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爱惜自己。爱惜自己不是爱身命,是爱慧命,这个重要。是爱自己的德行,爱自己的智慧,这个能量非常大,这个能量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想想,我们怎么个爱自己?把三皈、十善、十戒、菩萨六度、普贤十愿做到,那叫真爱自己。为什么?那是自己的性德,我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我现在迷了、糊涂,与自己性德完全相违背,造成今天地球这个局面,完全是自己造的。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情绪造成一切。现在地球上居民的心是什么?贪瞋痴慢疑这心。情绪是什么?怨恨恼怒烦。那就造成今天混乱的社会,和灾变的地球,自己造的。那念头一转,我们把贪瞋痴慢疑转过来,不贪、不瞋、不痴,佛说这是三善根;谦虚、诚信,谦虚就不慢,诚信就不疑,这是性德,五善根。我们的情绪是大慈大悲、是伦理道德,这个世界就有救,社会的动乱可以化解,地球上这些灾变逐渐逐渐消失掉,这是好事情,这是真实利益。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最真实的利益就是这一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四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4 》)
...境有没有欢喜心?逆境有没有畏怖的心?如果有也不及格。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心是平静的,心没有受外头境界影响,这是真的,这点很重要。
真修行,我很多年前讲过,我们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们的晚课是做反省,这叫真做早晚课,不在形式。每天将真实功德做回向,否则拿什么东西回向?不是念经文回向,那个没用处的。我们这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不相应?相应的是功德,不相应的是福德。福德离不开三恶道,换句话说,三恶道受报。天天要反省,与性德相应,我们跟极乐世界相应,这个好,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真实功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的教诲相应。净宗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很好记,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普贤十愿),你看就这些东西,你很容易,每一条都能记到。每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标准,这就是功德。这里头如果有我执,就是福德;没有我执是功德,我每天修不执着,佛法里面讲三轮体空,那功德,真实功德。
「唯此净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万修万去,故胜余经」。这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多次宣讲?为什么常常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佛讲经带着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两百多种经论常常提到。说明释迦的本愿,都是希望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求生净土,是他老人家的本怀,我们现在讲是他老人家的心事。他没有别的心事,就是希望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他的心事就了!我们能体会得到,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四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4 》)
...学说跟大乘佛法用的是什么?没有别的,反求诸己,他们知道问题不在外面,问题在自己。先调伏自心,然后就能调伏人心,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决定是先自度,然后度他,那主要就是缘了。缘成熟,很顺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缘不成熟,佛菩萨也无可奈何。佛菩萨的心态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会有一点勉强。为什么?只要有丝毫勉强,他不就堕落下来了?我们一定要知道,实报土的菩萨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调伏自心,才能入无量大三昧。入无量大三昧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才有能力随缘。游戏神通是随缘,真的用四摄、六度教化一切众生。实际上的样子,就是善财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个第二自在,完全落实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的定功、看善财的智慧、看善财的游戏神通。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状况,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去参访,都去学习,都去教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六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七十二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这是注解里头引用《华严经》里面「十自在」,前面学到第二,现在从第三看起: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五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5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五卷
...义。由是可知,普及无边界即是遍于一切」。遍一切法,就这个意思,我们普通社会从前常这样说,现在好像很少听到。我们小时候念书,学校里每个星期一,还做一个总理纪念周,老师们上去讲演,也有的时候请外面人来讲演,这各界同胞、各界人士,这个话我们听得很习惯,好像现在没有这种讲法。六、七十年前这种术语我们常常听到,抗战期间就非常普遍。
第三句『宣扬戒定精进门』,这是把教学说法的,我们现在讲课程纲目具体说出来,佛教导一切众生教什么?教戒、教定、教精进。其实这里头六波罗蜜说了三个,三个就是代表完全的。这一句是《宋译》的原文。「在《唐译》」,唐译的本子是「演说施戒诸法门,忍辱精勤及定慧」。《唐译》的这句六度全说出来了,《宋译》的只是说三个,三个当然包括六度,所以「《唐译》文详,表宣说六度」。这是佛菩萨教学六个大纲,六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无量无边。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持戒」,第三个「忍辱」,第四个「精进」,第五个「禅定」,第六个「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是大乘菩萨教学里头的六大科目,有理、有事、有因、有果。头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是放下、是施舍。因为众生有烦恼、有习气,所以迷失在六道轮回,可怜可悯!用什么方法来救他们?就这六个方法。六道众生最严重的,就是情执,贪名、贪财、贪色,这是其中最不容易放下的。所以佛第一个就教你布施,把你放不下的劝你放下,告诉你,你为什么沦落到轮回出不去,就是这些东西障碍了你,你出不去,必须放下。
教学不能没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看我们的团结,这些都是方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这一次在图文巴,把这个小城十几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一年的时间做得很有成就。图文巴的居民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好,那是十年的关系。我们就用一个方法,每个星期六免费供应晚餐,叫温馨晚宴,什么人都可以来。所以图文巴的市民大概都到我们那里去吃过饭,参观我们的道场,没有一个不欢喜。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九十六页,倒数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唐译》文详,表宣说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这个地方还是解释偈诵里头『宣扬戒定精进门』这一句。六度是菩萨行。在十法界,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标准,十法界的因缘非常复杂,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因缘。大宇宙是无量因缘,小宇宙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一个人的思惟、一个人的业障习气,也是无量因缘造成的,没有那么单纯的。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也蒙佛慈悲,把我们点出来了。说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不但说生佛平等,与众生平等,我们与诸佛平等,与十法界每个众生都平等,包括无间地狱,与树木花草平等,与山河大地平等。什么叫真平等?给诸位说,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所以成佛,平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
平等心是佛心,那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
...,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标准,十法界的因缘非常复杂,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因缘。大宇宙是无量因缘,小宇宙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一个人的思惟、一个人的业障习气,也是无量因缘造成的,没有那么单纯的。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这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也蒙佛慈悲,把我们点出来了。说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不但说生佛平等,与众生平等,我们与诸佛平等,与十法界每个众生都平等,包括无间地狱,与树木花草平等,与山河大地平等。什么叫真平等?给诸位说,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所以成佛,平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
平等心是佛心,那菩萨的心,菩萨心就是六度,菩萨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就是六波罗蜜,就是常念布施、持戒、忍辱,常念这些。他都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都能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的念念行行都不离六度,你说谁不欢喜!再下去,缘觉,缘觉是什么心?十二因缘。阿罗汉是什么心?四谛,苦集灭道。天人是什么心?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是慈悲喜舍。我们想想生天,很多人希望生天,生天的标准就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生天的标准。得人身的标准,我们这个人身失掉了,来生还要能得人身,那具备什么标准?五戒、中品十善,这个得人道,不失人身。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饿鬼道是贪心;地狱道是瞋恚,瞋恚、嫉妒都是地狱道;畜生道是愚痴,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是畜生道。这是讲十法界第一个业因。
佛法里面教给我们的,最低阶层的教学佛是教他不堕三恶道,来生还能保住人身,希望来生的日子过得比今生更好。那就什么?那就修三种布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
...讲经全都是复讲,把佛讲给他们听的他讲给别人听。不是从阿难结集经藏开始,当时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台中就是学释迦牟尼佛这个方法,听老师讲经完了之后,我们就在人家里,听众三个五个、十个八个都行。讲完之后发问,彼此发问,他们问我,我也问他们,教学相长。这里产生法喜,真正欢喜了,锲而不舍。这是修法布施,修法布施智慧增长。修财布施,慢慢福报就增加了,本来福报没有,修财布施,内财布施,服务,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还要殊胜,得福报。以后懂得,布施医药、布施病苦的人,这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布施就是断贪心的,把贪心舍掉,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布施怎么个圆满法?贪心没有了就圆满了。
所以,六度是度自己的,布施度我们的贪心,持戒度我们的恶念、恶行,忍辱度我们的瞋恚,精进度我们的懈怠、懒散,禅定度我们的散乱,般若度我们的愚痴。我们有六个病,这是六服药,你要会用确实对我们身心帮助太大了,所以你要善于运用。在哪里运用?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统统要把它用上。持戒从哪里做起?所以现在持戒做不到,布施还有,持戒以下几乎就没有了。什么原因?根本戒我们没学过,疏忽了,不知道了。给诸位说,根本戒就是《弟子规》。中国在唐朝中叶就不学小乘,要知道,学佛是要从小乘学起。《佛藏经》里头,是一部经的名字,不是《大藏经》,叫《佛藏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说过,「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
...那就很冤枉,那就非常非常不容易。指导的这个人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这些老师想找一个人来教也找不到,李老师告诉我,闲聊的时候他谈过,他很感慨,学生找老师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我早年在美国、加拿大,国外弘法,一个人,感到很辛苦,每次回到台中,我都劝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老师听了不吭气,我问了大概应该有十遍,最后老师说,「你替我找学生来!」我以后再不敢说了,我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找到像我这样一个听话的学生,找不到,现在学生都不老实、不听话。才晓得这个事情真难,老师的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所以是可遇不可求,统统是宿世、前生的缘分,在这个时候遇到了。
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把六度简单的介绍了,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八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九十六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两个字开始:
「通达甚深微妙法」,这是这首最后的一句,甚深微妙法,「此法即十方佛赞,持名念佛,无上甚深之法」。这个法确实是甚深,真的是无上,即使十方诸佛为我们讲解,讲无量劫也讲不完,所以诸佛常赞叹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很简单,人人都会念,为什么念的利益不相同?有两种人能得殊胜利益,一种人那是法身菩萨,对名号甚深微妙功德他能理解,他知道,这种人得利益;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7 》)
...疑,他能信、能愿、真肯念,这样念下去也就是古德所说的,他暗合道妙,他念念都得到殊胜功德。这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其愚不可及也」。这个人并不聪明,愚人,但是聪明人也没法子跟他相比,他所获得的利益很大。所以最难度的就是中间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占绝大多数,上智跟下愚都很少,都很难得。诸佛跟这些法身菩萨慈悲到极处,现身说法,几乎都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不厌其烦开无量法门,或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代表无量的。知识分子一定是思尽就还源,他想,想到尽头,没法子再想了,他就会回头,回头是岸,一回头就见到了,他不到那个时候他不能回头。
「法藏比丘愿法音如佛」,法音是工具,希望有佛这么良好的工具。「广宣六度等妙行」,六度是大乘学的,妙法就是执持名号,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比大乘还要殊胜。「欲令众生通达此甚深微妙之法」,这底下四句真的是微妙到极处,「心作心是,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皆当成佛度生也」。微妙到极处,这里头最难懂的就是这个心,这个字最难懂,这个字要是懂得,其他都解决了。所以大乘教里古大德有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什么人能够识得心?识得心实在讲真的大地无寸土,土是物质,物质没有了,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存在。无寸土用现在的话来说,代表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你要真正识得心,三种现象都不可得,没有了。真是妙!甚深微妙之法。
心作,这句是出自《观无量寿佛经》,释迦佛说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八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8 》)
...冶炼,冶炼之后就变成纯金,你就得受用。用什么方法冶炼?用戒、用定。我们就知道,戒跟定是开发智慧的手段方法,目的是般若智慧。如果我们说戒定不要,去开发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是世间人所说的博学多闻,称它作什么?知识,不是智慧。没有戒定,智慧就变成知识,也很不错了。但是不能离苦得乐,没有办法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得不到,只有智慧才得到。所以智慧解决问题全面的,没后遗症,知识不然,它有侷限,而且有后遗症。
「又佛法大海,智为能度故」,这大乘经上常说的,把佛法比喻大海,称法海。在大海里面能得大自在的就是智慧,佛与法身菩萨。「如《汉译》曰: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汉译的把六度全包进去,檀施是布施,布施能调伏意,这个意是什么?贪。世间人的烦恼习气无量无边,归纳到最后一个字就是贪,所以把它摆在第一,贪瞋痴它排名第一,最难断!但是这个东西要不断,不能出六道,不但不能出六道,不能出三途。贪心、贪恋那个念头,你一定要知道它的果报是什么?饿鬼。贪心重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鬼道去,他跟鬼道相应;瞋恚心重的人、嫉妒心重的人,这肯定到地狱去。愚痴,我们讲糊涂,这个人邪正、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叫不知好歹,这种人多半堕畜生。畜生愚痴,牠还带着愚痴的习气。接着讲的持戒、忍辱、精进,三昧是禅定,最后讲智慧,智慧为最上。
六度次第不能够乱,为什么?后后深于前前,有布施的人不一定有戒,有戒的人一定有布施;有忍辱的人一定有施、有戒,不一定有精进、有定慧,后面比前面深。好像盖楼房一样六层,最高的一层一定具足下头五层,不具足它盖不上去。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有二层未必有三层、有四层,有四层一定有下面三层。智慧最为上,这是大乘菩萨心。菩萨心存六度,喜欢做这些事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六波罗蜜相应,这是菩萨,念兹在兹。与平等心相应的是佛,这是前面跟诸位介绍过的,平等是什么?平等是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还没有起心动念,真平等!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相似的平等,很像平等的样子,不是真的。所以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是相似平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八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8 》)
...心重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鬼道去,他跟鬼道相应;瞋恚心重的人、嫉妒心重的人,这肯定到地狱去。愚痴,我们讲糊涂,这个人邪正、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叫不知好歹,这种人多半堕畜生。畜生愚痴,牠还带着愚痴的习气。接着讲的持戒、忍辱、精进,三昧是禅定,最后讲智慧,智慧为最上。
六度次第不能够乱,为什么?后后深于前前,有布施的人不一定有戒,有戒的人一定有布施;有忍辱的人一定有施、有戒,不一定有精进、有定慧,后面比前面深。好像盖楼房一样六层,最高的一层一定具足下头五层,不具足它盖不上去。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有二层未必有三层、有四层,有四层一定有下面三层。智慧最为上,这是大乘菩萨心。菩萨心存六度,喜欢做这些事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六波罗蜜相应,这是菩萨,念兹在兹。与平等心相应的是佛,这是前面跟诸位介绍过的,平等是什么?平等是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还没有起心动念,真平等!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相似的平等,很像平等的样子,不是真的。所以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是相似平等,起心动念放下,他就不住十法界,住一真法界,生实报庄严土,永远脱离十法界。
「《嘉祥疏》曰:明五度为行」,明是明了,说明前面五度是行,「不能出离生死」,修好了,三善道的福报。「要须智慧达解本原,方皆过出」,过是超过,出是出离六道轮回跟十法界,「故云最上也」。所以一定要晓得,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八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8 》)
...一样。那会变成什么?变成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在六道轮回里打仗,这个很辛苦,双方都痛苦。他不觉,我觉了,他打我,我不打他,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迷悟就在这一念之间。对立,迷;不对立,感恩,就觉悟了。这是学佛跟不学佛不一样的地方。
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欢喜,法喜充满。如果我们有怨恨,不正常,我们有对立,不正常,有矛盾、有冲突就更不正常。和谐是正常的,欢乐是正常的,这都要记住。等持这两个字的意思更好,就有深度了。等是平等,什么是平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才是真平等;持是永远保持。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统统保持着平等心,这是什么?这成佛了。平等是佛心,六度是菩萨心,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心,四谛是声闻的心。平等是佛心,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平等。
《探玄记》第三卷说,「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此云等持」。你看「离沉浮故」,沉是什么?昏沉,浮是浮躁。人在平等的时候,不浮躁,也不昏沉,他清醒,一点都不浮躁。现在我们看世间人,不是局部的,是全体的,走遍全世界你去看看,人都是心浮气躁,这就苦了。人要心地清净平等,他就乐,他就自在,他就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定慧等故,名等也」。这个在初学,初学的人必须要懂得,这些境界出现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心浮躁的时候要用定,浮躁怎么定得下来?你念佛,我把一切妄念都放下,我一心念阿弥陀佛,心就定下来了。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九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9 》)
...师大德的注解,集注。这是真实智慧,无量功德,我们要感恩、要珍惜。这是法宝里头宝中之宝,第一法宝,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第四段「悉令成佛」。前面「如佛救苦」,把六道十法界众生救到哪里去?要帮助他成佛。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法藏比丘的本愿,我们读这个经本,一定要跟法藏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我们是真正志同道合,我们跟他发同样的心,得到同样的加持。「常行布施以下四句,显法藏菩萨无尽大悲之本愿」。你看前面称比丘,这里称菩萨,为什么?发大愿度众生就是菩萨,比丘成菩萨了。「愿常行六度,普度众生」,常是不能间断。六波罗蜜,前面我们做了详细的报告。布施,它的用意是破我们的贪心。烦恼多,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就六种,这六种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就是用布施对治悭贪。悭是吝啬,有的舍不得帮助人,贪是贪求无厌,这是大病根,是六道里头主要的一个大病根。有贪心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所以菩萨教我们布施。布施波罗蜜什么时候圆满?贪心没有了,悭吝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它对治这个毛病,我这个毛病治好了。初学佛的人,常行布施修福,财布施得财富,没有财富不能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自己一定有福报。福报从哪里修?福报从布施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间人都想这三样东西,财富、聪明智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九集) 20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9 》)
...,浪费时间,增长烦恼。不像佛法,佛法增长智慧,不生烦恼,真的不一样。
这是把理体的根,根之根这是本性里头有的,「恻隐之心」,孟子说的。人有不忍人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有同情心,自己会流眼泪,会感到很伤心,一般讲良心,人有良心,人有良知。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真的一点都不假,从这个本善就生起大悲,佛法讲慈悲心。遇到人有苦难真的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什么样的苦、什么样的难都愿意承受。希望众生不受苦,希望众生少受一点苦,佛家讲「代众生苦」。因大悲心就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干,菩提心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修一切善,断一切恶。无量无边的善法,佛把它归成六大类就是六度,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展开来无量无边的善心、善行,归纳就这六条。造恶,恶也是无量无边无尽,也归六大类,这六大类是什么?悭贪头一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贪是什么?自己没得到的拼命想得到,不择任何手段。悭贪是第一个不善,第二个破戒,第三个瞋恚,第四个懈怠,第五个散乱,第六个愚痴,所有一切不善归纳这六大类。以善去对治不善,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菩萨行,有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就是菩萨行,真干,所以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下面举个比喻,这是佛经上的,「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有棵大树,「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别人。贪是什么?自己没得到的拼命想得到,不择任何手段。悭贪是第一个不善,第二个破戒,第三个瞋恚,第四个懈怠,第五个散乱,第六个愚痴,所有一切不善归纳这六大类。以善去对治不善,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菩萨行,有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就是菩萨行,真干,所以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下面举个比喻,这是佛经上的,「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有棵大树,「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从这个比喻上说,生死旷野菩提树王,就是我们那个本善的心,本性本善,若根得水,它这个很重要。「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菩萨真正去修六度,用六度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把无量的恶把它化解,无量的善让一切众生都成就,这就是菩提心、菩萨行落实了,则能成就佛菩萨智慧花果。「又《大日经》曰:大悲为根。今法藏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悲故,广行六度,普度群生」。法藏菩萨接受诸佛如来的教诲,真干,真干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先从自己下手,自己没有做到,不能影响别人,自己把三个根扎好,然后这六菩萨行不难做!
下面给我们解释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六度」,平常说六度,波罗蜜是梵语,「是证涅槃之正因」。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是以发菩提心,记住这句话,菩提心是落实在六波罗蜜当中,没有六度,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有修六度,才是真实的功德,我们要干这个事情。净宗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往生不退成佛的真因。那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助。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修六度。正助要用平等心看待,你的功德就圆满;如果说正是主,助是副的,就是可修可不修,你有这个念头就错了,你的分数打折扣。正助同样的重要!我念佛,念佛功德一定回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对了,不是专为自己。一切众生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这个道理前头讲过很多次,总是先别人后自己,自己修成,给别人做个好样子,别人才肯相信。
布施这个事情是因果,我们常常讲讲了几十年,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别留,一留就错了。施掉怎么样?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又《大日经》曰:大悲为根。今法藏菩萨亦复如是。以大悲故,广行六度,普度群生」。法藏菩萨接受诸佛如来的教诲,真干,真干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先从自己下手,自己没有做到,不能影响别人,自己把三个根扎好,然后这六菩萨行不难做!
下面给我们解释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六度」,平常说六度,波罗蜜是梵语,「是证涅槃之正因」。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是以发菩提心,记住这句话,菩提心是落实在六波罗蜜当中,没有六度,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只有修六度,才是真实的功德,我们要干这个事情。净宗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往生不退成佛的真因。那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助。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修六度。正助要用平等心看待,你的功德就圆满;如果说正是主,助是副的,就是可修可不修,你有这个念头就错了,你的分数打折扣。正助同样的重要!我念佛,念佛功德一定回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对了,不是专为自己。一切众生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这个道理前头讲过很多次,总是先别人后自己,自己修成,给别人做个好样子,别人才肯相信。
布施这个事情是因果,我们常常讲讲了几十年,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别留,一留就错了。施掉怎么样?后头又来了,源源不断而来,像江河的水一样,前浪过去,后浪就接着来了。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真完全搞明白,你的胆量就大了,无限量的去布施。布施我家里到明天粮食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现,人家不需要。那佛法告诉我们,佛菩萨怎么知道的?是从定功得来的,入定。定中的境界能够突破空间维次,就是没有空间维次;换句话说,在定中时间跟空间都没有。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无量劫前就在现在,无量劫以后也在现在,就在当下,当下就能解决问题。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能解决未来的问题,也能解决过去的问题,所以他解决问题的手段太高了。过去问题怎么样?从因上给你解决,过去世做错的事情,现在有办法入定的话,能够把那个时候做错的事情改过来,真正不可思议。你要了解才知道自己神通广大,不是别人,佛经上讲的字字句句是自己,不是别人,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是自己,自他确实是不二。
所以「愿行六度,即法门无边誓愿学」,你看法门无量誓愿学要不要学?六度修好了无量法门就现前。「佛道无上誓愿证」,他证就行了,为什么?障碍除掉了。六度是除六种障碍,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度别人是修福,度自己是修智慧,是修德、修慧,对待别人完全是修福,福慧双修。这一句佛号念好了亦如是!下面这说出来了,「布施治悭贪」,你看这六种治病的,我们因为有悭贪、有破戒、有瞋恚、有懈怠、有散乱、有愚痴,所以自性不见了。我们自己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就这六种烦恼把它盖住了。这六种烦恼去掉,你就明心见性,你就成佛,你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首先你要真的清楚认识它是病毒,这每一句的下面两个字是病毒,必须把它除得干干净净。一丝毫悭吝没有,我有的东西欢喜给别人,我没有得用,别人用,我欢喜;我有得用,别人没得用,我感到难过,样样是先别人后自己,这个人多快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六卷
...,他的过失变成我的过失,你说冤不冤枉?我再要常常去批评他,我在造口业,将来我自己造的果报,就到三途去了,这是事实真相不是吓唬人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几个字很简单,意思非常之深,你能体会到吗?所以持戒守规矩就这么一句话,佛的规矩要守,祖宗的规矩要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要遵守,做一个守法守规的人。
「忍辱治瞋恚」,不如意的事情多了,古人就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天十桩事情里头有八、九样都不如意,你一发脾气就坏了。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把问题搞得更糟、更复杂。不如意的事情来的时候,心地一定要保持宁静,如如不动,你才有智慧能处理问题,能够化解冲突,所以不能不修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讲六度,布施、忍辱讲得最多,为什么?布施是种福、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的福,不让你的福报流失,忍辱可以保持;没有忍辱,福报再多保持不住。这两样讲得最多,也就是六波罗蜜里头这两个最重要。人要学,学没有瞋恚心,你的心地就清凉自在,你就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快乐。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没有瞋恚。你看没有悭贪、没有破戒、没有瞋恚,这个人多幸福!
为什么能忍?知道一切法空,好的事情也是空,恶的事情也是空,到最后都归零,大家都平等。常常有归零的念头,有这个概念,你在什么环境里头不会发脾气,怨恨恼怒烦统统消失掉了,这人讲真正有福。有一丝毫骄慢,孔夫子就远离你,对你怎么样?敬而远之,不敢亲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0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0 》)
...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页最后一行:
「又布施治悭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进治懈怠,禅定治散乱,智慧治愚痴」。如果这六个科目将所对治的烦恼统统断尽,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布施圆满不是对外,是对内,我们的悭贪这个念头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不对外的。持戒也是的,持戒,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习气统统断尽,持戒波罗蜜就圆满了。所以上面是六个法门,下面就是我们六种的毛病,我们六种恶业,这个恶业障碍我们明心见性,这六样东西都没有了,就成佛了。于是我们就知道,大乘教里法法都圆融,都不可思议。十善满了成佛,六度圆满了也成佛,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自己肯定、承认自己有这六种烦恼,有这六种习气,那你就不能不修,修这些方法确实可以对治。不仅是释迦如来如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用这个方法成功的、证果的,也都用这个方法去教人。他自己亲身做到,成就了,所以他有信心,这六个方法教众生决定能成就,像他一样的成就。
我们看这段经文,六度跟四弘誓愿原来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你看「愿行六度」,愿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后面「常行六度」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回向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四弘誓愿跟六度是一桩事情,四弘誓愿要真正能够圆满,落实六度,四弘誓愿才真圆满;六度不圆满,四弘誓愿就不圆满。一个是愿,一个是行,愿行永远分不开。所以悭贪要舍,它不是好事情;规矩一定要守,那就是戒律很重要。前面举了两个例子,《梵网经》上的,「不做国贼,不谤国主」。引申的意思,我们存心决定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人,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众生,这是不做国贼的意思。贼是贼害、害人,抢人是害人,偷人也是害人,不能做这个事情。不可以用任何手段非法取得利益,那统统都是盗戒。别人不是甘心情愿送给你的,是被你的威势逼着不敢不送给你,这统统都是属于盗戒,决定不能做。
决定不要发脾气,发脾气这个事情我常常讲,发脾气对别人的伤害三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
...佛,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自己肯定、承认自己有这六种烦恼,有这六种习气,那你就不能不修,修这些方法确实可以对治。不仅是释迦如来如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用这个方法成功的、证果的,也都用这个方法去教人。他自己亲身做到,成就了,所以他有信心,这六个方法教众生决定能成就,像他一样的成就。
我们看这段经文,六度跟四弘誓愿原来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你看「愿行六度」,愿是菩提心,行是菩萨行,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法门无边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后面「常行六度」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回向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四弘誓愿跟六度是一桩事情,四弘誓愿要真正能够圆满,落实六度,四弘誓愿才真圆满;六度不圆满,四弘誓愿就不圆满。一个是愿,一个是行,愿行永远分不开。所以悭贪要舍,它不是好事情;规矩一定要守,那就是戒律很重要。前面举了两个例子,《梵网经》上的,「不做国贼,不谤国主」。引申的意思,我们存心决定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人,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众生,这是不做国贼的意思。贼是贼害、害人,抢人是害人,偷人也是害人,不能做这个事情。不可以用任何手段非法取得利益,那统统都是盗戒。别人不是甘心情愿送给你的,是被你的威势逼着不敢不送给你,这统统都是属于盗戒,决定不能做。
决定不要发脾气,发脾气这个事情我常常讲,发脾气对别人的伤害三分,对自己的伤害七分。怒气伤肝,常常发脾气会得肝癌,你说你冤不冤枉,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
...校,私塾是私人办的,现在讲佛学院这一类的。那个也有麻烦,你看现在我们用网络、用电视多自在,学习的人很多,都不见面,这个好,真的是一点心都不操。会学的没有一个不成就,不会学的什么?学习的夹杂着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那也不能成功。这些毛病不去掉,学东西全是障碍。什么是魔?叫烦恼魔,六个大烦恼魔在你的身边,你还能成就吗?布施、持戒这六波罗蜜,这是六大金刚,你能够信任它,它们守护你,把这六个魔赶走,你就一帆风顺了。所以不能散乱、不能愚痴。前面这个六条你做到了,智慧自然开了,为什么?定能开慧。散乱心愚痴,制心一处就开智慧,智慧不是外头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
所以底下这句接得好,「常行六度,是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你看这句讲得好。我们怎么断烦恼?六度没有离开心,六度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在这里再给诸位强调一下,讲经,六度统统具足,为什么佛弟子一定要复讲,道理就在此地。你每天要讲,你每天要准备功课,这六条全都具足你的备课才圆满,你的讲经才会有进步,才能够摄受人心,别人听了欢喜。如果还有这六种障碍,你的经讲不好,经里面的意思你看不出来。那怎么办?只能够照着别人注解去看、去讲。这是初学佛的时候,自己烦恼重,没有根柢,最初学习老师教我们讲注。讲注要守住讲注的原则,注里头有,讲,不要加自己意见进去。为什么?古人说得好,经教「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唐朝百丈大师的公案。你讲错了要负责任,我今天讲古人的注子,我讲错了他负责任,他注解有错误,不是我讲错误。我们当年学讲经,老师用这个话鼓励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
...,他能够真信、真愿、真肯念佛,他决定得生净土,他能生净土就是帮助他成佛。蕅益大师说得好,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是难信易行,难信帮助他信,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修功德从这个地方修,才叫修真实不可思议的功德,帮助人往生,劝修这个法门。
再看下面第五段「坚求正觉」,这全是讲的法藏比丘。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一首两句偈,我们就知道了,哪一个重要?求正觉重要。供养恒沙诸佛如来是修福,修福固然重要,修福要不能往生,就变成六道里面的福报。这个福报,你要细心去观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讲经教学的人,有戒定慧、有六度,不能往生,来生在这个世间,人天大福报,很多都是在人间的帝王。帝王有没有好下场?帝王造多少罪业,你就晓得了。这叫做三世怨,大乘经上讲的,第一世修大福报,第二世享福,享福又造作无量的罪业,福享尽就堕三途去了。不能享福,不能发这种愿,世间名闻利养不能沾。所以学佛要知道,学佛就是求成佛,求成佛一定摆在第一位。净土宗求成佛的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可靠,而且最快速,成就高。释迦牟尼佛介绍,十方诸佛做证明,能不相信吗?不相信,自己吃亏。
我们有没有过不相信?可能有过很多次。在今天我们这样虔诚的心来学习佛法,决定不是初学,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学。有没有遇到净宗?有。为什么没去?不相信,信心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 20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1 》)
...修行供养摆在第一,不离菩提心摆在最后,一前一后都是最重要的。我们相信佛的话,佛看得清楚,我们看不清楚。佛能看到真实利益,那是修行证果,不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无法跟它相比。往往人天福报享尽,恶业的种子成熟,接着要受苦报,受苦报的时间比受福报的时间要长得太多太多!这个要细心去观察,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说,「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这就是法供养真实的利益,修法供养,你能作佛,这个利益太大了!什么样的财供养都不能跟它相比,不能成佛,法供养能成佛。如说修行,修什么行?修菩提行。什么是菩提行?六波罗蜜是的。我们今天修行六波罗蜜,为什么得不到像经上讲的功德利益?我们虽然修六度,没有根。这个诸位要记住,根是什么?根是戒律。我们连《沙弥律仪》都做不到,六度修得再好,不会开花结果,没有根。所以这些年来,特别提醒大家,儒释道的三个根重要。这三个根是什么?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没有做到,净业三福的根没了。根本的根本就是孝亲尊师,就是这两句。
《孝经》读过,做不到。从天子到庶人,《孝经》上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孝养父母,《孝经》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做不到?没根。《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你就有根了。然后再把《沙弥律仪》做到,你就有菩提根。没有这三个根,你自己不能成就,你这一生当中再大的成就,用现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2 》)
...们再补充伦理道德的教育进去,这种学生培训出来一定非常优秀,身体健康、快乐。就是一门一门的学。无量功德!做好了,要把全世界教学统统改成这样,你说多少学生受惠,都得到真实利益,这个功德多大,救了全世界。不要小看这个小学,它就救了全世界。真正做出来,可以到联合国去做报告、做宣传,那个影响力非常大。那一个活动全世界都知道,每个国家主管教育的一定会访问,一定亲自去看,去考察、去学习,这个事情有意义。
这是讲什么叫第一义谛,与性德相应,中国老祖宗的东西,五伦是第一义谛,五常是第一义谛,四维八德全是第一义谛,都是从父子有亲那个亲字里头流出来的,性德!在道家《感应篇》,在佛法里头,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贤十愿,本经四十八愿,全是性德,统统都是自性流出来的。确确实实它是实际理体,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一集) 2012/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二面,科判「戊二、大愿所依」,它分四小科,第一个是「观察」。我们看经文: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念老居士的注解,说『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就是善恶的理性,什么叫善,什么叫恶,「诸说不一」,古来祖师大德说法不一样。「兹撮要介绍如下」,现在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 20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0 》)
...官这个行业是最值得人敬佩的,为什么?地位很高,收入也不错,又没事情干,最好的是没事干。读喜欢读的书,干喜欢干的事,你说这个行业到哪去找!哪像现在?现在做官是第一苦。三百六十行,哪一行最辛苦?做官的最辛苦。为什么?办不完的案子,处理不完的事情。我现在在澳洲劝陆克文不要做官,是好朋友,我们见面什么话都可以谈的。
这天台宗的六种善第一个。我们现在看第二个,「二乘之善。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他跟菩萨比他是恶,他跟凡夫比他是善,换句话说,他的善不究竟,不圆满。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未断一毫之烦恼,故名为恶」。小乘的烦恼没断,这是小乘菩萨,他也修六度万行,但是他烦恼、习气没断。所以他对社会、对大众的贡献是善,对他自己烦恼习气不断,他还是恶。这一比较的时候就比出来了。天台大师这个说法说得好。第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思之烦恼,是为善。但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这就是跟上面比这是恶,跟下面比这是善。这个善不能算圆满,不能算究竟,可是对于我们凡夫修学,这是阶梯,好像爬楼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每个阶段都得要经历。好做,容易做得到。前面太难了,样样都能够跟第一义谛相应,这不是人能做得到的,说得是没错,做不到。天台这六种善的话,你从第一,那是很容易做的,人天之善。在中国,我们能够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做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一集) 2012/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1 》)
...手指、脚趾长的果报,得这个相。还有个解释,护持正法,也得这个相。
第四「手足柔软」,这也是好相,手足柔软相从哪来的?这也是无量世中常常以上妙饮食、衣服、卧具供养师长。或是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他服务,照顾他,为他洗身体、为他按摩,照顾他饮食起居。这些都能得手足柔软相,因为是你亲手去服务的。还有一个说法,是以妙衣服恭敬布施,布施的时候一定有恭敬心,才得福。如果布施的时候没有恭敬心,像对乞丐一样,那你得不到福。很随随便便的,这种布施不得福,布施一定要恭敬。
第五「手足缦网相」,这个相的业因,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四摄法一定要学会,如果不学会,你不能行菩萨道。纵然持戒、修六度十愿,你有傲慢心,所以你所修的都不能成就功德,得的是什么?福德,福德是在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你有善因在三善道受报,你没有善因在三恶道受报。恶道众生也有有福报的,他在恶道受报,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在我们这个人间,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意,恶意的毁谤、障碍甚至于陷害,都没有关系,我们欢喜承受。认真反省,他所说的过失我们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绝不要去怪责他。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更感激他,他消我们的业障。我们以感恩的心还给他回向,我们知道他将来的果报不善,肯定堕恶道,希望在恶道里面少受一点苦,他还有学佛的善根。方方面面、前前后后你都看清楚、看明白了,你的处置就非常恰当,自利利他。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三集) 2012/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3 》)
...体,万物跟我是一体,所以只有同情怜悯,决定没有损害,这是必须要学习的。
四摄法摄受众生,四摄法,我们过去在新加坡,就是用这个方法团结宗教的。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把新加坡九个宗教变成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当时曾士生部长,我们很熟悉,他就问我:你用什么方法把宗教团结起来?新加坡宗教有个联谊会,成立五十年,五十年都不能团结。只是每年大家在一起吃一餐饭,聊聊天,就散了,平常没有往来,没有活动。他说你用什么方法?我说我是佛教给我的。佛教你的?什么方法?叫四摄法。什么叫四摄法?我说四摄法就是佛教里头的公共关系法,交际法,我给他用这个去讲,所以他就很注意听。我说佛教四桩事情,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的布施不一样,六度布施的目的是断贪心的,断悭贪的。这个布施就是多请客、多送礼,你跟人往来,头一个就要懂得有礼貌,要送礼、要请客,感情就建立了。
第二个是爱语。我们跟他说的话,确实是真正爱护他的话,不是什么好听、赞美的,对他真有好处的话。譬如现在宗教都感觉得宗教在没落,这是普遍的,信徒愈来愈少。尤其是年轻人、知识分子,都不愿意再接触宗教,连梵蒂冈都感觉到困惑。我们跟他建议,宗教回归教育,学古圣先贤。每个宗教的古圣先贤,要以创教的人做榜样,学耶稣、学摩西、学穆罕默德,学他们,宗教就可以兴旺,就可以复兴。真正拿经典里面的东西去教现在的信徒,建立一个价值观,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这真正是爱语,真正帮助他们,帮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三集) 2012/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3 》)
...地方,四摄法很灵,这是佛陀教的公共关系法,非常管用。摄受众生,所以得手足网缦相。
还有个解释,「不破坏他」,所以得指间网缦相。别人做任何的好事,决定不破坏他。如果有力,有能力,全心全力帮助他,做随喜功德;随喜功德的果报,跟他自己所修的功德是平等的,你说何乐而不为之?他做一桩好事,操多少心,费多少力量,我们随喜跟他功德就平等。那我们的障碍,罪过就大了!他这个功德影响的面有多大,影响的时间有多长,我们随喜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多大;如果破坏,你所造的业也那么大,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第六个是「足跟满足相」,足跟满足是由于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就像脚跟一样。闻法、勤修十善、三皈、五戒、六度而得的相好。这在表法,是教化众生的利益。教化众生的心要大、要广,教化的利益尽未来际。古圣先贤都有这个心,不仅指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佛法里面都讲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对象都是一切众生。像阿弥陀佛的对象,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众生,统统包括,这个教化的利益无量无边。还有个解释,也是「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所得的手指、足趾长相。末后一个解释,「不欺一切诸众生」,得足跟圆满相。所以,持戒比什么都重要。
第七「足趺高好相」。《佛学大辞典》有个解释,这是「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学佛不能没有这个心,如何落实?李炳南老居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三集) 2012/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3 》)
...,那是定功,三十年不离开藏经楼,他看了多少东西。没人打搅他,藏经楼很少人上去,谁去读《藏经》?你自己喜欢读《藏经》,太好了,三十年看好多遍。七十岁才被人发现,这一发现,这些人一宣传就成名了,一举成名。用文字弘法利生,因为他家乡土音很重,讲话人听不懂。所以讲经的时候得要用翻译,没有翻译,人家听不懂,用文字。《印光大师文钞》,他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七十岁到八十岁这十年当中成就的。完全是成熟的成就,不是在学习当中,成熟的成就。这也是表演给我们看的,厚积薄发,积得愈厚愈好,发出来之后影响力不可思议。老一辈的人常说,佛门近一百年当中,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印祖,这大家公认的。
所以,十善、三皈、五戒、六度、普贤十愿,这个东西在佛法修行叫根本法,不多。只要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能越轨,你只依教奉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业因全在其中。这个业因,底下这条里头还说到,「常乐称扬他人功德,得四十齿、白净相、齐密相三相」。四十齿,白净是门牙,这四颗大门牙白净,齐密是牙齿整整齐齐。你看于无量世,十善教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得这三种相。注解后头还有一句,「于诸众生心平等,故得四十齿相」,平等心待众生,没有厚薄,没有差别。
下面第二十三「齿白齐密相」,着重在四十齿齐密,整齐,着重在这一句,「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牙齿好,它的因是「系以十善法化益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五集) 2012/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5 》)
...、业障障碍住了,它不能现前。
「菩萨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就是六道轮回,「到究竟涅槃之彼岸」。究竟涅槃的彼岸就是净土宗所讲的常寂光净土,那是究竟涅槃的彼岸,是妙觉如来他们所契入的境界。等觉菩萨还不行,我们讲补处菩萨还不行,还差一截、差一级。「故名到彼岸」。括号里头有解释,「波罗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印度的文法跟我们中国相反的,我们中国讲到彼岸,他们的文法是彼岸到,文法不一样,意思能体会到。「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波罗蜜,菩萨所修的有六大类,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必修的科目,没有例外的。度, |
|
|
|
|
|
|
|
这个到彼岸也叫度,所以六波罗蜜也叫六度。那彼岸是什么?布施是度悭贪的,六道众生都有这个烦恼,自己没有的希望能有,自己有的舍不得失掉,我们讲吝啬,这是彼岸。这个彼岸要落在事上讲,这个彼岸是饿鬼道,贪心堕饿鬼。修布施波罗蜜把自己的悭吝心断掉,确实没有悭吝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它的圆满是这种说法。贪吝心还没有完全舍掉,布施波罗蜜没有圆满,布施再多不能称度,把贪心断掉了那才叫度。
持戒是度恶业,戒律持得再清净,还有恶念、还有恶行,这个持戒不能叫波罗蜜,只能叫持戒,不可以说波罗蜜;持戒要加上波罗蜜,一定是一个恶念都没有了。这个恶是用十恶为标准,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菩萨的标准,连念头都没有了,这身业才做到;口不妄语、不两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一集) 2012/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1 》)
...号发菩提心,「证诸第廿六愿闻名得福,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蒙佛加被,发菩提心」,应该这样解释。闻名利益太多太多了,问题是你要能够体会得到。「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王宏誓」,愿王就是阿弥陀佛,称他为大愿王,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不能分开的。这一愿确实非常重要。下面经文:
