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普遍的是生忉利天。
人不能不修善,人心不能不清净。你有自私自利,不清净;你有贪瞋痴慢,不清净。清净心的人一定是慈悲喜舍,一定是仁慈博爱,这个我们不能不注意。在僧团里面,我们到处悬挂著「六和敬」,天天看到。我们这边这个「六和敬」是茗山老法师写的,悬挂在斋堂,每天至少你要三次到斋堂,你去吃饭你都看到,看到怎么样?无动於衷,真的功夫不错,见如不见,跟自己的心行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就变成什么?麻木不仁,没反应。像这个手臂麻木了,你用针去刺它都没有反应,这麻烦大了。我们每天看到这个,要有警觉心,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违背?三福,六度,三学,六和,十愿,我记得过去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曾经召开一次「世界净宗联谊会」,我写了一个很长的,把这五个科目都写上去,印成一张(哪个地方有我不晓得)赠送给与会的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科目!同学们找找看,能不能找到这一张东西。我好像上一次在印尼净宗学会看到,他们有挂在那个地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依教奉行才行。
第四条「显实遍故」。实是真实,显是显示,遍法界虚空界。「但所说有二,一佛,二法。佛有二,一身,二名」。这是前面名号品所说的。「法亦有二,一权,二实」。四谛品里头所说的。「前但佛名遍,此显身遍」,此就是光明觉这一品,这一品要显示身遍,遍法界虚空界。实际上身遍的意思我们在「名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六卷) 2003/1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6》)
...,长年居住在外国,回到中国讲经,一定要遵守中国国家的法律规章,这是学佛人最基本的戒条,要政府批准才可以。学佛头一个就是学守法,这比什么都重要。今天世界社会动乱,我们都希求安定和平,动乱的因素里头最重要的,大家不守法。我们也不守法。学佛的人都不守法了,那我们守法干什么?这个影响就太大,这个罪业就太重、太深了。所以学佛的人,这么多年来,我连在香港讲经那一段时间,我们弘法总的题目就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是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来的。这两句话非常好,这两句话就是大乘法。佛弟子一定要给全世界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令规章,要遵守伦理道德,要以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六度十愿,规范自己的心行,这是叫真修。
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你说为什么?没有别的,提升自己的灵性。求往生,提升自己的品位。无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提升自己菩提道上的位次,从十信提到十住,从十住提升到十行,十行提升到十回向,就跟读书一样,我年年要升级,我不能留级、不能降级。真修,对自己决定有利益。纵然这个世界毁灭,世界毁灭是正常的现象,佛法里常讲无常。有情众生不免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不免生住异灭,世界不免成住坏空。所以佛法讲万法无常,无常是事实。诸佛如来也不能把无常改做真常,做不到,为什么?众业所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均衡的。九法界众生心跟众生的业结合在一起,你说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六卷) 2003/12/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6》)
...么破不掉?你悟为什么不能开?你有障碍。断恶修善就是把破迷开悟的障碍除掉,障碍除掉之后,破迷开悟就不难了,这一悟法乐就现前。这个乐不是世间七情五欲之乐,孔老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是限於世间法,世间法里面讲的仁义道德范围小,不透彻。《大方广》里面所讲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使惯习成熟」,就是学而时习之,但是比儒家的范围大太多了,深太多了,那个乐当然更多,儒不能比。这个经往后再看下去,你就晓得。
我们再看看下面长者为我们开示的这一段,「如此从眉间放光,足下轮中放光,足指端放光,足趺上放光,膝上放光,眉间放光,出现品中又於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明」。「出现品」在后面,还相当远。「如此六度放光」,这六度放光。这是《华严》全部经,这个地方讲的每一句就是一会,现在我们读的是足下轮中放光,十信位;足指放光,十住位;足趺放光,十行位;膝上放光,十回向位;眉间放光,十地位,到「出现品」又在眉间放光,这是一部经。全经九会七处,《华严》一共开九次会,七个地方。如此六度放光,「总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出现品眉间放光是表十一地,等觉,「因果法门进修之行相一终故」,六次放光是代表这个意思。
「法界品又眉间放光者」,这一段很重要。「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完整没有欠缺,总共四十卷。《华严》著名的善财五十三参就在这一品里面,是这一品里面的重头戏。佛又在眉间放光,「明此一部之经,菩萨五位进修,及如来出现所证本法,总法界为体故」。这是讲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五位进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包括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觉,讲修学的次第。佛法是教育、是教学,我常常说十信好比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八卷) 2003/1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8》)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七八卷
...谦虚,要学恭敬,要学礼让,要学著会关怀,学照顾人,学互助合作,这就叫真正修行。
你要是真正这样修,你一天只念两次佛足够了,早晨起来做个早课,晚上睡觉之前做个晚课。要多少时间?一分钟。念十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分钟就十句。早晨念十句,晚上念十句,够了,你肯定往生。为什么?你是善人,你的心、你的行为与佛相应,你是真修行;如果你的心思、言行跟佛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古人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不是佛心,行不是佛行,我给你讲的,平等、和睦,包容、尊敬,到互助合作,这是佛行。
你想想,我所讲的,是不是大乘法里面讲的六度、四摄?我没有用名词,我用很浅显的这些话来跟大家谈,没有一个字不是六度、四摄。我们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心!心是佛心,行是佛行,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早晚念十句佛号就行了。念念相应,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不相应的,这叫真念佛;一般人念佛,心口完全不相应,那是假念佛,不是真念佛。心不是佛心,行不是佛行,依旧是自私自利,依旧是贪瞋痴慢,有意无意所作所为,还是损人利己,这怎么行?怎么会相应?三种回向跟三种发愿相应,你看四弘誓愿里头,回向菩提跟断烦恼、学法门相应。回向众生与度众生相应,「众生无边誓愿度」。回向实际与「佛道无上誓愿成」相应。
所以,大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的想法、看法,会有这么多错误的做法?不知道自心是不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六集) 2003/12/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6》)
...是表法的,都是提醒你的,叫你时时刻刻回归自性,从实质上真修,不在形式上。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个意思都不懂,你叫白学了。学一辈子,妄想、执著越来越严重,果报还是三途地狱,只是阿赖耶里头落个佛法种子而已,你没有修!天天念佛,天天拜佛,天天诵经,天天做法会、做佛事,你没修。怎么说你没修?你自己认真去反省、思惟,你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没有?贪瞋痴慢的念头有没有?是非人我的念头有没有?嫉妒、障碍的念头有没有?贪图享受的念头有没有?如果还有,你没修,你要真修,这个东西统统没有了,你所显示出来的全是正面的万德万能。前面我们所举的,夫子的五德「温良恭俭让」,你有,自然露出来。佛法里头净业三福、十善业道、六和敬、三学、六度、四摄、十愿,自自然然露出来,没有一点勉强,没有丝毫造作,这是真的,这是你有修行。
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桩事情不习惯,斤斤计较,烦恼习气时时刻刻起现行,你没修!你没有智慧,你的「爱刺」一根也没拔掉。爱是用个比喻,唯识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第七识末那,末那是我执,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第一个是「我见」,《金刚经》上讲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说一个我见,所有的这些错误的知见都在里头。第二就是「我爱」,爱是七情五欲。第三个是「我痴」,我痴就是没有智慧。第四个是「我慢」,贡高我慢。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四大烦恼与生俱来,生生世世常相随。要破我执你就晓得,从哪里破起?就是破这四大烦恼,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八集) 2003/12/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8》)
...作品不但是空前,恐怕也是绝后,希有难逢。我们在这一生碰到,这是何等的幸运。亲眼看到这幅绘画从草创到圆满,我们全心全力护持,全心全力随喜。诸位要晓得,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诸佛降魔,你看这首偈子里头最重要的两个字,『慈悲』!魔有意障碍,有意陷害,但是佛没有报复,佛没有瞋恚;佛以真实智慧、真实「慈悲」感化魔。魔纵然狠毒,对佛也不忍心下手,这是佛大德的感召,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些障缘,要跟释迦牟尼佛遇到魔王波旬,这是大巫见小巫。这些事情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磨炼、去学习,学什么?学忍、学让,忍让在世出世间学问当中都是第一大德。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教菩萨,菩萨修六度,六度里头佛提出两个重点,布施、忍辱;布施能修福,忍辱能保持。你虽然会修福,你不能忍辱,你的福报随修随丢,保不住。智慧、福德都要靠忍辱你才能保全;不能忍的人,你看佛经典上说了多少次,「火烧功德林」。功德就是定慧,你不能忍,「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的定慧完全丧失掉了。
魔王波旬扰乱世尊,世尊如如不动,随你用什么手段,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魔的把戏演完了,世尊没有反应,他只有退出,只有回去。回去,你看看世尊没有舍弃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毫光还随著他。毫光随著他就是佛的慈悲加持,让六欲天的天子、天人、天女目睹毫光而得殊胜的利益。这么多人得佛力加持,得佛的利益,缘,是魔...(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0集) 2003/12/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0》)
...起心、一动念,一分别、一执著,你是凡夫,凡夫就有冲突,诸佛如来跟法身菩萨是绝对没有冲突。所以我讲的简单,讲的大家容易懂得,可是实际上真正能体会到的恐怕还是不多。我是讲的修行,化解冲突要从化解内心对立,内心矛盾上下功夫,那你叫真正护法了,你真正能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
「常护诸佛法」。这什么人?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做不到。四圣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他做不到,他要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他超越十法界了,他入了华藏,他入了诸佛的净土,实报庄严土,那叫真护法。现在在我们的程度我们要知道,我们认真努力护持「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十愿」,把它落实在四摄法里面,你就是真正的常护诸佛法。要做,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跟同学们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灾难肯定有,众业所感,不要回避,「哪个地方没有灾难到哪里去躲避」,这个念头就错了。外国宗教里头所说的,世界末日,既然是末日谁能逃得过?所以我说,我们生长在这一个时代,多灾多难的时代,对修行人来讲这也是希有难逢之一日。为什么?你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你不能不真干。在佛法讲逆增上缘,你不真干你就救不了自己。
佛在经上常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连星球都有成住坏空,这是自然现象,正常的。人既然有生,哪里会没有死?生死是自然现象,是很平常的,不可以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三集) 200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3》)
...,贪瞋痴慢,这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代表,展开来无量无边的业习烦恼,经上常讲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我们把它浓缩归纳起来,我讲这十六个字大家好懂。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念佛功夫不得力,也就是你修行,无论用什么功都不得力。
譬如我们学院,在学院学习的当然读经的时间比较多,读经能不能随文入观?不能随文入观,不得力;随文入观,功夫得力了,天天不一样。我给你讲真话,这个不一样就是天天在进步。烦恼业习天天在减少、淘汰、放下,定慧,慈悲,方便天天在增长,灾难化解了。怎么化解了?大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不再去想它了,没有了,这个念头断掉了。现在所想的,心里头所有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四摄,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真修行。所以这个身最后身。我们学佛要没有这种志气,没有这个弘愿,你就不能成就。下一次来决不是业报身,业报决定在这一生一笔勾消。
处事待人接物学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学?十善业道。《大方广佛华严经》落实在十善业道,《无量寿经》也落实在十善业道。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法界虚空界所说的一切经,统统落实在十善业道。你要问我这个话根据什么说的,我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我根据什么说的?我根据如来法印说的。什么是如来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们想想这四句前面两句是不是十善业道?诸恶莫作,诸恶是十恶,众善奉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四集) 200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4》)
...。天王波旬,魔王不简单,欲界天里面的福报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中国人民间所尊敬的、崇拜的多半都是玉皇大帝,道教的,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是欲界第二层天,在他上面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是魔天。玉皇大帝的福报能叫人间一切众生仰慕之极。你就想想魔天那还得了吗?
再想想魔的势力有多大,为什么会生到魔天?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不外乎三种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真修。为什么还没有办法修成正果而变成魔了?世尊在楞严会上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楞严会里头有一段经文,古德判作「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是说杀、盗、淫、妄。这个人生生世世是修福,修六度、修十善、修四无量心,但是杀盗淫妄的念头没有断,所以没有能成正果。如果杀盗淫妄念头真的伏断了(这还不是灭断,伏断),他有定功伏住烦恼习气决定不起现行,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致於落到魔道。
菩萨出生,魔还不知道,虽然震动一切佛刹,佛知道,佛知道就是震动到佛刹,哪一尊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某一个菩萨或者是某一尊佛,在某一个地方示现八相成道。虽然佛菩萨决定没有念头,可是众生有感,菩萨有应,菩萨应虽然非常非常微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知道。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如果我们今天讲波动,这个大家都有这个概念,他是极其微细的波动,如果不是很灵敏的仪器决定测试不出来。说老实话,菩萨示现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五集) 200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5》)
...限度你要具足四十八愿,当然你能够具足全部《无量寿经》,更好。《无量寿经》上讲的道理,《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训,这一句佛号统统提起了。念念相应,古人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功德;「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是佛功德,你这个佛号没有白念。
同学听到我这个话会感到困难,四十八愿记不住,纵然记住了,四十八愿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真的一点没错,说这个话都是老实人。怎么办?我们还有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就是净宗行门的五个科目,这个容易。第一个「净业三福」。这你能记住,能,这不多,三条十一句。第二「六和敬」。这行,六条不难,能记住,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这容易记,行!你能够声声佛号都具足这五个科目,那就是佛功德。你这样念佛就会有感应,就没有白念了。这五个科目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真实功德。声声佛号里头有,声声佛号都印心里,佛家讲印在阿赖耶识里头,念念不舍,行行不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真的跟五个科目相应,这个人叫真正念佛人。
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都在祈求,人与人当中怎样和睦相处,大问题,严重问题!什么原因?你仔细要去观看,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族群不和,宗教也不和,这怎么办?不和这里头就产生对立矛盾,竞争、斗争、战争这一扩张就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的根源,根源就是人与人不能够和睦相处。今天下午南昆大的两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九集) 200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9》)
...的真实功德。声声佛号里头有,声声佛号都印心里,佛家讲印在阿赖耶识里头,念念不舍,行行不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真的跟五个科目相应,这个人叫真正念佛人。
现在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都在祈求,人与人当中怎样和睦相处,大问题,严重问题!什么原因?你仔细要去观看,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族群不和,宗教也不和,这怎么办?不和这里头就产生对立矛盾,竞争、斗争、战争这一扩张就是世界末日。世界末日的根源,根源就是人与人不能够和睦相处。今天下午南昆大的两位教授来访问,也就是谈这个问题。佛教给我们六和敬,六和敬跟净业三福这是佛法的根本教学,基本的科目,学佛从这里学起。有了这个,才能够再提升到三学、六度、十愿。佛法里面这个六和敬,头一个见和同解,这是和睦相处的理论依据,现在人讲建立共识。佛法的见和同解是怎么讲?我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跟一切诸佛见和同解,跟一切法身菩萨见和同解。为什么?没有意见不就相同了,有意见就不会相同。这佛法高明,妙极了!
所以佛跟佛在一起,一句话都没有,见到面每个人笑嘻嘻的欢欢喜喜,一句话没有。为什么?没有意见,没什么好谈的,一个个轻安快乐无比。这个境界,六道凡夫没有办法想像。我们初学,我们初学实在讲到不了这个功夫。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这什么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今天是博地凡夫,烦恼习气非常重,我们从哪里学?有,也有下手之处,从经教,经教学一种就行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九集) 200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9》)
...他不会有很大的损失,福报大!你懂得这个原则,你就不会用错人。有福的人,选他担当一方面,有智慧的人,选他当参谋,让他来出主意。有智没有福,不能够担任主管,主管一定要有福,智慧差一点没有关系,找有智慧的人帮助他。
佛教我们福慧双修,福在慧的前面,这是一个总的原则。你居家,你想请个帮助你理家的人,雇一个人,你也要懂得会看人,看那个人有没有福报。我没有做过主管,我一生孤家寡人一个,行业是讲经教学,大家都知道我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财。我读书有一点心得,懂得原理原则,所以有人来问我,我把这一点心得、经验贡献给他,给他做参考。
平等照耀,平等心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佛道场,佛的心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十二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天人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心,人道是十善五戒心,饿鬼是贪心,畜生是愚痴心,地狱是瞋恚心。你用的是什么心?现在菩萨示现成佛『坐道场』了,那当然是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发的多大?也是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不平等的。第三句。
「坐道场时,除灭一切诸恶趣苦」。「恶趣」就是恶道,这一句了不起。「坐道场」,这个道场是什么?坐道场就是你现在正处於住持佛法、教化众生的地位,这就叫坐道场。一个道场只有一个住持,不能有两个住持,你负责教导,像一个学校,你是校长你负完全责任。当然你要聘请许许多多的助手,教职员,但是这些助手每个人都要听命於你。所以教育的成功失败,责任归...(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一卷) 2004/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1》)
...他去参加考试的时候,看到这些人,他所讲的哪个人考中,果然一个都错不了,都考中。你要晓得,了凡先生参加很多次考试,没有考中的,他考举人好像是考了两次,考进士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看一个人的德行!
我们今天学佛,佛比古时候读书人考功名还要高超,要求比他们还要严格。所以,要常常自己认真去反省、检点,真正要修学、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菩萨讲威德,我们不敢讲威,我们要成就自己的德行。用什么做标准?用经教做标准,好好的学,学经教不是学著会讲,学会讲没用处,要学著会做。经教里面的意思要懂、要相信,要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我们修学总的纲领就是五科,大家很好记,「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不但把净宗都包括了,也把所有大乘教全部包括。简单、扼要、容易记,不难学习,时时刻刻,就是天天去对照,我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
「净业三福」的反省,常常想到父母、师长对我的教训,我有没有忘掉,我有没有做到?学佛之后,佛菩萨对我的教诲,我有没有记住,有没有做到?我要能做到,这就是我报答父母,报答老师之恩。「净业三福」第一条,我跟大家讲得很清楚,落实在十善业,十善业真正做到,你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真正有慈心,这个慈心是对自己,也是对众生。第二条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条落实在《无量寿经》。
「六和敬」,我是不是能跟一切大众和睦相处?跟一个人不和,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三卷) 2004/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3》)
...真正肯定人有三世,我们的起心动念自自然然就有约束。这一生当中占了别人便宜,来生怎么办?如果来生真的要还债,我这一生决定不占人便宜。害了人,来生要还命,我这一生决定不害一切众生。为什么?正是佛法讲的,「因缘相会时,果报还自受」。想到将来的果报可畏,现在不但不善的事不敢做,坏的念头都不敢有,懂得「纯净纯善」果报无比殊胜,我为什么不修?纵然有别人对我不善,对我有误会,对我毁谤、侮辱,甚至於陷害,我都欢喜接受。什么原因?佛在《般若经》上教导我们,我们一生真的在修行,不是搞假的,天天都在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上下功夫,修纯净纯善,修五种菩提心。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违背我五个课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没有违背,都能相应。
我这样的修学,天天在这么用功,还要遭受别人的毁谤、侮辱、陷害。这什么原因?佛讲,自己前世罪业很重,应堕地狱,由於现前有这么多人轻贱、恶意对待我,我前世的罪业消了,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重罪轻报;本来是堕三途地狱的罪,现在统统都报掉了,佛说「是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上说的。所以,对於那些轻贱我的人,误会我的人,毁谤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的人,我都生感激心,我每天讲经、每天读诵都给他回向,为什么?他对我的恩德太大了。我们世间人常讲舍己为人,他是真正舍己为我,我的业障是因这个消了,但是他自己有过失。他不怕自己造重罪,把我的罪消掉,我能不感激他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三卷) 2004/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3》)
...,这是肯定的。慧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清净信心他怎么不开智慧?佛在《金刚经》上讲得清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学,这个目标你总要记住。大家净信没有生起来,你这个教学有问题,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这肯定的。什么原因?讲的人自己没有净信怎么能够帮助学的人得净信?这什么原因?讲的人自己不具足四无碍智,不具足四无碍辩。所以,我们发心学经教,希望将来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先决条件。先决条件里头还有先决条件,还有什么先决条件?自己要修德,这是什么?这是能,德在能之先。
怎样修德?我们净宗订的这五个学习的科目就是修德,净业三福是修德,六和敬是修德,三学、六度、十愿,那里头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在转法轮之先。随顺诸佛无碍解脱是有次第的,像盖大楼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盖,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没有第二层不可能有第三层。那我们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诸位要记住落实在三门课程里头,这主修的课程,我们初学,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二福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福落实在《大乘无量寿经》,这是专修净宗。我们今天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净宗学院课程标准从哪里来的?从净业三福来的。不是我们随便想著要怎样怎样订课程,不是的,这就是随顺诸佛无碍解脱,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得清净信心。果然能够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我们真是求之不得。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六卷) 2004/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6》)
...丝毫不爽。等觉菩萨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为什么?将来接引大众的时候方便,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法缘殊胜。你的修持修得再好,经教再通达,你的身体不好,你的相貌不好,人家看到你不生尊重心,不生欢喜心,你的法缘就少了一半。你发的愿是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
四悉檀、四摄法都是接引众生最重要的方法,现在人讲方式,大乘经里面处处都说到,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怎么能够疏忽?学习这东西,不是刻意学习,这些东西就是前面所讲的文殊妙慧,从哪里来的?从根本智来的。根本智是自心不动智如来,不动是定,智是慧,所以,这些东西能够应用这么方便,就是从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里头来的。用什么心?五种大菩提心,认真修三学、六度,这经上讲四无畏,四辩才,这地方讲的四悉檀,无不具足。这些全都是属於后得智,全都是文殊妙慧,都是自性本具的,不从他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自己认真好好的努力去学习。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九卷) 2004/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9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或见胜丈夫。具足大悲心。转於妙法轮。度无量众生。】
这一首转法轮、度众生包含的意义博大精深。「离世间品」里面,跟我们讲到教学的体用,说了十句,又举出教学的因缘也说了十句。前面一节可以说最重要的是举例,四悉檀如何落实变成一种非常活泼应用的技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八卷) 2004/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8》)
...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9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或见胜丈夫。具足大悲心。转於妙法轮。度无量众生。】
这一首转法轮、度众生包含的意义博大精深。「离世间品」里面,跟我们讲到教学的体用,说了十句,又举出教学的因缘也说了十句。前面一节可以说最重要的是举例,四悉檀如何落实变成一种非常活泼应用的技巧,教学理体就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自性的性体,这是我们对於佛法的教学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之所以然。接著四悉檀之后,第八句是说修学的成果就在我们形象当中显示出来,我们的色相,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威仪,从这些地方显示出你修行的成果。戒定慧三学在这里,六度万行也在此,普贤十愿也不例外,乃至於无量无边诸佛所修、所说之法,无不在此。
首先我们要学会会看会听,我们能够觉察到,然后自己才知道怎样用功去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而其实本来就是自己的。这大经上讲得很清楚,是我们自己迷失了。佛菩萨的教诲,换句话说,也只是把我们迷失了的自性性德恢复而已。所以楞严会上佛才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恢复的都是你自己本有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这相好里面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包括了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法界本来平等,法界本来和睦。说平等,说和睦已经是废话,已经是多余的了。不平等才说平等,不和睦才说和睦,所以这些话全是对迷失自性的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九卷) 2004/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9》)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七九卷
...个时代人的欲望,他所了解的是些什么。一切烦恼习气,大师清楚明了,也知道去来今。这就不是普通人,就是知道这些人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所有诸心行」,他通达明了。所以他能够应机说法,他能够收到教学的成果,精力时间没有白费,这不能不懂。末后这一首。
「了达一切行,无来亦无去,既知其行已,为说无上法」。这是真正调彼难调,但是这里头有智慧、有次第、有善巧、有方便。首先是一个真诚的态度,我们常讲不自欺不欺人,取得学习人的信心,这一点最重要。夫子他所以能够成就,这个教学的效果,你看他老人家的德行,这是学生们说的,夫子有五德,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就叫人服。释迦牟尼佛一生表现的是六度四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爱语、利行、同事,人怎么能不服,怎么能不尊敬你,你说的话哪有不相信!世出世间圣人,你们仔细想一想,没有一个不具备十善,身确实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孔老夫子做到,释迦牟尼佛也做到,这是德行的根本。
自知知人,再推广知一切众生,然后你才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因材施教。应以什么方法教人就用什么方法。印光大师早年用《感应篇》、用《阴骘文》,教化定海县的老百姓,他没有分别那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没有这种执著,没有这种分别。只知道在第一个阶层要人断恶修善,这种教材一般人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有次第,有顺序,慢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一卷) 2004/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31》)
...长是我的听众,她知道这种情形,她北方人,打抱不平,所以就要我住她家里。我带她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把她的想法看法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同意了。我那个时候一举一动都先向老师请教,老师同意,我才住她家里。她在外面张罗,借道场、租道场,邀她所认识的朋友来听经,所以我的讲经没有中断。三十年,在最初的时候,她就是替我做这工作。所以虽然寺庙不能容纳,我这个讲经没中断。到最后发展的是,大概常随众将近五十个人,不少了,无论到哪里讲经,基本听众有五十个人。
所以困难很多,排挤,这都是在所不免。我在台中十年,我很清楚,我来是学经教的,多少人排斥,想尽方法要把我挤走,我能够忍辱。所以李老师肯定,他说我的长处有两个,六度里头有两个,一个布施波罗蜜,一个忍辱波罗蜜。这李老师当众所说的,我有这两个长处。能忍,什么都能忍,你想把我挤走,我常说老师没有叫我走,我绝不离开,我没有学会。我说假如有一天我学会了,我自然会走,我学会了,你们请我,我也不会回来。我有目标,我有方向,不是受小小挫折,小小的几个闲言闲语,我自己就退心,那就完了,那你还学什么?
老师看到你受这些挫折,他在那里也不吭气,这是什么?这是观察你,你受得了受不了。你能受得了,你会成功;你受不了,就算了,你不是法器。这些事情,《禅林宝训》里头有。《禅林宝训》,李老师虽然没有讲这门功课,但是他指定我要看。老师指定我们的东西,儒家的东西是《五种遗规》,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九卷) 2004/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39》)
...你看最近这两、三年来,我们提倡更简单,四个字「纯净纯善」。我们的心要纯净,我们的行要纯善。纯净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纯善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功夫才真正得力,真正得受用。
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要记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决定不容心里面有丝毫怨愤,这是不善。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给我们,菩萨这是我们向往,我们想得到,这学位!菩萨是佛门里面的学位名称。菩萨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开示非常重要。我们有丝毫不善夹杂在里面,我们就不能、就拿不到菩萨的学位。虽然我们是个凡夫,我们的目标是争取菩萨学位,这大乘法里头。怎样做个菩萨?菩萨法的纲领就是六度四摄。六度四摄是修行指导的纲领,最高的指导纲领,永恒不变的指导纲领。循著这个指导纲领去做,那你一定会发现,在你这一生过程当中会产生非常大的变数,是你真正意想不到的。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有真实的福德,有无量的相好,它的根跟柢都是教理,教理就是真实智慧。
那我们要想具足真实智慧,你就不能不学经教,所以经教真的是很重要。我自己这一生得力,自从接触到佛法,这五十三年天天读经,我要一天不读经,这一天就很茫然,就觉得空过。天天读经,读经亲近诸佛菩萨,要跟魔外(外是外道)远离。魔外是什么?这诸位要晓得,凡是一切不善的、负面的,都是属於魔外。所以我几十年来不看电视,广播、歌舞、电影统统都绝缘,连报纸都不看。现在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九卷) 2004/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39》)
...贤教育。圣贤教育得代代相传,要真正有发心的人。什么人有条件来传圣贤教育?真正看得破、放得下的人他有条件。如果是放不下看不破,他没有这个条件。这就是再好的环境,他一天到晚跟在佛菩萨面前,他也学不到东西,他也不能传佛菩萨的正法。一定要看破、要放下,一定是舍己为人,牺牲生命也欢欢喜喜,也在所不惜。就像经上讲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丝毫瞋恚的心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心没有,而且还生感恩的心,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为什么?你成就我六波罗蜜圆满。不经过这样的灾难,不知道自己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这等於说测验考试,经过这个灾难,知道自己功夫圆满,确确实实境界现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功德圆满,六度圆满。六度里头每一度都具足其他的五度,一度圆满是六度统统圆满,一度缺乏,六度都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懂。
所以修行人,首先你要常常去想,要常常去做,做什么?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不能不持戒,你不能怕苦,你要怕苦,你不能持戒,你什么都完了。戒从哪里持起?我特别强调,从《弟子规》做起。现在戒律为什么都不能持?你没有基础,基础是《弟子规》。从前中国读书人、修行人,没有一个不是在这上扎根的,千万不要轻视。你这一生当中想成就,这一生不想堕地狱,不想堕三途,你《弟子规》要做不好的话,你的愿与事就违背了,所以它比什么都重要。小的时候没有学,现在学还来得及,我还有一口气,还没有死,一口气在,我就得好好的学习,在自己道学上真正扎根。这是一点补充的意思。现在时间到了。
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0卷) 2004/4/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0》)
...是不须脱,是不可脱,这要特别注意,「定无贪等,即不须脱,欲明相有性无,此二无碍,方名解脱」,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这是什么?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真实的果位,相对的法门是相似的果位,是六道十法界,没有脱离十法界;换句话说,它是相对的,脱离十法界,那叫真解脱。
我们读了这些经论,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我们应当要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知道怎样修。修的方法,佛教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个方法、六个纲领,我们大乘法里面称为六波罗蜜,菩萨日常生活、修行六个大纲。你要真干!处众,跟大众相处,佛给我们讲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修什么?就是这十条。十条,六度是自修,四摄是处事待人接物,圆圆满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自利利他,所以圆满功德。四摄六度每个人都知道,你不会做,你没有用上,从来没有用上,很可惜。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看《疏》,《钞》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我想同学们自己去看就可以,我会把大意跟诸位介绍出来。《疏》里面接著介绍「明行」,这个字在我们《纂要》本子里面,它是木刻版本,你看它在右上角圈了个圈,这是念去声,去声念「恨」。念「恨」当动词讲,换句话说,就是行为,我们今天讲行为,这是动词,不是名词;如果念行,这是名词,这个地方是动词。「言明行者,即般若德」,这一句讲的是般若,前面讲解脱,解脱、般若,还有一个法身,三德!法身在哪里?法身在前面一首偈;前面一首偈,我、我所空寂,显法身德。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一卷) 2004/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1》)
...论在家出家,对《金刚经》非常重视,是很有道理的。《金刚经》上最重要的开示,也并不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前面经文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句句都是真实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只要抓住这几句话,尽形寿依教奉行,利益无边。
我们怎样能够把根尘断掉?这一句话叫「由契性空」。你不能契入,由契性空就是明心见性。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做到,但是要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精进,那就对了。下手的方法,经论上讲得很多。我们净宗成立之后,在真正修行的纲领上,我们举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跟性德都相应,「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五科,我们也讲过几次,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要紧的是怎样去落实,你不去做,没有用处。
下面,大师跟我们说明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契入自性?你根尘才真正脱掉,摆脱掉。他说,「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亡尘也」,佛家常讲万法皆空,这就变成老生常谈了。《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是真正参透,真正明白了,你对於这一切境界里头,一切人、事、物,你的心就平了。为什么?不再计较,不再执著;不计较、不执著,才叫做随缘。你还要计较,还要执著,你不随缘!你不自在!这个尘能脱掉。
下面说,「能知之心,亦不可得」,能知的心是妄心。就是能够分别,能分别、能执著的,怎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四卷) 2004/4/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4》)
...生就是果报现前。我们这一生,花报是人中之人,来生还得人身,来生比这一生一定要殊胜,福报要大、智慧增长,来生福。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提升到人中之天,那好,来生一定生天;看自己的功夫、修行,古人讲,功行!你来生是生欲界天、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人中之天。如果我们这一生能够把自己提升到人中之佛,我们来生决定作佛。念佛求生西方,稳稳当当,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是人中人、天往生的。人中的声闻、缘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花报、果报相应,一点都不差。
要怎样把自己提升到人中的佛、菩萨?佛高,我们说菩萨。菩萨修六度万行,菩萨用菩提心,发菩提心,也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内修六度,这是自己的功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对外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常讲,讲的遍数太多了。念念行行与这个相应,人中之菩萨。人中之人,是修五戒十善。人中之天,是修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佛在经典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去干。
能够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人中之佛,这个高!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怎么做法?夏莲居老居士讲得好,他老人家教我们的,给诸位说,他不是开玩笑的,不是随便说的。夏莲居老居士肯定是佛菩萨再来的,决定不是凡人,他是来度我们的。为我们会集大本《无量寿经》,会集得好,末法九千年苦难众生,靠这个会集本得度。印光大师指导我们修行的态度,我们要遵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五卷) 2004/4/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5》)
...们在这经里面念过很多次。所以四十八愿随便哪一愿,都圆圆满满具足其他的四十七愿。
这个地方是教初信、初学,「信乐念学」这四,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你信里面没有爱好,所以他头一句,我们刚刚念过就是「意常信乐佛」,这里头就有乐。你信了,对它不喜欢、不爱好,这不叫信;那里头没有念,你这个信也不圆满、也不具足;你要不学,那你这个信跟不信有什么两样?要统统具足,给你讲解要分开来讲。在「如是业应作」,那是一念圆满,念念圆满。这才叫相应。古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什么相应?这一要跟一切相应,这才是佛。我们念佛,以四十八愿做个比喻,这一愿跟其他四十七愿不相应,这不叫念佛。
菩萨修六度,这个诸位都知道,每一度都圆满具足其他的五度。譬如讲布施,布施里头有持戒,布施里面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这才叫布施波罗蜜。布施里头只有一个布施,其他五个都没有,这不叫布施波罗蜜,世间人的布施而已。世间人修布施跟菩萨修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一分钱,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如果再给你展开的话,在《华严经》里面,具足圆满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代表了菩萨法,无量无边菩萨法,他统统具足,你说他功德大不大?你也去学,学布施,你也去布施个一文钱,但是你什么都不具足,所以你没有功德,你得的福很小,道理在此地,道理不能不明白。
这首偈清凉说得很好,「殷重修」,我们讲认真、重视,决定不能够轻忽,不能够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八卷) 2004/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8》)
...悲现前。这个「离不平」里头,至少我们看到这一个名词就要知道五桩事情,一即是五,五即是一,菩提心现前,菩提心是真心。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你看看相宗所讲的同生性、异生性,什么叫同生性?菩萨,菩萨跟佛是同心,都是用真心。凡夫跟菩萨不同,异生性,为什么?佛菩萨用真心,凡夫用妄心。我们现在从哪里做起?首先要把妄心舍掉用真心。不平是妄心、平等是真心。这个地方不用别的字,单单用「不平」,这很有道理。
世尊在经教里头告诉我们十法界业因,十法界的业因,每个法界的因缘都是无量无边。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无量无边的业因里面举一个最重要的,举它来说。第一个因素,成佛,佛第一个因素是什么?平等心。菩萨第一个因素,六度心;辟支佛第一个因素,因缘心;阿罗汉第一个因素,四谛心;天人第一个因素,十善心,十善、慈悲喜舍。人道第一个业因是什么?你能够到人道来投胎,五戒心。下面是三恶道,畜生,愚痴心;饿鬼,贪爱心、悭贪心;地狱,瞋恚心。瞋恚堕地狱,悭贪堕饿鬼,愚痴变畜生。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感的果报是三恶道。人道,五戒,过去生中五戒修得不错,十善修得不错,这一生能到人道来。但是这一生当中,我们细细去想想,我们的五戒十善能不能打到一个八十分、九十分?自己冷静给自己打分数,如果达不到八、九十分的标准,来生人身保不住。这里头很严格,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人道是中品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四集) 2004/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4》)
...不痴。修这个十善业,他身体怎么会不健康长寿?他怎么会衰老?又何况天人还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舍是放下,没有一样他放不下的,天道。这是讲六道的业因。
六道外面是四圣法界。声闻,我们叫阿罗汉,阿罗汉修四谛,业因是四谛,苦集灭道他真的通达明了。辟支佛第一个业因是十二因缘,菩萨业因是六波罗蜜,佛的业因是平等,平等是佛的业因。从人道以上,业因都是自性本具的性德;三恶道是违背性德,完全迷失了性德。性德的核心、性德的中心、性德的第一义就是平等。如果我们修平等心,无论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用平等心,这个殊胜,这是在十法界里头直接修作佛之因。以这个为主,再以六度万行为辅助,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你想想你的果报是什么?无比殊胜。即使烦恼习气不断,你这种修行的功夫、知见,肯定能把烦恼习气完全伏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可不可以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宣扬多元文化,劝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大家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是平等心,由此可知,平等、和睦是性德,与自性完全相应,这个果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一定要认真努力去落实。从哪个地方落实?从你的心地落实,佛法术语叫「意地」,就是在你起心动念之处,你自己一定要晓得,这叫真修行。你要以不平等的心处事待人接物,你做得再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0卷) 2004/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0》)
...众生服务,你自己往生的条件已经取得了。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也说得好,他的标准不高,只要我能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往生,品位高下没关系,决定得生。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损己利人的事情,损己是什么?伤害自己的品位。如果我不做这些帮助别人的事情(前面讲兼修世善,世间好事我一样都做了),自己品位可以提升、可以提高。做世间这些善事,决定对你自己用功有妨碍,这两者不能兼顾。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就是因为领众、教化众生,这是善事,所以妨碍自己用功,临终的时候他说但登五品,五品位往生的。
五品就是天台家讲的随喜、读诵、演说(为人演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桩事。圆教五品位往生也很殊胜,圆悟藏性,藏是如来藏,性是真如法性,圆悟藏性就是实相妙理。在缠叫如来藏,在缠是什么?你带著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分别是尘沙,执著是见思,你有这三重烦恼,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就叫做如来藏,所以如来藏是带著染污的真如本性,就这么回事情。如果染污统统去掉,就叫做法身。所以大乘教里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一品无明断尽,法身圆满显露。
圆教五品位在解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明白、清楚了有能力伏烦恼,就是念佛人讲的功夫成片,烦恼没断,虽没有断不起现行。贪瞋痴慢没有断,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起贪瞋痴慢,那是什么?你有定、你有慧,你有戒定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前一首是从因上说的,这一首是从果上说的,合起来看意思就圆满了。
【皆令得度是其行。】
后面这一句尤其好,『皆令得度』。这个心要大,要常常存这个心,这叫大菩提心。不可以说这个众生有善根我要度他,那个众生一阐提我不度他,这一种思想给诸位说,小乘思想。小乘确确实实是这种想法,是这种做法,这不是菩萨。菩萨是平等的,菩萨是只要有缘就要去度他,那没有缘是没有方法了。缘是什么?缘就是接触,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那你就得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转恶为善,帮助他转迷为悟,到最后帮助他转凡成圣,这是大乘菩萨。怎么帮助?先要自己成就。自己成就什么?大乘经里面《华严》就说了无数次「六度四摄」。成就六度是成就自己,四摄法是帮助别人,一切大心凡夫都是这样一个原理原则,这样一个道路成就的,没有例外的。
所以菩萨禀六度,菩萨是六度心,菩萨是六度行。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身心世界彻底放下,你就布施波罗蜜圆满。经上讲得好,布施断悭贪,六度里头得特别提示的,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佛用这六个方法来对治。布施是断贪烦恼的,持戒是断恶见,忍辱是度瞋恚,精进是度懈怠,禅定是度散乱,般若是度愚痴;疑是愚痴,傲慢是属於瞋恚,佛用这些东西成就自己。自己有这六种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佛用这六个方法先成就自己,然后再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想帮助别人,做不到,经上讲「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一定要先度自己。
在一切时、在一切处,只要我们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就放下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一个圆满,一切圆满,《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六度每一度一定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五度,这才叫做波罗蜜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放下,你就布施波罗蜜圆满。经上讲得好,布施断悭贪,六度里头得特别提示的,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佛用这六个方法来对治。布施是断贪烦恼的,持戒是断恶见,忍辱是度瞋恚,精进是度懈怠,禅定是度散乱,般若是度愚痴;疑是愚痴,傲慢是属於瞋恚,佛用这些东西成就自己。自己有这六种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佛用这六个方法先成就自己,然后再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想帮助别人,做不到,经上讲「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一定要先度自己。
在一切时、在一切处,只要我们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就放下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一个圆满,一切圆满,《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六度每一度一定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五度,这才叫做波罗蜜多。如果只有一个,里头没有其他五个,你只能叫布施,叫持戒,叫忍辱,不能叫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不可以叫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圆满,这里头不含摄其他的法门就不圆满,含摄一切法门都在里头,那就是圆满,大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统统都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的,六度都圆满。由此可知,这个方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自己从凡夫地修到究竟圆满就靠这个,他们帮助别人也用这个方法, |
|
|
|
|
|
|
|
简单容易,稳当快速。
每一条里面要细说,无量无边,永远说不尽的,理是一个,事无量无边。六度的理,理是什么?理跟你说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事相上太多太多!从哪里下手?哪一个毛病重,你就从哪里下手。譬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对於财看得很重,悭贪,特别是在财物上,那你就施财。有人对财看得很轻,名看得很重,那你就舍名。哪个毛病最严重,先对治哪个毛病,正是跟大夫治病一样,严重的先治,轻的慢慢来,重的治好了,轻的很多不要治,随著就解决了。
在这六道里头我们讲人道,人道贪爱、悭贪最重的,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圣人都讲,一个是财,一个是色,这是最普遍的。还有少数的,他对於财跟色看得很淡,名看得很重,权看得很重,他要争取的是地位权力,这个超过他对於财色的重视,这样的人也多,但是比起重视财色的人要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这种能力现前,我们都没有念过的,还有人念过;现在人都没有念过,过去的人念过,他能把过去人阿赖耶识的资料拿过来,这是原理。所以我们认为这是特异功能,神通广大,你要是晓得事实真相,一点都不希奇。
我们今天要干的,佛讲不要求神通。为什么?求神通容易走向偏差,偏差就出毛病。毛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魔障,著魔。所以我们确实在这些年来,我们在国内外看到很多著魔的。著魔的原因,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个东西确实是真有,你不能刻意去求它,你刻意求它,很容易惹麻烦,你的冤亲债主会弄神弄鬼来欺骗你,你很容易上当。所以佛教我们从断贪瞋痴,修戒定慧,正净的途径来学习。佛为什么教我们学戒定慧?对治贪瞋痴。为什么教菩萨修六度?为了要断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如果我们烦恼断尽,六波罗蜜也就没有。六波罗蜜是药,烦恼是病,你有病吃药,病好了,你还吃药吗?不要了。所以《般若经》上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什么时候舍?病好了。病好了,药不要了;病没有好,药管用,不能舍。到什么时候不要?证到究竟佛,妙觉位。等觉菩萨还要,为什么?他还有病,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病,所以等觉菩萨还要修戒定慧。我们要是不依从佛的教诲,怎么行?
前面讲「未遇如来,多成难处」,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怎样才叫你遇到如来?我们现在有没有遇到?那得你自己去想一想。事上遇到,形相上遇到,实际上有问题。你遇到能不能信?信了能不能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三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〇卷
...有病,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病,所以等觉菩萨还要修戒定慧。我们要是不依从佛的教诲,怎么行?
前面讲「未遇如来,多成难处」,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怎样才叫你遇到如来?我们现在有没有遇到?那得你自己去想一想。事上遇到,形相上遇到,实际上有问题。你遇到能不能信?信了能不能解?解了能不能行?行了能不能证?真正到能证得,你才算是真正遇到,祖师大德所说的有禅有净土;那我们学教的人是有教、有理、有行、有果,你真有。一有一切有,不可能说我有一个少一个,没这个道理。因为它通的,一通一切都通。没有说,我只通这个,不通那个,没有这个道理。教通了,理行果都通;行通了,前面教理后面果自然贯通。
像六度,一个成波罗蜜,六个都是波罗蜜。你问这什么道理?你记得佛的话,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他怎么会不通!就像一棵大树一样,随便拈一片树叶,跟整棵大树都通。这个树叶通它的梢,梢通它的条,条通它的枝,枝通它的干,干通它的本,本通它的根。从根本再往上面去,统统都通!你仔细去看树,你会开悟;如果你仔细观察人,你会开悟,人跟树没有两样。看别人再回头看自己,我们这个身体上,外面、里面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官,许许多多不同的经脉把这些器官连系起来。经脉,现在人讲神经系统,血管的系统,微血管,神经末梢的都到指端,指端、足端、头发,提一根头发,全身都感觉到;而且是哪个部位痛痒,一点都不差,一点都不糊涂,通的!所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三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3》)
...九年讲经说法,只是跟大家讲「诸法实相」,他同意。这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这范围太大太大!
时间是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是十方,十方还不行,现在讲的是无尽无数无量的不同维次空间,全都包括在其中,说不尽!说不尽,佛有方便说,善巧方便。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来讲最适合的方法,最恰当的方法。在佛法里头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作用,所以方便属於般若。你看看《华严》都是讲十代表圆满,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六波罗蜜,《华严经》讲十波罗蜜,你们想想这个味道。十波罗蜜里面又要加四条,加哪四条?六度最后一度是般若波罗蜜,第七个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后面这四个都是从般若波罗蜜流出来的,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后面这四种叫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根本智的作用。
如果我们讲体用来说,般若波罗蜜是体,这四个是应用,应用里头头一个就是方便,所以善巧方便是般若波罗蜜的应用,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用在说法,用在度生。愿,从般若里面生的,没有智慧,你发的那个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为什么忽略了众生?这个众生我讨厌,我才不想帮他忙,不度他。你发愿的时候是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某某众生除外,是不是这样?没有智慧,愿发不出来;没有智慧,你功夫不得力;没有智慧,处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七卷) 2004/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7》)
...什么?养自己的清净心,养自己的善心,纯净纯善,真心才会显露。一心一念很不容易,那是我们终极的目标,远程的目标;纯净纯善是近程的目标,先修纯净纯善,再往一心一念这个目标去精进,这就对了。
一心,一念也是一样,在净宗分为三等,最上乘的叫理一心不乱,是此地的境界,为什么?时空维次突破,理一心境界。第二等的,事一心境界,事一心也能突破,突破范围小,没有这么大,没有到法界虚空界,没有,没有达到,只能够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的层次可以突破;六道外面层次可以突破,不能突破十法界,事一心不乱。最下面一层是功夫成片,就是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圆教五品位,这是我们可以能够学得到的。五品位是随喜、读诵、演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是我们现在可以能学得到、可以能够落实的。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善心,纯净纯善在这里修。这个修成了,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凡圣同居土你有把握决定会去。一念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一首颂: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
这一句里头,诸佛如来示现的因圆果满。修学最重要的就是一念,一念才能普观,为什么?没有障碍,空间突破,时间突破,这是现代科学家希望得到的,而始终没有办法得到。科学家现在知道,我们在他们的报告里面看到,他说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於零,空间亦复如是。什么条件?他找不到。空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七卷) 2004/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7》)
...是菩萨相,就这么个道理。你是凡夫心,你怎么学你还是凡夫心,你的相转不过来,你的身体转不过来,你还是个凡夫。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四首看起:
【从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观法性。普劝众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
这首偈是讲「深因」,前一首是讲「遍因」,遍是普遍,这个广,你看看佛菩萨修因广大,这深远,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第一句『从初供佛意柔忍』,这句里面讲的是六波罗蜜里面前面三种,布施、持戒、忍辱。此地这个「初」是六度里面的第一个,真的,也是入佛门最初下手之处,要学布施,此地没有说布施,说「供佛」,这个意思比讲布施更深,你看讲「意柔忍」比忍辱的意思要深得多。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他说「后一偈深因」,这就是第四首偈,我们念的,「故能速证」,证是证果,速是快速。「初二句六度自利」,就是前面两句,第一句跟第二句。「谓供佛是檀」,檀是布施,「意柔兼戒」,意柔是忍辱,这里面自自然然就包含著戒在其中。「从初至末,是进策也」,精进波罗蜜。
第三句,这讲「利他」,利他里面讲「兼方便等,二行既圆,则佛果朝夕」,这个朝夕就比喻快速,「故云速成」。我们修行证果,你看看这首偈里面把这修行的方法也都教给我们。我们怎样学习?真正落实把修行跟生活结合在一起,生活就是修行,工作也是修行,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修行,这就快速了。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无不是修行,这叫大乘圆教。
「从初供佛」,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讲布施,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只是这里头恭敬有差别,供养一定是十分诚敬,我们对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敬。那对一般,尤其是对於贫穷、贫贱之人,我过去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还有乞丐,很多,对这些我们对一般都是布施,就不说供养,诚敬心生不起来,对他们跟对佛,真的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什么时候我们对他们也跟对佛一样,我们的心平等了,那就把自己修持的功夫、境界大幅度的提升了。
你看看,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十法界的因心,十法界的因果非常非常复杂,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在复杂的因果当中举出最重要的一个因。佛告诉我们成佛的因是平等心,这是第一因,你心不平等,你怎么能成佛?心平等了,你的心跟虚空法界融合,你的身跟刹土众生也圆融了,这就是证得清净法身佛。所以一定要平等。只有佛才真正平等,菩萨修六度,这个地方是修六度,菩萨;缘觉修十二因缘,这第一因,声闻修四谛。诸天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你要知道上品十善,慈悲喜舍,这生天。人道,五戒中品十善,畜生道愚痴,饿鬼道悭贪,地狱道瞋恚。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个业因告诉我们。
我们怎么修法?我们自己要想一想,平常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没有离开贪瞋痴,那你就要晓得,我们所造的是三恶道的业因,果报那就是你感得三恶道的果报现前。人天的业因,真正能够修的人不多了,我们看别人很会看,很容易看,看自己看不到。古大德教导我们,会修行的人,要懂得看别人,回光返照,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看到别人造三恶道的业,立刻回来想想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会觉悟!看到别人修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学习,怎样认真努力。「因」要遍法界虚空界,因要深,深入到微尘世界。日常生活当中知道守法,还要知道忍辱,《金刚般若经》上教导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不能忍耐是没法子成就的。无论什么都要忍,忍是禅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怎么会得定?我们念佛,念佛目的在哪里?在一心不乱。小小事情都不能忍,你怎么会得一心?为什么不能忍?放不下!果然能放下,那你就能忍。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要放下,只抓住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掌握住就行了,其他的全都放下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
忍,才有精进,才能够精进,就能够提升,提升以后,这进入状况,禅定般若现前。第二句,『入深禅定观法性』,这是六度里面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你能不能「入」,确实就在乎你能不能忍。忍,实在说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的时候你就爆发了,那个麻烦就大!所以忍里头一定要有定、要有慧,为什么?定能伏烦恼,能伏住,慧能化解。忍是定慧的初步功夫,开始修就得修这个,什么都要忍,对人什么都要让,让不会吃亏。
中国古大德常常教人,吃亏是福,你懂不懂这意思?吃亏真的是福。到最后你才晓得,忍,原来不吃亏,占好多便宜;不能忍的人,亏可吃大了,都是实话。所有一切的灾祸,最初都是不能忍,最初稍微能忍让一点,什么祸事都不会形成。菩萨就是修这六门功课,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佛在此地教我们,一切都要往深处。深因,忍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到最后你才晓得,忍,原来不吃亏,占好多便宜;不能忍的人,亏可吃大了,都是实话。所有一切的灾祸,最初都是不能忍,最初稍微能忍让一点,什么祸事都不会形成。菩萨就是修这六门功课,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佛在此地教我们,一切都要往深处。深因,忍要深,定要深,慧要深,你才能见到法性;如果没有甚深禅定,你见不到法性。
「观法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所讲的大开圆解。我们前面说得很多,底下一卷还要细说,为什么这样反覆的说?没入境界,没入境界那就得反覆说。这两句是自己成就,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度他。所以说到自度,只要是大乘法,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念佛法门如果没有六度的修学,你念佛不能往生,充其量只能够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往生没有指望。为什么?往生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堂堂主常常讲的,勉励大众,警策大众,这句话是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六波罗蜜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放下愚痴,你看看是不是放下,为什么?这些东西统统障碍你一心不乱,统统障碍你真信切愿,你要是不放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六波罗蜜就具足了。
菩萨行,六波罗蜜用在家庭里面、用在工作里面、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你要能活用,那你就真的会修了。用在家庭里面,现在都是小家庭制度,一般都是夫妻带著儿女,如...(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往生,充其量只能够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往生没有指望。为什么?往生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堂堂主常常讲的,勉励大众,警策大众,这句话是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六波罗蜜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放下愚痴,你看看是不是放下,为什么?这些东西统统障碍你一心不乱,统统障碍你真信切愿,你要是不放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六波罗蜜就具足了。
菩萨行,六波罗蜜用在家庭里面、用在工作里面、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你要能活用,那你就真的会修了。用在家庭里面,现在都是小家庭制度,一般都是夫妻带著儿女,如果你一家人各个都懂得,六度、四摄都懂得,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庭里面都是菩萨。布施就是你能够为家人服务,布施供养用现在的话就是服务。财施、法施,财布施在家庭里面内财布施,用劳力!煮饭、洗衣服、扫地、抹桌子,都是布施波罗蜜,把家庭做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让一家人都能够欢喜,过的生活很舒适,这不是布施供养是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个规矩,有个程序,那就是持戒。煮饭有煮饭的程序,一点都不乱,守法。炒菜有炒菜的规矩,扫地有扫地的规矩,抹桌子有抹桌子的规矩,你都懂得,都很如法,这持戒波罗蜜在里头。我举这个最小的例子,然后你就晓得,日常生活,菩萨行!
忍辱就是有耐心,你没有耐心事情做不好,草草率率没有耐心,很认真负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化他,化是教化。禅定,在家庭生活里面就是有主宰,不轻易变更,有原则。般若是智慧,前面你都能够做得很如法,你就开智慧,智慧就提升自己生活品质,这个家庭真正是佛化家庭。
在家庭里面,如果父母没有学佛,你学佛了,你把菩萨六波罗蜜表现在你家里,你家里人看到一定:学佛好!他会赞叹,他也会学,自动的他就会宣传,告诉人说我家里小孩学佛非常乖巧,尤其学佛跟不学佛完全变成两个样子,这叫真学佛;不是口头上学佛,不能做到,你说到做不到,人家轻视你,不相信你。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首偈:
【从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观法性。普劝众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
前面两句是六度自利,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再看后面这两句,这两句是利他,『普劝众生发道心,以此速成无上果』。自行跟化他,大乘佛法里面说不一不异,不能说自行化他是一样,也不能说自行化他是两样,自行里面有化他,化他里面有自行。在初学,就是自己还没有得度,自行是主,化他是助,正助双修,要以自度为正,正修,化他是助修;到自己修行有成就了,化他做为正修,自行做为助修,这个行的。什么样的标准要自己定,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看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标准。
你看智者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这很普通的,过去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示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那他这个自行决定能往生。我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有把握,然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学,就是自己还没有得度,自行是主,化他是助,正助双修,要以自度为正,正修,化他是助修;到自己修行有成就了,化他做为正修,自行做为助修,这个行的。什么样的标准要自己定,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看你自己用什么样的标准。
你看智者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这很普通的,过去许许多多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示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那他这个自行决定能往生。我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有把握,然后就可以多一些时间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有帮助别人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华严》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句「普劝众生发道心」,这五个字都具足。你没有这个方便,你很难做到!但是这些方便是以六波罗蜜做基础,没有六度自度,你怎么能度人?古大德讲得很好,「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度人首先要知道自度。我劝人学佛,自己总要学得像样子,别人能相信;如果自己学得不像样子,人家一看学佛是这个样子,算了,别学!那你就错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方法,什么方法?佛教我们,我们要会用,四摄法,摄是摄受,我们常常希望佛能摄受我们,我们能不能摄受众生?这是因果。我们不能够摄受众生,佛怎么会摄受我们?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再把这个意思引申,我们自己冷静的反省,一身都是罪业,这一点许许多多同学都承认。我造的业太重了,我们希望佛菩萨原谅我,能包容我;那你回头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别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够摄受众生,佛怎么会摄受我们?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再把这个意思引申,我们自己冷静的反省,一身都是罪业,这一点许许多多同学都承认。我造的业太重了,我们希望佛菩萨原谅我,能包容我;那你回头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别人?我能不能原谅别人?看到别人造罪业,我要不能包容,我要不能原谅他,佛菩萨能包容我吗?能原谅我吗?所以古人常常教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就对了。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你才会成功,你会得到群众的爱戴,得到别人的欢喜、尊敬。所以一切是从自己本身做起。
四摄法里面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同事,这是「普劝众生发道心」,这四个原则,佛教我们的。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布施是放下,此地的布施意思是结缘,跟一切众生结缘。所以我常常讲四摄法的布施,落实到实际上,那就是多请客、多送礼,我常常这样讲法。请客送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关节,谚语常说:礼多人不怪。财施、法施、无畏施看需要,他需要什么,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他生欢喜心,关系从这个地方建立。所谓是一次生,再次就熟了,三次就变成朋友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得要带一点礼物,中国、外国都一样!送礼要预先要多打听一下,为什么?每个地方风俗人情不相同。这个地方的风俗,一般哪些礼物是人家欢迎的、尊重的,这个要懂,你搞错了可不行。譬如在我们东方,过年、过节招待小朋友,送一个红包都非常欢喜,东方人的习俗。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一品都没断。我这一生的成就,充其量到最高的成就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圆五品位而已,这是我一生努力自己有一点把握可以能达到这个境界,再往上去那就要断见惑,断见惑就是圆初信位,很不容易。真正修行证果,那要到极乐世界,不到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我们这一生无始劫来的习气很不容易断掉。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要谦虚、要明了。
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可以太过分。所以人最难得的是守本分,有自知之明能守本分。我们对於世出世间的事理,大乘佛法,真的是只懂得一点皮毛,谈不上深度!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我们很认真努力在做,也只做到几分之几而已。譬如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普贤十愿,我给自己打分数能打多少分?大概四十分、五十分勉强,只能到这个程度。当然我还是天天在努力、在提升。就这一点点,要是在古大德的面前,我们连做学生的资格都没有,勉勉强强做个旁听生,为大众服务,在这个道场里面做义工打杂,行,祖师大德的学生没分,充其量旁听。
今天我还受许许多多人的尊敬,非常惭愧。使我们想到在这个时代修行人没有了,就是我这样修行四、五十分的人已经就很少了。我们为整个时代悲哀,也给自己警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要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才能报佛恩,才能报众生恩,怎么可以傲慢?所以我们看看现在年轻人,学了一点点佛法,实在说他比我比不上,但是他的气焰,那个威德、那个傲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三卷) 2004/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3》)
...恭敬当中学来的。怎么可以不诚、怎么可以不敬?尤其是对老师,佛法里面讲对一切众生,对恶道众生都要有诚敬的心,你才能够得道。对於眼前造作恶业的,无恶不作的,还是对他恭敬。恭敬他什么?他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我要对他尊敬。又何况佛在《华严》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能不敬!
所以佛成佛了,佛是平等心。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里面,初住菩萨就是平等心,所以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我们自己修行要晓得,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有没有证得圆初住?没有。圆初住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清净平等觉现前,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四圣法界里面,菩萨六度心,辟支佛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都是平等心,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经教都是「菩提分」,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可是觉悟你一定要记住,离开诚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诚敬的学习,《弟子规》。诚敬怎么落实?怎么表现?《弟子规》。从前人不说这个,根本不提,为什么?从小都学过了,都有这个基础。你看他一生做人,即使对待凶恶之人、卑下之人都知道尊敬,不敢轻慢,这个要晓得。所以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现在人讲的道德修养。人有道德,天下归心,谁不尊敬你?谁不仰慕你?谁不愿意跟你学习?道德,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的学习,《弟子规》虽然不是佛说的,但是字字句句是古圣先贤(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五卷) 2004/8/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5》)
...高没有用处。所以在这方面你注意,处事待人接物,他有没有傲慢的态度?有没有傲慢的习气?傲慢、放逸、懈怠,那就不行,那这不是法器,这样的人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培养。所以难,不容易。我常常说的最基本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你只看这个,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就不能悟入,这个悟入是解悟不是证悟。
我们今天证悟不能提了,往后都不可能了,我们现在只求解悟,换句话说,我们最高的标准就是圆五品。圆五品也是由诚敬当中得到。圆五品位里面,天台大师所说的第一个随喜,真正修随喜功德;第二个读诵,读诵要勤,天天亲近佛菩萨;第三个讲演,讲演是教学,教学相长;第四个兼行六度,第五个正行六度。换句话说,六度四摄是自行化他的标准,这五门课每天都不舍弃,天天照做,能够悟入。
刚才说过,这个悟入就是戒定慧三学有了力量,我们一般讲功夫得力。这得力是什么样子?烦恼完全伏住。我们刚才讲的十六个字决不起作用,有没有断?没有断,烦恼习气决定不起作用。如果一断,他就转凡成圣,入相似位;没有断,能伏住,观行位,净土法门里面讲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境界。虽然这个位次不高,自己真正得受用,方老师以前常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得到。再往上提升,那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证入,圆教十信位是相似位,到十住是分证位,那是法身菩萨。相似位等於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所以要是念佛求生净土,不在同居土,他在方便土。所以这个悟有两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五卷) 2004/8/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一卷
...丝毫的贪恋就堕落,你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没有把握了。
我要决定得生,万缘放下,眼前这些受用,无论是物质,无论是精神,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没有也不放在心上,得自在!有了怎么样?赶快布施,舍掉。没有呢?不求,一丝毫求的念头都没有,这才能解脱,才真正能往生。这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我不是跟经上所说的意思,经上所讲的大事因缘是明心见性,是圆初住,我今天讲大事因缘是圆五品,这就是什么?佛告诉我们,了义。圆初住我学不到,肯定不能成功,但是圆五品有把握,这个行。尤其是这五十年所做的,现在做得很顺利,从前很勉强的做,现在很顺利,熟了。随喜、读诵、演说、兼修六度、正修六度,我们这四摄六度,自行化他,做得很顺利、很有信心,法喜充满。
知见,我们展开经卷能看出经卷的意思,虽然不能像法身菩萨那样,这个意思像泉水往上喷,我们现在也像泉水,泉水冒泡,往上冒泡。他们那个是智慧大开,泉水往上喷,我们只是小小的开始冒泡。我用这些比喻,诸位细心去观察你能体会得到。决不是像一般世间迷惑颠倒,它是死水,那不是活水,死水。那我们自己从前,没有学佛之前也是一滩死水,天天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这是幸亏过去生中有这么一点善根,有这么一点福德。福德就是遇到贵人,遇到这个机会,真正福德。这个福德不是财富,不是功名,不是权位,这些东西统统都没分。遇到修道的机缘,亲近圣贤的机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六卷) 2004/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6》)
...样才不错?觉悟就不错了,那就对了,这是佛法之妙处。不但佛法妙,古圣先贤真正有证的人,有修有证的人,他的东西都有味道,其味无穷。
「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同,「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总为动寂一体用故」,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即使在六道里面,又何尝不是动寂一体作用?不过说六道里面众生作用是什么?是带著迷,起这个作用。四圣、一真法界,觉的作用,迷的作用,不管觉跟迷总是一体,这要知道。你知道它是一体,恶道众生,你自然就生怜悯心,你会生度脱心,我怎样去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运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你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这就是什么?五品里面的六度心。六度落实在四摄,四摄是手段,不用这个手段,六度不能落实。
「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长者讲的这个初发心是双关语,浅深不同,深说初发心,位位都是初发心,一般是指圆教初住;浅说,十信位里面的初信位,要是给你细说,位位都是初发心,四十一个菩萨阶位,位位都是初发心。「一时并进」,就是《华严》上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行布,循序渐进,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我们这个十信位,后面还有三品经,看看我们在这里的学习,能不能成就大悲,大悲是对一切众生,尤其是苦难众生,生起怜悯心。
「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法身是理体,慧身就是报身,智身跟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六卷) 2004/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6》)
...两样,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是烦恼不能断,这是事实。五品位没断烦恼,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应当要学的。我们天天读《华严》,跟大家在一起学《华严》,我们的见解跟佛相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修行,行是思想行为。
「修行」这两个字意思一定要懂得,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行为再多,总出不了身口意这三大类,所以这三大类就包括你所有的行为。你的行为有错误,要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一定要懂这个意思。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什么行为是错误?什么行为是正确?那就是经论做标准。经论里面说得最多的、最常说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讲的。我们净宗学会就是用这个做为修行的标准。
基础的基础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你能做得到吗?做不到要做,尽心尽力的去做,这就好。不能做到满分,打分数一样,一百分是满分,我做不到,我能够做到五十分、四十分也不错,总得要做。而且要希望自己年年能够把分数向上提升,这就对了。不可以不做,不做不能往生,这要知道,一定要去做。做,怎么个做法?大师教得好,教的我们一点压力都没有,随缘,你看看这个用心慈悲到极处!随缘随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解跟行才会相应。
所以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要随善缘,要随佛缘,不能随恶缘,不能随世俗,这个要懂,这不可以有差错;第二个「读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八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8》)
...
这十二个德目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代代相传,常常把这十二个字放在心上,依教奉行。「孝」是我们对长辈、父母的关系处好,父慈子孝。「悌」是兄弟的关系。「忠信」是对朋友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在这个社会上,两种身分一定我们是有一种,或者两种都具足,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被领导对於领导一定尽忠,朋友之间一定有信;领导对於被领导的一定有义,一定有礼,「礼义廉耻」。对社会广大的群众,现在讲我们对不同的族群,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能够真正落实到「仁爱和平」,真干。演说,不但要做给人看,而且要常常讲给人听。这是五个科目里面第三个科目,这是天台讲的五品,这第三个。
第四「兼行六度」,六度里头一定有四摄,兼行六度是以四摄、六度教化众生。「正行六度」,这最后一条,正行六度是要用六度来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持戒度自己的恶业,忍辱度自己的瞋恚,精进度自己的懈怠,禅定度自己的散乱,般若度自己的愚痴,这叫正行。正行是对自己,兼行是帮助别人,智者大师教我们,叫五品位,这个行。这个烦恼虽然没有断,我们努力努力还能做得到。这是释迦世尊在中国所示现、所表演的。告诉我们,这样你一生没有白过,你一生会真正有成就。
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人生苦短!我们这个身命在这个世间不是长远的,纵然活到一百岁,一百岁真的叫一刹那。我上一次到日本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跟他照了几张照片,这个带回来了。老和尚今年一百岁,他对我非常爱护,我也非常尊重这位老法师。百年真是一转眼就到了,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八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8》)
...一部经,你去选哪一个法门,那就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的。第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句话重要。智是什么?现在讲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坏了,依感情就起烦恼,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佛教的,我们要守。
至於人与人之间往来,我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来,关系都不错,都很好。就有人问我,净公上人,你用什么方法跟这些人相处得这么好?我说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么方法?四摄法。我讲过多次,四摄法要用现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交际法、公共关系法(公关法)。你怎么样跟大家往来,你怎样、用什么方式来交际,佛跟我们讲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是一个意思,名词相同,意义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悭贪,那是属於正行;四摄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就是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的请客、送礼,中国人常讲礼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礼尚往来。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援手,要去帮助他,这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你就想想看,无论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后,决定不能以言语伤害。即使他有过失,我们听清凉大师的教诲,「不说人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失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有许多真的是佛菩萨来示现,你看到好像他做的是过失,实际上呢,实际上他在救人。所以清凉大师讲,现在在道场里面、社会里头叫龙蛇混杂,我们是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赌场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一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1》)
...跟佛菩萨同事,那决定错不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起的是什么心、什么念,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学他。我们跟佛菩萨同事,跟祖师大德同事,跟真正善知识同事,哪里会有过失?所以,我的方法都是佛教的,我会用,我能够落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四摄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用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事业一定是一帆风顺。哪一个人会用,哪个团体会用,他就得利,用在国家,这个国家一定富强。佛只讲原理原则,我们要会用。
所以,四摄是属於助行,前面正行,第八是「正助甚深」,正助里面特别著重在助。为什么?前面第七已经讲了正,此地正助这个正是陪衬的话,重点是在助。由这个地方你就明了,菩萨行正行是六度,其余的无量无边修行的原理原则、修行的方法,统统是属於助修。我们平常最普通的说法,三皈依,五戒、十善,刚才我讲的四摄,都是属於助修。正助甚深,正的意思深,助的意思也深。能够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正行,也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正行,所以说甚深。
第九,这是总结到了「一道甚深」,这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禅宗有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一道是什么?一心、一性。大乘教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境界凡夫不懂。所以后面第九、第十,不是凡夫境界,二乘也不懂,权教菩萨也不懂。所以,这个经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学习的课程,这里头有一道甚深。那我们凡夫怎么样来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一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1》)
...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放下,娑婆世缘你真放得下,这个消息就通了,什么时候去没问题。有许多人告诉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连消息都没有,还有出家的老法师跟我讲,这讲真话。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放下!你自己想想,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没完全放下,原因在这里;果然真放下,决定是感应道交。我们在《净土圣贤录》看到宋朝莹珂法师,破戒的一个出家人,他是畏惧地狱苦,真正勇猛精进,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没休息,真的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三天就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模范,把自在往生的讯息传递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
下面一位,智首,「智首即慧心,慧为上首,兼己庄严,故有十度」。《华严经》上统统用十表法,大乘教里面佛教菩萨六度,《华严》统统用十,所以《华严》有十度。十度怎么来的?后面的四度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般若是实智,后面四条是权智,不离般若。前面六条诸位很清楚,后面四条是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最后是智波罗蜜。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学佛就是学智慧,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决定不是从外面来的。不但智慧是本具的,佛跟我们讲,德能也是本具的,相好也是本具的,本来具足,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在《华严》里面,读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在「往生经」里面,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那你要晓得,我们自己自性依正庄严跟阿弥陀佛、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平等平等。
现在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二集) 2004/10/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2》)
...足,你自己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懈怠、懒散,你不能够勇猛精进,你不能怪外缘不好。所以自己要发愤,要努力。
下面说,「言约法者,初九」,就是从初信到九信,「显差别义」,最后这段经文「显差别同归佛境」,佛境是无差别,佛境是清净平等。所以,世尊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说,十法界第一个因,十法界是从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什么原因你成佛?什么原因你生天?什么原因你得人身?什么原因你堕地狱?因缘复杂,不是简单的,就像《华严》上讲的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头,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缘,这我们讲无量因缘里头第一因缘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佛为我们说出。
成佛第一个因缘是平等,平等是佛境界,菩萨第一个因缘是六度。在佛经里面讲十心,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下面讲六道,六道有三界,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界总有二十八层天。天也很复杂,因缘也是无量!佛告诉我们,欲界天是善因而生的,十善业道,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里面有地居天、有空居天,这个境界我们都很不容易想像。地居天住在地面上,佛经上讲须弥山顶是忉利天,须弥山的中间是四王天。过去有很多人把喜马拉雅山当作须弥山,那是错误的,须弥山不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一定要清楚,《华严》就说得很明白。过去黄念祖老居士,这个人很难得,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近代的一位大德,我还有缘跟他老人家亲近几次。他告诉我,佛经里面讲的单位世界,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佛经上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四卷) 2004/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4》)
...凡夫,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你的知见跟初信位的菩萨没有两样,甚至於说跟信解行证的菩萨也没两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认真的向智者大师学习,求什么?五品位往生,有分!五品位往生,末法时期九千年,在我想都靠这个方法往生净土,这真的叫带业往生。智者大师在隋朝给我们做了个好样子、好榜样,我们看了、读了他的书,充满了信心。
五品位第一个条件就是正知正见,你对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的看法决定没有差错,虽然没有入境界,对於森罗万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种知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是什么?没有执著、没有分别。第二个是「读诵」,每天读诵大乘,第三个是「为人演说」,第四个「兼行六度」,第五个「正行六度」,我在平常讲经都讲得很详细,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做!智者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恩德太大了,对於末法九千年的众生,这个示现让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知道这一生决定得度。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八卷) 2004/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8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钞》末后这个几句,末后这最后一段。我们从前面这一段念起,虽然讲过了,大家容易知道从哪里接起。
「宝性论翻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这一段文的大意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七卷) 2004/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7》)
...,我们的心都是平等的。
什么叫平等?六根接触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了。起心动念就不平等,分别执著就更不必说。然后我们想想六道里面的众生为什么成不了佛,这不就明白了吗?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确实不平等,这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我们成佛?实在讲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不著问人。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了很多很多次,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成佛那个引业引导你到佛道里面去受生,这十法界里的佛法界受生!。
讲业因,一切众生圆满具足,任何一个众生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十法界种子统统都有。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有一个业力引著你,引业,带著你去受生。菩萨道六度心,接触一切众生起什么心?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起这个心。起这个心菩萨道,到菩萨道受生。辟支佛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这四圣法界。六凡,天道是上品十善还要加上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个人生天,上品十善慈悲喜舍;人道是五戒心,中品十善;阿修罗道是下品十善,带著贡高我慢。实在说,天阿修罗也是上品十善,他没有慈悲喜舍,他有上品十善,所以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这我们要明了。然后我们自己在这一生日常生活当中,跟外头境界接触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将来我来生到哪一道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三恶道,饿鬼道贪心,畜生道痴心,地狱道瞋恚;贪瞋痴是三毒的引业,引导你到三恶道去。我们今天处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一卷) 2004/10/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1》)
...经》。《阿弥陀经》最好是选蕅益大师的《要解》,连经连《要解》一起读,文字不多。《要解》注得太好!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赞叹到极处了。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对蕅益大师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在我们想像当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才能当得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这我们要知道,决定不能够疏忽。这《要解》好。这是说我们修净宗在这个时代,我们选择读诵大乘这两样东西最好,两样选一样就可以。
第三演说。这自利利他,菩萨要利他。智者大师天台讲席演说,一生讲经说法帮助别人。第四个修学的科目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我们以六度法门劝化一切众生,劝人布施,劝人持戒,劝人修忍辱,劝人修禅定、修精进、修般若,兼行。最后一个科目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度自己,就是正行。用布施度自己的悭贪,把我们无始劫以来悭贪的烦恼用布施把它化解掉,用持戒化解我们的恶作,用忍辱化解我们的瞋恚,用精进化解我们的懒惰,用禅定化解我们的散乱,用般若化解我们的愚痴,这样保证你得生净土。这智者大师一生所示现的。
我到日本去访问,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尊敬,许许多多寺庙里面都供养著智者大师的法像。所以我就劝导日本人我们要学智者大师,他们很高兴。智者大师是这样修成的,这是烦恼并没有断,只是烦恼伏住了,因为他有佛知佛见。这就是有力量把烦恼伏住,但是在事上还要用六波罗蜜,尽一切的可能把自己的烦恼化解。这里面化解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在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不一样。这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一卷) 2004/10/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1》)
...自己,就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你的果报诸根圆满,你的内根三十七道品自然具足。为什么?三十七道品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因为迷失了自性这才要修。你现在不迷,不迷,性德自自然然现前,这道理讲得通,确实是事实,为什么不干?中国谚语有一句话说「福至心灵」,说这个人福报现前,豁然聪明了,以前看他是笨笨的,现在很聪明,很有智慧,福至心灵,有道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人在这一生不要想自己,不要想名闻利养,也不必去想长寿,寿命长短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我们活一天要断一天的恶、要修一天的善、要积一天的德。这个重要,你一天没有白过,你这一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天天帮助自己灵性上升,你活得多快乐!念念与道品相应,大乘教里面念念与六度、与普贤十愿相应,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落实四摄法,拓开自己的心量。
我在前两年写了一幅对联「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学佛的人一看就懂;不学佛的人,这里头有几个佛学名词他看不懂。所以对不学佛的人,我把这里改了几个字,把慈悲改成爱心,把法界改成环宇,这个一般人会懂,「爱心遍环宇,善意满人间」。娑婆他不懂,人间他懂,对不学佛的,我就写这几个字;对学佛的人我就写,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多快乐,你多幸福、多美满!心地纯净纯善,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误会、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人家要问我:净公上人,你学佛学了五十多年,你学些什么?我告诉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三卷) 2004/10/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3》)
...不是月光?是!这个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没有两样,十五只是光大,很明亮,这是刚刚露一个牙,刚刚露一个牙,就比喻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那个光是真的月光,那就是真心不是妄心;不是水中之月也不是捏目所见之月,是真月,用真心。虽然只一个月牙放了一点光,跟十五的光决定没有两样,是相同的,只有光大跟光小。从月牙到十五的满月,如果把它分成四十一等,那就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那真可以分。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满月就现前了。满月,我们称为如来究竟果地,还差一点点没有圆,那是等觉菩萨,就是真心;就是刚刚露一点点月牙,真心的性德就流露出来。
真心的性德是什么?总的来说,觉正净。觉正净展开,菩萨的六度四摄、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性德!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不是修的。我们今天需要修,什么原因?因为有染污盖覆住,真性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中国儒家所讲的,总的,他也有总的说法,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展开来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所以圣人教人没有别的,随顺性德,这就是圣贤,这就是大圆满、大自在!违背了性德就是染污。虽染而不染,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才会对一切众生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你能够这样修,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你对一切人事物都是这样的。
你的性德是修出来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九卷) 2004/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9》)
...的意见,所谓是客随主便,自己做不了主,人家请我们讲什么,好,就得满他的愿,去给他讲什么。自他虽然都有利益,总没有一门深入那个利益深。我在讲经的时候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如果我一生随自己的愿望专讲《弥陀经》,我今天纵然不能说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早得到了。而一心不乱,事一心,这一生当中是可以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但是学多了、讲多了,分心。
所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跟日本那边净宗同修接触,只能够大家互相勉励学智者大师。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崇敬,这是真的。智者大师五品位往生,我们今天只能走他的路子,这可以走得通。五品位在事上第一个是随缘,自己没有道场,那就随缘了。第二个读诵,第三个讲演,第四个兼修六度,第五个正修六度,我们可以做到。我们要晓得,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到中国来的,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是用佛身,又隔了一千年到中国现比丘身。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在中国给我们示现五品位,这个意义很深,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外面恶缘太多了,五品位行,我们能做到。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错。
我们再看下面第六句,「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喻即事恒真」。这个意思很深,确实是觉者的境界。虽成硬用就是十法界,诸位要记住,你落在十法界里面,特别是三途六道,这讲到我们自己身,业障习气、受的果报无量差别,但是怎么样?不失软性。就像水一样,不管是在江、在海、在河,在平静的时候,在大风大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九卷) 2004/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9》)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二卷
...头生起来了。依执取这就生起「计名字相」,计是计度分别,度是度量;计,我们一般讲计画、计较。有计较、有分别,计较分别就起名字相,种种名言术语。佛跟我们讲经说法也不例外,也说了很多名字相,可是佛常常提醒我们名字性空,它能帮助我们觉悟,可是你要是执著, |
|
|
|
|
|
|
|
分别执著这个名字,你就迷在里头,你就不觉了。怎样才觉悟?用名字不执著名字。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的方法好,他教我们听经要怎么听?离言说相,讲经需要用言语,言语是佛对弟子传达的工具。你可以听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分别都不能有,不分别、不执著你才能听得懂,懂得佛所讲的意思。言说里面一定有很多名相,名词术语。譬如说佛,说菩萨,说四谛,说六度,名字。名字相也是一种启发你的工具,不是真的,所以不能分别、不能执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什么叫心缘?你听了之后就想,这一想就错了。心缘是你心在攀缘,想不得!懂就听懂、就悟了,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想它。佛说法还有第二遍,还有第三遍,虽然遍遍不一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效果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这个我们要懂。所以那叫会听,会听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样听经他会开悟。一遍不能悟,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四十遍,一百遍,二百遍,肯定开悟。
回头想一想,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开悟?我们听经、读经肯定用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全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悟入真实!真心不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0卷) 2004/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30》)
...把自己的恶念恶习彻底的化解,因为这些东西障碍了我们的真诚。我们不错是有真诚心,但是还有不善的念头,还有妄念,使真诚心不纯不真,没法子感动。
帮助别人是从自己内心里面做起,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行菩萨道,见人之善就是自己的善,没有丝毫嫉妒,决定是全心全力成人之美。看到别人善的时候,自己心里难过,这是罪业,这是嫉妒障碍,这个就能召来末日,末日是这个原因来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常常反省,是不是真正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真正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早晨想一想,一天不能够违背;晚上也想一想,我今天从早到晚有没有做到,做到了几成。佛菩萨教导我们三福、六和、六度、四摄,我们做到了多少,这叫学佛。
所以我也常讲,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幸亏时间长,还累积这么一点小功德,对於化他还差得远!这个话怎么说?不能感动不善人回头,这就是化他还差得远,差得远就是自己功夫不够,不能不知道!知道了不能不发愤,不能不努力,还要放下,放下得不够,务必要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彻底放下。教学有好处,教学相长,我天天教别人放下,同时也是教自己放下。要真干,不能干假的,假的没效果,真的才能产生效果。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事实真相不明白,要真的明了事实真相,你想想看你能不能彻底放下?我相信你一定能,为什么?你在一切法当中不可得,你还争什么?所以,控制、占有的念头没有了,你就得大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四卷) 2004/1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4》)
...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是非人我放不下,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虽然懂了、明白了,这是你解悟,境界转不过来,你没有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放下。放下要怎么样修?慢慢来,古大德常常教我们「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理我们明白了,事慢慢来,不能不放下。先从哪里放起?先从身外之物,这个放下就是菩萨修的布施。
诸位要晓得,菩萨修行的行门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门,这一门是什么?布施。世尊把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归纳为六大类叫六波罗蜜。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般若,叫六度。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都有,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就把这个修行方法传给我。你先要看破,你才肯干,布施帮助你深一层的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扩大布施。所以菩萨修行成佛,就是看破、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麻烦,一定要真干。所以老师教我们先从身外之物开始,容易舍。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须的用具,先学著舍多余的。衣服,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先学什么?舍已经穿过的、旧的。旧的衣服舍掉,慢慢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三卷) 2005/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3》)
...。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如如佛,你本来就是佛,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千经万论讲什么?无非是把这些迷悟的现象跟我们讲清楚,目的劝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这些事实真相你没搞清楚,你迷在里头。真搞清楚、搞明白,不叫你放下,你自然放下。所以我们常常讲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你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你就证菩萨果位,你就在四圣法界,比阿罗汉还高。四圣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缘觉、声闻是只放下执著,对一切人事物真的没有执著的念头。如果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那他就升级,他升到菩萨,升到佛;这个佛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地位并不高。他为什么称之为佛?因为他修六度万行,所以是相似佛位。为什么?他起心动念没断,起心动念是妄想,他还会起心动念。
如果把起心动念伏住,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人是佛;宗门里面,禅宗里面讲,这个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他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十法界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现的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两个同在一起,同坐在一张椅子上,我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住六道;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住一真法界。他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的境界是六道,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觉悟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境随心转。他的心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0卷) 2005/2/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0》)
...不一样,现在懂得了,回过头来补习还来得及。如果现在我们不补这些课程,像学校一样补修这些学分,如果要不补,不及格,那就是古人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里头就有你一份。很可怕,不是儿戏,不是开玩笑的。一定要认真,要好好的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学问,教化众生。
现在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缺乏的是什么?伦理道德。大乘佛法确确实实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我们净宗,净宗学会成立得早,在成立缘起里面,我们就肯定「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净宗修学的纲领、宗旨、目标是依《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为依据,指导的最高原则,目标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在行门方面,我们定的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五个科目。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前面两句就是《弟子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弟子规》;后面两句就是《十善业道经》,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部经你落实了,你真正依教奉行做到了,那你就是佛在经典里面常常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展开经本你有分,你有条件来学习,这是世间善。
出世间呢?第二条才是出世间,第二条实在讲世间跟出世间都有,通世间、通出世间,第二条只有三句十二个字「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我们对出家人来讲,小乘戒就是《沙弥律仪》。在家同修有在家的戒律,古大德非常慈悲,佛在经教里面哪些教导在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六卷) 2005/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6》)
...是莲社、念佛堂,这传了一千多年。现在一般社会听说莲社,看到念佛堂,都认为这是迷信。夏老聪明,把修行的道场把它换个名字叫学会,把研究教理的道场换个名字叫学院,这是跟现代社会就能相应!大家觉得这个名称不迷信,学会、学院。最初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加拿大成立的,第二个是在美国。现在美加地区大概将近有三十个净宗学会,我在美国的时候。现在不晓得还有没有继续在发展。
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写了一个缘起,缘起里面净宗著重於实质,著重於修行。修行依靠什么?我选了五个科目都很简单。五个科目里面第一个「净业三福」,这是我们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接下来就是六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一定要遵守「六和敬」,再就是「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很好记。我在洛杉矶的时候,当地那边的法师,印海法师对我们这五个科目他就很赞叹,简单,容易记,容易落实。行门不可以太复杂。
三福里头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就想到这是佛法的基础,落在哪里?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做到了,才真正是孝亲尊师!《弟子规》很好,《弟子规》一开头讲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再有余力则学文。所以《弟子规》就是《十善业道》的落实。我们把这两样东西合起来去观察、去研究、去学习、去落实,这个根就稳了。有这个基础,你才能提升自己,进入第二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二乘福,声闻缘觉。头一条是人天,人都做不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0集) 2005/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0》)
...别人说的,不是自己的,这是迷;如果要是证实之后,自他不二,佛所说的跟我亲证的是一不是二,这就入佛境界。入佛境界,自他不二,性相一如,理事圆融,这就是华严境界。
今天我们是在凡夫位,正如前面这首偈里所说,「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这个我们讲了很长的时间,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一定要懂。六道轮回从哪来的?三途地狱从哪来?尤其是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诸位都知道,这个世间动乱不安,从哪来的?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这两句话答尽了,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
一切众生个个觉悟了,人人都回归到本善,回归到纯净,如是果报生,那个果报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人人都修六度、四摄法,如是果报生,菩萨法界;人人都能够修十善,就是说我们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百分之百落实,我们这个世间就是天堂,天人。人人都造恶业,像我们讲的十恶业,现在这个社会无论走到哪里,普遍所看到十恶业,这个事情麻烦了。十恶业的果报在哪里?在三途,看你十恶业的轻重,最重的是地狱,其次是饿鬼,再其次是畜生。
所以我们今天看这整个世界,这些众生在造的是什么?三途业。天台大师讲,他把十法界展开,百界千如,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我们今天在这个地球上,这个空间维次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佛,人法界里面的佛,像过去的释迦牟尼佛,这是人法界的佛,真的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人法界里的佛。有人法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二卷) 2005/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2》)
...果报生,菩萨法界;人人都能够修十善,就是说我们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百分之百落实,我们这个世间就是天堂,天人。人人都造恶业,像我们讲的十恶业,现在这个社会无论走到哪里,普遍所看到十恶业,这个事情麻烦了。十恶业的果报在哪里?在三途,看你十恶业的轻重,最重的是地狱,其次是饿鬼,再其次是畜生。
所以我们今天看这整个世界,这些众生在造的是什么?三途业。天台大师讲,他把十法界展开,百界千如,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我们今天在这个地球上,这个空间维次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佛,人法界里面的佛,像过去的释迦牟尼佛,这是人法界的佛,真的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人法界里的佛。有人法界里面的菩萨,真正修六度、四摄法,是佛弟子里面的菩萨众,我们看到世间许许多多大圣大贤,至少他们也是属於菩萨众。再其次的,学小乘的,人间里面的声闻;修十善五戒的,人中之人。造作恶业的,人中之畜生,愚痴,畜生愚痴,对於是非真妄不能辨别,我们一般讲不知道好歹,畜生道的业因;贪而无厌,自己有的不肯施舍,吝啬,这个业因是饿鬼;如果十恶都造,地狱的业因。
一个法界里面就有十法界,我们看看我们现在这个法界,就是现在这个社会里头,哪种人多?普遍都在做十恶业,那就是三途这个法界多。学佛的人有真学,有假学,真学是什么?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里面就有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讲有五乘,五乘里头有人、天,五种不同的果报,这是学佛。如...(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二卷) 2005/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2》)
...心,深心不好懂,所以我把深心讲了三个,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自受用。我们怎样对自己?对自己要清净,对自己要平等,对自己要觉悟,觉而不迷。实际上,自受用就是三宝,佛、法、僧三宝,觉而不迷,佛宝;正而不邪,平等,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正觉是觉而不迷,你们想想看,深心就是三宝,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得到之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这是大慈大悲,慈悲是他受用,慈悲不是对自己的,对自己的是觉正净。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行行与觉正净相应,这就是善法,这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所以,觉正净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成佛之道。
菩萨第一个因缘,菩萨道第一因缘,佛说六度心,起心动念常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人是菩萨道;辟支佛常念十二因缘,声闻常念四谛,这是佛把第一个业因告诉我们。天道常念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天人。我们人道,人道常念五戒,五戒、十善是人道;四无量心、十善是天道,常常想著慈悲喜舍,慈是帮助众生得乐,悲是拔众生之苦,拔苦与乐叫慈悲。诸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用什么方法?用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在教学,教你什么?教你觉悟,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之后你决定不造恶业,就离苦了;你决定造十善业,造善业你就得乐,善的果报是乐,恶的果报是苦。所以释迦牟尼佛不做国王,不做大臣,不做元帅,为什么?这些都没有办...(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四卷) 2005/3/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4》)
...条戒里头。没做到!不杀是做到,但是细行做不到,所以这条戒不干净。不偷盗有没有做到?不邪淫有没有做到?十善没有一条做到的,你怎么能说信佛?不是容易事!
但是老师教导我,我知道我们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个目标。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努力!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叫修忏悔法门,天天找自己毛病,天天改正自己毛病。譬如,别人对我不好,我心里头还会不会难过?如果会难过,那是凡夫,这是毛病,你没有改掉。别人毁谤我、别人侮辱我、别人难为我、别人陷害我,在这个境界里修行。那些人他们没有过失,他等於出了题目,提供境界让我学习,我在这里头修忍辱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修精进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菩萨六度在哪里修?离开境界,没地方修。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六度都往上提升;顺境、善缘不起贪痴,没有贪念,不愚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清清楚楚,没有留恋!你看烦恼轻,智慧长,这叫修行,这叫信佛,可见得信佛不容易。
如果学佛,心里头还是造业,心里面没有离贪瞋痴。人家赞叹,得意忘形;别人毁谤,那个瞋恨要几天才能消掉,这怎么行?这不信佛,念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明了念佛的人多,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往生。李老师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为什么不能往生?境界没转过来,李老师的话就是「不信佛」。不信佛,念佛不能说没用,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那我们过去生中就跟这些人一样,一流的人物,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能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0卷) 2005/5/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0》)
...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当中有一个、二个传人就了不起!他就有后了,他不是无后,他有传人。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只有二祖慧可,传了一个。有一个就行,没有断掉,这个道统没有断掉。你的家风,后代代代有人,你家风不坠,这了不起。
我们近代印光大师最佩服的,在《文钞》里面我们读到的三家,中国历史上三家,代代都有传人。第一个就是孔老夫子家里,子孙能够传持夫子的家风;第二位就是宋朝的范仲淹,确实一直到现在家风不坠;第三位他讲的是叶状元,是清朝初年时候,三百年家风不坠,代代都有好子孙。这靠什么?靠教育,家教。所以这是智照。世出世法都没有例外的,才能够引导生福。
下面一句「又施为诸度之前导」。这个「施」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诸度」就是后面五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华严》讲十波罗蜜,这六波罗蜜后面还有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后面这四度都是般若波罗蜜开出来的。讲六度也很圆满,六度就是般若波罗蜜里面它就包括十波罗蜜这后面四条。《华严》说十,讲得详细,讲了十条。这个十波罗蜜都可以归纳在布施波罗蜜里头。布施有三种,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以通常讲法,这六波罗蜜来说,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是属於法布施。你看一个布施全部包括。所以如果人家问,大乘菩萨修什么?你只答出布施而已,真的一个布施统统包括。布施是什么?舍,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烦恼习气,放下一切障缘,那你自性里面的性德就流露出来。
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才是真正的自己,具足无量智慧,恒沙德能(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大德大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七卷) 2005/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7》)
...福田?你没福。你这一生当中所享的福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你这一生当中都没有修,你这个福报享完就没有了,你说多可怕!
清凉大师,智照引生,福田是智照引生,你看这句话讲得多好!智照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一入佛门就把这个教给你,你在一切时、一切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要保持觉正净,你的福报就现前了。再要学习,你觉正净,你一定是会依教奉行,你会孝亲、你会尊师,你会依照老师教导你去做,改造命运,创造命运!命运是操纵在自己手上,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上。这个事情佛菩萨管不了,天神、鬼神也管不了,看相、算命、看风水的更管不了。
福田在自己方寸之中,就是觉心、正心、清净心。你用这三种心,你修六度四摄。这三种心是你有田,有福田;四摄六度,那是你在那里修福,福田里面在种福,果报还用得著说吗?福是这么修的。所以舍财得财,你不要怕,不要害怕。你害怕是什么?你有疑惑,你还是迷而不觉,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所以你还是在迷邪染。迷邪染是你没有福田,你到哪里去种福?福田决定不在外面,是在你自己心地。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佛为生福之田」,这个佛就是觉正净。觉正净不在外面,外头没有,是你自性的觉正净是生福之田,这叫福田。
「田德无二,名为等一」。等是平等,我的福田跟诸佛如来的福田是平等的,是一个福田,同一个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同一个法性,你看经上佛常说的,大家都能记得很熟,「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七卷) 2005/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7》)
...能得生阿弥陀佛国土,她选得正确。世尊在没有教她往生净土的方法之前,先说「净业三福」作为修行证果的大前提,佛说出这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完之后,又特别郑重的嘱咐,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这才完全明白,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换句话说,这是学佛总的指导原则,是所有法门的根本依,最根本的要依靠这个。我们懂得这个,这是我们第一门功课。
第二门「六和敬」,六和敬是人与人,大众相处,怎样能和睦相处?六和。第三科「三学」,第四「六度」,第五「普贤十愿」,我们行门五门功课。但是这个功课提出来差不多也有将近二十年了,效果不彰。虽然好像都还在做,法缘也还殊胜,还不错,真正成就、回头、变化气质的人不多,甚至於还有见异思迁。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在「净业三福」头一条没做到。所以我讲《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上佛讲得太清楚了,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统统是依十善业道为基础。
而十善业道就列在三福头一条里头,头一条四句,最后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十善条目大家都很清楚,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因为它是对在家学佛的,出家更不必说了。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不贪、不瞋、不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二卷) 2005/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2》)
...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勤则通策万行,离身心相,故能速出」。你看勤是有标准的。我们不能「我现在很勤奋」、「我现在很精进」,自以为精进,跟佛法标准一比差太远了。蔡老师在之前讲《弟子规》,有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这个同学也很熟了,也还很不错,他去听了。他说我很惭愧,没听之前都认为自己很不错,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自己觉得很不错;听了之后,感动得流眼泪,很惭愧,自己孝亲尊师,尊师重道不够。没听《弟子规》之前,是用自己的标准以为不错,《弟子规》是圣贤人的标准,这一下听了之后一对比,才知道自己差太远,你说不学能行吗?不学就不通,自以为是。
所以「勤则通策万行」,策是警策,是策励,就是勉励。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只有勤才真正能够落实。落实到什么样的标准你才能成就?这下面说到,「离身心相,故能速出」。离身心相怎么讲?《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讲得浅,大家好懂,我常常劝导同学,放下自私自利(离就是放下),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常讲这十六个字。放下就是远离,你就能速出,你这个能放得下,你念佛当然往生。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常常劝导大家,我劝导大家也是劝我自己。不读经,总认为自己还做得不错;这一读经之后,觉得自己不够,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到等觉菩萨,还是自己做得不够,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证到究竟圆满佛果,这才是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八卷) 200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8》)
...学佛的同修自己想想有没有做到?真的做到了,这叫学佛,没有做到,没有学!
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一级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什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世间苦难的众生太多,最大的苦难是什么?最严重的苦难是什么?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是我们现在讲没有爱心,这是所有一切苦难的根源。观世音菩萨代表这个法门,提倡人要有爱心,人要懂得自爱。爱心头一个是懂得自爱,自爱是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道德学问修养,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念念要回归本性,本性本善。
《起信论》里头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有一切烦恼习气我们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这才叫自爱。断烦恼、修六度四摄、恢复本性,自爱。自爱而后才能爱他,爱他是帮助别人恢复本性、恢复本善,教学!所以古人讲:「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自行化他,这是我们本分所做的工作,观世音菩萨表这个法。所以地藏跟观音在我们学习上从开始到圆满,两尊菩萨代表了。
另外两尊菩萨,文殊、普贤,也非常重要。文殊代表什么?代表智慧,用现在的话来说,代表理智。我们从开始学习到最后的证果,可不能用感情,要用理智。文殊菩萨教我们用理智,始终要养成理性,对人对事对物不能感情用事,在现实环境里面要识大体,没有个人的利害。个人得失利害要放下,有个人得失利害决定堕落,你的道业不能成就。没有个人得失利害,要顾大体,大体是什么?大体是一切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四卷) 2005/7/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4》)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三卷
...好,五百一十六个字,把它念背。或者你去背我们修行的五个科目都好,每个科目你要好好去思惟,净业三福、六和敬。
六和敬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去想它,没有去念它,印象很淡薄,做不到。如果做到,这个团体不得了,你看我讲过多少次,我们香港有一个团体能做到,上下做到六和敬,这个团体就能够保佑这个地方。华南这一带一大片的地方,国泰民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什么灾难都没有。只要有一个团体,有这么大的效果?想想江本胜琵琶湖那个祈愿,不就明白了吗?我们净宗这五个科目统统都做到,我们这帮人,家里面这些同修,这些护法、义工,我们人也不多,大概合起来恐怕三十个人都不到。真正能够把净业三福做到,六和敬做到,三学六度做到,十大愿王做到,这还得了!这五个科目是行门,净宗的行门就是要做的,这不是解门。常常念,常常想,常常用这个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果然我们这个小团体里面有几个人真干,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现在这个时代跟从前不一样,现在时代讲求的是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干涉谁,只能在讲经时候劝导。不是讲经时候都不能说这些话,说这些话,人家说你要骂人,你在责备人,你凭什么,生是非。从前在家父母教导我们,在学老师教导我们,现在没有了,在家父母也不教,在学老师也不教,这怎么办?现在能够有一点伦理道德的教学,还只有在佛门里。可是佛门里面讲经教学不多,法会、经忏佛事多。法会里面的开示,这个诸位晓得,像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八卷) 2005/7/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8》)
...楚,儒家也讲到,道家也讲到。
儒家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在《孟子》里面看到。是不是孔孟说的?我想不是,是孔孟之前的圣人说的。夫子一生,他讲他老人家是「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他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显示出何等的谦虚,对前人是何等的尊重,自己绝不居功,绝对不自以为是,都是给后人做好榜样。我们今天做再多的好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应该做的;做错了事,应当要忏悔,那是什么?你不应该做的。应该做的有什么功可居?不应该做的,那就是过失。过要能改,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过就是修行,改过就是忏悔。
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六度,六个总纲领,布施是放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什么叫菩萨行?你能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六个原则相应,你就是行菩萨道。可是这六个纲领每一句都深广无际,你这一生永远学不完的。你看《华严经》,《华严经》这个经的组织,用现在的话来说,非常符合科学的原理原则。全经的结构就是菩萨修行的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大段。我们现在读的十信位,现在第七章,就是第七信菩萨。他修的是什么?初信修布施,学布施,二信学持戒,三信学忍辱,四信修精进,五信修禅定,六信学般若,七信学方便,后面八信、九信、十信。《华严》讲十波罗蜜,六度之后有方便、愿、力、智,这是它的纲领。我们现在读的这一章是方便波罗蜜。
好,十信位圆满了,到十住,十住开头还是这个;初住菩萨修布施,二住菩萨修持戒,三住菩萨修忍辱。不但十住如此,十行、十回向、十地统统都是这样的;初地菩萨学布施,二地菩萨修持戒,三地菩萨修忍辱,你看看这个味道。虽然科目相同,境界不一样,深广不相同。你在这里一看,它的层次让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系统、有体系,一点都不乱。这是整个经文的组织,不离开六度,后面那五个是般若波罗蜜展开的,叫权智,展开的,方便、愿、力、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五首:【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0卷) 2005/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0》)
...在第七章,就是第七信菩萨。他修的是什么?初信修布施,学布施,二信学持戒,三信学忍辱,四信修精进,五信修禅定,六信学般若,七信学方便,后面八信、九信、十信。《华严》讲十波罗蜜,六度之后有方便、愿、力、智,这是它的纲领。我们现在读的这一章是方便波罗蜜。
好,十信位圆满了,到十住,十住开头还是这个;初住菩萨修布施,二住菩萨修持戒,三住菩萨修忍辱。不但十住如此,十行、十回向、十地统统都是这样的;初地菩萨学布施,二地菩萨修持戒,三地菩萨修忍辱,你看看这个味道。虽然科目相同,境界不一样,深广不相同。你在这里一看,它的层次让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系统、有体系,一点都不乱。这是整个经文的组织,不离开六度,后面那五个是般若波罗蜜展开的,叫权智,展开的,方便、愿、力、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五首:【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这首偈,我们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四首,「贫数他宝喻,喻说佛菩萨功德,不能求诸身心,故无分也」。这也是我们的通病。我们今天展开经卷,经卷是佛菩萨的,注解是祖师大德的。我们在一起学习,也会赞叹佛法僧三宝,可是自己没有依教修行,这是烦恼习气太重,不能自反。这个病是很严重的病痛,要怎样帮助自己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这桩事情我也说得很多,说了几十年。为什么有人说经(现在这个说经,都是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0卷) 2005/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0》)
...经 (第一四一五卷) 2005/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我们先看长行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段是文殊菩萨问智首菩萨,助道甚深的一段提问。前面第七大段是讲的正行,我们读过了。正行是受持正法,决定能断烦恼、能证菩提,可是正法必不能离助缘,就是此地讲的助道。我们在文殊菩萨发问里面知道,助道里头最主要的是六度、四无量心。换句话说,大乘教的正行落实在哪里?就落实在助道里头,这我们要知道,没有助道就没有正行。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问智首者,以显智为正道之体,统其助故」。这句话虽然不长,可是意思很深。佛法的正道是智慧,你看看三学里面所讲的戒定慧,这在佛法常说;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前面讲的手段、枢纽都是属於助道,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正道之体是自性本来具有的,助道也不例外,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都不是从外头来的,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可是六道凡夫久远劫以来迷失了自性,虽有而不得其用,迷久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用的恰恰是性德的反面。你看看智慧没有了,智慧没有,显露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五卷) 2005/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5》)
...一般人概念当中的智慧,跟如来所讲的智慧不一样,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智慧含糊笼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究竟圆满,只能够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来形容它。确实,这个智慧现前真的是如此,全知全能,能从智里头生起的,能是智之德用,它的起用就是大能,大智大能。
所有一切助道法,除了正智之外,我们也称为正觉,正觉跟正智是一个意思,所有一切助道法都是从正智流露出来的,统其助故,无有一法不是助道法。此地只举了菩萨的六波罗蜜,上二界的四无量心,上二界就是六道里头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这把世出世间法都代表了。通常我们净宗同学所修行的五个科目比这个就多了,我们五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就是此地讲的六度)、普贤十愿。诸位要知道,这是助道法。净宗的正道是什么?正道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正道。佛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教导我们,正助双修。譬如车之两个轮,鸟之两个翅膀,两个翅膀你才能飞得起来,一个是正,一个是助;车有两个轮它才行动稳当。所以对於正行、助道我们要清楚,我们要知道怎样修学。在正行里面,受持正法一定能够断烦恼、证菩提。
底下是「正显问端」,当中有三段,这我们都很熟悉,这品经我们已经念到第八章。『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句就是第一段。「举法案定,谓断惑证理」,断烦恼、证菩提,「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彼此就是问的人跟答的人,我们都同意、都承认,「许」是这个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五卷) 2005/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5》)
...证果,这个果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金刚经》上讲的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讲的法身大士。诸是多,有多少?四十一个阶级,这称诸,这四十一个阶级都是真佛,都不是假佛,所以叫诸佛。再往上面去叫究竟圆满佛,总共是佛有四十二个等级。所以成佛了,你是哪一个等级的佛,差别很大;就是最低程度的佛,对我们来讲,对十法界人来讲,都了不起,大圣大贤,为什么?他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四圣法界里虽然没有执著,有分别,分别断了之后才能破无明证法身,这个理也就是法身。这讲断惑,解释断惑。
下面解释导行,「言导行者,智论云」,《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五度如盲人,般若为有目」,这个比喻比喻得好。此地讲的六度,六度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像瞎子一样,盲人,般若是眼睛。这个话意思很深。没有智慧,前面五种不叫做度,是五种善,五善;布施是善,持戒是善,忍辱也是善,精进、禅定都是善,不能称度。如果有般若智慧去修前面这五种,那五种叫波罗蜜多,不一样。所以我们凡夫修善怎么修都比不上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有智慧,我们没有智慧。
你看我们修布施,这佛在经上常讲,修布施得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肯定得的,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能不能出三界?出不了三界,所修的得福报。如果有般若智慧在里面,你修这三种布施,得的果报是什么?禅宗的术语讲,明心见性。有著般若智慧在里面,这三种布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五卷) 2005/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5》)
...经文的第二段,既然在佛法当中智为上首,这就是般若智慧是上首:
【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
为什么佛要赞这些法?这些法都是属於助道。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二段,问话的第二段,「如来以下」这一段,我们刚才念的,「正设疑难」,就是他提出这个疑问。「谓既智为上首,应唯赞智,那亦赞余,此是正助相违难」。好像这是正助相违背了,应当要赞般若智慧。实在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经当中,他以二十二年讲般若,诸位想想是不是赞般若?真的是一点都不假。般若有体、有相、有用,般若的体是智慧,般若的用就是六度、十度;《华严经》讲十度,那是用,那是相,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全是助道法。这些助道因为以般若为体,般若甚深,所以助道法甚深,布施甚深、持戒甚深、忍辱甚深、慈悲喜舍甚深;在普贤菩萨,礼敬甚深、赞叹甚深、供养甚深,没有一法不甚深。
所以佛在《金刚般若》里头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诸法实在讲是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心现识变的。体是法性,法性甚深,它所变现出来的法,哪有不深的道理!即使小到微尘,佛家讲微尘,大而世界,那个世界是讲三千大千世界,小至微尘,因心成体,这佛在《楞严经》上说的,那个心是法性,它的体是什么?体就是法性。法性甚深,那它变现出来的,即使小到微尘,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五卷) 2005/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5》)
...一多不离。像一棵大树,树当然根是最重要的,般若都从根生的。赞枝叶,枝叶没有离开根本,赞枝叶就是赞根本,赞根本就是赞枝叶。如果通达这个道理,这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大意明了之后,下面的经文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科目,不能不学。那我们修净土要不要学?修净土也不能不学。你要不学,对於你求愿往生必然产生障碍。要怎样学?这是助道,修这个帮助我们往生,帮助我们往生增高品位。因为这六条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心愈清净品位愈高,心愈清净,在现前这个世间你愈幸福、愈美满,幸福美满的人生,没有烦恼。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烦恼习气。
《庄严经》里头有一段话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於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诸地把它范围引申扩大,那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每个阶段,每个阶段你都要注意这六桩事情,要认真去做。这六桩事情就是六波罗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经》把它展开为十波罗蜜,讲十度,文殊菩萨他老人家主导的,好像是教务长一样,这是他教学的政策、方针,普贤菩萨主导的是十愿,文殊菩萨是十波罗蜜。华严会上这两位是上首,文殊菩萨教,普贤菩萨干,教了之后真干。所以普贤表行门,文殊表解门,解行相应才能证毗卢遮那的佛果。
这六桩事情第一个是「必应供养」,必是必定,应该要修供养,这就是布施。如果不能够广修供养,布施波罗蜜不能圆满。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常常要有一个布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六卷) 2005/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6》)
...佛给我们讲的,菩萨为了要圆满学习的六个科目,所以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不敢懈怠。这六个科目在大乘法里面是主修的,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主修的法门。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般若占的时间最长,二十二年,几乎是一半的时间。由此可知,这六个科目是世尊教学最主要的部分。那我们学佛,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正如前面所说的必应学习,所以说不能不修行。
这六科它的意义确实是博大精深,我们真的是一生想研究探讨都探讨不尽的。但是粗略的大意,所谓纲领一定要掌握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么做法。从初学也讲这六个科目。像我们过去在台湾,慈光大专讲座的教材里头就有这个科目,很简单的为我们介绍六度,它的内容就是说布施。布施这个境界深广无尽,但总不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看我们前面讲过四悉檀,悉檀就是布施,遍施。因为布施能够把一切佛法统统包括,那就是施里面有三个科目,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
这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无畏是什么?就是让一切众生得安全感,远离畏怖。特别是在近代这几年来所谓恐怖分子,恐怖就很可怕,没有恐怖就是无畏,远离恐怖。你看你持戒,持戒的人心地一定很善良、很守法,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譬如我们有财物,出门身上带著有钱财,谚语常说财不露白,怕人家起歹念;那个持戒的人没有关系,你财放在那里,他也不会拿,为什么?他持戒,他不偷盗,所以你就很放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六卷) 2005/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6》)
...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你的定就没有了,清净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统统修禅定,统统回归到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要去学,学不到。你所学的东西是常识,佛法里面讲识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所以精进、禅定是属於法布施。劝勉别人,教导别人要求进步。教别人的时候要修禅定、要开智慧。所以一个布施把佛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包括里头,所以叫遍施,叫悉檀。这是我们要重视,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一切世界里面现身说法、教化众生都不离开这四个原则,四大类的遍施。
我们对於六度内含的纲领不能够不知道。财是财物。财物有两类,一类叫外财,一类是内财。外财是身外之物,你有多的,别人有缺乏的,你施舍帮助别人,这是外财布施。第二内财,什么是内财?譬如我们道场有许多同学在这边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用我的劳力、用我的时间、用我的智慧来帮助你,来成就你,不要你的报酬,不要你任何回报,这是内财。内财布施的报比外财还要殊胜,这个道理要懂。外财,你这个有财富的人,那布施是很容易做到的,内财不容易做到。尊重这个道场,爱护这个道场,帮助这个道场,成就这个道场,成就道场里头的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果报非常殊胜。
法布施是教学。你所懂得的你肯教别人,无论是哪一方面。我们懂佛法的把佛法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六卷) 2005/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6》)
...衣服穿,也没有在外面露宿过一天,总有地方居住,居住环境再差总可以避风雨,心安理得。一点怀疑没有,永远不懈怠,认真努力去做,我们的果报是愈来愈殊胜。三种果报,财富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确实烦恼轻智慧长,健康长寿。
由此可知,佛经上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肯真干,真干就是自利利他。我真干,这就是经上讲的「为人演说」,那是表演。我做给你们看,你们看看有没有效果。在三转法轮里头作证转,我给你们作证明,我依照佛陀教化来生活、来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果报真是无往而不利。多少人接触之后,生羡慕之心。羡慕你不肯学,你得不到。你要肯学,人人都能得到,没有一个得不到。
布施到什么时候圆满?所以在度,六度的度,那个度就是达到圆满了。什么时候才谈得上布施度?布施度悭贪,悭贪是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悭是我们讲吝啬,自己有舍不得放下;贪是没有希望得到,贪而无厌,这是严重烦恼。这个烦恼,悭贪的烦恼,在六道里头是饿鬼道。悭贪堕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世间人一般都说,人死了就做鬼。六道轮回,鬼是六道里头的一道,你怎么能肯定他死了就到鬼道?另外还有五道你怎么不说?可是想一想他们说这个话也有道理,什么道理?你想想看有几个人没有贪心?贪心严重的都是鬼道,尤其现在我们在周边细心一观察,悭贪的人占大多数,没有悭贪的人很少见,这就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严重,愚痴严重,所以你细心观察,现在他是人,失掉人身之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六卷) 2005/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6》)
...了,迷了要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回头是岸,觉悟的人有这个义务帮助迷惑的人,这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佛教里面讲,这是悲心,大悲心。看到众生迷的时候,不忍心,赶快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於是教化就因为这个兴起来了,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
因此除了正道之外,哪一法不是助道?助道的范围就太大太大!助道是什么?帮助你回头,帮助你觉悟,帮助你破迷开悟,帮助你离苦得乐。这个助道无量无边,这佛门里通常讲「三十七助道品」,这大家都知道。四教统有,藏教有三十七道品,都是助道,通教也有三十七助道品,别教、圆教没有例外的。三十七还是太多,教初学还是不方便,你看看智首菩萨在这章经文里面只用六度、四无量心,也能包括三十七道品。包括三十七道品就是包括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一门不是助道品?助道品多,正道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有一一助道品与正道都通,这是前面我们读过清凉大师的《疏》,清凉说「赞一即是赞余」,赞叹其他的,赞叹一切就是赞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因为六度是我们必修的科目,六度你说包不包括《弟子规》?《弟子规》里头三百六十句,每句都离不开六波罗蜜,《十善业道》每条也离不开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布施帮助我们觉悟,觉悟之后就没有悭贪,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得什么?财施得财富,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这都是我们想的,这离苦得乐。持戒度恶业,这是觉悟了,觉悟之后你一定持戒,所有一切恶业都断了,不再造恶,心善、念头善、言行善,没有一样不善。持戒的人果报,色相庄严。一般来讲,持戒决定生三善道,它是善业,善跟善相感,这是果报,离苦得乐,决定不堕三恶道。忍辱,觉悟之后你决定不会有瞋恚的念头,瞋恚心没有了,瞋恚心是迷,忍辱就是觉,能忍就是觉,这个意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七卷) 2005/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7》)
...宙人生的真相,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个智慧称般若智慧,这就难了,那在我们这个世间恐怕找不到一个人,一个都找不到。在佛门里面,大乘教里头有,小乘教里头没有。大乘教是明心见性,见性,性就是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也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真如自性,《华严》上也常常用法性。法性它本来具有无量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叫做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是本有的,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今天我们迷了,迷了要用什么方法恢复?要用观照的方法。所以观照般若是修德,实相般若是体性,性德必定要有修德才能回归到性德。我们的修行跟自性般若相应,这叫观照,不相应那就是迷惑,就是觉跟迷,观照是觉,你不觉就迷了。
所以中国的禅宗它是不是六度里头的禅?不是,中国禅宗是般若波罗蜜。你看《坛经》,这是禅宗里头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其实就是惠能大师的语录。我们展开这个语录,第一句话能大师就说「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首先就把修学的总纲领说出来,他们所修学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不是禅定。怎样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得?用禅定的方法。他这个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盘腿面壁打坐,不是,这个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活活泼泼。他老人家是从《金刚经》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尊者怎么去修禅定?经上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教人就这两句,但是他说得浅,他把这话变了,怎么说法?「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七卷) 2005/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7》)
...会办错。万缘统统放下,事情来的时候智慧起来,智慧不会把事情办错,这是一般人不会用。一般人只会用心意识不会用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我们现在讲的观照般若,而且还是不是很深的,很浅的观照般若,就得大受用。一般人疑难杂症解决不了的,你有那么一点点观照般若,你就比他高明,你就能解决问题。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那个观照般若功夫深,还得了!所以能解决生死问题。
解决生死问题就是不生不灭,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都不碍事。这个世间怎么乱,怎么样有灾难,与我不相干,不惊不怖,没有丝毫恐怖。远离恐怖妄想执著,妄想执著是因,恐怖是果,不善的因与果统统都远离了,你说多么自在。我们一定要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六度,六波罗蜜完全融在这一句佛号上,融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都是六波罗蜜,你得会用,你会用当然欢喜,当然自在。
第三讲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一般讲他受用,自受用是观照。观照才真正修行,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观照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用心意识,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后面两句难,我们就先从不分别、不执著下手,可是也不是容易断掉的。希望你做的是,你的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淡薄,这就是功夫有进步。先是一年一年,然后精进,加功用行,希望能做得是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那你就得受用,这个受用就非常明显;能够到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淡薄,你就得大自在!今天你为什么做不到?很想做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布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七卷) 2005/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7》)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四卷
...的缘成就了,我们总希望把印光大师一生所提倡的三本书把它做成电视剧。印祖一生最重视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我发现的是七七年。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我看到弘化社印的这三样东西,三样东西那个时候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都看呆了。祖师的苦心,救苦救难,到现在我们才知道灾难这么多,社会这么乱,这三种书确实能产生效果。所以我们要把祖师的愿望落实,把这三本书编成电视剧(连续剧)。正好有同修们发心赞助,我们总共做八十集连续剧,《了凡四训》二十集,马上可以开拍了,《太上感应篇》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总共八十集,向全世界来播放,救苦救难,这我们才对得起祖师。今天时间到了,六度简介就到此地,下次我们就入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从经文第一行看起: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向下是智首菩萨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这十句意,这个答覆也是十首偈。所问的这是助道, |
|
|
|
|
|
|
|
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问的是六度、四无量心。这一首「叹问许说」,赞叹文殊菩萨的启请,就是请问。问不是容易事情,像我们如果是遇到佛菩萨,大概只有恭敬顶礼膜拜,一句话都问不出来,所以需要文殊菩萨来代我们提问题。他们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到就开智慧。所以这个问在佛法里面叫「利乐有情问」,并不是他不知道。文殊菩萨哪有不明了的道理,代我们问的,这是大慈大悲。
这前面两句是赞叹,『佛子甚希有』。这个佛子就是称文殊菩萨。甚希有,是你能够问出这个问题,这是非常希有难逢的。六度四无量心,在佛法里面,大概是入佛门学佛法不要很久的时间,我想都会听到菩萨的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是六度四无量心甚深的义理,真正通达明了的人就不多了。这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七卷) 2005/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7》)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向下是智首菩萨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这十句意,这个答覆也是十首偈。所问的这是助道,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问的是六度、四无量心。这一首「叹问许说」,赞叹文殊菩萨的启请,就是请问。问不是容易事情,像我们如果是遇到佛菩萨,大概只有恭敬顶礼膜拜,一句话都问不出来,所以需要文殊菩萨来代我们提问题。他们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到就开智慧。所以这个问在佛法里面叫「利乐有情问」,并不是他不知道。文殊菩萨哪有不明了的道理,代我们问的,这是大慈大悲。
这前面两句是赞叹,『佛子甚希有』。这个佛子就是称文殊菩萨。甚希有,是你能够问出这个问题,这是非常希有难逢的。六度四无量心,在佛法里面,大概是入佛门学佛法不要很久的时间,我想都会听到菩萨的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是六度四无量心甚深的义理,真正通达明了的人就不多了。这到第八信位的菩萨。八信位,在大乘教里头常讲的相似即佛,他们已经超越了六道,在四圣法界里面修行,没有出十法界就是。比阿罗汉的位子还高,阿罗汉的位子是七信,这是八信。所以在这个阶段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希有的。
『能知众生心』。知道众生心,在修学过程当中,对於大乘这些法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样不是助道的,统统是助道,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诸位要晓得帮助什么?成就什么?这不能不知道。帮助我们放下,这是当年我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这两句话把大乘教全部都包括了。六度四无量心都是说得详细一点,统统都是看破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到菩萨的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是六度四无量心甚深的义理,真正通达明了的人就不多了。这到第八信位的菩萨。八信位,在大乘教里头常讲的相似即佛,他们已经超越了六道,在四圣法界里面修行,没有出十法界就是。比阿罗汉的位子还高,阿罗汉的位子是七信,这是八信。所以在这个阶段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希有的。
『能知众生心』。知道众生心,在修学过程当中,对於大乘这些法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样不是助道的,统统是助道,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诸位要晓得帮助什么?成就什么?这不能不知道。帮助我们放下,这是当年我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这两句话把大乘教全部都包括了。六度四无量心都是说得详细一点,统统都是看破放下。你看看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布施放下悭贪,财施放下财物,法施放下分别执著,无畏施放下恶业,那你得的果报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每一法统统都是教我们放下。
为什么放下果报那么殊胜?放下是放下障碍,殊胜的果报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就是这些障碍障住了,不能现前。只要放下,障碍没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就现前,统统就恢复。看你放下多少,它就恢复多少,决定是成正比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自己学了这么多年,你们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增长信心。从我这里看到。财物我放下了,没有一丝毫贪恋,没有丝毫吝啬,果报呢?果报正是一般人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虚,赞叹别人,鼓励别人,这是绝对正确的。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头给我们说,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九首偈,「余九正答所难」,这上面文殊菩萨问的这些难题,正式答覆他。「略分为二」,这九首颂分为两段,「先二」,这就是第二首跟第三首,就是头一段,「开二章门」,二章门。「后七双释二章」,后七是第四首到第十首,这一共有七首偈解释这两章。你看先把这两章说出来,后面还有详细解释。「今初」,现在我们看第一首偈。「初偈标众行成果章」,这里头我们要注意众行,众行就是我们常讲的六度万行。如果舍弃六度万行,菩萨不能证果。菩萨要想圆成佛道,一定是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助道,这要懂得。
下面你看大师给我们解释说「谓正助相假」,假就是假借,正要藉助的力量,助要藉正的力量,就是正助相辅相成。「必万行齐修,故诸佛同说,言无有说一者」,这是偈子里头有『无有说一法』,无有说一者,「必具说也」。就是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教学,绝对不会只说一门,一定是说无量法门,统统说的。说一门得道的,没有,决定是六度万行齐修才能得道。这个提示很重要!我们就不能够疏忽。
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这个社会跟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有同也有异,异就是不同。不同的,是世尊出世的那个时代,跟中国同一个时代非常相似,都是属於没有统一。印度也没有统一,中国也没有统一,是属於什么?历史学家称为部落的时代。周朝虽然有天子、有诸侯,其实真的严格的来说,部落。我们在古书上读到,天子国大(国土大),大到什么程度?千里,那个地真的就是不小。千里,周朝的度量衡跟我们现在又不一样,我们看到弘一大师《律学讲录三十三种》,他有一本书,《律学讲录三十三种》,三十三种里头有一种「周尺考」,他研究考证周朝时候这度量衡的尺。因为我们常常在书上念到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冤家债主就找上身来了,这不能不知道。菩提道上,世法求学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勇猛精进。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学道!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认真学习的。修行就在这些地方,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你还学什么?导师不能离开。
后面这两句是说明,一切诸佛决定是正助双修。这个注解里头讲得好,「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万行齐修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细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不离正助。那今天我们落实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正修是什么,你可不能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正修。你看经上三辈统统都有这一句,你就晓得这是净宗的正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都是属於助修。我们对於助修选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里面有净业三福、六和敬,非常重要;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助修。也就是说,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原则,都要与五个原则相应,那我们就正助齐修了。念念帮助我们不失菩提心,不失正念,一向专念,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不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三福相应,与六和相应,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你想想看这样的人,他往生极乐世界还有问题吗?决定有把握。
记住这经上这里一句话,「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一切助道法要是把它归纳就是归纳成六度,六度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是放下,看破是般若、是智慧,你不能放下,你就不能看破。六度怎么都归纳布施?布施里头三种,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六度归纳为一个,助道法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展开六度,六度展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展开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常重要;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助修。也就是说,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原则,都要与五个原则相应,那我们就正助齐修了。念念帮助我们不失菩提心,不失正念,一向专念,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不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三福相应,与六和相应,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你想想看这样的人,他往生极乐世界还有问题吗?决定有把握。
记住这经上这里一句话,「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一切助道法要是把它归纳就是归纳成六度,六度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布施,布施是放下,看破是般若、是智慧,你不能放下,你就不能看破。六度怎么都归纳布施?布施里头三种,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六度归纳为一个,助道法说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展开六度,六度展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展开的,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放下!所以总的来说,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正助统统圆满了。在哪里修?生活当中修,工作当中修,无论哪一行(行业),工作里面修,待人接物里面修,圆圆满满成无上道。得於道就是成无上道。三世诸佛都是这么修的,没有例外的。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没有怀疑,依教奉行。好,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九卷) 2005/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9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们要把它记住,第二首「众行成果」,这主要给我们说的,第三首偈「随机别赞」,所以它就分为两章。这对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接引大众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常讲的契机契理。众行成果,这是契理;随机别赞,契机。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适合众生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学习,也真正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十首偈都离不开四悉檀,这是经文讲到的地方都会提醒,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十偈绝对不是说就讲这十桩事情,十桩事情展开来就是我们自己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作为。所作所为无不是业,你就晓得这个范围多大,归纳起来讲这十桩事情,每桩事情深广都没有边际。这是十大纲领,六度加上四无量心。这十大纲领真正明白通达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与这个纲领相应。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叫道德,行道,我们行在道上;履德,履是脚步,步步都踏在德上,叫道德。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与伦比的乐事。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方东美先生一生最爱《华严》,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渐渐有一点体会。他为什么这么样喜欢这部书?我跟方老师多年,方老师七十九岁往生的,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相信他契入,但是他契入得不深。这个原因是他放下一切一心一意来学《华严》时间太晚了。这是我们学习几乎都有这个通病,知道这个好,好怎么样?没有认真去做。到年岁大了,阅历丰富了,真正发现这真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Ο卷) 2005/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0》)
...中随顺大众。
后面就是从第七到第十首这四首,这四首是后面这一段,「释众行成果章」。你看前面开这两章是略说,后面一共有七首偈颂来解释。智首菩萨很慈悲,详细给我们说助道。大乘教里常讲「助道品」,这个地方的助道品范围非常之广大。「前中二」,前是随器别赞分为两个小段。「初两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两句,「别释随治」。「后两句,结前生后」,后两句是总结。虽是总结,也生起后面的经文。它前面这段这两首半总共十句,这十句就是每句说一桩事情,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就说的这个事情。
「今初」,现在我们看前面这个「初」就是讲这十句,两首半偈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虽然不多,非常重要。「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六度,诸位知道,这四等,四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现在的话说,拓开心量。慈悲喜舍都是等虚空法界,这么大的心量跟虚空法界相等。诸位也常常听佛门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心量遍虚空法界。所以这两句十个字就很重要,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
「四等多约利他,六度多明自利」。先讲六度,后讲四无量心,先说自利。自利你要是做不到,你怎么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讲回向,那个不是假的,心量一拓开,我自己修积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回向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了,那个心就包太虚、就周沙界。这心里头点点滴滴的善都能够利益虚空法界,什么利益?就像江本胜水实验呈现出最美的结晶。他实验只让我们看到色相,我跟诸位讲过,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香、还有味、还有音声。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这心里面的念头没有远近,一念就遍虚空法界。一念的时间太短了,《仁王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一个生灭就是一念,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什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Ο卷) 2005/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0》)
...是做不到,你怎么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讲回向,那个不是假的,心量一拓开,我自己修积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回向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了,那个心就包太虚、就周沙界。这心里头点点滴滴的善都能够利益虚空法界,什么利益?就像江本胜水实验呈现出最美的结晶。他实验只让我们看到色相,我跟诸位讲过,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香、还有味、还有音声。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这心里面的念头没有远近,一念就遍虚空法界。一念的时间太短了,《仁王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一个生灭就是一念,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他?真正自利,勤修六度;具足六度,自然就利他,慈悲喜舍!用什么来做到慈悲喜舍?就是六波罗蜜。自己成就之后,把自己所成就的无条件的奉献给一切众生,所谓「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下面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这叫遍施。
这四条清凉在注解里面有说明,「六度如初会」,初会说得很详细。「四等如下说」,向下经文对四无量心有详细的说明。「然并通四随」,这个四随就是四悉檀。「略举一治耳」,这不能细讲,希望我们学的人都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更高的是一闻千悟。像禅宗六祖惠能,那是一闻彻悟。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悟。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明白了,根性真的是不一样。
下面大师举《涅盘经》上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涅盘云,悭者之前,不赞布施者,即随乐意也」。为什么?他不喜欢布施,他很吝啬,你可不能在他面前赞布施;你赞叹布施,他很难过。这个意思你要懂,你才真正能够做到所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Ο卷) 2005/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0》)
...一样,你都要能够想到。人,人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对於你的劝告欢喜接受,还生感恩的心;有人对於劝告完全排斥,置之於不理;还有一等人,你劝告他,他还要伤害你。所以是因时、因地、因处(地跟处是一样的)、因人而异,不同!应当赞的要赞,不应当赞的不能赞,你才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跟圣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在一般场合当中,讲经教学这是最方便,因为展开经本讲到这一句,不说不行。这里头有善巧方便,没有讲到这个地方,你要是特别赞,要看时节因缘,讲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我们是学这段经文,应该怎样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归到自己,正是儒家所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尤其是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祖师大德说得很清楚,六度多分是自利,四摄多分是利他,四摄、四无量心是利他。尤其是四无量心,把自己的心量拓开,慈悲喜舍遍法界,这才是大圣、诸佛菩萨的修养,我们要学习。所以言语态度做到恰到好处,那就是佛经上讲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没有一定的模式,变化多端,无论是什么场合,无论是什么根性,你跟他接触、跟他往来都能叫他生欢喜心。这是高等智慧,一般人做不到;这是真实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真正得受用。
以布施来说,喜欢布施的人,这要赞叹。为什么说喜欢布施的人还要赞施?虽喜欢还吝啬。有没有这样人?有,很多。我们自己学佛这么多年,想想自己学佛的过程,最初接触佛法,老师劝我们布施,我们也很欢喜,吝不吝啬?吝啬。怎么布施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一卷) 2005/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1》)
...果遇到一桩不如意的事情,你还发一顿脾气,好了,西方极乐世界没分,到哪里去了?瞋恚心一动,到地狱去了。地狱很复杂,佛经上给我们讲的七十多种,那都是略说不是细说,所以一动瞋恚决定堕落到那边去。地狱去容易,出来可不容易。所以三途佛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实在讲,佛的慈悲心劝勉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要造三途的罪业。不造三途,你决定要修六波罗蜜。所以六波罗蜜是自度,慈悲喜舍才是度他。
慈悲喜舍的内容是什么?内容还是六波罗蜜。慈里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悲里头也有,喜里头也有,舍里头也有。所以自度而后你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要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修这个,难。为什么六度修不成功?我们也是经历了许多许多年,发现的是我们修行没有根。这个根不是宿世的善根,是讲这一世的。这一世,那讲的是增上缘。我们没有缘分把我们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缺了这个缘。
这个缘是这一生的,这个缘是什么?这个缘是教育,也就是从小没人教。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认识到了,才对於中国古圣先贤、对於我们的老祖宗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老祖宗真聪明,发明的这个文字,文字是符号,充满了智慧。你看看「忍」这个字,心上面一把刀;那把刀刺在心里面,你能够受得了,能够若无其事,这叫忍。所以谚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大谋是什么?了生死出三界,这称之为大。
我们想了生死、想出三界,想往生弥陀净土,你不能忍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一卷) 2005/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1》)
...念伏住?伏不住,这你一定要去寻求原因在哪里。禅定不能成就,什么原因?没有精进。诸位要记住「精进」这两个字,精是纯而不杂,进是不退转,我们这两个字没有做到,所以得不到禅定。在念佛法门里面就是「一心不乱」,我们没有办法念到一心不乱。
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一心有三个等级:最高的理一心不乱,其次的事一心不乱,再其次的功夫成片。我们今天就是再其次的功夫成片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确确实实我们的修学没有精,当然也就没有进。为什么没有精进?前面讲的不能忍。谚语常讲:看得破,忍不过。好,忍不过,你就没有办法做到精进。没有精进,哪来的禅定?为什么不能忍?不持戒。为什么不能持戒?没放下,布施是放下。所以你看这六度它有层次的、有先后的。你不从头认真学起,你在后面想起空中楼阁,哪有这回事情?那是办不到的。
布施是放下,比什么都重要。放下一切烦恼习气,放下一切恶业,这持戒,放下就能持戒了。持戒,一定要从弟子规、十善业下手。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你持戒没有根,后头全都没有了。这两种根一定要知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时间是一年。这一年当中,别的功课暂时放下;这个放下,不是说不念了,时间少一点。譬如,我过去修《无量寿经》、我念阿弥陀佛,在这一年当中,《无量寿经》照念,占的时间不长,佛可以念少一点,早晚课诵念、念佛,大部分的时间学《弟子规》。就是在时间分配上,我每天用功夫的时间,早晚课两个小时,其他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二卷) 200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2》)
...
所以你不忍怎么行?忍从戒来,戒从施来。我修学的好处,章嘉大师首先教我学布施,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我说从哪里下手?布施。你看只讲布施,不讲持戒,其他都不讲。你先学这个,告诉我要学六年。真的,学六年之后,我才懂得持戒,才懂得忍辱。循序渐进,不能躐等。今天我们修学有了问题,问题真正的因发生在哪里?发生在悭贪,不肯布施,所以下面全都没有。你放不下,你还会有什么成就?放不下自己,你的愿都是假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嘴皮上发的,不是从你心上发的,说说而已,没有这个心愿。所以,没有这个心愿,就没有这个力量在推动他。这个大愿是很大的力量。然后有这个愿望,真正发了这个大愿,从哪里做起?断烦恼做起。你看,六度完全是自利,底下四无量心才是利他,慈悲喜舍是利他,这完全是自利,就是自度。自己不能度,怎么能度他?
