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0|回復: 0
|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三十七集)
[複製鏈接]
|
|
摘自《定弘法师(锺茂森博士)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修行与生活座谈会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8/11/9 华严讲堂 档名:52-213-0037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做「修行与生活座谈会」,上一次我们只回答了实际禅寺四众同修的提问,还没有来得及回答网上同修的提问,打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回答上次这些网上同修的问题。
问:首先这位同学提到的,尊敬的锺博士您好!学生每次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时,对「觉林菩萨偈」(这个偈子很长,它有个经文,我们也把字幕打出来给大家看):「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说这段文字学生不能完全参透其中含义,敬请锺博士详细讲解。
答:这一大段的经文通常都是放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前,等于是一段引言,它不是《地藏经》的内容,它是出自于《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华严经》第四会「夜摩天宫偈赞品」里面的一段经文,这是觉林菩萨提出的修学心得报告,他所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段经文为什么要摆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前?这个义理很深,我想先把这段偈子简单的做个解释,然后我们再来讲为什么这个偈子通常放在《地藏经》之前。这首偈子义理很深,我们师父上人也没有讲到「夜摩天宫偈赞品」,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就没有师父上人讲解的依据。末学看了这个问题就去查看了《华严经疏论纂要》,看到清凉国师的一段批注,也把这里头末学所理解的意思跟大家做个分享,也是请大家指正。
这里讲的「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是第一首里面的前两句,这用一个比喻,用工画师来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心性。工画师能够画很多的画,可以画国画、油画,各种山水画、人物画,他所画的是因为他心里有,心里有他才能画得出来,所以这是表示能生,「譬如工画师」这是能生的心性。「分布诸彩色」,彩色就是他所画的画,是比喻所生。什么是所生?宇宙万有,大千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所生的,都是我们这个心性所现所变,它这里讲是「分布诸彩色」。能够画出种种这些彩画,就比喻心能生。怎么生?实际上是随缘而生,这个生不是无缘无故,它是有因缘,佛法讲的缘起论,一切万物都是依缘而起。底下又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因为它是缘起,所以宇宙每样事物它都没有自体,都是因缘所生法。因为是因缘所生法,因此叫虚妄,因为它根本是不存在,只是各种条件聚合,形成一个假相。
譬如说我这个人身,大家看到我这个形相,说这是锺茂森。可是锺茂森哪来的,怎么形成的?他有骨骼、有肌肉,还有皮肤、有毛发,有五官、四肢、内脏等等,组合成这个东西叫做锺茂森。但是你问问,到底这个身体哪一块才是真正的锺茂森,是我这个头叫锺茂森,还是我这个四肢叫锺茂森,还是我这个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哪一样才叫真正的锺茂森的主体?说不出来。你说这个头是,把头给你,那也不能叫锺茂森,最多是叫锺茂森的头;眼睛给你,那个眼睛也不叫锺茂森;五脏六腑给你,你更不要了。到底哪样东西才是真正锺茂森?说不出来。所以锺茂森这个东西就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叫幻相,不是真实,它叫做缘起,各种因缘条件组成的个形体。所以叫诸法无我,我们人体没有我,样样东西都是无我。认识这个,真相你就不迷了,你不把这个身体执着成自己,你就没有我执了;你不把这一切万物执着成真实,你也就没有法执了。这是诸佛菩萨、觉悟的人,他们意识到这个真相。可是凡夫就不行,凡夫是什么?「取异相」,他取。取是什么?这叫做执着、分别、妄想。本来心性上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可是因为迷惑,不认识一切万物唯心所现,而且本来虚妄的,他在这虚妄的境界里面取相,这样就迷了,就造业。虽然取相,可是「大种无差别」,大种是表我们的心体,在心体上没有这些差别,相上有差别,在性上没有差别,不仅没有差别,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他怎么会取相?所以真心离念。诸佛证得这个境界,这就称为如来法身境界,他不取相,不取相就见到真相,不执着身,就见到法身。我们凡夫取相,就见不到真相,执着一个身,就见不到法身。
下面第二首偈子说,「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大种」是讲的心,心中无色,色是物质,心不是物质,这心里面没有东西。真的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大种中无色」的意思,他讲的就是一个道理。所以心虽然是能生能现的体,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用六根去攀缘,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触摸不到,连我们的意都想象不到,所以六根没有办法接触,这叫无色、无物。「色中无大种」,你说心性在哪里?我们去找心性,能不能从物质世界找到一个东西叫心性?也找不到,色中无大种,就是在物质世界里面没有,你找不到,精神世界里你也找不到。可是虽然找不到,它又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体,这个很妙,又是跟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合一。就好像人作梦似的,每个人都作梦,试问一下,梦中有这么多境界,见到山河大地里的各种人物、冤亲债主,它们哪来的?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心想而生,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的梦境是你的心思当中变现出来的。试问一下,你能够从梦境当中找到你那个心思吗?就像达摩问二祖,「你拿心来给我看看?」找不到。找不到,可是它又离不开这个梦境,离开梦境,你去找心也找不到。所以梦境就是心,心在整个梦境,都是。下面讲「亦不离大种」,这是讲物质里面虽然没有心,可是又离不开心。就是刚才所说的道理,梦境里头,你找不到一个东西叫心,可是梦境离不开心,没有心就没有梦境。