【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所以此地引的,『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表发大心后之大行」。你看愿后头有行,愿后头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是假的。「因闻名而发心,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其中『六波罗蜜』,亦称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这六桩事情我们是不是天天在做?没有间断的在做?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们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悭贪。我们自己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那是贪,自己拥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这叫悭吝,布施就是破这个烦恼,这个烦恼要是断了,你的布施度就圆满了。六度怎么圆满,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悭贪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布施念念不舍,从早晨醒过来起床,不再贪睡,贪睡是贪心,这都是属于布施波罗蜜,都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不是对外头,首先对自己;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都想别人,不想自己,把贪恋自己的身体放下,贪恋自己的享受放下,要从这里做起。菩萨念念想到别人,利他,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基本的就在此地,菩萨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凡夫开始学,有自利、有利他,自利的比例多,利他的比例少,慢慢进步,到利他的念头多、自利少,到最后完全没有自利,布施波罗蜜圆满了,圆满之后是菩萨心。
这六个科目都叫度,度生死海,就是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个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七卷
...够包容。中国大乘常说的两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学!用什么方法学?就是用布施。布施圆满了,确实私心没有了,回到真心,真心跟自性一样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自己本有的心量。所以你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么个小的心量,你说多可怜。学佛头一个就是把心量拓开,能包容。第二个「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教给我们的根本法是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十戒就是《沙弥律仪》,根本戒!自动自发养成习惯。戒律是什么?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把这个根本法完全做出来,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这个规范不是规范自己,给别人做规范,叫自行化他。自己真正都做到了,这就不是凡人,是圣人,小圣,具足大圣的基础。
这个六度是有顺序的,为什么?后后胜于前前。没有布施决定不能持戒,没有持戒决定不能忍辱,没有忍辱决定不能精进。这好比六层楼一样,第一层是布施,第二层是持戒,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全落空了。布施,彻底放下,你才得清净心,清净心才能持净戒,净戒里面得平等心,后面是觉而不迷。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你把这都当真的,不知道宇宙之间所有现象是假的。佛的比喻说得好,梦幻泡影,是一场梦,梦里好像是有,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要起心动念去控制它、去占有它?错了!诸佛菩萨从来没有支配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控制的念头,没有,根本没有这个念头,佛菩萨是随缘妙用。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不往生,这叫一了百了。不能再搞别的方法,搞别的方法时间太长,要受很多的辛苦,就这一个方法,妙绝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五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九页第四行,我们还是从前面读起,从第二行读起:
「修诸功德到昼夜不断,表发大心后之大行。因闻名而发心」。发心后一定要修行,如果不修行,这个发心就落空了,发心就落空。所以,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真正的行菩萨道。修诸大行是第十九愿的全文,其中六波罗蜜,也叫做六度。度是度生死海,到涅槃岸。生死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确实是苦。在六道里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肯定的。从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烦恼就比善心所要多,我们看八识五十一心所,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超过一半还多。这就是为什么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道理在此地。再加上无始以来的习气,也是不善的习气多过善的习气。现前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善的太少,恶的几乎充满了,六根所接触的全都是不善,这种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在现前的环境当中,善心所非常不容易生起,这是我们现实所看到的、所体会到的。
因果的定律是真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这句话的赞叹,是「即使诸佛再来,为《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他讲得好,完全把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本怀为我们揭露出来。闻名而发心,发心而修行,行是行为,身口意三业,身是造作,口是言语,意是念头,这三业不善就是造业。修行,把这三种造作不善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修正不善的行为,这叫修行。修行两个字不能误会,有许多人看到这两个字,认为吃素是修行,念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这是狭义的说法,这不是佛的意思。佛给我们讲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念头、不善的念头,修正我们不善的言语,修正我们不善的行为,这叫修行,这个修行才管用。
特别讲到菩萨的六波罗蜜,《佛学大辞典》有一段参考资料。六度是佛教的名词术语,「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翻译成中国的意思是度。「新称波罗蜜多」,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叫波罗蜜,具足应该是波罗蜜多。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到彼岸」。我们中国人习惯,称赞一桩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叫到家了,实际上印度的波罗蜜多,就是中国人讲到家的意思。我们做事情,做得很好、很完美就叫到家,这个人会烹调,烧一手好菜,这个人烧菜到家了。像这种情形我们常常遇到,无论是哪个行业,做到最圆满的时候,这个人功夫到家了,波罗蜜多就是到家的意思。下面给我们列了有六种。度为度生死海,到彼岸为到涅槃岸的意思。度也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我们能够脱离,修这六种方法,这是菩萨修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国人讲到家的意思。我们做事情,做得很好、很完美就叫到家,这个人会烹调,烧一手好菜,这个人烧菜到家了。像这种情形我们常常遇到,无论是哪个行业,做到最圆满的时候,这个人功夫到家了,波罗蜜多就是到家的意思。下面给我们列了有六种。度为度生死海,到彼岸为到涅槃岸的意思。度也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我们能够脱离,修这六种方法,这是菩萨修的。能到涅槃彼岸,涅槃是成佛,涅槃的彼岸就是成佛。所以这两种意思都讲得通,一个是脱离六道轮回,一个是达到涅槃彼岸,两个意思是一个意思。
波罗蜜的行法有六种,第一个是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智慧,也叫般若。《仁王经》上卷说,「六度四摄一切行」,菩萨六波罗蜜跟四摄法包括了圆满的行门,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开这个标准。六度前面五度是修福,福行,后面一个是智行,是智慧,「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惑是烦恼,迷惑颠倒,智慧能断。烦恼断了,真理就现前,这叫做渡生死海,不但你超越六道轮回,而且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成佛。菩萨所修的就是这六个科目,菩萨所修的。我们现在不是菩萨,想学学得不像,那怎么办?我们要知道,菩萨之前是什么?是小乘,菩萨是大乘。小乘之前是什么?是天人。于是我们就明白,修行不能躐等,要循序而进,也就是说,先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修菩萨行?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怎么苦修也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不像真菩萨。所以一定要从根扎起,根是什么?十善业道。
《观无量寿经》净业三福不仅仅是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满。所以它圆满不是在事上,是在下面所讲的烦恼,这是六种严重的烦恼,佛用六种方法来应对。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下面这六条是我们严重的烦恼,佛用这六种方法帮助我们,把这些烦恼化解掉。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你得要学会用。怎样才能够学会用?你就必须把《弟子规》学好,你就会用了。《感应篇》学好、《十善业道》学好自然会用,你全都用上了。今天我们学,学得不错,都懂了,也都能讲,讲得天花乱坠,做不到,不知道从哪里做起。这是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没下过功夫。所以,基本功很重要,一定要记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是基本功,必须在这上扎根。六度你没有问题,都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统统能做到,统统能落实。往生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不但决定能生,而且品位很高,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成就。在这部经、这部注解里头,为我们详细说明这些道理,你都明白、都懂得了,你深信不疑,你有很好的心情、愉快的心情来学习这门功课。
第二,持戒,戒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范围就非常广大。律仪戒是有戒条的,戒律、威仪都是用文字写下来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教导我们的,这叫律仪。后面两种,律仪戒里头没有的,律仪戒里头没有,不善的事情要不要断?善的事情要不要修?恶要断,善要修,那就包括在后面这两条里头,这范围就广大了。譬如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什么样的逆境、恶缘,不发脾气,如何应对?笑容应对。发脾气怎么骂,骂一个笑面的人,他骂不下去;我们面孔很难看、很不高兴,他骂得就很严重了。我们是个笑面,若无其事,骂累了他自然就停止。不能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所以都是好事,没有坏事,都是好人,没有恶人,这是佛菩萨心目当中所看到的境界。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看你是用的什么心,你用的是佛心,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六集) 2012/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九页第四行,讲到六波罗蜜,就是六度。六度的意思非常广泛,有很多种讲法,这次我们采取《三藏法数》里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学到「忍辱」,忍辱里面有三条,「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前面我们学过生忍,现在看法忍。生是一切众生,要学着对一切众生都不发脾气,这就是生忍的意思。一切众生造什么样的罪过都不发脾气,要心平气和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双方面情绪都不好,这个一定要避免。
今天学第二个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诸众生」,这个化是教化,教化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证」,这叫法忍。忍这个字有同意的意思,有许可的意思,也有肯定的意思。法真的是假法,不但六道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老实话,我们的烦恼业障就消了一大半。怎么消掉的?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首先放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业障就消了很多,你的烦恼就断了很多;换句话说,你的智慧德能就浮起来了。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很容易开悟,道理在此地。在这个地方烦恼、业障太重,很不容易消除掉。所以,本觉性就是此地所讲的一切智智,也就是这个大经里面所说的一切种智,是一个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把六波罗蜜简单的介绍告一段落。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八集) 2012/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九面第四行:
「六者」,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六度摄万行」。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不超过这六大类,所以说六度就是万行,这个万行是指八万四千细行,大乘教里头,小乘里面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不超过这六大类,六大类统摄一切菩萨行。这六种,两种最重要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忍辱。布施是教你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习气,放下一切恶作。真统统放下了,这人就成佛了,所以把布施摆在第一类。第二个重要的,忍辱,《金刚经》里头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无论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小成就小忍,大成就大忍,如果不能忍,这个人纵然有成就,很快就会衰落,那不是真的成就,真的成就,实德,真实的德就是忍辱。《金刚经》上讲六波罗蜜也是特别着重这两项,用的文字最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去学习的。
布施前面学过,这里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没有一个众生不爱的,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没有不爱的,没有不关怀的,没有不照顾的,全心全力去做,往生就是功德圆满。在这个世界活一天,我们就认真修一天。自己永远学谦卑,永远要修忍辱,要忍到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要修忍。六波罗蜜佛教一切众生、教菩萨,他自己做到了,每一条都做到了,圆圆满满,这给我们做最好的示范。要学佛跟谁学?跟释迦牟尼佛学。这些基础的概念都是早年,我那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长处,如果说长处,就是听话,老人讲的我相信,他不会骗我,他讲的话都是真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依教奉行。所以六波罗蜜里头我们把这两个看重,从这两方面去下手,其他的就很容易成就。这两个是六度里头最困难的,烦恼最重的是贪、瞋,布施是度悭贪的,忍辱是度瞋恚的,针对这两个烦恼来的。
下面一句,『坚固不退』。为什么能坚固不退?因为修六波罗蜜。如果没有修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很难。这一句,「指如上之大愿大行」,大愿是四十八愿,大行就是六波罗蜜。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通过六波罗蜜的大行,他的愿心圆满。「决定不移,永不退转」,不移是不改变,永不退转。「如偈云: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是坚固不退义」。这四句偈是佛说的,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偈子里面我是法藏菩萨,佛是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求老师给他做证明。纵使身止诸苦中,这里头两个意思,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福报?这个福报是阿弥陀佛给的,不是自己修成的。就好像一个小王子投胎投到国王家里,生下来就做太子,他就得到了,他不费功夫,那些费功夫的是国王已经把它补好了,已经修好了,我们到极乐世界亦如是。要记住前面所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四十八愿五劫修行的成就加持给一切往生的这些人,所以他们得到这个加持就是得到了法身菩萨的待遇,不但得到物质上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都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稀有,十方诸佛剎土里头没有,只有它有。
括号里头说,「以上是为第廿临终接引愿。深显果教他力不可思议之方便妙用」。这说极乐世界深深的显示出弥陀如来的果教,他不是教你修因,没有教你修六度万行,修因,没有,阿弥陀佛把他的成果给你,等于说种树一样,他那个果熟了,到那里去就有得吃,不是叫你到那里栽树,到那里就享受他的成果。十方诸佛如来接引你去的都是叫你先种树,慢慢你才有收成。西方极乐世界跟别的不同的,他那些树都种好了,果实都结好了,你一去就请你吃果实,就这个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你就能想通,极乐世界跟他方世界不一样,他方世界要种树,还要等一段时期才有果实吃,极乐世界一到就有,这不可思议的方便妙用。
「具缚凡夫能带惑往生者」,这个缚是烦恼,烦恼像绳索把我们捆起来,动弹不得,举这种比喻,凡夫,惑是迷惑,指贪瞋痴慢疑,造作的是指杀盗淫妄,造的这些业,这里头还要加上毁谤三宝。实际...(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深深感到警惕。或以持念不专,这句话就是学习不能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不专,这都是往生的障碍,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不相应。「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这样学佛,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一定是继续去搞六道轮回。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确实是断恶修善,来生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享福就怕迷惑,要遇不到殊胜的缘分就迷了,愈迷愈深,麻烦就大了。「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现在是这一生,未来是来世,来世肯定得人天福报。「故获利未能如前之数愿」,前面从十八到第二十四,这几愿殊胜的利益你没有得到。念老这一段文,这个注解,放到此地好,特别提醒我们。
后面再告诉我们二十五愿,「第二十五愿,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是乃广修众善者。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未契弥陀本愿,难于今生现证,故唯受人天礼敬而已」。我们想想,这错了!想想这些是不是我们现在的毛病?如果我们现在有这些毛病,要赶紧改过。如果不改,那就是修人天福报去了。人天福报,如果我们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叫什么?叫恶作剧,你们想想对不对?在六道里头恶作剧。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干这个傻事,赶快回头。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天天讲经。李老师我深深感到遗憾,他没有天天讲经。他的精神、体力非常好,这是修得的,修行有功夫。日中一食,生活非常简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八愿的原则不相应,虽然这一生跟净土结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故当世未能了脱生死」,就是当世(这一生当中)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生死就是轮回。「仅能获福于现在及来生」,这一生、来生这两生获福,第三生就靠不住了;如果这两生不断恶修善,第三生可能就到恶道去了。这就说明六道众生决定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在三恶道的时间长。「故获利」,利是利益,这一类的人念佛得到的利益不如前面数愿,前面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这几愿获的利益都大,都能往生。这一段文很要紧,念老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让我们认真去反省。
下面给我们介绍这一愿的大意,第二十五愿「天人礼敬」。这里面有说,『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菩萨行谓六度万行」,这个万就是大乘菩萨常说的八万四千细行,这叫万行。行在古时候念去声,念横,念去声就是当动词用,念行当名词用,真的要有行动。八万四千,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做到究竟微细处,就变成八万四千菩萨行。「是乃广修众善者」,众善,善有善果,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果报是人天福报,真修,大福报。「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发心乃诸善中王,持名是万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虽行众善,则广而不专,博而未精」,这话说得好!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你看学佛的有大富大贵。大贵的就是国家领导人,我们在国外接触的,见到,虔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日本的神道教徒,修福。大富的,拥有千亿万亿的财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当中圆满,这是其他法门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发菩提心,就是对于净宗法门、对于西方净土、对于阿弥陀佛,第一个是真信不疑,第二个是真想往生,往生去干什么?第三是见佛闻法。我到极乐世界没有别的,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听他老人家讲经说法,我在他会下决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老师好!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亲近诸佛比不上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心定了,不再改变了;我们的方向定了,西方;目标定了,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的理由定了,亲近弥陀,闻法证果。所以这个就是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轮之妙行,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一闻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证佛号,名具万德」,这个要记住。我们要修万德,怎么修法?华严菩萨修六度万行,净宗行人只要信愿持名,就把菩萨的万德全部包括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深深的明了,我们的信心坚定了,愿心不再动摇了,这一生当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什么都别牵挂,连自己身体纵然有重病,不要牵挂,没事,我心里就一句阿弥陀佛,再重的病,几天就恢复了。你说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天天在修万德,你能不好吗?哪有这种道理!天天在打妄想,那你身体就不会好。打妄想是什么?打妄想是造轮回业,你天天在搞六道轮回。我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我在这个地方修西方极乐世界,我在这个地方修阿弥陀佛,这个功德还得了!
「闻名功德,微妙难思」,这个话句句都是真话。「如《尊胜陀罗尼经》曰:诸飞鸟畜...(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错了,于是也就做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些错误衍生的后果就是苦,一切苦难。这一切苦难里头,自性里头没有,没有苦难,自然现象里头也没有苦难。自然在佛法里头是最美好的、是最圆满的,与自性的性德完全相应。如果把自然破坏了,灾难就现前。在个人,个人的身心要与大自然的法则、秩序不相应,人就会生病,心理的病跟身体的病,两种疾病都会发作;如果随顺自然的性德,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居住环境亦复如是,居住环境里也有这三种现象。如果我们的心、我们的行,心是思想,行是行为,与性德相应,那么居住的所在没有灾难;如果我们的思想、行为跟性德完全违背,灾难就出现了。
性德是什么?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六和、三皈、众戒、六度、十愿,很简单,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尽了。与这个相违背,灾难就会现前。佛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也都说了,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非常接近。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五伦,五伦是道,就是自然的关系。所谓自然,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造作的。夫妇是自然的,人间有,你看畜生道也有,饿鬼道也有,欲界天也有,它是个自然现象。父子,父母跟儿女自然现象;君臣,在这个社会上领导跟被领导,也是自然现象;长幼、朋友。所以顺乎自然的这是道,关系,五伦只讲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关系处好了,天下太平,处不好那就是乱世,人非常辛苦。
自然有道,如何把关系处好那是德。这个德,父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住五个人,忏云法师、达宗、菩妙,还有朱镜宙老居士,五个人,在山上的功课就是拜佛。忏云法师没有定功课,他所定的就是拜佛,他自己每天三百拜,他拜得很慢。我们年轻拜的速度比他快,我那个时候在山上,一天拜八百拜。因为要工作,在山上我是唯一的一个义工,要烧饭、要去捡柴火,每个星期到埔里去买一次菜,自己也种了菜。埔里去一趟交通非常不方便,走的是山上小路,挑一个担子往返就要一天。从茅蓬走到埔里小镇要两个小时,回来要两个小时,生活很艰苦,那是磨鍊人。我们在山上,只有达宗法师他每天拜一千二百拜,拜佛确实好,我在那里拜了半年,拜十几万拜,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真是消业障,增福慧。
「如《会疏》曰,菩萨六度,一切功德之本,故名德本」,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选择摄取果号」,这句话就是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的果号。「能流出六度万行,为众德本原」,里头括号说得很好,此乃以持佛号为德本,「故名德本」。这不是我说的,古来祖师大德就有这个讲法。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肯定弥陀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佛号能解决一切问题,就是人不信,所以看不到效果。如果真正相信,真正一心专注,那就是佛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诸位要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难事,还有比这更难的吗?第一等的大事,没有比这更大的都能够办到,何况鸡毛蒜皮的小事。今天地球上这些灾难,这叫鸡毛蒜皮小事,哪有不能解决的道理!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了,念力的祕密,念力不可思议,它这个能量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能够改变太空当中星球运行的轨道,这科学家说的。我们的意念有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八卷
...清楚,叫白学了。
这些年来,像这一类的信息我们遇到很多,大多数教导我们的,要能够平平安安度过这个灾难,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素食,我们做到了。第二个条件爱心,这个可能有很多人还做不到,能够平等的爱一切众生。第三个条件是稳重,就是不惊不怖,就是灾难来了,一点恐惧都没有,你会很平安的度过。那我们也能够理解,说灾难当中会死很多人,怎么死的?吓死的,这是真的。你不惊不怖就没事,你没有被它吓倒,你就战胜了,你就克服了。说得都很有道理,因为人在不惊不怖,他有智慧,他知道该怎么做法。人一慌一乱,那个麻烦就大了,他不知道怎么好,那就真的被吓到了。所以要随顺真理。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真理,六度、普贤十愿真理,信愿持名念佛是真理当中第一条真理。你能把握着真管用,天天能够受用那是世间第一等大福报的人。
第三个「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无生法忍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的本体就是实性,实是真实,性是自性,或说之法性,这是真的。所有一切相是虚妄的。离是什么?不分别、不执着就叫离。相的离不是真的把它离开,是心里头不执着它、不分别它。再说得明显一点,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这就离了。你的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统统恢复了,这是悟道之至极,极是到顶端的方法。「此三忍当于第十五品中详论之」,到后面第十五品会讲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布施。
「憬兴师非之曰」,憬兴师跟净影师就不一样,一个是主张法施,一个主张财施。你看「欲济贫苦,必财施故。是谓财施」。这个经上「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到底是法施、是财施?两个法师讲得都有道理。《宗镜录》里面第九十五卷,《宗镜录》有一百卷,永明延寿大师作的,他是节录《大藏经》,《大藏经》里头的精华他把它节录出来了。所以,没有时间读《大藏经》,读这个就行了,这是《大藏经》的节要,非常著名。《宗镜录》九十五卷说:「以无财法,名为贫穷。」「故知普济贫苦,即须法财并施」,这两种都要施才行。在本经,《积功累德品》里面说,「恒以布施」,恒是常,经常不间断,要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叫法施。这是教学,不能忘记布施,布施是行道第一个手段。道,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要落实在家庭、落实在社会、落实在族群、落实在国家、落实在世界,用什么方法?布施。布施,财、法都要,要两种并重。经中又说,「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是财施。所以是法布施为主,财布施完成法布施,没有财施,法施就不圆满。这是很重要的一桩事情,统统要兼顾到。
底下说,「故知大施主必须财法二施」。我们年轻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老师对于布施很重视,告诉我们学讲经的这些学生,一定要跟大众广结法缘。结法缘就是布施,不结法缘,你将来经讲得很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都是健康长寿。所以你修这三种布施,就得三种福报,财、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统统得到。我在年轻,这三样都没有。老师教的,他说你学佛,学佛将来要度众生,度众生要有法、要有财。命里没有怎么办?现在干,现在修,行,将来一定果报会现前,一点都没错。所以,我对佛法深信不疑,决定是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七集) 2012/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九页,我们从第四行当中,「积功累德品」看起,从这看起:
「故《积功累德品》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为法施。经中复云: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是财施,「故知大施主必须财法二施。如《会疏》曰:以财济世贫,以法周无福。故曰大施主」。在法界虚空界,阿弥陀佛确实做到了,大施主,财、法两种布施都做到圆满。在物质、财这一方面,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那个环境里头真是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想什么心想事成,完全是变化所作。这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科学要达到登峰造极才能做到。他们的科学确实是高明,我们这边科学,近代科学家发现,这几百年的科学有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就是二分法,把心理跟物理分开,物理学、心理学分开,这是最大最大的错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八圣道之一」,也叫做八正道。什么是正念?「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名正念」,我们今天常说,转恶为善,转邪为正。欲就是邪念,就是恶念,恶念、邪念对自己、 对别人都有害处;害别人的成分少,害自己的成分严重,应该要断掉。在中国,正念,我们把古人教诲归纳成十二个字,这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人,这叫中国人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这十二个字。与这十二个字相应的,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相违背的,念头都不能生,当然没有这种言行。这是中国人的正念。佛法里面的正念,标准是十善业道,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然后随着修行不断的向上提升。小乘,持戒、修定这是正念;大乘,六度、六和是正念;再提升,普贤菩萨十愿是正念;提到最高的,给诸位说,念阿弥陀佛是正念,阿弥陀佛全都包括了!
这个地方讲到八正道,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实性就是实相,诸法实相,这叫正念。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一切法相有性无,相是幻相,《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我们看哪一法不是有为法?今天科学讲现象,物质现象有生有灭,精神现象,就是意念,它也是有生有灭,包括自然现象都不例外,都有生灭。佛说了,只要是有生有灭就不是真的,它是假的。真的是什么?真的一定是不生不灭。我们看所有的现象,现象是有生有灭,现象的本体不生不灭。本体是法性,性没有生灭,相有生灭;事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是清净。
《会疏》里面说,「欲是诸苦之因」,这句话说得好,有欲望就有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都跟欲有关系。所以这个经文上教给我们,『离欲深正念』,正念里头有乐。极乐世界的乐是正念,极乐世界有净慧、有正念,生到极乐世界人人都得到。欲怎么离?你看「施(度)戒(度)能离之」。布施,前面说了,财法两种都要布施,财法的范围非常之广。要晓得,布施把我们自己的烦恼施掉,把我们自己的习气施掉,把我们自己的业障施掉,施就是放下、舍掉。我们有什么毛病,先治最严重的,如果我们贪心很重,修财施;瞋恚心很重,我们就修忍辱,有对治的方法;愚痴心很重的,我们修智慧,都有相对的办法。六度度六蔽,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懒散,般若度愚痴,都有对象的,瞋恚的习气重,要用慈悲来对治。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跟我们讲的四德,那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那是性德。第一个教给我们「随缘妙用」,就是普贤十愿里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怎么能随顺、恒顺?恒是永远顺着众生,怎么能做到?你了解众生相是假的,别当真,当真你就不能随喜。知道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到极乐世界是真的。
所以在这个世间,样样都能顺着众生,你们说好很好,你们说不好也很好,没有意见,心是平的。那难道没有智慧?不是大事、不碍大事随他去!真正是大事情,那就得出来说话。大事少,小事多,你看你的清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十岁有今天这种缘分,我真的早就做了。六十岁那个时候很辛苦,那时候没有财力,没有人帮助我。现在帮助的人很多,年岁大了,所以这缘错过了。所以现在期望年轻人出来做,真正发心,真正带这个头,不是难事情,是一桩无与伦比的大好事。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0集) 2012/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0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三十二页,我们从第三行第二句看起,从《会疏》这里看起:
「《会疏》:欲是诸苦之因,施戒能离之。正念是善护助,如着铠入城。忍定能为之。净慧则是般若。精进一度总通五故。是则菩萨六度也」。前面我们学到此地,我们接着往下看,「望西师稍异于此,以离欲为施戒忍,正念为禅定。总之皆谓离欲,正念与净慧,即是菩萨之六度。修此六度,能离贪瞋痴三毒,故曰梵行。望西师又云:离欲即无贪,善正念无瞋,净慧无痴,此名梵行」。这些都是为我们解释「净慧修梵行」这一句经文。望西师的话并不难懂,跟《会疏》说法稍有不同,可是意思没有两样。
离欲是修出离法,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是出离法的基础。所以古德有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爱欲是六道轮回的根。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非常难断,六道轮回里头的众生,几个人能没有贪爱?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贪爱为因,有贪爱就有六道轮回,没有贪爱就很容易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亦如是,有贪爱,不容易往生,他舍不得离开此地;如果贪爱断了,往生很容易,只要有愿求往生,阿弥陀佛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 离欲是修出离法,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是出离法的基础。所以古德有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爱欲是六道轮回的根。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非常难断,六道轮回里头的众生,几个人能没有贪爱?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贪爱为因,有贪爱就有六道轮回,没有贪爱就很容易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亦如是,有贪爱,不容易往生,他舍不得离开此地;如果贪爱断了,往生很容易,只要有愿求往生,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念佛的人临命终时佛不来接引,那是什么原因?佛知道你放不下,来了你也不肯去,所以他就不来了。佛很慈悲,不会打搅人,完全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想去他真来接你,不想去他就不来。
菩萨修此六度能离贪瞋痴三毒,这上头有个菩萨。我们凡夫修这六门功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得什么?得人天福报。什么原因?不是菩萨,不是菩萨就是没有真的觉悟,还贪恋世间,这就去不了极乐世界。真正能离贪瞋痴,修六度,你看六度,布施是对治悭贪的,持戒是对治恶业的;真持戒的人不造恶业,真修布施的人决定没有悭贪。真修忍辱他就能得定,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怎么会得定?能忍就会开智慧。禅定是正念,般若是智慧现前,这叫梵行。望西师又说,离欲就是无贪,善正念无瞋,就没有瞋恚,净慧就不愚痴。这就是六度断贪瞋痴,这才叫梵行。下面这一小段,「慧光普照」,只有两句经文: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
前面一段讲的是表无量寿,这一段要讲无量光了,无量光有四小段,这是第一段。「无量寿,体也」,无量光是相、是作用,体相用具足。「从此体相用流出无边之化德化益」,教化众生的大功德,教化众生的真实利益。这从哪里来的?从无量光寿而来。「善导大师《定善义》曰:一一誓愿为众生。今此偈颂,正显是心」,这就是誓愿为众生的心。这里我们看看阿弥陀佛,修净土一定以阿弥陀佛为榜样,他就是我们的指标,我就向他学习,他有这样的大愿,我们要追随他。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这个「照」就是现在所讲的影响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些发现,我们晓得了,这个知、觉就是智慧光。我们从大乘经典里面知道,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世界成就」,这对宏观宇宙的普照。我们学习法相宗,知道有《百法明门》,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头有六百六十法,这些把宇宙之间一切法归纳成品类,提起来我们也有概念。这都是智光普照,这个地方讲的大智发外,对外面能照法界。
可是我们在现前,是能照,但是照的能量很薄弱,敌不过习气。敌不过习气发生什么状况?叫明知故犯。譬如知道万法皆空,心里还是贪得患失,这就是习气,敌不过习气。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要产生警觉,时时刻刻有警觉心,要认真努力精进,什么时候能克服习气就得受用了;得受用就叫菩萨,就不叫凡夫。譬如修六度,修六度真正能够把贪瞋痴慢疑断掉,这就是菩萨,它起作用了。我们也修六度,修六度不但不能断贪瞋痴慢疑,还很可能增长贪瞋痴慢疑。这修了干什么用?有用,修得人天福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管用。菩萨修六度是功德,凡夫修六度是福德,福德在六道里头享受。只要有福,到哪一道都享福,除了阿鼻地狱,那是一点福报都没有,那是造极重的罪业。极重罪业有时候我们造了根本没有觉知,不知道它是极重的罪业,现在人不知道。不孝父母是极重的罪业,现在几个人知道孝顺父母?那个孝顺父母如果扩大,往前推,不孝祖宗是极大的罪业,谁还孝祖宗?祖宗已经不在了。我们推到自己家谱里面,记载着我们最早第一个祖先,这是有记载的,当然没有记载的前面还有。有记载的第一个是伏羲氏,第二个是神农,第三个是黄帝,这我们家谱上记载的,这老祖宗。老祖宗的事迹,黄帝有记载,伏羲、神农都没记载了。神农的时候只记载的教我们农耕,伏羲有个记载,画八卦。
我们老祖宗,我们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懂。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只要把烦恼习气放下,我们自性的光明就透出来,这是真正的智慧。智慧能带给我们幸福,能带给我们快乐,常识有限,往往带错了。学佛求智慧,有智慧常识自然丰富,常识里头没有智慧,智慧里头有常识。故云暗。「佛之智光如日」,这是讲阿弥陀佛、释迦如来,他们的智光像太阳一样能破黑暗,「故云灭诸烦恼暗也」,智慧能破无明,比喻作日光。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开慧达善」。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这些对我们现前,可以说都是非常迫切需要的。我们看注解,『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眼之用为见。故常以眼表见」,实际上这个地方是讲见。「常喻曰:般若如目」,六度里头,般若度好比是眼睛,其他的五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样如盲,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前面这五度你学习没有智慧的话,这个五种都是世间的福报;如果做错了,做错了就是世间的罪过。你有智慧,你就完全明了,就通达,不至于做错事情。五种都需要智慧,布施没有智慧,布施有没有过失?有。如果你布施这些贫苦的人,贫苦的人拿着你的钱去买鱼、买肉、去杀生,你这个布施就有问题了,他拿去做坏事不是做好事。你说布施要不要智慧?
持戒,持戒也得要智慧,智慧才能晓得这个戒怎么持法,因为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你要是不懂的话,该持的时候没持,应该开的时候不开,应该持的时候不持,这就错了,完全错了。还有持戒的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变现出来的,六道里头光天道就二十八层天,称之为天神,从哪里来的?自己变现的。地狱、饿鬼、畜生全是自己变现的,离开自性一无所有,离开念头就没有了。总而言之,相有性无。所以学佛,古人讲得好,首先你要知道有无。无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只要是现象,佛法说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生现相的、能现现相的那是真的,那就是自性。自性真有,现相是假的,是无,真无,这个要晓得。晓得之后有什么好处?假的你可以丢掉它,我们现在讲,假的别放在心上,真的要放在心上。真的是自性,自性里头的德行,这真的。孝悌忠信是真的,礼义廉耻是真的,仁爱和平是真的,佛家讲的十善、六度、六和、普贤菩萨十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真的,全是性德!这个要相信,是自己法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
外面所有的现相,包括实报庄严土,它有现相,所以《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没有讲;没有讲,统统包在里面。现在我们晓得,四十一位菩萨住实报土,那实报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四十一位菩萨来的。四十一位菩萨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就这么来的。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他证了阿罗汉。阿罗汉有习气,他在四圣法界,叫声闻法界。那他阿罗汉的习气断了,就是说见思烦恼习气断了,他就不住声闻法界,他提升了,提升到缘觉法界,他升一级了。那我们知道,缘觉是见思烦恼断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恰当也不过,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极乐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极乐世界毕业了,都进入常寂光,常寂光就是真实之际,都证到妙觉果位,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了解得愈清楚、愈明白,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愈向往,就会下定决心我非去不可,我一定要成就,决定在这一生,决定不能空过。知道这个世间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我们的能力、我们的信心学习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能力不够,这一生不能成功。但是净宗它的条件简单,真信、切愿、专念弥陀,我们可以做到,它没有其他条件。所以普贤妙行的纲宗,纲领、宗旨,真的住真实慧,庄严妙土。净宗同学,我们在净宗缘起,那一篇东西在美国写的,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很容易记,不复杂,老老实实就依这个方法去学习,就决定得生。
「本经《礼供听法品》阿弥陀如来开示十方来临之正士曰」,这个地方又告诉我们一个信息,除往生那些人之外,每天到极乐世界去看阿弥陀佛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都是来访的,十方来访的,正士就是菩萨,他们来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见他,给他们开示。「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为什么去参观?这个道理不难懂,向阿弥陀佛学习。我们因为是凡夫,到那边去求学长时期的;如果我们今天是法身大士,娑婆世界的法身菩萨,我们到极乐世界参观,极乐世界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回来的时候落实在娑婆世界,把娑婆世界造成极乐世界,这菩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足众戒,不犯威仪」。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明礼义,遵守法律,佛的戒法、世间的法律都应该要遵守。然后进入第三条,第三福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不是普通的因果,这个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往生成佛要相信这个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六和把它扩大了。净业三福就是建立共识,如何把三福详细讲解清楚、讲明白,那就是大乘经论。天天讲、天天学,根深蒂固,从学习当中就得到法喜,真的是快乐人生。
六和这个团体是一家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在儒家就是礼节,传统文化里面所说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要遵守。佛家的五戒、十善、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这都是属于戒律,一定要落实到生活,那就是和谐社会。「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六和。六和是一家人,大家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到舍己为人。这就是佛陀教育的社会、佛陀教育的乐园,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能提升到最高的享受。在物质方面,利和同均。这些理想、愿望,极乐世界全做到了,我们要认真学习。
在我们,我们怎么做法?先从自己做。自己做好了你会影响一家人,你一家都做,你家就变成一个佛化家庭。在一个团体里头,希望团体能做到,真正是佛化的团体。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家庭没有了,不可能再恢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论对什么人,欢欢喜喜、一团和气。你看中国寺庙一进门,把弥勒菩萨摆在门口,教你干什么?教你进门要笑面迎人,他就教你这个的。欢欢喜喜,一切时、一切处,见每个人都欢喜,头一堂课,第一桩事情,以欢喜的心待人接物。所以这亲切自然,才能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
「本品表法藏大士修如是之妙因」,我们读了这一品,要学法藏比丘修的因,因太妙了,所以他能够证得净土法门如是的妙果。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建立一个极乐家庭、极乐社团、极乐小区,那就是我们的妙果。这就是真的向阿弥陀佛学习,真的向极乐世界学习。我们天天在学,到你家,你家不是极乐世界,家里不是一团和气,那你没有学到。学了之后就要改变,真正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真要落实,把六和敬做出来,无量的功德!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严净佛土」,这里头有两科,两小段,「成就妙土」,这是第一段。我们看到要努力,我们要从极乐世界取经、移植,种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区,一定要做到。从哪里做起?从邻居做起,从我隔壁,左右隔壁、前后隔壁,从它做起。见到他们要有礼貌,要打招呼,慢慢就感染,它四、五家有邻居慢慢就扩大了。要学会常常送礼,这个很重要,要常常关怀、要常常照顾,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你居住这个村、这个小区,将来就变成模范了。要依极乐世界的标准去做,阿弥陀佛欢喜,你不但念佛了,你真干,极乐世界非常需要你,他绝对不会忘记你。念佛不真干是假的不是真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九卷
...头,老师们的功德,他们辛辛苦苦在教学;护法人的功德,辛勤护持中心,为大家服务;还有地方大众的功德,他们肯依教奉行,肯干,所以是大家的功德。要说真话,不能说假话。这都是我的功德,这个太夸大了一点,别人不给你做,你那个功德等于零。所以这个功德要推、要让,这才叫功德。南朝四百八十寺,梁武帝没有去搬一块砖,没有去放一片瓦,他有什么功德?都是工人做的,都是那些设计师去画图,这些工人施工建造的,他不过说一句话而已,怎么可以居功?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如理如实说出来,大家服你,大家对你尊敬。功劳你一个人占去了,占不去的。这是属于因果的道理、因果的教育。
下面,「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与六度也」。这是在佛法里头讲的,非常具体,什么是功德?三无漏学。注意无漏这两个字,如果没有无漏,单单是三学,有戒定慧,还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有漏的。有漏跟无漏什么意思?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用第七识的相来说,有我见、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就叫有漏;我们用《华严经》的说法来说,有分别、有执着就是有漏。那无漏你就晓得了,干这些好事,断恶修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叫无漏,决定里头不掺杂贪瞋痴,这叫无漏。持戒,无漏戒;修定,无漏定;开智慧,无漏慧。下面六度亦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有四大烦恼常相随,有漏的六度;转八识成四智,那是无漏的六度。无漏的六度果报在实报庄严土,有漏的三学六度,没有离开六道轮回,果报在天上人间,大福报享天福, |
|
|
|
|
|
|
|
小福报人间福报。这个有漏、无漏差别很大。
人间的福报短暂,人间福报最大的是帝王,能做一个帝王,至少十世以上的修行。修什么?有漏福报,断恶修善,十世以上。可是做了帝王之后,他很容易迷惑,迷于权位,如何保持自己的权力帝位,怀疑心很重,嫉妒心很重。表现在外面是什么?杀人。所以唐太宗讲,很多帝王死了以后都堕三途,你说有什么意思?也有没有堕落的,没有堕落的那是什么?绝对不是开国的帝王,开国帝王要打仗、要杀人,那都是当中的一段,也不是亡国的帝王。开国帝王、亡国的帝王大多数都是要堕三途的,他们造的恶业太重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这是在佛法里头讲的,非常具体,什么是功德?三无漏学。注意无漏这两个字,如果没有无漏,单单是三学,有戒定慧,还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有漏的。有漏跟无漏什么意思?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用第七识的相来说,有我见、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就叫有漏;我们用《华严经》的说法来说,有分别、有执着就是有漏。那无漏你就晓得了,干这些好事,断恶修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真正做到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叫无漏,决定里头不掺杂贪瞋痴,这叫无漏。持戒,无漏戒;修定,无漏定;开智慧,无漏慧。下面六度亦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有四大烦恼常相随,有漏的六度;转八识成四智,那是无漏的六度。无漏的六度果报在实报庄严土,有漏的三学六度,没有离开六道轮回,果报在天上人间,大福报享天福,小福报人间福报。这个有漏、无漏差别很大。
人间的福报短暂,人间福报最大的是帝王,能做一个帝王,至少十世以上的修行。修什么?有漏福报,断恶修善,十世以上。可是做了帝王之后,他很容易迷惑,迷于权位,如何保持自己的权力帝位,怀疑心很重,嫉妒心很重。表现在外面是什么?杀人。所以唐太宗讲,很多帝王死了以后都堕三途,你说有什么意思?也有没有堕落的,没有堕落的那是什么?绝对不是开国的帝王,开国帝王要打仗、要杀人,那都是当中的一段,也不是亡国的帝王。开国帝王、亡国的帝王大多数都是要堕三途的,他们造的恶业太重了。当中都是太平盛世,叫太平天子,那个有福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行吗?真行。
我在伦敦访问的时候,有人问我,孔孟的精神是什么?大乘又是什么?我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根据,「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代表了孔孟,核心的思想;《论语》上有一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就取这四个字,「仁义忠恕」。这四个字能不能解决现在社会问题?能。大乘是什么?大乘是真诚、慈悲。孔孟仁义忠恕落实在五伦、八德,《大学》里面三纲八目;大乘,落实在十善、三皈五戒。二十多年前我们在美国,净宗学会在美国建立了,我们提出净宗同学修行的守则,一共五个科目。简单,不复杂,人人都能记得住,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守住这个原则。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六度,第五个普贤菩萨十愿,好记,不复杂。如果我们真能够落实,化解社会的冲突、帮助社会恢复安定和平真能做得到,汤恩比的话没有说错。唐太宗曾经说过,「佛法能治国,佛法能平天下」,不是假的。
大乘跟儒家完全相同,帮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乘普世的教育;普是普及,世是整个世界,普世的教育,它的功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这个之外,你还要想提升,大乘佛法里有,帮助你不断向上提升。提升的是什么?提升的是哲学、科学,确实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高等哲学。我们学了六十年,跟现代的科学相应了,这些量子力学家的报告我们看到了,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证明佛经是高等科学。所以我从开始接触,我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忍力成就』。「忍力,忍辱之力」。这一句世出世间都重视,忍是禅定的前方便。六波罗蜜里头后后深于前前,也就是说,愈往后功夫愈深。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比布施难,能持戒的会有布施,有布施的未必能持戒。持戒,这后头有忍辱,有忍辱的人决定持戒,持戒的人未必能忍。精进的人一定能忍,忍辱不一定有精进。精进后头是禅定,禅定一定有精进,精进未必有禅定。般若一定有禅定,它从禅定生的,禅定未必有般若。这就是后后深于前前。世间圣贤告诉我们,小事则小忍,大事则大忍。《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心法,一切法都得成于忍,这一切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成就,没有忍力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金刚经》讲六度,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布施是福慧的根源,忍辱能保持,不能忍,这个福慧保不住。我们常说的火烧功德林,发一顿脾气,功德全没有了,变成福德。福德可以跟着你走的,功德不行,无明火一发,功德就没有了。没有表现在外面,心里有一点不高兴、不痛快,功德都没有了。这是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积功累德,功夫全在忍。
「法住师云: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谓于世违事能受故」。对于世间事,违事就是不顺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种种不如意,这都叫违事,都能够忍受。第二种,「他不饶益忍,谓」,他是别人,对自己有违背、有损害,能受。别人的毁谤、别人的障碍、别人的羞辱,甚至于别人的陷害,这一类的,统统能忍。第三类是「法思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一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1 》)
...她没有错。虽然在中国出生的,受了外国的文化,已经变成外国人,不是中国人了。这些事情很多很多,别计较。讲中国的东西给他听,他听不懂,他听了奇怪,怎么会有这种事情?