我遇的善知识,确实是很幸运,第一天传给我,直截了当,没有麻烦,言语简单,很少。我对老师尊敬,这是从小养成的,尊师重道。老师看人、看学生也很会看,看你这个人诚不诚实、老不老实?是不是像真干的样子?老实,像真干的样子,他就跟你说真话。我们听了之后就真干,他老人家叫我干六年,我真的干六年。六年之后受戒了,我是第七年出家的。所以这个基础教育你要不认真努力学,你以后怎么能发展?你以后有什么能力抗拒现代社会这种的诱惑?你如何能保全你自己不受诱惑?太不简单了。我们今天就是年轻时没学,现在补习,恶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二卷) 200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五卷
...蕴皆空。所以整个《般若经》,我是用了四句话做了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真正把这四句记住,你自自然然会彻底放下,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时候的心境渐渐与自性就相应,智慧自然生起,这叫看破。然后你才能放下一切境缘,境,物质环境;缘,人事环境。放下不是舍弃,心里头没有罣碍,到这个时候你要真正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要提起。什么叫提起?就是后面的慈悲喜舍,你自己得解脱,你现在要帮助别人;虽然帮助别人,自己决定没有丝毫染著。
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在化他过程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功夫,对自行毫无障碍,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才能得圆满。那一定要到如来地,这六度才圆满。所以到自己契入境界的时候,你要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绝对不会说,我帮助别人妨碍自己,没这个道理,那你还是两桩事情,你没有入门。门是什么门?不二法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入不二法门。十法界里面没入,自行化他是两桩事情,没入。破一品无明就入,一多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死涅盘不二,烦恼菩提不二,这个时候你得大自在,你得大圆满。
这个大自在、大圆满是对十法界说的,十法界里头没有。虽然是大自在、大圆满,还没有究竟。究竟的大自在,究竟的大圆满,如来果位,等觉菩萨还差一点。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个个都是大自在,个个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二卷) 2005/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2》)
...果与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萨相比,他们有苦,什么苦?无明未破,这是他们的苦处。如果是在声闻缘觉,那他们的尘沙烦恼还没断尽,所以比起上一界就显示出他们有苦,比下面他们是没有苦,离苦得乐,脱离六道了。由此可知,菩萨法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此地是第八信位的菩萨,十信位这是第八信,九信、十信,八信相当於辟支佛,九信位是权教菩萨,十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十信。十信心满,往上提升就是初住,初住这才是真正离苦得乐,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思尘沙断尽了。
在第一个阶段,十波罗蜜圆满了。文殊菩萨在《华严经》教我们不是六波罗蜜,是十波罗蜜。这十波罗蜜后面四种波罗蜜是从般若波罗蜜开出来的。讲六度,这后面四种,方便、愿、力、智都包含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分开来讲十度,合起来讲六度。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内容没有两样,只是一个说得简略,一个说得详细,内容决定没有差别。这种例子在佛法里头非常之多,我们要知道。
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也就同样会联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古德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分量有差别,内容决定没有差别。所以《华严经》就是大本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阿弥陀经》,受持功德完全相等。但是在研究解义方面来讲,我们求解,那大本就方便,大本说得多!我们解门要大本,行门要小本,为什么?容易受持。修行要愈简单愈好,愈单纯!理解当然内容是愈丰富愈好。这三本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华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三卷) 200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3》)
...们特别劝勉同学们,一定要学《弟子规》,为什么?小乘。希望要遵守古大德的教诲、经典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守住这个教诲,用一年时间去学《弟子规》,专修!要把《弟子规》字字句句落实到生活,我们就有根了,一年的时间行。你们有不少同学都听过蔡礼旭讲的《弟子规》,他讲得很不错,为什么他讲得那么好?没有别的,他做到了。他用多少时间?一年。他告诉我,一年的时间专修。这个修不是会背,不是会讲,而是做到。做到之后他有心得,所以讲出来才有味道,才能与听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听众受了感动。为什么我们去讲的时候,听众没有感动?我们没有做到,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之后再讲。
你看看此地这个架式摆得多好,六度统统做到了,再发心教化众生。六波罗蜜是自利,慈悲喜舍是利他,没有说是自利没有得到就能利他的。杨老师、蔡老师没有别的,他有什么了不起,自利得到而后利他,效果不一样!这是给我们学习很好的榜样,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今天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学法?经讲到这里不能不讲,学一定要从《弟子规》、从十善业道,从六波罗蜜。
我们净宗,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净宗学会的成立是接受夏莲居老居士的愿望,黄念祖老居士的指导。我到北京去看他,那个时候好像是一九九0年初,还是一九八八年、八九年,我记不清楚了。我第一次到北京看他,他就告诉我,希望我在国外多多的建立净宗学会。我们在海外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加拿大的净宗学会,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三卷) 200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3》)
...个「诸佛法」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你才能具足究竟圆满的佛法。这个究竟圆满佛法统统是自性本具的。前面这一句话决定不能疏忽,『如是次第修』,这个意思就说的学佛不能躐等,有次第。正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次第;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次第!不能躐等。这样你才渐渐的具足圆满的佛法,回归到自性。你要不按次第,这就难了。
我们看这段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段是「二结前生后中,上一句是结前,下一句是生后」。后面就是从第七首偈到第十首,这是偈颂里面的第二个段落。「后四偈」解释,就是第七偈到第十解释「众行成果中」。众行就是指前面六度、四无量心,这后头还有详细的解释。「各上半喻」,前面两句是比喻,「下半合」,法合。「然有二义」,第一个是「仍前渐具之义,便得释成智为上首」。智为上首是正行,六度、四无量心,助道,助道助正行,正行在助道当中才能够落实。所以正助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正在哪里?正在助中,助在哪里?助在正中。助在正中,契理,正在助中,契机,契理跟契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他第二个意思,「正明所用不同,故须兼具」。所用不同就是作用不同,为什么不同?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遇缘不相同。所以这个「助道品」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应用要活活泼泼,千变万化,不离正智,这是般若智慧,不离。
下面说,「然摄论第九,明立六度,通有三意」。这就为什么佛讲六波罗蜜?第一「为除惑故」。这前面介绍得很清楚了,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除惑。「二为生起佛法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三卷) 200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3》)
...头还有详细的解释。「各上半喻」,前面两句是比喻,「下半合」,法合。「然有二义」,第一个是「仍前渐具之义,便得释成智为上首」。智为上首是正行,六度、四无量心,助道,助道助正行,正行在助道当中才能够落实。所以正助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正在哪里?正在助中,助在哪里?助在正中。助在正中,契理,正在助中,契机,契理跟契机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他第二个意思,「正明所用不同,故须兼具」。所用不同就是作用不同,为什么不同?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遇缘不相同。所以这个「助道品」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应用要活活泼泼,千变万化,不离正智,这是般若智慧,不离。
下面说,「然摄论第九,明立六度,通有三意」。这就为什么佛讲六波罗蜜?第一「为除惑故」。这前面介绍得很清楚了,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除惑。「二为生起佛法故」。这个生起是自他不二,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第三「为成熟众生故」,那完全是利他,在什么时候?众生修学的缘成熟了。成熟的众生,你要全心帮助他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在末法时期帮助这个人决定往生净土,是成熟;不能往生净土,不算成熟。你帮助他生天,帮助他不堕三恶道,都不算成熟,成熟是一定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我们要立志,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熟,非成熟不可,这是可能的。因为什么?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万修万人去,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成就的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三卷) 2005/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3》)
...戒学上,戒学是规矩;能不能持久,那就是建立在定慧上,有定有慧,这个事业千百年不衰;戒能够建立,定慧能够保持,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从个人来讲,个人修身,我们讲修养,儒家讲修身,《大学》里头讲得清楚,「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里面告诉我们,教学为先。这八个字重要,「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修身是自度,教学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不学怎么行?
学,一定要讲求效果,现在人所讲的成绩。你修学有什么成绩?学得再多,如果没有成绩,那你什么都没得到。成绩是什么?明道、行德这就是成绩,道明白了,德做到了,这是你真的有了成绩。道,我们浅而言之,在佛法就是戒定慧;德,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六度、四无量心,这是德,前面已经跟同学们介绍过。介绍虽然不够详细,不要紧,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品是十信菩萨,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断的重复,题目还是这些,内容是后后胜於前前,愈往后去愈有深度、有广度。可是修学一定是由浅而深,由狭而广,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讲的,这是大乘教,所以最浅的我们看起来也有相当深度,常常感叹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不得受用。我们要想,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要说六度、四无量心了,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就注意到修学的纲领,所以我们选了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当然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不但是净宗修行指导的总原则、总的方向目标,决定不能违背,实在讲,一切宗派,无量法门,哪一法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佛所说,这个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一切修行人,他能成菩萨、他能成佛,依据什么?就是依据净业三福,你就晓得净业三福是多么重要。像我们盖大楼,盖一百层,盖二百层,二百层大楼现在世界还没有,一百多层的有了。净业三福是地基,没有地基你怎么能盖得成?三福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修学没有根据,不能成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四卷) 2005/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4》)
...把它当作功过格来看。
《十善业道经》我也做了个节本,蕅益大师的节本偏重在行门,我的节本是偏重在解门。为什么要这样做?蕅益大师的节本很好,没人依照著修,为什么这么多人不肯学?不明它的道理,所以我这才另外搞个节本,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我节本的文字不多,只有五百一十六个字,把为什么要学《十善业道》说清楚了。我们有讲演、有光碟流通,也有文字的本子。这是特别提醒同学们要留意的。
今天这个经文,就是第七首,『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这两句是用造房子来做比喻。造房子先打地基,「基」是基础,「堵」是墙,也是基础。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的文字,疏文,「文中初偈二度」,这个二度就是讲的施、戒,六度里面这二度。「为治不发行因」,这个「行」念去声,当动词讲,治是对治,你不肯发心去做,那你什么都得不到。底下举了两个比喻,「谓著财不发施」,著是贪著,贪著财,你布施的心发不起来。「著家不发戒故」,贪著家庭眷属的欢乐,持戒就做不到,就发不起来了。比喻这二桩事情。
「基堵有二义」,第一个「基即是堵」,这两个字的意思可以通用,都是讲的基础,我们在此地比喻地基;堵就是指墙脚,非常重要。在此地用来比喻,「即施为进善之首,戒为防恶之初,并称基也」。六度里面这二个是先,布施、持戒,你就想这个多么重要。施,实在讲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前面说过,放下悭贪。悭是吝啬,我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贪,我还没有得到的,贪而无厌。悭贪是障碍一切善法的根源,你只要有悭贪,一切善法你都做不到了。世间人虽然有好心,虽然天天在念经、在念佛,样子好像真正在学佛,可是对於财不能舍,对於身家过分的染著,所以布施、持戒这二条你就做不到。而不知道这二条是修行的基础,没有这二条,什么都没有。
六波罗蜜这是讲六度,六度是后后胜於前前。就好像盖六层大楼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忍辱是第三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前面二层没有,后面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打哪来?全都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四卷) 2005/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4》)
...,第一个「基即是堵」,这两个字的意思可以通用,都是讲的基础,我们在此地比喻地基;堵就是指墙脚,非常重要。在此地用来比喻,「即施为进善之首,戒为防恶之初,并称基也」。六度里面这二个是先,布施、持戒,你就想这个多么重要。施,实在讲施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前面说过,放下悭贪。悭是吝啬,我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贪,我还没有得到的,贪而无厌。悭贪是障碍一切善法的根源,你只要有悭贪,一切善法你都做不到了。世间人虽然有好心,虽然天天在念经、在念佛,样子好像真正在学佛,可是对於财不能舍,对於身家过分的染著,所以布施、持戒这二条你就做不到。而不知道这二条是修行的基础,没有这二条,什么都没有。
六波罗蜜这是讲六度,六度是后后胜於前前。就好像盖六层大楼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忍辱是第三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前面二层没有,后面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打哪来?全都没有。六度没有,四无量心是更没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基就在施,我们这个心没发,要发心,要学布施。
我学佛的时候,算是一般人讲运气很好,遇到好老师。什么叫好老师?他教给你的方法简单明了,督促你去做,这就是好老师。我在讲席里面报告了很多次,我学佛头一天亲近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第一天他教我的方法,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方法能够叫我很快的契入佛法?我说我已经知道佛法的殊胜,我很想很快契入。他教给我的方法,「看破、放下,那你就很快契入」。看得破,放得下,我能懂得这个意思。接著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又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就是看得破,放得下),你好好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四卷) 2005/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4》)
...个饿鬼像,这是十法界里头很低的,从上往下数是第九个法界,鬼道。你说这两样东西是不是一样的?佛像是黄金的,金做的,饿鬼像也是黄金做的,同是艺术品,分量相同,价值相等;这就是说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跟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密切到什么程度?原来是我自己心现识变的,不是在外面,外面找不到。
所以佛教人修行,功夫在哪里用?功夫在你自己内心里去用,外头没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跟法是一,内跟外是一。我们底下一章经文要讲到「一道清净」,「一道甚深」就要说这个问题。明白事实真相,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总说、主题,围绕主题的周边,总中有别,别义;此地讲的六度、四无量心,别义;中国儒家所讲的伦常八德,别义。总别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一定要懂,然后才知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这样才能够契入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不说明心见性,称它为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教下里面所说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是明心见性。所以,教里头讲的这些名词不一样,一桩事情;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理一心不乱,密宗讲的三密相应,一桩事!
一桩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相?这是教学方便,帮助你开悟。悟什么?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明白了。只要知道是一桩事情,怎么说都行,没有冲突,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得大自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五卷) 2005/9/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5》)
...、出家,对佛法的理论很欢喜,容易接受,而戒律往往就疏忽了。虽然名分上去受过戒,去受三皈、五戒、菩萨戒,受了之后,确实做不到!换句话说,虽然学佛,每天都在闻法听经,因为不持戒,所以就没有定慧;换句话说,佛法真实的利益没得到。
如果有戒、有定、有慧,最浅显的利益是你身心健康,容光焕发,这肯定的。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戒定慧的心,天上人间无比殊胜!你的相貌可以跟天人相比,功力高的,天人还不如你。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来,相貌没转过来,体质没转过来,这就是我们戒定慧疏忽了,没有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虽然每天念佛、诵经、拜佛,形式上的修持都做到了,都不缺,可是实质上欠缺。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实质,三学展开就是六度。
六度就说得详细一些,我们一定要重视。为什么我们的戒学没做到?原因在哪里?我们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著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放下,这里面贪瞋痴慢的烦恼没有放下。布施就是叫我们放下,真正会布施的人,把自私自利布施掉,这管用了。自私自利布施掉,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不再为名利想,不再为贪著享受想,不再有贪瞋痴慢。这些东西全是自私自利里头的,你要把这个舍掉,把这个布施掉。布施掉之后,三皈、五戒、十善,跟诸位说,这是我们自性的性德,是自性本有的。现在受了三皈五戒,自然全都落实了,哪有做不到的?哪有勉强?一丝毫都不勉强,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应该是这样的!杀生、偷盗不应该做,哪能做这种事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比现在淳厚多了。世风日下,所以在现前的社会,你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忤逆的事超过过去十倍都不止,中国谚语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话用在今天的社会,那是非常正确,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能提升到不如意事常九、十,不是八九,超过了。你不忍,这个日子怎么能过得下去?人与人之间,你要不能够忍耐,怎么跟人相处?能忍,知道应该要忍让,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圣贤的教诲。
佛法的教学诸位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怎么教导我们?总不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八个字把一切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所演、所教的(演是表演,他自己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教导我们的)说尽了,八个字都说尽了。他所演、所教的,我们这一章经文里面所讲的六度、四等,四等就是末后一首偈所讲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佛所表演的,一生出现在这个世间表演的,不就是这个吗?慈悲为本,布施是慈悲,持戒是慈悲,忍辱是慈悲,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统统是慈悲。
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心,爱心用在与乐上,就叫慈,用在拔苦上,就叫悲,这就叫做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爱用什么样的方式显示出来?用什么方法去落实?方便的「方」是这个意思。你的爱心怎么落实?「便」是便宜,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最妥善的方式,方便就是这个意思。最妥善、最适合,那你就晓得这里头没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它因时不同,因处不同,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它有变化的。不管怎么变化,决定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性见外面色性,这个跟诸佛如来完全没有两样,你见到诸法实相。可是第二念就变了,第二念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把见性见破坏了,就不是见性见。起心动念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立刻取而代之。阿赖耶起心动念,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末那执著,把静虑完全破坏掉。
所以我们修禅定,禅定的功就是要破散乱。诸位想想看,我们现在的心是多么的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念不住,睡觉都不老实,睡觉会作梦,梦还是散乱。如果是禅定的心,你得到禅定,得到定,就不会作梦。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定中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通常我们讲突破空间维次。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是三度空间,你能够有定功,能够进入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境界很多。可是不管什么境界现前,它不是梦境,叫定境,定中有境界,你不会影响。为什么?你不会起心动念,你不会分别,你不会执著。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散乱的,你没有定功。所以,散乱破坏了我们静虑的心。
「邪智坏正解」,这就是慧,般若智慧。为什么我们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失去?邪智现前,把正智破坏了,我们对於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看走了样子。
我是在前两个星期,有个同学送一本书给我看,题目是「佛教征服中国」。我一看是外国人写的,中文翻译的本子。仔细一看,它是个系列,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研究汉学、研究中国的这些报告,有好几十种。我就找人替我搜集,大概买来了有二、三十册,相当丰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看到六十四面,你才入进去一层。到底有多少层?无有穷尽,六十四法每一法里头又有八法,重重无尽。什么人才能达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开示使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本有的,自性本来具足的。所以施、戒、忍、进、定、慧,都是性德,生佛平等,诸佛有,我们众生也有,无二无别。只是众生有三种障碍,诸佛如来这三种障碍都没有了,菩萨这三种障碍去掉两种。就如同我们眼睛一样,我眼睛能见,你也能见,菩萨也能见,佛也能见。我们的眼睛戴上三副眼镜,你也戴上三副眼镜,菩萨戴一副,佛没有戴。就是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不难懂,所以说生佛平等。
佛教我们的没有别的,去障碍而已。六度是去障碍的,你看布施去什么?去悭贪,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自性,生起悭贪的烦恼;悭贪就放不下,妨碍你放下。本来你清净心里头一尘不染,现在你的心不清净,患得患失,贪而无厌。这些烦恼本来没有,所以用布施的方法来破烦恼;换句话说,用这个方法来除障碍。持戒除恶业,忍辱除瞋恚,精进除懈怠,今天这里讲的禅定除散乱,智慧除邪见。佛教的这些方法,就是叫我们把那个眼镜拿下来,我们讲戒定慧是三副,讲六波罗蜜就是六副。你想想看,我们有邪知邪见的眼镜,有散乱的眼镜,有瞋恚、有恶业、有悭贪,六副眼镜!你每学一样就除掉一样,统统除尽了,智慧现前。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这就是正知正见,这是正解。
我们看清凉大师后面所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六卷
...银河系状况像个碟子一样,确实当中特别厚,愈往外面去愈细薄。而我们太阳系是在边缘上,不是在中心。统治一个银河系的人,他的交通工具当然更殊胜,没有人能跟他比。一昼夜就能周遍这个银河系所有这些星球,他都能照顾得到,这是他统治的范围。所以黄老居士他肯定,一个银河系才是我们佛经里面所讲的单位世界。这样的单位世界一千个,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像这样说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底下经文会读到,宇宙之大无法想像。这是讲转轮圣王。
一般转轮圣王多半都是菩萨示现的,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应以转轮身得度者,即现轮王而为说法」,轮王几乎都是菩萨;换句话说,都是修六度,四无量心的,所以他有大福报。不是像在人间这个地球上,只是一片小小的领土就建立成为一个国家。所以现在变成地球村,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随著交通的发达,地区就缩短,我们环绕地球一周,两天时间就够了。我们相信还有速度更快的飞行工具,我听说已经研究成功了,从中国到美国只要四个小时,那我们讲环球一周,只要十二个小时。中国到美国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十二个小时就环绕地球一周。地球自转一周还要二十四个小时,将来这个飞机比地球自转的速度要快一倍。
想到轮王、轮宝,使我们就想到飞碟,这是人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出来的飞行工具,因为轮王他是人,他不是天道。如果他是天道,天神,那是另一个空间维次的众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的放,不断的向上提升。可是前面十信位这个十层放下,十法界就没有了,就出离十法界。所以我们读了这十段经文,这是《华严》第十品「菩萨问明品」。第八是「助道甚深」,第八就是第八信位的菩萨,智首做代表;下面第九,「一道甚深」,就是十信位里面第九信位。不断的放,不断的向上提升,你要是放不下你就没有办法提升。提升一层,定功跟智慧也就升了一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唯一法而得出离。
下面说,「又於佛法中以智为首,何故赞叹布施等」,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智,智是体,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受用,他受用,自他受用,这是方便,在佛法称之为「权智」,权智就是善巧方便。世尊赞叹布施,就是赞叹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度」,赞叹四无量心。所以我们在助道甚深里面,你看助道,实在说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所表演的、他所教的、他所说的,无非助道,无非方便,无非般若智慧的落实。我们在这一章经里面我们学习过了,知道佛为什么赞叹,文殊菩萨是代我们问的,他哪有不懂的道理?替我们问的。怕我们有疑惑,疑能障道,疑是障碍,所以一定要破疑生信;有疑,不能不问。
底下说,「总有十问,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长者深入华严三昧,我们读他老人家的传记,感应不可思议。经文里面只讲六波罗蜜,他这个地方讲十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一般讲的,佛在大乘教都是讲六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十跟六没有两样,十从哪里来的?十后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们有这么多毛病,一个方法对一桩毛病。哪个毛病严重,先治它,轻微的可以后治,有病即治。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一会儿。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论文。「自病已除,还与人服,故药之与方,终无舍离」,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自己的病除了,还要帮助别人,所谓是自度度他。佛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断尽,在一切境界当中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如来果地!可是成佛之后,不是就没事了;成佛之后,因为你在未成佛之前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
|
|
|
|
|
|
|
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要去帮助他。你帮助他用什么方法?还是要用自己修学这些治病的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就是此地所说的六度、四无量心。还是要一桩一桩的,就像初学时候一样的做出来给大家看,帮助他。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所以「药之与方,终无舍离」,道理就在此地。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这次在世间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到我们这个人间来表演是第八千次了,换句话说,世尊久远劫他的修行就圆满了,就证究竟佛的果位。证到怎么样?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自自然然就应。你看世尊为我们所表演的「八相成道」,表演!做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了之后有所体会,有所领悟,智慧就开了。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不能不知道。大乘教里头时时讲,处处讲,不断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没进去,不知道宫室之美。
方老师到晚年也完全进去了,跟我刚刚接触他的时候,那个讲法不一样。我刚刚跟他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佛经里面百分之二十哲学,高深的哲学;百分之八十的迷信,那不要去理它,我们就学这两部门,性相两宗。可是到晚年的时候,他居然讲「华严哲学」,讲了那么多东西,晚年再不提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佛法无比殊胜之处,不怕你误会,就怕你不肯学,只要好学,你的误会一定会澄清,你的疑虑一定会化解,真正是大学问。
如果你不能够普遍的供养,心量,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切众生,我都发愿尽心尽力的供养,诚意没有一丝毫虚假,真正到了悭贪完全断掉,连意念里面都没有丝毫悭贪,这个供养才圆满,就是六度里头的布施,因圆果满。果满之下,这一般讲三种自在,我们现在说是物质的需求决不会缺乏,智慧圆满,生死自在,那就是健康长寿的圆满。
从自分上来说无量寿,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自分上来讲没有身相。什么是身?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真身,这个真身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能随众生的感应,众生什么样的感,自自然然就有应。三十二应,观世音菩萨把应身分为三十二大类,每一类无量无边,没有边际。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同时异处,同处异时,同处同时,都能够自自然然现无量无边身,圆满,布施供养圆满的果德,因圆果满。
你不能不修,你要不修,你永远不能圆满,在哪里修?就在我们自己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一卷) 2005/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1》)
...前的祖先杀害他,怨恨在身,找他后世子孙的麻烦,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这世害他们,也害了不少人,将来翻过来的时候,他又来害你,你再不服气还要害他,生生世世彼此双方都痛苦,何必?这叫愚痴,这叫迷惑。想开了、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不再搞这个,我们算了,我也不报复你,你也不要再报复我,咱们以后见面都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岂不是很好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九法界众生都不例外。
宇宙之间事情是非常复杂,谁搞得清楚?如来清楚,法身菩萨清楚;六道凡夫永远是迷在其中。佛菩萨慈悲应化到这个世间来帮助我们,为我们说明这些事实真相,性相、理事、因果,让我们通达明了,这才肯认真修菩萨道,修菩萨道就是修六度万行。期望我们也能在短时间因圆果满,自己超越了、解脱了。一定要发心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苦难是什么?还在迷惑颠倒。我问他:你为什么来找我?他说得很好,他说:法师,你不排斥我们,你能接受,所以我来求你帮忙,求你超度。这话说得没错,这么多年来,我逐渐逐渐证明,逐渐逐渐这桩事情肯定了。所以我发心帮助他们,绝对不是迷信。
所以忍辱波罗蜜能成就世出世间一切事功佛法,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那个一切法包括世间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没有耐心怎么行!特别是如同经上所说的,一切逆境你要不能忍,你决定不能成就。大乘教里头常讲,《华严经》讲的又更深,不但逆境要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一卷) 2005/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1》)
...不懂得学习,首先认识清楚,坚定信心才能成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
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第二大段,答,这个注解里头「答中意云」,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这前面介绍过了。接著看「何者(何者是一句问话),诸佛因果具同异故,谓同满行海,是同因也」,前面讲到这个地方。
「同满行海」,我们依照经上所讲的,菩萨所修学的六个科目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圆满就成佛了。所以同因,一切菩萨六度因满就证无上菩提了。前面我们说了一个供养圆满,这是布施波罗蜜;学戒圆满,长时期的学戒,学戒圆满。忍辱圆满,特别是对这些逆境、恶缘要忍,同时我们也提到,顺境、善缘也要忍。忍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圆满?这个里头就是「一道甚深」,如果跟一道不相应,那你就没有圆满,这个是一定要懂。
这个一道,宗门里面常讲的「万法归一」,这到一道。一是什么?一道是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布施供养也是到不起心、不动念,悭贪就没有了,起心动念才有贪爱,才有悭吝。不起心、不动念,哪有恶业?不但恶业没有,善业也没有,起心动念就有善恶。你这才晓得什么叫一道。一道就是无明尽,无明断尽了,这叫一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是同因也」,这一句我们用了四个小时,多不多?不算多,因为太重要了。我们要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方法,我们这一生肯定会空过。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三卷) 2005/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贤首菩萨长行文的第二段。
第一段是问,第二段是答。我们看清凉大师《疏钞》,从第二段开头念起,「第二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见异者,随机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别。何者,诸佛因果具同异故,谓同满行海是同因也」。上一次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同满行海」,这个行就是教中常常说的「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ㄥˋ;念ㄒㄧㄥˊ做名词,念ㄏㄥˋ它是动词。由此可知,佛法重实质而不重形式,所以一定要认真去修学。
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确实这是事实真相。世尊在教学仪式当中,把无量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确确实实有这个数字,诸位从佛学辞典、《教乘法数》、《三藏法数》里面可以查得到,确实是八万四千。但是教初学,八万四千就太麻烦了,所以把它再归纳,归纳为六个纲领,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六度,六度万行。所以六度是万行的纲领,无量无边的行门总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就是六波罗蜜,这样说话就方便多了。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於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这六桩事就是六类,六类就是万行。诸地,狭义的说,从初地到等觉;广义的讲,就是《华严经》我们现在所说的,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位都称之为诸地。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就是这六个纲领。这六个纲领里面,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可是佛在此地没有给我们讲布施,讲什么?第一个是必定要知道供养。
为什么这个经是一乘经?佛法,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五乘。《法华经》上告诉我们,「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知道,说二乘、说三乘、说五乘是佛的方便说,实际上就是一乘。我们在此地这一章里面看到「一道甚深」,这一道就是一乘法。前面跟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学习,谁的功德?道场护法的功德。就像一个学校一样,学校办得好,校长与全校的职员,职员是护法;弘法是什么?弘法是教员,到讲堂来上课的教员。教员要依靠职员,没有职员,这学校办不成,教员再好,教得再好,没有地方可以表现。所以护法的功德是第一。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过不少次,你要修大功德、大福德,不一定要你会讲经。你在这里建个道场当校长,你可以聘请好的老师到这个地方教学,功德是谁的?功德是你的,不是讲经那个人的。就像学校里面,学校办得再好,你看奖赏是校长,不是教员。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在古时候寺院庵堂这些执事、这些护法,真的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人!所以他们护持很如法。因为自己都是过来人,四摄六度、普贤十愿,他们都做到家,做得很圆满。所以讲经说法的法师,也是跟道场修行清众同等的地位,他是在学的位置上;护法,他是佛菩萨的地位,不一样。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佛菩萨没有了,凡夫,凡夫来护法当然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对於修学的清众不但没有帮助,有时候还有障碍。这是什么?众生没有福报,不能怪别人,怪别人,我们就错了。圣贤弟子要记住圣贤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决定不怨天尤人,决定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没有福报。怎么办?多多的修福,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就现前。
修行,这一段讲远离境缘干扰,真正修禅定的不怕境缘干扰,要在境缘干扰当中去修清净心,这是真正的禅定。你看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备什么?有紧急必要的事情跟别人联络方便;除了用它的时候我开它,不用它,通常都不开机,等於没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身心清净。少接触就少干扰,不是这样做的话就很不容易。尤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空中的电磁波非常混乱,这个电磁波,不管你怎么样说,都会干扰我们的身心。如果常常听电话,我听说听多的时候,那个头半边都麻木了,在我想有可能。科技不是好东西,我们一定要明了,要知道必要的时候,为了便利可以用它,不要常用,常用决定不好。不必要的应酬也应当要减少,愈少愈好,古人常说: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话讲得很有道理。
这都是怎样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圆满智慧,这样子这菩萨行就圆满,「同满行海,同因」。所有一切诸佛六度万行都圆满。圆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总是会疑惑:佛怎么可能圆满?佛修布施,那还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你还没有布施到,你怎么能说你圆满?这个圆满的相要知道。
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只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宗门里头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见性?就是因为有障碍。这障碍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也有六大类,佛就用六波罗蜜来对付。第一类是悭贪,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没有的想尽方法来贪求,贪而无厌!这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用什么东西来断?布施供养。你就晓得布施供养的目的是断悭贪的,我悭贪这个烦恼断尽了,真的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布施波罗蜜圆满,他还要不要修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蜜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布施波罗蜜圆满,他还要不要修布施?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个供养是永无止境,尽心尽力的供养。
持戒波罗蜜是对治恶业的。起心动念,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造作是身业,身语意这三大类的恶业都没有了,持戒波罗蜜圆满。忍辱波罗蜜是专门对瞋恚的,瞋恚断了,忍辱圆满。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懈怠没有了、断掉了,精进圆满。禅定是对治散乱的,散乱没有了,真正达到了一心,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一心是禅定,不乱是般若,所以一心不乱是禅定、般若的圆满。圆满是这个意思。我们心性里面的障碍统统去掉,这个时候自性现前,明心见性,叫大彻大悟,入这个境界了,所以叫行满。这个行满同因,一切诸佛没有例外的,都是六度万行圆满,证得无上菩提。
下面说「将此同因,随所调伏种种回向应机之果,是异因也」。由此可知,在佛来说是同因,在我们凡夫感官当中是异因,这因就不同了。你看看圆满的性德普遍能应一切众生之机,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那就是个例子,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身。我们看到因不一样!这个因之异,不是佛那个地方有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的感不一样,佛菩萨的应不一样。因之同异,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了。就像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水的性是一,可是我们以善心去感,它就有很美的图案出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不一样,差别太大!就是我们一个人,这不要讲别的,我们一个人,你看你从小到老,一年一年不一样,有差别。为什么有差别?你起心动念不一样。如果年年起心动念都一样,你就不会老了,为什么?果就一样!因同果就同,因异果就异。我们要拿出自己的旧照片,过去年轻的时候,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你看不一样,每隔十年都不一样,念头不一样,染污不一样;愈是年轻的时候染污愈少,年岁愈大的时候染污愈深。如果真正能保持著童心,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虽然年龄大,还是保持童心,还是保持像童年那样的活泼,就这么个道理,没有别的。这是讲异因异果。
再看下面说,「由上同因,同感真应身土等果」。六度万行圆满是同,因同,果感的是什么?实报庄严土,我们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因果相应。心,一真,没有一丝毫虚妄,用《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所以那个果报是一真,心真果亦真,这果报是一真法界,真应身。真应身,我们在这个经上讲报身,报身庄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土是报土,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因同果同,在十法界里面,因异果异。那个因异不是佛的因异,是我们感的不同。十法界众生感不一样,所以佛菩萨现身说法那个应也不一样,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再总结来给我们讲「是则约佛,即同能随异」。前面我们如果明白了,这句话就好懂,就佛来讲佛是同,佛佛道同,但是对九法界众生来讲,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二卷) 2005/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2》)
...、欢喜心对这个水,它呈现的图案非常之美;我们以厌恶的心、不喜欢的心对待它,它那图案显得很丑陋。它有心吗?没有心,它有分别、有执著吗?没有,它有起心动念吗?也没有,自然,这就是「法常尔」,它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以不善的心,贪心,整个大自然这个境界里变现什么?水,贪感水,严重的贪就变成大水,洪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风,傲慢是有高下、不平,感得是地震。所以这四种叫严重的烦恼。这个烦恼,如果说是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有严重的贪瞋痴慢,这事情麻烦了,风灾、水灾、火灾、地震就频繁不绝。极乐世界没这个事情,华藏世界没这个事情,经上没有记载,为什么?那个地方的人贪瞋痴慢疑邪见全都没有。他起心动念都是三学、六度、十愿,真的是儒家《大学》里面所说「止於至善」,他们的心念纯善没有恶,所以它没有灾难,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如果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灾难是共业所感,不能避免。但是佛跟我们说,共业里头有别业,那就是还有一些人在这个灾难里面能够平安度过的,是哪些人?贪瞋痴慢少的人,贪瞋痴慢愈少愈容易度过。如果贪瞋痴慢都断了,这些现象就是在前面,他看起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电影里面演这些灾难的片子,他看到了,虽然有怜悯心,无能为力,为什么?这是梦境,法尔如是。真的就跟此地贤首菩萨所说的话一样,完全相同,「法常尔」。这是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因,三恶道的因,以及现前天灾人祸的因,我们知道了。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四卷) 2005/9/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4》)
...掉之后,这就是如来果地。
这才晓得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智慧是本有的。这个本有的智慧一,『一心一智慧』。力,一力一无畏,不是二力、十力,一个,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所以圣学的功夫,断烦恼而已,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破八万四千烦恼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把烦恼淘汰尽。法门虽然多,前面说过『法王唯一法』,方法再多,一法是什么?放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看破、看破放下。我们放下一切执著就证阿罗汉果,放下一切分别,我们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再放下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是如如佛,这叫一法。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说无量法门都叫方便法。诸位想想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六度,这是一切法的总纲领,布施是方便法,目的是什么?要我们放下悭贪,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般若放下愚痴。放下,不就一法了吗?这放下怎么个放法?那就多了,这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我们说到如来果地上十力,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只有一句,「十力一」,这前面也说过好几遍,我们只把名相略略的说一遍就可以了。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它都是用一个智。实际上这一条,我们学佛读这些名相不难懂,实际上我们没有契入境界,要契入境界那还得了!是处非处是说什么?说简单一点就是因缘果报。种善因得善果是是处,造恶业得恶报是是处,因果完全相应。你说种善因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六卷) 2005/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6》)
...须要参加。今年有人找我,我不答应了,联合国有个会议在日本冈山开,邀请函寄到我这里来,我就已经回绝了,往后我不再参加。下个月的活动是在吉隆坡,这个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的《华严经》还是要恢复每天四个小时,一心一意专门来学习,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成就。如果还要参加各个地方的活动,这个经不知道要拖到哪一年?所以我想把全部时间、精力统统集中在此地。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根性,我自己是什么根性,现前大众是什么根性,不能够不知道;一切众生的欲望是什么要晓得,你才有方法对治。
下面第七个是「至处智力」,这个至处是讲你修行的果报,你修四谛,你所到达的处所是阿罗汉;你修十二因缘,你一定证辟支佛果;你修六度万行,你一定证菩萨果位,至处;老实念佛的人,他决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他的至处。说实实在在的话,今天无论修哪个法门,成就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烦恼断不掉,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带业成就的。你看看阿罗汉要断见思烦恼,阿罗汉里头最低阶的须陀洹,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事情我们仔细想想这一生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做不到那还有一个方法,只有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是什么?烦恼不要断,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控制容易,断难!用什么方法控制?一句佛号。你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肯定你这一生往生净土没有一丝毫疑惑。纵然你在这一生当中,一心不乱做不到,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六卷) 2005/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6》)
...多同学去参观过,那个地方居住、学习确确实实是《礼记》里面所讲的心安身安,我都得到了。为什么今天到香港来?香港无论是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那跟澳洲不能相比。为什么到这里来?到这边来,是想《华严经》在这边讲,这边同学能得利益。为了利乐有情,身心安稳之处也要舍弃,就这么个道理,老师教的。所以同学们到图文巴来邀请我的时候,我说你要知道,我在图文巴这里是天堂,我到香港来,我下凡了。只要对社会、对国家、对众生有利益,我们自己身心再安稳的环境,也应当要舍弃,古圣先贤教诲要能迁,不可以留恋。
逆境恶缘,我们看到一切都不如意的,在这里修什么?修断瞋恚,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修布施波罗蜜,六度齐修。别人不守法,我守法,持戒;别人不肯舍,我肯舍,我欢喜舍、乐意舍,给人做好样子;别人不能忍,我能忍;别人懈怠散漫,我勇猛精进;别人心散乱,我的心专一,心专一就是禅定;别人迷,我不迷,不迷就是般若。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所以你会修,无论什么环境都是菩萨学处,天堂是菩萨学处,饿鬼、畜生、地狱也是菩萨学处。
菩萨修什么?六度四摄,这是总纲领。六度四摄就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就包括了无量法门,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如果要不会,境缘就有好丑;如果要会,境缘无好丑,昆士兰那个地方跟香港就没有两样,所以问题在你会不会。那你要是真的会,你不天天读经、学教,你怎么会?会是什么?过佛菩萨的生活;不会呢?不会,过凡夫的生活。实在讲,凡夫还好听一点,要说个不客气的话,过鬼、畜生的生活。
我相信诸位同学,你只要心地稍微冷静一点,你就能观察到现在人的生活。鬼的生活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是过鬼、畜生的生活。人的生活,道德仁义;佛菩萨的生活,六度四摄。你过哪一种生活你要懂,懂,要学;不学,你怎么会懂?真学、真干,要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六卷) 2005/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七卷
...天堂是菩萨学处,饿鬼、畜生、地狱也是菩萨学处。
菩萨修什么?六度四摄,这是总纲领。六度四摄就包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就包括了无量法门,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如果要不会,境缘就有好丑;如果要会,境缘无好丑,昆士兰那个地方跟香港就没有两样,所以问题在你会不会。那你要是真的会,你不天天读经、学教,你怎么会?会是什么?过佛菩萨的生活;不会呢?不会,过凡夫的生活。实在讲,凡夫还好听一点,要说个不客气的话,过鬼、畜生的生活。
我相信诸位同学,你只要心地稍微冷静一点,你就能观察到现在人的生活。鬼的生活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是过鬼、畜生的生活。人的生活,道德仁义;佛菩萨的生活,六度四摄。你过哪一种生活你要懂,懂,要学;不学,你怎么会懂?真学、真干,要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毛病习气改掉,改掉是真功夫,是真修行。
头一个口业,最容易造的。所以《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这是讲修行的基本法,修行最重要的纲领就十善业。通常一般大小乘经,讲十善业道的顺序总是身三口四意三,身口意。《无量寿经》上排列的顺序颠倒了,它讲口身意,这个意思就很明显,最容易造的口业。你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口业下手,不要造口业。话还没有出口,心里先想一想,该不该说,你说了你要负责任,因果责任。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头一个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就是跟六祖所说的一样,「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六卷) 2005/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6》)
...及言说。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余六偈」,就是从第五到第十,这六首偈「展转释疑」。前面提出疑问,菩萨在此地为我们解答。这六首偈又分为四个小段,「初一偈有疑云,若皆圆满,何以不见」。就是刚才我们念的第五首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见。「答意云。众生不见,岂得云无。然有三义,一约他受用,则地前凡小众生不见;二约自受用,则等觉众生亦皆不见;若约即应同真,权教菩萨不见」。清凉大师给我们这样的解释,我们还是不好懂,如果用现代科学的发现所说的,我们反而容易懂得。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确实有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这是我们通常讲的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四度空间我们就不好懂,五度、六度,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的。
科学讲空间,佛法里面讲法界,法界在理论上讲无量无边。实在讲,佛家讲的法界就是今天科学里面所讲的空间。既然说是圆满,为什么会不见?圆满应该就可以见。这个问题,不见,前面也说过很多,不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六道十法界里面的境界,特别是六道。六道就是六种不同维次的空间,每种不同维次空间还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严格的来讲,我们今天在人道是不是一个共同维次空间?没错,是有共同的。
《楞严经》上讲有「同分见妄」,可是还有「别业见妄」。同分见妄,这是相同。虽然是相同,为什么我们对於一个人、对於一桩事、对於一个现象,每个人看起来,我们的感官感受都不相同。感受不相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八卷) 2005/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8》)
...只要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还有是非人我,哪来的和合!你不要看那六条,我们十楼这里有写著,那是茗山老和尚写的,「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做不到。我们希望这个道场能做到,只要这个道场做到,香港这个地区什么灾难都没有。这是得要干的,不是说贴在那里,贴在那地方没用处,真做。别人不做,我做,我不求别人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正确。真的能有四个以上志同道合真正做的话,无量无边功德,那个功德实在讲诸佛都说之不尽,不是假的。自己一定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更圆满的是普贤十愿。
我们的修行科目就这五条,「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很好记。真的往这个目标上干,念念都不舍,这是一个修清净心的人,这是一个修净业的人。三福是总的指导原则,六和敬、三学、六度、十愿是具体的行持。在我们《华严经》里面「梵行品、净行品」,有详细的条目,那当然就更圆满。如果不能这样的落实,我们就在这几条纲领上,就这五条纲领上做,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一定要真干,这是讲具足跟诸佛如来相应的条件,你就能见到。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七首偈颂:
【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对於真正想学习的同学,我相信都是有一点利益。学佛最难的是怎样控制自己的习气,有能力控制,这叫做功夫。修行功夫就从这个地方来说的,我确确实实可以控制自己。总的原则,正是《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九卷) 2005/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9》)
...,分别执著劳累你的身心,这是你苦痛的根源。你为什么活得这么苦?怎么样自在?放下就自在了。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把事放下,事放下,那你连做人都不够;不是事放下,心里头放下,心里头不能有这些东西存在,事怎样?事照做。做事就是修行,做事不碍念佛,同时你如果深入经藏之后你就会了解,念佛有广义的念佛,不必是口里头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一定。
广义的念佛怎么念法?心是佛心,念是佛念,言是佛言,行是佛行,你们想想这是不是念佛?吉祥云比丘教善财童子二十一种念佛,这《华严经》上看到的,我们执持名号是其中的一种。念佛的方法很多,心是佛心,佛是什么心?大乘教里头说得很多,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辟支佛是因缘心,阿罗汉是四谛心,所以慈悲平等是佛心,一切慈悲。今天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佛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所以离这三种,那个心就是佛心。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轮回心。轮回心念佛,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至少你把执著这个念头断掉了,於一切人事物都不执著了,这与佛心相应了。这个心是阿罗汉的心,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在我们《华严经》里面,这就是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初信到七信不执著了;八信、九信、十信,不但不执著,分别都没有了。我们一定要学,对一切人事物平等看待,如果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平等,这真功夫!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那你就是所应...(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一卷) 2005/10/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1》)
...四三卷) 2005/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李长者的《合论》。
前面我们讲到《论》的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为贤首,为明得此十种信心」,这十种信心跟诸位略略的介绍过了。「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这句很重要。我们学佛的同学,可以说这一生有没有殊胜成就,决定在信心。真的《华严》跟《大智度论》上都说得很好,「信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源头,功德之母。母是取能生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在学习大经,这开头第一个大单元就是十信。要信佛果德与自心一体。具体的说,十善是佛的果德,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十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悉檀,平等清净。
「出现品」里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生佛真的是平等,一切具足无欠无余。如来果地上有的,我们统统都具足。现在所差的,就是他果地上具有的统统起作用,都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凡夫虽然有,用不上,这个原因就是迷悟。佛菩萨悟,我们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起作用就叫失掉。要不是佛给我们这样慈悲的开示,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佛说得好,我们怎么失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毛病就发生在这里。
下面接著说「善谙疑滞通塞」,谙是明了,善谙就是他很知道。疑惑、障碍、通塞他知道。「入其贤位,故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三卷) 2005/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3》)
... 你看佛教导我们,教我们要福慧双修,不能单修一样。单修一样的果报,经典里面的比喻很有味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慧不修福,修慧证得阿罗汉,他真的证果了,阿罗汉断证的位次是我们《华严经》里面第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了。他的寿命还没到,他还在世间,他出去托钵托不到,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罗汉托空钵,真有不是假有。那个专门修福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大象出生,它是国王的坐骑,国王的,所以满身挂著璎珞、金银珠宝,出生,有福没有慧。这是佛在经上举出这两个例子警惕我们,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懂得福慧双修,不能偏在一面。
福慧双修,怎么个修法?经教里头讲得太多。佛常常讲,修三种布施,修六度、四无量心。三种布施,财布施,财有内财、有外财。我没有钱,能不能修布施?能,做义工。义工是用内财布施,那个福报超过外财。外财布施福报有限,内财没有限,内财殊胜。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佛常讲的!我们要真干。所以道场,你要有智慧,正法道场,那个福报就更殊胜。什么是正法道场?这个道场你不管它大小,这里面真正有修行人在里头,有人在里头真修。像我们这个道场是很小,天天讲经、天天念佛。喜欢听经的人,到时候他来听经;喜欢念佛的,到时候他来念佛。我们这个道场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在这样的道场做义工,果报殊胜。你要认识,你不认识,到哪里去修福?你得要认识。所以叫福田!哪里是福田?你要找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六卷) 2005/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6》)
...慧现前,智慧就是这里讲的能证的智。你看看前面从知止都是在做功夫,把障碍去掉。现代的人不知止,不知足;不知止,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像在大海里头行船,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他到哪里去?那就非常危险。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方向,要有目标。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学净业的人,方向目标非常准确,我们没有别的希求,只有希求极乐世界,一心向往亲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有!不是假的。
蕅益大师取个外号,叫西有道人,你们看很多著作他就是用这个落款的。这就是给我们示现,肯定西方真有,叫西有道人,阿弥陀佛真有,一定要亲近他。依照净宗的一些经论,我们现在这些经论很简单,很明确。用什么来修身?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修身,身修而后家齐,这五个科目修身。理论,依靠这是靠经典,我们只靠现在净土的五经一论。我们把五经一论印成一册,方便,一本书,我们所修学的依据全在里面,一本书。一生不改变,认真努力修学,决定得生净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个方法简单、容易,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修行,不妨碍你的工作,快速、稳当,成功高!
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就等於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所没有的,无比的殊胜。所以不可以贪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讲移民,从前讲往生,现在我叫移民。我们就是一个目标,移民到极乐世界。可是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一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1》)
...国人的记载三千年,外国人的记载是二千四百九十九年,明年是二千五百年。中国人中国书籍里记载的,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相差五百多年。这个我们不去管它,所说都有根据,都不是随便说的。但是,这个现象怎么产生的?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这个现象。古印度的我们今天讲高级的宗教,都修禅定,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说的,是他们讲的。到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六道所以然,佛说出来了。
六道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佛把十法界,十法界的业因当然非常复杂,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头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是什么?佛把这个给我们说出来。讲十法界,十法界的佛法界里头,第一个因是平等,平等心,这个我们要记住,要牢牢的记住,平等心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萨法界,六度是慈悲心,菩萨法界。因缘心是缘觉法界,十二因缘心。四谛心是声闻法界、阿罗汉法界,我们称为四圣。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四无量心的法界,天人修十善业,我们要记住。你要想生天,天人没有瞋恚,如果还发脾气,见到人面色还很难看,你决定不能生天,天人没有发脾气的。瞋恚完全伏住,不起作用了,色界天以上,初禅以上没有了。欲界天里面,夜摩天以上,夜摩、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瞋恚的念头愈薄,不起作用。看得到有一点点起作用的,已经很微少,是忉利天,四王天就严重一点,愈往下愈严重,愈往上愈淡薄。
瞋恚这个烦恼严重,瞋恚心重是地狱法界。常常发脾气,见这个不高兴,那个不高兴,不是好事情。你看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二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2》)
...。让你心里头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念头,善念、恶念都不起,这个功夫叫成片。念佛人念到这种功夫,这个功夫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花个二、三年的时间,一定可以达到。到这个功夫,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把握,就真去得了。
一般念佛的人,你自己想想,你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如果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你必定是三途,人身得不到,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不是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人天念头,你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再大的,超过人间,你就到天上享福报去了。你不为自己,你能够舍己为人,天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是普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是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菩萨,你在那里修菩萨道。如果你起心动念是平等的,佛道,这叫真正会用功!
你往哪里去,看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养成习惯。养不成习惯,你念头太复杂,太杂太乱,自己也不晓得起什么念头,大概多半都是畜生道去了,愚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一些亲戚朋友,你仔细看看他们将来到哪一道?大概多数都是三途,现在这个社会。从前社会风俗好,多多少少都还受一点伦理道德的教诲,人天道的人不少;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这个没有,人天道的人少了,三恶道的多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对於圣教怀疑。贪瞋痴慢后头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贤教诲不能信受,所以果报都在三途。
没有偶然的,连二次大战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二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2》)
...,你看事业,事是因,业是果。无论你造作什么事,造完之后就是业。事业有三大类:善事,善业;恶事,恶业;还有一种非善非恶,佛法里称为无记业。像我们端起茶杯喝一口水,拿个毛巾擦擦脸,这个说不上什么善恶,这叫无记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善业;相反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破坏别人的好事,干扰别人的造作,就变恶事,恶因恶业,事业多。业后头有果报,善业感善的果报,所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如来果地上非业,不是业系。业是能感,系是所感,把这个范围扩大是十法界,十法界都离不开业系。
我们在前面都读过,成佛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平等心。这个地方最后一句,『平等行世间』,这指的是佛,不是菩萨;菩萨是六度,四摄六度行世间,那是菩萨。平等这两个字很不好懂。诸佛如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大乘经里面讲,有四十二个不同的等级,全部都是诸佛如来,他们统统用的是平等心。平等真法界,六根接触六尘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他还有等级?这个等级,前面李长者在《合论》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无始无明习气,带著无始无明习气,这个习气厚薄不一样。刚刚证得法身的人,习气还很浓,往上去慢慢就愈来愈淡薄。习气完全没有,这叫究竟圆满佛,无始无明习气没有了。即使带著习气,不妨碍,无始无明习气不妨碍,没有分别执著,也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应化在十法界里面大自在,真的是证得圆满的解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五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5》)
...里面说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都说的是一桩事情。我们懂这个道理,日常生活当中,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一切放下,确确实实都好,没有一样不是法喜充满,日子好过,大乘教里头常讲的常生欢喜心。虽不是佛境界,跟佛境界靠近了,确确实实是向佛境界一条正确的大道,没有偏差,没有远离,一天比一天接近。
我们的毛病,佛这一句话说穿了,我们今天点头肯定,接受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证得什么?三德圆现,我们的障碍就在此地。不但对一切人事物不执著,分别都不可以,这是让我们渐渐体会到佛法界第一个业因,平等心。什么叫平等心?菩萨法界第一个业因是六度心,念念六度四摄,菩萨,这个人是菩萨;念念十二因缘,与因缘相应,是辟支佛;念念与苦集灭道相应,是阿罗汉;念念跟这首偈相应,是佛。怎么样念,怎么样相应,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只要是守住这个原则,依这个原则去修行,就叫做成佛之道,很要紧,很要紧。
事情做不做?做,做得非常认真,作而无作。你会有个什么感觉?不疲不厌,你不会感觉到疲劳。作而有作,你会感到疲劳,「我今天做了这么多事情,累了」,愈想愈累。如果你作而无作,一天忙到晚,忙了二十四个小时,没事,一点都不疲劳。都是帮助人,利益众生,愈做愈欢喜,不疲不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永远不能体会这个境界,就是他有念,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六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6》)
...,佛经五种人讲,不一定是法师、是佛讲的,佛弟子可以讲,天人可以讲,只要佛肯定、承认你讲得没有错,等於佛讲的,佛的心量大!我说《了凡四训》这个书,是我们佛经佛的法印印定的。他说什么法印?那个口气、态度都很凶。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不是佛的法印?《了凡四训》这本书符不符合这个意思?《了凡四训》就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没有话说,掉头就走了。佛的法印所印定!这一点心量都没有,怎么能化解冲突?怎么能恢复和平?宇宙是和谐的。
我这些年来,跟许多宗教交流,团结宗教,化解宗教里面的矛盾冲突,希望宗教都是一家人。我用什么方法?全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头我只用上几句。「六度四摄」,我就用这个方法,六波罗蜜完全用四摄法落实。用大乘教义,《华严》的教义,「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把它换句话讲。宗教都承认宇宙之间有个真神,那个真神就是我们这个教里头所崇拜的,他都承认这点。我就说,宇宙之间有个真神,你们承不承认?承认!然后我就跟他说,我们承不承认真神有无量的智慧?承认!真神有无量的神通?承认!真神会变化?承认!这大前提确定了。
我说,这个真神在佛教里面就变现成释迦牟尼,真神在基督教里面就变成摩西、耶稣,真神在伊斯兰教里头就变成穆罕默德。他们听了之后瞪著眼睛,居然没有一个反对的,到最后都点头。我说一个真神,无量无边的化身,所有一切宗教创始人,都是那个真神的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六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6》)
...取念佛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你喜欢极乐世界,你在娑婆世界里头感觉得很厌烦,六道轮回不想再搞了,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念头一生,就是你往生的亲因缘。
所现的十法,清凉大师给我们有简单的注解,这注解很好。「所现有十」,十不是数字,十是代表圆满,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圆满的境界。第一个讲法,「法差别」。法是说什么?「即所行之法」,也举个例子说,「谓三学等殊」,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翻过来是迷邪染。《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也是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所以《无量寿经》的经题你要是懂得也不可思议,具足三学三宝。等是等等,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们净宗所学的。不一样!这法,法差别。
我们在现前,现前的环境,学东西一定要契理契机,你才能得受用。机是人事,我们现在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环境里?佛说这一切法,我们要取哪一种法?佛说一切法就好比是药铺,他采的药什么都有,非常齐全。我们现在害的是什么病?我在一切药里头需要哪几味药能治我的病?这个太重要了。药不能随便吃,随便吃,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加速死亡,怎么可以随便吃?法里面,不但是讲佛法,也有世间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差别要晓得。你看世俗一切差别法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这个摆在面前是佛的神力,你要懂,你不懂,你看不出来。你要懂,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原来就是!
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九卷) 2005/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9》)
...,肯定有好处,有你想像不到殊胜的利益。
现在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尤其是利。说到利,当然头一个就是财富。这佛在经教里头说得太多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什么得什么,没有求不到的,章嘉大师教我的。但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要懂得求的道理,如理如法的求,没有不感应的。你天天在求,没有感应,那是什么?你求得不如理不如法就没感应。你所求得的,是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不是的,你要说佛菩萨给你,那是迷信。谁给你的?心现识变。参透这个道理,才知道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求到哪里求?从心地上求,有求必应。佛举出很明显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你求财,财从哪里来?财从财布施得来的。所以六度里头第一个是「布施」。菩萨修学的纲领六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舍,舍财得财富;舍法,就是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舍无畏者,得健康长寿。你看看这三样东西,我们都要!希望自己财用也不必多,够用就好了,知足常乐!要有聪明智慧,要有健康长寿。佛讲你修这三种布施,这是因,必定得三种果报。一般人听了,不相信!我好不容易赚到,你叫我布施掉,那我怎么肯?好不容易赚到的,那是你过去生中财施的果报。因果的理事参透了,你就相信了,一点都不怀疑了。所以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怎么求都求不到。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命里没有的,没有的也能求到,这个道理是种因。我现在财布施,我没有钱,我用什么布施?内财布施,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一卷) 2005/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1》)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八卷
...灭了之后就证得涅盘。涅盘是梵语,翻译为不生不灭,或者翻译成圆寂,功德圆满,清净寂灭。这是果上的名字,在小乘,四果阿罗汉;在大乘,初住以上的菩萨,究竟的果位是佛陀。这是把「现事结通」,现事这一段今天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好,现在时间到了。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二卷) 2005/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的一段,清凉大师的《疏》,《疏》也是最后一段。「又此亦可配十甚深,以是示相答故。一法首,正教甚深;二宝首,业果;三勤首,懈怠难出;四财首,观内身等;五德首,佛法一味,随根异说等;六觉首,往善恶趣;七智首,六度顺行,通为持戒之果;八目首,佛田平等,但犯戒布施,得果差别;九贤首,随心世界,有差别等;十晋经既有说法,即是说佛境界法也」。这一段都是我们在前面念过的,前面也曾经详细的说过。在此地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总结,统统从示相。由此可知,佛法无论在形象,或者在说法,表法的义趣占的分量很重,这不能不知道。
本经里面所说的就是十种甚深。从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十信心满,说明大乘教的甚深,大乘教的不二,正是二就不是佛法,不二那就甚深。法首菩萨代表正教,就是佛家的教学,教学甚深。正则不邪、则不恶,纯正之教,标准是与法性相应,这称正;与法性相背,就不正。儒家教人,它是正教,它与本性本善相应。「人之初,性本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一卷) 2005/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1》)
...,二、三是佛方便说;六祖是特别强调,二法不是佛法。二法也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那才叫真正的是一味。在整个法界虚空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味是什么?这一味叫法性,这一味叫法身。你要是真正见到了,体会到了,自性里面的性德自然流露。这个流露就是大慈大悲,真诚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根示现不同,随根说法不同,总的都是要把一切众生带领到无上道,这个方向目标决定相同。
觉首往善恶趣。「觉」这个字好,觉而不迷,你才能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三善道众生有感,应现在三善道;三恶道有感,应现在三恶道。真的像《普门品》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这是大慈大悲具体的表现。智首菩萨六度顺行,通为持戒之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顺行。每一度里面一定圆满具足其他的五度,才叫顺;任何一度都不会缺其余的一度,不可能的,这叫菩萨行。持戒殊胜的果报,离不开六度,离不开四摄法,离不开四悉檀,这在大乘教里面我们学得很多。
目首菩萨表佛田平等。佛田虽然平等,众生的心不一样,因此,各个人所种佛田的收获不相同。清凉大师开示得很好,但犯戒布施得果差别。犯戒有轻重;布施,随著自己的心念有等差,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所得果报当然有差别。怎样才能得殊胜的果报?有,用真诚心布施,用清净心布施,用平等心布施,果报自然殊胜。如果我们在布施因不清净,果就不清净。或得财富,或得聪明智慧,或得健康长寿,周边扰乱的人很多。你有财富,问你要钱的人很多;你有法,大家来求你的人也多。因为你会写字,找你写字的人很多,会干扰你,得不到清净。身体健康长寿好,就有很多外缘,找你去旅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一卷) 2005/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1》)
...全不看,无论什么事情,有人跟我提起来,我都知道,我不是不知道,不要去接触都知道。怎么知道的?知道现在的人心他想的是什么?想的是自私自利,想的是名闻利养,想的是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所以他所想的我知道,他所做的我知道,他所受的我也知道;不用那么多精神去看这些媒体报导,不需要。
我有对治的方法,他没有,那我们这个快乐他想不到。我们的快乐是「法喜充满」,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种是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他哪里会懂!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安分守己。他们住乱世,我住太平盛世,他乱,我不乱。
这段里面是十波罗蜜齐修之行,我们平常讲六度四摄,就是此地讲的十度齐修,在这一百四十一愿之中,这是法身菩萨的《弟子规》。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六卷) 2005/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净行品」,五门分别第四段解妨。前面讲到十度齐修行,接著下面是四弘誓愿行,我们看这段经文,「又皆愿利生,皆成佛德,见恶必令其断,见善必令其具,即四弘誓愿之行也」。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行门的总纲领,同学们都非常清楚,常常念在口里, |
|
|
|
|
|
|
|
念熟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叫四弘誓愿。一切诸佛都是依这个纲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五卷) 2005/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5》)
...常重要,通达明白了,知道修因证果。
智首是下方。这里头都有表法的意思,下方是诸佛如来度化众生主要的对象,所以菩萨名号称为智首。这个智不是根本智,是后得智。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说「十波罗蜜」,一般在大乘教只讲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修学的科目。第一个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就是智慧)。十波罗蜜就是把最后般若波罗蜜再展开,成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智是在最后的,智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四种都叫后得智,也就是般若智慧的起用。所以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没有两样,只有开合不同,展开来十波罗蜜,归纳起来六波罗蜜,内容是不增不减。
说六度,这般若波罗蜜里面有权智、有实智,有根本智、有后得智,统统合在一起;十波罗蜜是把权实分开,般若波罗蜜是实智,真实智慧,后面这四条,从方便愿力智这四条是般若波罗蜜在应用上的差别。所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就是般若波罗蜜。你看看在佛法里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是方便,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形相,也没有定法可说,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现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身,佛菩萨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听什么样的说法,佛菩萨就用什么方法来说法,活的不是死的,全都是属於般若波罗蜜。
你看看现代众生跟过去不一样,过去众生喜欢听经闻法,恭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六八卷) 2005/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68》)
...真的,殊不知它根本就不存在。《心经》上这四句话,放在电视机前面作一副对联是最好不过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电视萤光幕的真相。
电视萤光幕里面的相如是,然后你回头再一想,我们现前森罗万象又何尝不如是!人要是真正契入到这个境界,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下是涅盘因。性净涅盘,涅盘不是从外得来,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是缘,不是性,法性不生不灭。所以缘生缘灭,缘有生灭,性没有生灭,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这才真正契入涅盘的境界。你把生灭跟不生灭看作两桩事情,这是凡夫,六道凡夫都是这个见解,都是这个看法,错了,看错了。
第七段,「满菩萨行」。菩萨修的是六度万行,菩萨行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大类,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讲清楚,不能不讲明白。菩萨行是真正究竟的、圆满的智慧福德,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经》上所说的。可是现在的人不读佛经,不知道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给我们说的宇宙人生真相,他不知道。完全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做主,哪有不造罪业的道理?世间人以什么为心?贪瞋痴慢,贪心(贪而无厌)、瞋恚、嫉妒、愚痴、傲慢,在大乘教里面这叫根本烦恼。烦恼从哪里来的?迷失自性来的,自性里头原原本本具足的就是圆满的戒定慧。迷了自性,把戒变成贪(悭贪),把定变成散乱,把慧变成愚痴,把谦德变成傲慢。所以,大乘教常讲「烦恼即菩提」,烦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二卷) 2005/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2》)
...这个经上来讲,没有魔障的只有一位,妙觉。妙就是果,不是修行位,他没有障碍;换句话说,等觉以下(等觉是第四十一个位次)统统都有障。那我们现在在凡夫位,以《华严经》教义来说,我们连初信位都还没有得到,我们从哪里学起?一定要记住,忍辱波罗蜜。什么事情都要忍要让,要学吃亏,不怕上当,才能把这些烦恼习气淘汰尽,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
我们这一生最难得的是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法门号称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可不能轻易的疏忽;当生成就,就在这一生当中成功。六波罗蜜功夫不必太深,有那么个一、二分,我们把波罗蜜分做一百分,我们只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就行。不要说这一、二分,它起作用,它就能帮助你往生净土,得要真干。六度里头条条都重要,布施里面,财、法、无畏,真干,不再造恶业。持戒里面,我们讲了,最基本的戒条,现在我们不采取小乘,我们用儒家《弟子规》来做基础,好好的、认真的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
《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教诲,是佛教我们「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三业没有不善的。后头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上品十善,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持戒不必讲太多,你有《弟子规》,有十善,有三皈五戒就行了,这就保证你得生。第四个忍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忍,前面都会破坏了,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他的成就就是忍耐,你不忍,你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二卷) 2005/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2》)
...我们不采取小乘,我们用儒家《弟子规》来做基础,好好的、认真的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
《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教诲,是佛教我们「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三业没有不善的。后头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上品十善,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持戒不必讲太多,你有《弟子规》,有十善,有三皈五戒就行了,这就保证你得生。第四个忍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忍,前面都会破坏了,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他的成就就是忍耐,你不忍,你就破坏了,就不能成就;能忍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智慧,所以忍是个关键,一定要重视。菩萨行通常讲纲领,六度、四无量心,要养!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第八,「得十力智」,这是第八段得十力智。十力智有如来果地的十力,也有菩萨在因地上修行的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前面我们讲过好几遍,当然经文上遇到的还得要讲,为什么?没做到。甚至於前面读过,读完就忘掉了,这是佛法跟世间老师不一样,佛非常慈悲,不怕麻烦,一遍一遍重复的来跟你讲。世间老师没有佛那么慈悲,你看儒家常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愿意教你,你太笨了。可是佛不然,佛可以不厌其烦的、无数次的跟你讲,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称之为大慈大悲。
佛的十力我们简单说一说,第一个是「是处非处智力」。这个能力就是说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二卷) 2005/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2》)
...容易的事情。所以佛菩萨常常讲,末法时期如果不修净土,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自己修行能成就的。你看看这个十句你就晓得,你说多困难!所以得人身、闻佛法,大幸,能闻到净土法是大幸当中的大幸,你太幸运了。为什么?你在这一生当中就有机会超越十法界,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在十法界之内,超越了;换句话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可以说满菩萨行。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了,圆证三不退。
我们要相信世尊不妄语,弥陀不妄语,十方诸佛不妄语,异口同声劝勉我们亲近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就。成就是圆果,不是分果,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菩萨行在一般大乘教里面,用六度包括尽了,在《华严经》里面是十波罗蜜,还要加个四无量心。所以常常讲六度四等,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到圆满了,这是圆教初住菩萨。
第六句,「由远离诸相,如如不动,成涅盘因」。经文里头『云何得不可动身』,这是讲的涅盘因,所以此地讲如如不动。为什么能如如不动?远离诸相,《金刚经》上讲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果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著相了,这个好看,那个好听,这个好吃。你在外面一切诸相里头起了贪瞋痴慢,起了好恶分别之心,你的心动,心动不是涅盘因,那是轮回因。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自己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明白了。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成就涅盘因,还是成就轮回因?这个事情不能不认真的反省。如果天天还干的是轮回因,这一生想求生净土就没有指望了。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二卷) 2005/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2》)
...宜,因为形色端严给人有好感,你的法缘就殊胜。可是形色端严怎么来的?这个要知道,你千万不要去搞美容,搞美容、搞化妆那你就错了,后果就苦不堪言。为什么?破坏你的自然生态环境。你的身体、你的容貌,是父母生下来就是这样的,能不能改?能!用什么方法改?佛说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能懂这个道理你就能改。所以你看学佛的人,有些人很明显的,他的相貌改变了,原来相貌丑陋,现在的相貌非常庄严。那是什么?功夫。原来相貌为什么不好?贪瞋痴慢太重,贪瞋痴是烦恼,满心里面都是烦恼,相貌怎么会好?学佛之后,把贪瞋痴舍掉了,勤修戒定慧,他的形色当然会改变。人愈慈悲,你看他的相就是慈悲相;愈柔和,他相是柔和的相。
佛教人修六度、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个相貌怎么会不好?当然会好,相貌好,体质也会好。没学佛的时候多病,学佛时候烦恼轻,智慧长,身体也好了,毛病也都没有了,这些才叫真实功夫。如果相貌不好,接引大众在法缘就有障碍,人家一看相貌不好,不愿意接近你。所以菩萨成佛,菩萨修行成佛,经上佛告诉我们,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专门修福报。为什么?福报能够接引众生,福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讲形色端严。佛、菩萨相貌都非常好,心地好,心善、思惟善,言语、行为善,没有一样不善,相随心转,就变得非常善良。人跟他亲近,自自然然就像有一股引力一样吸引住,善与善相感应。所以不可以用外科手术,不可以求这些什么灵异的单方,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五卷) 2005/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5》)
...此可知,辟支佛跟阿罗汉虽然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法身菩萨连分别都没有了,所以超过,过二乘故,这叫第一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七卷) 2005/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7
诸位同学,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长行第三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前面我们学到『最上慧』,第三「最上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是「拣权教故」。前面过二乘,『第一慧』是超过二乘,第三句最上慧是超越权教。权教菩萨虽然也是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但是无明烦恼没断,依旧是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都是属於权教。如果再向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那就不是权教菩萨了,权应该改作实,真实的实,实教菩萨,他是真的菩萨。权教,天台大师称之为「相似即佛」,跟佛菩萨很相似、很接近,他不是真的,再向上才是真的。
第四句是『最胜慧』,「佛果超因故」,我们看到清凉大师下面两句话,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下面说「上四拣劣,余六当体」,可见得上面四句没有超越十法界。这个佛果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在十法界里面「最胜慧」,他修行的功夫是无明将破未破,在这个阶段。无明要一破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生华藏世界,这就是真的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五卷) 2005/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5》)
...之相也」。这就是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完没了,你看到这个现象。反过来,「逆生死观,观无漏之正慧为因,正行为缘,证涅盘果之相也」。反过来,反过来是正慧,正慧拣别不是邪慧。邪正从什么地方辨别?从戒定而生的是正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换句话说,我常常不用这些法相名词,用大家容易懂的,我讲清净平等,从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是戒,平等心是定,《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那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就是慧,这是正慧。正慧开了之后,对待一切万物决定是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从哪里来?从正慧里面生的。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那是大慈大悲。正行为缘,这个正行就是菩萨六度四等,他行的是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与一切大众接触,不外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正行;大小乘教里面佛常常讲的三十七道品,正行;菩萨六度,正行,这个为缘,他才能证涅盘果。涅盘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不但出三界,出十法界。所以顺生死观、逆生死观,跟前面讲的生灭二观是一个意思。
关於「缘起善巧」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四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这四句是「流转之体」,就是生死轮回之体。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你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你就明白了,是它在轮回,这些东西在轮回。下面接著:
【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
这三句是讲「流转之处」,你在哪个地方轮回?在哪些地方?就在这三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头,人是最明显的,造恶、造善、造无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类,善、恶、无记。无记就是非善非恶,说不上善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三卷) 2005/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3》)
...庭,你的子女,不再接受这个毁灭性的教育,用什么方法?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保持你心地清净、平和,你能不能做到?有家庭的人比较困难。我跟诸位同学说,我四十多年没有看电视了,报纸、杂志我都放下。有些重大的新闻,我们同修、道友会把它节录出来告诉我。所以我每个星期接触到新闻大概不会超过十段,才能保持住清净。今天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七段经文: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清凉大师在这段注解里面说得很简单,《疏》「第六满菩萨行,初六度四等,修即士用,满即离系,治诸蔽故」。这注解就这么多,但是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这六波罗蜜跟四无量心,满菩萨行。菩萨修行就圆满,圆满就这十桩事情,这我们要知道。在修学没有圆满的时候,这个果是士用果,圆满的时候就是离系果。系是什么?烦恼,烦恼完全断了,菩萨行就圆满。所以他最后一句治诸蔽故,这个蔽就是毛病。
所以我们要晓得,六度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说施财得财,这是一定的道理,施财没有不得财的,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一定得健康长寿。如果我们听说,又发财,又聪明,又健康长寿,那我们赶紧来修这施波罗蜜,赶紧来修布施。这是世间法,这不是佛法,这是世间的,为什么?他求的是果报,求的世间果报。菩萨修这三种布施不求果报。不求,果报有没有?更殊胜。虽更殊胜,决定不贪著,这就是菩萨。
菩萨财多了,布施苦难众生;菩萨智慧多了,帮助众生觉悟;菩萨健康长寿,常住世间,为众生不为自己。为什么?布施在菩萨里度什么?度悭贪。一切众生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为六大类,众生的六种最严厉的病苦。这六种是要命的病,第一个悭贪,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四卷) 2005/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4》)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把六波罗蜜简单介绍到此地。因为六波罗蜜常常讲,后面还有好多次要重复来讲解的,所以此地只是提一提就好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明天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七段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段是「满菩萨行」,六波罗蜜我们介绍过了,今天我们接著谈谈『圆满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叫四无量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六度四等」,六度是前面的六波罗蜜,四等就是慈悲喜舍。我们知道,四无量心从欲界天就开始修,就是修四无量心。由此可知,这四法也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跟六度一般都是排列在一起,六度四等。跟六波罗蜜情形一样,从初发心的菩萨,这最低级的,像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中学也有一年级、二年级;佛法,菩萨道上一共是有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五十个位次,每个阶段十个位次。如果要用我们现在学校来比喻,十信位就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可以用这个做比喻。这五十个阶级都修六度四等,这是他们主修的课程。由此可知,虽然是布施、持戒,是慈悲喜舍,境界不相同,初学的跟深位的菩萨决定不一样。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圆满的六度四等。圆满的六度四等,诸位要晓得,是等觉位,菩萨位次最高的一个阶层。什么叫圆满?我们要特别注重这两个字。但是学习,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就要学,六度四摄都要学,现在就要学。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你学的不像,有人学了一辈子,学了几十年,有没有修布施?有,有没有修持戒?有,但是总是不像,不像那么回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我们的底子太差,没有基础。这要想想在过去一百年之前,一个世纪之前,那是满清的末年,虽然满清政府腐败,可是民间伦理道德的基础还有,一般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八九卷
...无量心从欲界天就开始修,就是修四无量心。由此可知,这四法也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跟六度一般都是排列在一起,六度四等。跟六波罗蜜情形一样,从初发心的菩萨,这最低级的,像学校念书一样,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中学也有一年级、二年级;佛法,菩萨道上一共是有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五十个位次,每个阶段十个位次。如果要用我们现在学校来比喻,十信位就是小学,十住好比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可以用这个做比喻。这五十个阶级都修六度四等,这是他们主修的课程。由此可知,虽然是布施、持戒,是慈悲喜舍,境界不相同,初学的跟深位的菩萨决定不一样。
这个地方是给我们讲圆满的六度四等。圆满的六度四等,诸位要晓得,是等觉位,菩萨位次最高的一个阶层。什么叫圆满?我们要特别注重这两个字。但是学习,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就要学,六度四摄都要学,现在就要学。学佛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你学的不像,有人学了一辈子,学了几十年,有没有修布施?有,有没有修持戒?有,但是总是不像,不像那么回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我们的底子太差,没有基础。这要想想在过去一百年之前,一个世纪之前,那是满清的末年,虽然满清政府腐败,可是民间伦理道德的基础还有,一般真正读书人还是很重视家庭教育。老师教学生,那个时候多半还是私塾,学堂还不普遍,继承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功名,不是在富贵。
功名富贵,诸位一定要晓得那是命,你命里面有自然就有,命里没有,不能强求。这里面还涉及很深的因果的道理。我是在最近看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台湾那边编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自己不知道断恶修善,不知道改过自新,满腔的怨气,看到去考试的,不如他的人都考中了,他确实是比人家高明,考不中。功名富贵都是福,折福,造作种种不善。他还算是不错,还算是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就很可贵,还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是习气太重,他做不到。灶神来点化他,他才完全觉悟,知道一生,生活做人非常刻薄,这才晓得自己一身的罪业,从此之后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以后一切都很顺利,於是断恶修善,愈来愈勤奋。他改过自新的效果,实在讲超过了凡先生,他造的恶也超过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因为有家训,所以传得很广,他没有能把它记下来,而是同乡罗先生把他一生的事迹写下来,文章并不长,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所以六度四无量心我们现在就要做。做得不好,刚才讲了,我们没有根。根是什么?世尊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学东西要有次第,要有程序,从哪里学起?由浅而深,由小而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遵守修学的次第,躐等,佛不承认你,你不是佛的学生。
佛教是在汉明帝永平十年,那个时候皇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所以佛法是中国朝廷请来的,这就两位法师,摩腾、竺法兰带著佛像、带著经书到中国来了。最初的翻译,确实小乘经翻得很多,很完善,现在在《大藏经》里面都有,阿含部,叫《四阿含》,这属於小乘经。跟现在南洋,缅甸、泰国,巴利文的经典去对照,并不比他们逊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观行位,在其他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成就,必须再提升一级,相似位,才算是真成就。相似位最低的是阿罗汉,那是真的证果,真的成就,超越六道。观行位,一般讲不能出六道轮回,但是念佛往生,他能横超,横超三界,这是净宗法门的殊胜。可是净宗法门的横超,你也要做到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所讲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像我们刚才讲的净业三福,三福六和你一定要能做到。三福里面,第三条做不到,前面两条一定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一定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两条肯定做到,功夫得力。世出世间这一切法真正能放得下,放不下就是障碍,障碍你往生,所以必须要放下,这个道理要懂。六度四无量心要随分,随缘、随分的去学习,以这个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作为自己求生净土的资粮,要真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下面第四句『种种界智力』。这个「界」我们一般讲境界,就是说,知一切众生种种境界不同。我们世间人对於每个人的境界,只能够从他的思想、言行、举止上观察一个大概。这个境界也有起落,真正用功,精进不懈,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如果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的境界就慢慢往下坠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许多人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看到许多这样的问题,中国、外国都有。我给他们的解答,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清凉大师在注解前面讲「由本行力,为第一等」,这个等就一直到「无等等」,就是这十句。这十句,总而言之一句话,是由本行力。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无量劫长时间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修行的这个力,所以才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一问(这十句),诸位想想,哪个人不希求,哪个人不希望得到?清凉在注解里面略略的提提,为什么?到后面十地论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十地论就是十地品的注解,有详细的解释。
「今就佛果略释其相,谓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故称第一,此亦总句」。这句是总说,下面九句是别说,别说才显示出总的尊贵殊胜。这句里面略说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十个字重要。功德圆满,什么是圆满?就是六度四等,前面是为依、为救,圆满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年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马六甲那次弘法的时候,有位泰国的小乘法师,在当地也很有声望的,他住在泰国跟马来西亚的边境,那边有个道场,他特地来看我,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佛说众生不度尽,他不成佛,他还没度我,他怎么就成佛了?问了这么个问题。又问:佛的法布施,佛经上讲的法布施最殊胜,还有这么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会成佛?这意思就是说,他功德没有圆满,我还没有得度,还有好多人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可以成佛?问了这么个问题。
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只他一个人有,肯定有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此地说的是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话怎么说?那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0卷)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0》)
...满了。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有一年在马来西亚,好像是在马六甲那次弘法的时候,有位泰国的小乘法师,在当地也很有声望的,他住在泰国跟马来西亚的边境,那边有个道场,他特地来看我,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佛说众生不度尽,他不成佛,他还没度我,他怎么就成佛了?问了这么个问题。又问:佛的法布施,佛经上讲的法布施最殊胜,还有这么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会成佛?这意思就是说,他功德没有圆满,我还没有得度,还有好多人没有闻到佛法,他怎么可以成佛?问了这么个问题。
我相信这个问题不只他一个人有,肯定有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此地说的是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这话怎么说?那你就要晓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六度不是度人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不是教人的,是教自己。如果教人、度人,那就没法子成佛,那就跟小乘法师所说一样的情形,这么多芸芸众生还没有得度,你怎么可以成佛?佛不是这个说法,六波罗蜜是度自己的烦恼习气。譬如布施度圆满了,更无所少,就是无欠无余,统统真正究竟圆满,那是什么?悭吝心没有了,圆满是这个意思。
我所有的欢欢喜喜供养别人,佛是供养不是布施。诸位看普贤菩萨十愿,你就知道,读《普贤行愿品》就知道,大乘菩萨是布施,普贤菩萨是供养,那个心都圆满了。大乘菩萨,我是菩萨,那是众生,所以他还是有个界限;普贤菩萨没有,这个界限没有了。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不是说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0卷)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0》)
...二、三百个腰包,就像腰带一样,你的钱财放在里面决定安全。这就是经验,这就是学习,学习要缴学费,你不缴学费,你怎么学得来?所以这是小的损失。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经验,也像这样到中国大陆去旅游,如果说是万一遇到扒手,更多的钱财都会受损失,你整个旅费会丢掉。所以这不是坏事,是好事!从吃亏上当里面学到智慧,这个损失的钱财让你智慧增长,让你知道以后怎样处置,你从这里学来的。
小事,小经验,大事就有大的经验。所以人,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你才能成为第一。像诸佛菩萨他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我相信吃亏上当的事情比我们多得多!我们无法想像,他是这样过来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平气和,这是修戒定慧三学,修六度,修四无量心。所有境界里头不离这个,他的功德才会圆满,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念念有救护众生的心。
佛在经上有说,佛经里面没有讲世界末日,没讲这个,但是佛经里面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那个坏空是不是末日?一般宗教讲的就是讲这回事情,但是佛讲的是坏了、空了,它又会成了,这是个轮回的现象,成住坏空是轮回的现象。轮回不会间断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你看花开花谢,人的生老病死,正常现象。人死,是不是真的死了?没有,这诸位一定要晓得。现在科学家讲物质不灭、精神不灭,佛家讲现相的形成是缘聚,我们人身也是如此,缘聚这个形相就成就了,缘散这个现相就没有了,缘聚缘散!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0卷)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0》)
...孩,二、三岁的小孩造作的恶业,你问他有没有过失?他无知,无知,你怎么能说他过失?你要爱护他,你要教他。虽然无知,造作罪业,有没有报?有报。不能说无知,造作的罪业就没有果报,没这个道理。
就好像我们世间一样,我不懂法律,我杀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里头有这个法律,那刑罚还是要判的。不能说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处分,这讲不通。又何况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念善,人天福报;一念恶,地狱畜生。到临命终时,看你阿赖耶识里面的善恶念头哪个强,哪个念头强,它先跑出来,它就先受报。如果贪的念头很强,饿鬼道去了;瞋恨的念头很强,地狱道去了;愚痴,是非、善恶、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无量心,他是菩萨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舍,天道。你来生到哪里去投生,是你这一生断气时候最后那一念,哪个念头强,就到哪里去受报。所以为什么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临终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现行,恭喜他,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最后一念!
你明白这个道理,人临终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碰他,有这个常识的人,临终最好最重要的八个小时,不管他是睡的什么姿势,都不要动他,不要去碰他。为什么?佛在经上讲,一般人八个小时,虽然断气了,他的神识没离开。神识,我们中国人讲灵魂,他灵魂没有离开,你碰他的时候,他知道痛痒,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生瞋恨心,这事情麻烦,地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0卷) 2005/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0》)
...?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攀缘心,《楞严》里面的正说,就是心意识,阿赖耶、末那、前六识,合起来讲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的众生都把这个当作真心,六道众生完全不觉,四圣法界虽然觉,还是用它。为什么?用成习惯了,无量劫来都用它,知道它是妄心,还是没有办法把它放弃,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习气,习惯。但是觉悟之后用得正,他用的不邪。六道凡夫,我们要从相上来说,大家就明白。然后想想看,我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用这个心?不善心,这个不善就是跟善心恰恰相反。佛讲的这个善、不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身三,口四,意三,这一句是总说。
四圣法界的人,他用的是善心。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用的是善心。上上品善心与六度、与慈悲喜舍相应,所以他虽然不是真佛,他是相似佛,很像!六道凡夫用的就是不善心。像我们欲界,欲界往下看,这也是六道,我们有嫉害心,有意无意伤害众生;有邪迷心,迷惑颠倒。这都是什么?不善用心,有恶毒心,现在在社会上愈来愈多。嫉妒,我们有没有?这个要常常去反省。有没有邪迷?有没有害众生的念头?伤害众生的念头?或者是无意,无意还是用心。有没有嫉妒?有没有谄谀巴结人?有没有严重的我执?念念总是为自己著想,这个现在在世界上很普遍,我们一般人讲自私自利。有没有狂妄心?有没有轻人心?看轻别人,贡高傲慢。这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佛教凡夫修行,不善的心要去掉,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先去不善。先去不善第一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二卷)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2》)
...纯净纯善的心性,这是真的。心现识变,能现的心是真的,所现的万法是假的。你在一切万法上不要起妄想分别执著,所现的一切法没有障碍。性相无碍,性不碍相的现起,相不碍性的寂灭,无障碍法!障碍在哪里?障碍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这个东西就有障碍,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障碍。所以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
如果你有福报,真有感应,因为你真想学,真想契入,诸佛菩萨会帮你忙,会给你做增上缘,这都要懂。到真正舍干净了,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性德就往外透露,就逐渐圆满。所以这个拣择,取善断恶,佛家那些方法巧妙极了。第六:
【具足众善。】
恶的要去掉,善的要具足。大师在此地讲的,「即六度四等」,四等就是四无量心,这也是举个例子。我们净宗,我们选了五个科目,『具足众善』。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戒定慧就是觉正净。三学、三宝是一体,三宝是佛法僧,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三学是戒定慧,佛是慧,这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显示了。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所以经题上有戒定慧,经题上有佛法僧,三慧、三宝统统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选的有「六度」,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愿」。五个科目容易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能跟它相应。
我们提出来应该有二十年了,我到美国,在那边弘法提出来的。我们还写了一副对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写了二十个字。但是这么多年来,效果不彰。传是传得很普遍,大家都喜欢,也都能够记得住,都能够说得出来,没做到。三学没做到,六和敬没做到,三学、六度、十愿那更不必说了,仅仅是一点形式,没有实质,所以我们真正的功夫没进步。这才让我们认真去思惟,原因到底在哪里?像治病一样,我们药下去了,但收不到效果。
实际上来说,从理论上讲,这个药下去之后决定能收到效果。为什么收不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二卷)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2》)
...体,三宝是佛法僧,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三学是戒定慧,佛是慧,这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显示了。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所以经题上有戒定慧,经题上有佛法僧,三慧、三宝统统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选的有「六度」,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愿」。五个科目容易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能跟它相应。
我们提出来应该有二十年了,我到美国,在那边弘法提出来的。我们还写了一副对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写了二十个字。但是这么多年来,效果不彰。传是传得很普遍,大家都喜欢,也都能够记得住,都能够说得出来,没做到。三学没做到,六和敬没做到,三学、六度、十愿那更不必说了,仅仅是一点形式,没有实质,所以我们真正的功夫没进步。这才让我们认真去思惟,原因到底在哪里?像治病一样,我们药下去了,但收不到效果。
实际上来说,从理论上讲,这个药下去之后决定能收到效果。为什么收不到效果?这是中医讲,药还要药引子,我们缺少药引子。药引子是什么?儒家的《弟子规》,这个东西果然有效。怎么会引发到儒家《弟子规》?戒经上佛说了,「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没有学小乘。那怎么办?小乘经也很多,翻译的是很完整。方老师给我介绍的时候,小乘经没有大乘翻得好。又何况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再学小乘,而是以儒跟道代替。所以古时候学佛,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二卷)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2》)
... 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所出的人才(无论在家、出家)很多,超过印度,很好的成绩。这让我们知道,我们回过头来还是要用儒家的底子。儒家的东西太多了,学哪一样?所以我就找根,根是活的,根能生长。佛法的根是十善业道,这个诸位读《十善业道经》就晓得,我也讲得很详细。儒家的根是家教!《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才有救。儒要从弟子规扎根,佛要从十善业扎根,没有十善业,没有弟子规,儒跟佛都不能建立。再好看,就像花瓶、像盆栽,死的,不是活的。要想它真的成长、茁壮、开花、结果,一定要从根本上下手。所以断恶修善,都要从十善业、都要从弟子规下手。
《华严》是教菩萨,根本已经坚固,所以才讲六度四等。我们过去选的这五个科目,没选错,我们疏忽了《弟子规》。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这批学生,虽然没有提到《弟子规》,但是他教我们学《五种遗规》。《五种遗规.童蒙养正》里面,朱夫子有篇「童蒙须知」,那就是《弟子规》的前身。文字比现在《弟子规》多,没有《弟子规》这样的有体系,它是经过整理。《弟子规》里面字字句句,「童蒙养正」上统统都讲到。他会集了十几家,每一家都说到,也让你重复好几遍。所以李老师叫我们用这个做为修身读本,也是规定我们必读的一门功课。
但是他老人家没有给我们讲解,让我们自己读。真正读的,当然得受用;不肯认真去读的,那就得不到受用。人还是有懒惰的习气,必须要有好老师督促才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二卷)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2》)
...十段里头就是这一段,「望前不次,以内具种智,外具色相,此二同在果圆,前后无在,或译者不回」。前面讲过,内具种智,外具色相,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中国人的言语跟文章忌讳雷同,一篇文章不会重复说一桩事情。这段里头,显然他重复了。所以这个两句都是如来果地,果圆满,如来的果地。但是我们晓得,佛陀应化在印度,印度的风俗跟中国不一样。中国人讲求的是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是用这个来做标准;要简单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白,这是好言语、好文章!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可是印度人不是这样的,印度人不厌其烦,多次的重复;实在讲这也有好处,真正是慈悲。所以,佛经里面重复的地方太多了。
这部《华严经》,像十力、四无畏、六度、四摄,不知道重复多少遍,这是世尊的慈悲。佛菩萨当年住世讲经,我们知道有常随众,固定的学生,经上所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固定的学生,跟著佛陀的,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一生不离开。除这个之外,我们能想像得到,可能还有更多流动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求教的这些人。他们不是常随众,可能有跟佛陀三、五天,他就离开了,有跟佛陀一、二个月离开了,流动性很大。佛是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对於这些流动性这么多人不能不照顾,因此重复就多了。常随众,一遍一遍重复的听,有好处,他没觉悟!
在中国,古大德教人,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就是一遍一遍,多遍,不是一遍,长时薰修。这个样子你才能够得定,你的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三卷) 200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3》)
...佛法。具是具足,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觉正净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另外一个说法,这个「诸佛」在教相上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都是佛。十信位是菩萨,初住就成佛。
具诸佛法,事事如意,在世间法,无论你是日常生活、居家,你在社会上从事任何行业。这是《华严》末后「善财五十三参」里面我们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它代表的是什么?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只要你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就是菩萨,就是佛,这就具诸佛法。能够有这样的愿向一切众生,自己怎能不成就?自己一定成满,不但成就,而且圆满。「菩萨行德」,菩萨行就是六度、四摄,六度四摄圆满了,你看成就圆满。菩萨行成就圆满,他就入住位,入了初住;十信心满行满就入初住,初住就成佛。所以十信菩萨,我们在前面讲得很多,诸位要记住。
我们净宗同学,我们修学的五个科目,真的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很具足,清清楚楚,很容易记。「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在行门上,就是净宗的行德,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具足菩萨行,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从六和敬,从这里下手。净业三福完全是对自己的,成就自德;六和敬是与大家共处,与大众相处,我们讲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基础一定是平等对待,不平等就没有和睦。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和平,和是果,平是因。日本人跟我们的说法相反,我们称和平,他称平和,有道理。他是把因放在前面,果放在后面;中国人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因为果大家都喜欢,而且非常重视,你看这个果好,再跟你讲因,佛法也是如此。佛所说的,一定是先说果,后说因。譬如讲四谛,苦是果报,集是因,这是世间的因果;灭是果,道是因,出世间的。所以佛常常讲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六卷) 200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6》)
...坚固的执著,就愈麻烦,连往生都障碍,何况其余?念佛这是易行道,理、事都要明了。
再看下面第九句,「九愿於他」,每一句开头都是愿於他,或者是愿他,「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则自成就十王敬护」。这个「自成就」就是自己成就普贤行,愿一切众生都知道修普贤法。通常我们讲普贤,大家一定都想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十大愿王」已经列入早晚课,寺院庵堂的这些修行人天天念,经文都很熟悉。什么意思?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那要读《华严经》,不但要读《华严经》,还要读清凉大师的注解,你才真正了解普贤行愿。他这个行愿,每一愿都包括菩萨一切法门,一门都不漏。
《华严经》里面讲的修学纲领,没有别的,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度!十波罗蜜。波罗蜜翻成中国意思是圆满的意思。普贤菩萨的十愿,把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提升到究竟圆满,这个究竟圆满是深广无尽的殊胜境界。学《华严》,不能不知道,学净土,也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净土是普贤法门,不可思议!你看《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里头「德尊普贤」。第二品是序品,没到正宗!只是开端把与会的大众介绍出来,最后介绍在家菩萨众,「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众。这十六位在家菩萨是等觉菩萨,跟文殊、普贤地位完全相同,在家菩萨。你看接著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每个都是修普贤行愿,而且都是圆满成就的。我们读了《无量寿经》才晓得,极乐世界是普贤的法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六卷) 200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〇卷
...他可以请好几个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阿闍梨,担任教学的。如果有人喜欢参禅,这个道场里头有禅堂,也有念佛堂,他也可以请几个堂主。这是方丈和尚,方丈和尚是亲教师,前面跟诸位说过,他自己不必去上课,他请老师。这些老师,梵语称为闍梨,我们中国人一般称法师。
敷座,敷座的时候发愿,『当愿众生』,《华严》的愿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敷座,尼师坛铺开,铺开象徵著我们要把「善法」铺开。什么是善法?善法也有等级的,在佛法里面讲五乘,五乘的善法不一样。人乘的善法是五戒、十善;天乘的善法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声闻的善法是四谛;缘觉的善法是十二因缘;菩萨的善法是六度万行,不一样。可是这个地方后面讲「见真实相」,见真实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证得诸法实相了,这个我们可说是绝对的善法。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真实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法称之为妙法,妙在哪里?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个妙!这才叫见真实相。
见到真实相以后的样子是什么?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见到真实相。见到真实相的人,他的存心决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一切诸佛跟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佛有,一切众生也有。可是佛有,佛现前了,他真起作用;众生虽有,他迷了,虽有而不知,迷了之后他就错用了心。你看看佛觉悟了,法身菩萨觉悟了,人家用真诚心,我们凡夫迷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五卷) 2006/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5》)
...话你要是参透了,因果教育不圆满,也差不多了。凯西说的话跟这个相应,跟中国古人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细细把这三个去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是年轻时候,章嘉大师讲给我听的。《了凡四训》给我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从学佛之后(二十六岁以后)认真改恶向善,起心动念不再想自己,常常替别人想,随著年龄想的范围是愈来愈宽。到八十岁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念头转向遍法界虚空界。再从因果教育上讲,我来世的果报就好了。晚年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人家对我毁谤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欢喜接受;不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我有感恩的心。怎么叫感恩?在这个境界里面,等於老师考试,看看我的忍辱波罗蜜,看看我的六度功夫到什么境界,一检查就出来。
我的心目当中都是善知识,都是帮助我提升境界的,我怎么不感恩?所以我说出,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修清净心的,修净土的,我们一定要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对立的念头,这很重要。没有对立的念头,才叫平等;没有控制的念头,就不迷惑;没有占有的念头,就没有贪心,贪瞋痴要这样断法。从自己内心里头跟一切人事物、跟世出世间法不对立,就没有瞋恚;不占有,就没有悭贪;不控制,就没有迷惑,贪瞋痴从这里断了。
再高深的不敢谈了,至少我们讲见思烦恼,《华严经》讲的执著,放下了。念佛决定得生,最低限度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的!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辈往生;如果功夫好一点的话,就生到方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九卷)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9》)
...。这些都是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不能打折扣;打折扣,你在菩萨道上你行不通,你一生勤苦修学,到后来是一无所得,就是什么?基础疏忽了。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够学教、参禅或者是念佛,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没有这个基础那怎么行。你要问为什么?我没有这个戒为什么不能学经?经是可以学,你不会开悟,那就是你没有戒,你就没有定。没有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说得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戒定的基础,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我讲得再详细,讲得再明白、再清楚,你也不会开悟。怎么知道?你没有做到,没做到就是没开悟。
下面三个科目,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期望净宗学人用这五个科目共同勉励。我们能够有持戒,就是我刚才讲的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有沙弥律仪,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告诉你,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有三学六度,你念佛往生,肯定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有「净行品」,就是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愿你做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做到了,你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能行佛道,向大涅盘。这个理事我们懂了,现在就要靠我们自己真正发心。发心障碍在哪里?障碍是外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太多。那你一定要放下。这个东西放不下,你这一生就达不到,就空过,关键就在要放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第五首偈颂: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这些经文读到之后,我们实实在在有很深的感动,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时时处处都为一切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4》)
...有;有执著,有没有平等?当然没有;你有起心动念,平不平等?还是没有。於是我们晓得,平等心就是讲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为什么?这真的是平等了;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何况还有分别执著。所以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真的有,而是自己迷失了,乱了,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我们这一道的缘就失掉,佛做不成了。
诸位要记住,作佛人人都有资格,就是人人都有因,亲因缘你一丝毫不缺乏,哪个人都有,都是平等的,就是看你的缘。第一个缘,这个做不到,做不到再看看菩萨怎么样?经上给我们说,菩萨的引业,就是引导你作菩萨,那是什么?六度,菩萨是六度心,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跟六度相不相应。六度的心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你看头一条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是什么?舍己为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是中国古大德教人「君亲师」这三个字。财布施是希望他生活能够过得好、过得舒适、过得快乐,作之亲。就像父母养育儿女一样,照顾得很好,让他很快乐,让他吃得饱、穿得暖,这是亲。法布施,开智慧!这是什么?作之师,老师。所以父母要教育儿女,帮助他破迷开悟,小孩将来长大有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作之君,领导他。健康长寿这个里面包含著大圆满。
所以中国人讲君亲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波罗蜜圆满的包括了,而且还教你怎么做法。那我们今天在家里对家人,在社会里对大众,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众生,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四卷) 2006/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4》)
...什么?作之师,老师。所以父母要教育儿女,帮助他破迷开悟,小孩将来长大有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作之君,领导他。健康长寿这个里面包含著大圆满。
所以中国人讲君亲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波罗蜜圆满的包括了,而且还教你怎么做法。那我们今天在家里对家人,在社会里对大众,在这个世间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我们有没有布施爱心?我们用我们的精神、用我们的劳力去照顾他,这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帮助他、改善他,用我们的智慧,那就是法布施。常常照顾是无畏布施,不让他有损害。所以,对人、对事、对物能够存这个心,这个人是菩萨道!引导他到菩萨道去受生,所以菩萨是六度行。
缘觉是因缘生,我们讲的十二因缘,这都是属於小乘,十二因缘跟四谛都是小乘。小乘不能主动照顾大众,所以他的福报比较小一点,但是他能够独善其身。没有兼善天下的弘愿,我们讲发菩提心, |
|
|
|
|
|
|
|
大慈大悲,他没有,这两种人都没有菩提心。他有清净心,他不会伤害别人,对一切人事物他不伤害,所以他是属於消极的,也就非常难得了。
再下来天道,你怎么到天道?佛给我们说,引导你到天道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那就是要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真正做到!这是得天身。再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念念没有失掉慈悲喜舍,这个叫四无量心。这是生天的因。人道是五戒,中品十善,学佛的受了五戒,五戒持得很清净、很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四卷) 2006/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4》)
...决定没有丝毫的恶意,被歌利王误会,歌利王把他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拿刀子在身上,一块一块的肉把它割下来,让他这样死,受这种罪,受这样大的侮辱。可是忍辱仙人一点瞋恚没有,当然更没有报复,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确实第一个得度的就是他,就是歌利王,歌利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憍陈如尊者,菩萨说话算话。
那真叫难忍能忍,我们算得了什么?我们今天遭受任何侮辱、伤害,还没有到忍辱仙人那个时候,比他还差得远。不能忍,你修的是什么?大乘教里面修学主要的课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叫修行。大众在一起,必须遵守的规矩是六和敬,我们六度、六和敬有没有做到?天天要把这个放在心上,六和、六度要放在心上,你是菩萨心;念念想把六和、六度落实,你在修菩萨行。菩萨心、菩萨行念佛,你说你能不能往生?有把握往生,决定有把握。
我们今天看到这首偈,井水现在不太容易看见,现在人都用自来水,可是农村里面还是有。我们也是预防著自来水一下断掉,停电、断水,这怎么办?所以我们自己的道场在澳洲,我们都打有深水井,道场有一口深水井。我住在乡下,我乡下的院子很大,要合中国亩那是一百七十亩。香港是讲尺,讲尺我们大概有一百多万尺,一英亩是四万尺,我们有二十八英亩,二十八个四万尺。所以很大,我们就打了两口深水井。澳洲,很多同修知道,缺水,在缺水的季节里面,我们院子花草树木很多,如果用自来水去灌溉那是犯法的。缺水的时候自来水只可以饮用,不可以拿去浇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六卷) 2006/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6》)
...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
再给你说,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佛经你要是不善学,所以你要跟好老师,有好老师指教你,你可以学,你不能被它染污。这佛也讲得清楚,《金刚经》上就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你要是用妄想分别执著去学它,你就被佛法染了,这个很可怕,你被它污染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世尊四十九年他完全否定,他没有说过一个字,他没有说过一句法,如果有人说他说法,那叫谤佛。你们想想这什么意思?怕你著相!你不会学,你学错了。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离言说相」,就是佛讲经说法的言语不要执著;「离名字相」,什么佛、菩萨、三皈、五戒、六度、四摄,这都是名词,不能执著;第三个,「离心缘相」,心缘,你不可以用意识去想,为什么?意识是妄心,用妄心你怎么能想到真的东西?你看这三个要放下,放下言说相,我们看经不执著文字相,不执著名字相,不可以用自己思想去想。听懂就懂,听不懂不要去理会,这才是真正听经,听了会开悟。用什么心听?离妄想分别执著的心,那就叫实相。我们一般人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六根对六尘能不起心、不动念吗?能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是法身菩萨,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人,他到我这儿来干什么?
我在二十多年前住在美国,有一次在洛杉矶讲经,讲完之后有三个年轻人就在讲堂大众之下来找我,要我给他印证,他们三个人开悟了。我说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7》)
...社会上各行各业里面都有领导人,这些人希望他们都能「得为法王」。怎么为法王法?用佛法教化你的员工。前几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丹斯里李金友居士,请我去做两次大型的活动,讲两个专题,听众一万五、六千人。他开个酒店,我就住在他的酒店里,员工很多。他把他的员工,各个阶层的主管、员工统统召集来,一百多人,让我给他们讲开示。我就跟他们说:你们经营这么大的事业,酒店就是道场,老板是法王,员工是菩萨,住在你酒店里面的客人都是众生,你们要好好去度他,帮助他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他们听了很欢喜,不必用出家的身分。
小而家庭,你学佛了,你自己就可以作法王,给你一家人做最好的榜样。你能够把净业三福做出来,十善业道做出来,六度、四摄做出来,普贤十愿做出来,你这个家庭就是道场,你一家人都得度。所以小而家庭,大而国家。大乘教里面,佛说得很多,仁王护国,那是专门对国王讲的,用什么来治国家?用十善业道。所以仁王就是法王,上下统统都能够依教奉行。
我们在《无量寿经》,梅光羲老居士做的序文,这个序文很长。里面有一段记载著清朝初年,这些帝王是虔诚的佛弟子,顺治、康熙、雍正、干隆,虔诚的佛弟子。他们是帝王,帝王统治这个国家,国家不是一个教,那时候国家有三教,儒、释、道,他统统学,他才能领导。自己学得很有功夫了,所以经常礼请儒释道三家的高人,请到宫廷里面去讲经,讲儒学、讲道学、讲佛学。到宫廷里讲经,那真的是高人,不是普通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五卷) 2006/5/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5》)
...;这个道理如果不懂的话,你这个佛就白学了。你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三个根把它扎稳,我相信三年到五年,你的愿力就超过你的业力。为什么不干?这三个根,佛的根是《十善业道》,要认真学习,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感应篇》。了凡先生这三个根都有,儒的根本来就有,转不过来。他是个学儒的,人是好人,《弟子规》上所教的,我相信他肯定都做到。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二十年,他的命运,真的完全每年的运都是像孔先生算定的一样,丝毫都没有变化,准极了。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把佛跟道的根教给他。
道是什么?功过格就是道,功过格里面的条目就是《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四摄,我相信这些最基本的科目,云谷禅师肯定传给他。他很难得,他非常认真、非常努力,他去做,命运全变了。命里头没有功名,没有功名就是命里头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他的学历只能到秀才、到贡生,没有举人、没有进士;功名就是我们今天讲学历。他到最后去考举人考中了,进士也考中了,这都不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儿子,他以后求儿子,真的生了一个儿子,都是命里没有的。以后做宝坻的知县,都不是命里有的,那是个大县。他命中可以做个知县,时间也不长,只有三年,而且是个很小的县,在四川边缘地区很小的县,宝坻是京城首都的大县。
这就是愿力超过业力,这才是真正「得坚固身」。你的命不好,常常有疾病、苦难缠绕,如果愿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七卷) 2006/5/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7》)
...们也做,不是主要的。像前些年国内重大的灾难,我们也都捐一些钱;世界上各地方有大灾难的时候,来找我们,我们也做。这次印度尼西亚这个大灾难,昨天同学告诉我,死亡五千人以上。那个地方我去过,我很熟悉,像这些我们都要伸出援手。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用在这方面,我们自己不可以,要背因果责任。
舍三恶道就是舍贪瞋痴,这是佛在经教里头常常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由。当然这个因缘非常复杂,这个复杂的因缘当中,第一个因是什么?就是最重要的因是什么?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从上面说到下面。成佛,成佛的因是平等心,佛心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那就是佛心。你真正修到清净平等觉,往生就成佛。菩萨是六波罗蜜,六度,菩萨的第一个业因,不舍六度。要想作佛,不能舍平等,不平等要放下,不清净要放下,迷惑颠倒要放下,觉就不迷;不舍清净平等觉,要舍染污、不平、迷惑,这个要舍。辟支佛是十二因缘,阿罗汉是四谛。天道是十善业,还要加个慈悲喜舍,天人。人道是五戒,畜生道是愚痴,饿鬼道是贪婪,地狱道是瞋恚,这你就明白了。
「永得舍离,三恶道苦」,贪婪、愚痴、瞋恚一定要舍掉。总的来说,经论里面常讲的舍十恶、修十善,这样才能够离三恶道苦。你要不认真断十恶、修十善,修什么样的法门,你还造十恶业,果报还是在三途。这就是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原因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从大乘经教里面讲,善是性德,十善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修难不难?不难!连儒也晓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0卷) 2006/5/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0》)
...缘,这个善果就现前。这是佛法教导我们的。真的我们细心去思惟,如理如法。当然我们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像仓库,佛说得好,十法界的种子统统都有,一样也不缺乏,这是真的,哪个种子起现行要看缘,这就很重要了。如果我们这一生想成佛,那你就把成佛的缘认真努力去成就。什么样的缘成佛?经教里头说得好,念佛成佛。所以你真正想成佛,你万缘放下,二六时中就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你这一生肯定成佛。那你就晓得这个世间第一功德是什么,开念佛堂第一功德。印光大师教导的决定真实,念佛堂多少人修?不要多,二十个人,二十个人二十尊佛,这还得了!你要能懂得、能护持,护持二十个人往生,你说你会不会往生?肯定往生。你要想成菩萨,你要广行六度,六度四摄是菩萨。
念佛的人要具足大菩提心,这可不能误会,因为净宗是大乘不是小乘。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是叫你念佛,十念必生,可是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上明白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你不发大菩提心,你一生念这句佛号不一定能往生。功夫是有了,念佛功夫是到家了,心不相应,就是心愿不相应,这可能会造成障碍。有人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好像他什么样的利益众生的事情也没有做过,为什么他能往生?那要晓得他缘不足,对自己来讲没有经教的基础,弘法利生、讲经说法他做不到;在外面来讲是没有这个缘分,没有法缘,大家对他并不尊重,也不会听他的,这就没法缘。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一卷) 2006/6/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1》)
...说,为什么我说转?烦恼跟菩提是一个体,迷的时候叫烦恼,悟的时候叫菩提,如果你说烦恼断了,那菩提也断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里面常讲断烦恼其实是转烦恼成菩提。烦恼没有了,烦恼那真的是断了,烦恼已经变成菩提,所以诸位也许常常听到佛门里面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明、一个暗,明来了,暗就没有了;暗来了,明就没有了,互为消长,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它的体是自性,自性没有生灭,只是迷悟不同,所以要晓得真的是转烦恼为菩提。
你看戒经里面,转悭贪(悭贪是烦恼)为布施,布施是性德,一个人没有悭贪了,非常慷慨大方,欢喜布施;转恶业为持戒,转瞋恚为忍辱。我们用六波罗蜜来说,所谓六度,六度从哪里来的?转烦恼变现出来的。所以一般我们常常听法师讲经,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这又是说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六大类,更简单。《百法明门》还有二十六个,这个地方只有六个;菩萨修学的纲领已经更简化,只有六个。你怎么能把它转?转过来是觉,没有转过来是迷。
古时候宗门教下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觉性,时时刻刻能够警觉,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迷。这一觉醒了,迷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方法很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戒定慧,戒定慧里头最重要是定慧。戒是手段,教初学的。初学的没有定、没有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三卷) 2006/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3》)
...一个就是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普」的意思就跟毗卢遮那相应,普是普遍,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贤」,下一品我们就要讲到,下一品是「贤首品」,会把「贤」字做详细的解释。自性本具的贤德!自己要做到普贤,然后回头看一切众生无一不是普贤,它有这么深的含义在。所以见到普贤菩萨,我们心就要生惭愧,为什么?他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应当努力迎头赶上。现在从最基础的,《弟子规》没做到,最基础的。面对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对於诸佛的教诲,点点滴滴圆满落实了,不论是哪一部经律论,他全部做到了。
诸佛教诲对普贤是实学,真实的学习,没有一句是空话。弟子规圆满做到,十善业道圆满做到,三皈五戒圆满做到,六度万行圆满做到,没有一样他不是圆满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这叫普贤。我们世间人不能跟他比,世间人做学问,一生著作等身,并没有完全做到;学得很多,理解的很多,为人演说的也很多,自己没做到。所以天台大师说过,智者,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日本人对他非常崇拜,韩国也是。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我问他们,传说当中,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说他们知道,他们也有这个传说,古老的传说,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韩国。
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大的效果?一直影响到现在,影响到全世界。没有别的,他统统做到以后才说、才教人,他真的是以身作则,做个最好的榜样。所以,人不能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0卷) 2006/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0》)
...,没传给神秀。神秀也很难得,始终锲而不舍,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神秀心里很服。人家真舍干净了,自己虽然舍,没舍干净,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可以说,长者在此地讲,「未成信故,不入信流」,这是圆教。
下面这段开示也非常重要,「又此经云」,这是《华严经》,《华严经》说「设有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具六神通,由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犹名假名菩萨,不真菩萨,设复闻时,不信不入,具如经说」,可见得这个法门真难!这个话是佛说的,假设有个菩萨,实在讲这真有,而且很多。这个菩萨是哪里的?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十法界这两道的。菩萨,真的是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这是讲时间之长,不是假的,他们在修六度、修四摄,显六神通。六神通里面有漏尽通,这个漏尽通等於阿罗汉跟辟支佛,比阿罗汉、辟支佛功夫还要高。可是怎样?没有听过《华严经》,没有学过《华严经》,《华严》是一门功课,他没修学这门功课。诸佛如来怎么看他们?假名菩萨,不是真菩萨。为什么是假名菩萨,不是真菩萨?假设有这个机会,他听到《华严经》,听了怎么样?不相信,不能契入,这经里面说得很多。为什么不相信?为什么不能契入?妄想、分别没放下!
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修什么?就是在修放下分别,还有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学习这门功课。没有缘听到《华严》,不知道诸法真相,像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所说,「离言说相」。这个离是什么?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0卷) 2006/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0》)
...了贪婪,学了瞋恚,学的是愚痴。不但来生留级之分都没有,留级是什么?你来生又到人间来,你人没学得好,继续学,来生到人间是留级。太差了,要降级!人道一降级,下面就是饿鬼、畜生、地狱,降级了,到那个地方再学。学好了,慢慢向上提升。
佛对这桩事情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地狱道的业因是瞋恚。他们在那边学习,学什么?地狱道不瞋恚,真正回头忏悔,自己认错,我错了!不再对一切众生生瞋恚心,他就离开地狱,往上升!在鬼道里面学什么?学不贪,学著不吝啬。畜生道学不再愚痴,无论在哪一道,都是在学习。在天上,学上品十善,学习慈悲喜舍;声闻道学习四谛,缘觉道学习十二因缘,菩萨道学习六度万行,佛道学习清净平等,统统都在学习。所以顺著法性就上升,违背法性就往下坠落,不能不知道。到底是往上提升,还是往下坠落,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与佛菩萨,与一切神灵,与上帝、与阎王,统统没有关系,全在自己。所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这就对了。
我们再看下面,底下这一段,『贤首菩萨,以偈答曰』。偈颂从下面就开始,就正式答覆文殊菩萨的提问。我们先看清凉大师注解,第二段,「正显偈辞,有三百五十九颂半」。这个经文比「净行品」长,超过一倍都不止。「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一百四十一桩事,功德殊胜。所以说明它的功德,菩萨就用了三百五十九颂半。「大为三分」,这是讲段落,我们以后就用这个三大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三卷) 2006/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一卷
...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人的发心十方诸佛赞叹,那就真的是「誓求当证佛菩提」,肯定成就。
第二首偈,就是第三「何况无量无边劫」这首偈,「况出修行章」,出就是说出,说出修行章。「初心期於当证」,这是讲前面一首偈,初发心的时候,「期」就是我们净宗法门里面常讲的克期求证。我们期望用多少时间,我们可以能够证得,得就是功德,功德已经无量无边,「况长时入位遍修」。偈颂里面讲『何况无量无边劫』,这是长时间的,「具修」,具是具足,『具修地度诸功德』,「地」是地位,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个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次位,再上面等觉,五十一个次位,这里用一个「地」来代表,「度」,菩萨修行的总纲领,一般大乘经上讲六度,六条,在《华严经》里面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华严经》跟我们讲十度。就是要具足,具足就是圆满的落实,落实十地,十地展开就是五十一个位次,每个位次都是修十波罗蜜,诸多功德。
「故多佛不能尽说」,多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功德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称性,自性功德深广无际。菩萨所修的功德与自性相应,所以虽然修的是小小行,功德可不可思议,称性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往后经文很长,要细说,而且是多遍的细说。这是佛法跟我们中国教学义趣不相同的地方,佛教化众生不怕麻烦,不像中国古人教人要求的是「简要详明」,佛很慈悲。
末后一首偈许说,前半法说,『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於中说少分』,这是法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四卷) 2006/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4》)
...之二、三;换句话说,四、五千个念佛人当中才有一个。什么原因?你要晓得,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你信没有了;信没有,愿跟行都是假的,一个没有,三个都没有。一而三、三而一,信里面有愿、有行,愿里面有信、有行。行是念佛,每天念阿弥陀佛,声声句句里面,这句佛号里头有信有愿,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缺了这个。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缺?阿弥陀佛,你看佛教导我们的根,净土的根,我们今天把它做为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
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定了五门功课,这是第一门,「净业三福」,有没有做到?这五门功课大家好记!你常常记得,你才能够把它落实。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条,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净宗的行门,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五条要遵守、要落实。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你把这个都落实、都做到了,你念佛你会很开心,决定往生。
所以一些同修们你要记住,你常常听我讲经,对我有点感情了,阿弥陀佛忘掉了,念净公上人。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你念阿弥陀佛才是真正尊重我,你念净公上人就错了。我没有叫你念净公上人,我没有叫你去想净公上人,完全违背了经教,错了!天天跟在我身边有什么用处,成天打妄想,你怎么能成就?我为什么讲经还讲得这么起劲,你懂吗?真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九卷) 2006/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19》)
...尔也有烦恼起现行,彼此互相包容,要能够宽容别人,忍辱波罗蜜。一心希求家里面的生活水平渐渐往上提升,如理如法的改善生活环境,提升自己伦理道德与智慧,这是精进波罗蜜。一切时,身体轻松,不要那么紧张,心地安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就是禅定波罗蜜。於家内,於家外,家外面是社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迷惑,般若波罗蜜。这六波罗蜜的善巧方便应用在家庭,这是菩萨家庭。所以这六波罗蜜用在家庭。
你在公司行号里面服务,六波罗蜜可以用在公司,用在你的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善巧方便的六波罗蜜。在《华严》说得更细,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后面五个是般若波罗蜜开出来的,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如果是六度,后得智也在这一条。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后面的四条是后得智,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这四个合起来,在佛法里通常用一句话说明,善巧方便。你学了会用,六波罗蜜会用。要达到善巧,一定要配合「四摄法」,就做到善巧。这四摄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法。四条,头一条也是布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后面我们会详细说到。
所以这方便诸度是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个人的私生活,还是团体生活,你都会用上。以这个为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凡是我们行为与这个不相应的,就是错误的;与这个相应的,正确的,菩萨行。错误的赶快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他要不是真正得到法喜,真正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六卷) 2006/9/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6》)
...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后面的四条是后得智,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这四个合起来,在佛法里通常用一句话说明,善巧方便。你学了会用,六波罗蜜会用。要达到善巧,一定要配合「四摄法」,就做到善巧。这四摄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法。四条,头一条也是布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后面我们会详细说到。
所以这方便诸度是在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个人的私生活,还是团体生活,你都会用上。以这个为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凡是我们行为与这个不相应的,就是错误的;与这个相应的,正确的,菩萨行。错误的赶快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他要不是真正得到法喜,真正在这里得到乐趣,这个他做不到。六度学过,四摄法也学过,用不上!无论在自己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团体生活,统统没有用上。这是我们学的佛,不能说没有学,都学了,但是都用不上,所以不得利益、不得法喜。用上之后,才真正得法喜。
一个人,我们讲出家人,在家的老人,已经退休的人,他没有工作,年岁也大,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布施?最殊胜的方法,读经、研教、念佛,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三种方法就是修戒定慧。以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家人,乃至於回向给虚空法界,回向给一切众生,法喜充满。我这一天没有空过,不是没有工作,是换了另一种工作,这不能不知道。非常的认真。老人可以把每天自己修学的心得、悟处,利用空闲的时间讲给家人听,没有杂心闲话;亲朋好友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六卷) 2006/9/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6》)
...子给别人看,给社会大众看。第一个是「欢喜行,为佛子之菩萨以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也」。我们现在是不是这样做的?经教里面我们常常读到,「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当然这个菩萨,主要的就是指十行的菩萨第一行位,也能够泛指所有的菩萨。你是个菩萨,菩萨不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会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的,不是菩萨,那是什么?魔,不是佛。魔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生恐怖,菩萨不是的,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一切众生见到菩萨生欢喜心?菩萨学佛!如来就是佛,佛的德行是什么?无量无边,祖师大德给我们归纳,三皈。你看看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样的人一般大众接触欢不欢喜?持戒、修定,处事待人接物,十善、六度、四摄、普贤十愿,如来的妙德。修德而随顺一切众生,「十方」是一切众生,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切众生接触当然生欢喜心。
我们在此地要学的,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不要说是十行位,十信位都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总要记住,初信位的菩萨有一点点如来妙德,哪一点?他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个断掉是什么样子?就是《金刚经》上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做到了。他是圣人,他不是凡人,《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虽然他还没出六道轮回,我们知道七信才出六道,才证阿罗汉果,六信以下没有出六道,前面跟诸位做了报告。但是因为见惑断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决定不堕三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四卷) 2006/9/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4》)
...的。你看断贪,严持戒律可以把贪心伏住,决定不违背戒律;修定,可以伏住瞋恚。唯有愚痴,一定要智慧开了,才能够转愚痴;智慧要没有开,愚痴转不过来。
戒定慧三学,可是一定要按照这个次第。我们智慧为什么不开?我们持戒功夫不得力。为什么?放不下的太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好榜样,我们没有能够学到,不能怪别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回过头来从自己心行里面去找,你才真正把毛病找出来。然后你有决心、有毅力把毛病消除,障碍就突破了。我们要知道,总的来说就是放不下,所以不能够契入如来境界,这里所说的是如来境界。
下面第八,「尊重行,又曰难得行,以前种种现前皆般若观照之力,故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罗蜜也」。这是讲到智慧,而确实在十住开头就跟诸位提到,向上的菩萨修什么?十住修十波罗蜜,十行还是修十波罗蜜,乃至於十回向、十地都是修十波罗蜜!第一位,我们讲十行,欢喜行,修布施;第二位饶益行,修持戒;第三位无瞋恨行,修忍辱的,第四修精进的;第五修禅定,离痴乱修禅定的;第六善现行,修般若的;第七无著行,修方便的。后面是方便、愿、力、智。尊重行是修愿的,善法行是修力,第十真实行是修智。后面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
所以,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没有两样,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把后面五种波罗蜜统统说一个,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五卷) 2006/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5》)
...正利益众生而发心,利益众生首先要利益自己;自己没有得到利益,就不能够利益众生。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也」。轨是轨道,则是原则,善法!九都是法师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凡是第九都是法师。十行里面的法师,你看善法。圆融之德,这一句非常重要,什么是圆融之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我们今天念一声佛号,这是一;这一声佛号里面,圆融诸佛如来一切的功德。一切功德是哪些?我们就以净宗缘起里面所讲的五个科目,我们就以这个为纲领就是了。这一声佛号里头具足《观经》的三福,具足六和敬,具足三学,具足六度,具足普贤十愿,这是圆融之德。你要再扩大,具足《华严》十波罗蜜,具足《华严》「入法界品」五十三参,具足「离世间品」二千行门,没有一法不具足,这叫圆融之德。
十方三世如来一切的行法,一条都不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再展开,具足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一切法门。为什么?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有不具足的道理?哪有漏掉的道理?这才是真正圆融。遍法界虚空界,一法身,一个生命共同体,怎么会有漏?因为这个道理,才能成就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现无量无边身,说无量无边法,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定法可说。可是它的原理原则不变,那就是轨则,则是原则,轨是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五卷) 2006/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5》)
...,连经带解,分量大概只有《无量寿经》的一半。一生就专门受持一部,其他的都不要了,你的心专一,这个力量就大。
古大德一生受持一部经,修行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心专一了,《弥陀经》上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到相当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一开,跟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不但佛法通了,世法也通。虽通,依旧专门念这一部经,一生不改变,这个道理要懂。世尊留给我们的经教非常丰富,各人可以在《藏经》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当然要适合你的程度,不适合程度,你就很难受持;适合自己的程度就很容易,不难。
可是说到此地我又要特别强调,摩诃衍不容易。具足摩诃衍,从哪里来的?从常修波罗蜜来的,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六度的基础?没有六波罗蜜的基础,大乘有名无实,这个不能不知道。波罗蜜是从哪来的?波罗蜜是从戒定慧来的,六波罗蜜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可见得最初方便是持戒。在佛法里面,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初方便,就是你从哪里入门?全是戒律。所以,戒律在佛法里头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必须要遵守。没有说不持戒能成就的,没有,找不到。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牢牢记住。我们今天戒律,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做不到。
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的时候,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认真来讲,持戒、苦行要跟古人比,我们差得很远,只有那么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七卷) 2006/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7》)
...断掉?不是,定功伏住。所以他是伏断,不是灭断。如果灭断,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六道轮回。他是定功伏住,定生慧,慧能降伏烦恼,但是没有断灭,只是伏住,不起作用。
色界有十八层天,再上去是无色界,无色界的天顶叫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不能够不晓得。非非想处天突破,就是六道超越了,超越六道是阿罗汉。三果圣人阿那含他还在六道,在什么地方?在四禅天。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有九天,四天是凡夫天,另外五种是圣人,他们在那边修行。修行,如果他的功课学完,学得很好,很有成就,就提升,就超越六道,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这两道去了;学大乘的到菩萨去了。一层一层往上提升,这叫成就。
四摄法里面,第一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名词相同,意思不相同。为什么?四摄法是帮助别人的,这你要懂得;六度,六度是度自己的。所以六度的布施著重在放下,放下悭贪。人有贪心,这个贪心是最严重的烦恼,头一个你要放下。贪,是你有希求,希望得到;悭吝,是你有的你不肯布施,就是你不肯给别人,我们讲吝啬。这是众生一般的毛病、通病,这个毛病要是不能改过来,果报都在饿鬼道,所以说贪心堕饿鬼。我们世间一般人,这中国人常讲,人死了都做鬼。明明是六道,为什么人死了都变成鬼?没有说人死了,他又到人间来了;人死了,他生天了,那没说。人死了,都变成鬼了。这个话虽然是不正确,但是细细的你去观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你想想看世间人,几个人不贪?学佛了,世间法放下,不贪了,佛法贪爱,这就糟糕了。佛是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换对象不行。学佛要没有离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三卷) 2006/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3》)
...到;悭吝,是你有的你不肯布施,就是你不肯给别人,我们讲吝啬。这是众生一般的毛病、通病,这个毛病要是不能改过来,果报都在饿鬼道,所以说贪心堕饿鬼。我们世间一般人,这中国人常讲,人死了都做鬼。明明是六道,为什么人死了都变成鬼?没有说人死了,他又到人间来了;人死了,他生天了,那没说。人死了,都变成鬼了。这个话虽然是不正确,但是细细的你去观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你想想看世间人,几个人不贪?学佛了,世间法放下,不贪了,佛法贪爱,这就糟糕了。佛是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换对象不行。学佛要没有离开悭贪,还是要到饿鬼道,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你要不想到鬼道,悭贪要放下。所以布施是要把悭贪布施掉,这是六度里面的布施。
四摄法里布施,四摄法是帮助众生的。帮助众生,首先要跟众生结缘。你跟众生没有缘,佛法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很慈悲,这个众生跟佛没有缘,佛就没有办法度他。为什么?不听、不接受。所以佛常常讲,要跟一切众生结法缘、结善缘,不要结恶缘。别人对我不善,我对他善,这样就好。凡事总有因,你要把因找到,从因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绝大多数的这些不善都是从误会当中产生的。其实怎么样?其实没事,都是误会。误会必须要澄清,澄清要懂得四摄法。
所以四摄法里布施跟六波罗蜜布施的意思、精神不一样。这个地方的布施,我常常给同学们说,这个布施就是我们对人往来要懂得多请客、多送礼,这个布施就是这个意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三卷) 2006/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3》)
...经典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以佛德自庄严』。受是接受,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天天拜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前我们没有依靠,都是依靠自己的烦恼习气,现在我们知道错了,懂得一点佛法,明白了,我要把烦恼习气放下,依靠佛陀的教诲,这叫皈依佛。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认真去学习。佛教我们从哪里做起?从三皈、五戒、十善做起。想想我们做到没有?天天反省,天天检点。
净宗学会成立,在美国成立的,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奉劝同学们,在行门里面一定要做到五个科目,好记。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第二个科目「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六度」,第五个科目「普贤十愿」,简单明了!解门,专攻一部《大乘无量寿经》,或者是净宗的五经一论,我们有依靠了。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净宗的同学,特别是在行持上不能叫人满意。人都不能满意,阿弥陀佛怎么会满意?所以我们非常认真的反省检讨,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人修行比不上上一代?这一检讨才发现,上一代的人有根,这一代的人没有根。这个根是什么?家庭伦理的教育,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了。不但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再上去一代,父母没有受过,再上一代,可能祖父母也没有受过;换句话说,三代了,根没有了,所以净业三福头一条做不到。头一条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做到?第二条「奉事师长」,有没有做到?
孝亲尊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八卷) 2006/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8》)
...仆,它来伺候你,它来替你服务,你看你多自在。所以要知道,罗汉、菩萨、佛,证就是证这个东西,讲也是讲这个东西、修这个东西,教化众生也是教这个东西。真正悟了之后,确实这些人都来帮忙建道场,道场是什么?水月道场。道场再庄严,决定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心,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这是我建的道场,没有。就像空花水月,成就性空世界,整个世界一切万物都为你服务。
这个里头你要懂得能所平等,彼我都是佛经上讲的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依正庄严,妙有,妙有非有,《般若经》上讲的。这是你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在不可得里面建道场,在不可得里面修万行,修六度万行,在不可得里面度化众生,得大自在。大经里面讲,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有个比喻说「游戏神通」,哪能够当真!一当真全错了,决不能当真。所以古人讲菩萨应世「游如幻之法云,生唯心之净土,修空花之妙行,施谷响之善财,降镜里之魔军,作梦中之佛事,度如化之众生,证无乘之菩提,总归不二之门,同听一音之法」。
这几句是形容觉悟的人,最低觉悟的人是阿罗汉,你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你没有觉悟。这些,像凡人是听听而已,很羡慕,但是自己没分。放下就是!放下对一切人事物,世间、出世间人事物统统不要再执著。这个话说得容易,真正功夫在哪里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你练功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三卷) 2006/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3》)
...。这是调伏自己,也能够帮助别人。
下面一句说,『若能如是调众生,则现无量神通力』。我们现在把标准统统降低,我们不谈十信菩萨,为什么?他太高了,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要把水平降下来,降到我们现前的地位,我们怎样学?这两句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教学相长,这是真的。你的智慧、你的德能自然天天在进步,这就是「现无量神通力」。所以修跟学决定不能分开,分开就错了,什么都得不到。就跟夫子所说的,学、习,学而时习之,习就是我们讲的修,所以中国人也常常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修习。
修习是什么?是把你所学的要做到,在生活当中做到。我们举个例子,特别是在现前的环境,诸位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我们能不能,佛讲六度里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我们修忍辱波罗蜜。一切逆境里面控制自己不发脾气,这个就是落实,我把我所学的落实。布施,我们出家人没有从事於生产事业,换句话说,我们没有钱财布施,我们用什么布施?佛告诉我们,法布施,这个要做。法是什么?法就是我们的修行。譬如六波罗蜜,这都是我们的布施。我们的布施波罗蜜,是端端正正现这个样子,持戒、忍辱,做给大家看,用身体来布施,我做给大家看;身体布施,内财。我所学的这些经教里面的道理,我完全都用在生活上,别人看到会向你请教。向我们来问的时候,我们很欢喜、很诚恳的详详细细跟他讲解,我们每天在一起学习,这都是属於法布施。
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守住戒学里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五卷) 2006/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5》)
...感动,明白了,觉悟了,他再来向你学习就很容易了。
所以我们常讲好学、受教,好学的人不受教,受教的人不好学,都不能成功。必须这两个条件同时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受教是什么?依教奉行,老师教的他真做到,这是受教;好学是欢喜学习。孔子的学生,夫子常常赞叹颜回,这两者统统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在这方面,其他的同学比不上颜回。颜回短命,三十出头就过世了。所以孔夫子对於这个学生失去之后非常痛心。以后是孟子继承夫子,隔了一代。所以「法」就是菩萨教化众生,无论在自己修学上没有障碍,教化众生没有障碍,自他都得大自在,是这么个意思。十自在我们就说到此地。
底下,『修行诸度胜解脱』,「诸度」,普通我们讲六度,六波罗蜜,《华严》讲十度,文殊菩萨修的,十波罗蜜。前面六条跟通常讲的六度,名相完全相同,后面又加了四条,这个四条是从前面般若里面开出来的。你修行十波罗蜜,你就得到最殊胜的解脱。最殊胜的解脱是什么?脱离十法界!要是没有这个「胜」字,说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那是阿罗汉证得的。这里讲十地菩萨,不是阿罗汉,所以他脱离的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就回归到一真法界,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梵语称波罗蜜,我们中国把它翻译为「到彼岸」。彼岸,像过河一样,我们在河这一边,坐船到达对方,到达彼岸,这是印度人他们的说法。我们中国人不讲到彼岸,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了。凡是一桩事情做到很圆满,做到顶好,我们说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到大家称赞你,你这桩事情做得好,都称之为到家。所以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0卷) 2006/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0》)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二卷
...都是大恩大德,没有他,你怎么会那么快有成就?可是你要是忍受不了,马上就堕落,这一生成就没指望。所以人生在世,特别是修行人,总是要记住,不能叫别人迁就我,一定要懂得我必须要迁就别人,事情就好办,就通了。世出世间非常重视「顺」这个字,就是随顺。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自己能随顺别人。别人做错了呢?做错了,我们有智慧,善巧回避他的错误,或者是把他的错误减低到最低限度。你有这一分真诚的心,你会做得很好,会做得很如法,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布施,是十波罗蜜它摆在第一条,它是行门里面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纲领。后面十条,说老实话都离不开它。布施有三大类,不是财布施,就是法布施,再就是无畏布施。所以通常我们讲六度,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你看就一个「施」字。我们能持戒,为什么叫无畏布施?你持不偷盗的戒,人家有财物摆在面前,不怕,为什么?他不偷盗,我很放心。你看他放心,这无畏。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得罪他,他不会生气,他不会记仇,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十波罗蜜要是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由此可知,行菩萨道,从初发心到成佛,修什么?布施而已。布施就是章嘉大师讲的,放下!弥勒菩萨也是教你放下!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讲到布施波罗蜜,我们必须要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也应该要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0卷) 2006/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0》)
...环境都好,都一样的。对人、对事、对物样样都平等,平等就是没有高下。我高你下,我比你强,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违背性德。性德是什么?性德是平等的。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十法界最高是成佛。当然无论哪个法界都一样,所说法界是果,果必有因,因,《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因缘,哪有那么单纯?成佛这是最高的,无量因缘里面比较起来,哪个因缘最重要?讲最重要的,佛很慈悲跟我们说出来,成佛最重要的因缘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我心里还有高下就成不了佛。我跟一只蚂蚁在一起,蚂蚁怎么能跟我比!就成不了佛。佛怎么样?佛跟蚂蚁是平等的。我跟它不平等,那怎么能成得了佛?
这十个业因学佛同学不能不懂,菩萨第一个业因是六度因。现在我们学的十波罗蜜,这就是菩萨因;换句话说,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十波罗蜜相应。如来果地决定与普贤十愿相应,为什么?普贤十愿是平等的,十种平等。辟支佛十二因缘,阿罗汉四谛,天道慈悲喜舍,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天道;人道五戒十善;修罗道十善里面夹杂著好胜、傲慢,夹杂著这个变成阿修罗,没有四无量心;人道这中品十善,饿鬼道是贪心。贪心堕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有没有常常做个反省,我的起心动念哪种成分多?如果你能有这样的一个觉知,你就晓得我来生到哪里去,这非常灵验,不要去问人。问人家,别人未必有这个能力,未必真知道,总是骗人的多,自己晓得这个道理就清楚,自己决定、决断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四卷) 2006/11/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4》)
...大师。
这三种,第一种「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跟《唯识论》里面讲的差不多。他的解释是「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这可以说就事上讲的。顺著我们的欲望,顺著我们的习气,人天都欢喜,都觉得这是好事情,违背了就是恶。在这个意思上说,上可以一直到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缘觉,下到人天。为什么?你修的是善因,所感的是善果。这个地方就不能不知道了。
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因行,佛的第一个业因是平等,记住,平等心是佛心。我们在一切人事物里头常常用平等心,这个善,跟性德相应,清净平等觉,跟佛相应,跟菩萨相应。菩萨第一个业因是六度心,念念不离六度;缘觉,十二因缘心;声闻,四谛心;天人,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天人,你修这样的行生天,记住,上品十善还加上慈悲喜舍;人道是中品十善,五常、五戒,这是得人身;饿鬼道,贪心,贪爱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三恶道里面就不善了,所以他从佛菩萨只到人天,这是善。三皈、五戒、十善、伦常、八德都是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你有没有想到你的念头落在哪里?你要是真的清楚、真的明了,来生到哪里去不要问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起心动念,在日常生活当中跟一切人事往来,心里不平,常常发怒,这个决定不好,你起心动念落在三途,你不善。小小的事情就很执著、很计较,尤其是对父母、对长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八卷) 2006/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8》)
...他的人,你看,你有个对象,有接受你布施的人;当中你有布施的这些财物,著相!所以菩萨布施一文钱,我们今天布施一千万,功德不能跟他比。我们布施一千万,三轮不空,就是能施的我,接受的他,我当中布施这一千万,念念不忘,这是福。菩萨布施一文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也不著那一文钱的相。他是功德,叫三轮体空,二边都不著,这叫中道。
布施如是,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所以忍辱仙人他能那么自在,他无我相,他在被割截身体的时候,无我相,没有苦受;无人相,没有怨恨,他不会记著歌利王他以这样恶劣的手段对待我,他无人相,所以他修的是圆满的功德。忍辱波罗蜜圆满了,离了四相。我们今天干什么都不行,修六度、修万行,我们是人天菩萨。人家称你菩萨,你是人天乘的菩萨,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也在学六波罗蜜,你也在修四摄法,为什么学得还不如意?烦恼没断。所以菩萨等级很多,人天里面就有二乘菩萨,就有小乘菩萨。
通教的我们做不到,为什么?通教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在圆教里面就是七信位的菩萨。但是通教三乘,虽然断了见思烦恼,他的智慧连初信位的菩萨都不如,为什么?所知障重,所以他见不到中道,他不明了什么中道;无明更不必说了,无明是起心动念,所以无明没断。虽然没有执著,分别在。为什么说他没有执著还有分别?对,没有执著是什么?身见没有了,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贪瞋痴慢疑都没有,有分别,分别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九卷) 2006/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9》)
...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在这部经上讲得很清楚,「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麻烦就在此地,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放下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真的不再执著了,那就是阿罗汉;不再分别了,就是菩萨;妄想断了,就成佛,所以你本来是佛。从我们前面学习,我们晓得放下确实是有层次的,就以最粗重的烦恼习气来说,如天台大师所讲的,我们放下执著,这个标准智者大师说了六个:人天的标准,二乘的标准,小乘菩萨的标准,通教的标准,别教的标准,圆教的标准。我们就是讲放下执著就有这六个等级,科目是相同的,威德有六等,法眼有六等。讲到行门,『十善』有六等。十善这一句末后,『等诸道』,这个「道」是讲的行门,就是我们常讲的六度万行。用一个十善,你看十善称为妙行,里面把六度万行全部都包括在其中,等是平等。不举别的例子,单举十善,这个意思很深,十善是基础,你从这里看是多么的重要!
