查看: 4105|回復: 1
|
道前基礎(二)-暇滿-《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10)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3-30 18:41 编辑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10)
日常法師 釋 道前基礎(二)-暇滿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這分兩部分,先簡單地說一下。修行必須要利用身體,能修行的這個身體叫有暇身。我們得到了應該善巧地利用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修心,所以此處分兩部分。通常我們做事情都要用工具,就像要到高雄去,需要交通工具。假定我們要的交通工具是一部車,也花了好大的氣力得到了這部車,那麼得到了以後,不能停在這裡玩這部車,玩了半天人還在原處,高雄卻沒去。這兩點主要的就是告訴我們這個。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三、思惟難得。初中分二:一、閒暇,二、圓滿。今初﹞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分三部分:首先說明暇滿是什麼,然後說明它有很大的意義,而且非常難得到。平常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個很有力的工具,《論語》上面有兩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修行也是一樣,需要的工具就是暇滿身。
三界之內都在生死輪迴的大苦當中,沒有一個有情例外,大家都希望離苦得樂,而唯一的辦法是修行。問題是,人人都想離苦得樂,卻人人不知道要修行。現在我們知道要修行了,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也就是我們這個暇滿身,因此這裏先說明所謂的暇滿身是什麼樣的內涵。得到了以後,如果好好地修行,的確可以離苦得樂,這就是義大,意義是無比地重大,因此策勵我們努力修行。此外它非常難得,了解了以後,我們就不願意去浪費了。現在看第一個正明暇滿。這裡面又分兩個:第一個叫暇,第二個叫滿。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首先引《攝功德寶》及《親友書》來說明暇滿。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暇呢?由戒。要持戒才能夠「斷諸畜趣體」,畜趣體就是畜牲以下的惡趣,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根本。不但離惡趣而且要得到人身,得到人身還要能夠遠離八無暇。「暇」是專門名詞,它的解釋是用反顯的方式來說,離開八無暇就是暇。那什麼是八無暇呢?就是下面這八種,具任何一種就不可能修行,因為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修行,所以叫無暇。
第一個執邪倒見。就是說見解上面是顛倒的、偏邪的,如果執持這種見解的話,沒機會修行,這個是人當中才有。現在世間很多人講究科學,科學有它對人類貢獻的那一面,也的確有它的內涵,可是現在很多自認為相信科學的人,往往對於看不見的就不相信,認為沒有前世後世,實際上這是一種斷見。佛法講的因果是貫穿三世的,執著這種邪見的話,就不可能正信緣起性空、業感緣起的必然道理。可是他自己覺得很有道理,所以雖然得到了人身,卻不可能修行佛法。
下面是傍生、餓鬼、地獄,這是三惡道。還有無佛教,雖然沒有生到惡道,可是沒有佛出世,那也不行。現在叫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好像有很多,實際上賢劫是非常長遠的時間,一千尊佛是很有限的,所以極大部分的時代是沒有佛出世的。沒有佛出世、沒有佛講的法,我們就不知道佛法,這樣的話也沒有辦法修行。還有生邊地懱戾車,雖然有佛出世,但是佛法要能夠宏揚必須靠四眾弟子,所以有跟佛出家修學的佛弟子及在家擁護的居士,這個地方才有佛法。沒有佛法的地方叫邊地,譬如說佛出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當時在印度很多弟子跟在佛旁邊,但那時佛法還沒有流傳到漢地,那就是邊地的狀態。現在漢地有佛法不算是邊地了,非洲沒有佛法,所以還是邊地。「懱戾車」是印度話,就是下賤地,生於邊地懱戾車是第六種無暇。
「性騃啞」就是癡癡呆呆,這種人即使有佛教,也有四眾遊行,可是腦筋遲鈍,也無法學佛,這是第七種。最後是長壽天,生到天當中也不行。生在這八種當中是沒有機會修學佛法的,要離開了這八種無暇的障礙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一旦能夠得到的時候,應該努力策勵自己好好利用這個暇身來斷生死,不但為自己還要幫助別人。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人中的四樣當中,邊地、根缺(譬如眼睛不行、腦筋遲鈍等),還有無佛教,這三種情況下根本不能了解真正應該取捨之事;第三執邪倒見,雖然腦筋清楚也聽得見,可是不能正信佛法。至於地獄、餓鬼、畜生,這是絕不可能修行,就算偶爾生起一點點修法之心,也因為有很大的痛苦逼迫著而無法修行。不要說墮落到地獄或鬼道當中,畜生是重愚癡也不談,就算在人當中,了解了以後也覺得應該修行,可是又有兩種情況:其中煩惱先不談;當你很想去修行時,一下子牙齒痛,一下子頭痛,苦得要命,能不能修行啊?在人當中條件這麼好,稍微有一點痛苦都不行,何況在地獄、餓鬼、畜牲,那種非常強大的苦逼下,還能修行嗎?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最後一個是長壽天。長壽天有兩種:一種是指無色天,另一種說法是色界中的無想天,在無想定當中,壽命是五百大劫。他是在人間修到了無想定,死了以後便生到無想天。剛去的時候腦筋還會動,但一到天上,腦筋就不再動了,一直到滿五百大劫,他腦筋又動了,可是一動就掉下來--死了,生命非常長,可是毫無意思,這是最可惜的。修「定」很不容易,修成了卻白白浪費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是非常長遠的時間,我們不妨想想,你迷迷糊糊地睡著了,也許睡一小時,也許睡五小時、十小時,醒過來的時候,一小時跟十小時有沒有差別?一點差別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我們花了好大的氣力去修行,結果如果是這樣,是最沒有意思的事情。
另外《八無暇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無暇,因為欲界天的天人有很大的福,一天到晚忙著享福,即使想修行,也絕不可能修,因為太快樂了,我們沒生到天上不能體會。在世間要做一件事情都必須具備很多條件,何況修行!假定你是工人,或是農夫,雖然有強健的身體,但是為了賺錢會無暇修行。反之,如果你有很多錢也不必忙別的事情,身體也很強健,照理說應該可以好好地修行了吧?但是看看那些有錢人,他們一天到晚忙些什麼?玩,真是顛倒!有趣的是他們以世間的眼光來看我們,也覺得我們這些人很顛倒。他們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例如玩高爾夫球,據說買一張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員證就要花幾百萬。賺幾百萬要多辛苦,但人就會這樣,花好大的勁去做一些對生命沒意義的事,如果以佛法的眼光去看這件事,簡直是荒唐,而欲界天的特點就在這裡,這現象值得深思。看人家容易,但是要注意自己是否也在種這個因,有的話一定要改善。還有,不要譏笑人家,而是要以這種現實的例子來策勵自己,將來成就了要幫助他們。
【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就是剛才講的那種狀態,無想天的狀況是剛去的時候心會動一下,死的時候再動一下,根本不能修行。看到這裡就想到前面所談的「無分別」,如果修行是為了求無分別,這個狀態豈不是最好的無分別?如果這樣的無分別真的就是學佛所要追求的,那這樣豈不是成了佛嗎?所以這是一種很大的錯誤。前面說的長壽天是包含欲界、色界、無色界。「異生」就是指凡夫。聖者也有生到欲天、色天和無色天的,但他們不是無暇。所以這裡特別說明是指我們凡夫,因為凡夫在那種情況下沒有機會修解脫道,所以稱它為無暇。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圓滿分兩個部分:自圓滿、他圓滿,各有五種。現在先說五種自圓滿,「人」就是我們人類,這是第一個條件。「生中」就是生在中道所在之國。「中道」就是非斷、非常的道理,因為世間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緣起性空,而一般人並不了解,或者說人死了就沒有了,這叫斷見;或者說一切永遠是這樣不會變的,譬如有人說神或者靈魂是永遠不變的,這叫常見。世間人不是執常就是執斷,只有佛法講的是非常非斷的中道,所以凡是有中道所在之處就叫中國,並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中華民國。佛是真正圓滿的大覺者,「四眾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因為他們是專門聽從佛所講說的法如實修行的人,有完整的理論,也有實際上的驗證,所以教證具足。有這四類人在的地方就是中道所在之處--中國。
還要「根具」,根具就是五根都健全,如果五根不具足還是不行。什麼是「業未倒」呢?雖然其他的條件夠,但是假如造了五無間罪,這一生修行一定不可能有成就,這樣就叫業倒。「信處」,特別是信毘奈耶--毘奈耶是梵文,翻成漢文就是律,這裏是統指三藏聖教。戒定慧一定是從戒一步一步深入的,只要從戒深入一定能夠通達。信處指相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出生之處,所有的殊勝果報沒有一個例外,從人天福報開始,跳出輪迴的聲聞、緣覺,乃至究竟成就的圓滿佛果,都由戒定慧而來。對這點要有淨信心,這對我們非常重要。這五種條件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所以稱為五自圓滿,乃是修行佛法所必須,這些條件如果不夠是不能修行的。