末后,第十个,「云何名菩萨誓愿忍」。菩萨发的誓愿,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他要不能忍这四十八愿怎么能成就?我们看到菩萨发愿,嘴皮上也跟着他发愿,一样也没有做到。四弘誓愿,哪一个佛门弟子早晚课不念?「众生无边誓愿度」,有没有这个念头?没;「烦恼无尽誓愿断」,没有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没有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句都是假话,天天说假话。学普贤菩萨十愿,也是没有一样做到,为什么?不能忍。为什么不能忍?没有前面的基础。你要晓得,六度,忍辱排在第三,前面两条没有,第三他怎么做得到?第一个布施,要放下,第二个持戒,第三才忍辱。真正有忍辱的人,前面两个一定有很好的功夫。佛法的修学,后后胜于前前,前前是后后的基础。禅定之后才会开悟,才有般若,有般若当然有禅定,前面六度统统具足。我们今天连布施都有问题,布施没有诚意、没有恭敬心,布施里头夹杂著名闻利养,于我有利的要施,没有利的不肯。我们今天的布施,这么多年来都是这样做法,着重在邻近、邻居。这是什么意思?里面只有一桩事情,希望这个邻里乡党做出一个和谐的榜样。因为在今天这个世界,讲经说法没人相信,做出成绩来大家相信了。这个很重要!面积不能做太大,要从一个点,小小的点做起。
我们在图文巴买了个教堂,注册一个净宗学院,政府批准了,宗教教育机构。我们开幕发请帖,邀请附近两条街的居民,就是我们这个学院周围这些邻居,发了大概有一、二百张请帖,邀请他们来参观,这是新的一个宗教道场。因为佛教,我们到图文巴是头一个,没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三集) 2012/3/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3 》)
...了,不管你是善念、是恶念,清净心里头全没有,它是干净的,它是平等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生不灭,永远保持常态,从来没有改变的。这个常态就是我们称之为妙觉如来。所以你本来是佛,你今天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内无恨结」,所以这个心里面,内是讲心理,没有恨、没有怨恨,结就是烦恼,七情五欲,清净心里头找不到,这就叫佛。
『爱语』者,「四摄法之一」。这里提到四摄法,四摄法就是利他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我们要修利他行,你一定要懂得四摄法。摄是摄受,摄受一切众生的方法,这是四种。在净土讲叫接引,接引众生的方法。怎样去引接他,怎样去引导他,古人用的名词叫摄受。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的意思跟六度里的布施意思完全不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自利,目的是自利,为什么?度悭贪,我们有这个烦恼。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贪是没有得到的希求,希望得到、希望拥有。这个烦恼非常严重,一切众生全都有,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权、贪势,什么都贪,学了佛法也贪。用贪心学佛法能不能成佛?不能;能不能往生?不能。他能得到什么?人天福报。贪心。
许许多多人每天烧香拜佛,你看他心里想的、口里说的,他求什么?求升官、求发财,求他所做的事业顺利,就是贪瞋痴慢顺利,求这个。能不能求得到?告诉诸位求不到。你能得到的是命里有的,你求不到是命里没有的。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不但没有利,有罪过,让一般社会大众看到说迷信,你看佛教变成迷信。再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四集) 2012/3/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4 》)
...染污都没有。这四净德,惠能大师这个五句话里头统统具足,意思都有。第一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是常,不生不灭;第三句就是我,本自具足;第四句告诉我们没有动摇,自性本定;最后一句告诉我们能生万法,那是我,那是主宰,那是自在。能生万法,能够应一切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他立刻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度脱,他就能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教他,他就用什么方法。自己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完全是应众生的根机,自自然然变现出来,这是我,这叫主宰,这叫自在。自性里头样样具足,这是佛宝。
自性正,这是性德,性德没有偏、没有邪。在佛法里面讲,第一个十善,十善是自性正,六和是自性正,三学戒定慧是自性正,菩萨的六度自性正,普贤的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自性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五伦是自性正,五常是自性正,四维八德是自性正。这是自性里面的法宝。「僧者自性之净」,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僧宝。虽然应化在十法界、在六道、在三途、在地狱,它也一点染污都没有,从来不染,这是自性清净。自性三宝,一切众生个个具足。这是前面所说的四种,同相三宝、同体三宝、别体三宝、住持三宝,它的本体,自性是它的本体,那几种三宝都是从这变现出来的,都离不开自性,离开自性那什么都没有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
所以皈依三宝,一定要知道皈依自性三宝,这从《六祖坛经》里头出来的,真皈依!皈依别的靠不住。所以学佛,初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六集) 2012/3/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6 》)
...然后就一门深入,再认真教学。佛教不是神话、不是迷信,确实能够帮助人,像我们老祖宗所说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将新加坡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样,做到了互助合作,互相学习经典。当时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士生先生,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能把宗教团结起来?我说有,佛教给我的。佛有这个?是。那什么法?我说佛的四摄法。四摄法是什么?用现在的话就是公共关系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团结起来的。佛经里头有,方法多,我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四摄法第一个「布施」,那个布施不是六度里头的布施。四摄法的布施是送礼,礼多人不怪,我们到人家里去拜访,去送礼。每个宗教都办有慈善事业,有养老院、有育幼院、有医院,还有办的学校,我们去参观,我们捐助一部分。养老的、育幼的、办教育的我们统统都帮助他们。这我们关系就好了,就常常往来,我们有活动请他来,他们有活动也请我们去参加。
最后我还想到一个方法,旅游,我们组团到国外去访问,访问各个国家不同宗教。旅游这十多天当中,我们都住在一起。平常各人都很忙碌,没有时间聚集在一起,唯有旅游从早到晚都在一起,什么话都谈,旅游是最好联系感情的方法。所以,我陪同他们到中国旅游,接受中国国家宗教局的接待;我陪他们到国外去活动,到欧洲、到梵蒂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七集) 2012/3/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7 》)
...二利行,轨范具足」: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一科就两句经文。『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就是表彰修行的成就,这彰的意思。「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等一切行也」,檀是布施,梵语叫檀那。「意谓」,这个意思是说,「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卷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净影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修行,成就的是什么?经上讲的庄严、轨范。庄严是自己成就,轨范是利他行,也就是佛弟子要给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轨范是好榜样,这就是自利利他。庄严,什么叫庄严?这里面给我们提了个纲领,福、智这两种,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这里举的例子就是菩萨的六度,菩萨六度前面五种是修福,后面一种是修慧,福慧庄严。布施,实际上六度是互摄的,每一度里头都具足其他的五度,这才叫菩萨行,不是一桩一桩独立的,《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布施,无论是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有没有持戒?有,布施要如理、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有没有忍辱?有;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统统具足,就在布施这一桩事情当中。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许多事凭着自己想象去做,不但没有福德还造业,这就错了。
在大乘法里面,智慧、德能、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一切具足,没有一样欠缺。你看遍法界虚空界,哪一法欠缺?一样都不欠。这一切法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九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9 》)
...下。「着」就是执着,「有所执着,则难离舍」,那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心里面就有妄想、就有杂念。这些妄想、杂念对你是严重的伤害,你自性的智慧不能现前,自性里头德能相好统统用不上。如果真的都无所着,你的生活马上就改变了,变成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本来是无量智慧,本来是无量德能,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今无所着,故皆可用以布施」。头目脑髓,样样都可以做布施。国城可以布施,聚落可以布施,眷属可以布施,珍宝可以布施,没有一样不能布施,谁喜欢谁就拿去。它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拿去我没有了?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的可以遍法界虚空界布施一切众生。这本事真大!
再看底下一段,「六度化众」,用六度教化众生。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还得了!这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意思,它原话的意思是到彼岸;引申的意思就是达到究竟圆满,这引申的意思。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说「到家了」,跟到彼岸这个意思很接近,说到家了。一切东西做到最好,就功夫到家了。你烧个菜,色香味俱美,你这个烹饪到家了,功夫到家了;你写的字,字写得真好,写字功夫到家了。波罗蜜就有这个意思。这六桩事情你都做到家了,布施到家了,持戒到家了,忍辱到家了,那就叫做波罗蜜。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于布施下,续戒、忍等五度」,一直讲到般若,「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你修这六样东西,这六个科目,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六个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 2012/3/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7 》)
...地心脱离了,地壳不动了,但是地心还在转动,大概七天就能恢复正常,会产生这个现象。再有南北极的转换,这个很麻烦。将来南极好像是现在的印度,跟印度相对的地球的那一面,那就是北极。找个地球仪好来看看,然后找出当中的赤道,都要新画了。为什么?这样我们晓得,全球气候,两极是冷,寒带,赤道是热带,我们中国这个地区可能是真正的温带,这个转对中国是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印度是南极的话,中国就是在南半球,南半球的温带,像现在澳洲这样的状况。靠近印度的就是寒带。现在东南亚这一带是热带,热带变成寒带,那就没有法子居住了。中国最好的地方是什么?北方,以内蒙古为中心,内蒙古这四周围都是最好的地区,真正的温带。
六度代表菩萨万行,也就是代表菩萨所学的一切法门。下面这一句很重要,「咸以无着为本」,这句话重要。所有大乘里面的修行都是以这个为本,只要有执着,你就入不了大乘之门。所以修行从哪里修?就是放下执着。你看看,放下身的执着,放下边见的执着,放下成见的执着,在小乘就是须陀洹果,在大乘就是圆教十信初信的菩萨,真正佛弟子,入门了。还有执着不行,没入门,在佛法是幼儿园,但是念佛求生净土没有关系,能往生。除了净土法门之外,想修行证果,那就没分,你决定做不到。所以无着难,难行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易行道,为什么?我执着没有断可以往生。执着不断,小乘须陀洹决定没有分,大乘初信菩萨也没分。一往生净土,就作了阿惟越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 2012/3/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7 》)
...个字,这就保证,信、愿、持名;要真信,要真正发愿求生,要真正念佛,四个字解决了。印光大师一生教人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的法印,他一生,一生的行持确实十六个字完全显示出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十六个字。我刻了一块印,印光大师传心法印,可是第三句我用的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老和尚一生做到了,无论什么人跟他接触,他都是用这个教人,那没二话说,专精到极处。印祖一生教人教什么?就这十六个字。
「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远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远离四相就是都无所着,不执着了。修一切善法,从布施到智慧这个六度就是一切善法,这是一切善法的总纲领,一切善法分析出六大类。人生在世要干这个,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佛告诉我们,法布施为最,最重要的,法能帮助人开悟。现在我们看到很精巧的播经机器,很精巧的,去年讲完的这一部《大经解演义》一千二百个小时,可以放在随身听,随身听。「大经演义随身听」,七个字,很好!就用这个名称,大经演义随身听。播经机不晓得播什么东西,这就很明显了,这净宗第一经。如果下面再搞一排小字,可以。一心专念,这个好,「一心专念,一门深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这样教我们,没有一个不往生。或者用经的原文也可以,「一向专念,长时薰修」,用这八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 2012/3/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7 》)
...善法分析出六大类。人生在世要干这个,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佛告诉我们,法布施为最,最重要的,法能帮助人开悟。现在我们看到很精巧的播经机器,很精巧的,去年讲完的这一部《大经解演义》一千二百个小时,可以放在随身听,随身听。「大经演义随身听」,七个字,很好!就用这个名称,大经演义随身听。播经机不晓得播什么东西,这就很明显了,这净宗第一经。如果下面再搞一排小字,可以。一心专念,这个好,「一心专念,一门深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这样教我们,没有一个不往生。或者用经的原文也可以,「一向专念,长时薰修」,用这八个字也很好,一向专念,长时薰修。
「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为什么能到涅槃彼岸?因为都无所着。修行六度,三轮体空,这就能到涅槃彼岸。修行这个六度,将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好!现在做这个大经演义随身听,最好能够用太阳能发电,不受电源的干扰,做个小小一块太阳能发电。我是前天看到一个同学送我一个手电筒,是可以用太阳能的,又可以手摇,手摇发电,太阳能发电,它有这两种功能。这方便,没有电源的时候不需要电池。这个,纵然有灾难来的时候,科学技术都没有了,还管用,只要有太阳就管用。
「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故续云教化安立众生。」菩萨自己真干,三种布施都修。持戒就是威仪有则,做出一个榜样给别人看。现在讲到持戒,必须要落实《弟子规》、《感应篇》,不从这个落实不叫做持戒。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过去可以不需要,为什么?根已经扎稳了,从小,家就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 2012/3/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7 》)
...起玩,团体生活。从小养成这个习惯,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走向社会,他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大公无私,这是从小养成。他明白这个道理,量大福大,量小福报就小。现在没有这种训练了,你也学不到,一个个都学到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大概只知道照顾妻子,连父母都不要,兄弟姊妹更不必说了。他怎么会爱人?他怎么会爱国家?他安立的是什么社会,我们可想而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七十三页最后一行,从第二句看起:
「盖大士以六度教导与摄受众生,使之转恶成善,发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盖为无上真正之道」。我们看这段。前面我们学过,大乘菩萨的修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这六条是总纲领,总的科目。布施,布施这里面所含的意思,毛主席说的一句话跟这个相应,但是重点是要真做到,不是口头说说就算了,要用真诚心,全心全力为一切人民服务,这叫布施。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比人民范围大,人民只是你一国的人民、一个世界的人民,众生不是的,众生范围太大了。十法界都是众生,上面包括佛菩萨,下面包括地狱众生,蜎飞蠕动,像蚊虫蚂蚁都是众生。都要用爱心,都要用诚意,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提升境界,这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8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〇卷
...的时间非常长。精什么意思?就是读一部经,不要读太多。太多,你的心是散乱的;一部,你的心是集中的。心念要集中,不可以散乱,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要集中。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祖师大德世世代代承传,我们要把它接收过来,这是真精进。一门通了,一切都通了,一门没有通,绝不搞第二门,我就是要把这一门专通。所以精进到极处是什么?禅定现前,精进到极处就是禅定,禅定到极处智慧就生起来了。可以用这句话贯穿这六句,布施到极处自然持戒,不持自己就持了,他没有过失了,持戒到极处的时候就是忍辱,忍辱到极处的时候就是精进,精进到极处就是禅定,禅定到极处就是智慧,智慧到极处就成佛,就这么个道理,都是一门深入。所以大士以六度教导众生、摄受众生。教导跟摄受不能分开。摄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比较接近的就是感动,让人什么?心服口服。摄受像磁铁一样,像磁铁一样它能够吸住你,这六波罗蜜能够吸引一切众生,像磁铁,众生自然听你的,接受你的教诲。
使之转恶成善,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就要这东西。怎么转恶成善?六波罗蜜转恶成善。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不能不记住,我们没有扎根教育,这就是我们今天怎么学都比不上古人,都差很大距离。古人有根,现在人没根。现在二十、三十开始学的,都不是扎根的,都是属于补习教育,那要靠自己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二十、三十学了也不错,一生不会改变。如果过去生中没有深厚的善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8 》)
...了,但是模糊,不很清楚,愈往上面去就愈清楚,到八地可以说是完全清楚。乘此能往涅槃城故,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能超越五十一位菩萨。
「又《华严大疏》第十八卷曰:通至佛果,故名道」,这个路通到成佛的。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六波罗蜜,这六样能通至佛果。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无上真正之道,它前面有基础,基础没有,你上不了这个道。好像这个道是高速公路,上高速公路有一条引道,引你上去,你没有那个引道,你上不去。那个引道是什么?是三皈、五戒、十善,这是引道。三皈、五戒、十善它还有它的引道,那就是《弟子规》跟《感应篇》。一定从《弟子规》入门,《感应篇》、《十善业》,这样三皈五戒才引你到六度,出家人还要通过《沙弥律仪》,稳稳当当走向六波罗蜜。
所以我们现在一般人搞不成功,把《弟子规》疏忽了,认为这个东西可以不要学。这个东西不学,你永远上不了这条路,这条路成佛之道,怎么可以疏忽这个东西!不要以为这小朋友学的,从前是大人学了做出来给小朋友看的,小朋友才学会,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什么时候教?小孩生下来的时候,婴儿。生下来,小孩睁开眼睛他会看,他就会听,他就在模仿,他看他的父母怎样对他的父母,就是对他的祖父母。你把《弟子规》做到了,孝道做到,他学会了,他长大了就孝顺他的父母。为什么?他看到你孝顺你的父母,你怎么对待你的父母,我就怎么对待你们。所以我们对待父母不好,小孩看到学会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8 》)
...,小孩生下来他就端庄,念头就端正,很容易教。
古时候因为大家庭,不能不注意。大家庭不能出乱子,乱子会家破人亡,所以对于家里的规矩非常严格,人人都要遵守。《弟子规》是家人必须要遵守的,每个人都要遵守。所以小孩从小他就看到了,他自然就学会了。上学念书的时候,老师把这个里头道理给他讲清楚,让他慢慢听懂,为什么要这样做。小时候他都学会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养成习惯了,再把道理讲清楚,他明白了,一生都不会改变。这是圣贤教育,佛菩萨的教育是十善、是三皈、是五戒,从世法再衔接佛法,很容易修。《沙弥律仪》是佛门的弟子规,所以出家一定从这学起,无论是男是女,男是沙弥,女是沙弥尼,必须修学的课程。最后提升到六度,提升到普贤十愿,那就通至佛果了。
第二,「涅槃之体,排除诸障,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就是清净寂灭,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没有障碍,所以他自在。自在在什么地方?自在在感应,众生有感,他立刻就有应。感应,像《普门品》上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三十二是三十二大类,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分为三十二大类,应以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不是他自己有意思,不是的。众生希望见到佛,他就现佛;众生希望见菩萨,他就现菩萨。众生有念头,他没有念头,他是随着众生的念头而现的,不是自己,自己没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不就变成凡夫了,他没有起心动念。应说什么法,他也没起心动念,自然就说什么法,契机契理。众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8 》)
...他的全部放下。有人来告诉我要做这个做那个,我说明年再做,今年暂时放下,念佛要紧。明年还留在这个世间,就再做,不迟;你今年在做,事也没有做好,也许这一关通不过,你不全功尽弃!今天这个时间只有这么一点短短的三百天的时间,还不抓住吗?得紧紧抓住,拼命去念佛。
所以「手中常出无尽之宝」,我们说它什么意思?就是双手万能。所有一切庄严之具都是我们手工做出来的,机器也是手工做出来的。「一切所须」,所需的物质、所需的精神,「最上」是最好的,无论是物质条件、精神,都是最好的,用它来利乐众生。我们继续看,再接下去看,「义寂师判此为十地菩萨之行」,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十地菩萨才能做到。「以智度成故」,就是六度里头最后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成就了,前面五个都成就了。有布施未必有持戒,有持戒未必能忍辱;换句话说,能忍辱的人,布施、持戒一定具足。换句话说,有般若智慧的人,禅定、精进、忍辱、持戒、布施统统具足。后面可以包含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所以讲到第六度,那六度就圆满了。「妙智融通,故随意无碍」,智慧开了,障碍就没有了。我们就知道智慧是多么重要!
智慧从哪里来的?不是从经教当中得来的,从经教当中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要从禅定当中得来。禅定是什么?放下。不一定是盘腿面壁,不是的,定是叫你心定,不是叫你身定。身要定住那里,你还能利乐有情众生?你做不到,你不干事了。心定,身动,身样样都跟你干,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才能够利乐有情,才能够做出最上之物。大乘教里告诉我们,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真定。行住坐卧是身,不动的是心,心要不动,身要动,身是个机器,它不动就坏了,就生锈了。所以,心不能动,身一定要动。佛,你看看佛家用的标志,外国人叫ma...(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一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1 》)
...梦里面做皇帝,起来之后什么也没有了;梦里头堕到地狱,起来也没有了,你说平等不平等?不过是一场梦而已。《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教给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要这样看法,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你就能够圆融自在了。
接着底下讲,「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这个我们要学。我们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信息的发达,常常环游世界,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给那个地方的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菩萨行。菩萨游行十方诸佛剎土,我们游行地球上各个不同地区,做好样子是一样的事情。这个好样子就是四摄六度,以这个为标准。喜欢布施,布施什么?布施一个笑脸可以,又不花钱,见到每个人打招呼,对他笑笑,他很欢喜。不要迎面来的时候不理人,这个不好。不管认识不认识,很亲切打个招呼,都是布施。布施方法太多了,很多不要钱的布施,不一定花钱。所以欢喜、尊重、敬爱、关怀,表现在我们仪容上,他看到感到欣慰,这人是好人。他要亲近你,你就把正法告诉他。每个人心都不平衡,都有烦恼,都有忧虑,要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这是社会的风气。社会风气不好,我们应当懂得来转,转移社会风气。怎么转法?从我自己本身转,用真诚心亲切的待人接物,慢慢让大家都感化了,这就好!所以最重要的,我们居住的邻居。
现在的人,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二集) 2012/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2 》)
...余的财物,布施,不必据为己有,常行布施。我好像有一天讲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免费供养三餐的膳食,日夜不间断。因为有人告诉我,说我离开新加坡之后他们就停了,我没有详细去调查,没有去问一问。昨天我看到一个信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免费供养三餐膳食,一直到现在没有断过。好事情!还继续在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不仅是供养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只要去吃都受到欢迎。这居士林一桩大好事。道场要这么做,我们个人也要这么做,有能力一定要帮助别人,财布施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没有人供养你;你肯布施,供养就愈来愈多。法布施果报是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为什么不干?真正学佛人,对于四摄、六度、普贤十愿乐此不疲,这个生活真的快乐。你不去干,这个快乐你体会不到,你享受不到;真干,真干你享受到了,不但体会,真的享受到。
所以,断四住惑,属方便道,为什么?只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外头还有十法界四圣法界,你还不能超越,所以方便道。无明未尽,在三种烦恼里面你只断了见思,尘沙没断、无明没断,所以讲无明未尽,这叫有余。阿罗汉证的涅槃,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到佛法界,把无始无明断掉,无始无明放下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这叫无明破了,这个时候就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七集) 2012/3/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7 》)
...后、没有远近。
所以境由心生,境随心变,完全看我们用什么心,一定要晓得,境是随心转的。物质环境如是,人事环境亦如是,就看我们用什么心待人。用菩萨界的心待人,人都是菩萨;用佛心待人,人全是佛,只是这个佛里头,他有迷惑。你见到真佛,为什么?你见到他的佛性,但是他现在在迷惑,你很清楚。无论他做什么坏事你也不会放在心上,他做什么好事也不放在心上,你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个境叫妙境。
「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这都是上求佛道,上求佛道才能下化众生,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下化众生。「发此誓愿,如理思惟,豁然悟理,入凡、圣位」。这个凡圣位后头有注解,「凡即五品位」,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是五品位,五品位是凡夫,不是圣人。「为圆教观行即之位,十信之位」,十信菩萨,没有出离十法界。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所示现的,他在往生的时候,这是念佛往生的。弟子们问他,您老人家往生是什么位次?他告诉大家,我往生是五品位。五品位里头,最高的是方便有余土上辈往生,最下的是方便有余土下辈往生;如果是在凡圣同居土,是凡圣同居土的上辈往生。五品位,这是凡!
圣,圣就是十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叫做圣,生方便有余土,这叫贤,叫圣贤。换句话说,这五品我们可以修,五品里头当然也有高低。随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需要什么样的心态?要无我、要无边见、要无成见,你就能随喜,欢欢喜喜的跟一切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五集) 2012/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5 》)
...妄想分别执着也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要没放下,你那个心怎么能安住在法性上?不可能。所以善巧安心也是惑破了理显了,这个惑就是见思、尘沙、无明,统统破了,理就是法性,显出来了。那就不用这个了,破法遍不需要了。「由未安故」,你这个心还没安,没有能安住在法性上,怎么办?那就需要这个破法遍,需要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用空假中这个办法,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诸佛菩萨建立佛法,建立佛法是为了帮助众生开悟的。到将悟未悟的时候,这个法要丢掉,他才真正能进去。带这个东西不能进去的,必须全部放下,你就进门了,道理都一样。所以由未安故,「故须此破法遍也」,三谛三观。
下面第五,「识通塞。通即通达,谓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虚通,而能显发实相之理,皆名为通」。你得认识清楚,哪些法能通自性、能通法性,哪些法障碍自性,用这个话就是障碍菩提、障碍涅槃、障碍六度。我们今天修净土,障碍念佛、障碍我们信心、障碍发愿,那就是塞。「塞即蔽塞」,为什么?生死是障碍,烦恼是障碍,六蔽是障碍。这些东西「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皆名为塞」。这里头讲到六度、六蔽,后面有注解。
六度,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也许有初学的同学在,略略的说一说。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六度是菩萨所修的,这六个科目、这六种方法,能够帮我们度脱生死,帮助我们证得涅槃;修净土的,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帮助我们在极乐世界提高品位,这个力量很重要。布施就是放下,施,舍。放下什么?它分三大类,第一类是财物,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身体也可以布施。身体怎么布施?今天我们说做义工,就是用身体布施。我用我身体、用我的劳力、用我的智慧,义务的、没有代价的为大家工作、为大家服务,这个布施叫内财布施。内财布施获得的果报比外财大,外财,你没有用你的身心,你只是出的一些钱,出得再多,功德有限。内财布施功德是没有限的,完全看你用心,你的心愈真,功德就愈大,要是敷衍的,那个功德就很小。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7 》)
...定要超过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走的。我刚刚接到电话,他昨天往生了,我们今天讲经给他回向。他曾经两次请我讲经,在光孝寺,第一次请我好像只讲三天,我记得听众有七百多人;第二年又请我,讲了五天,好像是的,听众两千多人,法喜充满。非常难得的一个老和尚,值得人尊敬。
禅定就是安心,最后智慧现前,心安了就生智慧,心浮躁就生烦恼。所以,这六个科目就像六层大楼一样,后后深于前前。我们就晓得,智慧是建立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基础上,智慧才开。没有前面这个,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跟智慧完全不一样,智慧是真功夫,没办法投机取巧,知识有方法。现在科学的工具帮助你获得大量知识,但不是智慧。这是六度简单的介绍。
下面「烦恼」,这讲烦恼,「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昏是迷惑,烦是烦杂、烦乱,它能够让你起烦恼,让你心神不定。这个后面说六蔽,我们前面念到的,六蔽就是六度破除的对象。第一个「悭贪」,用布施来破它。悭贪的这个念头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这好比是六个病,六度是六服药,药到病除,它的作用就是破这个烦恼的。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贪是贪求,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今天这个贪求麻烦,没有止境。过去因为有伦理、道德、因果这些教育,学习之后他都有个谱,财色名食睡,满足自己需求够了,他就不再贪。现在这个底限,标准的底限没有了,不但是超越这个底限,超过太离谱了,在历史上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社会。就用佛这六个标准,悭贪、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我们现在看社会就这个现象,在全世界你都看到,这个现象麻烦。真的,大家都想怎么对治,你看佛法里头菩萨六波罗蜜就是对治的。现在这六个是社会通病,迫切需要六波罗蜜来对治。
你想贪财,佛告诉你,用正当方法去取得财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7 》)
...降,这是我们看到很难过的一桩事情。特别是圣贤教育,一定从恭敬当中得来的。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圣贤来教你、佛菩萨来教你都没用处。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散乱心、杂念、妄念把它清除掉?净宗里面就是一个方法,一向专念。你这一生只有一个方向,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非常单纯,我活在这世间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我真信,真的求愿往生,用清净真诚心念这句佛号,时时刻刻希望这个佛号不间断。初学的时候免不了间断,间断不怕,一觉悟了赶快续上。你这样子,二、三个月之后,间断的时间愈来愈少,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这就是进步,这个就是好现象。
六度、六蔽我们明白了,我们看这个文。六度是通,六蔽是塞,不通。所以「六蔽等法」,这六种「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实相之理,不能显发」,所以叫塞。「若一概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诸惑为塞,能破之法为通」,这是把通、塞两个字引申来说。「若别途言之,于能破观法复起爱着,亦名为塞。所谓于通起塞,此塞须破,于塞得通,此通须护,但破塞存通。」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法没有定法,为什么没有定法?譬如说是「能破观法」,在这个地方起了爱着。六度是破六蔽的,你如果把六度爱上了,执着了,好了,本来它是通的,现在它变成塞,它不通了,所以亦名为塞。这个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于法不能执着。法可以用它,用它什么?用它把我们塞的地方、不通的地方,用它来打通,打通之后就不能要了。好比我们过河需要用船,登上岸了,船要丢掉,不能把船拖上岸,拖上岸就错了。所以一定要认识,佛给我们是个工具,让我们用这个工具,打通之后,工具就丢掉,不要再执着。对这些工具起了贪爱,又变成执着,又变成不通了。所以于能破观法,像六度它能破,在这上起了爱着,那也叫做塞。你看于通起塞,本来是破悭贪的,现在执着布施,喜欢布施、执着布施,又变成障碍。于通起塞,这个塞还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7 》)
...须护,但破塞存通。」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法没有定法,为什么没有定法?譬如说是「能破观法」,在这个地方起了爱着。六度是破六蔽的,你如果把六度爱上了,执着了,好了,本来它是通的,现在它变成塞,它不通了,所以亦名为塞。这个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对于法不能执着。法可以用它,用它什么?用它把我们塞的地方、不通的地方,用它来打通,打通之后就不能要了。好比我们过河需要用船,登上岸了,船要丢掉,不能把船拖上岸,拖上岸就错了。所以一定要认识,佛给我们是个工具,让我们用这个工具,打通之后,工具就丢掉,不要再执着。对这些工具起了贪爱,又变成执着,又变成不通了。所以于能破观法,像六度它能破,在这上起了爱着,那也叫做塞。你看于通起塞,本来是破悭贪的,现在执着布施,喜欢布施、执着布施,又变成障碍。于通起塞,这个塞还要破掉,得放下。放下,记住,不是事上放下,心上放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重要是心!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不外色、心二法,色是物质,心是受想行识。这个道理总要搞清楚,总要搞明白。于塞得通,这个通需要护持,但破塞存通,这就对了。
下面说,「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这个比喻有注解。除膜养珠,膜是什么?眼里头的翳。眼生病了,眼有一层翳,翳让你看东西看不清楚。像白内障就是这个病,就是这个翳,必须把这个翳拿掉,眼睛就恢复正常。除这个膜,要养眼珠,这就对了。这是除膜养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七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7 》)
...作佛的。我们为什么对阿弥陀佛的感恩生不起来这个心?不知道阿弥陀佛对我们是什么心,不知道。四十八愿真学,体会到了,才晓得,原来阿弥陀佛念念没有舍开我,没有离开我。我现在要不听他的话,不依照这个法门修,怎么对得起他?他不是为别人,我们这个想法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很多人没有这个想法,那是什么?他烦恼习气太深了,妄想太多了,所以他没有想到弥陀为我,他没有想到。夏莲居老居士说,弥陀念我,我要念弥陀。现在跟你说个老实话,弥陀念我是真念,我念弥陀是假念。我不是真心念,阿弥陀佛是真心,阿弥陀佛没有妄心。所以一定要知道,要感恩,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这是欲,如愿满足。
第二个,「精进如意足」。为什么不说别的,六度只讲精进不讲别的?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凡夫的善根三个,不贪、不瞋、不痴。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三善根里头生的。换句话说,世间所有一切恶法,都从贪瞋痴里头生的。今天我们是修菩萨道,菩萨善根只有一个精进。从哪里看出来?从极乐世界看出来。你看我们读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没有停止过,真精进!没有说阿弥陀佛哪一天放假,没有,永远在说法;也没有说阿弥陀佛哪一天领导我们打个佛七、念一天佛,没有;参一天禅,也没有。那个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佛只是把方法传给你,道理讲清楚,方法讲清楚,干不干是你自己的事情。可是在极乐世界你不能不干,为什么?每个人都干,都干得那么认真,自己在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八集) 2012/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8 》)
...,死心塌地。如何能够达到科学、哲学的最高峰?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你决定可以达到,达到究竟圆满。现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保持住。无论什么环境,无论是善缘、恶缘,决定不改变、决定不动摇,这一生没有一个不成功。这是大乘经上所说的大事因缘,不再搞六道轮回,不再搞十法界,这一生真的脱离了。六道、十法界确实是苦海,要认识清楚,特别是我们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苦都加深很多很多倍,真正尝到苦海无边。
「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我们今天的正观之行就是深信切愿,一向专念,「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下面再举例告诉我们,「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你的烦恼、习气没有办法化解,你还脱不了烦恼。这个时候「悭贪忽起」,贪心起来了,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能给人,自己懂得的不肯教人,这吝法,吝财、吝法。这个烦恼起来了,「激动观心」,就是观照的那个心,我们的观照就是念佛,以阿弥陀佛为境界。我们用般若智慧观照,照不住了,贪心起来了,心乱了,也就是我们讲念佛的时候夹杂了,邪念、妄念起来了。「于身命财守护保着」,念念想着保住自己的身命,保住自己的财物,心转到这里来了,把阿弥陀佛忘掉了,把求生极乐世界也忘掉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这时候要想到,佛教我们放下,佛教我们布施,布施确实能保持、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一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1 》)
...的,他定不下来。净宗的方法是用一句名号代替一切法门,你只把精神专注在佛号上,散乱不定的现象就消失了。驰骋是形容散乱不定的样子。俗话所说快马加鞭,驰骋是这个意思,速度很快。用功时候,有这两种现象出现:一个就是心浮气躁,佛法讲掉举,浮掉,心里七上八下,定不下来;另外一种现象,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是最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共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念佛,一个心乱,他佛念不好;一个打瞌睡了,甚至于绕佛的时候都打瞌睡。你听听他,他不是在念佛,他打呼。我们真见过,真有本事,绕佛还打呼,这就是昏沉。昏沉,这是「愚痴迷惑」,要用什么方法?要用六波罗蜜的智慧,智慧破昏沉的。
所以「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这就是助道,帮助你解决问题。「《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就这个意思。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是什么?是对治烦恼的。我们这一宗,净宗的正门,就是经上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莲池、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净宗的正门!对治懈怠,拜佛是最好的办法,无论他是掉举,或者是昏沉,这一个办法统统都有效。叫他拜佛,心里头念佛,不要出声,出声伤气,拜佛出声伤气,默念,好办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八,「知位次」。这个也很重要。「位即行行所历之地位,次即次第。谓所历之位,高下浅深不相混杂也」。大乘佛法,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前面五十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一卷
...必要的。
第九,「安忍」。这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知位次之后,安、忍。安是不动,忍,忍耐,真正能够守得住。「谓修观之人」,你看「初观不思议境」,这是第一观。一直到前面「第八知位次」,功夫都还能够得力。「或入五品,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这问题来了,你看外面有名利来了,「内动宿障」,里面阿赖耶里头贪瞋痴慢的种子起现行了。「宿障纵少,名利弥至,为众围绕,废损自行。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为什么要学安忍,麻烦就在这里。他得什么功夫?得五品位,连初果都不如。注解里头有,「五品者,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
智者大师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弟子们问他,老师往生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说,他只得五品位。就是这里讲的,五品位生凡圣同居土。这大师示现的,教我们要老实,不要好高骛远。你看蕅益大师,人家问他,你老人家一生念佛求生净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他说我要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大圣大贤都教我们知足常乐,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去不成,为什么?你有妄想夹杂。你只一昧用真诚心就好,何必要计较品位?那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本来是不平,阿弥陀佛把它摆平。阿弥陀佛用什么摆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
...你要真的教他,就变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绝对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赞叹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说,不结冤仇。在这里跟老师学到这一门,见到不善也能随喜。因为这个不善对我们伤害不是太大,对我们这个社会伤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们讲,他不会听的,要找什么?他最欢喜的人、最亲密的朋友,让他去试试看。但是言不能过三,两次,不可以第三次,两次不听,以后就别说了,说了人家心里有怨恨。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要跟人结怨。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慈悲,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认真学习,没开悟,学习得很好。你看随喜、读诵、说法,今天我们学讲经,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们确实在这干,没开悟、没证果,烦恼一品都没断。所以入五品,也有一点小智慧,解悟, |
|
|
|
|
|
|
|
神智爽利。是一个修道人,是个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这位次,智者是表演给我们看。本不听学,能解经论,他没有听过的、没有学过的经论,他一听能听得懂、能理解。欲释一义,给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说一个义,辩才无碍,辩不可尽。或说一、二句法,或者说一、二则禅,禅宗的公案。起初对一个、两个,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赞叹,以后人就愈来愈多了,传诵渐广。这就是什么?名出去了,现在讲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来跟你学习的,供养、利益就多了。这个时候最怕的,内动宿障,你阿赖耶里头烦恼习气种子,如果受外面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
...,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最精华的,你掌握到这个。学佛的人,必须把自己身心性命全都托付给阿弥陀佛,听话,佛教我们怎么做,老老实实去做。佛教我们用真信、真愿往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净宗的正行,这三十七道品可以做助修,功德就圆满了。简单、明了、扼要,一点都不复杂,确确实实稀有难逢的法门,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大幸!没有比这更幸运的事情。一定要把它抓住,这一生只有这一个希望、这一个目标,其他的全是假的,统统应该放下。
用什么态度?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这两愿落实了。自己这一生,「读诵」,只要读诵这会集本就够了;「说法」,只要依着黄念老的集注演说,就决定不会错误。「兼行六度」,这随缘。「正行六度」,是心里头要真有。布施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恋,没有吝啬。教人没有保留,我知道多少全都说出来,不吝法、不吝财。持戒波罗蜜,人真能做到恶念不生,为什么?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没有一个恶念夹杂在里头,持戒波罗蜜圆满。忍辱波罗蜜,无量法门我都学了,我就取念佛求生净土,这要忍辱。《华严》好,《金刚经》好,我都能忍,我不学了,我只学这一门,忍辱圆满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七情五欲统统放下,不再动心。怎么叫不动心?如果离开这个境界,那个不动心是不可靠的。就在红尘里头天天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是什么?这你学,学不动心,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3 》)
...平等了,看一切法是平等的,众生跟佛平等,天堂跟地狱平等,他看平等了,菩萨;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佛境界,这叫觉,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这个境界,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净土修什么?就修这五个字。五个字在什么地方?就在日常生活,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意里头的念头,这六根。六根对六尘上,在这里修行,真修,正修。我们在这里读经、闻法、听教、礼拜,这些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叫帮助你修行、指导你修行。真功夫全在生活当中,全在处事待人接物,离开实际的生活到哪里去学?所以我们不能止于解悟,读经,经要变成生活。《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十善,要变成生活才行,我真用上了。十善是我身口意三业,确实相应了,六度相应了,普贤十愿相应了,弥陀四十八愿相应了,六和相应了,这入佛境界。佛境界在哪里?就在当下,这叫证悟。只是在经教上搞清楚、搞明白,自己生活上没有相应,这叫「相似之解」。十乘之理观,我们到这里学完了。
下面这一句,「能发九境之魔事」,这个九境之魔事是什么?都是天台家所说的,这名相里头讲「十境」。《三藏法数》,出《摩诃止观》,下面这个文是《摩诃止观》,《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造的。这十种境,「一一皆前十乘观法所观之境」,「若论十境生起」,这个十境怎么来的?「由观阴入,发下九境」,这就是讲九境之魔事。「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于十」,这讲十境里头。「若论下之九境,互发不定」,这个没有次第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三集) 2012/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3 》)
...推理不当,皆属邪见,实非辩悟」,这个一定要清楚。因禅而发、闻而发,只要是推理不当,这里有个推理,就是我们讲推想,想错了,这都是邪见,这不是真正的辩才,不是真正开悟。遇到这种情形,「即须用观观之,令达正道,不为所障」。闻要与经教相应,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跟经教相违背,全是邪知邪见。从禅发的要跟性德相应,与性德相违背,那也是邪知邪见。
性德,自性清净寂灭,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性本善,这就是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所发的这个见不是纯善纯净,那就是邪见。从本善延伸出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与性德完全相应。在佛法里面从自性延伸的性德,一般大家所知道的,十善、三皈、众戒、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本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是性德。在这部经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讲的就是五戒十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讲得很细,经文分量很大,这是正知正见;与这些相背、不相应,那决定是邪知邪见,这个一定要知道。如果有发生错误,与自性的体相不相应的时候,须用观观之。这个观就是十乘理观,这十种观里面你去找对治的方法,令达正道,不为所障。「为是须用观诸见境也」。错误的知见,在经教里头常常说的五种见惑,那是完全错误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从禅或者是从闻生出来不正确的多半都是邪见。
第八是「慢境」。这个慢是傲慢,自己仗恃自己的聪明才智,轻视别人,这个心就叫慢,这叫贡高我慢。「谓既伏诸见,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六集) 2012/4/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6 》)
...了都还是福,可是果报在哪里?果报在来世的恶道。
像我们看到唐太宗李世民那个报告,这是皇帝,好皇帝!他死了之后到哪一道?到畜生道去了。在畜生道大概也有几十年的时间,转到人道,人道大概就一世,一世我们想也只有几十年,死了以后地狱道去了,一直在地狱。他为什么死了之后没有直接堕地狱?他有余福,余福得不到人身,畜生道去;畜生道完了余福还不少,又到人间来,做个普通人。这死了之后,地狱的业报现前了。所以人死之后到哪里去?第一个是业力,哪一个业力强就把你牵走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十法界的业因,业很杂,很复杂,说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业因,佛的业因,这讲十法界,平等心,人心清净平等,这十法界里的佛;菩萨的因,六度;缘觉的因,十二因缘;阿罗汉的因,四谛;天人的因,上品十善,还得加一个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心,生天;人的因,五戒,在中国是五常。你这一生把这五个字做得很好,仁义礼智信,仁是爱人;义是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法合理,这叫义;第三个是礼,礼就是做人的规矩,落实在《弟子规》;第四个是智,就是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最后一个是信,人与人往来一定有信用,不能欺骗人。这五个字都做到了,来生不会失人身,一定还到人道来;这五个字没有,那就是反面的,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人身得不到,三恶道去了。三恶道里面,饿鬼道的业因是贪,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这是讲最强的业力。我们自己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八集) 2012/4/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8 》)
...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相现前,这就叫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你放下就是。真要放下,没有留恋的,为什么?全是假的,放下来才见到真相。真相是什么?全体是心,全体是自性,全体是法性,真正不可思议!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放光的,自性是遍照万法的。
这一句用得好,无有等、无有对,那就是绝待,绝待的光是自性般若光,照一切法皆如。在这个地方,一切法是绝待的,为什么?一切法就是自性,自性现在现一切法相。法相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于一切法上,佛教给我们修十善业。无等光照的时候,十善业就是无等,十善业就是绝待,提升了,光一照就提升了。十善如是,六和亦如是。六和在这个光明遍照之下,六和也成绝待,六度也成绝待,普贤十愿也成绝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成了绝待,乃至一切法,无有一法不绝对。绝对是什么?纯真无妄,就是自性,就是性德的妙用。这个意思非常之深。
念老举《楞严经》的例子,他说「《首楞严经》曰:我真文殊」,这文殊菩萨,在世尊面前说,我是真的文殊,「无是文殊」,这就是绝对的,没第二个。所以这「显无等无对绝待之义」,这个就是绝对之心。绝对的智慧观照之下,绝对之法,一一法皆是绝对的,没有相对的,就是没有对立的。这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们学佛起步要破边见,边见就是对待的。真跟妄对待、性跟相对待、是跟非对待、大跟小对待、善跟恶对待、祸跟福对待,这对待化了。对待是第二义,第一义里头没有对待,万法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7 》)
...声听起来很悦耳,喜欢听,音声当中还说法。五音声,这是中国古时候用宫商角征羽这个五声,现代的音乐用七声,Do Re Mi Fa,用七声,五音声就是今天讲的交响乐。实际中国的古时候也有七音,五音是正,它再加上两个,再加变宫、变征,还是七声,跟现代音乐很相似。『微妙宫商』,这一句,以宫商代表今天讲的交响乐,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悉皆微妙」。『相和』是相应。树木花草大家喜欢看,看不厌;微妙的交响乐喜欢听,听不厌。这是极乐世界的人,天天所享受到的。不但享受这些,前面、后面经文上都提到,小本《弥陀经》上就告诉我们,这些树木发出的音声、鸟叫的音声都在宣扬佛法。你在音声里面去听,它在说什么?说苦空无常、说三学六度,它在说法。我们想听什么法,它就为我们说什么法,我们不需要启请的,念头才一动,我想什么就听到什么,太妙了。
今天科学虽然发达,我们也能把这些音乐、把念佛、把讲经,将它的录音、录像放在芯片里面,做成一个小盒子,可以随身携带,什么时候你只一按钮,音声、色相都能播出来。我们还得动手,还得按频道。极乐世界不需要,也不需要这种机器,到处都是,你想看你能看见,你想听你能听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极乐世界这些人的学习,可以说日夜都没中断,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日夜,一片光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成功的秘诀。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它有中断的,吃饭的时候中断、睡眠的时候中断,或者有其他的事情必须要去办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五集) 2012/4/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5 》)
...佛菩萨,也不是天神,也不是阎罗王,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业力。我们现在晓不晓得自己的业力?你懂得佛法,你了解事实真相,你细心的去反省,你就知道了,我来生会到哪里去。从什么地方知道?从你喜欢,你喜欢什么事情,你就知道你到哪一道去。佛给我们把这个标准说出来,我们过去也曾经说过,不止一遍,这桩事情很重要。佛给我们讲十法界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很复杂。但是再多的因缘,哪个缘是第一个?这个佛跟我们说了。
我们要记住,往生净土是成佛,佛第一个因缘是什么?平等心,平等是佛心!我们现在就得要练习平等,对人、对事、对物不分别、不执著,用平等心看待,我们到极乐世界成佛就非常快速。为什么?你的心是佛心。菩萨的心是六度心,心里头念念不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到极乐世界跟菩萨心一样,马上就变成菩萨。确实还有声闻心的、缘觉心的,往生到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就这么个道理。声闻,四谛心,心里常常念着苦集灭道,他是用这个方法断烦恼证声闻果。缘觉是十二因缘,这十二个断掉一个就脱离轮回,叫缘觉,比阿罗汉聪明。下面是六道,天道,上品十善、慈悲喜舍,来生你就到天道去。五戒十善,中品十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常常放在心上,来生得人道。下面这三恶道。贪心,贪心很重,什么都想占有,自己拥有的不能给别人,叫吝啬,叫悭贪,这个念头深是鬼道,鬼道贪心重;瞋恚重,很容易发脾气,地狱道,地狱是瞋恚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七集) 2012/4/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7 》)
...得进去。一开头就给你讲般若,会把人讲跑掉,他不相信。所以能安住。
「《会疏》云:智行增进名法忍」,智是智慧,讲解门,行是修行。智是看破,行是放下,看破、放下都能有进步。天天有进步这个难;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这就很了不起,这人肯定成就;每个月都有进步,一个月一个月看,月月都有进步,他的成功可以预料。如果看不到进步,这一生到最后就是个不定法,不定到哪里去了,那要看你最后临命终时的缘分。临命终时缘分殊胜,还行,遇到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你还没有断气之前,劝你提起正念,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都能往生。你来生到哪一道去,关键在最后一念,前面我们讲的十种心,最后一念是什么样的心,就感什么样的处所。六度心是菩萨;声闻、缘觉的心是二乘;十善、慈悲喜舍,天道;五戒十善,人道,中国人讲五常、四维、八德,这个念头生起,人道。如果是贪心、愚痴、傲慢、瞋恚,那个麻烦大了,恶道去了!