这就是古德讲的「妄依真起」,妄不是真,妄是我们所见的境界就是妄,虚妄。心,真心本性是真。虽然妄不是真,可是妄又必定是依真而起,它是真所现的。所以「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首偈子说,「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这里就特别讲出,这个所比喻的法就是心。「心中无彩画」,心是彩画的体,像工画师,就是画家,他们要画画,心里先有画。古人说的胸有成竹,就是一个会画竹子的人,他心里面真有竹子,所以他拿起笔来就能画出竹子,那是他心中有画。可是你要去找那个心里的画,你又找不到,你那个心,你说心在身体里吗?你把他的身体解剖开来,看看能不能找出画来?你找不出来,「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从他所画出来的东西,你也找不出那个心来。可是,「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虽然这个彩画里面没有心,心里面也没有彩画,但是两者分不开。像画家,他心里真的有,他才能画得出来,可是你去找,找他心里的画,又找不到。所以心跟画它是一,但是它又是二,一而二,二而一。
底下第四首偈子说,「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彼心,这里讲的心是讲我们的念头,《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唯识所变,识就变了。为什么叫识?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就变成识。所以这里说的「彼心恒不住」就是识,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念头不住。就像弥勒菩萨对释迦牟尼佛提出的报告,他说「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里讲的念就是「彼心」。「恒不住」,一弹指就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一秒钟算四弹指,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它不住,停不下来。「无量难思议」,一秒钟就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你算算一小时有多少?一天有多少?一年有多少?一劫有多少?无量劫有多少?没得算,「无量难思议」,不可思议。
这些念头就「示现一切色」,这个色,是用色来做代表,其实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就是一切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这个念生出来的,所以叫做「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念成形就是「示现一切色」,这个形就是色。「各各不相知」,这是讲前念和后念互相没有干系,没有联系,各不相知。英文叫做没有correlation,没有关联。前面一个念头跟后面一个念头各自独立存在,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这一秒钟里面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念念之间都各不相知,互相没有关系。虽然它在本质上没有关系,然而我们看上来好像有关系,前念跟后念很相似,这也是,的确。虽然相似,但是实际不是相同,更不是同一个念头,它真的是两个独立的念头,它只是相似,不是相同,而且不相知。每一个念头都生境界,都示现一切色,所以一个念头成形,念念都成形,宇宙就这么产生的。一个念头生出一个宇宙,这个时间很短暂,这一念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这么短的时间。这一念生的宇宙也存在了只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这就是宇宙存在的时间,这是一个念头完了;然后再来一个念头,第二个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出现了,剎那之间第二个宇宙又起来了;完了这第二个念头又灭了,随着第三个念头又起来,第三个念头起来就现出第三个宇宙。所以宇宙在变化,也是一秒钟变化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我们凡夫见不到这种真相,因为凡夫执着分别都没放下,他怎么能够认识到这么微细的境界?所以他看起来真的像一个相似相续的相。
我给大家打个比喻,您就了解了。譬如说我这个摄影棚这里,大家看到我的形相,假如我把灯突然关掉,就一片漆黑,您这个镜头前什么都看不到。这是什么?假如说用灯光的开关来比喻我们念头的生灭,灯一开就念头生了,你就见到锺茂森的形相在这里端坐着,要是灯光一灭,您就看不见东西了,这叫念头灭,这个宇宙也就消失了;完了第二次马上灯又开了,你又看到锺茂森现出来,可是这个锺茂森已经跟刚才锺茂森不一样。一般凡夫觉察不出来,八地以上菩萨他就发现了,不一样,是两个各各不相知的锺茂森,各各不相知的宇宙。然后灯又灭掉,又什么都没有,宇宙消失了。假如这个灯光一开一关,就在那里拼命的开关,开得很快,你会看到一闪一闪;再开得更快、更快,它就不闪了。实际上它还在闪,只是你的眼睛由于停滞的作用,你观察这个境界好像已经定在那里,就不会闪动。一般来讲,如果一秒钟有二十四次的开关,大家看到没有?刚才闪了一下,你要是觉察到,你心还是比较微细,要是觉察不到,你心就粗。现在我们假设这个灯光一秒钟闪二十四次,二十四个开关,我们的眼睛就看不出它在闪动,看出它是个连续相续的现象。电影就是这么来的,电影就是一秒钟换二十四张底片,一闪一闪的,把这一张底片、一张底片打到银幕上,你在银幕上一看,这个境界都在连续,这情节都有了。其实它是假的,「各各不相知」,前一个底片和后一个底片互相没有关系。
现在学了物理我们知道,其实电流它真的就是一闪一闪的,这叫交流电。什么叫交流电?就是正负两极,正极那边发出电流,到这边负极,电流愈来愈弱、愈来愈弱,变到零了,然后电流又从这边发过去那边,就是正负两极老是这样交替的更换,所以叫交流电。那你从正极发出的电中间停顿一下,再从负极发出到正极,这中间有断,我们看这个灯光为什么没有闪?原因就是因为速度太快了,所以我们凡夫眼睛看不出它在闪。这种速度还不算很快,假如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这个变化我们就根本没办法觉察,所以看到这个现象真的在这相续,这是事实真相。实际上什么?宇宙只有这个一念而已,就是当下这一念。这念头消失了,过去心就不可得了;将来的念头还没起,未来心也不可得;所以就是现在,可是现在当下这个心,现在心也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因为速度太快,你刚有想得的心,那个念头已经不知生灭了多少个,所以你得不到,因此叫虚妄。