末后,这是果德,『无上胜宝皆令现』,无上胜宝是什么?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上;胜是殊胜,都能现前。这是赞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初信位菩萨学这个课程有没有得到?有,少分。就像中国古时候童蒙,刚刚上学的小朋友,五、六岁,念什么?念《三字经》。《三字经》就像我们佛门的十善业道,入门的,可是通无上道。你看看《三字经》上头两句,那两句是无上胜宝,「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等於大乘教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一上学,第一天就把这个教给你,这就是你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一卷) 2006/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1》)
...?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他生烦恼?我怎么能对得起他。叫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不是庄严佛果,是破坏佛果,这跟华严相违背。
华严是比喻,在经题里面讲过,像个大花园一样。这个花园里头各式各种的花卉品种应有尽有,圆满具足,每种花都盛开,这个花园美不胜收,绝对没有这个妨碍那个,没有,个人在自己的本位放出灿烂的光芒,是这么个意思。尽我们的智慧、尽我们的能力所作所为庄严社会,利益众生,这叫华严,所以他的心纯善。不但纯善,纯净。如果纯善不净,这是世间法,世间圣人,纯善又纯净,出世间圣人,诸佛菩萨。纯净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没有了,这个世间伦理道德,佛法讲的十善、三皈众戒、菩萨所修的六度、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诸菩萨共修的六和四摄统统做到了,没有一样没有做到,庄严佛果。他不用佛国,用佛果,什么意思?你自己成佛了,所以他不用佛国,用佛果。自己成佛哪能不庄严佛国土?字字句句用意都很深,深广无尽。
我们学太重要了,你要不学你就不能达。学怎么样?没有止境的学, |
|
|
|
|
|
|
|
因为达是无止境的。你看看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达到初信,还没有达二信,要精进努力;我达到二信,上面还有三信;我达到十信,上面还有初住。你就晓得,这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生生世世认真努力。我们常讲提升自己的灵性,没有别的,佛法的教学就是教你生生世世不断提升自己灵性,一直提升到最高,佛果,还在等觉之上。我们现在依教修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三卷) 2006/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3》)
...能够理解。所以经里面告诉我们,华严三昧就是普贤正受的三昧,是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那就是这个三昧里头包含整个宇宙。在那个境界里面,科学家讲高维次的空间。这也是在二十多年之前科学家就已经知道,时间跟空间是有极限的,达到这个极限,时间跟空间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大小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过去、未来没有了,这是华严三昧里头的境界。现在科学家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在佛法里面用甚深禅定,所以佛教我们要放下。放下执著,《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那真成功了;再放下分别,就是诸菩萨的三昧;最后能把妄想再放下,这才叫华严三昧。普贤三昧就是诸佛所证的三昧,佛华严。通达明了,依这个理修六度万行,或者我们在《华严经》上讲的,修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这就叫华严,一心专注这就叫做三昧,这称之为佛华严三昧。
祖师大德对於这桩事情说得很多,我们取其重要的,对我们自己现在学习有帮助的,略微介绍一下。首先就像前面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妄尽还源观」里面第一条,你要肯定整个宇宙我们常讲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体。佛在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就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包不包括我们?包括,怎么包括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讲三世,讲过去佛、讲现在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肯定他会成佛,为什么?他本来是佛。
经上讲得很清楚,「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说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四卷) 2006/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4》)
...个项目,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道德,第三个是因果,第四个是智慧,第五个是科学,这就是我们要讲解的。我们不敢自称为老师,这点我们的同学都要明了。古人有所言,人有个毛病,这不好,什么毛病?好为人师,这个毛病不好。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心目当中都是同学,我们的老师是谁?佛的老师是释迦牟尼,儒的老师是孔子、是孟子,道的老师是老子、是庄子,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大家在一起都是同学,互相在一起切磋琢磨,这个态度是正确的,应当永远保持。尊师重道从我自己做起,对於有学问的人、有修养的人、有道德的人格外尊重,为别人做一个好的示范,做一个好的榜样。
四摄前面讲了很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地方的布施跟六度、十波罗蜜意思不同,名相完全相同,意思不同,这是什么?这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头一个,就是中国人所谓「礼多人不怪」,这个要布施礼敬。我们对人很恭敬,见面九十度的鞠躬礼,这是布施,不一定是财物,你见人能够以真诚的心,对人态度很谦诚、很恭敬,都是布施,他有感受。人与人之间要常常送礼,从家庭、从夫妻做起,先生出门回来都会给太太带一点礼物,太太出门也会想著给先生带礼物。再小,情义在,礼轻仁义重,没办法忘记,家庭关系就和睦。百年好合靠什么?就靠这四桩事情,释迦佛教的,彼此双方能修布施、修爱语、修利行、修同事,百年好合,家和万事兴。
爱语不是甜言蜜语,可不能看错,爱语是什么?关心,我们讲关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四卷) 2006/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4》)
...,生病,真的念阿弥陀佛。医生,要不要去看看医生?也行,提个方便。为什么?如果不看医生,现在这个社会上人批评你,佛教搞迷信,你看看生病都不找医生。佛法是智慧,有善巧方便,我们就看医生。其实是怎么好的?念佛好的。医生的药可以吃,可以不吃,看医生拿药,可以不吃,念佛就好。这个话里头的意思很深,希望诸位细心去体会。
我们的心要直,言要直,但是态度要柔和。诸位晓得,态度不柔和,别人不能接受。所以佛教菩萨,他自己示现的「四摄法」,你看看「摄生」,摄受众生。第一个是「布施」。人与人之间,你要晓得,你虽然是菩萨,他是众生,他是六道众生,烦恼习气很重,一定要随顺他,随顺他的烦恼习气。布施,四摄法里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里面布施的目的是断自己的悭贪,目的在此地,持戒的目的是断自己的恶业,忍辱的目的是断自己的瞋恚,它都有目标的。四摄法里面布施的目的不是的,那个布施是什么?是跟人布施我们讲布施恩惠,是以恩惠对人。所以我常常讲,这个具体说法就是请客、送礼。人跟人往来,所以讲礼尚往来,多请客,多送礼,感情才能够联系上。如果人不往来,没有礼节,人跟人就没有感情,所以这个很重要。
在家庭里面,你看看现在,现在在全世界离婚率非常高。有结婚生好几个小孩,最后还是分手,离婚了。为什么不能白头偕老?说实在话,不懂得四摄法。四摄法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法,对外面来讲,人跟人交际的方法,这个佛都有。扩大来讲,国家跟国家的外交法,四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八卷) 2006/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8》)
...为什么?你能做到。别人跟你接触的时候,反应都是正面的、都是善的,没有人不欢喜,没有人不赞叹,自然就影响别人。他觉得你不错、很好,我要向你学习,向你学习就是向佛学习,他就学佛了!首先学什么?学尊敬、尊重别人,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己的面子。有很多人爱面子很麻烦,面子放不下,对面子那么执著,哪里晓得面子是假的,面子无所有,面子不可得。被面子害惨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你能够放下,尊重人,别人立刻回来尊重你;你要摆起架子不尊重别人,人家架子比你还要高,也瞧不起你,这理跟事都必须要知道。
这个念念示现成佛道,从哪里示现?从《弟子规》示现。你能把《弟子规》做到,那就是佛道。你能把十善业落实,把三皈五戒,把六度、普贤十愿统统落实,就是圆满的佛道。要很认真去做,那是性德。做不到,做不到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我们知道自己烦恼习气重,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去磨炼,把烦恼习气磨掉。平常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的习气要改掉,知道那是错误的;对别人尊重、对别人关怀、对别人爱护、对别人无条件的帮助是正确的,那是性德,那就是佛菩萨,那才是自己本来面目。不是向外面学的,不是哪个教你的!这是说示现成佛道。
接著『转正法轮入寂灭,乃至舍利广分布』,寂灭是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末后这句是留下舍利分布给一切众生做纪念,也是什么?也是作证明。这就把佛示现一生的事迹统统都说尽了。这里头当然最重要的,「转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三卷) 2007/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3》)
...在你生活当中,这叫放大光明。放什么光?伦理的光明。伦理的光明是从哪个地方发生的?从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你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做什么样子?孝亲,父子有亲。你对你的父母、你对你的儿女那种亲爱,让世间人看到羡慕,这是光。然后这个光芒遍照,就是推广,你爱你的兄弟,你爱你的家族,你爱你的邻居乡党,你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这个光明愈放愈大,无有边,无有边是到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你放慈悲的光;供养遍法界,你发供养的光;你能够受持诸佛的教诲,放持戒的光,放忍辱的光,放精进的光。你都能够做出来,做出榜样、做出模范,让别人看到受感动而跟你学习。
十波罗蜜的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光,四摄六度的光,我们讲到最浅,十善业道的光,再就中国儒家讲,五伦八德的光。遍法界虚空界,照耀一切众生,照耀情与无情,这是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起来了,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在迷,你在觉,你觉可以帮助他破迷开悟,放大光明的作用在此地。你的作用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有丝毫勉强那不是放光,那是什么?那是造业,装模作样,目的何在?目的还不是求名闻利养吗?现在人讲打知名度,错了。名不可以求,名害死人,名跟利没有两样,是世间人的大病。圣人所说的那个名,圣人之名,实至名归,先有实后有名。世间人是求名,无实,名实不相符,那叫造罪业。所以放光现瑞的意思你一定要懂得。今天时间到了,这一句的意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六卷) 2007/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6》)
...处所,所以到这边来的时间受限制。我们总想下个月钟茂森居士过来,我希望他也能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讲什么?我讲的《华严经》让他用广东话复讲,那我们这个道场一天就四个小时。如果将来再有好的同学,我希望我们道场每天有八个小时,那佛法真的会兴旺起来。我们在摄影棚,我们利用网路、利用卫星把我们的现场转播到全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二卷) 2007/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华严三昧」第七句:
【施戒忍进及禅定。】
我们前面学过布施、持戒,今天我们学忍辱。六度、十波罗蜜在经教里面是不断的在重复,每次重复确实我们都有新的体会,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学习有了进步。如果每次讲这个科目内容都是相同的,那说明就停留在这个阶段上,没有进展。从这个地方就体会到我们学了之后,有没有落实在生活当中?如果落实在生活当中,生活里面有很多悟处,使我们逐渐契入佛菩萨境界。
前面说的布施是要放下,要懂得「舍得」这句话的真实义,舍是因,得是果,那个果还要舍掉,决定不能贪著;如果贪著果报一定就堕到邪道。在修行道路当中,这条道路很长,佛在经教常常讲的无量劫。菩提道上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有高度的警觉。因为你舍财,一定得财富;你舍法,一定得聪明智慧;你舍无畏,一定得健康长寿。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二卷) 2007/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2》)
...?有德行真正做到像《般若经》上讲的「无住生心」,那是只有利,没有害。虽有利,那个利的念头你都没有。每天教学怎么?教而无教,无教而教。每天学习学而无学,无学而学,与般若相应,与自性相应,这叫真精进。如果觉得自己还有进步,已经落在什么?落在分别执著里面。勉励别人可以,自己真有这个念头就坏了。这个道理很深,慢慢学,愈学你愈能够体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三卷) 200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华严三昧」里面所讲的十波罗蜜,我们已经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十度,一般大乘经里面讲六度,讲到禅定、般若,《华严》把般若再展开为方便、愿、力、智,这就变成十波罗蜜。特别是前面这一半它是有次第的,也就是教下常讲后后胜於前前。好像我们盖大楼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忍辱是第三层,精进是第四层,没有下面一层就决定不会有上面这层。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能够领会到,现在我们持戒为什么这么难,难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旧的习惯、习气不肯放下。布施是放下,一定要把自己不好的那些习惯,统统把它布施掉、舍掉,持戒就没有困难。这个道理就很明显!
你要问从哪里做起?实在讲最初方便一定要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里面第一句我们有没有做到?有人来喊我们,我们是不是很快就答应?它上面讲的是举个例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三卷) 200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3》)
...的功夫要深一层,平等没有不清净的,平等水不动,水不动,虽然有染污,它会沈淀下去,所以那个功夫更深。到完全平等,智慧就开了,《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觉就是智慧,觉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底下这个:
【智慧方便神通等。】
统统都现前了,下面这个『智慧』是根本智,般若。『方便神通』就是讲的后得智,后得智就是经上常讲的善巧方便。在十波罗蜜里面是方便、愿、力、智,这都讲过很多遍,愿跟力能帮助禅定,因为禅定要不断的加深。方便跟智能帮助智慧,就是般若,使般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用,愈来愈灵活,愈来愈恰当。由此可知,后面这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就是前面六度里面的禅定跟智慧,真正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通常大乘教用四个字讲,这里讲得详细,大乘教四个字说「善巧方便」,你真正得到受用了,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一举一动统统跟十波罗蜜相应。真的是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具足十波罗蜜,这个人是菩萨,真的菩萨,这不是假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是大菩萨。
普通菩萨在一念当中不能具足这十条,大菩萨在一念当中、一行当中、一举一动当中,统统圆满具足。学佛在哪里学?在这里学!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说道场在哪里?你在哪个地方,道场就在哪里。问题是什么?有道!这十波罗蜜是道,道在我心里头,心遍虚空法界,道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就是道场。修道的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四卷) 200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4》)
...法界而证菩提」,普周法界是讲的时间跟空间,菩提是大觉、是大智,普周法界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要拓开才能成就智慧,心量小没有智慧,心量要大。
下面就比喻花,花,植物是先开花后结果,所以「华有结实之用」,就是结果的用处。行,花比喻行,「行有感果之能」。懂这个意思你就晓得,我们供佛为什么要供花,供花不是给佛看的,佛不要看,是给我们人看的。我们人看到佛前面供的花,你就想到花好果一定好,花代表行,如果我们的行善,我们的果一定好,它表这个意思。供果也是这个意思,你要看到好的果,你一定有好的花,果你就想到因。你看到佛菩萨的形像,这是果,他怎么能成佛,他怎么能成菩萨,他修的什么因?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因花,无上菩提是严果,果德的庄严。佛前面这些供的全是教育,这不是迷信。
这里没有的我们也附带说一说,燃的香,要供香。香是不是给佛闻的?不是,香要烧多了,薰得乌烟瘴气,我们人都受不了,所以香燃一支。它代表什么?代表信。这个意思很深,现在人都不知道。你们如果到长城,到大陆去观光,到长城去看看,你就能体会。长城每段距离有个烽火台,烽火台就像香炉一样,古时候没有资讯,传递消息靠什么?哪个地方有敌人来侵犯,在台上燃狼烟,狼的粪。狼粪燃烧,风吹不散,不像别的,烟一吹就散了,就没有了,狼烟吹不散,很远就能看到。这一看到,那边有事情了,这边也点起狼烟,就一直到京师,让皇帝知道讯息。这是传递讯息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六卷) 200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三卷
...、夜摩天、兜率天,兜率上面是化乐天,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有六层。六层实在讲是大的区别,六层当中还有小的,那都省略掉了。这个天神大概就是在四王天跟忉利天的当中。忉利天主是玉皇大帝,翻成为天主,梵文称为释提桓因。一般讲因陀罗网就是释提桓因宫殿里面这种装饰,取它光光互照,一颗宝珠里面有一切宝珠的影像,取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就说明,我们整个宇宙就像因陀罗网一样。
近代科学才发现,我们上次跟诸位同学报告过的全息照片。全息照片很少人看过,我也没有看过,只是听说过。这个照片是怎么照成的?是用多维次的方式来照相。就像我们给一个人照张照片,通常我们的照相,空间是三度的,三度空间;如果说用两个摄影机,那就变成六度空间,就是多维次的。六度空间照下来的照片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一个照相机摄的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很多个照相机摄的我们就看不出来。但是要用特殊的方法,像我们看立体电影,要戴上一个眼镜。如果不戴眼镜,那要用一道雷射光来补助,让你看到它原来的面目,能看到。
但是全息的照片它有个奇妙的事情是很难想像的,譬如一张照片,一个人的一张照片,你把它撕成两片。撕成两片你去看,每个半张里头还是个完整的人的照片,这就很奇怪了。如果再把这个照片撕成四张,那就变成四张四个人的相片,它是完整的。把它分成碎片,每个碎片里面看依旧还是一个完整的。这是现代科学里头发现的,发现这么个状况。所以科学家从这个发现他们就想到,我们这个世间不是真的,我们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七卷) 20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7》)
...尘里面世界去游览、去参访。那我们要问,他入一微尘,其他微尘里头有没有他的形相?乃至说我们这个大世界里头有没有他的影像?有,肯定是有,为什么?因陀罗网!这个比喻比喻得好,因陀罗网是帝释天王宝殿上面的装饰,许许多多的宝珠系在这个网上。宝珠不但放光,同时能照见,像镜子一样照见,光光互照。所以一颗珠子里面,你细细去观察,所有一切珠子的形像都照在里面。一粒珠子如是,每一粒珠子亦然。这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秘密,叫「全息照片」,发现这么个秘密。
全息照片是一张人的照片,我看到这个报告说的,这照片怎么照成的?是用两个三维空间的摄影照成的。我们平常照片是一个三度空间照出来的照片,它是用两个,两个就变成六度空间。六度空间照片照出来的底片,这个画面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要用什么?要用雷射光去照它,你就可以看出来。或者像我们现在看立体电影,要戴上一个眼镜,就看到它真的是像立体。不戴眼镜还是能看见,但是看不出是立体,戴上眼镜,看到它有深度。全息照片,你要是不用雷射光,看不出来,看到好像里面一条一条的,看不出它的人像。可是用雷射光一照,它是立体的。奇妙的就是这张照片是一个人的像,你把照片撕成两半,每一半里头还是一个人的全身像,他一点都没有损坏;撕成四张,那就是四张照片,人变小了;把它撕成很碎,每一个碎片里面都是一张完整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么一桩事情。
根据这个,他的判断来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假的。就好像此地,可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一0卷) 2007/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10》)
...扬光大,真正做到和谐世界,从这个点扩张出去。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第二首第二句:
【或以难思布施门。】
布施、供养在《华严经》里面至少重复了几百遍。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次的重复?就是提醒我们大家要注意,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从这个地方做起,为什么?布施、供养都是舍贪。贪这个烦恼是所有烦恼的根,八万四千烦恼最后归纳为这三个根,贪瞋痴;贪瞋痴还可以归纳,归纳一个根,就是贪。你看,为什么会瞋恨?贪不到才瞋恨!如果贪得到,他就欢喜,他就不瞋恨了。所以说到最后那个根就是贪。佛知道,太清楚了,六道众生烦恼的总根,所以用布施供养把这个根拔除。菩萨六度,六波罗蜜,这是修行的六大纲领,布施是第一。布施的目的何在?度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舍不得给别人;贪是贪求,贪而无厌。这是六道凡夫烦恼总的根,所以佛第一个就用这个方法来拔除。拔除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都要把它拔除掉。
所以布施的意思非常之广,经上讲『或以难思布施门』,「难思」是不可思议。布施这个法门,就是这个方法,深广无际,没有边际,时时刻刻要有一个布施的心,就是能舍、能放下。这里面我们又必须要知道,确实我们看到有些贫穷的人能舍,虽然他做得很少,他真能舍;富贵人反而不能舍,所谓一毛不拔,唯利是图,这是众生的劣根性。我们看到很多修行人,初学佛的时候,尤其是家境清寒,生活困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一卷) 2007/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1》)
...时候他不知道,这是真的,鬼神传递讯息。是真的,我们要看传递的内容,内容合情合理,可以参考;不是合情合理,提出一些要求的,这个不能接受。而且对鬼神一定要保持距离,真的是要敬而远之,否则的话,你很容易被他控制,那可麻烦大!被鬼神控制,将来你到哪里去?你一定到鬼神道去,这个要知道。我们学佛,可不能跑到鬼神道里去。我们要有大慈悲心,帮助这些鬼神学佛,帮助这些鬼神念佛求生净土,他会感激你。我们要他跟我们走才对,我们要跟他走那就大错特错。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一句:
【或以四摄利益门。】
这是世尊教导菩萨、声闻在帮助众生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最普遍的。所以四摄跟六度常常连起来讲。这个地方虽然是略举二十门,二十门展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明。但是这些例子,可以说四摄也能够圆满的包含。四摄可以说是个总纲,我们一定要了解得透彻,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善於运用,善巧方便,确实能够做到自利利他。『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世尊教我们用这四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所以我把这个方法看作是我们佛门的公共关系法,佛门的交际法,与大众相处的最高指导原则。你会不会处众,你的人际关系好不好,与这四种法有密切的关系。
四摄里面的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名字相同,义趣不相同。六度里面布施,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的,这一定要懂得,它的目的是要度悭贪的。六道众生哪个没有贪心?贪瞋痴慢,贪是头一个。自己有的不肯布施,吝啬,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是无量烦恼的根源。所以佛把这个摆在第一。贪瞋痴是三毒,布施就是度悭贪。六度里头,忍辱是度瞋恚,般若度愚痴,它都有对象的。这就是凡夫烦恼虽然无量无边,归纳起来有六个最严重的,悭贪、恶业(持戒是度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些毛病,我们想想,不想别人想自己,有没有?全有,真的有悭贪,有恶业,有意无意都造恶业,瞋恚、懒散(懒惰)、散乱(我们现在讲的心浮气躁)、愚痴,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佛用这六个方法帮助我们,叫六度。所以六度是度自己。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五卷) 2007/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5》)
...日常生活当中要善於运用,善巧方便,确实能够做到自利利他。『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世尊教我们用这四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所以我把这个方法看作是我们佛门的公共关系法,佛门的交际法,与大众相处的最高指导原则。你会不会处众,你的人际关系好不好,与这四种法有密切的关系。
四摄里面的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名字相同,义趣不相同。六度里面布施,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的,这一定要懂得,它的目的是要度悭贪的。六道众生哪个没有贪心?贪瞋痴慢,贪是头一个。自己有的不肯布施,吝啬,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是无量烦恼的根源。所以佛把这个摆在第一。贪瞋痴是三毒,布施就是度悭贪。六度里头,忍辱是度瞋恚,般若度愚痴,它都有对象的。这就是凡夫烦恼虽然无量无边,归纳起来有六个最严重的,悭贪、恶业(持戒是度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些毛病,我们想想,不想别人想自己,有没有?全有,真的有悭贪,有恶业,有意无意都造恶业,瞋恚、懒散(懒惰)、散乱(我们现在讲的心浮气躁)、愚痴,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佛用这六个方法帮助我们,叫六度。所以六度是度自己。
可是此地四摄法,四摄法是与人往来,这个关系重要了。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所以一定是依众靠众,这个关系法就太重要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布施,我讲过很多次,我从学习里面体会到的,这个「布施」是今天所讲的送礼、请客。人与人往来,千万要记住,多送礼、多请客,这个关系才搞得好,谚语所谓礼多人不怪。最亲密的,父子、夫妻,最亲密的,要不要修布施?要,非常重要。做子女到外面去,回家给父母带一点东西,父母很高兴,父母外出也会给小孩带一点好吃的、好玩的,这就是四摄法里头布施。先生出门,尤其是出远门,一定给太太带一点小礼物。太太常常出去,甚至於每天上街去的时候,她都不忘记先生,买一点他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五卷) 2007/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5》)
...学谦虚,这就对了。
五十三参里面有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第二十七参,你看五十三,前面二十六,后面二十六,观音菩萨刚好在当中,这都有意义的,他居当中。当中代表的什么?大慈大悲,观音表慈悲,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八万四千诸法门都是方便,核心是慈悲,观音菩萨代表的,核心,大慈大悲,离了慈悲就不是佛法,离了慈悲不是学佛。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对待什么人,无论对待一切万物,我们讲对畜生、对饿鬼、对一切杂神,一个慈悲心,何况对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都是一个慈悲心,这就对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诸佛以此度众生」,这就是通常讲的四个根本,四摄、四悉檀、六度、普贤十愿,这都是最殊胜的纲领;四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一定要从根本学起,持戒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爱语两首偈清凉大师的注解最后的两句我们把它念一念,他引用《瑜伽师地论》上说的两句话,「以瑜伽一切爱语,略有二种,一随世仪轨语,二顺正法教语,今开示佛说八万法门,即顺正教也」。随世仪轨语跟顺正法教语可以能够融会贯通。这个方法古大德就做出来给我们看,在《大藏经》里面有一本书叫《归元镜》,这里面写的是三个人的故事,都是净土宗的,第一个是慧远大师的故事,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第三位是莲池大师的故事,都是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二卷) 2007/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2》)
...这个世界说老实话,小学生就不单纯,为什么?他天天玩电脑,在电脑里面学了很多不好的东西。先入为主,所以他有他的标准,你讲的东西跟他所学的不一样,他就怀疑。所以是愈来愈不好度,愈来愈麻烦。
其实佛菩萨、古大德已经把修学最重要的纲领教给我们,怎么学法?中国老祖宗教的,「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当然也是贵以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开智慧,他得三昧,开智慧,这是善学。佛法里面也是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尤其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哪有不开悟的道理!这才叫真老实。你一心听法,一心是没有二念,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名相,给你讲四谛、给你讲十二因缘、给你讲六度,这都是名相,你从名相里面了解它的义理,不要执著名相。不但不执著名相,还不要去想它,离心缘相。听明白很好,听不明白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想它这是什么道理,你一想就错了,为什么?落到意识里头去了。不想,不想那怎么办?多听。所以佛讲了四十九年,一年没听懂,再第二年,二年没听懂,听三年,真的有人到四十九年才开悟。二三年、四五年开悟的,上根;十年、二十年开悟的,中根;四十年、五十年开悟的,下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佛的慈悲。
所以佛善说,我们要会听,绝不加自己丝毫意思在里面。人首先要学谦虚,要把心里面的东西掏得干干净净的,心里面什么都没有。学讲经怎么学法?佛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完全是佛所说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四七卷) 2007/5/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47》)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见到阿弥陀佛就见性了。
实在讲,往生的时候佛光注照,那是大量的把你的烦恼、不善的业习消除,佛光的作用不可思议。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讲经说法,看看西方世界的居民、大众,没有一个不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圆满的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所以明心见性很快。你什么时候见了性就什么时候成佛,到那里成佛很快,缘太好,太殊胜了。成佛之后,你跟诸佛如来一样,自自然然的应化在十法界,不只娑婆世界的十法界,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的十法界,哪里有缘哪里去现身,哪里有缘哪里去说法。
此地讲的四谛是代表,前面跟诸位说过,是代表一切佛法,通常概括的来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这都是佛门里面的表法,见性之后自然就通达,什么样的语言都能说,都能够理解。『随彼所解语言音』,现在这个众生他在哪一道,他在一个什么环境,他现在使用的什么语言,菩萨能现同类身,用同类的语言给他说法。『为说四谛』,后面这三个字『令解脱』,这是佛菩萨应化的目的,是帮助他解开迷惑烦恼,帮助他脱离三途、六道轮回。这是真的吗?千真万确,难不难?不难。事不难,最难的是信。众生不信,对佛菩萨怀疑,现在人听到佛菩萨说这是迷信,这就难了,这是把他这一生得度的缘分全都给断绝了,真可惜。为什么?人身难得,得人身好不容易,得人身是最有缘分、也就是机会最多这一生当中得解脱。你得到人身,很可惜,一个错误的认识,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0卷) 2007/5/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0》)
...法,讲到这个地方,要说从哪个地方下手?从哪里学起?就从现前放下。天天要放下,为什么?我们习气太深,现在是放下了,过几分钟它又起来,过二、三个小时又不行了,到明天就更不行了,天天要练。练到哪一天真放下,真的是放下了,不再有这个念头起来,那你就得念佛三昧,恭喜你,你往生就自在。所以功夫没有成就,我过去也曾经讲过,不能死!一死什么都完了,为什么?三途去了。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把这桩事情办好,要知道,除这桩事情之外全都是假的,除这桩事情之外,所有事都是对自己不利的。有几个人有这么高的警觉?有几个人有这么深入的认知?这不容易!
末后这首偈清凉大师有注解,注解里面讲,「非唯说四谛」,不仅仅只说四谛,「六度万行等皆然」,从这里讲四谛是表法,是代表,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用这个做代表。下面讲「一心说法,得语实性」,后面说「能起随类之用,名三昧力」,这很重要。我们怎么修?关键就在一心。你看修净土的,修净土的标准是什么?《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是标准。你能把这八个字做到,不但是决定往生,实在讲,你是自在往生,怎么?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站著走,行;想坐著走,行;想躺著走,也行。
从前听说有这么个故事,佛门叫公案,有个法师他往生的时候就问人,你们有没有看到站著走的?有,有听说。坐著走的?有听说。然后他翻一个跟斗,头朝下脚朝上,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看见过...(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0卷) 2007/5/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0》)
...从总纲领上来讲。接著第四段有二光,「入理持法,上即二严二持对」,二严,严是庄严,两种庄严,福庄严、慧庄严;二持是入理持法,入理是什么?是大彻大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不是别的,就是明心见性。持法,受持佛法,佛是什么?佛是性德。这个受持佛法就是遵循自性流露的法则,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随顺大自然的运作,不要去改变大自然。大自然譬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运作。夏天天热要穿单薄一点,冬天天冷要穿厚一点、保暖一点,这都随顺自然;要不随顺自然,冬天穿小褂,夏天穿棉袄,那你就违反自然。佛教我们要随顺自然,用佛法来说随顺性德,不能够违逆性德,凡是随顺性德都能够得到圆满的福慧。
第五段「有六光」,讲「六度行圆」。第六讲「七光,四等救摄」,这个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所以这是「六度四等对」。第七段「有一光,总彰三学」,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第八段「有八光,杂彰万行」,三学一扩大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六度万行。第八段有八光杂彰万行,它后头有一句「供养为先」,这是「三学万行对」。这供养为先很重要,菩萨六度里头布施为先,用恭敬心的布施就叫供养,布施跟供养是相同。第九段「有六光,令六根内净,动与理会」,就是见色闻声,六根起作用都要与理融会,理是什么?理就是性德,我们今天讲的伦理道德,不违背。第十「有六光,明六尘外净」,六根契理就是内净,六尘也能够与性德相应,外面就清净,「触境皆道」,我们讲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它与道相应,「根清境净对」。这是把第二段四十四光先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我们来看第一个光叫善现光。我们把它的这一共两首偈,我们念一念:
【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彼先示现於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到这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三卷) 2007/5/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3》)
...光照益三昧门。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它的意思就是很多,无量无边。光明遍照众生之利益,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氛围、气氛、磁场,就是这个意思。如来三身教化气氛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利益,用现代话讲,诸位就容易明了了。我们看这四十四光,我们先看前面这两种,「善现光」、「照耀光」这两种。善现光我们前面学到第二首偈第二句,我们把经文念一遍,从第二首念起:
【彼先示现於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最后一句是讲因,为什么他有这种光,我们讲为什么他有这个磁场,为什么他有这种气氛,就是这个意思。这首偈所讲的现佛,我们学过了,佛是智、是觉。『示法』,法是三学,戒定慧三学,六度,菩萨所学的六波罗蜜,这是法;我们净宗所学的三福,三福是法。终极的、最后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在其他宗派必须要在一生当中证得明心见性,这非常困难,为什么?见性就成佛了,就证到究竟果位。净土宗是把明心见性放在极乐世界,先到极乐世界,然后再明心见性。到极乐世界比明心见性就容易太多,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修明心见性一点都不难。所以这叫特别法门,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的,无比殊胜的一个法门,我们遇到要非常的珍惜它。
现僧,僧,昨天我们也介绍了很多,最重要的,僧是团体,不是一个人,可是一个人也称僧。就好像军队,军队一定是团体,可是一个人也称军人;学生,学生也是个团体,一个人也称学生。所以它的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五卷) 2007/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5》)
...拿著刀在拼命夺,你看到这个多可怕!拿著刀子在争,争这个金,这是钱。它是好东西吗?不是好东西。你钱太多了,就有人拿著刀来动你。所以你从文字,文字真的是智慧的符号,叫你看到的时候就提心吊胆,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所以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所没有的,它是会意,它是智慧的符号。纵然你不认识这个字,不晓得这个字怎么念法,可是你看到这个字的写法,你晓得它的意思,从文字里面他就开悟。这外国文字是做不到的,中国文字有这种效果。
你真的懂得乐佛、乐法、乐僧,你就能在所有一切大会当中,这个大会就是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你能成就「无上深法忍」。《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忍是修行关键的功夫。你看菩萨六度,《金刚经》里面,这个六条六个项目,说得最多的、说得最细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忍辱。说得最多的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所以布施能修福,忍辱能保持,如果不能忍,你所修的福都漏掉,保不住;忍,能保得住。忍里面有生忍、有法忍,对人对事都要能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
你看这个字的相,你一看就晓得什么叫忍?心头上一把刀能忍受。所以在顺境里面,这个环境非常顺利,自己非常欢喜;善缘,缘是人事环境,跟你往来的都是好人,你很开心。在这里头要修忍,忍什么?不生贪恋。因为这样的环境容易生起贪爱,贪爱是烦恼,你贪爱这个地方,你将来来生死了一定在这儿投胎,麻烦不麻烦!所以忍,要忍,不要有嗜好。我们有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0卷)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0》)
...来研究,搞这个。搞这个你成不了佛,搞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提升你自己的境界。从前李老师常讲,你还是受业力支配,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搞佛学。学佛就有受用,学佛确实能提升你自己境界,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佛学不行,佛学不能改造命运,学佛能改造命运,不一样。三学是戒定慧。
「四摄四悉」,最近我们都讲过,在《华严经》上讲得非常详细。境界之广,义理之深,《华严》上看到了。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性德,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四摄四悉,四悉就是四种普遍的布施,应用在家庭,那个家庭真幸福,幸福美满的家庭;应用在团体,这个团体是值得人尊敬的一个组织,值得人效法,值得大众向你学习,为什么?你是一个和合的僧团。「六度十愿」,十愿是普贤菩萨十愿。这是我们举几个例子,「皆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从哪里学起?要从这些地方学起。信心从佛那里建立,肯定本来是佛。我们如何能够回到本来是佛的境界?那一定要靠法。法是方法,法是轨道,所以法有轨则的意思,是轨道,是原理原则。你一定循著这个轨道去走,你才能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太和、中和、保和,六和敬」,所以僧叫和合僧。为什么叫和合僧?僧是团体的意思,四个人在一起共同活动,这个团体就叫僧团。如果你一个小家庭,夫妇有个子女,四个人,四个人能够依照六和敬去做,你这个家庭就是僧团,家和万事兴。太和,宇宙的和谐;中和,没有一丝毫偏心的和谐,中是不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二卷) 2007/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2》)
...得,世尊灭度之前,阿难尊者向世尊请教两个问题,在灭度之前。第一个问题,世尊灭度之后我们以谁为师?佛在世,我们是以佛为老师,依靠佛;佛不在世了,我们以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今天选净土法门,我们有没有依靠戒律?要是没有依靠戒律那就错了,法门选得没错,没有老师指导你。你今天怕不怕苦?末法修行,尤其是现在,法弱魔强,你以好心待人,别人不是以好心回报,你说这多痛苦!苦要不要受?想到世尊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心就平,也就欢喜接受,佛教给我们的。
我们现在这个境界正好碰上,戒里头你要知道什么叫根本戒。十善业道叫根本戒,你做到了没有?后面,我们这首偈子接著以后,就是六波罗蜜,六度的光。六度光里面有戒,布施持戒,到那边再跟诸位细细的来讨论戒律。不持戒不能成就,特别是根本戒,根本戒是十善业道,不是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十善业道的上一级,十善业道是第一层楼,三皈是第二层,五戒是第三层,沙弥戒是第四层。你第一层都没有,你哪里会有二三?这不能不知道。
十善业道你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十善业道,无论学哪个法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解无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跟学佛不一样。持戒是学佛,没有戒是佛学,佛学解决不了问题,佛学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说你脱离不了六道轮回。那戒,你不持戒,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今天实在就是做深层的反省,十善为什么做不到?十善还有根,有根本的根本。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五卷) 2007/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四卷
...佛同圆种智,你怎么能不恭敬?你怎么可以用粗心大意来对待?所以,多少忏仪,你们看过,你翻开头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你只会念,意思你不懂,那个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心是不二心,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的修行偏差多大。所以没有感应,善的感应没有,恶的感应还没到,时候到了你后悔莫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了赶快改。古人的话说得很好,再大的罪业,只要觉悟,只要回头,没有不能忏除的,忏除业障。
我们看最后一种,第五个自在,「众具果报自在」,这是我们讲福报。「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於一切所须之具,不假经营,自然周具,心无染碍也」。这个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下面会讲到「六度光」,六度光头一个是布施,会说到这个问题。修布施的人也要有福,没有福,他虽然有财,有财物,有心想布施,没有福报不行,他种不了福。所以修布施还有三个条件,要有福田,有福、又有心、又有财物,你这布施才容易。菩萨在因地当中,菩萨修什么?菩萨就是修六度,六度里面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布施非常重要。你看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波罗蜜这三种都有,财、法、无畏都有。持戒、忍辱这两种是无畏施,后面三种,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菩萨修的这六条,要把它再归纳就变成一条,就是布施,那你要晓得布施就是放下。
所以放下悭贪,布施度圆满;放下恶业,连个恶的念头都没有,持戒度圆满;放下怨恨,受到再大的伤害、侮辱,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忍辱度圆满;念念精进,没有懈怠,精进度圆满了。你就明白,菩萨生生世世修什么?就是去这些障碍。我们看这些菩萨根性跟我们一样,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他一下就舍掉。像世尊给我们示现的,像惠能大师示现的,那是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七卷) 2007/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7》)
...布施,所以布施非常重要。你看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六波罗蜜里面布施波罗蜜这三种都有,财、法、无畏都有。持戒、忍辱这两种是无畏施,后面三种,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菩萨修的这六条,要把它再归纳就变成一条,就是布施,那你要晓得布施就是放下。
所以放下悭贪,布施度圆满;放下恶业,连个恶的念头都没有,持戒度圆满;放下怨恨,受到再大的伤害、侮辱,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忍辱度圆满;念念精进,没有懈怠,精进度圆满了。你就明白,菩萨生生世世修什么?就是去这些障碍。我们看这些菩萨根性跟我们一样,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他一下就舍掉。像世尊给我们示现的,像惠能大师示现的,那是一念统统圆满,六度万行全圆满了。一点一滴放下,这是中下根人,是说我们这种根性,我们要常常放下。放不放?放。早晨才放,下午就后悔,明天又放不下了,这样修行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就很难很难。
做一点好事很快就后悔,真正是往前面走一步,往后面退十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你自己认真反省一下,你就明白了;你的烦恼是年年轻,还是年年增长,这就知道了。一年一年你检点容易发现,一个月一个月你很难发现。想想我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意念、这种行为,跟去年比较是不是轻了?如果是轻了,好事!你修学的功夫得力。只要轻,智慧一定长,而且怎么样?你的相貌、体质一定会变。为什么?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七卷) 2007/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7》)
...提不起来了。
佛法不是如此,不是这个说法,佛法说,如果你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你的身体会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也一年比一年庄严,为什么?他从心转。不但是你的身心健康,你居住环境那个磁场,虽然还是老的房子,老的环境,气氛不一样。气氛不一样一般人觉察不出来,你自己也不容易觉察出来。有一点点修行功夫的人他很敏感,很容易觉察出来。到你家来看你,如果说是有个老朋友,有个两年没见面,到你这儿来,他就感到你的磁场比两年前好;换句话说,这两年你修行功夫有进步。感觉到磁场好,就是我们现在讲毛光的利益,他能感受到。有觉、有观的人很容易感觉,心浮气躁的人他感受不到,他染污太重,他觉察不到。
所以,菩萨真的修六度四摄,真正修六度四摄果报殊胜。这个果报并不是说你发了大财,不是说你做了大官,不是的。而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心想事成。他不会想贪瞋痴,他心想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并不要求多,只需要今天想吃什么就有人送给他,他就会遇到,他不会缺乏,虽然钱不多,他够用。资生之具不多,他不缺乏,有房子住,房子不一定要豪华,坚固耐用,衣著不必华丽,四季保暖够了。他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所以他一切所需的这些物资、精神上面所需要的,他不缺,而且怎么样?不要去辛苦经营。你看今天世间人日子过得多苦,他要不去经营,他的生活就缺乏,现在人讲打工,生活过得很苦。
业因果报我们都明白了,那怎么样改善?我们自己现在生活假如过得很苦,怎么改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七卷) 2007/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7》)
...回报,纵受侮辱、陷害也不在乎,也不放在心上,还是乐此不疲,还是干得很高兴,这叫佛菩萨、这叫做圣贤。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九卷) 2007/6/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一「能舍光」看起。能舍光它也是有两首偈颂,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觉悟悭众生。令知财宝悉非常。恒乐惠施心无著。悭心难调而能调。解财如梦如浮云。增长惠施清净心。是故得成此光明。】
从这个向下,十一到第十六这六光,清凉大师有很简单的开导,「六度光中」。我们念的是六度里头第一布施度,所以这个光的名字叫『能舍』,我们晓得「能舍」就是放下。这个光,你看它跟前面的句法不一样,前面放光,「此光能觉一切众」,普遍对大众的。这个光它的对象比较窄小一点,是对於悭吝的众生,我们一般人讲小气,南洋那边讲孤寒,孤寒就是很小气、很吝啬的,是对这一类众生,帮助他、启发他们。叫这些人知道,世间一切的财宝都是无常,『非常』就是无常。『令知』,关键的字眼在「知」,就是你能够认知『财宝』确实是无常的。我们前面读过,这是属於慧,是属於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够放下,看破、放下都不著相就好。所以他底下一句『恒乐惠施心无著』,心里头没有染著。
布施,通常布施的境缘、事相非常广大,无量无边。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九卷) 2007/6/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9》)
...学了之后怎么样?学了之后晓得放下,不能执著。执著你永远在那个地方;换句话说,你的障碍、业障永远在。放下,业障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肯放?为什么要执著那么多?放下身心自在。你有一样东西你心里就有牵挂,这个牵挂就是六道生死的根,喜欢一样东西就一个根,喜欢两样东西两个根,你怎么能脱离轮回?你怎么能脱离三恶道?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首偈,无师道的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明天接著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一卷) 2007/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讲到除热光,这两首偈是六度里面持戒波罗蜜。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除热。此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
前面讲到这个地方。因为看到这个经文,使我们感到无尽的感慨,那就是世界社会的动乱,佛法圣教的衰微,与持戒关系非常密切,佛门里面学佛的同学把戒律疏忽掉了;这个时间很久了,至少也能够回溯到一百年。到今天,学佛的人很多,大家都仰慕佛法里面的学说理论,而疏忽了戒律,总认为这戒律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生活规范,可能不适合现代的社会。这个错误的看法使我们完全废弃了戒律,造成今天学佛的不能得到学佛应得的效果。所以在这小段里面,我们就说的多一些。
你看它光的名字叫『除热』,热是烦恼,除热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一卷) 2007/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1》)
...修净土的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那就是净土经典你只选一种,或是选《无量寿经》、或是选《阿弥陀经》。要是选《阿弥陀经》,最好是读蕅益大师的《要解》,或者是莲池大师的《疏钞》,那个内容就非常丰富,一生读不厌。一面是读,一面是依教修行,一面是为人演说,劝导大家。
【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句是因。你这样的修学,你自己才成就戒光,就是除热光。除热光是戒光,持戒之光。再看下面第十三「忍严光」,它也是两首,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忍严。此光觉悟瞋恚者。令彼除瞋离我慢。常乐忍辱柔和法。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常乐称扬忍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是六度里面第三,忍辱从持戒来的,它是有先后次第的。能布施才能持戒,为什么?布施是放下,持戒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恶业,能持戒这才能忍。后后深於前前。就是这个光能『觉悟瞋恚者』,瞋恚、傲慢心重的人,在六度氛围当中,他能感觉到他的瞋恚、傲慢暂时伏住,暂时不起作用,有这种功能。所以『令彼除瞋离我慢』。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这个烦恼习气很重,所以在根本烦恼里面特别把它提出来。根本烦恼是贪瞋痴,痴后面有慢,慢是从瞋里面来的,你就晓得它严重了。
有我慢的人往往自己不知道,我没有傲慢,我很谦虚,自己都是这样认为。其实别人看到你很傲慢,自己很难发现。到自己能发现的时候,你自己有相当功夫了,也就平常人讲, |
|
|
|
|
|
|
|
你有相当的修养,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过失。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就容易改过了。为什么人习气毛病改不掉?他不知道,他习惯了,不知道自己有过失,所以他就不会刻意去改过。特别是在境界里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他就有优越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一卷) 2007/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1》)
...修忍辱,你就没有办法得定;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清净心从哪里来?清净心从忍辱来,这一定要懂。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无论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在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谚语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要不能忍,这个日子怎么过?所以一般人的确生活在痛苦当中。怎样你才能得到乐趣、得到生活的快乐?忍辱能带给你快乐。所以我们学佛要想在这一生成就,那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大乘教里通常讲两种忍,两种忍有好多种讲法,意思都能相通。第一种「众生忍」,於一切众生没有瞋恚心、没有恼害的心,即使众生加害於我,我能够忍耐。蚊虫来咬你,一般的时候,一巴掌就打死了。这时候就看你是不是菩萨?菩萨以六度心对它,它到这里来也是来托钵,也是来讨一碗饭吃。它来叮你,你就供养它,供养它是修布施;它咬你,你没有瞋恚心是忍辱;你不杀它是持戒,你看看六度前面三个都修了!你一巴掌把它打死,三个都没有了,你布施也没有了,持戒也没有了,忍辱也没有了,对一切众生。这个说法很好,应当要学习。对什么样的小动物都如此,何况对人!人确实比对这些小动物还难应付,后面我们会说到。
第二种叫「无生法忍」,这个高!无生是什么?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当然就无灭。你能够对佛所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道理,你能不动心吗?不怀疑,我相信佛说的话,我相信佛没有妄语,佛讲的话一定是真实。所以对无生法,这个忍有同意的意思、有认可的意思。我同意佛的说法,虽然不是我的境界,我能信得过,对佛能信得过。
另外,这个众生忍说得更详细一点,对於别人的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这个忍就是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一卷) 2007/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1》)
...经上「为菩提故心不动」。忍辱真的是重要,这里头的奥义深广无尽。下一堂,我们接著再给诸位说说《华严经》上讲的十种忍,应当要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三卷) 2007/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十三小段忍严光看起。忍严光,这是忍辱波罗蜜,要用现在的话说,忍辱波罗蜜的磁场,大家比较容易懂。前面已经介绍很多了,这条关系我们修学成功与失败,所以要很深入的去理解,认真的来学习。《金刚经》上世尊也特别把这条做详细的开示,在《金刚般若》也讲六度,讲得最多是布施跟忍辱。布施是福慧的根基,可是能成就福慧,忍辱是它的关键,福慧能不能现前要看忍辱的功夫。佛门里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常常施是能够修福修慧,成就要靠忍辱。昨天我们学到第二首偈,头一句:
【众生暴恶难可忍。为菩提故心不动。】
我们看到头一句『众生暴恶』,真的是『难可忍』。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有三种病佛都不能治,这个病就是众生的暴恶。第一种是毁谤大乘,堕阿鼻地狱。谤法,特别是在末法这个时期,有些人对佛法初初接触,将信未信,信心还不深,听到有人毁谤大乘,他的信心立刻就化除了。这叫什么?断众生的法身慧命,把众生在这一生当中的得度机会破坏,这个罪比杀生的罪不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三卷) 2007/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3》)
...字,没有学过教,没有一样不通,世出世法精通。这个能力从哪来的?我们要知道,本能,自性的本能。忍严光我们就学到此地。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六卷) 2007/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看第十四个小段勇猛光。这一小段有三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觉悟懒惰者。令彼常於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若彼常於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劝化众生令进策。常勤供养於三宝。法欲灭时专守护。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三首偈是六度里面的精进波罗蜜,所谓勇猛精进。精进这两个字用得好,进是进步。古今中外所有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教人天天要有长进,天天都要有进步。在中国,古大德教我们日新又新,就是天天要有进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跟佛门里面讲的精进的意思非常接近。不过佛法更殊胜,它还有个「精」字在里头,精是纯而不杂,这样精进叫做精进,进是进步;不是盲目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而是纯一的进步。这个意思在《三字经》也讲到,《三字经》讲到什么?「教之道,贵以专」。诸位要知道,教学是一桩事情,教,老师教学生要专,贵以专,学生学功课当然也要专。专是精的意思,专是专一,专一就是精而不杂,所以这一句「贵以专」跟佛家讲的精进意思就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六卷) 2007/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6》)
...被甲。我们持戒,我们把这四样东西做到,这四个根本做到就是被甲精进,这个不能舍。
第二种叫「摄善法精进」,戒律里没有讲的,但是这个事情是善事,我们一定要做,不能说佛没有说我们就不要做,那就错了。佛没有说的太多了,他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世间事太复杂,怎么能说得完?尤其是时代不断在演变,佛灭度到我们现在,就是外国人的讲法,二千五百年了,二千五百年这个社会有多大的变化。现在所发生的事情从前没有过,没有当然佛就没有说,佛讲的是原理原则,你要如何把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到现前这个时代。佛在原则上讲过,细节上没讲,你要懂得。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琐碎的细则一定跟佛讲的原理相应,跟真诚相应、跟清净相应、跟六度相应、跟四摄相应,那就对了,就没错了。所以知道这是善法,善法是利益自己也利益众生,一定要做。
第三「利生」,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也要做。摄善法偏重在自利,利生精进偏重在利他,纵然是对自己不利也要做,这是菩萨。那么在现在,现前的同学,我们对於六度里面的精进应该怎么学法?这就很重要。首先要知道循序渐进,自己一定要肯定我不是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像古代祖师大德那样的修学我们做不到,我们是中下根性。这个中下就是中辈里面也有上中下,我们是哪一等?我们是中下,不是中中,不是中上,这个一定要知道。人贵自知之明,这是很可贵的,你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提升。人不了解自己,好高骛远,自己不是上上根也以为自己是上上根,那就坏了。到最后,是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把自己所有好的缘分都失掉,那就真可惜。
中下根人就一定要照著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要违背,你去跟他学一定有好处。他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把它做到,不叫我们做的,我们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六卷) 2007/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6》)
...学来做报告,我始终是这么一个心态。我也晓得许多年轻法师到最后都被淘汰掉了,那是什么原因?他上台是老师,他是法师,下面是听众。这什么原因?恭敬供养没有了,对大众的恭敬没有了。讲经是对大众的法供养,我上台是做报告,是做法供养。所以,我有好几个讲记是用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是真的,不是假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把恭敬心丧失掉,恭敬心丧失掉肯定要向下滑,你不能向上提升,恭敬供养是往上提升。我们学习半个世纪,能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还就是靠这个,靠天天不离开经教。
如教修行是真精进,落实戒定慧,落实六波罗蜜。你真正想,这是落实菩萨行,前面讲的四个根要记住,没有这四个根,后面你做不到。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前面四个根,你是能说不能行;有前面四个根,能说又能行,你真正能做到。最后要记住,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明心见性,就功德圆满,这是要常常提醒的。我们特地做了一个光碟,「凡圣迷悟示意图」,这个光碟大量赠送。我曾经讲过,每个星期至少要看一次,对你会有帮助。不要说一句话,就这示意图你反覆看,看多了你就会想凡圣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执著你就是圣,不肯放下那你就是凡。你要想转凡成圣,什么时候转?转到什么程度?不要问别人,完全在自己,这全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
第二首偈是讲果,精进的果报。『若彼常於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若」是假设,你真的经常都在三宝当中修恭敬供养,这就是讲你真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六卷) 2007/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6》)
...无绝人之路。你发的大愿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后世,中国古人所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这样坚定弘愿的人,天不会绝你,不会让你走绝路的。我们一般说佛菩萨保佑你,在中国五千年来列祖列宗保护你。你只要认真努力,困难是不能免的,一重一重的突破,最后你能满愿。这是我们读到在这个时代护法要有这样的认知,在任何艰难困苦之下我们都不退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寂静光」,这是第十五段寂静光,有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又放光明名寂静。此光能觉乱意者。令其远离贪恚痴。心不动摇而正定。舍离一切恶知识。无义谈说杂染行。赞叹禅定阿兰若。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里一共有八句,是六度里面的禅定。这个光的名称是『寂静』,「寂」是寂灭,是从体上说的,「静」是清净,是从相上说的,相上身心清净。这个清净从哪里来的?是从自性寂灭里面流露出来。这是说禅定。光的作用,『能觉乱意者』,乱意,意是心,心里面很乱,杂乱,我们一般人讲的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是病,是烦恼、是业障,佛用禅定来对治,就是用寂静来对治。所以下面两句,令其远离贪瞋痴,恚是瞋恚,「贪恚痴」就是贪瞋痴。我想这一句无论是在家出家,每位同学都想能做到的,可是偏偏做不到。不但不能远离,已经掉在贪瞋痴的深坑里面,出不来了,所以戒定慧都不能成就。如果能远离贪瞋痴,戒定慧就现前。诸位要晓得,戒定慧是自己的性德,自性里面本来有的,不是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八卷) 2007/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8》)
...,这个人多了。这个提升对我们念佛的人来讲,使我们念佛求往生有信心、有把握,有大利益,有大的帮助。所以六祖所说的法,也就是《坛经》,就是大乘教里面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很不容易拿到。修学大乘,他肯定有不思议的威神来帮助你,只要你能信能解,努力去做,用在净土法门,帮助念佛人一生成就,这是决定没有怀疑的。我们要学,在一切法当中先学,一念不起做不到,先学不执著,这样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九卷) 2007/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看寂静光,这是六度里面讲的禅定,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氛围、气氛。在前面我们学习经论、古德所说的禅定的定义,什么叫禅,什么叫定,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六祖惠能大师在《金刚经》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便於境上住心,正同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即是智慧;有所住心,即是妄念。」这一段讲得好,他说六道凡夫的心跟诸佛菩萨的心是相同的,是一样的,诸佛菩萨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我们为什么住?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上有了,这就叫住,你心里面常常想著,你没有把它放下,这叫住。
住也有隐显不同,显是非常明显,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九卷) 2007/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9》)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五卷
...,但是慧从哪里来?慧从定来。所以「净极光通达」,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不是突然大彻大悟,也是小悟,所谓积小悟就成大悟,再积大悟才能到彻悟。累积的,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渐修法门。那个顿悟我们做不到,我们从渐修,逐渐的远离恶知识,逐渐的把心定下来,这样子清净心得到了,很有受用,智慧开了,对於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寂静光,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二卷) 2007/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六个小段看起:
「慧严光」,这是六度里面的般若度。所谓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氛围、气氛,外国人讲的磁场。在磁场里面你感觉到有智慧、有禅定、有忍辱,在气氛里有这种感触。感触一定跟自己的根性有关系,过去生中或者在现前曾经学过般若,曾经修过忍辱,这种感触就很明显。其实在佛菩萨气氛当中,那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段经文里面略举四十多种,四十多种是举例,不是完全说的,完全说的说不尽,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今天我们讲般若的气氛,经文一共有三首偈,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若能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则得日灯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国财及己皆能舍。为菩提故求正法。闻已专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二卷) 2007/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2》)
...,外国人讲的磁场。在磁场里面你感觉到有智慧、有禅定、有忍辱,在气氛里有这种感触。感触一定跟自己的根性有关系,过去生中或者在现前曾经学过般若,曾经修过忍辱,这种感触就很明显。其实在佛菩萨气氛当中,那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段经文里面略举四十多种,四十多种是举例,不是完全说的,完全说的说不尽,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今天我们讲般若的气氛,经文一共有三首偈,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若能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则得日灯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国财及己皆能舍。为菩提故求正法。闻已专勤为众说。是故得成此光明。】
在这段里面,就是六度这一段。我们看到每段都是两首八句颂,其中唯有精进有三首有十二句。现在看到最后般若也是三首十二句,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不多,我把它念一念,「第五,六度」,第五是第五个小单元,一共有六种光,就是六度光。「六度光中,戒因中,云发大心者,谓若发二乘心,则破净戒。大心导善,不在人天」。大心是菩萨,所以超过人天,这是讲持戒的,我们前面念过。下面是「勤策万行」,这是精进波罗蜜,「慧为上首」,这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般若慧严光。「各加一偈」,所以统统都是两首偈,精进三首,般若三首,这是非常重要的两段,一个是勤策万行,般若是行门里面最重要的,称之为上首。
般若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话音译过来的,从梵语音译过来的,什么意思?一般翻成智慧。印度人称般若,中国人称智慧,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来翻?这在翻经原则里面有一条叫五不翻,五种状况它符合一条就不翻。般若是尊重不翻,是这个意思,不是不能翻,是尊重。它是佛门教学、修行非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二卷) 2007/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2》)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执著,坚固的执著。第三个是「我慢」,第四个是「我爱」,我爱也叫做我贪,爱就是贪。所以你看看这四个,贪瞋痴慢,佛给我们讲根本烦恼有六个,这里讲四个,四大烦恼常相随,舍是能舍这个。我们真的要舍,把自己舍掉是什么?把自己的贪爱舍掉,瞋恚舍掉,傲慢舍掉,愚痴舍掉,这四样能放下,就叫做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自性里面的平等觉就现前。
诸位要知道,平等性是佛性。佛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这是说明十法界,当然因缘非常复杂。虽然复杂,这复杂里头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佛跟我们说出来,成佛第一个因素就是平等,平等是佛。成菩萨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是六波罗蜜。六度是菩萨,平等是佛,辟支佛是十二因缘,阿罗汉是四谛。天人,天有二十八层,修行方法不一样,从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来说,上品十善再加上四无量心。我们这后面就讲到慈悲喜舍。天人跟凡夫最大的差别是心量,凡夫的心量很小,叫自私自利,天人的心量大,量大福大。天人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想,真的为苦难众生想,所以他有慈悲,他的慈悲叫众生缘慈悲,这天人,念念不舍众生,尤其看苦难众生。像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人道伦常八德,这在中国儒家讲的,你不失人身;在佛法里面讲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跟伦常八德差不多。
这里面还有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实在讲他也是修五戒十善。为什么会变成阿修罗?好胜,贡高我慢,这就变成阿修罗。阿修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五卷) 2007/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5》)
...正等正觉。经常常称赞,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学全包括。
所以底下讲,『胜戒胜定殊胜慧』。说得好,前面讲戒定慧,这个地方讲个「胜」,无比殊胜,超越六道。前面讲戒定慧,没超过六道,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是什么位?天台大师讲观行位,也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出不了六道轮回,但是功夫得力,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我们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晓得胜戒胜定殊胜慧,我们这一生是决定做不到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能做到前面讲的戒定慧就行了,所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决定靠得住的。这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还是要什么?你要真舍。
这个六度,这是世间人,就是观行位的六度,不是相似的,观行的,我们讲六道里面的,出不了六道的。我对於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真的能放下,真能够舍弃,能够舍己为人,这是观行位里面的布施,也就是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真有把握,没有障碍。持戒,只要把我们常讲的,现在所讲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做好,决定往生。定,定是专一,我只念阿弥陀佛,只想阿弥陀佛,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我统统放下了,这就是定。定於一尊,定在一个方向,定在一个目标。慧,慧是你的选择,我选择这个法门,我选择这部经典,这是智慧。选择之后,我一生不改变,无论是在什么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绝无动摇,这一生成就。这是最起码的戒定慧。
这一生当中要知道,这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五卷) 2007/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5》)
...迷才有觉,有觉才有迷,它是相对建立的。你说我执著这个,那个没有了,还是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怎样才是真觉?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真觉了。真觉了他才自在,他随缘,能随染净缘。随染而不染,他心地清净,他不染,就是在染缘里面他不起分别、不起执著,就不染;在净缘里面不染净。随染净缘,染净二边都不染。
「悦可意」是法喜充满,这句话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个意思。悦的是什么?悦的是德相,自性本具的德相透出来了。透出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在你的身体,就在生活、就在处事待人接物,性德流露了。性德是什么样子?在世间法里面,在中国人来讲,伦常八德;在佛法里面讲,三学、六和、三福、六度、普贤十愿、十善业道,这是性德,法身香!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你要知道。现在我们统统失掉,所起的作用是反面的。并没有失掉,变质了,十善变成十恶,六和变成六不和,六还在,和没有了。三学变成三毒,三学是戒定慧,变成三毒是贪瞋痴,变质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全是自性起用。
佛法的教学,就是教我们在这些地方做个转变,再把它变回来,把三毒转变成三学,把十恶转变成十善,变回来,变回来是正确的。我们想变回来,它变不回来,那是什么?你的恶、毒没有舍掉,你就变不回来。你必须把十恶、三毒放掉、放下,这转过来了,放下就是!佛法的学习从这里开始。你要不肯放下,在这一生当中,用现在好听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七卷) 2007/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7》)
...闻缘觉的上善。如果说是分别也断掉,十善做不做?做,一点都不缺,这事上是圆满的,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菩萨的上善,那是什么?四圣法界里面的上善,这个意思不一样。如果再把妄想也断掉,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一真法界的上善,诸上善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是法身大士。
我们要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至少要做到人间的上善,也就是说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十善业道做得很圆满。这个圆满要知道,圆满的标准是《无量寿经》经题上的标准。经题上标准是什么?清净、平等、觉悟,这个人决定往生。也就是你心地清净,你心平等,你心不迷惑,清净平等觉里面就圆满包含菩萨六波罗蜜。你能够修布施,布施是放下了悭贪,持戒放下了恶业,得清净心,六度里这两个是修清净心;忍辱、精进这两个是修平等心。你不能忍,瞋恚的烦恼断不掉,贡高我慢的烦恼断不了,嫉妒障碍断不了,这是什么?都有高下不平,所以你修忍辱、修精进,成就平等心;修禅定、修般若,成就正觉心、智慧心。所以清净平等觉要好好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加持,功夫恰好是自己所修学的一倍。
如果我们自己修学没有功夫,到临终时,佛很想来接引我们,不会来,为什么原因?你没有一点功夫,加不上。佛光是遍照、是普照,可是我们自己有业力,把佛光排斥下去,排斥了,我们业力像一把伞一样遮盖了,佛光照不到我们。这不是佛不慈悲,佛是慈悲,像太阳一样,阳光遍照,你要肯接受才行,你不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二卷) 2007/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2》)
...经上看到的,世尊的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他自己一个,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出去托钵,每个人都去托,托回来之后,统统放在一起,然后再分著吃,所以说一钵千家饭,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这一钵饭,一千多家供养的,一千多个人出去托钵。不是说我托了我吃,你托了你吃,不是,那就不平等了。你托的那一家供养的饭菜好,他的饭菜差,他都混合在一起,那是佛法里平等。不是托了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失威仪,不好看。托完之后回来,再一起吃。所以有托空钵的,没有托到的,没有关系,回来分一定能分得到。再有多余的,供养鸟兽,不可以留在明天再吃,不可以的。所以每天出去托钵也是一堂功课,必修的功课。
这里面你仔细想想,托钵的时候,六度、四摄、四悉檀统统包括在其中。接受斋主的供养,斋主对出家人财布施,财物,出家人接受布施,一定要给他说法,至少要给他嘱咐;不能说拿到就走,不可以的,一定要嘱咐,要跟他说法。如果他有问题提出来,要帮他解答,所以出家人的回报是法布施。这是你能够真正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执著,心清净了。我们的心不清净,就是因为执著太重,执著放下清净了,分别放下平等了,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清净。所以阿罗汉是清净心现前。
由此可知,六道是染著,里面不清净、不平等,愚迷没有智慧。所以佛菩萨对六道众生真的是非常慈悲,怜悯,没有责怪,即使造五逆十恶罪,佛菩萨看在心里,也是生怜悯心,没有责备。他受报,受报就是消业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四卷) 2007/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4》)
...布袋和尚像,你第一个看到他,这就是入佛门头一个要学习的,要学习什么?笑脸迎人,要学习包容。
布袋和尚肚皮很大,能包容,能笑脸迎人,慷慨的布施帮助人。所以古人题了两句话,叫「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赞叹弥勒菩萨。我们要学他,他不分富贵贫贱,也不分种族,亦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对待。《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虽然不同种族,他是人;他不同宗教信仰,他也是人。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这是佛。几时到你不分别,你没有分别心,你这一生很可能证得无上的佛果。因为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因行,就是第一个条件;条件很多,无量因缘,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作佛最重要的是什么?平等心。菩萨最重要的是六度心,辟支佛最重要的是因缘心,阿罗汉最重要的是四谛心。讲到六道,天道里头最重要的是慈悲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天道的。
所以人真修平等心,平等心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平等法?不起分别、不起执著就平等了,有分别执著就不平等。如何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把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平等了。平等你才能够生欢喜相,为什么?你没有烦恼了。你看看,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烦恼放下了,智慧生起来,平等性智现前了,妙观察智现前了,他怎么不欢喜?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才能帮助人。别人有烦恼,你也有烦恼,你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他有烦恼,你有智慧,你才真正帮他解决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五卷) 2007/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5》)
...昔曾於道路中。涂香散华布衣服。迎送如来令蹈上。是故今获光如是。】
这是佛与法身菩萨们他们在光明当中,放光当中,这是算身光,我们现在讲磁场,他磁场里面有香光、有味光、有触光。这是由於他过去曾经在『道路中』,这个「道路」你不要看到是还在路上,这个道路是菩提道路中,修行的道路当中。他修什么?修布施,常常布施『涂香』,布施『华』、布施『衣服』,你懂得这里面的表法。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什么香?前面跟诸位讲过,戒定真香。怎么涂在身上?你修戒定慧,你戒定慧表现在你的身上,表现在你的面孔上。你的身跟戒定慧融合在一起,叫涂香。花代表因,善因,它将来有善果,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通常代表什么?六波罗蜜,六度因花。菩萨到处散花就是到处教导大众修六波罗蜜,修戒定慧,涂香是修戒定慧,修六波罗蜜。「布衣服」,布是展开,衣服表什么?表忍辱,遮羞。
菩提道上修这些法,这是一切法门里面略举几个重点。我们现在看起来,确实我们都疏忽了,我们提出的谦卑,谦卑就是衣服。谦卑的人没有人不欢喜,没有人不恭敬,没有人不服你的。要记住,世出世间圣贤赞叹前辈,中国的学术,大家都公认《易经》是中国学术的根源,伏羲画八卦。到周文王才把八卦慢慢也是集大成,也不是他一个人做的,从伏羲以来研究这个八卦的、卦象的,演变成六十四卦,变成一种完整的学术,《易经》。六十四卦,谦卦六爻皆吉,没有凶,所以世出世间圣人没有一个不提倡谦卑。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九卷) 2007/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9》)
...净,平等是正,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三皈。觉是皈依佛,平等是皈依法,清净是皈依僧,自性三宝,自性清净,自性平等,自性觉。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你受了三皈,是不是念念心里想著,我每天一定要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常常存这个心,常常依这个为修行的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方向、总的目标,那你是真的三皈了。如果还是迷惑颠倒,迷而不觉,还是邪而不正,还是染而不净,那你全是假的,你哪有三皈?你是有皈,你皈迷邪染,那是魔,你不是皈佛。我们自己学佛,最初受三皈的时候,老师也没讲清楚,就做个仪式就完了。是自己从经教里面,从《坛经》里面读到的,这才真的明白了。
所以,要晓得在菩提道上,过去生生世世菩提道上修三学六度,六度里面特别「布衣服」就是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於忍」,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谦卑?不能忍辱,所以你做不到。能忍就都做到了,这样才『迎送如来令蹈上』,「如来」是自己的性德,「蹈上」就是菩提道。曾经修这个因,才能在磁场里面有香、味、触发现出来。所以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磁场大,遍法界虚空界,那个光的作用无量无边,这一段经文只略举四十四种,这是表法的,无量无边。过去我们自己曾经修的,你就很明显能够感触到;没有修,或者修的功夫很差,你就感触不到。佛光照益,佛光普照,佛光平等照,没有厚此薄彼;众生得益不同,是与过去修行有关系,与这一生闻法修行也有关系。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九卷) 2007/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9》)
...整个世界化解冲突、安定和平来作祈祷,这个力量就很大!肯定像日本琵琶湖一样,这个世界灾难会减轻,灾难会推迟。希望我们的祈祷不要中断,我是天天祈祷,讲《华严经》就是祈祷。大家跟我在一起听经完了之后,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这一千声观世音菩萨专门为化解灾难祈祷的。我们有这种真诚、清净心来做,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没有了。尽我们这一生天天不中断,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再有这些灾难发生,我们这样做有效,不是没有效果。世界上灾难还是很多,如果没有我们这些人祈祷,灾难会更多、更严重;我们真认真在这里做,已经减轻、已经减少。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认真努力修行,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错误的言行修正过来。
佛教导我们六度四摄,都在毫光这章经里面读过,慈悲喜舍,四等;遍施,四悉檀,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学习的,都包括在这四十四光当中。这首偈总结『如是等比光明门』,比就是类,比类、比方。像前面所讲的四十四种光明门,实际上有多少?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悉从大仙毛孔出,一一作业各差别』。我们要问,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有没有?告诉诸位,每个众生肯定跟佛一样。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那就是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你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你不能证得。不是没有,有,你不能证得。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说了八个字,「一毛之用,光有尘沙」,这是讲我们身上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五卷) 2007/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5》)
...生生世世,不是讲本行,生生世世你都能遇到正法,遇到善友,你所得的光不一样。你遇到一乘,你得的是佛光;你遇到大乘,你得的是菩萨光;你遇到二乘,就是小乘,你得到的是声闻、缘觉光,不就这个道理吗?往下,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修上品十善,修慈悲喜舍,你得的光是天,诸天。如果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持五戒,修十善,你得的是人间的光明。这个光,前面讲得很多,现在人讲氛围,我们中国过去人讲气氛,他成就这种气氛,外国人讲磁场。你贪心很重,为什么贪心重?我们知道你过去生中从鬼道出来的,你还带著鬼道里面的习气,这是真的;你从天上来的,你带天人的习气,天人的习气是心地善良、慈悲喜舍,他带这个习气;你从菩萨道来的,你带有六度的习气,这是光,毛光照益。瞋恨心非常重的,地狱道来的;糊涂,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迷惑颠倒的,畜生道来的。这大乘经里面佛讲得很清楚,读《楞严经》就晓得了。看看我们自己的习气,观察别人的习气,他过去从哪来的,他带著那个习气。
所以佛才跟你讲真话,一切法心想生,没有离开心!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法界是一相。什么叫一相?法身菩萨知道,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有没有林林总总?有!有,怎么是一相?你记住我们上一节课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成这些玩的东西,做个几十万种,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琳琅满目,好不好看?好看。真正觉悟的人一看,几十万种的法界,一看是一相,什么东西?全是黄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五卷) 2007/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5》)
...性本具如来的智慧现前。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这三桩事情,清净平等觉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你不从戒律上下功夫,你怎么会成就?
现前佛教,我们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净宗的同学,在家十善业道没做到,出家沙弥律仪没做到,你怎么会有成就?如果这两桩没有做到,在六即佛里面,天台大师讲的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常常看到,古大德的这些注疏里面讲名字中人,那就是我们现前这一类的,有名无实。你学戒定慧,戒定慧功夫得力那就提升,你真的在干,真的在修,他不是名字位中,那叫什么?观行位中。你看看观行,观是什么?观是慧,要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观是看破,行是放下,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你修菩萨六度,你修布施是放下悭贪,你持戒放下恶业,就是放下!我们从十善五戒上来讲,不杀生,不杀生是放下杀生,杀生是十恶,你放下杀生,不杀生了;放下偷盗,不偷盗了。杀生的范围很广大,有伤害他人的念头就是杀戒。菩萨戒跟小乘戒不一样,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事上你没有害人,你起个念头我要害他,你已经破戒,菩萨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戒我想杀他,但是没有杀他,没有犯戒;菩萨戒是动念头就破戒,所以菩萨戒非常难持。偷盗,有一点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你就破戒。连占别人一点好处的念头都没有,就是放下这个念头,那你就是不偷盗。所以戒律要好好去研究,你才晓得怎么持法。
每条戒有制戒的因缘,戒律如何去持,持这当中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二二卷) 2007/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22》)
...应的道理很深,感应的现象很复杂,所以经上讲无量因缘。佛教学的时候把无量因缘,无量因缘不好讲,把它归纳,归纳到最后,说了四大类,叫四缘生法。那个四是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无量因缘的归纳,归纳这四大类。总不外乎感应,感应的亲因缘,就是同一个法性,这真叫亲因缘。好像大海里面的水泡,亲因缘是什么?同一个大海。所以亲因缘是没有问题,各个具足。我们每个人都具足十法界的亲因缘,所以你学佛真能成佛,学菩萨真能成菩萨,你起贪心,贪是饿鬼,瞋恚是地狱,就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哪个用得多,你就会到那里去,为什么?亲因有,阿赖耶识全满了,一个都不缺。你要知道佛是平等心,清净平等觉这决定是佛。菩萨是六度心,对於布施、持戒、忍辱看得很重,认真的修行,慈悲济世,菩萨心;声闻是四谛,辟支佛是十二因缘。天道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罗道。为什么他叫下品十善?实际上他可能修的是上品十善,因为他有傲慢,他有嫉妒,这两个烦恼渗透进去,把他上品就变成下品。所以嫉妒心重,瞋恚心重,不能容人,他在佛法里面修行,将来多数都是到魔道去,修罗、罗刹,他到这里面去。福报很大,但是造业是愈造愈严重,福享尽决定堕地狱,这叫三世怨。你要细心观察,你都能看见。
隐现自在,现,现大现小,大小不二;大,遍法界虚空界,小,一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没有两样。前面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一卷) 2007/9/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1》)
...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这个所知还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六道里面这种聪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诚意重要,所以努力在这上加强他的修养。修养里头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这才能把心定下来,意诚。意诚之后心就正,也就是说,他的思惟正而不邪,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无私,他为众生想,他为国家想、为民族想、为人类想,这不一样,他知见正。邪知邪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无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们家的利益,这都是私心。我这个地区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个人都想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国家跟国家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别人也想到我们的利益,这国家跟国家能和睦相处,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这样的,你常常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处得非常好,一点冲突都没有。冲突就是我的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二卷) 2007/9/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六卷
...你错误的批评你都不能接受,你还能够做人天的好样子吗?所以想想这些地方,我们就明白,我们就会很欢喜的接受别人批评,不批评别人。为什么?我们没有菩萨的定功,没有菩萨的智慧,不知道那个人善根有没有发现,万一我们对他批评,他不接受,结了冤仇,那就错了。所以还是不批评的好。好好修养自己,修养个十年、八年,有了功夫才可以帮助别人。没有功夫的时候,我们愿意接受别人批评,不批评别人,这就是很好的影响。让喜欢批评人的人看到你之后,看的时间长久,看了之后他会受感动,你就把他教好了。念念为众生,也是念念维护佛法好的形象,这个道理很深。道理深,功德就是无量。所以这句经文里,「一一六牙皆具足」,我们举的这个例子,六大、六度、六因,具足表法的意思在其中。下面我们再看第二首偈:
【一一牙上七池水。清净香洁湛然满。一一清净池水中。各七莲华妙严饰。】
你看这象王的变化,『七』代表圆满,它也真的现这个相。古大德画的变相图也就是照经文上的意思画的。它有七个水池,水池非常清净,『清净香洁湛然满』,满是圆满,是表真如自性,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的经题。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出自性的样子,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现在我们的自性有没有染污?没有,一切众生的自性都不曾染污。如果会被染污,那就不叫自性,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会染污的。纵然堕阿鼻地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也没染污。所以佛说「一切...(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五二卷) 2007/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52》)
...那就是教人怎样示现教化众生,三十六对从反面去做,他贪,我不贪;你贪,我能满足你的贪。昨天台北同修带个剧本来给我看,《杜子春》的故事,这是唐朝的小说,现在把它编成剧本。杜子春贪,太上老君满足他的贪心,到最后他觉悟,觉悟怎么讲?贪心放下,再多的金银财宝无动於衷。太上老君很有耐心,这个故事对人相当有启发性,你瞋恚,满足你的瞋恚,这非常不容易;你的毁谤、侮辱、陷害,随你怎么,无动於衷,到最后所谓良心发现,真的忏悔,真的承认我错了,回头了,所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只有菩萨才能做得到,凡夫做不到。
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的十愿就是十种方法,那是高级菩萨修的,不是普通菩萨,普通菩萨修六度。什么是高级的?明心见性的菩萨,就是法身菩萨修普贤行。普贤行你看第一个「礼敬诸佛」,对一切众生,现在讲的没有一个不是九十度的鞠躬礼,他能做到。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能叫一切众生慢慢回头,知道以礼对人好!我去尊敬别人,人家欢喜;人家尊敬我,我也欢喜。「称赞如来」,诸佛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这个人他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这值得赞叹;与性德不相应,不赞叹。绝不说他的过失,只有不赞叹,见到他做再坏的事情,一口不说,这度化众生。让做坏事的人,做坏事有时候也会做一、二桩好事,做好事赞叹他,做坏事一句不提;时间久了那个良心发现,你看我做多少坏事,人家都原谅我,一口不提,做一点点好事都称赞。只要什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五三卷) 2007/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53》)
...,我也不想帮助他,那我们这个愿就没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除外,这个人不度,这就不是菩萨。所以我们今天发的愿、发的心,实在讲还没有离开「爱缘慈悲」,我喜欢你,我帮助你;我不喜欢你,你有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理你,这是最低的阶级,凡夫,凡夫里头的普通凡夫。高级的凡夫,我们讲世间的圣人、贤人,他跟我们用心不一样,坏人怎么样?坏人也帮助他,希望他回头,那他的慈悲心升了一级,「众生缘慈悲」,《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众生缘慈悲,仁民及物。再扩大六道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妖魔鬼怪他都爱,布施爱心,没有不爱的,这个爱就是慈悲,这就是什么?众生缘慈悲。再往上去那是菩萨,那就不是凡夫,菩萨的心是六度心,所以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他知道什么?宇宙跟自己是一体的,但是还没证得。接受佛菩萨善友的教诲,逐渐明白了,慈悲心也逐渐扩大,从众生缘扩展到法缘,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这个爱心真的是很大,我们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菩萨。
到佛,《华严经》上讲的见性成佛,证得了,这不是解悟,是证悟,证得。确实宇宙跟自己真的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无缘大慈」,没有条件的。法缘还是有条件,爱缘、众生缘都是有条件,到明心见性就没有条件。而且那个爱,对一切众生的爱是真诚的、清净的、平等的。我们讲菩提心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的是这样的,没有任何条件,所以他种福,丝毫的福都是遍法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五四卷) 2007/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54》)
...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作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这是自性的大圆满。《华严经》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不是哪一个专有,统统都有,他怎么不平等?他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看这个不平、那个不平,这是自己迷惑,这与性德相违背。所以真见性,慈悲心现前,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尊重的。还有一点嫌弃,我们的病态还很严重。到什么时候於一切众生、微小动物都没有嫌弃,你看到就会合掌称菩萨,蚂蚁菩萨、蚊虫菩萨。它懂、它听到了,这也度了它。这是大乘,这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应当要落实在生活当中。
菩萨心,菩萨怎么修成的?这是讲十法界的菩萨,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都没有离开起心动念,都会起心动念,修六度,六度的心。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如果有分别执著,你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四圣法界里头,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他六度的心自然的。布施是舍。持戒,持戒就是世范,我们今天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处处给别人做最好的榜样。忍辱,忍是有耐心,自自然然的,就是我们讲长远心,永远是这样,没有改变。精进、禅定、般若,自行化他,那是菩萨。说到十法界里面,佛跟菩萨都是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的六度是自然的。到缘觉,这是修十二因缘成就的,阿罗汉是修四谛成就的,这两个位次上还有分别,但是没有执著。所以,四圣法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阶段,上面两层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下面还有分别,没有执著。再到下面六道,六道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有。
底下讲天道,天有二十八层天,怎么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禅八定,这是生天要具备的条件。三个条件都具足,十善具足,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心量大,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个无量是什么?至少你包整个欲界,你有这么大的心量。不是说我们今天慈悲喜舍对我们一个国家这个地区,不行,对整个地球,不行,太小了,对太阳系也不行。要达到什么?要达到银河系,到银河系才一个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九卷) 2007/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9》)
...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为什么?福可以分给你,我有大福报可以送给你,你能够接受到;禅定不行,禅定是我的禅定没有办法送给你,就是我的功德没有办法给你,我的福德可以给你。你看我们前面引用过的,安世高度他的同学,[共+阝]亭湖的龙王,也只是把他度到忉利天,不能再上去。上去要自己修,自己没有功夫,完全靠福德这不行,只能到忉利天,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讲四王、忉利还是大的,当中还有很多层次,所以天道很复杂,真的是无量因缘。
所以,修世间的福报跟修出世间的功德,在形式上没有差别,这个我们要知道。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你放下、放不下,你放下执著就是出世间。我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我持戒,修六度法,如果执著没放下,世间法,世间善法;没有执著,这出世间;没有分别,那是菩萨法。所以总要记住,总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必须要把分别执著降温,不能再增加,增加是决定错误。一年比一年轻,你一年一年的境界就往上提升,这个提升对自己念佛往生会大有帮助。这个法门非常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真把它搞清楚也非常不容易,我们如果没有五十多年的学习,真搞不清楚!
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没有这么详细跟我讲,那时候老师讲经说法点到为止。想想他讲的,不错,不能说他没讲到。但是在我们感觉他讲得很含糊,我们了解不够清楚,於是信心生不起来;真搞明白、搞清楚,信心坚定了。你说我头一天,就是五十六年前头一天见章嘉大师,他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九卷) 2007/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9》)
...谦虚、谦卑。谦卑是性德,谦卑才是真正的自尊,自尊必定知道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自尊。傲慢是烦恼起现行,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的,这个东西必须要把它舍弃,要把它放下。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心见性。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我们用老实念佛。为什么你不能成就?因为你不老实,虽念佛不老实。怎么不老实?你有贪瞋痴就不老实,你念佛里头夹杂著自私自利,夹杂著是非人我,夹杂著贪瞋痴慢,所以你不老实。老实念佛,哪个人不成佛!各个都回归他的佛位,这个要知道。
也许诸位同学要问,十住行德是什么?我们要怎样修十住行?十住菩萨的行德跟初信位菩萨的行德,没有两样,全都是修十波罗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度,后面再加四个,方便、愿、力、智。初发心就学这个,十住还是学这个,后面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修的是十波罗蜜。不同的地方呢?初信位的菩萨修这十个法门,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放下,没放下;初住菩萨修这十条,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这个不一样。往上去,当然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放下了,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无始无明习气断掉的成分不相同。而无始无明这个习气,是没有办法用什么方法去断的,没办法。怎么断?不理它就好,有也好、没有也好,不要去理它,自自然然断掉,所以这叫无功用道。十信位的菩萨是有方法,那是有方法去修;十住以上没有方法,他不起心、不动念还有什么方法!随著时间慢慢自然它就没有了。
初住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0卷) 2007/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0》)
...没事,大劫难来的时候,我来感受一下,也不会有事。谚语所说的,在劫难逃,你何必要逃?逃不掉。你看看目犍连用他的钵、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罗卫国受难的人救起五百个人送到忉利天,平安了,到忉利天化成血水,在劫难逃。
所以你要懂得因果定律,因果的道理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透彻,因果什么时候有的?跟无始无明同时起来的。一念心动,那不就是因吗?十法界依正庄严现前,不就是果吗?所以因果的道理,因果的生起是跟宇宙同一个时间,只要有宇宙、有十法界,因果就有了,这是真理。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不就是讲因果吗?什么样的因你才能成佛?这一章就是跟我们讲成佛的。平等心是成佛的真因,第一个因素,平等,六度心是成菩萨的第一个因,十二因缘是辟支佛的第一个因,四谛是声闻第一个因,十善是生天的第一因,五戒是得人身的第一因,贪是饿鬼道的第一个因,瞋恚是地狱道的第一个因,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个因。你看,不是因果吗?你能逃得掉吗?
因果的事相,在起心动念、在言语造作,起心动念,因就下去了,言语造作那是缘,后面要结果。果是什么?果就是三途苦报,你不能不懂,你不能否定,说没有因果。你要说没有因果,那我问你,你造不善事的时候你心安不安?你说我还是心不安,那不就是因果吗?你说我若无其事,那你已经麻木不仁,到你受报的时候你才晓得,来不及了。所以善因善果纵然被人破坏,被人障碍,你的功德是圆满的,你已经尽心尽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五卷) 2007/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5》)
...运的,在中国,人数不计其数,没有写出来的太多了。了凡先生是自己写出来教他的儿子,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不是宿命论,是可以改造的,俞净意先生是他的同乡写了一篇文字把它传下来,当然还有很多这一类的记载,在中国古人笔记小说里很多。确实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你要是很冷静的观察,业因果报就在面前。你看这个花花世界,看芸芸众生,你静观性相、理事、因果,无一不清清楚楚摆在面前。为什么看不到?你的心乱了,心浮气躁,摆在面前的事情你看不到。
佛示现业报身教导我们。这个业报的基础就是十善,十善业是基础,从这里下手。十善业是原理、是原则,它的展开是万善,不是十善, |
|
|
|
|
|
|
|
万善同归。此地讲无边之相好,酬,酬报万行业因。菩萨修六度万行,六度是纲领,每个条目都是没有边际的,布施没有边际,持戒也没有边际,持戒是守法,忍辱没有限量的,精进、禅定、般若,每一条都是遍法界虚空界。利益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帮助别人才真正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成佛道,佛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这是世间人想不通的,为自己是害自己,念念想到自己不想别人,害自己,这世间人想不通。为什么?我们学佛之后才知道,念念为自己,坚固的我执,我执不能破,换句话说,六道轮回就出不去。六道是我执造成的,我执破了六道就没有了。佛这么一说,我们才恍然大悟。那坚固一切为我的人,这个亏吃大!他真可怜。六道出不去,那你就要晓得,肯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苦日子多;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快乐的日子少。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八卷) 200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8》)
...弥陀,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还是我们的唯心净土。怎么会有差别?怎么是方便不是实报?因为你只有执著断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执著了,还有分别,所以现的是方便土。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也是自性释迦,这个地方也是唯心凡圣同居土,我们跟释迦有缘。为什么会在凡圣同居土?因为你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放下,统统在,现这个境界。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唯一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
再跟你说,这些种种差别法是平等法,为什么?唯心所现故。十法界的佛法界是唯心所现,菩萨法界也是唯心所现,阿鼻地狱还是唯心所现。离开心,一法不可得。佛心,刚才讲平等心现的;菩萨心,六度心现的;阿罗汉,四谛心现的,苦集灭道;辟支佛,因缘心所现的;天道,十善心所现的,上品十善;中品十善,人道,中品十善心现的;下品十善,下品十善讲十善里面夹杂著贡高我慢,夹杂著嫉妒、好胜,阿修罗道,阿修罗、罗刹;贪图五欲六尘,饿鬼道;嫉妒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这都是什么?这都是你如来藏心缘起差别,所以它现的相不一样。但是要晓得,缘起那个念头不是真的,因为如来藏心迷了,它才会有;如来藏心觉悟了,它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事实真相。
一切法,一切众生有没有生死?觉悟的人告诉你,本自不生,怎么会有灭?迷惑的人,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0卷) 2008/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0》)
...世间人布施夹杂著贪瞋痴慢疑,所以果报就变得很小,有果报,也会加一点,加得不多,利息很少。如果你布施里面没有贪瞋痴慢疑,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太大了。所以要通大乘法,要懂诸法实相,知道一切众生本性本善,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供养佛,现在他虽然没有觉悟,他是糊涂佛,但是我还是供养他,我供养佛,这个功德大。别人怀疑我,我不怀疑他;别人欺骗我,我不欺骗他;别人毁谤我,我不毁谤他。别人批评我,我完全接受,我不批评别人,这是什么?这是在现前社会行菩萨道!联合国这么多年真的他们有诚意,许多志士仁人都在那里想,用什么方法化解冲突,用什么方法让世界恢复安定、恢复和平,想不出方法。佛教里面的四摄法比什么都好,四摄六度,没有人我、没有是非、没有憎爱,以清净平等心修四摄法,就能化解一切冲突,帮助这个世界走向和谐。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从我的起心动念做起,要知道利益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利益社会是真正利益自己。掺杂著自私自利,你全功尽弃,那你是用的轮回心,无论造作什么都是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
末后「同事」,我们今天在现前讲同事,我不照古人的讲法,古人的讲法那是有很高道德水平,与一切众生同事。这个话今天不能讲,那个人喜欢赌博,你也跟他一道去?现在搞电子游戏机,他喜欢,你也能跟他去?不行。今天我们讲同事,我们要跟圣贤同事,我们要跟善人同事。以中国话来讲,要跟圣贤、君子同事,就不会有流弊,我们跟佛菩萨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四卷) 2008/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4》)
...天讲、天天学,才能保得住。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今天有许多新的同修,我们第一次相聚在一起修学。《华严》正好讲到「十住品」,使我们联想到真言宗里面有说「十住心」,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一段重要的开示略略的说一说,做为我们修学的基础。这段的内容出自於《大日经》以及《大日经》的疏文,重要的意义是说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出不了十法界,那就是十种心。我们也曾经讲过多次,但是没有依《大日经》的说法。我们通常是依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成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罗是下品十善,饿鬼是贪心,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心。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实在讲也足够给我们警惕了。《大日经疏》里面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学习这一段。第一个叫「异生羝羊心」,简单的解释,「凡夫之愚,心住爱欲,譬之羝羊」。凡夫是指六道,六道众生愚痴,心住在哪里?真的住在爱欲。这个爱字里面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欲包括了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这是完全讲的六道,出不了三界。那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今天学佛了,能用这个心吗?我们的起心动念有没有住在爱欲上?要常常认真去反省。如果我们的心里面依旧是有贪瞋痴慢疑,疑是疑惑,最重要的是对佛菩萨怀疑,对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6》)
...,这个善行、善心要推广,要影响社会,不是亲戚也能够影响到了。「复以此施,与器量德高者,是第四叶种」,生叶子了,用植物来比喻,叶子生了。「复以此施,欢喜授与伎乐人等,及献尊宿,是第五敷华」,这开花了。从善根发生,能推广到、影响到社会大众,这都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四种慈悲的爱缘慈。最后一种是「复以此施,发亲爱心供养之,是第六成果」,这一条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众生缘慈。我们的善心、善行一定要推广,一定要影响到家庭,影响到亲朋好友,影响到邻里乡党,影响到社会大众。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在处处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这举一样的善行。
那我们想想看,我们修六度,布施,布施是放下,是把自己的悭贪心舍掉,布施掉。对於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真正能够放得下,认真去做,诚心诚意去做,不要劝别人,自自然然周边的人会受你的感染。这个话在从前感染比较容易,在现在感染比较难。难,我们做得更好,时间做得更长,在从前一、两个星期会受感染,现在恐怕要半年、一年,所以难度比从前多了。譬如学《弟子规》,汤池中心这个氛围做起来了,所以它感染的力量很大,这个氛围的感染很大。如果在其他地方,老师去教学,要费三个月的时间,大概在汤池五天的时间效果就能看到。为什么?老师一个人感染的力量小,整个学校、整个乡镇,感染力量大。就像古人所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不一样,所以氛围大。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6》)
...食睡真正能够放得下,认真去做,诚心诚意去做,不要劝别人,自自然然周边的人会受你的感染。这个话在从前感染比较容易,在现在感染比较难。难,我们做得更好,时间做得更长,在从前一、两个星期会受感染,现在恐怕要半年、一年,所以难度比从前多了。譬如学《弟子规》,汤池中心这个氛围做起来了,所以它感染的力量很大,这个氛围的感染很大。如果在其他地方,老师去教学,要费三个月的时间,大概在汤池五天的时间效果就能看到。为什么?老师一个人感染的力量小,整个学校、整个乡镇,感染力量大。就像古人所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不一样,所以氛围大。
我们这个小道场,这个道场不大,首先要我们自己道场去做,我们能在此地推行六度、四无量心,这是佛法的。儒家的,我们必须要做,为什么?那是我们戒律的基础,我们现在没有学小乘,必须用儒跟道来帮助。儒的五伦八德、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一定要学习;道的《感应篇》完全讲因果教育,这样我们的十善业道就能落实。十善业道落实之后,三皈、五戒、沙弥律仪就不难了。我们这个小道场每个人都能做到,出家人都能够落实沙弥律仪,在家的同学都能够落实十善业道、三皈、五戒,这个道场的氛围就好了,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就方便多了。在别的地方学一年学不到,到这儿来住一个月就能抵得在别的地方学一年。这要靠我们同学们大家共同来努力。这些讲的全都是世间法,你看四种慈悲才讲到众生缘慈悲。
第三条叫「婴童无畏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6》)
...的问题,从来没有说我一提出来马上就答覆的,没有过的,至少也得五分钟、十分钟之后,他才跟你说话。他不是在思考,不是在想我要怎么答覆你,不是的。他看你的心、情绪没有定下来,不跟你讲话。为什么?说话没用处,那是耳边风,你听不进去。必须等到你整个精神、情绪稳定下来再答覆你,那个答覆管用。他说的话,句子都很短,说得很慢,你听了之后让你永远记得,你会依教奉行,他有这种摄受力。那是真正教学法。但是这种教学法现在不适用,现在我们讲经用这个方法会把听众都讲跑掉,也就是现在众生没有福,真正大善知识不出世,心浮气躁这样的学生哪里能得到好老师!道理不能不懂。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定要重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展开就是六度,学放下、学守规矩,持戒就是守规矩;能守规矩你才能忍辱,学忍辱;有忍辱你才能精进,有精进你才能得定,得定之后你才能开慧。这六度法门是菩萨自修的,六个课程它有次第,不能颠倒的,要按部循序渐进,不按照这个顺序你学不到东西。
再看第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这是大乘空宗、性宗所说的。从这个地方使我们想到儒释道,同学们也应该知道,儒释道讲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来答覆,儒讲有。为什么讲有?他讲五伦十义、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教人断恶修善,讲有。道,道讲无为,讲清净寂灭。佛,佛是空有两门都讲,外面跟儒一样,里面跟道一样。里面是清净无为,外面是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做个好的样子给众生看,里面确实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这是佛,佛高明,不偏在一边。
第九「极无自性心,华严经所说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七卷
...所以我们不但没有怨恨,不但没有责备、没有报复,反而生感恩的心,他提醒我。我如果有这些毛病,我改过,我感谢他提醒我,我没有这些毛病,他对我无故加予这些责难,那是替我消业障。我这一生没有这些业障,前世有,再前世有,生生世世不知道造了多少业。别人种种不善的言行对待我,都是帮助我消业障,帮助我提升境界,所以应该用感恩的心来对待。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间,我们这一生才回得了头。小小的逆境都不能忍,我们在佛法就寸步难行,你没有法子提升。学再多的经教变成什么?佛学家,佛学家就是从前修无师所说的「能说不能行」,他很会说,他一样都做不到,「不是真智慧」。
真智慧不一定要说,重要的是能行,你真正能做到,你能够把六度做到、把十善做到、把三皈五戒做到,你这一生决定不堕三恶道。能说十二部经,连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他还是要搞轮回,李老师以前常常警惕我们,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这个话说得好听,实际里头内容,该堕三途的还得堕三途。能说不能行没有用,最重要是能行,所以最低的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能做到,就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十善业道做不到,经上这种称呼没有我的分,不是称我的;我要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也在其中。十善是标准,最低的标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七卷) 2008/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7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六卷) 2008/2/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6》)
...么?考证清楚了,你能断疑生信,他的信心从这儿建立的,对中根人讲。上上根人不需要,一闻千悟,上根人;下下根人也不需要,没有这个罗嗦。为什么?他相信,你教他念佛往生,就跟他讲这句话,他就肯定,他就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他念了几年佛真往生了。麻烦的就是当中这个,上不上、下不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为中根,不是上下根。所以上下根好度,最麻烦的就是中根。
下面「其座上庄严皆十千者,明万行报得故」。你看表法,你现在坐在这个师子座上,师子座上底下一层一层千层,就好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宝座台阶一层一层,那代表什么?代表你的修行圆满了,你坐在这个上面,表这个意思。座位上都是十千,十千就是一万,代表六度万行,是圆满之报,你坐在这个座位上。你现在是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愈往上面去愈高,统统代表六度万行的圆满。
「令发心入位菩萨,识果行因,无疑惑故」,这在庄严具里面显示就是这个。你看座,座上刻这些我们现在讲图案,里面含这么深的意思。令发心入位菩萨,这对我们说的,我们初发心看到这些形相,懂得它代表的意思,我们要坐上十住位就要修十信心,十信心圆满你就坐上十住位。坐上之后还继续去修十住法,十住法圆满你就离开忉利天,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里面修十行法。十住,我们用比喻的话来讲,奠定自己的根基;十信位是基础,像我们现在讲三个根、四个根那是基础,基础完成之后,我们学习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是你自己成就。十行是什么?十行是化他,我自己成就之后,我要帮助别人。十回向是把自己的成就,自己修行的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八卷) 2008/2/4 华藏讲堂 档名:12-17-1908》)
...子都常常讲,很不容易做到,对谁?对父母,父母是长时期的跟自己在一起相处,一起生活,你每天都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吗?能够低声下气吗?这是孝子,孝顺。所以夫子常讲「色难」,色难就是讲这桩事情,色是我们的表情,真正不容易做到和颜悦色。这是孝子,真正孝子才能做到,无论有什么痛苦,不表现在外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欢喜。能孝顺父母,才能孝顺一切众生。所以佛菩萨没有别的,佛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用真诚心、孝顺心来对待,众生才能感动,众生才能够觉悟,才能够信顺,才能回头,决定不逃避。但这是个相当功夫,不是初学,初学一入众的时候烦恼习气都起现行,他受不了,这是菩萨;菩萨在这里面成就忍辱波罗蜜、成就精进波罗蜜,六度齐修。头一个修布施,这个布施是用内财布施,不是外财。和颜悦色就是布施,低声下气就是布施,做出样子给人看。在这里面慢慢去学习,学习提升,提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明白了一切众生跟我同体,同一个法性,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在佛法里面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才能入境界。
下面第七条,「为知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了法,谓入如来门,了一切法」。这就是要真的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那你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喜欢什么,一切众生讨厌什么,烦恼就是厌烦,心乐就是欢喜、爱好。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他薰成什么些习气,这要知道。那怎么办?发心了法,了是明了,发心求...(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七卷) 2008/2/1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7》)
...相是什么?开悟,信心清净就开悟,就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叫生实相,就是自性里头实相般若生起来,它起作用。乐观正法。
第七「行正法」,这就是完全落实。具体的落实,在佛法是戒律,在儒家是礼。现在我们真的从基本纲领上来说、来学习,儒家的《弟子规》,这基础、基本,学习《弟子规》是行正法,道家的《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道》。有这些基础之后,这都是正法,你要做到,就是行,然后再提升,三皈、五戒、十戒、沙弥律仪、菩萨戒,这些都是纲领。经典里面所说的,无非就是把这些理论给你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学,学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说清楚、说明白了,这不能不知道。净宗学会成立,行门,就是行正法,我们提出五个科目,三学、六度、三福、六和、十大愿王,简单明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顺於正法。第八「顺於正法」,怎么样顺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在大乘教里面教给我们的四摄法,四摄法就是恒顺众生。所以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要知道那是断烦恼的。布施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自己的悭贪舍掉,什么时候贪心没有了,吝啬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它的目的是帮助你断贪心,把贪爱、悭吝放下。持戒是手段,帮助你断恶业,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你持戒波罗蜜圆满,你不起恶念。瞋恚的念头没有了,忍辱波罗蜜圆满。懈怠、放逸的念头没有了,精进波罗蜜圆满。真的常常保持到一心不乱,禅定波罗蜜圆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般若波罗蜜圆满。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八卷) 2008/2/1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8》)
...、十大愿王,简单明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顺於正法。第八「顺於正法」,怎么样顺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在大乘教里面教给我们的四摄法,四摄法就是恒顺众生。所以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要知道那是断烦恼的。布施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自己的悭贪舍掉,什么时候贪心没有了,吝啬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它的目的是帮助你断贪心,把贪爱、悭吝放下。持戒是手段,帮助你断恶业,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你持戒波罗蜜圆满,你不起恶念。瞋恚的念头没有了,忍辱波罗蜜圆满。懈怠、放逸的念头没有了,精进波罗蜜圆满。真的常常保持到一心不乱,禅定波罗蜜圆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般若波罗蜜圆满。
自己圆满是六度,四摄里面是帮助别人,对别人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别人因为他还有烦恼习气,要随顺他,不随顺他,他不能接受,你就度不了他,这个要懂,这是真正慈悲。相信耶稣的,鼓励他好好学他的教,相信真主的,鼓励他相信真主。这都是天道,从人道上升到天道是好事情。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那不是这一生的事情,来生后世,他到天道里他就明白了。你看我们这品经,这天道,忉利天,你看忉利天王请释迦牟尼佛在他们宫殿里面讲经说法,相信天主的、相信上帝的他就会跟上帝一起来学佛。到那时候才学佛,不是现在,现在讲不通,现在他不能接受。所以我们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先帮助他生天。不要勉强、不要批评那个不是正法,这错了,那个也是正法。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八卷) 2008/2/1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8》)
...会再去造业。
谚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生活在人间,跟人接触、跟环境接触,称心如意的太少,不称心、不如意确实十之八、九,这个日子怎么过?你要晓得,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应该要受的报应。遇到别人真的无缘无故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一想,这一生没有结这个怨,过去生中有这些业,现在现前了,好事情,报掉了。逆缘里面没有怨恨心,这个结就化解,以后就是好朋友了。如果我们不能忍受,不能接受,还要去反驳,还要去争,甚至还要跟他斗,这个结愈结愈深。不但这一生受苦受难,来生果报比这一生还要惨烈,双方都痛苦,这何必?这错误的。所以我们就承受、接受,欢欢喜喜接受,就化解了,这是真实智慧,在六度里面是忍辱波罗蜜。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你不能够忍耻,身心不安;不能忍辱,你的生存就有问题,这是佛陀的教诲。所以这些现象遇到不是不好,我过去这些行业果报现前,好事情,不能有怨恨心,不能有报复心,而且要有感恩的心,我们把恶缘转变为善缘,把冤家转变为亲朋好友,这是好事情。以前不懂得,迷惑颠倒造的业,现在明白了,要把它转过来,使我们自己心里常生欢喜心,没有怨恨,没有对立,身心安稳自在,知道一切法是自己心现识变的,知道整个宇宙是跟自己息息相关。善缘、恶缘都是自己结的,问题都要从自己本身去解决,不在外面,从外面解决问题是永远没有办法。
联合国想化解世界的争端、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六卷) 2008/3/19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36》)
...来注子也可以做会集的注解本。这是说到佛法的修学「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是世尊给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诲。
学佛,真学佛成就,世尊最后留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要持戒、要吃苦,千万不要图享受。我们想想,佛为什么这样说?佛这个说,佛一生做到,自己先做示范给我们看,最后说这两句话。想到释迦牟尼佛一生持戒、苦行,这个用意太深了。人要是贪图享受,贪瞋痴慢疑你怎么能断得掉?回归自性,自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佛叫我们放下,自性里面没有的统统要放下。自性里面有的纯净纯善,那是性德,给你讲五伦五常,给你讲八德,给你讲三学,三学是戒定慧,三福、六和、六度、四摄这是性德,这是自性里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本来没有的,现在全现前出来了。本来没有的要止,止就是放下,本来有的要提起来。自受用、他受用那是纯净纯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夏老居士教人,学佛他讲两个字,「真干」,这个不能干假的,干假的不但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没有什么关系,果报不得了!干假的,果报都在地狱。你想想地狱,是什么滋味?古人有句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有道理的。佛门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主持的道场,都是正法道场,如果把正法变了质,变成邪法,这个罪多重!怎么叫变质?没有戒,没有苦行,没有三皈,没有六度,没有三福,没有六和,那就不是正法道场。「我没做错」,没做错,你没有把正法扶持起来,这个罪名就不得了,这个罪名就是阿鼻地狱。所以护持道场是真菩萨,不是凡夫,这不能不知道。所以夏老提出「真干」,简简单单两个字,真干是什么?佛所教导我们的,我们要真正把它落实,就这个意思。佛的教诲太多,从哪里做起?你要抓住纲领,最重要的纲领就是止观。该放下的你要放下,该看破的你真看破,这问题就解决了,那是总的纲领。
《寄归传》里面也给我们提出两句,它说大乘修学不外乎两种,一种中观,一种瑜伽,这是讲到真正学佛。当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也是提到这两种。那个时候我亲近他老人家,他四十多岁,我二十六岁,方...(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七卷) 2008/3/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37》)
...得什么乐?得成究竟圆满佛果,是这个乐。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乐,那就完了,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是三毒烦恼,那是六道轮回的业因,那个没有乐,只有苦,哪来的乐?所以说得乐,最起码的、最低的标准是阿罗汉,六道没有了。在佛法里面称为他得了个小果,小乐得到了,六道没有了。大乐是什么?十法界没有了,脱离十法界才叫大乐,叫真乐。学佛不走这个路子,不向著这个目标,你完全错了。有幸遇到释迦牟尼佛,遇到大乘经教,还走轮回的路,这是佛经上所讲的可怜悯者,他不觉悟。遇到佛法,拿著佛法去搞六道轮回,你说可不可惜,冤不冤枉?
所以要怎么用?底下这句说得好,「具修万行」,具是具足,具是真干,修就是照作。菩萨六度万行,万行是形容、是比喻,佛在平常教导我们,把无量的行门归纳为六大类,就是六波罗蜜。修什么?修布施。他没有把持戒放在前面,他把布施放在前面,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你要不放下恶的习气,不放下坏的习惯,持戒你做不到。先要教你放下,你放下才能做到,不放下学了没用,所以把布施摆在第一。首先身外之物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你就没有牵挂。我放下之后,我需要用怎么办?用自然就来了,一点都不要操心,为什么?放下是你的福,有福的人想要什么东西,东西自然就出现,那是什么?福报,你有福就有那个报。财布施,放下财,无量的财宝都来了;法放下,聪明智慧开了;无畏,一切恐惧、畏惧放下了,你就得金刚不坏身、你就得健康长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三卷) 2008/4/1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3》)
...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楞严经》,在香港遇到演培法师。我们也很熟,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就认识他,听他讲过经。遇到之后他就讲,就谈到佛学院,他说你看看现在,哪个讲经是佛学院出来?包括你在内,你也不是佛学院出来,复小座出来的。这是传统,两千多年来全是复小座。我们过去在新加坡,我办了个僧伽弘法人才培训班,时间是短期的三个月,都是用复小座。像宽容他们都是班上的学生,他们学得都感觉到很有受用,一门深入三个月的薰修,他们感觉比过去念佛学院三年成绩还好。所以我们这边学讲经也是学复小座,复小座是戒定慧三学一次修成的,因为你依照规矩,这就是持戒。你有意见不准你发挥,是叫你修忍辱波罗蜜,它有用意的,忍才能得定!在六度里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不会得三昧,不得三昧你就不会开悟。所以要训练你忍,这么个道理,不是说压抑你,不是的。你到开悟之后再发挥不是更好吗?何必先有一点点意见,就想提出来?叫你修忍辱波罗蜜。然后你真正了解祖师大德这世代相传,这个方法好极了,真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这么好的设计。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法跟古大德一比,那差太多了,所以古大德能培养出圣贤,能培养出佛菩萨。现在学校不行,做不到这个,只能说学者专家培养这些,圣贤做不到,佛菩萨做不到。所以中国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那套方法是培养圣贤,是培养佛菩萨,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我们对这个不相信,不能接受,要用现在科学的方法,那就好了,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三卷) 2008/4/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3》)
...眼耳鼻舌身识,眼识、耳识,它起作用。没有分别执著,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内外是一个性,真性不二,所以叫照。所以他这里为什么不叫你用见闻觉知,他用常照,不叫常见、常闻,他不用这个字,叫常照?照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提不起观照的功夫,而观照是修行的基础,就从这里开始,那就是学我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你才能见到真相,你才能听到真的音声。这是真难,所以修行人少。
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不是真修行,这个人不是真信佛?他还用妄想分别执著,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干轮回业。不过佛法是善法,善恶里头他修善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定要知道。修六度,修六度也是轮回业,修布施,布施得福,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为什么会得这些?他有分别执著,变成世间的果报,如果没有分别执著,他修的叫功德。功德,提升灵性的,为什么?它与自性相应。要知道,自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阿赖耶里头有的,那是妄心,阿赖耶有分别执著。阿赖耶的本体就是妄想,从妄想生末那,末那就是见分,就是执著;从见分生相分,相分就是物质世界;因相分又生起了分别,分别是第六意识。所以修行人常说「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就叫照,禅宗里面叫参,叫参究,不叫研究,为什么?世间人讲研究,研究是用分别执著,也就是用心意识,这是世间法。不用心意识,这叫出世间法,叫观照。观...(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二卷) 2008/5/6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2》)
...六道众生看了、听了能觉悟,能回头,能向他学习,这个众生就成就了。所以要会看、要会听,会看、会听就是根熟众生,不但这个众生有善根,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
所以修行的菩萨心同佛心,佛心是什么?这个也要具体说明,不具体说明我们不知道。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十法界第一个业因,这非常重要,你从这个地方明白之后,从这里下手就不难了。佛告诉我们佛心是平等心,什么是平等?一切都放下就平等,你心里只要有一样东西,就不平等。你看,你把分别放下了、执著放下了、妄想放下了,妄想是起心动念,你从早到晚对一切人事物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佛,平等心。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真平等,这是你的真心,所以放下就是。菩萨心是六度心,念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念不离开这六个原则,言语造作不离开这六条教诲,菩萨。缘觉,缘是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觉悟了,怎么觉悟?放下分别执著,从观十二因缘,也就是观一切法的生灭。阿罗汉,阿罗汉的心是四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法的因果他明白了,他从这里觉悟,彻底放下执著,超越六道了。
往下是天道,二十八层天,最重要的业因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上品十善还要加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什么?慈悲喜舍。慈是与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众生安乐,这是慈;悲是拔众生的苦,也就是如何能够减少众生的苦难,这是悲心。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眼前这个社会,如何帮助社会化解冲突,这是悲,如何帮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四卷) 2008/5/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4》)
...你看你必须先具足这两种缘,无间缘、所缘缘,你具足这两种缘,增上缘才帮得上忙,没有这两种缘,帮不上忙。你有这两种缘,一切诸佛菩萨来给你做增上缘,他看到你欢喜,他来帮助你,来成就你。诸佛菩萨怎么帮助?做种种示现,全是感应,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的道理完全相同。我们感应的一些诸佛是自性佛,我们所感的国土依正庄严是唯心土。总的说来,心现识变,这样你才真正能体会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全是自性变现的。你在这上坚定了信心,这叫真信佛。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信的人没几个,真信的人决定成就。
那我现在还不想成佛,我想作菩萨,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我得要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这个所缘缘就缘菩萨了。菩萨是什么?菩萨是四摄六度,六波罗蜜是菩萨的智慧德能,四摄法是菩萨的慈悲摄受,那个缘锁定在四摄六度,这是菩萨道。诸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来做示现,就示现四摄六度。我们得认真去学习,增上缘这才能现前。诸位同学你们发的真心,实际禅寺这个道场是增上缘,你有修学的环境,实际禅寺四众护持是增上缘。可是你自己要具足清净平等觉,你才会成功,如果没有清净平等觉,你很难成就。清净心是戒,平等心是定,觉是慧,换句话说,你如何在增上缘里面成就自己的目标方向?你一定要修戒定慧,清净平等觉就是戒定慧。
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就是你自己六根所接触的依正庄严,依报是物质环境,正报是人事环境。在人事环境里面,你所看到的,有看到你很欢喜的,有看到你很讨厌的,这是诸佛菩萨平等示现的。你要怎么修法?用感恩的心修,在这个里面生起感恩心,生起真诚心。前面「十信品」里面给你讲的十信,顺境,很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三卷) 2008/6/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3》)
...这个很重要,「谓佛往昔本生行菩萨行,修习波罗蜜因,而证遮那佛果」。我们先说这段,这从事上说的,佛,我们就说释迦牟尼佛,说得亲切一点,他也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成的。修了多久?佛在本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修了无量劫,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就是菩萨行。菩萨道是什么?是有六个总纲领,这六个总纲领展开就是八万四千细行、无量的细行,总纲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具体的行为里面,就是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个跟诸位报告过。在大乘,十善业一展开是八万四千菩萨行门;在小乘,展开就是三千威仪。所以三千威仪的根是十善业,菩萨八万四千细行的根也是十善业,十善六度是菩萨的心行,生生世世不离。所以修习波罗蜜因,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他真做到,做到究竟圆满才证遮那佛果,遮那佛果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他修成佛,是这样修成的。诸位想想,我们如果不修十善业,不修六波罗蜜,见性就难了。那你又不是上上根性,像惠能大师那么样的天才,惠能大师他怎么成就的?这一生他没修,过去生生世世他在修,要不然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没修,所以听佛经还听糊涂了。人家是一天经都没听过,听五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成佛,他就证遮那佛果。这说明什么?说明过去生中无量劫来,他功夫圆满。我们现在正在干,不真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0卷) 2008/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0》)
...,惠能大师他怎么成就的?这一生他没修,过去生生世世他在修,要不然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没修,所以听佛经还听糊涂了。人家是一天经都没听过,听五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成佛,他就证遮那佛果。这说明什么?说明过去生中无量劫来,他功夫圆满。我们现在正在干,不真干行吗?要真修、要真干。真干、真修还有一条近路可以考虑的,那个近路是什么?这一生当中成佛,这真叫稀有难逢,这个近路是什么?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你要记住,你没有十善业道的基础,你不能往生;你没有六波罗蜜的心,你不能往生。六波罗蜜是大乘,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所以要有十善行,要有六度的心,念佛往生决定得生,真的叫万修万人去,因果无碍。
下面说「故所受报身,及所成事业,亦现十方一切菩萨身云,自在无碍」。这是讲什么?这是讲感应。你见性了,证遮那佛果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华严经》讲初住以上的菩萨,他就能够以三十二应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个感应,诸位要记住,缘分,你跟他有缘,他就会跟你起感应道交。没有缘,感应道交比较困难一点;有缘的时候,感应道交很敏锐。这个缘不管是善缘、是恶缘,只要是有缘就行,它统统起感应,感应他就现身。「所受报身」,他就教化众生,像释迦牟尼佛所受的报身,在这个世间也是父母所生,跟我们身是一样的形状,一生从事於教学。也有求学,你看十九岁出去求学,三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0卷) 2008/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0》)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八卷
...明?能!你要真相信才行,你真肯干,这些历代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出好榜样,秘诀就在放下。
这么多年来,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要想真正契入佛境界,不要多,契入少分,我们在这一生就受用无穷,就真正能够得到幸福美满,得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真能得到。秘诀是什么?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就得到了,这得到少分。怎么说少分?不但不能跟佛比,跟阿罗汉比都比不上,可是跟世间一般人比,那我们是快乐无比,他不如我们。所以秘诀在放下,在看破、在放下,这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教菩萨,这最明显的,佛教菩萨六个纲领,佛家称六波罗蜜,波罗蜜也是印度话,直接翻它的意思叫到彼岸。我们一般翻作六度,这是比喻,从我们这里苦海,渡过苦海,那边就是极乐世界。这六种方法,第一个是布施。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全世界的人,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族群,甚至於不同宗教信仰,你问他想不想发财?大家都想。想不想聪明智慧?都想。想不想健康长寿?都想,你看看。能不能得到?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想求发财、求健康长寿、求聪明智慧,样样保证你得到。生财有大道,想发财,到佛门里来才能发大财。佛教你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得到这三种东西?布施,布施是因,你得到这是果报。
财富是果报,怎么得来的?你看现在世界上的人很多发大财的,他过去生中他有因,不是无缘无故的。无缘无故,他发财,为什么我不发财?这里头有个道理。他种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5》)
...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我自己的业障深重做不到,这芸芸众生大众当中,肯定有不少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世尊、能大师能一下放下?这一、二千年当中,居然就没有看到有第三个人这样放下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肯定与过去生中修积善根有关系,这样才能够讲得通,才能讲得圆。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功德还比不上他们,如果能跟他们相比,我们在这一生肯定会成就!佛法,特别是《华严》教导我们,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用在哪里都讲得通,我们把它用在法门上,一个法门就能通一切法门。所以你说佛法教什么?教礼敬诸佛,对,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礼敬诸佛。我们净宗所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一法不是礼敬诸佛,法法皆是。如果说是持戒,一切法全是持戒;如果讲忏悔,一切法都是忏悔,礼敬也是忏悔,持戒也是忏悔,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修学圆修圆证,修因证果都不可思议,我们今天礼敬重要,真的要学「毋不敬」。忏悔重要,为什么?忏除业障,业障不能忏除,福慧就不能现前。
我们今天确实有不少同修,真的是有善心、善意为众生服务,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障碍、有这么多的辛苦?这里头必定是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古大德说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的修学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向上提升?就在这一句。常常反省,常常找自己的过失,然后把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忏悔。业障就没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九卷) 2008/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9》)
...有分别;菩萨断分别,有分别的习气;到佛,分别习气断掉,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断掉,这才成佛,才是初住菩萨。所以,初住菩萨讲的是只有无始无明的习气,绝不带分别执著的习气。分别执著的习气虽然在四圣法界断了,还有残余,极其微弱的残余,要不然第七住他怎么会有度众生不自在?第八童真住的菩萨为什么跟一切和光同尘,他还有世间的余习?那是极其微细,所以他还不能讲是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自性,一点习气都不带的。
佛给我们说这些话,让我们能够体会这些行相,对我们有好处,我们知道怎么修。喜欢的人可不可以亲近?可以,亲近应该什么态度?不生贪恋,你要炼这个功夫,这就叫什么?随缘妙用。我在这个境界里是把贪恋,也就是六度里面讲的悭贪,把这个习气断掉。你不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怎么知道你的心这个烦恼淡了、烦恼轻了?烦恼轻,智慧长!你要不跟那些讨厌的人接触,你怎么知道你有讨厌、你不喜欢?你跟他们接触,我不喜欢他,在这里头把那个不喜欢的习气断掉。所以菩萨修行,什么境界他都接触,五十三参不就是这种表演吗?所以我讲五十三参,到最后我明白了,五十三参是现实的生活。从早到晚你看到这些一切人事物,有顺心的、有不顺心的,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就在这里修行。喜欢里头不生贪恋,不喜欢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不生瞋恚,我们现在先修这个。你说你没有贪爱、没有瞋恚,你怎么知道?在境界里头一试验就出来了。逐渐的在这里面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无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9》)
...,再也分不出哪是江水、哪是河水、哪是海水,分不出。那就入了佛的境界,法慧菩萨入了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这里没有称法慧如来,没有称法慧佛,称法慧菩萨,这个意思前面说过,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余习没断。把这个习气轻重分为四十一个等级,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这都是我们应当要清楚、要明了的。这个习气少了一分,级别就提升一层,其实它里头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平等境界哪来的等级?这种等级的说法都是属於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
我们晓得人间有佛,用平等心,不分别、不执著,实在讲分别执著很淡薄,用平等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个人就是人间的相似佛,他跟佛差不多。菩萨心是六度心,念念不离六波罗蜜,喜欢布施、喜欢持戒。喜欢布施是能舍、肯帮助人,见到人有困难、有需要,他一个都不空过,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他能舍财,能舍法,舍法叫肯教人;能舍无畏,别人有困难、有痛苦,他真的帮助他解决,我们世间讲好人,热心的人士。这种人是人间的菩萨,他的心行跟菩萨很接近,是智者大师所讲的人间的菩萨法界。缘觉法界是辟支佛,这人很聪明,修学十二因缘就能帮助他看破放下,把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看轻了,也就是淡化了,人间的辟支佛。阿罗汉称为声闻,那就是欢喜佛法,依教奉行,出家是个好修行人,给出家人做个好榜样,在家是个好居士。在佛门里面,出家称法师,出家是善师,在家称高士,高僧、高士,这是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帮助你放下。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执著,你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智慧开了,超越六道轮回;再知道还要放下分别,阿罗汉还有分别,分别再放下,他就成菩萨;菩萨再放下起心动念,他就成佛。所以佛法的修学,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白,修什么?放下就是!决定不能有烦恼习气。这些东西,为什么佛要叫你放下?自性里头没有的。
自性里有什么?跟菩萨讲,诸位要知道,因为菩萨还有起心动念,还可以跟他讲,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性德相好。性德是什么东西?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性德。佛教菩萨、教阿罗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随顺性德,这是向上提升;违逆性德,往下堕落。在佛法里面,佛给我们讲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也很简单。这是性德,必须要遵守。《还源观》上讲得简单,讲四种,那四种是非常圆满。我们讲得这么多种,儒讲的四个科目,佛讲的六个科目,都是《还源观》里的第二,四德的第二德。它第一是讲什么?随缘妙用,第二讲威仪有则。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威仪有则,佛法里面讲的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罗蜜、十愿也是威仪有则。讲得再多,《还源观》上是一条,就是修行人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处事待人接物永远记住,用什么心态?柔和质直。我对佛菩萨是这样的态度,我对所有一切众生也是这个态度,对我的冤亲债主也是这个态度,这就对了,那你是真的在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0卷) 2009/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0》)
...然现象。随顺自然现象这是德,不可以违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所以在人伦上面,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仁义礼智信,这是随顺大自然,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从仁义礼智信再一扩张,八德,八德两个讲法,古时候讲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现在人是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八德路都是用这个名称。这两种说法重复四个字,把重复的去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十二个字,这就是顺著自性,这就是积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积功,就是积功累德,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我们的言语造作,必须跟它相应,中国老祖宗教我们的。
佛陀教给我们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愿,也就这么几个纲目而已,我们念念不忘,念念都遵循,那叫做学佛;如果违背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假学佛,有名无实。真学佛的人绝对不会把这个忘掉。我们净宗学会最早成立在美国,在美国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就提出修行的纲目,五条。我们这五条,第一条是三福,「净业三福」是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二个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十大愿王。你看简单,五条,好记,太多了你记不住。五条要记得很熟,起心动念都不违背,这叫真学佛,你真得受用。得的什么受用?刚才跟诸位说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得佛加持,烦恼轻智慧长,你怎么会不快乐!你对宇宙人生真相是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所以你在这个世间,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你都能够利益他,这叫契机契理。绝不违背真理,真理是性德,不违背,而能够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圣贤教育、佛菩萨教育,确实帮助自己净化身心,提升灵性。在这里面无比殊胜的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确实如诸佛菩萨所说难信易行,章嘉大师告诉我「知难行易」。你要把念佛这个道理搞清楚,那可不容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四卷) 2009/11/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4》)
...是最著名的大学,剑桥、牛津我去看了,也比不上我们讲经的这种气氛。教授去上课,十五分钟之后,你看学生东张西望,就定不下来,就在胡思乱想了,东张西望,精神就不集中,一看就晓得,他怎么能学到东西?所以他学到什么?知识,不开智慧,智慧要从定里面,他能定得住,他才能开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我们真正要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个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乘的根基,现在学《弟子规》,《弟子规》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年我们在提倡,大家晓得了。能不能学得好?用心就学得好。实在讲,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东西,教我们抓纲领,纲领抓住。中国传统东西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多简单。佛法里面,净业三福、五戒十善、六度、普贤十愿,也是四个科目。你真的用心,真的心上有,那你就契入境界。所以我们常讲的八德,八德两个讲法,古人的讲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又有一种讲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我们把它合起来,四个重复,四个重复去掉十二个字,这是中国的德目。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孝悌忠信从我心做起,礼义廉耻从我身做起,仁爱和平从我行做起」,我们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和乐,家和万事兴,我们居住这个地区不会有灾难。为什么?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人,哪一个人不能成圣成贤?佛法讲,哪一个人不能作菩萨、不能作佛?问题是你自己肯不肯干,得用心才行。心上再不要有自私自利,再不可以有是非人我,不能有名闻利养,不能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五卷) 2009/11/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5》)
...根,孝亲尊师。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四句讲得多好!我们学习就要从这四句下手,修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修养德行是孝亲,成就学问是尊师重道。
我们看现在的寺庙,最近台南的同修,大家想建立一个道场,悟行法师带了这些同修们来见我。我告诉他,如果建成现在一般寺庙的形式,大可不必,台湾的寺庙不少,不少你这一个。如果你要建立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那倒是很有意思,怎么不一样?恢复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的道场,那是什么?学校。所以我给他建议,你们这个小的寺庙规模不大,它总共面积只有五百坪,建个三层或者是四层,我说里面建六个教室。他说为什么建六个?六波罗蜜,六度,建六个教室,在这里培养讲经的法师,这个庙里六个教室天天讲经。如果将来你这个道场有个三、四十个出家人,个个都是高手那就很有意思。这个道场什么?全台湾还没有,全中国也没有,全世界也没有,这个道场值得建立。我说你们走这条路子,我赞成;如果搞一般的寺庙,我不赞成。他们听了都很欢喜。我说现在教学我们到哪找老师去?找不到。实在找不到,我们就帮一帮,帮个忙吧!用什么方法?就是用光碟来教学。我们这些年来还算是不错,留下有一万多小时的光碟,大概也有几十部经论,我们就开这个课。
学习的同学听光碟讲经,怎么学?复讲,阿难传承老办法。譬如学《华严经》,你现在听我讲《华严经》,听完之后明天,到第二天你再讲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0卷) 2009/1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0》)
...法界,阿罗汉修的,辟支佛所修的,他们厌恶六道轮回,六道太苦、太麻烦,我想出离,出离怎么样?你得修止观来对治。可是他们喜欢「观空而灭悲智」,观空,空的境界清净,但是他悲心也空了,智慧也空了。所以他怎么样?他不愿意去帮助众生,众生太麻烦、太难度,这就是小乘,「以寂灭为乐」。他不是不教人,只是教有缘人,就是他看得顺眼,他喜欢你,他教你,他看不顺眼,他不喜欢,你怎么求他也不教你,这是小乘。超越六道是高,菩提心发不起来,是什么原因?他是厌离六道苦,是这种心出去的,喜欢寂静乐,他有这么个障碍。
再看,再往上提升,「权教菩萨」,这里面就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四圣法界上面这两界,佛、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离苦本而生净国,设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众生,皆非法尔合然,无出没故」。不能跟法慧菩萨比,法慧菩萨完全随顺自然,自然法则;他们是接近,但是没有完全随顺自然,里面还有一点跟自然相抵触的。这是讲什么?声闻、缘觉,包括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还包括权教菩萨。法慧干净,妄想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一下放下,这是完全随顺自然、随顺法性。权教菩萨乐观空,这就是说他心地清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行六度,跟一乘菩萨(像华严经上四十一位菩萨)行六度相同的,可是用心不相同。他住在空观里面,《般若经》里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在这个境界里头,能够不著一切相,诸位想,不著一切相,著空了。因为他修六度,还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他是菩萨, |
|
|
|
|
|
|
|
不像《华严经》里面的菩萨空有二边都不著。你看凡夫,色界、无色界他著有,二乘他著空,二边都不著才干净,他不干不净。「离苦本而生净国」,苦本是什么?执著这个身、这个意识是我,执著身是我的身体,思想是我的心。错了!这个东西不是我的身,起心动念不是我的心,我的心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他不知道,以为起心动念、能思惟的是我的心。外国哲学家还说,也算是不错,「我思故我在」,他以什么做我?他不以身是我,他以他能思的那个是我。这比一般人高明一点,还是错误。真心是什么?真心没有念头、没有思,诸位晓得,真心离念,能够思惟想像的是妄心,是阿赖耶识,那不是我。能够执著这个,不执著身,是比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五卷) 2009/11/1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5》)
...有善恶。如果执著放下,不再执著,给诸位说,善恶就没有了,超越六道。六道里有三善道、有三恶道,这就很明显的,六道是怎么回事情?七情五欲变现的六道轮回。在四圣法界里面,虽然执著没有了,它有分别,所以它有染净,它没有善恶,它有染净。对六道来讲它是净,六道是染,可以说四圣法界是娑婆世界的净土。染净是对立的,分别没有断,如果分别放下,染净就没有了,所有一切对立法就不生。最后剩下的是无明,也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放下才是真平等;起心动念没放下,分别执著完全放下,这是相似的平等,清净平等觉相似的现前,这是相似即佛。所以,佛的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我们要常常记住,离妄想分别执著才真平等。
菩萨第一个因是「六度」,菩萨念念不忘遵守大乘教里面所讲的六波罗蜜修行。其实六波罗蜜还是讲放下,帮助你一桩一桩的放,布施帮助你放下悭贪。你有烦恼,贪爱是烦恼、吝啬是烦恼,你拥有的舍不得帮助别人,这是吝啬;你没有的,你起贪心,总希望得到,得什么?不外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东西都不是真的。佛教菩萨修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放下,六个修学纲领摆在第一个。第二个就是持戒,就是遵守佛陀的教戒。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依教奉行,叫奉事师长。第三,这很好了,你看你能布施、你能放下、你能持戒,如何把这个功德保持?一定要忍,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要修忍耐的功夫。这六个纲目第三个就是忍,《金刚经》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9》)
...放下分别,妄想暂时不要去管它,从这下手。妄想太难了,说老实话,我们这一生当中肯定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要管它,我们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有这两种,那往生的品位就相当高了。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好像《观经》里面讲的四劫,缩短了,你看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十二劫,你现在只要三劫、四劫就成了。所以在此地修行,真干,好处太多了!佛决定没有一句是假话,你要相信,这属於信心,佛的话,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他讲的是真的。你真正相信,你就有福了。我们真干,真放下。
这里面讲的,「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住修圆满了,修十行,十行也修圆满,入十回向,这叫解行。这个解是大乘经,是一乘经,对於佛在经典上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所以他能解法性本空。法性既然空了,法相哪里有!会不会再把这些法相放在心上?不可能,也就是说,性相都不可得。但是,菩萨,这都是法身菩萨,肯定与遍法界虚空界六道十法界的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出现,他就现什么身,自己没有意思,随众生心,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所以《楞严经》上讲「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他所知的量,随心应量。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看到好像起心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四卷) 2009/11/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4》)
...全明白了,所以他能解法性本空。法性既然空了,法相哪里有!会不会再把这些法相放在心上?不可能,也就是说,性相都不可得。但是,菩萨,这都是法身菩萨,肯定与遍法界虚空界六道十法界的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出现,他就现什么身,自己没有意思,随众生心,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所以《楞严经》上讲「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他所知的量,随心应量。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看到好像起心动念,实际没有,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诸位记住,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他是永远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刹那之间他也没有失掉,真正住在大菩提心上。
顺修六度,不是逆修,随顺著六度,给众生做好样子。你看众生,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现在这个社会犯了什么毛病?贪吝,贪财、贪色、贪五欲六尘的享受。现在人的悭贪比过去提升了好多倍,六道众生哪个不贪?不贪他就不来,他就不会到人间来了,他到人间来为什么?就是为了贪,有了贪这个念头才到人间来。可是从前贪的念头轻,现在太重了。菩萨做榜样就是破除众生的烦恼,你不是贪吗?他示现不贪,不贪,布施,喜欢布施。你贪财,他天天舍财;你贪法,他天天布施佛法。菩萨来给我们做样子,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用意在哪里?用意是希望众生看到之后觉悟,像菩萨一样,把自己贪吝之心舍掉,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布施度什么时候圆满?你悭贪的心断掉,布施度就圆满,还有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四卷) 2009/11/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4》)
...到人间来。可是从前贪的念头轻,现在太重了。菩萨做榜样就是破除众生的烦恼,你不是贪吗?他示现不贪,不贪,布施,喜欢布施。你贪财,他天天舍财;你贪法,他天天布施佛法。菩萨来给我们做样子,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用意在哪里?用意是希望众生看到之后觉悟,像菩萨一样,把自己贪吝之心舍掉,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布施度什么时候圆满?你悭贪的心断掉,布施度就圆满,还有一点点念头就还没有圆满。持戒圆满是你恶念没有了,持戒就圆满;你还有恶念,你还得要修持戒,持戒没有圆满。这是六种方法,破众生六种严重的烦恼。持戒是破恶作的,心行都不善,忍辱是破瞋恚的,精进是破懈怠的,禅定是破散乱的,智慧是破愚痴的。所以菩萨示现六度之心还发回向心,这太难了,为什么?一般众生修学功德都是给自己的,不肯给别人,我修的功德给别人,那我不就没有了吗?菩萨给你做样子,所修一切功德,自己都不要,全部回向给一切众生。为什么?众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讲到究竟之处,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佛陀,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什么?众生是迷惑的佛,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我们是佛?那就得要感谢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相信。
所以学佛,首先要有耐心,要有定功;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决定修不成功,不会有成就。什么样的人学佛会有成就?《弥陀经》上讲的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这种人学佛肯定有成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四卷) 2009/11/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4》)
...的现。声闻法界现前了,声闻虽然见思烦恼断了,真断了,他有习气,这还得用功,这统统都属於治地,都讲心地。习气没有了,习气断掉他就升级,他升到缘觉,就不在声闻,升了一级,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没有,他有分别,他这个时候修行就是把分别心舍掉,也把它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他又升级,升到菩萨,所以菩萨没有分别,但是有分别的习气。菩萨要把分别习气断掉,他又升一级,十法界升得最高,佛法界,他就是佛,不过这个佛没见性,只差一点点,没见性。他在这里面必须把菩萨分别的习气断掉,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还出不了十法界,在十法界里他最高。所以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个位置是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他修六度万行。为什么不是真佛?他还用的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用得最正,妄心里面所有的邪恶他都断掉了,妄心里面完全与自性相应的这些净善他统统具足,但那个心没有转得过来,必须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叫发心住,真心现前了。诸位要晓得,菩提心是真心,我们平常跟诸位介绍,介绍得可是相当详细,我们完全根据经义。
所以诸位要知道,《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无量寿经》第九个本子,《无量寿经》有九种不同的版本,这是第九种,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一位老居士,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有讲过,讲得不多,我们不太熟悉,是这个老人家晚年用了十年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五卷) 2009/11/28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九九卷
...、恶、无记,无记不谈它,我们专门讲善恶、染净。六道里面染业,染业里头善恶,善业现三善道,恶业现三恶道。如果没有善恶那就是净业,净业现四圣法界,四圣也是功夫浅深不一样,功夫浅的声闻、缘觉,功夫深的这佛菩萨,统统都是应现。
所以童真住这个地位的菩萨心不动,这个心不生倒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邪魔怎么能破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不起邪魔破菩提心。由此可知,邪魔能不能破菩提心?不能。如果邪魔能破菩提心,那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心不全被他破除?破菩提心的人是自己,自己破菩提心,这个道理要懂。成就自己的是自己,破坏自己的还是自己,与外头境界相不相干?不相干。佛菩萨教我们修十善、修五戒、修六度,好事情,我们会依教奉行,真干也是你自己。外面这些邪魔遇到,「你修这个干什么?你不要修」,你要是真听话,不是自己破自己吗?你不理会他,不就没事吗?他怎么能破你?佛经里面常常有个比喻,「火烧功德林」,人修积功德可不容易,发一顿脾气功德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说你修了多少功德?你就想到,什么时候到现在没发脾气,那功德在;一顿脾气发了,光了,没有了,烧光了,火烧功德林。是不是他烧的?不是,是你自己烧的。你自己要能够不接受,不就没事!听佛的话,不能听邪魔的话,这就对。邪魔教你什么?教你贪瞋痴。佛教你什么?佛教你无贪、无瞋、无痴,听佛的话,不要听魔的话。佛有没有帮助你成功?没有,是你自己听话,自己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0卷) 2009/12/3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0》)
...心想生,也就是说,十法界的因缘很复杂,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当中,哪一个缘最重要,佛给我们拈出来了。作佛,我们讲成佛,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平等心里头怎么样?没有差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分别,心不平等;有执著,那个心就更不平等。平等心也就是清净心,所以《无量寿经》经题上标示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无量无边德行的原点。佛的德行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平等觉里头生的。清净是决定没有染污,平等里头决定没有分别,觉悟里头决定没有迷惑,迷才堕在六道,搞六道轮回。六道,一切经论里面把它形容为「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什么是回头?觉就回头了,觉悟就回头了。
菩萨,菩萨是「六度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菩萨从来不想自己,起心动念都是想别人,如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如何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菩萨心。我们从这里细细去观察,菩萨心比佛心就差一等。但是菩萨大公无私,没有私心,念念决定是跟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相应,这菩萨心。辟支佛是「缘觉心」,就是十二因缘,有分别,没执著;声闻、阿罗汉是「四谛心」,苦集灭道,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下面是六道。天人的心是「上品十善」,佛还说「四无量心」是天心,慈悲喜舍。舍是什么?舍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这个他放下了。五欲六尘的享受,色界跟无色界天全放下了;欲界天愈往上去愈淡薄,他还是有,很淡薄了,我们讲的是习气,夜摩天以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六卷) 2009/12/9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6》)
...个依靠,为他『作归依处』。「亦是总结前义」,你看一开端第一句是讲真供养,供佛,这一大段经文讲九句,就是落实真供养。「诸所施为,皆为众生,大悲增上故」,菩萨一切的作为,财施、法施、无畏施,用种种不同的方式,今天讲的手段,只有一个目的,为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就是我这个身,我活在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为众生,为给众生做出一个好榜样,让众生学习。我们起心动念自己要去想一想,这个社会上大众都像我这个念头行不行?如果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不行,不行我这个念头不能动。所以我们常说,起心动念要跟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相应,这就对了,这中国老祖宗的教学。在佛法里面,起心动念要跟净业三福,要跟六和敬、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相应,你是真正修行人。
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孝亲尊师,第一句,不孝父母什么成就也没有,背师叛道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父母之恩,念念不忘老师之恩,要特别提倡,为什么?现在大家疏忽了,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甚至於父母年老的时候不养父母。现在在社会上很多很多,这个现象多可怕,你不养父母,将来你老了你的子孙不会养你,为什么?因果报应,你的下一代看到你的行为,那个印象太深了,他知道他怎么做法。我们要想将来老的时候子孙孝顺,那你现在就不能不孝顺父母,对於父母,对於尊长、叔叔伯伯,对於祖父母,都要细心照顾,这是你积大德累大功,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七卷) 2009/12/10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7》)
...,你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我那个时候二十六岁,到今年八十四岁,我都是走这个目标,走这条路,都是这个目标。我从《华严经》里面发现了净土,深信不移,《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信净土从这来的。然后细细去看一切大乘经教,几乎重要经论末后都指归净土,这才知道净土是个不思议的法门。所以对老师要有信心,对同参道友要知道尊重,他是帮助我们前进的。
「化导」,化是教化,一定是身行言教,做出好样子给初学人看,潜移默化,引导迷信的走向正信,带领正信的走向真信,这就对了。「修谛」,修是修行,谛是真理、真谛,在小乘教里面讲四谛,苦集灭道。在大乘法里面,它的下头有「观缘」,修止观、修十二因缘,「行度」,修万行、修六度,这大乘菩萨法,这一段讲修行。下面是果位,修行一定证果,证报身,这是大乘教里面修行重要的指标。「报身」是智慧身,是生在实报庄严土,叫报身。我们现在是凡圣同居土,一般修行要通过方便有余土再提升才是实报土,这报身。「依土」,依是依靠,土是修行的环境,随著你自己修行功夫的提升。报土,报身跟依土在哪里?就在现前,这是真的。你境界提升,外面这个身跟土都产生变化,这是什么?境随心转,这是报土;相由心生,是报身。我们把它引申,引申到我们现实生活境界里面也讲得通,我们的心善,相貌就善,身体就健康。你看那个念头一转,相貌就变,体质就变了。心里不善,前面讲界内十魔,好淫、好盗、好杀、好妄、贪瞋痴慢疑,那肯定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三卷) 2010/1/26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3》)
...上记载的,三聚三散,愈施愈多。所以,中国人供他做财神是有道理,财是怎么发的?布施,财布施,谁缺乏、谁需要就要去赶紧帮助他,主动的去帮助他,不要人家到他那里求帮助,主动帮助他,发大财。这个财神是有道理的。我在台湾这么多年,看到台湾同修拜财神是关公,关公是有义气,好像与发财没什么关系,他很讲义气,忠义两个字他做到了。所以真正发财得学范蠡,那就对了。
佛教导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现在这个世界动乱不安,多少人缺乏,我们有的,尽心尽力去舍施,不求回报。我们求什么?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这些功德好事助长我们往生的品位。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还是祖师大德讲的「兼修六度」,为什么?自他两利。如果是专门利益别人,对於利益自己的念头丝毫都没有,那你就是「正行六度」,那全变成功德。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是自他二利,这是兼修,那个功德不圆满,那不称性;如果全是为众生,一丝毫自己的念头不夹杂在里头,那是圆满的功德。这些道理要懂,懂了之后得真干,有这个机缘是好事,不必去考虑,没有这个机会那没法子,有机会你要把握住,认真努力去做,那就对了,这才是永远保持你的乐不会消失掉。我们世间有人讲「保富」,如何保持富贵,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要做给别人看,别人看到他就相信,没有看到,你给他讲,他还是半信半疑。一定要自己做出来给他看,你看三种布施都得到。富,不必很富有,衣食足就是富足,不缺乏,这就是富足,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重要,不迷惑、不颠倒。
第六,「於外道未发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四卷) 2010/1/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4》)
...