所以常常我们自己要警觉到,起心动念时候,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能够觉察到好!这说明什么?你不迷。时时刻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什么心、动什么念,自己清楚,就知道到哪一道的成分比较多。常常有念佛的念头起来,好!这是到极乐世界的缘分。好,今天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八集) 2012/4/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五八页,倒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七集) 2012/4/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7 》)
...去帮助他,不要提我们,好事!到他以后真正明白的时候,那就受感动了。永远不能用恶意去对人,对待自己的冤亲债主都不可以,何况对一般人?这是忍辱成就功德。
《唯识论》第九卷说,「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这段说得很好。什么是忍?没有瞋恚心,他有精进,他有智慧,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利害,他有能力辨别。所以有智慧、有德行表现在所起的三业,表现在自己思想、言语、造作,一切都能够如理如法,不受外面环境影响,这是忍辱波罗蜜。梵语波罗蜜,翻成中国简单的意思就是智慧,忍辱的智慧。波罗蜜是用在前面五度,布施里头有智慧,叫布施波罗蜜;持戒里面有智慧,叫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六度前面是事,后面是理,前面是福报,后面是智慧。
《大乘义章》第九卷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智慧的心安住在法上,不是贪瞋痴慢疑,是智慧、是慧心,不是贪瞋痴慢疑这五毒的心,安在法上。这法就是道,法就是德,这叫做忍。「同十一」,这个同还是《大乘义章》第十一卷说,「于法实相安住为忍」。这是大乘菩萨,他能把心安住在诸法实相上。这是什么境界?知道一切法性空相有,一切法的本体是空寂的,所以说万法皆空,这是从体上讲。有是幻有,虽有了不可得,这是决定要知道的。以前我们对这个事、理很难懂,现在看到科学家的报告稍稍明白了。一切法是什么?一切法是意念波动所产生的幻相。这个波动的频率,台湾有个同学送给我一份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八集) 2012/4/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8 》)
...家人,告诉我他们道场好像有三、四个。我说那真了不起,你们对这些人要恭敬。让我们想起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头说,念佛是甚深深妙禅,《大集经》上有这么一句,真的不是假的。他心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是静,他心里明白,样样清楚。
「审虑即是实了知义」,这个意思就是他真的明白,他真的明了、真的知道。「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就这个意思。我们心里头一天到晚就定在阿弥陀佛上,这种能力自然就发显,这是真智慧,不是打妄想。观照,一看、一听、一接触他就明了。「又思惟修者」,禅定也叫做思惟修,思惟修怎么讲法?「指因而言」,从因上讲的。「一心思惟研修」,这是因。「从此乃得定,故名思惟修」。上面所讲的禅,都是六度当中,第五度的禅定,从禅定能生第六般若智慧。所以这个思惟是一心思惟,一心思惟只能思惟一桩事情,不能思惟很多事情。我们今天一心思惟就是阿弥陀佛。思惟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涉一切观想。要不要想佛像什么?都不需要,就是一句名号,久久自然能摄心。什么统统归阿弥陀佛,把我们一切妄想归阿弥陀佛、杂念归阿弥陀佛,全都归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一切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妙极了!
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法门无量无边,这个地方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也就是佛法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禅是定、是慧,戒当然在其中。过去这方法适用,现在这个方法还适用,将来还是适用,纵然传亿万年也不能改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一集) 201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1 》)
...了,不透彻。换句话说,信只有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疑惑,生凡圣同居土,我们有这个信心。可是佛给我这么长的寿命,加了一倍,有四十年的修习,现在往生也可以达到阿惟越致,不怀疑了,完全接受了。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还得感谢近代这些科学家帮很大的忙,让我们真正断疑生信,真正理解。
方东美先生把佛学介绍给我,他说是哲学,世界上最高的哲学,通过我们六十年的学习,现在知道不但是哲学,而且是科学,最高的科学。完全肯定、究竟肯定了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别的东西,它是圆满的教育,为什么?从幼儿园到博士班,圆满的教育。这个了不起!普世的教育,阿含里面讲的伦理、道德、因果,修行的总纲领,五戒十善、六和六度,这普世教育,这几样东西就把世界摆平了,让天下太平。中国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东西没问题就做到了;再向上提升,那就是高等的哲学跟科学,真正明了宇宙的真相。宇宙之间万事万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成佛。
唐太宗说佛教能治国,他那个时候不知道。他是佛门大护法,是总护法,宗教总护法。他心量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任何宗教他都是平等对待,只要你说得出道理出来,他都欢喜。他做皇帝的时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基督教传到中国,基督教叫景教(风景那个景),那个时候叫景教,刚刚从西方传过来,都接受,都给他们建道场,而且一律平等待遇。佛教的寺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二集) 201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2 》)
...很凶、很恶、很可怕,为什么?有杀气。这是平常你只稍稍留意你就能发现。心地清净,相貌清秀;心地喜悦,就满面笑容;心地有怨恨,相貌就很难看。要有严重的瞋恨心,那就带着杀气,你总想远离他,不要接触他的磁场。由此可知,你要身体好、相貌好,你要有好心,你要有好的行为,肯定它就转。多久能看出来?三个月就看出来,就不一样,半年效果就卓著,三年你的相就像菩萨。哪要化妆品,哪要浪费那么多钱!拿那些钱去做功德,去救济贫苦,多做好事,这才对你的相貌、身体真有帮助,真的化妆品。这百劫,百劫是这个意思。
「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这菩萨干的,我们要记住,要知道向他们学习。波罗蜜是说什么?就是讲的六度,修布施。布施不求果报,这个布施是功德。千万不要以为说,佛氏门中舍一得万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氏门中种福是最大的福报,可是,你心里有求来的,所得的是福报,不是功德;如果你什么都不求,你修布施,这是功德,功德比福德不知道大多少倍。诸位一定要知道,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功德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什么样的福报都不能跟功德相比,功德了生死、成佛道,福德不过享人天福报而已。人天福报之极就是帝王,人间的帝王、天上的天王,你愿意去干这个吗?做天王、做人王的时候不错,自己觉得很快乐,可是在那个位子上造业最容易。开国的帝王、亡国的帝王他们到哪里去了?几乎全在地狱。开国的帝王,帝王造地狱业,为什么?战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四集) 2012/4/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4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二卷
...体是什么?全体是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就是心想,心想就是念头。宇宙之间一切法心想生,我们的心想纯净纯善,就是极乐世界。今天我们的地球会变成这样,我们地球上居民不善,念头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造成这样情形,果报现前。不是自然,没有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自然是最美好的,违背了自然。纯净纯善就是自然,极乐世界纯是自然,没有丝毫破坏。我们今天地球上居住的地方,人也好,统统不自然,完全把自然破坏了。对自然这个概念非常模糊、不清楚,造成今天的现象,这不能不知道。
学佛说实在话,回归自然、回归自性,这个人就叫成佛。所以菩萨要修三皈、五戒、十善,这是基础,所谓的扎根教育,这个东西有了再修六和、六度,六和、六度是菩萨行;再向上提升,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那叫大行,大菩萨所修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没有坚实的基础,大行是不会成就的,它要有根基。弥陀四十八愿一定要有普贤十愿做基础,普贤十愿一定要有六波罗蜜做基础,六波罗蜜一定要有六和敬做基础,六和敬一定要有三皈五戒十善做基础,这才能修得成;三皈五戒十善没有,全部都落空,都是假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次第应当要遵守,循序渐进,不能只看到大乘好看,你做不到,你能说不能行,是假的不是真的。
下面「反之」,反过来,「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小行到哪里?给诸位说,小行只到六和敬,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他们的主要功课是十二因缘,是苦集灭道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四集) 2012/4/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4 》)
...年基础,再提升讲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初阶,也是大乘的预科,准备接受大乘。八年讲完之后再讲般若,这是真正大乘,给你讲真话了,前头有二十年学习的基础,讲大乘才能接受。大乘讲二十二年,再讲法华,法华是什么?一佛乘,最高的,成佛之道,你相信了。净土为什么是难信之法?净土讲的是成佛之道,所以净土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这就难信了。没有前面四十二年的基础,突然听这个法门的不容易。突然听这个法门能接受,佛说了,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今天你又得人身,遇到这个法门,听了就能相信,就真干,一点不怀疑,得到一切诸佛威神加持,把你过去所种的这些功德引发出来,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这末后第四个无畏,佛说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这些能够永远断苦,离苦得乐,帮助你觉悟。苦乐是果报,果报现前没法子改变,你晓得果报从哪来的,果必有因,所有的苦从迷惑颠倒里头生出来的。迷是因,造恶是缘,他迷他才肯造恶,觉他不会造恶,还是迷惑颠倒,造业就有苦报现前。所以佛教人离苦得乐,是教人破迷开悟。迷破了,苦的因断了,觉悟了,乐的因得到,乐的因建立了,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不是你有苦难的时候拿一点物资来救济你,不是的,那不能解决问题的,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不能把病根拔除。佛的教学是把病根拔除,破迷开悟,断恶修善,改邪归正,到最后转凡成圣。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不能不知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五集) 2012/4/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5 》)
...上。这十法界,从佛,十法界是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天道、修罗道、人道,再下面是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十法界因我们全都有,那我们想到哪一道去,我们把那一道的缘掌控到,它就开花结果。
缘太多了,无量因缘成就这个宇宙万事万物,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面总有一个最重要的缘,佛就把这个最重要的缘告诉我们,掌握到最重要的主体的这个缘,其他的就不难了。成佛的缘是平等心,我们这个经题「清净平等」,平等是佛心。我们要记住,佛没有分别,佛对待一切众生一律平等,不会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佛决定没有,菩萨也没有。但是阿罗汉、辟支佛有,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他有。所以平等心是佛,成佛的缘。菩萨的缘是六度,心怀六度,常常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缘觉,他想的是十二因缘。声闻阿罗汉想的是四谛,苦集灭道。天人,这就是说他用的是什么心,天人的心是大慈大悲,上品十善。《十善业道经》上他做得最圆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加上慈悲喜舍,这是生天的心,天人慈悲。
人的心是五戒,中品十善,在中国就是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是爱心,仁者爱人。中国这个仁爱的仁是人字旁,旁边是二,是两个人,推己及人,想到我一定想到别人,这是仁人,仁爱。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面面都顾到,不可以为非作歹,这是义。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守礼、守法,遵...(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0六集) 2012/4/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06 》)
... 「平等,无差别」,这平等,有差别不平等。平等法能行得通吗?这你要真正懂得,你要觉悟,对人对事,外面不平等,里面真平等,这叫平等;外面平等,里头不平等,是假平等。事不相同,人不相同,你在外面就有不同,那叫善巧方便;里面是一味平等心,是一个爱心,这就对了。「《往生论注》曰:平等是诸法体相。因真如周遍于一切诸法。万法一如,故曰平等」。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世尊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十法界不平等,十法界的缘无量无边,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佛告诉我们,成佛第一个重要的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平等心就是你自性的真心,把这个摆第一。我们想要成佛,不学平等,成不了佛。菩萨是六度心,常常怀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缘觉是十二因缘心,阿罗汉是四谛心;天上品十善,再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天人;人,中品十善五戒心,五戒十善;饿鬼贪心,地狱瞋恚心,畜生愚痴心。
这是佛很简单的、很扼要的把这十法界第一个业因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成佛要学平等,我们要想作菩萨要修六度,以平等心去修六度,这就对了,这大菩萨。平等怎么修?一定要懂得事实真相,就是真如周遍于一切诸法,真如就是真心。我们的自心、我们的自性、我们的真心在哪里?在一切诸法。为什么?一切诸法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法不离心,心不离法。心在哪里?一切法是心变的,一切法就是心,所以这个心它是融通的。我们现在就是迷了,迷了的现象就是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始无明,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些东西把我们自性体相作用全迷了,都不知道,这个迷了叫愚痴,什么都不懂。
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从愚痴回头,再把我们的自性找回来,如此而已。是不是佛帮助你开智慧?不是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佛只是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0集) 2012/4/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0 》)
...投胎,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做主。与上帝不相干,与佛菩萨不相干,与阎罗王也不相干,统统是业力变现的。所以全体是心。明白这个道理了,修什么?修行修什么?就是修个心。心要干净,心要平等,纯净纯善,心要觉悟,不能迷惑。什么叫觉悟?知道宇宙间一切的一切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善、哪个是恶,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叫觉!不觉就是迷惑颠倒、就是糊涂。人死了,那个心是不觉、是迷,迷就随着业力转,哪个业力强就先到哪一道去。所以我们自己要细心去想一想观察,来生到哪一道,自己很清楚。
十法界的因行你都懂得了,你哪个念头强?平等的念头强,你到佛道去了,这是讲十法界,真的以平等心对人、对事、对物。六度的念头强,常常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种念头强,这是菩萨。十二因缘的念头强,是缘觉。苦集灭道四谛的念头强,是声闻。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舍,天道,这是人间的大善人,真善人,舍己为人,天道。来生还能得人道,五戒坚持,中品十善。在中国古人讲的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你做到了,不失人身,来生还能得人身。那往下去,贪心重的人,贪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鬼道去了,鬼是贪心重。学佛也不行,学佛是用贪心,贪图佛法,贪图名利,鬼道去了。那三恶道的业因。瞋恚,地狱道,瞋恚里头严重的,傲慢嫉妒,这瞋恚就非常严重,地狱道。愚痴,畜生道。愚痴就是糊涂,对于邪正、真妄分辨不清楚,没有能力分辨清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一集) 2012/4/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1 》)
...那是烦恼的根。根断了,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了。所以我们应当要学用真心,用真心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这就对了。
我们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什么是真心?这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的,中国传统教育里头所说的,「仁义礼智信」是真心,「礼义廉耻」是真心,「孝悌忠信仁爱和平」是真心,我们起心动念不离真心。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是违背真心,完全是妄念,这个不能用。不孝、不悌、不忠、不信、不仁、不爱、不和、不平,这都是违反自性。中国人说得详细,外国有说,没有说这么详细,所以汤恩比才说,要解决现前社会问题需要孔孟学说,道理在此地。佛法说得详细,佛法给我们讲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讲得非常详细。这些就是真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我们就叫用真心。为什么?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弥陀佛是真的,我用真心跟他们才相应;如果用妄心,跟他们不相应,不相应,念佛也不能往生。
底下一句,「神通变化者,经云,彼土声闻,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极乐世界是大乘,当然没有声闻,那声闻是什么意思?声闻代表在极乐世界已经把见思烦恼断掉了,他的断烦恼的层次跟阿罗汉平等,这叫声闻。他不是声闻,统是菩萨,见思烦恼已经断尽了的菩萨。这个断烦恼也是得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怎么加持他?天天讲经,天天教他。佛、跟极乐世界所有的环境,都是他断烦恼、开智慧、证果的增上缘,那边环境太好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三集) 2012/4/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3 》)
...,花就没有了。所以这花,常常看到空中雨花。《沙弥十戒仪则经》里面说,「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是表晨朝所散之花,当日过中,则于地上自然化去,大地清净如初。于是空中更雨新花。如是随此六时,花降花化,循还往复,故云随其时节,还复周遍」。还复就是循还、反复,就这个意思。六时雨花,应该就是每一时初,花就落下来,吃一餐饭的时候,这时间不长,花就没有了,大地很干净,一尘不染。到底下一个时辰它又雨花。总是极乐世界雨花的时节是很紧凑的,也很正常,让人知道一天六次花降花化,花没就没有了,用这个来计算时间。
「周遍者,周遍其国」,这在极乐世界普遍的现象,到处统统能够看见。『与前无异,如是六反』。「六反者,六度也,即小本之六时雨花。至于极乐国土而言昼夜者,只是顺此方之习俗」,极乐世界实际上没有昼夜。「如《要解》云」,蕅益大师说的,「彼土依正」,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正报是我们身体,「各有光明」。极乐世界的光,这光明世界,它不靠日月灯光,它没有这个东西。每个人身上放光,所有一切万物统统放光,树放光、水放光、大地放光,它是众宝所成,无量珍宝。经上举出七宝,七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圆满。七的意思是讲四方、上下加上当中,这个叫七,这就是圆满,它表法。那就是无量珍宝应有尽有,它没有欠缺的。「不假日月,安分昼夜」,哪来的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说有昼夜,说有年月日时,都是随顺我们的习俗来说,实际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9 》)
...善恶凡夫,乘佛愿力,生彼国者,处不退故。是名正定」,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每个往生的人,到达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弥陀的本愿。阿惟越致是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阿惟越致原本是实报土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是这样的等级。在极乐世界,我们求往生,凡圣同居土也有这样的待遇,这是阿弥陀佛的恩德,阿弥陀佛的加持。如果没有他的加持,没有他的恩德,我们不可能到达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念佛,念念要有感恩的心,我们念这句佛号,真诚心、恭敬心、感恩的心。这种恩德真正是无与伦比,没得比的。
「又憬兴云: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盘,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憬兴说得好,往生净土,我们六道凡夫去往生,带业往生,圣人是初果以上,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向着涅盘,向涅盘是大乘佛道,成佛之道。定趣善行,你决定是行善,不会造恶。你定生善道,你不会生恶道。这个善道是佛道,无论你到哪一个诸佛刹土,你都是菩萨身分,不是天人身分。极乐世界的人,几乎每天都去参访十方诸佛如来,去参访,参访的时候统统是菩萨身分。诸佛如来尊重弥陀,无不称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是弥陀弟子,沾光,无论到哪个佛国土,佛一定对你非常有礼遇,非常爱护你。你不一样,你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跟世俗人情差不多,你会得到特别的礼遇。定行六度,六度是菩萨行,你决定修六度,你决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统统没有,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三聚只有这一聚,正定。「《会疏》同之」,《会疏》说法跟这一样。
《甄解》,这是日本法师的注解,「宗善导意」,完全是遵从善导大师的讲法。这是唐朝时候,日本、韩国、越南大量的佛弟子,在家、出家,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人很多,亲近智者的也多。我们今天到日本、到韩国,你看到寺庙,他们里面供奉着善导大师的塑像,也有画像,在日本亦如是,特多。用善导大师的名号做寺庙的名称,叫善导寺,在日本常见。你看到善导寺,那是净土宗的,用善导大师的名字做寺名。台北市也有个善导寺,那日本人建的,他们对祖师非常崇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一集) 2012/5/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1 》)
...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憬兴说得好,往生净土,我们六道凡夫去往生,带业往生,圣人是初果以上,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向着涅盘,向涅盘是大乘佛道,成佛之道。定趣善行,你决定是行善,不会造恶。你定生善道,你不会生恶道。这个善道是佛道,无论你到哪一个诸佛刹土,你都是菩萨身分,不是天人身分。极乐世界的人,几乎每天都去参访十方诸佛如来,去参访,参访的时候统统是菩萨身分。诸佛如来尊重弥陀,无不称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是弥陀弟子,沾光,无论到哪个佛国土,佛一定对你非常有礼遇,非常爱护你。你不一样,你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跟世俗人情差不多,你会得到特别的礼遇。定行六度,六度是菩萨行,你决定修六度,你决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统统没有,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三聚只有这一聚,正定。「《会疏》同之」,《会疏》说法跟这一样。
《甄解》,这是日本法师的注解,「宗善导意」,完全是遵从善导大师的讲法。这是唐朝时候,日本、韩国、越南大量的佛弟子,在家、出家,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大师的人很多,亲近智者的也多。我们今天到日本、到韩国,你看到寺庙,他们里面供奉着善导大师的塑像,也有画像,在日本亦如是,特多。用善导大师的名号做寺庙的名称,叫善导寺,在日本常见。你看到善导寺,那是净土宗的,用善导大师的名字做寺名。台北市也有个善导寺,那日本人建的,他们对祖师非常崇敬,这也是日本人可爱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一集) 2012/5/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1 》)
...是自性清净心,道的根本就是诸法实相、真相,名曰菩提。菩提是一个总名,真如是菩提,法身是菩提,实相是菩提,这里头所说的每一句都是菩提,叫法身菩提,从理上讲的,从体上讲的,从根源上讲的。再看,「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前面一个佛体道本,名曰菩提;在报身,这是圆通无碍,这叫菩提。菩提有这三个名字,佛体道本、圆通无碍,后面还有个益物圆通。说发菩提心,这三个意思统统具足,有体、有相、有用,佛体道本是讲的体,圆通无碍是讲的相,益是利益,物是十法界众生,利益十法界众生没有障碍,这是作用,你看菩提,体、相、作用。
报身,这是有修,备修万行。大乘教常讲六度万行,六度展开是八万四千行门,十善展开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十善。我们用真诚心、用恭敬心,怎样把六度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法门、为无量法门、为无尽的法门?用真心就展开了。为什么?真心没有边际;真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叫圆满的菩提心。《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就是一切法。修布施一法,圆修一切法,修持戒一法也是圆修一切法,为什么?一里头有一切,一切里头有一。四十八愿,一愿里头有其他四十七愿,一愿都不少,愿愿圆满具足。由此可知,我们只要用一法,所有一切法都圆满含摄其中,这一法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道理要晓得。
隋唐时代,中外祖师大德;外国,这周边的韩国、日本、琉球、南洋,这些国家聪明俊杰都到中国来留学,回国之后都是祖师大德。这些人真的个个都了不得,他们共同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心待人接物,他看得出来,别人没看出来。为什么?别人用阿赖耶,用三心二意,看不出来。他被五祖看出来,五祖看中他,还怕看错了,所以让他住八个月。八个月当中,我们相信五祖非常注意惠能大师,他的生活、他的言语、他的举止,看这些。经过八个月考察,认定了,最后召见,帮他提升;换句话说,他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边缘,将悟未悟,在这个时候,他一点醒他就大彻大悟。这是应机施教,这是教学的真本领,这是真实智慧。六祖能大师经他一点,果然大彻大悟,一时顿舍、顿悟、顿修、顿证,信解行证一念之间完成。这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见性,这个性德就显示出来。
「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开悟之后,为什么还要去修万行,六度万行?一切都圆满了,何必还要修?这是现身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何必还要守戒律?他已经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还斤斤执著戒律?做给别人看的,这是现身说法,别人才会相信,才会跟你模仿。教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方式,众生迷惑颠倒,贪着五欲六尘,佛能够示现,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做榜样给大家看,人就相信了。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报身圆明具德,通达无碍,故曰圆通无碍,名为报身菩提」。「从报身流现化身」,这应化身,化身是「随机化现」。机是指十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见到佛,见到菩萨,或者见到的正是想有助于我的人,他就来了。
我们举最明显的例子,虚云老和尚为报父母之恩,发心朝五台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这是弥陀本愿加持的。因为同居土的众生、方便土的众生,往生去的众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报身菩萨。所以每个人都是报身,佛现的也是报身,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
我们再看第三段,先看本文,「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发心不同,缘不一样。第一,「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种发心,应当惠能大师是这个发心,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是这个发心,上上根人。他认识、通达有无,就是性有相无,理有事无,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个快,这是无上菩提心。第二种,「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是从修行慢慢发起菩提心的。我们今天讲从十善、从六度、从普贤十愿慢慢修,慢慢体会,菩提心会现前。第三种,「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真正慈悲,念念怜悯一切苦难众生,希望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跟性德相应,所以菩提心容易生起来。「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
从这段让我们更深层的体会一桩事情,世间人讲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不是假的。佛法里面讲慈悲讲四种,慈悲就是爱心,佛说第一种,「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很慈悲,我不喜欢你,对你就没有慈悲心。这是一切凡夫共同的,叫爱缘慈悲。第二种,「众生缘慈悲」,这就不多见了,就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这个爱心,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扩大到能爱一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
...如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是杂乱的,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的人心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切杂念、妄念统统没有,这叫真诚恭敬,决定得生。所以清净心生的。他的心怎么清净的?真信、真愿、念佛,清净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永远保持那样的美好,那是什么?阿弥陀佛天天在教,天天在讲经教学,天天在劝导大家,而且自己以身作则,他所说的全都兑现,全都做到了。
我们这个世界曾经有过太平盛世,那个太平盛世怎么出现的?是那个时代出现很多圣贤,天天讲经、天天教学,把人都教好了,人都没有妄想、都没有杂念,起心动念都能够符合道德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佛法里面就是五戒、十善、六度、十愿,这标准,他都能符合,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灾难不起。我们中国老祖宗懂得,老祖宗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中国自古一直到前清,国家的政治设施统统是为教育服务。宰相底下的六部,教育部摆在第一,礼部,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它摆在第一。宰相有事,不能视事,礼部尚书代理。所以一切为教育,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现在不是,现在教育排到后面去,把经济摆在第一,把贸易摆在第一。这个东西人之必争,制造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这走死路,不是走活路。教育摆在第一,从小就教忍让、谦让,最后到最高的境界,礼让,一路让到底,不可能产生斗争的现象,没有这个现象。今天的社会能不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6 》)
...都不能有,有念就是凡夫,有念就是迷;再细微的念头,只要有就迷了。所以我们迷失自性,怎么迷的自己不知道,真迷了。佛在这些经论,四十九年所说的,都是帮助我们从迷惑当中觉悟过来,这叫佛事,这叫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的方法,佛事是觉悟的大事,如何从迷,迷惑觉悟过来。通常佛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觉悟?开示,开就是讲经教学,示就是自己做榜样给我们看。开是耳根,示是眼根,让你看、让你听,你才会觉悟。
这下面解释,「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反过来,行而不行,求而无求,就对了。求是什么?是事,无求是理。事上求,心上没有求,理是属于心,最重要在这个地方。「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我们还是认真修行,修六度万行,从这个里面感得菩提。譬如说我们修十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属于事,要不要做?要。我做这些事,用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这个事就是菩提。为什么?心里头不着,心里头没有,事上一样做。事事无碍,理事无碍,这是真正得大菩提的人。他为什么要在事上这样认真去做?是度化众生。众生没觉悟,得要用这个相去引导他,让他慢慢的在这个里头悟入、契入。菩萨是为度众生,必须要做出这个榜样,还要认真去教学。所以在菩萨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在众生,是有作而作,他不是无作,他作真的是有作。慢慢让他从有回归到无,这是教学的层次,逐渐向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2/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9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三卷
...圆融到最后采取的是念佛求生净土,非常难得。
这个地方讲的,这一段意思要知道,无始劫来的恶业,人不是这一生,人有前生、有后世。学佛这个概念必须建立,就是我决定没有死亡,我是不死的,身体有死亡,身体不是我。如果我要有死亡,那什么都不需要修了,那修它干什么?你看轮回投胎,我灵魂不生不灭,它又去找个身体去了,又去投胎去了。它投胎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在做主,所以随业受报,这个业是什么?念头。念头要好,念头要正,你将来走的路子就正;念头不正,念头不好,就会走歪路。这就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第一个业因,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要晓得。成佛第一个因素,平等心,平等是佛心,平等是真心,真心就成佛,菩萨六度心,缘觉十二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天道是上品十善,再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生天;人道五常、五戒、五伦、八德;修罗道,好胜、傲慢、嫉妒,他修善,他也修五戒十善,这到阿修罗道去了。下面三恶道,畜生是愚痴,贪心是饿鬼,瞋恚、嫉妒是地狱。这都讲清楚了,我们哪个念头重,哪个念头就引导到那里去。我们知道,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我们能够把贪瞋痴淡化就绝对不会到那边去,跟那边没有缘。
你加强伦理、道德、因果、善心,这人天去了,人天再好,天上福报比人大,大多了,但是不出六道轮回,这不是办法,最好的方法,还是到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劝我们,阿弥陀佛劝我们,一切诸佛都劝我们,这不是假的。无始劫来造的恶业,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0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0 》)
...己写了遗嘱,而且还给儿孙都做了孝服,一切都准备很好,她走了,没有人助念。她不告诉人,告诉人,怕人打闲岔,扰乱她。这些人真往生了,助念的还未必可靠,这真走了,走得干净利落,都是真正念佛人。
《观念法门》里面所说的,它有问,下面有个问,「五种因缘(指五念门),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五种念佛,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这五念门全是净业,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特别于念佛这一门,专置一向?这什么意思?「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这一向是什么?其他的我都不学了,都放下。《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统统放下。这是对其他的诸行,就是六度万行,对它说的。念佛,就专立这念佛一门,我就这一门深入,所以加个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成就。一心向着这一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从废立上说的。第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这一向专念,这是正业。净宗也有说正助双修,什么是正?一向专念是正,六度万行是助,也可以这样说法。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说,一向专念是正,也用一向专念为助,他正助统统是一向专念。第三个,「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
下面「释其义」,下面解释上面三句问答的意思。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第一个,「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这个是专中之专,全部可以放下。这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阿公阿婆,他们就这个行法。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好像一年到头他都不会讲话,你问他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跟他讲什么,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清楚,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答你。这就是这一门,决定得生,而且品位非常...(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1 》)
...个道场有福报,有真修行人,有佛菩萨在。开利法师到我这里来看我,我跟他提到这桩事情,他说他们寺庙里头有三、四个。我说那还得了!我就告诉他,对他们一定要尊重,那是佛在那里做榜样。一个寺庙要有三四个人、五六个人这样修的话,这个道场决定兴旺。因为他们决定往生,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绝对不在中下。
第二,「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帮助这个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于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行,一向专念也可以这个说法。这就是有主有助,正助双修。这样修行的人也很多,也是多数。前面那一种少数,我们说他是专中之专。这第二种也算是一向专念,它里面有修六度万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还用这个功夫。前面断恶修善统统是一句名号,他一点都不夹杂。
第三,「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正修跟傍修,像学校读书一样,有主修的课门,有选修的课门,选修是傍,主修是正。「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为什么?他就是修其他的,也是把它回向作净土,这就是一向专念。像佛门里头,有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以禅为傍;或者是净密双修,以净土为正,以持咒为傍也行。这种人也不少,他并不是密宗,他用往生咒,也算是一向专念。每天不但念佛,他念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或者念二百遍、三百遍,这也行,祖师大德里头也有用这个方法。「此论甚妥」, |
|
|
|
|
|
|
|
这三个说法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1 》)
...念,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标确定,虽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碍,但是总不如专念的好,还是劝我们不要夹杂。下面这一段,「修德愿生」。经文: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闻名发心愿」,这第十九愿。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里面讲到发菩提心,「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这是说到了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度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什么叫圆满?我贪心断了,悭吝的心断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心,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种悭贪心真正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六度的圆满不是对外,对外永远不能圆满,是对内的。对内就有圆满的时候,悭贪的念头断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净心现前了。持戒波罗蜜是度恶业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的行为,持戒圆满,戒律目标就在此地,圆满了。忍辱,顺境善缘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没有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精进,那我们这里讲了很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都不夹杂,我心里头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里头就念阿弥陀佛,身体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这叫精进波罗蜜,圆满了。禅定波罗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弥陀佛上,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禅定。有禅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现前,般若波罗蜜圆满。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是属于心理现象。无为法有六种,第一个是虚空,虚空没有有为的现象,有为是有生有灭,没有生灭现象。有为法有,你看心,念头起、念头灭,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有生有灭,它是有为法。色法,物质现象,也是有生有灭,所以心、色统统归纳在有为法。跟有为法相对的无为,虚空没有看到它生灭,禅定当中的境界也没有生灭,但是虚空跟禅定这种无为,因为它不是有为,放到无为里,它不是真正的无为。真正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是自性,真如是诸法实相,真如是第一义谛,真如也是法性、也是实相,它没有生灭。
所以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他住在哪里?住在无为里。他表演在哪里?表演在有为,表演六度万行,做给众生看。众生有感,诸佛与法身菩萨有应。感,有心、有念;应,无心、无念,无心无念就是无为道。感就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现相也是没有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地球上,在印度,住在世间八十年,示现八相成道。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如果释迦牟尼佛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所以我们要晓得,他是什么?他是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者,他是这样的人。八相成道都没有起心动念,他跟众生不一样,他来表演,他是来做戏的,舞台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了自性。自性在不在?在,因为有障碍,不起作用。也不能说它完全不起作用,有了障碍,起作用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负面就是什么?染污、造业、受苦。负面作用,惑业苦,迷惑,造业,受苦。觉悟了?觉悟了,那就是极乐世界。佛经里面所说的觉、正、清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极乐世界。自性真的没有失掉,只是迷悟起不同的作用。所以佛弟子,沙门通在家出家,在家修行也能称沙门,一定要重视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至精,精进到极处叫至精。精进内容是什么?就是愿欲生极乐世界。愿是愿望,欲是欲求,不求别的,只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具诸戒行,真干!在现前这个社会,念佛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有戒行。做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去作佛?必须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的心不清净、口不清净、身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到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净。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信、愿、持名。我们常说,把内心里面善与不善这些念头习气全都放下,把它清理出去,让清净心恢复。清净心里头只请一尊阿弥陀佛,供奉这一尊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敬阿弥陀佛。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为什么?相由心生。心只要是佛,一切法是心现的,那心是阿弥陀佛,一切法当然都是阿弥陀佛,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