第五首偈子说,「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这里又说这个比喻,但是它讲的意思不一样,前面讲「譬如工画师」,是比喻能现能生的心;这里讲的「譬如工画师」,这是讲能变的识,就是念头,心和识不一样,可是虽然不一样,它是一不是二。这个工画师他不能知自心,就是我们有念头,起心动念的时候,念头与念头之间各不相知,念头是妄想分别执着,各各之间它们没有关系,只是完全是一种惯性的在那里抖动、闪动。这个念头也不能够攀缘到自心,就是真正的心性,你也攀缘不到,所以也是不能知自心。可是「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虽然我们不能知自心,就是不能知道真心本性,但是这些现象,宇宙现象,还真的就是从我们真心所现出来的,所以,而由心故画。如果没有真心,就没有宇宙境界,因为心的作用就是能生,宇宙是所生。我们见到有所生,必定有个能生,能生虽不可得、不可知,可是确实是由心而生,这叫「心故画」。这心你见不到,可是你能够用心去画画。诸法性如是,我们宇宙万法一切现象都是这样的。这是比喻宇宙万有它的来源是怎么来的。
下面第六首偈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我们的真心,这里所说的心,既包括真心,也包括念头,心和识都是一样的。好比是工画师,画家,他能够画世间一切的景象,这是比喻能生世间、能生宇宙。「五蕴悉从生」,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精神世界,都是从心所生。它「无法而不造」,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第七首偈子说,「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这句话大家要是做三时系念应该很熟悉,它这个字改了一个,「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原话是出自于《华严经》这一句「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这个心,它是一切万物、有情无情生命的根源,都是唯心所现。佛和众生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佛是觉者,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人,这些生命。其实佛与众生本没有差别,差别在哪?迷悟不同,佛是觉,众生是迷,可是都是由心而生而现。所以当我们心觉悟的时候,我们心所生就是佛和佛的境界,所以佛也如心。这个「如心」就是讲唯心所现,「佛亦尔」佛也是这样的,佛哪来的?佛也是唯心所现。「如佛众生然」,这众生跟佛一样也是唯心所现。但问题在于,众生除了唯心所现,还加一个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他有妄想分别执着,他迷了。可是他也原本是心所现,跟佛一样,只要他把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他跟佛没有两样。这叫「如佛众生然」,众生跟佛是一个样的,都是唯心所现。所以古德讲,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佛和众生都是所生,心是能生,能生所生是一不是二,就无差别。所生的佛和所生的众生也是没有差别,都是唯心所现,所以叫三无差别,统统都是一,没有二,更没有三。所以「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佛与心,后面还有众生,这讲三者,这是省略了字,应该是心、佛、众生,体性都无尽。这个体性为什么称无尽?因为它都是自性所现的,自性能生万法。
第八首偈子说,「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人知心行」,如果我们知道世间都是心造出来的,也就是《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真正知道这个真相,「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你就见佛了,你见佛就成佛了,你就能够「了佛真实性」。也就是《华严》讲的,你的如来智慧德相现前了。问题是我们没有真正知这个「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什么说我们不知,你现在讲了,我们不就知道了吗?还是没知。现在只是讲的时候能够明白一点道理,可是没有真正入这个境界,所以还是没知。为什么说不知?打个比方说,现在听着都懂,知道原来世间都是我心所现物,所以跟我是一体。结果刚出了讲堂,假如可能是不小心被人踩到脚,马上瞋恨心起来了,「你怎么没长眼睛,干嘛要踩我!」瞋恚心就起来了,这时候就把刚才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道理都忘掉了。他就是他,不是我,我跟他对立。我是心所现的,他不是,我得跟他对立。说的一体,根本没入心,也就没有真知。
所以要怎么办?要修,就是断我们的烦恼习气,断我们的贪瞋痴慢,要有修德,这个性德方显。不肯修,光知道没有用,那真叫过眼烟云,耳边风而已,没有真实的受用。有真实受用,就是你入境界了,就是下面说的,「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你果然入了境界,你知道一切万法唯心所现,虽然是唯心所现,但是又是虚幻无我,了不可得。所以你的心不住于身,你知道身体是假的,因缘所生法,它是空的、虚妄的,不仅身如此,所有宇宙万物都是这样。所以你的心不住于外面的境界,就是不执着。身也不住于心,这是事实,这个现象它是依心而起,但是它不可能住在我们的心上,它是念念迁移不定,就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这么多变化,它不住。你了解这个情况,是不是说,既然都是虚妄的,都是空的、假的、不可得的,什么都不干了,佛也不学了,众生也不度了,回家睡大觉?这也不行。要怎么办?「而能作佛事」,你还得作佛事。这个佛事就是觉悟之事,佛是觉的意思,觉什么?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叫佛。就是你自己觉悟,还要觉悟众生,而且自觉觉他还得圆满,这叫作佛事。不能说无住就不生心了,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前面讲的,「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这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子,「自在未曾有」,这个未曾有的自在,就得大自在。什么自在?你入无碍法界,就是《华严》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认识心体,你明心见性,而又从体起用,去作佛事、去度众生,无所障碍,这太殊胜、太稀有了,佛这是大自在者。
第十首偈子,这最后一首,「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总结。如果我们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包括十方一切诸佛,了知他们的境界。换句话说,希望恢复我们的佛性,希望得到我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你想不想这么做?想!想,怎么办?「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就要去观察法界之性,法界性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包括这些相的根源就是性。这里法界性,「法界」和「性」是两桩事情,法界是相,相的根源是性,性相我们都要了解,都要这样去观察。这个观不是去想,而是去参,就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验证、去体悟这个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一切相唯心造的道理。这个道理很深,可以说这句话涵盖了整个佛法,「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真正你参透了,你就入华严境界,你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应观法界性」在佛法里叫做「真如实观」,「一切唯心造」叫做「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和唯心识观在佛法可以说是两大最主要的修法,就是这半偈把它说得很圆满了。