所以,对於心外求法,未发心者,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常常想到一切苦难众生,他们贫穷,这个贫穷讲的是所有六道众生都贫穷。贫穷不单单是指没有财富,也指没有智慧、没有觉悟,他还在六道里头搞轮回生死,这叫贫穷。什么时候他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他就摆脱贫穷,走向小康。给诸位说,四圣法界是小康,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头,四圣叫小康。生到实报庄严土,那才叫大同,我这样比喻诸位好懂,从小康进入大同。所以我们要永远的远离贫穷,就是远离六道轮回,发菩提心,要度六道轮回的众生,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最好是不为自己,我们与性德完全相应,跟诸佛菩萨一样,正行六度。如果有自己,我修一点功德希望我能得一点利益,那是兼修,能得到,不圆满。也就是说,前面讲了,那修行也变成魔,界外十魔,障碍你见性,障碍你证果。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障碍,但它障碍你品位,你不能高品位的往生,它在这个地方产生障碍。发这个愿之后,后头三愿还得兑现,不兑现,你这一愿是假的,空的,有名无实。
你要真正发心帮助众生,首先你要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就是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言行要统统改正过来,提升你自己的品德,这个最重要。这一条我们依什么来修?我们依儒释道三个根就行了,必须把《弟子规》做到、把《感应篇》做到、把《十善业》做到,基础就稳固了。德行稳固之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四卷) 2010/1/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4》)
...,菩萨翻作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你从梵文上来看,它含义就非常之深、非常之广,它不是狭义的,它真的能把所以宗教、族群全部包括在其中。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
说到这一点,清凉大师在此地说,「於此开二」,把它开成两条,「谓於乘大道,集进趣者,推之如师」,这是第一条。於乘大道,大道就是与性德相应的道,道是道路。在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所说的伦常大道。这个乘,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落实。你能把这个大道落实在你的生活当中,你的生活是大道;落实在工作,你的工作是大道;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处事待人接物是大道。这道是什么?五伦、五常,中国古圣先贤世代相传,伦常大道。在佛法里面,就是三福、六和、五戒、十善,或者再加上六度、十愿,就圆满了;六度是大乘菩萨修的,十愿是法身菩萨修的,《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这圆满了,这是大道。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大道,这就是一切摄菩提愿众生。「集进趣者」,他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这些人我们「推之如师」,我们推崇他,我们要把他看作我们的老师一样。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世界,今天世界跟过去不一样,跟什么时候比?跟五十年之前比不一样。今天科技发达,比五十年前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倍,百倍、千倍都不止,科技确实是突飞猛进。五十年之前,电视是刚刚萌芽,黑白的,现在进步到彩色,进步到数码,这个速度多快。古老的全淘汰掉,这个时间还不过三十年,都淘汰掉了。三十年前我们拍摄的是用八厘米的摄影机,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四卷) 2010/1/27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4》)
...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遵守这个原则修行。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净业三福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第一条做到是下品善,就是人天善;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小乘善,就是声闻、缘觉;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大乘善。所以善就分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我们最低要取下品。下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经》。所以这两样东西是净业三福里头的第一福,一定要拿到,不拿到的话念佛不能往生,这是一定要懂得的。
问:底下是澳洲同学提出来的,他说师父常讲四众弟子要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念佛才能成就,但如何在护持精进念佛堂上来成就?
答: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我们放在旁边,我们现在单单讲三福、六和。三福里面我们专门把第一福落实,刚才我讲的,《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落实。如果出家?出家基本的戒律是《沙弥律仪》,如果《沙弥律仪》做不到,那就不是出家人,念佛不能往生,这个一定的道理。所以出家就加上《沙弥律仪》,在家就这两样就够了,《十善业道》跟《弟子规》就够了,这两样做到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不要紧,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它四土是在一起的,这是十方世界里面没有的,这是个特别的世界。所以说一生一切生,生到凡圣同居土等于生方便土、等于生实报土,你在那个地方,这些声闻、罗汉天天跟你见面,菩萨也天天见面。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居住环境不一样,凡圣同居土里...(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七) (共一集) 2005/9/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87-01 》)
...什么?拿散乱回向。口念阿弥陀佛,心里还恨着那个人,你以怨恨回向,这怎么行?这个不行。所以行、解要相应,才有功德;行跟解不相应,哪来的功德!所以以功德回向,你首先要想到你有什么功德。
世法里面,中国是以孔老夫子为标准的,孔老夫子处事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对任何人他真的是以清净平等心,温和、善良、恭敬,对人都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第一句话是「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夫子的恭敬就是礼敬诸佛。节俭,自己生活很节俭,希望多余一点出来帮助苦难的人,节俭目的在此地。最后让是礼让,对人要有礼,要谦虚,要知道让,这就有功德。我们这一天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这个心?在佛法里面,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如果我们不说这些,再说个最普通的、最简单的,《十善业道》,我们的心,我们的行,都能够与十善业相应,这是功德。如果说是与十恶业相应,那你念阿弥陀佛念得再多,都不相应,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问:第二他说我本人做卖香烛,其中有些品种是往生钱及印有往生咒,但不知是否可以卖及化掉?为了顺从众生,这样做如法吗?
答:心正行就正。顾客来买你的东西,你都能劝他发慈悲心,劝他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因为你卖香烛,卖纸钱,来买这些的人大概都不排斥佛法,你劝他念佛,很好。如果有结缘的这些光碟送给他,介绍他到道场来听经,那你真的就有功德。一切都是以真实的利益帮助他,这样就好。
问:下面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九) (共一集) 2005/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89-01 》)
...,和小恩小惠、拉拢、腐蚀如何区别?
答:区别在智慧,而不是感情,用感情往往就有弊病生起来。所以佛法虽然讲慈悲、方便,所谓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祖师又有两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不是跟佛的慈悲、方便两个恰恰相反?就是一个是用智慧,一个是用感情,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你用慈悲就祸害很多,你用方便,问题也很多,真的出下流。所以佛法的修学,最重的是智慧。你看戒定慧三学,戒律是手段,定还是属于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是目的。
你去看《六祖坛经》,这是宗门,禅宗的。禅宗求的是智慧,不是禅定。《坛经》你打开头一句,六祖说的,「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们修学的是六度里头的般若波罗蜜,不是禅定波罗蜜,这个要知道。无论是宗门、教下,统统是智慧。烦恼轻,智慧长,我们的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烦恼习气把智慧障碍住了。见到人常常喜欢发脾气,常常骂人,他哪有智慧?那就是烦恼现前,决定没有智慧;智慧一定是心平气和,才会生智慧。
佛家讲的四摄法是方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不能把它看作小恩小惠;你要以为是小恩小惠就错了,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礼不在多,也不在丰盛,但是很感人。你送人家一个字条,一个书签,这是非常微薄,但是感人很深。就是说你没有把他忘记,你常常把他想在心里,从这个地方建立真情,这个很重要。所以家庭夫妻能懂这个道理,你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这个不...(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八) (共一集) 2006/3/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04 》)
...是不是只要按照系念的文字读诵即可?
答:我不知道你得到的这部《中峰三时系念》,还是在法会里面录下来的系念法事,还是讲解的。因为《中峰三时系念全集》我们过去曾经做了一次讲解,有光碟流通。不管你自己是读诵,或者是依照仪规去做三时系念,最好都要先把讲解听听。这些经文、开示意思你都明白,都懂了,然后无论是念,无论是做这个法事,效果不一样。如果你不懂,不明白,照这个去念,没有多大效果。
问:他问这样子是否可以超度祖先?
答:真正懂得、明了了是可以的。
问:下面一个问题,他说我刚读完《认识佛教》,知道要学习五大科目,但不知道从何开始,是先修戒定慧,还是先修三福做个善人开始,还是先修六度?请问合适的学习顺序。
答:最适合的顺序要按着次第,一定是从净业三福做起。而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我怎样孝亲、怎样尊师,你学弟子规就对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在《十善业道经》,所以你《弟子规》学完之后就学《十善业道经》。学完是讲落实,你真做到了,你没有做到,那个不算数,不是说我听过、我读过,那个没有用,一定要把它做到。《弟子规》里面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所说的一共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就是一百一十三条你要统统做到,落实在日常生活,那就不一样了。有这个基础,再学十善业道不难,你会做得到。你像现在一般在家居士,十善业道做不到,出家人沙弥律仪做不到,什么原...(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八) (共一集) 2006/3/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04 》)
...础,基础的基础。弟子规是第一层,十善业是第二层,沙弥律仪是第三层,要按部就班的来学习就不难。
问:最近师父讲的「净行品」,学习下手处是否应每做一桩事之前先读偈颂,提醒自己发心落实,其余时间再默念佛号?
答:不行,这个做法错误的。「净行品」是最高的修行方法,我们怎么学都学不到。人家起心动念念念都不忘众生,念念都是舍己为人,他那是菩萨修行的方法,那不是凡人。我们现在,你要学到「净行品」,一定是按照规矩,弟子规是第一步,十善业是第二步,沙弥律仪第三步,比丘戒第四步,菩萨戒第五步,渐渐向上,你才能够修到「净行品」。你没有下面深厚的基础,「净行品」是法身菩萨修的!菩萨戒真的能做到之后,还要修六度万行,这样才能够达到「净行品」跟普贤菩萨十愿的学习。所以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能够躐等,躐等决定错误。所以现在「净行品」可以读,读了对于诸佛菩萨敬仰的心会生起来,会生起来敬佛、敬菩萨、敬法,这个诚敬的心能生起来。学习,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学起。
问:下面是美国同学提的问题。末学这一年多来听老法师讲经非常欢喜,现在每天念佛两小时,早晚听经、拜佛一百拜。老法师讲经中说离婚的人都要下地狱,我已经离婚十几年,请问还能往生吗?
答:离婚的人也不一定完全下地狱,要看他自己的心行;如果心行都善,没有问题,心行不善,那造的业就重了。因为离婚对社会的影响是造成负面的,不是正面的,从这个地方结罪就很...(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八) (共一集) 2006/3/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04 》)
...它,还是可以现行。再微细的,再久的,所以说是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多生多劫之前,统统都在,没有一个遗漏掉。
所以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就是你有佛的种子。像我这一个储藏的东西,里面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统统都有,这就十法界,你到哪一道去?十法界我都有因,亲因缘都有,到哪一道去就是缘。那个缘是什么?是自己想到哪里,你自然跟那一道感应。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平等心是佛心,就是佛种子。对于一切人事物,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佛种子。他决定跟佛这一道相应,他就是缘这个路走,那他就成佛了。菩萨六度心、四无量心。有六度四无量心,这个意念重,起心动念都会想到这个,他就做菩萨,他自然就成菩萨了。现在诸位想想,我们在人道,人道里面是五戒,中国传统教育里面,五常(仁义礼智信),我们起心动念不违背这个原则,来生决定到人道,这就是引你到哪一道去。
我们中国人俗话说,人死了都做鬼,明明有十法界,为什么人死了就变成鬼?实在讲,我们听这个话,听听想想,不无道理,绝大多数到鬼道去。鬼的业因是什么?贪,你看看哪个不贪?不管贪财也好,贪色也好,鬼的那个心就是贪心,贪心是鬼心。瞋恚是地狱心,常常喜欢发脾气的人不好,他走的路是走地狱道。所以发脾气,我们一定要有个高度的警觉,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会发脾气。为什么?那一引导我们发脾气,...(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 (共一集) 2006/3/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07-01 》)
...的善根引发出来。你造作的恶业,他能够对治,为什么?你过去造作恶业的根他知道,像治病一样,他从根本治,这个容易。我们要学佛,要学佛的慈悲,要学佛的方便。你看看佛教导我们,教菩萨、教弟子「四摄法」,我们现在完全忘掉了。
我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新加坡有一位部长就问我,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宗教都能团结变成兄弟姐妹一样?我说这是佛在经上教我的,教你哪个法?四摄法。四摄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公关法,就是交际法,就是人与人相处的方法,非常重要。你能够用在家庭里面,你一家和睦;用在夫妻上,百年好合。怎么会有问题出来?你学了不会用。你们学佛的人,谁会?
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是一样的名词,不是一个意思。六度是要度自己成佛的,所以它那个布施是断悭贪的,目的是在这个。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意思可不是这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多请客、多送礼。你看看头一条件,你跟人往来,你多送一点小礼物给他,常常送给他,不一样!所以我解释四摄法,头一条,跟人往来,多请客、多送礼。第二个「爱语」,爱语就是关怀,亲切关怀、照顾。比基督教讲得详细,讲得更深、更广,没人去做。「利行」,我所作所为,对他绝对是有利益的,决定没有丝毫损害。
最后一个是「同事」,同事,那是要有定功,要有智慧。没有定功,没有智慧,不能学。譬如说,他喜欢跳舞,你跟他同事,一起去跳舞;他喜欢打麻将,你跟他一起去打,那个厉害,那是什么?跳舞,你比他跳得好,他就...(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 (共一集) 2006/3/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07-01 》)
...懂得如法,法是表法。仪规是表我们的恭敬心,所以作仪规,真正得利益不是佛,佛不需要,是庄严道场,庄严道场就是利益众生。现在众生到底能得多少利益?非常微弱。这个微弱怎么个说法?就是让众生看到道场庄严,一历眼根,永为道种,种个善根。
什么人真正得利益?懂得表法的,香代表什么?香代表信,信香。我们对于三宝是不是真的相信?香代表戒定真香,看到香、闻到香,想到自己要修戒、要修定,用这个来提醒我们。香是五分法身香,那就是证更深一层意思,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叫五分法身。所以看到香、闻到香你会想到,随着境界,那就如法,你就想到它表法的意思。
花是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因是什么?菩萨行,六度万行,见到花就想到我们要真修行,你才能结果报。供果,果代表菩提涅槃,表这个意思,你念念都没有离开正法。不是放在那里给佛菩萨看的、给佛菩萨吃的,不是,那完全搞错了。灯烛是代表智慧,特别是油灯蜡烛,表什么?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用现在的话说,牺牲奉献,为别人服务,它表这个意思。你连这个意思都不懂,你这个香白烧了,那花果什么都白供了,要懂这个意思,这就叫如法供养。念供养文要随文入观,自己才真正能够得利。
问:下面第十四个问题,佛弟子如何学习莲花的精神,在世间修行,出污泥而不染?
答:你先学《弟子规》,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然后再去落实《太上感应篇》,再去落实《十善业道经》,用多少...(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六) (共一集) 2006/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35-01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〇卷
...个大的节日,所以在今年全年任何一天都可以举办。所以,联合国选在今年的十月七、八、九日三天。这个活动,我们知道教科文组织到今年是六十年,六十年中从来没有办过宗教的活动,当然更没有办过佛教的活动,这是头一次。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欢喜。开幕这一天,祕书长亲自来致词,三天在国际上留下很好的印象,大家都非常的赞叹,所以这个活动办的很成功。这是国际上的庄严道场,真正的庄严道场。
庄严是美好的意思、是圆满的意思。真正庄严道场是什么?戒定慧三学,具足三学、具足六和,那就是真正的庄严。如果没有三学、没有六和,那就是过去有些人所说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庙是道场,有道场,没有道。诸位要知道,佛道就是三学、六度、六和。我们净宗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着重在行门,行门就是讲修行的指导原则。
为什么最近这几年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根据什么来提倡?给诸位说,根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一共是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这是德行的基础。我们看到当前的状况,我们佛门的状况,在家同学做不到十善业,出家的同学做不到《沙弥律仪》,这都是基础的基础,他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展开经卷,你看到世尊叫着「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个标准。佛门讲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是十善业,所以是「净业三福」的头一条。一定要具足十善,才能够接受三皈五戒,因为...(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 (共一集) 2006/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42-01 》)
...小时,菩萨出现了,大家都很欢喜。离开的时候三个人就说,你看到观音菩萨了?看到了!观音菩萨什么样子的?三个人讲的都不一样,圣一法师见到的是金色的,戴毘卢帽,毘卢帽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全身是金色的。另外一位法师见到是白衣大士,像我们一般供的,白色的。第三位法师见到是比丘相,见到是个出家人。都见到了,都不相同。所以在临终的时候见的相,随着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见的相不一样。但是你一定会认识,你知道他是什么人。虽然是没有见过,在那个时候你会知道,知道你就要清楚,你决心跟谁去。如果说真的一定要跟阿弥陀佛去,观音、势至来也不行,那还要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来,不跟你们去,可以的。
问:有同修说不要修六度,因为那是菩萨修的,而我们要成佛,可以不修六度,请开示。
答:不可能!你要晓得佛比菩萨高一级,佛是菩萨修成的,你光学佛,不修菩萨,你永远成不了佛。为什么?你底下没有修,哪有这种道理?而且你还要晓得,菩萨下面还有基础,你一层一层往下去,你才发现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弟子规》,这个我们讲得太多了。世尊在《佛藏经》里面,《佛藏经》不是《大藏经》,是一部经,《大藏经》里头一部经,它的经名字就叫《佛藏经》,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释迦牟尼佛说的。你要不按照程序由小向大的话,你不是按部就班,佛不承认你。所以中国佛教也是从小乘到大乘,在隋唐时候中国佛教十个宗,有两个宗是小乘,叫俱舍宗、成实宗。这两个宗到宋朝时候就...(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三) (共一集) 2006/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48-01 》)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四句就是基础。孝亲尊师,《弟子规》,慈心不杀,《感应篇》,后面一句修十善业。所以这三样东西,净业三福头一条,第一个要具足的。
有这三条你入佛门,「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五戒你就一定会做得到;要不然三皈五戒做不到,只是形式上受而已,实质上没有。从三皈五戒再提升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都是属于自利的;后头有个利他,「劝进行者」。你看自行化他,我们净宗就是以这个为指导原则。然后我们团体生活,团体生活则是六和敬,这是非常重要的戒律。要和气,世间人讲「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不和就绝对不是佛法。所以六和敬、三学戒定慧、六度,最后面一个科目普贤十愿,就是十大愿王。我们要求要把这五门功课落实,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像这种态度学佛,说不要修六度,这是决定不能成就,哪有这种道理!
问:下面一个问题,有人说在吃饭之前念十声佛号,然后请诸位众生一起进餐,并请诸佛菩萨将这餐饭变现很多,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圆满的供养,然后再念十声佛号。请问这样是否可以?
答:可以,在一般寺院道场里面都念供养咒,供养咒里面最简单的是「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念佛人,如果没有这个心,这个供养要真心才会起作用,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没有这样真实的心,念十声佛号供养也可以。把这些饭食变成无量无边,是「变食真言」;不会念也没有关系,用我们的意念求佛菩萨把这个变现出来也行。所以佛法里面讲「诚则灵」,最重要的是真诚心。
问:底下说请问放生...(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三) (共一集) 2006/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48-01 》)
...,一尘不染!喜怒哀乐都是烦恼,真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有。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着,所以执着分别的根是妄想。你记住妄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分别也不是真,执着也不是真。不是真的,你把它当真,它就起了作用。这个作用就产生了障碍,我们永远不能回归自性,不能回归自性,那就是随业流转。业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随这个流转,这个流转就是十法界。如果堕落在分别执着里面,那就变成六道轮回。四圣法界里面没有执着,分别很淡薄,这个要紧。
所以修行,真正练功在哪里?在人事环境。人事环境比物质环境还要来得殊胜,因为人与人之间行为不协调的时候多!你在这个地方,你能够修忍辱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布施是放下,六度万行在人事上修是最殊胜的,也是最快速。愈是不能相处的人愈要跟他相处,成就自己的六波罗蜜。这不能相处,掉头而去,这就是自己不愿意再提升自己,不愿意再磨鍊自己,那怎么能成功?所以愈是不好处的境界,那就是你有这么一个好机会,你能快速成就。顺境修行难,逆境修行容易。但是一般人都会把逆境舍掉,那是什么?他不想修,那就没有法子了。
真正是一个懂得修行的人,不在环境上,完全在人事上磨鍊自己的心志,要把自己烦恼习气磨干净,无论什么人都是好人。「人人是好人」,这我相信你们都会承认的,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不是好人吗?人人是好人就是人人都是佛,这要知道,他有佛性。什么叫佛性?觉性,你眼能见,你耳...(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五) (共一集) 2006/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52-01 》)
...耐的差别在哪里?第三个,应用何种心态才能达到忍耐的境界?
答:佛法里面讲忍辱波罗蜜,忍辱是要用清净心,是要用真诚心,还要用感恩的心,你才能修这个功课,这是菩萨六门功课里面的一门。不是一昧顺从,一昧顺从是错误的,要用智慧,该顺从的要顺从,该回避的应该回避,但是决定是修清净心。忍耐是不生瞋恚,开始是修忍,勉强的忍,叫忍让;功夫成熟之后,就不是忍让,礼让,那就进步了。忍跟让决定是连在一起,他不与人争,冲突、矛盾就很容易化解。如果说不能让,这个忍是很难受的,忍是有极限的,到忍无可忍时就爆发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要懂得,忍有限度,一定要把它化解,这就对了。
真正的含义,忍是得定的前方便,你看六度里头的顺序,布施、持戒、忍辱,不忍你就不能精进,也就是说你的功力就不能提升。功夫提升你才能得三昧,禅定是三昧,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他就开智慧。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他有相当的定功。八年用心在一部经上,妄念少,起心动念都想到《楞严经》上。这些鬼神知道他有这个能力,来求他;他没有这个能力,不找他,这要知道。道场也是如此,这个道场真正有道,鬼神来找你。我们过去在台湾,华藏图书馆,那时候韩馆长她在管理,常常鬼神找她。
最明显的是有一年过年,大年初一早晨起来时候接到一通电话,鬼打来的,求超度,声音非常凄惨。大年初一,你说这糟不糟糕,忌讳这个事情,所以她就很生气,馆长很生气...(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九) (共一集) 2007/9/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06-01 》)
...一定要晓得。
我常常讲,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学过,释迦牟尼佛学过,他出生在宫廷,当然日常礼节从小就学会了。尊师重道,他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这十二年当中他学得很多,世间的学术他毕业了。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那是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性德圆满的流露。圆满流露是什么?就是三聚净戒、八万威仪,自然流露,不是人教的,不是人学的。我们没有见性,性德不能现前,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存的是什么心,我跟他一样。他的心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菩提心的基础就是这五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根本。
起用,正用,就是正心。正心是什么?《弟子规》正心,《感应篇》正心,三皈五戒正心,十善业道正心,六度四摄正心,应用,都用得正,没有一丝毫偏邪,心用得正。心正,行为当然正,所以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释迦佛被人尊称为天人师,天上人间都要以他做榜样,都要向他学习。所以你学佛就对了,不要学人。这是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要懂得佛所讲的义趣,义理、趣向,你要懂这个。言语没有关系,多说少说不重要,有些地方说得简略,有些地方说得详细。以净土经典来说,《弥陀经》最简单,《无量寿经》说得详细,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实际上内容都一样,平等平等。又何况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意思太重要了。如果你能把这句话参懂,天下太平。什么太平?所有一切争论没有了...(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六) (共一集) 2007/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19-01 》)
...句话参懂,天下太平。什么太平?所有一切争论没有了,法门平等!佛法跟基督教平等,基督教跟伊斯兰教平等,所有宗教都平等;世间法,所有一切学派都平等,这就没得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切争论都是从不平等里面发生的,为什么不平等?他心不清净,所以你知道清净心是菩萨心,平等心是佛心。你看十法界,十法界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缘很复杂,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哪一个最重要?佛给我们拈出来了。佛就是平等心,所以我们要想成佛,你最重要的要修平等心。平等心不跟人对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绝不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冲突,你说你的心情会多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学菩萨,菩萨心是六度四摄心。那我们晓得佛心就是真诚心,菩萨心是正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菩萨以下都属于正心。六度,缘觉,因缘心,十二因缘;阿罗汉,四谛心,苦集灭道。在六道里面,天人,上品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人间,中品十善,修罗下品十善,你知道十善业关系大了。下面是三恶道,三恶道是什么心?饿鬼道,贪心,贪心重的人跟鬼就接近,跟鬼有感应。瞋恚心,地狱;愚痴心,畜生。这就是说我们是缘哪一个,所缘缘。如果我们所缘缘都是贪心,念念都是贪,贪财、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都是在贪,那就肯定你到鬼道去。你也修道,修什么道?修饿鬼道,你会修得很成功,你将来一定到饿鬼道。所以修道,都是道,十法界都是道。忌妒、瞋恨,那修的是地狱道。
所以我们修什么道?我们修佛道,以平等心,行菩萨道,这个叫诚意、正心。心正而...(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六) (共一集) 2007/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19-01 》)
...想想世尊对我们最重要的开示,首先给我们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正确的一条道路,就是我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教训要肯定。为什么?果然你有这个认知,你自己不会看轻自己,自己也不敢看轻别人。你把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你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一切众生。为什么?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们不要讲得很深、很广,那个我们听不懂,我们讲得很粗浅、很俗,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享受,贪瞋痴慢造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些烦恼习气自性里头本来没有。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来没有的,你要把它清除掉,把它放下,没有;本来有的你要把它提起来。本来有的,在中国人讲伦理道德本来有的;佛法里面讲三学、六度、四摄、普贤菩萨的十愿,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你要把它恢复!
现在我们颠倒了,本来有的没有了,本来没有的全现前了,所以搞六道凡夫。佛菩萨口里常讲的「可怜悯者」,真可怜,所以我们是佛所讲的可怜悯者。真正明白了、搞清楚了,赶紧回头,把自私自利这一转变就大慈大悲,名闻利养这一转变无量功德,贪图享受五欲六尘那一转变,就是布施无量无边的众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贪瞋痴慢一转变是无量的智慧。《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就全恢复了。所以真学佛就是要做个转变,苦难就没有了。苦难是从迷惑颠倒、造作一切不善业感得的,我们念头一转,外面灾难就先化解。所以自己转,首先自己灾难没有了,然后...(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一) (共一集) 2008/3/21 华严讲堂 档名:21-439-01 》)
...外没有一切法,一法不可得。魔王从哪里来的?魔王是自己烦恼变现出来,给诸位说,就是从贪瞋痴慢疑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佛跟魔是一不是二,一体的两面,你清净心现出来的是佛,是佛菩萨。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的因缘无量无边,他跟我们讲无量的因缘,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就值得我们深深的去体会,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你想想什么是平等?你心里动一个念头就不平等了。像水,水不起波浪才平等,稍稍起一点波浪,就不平等了。所以什么是平等?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平等,这时候佛现前。《华严经》上讲得太多了,佛就现前了,佛现前就是自性现前,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中国禅宗讲得好。菩萨是什么心?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常常存这个心自行化他这,菩萨。辟支佛十二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天人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慈悲喜舍。人道五戒十善心,下面饿鬼道贪婪、贪心,地狱道瞋恚心,畜生道愚痴心,这贪瞋痴。阿修罗道十善里面夹杂着贡高我慢,好胜、好斗就是阿修罗。所以你就想佛跟魔都是自性现的,可以说自性善现的是声闻、缘觉、佛、菩萨、天人;自性恶就现这些罗剎、魔王。
问:底下有三个小题,到底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答:没有一定标准,如果你的道能降伏魔,那你的道就高一丈,魔就高一尺;如果你降伏不了魔,那你的道只有一尺,魔道就有一丈。譬如财色名食...(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一) (共一集) 2008/3/21 华严讲堂 档名:21-439-01 》)
...礼貌。
礼貌,每个时代不一样,每个国家、地区不一样,入境要问俗,就是要知道他们的礼节,我们才不至于失礼。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今天佛法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弘扬,原因在哪裡?它本来是活的,我们统统把它讲死了。讲死了,人家一听这东西没有味道,掉头去了,下次不来了,佛法怎麽能弘扬?古时候有古时候的礼节,今天有今天的礼节,中国有中国的礼节,外国有外国的礼节。尤其到外国去弘法,讲经给外国人听,教外国人做中国人,还要做中国的古人,甚至于做中国的古人还不行,还要做三千年前的印度人。这个谁愿意干?这是没法子!所以佛要是看到现在这个情形都会流眼泪,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全都糟蹋掉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法六度讲「精进」,进是进步,日新求新,佛不是保守的,佛不保守,佛天天求进步。佛法裡头没有退转的,只有往前进的,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是佛法。很可惜的是,现在一般学佛的也好,讲佛的也好, |
|
|
|
|
|
|
|
都是往后退。所以佛法不能弘扬、不能被大众接受原因在这个地方。当年释迦牟尼佛要是那时候讲经这种讲法,佛教不可能存在这个世界。两千年前,印度那些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如果也像我们现代人这种讲法,我们中国人决定不会接受。不但经典裡面字字是活的,就是连注解裡头字字都是活活泼泼的,没有死的。所以礼敬要从这做起。
就礼敬这桩事情,也有先后顺序,哪个最先?礼敬父母是最先,对父母要有礼貌、要有恭敬心。我们中国人讲孝顺父母,...(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
...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今天受三皈的人很多,但是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他也没皈,他也没有依,连名字三皈他都谈不上,他不晓得这三皈是什麽意思、怎麽个受法,他不晓得。你们诸位同修如果对三皈的意义不了解,我们柜台上有录影带,你可以借一个回家去听。这是佛法的根本,这一搞错了,那就是你一入门就错了,永远错到底,你回头就难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种福。第三种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修淨土的人要从这裡做起,这是第一个科目。
第二个科目,修戒定慧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可以用读诵经典的方法一次完成,特别着重在定。第三个科目,六度,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把你的烦恼、把你的忧虑、把你的疑惑统统放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第三个科目。第四个科目,就是本经裡面讲的十大愿王。就够了。所以修淨土的人,修这四个科目。把这四个科目,这是我们尽形寿,我们活一天做一天,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总不离这个范围,这就对了,你的淨业决定成就,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上品上生。
所以你要把裡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统统搞清楚、搞明白,那淨土五经不能不读,不但要读,要熟读,我们的心行才不至于违背它。这部经本,我们人多不多?我们这部经本还有一百本,我们的经本不算太多,不太多,就不能够赠送,大家来听的时候,我们这裡借用,将来我...(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
...的确是很难搞清楚的一桩事情,我们要有这一个概念。有这个概念,好!我们会对一切世缘看澹一点、看薄一点,我们的烦恼就会少一点,牵挂忧虑会减少。换句话说,帮助你心得清淨。这部经注解,疏钞分量相当之多。我们读这部《疏钞》,也可以说等于读了全部的《华严经》。既然它是等于读全部《华严经》,也就等于读全部的大乘佛法。这《华严经》整个浓缩在这裡面。所以是句句、段段都非常的精彩,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它。这是理论的依据。
修行,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那一定要真正修学五个科目,《观无量寿经》讲的三福、六和非常重要。我们想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真正做到安和乐利,一定要提倡六和敬。从什麽地方提倡?本身做起。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统统在这部经上。所以我们的依据就是淨土五经,这是五经之一,这是有注解的,五经之一。依据这五个科目来修学,这一生决定有成就。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面,倒数第三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二展转枝末者有三种。一由前独头无明故起种种烦恼。二由烦恼故造种种业。三由业成故受六道种种生死诸苦果。故佛名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又云此三障者。更相由藉。因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这一段话是说明什麽叫做『展转』无明。...(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
...)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
请掀开经本七十三面第三行,最后的这三个字看起:
【二淨缘起者。亦有二义。一分淨。二圆淨。】
前面我们讲过「缘起」裡面的染缘起,就是六道众生。除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裡面就包括了声闻,我们通常讲阿罗汉、缘觉、菩萨、佛,包括这些。这四种法界我们称它作淨,『淨缘起』。淨缘起裡面又分为『分淨、圆淨』。声闻、缘觉是部分的清淨,并没有圆满,所以称之为分淨,菩萨与佛是圆满的淨。所以分淨裡面,说声闻、缘觉,后面还有一个叫权教菩萨,等到讲到权教菩萨,再给诸位介绍。
【分淨有三。一声闻。二缘觉。三权教六度菩萨。】
下面这一条一条的给我们介绍出来。
【且声闻者。谓有众生闻小乘教。知前三界不安。皆如火宅。厌患心生。欲求出离。修五停心观七方便等。断四谛下分别烦恼。得初果进修。渐断俱生烦恼。乃至证阿罗汉果。即四果四向是也。】
这是把小乘阿罗汉给我们做了一个很简单但是也相当清楚的介绍出来。这个地方要注意的,小乘人确实比我们六道人来得聪明。为什麽?六道众生他没有出离六道的意念,这就是愚痴,他不想出离。六道实在是苦,纵然生天,一般宗教它的归宿都是以天堂,认为生天就得到永生,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天人的寿命比我们长是真的,一切享受比我们自在,这也是真的。所以福报很大,但是他还是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
...演行,真正派上用场就不管用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神通就是有也不能随便用。他们那些有这个能力的人常说,如果随便用、滥用的话,就没有了,就会消失的,会失掉的。所以佛法一定要依正道,以正当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自始至终,破执着,断烦恼,要记住这个。你的烦恼断尽了,这六种能力就恢复了,那个能力就起作用,就不是表演了,起作用了。所以断烦恼重要,破执着重要。下面讲权教菩萨。我们看这段文:
【权教菩萨等者。闻定五种性。】
这是佛常常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修学佛法有『五种』不同的根性。
【定三乘教。】
这就是小乘的定性。
【信唯识理。不执我法。发三心四愿修六度万行。断二障。证二空。即三贤十圣。若身若智及诸功德并所居国土也。言分淨者。以未闻圆顿实教。但守所习权宗。权宗毕竟无有实果。】
我们念到这个地方,这段就很重要。这是权教三乘菩萨,他的确是菩萨,他也发了菩提心,他也『修六度万行』。为什麽叫他『权教菩萨』?大家念过《金刚经》,《金刚经》上有个标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是权教菩萨。非菩萨是什麽?非实教的菩萨,他不是真实教的菩萨。他是权教菩萨,他不能算是真实教的菩萨,为什麽?他有四相、他有四见没破,这叫做权教。换句话说,这些菩萨修行,要用『唯识』的理论来讲,他就是用唯识的理来修行的。换句话说,用八识来修行,所以他也相当的执着。这个地方讲,『不执我法』,我执、法执他不执着。那个不执,就是执着,他有一个不执,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你心裡,我本来无一物了,你还是有一物,你还有一物在。你只要有一物,就有四相。所以本来无一物,你真正明...(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一卷
...不执着。那个不执,就是执着,他有一个不执,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你心裡,我本来无一物了,你还是有一物,你还有一物在。你只要有一物,就有四相。所以本来无一物,你真正明瞭之后,连这个意念都没有了,那才真的无一物。我本来无一物,你还有那一物在,那就始终还是权教,没有入真实法。真实法裡的心决定是清淨平等,那才是真实的。所以权教菩萨不平等,圆实菩萨平等,平等才是真实的。
他也『发三心』,他发这个三心跟圆实菩萨发的三心不一样。虽然在说法也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名词是相同的,那个心态不相同。一个是着相,一个是完全离相;一个是有痕迹的,一个是没有痕迹的,这是不一样的。『四愿』,四弘誓愿。『六度万行』,这也常讲的,他也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也修。『断二障、证二空』;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他虽然断,没有断乾淨,二障都断,断不乾淨;二空都证,证不圆满。这『三贤十圣』是权教的三贤十圣。在天台四教裡面就是藏教、通教,是属于这两种。如果说别教、圆教,那就不一样了,那就是真实的。『若身若智及诸功德并所居国土』,他们住的是方便有馀土,而不是实报庄严土。这是『分淨』,不是圆淨。为什麽会有这个情形?下面举的这段经文很重要。这段经文是《华严经.出现品》裡面所说的:
【故出现品云。假使有诸菩萨。于百千亿那由他劫。】
这个时间长了,这讲的是『菩萨』,没错是菩萨。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
...统念一遍之后,你就明瞭了,这个方法、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十方一切如来度众生成佛的第一法门。
那你这个选择就真正选对了。你在所有一切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一切诸佛所讲的经,第一经,最重要的一部经,我们一下就选到了,这个难得。所以我们今天所走的路线,我们的理论依据就是「淨土五经」,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理论依据,分量并不多。我们的方法,就是根据经典裡面所讲的,我们归结为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修三福,《观无量寿经》讲的,我们要认真去做,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二要修六和,六和是处众。三福是自己成就自己的,六和是我们跟大家相处,与一切人和睦,避免一切的争执。与大家和睦相处,修六和。第三就是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五个科目,是我们修学的五个科目。我们的思想见解、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守住这五个科目来修行,然后再一心念佛,你决定往生。可以说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决定往生,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这五经裡面就有《普贤菩萨行愿品》。所以我们这个本子是「普贤品」的注解,正如同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一样。我们选择这个注解深入的讲,就是代替《华严经》,《华严经》篇幅太大了。把《华严经》的精华我们提出来研究、讨论,薰习成为圆顿根性,目标在此地。同时这部经与《无量寿经》的关係非常密切。《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无量寿会上这些大菩萨们,这是声闻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统统学十...(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
...【虽初发心。便同正觉。】
就是你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跟佛没有两样。佛的思想,佛的见解,佛的言语,佛的行持,就是这个经上讲的,这个经上完全是佛的境界。像「淨土五经」统统是佛的境界,我们能够想法、看法、做法,尽量与它相应,尽量跟它接近,那虽然我们是初发心,我们的见解、思想、言语、行持就跟佛很相似了。所以初发心便成正觉,就是这意思。
【而不碍行布。行位历然。然且行行交参。位位融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几句话是讲境界,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譬如刚才跟诸位说,你读经,你念佛,读经跟念佛都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三资粮、六度万行一次完成,这叫圆融,那是圆修。实际上,我们在生活裡面,从早到晚,我们遇到这些人,遇到一些事,我们要处理应付,这就是行布,这就是次第。要在生活裡,要在处事待人接物裡面,如何把戒定慧三学、三慧、三资粮统统派上用场。这个生活就是菩萨生活,那跟六道凡夫不一样,跟小乘人也不一样。这个生活真是快乐无比,第一幸福,幸福美满的人生就看你会不会用了,行布就是会用。
『行位历然』,行是行持,位是地位。菩萨地位,从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个位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如此,但是『行行皆互参』,并不是说不同于我们这个世间学校,那一年级就是一年级程度,念一年级的课本,不能念二年级。...(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
...法都不相同,这个很重要。如果你继续不断的修,你能够修个三年、五年,那你这个根基就厚了,逐渐就能够达到圆解。即使看古大德的注解,你的看法也不一样。自己没有智慧,只解文字,依文解义;智慧开了之后,看到他这几个字一提示,有无量义在裡头,那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想圆解,一定要老实的去读经,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佛法修学真正不二法门。不但佛门裡面,古圣先贤是这一个方法成就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方世界、无量无边世界,那些佛菩萨也是这个办法成就的。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的,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例外的,统统是这个方法成就的。
解圆了,行就圆了,行自然就圆。一一行中,摄一切行,所以一修一切修。菩萨六度万行,念念圆满,行行圆满,不是一桩一桩修的。我今天布施一文钱,四摄六度万行统统圆满。这叫什麽?前面所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是圆满的,不入这个境界,不行,你修一个行,就是一个行,它圆不过来。
『圆除诸障』。粗说三障,惑业苦。再深入一点的,见思、尘沙、无明,一切障碍也是一念当中通除了,圆除。『圆证法界』。六圆法,刚才讲了,都是历劫薰习而成。但是圆到了极处,无过于「淨土五经」。本经是淨土五经之一,这五种经是一切经裡面,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所说的经,讲到圆到极处还是这五种。所以这五经是一切诸佛之所说的,一切诸佛讚歎。我们今天能够遇到这个法门,能够发现,能够了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再往下看:
【既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
...去念这部经,念满三千遍以后再说。你这三千遍念完之后,给诸位说,你们的眼睛就放光了。
佛法,《愣严经》说得很好,现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恆河沙,你有能力辨别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真妄、是非、邪正你有能力辨别,这是你修学有根基。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力辨别,你就乖乖在家裡念经,打基础。听多、看多了,决定没有好处。为什麽?你那个心被染污了。你每听一遍就被染污一遍,每看一遍又被染污一遍,已经染得够受的,天天还增长染污,这怎麽得了,明心见性没指望。不但明心见性没指望,连得清淨心的指望都没有,这怎麽得了。如果要想得清淨心,那你就要远离一切染污。读经,我们前面所给你讲的读经的方法,读经是修戒定慧三学,三学六度一次完成。换句话,这种方法就是去染污,把我们的染污用这种方法洗涤乾淨。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年,非常有效,希望大家要明白、要珍惜,要好好的认真努力。
佛法大海,自己一定要明瞭,我们能力只能够取一瓢饮,不能说佛法大海,我一口把它吞下去,你的贪心太大了,做不到。可是四弘誓愿裡头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没错,愿是要如此,想想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实在讲四弘誓愿要想做到圆满,到哪裡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四弘誓愿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做得圆满,《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没有必要求生淨土,那何必,我在华藏世界也圆满了。这些人都跟着普贤菩萨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由此可知,不仅四...(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9》)
...都是跟他们讲真话,他们不相信。也有人讚歎,法师你经讲得很好。我也不晓得。你问我跟你讲些什麽?我的确不知道。我在没有上台之前,我也没准备,我的经文看都没看过。讲完之后,你问我讲些什麽?一句都想不起来,都不知道。你提起来,也许我想起来;你不提起来,我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告诉你,说而无说;你们也能像我这样,听而无听,就有受用。这是跟你讲的真实话,你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就无,不要怕无,不要怕空,无与空裡面有真智慧。因为无与空接近性,接近真性,虽然不是真性,接近。
所以菩萨的行门,虽然讲八万四千,讲无量行门,它有一个最根本的行门是什麽?布施。你仔细看看,菩萨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就是六度,六度裡头再归纳,就只有一个布施,其馀的这五度,统统是布施裡面的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裡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像持戒就属于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是法布施,禅定、般若都是法布施。一个布施全部都包括了。布施什麽?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我跟你讲,捨到无可捨的时候,放到没有再放的时候,就成佛了。为什麽?等觉菩萨还有生相无明可捨,还有生相无明可以放下,佛没有了。所以你捨到无可捨的时候,那就叫佛。你才晓得布施的重要,在一切行门裡头把它排成第一,有道理,不是随便排列的。我们再往下看:
【良由真界包之。有成幻有。必不碍空。】
『有』就是一切万法,森罗万象『不碍空』。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9》)
...什麽人?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到这个地位,他心境一如,他万法平等,不可能再分自分他,不可能的。但是没有入这个境界,还是不行。为什麽?他还是着相,还是分自分他。《金刚经》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这就是分自分他,经上佛告诉我们,「即非菩萨」。非什麽菩萨?非圆教初住菩萨。要懂得,他的标准在此地。
圆教以下的菩萨?以下的菩萨有四相。四相破了,决定是初住以上,初住以上叫同生性。就是从此以后,他所用的心是真心,在这以前所用的心是八识。八识是妄心,所以用的妄心,跟佛用的不是一个心,佛用真心。圆初住菩萨开始用真心了,跟佛相同,叫同生性。如果你还有四相,虽然你是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你那个叫异生性。异就是不一样,你跟佛用的心不相同,佛用真心,你用妄心。换句话,要唯识家来讲,佛用四智,你用八识;四智是真心,八识是妄心。
圆教大乘经典,尤其是像《华严》、《法华》这种经典,实在讲,它最大的德用就是长时期帮助我们薰习,使我们这个凡夫不定性,接受这种经典长期薰习,不知不觉就变成圆顿的根性。圆顿的根性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这个契入就是讲证得,不知不觉的你自然会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绝对不是说你念多了,当然念多也是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你自己懂得的、你知道的,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你应用得愈多,这契入的机会就愈大。契入就是我们平常讲证果,证得果位,这个机会就愈大。...(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10》)
...,叫你五年当中念一本经。他是不是叫你对这本经理解?不是。就是天天念这本经,就不准念第二部经,这个头脑,五年也单纯了。把你乱七八糟的妄念统统给排除掉,用这个方法。在我们佛门讲,就是训练清淨心,把你拉拉杂杂的胡思乱想统统捨掉。禅宗用参禅的方法,目的也是这个。密宗裡头用持咒的方法,还是这个目的,不管用什麽办法,目标相同。
这五年当中,叫你念经,他不是叫你解意思。你一解意思,这句话什麽意思?这段什麽意思?那就坏了,又错了。变成什麽?胡思乱想。所以一定要晓得,经没有意思,没有讲法,你只好好的去念。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念经是修行。修什麽?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仅仅是修戒定慧,连六度都在其中,真是六度万行统统在其中。如果拿淨土来说,包括了三资粮,真是三学、三慧、三资粮、六度万行全在裡面,他一次完成。所以你念的时候恭恭敬敬的念,诚心诚意去念,诚心就是不用分别心;心一有分别,心就不诚了。这个诚的意思,古人所讲的「一念不生谓之诚」。我心裡没有一个妄念,这是诚心。你要用这个心去念,老实去念,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下来,你念一个钟点,你修一个钟点;念两个钟点,修两个钟点。修戒,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念经的时候,心裡一个妄念没有,诸恶莫作,连妄念都没有了。造作,不但口造作、身造作,动念头都是造作。我念头都不动,心都不造作,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经是佛从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用这个方法去念,念到我们自己一念不生,这是至善。
「止于至善」,儒家只喊出这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1》)
...的。如果思惟想像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话,佛不必出世。为什麽?我们这个世间教学就可以做得到,这些科学家、哲学家都应该做得到。这是决定不能用思惟想像的,是要用你的清淨心去证得的。
所以佛法讲戒定慧三学,一定要定,定中开慧,慧能够理解。这个慧是从定当中生的,不是从研究、分别执着裡头有的。一切分别执着裡面产生的,在佛法裡叫「世智辩聪」。这不是智慧,智慧是定当中生的。我们讲得白一点,就是清淨心裡头生的。到你一念不生的时候,像《心经》裡面讲的「照见」,那是智慧。那智慧是照见的,没有通过心意识,不用心意识,这是智慧。凡是用到心意识,都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法裡面讲的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六度是有次序的。般若度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没有禅定,决定没有般若,所以这个般若智慧是定中生的。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禅定,一心不乱是更深的禅定,理一心不乱,那是最深的禅定。这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就是用这个方法达到甚深禅定,裡面才生智慧。「如来契合本源」:
【故践真觉成圣德也。】
这都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修学一定要根据这个原理,一定要向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念佛求生淨土,也不能违背这个目标,违背这个方向目标,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所以我说,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确是上品上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接引的是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3》)
...你还有什麽话说。《愣严》的标准非常之高,一定要「即定即慧」,这才是佛法裡头讲的禅,讲的真正的禅定。底下说:
【谓禅非智无以穷其寂。】
这个话是真的,没有真实的智慧,他这个心虽然在定,他不是真的定,绝对不是究竟圆满的大定。他理没有明白、没有透彻,虽然心很定,他裡头还带着有疑。真正把宇宙人生这个实相,《般若经》常讲的实相,实相是真相,彻底明白了,他心定了,那个定是真定。由此可知,定与慧根本就不能分家的,慧是定的起用,定是慧的本体。也就是说,定就是心地清淨,心愈清淨,你对于一切境界看得愈清楚、愈透彻。你看到愈清楚、愈透彻,这个定就愈深,定慧相辅相成。这个智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慧,六度裡面禅定跟般若互为体用。
【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般若,如果没有相当的禅定,他这智慧浅,智慧不深。智慧要深,定功就深;定功愈深,这智慧也愈深,所以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事实诸位在修行过程当中,真正用功你很容易体会得到。功夫如果真得力了,你的境界必定是一年跟一年不一样。我们讲个最粗浅的,就是你的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成熟、增长,这是你学佛得力,学佛有了受用。如果你学佛,学到烦恼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散乱,一年比一年迷惑颠倒,那你麻烦就大了。不是佛法不好,是你自己走错了路子,你的修学不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得到非常好的境界,我们现在讲是正面...(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6》)
...参。五十三参,只有一个善财,四书裡头两个善财,孔子、孟子都是善财。裡面所讲的,他所接触的这个社会,接触一些人物,日常生活,你看看就是把《中庸》的道理,《大学》的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所以朱夫子编这教科书,我们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这个启示是不是得自于《华严经》?我们就不得而知。他这个架构跟《华严经》完全相同,所以的确是最圆满的哲学教科书。底下一句说:
【亦同起信。性无悭吝。顺本性故。修行檀波罗蜜。乃至性离愚痴。随顺修行般若等也。】
前面一句是总说。『万行亡照而齐修』,这是总说。下面就是具体从事相上给我们说明,我们现代的术语讲落实,落实到生活上应该怎麽做。菩萨这生活的信条就是六度,六度是菩萨生活行为的准则。我们今天讲标准,他有六个标准。这六个标准叫菩萨行,第一是布施。前面这一句是贯六波罗蜜,『亦同起信』,同时你就生起信心。为什麽这个信心会同时生起?因为你见到性之后,晓得这六波罗蜜是性德,是真如本性裡面的德能。见了性之后,性德自然流露。佛法裡面常讲「法尔如是」。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句是总说。这个信,相信自性,这是真信。
『性无悭吝』,真如本性裡面没有悭吝,所以他肯布施,而且自自然然布施,一丝毫不勉强的布施,性德自然流露。『顺本性故,修行檀波罗蜜』。檀是布施波罗蜜。菩萨行,没有一样不顺性的。顺性就是称性,称性起修。换句话说,他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或者我们讲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4》)
...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句是总说。这个信,相信自性,这是真信。
『性无悭吝』,真如本性裡面没有悭吝,所以他肯布施,而且自自然然布施,一丝毫不勉强的布施,性德自然流露。『顺本性故,修行檀波罗蜜』。檀是布施波罗蜜。菩萨行,没有一样不顺性的。顺性就是称性,称性起修。换句话说,他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或者我们讲自行化他,完全是自性法尔的流露。那讲布施,我们也要多说几句。布施的范围非常广大,在本经「十迴向品」第六迴向那一章的经文很长,给我们讲布施的种类讲了七十多种。《华严经》上菩萨所修的布施波罗蜜,真的是深广无边。通常我们讲布施,归纳成三大类,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菩萨行裡面,虽然讲六度万行,我们把它做名词来讲念作行,动词咱们念恨,那是讲他做到。我们今天讲名词,六度万行,它有一个根。这个根是什麽?就是布施波罗蜜。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成六大类,这叫六度。这六大类,诸位如果仔细再去观察一下,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你看看就这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由此可知,菩萨行什麽?布施而已,一句话就说尽了。一个布施就包括了六度,六度包括了全部的菩萨行。
那我们的烦恼,烦恼,虽然讲根本烦恼有六个。这六个根本烦恼,还可以把它归纳,归纳成三个,称为三毒。三毒是贪瞋痴。这三毒如果再归纳,归纳成一个,这一个是什麽?贪。贪不到才瞋恚。如果样样都贪到了,想贪都得,他怎麽会有瞋恚?不会有瞋恚了!所以瞋恚还是从贪裡面生的。布施,就是对治贪烦恼的。所以菩萨根本的法门,对治三毒裡面的根本烦恼,布施度悭贪。我们现在不肯做,或者做一点点,做得不圆满,原因在什麽地方?没见性。没见性,就是有无明、有烦恼,贪心没断!捨,捨一点点,不能完全捨掉,这个病根在此地。不能像那些法身大士,他们见了性,他们捨得乾乾淨淨。我们因为有愚痴,怎麽愚痴?不知道因...(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4》)
...册。所以今年,我就又发了个心,希望今年一年能够印十万册。可是截止到现在,已经超过二十万册,比我想像的加了一倍。所以这个愈捨愈多,愈多愈捨。能够叫一切众生都有这个缘分,都能够读到这麽好的一部经典。虽然是我提倡的,这个福你们大家修的。我相信你们在座人人都有分。这个印经布施,给诸位说,三种布施都具足。你印经是拿钱,财布施,印出经典是法布施,人家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身心自在,没有一切恐惧,像《心经》裡面讲的,度一切苦厄,是无畏布施。所以这一举三得,非常殊胜。这是讲一个布施波罗蜜。下面是省略,『乃至性离愚痴,随顺修行般若等也』。这当中我们不必细说了。所以一见称性之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齐修,法法称性。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5
请掀开经本,一百二十五面第六行,从第二个字看起:
【言渐顿无碍而双入者。】
下面就是要解释这一句。这一段裡面,这是第五段。这个文找一找看,经文在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这段文是有两句,「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前面所说的是上面这一句,今天是解释底下这一句。这两句是说明修证。也是在这一大段裡面,这个大段落在第七页,诸位看科判就看到。这是这一大段落最后的一句文。第七页倒数第二行当...(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4》)
...时候这通用。实在讲,这本省人常讲加披,这个是对的,这个音念得很对,如果念加被,这个音就不对了,意思也就不对,这是个破音字,应当要念加披,这跟那个挑手边的字是音相同。
【四心即是四无量心。】
这个『四心』这裡注得很清楚,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也叫:
【四平等心。】
就是底下讲的:
【慈悲喜捨。缘境宽多。名为无量。】
『缘境』。这几句话要说说。『慈』是予乐,帮助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快乐,这叫慈。『悲』是拔苦,众生有苦难,帮助他离开一切苦难,这叫悲。『喜』是欢喜,见到众生欢喜,自己也欢喜;见到众生忧苦,如同自己忧苦。『捨』是放下,也就是六度裡面讲的布施。真正能够捨己为人,虽然为别人,牺牲自己,也不着捨己为人之相,这叫做捨,所以捨就是不着相。这是菩萨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但菩萨要具足,再给诸位说,我们六道裡面的凡夫,这高级的凡夫,也具足这四德。这四心是四种德行,美德。色界天跟无色界天统统具足。所以修禅的人,禅定功夫很深,他要没有慈悲喜捨,他不能到初禅天。因为初禅以上,不仅仅是要成就四禅八定,还要具足四无量心。
四禅,这是色界有十八层天,四空有四层天,四禅八定合起来二十二层天。这二十二层天愈往上面去,慈悲喜捨这四种心愈广大、愈清淨、愈平等。诸位想想,四禅天也不是容易去的;心量小的人,没有慈悲心的人,去不了。所以修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二卷
...
这一句也好懂。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住的时间相当久,在这个地方讲过许多重要的经典,像《金刚经》、《阿弥陀经》都是在这个地方讲的。他们没有听说,也没有见到佛在这个地方讲《华严经》。可见得佛讲《华严》,全是在定中,他们不见不闻。『不曾种植萨婆若地诸善根故』,「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智慧,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这些人没有这个智慧,所以他见不到、他听不到,所以《疏》裡面才说,『二乘绝听』。下面又说:
【又大疏云。】
这个『大疏』是《八十华严疏钞》,清凉大师所作的。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此则兼权教六度菩萨亦绝听也。】
不仅仅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没分,华严会上也没分。所以华严会上最低的菩萨,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大士。我们常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见性的,没有证得法身的,这一会都没分。『积行菩萨』,就是说的权教菩萨。『上德声闻』,是指世尊上首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些人,对于如来这一会,统统是不见不闻。
【故古讚云。最初佛入正受。定名师子频申。大众渴仰生疑。念诸法王开演。如来示相而答。意显德用无涯。人法浑而何分。因果齐归法界。会中声闻小果。权举五百比丘。同处逝多园林。不睹如来嘉会。】
这是古德对于《华严》的讚歎,对于华严这一大会,讚...(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0》)
...很了不起,这是真正智慧,真实法眼,他才能够见到华严宗修行的祕诀。他一念得,他得到了。我们今天一念虽然没有完全得到,但是我们选择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门,也是一念得,我们也得到了。与此经境界完全相应,这个全契,契就是契合,就是相应的意思,完全符合。
『刹那证而无遗』。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想这个法门多殊胜。这不但是世尊,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的确,尽虚空遍法界统统包括了,真实,刹那证而无遗。这句话,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才当之无愧。下面再引经来证明,证明法师不是自己随便说的。
【若指经文。则出现品意简权教六度菩萨非器。】
「出现品」的意思,经文的意思。『简』是拣别、挑选,我们现在讲挑选。『权教六度菩萨』,不是这个根器。这就是说不配修学这个法门,他不够。
【对前二乘绝听。】
前面讲过,『二乘』是声闻、缘觉,他们也没分。别看他们超越六道轮迴,于这个大经的境界,他们没分,权教菩萨也没分。
【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之意。】
这是我们前面都读过了。你就想想看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没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看不起我们这个法门,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他们瞧在眼裡,瞧不起。我们今天对于大经大论那个理论通达了,我们心裡明白,他为什麽瞧不起?他没分!他要瞧得起,恭敬,他也修这个法门了!就是因为他瞧不起,所以他没分。这一生没有成佛的指望,没有超越三界轮迴的机会。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5》)
...、缘觉,他们也没分。别看他们超越六道轮迴,于这个大经的境界,他们没分,权教菩萨也没分。
【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之意。】
这是我们前面都读过了。你就想想看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没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看不起我们这个法门,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他们瞧在眼裡,瞧不起。我们今天对于大经大论那个理论通达了,我们心裡明白,他为什麽瞧不起?他没分!他要瞧得起,恭敬,他也修这个法门了!就是因为他瞧不起,所以他没分。这一生没有成佛的指望,没有超越三界轮迴的机会。
【经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这首先说出一个极长的时间。
【具行六波罗蜜。】
六度万行起修,真修。
【修习种种菩提分法。】
像《弥陀经》上讲的,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我们《弥陀经》上讲过。三十七道品有藏、通、别、圆,包括一切的佛法,这些菩萨们统统修学。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这就是指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些菩萨们,虽然是累劫在那裡修六度万行,修种种菩提分法,可是没听说过《华严经》。跟《华严经》平等的经典,《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法华经》,这是跟《华严经》完全平等的经典。这四部经典没有机会听到。
【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
或者是他听到,他接触到了。接触到怎麽?不相信。像现在泰国有些小乘,小乘尊者,修行的确很不错,戒律谨严,我们一般人看到他很佩服。但是他对于大乘经典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你给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他说你胡说。他们只执着佛只有一尊,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释迦牟尼佛。一般人修行,最高只能证到阿罗汉果,不能成佛,佛只有一尊。小乘人的见解,他们的观念。所以他们对于大乘佛法排斥、毁...(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5》)
...人才,有人才,这个国家、社会才真正得到幸福。今天社会上为什麽没有人才?没有良母。为什麽没有良母?没有贤妻,太太都要去找工作,不能够去理家,不能够照顾小孩。把自己的本分失掉了,就是不守本分。
我今天把这个道理重複给她听,我说,妳先生讲的话是正确的。她说,我小孩可以送到托儿所。我说不一样,完全不相同。母亲亲自带的,跟交给别人带的,绝对不一样。我说,妳今天不要小孩,这麽一点大送到托儿所,将来妳老的时候,妳的儿女也不要你父母。为什麽?因果报应。妳怕不怕?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训是真正有道理。现在人有很多看法、想法错了,决定是有偏差。这个理很重要,一定要明理。
【三行法。】
「谓六度万行」。这个行读去声,读恨,做动词讲。行则是它名词,这当动词讲。就是这所有的行为,行为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多,数之不尽。佛把它归纳成六大类,就叫做六度。这六大类,就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我们的思想、言语、造作都要与这六个原则相应,叫做六度。度什麽?度自己烦恼习气。布施,布施度谁,不是度别人,度自己。六度都是度自己的。布施,度自己的悭贪。这不肯布施是什麽?捨不得!怕这一布施,明天就没有了!他都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面有的,说老实话,能把它捨掉吗?捨不掉,愈捨愈多,像这个财富,财富是果报。你命裡头有的财富,丢都丢不掉;命裡面没有的,求也求不来。命裡头有财富,谁给你订的?是你自己修的。怎麽修的?修财布施。所以你财布施,布施得愈多,你后来所得的财富也得的愈多。世间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发财,赶紧布施。这一布施,后来得的财一定超过前面。得到财,还是布施。
所以台湾供这个财神,供的这个关公,这没道理。现在好像他们把他当作财神爷看待,这个关夫子是财神,这没道理。关公...(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科。
【一教法。】
「唯心影像」。与前面很接近,前面始教裡面讲本质影像,这讲唯心影像。虽然相似,但是有浅深不同。为什麽?始教裡面讲的本质,是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本质。这个地方讲,唯心比阿赖耶意思要深得多。这个心是什麽?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契入的深广,跟前面有很大的差别。
【二理法。】
「谓二空真理」。这个理论的依据跟始教相同,为什麽?见了性。统统都是以真如本性为依据。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真性,这个心是真实的。一直到如来果地都是相同的,只是见性圆与不圆,但是决定真实。所以理是一个,行法也是一个。
【三行法。】
「六度万行」。那六度万行,诸位就看清楚了,在大乘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这六个纲领。当然菩萨这个位次浅深不同,这六度的境界也不相同,随其所证,他的境界广大无边。
【四果法。】
「谓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跟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非常接近,很接近了。
【三僧宝。】
「谓三贤十圣」。跟始教是一样的。再看下面第四段:
【四大乘顿教。】
大乘从始到终是渐教,循序渐进。好像我们念书,按部就班,往上面提升,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循序渐进,是前面所讲的意思。那大乘顿教裡面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什麽?天才班,他可以不按顺序的,小学没有念完,就可以去念大学,这是特殊之人,这不是普通的人。
【但为真性。更无别法。纵使强论。亦不出一性。亦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
【二理。】
『理』经。你说这个教科书,如果教科书裡面要没有理论,这不能称之为经,不能称之为法宝。它只能称之为宝,就是它有理论在。这个理论是什麽?
【谓二空真如。】
这一句把大小乘经典所依据的理论统统包括了。『二空』是人我空、法我空。『真如』就是实相,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这个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为我们说出来的,这是理经。
【三行。】
第三是『行』经,行法。叫法宝!前面是理法,这是行法。经典裡面有理论,有非常圆满的理论,如果没有方法,这个理论我们怎麽能得到?所以经典裡面一定有方法,修行的方法。此地讲:
【谓六度十度万行。】
像《华严经》,一共给我们讲了两千种修学的方法。这许多的方法归纳起来,大乘法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六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十度』是六度展开,其实六度就圆满了。如果你要是再把它归纳,六度还能够归纳,归纳成一个,一个就什麽?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这六度,这六个纲领裡面,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我们要是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他,不要紧,为什麽?他是持戒的人,他不会怪我们的。一个忍辱的人,纵然是羞辱了他,他也不会报复,我们心就很安。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是「宁可得罪于君子,不可以得罪于小人」。那麽小人什麽?他会报复你。君子你得罪他,他原谅你,就是他是一个守礼、能忍,我们这就不害怕了,无畏。所以持戒、忍辱,在布施裡头讲的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一个布施把六度统统包括了。所以你要问,大乘法门修什麽?修布施。修布施,你不要搞错了,这一布施,大概把口袋裡钱要拿出去,去供养,那叫布施,那错了,不是那个布施。布施是叫你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十度』是六度展开,其实六度就圆满了。如果你要是再把它归纳,六度还能够归纳,归纳成一个,一个就什麽?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这六度,这六个纲领裡面,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我们要是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他,不要紧,为什麽?他是持戒的人,他不会怪我们的。一个忍辱的人,纵然是羞辱了他,他也不会报复,我们心就很安。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是「宁可得罪于君子,不可以得罪于小人」。那麽小人什麽?他会报复你。君子你得罪他,他原谅你,就是他是一个守礼、能忍,我们这就不害怕了,无畏。所以持戒、忍辱,在布施裡头讲的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一个布施把六度统统包括了。所以你要问,大乘法门修什麽?修布施。修布施,你不要搞错了,这一布施,大概把口袋裡钱要拿出去,去供养,那叫布施,那错了,不是那个布施。布施是叫你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捨掉,这叫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财,为什麽先叫你用财布施?因为你放不下,贪财!愈有财富愈不肯布施。换句话说,财物是增长贪心的,这是个大障碍。如果这个财物对你不发生障碍,财物再多,也不必去捨,不必把它丢掉。
由此可知,修行着重在心地,并不着重在事相。佛教给我们要「以苦为师」,生活最好是苦一点,为什麽?苦一点,你没有贪心,对这个世间不会贪爱,容易出离。物质生活过得太舒适,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很难去...(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会贪爱,容易出离。物质生活过得太舒适,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很难去得了。这个世界不错!过得满好!西方极乐世界好,没有看到,忘掉了,不肯去了。所以物质生活得过且过,这是最好的。不追求物质的生活,不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自己纵然有福报,福报让大家享,这就更快乐、更自在了。不要一个人独享,我们有福应当与大众共享。
十度,后面这四度是般若度裡头开出来的。开出的方便、愿、力、智。那这四种,我们可以说般若波罗蜜是实智,是真实的智慧。方便、力、愿、智,是后得智,就是智慧的作用。智慧起作用,又可以分为四大类,我们讲根本智、后得智,或者叫权智、实智。般若是实智,后面四种是权智。由此可知,说六度、十度,只是在项目多寡上有区别,实质上内容没有差别。所以这是讲行,一定有修行的方法。
在淨宗,佛说得非常的具体,我们从什麽地方修起?从孝亲尊师修起,这就是教育裡面第一个项目。人与人的关係从这个地方建立,从孝道上建立。然后把这个孝道发扬光大,慈悲一切,所以底下才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孝心的扩充。这是根本的教育,儒佛都是依这个为基础。再提升,这就皈依三宝。受持众戒,不犯威仪,这就要修出世间法,超越六道轮迴。出世之后,并不是没事,出世之后,事情还很多。再进一步,这是大乘菩萨,就是诸佛菩萨,发菩提心,这要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深信因果。四弘誓愿裡面,四条有因有果。断烦恼是因,学法门是...(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就是诸佛菩萨,发菩提心,这要发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深信因果。四弘誓愿裡面,四条有因有果。断烦恼是因,学法门是果;学法门是因,成佛道是果;成佛道是因,度众生是果,这因果,深信因果。这深信因果,放在《观无量寿经》裡面讲,那个意思就更特殊。因为这部经裡面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这个法门是从果上起修的。断烦恼跟学法门都在果裡头,是一修一切修,因果同时,这是妙不可言,这个太妙了。除这个法门,其他法门裡面,没有看到有这个现象的。唯独淨宗是因果同时的,它是从果上起修的,所以念佛成佛。下面两句这就落实了。从哪裡下手?「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观经》教我们从这学起。以这个基础再进入到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菩萨道才能圆满。这是佛法裡面,讲到行门可以归纳这几个科目。
【四果。】
『果』是讲果证。证得什麽?就是证得前面的理。你要是没有行,这个理你不能够亲证。所以果就是证理。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我们这身体,跟理合而为一,这妙不可言,跟「二空真如」合而为一。二空在哪裡?没有离开这个身体。真如在哪裡?也没有离开这个身体,这妙。这一个身体是应身,也是报身,也是法身,一而三,三而一。这个事情,大乘经典裡面说得很多。六祖大师在《坛经》裡面,给我们是讲得相当的详细,法身、报身、应化身。
【谓菩提涅槃殊胜之果。】
『菩提』是觉。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了,以为当中那一尊是观世音菩萨,认为这个是三大士。所以这是华严讲堂,这华严三圣自己来的,他是自己来的,这很不可思议。那我们仔细看看这个佛像,这是大陆上的,不知道大陆上哪个寺庙,都是供养过很多年的,因为它不是新的佛像。供养过很多年的,也许是文化大革命,共产党把那些寺庙也不晓得是变成怎麽样了,佛像把它搬到香港,当作艺术品去出卖了。我们香港同修,看到我们建新道场没有佛像,发好心,送给我们。结果没想到,正是华严三圣,跟我们讲堂,跟我们修行这个法门完全相应,三圣都来了。
所以託以表法,『不徒然也』。文殊表智慧,权实二智,普贤表实践,代表修行,所以他的十愿,十愿就是修菩萨行的十大纲领。通常我们讲六度,菩萨修六度,《华严经》上开为十度,那是一般菩萨所修的,也就是成菩萨道。菩萨如果再要想成佛,那就得要修十大愿王。六度、十度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为什麽?因为与法性不相应。所以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具足十愿。它愿愿可以互融的,好像十盏灯一样,光光互摄,这奇妙无穷!而且愿愿具足十波罗蜜。所以菩萨不修十大愿王,不能成佛。
那我们华严会上,也特别提醒同修,修行的次第要知道,要牢牢的遵守,决定不能够躐等。尤其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普贤菩萨全部的经典,这一品。这一品经就是四十卷。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分,这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清凉大师把它抽出来别行流通。那也是《华严经》的结论,总结,所以就非常的重要。读了这部《疏钞》,就等于读了全部的《华严经》。《四十卷经》裡面,要把它配在四弘誓愿裡面,第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8》)
...,那就退转了。从佛菩萨地位退转成为妖魔鬼怪,那就不得了。从淨土又退转到六道轮迴,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在这关键时候不能离开文殊,也就是说,不可以离开清淨心。时时刻刻要觉察,要提醒自己,决定不迷,决定不失清淨心,这就是『智照无二』。
【不现身者。心境两亡故。】
他这一次见,善财第二次见文殊,没有见到文殊的相。文殊从空中伸出手顶,给他摩顶授记,没有见到身。这都是表法,『心境两亡』。可见得,他的心是真正到一心。一心裡头无二相!这还有二相,还有心、还有境,心境是二法,不是一法,纯淨无二。
【以文殊权实之智。证普贤体用之理。】
『文殊』之体是出缠如来藏,文殊之用就是六度万行。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大用,从体起用。这裡面佛与凡夫不同地方,就是佛有『权实』二智,体用不迷;凡夫是邪知邪见,权实二智没有,所以起惑、造业、受报,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
【此之一门。古德亲问三藏。三藏言。有经说未传此方。又此一门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以为心体。文殊智照为大用故。】
这几句说得好,说得很透彻。这一门实在是甚深法门,虽然深,实在讲,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日常生活。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工作,读书,乃至于念佛、拜佛,都不离开的。古时候有人拿这段经文去问法师。此地讲的三藏,在唐朝时候称三藏法师,就是玄奘...(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9》)
...裡面的, |
|
|
|
|
|
|
|
怎麽会有这些东西?这就是不懂一与一切的道理。那这些,不要说鬼神,比我们这些人。我们凡夫是不会说偈,不会说偈也不要紧,杂心閒话,也就等于这个偈颂一样。是不是本性变现出来的?当然是本性变现出来的,没有例外的。所以善财童子眼光裡面看我们,都是大善知识,大善知识就是诸佛菩萨。这是《华严》跟《圆觉》上都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切众生,包括了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这是《华严》圆满的境界,经上常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往修胜行无有边』,这个往是指往昔,统统是从因地上讲的。菩萨在因地上修胜行,胜是殊胜。行,哪有胜与不胜的道理?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布施、持戒,菩萨行归纳起来通常是六度。《华严》讲得比较详细,把六度展开来,说个十度,菩萨行门的十大纲领。什麽叫殊胜?什麽叫不殊胜?简单的说,我们讲六度,前五度是事,第六度是理,般若是理。事当中没有理就不殊胜,事裡面有理,这就殊胜了。理是般若,就是智慧。我们再说得浅显一点,因为这个说法大家听起来还是不太好懂。我们这个事,做事,心要是带着感情的就不殊胜。如果做事,这个事是依靠理智的,那就殊胜。感情跟理智,大家听起来比较顺耳,比较好懂。佛菩萨是理智的,不用感情,感情统统变成了智慧。凡夫迷惑颠倒,迷在哪裡?就是把你的理智统统变成了感情。理智跟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理智,迷了就叫感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情,决定是迷;智,决定是悟。悟的行持、行为就是殊胜行。行,实在讲,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为什麽说胜与不胜?诸位要知道,感情,基于感情的,他造业,他要受苦;基于...(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8》)
...门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听绝对不是白听,阿赖耶识裡面就种下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坏,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这个种子成熟,就变成一乘圆机,一乘圆机这麽来的。如果我们过去生中,听这个法门听得很多,这一生当中一听,可能就开悟、可能就证果了。这个证果,就是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就证明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种子成熟。经上举个例子,像『地狱天子』就是属于这一类。地狱天子是谁?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五殿阎王,阎罗王。十殿阎王当中,第五殿的阎罗王是地狱天子,他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在华严会上也曾经提到他。
【三引为。】
『引』是引导。这个意思很深长。
【谓权教六度菩萨。执定行布之位。不信圆融之法。故十地中。借其次第行布之名而诱引之。终令入实。】
下面是比喻,我们先说这一段。「引为」,是一类大乘根性,虽是大乘根性,他不圆。这样根性的菩萨,我们见得很多。执是执着,执着修行一定要按部就班。『行布』就是阶级,就是次第。一定要循序渐进,好像念书一样,一定是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循序这样子去读。不能说小学还没有念完,就念大学。其实小学没有念完,念大学的也有,那叫天才,圆融就是天才。所以这类的菩萨,我们称『权教菩萨』。权就不是真实的。为什麽不真实?因为他有执着,这个执着叫法执。当然我执他破了,如果我执没有破,那怎麽能成为菩萨?小乘阿...(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9》)
...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5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五页最后一行。这是本经的教起因缘,十门裡面第六门,宣说胜行。
【六宣说胜行者。欲契真性。非行不阶。故说普贤无方胜行。】
这一段是《疏》文,下面这是注解,我们直接看注解。教起因缘一共有十科,就是十个小题目,这是第六。『宣』是宣说。『胜行』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佛在大经,就是《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可见得,要想圆满成佛,普贤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普贤行与其他行门差别在哪裡?这是首先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菩萨行门的纲领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使在《华严经》上,也不超越这个范围。文殊的十行,不过是把六度般若再开成,方便愿力智,《华严》裡面讲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最后的方便愿力智,是从般若波罗蜜裡面开出来的,是以般若为根本智,后面四种是后得智。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只可以说在条目上有简繁不同,内容并无二致。普贤行殊胜在哪裡?它所殊胜的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唯有真正清淨平等,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看下面宗密大师的注解。本经的《疏》是清凉大师作的,《钞》是宗密大师他们师徒二人。
【六宣说胜行等者。既顿悟本心圆明。反伤多劫流浪。故须修习胜行。令契本源。还源观云。如大摩尼宝。体性明淨。久被尘坌。而有矿秽之垢。若人唯念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能发光现物。真性亦尔。久被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淨用。】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把悟、修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古人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三卷
...药到病除。第二个人来了,我再给他开个处方,不会是相同的。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医生先把药方开好了,来看病?方子没开错,你吃了不好,是你病害错了,你没有照我的药方害病。哪有这种大夫?所以要晓得佛这一部《大藏经》,是当年他的处方。现在佛不在了,这个《大藏经》处方,不是对我们的。但是对我们有一个处方,就是持名念佛法门,这是给后世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在不在世都没关係,这个药方是药到病除,是治一切病的,不是其他的处方,其他的处方要对症。对症,那个病马上就除掉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
所以学东西,自己要记住,决定不能违背戒定慧,这就是如说修行;违背戒定慧,就是「不如说行」。戒定慧是总纲领,六度也不出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是慧,忍辱跟禅定是属于定,其馀都是戒,布施也是戒,持戒也是戒,精进也是戒。所以六度,不过是三学展开细说而已,绝对离不开这三大纲领。所以你看佛法,不要把它看得那麽窄小,不要把它看得那麽狭义,它是广大圆满无边。我们学习,这是看个人根性,我不是利根,不是上智,老老实实学一部经典能成就,心是定的,不散乱。广学多闻,那是根性很利的人,自己要认识自己,根性不是那麽很殊胜的,就老老实实学一样东西。一门深入,死心塌地,这个戒定具足了,定裡面自然生智慧,还能成就。如果同时学很多东西,你的心很难定下来;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在佛法裡头来说,是世智辩聪,没有智慧的。
今天下午,有四个出家人来看我。他们在念佛学院,念的课程很多。我就跟他举一个比喻,我说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十年学一部经,一...(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5》)
...言,不行何益」。每天读诵经典,念了不能够照做,这个念的经没有用处。诸位要知道,念经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这个念了才有用处。绝对不是说我们每天念多少部经就有功德,那是假的,连什麽叫功德,他也不知道。这一段讲到行,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遍成诸行」。遍是普遍的成就。第二类是「顿成诸行」,那是讲顿超。我们这几次所讲的是属于第一段,遍成诸行。这裡面又有两科,就是两个小段,先说行本,修行的根本是菩提心,我们说过了,菩提心的体、相、德用都说过了。今天这是入了第二个小段,是讲行相,菩萨修行的样子,这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这是第二小段,它从哪裡来的?
所谓『行相』,在一般大乘经裡面所说的就是六度,《华严》裡面讲的『十度』。『万行』,这个「万」不是数字,「十」是个数字,万不是数字,万是形容行门无量无边,用这个字来代表,不止一万。无量无边的行门,就是修行的方法,在《华严经》上把它归纳成十大类,这就叫做十度,一般大乘经裡面是把它归成六大类。诸位要晓得,这个归纳不太重要。为什麽?内容是相同的,不增不减,六度跟十度是一样的数目。十度从哪裡来的?是从六度当中,第六是般若波罗蜜,又把它分为五大类,就是般若这一门分成五大类。可见得,这就是开合不同而已。般若展开来又分五类,这五类归纳起来,般若波罗蜜,你就知道它内容确实是不增不减。那分为五类,就说得更详细,般若波罗蜜就是所谓的根本智。后面四条是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一直到智波罗蜜,这些是属于智慧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就是有体有用。在六度裡面,把它合成一个,十度裡面就分开来讲。『广在经文』,经文裡面说得非常详细。
【上来两段。总是第一遍成诸行。】
刚才跟诸位交代了,这是行门裡面的第一大项,就是『遍成诸行』。此地这「行相」没有细说,文字很简单,到这裡这一段就结束了。我们在此地,...(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是形容行门无量无边,用这个字来代表,不止一万。无量无边的行门,就是修行的方法,在《华严经》上把它归纳成十大类,这就叫做十度,一般大乘经裡面是把它归成六大类。诸位要晓得,这个归纳不太重要。为什麽?内容是相同的,不增不减,六度跟十度是一样的数目。十度从哪裡来的?是从六度当中,第六是般若波罗蜜,又把它分为五大类,就是般若这一门分成五大类。可见得,这就是开合不同而已。般若展开来又分五类,这五类归纳起来,般若波罗蜜,你就知道它内容确实是不增不减。那分为五类,就说得更详细,般若波罗蜜就是所谓的根本智。后面四条是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一直到智波罗蜜,这些是属于智慧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就是有体有用。在六度裡面,把它合成一个,十度裡面就分开来讲。『广在经文』,经文裡面说得非常详细。
【上来两段。总是第一遍成诸行。】
刚才跟诸位交代了,这是行门裡面的第一大项,就是『遍成诸行』。此地这「行相」没有细说,文字很简单,到这裡这一段就结束了。我们在此地,要略略的跟诸位说明一下,行相,要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行门的守则、要领。十度,前面五度跟六度完全相同,第一个是布施。实在说,菩萨行门就是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布施是什麽?布施是放下,布施是捨,统统捨掉。你说你有烦恼,你为什麽不把你烦恼布施掉?你要它干什麽?你说你有苦难,为什麽不把苦难布施掉?你说你有生死、有轮迴,统统布施掉。这个布施,不是指你布施一点钱财,那个无关紧要,那不算什麽,不是菩萨所行的。菩萨所行的,是要把你的生死烦恼统统布施掉,统统捨掉。不但把世间一切法捨掉,出世间法也要不得,也要捨掉,连佛法也得要捨掉。世间法捨掉了,还执着有个佛法,又是麻烦,你总是有病。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世间人,这因缘果报,这是惑业苦,这是病。佛法是什麽?佛法是药,是治病的,因为你有惑业苦,佛才讲戒定慧,用...(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是麻烦,你总是有病。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世间人,这因缘果报,这是惑业苦,这是病。佛法是什麽?佛法是药,是治病的,因为你有惑业苦,佛才讲戒定慧,用戒定慧来治惑业苦,来治病的。病要好了,药就不能要了。病好了,还吃药,你想想看,这人是个健康的人吗?健康的人不要吃药,吃药的人一定不健康。
所以《金刚经》上讲得好,「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捨掉,这是布施。但是现在我们佛法不能捨,为什麽?我们的病很重,我们必须拿佛法对治我们的毛病,这毛病要捨,佛法不能捨。等到病没有了,佛法也要捨。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布施真正的意义、真正的目的,以及如何来修学。所以布施度,这讲到度,度裡面就有智慧。六度前面,这五度是事相,后面一度是智慧。你修布施,裡面有智慧,是三轮体空。我们布施一定有对象的,有能施、有所施,有接受布施的对象,三个。三者都不执着,不执着我能捨,不执着我;也不执着对方接受我布施,不执着;也不去执着我布施那些什麽,统统都不能执着,我们心才捨得乾乾淨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样才能真正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真正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着相的布施,是修世间人天福报,不能出三界,那就是通常讲的,善因得善果,将来果报在三善道;恶因结恶报,将来果报在三恶道。总而言之,不能超越六道轮迴。什麽原因?就是布施裡面没有般若。所以没有般若,心不清淨,着相,般若是不着相。
从哪裡...(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重,特别是读书人,士大夫阶级,「士可杀,不可辱」,这个看得多严重。杀头没有关係,无所谓;侮辱不行,这个东西受不了。所以这译经大师,辱也要忍,那有什麽话说?还有什麽不能忍的?所以是中国人最不能忍的把它加在后面,就是忍这个,忍人之不能忍。这翻译是从这儿来的。特别讲修行,修行要忍耐。譬如读经,你没有耐心,你这个经就念不下去;没有耐心,你念的遍数就不够;没有耐心就不能够精、不能够熟。所以修行,诸位同修要知道,先从哪裡修?先断烦恼,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本经前面行本,行本是叫你发心,发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行本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这个心。发心然后讲行相。行相从哪裡做起?从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这个十度、六度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
我今天叫一些同修们读经、念佛,年轻人最好读经,年老的人念佛。年轻人体力好,记忆力强,念经,说个老实话是他妄念也多。念经的目的是什麽?目的是修定,不是叫你解这个经裡头什麽意思,那你是胡思乱想。经有没有意思?经没有意思。经如果有意思,这个经是死的。你听我讲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都讲过很多遍了,你去听听看,遍遍不一样。为什麽会不一样?因为它没有意思,如果要有意思的话,应该遍遍都一样,不可能不一样。遍遍不一样,就是它没有意思。所以你不要求经怎麽个讲法,那就坏了,你就老实的去念。念的目的,我念经就不打妄想,所以念经是修戒。戒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打妄...(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根本智。所以我跟你讲经上没有意思,就是根本智,到心真正清淨到相当程度,后得智现前,后得智是应用。譬如这个经,因为没有意思,给你讲是一个讲法,给他讲又是个讲法,才能够应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没有一定的讲法。给现代人是一个讲法,给过去人又是个讲法;给中国人是个讲法,给外国人又是另外一个讲法,不一样。同样是一部经典,都没错,讲得都对。为什麽都对?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都对,所讲的统统没有违背经义,所以是见人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我们在此地讲,国民党的同志听到点头欢喜;我在大陆共产党讲,共产党听了也很欢喜。到那裡是社会主义的讲法,行,讲得通,因为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这叫般若波罗蜜。
文殊菩萨把六度展开为十度,般若波罗蜜就是根本智,就是无知,般若无知。后面四度是无所不知,所以叫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他把后面改成四条,方便、愿、力、智。那个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广学多闻,无所不知。所以后面这五条,般若波罗蜜是无知,方便、愿、力、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从无知裡面开出来的,你先要求无知,然后才能够到无所不知。你现在要求知,样样都要求知,把你那个悟门堵塞了,你永远不可能达到无所不知。换句话说,你学一辈子,你的那个知都是侷限在一个小范围,你不能贯通。你要遵照佛法教给你的这个方法,十年之后是无所不知。没有学过的东西,样样都知道。
你们看《...(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以读经为主,主修,研究讨论做辅导。怕你什麽?念经念久了,枯燥无味,退心,所以每天搞个一、两个小时来研究讨论一下,调剂调剂而已,这是实在不得已。真正功夫得力,有道行的人,不要调剂。所以现代人没有道行,怕他在那裡住几天跑掉了,所以每天要搞两个小时来研究讨论给你讲讲,调剂调剂,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都叫打閒岔,没有什麽真正的好处。真正讲经在什麽时候?心定了之后。心定了之后,这一讲经,必定开悟,必定证果,那个有用。所以我们台湾法师也不少,经常不断的讲经,没听说一个开悟的,是不是?这裡面的事实真相,统统要搞清楚。这是简单跟诸位介绍十度。十度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叫万行,万行归纳就是十度,或者是归纳成六度。宗密大师在《钞》裡面,把这一段省略了。省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段是常讲,在经上已经讲得很多了,是广在经文。底下这是总结,「上来两段,总是第一遍成诸行也」,底下这是第二段。
【二顿成诸行者。】
遍成诸行是有次第的,『顿成诸行』是没有次第的。下面说:
【一行即一切行故。】
『一切行』是一行,『一行』是一切行,一多不二,这就顿超。这个行门,特别是在末后这一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是多,是代表一切。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一,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裡面,就圆满具足了十度,圆满具足了十大愿王。既然具足十行、十愿,那可以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都在这一句阿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这个更善了。
为什麽这一句名号最善?《无量寿经》上讲得清楚,黄老居士在注解裡面讲得更透彻,因为这一句名号就是性德之名号,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谁?念自己的自性,念本人。就是禅宗裡面讲,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念出来,是这个意思。果然念出来了,这个念的时候,一切都捨了,单念这一法,心就定了。一切都放下了,这心定了,得一心不乱。这一句佛号裡,念念分明,这是慧、是觉、是观。所以这个定,它不是死定,它是活活泼泼、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它不昏沉。你才晓得,真正念佛人,老实念佛人,是定慧等持,止观必用,这是最高的修行方法,不是普通方法能够跟它相比的。戒定慧三学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既然同三学,当然就同六度,就同万行。无量无边的法门不出一句佛号。所以真正开悟了,决定那个功夫上道、得力了,「心开即行起」,这真正念佛,老实念佛了。
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华严会上那些法身大士到什麽样的程度才会老实念佛?登地了,这《华严经》上说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就是说明,到十地菩萨才老实,那地前的菩萨都不老实。我们不老实,当然难怪,是不是?我们是凡夫。初地以上,这才老实,这十地菩萨就是从初地到等觉,实际上是十一个位次,我们说整数就是十地。这是菩萨当中的深位菩萨,高级菩萨,他们才老实念佛。所以现在,我们同修当中,你这一听说念佛法门,不喜欢,不想学,应该的。这有什麽好稀奇,一点都不奇怪,很正常。因为到...(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1》)
...统统都有,就是保不住,所以变质了,菩提身变质了,变成凡夫身,这很可惜。那佛一切教法,无非教我们恢复菩提身而已。这是禅家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真正的本来面目。
【二愿身。】
『愿身』,最普通的代表就是四弘誓愿,度众生的大愿。为什麽要度众生?因为众生就是自己,度众生才是真正度自己;不度众生,决定度不了自己。你不度众生,决定不会有成就,为什麽?你的心量很窄小,我执很重,我执破不掉,我执不能打破,就没办法超越三界,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广度一切众生。要把佛教的这个,佛给我们的教训,要真正变成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这才行。佛法是什麽?佛法就是四弘,就是三学、六度。我们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去做?我们有没有真正一个愿望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离苦得乐,不容易。怎麽做法?你要晓得众生为什麽会苦?迷了他就苦。佛菩萨他为什麽会乐?悟了就乐。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对别人就帮得上忙了,从哪裡帮?帮他破迷开悟,要从这个地方帮。不是他没得吃了,你送一点东西吃;没得穿了,你送一点穿的给他,那他痛苦更多。为什麽?他一生要依赖你,要看你的颜色过日子,这多痛苦。你要帮助他顶天立地,不依靠任何人,他就乐了。所以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第一功德。我们今天讲生命的价值意义,这是真实的价值,真实的意义,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这是佛法的教学。
所以你看看世出世间,全...(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4》)
...定起作用。
名号功德是什麽?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经文我们还不能够理解,一定要看注解。你看莲池大师的《疏钞》,看蕅益大师《要解》,《要解》也很难懂,你再看圆瑛法师的《讲义》,看宝静法师的《亲闻记》,统统看熟了,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当你听到这句名号,或者念这句名号,经典裡面所有的教训油然而生,这样才相应。可见得这不是容易事。修行要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经上常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哪能说得尽?说不尽,那就抓纲领,这就方便了。佛在一切经典裡面的开示都是从纲领上说,我们要能体会。
佛给我们说的小乘,三学是纲领,小乘人所修,声闻缘觉修戒定慧;大乘菩萨学六度,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是佛法修行的基本纲领。换句话说,持戒我们做到了没有?持戒就是守法,不但是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戒条,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都是属于戒律。我们明不明瞭?有没有遵守?真正一个守法、守规矩的人心常常是定的。为什麽?他不胡思乱想,他也没有恐怖颠倒,他守法不犯法,心常常能安定,这样的人才能够修定。一个不守法的人心是定不下来的。所以要想心定下来,先要讲守法。什麽是定?一定要把自己心裡面妄想、执着、忧虑、牵挂统统捨掉,这个心才定;得到定之后,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清淨心的起用。心不清淨,这个心起作用就叫烦恼,心地清淨起作用就叫智慧。
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9》)
...来藏举体随缘,随佛缘就现佛法界,随菩萨缘就现菩萨法界,随诸天的缘就现诸天法界,随我们人道缘就现人道法界。你看佛门常常画的那个心,在台湾我常常也见到,有个变相图当中一个心,旁边画的十法界,一界现,九界隐。这现一个法界,这个法界现前,其他的法界就不现了。由此可知,这个十法界从哪裡来的?唯心所变。佛祖跟我们讲修行证果,他根据什麽?就是根据这个事实。你想成佛,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为什麽?因为你的自性本来具足十法界。你想成佛,你就随成佛的缘,成佛的缘是什麽?当然也很多、很複杂。众多缘裡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这佛通常给我们讲的最重要的,成佛的缘,平等心,这是成佛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缘就是条件。成菩萨,就是修六度;成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成罗汉,修四谛,这就是随缘;要想生天,那要修禅定,要修十善、四无量心。无量心是什麽?慈悲喜捨。十善、四无量心、禅定是生天之缘。人,五戒十善,饿鬼是悭贪,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你随哪一种缘,就现哪一个法界。现法界就是『成办诸事』,成是成就,诸事就是讲的法界。
这十法界因,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正是佛在经论裡面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本来成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是我们随缘不同。从这个原理,我们想到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裡面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是随缘不同,这有道理。你遇到的缘殊胜,你这一生就...(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92》)
...「佛氏门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个人动这个念头,佛都会帮助他。人多了,多了佛就用应身,一个人、两个人,佛就用化身。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地球上,想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多,佛不是一天、两天就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得了。所以要示现出现在这个世间,也跟我们人一样,修行、成道、说法、利生,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就为这一桩事情。
可是这个事情的理很深,事很繁杂,不是那麽单纯的,大经裡面告诉我们,无量因缘不是简单的,通常给我们说,那是无量因缘裡面抓纲领。譬如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那是无量因缘裡面最重要的一个因。譬如我们讲成佛,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是什麽?平等心,佛心是平等的。菩萨最重要的因是什麽?六度心,心裡常常念六度,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是这个心。缘觉是十二因缘心,罗汉、声闻是四谛心。天,天道是十善四无量心,修十善,欲界天,往上面去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人,五戒心,常常念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常念这个心,常常修这五戒,这是人道。修罗是嫉妒心、好胜心,嫉妒、好胜堕到阿修罗道。饿鬼,贪心;畜生,愚痴心;地狱,瞋恚心。这是讲无量因缘裡面,哪一道因缘都很複杂,哪有这麽单纯的。无量因缘抓一个重点,这是最重要的。
像这些就是这个最重要的纲领,佛要不为我们说,我们也没办法知道,这实在的,你怎麽想也想不出来。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能相信吗?能接受吗?上根的人能接受,他一听...(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九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99》)
...三千册,恐怕《讲义》大家不愿意读,分量太大,於是我用一点时间,把《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节录下来,写了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里面的内容都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这个书现在在台湾印,大概到月底,到下个月打佛七的时候,书那个团他们会带来,再赠送给诸位同修。现在是先把卷一卷二印出来,但是这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讲得完。这一次同修们要求希望详细讲,详细讲这个节要,至少我看要三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一次讲一个月,下一次来我们再继续讲,采取这个方法。
请看纲要,纲要就是一般经里面的玄义,江居士也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纲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 为本。】
这是说明般若 部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们学佛、我们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首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搞清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够得到。学佛,经上讲自度度他,什么叫「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我们坐小船度到那一边。这个「度」跟三点水的「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边这个岸,是生死、是轮回、是烦恼,我们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我,希望我把《金刚经》能再讲一遍。我听了之后,我觉得也好,什么原因?我这么多年专讲净土,不想再讲别的经,都放下了。为什么这一次又把《金刚经》提出来?这是看到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个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想想《金刚经》不错,《金刚经》讲一遍,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这个目的要搞清楚,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要晓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我们只当这一生,来生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侧重在六度,把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佛法的殊胜处,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之中,就修六度万行,就修菩萨道,就成佛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理论、方法。而《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 》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以般若 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 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 是智慧,里面含无量...(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四卷
...》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 》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以般若 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 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 是智慧,里面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 之体是空、是寂。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叫它做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我们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没有,它真有,所以就用空字来形容它,说它的体是空。寂就是定的意思、清净的意思,丝毫都不染,一尘不染。不但里面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是六道轮回的知见,不是佛菩萨的知见,佛菩萨的知见叫正知正见。「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这是举一个例子讲,有、无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人我是相对的,真妄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乃至於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凡是这些见解都是轮回业,也就是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里面一念不生,哪有对立?没有对立。所以必须两种执著,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两边,都要离开。两边离开,心清净了,就是像古德讲「本来无一物」,心清净了。清净心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超越?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相对的知见就是虚妄的,这样才有轮回;心恢复到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六条。这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实在说,这六条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布施非常非常重要。布施真正的意思,不是叫你在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布施了,你要是这样看法,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前面讲的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如果不舍本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
菩萨修布施,也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到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2》)
...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我念佛的时候,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统统放下。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跟金刚般若 完全相应!所以他真的在干,真的在修金刚般若 波罗蜜。「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再重的罪业,这一句佛号都能把它消得干干净净,任何一个法门不能跟它相比!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希望消业障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怎么修?就是一个念佛堂,一切的经咒他不念,一切忏法他也不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慧得福,开智慧、得福报,一句阿弥陀佛,圆满的成就了。
【念实相者,空有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念实相」,前面讲的端坐念实相,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念实相?是的。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为什么?念实相是空有两边不著。我们念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不著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空;空有两边不著。所以一心称念就是念实相,要不然它怎么能灭罪?「双照二边」,空有两边都不著。「实相之慧,从大悲生。」我们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大慈大悲,为什么?要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见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明心见性,为的是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之后,为什么?为了广度众生。我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我们就能现什么身,...(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3》)
...白的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七地以上。我们要是依其他的法门,修到七地菩萨要两个阿僧只劫;这不费力,超过一般菩萨两个阿僧只劫,我们超过了,一下子就超过了。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你就有能力应,感应道交,这才能够普度众生。真实的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
有一些人说,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慈悲心,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你要是有大慈悲心,你的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决定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号就累了,就要休息了,都是没有慈悲心。「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怎么修法,等讲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这个修法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表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都修圆满的六波罗蜜。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这是修学的纲领。
【离相,观空也,修慧也。】
离相是修慧、观空。
【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
所以福慧双修。离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因为福慧双修,这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换句话说,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一丝毫欠缺。二是两种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一个是福报圆满。所以修行,福慧要双修,不能够修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3》)
...,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钱,他们家吃的东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穷,没有东西吃,吃的东西很差,我们就少到他家去,你生这个心就不好,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佛的制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这个地方培养平等、培养清净心。连生活统统都是修行,都是断贪瞋痴,都是成就戒定慧。
经【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你看,平常事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这个事情,他们就这种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里面,就圆满修了六波罗蜜,就圆成佛道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表演这套修行的方法,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现在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当中,修六度万行;就在你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成就圆满的菩萨道,不必要改行。释迦牟尼佛这样修行托钵,我也跟他一样,那你就错了。你现在是某一种身分,从事某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就在本位上学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与方法,学了马上就会用,用了马上就得好处,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实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出家本为度众】
因为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众生,学佛总目标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四种出家。第一种、像释迦牟尼佛跟菩萨们,「身出家,心也出家」;对於这个世间一无所求,统统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种人,「身出家,...(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5》)
...这叫「善护念」,也没有说一句话。「善护念,善付嘱」,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保佑、加持,佛是用这种方式来保佑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得到佛的保佑?有没有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像须菩提一样看出来了,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无比智慧的善巧教诲,你看出来了,你明白了,你就得到加持,就得到保佑,你就觉悟了。从今之后,我要跟佛一样,要效法佛陀做为众生的榜样,做为大众的典型,这就得到佛的护念、加持。
心要清净、要平等。譬如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应当做的一些事情,你都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照顾这一家人,使一家人的生活愉快而温暖,你是家庭主妇当中的榜样、好样子。佛菩萨就是一个好样子,六度万行就在你日常琐碎事情当中去修,这以后到经文里头我们会细细的讨论到。这个家庭不仅是我们这一条街上的一个模范家庭、模范的主妇,而是我们这个都会的模范,一个都会还不够,是我们全国的模范,再扩大是全世界的模范,再扩大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模范。你们想想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的范围,出不去。所以要发一个大心,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那就行了,那就对了,这样才能超越。我们发心要做个好样子,做哪些人的好样子?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这么做的。这个心量一大,把三界六道突破,所以你才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要学习的。你要是没有看出这一层,不能在这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意求生净土。谁来陪伴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西方三圣天天陪伴我。你看这多自在,这哪有烦恼!
【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
事情来了,我们应付事情有条理、有头绪,一点都不乱。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有分寸,这就是持戒。
【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明白了、不迷了,不邪、不染了,没有烦恼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就好修行了。就在生活当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对人、对事、对物,每天所干的是菩萨行;你觉悟了,是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你要是不会,不会就造业。不会,从早到晚是造业,造的是善业、恶业,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干的是这个。一觉悟、一明白了,把那个造业一转变,变成菩萨道。就在念头上一转,转凡成圣,转六道成四圣法界,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就在这个一念之间你会不会转,转过来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转不过来,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看你会不会转。这部经,世尊教给我们怎样转。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是这样为我们宣布。
【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
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了。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相。】
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了。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去看空,那才叫见到真空;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能见到真空!从有上见到真空,从真空里面看到妙有,原来空有不二。《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性相双融,所以它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怎样见空?把有灭掉才见空,那叫断灭相,那个是错误的。所以诸佛不说断灭相,断灭相是错误的。
【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这些纲目都应当应用在生活当中,即使穿衣、吃饭都不例外,都要与这个意思相应。换句话说,你穿衣,你是在修六度万行,修菩萨行;吃饭也是在修菩萨行,没有一样不是在修菩萨行。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空有二边不著;吃饭,真俗二谛圆融,它都在这里头。不能把佛法离开事相另外说一套,那个有什么用处?那就没用处了。古德这两句话说得好。「但勿逐妄」,逐妄,不要追求虚妄,不要执著虚妄。什么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叫我们离相,教给我们随缘,随缘就是离相。离什么?离执著、离分别、离攀缘。分别、执著、攀缘都离了,那是随缘,所以随缘就是离相,随缘是不固执。「何须求真」,如果你有一个求真的念头,你就错了,你又执著、又分别了,又在打妄想了。妄不执著,真也不求,妄离开,真的就现前了。真在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然说四相,四相的根就是我相,其他三相是从我相生出来的。所以我相那就是根本的根本,四相涵盖了整个宇宙的一切现象。
【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
为什么?凡夫念念都是有我。所以佛法说,佛法讲的善恶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的标准就是立在我执上。起心动念有个我,这就是恶。为我还不好吗?为什么一切为我就是恶?我要修行,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佛,这不很好吗?不行。佛告诉我们:「我」这个念头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我见、我相来的,这是根。起心动念是个「我」,你就增长我执,我执还是牢牢的抓住,愈抓愈紧,你怎么出得了三界?你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也出不了三界,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我执执住了!这个东西就是三界六道,是坚固的枷锁,这是恶。所以佛叫你起心动念,不要再想「我」。不想我怎么办?想众生。念头转变,观念转变一下,我不再想我,我想众生。我一吃饭,想到众生有没有饭吃;我一穿衣,想到众生有没有衣穿。时时刻刻、点点滴滴想众生,这个样子我执慢慢就淡了、就化掉了,这是善,这个是好事。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就是把我扩大,大而化之,用这个方法。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
我要帮助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个个都成佛,人相就没有了;都变成佛,人相就没有了。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即降伏寿者相。】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牵挂。什么是内财?内财是身体,内财怎么布施?譬如这个佛堂今天有事,许多同修发心来作义工,作义工帮忙做事,内财布施,我出力!力不是外财,不是我的金钱,你出力是内财布施,你帮忙策划在用头脑,也是内财布施。虽然布施,不著布施之相,能舍!这都是属於财布施。第二种,法布施,凡是属於智慧、技能的,都是属於法,包罗万象!不一定指的是佛法,所有一切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保障一切众生安全,这是属於无畏布施。国家对老百姓有什么功德?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国家的功德,国家对国民无畏布施,何况里面也有财法布施,但是无畏布施是最重要的。
这三种布施,就包括所有的行法、行为。菩萨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菩萨的行门真的是无量无边,就在这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哪能说得尽?佛把无量的行法,归纳为六大类,叫六度、六波罗蜜。六度就是无量无边行法的归类,六大类。虽然说六大类,实在讲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为什么?持戒、忍辱,在布施里头属於无畏布施。诸位想想看,无畏是叫别人心理得到安全感,没有恐怖!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现在一般社会风气很不好,新加坡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很难得!社会治安相当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钱财露白,就怕人来抢劫,你是一个持戒的,我钱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紧,他不偷盗,他持不偷盗戒。不要说我钱财被他看到,我放在这里不动,人走远了,他也不会拿,他不偷盗。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平常交际应酬,喜欢说话的,开开玩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那麻烦大了,引起很多误会!如果这个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例子,现在一般社会风气很不好,新加坡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很难得!社会治安相当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钱财露白,就怕人来抢劫,你是一个持戒的,我钱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紧,他不偷盗,他持不偷盗戒。不要说我钱财被他看到,我放在这里不动,人走远了,他也不会拿,他不偷盗。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平常交际应酬,喜欢说话的,开开玩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那麻烦大了,引起很多误会!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修忍辱波罗蜜,没关系,我说话得罪他,他不会报复,他不会介意,他忍辱!这叫人得安全感,所以属於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由此可知,六波罗蜜,一个布施包括尽了。六度包括一切的菩萨行门,布施包括六度,岂不是布施赅一切法,包括一切法,说一个就够了。《金刚经》上布施说得多,不是偏重在布施上,是用它来代表一切法。
一切法要行不要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要行;换句话说,要做出来。这是在前面说了很多遍。佛菩萨做什么?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大彻大悟的榜样。我们学佛也要学佛这一招,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一切众生大彻大悟的好榜样、好样子,这叫做学佛。无论你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一样,就在你自己本分之中,做出一个好样子来,这个好样子是与彻底觉悟相应,这叫做学佛,佛是这个学法的。如果我们表现的,还是分别、还是妄想、还是执著,你就是把大乘经说得天花乱坠,也与佛法不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心不清净,睡觉心不清净,干什么都不清净,糟透了!里面是贪瞋痴慢,搞这个东西,你说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你怎么不可怜?你怎么不苦?打扮得再漂亮,可怜人!苦,苦不堪言!读了《金刚经》要开悟,读了《金刚经》知道怎么过好日子,这个真的是非常现实。
【愿与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愿。】
这是告诉我们,前面发的愿一定要兑现,一定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如果有愿没有行,愿会落空;有行没有愿,凡夫行,刚才讲,你这个行是搞六道轮回,增长贪瞋痴慢。所以愿跟行永远不能分离,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之中,有这个愿,有这个行;行是什么?念念都在行,就是一个不分别、不执著。
【菩萨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病根。】
这个大家都晓得,稍稍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懂得,佛法就像药一样,药是治病的。凡夫的病根就是贪、瞋、痴,佛开了三付药,专门对治贪瞋痴。用戒学对治贪,对治贪病,用定学对治瞋恚的病,用般若 智慧对治愚痴的病,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所以出现在世间。我们凡夫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这三个东西是病根,不晓得,都认为贪瞋痴好像是很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好像是理所当然,人没有贪瞋痴还行吗?好像是当然的,不知道这是病根、祸根。不但是我们一身病痛的根源,前面讲过了,生死轮回的根源,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根源,这个东西多可怕!佛要不详细为我们开导,我们怎么会认识?怎么...(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治贪、瞋、痴三毒是也。最初持戒,重在事实不犯。若为菩萨,则动念即犯。】
我们继续解释经文,「菩萨於法, |
|
|
|
|
|
|
|
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布施涵盖一切法,所以它的意思有无限的深广。布施有三类,前面说过,持戒是属於无畏布施。而持戒实在是学佛的基础,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今人学佛比古人多,今人学佛的机缘也比古人要来得方便,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实在就是现代人对於戒律疏忽了。本经世尊发起,是从持戒发起的,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都是持戒。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从戒行上认真去做,佛法再好的理论也都落空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在此地,特别强调要行於布施。诸位听这个话,要知道里头的含义,不是只有布施,六度都要行不能住。住就是不行,不行是不可以的;一定要行,要做布施,要持戒、要 忍辱、要精进、要禅定,统统都要认真的去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犯了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病。知识分子对於佛学很羡慕,佛法的理论说得很高,说得很圆,研究读诵都非常有兴趣,可是对於戒律就疏忽,认为时代不同,何必还要守那些戒条?尤其是读书的人,稍稍涉猎到一点现代科学,他一定会想到,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三千年前订下来的那些戒律,现在怎么适用?国家的法律,连宪法过个几年都要修订一次,佛的戒律三千年都没有修订过,这个怎么好用?同时又会连想到他是印度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意识形态不相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那些戒条现在怎么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妄语也是有贪、瞋。戒酒,那是贪瞋痴三毒统统都有。可见得每一条戒它有它的对象。
最初持戒,我们学佛入门著重在事实上不犯,也就是在事上持,这是属於小乘戒。小乘戒论事不论心,结罪完全从事上来判断。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萨他是论心不论事,大乘菩萨持戒在起心动念之间,他看到一个众生不喜欢要杀他,动个念头要杀他,没有杀,但是他破戒了。小乘人,小乘阿罗汉发个狠心要杀他,但没有杀不破戒,他论事。像现在法律上判刑一样,它论事的,它不论心,心里头怎么想没有罪;大乘菩萨起心动念就结罪。由此可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大乘比小乘高,从持戒也能够看得出来。至於作持里面,也非常非常之多。譬如佛教给我们要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你要真做,你不做就犯了;教你布施,不肯布施,你就犯戒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为什么?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底下一条是忍辱,这也是世尊在《金刚经》里面特别强调的。六度,实在讲其他的,佛都说得很少,布施、忍辱这两条说得最多。由此可知,忍辱重要!
【忍辱,是安忍、顺受之意。安心顺受也。】
这是很难做到的,可是非要做不可,为什么?你要是不能忍,诸位想想,我们修行关键是在定、是在禅定,我们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什么事情不能忍,你还想得定?得不到!所以忍是定的预备功夫,必须能忍,他才会得定,他才能得一心不乱;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得一心,要想得定开慧,那就非修忍辱不可,离开忍辱没有第二个方法,这非常重要。「辱而能忍」,本来这个忍是安忍的意思,翻经的法师把它翻成忍辱,这里面有特别的意思。中国古时候的念书人很有气节,所谓士可杀,士是读书人,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不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五卷
...对待佛菩萨罪过很重,你把佛菩萨当作凡夫看待,你这个罪多重!佛菩萨的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希望我们早一点成就。所以,夹杂是决定要不得。这是法忍。我们要从一本经里头入,其他的都不要去看,这个要忍,忍得住才行!你要是忍不住,偷偷的还去看别的,那就不行,一定要能够忍耐,一门深入。
【又如「生本无生」之理】
这个般若 经上说得很多,大乘经上也常说。
【吾人能明了,能实行,为无生法忍。对治瞋恚。】
这个对治极微细的瞋恚。证得无生法忍,那就是法身大士,所以那个瞋恚极其微细,不但我们没有法子发现,即使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看不出他还有瞋恚,所以这是极其微细的。精进,底下讲六度里面的第四条:
【精进,精有精细、精密二义。】
有这两个意思。「进步而不盲从,是精细。」我们讲那个人很细心,这里头也有谨慎的意思,小心谨慎,对於自己的修学很慎重的去思惟、去选择,绝不盲从,他的路子就纯正,不会走上歧途,不会堕落在邪见,这个很重要。「进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循序渐进;换句话说,守规矩,依照次第去修学,不贪图快速,这是精密的意思。
【精进对治懈怠】
懈怠是我们无始劫来的大烦恼,世出世间法,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都是懈怠懒惰障碍了。由此可知,精进就是勤奋,但是勤奋没有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圆满。精是纯而不杂,也就是前面讲的一门深入,这样进步不但快速而且稳当。然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觉悟的人才能度迷惑的人,迷惑的人怎么能度人?迷惑的人度迷人是愈度愈迷、愈迷愈深,那怎么行?
【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众生。】
这个地方的话,真的是非常重要,含义无尽的深广!修一切法,譬如前面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修一切法,修一切法你还著相,你不能度众生。众生怎样得度?破四相、破四见。《金刚经》前面讲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才是一个已经得度的众生,即非菩萨就是没得度,还是凡夫。凡夫跟菩萨的差别,凡夫著相,菩萨不著相,差别就在这里。我们修一切法还著相,那个不是修佛法,是修世间有漏的善法,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你持五戒、修六度,你著相,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不能成佛,因为你著相;所以,要离相。菩萨的修行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在持戒修六度万行里面炼不著相,在这里面锻炼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他炼这个。这是真正般若 ,与清净心相应,永远保持著清净心,不为外境所转,外面境界样样都做,没有一样他离开的,样样都做,在做的当中保持著清净心。修一切法,如果是著相的话:
【修一切法,究竟从何修起,则先行布施。布施为四摄法之首。】
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布施修起。布施是放下、是舍,真干才行。不是真干,这里头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因此,我们学佛成败的关键,的确是在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我们常讲好老师,老师要跟自己有缘。实在讲世出世间法,离不开缘字,缘太重要了,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你肯听他的话;没有缘的善知识,虽然讲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 不但世间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那你就是菩萨。世间法舍掉了,还执著佛法,还是不行,你那个心还不清净。
【舍娑婆即生极乐净土】
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娑婆世界要舍掉。娑婆这是讲娑婆的六道,娑婆的大千世界,有一丝毫的贪恋,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必须毫无牵挂,真的舍得干干净净。日用寻常之中,一切随缘,纵然是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这样才真正做到丝毫牵挂都没有,这才能生净土,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并舍亦舍」,舍到最后没有了,连舍也舍掉了,没得舍了,那就成佛了,圆满菩提。
【由此可知,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著矣。】
这是把布施波罗蜜,把菩萨六度万行,具体教给我们,教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如何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行法,这才叫真正学佛。学佛的生活,学佛的行持,不是在文字里面学,不是在言语里面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面行去,行什么?有这个身,哪有不行!像释迦牟尼佛表现的,早晨起来穿衣服、托钵、吃饭,这是行!我们早晨起来穿衣服,这都是行。在家里面做家事,上班的时候你去做工,样样都在行,这就叫一面行去。我们是天天这样行,佛菩萨天天也是这么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佛菩萨不放在心里,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凡夫有分别、有执著,不一样就在此地。我们学佛菩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个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实在的。但是都没有离开虚空,十方没有离开虚空,时间也没有离开虚空。
【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变现出来的?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怎么会变现出来的?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一念就是有念,就现相;无念现相就没有了,有念就现相。
【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
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法界?这里面有因有果,因缘果报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会错乱。善因得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真理、是定律。浅而言之,成佛之因是平等心。那个心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心还有分别,哪里会平等?平等是佛心,也就是平等心是因,成佛是果。六度心是菩萨。菩萨,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金刚经》就是教菩萨的。菩萨不住於相而行布施,不住於相,执著没有了,那个不住主要是讲执著;执著没有了,不执著了,而生其心,生心难免还有分别,不过他的分别很薄、很淡。没有我们那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这么严重,没有,他很轻、很淡,所以他是菩萨。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我们经虽然还没读完,读了十六段,大致上情形我们了解一些。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菩萨是一切都舍、都放下了。那个舍还没舍,放下还没放下,那就是微细的分别,所以他是菩萨。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因,果报是辟支佛。辟支佛在三乘佛法里面他是中乘,二乘法里面那他也是小乘,他比声闻要高,比声闻智慧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4》)
...生道;修的福,它还是照享,畜生道里面享福。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佛在这一部《金刚般若 》也明显为我们指出来,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是真的。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谨慎小心。所以要晓得,用轮回的心,就是分别执著的心;轮回业就是分别执著这些事相,这是轮回业;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结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报,这一生所修的都变成福报,这是很可惜,依旧去做一个苦恼的六道众生。底下一段教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我们要以佛心、要以菩萨心来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报。究竟果报就是了生死,从此以后再不搞生死轮回了,这才算是究竟,这个果报才算是真实。
【广修六度万行】
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好事、善事,对於众生有利益的,尽心尽力去做。
【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
这就不是轮回心,就不是轮回业。心里面怎么样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每天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怎么样?没事!这样做,很快乐,不疲不倦,你不会感觉得很累。一般人做事,做一点事他都感觉到疲倦,感觉到累了。为什么累?他执著分别,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那怎么不累!当然就累了。菩萨一天做那么多事,没做、没事,没有事,他怎么会累!