出生為人,而且生在有四眾弟子遊行的中道之處,五根具足,也沒有造可怕的惡業,而且真正有信處,我們現在得到了,覺得很平常,沒什麼稀奇,如果仔細去想,會發現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我們現在住在山上,稍微注意一下,小小的鳳山寺裡的眾生就有幾百萬、幾千萬,單單螞蟻、昆蟲就算不完,何況還有其他的蟲類、鳥類。真正算起來,人是最少的,但是生到人當中,有不少人癡癡呆呆地過一生。現在世界上人口有五十幾億,但能夠接觸到佛法的不多,接觸了又能正信的更少。像我們前面說的,現在有很多人雖然好像信了佛,但是佛法是什麼都不知道,這種人還是不能修行。所以要曉得,上述幾個能夠學習佛法的條件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以上就是五種「自圓滿」,自他其實是分不開的,不過講的時候要分開來講,下面是他圓滿。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要學佛的話,一定要有佛出世。從表面看起來佛出世好像很簡單,其實是非常難的。通常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積聚資糧才能夠證得佛果,所以從他的因地上去看的話,一尊佛的出世是多麼地難啊!幸運的是我們現在遇到了。佛出世以後還要講正法,一般來說佛出世一定會講法,可是《大藏經》中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尊佛出世沒說法就入涅槃,也是有這種情況。「說正法」是教量,「教法住世」是證量。佛進入涅槃之前,正法還沒壞滅可以現證,因為法不是只在嘴巴上講講的,而是可以現證的,這就很不容易。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就是要像前面說的這種真正夠條件的老師,他不但理論認識而且通達空性,這都是見道以上的,才稱得上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他了解學的人夠條件,也能夠跟他學,所以要有好的老師,也要有好的弟子,然後這好老師就依照他所證得的法教授給弟子。簡單來說,教授是第一次傳給我們的正確的方法,教誡是耳提面命,不斷策勵我們,這是修行必不可少的,這樣教法就能夠傳下來。第五有他具悲愍,要修行就不能把時間用在忙世間的事情上,如果還要去賺錢養活自己,這樣不行。所以要修行必須有人幫忙,無條件地供給一切,這個就是「有他具悲愍」。這五個條件是外在的,這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緣,所以叫「他圓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上面說,前面說的「佛降」、「說正法」、「教法住世」、「隨教轉」,現在都不具足了。但是實際上世尊雖然離開了,還有祖師們能夠說正法,能夠如理如量證得,也能夠傳遞,不斷地傳承相續,所以還有隨順的存在。也就是說百分之百的是沒有了,但是相應的還能夠有八成七成。我們依著這樣的外在條件,還是可以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
上面這幾個就是暇滿的體性。我們要修行,應該很真實地認識它,了解得越透徹,就越不願意浪費我們現在的生命。要像這樣離開八種無暇,得到十種圓滿,的確是非常難的,我們現在得到了,但如果不能用功的話,仍等於沒得到,這個道理後面會一步一步地詳細說明。
現在再根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作簡單的說明。佛出世當然講法,光就佛出世這一點來說就非常殊勝,無始以來我們都曾親身遇過這個境界,只是都輕易地放過了。《本地分》說實際上成佛是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淨除罪障、積聚資糧的,所以佛出世非常不容易。據說佛在世的時候,他經常去的舍衛城,人口有九億,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看見佛,聽見佛講法;三分之一的人聽說過有佛,但沒見過,當然更談不到聽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連佛是誰都不知道。佛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出現,是這麼難遇,卻錯過了。實際上這四個他圓滿現在已經不具足,不過還好的是,因為要跟佛學最重要的是學他所講的法,而這個教法現在還留在世間,這個教法指世俗的正法,就是教量。
比如說平常我們如果要到沒有去過的地方,需要根據地圖的指導才能夠到達,因此這張地圖對我們就絕端重要;這就像世尊講的世俗的教法,這張佛法的地圖,並不是看了以後靠自己就能走得到,世間的事尚且要有人指導,佛法更需要有人指導,如果有人指導,我們的確可以如實地一步一步走上去。並不是說《大藏經》還在,只要我打開來看就可以。現在各處都有講經法會,請問聽完了經,你能夠照著它去修嗎?如果能照著去修,那才是世尊的世俗正法;如果不能照著它去修,這個就很難講了,不過我們還是很讚歎,多少可以種善根。佛法講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緣起,所以即使聽後不能照著所講的法一步一步去修行,能夠聽見也是好的,可是這種聽聞能算是教量嗎?我們應該注意這個問題,不能是非混淆。現在是就這個世俗正法還在,叫世俗正法圓滿。
前面說的「教住」是指勝義正法隨轉圓滿。《瑜伽師地論》說,勝義正法不是講個道理而已,就算有了教量,它就像一張畫得絲毫不錯的地圖,如果你照著它去走,一定能夠達到你要去的地方,但是這個不是勝義正法,要親自現證的才是。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算不算呢?不算!真正的勝義正法,無論小乘或大乘都是見道以上。小乘的見道是初果,即預流果;大乘是初地菩薩。我們漢地圓教的判法不太一樣,總之至少是真正地見到空性,到了見道以上才是勝義正法。以上就是世俗正法跟勝義正法的簡單說明。這裡所謂「教住」的特點,是初地的菩薩能夠還在世間,而不是只有這個法還在,那是何等的殊勝!
「法住隨轉」有一個特點,就是「世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為印未斷」。「世俗正法猶住未滅」就是正確的理論還安住在世間,沒有消滅;「勝義正法為印未斷」就是還有人能夠親自現證,而且這種人還在世間。「未斷」就是他還能夠把它繼續傳下去。這至少要具足幾個條件:要有具足教、證二量的老師,也要有具相的弟子能夠接受這個法,而老師也能夠傳給他,當然還要有修行的環境和外面的護持。所以真正說起來,必須要有能夠步步依著教量如法行持走上去的正法僧團住世才是。儘管現在多多少少還有一些修行人,但是很難說有具足十圓滿的。以上是總說八無暇及十圓滿。
最近我又聽到一個新的名詞叫第九無暇。八無暇是指三惡道、長壽天這些根本沒有因緣學習佛法,或雖然生到人道當中,但根不具這一類的眾生。而現在有一類人他也生在人道當中,也遇見了佛法,當然既不是三惡道,也不是長壽天,也有信處,接觸了佛法也信佛法,但是卻沒有辦法修行佛法,這個就叫第九無暇。特別是指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放眼看去,很多人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我常常很慚愧,覺得自己就在第九無暇當中,你不能說我不相信佛法,但是我能如法地一步一步深入嗎?非常慚愧!這就是我們對現世的物質過分追求,被這個綁住了。
為什麼我常常說科學有它的過患,科學的確帶給人類相當大的貢獻,也很迷人,正因為它迷人,所以大家一股勁兒向這裡邊追求,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得到唯一可以修行的暇滿人身就被它忙掉了,你仔細去看看就是這樣。我們專門修行的人,必定要了解這個特點而去防範它。《了凡四訓》引用兩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我們還可以改變,因為我們了解佛法,業是自己造的,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善;但是如果我們不好好努力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以救的了。但願在座的每位同學常常策勵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若能夠好好提起來的話,才對得起自己宿生所種的善根,也對得起佛菩薩及歷代的祖師、傳承師長給我們最好的教誡和加持。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既已了解暇滿的特徵,要多思惟它的好處。「大」有二種:一種是相對的大,譬如小孩、大人,那是相對的。這裡講的利大,並不是指相對的,可以說是絕對的。因為世間所忙的,都是沒有利益的,真正的利益是學習佛法。比起世間一般的人來說,修行的利益可以說是大的。實際上世間一般人所追求的根本不是利益,都是騙人的,唯有佛法才是真實的,所以那個大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唯一的。真正要想得到真實的利益,學佛是唯一的路,而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才能去修學佛法。
我們想要得到的畢竟快樂和世間的快樂不一樣,世間的快樂是虛假的,得到時或許覺得快樂,但很快地痛苦也來了。譬如吃東西,大家都吃得很快樂,但吃下去以後,就不堪聞、不堪看,後面有很多過患。畢竟樂就沒有這種問題,而這是必須透過修行清淨的正法才能獲得。要修行清淨的正法,必須藉著暇滿的人身。假定沒有如法去修習正法,只追求現世的安樂,就和畜生沒什麼差別。我們不能修是因為忙著解決眼前的痛苦,追求短暫的快樂,也就是只為現世。如果只忙現世的話,旁生(就是畜生)也是這樣啊!