整篇十首偈子,这觉林菩萨的心得报告,把宇宙人生真相给我们和盘托出。我们问,为什么古德要把「觉林菩萨偈」放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前?末学去年曾经讲过《地藏经》,讲了两遍,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在我十九岁开始念《地藏经》的时候,到现在也都有十多年了,当时也不懂,反正哇啦哇啦见文字就念,就是「觉林菩萨偈」这么念下来,这个偈子里面的意思似懂非懂。后来等到自己去年真正把《地藏经》认认真真的学习一遍之后,讲了两遍,是根据我们师父上人讲解复讲。复讲以后,因为我们是参考清朝青莲大师的《科注》,青莲大师在里面就把这个性相之理讲得很清楚、很圆满。《地藏菩萨本愿经》大部分都是讲事、讲相,可是要知道事后面有理,相后面有性。如果光在事相上面去读诵《地藏经》,得到的利益不大,要从事相上悟里头的性理。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到地藏菩萨的本迹因缘,讲到因果的报应,这都是事、都是相。为什么会是这样?原来一切唯心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事也是绝对没有怀疑,而且就读这个经也能够开悟,也能够圆证菩提。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大乘了义的经典,它让你成佛。因此古德把这篇「觉林菩萨偈」放在前面,用意很深,先给我们把这个性理讲出来,你去读那个事相就能够随文入观、随事入理,古德用心真是太好了!这里也花了将近一小时很粗浅的把末学对于这段经文的意思,结合《地藏经》给大家做个汇报,希望我们读《地藏经》的时候要重视,这是一部真正理事圆融的大乘了义经典,也是大乘修学的根基。
问:第二个问题,另外一位同修他的提问。末学是一位女居士,今年三十六岁,学佛几年不得力,究其原因是因果的道理明白得不通透。看了您讲的「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非常欢喜,想发心学复讲,不知可否,需注意些什么?
答:您很欢喜听《文昌帝君阴骘文》,我感到非常高兴,不是说高兴妳要听我讲,而是证明印光大师确实有慧眼,讲的不错,他说,《安士全书》乃善世第一奇书。就是要挽救世界劫运、挽回世道人心,《安士全书》是第一部最好的奇书,最有效果的。《安士全书》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就是详细讲解的《阴骘文》,我们是依这个本子来讲的。印光大师极力的提倡这部善书,他当时是民国时代的人,我们不晓得现在和民国时代的人会不会有不同,是不是当时民国时代的人他们读这个书能够合适,我们现代人就不合适了。所以我们讲的时候还有点想试验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够也适合于现代人,结果您这么一提,让我们证实,印祖的这个话同样适合于现代人,不仅在当时是善世第一奇书,在现在也是善世第一奇书,我们相信印祖讲的不错。
印光大师什么人?传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那他这句话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的。大势至菩萨有愿,是什么?要摄受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要听大势至菩萨的话,大势至菩萨这样劝导我们,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也真正是符合净宗三经当中讲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先做「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落实在哪?我们可以用《阴骘文》、可以用《感应篇》、可以用《弟子规》这些善书来帮我们打基础,做个善男子善女人。《观无量寿经》讲「净业三福」,第一福是世间善,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阴骘文》也讲这个内容。所以《阴骘文》好,虽然它是道家的经典,但是它宣扬因果。
乾隆时代的周安士先生,独具慧眼,选择这篇短文来做详细批注,所以这是什么?菩萨慈悲度众生。印光大师说,周安士先生假如不是西方极乐世界乘愿再来的菩萨,着这个书来救度众生,印祖说,我不相信。换句话说,印祖肯定安士先生是菩萨再来,这就是菩萨的教诲,所以要大力的提倡推广这部书。您发心复讲那太好了,您这是继承印祖的遗风,跟印祖是同心同愿,我非常欢喜、非常赞叹,随喜您功德。希望世间愈来愈多的人都去学习、去推广这部书。在复讲当中可不可行?当然可行,像我们讲这个文也是用复讲。复讲最关键的就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讲都很老实,按照《安士全书》一句一句的讲下来,可以省略的讲,但是不要自己添加意思。师父也讲过,说用的例子可以用现代例子,就等于你不要改变它的文中的理,但是它里面的事例,你可以加入跟现代有关的、最近发生的大家众所周知的这些事情、这些因果的例子,这个可以。我们讲,就是把它用白话讲出来,不能改变它的意思。所以复讲要依靠佛讲的「四依法」,其中一条叫「依义不依语」,就是你的意思要跟它讲的一样,不能改变它的原意,但是用的语言可以不同。当时安士先生用文言文写的,我们现在用白话文讲出来,这个可以,这就是复讲。
我们现在讲《阴骘文》讲得很细,讲到现在是讲到第二十八句,总共是七十八句,现在才二十八句,还没讲到一半,已经讲到二十八集了,五十六个小时,所以估计恐怕得要有七十集以上才可以把全文讲完。确实对现代的社会,有这个耐心能够花上一百多个小时听完的人不简单,他是难得的,一般是很有心学习圣道的,他就能够坐下来耐心听。我们要是复讲的话,最好是从里头撷取精华,不要太长,愈短愈好,就是节录式的这么讲。像末学曾经也都复讲过师父上人讲的好几部经典,譬如说《地藏经》,师父讲了一百零一个小时,我节录了一半,用五十二个小时讲完;《中峰三时系念》,师父讲了一百一十四个小时,我把它复讲成四十个小时;《十善业道经》,师父讲了八十个小时,我缩成十六个小时。就是这样把它缩减,这个可以,只能够缩减,不能够增加其它的内容。
问:下面这位同修的提问。我生于一九七三年,是个农村干部,内子是中学教师。近两年我接触和学习了一些佛学知识,现在在网络学院学习,有以下问题请不吝赐教:有个学佛者和我提到他很怕身后恶报,我当时只为解除他的恐惧感,就以空有之说和他谈了几句。之后才觉得,应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法才更契机契理。请问是否如此?