我们常常劝人,尤其年岁大的人,要多休息,实在讲休息都累。为什么休息会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头没休...(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8》)
...节经说,诸位手上这个本子是讲义,不是经文,拿到经文看就方便了。
「无复我相」到「亦无非法相」,这是说无相,二十八节经里讲无相。二十九节经上说,「若心取相,若取非法相」,亦是说不取相,不取相是无相。第三十节经里面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并不取,不止是不取相」。这一段与前面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这是我们把经前后仔细看一看,就晓得了,才明白佛所讲真正的意思,才把它搞清楚。下面我们就要留意,就要把这桩事情说出来了。
【所谓无,乃是令人不取。】
不取就是不执著。
【并非无法无相】
法也有,相也有,法跟相统统都有,就是叫你不要执著。
【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然后学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
这一段我们要细细的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经大主意,就是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这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了。六度就是菩萨生活的原则,菩萨生活的要领,我们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舍,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舍,不仅仅是舍财。财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身外之物都是属於外财,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的体力、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智慧,用它来帮助别人、服务别人,这都在布施。家庭主妇早晨起来,整理家里环境,烧个早饭,供养一家人,诸位想想,这是内财布施。她要想工作怎么做,饭怎么烧,菜怎么去炒,怎样适合大家口味,这个用智慧、用思考,动手去做是劳力,这些都属於内财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体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实在讲都在行菩萨道,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很冤枉。我们看到佛跟菩萨在行布施,我们天天在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进步。禅定就是刚才讲的,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般若 是充满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样子!一个学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里面做好榜样,起带头作用;全世界、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萨之家。你自己学佛,你一定度众生先度哪里?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萨。你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或者是私人机关,不管你是作老板、是作伙计,你要摆出菩萨。菩萨度众生,近的这是缘,先度。你要能够影响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在所有团体里面是好样子,菩萨的团体。佛法对我们这个世间,你就晓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无比殊胜的利益。这叫发大心,这叫修大行。可千万不要以为说,众生难度,我好心,他不听话;众生难度就不度了,你看看,你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关不能通过了,就退转了,就消失掉了,你说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这个我们要承认的,他难度是什么?他迷惑颠倒,坏习气太多太重,我们要明白、要谅解,要慢慢来。
古时候,当然那个时候环境比我们好得太多了,尧舜,舜王的时候。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们自己家乡地区,看到一群人捕鱼,捕鱼人里面有年轻的、有年老的,那个鱼多的地方,都被年轻的人占去了,老人没有法子,斗不过这些年轻人,也不愿意跟他争执,就到比较远的、鱼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鱼。舜就聪明,舜看到这个样子,每天他也去捕鱼,他去捕鱼怎么样?实际上他目的不是捕鱼,他要去感化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才有那么大,这个一般人不晓得。
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达,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所表现的,那不就是的吗?他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仔细一观察,圆圆满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菩萨六波罗蜜,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圆满具足。《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在生活点滴当中,我们看出来了,那叫做觉悟人的生活。我们要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了,无论你现在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都会最快乐、最幸福、最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宾接客,都是充满了三学六度,都是圆圆满满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圆满,没有深入不知道;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诸位想想,我不会去学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老顽固,我在机关服务的时候,我的同事、长官都知道我是老顽固,要想叫我佩服一个人,点个头,好难好难。所以我在这个机关年纪很轻,二十几岁,影响力很大,多少这些高官、位置很高的,对我都很客气。原先我都以为他们很谦虚、很难得,爱护晚辈;以后听别人告诉我,我才晓得,那不是的,怕我说他坏话。我说:那为什么?他说:别人说他们、批评他们,他们无所谓,你批评就不得了!我说:怎么呢?你不随便批评人,不随便赞叹人家,所以那个影响力很大,会影响他的前途...(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性,会变的是相。性是体,相是作用、起用。
佛告诉我们,实在讲跟我们讲了很多很多。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因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无量的条件,才会现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无量条件里面,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我们想先知道。佛很慈悲,这个条件也为我们说出来了。十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那就讲用心,因为十法界是心变的。《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你存什么心,就会变什么相。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圆满的真心。我们心不平等,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平等。几时我们的心平等了,那就成佛了。六度心是菩萨心,以真诚、恭敬、慈悲修布施,这是菩萨。我们也修布施,不是菩萨,为什么?我们不是菩萨心,菩萨心真诚、恭敬、慈悲。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阿罗汉的心是四谛,苦、集、灭、道。六道里面的凡夫,天道是十善心,修上品的十善业道,这生天;人道是五戒,这个心里头真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心里头真有,常存慈心,这得人身。
今天有个同修,刚才来问我,他说他有个朋友,家里房子有白蚂蚁,怎么办?这个请人来杀生了。你要是不杀生,你就违背国家的法律。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法律如何,在美国是不可以的;如果有白蚂蚁的话,一定要请专门处理的公司,请他们来处理。那我们学佛了,受了戒,怎么办?这问题来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2》)
...我们的病就在此地,就是坚固执著有一个能所。这一条从果上讲的,你真正明白,你才会把得的念头放下,这才能够入圣人之流。底下一条讲因:
【必行而无其所行,乃为正行。若有所行,便为非行。】
这个行是行菩萨道。如果你所行的,你执著有所行,那就不是菩萨道,不是菩萨行。《般若 经》上讲的菩萨行门,六条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菩萨所行总不外这六条。如果你自己觉得我修布施,我持戒,我修忍辱,你就是有所行,这不是菩萨行。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行?善行,世法里面的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 都是世间善行。世间善行,将来得三善道的果报,那不是菩萨。所以必须要行无所行。要不要行?要行,六度都要行。前面跟诸位说了,认真努力去修六度,不著空;虽行,若无其事,心里头无其所行,若无其事。不但没有执著,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叫做菩萨行。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菩萨行跟我们一般善行,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论事相上来讲,可以说毫无差别,差别在用心。菩萨的心是清净的,凡夫的心不清净,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我们想到这个地方,真的好难!我们修一点点小布施念念不忘,唯恐忘记,还要把名字刻上。道场里面,建道场,建一根柱子,他出了多少钱,上头都要刻他一个名字,唯恐忘掉了。著相,著得多深!印一本书,后头也要把名字印上,某某人印的,我送的,这功德很大。果然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那就错了,你所做的是人天的小善。如果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可不可以在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5》)
...再要修到佛的果位,要费很长的时间,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难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希求的立刻就得到。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之处。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约因详显。第三卷这一部分的经文,是四段里面的第二段「解」,详细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在四分里面这一分经文最长。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每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在此地问须菩提,菩萨是不是庄严佛净土?当然庄严。究竟怎么庄严?这个地方要详细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懂得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我们也真正庄严佛净土,这是非常难得的。
【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
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离相,回向是一个离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好的巧妙方法。因为我们都著相,我们修的功德都著相,佛教我们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统统送给大家,我的功德不要,都送给大家;离相、不著相,回向是这个意思。大经上佛说过,教给我们回向三处。第一是「回向菩提」,也就是我们学佛什么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 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是究竟圆满,不但我们现前生活上的问题,它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它能解决;证无生法忍,它能解决;成圆满佛果,它也能解决。佛教给我们求这个,不可以求别的。因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5》)
...正腔圆,让人家听起来听得很清楚。如果唱的时候不晓得这里面的用意,跟著这个音调谱唱的时候,字句都分不开,效果就没有了,听到你呀呀呜呜的搞半天,不晓得在唱些什么,一个字也没听清楚,这个效果就完全失掉了。赞的用意,使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听到之后,佛有这样大的智慧,这么好的学问,使他感动,他来亲近。所以佛门里头招生有它一套方法,这就是不舍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门,我们必须要晓得。再看下面注子:
「是故」,这一段经文一开头,是故须菩提。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
这两个字是连接词,连接前后经文的。
【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紧与开经处总示呼应相通。正明一切无住,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交代得很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总结经文一开头到此地,这是一个总结,说明一切无住。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问了三个问题,这个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个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发了菩提心之后,那个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了,妄念太多了,妄念要怎样把它伏住?问了这三个问题。佛的回答,都是在无住。
首先讲发心,佛教给我们,心量要大。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诸位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地慈悲,所以他的身心健康,他就自在、快乐、幸福,道理在此地,事实也在此地。所以,佛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无住,是《金刚经》修学的宗旨,贯穿整个经典,贯穿这全部经典。《金刚经》既然是大般若 的纲要,由此可知,无住也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 经的中心。这两个字,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说上二十二年?实在讲,不要嫌二十二年多,我们感觉到二十二年太少了。二百二十年都不多,为什么?佛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我们还不肯做,处处还是要著相,还是要住,那能说佛二十二年说太多了吗?假如我们一听就照做,佛就省事,不必那样辛苦,不必说那么久,这就是说明,佛说法应机而说,这是苦口婆心!一切无住,要记住这个原则。
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六度就是菩萨的生活,六波罗蜜都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六波罗蜜。譬如我们就讲穿衣吃饭,我们说吃饭,吃饭怎么说是六波罗蜜?吃饭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是舍、放下。吃饭的时候,不要执著饭菜的好坏,不要去挑剔,这就是布施。好吃,也很好;不好吃,也很好,都好!这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讲求怎么样,那布施就没有了;你在搞分别执著。你想想看,吃饭是不是布施波罗蜜?再细说,这个里头,财、法、无畏布施统统具足,就在这一口饭,夹著一箸菜,圆圆满满。你以为布施波罗蜜到哪里去修!吃饭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规矩。吃的时候规规矩矩,餐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饭的时候端坐,这些都是属於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没有功夫,你有没有得利益,这个不能瞒人!刚才我说,身心健康、容貌圆满,这是你修学的成绩。你看哪一尊佛菩萨,那个面孔是苦哈哈的?没有!阿罗汉虽然没有明心见性,还有分别执著,阿罗汉的相貌很奇怪,底下那五百罗汉你们去看看,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容貌是健康的、是长寿的、是健康的,容貌古怪他不是病态,他没有病容。菩萨明心见性,一个个都很圆满。佛经当中常常赞叹,菩萨的容貌如满月,满月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圆满之相,这是你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受用。我们自己要是得不到受用,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如果不是理论上有错误,就是方法上有错误;理论方法上如果没有错误,修行一定得殊胜的果报,一定得很好的受用。这是讲菩萨修六度时,就是菩萨的日常生活。
「於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这里头,我们前面读过,最重要的是报佛恩。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这是真实的幸福,这不是假的,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怎么会得到?佛菩萨的恩德就太大了。我们报恩,唯一就是庄严佛净土。这是前面说过,用什么庄严?香花庄严,那是假的,前面说过,真正的庄严是心地清净。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教我们庄严佛净土,不是别的,清净心,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清净了,真正庄严佛净土。形式上的庄严,表法的,这种庄严接引众生。道场布置得富丽堂皇,让人家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欢喜的走进来,...(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六卷
...的,前面说过,真正的庄严是心地清净。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教我们庄严佛净土,不是别的,清净心,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清净了,真正庄严佛净土。形式上的庄严,表法的,这种庄严接引众生。道场布置得富丽堂皇,让人家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欢喜的走进来,这是接引大众的,真实的庄严是在清净心,这个要知道。如果只著重於表面,心地不清净,这个没有感应,没有感应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得不到真正受用,换句话说,你还是有烦恼,你还是有妄想,还是有忧虑牵挂,依旧过六道轮回的生活,你就得不到受用。得真实受用,过佛菩萨的生活,诸位想想,过佛菩萨的生活,岂不就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佛法,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庄严佛净土。虽然修六度,虽然庄严佛净土,「亦无所住」,心里头还是若无其事。事上要认真,要规规矩矩的做,一点也不马虎,如法的去做,心地干净,决定不染,保持著清净心,这就是无住。因为你心不清净,刚才讲了,那个庄严是假的,心不清净,六度也是假的。一定要心清净,你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真的,它后头那个般若 ,般若 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那个是般若 。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自始至终讲无住,就是讲保持你的清净心。佛心清净。
【则非句,不住法相。】
这个经上讲的,则非,不住法相。
【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非法相是空,不住空。不住空,我们样样如法去做,这是不空。虽做,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不住法相。这就是说明两边不住,两边都舍,空有两边都舍,两边都不住。
【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
你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自度度他,...(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念,妄念就是不平等,妄念心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的,这妄念;我们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污染;这两种障碍都非常严重。《金刚经》专治这两种毛病,使我们的心恢复清净,恢复平静,平等清净,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行了。这个方法,理上通达了,我们晓得了,事上有困难。为什么?事上去修,的确心要很细,粗心大意的人,难!因为不但要观照,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个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统统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叫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没有法子,懂得这个道理,行,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会微细的六度行为,我们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做。这一句阿弥陀佛,说实在话,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你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么?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就恢复了,这就是得。不能执著得的相,执著得的相就错了。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经文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是总指前面所说的,要像佛所讲的,你要生清净心,清净心要现前,这才是佛菩萨。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实在讲没有两样,你很难分得出来,用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混浊之心;佛菩萨的心,清净之心。混浊的心是妄心,清净心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净心得到了,什么病痛都没有了,什么毛病也没有了,这实在!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真的很可怜,我们所吃的东西、喝的东西都有毒,蔬菜都有农药。从前李老师讲,现在人生活跟从前人不能比,从前人吃的真的有色香味,现在三餐服毒。天天服毒,大概肠胃有了抗生素,有了抗体,还能应付,但是诸位要晓得,日久天长,毒素累积在那里就变成病毒,慢慢累积就变成病毒,病毒一发作这就没救。什么方法解毒?大慈悲心。你真的有大慈悲心,什么样的毒到这儿来都化解掉,不要去找解毒药。清净心、大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药。我们看诸佛菩萨吃毒药他都不怕,他也没有去找解毒药,到他那里自然就化解,就是慈悲、清净、慈悲,我们要养这个心。
【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
这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都是。「多读大乘,解慧增明」,多读大乘经,开智慧,「增长戒定」。夏莲老净语教人,夏莲居老居士他自己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净语》,实在上就是莲老的法语,这个小册子我们都印出来了,流通很广。
【教人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正是此意。】
教我们要持戒念佛、要看经,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知道之后一定把它改正过来,这叫真正的修行。
【本性活活泼泼地,无相无不相。】
无相是从体上说的,本性之体没有相,本来无一物。它能够现相,现相是清净性体起作用,起作用能现相,所以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等。】
这就是修行修错了,好心发的心,想学菩萨、想学佛,结果学错了,学错了如果学成声闻、缘觉还算不错,路是走岔了,但是还可以回头。如果搞成外道,那可麻烦大,回不了头!那就错得太离谱,像刚才讲修定,你修成无想定,这就太离谱,完全错了。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这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错乱修习」,不晓得二种根本。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误会了,把妄心当作真心,攀缘心就是生灭心,妄念。妄想杂念这个心当作自己的真心,用这个心来修行错了,用这个心修六度万行都不行。这前面说过,用这种心修六度,还是六道轮回业,戒定慧、六度、十大愿王,好事情、善事,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轮回。原因在哪里?你是用的攀缘心,你是用的妄想心,用这个心修行,出不了轮回。可是诸位要知道,不用这个心,难!真的比登天还难,我们没办法,这才知道非念佛不可。用这种心念佛可以往生,往生就超越轮回,这叫第一方便。用这种心修别的法门,不行,只能修三善道,不能出轮回。用这个心念佛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底下这二层就是这样的人去往生的。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这是真心。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如果要讲的话,这四句两个小时讲不完,这《楞严经》上的,我...(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心念佛可以往生,往生就超越轮回,这叫第一方便。用这种心修别的法门,不行,只能修三善道,不能出轮回。用这个心念佛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底下这二层就是这样的人去往生的。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这是真心。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如果要讲的话,这四句两个小时讲不完,这《楞严经》上的,我们不说了。这是真心,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如果我们用清净心念佛往生,给诸位说,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那个不一样,那完全不相同。可是要跟一般人比较起来,念佛的功德是无比殊胜;一般人除念佛法门以外,用清净心来修六度万行,可以超越六道轮回,可以明心见性,证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能证到这个果位,不能跟往生的人比。往生的人,你们诸位想想看,实报庄严土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换句话说,他是真正的八地菩萨。你自己要修行修到八地,《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老实话,证到圆教初住,明心见性,要修到八地,要修二个多阿僧只劫。二大阿僧只劫修到第七地,再往上进入到八地的时候,已经入第三个阿僧只劫,你说这个时间多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马上就得到,不能比!所以,这些佛菩萨都教我们多读大乘,你多读你才知道,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这一切法门,才知道如何去选择。世尊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跟此地所讲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乐世界去,马上就得到,不能比!所以,这些佛菩萨都教我们多读大乘,你多读你才知道,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这一切法门,才知道如何去选择。世尊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跟此地所讲这个意思相同,特别引用到此地来。
【须知住尘之心是识】
就是八识,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
【因其攀缘,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变现。云何变,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分别人我故也。】
他不知道法界原本是一体,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具足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了,这样变成凡夫。
【无所住,含有不执著亦不断灭二义。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后二义。其字指菩提、六度等。】
也就是指一切佛法。
【如是则所发修行六度之心,方为菩提心。以其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故。】
真的到这个地方,把这个中心给我们说出来了。中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清净心,无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不执著、不断灭,不执著是不住有,不断灭是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无所住里头是两个意思。而生其心这个而,也是两个意思。虽然一切不住,他又生心。也许有人会问:我既然一切都放下了,我一切都无所得了,我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做得那么辛苦。这个人不糊涂吗?不是自找苦吃吗?这个念头这叫妄念,这叫妄想,他不晓得自己错了。如果清净心现前,一切都放下了,你每天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累不累?一点也不累。为什么不累?没做,心干净,一点分别执著没有,就这个道理,只有快乐,只有...(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经文上的大身,我们不晓得大到什么程度才叫大。从赞佛偈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佛的这个身相实在是太伟大,大到我们无法想像,也显示出我们众生太渺小了。大身是果报,证得无上菩提的果报。我们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应化身是所现之相。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说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於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从初地到等觉,菩萨所证的程度不相同,因此见到佛的报身也不一样。初地跟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见的又不一样,应化身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不出《楞严》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还算是众生,所谓是九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萨。
【世尊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
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这是说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应身。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的世间寿命八十岁,世尊八十岁圆寂的,这是属於应化身。而佛的自受用报身,像《华严》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无量无边。这种说法是称赞的话,还是实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理解,佛门里面没有妄语,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是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决定是相当。这就是说明,...(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是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决定是相当。这就是说明,无量的相好是事实,这不是称赞,也决定没有夸张。哪来的那么多的相好?我们凡夫听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甚至於初学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究竟圆满大觉人的事实真相。我们知道,自受用报身是性德圆满的显示;自性的功德无量无边,所显示的德相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於大乘了义的经论,稍稍能够涉入、能够体会,对於这桩事情自然就不会怀疑。
因此,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萨地位上,圆满的大觉在最初也像我们现前相彷佛,虽然性德里面本来具足,但是性德无量劫来,被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所遮盖,性德不能现前,必须要靠修德来开发。因此多劫勤修六度,这一句就是讲修德,在因位修德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说的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旧不能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他有烦恼障,他有所知障,这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尚且不能破,换句话说,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说的是说我们每个人,说我们自己。我们的学佛修行不只是在这一生,过去...(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说的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旧不能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他有烦恼障,他有所知障,这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尚且不能破,换句话说,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说的是说我们每个人,说我们自己。我们的学佛修行不只是在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也是多劫勤修六度万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觉悟的。那就是我们虽然勤修六度,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们这一生闻到佛法,对於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念头有没有?恳不恳切?是不是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显然的说明,我们这个念头不恳切,我们对於世缘依旧看得很重,所以无明烦恼习气不能断,纵然这一生勤修六度,也不过是带来六道里面的福报而已,佛法所谓是有漏的痴福,修的是这个。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觉悟,一定要学菩萨。
「福慧双严」,严是庄严,我们回向偈天天念庄严佛净土,我们拿什么去庄严?要修福慧。什么是福、什么是慧?这在《金刚经》上我们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菩萨所修的慧是无住;应无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那就有福没有慧;无住不生心,有慧没有福,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六道十界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金刚经》上所讲的福慧双严,一定要以本经所说的标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面已经跟诸位详细说明过,无住生心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点点滴滴上来下手,这叫真功夫...(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过来,他不晓得同时,不知道是一时。《金刚经》念得很熟,从头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钟,很了不起!我都做不到,我不能不佩服他。他这个境界还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依旧是分别执著,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他境界转不过来。换句话说,他依旧是名字位中人,你说可惜不可惜!没有办法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位。诸位要知道,我们念佛,观行位才能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不能往生,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什么原因?名字位中。名字位是有口无心,你没真修,真修就是观行位。真修刚才讲了,两桩事情,一个是把观念转变过来,观;一个是行为转变过来,这是观行。行为是什么?六度。观念是什么?无住,这很要紧。无住就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一定要心清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行吗?决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那是妄想。妄想障碍了心性,你怎能不放下?这样我们才认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的是无量法门修行的中枢,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带著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此佛举问之微意」,举什么问?举报身不住。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举这句话问的意思你要懂。让须菩提来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在这当中领会他的意思,领会到无住生心的深义,然后我们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会过日子了,你会生活了,你能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带著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此佛举问之微意」,举什么问?举报身不住。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举这句话问的意思你要懂。让须菩提来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在这当中领会他的意思,领会到无住生心的深义,然后我们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会过日子了,你会生活了,你能够把轮回心改成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无住,轮回心是有住,有住就是你心里头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牵挂,那是轮回心。诸佛菩萨一切忧虑牵挂、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那叫觉心。虽然一丝毫的分别、妄想、忧虑、牵挂统统都没有,而行布施。布施包括六度万行,这个意思前面都细讲过,不要再重复。不是单单修一个布施,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活动。这把意思懂得了,他为什么要问这个,然后你才懂得佛这个问真有味道,这经文才真有味道。
【非身,有二意。】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用得很多,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细心去体会。
【一约证果,所证乃清净法身之体,非此报身之相。则非身指报身言。】
佛法的确是圆融,玲珑剔透。不会的,那你是句句都说错了,要是会的,句句都圆融,妙就妙在此地。第一个意思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是清净法身,这是讲圆满的果位。如果从分证的果位上来说,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分证的果位就是证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么大的功德。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经【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受持读诵,为人说四句偈,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如果能够受持全经、读诵全经,所得的功德利益必定超过前面太多太多了,多到我们无法想像,不要说说了,说不出,想像都想像不到。这小注里面我们要看看:
【言受持复言读诵者】
受持一定包括读诵,读诵未必有受持,这是一定的。受持是做到,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我们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做到,那叫受持。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我们确确实实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无所住,真放下了,恢复到心地清净光明,这是受持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都能够遵守六度,决定不违背六度,这是生心,而生其心,我真的这样做了。做的人一定是有读诵,读诵而做不到的,那就没有受持。受持又能读诵:
【明其必能领纳修持,方为真能读诵。】
这个读诵,跟能读不能行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个人能行又天天在读诵,他一定是能够领会经中无尽义趣的教训。这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本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他能够体会。纳是接受,接受是依教奉行,领是明了,领会是明了,依教奉行。这样的读,是真读,读了就做到。
【以经义无尽,时时读诵,时时有悟处。】
学佛必须要知道,一部经就不可思议,不仅说《金刚经》,任何一部经都不可思议,都是无量义。为什么?都是世尊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无量无边,自性里面...(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9》)
...曰信。】
皈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三宝是我们一生前途幸福的前导,它在引导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三宝。我们一生念念当中都要依靠它,这是一般讲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知道觉正净的利益,才叫信。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的信佛。
【凡亲眼见得,亲身做到之事,则谓之证。】
证是我做到了。觉正净我做到,那你就证得了。戒定慧你做到,那你也证得。在什么地方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每一桩事情里面都显示出圆满的觉正净,圆满的六度万行,圆满的十大愿王,每一桩事情都显示得那么圆满,那叫做证。不是离开生活别有所证,那就错了,没那回事情。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是证,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证得。】
究竟证得是成圆满的佛果,那个叫究竟证得。菩萨所证的叫分证,他所证得的是部分不是全体,虽是部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常用晚上的月亮来做比喻,初三、初四就有月牙,月亮就放光;一直到十四,光明愈来愈大,都叫分证;到十五满月,就叫做究竟证,如来果位上圆满。十四的菩萨像等觉,十三的菩萨像十地,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大概就像初二、初三那个月牙,虽然它才是一点点,那个光...(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三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0》)
...一个毛病、改一个过错,求生净土那是想去就去,来去自由!一天自己一个毛病都没有找出来,这一天就空过,这一天就白过,毫无进步。不是说我每天要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我都念,那没用处!那是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要紧的,读经是从经里面发现自己的过失,经也有镜子的意思。照照镜子,早晚起来照照镜子、洗洗脸,哪里脏了洗干净;读经也是照镜子,我们心里面有没有肮脏?有没有污染?能够读经把自己心性里面的污染找出来,再把它洗刷干净,你的经就没有白读。这是真正的持戒忏悔。
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布施。布施这两个字,包括圆满的菩萨行。在大乘经上,佛讲菩萨行, |
|
|
|
|
|
|
|
所谓六度万行,六度是纲领,纲领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细行,这无量无边的细行,归纳不外乎这六大类,六度。六大类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施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内财、外财都包括。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说一个布施,六度全都包括,六度包括万行。我们在《金刚经》上常常看到世尊教我们要行布施。你要知道,布施的意义非常广大,不是说看到布施,到寺庙来捐几个钱就是布施,那你把这个意思完全看错了;换句话说,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
求消业障,开发本智。本智是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般若 智慧。这个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业障障住,障碍住。业障消掉,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就透露出来,就起作用。要想消业障,就要息攀缘妄想。诸位要晓得,攀缘妄想就是业障,也就是说分别执著就是业障。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解是慧成就,智慧成就;行是定成就,戒定成就。戒定成就,信心必定是更坚固、更清净,这在菩提道上当然是一帆风顺。菩提道是什么?是我们一生当中...(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三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1》)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七卷
...。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什么就现什么,念佛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十法界,刚才讲,那个相在那里变化,无量相变化,变化的因就是念头,因为念头不同,所以形相不同。他专念佛,他就变成佛的相;念菩萨,就变成菩萨相;念贪就变饿鬼相,饿鬼是悭贪;念瞋恚、念嫉妒,就是地狱相;念是愚痴就是畜生相,念什么就现什么相。所以念佛,是把念头转到第一殊胜:念佛。
【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
宗门教下法门无量,总而言之,不外止观这个原则,念佛比修止观还要来得亲切。为什么?下面说了:
【盖作观,可说是智念。】
修止观、修禅定,禅定是般若 ,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知道,中国禅宗所修的是般若 波罗蜜,不是六度里头的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一开头就说出它的宗旨,「大众总修般若 波罗蜜多」,一开口就说出来了,中国的禅宗是修般若 。所以禅宗以《金刚经》印心,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所以止观是智念,把念头转成智慧了。一切言说相、名字相、境界相他都不著,不著是智慧,所以他是智念。
【念佛是净念】
念佛不是智念,是净念。
【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
我们过去这个念头是污染的、是不清净的,用这一句佛号,把一切杂念、染念都换过来,变成净念。所以这个法门叫净宗。
【一心念之】
念佛的秘诀就是一心称念,一心是秘诀。怎样得到一心?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三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4》)
...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亲在哪里,能不能体会得到?如果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门是从智慧修清净心,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它来得更亲切。心跟水一样,佛法里常常用水来比喻心。你看我们供佛,这个我跟大家讲过很多次,你们家里面有佛像,供养佛,没有香花不要紧,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要清净,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净,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他不要喝,是给我们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们自己,用心要清净、要平等,就是时时刻刻想著,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行的关键。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面就结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代表这些,它都有意义的,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吃的,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譬如供灯,油灯、蜡烛,它表什么?表舍己为人。我们佛弟子觉悟,我要牺牲自己,要服务社会人群,能够舍己为人,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取这个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现在很少人懂得。认为我这是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喜欢就保佑我,你说糟糕不糟糕?全都变成迷信。这么好的教育意义,都变成迷信,使社会上对佛教产生很深的误会,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来问,我们说出给人家听,他就明了了;不但不误会,反过头来佩服。所以修清净心重要。
【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三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8》)
...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具足,他心怎么清净?所以清净是别人讲的。「你的心清净了!」别人说的,自己若无其事,那叫清净。自己要有个「我心清净了」,一欢喜了,这一欢喜就掉下来;本来清净有程度了,这一欢喜下来了。所以教你「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这样做去,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著,那就对了。
【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
这是真正修行人他的心态,他是真清净,他没有这个念头。
【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
那就不清净。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我们每天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处处都是在行菩萨道,都是在修六度万行。穿衣吃饭都是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菩萨六度、普贤十愿,这才叫会修,才叫会用功,功夫用到生活上去了。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觉,复平等也。】
第一希有。正等正觉是大乘菩萨的别号,小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称为正觉,但是没有正等。他是觉悟了,没有错,真的是觉悟了,见思烦恼断了。为什么不能称正等?等是等於佛。虽然断见思烦恼,他用的那个心跟佛的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用真心,他还是用意识心。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用意识心。这个权教菩萨就是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没见性,都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正,他不邪,虽然不是真心,他用的正,所以他叫正觉,不能叫正等。由此可知,二乘跟权教菩萨,他们的正觉完全是依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1》)
...佛的相可以往生。往生同居土、往生方便土,都是著相去往生的;不著相往生,是生实报土、寂光土。但是诸位要知道,一切法门著相没成就,不但在大乘法里面你没成就,我们在《金刚经》前面读到,小乘初果都没有分,都不能成就。我们把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才真正完全肯定;除念阿弥陀佛,没救了!我们这样才回过头来,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这不是大乘法不好,大乘法太好了,决定做不到。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它回归到佛号上去,回归到净土上去,这个方法最妙,这个方法最殊胜。你要是用《金刚经》这个方法,前面说过,这是智念;我们归到佛号这边去,这是净念。净念比智念还要亲切,显示净宗法门的无比殊胜。
【六度万行,一一如法精进修行,而曾无芥蒂於其胸中。】
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属於事,属於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把它总归纳不外五大纲目,前五度。后面这一句,曾无芥蒂於其胸中,这一句是般若 波罗蜜。事做不做?做!要认真做、要努力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但是事情做过之后不染,正在做的时候也不染,那你就是真正修学大乘者。我们要晓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关系,心里面一有染著就是轮回业,只要有一丝毫的染著,你要是做的善业,善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不是为自利的,这是善业,佛法里面善跟恶,凡是利益众生的这是善,果报在三善道。如果有一念是为自己,或者是为我的小团体,这是自私自利的心,这就是恶,果报在三...(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做到尽善尽美,服务於社会,服务於大众。不但服务,而且做为社会大众的榜样,这个事业就变成菩萨事业。普度众生,让你的同行人向你学习;工作里面、生活里面就是行菩萨道,菩萨道、菩萨事业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范围。我们这个观念能不能转得过来?
菩萨的行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广,我们在这个经上所说的,尽我们的心力,尽我们的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布施。持戒是守法,不但佛陀的教诫我们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地方上的规约,统统都要遵守。乃至於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样样都要遵守,这叫持戒。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对物,要能忍、要能够让。《金刚经》上,世尊在菩萨行当中,特别强调布施与忍辱,《金刚经》上六度,唯独这两样讲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住福报,才保得住,不能忍保不住。
我记得早年看的书,现在朝代、人名都忘掉了,有这么一个记载。有一个人家,大概官也做得很大,好像是九代同堂,这真正不容易。所以皇帝都表扬他,九代同堂大家族,家里上上下下大概总有一、二百人,九代同堂。皇帝到他家里去访问,你们家里人口这么多,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个家能够调理得这么好,一团和睦?这位老先生很有趣味,拿笔就写上一百多个「忍」送给皇帝,皇帝一看哈哈大笑,忍辱,忍!与大众相处不能忍,你就完了。家庭里面能忍,家和。公司行号能忍,你这个公司行号老板跟员工和睦。所以说,家和万事兴。这个老人答覆皇帝很有趣味,写了一百多...(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里头三宝都有分。你要是偷它一针一线、一块钱、一毛钱,那个罪没有办法,搞不清楚的,所以堕阿鼻地狱,它是这么个结罪法的。所以要偷,偷一个人没有问题,千万不要偷政府的东西跟三宝物。我们才晓得,它是这么个说法的,否则的话,哪里会有那么重!我们决定不敢掉以轻心,认为这个没有什么大关系,但是偷盗很容易犯,非常容易犯。譬如公家用的、常住用的信封信纸,随便拿来私人写信,常住有没有答应给你?你也没有说,这就犯偷盗罪。真的是要非常小心谨慎。摆在外面结缘的,那个没有关系,你多拿一点,那是跟你结缘的,赠送给你的,不是结缘的不行。常住物一张纸都不可以动,这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六度要一一如法精进修行,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
【一一精进,不坏也。】
不坏世间法。
【无不相也】
无不相就是有相,没有落空。
【心中若无其事,不著也。】
这就是无住,前面讲的应无所住。
【无相也】
这样才空有两边不住。与自性体、相、作用都相应了,顺著自性,这叫顺著自性,这是佛菩萨。
【一切世间法,事来即应,事情来了做。事过便休。】
这个休是心里头没有执著。事情来了,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思考的,我们就用思考;需要用劳力的,我们就用劳力。尽心尽力把这个事做好,事做完之后,心里头一点痕迹都没有,干干净净,这就对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的人,释迦牟尼佛有智慧,「你什么都懂得,我问一样东西你不懂的。」那问你,你看经典叫《放牛经》。他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太子出身,以后出家行道讲经说法,他没有放过牛,问他放牛怎么放法?释迦牟尼佛把养牛的方法说了一大套,叫人听了都呆了,记录下来,《放牛经》。什么都懂,没有一样不懂,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懂得。我们不向清净心上下手,向经教文字里面去下手,那就苦了,没有法子钻通。一定要从心性上下手,心性上下手,那就是要遵守这个经上教导我们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时、一切处,心要保持清净,一切事要认真去做。
学佛,菩萨行门当中的重要纲领,也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工作、怎样去待人,给我们说的是六度、十愿,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尤其是普贤的十愿非常有效,比六度的效果还要来得殊胜。为什么?直接显示自性的功德;换句话说,直接用性德来修。佛门里面常讲「称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是普贤的十愿,教给我们一切恭敬,一切恭敬是性德。除什么?除贡高我慢的业障,那是自性的大病。业障,业障在哪里?贡高我慢是业障,贪瞋痴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业障里面要从最重的先除它,最重的就是贡高我慢。为什么?因为贡高我慢障碍了善法,不能够亲近善人,不能亲近善法,那就完了。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教给你要礼敬诸佛。
诸佛,《华严》普贤法门里面所讲的诸佛,那个意义不一样,它讲的是十方三世佛。过去佛,我们在《万佛名经》里面看到、《三千佛名经》里面看到,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 学佛最可贵的就是这一点。如果能够解行并进不退,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果然能保持这个样子,甚至於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不必去。为什么许许多多菩萨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保证你不退转。凭什么保证?没有退转的条件,佛法里面讲缘,没有退缘,现代的话来讲,没有退转的条件。而十方诸佛刹土,退转的条件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的。为什么退转?我们里面有烦恼,烦恼是什么?贪、瞋、愚痴、懈怠懒惰,这都是本身具有的;外面五欲六尘在那里诱惑,里外一接触,哪有不退转?佛法讲精进谈何容易,精进有精进的条件,你没有精进的条件,你懈怠懒惰退转必然的,我们也可以讲那很正常。它的条件在哪里?你要晓得,精进在六度里头是排在第四位,前面三位就是它的条件。第一个布施,他真能放得下,布施是放得下;持戒,真正守法;第三,能守法的人他才能够忍耐,他才有耐心;能忍而后才能够精进。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都在精进;精进,一门深入,精是纯而不杂、纯一。没有前面三条,他放不下,他不守法,没有耐心。譬如我们学东西,就学得很多、学得很杂,这前面三个都没有。我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给你讲的,广学多闻是给谁讲的?是给法身大士讲的。普贤十愿里头有,普贤十愿是给谁说的?《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程度是圆教初住菩萨,人家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的基础是六度、六波罗蜜,没有六度的基础,谈什么普贤十愿!这个必须要晓得,他的基础在哪里。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看破、放下学起。《金刚般若 》,实实在在讲,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这个经上说得太好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要舍。不但世间法要舍,佛法要舍。你要问为什么佛法要舍?不舍,你四相具足。具足四相就具足我执、法执,那有什么用处?有四相、有二执,就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经上讲「则非菩萨」。则非菩萨,这个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菩萨,是见性的菩萨。则非菩萨,就是说明你不是见性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跟《大乘起信论》的标准是相同的,都是法身大士的标准。解行不退,我们的确要从六度上扎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5》)
...蜜,没有六度的基础,谈什么普贤十愿!这个必须要晓得,他的基础在哪里。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看破、放下学起。《金刚般若 》,实实在在讲,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这个经上说得太好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要舍。不但世间法要舍,佛法要舍。你要问为什么佛法要舍?不舍,你四相具足。具足四相就具足我执、法执,那有什么用处?有四相、有二执,就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经上讲「则非菩萨」。则非菩萨,这个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菩萨,是见性的菩萨。则非菩萨,就是说明你不是见性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跟《大乘起信论》的标准是相同的,都是法身大士的标准。解行不退,我们的确要从六度上扎根,从六度做起,然后才能够提升到普贤行。普贤行是成佛的,六度成菩萨,普贤成佛。
【长老身值佛世】
须菩提尊者出生跟佛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有缘亲近佛陀。
【闻法证果,能解空义。】
佛讲的第一义空,也就是讲的真如本性、实相理体,他懂。佛说的他也证入,他亲证,所以他懂,他这个不是听了懂的,他是自己真正入这个境界。怎么会入?前面说得很好,只要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就入,关键在此地。如果一切法还是二,你没有入。入的人决定是万法一如,那是入的样子。还有我、还有人、还有众生、还有佛、还有世法、还有佛法,这个人决定没入。他可以成为一个现代人讲的佛学家,佛学家是什么?是世间凡夫,佛法懂得很多,很有研究,但是他还在二里头不是一,二没有归到一,这个人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5》)
...钱,如果心里不著相,他这个福德是究竟圆满的。那个福报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都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么小的东西会得那么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没有边际。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那个福报很小很小,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他不称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没有办法突破他的界限,执著愈坚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怜,这个我们同学要知道。连两个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个福就那么一点点,不管他怎么修,也就那么一点点。由此可知,无论修学什么法,我们就是以这个六度来说,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报的大小,与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报。佛在本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那个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里头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了,没有执著了,这个心,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修的那个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虚,福等沙界,他得这么大的福报。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拓开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无念心量就大。
【如来说,表其是约性而说。】
所以经文上没有说佛说,他讲的是如来说。如果说佛说,那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说,是从心性里面说的。
【性体空寂离...(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布施因为有般若 ,所以布施就是波罗蜜了。般若 是什么?诸位要记住,离相。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有个总纲领,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 ;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波罗蜜,因为它前面有无住;应无所住而持戒律,那个持戒就是波罗蜜,如果持戒还有住,不叫波罗蜜。持戒只是世间的善行,果报在三善道,不是波罗蜜。如果是波罗蜜的话,要离相、要无住,持戒才是波罗蜜。应无所住而修忍辱,那个忍辱就是波罗蜜。由此可知,应无所住就是般若 波罗蜜,就是第一波罗蜜。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 】
诸度,这五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法门。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所谓一切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而实际是包括我们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萨讲,叫菩萨万行,万行归纳六度,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修要抓到纲领,什么是总纲领?般若 波罗蜜是总纲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学无住、要学不著相,那就对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就错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在世法里面修一点善法。这一点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圆满的善,还是偏邪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你仔细去观察才知道。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把假善当作真善,修假善果报还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来生才能得人天福报。所以单单讲一个善,善有真假、有虚实、有大小,不相同!这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佛法,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定从清净心当中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著了我的工作的相,我这一天已经做了八个钟点,应该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无我相、无人相,我也没有,人也没有,工作也没有,一天做到晚他怎么会累?不累!机器二十四小时叫它工作,天天叫它不休止的工作,它没有叫疲倦,它没有叫厌倦。为什么?它没有念头,没有妄念。人也是一个机器,为什么比不上一般的机器?因为他有妄念在,他要是没有妄念,他比那个机器还能干。那些人造出来的机器,比不上身体这个机器。所以这身体机器反而不如人造出来的机器,就是因为有妄念,有妄念就没有般若 。
【则菩萨道、菩萨行。】
这个经上讲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萨道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
【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这是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倡修行的要领,五个项目,以后又把五德加上去,这就变成六个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养,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的学生在闲谈的时候,大家互相评一评我们老师有哪些德行?结果同学们公认老师有五种好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老师很温和、温厚;恭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都不浪费,夫子的生活很节俭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让,对一切人都能够忍让。温良恭俭让,夫子有五德。世间圣人都具足这五种德行,我们学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圣太多太多了,假如连这五条德行都没有,那还学什么佛?所以我们拿这五条做基础,从这个五德里面建立佛法。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多少人皈依:「我拜某个法师,那是我的皈依师。」我听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可怜!他本来够迷惑颠倒了,又加了一层迷惑颠倒,糟糕不糟糕!本来污染已经太多太多,又被一个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诸佛看到这个样子都摇头叹气,你们把我的法全错解了,这个开经偈要改了,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里头所教给我们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丝毫都不假,你在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两分功夫就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这是说明见和同解,佛法里头讲得非常高明。
六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六和讲的戒跟六度讲的戒,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这都是狭义的,它有戒条的。六度讲的跟六和讲的戒是广义的,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给我们讲的戒条,我们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那都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导的之外,刚才讲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社会有组织,组织里面有国家,国家有宪法、有法律,我们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范围。每一个地方,有它单行的法规,像美国这个地方,除了国家有宪法之外,每一州它有州的宪法,每一个州都不一样,每一个都市有每一个都市的法律,这个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个就不一样。我们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地方的法令规章一定要遵守,这是守法。这是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没有文字的,也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没办法?他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他只看到眼前果报,他不知道果报前面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个结才能解得开,根源不了解,勉强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够解决问题,对於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复杂的问题,佛法能解决,能够彻底解决,叫人心服口服。这样好的教育,可惜没有人重视,没有人把它发扬光大,这是真正可惜,佛法确实能救世间,确实能够挽救劫运。所以我常常勉励年轻的同修们一定要发心,认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条,必修的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扎根基。然后,戒定慧三学,六度,《般若 经》上所说的,十愿,《华严经》上所说的,才能落实,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科目并不多,很容易记,每一条都要好好的记住,天天要反省我们做到了多少,要认真努力去做。
【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 也。】
这些都讲的事,用清净心来修这些事,全都变成波罗蜜。
【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 ,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
世尊在本经前面表现的著衣持钵,这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第一波罗蜜。释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罗蜜,吃饭也是第一波罗蜜。我们每天穿衣吃饭是什么?学了《金刚经》就应该学会,我们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点点滴滴统统都是第一波罗蜜,那你的《金刚经》没有白学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八卷
... 【今独举忍辱言】
其他的都不谈,世尊单单举例举忍辱,以忍辱最难离相,其他的叫你不著相、离相比较容易,忍辱离相很难。
【故特举此,以概其他。佛说此,意在令众生举一反三。】
佛讲经的意思,你明了这一条,其他的统统以此类推,都可以明了。
【般若 即在余五度之内,不能独存。】
所谓是理在事中,离开事哪来的理?那个理也是空洞的,是个不切实际的理;理必定不能离开事,理就在事上显示出来。
【若行忍辱法,不学般若 ,便不知离忍辱法相。不离法相,则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见般若 是与余度共行之法,非别行之法。】
这是举这个例子讲。我们学佛、学忍辱,世尊在本经里面,六度当中讲布施、讲忍辱,讲得特别多,其余的就很少讲,省略掉。因为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单单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后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经末后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够成就。你不学般若 ,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离忍辱的法相。不离忍辱的法相,刚才讲,那个人是勉强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 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 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8》)
...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 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 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议。如果说不离法相,著相,著相修忍辱,刚才讲,表面上忍,心里面还是瞋恨,从瞋恨就生报复,有报复就造无量的罪业,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没有般若 波罗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见般若 波罗蜜跟其他一切法,余度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离开一切法,别有一个般若 波罗蜜,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佛教的教旗,后头现在没有教旗了,从前我们后面是挂了一面教旗,佛教的教旗怎么设计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条长条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后面一条,是那五种颜色杂在里面的,是一条,一共是六条,那一条杂色的就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不能离开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看到这个教旗,就想到这是菩萨的六波罗蜜。说明理跟事关系非常密切,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般若 ,空也。】
般若 讲空、空理,与性体相应。
【余度,有也。】
与现相相应,它有体它就现相,体能够现相。所以前五度与「相」相应,般若 与体相应,这是从体、相、用上来说。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
性相是一不是二,体相从来不离。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与...(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8》)
...做得最好,刚才讲,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做错、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业,感果一定是在三途。这桩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够小看,一定要非常谨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过日子,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底下的意思好懂,我们念念就行了。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所以当两边不著,会归中道。】
中道这个名词,我们体会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执著。如果你执著有个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变成对立,你还是堕落在一边。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就说得好,「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干净,有中道就错了。菩萨里面,佛经上常讲权教菩萨,什么叫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执著中道,没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修六度万行,空有两边不执著了,他著了一个中道,也坏了。坏在哪里?障碍他见性,他不能见性。所以经上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执著名字相,体会佛所说的真正义趣,他的义理趣向,我们体会这些。
【菩萨行以般若 为主,即以空为主也。】
般若 是讲空,空不当作「无」讲;如果说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叫空,你就错解般若 的意思。它这个空是有,不是无,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 为主,就是决定不能离开般若 ,离开般若 就不是菩萨。所以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它没空。什么是菩萨?必须我相、人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8》)
...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离相才是菩萨,那就是门;著相就不能入菩萨门,离相就入了菩萨门。所以《金刚经》是大门。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面,从第五行看起,注解第七段。
【般若 ,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境智尤须双冥。】
这一小段说得很好,每一句是一个意思,合起来看面面俱到,尤其是难得。前面世尊为我们说明般若 波罗蜜,般若 明了之后,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的事,也就是六度里面的前五度;而在前五度里面,世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他老人家举的是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在事相上修行,忍辱是最难离相的,般若 叫我们离相,忍辱是最难,就特别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明白了,其余的四度都可以以此类推,都能够明了。今天这一小段说,般若 是理,道理;是智,智照,智慧;是观。观门跟行门是相对的。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在近代哲学里面常说的人生观、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环境、对宇宙的看法,我们佛法里,观门就是这个意思。诸度,是指般若 以外,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禅定,这都是属於事。境也,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所观的对象。这些是属於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怎么能够证明自己忍辱的功夫?功夫要经过考试,歌利王是老师来考他的,一考就得一百分,满分,及格了。菩萨怎么可以有瞋恨?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得一点消息,人家无缘无故加害於我们,看看我自己忍辱功夫如何,他是老师、善知识,不是恶人。如果心里面还有一点难过,不行,我这个功夫还不够,忍辱波罗蜜还不够,十分、二十分,不及格。你就能把一切无缘无故来侮辱你、加害你的,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老师,自己才得真实利益,跟他过去世的冤结化解掉了,这样我们六波罗蜜才能圆满。否则的话,忍辱这一关通不过,精进就没有了,禅定更没指望,般若 就不必谈了。你所有的不过就是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修得再好,来生得六道轮回有漏的福报而已。六度愈是后面比前面要深,后后深於前前,有前面的可能没有后面,有后面一定有前面。实在讲,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了。某个人有禅定,定功很深,他自己也说,别人也赞叹他,可是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发脾气,就不能忍辱,那禅定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有禅定的人一定有忍辱,能忍辱的人未必有禅定。好像我们盖楼房一样,盖五楼一定有底下四楼,这一定道理;有四楼未必有五楼,有五楼一定有四楼。禅定在第五,忍辱在第三,哪里说有五楼没有第三楼,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表现在外面不高兴,那个定是假的,那个慧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骗人,骗外行的人容易,骗内行的人很不容易。因为四相离了,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心电感应,比那个心电感应的速度还快,那个境界叫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能入,就凭一句佛号。你们念《华严经》,「我们修普贤行愿才能够去,不修普贤行愿怎么能去?」你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一句阿弥陀佛,普贤行愿全部都包括;不念阿弥陀佛,一条一条的修,好麻烦,不容易去。一句阿弥陀佛就统统都修了,好多人不晓得这个秘密,他不念阿弥陀佛,他要去搞一些大经大论,一条一条的去搞,那个才叫愚痴,才叫可怜悯者。
【四相皆无,万念俱寂。何所谓辱,何所谓忍。知此,则知一切行门,非仗般若 不能成就矣。】
六度每一度里面,不能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就不能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如此,每一愿里面,点点滴滴都要具足般若 波罗蜜,没有般若 波罗蜜,不能成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有没有般若 波罗蜜?给诸位说,有,圆圆满满。给你讲念佛的三个要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是般若 波罗蜜。怎么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是离相。怀疑,有相,夹杂也著相,离一切相了,那有什么怀疑、夹杂的?没有了。所以叫老实念,老实人就是具足般若 波罗蜜的人。老实不容易,我们这些人念佛都不老实,如果老实,不早就往生了;就是因为不老实,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老实?有妄想、有杂念、有分别、有执著,就是不老...(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样也放不下,一样也看不破,你口里头喊阿弥陀佛,实在讲你念念都不觉,那不行,不能往生。口善而已,这总比骂人好,比唱流行歌曲好,你得的利益就这么一点点。所以要懂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身心世界一切万法统统要看破、放下,那叫无量觉;一心称念求生净土,跟前面讲的「般若 净土同修」一个意思。净土里头,阿弥陀佛名号里头,哪里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这个名号,翻翻中国意思看看有没有般若 ?无量觉。所以不能执著,任何一法,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世法、佛法都一样,可以用,不能执著。所有一切的病都是执著,应用没有病,没有事情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就怕执著,一执著就坏了。
【如布施统摄六度,忍辱亦统摄六度。】
这是举例子:一即一切。说个布施,布施是一,布施就是一切法。菩萨万行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布施就是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如果用持戒做第一,行不行?行。布施也是持戒,忍辱也是持戒,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如果说忍辱行不行?行。随拈一法都是一切法,不要固执,随拈一法都是一切法。所以忍辱亦统摄六度,忍名为戒、忍名为施、忍名为定、忍名般若 。从这里就看到,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听其相害与结来世缘,是布施。】
这是举一个忍辱告诉我们,忍辱如何能够包含其他的五度。忍辱,听其相害,人家要来害我们,我们要忍,听他相害,跟这个人结来世缘,这是布施波罗蜜。这个例子太明显了,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受这个灾害,他随他去,不与他计较。不但不计较,还要发个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跟他结来世缘,这就是布施。
【不生瞋恨,是禅定。】
菩萨的心清净,一点瞋恚心不生,心是定的,禅定。
【多劫修此是精进】
常修忍辱波罗蜜,这是精进。
【无我人等相是般若 】
由此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1》)
...能学的,你不入那个功夫,你要是吃众生肉,麻烦很大,跟众生结冤仇。所谓是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讨债还债,这是讨命债,没完没了。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个因果报应的关系,佛教导我们决定是善不是恶。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八面,第四行,从注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当知戒、进、定三度,离舍忍两度,便难成就。若不能舍、不能忍,则为修行之大障碍。故施忍两度,实一切行门之主要。此本经所以但举此二为言也。若此两度能离相,其余行门,自然能不著矣。】
这是就菩萨行门当中的六度来说。持戒、精进、禅定这三门,佛在本经里面说得少,而布施、忍辱说得多。世尊为什么这样的说法,这个地方为我们解释明白了。持戒、精进、襌定这三度,如果离开了布施、忍辱,可以说不能成就。如果不能舍,也就是不能放下,没有耐心,这是修行很大的障碍。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碍,即使在世间法里面,或者是学业、或者是事业,要是不能舍、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们在世法里面,在历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业之人,他们的心行与菩萨的六度都相当的接近。所以六度里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萨行门里面的关键,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课题。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部经上,把这两桩事情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详细,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罗蜜跟忍辱波罗蜜,其余的行门就很容易不执著了。这个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难,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别就忍辱波罗蜜来说明,举这个例子来讲。
【学般若 者,首先学舍。】
不但是学般若 ,如果你真正发心学佛,或者说我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幸福跟快乐必然是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无论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没有压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须要懂得舍,舍就是放下。世间人生活为什么那么苦?你仔细去观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施。行布施的目的破我执,在本经上讲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乃能增长般若 种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此即是真实智慧也。】
《无量寿经》上说的,住真实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那个惠是布施,布施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自己住在真实慧中,真实慧就是实相般若 ,就是金刚般若 ,这是真实慧。能这样去做,当然增长般若 种子,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增长般若 的气分。对於佛在经论里面所讲的文句能生信心,肯定佛所讲的句句是真实。你能有这种见地,这就是佛法里面讲,你觉悟了,你开智慧了。
【若於般若 、布施、持戒、忍辱、禅定,一一不懈不退,是为精进。】
这是精进的定义。六度包含菩萨一切的行门,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所有的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都能够与这六大纲领相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都能与这个相应。桩桩事情能够不懈怠、不退转,《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所说的,不疲不厌,这就是精进;如果会疲倦、会厌烦,精进波罗蜜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没有精进,不但是禅定你没有,般若 你没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大概也都马马虎虎不见得怎么样。所以精进是菩萨善根。你们诸位常讲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有三条: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出世法善根就一条:精进。可是你要晓得,出世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绝对不是说贪瞋痴没断,现在拼命的精进,这就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人到无求真快乐。你们生活很富裕,你要晓得你付出了多少代价,哪有我这么自在、这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你说多快乐,谁能相比?别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明了的时候,入进去,才晓得这个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脱,哪有苦!我看这些众生一个一个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烦恼忧虑重重,那个真苦!愁眉苦脸那个样子,哪有我们这么自在潇洒。
【观门之般若 ,行门之舍忍,为学道要门。】
所以这一次讲《金刚经》,我也讲得很欢喜。为什么?对大家的确是需要。真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观就是观念,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行门当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好,离开了施与忍,一愿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能够在施忍上下功夫,这个十愿自自然然就不一样,你听到、念到,你心里面起的感应、起的反应当然不同,它有启发的作用,的确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与忍是行门的大根大本。
我学佛,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得利於一开端就掌握这个方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二十六岁,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来以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这才晓得佛经里面有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方老师介绍给我: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才开始跑寺庙。跑寺庙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经。那个时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段文很重要,请看经文:
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的语气,佛是慈悲恳切至极,勉励我们、劝导我们要发心,劝发菩提心。我们看注解:
【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
从证果这一面来讲,离一切相那就是诸佛。诸佛的意思前面都说过了,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地,都是诸佛。如来果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如来这个果位叫究竟佛。分证佛、究竟佛都是佛,都离相,四相都没有了,四相、四见都离了。能够离四相、四见,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证得分证佛,天台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位。
【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
它这个讲法,一个是讲证果,一个是讲修因。证果虽然证得圆初住,分证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证佛位的阶级有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证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认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么个修法?离相修六度。诸位到这里应该明了,离相修六度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对他们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就好比读书,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士学位,四年。四年是对一般人讲的吗?不是,不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只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分吗?没分!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只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分吗?没分!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初住,那就有分,从那一天开始,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错,这是对哪个讲的。
【此节经文即承其义】
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讲「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一定继续不断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也是佛门常说的「无功用道」。我们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离得了相吗?离不了,起心动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著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著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统统放下了,那个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统统都放下了,那个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无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点意念都没有,他修六度万行。我们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个竹竿撑还是著了相;统统放下,不著相了,船还往前面走,比喻无功用道,是那么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们都无法想像,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决定不能作意,与道完全相应。什么道?与自性清净心完全相应;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丝毫没有染污到清净心。丝毫不染就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我们今天修行自行化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这就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分,小乘须陀洹都没分。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分。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稚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稚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分,小乘须陀洹都没分。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分。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稚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稚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还可以拿到相当的品位,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地方的经文承前面的意思,
【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
菩萨这个时候要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不发心怎么能够修六度?诸位要晓得,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还要叫你发心?这当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劝导你发心,你就变成二乘,离一切相住到偏真涅盘去了,变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堕在偏真涅盘;他要一发菩提心,继续不断努力再去修学,去帮助一切众生来修学,他就入菩萨位,就不是小乘,这就属於大乘。
【离相发心是法身大士们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贯的,而离相则始终一贯。】
证果要离相,修行要离相,发心要离相,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离相与清净心相应;著相, |
|
|
|
|
|
|
|
清净心就失掉。清净心是自性,与自性相应了。有丝毫分别执著,与自性就不相应;相应是觉,不...(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〇九卷
...相就不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当然更不平等。
【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诸佛未必护念。】
有一些人不肯帮助别人,自己很谦虚、很客气,「我现在还不行,我修行功夫还不够,我还不能帮助人」,这是我相未除,诸佛也不会保佑你。什么时候干?现在就要干,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知道修福跟修慧是一不是二,只要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这个意思结得非常之好。再看下面经文,结成无住布施,这一小段是结不应:
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要紧的是住,住就是执著。菩萨要不要布施?要布施,一定修布施。刚才讲念念修布施,可不能著相,可不能有分别,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对了。
【发菩提心,即是发六度心。不应住六尘生心,正为行布施六度耳。】
六度包括菩萨全部的生活,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虽然讲了很多次,实在说还不够。为什么说不够?大家的境界没转过来。不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没有转过来,观念当中没转过来。所以世尊《般若 经》讲二十二年,还真有道理!二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不断的叫你薰习,把你这个观念转过来。我们的观念这是积习太深,起心动念都是老毛病、老观念、老思想、老看法,错了!无论是世法生活,或者佛法修学,我们观念统统错了。展开经本念一念,好像懂得一点,把经本合起来,又忘得干干净净,这样修行怎么可能有进步、怎么能有成就!
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什么?第一要觉悟生死轮回可怕,世间事再没有比...(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没有比这个事情可怕的,这个要觉悟;其次要觉悟念佛可以这一生当中成佛。你能觉悟这两点就不错,你就有救了。这两点要不觉悟,没救,其他的觉悟不行,这两点太重要了。你觉悟到六道生死轮回可怕,你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超越六道轮回。你要觉悟到念佛可以成佛,我就用这个方法去成佛、去了生死出三界,这叫真正觉悟的人。这就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无上菩提心」。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听过经的,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了几年,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预知时至。他凭什么?就凭这两种觉悟,他就成功。这两种觉悟是彻底的觉悟,真正的大觉,一切悟门比不上它。彻底觉悟的人,他这个心一定是六度心。他世缘统统放下,布施心;他一定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佛,持戒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缘,他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计较,忍辱心;一天到晚这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精进心;世间什么样的好事,他都不会受诱惑,他如如不动,佛法里面什么样高明的法门他也不要了,禅定心;死心塌地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般若 心。人家发的是六度心,我们要想成就,不发这个心就很难很难,一定要发这个心。
不应住六尘,那正是看破放下。六度的事要不要做?要做,六度的事要做。六度的心要有,六度的事要做,决定没有妄想,决定没有杂念,决定不被污染,这样行六度,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是真实的修菩萨六波罗蜜。
【一有所住,已为境转。则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圆满。】
这是不能执著,这是不应住。有丝毫的执著,一有所住就是有丝毫的执著,你就被境界转了;也就是说,你心里头别有牵挂、别有忧虑,你被境界转了。虽然行菩萨道,菩萨道行得不圆满。这个不圆满的菩萨道,如果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还行!带业往生。假如不修净土法门,你一生所修学的都变成来生的福报。来生一定有福报,福报在哪一道享,可说不定了。来生还能得人身吗?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圆满不圆满?五戒圆满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圆满,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会不会变饿鬼,来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条件,想想看我的条件跟他的条件...(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圆满不圆满?五戒圆满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圆满,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会不会变饿鬼,来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条件,想想看我的条件跟他的条件合不合?他什么条件?贪心,悭贪是饿鬼。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世间五欲六尘贪,佛法也贪,贪心跟饿鬼道就感应,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地狱道的心是瞋恚,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满意,一天到晚发脾气,那是跟地狱接近,做邻居了。愚痴变畜生,愚痴是邪正搞不清楚,真假搞不清楚,善恶搞不清楚,那是愚痴。学佛法,佛法也没有搞清楚。那个果报是畜生。所以你修的福报是一定有,将来到哪一道去享受,自己好好的想想应该知道,不必问别人。
【故应离一切相,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
真正觉悟的人,他一生生活一定是这么过的,他日子过得很惬意,是利益一切众生。广行六度,他一定是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心就有住,随缘的心是无住的。攀缘是我心里想我要怎样做怎样做,那你心里就有想。诸位一定要记住,我想要怎么做怎么做,那是修福,修有漏的福报。真正菩萨行,他根本就不想,机会来了做,不能不做,不做对不起众生;没有这个机缘决定不做,不会去想著找事情去做,没有这个道理的。你们这个地方请我讲经,我就来讲;你不请我,我绝对不会来。我不会通知你,「你们请我去讲」,我不会这样做法的。那你心里就住相,这个不可以的。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是要离一切相。可是佛法里头没有定法,诸位要记住,我讲的话你要懂得我的意思。你们初学讲经的人,要找人请。为什么?我还不会讲,我要练习,所以要到处去找人,你们...(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益是他自己得的,他自己在这里面修福修慧,他用他的精神,用他的体力,用他的金钱在做这些工作,为一切众生的,这是修福。专心一意的来做这个工作,深入经藏,他心是清净的、专一的,这里头有定有慧,所以这是福慧双修。展转利益,那就非常明显。东西做出来之后,分送给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展转流通,利益无边。
皆知离一切诸相,他们懂得不著相,不为自己,所以他的成就是菩萨道、菩萨行。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增高品位。一般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也能求生净土。心向往净土,没有想图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没有想图这个世间的有漏福报,没想这个,只是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是真实利益,这是真正如理如法的在修菩萨的六度。
【布施,舍己利他之行也。】
不仅仅是舍财,像刚才讲的,舍他的时间,他有休假的时间,他不去休假,他来做这个事情。到这个道场里面来做义务工作,这是内财布施。舍我们的体力、舍我们的时间、舍我们的精神,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还需要用智慧,完全的内财布施;如果还要自己出钱的,那就是外财、内财统统布施了。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门,唯一宗旨,皆为利他。】
持戒为利他,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那就是利他。为什么样样事情我都要做得规规矩矩、循规蹈矩?做给别人看的。现在这个社会不守法的人多了,不愿意守法这个错误的观念也多了、也严重了,我们格外要做一个守法的样子给大家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用功的人就是转念头。
【应知相即非相,生即非生。】
这两句完全讲的是事实真相。相为什么是非相?非相是空,相是有,有即是空。因为所有一切现相,只不过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而已,确确实实不可得,不要误认为有所得,你错了。一切法俱不可得,你要认清楚事实真相。生即非生,非生是无生,生就是无生,因为它速度太快了,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我们这个念头来不及,你一个念头想到生,生早灭掉了,早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佛讲的话有道理,佛说得对。空有两边不执著,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境界现前,若无其事,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是安乐的。
【如是空有双离,两边不住,以行六度万行,乃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里面决定没有利益自己,一生的生活随缘度日,真正是幸福快乐无比。世间人之苦,我们应该体会得到,苦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苦的是这些。而这些东西是什么?是一场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想想看,那个苦多冤枉!因此佛在经上常讲这一切众生是可怜悯者,你真可怜!假如真的有苦,你吃苦,不能说是你可怜,这个话就说得太过分了。他根本没有苦,他在打妄想自找苦吃,他不苦,这是事实,哪来的苦!都是迷惑,都是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在这里面虚妄的去承受,这才叫真正可怜。能够明白事实真相,则修六度万行是利益众生。六度万行对众生有什么利益?唤醒众生的迷惑。不但佛菩萨讲经说法是唤醒,佛菩萨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唤醒众生,所以示现在这个世间,给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须菩提尊者觉悟了,看出来了,赞叹希有世尊。佛表现什么希有?到舍卫大城托钵,著衣持钵。在平常人看,这有什么希奇?一点也不希奇。会看的人懂得,他自在、他快乐、他幸福。他的人生充满了真实的智慧,怎么不希有?我们这个世间无论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他不快乐、不幸福,他苦恼无边,那就不希奇了。遇到个人真的幸福快乐,他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苦恼,他什么都没有,这才真希奇!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表现的是这一套。所以会看的人看出来,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9》)
...经说法是唤醒,佛菩萨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唤醒众生,所以示现在这个世间,给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须菩提尊者觉悟了,看出来了,赞叹希有世尊。佛表现什么希有?到舍卫大城托钵,著衣持钵。在平常人看,这有什么希奇?一点也不希奇。会看的人懂得,他自在、他快乐、他幸福。他的人生充满了真实的智慧,怎么不希有?我们这个世间无论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他不快乐、不幸福,他苦恼无边,那就不希奇了。遇到个人真的幸福快乐,他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苦恼,他什么都没有,这才真希奇!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表现的是这一套。所以会看的人看出来,惊讶!赞叹希有!这就是利益一切众生。
说到以行六度万行,就是示现在世间,他全部的生活活动。佛教的术语叫以行六度万行,都是给众生做榜样的,都是启发众生令众生觉悟的。也许我们要问:许许多多众生看到他那个样子,没觉悟!那也能得利益吗?能!觉悟哪有那么快?哪有一表演,他就觉悟了?那不是普通人。好像讲经,两个小时讲了,你就开悟,你就证果,那不是普通人。这叫薰习,佛菩萨不断的示现,生生世世的示现,慢慢来薰习。时间久了,薰习力量就产生。我们中国古人衣服有香气叫薰香。现在科技进步,香水喷一喷马上就香了,快得很。从前这个薰香,烧的这好香,衣服放在那里去薰,大概要薰两、三天的时间,这个衣服穿出去可以保持好几个小时香气不散。佛经上常讲薰习,佛菩萨示现,虽然你天天跟他接触、看到他,没有开悟,但是你受到薰习了。生生世世不断的薰...(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9》)
...终,人临终的时候,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为什么?神识没离开,那个时候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念瞋恨,一生的功德都光了、都没有了。八个小时之内不可以碰他,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晓得。功德跟福德要分得清清楚楚,福德与戒定慧不相干,功德是戒定慧。
【正是无实无虚的反面】
反面是什么?坐实了,他执著有实有虚。
【法谓一切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
【不外境、行、果。】
这是用这三个字把一切法概括了。
【境者境界。佛法里面所讲的,五蕴、六根、六尘等,这都是属於境界。】
等是太多了,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於境界。
【行是修行】
像三福、三学、六度、十愿,这都是属於修行,即六度等。
【果是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些属於果。
【亦兼果报】
果里面不仅仅是包含果位,也包括果报:
【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
这属於报。我们刚才讲过果跟报,果报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分开来讲。
【行六度而自以为能行,此住於行。】
真正修行人,不能不明经,经义不明,你理不通;道理不明,事实真相不清楚。古人常讲:经不可以不读。古时候,中国念书的人多,因为中国的社会尊崇知识,打开我们中国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我们中国古人讲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就是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中国人尊重知识分子,所以从前人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印度有四种阶级,大家都知道。中国也有四种阶级:士、农、工、商。中国四种阶级,哪一个阶级排在第一位?士,士是什么?读书人,知识分子排在第一。第二是农夫,农夫耕作很辛劳,对於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第三是工人,也很辛苦,劳力。不劳而获利的商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1》)
...人学佛。别人学佛,他在那里搅和,他在那里捣乱。这就是五逆罪里面破和合僧,这个果报很重,他自己晓不晓得?自己不晓得,以为他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道眼未开。其他的人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自己检点反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杂以情见?如果有这个东西,要知道这是大病,这是病根,必须要拔除。用什么方法拔除?金刚般若 。如何拔法?离一切相,经上讲的「应无所住」。真正修行人,必须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面对的时候心要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里头不杂情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如果杂以情见,底下说得好:
【岂但六度行不好】
六度不要说别的,刚才讲的布施,布施你都修不好。布施种福田,你那个福种在哪里?你那个福种在大石头上,不会生长的。人家种福田是种在肥沃的泥土里头,它会生根、会茁壮、会发芽、会结果。你那个种子种在大石头上、种在沙土里面,不会生根的。这就是你对於福田,根本就不认识。连布施修福都不可得,何况其余?
【且必增长我慢,贡高我慢,竞起贪瞋。】
竞是竞争、竞赛、比赛,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断掉、没有消掉,反而天天在增长,这就错了。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常常检点我们的功夫如何?实际上说,学佛的同修早晚两堂功课就是做这功夫的。早课是提醒我们自己,早课读经文就是听佛的教诲;我们这一天全部的生活、活动,不违背佛的教训,...(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2》)
...气很快就断掉。这是讲,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你看这个在经上,只要你能够信得,真正信得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好像我们也信,真的信了吗?不见得,仔细想想不见得。为什么不见得?因为你没有到信心不逆。如果真的信了,你决定修清净心。为什么?因为修清净心,金刚智慧就开了,金刚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一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你再不会搞其他法门去了。如果说我相信,可是还是胡思乱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那你与这一句根本就不相应,你完全没有相信。信得应生清净心,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换句话说,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就现前,你就得到。
【信得利益一切众生,应空有双离,行布施六度,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
深心是相,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相是什么?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没有别的心,就是这个心。究竟圆满的利益,一定是空有两边不住。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都奉献给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深心是这个意思。深心是什么?喜欢善行。这个乐是喜欢,这个不念ㄌㄜˋ ,念一ㄠˋ,乐是爱好。集就是我们讲的积功累德,跟积的意思是相通的,修集一切善行。这个善行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叫深心。
【拔众生苦之大悲乎】
你看看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圆满的菩提心。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4》)
...足了。我们自己冷静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具足?还真有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到孝养父母?这个在前面讲过好几遍,不必再重覆详细说。不仅养父母之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的意思很深很广。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努力的去做;认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师长。不是对老师很恭敬,样样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师不要求这些。老师是传道者,你真正能够接受,真正能把道发扬光大,老师欢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这基础的基础。所以人家说,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不能成就。我们看这里面的小注:
【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
这是发大乘。依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这是发大乘的人。什么叫发最上乘?
【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
这是最上乘的。依四谛、修六度,未必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发这个心。假如要是发绍隆佛种的心,绍隆佛种就是讲的佛祖,就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大乘佛法,今天传到我这里,我一定要继续把它传下去,要把它发扬光大,这叫绍隆佛种。继承佛祖的家业,发这个心,四摄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没有四摄六度,你这个做不到。所以这个比四摄六度更要殊胜,更是难得。佛这个经,是为这种人说的。为什么为他们说?因为这种人志大、心大,佛要不为他说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对不起这一类的根机。佛说法应机而说,有这种根机的人,佛是一定要说,帮助他满他的愿望,这些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心可知。】
这就是发大乘的。发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够依教奉行。
【其开佛知见可知】
这种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读经开智慧,他听经也开智慧,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开智慧。为什么?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他把经典的理论方法统统做到。所以在生活里面会开智慧,在待人接物里面都开智慧,处处有悟处,时时...(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无边功德四字,总明是经教义,有证体起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无量无边之功德也。】
这几句话,如果不是在此地说的,我们听了很难接受。《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大概不至於反对,也能够点头肯定这个说法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无边功德这四个字,是说明《金刚经》的教义,《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确确实实有令一切众生证性,禅宗里面讲见性;起用。这个地方证体,体跟性是一个意思。体性是什么?我们读这个经也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体是无实无虚。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是证体,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万行,代表我们生活的全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也帮助一切众生如法修行,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真能叫一切众生同证菩提,这个地方同证菩提就是圆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无上菩提,就是令一切众生各个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原理原则,就是彻底明了通达,认清了事实真相是无实无虚。我们在这个事实真相里面,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遵守著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与无实无虚完全相应。相应就叫称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一丝毫的缺陷都没有。
大家也都听了,这样的话在《金刚经》里面听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有这么一段缘分,可见得那个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因与果我们一定要重视。现在这个世间,大家对於因果疏忽了,以为这是迷信,他不知道这是事实。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轮回心;把自己舍掉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菩萨心。一个轮回心,一个菩萨心,一念之间,就看你怎么个转法。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因果丝毫不爽,发什么样的心,后面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
【欲成福慧庄严、相好无边、不可称之报身,必当发广修六度万行,乐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
前面这一段,讲求的是无量无边的分身,就是应化身,你应该怎么个修法;要修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怎么修法?修深心得报身;修大悲心得应化身;修直心证法身。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证三身。必须三心圆发,我们的三身才圆证。明了这个因果,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福慧庄严,相好无边,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的佛,应身佛;相好无边,这是讲报身佛。《观无量寿佛经》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深心来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益一切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怎么修法?修深心得报身;修大悲心得应化身;修直心证法身。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证三身。必须三心圆发,我们的三身才圆证。明了这个因果,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福慧庄严,相好无边,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的佛,应身佛;相好无边,这是讲报身佛。《观无量寿佛经》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深心来的。深心是什么心?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报,好心!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这里有标准:广修六度万行,这是好心。行门,行门是什么?我们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无边,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我们出生到报尽,这一生就数不尽,那要说到过去无量劫,哪里能说得尽!无量无边的生活行为里头,统统遵守六度的纲领。
「布施」,舍己为人,这个意思要懂得。布施是舍己为人,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布施。「持戒」,样样如法,守规矩、守法度。「忍辱」,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没有耐心,不能成就。「精进」是不断在改进,改过失就又进一步,改了就进步,不断的在改进。「禅定」是你心里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不会杂乱;一杂修、一乱修就不能成功。禅定: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不但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不为一切法门所动。《华严经》上财善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这个法门,实在讲善财童子所做的具体内容,五十三参就是六波罗蜜。
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后面是恋德礼辞。恋德礼辞是什么?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是什么?放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〇卷
...边,不可称量的报身,报身是这么修来的。要想到一切诸大菩萨们,都是这样修学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从现在就要发心,发心是愈早愈好,心一发就干。要认真、要努力、要毫无保留,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有丝毫的保留。保留是什么?是吝啬。财物保留,吝财;法要留一点,叫吝法。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我们不要贫穷,我们不要愚痴,财、法都不可以吝啬,尽心尽力去修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深心。
【初发时,尚未断念。】
这个都是讲到老实话,落实在我们现实的基础上,我们的烦恼未断,知见不圆。要不要修?要修。
【只有向生灭门中,精进勤修不著相、不坏相、普利一切之六度。】
我们先这样做法。什么叫生灭门,不必去理会。生灭门所讲的就是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我们现在确实是在生灭门里面,没有办法断妄想分别执著。但是有路可走,要紧的是「精进勤修」这四个字。特别是精,精就是精一、纯一、专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杂乱,杂修、乱修,那就不精。进是进步。进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进步;但是他进步是精纯的进步,还是杂乱的进步,那个果报完全不一样。精纯的进步,给诸位说,你能够得三昧,你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你能够开般若 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杂进、乱进,你也有进步;你的进步将来得什么果报?可以成为全世界的佛学博士。你将来可以著作等身,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萨位次升高一级,五十三参他就圆满成佛。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那个善知识代表哪一个等级的菩萨果位,善财就达到他的果位,就达到这个等级,所以是一生圆满成佛。《华严》讲得详细。我们现在用功夫,就是在不著相、不坏相。不著相,无住;不坏相,生心。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学教也好,决定不能把这个原则忘掉,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原则是通一切法门的。无论大小乘,无论显教密教,统统通达,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这个方法做不可,你能够有这个坚定的信心,有这个真切的认识,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普利一切众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做基础,这才能成就。
【且无始来妄想,非历事炼心,决不能除。】
无始劫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怎样除掉?要在事相上锻炼,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炼,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萨修行,要接触群众,不能躲在深山上学小乘;小乘是摆脱社会得清净心,大乘是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他要在五欲六尘里面舍五欲六尘,心地一丝毫不沾染,这叫真功夫,不是离开,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能够出头的都成菩萨,失败的都被五欲六尘卷下去,都堕落。小乘虽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处,避开,我没有这个力量对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堕落的很少,大乘人堕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的,那小乘人是望尘莫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具足、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具足。我们受三皈,到哪里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看看我们觉不觉、净不净、正不正?点点滴滴上都是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有口无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个没有用处,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认真去照做,这才叫你真的回头,你真的依靠三宝。这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去炼,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是不是在觉正净里面;如果不在觉正净,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轮回心,还是搞六道轮回;觉正净是菩提心,这就是作佛、作菩萨,心不一样。所以在历事炼心当中,才能把妄想、烦恼磨掉。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真的!真正是紧要的关键。
【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缘,必致退心。】
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同修退心,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退心了,退心的原因,这里好,说出来了。原因是什么?住相,就是著相;他有执著,有执著一遇到障碍,当然就退心。
【当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
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会住。你妄想没断,分别执著不断。
【於四句中,必著一句。】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里头。可是这个四句,诸位要晓得,落一个,四个都具足,就像前面讲的四相一样,只要落一个相,全部都落了。
【故欲得不著、四句皆离,必须无念。】
这个事情又难了。无念,我们哪里能够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并不是说,你供养很多好的就喜欢你,供养差一点的就不喜欢你,没有这个道理,表我们自己的敬意而已。一般在家庭里面,你家里面如果有佛堂,佛堂每天应当有供养,记住这个原则。现代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住公寓房子,住在大楼里面,楼房建筑都不太高,因为它有空气调节,都不太高。香要烧多了,满屋子里乌烟瘴气,很不卫生,防碍别人。所以香不能烧很多,一支香,一支好香、清香,大家闻了感觉得很舒适。清香能提神,香味很能够悦心,这样就好。花,好花,几支就好,就可以了,不要供得很多很多,像个神庙一样,那个不好,那不是我们学佛人所做的,懂得表法的意思。
【花为果之因】
花代表什么?代表因行。我们看到花,就提醒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花表这个意思。在佛前面的花代表这个意思,不在佛前的花也表这个意思。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六度,我要修菩萨行,它代表这个。甚至於连衣服上印的花我们看到,也表这个意思。诸位要懂得,不是说只供在佛前这个花是表这个意思,佛堂以外的那就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一切时、一切处,见到花就想到修六度、修菩萨行,它提醒我们。闻到香就表洁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佛前面总还有一个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净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见到水,都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诸佛菩萨都在给我们说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你自己不见不闻,那这个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我们要晓得。
【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
这是散花,表这个意思。
【证福慧庄严之果】
所以你要真干。由此可知,并不是叫你每天拿著花到处去撒,撒得一地上肮脏。可能新加坡还要受处罚...(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6》)
...、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佛前面总还有一个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净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见到水,都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诸佛菩萨都在给我们说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你自己不见不闻,那这个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我们要晓得。
【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
这是散花,表这个意思。
【证福慧庄严之果】
所以你要真干。由此可知,并不是叫你每天拿著花到处去撒,撒得一地上肮脏。可能新加坡还要受处罚。散花的意思在此地你懂了,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修六度行、修菩萨行,就是散花,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拿著花到处去乱撒,那就搞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就会错了。佛要看到你这样搞,摇头!错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把这个意思搞错了。现在有不少地方,用塑胶假花供佛,好不好?好。不必天天换,也不必那么麻烦。知道花是表法的,提醒我们,它的用意在此地,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要明了表法的意思,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好处,得到真实的受用。
【又香为佛之使】
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联络的讯号,现在我们大家彼此联络都用无线电,很方便!在从前联络用什么方法?燃香。因为香的烟很远地方看见,就晓得有事故了。在中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6》)
...没有得到,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
【此经正是忏悔妙门】
在《华严普贤行愿》当中,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忏悔。不但我们要忏悔,即使到等觉菩萨位,他还要忏悔。为什么?那么高位的菩萨,他还有什么好忏悔的?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必须要忏除,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怎样忏悔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那就是忏悔;「而生其心」,那就是供养。所以供养、忏悔法,《金刚经》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普贤的十愿,菩萨的六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包括尽了,所以这个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法华经》上世尊教菩萨,这不是教普通人,教高级的菩萨,教给他们修忏悔法,忏悔有事上忏悔、有理上忏悔。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是理上忏悔。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能灭重罪,能破无明。佛教给菩萨什么方法?端坐念实相。这一句是方法,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不是的。你要是这么看法,完全是依文解义。端坐是什么意思?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端正其心。心要是端正,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端是这个意思。端就是正,没有邪思、没有邪念叫端。什么叫...(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9》)
...相四见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观实相。
【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虽然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明了知道。高级的那些菩萨,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效果、功德差别很大,真正能够除惑,惑是无明,能破无明,能消业障,能转果报,而且转得非常的快速。在大菩萨讲转果,就是像《普门品》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都是属於转报。
【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事忏也。】
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这是属於事忏,这个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忏悔。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那是假的,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到,才是忏悔法。随顺众生,经上讲恒顺众生,顺不是偶然的顺,不是短时间的顺,恒顺,长时间的恒顺,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也不生丝毫怨恨之心。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么样特别的行持?这个人实实在在把《普贤行愿品》里面恒顺众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别人,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他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继母有私心,疼爱他自己的孩子,对他就非常的刻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9》)
...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同学们也要求,请他老人家在《礼记》里面选了几篇,为我们讲解。老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谈不上。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不要叫人讨厌你,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常礼举要》。我们把《常礼举要》也编在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的后面。目的是在哪里?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不懂得,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别人讨厌你、不欢喜你、不欢迎你。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切诸佛欢喜。
因为这个道理,佛教菩萨修六度,六度就是事忏。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个义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守规矩、守法,教你忍辱,教你精进,教你禅定,教你智慧,这都是属於事忏。
【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
这一条很重要。大概我们一般人,也可能是多数人,学佛只知道读诵,不晓得去照做。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不多,只种远因,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这是真的。不要说其他法门,单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大概一万个人当中,一万个念佛的人,不念佛的不算,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可能有三个、五个,比例很少。为什么他不能去?他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所以...(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9》)
...念处,就是我们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一定要把时间拿来念佛读经。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最好念得能够背过。因为念得背过之后,你读经就方便,不要看本子,随时都可以读经,也不影响任何一个人。你坐在那里静坐,心里面在背著经典,不妨碍别人。喜欢听经的,你读出声音出来,他也能得利益。他要觉得你讨厌,吵他,我们自己就默念,不出声音。所以一定先要把经本读熟,读到能够背诵。时时刻刻你都可以读经念佛,你的光阴不会空过。打妄想那叫空过了,那个不好!向心源上返观,返观是上乘功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用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用得上的。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
持戒在此地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世尊所有的教诫,我们明了、接受了,要知道遵守。世间所有一切法律规约、道德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没有离开世界,要跟社会大众相处,和睦相处一定要守法,要尊重别人。我们到别的国家,要守他那个国家的法律,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跟他们相处就和睦。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修福要断恶修善,六度、十愿是持戒修福具体的纲目。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清净心现前。能够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就是佛弟子,这叫学佛,佛是清净心。「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有耐性,要能观察时节因缘,要能够知道等待。佛看到一切众生,什么时候来,有一定的时间,时机没有成熟,他很有耐心在等待。众生在这个时候,正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唤不醒的,执迷不悟,那就让他去,让他造业,让他受报。果报快受尽了,苦尽甘来,他有一点觉悟了。他要不吃那一番大苦,他不会回头,不会觉悟。等到苦头吃尽,有悔过之心,那时候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来帮助他。现在执迷不悟,佛菩萨不来。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知道我们在现前,应当...(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都有过失。所以解行要并进。我们这个地方讲观行,观是解,观行要并进。净宗的确有它的特殊状况,跟其他宗派不相同。其他宗派要不能够深解、圆解,没有法子起修;换句话说,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净宗没有深解、圆解也行,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正因为如此,十方诸佛都赞叹。什么原因?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原来他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听到这个法门他生欢喜心,他能够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他往生了。他那个是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他成佛的机会在这一生当中成熟,那个不是偶然的。世法、佛法都没有偶然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六度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胸有主宰,不会为外境所动摇,那就是定。本经后面所说的「如如不动」,那是定;「不取於相」,那是慧,那是般若 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这个境界,我刚才讲,环境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相」,那是慧,那是般若 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这个境界,我刚才讲,环境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看待,这是修普贤行的第一条,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那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那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这个礼敬才圆满。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是如来、是老师;所有一切动物、植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都是佛、都是如来、都是善知识。这些无情的善知识教了我什么?《华严经》上说:「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这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蜡台,它教我什么?教我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是蜡台教给我的,它怎么不是善知识!看到花,花教给我什么?修因证果。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表这个意思,决不是说佛堂上摆这个花是表法的,外面就不是,那你就错了。所有一切处看到的花,无论是草本、木本,甚至於彩画的花,现在有些衣服上穿的花,都表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善知识到处都是。你才幸运!人家一尊佛都遇不到,你一天到晚是成千成万的佛伴著你,你怎么不成就?佛法修学要从这里修学。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普贤行是这样修法的。
「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事是什么?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琐碎的事情,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慈悲心、炼真诚心,这就成功了,这叫真修。我们今天修行,把这一层完全疏忽掉,都讲求...(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时转、处处转,一有念头就转,这叫真用功,这叫真正会用功。果然这样用功法,你如果要问我:法师,要多久才会有成绩?我告诉你:根性利的人,所谓根性利就是烦恼轻,对於一切法比较能看得开,不太计较的人,这就根性利的,三个月见效,根性钝一点的人,烦恼重一点的人,六个月就见效,不难!很快!你说:我已经念佛念了好多年,还不见效。试问问,你是不是这个念法,是不是念头一起来,马上就转成阿弥陀佛?你要不是这个念法,恐怕再念几十年,你的功夫还是不得力。这就是宗门里头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不怕,觉是什么?转!一觉就转,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对了。这是这两句的意思。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开事修。佛在本经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是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头干干净净,除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一个杂念,这叫无住。生心,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社会大众,必须要生心。生心则不住空,无住是不住有,这个六道身心世界一切都不住,不住有,所以生心不住空。为什么要持戒?佛法总的来说,不外乎自行化他,上求下化,无住是上求,生心是下化。持戒是给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道回头的众生,给他做一个好样子,做一个好榜样,教化众生;底下修福、六度、十愿都是的。自行即是化他,化他便是自行,这不能不修。不但要修,更精进,弥复精进是更精进。以历事而炼心,在一切人事环境上、物质环境上炼心。炼什么心?炼一切放下,炼一切不执著,炼无住,炼这个心。炼生阿弥陀佛的心,生这个心。
若打得念头死,念头就是妄念,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妄想执著都把它打掉。则一切分别执著自无,自自然然就断掉了,不用断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净宗法门之殊胜处。要不要断烦恼?不要断,不断自己断了。「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外面这个境界相,有也好,没有也好,心都不沾染,心都不住,所谓是相与非相两边皆离,两边都不住。「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离相的功夫浅,离念的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4》)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一卷
...就现前了,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无住,是无住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住於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
所以,与事实真相相违了,相违就是迷惑颠倒,逆性而行。诸佛菩萨一切是顺性,随顺自性;而凡夫是随顺妄想、随顺烦恼,所以他搞六道轮回。我们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实实在在讲,十大愿王的名称每个人都会背,天天课诵都要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都要念,可是意思没有几个人真懂。你恒顺众生,你顺什么?顺众生的烦恼,顺众生的邪见,那个麻烦大了。所以你要晓得,十大愿王是谁修的?法身大士;不是凡夫修的。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本性,修六度、修三学,没有叫你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学的。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法性,不是恒顺众生的法相,是恒顺众生一切皆如,他顺的是这个,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我们往往看到那几个字,把那个意思错会,还以为我们没错,修普贤行了。这就是你多读大乘经,那个意思才会明白一些。
【「法法皆如」一段经文,在第一百二十节到一百二十五节。】
一百二十节就是底下这一段开始,明法法皆如。这一整段,诸位看你们的本子,后面有个科判,大家可以翻开来看看,科判在第九页,科判的第九面,下面有个阿拉伯字,第九面,这里有个表解,这一段正好在表解的当中,这是明果,明果的前面一段是「明无得而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4》)
...他的目的都要在此地。见佛,诸位要知道,见佛就成佛了。怎样见佛?这一句话里面,般若 与净土的教义都含摄在其中,见性是修般若 ,见佛是修净土,念阿弥陀佛,必定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
扼要之方,全在於此。最精要的方法,就在这部经上。其方云何?方是方法,方法是什么?就是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离念离相」,这是非常精要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提这一句,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没有问题;如果前面没有听到的,听到这一句你很难领会。这句话具足的文句是「无住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是离相离念, |
|
|
|
|
|
|
|
而行布施」。布施在本经不是叫你捐几个钱,那你就看错了,布施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是这个意思。在大乘法里面,菩萨行是以六度包括万行,六度万行。用一个布施,包括了六度,所以六度就是万行,布施就是万行,万行就是我们整个生活行为,它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虽然行布施,一定要离相离念,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这个要正式说到《金刚经》上最重要的一段。「明法法皆如」,这里头分为四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先就名号说明皆如的意思。
经【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我们看下面的注解:
【如来之义,离一切法差别之虚相,证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不见有一法独异之相,是之谓诸法如。】
先说明「如」字的意思。离一切法差别的虚相,这个虚相是虚妄相,本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5》)
...、离心缘相,就是无住。生心,生这个心来听经,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觉悟的心,一听就开悟了。有些人一听开悟了,证果了,他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他会听。他怎么会听?离这三相叫会听。所以他听经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用这个方法来听,所以他开悟。我们听经听了几十年都不开悟,道理在哪里?我们是生心,但是执著,心有住。住於诸法,这就非如,与如的意思相违背。住於如,这个如是代表佛法名字相,你要是著了名字相,也错了。所以记住,经里面所说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证是你真正的领会、体会到,知就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你就知道了。
【修学应离一切诸相,修六度万行。】
离一切诸相,就是应无所住,修六度万行就是而生其心,总离不开总原则、总纲领。
【离诸相者,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故。】
实际理地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里头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这个意思相同,这是讲清净的自性。
【修万行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
为什么?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如果要不修万行,那你就住空;修万行不住空,离诸相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由此可知,六度万行不能不修,不修你住到那一边,你不是两边不住,这是经前面说得很多。法相不能执著,非法相也不能执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
【如是觉,像这样的觉,像这样的离,像这样的修,则法相应、性相应,而得证相应矣。】
与法相应,法是讲法相,也就是说与相用相应;性相应是讲体。我们讲的体相用那都相应了,相应就叫做证,这才能证果。请看下面这一页:
【总之,昧平等、取差别,便心随法转,即非法亦成障碍。】
这一句是讲的凡夫境界,是我们现前的状况。昧是无知,愚昧无知,我们实实在在不知道「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我们不知道。所以在一切法相当中,我们生起分别心,生起执著的心,生起...(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5》)
...个道理,什么事情看淡了、看穿了,不放在心上,往生的品位增高,这个有一定的帮助。
【佛事门中,不立一法。】
真的是一法不立。
【无实也】
这就是无住。
【不舍一法,无虚也。】
无虚是生心。底下讲:
【应无所住,无实也。而生其心,无虚也。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实相。应如是觉,如是修。】
为我们说出修行的总纲领,修行的总原则,一定要懂得无实无虚的道理,知道无实无虚的事实。我们现前的生活,真的就得自在美满。你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多自在!这是真正的幸福,这是真正的享受,这就是诸法实相。
【生无所住心,离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众生是也。】
真正的佛弟子,真正觉悟的人,他必然是这个现象。也就是说,你从他做人,从他做事、处事待人接物,一定符合《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他是觉悟的人。如果自称为觉悟的人,他的心态跟《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相违背,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大乘佛法要是读多了,法眼不敢讲,慧眼会开。这个世间真的、假的、邪的、正的,你一眼就看穿了,绝对不会受这些妖魔鬼怪的蒙骗,不可能的。所以大乘经不可不读。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七面,第四行,经文第一百二十三节,约...(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5》)
...有妄想就有十法界,你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这个事情要真干,真干要你自己干,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那是什么?是教诲。把道理说清楚了、事实真相说清楚了,这就是诸佛菩萨的教诲,后面的事情我们自己要干。开示悟入,佛能够帮助我们的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悟入,悟入不能靠人,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要觉悟,你要能够契入一如的境界,一如就是一真。
「展转相生」,这个展转的意思广大没有边际,用佛法的术语来讲,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展转相生的,怎么展转相生法?诸位记住前面佛的开示,「无住生心」,因为无实所以叫你无住,因为无虚所以叫你生心,你要是能生一如之心,你就成佛、成菩萨、法身大士。如果你要是生六度心,你是菩萨,不是法身大士,这个要知道。你要是生四谛心,你就当阿罗汉。由此可知,你要是生贪瞋痴的心,就变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佛是苦口婆心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劝我们要把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贪瞋痴拔掉,三恶道的因没有了,自然没有三恶道的果报。贪心我说得很多,不仅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包括佛法。我世间都不贪了,贪佛法,照样堕饿鬼道。佛是教你断贪心,不是教你换对象的,换对象没有用处,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了,你就觉悟,你就不迷惑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展转相生,就是大家的念头。相宗所讲的「唯心所现」,所有一切的现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十法...(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实利益。什么叫真实利益?你得清净心,你的心里头常生智慧,这就是真实利益。你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如法,如法是戒;换句话说,真实利益就是戒定慧。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无论什么环境,顺境里面成就戒定慧,逆境里头也成就戒定慧;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把佛法消化。这个讲法实在讲很难讲,讲都很难了,你听懂了,那相当不容易。所以要不抓住经文,你真的没有依靠。佛法,佛法是什么?无住生心,无实无虚,舍己为人,离四相,离四见,利益一切众生;佛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还没有念到,还在后面,这些就是佛法。就一般而说,戒定慧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这个意思无尽的深广,单单看表面看不出来。六度是佛法,十愿是佛法,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把它应用在生活上,你就得受用。
惺惺常觉,惺惺是清醒、不迷惑。诸位要记住,动一念为我就迷了。所以一切众生常在迷惑之中,他为自己。为自己,增长我见,增长我相,这个事情是个麻烦。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他不能把自己舍掉。舍从哪里舍起?这是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先从我所舍起,这有一个下手的地方。我所是我所有的,我们讲身外之物,从这里舍起。我所有的很多,这很多当中从哪里舍起?你最执著的,最放不下的,从这里舍起。譬如有人说他财看得很重,其他的都能舍,财不能舍,佛教你就从舍财下手。要从你的嗜好,你最喜欢的、最执著的,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我们舍,舍了身,身体在,身确实还在,还挺健康的,要知道身不是我的,身是佛法的,身是一切众生的,为一切众生工作,这才叫做「皆为利他,不存利己」,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利他了,「我做多少事情利益别人」,你是住法发心、住法修行。换句话说,生老病死你还是不能超越。必须在念头上转,「我」没有了,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你是我的亲属,你跟我有关系,你是我的同乡」,这个观念没有!尽虚空遍法界,那个我才没有了。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你这个「我」破不掉,你没有舍己,舍己是舍我,你没有舍掉。所以你无论做多少好事,依旧是住法发心,无论怎么样修,修六度万行,住法修行,所以你不会开悟,当然更不可以证果;也就是说,你二障非常严重,你障没有去掉。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佛所说法,说理便摄有事,说性便摄有修。】
我们先讲这一小段。这是你一定要懂得的,你要不懂,你就不会看经,你在佛经里面就看不出味道。佛所说法字字句句都是圆融,都是圆满的,所以讲事,里头有理。譬如我们平常大家常常读的经,《地藏经》讲事,《弥陀经》展开也都讲事,事里头有很深的理在,理要不透彻,那个经怎么能叫人相信。说理的经,《金刚经》讲理,理里头有事,理要是没有事,这些道理都落空,那就变成谈玄说妙,无济於事。理里头有事,事里面有理,你才能看出味道。《金刚经》讲的是性,性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佛不住此身相也。】
这是把经上用的「即非、是名」的深义,为我们表示出来。佛得这样的果报,并没有执著:「我得这样的果!」没有这个执著。如果他有一念执著,那他是凡夫。为什么?四相具足,四见具足。在过去我们以为法身大士不执著了,权小菩萨应该还有执著,读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须陀洹,证得须陀洹,也没有感觉得我证得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於是我们才真正懂得,为什么他们才叫做正觉,为什么世间人叫世智辩聪,虽觉不正!原来人家入这个境界心清净,若无其事。佛成了佛,报身圆满现前,也若无其事,也没有执著。佛不住身相,住是执著,不执著!
【故菩萨修因时,应无所住,而生六度之心。】
这是《金刚经》上,佛苦口婆心一再劝勉我们,不只三次、四次,太多次了,一再重复提醒我们。六度,就是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布施,就是你能放得下、你能舍。世间人样样都想得到,我能舍。每个人都想得,这个世间就离不开纷争,离不开斗争。如何能叫大家都不争?舍!所以佛菩萨做个榜样,统统舍,用这个来感化人心,大家都舍了,这个世间就不争了,没有斗争就和平,和睦相处了。佛教给我们持戒,持戒是守法,这些意思都要懂得。不要想到持戒就是五戒、十戒这些戒律,那你想的范围太窄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人人都守法、人人守规矩、人人都守礼,你说这个世界多美好!菩萨要做样子给众生看,不单单是言教,要身教。你自己做不到,劝人家做,人家怎么肯相信?自己先要做到,真正肯舍、真正守法。忍辱是忍耐,无论大小事情,无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7》)
...律,那你想的范围太窄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人人都守法、人人守规矩、人人都守礼,你说这个世界多美好!菩萨要做样子给众生看,不单单是言教,要身教。你自己做不到,劝人家做,人家怎么肯相信?自己先要做到,真正肯舍、真正守法。忍辱是忍耐,无论大小事情,无论对人对事,要有耐心。精进是求进步。所谓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向前进,我们要进步。进步从哪里学?改进,改正错误我们就往前推进了。禅定就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人有定功,外面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你能在这些境界里面不动心,这叫禅定。般若 是智慧,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 。佛教菩萨修行六条纲领,佛教的名词叫六度。
我们要遵循这六条纲领过日子,遵循这六条纲领去办事、去工作,遵循这六条纲领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光明遍照。由此可知,佛法里头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是空话。字字句句都落实到我们生活上,然后你才体会到,佛法给我们的是真实的受用。世间所有一切学术,都没有佛法这样的实在,没有一个字是空话、是没有必要的,没有!我们在学校里读书,读了几十年,所学的东西到社会上实在讲所学非所用,用不上。纵然能用得上,几分之几而已;不像佛法,佛法你能够用上百分之百,甚至於你会用的还不止,会用是百分到千。这个原理你把它扩大应用,那不可思议,不止百分之百;就看你是不是真懂,你是不是真的会用。所以无住生心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7》)
...有情执。真正把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智慧就生起来,自然就不会再执著了。
【如是。如,诸法一如。是,一切皆是。】
佛的经典一开头「如是我闻」。换句话说,佛要教给大家的,要教给一切众生的是什么?如是而已!千经万论,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如是」两个字;乃至於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为法界众生所说的一切佛法,也是这两个字,两个字就包括尽了。这一段很有味道。
【合而观之,便是无实无虚。】
「如」是讲本体,我们用现在哲学的名词来说,是本体,本体空寂无实;「是」是讲现象,现象存在,无虚;相有体空,无实无虚。
【一切诸法,无实也。皆是一如,无虚也。】
「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广行六度、一法不废是无虚。我们要认真努力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这是无虚。虽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自己绝对不能有个念头,我是一切众生的好样子,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无实也。无实无虚是性德,才能与自性清净心的体、相、作用相应,相应就是佛菩萨。我们把后头这一句再念掉,
【虚实俱无,则因如是者,必果如是矣。】
因果皆如。所以诸位同修,特别是你们出家,在此地培训班修学的几位同学,一定要真的学佛,不要搞佛学,要真学佛。要学真诚、清净、大慈大悲,要摆脱世间许许多多的成见。我举一个例子,希望你从这个例子当中去体会。现在佛门的陋习太多太多了,譬如我们的经本,将来你们有成就,你们有著作,...(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7》)
...所以我估计他应当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以后是提前走了。提前走是台湾社会乱了,因为社会的动乱,他提前走了。十回向品讲圆满,十地品还没有讲,讲到十回向品讲完。九十七岁,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死自在。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叫了生死、超三界。我们看到他一生很辛苦,过的那个日子,他自己快乐无比。你晓得多少众生得利益,光明遍照世间,真的是学佛,真的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我们要向这些地方学习。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一面,倒数第四行,从小注第三段看起。
【菩萨度生、严土,离相行六度。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废不执,方是菩萨。若取法、住相、分别执著,则不名菩萨。】
这一小段所说的,跟世尊在本经前面所说的,菩萨应离四相,意思完全相应。菩萨包括出家、在家;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位同修人人有分,应当直下承当,这样才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菩萨度众生,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度生的意思不能够会错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严土,严是庄严,就正如我们在回向偈上天天念的「庄严佛净土」。看到土这个字,使我们就想到,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一样。而看到这两个字,在现前我们感触特别的深。为什么?我们这一块土地,已经有了严重的污染;换句话说,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庄严,严土,众生才有一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见得庄严净土非常重要!用现代的话,就是所谓环境保护,庄严佛净土就是这个意思。从什么地方庄严?从我们心地庄严。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同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要想改善我们居住的国土,环境的污染,也要从心地做起。首先要离贪瞋痴三毒,如果三毒不除,严土谈不上,度生当然也有障碍,可见得度生、严土都要从清净心修起。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到修学的纲领,第一句话就是「清净平等觉」,可见得净宗修清净心是直截了当。清净心要怎么修法?《金刚般若 》里面说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叫我们离相。离相心就清净,要离四相,要离六尘之相,要离身心之相,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离相。行六度就是度生、严土。如果离相不度生、不严土,那就变成二乘,变成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住在偏真涅盘,就是入小乘的偏真涅盘。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常常责备他们,他们这种行持错误。
广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不再重复。广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这六条原则,这叫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一法不废也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在做,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而且认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负责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际应酬上,广行六度,这是一法不舍。虽然广行,心地又清净,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著,不著六度之相,天天在做,虽做若无其事,这就好!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他不著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的心都是清净的。
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执著一法。不废不执,这就是中道,这才叫菩萨,方是菩萨。不废而执著,诸位要记住,是凡夫。我们每天工作,我们每天也应酬,心里面计较、分别执著,这是凡夫。虽不执著,什么也不干,那也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四空天的众生,他不执著,但是他什么也不做。修行证果的人,这就是小乘,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盘,证果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不好听,《楞严经》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盘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涅盘。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常常责备他们,他们这种行持错误。
广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不再重复。广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这六条原则,这叫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一法不废也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在做,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而且认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负责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际应酬上,广行六度,这是一法不舍。虽然广行,心地又清净,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著,不著六度之相,天天在做,虽做若无其事,这就好!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他不著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的心都是清净的。
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执著一法。不废不执,这就是中道,这才叫菩萨,方是菩萨。不废而执著,诸位要记住,是凡夫。我们每天工作,我们每天也应酬,心里面计较、分别执著,这是凡夫。虽不执著,什么也不干,那也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四空天的众生,他不执著,但是他什么也不做。修行证果的人,这就是小乘,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盘,证果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不好听,《楞严经》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盘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小乘入般涅盘这些人的批评。这是虽不执著,他什么也不干,也是错误。
如果取法、住相,取跟住都是执著的意思,执著法、执著相,分别执著,这就不是菩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别。
【遇受其度者,势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势必轻视憎嫌。】
这种现象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到处都见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听众坐得满满的,很欢喜;坐三个人、五个人,感觉到很难过,那就是此地讲的,这是凡夫心,这不是菩萨心。如果是菩萨心,三个、两个跟三千、两千,没有两样,平等心、清净心,那就如法。有些讲经的法师,最怕你们初学的,看到听众愈来愈少,泄了气,算了不讲了,哪里是菩萨?菩萨,经上常讲「佛事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听,就要认真跟他讲,不在乎听众多少。斤斤计较听众多少,度众生多少,这一段经文好好去念几遍。
【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争竞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汝自己方且向烦恼恶见稠林中走入。尚曰度众生乎。尚得名菩萨乎。所以有法名菩萨,断断无此事理。】
这一段文解释前面经文里面所讲的「无有法名菩萨」,这个解释得很透彻、很详细。由此可知,世尊层层说法,反覆的说明,就是怕我们断章取义,听到一、两句错会了佛的意思。特别是《般若 经》难讲、难领会,最怕的是我们自己摆脱不了情执,依旧在情执里面打圈圈,这样还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二卷
...还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学习,他希望明年开班,在家人要参加。心是平等心,这是对的,没有一丝毫的猜疑嫉妒。我们一定要走出烦恼、摆脱烦恼,才能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五行,从小注第七段看起。
【发正觉者,必应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即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切实体会。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证悟;也就是后面这两句话,「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这就是契入境界。
广行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著;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著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著;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著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不唐捐,这是无虚。无实无虚,说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讲到了极致。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就严土来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法中教导我们,你看回向偈,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明明我们要庄严佛净土,为什么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是应当要做的,但是不能够执著。这个地方是遣执著,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执著。
【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我们指出来,毛病在哪里?在「作言我当」,作言是妄想,我当是执著。《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菩萨还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当庄严佛土」,我当是执著,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这个地方。
【总之,作言,便动念矣。】
作是言,这动念了。
【我当,便执见矣。】
执著四相四见。
【起念著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
我们要问,菩萨庄严佛净土吗?菩萨念念都庄严佛净土;虽庄严佛净土,心里面若无其事,并不以为我们在庄严佛净土,他没有这个念头。广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认真的在修;虽修,若无其事,决没有执著我在修布施、持戒,没有这个念头;他做得圆圆满满,这才叫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说菩萨的标准,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经文:
经【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把「作言我当」错误的所以然,为我们说出来了。他错在哪里?这个地方就讲清楚了。经文里面「即非、是名」,这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不少。
【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著之情见。】
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无实无虚,这是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起心动念只想自己,那个心量很小,很狭小,这个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哪里下手?拓开心量下手。你要想断烦恼,说老实话,你心量小,你的烦恼决定断不了。心量大了,那个烦恼不断自然没有了,解放了。《金刚经》一开端,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就告诉我们,般若 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这个讲法妙,大而化之。我爱我的亲人,把爱我亲人大而化之去爱一切众生,那就行了。我要想为自己得利益,把这个念头大而化之,我应当为一切众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萨。他跟权小修行真的不一样,首先把心量扩大。所以一开端就教你发心,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发这个心。发了心之后真干,不真干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认真去做,认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
就是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转换过来,念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离相离念】
他这个说法也是三个层次,第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破坚固的执著;然后再教你修六度万行,去分别;最后教你离相离念,除妄想。这个次第顺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将所有分别执著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
佛法的教学无过於此,终极的目标是恢复性德。性德恢复了,就是佛,就是菩萨。迷失了性德,这叫凡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著,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著,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虽炽然庄严】
「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著,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
【而忘其为庄严】
这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
【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
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禅定、般若 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禅定、般若 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著,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这底下讲:
【光明自显】
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清净梵行,恐怕初...(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
《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著听著开悟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
【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气象也是气分,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
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心的妄念之多,没有法子计算。这是河沙比喻心行。
【此诸法一段,是约外境明义。】
心行里面,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明白了。外面的环境,外面环境的真相是什么?不能不熟。
【诸法多不胜数】
外面境界相之多,实在讲跟心里面妄念那个数量恰恰好相等。诸位明了吗?为什么会相等?一切法从心想生,它怎么不相等?你要晓得妄念有多少,尽虚空遍法界的诸法有多少,你的妄念就多少。多了,就不好讲了,还要用归纳的方法,这说法才方便。
【今约福报及法施明义,则可赅摄一切法矣。】
举这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包括一切法。这个例子明白了,於一切法中你就能够推想,都能够联想,就都明白了。
【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布施中以法施为最。法施之义明,则六度万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义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佛给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用这个例子来推断,於一切法当中都能够正确的理解了,得到它的真相。
【因缘生法,谓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缘,故法即因缘所生之果,无异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摄一切法尽。】
这是讨论诸法,观察诸法,首先的一个大前提,一定要懂得因缘果报。凡夫粗心大意,观察叫一切法,其实一切法并不存在,一切法的现象是什么?是因果刹那生灭相续的幻相而已,哪有真实?所以这是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下面我们再细细的来观察、来看。
【因缘生法,但有相而无性。】
性就是体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八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3》)
...惟开佛知见中】
在开佛知见这一大段经文里面。
【答如是最多。】
像此地的经文,他答覆的也是「如是世尊」,答「如是」。
【表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义,是明融相会性。】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必须要开佛知见之后,这个答覆就有意思,就正确而没有错误,这个人得的福是多。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一段科题上说「明缘会则生」;由此可知,福德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当然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开佛知见之后,对於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看注:
【因为福德是缘生法。一切众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缘,则因缘聚会,福德便生矣。】
这是答覆福德多的意思。由此可知,它的重点不是在果,是在修因,这也正是大乘经里面常说的,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恶的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实在讲也没有用处,也没有办法避免。菩萨跟我们心态不一样,菩萨对於造因非常谨慎,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他非常谨慎,必定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在这里下功夫。这就是他能修布施六度,深植善因,这个因缘是善因缘。可是修福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如果没有善根,如果没有福,没有智慧,往往错修了。《了凡四训》上讲得好!我们讲善与恶,正如中峰禅师所说,善跟恶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如果你没有智慧辨别,把假善当作真善,把真恶当作假恶,那你就全都搞错了。你所修的因,问题就多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深植因缘。因缘聚会,近的在这一生,远的在来生、在后生。诸佛菩萨教给我们一桩事情,福德一定要给众生去享,自己不要去享福。佛跟菩萨他们修福不享福,这是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只种善因,善果让一切众生共享,这里面的意义非常的深远,显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八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4》)
...我就不要东奔西跑了,跑了这么多年也很累,很想休息休息。我也希望你们讲,我在下面听,听了我很欢喜。如何学?老实念,三个字,老实念。《金刚经》上说的次数太多了,「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我们念的遍数太多了,你就老实念。老实念还要老实去做。佛教我们无住,我们就无住,佛教我们生心,我们就生心;要照做,这才能开悟,才能开智慧。所以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无住生心,经上讲得很具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法里面有世间法、有佛法,世法、佛法都不住。我可以用它,我不执著它,住是执著,无住就是不执著,也就是讲的若无其事,我用它。生心,生什么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布施、持戒、禅定,生这种心,生六度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这就对了。这样做,果然这么做法,实在说真正肯这么做的,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如果不成熟,他不可能这样做。你看这个经典,每一部经末后,都有「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佛所讲的话,受是接受、受持,受就是真正把佛的教训去做到,这是信受奉行,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具足了。这样的人,他才能得一切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的保佑,他得到,不求都得到,不念也得到。只要他功夫勤,这一生必定开悟。我们看古大德,《高僧传》、《居士传》里面,看到那些人开悟。他为什么开悟,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具备了开悟的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没有具备开悟的条件,我...(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八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6》)
...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当然这句话里头能所都有,还是著重在所边,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别执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别、执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别放下,一切都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分别,就转第六识。前面跟诸位讲的,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是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四智就是般若 智慧,换句话说,你已经开悟了,禅宗里面讲,你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妙观察智就是真性里面一分般若 智慧。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你分别没有断,你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世出世间法当中,你还是分别,有分别就不行。你的般若 智慧没有现前,你还是情识当家,还是妄心作主。这就是你无论怎么样的修学,修六度万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个地方身心世界没放下。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是带旧业。我现在彻底都放下,这样才能往生。虽然放下了,业因习气没断,那个可以带去,那个叫带业。但是业因习气要是不断,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古人称为易方便之处,易方便就是特别方便,特别法门是指这个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执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连身体都不执著。世间一般人对身体很注重保养,身体看得这么重,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么断?《...(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0》)
...萨行;菩萨道就是存心,不晓得怎样存一个觉而不迷的心,怎样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萨道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万缘放下的真心,因为你有一样放不下,你那个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面一样东西都没有,真心,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萨行。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记住《金刚经》上这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看一切法,用这个心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随应而修,随应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离一切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有高下,离一切分别执著。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
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经我说得很多,因为经文上讲得多,我们也就解释得多,里面最重要的意思,这两个字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举的例子,也举得很多。自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为自己,都为别人,就是布施。我们做工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为自己,自己无我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这是完全不为自己。我们穿衣吃饭为谁?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无我了。这个意思就比较深,大家要体会,要在这里体会。为什么我穿衣不是为我,我吃饭也不是为我,是为别人,这个奇怪!这个想不通。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我这个身体是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饭维持这个身体,是让它来为大众服务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0》)
...、在善法。这一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无论是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来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都是善法。
经文里面用一个修,这正是显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了错误,那就是损人利己,无论是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莫不是以自利为先,先求自利,能够而后想到利益别人的,实在讲已经是非常难得。所以佛用一个修,修是把我们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修这个字意思很深。它的标准确实跟其他的经论不相同,它的标准是以诸法如义作标准,这个标准高。在一般佛法里面讲,高过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说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菩萨的标准,这里说要合於诸法如义,这个高,这个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所以这个标准是究竟圆满的标准。这样高的标准,我们要是能够得到少分,能够得一分、两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们也能够明了,《金刚经》跟《华严经》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成法身之因,我们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这是把大意说出来了。
我想同修们听了之后,一定还有疑问,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修法?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经文末后一句是证果,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经讲到这个地方,我想同修们都能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1》)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三卷
...是很深很广,但是江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前半部个意思有浅有深;换句话说,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后半部是唯深无浅,深的人看到很深,浅的人看到也很深。确实在我们看,这个意思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就看到浅义。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选择、没有执著,对待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学佛的众生,我们帮助他,不学佛的众生,我们也要帮助他;赞叹佛法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毁谤佛法的众生,也要帮助他。如果你这里头有分别,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第二次做结论,是在第五十一节经文。
【经文上讲,应如是生清净心一段。结广行六度应无所住。为令空有不著,俾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现前耳。】
这是五十一节的一段经文,教给我们广行六度,也就是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诲。布施是舍己为人,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你在家庭里面,为你一家人服务,家庭里面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一家人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一个好的样子,给你的邻居看,给别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样子,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你做生意,你经营一个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样;我们建一个道场,是全世界道场里面的好榜样,这叫做修布施波罗蜜。可见得没有说为自己,真的是为一切众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规蹈矩,做事情有条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进是求进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缘轻易的动摇,心有主宰,那是禅...(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1》)
...不清净,喜欢写文章,喜欢作诗,满脑袋这些东西,打妄想,文人的习气太重了,会影响大家的清净心,远公拒绝他。陶渊明,我们慧远大师就很欢迎他,但是陶渊明没有参加,没有参加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我们在《西方确指》里面看到,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十二个人。
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诸位自己仔细去想想,人少好,小道场固定的这么多人,真正用功。人少、道场小,开销少好维持,不要拉信徒,拉信徒想方法找钱来养道场,诸位想想那是什么道?想尽方法去拉信徒,甚至於不择手段,你想想看他是什么心?贪瞋痴慢。他是什么道?三恶道。那个道场是三恶道,这不是佛道,不是菩萨道。佛道是平等心,菩萨道是六度心。现在道场很多,你要看清楚它是哪一道,糊里糊涂走进去,可不得了!如果它是地狱道,那个麻烦就大了!一定要认识清楚。我跟大家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所以你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道场在你家里,不在别的地方,一个念佛的随身听,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之道,要懂得这些。
【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与道相应,与性相应,速能成就。否则反不能成也。】
我刚才说了这一大堆,好像与这几句也有关系。真正修行人,要把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放下。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转凡成圣,法相宗教给我们转识成智,净土宗里面教给我们一心不乱,这些说说算了,不要去理会它。如果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3》)
...,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
我们先说这两句,你真正明白通达了,你两边都不执著, |
|
|
|
|
|
|
|
两边都不取。相是外表,我们讲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法相,你对於一切相不执著了。我们前面读过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大类,把所有一切现象全都包括了,你不会执著。亦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你也不会著空。空有两边都不会执著,这个好处利益太大,前面说过,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你到哪里去了呢?你住在一真法界里,这个层次就高,你跟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你跟他们是同一个境界。
【又行布施,又能圆融。】
布施是事相,佛菩萨他做些什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佛菩萨完全是在做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他做些什么?一个「布施」就统统包括尽了,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他做这个事情。布施不著空,又能圆融,圆融是不著有;如果著了有,就不圆融。也就是所谓行布施而不著相,我们常讲三轮体空:不执著有我,我能施;也不执著有人,人接受我的布施,他不著这个相;也不执著我所施之物。这三方面都不执著,叫做三轮体空。所以他天天行布施,时时刻刻行布施,他的心清净,心里面真的若无其事,好像没做事,这就是常说「作而无作」,作是行布施,无作是圆融,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6》)
...属於生灭法,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 ,你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里面享受,你修的福不会是空的,一定会得福报。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前面我们是用《百法明门》来解释一切法无我,法相宗说的。相宗以外的经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也都讲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弥勒菩萨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细,其他经典没有这么详细。这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为三大类。
【境是境界,五蕴、六根、六尘,这都是属於境。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在行门里面我们就订这个五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的守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
【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是果,这是大乘法。特地从初住说起,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吻合,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果报,大乘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分。
【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
染法是六道,净法是四圣,染净包含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到初住菩萨,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破得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他住在哪里?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有没有佛?有,藏教的佛,...(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在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在推动他,执著享受在推动他。因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萨不享受,他为什么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我们佛门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怎么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念头:「我生活清苦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你有这个念头在,你还是受,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没有念头,没有怨言。「我修福人家享福,我在吃苦头,我为的是什么?」你有这个念头,那你是凡夫,你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了。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没听说过,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明了之后,认真学习才得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三面,从注解第二条看起。
【若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贪著。则是自利,而非利生。非大悲心,非无上菩提。故不应也。】
这是说明佛教菩萨为什么不能够受福德、不能够执著福德的原因。如果菩萨不修福德,那菩萨就不度众生,不能度众生。如果修福还附带著有条件,那就著了相,像前面所说的四相具足,贪瞋痴慢没有断除,那是凡夫不是菩萨。因此佛叫菩萨修福德,而不著福德相,同时决定不能够享受福德,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就错了,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凡夫如果要是说修福没有果报,他决定不干,这是凡夫跟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报,种善因,得善果,他一定要希求善果。菩萨这一句话适应不适应?给诸位说,更适应,不但适应,圆满的适应。我们晓得善果,最大的善果、最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自利的心,没有自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有丝毫自利的念头在,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必须真正利他才能够自利,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够发得出来。菩提心一发,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发心住是圆教初住,可见得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一段我们也就很明显的体会到,是排除我们发大慈悲心、发大菩提心的障碍;要晓得这个心发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东西把它障碍住?现在把这个障碍找出来,原因找出来,只要能够把原因跟障碍消除,大慈悲心、大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
【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
这是修福。修福,我们在讲席里面,很具体的说出修三福、修六和、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就像盖大楼一样,从地基一直盖到最高的顶层,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不著空,这是利益一切众生,大慈悲心。
【不贪著,不著有。】
可见得佛所教给我们的,确确实实是空有两边不住,这是智慧。般若 智慧怎么修法?就是在修福当中不著相,《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离相离念而修福德」,这就是般若 波罗蜜,这就是福慧双修。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也就,是
【悲智具足,空有不著,这也叫中道。】
可是诸位同修心里面不要印上一个中道,心里头要是印上一个中道,你就又错了。「是名中道」,佛不得已给我们起个名字这叫中道,中道也不能著。「即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也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粗,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修法亦因之而有万千差别。如各道场礼拜、唱念等法则,岂能一律耶。】
这是讲修行功夫,不外乎观门与行门。前面已经将理观介绍过了,这一段讲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此地只能举几个例子,我们应当晓得在这个例子里面,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将所举的例子这个原则,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之处,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在本经里面讲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这就算布施,这个范围非常的狭小,没有能尽布施的真正的意思。从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这就说明六度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不是就六桩事情,每一条开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而六度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
布施里面包括三个科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可见得说一个布施,都包括尽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三大类的布施,哪一个人没做?实在讲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有理观,所以布施修得不圆满,修得问题很多。以财布施来说,财有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劳力,我们的才艺,这是属於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财是指身外之物。所以,财里头有两种,身外之物都属於外财。譬如一个家庭主妇,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劳力,把这个家庭整理好,饮食起居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我们帮助的是什么?破迷开悟,这是最需要的,其他的是次要,这是最重要的。
「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圆融」,这两句是讲果,性修不二就自在,就是底下讲的理事圆融,理跟事是一。「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方为真圆融。」行布是次第,我们今天讲步骤、程序,按部就班来。虽然有次第,虽然有程序,每一个次第都是圆融的,《华严经》上显示这个境界。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行布、次第,它有次第。可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初信位的菩萨也修等觉菩萨的法门,等觉菩萨所修学的,他也修;等觉位上的菩萨,也修初发心菩萨的法门。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初发心的人就学六度,就学普贤十愿,这是圆融。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事上还是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学的是初信位菩萨的法门。这就显示出来,行布里头有圆融,圆融里头有行布,这叫真圆融。这一句话里头,含义无限的深广。诸位从这个例子里面去体会:一举手、一低头是事,穿衣吃饭是事,洒扫应对是事,六度、十大愿王那是修,它是一不是二。穿衣里面包含著六度,吃饭里面也包含六度,一举手、一低头里面都含著圆圆满满的六度、十大愿王,这才叫真圆融。六度万行、十大愿王愿愿当中,圆圆满满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叫真圆融,真不二,则无修而不成,这样的修功才叫圆满。大乘法里头常说:「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都是讲这桩事情,如果能向这个地方去体会,你就真正懂得修行,你就会修了,就不是盲修瞎练。可见得修行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不要说做不容易,真正把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搞清楚了,也不是容易事情。底下这个好,这是愈来愈落实到生活上去了。
【修功於日常生活工作中】
无论我们过的是怎样方式的生活,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的工作,都没有妨碍,都在佛法之中。
【则须依照幻法,勤修不怠。】
一切差别的现相,差别的万法,我们现在稍稍明白了一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为什么叫它做幻法?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的?因为它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幻相,它不是事实。你要是把它当作事实,你迷了,你错了,所以这个错误不在别人。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你怨天尤人,你就把这个事情当真,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你才会怨天尤人。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人有没有?没有。事有没有?也没有。人跟事都没有,自己有没有?自己也没有,三心不可得,你怨什么?所以那个念头,真的叫妄想,佛讲妄想分别执著。其实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自性,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要以为妄想分别执著真有,错了,没有。所以那个想就叫妄想,这个法叫幻法。虽然是个幻法,还是勤修不怠。菩萨还是修六度、十大愿王,落实在事相上,每天生活工作还是一样认真努力,一点也没有懈怠,这是什么?而生其心,不住空;虽然认真努力去做,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住有。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偏在一端,空有两边不住。
【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这是举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佛菩萨常常跟我们在一起,给我们做榜样,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启建道场。道场比喻作水月,水中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不要以为道场是真的。现在的众生迷的人太多,建道场麻烦甚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很感慨的对我们讲,道场在启建的时候,同修们热心出钱出力建道场,各个都是菩萨,值得人尊敬,...(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一万大劫。我们看这个,这是出世间的,走错了路子,著了空。
世间里面没有能力超越三界,要是把佛法学错,也住了空,那个麻烦就更大。四空天,四空天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四空天最高的,那个寿命多长?八万大劫,比阿罗汉长太多了;换句话说,堕在那个地方八万大劫动弹不得,住在无为法里面,一点作为都没有。等於好像大家在一起修学,在一块用功办道,他退出去睡大觉,什么也不干了;这一下睡,睡了八万大劫,可能别人已经成佛,他还在当凡夫。所以佛把这个事情列在八难之一,学佛有八大障难,生到无色界天是其中的一难。生到无色界天,你什么作为都没有了,这是住空。底下举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法:
【虽终日行六度万行】
这一句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佛菩萨每天用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世间这一切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万行。只要你会了,你的生活就是的。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说得很详细,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就是他们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为我们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万行,统统是菩萨。家庭主妇管一个家,家庭主妇菩萨。他那个修行统统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华严》上是无障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没有一个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业上作佛。
【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盘。】
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为;终日涅盘是无为。涅盘从哪里做出?从六度万行、讲经说法这里做出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要认为我们现在聚集在一堂,我们展开经本在这里,这叫讲经说法,这是讲经说法模式里面的一种,实在讲,讲经说法的方法无量无边,这只是无量无边法里面的一种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种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全是讲经说法。特别是在大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四卷
...
这一句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佛菩萨每天用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世间这一切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万行。只要你会了,你的生活就是的。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说得很详细,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就是他们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为我们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万行,统统是菩萨。家庭主妇管一个家,家庭主妇菩萨。他那个修行统统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华严》上是无障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没有一个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业上作佛。
【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盘。】
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为;终日涅盘是无为。涅盘从哪里做出?从六度万行、讲经说法这里做出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要认为我们现在聚集在一堂,我们展开经本在这里,这叫讲经说法,这是讲经说法模式里面的一种,实在讲,讲经说法的方法无量无边,这只是无量无边法里面的一种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种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全是讲经说法。特别是在大乘法里面,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把它做到,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行,让我们周边人看到、见到、听到,这都是属於讲经说法。所以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这就是终日做,心里面若无其事。若无其事就是涅盘,涅盘是无作。前面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作,作而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叫真无为。
【由此可知,不取法,当从不取非法做出。】
非法是空,决定不执著空相,执著空是大错特错。大乘经上佛常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一样大,就是著一点点小的空都不可以,那个就大错了。执著有不要紧,不怕执著有,就怕执著空。所以,这是要从不取非法做出。
【即非,当从是名做出。】
即非是讲空,从哪里做起?从是名。《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讲得太多太多了。凡是讲即非,譬如这经上讲: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即非」是从性上说的、是从理上说的;「是名」是从事上说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功夫。譬如,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我们现在研究地图,这个路已经很熟了,已经很清楚、很熟了,还没有开步走。你得开步走,一步一步接近,那个味道就不一样,感受就不相同了。所以现在知道之后要做,怎么做?在生活上去做。在生活当中改变我们的观念,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观念改变了。什么观念?从前错误的观念,分别、计较、执著,这里头搞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烦恼得不得了!现在这个念头改变,万法皆空,若无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真的像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厌。你不懂这个道理,这个事情天天重复在做,做得讨厌,会厌倦的。你现在明了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会厌倦?何况晓得,我现在天天在做的,是修六度万行,我现在每天这个生活,原来是在行菩萨道,是契入大涅盘,他怎么不快乐?
整个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在生活任何一桩事情,都显示出究竟圆满的佛法。《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是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佛法是多;四十九所讲的一切法,我穿一件衣服的时候圆满具足,我吃这一口饭的时候圆满具足,那才有味道!并不是整个佛法要在一生当中每一面都是,不是!每一点都是究竟圆满的佛法,这才是真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部经上讲法法皆是,法法皆如。现在我们要紧的,就是要怎样去做?要在生活当中体会《金刚般若 》,那就是法味无穷,法喜充满。所以如梦如幻是事实,绝对不是比喻...(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个关係搞清楚,就发现原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整部《大藏经》,就是佛的一切教法。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这一句阿弥陀佛全包括了。因为它是「果法」,不是因法,所以『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这不是方便果。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是方便果,乃至于藏、通、别都是方便果。究竟果是圆教的佛果,圆教佛果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师将之贡献给我们,作我们『众生之因心』。所以,我们今天修的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是一点也不差。这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这就是念佛,念这部《无量寿经》。
我劝大家念《无量寿经》,每天念的遍数愈多愈好。这是三学、六度、十愿圆修的方法,何况又是果觉。或有人说,直接念阿弥陀佛不就好了,何必要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这话说得没错,直接念阿弥陀佛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老实念,你自己决定往生,但不能利益众生。因为一般人总认为这是老太婆教,很难信受,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麽意思,为什麽要老实念。又以社会大众对念佛法门存有种种误会,没有人瞧得起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你劝别人念,也劝不了。念《无量寿经》就不一样了,因为《无量寿经》裡的理论、境界、方法、事理、因果,样样圆满,绝非迷信,才能带动社会,人人生起信心,大家才真正认识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的无量功德。
不念《无量寿经》,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谁也...(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悲心,即是念念功德圆满。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不要令众生心裡不安,这非常重要。
3、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众生大多数贪求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障碍发菩提心。佛在一切经裡常提醒真正修道人,应常念「苦、空、无常」。观察世间苦空无常,才能澹化,才能止住享受五欲六尘之贪心,大菩提心才能生得起来。菩提心是觉,它的反面是迷。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觉与迷。修学的基础,就在决定不能迷失自己。
这一段说的是以「智慧、慈悲、方便」,远离「贪着自身、无安众生、供养自身」。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贪着自身」就障碍智慧。所谓「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因此,菩萨法裡无量法门归纳成六度,六度中第一是「布施」。布施对治悭贪。有贪心,就没有智慧,所以一定要远离,要把它捨弃。
『不求自乐』,安贫乐道,是有高度智慧的人。在佛门裡,我们不难体会,心地果然清淨平等了,他的生活就是「安贫乐道」。安贫是我们凡夫的观念,他们没有这观念,所以才乐道。他们已证入贫富一如。不要说在世间,即在十法界裡,天堂跟地狱平等,苦乐二边都不受,还有什麽贫与富。乐道是真的。道就是自性、真如。从发菩提心修起。菩萨所以不捨方便,度化众生,动力就是慈悲。他这样不辞辛苦,大慈悲心普度众生,没有智慧、方便,是决定不行的。「方便」就是我们讲的方法、手段。如果求众生对自己有相当的供养,这样不能弘法,会教众生退心。贪求供养最...(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果也不能吃。这是教学最重要的根本,今天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从这裡下手,所以念佛念一辈子,心裡还是乱糟糟的。一旦无常到来,问他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手忙脚乱,那怎麽行?一生的佛就白念了,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真正心地清淨,大风大浪,他如如不动。无论在什麽境界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作得了主宰。这是念佛功夫得力。得力一定要有「根本智」,先修清淨心。不管那个法门,不管那个宗派,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唯有从这个地方下手,逐渐才能真正契入实相,才能真正契入「唯是一心」。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淨土是理,不是事相。就像六度一样,六度前五度是事,有迹象可寻;末后般若波罗蜜,不是事,只是理。前面三土有事相,就是有形象。常寂光土没有形象,从那裡去体证呢?从实报土去体证。所以,实报土分分证入,常寂光土同时也证入。寂光、实报,理事一如。
「理一心」的境界很高,我们世间人能不能做得到?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世间人凡是做不到的,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说。说了就对不起我们。我们做不到的,他说了,那不是吊胃口,不是跟我们开玩笑吗?所以凡是佛经上所讲的境界,都是地球上众生能修得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修。真正肯修,确实做得到的。
「理一心」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难!淨宗用念佛方法达到这个境界,比禅宗容易太...(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不上拜忏的人。
有这三种殊胜,所以必定『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在此地很重要。「圆」是什麽?一断一切断。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先断见思,再破尘沙、无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同时断的,见思、尘沙、无明同时都断。这不可思议。
『圆淨四土』。生到那个地方,一生一切生,四土在一起,没有障碍、没有隔阂。所以,凡圣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能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等觉菩萨天天在一起,正是《华严经》所讲的「四无碍法界」。「无碍」,用现代术语来说,是「无限度的空间」,在佛门裡是「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无限次元的空间。我们今天在地球上生活的是三度空间,但不知道四度空间的事,当然更不知道五度、六度空间的事。但是科学家证实有四度、五度,现在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我们无法理解。西方世界是无限度的空间,是一真法界,所以『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
这是说明往生之殊胜。知道事实真相,不能不往生。不往生就大错特错了。十方诸佛世界修行很不容易,很难修成。说实话,我们在座的同修,那一个不是过去生中无量劫裡,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到今天,有什麽样的成就?每一个人心裡都明瞭,这是「难」!如果我们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早就成佛了,怎麽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错就错在轻视淨土,不肯发愿往生。这是大错。这一生中,有幸又遇到淨土法门,不要再犯错误,才能一生圆满成就。下...(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决定不能违背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与三学相违背的,决定不是佛法。你读诵这部经,不但三学在其中,三慧、三资粮也在其中。不可思议!我们的身心都不清淨,用其他的方法要达到清淨,是非常困难的。用这个方法,一般在读诵开始,如果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之后就见到效果。有许多同修,我教他这个方法,他去做,过了半年来跟我讲,很有效果。如果念的部数多,效果就更殊胜。所以,现在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在本省、在国外、在大陆都有。如果他得不到好处,他怎麽肯学?有许多同修告诉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个转捩点,过了这一关之后,身心自在、信心清淨。
读诵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裡的忍辱,可见读诵正是修忍辱。忍之后才有精进。精进之后心定了,就是禅定。定了之后开慧。我们用这个方法,六度齐修。读经的时候,放下万缘,是布施。读经的时候,不起恶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齐修!三学、六度、三慧、三资粮都在其中。还有什麽方法比这个方法更殊胜?
烦恼重、业障深,运用这个方法,三个月到半年,你的烦恼、业障、习气会非常明显的减少。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学功夫得力,你有收穫了。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淨,有妄想的时候,心烦恼,展开经典读诵。如果读得很熟,能背诵了,不必展开经本。妄想一起来,读经把妄念止住。念几句,或者念几品,念一遍,烦恼、妄想就没有了,就念掉了。这是真修!所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也不是念给菩萨听的。读经是为自己断除业障、烦恼、习气,恢复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觉,目的在此。我跟同修们说过,现在第一个步骤是做预备功夫。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诵,一个字不会错,这是预备功夫。功夫做成了...(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再取汉译的经题《清淨平等觉经》。这个题目取得多好!题也是会集的。汉译是最初的,宋译是最后的。这两个题合起来,十二种译本,名题的意义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也可以说,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名题裡就显露无遗。再说得亲切一点,我们所学的、所修的、所希望证得的,也全在名题之中。》)
...校念书,虽然个人的成绩非常好,但是你破坏学校的规矩,虽然功课好也没有用,品德不好,学校一样把你开除。若品德好,功课不好,学校还愿意留你,因为这样的学生难能可贵,可以为大众的表率,大家还是尊敬你。功课好,品德不好,这还得了!我们住在一个僧团裡,不能遵守六和敬,就是佛教的罪人。千万不要学了佛,到最后往生阿鼻地狱,这就错了。堕到阿鼻地狱,你不能怪我,当时为什麽不教你。我教过你了,是你没听进去。所以,一定要遵守「六和敬」。
「制行」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事事都要忍让。为什麽六和做不到呢?就是不能忍让。能谦虚,能忍让,才能做到六和。菩萨在此表持戒念佛。
下面还有三个科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大愿王,后文再介绍。这五科要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是佛弟子行为的准则。若不依照这五科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念佛,你没有真正修行。
这句「阿弥陀佛」,包括五科的行法。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处世待人接物,这样才像一位普贤菩萨,才与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有一点相同。这样才能感应道交,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所欢迎。他们欢迎你去,阿弥陀佛当然就来接引了。因此,菩萨在此表法的义趣很深。
最后一位『解脱菩萨』。他排在最后,代表果报。修因后来就证果,果报是大自在。「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我们今天不自在的原因是有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所以不自在。...(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求的,就是这一桩事。唯有普贤行愿才能达得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普贤菩萨心量之广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没有人能比的。我们须从这裡去学习。这十愿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
普贤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每一条展开来,都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以这个原则来看,所有一切法门都变成了「普贤行」。在我们一念之间,把我们的生活、行持、思想、言语、工作全都变成普贤行。佛法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处世、待人、接物。会归到念佛的人来说,这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了「十大愿王」。一句名号既然具足十大愿王,我们前面讲的修行五大纲领,当然都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是「弥陀行」,这是「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
前面简介普贤大士之德,虽然讲的是「修德」,实在是讲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这在修学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的造诣。紧接着说『具足无量行愿』,佛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愿都不出「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后后胜于前前,也就是说后面的愿一定包括前面。譬如,称讚一定包括礼敬,供养一定包括称讚,后面包括前面。法身大士的修学,前后都是贯穿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现前我们专修淨宗,在解门,也就是理论的依据,依靠淨土五经一论;在行门,特别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诸位想想,十愿裡「礼敬诸佛」会不会包括前面?能礼敬诸佛还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吗?由此可知,这十大愿王确实具足无量行愿。「行」是行门,「愿」是弘愿,都具足了。我们特别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愿王裡全包括了。譬如「三福」中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见得礼敬诸佛。礼敬诸佛的人,不可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的圆满。
『具足无量行愿』。读《普贤行愿品》,对于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十大愿王当中,特别是「普皆迴向」,是无所不摄的,一切佛法都含摄在这一句裡,就连「普贤菩萨」的德号也含摄在其中。因为迴向就是「普」的意思;恆顺众生就有「贤」的意思。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裡说...(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气是火,三毒裡的瞋恚—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烧光了,又要从头再修。因此,你积多少功德,要问自己。从上次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是不是有清淨心现前。瞋恚之火非常可怕。由此可知,「贮功德」真实的意思就是叫我们断除瞋恚。你能断贪,勤修布施、持戒,是积功德。能忍辱、精进、禅定,才能保持功德,不会失去。
『贮功德,示福田』,这两句就是讲菩萨修学纲领的六波罗蜜。忍辱、精进、禅定是能贮,戒定慧三学是所贮的功德。福田是布施、持戒。观察世间什麽人有福,一个肯布施的人有福;守法的人有福。持戒就是守法。能捨,能守法的人有福了。这两句完全是菩萨行的六波罗蜜。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法」就是万行。前面讲六度,此地称万行。佛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作用都是对治我们在三界裡所受轮迴的苦报。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把我们所受的一切苦难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在欲界,这三大类的苦都要受。到色界天,欲断了,色界天人离开了五欲,也就是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他们是以禅悦为食,不需要饮食。我们世间人,衣食很苦。全是在为衣食奔波。色界天人不要为衣食奔波,他们自在了。他们没有苦苦,但是有坏苦,有行苦。因为他还有色身,身体还存在。最高级的凡夫,无色界的天人,连身体都不要了,只有神识存在,仍有行苦,没有坏苦。
佛法未传来中国以前,中国道家也觉悟到。...(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的福报。我们要从这裡修起。
「深信因果」,在讲席中特别跟诸位同修说明,这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也晓得,菩萨焉能不知。此地因果是说「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成佛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决定成佛。这个因果许多菩萨不知道,所以经上讲的「深信因果」是指这桩事,不是指别的。三福是入门,下手之处。学佛从三福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从尊敬师长学起,然后再修「六和」。我们生活在社会裡,不能离开人群独立生活,一定要跟大众相处。怎样与大众相处?佛教我们六条原则,一定要遵守,这就是「六和敬」。由此可知,三福、六和是福田。其馀三科: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是功德。解门有了依据,行门有了下手之处,现在就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
『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是讲成就,是讲佛菩萨教学的成绩。如果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育,得不到结果,就会落空。教学必定要有成绩,「昇」就像读书一样,年年升级。由小学升到中学,由中学升到大学,由大学升到研究所,一直昇到「灌顶阶」,就是佛教的研究所。这是菩萨最高的地位,通常讲的是八地以上。灌顶位严格来讲是十地菩萨。菩萨位次圆满了,灌顶就是毕业。佛为他授记,预先告诉他,将来到那个世界去作佛,是什麽名号,度多少众生,这是「授记」。
「灌顶」是密宗的仪规。学密先要受灌顶,显宗则先受「三皈依」,道理是一样的...(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也就是中国人称老师的意思。这句就是佛家常说的「佛氏门中,不捨一人」。我们自己真正发心,想求无上法门,不要认为我遇不到真正善知识,遇不到好老师,不会的,就怕你不发心,只要你真正发心,一定会遇到。为什麽?我们发心是能感,诸佛菩萨就会应,感应道交,那有遇不到的道理。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真诚心,遇到了也是枉然,也是空过,所以一定要发真诚心。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常」是不断。在一般经典裡讲「尽形寿」,就是我有一口气在,绝不中断。「习」是指我们的生活习惯,是修行。我们学了之后要把它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做。做就是学习,要把佛在经上讲的教诲全部做到。譬如刚才举的例子,行门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要做到才行。每一条都很认真的去做,在日常生活中,使这些教训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行为。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上班做工,待人接物,就是三福,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才与诸佛菩萨的生活行持相应,跟他们一样。西方极乐世界上自阿弥陀佛,下至下下品初往生的菩萨,都修学这些。我们今天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的想法、看法、生活行为已经跟佛一样,这是相应。无边诸行都相应。这两句话如果要细说,就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裡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诸行」。善财本人以及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这八个字要是细讲,就是一部《四十华严》。以后若有机缘,我很乐意为大家细说此经。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成熟」就是要作佛,功德圆满才是成熟。无量无边的善...(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常使不绝』,这是大慈悲的行持。这些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他对众生究竟有什麽好处?这就具体给我们说出来,菩萨「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同修们都念本经很熟了,过去我也曾经讲过几遍,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给弥勒菩萨,要他护持流通的。弥勒菩萨不过是一切菩萨的代表而已,绝对不是只教给弥勒一个人,与会所有的菩萨们没有一个菩萨不受佛的嘱咐。我们读这部经,听佛的一番开导,也是世尊嘱咐护持流通之一,我们也有责任。
「甚深法藏」就是指这一部经,就是指这句万德洪名。要把这部经、这个修学的方法接受过来,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才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果就一般来说,「佛种性」可以归纳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六度、十大愿王是佛种性。在本经裡,这句「六字洪名」确实是真实无上的「佛种性」。「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必须「受持」,必须介绍给一切众生,不能将佛法传到自己就断绝了;否则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历代祖师。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
此六句是利益众生的行动纲领;「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的具体行动。可见得这句话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的。菩萨兴起大悲心,悲愍一切有情众生。『演慈辩』。「演」是演说;「辩」是无碍的辩才。菩萨不疲不厌的讲经说法,开导众生,动力来自慈悲。因为佛菩萨对于一切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都捨弃了,是什麽力量推动他这样勤奋,这样辛劳的在世间教化?就...(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他没有穿的,供养他几件衣服。第三是卧具。睡觉要有床、铺盖。第四是医药。生病的时候需要医药。现在大家都拿金钱代替,愈供愈多,毛病百出。佛教被毁,是谁的过失?在家信徒的过失。出家人过一点清苦的生活,还有道心,觉得人生很苦,有出离心,肯认真念佛。供养太多,觉得人生很乐,不想去西方世界。「供养」很不容易,没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真正修福得有智慧。
第三个德号:
等正觉。
这个名号省略了不少,它的具足名称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诸佛修证到究竟圆满,成佛了,其无上正等正觉跟一切诸佛平等,故称为『等正觉』。
第四个德号:
明行足。
「明」是智慧,是解;「行」是六度万行。意思就是佛的智慧、修行,解行都圆满了。「足」就是圆满、满足,没有丝毫欠缺。故称为『明行足』。
第五个德号:
善逝。
「善」是善巧。『善逝』就是《金刚经》上说的,诸佛如来证得的大涅槃称「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才是善巧。小乘人证得涅槃,他就入涅槃,入进去就出不来。虽入涅槃,但是不巧妙、不善,有体无用。大乘诸佛如来非常的善巧,也就是有体有用,活活泼泼,这是「善逝」。换句话说,即世间而出世间。他活在世间,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是他的心清淨,丝毫不染着,这是善逝。小乘人心清淨,他离开人们、城市,就清淨。他到我们这儿来,心又不清淨。佛与大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心永远清...(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五卷
...样,也是一生教化众生,所以佛的大德,世间所尊,才称为「世尊」。弥陀之德就更不必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世界,上自如来、下至六道众生,没有不尊敬阿弥陀佛的,因为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要向佛学的地方,首要立志得佛的清淨声,以清淨心求佛菩萨加祐。
『法音普及无边界』。法藏发心,就跟别人不一样,「无边界」就不是一个、两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的愿是法音普遍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才真正普度一切众生。佛教一切众生什麽?佛佛道同,今佛犹如古佛之再来,绝对不会违背古佛。佛与众生说法,说得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六和。底下这句,就把教学的内容宣布出来。
『宣扬戒定精进门』。前面讲「法音」,不知道法音是什麽?这句说出法音就是「宣扬戒定精进」。六度裡为什麽不用其他的,特别提倡「精进」?三学裡讲「戒、定」,把慧省了,六度裡只取一个精进,用意很深。学佛从那裡学起?首先要晓得佛是什麽,佛法真实的内容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周边的环境。自己就是人生,环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跟环境的真相。这是《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就是本人跟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认识了,就是「开悟」;不认识真相是「迷」,迷惑颠倒。真相搞清楚,就称为大澈大悟。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迷失了真相。不同的地方就在此。
我们迷得太久了!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都在迷惑颠倒。要怎样才能觉悟?迷是迷自性,悟还是悟自性。别人能不能帮忙?老实说,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需繫铃人」,自己迷了,还得自己悟才行。佛虽然悟了,不能帮助我悟;菩萨觉悟了,也...(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一代决定比我们高,他们踏着我的肩膀,踏着我的头顶,步步高升。无论在德行、修养、学术,都要超过我这一代,这才是我的学生。学生一定要超过老师,不超过老师不叫学生。青出于蓝,一定要胜于蓝,这才是学生;不能超过老师,不算是好学生,不能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没有发心讲经的大众,一定要来听经,帮助他改进,这个功德很大,同时提高自己佛法修养的水准。能这样做,这个僧团才真正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六和敬的僧团。下一代众生有福,也是我们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今天才看到。希望继续努力,精进不懈。真能保持,不但自己成就不可思议,不可限量,将来对于佛法,对于众生的贡献,也不是我们能限量的,希望同修们要珍惜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六度中的「精进」是菩萨善根。世法的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菩萨当然具足,修学圆满了,所以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精就是专、纯,精纯进步,不是杂进、乱进。
昨天我遇到一位出家人,是位女众,大概佛学院念了很久。她告诉我,她学佛想求圆融,结果佛学院念了很多年,自己看了很多经,还是圆不过来,还是处处有障碍。我就告诉她,「妳永远都不会圆融,而且障碍会愈来愈多。」这句话对她就好像冷水浇头。我说,「我跟妳说真话,为什麽不能圆融?妳一开头就错了,错在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学得太乱。」她说,「我学这麽多才能圆融。」我说,「是没错,多了圆融,再学多一点就变成大杂烩,大拼盘。」可惜没有人指导她,她很努...(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恼』。「生老病死」是六道凡夫都有的,四圣法界裡虽然没有生、老、病、死,但是有苦恼。为什麽有苦恼?烦恼没有断尽就有苦恼,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也是苦恼。当然这种苦恼非常微细,凡夫不能觉察,不知道他的苦处。他知道我们苦,我们不知道他的苦。只有到如来果地上才知道等觉菩萨的苦。这是说成佛才能普度众生,不成佛,即使你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程度的菩萨,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萨。这就是四弘誓愿裡,为什麽一定要「佛道无上誓愿成」。唯有成佛才能普度,度众生的愿才能圆满;要不是圆成佛道,度众生的愿总有欠缺,不能圆满。下面就是度众生的方法。
『常行布施及戒忍』。菩萨修学有六大纲领。菩萨自己修布施、修六度,同时也劝一切众生同修六度。什麽是「布施」?绝对不是在佛门裡捐几个钱,那没有用的。所谓「捨一得万报」,是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听说有一本万利可图,于是你就到佛门来布施。存这种心布施,不算布施,此是市场上的生意买卖,不是布施波罗蜜。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放下」,是教你「捨弃」。把什麽捨弃?第一要把「烦恼」捨弃。我想大家都不愿意要烦恼,你为什麽不把它布施掉,要把妄想布施掉,要把生死布施掉,要把六道轮迴布施掉,问题才能解决。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头禅,教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都要布施掉,我们的心就清淨了,以清淨心来念佛才能感应道交。所以要知道,布施的真义在此,布施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
「布...(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译成中文是「圆满」的意思。也就是上面讲的六条纲领,每条都做到圆满,就是波罗蜜。如果做得不圆满,即不是波罗蜜。佛举出这六大纲领,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此六条来过日子,依此六个原则处世待人接物,这就是菩萨行。前面发菩提心,是菩萨心、菩萨愿;这六条是菩萨行。要坚固不退才行!