...。不找回来,你不是真修,你不会成就。真的,除念佛求往生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第二个方法都要根深蒂固,那就是戒律的根要扎得深,你才有成佛,才有作菩萨、作祖师的条件,否则的话,不具条件,人都没做好,怎么能作佛?这个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实就是奉行六波罗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三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五十一页,倒数第六行,从最下面两个字看起:
「《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前面讲到这个地方,这是经文「修诸功德」,功德是算助修,以这个功德回向净土,增高品位。后面一段解释『愿生其国』。在修诸功德里头,特别着重的是经、戒跟六波罗蜜。经、戒是从总的原则上说,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必须要修学的,因为六波罗蜜里面第二个就是持戒,这个戒包括在其中。接着下面,「愿生其国,亦即第十八愿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一句是修善、求生。「第十九愿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与第廿一愿中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没有不如愿的。「第廿二愿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如是诸愿中,皆以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为劝也」。
我们知道,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用了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去访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三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3 》)
...用不着说原谅,原谅还起个念头,连个念头都没有,完全理解,我是这么走过来的。逐渐逐渐向上提升,真正提升到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从这个地方,菩提心生出来了。
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完全明白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不是二,真诚心自然出来。对自己好善好德。今天的善与德,在佛经里头,在圣贤经典里头,这是善,这是德。我们每天读这些东西,亲近这些,外面的完全不感染。五十年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杂志什么东西,统统都没有接触过,少烦少恼。那些东西消耗能量的,我们能量补充不多,禁不起那些消耗。所以,要知道节省能源,不消耗在那方面去。这才得真正自在,一生随缘度日,多快乐!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行门里面,依六度跟十大愿王,待人接物依六和敬,这个样子过佛菩萨的生活,过幸福美满快乐的人生。相信一切命中所有,自然就有;命中没有,绝不妄求。命中有的,增加、增长,年年增长。世间一切法梦幻泡影,不放在心上。
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什么最苦?对于圣贤教诲迷惑最苦,没有比这个更苦了。不是没有财富,不是没有地位,那个不是真正的苦。真正苦是不知道圣贤的智慧,不知道圣贤的理念,不知道圣贤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本经把它归纳为三点,第一个真实之际,第二个真实智慧,第三个真实利益。对这个东西不知道,真苦!可是要求这个东西,现在人真难。难在什么?难在你看,没有信心,信心建立好不容易。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三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3 》)
...想学;道理要没搞清楚,怎么跟我讲,表面上敷衍,不会做的,心里上没有印象,就表面敷衍。这些,章嘉大师看到、李老师看到,李老师劝我修净土,章嘉大师劝我戒律重要。所以我这个根,在章嘉大师奠定的,他老人家不走,我怎么会反省,我怎么会那么认真去想?所以我说他老人家走了,把我度了。得用这种方法才能度得了我,要不然他度不了我。知道扎根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根扎在戒律上。
那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了,十年前,十年到十五年的样子,我们在世界各处行走,看得很多。戒律重要,我们也常讲。净宗学会成立是在美国,在旧金山,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对戒律这一方面,行门,我们定了五个科目。十善业道、六和敬,十善六和从这学起,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我们必须要学的。十善、六和、三学(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很简单,人人都能够记得住。重要的是真干,从哪里干起?从十善干起。这么多年来没有人去做,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人都能做得到,我们现在人做不到?我就想这个问题。细心去想、去观察就明白了,古人能够做到的,是这个根从小就教好了。
看到古籍里面所记载的,中国古人教学,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叫胎教。胎教在哪些家庭?就是大家。这个大家,就是在社会上做官的人家,一般做县长以上的,做过父母官,这种就是世家,世世代代读书人,世世代代都有做官。再就有学术,世代传承学术的,像孔子、孟子。再就有工商业成就的,这是技术,诗词歌赋,这都属于技术,也能称为世家,所谓是大富大贵。这些人家非常...(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六集) 2012/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6 》)
...个想法,劝我在海外将净宗学会成立起来。实际上,这是个名称,实质就是莲社,古时候叫莲社。现在把莲社换个名词,叫净宗学会,我也很赞成。叫净宗学会,大家好懂,叫莲社,没有人知道,莲社是什么,没有人理解,净宗学会比较容易理解,我接受了。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现在这个会还在。第二个会,美国净宗学会,在圣荷西成立的,在加州。第三个净宗学会是洛杉矶的净宗学会,这都还在。我在美国住的那几年,美国跟加拿大好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所修的,净土五经一论。行门我订了五个科目,简单,大家好学。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就这三条,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科。人人都能够认真的落实这五科,你是净业学人,你才是净宗弟子,你决定得生净土。当时印海法师,他现在还在,跟我同年,住在洛杉矶,看到我们这个五科他非常欢喜。他说这五科真的简单又容易记,太复杂了不行,记不住不行,一定要能记住。每天用这五科来做反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真修,这叫净业。我们学教,教没有行,这个教就落空了,能知不能行。行怎么个行法?这五个科目就是行门。这五本书,《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再附带加上一个《往生论》,五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2012/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59 》)
...愿望,是希望能建净宗学会,在大陆上一直没有建成,希望我在海外建立净宗学会。实际上,净宗学会跟从前的莲社没有两样,只是名称换成现代化,这个也是有道理,与时俱进。「莲社」两个字,社会大众对它很迷惑,不知道这是什么,如果说净宗学会,大家概念就清楚了。所以莲公的提议是非常值得效法的。我们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成立的,在温哥华,现在这个会还在。第二个会是在圣荷西,杨一华主持的,这都还在。第三个在洛杉矶,陈景昌领导的,都还做得不错。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写了一篇缘起,缘起里面提出行门五个科目,我们日常生活,生活的标准,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菩萨的六度,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简单,不麻烦,容易记。这五个科目必须要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违背,这是真正净宗学人,弥陀弟子。这三条不仅仅是修净土,可以说世尊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这三条做基础,没有这三条,无论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三条是根之根、本之本,就是太重要了。第一个,第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是根之根,后面两句是本之本,就是戒律,戒律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全没有了。怎么做?我们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因果教育,落实在《太上感应篇》,有这两个基础,你才能够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佛家的根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0集) 2012/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0 》)
...,微观世界能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就是见不到本性。本性是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他没有办法见到本体。本体是自性,也就是说他无法明心见性,也就是无法得到究竟圆满的受用。所以我们学佛,必须要走戒定慧这个道路,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行的道路,他们从凡夫成佛了,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佛法传到中国,这个理念,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它的确是现在人所谓的真理。
「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必须遵守,「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对于恶念、恶行一切不善,佛都把它给我们禁止了,我们不能去做。善法,特别是利益众生的,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佛制定,我们一定要学习。念戒是「我欲精进护持」,没有戒律就没有精进,持戒才能够精进。菩萨六度就是学习六个项目,第一个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所以一定要护戒,护戒就是护持正法,从这上扎根,才有定,才有慧。如果戒律废弃了,我们学佛就变成世间一种学术,现在世间所谓的佛学。搞佛学的人很多,把它当作一种哲学来研究,将来也可能这里头有一部分讲到科学,那与佛法就不相干了。为什么?佛法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把它变作一种学术、变作一种知识,不能够见性,不能得三昧,不能开悟,那就不是佛法,把佛法变成世间法,这就错了。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特别是我们出家了,出家所希望的是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如果是这个愿望,那戒就非常重要。戒怎么修?从《弟子规》、《感应篇》,古大德也是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一集) 2012/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1 》)
...他们办的,他不是全民,也就是说让学生学,学生学,老师不是这样做,学生不相信;叫年轻人学,年轻人看社会大众没这样做,他也不肯学。所以我们这次就下定决心,小镇四万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大家统统都学,就成功了。如果不是用这个方法没办法,局部不能够影响全体,一定要全民都来学才会搞成功。证明我们这个想法没错,这个事情做成功了。
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正知正见,反面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经典上所说的就是标准。净宗,我们修学净宗,当年我在美国,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个缘起,对于行门列了五门功课:第一个净业三福,我们前面读过,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的六度,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个科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符合这五个标准,这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违背这五个标准就是邪知邪见。要做出来,别人才能相信。正而不邪。第三个皈依僧。僧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现在不要管他,他有没有染不去管他,自己,我自己要不染。我要学出家人,真正出家人,万缘放得下,身心清净。他不干我干,我干,我也不要骄傲,也不要去批评别人,各人因果各人承担,不必去管别人,把自己管好。
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全世界乱了,不是一个地区,全球乱了,所以今天灾难是全球的。确实,有些国家领导人,我们见面时候问我,这问题怎么解决。什么问题?犯罪率太多了,谁不犯罪?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二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2 》)
...美国的问题就严重了,科学家预估,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土地不能住人,黄石公园会有那么大的威力。所以止恶行慈,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记住,不两舌。
「当行和合之善」。和合,佛家提出来的最好,六和敬。六和,第一个就是真诚心,人人都有真诚心,真诚心要起作用,就是「见和同解」,这是和睦相处的根本。都觉悟、都明白了,我们起心动念必须要遵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但中国人应该要学,全世界的人都要学。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的这些根本,可以说在今天,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人人都能接受,而且欢喜接受。这是我这十几年来在这个世界推动宗教团结,我看到了,统统能接受。佛家的三皈、十善、六和、六度跟普贤十愿,跟任何宗教没有冲突,跟任何族群传统文化也没有冲突,大家听了都欢喜。所以世界可以团结成一家人,这和合之善。这是口业四种,四善。
下面是念头,意业,就是起心动念,『不贪、不瞋、不痴』。第一个,「不贪,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过去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变成贪而无厌,现在晓得这是错误的。这从理上来讲。人生在世最高的享受,是快乐、是幸福,与贫富贵贱都不相干。释迦牟尼佛生活最快乐,他一无所有,他是个修行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生活是托钵,跟乞丐一样,全部的财产就三件衣服,叫三衣一钵。他什么都没有,他过得比谁都快乐,真放下了。放下,那一种圆满快乐让我们大家都看到。放下一切,利益众生,所以众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四集) 2012/6/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4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四卷
...。团结族群,把这个城市变成一家人。这是慈心,想到关爱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六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九十六页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精进者,勇猛于修善断恶也」。《辅行》第二卷说:「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这解释什么叫精进。勇猛修善断恶,这是现前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现在社会动乱,地球上灾变异常,都是不善业所感召的,所以断恶修善能化解灾难。善恶的标准,这个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时时刻刻记在心上。佛法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大愿王,都很容易记住,关键是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这种警觉心,把我们的念头跟佛给我们的教诲去对照一下,相不相应?不相应的立刻就要断,相应的就应当要去做。或者以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虽然四个科目,四个科目把它总结起来只有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好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我们的念头跟这十二个字相不相应?相应的叫正知正见,这是善,如果是相违背的那就是恶,恶要断,善要修。佛说的根本根本就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要记得很熟!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想得起来,都用这个来做标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六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6 》)
...些菩萨众。这个法门是大乘,小乘不会来的。为了想瞻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下面这「供养」:
【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
供养具,具就是品类,供养些什么。这里举几个平常的例子,供养香,供养花、『幢幡、宝盖』。这里头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如果你真的拿着香花、幢幡、宝盖,那就毫无意义。佛门里头一句话,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表法的。『香』是什么?戒定真香。我持戒修定,以这个功德供养,这叫香供养,否则你燃再好的香,没有戒定,这个香,佛没有接收到,这个道理要懂。我持戒修定,以这个供养,我没有香花也是香花,这个功德自然变现出香花在佛面前。花,花是代表修因,修因才有果报。因是什么?因是十善六度。十善是世间法的因,一切善法的因,六波罗蜜是出世法的善因,用花做代表,没有十善六度就没有花。花从哪来?不是变魔术,有十善、六度、六和,自然手中出宝花,见佛供养的时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幢幡是道具,表什么?表弘法利生,这是信息。古时候没有现在这些科学技术,我今天这里讲经,用什么方法告诉大家?诸佛如来,一定要晓得他们都是低姿态,不肯弘扬、不肯宣传。但是这个地方讲经,消息也不能不告诉人,接引有缘人。所以讲经,道场悬挂幢。幢是圆形的,像飞机场那个风筒,风筒口大底面小,幢是一样大,上下尺寸都相同的。悬幢,外面人看到,今天这个道场有讲经,想听经的人自然来了。所以他不去邀人,邀人不好意思,勉强,都是自动自发,一看到旗杆上悬的幢,这道场讲经。现在这个时代用不上了,现在时代住的是高楼大厦,楼顶上挂一个幢幡人家没看见,太远...(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八集) 2012/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8 》)
...一样东西也没带,一样都没准备,心里头念头都没有,可是佛看到了,佛看到什么?香花、幢幡、宝盖,佛看见。还有什么?真有功夫的人看见了。为什么?你有这个修德,自然这种现象现前。不是起心动念的,自然有,而且非常壮观。你到达佛所,这恭敬供养。所以供养要有实质,没有实质,那这个样子是假的,那个样子我们人看见有,佛跟鬼神看到没有。实质它会变化,自然变化。像江本博士水实验,它有实质,你看真正的善心诚意,那个水结成的雪花非常之美丽,自然结晶的;我们的心不善,恶意,结晶非常凌乱、非常难看,它是自然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真修行,没有供养真供养,佛看到了,佛接受到了。表面上做的这些,没有戒定慧、没有六和敬、没有六度、没有十善,再华丽的这些东西全是假的。下面一段「受化」,接受教化。请看经文:
【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这是听法。『听受经法,宣布道化』者,「《会疏》释曰:听闻受持弥陀所说经法,宣传流布其道德化益也」,这是《会疏》里头的文。下面是念老的话,「盖谓十方大士于极乐导师闻受经法,复至十方辗转宣说导师之教导也」,这两句话我们要学。听受经法要宣布道化,你没有白听,你是真正佛弟子。听,听清楚、听明白,受是完全接受。受里头有什么?受里头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你没受。光听而不受,这就是所谓的常识、佛学;如果有受的话,那就是学佛,意思不一样。受才得真实受用,光听没有受,得不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八集) 2012/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8 》)
...正对于经上这一句话五体投地,顶礼,难信之法,真难信!一个无知无识的阿公阿婆居然能超过十地菩萨,你要问到底什么道理?因为他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道理,真实的道理。真相信极乐世界,真相信阿弥陀佛,真肯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的觉悟。他真觉悟了,真的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成佛了。他这个大彻大悟不会超过三年,他就成佛了。我跟诸位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我们要真干。
所以他们能够究竟菩萨道,究竟至极,决定于最后、最终之极处在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们可以说上辈就是佛在经典上常说的八地以上,指的是上品上生。「菩萨道者,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即六度)名为菩萨道,亦即菩萨行」。这个要真干。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能舍,舍得。把这个世界舍了,身心世界统统都舍了,得什么?得极乐世界,得极乐世界的法性身、法性土。这个世界不能舍,极乐世界就得不到。所以念佛堂的堂主时时刻刻一句老话头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有道理!学经教,这一本足够了,这一本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精要,现在人讲治要,《群书治要》、《国学治要》,华严治要。修行的方法就记住,真的,一切放下、一心专念,功德不可思议,感应不可思议,成就不可思议,圆满的菩萨道、菩萨行。所以要舍,欢喜布施。
这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欢喜布施、持戒。我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二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2 》)
...哲学去研究,佛法就灭了,作佛的人就没有了。
现在八万四千法门都不管用了,为什么不管用?八万四千法门都建立在坚实戒律的基础上。只有净土法门,也不能不持戒,但是没有那么严格,破戒也能往生,只要忏悔,只要认错,只要回头,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统统阿弥陀佛都摄受。这让我们对阿弥陀佛格外的礼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慈悲到极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一十四页,第三行最后一句:
「菩萨道者,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即六度)名为菩萨道,亦即菩萨行」。这一句理事都深广没有边际,修学大乘应该在这上特别留意。菩萨道是自利、利他、成佛,这就是大道。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目的是破根本烦恼,就是悭贪。烦恼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贪瞋痴,这就包括尽了,贪瞋痴再归纳就是一个贪字。他贪,他都能得到,他就不会发脾气,就不会有瞋恚;贪不到,贪当中有障碍,瞋恚心就生起来,愚痴也就起来了。所以,贪是所有烦恼的根本。这个东西就跟大夫治病一样,这是病根,最严重的病根,只要把它治好了,其他的病都好治,这是要命的病。今天社会动乱,灾难这么多,实际上就是这个字所造的罪业,感召来的,佛用布施来对治。
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烦恼,它清净;有烦恼,不清净了。不但没有烦恼,清净的善业,自性清净心也没有。佛告诉我们,真心是清净平等觉,就在我们经题上,人人都有,这是我们的真心,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3 》)
...听到,他就能觉悟、就能忏悔,就能早一天离开地狱。所以忏悔功德不可思议,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临命终时一忏悔,能往生。我们只看到他这一生,过去生没看到,发现这个人往生品位很高,造这么重的罪业,为什么还有这么高的品位往生?仔细一看,他前世修的善因多,这一世没有遇到善缘。前世他是个善人,是个学佛的人,累积了不少功德,即使是福德,都能帮助你往生。忏悔这个法门所有宗教都提倡,所有宗教都要求人忏悔业障。人忏悔,洗心革面,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全靠忏悔。
普贤十愿第四愿就是忏悔门。第一愿礼敬,第二愿称赞,礼敬是平等的;赞叹,一定赞善,不赞恶。第三讲供养,就是布施,第四就是忏悔。这个布施包括这个地方六度,六种都是布施。你看,持戒是布施,布施什么?做好榜样给别人看,这就是布施,为别人,不是为自己。忍辱,也做样子给人看。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在这一个布施里头。所以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因为你能忍辱,别人得罪你,他心里安,不害怕。为什么?你不会报复他,你能够原谅他,他不害怕。不能忍的人决定要报复,那个东西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害怕。精进、禅定、般若都是法布施。所以《普贤行愿品》里头第三愿广修供养,就是菩萨六波罗蜜,后面忏除业障。这些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是行菩萨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菩萨行。
「如是诸正士」,这就菩萨,能行菩萨道、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3 》)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最高指导原则,三皈。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觉、正、净,觉正净的人生多幸福、多美满!都在自己的心,自己作自己受。迷邪染就是凡夫,觉正净就是菩萨。
我们怎么落实?在生活上,六和,头一个讲六和,第二个讲三学,依戒定慧。戒定慧就是经律论,经依《无量寿经》,那戒,《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戒。十善是戒,《弟子规》是戒,《感应篇》是戒,《沙弥十戒》是戒,做到这些,行了,够用了;定,就定在这句阿弥陀佛佛号上;慧,我统统了解、统统明白了,我能够随缘度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好!我们的科目就这几样,你看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容易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拿这个来对照。经典,大乘经就这部《无量寿经》,就这部黄念老的注解,注得太好了,集注,注解的集大成,真正不可思议。
「弥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愿。中三句,是所修胜行。末句受记成佛,是所感之妙果。」你看,这一共六句,六句真的是无量义,就是八百一十二面的经文。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四集) 2012/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八百一十五页,第四行看起,第四行科题,「叹二空智」,叹是赞叹。请看经文: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3 》)
...敬才圆满;如其不然,你的礼敬有欠缺,缺了一大块。
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如是辗转度脱,我们辗转度脱是自行化他,这就是佛法的承传,一代接着一代。我们全心全力要把佛法传给别人,这是大事,这是菩萨的事业。特别像现前,为什么他不能够接受?不能接受的原因,是对佛法不认识,是对佛法产生严重的误会。这个严重误会是我们出家人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别人。出家学佛不懂得经教,在家学佛也不懂经教,所以给社会造成严重的错觉,认为佛法是消极的,佛法是厌世的,佛法是逃避责任的,有许许多多的误会,对它造成了严重障碍。所以佛法要走出门去,要跟广大群众去接触,不要回避,把佛法的真诚做出来,把佛法的慈悲做出来,把佛法的三福、六和、六度做出来,你看人欢不欢喜?你看他要不要接受?他就会来找你了,你不用去找他,他会来找你。
学佛,头一个学什么?学真正爱别人,爱一切众生,真正关怀一切众生,真正有心想成就一切众生。成就别人比成就自己还重要,我希望别人先我成就,我在他后成就都可以,他成就了,他来度我。古德说得好,自己没有成就,想成就别人,这就是菩萨心肠。真正成就、真实成就、圆满的成就,无过于引导众生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信、真愿,念佛求往生,这是利益当中无比殊胜的利益。
到了极乐世界,安住在极乐,复能普供十方如来闻法受教。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教诲,同时他有能力。到极乐世界不是这个身体,往生在莲花里面就转变了,这个身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 2012/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6 》)
...薰『三千大千世界』,这还不够,应该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的光遍照法界,法界虚空界,香普薰法界,不止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就对了。
小心量,心量太小了,怕到时候往生都没有把握,这是真的。心量一定大,什么都能包容。随顺,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好。确确实实,我们要生活在六和敬当中,我们只求自己,不求别人。求别人跟我和敬,难;求我跟他和,这个容易。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我跟诸佛菩萨和,我跟极乐世界和,我跟天地鬼神和,当然跟一切众生我都和。净宗,我们早年选的这五门功课,已经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过程当中,我们深深感觉,这五个科目正确,不用变更,坚持下去。五个科目,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三学,第四个六度,第五个普贤十愿。三十多年我们的修学很得受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需要改变,一直坚持下去。下面一段,跟我们讲「花供常新」。经文: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这是极乐世界空中之美,讲空中的庄严。地面上庄严,空中庄严。自然,空中是花盖。我们今天空中不庄严,乌云,落雨乌云,白云还可以,今天是乌云。极乐世界是花盖,花盖,功德之所成就。我们的云彩是业力所成就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雨水、风全都是业力所成就的。『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先,这些菩萨供养的花,花盖现在空中;如果第二批人来了,他也用花盖,前面花就落下来了,后面花盖就成了。落下来就没有了,不会把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六集) 2012/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6 》)
...组成不同的这些相。组成这些不同的相,有这么多差别从哪来的?从心想生。心想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怎么想,它就怎么变,它是非常非常灵活,随着念头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你真看清楚,万法皆空。为什么?微中子也不存在,微中子是意念波动的现象,意念本身也是波动现象。今天科学家提出弦定律,认为整个宇宙就像弦一样那种波动,它波动不停,所以现相不止。但是这个相是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的,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生灭,这是真正智慧,这被现代科学证明了。有没有?真的没有,没有就别造业,没有就听佛的话。
佛教给我们怎么样?教给我们三福六和。人真正做到三福六和,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离苦得乐了。再能修六度、十愿(普贤十愿),那就是成佛之道。六度是菩萨道,十愿是佛道,是一乘法。你看佛法多简单、多明白,一点都不复杂,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一定要知道它是一合相。宗门大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要觉。觉是什么?知道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合相,一合相是万法皆空,一合相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在境界里头可以尽情享受,决定不生烦恼,没有丝毫执著的念头,没有丝毫控制的念头,没有丝毫占有的念头,你成佛了!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古人讲的这句话真有道理,叫「识得一」,你认识了一,「万事毕」,一切事都圆满、都毕业了。只要你认识一,一切就毕业了。这个一是什么?认识一合相。认识一合相的人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他如如...(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八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8 》)
...,在治病的。忍辱波罗蜜是对治瞋恨那个病,再忤逆的事情对你,你不生一点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波罗蜜,德号,人家称他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语,意思是凶暴,我们中国人称为暴君,不讲道理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凌迟处死,忍辱仙人没有一丝毫的怨恨心,而且告诉歌利王,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成佛了,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憍陈如尊者,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说话算话。所以,六波罗蜜是对治六种毛病的,毛病没有了,这个波罗蜜就圆满。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凡夫病很多,这六个是最重的,佛教菩萨用这六服药来对治。这六种病统统断干净,六波罗蜜圆满,菩萨成佛了。
我们学这个六度,要知道它的用意。如果学布施,这三种布施,为什么我修财布施?我想得财富;为什么修法布施?我想得聪明智慧;为什么修无畏布施?我想得健康长寿,大乘佛法就变成世间法。真能求得到,世间人确实对这个贪求,如理如法好好修学你一定得到,一定能满愿,但是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要懂得。如果修布施不是求福报,但是这三种报决定有。有怎么样?不受,供养众生,供养大众;有财富供养大众,有智慧也是供养大众,有健康长寿,我就长时间供养大众,活一天干一天,绝对没有为自己的念头,这就对了。有为自己的念头,就叫造业。业里头有善业恶业、染业净业,这造业。
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在六道不造业。但是他有造作,他不造业,勉强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八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8 》)
...土菩萨之功德与妙果。佛说是法,盖欲十方众生」,生羡慕的心,求生极乐世界,「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修习圆满如是功德」。深深期望大家能够发愿参加极乐世界盛会,阿弥陀佛在那里的盛会。到那边之后才晓得,那个地方补处菩萨多!许多人在那里后补佛。
下面我们看经文,第一段自利行圆满。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这句是「总赞」。念老注解说,本品说明极乐世界菩萨的大行,内容有三,第一个是「大士自利德行」,第二是「大士利他的德行」,第三「德行圆满」。刚刚念的这段经文是「明大士自利德行」,这里称大士,就是极乐世界『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禅定」是六度里面的第五度,第六是智慧,第五是禅定,「智慧是第六度。此二乃六度之主。故首标之」。说禅定、智慧,我们就要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为什么不用布施、持戒?六度里头主要的,是禅定、智慧,用它来表菩萨六波罗蜜,知道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要参禅、修定?这是对于这两个名词,解释的有误会。什么叫禅定?真正了解禅定的意义,就晓得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就是修禅定,禅定就能生智慧。所以,念老在此地讲的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那就是一般的禅定,菩萨所修的。禅定这个名词,华梵合译,禅是禅那,梵语,用了一个字,定是中国字。因为禅那跟中国的定非常相似,把它合在一起,称为禅定。可是禅那,除了定之外,它意思很深,所以这个必须要加以解释。
这下面,这里解释得不多,前面都有解释过。禅是静虑,也就是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心,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那就是禅。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是不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禅定。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扰,你看,清净心现前,这真得受用。再向上提升,不但清净心现前,平等心也现前。平等心现前,那是深定,这禅定有功夫,智慧就开了。经题上,后头觉,觉就是智慧现前,般若智慧现前了。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2012/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1 》)
...。禅是静虑,也就是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心,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那就是禅。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是不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禅定。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扰,你看,清净心现前,这真得受用。再向上提升,不但清净心现前,平等心也现前。平等心现前,那是深定,这禅定有功夫,智慧就开了。经题上,后头觉,觉就是智慧现前,般若智慧现前了。般若智慧从哪来的?从清净平等来的。禅定就是修清净平等,用什么方法修?用布施的方法、持戒的方法、忍辱的方法、精进的方法。全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上了,那你的生活就是菩萨行,你的生活就是菩萨道。你每天从早到晚,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以这种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你是六度菩萨。
欢喜布施,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根本烦恼悭贪断掉。布施就是度悭贪的,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贪心,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一个恶念,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对于顺境、逆境,顺境里面保持着清净平等,不起贪恋,逆境里头也保持清净平等,不生瞋恚,忍辱波罗蜜圆满。于世间善法,于出世间善法,勇猛精进,没有退转,精进波罗蜜圆满。日常生活当中,护持清净平等觉,不为外境动摇,这禅定波罗蜜圆满。能够真正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看到,如佛所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也不住空,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圆满。全在日常生活当中,离开生活,你到哪里去修?活的。所以学以致用,学了不能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2012/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1 》)
...,你把你宗教的精神、你宗教的文化、你宗教的好处,在这个地方、这个小镇统统做出来,做出来给大家看。我们全世界人看基督教,到你的家去看看,是不是等于说你们基督教讲的天堂,你在地球上做一个天堂的模型,那个圣城就是模型,我来看看基督教、看看天主教。我现在在说这些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做出典型、做出榜样出来,大家就相信了,大家就真的看到光明、看到希望,不至于灰心、不至于消极。我们看到许多人自杀,自杀都是好人,为什么?他看到灰心了,他才自杀。自甘堕落的他不会自杀,不甘心堕落的这种人才会自杀,没看到希望。所以这个实验点是非常的必要。佛教的文化也要做实验点,把三十七道品做出来,把佛的十善、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做出来给你看。你看看这个地方居民生活多快乐、多么和谐,这一个地区的人像兄弟姊妹一样,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只有朝这个方向走,这个世界才会有前途、才会有希望。
今天最重要的,很多人都想做,谁来教?没有老师,所以培养老师是当前的急务。如果当前真正有一个国家觉悟了、明白了,走这条道路,能够培养一、二百个老师,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卫星广播电台、网路(网路电视),用这个向全世界播放。播放的内容,就是这个小城小镇人民日常生活,你天天播出去,就会轰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到你这来看、到你这来参观,向你学习,你就变成王天下了。所以学一定要习,学而时习之。在佛法里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四集) 2012/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4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五卷
...到圆心,都达到球心,只要正确。我们讲成九十度这个角度,你不要改变方向,一直会到圆心。圆心就是大彻大悟,到圆心,所有球面全通达了。不能有邪念,邪念偏差了,就达不到。八万四千法门是球面上的,任何一门都能达到圆心,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选择一门之后,选择要适合自己的根性,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学起来没有障碍,很轻松,这就是适合我的法门。这是我的正法,一门深入,然后再用助道法。助道法,一般都讲的三十七道品,这是助道法。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是这部《无量寿经》,助道法不能缺少,三十七道品全用得上。可是我们依从《无量寿经》的经文,依照这部经来指导。
在大乘里头,佛告诉我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净宗的正道。三福是所有佛法的根基,佛给我们讲这个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善;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善;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善。佛最后做总结,这三条「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凡夫修成佛果,都以这个为基础,所以这个三福是根本的根本。根本的根本,孝亲尊师,我们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是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儒释道的三个根,就在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从这儿下手,这是最高指导原则。我们不用儒跟道的,那就得用小乘。这是佛说过的,佛反对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五集) 2012/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5 》)
...有悭贪,自性里头没有悭贪,「于身命财」,这三桩事情,「行檀舍施」,能施,能施身、能施命、能施财。为什么?身命财都是假相,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统统是梦中的事。知道自己在作梦,能舍身、能舍命、能舍财,为什么?无我。我都没有,哪有身外之物!财是属于身外之物,统统都能舍。「心无悭惜」,没有悭吝,没有爱惜,「达解三空」,达是通达,解是了解,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自利利他」,他对于事实真相完全明白了,可是身体在,身体,利用这个身体修布施。用现在的话说,我利用这个身体为所有一切众生服务,不为自己,全为众生。
「庄严菩提之道」,菩提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之道,觉悟的形象完全显示出来了。「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为除妄想,修行六度;妄想除了,修行六度就为他除妄想,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修这六种都是心有所求,菩萨修六度,心里无所求。譬如说财施,一般人是因为要得财富。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真的愈施愈多。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愈修法布施,智慧愈增长。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修这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世间人在拼命修这个东西。真得到!
世间的大富长者,香港的李嘉诚先生,香港首富,他的富贵从哪来的?过去生中修财布施来的。前些年陈朗居士还在,也常常听我讲经,是李嘉诚的顾问。他是个算命先生,看风水的先生,看得很准。陈居士告诉我,李嘉诚先生三十岁的时候,从潮州故乡到香港来经商做生意,刚刚开始做小生意。有一天他们碰在一起,陈老给他算命,算了之后跟他开玩笑,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0集) 2012/6/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0 》)
...。「心无悭惜」,没有贪心,没有吝啬。「达解三空」,这个地方叫三空,底下有注解,三轮体空,「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他布施,没有想到我布施什么东西、布施多少、布施给哪些人,没有这个念头。布施出去了,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如果布施着相,记得清清楚楚,它变成福报,来生大富大贵,得这个果报;不放在心上,变成功德,功德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果报不一样!所以,他明达理解三轮体空。
「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我们还没有到菩萨境界,我们把所作所为回向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天亲菩萨讲二十九种庄严。二十九种庄严,我们把功德回向庄严极乐世界、庄严阿弥陀佛、庄严一切往生的菩萨,这个好!「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六度做不做?做,非常认真做。怎么无所行?不着相,布施不着布施的相,持戒不着持戒的相,忍辱不着忍辱的相;也就是修六度万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六度万行都做得圆圆满满,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你每天要穿衣,每天要吃饭,穿衣吃饭里面能不能修六波罗蜜?能。菩萨能修我为什么不能修?