答:确实,对一般人最好就讲因果,讲到很高深的所谓空有之说、性相不二,这些一般大众他听不懂。那是老修,在学佛至少是三年以上,可能会对这个方面有所认识,对一般人来讲,最好还是用因果。周安士先生讲过,说人人知因果,是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是大乱之道也。所以因果教育太重要,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也提倡要构建和谐社会,用什么方法最好?实在讲因果教育最好,大家都知道因果,大治之道,这就是和谐社会。至于空有之说,他深信因果之后自然契入。净土宗十二祖梦东禅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真正善谈心性的,空有之说、性相之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讲这些,你要能善谈,必定离不开因果。为什么?因果是相,相从哪来的,不就是你的心性所生的吗?既然你有念念相续,就有因果相续。所以真能善谈心性的人,他一定从因果上下手,人只要能明信因果,他对于这些相就明白了,我们说了解事实真相。相从哪来的?心来的。善因善果,这个因是什么?因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有相,这个相的相续就是因果。所以,为什么说因果不空?这讲的因果相续不空。为什么因果相续不空?因为念头相续不空。所以你能从相上体悟,你就知道要让自己契入真相、真空这个境界,必须放下念头,放下念头你就见性了。所以梦东禅师说,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他最后必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因果教育太好了,它既是通世间善法,又是通出世间的善法。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逢人便说因果,这就好。
问:第二个问题。我对于学佛确未建立真信、正信,这也正是我所寻求与学习的,但劝孝行善我是肯定的。现今和一些非佛友谈话,我也只是说自己在学习,对很多事物看淡了,而没有达到看破的境界,对一些事虽不去刻意追求,但境缘现前也会迷了进去。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看起来您学佛有了基础,就是您至少认识到应该学佛,应该断恶修善了。但是初学者往往会有这种情形,就是在境界上面会迷。不要说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我们肯定常犯的,哪怕是在境界上保证掌握住不起贪瞋痴,恐怕学了好多年的同修也未必有把握能够把持得住,这就是迷。这是什么?学佛虽然懂了点道理,就像您讲的,看淡了,但是还没看破,是比以前淡了,没破。以为自己看破了但没行,就是看得破、忍不过这种情形,实质上还是没看破。看破是真正明白道理,内心的观念,人生观、宇宙观真的就改了过来,跟佛菩萨的相同。这个需要认真的学习,深入经教才能够达到。所以我们怎么办?一定要多听经、多研教,一天至少得保证两个小时听经,再忙的人都要保证两个小时,它是帮助你觉悟。如果听经闻法的时间多就更好,有四个小时可以说相当不错,如果一天主要的工作都是听经研教,那个很殊胜,进步会很快,哪怕是业障本来很重,可是效果都会很明显。
末学就深深感到这个益处,末学是业障深重的人,怎么业障深重?烦恼习气很多,就是看得破、忍不过那种,常常犯,境界上老迷。可是这两年,自从辞别了工作以后,专门在师父会下学讲经,天天就跟经教在一起,真的是效果好,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就改了。原来放不下的,现在很自然就放下,原来忍不过的,现在也能忍得过了,这是什么?进步!进步之后,我们所讲的、所分享的,别人听了他会感觉到你在进步。所以我常常遇到同修跟我说,你这两年进步很快。我说是吗?我自己倒没觉得,大概是身在庐山不知自己这个情况,可是如果是好长一段时间没见面的同修,见了面之后他就会感觉到。这就是古人讲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在一个兰花的房间里面都是香气,久而久之你身上都染上香气了,等到你出去外面,别人觉得你身上有香气,你自己不觉得。
当然我是臭气比香气多,实在是业障还是很深重的,可以说是每天都在反省过失,改的过失不少,可是新发现的过失更多。发现的过失多,也不是坏事,为什么?原来没发现,现在发现了,从这上面来讲也算开悟。所以每天改过熏修,自自然然境界现前,定力智慧就会愈来愈好、愈来愈强,迷的现象愈来愈少,觉悟的现象愈来愈多。有时候先迷,迷了之后很快就能觉悟,这是个修行的过程。总之就是师父讲的,要「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一门就是你要专。我们不要讲得很专,起码你搞佛法,就不要再掺杂太多的世法。我这一、二年基本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财,真的心就专了,世间的事都不搞了,每天就是备课,这就相对专了。所以佛法的熏修很重要。
问:下面这个问题说,时时提起「若是佛该如何」,是否可以由事入理,而达到言行思皆如法的境界?