修行之因殊胜,果报就殊胜。这一愿是因,后面一愿是果。修因证果,果报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一心专注,绝不攀缘。诚敬,才是一心,这才是修诸功德。可见念佛法门,并不是叫我们把日常生活一切世缘都捨弃,不是的。而是在一切境缘中,活用此六条纲领, |
|
|
|
|
|
|
|
以广大心、清淨心去做,就是修淨业,就是修无上的菩萨法门。在具体行持中,菩提心、修诸功德、六度万行,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所以,这句名号是提醒我们,佛在经典上所讲的一切教训,念这一句佛号就完全相应,真正有功德。
复以善根迴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一段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看了这一段,我们念佛求生淨土,心就安了,丝毫疑惑忧虑都没有。虚空这麽大,西方极乐世界在那裡?此事不必我们操心,到时候阿弥陀佛来带你去!说老实话,方向都不必辨认,佛带你去,佛来接你,大可以安心,不要再胡思乱想,要紧的是一心念佛。
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理是深到极处,不但凡夫没有法...(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帮助别人不生烦恼,是自在的。
我们今天皈依的三宝,跟一般人讲的不相同。我们的法名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这个样子,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世界作佛,到他方世界去度化众生,都称妙音如来,「同名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现在你是「妙音居士」,将来你是「妙音如来」,因果相应。这个法名是从《无量寿经》上来的。这确实跟一般传授皈依不相同,这样的皈依是真正皈依,确实晓得从那裡回头,要依靠什麽来修学。依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清淨平等的慈悲心。用清淨平等的慈悲心来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菩萨行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我们成立淨宗学会,为诸位同修提供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具体的菩萨行。要从三福做起,「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人天福报。要真做才行,不真做的话,这裡讲的「诸天世人」不会恭敬你,一样瞧不起你。为什麽?你只会念经,一样也没做到,所以鬼神瞧不起你。不能说我天天在念经,天天拜佛,也受了三皈依,为什麽天人鬼神还瞧不起我?是因为你没有如教修行,只念经文没用处。
这方面我讲得很多,早课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训去做。晚课是反省,想想看我这一天那些做到了,那些还没做到,没有做到的要改过来,要努力去做。这样做早晚功课就真正有利益,有功德。绝对不...(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瞋恚。瞋恚堕地狱。瞋恚是堕地狱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你要是没有瞋恚心,造再多的恶业不会堕地狱。悭贪堕饿鬼。「悭」是吝啬。贪欲、吝啬是饿鬼道的第一个因素。愚痴堕畜生。愚痴是什麽?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分不清楚,都搞颠倒,这就是愚痴,堕畜生道。
持五戒得人身,生人道。得人身第一个因素是守五戒。在儒家讲,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修这五条得人身;修十善升天。二十八层天裡面,最重要的是十善业。十善业裡有上中下三品,你所修学的,决定升天层次的高低。修十善是升天。证得阿罗汉,修行第一个因素是修「四谛法」。辟支佛的因素是「十二因缘」;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位。菩萨的第一个因是修「六度」。
佛是什麽?佛是「清淨平等」。所以,本经经题「清淨平等觉」是「佛行」。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处修清淨,修平等,修觉而不迷,这是修佛行,于是就明白这一愿讲的是什麽。
十方众生见到佛光,闻到宝香,修什麽?依照《无量寿经》,发愿求生淨土。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修佛行。可是你要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怎样念法?要用清淨平等觉心去念,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觉,这就对了,就决定往生。换句话说,你把弥陀在经典上所讲的教训都学到了,你与阿弥陀佛信、愿、解、行都相应,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皆修佛行」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
说老实话,我们今...(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处。我们没遇到达摩,我们所得安身立命处,比达摩还殊胜。我们的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
陀罗尼也译作「总持」。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不必细说。像这样的名词术语,诸位可以看注解,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注得很详细。
清淨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这是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清淨欢喜』,容易懂,身心清淨,法喜充满。『得平等住』,这也是经题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诸佛的体相。前面说过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萨法界是六度。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得平等住」。他们是菩萨,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所以十方众生,如果于弥陀如来见相闻名,或者是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瞭,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如果这一点我们得不到,实在讲,这一种殊胜的机缘,我们真的当面错过。
因此,我们用功夫,要以平等心来念平等觉;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经文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你要不要见平等觉?他说「我要见」。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用平等心来念《无量寿经》,用平等心来持这一句名号,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义。由此可知,菩萨可以修的,我们也能修。前面跟诸位解释得很多,这一句名号就是实相,就是...(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要忍苦,忍难。你要能受得了,要永远甘心情愿去接受,这是大人物。如刚才所讲的出家的虚云老和尚、印祖是大人物;我所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周邦道老居士,都是大人物。在这个时代裡,已是希有。他们一生生活节俭,有多馀的,就帮助别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追求的是自己的名闻利养,自己的物欲享受;多馀的,才分一点给别人。还有许多人,有多馀的,也不肯给别人。我所举的这些人,本身并没有多馀的,完全是自己节俭,过最清苦的生活,其馀的全部贡献给别人,这个不容易。所以佛法常说,「能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有力大人」就是经裡常讲的「大丈夫、大英雄」。他们「大」在那裡?大在能忍,能忍辱。
忍辱对治瞋恚。六度中,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佛开了六个方子,这六个方子对治众生的六种大病。能对治,就是菩萨。虽然忍辱对治的是瞋恚,其实忍辱能断贪爱、悭贪,能断愚痴。换言之,贪、瞋、痴,用这个方子全有效。能忍就不贪,我们能忍耐物质生活的苦,对于财物就不贪。能忍耐清淨寂寞,对于名利富贵就不贪。贪心断灭是真正的享受,快乐无比,少烦少恼,自在安乐。世间人愚痴,想自在,一生得不到自在;想安乐,得不到安乐。什麽原因?他不晓得原因就是多欲,欲望太多,名利心太重,所以他得不到。
《宝云经》裡说,佛说菩萨有十种方法能淨于忍,这就是「忍力成就」。《宝云经》的十种方法,值...(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真正爱护他,即使打他,骂他,都是「爱语」;发脾气教训他,也是「和颜」。为什麽?为他好!所以千万不要误会。学佛人若是处处谄媚巴结,那就是把意思错解了。「愿解如来真实义」,解真实义,确实不容易。我们是不是有真正敬重一切众生的心?真正爱护一切众生的心?尊重佛法,爱护佛法,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佛法裡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所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和颜爱语」的深义,一定要明瞭。
『劝谕策进』。「谕」是晓谕。有人不知道,我告诉他,这是谕。「劝」是劝勉。讲经说法是劝谕;大家在一块共修是策进。「策」是鞭策。一切众生都有懒惰的毛病。众生有六种毛病:「悭贪、恶业、瞋恚、懈怠(懒惰)、散乱、愚痴」,这也是六度所要对治的。这六种毛病是与生俱来,是无量劫生生世世的坏习气,不容易断。首先要认识这些坏习气,要理解它。为什麽我们学佛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都是受它的害。因此,我们要痛定思痛,决心把这一身弊病、种种恶习气改过来。改过自新就是修行,就是正觉,是真正觉悟。不但自己做,看到有这样志向的人,我们也帮助他做。
「进」是精进。一定要晓得学佛的次第。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学佛的人这麽多,成功的很少。修学为什麽不能成功?以世间法来说,是修学没有按照顺序,因而犯下大错。好像读书接受教育,我们由小学、中学、大学,而研究所,这是次第,是顺序。世间一般人好高骛远,要学最上乘法。上乘法是很好,好比说他要念研究...(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都要以此作为修学的目标。
欲达到目标,就必须实践《无量寿经》。本经的好处是经文不长,容易受持。依照本经去做,这个目标决定可以达到。目标是花报,果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无比的殊胜。我们认识清楚,脚踏实地,努力去做,不好高骛远。纵然别人有大经大论、无上法门,我们恭恭敬敬,礼敬讚歎说:「我不如你,你是上上根,程度高。我是下下根,我学念佛法门。」我们捧他,他很快乐。我们也很清楚,高是高,做不到。我们低姿态如教修行,我句句做得到,句句踏实,句句落实,不是谈玄说妙。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前面经文说庄严性德,此段则是成就众生的德行。菩萨行总离不开自行化他。前面佛说「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身香味触法」,至此真正落实于我们生活中。经文非常具体的告诉我们从何做起。我们常说,「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是受用。
经文教我们放下『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些都是比喻身外之物。『国城、聚落』指的就是不动产,也包括地位、威势。「国」是国主,从前是皇帝,现在是总统、院长、部长,这些要能放得下。「聚落」是都市、乡镇。无论是国家的领袖或地方上的主管,都不要去争取,要能放下。
放下并不是指事上放下...(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守的。那些是根本戒?一般人讲到根本戒,就会联想到五戒、十戒,没错!五戒、十戒是自立的根本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戒。人决定不可能独立生活,人是过群体的社会生活。我们周围有人,不能不与之接触。与人接触的根本戒是什麽?是「六和敬」。学佛的同修确实比一般世间人有高度的觉悟,换言之,他有不同的生活目标,追求不同的对象—了生死、出轮迴、成佛道。这是一般凡夫没有的。
了生死、出轮迴、成佛道的根本是什麽?根本戒就是《观经》三福。佛讲得很清楚,三福是一切诸佛淨业正因。由此可知,根本戒绝对不局限于五戒、十戒。若要了生死,出三界,要真正达到圆成佛道,在根本戒上,还要加两种。这两种是属于菩萨的根本戒,即「六度」、「十大愿王」。至此可以说,整个佛法的大根本都发掘出来了,我们只要依照修学,就是持戒,我们所嚮往的目标,所追求的对象是决定可以得到。持是保持,决定不会失掉。其馀戒行虽然多,都是根本戒开衍出来的。根本戒是总纲,抓住纲领就具足众戒,戒行就圆满。
佛法之外,佛经上没讲的,还有两大类:一是「摄善法戒」。佛虽然没有说,若事情是善的,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我们要遵守。一是「饶益有情戒」。凡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利益,我们也要做。譬如,国家、地区所制订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是利益一方众生的,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中,我们全要遵守。到那一个国家,必要遵守地主国的法律,到某一个地区,必须...(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
佛法之外,佛经上没讲的,还有两大类:一是「摄善法戒」。佛虽然没有说,若事情是善的,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我们要遵守。一是「饶益有情戒」。凡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利益,我们也要做。譬如,国家、地区所制订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是利益一方众生的,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中,我们全要遵守。到那一个国家,必要遵守地主国的法律,到某一个地区,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跟当地人打成一片,那个地方的人才会欢喜佛法,接受佛法,佛法布施就不会有障碍,才能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所以,戒律是非常广泛的,绝对不是几条条文而已。持戒的方式各个不同,而且随时随处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精神、原则决定不变。
六度第三是『忍辱』。忍辱讲的就是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要说学佛,就是世间法也不能成就。譬如读大学,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有耐心念四年。没有耐心,念四个月就受不了,大学能毕得了业吗?所以忍耐是成败的关键,愈是大事业,愈要大的耐心。大耐心成就大事业,小耐心成就小事业。俗语说,「欲速则不达」,你要快,快却让你达不到目的。一定要按照顺序、步骤去努力,要有很大的耐心。
佛法把「忍耐」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的灾害。这不是人为的,譬如寒暑,我们要能忍受。第二类是人为的加害。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毁谤我们,我们都要能忍受,这是修行。世间法皆不出因果,我们虽然没有道行,没有宿命通、天眼通,不知...(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这个法门,一生决定不改,我就一句弥陀念到底,天天想阿弥陀佛,想弥陀本愿功德,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久了,印象深刻,临终一念还是想着,那就成功了,往生的道理在此地。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智慧是从禅定中得来的。换言之,智慧乃清淨心的起用。忆佛念佛是第一等智慧,是般若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为自己的前途做一个最好的选择,没有智慧,怎麽会选择成佛?没有智慧,怎麽会选择淨土?极乐淨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称讚的,也是一切诸佛度生的第一法门,你怎麽会选择它?《华严经》上,文殊选择这个法门,普贤也选择这个法门,你的选择居然跟他们相同,这是真智慧!
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不但自己依照修学,也介绍给一切众生。菩萨自己修学,真正得到利益,证明这样做法是绝对正确,不会误人,才会介绍给别人。
『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就本经而言,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淨土,不退成佛」。这确实是无上真正之道,是真实究竟圆满,很不容易!我们劝勉人,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这是真正之道,但这不是无上真正之道。唯独一向专念,求生淨土,才是真正无上之道。所以要知道念佛之功德不可思议。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前面,自行化他的功德,讲得相当详细,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明。修因一定有果报。果报不问你求与不求,求当然可以现前,不求还是现前。但是不求,果报就更殊胜。譬如说,依照前面经教说的,认真的去修学,我们求人天富贵,那就是经上讲的,一定可以得到世间的福报。世间包括诸天,诸天没有超越世间,一直到大梵天王还...(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法、无畏)不晓得积累了多少世,才能感得这麽大的福报。那个时代,中国在全世界是第一等强国,没有比它更盛的。现在我们所有的,是当时清朝的版图四分之一都不到。当年的版图,西面到里海,北面到西伯利亚,南面到南洋,爪哇、新加坡都是中国领土,盛极一时。看看历史地图,就晓得清朝最盛的时候,是乾隆时代的版图。
这些是怎麽来的?就是修福。你要肯修,你要相信佛的话,认真的去修学。不要怕!认真的去修这三种布施。三种布施是修福,「忍辱」能保持。如果不能忍辱,虽然修福,这个福报很难在人天裡享受。大多数到阿修罗道去享受。阿修罗也不错,福报也挺大的。阿修罗死了以后,三恶道就等着他,每况愈下!《金刚经》是纯粹菩萨法,六度当中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说得最多。「忍」能保持你的福报。「施」是造福,「忍」是持久。所以六度裡面,这两条非常的重要。
『转轮圣帝』,在我们现代历史中还没有出现,只是佛在经典裡说过。「转轮圣王」有四种,最大的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统辖的区域称一四天下。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个太阳系。一个太阳系的王,在我们历史上还没有,因为现在太阳系的行星与行星当中连络的困难,我们的科技尚未能解决。但是有的,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地球上这一阶段裡没有这样大福报的人。从前我们读经,读到「轮王」,很难理解。
轮王名称是怎麽来的?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珍宝「轮宝」。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统领这麽多星球,没有武力不行。轮王也是以武力征服,他的武器就是「轮宝」—是星系中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就...(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之,三十年看经,基础太深厚。你看《文钞》,他答信徒书信文字,篇篇都是称性而言,引经据典,博学多闻。普陀山藏经楼,没有我们达拉斯小图书馆裡的藏书丰富;我们比它丰富太多倍,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现在有十部。希望同修们,真正发心做这个工作,我们欢迎。这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也需要时间,至少十年到二十年,来完成这个工作。
第七、「至处智力」。「至处」是到达。意思就是你修学什麽法门,你会达到什麽样的成就。世出世间法门无量,佛都晓得。换言之,佛知道你修学的结果,知道你到达的境界。譬如,修十善、四无量心,佛在经上说,这个人必定升天(来世生到天道);修四谛法,他会证阿罗汉果;修十二因缘,他会得缘觉道;修六度万行,他会成菩萨;念佛,他将来必定作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知道。这些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怕的是大家听错。听错,你照着做,得不到结果。譬如我们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念佛念了一辈子,成不了佛,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是不是佛说的话有问题,说错了?佛没有说错,是我们错会了意思,不晓得该怎麽念佛,怎麽能得这个殊胜的果报。念佛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佛把方法教给我们。
什麽是菩提心?「菩提」译成中文是「觉」。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怎样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察人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道可畏!有这样的体会,一心一意要离开六道轮迴,这是真正觉悟。好像被人家关在监牢狱裡,只有一个念头,用...(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六卷
...的上了台之后,一身都不自在,全身发抖,说话也结结巴巴。如果台下坐的是有大威德的人,他就愈不自在。佛在一切大众中得自在无畏德。四种无畏:
第一、「一切智无所畏」。佛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确实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当然没有恐惧,没有畏惧。
第二、「漏尽无所畏」。他在大众中果断的宣称,他断尽一切烦恼。不是骗人的,他确实断了。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心地清淨至极!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断德,所以才有大无畏的德相现前。
第三、「说障道无所畏」。也就是佛讲恶业、烦恼、迷惑、善恶果报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第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这是讲方法,譬如佛讲戒、定、慧,讲六度万行,因为佛都做到,佛是过来人,故无所畏。若做不到,讲的时候觉得不太好意思,很难为情,自己没做到。更有一些人,自己没做到,看到经上讲的,吓得不敢上台讲。
要为别人讲解经典,自己一定要有修行。解行相应,你说得就肯定,一点都不怀疑。有一些讲经的人,讲得模稜两可,你听了不知道如何取捨。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模稜两可,自己还没有取捨的决心,他怎麽能教你取捨,所有言语没有一句是肯定的。佛说法不一样,句句都是肯定的,使我们听了,一点怀疑都没有。特别是这一部经,字字句句都是斩钉截铁。这四种,通常称为「四无畏」。
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
什麽是『无性』?什麽是『无作』?...(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二层未必有第三层。有戒的人不见得有定,有定的人不见得有慧。我们这个世间四禅八定没有慧,阿罗汉的九次第定也没有慧。但是我们可以说,有定的人,一定有戒,是「定共戒」。有慧的人,一定有戒,是「道共戒」,这就更高了,戒更清淨,更圆满。
心清淨,身清淨。《金刚经》上说,「通达无我法者」,无我相、无法相。无我、无法就是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这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不是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我、法两种执着没有破。像现在有很多同修受了菩萨戒,都当成是菩萨,那是名字菩萨。因为我、法,两种执着都没有破,天台家称「名字菩萨」,挂了个名字,有名无实。如果真正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则是「观行菩萨」,比名字高。因为他真修,修的功夫还不够。修到我执破,法执还在,称为「相似菩萨」。再进一步,法执也破了,就是「分证菩萨」。《金刚经》讲的是真的菩萨,不是假的。修到等觉,是圆满菩萨—菩萨位达到究竟圆满。这是讲「无我」。
大慈大悲喜捨声。
经上常说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慈无量」能帮助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快乐。「悲无量」,看到众生有苦,帮助他离开苦难。所以,拔苦是悲,予乐是慈。予乐、拔苦,容易理解。众生都有苦难,像现在大陆上水灾,是非常显着的大灾难。灾难之后一定有瘟疫,一定有饥饿,我们今天出钱出力帮助他们,挽救这个灾难,这是悲心。慈心是给他乐。怎麽给...(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菩萨闻、思、修就是建立在慧学的基楚上。所以,三慧只有圆修,没有次第修。
闻、思、修是一体的三面。「闻」表接触。我们耳根接触音声称作闻,用这一个字作代表;眼见色,这个见也称作闻。六根接触六境,就用「闻」字作代表。「思」表明瞭,绝对不是思考。思考即落意识,我们凡夫也有,何必要法身大士。因为我们想明瞭一桩事,一定要思考一下。从明瞭这方面来讲,称为「思慧」;接触是「闻慧」;离过就是「修慧」。六根接触六境不迷惑,没有过失,一接触就明瞭,明瞭就不迷。不迷就是修慧;明瞭是思慧;接触是闻慧。可见闻、思、修三慧确实是同时完成,没有次第的。
我们读经,三学、三慧、三资粮,乃至于六度、十大愿王,都是一次完成。不仅如此,再说得深一点,显密也是一次完成,因为这部经典裡,包括密宗甚深的教义在其中。虽然它没有咒语,名号经文与咒语没有两样。因此,我们听到弥陀名号,也包括这一部经典(经典就是名号的详细解说),都能得到「安隐大利」。「安」是安全;「隐」是稳妥;「大利」是指当生成佛。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圆成佛道,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确实能使一切众生安安稳稳在这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种种供养中』,决定不只是财供养。因为第二首说过财供养,此地「种种供养」决定是法供养。《普贤行愿品》裡列举七种法供养,第一即是「如说修行供养」。在一切法供养之中,『勤修无懈倦』。
我们怎...(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帮助别人。这是讲个人的修养,要从这裡做起。
人不能离开人群,不能脱离社会。与大众相处,佛教我们六条戒律,「六和敬」。与人相处要和睦,彼此要互相尊敬。佛要求我们,只敬别人,不要希望别人敬我。每一个人都听佛的话,个个都乐意敬人,就能达到互相尊敬。佛法是处处省察自己,才能得清淨心,才能得真正的禅定。我敬他,但是他不敬我;若这样想,心就不清淨,三昧就得不到。只问自己有没有敬别人,别人敬不敬我,不能放在心上,心就定了,心就得清淨。所以,我告诉大家,不要管閒事,我们修行的功夫就得力。要是喜欢管别人閒事,这一生注定失败,决定不能成功。
心清淨,即是成就法器,然后才真正进入佛法的修学,「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那有不成功的道理!我们要真正抓到修学的大纲领。
『具诸功德本』。什麽是「功德」,必要认识清楚。我们看到许多寺院裡,门口放一个箱子,称为功德箱,好像捐一点钱就是功德,这完全错误。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传法,梁武帝以他的地位、势力护持佛法,造了四百八十多所寺院,度几十万人出家,颇为自负!见到达摩祖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很可惜,达摩祖师不肯打妄语,也没有善巧方便,说了一句老实话,「并无功德!」这一盆凉水浇到梁武帝头上,梁武帝一生气,不护他的法。他只好到少林寺面壁,坐了九年才等到慧可。替佛教做了那麽多事还没有功德;在木箱裡捐一点钱那有功德?所以要晓得,「功」是讲修行的功夫,你...(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法门。这个法门不但自己成就,也令无量无边众生都平等成就,华表这个意义。
华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
散华在空中,要是向上就看不到,所以一定要向下,才能完全看到华,才看到它美不胜视。华聚成一个,变成『华盖』。「盖」又有表法的意义,「盖」的作用有防晒、防雨、遮灰尘等。台湾不如外国,污染非常严重。古时候道路都是石子铺的,到处是泥沙、石头。主要交通工具是靠骡、马。马在道路上跑就有灰尘,所以灰尘很重。从前用的盖跟伞相彷彿,但它是带穗子边的,是遮灰尘用的。晓得它的意思,就知道它表法的义趣是「防止身心的污染」。什麽东西能防止身心的污染?就是大乘菩萨法。菩萨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是「六度」。六度就是「华盖」,保护我们心地不受环境的污染。
佛法意在言外,其味无穷,具高度艺术,须细心体会。「布施」防悭贪的污染。贪心、悭吝是严重的心理污染,是一切污染的根源,用布施的伞盖来防止。「持戒」是防止恶业的污染。「忍辱」是防止瞋恚的污染。「精进」是防止懈怠的污染。「禅定」是防止散乱的污染。「智慧」是防止愚痴的污染。华盖表这些意义。六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
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
这三句是讲华盖的色与香。不但有色而且放光,无量的色就是无量的光明。世间的七宝有色、有光,是反射的光,不是自己发的光,而且没有香气。西方世界即使变化之物也具足香光。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香光庄严」,即指西方极乐世界光明遍照,香气普薰。这样的世界,人人有分,问题是自己愿不愿意去,想去没有一个去不成的。古德说「万修万人去」,问题在你修不修。你要真修,从那裡修起?一定要知道这个法门怎麽修法。《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比本经详细。此经是把西方极乐世界,完完整整的介绍给我们。《观经》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摄受众生的理论、方法、...(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佛往生不退成佛。
我在这一会跟大家讲真话,佛在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就是这麽高。这部使一切众生一生平等成佛的经,不是一般人能修的,先要把基础打好,有了这个基础,就有资格修学念佛法门。为什麽人家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老师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得生的,也不过三、五个而已」?因为那三、五个基础做好了,功夫得力,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其他不能往生的,虽然天天念佛、天天诵经,而基础没做好,所以不能成就。这个基础就是《观经》的三福。
我们成立淨宗学会,在「缘起」上就把修学的宗旨、方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理论的依据就是淨土五经一论。方法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等五种科目。很简单、很好记,一点都不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果能遵守经训五科目,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这是「修行」,这是「修淨土」。真正把路找到,就心安理得。理明白,心也安,剩下来的就是认真做。路找到了,没有丝毫迷惑,所以知恩要报恩,于是「华盖」就像云彩,愈转愈大,表显这个意义。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我们献花供养,供养后回来,第二个人又去供养。我们的花谢了之后,他们供养的新花又出现,『以次化没』。
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我们供养佛菩萨回来之后,若没有人再去供养,则此花盖不散。若有新的人去供养,旧的花盖自然就没...(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对物,果能遵守经训五科目,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这是「修行」,这是「修淨土」。真正把路找到,就心安理得。理明白,心也安,剩下来的就是认真做。路找到了,没有丝毫迷惑,所以知恩要报恩,于是「华盖」就像云彩,愈转愈大,表显这个意义。
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我们献花供养,供养后回来,第二个人又去供养。我们的花谢了之后,他们供养的新花又出现,『以次化没』。
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
我们供养佛菩萨回来之后,若没有人再去供养,则此花盖不散。若有新的人去供养,旧的花盖自然就没有了。如果后面没有人接着供养,前面的花永远存在。诸位要真正知道,「华盖」表法的义趣是「六度万行」,护持我们的身心,一尘不染,是取这个意义。这样的花才美,世间的花怎麽能比?世间的人心都有染污,西方世界没有染污,所以花也是无法媲美的。
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前面以光、色、香表法,再以音乐讚歎。如果以凡夫来讲,真是感情的圆满流露,讚歎佛德,报恩到了极处。真正供养佛,不在这些光、色、香、音乐,而是帮助佛接引众生、教化众生,才是报恩。
光、色、香接引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见色、见光就开悟。譬如读这部经,利根的人一看,就晓得它表法的意思,他看得出来。中下根人看此经文,只看到华这麽美、这麽多,不晓得它的含义所在,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因此对中下根人,须向他...(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象,各有因果,诸佛菩萨也不能代替。
这是前面「菩提高广」要我们提高警觉的。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平等。为什麽不学佛菩萨,我们看得也很清楚,也应当像佛菩萨一样的平等。平等心,能保持真实的智慧,你的智慧不会失掉;稍稍不平就落在意识裡。意识就是分别、执着、妄想。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无有一法不能忍。世间法亦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小事不能忍耐,一个大的计画、一个大的事业都是空想,不会成就的。何况出世间的大法,不能忍耐,怎麽能成就!小成就是小的忍耐,大成就需要大的忍耐。以忍辱功夫之大小,决定自己修学之成就,这是一点都不会错的。
菩萨行裡,虽然归纳成六度,六大修学纲领,最重要的无过于布施、忍辱。布施、忍辱还是有关联的。布施是放下、是捨。不肯放下、不肯捨,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捨,自然就能忍。能忍的人,必定能放下;能放下的人,一定能忍耐,可见是相辅相成的。
清淨如水。洗诸尘垢。
「其心洁白」是从性体上说的。「清淨如水」是讲修功。前面讲性德,这句讲修德。心本来是很清淨的,现在不清淨,有染污。染污怎麽办?要把它洗乾淨。用什麽方法洗?用佛法洗。佛法好比淨水,能把心地的污染洗得乾乾淨淨,只要你依照佛法修学就行。佛法这麽多,我们依那个法门?依这本《无量寿经》就够了。因为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依一句佛号就够了。《愣严经念佛圆通章》裡所讲...(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的善巧方便。一味雄勐无畏的态度,不能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要千变万化,这样才能契机、契理。「雄勐无畏」就是无论那一类的众生,善良的、凶恶的、残忍的,都有方法教导、都有善巧接引,这是形容他的「威德」。
『身色相好』。「色相」也是摄受众生的方便。不但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喜爱相好,十方世界大致相同。因此,诸佛菩萨有些时候示现求福报。「相好」是福报,是修善心善行得来的。佛菩萨不是自受用,而是他受用,希望以相好接引众生、摄受众生。所以,虽然是百劫修福,目的还是为度众生,不是为自己,跟我们凡夫心态完全不同。凡夫是为自己,菩萨是为众生。
『功德辩才』。「功」是指修行的功夫。简单讲就是三学、六度,这是功夫。修行有功夫,当然就有收穫。收穫就是「德」。所以,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修戒就得定;修定就得慧;修慧就得方便、得辩才。你有「功」,自然就有「德」,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辩才」是功德圆满成就之相。圆满成就之相是戒、定、慧。从慧产生「四无碍辩才」。
『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此是总讚歎。美好而没有丝毫缺陷,中国人称之为完人。诸佛菩萨确实称得上是非常完美之人,找不到缺陷。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很难得。世尊为我们说出西方世界菩萨们的真实功德。下文是诸佛讚歎为作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话完全正确。这样的经典到那裡去找!
...(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很难得。世尊为我们说出西方世界菩萨们的真实功德。下文是诸佛讚歎为作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话完全正确。这样的经典到那裡去找!
常为诸佛所共称讚。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常」是时常,几乎是每天。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对于西方世界的菩萨特别讚歎。讚歎西方世界的菩萨就是讚歎阿弥陀佛,因为这些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讚歎学生就是讚歎老师,是老师功德成就的、老师教学有方。这一点,我们要多想想,不能轻易看过。
诸佛的讚歎,意义圆满到极处,称他是『究竟菩萨诸波罗蜜』。「究竟」是圆满。菩萨行之中,没有一样不达到究竟圆满,这是真正难得。「诸波罗蜜」是大乘经裡常说的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行」是行门。「万」是形容词,不是数目,就像四弘誓愿裡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万」就是无量的法门。菩萨所修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出六大类,就是我们讲的「六波罗蜜」。每一类所包括的法门都是无量无边。「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文是「究竟圆满」之义。他们都修到究竟圆满,这句话诸位听了,不晓得作何感想?如果真正懂得这句话的意义,一定会下定决心,非去极乐世界不可。
要晓得,「究竟菩萨诸波罗蜜」是什麽人才做得到的?佛在大乘经说,法云地菩萨、等觉菩萨才能做到。恶道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这个境界。所以,淨宗法门是「最难信之法」,许多菩萨听到都摇头不相信。菩萨修到法云地...(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勉励我们「持戒念佛」,警惕我们「严持戒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诫,我们都应当严格遵守,即是守法之深义。这个范围就大,不限于这几条律仪戒。
『甚深甚善』。「深」是指理;「善」指方法。理非常之深,方法很善巧。特别是念佛法门,要想这一句佛号念得得力,真实可靠,《观经》上讲的三种淨业是佛法真实的基础。无论修学那一宗派、那一法门,都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这样修学才得力,才靠得住。
淨宗学会成立之后,在行门方面我提出五个科目:第一、「三福」。「三福」细说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就是详细说明「三福」。这是真实的地基,修行的基础。第二、「六和」。六和敬非常重要,由这个基础才谈得上三学、六度。第三、「三学」,是大小乘人共修的。第四、「六度」,是菩萨主修的。第五、「十大愿王」,是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共修的。
今年过年,我深深有感,同修们念佛是念得不错,但造业而未能消业障,因此念佛功夫不得力。我就想到日本东照宫的三隻猴子,如果真正能向这三隻猴子学习,我们的功夫一定得力。凡是与自己无关的事,少看、少听、也不要说。这个方法非常善,容易记,也容易做,于是我将这三隻猴子的图像印了二万张,赠送大众做个警惕。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这句所含的境界非常深广。不但佛以《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六道众生,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也都在这个法门的教导之内。也许诸位会怀疑,菩萨可以包括,怎麽可以包括诸佛?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所说「诸佛」,...(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不像佛心?果然念得心像佛心,愿像佛愿,行像佛行,才能往生。口裡念佛,心裡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人不能往生。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跟诸上善人天天吵嘴打架,搞得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太平,必然是如此。恶习气没有改,念佛也不能往生。
本经的好处是经文不长,性相、理事、因果,面面都讲到。一定要信道德。什麽是道?伦常是道,念佛是道。什麽是德?往生不退成佛是德。淨宗学会行门的基础,是以孔夫子的德行为典范。「温、良、恭、俭、让」即夫子「五德」。能将伦常道德都做到,这是善。违背伦理道德,就不肯为善,所造的都是恶业,一定受经上讲的这些果报。佛在这裡讲的,已经相当明显。以五德的基础,进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至于普贤大士之德,此乃诸佛菩萨圆满的道德。
反过来看,世间能得善报的。『尊贵』是指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为大众所敬仰的。尊贵是从道德来的。假如只行善,而没有道德,有没有果报?当然有。果报是很複杂的,不是单纯的,发心、因缘、境界,种种差别。今天我们看到有「贵」的,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一般人对他不尊敬。他不是尊贵,只有贵,而没有尊,因为大家对他不尊敬。现在诸位在社会上,中国、外国都看得到。由此可知,善与德很重要。「德」能使人心服口服,有德大家敬重。行大善,在社会上有地位。社会上也有尊而不贵的。有些很清寒的教授,仅仅靠一些钟点费过日子,过得很清苦;而他在学术上有地位,得到大众的尊...(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五欲伏住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所以,修禅定打坐的时候,不是打瞌睡,不是睡觉,而是「入定」。入定是心裡清清楚楚,不迷不乱不昏;睡觉是迷惑颠倒。真正入定的姿态就跟佛像一样。坐禅的人,坐到头碰到膝盖,这不是入定,是在那裡睡觉,睡得很痛苦。想睡觉,坐着睡多麽难受,那有躺着睡来得舒服。这点我们要知道,千万不能错会。特别是学「不倒单」的,须知不是教你学坐着睡觉,这是大错特错。真正入定,定的姿势一定非常端庄,坐如钟。佛像坐的姿势,就是打坐的标准姿势,身体是挺直的。
声闻、阿罗汉修「四谛」因,「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就是四谛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佛是「平等心」。以上是讲十法界最重要的因行。所以,修平等心是成佛之因。为什麽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一生成佛?此经题上说,念佛往生修的是清淨心、平等心、觉心,当然成佛。所以,念佛人就圆满具足佛菩萨的业因。具足上面的,一定具足下面;具足下面的,未必有上面的。好像盖大楼一样,十层大楼,在第十层,下面九层一定具足;若一层、二层,未必有第三层。这些道理,我们都要知道,才明瞭我们这一生中想走什麽路,想得什麽果报,没有得不到的。
经论上讲得很清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心想生,都是自己心裡造的,心裡变现出来的,那有得不到的东西。如果心向外求,决不能得到,这是向心内求。云谷禅师教袁了凡改造命运...(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紧。这种教诲那能接受?所以要知道父母的教诲是善,还是不善。善的应当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阳奉阴违就可以。表面上顺从,实际上决定不做,这样就好。所以,菩萨决定是有智慧。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贪」的行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不论在中国、外国,只有程度上的差别。不但是一般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佛门的出家人也有。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痴。心裡一定要明白,才晓得应该怎样做,才不违背佛的教诲。『放恣』就是放逸。『游散』,「散」是散慢,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六度中的「禅定」度散乱。放恣、游散,心定即无此病。三学的中心就是定。若有放恣、游散,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这是障碍,也就是业障。「放恣」、「游散」也是世人讲的好吃懒做。
『耽酒,嗜美』,「美」是美食,不指别的,这是饮食上的贪图。放恣、游散是生活上贪图享受。『鲁扈,抵突』。「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不能随顺。普贤菩萨教我们「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种人决定做不到;稍微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瞋恚心,对人、对事就有冲突。『不识人情』。「识」是认识。这句话是指学问,不识人情就是没有学问。学问是通达人情世故,包括道德、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他不了解,当然就不愿意...(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人阿修罗归人道,畜生阿修罗归畜生,饿鬼阿修罗归饿鬼,这样就变成六道。讲五道、五趣,就把天阿修罗归入天道。所以,五道与六道意思完全相同。
「分明」就是清清楚楚。五道是怎麽来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五道是从心想生的。五道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我们称法界,加上天阿修罗,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从心想生,只要你动念,有想,就落在十法界。必须到心想都无,才能超越十法界,而入一真法界。换句话说,只要有念、有想,都不出十法界。
十法界的因行,简单的说,佛心平等。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切平等,完全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佛」。一有分别执着,就不是佛。「菩萨」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自利利他,能捨己为人。「缘觉」心是十二因缘。「声闻」心是四谛,苦、集、灭、道。他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上是三界之外的圣人。再下来就是三界内的五道。「天人」的心是十善,慈、悲、喜、捨—四无量心。以慈悲喜捨修十善业,生天之业因。「人道」是修五戒十善,得人身。「畜生」心愚痴,是非善恶颠倒。「饿鬼」心是贪欲。「地狱」心是瞋恚。饿鬼、地狱都有很重的嫉妒。知道十界五道业因,想想自己,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起心动念是什麽心;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什麽心态。自己冷静想一想,就晓得将来会生到那一道。此即『五道分明』。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七卷
...」是思想、见解纯正,不会被世间邪知见所诱惑,所动摇。就本宗来说,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无论在什麽环境裡,无论跟什麽人相处,都没关係,心裡这句佛号绝不中断。
言行相副。所作至诚。
言如其行,行如其言,说到做到。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
纵然一切人都造恶,我修我的善,也不妨碍别人。大家作恶,也不要去劝他。菩萨说法要「观机」,他听劝就劝他,不听劝就不要劝他;劝他会生反效果,使他罪上加罪。他来讽刺你,诽谤你,侮辱你,岂不是罪上加罪;不如不理会他,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都好。这样彼此相安无事,才能真正和谐。所以,菩萨六度裡,「忍辱波罗蜜」很重要。《金刚经》上讲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忍辱」。忍,第一是认识环境,不论顺境、逆境都要忍,善人、恶人还是要忍。我们修行成败的关键就在「忍」字。见到人作恶,我们要劝告他;看他绝对不接受,就不要劝,看着他做,也看着他受报。什麽时候他肯回头,能接受的时候,就帮助他;不能接受时,诸佛菩萨都在那裡看着,我们如何能帮他。为什麽没有耐心!在此状况下,要知道『独作诸善』。
别人妨碍我们修善,我们在他面前不能表示修善;他总不能天天跟着我。别人讨厌念佛,他在的时候我不念,不在的时候我念;或者他在的时候我用心念,口裡不出声。许多家庭裡,一个人学佛,家人不学佛,听到念佛就讨厌。他来问我怎麽办?家人在的时候,我心念口不念;家人不在的...(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无论在中国、外国,社会所崇尚的即是竞争,能有几个人明瞭此中真相。若人人都竞争,社会就不安定,世界就不会和平。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富贵荣华』,快意之事,不是争得的。命裡有的,不争也有;命裡没有,争也争不到。我常常提示同修们,譬如作小偷、作强盗,能抢得的财物,还是他命裡有的;若他命裡没有,他去抢抢看、偷偷看,看他能不能偷得到。所以,这件事确是冤枉!偷来的,抢来的,还是命裡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种因,那来的果报!世间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我们要想得善果,就努力去造善因。善因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决不做犯法违纪之事,奉公守法)、忍辱、精进(指在道业上的精进)、禅定(心安理得),自然就生智慧,在此世间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富贵荣华,不必去羡慕。即使命裡有,这是鸿福,红尘中的福报,不好享受。享鸿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比清福难享,因为鸿福裡最容易造作罪业。福报享完之后,必堕三途。如何能在鸿福裡还不堕恶道,这可高了!诸位仔细看中国历史,恐怕十个都找不到。往往有福报的人都造罪业。俗话讲仗势欺人,或者仗恃特权地位,或者仗恃财富,或者仗恃其他势力,不知不觉生起贡高我慢;欺人当中,有的就会伤害人命,这样就造作极重的罪业。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他不懂得忍辱,...(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也就是迷惑颠倒,盲修瞎练。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净公上人法师讲述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此品标题是从比喻上说。佛在经文中告诉我们,善因必得善果,劝勉我们努力精进,断恶修善。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淨。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此节经文是世尊对我等止作双勖。「汝等」指当时与会大众。引伸它的意思,凡是后世读到《无量寿经》,听到《无量寿经》的众生,都包含在内。我们每一位同修也都在佛的呼唤之中。『广植德本』。「广」是广泛;「植」是种植;「德本」是四弘誓愿、六度、十愿。如果以淨土法门来说,「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万德之本」。古大德讲得很明白,这一句佛号,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我们看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在《弥陀经》注解裡讲得很详细,在淨宗行门中,持名是「正行」。除了一心专念之外,我们的身体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不能脱离这个社会,不能脱离广大的群众。我们要用什麽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佛在此一再叮咛、嘱咐,苦口婆心告诉我们『勿犯道禁』,不要违背道理,不要触犯禁戒。
学佛的人,第一要「守法」。佛教给我们的教诫,必须遵守。「道禁」不仅是指「戒条」,戒条范围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经论裡的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训之外,世间的法律、规约、风俗习惯...(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我们『勿犯道禁』,不要违背道理,不要触犯禁戒。
学佛的人,第一要「守法」。佛教给我们的教诫,必须遵守。「道禁」不仅是指「戒条」,戒条范围太小。凡是佛在一切经论裡的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的教训之外,世间的法律、规约、风俗习惯,都要遵守,都不可违犯。世出世间的禁戒很多。为什麽有这麽多禁戒,无非是维繫社会秩序,世界和平。人人守法,社会自然就和睦,所以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今天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有许多条约,都在道禁范围裡。要想把前面两句做到圆满,以下三句就很重要,定要忍辱,定要忍耐。为什麽会触犯道禁?因为忍不住烦恼,情绪控制不了,就触犯法令规章。所以,一定要学忍辱,凡事都能忍,都能让。菩萨六度裡就特别强调忍辱、精进。唯有忍辱的人才能精进,他有耐心,样样守法,样样守规矩,心就定。唯有清淨心,学道功夫才能得力。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把握这个原则,那有不成就的。修淨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
精进的「精」是专精。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注解裡开示提醒我们,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因为现前的社会,几乎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有一些人来告诉你:学这一部经,念佛法门不能成功,你要广学多闻。说这些话的人引经据典,我们听了怎麽办,是不是再去学很多法门?祖师也引经据典告诉我们:即使是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各个人也引经据典,尽虚空遍法界的人都来劝你,说念佛法门不能成就。你怎麽办?你一定要肯定佛...(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一生清贫,释迦牟尼佛一生乞食度日,都没有财物积蓄;然而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圆满,无不随遇而安,以教化众生为一生第一乐事。「化」就是教学真正收到成果,接受教学的学生都能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从最明显的地方看,就是改恶向善,转烦恼为菩提。「烦恼」是迷惑颠倒;「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最低限度也收到这样的效果。再往上提升,就是作贤人、作圣人。佛门讲,开悟的、得禅定的、证果的,接受教学,不断向上提升他的成就。从凡夫到声闻、菩萨,没有不蒙佛陀教化的,因此感应到『天下和顺』。
学佛的人多了,渐渐就成风气,我们常讲转移风俗。他在这个社会裡,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成为大众的榜样、典型。佛教我们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儒家教导我们五德、五常、八德,都是为社会带来良好的风气。
『天下和顺』,「天下」是指天下之人,都能和睦相处,都能顺从佛陀的教导。「顺」是随顺自性,随顺性德。「和」是和睦相处。这是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是外在的环境。人心转了,天时、地利也就转变,所以『日月清明,风雨以时』。
我们看看今天社会失去了祥和,天空都是灰瞢瞢的,看不到蓝天白云,是什麽原因?现代人说, |
|
|
|
|
|
|
|
这是工业污染。有没有说错?也不能说他错。工业污染是「缘」,还有「因」。「因」是世间的人心污染,再加上工业污染之「缘」,日月便丧失了清明。因此,今天讲求环保,工业环保做得再好,清明的景象都不能恢复到正常,原因是人心...(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地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没有丝毫傲慢的习气。不会以为我得到诸佛护念,很了不起,你们都不如我,还要轮迴堕三恶道,我快要作佛了。如果心裡有这些意念,就是颠倒,就大错特错。愈是真有修行的人愈是平易、愈是平常,看不出一点点特殊的地方。凡是言行反常,奇奇怪怪的,都有问题。每天见鬼、见神,或者感应瑞相,自认为很了不起的,都有问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世出世间的「善根」成就了,增长了。「增上」是增长的意思。世间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当然天天增上。出世间的善根是「精进」,自然精进不懈。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
佛为什麽说这句话?因为在形式上看,他没有修大乘。大乘要修「六度」。他没有修「六度」,只是在家裡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甚至戒律也疏略了。这几天有同学来问我,在目前的环境裡,要怎样修行,功夫才能得力?他问得好!要想功夫得力,还是佛祖的一句老实话,「持戒念佛」。持什麽戒?我也说得很清楚,要知道自己的业障很重。不但是业障,应该讲「罪业深重」。这些障碍我们的戒体,障碍我们的戒行。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什麽人,要怎样修法。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学好,就是现代世间的真善之人。出家人把《沙弥律仪》都做到,就是出家的大善知识;其他的做不到,虽然受戒,那是形式,是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
明末的蕅益大师是淨宗第九代祖师,在淨宗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对于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研究,通达...(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
怎样『种诸善本』?「老实念佛」就是种诸善本。「诸善」就是一切善。世出世间一切众善的大根大本,就是这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劝初学同修,第一个阶段修学目标在建立信愿,用读经解义助成。对此经典读诵理解,信愿才能坚定,才能精进。信愿坚定之后,接着就要认真实行。「行」就是「执持名号」。第二个阶段修学目标在功夫得力,读经不重要,早晚读诵一遍即可,或者早晚各念半部,用意在提醒自己。现在要你一天念三遍、五遍、十遍,用意在熟记求解,坚定你的信、愿。这样三资粮才具足。
这个法门,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告诉我们,正、助双修。执持名号是正行。助行是以「五德」作基础,从五德的基础上建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所以我们的助行有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教导我们,自己身体现在世间面对社会,面对广大的群众,要用什麽样的心态,用什麽态度生活。依照这五大科目就行了,这是助行。正、助双修,没有一个不往生,万修万人去。这就是「种诸善本」。
『应常修习』。「修」是修正。我们见思言行有错误,与正、助的理论教诲不相应的,都要依教修正过来。「习」是习惯。要把经中的教诲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使我们起心动念都能与此五大科目相应,一切时、一切处皆不违背五科,我们的助行才圆满。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即正行圆满。『使无疑滞』即不怀疑。「滞」是障碍、阻碍。其他的法门阻碍的缘很多,念佛法门障缘少。他的障缘不在外...(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么这是讲文辞之好,是一切经都比不上的。那么当然这跟笔受的人很有关系,房融是个文学家,以宰相之尊参加译场,笔记、润文当然是跟一般翻译情形是不同的。
题里面的【如来】是人,如来是证了果的人;题里面有【菩萨】,菩萨也是人,菩萨是正在修行的人。一个是“因地”的人;一个是“果地”的人。那么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喻”。
【密因】是法,法里面有四种,就是“教、理、行、果”。所以“密因”在这四种里面是属于“理”法。
【修证了义】,“了义”是属于“教法”。 我们常常讲“教”的时候,你看“四依法”里面就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这部经是“了义法”。
【万行】是“行法”,“万行”就是讲的“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
【首楞严】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证的“果”。
所以在“法”里面,“四种法”都非常地完备——“教、理、行、果”。所以从别题十九个字,你能把这一部经的大意就可以看出来了,它在佛法里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话,它是完完整整的。经文虽然不长,这个义理相当地完整。
这一部经无论在佛法里头学哪一宗、哪一派,也可以说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唯识》。《唯识》在教义上也是共同科目,但是,学佛的人,不读《唯识》的人很多,但是不读《楞严》的那太少了。那么由此可知啊,在这个教义上面,《楞严》已经取代了《唯识》了。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中国一千多年来,为我...(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1-a/133–经题》)
...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是“对治”的啊。那么这个“八万四千”是确实的数字,不是笼统说的,所以是八万四千烦恼啊。诸位要想详细地知道,佛学词典里面有,教乘法数里面有,你们可以去查一查,细说太烦太烦了。所以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把八万四千的烦恼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六类的根本烦恼,二十类的随烦恼,那么通常我们一般讲的时候都以二十六个提出来解释。这是从纲领上讲,每一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啊。实在讲,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从纲目上说的,细说,说不尽的。那么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是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死的,佛法不是一个呆呆板板的方法,极其灵活,所以才能够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啊。
那么在菩萨法里面有“四摄六度”,这个是总纲领,就是修学里头的总纲啊。“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摄”是什么呢?“摄受”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菩萨要想推展他的教学,用这四种方法来招生啊,这是招生的四种原则。
“布施”是给人结恩惠啊。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了,对你有感激,你叫他做什么,他愿意听,所以布施就变成了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那菩萨的布施跟一般的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虽然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出自于至诚心、恭敬心啊,所以能够感动人心。世间人也有用这个做手段的,但是怎么样呢?往往收的是反效果。那个原因在哪里啊?他的心不是至诚的、不是恭敬的。他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的心、虚妄的心,所以只要一被人看破了,立刻就给人生反感啊。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大施主啊,军事、经济,援助很多很多的国家。照理说啊,他对于国际上有很多的恩惠啊,但是哪一个国家接受他经济援助的时候不恨美国人呢?!恨到了极处了!为什么呢?干涉人家内政。这个就不是至诚心,不是恭敬心啊,而是一种欺诈、傲慢、玩弄的这种心理,所以他那个施舍遭到的是恶报啊,不是善报啊。事看着好像是善事啊,心不善啊,那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
布施里面有财、法、无畏,所以在四摄法里布施,布施的形象是一样,用意不相同。四摄法里的布施是与众生结恩,目的在此,是劝勉他学佛的第一个阶段,跟这个六度里面布施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度自己的贪悭烦恼,四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说,哎,四摄法里有布施,六度里也有布施,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啊,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说,哎,四摄法里有布施,六度里也有布施,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啊,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十回向”。“十回向”是修什么呢?把“自行化他”所有的功德通通在心地里面离开,贡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所修的功德送给别人,所修的福报也给别人。我的福报叫大家来享,而不是自己来享受啊。换句话说,十行位的菩萨是在那里认真地造福啊。十住是培福啊,十行是造福啊,那么十回向应该是享福了,他自己不享,他把福报送给别人去享,这个是真正的难得了。
再上去呢,就是十地,十地才算真正的成就。你要是有福自己享,不让别人享,你不能登地啊,你不会成就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菩萨这个位次说得更详细。那就是说,在十回向之后,十地之前有“四加行”。到后来讲到...(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次上都要用这个方法。那么这通常讲的时候是把它省略掉了,因为从三贤到十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关头,在这个里面细说“四加行”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五十一”加上“四”,这就是五十五个位次了,那么这是《楞严经》里面常讲的五十五位诸菩萨。如果再加上“三渐次”,后面再加上个金刚位,一共有六十个位次之多,这就是《楞严经》跟一切经里面所讲的菩萨这个位次啊,说得特别地详细。但有的经里面说五十一,有的经里面说四十一,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佛经里面说的前后不相应,不是的,他是开合不同,有的时候哪一部分归纳在一起,有的地方那一部分展开来细说,所以是一样的。四十一就是五十一,五十一就是六十,开合不同。
拿《华严》里面讲,六度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六度。展开来,说十度,归纳起来,说六度。是开合不同而已,当中没有矛盾之处,这是我们要把它记住的.
这个是说的“诸菩萨万行”啊,“行”读去声,读hèng啊,当作动词讲,行动。今天时间到了,这个题目还没讲得完。
编号003-a/133–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这部经完整的经题,在前两次里面,“密因”、“了义”、“万行”依照这个顺序讲了。“首楞严”是印度话,在这部经里面是说诸佛如来所证的这个大定的总名称,叫“首楞严”。那么“首楞严”是什么意思呢?佛自己解释过,在中国意思里头说之为“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这句话我们听了,只能得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一切事”是什么?“究竟坚固”又是指的什么...(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因缘。我们之所以还没有个门路可入,说实在话呢,烦恼太重了,也就是说,分别、执着啊。晓得“唉!不应该有哈”,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嘛,偏偏还要装一些东西进去,还舍不得把它丢掉,这就叫烦恼,这就叫习气。
那么有这些东西啊,不怕!为什么呢?你现在知道这些东西是烦恼、是习气,我还丢不掉,这就是大进步。为什么呢?一般人他不知道啊!你现在晓得这个东西,这么一个进步不得了啊。晓得我想丢,现在还舍不掉,不要紧!慢慢来嘛。几时能舍,就得了。舍,得了;不舍,就不得了。舍就能得,慢慢地舍吧。这个道理明白了,这叫解悟啊,这是大彻大悟。
悟了以后啊,这叫“起修”。修是什么呢?修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修的不染着,就是修“舍”啊,六度里面要修布施啊。布施,我舍一点财,我舍一点物,那个布施是枝叶上的布施,布施得再多都有限。经上常讲啊,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还是有限。为什么呢?枝叶啊,不是在根本上舍。根本上的布施是布施什么呢?把贪嗔痴烦恼布施掉了,这叫根本上的施。枝叶上的布施不究竟不坚固,有障碍啊;根本上的布施,究竟坚固,没有障碍啊,能成就无量功德。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圆顿的大法,在今天这个世界,虽然讲众生造罪的多,正如同《地藏经》里面所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普遍地造罪业,造极重的罪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呢,阎浮提众生非常地可爱啊!好像那个小孩一样,非常地顽皮、顽劣,但是呢,他很聪明!如果他一走到正道,他马上就...(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3-b/133–经题》)
...殿,你在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大陆上许多宫殿呢,都是这样建筑的。
它这个建筑是有意义的,是表法的,二是表二谛。外表是有二有三,有分别呀;里面没有,里面是一。所以这个建筑就是学问,就是一个表法。不会是到里面也是二,不会的,里面是一,外面是二。诸位老同修可以细细想想这个味道。叫你一看到这个建筑,你就晓得我们怎样修学大乘菩萨道。这就是一多不二啊,外面二是多,里面是一呀。所以,一不是真正的一,二也不是真正的二,二就一,一就是二,表这个意思在啊。这叫重阁,这才叫大。
所以这个大不是指房子大小的大,这个意思太大了,所以佛法里面连盖房子都是表法的。不但是言教、言语文字,一切的施设,通通是表法的。花表六度万行,菩萨的因花;香表戒定,都含着有意思啊,不是摆在这儿好看的呀。摆在这儿好看是世俗人的眼光,也要满世俗人的愿望,确实布置得很好看。但除了好看之外,里头含有深学问在里面,含得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这个是必须要懂得的。那么重阁,在此地提一提。
【清净讲堂】,佛所说法的一切法,凡是佛所说法的处所都叫讲堂,不管它有没有讲堂这个建筑。佛在树底下讲经,那树底下是他的讲堂;他坐在大石头那里讲经,大石头那里就是讲堂,要记住这个。讲堂称为清净,佛的一切教法呢,其目的啊,就是叫我们得清净心,所以这个讲堂,它是以清净为宗旨。我们常讲,平等、清净、慈悲,这是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的宗旨所在,如果要不是为达到这个目标...(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13-b/133–七处征心之一 执心在身内》)
...。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跟小乘啦,确确实实不相同。小乘是依第六识起修的。第六识是迷呀,就是依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思维想像的这个心,依这个心来修的,所以不能开悟,不能见性。路子没有走错,很正确,可以能够修证阿罗汉果,不能见性。那就是什么呢,他这个因地心呢,错了!
大乘佛法是依菩提心为因地心,菩提心里面的直心就是真心。那么七番破处,就是叫我们在这里面悟真心是什么,是叫我们在这个里面觉悟的。如果我们说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这个七段经文一看就了然啦。假如我们在这个七段经文里面还是看不出来,看不懂,那么我们说发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是以第六识发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是名字菩提心呀,有名无实啊。
我们就是修六度万行,修菩萨道,能不能成佛呢?能成。成的什么佛呢?藏教的佛,给诸位说,藏教佛也没有见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依的心是识心、妄心,不是真心。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关键,太大太大了。所以古人说,开智慧的楞严经啊,是很有道理的。楞严经前面三卷半的文字就是辨别这个问题,真正是用许许多多的善巧方便,旁敲侧击,叫我们去悟到真心是什么?真心究竟在哪里?果真悟得了,用这个做本修因,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之果。那跟小乘人呢,就大大的不相同了。我们看最后的一段,第七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15-b/133–七处征心之七 执心乃无着》)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八卷
...高僧传》,看看《神僧传》,看看《五灯会元》,看看《指月录》。你看古来那些高人,他们所开悟的,他是用什么样的心来闻法?用什么样的心来修行?这才能把人家那个底细摸清楚啊,而我们自己修学才有个下手之处。我们现在现前用功,实实在在讲差得太远了,也可以说根本就不会呀。这个不会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呢?道理不懂嘛。理不懂,方法不懂,原则头绪都找不到,成天地盲修瞎练,是必然的道理。
从什么样现象能看出来呢?就是从一切境界里面,这个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动念头、起心动念呢,这就证明我们理论不懂、方法没有得到。理要是懂了,方法明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恒顺众生,绝对不起一个妄念。这个是得法了,真正是修菩萨道啊。
六度四摄,恒顺、随喜。恒顺、随喜,给诸位说,成就别人的少啊,成就了自己。自己什么?成佛做祖了。一万分里头,九千九百九十九是成就自己。你说恒顺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只占万分之一呀,叫众生生欢喜心啊。自己成了佛之后,那才是百分之百的利益一切众生。菩萨道里面,给诸位说,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
刚才讲了,利益众生不过万分之一,其余的利益确确实实是归自己所得。自己得什么?清净心、无碍心,就是解脱自在心啊,成就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脱啊。这个真正是稀有之事啊!所以希望诸位能够在这里头真是体会到,领略到一点呢,我们一定要改变心理,才能办得到。
当然妄心没有办法立刻就断,你立刻就断立刻就成佛。你明天断明天成佛...(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18-b/133–如来呵妄识非心之二 二种根本》)
...鬼道的业因,那么来世啊,一定就堕鬼道去了,就入了鬼道了。谁叫你去的呢?是这一个业力牵引你自己去的,不是佛判决你去的,也不是阎罗王判决你去的。阎罗王与佛都没有这个权力,是自己去的。那么我们要想不想做鬼,于一切法里面没有贪爱之心,就不会做鬼了,与鬼无缘了。嗔恨心是地狱道,与地狱道相应;愚痴心,所谓愚痴,邪正、善恶、是非不能够辨别,这个叫愚痴。愚痴道是畜生因。佛特别指出来啊,三恶道这个业因是贪嗔痴,叫三毒烦恼,教诫我们要戒除的。为什么要戒除呢?免除来生三恶道的果报。大慈大悲的训诫啊,我们应当遵守。
人道的业因,是五常五戒;天道的业因是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声闻是四谛心;缘觉是十二因缘心;菩萨是六度心;如来是平等心。我们要学佛,要学佛就要学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成佛的正因。
那么这是讲的十法界业因的纲领。我们拿这个十条纲领,时时来堪验勘验自己,就是测验自己。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自己好好地去省察省察,我们这个一切心行当中啊,哪一个力量最强。如果是平等心常常现前,那这一生决定成佛无疑。念念当中是慈悲救苦啊,救度一切众生,决定是菩萨心。
所以这个外道的见解都是错误的,断见、常见通通是错误。而波斯匿王,不能够明辨是非真妄,但是佛给他开导啊,他一听就能觉悟,这是很难得的。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这就不是断见了,相信、知道啊,这个身体死了之后,还会受生的。要是承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31-a/133–十番显见之三 显见不灭 之四 显见不失》)
...以说是当代的文学家啦。他所翻的,跟那个原文对比对比,是不是原文的味道?那些做文章的人,是凡夫啊,见思烦恼都没有断呢,他写出来的文章,我们都没能把他的意思完完整整地翻出来。何况是孔老夫子、孟老夫子!又何况是诸佛菩萨!
所以我一再给诸位说,不但佛经没讲的,四书五经也没讲的,你能够相信这句话,你就有开悟的希望了。只管去念,不要懂意思。你所懂得的意思,都不是佛菩萨,也不是孔老夫子的意思。那是什么?是你自己的意思。什么时候再懂他的意思呢?自己成佛成菩萨了,哦,就懂得它的意思了。自己成了圣人了,成了贤人了,就能够懂得孔孟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没法子,所以一定要求悟入啦。
佛门的悟入,是叫我们断烦恼,修六度万行呢。孔孟学问的悟入,是叫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悟入。你们想想看,方法是一样的: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修三学三慧。那个致知就是求根本智啊;格物是隔离物欲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混在当中,这个物欲就害了我们。我们自心里面的大定,楞严大定,被物欲破坏了,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破坏了。大定不能现前了,般若智慧,根本智也不能现前了。
儒佛之道没有两样,都是在教我们修定开慧,然后才能入圣贤境界,才能与他们同一个知见。你要是证入了,就是悟入之后了,你讲楞严经,不错,是十方诸佛的楞严经。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也是诸佛之一了,你入这个境界了。不入这个境界,诸佛的楞严经不懂。甚至于再给诸位说,看古人...(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53-a/133–十番显见之八 显见不分》)
...功了。那么这也是我们中国佛法的特色,诸位一定要相信。
现在我们可以说国家遭到这样大的灾难,推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啊,丧失了信心,对我们自己啊,不敢相信,对于我们古圣先贤,更打了许多问号。相信什么?相信外国人。连个佛学,哎呦外国人这么说,这大概是对的。我们中国古人这么说,恐怕都有问题,真正是悲哀啊。我们中国古人确实有成就,那外国人说得天花乱坠,他有什么成就?!
所谓成就,就是分别执着没有了,平等性、妙观察现前了,这是成就。这种是骗不了人的啊,心清净就是清净,污染就是污染。污染的决定是凡夫,清净的是佛菩萨。那么这是我们讲到了义与不了义,这是一点基本的认识。
像阿罗汉那个的修学,权教菩萨六度万行的修学,是不了义的。本经,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是了义的。而楞严经里讲的修行方法,一个字,说歇即菩提。歇什么呢?歇分别,歇执着。诸位要是说,“哎呀,佛教东西太多了,我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呀?”其实修学的方法太简单,一个字啊,一个字的法门呢,再简单也不过了。
问题怎么样?你就是不肯歇,有什么办法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自己找自己麻烦嘛。一切万法上,于自于他,都不分别,都不执着,都不起妄念、不起妄想,那你就成佛了嘛,你本来就是个佛嘛。所以佛叫自性天真佛啊,本来是的呀。楞严经后面佛给我们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是!
那么这个话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段,佛叫着阿难,...(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60-b/133–十番显见之十 显见离见》)
...五阴本空呢,就说明诸法空义啊,实在就是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给我们揭露了。
真相明了了之后,那么底下呢,这就是要做功夫。因为明了啊,这个在佛法里面叫开悟,就是事理的真相明白了。但是悟了还是不行,必须要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才会有受用。所以,悟属于解门,解了以后要修行,行成证入啊,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修行,所谓有八万四千行门,也就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啊。但是,在这么多法门里面,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在初学方便,讲到用心之处呢,首先要修慈悲心,其次就要修忍辱度,唯有慈悲忍辱,才有资格入门。而在修学的纲领上来讲呢,可以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呢,无不是叫我们放下,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这是行门里面重要的纲领。
上面一段,我们讲过的六入。六入啊,佛是借事假设,发明六入是虚妄的。所以他的办法是以妄引妄,以此类推,明白事实的真相。那么从这一段,十二处,乃至于后面讲的十八界、七大,这是就我们现前见闻的境界,指示出它就是如来藏性,正所谓尘尘刹刹,自然无见呢。那么我们把楞严这些理论,要是汇入到华严经里面去,来详加研究,那就很容易开悟。悟入之后啊,这一些理论与我们现前实际的生活,就可以融成一片。那么这个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行成证入的境界,也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超凡入圣啊。可见得佛法不是谈玄说妙,而是我们现前能够得到受用。
那么经文虽然讲的十二处呢,...(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89-a/133–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眼色处》)
...持律仪戒。为什么呢?帮助你心地清净。刚才讲过了,虽然业由心造啊,可是这个心呢,往往也被这个业牵引,那么律仪戒呢,重视在这一点。所以在身、口、气质上要真正地去修学,它的目的,帮助你达到清净心,要晓得这个意思。如果我们着重在身口气质上的修学,而不能达到清净心,那我们这个修行,就错了。到心地清净之后了,这个境界又要提高一层。
可见得这个佛法修学,是天天在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啊,不是中止在一个阶段上。中止,必定就要堕落,所以佛法讲精进。这个起信论里面讲始觉,你看,念念都是始觉,天天始觉,到了成佛了,成佛叫究竟始觉,这个就显示精进的样子啊。
那么佛在一般经论里面讲,这个修行啊,要历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啊。六度圆满之后,还要再发心,以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我们得的这相好,是修来的啊。那要是照这个说法,三大阿僧祇劫啊,这个六度修圆了,这就可以了,就成佛了嘛,何必还要修相好呢?诸位要晓得,三阿僧祇劫的修学六度,是成就自己,我们以四弘誓愿里面来讲啊,就是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为了这个三条。可是四弘誓愿这个三条啊,实际上是为了第一条,就是度众生。
那么好,自己烦恼断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呢,也都通达了,的确有资格教化众生了,有资格度众生了。如果众生一见到你就讨厌,掉头而去了,你虽然发心度他,他不接受,那么你这个愿还是不能圆满啊。所以这百劫修相好啊,就是为度众生的。这是佛门里面常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众生心里面喜欢什么样的相,你就能现什么样的相。你要有能力现这个相,当然你要种因,你不种因的话,哪有这么果报呢?!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是百劫所修的啊。我们看到一个人相好庄严,一看对他就很尊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5-b/133–圆彰七大 即性周遍 地大》)
...能有,一有这个念头,都是障碍,你的心不能得一。
所以你看看这个地方的一段,非常重要,你看观世音佛教给他的,先教他发心,然后教他修行。菩提心是觉心,然后修的这个行都是依觉而行,决定不迷,所以这个叫三慧。古德告诉我们,菩萨修行首先要发大心,然后依圣教,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是不依圣教,你自己意思以为怎么怎么做法,那个问题就大了。今天的佛法正是走的这个方向,所谓是新佛学,把古人的圣教说之为什么?传统佛学。传统意思就是旧佛学、老佛学,可以不必要了,现在我们要学新佛学。新佛学,给诸位说,多半都是胡造谣言。真正有成就的,还是传统的老佛学、老办法啊。
这是他们说的,其实佛法里头有没有新旧?没有新旧。六度里面讲精进,既然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不杂,天天在求进步,那哪有旧?所以佛法永远是新的。 把这个真正新的看成旧的,可见得他已经落伍,他才是旧的呀,那是颠倒、是错误。我们中国这个古学也不旧,如果要旧怎么能够说日新又新?既然日新又新,那么它永远是新的,怎么能称为旧学?怎么能称为古学?这都是我们观念的错误,认识不清,受害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所以一定要依圣教,千万不要依自己的意思。佛在经典里头一再的教诫我们,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可以依照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意思是错误的。证得阿罗汉以后,可以依照自己意思,阿罗汉算是正觉了,菩萨那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阿罗汉已经将烦...(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9-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康长寿。这是什么呢?这完全是生意头脑,现在投下资本,将来要赚好多利润。
可是这个话呢,是佛经上讲的,但是要晓得,佛讲的这个意思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啊。哎,佛不这么说,谁肯干这个事情呢?没有人肯干啦。所以要晓得,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虽然是方便说,也的确是事实。我们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得富贵的,的确前世是修布施,这个话不是假话。虽然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真实话。
可是你要讲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得理一心,那这个不行,布施是要修,这个目的是要不得的。为什么呢?这个目的是增长贪心,贪财、贪图聪明智慧、贪图健康长寿,这个布施还是增长贪心,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
所以说真正菩萨六度是清净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对自己来讲决定是无为,在事上讲那是无所不为,样样都做,自己这个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刚才我给诸位说了,修道就是这样的修法。不但我们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自己自修,以及自己化他,度化众生,帮助别人,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所以你自己的心保持着一味清净,一味平等,这是大菩萨的修法,唯有这样的修法才能够亡所。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连同佛法,也再不会迷惑我们。会迷惑怎么呢?我们一看就动心了,这就被那个迷惑了。我们见了不动心,这就没有迷,动心是迷!你在这有造作,那就是造业。所以叫惑业苦,你有惑有业,后来就要遭果报,这个就是六道...(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10-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无一物了。这是觉迷之分界线,觉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迷心是妄动的。这是讲以闻劫闻,以色劫色。所以说『色所不劫』。
末后这三句,一切凡夫众生他不明了圆中之理,以为根尘是相对的,所以在这里面才妄生贪染。这个淫欲范围很广大,欲界里面是以男女相染为淫欲,色界里面是禅定里面那个快乐为淫欲,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禅定里面有真乐,这是没有到这个境界他不晓得,那是有受用的。所以你看我们讲色界、无色界天说的,禅悦为食,这个禅悦能够滋养他的身命,滋养他的色身,他心情愉快,这种愉快超过了欲界。无色界里面的定功更深,他是耽着于这个,这是我们讲三界之内。三界之外的呢?还有,二乘人贪爱偏真涅盘,这是二乘人的淫欲;菩萨贪爱六度万行,又喜欢去普度众生,这是菩萨的淫欲。所以这个淫欲范围讲得非常的广大。
我们读《金刚经》,你看佛教给我们的,度一切众生,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才叫做根本上断贪。有能度众生、所度众生这个念头,贪心还没断。贪心不断,障碍你大定,拿我们念佛来说,障碍你一心不乱。我还要度众生,我每天讲经说法,我有很大的功德,你的一心从哪里得,你得不到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行,都得不到。这个事情真难!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你得不到一心,功夫不能成就;贪爱度众生,贪图功德,得不到一心。那都不贪,我就贪一心不乱,贪一心不乱还是得不到一心。为什么?因为一心不乱里头没有一个一心不乱,有个一心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16-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十四无畏》)
...就能帮助我,魔王波旬、妖魔鬼怪会障碍我们,诸佛菩萨可以帮助我们,这一定道理。既然那些魔王不能障碍你,诸佛菩萨也不能帮助你,所以这个事情得靠自己。魔来妨碍的是什么?是来诱惑你,你自己不动心他没办法。菩萨来帮助你,是把这个道理方法跟你说明白,你不肯干也没用处。所以佛与魔对于我们来说,增上缘而已,取舍成败完全操之在自己,不在别人。
编号122-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四不思议
《楞严经》里头说得好,那个修行的方法,真是一切经里头没有《楞严经》讲得这么痛快,直截了当,他只说一个字,「歇即菩提」。菩提什么?成佛,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歇是什么?就是此地的布施。122-b 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成六度,归纳为六个法门,六个法门再归纳就是布施。所以诸位细细去观察观察,这个六度里面是不是就是一个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统统具足,持戒波罗蜜是法布施、是无畏布施,精进波罗蜜也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的,禅定也是的,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们看看这个六波罗蜜是不是统统都是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统统都包括了。
菩萨修的什么?菩萨修的布施。所以这四个字在此地,「舍身珍宝」,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统统包括了,一句话说尽了。十方三世,从初发心到等觉,这些诸菩萨们所修的什么?就是修的这四个字,我们怎么可以轻视?怎么可以不发心?世间人对于一切事理的真实相他不了解、不通达,迷在事相上,起了错误的执着。这些道理我们都留在《起信论》里面跟大家来研究,《起信...(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2-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四不思议》)
...深境界愈多,愈麻烦,就是《楞严经》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一定会有的。那个五十种是五十种类,每一类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境界。这个事情是很大的一个困扰,你要不能够突破你就会被欺骗,随着魔境走了,那就着魔了,不着魔太难了。
所以念佛这个法门稳当,古来大德,从禅宗里面修学,在禅宗里大彻大悟了,回过头来念佛了。他是过来人,劝勉大家念佛这个路子稳当,这句话是由那些过来人说的,这法门稳当。我们净土宗过去历代祖师,有许多都是在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提倡念佛,成为净土宗的祖师。所以「念佛圆通章」,就是大势至菩萨前面的一章,说明了这是修楞严大定,是无上大佛顶法。
远灌十方如来,如来以之为密因,菩萨依这个大定来修六度万行,这个宝光远灌十方如来,及法王子菩萨顶,就是这个意思,以此地来讲就是根根圆通。根根圆通,前面给诸位说过,智境不二,那就是说尘尘圆通,哪有一样不圆通?没有一法不圆通。古人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什么叫圆人?圆通之人,像此地二十五位菩萨,证得圆通之人,他来说法,法法都圆通,一切法皆不二。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
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你看交互的,佛放光灌十方诸佛的顶,十方诸佛也放光灌释迦牟尼佛顶。
【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这个什么意思?这代表着佛佛道同。不但诸佛放光灌佛顶,同时与会的,就是当时在会的这些菩萨、这些罗汉、这些大众们,都...(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3-b/133–佛现瑞应》)
...缘分特别的深,真正可以说得上是「家家观世音」。念观世音菩萨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够成就观世音菩萨?菩萨说完之后,世尊是释迦牟尼佛,放光来给他印证。所以经文里面讲「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五体就是五根,因为意根在内,看不见,在外面的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放光,换句话说,全体放光,这就是代表圆通法门。
圆灌诸菩萨顶,这是表一一圆通皆是无上大佛顶法,像经题里面所说,如来密因菩萨修学的万行。释迦牟尼佛这样表现,十方如来也有回馈,「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这是诸佛如来的回馈,这是代表的佛佛道同。来灌佛顶以及灌诸菩萨顶,这是表因果一致。在楞严会上是以二十五位菩萨代表菩萨修学的一切行门,所谓是六度万行。这个二十五,在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无量的行门不外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所以十八界加七大就是二十五,这二十五法门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是这么来的,它就代表了所有的行门。
这个二十五位同证大佛顶法,换句话说,同成佛道,由此可知,法门没有胜劣。我们在经里面看得很清楚,每一位菩萨说他自己修证的都是第一,没有第二。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第一,从来没有第二的。为什么?因为每一门都能够圆成佛道,圆满成佛。既然门门都第一,为什么我们特别要选观世音菩萨,选这个法门?那就是说观音菩萨的根性与我们很接近,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六根上来说确实耳根最利,我们往往看东西看不清楚,...(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4-a/133–佛现瑞应》)
...,信解悟入的人不着相,不起心、不动念,你还起个心动个念,天上怎么没有掉莲花下来?我怎么没有看到?你尽在打妄想,尽在起邪见,你还以为你悟入了。
诸位要记住,《金刚经》上有几句话是原则,佛没说法,你们要把佛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头脑里面,那就大错特错了。《金刚经》上有这么几句话,「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后面接着一句,「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今天看到这里,这个地方讲有莲花掉下来了,佛说过吗?佛没说过。佛所讲的这些话是表法的意思,你不要当真的天上掉个大莲花来了。
莲花是代表因果同时,金刚三昧是果,六度万行是因,就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金刚三昧。譬如你修布施度,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修布施。布施不是说天天拿了钱到外面散财那叫布施,不是那个意思。我们为别人设想,这个就是布施,为别人服务,也是布施,哪一桩事情不是布施?布施里面修什么?修不取于相,修如如不动。我讲席当中常常给诸位说,修自己的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修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慈悲,那就是得未曾有。果然到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你就获金刚三昧。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多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得。
菩萨修行,对象就是众生,没有众生你到哪里去修?善财童子五十三...(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4-a/133–佛现瑞应》)
...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是它迷,它变成这个样子,它不懂事,胡作妄为,搞成这个样子。虽然搞成这个样子,它的性德依旧是圆满的,没有缺损一丝毫,所以诸佛如来对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礼敬,也平等的供养。在十大愿王里面佛对它们不赞叹,可是恭敬、供养是决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们要认识心地,肯定宝藏。知道我们的真心,这个「心」从般若上讲就是「大菩提」,从法身上来说就是「大涅盘」。大涅盘通常也称为「大灭度」;「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灭度」。如果就这三个字来说:「大、灭、度」,「大」是法身的意思;「灭」是灭烦恼,灭妄想、分别、执著,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脱;「度」是明了、是觉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修六度,这六条是智慧,他们过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们过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我们今天过的是烦恼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乐我净」。所以常乐我净,我们称为四净德。「常」是永恒不变。「乐」是离一切苦,我们世间人讲苦乐,苦乐是相对的,所有一切相对的苦乐统统没有了,统统断尽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心地空寂。真心里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要知道本来无一物,你要在里头加一物进去,错了。一个念头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参禅的人,念一声佛号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来无一物,怎么会...(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1》)
...实实净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
《观经》的净业三福,一开端就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前人懂得,所以作父母教儿女哪一桩事情最重要?「尊师重道」,他不是教别的。老师教学生第一重要的课程就是「孝顺父母」。所以一个小孩从小接受这个教育,少成若天性,从小灌输、从小教导,在他心地、在他阿赖耶识里面根深蒂固,永远不变,他能够尽孝。孝里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间法,在此地不能细说。在家能孝亲、能友爱兄弟,这就是「悌」;能报效国家,就是「忠」。所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个根本,其余七个都是孝表现在不同事相里面,给它建立的名相,其实就是一个「孝」字。
在佛法里面三学、四摄、六度,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一个「孝」字,世出世间的正法决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道场的建立,大众在一起薰修,为什么第一部要讲《地藏 经》?道场硬体的设施建立了,建立之后我们得到这个硬体,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软体,就是心理的建设。心正则行正,与道就相应,与心性相应,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特别殊胜之处,孝是从度母亲做起,一个人在世间最亲密的是母亲,父亲还次一等。一个婴儿出生下来,时时刻刻不离母亲的怀抱,受到母亲的关怀、照顾,恩德无与伦比,所以讲孝亲第一个是母亲。这个经里面我们看到地藏 菩萨,地藏 菩萨就是修学地藏 法门的这个人,地藏 菩萨不是一个人。凡是修学孝亲尊师的这个人...(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一九卷
...施,人家佩服你、赞叹你;你肯持戒,人家尊敬你。所以我们要求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是去天天给他磕头、天天求他,巴结他、谄媚他,办不到!只要自己认真依照佛陀教诲去做,不要去求他,不要去理他,自然护持。为什么?他尊敬你,你在广大的群众当中与众不同,别人造业,你修福,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明白。
形式上我们做出仪规,实实在在讲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用这种方式启发大众,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觉悟、回头,所以这些仪式做得庄严隆重,道理在此地。社会大众没有见到的,我们这个仪式做得庄严隆重,鬼神看见了。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形式是普度一切众生而为,那个是外表;有表要有里,里是真修。内心清净、平等、觉,表现在外面,六度万行,成就真实广大的福报。福报能除障,能帮助我们开智慧,世间谚语所谓「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报来了,他特别聪明。平常看他笨笨的,福报现前了,他忽然聪明,这话都有道理的。修定是开慧的主要原因,修福是助缘,帮助你开慧,所以要福慧双修。
下面一句:
【大功德光明云。】
『功德』跟福德有差别。福德就是我们平常讲福报,福报可以与别人共享,功德就没有法子。什么是功德?「功」是你修学的功夫,修学有功夫,你必定有收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一个意思,你一定有收获。譬如持戒有功,戒修得很好,有功;禅定是得,因戒得定。戒修得再好,不能得定,功夫总是差一截。戒持得很好,为什么不能得定?古德讲得...(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4》)
...领子上油垢都好深,可是闻闻是香的,味道不难闻,这是香港一些同修们告诉我的。那是什么香?我们平常讲五分戒香,「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意思就更圆满了,真诚、清净、慈悲。可见得性德的流露,无处不流,不但身放光、放香,连他居住的环境都放香,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不同。他住的环境我们进入之后,会感觉到非常舒服,感觉得很自在,那就是他居住环境有光,我们肉眼虽然见不到他的光波,但是我们能够感触得到。这一段是讲音声说法。
请看经文:
【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
我们先说这六句,这六句讲的是六度。第一个「檀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布施」。诸佛菩萨,实在说就是法身,什么叫法身?以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他们肯定;他决定不是认这个身是我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证得无量寿。虚空法界不灭,我们这个身有生灭,好比什么?我们身体里的细胞,细胞有新陈代谢,有生灭。可是这个身要住几十年,细胞的时间很短。现在的医学都告诉我们,人的身体七年是一个周期,所有的细胞就有一次新陈代谢。所以七年以前旧的细胞没有了,现在这个细胞是新生的,永远在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新的、换成好的、全新的?譬如一个机器,机械的零件坏了,找一个别的零件跟这个相似的装上去也可以用,那是旧的不是新的。为...(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4》)
...办?」他布袋提了走了。放下之后,「提起」。放下是心里头毫无牵挂;提起什么?为社会大众服务。没有私心,完全奉献。放得下、提得起,表这个意思。满面笑容,我们把他摆在佛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一进寺庙头一个看到他,要学他放得下、提得起,要学他大慈大悲、满面笑容,常生欢喜心,欢喜接引一切大众,所以把他放在天王殿当中,这个意思包含什么?护法。护谁?护什么?「护慈悲心」,表这个意思。护自己的慈悲心,护自己的放下、提起,不要忘掉!护自己的常生欢喜,笑面对人,布袋和尚表现的是我们的性德,要从这个地方护起。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样你才有资格入佛门。入佛门要什么条件?要这个条件,真正放得下,心地清净无为,真正提得起,以六度教化一切众生,表这个意思。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力求进步,天天求进步,绝不落伍;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广学多闻。我们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自己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德能,然后你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服务。你没有智慧、没有德能,你拿什么服务!表这个意思。意思非常非常的圆满,这是四大天王表法的意思。
四王天,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人的寿命五百岁。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人间五十年是他们的一天,他的寿命就很长。再往上去倍倍增加,所以天福很大。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4》)
...叫君实,君子诚实,他真做到了。他在晚年自己反省,自己一生不妄语,一生所作所为,他说过「事无不可告人也」,一生所做的没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没有做一桩不可告人之事。他也是皈依三宝,在家人的好形象。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学的什么佛!每一天读诵大乘,天天要认真反省、认真检点,不在乎读的经论多少,一句、两句一生做到终身受用无穷。
佛给我们讲修行的大根大本,实在讲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一展开就是一切佛法;无量无边的佛法浓缩起来,就是那十一句,决定不能够看轻。而十一句里面再把它归纳,实在讲就是一句,「孝养父母」,就这一句。千经万论,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出不了这四个字。我们讲三学、讲六和、讲六度、讲十愿,种种修行方法都是孝敬的落实,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的学佛。真的学佛要改样子,心改、行为改,这叫真正学佛。天天读经,甚至於天天讲经说法,心没有改,还是世俗心、还是轮回心、还是贪瞋痴慢心,这怎么得了!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舍念清净,念念利益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如果为自己,他住大涅盘,那个多自在;为众生,就要随类化身,不辞辛劳。这是我们世俗人的观念,佛菩萨没有辛劳,为什么没有辛劳?佛菩萨无我,有我才有辛劳,无我哪来的辛劳?我们读这一句感慨万千,我们怎样学成佛菩萨的形象?若不认真依教奉行,怎么行!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时师子...(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六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6》)
...她的母亲,这个境界就现前。无毒鬼王来接待她。『稽首』,是礼拜,对她很有礼貌来迎接她。问她:『善哉菩萨』,善哉是称赞,难得菩萨光临地狱,但是不晓得你是为什么原因到此地来?请看下面经文: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这是她所见到的境界。『大铁围山』究竟在哪里?佛在经上讲我们这个四大部洲当中是须弥山,到底须弥山在哪里?七重山,八重海,七重山在哪里?经上讲咸水海,我们现在看到的海洋水是咸的。佛所说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凡夫见不到。这个东西有没有?决定是有。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我们没有能突破空间的层次,如果我们有定功,能够见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这些事实真相一定就在眼前。这个地狱,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婆罗门女是在定中见到,定中界限突破了。我们知道在中国唐朝时候,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见到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在会下听了一座。这就是说在定中的时候,他超越了时间。智者大师离释迦牟尼佛大概是一千七百年,这是说他能够回到过去;自己在天台,在那里打坐如如不动,他能够见到印度的灵鹫山,这超越了空间。所以只要有定功,定里面分别、执著没有了,就能突破时空。过去、现在有许多修定的人都展现出这个能力,这是我们能信得过的。何况婆罗门女真诚恳切、勇猛精进,她得的是念佛三昧,所以地狱境界她见到。再看经文:
...(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七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07》)
...之后告诉她,他在定中所见到的境界。诸位要晓得,为什么不入定的时候见不到?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不入定的时候心散乱,罗汉比我们的心清净多了,我们怎么能比!人家那个定功是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再往上去是第九定,这么深的定功不入定还是不行,还是要入定才能够见到境界。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的心是杂乱心,杂是夹杂,乱是不定,这样的心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障碍。
这个障碍是什么?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时空,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到无限度的空间。时空本来是一个,一个就是佛家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无量的法界?我们佛法里面讲法界,就是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时空,三度空间是个界限,四度空间又是个界限,五度、六度, |
|
|
|
|
|
|
|
各个不同的界限,障住了。我们今天只能看到、接触到三度空间,四度、五度我们接触不到。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只能接触到现前这个人法界。畜生法界里面我们见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见不到,我们见到的是小部分,为什么?这一部分的畜生也住在三度空间,我们见到了。它要住在四度、五度空间,我们就见不到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而入定,定是清净心,把散乱心暂时伏住,这一伏住之后,他的空间就扩大、就突破,定愈深,突破的空间愈大。小定能够突破三度,看到四度,我们就讲这人有神通,有特异功能。更深的定再突破一度,能够看到五度空间,就这么个道理。
现在西方人有一本很畅销的书,讲预言的《圣经密码》,也许你们有人看过。写这本...(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11》)
...九千年的众生。儒家、道家、大乘佛法的道理好,现在没人肯听、肯接受。能把经念一遍就算不错了,能照著经去做的没有。地藏 法门是教根本法门,所以前些年,我在美国东岸几个大城市巡回讲演,讲《地藏 》大意。因为时间短,一个地方只有七天,没有办法讲经,只能讲大意。有些同修就问我:「法师你是专弘净土,你怎么讲《地藏 经》?不是又夹杂、又打闲岔?」他问得很好,我也称:「善哉善哉,问得好。」我说:「我还是讲净土,还是专修专弘。」他说:「《地藏 经》是什么?」我说:「《地藏 经》是净土宗里面的一句话。」他说:「哪一句话?」《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三福,这大家知道,我们净宗修行的基础。我们是行门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大家都知道。这一部《地藏 经》就是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这部《地藏 经》是不是讲这个?我还是讲净土,没有离开,还是专修专弘。大家就明了了,这一部经是这四句的细说。
从这个地方,诸位也能体会到《华严经》上的义趣,《华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给诸位说,任何一部经都含摄一切经,一切经都能入一部经。不但能入一部经,给诸位说,能入一句意。譬如这个地方,佛告诉天王,「善哉。善哉」。佛四十九年一切经都可以入「善哉」,善哉就含摄了一切经,就含摄一切依据。这「善哉。善哉」两句话,也能够入一切经,一切经也能入这两个字。法是圆融的,为什么?称性...(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十三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13》)
...了几个例子,以花供养、以香供养,以饮食、衣服、缯彩、幢幡,再就是钱财宝物等等供养,这是讲供养具。供养具之多少、贵贱是随著自己的能力,绝不勉强。供具里面懂得表法的意思,这一点要特别记住。如果不懂得表法,只是用这种形式供养,得的利益很微薄,转不了业力,一定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换句话说,佛菩萨的形像,以及所有的供具,都是时时刻刻提高自己的警觉,你自己德行不断向上提升,你就能得自在。自在,像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换句话说,把自己的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一段经文最重要的意思在此地。愿力受身就自在,业力受身不自在,所以这个方法是教我们转业力成为愿力。
供『华』,我们看到花就想到要修因,六度万行之因花。特别在《华严经》里面所显示,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华严经》上所说,任何一个人,无论他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是什么样的身分,从事某一种的行业,都没有妨碍,都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行业里面的工作,他日常的应酬,如何把这些事情变成菩萨行?变成六度万行?关键在菩提心。菩提心是个觉悟的心,真正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诸法实相。《般若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这是真正觉悟,你的心行与自性相应,也就是与一切诸法实相相应,那你怎么会不自在?从真正觉悟之后,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才真的明了,所以对於虚空法界一切的人事物,自然生起真正的爱心。这个爱心,佛法里称之为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同体。这个体是什么?体是真心,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佛在经典里面名相说得很多,都是说一桩事情。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这个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情与无情同一体。诸佛如来看到众生受苦,真的是自己受苦,看到众生得乐,确实是自己...(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十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20》)
...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学佛得利益多少,说老实话不在外面,在自己的诚敬之心。你有几分诚敬心,你得几分利益;你没有诚敬心,天天跟在佛的旁边也不得利益,这是真的。当年佛陀在世,提婆达多常在佛身边,六群比丘也常在佛身边,为什么不得利益?没有尊敬心。他们眼目当中看佛也是平常人,跟我差不多,所以在佛的身边不得利益。如果有真诚,不在佛身边也得利益,为什么?依教奉行,佛所说的他真正做到。
事,是太琐碎、太繁杂,掌握著纲领,事不违背纲领就入佛境界。总纲领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诸位要记住,依《观无量寿佛经》的说法,「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事相上再烦再多,只要与这个相应,你所有一切事相都叫菩萨行,都归纳在六度万行里面。所以《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一切造作皆是魔业」。什么叫魔业?你所造作的这一切业,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就叫做魔业。与菩提心相应,你所造的是菩萨业,菩萨业叫净业,决定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这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要真正明了,这一生在世间完全是表演的,你这是佛的弟子。佛表演、菩萨表演,我们佛弟子统统参加这个剧团,我们来表演的。表演什么?没有自己,无我,完全是为人,完全照剧本演戏,他怎么不自在?是自在随缘。这个日子过得快乐,过得真的幸福。别当真,一当真就是凡夫,你就搞六道了,表演的。所以对圣教要生恭敬心。
第七个是「侵夺贤圣,资生田业」,简单说就是对於圣贤...(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十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20》)
...准,指这个。严重的分别执著,十法界里面分别执著很薄、很淡薄,六道里面分别执著就严重,尤其是恶道众生。
佛在大乘经上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这是我们真正想学佛的人,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常常用佛陀这一些教诲来测验自己,我们功夫是不是得力?我们修学有没有偏差、有没有错误?用这些教诲来检点、考察。像读书一样,常常要察看自己的成绩。佛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业因,这业因当然非常复杂,复杂里面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第一个因素。佛就给我们说,这十法界的第一个因素。佛,成佛第一个因素是平等,佛是平等心,等念众生。如果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佛看虚空法界决定没有分别,那是一体的,平等心是成佛的第一个因素。菩萨是六度心,起心动念能与六度相应,这个人是菩萨。缘觉心是十二因缘,念念跟十二因缘相应,这是辟支佛,念念与四谛相应是声闻,这都讲第一个因素。念念与十善、四无量心相应,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是六道里面的天道。为什么会生天?上品十善,还要具足四无量心,这种人生天。到人道里面来得人身,与五戒相应;我们今天得人身,过去生中修行与五戒相应,这是得人身。三恶道与贪相应,是饿鬼道;与瞋恚相应的是地狱道;与愚痴相应的是畜生道。十法界里面,这里头还有一个修罗道,修罗比较特殊。修罗是修善,也修上品十善,没有四无量心,而是贡高我慢,嫉妒心很重,好胜心很强,他也修上品十善,这种人是修罗因。
都是罪,无非是罪,我们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与哪...(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十六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26》)
...
都是罪,无非是罪,我们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与哪一个相应?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去思惟,觉得自己起心动念与哪个法相应,将来就到哪一道里面去受生。你到哪一道去投胎,说实在话,没有人在这个地方逼迫你,没有!完全是自己造作,自己感受。这里头没有别人给你做主宰,上帝做不了主,阎罗王也做不了主,佛菩萨还是一样做不了主,谁作主?自己作主;就是你起心动念与哪一个法界相应,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掌握到这个原则,每一天起心动念自己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念头落在哪一道,这个人是觉悟的人,明白人。我们要想往善道去,纯善至善是佛、菩萨这两道。要想作佛菩萨,你一定要修清净平等觉,用清净平等觉心去修六度,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你走的是佛道,你没有走错。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与贪瞋痴相应,那你走的是恶道,你走的是三途。佛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往哪里去,他管不了,他没有能力来限制我们。
所以大乘经上才讲,佛自己说「佛不度众生」,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众生得度是谁度他的?自己悟、自己度,佛只是给你做增上缘而已。所以佛法是师道,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跟世间学校老师一样,老师能教给我们,把这些道理讲给我们听,我们明白觉悟了;方法教给我们,我们自己要去做,才能得到好的成绩。所以成绩好坏与老师不相干,老师再慈悲、再爱护我们,也不能把我们的成绩提高,要靠自己努力。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将来要到哪一...(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十六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26》)
...、进、念、定、慧。」善知识有这个大力,来辅导你、来帮助你,『劝令牢脚』,劝你站稳。遇善知识的条件就是善心善念,大乘佛法里头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善心善念要生起来,就能够感动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牢脚」比喻善心不退,就是你的脚跟就站牢。
『若达平地』,「平地」这是超生,比喻人天两道。天台大师给我们讲解十法界,他说得很巧妙,把十法界开成一百法界,每一个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所以叫百界。《法华经》里面讲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一百法界千如,天台家讲的百界千如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今天在人法界,人法界里头有十法界,如佛教诲,我们起心动念与自性平等相应,我们就是佛法界,起心动念与六度相应,我们就是菩萨法界,所以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慢,是三恶道的法界。虽然我们现在还在人道,但是你造作的是三恶道的业因,将来必定入三恶道。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已经掉在泥坑里面一样,我们遇到善知识、佛菩萨,佛菩萨把事实真相说出来,我们觉悟了,赶紧回头,脚跟牢住;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决定与五戒十善、四无量心相应,这就是牢脚,这就是踏到平地。
末后这两句话说得好,『须省恶路,无再经历』,「恶路」是通达恶道之路。就是贪瞋痴慢,这是通达恶道的路,不可以再走,再走没有人能帮忙。起心动念能与阿弥陀佛相应,这是成佛之道。怎样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用平等心念这一句佛号就相应了。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二十六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26》)
...这些地方。他在这地方看到有人在行善,这是一念善心,他在做这个事情。『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小善,在这里做了一点小的善事。
哪些善事?底下举几个例子,『乃至悬一幡一盖』,「幡盖」的意思前面讲过,古时候悬幡悬幢就是现在讲的宣传佛法,从前用这个方法来传播讯息,告诉大众这个地方有讲经、有法会,大家知道了,他愿意的可以来参加,这是发出讯息。现在不需要,现在的资讯发达,比这些方法更进步、更殊胜、更快速。但是这一些幡跟盖,对人它的作用已经没有,对於鬼神还是有用处。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传递讯息。『少香少华』这是表修行,一炷香、一瓣花,还不是一朵,花瓣一瓣,表什么?表修行。大家都晓得,香表戒定,花表六度,他动了一念戒定六度的念头,我们燃香、供花就产生了真实的利益。虽然这一念很薄弱,毛发善事,但是他真的是一念,是个善念。善念很弱,善念的时间很短,都值得赞叹;起一个善念不容易,平常起的念头都是恶念。
『供养佛像,及菩萨像』,「供养」是瞻礼,瞻仰、礼拜。或者是「转读尊经」,是你在读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读经的时候可以烧香,烧香是供养法宝的。你在读经的时候有鬼神听,古人读经的时候烧香常有,现在人读经烧香已经很少了。我们只有在供佛的时候烧香,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已经很少烧香。可是读经念佛的时候不在念佛堂,在其他的场合当中,我们读经念佛有时候会闻到异香,会闻到一阵香气,不像我们平常所烧的这些香,香气很浓,会有这个状况...(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30》)
...迹。他说生公有一次说法,看到一个鬼,一个鬼现身天天来听法。生公就跟他讲:你现在是鬼,为什么不投生到人道来?生公劝这个鬼投生到人道来。鬼以诗答覆他:「作鬼经今五百秋」,说明他作鬼现在做了五百年,「也无烦恼也无愁」,他作鬼做得没有烦恼、没有愁,「生公劝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他还是作鬼好,鬼听经他也开悟。所以主命鬼王,这是阎罗天子里面的大鬼王,管人生死大事,这是菩萨化身来的,不是鬼。后面佛还有一段话,我们把它念过去:
【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这是佛在此地授记,说明主命大鬼王将来他成佛,他现在是以鬼王的身分在行菩萨道,在修六度法、在行菩萨道。所以行菩萨道各种不同的身分,各种不同的行业,就在你现前生活当中,现前工作当中去修学,这主命鬼王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二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32
请掀开经本《科注》卷中一百三十一面,请看经文:
【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这是世尊为我们说出,主命鬼王他已经在很长时间里面,以大鬼王的身分来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前面所说的是他修因,修善因一定会感得善的果报,佛为我们说出往后『一百七十劫』的时候,他就示现成佛,佛...(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31》)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〇卷
...痴,这三毒烦恼。这是在生前修这七种殊胜的善因,然后又发心为大众服务,所以才得到这个殊胜的感应,得到这么好的果报。
从这一品经,这一品经在整个《地藏 经》里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 经末后结归到三宝,「名号品」是佛宝,「布施品」是法宝,后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宝;三宝,佛不住世,三宝里面是法宝最重要,劝我们修布施。「布施」这两个字的定义,一定要很鲜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务,布施一切众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十法界众生服务,那是佛道、大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把布施看错,以为在佛门里面捐献一点财物,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简单、太狭小了。菩萨行里面,佛跟我们说了六个原则、六条,经典里面称六度、六波罗蜜,就是菩萨行为的六个原则。第一就是布施,第二还是布施,第三还是布施;佛跟我们讲布施分三类:第一类财布施,第二类法布施,第三类无畏布施,这六个、六条里面第一是布施,布施里面财、法、无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三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属於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於法布施。
所以菩萨行,你要把它总归纳就是布施两个字,布施两个字的讲法,就是为一切大众服务。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一个人,利生是为众生做好榜样,那就是修布施波罗蜜,一个人在世间心地好、品德好、行为好,给社会做一个好榜样,...(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三十七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37》)
...以他们是有底限的,不是不能往生,决定得生净土。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不是说专门为别人,自己将来连往生都错过了,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智者大师示现,给我们的启示。
五品位是什么?这个地方也是讲五品位,这个一事修行者,供养,转读,依经,依教奉行,一门深入。天台的五品位第一个就是「随喜」,在随喜里面断疑、断散乱心,专修专弘。专,就破散乱心,他的心神是专注的,不散乱;换句话说,他妄想少。第二「读诵」,他读诵专读一部经,专学一部经,他不杂,减少污染。第三「欢喜说法」,破吝法。世间人吝财,学佛的人、出家人没有财,有法。怕的是吝法,你有法不肯教人,不肯传给人,欢喜说法破吝法,这是障碍,这是大烦恼。第四「兼行六度」,第五是「正行六度」。兼行六度是什么?是自己修,这个六度是自利,不是对他,所以叫兼行。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布施,这布施没有对别人有好处。持戒是自己在生活中规规矩矩,自己用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都是自己。忍辱是耐心,在修学上有耐心。所以这个六度完全是对内、对自己,兼行六度;它的效果破无明、长智慧。
正行六度是从事相上帮助众生,所以正行六度跟兼行六度差别在此地。正行的布施就是利益众生,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对外、对人,不是对自己。兼行六度是对自己,正行六度是对别人。所以在正行里面要破四相,像《金刚经》上讲的「即相离相」,不是不做,很认真、很努力去做,虽做不著相,在这里面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般若经》上讲「三轮体空」,这种修学法自利利他。领众修行是正行六度。可是在正行六度里面,能够离一切相那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就是利他,兼行自利。不著相就自利,就能破无明;著相不能破无明,著相就变成世间福报,那就是修福。这样的修福,像今天李木源居士主持居士林、净宗学会,实在讲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他如果著相,将来果报大梵天王,他要不著相,西方作佛去了,这个修的是真实的福报,大福报。
所以他们修行的功德,天台家讲跟藏教「五停心观」类似,境界差不...(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1》)
...别、执著,这是布施,这布施没有对别人有好处。持戒是自己在生活中规规矩矩,自己用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都是自己。忍辱是耐心,在修学上有耐心。所以这个六度完全是对内、对自己,兼行六度;它的效果破无明、长智慧。
正行六度是从事相上帮助众生,所以正行六度跟兼行六度差别在此地。正行的布施就是利益众生,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对外、对人,不是对自己。兼行六度是对自己,正行六度是对别人。所以在正行里面要破四相,像《金刚经》上讲的「即相离相」,不是不做,很认真、很努力去做,虽做不著相,在这里面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般若经》上讲「三轮体空」,这种修学法自利利他。领众修行是正行六度。可是在正行六度里面,能够离一切相那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就是利他,兼行自利。不著相就自利,就能破无明;著相不能破无明,著相就变成世间福报,那就是修福。这样的修福,像今天李木源居士主持居士林、净宗学会,实在讲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他如果著相,将来果报大梵天王,他要不著相,西方作佛去了,这个修的是真实的福报,大福报。
所以他们修行的功德,天台家讲跟藏教「五停心观」类似,境界差不多相同。五停心观是数息停散,停就是止的意思,数息观是止散乱,不净观是止贪心贪欲,慈悲观是止瞋恚,因缘观是止愚痴,念佛是止一切业障,所以跟五停心观的境界类似。智者大师讲他往生只有五品位,「可当五品。以读经,是第二品。供养,乃第四兼行六度品」,这是我把五品位的大意略略的给诸位...(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1》)
...在正行六度里面,能够离一切相那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就是利他,兼行自利。不著相就自利,就能破无明;著相不能破无明,著相就变成世间福报,那就是修福。这样的修福,像今天李木源居士主持居士林、净宗学会,实在讲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他如果著相,将来果报大梵天王,他要不著相,西方作佛去了,这个修的是真实的福报,大福报。
所以他们修行的功德,天台家讲跟藏教「五停心观」类似,境界差不多相同。五停心观是数息停散,停就是止的意思,数息观是止散乱,不净观是止贪心贪欲,慈悲观是止瞋恚,因缘观是止愚痴,念佛是止一切业障,所以跟五停心观的境界类似。智者大师讲他往生只有五品位,「可当五品。以读经,是第二品。供养,乃第四兼行六度品」,这是我把五品位的大意略略的给诸位介绍出来。我们看注解往下看第二行,「始由一念信解」,开始我们初学佛的人接触,相信懂得,明了它、理解它。「以至深信观成」,明白之后,又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信心就加深。观成是什么?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改变了,逐渐逐渐我们想法看法,跟如来、菩萨看法想法相接近,这就超凡入圣了。超凡是超越凡夫的见解,接近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是圣人,跟诸佛菩萨的看法想法相同。「当知五品观行为如佛」,五品观虽然不很高,凡夫做得到,太高了凡夫做不到。五品观是凡夫可以做到的,凡夫这种心行也很像佛,接近佛、很像佛,「故令拥护也」。所以世尊嘱咐,这个一事修行的人,虽然是凡夫,跟佛很接近,跟...(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1》)
...自己去看就知道。从古人种种修学这些公案因缘当中,我们不但能生起信心,而且能够体悟到事实的真相,知道怎样去修学,这是讲瞻礼忏悔修福。下面说:
【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这是说见闻瞻礼的福报就很大,如果再加供养,他获福当然就更大。这里面举了几个例子,『香、华、衣服、饮食』,表法的意思要懂。「香」表信、戒定、五分法身。绝不是我们带一点香,在佛菩萨面前燃著供养就行,那是形相,要懂得从形相里面体会实质,那才真香。所以能够舍贪、瞋、痴,修戒、定、慧,这是真正以香供佛。我们燃这炷香意思在此地,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华」表六度万行,「衣」表忍辱,这要懂得。「饮食」表法味,『宝贝、璎珞』表庄严具。我们真正能够依照这些方法来修学,你所获的福报、利益,那就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注解里面有说,注解末后讲,「今获功福」,功德福利,「正与般若相应,故如虚空无量无边也」,般若怎么相应?就是《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菩萨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积一切善法,修的善事虽然小,所获得的功德福利无量无边,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著相修行,修学的福报事情再大,他获得的福报很小,这个事实世尊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特别是大乘经,我们要细心体会。由此可知,拓开心量是我们修学大乘人第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心量不能拓开,说实在话...(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四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4》)
...再看下一段经文:
【是诸人等。见地藏 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
这是讲他修行的方法。这句经文里最重要的『至心』,『归』是回归、是回头,『依』是依靠;真心回头,依照《地藏菩萨本愿经》修行,这叫皈依地藏 菩萨。你要不肯依照经教修行,那不叫皈依。你没有回头,你没有照做,「依」是要照做。经上教我们做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不可以做的决定不能做,依教奉行才算是皈依,真心诚意去做,你就是「至心归依」,这个功德大,太大了,从心里头回头。下面这举事相。
【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
『香华』所表的意思要清楚,「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华」代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里,「华」表六度,『衣』表忍辱。『宝贝』,世间人所珍爱,代表财物;『饮食』是养活生命所不能够缺少。以这些来『供养瞻礼』,在菩萨形像面前供养,这是每天课堂里面的作业,应用在生活上,那就是救度一切众生。特别是对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怎样用香供养他?教导他守法,教导他持戒,我们是用香供养众生。怎样用花供养他?教导他布施,教他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教导他处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要忍辱,就是布施供养。教导他学佛,皈依三宝,接受佛法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就是宝贝的供养。他有苦难的时候,照顾他的物质生活环境是饮食供养。我们要把课堂里面的作业,落实到生活之中,这才叫修行。如果说只在寺院里面,或者只在你自己家庭里面,天天这样供养佛菩萨...(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六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6》)
...切玩具,供养菩萨』。过去有人读《地藏 经》,读到「香、华、衣服、饮食」供养,他没有什么问题,「玩具」供养菩萨,这是什么意思?注解里头注得很清楚,表「游戏神通」,所以玩具能不能供佛?能供佛,表游戏神通,表这个意思。主要是藉这个仪式表自己的诚敬。
他这个地方讲的表法好,言简意赅,「假物将意,藉事显心」,佛菩萨面前供养是这个意思。「香取清远潜通」,香是清香远闻;「华表圆满悦怿」,没有一个人不欢喜花,花代表欢喜,完全是从相状上来说;「衣服见寂忍不舍」,衣表忍辱;「饮食显慧命常存」,表这个意思;「玩具彰游戏神通」,这是举几个例子。前面我们曾经讲过,香表信、表戒定、表五分法身,都有清香远闻之意。花表六度。佛菩萨面前供饮食,佛菩萨不需要饮食,供饮食的意思是显慧命常存,因为我们得饮食,身命才能够存在,以饮食来维持身命,此地是表慧命。这是至心忏悔,修诚敬的仪规。
再『以净水一盏』,供在佛菩萨的面前,供多久?『一日一夜』。『然后合掌请服』,供一天一夜,你把这个水喝下去。『回首向南』,地藏 菩萨坐在南方。『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意思注解里面都说得很清楚。「用净水者,藉缘发慧」,供这一杯净水,一定要晓得,心要像水一样清净,要像水一样平等,清净平等心就发慧。你把这杯供水不要倒掉,你要喝下去。所以供水最好供什么?开过的水,供凉开水,你可以喝。你供的水是可以喝的,表示我接受,我认真要学习,表这个意思...(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七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7》)
...们的爱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前面讲的一念善心。不但是人,除了人之外六道众生,『一切天』,天是诸天,『龙』这是代表护法的这些天神们,「龙」也代表畜生道,虽然没有讲三恶道,以龙来代表;天龙就是其他五道都包括在其中,六道一切众生。『闻此经典,及地藏 名字』,地藏 菩萨的德号,或者是瞻礼形像,得几种福跟利益。
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我们也把它念一念,「准地持」,地持菩萨所讲。「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禅、依精进、修行施戒四无量等,是名福分」,这是讲修福。六道凡夫没有见性,自性里面虽然具足无量的功德,它不起作用,不能现前,六道凡夫的福报都要靠自己修得。修哪些是福?这个地方给我们举出来,这是菩萨的六度。六度除了般若度之外,其余的五度统统是修福,般若是修慧,成佛,我们赞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是圆满,这两种圆满。福、慧当中佛是最圆满,所以佛是最尊最贵。学佛怎么能不修福?没有福报自己修行有障碍,衣食都不足,修道就很困难,没有福报你就没有办法度众生。佛教我们度众生,跟众生结缘,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以哪一桩事情为先?布施。你不送他一点礼物,跟他结个善缘,就很难度他。所以布施非常重要。尤其是财布施,跟一切众生接触第一桩事情财布施,他能生欢喜心,然后接著再是法布施、无畏布施。他对你有了好的印象,知道你对他是善心、是诚意,他就肯接受你的教诲,接受你的劝告。所以福非常重要。
下面又说「盖善名福利」...(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五十一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51》)
...持仁慈的心,宽恕的心,
报恩的心。人家来欺负我,来报怨的,那有什么恩?冤结化解就是恩。又
——146——
何况人家不管是有没有理,他来欺负你,来毁谤你,侮辱你,你不是没有
能力报复,有这个能力;有能力不报,这就是你的德行,这就是你的觉悟。
内心里面没有怨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个帐到这个地方了了。欢
喜。等于说我过去欠你的帐,过去我欺负你,这一世你也欺负我,这一来
一去,拉平了,好欢喜,帐结了!
恩在哪里?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你的忍辱波罗蜜在哪里显示?就在
这个时候,看你有没有忍辱波罗蜜?有没有般若波罗蜜?有没有禅定波罗
蜜?有没有持戒波罗蜜?有没有布施波罗蜜?这一忍,六度齐修,他帮助
你、成就你六度齐修,好事!不是坏事。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自己真
得受用,怎么会不感恩?
如果你没有接受圣贤教诲,我们一般人的习气肯定是什么?我怀着瞋
恨,我没有能力,我将来报复你;我有能力,我现在就反抗你。肯定是这
样的!这一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是这一生。这一世的过节,来生更
严重,一世比一世严重,彼此双方都痛苦,错了!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
要有真正的忍辱,化解冤结,自他两利。这是只有圣贤人才会这样教我们,
一般人不可能。所以,这四种缘我们要认识清楚。生!这是讲来受生,「生」
还没讲完,现在我们时间到了。好,我们明天继续讲。
——147——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二集)
20...(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一集)》)
...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
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有!它不在一处。极乐世界它在一处,这个我们要
知道。下面我们再看:
「是极乐之真实因缘」,这一句很重要,在这里总结。极乐世界真正
的因缘,这个话说得正确,显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你自己没有烦恼,
有道德、有智慧,其他的人都是圣贤,换句话说,你自己也是圣贤。圣贤
人所居住的环境,你就可想而知,那个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不可思议
的境界。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此等庄严,同居是增上善业所感」,这个增上善业就是「念佛」。
「亦圆五品观所感」,这个圆五品观,圆是圆教,圆教里面讲的五品观。
五品观底下括弧里头说了,「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这是讲修行。我们要问有下下根往生的,这个例子很多,古时候有,现在
也有。不认识字的,没有念过书的,也没有听过经的,什么都不懂的。但
是什么?他自己感觉得人生很苦,有人告诉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就可以离苦得乐。他信以为真,如获至宝,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
他成功了,真的往生。这是什么?这就是前面讲的「增上善业所感」。
你要晓得什么是增上善业?念阿弥陀佛是增上善业。你想想看一心念
阿弥陀佛的人,他十善五戒具足,他还会有害人的念头吗?害人的念头都
没有,他还会杀生吗?不会!他也不会偷盗,也不会去淫欲,也不会妄语,
——172——
他统统做到了。他对这个世间全放下...(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三集)》)
...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不是凡人!这个说法日本也
有。去年我到日本去访问,见到日本人还供养智者大师的像。我们去参拜
的时候,我告诉日本的这些法师,我说在中国传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
化身来的,他们说我们日本也有这个说法。示现,做给我们看!为什么?
高的修行方法不能,这个行!随喜。你能做到吗?不难。随喜功德。
通常,「随喜」对治我们一个很严重的烦恼,是什么?嫉妒。你有嫉
妒,随喜你就做不到,随喜的时候嫉妒心没有了。嫉妒是瞋恚里面发出来
的,人没有嫉妒心,那瞋恚一定是很薄弱,虽然没有断,很薄弱。「读诵」,
读诵是天天不离佛,所以你能随喜,你能读诵。「解说」就是为别人演说。
「兼行六度」是随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正行六度」,
这兼行跟正行都有。「正行」是一心一意为众生。「兼行」是随缘,遇到
这个事情随喜去做,随缘做,正行是主动去做。
譬如修布施,看到人家有这种布施的事情,我们随喜一点,这是兼行。
如果自己发起做一个社会的好事,主动的来做,那你这是正行。兼修、正
行统统要做。譬如图文巴市政府,市长发起要做一个青少年戒毒中心,这
好事情,我们随喜布施,这是兼修六度。如果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有这么
多青少年做错事情,我们自己要发起建一个戒毒中心,那我们就是正修。
兼跟正意思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173——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四集)
2003/5/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15-014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三小段。
「人民表因缘生法,声闻表即空,菩萨表即假,佛表即中,圆融无碍
也」,这一段话很重要。在如来境界里面,不但众生是平等的,我们讲有
情众生,无情的报土也是平等的,所以总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有没
有佛,有没有菩萨,有没有众生?没有。如果还有这些分别执着就不是一
真。一真法界里面有没有净土、秽土?有没有四土三...(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三集)》)
...意再休息了,休息的时
间够了,还要努力去求学。声闻住偏真涅槃就好比我们休学。譬如读书读
——175——
到中学毕业,毕业就没有读了,这一下就停下来。停了若干年之后,觉得
不行还是要读书,再去考大学,这大学就好比是大乘,就这个样子。
「菩萨表即假」。这个即就是一切,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菩萨
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相,这个假相不碍真空。所以心住在真空,他能
够在假相里面教化众生,彼此没有妨碍。我们今天凡夫,我们如果教化众
生,对自己的清净心真的产生障碍,心不得清净。如果是菩萨就没有障碍,
一天到晚忙着为一切众生服务,决定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妨碍自
己修行的功夫,菩萨修六度万行。我们念佛人修的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这是念佛三昧;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怎么样繁忙,心不颠倒,一心不乱。
心永远是定的,不会被外头境界转,菩萨。我们凡夫接触外面境界,
被外面境界转,这个很可怜。被外面境界转就是遇到境界立刻就起反应,
没有定功。所以那个念头可以说你从出生到现在,念头日夜不断,前念灭
了后念就生,速度快,决定没有两个念头是相同的。念头比时间快,时间
一分一秒,我们念头的起灭,佛在经上给我们讲都是万分之一秒。换句话
说,一秒当中,一秒钟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念头已经有上万的生灭。就
是以《仁王经》上讲的,我跟诸位同学常常说这不是真实的,是佛的方便
说,方便...(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四集)》)
...要记住这些恶的念头不能
生,对自己有严重的伤害,而且还伤害别人。「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
恶就没有了,恶的念头没有,恶的行为没有。
断恶要生善,「已生善增长,未生善令生」,唯善,无恶唯善!善恶
还是以十善业道为标准,我们初学一定从这个基础上扎根,然后再提升,
然后再扩大,十善业是根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
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常常生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没有生要赶
快生。恶的念头要断,善的念头要生,恶的行为要断,善的行为要生,这
个样子你的心行「无恶唯善」。「净念相继,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从
这个地方建立的。
这个四句通一切法,在大乘法里面譬如六度,悭贪是恶,布施是善。
吝啬的念头,贪求的念头,这个不善要断;布施的念头,布施的行为,布
施供养是善,要生。恶业是不善,持戒是善;瞋恚是不善,忍辱是善;懈
怠是不善,精进是善;散乱是不善,禅定是善;愚痴是不善,般若是善。
总以十善业道是为最初的基础标准,慢慢再提升,提升到一切法,一切法
世出世间法都有善恶两面,断恶修善。
第三段「四如意足」,足是满足,满足就如意了,所以这是四种,佛
教给我们的,你满足就如意了。「放得下,回首如意,回头是岸」,所以
这个四条是定、是福,四种定,四种福。我们中国人常常讲的回首如意,
你看从前富贵人家手上常常拿着一个如意。拿这个如意是什么意思?...(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五集)》)
...都不懂,字也不认识,他有真正的德行。他什么德行?他没有傲慢,他处
处谦虚卑下,一切时一切处不敢站在人的前面。谦卑!这是德行。老实是
他的德行,他没有任何奢望,没有任何希求;老老实实的念佛,什么妄想
他都不生,他统统放下了,念个几年他成功了。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自
以为了不起的都不能往生。这些人我们没瞧得起,没有把他放在眼睛里面,
他们作佛去了,他们正精进!我们这些人是乱进、杂进,什么都想学,样
样放不下,坏在这里。
「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在我们这个法门,正道是什么?「发菩
提心,一向专念」,正道!助道是什么?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
回向净土。我们修五戒、修十善、修六度、修四摄、修三十七道品统统叫
助道法。帮助我们断习气、断烦恼,帮助我们坚定信愿,帮助我们一心精
进,助道法,这个叫正念。
最后一个「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心要定,《弥陀经》上讲的
「一心不乱」,就是正定;「心不颠倒」是正慧。一心不乱,自己的烦恼
(我们不能讲灭、断,这功夫很深,我们做不到)伏住了。这一句阿弥陀
佛念得好,信心、愿心、念佛的心,把我们所有的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
别执着统统伏了,能够伏住,它不起现行,这就是初步的念佛三昧,我们
——229——
平常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样子?就是这个样子;烦恼习气没断,
但是不起现行。
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执...(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十七集)》)
...他是凡夫,他一生当中决定成佛,「必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
跟等觉菩萨没有两样。他是下凡众生,在极乐世界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这
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事实真相。后面这一段说:
「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他是凡圣同居
土下三品的众生,你要说他一生补处,不能这样说他。为什么?他是凡圣
同居土下三辈往生的,凡夫!他烦恼一品没有断,所以不能说他是等觉菩
萨。这个事情,「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教网」,教学,
教学里头没有这个状况。教网里面讲的,凡夫,五乘佛法里面,你所学习
的是人天法,「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你学这些。声闻学四谛法,缘觉
学十二因缘,菩萨学六度万行,这是讲教!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适应西方
极乐世界这个状况,怎么凡夫跟等觉菩萨在一起?就好象小学生跑到研究
班里面来上课,这成什么话?
「刹网所不能例」,刹网是讲世界,所有世界里头没有这个事情。凡
夫决定在凡圣同居土,决定不在方便有余土;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决定
在方便有余土,不在实报庄严土;法身菩萨决定是在实报庄严土,决不在
——299——
凡圣同居土,这讲刹网。西方极乐世界破了例子,凡圣同居土的人也跟等
觉菩萨在一起,等觉菩萨是实报庄严土。所以十方世界的教下没有这种事
情,没有这个例子。四土里头也没有这个状况,这称为特别法门,它特别
在哪里?我们在这儿看到了,真的...(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二二集)》)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一卷
...话说,「善
根福德因缘」必须具足。我们第一段里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不得生者,善根、福德力薄」。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蕅益大
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说,善根是「菩提正道」、是「亲因」,「二乘
人少」,不是说没有,少。少了,它就力量薄不起作用。「福德」,布施、
持戒以及一切助道法,这是属于助缘,「人天少」,于是力也就薄了,力
量就薄,因此不能往生。往生要善根福德因缘多(少的反面就是多),多
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看小注里头说,「二乘但求自利,得少为足,
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这是讲二乘人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求,
他也没有办法去,条件不具足。「人天(遇到大乘了)虽修六度,但求人
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故福德少」。这两种「皆不得生净土」。
善根、福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是这样跟我们讲的。
我在平常劝导大众修学念佛法门,我讲的就比较简单,大家容易懂。
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善根是对于这个法门能信、能解,我说这是善
根;能愿、能行这个人有福,肯发愿求生净土,肯念阿弥陀佛依教奉行,
这人有福。我这个说法简单,大家好懂。换句话说,你遇到这个法门,因
——316——
缘(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你因缘具足,你遇到了。遇到之后
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你读经明白了,或者听讲听懂
了,这是你有善根。明白了、听懂了,真...(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二四集)》)
...生?地藏菩萨。所以
在这个空档里面,地藏菩萨是代理佛。诸位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看
过,这个要懂。所以现在修地藏法门的人很多,念地藏菩萨的人很多,但
是要晓得,念地藏菩萨的功德,比不上念阿弥陀佛!后头讲「况如来乎」。
如来是果地!
地藏菩萨,我们知道,实在讲久远劫就已经成佛。但是他不愿意居佛
位,他要住在菩萨位上,永远做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的学
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都成佛了。大家在《地藏经》的序品里面能看到。
这是说胜过一切神咒,念阿弥陀佛名号,胜过一切神咒。
第三句「亦胜诸余功德者」。这是显教里面,你修一切功德法,不如
念佛,念佛的功德第一殊胜,无比殊胜。「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而专持
名号,则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广说」,这个「前
文」是《疏钞》,《弥陀疏钞》里面说的很多。念佛的功德真有这么大吗?
但是世间人心目当中,不以为然。你们看看这个世界上要是遇到灾难,有
人出钱出力来援助这些灾难,大家都称赞这个功德大。你在旁边什么事都
——552——
不管,念几句阿弥陀佛,你的功德能够超过他吗?世间人难相信,这叫难
信之法。
我们到现在才稍稍懂得一点,出钱出力,救济灾难是救人一时;称一
句阿弥陀佛名号,他要是听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种子种在他阿
赖耶识里头,将来遇缘起现行,他能够横超三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去...(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四0集)》)
...我们今天讲生活公约。
下面再讲我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最后一条「利
和同均」。「利和同均」就是我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平等的,没有特
殊,没有高下,我们一样的生活,现在讲的是共产。所以我从前讲经常讲,
佛教是最早的共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家是完全讲共产的,
没有私有财产,只有团体。团体过一律平等的生活,释迦牟尼佛自己以身
作则。佛陀一生衣食起居跟大众完全一样,没有一点点特殊,这我们大家
服他,做得非常彻底。这是六和,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三学」,这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戒定慧三学,
决定不能够违背,决定不能够离开。第四个科目是菩萨的「六度」,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个科目就是此地列的「普贤菩萨十
愿」。我们净宗学人平常修行依什么?就依这个。
这五个科目叫行经,要付予行动,不是口里说的。这个经不是叫你念
的,不是叫你讲解的,是要求你做到,落实在你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处
事待人接物之处,你要把它做到。所以我们修行,用这个做标准,修正我
们错误行为。在此地我们看到普贤十愿,普贤十愿第一个:
【一者礼敬诸佛。】
什么是『诸佛』?从理上讲「诸佛」是法性。法性就涵盖着情与无情,
全部都包括,我们对于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要真诚平等的恭敬。为什么?一
切有情众生是未来佛,这佛经上说的。过去佛、现在佛,世尊...(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四四集)》)
...通。搞通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不是讲「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不是这个因果;这个因果,刚才讲了人天懂得,二乘也懂得。此地这个因果应该是特别的因果,这特别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真的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菩萨还学其他的法门,学得好辛苦、学得好累,最后也未必能成佛。懂得这个因果的人那就快了,真是《无量寿经》上所赞美的「行超普贤」。普贤大士那还得了吗?大乘菩萨里面排名第一是普贤菩萨,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这个人,他超越普贤。普贤证到等觉,修了无量劫,他才修成功。
我们今天是凡夫,初遇到佛法,如果相信这句话,这一生老实念佛,依照我们现在所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你就依照这五个科目,处事待人接物,依照这五个科目去过日子,然后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你果然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统统做到,就是真正发菩提心,不必再问什么叫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完全落实了。如果你做不到,你菩提心研究得再透彻也没用处。这个东西要做,要真正把它做出来,这才行。所以此地讲的因果,我们必须要牢牢的记住是「念佛成佛」。
此地讲的「深信因果」,跟印光大师讲的深信因果,意思不一样。印祖的四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信愿念佛」,也是这四个字,讲的意思不一样。他那个「深信因果」叫我们相信「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他那个意思讲得浅,这个地方的意思讲得深。
第三句「读诵大乘」,读诵大乘就是亲近佛陀。佛现在不在世,我们怎么亲近他?佛的经教还留在世间,我们每读一遍,就是等...(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三卷) 香港 档名:12-19-3》)
...日,绝不攀缘;攀缘你就有烦恼,随缘没烦恼。我们过这样的日子,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日子。所以我们待人要以「六和敬」,建立这样的共识。
「戒和同修」,这个戒是守法,每个人都守规矩,每个人都守法,这个团体自然和睦。然后才做到,「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同悦是法喜充满),利同均」,我们要真正去做。我有福报,我得的利养多,他没有福报,我分给他就均了。说人人均等这不可能的,个人修的不一样,因不相同,果怎么会相同?唯有觉悟的人,得到果报之后,能够把自己的果报分给一切大众共享,这就均了,这是均的真正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所以,以「六和敬」来处世,处事待人接物。
在行持上面落实在「六度」,六度是我们做人处事的总纲领、总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真正肯帮助别人,放下自己一切的享受,能为众生牺牲自己。「持戒」就是守法。「忍辱」就是耐心,做事做人很有耐性。「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不轻易的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般若」是智慧,对於一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给我们生活处事待人的六个原则,我们真正能遵守,怎么会有错误?真正能遵守,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这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现在学了回家就晓得孝顺父母,就知道奉事师长,很管用,学了马上就管用。你从今之后,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你就能遵守这些原则,那你真正是菩萨生活,真的是转凡成圣,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点都...(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 (第三卷) 香港 档名:12-19-3》)
...了。我们曾经见到有很多得重病的,临命终的时候见到佛来了,为什么?那个时候他真放下,他真想去,他知道他的病不能好,他真想去,佛就来了,他要想他的病还会好,佛就不会来。所以感应,真心才有效果,虚情假意,佛知道,我们自己往往都不知道,佛知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第三:
【断障普。】
『障』是烦恼。
【一念瞋心,百万障门。】
这举一个例子,佛家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碍就来了。
【一断一切断,尘劳悉断。】
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要断掉,你所断的就普了。第四:
【事行普,无边行海,无不行故。】
『事行』是什么?六度法门里面前面五度是事,般若是属於理。这就是告诉我们,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行故』。这五类在事相上无量无边,菩萨修行念念都能够相应。布施,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舍己为人,这是布施。持戒,这是广义的守法,都能够循规蹈矩,样样都如法,不违背规矩。忍辱是讲耐心。精进是求进步,不但求进步,专精,这叫精进。禅定是心里头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扰乱,这都是属於事。事相没有边际,所以菩萨行也是广大无边。第五:
【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
『原』是根源,『彻』是透彻,这一切事相理论、道理的根源,这是讲的「般若波罗蜜...(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0-02》)
...法门里面前面五度是事,般若是属於理。这就是告诉我们,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行故』。这五类在事相上无量无边,菩萨修行念念都能够相应。布施,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舍己为人,这是布施。持戒,这是广义的守法,都能够循规蹈矩,样样都如法,不违背规矩。忍辱是讲耐心。精进是求进步,不但求进步,专精,这叫精进。禅定是心里头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扰乱,这都是属於事。事相没有边际,所以菩萨行也是广大无边。第五:
【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
『原』是根源,『彻』是透彻,这一切事相理论、道理的根源,这是讲的「般若波罗蜜」,六度里头的般若度。第六:
【无碍行普,事理二行,相交彻故。】
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融在前面五度当中,这才叫波罗蜜多。如果我们修布施,布施里面没有智慧,这个布施就不叫波罗蜜多,不叫度,只叫布施,不能叫度。那是修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事里头一定有理。布施如何显示出般若在里面?「三轮体空」, |
|
|
|
|
|
|
|
布施不著相,那是智慧。为什么不著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你不执著,不执著就出三界,不分别就出十法界。一切事行当中,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理,理融在事当中,这样就没有障碍,事无碍的境界都现前了。第七是:
【融通行普...(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0-02》)
...启请的,因为他不请法,没有人请;就像当年净居天人,他是发起众,他不是当机众。我们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法会里面看到,有许许多多发起众就是当机众,他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提出疑问,释迦牟尼佛给他开示、给他解答,这样的法会记录成一部经典,这种情形很多。当机这一会最适合我们的程度,最适合我们的需求,我们在这一会里面得真实的利益。第八:
【表法众】
『表法众』很多,有人表法、有物表法。人表法里面多半是名号表法,显而易见。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是表法的,像地藏菩萨表「孝」,观音菩萨表「慈悲」,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代表「落实」,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物」里面表法:花表因、表六度,菩萨六度修因;果表菩提涅盘;香表信,表戒、定、慧,表五分法身;烛表智慧,表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所以物里面表法更多了,这都属於表法众。第九:
【证法众】
『证』是来做证明的,作证转。像宗门里面,这个人在闻法的时候开悟了,这个也可以给那些没开悟的人做榜样,「他能开悟,我也应该能开悟」。念佛道场里面有很多念佛往生的,这是作证,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使我们的信心更坚定,我们的愿望更恳切。末后是:
【显法众】
『显』是显示。「显法众」一般都不是凡人,华严会上特别多,几乎都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
这一段是把听众大分这十大类。十大类里面有一个人是属於...(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 (第一集) 1999/3/16 香港九龙 档名:12-21-01》)
...:「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而且嘱咐我,「我今天给你讲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听话,真的做了六年。六年确实有感应,有很多事情在一、两个月之后发生的事情,几乎可以能够感觉到、可以预知。所以你不能放下怎么行?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智慧福德无量无边,智慧福德从哪里来的?不是修来,自性本具的,人人皆有。我们智慧福德不能现前,被烦恼盖覆住;诸佛菩萨智慧福德现前,烦恼除掉了,把烦恼舍弃了。我们今天不肯把烦恼放下,诸佛菩萨把烦恼放得干干净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由此可知,布施真的重要。
菩萨修学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的修学六个纲领,第一个就是布施。这六个纲领,佛经里面叫「六度」,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是修学这六桩事情,头一个就是布施。不肯布施就不能学菩萨,布施要彻底,布施要圆满,你就能快速成佛,你就能快快的断烦恼,快快的长智慧。愈是舍不得,烦恼愈不能断,智慧就不能开;换句话说,还是在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真可惜!这一生的机会多好,佛经里常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真是很幸运,得人身、闻佛法。而因为不肯舍弃烦恼,不肯放下分别执著,结果这一生空过了;这是愚痴,没有智慧。真正聪明人,听到这个法门之后彻底放下,身心世界没有丝毫的留恋,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一生就圆满,这是真自在!底下说:
【位各十者,一地具足诸地德故,一度具十为庄严故。】
...(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1-02》)
...一个目标,趣向菩提,无上大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你这种清净心有力量,到这个地方,圆满具足了三不退。
【求一切智广大行愿力】
这一句是总结,求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有智,行愿才广大,行愿才有大力量。末后说:
【具此内因外缘】
『内因外缘』,重要!