穿衣,我怎么施?我今天有衣服穿,想到现前社会还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的,虽然你没有布施的行为,你有布施的心。遇到这些苦难众生,我真用衣服供养他们,我用饮食供养他们。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要常有布施的心。布施的事是缘,遇到缘,有能力,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我们在十年前,整整十年,是意想不到的遇了个缘。那时候我住在澳洲,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校长找我,跟学校一些老师举行一个座谈会。讨论的问题?九一一的事情,恐怖的攻击。这个事情是大事情,如何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一集) 2012/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1 》)
...我,学校给我学位、给我教授的聘书,我代表学校、代表澳洲。这是一个很好的缘分,也是出家人的本分,帮助社会安定和平。所以我就接受了,有这个机会去看看,国际会议还没看过。
二00三年第一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地点是在泰国曼谷,曼谷大学,跟泰国结了缘。泰国这个缘,就以后有二00六年巴黎的活动,巴黎那个大型活动,我们做主办单位,是泰国大使推荐的。没有这个缘,他找不到我们,缘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我们要懂得把佛陀的教诲用在生活,这真实利益,这真实智慧。如果学了用不上,那白学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怎么教我们的,我们要善于体会、善于应用。「故名称法行」,你的思想行为与佛法相称,全用上了。这个六度,布施用上了,我们参加联合国的活动,是去布施佛法,去布施中国传统的文化。在那个场合里面去宣传,向大家做报告,确实能解决现前社会问题。这是机会,没有,不求;有,我们可以参加。
持戒,守规矩,守法。佛法,佛的戒律要守,世间风俗习惯也要遵守。不遵守什么?不遵守跟人格格不入,不好相处。古人对这个非常讲究,入境一定要问俗。我到达这个生疏的地方,问他们的习俗,特别是哪些忌讳的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不要犯别人的忌讳,与大家和睦相处,这就对了。佛法是最随和的,所以它没有障碍。你看到中国,马上就接受中国的风俗习惯。印度出家人,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到中国来这行不通。中国人讲礼,出家人是帝王师,皇上的老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一集) 2012/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1 》)
...,一些仪规,祖师制定的,现在也都变质了,味道不一样了。我们要想把传统文化再找回来,把大乘佛法找回来,首先第一个步骤,是要人认识传统文化、认识大乘佛法。那就得把教义讲清楚、讲明白,活活泼泼的表演出来,让大家生欢喜心。告诉他学佛对你一点障碍都没有,对你只有好处,没有障碍,这才愿意接受。你想发财,佛法帮助你发大财;你想升官,佛法帮助你高官,谁不愿意?但是这里头有道理,如理如法,你得的名利是正法;违背了道理,你所得来的,眼前得到,后患无穷,不是真正的福报。所以日常生活当中, |
|
|
|
|
|
|
|
这六个都要做到,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全要用上,要忍耐、要精进、要禅定。定是什么?心要是定的,心不会被境界所转,有理智,不用感情,六度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集注里头,行入这四条里头,他特别引第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长时间迷惑颠倒,「处处贪求」,这个错了。处处贪求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永远不能出六道,苦不堪言。贪求到的,来生还得还债。六道里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它太苦了,这不能不知道。「智者悟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觉悟了,他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知道之后,「安心无为」,他的心是定的,他能够安于现前的状况,绝对不会为非作歹。他知道万有皆空,所以没有希求,中国古人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生在世,生活需求很简单,能穿得暖,吃得饱,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矣!我们一生没有福报,没有住处,过的是流浪生活。流浪生活过惯了,什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一集) 2012/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1 》)
...欢喜就像弥勒菩萨一样,从自性里面露出来,真欢喜。逆境、恶人怎么欢喜?他帮助我提升,你看我跟他接触心地平和,不管他是毁谤我、羞辱我、障碍我,甚至于陷害我,我如如不动,我不讨厌他、不怨恨他。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丝毫怨恨,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遇到天人请你去做大梵天王,请你去做摩酰首罗天王,可不可以去?可以,做几天看看,看什么味道。坐上那个宝座如如不动,若无其事,过两天可以不做了,通过了,通过你就提升了。怎么不做?圆寂了,他成佛去了。妙,有非常妙的事。他的灵性真的可以成佛去,他身体还在,有余依涅盘,身体留下来干什么?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国王一定行菩萨道,慈悲喜舍,用六度、用十善、用六和、用普贤十愿教化众生,那个国王是菩萨化身。在这个世间他是应身,应化身;真身?真身在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凡夫不知道!他如果跟众生没有缘分,佛度有缘人,没这个缘分他就入大般涅盘,就走了,身不要了,不要就是身死了。
前面四个都是有为法,末后这个是无为法,如如是无为法。「以此五法该收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一事无余」,统统包括了,世出世间法全包括在其中。佛法是属于最后的如如。正智通前面有为法,也通后头无为法。
我们再看念老的注解,注解引用《楞伽经》所说的,如如是《楞伽》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所以如如是法性的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无论是哪一法,它的理、它的体是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三集) 2012/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3 》)
...染,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三皈是佛法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也是终极的目标,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觉正净,达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
古代老师教学生,一定是首先把总纲领传授给你,你一生的方向、一生的目标,这一生的努力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古人教学,「人之初,性本善」,你看童蒙就教给他,那就是你一生努力的方向、目标,自性本善,不能离开本善。本善完全用上了,圣人;用上不圆满,贤人。什么是本善?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五伦是本善,五常是本善,四维是本善,八德是本善,就如此而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本善,与本善完全相应。在佛法里头,就是净业三福、六和敬、三皈、五戒、十善、菩萨六度、普贤十愿圆满了,这就是究竟一乘。愈是大道至极愈简单,愈容易记,一生就修这个、学这个,把这个发扬光大,这是大圣大贤。我们想做做不到,什么原因?自私,起心动念只知道自己,就做不到。如果起心动念没有自私,念念想着别人,就做到了。私,是往里头走;公,向外。为什么自私自利?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不知道这个事情。
大乘教上讲得清楚,我们身体是什么?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无量无边,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阿赖耶的相分,为什么执著这个相是我,其他的相分都不是我,哪有这个道理!念头是阿赖耶的见分,所有一切念头全是阿赖耶的见分,为什么?只执著自己起心动念是自己的,别人都不是的,错了。在这一层上佛说得究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五集) 2012/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5 》)
...、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妙用,这完全是佛菩萨。你说心地多清净,一尘不染。众生什么疑难杂症都能给他解决,他的疑难杂症总不外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有能力帮你解决。第二个,「威仪有则」。佛菩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日常生活、工作都给你做示范,都给你做好样子,怨亲平等,大公无私,这做好样子给你看。对待一切人,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清净平等,清净是不染污,平等是没有高下。要做好样子。这个样子都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把五伦做出来,把五常做出来,把四维八德做出来,完全落实在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教里头,把十善做出来,把三皈五戒做出来、沙弥律仪做出来,六和、六度做出来,普贤十愿做出来,行了!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做样子。一切众生看到了,不能不尊敬,不能不服,自然向你学习。
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这样教化众生,所以过着游牧的生活,跟他的人那么多。不是真正契入人生最高享受,怎么肯去跟他?跟释迦牟尼佛,佛没地方住,晚上树下一宿,白天吃饭都托钵,日中一食。常随弟子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跟着这个僧团的,短期的,三、五天的,一、二个月的,一、二年的,这些人很多,我们估计不会少过常随众。这个合起来,我们概略估计大概有三千人的样子,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僧团没有组织,完全自律,如果有组织,经典上一定有记载,没有组织。佛每天的工作,讲经教学,解答大家的疑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一集) 2012/6/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1 》)
...和敬做出来,这叫真正护法。如果这个道场不和,这问题就很严重。不和是什么?不和是破坏道场,那这个罪过就是无间地狱。这话没人讲,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和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团。我看这个人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你在破和合僧团,到将来果报现前后悔莫及,来不及了。所以护法的标准就是六和敬。护法的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护法的行为是身口意,身同住(和睦)、口无诤、意同悦,这三个要做到,这三个都属于自身的。后面是心外的,心外是利,利和同均。它的根基,六和立足在哪里?立足的理是见和同解,立足的法就是戒和同修。我们净宗所标榜的戒律就是五个科目,这就是我们的戒律,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度,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十愿,这是我们的戒律。我们能把这五个做到,真护法,这是阿弥陀佛的护法,是释迦如来的护法;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不相应,那就知道,没有护世尊的法,也没有护弥陀的法。然后你就细心去观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护法的?有真正护法的佛法兴,有一个道场都不得了,有一个道场全世界人都沾光、都得福报,没有!
我早年出家没几年,我一出家就讲经,应该讲经有个五、六年的时间,早年。我的听众里头有个老居士,资格很老,印光法师的弟子赵默林老居士,在佛教界里头也有点名气,大家都知道。我们李老师也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们都很熟悉,是我父亲那一辈。有一天他请我吃饭,在功德林,功德林在台北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四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4 》)
...?我们没有遇到大乘,怎么也不会知道。
大乘经里面说这些都说得很多,纵然是从资料里面查出来的,资料根据的经论不一样,有些说得很完整,有些说得很简单,合起来看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意思。这一点也是要我们注意到的。特别是学教的同学,要把这个讲得清楚,要多查一查,一、二种资料不够,各种资料找出来参考看,意思就完整了。像《成唯识论》这分资料就不是很完整的,这三种布施的果报没说出来。真正把因果说清楚、说明白,这才是劝人修布施波罗蜜,知道布施有好处。但是终极的目标,这布施度圆满,菩萨修布施度,修这个十度圆满,圆满的相是什么?什么叫圆满?布施度悭贪,悭贪的念头没有了,吝啬的念头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
六度是对治六种重病,众生严重的烦恼习气,就是重病,第一个就是悭贪。你看看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是希求,希望得到。现在这个悭贪可以说是到了极处,不但要贪人的财,还要害他的命,这里头就不止一种罪。贪是属于盗的行为,要人家命是杀的行为,在五戒里头,这就是杀生、偷盗,还得了吗?杀盗淫连着的,杀生、偷盗、邪淫。今天这个社会,在整个世界你去看,没有例外的,三毒烦恼一年比一年增长。所以许多人怀疑,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人活在这个世间还会有幸福吗?这个问题不是随便提出来的,是非常严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乘佛法能解决。这十波罗蜜确确实实能安定社会、能化解冲突,能将这个世界重新带回安定和谐。这里头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5 》)
...要买水,专门有挑水的人挑到城市里头来卖。那时候有黄包车,人力车,人拉的。在那种环境之下,晚上出门走路,胆小的怕鬼,体弱的怕抢劫,害怕!你要能陪他,一路保护他,他就不害怕,那也叫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天天都有机会,只要你能够掌握住、你认真去学习,学习得这三种果报,这自然的,决定会有的。现在科学发达了,跟六十年前、七十年前那个时代不能相比,科学技术、许多新的产品还有很多人都不会用的,你会用,喜欢教他,这些都是属于法布施。我们自己有这些技术能力,精益求精,为什么?为大众服务,为便利大众。这都是法布施的心、法布施的行为,一定能得这三种果报。
第二,「尸罗波罗蜜」,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持戒。六度翻成中国,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持戒是守规矩,人要守法。「梵语尸罗,华言清凉」,把它翻成中国意思是清凉的意思。意思是「离热恼,得清凉故」,热恼是烦躁,得清凉。也有「防止」的意思,防非止过,尸罗里头有这个意思。「谓调练三业」,调是调理,练是锻炼,三业是身口意。目的是「止过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这就是它的作用,能防止我们一些过失。这个非就是邪知、邪见、邪行,不正当的思想、行为,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真正持戒的人,这个人一定是好行善道,好是喜欢,喜欢行善道,不自放逸,放逸是懒散。「又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具是具足,持就是持戒、守戒,「而无所着,是名尸罗波罗蜜」。后头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5 》)
...国去发表,好事。现在大家正在努力做,我勉励大家,希望一年把效果做出来,我们可以到联合国办第二次活动。
这就讲到饶益有情戒,虽然戒里头没有,没有这一条,但是这是大慈大悲,这真正帮助社会回头,回归到安定,回归到和谐。所以,佛的经教在今天这个社会,一定要活学活用,它不是呆板的。甚至于经文里头,每一节经文、每一句经文都是活活泼泼的。怎样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落实在自身、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落实在社会、落实在国家,真有用处,不能不学。
一般大乘经教都讲的六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华严》用十代表大圆满。十度从哪里来的?后面这四种,全是从般若波罗蜜里头延伸出来。讲六度行,那个后面全在般若波罗蜜里头,讲十度,把般若波罗蜜分开来讲。般若波罗蜜有体、有用,第六是体,后面四个是它起用,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是讲它的作用。所以,六不少,十也不多,都是圆满的。佛家所讲的开合不同,开是展开,合是归纳,实际上全是一桩事情。这些是自性本有的德行,不是从外来的,人觉悟了一切具足,迷了的时候不知道。所以,智慧不是外头来的,德能也不是外头来的,乃至于相好,都离不开自性。
自性是本体,其他的全是本体起用,《还源观》上讲得非常清楚、明了,好文章。那是贤首国师的论文,学《华严经》的论文。全文一共分六段,前面三段,讲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科学,后面三段是讲修行的方法,那是属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5 》)
...。功夫浅深不是念多少,不是这个,也就是说你伏断烦恼的功夫。定力深的人,伏断烦恼力量很强。伏烦恼就能往生,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若是灭烦恼,那就不是同居土,他生方便土,方便有余土。只要你能够把身五种见惑断掉了,这不是伏,是断,到极乐世界就是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的下三品。如果再将思惑,八十一品思惑断掉,他在方便有余土就得中辈往生。如果统统断掉,见思烦恼断尽了,这个人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跟辟支佛这种人去往生是方便有余土上辈往生,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在那里面。由此可知,禅定能够帮助我们往生提升品位。
应该说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念佛功夫的浅深。六度,一切大乘菩萨统统都修的,十波罗蜜是《华严经》上,华严海会佛菩萨他们学习的。六度跟十度其实是一样的。十度后面四度从哪里来的?从般若波罗蜜开出来的;换句话说,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起用。说两种智来说,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后面这四种是后得智,是权智,就是他把般若波罗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六不少,说十不多。智慧是从定中得来的,我们对它要认识。这是第一种安住静虑,乱想不起。我们今天用的是安住弥陀,安住在圣号,阿弥陀佛名号上,乱想不起,这也有功夫浅深。真正定住了,刚才说的往生品位升了,到方便有余土去了。
第二种,「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定跟慧常常是互为体用,禅定是体,生智慧,智慧之体能生禅定。禅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七集) 2012/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7 》)
...的课题,自古至今,多少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看法并不相同,所以一直到今天没有定论。佛有,中国儒释道都有,佛教称为自性,称为法性,名词很多;儒家也称为本性,本性本善;道家称它作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它有这套逻辑,以太极为本体。道教以后,他们的祖师在太极上面再建立一个无极,无极生太极。就跟我们佛门八识,阿赖耶,就有祖师大德在阿赖耶上面再建一个第九庵摩罗识。其实这也没有必要,但是有一些人这种说法,八识的本体称为第九识,八识是一切虚妄的根本,自性是一切真实的根本。所以我想建立第九识跟建立无极,可能也受佛法这种启示,妄是从真来的,把真摆在最高峰。
智慧头一个就是实相,六度到般若可以说是纯哲学,研究本体、现相、作用。实相是体,观照是认识论,实相是哲学里头的本体论,观照是认识。在智慧里面讲,实相是一切智,观照是道种智。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万事万物,怎么来的?道种,道是道理,种是种种、众多,无量无边、无尽无数这些物相什么道理而产生的。第三种智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面对着这个复杂的宇宙、众生,众生里头有人事环境,众缘和合而生;有物质环境,有自然环境,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能达到人一生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享受,这个就是般若之所得,所得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对自己来说,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法讲成佛,这对自己;对他就是教化众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8 》)
...」,含空就是心包太虚,容有就是量周法界。法空无分别慧,悟性本空,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俱空无分别慧,谓全照中道」,中道第一义谛,「超前二空」,前面生空、法空,生空是人我空,法空是法我空,人法皆空,空亦空,空也不存在。「悉皆平等」,平等是佛心。世尊为我们讲十法界,每一个法界是无量因缘,不是很单纯的。无量因缘当中,第一个因缘是什么?佛慈悲给我们说出来,成佛第一个因缘就是平等心。所以平等是佛心,修平等心是走成佛之道,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同异,是一不是二,肯定一切众生、一切万物跟我是一体,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相不一样,体完全相同,从这个地方建立平等心、平等观,看一切平等,这修成佛之道。如果心住在六度,菩萨道;住在四谛是声闻道;住在十二因缘是缘觉道;住在十善、慈悲喜舍,天道;住在十善五戒,人道;五戒十善里面有傲慢、有嫉妒,是修罗道;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这是佛在大经上常说,十法界第一个因素。所以贪瞋痴一定要断,为什么?那是三恶道里头的主因,希望把它断干净,一丝一毫那个念头都没有,除得干干净净。
末后括号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俗谛,什么叫俗谛?「谓建立一切法」,这俗谛。真谛,「谓泯绝一切法」,这个境界都非常高,这都是法身菩萨境界。所以我们看到李老师当年讲这个般若,他讲实相、观照、方便,大家很容易懂。这个说得深。
我们再看下面第七,「方便波罗蜜」。这后面四种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8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六卷
...就不一样,有这个智就很清楚。我们来是为了佛法的,我这一个举动让多少人觉悟了、感动了。佛法的利益殊胜,超过这些物质欲望。真正修道人,道重要,其他的不重要,甚至于丢掉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要。
「决断无惑」,他没有迷惑,他很清楚,顺境怎么处,逆境怎么处,他很清楚。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基本的一个概念就是不放在心上,事临头如如不动,智慧就现前,你处理得非常妥善。「证法怡神」,法是经典,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的理论,告诉我们的方法,我们现在事来了,我们用上了,如如不动。怡神是安定,没有惊慌,没有误失。「善入佛慧,明了无碍」。「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跟前面这个不一样,前面是观空理的智慧,这个智是照有相的智慧,这完全是事,在处理事物上的智慧,这后得智。般若是照理,这两种差别不一样在此地。所以第六叫慧度,第十叫智度,慧观空,智照有。观空是根本智,是般若无知;观有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但是一定要知道,无所不知是从根本智上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这是用植物做比喻,根本智是树根,树的主干就是本,它的枝条、花果、树叶都从根本生出来的,用这些枝干、花果、树叶表后得智。所以没有根本智,不可能有后得智。有根本智,一定有后得智,不要学的就会了。就是你一看你就晓得该怎么处理,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明白。这是般若波罗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9 》)
...得智,无所不知。但是一定要知道,无所不知是从根本智上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这是用植物做比喻,根本智是树根,树的主干就是本,它的枝条、花果、树叶都从根本生出来的,用这些枝干、花果、树叶表后得智。所以没有根本智,不可能有后得智。有根本智,一定有后得智,不要学的就会了。就是你一看你就晓得该怎么处理,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明白。这是般若波罗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明白这个道理,晓得禅定重要,根本智是从禅定生的。禅定从哪来?从忍辱来的,不能忍哪来的定?忍从哪里来?忍从持戒、布施来的。布施是放下,样样执著不肯放下,哪来的忍辱?就不能忍。所以它有连带关系,而且前后不能颠倒。六度像六层大楼,后面的一定包括前面,你说第六层,一定包括下头五层,没有五层,哪来第六层?十波罗蜜,七、八、九、十这四种都是智慧的德用。有智慧,第一个就有方便,方便也叫善巧,你就有愿,你就有力,你就有智,能解决一切疑难杂症。这个理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就晓得,布施、持戒、忍辱重要,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2012/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八六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十波罗蜜」。我们学到第十「智波罗蜜」,这一段没学完,可是我们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9 》)
...,能生万法」,万法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这些法是怎么生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这叫做智,这不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真相、本体、空相不可得,这个智是知有,万事万法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他都知道,叫知俗谛。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德用,应用在我们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这个智,无所不知。般若是无知,般若无知,这一条是无所不知,就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这是两个不相同的地方,我们搞清楚了。所以决断无惑,对于万事万法他能够决断,不迷惑,也就是说,性相、理事、因缘、因果他统知道。
「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与前之第六度所以异者,彼为」,彼是第六般若波罗蜜,它是「观空理之智慧」,就是明心见性的智慧,「而此为照有相之智慧」,对于宇宙万事万物这些东西他全晓得,就是无所不知,观空理是无知。「故二度相对,第六度为慧度,第十度为智度」,《成唯识论》上所讲的。菩萨知道一切法的真实,这个真实是从事相上说的,跟前面根本智所说的不一样,知道的事相,一切法相。知一切如来力,这个力是讲力用。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力就是德,如来的德用,能现万法、能生万法。普觉悟法界门,法界就是我们讲的宇宙,性相、理事、因果的全体,总代名词叫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界就是实相,法界就是真如,后得智知道这些现象,根本智知道这些现象全是假的,所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般若波罗蜜所见的。
知道这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变的,这属于阿赖耶的范围。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所变。能变是阿赖耶的意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2012/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0 》)
...辱波罗蜜圆满,精进波罗蜜圆满,真正制心一处,这心放在哪里?心跟真如相应,回归自性,在净土讲,回归常寂光;常,不生不灭,寂,不起心、不动念。灭,烦恼灭了、生死灭了,烦恼是因,生死是果,统统灭了,这常寂光,光明遍照,遍照法界。遍照法界得大自在,自受用;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个乐,他受用。你看这四样,方便愿力智,是普通大乘经上用四个字来形容它,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的内容就是方便愿力智,让我们修行圆满。如《解深密经》里头广说,《解深密经》把这桩事情说得很细,很详细。
「此实有十」,这个波罗蜜实实在在是有十,「而说六者」,平常都讲六波罗蜜,都说六度,「应知后四」,后面这四个,「第六所摄」。说六度,后面这四个全包括在般若波罗蜜里头,般若波罗蜜有体、有相、有作用,统统包括在那里。说十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单讲体,它的相跟用就分开来了。相是什么?相就是智;用是什么?方便愿力是用。这样一讲就很清楚,般若是体,智是相,方便愿力是作用。「开为十者。第六唯摄无分别智。后四皆是后得智摄。缘世俗故」。这个后得智,它缘世间法,也就是它缘十法界。十种波罗蜜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能摧十种烦恼」。摧就是灭的意思,就是它有能力帮助我们灭十种烦恼,就是十波罗蜜能灭十种烦恼。这十种烦恼就是见思烦恼,佛把见思烦恼归纳为十类。见惑,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总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2012/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0 》)
...法最为胜故。只要是法,决定具有真如的德用,问题我们有没有发现,或者称之为发明;发是发现,明是明了,你真正发现明了,你就能用它,它就会为你服务。
第三个叫「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这是什么?这是如来的教学,是从真如里头流出来的。那我们知道,所有一切凡夫,就是没有见性的,没有明心见性的,他所有一切教法是从阿赖耶里头流出来的。阿赖耶里面所流的是知识,因为阿赖耶的根是迷而不觉,这一念不觉,阿赖耶流出来的东西不觉。明心见性的人流出来它是觉,它是真如,它是真实智慧。阿赖耶流出来的,是从资料库里头那些记忆。有这些定功的人,这个定是什么?世间禅定。李老师以前跟大专学生介绍佛法,讲六度讲到禅定,他讲禅定有三种,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这跟初学讲是很有益处的。世间禅定是四禅八定,这个定功修成之后,对于六道里面的情形完全明了,为什么?他见到了。上面二十八层天,下面到无间地狱全能见到,是他的现量境界。我们今天对这些事情能了解一些是听说的,是看到经典上记载的,我们没有亲自看到,这不是现量境界,这属于知识,不是智慧。
出世间的禅定不一样,小乘的禅定出世间。小乘的禅定断见思烦恼,尘沙没断、无明没断;大乘的禅定断尘沙烦恼,无明没断,所以大乘禅定止于菩萨,十法界里菩萨。十法界里面佛的禅定就是上上禅定。上上是什么?破无明,证法身。这个禅定一得到,十法界没有了,超越十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2012/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0 》)
...做出服务,没有冲突。
在净宗法门里面,这个一乘佛法就是信愿持名,这修净土的。你具足这个条件,你决定往生,你决定亲近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就圆满智慧、圆满的福德。自己这样干,也以善巧方便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最好是什么?最好做示范。往生的时候开往生大会,告诉大家,我几点几分几秒往生,你们统统都来,到时候你看,我走给你看。这大家看了相信,没话说了,是真的不是假的。现身说法,不疲不厌。
第二,「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这第二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行,前面一个条件是意念。有这种意愿,必须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戒德清净。决定要遵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够了,就这么多,就行了,就能把这个世界安定下来。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比五戒说得详细,内容差不多。十善是做人基本的德行,戒律是在佛面前发了誓愿,我这一生决定要遵守,不同地方在此地。十善,第一个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念有三善,不贪、不瞋、不痴,我要真做到。你真做到了,人没有不相信你的、没有不服你的。别人有疑难的问题一定向你请教,你说的才算数,别人讲的不相信,这是戒德。
六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从哪里?从自己家庭要和,家和万事兴。家不和,这个家就要败了。团体要和睦,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带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八集) 2012/7/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8 》)
...不是二,真在哪里?真在妄里头;妄在哪里?妄在真里头,真妄是一不是二。妄是讲事,事可以恒顺一切众生;理,心地干净,一尘不染,这叫真正的大般涅盘。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它能够同时并用,得大自在,没有障碍。为什么?相是假的,了不可得,性是真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假是一不是二,这大乘菩萨。
「故能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断恶修善,无恶可断,无善可修。无善可修,天天在修;无恶可断,天天在断,这是大乘菩萨。「日涉万缘,一心空寂」,要这样才行。如果涉猎外面境界,你心里头就有印象,就把它放在心上,那是凡夫,那是搞六道轮回。菩萨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菩萨的心永远是空寂,所以,「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究竟圆满。天天修六波罗蜜,仍然「安住在不生不灭诸三昧中,不失定意」,真菩萨。这个境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首先我们把这个心要淡化,有执著,不像以前那么重;有分别,没有以前那么严重,总让它淡化,慢慢达到没有了,这叫真修行,这是真正走菩萨道。
『行遍道场』,「于道场正行,无所缺少」。行遍道场是什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远二乘境』,不走声闻缘觉的道路,「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一个目标,究竟彼岸,究竟彼岸是成佛。「又《十住毗婆沙论》曰: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堕地狱不怕,堕二乘可怕,为什么?地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0集) 2012/7/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0 》)
...行善?什么是善?念佛是善,世出世间善事没有比念佛更善,念佛第一善。为什么?念佛能往生,念佛能亲近阿弥陀佛,念佛一定成佛。你看,你干别的善,这三种事情不相关,只有念佛能够得这三桩好事,这三桩好事我们就全都解决了。往生净土,过好日子,你再没有苦受;亲近弥陀这个好老师,保证你一生成佛;最后在老师那里学习真成佛了,成佛跟老师一样。成的是什么佛?阿弥陀佛,决定跟他一样。你说还有哪个善能跟他相比?
激励劝勉的话,它通两个意思,善有两种,第一种「称名念佛,是名善本」,这是善的根本,就念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阿弥陀佛,都行;第二「广行诸善,回向得生」,这是善的两个意思。广行诸善就是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这个我们都记得很熟。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弥陀弟子不能欠缺,身口意三业都要与这个善相应。我们这四科就具足了诸善,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上所干的,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六波罗蜜。
早晨起来烧饭,烧早饭,修什么?修布施波罗蜜,供养一家人,对他们修布施。如果是佛弟子,能够拿一点米饭在门口做施食,还供养鬼神,冥阳两利。每天依照佛的教诲去做,那就是持戒;很有耐心去做,认真负责的去做,就是忍辱;希望东西愈做愈好,家人每个人欢喜,这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是定的,不杂不乱,禅定波罗蜜,智慧就在其中。你看六度,在家事里头六波罗蜜圆满;你要是上班工作,工作里头六波罗蜜圆满。十善圆满、六度圆满、六和圆满、十愿圆满,你一天到晚都在行菩萨道。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公司行号,干哪个行业都行,全都是行菩萨道,没有一处不是道场。道场就是行道之处,起心动念统统是行道之处,你说这个多有意思,这多么美好。把这个功德回向净土,我做这些功德,我什么都不求,我就求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得生。
念也通两种,「念谓能念,道谓所念」。道也有两种,第一种「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净土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完全靠他。八万四千法门是自力法门,要靠自己,靠自己断烦恼、消业障,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这个不靠自己,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一集) 201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1 》)
...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弥陀弟子不能欠缺,身口意三业都要与这个善相应。我们这四科就具足了诸善,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就是我们每天生活上所干的,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六波罗蜜。
早晨起来烧饭,烧早饭,修什么?修布施波罗蜜,供养一家人,对他们修布施。如果是佛弟子,能够拿一点米饭在门口做施食,还供养鬼神,冥阳两利。每天依照佛的教诲去做,那就是持戒;很有耐心去做,认真负责的去做,就是忍辱;希望东西愈做愈好,家人每个人欢喜,这精进;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是定的,不杂不乱,禅定波罗蜜,智慧就在其中。你看六度,在家事里头六波罗蜜圆满;你要是上班工作,工作里头六波罗蜜圆满。十善圆满、六度圆满、六和圆满、十愿圆满,你一天到晚都在行菩萨道。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公司行号,干哪个行业都行,全都是行菩萨道,没有一处不是道场。道场就是行道之处,起心动念统统是行道之处,你说这个多有意思,这多么美好。把这个功德回向净土,我做这些功德,我什么都不求,我就求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回向得生。
念也通两种,「念谓能念,道谓所念」。道也有两种,第一种「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净土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完全靠他。八万四千法门是自力法门,要靠自己,靠自己断烦恼、消业障,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这个不靠自己,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断烦恼,也没有能力消业障。稳稳当当守住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就是持戒波罗蜜。这个不能缺少,一定要把它变成我们的心、行为,变成我们的理念,变成我们的行为。道是所念,你看道,第一个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他力。不是我们自力修成的,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走他的路,我们跟着他这个方向,向他学习,他带着我们走。「一超直入,故名自然」,谚语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只这条路走到底,将来自自然然到达。
要认真,要非常努力,真正不求人,全心全力投靠阿弥陀佛,我们靠定了,将来往生的时候不生病。那个相不好,我们要发愿,我们走的时候佛来接引,站着走、坐着走,不要躺在那里走。能做得到吗?做得到,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所想的,阿弥陀佛决定能满我们的愿。我们所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一集) 201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1 》)
...,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这种教学方法我第一次领教了,十几年之后我才真正明了这里头的道理。什么个道理?年轻人心浮气躁,提出一个问题,你心不定,讲了没用,耳边风,这个耳朵进去,那里出去了。他必须等到你整个把情绪定下来,他才告诉你。说了个有,我们又定不住了,精神提起来,那什么叫精神提起来了?叫妄念,又浮躁了,毛病又出来了。又有六、七分钟,叫你沉淀下来,再给你讲,有道理!这中国古老的教学方法高明,言语不多,你记住一辈子不会忘记,你印象深刻。
章嘉大师这个老人,行住坐卧都好像在定中,动作很慢,就像佛经上所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真能在他身上看出来。态度非常温和,佛经上讲的四摄六度,你都在看他一举一动,言谈之间都透露出来,叫人仰慕。你见到他,舍不得离开他,纵然一句话不说,你都很想跟他在一起,坐在一起,享受他的磁场。所以古人的教学方法,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没有浮躁,这样的人怎么会跟人起冲突?可是今天用这种方法来教学生,可能一个学生都没有,学生禁不起考验。这是真正道学的传授,是在定中。让我们真正认识,心浮气躁可以得一点知识,不能得学问,不能开智慧。智慧决定要通过戒定慧,戒是规矩,你得守规矩,这个规矩是恭敬,真诚、恭敬,又有耐心。去除浮躁的习气,你的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起作用自然生智慧,往往一桩事情,你看到,为什么别人没看到。
我出家之后,这些年在海外结的这些缘分,到底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 2012/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7 》)
...这个灾难与杀业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忏悔,不再吃众生肉。第二个,要有爱心,要能爱一切众生。第三个条件,要能镇静。灾难纵然来了,不害怕,不畏不惧,你能够度过这个灾难。如果灾难来了,恐怖,那我们相信,可能是被惊吓而死的人很多,被吓死了。所以一定要能够定住,心里头不惊不怖。我们学佛的人当然以念佛最好,不要去想这些事情,别去想灾难。佛在经上多少次教导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头没有灾难,事上就没有灾难,法从心想生。心里面想佛,极乐世界会现前,佛菩萨会现前;想灾难,灾难也会现前,何必去想它?常常想灾难这是负面的意念,不好。我们要把负面的清除掉,有个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在佛法上让我们想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是非常正面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我们常常想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都是纯正的念头,不会带来灾难。日常生活当中特别要留意的,有些小的冲突立刻化解,决定不能争。吃亏,好!记住,吃亏有福,肯吃亏的人会有福报,古人讲吃亏是福,很有道理,不跟任何人发生冲突。
我们再往下面看,『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冤相报的事情,「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我在学佛早年,那个时候已经出来讲经了,讲《楞严经》,那也是一部大经。当时一个邬余庆老居士,浙江奉化人,在台湾也是个小企业,他是制造脚踏车的,有一个这样的工厂...(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 2012/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7 》)
...还有瞋恚,你没有智慧。你学的是什么?知识,不是智慧。真正智慧现前,烦恼肯定化解,智慧有这个能力、能量,知识没有。所以知识跟智慧要很清楚辨别出来,不要误会把知识当作智慧。我们只有自知之明才能够种善根,才能够修善业。
下面是念老的注解,经的意思是说,「世人愚痴,不明何者是善,何者为恶」。这是现在社会普遍的现象,把利看作善,把义看作恶,是非颠倒,这非常可怕。尤其是把学佛看成错误、看成是迷信,把圣人的教诲看成是错误,中国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子,都是古圣先贤那一套东西误导了我们,这么说法。以竞争为能事,以累积的财富多少为标准,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没有了;佛经上所说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全没有了。于是我们冷静去观察,这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灾难?稍稍涉入经藏都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离不开因果感应,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真理,这不是学术,完全是事实真相,现在没人懂。
于是,「各逞己意,妄加分别」,这就是心、言不善。「于善恶三世因果之恒规,不能生信」,恒是永恒不变,规则。恒规超越时间,古今不二,超越空间,遍法界虚空界也不能改变它。所以,今天讲《十善业道》,还有少数人听;讲《太上感应篇》,听众都跑掉了,他不能接受。听的时候,他很难过,说句句都在骂他,都在指责他,他不服气,不听你的,掉头而去,对你产生怨恨。所以说『世人善恶,自不能见』,你自己见不到,给你说出来,不相信。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八集) 201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8 》)
...净宗,这真正值得我们一生最大的庆幸,太幸运了,我这一生要决定成就。
人要学一个本事,什么环境都能处得好,顺境能相处,逆境也能相处,善缘能相处,恶缘也能相处。老老实实一句名号念到底,这是往生净土的秘诀。心里念就可以了,念出声,别人欢喜,不反对,可以出声念;别人讨厌,我们心里念,默念,功德完全相同,后面说到。所以端正身心,止恶修善。
戒定慧三学那是一条道路,成佛之道,可不能搞错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深入就是定,定慧都在其中。学太多了、学太杂了,这一生什么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走知识这个道路,要走诸佛菩萨智慧的道路,那就是戒定慧。这五科是戒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戒律,必须得遵守的。第四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最后,普贤十愿,到普贤十愿那要相当功夫,因为普贤十愿是已经没有自己,身见放下了才能做到。中国人讲量大福大,普贤的量最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首先,功夫达不到的,看一切众生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从这里入门。慢慢到最后,跟自己是一体,那就修成了。先从一家人开始,最后慢慢的真的体会到是一体。所以「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过去佛知道,现在佛也知道,未来佛是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蚊虫蚂蚁、树木花草都要把他们看成是佛,这叫普贤行。普贤行跟一般不一样,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所以他真诚到极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五集) 2012/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5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七卷
...离恶业」,这是什么?这叫消罪业、消业障。前面拔诸爱欲是断烦恼,这是消业障。令离恶业,恶业是杀盗淫妄。佛法里面讲的十恶业,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要把这十种放下,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与十恶相离,离得愈远愈好。这样什么?不造恶业。造善业不着造善业的相,这就成就功德了。罪业确实能消除,把它转变成功德。我们再看底下,「恶业是其恶道家本」,恶道家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是恶道的家。恶业是恶道家的根本、源头,所以叫「众恶源」。干这些业,他果报在三恶道,不能不知道。「教之断塞,目之为杜」,这里杜跟塞意思是一样的,你把它堵住,所以叫杜塞。决定不能造,一定要忍,修忍辱波罗蜜。六度里头最难的是布施、忍辱,人肯布施、能忍辱,六度修起来就不难,那是菩提道,菩提道的根本。欢喜布施,常常能想到布施。
我们居住在一个地方,邻里乡党要把它看作一家人,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的环境就非常美好,现在人讲磁场好。看我们怎么做法,我们能不能把邻居都看成一家人。香港居住,我们在乡下,一个村是一个单位,我们居住这个村有八十多户人家。我们能不能把八十多户人家看作是我们一家人,对他们尊重,对他们爱护,对他们关怀,对他们照顾,见面一定有礼节,慢慢养成这个小村的人跟人见面都会打招呼。我们有多余的,常常分送给大家,吃的、穿的、用的跟大家结缘。尤其现在,闲暇的时候大家都看电视、看光盘。我们有些小的光盘,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还有国内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六集) 2012/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6 》)
...平,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学的总结,实在讲就十二个字,中国人!这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五伦八德全在里头,十二个字不多。这十二个字要记住,要搞清楚、搞明白,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那你就称之为圣人,比圣人低一阶的是贤人,比贤人低一阶的是君子。社会上人分三等,最上面的圣人,中层的贤人,普通一般老百姓都是君子,君子之国,圣贤的教化。
在佛法也有三等,上等的是菩萨,中等的是声闻,最下面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标准都高。最下面的是受持三皈、五戒、十善,这最下面的,往上提一层那就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上面是菩萨,大善,声闻、缘觉是中善,受过三皈五戒的小善。佛以十善治天下,佛以六度十愿教菩萨,上中下三等人都必须要修六和敬。所以佛法基本上是个和敬,内里面要和,和睦相处;外面是恭恭敬敬,自己谦虚,尊敬别人,佛能治国。今天佛教已经变成宗教,宗教做不到。所以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天下才能大治,才能真正有永久的和平。所以在这点,我们要认真学习、要努力。今天教化众生是非常非常的艰难,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困难很多倍。为什么?一百年前你讲佛教大家相信,有怀疑的,怀疑的少,相信的多。今天你给人讲佛教,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怀疑,你到外面去调查一下,你问一百个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困难。圣贤教育要从恭敬当中才能学到,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佛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二集) 2012/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52 》)
...度。法者法轨」,五戒是轨道、是方法,不能超越这个轨道,十善是轨道。今天社会动乱,修六和敬,社会就能回归到安稳和谐。十波罗蜜,叫六波罗蜜,菩萨的法轨,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菩萨修行的六门功课,叫成佛之道,前面都细说过。
「度者轨度、规度,即常规也」。我们一般讲规矩,度是规矩,必须要守规矩。规矩这两个字的来源,古时候工匠他所用的曲尺跟圆规,画圆一定用圆规,画方的一定用曲尺。所以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用它来代表法度。人一定要守法,这个法前面说过,是随顺自性,随顺大自然的规律,这叫大道。这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不是的,是自然法则。换句话说,五戒十善是自然法则,六和是自然法则,六度是自然法则。普贤菩萨讲到极处,十大愿王,那是自然法则的圆满,我们不能不遵守,要把它看作这是常规。
所以中国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叫常,五常,五种常规,永远不能够改变,它是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遍法界,任何地方它都是准则,不能违背;超越时间,不论是古时候、现在或者是未来世,它永恒不变,万古常新,不能说它过时了,它永远不会过时。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么知道是真的?我们通过实验。我们把这四科跟不同族群的人讲,他们听了欢喜,跟不同宗教的人去讲,他能接受,没有遇到一个反对的。这真正是常规,时代再怎么进步,你不能脱离它,脱离它灾难就来了;你随顺它,灾难就没有了。灾难是从心变现的,可是这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八集) 2012/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58 》)
...但是距离非常遥远。「真实智慧」我们得到了,「真实的利益」我们得到了。我们能在这个环境还能够生存下去,还能够每天认真在学习,这就是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我们依旧能够法喜充满、依旧能够常生欢喜心,这真实利益。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们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一点不迷惑。可以随缘的随缘,不可以随缘的不随缘,生活当中找到了平衡点,找到了依靠。
这一部《大乘无量寿经》是我们的依靠,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十二个字是依靠。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不外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纲领、总原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这就是圣人、就是贤人。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我们能够守定,心里头真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绝不违犯,这个人就是菩萨。不能讲太多,太多太繁了,现在人不愿意看,愈简单愈好。中国传统就十二个字,大乘佛法也就这么简单,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八个字,行门里头的四科。不认识字没有关系,没有学过经教没有关系,只要懂得这四样东西,依教奉行,信愿持名,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五戒跟十善分不了关系,脱不了关系。十善是人的本性,中国人老祖宗所说的人性本善,善是什么意思?如果最粗显的说明,就是十善业道。人本来具足这十善,以后变成不善,那学坏了,那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从来不会骗人的,不会欺负人的。人会欺负别人、会欺骗别人,这不是本性,那是习性,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言语非常重要,孔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这是中国圣人,把言语看得很重,社会安危之所系,不能不谨慎、不能不认真的教学。谚语所谓「口为祸福之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 2012/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3 》)
...下。
「又《大乘义章》云: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这话意思是什么?下面念老给我们讲清楚了,这就是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这两舌的意思,用这八个字来解释,大家都懂,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这个事情决定是恶、决定是罪孽,决定不能干。小的罪,拔舌地狱;大的果报、严重的,无间地狱。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要能忍,不造这个罪业,造这个罪业,来世苦不堪言,死后肯定在地狱。
「恶口者,新译为粗恶语」,就是说话很难听,粗鲁、不善,跟《还源观》上所讲的柔和质直恰恰是反面,菩萨对一切众生确实是柔和。中国古人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言语要「怡吾色,柔吾声」,这个里面才真正看到修行忍辱波罗蜜。六度就是生活,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把它用上。布施是什么?是服务,我尽心尽力把我的工作做好,让大家生活都感到快乐,布施是服务。持戒是守规矩,人与人的关系搞清楚,居领导地位的,要仁慈、爱护属下,在下的听从领导,要尽忠职守,这是生活。无论是上下,无论是同僚,地位平等的,或者对于下属,时时刻刻要想着忍、要想着让,决定不起摩擦、不生误会,这个团体就好!