世間人都講人是萬物之靈,到底靈在哪裡?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確會覺得人遠超過畜生,因為我們的享受遠比畜生高。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比畜生好,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未必如此。請問我們現在為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要花多少努力、多少代價?畜生隨便跑到哪裏,有得吃就吃,吃飽了躺下來就睡,醒過來了就玩。你花那麼大的代價,牠什麼代價都不要,生命結束時兩腳一伸,大家都一樣輪迴六道,你說哪一個划得來呢?所以從世間的眼光去看,當然人比畜生強,但是以佛法的眼光來看,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不策勵自己不要被眼前的五欲所迷的話,雖然生到善趣卻「等同旁生」,和畜生一樣,甚至還不如畜生。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弟子書》上面講的,大象到處去吃草,而草的旁邊有很深的陷阱,由於貪著井邊那幾口草,跑去吃,結果就掉下去。這個比喻我們得到人身以後,如果不好好修行,貪著有限的現世樂,這個現世樂比起畢竟樂,就像是井邊的那幾口草一樣,是很少的,而貪著的結果就掉入「險阬」--好一點來說,仍舊在生死輪迴當中,壞一點就是墮落三惡道。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真正要修行,這裡引導我們的是修圓滿的正法,特別指大乘道。當然修道是人身就可以了,但是僅得人身並不完全具足修道的條件,要像前面所說的,具足十圓滿的人身才行,這個後面還有仔細地說明。
道有兩種:一種是解脫道,一種是大菩提道。現在我們修的是大菩提道(善逝道),這是要成佛的,不是單單求自己解脫而已。修大乘道必須要有一個憑藉,換句話說,修大乘道所依的,在岡波巴大師的道次第上說,修道所依的就是暇滿人身。而所修習的是什麼內涵呢?「將成導眾生」,準備引導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大乘道人發的心、修的行。這個是廣大心力的人所獲得的,前面告訴我們為利益有情願成佛,這是何等廣大的心願!想要救一切眾生,但是自己沒有能力,只有成佛;為了成佛,所以淨除種種罪障,積集種種資糧,才能得到這個暇滿人身。得到以後當然要修行,修習佛道除了暇滿人身以外,其他身都不可能。
文中提到的這些通常我們稱為天龍八部。天人福報比我們大,很快樂,但不能修行;「龍」有很大的神力,但也不能修行;「非天」這裡指修羅;「妙翅」就是金翅鳥,通常稱為「迦樓羅」;「持明」應該是乾闥婆;「似人」又叫「人非人」,就是緊那羅;「腹行」稱為摩候羅伽,就是大蟒蛇。除了以上七種,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夜叉」。實際上這些都是擁護佛法的,他們雖然可以護法,但是不能修行。三界之內,三惡道當然不能修行;其他的這些算起來都能護法,在世間人看起來好像都比我們人強,實際上他們也不能修行。看到這裡,要好好珍惜我們得到的暇滿人身!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人是這麼可貴,雖然還是有無邊的痛苦,但仍屬於殊勝處,經過俱胝劫也很難獲得,俱胝劫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大家看了《前世今生》,往往產生一個誤解,覺得人身好像不難獲得嘛!實際上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為了這件事情,我特別進一步請他們去問那位催眠的醫生,結果發現事實上催眠的人當中,有很多人被催出來他們的前生是畜生。不過因為現在一般科學界根本不接受這種事實,所以他對前世是畜生的事實就不登出來,如此而已。
再仔細去看,這世上單單人就有幾十億,其中學習佛法的人很少。這本書裡,那些人雖然得到人身,請問有幾個信佛法的?根本找不到,「佛法」他們從沒聽過。所以我們要了解:暇滿人身的確是非常難得的。為什麼暇身這麼重要?因為它有特別的好處。我們總以為天上比較好,天人的看法卻不一樣,天上的人快死的時候,其他天人都祝願他:「希望你生到安樂趣當中。」也就是希望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哪裏是更好的地方?人道。我們總覺得三界之內天道最高,實際上在天人眼中人最好,這有一個原因,因為即使生在天上,也永遠無法真正跳出生死輪迴,痛苦永遠跟隨,唯一的機會是得到人身努力修行才可以解脫。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欲界天就是從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這六天,之所以稱為欲界是因為他們還受欲樂。色界以上都在定中,定樂並不是欲樂,欲界所享的才是欲樂,欲樂當中最重的就是男女、飲食之樂。在欲界天人中唯一可以修行的是,當他在人世的時候修道的習氣非常強,可能因為迴向稍微差了一點而生到天上,但因為他的修行習氣很強,會繼續修行,所以雖然在天上還可以見諦--就是能夠繼續修道而證道。除此之外,在上面的色界跟無色界是絕不可能新得聖道的;除非是前面說的,已經修道成就的聖者,凡夫到那裡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此長壽天、欲界天都是無暇處,根本沒辦法修行。
再說,什麼是修道習氣深厚?這也可以自己檢查一下。我們常常很慶幸自己得到了人身,能夠在末法時代,還有機會學習到這樣的法,尤其坐在這裡討論的時候會有這種感覺。現在靜下來想一想:這種感覺是怎麼來的?是由於翻開課本面對師友討論的時候生起的,還是內心當中習氣生起的?我們平常的習氣是什麼?可以自己想一想:在沒什麼事情做,或心情好的時候,我到底在想些什麼?如果修道的習氣很強,即使生到天上這麼快樂的地方,心中也只有一件事--修道。這就是「修行習氣強」的內涵,可以自己檢查一下。
平常下課後如果沒有什麼事情,我們會去和人家開開玩笑,或說一句閒話,這就是一種習氣。或者不妨這樣說吧!如果今天我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到好朋友家裡,面對著電視,大家嘻嘻哈哈,那時候你會是什麼狀態?其實從這裡就看得出,要到什麼情況之下才是修道習氣,像我們現在這樣繼續下去的話,哪有機會生天?就算生了天也絕沒有機會修行。
所以剛剛發心要修行的身,以人身為第一,這個非常重要。在《優婆塞戒經》中特別提到人身有三種無比珍貴的特質--勇健、念心、行淨。我們要修道,但是都陷在自己強盛的業習氣之流當中跟著轉,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儘管理論上了解了一點佛法,知道不要貪、瞋、癡,可是一旦我們所喜好的境界現起的時候還是擋不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要有勇悍的心,真正在資糧位當中,精進是最重要的。精進就是在修斷二法當中,以非常強悍的心去斷惡法、修善法;這不單是指做起事情來很賣力,現在做壞事的人都很賣力,這不是精進;或者聊天聊到晚上熄燈了還不停,這也絕對不是精進。以上是勇的特點。
「健」是很強悍的心,下定決心要對治自己的毛病。有很多同學很聰明,但是用錯了,把聰明拿來文過飾非。我以前也犯這毛病,現在回想起來真痛心,因此對這類同學我覺得最可惜,有時候我也最痛恨聰明而專門為自己飾非的人,所以我常常警誡自己,也提醒大家。歷史上有個商紂,這個人「資辯捷疾,材力過人」,腦筋動得很快,身體又好,「智足以飾非,言足以拒諫」。他腦筋好到什麼程度呢?他會把自己的種種錯誤掩飾得非常好,人家勸他,他總有道理,誰也辯不過他。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勇健的是勇於改過、勇於增上,千萬不要把這勇力用在文過飾非上,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很注意很努力的。真正能夠看清這一點,願意一步一步改善,就有機會走上去。
念心是修行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不行是因為太散亂。但是就算修定到了色界、無色界,如果以前沒有修行,在定當中也不能修行,所以要有思惟決擇的能力。思惟決擇之後要堅持下去,不被外境所轉,這要念力,這個只有人才行。還有行淨,這個淨就是能辨別善惡,去惡從善。這三個條件都具足,才能把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累的惡習改掉。
有一個例子願意提供各位作參考,這件事情距離現在已經很多年了。有一位朋友,他聽見了佛法以後覺得真好,他也想修行,不過認為想修行至少要先安頓自己,所以他就打算:「我先賺一點錢,放在銀行裏生利息,吃穿無愁,就可以修行了。」其實很多人都持這種論調。這是在家人,反觀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我要修行了,所以趕快去建個茅蓬,有了茅蓬,就可以好好坐禪或者念佛修行。當年我也有這樣的念頭,我的老師告訴我:「錯了,放下!世俗的人如果要修行,千萬不要賺錢,出家人則千萬不要造茅蓬,無論你在哪裡,最好的就是隨處而安。當然你要找個好環境。」當時我不太懂,後來慢慢體會到這一點。
就世間的人來說,認為賺了幾百萬放在銀行就可安心修行。不檢查會以為這個很有道理,檢查之後會發現,貪心是永無滿足的,現在貪心還沒有強盛地被引發,等到在商場中打了很大的滾之後,會引發比現在更強烈的貪欲。你以為自己抑制得住,其實它就像火一樣,一點點小火苗的時候,你不把它撲滅,覺得沒關係讓它燒得旺一點再來救,有這樣的事情嗎?所以我自己最痛苦的經驗就是這樣。當年我的師長告訴我之後,我也去勸旁人,可是沒有反省自己,一直等到自己繞了幾十年圈子以後,回過頭來才看見自己這毛病。三毒是這麼地厲害!所以為什麼修行過程當中,必須要有好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師、法、友,必須有過來人當頭一指讓你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特點。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北俱盧洲到底在哪裏,現在有很多人一定要去考查,原則上不需要去忙這些事情。總之,那兒的人生活太好了所以沒辦法修行,因為真正要修行一定要有苦的感覺,要有這種念心策勵才行。有些人生活無憂無慮,他覺得這樣也蠻好!要他修行就很難、很難。四洲當中北俱盧洲根本不行,因為不堪為律儀所依,律儀就是指戒。在家五戒如果仔細分辨的話,不能說它不是戒,但是也不能說它是出家修行的戒。這裡講的律儀特別是指出家修「戒定慧」的戒,換句話說:修行必須要這個。我們對境的時候要能分辨是非,之後更要能從善去惡,去掉「非」的,增長「是」的,這個才是戒的特點、修行的根本。而北俱盧洲的眾生,不具足這個條件,所以宗大師讚歎三洲之身,其中又以南瞻部洲身為最好。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
我們應該這樣去思惟:我現在得到了這樣珍貴、殊勝之身,怎麼可以讓它白過呢!實際上假定我們條件夠了,看見這個就會很警惕,萬一條件不夠,後面還有說明。光是空空地過去已經非常可惜,實際上在空過的同時,又造了很多的惡業,這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假定我現在讓它平白地過去,沒有得到真實利益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樣更自欺更愚癡的呢!