答:是的,如果常常能够提起这个观念说「佛是怎么做的,我也应该像佛那样做」,这就叫做学佛。学佛是学得跟佛一样的,常常都提起这个念头,这就是觉悟,自自然然就能入境界。这就是不要随顺自己原来的习气烦恼,而应该随顺佛陀教诲,这是我们初学者必须要依从的,必须随顺佛陀教诲。
问:下面一个问题。念而无念的「念」,可不可以看作是各种有形相的念与无形相的念,由这个念替代了各种杂念,从杂念繁多进入一心一念,念念是佛,从而契入无念头之真如本性,这个理解对吗?
答:这个理解好像欠妥。念而无念的「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这里讲的各种有形相的念与无形相的念,这个不是「念而无念」。为什么不能这么理解?因为你说有形的念才叫念,无形的念就不叫念,叫无念,那你把念和无念分开两个。念和无念是一不是二。而且无念不是说无形的念,无形相的念还是有念,不是无念。念而无念是很高的一种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明心见性之后才能做到。一般用这个来讲念佛,念而无念就是四种念佛里面讲的「实相念佛」,四种念佛是观想、观像、持名、实相,这是实相念佛。也就是你已经契入了真相,你已经明心见性,你至少是不着相。念阿弥陀佛,心里没有所念的佛这个相,也没有能念的我,我在念佛这个相没有,也没有我能念的心,我执放下了。阿罗汉能放下我执,可是他分别没放下,他能念、所念还不是一,还是二,他还有法执。他认为能念的是心,所念的是佛,能念、所念还不是一,这还是着相,所以阿罗汉达不到这个境界。菩萨已经放下分别,他不分别能念和所念,可是他还有这个念头,有能念、有所念。尽管他不分别,但是他有这些相存在,他还有着相,这里就很微细。为什么?他有妄想,有妄想还是叫着相。要把起心动念都放下,真不着相,入一真法界,那种念佛就叫念而无念。念的时候没有能念之心,也没有所念之佛的相,能念所念是一。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不二,这叫入不二法门,这不是凡夫能够达到的境界。
我们能够达到什么境界?我们能够达到老实念,这就妥了。什么叫老实念?就是你认认真真的念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一字都念得清清楚楚、分分明明,不要打妄想,也不要去分别,这念佛,能念的心在哪,所念的佛是谁?这些统统都不想,就叫老实念。持名念佛,不用观想也不必观像,这是蕅益大师讲的,不用搞这些,就用执持名号,只要听得清清楚楚、念得清清楚楚就行了,这叫老实。老实里面没有妄念,这样你念着念着,不知不觉就契入境界。古德讲「巧入无生,暗合道妙」。念佛太巧了,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念着念着,自自然然能念的心你也没有了,所念的佛也不着这相,不知不觉你就入无生法忍,你就断了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变得念而无念了。「暗合道妙」,暗就是不明显,你自己不知不觉妄想没了,放下了,你入一真法界,跟真正圆满菩提相合就成佛了。这个念佛法门真是殊胜,它叫直截了当,不用拐弯,不用先明心见性,然后最后圆证菩提,不用,不用分两步走,喀嚓一步直捷就进入成佛道,也不用经过什么阿罗汉、缘觉、菩萨这些果位。
所以古德讲,完全以诸佛的果德做为自己成佛的正因,这因果是一不是二。你念的这句佛,这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阿弥陀如来无量劫修行的果德,它就是果。就像一个大苹果,已经长出来了,从树上摘下来,端到你面前,你只要张口就能咬、就能吃,你就得到受用。你就不用再去把这苹果的种子种到地里,浇水、施肥,然后慢慢让它长,长成苹果树,你再去辛辛苦苦的把它摘下来、洗干净,然后再吃,多麻烦。其它通途法门就是这么麻烦,要经过绕圈子。念佛法门直截了当,从如来果位上去修成佛的因,太殊胜了!所以对这个法门我们要坚定信心。这是讲到念而无念,这就懂了,念佛,你说用这个念取代其它的杂念,这对了,这就是老实念。这不是念而无念,还没到这个境界,这叫老实念。把其它妄念都压住,用一句佛号压住,一开始就是这样,要能压得住,这叫功夫成片,事一心的下品,你就能够相似证得一心不乱。然后事一心再提升,念着念着断了你的无明妄想,你就证入真如本性。
问:下面一位同修提到说,末学住在湖北襄樊,现年三十二岁,妻子三十岁,有个五岁的男孩,末学一家有着极深的佛缘,一直快乐的生活和学佛。二00八年的祖国可谓灾难频繁,最近又发生了一系列毒食品事件,使得末学深感《无量寿经》上说的「饮苦食毒」。末学回忆起儿时的自然美景,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地球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末学不敢想象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后将要如何面对未来,因此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教育对于挽救世界的必要性。末学强烈渴望到净公上人会下学习十年,弘扬佛法,并让我的儿子从小接受圣贤的教诲,长大后继承如来家业,教化众生。末学现在大陆,想要取得香港的居住权不是易事。请锺教授开示,末学如何达成心愿?