佛要求团体,无论大小都要修六和敬,这是佛心目当中理想的僧团,就是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共修,就称为僧团,但是一定要修六和敬,不修六和敬不叫僧团,修六和敬才是真正的僧团。我们今天学习,别人跟我和不和,不要去过问,要回过头来问自己,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三集) 2012/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3 》)
...口,意不瞋、不贪、不痴,十善业,不会忘记。五戒前面四条十善里头有,只是加一个不饮酒,五戒十善算两科,五戒一科,十善一科。
六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见和同解,我们不跟一般人同,我们跟佛菩萨同,这点很重要,六和敬所以不能落实,就是关键在这一条。我跟他和,他跟我不和这怎么办?我们跟佛和,跟佛菩萨和。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非常慈悲,都能恒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点都不勉强他。他没有能转过来,没有能觉悟,佛菩萨不责备众生,责备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够,我没有把他教好,过失在我,不在他,六和就做到了。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利就是物质的享受,大家是平等的。末后一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
|
|
|
|
|
|
就是四科。学佛一定要把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做到,这大乘。小乘,小乘做三个,五戒、十善、六和,没有六波罗蜜,有六波罗蜜就是大乘。佛法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可是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里面去对号,这就有点难了,这是真功夫,这叫真修行。我动这个念头,把这个标准拿出来对比一下,有没有违犯,当然先决条件,对这个四科要有相当深度认识,对五伦亦复如是,对伦常八德要有基本的认识。认识是解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去比对这是行门,这是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的大道。
《大乘义章》里头说,「邪言不正,其犹绮色」,绮是美丽的颜色,绸缎的颜色,「从喻立称」,这名称是从比喻上得来的,「故名绮语」。《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居士的,「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世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四集) 2012/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4 》)
...都有牌位供在里面。这桩事情值得去做,让现在人回味中国古代的家庭,典籍里头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读这个齐家,没有人有概念,不知道什么叫齐家,因为家没有了。五伦的关系没有了,五常的德行没有了,连四维、八德全没有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存亡最重要的关头。我们这一代不觉悟,教给下一代那就有困难;下一代做不到,我们的传统就断绝了。所以,这一代的是关键的时代,不能不认真努力。今天一定要做出榜样,学说没有用处,要真正做出来才起作用。
宗教教学亦复如是,上次访问泰国,我的目的是向泰皇建议,在泰国建一个佛教圣城,划一个特别地区,把佛教在这个地方做出来。真正落实大小乘兼有的四个科目,五戒、十善、六和、六度,这个小城里头每个人都做到,这就是佛教圣城。这里面天天讲经、天天教学,人人都能够坚持五戒、十善、六和敬、六波罗蜜。对全世界开放,让大家来看看什么是佛教,到这里来你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城,实际上也是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也就这四科。把这个做到,这中国传统文化城,你就看到了。做出来给你看,你要看到好,你就学习,确实可以帮助这个社会化解所有一切的病痛,回归到安稳和谐。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可以在今天重现,全在教育。
中国传统东西典籍存在,没有失掉,佛法的经典也存在,也没有失掉,没人学。首先找一批人,不用多,一、二百人就够了,真正发心学习,要真正去落实。自己没做到不能教别人,人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七集) 2012/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7 》)
...贵的是觉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觉悟的根是真心,有丝毫怀疑都不行。今天圣道再兴旺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就是今天找不到圣人。所以我们必须要常常提起孔老夫子,学习孔老夫子他的态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八个字。有这种条件,他能够肩负起圣教复兴的使命,没有这种心态不行,聪明智慧是另外一桩事情,他不能见性。他所接触的是知识,广学多闻,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他不能解决问题。他教化众生有限,为什么有限?他不能给众生做榜样,众生跟他学同样有怀疑。
释迦做出榜样来,孔子做出榜样来,你看,他一生温良恭俭让,这就是样子,做出来了。你要问圣贤像什么样子?温良恭俭让就是圣贤。佛菩萨是什么样子?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是菩萨的样子,他做出来,你时时刻刻去看。六和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才能和得了,量大福大。法身大士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能和、能容,他能为众生服务,就是能施舍。释迦牟尼佛看老太太穿针,眼花了穿不进去,马上接过来,我替你穿,这都属于布施。随时随处遇到人需要帮忙,不需要人家说,主动就去了。一生讲经教学,从来不知道休息,这说明什么?他有体力,他有精神。他的精神、体力不会衰竭的,为什么?见性了,他的能源从自性来。不像我们,我们的能源是从外面摄受来的,从阳光来的,从饮食来的,不一样。他们已经转识成智,我们还是阿赖耶当家做主,这不能比。但是我们努力向他学习,学得很像,叫四圣法界。四圣,声闻、缘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九集) 2012/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69 》)
...思议的境界。这个地方最后,「谁能知者,独佛知耳」,只有佛真正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壬三、解脱无期」,这是讲造业的人。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这是讲六道轮回的现象。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话谁相信?真话,一点都不假。注解里头说,「佛垂教化」,垂这个字有恭敬的意思、怜悯的意思,从上到下,这垂的意思。教化,确实佛上教等觉菩萨,一直到最下地狱众生,没有不教。佛是常常示现在世间,世间人不认识。佛菩萨出现在世间确实是教学,感化大众,身行言教。佛教我们五戒十善、六和六度,他全做到了,他自己没有做到他不教人,自己全做到了,所以能感化众生。现在老师为什么不能感化学生?为什么不能感化大众?他只教别人做,自己没做到,所以别人听了半信半疑,很难教导大众依教奉行,这个难。
注解里头说,「佛垂教化,开显真实」,这是大乘教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可是没人相信。「但众生愚痴,不信不行」,没有人相信,没有人真干。相信的人有智慧,能行的人有福德,真正有大福报,为什么?他成佛了。现在是佛的末法时期,确实信的人少了,行的人更少。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告诉我们,他以莲社做例子,莲社同学,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个、五个而已;换句话,就说五个,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人不能往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0集) 2012/8/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0 》)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它在我们眼前。「施」也是张的意思;「张」是什么?施张,展开了,天道展开了。天道是什么?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眼前,天道展开了。「纠」是纠正、是纠察,察是明了。「举其非也」,非是什么?罪过。把你所造的罪过好像什么?公布于世人,让世间人统统都看见。这罪过是什么?「自然之理」你违犯了,「法尔之道」你违背了,你是违天行事,你全错了。
自然之理不是哪个人造的,不是哪个人建立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这什么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四科,是自然之理,中国老祖宗叫它做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自然之理,法尔之道;在大乘里面就是三福、三学,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这是自然之理,法尔之道。这叫天道,这叫大道,不可以违背,你要是不违背,你行在大道上。这个道是什么?成佛之道,世间法里头成圣成贤之道。真的是天道,你来生的果报是在天上,你行的是天道。不能偏、不能邪,一偏一邪就错了,错了就走上非道。非道是什么?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走到那里去了,变成妖魔鬼怪,这大错特错。
「《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你造的恶业一定瞒不住,大家都晓得,「名自纠举」,自自然然你会暴露。不是人纠举的,今天讲检举,不是人检举的,是你自然会暴露。「《会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这个话说得非常明显。因果报应之报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 2012/8/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6 》)
...觉,觉是清净平等觉,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我们要跟它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迷恋世间名闻利养、七情五欲,这个事情万万不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教我们背尘合觉、舍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与五欲六尘相应的就是恶,与戒定慧相应的就是善。这个标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掌握住,这通指一切法门。
「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也」。这是说得佛经语,专指这部经,这部经无比殊胜。近代争议的人很多,批评的人很多,这些没有关系。现在真正修行的人不多、真正护法的人不多。什么叫真正修行人?真正持戒、修定、开慧的人,这是真正修行人。在本宗,真正能够落实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真正净宗的念佛人。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弥陀弟子,真正的弥陀弟子;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弥陀弟子,甚至于也不是释迦弟子。自认为是三宝弟子,佛菩萨不承认、鬼神不承认。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
世间有明眼人,有疑惑向真善知识去请教,听真善知识开示,这就对了。世间问题我们遇到困难,还要找专家学者,为什么?他是内行人。那关于经教上有问题,你要找专家学者,听他们开示。在经典上没有下过功夫的,没有认真修行的,他说的话往往不可靠,这是普通的知识。无论世出世间法,关键都是在老师,如果老师是真善知识,自己有真诚恭敬心学习,没有不成就的。世法、佛法世世代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2012/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8 》)
...心,觉就是智慧开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开慧的枢纽,戒是得定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成佛,都走这条路,戒定慧。我们不走这条路,不会成就。这条路,三世诸佛都走,我们找不到另外的新路。净宗法门是捷径,是直路不是弯路,但是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戒、就是定、就是慧,戒定慧三学一念完成,这无比殊胜。
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要「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就是『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憬兴大师说,「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人要有智慧辨别善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儒家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善,是性德;佛法里面,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是佛门善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是真佛弟子,做一个真正佛的好学生。
今天佛法要兴很难,我们这一代人责任特别重,我们是生在关键的时代,我们不能复兴,佛教就灭亡,永远不可能再复兴。我们把它兴起来,佛法就能继续传世,这是无量功德,在乎我们的认知,我们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一定要把这桩事情做好。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决定不能疏忽戒律、不能贪图享受。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七情五欲要彻底放下,这个东西是有毒害的,要认识清楚,不要被外表的甜衣蒙蔽了,要晓得它里面包藏的是要命的,碰不得的。经教是佛法的根本,佛陀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不在世,经典是老师。经典当中...(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2012/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8 》)
...是什么?诚敬。有一分诚敬心的,老师就教一分;教两分,那一分装不进去,白教了。有十分诚敬心的人,老师教九分,还对不起他,为什么?他还可以装一分,你没教他。古时候老师,完全看学生能接受多少就教多少,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看学生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就到此为止。所以,「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仁慈博爱四个字是出在这个经文上,《无量寿经》上的经文。
『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这两句话重要!一生不能违背,要真正修戒定慧。戒定慧不必修多,只要修五戒十善,这是佛门的根本戒。五戒十善真做到,六和六度真正做到,这就是个出家人。无论出家、在家做到了,真正佛弟子;以这个基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是名符其实的弥陀弟子,不容易!真正做到,就像经上所说的,你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五戒,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一共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护你,你在任何地方,鬼神都不得其便,不能害你,你所住在的地方,不会有大灾难。为什么?持戒是真正有福报的人,中国古人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能持五戒修十善,这是有福的人,再加上能够修六和敬、修六波罗蜜,这还得了!这是菩萨。菩萨所在之处,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所以我们心要端正,没有学佛之前,所造的这些恶业认真忏悔,后不再造;发大慈悲心帮助苦难众生,仁慈博爱,是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八集) 2012/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8 》)
...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歌利王,害他的那个人,就是憍陈如尊者。确实,学生当中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的,憍陈如,就是当年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现身教导我们,我们要学习,这个本事不能没有。
人生在世,一生没有对头、没有冤家、没有怨恨的人,你说你多快乐。对我好的人我要报恩,对我不好的人我也报恩,为什么?他成就我忍辱波罗蜜,他把我的境界向上提升。他不承认是我的恩人,我自己看他是我的恩人,报恩不报怨,这是大乘佛法。如果还记仇、还有怨恨,你又要去搞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里头才有冤冤相报,极乐世界没有冤冤相报。我们锁定目标,这一生决定到极乐世界,绝不再搞六道轮回,不干了,你喜欢干你去搞,我不搞了。所以,菩萨这些六度讲得多好、讲得多清楚,我们每一条都要认真去落实,落实在工作。布施就是为别人服务,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的为大家服务。把这个事情看作是自己的本分,我应该要做的,就同佛菩萨无条件为我服务一样。我当年跟方东美先生学习的时候,老师没有收一分钱的学费,我今天教学就不能收供养,我要收供养怎么能对得起老师?所以,供养都归常住,常住都做慈善事业利益众生。每个人不为自己,身心清净,都能守住六和。现在佛法衰,就是团体里头不和,无论团体大小,两个人住在一起都吵架,都不和,这是衰相。
所以,我们不要求太多,净宗学会成立,第一个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第二个是在美国桑尼维尔,这会都还在,第三个在洛杉矶。这有二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九集) 2012/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9 》)
...。释迦牟尼佛一生,跟他接触的人都知道,和蔼可亲,你跟佛接近没有不生欢喜心的。为什么?佛身心六和,他统统做到了,他的磁场、他的气分就是和谐,进入他的磁场自然心地就和睦,对立冲突自然化解,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人不跟我们和这个是应该的,我们要跟别人和也是应该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我跟他和久了,他自然也就跟我和了,用什么方法?下面会讲到,一定要用四摄法。摄,摄受众生,摄受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劝人学佛,你就懂了,用什么方法劝人学佛?佛说的这四种方法。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善人,基本的,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罗蜜,最重要的就这四科。第一是五戒,第二是十善,第三是六和,第四是六度,只要做到这四科你就是真正佛弟子。如果你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就是真正的弥陀弟子,一点都不假。弥陀弟子是最光荣的,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你,因为你是弥陀弟子。诸佛尊重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弥陀弟子是特别受到诸佛如来的尊重。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很简单,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么简单。这个你要是做不到,你不具足,你就不是弥陀弟子,假的不是真的。诸佛不会赞叹你,善神不会拥护你,鬼神瞧不起你,你的灾难就多,灾难是这么来的,不能不知道。
那深言之,这是法身菩萨,「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个善是本性,与自性相应。所以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这句话是什么?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是与善相应。这个善是本性,本性本善,我们中国老祖宗知道,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老祖宗就说,本性本善,《三字经》上头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下面,念老这几句话说得好,「但应谛知」,谛是用智慧细心去审查,这是真知,这不是假的。「此第一之善」,就是自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0集) 2012/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0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八卷
...亲近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就一桩事情,老实念佛。除念佛之外,身心净洁,什么念头都没有,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没有七情五欲,你决定往生。什么时候往生,统统阿弥陀佛替我做主,这个自在。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往生,没有留恋,佛什么时候来接我,我什么时候走。那佛还没有来接我,那留着我,我在这个世间表法,我做一个念佛人的样子给大家看,这就是佛把我这个身体留在世间。要不做一个好榜样的话,做个坏样子,那我们就往三途去了,不是极乐世界。
往生的事情阿弥陀佛全权做主。在这个世间表演,那是我们自己做主,我们至少真干,把三福表演出来,把五戒表演出来、十善表演出来、六和表演出来、六度表演出来、普贤十愿表演出来,行了,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打了满分,真正弥陀弟子,这不是假的。希望同学们努力,真干的人多了,正法一定复兴、正法一定久住,我们所做所为是为正法久住尽了一分力量,这一分力量是真实功德。要真干,头一个要把身见放下,不再执著身是我。身是我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工具,我要好好利用这个工具,不要让它来障碍我。善用这个工具,一生成就,这就对了,我们这一生到世间来没有白来。
《无量寿经》的会集本,过去这几年反对的人特多。我前几天看到一本书,这里面有九华山幻住茅蓬一份问答,问的人是一位居士,愿海居士,答覆的人是这位老法师,我跟他没有见过面。我读了这个问答我非...(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0集) 2012/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0 》)
...光照人」。这个地方讲到四摄法,四摄法是佛门的公共关系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法则。《三藏法数》四摄法这一条说,「此四」,这个四法,「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与大众往来,怎么接待?怎样把佛法传给这些人?「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这就是佛门的术语讲接引的方法,有四种接引大众的方法。「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也」,实在讲就是这个意思。
四摄第一个「布施」,「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喜欢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这是第一种。四摄里头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完全不同,这个一定要晓得。六度里面的布施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六度度什么?我们有病,佛说凡夫有六种病,这六种是大病,不是小病。第一个就是悭贪,你看看世间人,哪个不贪?吝啬,他有钱他不肯布施,还觉得自己不够,愈多愈好,没有底限的,贪而无厌。贪心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如果从贪心里面生起杀盗,那就是无间地狱罪。贪别人的财物,夺取他的,还要把他家里人杀掉,这是极重极重的罪。所以,佛用布施来度我们,教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不贪财、不贪法,时时刻刻有布施的心。别人来找我们,我们可以帮助他,欢喜帮助他,是度自己的悭贪。持戒是度自己的恶业,忍辱是度自己的瞋恚,精进是度自己的懈怠,禅定是度自己的散乱,般若是度自己的愚痴,这是属于菩萨行。
四摄法里面的布施不是这个意思,四摄法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一集) 2012/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1 》)
...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一天一夜,超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地方不错!这话是佛说的,在《无量寿经》上讲的。那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很好,不必到极乐世界去了。真修行确实如此,但是这个世界修行进得快,退得也快;极乐世界进得很慢,但是永远不会退转,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我们这个世界修得不好,退到哪里去?退到无间地狱去了。这个麻烦可大了,无间地狱什么时候能出来?这个不能不知道。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广植德本』,这开头佛叫着我们,『汝等』,就是你们大家,要「广植德本」。德本是什么?「据《会疏》德本有二义:一者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这个经是大乘经,是菩萨道。我们今天讲德本,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在讲席上常常跟大家说的,我不是讲六度,我是讲儒释道的三个根。佛法的根本,这个德本是什么?五戒十善,这是根本。谁说的?是佛说的,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面讲的,跟我们讲净业三福,我用净业三福做德本。净业三福末后紧接着,世尊说这三条,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成佛道,都要依这个三福,如果不依三福,你就不能成就。这个太重要了。三福里头第一条,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是根本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不能进佛门。这个根本是经上常讲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你头一条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有资格跟佛学教;这个第一条没有,你没有资格入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二集) 2012/8/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2 》)
...这个注解,讲念老的注解,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认真的来学习这部注解,认识极乐世界、认识娑婆世界,我们心里头就有数,就有个底子,知道怎么选择。希望这一生不再白过,真正成就,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
「六字洪名,具足万德,为众德之本」,这几句话重要,这是学习本宗讲德本的讲法。「植者,种植也,即培养也」。广植德本。我们希望学这个本子的人愈多愈好,讲这个本子的人愈多愈好。现在讲经应当利用远程教学扩大效果,用网路卫星成本低,卫星电视成本高,用网路就便宜很多,全世界都能收看。而且现在网路卫星的效果差不多跟卫星电视相等,利用这个好。
『道禁』,望西法师说:「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故勿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道是成佛之道,凡是与成佛之道有障碍的,世尊都把它禁止。我们前面所读的这几品全是,特别是第三十六品,给我们讲的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跟十善融在一起,表面看是讲五戒,杀盗淫妄酒,可是酒里面那个内容,包括了意业贪瞋痴,所以十善具足。妄语里面给我们讲两舌、恶口、绮语,酒戒里面给我们讲,因酒而引起的贪瞋痴。所以经文的内容具足十善,讲得非常之好,五戒十善决定要遵守,决定不能够违犯。
『忍辱精进』,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不能忍不会成就,中国古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成佛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那你要有第一等的忍耐,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说的。他老人家在因地修行,没成佛之前修菩萨道,菩萨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二集) 2012/8/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2 》)
...,不能忍,怎么能得定?所以《金刚经》上讲六波罗蜜,对于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布施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不让功德变成福德,功德变成福德,就变质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九页,我们从经文读起: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这是世尊教我们断恶修善,要『广植德本』,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我们看念老注解,「广植德本者,据《会疏》,德本有二义:一者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二者弥陀选择本愿」,本愿就是四十八愿,选择就是弥陀在因地,那个时候的名号叫法藏比丘,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叫他去参访,现在所说的观光、考察、调研。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你可以选择,一切不善不取它,一切善美的你把它取出来,这就是四十八愿的由来。四十八愿不是凭空发的,不是法藏比丘去想出来的,也不是世间自在王佛教他的,不是,都不是。是他五劫参学、考察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真善美慧,总结的成果,就是四十八愿。所以是选择本愿。「摄成果德之六字洪名」,这一句就更不得了。四十八愿是总结五劫的时间参访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统统采纳,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给十方刹土六道众生做为一个修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
...说的,这种人暗合道妙,他虽然什么都不懂,他全合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不就是说的大事因缘吗?他大事因缘做到了,他落实了,这是念佛人的好榜样。但是这种念佛人都没有人瞧得起他,很多人见到这个还讨厌他,招呼都不打。但是他对你一定很恭敬,一定对你笑咪咪的,念阿弥陀佛。李老师那个时候常常提醒我们,看到这种人要尊敬、要礼拜,那是了不起的大德,那是真正在做榜样。「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他全做到了,没有一句他没做到。这些人在世间表演一日一夜,就超过他在无量寿国行善百岁,这什么原因,底下会说到。
「道禁」,就是戒律,「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故勿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持戒波罗蜜。为佛道,为了我们这一生要想成佛,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这里头有许多障碍,必须要认识。所以佛给我们制定很多戒条,这些戒条都是菩提大道的障碍,你认识它,你别去惹它,你就顺利通过了。这些戒条里面的根本戒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切戒律的大根大本。十善里面讲身口意,五戒里头也是讲身口意。前面第三十六品,我们学过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这两品讲得很详细,经文上是说的五戒。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注解分析得很清楚,五戒里面的饮酒戒,里面的内容包括了意业的贪瞋痴。所以这部经上讲的五戒是圆满的十善,因为酒醉犯贪瞋痴。所以,我们选择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
...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话,这不是假话,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所以,放不下的时候是没看破,真看破了没有不会放下的,放得愈多你愈自在。统统放下了,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是方老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犯道禁,世间法里面,《梵网菩萨戒经》教导我们两条重戒,过去李老师常说的,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做国贼,不谤国主」,这个重要。如果要犯了,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决定要遵守。另外两句是《优婆塞戒经》,在家居士受的菩萨戒经,「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能够违犯。这是佛弟子必须要遵守的基本的大戒。个人修身、积德,那就是不犯十恶,勤修十善,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净宗是普贤法门,我们这第二品品题「德遵普贤」,所以知道净土是普贤法门。净宗的修行人都是普贤菩萨,那得要落实普贤十愿。
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在行门就定了五科,五个科目,很简单,都能记得住,记不住没有用。能记住,时时刻刻提醒、观照,不可以违犯。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三福里面就包括儒释道的三个根。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底下一句「修十善业」。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第二条,三皈、五戒、十善,包括所有的禁戒、戒律。律仪戒是有明文规定的,没有明文规定的是摄善法戒,这个事情是好事不是坏事,佛虽然没有说也要遵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
...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如果我们救不出来,这个世界就像西方人的预言,有世界末日,整个世界毁灭。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关系太大了,关系这个地球存亡,就在这一代。这一代人要真正有觉悟的,觉悟的不多,觉悟的人必须同心协力、互助合作来拯救地球。拯救地球需要什么?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需要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这两样东西可以救地球。孔孟学说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大乘佛法就是真诚、慈悲,落实在净业三福、五戒、十善、六和、六度,这些东西就够了,就能帮助众生觉悟,帮助大家回头。要真正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能救得起来,我们的福德智慧不够。我们知道今天社会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样子,我们很清楚,如何化解、如何重建,我们也知道这个方法,就是福报不够。
今天人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圣贤、不相信父母,甚至于对自己也不相信,更不相信因果。他没有看见,他决定不会相信,一定要他真正看见,这个看见就是要做出榜样给他看。一定要找一个小区、小镇、小城市真正做出来,看到了,大家就会醒过来,我们应该这样做法。现在真正觉悟的人不多,很少,这很少的人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来做榜样。教学,中国古人教学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
...以享受,为什么不享受?他自己家是个国王,家可以护持他,他不要。皈依弟子当中,佛陀在世,十六大国王,在家弟子大富长者多,不接受供养,为什么?给后人做榜样。佛要接受了,后面人都说,佛接受了,我当然也可以接受。佛不接受,爱护后人,做榜样给大家看,绝不能做不好的榜样,要做好样子。以苦为师,佛做到了,以戒为师,他没有做到他不会说的。
所以学佛,无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一想,我能不能给这个社会做一个好榜样?好榜样是什么?降低他的迷惑,降低他的错误,要从这上去想。标准实在讲很简单,世法的标准,汤恩比赞叹孔孟,佛法的标准,汤恩比赞叹大乘。孔孟的标准,五伦、五常、八德;大乘的标准,三学、六和、六度、十愿,普贤十愿,与这个标准相应是正法,与这个标准不相应是邪法。它有标准的。立标准的是佛、是圣人,遵守标准、奉行标准、推广标准,是菩萨、是贤人,他们做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复兴,大乘佛法才能够恢复。如果舍离标准,我们可以相信,传统文化会绝灭,大乘也会灭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法不是不好,没人学了,没人愿意吃苦,没有人愿意持戒,认为持戒是约束,这观念上错了。因为吃苦是傻子,现在人聪明伶俐,你是个傻瓜,有福不知道享。我们今天依止这个僧团,我们就有使命、有责任帮助这个僧团达到六和。有居士要送我一辆车,我同意,但是我劝他用协会的名义来接受,不要送给我个人,送协会,这个好。你们要送房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七集) 2012/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7 》)
...回去了、又退转了。这些事情在现前可以说是到处都能看见,这个里头的因果、利害他没有发现,真正发现,不敢这么做法。
所以经文里头,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能做到,这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六和敬团体所在之处,这地方不遭灾难,为什么?六和敬的团体必定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多少人?四个人就行。这个团体里有四个人修六和敬,其他人都沾光。佛家四个人叫僧团,一个僧团至少是四个人,这个团体里头有四个人修六和敬。我们这个团体应该可以做得到,见和同解都依这部《无量寿经》,我们起心动念都能跟经典教诲相应,不相违背,这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我们守住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净业三福的落实,三福、六和、六度、十愿,念念不违背,行行不违背,这就是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是六和敬的道场。只要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七情五欲放下,你就能做到,放不下做不到,真放下就做到了。这个事情劝人难,要劝自己,别人没做到,我做到了。我为什么要做?我要求生净土。把这个做到了,这叫净业。心行清净,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心净则国土净。念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这就是把心量拓开,好东西先给别人去享受。知道这个好法、妙法,先劝近边的人。真正是好法、是妙法,当然我们会全心全力去奉行,把样子做出来给大家看。
所以这个地方说,言行举止悉皆和于义而顺于理。「和于义,动止咸宜。顺于理,自然中节」。中...(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七集) 2012/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7 》)
...好像是个委员会,有五十年了,每年就是这些宗教头头们大家在一起吃一顿饭就完了,平常都不相往来,五十年都如此。他说你怎么把他们连起来了?我说这是佛教给我的。佛教给你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叫四摄法,我把四摄法解释给他听。佛教里有这个好东西!这是化解问题、调解纠纷的妙法,联合国要会用的话,什么矛盾、什么冲突都可以化解,没有不能化解的。所以佛教里的东西太多了,学不尽的。
四摄法第一个,布施,「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乐是爱好,喜欢财就用财施摄受;如果众生喜欢法,你就用法施来摄受他。「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简单的来说,四摄里头的布施跟六度不一样,六度布施是度自己的。自己有大病,人人都有,而且非常严重,就是悭贪,贪心重。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自己没有的,欲望没有止境,贪而无厌。正因为这个原因,堕落在六道轮回出不去,都是被这个贪病害了。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病,贪是根,所以把它摆在第一位。贪要不除,别说大乘法,小乘都不能成就,也就是说,须陀洹果你都得不到,因为你有贪心。你修什么都是假的,都是人天福报,或者是六道里头的福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佛教菩萨头一个,把悭贪放下,用什么方法?用布施,教你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悭贪,这是六波罗蜜。
但是在四摄法里头,布施不是这个意思。四摄法布施是交际应酬,交际应酬必须要请客,必须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七集) 2012/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7 》)
...掉之后再讲仁,到三代都讲仁了。周到了晚年,周虽然八百年,晚年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乱世,孔子生在那个时代,孔子生在春秋,孟子生在战国。春秋战国前后大概将近五百年,乱成一团,但是还讲义。三王讲仁,三王是夏禹、成汤、周家的文武,以仁治天下。到春秋战国讲义。汉统一之后,这才完全国家制定用礼、用儒来教老百姓。所以古代这些帝王他们很聪明,他们用儒做政治教材,治国,齐家治国;用佛教人民,有道理;用道来祭祖先。儒释道都被帝王用上了,用得非常好!所以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就这么出现的。所以离开教育就麻烦大了,什么问题都出来了。
教育一定要以道德为根本,人决定不能离开道德。佛法的教学也非常简单,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就圆满了,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原则。十善虽然只十条,很简单,可是小乘阿罗汉把它展开为三千条,叫三千威仪,这是智慧;大乘更了不起,把它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十善圆满,十善圆满就成佛。我们往往把它看轻了,认为它太容易了,哪里知道里头有这么大的学问!《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十善,多就是八万四千菩萨行,统统是从十善里头开出来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三业清净是根本,清净的标准就是十善,心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意清净;身不杀、不盗、不淫,身清净;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口清净。学了要做到,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真正得受用。方东美先生早年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什么是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四集) 2012/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4 》)
...,杂念太多,本能丧失了。佛法里面修行,不论是哪个宗派,无非是恢复本能,怎么恢复?一定要依戒得定,依定开慧。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修成佛道,必走的一条路,没有第二条。你如果不相信,想再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你试试看。所以,还是夫子的态度好,「信而好古」,我不开辟第二条路,以免麻烦。这条路这么多人都走通了,我不走这个路,我何必搞另外一条?这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遵循这条道路。
持戒,不能不持戒,不持戒你就原地踏步,你没有走出一步。戒里头有根本戒,中国人的根本戒,我把它归纳成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根本戒。确实,两百年前的中国人都能遵守,所以说礼义之邦,太平盛世。佛法的根本戒就是六度、六和、十善,就这三样东西,这根本,菩萨大戒,不是小乘。小乘只修十善,大乘除十善之外有六和、六度,它一点都不难,愈是大道愈容易。修也不难,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时刻刻守住这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有偏离了,赶紧回来。偏离,两个原因,一个是迷惑,一个是自私,就这两个原因,没有自私、不迷惑,决定在正道上。人人走得通,尤其是净土,真叫方便当中的方便,没有一个走不通的。
这个下面接着,「《净名经》云」,《维摩诘经》,「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刹」,有这么一句经文。又《首楞严经》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这都是佛显神通,缘成熟的,讲经的时候表演给大家看,增长大家的信心。其实一定要知道,佛这些能力我们全具足,佛有的我们统统都有。只是他心清净,我这个心比不上他,这要向他、要跟他学习,他能放得下,我为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五集) 2012/8/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5 》)
...能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真正发愿我要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心就叫做无上菩提心,比经论上讲得简单。《观经》上所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了三个;《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也说了三个。我们把三个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明显了,菩提心是真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也就是自性的本体,真诚。学佛如果用真诚心,就是大乘菩萨。为什么?他用菩提心、用真心,真诚心起作用,这个作用对自己就是深心。深心,古德解释,好善好德。真诚心决定好善好德,好善好德就是自爱、好善好德就是自尊。善是什么?十善业道。德是什么?伦常八德,五伦、五常、八德,好善好德。在佛法里面的德,菩萨的六度是德,普贤菩萨的十愿是德,这叫真正自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善德。自爱才会爱人,自尊才会尊人,这学佛的基本条件,对自己。对别人,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爱。佛不说爱说慈悲,因为世间人爱里头有感情、有情执;慈悲是爱,这个爱里头不是情,是智慧。也就是说,真实智慧里面流出来的爱心叫慈悲。世间人是阿赖耶识里头流出来的爱,那个爱是第七识,我爱。那是什么?那是贪心,是贪爱的根本,所以佛不用爱字,用慈悲。
学佛对于转识成智不能不懂、不能不学。识是什么?就是第六、第七,第六的分别、第七的执著。执著的根源,第一个是我执、我见。《金刚经》后半部把这个破掉了,「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0集) 2012/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0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六九卷
...生活当中不生烦恼、不起贪恋,贪瞋痴慢疑统统放下,这叫真修行。真正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到,不但自己功德圆满,同时普度众生。你是学佛人最好的榜样,大家看到你就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就看到了大乘佛法,让他对传统文化、大乘佛法生起信心,这个功德太大了!自己成就也帮助别人成就,这叫自行化他。那我们自己堕落了?堕落了你就堕地狱。哪有那么大罪?真的,因为你不学佛不会堕地狱,学佛就堕地狱。什么原因?你让别人看到你的行为,对佛法产生怀疑,不相信了,你把众生学佛的善根断掉了,这个罪就是阿鼻地狱、就是无间地狱。打着佛的旗号,告诉人你学佛,你对于佛基本的教诲,就是五戒十善,这佛门的,用佛家来讲,六和、六度,这最基本的。这四样东西,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没做到,这个罪名不就是无间地狱!做到了?做到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你愿意走哪一条路?关键是在真干,说没有用。
学儒,要做个中国人,你承认老祖宗,你是老祖宗的后代。你不要老祖宗,你的果报也在地狱;要老祖宗,不学老祖宗,果报还是在地狱,得真学。老祖宗的东西也很简单,五伦、五常、八德,合起来实际上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去,不就这十二个字!孝是根本,悌是尊重长辈、尊重长者,这里头包括了师道。大道都非常简单、都很容易,净宗你看就那么简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这是大道。愈是大,它愈简单、愈容易,当中没有委曲相,一条大道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0集) 2012/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0 》)
...,听佛的教诲,把佛的教诲真正落实,我们常讲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待人接物。现在出家人不学了,时代变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了解,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
民国初年以前,清末民初的时候,出家人在中国社会上普遍受到尊敬,往后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事情决定不能怪社会大众,要怪出家人本身,为什么?他不学了。佛法本来是教育,前清之前,寺院庵堂没有不讲经的、没有不修行的,修行是真干。清朝亡国之后,真正修行的还有。到抗战胜利之后,抗战胜利之前也还有,抗战胜利之后很少了。以后我们在各地方去看,这也走了很多地方,国内、国外,佛门弟子把戒律舍掉了。舍掉也有原因,出家人自己本身十善做不到、六和做不到、六度做不到;经教不讲了,不再去研究了,完全偏重于经忏法事。目的在哪?目的在生活,经忏佛事能赚钱,靠这个来维生。佛教衰了,衰到极处了。我们看到,佛教在外面所表现的完全是迷信,佛教是为死人服务的;换句话说,与活人没有关系。在日本亦如是,日本人很多死亡的时候才找出家人来诵经,平常跟出家人不往来。它本来是个教育,我们把教育丢掉了,这问题从这出来了。所以今天我们必须要重新证明。
中国人喜欢简单,佛教这个名词在中国古时候有,但是不是现在这个意思。中国在过去,儒教、道教、佛教,意思不是宗教是教学,所以也称为儒家、道家、佛家,受人尊敬。以前出家非常困难,要参加考试,这个考试是帝王亲自主持的。考取了,皇上...(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0集) 2012/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0 》)
...魔跟小乘不一样,大乘,与性德不相应的叫魔,与性德相应的叫佛。
这个说法的范围非常深广,一个大乘人,与三皈相违背的,那就是魔。三皈第一个,「皈依佛,觉而不迷」,这是佛弟子;如果我们迷而不觉,这个迷就是魔,把我们的觉障碍住了。「皈依法,正而不邪」,我们还有邪念、还有邪行,那就是魔;邪就是魔,不邪就是佛。「皈依僧」这个意思是清净无染,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如果被外面尘境染污了,这是凡夫,不是佛弟子,真正不染这是佛弟子。你看,三皈依我们做不到。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三皈依学起。三皈依开始,三皈依也是终结;从觉正净开始,最后觉正净圆满,圆满叫成佛。用什么方法来修觉正净?落实在十善、在六和敬、在三学、在六度、在普贤十愿,这些全是属于戒、定,戒学跟定学。戒定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人就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人叫成佛了,大乘教里面叫法身菩萨。所以比丘跟比丘尼这个称号,里面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我们得认真学习。
说实在的,我们生活在现前这个时代,学佛的人很少,真学佛的人,为什么?真学佛的人一定要依经典做依据。印光大师说得很好,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有经典做根据的;没有经典,那你是盲修瞎练,不是真学佛。现在这个社会,通宗没有了,通教也没有了,从佛教经典里面得一些佛学常识这种人很多,把佛经当作世间学术去研究,出家人大有其人。路走错了,为什么?把戒丢掉了。佛法修学它有次第的,「因戒得定,因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一集) 2012/9/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1 》)
...得阿罗汉,你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他有期限的。而且怎么样?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严持戒律,不造三恶道的业,所以他不堕三恶道。
我们今天学佛,要确定自己学佛的方位、学佛的路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学佛目的何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净土宗的成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果然真的往生,在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来学习,这叫弥陀弟子。我们要常常想着,像不像弥陀弟子?这很重要。每天早晚课都好好想想,像不像?不像赶紧改。弥陀弟子的标准就是五经一论,现在讲的五经一论,五经一论有六种,只要在这里头选一种就行了。佛教导我们,「持戒念佛」,你只记住这四个字。戒律就是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愿,简单,就这一点点,好记。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违背,我们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
净宗必须遵守的戒律,不问别人,别人怎么做不要管他,我自己做好就对了。如果常常看别人,常常批评别人,心里有别人,我们就全错了。我告诉你,你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在轮回里面还搞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真修净土的人,心里面所记住的就是戒定慧,戒特别重要。我初学佛的时候,因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毛病很多,对于佛法是有条件的接受,我相信这部分我接受,不相信那部分我排斥,我不接受。所以,对于理论这方面喜欢,戒律那方面排斥,还自己挺有理由的。为什么要排斥它?那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规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一集) 2012/9/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1 》)
...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得要有次第,最后这是大乘菩萨根。所以这个净业三福,佛在后头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的大根大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不仅是净土,所有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指导原则。这是佛法,正法,不依这个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把这个摆在第一条,必须要遵守的,常常要念,要记得很熟。
第二个,六和敬,不论在家出家,人与人在一起不能和睦相处,这完了,这全是假的,这哪是真的?今天世界之动乱,毛病出在哪里?不和。人人都自私自利,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和,要先替别人想,别人也替我想,和睦就现前。所以,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六波罗蜜,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就根据这个修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违背。不要太多,太多记不住,就这几样够了。净业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导,真正落实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也很简单,也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说尽了。把这个做好了,你就真干;这个东西没有做好,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看人是不是真学,他是不是真干,你就拿这个做标准你来看。别看别人,先看自己,别人能成不能成于我不相干,先要把自己管好,我这一生要成就,我这一生要离开六道轮回。我想通了,六道我再不干了,你们喜欢,我都让给你们,我到极乐世界去。我认识极乐世界,我了解极乐世界,我欢喜极乐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六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5 》)
...真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好不好?对修行人,对我来讲,好!好在哪里?好在我亲眼看到、听到、接触到,我毫不留恋。太平盛世不容易,给你说五浊恶世,这世界不错,不浊不恶,我还不想去。今天这个世界想去的人很多,你要不相信,你去问问那个自杀的人。现在连小孩都自杀,老人院自杀的人很多,为什么?对这个世界厌恶。他采取,这也是个错误的做法,自杀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死了以后还离不开这个世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前面我们读过,「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这样才真正平平安安、稳稳当当走出去。不能逃避,要依戒定慧,要依净业三福,我们只要能够把十善修好,六和修好,六度、十愿修好,就走出去了。这个事难不难?不难!你能够把欲望放下。
欲望害人,欲望是所有罪恶的根本。为什么有欲望?不知道是假的,都以为是真的。魔在哪里?这就是魔,欲望是魔头,欲望是魔的原始点,只要有这个东西,外面所有一切境界没有一样不是魔。名闻利养是魔,财色名食睡是魔,统统是魔!看这个也爱,看那个也爱,这个也讨厌,那个也怨恨,不就都是魔吗?让你在这一生当中受尽烦恼的折磨,你可不能怪人,同样的境界,为什么有人他不受?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晓得魔不害人,是你自己愿意上当,是你自己放不下。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心就定了,这叫看破。唯有真正看破,他才真肯放下,自以为看破了,其实没放下,没放...(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六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6 》)
...然学得再多,所学非所用,你没用上。和,要记住,我跟别人和,不要求别人跟我和,六和敬慢慢能感化别人,要用时间、要用真诚心去感化。如果要求别人,强别人的时候这做不到的,别人起反感。
再就三学,三学是修学佛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决定不能疏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躐等。所有不能成就的,都是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把戒律丢掉了,专门去学习经典。经典讲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 |
|
|
|
|
|
|
|
自己没做到。变成什么?变成学术,就是佛学。本来学佛,最后走上佛学的道路,偏差了,这一偏差,跟名利挂勾了。这种修学,学得再好出不了六道轮回,行善积德也是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三学绝对不可以疏忽。
再提升,六度。最后六度都能做到了,学普贤菩萨十愿,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跟极乐世界完全相应。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浓缩就是十大愿王,展开,十大愿王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净宗跟普贤关系非常密切,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我还听到有人说,夏莲居老居士普贤菩萨再来,不是佛菩萨再来,不可能会集成这样圆满的一个经本。这是末法众生还是有福,才能得到这个本子,没有福得不到。
净宗学会成立,这个缘起大家都看到,希望我们认真努力,用这五条规范我们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决定不违犯。从什么地方开始?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一定从这儿开始,这就是持戒,逐步再向上提升。如果...(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五集) 2012/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5 》)
...心念佛求往生。能不能生?能生。『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这个善本就是念佛,信愿持名为世出世间一切大善之本,这是根本。我们接着往下看,「是为生边地者之行境」,行是他修行,境是境界。「罪福者,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这一定要搞清楚。五逆十恶把一切罪法包括尽了,五戒十善把一切善法也包含尽了。前面说过,菩萨把五戒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阿罗汉把它展开为三千威仪。造作十恶的人,这个十恶一展开的话也是八万四千罪殃,果报太可怕了!