最嚴重的錯誤就是自欺,世間人往往很計較人我是非,覺得別人傷害我、罵我,其實以佛法來說,人家是害不了我們的。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也有過大家談是非的情況,我覺得被誤會了,想要辯白。我的依止阿闍黎就說:「你忙這個幹什麼?你以為人家傷得了你呀?人家根本沒辦法傷你,真正傷你的是你自己,你管別人幹什麼?」我心裡一直覺得別人明明嘀咕我,為什麼不管別人呢?當時不懂,現在想想,我們來學佛,是不是應該信佛?佛告訴我們業感緣起,一切都是業所感的,而是業自己造的嘛!所以如果真正了解了「業」的法則,我們自然不願意浪費時間,一定會善巧地利用這個暇滿人身來改善自己的生命。條件好的人聽見這些話已經夠清楚了,萬一還不明白,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業果的道理,使我們能夠有更好的策勵。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數」是數數、恆常相續。如果恆常生於惡趣當中,那一定沒有機會修行,但就算在善趣也多半無暇修行,雖然看起來好像蠻好,實際上還是很危險。也就是說在六道之中,除非你得到暇滿的人身努力地增上,否則雖然不是惡趣也是險處,遲早一定會掉下去的。今生好不容易得以脫離惡趣,如果還不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修行,而讓它白白耗費,又回到原來無暇之處的話,簡直像木頭一樣!實際上比木頭還不如,木頭是無心,我們有心居然不能增上,難道是被咒蒙蔽了?這才是我們應該好好思惟的,這裡所說的「修」就是思惟修。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動腦筋,動的都是跟無明相應的人我是非,這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思惟上面這些道理。
【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大祖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得到了一個好機會,能夠下一顆最好的種子,將來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不但自己度脫生死,而且幫助一切人度脫,得到這樣的機會,遠遠勝過得到一顆如意寶珠。有了如意寶珠,雖然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是兩腳一伸死了以後照樣輪迴;得到暇滿人身卻可以跳出生死輪迴,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樣樣可以得到。所以這個暇滿人身如果能好好利用,功德是很大的,可以自利利人,誰願意平白放過呢!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入行論》是一本非常精采的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證最多的就是這本書,作者寂天菩薩是性宗傳承當中最重要的祖師之一。《入行論》也說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如果自己不好好地修習善淨之業的話,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欺,也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了。如果了解了道理,但是因為愚癡,覺得自己不行而不做,到臨終的時候就會後悔了。這個愚癡不是腦筋笨喔!在座諸位腦筋都遠比我好,但是這是伶俐、聰明,不一定真的能與佛法相應。能與佛法相應的是智慧,要能看得深遠,這才是我們要的。
我們現在都是忙世間的事情,我也願意告訴大家我以前犯的最大的毛病。當年我的師長策勵我,可是我心裡老覺得:「法師!你的話沒錯,可是我是凡夫啊!」有時候他不理我,有時候會輕輕地說一句,意思就是你這個下流胚!我曉得他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心裡還是不服氣,現在想起來真是個下流胚。所以但願各位同學不要說:「我不行呀!」你現在不行,什麼時候行?要反過來說:「即使我做不到,我也一定要努力。」當我心裡有這樣的策勵時,即使失敗了,慢慢地會一次比一次好。譬如你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再提起來也許要三個月,但如果你能夠有無論如何絕不投降的決心,下一次也許只要兩個月乃至於兩天,甚至你剛說完心裡就追悔,加上不斷地祈求,日後再對境你就擋得住了。所以對自己最有害的就是自寬自縱;不但佛法如此,世間法也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個特點我們應該知道。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地獄裡非常可怕的火來燒我的身體之時,內心當中追悔的火也一定會燒我的心,身心都是憂惱。「惡作」就是厭惡、追悔所作的業,以上是對這一偈的文字解釋。進一步來說,現在之所以不能修行,就是因為心裡面有粗猛的煩惱火,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頭,將來一定墮落到地獄當中猛火燒身,身心兩者是完全相應的,這一點可以推想而知。
我們現在覺得自己做不到就輕易放過,要知道若不好好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將來掉入地獄就來不及了。那時候身是無比痛苦,心裡也是無比悔恨,所以必須趁現在不斷地思惟人生的真相--苦諦,否則等到吃到苦頭就來不及了。一想到將來墮落受這麼大的痛苦,就會拚命努力修行了。因此趁眼前身體還強健、腦筋還很好之時,努力去種正確的因,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這都是不斷策勵自己的話,平常要有強大的心力去修行,萬一心力提不起來的時候,拿這幾句話多唸幾遍,想一想:這麼難得而又有這樣大利益的暇滿人身,我們居然獲得了!這是我們過去盡了很大的努力修行才得到的,得到這樣的無價之寶,居然平白地浪費掉,你願意嗎?以世間來說,普通一般人辛苦地賺到十萬塊錢,好一點賺到一百萬、一千萬,都會很珍惜,因為花了很多心血。現在我們花了好大的心血才得到的暇滿人身,居然輕易讓它失去,你願意嗎?
我們現在得到這樣暇滿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利用它,還是被惡業引入地獄的話,那就像被咒所蒙蔽(這是印度常有的習慣--被施了咒,人就癡癡呆呆糊塗掉了,像吃了迷幻藥),簡直像無心一樣!自己還覺得腦筋很好、很聰明。這些話我們不要光從文字上面看,要好好去思惟,但願以自己相應的來策勵自己,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敦巴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心子,而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三大弟子之一,他們師弟之間平常的談話就談這些。慬哦瓦每次修行時,一定會把《入中論》的這個偈頌唸一遍,自己的警策心就提起來了。這個偈頌說當我們能自在(就是自己能夠把握得住,想做如理的事情可以做得到)的時候,如果不努力的話,一旦墮落無暇險處,由他自在而轉,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有什麼方法能從輪迴中跳出來呢?這些才是真正最重要的精華,我們要把它放在心上好好去思惟。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即使暇滿人身對於要得到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我們往往對現世的利樂放不下,此處就告訴我們,要得到現時的利益,還是要靠這個暇滿人身。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是因為對於現世的利樂放不下。然而現世的利樂,包括自身的受用、眷屬圓滿,這些是從布施、持戒、忍辱等而來的,所以要想得到這些,還是要有暇滿人身才能成辦,這也是我們應該思惟的。不管你要的是眼前的還是究竟的利益,除了修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了解了這個之後,就知道這個暇滿義大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平常我們之所以不能思惟,就是因為愚癡。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
根據上面所說,不管是從增上生或者決定勝的利益來說,都需要暇滿人身來成辦。增上生就是我們要得到的世間利益,而一般世間的利益是現在好以後不好,或者是現在好以後也還好,但終究會再掉下來,這就不是增上生。增上生的特點是一生比一生好,不會掉下來,一直到成佛。換句話說,就世間而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到了頂端後一定會回來的。而增上生是不斷地增長向上,到最後成就決定勝,就是能夠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特點只有佛法裡有,這兩者是互相為因的,要得決定勝需要增上生的生生努力,而要增上生也要有決定勝的宗旨來攝持。要種得到增上生、決定勝的正因,必須依賴這個暇滿人身。暇滿人身有這麼殊勝的利益,現在得到了若不努力造作增上生及決定勝之因,讓它輕輕地消失掉了,就等於我們到寶洲求寶,結果空手而回一樣。這樣來生不但無法增上,也得不到這個暇滿的人身。
【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
假定得不到暇滿人身,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造相應之因,換句話說,所造的都是苦因;感苦果的時候,又繼續集聚苦因,於是就永遠苦下去。有哪一件事情比這個更糟糕的呢?上面所說的道理要努力地思惟。
甲三曾經告訴我們要修,而且不是少少地修一、兩次。就像一棵嘀噠大樹,專門長出很苦的果實,如果你要把它的果實變成甜的,只用一點糖水是不可能的。又像一潭又髒又臭的水,要令它變成清淨,如果只用兩調羹的清水倒進去,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世俗的富貴人家,是由於過去長時奉行眾善而來的,但這是世間的財富;過去我們造了種種的善淨之業,所集的是法財,所以我們這一生得到了暇滿人身。當然,就世間的眼光來看不一定富,但以暇滿的利益來說,我們是非常富有的。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有些人認為衡量是不是佛教的標準是必須出家、必須供佛像等等,如果是這樣,假定一個外道也剃了個光頭,換了一套衣服,那他算不算出家呢?甚至有些外道他也出家,而且正受三壇大戒,他也可以買一套藏經來供養,也可以供奉很莊嚴的佛像,這也能算是三寶嗎?這是多麼糟糕的事!不要說沒有修證,連正確的理路是什麼都不清楚。所以我們應該何等地珍惜這個暇滿的人身!應該更努力地藉重它繼續增上,但是我們卻停在這裡,為什麼?愚癡!
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由於愚癡而沒有再繼續積集善淨之業,實際上這還有個原因:雖然我們多少種了一點善根,可是實際上無量劫以來所集的業中,染業一定比淨業多。就等流習氣來說,染污的等流習氣也一定遠比善淨的強,所以我們要很努力地策勵自己才能增上。假定今生不努力,下一生去的地方就很糟糕了,通常只有苦,只會讓我們憂惱。就像這裡的比喻,求寶的商人到了寶洲什麼都沒有取得。如果現在不努力的話,以後也不會得到暇滿人身,因為這都是相續的。
我們可以在很多小事情上衡量一下自己,我舉個例子,希望各位同學自己在內心上反省觀察,這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們平常都有個人所歡喜、所習慣的事物,對我現在來說,好像世間的東西很難找到我歡喜的,勉強找一個吧,譬如看電視、看小說、看報紙,我以前也歡喜看這些,但是同時也覺得我需要放掉這些,努力做一點正經的事情。正經的事情做起來蠻辛苦的,只是由於有策勵的力量所以多少能做一點,可是那些欲樂的事情不要策勵就會做,這個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現在如果你有因緣又遇見自己所歡喜的電視或小說,那麼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今天不要再看了,我要做一點正經事情!」所以你沒把電視打開,雖然心裡會癢癢的,但你能堅持不看。還有一種可能,你會說「看看好不好看再說!」或者是有其他的理由,告訴自己:「看一下再關掉,反正時間還早。」然後你就把電視機打開來看了。諸位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請問:你沒有打開來看容易擋得住,還是打開來看以後容易擋得住?大家共同的答案是:沒有打開。所以改任何習氣必須是一開頭就抑制住它。可是我們平常的習慣,總會找個藉口說:「反正時間還早,我稍微看一下。」實際上不看還好,一看就完了。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強。大家不要只把這個看成一個例子,必須在內心當中策勵自己。
除了自己有這種意志力以外,旁邊的同行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同行中不要開玩笑。兩個人在一起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家平常習慣開玩笑;還有一種是,我們都不是聖賢,但是都有心想學,正因為是凡夫,所以平常見面不要開玩笑,而是互相策勵。也許有人會說:「你何必假惺惺裝出這付模樣,你有什麼我都知道,我有什麼你也知道!」你可以這樣說,但還有一種方式是你可以說:「正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所以願意互相策勵。」如果心裡常常覺得要互相策勵,一見面這個心自然就起來了。
反之,如果不這樣,在其他人面前雖然裝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但兩個人一見了面,覺得也不必假惺惺,誰也不要騙誰,於是就一起做壞事。大家想想,在我們的周圍有沒有這個現象?有!現在諸位來這裡是希望學聖賢的,你願意採取哪一種?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一個人也許擋不住,可是大家都有這個共識,在一起時不開玩笑,寧願一本正經地互相策勵,於是兩個人都做到了。真正的聖賢都把這些輕鬆話看成毫無價值,而且非常嚴格地去禁止,這一點是我們要知道的。
上面是從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提出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來告訴大家,希望得到了人身要好好地策勵,如果不能策勵自己,那以後只有苦。現在沒有努力種善因,淨除惡業,還以為將來能夠得到快樂,這種想法是自欺,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過患,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愚癡了。這樣思惟觀察以後,會策發我們一定要取心要的心,而不是做無意義的事情,而且這個推動的力量會非常強大。「欲」就是一種推動的力量。
【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平常我們請一個工人,給了他很多工錢,他要為我們做工;假定這個工人沒有為我們做任何事的話,就不應該給他工錢。同樣的道理,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應該為自己謀求很大的利益才對,因為這是我們過去花了很大的努力,修種種的善因才得到的,若不好好努力的話,前面所付的代價豈不是白白地浪費了。
我們在生死大苦海中,要想超脫出來必須依靠人身。人身就像能渡過苦海的船筏一樣,如果不努力的話,以後是很難再得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被愚癡所使,而白白地把它浪費掉。這裡的「眠」有兩個意義,一個指睡覺而言;另外一個是指癡癡呆呆、是非不辨,以世間的標準來說,就是做白日夢,以佛法的標準來說,假定不能如法地依戒淨化自己,就等於在睡覺。
大家常常會有這種感覺:我想努力,但是就是不得力!是有這個可能。如果自己的罪障很重的話,的確不容易得力,但是即使如此,如果自己真正肯努力的話還是有希望。我們都曾聽說過這種例子,前一陣子談過有一位曬蠟燭的法師,他是那麼笨的人都還可以有成就,我們還不至於那麼笨吧!但問題出在哪裡呢?自暴自棄,事情還沒有做,心裡就覺得我不行。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內心,要戰勝煩惱強敵必須要靠內心的力量。現在仗還沒有打,你已經準備逃走了,這個仗怎麼打呢?我常舉一個比喻:如果你背著敵人作戰,那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你完全看不見敵人,敵人看你卻清清楚楚,你永遠只有挨打的份。反之,如果你面對敵人,就有機會把他打倒,也有機會逃避他的攻擊。你願意採取哪一種?這是在說明我們內心的態度。所以平常要儘量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做到!」如果不斷地這樣策勵自己的話,內心就會堅強起來。
除了我們自己以外,同學之間也都要以這樣的心情互相策勵。即使是年紀比較小一點的沙彌,我也常常勸他們儘量少開玩笑。不要以為開開玩笑無傷大雅,實際上世間造惡有兩種:一種是極大的惡業,譬如殺人放火,這是非常可怕的業,不要說我們修行人不會去造,就是世間人也不容易造;還有一種罪,看起來好像無關緊要,但是我們很容易造,譬如開玩笑好像無關緊要,但是養成習慣以後,你就提不起來了。所以我們要從這種小地方注意起,並策勵自己一定要做到。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下面都是祖師所說的比喻,橫說豎說,無非是希望我們無論遇到任何因緣,都要策勵自己珍惜暇滿努力修行!「蟲禮」的比喻是這樣的:蟲平常都是在地底下的,偶然間花了好長的時間和好大的力氣才從地底爬出來,而當它爬出來的時候,竟然有機會遇見三寶,還會禮敬三寶!這是比喻我們長時墮落在三塗之中,很偶然才得到一次人身,得到人身又能夠接近三寶,那是應該何等地珍惜啊!