答:你有这个发心,末学非常随喜你,确实要拯救世道人心、恢复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这些人才。您发心要在师父会下学习十年,首先你自己看看有没有这个因缘,家里人同不同意,自己放不放得下,这些要看因缘成不成熟。如果真是有这个发心,因缘也成熟,当然这是好事情,我们非常的欢迎。要学习就不一定要到香港,虽然师父上人在香港时间比较多,可是在香港师父主要是讲《华严经》,他没有带班亲自指导学生,没有。我们实际禅寺这边有个华严讲堂,讲堂的学员有十几二十位,他们也有这个心愿,想要安住十年来成就圣学。这都是发心的同学自己志同道合走到一起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师父上人也没有对我们非常细致的指导。当然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向师父上人请教,师父也每个礼拜都有「学佛答问」,这都是请教的平台。实在讲,真正修学不一定要在师父上人身边,我们就学习老人家的光盘。先从扎根做起,落实三个根,这是成就圣贤的根基,然后再选择一门深入,十年熏修,选择一部经十年不改变。这是师父上人的教学理念,我们自己可以落实。这种因缘当然也是可遇不可求。
我们学佛最关键的就是要信佛,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至诚恳切的心,有真实度众生绍隆佛种的心愿,必定会感得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加持护佑,就会有这样殊胜的因缘。这个因缘不是自己攀缘攀来的,而真正是自然成就的。起心动念攀缘,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会带来烦恼。要真正反求诸己,我自己境界提升一层,我身边的因缘就殊胜,这个因缘就会现出来,它是随着我们的修行境界而变化的,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所以到现在,如果真想学而没有这个团体,或者没有这个机缘,不妨可以在网上。像我们了解有个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它制定了一个九年学习的课程,以净宗为主。这种方式很好,可以跟着这个课程做网络学院的一名学员。我最近看到网上好像已经有一万四千多位学员,大家都觉得很有受用。每天我们在网上都可以看《华严经》,师父上人讲的《华严》直播,也有蔡老师、还有末学、还有其它几位老师所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课程,都可以拿来做参考来学习。扎好根,成就圣贤学问,这个现在通过高科技是不难做到的,只要自己肯努力用功,真的可以做到。
问:下面一位同修他提到,我是一个中专卫校的高级讲师,现在正组织周氏族人重建祖宗留下的破旧祠堂,已经组织族人开会四次,集资四万五千元左右,本月底或下月初将第五次集会。在此向您请教,怎样做才能够更好的做好重建祠堂的工作,建好后又怎样发挥对家族进行传统孝道的教育?
答:恢复祠堂是一桩大好事,我们师父上人多年来都极力提倡。因为祠堂是孝道的一种设施,它是劝人返本报始、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一个很好的教育的手段。过去每家每户都有祠堂,现在每个姓氏家族都建祠堂可能难度比较大,我们师父上人提倡建造「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这真的,中华民族不是百姓,是万姓。当然百姓的「百」它也是个虚数,不是实指的,它是指很多。实在讲,最近我们看到中国科学院袁义达教授汇编出一个《中华姓氏大辞典》,就有刊载了二万三千个中华姓氏,我们师父就将每个姓氏都立成一个牌位,建设中华万姓先祖纪念堂。第一个纪念堂是在香港,二00二年冬至节成立,当时末学有幸被邀请参加。之后海内外各地都建造万姓先祖纪念堂,有些地方,它地方不是很大,二万三千个牌位放不下,也可以立个总牌位,「中华万姓先祖」大牌位,这也可以。这都是很好的发扬中华孝道传统的地方。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最重要的是要把孝道的内涵跟大众讲清楚,不是说我光有这么一个设施、一个硬件,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别人来看就好像看看风景、看看新鲜,这个没有什么大的效果。要让来这里参观的人,或者祭祖的人,都能够真正认识到孝道,懂得孝道,回家就可以力行孝道,这个就有意义。
所以除了硬件的设施以外,还要有软件,软件就是教学。如果有老师教更好,如果请不到老师,也可以放光盘或者是流通光盘。关于孝道的讲演也不少,像中心(就是汤池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出的「幸福人生讲座」这些光盘,有「百善孝为先」的讲演,这个都是讲孝道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孝经」,儒家的《孝经》这是孔子讲的;道家的「孝经」,我们有学习过一篇《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在《道藏》里面还有一篇叫做《文昌孝经》,也是文昌帝君,那个比较长,大概分量跟孔子《孝经》差不多,这都可以用来认真学习;佛家的「孝经」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三部我们都有在网上一起研讨过,都可以用来参考。所以要大力的提倡孝道,这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至于祠堂如何建造,最好可以去访问一下,譬如说到香港或者到国内有万姓先祖纪念堂的这些道场去观摩一下、学习一下,我们心中就有数。
问:下面一个问题。末学前一阵子去放生回向自己及家人的冤亲债主,当夜梦见自己吐出很多脏东西,不明所以。感恩您的开示。
答:如果在夜梦当中梦到自己吐出很多脏东西,这个其实是好事。《了凡四训》里面就有讲到,业障消除的征兆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夜梦吐出黑物。这是表明您放生之后大概业障消除,冤亲债主真的得到利益了。所以再接再厉,继续努力的断恶修善,业障会愈来愈消除、愈来愈轻。
问:下面一位同修提到,我现在住的是一室一厅三十九点四平方米的房子,有个女儿二十岁。由于不方便,国家要占地,还有我想首先要有一间佛堂,并且我也很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买了一套一0五平方米的房子,这房子是用国家贷款及找姐姐借钱买的。现在我又想,一、由于住大平米怕折福;二、当初我与姐姐借钱时姐夫不愿意,所以心里总是不安,现在他们又说让我放心的用,即使他们这么说,我心里还是觉得不是滋味;第三,我现在急于想给父母和冤亲债主做功德。基于上述三点,我又想把大平方米的房子卖掉。请问慈悲的锺老师,卖了大平米的房子,与我当初发心要建个佛堂相违背,是否背因果?有人让我卖掉现在三十九点四平方米的房子,但要比拆迁卖给国家时损失好几万; 有人劝我借钱做功德。我很胡涂,心里矛盾重重。请锺老师指点迷津,我到底怎样办才如法?