【深信大欲】
『大欲』是成佛度生,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欲望。我们凡夫的欲望,贪图名闻利养,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享受,这个欲望小,这个欲望有害。佛的大欲,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成就自己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才叫「大欲」。
【胜愿广行】
『胜愿』,浅而言之是四弘誓愿。『广行』是菩萨六度万行。
【不拣凡圣,必得佛加,则能通达悟入。】
说得多好。我们要想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你要懂这个道理;这段所讲的「内因外缘」统统具足了。外缘难!善知识,所谓是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可是给诸位说也不难,只要你内因具足,外缘自然就成熟,为什么?诸佛菩萨会来帮助你;如果没有内因,纵然遇到外缘,也不能成就。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得多,现实生活环境里面,我们也见到很多。一个好老师,他教很多学生,不是教一个人,为什么学生当中,有的有成就、有的没有成就?没有成就的没有内因,外缘具足了,没有内因;有成就的,他有内因。所以我们不怕遇不到善知识,怕的是我们自己内因不具足,这比什...(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五)本会一」,第一部分。我们看讲义,这个部分一共分五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大众念请分」。这里面有经文,也有清凉的注疏,我们看第一个小段:》)
...要说法,你不说法,那个饭叫白吃了。怎么说法?讨论佛法,你不是一个人去,两、三个人去吃饭。你讨论佛法,旁边吃饭的人不都听进去了吗?他都是你的听众,你们在说法,有问有答,声音响亮一点,让周边的人统统听到,机会教育。我们到餐厅不是吃饭,是弘法的,你说这个多有意义!你要有个度人的心,有帮助人的心。你们学会了,两、三个朋友到外面吃饭,大声谈话,让他们大家都听到。世尊讲经,有人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那是明知故问,他哪里不晓得,他为什么要问?这一问一答,唱双簧一样,给别人听的,听众他不晓得,他也不会问。这些方法我们都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要向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学习,这是五品位里的第三条。
第四是「兼修六度」。兼修六度,意思是教我们怎样过日子,怎么样生活,怎样处事接人接物,佛教给我们六个原则。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意思是放下,度自己悭吝的烦恼。肯放下,肯舍己为人,不仅仅是断贪心,还要断悭吝心。热心的帮助别人,以深心,以自己的力量,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修布施。「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这里头是自利利他,以自利为主。尤其是修学,佛法修学一定要依照修学的方法,我们讲的五停心观、圆教五品,这都是方法,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忍辱」是耐心。「精进」是不退转。「禅定」是自己有主宰,绝不轻易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为外面境界动摇。
佛法修学的成就,是一门深入,诸位同学有修学很多年的,为什...(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4-03》)
...利益无比的殊胜。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晓得,自己时间才不会浪费,功力才真有成就。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一年一年做个比较,今年比去年有没有进步?进步在哪里?如果没有进步,那就要检讨,我用的方法一定错误。如果方法正确,理论正确,不是一年比一年进步,你应当可以能够觉察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进步,你的生活怎么不快乐?月月有进步,月月境界不一样,你的智慧月月在增长,你的境界月月殊胜;你的生活法喜充满,真的是自在快乐,这是佛法真实的受用,真实的享受。所以自己要有主宰,决定不能受别人影响,这是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智慧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谓兼修完全是自利,五品第五「正行六度」才是利他。前面四品是为自己,都是属於自利,自利有成就了,那要主动去帮助别人。《无量寿经》上佛告诉我们,「为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不必等到别人请,主动去帮助别人。用什么帮助别人?就是用六度法。这个时候六度,度是帮助别人,是度众生的,是利他的,不是自利;但是利他,先修自利。
这种修学方法,我们哪一个人做不到?人人做得到。你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用「五停心观」,把你的烦恼习气停止住,用「五品位」积功累德;摄德成因,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水平的修因。你能用这个方法修,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佛在《法华经》里面授记的,给我们作证的;智者大师是这个品位往生的,智者大师是给我们做模范,做示范作用。这个法门就是古德所讲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人人都能修,人人都修得成功,没有障碍。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不是每个人能够修学的。「五停心观」跟「五品位」,每个人都能修的。你这个样子在世,信愿念佛,求生...(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4-03》)
...心最重,爱财、贪财,你就要下定决心舍财,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根就断掉了。贪色的心重,你要把情色断得干干净净;贪名的心重,要把虚荣舍得干干净净;你从这里下手,克服自己的障难。自己的毛病习气自己要晓得,那就是觉悟;真正能够断除,改过来,这叫修行功夫,你有真功夫了,真功夫是改过自新。
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如是,当年追随释迦牟尼佛这些出家学生,比丘、比丘尼亦如是。他们一生过的生活,三衣一钵,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过的物质生活是社会大众最低的水平。为什么?一切众生的病根,确确实实是贪心,贪是大患。为什么会瞋恚?贪不到才瞋恚,如果样样都贪得,他就不会生瞋恚心。所以佛才把布施列在第一条,菩萨六度第一条布施,布施就是度悭贪,四摄法里面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明白佛教学的意义在哪里?拔除我们的根本烦恼,帮助我们破除无始以来的习气,这是智慧的教学。
我们凡夫都以为特权是荣耀,不守法比人家高明,其实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为,所以佛第二条教给我们持戒,守法,守规矩,这是大德。人人都能守规矩,社会就安定,世界才能和平;繁荣兴旺,一定是安定、和平的基础里面,才能够造成。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太平,哪里会有繁荣兴旺?如果在这种状况之下,发现有繁荣兴旺的这些事情,这个事不吉祥,不是好事。这里有大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教给我们些什么,我们要清楚,我们要认真学习。
今天时代...(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七) (第一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5-01》)
...们布施,我们很吝啬,不肯布施,与佛的教诲相违背了;佛教我们持戒,我们偏偏破戒,偏偏犯戒,那哪里是佛弟子?这样的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冒充佛弟子有罪。世法里面冒充都犯法,都还要坐牢,还要判刑。冒充佛弟子,那个罪过很大,现在世间法律不制裁你,有那些鬼神他们会制裁你。特别是佛家那些护法神,诸位要知道,护法神不是菩萨,菩萨有慈悲心,看你有过失原谅你;护法神是凡夫,感情用事,他没有什么慈悲,看到你好好的学佛,他欢喜,拥护你;看到你破戒犯法,他恨透你,他要来整你,所以那些人会来惩罚你。我们皈依真心皈依,决定要做佛的好学生、好弟子,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
从哪里皈依?皈依是回头。我们从六度来说,从悭贪回头,依佛的教诲修布施,这里头真的有依靠。从破戒、作恶回过头来,依持戒,你真的就回头,真的就依靠,依靠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持戒,教我们忍辱,教我们精进,教我们禅定,教我们般若,从这六个反面回头,依靠这六个教诲,好好的去学习,这就真的皈依,真的回头。比这个更清楚、更基础的是十善业道,佛教给我们不杀生,我们从杀生回过头来,从今之后依佛的教诲绝不杀生,这你真的回头,真的有依靠,听佛的话。不妄语,以前总是欺骗别人、欺诳别人,从今之后我听佛的话,跟佛学习,绝不欺骗一切众生,你就真回头了。不偷盗,过去没有皈依的时候,总是想占别人一点便宜,占便宜就是偷盗,从今之后绝对不会有...(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6-0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二卷
... 下面第二段「科意」,科是段落。这一会经文比较长,里面分成三段,也就是三会。第一会:
【比丘会,表回小乘可入大故。】
这里面讲有六千比丘,这些比丘回小向大,放弃小乘的修学,追随文殊师利菩萨;也就是说,放弃权巧方便,追求真实智慧,就这个意思。第二会:
【诸乘人会。】
『诸乘人』就很复杂,里面有人乘、有天乘、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这是我们大别讲「五乘佛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讲,各个不同的族群,各个不同的文化,各个不同的思想,各个不同的境界,全部都包括在这里面。
【通收诸权,皆入实故。】
统统都会归一实相,般若。就好像我前面举的比喻,我们用六度来说,五度都归般若,五度就好比是诸乘人,『通收诸权,皆入实故』。这两类,后面有个说明:
【表信未久,尚不定故。】
这是我们通常讲中下根性的人,他们还不稳定,有时候还会见异思迁,还不稳定。第三:
【善财会。】
善财童子稳定了。
【纯一乘机,一生办故。】
他的信解都坚定,决定不会改变,有大志向。大志是什么?决心在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这是大志向。经文里面讲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一生成就。他发这个心,果然一生成就。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发大心,要修大行,效法善财童子,我们这一生决定成佛,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善财,大家要认识清楚,他是不...(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6-02》)
...所以忍辱波罗蜜就比什么都重要,忍辱,禅定,智慧。日常生活当中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无分别心,我们才能够保证不会堕三恶道。你还要有分别,还要有执著,还要有不平,还要有怨恨,那就完了。
佛在经论里头慈悲开示,我们听了半信半疑,有的时候完全不顾了,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随顺自己的烦恼,乱作妄为,这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有没有觉悟?书本里面记载过去的,还有现前的,只要你冷静一些,仔细一点,你观察,就在我们周边,就在眼前,业因果报。如果还不知道警惕,还不晓得觉悟,你堕落到三途恶道,不可以怪罪别人。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没能看清楚,听而不闻,怎么可以怨天尤人?所以三学六度,无量佛法,都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点点滴滴,会修的人都是六波罗蜜,高级的都是十大愿王。我们今天要认真、要努力,先要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搞透彻,然后进一步怎么样落实,再成就真正的圆满。『心无疲厌』,就不多说了。再看底下第五段:
【普遍修习一切菩萨甚深三昧,心无疲厌。】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生活,是菩萨的工作,是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你学会了,你很像菩萨。菩萨要再把自己的功力向上提升,关键在『三昧』。给诸位说,三昧就是六度里头的禅定。在这个地方特别提出来,三昧是清净心,三昧是真心。可是这个名相,就字面上来翻译,三昧是梵文音译的,字面上来翻,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叫三昧。什么是正常的享受?禅定、般若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享受不正常,佛给我们说,六道凡夫的享受有五大类:苦、乐、忧、喜、舍,都不是正常享受。
苦乐忧喜舍从哪里来的?从果报来的。你造的善因,你就得乐的享受,得欢喜的享受;你造作不善的业因,你得苦的享受,你得忧的享受,心忧身苦。善因,你得的享受,身乐心欢喜,享福,福报。偶尔也有心没有忧喜、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叫舍受;就是苦乐忧喜暂时没有,舍受。你的日常享受总不出这五大类,这...(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7-03》)
...限量,放下没有止尽,必须要使自己的心地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世间法不能执著,佛法也不能执著,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得干干净净,那是「甚深三昧」。
我们修学的心,这里讲得很好,「修习」。普遍的修习,这是说菩萨法门无量无边,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无量的法门要学,「法门无量誓愿学」,一面学一面要放下。放下是决定不分别、决定不执著。为什么要学?学了长智慧,智慧才能圆满。样样学,样样不分别,样样不执著,这叫做佛法。此地诸位千万不能够误会,佛法是不是仅限於经教?不是,穿衣吃饭都包括在里头。佛家常说,也许诸位听说过,哪一法不是佛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是佛法,只要跟六度相应,吃饭是佛法,穿衣是佛法,饮茶是佛法,行路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就看你会不会。会了,统统都是;不会,天天念《华严经》,也不是佛法。
为什么?你念《华严经》,贪心念,贪图佛菩萨保佑,我念经有功德,贪图功德,那个不是佛法。《华严经》舍不得给人,吝啬;别人想借看一下都不行,吝啬,那哪里是佛法?展开经卷,没有恭敬心,不如法,没有持戒。喜欢念就念,不喜欢念摆上几天,过两天再补;时间多了,太多了,算了,不要再念了,忍辱没有了。菩萨六个原则,一个都没有,所以你念经也不是佛法。念佛堂念佛也不是佛法,跟著大家一起也念佛,一会儿这个念的声音太大了,讨厌!那个声音念得不好听,生烦恼。所以不会,...(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7-03》)
...没有懂,他懂的只是文字,那几个字他认识,里面所讲深义他不懂。四十八愿,每一愿都融摄其余的四十七愿,它是完整的。完整里头挖出一块,说凭这个就能往生,笑话!四十八愿少了任何一愿,第十八愿就不圆满。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华严》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个纲领,你抓住这个纲领,纲领里面统摄一切诸法,怎么能够胡闹?这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修净土,决定要遵循古来祖师大德的途径,稳稳当当,决定得生。我们的心行,与佛菩萨的教诲统统相应。
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要「普遍修习」。这个普遍修习,不是修习许许多多的法门,是在我们日常普遍的生活里面要学习,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决定与三学、六度相应。如果修习净土,决定与「信愿行」相应;我信里头有三学,信里头有六度;我愿里头有三学,愿里头有六度;行是生活,穿衣吃饭,每天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里面都有三学、六度;你这就肯定往生,自己可以拍胸脯,有把握!一点都不假。如果你的生活,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人家恭惟你几句欢喜得不得了,说你几句不好听呕几天气,这还行吗?这样修行法,还是搞三恶道。你们要想一想安世高的同学,那我们哪能比得上人,人家只不过去托一钵饭,不太合自己的口味,心里有一点不舒服,就这个恶意,堕神道,堕畜生道,去作龙王去了。我们今天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造的罪业无量无边,比他严重得太多。他落在畜生道,因为他讲经,因为他布施的功德,他畜生道当神,作龙王,作神,畜生身。我们没有人家的功德,我们的罪业比他重,所以你自己想想到哪一道去?一定要有警觉心,一定要求无上道。
...(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7-03》)
...。自己要有福报,建道场,可以礼请真正有修有学的大德。我说大德,范围比较广,大德是有出家、也有在家,在家有修有学的大德也不少,请他来领导、教导,如理如法的修学,这才能成熟众生。
这一条里面讲,『於一切刹行菩萨行经一切劫』,这个不一定是道场,没有道场也行,就是随时随处要「行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行?我们「净宗学会」,建立的修学五个科目,就是菩萨行。第一个是「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福;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行;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行。从这一条里面又生出具体的纲目,就是「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特别是六和,我们今天世间不和,在一个家庭里面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朋友不和,整个社会都不和,所以社会就不安定,这是动乱的根源,就是不和。
我们要求社会安定,繁荣兴旺,我们希求一切众生都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和」最重要了。我们看看古时候这些帝王,他治理国家中心的思想理念是什么?就是个「和」字。你要不相信,你到北京故宫去参观,你看故宫的建筑,最主要的三个建筑物,这是三个大殿,我们世间人称为「金銮殿」,它那个名称不叫金銮殿,它叫什么殿?「太和殿」,和!太和殿后面那个殿,叫「中和殿」,还是要和;最后一个殿,叫「保和殿」。你们想想皇帝心目当中是什么?没有别的,大...(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一集) 1999/10/5 香港九龙 档名:12-28-01》)
...给我们,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要想一切众生,我们心量就大了。念念都想一切众生,念念都想整个社会,你的福报就大,所以「利和同均」,自然就修得圆满。有福报的人,念念想到一切苦难的众生,他帮助他们,布施给这一切众生,这个福报就大了,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诸位要知道,有福报自己享,福报很容易享尽,享尽了,没有了。所以有福,真正有智慧,聪明人,有福让大家享,他那个福报是活水,流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来。理与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能够布施供养一切大众,能够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你自然得到一切众生的爱戴,一切众生的拥护,这个福报有多大!
「六和」是菩萨行,如何将三福、六和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佛教给我们六度,十愿;六度、十愿是落实。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真正的义趣是服务,现在的话讲服务。现代人常讲「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佛家讲布施,布施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世尊在华严会上给我们详细说布施,说了一百多个项目,不是我们平常讲布施,拿一点钱去帮助别人,那你把布施两个字看得太窄小了。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世尊将这三大类给我们开出一百多个项目,我们看了之后叹为观止,才晓得布施涵盖了整个的佛法。
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如何修布施波罗蜜?这是行菩萨道。你每天从早到晚为这个家庭服务,贡献你的智慧,贡献你的劳力,这就是布施。在佛法里面财布施,这叫内财布施。财有内财、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以身外...(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一集) 1999/10/5 香港九龙 档名:12-28-01》)
...个念头,这是修定。禅定、般若从哪里修?每天在外面逛逛,就是修定修慧。由此可知,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生活上,本位的工作上,在一般普通应酬上,六波罗蜜不就具足了吗?这就叫行菩萨行。菩萨行不是在寺庙里,每天敲著木鱼、念著经,不是的!是在实际生活里修菩萨行。生活就是六波罗蜜,生活就是十大愿王,所以你能够把佛法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每天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行菩萨行。
「经一切劫」,那是时间。『心无疲厌』,你能够落实,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那多自在,多美满,多幸福,这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无论我们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过的是什么生活,统统都是六度、六和、三福、十愿,全部落实了,你的心当然无有疲厌。末后一条,第十条:
【为欲成熟一切众生故,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蜜门,成就圆满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
这一句文字比较长,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个地方做为一个总结。总结无尽,但是他有一个目的,就是「成熟一切众生」。「成熟」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叫成熟。文殊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哪有这个能力?但是要细细的思惟,这个能力我们也有。文殊菩萨的能力是圆满的,我们的能力只有一个,不像文殊菩萨那么圆满,我们只有一个,这一个是什么?劝人念佛...(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一集) 1999/10/5 香港九龙 档名:12-28-01》)
...不到那是小善。能信、能解,做不到是小善,做得到是大善、真善。
劝我们『成就深信』,决定的信心,没有疑惑的信心。『发此十种无疲厌心』,这一段经文,这十句是核心,一定要把它记住,这是菩萨行,要能够做到。菩萨这十种开示,第一个就是教我们要发广大心,亲近供养诸如来。诸如来在哪里?我们道场,修道的场所就叫道场,供养的有佛像,这是如来。与会的同学,或是在这个地方听经,或是在这里讨论,或是在这个地方念佛,这些同学们跟佛像融合成一体,这些人都是如来。这些大众都以如来教诲,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我对於这些如来要亲近、要供养,要全心全力护持、照顾,要把菩萨的教诲落实,要成就善根不退,要勤求一切正法,要勤行六度法门。每一条我们自己想一想,怎样把它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要发心,要学习。
『则能长养一切善根』。「长」是生起的意思,你的善根生起来了;「养」是培养;无量无边的善根,不是凡夫的善根,菩萨的善根。发这个心,就是长养善根,落实就是行菩萨道。『修行一切菩萨诸行』,落实就是修行。只要这十句真正落实,魔就没有了。什么魔?《八大人觉经》上给我们讲的四魔:五阴魔,烦恼魔,生死魔,天魔。魔就降伏了,你只要依教奉行。降伏五阴魔是个什么样子?你的身体健康了,相貌改变了。我们的身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五阴和合的身相。我们相貌不好,身体不好,许多的病痛,五阴魔,受五阴的折磨。行菩萨道,五阴魔就没有了,你的容...(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8-02》)
...果了,那你看看你开悟、证果之后是不是这个样子。『悉见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有没有见到?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你要是证得这个三昧,你就见到。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我没有见到,没有见到,那就你没有证得。不但见到诸佛如来,还见到『所有道场众会』。「道场」大家懂得,什么叫「众会」?众会是许许多多菩萨、佛的弟子们,聚集在一块讲经论道、修行生活,也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状况,你统统见到了。不但见到诸佛,诸佛的道场,诸佛教化众生,统统看到了。不但见到,而且你还听到,这一切诸佛在讲经说法,『音声海』,听到了。
这一切诸佛在『演说种种名句文词』,这四个字就代表讲经说法。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名」是名相,三昧是名相,六度是名相,名相术语,「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文」是各别的单字,会集起来叫「词」。所以名句文词就是说,说法的形象,说法的样子。有形象必有内容,『训释性相秘密』,这就是讲的内容。前面是讲说法的形象,这一句是讲说法的内容。佛给大家解释说明,说明什么?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秘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性是自性,是能生,能现宇宙人生现相的理体;相,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现相。相是所生,性是能生,能生是体,所生是相,秘密是作用,这个作用太神秘了。
「秘密」这两个字是形容宇宙人生,或者我们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理太深了,事太繁了、太多了,作用深广无际,不是一般凡夫,乃至於二...(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8-02》)
...受。我们要学,可是有很多同修说学不来,你为什么学不来?你的念头没有转过来。什么念头?我们是轮回的念头,你要把轮回的念头转成菩提的念头,问题就解决了。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问题才能解决,就不难了!所以说来说去,总而言之,要转念头。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学佛要改心理,把凡夫的心要改成佛菩萨的心,我们修菩萨道就不难。心不改过来,难了,太难太难了!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从根本修,从根本修是改变心理,然后无论什么境界,你接触到都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叫极乐。十千是圆满的,圆满的正常享受。
第三句『具足十千诸波罗蜜』。「十千诸波罗蜜」,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量法门。大乘法里面,佛常说六波罗蜜,六度万行,十千波罗蜜就是万行,这一句具足成就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什么样子?完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迷,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统统与佛法相应,那就是圆满波罗蜜多。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法身大士他们成就「见一切佛境界无碍眼三昧」,所以他做到了。这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也就是觉了「大方广」,契入「佛华严」的境界,过佛华严的生活,这样的圆满。
下面一句『圆满十千智慧光明』。前面「十千诸波罗蜜」,是自性德能圆满的流露,这一句「圆满十千智慧光明」,是自性般若的流露。我们要问学佛为什么一定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有什么好处?心地不明有什么不好处?你读读这些经文就明白了,心性不明起惑...(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 (第三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28-3 》)
...智,入位本故。】
东方表这么多的意思。我们要发心,要发愿,要求智慧,要顺著光明。『位』是菩萨的位,不能够随顺佛陀的教诲,怎么能入菩萨位?
第四是给我们介绍娑罗林。娑罗林是个地方,我们一看就晓得,这个地方树木很多,是个林园。
【裟罗林,梵语此云高远。】
娑罗是梵语,意思这个地方高,这个地方很广,『远』是广的意思。
【当起万行,庄严法身。能摧障盖,故称幢也。】
『幢』,表法的意思。地方高是表德高,地方广、地方大是表利益广大众生,唯有高尚的德行,才能教化广大众生。所以这是道场,我们今天叫道场,佛菩萨讲经说法的处所,取这个意思。在这个地方树立六度万行,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庄严法身』。什么叫「法身」?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就是法身。讲经说法,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就是庄严。我们今天在此地建立道场,两个小时时间短,也是建立道场,这个道场也是庄严法身。『能摧障盖』,「障」是业障,「盖」是盖覆了我们的本性,我们在此地有缘听到如来的经法,我们觉悟了,能够破除我们的障盖。
障,佛经里面常说两大类,「烦恼」是障,「所知」是障,这是经上常讲的二障。烦恼是贪瞋痴慢,从哪里来的?从自私自利来的。六道凡夫都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不能放下,你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佛告诉我们六道是怎么来的?六道是从我执来的。只要你有「我」这个执著,...(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 (第一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9-01》)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记住这两句话,要学习,要效法,我们把心量拓开。我们的爱,我们的真诚,我们的慈悲,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样才入得了法界,才能入诸佛如来不思议解脱境界。
这个智用弘广舒畅,所照深广无际,『即真法界』,这个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所证得的境界。『此是正说入法界经』,「入法界经」就是这一品。这一品经,往后经文很长,细细的为我们介绍,无论我们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身分,从事什么样的行业,统统都可以落实。不但是《华严经》如是,世尊所说的一切经教无一不如是。往年我在美国,曾经举了一个例子,以家庭主妇这个身分、这个行业,怎样落实菩萨行?菩萨六度万行,在家庭里面主妇的工作,把它落实。落实,你家庭就是「大塔庙」,你住家的环境就是「娑罗林」,你这位家庭主妇就是菩萨,你修菩萨道,修菩萨行,你家里面这些人就是你度化的对象,没有离开你的工作,没有离开你的身分,你天天做家事,你就成菩萨,就成佛了,问题就是你会不会?
上个星期我在吉隆坡,也是讲这个经,是选了两段,吉祥云比丘上的两段。护法里面有一位李居士,他是经营酒店,观光酒店,那个酒店规模很大,六星级的观光酒店。他为我饯行,请我讲话,我就教他,如何把《大方广佛华严经》落实在酒店,你这个酒店就是大塔庙,你的园林就是娑罗林,你酒店老板就是菩萨。佛不度无缘之人,哪些人跟你有缘?来酒店住的这...(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 (第一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9-01》)
...实实就在这四十卷经里面,五十三位诸佛如来,那五十三个是诸佛如来,随类现身。他们现的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做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积集菩萨行。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无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你过的是富贵生活,或者过的是贫贱生活,都可以落实到菩萨生活;你现在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都可以做为菩萨行业;我们要学这个,这个学会了才管用,就转凡成圣。没有学之前,我们随顺烦恼、随顺习气,过的是凡夫生活。佛法学会了之后,马上就过菩萨生活,学了真有用处。
往年,我在美国,举了一个例子,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很难当,每天洗衣服、烧饭,天天干一样的事,一样的活,干一辈子,苦不堪言;那是什么?凡夫生活。如果懂得菩萨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就在你洗衣服、烧饭里面,快乐!洗衣服、烧饭原来是作菩萨,念头转了就不一样,六波罗蜜都在洗衣、烧饭里面完成,你看她的生活过得多快乐!法喜充满。你会不会?你懂不懂?上一个星期我在吉隆坡,我教一个李居士,他经营酒店,经营一个大酒店,六星级的大酒店,我教他怎样把菩萨六度万行落实在酒店,你酒店就是道场,你就是菩萨。如何在这一个行业当中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要换行业,就在本行,这就叫积集万行法。我们马上就过菩萨的生活了,马上就转凡成圣。所以佛法的教学对於我们的用处太大太大了,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在一念;得意,你真正懂得这个意思,境界立刻就转过来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9-03
请接著看讲义第四段,我们将这段文念一念:
【文殊菩萨广为善财演说一切佛法。所谓说一切佛(一)积集万行法(二)相续法(三)次第深入法(四)众会清净...(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9-02》)
...。顺境、善人这里头不生贪爱,没有贪念,不堕饿鬼。什么是道?炼什么?修什么?维摩居士说得好,平常心是道,他说了十几句,这一句是总纲领。一切境缘当中,我们要保持清净平等,这个叫学佛,这个叫修道,这是菩萨道、是佛道。我们永远安住在佛道,安住在菩萨道,所有一切境界在我们面前绝不动心,而以真诚、大慈悲心来接众,跟大众相处。真诚、慈悲,这里面不生染污,不起高下,这个人叫真修行,这个人是真菩萨。
道场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我们修行用功的道场。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一念贪心起,饿鬼道去了;一念瞋心起,地狱道去了;一念愚痴起,畜生道去了;一念慈悲喜舍,人天道;一念六度心起,菩萨道;一念平等心起,佛道。所以佛教给我们学的是什么?用平等心,修六波罗蜜。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你能够保持著平等、六度心,决定不染,决定不迷,你算是真的会修了,你真的懂得佛法。佛道不难,只要你会、你肯,刚才说你所缘缘是缘平等、六度,这个心、这个愿行永不间断,菩萨道一生决定成就。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他一生为什么成就?他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他抓住了。就是他的所缘缘,他是缘平等、六度,念念都没有失掉,无间缘,这两个缘圆满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帮他忙。诸位同学听到了,善财好命、好运,他这两个条件具足,一切诸佛菩萨帮他忙,我这两个条件具足,没有人帮忙!说实在话,你没有具足,你要具足了,一切诸佛菩萨都来帮你忙。一切诸佛菩萨在哪里?一切人都是诸佛菩萨,一切事也是诸佛菩萨,一切物都是诸佛菩萨。人里头有善人、有恶人,善人帮助你不起贪爱,恶人帮助你不起瞋恚。自然环境也帮助你,好的环境你也不贪爱,不好的环境你也不讨厌。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全是佛菩萨,可惜你不认识。这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要会了,你很快就成佛了,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不会的人,才要三大阿僧只劫;会的...(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9-0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三卷
...慧。什么叫一切相?世尊在《金刚经》里面说得很好,把一切相归纳成四类,这就好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能不执著这四相,就叫离相。我相,简单的讲就是自私自利,一切都为我,这是病根,我执。其他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属於法执。离四相,破我、法二执,这个人就不是凡夫,这个人就是真正菩萨。修一切善,成就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离四相,为一切众生服务,这菩萨行。『回转普周』,这个功德利益周遍法界,比我们刚才讲影响这个地球、影响世界上众生,范围就更大更大了。
【具此后三,正觉疾满。】
前面讲布施、持戒、忍辱,后面讲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六度,统统具足,正觉很快就圆满。『疾』是快速的意思,『正觉』是成佛,成佛就不难。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这六个纲领相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与这六个纲领相应,成佛不难,成佛很快。好,我们今天就介绍到此地,谢谢大家!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一集) 2000/2/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1
请看讲义第二页,下面这一段是第六大段「大圣重教」。在前面我们介绍过,文殊菩萨在大会当中教诫大众,有许多重要的教诲我们都应当牢牢的记住,认真来学习。今天这是这一章里面第六段,也是最后的一段,这段的文比较长一点,我们节录了七个小段,诸位请看第一个小段:...(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30-03》)
...一切通达明了,决定放下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这个人才称为善知识,这是好老师。善财童子发心学佛,立刻就求亲近好老师。善知识就是佛菩萨,善知识是过来人,我们想成就,一定要亲近,跟他学习。
『行菩萨行』。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菩萨这个名词是觉悟,前面讲的正等正觉。「菩萨行」,菩萨的生活,这是我们现在要学的。菩萨行是些什么?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全都是属於菩萨行。这样说太多太繁杂了,我们抓不住要领。世尊也非常慈悲,他把纲要告诉我们,给我们讲六条纲领,你能够把这六条纲领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乃至於日常应酬之中都不违背这六个原则,你就是行菩萨行。这六个原则叫六波罗蜜,也叫六度。但是这六个原则一定要跟菩提心结合,才叫菩萨行。如果这六个原则跟菩提心不相应,这六个原则是善行,你是世间的善人不是菩萨。
菩萨一定要有菩萨心,就是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将菩提心简化写成这副对联挂在这两边,「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是菩提心。真心,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是迷了,迷了就没有了。破迷开悟,我们的真心就恢复,一切诸佛、法身大士都是用这个心。我们要学,把这个心落实在生活行为当中,与佛讲的六个纲领结合在一起,我们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现前你所显示的多智慧、多福德、多善缘,你现前就得到,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真善美...(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一集) 2000/2/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1》)
...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我们迷得太重,迷而不觉。所以你要懂得怎样亲近,向他学习。顺境逆境、善人恶人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处所,菩萨学处!无一不是成就我们自己的道业,就看你会不会。
怎样供养?修行、改过、自新,把自己修学的成绩拿出来,这就是供养。不是用我们的财物去供养佛菩萨,不是的,是要我们修学的成果来供养。「诸善知识」,诸就是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叫诸善知识。我们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供养诸善知识,供养一切众生,这是心;事上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也把这几句话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说,我说的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跟六度完全相应,这是事上的供养,这是真供养。不是造一尊佛像天天去拜他,那有什么用处!我们礼拜佛菩萨的形像,提醒自己要用这样的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就落实了。否则的话,天天拜佛,拜佛都不能落实。要落实在生活上,以这种真诚恭敬,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亲近供养诸善知识。
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我在此地顺便简单说说。第一个是「布施」。什么叫布施?今天我到此地来,大概收了不少钱,你们很多人送给我,我看人民币大概有好几万。这是不是供养?不是的。什么叫做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真正的意思,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这叫布施波罗蜜。我们以财物为大家服务,以智慧为社会大众服务。无论我...(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一集) 2000/2/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1》)
...,哪个不欢喜?所以希望美国能改变态度,改变型态,不做世界警察,做世界的圣诞老人。所以我很乐意跟他们见面,这是什么?无畏布施,法布施。
布施波罗蜜的意思,深广无尽。整个生活都在这一条里面,整个佛法也在这一条里面。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有离开这一句,这是总纲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佛法,都没有离开这一条。这一条总的来说,为一切众生服务,无条件的、无私的为众生服务,这是菩萨行里头总纲领、总原则,后面五条是成就这一条的。
第二「持戒波罗蜜」,持戒是什么意思?持戒是有方法、有次第、有条不紊,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中国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持戒波罗蜜的意思。六度里面讲的持戒是广义的,大家看到持戒,就想到五戒、十戒,那个范围愈想愈小,那就搞错了,不能落实在生活里面。所以你懂得这个原则,持戒就是守法守礼。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由於资讯的发达,我们在此地这两个钟点的讲演,诸位都看到我前面架设的机器,他们立刻透过网际网路就传遍全世界。所以在现场听的听众我们大家看到,不在现场的比我们现场的不知道多多少倍,大家都在听。
交通便捷了,人与人之间往来愈来愈密切,愈来愈频繁,我们接触不同的族群,甚至於不同的宗教,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不一样,生活习惯不相同。我们跟他接触,一定要了解他,一定要随顺。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们就欢喜了,...(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一集) 2000/2/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1》)
...须真正理解、透彻的理解才有资格说话,否则一定产生误会,从误会产生过失,过失里面产生了严重的损害。这么好的教育,今天被社会大众疏忽了、遗弃了,造成现前社会的动乱不安,招来许许多多的灾难,你要问什么原因?疏忽了圣贤教育,感召来的果报。满菩萨行,我们一定要有心求,所以善财童子的学习才不疲不厌,勇猛精进,精进的力量从这个地方产生的。他不是得少为足,他要认真努力求得大圆满,《地藏经》上有「大圆满光明云」,就是这个意思。第四句:
【应云何净菩萨行。】
这个很重要,圆满固然重要,如果圆满里头不清净,这不是大圣的行为。如何『净菩萨行』?可见得菩萨行是要做的,今天我跟诸位提十善,昨天跟大家讲六度,六度十善要做、要落实,还得要圆满,但是不要忘了「净」这个字。净是不污染;染是什么意思?佛家讲著相就染了。我们今天行菩萨道,如果这里面有自己的利益掺杂在其中,就污染了。我今天做这个事情是为名、是为利,你就被名利污染。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称他老人家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工作者」,他尽义务就没有污染,一无所求,教化众生决不求众生对他的报酬。
现在学校里面,老师教学还要收学费,释迦牟尼佛没有收过学费。或者说是做这些义务教学的工作,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颁给他荣誉奖状,释迦牟尼佛从来也没有接受哪个人送给他奖状。一生过清贫的生活,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清净!要用《金刚经》的说法,诸位...(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二卷) 2000/2/25 香港九龙 档名:12-31-2》)
...这是病、过失,把病、把过失修正过来,叫做修行。
修行诸位记住,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什么是错误?是非人我是错误,自私自利是错误,贪瞋痴慢是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念经,不是天天给佛菩萨磕头。天天念经,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给佛菩萨磕大头,可是还是搞是非人我,还是搞贪瞋痴慢,你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不相干。不是佛菩萨不保佑你。绝对不是说天天念佛菩萨、拜佛菩萨,香花水果供养菩萨、巴结菩萨,菩萨就会保佑你,哪有这种道理!菩萨不就变成贪官污吏了。我们讲的孝亲尊师是要拿行动来报答,真正修正我们的错误、修正我们的毛病,依照佛菩萨的教诲做标准,六度、五戒、十善,以这个标准来修正我们行为;与这个标准相违背是错误的,与这个标准相应是善的,转恶为善。然后这才深入大乘,大乘里面讲些理论,理论讲的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见解思想与大乘经论相应,这是觉悟,与经论所说相违背是迷惑,依靠经典的标准转迷为悟,这就是三宝真正的加持,这是佛菩萨真实的保佑。我们自己如果不明了,不认真努力去学习,你求佛菩萨保佑,求三宝加持,那是迷信,那不是事实,我们要懂得。第五句:
【应云何转菩萨行。】
『转』是什么意思?佛家讲转法轮,「转」是辗转教化的意思。前面所说的四句全是自利,转是利他,我自己得到好处,我怎样把这个好处转授给别人?佛教给我们,...(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二卷) 2000/2/25 香港九龙 档名:12-31-2》)
...你就看到了,她修得好,她的父亲造作罪业堕在地狱,因为女儿修得好,沾光!从地狱里头超生,这个叫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养奉事不是在财物上,是在你认真修持。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培养慈悲心,认真的修学十善业道,这就是孝养,拿这个来孝养,这是对老师的尊敬。
善财问深菩萨行,「深」必须要有高度智慧,所以学佛要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智慧从清净心里面开,从平等心里面开,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你决定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的生活、你的行持决定是随顺烦恼,烦恼作主,那么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这《地藏经》上讲的,你一天到晚在造业。我们要想得到深入菩萨行,不但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你能够修十善,你能够修六度,你的心还没有达到清净的水平,没有达到平等的水平,必须要求学,要亲近善知识。哪些是善知识?《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有情无情都是善知识。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有悟处,人家的好处我们要学习,看到人家的缺陷,我们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自己要是有,立刻要改进,所以都是善知识。善人是善知识,恶人也是善知识;顺境是善知识,逆境还是善知识。顺逆善恶的境缘,成就善财童子一生圆成佛道,他会修。我们天天在分别、在打妄想,执著一定要什么样好的环境,那你错误了,再好的环境给你,你还是造业。善财童子他不选择环境,他也不选择哪个人,人人都是善知识。为什么?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点,人人也都有缺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三集) 2000/2/26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3》)
...中和」的意思更精微,中是不偏,人心要正,不能有一丝毫偏邪,偏邪就不和,那个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和,心是正直的,中正。「保和」,你就想到永远保持不能失掉,失掉了那个国家会亡国;你家庭里面失掉了,你家就衰了;国要是失掉和,国就亡;一个人要失去和,这个人的德行就没有了,你还能配做个人吗?
佛教给我们修六和敬,第一条是理念,「见和同解」。诸佛菩萨这个和的基础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见解是相同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真性,所以见性之后你的见解相同,不会有差别了。这个水平太高,我们初学人做不到,做不到我们依什么来建立共识?依佛菩萨的教诲,我们现在用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取这五个科目,用这五个科目建立我们的共识,见和同解。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自己一定要想想,与五个科目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在学佛,如果不相应我们在学魔。佛与魔一念之间,与五个科目相违背的是魔,相应的是佛。孝养父母是佛,不孝父母是魔;奉事师长是佛,不敬师长是魔;有慈悲心的是佛,没有慈悲心的是魔;修十善业道的是佛,造十恶业的是魔。我们不作佛就变成妖魔鬼怪,你就学魔学鬼,人死了作鬼,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他每天都跟魔鬼为伍,他怎么不去作鬼?违背佛陀教诲都叫魔鬼。我们要明了,要有智慧去观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可以糊涂?不但不能糊涂,失念都不可以。失念是什么?忘记了。为什么特别选...(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三集) 2000/2/26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3》)
...,小朋友在积善修德,大人天天在造业。我们现在要向小朋友学习,小朋友是菩萨,天真烂漫,学习圣贤的规矩。这是讲推广,我们要把它推广到一切众生。第十句:
【应云何成就菩萨行。】
『成就』的意思是具体的获得,也就是我们讲,你修学有了成就、有了效果,再说得明白一点,你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你真得到了。最后一句:
【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这个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订的这个科目,虽然只有五个科目, |
|
|
|
|
|
|
|
五个科目很圆满。我们最后的一个科目「普贤十愿」,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说过,「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行跟大乘菩萨行差别在哪里?行门的条目没有两样,菩萨修六度十善,普贤也修六度十善,那普贤跟一般菩萨差别在哪里?普贤是最极真诚心,真诚心圆满,清净心圆满,平等心圆满,那叫普贤行。菩萨虽然是真诚清净平等,还没有达到圆满,普贤圆满了。普贤的礼敬,「礼敬诸佛」,我们讲很多很多次了,普贤菩萨眼睛里诸佛是什么?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平等的礼敬,他怎样恭敬阿弥陀佛,就怎样恭敬一切众生。对待任何一个众生,他那个恭敬心,要不是跟恭敬阿弥陀佛平等,就不叫做普贤行。不但对於一切人,恭敬一切人跟恭敬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决定没有两样,恭敬桌椅板凳也没有两样,这是普贤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普贤菩萨的观察。为什么?一切众生有佛性,众生的佛性跟释迦、弥陀,毗卢遮那的佛性没有两...(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三集) 2000/2/26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3》)
...福。畜生道里面享福,你们诸位同修常常看见养的这些宠物,一家人都爱护它、都照顾它,畜生道有福报。那一家人的爱心照顾,比照顾一个人还周到,照顾人没有照顾畜生那么周到,那个畜生有福报,前世修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这什么原因?修福里头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他所修的超过任何的福报,「映蔽余福」。
『为福威光』。这是我们中国谚语里面所讲的「福至心灵」,那是修福里面有慧,福报现前,智慧也开了。「光」是开智慧,智慧开了。智慧开了的时候,超越六道,这个果报不是在人天,小的果报在四圣法界,大的果报在一真法界。这个地方讲的是大的果报,前面这十一问清凉都把它配在圆教三贤十圣。由此可知,他们所修的五戒、十善、六度,都是用真实菩提心,圆满的智慧,所以他的福报不可思议。这是「为福威光」,威是威德,光是智慧光明。福里面到威德光明,这个福报就深了,所以不是世间。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佛在经典跟我们讲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世间得大福报的,我们人间帝王比不上。在中国历代帝王福报最大的,大家晓得干隆皇帝福报最大,可以说历代帝王没有人能够比,做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所以他自称「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稀有的天子;「十全老人」。人间圆满的福报,可是比不上天王。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是摩醯首罗天王,但是比不上菩萨,菩萨修的福报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所修的福报到哪里享受?一真法界。《华严...(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三) (第四集) 2000/2/27 香港九龙 档名:12-31-04》)
...贪瞋痴慢夹杂在你的心里面,修什么样的法,都是轮回心修轮回法。所以《华严经》上,几乎每一句里头都把这个摆在前面,重复无数次,遍遍提醒。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佛菩萨对众生的苦口婆心,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从哪里看出?就从这些地方看出,无尽的悲心。这个事情难,发心太难太难了。真正发心舍己为人,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时劫之长,称说不尽,所以这个事情难。
【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更为难。】
你心发了,发了又要发心去落实,这事情更难了。发心已经不容易,现在善财要求如何落实;不但要求落实,要求圆满的落实,这个事情不容易。『菩萨行』是什么?总的来说,「菩萨行」就是十善六度。我们从总纲领上来讲,人能行十善六度,这个人就是菩萨。我们千万不能够忽视十善。在《华严》文殊菩萨讲十波罗蜜,我们一般讲十度,通常大乘经上讲六度,而实际内容没有两样,只是条目上多少不同。六度里面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十度里面是把般若详细推广介绍,说了五个,般若是根本智,它起用是愿、力、方便、智,开成这四条。这四条都叫做后得智,也叫权智。所以条目有开合不同,内容没有增减。
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这个原则相应。不但是言语造作,起心动念都相应,决定没有杀害众生的念头,决定没有。众生纵然来干扰你,你也不会起心动念杀他。不但没有杀害众生的念头,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这是菩萨行。大乘经上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要是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你不是在行菩萨道,你是在行魔道。魔会叫一切众生生烦恼,佛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所以我们究竟是在行...(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 (第一卷) 2000/4/10 香港九龙 档名:12-32-01》)
...后有一、两个星期身体都是软的,面色红润,不是化妆的。我亲眼看到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的韩馆长,她走了之后两个星期才入殓,才盖棺,两个星期面色永远保持红润,身体柔软。这是什么缘故?走的时候很自在,一点恐怖都没有,身体软的。为什么有人走了之后,身体很快僵硬?恐怖,他有恐怖心,人身体就僵硬。心很清净的时候他身体柔软。我们从这里能看到,走的人他有没有恐怖。明白这个道理不恐怖,不明白这个道理,死不得了,吓死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恐怖就离开了。所以,归根究柢是智慧。有智慧,你这八个条件一定统统具足,无论任何场合,决定没有恐怖,决定没有畏惧。第六个条件:
【堪忍。】
这是讲他有忍耐的功夫,菩萨六度里头「忍辱波罗蜜」,也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有度量,能包容。人与人之间必须要容忍,老子所说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两句话是真理。无欲则刚,就是无畏;有容乃大,就是此地的『堪忍』。人事环境我们要忍,物质环境也要忍,作学问、修学更要忍,不忍怎么能成就?
佛对於这个字非常重视。中国人,许多不学佛的人也喜欢念《金刚经》。现在人少了,中国古人,读书人,没有不读《金刚经》的;他未必是学佛,佛教徒。佛在《金刚经》上教导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道是六波罗蜜,六个条件。这六条里面,佛讲布施讲得最多,其次讲忍辱也讲得很多,其他的那些条文讲得都少。由此可知,世尊在菩萨行门六条里面,多么重视这两条。特...(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 (第三集) 2000/4/12 香港九龙 档名:12-32-03》)
...见,复杂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单单讲最重要的这个因素,这样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们从上面看起。第一个是佛法界,诸位要记住,这是世间法里面的佛法界。佛说:平等心是佛法界。人的心平等,这个人成佛了。所以我们学习,把佛陀教给我们的总纲领归纳,归纳得愈简单,愈容易记住,容易学习。「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我们说了五个。佛给我们讲,这五个里最重要的是平等,对我们讲的。我们的心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做不了佛。平等心是佛,这是讲第一个因素。
缘,我们简单说,我们归纳这十个字五条,「真诚,清净,正觉,慈悲」是缘,「平等」是因,果报是佛。菩萨第一个因是六度,菩萨不可以不修六波罗蜜。我们有不少同学受了菩萨戒,无论你是出家菩萨或者是在家菩萨,你要是不修六度,你就不是菩萨。六度里面哪个最重要?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跟前面五条都是因,般若波罗蜜是看破,前面五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悭贪,持戒是放下恶业,忍辱是放下瞋恚,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那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你要是不认真修学六波罗蜜,你怎么可能看破?你怎么可能放下?
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是章嘉大师,我头一次跟他见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很值得学习,但是不晓得从哪里入门?他老人家就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就教我这个。我问他:从哪里下手?布施。布施是放下的落实,放下才能看破。你放不下,你怎么会看得破?一定要真干,这是菩萨道。
我们现在...(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 (第一卷) 2000/6/5 香港九龙 档名:12-33-01》)
...境界都要明了,然后我们应当走哪一条路,应当学什么道,自己就清楚了。
吉祥云比丘教导善财,第一句「勤求菩萨道」。这一句话不仅是教导他,也是勉励他、爱护他。何以?前面我们看过善财童子参访,首先陈说自己已经发无上菩提心,同时又请教如何学菩萨行。这样的学人是非常希有而难遇的,一个好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没有不全心全力照顾的,尽心尽力的协助他、成就他,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中国古时候,谚语有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一桩大事情。我们在此地看到,这是吉祥云遇到善财,老师好,学生也好。
「菩萨道」到底是什么?世尊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总的给我们说,菩萨道第一个要发菩提心,第二要修六度万行,这才是名实相副的菩萨,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也不能够疏忽。菩提心是很难,前面菩萨也赞叹「难中之难」,但是我们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古人所谓「登天难,求人难」,这是真难。「发心难,修道难」,这个不难,这是求自己,自己真正肯回头,真正肯发心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不难。所以这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这是求自己,只要你肯真干,真正想过菩萨的生活。其实菩萨的生活是最快乐的,我们为什么不肯干?也有一些同修很想真干,依然是行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对於菩萨道认识得不够透彻,第二是不能够克服自己的妄想烦恼习气,无非是这两个原因。
怎样消除这两个原因?要想将菩萨道搞清楚、搞...(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 (第三卷) 2000/6/7 香港九龙 档名:12-33-03》)
...断尽,情就是烦恼习气,我们现在都是带著烦恼习气的有情众生。但是菩萨在上面加一个字「觉」,虽然烦恼习气没断,可是觉悟了,不迷了。由此可知,所谓「菩萨境界」就是你觉悟的境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这一句放在此地,好!就是俗话常讲的「学无止境」,这一句话真正内涵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学无止境,你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学得还不错了,可以不必再学了」,不行,学没有止境的。
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是圆教的等觉菩萨,他们还天天在学,每天在十方世界参访诸佛如来,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他求学;「下化众生」,他落实、他兑现,他真做到。「下化」就是经上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佛教菩萨修六度,菩萨真干,每一条都非常认真努力在做,给一切众生做榜样。所以他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长。我们今天学了之后,好像没有什么进步,年年月月都一样,甚至於烦恼天天增长,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所学的没有去做。
譬如,佛教菩萨第一个要布施,我们做了没有?实在讲,我们连「布施」两个字的意思都没搞懂,含含糊糊以为布施大概是到寺庙里添一点香油、捐一点钱,这就叫布施。不是的。还有一些人在寺庙里烧香、捐钱是有目的来的,什么目的?听说佛门讲「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想想可以做,「一本万利」,在佛这里捐一块钱,来生我就会得一万块,把布施当作投机,当作生意买卖来做。这种学佛的人天天增长贪瞋痴;他不是增长戒定慧,...(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 (第三卷) 2000/6/7 香港九龙 档名:12-33-0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四卷
...保持第一念,不会堕到第二念,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我们今天难,难在哪里?第一念才起来,一刹那,第二刹那堕到第二意去了,这个第二意变成了识。第一意是性,第二意就是识。法相宗里面教导我们修行的原则,转识成智;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要转变。不能转变的人,第一念是智,第二念堕落在识。我们现在这些名词,法相宗教给我们「转识成智」,就是转凡成圣,就是转迷成悟。我们现在听听社会上讲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知转变成识了,悲哀!大家还认为:称我知识分子很荣耀,我是知识分子。知已经转变成识了,堕落在六道了。名词术语里头都含著很深的义趣,我们不能够不理解。
所以平等心是作佛第一个因素,六度心是作菩萨的第一个因素;菩萨起心动念是六度,诸佛如来起心动念是平等。平等,换句话说,他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的。一切时、一切处,他都没有起心动念,应化在世间也没有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作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示现的世寿八十岁,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平等心是佛,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佛了,所以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去观察,认识释迦牟尼佛,了解释迦牟尼佛,我们才谈得上跟他学习。你跟这个人学习,你对这个人认识不清,你怎么个学法?认识清楚了,我们才有学习入门之处。认识不清楚,到哪里去学?所以学佛难,学菩萨容易。菩萨怎么样?菩萨从智掉到识里头来的,那就好办了,识咱们容易理解。菩萨就六度,起...(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 (第三卷) 2000/8/9 香港九龙 档名:12-34-03》)
...念是六度,诸佛如来起心动念是平等。平等,换句话说,他不起心不动念,是平等的。一切时、一切处,他都没有起心动念,应化在世间也没有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作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示现的世寿八十岁,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平等心是佛,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佛了,所以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去观察,认识释迦牟尼佛,了解释迦牟尼佛,我们才谈得上跟他学习。你跟这个人学习,你对这个人认识不清,你怎么个学法?认识清楚了,我们才有学习入门之处。认识不清楚,到哪里去学?所以学佛难,学菩萨容易。菩萨怎么样?菩萨从智掉到识里头来的,那就好办了,识咱们容易理解。菩萨就六度,起心动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起心动念不外乎这个范围,这是菩萨。
什么叫「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布施就是服务。我们今天这个小法会,许许多多同修在这里做义工,做义工是到法会来服务,照顾道场,为大众服务,这是菩萨。所以菩萨不仅仅是听到布施,大家就想到「去捐几个钱」,这个观念错了。布施的范围无量无边,你局限在几个钱上,这错到哪里去了?钱是外财,身体是内财,我到这个地方来服务,用内财布施,超过外财。
佛教给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切众生希求的,你不修你怎么会得来?天天向佛菩萨祷...(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 (第三卷) 2000/8/9 香港九龙 档名:12-34-03》)
...,一个会,一个不会,会的人成佛了,不会的人堕落了。这不懂怎么行?会的人降魔,不会的被魔制伏了。所以我们看到「菩提身」,要懂得它里面的含义,要懂得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去修练,修是修正,练是练习。这是十种身里头第一种。
第二种是「愿身」。说到「愿」,每一个同修都会想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真的是无边,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统统都要去度。你的心量要大,要能包容,大经里面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有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没有。应当学,要拓开心量,包容宇宙,我们才能成就。什么叫「度」?「度」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协助、帮助。佛教菩萨修行六个纲领叫「六度」,「六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帮助一切众生六个方法,六个方法都叫「度」。我们说得更浅显、更白一点,这个「度」就是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
自己也是众生。众生的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和合而生起的,这是个众生,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所以众生的本意不是很多人,不是这个意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你才晓得「众生」两个字范围有多么广大。这一些众生,我们都要帮助他。帮助他什么?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是核心;最重要的,帮他破迷开悟。他开不了悟,业障太重,我们就不得已而求其次,佛菩萨帮助他断恶修善。他能断一切恶,他不堕...(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 (第四卷) 2000/8/10 香港九龙 档名:12-34-04》)
...祷没有用,祈祷的人可太多了,和平依旧不能够现前。怎样才有用?要懂得佛在经典上教我们的是什么,他教我们实在讲总归纳起来只三桩事情。教我们真正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第一桩事情。第二桩事情,教我们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生态环境不能不知道,地球外面是太空,也不能不知道。第三教给我们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前面两条我们说出来,有不少人点头,他能懂,第三条他就摇头了。「天地鬼神,这个是迷信,现在是科学时代,人都登陆月球了,还讲什么天地鬼神?」他就不能接受。其实科学家讲,宇宙之间存在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讲的,说出来大家相信。像我们现在生活在三度空间,有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无限度空间,这个说法大家相信。不同维次空间都有生物,那些生物就是我们称他为天地鬼神;我们换个名词来说,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有些什么关系?这个说法大家不反对了,意思完全一样,换个讲法。彻底明了之后,我们智慧生起来了,爱心现前了。
圣贤的教育是什么?爱的教育。我们这两年与世界许多宗教在一起,我们找出所有宗教共同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而一切宗教的目的无非都是教导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说我们的根本相同,我们的目的相同,不同的只是我们教学的方法、手段、仪式不相同。这是小事不是大事,哪有不能团结的道理?哪有不能合作的道理?宗教与宗教之间不能合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不往来。彼此...(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七) (第三集) 2000/10/11 香港九龙 档名:12-35-03》)
...的。古大德教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背,这个人叫真修行人。不在乎那些仪式,那些仪式是唱戏、是表演的,表演给观众看。观众没有接触到佛法,看到隆重的仪式,启发他的信心。这是接引大众的方法,所以也要认真做,知道那是表演,让大家看到心生欢喜,走入佛门。
所以佛法,佛不拉信徒,佛不招生。你们看看经典,释迦牟尼佛哪有拉信徒?哪有去请人家来听经?没有。就用这些表演,让大家接触到之后,对佛陀的教学,生起仰慕的心,自动的到这里来求学。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明了这个道理。从总纲领上来说,佛教菩萨,总纲领、总原则,同学们都晓得,「六度四摄」。我们有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有没有把六度四摄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才是真正做功夫,才真正有收获。
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我们有没有做到?布施比什么都重要,布施是放下,布施是舍。中国许许多多的术语都从佛教来的。舍得,「你舍得吗?」「舍得」是佛教的术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讲,不知道这个从哪里来的。所以从前赵朴初老居士说:「离开佛教,我们中国人不会说话。」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运用的佛教术语太多太多了。「舍」后面就「得」,你要想得财富,你要舍财;舍财是因,发财是果报。
人为什么会发财?他财布施多,所以他就发财了。人为什么会聪明?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他肯修法布施,所以他有聪明,他有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无畏布施是慈心不杀,慈心不杀得健康长寿。所...(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 (第一集) 2000/1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6-01》)
...摄法」要提一提,「摄」是摄受,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这个讲法很多人不懂,我再换一个话来讲,你们就好懂,「四种交际的方法」,你们就懂了。人与人之间往来交际有四种方法,这很重要。世出世法,只要人相处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人要处不好,麻烦就大了,什么样的守规矩、法定规章都没用处。人跟人要处好,佛教我们跟人相处的四个方法。最小的,夫妻,为什么常常听说闹离婚?他不懂四摄法。他要懂四摄法,夫妻好合,百年偕老,不会离婚了,他不懂四摄法。
四摄法用到大的地方,国家,国家跟国家的外交。所以佛法我们学了非常管用,佛法学了要不管用,我学它干什么?佛教我们怎样跟一切大众交往,佛说头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的布施不一样,虽然名称相同,意思不相同。这个布施是「送礼」,人与人之间头一桩大事,不要忘掉送礼,礼多人不怪。夫妻当中,常常买一点小东西送礼,他就不会闹事、不会出事情。无论先生、太太出门了,回来总带一点小礼物送给对方,这是佛教我们的,非常重要,不要忘记送个礼。更深的意思,不要忘记帮助别人。特别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这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摄」,我们要把它学会。所以小从夫妇、家庭,你的亲戚、朋友,更重要是你的邻居、你的乡党,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第二条,佛教我们「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真正爱护对方,真正关怀对方,真正照顾对方,发自於真诚,对方一定受感动。诸佛菩...(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 (第一集) 2000/1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6-01》)
...常常讲:「可怜愍者。」这一句话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读了感触非常之深,真正是可怜愍者。中国谚语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诸佛菩萨,「老人」。我们不听诸佛菩萨的话,不听古圣先贤的话,我们眼前吃的亏大了。这是第二个要学的,「清净心」重要。一切时、一切处,怎么样保护我们的清净心,就是心地不受外面境界的污染,这个很重要、很重要!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修行才有成绩可言。
第三「平等心」,这条非常重要。心不平等,就谈不上清净,清净是以平等做基础。世尊为我们说十法界的业因。十法界业因,实在讲,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业因,哪一个业因最重要?佛举例而言,作佛的业因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六度心」是菩萨,「缘觉心」是辟支佛,「四谛心」是阿罗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天人。这是佛举例跟我们说,平等心是佛。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学平等。这个很难学。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样齐,怎么个平等法?佛教导我们不要看「相」,为什么?相不平等。佛教我们看「性」,性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这个方法确实是好,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够观察一切众生的真性。楞严会上说得好,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舌叫「尝性」,在鼻叫「嗅性」,见闻觉知的「性」是平等的;「相」不平等,「识」不平等,「性」平等。
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真的,一点...(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 (第二卷) 2000/12/5 香港九龙 档名:12-36-02》)
...由此可知,我们学佛没有别的,要学佛的用心,要学佛的思想,佛的境界就现前了。
佛是什么个思想?佛是什么个心?我这样提出来,我想许多同修都能够想得到。为什么?大家听经听多了,读得也太多了。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十法界是果报,什么原因?佛说:「无量因缘。」原因的确是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但是虽然复杂,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要知道。最重要的因素,佛说了,佛的心,就是作佛的真因,是「平等心」。佛心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古今。决定不能说「古佛比今佛大,今佛不如古佛」,你就不平等了,那不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没有大小,没有高低,决定是平等的。
菩萨的法界,业因是「六度心」,念念都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相应。人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菩萨法界现前。什么叫「布施」?去年中国国家宗教局的杨副局长问过我,他听说佛家常常讲六度:「法师,『六度』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人民服务。」他好懂,这个容易懂。而实际上,布施的意思比这个还要广,要是按照佛经上的讲法,「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叫布施。
什么叫「持戒波罗蜜」?持戒,用今天的话来说,守法、守规矩;无论自己的私人生活,或者与其他人交往,要守礼,要守规矩。佛在《梵网经》里面教导我们:「不作国贼」,这个话用现代的话来讲,决定不能做伤害社会、伤害国家、伤害人民的事情,不可以做!第二句教给我们:「不谤国主」,「国主」的意思非常广泛,用现在的话来讲,各个团体的领导人。我们作学生在学校念书,决定不能毁谤校长;我们在一个公司行号里工作,决定不能毁谤老板;我...(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一集) 2001/2/19 香港九龙 档名:12-37-01》)
...到我们心里明白了,那是真人的生活,所以他们自己称真人。
这一次我到澳洲,我去访问土著的学校,校方非常欢迎我。我就把这桩事情提出来告诉他们,我说:「你们土著当中有哪一个土著称为『真人』」?他听了这个话,他说:「我们土著差不多都有这个概念,我们都是真人。」才知道澳洲土著文化值得我们尊敬,他们有他们的音乐,现在音乐也灌了VCD,一般市场上也能够流通,我也特地选了几片回来听听。他们音乐表现出大自然的声音,鸟兽的声音,风吹树木花草的声音,别有一番风味。精进!精进波罗蜜!人家是往上精进,回归自然上精进。我们今天科学文明在精进,是往下精进,是往三恶道精进,特别是往地狱精进,这怎么得了?
六度第五条是「禅定」,禅定是清净心,清净心决定不为外面环境动摇,这叫禅定。「禅定」这个名词,在古代译经叫「梵华合译」。「禅」是印度梵文音译的,「禅那」;「定」,这个字是中国字。因为禅跟定的意思很接近,所以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做个名词。而实际上,《金刚经》上解释得很清楚。《六祖坛经》是从《金刚经》上变现出来的。六祖跟我们讲「禅定」,禅的意思是「外不著相」,不为外面境界所转,这叫禅,「内不动心」叫定。这是《坛经》上的解释,实际上它是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释迦牟尼佛教导须菩提,弘法利生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绝对不被外面境界相所动摇,这就是「禅」。我们今天讲,不...(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一集) 2001/2/19 香港九龙 档名:12-37-01》)
...外面境界相所动摇,这就是「禅」。我们今天讲,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眼不被色诱惑,耳不被声诱惑,永远能保持清净,这是禅。「定」是不起心动念。诸位细细想想这个意思。最后一条是讲「般若智慧」,具足前面这五条的德行,你的智慧自然就增长了。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是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道理在此地,这叫菩萨心!
今天我们这个道场第一天启用。因缘非常巧合,今天国家宗教局叶局长在香港发表讲演,我们因为今天启用,我们就没有能够参加他的盛会。我们非常欢喜。今天上午凤凰卫视台也来访问我,特别提到法轮功,问我:「法轮功是不是佛教?」这我不必说了,你们大家想一想,法轮功的心是不是平等心?法轮功的心是不是六度心?如果是的,他就是佛教;不是的,他当然就不是佛教。从这个地方辨别就好,不必谈其他的。只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晓得他是属於哪一道。所以他不是佛道,肯定不是佛道,他也不是菩萨道。是不是缘觉道?是不是声闻道?他是不是辟支佛?是不是阿罗汉?我们再看佛跟我们讲的,辟支佛的心是因缘心,十二因缘,真正明了三世因果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我相信他也不是。他要是的话,他的言行表现的不一样了。
是不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心是四谛心,「苦、集、灭、道」,他知道苦。苦从哪里来的?从集结烦恼而来的。怎么样灭苦?一定要修道。他修的道,在总纲领上讲,是三十七道品。其实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小乘人特别...(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一集) 2001/2/19 香港九龙 档名:12-37-01》)
...你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说的「吃亏是福」。一般人不懂:「怎么吃亏是福?」吃亏而不计较,他超越六道轮回了,他怎么不是福?要是跟人家斤斤计较,一点亏都不肯吃,样样都占尽便宜,永远在六道之中,没福。「忍辱是福」,不能忍就是不肯吃亏,样样都跟别人争,不知道忍、不知道让,这种人肯定是六道轮回中人,我们常讲「轮回心造轮回业」,他不会出离六道轮回的。真正出离六道轮回的人,对这个世间一切事物绝对不放在心上,人家给我也好,人家骗我也好,人家欺负我、陷害我,什么都好,没有一样放在心上,他已经不在这六道里头。这个话很简单,理很深,希望同学们要细细揣摩。
「菩萨行」,简单的讲,我们从佛经里头来说它的纲领,就是「六度、四摄」。佛教导学生,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你都要守住这个原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条常常讲,讲得很多,诸位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四摄法」是什么?人决定不能脱离社会一个人生活,夫妻两个就是社会生活,四摄法的意义就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往来的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你要能遵守,你跟所有一切人都会相亲相爱,都能和睦相处,重要!特别在今天的社会。「摄」是摄受,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讲「摄受」大家不好懂,现在讲「交际、往来」,我们跟一切众生交际往来的四个方法,这是佛教我们的。
头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头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里面的布施是广义的,我讲过很多,那是为众生服务,舍己为人,是六度里头布施的精义。四摄法里面的头一个,「布施」,这个意思很小,范围不大,用现在的话来讲,「送礼」。人跟人要相好,记住,常常送礼;年节要懂得送礼,生日要懂得送礼,外出旅行回来要带一点小礼物,要送礼。四摄法里,我常常跟其他宗教往来,他们问我:「用什么方法跟不同的族群、宗教往来?」我都是用四摄法,但是不用这个名字,讲这个名字他不懂,我讲的是:「多请客,多送礼。」这大家好懂,现在讲「交际应酬」,这样才能常常跟人往来。还得真的要常往来、密集的往来,彼此沟通;通了,问题都解决了,歧视化解了,误会化解了,敌对化解了,就能和睦相处。
四摄...(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三集) 2001/2/21 香港九龙 档名:12-37-03》)
...发心一直到等觉,你都要守住这个原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条常常讲,讲得很多,诸位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四摄法」是什么?人决定不能脱离社会一个人生活,夫妻两个就是社会生活,四摄法的意义就是佛教导我们人与人之间往来的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你要能遵守,你跟所有一切人都会相亲相爱,都能和睦相处,重要!特别在今天的社会。「摄」是摄受,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讲「摄受」大家不好懂,现在讲「交际、往来」,我们跟一切众生交际往来的四个方法,这是佛教我们的。
头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头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里面的布施是广义的,我讲过很多,那是为众生服务,舍己为人,是六度里头布施的精义。四摄法里面的头一个,「布施」,这个意思很小,范围不大,用现在的话来讲,「送礼」。人跟人要相好,记住,常常送礼;年节要懂得送礼,生日要懂得送礼,外出旅行回来要带一点小礼物,要送礼。四摄法里,我常常跟其他宗教往来,他们问我:「用什么方法跟不同的族群、宗教往来?」我都是用四摄法,但是不用这个名字,讲这个名字他不懂,我讲的是:「多请客,多送礼。」这大家好懂,现在讲「交际应酬」,这样才能常常跟人往来。还得真的要常往来、密集的往来,彼此沟通;通了,问题都解决了,歧视化解了,误会化解了,敌对化解了,就能和睦相处。
四摄法第二条,「爱语」。爱语是什么意思?真诚的爱心关怀对方,绝对...(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九) (第三集) 2001/2/21 香港九龙 档名:12-37-03》)
...心看的时候,忽然一个变动,这一个变动就是一个震动,这个震动对他精神贯注产生了不良的效果;他本来很专心,一个变动,他一惊讶的时候,他前面可能就忘掉了,他就接不上。
所以看不如听,《楞严经》上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我们只要有个好的录音机,不要录像,我还是每天都讲,我把这个东西留下来,诸位将来做成CD(不是VCD)就好,这个成本最低廉,花费最少;成本愈低,我们生活得愈自在,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处处依靠别人、求别人,这个生活得很辛苦。从这些地方我们体会,当前世界契机契理的正道是什么:佛教给我们的,不要讲得太高,太高不切实际,十善业道是正道,四摄六度是正道,然后念佛求生净土是正道,真实的正道。
『真实三昧』是什么?如如不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不被色相转,耳不被音声转,舌不被五味转,随缘就自在。今天我想吃什么,我要吃什么,这是攀缘。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表演的样子,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三昧。一定要讲求我要怎样怎样,三昧就没有了。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梵语的「三」我们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正常的享受。前面讲的三藐三菩提,三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三昧是正受,正受是随缘,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才叫正受;稍有分别执著,正受没有了。正受也就是禅定,清清...(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一) (第二集) 2001/4/24 香港九龙 档名:12-39-02》)
...物,我们跟佛的心相应。平等决定没有分别,还有分别你我他,不平等。我们供养佛像,最重要的供养具是一杯水,佛像前供一杯水,什么意思?佛的心就像这一杯水一样,清净平等,让我们看到这杯水,就想到佛的心,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我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一尘不染?像不像水那样平等?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待蚊虫苍蝇蚂蚁,平等心看待,能不能做到?所以这一杯水供在那里,不是给佛喝的,也不是给佛看的,是在那里提醒我自己。你明白这个意思,这一杯水它就起作用,真实功德!它在那里时时刻刻提醒你。我们今天用不平等的心对人,不是佛心;换句话说,佛这条道路你丧失掉了,你迷了。
再看第二条道路,菩萨道,菩萨心是「六度心」,我们起心动念能不能跟六度相应?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起心动念跟这六个原则统统相应,你走的是菩萨道。布施就是拔济苦恼众生,念念有救苦救难的心,不为自己为众生。布施怎么修法?就在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要懂得节俭,佛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吃的东西很简单,他们那个时候的制度是到外面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托这一钵饭养我们的色身。但是佛、菩萨、乃至於弟子们去托钵,决定不是白白的接受别人的供养,别人供养一钵饭是财布施,而接受布施的这些出家人,一定是为他说法,为他解决疑难,为他祝福,法布施回报他,所以不是白白的接受。这是彼此互惠,在家信众以财供养,出家众以法...(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 (第五卷) 2001/5/23 香港九龙 档名:12-40-0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五卷
...讲因果,他从这里觉悟了。第四条道路,声闻道,这是听佛讲经说法恍然大悟,知道世出世间的因果,「苦集灭道」。再往下这就讲到六道,六道最苦。天道,佛讲要修上品十善,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这是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不犯五戒,你来生还能够得人身;下品的十善是阿修罗道,加上修大福报,阿修罗是修大福报,但是他只有下品十善,所以福报虽大,没有智慧,有福没有慧,滥用他的福报,造严重的罪业,福享完了就堕落。再往下那就很苦了,叫三途,饿鬼道的业因是什么?贪心,贪心是鬼的心,瞋恨是地狱的心,愚痴是畜生心。
我们想想佛跟我们讲十种业因,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心?平等心没有,六度心也没有,因缘心、四谛心都没有,上品十善心也没有;现在说老实话,中品、下品十善统统没有!有什么心?贪瞋痴,贪而无厌,起心动念都是干的损人利己,这还得了吗?起心动念总是想控制别人,总是想侵占别人,总是想压低别人,这一种心怎么不堕三恶道?三恶道不是佛菩萨惩罚你堕落的,不是的,也不是上帝、阎罗王对你的报复,是你自己的心跟三恶道相应,这么去的,自然而然你就去了,为什么?它跟你志同道合。所以古圣先贤才说「自作自受」。堕落在三途,心不平,怨天尤人,那好了,三途的时间可长了,到哪一天你知道这是自作自受,不再怨天尤人,你才能从三恶道出头,你才能离开,好难好难!
所以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具足...(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二) (第五卷) 2001/5/23 香港九龙 档名:12-40-05》)
...
诸位同学:请掀开讲义第三页,第六段看起:
【忆念彼佛往修本行,菩提自在,法雷震吼,普门示现,种种庄严不可思议,普遍饶益咸令成熟。】
在前面一堂跟诸位略说「本行」,这个名词通世出世间法,我们不能够疏忽。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对於自己所学所修,一定要非常慎重选择,然后才有成就的可能。选择必须要考虑到主观的观念与客观的环境,都能够相应,修学必然是一帆风顺。成败的关键,实在讲是得力於老师的教诲,对於老师教导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服从。为什么?老师是个过来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楚,我们要肯定,一心一意向他学习。
在佛门,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总的原则绝不离开「六度」、「四摄」,这是总原则,能够与一切大乘菩萨法相应。但是六度、四摄法怎样灵活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才会有真正成就,真的有受用,你才能够得到法喜充满。成绩是什么?总不外乎「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那要得能转才行,转不动,你学的等於没学,一定要转。转一定要知道,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为什么?我们是凡夫知见,一定要随顺经典的教诲。
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也要慎重,为什么?如果这个老师是个凡夫,他误导了我们,那我们不是一生受他害?这些话李老师都曾经教导过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用经论。世尊灭度之前,最后的垂诫给我们后世弟子「四依法」,是个很好的标准。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佛所讲的经典...(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 (第二卷) 2001/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2-02》)
...对方的缺点,它就百年好合。你看看没有结婚之前,两个人相亲相爱,有人说:「那人坏人不好」,不相信,你是恶人,你在挑拨是非,你不相信。如果你永远保持这个,那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到一结婚之后,把对方的好处忘得一干二净,专门看对方的坏处,水火不相容,它怎么能够维持?家庭破碎,这个社会基层组织坏掉了。你坏掉不要紧,你影响别人,影响别的细胞,所以离婚率愈来愈高,不能不受这个影响。我常讲,离婚的人罪过都是堕阿鼻地狱,你只顾到你自己的利益,你没有想到社会安全,你没有想到世界和平。应当怎么做?永远记住对方的好处,不要记对方的过失,家庭就能和睦。
佛的方法很多,你要是学会了,受用无穷。佛的「四摄」、「六度」,这是菩萨修行的纲领,用在家庭,家庭和睦;用在事业,事业发达,家庭兴旺;用在国家,国家富强;用在世界,世界和平,真有办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 (第七集) 2001/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2-07
诸位同学:请掀开讲义第三面,从第七段看起:
【善男子,我从彼佛得闻於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开演显示增广。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咸令欢喜。】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三句:
【心生爱乐,深信趣入,悟解成就。】
教学,无论是世法...(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四) (第六卷) 2001/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2-06》)
...土五经一论,我希望能够在五年当中在录影室完成,提供给同学们做参考。我一切都放下了,学生能够继续我的事业,续佛慧命、广度众生。海云比丘用这一句作总结: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彼』是指别人,他们那些人的功德无量无边,我怎么能比得上他?他得的是普眼法门。你就晓得做人应当要学佛菩萨这样谦虚恭敬,赞叹别人、谦抑自己,把自己压低,把别人捧上来,这是大德。哪有贡高我慢?哪有自私自利?末后这一句是介绍给善财童子善知识,海云比丘认识的、他心目当中佩服的,介绍给善财童子,你去参学,你去找他。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
『六十』不是真的数目字,「六十」是代表六度、六波罗蜜。
【楞伽道边,有一聚落。】
聚落是村庄。
【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
这是善财童子第三次参访,第一次吉祥云比丘,第二次海云比丘,第三妙住比丘,到第四就是居士,就是在家人。前面这三位是出家身分。五十三参,出家身分只有六个人,其余都是在家身分。前面这三个出家人是代表三宝,吉祥云比丘是佛宝,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海云比丘,我们念的这一章是法宝,统统讲的是法;妙住比丘是僧宝。把三宝摆在前面,三宝可尊可贵。说:你到那里去问他。
【菩萨云何令菩萨行速得清净?】
你向他去请教,你不是要修菩萨行吗?菩萨行如何很快得到清净平等觉,你...(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 (第七集) 2001/8/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3-07》)
...实的恭敬心。这叫礼拜。否则的话,没有真诚、恭敬,每一天在佛菩萨面前磕十万个头也枉然。那不叫礼拜。为什么?没有诚敬之心。真正具足诚敬,你纵然一天一拜也没拜,可是诸佛都认为你礼拜了。为什么?真诚的恭敬,具足“归命”。归命就是归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
‘归命’比归依意思还要深。我们从世间法回过头来,一心依靠《无量寿经》,依靠阿弥陀佛。从一切大、小乘法门里面回过头来。过去学禅也好,学教也好,学密也好,我都回过头来专依这部经,专念阿弥陀佛,这叫‘归命’。一心归命。
“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佛在经典上教我们修行的原则。念佛人一定要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愿,这就是菩萨行。我们在一生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遵守这个原则,不敢违犯。用清净心修,这就是菩萨行。
你能具足这些条件,诸天世人见到你,一定尊重你,必然也礼敬你。这是真正佛弟子,真正弥陀弟子。如果我们违犯,那就不是真的佛弟子,就是冒充的。冒充的佛弟子,天人瞧不起。虽然外表装得很像,天人有天眼,一下就看穿了。所以不能瞒过天龙、鬼神。这是天理。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段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闻名得福’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一生还不想往...(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总持’的意思,跟前面“诸深总持”是一个意思。这地方讲得到了陀罗尼。‘陀罗尼’也可以解释为一切法的总纲领。抓到了总纲领。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平等住’是佛住。‘平等’就是平等心。《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问:‘应云何住’?他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应当安住在那里?这个非常重要。‘如何降服其心’?心里妄念很多,烦恼很多,怎样能把它息掉?心到底安住在那里最妥当?此地阿弥陀佛给我们的答覆,就是须菩提尊者想要知道的答案。要得‘平等住’。他真得到了。《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心地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这就是佛性。所以他得平等住了。
“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是普贤十愿。‘六度’是大乘菩萨行,‘十愿’是最高级的菩萨行。“具足德本”。‘德本’是性德之本。真如本性里一切美好的根本,都具足了。我们具不具足?当然具足。为什么说这些菩萨这个时候才具足?菩萨具足,是都能现前了。我们是本性里具足,但有障碍。有烦恼障、所知障,把它障住了,不能现前。他们这一切障碍没有了,可以具足现前,得到受用了。我们的性德现在不得受用。
“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一、二、三忍,《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从‘音响忍’到‘无生法忍’。黄念祖居士《注解》的意思是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这一、二、三忍是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音响忍’,是初地、二地、三地。第二个阶段是四地、五地...(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五戒是根本戒。可是佛教导我们还有最初下手修学之处,做为五戒的基础。这是根本的根本。那就是《观经》里讲的‘三福’。根本的根本就是一个‘孝’字。
中国儒家的教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才讲到‘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五戒就在这一条上。可见得五戒是建立在孝亲、尊师、慈心、十善的基础上。我们这样去观察,把‘善本’就找到了。
在《净宗学会缘起》里面,我们明白的订定了修学的科目。在教典的依据是‘五经一论’;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就是依经论上所说的‘三福、六和、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真正依照这些修学,永远不更改,就是“积累善本”。
我们这一生要认真努力修学,“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在无量劫之中,人生在世确实是非常地短暂,‘须臾间耳’。这一生如果不认真的学佛,很快的就空过了。
学会新道场开幕,来了不少的嘉宾,其中有几位是我过去的同事、长官。我们一见面非常地感慨,想到过去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回顾,就是五十年前了。五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我当年那些同事、朋友,现在将近三分之二都过世了。提起来实在是感慨万千。
我们读到经文,警觉性要非常之高。我们这一生当中,勇猛精进,这时间并不很长。只要能真正精进,不要怕辛...(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心’?菩提心怎么发法?这很重要。依据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的,只要我们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这一个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这样的话,确实在过去没有人讲过。蕅益大师讲这一句话,我们细细想来,实在是有道理。因为只有见了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真正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的确是无上正觉。蕅益大师这一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只要一心专念、专信、专愿、老实念佛,就是“广植德本”。
“勿犯道禁”。‘道’是讲的‘理’。这一句是说修行的原理、原则,不能违犯。佛对我们的一切禁戒,特别是前面所讲的五恶、五痛、五烧,也就是五恶、十恶,决定不能犯。如果我们把意思推广一点,可以说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一些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忍辱精进,慈心专一”。‘忍’、‘进’跟‘专一’,的确是修行的枢纽。如果我们能忍得过,五戒、十善就不难受持了。凡是破戒、凡是作恶,就是一般讲的忍不过。所以‘看不破,忍不过’,这才破戒,才作恶。所以‘忍’非常重要。我们这一生光景不多,数十年寒暑真的弹指就过去了。为什么不咬紧牙根忍一忍?能‘忍’,自然就‘精进’了,‘慈心专一’,那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这几句话我们要牢牢地记住。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斋’、‘戒’是两桩事情。‘斋’在佛法里面,就是日...(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 『虽有多方便』,多方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随顺圆觉,所以法门无有高下。目标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手段尽管不同,譬如参禅目标是明心见性,念佛目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一心不乱,名词是两个,境界是一个,一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
讲义【六、为示修必依观故。大凡行人,欲奋真修,须假禅观。】
『大凡行人』,这是讲修行人。『欲奋真修』,「欲」是希望,「奋」是奋发,希望真正的勇猛精进,真正的修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须假禅观』,《般若经 》里面所说的观照般若,这就是禅观。诸位在此地看到这个禅字,不要被它迷了,要看清楚,这个禅不是禅定,不是六度里面禅定波罗蜜,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中国的禅宗,达摩祖师所传的这一派,这是中国禅宗的主流,它不是修禅定,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它所修的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六度里头的禅定波罗蜜。《六祖坛经 》打开看看「教授坐禅」那一章,他教你怎么坐禅?他教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叫坐禅,所以他不讲求形式,他讲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眼见色不为色所动,耳闻声不为声所动,这叫禅定。所以中国禅宗是修般若波罗蜜,就是「禅观」。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境界起观照证实相,一样的,文字是色尘,一切色尘都是境界,依色尘可以起观照,依声尘也可以起观照,依味尘也可以起观照,依法尘也可以起观照,六根依六尘境界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是《般若经 》里面给我们讲的修行要领,这个要领运用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般若,门门都是禅观。
讲义【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4》)
...教孝,是教育的根本法。我们晓得,佛法的基础就是孝道。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在家能孝顺父母,你在学校才会尊敬老师,决不会说尊敬老师而不孝顺父母, |
|
|
|
|
|
|
|
没有这种道理。像植物一样,没有根哪来的本?哪有枝叶?孝道是根本,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要懂得。
讲义【六、修大行: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
『行』是行为,『修』是修正,修行是修正行为。修正行为要从哪个地方修?要从大处去修。我们常讲的大处著眼,微细的地方去下手,这个地方都是叫你著眼,「修大行」要在大处著眼,要在小节里面改过。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纲领:『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四摄、六度,大家都晓得,也都会讲,可是做了没有?一条都没有做。可见得,心没有发,信没有。四摄第一条是布施,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问,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用意不一样。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没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没有利他。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菩萨到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个六度是利他的,那个时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摄。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个不要搞错了。自己成佛之后,六度就变成四摄法,度众生、利益众生,不是在度自己,因为自度已经 圆满,完全是度众生。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修布施,自利这一方面属於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属於四摄,两种意思都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修布施波罗蜜,自度的意思没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摄法,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自利是六波罗蜜,利他是四摄法。布施是舍,自利的舍什么?舍贪心,舍悭吝心,把这个东西布施掉,舍嫉妒心,舍贡高我慢心,舍妄想心,舍生死心,到最后连菩提涅盘也舍了,那就圆满。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他涅盘不肯舍,所以他住在涅盘里头。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他认为「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有所度的众生」,能...(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也都会讲,可是做了没有?一条都没有做。可见得,心没有发,信没有。四摄第一条是布施,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问,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用意不一样。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没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没有利他。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菩萨到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个六度是利他的,那个时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摄。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个不要搞错了。自己成佛之后,六度就变成四摄法,度众生、利益众生,不是在度自己,因为自度已经 圆满,完全是度众生。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修布施,自利这一方面属於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属於四摄,两种意思都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修布施波罗蜜,自度的意思没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摄法,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自利是六波罗蜜,利他是四摄法。布施是舍,自利的舍什么?舍贪心,舍悭吝心,把这个东西布施掉,舍嫉妒心,舍贡高我慢心,舍妄想心,舍生死心,到最后连菩提涅盘也舍了,那就圆满。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他涅盘不肯舍,所以他住在涅盘里头。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他认为「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有所度的众生」,能所未忘,还有佛道可成,有生死可了,这些东西都没舍,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里面去讲,真的,六祖大师一语道破,...(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生死可了,这些东西都没舍,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里面去讲,真的,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本来无一物」。《心经 》说得好,「无智亦无得」。如果你要在这一生中大彻大悟见性成佛,那么你这个大心、大行以及大信、大义,这七个大里面实在讲只是一桩事情,哪一桩事情?就是《心经 》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世出世间法里,发无所得的心,你心无所得,大心;解无所得,大解,解大义。发无所得心,那是发的大心,这个叫真大!你这个心怎么不清净?怎么不自在?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真大。原理原则虽然是这样,怕的是我们没法子修,还没有这个心量,还没有这个见解,那么在四教里面,咱们就修个藏教六度!藏教六度是用生灭心,换句话说,没有舍离情识,这个地位是名字即菩萨、观行即菩萨,从名字到观行,去好好的学布施。
「四摄法」就是接引大众,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图、有目的,那是造罪业。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目的。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想学佛,无条件的帮助你,这是布施。有条件有目的,「我对你好,将来你要报答我」,那就坏了,那个不是学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里,起了邪思、长了邪见,这是大错特错,心不清净了。真正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六度,这叫行菩萨道,这叫修大行。有希求,将来还有个所得,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这不叫修大行,这叫修小行,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这就叫大行,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称得上大行。
第二是「爱语」。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欢喜的接受,这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那就错误,那是世间的谄媚、巴结。你要是把谄媚、巴结当作爱语,那就错误了。我们要问:佛说爱语,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有。佛所说的一切经 就是爱语,部部经 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是接引大众,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图、有目的,那是造罪业。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目的。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想学佛,无条件的帮助你,这是布施。有条件有目的,「我对你好,将来你要报答我」,那就坏了,那个不是学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里,起了邪思、长了邪见,这是大错特错,心不清净了。真正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六度,这叫行菩萨道,这叫修大行。有希求,将来还有个所得,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这不叫修大行,这叫修小行,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这就叫大行,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称得上大行。
第二是「爱语」。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欢喜的接受,这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那就错误,那是世间的谄媚、巴结。你要是把谄媚、巴结当作爱语,那就错误了。我们要问:佛说爱语,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有。佛所说的一切经 就是爱语,部部经 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有道理,他讲的我们能理解、我们能相信、我们欢喜接受,这就是爱语。
第三是「利行」,行就是行为、行动,利就是利益。你所做的这些事情,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你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这个事业对社会...(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经 里面讲「一阐提」,佛来了也无可奈何。暂时放一边吧!等他在什么时候有这个念头了,可以回头了,佛才用同事摄。换句话说,用同事必定会叫他回头,如果用同事不回头,这个同事摄完全失败,诸佛菩萨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诸位要晓得,四摄法里头只有一个「同事」不可轻易去尝试,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够不够程度,你有这个智慧,有这个定功,可以用这个手段来接引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业包括的范围很多。有很多事业,看起来好像是善,实际上不善。我们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像现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贯道,以为一贯道是佛法,这是迷信,这个是错误!你如何能够度他回头?如何能叫他在迷妄当中觉醒过来?当然最适当的是同事摄。
「六度」,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以法布施为主。「四摄法」里面的布施,也是以法布施为主。我们舍财物供养别人,诸位想想,别人得利益能得几何?自己要怎么样?自己要舍贪心,这才叫做自利。如果你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可以做,一本万利,完全用生意头脑到佛门来赚取最大的利益,来修布施,这就颠倒了,这个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为什么?把佛法当生意买卖来做。「我为什么在佛门做功德?因为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假如我在佛门舍了,将来没有果报,那我布施干什么?我供养他干什么?」这错误了。世间人施舍尚且不希望果报,何况你学佛!你要是希求有果报,有这个心,这个心是染污心,这个心是无明心...(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六卷
...,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我们自己真正一切都觉悟了,我们才以觉法布施於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法」,法是正。因为从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现在从邪知邪见里面回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自己正知正见,才能以正知正见的正法布施给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唯有清净才能和合,和合里面才见到清净。从前我们与大众相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染污、不清净、感情用事,要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依自性净,依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了,才将净法布施给众生,这叫法布施。
三皈依从初发心到等觉,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千经 万论讲修行的道理,讲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这三个东西。六度四摄法也是修这三个,为什么叫你修布施?叫你修觉、正、净而已。为什么叫你持戒?持戒也是为了觉正净。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都是为了修觉正净而已。所以问你,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你能一下子答出来「我修觉、修正、修净」,满分,一百分。所以要晓得自己修什么。真正明白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觉、是正、是净。以觉正净修自己的心性,以觉正净帮助别人,这就是自利利他。
讲义【七、求大果: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
我们的目标要大,要大处去著眼,千万不要想有个下品下生就可以,你求这个果太小了,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要有这个志气,要求大果。大果是什么?『念念趣向无上菩...(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们学佛不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讲义【依此心为因地心。】
六祖是依这个心,诸佛如来在最初修行是用这个心。
讲义【即《楞严》所谓「依圆湛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也。】
这几句是《楞严经 》上佛所说的。『圆』是圆满,『湛』是湛寂,「湛」是水在极其清净,清净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叫湛,非常非常干净,这都是形容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就是不生灭性,以这个『为本修因』,为我们的根本因地心,然后当然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果地是讲如来位。
讲义【法行。】
『法』是方法,『行』就是我们生活行为,这是日常生活行为。
讲义【乃称圆觉法性,所起之六度行。】
所谓六度,就是生活。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修布施?你要说你没有修布施,我不相信。我问你:今天有没有工作?我今天有工作。你那个工作不是布施是什么?你在家里洗衣烧饭,你是不是给你家人布施?你是不是供养他们?就是布施供养。布施不一定说我要拿钱拿东西到处送给人这叫布施,你把这个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说:我没有修无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你怕他危险,怕他出乱子,一天到晚关心他,那就是无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称性,不称法性;称法性,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因为你现在不称性,你天天修,修布...(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太窄小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说:我没有修无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你怕他危险,怕他出乱子,一天到晚关心他,那就是无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称性,不称法性;称法性,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因为你现在不称性,你天天修,修布施。你说:我没有受戒。国家法律你守不守?遵守,家有家规,这个社会有社会的一些礼节,你见到人也晓得点点头微笑,那都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你能够遵守,你怎么说你没有受戒!忍辱,每天多少总有一点,或者是言语,或者是见到有不平的事情,心里有不平,想想忍受忍受,也会忍一点。六度哪个没有?就是称性不称性而已。菩萨、聪明人他称性,称性就是他用清净心来修这六种就叫做六度。我们一般人天天做这些事情,生活行为上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自私自利心,就不叫六度,就叫造业,这造业了。菩萨用清净心就叫六度,迷了就造业,悟了就叫六度万行,名字变一变而已,事情哪有变?事情没有变,只变名词。事事无碍,没变事,只变了变名词。《金刚经 》常讲「即非、是名」,就是这个意思。
称性,『称圆觉法性』,圆满的大觉。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是依什么为基础?依圆觉,圆满大觉,是依这个;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依这个。这里举了几个例子,这都是菩萨修的: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贪,故修布施行。】
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这里面没有贪心,觉性里头没有贪心,没有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罗蜜。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染,故修持戒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业都叫做持...(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名词。事事无碍,没变事,只变了变名词。《金刚经 》常讲「即非、是名」,就是这个意思。
称性,『称圆觉法性』,圆满的大觉。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是依什么为基础?依圆觉,圆满大觉,是依这个;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依这个。这里举了几个例子,这都是菩萨修的: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贪,故修布施行。】
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这里面没有贪心,觉性里头没有贪心,没有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罗蜜。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染,故修持戒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业都叫做持戒波罗蜜。起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六波罗蜜统统圆满,六度万行统统具足!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戒是什么?规律,你做的事情有规律、有秩序就是戒律。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瞋,故修忍辱行。】
清净心中没有瞋恚,你的所有行持那就叫忍辱行。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身心等相,故修精进行。】
就是精进波罗蜜。真精进离一切相,像《金刚经 》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真精进。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故修禅定行。】
禅定是什么?如如不动。前面那个精进是不取於相。我们用《金刚经 》里两句话来说的,「不取於相」就是精进,不著相,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禅定。可见得禅定并...(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真精进。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故修禅定行。】
禅定是什么?如如不动。前面那个精进是不取於相。我们用《金刚经 》里两句话来说的,「不取於相」就是精进,不著相,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禅定。可见得禅定并不是盘腿面壁那叫禅定,不是的。一天到晚在你本分工作岗位上忙到晚,你的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为外境所转,外礼敬,内不生烦恼,这就叫禅定。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痴,故修般若行。】
就是般若波罗蜜。『无痴』是一切明了,见性见色性一切明了,闻性闻声性一切明了,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样样都不迷,这就是『般若』。所以六度显在哪里?显在一法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法不具足六波罗蜜?迷人他不懂,他著了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持戒著了持戒的相,那个事情麻烦大,他要成就不容易。为什么?他著相的修,什么时候把相拿掉他才能开悟,那个相要不拿掉,他怎么能开悟?离了相才称性,不离相决定不称性。你要问:十方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人家就是这个修法。
讲义【又正念真如,离一切念相,离相妙行,即清净法行。】
『离相』,你要想离相,先要离分别心,先要离妄心,妄心离了,相就离了。你有个妄心在,相怎么离都离不掉,这个道理要懂。六祖大师,出家之前示现做居士,一十六年的修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修的是如来清净因地法行,...(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要不拿掉,他怎么能开悟?离了相才称性,不离相决定不称性。你要问:十方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人家就是这个修法。
讲义【又正念真如,离一切念相,离相妙行,即清净法行。】
『离相』,你要想离相,先要离分别心,先要离妄心,妄心离了,相就离了。你有个妄心在,相怎么离都离不掉,这个道理要懂。六祖大师,出家之前示现做居士,一十六年的修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修的是如来清净因地法行,是在家人学佛学菩萨的榜样;示现出家之后,在曹溪三十七年又摇身一变,变作出家人修行的榜样,六祖大师一生所表演的实在是圆满。十六年在猎人队里面表演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悟、圆修、圆证,真的是在家修行的榜样,他是六度没有一度欠缺。出家之后给出家人示现一个修行榜样,也是圆悟、圆修、圆证,这是我们最好的模范。
经 【及说。】
前面一个我们很想知道,除这个问题之外还有:
经 【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总不能一下就成佛,这毕竟是很少数的人,像六祖那种人真是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么一个。六祖之前你去查一查,没有,六祖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再找到一个,总是要慢慢来的。慢慢来这个问题很重要。『菩萨』是一个学佛的人,『於大乘中』就是在大乘这个途径之中。『诸病』就是障碍,我们今天讲的魔障。这些障碍如何突破、如何克服,使我们圆成佛道。『发清净心』,清净心就...(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种疑虑,你看善知识如何来开示,善财又如何去领悟、去克服。诸位看过《四十华严》,你就能领略到这里头的义趣。
菩提心,《起信论》所谓三心,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平常我在讲席将菩提心简单的解释,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这样讲法诸位容易懂。可是,要怎样才有平等?心里头有念就不平等,诸位想想对不对,你起心动念了,你四相具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平等?离四相,平等了。必须在境界里面样样明了而不起一念,那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才有清净,没有平等决定没有清净,平等清净而后流露出来的自自然然就是大慈大悲。称圆觉性而修六度,那就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起心动念的,「我们要慈悲待人」,那就错了,你动这一念,你是四相具足,那是凡夫,不是菩萨;是自自然然的,称性的,不是作意的。
讲义【远离诸病者:病即众生心病。】
心病的根本,就是我法二执;换句话说,就是分别执著,这是大病!你要是有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分别执著,我们可以用,不能有!我们用它去度一切众生。我们在生活上不能不用,人家问我们这是什么?这是扇子,谁的?我的。你总不能说,「这个,我不晓得」,「谁的?我也不晓得」,这不是白痴了吗?要会用!你问什么,我答得很自然,你们都很明了,我自己会不会执著这个扇子,会不会执著这是我?没有...(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刚经 》作证。我一说,他就笑起来了。
佛为什么不生瞋恨?因为他做种种善事,他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他不生瞋恨。我就问他:你以后还要不要做善事?我说: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别人,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给做掉,目的在此地,那就是无量功德。你搞错目标,我做善事是给别人做好多好事,自己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念念增长,不但增长,还增长烦恼。大家一赞叹,你生欢喜,人家一毁谤,你又生瞋恨,你所修的是什么?你所修的叫大烦恼,哪里是佛法!天天念经 ,早晚都念《金刚经 》,结果还被《金刚经 》迷惑了,不能开悟,不晓得把这些道理在境界里头提起观照。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大家,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言而蔽之,修不著相而已。不著相就是直心,就是深心。四摄法是为度一切众生,虽度一切众生,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佛在《金刚经 》上说,「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著度众生的相,真正做到三轮体空,这才叫做自度度他,才能说不堕邪见。否则的话,你四相在,你说你不堕邪见,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四相就是邪见,你用邪见来修学,你如何能不堕邪见!
所以我们常常跟同学们共同勉励,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我们修的是清净心,我们学的是清净心,凡是障碍我们修...(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7》)
...达而没有障碍。神是形容词,所谓是神奇莫测,也就是说他的智慧、能力,超过平常人,他有神奇莫测,这一种智慧通达的能力,所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称之为神通。
眼能见,耳能闻,心能知,这个能的能力超过凡人,就叫神通。佛法为什么把这个东西当做末事呢?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大家的本能,有什么好奇怪的!人人都有,而且人人都平等。没有说那个比那个高,没有这回事情。你看《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昨天晚上讲到经文,正讲到普眼法门。从普眼,我们就明了《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华严》用十表法,《华严》讲十眼。那十眼另外五眼从那里来的?另外五眼从法眼里面开出来的。由此可知,这个五眼跟十眼是一桩事情,正如同六度跟十度是一桩事情,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开是展开,合是归纳。多可以归纳少几条;条数少的,可以把它展开,多说几条,内容没有两样。那么举出一个眼来说,眼的能力能够见尽虚空、遍法界,这个能力太强,这个我们就称神通。耳的能力也能听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我们坐在那里不动,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看的清清楚楚。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我们听的清清楚楚,这就是神通。六根的能力,原本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为什么呢?它是性门,虚空法界是性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佛的刹土,众生的法界,全是心现、识变。心识的能力,原本就是这么大。现在这个能力为什么失掉了呢?佛跟我们讲了,但以妄想、执著...(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可以说是老法师慈悲,开示非常精采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今天很谢谢老法师。师父:谢谢大家。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讲)
净公上人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问:各位观众,上一集老法师开示三皈、五戒和菩萨戒,我们都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中,戒是列在头一位。世尊在《遗教经》中,也交待我们要以戒为师。还有我们专修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必须要持戒念佛。可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继续再请教老法师,有关戒律的一些问题。一般我们谈到戒,除了五戒、八戒等等戒条以外,还有四个概念,第一个是防非止恶,叫做戒。第二个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的戒。第三个是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这三度都属于戒律的范围。第四个是指做人做事,还有修学各种法门的规矩,也叫戒。首先我们请教老法师,防非止恶叫做戒,怎么解释呢?
师父:这一些问题,在经论里面,在古大德的著述里面,都有详细的讲解。即使是在净宗《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对于这一桩事情,也说得非常之多。大家自己可以去读诵、研究来做参考。世尊一代的教学是以智慧为主,要求一切大众,要开发自性圆满的智慧。佛在经论里面,将这个目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一句意思当中,自自然然就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正觉,第二个是正等正觉,第三个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一定要...(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是凡夫。他两种不一样的地方在那里?就是用根性,用根,根中之性,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识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在果报上,那就圣凡不同。能够舍识用根,不但他不是六道凡夫,他也不是十法界里面的行者,他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那么用识不知道用根性的,这是六道凡夫。所以这个果报差别太大太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摄心是戒律从根本修,他不是在枝叶上,他修的究竟,他修的圆满。为什么呢?他得定。摄心当然得定,定决定开慧,这是掌握著原理、原则,掌握著核心,真正知道从根本修。
问:师父把我们守戒的最重要的根本修法,开示出来。接著我们再请教老法师,一般讲戒律有包括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还有忍辱,这不晓得怎么解释?
师父:最近我们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满的法轮。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为我们指出圆融无碍的法界。《华严》讲的十玄门,讲的六相圆融,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处了。你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当中,无尽的时空里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仅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连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那一样不在其中?若不在其中,怎么能说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某一种一才能包含一切,某一种不能包含,这不是佛法。佛法当中讲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圆融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 师父:最近我们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满的法轮。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为我们指出圆融无碍的法界。《华严》讲的十玄门,讲的六相圆融,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处了。你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当中,无尽的时空里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仅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连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那一样不在其中?若不在其中,怎么能说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某一种一才能包含一切,某一种不能包含,这不是佛法。佛法当中讲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圆融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才是事实真相。
说布施,这一个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里面来说,布施里面包括持戒,包括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说禅定,禅定里面也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都包括,真的是一即一切。当中漏掉一个,那就不是了。禅定里面没有布施,就不是禅定了。精进里面没有持戒,不是精进。少一个都不行,都不是圆满的。法法都圆满,那有不包括的道理呢?
譬如我们讲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施里面,无畏布施,持戒跟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不统统都具足吗?说持戒,这六条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舍,佛叫你那些那些不能做,那些那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这就是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不统统都具足吗?说持戒,这六条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舍,佛叫你那些那些不能做,那些那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这就是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了,舍掉了。众善奉行是精进波罗蜜,众善奉行在持戒里面是作持,戒里头有止作两种。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进。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能保持不舍,这是忍辱波罗蜜。你有耐心长期去做下去。持戒的心清净,是禅定波罗蜜。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著相,是般若波罗蜜。你不是一法里头,圆满具足一切法吗?这六条是一切法的总归纳、总纲领,每一条里面的细行无量无边,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要是数位的万,不多。那个万是形容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菩萨的行门,归纳起来六大类。你就晓得任何一类,都包括其他各类。一类里面,一个意、一字、一句也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它能够圆满融摄?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一体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事实真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能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当然就定了。你对于一切众生,自然生起慈悲心。纵然看见众生犯过,你也不以为意,你也不会真正去责备他,你对他也不会生 恨心。那么看到作恶的人,生怜悯心,不是 恨心。一定生慈悲心、...(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的时候,决定得到佛来接引,你看《观经》、《无量寿经》上都讲得很清楚,无论是四土三辈九品,乃至下下品往生,都见到佛来接引。这是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曾经发这个愿,要接引一切念佛往生之人。
所以你的同参道友跟佛一起来的,这是真的!像过去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往生的时候,像刘遗民他们这些比远公早几年往生的人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这是真的,这证明他真的是往生。所以这个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千万不能错了念头。如果临终只见到家亲眷属,没有见到阿弥陀佛,要记住决定不能跟他走,跟他走就上当了,一定要见佛,才可以跟佛走。
第二个问题,是有些同修说:‘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便可’。师父说:‘要兼修六度万行,那又如何解释?’
念佛往生净土,各人的机缘不相同,所以经典上也有种种开示,而祖师大德更是因人而说。可是最根本的,真的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要是果然念好,念的相应,那六度万行都包含在其中。这个诸位看看蕅益大师的开示就明白了。在近代最著名的,如倓虚老法师所说的。倓老法师一生,所见到念佛往生真实成就的,有站著走、有坐著走,预知时至不生病的,譬如他在《念佛论》里面所举的四个人。修无法师,出家人,郑锡宾居士以及他的弟弟,还有青岛湛山寺的一个女居士,姓张的,张氏。除了郑锡宾之外,修无法师跟这个张太太都不认识字,生活都非常清苦,他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他成功了。
而倓老在佛七当中开示常常提到,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念佛的徒弟,没出家之前做箍捋匠,中年以后再出家,他也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倓老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都不认识字,生活都非常清苦,他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他成功了。
而倓老在佛七当中开示常常提到,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念佛的徒弟,没出家之前做箍捋匠,中年以后再出家,他也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倓老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这个方法妙绝了,一点压力都没有。无分昼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再念。他也不过是念了三、四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老法师给他办后事,这多不可思议!他怎么修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成功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叫你还要读经、要兼修六度?说实在的话,就是因为你的心不老实,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下去,越念越怀疑,越念妄想越多,这是你不老实,所以才劝你受持大乘经典,修行六度。佛祖教化众生的这些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那就明白了。我们要是果真放下,一句佛号就行了,不能再怀疑。
如果有怀疑,一定要去研教、要去读经,目的何在?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你就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才回归到老实,懂这个意思就好。
有人说:‘对修小乘法的人去讲大乘佛法,也算是谤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这个说法不正确。说法不契机,这是末法时代常常会有的。虽不契机,也不算谤法,为什么?就众生来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这一生不得受用,来生、后世会得受用。所以对于小乘人,乃至于对于其他宗教徒,不相信佛法的人,跟他讲大乘佛法,也都是好事情。
...(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七卷
...许行三千桩善事’。这个效验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就愈恳切。换句话说,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效验愈来愈显著。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记在功过格里面。“汝母不能书”,这是说他的太太,太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著朱砂,朱砂是红色的,在日历上印一个圈,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用这个方法来记。下面则举例: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情。看到贫苦的人,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
【或买放生命】
“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买了之后它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买;如果看它这个样子,买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买。所以,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买了之后就放生。像这样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得他做得很勤,很认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岁,于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前面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
【复...(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个职业军人。抗战期间,我们家里面枪枝就很多。那个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长、短枪我们家里大概有八枝。他喜欢打猎,我们小的时候跟著父亲去打猎,天天有野味打回来吃。可是,抗战胜利之后,他死的那个状况,就跟《地藏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他疯狂,看到山,他就往山上跑,就跟野兽一样,样子完全像野兽;看到水,他就往水底下钻。佛在经典上讲杀生的果报,我亲自看到的。想到我父亲生病到死亡那个状况,我非常恐惧!我自己也打了三年猎,也杀了不少生,所以想到这些情形,读这些书,我再也不敢了。我从二十六岁开始吃长素、放生,赎过,过去杀生的罪过太重了。所以我学佛之后,我只做三桩事情:印经,跟印光大师学的;放生,消除我杀生的罪业;布施医药,看到有很多人生病很苦,穷人没有能力买医药,我每个月捐一点钱布施医药。我就做三桩事情,很简单,很单纯。
这个地方文字讲得好,“己之养也”,这是讲我们一般的日常生活习惯;“珍膏罗列”,就是你的菜肴很丰富。你有没有想到,“食过即空”?我们贪图美味,为谁来贪图?我们杀生吃肉,为谁?能够辨别滋味的舌头。舌头不过三寸长而已,到喉咙底下就不知道味道了;为了满足这个三寸舌头,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想过?
如果说素食没有营养,素食妨碍健康,我可以跟大家做证明,我素食到今年整整五十年,我一生当中没有生过病,确实是健康长寿。我的体力不衰,健康状况能够长久的保持,什么原因?素食。实在讲,我对于养生这一桩事...(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发现。这个人没有记性、糊涂、昏庸,跟他说什么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
【或无事而常烦恼】
这些事情,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招惹的时候,自生烦恼,只要冷静观察就能发现。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这就是怕见正人君子。见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难为情。这种现象,实在说还都是有救。为什么?他还有惭愧心。
【或闻正论而不乐】
听到人家讲正经话不喜欢。为什么?自己作恶多端养成了恶习气。听到正论跟自己所作所为完全相反,很不乐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们布施,以礼物送给人,人家还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之下,譬如说他挨冻、挨饿,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送一点衣服、食物给他,他当然接受,接受之后他不感激,他还怨恨你。这种情形有,在现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这都是恶业深重的征兆,我们要多想想。
【或夜梦颠倒】
晚上做恶梦。做恶梦绝对不是个好预兆,自己一定要警觉到过恶很重,所以夜晚才做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
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语无伦次。
【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略举几个例子,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代都不好。在中国武将里面,后人好的人确确实实不多,在历史上真的可以数得出来。这些做将军的人都是爱惜人命,绝不妄杀,军队纪律非常的森严,这才能保全到后代。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是讲谢都事后人的果报。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做到宰相。“宰辅”是宰相。孙子丕也中“探花”,‘探花’是进士第三名。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历史证验。又告诉我们,莆田有个林家: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
这是讲莆田,也是在福建。他的“先世有老母好善”,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团施人,布施一些穷人。每天都是这样作法,一生都不疲倦,天天用这个来布施。有人来向她要,统统给,毫无倦厌,每天布施。
做好事,量力而为。善待别人,自己决定有好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谚语常说‘吃亏是福’,所以我常常想,我没有这个机缘,如果我要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开个餐厅,开餐厅免费供应大家。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这三年真的做了。每天供斋,免费的。平均每天到居士林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这是好事!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没有,愈吃愈兴旺。人丁旺,那么多人来吃饭!从开办到现在,跟诸位说,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也没有买过菜,而且吃不完。原因在哪里?大家晓得居士林做这桩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送得太多,吃不...(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没有,愈吃愈兴旺。人丁旺,那么多人来吃饭!从开办到现在,跟诸位说,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也没有买过菜,而且吃不完。原因在哪里?大家晓得居士林做这桩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送得太多,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我们把多余的这些米、菜,送给养老院,送给孤儿院。所以,新加坡许多宗教的养老院、孤儿院都接受我们的赠送。好事!应该要做。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三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介绍莆田林氏,这是第四个例子,好善积德的果报。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长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厌,欢欢喜喜,救济穷苦的人。
【一仙化为道人】
有一个仙人,化为道人。仙化道人,我们不必去猜疑他,我们只看到是‘有一个穷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团】
他每天也到这个地方来索取六、七团,他每天都来。
【母日日与之】
这个老母天天给他。他要的多,别人要一个、两个,他每天都要六、七个。
【终三年如一日】
这样每天去要,要了三年,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的给他。
【乃知其诚也】
这个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诚。
【因谓之曰】
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他说:
【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我吃了你三年,每天吃六、七个粉团,我吃了三年,我以什么来报答你?他说:
【府后有一地,葬之。】
你家里有一块宝地,他说:‘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
【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将来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诚心救人!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在福建建瓯...(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后有一地,葬之。】
你家里有一块宝地,他说:‘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
【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将来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诚心救人!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在福建建瓯住过六年,一直到抗战时期,他们家里头代代还有贤人。她的后代依照道长指点,把她葬在那个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所以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无林不开榜’。每当科举的时候,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这是他们的祖宗,这个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终年不疲不倦。“累代”是世世代代。“簪缨”,这是讲从前作官戴的帽子。帽子上面的带子叫缨,系帽的带子叫‘缨’,这边插发的是‘簪’。这都是说明官做得很大。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
在中国这个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我们在古文里面读的《义田记》,知道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所以,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赞叹,中国祖宗积的大德,后世子孙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荫,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夫子都尊敬。今天,在民国时代,孔子的后裔在国外都受到外国人的尊敬,夫...(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他的父亲听到鬼唱歌,果然儿子中了举人,真的有了效应,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益”,益是增长;格外努力去做善事,孳孳不息。“修桥修路”,这是举几个例子,利益方便行人。“斋僧接众”,‘斋僧’是请出家人吃饭;‘接众’是接济大众。
在这里既然讲到‘斋僧’,斋僧的利益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明朝时候、清朝时候,这个风气盛行;现在中国、外国,还是很盛行。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要为他说法;换句话说,要教导他。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斋僧是求法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斋,惯例用完斋之后决定要讲经说法,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接受供斋之后没有说法,起身就走了。这些斋主跟著释迦牟尼佛不放,‘您没有给我说法,我跟著您’。原来释迦牟尼佛要去办事,办什么事?阿难尊者遭难,先去救他。楞严法会是这个因缘起来的,那些供斋的人都参与了楞严法会。这是斋僧真实功德,真实的好处。这些出家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是社会大众的导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教师;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为求学问、为教化众生,奉献了一生。
‘接众’,是碰到有困难的人,接是接济,他贫乏,或者是失业,他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真实的好处。这些出家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是社会大众的导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教师;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为求学问、为教化众生,奉献了一生。
‘接众’,是碰到有困难的人,接是接济,他贫乏,或者是失业,他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用的,凤竹的父亲,他们家里有财富,只要遇到,都乐意去帮助。“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只要是有利益于社会的、有利益于大众的事情,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命中有财富,应当这样作人就对了。财富决不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的,决不是供给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财富,你就要知道,你有使命、你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享受不尽!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他这样做,后来又听到鬼在他门口唱歌,唱的是: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督堂。】
那个官愈做愈大。
【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巡抚”,就是现在说的省长,做到浙江的省长。可见得,先人积功累德,果报无比的殊胜。我们想,他的儿孙都享这么大的福报,那他自己?自己福报一定更大。但是他自己已经不在世,自己的果报在来生。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他要是在世间,他来世那个福报就不可思议;如果来世不在人间,决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孙后代所享的福,这叫余福,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是余福给儿孙,自己的福报...(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露。这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他带著他的仆人随从,旅游总带了一些行囊、带了一些衣服,这里面有四匹松布,箱子里面,“箧”打开来看看,还有七件衣服。这个衣服都是新的衣服,没有穿过的。里面有一些比较贵重的,“纻褶”,是麻的、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就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么多!’包凭就说:‘只要圣像无恙’,能把屋顶修好,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出家人听到他这个谈话,非常感动!他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这个不是难事,这一点真心太难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包凭等到庙里屋顶修好,就拉著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也住在这个寺庙里面,包凭晚上梦到伽蓝神。“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来感谢他,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登第”,‘登第’是指中进士的学位,“作显官”。这是子孙贵显之报。这是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的功德很大。佛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中国现在兴起了,外国也有。我在马...(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他举一个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
【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这是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里。寺庙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
过了几年,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里面做了嫔妃,享受人间的富贵。她带“数千金入寺舍之”,这次到庙里面,大概也是来还愿的;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里面,常常到庙里烧香许愿,这一生果然富贵了,再到庙里面来烧香,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回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回向就可以了。
【因问曰】
这个女孩子就问:
【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
她说: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来,我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
【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为的是什么?
【曰】
老和尚说: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
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你忏悔就可以了。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
【此千金...(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为的是什么?
【曰】
老和尚说: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
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你忏悔就可以了。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个善,心真,布施虽少,你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心不诚,她做了嫔妃,我们俗话讲做了娘娘,免不了带著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你的德就损掉了;这个时候来拜佛, |
|
|
|
|
|
|
|
前呼后拥,不可一世,实际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
【钟离授丹于吕祖】
汉钟离,八仙之一,他要度吕洞宾,教给吕洞宾:
【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你要想救济穷苦的人需要钱,他有一套法术能够‘点铁成金’。
【吕问曰:终变否】
吕洞宾就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会不会还原,这个金又变成铁?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汉钟...(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了,才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的善行念念圆满;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无一不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圆满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无一而不圆满,道理在此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发愿作佛。
我们现在把这个文简单解释一下。“为善而心不著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都是圆满的,都是满善。如果“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你要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还是半善而已。什么原因?你的善心里头夹杂;心里头有执著就是夹杂,夹杂著不善。所以你的善功不纯,只得个半善而已。下面举例来说明。“譬如以财济人”,修财布施,应当要“内不见己”,我修财布施之后,不执著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他执著有个‘我’在,这个心就不真、不纯了。“外不见人”,我布施的那个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还要“中不见所施之物”,你布施多少钱财,不要去计较。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个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财物’,这样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
应该怎样才是‘满善’?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我们去访问她,做成录像的光碟,现在随著我们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她今年一百零二岁,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满善。她布施的财物不多,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她得满善的果报,大家看见的,非常羡慕:一百零二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仔细观察,她就掉一个牙齿,她的体能状况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她一生没有生过病,活到一百零二岁,精神饱满,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那个服务就是布施。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轮体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会把别人,布施那个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没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干干净净。也没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没有这个念头,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所以她的果报殊胜,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诚清净慈...(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要“内不见己”,我修财布施之后,不执著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他执著有个‘我’在,这个心就不真、不纯了。“外不见人”,我布施的那个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还要“中不见所施之物”,你布施多少钱财,不要去计较。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个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财物’,这样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
应该怎样才是‘满善’?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我们去访问她,做成录像的光碟,现在随著我们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她今年一百零二岁,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满善。她布施的财物不多,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她得满善的果报,大家看见的,非常羡慕:一百零二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仔细观察,她就掉一个牙齿,她的体能状况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她一生没有生过病,活到一百零二岁,精神饱满,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那个服务就是布施。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轮体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会把别人,布施那个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没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干干净净。也没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没有这个念头,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所以她的果报殊胜,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就像《坛经》上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在新加坡这三年,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现身说法,你们相信不相信?你们是不是很羡慕?羡慕就要学!我们舍要舍得干净,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认为什么?‘我都布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么办?谁肯布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他的果...(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八卷
...不要病。’她一生没有生过病,活到一百零二岁,精神饱满,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那个服务就是布施。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轮体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会把别人,布施那个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没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干干净净。也没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没有这个念头,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所以她的果报殊胜,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就像《坛经》上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在新加坡这三年,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现身说法,你们相信不相信?你们是不是很羡慕?羡慕就要学!我们舍要舍得干净,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认为什么?‘我都布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么办?谁肯布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不能达到圆满。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你行善不彻底,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你得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财富的因是什么?财布施,愈施愈多。不会说‘我布施,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后,后面没有收获的’,这个不可能。你布施是种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得多,你一定收获得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愈是肯施财的人,这个人愈发财,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但是你的心要真;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会不会发财?会发,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为什么?加一点利息。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那个财就不得了,财就太多太多了。这个财来了,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这个功德、果报愈来愈殊胜。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福,果报在天上,果报在华藏世界,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会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不能达到圆满。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你行善不彻底,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你得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财富的因是什么?财布施,愈施愈多。不会说‘我布施,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后,后面没有收获的’,这个不可能。你布施是种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得多,你一定收获得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愈是肯施财的人,这个人愈发财,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但是你的心要真;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会不会发财?会发,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为什么?加一点利息。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那个财就不得了,财就太多太多了。这个财来了,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这个功德、果报愈来愈殊胜。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福,果报在天上,果报在华藏世界,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会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纯,因要不正,你怎么能得到这些果报?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勉强劝人,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我劝他财布施,‘这个法师贪财,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不能说!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让他听到自己觉悟。我不要人的钱,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没有错,你是修了布施,你会得福,我可要遭难了。我欺骗人、造作罪业,我要堕落的,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我劝导你,我比你做得干净,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财圆满,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这就是圆满。你有万亿财产,你每天也...(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会不会发财?会发,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为什么?加一点利息。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那个财就不得了,财就太多太多了。这个财来了,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这个功德、果报愈来愈殊胜。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福,果报在天上,果报在华藏世界,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会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纯,因要不正,你怎么能得到这些果报?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勉强劝人,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我劝他财布施,‘这个法师贪财,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不能说!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让他听到自己觉悟。我不要人的钱,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没有错,你是修了布施,你会得福,我可要遭难了。我欺骗人、造作罪业,我要堕落的,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我劝导你,我比你做得干净,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财圆满,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这就是圆满。你有万亿财产,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也不过如此而已。我一分钱没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你没有什么差别,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福就是‘满’;身体健康长寿,没有病苦,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真正的满福。
我接触佛法、修学佛法,今年整整五十年了。这五十年当中,我得到老师的教诲,让我破迷起信,接著依教奉行。当初初接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修学佛法是人生最...(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计较,长与短是一样的事情,苦乐的差别太大了,死后那一个果报差别,那就难以想像了。所以遇到佛法,带给我这一生的幸福美满,带给我来世的,我相信决定超过这一生许多倍的福分。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了解。
“三轮体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别人偶尔提起,心里想想,是有这么回事情;没人提起,忘得干干净净,这就对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净”。我们修净土宗,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一心’是真心,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所以,“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为什么?你是一心清净布施,你是不著相的布施,这个福报就这么大。人能够到不著相,就是菩萨,就不是凡人;《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是菩萨。如果这个人著相,经上讲:‘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金刚经》这个标准太好了。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心里头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寿者是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没有了。这种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下手,恶要断得干净。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他是断了,断得不干净,因此果报不殊胜。许哲断得干净,所以果报殊胜、果报圆满。末后这几句话说,“倘此心未忘”,就是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虽黄金万镒”,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福不满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满福。“此又一说也”,对于‘半’跟‘满’了凡先生讲得很多,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接著再跟我们讲:
【何谓大小】
什么是大的福?什么是小福?
【昔卫仲达...(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好了。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心里头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寿者是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没有了。这种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下手,恶要断得干净。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他是断了,断得不干净,因此果报不殊胜。许哲断得干净,所以果报殊胜、果报圆满。末后这几句话说,“倘此心未忘”,就是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虽黄金万镒”,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福不满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满福。“此又一说也”,对于‘半’跟‘满’了凡先生讲得很多,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接著再跟我们讲:
【何谓大小】
什么是大的福?什么是小福?
【昔卫仲达为馆职】
“卫仲达”,好像是宋朝时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由此可知,他确确实实是事实,他不是一个虚构的。“馆职”是在翰林院任职,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
【被摄至冥司】
这一句话是说,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这是被鬼抓去了。“主者...(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们今天所讲的提倡社会福利事业,应当努力去做,要看现前社会的需求。在今天,社会间最大的大利是伦理道德的教学。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在过去的时代,那的确是困难。如果社会演变成今天这个现象,真的,诸佛菩萨神仙都救不了,无能为力。今天谁有力来挽救?我刚才说过,有权力操纵卫视、网路,这些人有权力,他要是运用他的权力,每天能够用一、两个小时提倡仁义道德,提倡神圣的教诲,我相信这个世界不到一年、半年,风气就改变了。为什么?人都有良心,可惜没有人唤醒;只要有人唤醒,常常在这里讲,他们的良心会发现。良心发现,回头是岸,这是现前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第七段: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释门”是讲佛门。佛门讲‘菩萨行’,方法、手段无量无边,但是总归起来,不外乎“布施”,所以菩萨行六个守则,头一条就是布施。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己为人。
【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这不是普通人,“达者”,‘达’是通达,谁是达者?在佛家讲,法身菩萨才真正是达者。为什么?他真的完全舍掉了,这些话讲的是事实不是虚构的,可是在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够舍财,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错了;要让他内外俱舍,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这办不到。
【茍非能然】
如果做不到,六道凡夫做不到。
【先从财上布施】
我们先从这里下手。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
“释门”是讲佛门。佛门讲‘菩萨行’,方法、手段无量无边,但是总归起来,不外乎“布施”,所以菩萨行六个守则,头一条就是布施。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己为人。
【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这不是普通人,“达者”,‘达’是通达,谁是达者?在佛家讲,法身菩萨才真正是达者。为什么?他真的完全舍掉了,这些话讲的是事实不是虚构的,可是在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够舍财,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错了;要让他内外俱舍,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这办不到。
【茍非能然】
如果做不到,六道凡夫做不到。
【先从财上布施】
我们先从这里下手。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布施。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章嘉大师,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说:‘布施。’劝我学布施。我就真听话,回去就真干。所以老师很喜欢我,他教我东西我真做。做了果然有效应。所以,先从财布施。这个效应是什么?把我们一向悭贪的心减轻了。断,当然是不容易的,减轻了,就是贪心、吝啬不像从前那么严重。对外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所以,初做的时候勉强,到后来就做成自然了。布施勉强,我自己的经验,十年!前十年都很勉强,十年之后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都布施掉了。再看下面第八段:
【何谓护持正法】
我们说到这里,尤其现在在中国,这一条重要!中国的社会,现在被一些邪知邪见、邪教扰乱得使大家困惑不堪。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能够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布施。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章嘉大师,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说:‘布施。’劝我学布施。我就真听话,回去就真干。所以老师很喜欢我,他教我东西我真做。做了果然有效应。所以,先从财布施。这个效应是什么?把我们一向悭贪的心减轻了。断,当然是不容易的,减轻了,就是贪心、吝啬不像从前那么严重。对外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所以,初做的时候勉强,到后来就做成自然了。布施勉强,我自己的经验,十年!前十年都很勉强,十年之后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都布施掉了。再看下面第八段:
【何谓护持正法】
我们说到这里,尤其现在在中国,这一条重要!中国的社会,现在被一些邪知邪见、邪教扰乱得使大家困惑不堪。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能够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的目的?显正就对了。显正才能破邪,如果正不能显,邪就决定不能破!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这是把“正法”的好处略略的说了四点。‘正法’,佛菩萨教诲是正法,儒家的教诲是正法,道家的教诲是正法,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宗教也是正法,它...(净公上人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三千册,恐怕《讲义》大家不愿意读,分量太大,於是我用一点时间,把《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节录下来,写了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里面的内容都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这个书现在在台湾印,大概到月底,到下个月打佛七的时候,书那个团他们会带来,再赠送给诸位同修。现在是先把卷一卷二印出来,但是这一个月不知道能不能讲得完。这一次同修们要求希望详细讲,详细讲这个节要,至少我看要三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这一次讲一个月,下一次来我们再继续讲,采取这个方法。
请看纲要,纲要就是一般经里面的玄义,江居士也是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纲要。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 为本。】
这是说明般若 部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所占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我们学佛、我们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学佛?为什么要来听经?首先要把我们的目标、方向搞清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学佛,有一些人是为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为这些;为这些学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实际上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够得到。学佛,经上讲自度度他,什么叫「度」?度是个比喻,像过河,从这个岸我们坐小船度到那一边。这个「度」跟三点水的「渡」是一个意思。我们这边这个岸,是生死、是轮回、是烦恼,我们要从这个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轮回、得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我,希望我把《金刚经》能再讲一遍。我听了之后,我觉得也好,什么原因?我这么多年专讲净土,不想再讲别的经,都放下了。为什么这一次又把《金刚经》提出来?这是看到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个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虽然念佛,怕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想想《金刚经》不错,《金刚经》讲一遍,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目的在此地。这个目的要搞清楚,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要晓得,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凡夫我们只当这一生,来生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叫做自度。
自度,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侧重在六度,把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佛法的殊胜处,就在自己本位上,就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之中,就修六度万行,就修菩萨道,就成佛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理论、方法。而《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 》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以般若 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 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 是智慧,里面含无量...(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一般也称为《四十华严》,这里面最著名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那五十三个善知识是佛,《金刚经》里面称「诸佛如来」,那是诸佛。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本行,没有改行,都在自己平常生活环境之中,他就懂得怎样修六度万行,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普贤行,一生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把它表演出来,《金刚般若 》跟《华严》是一不是二,所以理论、方法的要领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开端,他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以般若 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那就是佛,那就成了菩萨。
【般若 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 是智慧,里面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 之体是空、是寂。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叫它做空?因为它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我们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也想不到;它有,它不是没有,它真有,所以就用空字来形容它,说它的体是空。寂就是定的意思、清净的意思,丝毫都不染,一尘不染。不但里面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1》)
...是六道轮回的知见,不是佛菩萨的知见,佛菩萨的知见叫正知正见。「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这是举一个例子讲,有、无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人我是相对的,真妄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乃至於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凡是这些见解都是轮回业,也就是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里面一念不生,哪有对立?没有对立。所以必须两种执著,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两边,都要离开。两边离开,心清净了,就是像古德讲「本来无一物」,心清净了。清净心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超越?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相对的知见就是虚妄的,这样才有轮回;心恢复到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六条。这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实在说,这六条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布施非常非常重要。布施真正的意思,不是叫你在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布施了,你要是这样看法,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前面讲的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如果不舍本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
菩萨修布施,也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到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2》)
...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我念佛的时候,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别无二念,统统放下。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跟金刚般若 完全相应!所以他真的在干,真的在修金刚般若 波罗蜜。「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再重的罪业,这一句佛号都能把它消得干干净净,任何一个法门不能跟它相比!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希望消业障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怎么修?就是一个念佛堂,一切的经咒他不念,一切忏法他也不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慧得福,开智慧、得福报,一句阿弥陀佛,圆满的成就了。
【念实相者,空有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念实相」,前面讲的端坐念实相,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念实相?是的。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为什么?念实相是空有两边不著。我们念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不著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空;空有两边不著。所以一心称念就是念实相,要不然它怎么能灭罪?「双照二边」,空有两边都不著。「实相之慧,从大悲生。」我们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大慈大悲,为什么?要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见阿弥陀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明心见性,为的是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之后,为什么?为了广度众生。我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我们就能现什么身,...(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3》)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二九卷
...白的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七地以上。我们要是依其他的法门,修到七地菩萨要两个阿僧只劫;这不费力,超过一般菩萨两个阿僧只劫,我们超过了,一下子就超过了。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你就有能力应,感应道交,这才能够普度众生。真实的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
有一些人说,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慈悲心,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你要是有大慈悲心,你的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决定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号就累了,就要休息了,都是没有慈悲心。「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怎么修法,等讲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这个修法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表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都修圆满的六波罗蜜。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这是修学的纲领。
【离相,观空也,修慧也。】
离相是修慧、观空。
【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
所以福慧双修。离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因为福慧双修,这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换句话说,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一丝毫欠缺。二是两种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一个是福报圆满。所以修行,福慧要双修,不能够修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3》)
...,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钱,他们家吃的东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穷,没有东西吃,吃的东西很差,我们就少到他家去,你生这个心就不好,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佛的制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这个地方培养平等、培养清净心。连生活统统都是修行,都是断贪瞋痴,都是成就戒定慧。
经【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你看,平常事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这个事情,他们就这种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里面,就圆满修了六波罗蜜,就圆成佛道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表演这套修行的方法,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现在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当中,修六度万行;就在你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成就圆满的菩萨道,不必要改行。释迦牟尼佛这样修行托钵,我也跟他一样,那你就错了。你现在是某一种身分,从事某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就在本位上学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与方法,学了马上就会用,用了马上就得好处,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实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出家本为度众】
因为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众生,学佛总目标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四种出家。第一种、像释迦牟尼佛跟菩萨们,「身出家,心也出家」;对於这个世间一无所求,统统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种人,「身出家,...(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5》)
...这叫「善护念」,也没有说一句话。「善护念,善付嘱」,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保佑、加持,佛是用这种方式来保佑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得到佛的保佑?有没有得到佛的加持?如果你像须菩提一样看出来了,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无比智慧的善巧教诲,你看出来了,你明白了,你就得到加持,就得到保佑,你就觉悟了。从今之后,我要跟佛一样,要效法佛陀做为众生的榜样,做为大众的典型,这就得到佛的护念、加持。
心要清净、要平等。譬如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家庭主妇应当做的一些事情,你都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照顾这一家人,使一家人的生活愉快而温暖,你是家庭主妇当中的榜样、好样子。佛菩萨就是一个好样子,六度万行就在你日常琐碎事情当中去修,这以后到经文里头我们会细细的讨论到。这个家庭不仅是我们这一条街上的一个模范家庭、模范的主妇,而是我们这个都会的模范,一个都会还不够,是我们全国的模范,再扩大是全世界的模范,再扩大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模范。你们想想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的范围,出不去。所以要发一个大心,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那就行了,那就对了,这样才能超越。我们发心要做个好样子,做哪些人的好样子?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这么做的。这个心量一大,把三界六道突破,所以你才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在《金刚经》上要学习的。你要是没有看出这一层,不能在这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意求生净土。谁来陪伴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西方三圣天天陪伴我。你看这多自在,这哪有烦恼!
【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
事情来了,我们应付事情有条理、有头绪,一点都不乱。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有分寸,这就是持戒。
【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是《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明白了、不迷了,不邪、不染了,没有烦恼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就好修行了。就在生活当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对人、对事、对物,每天所干的是菩萨行;你觉悟了,是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你要是不会,不会就造业。不会,从早到晚是造业,造的是善业、恶业,善业感三善道,恶业感三恶道,干的是这个。一觉悟、一明白了,把那个造业一转变,变成菩萨道。就在念头上一转,转凡成圣,转六道成四圣法界,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就在这个一念之间你会不会转,转过来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转不过来,一切法都不是佛法,就看你会不会转。这部经,世尊教给我们怎样转。
【经言:五蕴即是法身】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是这样为我们宣布。
【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
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了。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相。】
这里面把《金刚经》的宗旨,也都显示出来了。有是相,五蕴是相,是假有;法身是体,是真空。真空从哪里看?从有上去看空,那才叫见到真空;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能见到真空!从有上见到真空,从真空里面看到妙有,原来空有不二。《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性相双融,所以它不是断灭相。断灭相,怎样见空?把有灭掉才见空,那叫断灭相,那个是错误的。所以诸佛不说断灭相,断灭相是错误的。
【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这些纲目都应当应用在生活当中,即使穿衣、吃饭都不例外,都要与这个意思相应。换句话说,你穿衣,你是在修六度万行,修菩萨行;吃饭也是在修菩萨行,没有一样不是在修菩萨行。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空有二边不著;吃饭,真俗二谛圆融,它都在这里头。不能把佛法离开事相另外说一套,那个有什么用处?那就没用处了。古德这两句话说得好。「但勿逐妄」,逐妄,不要追求虚妄,不要执著虚妄。什么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叫我们离相,教给我们随缘,随缘就是离相。离什么?离执著、离分别、离攀缘。分别、执著、攀缘都离了,那是随缘,所以随缘就是离相,随缘是不固执。「何须求真」,如果你有一个求真的念头,你就错了,你又执著、又分别了,又在打妄想了。妄不执著,真也不求,妄离开,真的就现前了。真在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06》)
...然说四相,四相的根就是我相,其他三相是从我相生出来的。所以我相那就是根本的根本,四相涵盖了整个宇宙的一切现象。
【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
为什么?凡夫念念都是有我。所以佛法说,佛法讲的善恶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的标准就是立在我执上。起心动念有个我,这就是恶。为我还不好吗?为什么一切为我就是恶?我要修行,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佛,这不很好吗?不行。佛告诉我们:「我」这个念头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从我见、我相来的,这是根。起心动念是个「我」,你就增长我执,我执还是牢牢的抓住,愈抓愈紧,你怎么出得了三界?你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也出不了三界,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我执执住了!这个东西就是三界六道,是坚固的枷锁,这是恶。所以佛叫你起心动念,不要再想「我」。不想我怎么办?想众生。念头转变,观念转变一下,我不再想我,我想众生。我一吃饭,想到众生有没有饭吃;我一穿衣,想到众生有没有衣穿。时时刻刻、点点滴滴想众生,这个样子我执慢慢就淡了、就化掉了,这是善,这个是好事。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就是把我扩大,大而化之,用这个方法。
【皆度之成佛,即降伏人相。】
我要帮助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个个都成佛,人相就没有了;都变成佛,人相就没有了。
【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即降伏寿者相。】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牵挂。什么是内财?内财是身体,内财怎么布施?譬如这个佛堂今天有事,许多同修发心来作义工,作义工帮忙做事,内财布施,我出力!力不是外财,不是我的金钱,你出力是内财布施,你帮忙策划在用头脑,也是内财布施。虽然布施,不著布施之相,能舍!这都是属於财布施。第二种,法布施,凡是属於智慧、技能的,都是属於法,包罗万象!不一定指的是佛法,所有一切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保障一切众生安全,这是属於无畏布施。国家对老百姓有什么功德?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国家的功德,国家对国民无畏布施,何况里面也有财法布施,但是无畏布施是最重要的。
这三种布施,就包括所有的行法、行为。菩萨修六度万行,也就是菩萨的行门真的是无量无边,就在这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哪能说得尽?佛把无量的行法,归纳为六大类,叫六度、六波罗蜜。六度就是无量无边行法的归类,六大类。虽然说六大类,实在讲一个布施全都包括了,为什么?持戒、忍辱,在布施里头属於无畏布施。诸位想想看,无畏是叫别人心理得到安全感,没有恐怖!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现在一般社会风气很不好,新加坡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很难得!社会治安相当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钱财露白,就怕人来抢劫,你是一个持戒的,我钱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紧,他不偷盗,他持不偷盗戒。不要说我钱财被他看到,我放在这里不动,人走远了,他也不会拿,他不偷盗。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平常交际应酬,喜欢说话的,开开玩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那麻烦大了,引起很多误会!如果这个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例子,现在一般社会风气很不好,新加坡比较起来是最好的,很难得!社会治安相当之好。在外面旅行最怕的是钱财露白,就怕人来抢劫,你是一个持戒的,我钱再多,你看到了,不要紧,他不偷盗,他持不偷盗戒。不要说我钱财被他看到,我放在这里不动,人走远了,他也不会拿,他不偷盗。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平常交际应酬,喜欢说话的,开开玩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那麻烦大了,引起很多误会!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修忍辱波罗蜜,没关系,我说话得罪他,他不会报复,他不会介意,他忍辱!这叫人得安全感,所以属於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由此可知,六波罗蜜,一个布施包括尽了。六度包括一切的菩萨行门,布施包括六度,岂不是布施赅一切法,包括一切法,说一个就够了。《金刚经》上布施说得多,不是偏重在布施上,是用它来代表一切法。
一切法要行不要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要行;换句话说,要做出来。这是在前面说了很多遍。佛菩萨做什么?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大彻大悟的榜样。我们学佛也要学佛这一招,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一切众生大彻大悟的好榜样、好样子,这叫做学佛。无论你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一样,就在你自己本分之中,做出一个好样子来,这个好样子是与彻底觉悟相应,这叫做学佛,佛是这个学法的。如果我们表现的,还是分别、还是妄想、还是执著,你就是把大乘经说得天花乱坠,也与佛法不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心不清净,睡觉心不清净,干什么都不清净,糟透了!里面是贪瞋痴慢,搞这个东西,你说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你怎么不可怜?你怎么不苦?打扮得再漂亮,可怜人!苦,苦不堪言!读了《金刚经》要开悟,读了《金刚经》知道怎么过好日子,这个真的是非常现实。
【愿与行不能相离,有愿必有行,有行必有愿。】
这是告诉我们,前面发的愿一定要兑现,一定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做到。如果有愿没有行,愿会落空;有行没有愿,凡夫行,刚才讲,你这个行是搞六道轮回,增长贪瞋痴慢。所以愿跟行永远不能分离,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之中,有这个愿,有这个行;行是什么?念念都在行,就是一个不分别、不执著。
【菩萨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学,对治贪、瞋、痴三毒病根。】
这个大家都晓得,稍稍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懂得,佛法就像药一样,药是治病的。凡夫的病根就是贪、瞋、痴,佛开了三付药,专门对治贪瞋痴。用戒学对治贪,对治贪病,用定学对治瞋恚的病,用般若 智慧对治愚痴的病,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所以出现在世间。我们凡夫不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这三个东西是病根,不晓得,都认为贪瞋痴好像是很正常的,这不是坏事,好像是理所当然,人没有贪瞋痴还行吗?好像是当然的,不知道这是病根、祸根。不但是我们一身病痛的根源,前面讲过了,生死轮回的根源,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根源,这个东西多可怕!佛要不详细为我们开导,我们怎么会认识?怎么...(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1》)
...治贪、瞋、痴三毒是也。最初持戒,重在事实不犯。若为菩萨,则动念即犯。】
我们继续解释经文,「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布施涵盖一切法,所以它的意思有无限的深广。布施有三类,前面说过,持戒是属於无畏布施。而持戒实在是学佛的基础,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今人学佛比古人多,今人学佛的机缘也比古人要来得方便,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实在就是现代人对於戒律疏忽了。本经世尊发起,是从持戒发起的,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都是持戒。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从戒行上认真去做,佛法再好的理论也都落空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在此地,特别强调要行於布施。诸位听这个话,要知道里头的含义,不是只有布施,六度都要行不能住。住就是不行,不行是不可以的;一定要行,要做布施,要持戒、要 忍辱、要精进、要禅定,统统都要认真的去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犯了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病。知识分子对於佛学很羡慕,佛法的理论说得很高,说得很圆,研究读诵都非常有兴趣,可是对於戒律就疏忽,认为时代不同,何必还要守那些戒条?尤其是读书的人,稍稍涉猎到一点现代科学,他一定会想到,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三千年前订下来的那些戒律,现在怎么适用?国家的法律,连宪法过个几年都要修订一次,佛的戒律三千年都没有修订过,这个怎么好用?同时又会连想到他是印度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意识形态不相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那些戒条现在怎么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妄语也是有贪、瞋。戒酒,那是贪瞋痴三毒统统都有。可见得每一条戒它有它的对象。
最初持戒,我们学佛入门著重在事实上不犯,也就是在事上持,这是属於小乘戒。小乘戒论事不论心,结罪完全从事上来判断。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萨他是论心不论事,大乘菩萨持戒在起心动念之间,他看到一个众生不喜欢要杀他,动个念头要杀他,没有杀,但是他破戒了。小乘人,小乘阿罗汉发个狠心要杀他,但没有杀不破戒,他论事。像现在法律上判刑一样,它论事的,它不论心,心里头怎么想没有罪;大乘菩萨起心动念就结罪。由此可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大乘比小乘高,从持戒也能够看得出来。至於作持里面,也非常非常之多。譬如佛教给我们要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你要真做,你不做就犯了;教你布施,不肯布施,你就犯戒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为什么?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底下一条是忍辱,这也是世尊在《金刚经》里面特别强调的。六度,实在讲其他的,佛都说得很少,布施、忍辱这两条说得最多。由此可知,忍辱重要!
【忍辱,是安忍、顺受之意。安心顺受也。】
这是很难做到的,可是非要做不可,为什么?你要是不能忍,诸位想想,我们修行关键是在定、是在禅定,我们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什么事情不能忍,你还想得定?得不到!所以忍是定的预备功夫,必须能忍,他才会得定,他才能得一心不乱;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得一心,要想得定开慧,那就非修忍辱不可,离开忍辱没有第二个方法,这非常重要。「辱而能忍」,本来这个忍是安忍的意思,翻经的法师把它翻成忍辱,这里面有特别的意思。中国古时候的念书人很有气节,所谓士可杀,士是读书人,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不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对待佛菩萨罪过很重,你把佛菩萨当作凡夫看待,你这个罪多重!佛菩萨的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希望我们早一点成就。所以,夹杂是决定要不得。这是法忍。我们要从一本经里头入,其他的都不要去看,这个要忍,忍得住才行!你要是忍不住,偷偷的还去看别的,那就不行,一定要能够忍耐,一门深入。
【又如「生本无生」之理】
这个般若 经上说得很多,大乘经上也常说。
【吾人能明了,能实行,为无生法忍。对治瞋恚。】
这个对治极微细的瞋恚。证得无生法忍,那就是法身大士,所以那个瞋恚极其微细,不但我们没有法子发现,即使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看不出他还有瞋恚,所以这是极其微细的。精进,底下讲六度里面的第四条:
【精进,精有精细、精密二义。】
有这两个意思。「进步而不盲从,是精细。」我们讲那个人很细心,这里头也有谨慎的意思,小心谨慎,对於自己的修学很慎重的去思惟、去选择,绝不盲从,他的路子就纯正,不会走上歧途,不会堕落在邪见,这个很重要。「进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循序渐进;换句话说,守规矩,依照次第去修学,不贪图快速,这是精密的意思。
【精进对治懈怠】
懈怠是我们无始劫来的大烦恼,世出世间法,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都是懈怠懒惰障碍了。由此可知,精进就是勤奋,但是勤奋没有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圆满。精是纯而不杂,也就是前面讲的一门深入,这样进步不但快速而且稳当。然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觉悟的人才能度迷惑的人,迷惑的人怎么能度人?迷惑的人度迷人是愈度愈迷、愈迷愈深,那怎么行?