「騎野馬」,是說有一個瘸子也就是跛腳的人,一般跛腳的人根本不能騎馬,連走路都不方便。西藏都是高山,有一天他站在高處看到一匹野馬狂奔而來,他很害怕,一不小心就跌下來,結果剛好抓到野馬的馬鬃,他就跨在這匹馬的背上,居然騎上了這匹狂奔的馬,這在平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歡喜得不得了,這是在比喻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下面是「藏魚」的喻,在台灣,魚並不難得,但西藏都是高山,魚就很難得了,所以得到魚會非常珍惜。有一個藏人得到了一些魚,他很高興地拼命吃,已經吃飽了還繼續吃,最後吃下去的魚就漲到喉嚨口,很難過,他就把脖子用繩子綁住,不讓它吐出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因為太難得了,吐出來多可惜。這說明我們也應該珍惜這麼難得的暇滿人身。
「梅烏」就是西藏人吃的糌粑。糌粑是用酥油和的,糌粑和酥油在西藏都非常好,又香又好吃,平常一般人不大容易吃得到。有一位母親給了她的小孩一把梅烏,這個小孩很貪心,接過來放到後面,伸手再向母親要,沒想到後面來了一條狗,把他藏在後面的糌粑吃掉了,於是他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是比喻我們非常難得、珍貴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利用,有一天消失掉了,後悔就來不及了。我們應該依照前面所說的去思惟,策發起不願意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一定要好好努力修行的心。
總而言之,聽了這些道理以後,首先要經過討論及思辯,把它的內涵弄清楚,下一步就要去思惟。如果只是聽過而不思惟,不一定有好處。思惟之後,對這個道理會增長絕大的信心,將來因緣成熟,夠條件修行的時候,就曉得要怎麼做。但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情況,我自己也是這樣,經常對自己的善知識的教誡,聽過了就丟在一邊,尤其是如果師長加緊一點地策勵,心裡就會想:「你講的話是很對啊!可是這是聖人的境界,我是個凡夫啊!」這種心情等於是仗還沒打就已經準備逃了。實際上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才更要努力,只要真正地努力,一定會有效果。
不妨再講個我失敗的經驗:出家之前,從來沒注意到自己對飲食會很在意;因為一般世俗人平常家裡都會有零食,要吃就吃,很容易獲得,所以從來也沒感覺什麼。出家以後覺得要持戒,而戒律規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吃兩餐,零食也不能吃,所以雖然有東西在面前也不能吃。結果慢慢不知不覺中,心裡面對食物就會比較好壞、多少,貪心很強烈。我想諸位自己如果觀察一下,都能體會到這一點。以前認為應該只有山珍海味才會令人起貪吃的心,平常的東西應該是沒什麼好貪的;可是等到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自己對眼前的東西就是會很貪著、很放不下。所以出家之後才發現,怎麼嘴巴這麼饞啊!後來有人告訴我要怎麼對治這個貪吃的習氣,可是我怎麼做都沒效,就是拿它沒辦法,後來因為學了《廣論》以後,才知道要怎麼去思惟。這是我自己親身體驗到的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現在我們因為經濟富裕、受用具足,幾乎要什麼有什麼。三十年以前我剛出家的時候,一般飲食都還可以飽足,但是富裕還談不到,所以要得到好一點的東西不容易。那時候的水果只有土產,如香蕉、木瓜、橘子,至於其他的蘋果、梨子、桃子等都不大可能有。特別是桃子當中有一種「水蜜桃」,在江浙一帶是非常有名的,我將近二十歲就離開故鄉,之後就再也沒見過那種桃子。後來卻在洛杉磯又看到了,一嚐那味道實在是美不可言,所以不知不覺中,它對我就產生一種很強的繫縛力量,緊緊地綁住我的心。那時候我正在學《廣論》,覺得這樣不對,就叫自己不要去貪著,可是偏偏怎麼放也放不下。後來我就依照《廣論》所說的方法去思惟,頭兩天沒什麼效果,但是我沒放棄,繼續做。怎麼做呢?其實這辦法不足為取,這必須有老師指導。我只是要告訴大家,像我這樣笨的人,拿著書本,也沒有人指導,但真正肯去思惟都有效果,何況是有老師的引導和正確的方法,一定有效。
有一天吃過了飯,我想吃飽了應該比較能擋得住,所以就把洗好的水蜜桃,拿幾個放在面前,然後看著它,不斷地想:「這東西害我、這東西害我!」因為在這個境界當中,比較容易體會到內心被它綁住的相狀。思惟之後,內心當中就感覺到對這個東西深惡痛絕。如果平常,我一定很珍惜它,假定有客人來,我一定想辦法把它藏起來,不要讓客人吃掉,就會有這麼奇怪的心理。那一天這個覺受生起來以後,我感覺無法忍受這個東西放在我面前,就把這幾個水蜜桃拿出去打爛,丟在地上給螞蟻吃,回來心裡一點也不後悔。我只是隨便舉自己做過的諸如此類的事,如果你們真去做,確定會產生效果。我很高興自己做到了,可是第二次吃的時候,一拿起水蜜桃,又大吃特吃,我就想:「唉!上次怎麼把那些水蜜桃丟掉了,真可惜!」幸好已經把它們打爛丟給螞蟻吃了,否則我說不定會把它們撿回來。那個時候我就體會到《廣論》告訴我們,要改變嘀噠大樹,一滴兩滴的糖水是沒有用的,必須持續不斷地努力。
又比如修念死,本來也不會念,看了《廣論》以後,我就試著去念。剛開始的時候,橫念豎念,還是不會念。但我絕不放棄,不斷地去想,想不出什麼道理來,就暫時放掉,下次再來。有一天我再翻開《廣論》,並沒有翻到念死,只坐在那裡想,那「死念」就起來了。實際上我曉得是因為之前已經經過蠻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就像我們走路一樣,譬如你應該走十里路,已經走九里半,快要到了,只是你之前沒有去過,不曉得那個地方的情形,所以說不定你再跨出去一步就到了。那一天我才剛剛開始想,這個死念就起來了。當時我不懂,假如了解的話,認真去思惟,效果就很大了。當「死」念起來的時候,我不想翻書,怕死的心非常強烈,我趕快把書放下,跑到佛堂拼命拜佛、念佛。這樣的心情一直維持了好幾天,心裡好高興。
幾天內只要那個念頭一起來,內心就非常警惕。睡覺之前如果忘記了,就呼嚕呼嚕地睡,睡到天快亮的時候,一想到會馬上起來。如果睡前想到這個念頭,就睡不安穩。而且這種心很容易起來,平常做事的時候雖然這個心沒有生起,可是這個力量很強盛,稍微提一下它就起來了。在我周圍很少有這種經驗的人。後來有一次,我遇見一位在家居士,偶然跟他談起這個經驗,因為那時候也偶爾會跟人家介紹《廣論》,又因為體會到這個念死的心,很高興,於是就跟他講。他說:「法師!你這個經驗我也有過一次。」然後他就敘述他的經驗。那位居士家裡很富裕,他宿生是個修行人,但因為其他因緣不具足,雖然得到了念死的覺受,卻讓它消失掉了。他那個覺受持續了三個月,但因為那時候他才剛剛接觸佛法,還不懂,實在無法忍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因為沒有其他的助緣,最後這覺受就消失了。一直到我在洛杉磯跟他談起這個經驗,他才恍然,原來佛法中說的「念死」是這樣的,他也只是粗枝大葉地想一想而已。
這就說明一個特點,只要我們真正能夠鍥而不捨地去做,確定有它的效應。如果你條件夠的話,像《廣論》這樣的書,它真的就是一個教授;如果條件不夠的話,的確還需要師長的指導。或者等你稍微有一點經驗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會發現《廣論》上所講的,都是非常實在的。
前面已講了第一部分什麼是暇滿,和第二部分思惟暇滿義大,現在第三部分是思惟暇滿難得。了解這三點以後,我們就會非常珍惜!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事教》通常指的是戒經,就是經、律、論之中的律。戒經告訴我們,從惡道中死了以後繼續生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離開惡道生到善道的,就像爪上的一點點灰塵,爪上的灰塵與大地簡直不能比。同樣地,從善趣死了以後墮落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繼續保持在善趣的像爪上的灰塵那麼少,所以不管從惡道或從善道死沒,要生善趣都是非常困難的。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或許有人會問:有這麼難嗎?為什麼會這樣難呢?如《四百頌》所說,一般人身心所受、所行,也就是我們內心所想的,及身、口的行為,包括外面聽來的,都是不善的;既然都是惡的,感得的果一定大部分都會墮落到惡趣當中。惡道的眾生當然是沒有機會造善業,就是在善道中的人,也還是都在造作十不善業,這種情形很普遍,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特別是在說明造惡容易行善難!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造作墮落因是這麼容易啊!如果我們對一位菩薩生一剎那的瞋心,就要墮落阿鼻地獄一劫。更何況通常瞋心生起來會持續一段時間,乃至很久都消不掉的。對一位菩薩生起瞋心是這麼可怕,麻煩的是,你怎麼曉得周圍沒有菩薩呢?菩薩並沒有把「菩薩」兩個字寫在臉上,根本不知道誰是菩薩。而且佛、菩薩都是以世間普通人的面貌示現。在很多感應故事或者佛經當中,都可以看見佛菩薩為了要救我們而示現種種身,不但是示現普通的人,甚至也有示現在畜生道當中的,我們怎麼能夠曉得!也就是說,我們造惡是這麼容易。