答:心里面七上八下,这是一种折磨。我们要明白道理,所谓「理得心安」。这个发心如果是要做好事,但是条件力量不足,我们也不必急于现在马上做到。有这个愿心不退,以后因缘成熟,我就要圆满这个愿,这心里没有压力。所以做善事,你说你想建个佛堂,这都要随缘随力随分,不可以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实际上是急功近利。做功德都不可以急功近利,要因缘成熟,我们一般讲要有福报,你才能成就这个功德。现在没有这样的因缘,我们就老老实实的修行。如果是这个房子给我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我想把它卖掉未尝不可。这个你自己考虑,总之让自己心安理得为好。
学佛、生活都不要有压力,本来已经够苦的了,还要自己给自己增加很多压力,何苦来!在做这些善事或者是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讲一个总原则,就是首先想大方向我该怎么办,在具体的那些小的方面得失我们不要考虑太多。有的人得失心很重,顾虑就很多,在佛法里讲这叫愚痴。愚痴就是犹豫不决,心里很多矛盾、很多顾虑。为什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自己得失心没放下,这是执着,有执着就有烦恼。我们考虑问题在大方向抓准,在大局上能定下来了;小的方面能够圆满更好,不能圆满也不必太过放在心上,以免它影响我们的大局,这是在大的原则上考虑问题应该是这样。至于说落实到您这个该怎么做,那您具体情况比我了解要清楚,我也不好在这里做什么样的指导,以免误导,你要懂得这些原理原则,自己去落实。
如果心里真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没办法做决定,这里讲的心里胡涂、很矛盾,这是什么?缺乏智慧,我们要增长智慧才行。那增长智慧怎么增,我就是没智慧,怎么增?佛法里有法门,所谓是戒定慧三学,持戒得定,得定开慧,要循着这样一条道路才能够真正开智慧。如何持戒修定?净宗里面用念佛。每当对于一个问题不能做决定的时候,就不要再想,因为再想都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那不是智慧。智慧是你的心里面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才生智慧。所以遇到小事的时候,想不出来了,就不要去想,合掌净心念佛十五分钟,然后你这个问题可能就自自然然有了答案。那个答案是你清净心当中智慧起用,你观照出来了,那叫智慧。你是持戒修定得来的,念佛就是持戒。持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你连恶念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念佛是最大的善,所以你这是断恶修善都一次完成。念佛得定,修清净心、持戒得定,得定你就开智慧了。这是个窍门,不信你试试,很灵验。
如果遇到大问题,念佛十五分钟不管用,怎么办?你可以念佛三天,闭关念佛。这是《无量寿经》里讲的,「有空闲时,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你试试看,三天摒弃外缘,甚至足不出户,不跟人讲话,最好不要见人,念佛念个三天,清清净净,什么都不想,就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看光盘,就专看净宗的光盘。三天下来,我能保证你肯定有智慧来下决定,不要说卖个房子这点小事,真正哪怕面对生死抉择这些大事,你都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古人讲,祈天立命,当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祈天立命,是你要祈祷上天改造命运,我们说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要怎么样来感得?无思无虑,这才能感得。就是心里面没有妄想,清净心起用,这就是智慧。
问:下面一位同修他提问说,后学居住在中国海南省海口市,今年四十二岁,是刚刚才接触到佛学的。可能是跟佛有缘,后学才刚刚接触到佛学,就深深的喜欢上佛学,现在一直专心在网络上只听净公上人的讲经说法。因为是刚刚才接触,所以不可能把老法师全部视频都看完,但是后学现在已发愿专修净宗法门,一心老实念佛,做到信愿行求生净土。因为后学是一个人独自在自家看净公上人的视频来学佛的,因此有个问题不是很明白,想请锺博士开示一下。是不是非要找法师来授三皈五戒才能念佛往生?要是自己按照三皈五戒来做,而不找法师来授,就不能往生了吗?
答:您这个问题提出来很好。三皈五戒不一定非要找法师来授才叫做受了。在寺院里面找个法师给你授三皈五戒,未必真正三皈,未必真正得戒,这真的。那是搞形式,佛法注重实质不重形式。那形式重不重要?也是重要的,形式是帮助内容的,可是最重要的是你的实质。问问自己有没有真的三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真正做到觉正净,这就是真正三皈。受五戒,有没有真受,有没有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真正做到才叫受戒了,有一条做一条,我们注重实质。至于说请一位法师来给你做证明,这是可以,这等于帮助你确定,就是你有个监视人,你发誓,在这个人面前,他给你做证明,你真的发誓三皈,真正持五戒,那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佛一心求生净土,决定往生。假如没有法师给你做证明,你真正做到三皈五戒了,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也照样往生,完全一样,所以这个我们要了解。今天时间到了,如果讲的有不妥之处,请诸位法师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