今天整个社会的教育,不要说得太多,不要说得太玄,尽量的把中国传统四科讲清楚、讲明白,古时候的例子、现前的例子说给大家听听。佛门里头,只讲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够了!讲清楚、讲明白,就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效果都成就了。劝导大家学一部经、学一部论,这是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的基础。不想提升,这就够了,在人间过个幸福美满的一生,来生不堕恶道。要提升,那就要修,往上修,一部经、一部论、一个法门,一定选一样,不要多。教化众生一定要开悟,没有开悟不教化众生,这是稳稳当当,一点过失都没有。当初李老师教我们讲经,劝我们出来讲,老师说过这个道理。古来的大德讲经教学、著书立说都是开悟的,不开悟不敢,开悟是智慧现前,不开悟是烦恼当家。
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开悟,怎么能讲经?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用古大德的注解,把古大德的注解,都是文言文,把它翻...(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七集) 2012/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7 》)
...所谓有缘人,都是心地清净的人、明白道理的人,他保持心平气和,所以这个感应容易现前,感应增长他的信心。其实这些事情千差万别都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就很清楚,一点不会差错。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说修行,修什么?一定要记住,我们所修的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的感应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但是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如如不动,了了分明,是看破,如如不动是功夫、是三昧。愈清楚、愈明白,心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这叫得念佛三昧。得三昧你就会落实,落实什么?落实念佛人的好榜样。好榜样我们找到最低的标准,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决定遵守净业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决定相应,决定不违背。放下万缘,信愿持名,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弥陀弟子的形象,弥陀弟子的好样子。古人称君子,说「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就是缘分。遇到缘我们就进,一定要进,菩萨戒,菩萨戒是舍己为人,得有缘;比丘戒着重在自利,就是退,退,守住比丘戒。现在也没有人传授比丘戒,可以真正自己学。真正学,做到一条,这一条就受持了;没有做到的,受了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三皈五戒是基础,基础守不住,不能向上提升,这个都在净业三福里头。
现在这个世间多灾多难,众生特别苦,菩萨也特别发心。没有缘,自己认真修学,给大家做个榜样,《还源观》里面所说的,「威仪有则」,这就是做榜样。我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九集) 2012/9/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9 》)
...纠纷,请他来判断,他来讲理,一说大家都听了,纠纷就能和解。这个统统是教育。
现在这个世界乱了,跟春秋战国差不多,比三王时代差距太大太大了。现在怎么办?唯一的方法只有做实验点。一定要宗教带头,今天不依靠宗教,没有任何方法能让社会安定,能让这个世界恢复和平,这不可能的事情。这个看法几乎在今天是共识了,没有人相信世界还能恢复和平。宗教还行,宗教要联合起来做一个典范,会让人恢复信心。我鼓励宗教都建一个示范点,把你宗教的精神、宗教的修学完全落实在生活。选择一个村镇,或者是一个小城,把它做出来,让大家来看,世界上人才会恢复信心。我在泰国,就希望泰皇能建立一个佛教圣城,把佛教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做出来,这小城统统做出来。你让人来看,这叫佛教,你看佛教徒的生活,大家相信了,普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要做出来,道教的因果做出来,佛法的十善做出来,多么完美。让人看到,这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社会。
今年非常难得,图文巴的宗教联合起来了,这两天他们要开一个互相学习的分享会,这个很难得。他们的目标是把图文巴这个小城,打造世界上第一座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宗教带头,宗教团结,宗教互相学习,这好事情。如果不互相学习,团结是表面的,力度不够;互相学习经典这是真正团结,它会做得成功。一做成功之后,会影响全世界。这个小城很有意思,居民只有十万人,它有八十多个不同的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九集) 2012/9/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9 》)
...恚里头的一分,也就是瞋恚里头的心,中心点,就是傲慢。所以这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叫俱生烦恼,迷的时候它就有了,迷的时候有我。
《还源观》上讲,从一体起二用,这个二用就是宇宙依报跟正报这两种作用,正报起来的时候就是我,换句话就是末那。可见得这贪瞋痴不好断,与生俱来的烦恼。它的根是什么?实际上它是性德。性德里头本来具足戒定慧,迷了之后,戒定慧就变成贪瞋痴。所以佛用戒定慧能对治贪瞋痴,也就是让贪瞋痴回头,贪瞋痴回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自己性德,不是外头来的。我们自己想想看,中国人讲的这个德是不是戒律?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老祖宗讲的。佛说的,我们今天修学归纳的纲领,三福算不算戒律?六和、三学、六度,我们也这么简单,很容易记,这些就是戒。能持好了,心就清净,心就平等,清净平等是定,清净平等心就能生智慧。所以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定,没有定就不能开智慧。但是这里你要给它看破,看破是什么?无我。什么是我?身是我,我的念头是我,除这个之外,所有一切都是我所有。我居住这地球是我所有的,这太阳系是我所有的,银河系是我所有的,太空是我所有的。我所有,不一定是说你现在身上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不是,太大了。我所有的是依报,我是正报,这个就是贤首国师《还源观》上的起二用。二用一个是我,一个是我所,这就把整个宇宙统统包括在其中,一样都不漏。西方极乐世界是我所有的,阿弥陀佛是我所有的,这个世间,天堂、地狱是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0集) 2012/9/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0 》)
...么?杀盗淫妄,什么灾难都来了。左丘明告诉我们,这《左传》上一句话,「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五常,五常不要了,人就变成妖魔鬼怪。今天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冷静去观察,仁义礼智信,今天的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五个字都没有了。那左丘明说,人不像人,人都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居的地方,那就是无穷的灾变,没有止境的灾变。
我们回过头来,我们把仁义礼智信再恢复过来,每个人都把五个字具足,灾难自然没有了。所以汤恩比为什么说孔孟学说能救世界。孔孟学说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们想想这个东西能不能救?真能救!大乘佛法,就是我们净宗提出来的这五个科目,三福(净业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就五个科目,很好记!能不能救世界?能救,我们一点都不怀疑。从哪里做起?记住,从我自己做起。我自己做起,我自己先救了,我才能救人。不从我自己做起,到灾难来了自己不能得度,这就错了。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
所以这一类的众生,他对于自己善根有怀疑,很多。我初学佛的时候,我有个同事,他的太太跟我同年,我学佛了,我劝她学佛,她不敢,她不敢进佛的大殿。我说为什么,她造的业太多了,没有脸见佛面。这个人能不能学佛?能。为什么?她有良心,她知道羞耻,只要她一回头,她就能得度。但是她怀疑,自己造重业不敢学佛。她不知道。这经上讲得很好,五逆十恶,毁谤佛法,只要能够认错,只要能够忏悔后不再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0集) 2012/9/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0 》)
...动念,他会分别执著,这就不妙了。这就是凡夫起的作用,叫生烦恼。你看,凡夫遇到生烦恼,诸佛如来他不动,不起心不动念。大乘学人他还是生心,他生菩提,生菩提也是动,不是不动。为什么生菩提?他随顺如来教诲,所以他起心动念跟性德相应。凡夫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疑、是自私自利、是名闻利养,他起这种念头。总的来说,他生起的念头是有我跟有我所,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所以它跟性德是相违背。相违背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心念跟自性相违相悖出现的幻相。如果与自性相应,叫生菩提。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什么?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生这个。学习大乘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生这个。这个好,这是菩提道,果报成佛。违背了,果报是恶道,是地狱,无间地狱。最高明的是什么?高明是不动。维摩居士的本身是不动佛,这佛国品里头说的。不动,不动什么都没有,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那是究竟圆满的自性呈现在面前,这是最高的境界、最圆满的境界。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动,不住我,也不住我所。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的境界,他确确实实自住于不动地,不动地的菩萨是八地菩萨,八地以上都不动了。所以用不动心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诸佛如来。要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本有,佛有,我们都有。我们会动就是我们忍不过,为什么忍不过?这个不能忍的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一集) 2012/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1 》)
...,全是自心所现,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所以说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跟我们的关系多密切!
佛跟我们关系密切,天堂、地狱跟我们关系同样密切,哪些是地狱的因?佛在总体上来讲,告诉我们,十法界因缘无量。无量因缘哪一个因最重要?这第一个因,佛告诉我们,佛第一个因是平等,平等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住兜率天。为什么?兜率这个名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知足,知足就平等了。不知足,永远不平等。所以你看看,知足、平等这就成佛了。真知足,确实他不争、不求了,我们常说「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心平等了。清净只是不染污,还有所求,到真正无争无求,这心平等了。所以,清净平等是佛。菩萨,菩萨是六度心,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是大慈大悲,念念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这个心是菩萨心,这菩萨心肠。声闻心,这是阿罗汉,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因缘心,十二因缘。天,天人,上品十善,还得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五戒在中国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具足,你不失人身,这一生生命到了,来生还会到人道来。饿鬼是贪心,贪心堕饿鬼。瞋恚,脾气很大,这是地狱心。愚痴是畜生心,愚痴是糊涂,是非善恶搞不清楚,没有智慧。这是十法界,佛讲第一个业因。
于是我们就晓得了,我们对于贪瞋痴要远离,为什么?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要断贪瞋痴,而不是讲对象,有人学佛,对世间法不贪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一集) 2012/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1 》)
...。学其他的法门出不了轮回。今天黄念祖老居士说,禅,没有真正的禅不能成就,密也不能成就,真正能帮助人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往生净土这一条路。他自己跟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也都学禅、学密,显密圆融,宗教俱通,都修得不错。当然大彻大悟不可能,密宗三密相应那也做不到,所以最后统统归净土。袁居士亦复如是,他到最后也归净土,「回向净土,晨夕礼诵,兼持禁戒」,这功课也很认真、也持戒。「因博采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不二门」。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你看博采经教,依据经教里面作《西方合论》,这里面讲的有性、有相、有入不二法门,等于说宗门教下的东西都有。「其论五种行门」,他把它分为等于说是五篇,「信心行、止观行、六度行、悲愿行、称法行」,确实是写得不错,现在这个书编在《净土丛书》里头。
「中道」是他的弟弟,做过官,「礼部郎中」,礼部是教育部,在教育部担任过工作。「乞休」,这都是辞掉官养老,回家了,「老于家,居常勤于礼诵。万历四十二年望夕」,这万历的晚年了,万历之后就是崇祯,崇祯亡国这就是清朝,距离清朝很近。有一天「课毕趺坐」,打坐的时候入定灵魂出窍,神这是灵魂,从屋顶上出去,「飘然乘云」,底下还有,省略掉。自己觉得到一个楼下,楼下就有一个人迎接他,这个人颜貌如玉,穿的衣服像云霞一样,长有一丈多,见到中道很欢喜:弟弟来了。他仔细一看是他哥哥,「上楼交拜」,有四、五个人在一起共坐。这灵魂出窍,就好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二集) 2012/9/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2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七〇卷
...法均是,能讲得通。「其一者我等虽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实发起菩提心,即是初发心菩萨」。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讲法很多,两个小时讲不完。《观无量寿经》讲了三个,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这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上讲,直心是菩提心的体,自受用也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就是真心。菩提心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体,真诚心对自己,真诚心对一切众生,这不能搞假的。假的是凡夫,凡夫的心是妄心。那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他的心跟性德完全相应。在我们净宗来讲,它决定是跟三福相应、跟六和相应、跟三学六度相应,这真正菩提心。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不但是净宗,所有大乘法,它大小乘全包了。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是人天乘,是六道里头的善道,这个里头没有阿修罗,人天这两道。你能把这四句做好,你就不失人身,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
但是我们晓得,人天不究竟,福享尽了怎么办?人天享福的时候会造业,这个很可怕。最明显的例子,我们知道,唐太宗堕地狱,人间的福报他享到了,而且在历史上是个好皇帝,提到没有人不尊敬。为什么堕地狱?杀人太多了。他的江山也是打下来的,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十六岁就带兵打仗,这个将军很厉害,二十七岁做皇帝。平定群雄之后,他父亲做皇帝,父亲做了九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四集) 2012/9/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4 》)
...了。所以他说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很容易去,没人去。这就说明难信之法。「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火车相现,这是地狱相现前。这是造作五逆十恶,毁谤大乘,造这么重的罪业,临终一念悔改,能够认错、能够忏悔,信愿持名,都能往生。这说明什么?往生容易。「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何况这个人没有造五逆十恶,没有那么大的过失,平常守戒、修定;念佛就是修定,放下就是修定,有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圣行道力就是这一句佛号。
在日常生活当中,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出五科,行门要遵守的原则,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前面跟诸位说过,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度,第五个普贤菩萨十愿。这是圣行道力,我们要认真干,念念不忘世尊教给我们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决定不能违背。「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决定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是指别的;「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后头一句是利他。自利而后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得到真实利益,没有能力利益别人。最高指导原则,后面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重要,那就不仅是净土宗,所有学佛的,不管你学哪个法门,你都要遵守这个原则。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你想修行成佛都必须遵守这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你要不遵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二集) 2012/9/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32 》)
...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悟来的。这两句话重要!我们今天要是迷,迷于财色名食睡,你就苦了。觉悟什么?觉悟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沾惹上这些东西,只有苦没有乐。我要继承如来大法,我要普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这就是智慧。你能看清楚了,能不沾上这些东西,真实智慧。所以发起悲心,要具足普贤大愿,这还得了吗?
我们看到法藏在比丘这个时代就发普贤大愿了,普贤大愿是法身菩萨修的。第一个愿,礼敬诸佛,我们做不到。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就像对弥陀的恭敬、对释迦佛的恭敬,对所有一切众生。普贤是平等法,有分别就不能修普贤行。有执著、有分别,可以修六度,不能修十愿,十愿第一个就做不到。能不能对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真诚恭敬,这是普贤菩萨。何况对一切人,对一切善人恭敬,对一切恶人恭敬,为什么?他有佛性。既有佛性,将来一定成佛,现前作恶他会受恶报,恶报报尽了他又会回头。他与佛有缘的话,他就会来修学。决定有缘,为什么?他本来是佛,他有佛性,他怎么会没有缘?对一个众生不恭敬,不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这就是我们讲隐恶扬善,这是普贤菩萨。众生有好的,表扬、赞叹,众生有不善的绝口不提。所以第二叫称赞如来。第一个叫礼敬诸佛,诸佛从相上讲的,相上决定没有分别,但是性上就有分别。性上,他作恶不能赞叹,赞叹大家都学,那不就人都变坏了?所以,他的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三集) 2012/9/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33 》)
...旅游的收入。我向教宗请教,我说罗马属于你们的教堂有多少?他告诉我有四百多。我说那就是四百多个学校,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有神父在那边讲经教学,一年罗马就变成天主教精神文明的中心。这个对于整个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你们将来吸收信徒的话,大有帮助。这就看他肯不肯做了。
今年我访问泰国,我向泰皇建议,泰国是以佛教为国教,我说应该泰国做一个佛教的圣城,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佛教的精神文明在这个地方落实,让全世界人看佛教到你这来看。不是听说的,是亲眼看到的。这个小城的人民,修十善业道,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阿含经》里头有,从《阿含经》里头节录出来编成课本,你就能做到。如果能接受大乘,大乘的六和、六度、普贤菩萨十愿,那就做得非常的美满。再能办一个佛教大学,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这对于泰国的利益太大了!他们的亲王很想到香港来访问,我欢迎他来。泰皇跟我同年,年岁大了,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亲王是皇后的弟弟,今年六十六岁,大概是皇后最小的弟弟,皇后今年八十岁,他六十六岁。每到一个地方,劝大家建一个圣城,办一个大学培养弘法人才。宗教教育能普及到全世界,这个世界冲突就能化解,安定和平就能实现。这是一桩真实功德,好事情!这是佛法的流通分,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干。
好,我们回到注解上来看。「上段」,就是前面佛说的这句话,叫着弥勒菩萨,你看十方世界这些菩萨。『善获利益』是什么?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四集) 2012/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34 》)
...来教你,佛所证得那种真相不跟你讲。像科学家发现的这个道理,道理讲一般人不懂,造成机器,教你怎么操作、怎么运动,这个你懂。造一个车,你懂得开车,你就能用它,这个车什么原理造的不知道。他知道。知道,那是少数人,但是制造出这些机器一般人都会运用,都懂得用,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先办阿含,十二年,佛教的小学。教你什么?教你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小乘教落实在三皈、五戒、十善,跟中国老祖宗教学,对一般群众教育,社会教育,落实在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像盖房子一样,这打地基。地基坚固了,可以造一百层的高楼大厦,没有问题,基础打得好。佛法的基础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你看也是四科。释迦牟尼佛十二年教什么?就教这四个科目,把人全教好了。然后再提升,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学,是大学的预备班,准备进大学的,八年,方等讲了八年。方等教学的内容,前面通阿含,后面通般若。八年之后,就正式办大学,大学是般若,完全讲智慧。这就说明,整个佛法,你要问它,它中心课程是什么?是般若,般若是真实智慧。唯有真实智慧才能够证真实之际,才能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经过。
最后办研究所,八年,法华。那里面的内容完全是诸佛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个境界是什么,这八年的课程圆圆满满给你说出来。说出来,作用在哪里?作用在你契入这个境界之后,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八集) 2012/9/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38 》)
... 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东西,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所以《还源观》上讲的四德,说得很少,但是意思非常深广,把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句「随缘妙用」,随缘跟大家一样,妙用就是不染。表面上像唱戏一样的,依照剧本来表演,不是内心的,这跟内心不相干。所以古德赞佛,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叫游戏神通。游戏什么?就是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真的,他如如不动,他清净平等。圆满智慧,圆满的德相,明白人能看到,世间人看不到;跟佛同等境界的人看到,比他高的境界的人看到,比他低的境界的人看不到。随缘妙用,要学这个,这真学佛。
学佛的「威仪有则」,那就是必须得做出来。十善要做出来,五戒要做出来,六和要做出来,六度要做出来,最好普贤十愿也做出来,你就很圆满了。普贤十愿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跟一般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心量大。一般菩萨确实达到法缘慈悲,就是慈悲对一切众生,应该要这样做法的。法身菩萨是无缘慈悲,连应该这个做法的念头都没有,他做得很纯熟、很自然,那就达到圆满了。这个东西要做出来。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把五伦做出来。五伦是什么?五伦是亲爱,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为什么?亲爱的心是平等的。你说从前大家庭,这一个家庭有几百人,大家长一定是曾祖父、高祖父,这一家人都是他的后人。他那个爱是平等的,不会偏爱这一个、少爱那一个,那不可以,那家就会乱掉,那家就要闹革命了。所以他的心永远保持平等,统统都是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一集) 2012/1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1 》)
...得到天下最好的老师,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来教太子。所以,凡是传位的这些人都知道,准备传位的人都受过最好的教育,这种机会是一般人没有的。太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大臣的儿女跟太子在一起陪读,自自然然形成下面一个朝廷。都是受过最好的教学、训练,将来顺理成章,他们来接政权,延续祖宗之德。所以造成了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辉煌的成就。真的,外国没有,中国这套好的制度。清朝中叶以后失掉了,可是真正失掉是慈禧太后,破坏这个制度,结果亡国,国破人亡。
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教诲我们把它做出来,做出来纲领很简单,我们净宗学会成立,行门提出五个纲领。这五个纲领就是要我们做出来的,做出好榜样,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很简单。儒释道的三个根,是在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一句,「修十善业」。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出好样子给社会大家看,大家看到好,一起来学习。这为人演说,演是表演,身教;说是言教,看到之后,别人来问你,你可以给他解答。这一品末后有句经文,「专心信受,持诵说行」。最重要是专心,要相信、要接受,接受是真干。「持」是保持,不是干一天、干两天,一生都要干下去,活一天就得要干一天。「诵」是天天读经,不离开老师,读佛经就是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读《无量寿经》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天天温习阿弥陀佛的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一集) 2012/1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1 》)
...学。
太平盛世,这是古人讲的,「政教尚德」,政治、教学都讲道德。古人教给后人后世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只要守住这四科,永远不变更,这个世界就是太平盛世。今天这四科全没有了,父子有亲,现在父子没有亲,夫妇也没有别,长幼也没有序,君臣无义,朋友无信,都没有了,五伦被破坏了。五常,一个字都没有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今天社会细心去观察,多半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五个字都没有了。管仲讲的四维也没有了,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也没有了,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社会怎么能不乱!拨乱反正,还是靠教学。真正把伦理道德恢复了,人人都讲求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佛法里头人人都学习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自然长治久安,要靠教。
诸佛报土,教学为先。佛菩萨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三种施,三种果报,福德,功德,着相修是福德,不着相是功德。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四十九年,每一个宗教创始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教学。这些宗教教学的中心理念就是爱人,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怎么爱?教他就是爱,不教就是不爱。父母爱子女,用真诚心去教他,自己给儿女做好榜样,将来儿女成人,德行、智慧、事业超过父母,这家庭兴旺,书香门第,世世代代传家。极乐世界也是教学为先,阿弥陀佛的教学,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没有一样不圆满。所以极乐世界是大圆满的教育,为一切诸佛称赞、尊重,认为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二集) 2012/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2 》)
...这宣布死亡。这一生当中,就心脏跳动分秒不停,它一直在波动,这小宇宙。大宇宙就是我们从迷失自性那天开始波动,一直等我们成佛,再回归常寂光,它就不动,它就不跳动了。所以人身是个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一个道理。大宇宙搞通了,小宇宙完全明白了;小宇宙搞明白,外头大宇宙也通了。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凡夫心所不能及,他无法想象,叫不可思议。
「净宗妙用,实为方便中之方便」,这是真话。它的妙用是什么?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帮助我们一生不离自性,与性德完全相应。我再说得明白一点,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圆满相应,跟佛法里面十善、三福、三皈、五戒、六和、六度、普贤十愿,乃至于弥陀四十八愿,也是圆满相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念念都是大圆满,就在四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当中,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圆满。你要真正懂得,你能不念佛吗?你还会去胡思乱想吗?想什么都没有念佛好,不能比!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不闻退转」。请看经文:
【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听经闻法的功德,可是有许多众生他有障缘,障碍他不能听闻,这是很惋惜的事情。我这一生我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老师任何一堂课都不敢放弃。外面有人邀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三集) 2012/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3 》)
...生」,他还住在地球上。「另于三摩竭经」也载有这个故事,都可以做参考。
「又据请宾头卢经所载,师受佛之教敕,为末法之人作福田,故天竺优婆塞国王、长者等,于设会时常请之,以食物等供养」。这就是佛门的传说,打千僧斋,宾头卢尊者一定会来应供。这个话说得没错,那我们打个千僧斋,他来不来?我告诉大家,他未必来。为什么?我们打个斋,想请总统来应供,他来不来?他不来,请不到。如果我们家族是个大家族,对整个国家有影响,对世界有影响,我们请总统,他来,他看什么人供斋。佛不讲名闻利养,佛讲真正道行,你打斋的人你有没有真正修积功德。修积功德什么标准?三皈、五戒、十善有没有做到?这最低的。高的标准,是三福、六和、六度、十愿,你要是做到了,你一请他一定来。为什么?他来替你增福。
我们没有修行,起心动念都是名闻利养,都是贪瞋痴慢,我打斋干什么?求佛菩萨赐福,让我发大财、做大官,干这些事情,佛菩萨不会来受贿赂。错了,大错特错,心行不正,对佛菩萨是侮辱,不是恭敬。又何况大乘经教里头说得太多太多,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你能够财法二施,请法师讲经,这是普贤十愿里头「请转法轮」,请法师来讲经,讲经圆满供斋。财法两种施都做到了,这个宾头卢会来,肯定会来。为什么?法师讲经,有一个人觉悟了,功德就不得了。不要认为个个都有,不是,有一个人觉悟就不得了。一人得福,连带一屋,我们大家都沾光。讲经教学功德不可思议是这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五集) 2012/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5 》)
...喻,让我们认识什么叫善知识,这叫善知识。整个宇宙什么是真?明心见性是真。什么是妄?妄想分别执著是妄。谁知道?佛知道。我们的病就是贪瞋痴慢疑,这是我们的病。药呢?五戒十善,是药!治病,治根本的病。一般人是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远不能把病根断掉。脚痛,根源在哪里?不在脚上,在另外一个部位,这叫识病。源头上施以治疗,那个病痛没有了。今天社会动乱是病,地球灾变是病,我们的身心不安是病,忧虑烦恼是病,谁知道?这部经上都知道,药方全在经典上。你真能搞清楚、搞明白了,病就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自性是真的,性德是真的,与性德相违背的全是虚妄的。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净业三福是真的,六和是真的,三学、六度是真的,普贤十愿是真的,行了,就把这个抓到,就成功了;与这个相违背的,全是虚妄的,虚妄的才产生这么多苦难。那些东西都是药方,都是对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能救自己,能救家庭,能救社会,能救国家,能救世界。要真干,不真干怎么行!
「又《安乐集》依《法句经》曰」,这《法句经》上说的,「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这是大小乘法里头都是属于深法。我们这个里头有没有?这个里头有参考资料。「空、无相、无愿」,这叫「三解脱门」,大小乘都讲。「解脱,即自在之义」。我们现在不自在,很苦恼,触事事成障,全是障碍,哪有自在!门是通达的意思,「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7 》)
...遇到这个法门,机会到了,我去极乐世界了,一丝毫忧愁都没有,欢喜无量,这是真的。如果佛菩萨留我们,那我们要行菩萨道。往生极乐世界成就自己,还是为了度众生。现在眼前众生有苦难,真正肯发愿度众生的,舍己为人的,这个人很难找。如果你就是诸佛菩萨所找的对象,他肯定加持你,你在大灾难中没事,你会平安度过。这不是自己有幸,是苦难众生有幸,就是还存留下来的众生他需要。我们自己需要的是极乐世界,去亲近弥陀,这是我们需要的。可是诸佛菩萨总是把众生需要摆在第一,地藏菩萨最明显的代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佛菩萨的本愿。
「又因行名道」,道是什么?道是菩萨行,行叫道,所以「佛道者,到于佛地之万行也」,就是六度万行,这是佛道。『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过去生中他曾经是修行过,不是修小乘,修大乘,小乘是声闻道,他修的是佛道。「乃佛之赞语」,这是佛对他的赞叹。「正如《金刚经》曰: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就是讲我们现在,当来世就是将来,释迦牟尼佛在世讲《金刚经》的时候说的,将来后五百岁,这就是说五个五百岁最后的一个五百岁。这五五百岁,佛经上讲五种坚固。第一个五百岁,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算的,解脱坚固,持戒就能证阿罗汉果。第二个五百岁就不行了,人的根性没有那么纯、没有那么厚,持戒不能成就,要修定,所以第二个五百岁要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岁,禅定也不行了,必须要学习经教,叫多闻坚固,从研究经教还行,有能够入佛境界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 2012/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2 》)
...界才得大自在,才得真正解脱。不但烦恼没有了,业障也自然没有了,不必去消,全部都解除了、融化了。
第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道是道路,知道哪一条路到达哪里,像我们许多村镇、许多城市,晓得哪一条路通到哪里。在六道里头,知道你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头,你将来到哪一道去。这叫智道,你是到哪一道的那个道路。人道的,五戒十善,你真能做得好,你不会失掉人身,来生决定还得人身。你修上品十善、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爱人如己,你一定生天道,这条路是通天道的。信愿持名,这个道路是通极乐世界的。佛告诉我们,修四谛法门的,这个道是通声闻道的,十法界里头的声闻道;修十二因缘的,这是缘觉道;修六度的菩萨,三贤道,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走的是这个道;修一乘法的,这是佛道。这是粗说,细说说不尽,如来全知道。
他随着你的根性,随着你的爱好帮助你、成就你,甚至于什么?你喜欢贪瞋痴,菩萨也成就你,送你到地狱道、到饿鬼道、到畜生道。干什么?那个地方是训练班,要在那里受训,那个地方受够了、明白了,出来了。所以,十法界统统是训练班,十个不同的场所,让你在里头受训。你统统都经历过,全都明白了,将来你成佛度众生就方便了。为什么?哪一条道路都经历过,不是听说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他有本事把你送进去,也有本事把你救出来。所以,三恶道里面往生成佛的,过去生中都有因,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种子。你的缘成熟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三集) 2012/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3 》)
...有的本体,华严跟相宗都有这个意思。「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体是一个。实相就是真相,它不是妄相。实际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本经讲三个真实,第一个就是真实之际,就是实际,讲真心,第二个真实智慧,第三个真实利益。这三种我们一定要标榜,一定要认真努力去证得。能证得吗?能。为什么?因为这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我们今天把它丢掉了,不是真丢掉,迷了、忘记了,虽有,拿不出来,这叫迷失,不是真的丢失。觉悟了,觉悟就在现前,你就发现,你就全都用上了,人能用这三个东西用在生活上。
真实之际是理,我们一般从事上讲性德。那是什么?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其体,法性,这是真实的样子。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相如是。实际,真实之际,这从体上说。「界者因之义」,界从事上讲,法从理上讲,理是一体,这是大乘佛法的伦理观。中国自古讲伦理,伦理就是讲人跟人的关系、人跟大自然的关系。大乘教讲得最圆满,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佛跟我也是一体。阿弥陀佛叫自性弥陀,极乐世界叫唯心净土,心现的。极乐世界没有识,已经转识成智了,只有真没有妄,所以这个世界非常美好,每个人都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所感应的就是净土,就是大圆满。
极乐世界确实是道场、是学校,没听说这个学校、这个地方国土里头有国王,没听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六集) 2012/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6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七一卷
...这一部的内容太丰富了。念老提供我们的参考资料有一百九十三种,这里头有八十三种是经论,那都是佛说的,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太难得!这些宝贵的资料,我们想找都找不到,他全都抄在这里头。这两个人对大乘佛法有最大的贡献!《无量寿经》自古以来没有办法流通,就是没有善本,到夏莲老编出这个,才是真正善本出现于世。念老的注解不是自己的意思,完全用经典、用古大德;他的注解,集注。经是会集,注也是会集,这些全都是为人;里面的内容,对治,对治我们的烦恼,对治我们的习气。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标准是五伦、四维、八德,五伦、五常,四科,四维、八德。佛给我们的标准也很简单,三福、六和、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贤十愿,很好记!用这些标准修正我们错误行为,这对治。经里面讲的这么多宇宙人生真相,纠正我们很多错误的看法、想法,这都属于对治。
那末后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教我们念佛往生净土,这是第一义,第一义是成佛之道,这个布施才叫真正圆满。不能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回归自性,你这个虽然是好的布施,不圆满。你看最后的是帮你圆满成佛,第一义悉檀就是这部书,依照这部经、这部注解,依教奉行,就是如来第一义悉檀,供养我们大众。其他法门,你得到了,你未必能得受用,为什么?要断烦恼,要消业障,这两桩事情是真不容易!这个法门,这部经典,不要断烦恼,也不要消业障,就是四个字,「信」,你真相信,「愿」,我愿生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八集) 2012/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8 》)
...供养,内财是我们自己依教奉行,做出榜样来给大家看,这叫内财供养。让大家来向我们学习。弥陀弟子一定是快乐人生,极乐世界,快乐。如果我们现在学的时候学得不快乐,到极乐世界哪来的快乐?我们现在身心不清净,到极乐世界怎么能生净土?极乐世界的清净、平等、快乐我们现前要得到,要从我自己做到,在生活当中把这些统统表现出来。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的四科,简单,佛教给我们加了一科,五科。老祖宗教给我们人道,没有求超越轮回,教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我们的祖德,祖宗之德,世世代代承传。承传是要把它做到,这才什么?标准的中国人。古时候,社会上称中国人是礼义之邦,太平盛世。佛教给我们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科,这五科是成佛之道,出世法,大圣。中国老祖宗是世间法,世间的圣人。我们都要做到,但是一定要世法做基础。世法,根是孝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在古时候父母做出榜样。真正教孝,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家长教儿女尊师重道,互相教,才能把人教出来。父母跟师长密切合作,全心全意把下一代教好,这个国家就久住不灭,国久住不灭,家也久住不灭。尊师重道教好了,佛法就久住不灭,你说这个多重要!所以,最后完全落实在自己,把这个希望寄托给别人,最后都失败,都变成失望。一定要勉励自己发愤努力,学圣、学贤,学菩萨、学佛,这就对了。
「《非是小乘品》云」,这里头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一集) 2012/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1 》)
...是什么?事是什么?理是什么?他讲这八面,这是表层、表面。圣教难,真难!深入一层,譬如说体,体之体是什么?体之相是什么?体之用是什么?体之因是什么?体之缘是什么?体之果是什么?体之事是什么?体之理是什么?这从一个体讲。从相上,相之体、相之相、相之用,六十四面你是深入一层。从这些方面我们也懂得,古人所做的功夫真实的,我们现在全是表面,甚至表面都做不到。我们现在人瞧不起古人,认为古人赶不上时代,要淘汰了,看不懂的东西全是糟粕,不要了。这样的观念,把世界带到毁灭的边缘,自己完全不知道,又不肯学,总是随顺自己的习气,不知道随顺性德。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性德,在佛门里面,三学、三皈、五戒、十善是性德,六度、十愿是性德,六和敬是性德。不愿意随顺性德,要培养自己的贪瞋痴慢疑,认为这个东西跟自己最亲,不知道这个东西是自己祸害的根,不知道。
我们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我们提起五个科目,做为净宗同学共修的。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五个科目,这性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性德,这叫修善种福。如果起心动念与这个标准相违背,我们不是在修福,我们是在种祸,是在积恶、是在种祸,不是种福。一切都要自己负责任,于任何人都不相干。美国修.蓝博士来给我们讲的,任何一个人一生当中一切际遇,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你怨天尤人,你罪加一等,为什么?在这个世间做主宰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所以自己要负责任。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世间有孝子,世间就会有圣人出世;没有孝子,哪来的圣人?要真孝!有孝之名没有孝之实,不行,那假的。能孝父母就能够奉事师长,不孝父母他就不会尊重师长。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父母做榜样给子女看。上学的时候拜老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5 》)
...真努力的学习,像一个阿弥陀佛的弟子,得阿弥陀佛承认才行;我们自己说弥陀弟子不行,佛不承认。阿弥陀佛弟子是什么样子?前面讲三福,必修的,三福是根本。后面经文他没有节录,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菩萨成佛都不能离开这三条,你说这三条多重要。对净宗是必修的,对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都是必修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在此地就会想到,孝亲尊师是多重要。不孝父母、不敬老师,我们缺了这个德,会造成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不来接引。这个重要。
极乐世界是个六和敬的世界,所以不修六和敬也会造成障碍。我们把我们的行门锁定在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而第一条就是三福六和,是根本的根本。三学是戒定慧,一定是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诸佛全走这个道路。我们不能投机取巧,戒可以不要了,定也没有关系,老实念佛就可以了。殊不知,那个老实两个字里头就具足了戒定,没有戒定怎么老实?老实不起来。老实人虽然没有学过戒律,他自然符合,你把五戒十善去跟他对一对,他统统具足。学过没有?没有学过。真的做到了不伤害众生,不杀生戒持了;不占人便宜,不偷盗戒持了;不欺骗众生,不妄语的戒持了。条条他都对了,全对上号了。为什么?因为五戒十善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一个人能安分守己,这个戒德自然流露,没有正式去受过戒,而戒统统具足。受过戒的人未必懂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5 》)
...。本善是什么?本善是圣人。你本来就是圣人,你学圣贤之道,你要成为圣人,你的学习功课就圆满了。大乘教人,佛第一句话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信心从这里建立的,承认、肯定我自己是佛,我自己是圣人。然后回过头来想,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变成这个样子,迷失了本性,把自己本来面目忘得一干二净,随顺烦恼去了,性德忘掉了。不是丢掉,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你一觉悟,就回头了;换句话说,你不认识你自己本来面目。认识自己才认识别人,自己不认识,怎么可能认识别人?
中国老祖宗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的美德,没有一个人欠缺,现在全没有了;叫迷失,不是真的没有。佛法里头,三学、六和、三福、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学净宗的,弥陀四十八愿,自性圆满具足。是佛菩萨的,也是自己的,自己跟佛菩萨无二无别。为什么不走佛道、不走菩萨道,偏偏要走三恶道?这都是什么?对自己怀疑,信心不足,轻易被外头境界所转,自己把持不住。把持不住,读经不够,经对你没有产生效果,你读经没有办法生起欢喜心;有效果,肯定法喜充满,你就不会懈怠了。这种现象没有现前,读经还是不得力,怎么办?继续读,一直读下去,真正有耐心一直读下去,豁然大悟的时候,法喜就现前。这个悟不是彻悟,小悟时时有,自己能体会到,大悟一年有个一、二次就不错。明白了,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做个明白人,明白人欢喜,迷惑人他忧愁。所以,苦乐是这么来的,迷了有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七集) 2012/10/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7 》)
...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十年十年成就向上提升,无不是以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助。佛家说正助双修,读诵是正,赞叹、演说是助。
「供养」,这是果。在大乘教里面,这个供养就是讲的四摄法,把我们自己所修行的成果布施供养给大众,这是普度众生,救世之行。自己做不到圣人那个样子,怎么能救世?在今天社会尤其迫切需要,眼看着这个社会走向崩溃的边缘,人民普遍丧失了自信心,有史以来没有过。我们今天碰到这个困难,从哪里救起?从自信心救起。如何帮助他恢复自信心?一定要做榜样,空口说白话,没人相信你。在世法,我们要把五伦做出来,五常做出来,四维八德做出来,这人家相信你。在佛法里面,五戒十善做出来,三皈、六和做出来,六度、十愿做出来,人家相信了。这个就是赞叹演说,以这个为供养,我做出来了,把这个成绩、成果供养大众,供养社会,供养一切众生,供养诸佛菩萨。念老在此地说得很好,「供养此《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意思是把这部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模样,给十法界一切众生去观看。希望用这种真诚慈悲感化众生,让众生生起信心,一起来学习这部经典。真正要是把它落实这个地区,要是一个村庄,它就是弥陀村,要是个城市,它就是极乐世界,是个弥陀城。这样带动,这世界有救,我们信心能生得起来。
再看下面这一段,「决定往生」。
【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八集) 2012/10/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8 》)
... 在这个经上我们常常提醒,清净是二乘心,就是声闻缘觉;平等是菩萨心,都是偏重在定上讲的。觉呢?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觉从哪里来?觉从平等来的。清净有小智慧,就是声闻、缘觉二乘智慧;平等是大智慧,佛的智慧。我们要想成佛,不修平等不行。有见思烦恼就不清净,见思是执著,有执著就染污,清净心不能现前。有高下,平等心不能现前。我比你高,你不如我,这个念头不可以有;有这个念头,平等心不生,平等心不生,佛智慧不现前。都怪自己,不能怪别人,谁都没有障碍你,自己障碍自己。自己为什么障碍自己?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也不肯放下,那是什么?习气。习性太深了,迷染太重了,没有办法超越。
菩萨的因是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的修因。菩萨有六度的心,有六度的行为,有六度的心是因,有六度的行为,他常常真干,那是缘,他能成菩萨道。有定有慧,定慧都比二乘人高。第三是缘觉,也算是小乘,因为没有开悟,还是用阿赖耶。虽然用阿赖耶,用得正,也就是与性德完全相应,这也很难得。我们说浅一点,他起心动念依照中国老祖宗的讲法,他不离开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一定相应,他的言语、造作跟这四科也相应。这非常不容易,世间法说圣贤君子。在佛法里面,他一定跟三福相应,跟六和相应,跟三学、六度相应。这是学佛,是行菩萨道。声闻、缘觉性质相同,缘觉证得比他深,声闻的定慧比较浅,这两种人都出离六道轮回了。加上上面的菩萨、佛,叫四圣法界,我们六道人称他为圣人。
下面就是六道轮回,这很苦。四圣法界,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他永远离开了,不在六道,他住四圣法界。四圣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秽土,就是严重染污。实际上,净土、染土是人心自己变现的,不是佛变现的,是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分别执著变现的,这个一定要晓得。佛所现的全是一真法界,我们第八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这是我们自己的妄心,于佛、于菩萨没关系,这个一定要晓得。晓得之后,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自作自受,知道这个东西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九集) 2012/10/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9 》)
...、你不肯放下,没有任何人干涉你,全在自己做主。你说别人妨碍,假的,谁能障碍你?你放不下是真的。你为什么放不下?那你问你自己,别问别人,与谁都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