了解了佛法以後,知道一切苦樂都是業所感,而業是我們自己造的,任何一個行為做了以後,對我們會留下一個影響,這個業將來一定會感果,除非在業還未感果之前用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它。想想看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了多少業,一生當中、一年當中、一天當中,都造了很多惡業!而一個業甚至有可能會感得多生的果報,我們這一生中造了這麼多的惡業,再加上過去無量劫所造的惡業,所以確定有太多、太多的惡業還沒有感果,而我們也沒有對治!當然如果對治了,它就不會感果,既然未對治,豈能不多生多劫往惡趣?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或許有人會說:那麼就對治呀!可是要能對治又非常困難。先要生起決定的信解,然後真正努力去對治以前所造的惡業,把以前的惡習拿掉並且防護不再造新的惡業。若能如此對治,是可以不墮落的。我們往往有時候會警惕一下,可是只維持三天,第四天又做了,那樣沒有用!真正對治一定是要下決心以後不能再做,在後面的四力懺悔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叫遮止力,就是說如法去對治,把以往造的惡業懺清淨以後,千萬不能再造,如果你再做的話,這個懺悔是沒有用的。所以一方面要把惡業對治掉,一方面要努力保護不要再造惡業,若能如此,善趣的確是可以得到的。這不光是理論,如實照著去做是千真萬確可以達到的,可是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人很少、很少!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果沒有這樣認真去修懺悔的話,我們相續當中無始以來所造的這麼多惡業,將來一定會使我們墮落惡趣。一旦墮落,就沒辦法修善,只有繼續不斷地造惡。像已經墮落的老鼠,它是造了什麼因墮落的?細的也許不知道,粗的可以看得出來。第一點是愚癡。畜生的共同因是愚癡,是非、黑白分不清楚。比如剛才說開玩笑並不好,可是有很多人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呢?你這個人太迂腐了。」世間常常有這種說法,這就是共同的愚癡,是非常可怕的。這個是粗的,至於細的愚癡,我們人類和牠們是一樣的。還有一點,老鼠的偷心很重,所以牠非常怕人,一看到人,馬上逃之夭夭。牠並不是不靈巧,但是內心當中就是有這種偷心在。平常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內心,如果處處想討便宜,希望能不勞而獲,又怕被人家看見,這種就是偷心。
以鳥而言,所有鳥類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高慢心。鳥宿生可能沒有做太多壞事,所以牠輕輕鬆鬆的,但是因為高慢心,所以都是向上飛的。鳥也有牠們不同的特性:鸚鵡過去在人道的時候,就是話講得很好聽。麻雀是過去做人時吱吱喳喳話非常多。如果仔細去看,多少會發現比較粗的一種行相。但願你們從中去觀察思惟,了解了業以後,再回過頭來看周圍、看自己,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警策的力量。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以老鼠而言,牠們一旦墮落以後,是不可能做好事的。《入行論》說:「以我現在這樣的行為,將來尚且得不到人身。若得不到人身的話,如何造善業呢?」六道之中,只有人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親近善知識、如理思惟。人身有三個特點很可貴--勇健、念心、梵行,而惡道眾生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其它更不用談。現在在人道能做善的時候若不做,將來墮落惡趣受極大苦,我還能做什麼?墮落惡趣以後,哪怕經過百俱胝劫,連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啊!一個俱胝就是一億,百億年都已經極可怕,何況是百億劫!
所以佛說人身難得,就像大海裏有一隻瞎眼的烏龜,而海面上有一塊木頭飄浮著,木頭上有一個孔。這隻烏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浮上來馬上又沉下去了。當浮上來的時候,這隻盲龜的頭正好伸入那塊木頭的孔裏,這樣的機會幾近於零。這比喻我們在六道當中長劫沉淪惡趣,就如同那隻盲龜在大海之中沉下去很容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有機會浮上來,這已經非常難得了,何況上來還要剛好套到木頭的孔裏,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就像盲龜,在無明中不知取捨,所以在輪迴當中墮落三惡道的時間多,上來的時間少。透過比喻,我們想想,這個人身是多麼難得啊!又如前面所說的,在很短的時間中所造的罪,就要長劫沉淪於惡道,更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不知已造了多少重罪。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假如有人說:雖然我造了很多惡業,但感了惡趣苦以後,不就可以再回到善趣了嗎?怎麼會難脫離呢?要曉得,我們正受苦的時候,往往又造了惡業,因此會繼續在惡趣當中流轉,跳脫不出來。譬如剛才說的麻雀、老鼠,一方面觀察牠們前生所造的因,一方面看牠們今生所做的幾乎都是壞事,畜生道大概都是這樣。再觀察螞蟻,螞蟻最大的本事是打溜、獵食。一天到晚不停地忙著到處跑,一碰到甚麼,馬上準備跟人家鬥。我年輕的時候,坐公共汽車或者在馬路上走過,常常看見有些人就是這樣,他沒事做就到處跑,一碰到什麼就準備跟人家鬥,我感覺這就是螞蟻之因。
再看看我們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大半時候是六神無主。當我們被嗜好所吸引的時候,會全神貫注,例如被電視、小說,或者被聊天綁住。可是當空下來的時候,心裏面往往是散亂無主,就像螞蟻那樣亂緣,一碰到和你習氣不相應的,心裏面煩惱就起來了。如果仔細去看,是很容易檢查到的。平常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心裏面尚且亂成一團,當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會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是在造惡業,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所以不要以為受完了惡報,問題就解決了,因為正受果報的時候又造了惡因!這樣思惟以後,內心應當發起強大的誓願:「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地修行!」不管是佛在戒經裏告訴我們的,或者是菩薩的論,乃至於祖師們的話,最重要的是策勵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無價之寶的暇滿之身,不好好去修行已經是浪費了,若再做壞事,就更顛倒了,所以應該努力去修正法。對我們修行人來說,不但做壞事不可以,就是說笑話這些習慣,都應該儘量避免,這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這裏所引《親友書》中的偈頌,頭四句就是前面所說的盲龜喻。印度人寫文章,也是七個字、九個字乃至十一個字一句,但跟我們中國人寫的五言、七言的詩,稍有不同。我們每一個句子都有它一定的意義和段落,而印度人只是照字數斷句,就其意義來說,可能一句當中有一半是屬於前一句的,一半是屬於後一句的。現在這個偈子如果依文義,應念成「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這樣斷句才對,意思是說得到這個人身,比盲龜從海底出來能碰到海面上有孔的木頭還要難!所以「孔隙尤難故大王」這一句上面四個字屬於上一句,下面三個字屬於下一句「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我們以後看文的時候,都應該這樣了解。
第二個偈頌是舉喻說明,如果有一個金子做的器具,上面又用很多寶物去裝飾,照理說這樣珍貴的東西應該好好地使用才對。如果把它拿來當痰盂,或用作大小便器,你說多荒唐?這是比喻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無價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地修善,還要去做惡,就像將寶飾金器拿來當痰盂用一樣荒唐。《弟子書》中所說的,也是和《親友書》這兩個偈頌是一樣的意思。
這個文字我們要懂得,但文字的內涵並不是光從文字表面就可以看出來的,所以不是把文字讀通就可以,除非你有宿生的善根,否則讀通文字並不表示就懂得佛法,這一點也是末法時代最可惜、最嚴重的一個缺陷。佛教中有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就是照著文字用我們所了解的概念去解釋它,結果把佛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內涵解釋錯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都在說:「錯了,佛真正的意思不是這樣呀!」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隨自意樂,不依師承,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所以真正想了解佛法,沒有依止善知識如理聽聞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效學西方人的精神,拿佛法來做研究工作,那更是荒唐到絕頂!不過因為時代如此,為了遷就這個時代,也不得不多少做一點。但這種做學問的人,往往因為在文字上研究得非常細,就覺得別人不對。如果把握得住根本去學的話,多少還會有一點利益,但如果看不清楚這一點而跟他們學的話,一定與佛法越離越遠,特別是對我自己來說就是這樣。我自己也是摸索了幾十年,一度遇見那些學者,講起來頭頭是道,後來有機會遇見真正的好老師指點,才體會到這個特點。
我出家之前,因為受印光、弘一二位大師的影響,對念佛、持戒內心非常仰望。現在我雖然不是以這個為主,可是他們二位老人家在我心目中,還是擺在第一位。求學時因為學的是理工,一切都要有憑有據,自然受其影響,不知不覺也很講究科學數據。那時看到歷史上記載,佛門當中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淨土宗的永明延壽禪師,他一天要念十萬聲佛號。我剛出家時也是念佛,對他的行持心裏很仰望。但後來我看到一位近代的大德所作的開示錄上說,古人講話都是取一個大概的數字,實際上「晝夜彌陀十萬」是不可能的。因為他自己親自去試驗,譬如一小時能念幾聲佛,得到的結論是,一天廿四小時,必須不吃飯、不睡覺才能念得到這樣的數字。我一看,覺得這位法師真了不起,因為平常一般人都是依稀彷彿地差不多就好,這種概念跟一個學理工的人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對這位法師講的話非常認同,心中就很排拒古人這種講法。因為這位老法師講經說法,是當年台灣最精采的一位,對念佛又親身去體驗,他說六字佛號一小時能夠念多少,四字佛號一小時念多少,我也試了一下,數據跟他差不多,於是我就想「晝夜彌陀十萬」根本不可能,古人的確都是說個大概罷了。
後來我一心一意念佛,照著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的方法,當然多少還有一點其他人的指點,我很認真地念,念到後來雖然還不到一心不亂,但是當你真正下功夫認真去念的話,睡覺了還念,可不是糊里糊塗的喔!我睡覺時什麼都不知道了,可是佛號始終沒停,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一直在念。那麼像這種大徹大悟的大襌師,他晝夜一直念,難道不能念十萬聲佛嗎?我仔細算一算,絕對不只十萬,是他把零頭去掉了,那是功夫啊!我們現代人沒有真正的功夫,卻以膚淺的知識去衡量,還說這個不科學,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我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經驗,所以到後來我就知道以膚淺的知識去衡量是不對的。所以只要真正用心提起來,自己也沒有太重的罪障的話,在座的各位都可以體驗得到。前面講到悎寤瑜伽時,就告訴我們睡的時候應該怎麼緣念。我們平常只是沒有好好去做,如果你有好老師指點,跟著去做的話,絕對可以達到。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大瑜伽師是阿底峽尊者三位重要的大弟子之一,慬哦瓦是種敦巴三位主要的弟子之一,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師徒,也就是上一輩跟下一輩的關係,所以這裡是長輩教誡後輩。大瑜伽師看見慬哦瓦很用功,就告訴他:「你稍微休息一下吧!」慬哦瓦回答:「的確應該休息,可是一想到暇滿人身這麼難得,我就捨不得休息!」現在我們剛好相反,老師策勵弟子要用功時,好一點的弟子,因為老師說了,只好去做,但是老師一不注意的時候,他就不一定用功了。這裡是弟子非常用功,師長告訴他放鬆一點,他不但不放鬆,還要繼續用功。所以那個時候佛法會興盛,有那麼多人成就,原因就在這裡。並不是說我們現在的人素質差,而是我們不肯努力,這是很實在的。不過,我並不是要大家拚命,修學佛法還是有一定的次第軌則的,如果不清楚硬來的話,也會出毛病。
師長勸他休息,經論也告訴他休息,但是一想到暇滿這麼難得,他就放不下。實際上這都不是文字,當你真正如法去行持,內心產生相應的覺受以後,這是必然的現象。即使最粗淺的念死一旦念起來了,你要放就是放不下。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所以能達到這樣的程度的原因,才不會在文字上面空轉。
博朵瓦尊者舉了一個比喻,說坌宇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好的雕堡叫瑪卡喀,後來被敵人佔據很久頹壞了,一位老人因為此事而非常痛惜。後來舊主又把它搶回來了,那位老人聽了就非常歡喜,哪怕不能走路,他還是要拿著拐杖去到那裡。這裡宗大師引各種經論和祖師的話,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以後該怎麼去策勵自己。
我們要一直努力思惟暇滿的義大與難得,要到發起像那個老人一樣的歡喜心--高興得以為自己在作夢。真正生起這種心以後,會非常強盛地推動你步步向上。就像上高速公路一樣,上路之前,你可以隨便把車子停下來,當真正上路以後就不能隨便停了。譬如我們要到高雄,途中要經過新竹,並不是說到了新竹你就停下來,看見新竹表示這條路是對的,但是你是不會停下來的,因為還未到達目的地,所以說「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得到了如是心,進一步仍舊要繼續不斷勤修增上。大師有適當的方便,指導我們步步往深廣兩方面提升。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總結來說,得到暇滿人身是為了要修行,所以要好好利用它,不要浪費時間做其他沒意義的事情,要專心為取心要而努力。怎樣才能夠產生這種力量呢?這裡告訴我們必須思惟四點。第一、所有的眾生無一例外,大家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了解佛法以後,知道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必須依靠正法去修行才有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要思惟的。第二、修行需要條件:外面要有引導我們的善知識,自己要具足暇滿的人身,齊備這兩個條件才行。前面念佛的公案也提醒我們:儘管他是一位講經說法非常了不起的法師,依他種善根足足有餘,但是真正要修行是不夠的。所以善知識極端重要,如果你聽了他的話,照著他的辦法去做的話,你永遠會覺得祖師們說的「晝夜彌陀十萬」都是空話,這樣講只是要策勵我們的,或像有些人認為佛的神力是古人想像出來的。我們很容易就掉到這種狀態當中,學問做得很好,可以拿幾個博士頭銜,但是跟佛法沒有關係。第三、此世就要修,因為如果此世不修的話,下一世怎麼得到!今生所以得到暇滿是因為前生修行,如果現在得到了卻不修,沒有因怎麼會有果?第四、必須現在馬上修,因為無常不會等我們,我們並不曉得哪一天會死。下面再把四點總結起來說。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有很多人會說修行是要修的,但下一生再說,結果推拖到後來墮落了就沒機會修了,這是一種懈怠,第三點可以破除這個懈怠。第四點可以破除不馬上修的懈怠,有許多人會說修行是要修的,不過以後再修,這一點也是很大的障礙。我曾經跟大家提過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在家人發心要修行,就想先賺一筆錢放在銀行裡,出家人要修行就想先找個茅蓬住。其實這都是修行的大障礙。假定你內心當中發起了真正利人的心而這樣做,那麼至少還是一種好事。如果是為了自己修行的話,最好放下來就修。佛告訴我們,真正的二乘行者是很強調頭陀行的,什麼都不要,餓了就去討一點吃,吃飽了就精進修行,不管在哪裡都這樣,這才是修行的典型。即使我們做不到,也要很慚愧,最起碼要有正確的了解才可以。第三、第四總攝起來就是告訴我們必須趕快修行。所以上面這四點可合併為三點,實際上這部分就是屬於念死的範圍,在修行過程當中念死是絕端重要的,這在後面會說明。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像上面所說的各種方便法門,我們能夠如理正確地思惟的話,會產生很大的變心力量。我們現在的心識是與煩惱雜染相應的惑業所感得的,不用特別起心作意,它自然就在這種狀態之中。如果不修行的話,這種心念是永遠在惑業苦當中周而復始地流轉,如果不改變它的話,修行是沒分的。懂得一點道理,我們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真正重要的是照著所了解的去思惟,改變我們的心意,才擋得住惑業之流。我常常告訴大家,為了清楚所學的內涵,不但要去思惟,而且要論辯,目標無非在此。假定我們學了以後只是討論,談一談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內心當中我慢高漲,目空一切,那麼我們學了佛法只是讓煩惱習氣越來越強,所學的實際上都只是戲論,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假定學了佛法卻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意,那是沒用的。
我不妨再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有人說現在這個時候要念佛很難,我自己有了一點經驗以後,發現念佛並不是那麼難,尤其在山上的時候念得很好,念念是佛。結果有一次下山,第一天不受影響,待了三天,山上的念佛功夫就不見了,待了一個禮拜,世俗上所有的念頭都來了。我就想:奇怪!怎麼搞的?念佛沒有用啊?後來有一位尊長告訴我:「其實修行還是要研閱經論,經論的內容正是告訴我們對治煩惱的方法。」我聽了他的話就開始去看書,起初是亂看,聽見什麼書好我就看什麼書。他們說《雜阿含》正是專門對治煩惱的,我就請了一套,從頭到尾看一遍。後來又聽說《大智度論》很好,我又把書請來,也看了一下,結果糊里糊塗地看不懂。
不過因為這樣東看西看的關係,對禪也多少有一點興趣,又開始接觸禪。那時候我除了每天念二萬聲佛之外,並沒有其他功課,所以空下來的時間就看看書。後來覺得學禪好,就學禪。剛開始自己東摸西摸,摸不出名堂來,吃了很大的苦頭,後來才遇見一位對禪真正有經驗、有功夫的老師。但因為當時像我這樣大學畢業出家的人不多,所以走到哪裡人家就捧你,實際上自己的煩惱很盛,名利心很強,被人家一捧就覺得飄飄然的,其實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可是慢心卻很大。看人家都一無是處,更增長自己的慢心,自己卻完全感覺不到,假定真能感覺到的話,佛就不講無明了。那是我真正最大的失敗,一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最痛苦的就是這個。
這位禪門的善知識作風不一樣,往往都是給你當頭一棒,我心裡就老不服氣,覺得我有這麼多好東西,他好像不識貨,心裡就是有這種味道。後來因為特別的因緣,慢慢地就開始跟他學。但因為自己前面多少有過一點經驗,對自己的經驗就很執著放不掉,向他報告的時候,他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自己心裡面就是不服氣,但是不服氣也沒辦法,結果東摸摸西摸摸,始終沒消息。後來我才了解,《廣論》上告訴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懺除業障,而四力懺悔的初力是破現行,在這裡就叫做「變心」。自己在這個現行心識中,受它的支配,不知不覺就隨自意樂,這已經很可怕了,還增長我慢,把這個「我」膨脹得很大了還不知道,沒辦法接受善知識的引導。
禪宗本來就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後來那位尊長就說:「這個方法你既然沒辦法趣入,就改用『起疑情』的方法吧!」我想這樣也好。事後檢查,就是因為對這位老師不服氣,而「起疑情」的修法是近代真正的禪師們所共許的,我心中早已經對它有執著了。開始修了以後,也不曉得怎麼疑,我就東起疑、西起疑,看到什麼都想一想,但因為實在疑不起來,心裡就亂成一團。回想起來都是不遵照師長的方法才這麼可憐。
後來就去參「念佛的是誰」,居然疑起來了,因為我曾很仔細地看過來果老和尚的語錄,其中有一篇開示參「念佛是誰」,再加上那位尊長跟我說過參禪不是講道理,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好講。念佛的是誰?我嘛!這又何必問,就是要你自己去體會某些內涵。我曾經看見這位尊長罵過一個人,假如他罵的是我的話,我想我的慢心又會在那兒告狀,這番話又用不上了。因為他罵的是別人,所以我就想:對呀!參「念佛是誰」不是講道理的,如果講道理,實在沒什麼意義。那天早晨我吃過早飯後,很懇切地拜了佛,快近中午的時候,這個疑情真的就起來了。內心好高興!疑情真正起來的時候,你無法形容,如果你們看過《來果老和尚語錄》的話,多少可以體會一點。這個疑放也放不掉、提也提不起,但吃過了飯這個疑情就不見了,下午再去找,就是找不到。
我講這個故事是要告訴你們,想跟師長學法,如果慢心梗在那裡,不能遵照師長的方法去做,是不可能有結果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找對人就跟著他走,也是死路一條。那一次我雖然內心有這種障礙,但我還是很長一段時間死心塌地跟著這位善知識。可是一歡喜疑情就掉了,向他報告時,他也不睬我,後來才慢慢地告訴我。所以你對師長的信心如果不能真正地生起來,想學到東西是不可能的。後來這疑情又起來了,自己又很歡喜。真正夠條件的師長,當你去向他報告時,又是悶頭一棒。他不是用棒打,就是大罵一頓,有些時候被罵了心裡不服氣,可是漸漸地會了解這樣不對,照著再來,就不會被一個小小的成就所侷限了。
我們現在學佛有兩個最嚴重的毛病:一個是未得謂得,根本還不懂就自以為是;還有一個是得少為足,以為這個就是了。真正夠量的善知識,他會呵斥你、打你,你錯了他一定幫你改正;你得到了一點點,他不讓你停止。當然這其中有順逆兩種方式,有時候用順的,有時候用逆的,使你很容易就懂得他的話而改變心意。這裡先提一下,到以後講四力懺悔的時候,再詳細講。我們應該照著前面所說的這樣去思惟。
【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假定能夠把握住中心,從各種角度去思惟的話,改變內心的力量會很大。如果不能廣泛地思惟,就照著前面所說的次第,第一個是暇滿的體性,然後從現在、究竟二方面去看它的利大,還有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著相應的內涵拿來思惟。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單是要生到善趣,也一定需要持戒,而且得到善趣還不一定能修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暇滿的人身。下面這幾句話,對我們這一生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綱要,但願各位一生記得。得暇身要很多的善根,當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淨戒為根本,戒還要加上「淨」,要持戒已經很難了,持戒而清淨的話更難,這到後面講戒的時候會講,這是根本。還要施等助伴,因為我們修行需要種種的資糧,你現在能夠幫助別人,將來修行的時候,很多順緣資具都來了。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有人證了羅漢,可是飯都討不到;證了羅漢還可以,我們現在什麼修行都沒有,如果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還能修行嗎?所以說要施等助伴。
這樣還不夠,還要有無垢淨願,這個很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總是有一個期望,平常任何事情做完了以後要迴向,這就是我們的無垢淨願。可是我們是嘴巴上唸一下,還是心裡真的這樣想?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但是也不要認為:「既然心裡不照著這樣想,嘴巴何必去唸它!」當然最好的是嘴巴唸、心裡也相應;萬一做不到,至少嘴巴在唸,還能夠提醒自己正確的方向,這是靠外在的環境保護著。我們要從這個方面去看,然後不夠的地方慢慢再補足它。當然前面也說過,假定只是嘴巴唱唱,心裡老是胡思亂想的話,那將來會墮落畜生,像隻鳥嘰嘰喳喳地叫,應該要一心一意從正面去發起「無垢淨願」。前面甲三說聽軌理中提到,講聽完了以後,要用很猛利殷切、強盛的心去迴向: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聽講的時候固然如此,其實平常做任何事情,心目當中也要有這樣的一個方向。
講到這裡,我也想起自己當年一個小小的體會。我剛出家沒多久就住在同淨蘭若,跟著仁法師。那裡的生活非常嚴肅,一天中大部分的時候根本不能講話,到要講話的時間,又不能不講話。實際上,那時候我們也沒講的份,他會給我們一點開示,其他時間就自己看書。他提醒我說:「看書一口氣不要看太多,看累了應該合起來;再不然的話,固定一個時段,自己心裡大概有個準,時間差不多了,就出去走走,就算三分鐘、五分鐘也好。」可是我就做不到,要是看得起勁的時候,一天下來看得頭昏眼花也捨不得放;如果看得沒有勁的時候,本來譬如說看一小時就停一下,我一小時之內卻要跑出去好幾趟,如果看見仁法師來了,才趕快進來。出去的時候,看不出什麼名堂來還好,如果看到外面的風景蠻好的話就會流連忘返。
可是很奇怪他老人家不會這樣,他的生活刻板得像時鐘一樣。當時我始終想不透是什麼原因,後來才漸漸體會到,促成他這樣的主要原因有幾種:第一,他心裡真正能夠生起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這是最好的一類;還有一類,譬如說像大陸上的叢林制度,我始終非常歡喜、非常讚歎,因為它有一套軌則,就像佛經上面說的「出家五夏學律」,雖然道理不懂,先把你放在這個洪爐中去磨鍊。人家說「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要把腿子練好的話,一般至少需要練上個三、四年,而你如果在金山寺住上幾年的話,自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養成這習慣了。所以我看見從叢林中訓練出來的人,有的雖然要談道理好像談不出什麼來,也自謙工夫實在談不上(當然要有實證工夫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他身上所呈現種種的威儀規矩,處處地方能夠恰如其分。所以有一種是在內心當中能把握得很好,一種是已經養成了習慣,自然就可以做得到。後者就是靠外面的環境,也就是團體的力量,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除了師、法以外,還要「友」--就是一個如法的團體,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現在把三點總結一下:真正要想獲得暇滿的人身,「戒」是根本,還要其他的輔助條件,這個「施等」不單單是布施,而是包括整個六度,以此集聚資糧。有了這個條件以後,如果沒有無垢淨願的話,都是世間富貴之因,下一生就在人或天中享福,都是無暇之處,所謂「富貴之人學道難」。所以做任何事情,內心當中要有個宗旨--我是要求無上菩提、要跟隨善知識如法修行,心心念念都是強烈的這種念頭。因為覺得自己資糧不夠,乃至於去掃廁所,為大眾服務,心目當中都是這個「無垢淨願」。真正說起來,無垢淨願是最重要的,為了這樣的願望,所以才要去修學,從皈依開始然後受戒,集聚種種資糧,這個特點我們要把握住。
我們眼前就看得見,對於暇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很少,更進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以這樣實際上的情況觀察思惟的話,會感覺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別是暇滿身,真是非常難得。這裡的「總」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別」是特別指暇滿人身。這是從因門去看,就是因地當中需要什麼條件。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稀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非同類」指人以外的惡趣眾生,跟他們比較起來,得到善趣的亦屬邊際。「邊際」就是非常地少,比例差得很遠。畜生道當中有水陸空三種,我們看見陸地上的蟲蟻極多,可是真正多的不在陸上,而是在水中。以前我不太懂,只是相信佛經上這樣講,後來有一次偶然的因緣,才了解確實是水中多。據說南極附近的海裡有一種蝦,台灣也曾經有捕蝦船到那裏去捕,拍攝到那個海裡面密密麻麻全部都是這種蝦,你看那個海多大,何況又這麼深。而且地球表面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陸地,有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陸地當中能夠住人的又很少,很多地方根本不要說人或野獸生存不了,連螞蟻在那兒都沒有,而海裏則是從海面上一直到最深的深海全部都有。所以單是與惡道當中的畜生相比,善道實在已經是少得不能再少,這是觀非同類。
觀同類善趣中,殊勝暇身還是極屬稀少。人當中有多少學佛的?就算信了佛教的人,有很多對真正佛法的內涵並不知道!以藏系來說,想像中好像西藏人都懂得佛法;藏人真正能夠進入寺院好好努力學的人,的確比我們高強,至於一般的民間,跟我們是一樣的。以前我剛去印度的時候,就看見他們一大早出來之前,在家裡第一件事情一定是供酥油燈、供水,然後拿了一個嘛尼輪,「嗡嘛尼唄咪吽、嗡嘛尼唄咪吽」地唸,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也不懂,多半就只是如此。至於我們漢地,雖然說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但是佛法是什麼也是不懂。所以說,真正得到殊勝暇滿人身的人是少之又少。
最後是祖師鐸巴格西給我們的叮囑:要殷切慎重地修暇滿,這個如果修起來的話,自然會不願意浪費生命,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因此餘一切法會跟著來。實際上不僅是這位格西講,佛、宗大師也這樣講,每天早晚課當中也在策勵,例如晚課的警眾偈,無非也是要我們珍惜暇身。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3-30 18:42:32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