【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众生。】
这个地方的话,真的是非常重要,含义无尽的深广!修一切法,譬如前面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修一切法,修一切法你还著相,你不能度众生。众生怎样得度?破四相、破四见。《金刚经》前面讲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才是一个已经得度的众生,即非菩萨就是没得度,还是凡夫。凡夫跟菩萨的差别,凡夫著相,菩萨不著相,差别就在这里。我们修一切法还著相,那个不是修佛法,是修世间有漏的善法,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你持五戒、修六度,你著相,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 |
|
|
|
|
|
|
|
不能明心见性、不能成佛,因为你著相;所以,要离相。菩萨的修行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他在持戒修六度万行里面炼不著相,在这里面锻炼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他炼这个。这是真正般若 ,与清净心相应,永远保持著清净心,不为外境所转,外面境界样样都做,没有一样他离开的,样样都做,在做的当中保持著清净心。修一切法,如果是著相的话:
【修一切法,究竟从何修起,则先行布施。布施为四摄法之首。】
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布施修起。布施是放下、是舍,真干才行。不是真干,这里头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因此,我们学佛成败的关键,的确是在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我们常讲好老师,老师要跟自己有缘。实在讲世出世间法,离不开缘字,缘太重要了,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你肯听他的话;没有缘的善知识,虽然讲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 不但世间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那你就是菩萨。世间法舍掉了,还执著佛法,还是不行,你那个心还不清净。
【舍娑婆即生极乐净土】
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娑婆世界要舍掉。娑婆这是讲娑婆的六道,娑婆的大千世界,有一丝毫的贪恋,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必须毫无牵挂,真的舍得干干净净。日用寻常之中,一切随缘,纵然是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这样才真正做到丝毫牵挂都没有,这才能生净土,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并舍亦舍」,舍到最后没有了,连舍也舍掉了,没得舍了,那就成佛了,圆满菩提。
【由此可知,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里,即两边不著矣。】
这是把布施波罗蜜,把菩萨六度万行,具体教给我们,教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如何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行法,这才叫真正学佛。学佛的生活,学佛的行持,不是在文字里面学,不是在言语里面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面行去,行什么?有这个身,哪有不行!像释迦牟尼佛表现的,早晨起来穿衣服、托钵、吃饭,这是行!我们早晨起来穿衣服,这都是行。在家里面做家事,上班的时候你去做工,样样都在行,这就叫一面行去。我们是天天这样行,佛菩萨天天也是这么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佛菩萨不放在心里,心里面干干净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凡夫有分别、有执著,不一样就在此地。我们学佛菩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一个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2》)
...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实在的。但是都没有离开虚空,十方没有离开虚空,时间也没有离开虚空。
【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变现出来的?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怎么会变现出来的?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一念就是有念,就现相;无念现相就没有了,有念就现相。
【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
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法界?这里面有因有果,因缘果报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会错乱。善因得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真理、是定律。浅而言之,成佛之因是平等心。那个心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心还有分别,哪里会平等?平等是佛心,也就是平等心是因,成佛是果。六度心是菩萨。菩萨,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金刚经》就是教菩萨的。菩萨不住於相而行布施,不住於相,执著没有了,那个不住主要是讲执著;执著没有了,不执著了,而生其心,生心难免还有分别,不过他的分别很薄、很淡。没有我们那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这么严重,没有,他很轻、很淡,所以他是菩萨。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我们经虽然还没读完,读了十六段,大致上情形我们了解一些。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菩萨是一切都舍、都放下了。那个舍还没舍,放下还没放下,那就是微细的分别,所以他是菩萨。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因,果报是辟支佛。辟支佛在三乘佛法里面他是中乘,二乘法里面那他也是小乘,他比声闻要高,比声闻智慧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4》)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〇卷
...生道;修的福,它还是照享,畜生道里面享福。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佛在这一部《金刚般若 》也明显为我们指出来,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果是真的。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谨慎小心。所以要晓得,用轮回的心,就是分别执著的心;轮回业就是分别执著这些事相,这是轮回业;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结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报,这一生所修的都变成福报,这是很可惜,依旧去做一个苦恼的六道众生。底下一段教我们正确的修行方法。我们要以佛心、要以菩萨心来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报。究竟果报就是了生死,从此以后再不搞生死轮回了,这才算是究竟,这个果报才算是真实。
【广修六度万行】
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好事、善事,对於众生有利益的,尽心尽力去做。
【而心中若无其事,湛然凝寂,不为所动。】
这就不是轮回心,就不是轮回业。心里面怎么样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每天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怎么样?没事!这样做,很快乐,不疲不倦,你不会感觉得很累。一般人做事,做一点事他都感觉到疲倦,感觉到累了。为什么累?他执著分别,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那怎么不累!当然就累了。菩萨一天做那么多事,没做、没事,没有事,他怎么会累!
我们常常劝人,尤其年岁大的人,要多休息,实在讲休息都累。为什么休息会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头没休...(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8》)
...节经说,诸位手上这个本子是讲义,不是经文,拿到经文看就方便了。
「无复我相」到「亦无非法相」,这是说无相,二十八节经里讲无相。二十九节经上说,「若心取相,若取非法相」,亦是说不取相,不取相是无相。第三十节经里面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乃是法与非法,一并不取,不止是不取相」。这一段与前面二节,大大不同的所在。这是我们把经前后仔细看一看,就晓得了,才明白佛所讲真正的意思,才把它搞清楚。下面我们就要留意,就要把这桩事情说出来了。
【所谓无,乃是令人不取。】
不取就是不执著。
【并非无法无相】
法也有,相也有,法跟相统统都有,就是叫你不要执著。
【是教人虽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无其相。然后学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确的下手处。】
这一段我们要细细的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经大主意,就是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这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了。六度就是菩萨生活的原则,菩萨生活的要领,我们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舍,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舍,不仅仅是舍财。财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外财,身外之物都是属於外财,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的体力、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智慧,用它来帮助别人、服务别人,这都在布施。家庭主妇早晨起来,整理家里环境,烧个早饭,供养一家人,诸位想想,这是内财布施。她要想工作怎么做,饭怎么烧,菜怎么去炒,怎样适合大家口味,这个用智慧、用思考,动手去做是劳力,这些都属於内财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体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实在讲都在行菩萨道,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很冤枉。我们看到佛跟菩萨在行布施,我们天天在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进步。禅定就是刚才讲的,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般若 是充满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样子!一个学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里面做好榜样,起带头作用;全世界、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萨之家。你自己学佛,你一定度众生先度哪里?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萨。你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或者是私人机关,不管你是作老板、是作伙计,你要摆出菩萨。菩萨度众生,近的这是缘,先度。你要能够影响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在所有团体里面是好样子,菩萨的团体。佛法对我们这个世间,你就晓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无比殊胜的利益。这叫发大心,这叫修大行。可千万不要以为说,众生难度,我好心,他不听话;众生难度就不度了,你看看,你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关不能通过了,就退转了,就消失掉了,你说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这个我们要承认的,他难度是什么?他迷惑颠倒,坏习气太多太重,我们要明白、要谅解,要慢慢来。
古时候,当然那个时候环境比我们好得太多了,尧舜,舜王的时候。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们自己家乡地区,看到一群人捕鱼,捕鱼人里面有年轻的、有年老的,那个鱼多的地方,都被年轻的人占去了,老人没有法子,斗不过这些年轻人,也不愿意跟他争执,就到比较远的、鱼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鱼。舜就聪明,舜看到这个样子,每天他也去捕鱼,他去捕鱼怎么样?实际上他目的不是捕鱼,他要去感化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才有那么大,这个一般人不晓得。
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达,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所表现的,那不就是的吗?他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仔细一观察,圆圆满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菩萨六波罗蜜,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圆满具足。《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在生活点滴当中,我们看出来了,那叫做觉悟人的生活。我们要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了,无论你现在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都会最快乐、最幸福、最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宾接客,都是充满了三学六度,都是圆圆满满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圆满,没有深入不知道;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诸位想想,我不会去学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老顽固,我在机关服务的时候,我的同事、长官都知道我是老顽固,要想叫我佩服一个人,点个头,好难好难。所以我在这个机关年纪很轻,二十几岁,影响力很大,多少这些高官、位置很高的,对我都很客气。原先我都以为他们很谦虚、很难得,爱护晚辈;以后听别人告诉我,我才晓得,那不是的,怕我说他坏话。我说:那为什么?他说:别人说他们、批评他们,他们无所谓,你批评就不得了!我说:怎么呢?你不随便批评人,不随便赞叹人家,所以那个影响力很大,会影响他的前途...(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性,会变的是相。性是体,相是作用、起用。
佛告诉我们,实在讲跟我们讲了很多很多。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因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无量的条件,才会现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无量条件里面,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我们想先知道。佛很慈悲,这个条件也为我们说出来了。十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那就讲用心,因为十法界是心变的。《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你存什么心,就会变什么相。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圆满的真心。我们心不平等,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平等。几时我们的心平等了,那就成佛了。六度心是菩萨心,以真诚、恭敬、慈悲修布施,这是菩萨。我们也修布施,不是菩萨,为什么?我们不是菩萨心,菩萨心真诚、恭敬、慈悲。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阿罗汉的心是四谛,苦、集、灭、道。六道里面的凡夫,天道是十善心,修上品的十善业道,这生天;人道是五戒,这个心里头真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心里头真有,常存慈心,这得人身。
今天有个同修,刚才来问我,他说他有个朋友,家里房子有白蚂蚁,怎么办?这个请人来杀生了。你要是不杀生,你就违背国家的法律。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法律如何,在美国是不可以的;如果有白蚂蚁的话,一定要请专门处理的公司,请他们来处理。那我们学佛了,受了戒,怎么办?这问题来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2》)
...我们的病就在此地,就是坚固执著有一个能所。这一条从果上讲的,你真正明白,你才会把得的念头放下,这才能够入圣人之流。底下一条讲因:
【必行而无其所行,乃为正行。若有所行,便为非行。】
这个行是行菩萨道。如果你所行的,你执著有所行,那就不是菩萨道,不是菩萨行。《般若 经》上讲的菩萨行门,六条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菩萨所行总不外这六条。如果你自己觉得我修布施,我持戒,我修忍辱,你就是有所行,这不是菩萨行。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行?善行,世法里面的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 都是世间善行。世间善行,将来得三善道的果报,那不是菩萨。所以必须要行无所行。要不要行?要行,六度都要行。前面跟诸位说了,认真努力去修六度,不著空;虽行,若无其事,心里头无其所行,若无其事。不但没有执著,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叫做菩萨行。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菩萨行跟我们一般善行,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论事相上来讲,可以说毫无差别,差别在用心。菩萨的心是清净的,凡夫的心不清净,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我们想到这个地方,真的好难!我们修一点点小布施念念不忘,唯恐忘记,还要把名字刻上。道场里面,建道场,建一根柱子,他出了多少钱,上头都要刻他一个名字,唯恐忘掉了。著相,著得多深!印一本书,后头也要把名字印上,某某人印的,我送的,这功德很大。果然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那就错了,你所做的是人天的小善。如果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可不可以在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5》)
...再要修到佛的果位,要费很长的时间,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难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希求的立刻就得到。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之处。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约因详显。第三卷这一部分的经文,是四段里面的第二段「解」,详细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在四分里面这一分经文最长。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每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在此地问须菩提,菩萨是不是庄严佛净土?当然庄严。究竟怎么庄严?这个地方要详细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懂得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我们也真正庄严佛净土,这是非常难得的。
【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
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离相,回向是一个离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好的巧妙方法。因为我们都著相,我们修的功德都著相,佛教我们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统统送给大家,我的功德不要,都送给大家;离相、不著相,回向是这个意思。大经上佛说过,教给我们回向三处。第一是「回向菩提」,也就是我们学佛什么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 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是究竟圆满,不但我们现前生活上的问题,它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它能解决;证无生法忍,它能解决;成圆满佛果,它也能解决。佛教给我们求这个,不可以求别的。因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5》)
...正腔圆,让人家听起来听得很清楚。如果唱的时候不晓得这里面的用意,跟著这个音调谱唱的时候,字句都分不开,效果就没有了,听到你呀呀呜呜的搞半天,不晓得在唱些什么,一个字也没听清楚,这个效果就完全失掉了。赞的用意,使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听到之后,佛有这样大的智慧,这么好的学问,使他感动,他来亲近。所以佛门里头招生有它一套方法,这就是不舍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门,我们必须要晓得。再看下面注子:
「是故」,这一段经文一开头,是故须菩提。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
这两个字是连接词,连接前后经文的。
【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紧与开经处总示呼应相通。正明一切无住,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交代得很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总结经文一开头到此地,这是一个总结,说明一切无住。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问了三个问题,这个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个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发了菩提心之后,那个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了,妄念太多了,妄念要怎样把它伏住?问了这三个问题。佛的回答,都是在无住。
首先讲发心,佛教给我们,心量要大。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诸位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地慈悲,所以他的身心健康,他就自在、快乐、幸福,道理在此地,事实也在此地。所以,佛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无住,是《金刚经》修学的宗旨,贯穿整个经典,贯穿这全部经典。《金刚经》既然是大般若 的纲要,由此可知,无住也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 经的中心。这两个字,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说上二十二年?实在讲,不要嫌二十二年多,我们感觉到二十二年太少了。二百二十年都不多,为什么?佛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我们还不肯做,处处还是要著相,还是要住,那能说佛二十二年说太多了吗?假如我们一听就照做,佛就省事,不必那样辛苦,不必说那么久,这就是说明,佛说法应机而说,这是苦口婆心!一切无住,要记住这个原则。
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六度就是菩萨的生活,六波罗蜜都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六波罗蜜。譬如我们就讲穿衣吃饭,我们说吃饭,吃饭怎么说是六波罗蜜?吃饭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是舍、放下。吃饭的时候,不要执著饭菜的好坏,不要去挑剔,这就是布施。好吃,也很好;不好吃,也很好,都好!这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讲求怎么样,那布施就没有了;你在搞分别执著。你想想看,吃饭是不是布施波罗蜜?再细说,这个里头,财、法、无畏布施统统具足,就在这一口饭,夹著一箸菜,圆圆满满。你以为布施波罗蜜到哪里去修!吃饭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规矩。吃的时候规规矩矩,餐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饭的时候端坐,这些都是属於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没有功夫,你有没有得利益,这个不能瞒人!刚才我说,身心健康、容貌圆满,这是你修学的成绩。你看哪一尊佛菩萨,那个面孔是苦哈哈的?没有!阿罗汉虽然没有明心见性,还有分别执著,阿罗汉的相貌很奇怪,底下那五百罗汉你们去看看,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容貌是健康的、是长寿的、是健康的,容貌古怪他不是病态,他没有病容。菩萨明心见性,一个个都很圆满。佛经当中常常赞叹,菩萨的容貌如满月,满月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圆满之相,这是你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受用。我们自己要是得不到受用,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如果不是理论上有错误,就是方法上有错误;理论方法上如果没有错误,修行一定得殊胜的果报,一定得很好的受用。这是讲菩萨修六度时,就是菩萨的日常生活。
「於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这里头,我们前面读过,最重要的是报佛恩。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这是真实的幸福,这不是假的,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怎么会得到?佛菩萨的恩德就太大了。我们报恩,唯一就是庄严佛净土。这是前面说过,用什么庄严?香花庄严,那是假的,前面说过,真正的庄严是心地清净。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教我们庄严佛净土,不是别的,清净心,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清净了,真正庄严佛净土。形式上的庄严,表法的,这种庄严接引众生。道场布置得富丽堂皇,让人家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欢喜的走进来,...(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的,前面说过,真正的庄严是心地清净。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教我们庄严佛净土,不是别的,清净心,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清净了,真正庄严佛净土。形式上的庄严,表法的,这种庄严接引众生。道场布置得富丽堂皇,让人家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欢喜的走进来,这是接引大众的,真实的庄严是在清净心,这个要知道。如果只著重於表面,心地不清净,这个没有感应,没有感应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得不到真正受用,换句话说,你还是有烦恼,你还是有妄想,还是有忧虑牵挂,依旧过六道轮回的生活,你就得不到受用。得真实受用,过佛菩萨的生活,诸位想想,过佛菩萨的生活,岂不就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佛法,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庄严佛净土。虽然修六度,虽然庄严佛净土,「亦无所住」,心里头还是若无其事。事上要认真,要规规矩矩的做,一点也不马虎,如法的去做,心地干净,决定不染,保持著清净心,这就是无住。因为你心不清净,刚才讲了,那个庄严是假的,心不清净,六度也是假的。一定要心清净,你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真的,它后头那个般若 ,般若 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那个是般若 。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自始至终讲无住,就是讲保持你的清净心。佛心清净。
【则非句,不住法相。】
这个经上讲的,则非,不住法相。
【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非法相是空,不住空。不住空,我们样样如法去做,这是不空。虽做,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不住法相。这就是说明两边不住,两边都舍,空有两边都舍,两边都不住。
【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
你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自度度他,...(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念,妄念就是不平等,妄念心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的,这妄念;我们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污染;这两种障碍都非常严重。《金刚经》专治这两种毛病,使我们的心恢复清净,恢复平静,平等清净,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行了。这个方法,理上通达了,我们晓得了,事上有困难。为什么?事上去修,的确心要很细,粗心大意的人,难!因为不但要观照,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个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统统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叫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没有法子,懂得这个道理,行,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会微细的六度行为,我们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做。这一句阿弥陀佛,说实在话,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你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么?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就恢复了,这就是得。不能执著得的相,执著得的相就错了。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经文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是总指前面所说的,要像佛所讲的,你要生清净心,清净心要现前,这才是佛菩萨。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实在讲没有两样,你很难分得出来,用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混浊之心;佛菩萨的心,清净之心。混浊的心是妄心,清净心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净心得到了,什么病痛都没有了,什么毛病也没有了,这实在!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真的很可怜,我们所吃的东西、喝的东西都有毒,蔬菜都有农药。从前李老师讲,现在人生活跟从前人不能比,从前人吃的真的有色香味,现在三餐服毒。天天服毒,大概肠胃有了抗生素,有了抗体,还能应付,但是诸位要晓得,日久天长,毒素累积在那里就变成病毒,慢慢累积就变成病毒,病毒一发作这就没救。什么方法解毒?大慈悲心。你真的有大慈悲心,什么样的毒到这儿来都化解掉,不要去找解毒药。清净心、大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药。我们看诸佛菩萨吃毒药他都不怕,他也没有去找解毒药,到他那里自然就化解,就是慈悲、清净、慈悲,我们要养这个心。
【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
这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都是。「多读大乘,解慧增明」,多读大乘经,开智慧,「增长戒定」。夏莲老净语教人,夏莲居老居士他自己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净语》,实在上就是莲老的法语,这个小册子我们都印出来了,流通很广。
【教人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正是此意。】
教我们要持戒念佛、要看经,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知道之后一定把它改正过来,这叫真正的修行。
【本性活活泼泼地,无相无不相。】
无相是从体上说的,本性之体没有相,本来无一物。它能够现相,现相是清净性体起作用,起作用能现相,所以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等。】
这就是修行修错了,好心发的心,想学菩萨、想学佛,结果学错了,学错了如果学成声闻、缘觉还算不错,路是走岔了,但是还可以回头。如果搞成外道,那可麻烦大,回不了头!那就错得太离谱,像刚才讲修定,你修成无想定,这就太离谱,完全错了。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这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错乱修习」,不晓得二种根本。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误会了,把妄心当作真心,攀缘心就是生灭心,妄念。妄想杂念这个心当作自己的真心,用这个心来修行错了,用这个心修六度万行都不行。这前面说过,用这种心修六度,还是六道轮回业,戒定慧、六度、十大愿王,好事情、善事,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轮回。原因在哪里?你是用的攀缘心,你是用的妄想心,用这个心修行,出不了轮回。可是诸位要知道,不用这个心,难!真的比登天还难,我们没办法,这才知道非念佛不可。用这种心念佛可以往生,往生就超越轮回,这叫第一方便。用这种心修别的法门,不行,只能修三善道,不能出轮回。用这个心念佛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底下这二层就是这样的人去往生的。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这是真心。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如果要讲的话,这四句两个小时讲不完,这《楞严经》上的,我...(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一卷
...心念佛可以往生,往生就超越轮回,这叫第一方便。用这种心修别的法门,不行,只能修三善道,不能出轮回。用这个心念佛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底下这二层就是这样的人去往生的。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这是真心。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如果要讲的话,这四句两个小时讲不完,这《楞严经》上的,我们不说了。这是真心,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如果我们用清净心念佛往生,给诸位说,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那个不一样,那完全不相同。可是要跟一般人比较起来,念佛的功德是无比殊胜;一般人除念佛法门以外,用清净心来修六度万行,可以超越六道轮回,可以明心见性,证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能证到这个果位,不能跟往生的人比。往生的人,你们诸位想想看,实报庄严土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换句话说,他是真正的八地菩萨。你自己要修行修到八地,《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老实话,证到圆教初住,明心见性,要修到八地,要修二个多阿僧只劫。二大阿僧只劫修到第七地,再往上进入到八地的时候,已经入第三个阿僧只劫,你说这个时间多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马上就得到,不能比!所以,这些佛菩萨都教我们多读大乘,你多读你才知道,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这一切法门,才知道如何去选择。世尊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跟此地所讲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乐世界去,马上就得到,不能比!所以,这些佛菩萨都教我们多读大乘,你多读你才知道,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这一切法门,才知道如何去选择。世尊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跟此地所讲这个意思相同,特别引用到此地来。
【须知住尘之心是识】
就是八识,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
【因其攀缘,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变现。云何变,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分别人我故也。】
他不知道法界原本是一体,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具足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了,这样变成凡夫。
【无所住,含有不执著亦不断灭二义。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后二义。其字指菩提、六度等。】
也就是指一切佛法。
【如是则所发修行六度之心,方为菩提心。以其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故。】
真的到这个地方,把这个中心给我们说出来了。中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清净心,无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不执著、不断灭,不执著是不住有,不断灭是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无所住里头是两个意思。而生其心这个而,也是两个意思。虽然一切不住,他又生心。也许有人会问:我既然一切都放下了,我一切都无所得了,我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做得那么辛苦。这个人不糊涂吗?不是自找苦吃吗?这个念头这叫妄念,这叫妄想,他不晓得自己错了。如果清净心现前,一切都放下了,你每天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累不累?一点也不累。为什么不累?没做,心干净,一点分别执著没有,就这个道理,只有快乐,只有...(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经文上的大身,我们不晓得大到什么程度才叫大。从赞佛偈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佛的这个身相实在是太伟大,大到我们无法想像,也显示出我们众生太渺小了。大身是果报,证得无上菩提的果报。我们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应化身是所现之相。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说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於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从初地到等觉,菩萨所证的程度不相同,因此见到佛的报身也不一样。初地跟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见的又不一样,应化身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不出《楞严》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还算是众生,所谓是九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萨。
【世尊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
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这是说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应身。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的世间寿命八十岁,世尊八十岁圆寂的,这是属於应化身。而佛的自受用报身,像《华严》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无量无边。这种说法是称赞的话,还是实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理解,佛门里面没有妄语,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是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决定是相当。这就是说明,...(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是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决定是相当。这就是说明,无量的相好是事实,这不是称赞,也决定没有夸张。哪来的那么多的相好?我们凡夫听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甚至於初学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究竟圆满大觉人的事实真相。我们知道,自受用报身是性德圆满的显示;自性的功德无量无边,所显示的德相自然也是无量无边。於大乘了义的经论,稍稍能够涉入、能够体会,对於这桩事情自然就不会怀疑。
因此,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萨地位上,圆满的大觉在最初也像我们现前相彷佛,虽然性德里面本来具足,但是性德无量劫来,被妄想、分别、执著、烦恼所遮盖,性德不能现前,必须要靠修德来开发。因此多劫勤修六度,这一句就是讲修德,在因位修德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说的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旧不能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他有烦恼障,他有所知障,这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尚且不能破,换句话说,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说的是说我们每个人,说我们自己。我们的学佛修行不只是在这一生,过去...(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说的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旧不能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他有烦恼障,他有所知障,这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尚且不能破,换句话说,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说的是说我们每个人,说我们自己。我们的学佛修行不只是在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也是多劫勤修六度万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觉悟的。那就是我们虽然勤修六度,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们这一生闻到佛法,对於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念头有没有?恳不恳切?是不是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显然的说明,我们这个念头不恳切,我们对於世缘依旧看得很重,所以无明烦恼习气不能断,纵然这一生勤修六度,也不过是带来六道里面的福报而已,佛法所谓是有漏的痴福,修的是这个。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觉悟,一定要学菩萨。
「福慧双严」,严是庄严,我们回向偈天天念庄严佛净土,我们拿什么去庄严?要修福慧。什么是福、什么是慧?这在《金刚经》上我们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菩萨所修的慧是无住;应无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那就有福没有慧;无住不生心,有慧没有福,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六道十界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金刚经》上所讲的福慧双严,一定要以本经所说的标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面已经跟诸位详细说明过,无住生心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点点滴滴上来下手,这叫真功夫...(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过来,他不晓得同时,不知道是一时。《金刚经》念得很熟,从头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钟,很了不起!我都做不到,我不能不佩服他。他这个境界还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依旧是分别执著,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他境界转不过来。换句话说,他依旧是名字位中人,你说可惜不可惜!没有办法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位。诸位要知道,我们念佛,观行位才能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不能往生,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什么原因?名字位中。名字位是有口无心,你没真修,真修就是观行位。真修刚才讲了,两桩事情,一个是把观念转变过来,观;一个是行为转变过来,这是观行。行为是什么?六度。观念是什么?无住,这很要紧。无住就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一定要心清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行吗?决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那是妄想。妄想障碍了心性,你怎能不放下?这样我们才认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的是无量法门修行的中枢,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带著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此佛举问之微意」,举什么问?举报身不住。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举这句话问的意思你要懂。让须菩提来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在这当中领会他的意思,领会到无住生心的深义,然后我们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会过日子了,你会生活了,你能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带著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此佛举问之微意」,举什么问?举报身不住。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举这句话问的意思你要懂。让须菩提来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在这当中领会他的意思,领会到无住生心的深义,然后我们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会过日子了,你会生活了,你能够把轮回心改成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无住,轮回心是有住,有住就是你心里头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牵挂,那是轮回心。诸佛菩萨一切忧虑牵挂、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那叫觉心。虽然一丝毫的分别、妄想、忧虑、牵挂统统都没有,而行布施。布施包括六度万行,这个意思前面都细讲过,不要再重复。不是单单修一个布施,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活动。这把意思懂得了,他为什么要问这个,然后你才懂得佛这个问真有味道,这经文才真有味道。
【非身,有二意。】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用得很多,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细心去体会。
【一约证果,所证乃清净法身之体,非此报身之相。则非身指报身言。】
佛法的确是圆融,玲珑剔透。不会的,那你是句句都说错了,要是会的,句句都圆融,妙就妙在此地。第一个意思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是清净法身,这是讲圆满的果位。如果从分证的果位上来说,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分证的果位就是证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7》)
...么大的功德。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经【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受持读诵,为人说四句偈,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如果能够受持全经、读诵全经,所得的功德利益必定超过前面太多太多了,多到我们无法想像,不要说说了,说不出,想像都想像不到。这小注里面我们要看看:
【言受持复言读诵者】
受持一定包括读诵,读诵未必有受持,这是一定的。受持是做到,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我们统统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做到,那叫受持。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我们确确实实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无所住,真放下了,恢复到心地清净光明,这是受持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都能够遵守六度,决定不违背六度,这是生心,而生其心,我真的这样做了。做的人一定是有读诵,读诵而做不到的,那就没有受持。受持又能读诵:
【明其必能领纳修持,方为真能读诵。】
这个读诵,跟能读不能行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个人能行又天天在读诵,他一定是能够领会经中无尽义趣的教训。这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本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他能够体会。纳是接受,接受是依教奉行,领是明了,领会是明了,依教奉行。这样的读,是真读,读了就做到。
【以经义无尽,时时读诵,时时有悟处。】
学佛必须要知道,一部经就不可思议,不仅说《金刚经》,任何一部经都不可思议,都是无量义。为什么?都是世尊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无量无边,自性里面...(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9》)
...曰信。】
皈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三宝是我们一生前途幸福的前导,它在引导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三宝。我们一生念念当中都要依靠它,这是一般讲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知道觉正净的利益,才叫信。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的信佛。
【凡亲眼见得,亲身做到之事,则谓之证。】
证是我做到了。觉正净我做到,那你就证得了。戒定慧你做到,那你也证得。在什么地方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每一桩事情里面都显示出圆满的觉正净,圆满的六度万行,圆满的十大愿王,每一桩事情都显示得那么圆满,那叫做证。不是离开生活别有所证,那就错了,没那回事情。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是证,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证得。】
究竟证得是成圆满的佛果,那个叫究竟证得。菩萨所证的叫分证,他所证得的是部分不是全体,虽是部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常用晚上的月亮来做比喻,初三、初四就有月牙,月亮就放光;一直到十四,光明愈来愈大,都叫分证;到十五满月,就叫做究竟证,如来果位上圆满。十四的菩萨像等觉,十三的菩萨像十地,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大概就像初二、初三那个月牙,虽然它才是一点点,那个光...(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0》)
...一个毛病、改一个过错,求生净土那是想去就去,来去自由!一天自己一个毛病都没有找出来,这一天就空过,这一天就白过,毫无进步。不是说我每天要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我都念,那没用处!那是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要紧的,读经是从经里面发现自己的过失,经也有镜子的意思。照照镜子,早晚起来照照镜子、洗洗脸,哪里脏了洗干净;读经也是照镜子,我们心里面有没有肮脏?有没有污染?能够读经把自己心性里面的污染找出来,再把它洗刷干净,你的经就没有白读。这是真正的持戒忏悔。
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布施。布施这两个字,包括圆满的菩萨行。在大乘经上,佛讲菩萨行,所谓六度万行,六度是纲领,纲领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细行,这无量无边的细行,归纳不外乎这六大类,六度。六大类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施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内财、外财都包括。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说一个布施,六度全都包括,六度包括万行。我们在《金刚经》上常常看到世尊教我们要行布施。你要知道,布施的意义非常广大,不是说看到布施,到寺庙来捐几个钱就是布施,那你把这个意思完全看错了;换句话说,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
求消业障,开发本智。本智是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般若 智慧。这个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业障障住,障碍住。业障消掉,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就透露出来,就起作用。要想消业障,就要息攀缘妄想。诸位要晓得,攀缘妄想就是业障,也就是说分别执著就是业障。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解是慧成就,智慧成就;行是定成就,戒定成就。戒定成就,信心必定是更坚固、更清净,这在菩提道上当然是一帆风顺。菩提道是什么?是我们一生当中...(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1》)
...。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什么就现什么,念佛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十法界,刚才讲,那个相在那里变化,无量相变化,变化的因就是念头,因为念头不同,所以形相不同。他专念佛,他就变成佛的相;念菩萨,就变成菩萨相;念贪就变饿鬼相,饿鬼是悭贪;念瞋恚、念嫉妒,就是地狱相;念是愚痴就是畜生相,念什么就现什么相。所以念佛,是把念头转到第一殊胜:念佛。
【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
宗门教下法门无量,总而言之,不外止观这个原则,念佛比修止观还要来得亲切。为什么?下面说了:
【盖作观,可说是智念。】
修止观、修禅定,禅定是般若 ,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知道,中国禅宗所修的是般若 波罗蜜,不是六度里头的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一开头就说出它的宗旨,「大众总修般若 波罗蜜多」,一开口就说出来了,中国的禅宗是修般若 。所以禅宗以《金刚经》印心,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所以止观是智念,把念头转成智慧了。一切言说相、名字相、境界相他都不著,不著是智慧,所以他是智念。
【念佛是净念】
念佛不是智念,是净念。
【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
我们过去这个念头是污染的、是不清净的,用这一句佛号,把一切杂念、染念都换过来,变成净念。所以这个法门叫净宗。
【一心念之】
念佛的秘诀就是一心称念,一心是秘诀。怎样得到一心?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4》)
...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亲在哪里,能不能体会得到?如果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门是从智慧修清净心,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它来得更亲切。心跟水一样,佛法里常常用水来比喻心。你看我们供佛,这个我跟大家讲过很多次,你们家里面有佛像,供养佛,没有香花不要紧,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要清净,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净,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他不要喝,是给我们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们自己,用心要清净、要平等,就是时时刻刻想著,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行的关键。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面就结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代表这些,它都有意义的,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吃的,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譬如供灯,油灯、蜡烛,它表什么?表舍己为人。我们佛弟子觉悟,我要牺牲自己,要服务社会人群,能够舍己为人,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取这个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现在很少人懂得。认为我这是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喜欢就保佑我,你说糟糕不糟糕?全都变成迷信。这么好的教育意义,都变成迷信,使社会上对佛教产生很深的误会,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来问,我们说出给人家听,他就明了了;不但不误会,反过头来佩服。所以修清净心重要。
【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8》)
...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具足,他心怎么清净?所以清净是别人讲的。「你的心清净了!」别人说的,自己若无其事,那叫清净。自己要有个「我心清净了」,一欢喜了,这一欢喜就掉下来;本来清净有程度了,这一欢喜下来了。所以教你「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这样做去,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著,那就对了。
【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
这是真正修行人他的心态,他是真清净,他没有这个念头。
【何以故,少有一丝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
那就不清净。要在这里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在我们每天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处处都是在行菩萨道,都是在修六度万行。穿衣吃饭都是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无不是菩萨六度、普贤十愿,这才叫会修,才叫会用功,功夫用到生活上去了。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觉,复平等也。】
第一希有。正等正觉是大乘菩萨的别号,小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称为正觉, |
|
|
|
|
|
|
|
但是没有正等。他是觉悟了,没有错,真的是觉悟了,见思烦恼断了。为什么不能称正等?等是等於佛。虽然断见思烦恼,他用的那个心跟佛的心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用真心,他还是用意识心。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用意识心。这个权教菩萨就是别教三贤位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没见性,都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正,他不邪,虽然不是真心,他用的正,所以他叫正觉,不能叫正等。由此可知,二乘跟权教菩萨,他们的正觉完全是依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1》)
...佛的相可以往生。往生同居土、往生方便土,都是著相去往生的;不著相往生,是生实报土、寂光土。但是诸位要知道,一切法门著相没成就,不但在大乘法里面你没成就,我们在《金刚经》前面读到,小乘初果都没有分,都不能成就。我们把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才真正完全肯定;除念阿弥陀佛,没救了!我们这样才回过头来,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这不是大乘法不好,大乘法太好了,决定做不到。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它回归到佛号上去,回归到净土上去,这个方法最妙,这个方法最殊胜。你要是用《金刚经》这个方法,前面说过,这是智念;我们归到佛号这边去,这是净念。净念比智念还要亲切,显示净宗法门的无比殊胜。
【六度万行,一一如法精进修行,而曾无芥蒂於其胸中。】
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属於事,属於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把它总归纳不外五大纲目,前五度。后面这一句,曾无芥蒂於其胸中,这一句是般若 波罗蜜。事做不做?做!要认真做、要努力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但是事情做过之后不染,正在做的时候也不染,那你就是真正修学大乘者。我们要晓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关系,心里面一有染著就是轮回业,只要有一丝毫的染著,你要是做的善业,善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不是为自利的,这是善业,佛法里面善跟恶,凡是利益众生的这是善,果报在三善道。如果有一念是为自己,或者是为我的小团体,这是自私自利的心,这就是恶,果报在三...(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二卷
...,做到尽善尽美,服务於社会,服务於大众。不但服务,而且做为社会大众的榜样,这个事业就变成菩萨事业。普度众生,让你的同行人向你学习;工作里面、生活里面就是行菩萨道,菩萨道、菩萨事业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范围。我们这个观念能不能转得过来?
菩萨的行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广,我们在这个经上所说的,尽我们的心力,尽我们的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布施。持戒是守法,不但佛陀的教诫我们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地方上的规约,统统都要遵守。乃至於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样样都要遵守,这叫持戒。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对物,要能忍、要能够让。《金刚经》上,世尊在菩萨行当中,特别强调布施与忍辱,《金刚经》上六度,唯独这两样讲得最多。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住福报,才保得住,不能忍保不住。
我记得早年看的书,现在朝代、人名都忘掉了,有这么一个记载。有一个人家,大概官也做得很大,好像是九代同堂,这真正不容易。所以皇帝都表扬他,九代同堂大家族,家里上上下下大概总有一、二百人,九代同堂。皇帝到他家里去访问,你们家里人口这么多,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个家能够调理得这么好,一团和睦?这位老先生很有趣味,拿笔就写上一百多个「忍」送给皇帝,皇帝一看哈哈大笑,忍辱,忍!与大众相处不能忍,你就完了。家庭里面能忍,家和。公司行号能忍,你这个公司行号老板跟员工和睦。所以说,家和万事兴。这个老人答覆皇帝很有趣味,写了一百多...(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里头三宝都有分。你要是偷它一针一线、一块钱、一毛钱,那个罪没有办法,搞不清楚的,所以堕阿鼻地狱,它是这么个结罪法的。所以要偷,偷一个人没有问题,千万不要偷政府的东西跟三宝物。我们才晓得,它是这么个说法的,否则的话,哪里会有那么重!我们决定不敢掉以轻心,认为这个没有什么大关系,但是偷盗很容易犯,非常容易犯。譬如公家用的、常住用的信封信纸,随便拿来私人写信,常住有没有答应给你?你也没有说,这就犯偷盗罪。真的是要非常小心谨慎。摆在外面结缘的,那个没有关系,你多拿一点,那是跟你结缘的,赠送给你的,不是结缘的不行。常住物一张纸都不可以动,这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六度要一一如法精进修行,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
【一一精进,不坏也。】
不坏世间法。
【无不相也】
无不相就是有相,没有落空。
【心中若无其事,不著也。】
这就是无住,前面讲的应无所住。
【无相也】
这样才空有两边不住。与自性体、相、作用都相应了,顺著自性,这叫顺著自性,这是佛菩萨。
【一切世间法,事来即应,事情来了做。事过便休。】
这个休是心里头没有执著。事情来了,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思考的,我们就用思考;需要用劳力的,我们就用劳力。尽心尽力把这个事做好,事做完之后,心里头一点痕迹都没有,干干净净,这就对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的人,释迦牟尼佛有智慧,「你什么都懂得,我问一样东西你不懂的。」那问你,你看经典叫《放牛经》。他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太子出身,以后出家行道讲经说法,他没有放过牛,问他放牛怎么放法?释迦牟尼佛把养牛的方法说了一大套,叫人听了都呆了,记录下来,《放牛经》。什么都懂,没有一样不懂,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懂得。我们不向清净心上下手,向经教文字里面去下手,那就苦了,没有法子钻通。一定要从心性上下手,心性上下手,那就是要遵守这个经上教导我们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时、一切处,心要保持清净,一切事要认真去做。
学佛,菩萨行门当中的重要纲领,也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工作、怎样去待人,给我们说的是六度、十愿,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尤其是普贤的十愿非常有效,比六度的效果还要来得殊胜。为什么?直接显示自性的功德;换句话说,直接用性德来修。佛门里面常讲「称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是普贤的十愿,教给我们一切恭敬,一切恭敬是性德。除什么?除贡高我慢的业障,那是自性的大病。业障,业障在哪里?贡高我慢是业障,贪瞋痴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业障里面要从最重的先除它,最重的就是贡高我慢。为什么?因为贡高我慢障碍了善法,不能够亲近善人,不能亲近善法,那就完了。所以把这个摆在第一,教给你要礼敬诸佛。
诸佛,《华严》普贤法门里面所讲的诸佛,那个意义不一样,它讲的是十方三世佛。过去佛,我们在《万佛名经》里面看到、《三千佛名经》里面看到,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4》)
... 学佛最可贵的就是这一点。如果能够解行并进不退,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果然能保持这个样子,甚至於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不必去。为什么许许多多菩萨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保证你不退转。凭什么保证?没有退转的条件,佛法里面讲缘,没有退缘,现代的话来讲,没有退转的条件。而十方诸佛刹土,退转的条件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的。为什么退转?我们里面有烦恼,烦恼是什么?贪、瞋、愚痴、懈怠懒惰,这都是本身具有的;外面五欲六尘在那里诱惑,里外一接触,哪有不退转?佛法讲精进谈何容易,精进有精进的条件,你没有精进的条件,你懈怠懒惰退转必然的,我们也可以讲那很正常。它的条件在哪里?你要晓得,精进在六度里头是排在第四位,前面三位就是它的条件。第一个布施,他真能放得下,布施是放得下;持戒,真正守法;第三,能守法的人他才能够忍耐,他才有耐心;能忍而后才能够精进。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都在精进;精进,一门深入,精是纯而不杂、纯一。没有前面三条,他放不下,他不守法,没有耐心。譬如我们学东西,就学得很多、学得很杂,这前面三个都没有。我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给你讲的,广学多闻是给谁讲的?是给法身大士讲的。普贤十愿里头有,普贤十愿是给谁说的?《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程度是圆教初住菩萨,人家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的基础是六度、六波罗蜜,没有六度的基础,谈什么普贤十愿!这个必须要晓得,他的基础在哪里。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看破、放下学起。《金刚般若 》,实实在在讲,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这个经上说得太好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要舍。不但世间法要舍,佛法要舍。你要问为什么佛法要舍?不舍,你四相具足。具足四相就具足我执、法执,那有什么用处?有四相、有二执,就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经上讲「则非菩萨」。则非菩萨,这个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菩萨,是见性的菩萨。则非菩萨,就是说明你不是见性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跟《大乘起信论》的标准是相同的,都是法身大士的标准。解行不退,我们的确要从六度上扎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5》)
...蜜,没有六度的基础,谈什么普贤十愿!这个必须要晓得,他的基础在哪里。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看破、放下学起。《金刚般若 》,实实在在讲,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这个经上说得太好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要舍。不但世间法要舍,佛法要舍。你要问为什么佛法要舍?不舍,你四相具足。具足四相就具足我执、法执,那有什么用处?有四相、有二执,就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经上讲「则非菩萨」。则非菩萨,这个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菩萨,是见性的菩萨。则非菩萨,就是说明你不是见性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跟《大乘起信论》的标准是相同的,都是法身大士的标准。解行不退,我们的确要从六度上扎根,从六度做起,然后才能够提升到普贤行。普贤行是成佛的,六度成菩萨,普贤成佛。
【长老身值佛世】
须菩提尊者出生跟佛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有缘亲近佛陀。
【闻法证果,能解空义。】
佛讲的第一义空,也就是讲的真如本性、实相理体,他懂。佛说的他也证入,他亲证,所以他懂,他这个不是听了懂的,他是自己真正入这个境界。怎么会入?前面说得很好,只要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就入,关键在此地。如果一切法还是二,你没有入。入的人决定是万法一如,那是入的样子。还有我、还有人、还有众生、还有佛、还有世法、还有佛法,这个人决定没入。他可以成为一个现代人讲的佛学家,佛学家是什么?是世间凡夫,佛法懂得很多,很有研究,但是他还在二里头不是一,二没有归到一,这个人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5》)
...钱,如果心里不著相,他这个福德是究竟圆满的。那个福报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都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么小的东西会得那么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没有边际。你著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那个福报很小很小,就那么一点点。为什么?他不称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没有办法突破他的界限,执著愈坚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怜,这个我们同学要知道。连两个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个福就那么一点点,不管他怎么修,也就那么一点点。由此可知,无论修学什么法,我们就是以这个六度来说,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报的大小,与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报。佛在本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那个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里头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了,没有执著了,这个心,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修的那个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虚,福等沙界,他得这么大的福报。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拓开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无念心量就大。
【如来说,表其是约性而说。】
所以经文上没有说佛说,他讲的是如来说。如果说佛说,那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说,是从心性里面说的。
【性体空寂离...(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布施因为有般若 ,所以布施就是波罗蜜了。般若 是什么?诸位要记住,离相。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有个总纲领,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 ;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波罗蜜,因为它前面有无住;应无所住而持戒律,那个持戒就是波罗蜜,如果持戒还有住,不叫波罗蜜。持戒只是世间的善行,果报在三善道,不是波罗蜜。如果是波罗蜜的话,要离相、要无住,持戒才是波罗蜜。应无所住而修忍辱,那个忍辱就是波罗蜜。由此可知,应无所住就是般若 波罗蜜,就是第一波罗蜜。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 】
诸度,这五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法门。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著相。所谓一切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而实际是包括我们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萨讲,叫菩萨万行,万行归纳六度,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修要抓到纲领,什么是总纲领?般若 波罗蜜是总纲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学无住、要学不著相,那就对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就错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在世法里面修一点善法。这一点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圆满的善,还是偏邪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你仔细去观察才知道。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把假善当作真善,修假善果报还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来生才能得人天福报。所以单单讲一个善,善有真假、有虚实、有大小,不相同!这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佛法,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定从清净心当中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著了我的工作的相,我这一天已经做了八个钟点,应该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无我相、无人相,我也没有,人也没有,工作也没有,一天做到晚他怎么会累?不累!机器二十四小时叫它工作,天天叫它不休止的工作,它没有叫疲倦,它没有叫厌倦。为什么?它没有念头,没有妄念。人也是一个机器,为什么比不上一般的机器?因为他有妄念在,他要是没有妄念,他比那个机器还能干。那些人造出来的机器,比不上身体这个机器。所以这身体机器反而不如人造出来的机器,就是因为有妄念,有妄念就没有般若 。
【则菩萨道、菩萨行。】
这个经上讲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萨道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
【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这是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倡修行的要领,五个项目,以后又把五德加上去,这就变成六个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养,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的学生在闲谈的时候,大家互相评一评我们老师有哪些德行?结果同学们公认老师有五种好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老师很温和、温厚;恭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都不浪费,夫子的生活很节俭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让,对一切人都能够忍让。温良恭俭让,夫子有五德。世间圣人都具足这五种德行,我们学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圣太多太多了,假如连这五条德行都没有,那还学什么佛?所以我们拿这五条做基础,从这个五德里面建立佛法。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多少人皈依:「我拜某个法师,那是我的皈依师。」我听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可怜!他本来够迷惑颠倒了,又加了一层迷惑颠倒,糟糕不糟糕!本来污染已经太多太多,又被一个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诸佛看到这个样子都摇头叹气,你们把我的法全错解了,这个开经偈要改了,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里头所教给我们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丝毫都不假,你在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两分功夫就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这是说明见和同解,佛法里头讲得非常高明。
六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六和讲的戒跟六度讲的戒,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这都是狭义的,它有戒条的。六度讲的跟六和讲的戒是广义的,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给我们讲的戒条,我们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那都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导的之外,刚才讲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社会有组织,组织里面有国家,国家有宪法、有法律,我们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范围。每一个地方,有它单行的法规,像美国这个地方,除了国家有宪法之外,每一州它有州的宪法,每一个州都不一样,每一个都市有每一个都市的法律,这个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个就不一样。我们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地方的法令规章一定要遵守,这是守法。这是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没有文字的,也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没办法?他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他只看到眼前果报,他不知道果报前面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个结才能解得开,根源不了解,勉强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够解决问题,对於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复杂的问题,佛法能解决,能够彻底解决,叫人心服口服。这样好的教育,可惜没有人重视,没有人把它发扬光大,这是真正可惜,佛法确实能救世间,确实能够挽救劫运。所以我常常勉励年轻的同修们一定要发心,认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条,必修的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扎根基。然后,戒定慧三学,六度,《般若 经》上所说的,十愿,《华严经》上所说的,才能落实,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科目并不多,很容易记,每一条都要好好的记住,天天要反省我们做到了多少,要认真努力去做。
【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 也。】
这些都讲的事,用清净心来修这些事,全都变成波罗蜜。
【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 ,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
世尊在本经前面表现的著衣持钵,这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第一波罗蜜。释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罗蜜,吃饭也是第一波罗蜜。我们每天穿衣吃饭是什么?学了《金刚经》就应该学会,我们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点点滴滴统统都是第一波罗蜜,那你的《金刚经》没有白学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7》)
... 【今独举忍辱言】
其他的都不谈,世尊单单举例举忍辱,以忍辱最难离相,其他的叫你不著相、离相比较容易,忍辱离相很难。
【故特举此,以概其他。佛说此,意在令众生举一反三。】
佛讲经的意思,你明了这一条,其他的统统以此类推,都可以明了。
【般若 即在余五度之内,不能独存。】
所谓是理在事中,离开事哪来的理?那个理也是空洞的,是个不切实际的理;理必定不能离开事,理就在事上显示出来。
【若行忍辱法,不学般若 ,便不知离忍辱法相。不离法相,则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见般若 是与余度共行之法,非别行之法。】
这是举这个例子讲。我们学佛、学忍辱,世尊在本经里面,六度当中讲布施、讲忍辱,讲得特别多,其余的就很少讲,省略掉。因为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单单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后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经末后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够成就。你不学般若 ,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离忍辱的法相。不离忍辱的法相,刚才讲,那个人是勉强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 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 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8》)
...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 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 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议。如果说不离法相,著相,著相修忍辱,刚才讲,表面上忍,心里面还是瞋恨,从瞋恨就生报复,有报复就造无量的罪业,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没有般若 波罗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见般若 波罗蜜跟其他一切法,余度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离开一切法,别有一个般若 波罗蜜,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佛教的教旗,后头现在没有教旗了,从前我们后面是挂了一面教旗,佛教的教旗怎么设计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条长条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后面一条,是那五种颜色杂在里面的,是一条,一共是六条,那一条杂色的就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不能离开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看到这个教旗,就想到这是菩萨的六波罗蜜。说明理跟事关系非常密切,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般若 ,空也。】
般若 讲空、空理,与性体相应。
【余度,有也。】
与现相相应,它有体它就现相,体能够现相。所以前五度与「相」相应,般若 与体相应,这是从体、相、用上来说。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
性相是一不是二,体相从来不离。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与...(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8》)
...做得最好,刚才讲,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做错、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业,感果一定是在三途。这桩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够小看,一定要非常谨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过日子,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底下的意思好懂,我们念念就行了。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所以当两边不著,会归中道。】
中道这个名词,我们体会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执著。如果你执著有个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变成对立,你还是堕落在一边。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就说得好,「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干净,有中道就错了。菩萨里面,佛经上常讲权教菩萨,什么叫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执著中道,没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修六度万行,空有两边不执著了,他著了一个中道,也坏了。坏在哪里?障碍他见性,他不能见性。所以经上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执著名字相,体会佛所说的真正义趣,他的义理趣向,我们体会这些。
【菩萨行以般若 为主,即以空为主也。】
般若 是讲空,空不当作「无」讲;如果说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叫空,你就错解般若 的意思。它这个空是有,不是无,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 为主,就是决定不能离开般若 ,离开般若 就不是菩萨。所以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它没空。什么是菩萨?必须我相、人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8》)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三卷
...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离相才是菩萨,那就是门;著相就不能入菩萨门,离相就入了菩萨门。所以《金刚经》是大门。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面,从第五行看起,注解第七段。
【般若 ,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境智尤须双冥。】
这一小段说得很好,每一句是一个意思,合起来看面面俱到,尤其是难得。前面世尊为我们说明般若 波罗蜜,般若 明了之后,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的事,也就是六度里面的前五度;而在前五度里面,世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他老人家举的是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在事相上修行,忍辱是最难离相的,般若 叫我们离相,忍辱是最难,就特别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明白了,其余的四度都可以以此类推,都能够明了。今天这一小段说,般若 是理,道理;是智,智照,智慧;是观。观门跟行门是相对的。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在近代哲学里面常说的人生观、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环境、对宇宙的看法,我们佛法里,观门就是这个意思。诸度,是指般若 以外,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禅定,这都是属於事。境也,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所观的对象。这些是属於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怎么能够证明自己忍辱的功夫?功夫要经过考试,歌利王是老师来考他的,一考就得一百分,满分,及格了。菩萨怎么可以有瞋恨?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得一点消息,人家无缘无故加害於我们,看看我自己忍辱功夫如何,他是老师、善知识,不是恶人。如果心里面还有一点难过,不行,我这个功夫还不够,忍辱波罗蜜还不够,十分、二十分,不及格。你就能把一切无缘无故来侮辱你、加害你的,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老师,自己才得真实利益,跟他过去世的冤结化解掉了,这样我们六波罗蜜才能圆满。否则的话,忍辱这一关通不过,精进就没有了,禅定更没指望,般若 就不必谈了。你所有的不过就是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修得再好,来生得六道轮回有漏的福报而已。六度愈是后面比前面要深,后后深於前前,有前面的可能没有后面,有后面一定有前面。实在讲,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了。某个人有禅定,定功很深,他自己也说,别人也赞叹他,可是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发脾气,就不能忍辱,那禅定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有禅定的人一定有忍辱,能忍辱的人未必有禅定。好像我们盖楼房一样,盖五楼一定有底下四楼,这一定道理;有四楼未必有五楼,有五楼一定有四楼。禅定在第五,忍辱在第三,哪里说有五楼没有第三楼,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表现在外面不高兴,那个定是假的,那个慧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骗人,骗外行的人容易,骗内行的人很不容易。因为四相离了,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心电感应,比那个心电感应的速度还快,那个境界叫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能入,就凭一句佛号。你们念《华严经》,「我们修普贤行愿才能够去,不修普贤行愿怎么能去?」你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一句阿弥陀佛,普贤行愿全部都包括;不念阿弥陀佛,一条一条的修,好麻烦,不容易去。一句阿弥陀佛就统统都修了,好多人不晓得这个秘密,他不念阿弥陀佛,他要去搞一些大经大论,一条一条的去搞,那个才叫愚痴,才叫可怜悯者。
【四相皆无,万念俱寂。何所谓辱,何所谓忍。知此,则知一切行门,非仗般若 不能成就矣。】
六度每一度里面,不能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就不能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如此,每一愿里面,点点滴滴都要具足般若 波罗蜜,没有般若 波罗蜜,不能成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有没有般若 波罗蜜?给诸位说,有,圆圆满满。给你讲念佛的三个要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是般若 波罗蜜。怎么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是离相。怀疑,有相,夹杂也著相,离一切相了,那有什么怀疑、夹杂的?没有了。所以叫老实念,老实人就是具足般若 波罗蜜的人。老实不容易,我们这些人念佛都不老实,如果老实,不早就往生了;就是因为不老实,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老实?有妄想、有杂念、有分别、有执著,就是不老...(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样也放不下,一样也看不破,你口里头喊阿弥陀佛,实在讲你念念都不觉,那不行,不能往生。口善而已,这总比骂人好,比唱流行歌曲好,你得的利益就这么一点点。所以要懂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身心世界一切万法统统要看破、放下,那叫无量觉;一心称念求生净土,跟前面讲的「般若 净土同修」一个意思。净土里头,阿弥陀佛名号里头,哪里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这个名号,翻翻中国意思看看有没有般若 ?无量觉。所以不能执著,任何一法,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世法、佛法都一样,可以用,不能执著。所有一切的病都是执著,应用没有病,没有事情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就怕执著,一执著就坏了。
【如布施统摄六度,忍辱亦统摄六度。】
这是举例子:一即一切。说个布施,布施是一,布施就是一切法。菩萨万行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布施就是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如果用持戒做第一,行不行?行。布施也是持戒,忍辱也是持戒,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如果说忍辱行不行?行。随拈一法都是一切法,不要固执,随拈一法都是一切法。所以忍辱亦统摄六度,忍名为戒、忍名为施、忍名为定、忍名般若 。从这里就看到,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听其相害与结来世缘,是布施。】
这是举一个忍辱告诉我们,忍辱如何能够包含其他的五度。忍辱,听其相害,人家要来害我们,我们要忍,听他相害,跟这个人结来世缘,这是布施波罗蜜。这个例子太明显了,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受这个灾害,他随他去,不与他计较。不但不计较,还要发个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跟他结来世缘,这就是布施。
【不生瞋恨,是禅定。】
菩萨的心清净,一点瞋恚心不生,心是定的,禅定。
【多劫修此是精进】
常修忍辱波罗蜜,这是精进。
【无我人等相是般若 】
由此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1》)
...学的,你不入那个功夫,你要是吃众生肉,麻烦很大,跟众生结冤仇。所谓是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讨债还债,这是讨命债,没完没了。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个因果报应的关系,佛教导我们决定是善不是恶。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八面,第四行,从注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当知戒、进、定三度,离舍忍两度,便难成就。若不能舍、不能忍,则为修行之大障碍。故施忍两度,实一切行门之主要。此本经所以但举此二为言也。若此两度能离相,其余行门,自然能不著矣。】
这是就菩萨行门当中的六度来说。持戒、精进、禅定这三门,佛在本经里面说得少,而布施、忍辱说得多。世尊为什么这样的说法,这个地方为我们解释明白了。持戒、精进、襌定这三度,如果离开了布施、忍辱,可以说不能成就。如果不能舍,也就是不能放下,没有耐心,这是修行很大的障碍。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碍,即使在世间法里面,或者是学业、或者是事业,要是不能舍、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们在世法里面,在历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业之人,他们的心行与菩萨的六度都相当的接近。所以六度里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萨行门里面的关键,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课题。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部经上,把这两桩事情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详细,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罗蜜跟忍辱波罗蜜,其余的行门就很容易不执著了。这个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难,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别就忍辱波罗蜜来说明,举这个例子来讲。
【学般若 者,首先学舍。】
不但是学般若 ,如果你真正发心学佛,或者说我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幸福跟快乐必然是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无论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没有压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须要懂得舍,舍就是放下。世间人生活为什么那么苦?你仔细去观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施。行布施的目的破我执,在本经上讲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乃能增长般若 种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此即是真实智慧也。】
《无量寿经》上说的,住真实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那个惠是布施,布施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自己住在真实慧中,真实慧就是实相般若 ,就是金刚般若 ,这是真实慧。能这样去做,当然增长般若 种子,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增长般若 的气分。对於佛在经论里面所讲的文句能生信心,肯定佛所讲的句句是真实。你能有这种见地,这就是佛法里面讲,你觉悟了,你开智慧了。
【若於般若 、布施、持戒、忍辱、禅定,一一不懈不退,是为精进。】
这是精进的定义。六度包含菩萨一切的行门,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所有的生活行为,包括起心动念,都能够与这六大纲领相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都能与这个相应。桩桩事情能够不懈怠、不退转,《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所说的,不疲不厌,这就是精进;如果会疲倦、会厌烦,精进波罗蜜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没有精进,不但是禅定你没有,般若 你没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大概也都马马虎虎不见得怎么样。所以精进是菩萨善根。你们诸位常讲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有三条: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出世法善根就一条:精进。可是你要晓得,出世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绝对不是说贪瞋痴没断,现在拼命的精进,这就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人到无求真快乐。你们生活很富裕,你要晓得你付出了多少代价,哪有我这么自在、这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你说多快乐,谁能相比?别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明了的时候,入进去,才晓得这个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脱,哪有苦!我看这些众生一个一个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烦恼忧虑重重,那个真苦!愁眉苦脸那个样子,哪有我们这么自在潇洒。
【观门之般若 ,行门之舍忍,为学道要门。】
所以这一次讲《金刚经》,我也讲得很欢喜。为什么?对大家的确是需要。真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观就是观念,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行门当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好,离开了施与忍,一愿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能够在施忍上下功夫,这个十愿自自然然就不一样,你听到、念到,你心里面起的感应、起的反应当然不同,它有启发的作用,的确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与忍是行门的大根大本。
我学佛,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得利於一开端就掌握这个方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二十六岁,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来以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这才晓得佛经里面有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方老师介绍给我: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才开始跑寺庙。跑寺庙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经。那个时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段文很重要,请看经文:
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的语气,佛是慈悲恳切至极,勉励我们、劝导我们要发心,劝发菩提心。我们看注解:
【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
从证果这一面来讲,离一切相那就是诸佛。诸佛的意思前面都说过了,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地,都是诸佛。如来果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如来这个果位叫究竟佛。分证佛、究竟佛都是佛,都离相,四相都没有了,四相、四见都离了。能够离四相、四见,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证得分证佛,天台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位。
【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
它这个讲法,一个是讲证果,一个是讲修因。证果虽然证得圆初住,分证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证佛位的阶级有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证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认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么个修法?离相修六度。诸位到这里应该明了,离相修六度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对他们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就好比读书,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士学位,四年。四年是对一般人讲的吗?不是,不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只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分吗?没分!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只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分吗?没分!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初住,那就有分,从那一天开始,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错,这是对哪个讲的。
【此节经文即承其义】
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讲「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一定继续不断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也是佛门常说的「无功用道」。我们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离得了相吗?离不了,起心动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著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著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统统放下了,那个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统统都放下了,那个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无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点意念都没有,他修六度万行。我们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个竹竿撑还是著了相;统统放下,不著相了,船还往前面走,比喻无功用道,是那么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们都无法想像,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决定不能作意,与道完全相应。什么道?与自性清净心完全相应;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丝毫没有染污到清净心。丝毫不染就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我们今天修行自行化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这就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分,小乘须陀洹都没分。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分。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稚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稚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分,小乘须陀洹都没分。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分。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稚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稚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还可以拿到相当的品位,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地方的经文承前面的意思,
【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
菩萨这个时候要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不发心怎么能够修六度?诸位要晓得,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还要叫你发心?这当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劝导你发心,你就变成二乘,离一切相住到偏真涅盘去了,变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堕在偏真涅盘;他要一发菩提心,继续不断努力再去修学,去帮助一切众生来修学,他就入菩萨位,就不是小乘,这就属於大乘。
【离相发心是法身大士们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贯的,而离相则始终一贯。】
证果要离相,修行要离相,发心要离相,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离相与清净心相应;著相,清净心就失掉。清净心是自性,与自性相应了。有丝毫分别执著,与自性就不相应;相应是觉,不...(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相就不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当然更不平等。
【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诸佛未必护念。】
有一些人不肯帮助别人,自己很谦虚、很客气,「我现在还不行,我修行功夫还不够,我还不能帮助人」,这是我相未除,诸佛也不会保佑你。什么时候干?现在就要干,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知道修福跟修慧是一不是二,只要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这个意思结得非常之好。再看下面经文,结成无住布施,这一小段是结不应:
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要紧的是住,住就是执著。菩萨要不要布施?要布施,一定修布施。刚才讲念念修布施,可不能著相,可不能有分别,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对了。
【发菩提心,即是发六度心。不应住六尘生心,正为行布施六度耳。】
六度包括菩萨全部的生活,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虽然讲了很多次,实在说还不够。为什么说不够?大家的境界没转过来。不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没有转过来,观念当中没转过来。所以世尊《般若 经》讲二十二年,还真有道理!二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不断的叫你薰习,把你这个观念转过来。我们的观念这是积习太深,起心动念都是老毛病、老观念、老思想、老看法,错了!无论是世法生活,或者佛法修学,我们观念统统错了。展开经本念一念,好像懂得一点,把经本合起来,又忘得干干净净,这样修行怎么可能有进步、怎么能有成就!
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什么?第一要觉悟生死轮回可怕,世间事再没有比...(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没有比这个事情可怕的,这个要觉悟;其次要觉悟念佛可以这一生当中成佛。你能觉悟这两点就不错,你就有救了。这两点要不觉悟,没救,其他的觉悟不行,这两点太重要了。你觉悟到六道生死轮回可怕,你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超越六道轮回。你要觉悟到念佛可以成佛,我就用这个方法去成佛、去了生死出三界,这叫真正觉悟的人。这就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无上菩提心」。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听过经的,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了几年,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预知时至。他凭什么?就凭这两种觉悟,他就成功。这两种觉悟是彻底的觉悟,真正的大觉,一切悟门比不上它。彻底觉悟的人,他这个心一定是六度心。他世缘统统放下,布施心;他一定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佛,持戒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缘,他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计较,忍辱心;一天到晚这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精进心;世间什么样的好事,他都不会受诱惑,他如如不动,佛法里面什么样高明的法门他也不要了,禅定心;死心塌地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般若 心。人家发的是六度心,我们要想成就,不发这个心就很难很难,一定要发这个心。
不应住六尘,那正是看破放下。六度的事要不要做?要做,六度的事要做。六度的心要有,六度的事要做,决定没有妄想,决定没有杂念,决定不被污染,这样行六度,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是真实的修菩萨六波罗蜜。
【一有所住,已为境转。则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圆满。】
这是不能执著,这是不应住。有丝毫的执著,一有所住就是有丝毫的执著,你就被境界转了;也就是说,你心里头别有牵挂、别有忧虑,你被境界转了。虽然行菩萨道,菩萨道行得不圆满。这个不圆满的菩萨道,如果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还行!带业往生。假如不修净土法门,你一生所修学的都变成来生的福报。来生一定有福报,福报在哪一道享,可说不定了。来生还能得人身吗?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圆满不圆满?五戒圆满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圆满,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会不会变饿鬼,来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条件,想想看我的条件跟他的条件...(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圆满不圆满?五戒圆满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圆满,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会不会变饿鬼,来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条件,想想看我的条件跟他的条件合不合?他什么条件?贪心,悭贪是饿鬼。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世间五欲六尘贪,佛法也贪,贪心跟饿鬼道就感应,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地狱道的心是瞋恚,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满意,一天到晚发脾气,那是跟地狱接近,做邻居了。愚痴变畜生,愚痴是邪正搞不清楚,真假搞不清楚,善恶搞不清楚,那是愚痴。学佛法,佛法也没有搞清楚。那个果报是畜生。所以你修的福报是一定有,将来到哪一道去享受,自己好好的想想应该知道,不必问别人。
【故应离一切相,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
真正觉悟的人,他一生生活一定是这么过的,他日子过得很惬意,是利益一切众生。广行六度,他一定是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心就有住,随缘的心是无住的。攀缘是我心里想我要怎样做怎样做,那你心里就有想。诸位一定要记住,我想要怎么做怎么做,那是修福,修有漏的福报。真正菩萨行,他根本就不想,机会来了做,不能不做,不做对不起众生;没有这个机缘决定不做,不会去想著找事情去做, |
|
|
|
|
|
|
|
没有这个道理的。你们这个地方请我讲经,我就来讲;你不请我,我绝对不会来。我不会通知你,「你们请我去讲」,我不会这样做法的。那你心里就住相,这个不可以的。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是要离一切相。可是佛法里头没有定法,诸位要记住,我讲的话你要懂得我的意思。你们初学讲经的人,要找人请。为什么?我还不会讲,我要练习,所以要到处去找人,你们...(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四卷
...益是他自己得的,他自己在这里面修福修慧,他用他的精神,用他的体力,用他的金钱在做这些工作,为一切众生的,这是修福。专心一意的来做这个工作,深入经藏,他心是清净的、专一的,这里头有定有慧,所以这是福慧双修。展转利益,那就非常明显。东西做出来之后,分送给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展转流通,利益无边。
皆知离一切诸相,他们懂得不著相,不为自己,所以他的成就是菩萨道、菩萨行。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增高品位。一般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也能求生净土。心向往净土,没有想图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没有想图这个世间的有漏福报,没想这个,只是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是真实利益,这是真正如理如法的在修菩萨的六度。
【布施,舍己利他之行也。】
不仅仅是舍财,像刚才讲的,舍他的时间,他有休假的时间,他不去休假,他来做这个事情。到这个道场里面来做义务工作,这是内财布施。舍我们的体力、舍我们的时间、舍我们的精神,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还需要用智慧,完全的内财布施;如果还要自己出钱的,那就是外财、内财统统布施了。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门,唯一宗旨,皆为利他。】
持戒为利他,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那就是利他。为什么样样事情我都要做得规规矩矩、循规蹈矩?做给别人看的。现在这个社会不守法的人多了,不愿意守法这个错误的观念也多了、也严重了,我们格外要做一个守法的样子给大家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用功的人就是转念头。
【应知相即非相,生即非生。】
这两句完全讲的是事实真相。相为什么是非相?非相是空,相是有,有即是空。因为所有一切现相,只不过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而已,确确实实不可得,不要误认为有所得,你错了。一切法俱不可得,你要认清楚事实真相。生即非生,非生是无生,生就是无生,因为它速度太快了,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生灭,我们这个念头来不及,你一个念头想到生,生早灭掉了,早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佛讲的话有道理,佛说得对。空有两边不执著,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境界现前,若无其事,心永远是平静的,永远是安乐的。
【如是空有双离,两边不住,以行六度万行,乃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里面决定没有利益自己,一生的生活随缘度日,真正是幸福快乐无比。世间人之苦,我们应该体会得到,苦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苦的是这些。而这些东西是什么?是一场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想想看,那个苦多冤枉!因此佛在经上常讲这一切众生是可怜悯者,你真可怜!假如真的有苦,你吃苦,不能说是你可怜,这个话就说得太过分了。他根本没有苦,他在打妄想自找苦吃,他不苦,这是事实,哪来的苦!都是迷惑,都是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在这里面虚妄的去承受,这才叫真正可怜。能够明白事实真相,则修六度万行是利益众生。六度万行对众生有什么利益?唤醒众生的迷惑。不但佛菩萨讲经说法是唤醒,佛菩萨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唤醒众生,所以示现在这个世间,给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须菩提尊者觉悟了,看出来了,赞叹希有世尊。佛表现什么希有?到舍卫大城托钵,著衣持钵。在平常人看,这有什么希奇?一点也不希奇。会看的人懂得,他自在、他快乐、他幸福。他的人生充满了真实的智慧,怎么不希有?我们这个世间无论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他不快乐、不幸福,他苦恼无边,那就不希奇了。遇到个人真的幸福快乐,他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苦恼,他什么都没有,这才真希奇!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表现的是这一套。所以会看的人看出来,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9》)
...经说法是唤醒,佛菩萨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唤醒众生,所以示现在这个世间,给一切众生做觉悟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须菩提尊者觉悟了,看出来了,赞叹希有世尊。佛表现什么希有?到舍卫大城托钵,著衣持钵。在平常人看,这有什么希奇?一点也不希奇。会看的人懂得,他自在、他快乐、他幸福。他的人生充满了真实的智慧,怎么不希有?我们这个世间无论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他不快乐、不幸福,他苦恼无边,那就不希奇了。遇到个人真的幸福快乐,他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苦恼,他什么都没有,这才真希奇!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表现的是这一套。所以会看的人看出来,惊讶!赞叹希有!这就是利益一切众生。
说到以行六度万行,就是示现在世间,他全部的生活活动。佛教的术语叫以行六度万行,都是给众生做榜样的,都是启发众生令众生觉悟的。也许我们要问:许许多多众生看到他那个样子,没觉悟!那也能得利益吗?能!觉悟哪有那么快?哪有一表演,他就觉悟了?那不是普通人。好像讲经,两个小时讲了,你就开悟,你就证果,那不是普通人。这叫薰习,佛菩萨不断的示现,生生世世的示现,慢慢来薰习。时间久了,薰习力量就产生。我们中国古人衣服有香气叫薰香。现在科技进步,香水喷一喷马上就香了,快得很。从前这个薰香,烧的这好香,衣服放在那里去薰,大概要薰两、三天的时间,这个衣服穿出去可以保持好几个小时香气不散。佛经上常讲薰习,佛菩萨示现,虽然你天天跟他接触、看到他,没有开悟,但是你受到薰习了。生生世世不断的薰...(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9》)
...终,人临终的时候,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为什么?神识没离开,那个时候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念瞋恨,一生的功德都光了、都没有了。八个小时之内不可以碰他,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晓得。功德跟福德要分得清清楚楚,福德与戒定慧不相干,功德是戒定慧。
【正是无实无虚的反面】
反面是什么?坐实了,他执著有实有虚。
【法谓一切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
【不外境、行、果。】
这是用这三个字把一切法概括了。
【境者境界。佛法里面所讲的,五蕴、六根、六尘等,这都是属於境界。】
等是太多了,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於境界。
【行是修行】
像三福、三学、六度、十愿,这都是属於修行,即六度等。
【果是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些属於果。
【亦兼果报】
果里面不仅仅是包含果位,也包括果报:
【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
这属於报。我们刚才讲过果跟报,果报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分开来讲。
【行六度而自以为能行,此住於行。】
真正修行人,不能不明经,经义不明,你理不通;道理不明,事实真相不清楚。古人常讲:经不可以不读。古时候,中国念书的人多,因为中国的社会尊崇知识,打开我们中国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我们中国古人讲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就是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中国人尊重知识分子,所以从前人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印度有四种阶级,大家都知道。中国也有四种阶级:士、农、工、商。中国四种阶级,哪一个阶级排在第一位?士,士是什么?读书人,知识分子排在第一。第二是农夫,农夫耕作很辛劳,对於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第三是工人,也很辛苦,劳力。不劳而获利的商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1》)
...人学佛。别人学佛,他在那里搅和,他在那里捣乱。这就是五逆罪里面破和合僧,这个果报很重,他自己晓不晓得?自己不晓得,以为他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道眼未开。其他的人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自己检点反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杂以情见?如果有这个东西,要知道这是大病,这是病根,必须要拔除。用什么方法拔除?金刚般若 。如何拔法?离一切相,经上讲的「应无所住」。真正修行人,必须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面对的时候心要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里头不杂情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如果杂以情见,底下说得好:
【岂但六度行不好】
六度不要说别的,刚才讲的布施,布施你都修不好。布施种福田,你那个福种在哪里?你那个福种在大石头上,不会生长的。人家种福田是种在肥沃的泥土里头,它会生根、会茁壮、会发芽、会结果。你那个种子种在大石头上、种在沙土里面,不会生根的。这就是你对於福田,根本就不认识。连布施修福都不可得,何况其余?
【且必增长我慢,贡高我慢,竞起贪瞋。】
竞是竞争、竞赛、比赛,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断掉、没有消掉,反而天天在增长,这就错了。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常常检点我们的功夫如何?实际上说,学佛的同修早晚两堂功课就是做这功夫的。早课是提醒我们自己,早课读经文就是听佛的教诲;我们这一天全部的生活、活动,不违背佛的教训,...(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2》)
...气很快就断掉。这是讲,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你看这个在经上,只要你能够信得,真正信得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好像我们也信,真的信了吗?不见得,仔细想想不见得。为什么不见得?因为你没有到信心不逆。如果真的信了,你决定修清净心。为什么?因为修清净心,金刚智慧就开了,金刚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一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你再不会搞其他法门去了。如果说我相信,可是还是胡思乱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那你与这一句根本就不相应,你完全没有相信。信得应生清净心,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换句话说,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就现前,你就得到。
【信得利益一切众生,应空有双离,行布施六度,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
深心是相,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相是什么?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圆满的利益,他没有别的心,就是这个心。究竟圆满的利益,一定是空有两边不住。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都奉献给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深心是这个意思。深心是什么?喜欢善行。这个乐是喜欢,这个不念ㄌㄜˋ ,念一ㄠˋ,乐是爱好。集就是我们讲的积功累德,跟积的意思是相通的,修集一切善行。这个善行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叫深心。
【拔众生苦之大悲乎】
你看看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圆满的菩提心。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4》)
...足了。我们自己冷静反省反省,我们有没有具足?还真有问题。我们有没有做到孝养父母?这个在前面讲过好几遍,不必再重覆详细说。不仅养父母之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的意思很深很广。奉事师长,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努力的去做;认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师长。不是对老师很恭敬,样样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师不要求这些。老师是传道者,你真正能够接受,真正能把道发扬光大,老师欢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这基础的基础。所以人家说,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不从这里学起不能成就。我们看这里面的小注:
【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
这是发大乘。依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这是发大乘的人。什么叫发最上乘?
【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
这是最上乘的。依四谛、修六度,未必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发这个心。假如要是发绍隆佛种的心,绍隆佛种就是讲的佛祖,就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大乘佛法,今天传到我这里,我一定要继续把它传下去,要把它发扬光大,这叫绍隆佛种。继承佛祖的家业,发这个心,四摄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没有四摄六度,你这个做不到。所以这个比四摄六度更要殊胜,更是难得。佛这个经,是为这种人说的。为什么为他们说?因为这种人志大、心大,佛要不为他说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对不起这一类的根机。佛说法应机而说,有这种根机的人,佛是一定要说,帮助他满他的愿望,这些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心可知。】
这就是发大乘的。发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够依教奉行。
【其开佛知见可知】
这种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读经开智慧,他听经也开智慧,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开智慧。为什么?因为日常生活当中,他把经典的理论方法统统做到。所以在生活里面会开智慧,在待人接物里面都开智慧,处处有悟处,时时...(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无边功德四字,总明是经教义,有证体起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无量无边之功德也。】
这几句话,如果不是在此地说的,我们听了很难接受。《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大概不至於反对,也能够点头肯定这个说法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无边功德这四个字,是说明《金刚经》的教义,《金刚经》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确确实实有令一切众生证性,禅宗里面讲见性;起用。这个地方证体,体跟性是一个意思。体性是什么?我们读这个经也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体是无实无虚。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是证体,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万行,代表我们生活的全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也帮助一切众生如法修行,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真能叫一切众生同证菩提,这个地方同证菩提就是圆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无上菩提,就是令一切众生各个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原理原则,就是彻底明了通达,认清了事实真相是无实无虚。我们在这个事实真相里面,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遵守著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与无实无虚完全相应。相应就叫称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一丝毫的缺陷都没有。
大家也都听了,这样的话在《金刚经》里面听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有这么一段缘分,可见得那个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因与果我们一定要重视。现在这个世间,大家对於因果疏忽了,以为这是迷信,他不知道这是事实。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真相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轮回心;把自己舍掉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菩萨心。一个轮回心,一个菩萨心,一念之间,就看你怎么个转法。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发如是心,必证如是果。因果丝毫不爽,发什么样的心,后面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
【欲成福慧庄严、相好无边、不可称之报身,必当发广修六度万行,乐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
前面这一段,讲求的是无量无边的分身,就是应化身,你应该怎么个修法;要修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怎么修法?修深心得报身;修大悲心得应化身;修直心证法身。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证三身。必须三心圆发,我们的三身才圆证。明了这个因果,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福慧庄严,相好无边,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的佛,应身佛;相好无边,这是讲报身佛。《观无量寿佛经》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深心来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益一切众生的心,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怎么修法?修深心得报身;修大悲心得应化身;修直心证法身。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证三身。必须三心圆发,我们的三身才圆证。明了这个因果,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福慧庄严,相好无边,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应化身的佛,应身佛;相好无边,这是讲报身佛。《观无量寿佛经》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都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深心来的。深心是什么心?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报,好心!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这里有标准:广修六度万行,这是好心。行门,行门是什么?我们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无量无边,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从我们出生到报尽,这一生就数不尽,那要说到过去无量劫,哪里能说得尽!无量无边的生活行为里头,统统遵守六度的纲领。
「布施」,舍己为人,这个意思要懂得。布施是舍己为人,念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布施。「持戒」,样样如法,守规矩、守法度。「忍辱」,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没有耐心,不能成就。「精进」是不断在改进,改过失就又进一步,改了就进步,不断的在改进。「禅定」是你心里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标,不会杂乱;一杂修、一乱修就不能成功。禅定: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不但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不为一切法门所动。《华严经》上财善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这个法门,实在讲善财童子所做的具体内容,五十三参就是六波罗蜜。
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到后面是恋德礼辞。恋德礼辞是什么?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是什么?放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边,不可称量的报身,报身是这么修来的。要想到一切诸大菩萨们,都是这样修学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从现在就要发心,发心是愈早愈好,心一发就干。要认真、要努力、要毫无保留,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能有丝毫的保留。保留是什么?是吝啬。财物保留,吝财;法要留一点,叫吝法。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我们不要贫穷,我们不要愚痴,财、法都不可以吝啬,尽心尽力去修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深心。
【初发时,尚未断念。】
这个都是讲到老实话,落实在我们现实的基础上,我们的烦恼未断,知见不圆。要不要修?要修。
【只有向生灭门中,精进勤修不著相、不坏相、普利一切之六度。】
我们先这样做法。什么叫生灭门,不必去理会。生灭门所讲的就是这个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我们现在确实是在生灭门里面,没有办法断妄想分别执著。但是有路可走,要紧的是「精进勤修」这四个字。特别是精,精就是精一、纯一、专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杂乱,杂修、乱修,那就不精。进是进步。进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进步;但是他进步是精纯的进步,还是杂乱的进步,那个果报完全不一样。精纯的进步,给诸位说,你能够得三昧,你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你能够开般若 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杂进、乱进,你也有进步;你的进步将来得什么果报?可以成为全世界的佛学博士。你将来可以著作等身,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萨位次升高一级,五十三参他就圆满成佛。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那个善知识代表哪一个等级的菩萨果位,善财就达到他的果位,就达到这个等级,所以是一生圆满成佛。《华严》讲得详细。我们现在用功夫,就是在不著相、不坏相。不著相,无住;不坏相,生心。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学教也好,决定不能把这个原则忘掉,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原则是通一切法门的。无论大小乘,无论显教密教,统统通达,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这个方法做不可,你能够有这个坚定的信心,有这个真切的认识,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普利一切众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做基础,这才能成就。
【且无始来妄想,非历事炼心,决不能除。】
无始劫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怎样除掉?要在事相上锻炼,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炼,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萨修行,要接触群众,不能躲在深山上学小乘;小乘是摆脱社会得清净心,大乘是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他要在五欲六尘里面舍五欲六尘,心地一丝毫不沾染,这叫真功夫,不是离开,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能够出头的都成菩萨,失败的都被五欲六尘卷下去,都堕落。小乘虽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处,避开,我没有这个力量对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堕落的很少,大乘人堕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的,那小乘人是望尘莫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具足、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具足。我们受三皈,到哪里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看看我们觉不觉、净不净、正不正?点点滴滴上都是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有口无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个没有用处,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认真去照做,这才叫你真的回头,你真的依靠三宝。这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去炼,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是不是在觉正净里面;如果不在觉正净,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轮回心,还是搞六道轮回;觉正净是菩提心,这就是作佛、作菩萨,心不一样。所以在历事炼心当中,才能把妄想、烦恼磨掉。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真的!真正是紧要的关键。
【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缘,必致退心。】
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同修退心,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退心了,退心的原因,这里好,说出来了。原因是什么?住相,就是著相;他有执著,有执著一遇到障碍,当然就退心。
【当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
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会住。你妄想没断,分别执著不断。
【於四句中,必著一句。】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里头。可是这个四句,诸位要晓得,落一个,四个都具足,就像前面讲的四相一样,只要落一个相,全部都落了。
【故欲得不著、四句皆离,必须无念。】
这个事情又难了。无念,我们哪里能够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五卷
...,并不是说,你供养很多好的就喜欢你,供养差一点的就不喜欢你,没有这个道理,表我们自己的敬意而已。一般在家庭里面,你家里面如果有佛堂,佛堂每天应当有供养,记住这个原则。现代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住公寓房子,住在大楼里面,楼房建筑都不太高,因为它有空气调节,都不太高。香要烧多了,满屋子里乌烟瘴气,很不卫生,防碍别人。所以香不能烧很多,一支香,一支好香、清香,大家闻了感觉得很舒适。清香能提神,香味很能够悦心,这样就好。花,好花,几支就好,就可以了,不要供得很多很多,像个神庙一样,那个不好,那不是我们学佛人所做的,懂得表法的意思。
【花为果之因】
花代表什么?代表因行。我们看到花,就提醒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花表这个意思。在佛前面的花代表这个意思,不在佛前的花也表这个意思。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六度,我要修菩萨行,它代表这个。甚至於连衣服上印的花我们看到,也表这个意思。诸位要懂得,不是说只供在佛前这个花是表这个意思,佛堂以外的那就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一切时、一切处,见到花就想到修六度、修菩萨行,它提醒我们。闻到香就表洁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佛前面总还有一个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净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见到水,都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诸佛菩萨都在给我们说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你自己不见不闻,那这个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我们要晓得。
【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
这是散花,表这个意思。
【证福慧庄严之果】
所以你要真干。由此可知,并不是叫你每天拿著花到处去撒,撒得一地上肮脏。可能新加坡还要受处罚...(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6》)
...、一尘不染,表这个意思。佛前面总还有一个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清净,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净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见到水,都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诸佛菩萨都在给我们说法。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地方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只是你自己不见不闻,那这个没有办法。这个世间也是六尘说法,我们要晓得。
【散之,表种福慧双修之因。】
这是散花,表这个意思。
【证福慧庄严之果】
所以你要真干。由此可知,并不是叫你每天拿著花到处去撒,撒得一地上肮脏。可能新加坡还要受处罚。散花的意思在此地你懂了,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修六度行、修菩萨行,就是散花,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真的拿著花到处去乱撒,那就搞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就会错了。佛要看到你这样搞,摇头!错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把这个意思搞错了。现在有不少地方,用塑胶假花供佛,好不好?好。不必天天换,也不必那么麻烦。知道花是表法的,提醒我们,它的用意在此地,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要明了表法的意思,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好处,得到真实的受用。
【又香为佛之使】
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联络的讯号,现在我们大家彼此联络都用无线电,很方便!在从前联络用什么方法?燃香。因为香的烟很远地方看见,就晓得有事故了。在中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6》)
...没有得到,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
【此经正是忏悔妙门】
在《华严普贤行愿》当中,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忏悔。不但我们要忏悔,即使到等觉菩萨位,他还要忏悔。为什么?那么高位的菩萨,他还有什么好忏悔的?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必须要忏除,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怎样忏悔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那就是忏悔;「而生其心」,那就是供养。所以供养、忏悔法,《金刚经》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普贤的十愿,菩萨的六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包括尽了,所以这个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法华经》上世尊教菩萨,这不是教普通人,教高级的菩萨,教给他们修忏悔法,忏悔有事上忏悔、有理上忏悔。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是理上忏悔。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能灭重罪,能破无明。佛教给菩萨什么方法?端坐念实相。这一句是方法,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不是的。你要是这么看法,完全是依文解义。端坐是什么意思?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端正其心。心要是端正,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端是这个意思。端就是正,没有邪思、没有邪念叫端。什么叫...(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9》)
...相四见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观实相。
【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虽然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明了知道。高级的那些菩萨,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效果、功德差别很大,真正能够除惑,惑是无明,能破无明,能消业障,能转果报,而且转得非常的快速。在大菩萨讲转果,就是像《普门品》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都是属於转报。
【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事忏也。】
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这是属於事忏,这个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忏悔。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那是假的,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到,才是忏悔法。随顺众生,经上讲恒顺众生,顺不是偶然的顺,不是短时间的顺,恒顺,长时间的恒顺,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也不生丝毫怨恨之心。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么样特别的行持?这个人实实在在把《普贤行愿品》里面恒顺众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别人,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他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继母有私心,疼爱他自己的孩子,对他就非常的刻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9》)
...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同学们也要求,请他老人家在《礼记》里面选了几篇,为我们讲解。老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谈不上。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不要叫人讨厌你,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常礼举要》。我们把《常礼举要》也编在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的后面。目的是在哪里?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不懂得,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别人讨厌你、不欢喜你、不欢迎你。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切诸佛欢喜。
因为这个道理,佛教菩萨修六度,六度就是事忏。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个义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守规矩、守法,教你忍辱,教你精进,教你禅定,教你智慧,这都是属於事忏。
【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
这一条很重要。大概我们一般人,也可能是多数人,学佛只知道读诵,不晓得去照做。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不多,只种远因,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这是真的。不要说其他法门,单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大概一万个人当中,一万个念佛的人,不念佛的不算,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可能有三个、五个,比例很少。为什么他不能去?他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所以...(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9》)
...念处,就是我们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一定要把时间拿来念佛读经。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最好念得能够背过。因为念得背过之后,你读经就方便,不要看本子,随时都可以读经,也不影响任何一个人。你坐在那里静坐,心里面在背著经典,不妨碍别人。喜欢听经的,你读出声音出来,他也能得利益。他要觉得你讨厌,吵他,我们自己就默念,不出声音。所以一定先要把经本读熟,读到能够背诵。时时刻刻你都可以读经念佛,你的光阴不会空过。打妄想那叫空过了,那个不好!向心源上返观,返观是上乘功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用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用得上的。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
持戒在此地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世尊所有的教诫,我们明了、接受了,要知道遵守。世间所有一切法律规约、道德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没有离开世界,要跟社会大众相处,和睦相处一定要守法,要尊重别人。我们到别的国家,要守他那个国家的法律,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跟他们相处就和睦。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修福要断恶修善,六度、十愿是持戒修福具体的纲目。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清净心现前。能够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就是佛弟子,这叫学佛,佛是清净心。「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有耐性,要能观察时节因缘,要能够知道等待。佛看到一切众生,什么时候来,有一定的时间,时机没有成熟,他很有耐心在等待。众生在这个时候,正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唤不醒的,执迷不悟,那就让他去,让他造业,让他受报。果报快受尽了,苦尽甘来,他有一点觉悟了。他要不吃那一番大苦,他不会回头,不会觉悟。等到苦头吃尽,有悔过之心,那时候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来帮助他。现在执迷不悟,佛菩萨不来。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知道我们在现前,应当...(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都有过失。所以解行要并进。我们这个地方讲观行,观是解,观行要并进。净宗的确有它的特殊状况,跟其他宗派不相同。其他宗派要不能够深解、圆解,没有法子起修;换句话说,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净宗没有深解、圆解也行,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正因为如此,十方诸佛都赞叹。什么原因?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原来他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听到这个法门他生欢喜心,他能够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他往生了。他那个是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他成佛的机会在这一生当中成熟,那个不是偶然的。世法、佛法都没有偶然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六度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胸有主宰,不会为外境所动摇,那就是定。本经后面所说的「如如不动」,那是定;「不取於相」,那是慧,那是般若 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这个境界,我刚才讲,环境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相」,那是慧,那是般若 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这个境界,我刚才讲,环境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看待,这是修普贤行的第一条,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那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那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这个礼敬才圆满。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是如来、是老师;所有一切动物、植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都是佛、都是如来、都是善知识。这些无情的善知识教了我什么?《华严经》上说:「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这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蜡台,它教我什么?教我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是蜡台教给我的,它怎么不是善知识!看到花,花教给我什么?修因证果。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表这个意思,决不是说佛堂上摆这个花是表法的,外面就不是,那你就错了。所有一切处看到的花,无论是草本、木本,甚至於彩画的花,现在有些衣服上穿的花,都表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善知识到处都是。你才幸运!人家一尊佛都遇不到,你一天到晚是成千成万的佛伴著你,你怎么不成就?佛法修学要从这里修学。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普贤行是这样修法的。
「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事是什么?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琐碎的事情,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慈悲心、炼真诚心,这就成功了,这叫真修。我们今天修行,把这一层完全疏忽掉,都讲求...(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时转、处处转,一有念头就转,这叫真用功,这叫真正会用功。果然这样用功法,你如果要问我:法师,要多久才会有成绩?我告诉你:根性利的人,所谓根性利就是烦恼轻,对於一切法比较能看得开,不太计较的人,这就根性利的,三个月见效,根性钝一点的人,烦恼重一点的人,六个月就见效,不难!很快!你说:我已经念佛念了好多年,还不见效。试问问,你是不是这个念法,是不是念头一起来,马上就转成阿弥陀佛?你要不是这个念法,恐怕再念几十年,你的功夫还是不得力。这就是宗门里头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不怕,觉是什么?转!一觉就转,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对了。这是这两句的意思。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开事修。佛在本经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是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头干干净净,除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一个杂念,这叫无住。生心,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社会大众,必须要生心。生心则不住空,无住是不住有,这个六道身心世界一切都不住,不住有,所以生心不住空。为什么要持戒?佛法总的来说,不外乎自行化他,上求下化,无住是上求,生心是下化。持戒是给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道回头的众生,给他做一个好样子,做一个好榜样,教化众生;底下修福、六度、十愿都是的。自行即是化他,化他便是自行,这不能不修。不但要修,更精进,弥复精进是更精进。以历事而炼心,在一切人事环境上、物质环境上炼心。炼什么心?炼一切放下,炼一切不执著,炼无住,炼这个心。炼生阿弥陀佛的心,生这个心。
若打得念头死,念头就是妄念,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妄想执著都把它打掉。则一切分别执著自无,自自然然就断掉了,不用断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净宗法门之殊胜处。要不要断烦恼?不要断,不断自己断了。「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外面这个境界相,有也好,没有也好,心都不沾染,心都不住,所谓是相与非相两边皆离,两边都不住。「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离相的功夫浅,离念的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4》)
...就现前了,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无住,是无住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住於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
所以,与事实真相相违了,相违就是迷惑颠倒,逆性而行。诸佛菩萨一切是顺性,随顺自性;而凡夫是随顺妄想、随顺烦恼,所以他搞六道轮回。我们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实实在在讲,十大愿王的名称每个人都会背,天天课诵都要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都要念,可是意思没有几个人真懂。你恒顺众生,你顺什么?顺众生的烦恼,顺众生的邪见,那个麻烦大了。所以你要晓得,十大愿王是谁修的?法身大士;不是凡夫修的。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本性,修六度、修三学,没有叫你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学的。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法性,不是恒顺众生的法相,是恒顺众生一切皆如,他顺的是这个,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我们往往看到那几个字,把那个意思错会,还以为我们没错,修普贤行了。这就是你多读大乘经,那个意思才会明白一些。
【「法法皆如」一段经文,在第一百二十节到一百二十五节。】
一百二十节就是底下这一段开始,明法法皆如。这一整段,诸位看你们的本子,后面有个科判,大家可以翻开来看看,科判在第九页,科判的第九面,下面有个阿拉伯字,第九面,这里有个表解,这一段正好在表解的当中,这是明果,明果的前面一段是「明无得而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4》)
...他的目的都要在此地。见佛,诸位要知道,见佛就成佛了。怎样见佛?这一句话里面,般若 与净土的教义都含摄在其中,见性是修般若 ,见佛是修净土,念阿弥陀佛,必定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
扼要之方,全在於此。最精要的方法,就在这部经上。其方云何?方是方法,方法是什么?就是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离念离相」,这是非常精要的方法。我们在这里提这一句,诸位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没有问题;如果前面没有听到的,听到这一句你很难领会。这句话具足的文句是「无住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是离相离念,而行布施」。布施在本经不是叫你捐几个钱,那你就看错了,布施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是这个意思。在大乘法里面,菩萨行是以六度包括万行,六度万行。用一个布施,包括了六度,所以六度就是万行,布施就是万行,万行就是我们整个生活行为,它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虽然行布施,一定要离相离念,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这个要正式说到《金刚经》上最重要的一段。「明法法皆如」,这里头分为四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先就名号说明皆如的意思。
经【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来是什么意思?诸法如义。我们看下面的注解:
【如来之义,离一切法差别之虚相,证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不见有一法独异之相,是之谓诸法如。】
先说明「如」字的意思。离一切法差别的虚相,这个虚相是虚妄相,本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5》)
...、离心缘相,就是无住。生心,生这个心来听经,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觉悟的心,一听就开悟了。有些人一听开悟了,证果了,他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他会听。他怎么会听?离这三相叫会听。所以他听经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用这个方法来听,所以他开悟。我们听经听了几十年都不开悟,道理在哪里?我们是生心,但是执著,心有住。住於诸法,这就非如,与如的意思相违背。住於如,这个如是代表佛法名字相,你要是著了名字相,也错了。所以记住,经里面所说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唯证方知。」证是你真正的领会、体会到,知就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你就知道了。
【修学应离一切诸相,修六度万行。】
离一切诸相,就是应无所住,修六度万行就是而生其心,总离不开总原则、总纲领。
【离诸相者,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故。】
实际理地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心本性里头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从前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这个意思相同,这是讲清净的自性。
【修万行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故。】
为什么?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如果要不修万行,那你就住空;修万行不住空,离诸相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由此可知,六度万行不能不修,不修你住到那一边,你不是两边不住,这是经前面说得很多。法相不能执著,非法相也不能执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
【如是觉,像这样的觉,像这样的离,像这样的修,则法相应、性相应,而得证相应矣。】
与法相应,法是讲法相,也就是说与相用相应;性相应是讲体。我们讲的体相用那都相应了,相应就叫做证,这才能证果。请看下面这一页:
【总之,昧平等、取差别,便心随法转,即非法亦成障碍。】
这一句是讲的凡夫境界,是我们现前的状况。昧是无知,愚昧无知,我们实实在在不知道「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我们不知道。所以在一切法相当中,我们生起分别心,生起执著的心,生起...(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六卷
...个道理,什么事情看淡了、看穿了,不放在心上,往生的品位增高,这个有一定的帮助。
【佛事门中,不立一法。】
真的是一法不立。
【无实也】
这就是无住。
【不舍一法,无虚也。】
无虚是生心。底下讲:
【应无所住,无实也。而生其心,无虚也。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实相。应如是觉,如是修。】
为我们说出修行的总纲领,修行的总原则,一定要懂得无实无虚的道理,知道无实无虚的事实。我们现前的生活,真的就得自在美满。你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多自在!这是真正的幸福,这是真正的享受,这就是诸法实相。
【生无所住心,离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众生是也。】
真正的佛弟子,真正觉悟的人,他必然是这个现象。也就是说,你从他做人,从他做事、处事待人接物,一定符合《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他是觉悟的人。如果自称为觉悟的人,他的心态跟《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相违背,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大乘佛法要是读多了,法眼不敢讲,慧眼会开。这个世间真的、假的、邪的、正的,你一眼就看穿了,绝对不会受这些妖魔鬼怪的蒙骗,不可能的。所以大乘经不可不读。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七面,第四行,经文第一百二十三节,...(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5》)
...有妄想就有十法界,你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这个事情要真干,真干要你自己干,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那是什么?是教诲。把道理说清楚了、事实真相说清楚了,这就是诸佛菩萨的教诲,后面的事情我们自己要干。开示悟入,佛能够帮助我们的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悟入,悟入不能靠人,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要觉悟,你要能够契入一如的境界,一如就是一真。
「展转相生」, |
|
|
|
|
|
|
|
这个展转的意思广大没有边际,用佛法的术语来讲,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展转相生的,怎么展转相生法?诸位记住前面佛的开示,「无住生心」,因为无实所以叫你无住,因为无虚所以叫你生心,你要是能生一如之心,你就成佛、成菩萨、法身大士。如果你要是生六度心,你是菩萨,不是法身大士,这个要知道。你要是生四谛心,你就当阿罗汉。由此可知,你要是生贪瞋痴的心,就变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佛是苦口婆心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劝我们要把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贪瞋痴拔掉,三恶道的因没有了,自然没有三恶道的果报。贪心我说得很多,不仅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包括佛法。我世间都不贪了,贪佛法,照样堕饿鬼道。佛是教你断贪心,不是教你换对象的,换对象没有用处,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了,你就觉悟,你就不迷惑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展转相生,就是大家的念头。相宗所讲的「唯心所现」,所有一切的现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十法...(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实利益。什么叫真实利益?你得清净心,你的心里头常生智慧,这就是真实利益。你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如法,如法是戒;换句话说,真实利益就是戒定慧。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无论什么环境,顺境里面成就戒定慧,逆境里头也成就戒定慧;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把佛法消化。这个讲法实在讲很难讲,讲都很难了,你听懂了,那相当不容易。所以要不抓住经文,你真的没有依靠。佛法,佛法是什么?无住生心,无实无虚,舍己为人,离四相,离四见,利益一切众生;佛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还没有念到,还在后面,这些就是佛法。就一般而说,戒定慧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这个意思无尽的深广,单单看表面看不出来。六度是佛法,十愿是佛法,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把它应用在生活上,你就得受用。
惺惺常觉,惺惺是清醒、不迷惑。诸位要记住,动一念为我就迷了。所以一切众生常在迷惑之中,他为自己。为自己,增长我见,增长我相,这个事情是个麻烦。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他不能把自己舍掉。舍从哪里舍起?这是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先从我所舍起,这有一个下手的地方。我所是我所有的,我们讲身外之物,从这里舍起。我所有的很多,这很多当中从哪里舍起?你最执著的,最放不下的,从这里舍起。譬如有人说他财看得很重,其他的都能舍,财不能舍,佛教你就从舍财下手。要从你的嗜好,你最喜欢的、最执著的,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我们舍,舍了身,身体在,身确实还在,还挺健康的,要知道身不是我的,身是佛法的,身是一切众生的,为一切众生工作,这才叫做「皆为利他,不存利己」,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利他了,「我做多少事情利益别人」,你是住法发心、住法修行。换句话说,生老病死你还是不能超越。必须在念头上转,「我」没有了,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你是我的亲属,你跟我有关系,你是我的同乡」,这个观念没有!尽虚空遍法界,那个我才没有了。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你这个「我」破不掉,你没有舍己,舍己是舍我,你没有舍掉。所以你无论做多少好事,依旧是住法发心,无论怎么样修,修六度万行,住法修行,所以你不会开悟,当然更不可以证果;也就是说,你二障非常严重,你障没有去掉。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佛所说法,说理便摄有事,说性便摄有修。】
我们先讲这一小段。这是你一定要懂得的,你要不懂,你就不会看经,你在佛经里面就看不出味道。佛所说法字字句句都是圆融,都是圆满的,所以讲事,里头有理。譬如我们平常大家常常读的经,《地藏经》讲事,《弥陀经》展开也都讲事,事里头有很深的理在,理要不透彻,那个经怎么能叫人相信。说理的经,《金刚经》讲理,理里头有事,理要是没有事,这些道理都落空,那就变成谈玄说妙,无济於事。理里头有事,事里面有理,你才能看出味道。《金刚经》讲的是性,性里...(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佛不住此身相也。】
这是把经上用的「即非、是名」的深义,为我们表示出来。佛得这样的果报,并没有执著:「我得这样的果!」没有这个执著。如果他有一念执著,那他是凡夫。为什么?四相具足,四见具足。在过去我们以为法身大士不执著了,权小菩萨应该还有执著,读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须陀洹,证得须陀洹,也没有感觉得我证得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於是我们才真正懂得,为什么他们才叫做正觉,为什么世间人叫世智辩聪,虽觉不正!原来人家入这个境界心清净,若无其事。佛成了佛,报身圆满现前,也若无其事,也没有执著。佛不住身相,住是执著,不执著!
【故菩萨修因时,应无所住,而生六度之心。】
这是《金刚经》上,佛苦口婆心一再劝勉我们,不只三次、四次,太多次了,一再重复提醒我们。六度,就是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布施,就是你能放得下、你能舍。世间人样样都想得到,我能舍。每个人都想得,这个世间就离不开纷争,离不开斗争。如何能叫大家都不争?舍!所以佛菩萨做个榜样,统统舍,用这个来感化人心,大家都舍了,这个世间就不争了,没有斗争就和平,和睦相处了。佛教给我们持戒,持戒是守法,这些意思都要懂得。不要想到持戒就是五戒、十戒这些戒律,那你想的范围太窄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人人都守法、人人守规矩、人人都守礼,你说这个世界多美好!菩萨要做样子给众生看,不单单是言教,要身教。你自己做不到,劝人家做,人家怎么肯相信?自己先要做到,真正肯舍、真正守法。忍辱是忍耐,无论大小事情,无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7》)
...律,那你想的范围太窄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人人都守法、人人守规矩、人人都守礼,你说这个世界多美好!菩萨要做样子给众生看,不单单是言教,要身教。你自己做不到,劝人家做,人家怎么肯相信?自己先要做到,真正肯舍、真正守法。忍辱是忍耐,无论大小事情,无论对人对事,要有耐心。精进是求进步。所谓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向前进,我们要进步。进步从哪里学?改进,改正错误我们就往前推进了。禅定就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人有定功,外面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你能在这些境界里面不动心,这叫禅定。般若 是智慧,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 。佛教菩萨修行六条纲领,佛教的名词叫六度。
我们要遵循这六条纲领过日子,遵循这六条纲领去办事、去工作,遵循这六条纲领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光明遍照。由此可知,佛法里头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是空话。字字句句都落实到我们生活上,然后你才体会到,佛法给我们的是真实的受用。世间所有一切学术,都没有佛法这样的实在,没有一个字是空话、是没有必要的,没有!我们在学校里读书,读了几十年,所学的东西到社会上实在讲所学非所用,用不上。纵然能用得上,几分之几而已;不像佛法,佛法你能够用上百分之百,甚至於你会用的还不止,会用是百分到千。这个原理你把它扩大应用,那不可思议,不止百分之百;就看你是不是真懂,你是不是真的会用。所以无住生心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7》)
...有情执。真正把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智慧就生起来,自然就不会再执著了。
【如是。如,诸法一如。是,一切皆是。】
佛的经典一开头「如是我闻」。换句话说,佛要教给大家的,要教给一切众生的是什么?如是而已!千经万论,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如是」两个字;乃至於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为法界众生所说的一切佛法,也是这两个字,两个字就包括尽了。这一段很有味道。
【合而观之,便是无实无虚。】
「如」是讲本体,我们用现在哲学的名词来说,是本体,本体空寂无实;「是」是讲现象,现象存在,无虚;相有体空,无实无虚。
【一切诸法,无实也。皆是一如,无虚也。】
「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广行六度、一法不废是无虚。我们要认真努力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这是无虚。虽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自己绝对不能有个念头,我是一切众生的好样子,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无实也。无实无虚是性德,才能与自性清净心的体、相、作用相应,相应就是佛菩萨。我们把后头这一句再念掉,
【虚实俱无,则因如是者,必果如是矣。】
因果皆如。所以诸位同修,特别是你们出家,在此地培训班修学的几位同学,一定要真的学佛,不要搞佛学,要真学佛。要学真诚、清净、大慈大悲,要摆脱世间许许多多的成见。我举一个例子,希望你从这个例子当中去体会。现在佛门的陋习太多太多了,譬如我们的经本,将来你们有成就,你们有著作,...(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7》)
...以我估计他应当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以后是提前走了。提前走是台湾社会乱了,因为社会的动乱,他提前走了。十回向品讲圆满,十地品还没有讲,讲到十回向品讲完。九十七岁,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死自在。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叫了生死、超三界。我们看到他一生很辛苦,过的那个日子,他自己快乐无比。你晓得多少众生得利益,光明遍照世间,真的是学佛,真的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我们要向这些地方学习。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一面,倒数第四行,从小注第三段看起。
【菩萨度生、严土,离相行六度。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废不执,方是菩萨。若取法、住相、分别执著,则不名菩萨。】
这一小段所说的,跟世尊在本经前面所说的,菩萨应离四相,意思完全相应。菩萨包括出家、在家;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位同修人人有分,应当直下承当,这样才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菩萨度众生,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度生的意思不能够会错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严土,严是庄严,就正如我们在回向偈上天天念的「庄严佛净土」。看到土这个字,使我们就想到,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一样。而看到这两个字,在现前我们感触特别的深。为什么?我们这一块土地,已经有了严重的污染;换句话说,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庄严,严土,众生才有一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见得庄严净土非常重要!用现代的话,就是所谓环境保护,庄严佛净土就是这个意思。从什么地方庄严?从我们心地庄严。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同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要想改善我们居住的国土,环境的污染,也要从心地做起。首先要离贪瞋痴三毒,如果三毒不除,严土谈不上,度生当然也有障碍,可见得度生、严土都要从清净心修起。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到修学的纲领,第一句话就是「清净平等觉」,可见得净宗修清净心是直截了当。清净心要怎么修法?《金刚般若 》里面说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叫我们离相。离相心就清净,要离四相,要离六尘之相,要离身心之相,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离相。行六度就是度生、严土。如果离相不度生、不严土,那就变成二乘,变成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住在偏真涅盘,就是入小乘的偏真涅盘。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常常责备他们,他们这种行持错误。
广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不再重复。广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这六条原则,这叫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一法不废也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在做,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而且认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负责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际应酬上,广行六度,这是一法不舍。虽然广行,心地又清净,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著,不著六度之相,天天在做,虽做若无其事,这就好!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他不著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的心都是清净的。
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执著一法。不废不执,这就是中道,这才叫菩萨,方是菩萨。不废而执著,诸位要记住,是凡夫。我们每天工作,我们每天也应酬,心里面计较、分别执著,这是凡夫。虽不执著,什么也不干,那也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四空天的众生,他不执著,但是他什么也不做。修行证果的人,这就是小乘,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盘,证果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不好听,《楞严经》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盘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涅盘。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常常责备他们,他们这种行持错误。
广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不再重复。广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这六条原则,这叫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一法不废也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在做,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而且认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负责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际应酬上,广行六度,这是一法不舍。虽然广行,心地又清净,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著,不著六度之相,天天在做,虽做若无其事,这就好!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他不著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的心都是清净的。
不著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执著一法。不废不执,这就是中道,这才叫菩萨,方是菩萨。不废而执著,诸位要记住,是凡夫。我们每天工作,我们每天也应酬,心里面计较、分别执著,这是凡夫。虽不执著,什么也不干,那也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四空天的众生,他不执著,但是他什么也不做。修行证果的人,这就是小乘,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盘,证果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不好听,《楞严经》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盘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小乘入般涅盘这些人的批评。这是虽不执著,他什么也不干,也是错误。
如果取法、住相,取跟住都是执著的意思,执著法、执著相,分别执著,这就不是菩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分别。
【遇受其度者,势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势必轻视憎嫌。】
这种现象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到处都见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听众坐得满满的,很欢喜;坐三个人、五个人,感觉到很难过,那就是此地讲的,这是凡夫心,这不是菩萨心。如果是菩萨心,三个、两个跟三千、两千,没有两样,平等心、清净心,那就如法。有些讲经的法师,最怕你们初学的,看到听众愈来愈少,泄了气,算了不讲了,哪里是菩萨?菩萨,经上常讲「佛事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听,就要认真跟他讲,不在乎听众多少。斤斤计较听众多少,度众生多少,这一段经文好好去念几遍。
【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争竞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汝自己方且向烦恼恶见稠林中走入。尚曰度众生乎。尚得名菩萨乎。所以有法名菩萨,断断无此事理。】
这一段文解释前面经文里面所讲的「无有法名菩萨」,这个解释得很透彻、很详细。由此可知,世尊层层说法,反覆的说明,就是怕我们断章取义,听到一、两句错会了佛的意思。特别是《般若 经》难讲、难领会,最怕的是我们自己摆脱不了情执,依旧在情执里面打圈圈,这样还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8》)
...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学习,他希望明年开班,在家人要参加。心是平等心,这是对的,没有一丝毫的猜疑嫉妒。我们一定要走出烦恼、摆脱烦恼,才能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四面,倒数第五行,从小注第七段看起。
【发正觉者,必应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即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切实体会。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得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现相上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证悟;也就是后面这两句话,「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这就是契入境界。
广行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著;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著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著;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著。於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著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不唐捐,这是无虚。无实无虚,说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讲到了极致。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就严土来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法中教导我们,你看回向偈,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明明我们要庄严佛净土,为什么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是应当要做的,但是不能够执著。这个地方是遣执著,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执著。
【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七卷
...我们指出来,毛病在哪里?在「作言我当」,作言是妄想,我当是执著。《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菩萨还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当庄严佛土」,我当是执著,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这个地方。
【总之,作言,便动念矣。】
作是言,这动念了。
【我当,便执见矣。】
执著四相四见。
【起念著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
我们要问,菩萨庄严佛净土吗?菩萨念念都庄严佛净土;虽庄严佛净土,心里面若无其事,并不以为我们在庄严佛净土,他没有这个念头。广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认真的在修;虽修,若无其事,决没有执著我在修布施、持戒,没有这个念头;他做得圆圆满满,这才叫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说菩萨的标准,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经文:
经【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把「作言我当」错误的所以然,为我们说出来了。他错在哪里?这个地方就讲清楚了。经文里面「即非、是名」,这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不少。
【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著之情见。】
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无实无虚,这是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起心动念只想自己,那个心量很小,很狭小,这个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哪里下手?拓开心量下手。你要想断烦恼,说老实话,你心量小,你的烦恼决定断不了。心量大了,那个烦恼不断自然没有了,解放了。《金刚经》一开端,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就告诉我们,般若 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这个讲法妙,大而化之。我爱我的亲人,把爱我亲人大而化之去爱一切众生,那就行了。我要想为自己得利益,把这个念头大而化之,我应当为一切众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萨。他跟权小修行真的不一样,首先把心量扩大。所以一开端就教你发心,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发这个心。发了心之后真干,不真干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认真去做,认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
就是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转换过来,念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离相离念】
他这个说法也是三个层次,第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破坚固的执著;然后再教你修六度万行,去分别;最后教你离相离念,除妄想。这个次第顺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将所有分别执著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
佛法的教学无过於此,终极的目标是恢复性德。性德恢复了,就是佛,就是菩萨。迷失了性德,这叫凡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著,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
【无以名之,强名庄严。】
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著,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
【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虽炽然庄严】
「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著,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
【而忘其为庄严】
这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
【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
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禅定、般若 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於禅定、般若 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头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头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头有享福的,你看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头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去了。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著,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这底下讲:
【光明自显】
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清净梵行,恐怕初...(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
《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著听著开悟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
【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气象也是气分,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
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9》)
...心的妄念之多,没有法子计算。这是河沙比喻心行。
【此诸法一段,是约外境明义。】
心行里面,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明白了。外面的环境,外面环境的真相是什么?不能不熟。
【诸法多不胜数】
外面境界相之多,实在讲跟心里面妄念那个数量恰恰好相等。诸位明了吗?为什么会相等?一切法从心想生,它怎么不相等?你要晓得妄念有多少,尽虚空遍法界的诸法有多少,你的妄念就多少。多了,就不好讲了,还要用归纳的方法,这说法才方便。
【今约福报及法施明义,则可赅摄一切法矣。】
举这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包括一切法。这个例子明白了,於一切法中你就能够推想,都能够联想,就都明白了。
【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布施中以法施为最。法施之义明,则六度万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义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佛给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用这个例子来推断,於一切法当中都能够正确的理解了,得到它的真相。
【因缘生法,谓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缘,故法即因缘所生之果,无异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摄一切法尽。】
这是讨论诸法,观察诸法,首先的一个大前提,一定要懂得因缘果报。凡夫粗心大意,观察叫一切法,其实一切法并不存在,一切法的现象是什么?是因果刹那生灭相续的幻相而已,哪有真实?所以这是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下面我们再细细的来观察、来看。
【因缘生法,但有相而无性。】
性就是体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3》)
...惟开佛知见中】
在开佛知见这一大段经文里面。
【答如是最多。】
像此地的经文,他答覆的也是「如是世尊」,答「如是」。
【表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义,是明融相会性。】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必须要开佛知见之后,这个答覆就有意思,就正确而没有错误,这个人得的福是多。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一段科题上说「明缘会则生」;由此可知,福德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当然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开佛知见之后,对於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看注:
【因为福德是缘生法。一切众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缘,则因缘聚会,福德便生矣。】
这是答覆福德多的意思。由此可知,它的重点不是在果,是在修因,这也正是大乘经里面常说的,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恶的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实在讲也没有用处,也没有办法避免。菩萨跟我们心态不一样,菩萨对於造因非常谨慎,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他非常谨慎,必定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在这里下功夫。这就是他能修布施六度,深植善因,这个因缘是善因缘。可是修福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如果没有善根,如果没有福,没有智慧,往往错修了。《了凡四训》上讲得好!我们讲善与恶,正如中峰禅师所说,善跟恶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如果你没有智慧辨别,把假善当作真善,把真恶当作假恶,那你就全都搞错了。你所修的因,问题就多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深植因缘。因缘聚会,近的在这一生,远的在来生、在后生。诸佛菩萨教给我们一桩事情,福德一定要给众生去享,自己不要去享福。佛跟菩萨他们修福不享福,这是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只种善因,善果让一切众生共享,这里面的意义非常的深远,显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4》)
...我就不要东奔西跑了,跑了这么多年也很累,很想休息休息。我也希望你们讲,我在下面听,听了我很欢喜。如何学?老实念,三个字,老实念。《金刚经》上说的次数太多了,「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我们念的遍数太多了,你就老实念。老实念还要老实去做。佛教我们无住,我们就无住,佛教我们生心,我们就生心;要照做,这才能开悟,才能开智慧。所以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无住生心,经上讲得很具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法里面有世间法、有佛法,世法、佛法都不住。我可以用它,我不执著它,住是执著,无住就是不执著,也就是讲的若无其事,我用它。生心,生什么心?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布施、持戒、禅定,生这种心,生六度心,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这就对了。这样做,果然这么做法,实在说真正肯这么做的,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如果不成熟,他不可能这样做。你看这个经典,每一部经末后,都有「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佛所讲的话,受是接受、受持,受就是真正把佛的教训去做到,这是信受奉行,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具足了。这样的人,他才能得一切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的保佑,他得到,不求都得到,不念也得到。只要他功夫勤,这一生必定开悟。我们看古大德,《高僧传》、《居士传》里面,看到那些人开悟。他为什么开悟,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具备了开悟的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没有具备开悟的条件,我...(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6》)
...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当然这句话里头能所都有,还是著重在所边,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别执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别、执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别放下,一切都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分别,就转第六识。前面跟诸位讲的,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是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四智就是般若 智慧,换句话说,你已经开悟了,禅宗里面讲,你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妙观察智就是真性里面一分般若 智慧。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你分别没有断,你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世出世间法当中,你还是分别,有分别就不行。你的般若 智慧没有现前,你还是情识当家,还是妄心作主。这就是你无论怎么样的修学,修六度万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个地方身心世界没放下。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是带旧业。我现在彻底都放下,这样才能往生。虽然放下了,业因习气没断,那个可以带去,那个叫带业。但是业因习气要是不断,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古人称为易方便之处,易方便就是特别方便,特别法门是指这个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执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连身体都不执著。世间一般人对身体很注重保养,身体看得这么重,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么断?《...(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0》)
...萨行;菩萨道就是存心,不晓得怎样存一个觉而不迷的心,怎样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萨道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万缘放下的真心,因为你有一样放不下,你那个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面一样东西都没有,真心,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萨行。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记住《金刚经》上这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看一切法,用这个心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随应而修,随应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离一切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有高下,离一切分别执著。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
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经我说得很多,因为经文上讲得多,我们也就解释得多,里面最重要的意思,这两个字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举的例子,也举得很多。自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为自己,都为别人,就是布施。我们做工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为自己,自己无我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这是完全不为自己。我们穿衣吃饭为谁?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无我了。这个意思就比较深,大家要体会,要在这里体会。为什么我穿衣不是为我,我吃饭也不是为我,是为别人,这个奇怪!这个想不通。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我这个身体是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饭维持这个身体,是让它来为大众服务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0》)
...、在善法。这一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无论是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来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都是善法。
经文里面用一个修,这正是显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了错误,那就是损人利己,无论是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莫不是以自利为先,先求自利,能够而后想到利益别人的,实在讲已经是非常难得。所以佛用一个修,修是把我们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修这个字意思很深。它的标准确实跟其他的经论不相同,它的标准是以诸法如义作标准,这个标准高。在一般佛法里面讲,高过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说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菩萨的标准,这里说要合於诸法如义,这个高,这个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所以这个标准是究竟圆满的标准。这样高的标准,我们要是能够得到少分,能够得一分、两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们也能够明了,《金刚经》跟《华严经》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成法身之因,我们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这是把大意说出来了。
我想同修们听了之后,一定还有疑问,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修法?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经文末后一句是证果,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经讲到这个地方,我想同修们都能够...(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1》)
...是很深很广,但是江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前半部个意思有浅有深;换句话说,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后半部是唯深无浅,深的人看到很深,浅的人看到也很深。确实在我们看,这个意思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就看到浅义。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选择、没有执著,对待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学佛的众生,我们帮助他,不学佛的众生,我们也要帮助他;赞叹佛法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毁谤佛法的众生,也要帮助他。如果你这里头有分别,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第二次做结论,是在第五十一节经文。
【经文上讲,应如是生清净心一段。结广行六度应无所住。为令空有不著,俾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现前耳。】
这是五十一节的一段经文,教给我们广行六度,也就是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诲。布施是舍己为人,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你在家庭里面,为你一家人服务,家庭里面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一家人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一个好的样子,给你的邻居看,给别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样子,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你做生意,你经营一个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样;我们建一个道场,是全世界道场里面的好榜样,这叫做修布施波罗蜜。可见得没有说为自己,真的是为一切众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规蹈矩,做事情有条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进是求进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缘轻易的动摇,心有主宰,那是禅...(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1》)
...不清净,喜欢写文章,喜欢作诗,满脑袋这些东西,打妄想,文人的习气太重了,会影响大家的清净心,远公拒绝他。陶渊明,我们慧远大师就很欢迎他,但是陶渊明没有参加,没有参加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我们在《西方确指》里面看到,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十二个人。
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诸位自己仔细去想想,人少好,小道场固定的这么多人,真正用功。人少、道场小,开销少好维持,不要拉信徒,拉信徒想方法找钱来养道场,诸位想想那是什么道?想尽方法去拉信徒,甚至於不择手段,你想想看他是什么心?贪瞋痴慢。他是什么道?三恶道。那个道场是三恶道,这不是佛道,不是菩萨道。佛道是平等心,菩萨道是六度心。现在道场很多,你要看清楚它是哪一道,糊里糊涂走进去,可不得了!如果它是地狱道,那个麻烦就大了!一定要认识清楚。我跟大家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所以你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道场在你家里,不在别的地方,一个念佛的随身听,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之道,要懂得这些。
【转凡不转凡,成圣不成圣,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挂念。如此,便与道相应,与性相应,速能成就。否则反不能成也。】
我刚才说了这一大堆,好像与这几句也有关系。真正修行人,要把所有一切的念头统统放下。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转凡成圣,法相宗教给我们转识成智,净土宗里面教给我们一心不乱,这些说说算了,不要去理会它。如果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3》)
...,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
我们先说这两句,你真正明白通达了,你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不取。相是外表,我们讲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法相,你对於一切相不执著了。我们前面读过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大类,把所有一切现象全都包括了,你不会执著。亦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你也不会著空。空有两边都不会执著,这个好处利益太大,前面说过,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你到哪里去了呢?你住在一真法界里,这个层次就高,你跟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你跟他们是同一个境界。
【又行布施,又能圆融。】
布施是事相,佛菩萨他做些什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佛菩萨完全是在做布施,六度统统是布施。布施里面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他做些什么?一个「布施」就统统包括尽了,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他做这个事情。布施不著空,又能圆融,圆融是不著有;如果著了有,就不圆融。也就是所谓行布施而不著相,我们常讲三轮体空:不执著有我,我能施;也不执著有人,人接受我的布施,他不著这个相;也不执著我所施之物。这三方面都不执著,叫做三轮体空。所以他天天行布施,时时刻刻行布施,他的心清净,心里面真的若无其事,好像没做事,这就是常说「作而无作」,作是行布施,无作是圆融,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八卷
...属於生灭法,从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一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才有精进、禅定、般若 ,你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里面享受,你修的福不会是空的,一定会得福报。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前面我们是用《百法明门》来解释一切法无我,法相宗说的。相宗以外的经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也都讲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弥勒菩萨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细,其他经典没有这么详细。这是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为三大类。
【境是境界,五蕴、六根、六尘,这都是属於境。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我们净宗学会的同修,在行门里面我们就订这个五科,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的守则,我们要遵守的原则。
【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是果,这是大乘法。特地从初住说起,与《金刚经》的教义相吻合,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果报,大乘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分。
【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
染法是六道,净法是四圣,染净包含了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到初住菩萨, |
|
|
|
|
|
|
|
我们这是圆教,圆教初住菩萨破得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他住在哪里?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有没有佛?有,藏教的佛,...(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我们要向他学习。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为我们开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义深广,在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在生活上显示出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为什么这么傻?我们要是用逻辑来看菩萨,菩萨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让别人去享福,这不是傻瓜吗?这个里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世间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么力量推动他?名利在推动他,执著享受在推动他。因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萨不享受,他为什么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我们佛门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怎么证果的?怎么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无...(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头:「我生活清苦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他那么苦!」你有这个念头在,你还是受,你还是没有放下;真正放下,没有念头,没有怨言。「我修福人家享福,我在吃苦头,我为的是什么?」你有这个念头,那你是凡夫,你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了。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没有听说虚云老和尚有过埋怨、印光大师心里有难受,没听说过,他们的一生快快乐乐。所以这一节经文的含义很深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明了之后,认真学习才得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三面,从注解第二条看起。
【若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贪著。则是自利,而非利生。非大悲心,非无上菩提。故不应也。】
这是说明佛教菩萨为什么不能够受福德、不能够执著福德的原因。如果菩萨不修福德,那菩萨就不度众生,不能度众生。如果修福还附带著有条件,那就著了相,像前面所说的四相具足,贪瞋痴慢没有断除,那是凡夫不是菩萨。因此佛叫菩萨修福德,而不著福德相,同时决定不能够享受福德,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就错了,这个地方就讲得很清楚。凡夫如果要是说修福没有果报,他决定不干,这是凡夫跟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报,种善因,得善果,他一定要希求善果。菩萨这一句话适应不适应?给诸位说,更适应,不但适应,圆满的适应。我们晓得善果,最大的善果、最圆...(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自利的心,没有自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有丝毫自利的念头在,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必须真正利他才能够自利,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够发得出来。菩提心一发,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发心住是圆教初住,可见得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一段我们也就很明显的体会到,是排除我们发大慈悲心、发大菩提心的障碍;要晓得这个心发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东西把它障碍住?现在把这个障碍找出来,原因找出来,只要能够把原因跟障碍消除,大慈悲心、大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
【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
这是修福。修福,我们在讲席里面,很具体的说出修三福、修六和、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就像盖大楼一样,从地基一直盖到最高的顶层,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不著空,这是利益一切众生,大慈悲心。
【不贪著,不著有。】
可见得佛所教给我们的,确确实实是空有两边不住,这是智慧。般若 智慧怎么修法?就是在修福当中不著相,《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离相离念而修福德」,这就是般若 波罗蜜,这就是福慧双修。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也就,是
【悲智具足,空有不著,这也叫中道。】
可是诸位同修心里面不要印上一个中道,心里头要是印上一个中道,你就又错了。「是名中道」,佛不得已给我们起个名字这叫中道,中道也不能著。「即是应无所住,行於布施。」前面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也讲...(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9》)
...粗,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修法亦因之而有万千差别。如各道场礼拜、唱念等法则,岂能一律耶。】
这是讲修行功夫,不外乎观门与行门。前面已经将理观介绍过了,这一段讲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此地只能举几个例子,我们应当晓得在这个例子里面,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将所举的例子这个原则,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之处,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在本经里面讲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这就算布施,这个范围非常的狭小,没有能尽布施的真正的意思。从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这就说明六度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不是就六桩事情,每一条开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而六度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
布施里面包括三个科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可见得说一个布施,都包括尽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三大类的布施,哪一个人没做?实在讲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有理观,所以布施修得不圆满,修得问题很多。以财布施来说,财有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劳力,我们的才艺,这是属於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财是指身外之物。所以,财里头有两种,身外之物都属於外财。譬如一个家庭主妇,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劳力,把这个家庭整理好,饮食起居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我们帮助的是什么?破迷开悟,这是最需要的,其他的是次要,这是最重要的。
「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圆融」,这两句是讲果,性修不二就自在,就是底下讲的理事圆融,理跟事是一。「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方为真圆融。」行布是次第,我们今天讲步骤、程序,按部就班来。虽然有次第,虽然有程序,每一个次第都是圆融的,《华严经》上显示这个境界。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行布、次第,它有次第。可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初信位的菩萨也修等觉菩萨的法门,等觉菩萨所修学的,他也修;等觉位上的菩萨,也修初发心菩萨的法门。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初发心的人就学六度,就学普贤十愿,这是圆融。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事上还是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学的是初信位菩萨的法门。这就显示出来,行布里头有圆融,圆融里头有行布,这叫真圆融。这一句话里头,含义无限的深广。诸位从这个例子里面去体会:一举手、一低头是事,穿衣吃饭是事,洒扫应对是事,六度、十大愿王那是修,它是一不是二。穿衣里面包含著六度,吃饭里面也包含六度,一举手、一低头里面都含著圆圆满满的六度、十大愿王,这才叫真圆融。六度万行、十大愿王愿愿当中,圆圆满满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叫真圆融,真不二,则无修而不成,这样的修功才叫圆满。大乘法里头常说:「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都是讲这桩事情,如果能向这个地方去体会,你就真正懂得修行,你就会修了,就不是盲修瞎练。可见得修行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不要说做不容易,真正把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搞清楚了,也不是容易事情。底下这个好,这是愈来愈落实到生活上去了。
【修功於日常生活工作中】
无论我们过的是怎样方式的生活,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的工作,都没有妨碍,都在佛法之中。
【则须依照幻法,勤修不怠。】
一切差别的现相,差别的万法,我们现在稍稍明白了一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为什么叫它做幻法?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的?因为它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幻相,它不是事实。你要是把它当作事实,你迷了,你错了,所以这个错误不在别人。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你怨天尤人,你就把这个事情当真,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你才会怨天尤人。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人有没有?没有。事有没有?也没有。人跟事都没有,自己有没有?自己也没有,三心不可得,你怨什么?所以那个念头,真的叫妄想,佛讲妄想分别执著。其实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自性,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要以为妄想分别执著真有,错了,没有。所以那个想就叫妄想,这个法叫幻法。虽然是个幻法,还是勤修不怠。菩萨还是修六度、十大愿王,落实在事相上,每天生活工作还是一样认真努力,一点也没有懈怠,这是什么?而生其心,不住空;虽然认真努力去做,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住有。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偏在一端,空有两边不住。
【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这是举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佛菩萨常常跟我们在一起,给我们做榜样,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启建道场。道场比喻作水月,水中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不要以为道场是真的。现在的众生迷的人太多,建道场麻烦甚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很感慨的对我们讲,道场在启建的时候,同修们热心出钱出力建道场,各个都是菩萨,值得人尊敬,...(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0》)
...一万大劫。我们看这个,这是出世间的,走错了路子,著了空。
世间里面没有能力超越三界,要是把佛法学错,也住了空,那个麻烦就更大。四空天,四空天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四空天最高的,那个寿命多长?八万大劫,比阿罗汉长太多了;换句话说,堕在那个地方八万大劫动弹不得,住在无为法里面,一点作为都没有。等於好像大家在一起修学,在一块用功办道,他退出去睡大觉,什么也不干了;这一下睡,睡了八万大劫,可能别人已经成佛,他还在当凡夫。所以佛把这个事情列在八难之一,学佛有八大障难,生到无色界天是其中的一难。生到无色界天,你什么作为都没有了,这是住空。底下举一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法:
【虽终日行六度万行】
这一句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佛菩萨每天用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世间这一切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万行。只要你会了,你的生活就是的。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说得很详细,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就是他们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为我们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万行,统统是菩萨。家庭主妇管一个家,家庭主妇菩萨。他那个修行统统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华严》上是无障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没有一个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业上作佛。
【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盘。】
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为;终日涅盘是无为。涅盘从哪里做出?从六度万行、讲经说法这里做出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要认为我们现在聚集在一堂,我们展开经本在这里,这叫讲经说法,这是讲经说法模式里面的一种,实在讲,讲经说法的方法无量无边,这只是无量无边法里面的一种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种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全是讲经说法。特别是在大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
这一句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佛菩萨每天用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世间这一切人,无论是什么人,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万行。只要你会了,你的生活就是的。这一次我们在《金刚经》说得很详细,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为我们表演、为我们做示范,就是他们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业,为我们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万行,统统是菩萨。家庭主妇管一个家,家庭主妇菩萨。他那个修行统统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华严》上是无障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没有一个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业上作佛。
【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盘。】
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为;终日涅盘是无为。涅盘从哪里做出?从六度万行、讲经说法这里做出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要认为我们现在聚集在一堂,我们展开经本在这里,这叫讲经说法,这是讲经说法模式里面的一种,实在讲,讲经说法的方法无量无边,这只是无量无边法里面的一种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种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全是讲经说法。特别是在大乘法里面,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把它做到,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行,让我们周边人看到、见到、听到,这都是属於讲经说法。所以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这就是终日做,心里面若无其事。若无其事就是涅盘,涅盘是无作。前面六度万行、讲经说法是有作,作而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叫真无为。
【由此可知,不取法,当从不取非法做出。】
非法是空,决定不执著空相,执著空是大错特错。大乘经上佛常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一样大,就是著一点点小的空都不可以,那个就大错了。执著有不要紧,不怕执著有,就怕执著空。所以,这是要从不取非法做出。
【即非,当从是名做出。】
即非是讲空,从哪里做起?从是名。《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讲得太多太多了。凡是讲即非,譬如这经上讲:佛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即非」是从性上说的、是从理上说的;「是名」是从事上说的...(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功夫。譬如,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我们现在研究地图,这个路已经很熟了,已经很清楚、很熟了,还没有开步走。你得开步走,一步一步接近,那个味道就不一样,感受就不相同了。所以现在知道之后要做,怎么做?在生活上去做。在生活当中改变我们的观念,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观念改变了。什么观念?从前错误的观念,分别、计较、执著,这里头搞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烦恼得不得了!现在这个念头改变,万法皆空,若无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真的像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厌。你不懂这个道理,这个事情天天重复在做,做得讨厌,会厌倦的。你现在明了了,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怎么会厌倦?何况晓得,我现在天天在做的,是修六度万行,我现在每天这个生活,原来是在行菩萨道,是契入大涅盘,他怎么不快乐?
整个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在生活任何一桩事情,都显示出究竟圆满的佛法。《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是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佛法是多;四十九所讲的一切法,我穿一件衣服的时候圆满具足,我吃这一口饭的时候圆满具足,那才有味道!并不是整个佛法要在一生当中每一面都是,不是!每一点都是究竟圆满的佛法,这才是真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部经上讲法法皆是,法法皆如。现在我们要紧的,就是要怎样去做?要在生活当中体会《金刚般若 》,那就是法味无穷,法喜充满。所以如梦如幻是事实,绝对不是比喻...(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造三恶道的业太多了。就是他心里头念,他念什么?他念贪瞋痴,念贪瞋痴变现的就是三恶道。
念五戒、念十善,这是人天道。今天有几个人心里头常常存的是五戒?五戒在中国儒家讲就是五常,常是常道,「仁义礼智信」。仁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慈;义是道义、义务,是不讲求报酬的,我们对别人的恩惠,帮助别人并不要求任何的报酬,这是义;礼是礼节、礼敬;智是理智;信是信用,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这是人道,六道里面来生能够得到人身。如果五常、五戒有欠缺,你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天道比人道的道德水准要高,他要修十善业道,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才能生天。声闻天天想的是四谛,缘觉想的是十二因缘,菩萨想的是六度万行,佛想的是清净、平等、慈悲。就是看你自己一天到晚你想什么,想什么就变什么,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你心里头想出来的。佛法里头有一派专门说明这个道理,就是法相唯识宗。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这句是决定没有问题的,佛菩萨没有不念众生的,只有众生不念佛。佛菩萨不可能不念众生的,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愿众生早成佛道,早证菩提。可惜的是众生辜负佛菩萨,不念佛。诸位要是把这个道理参透,真正明白,你才晓得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不修别的法门,来修念佛法门。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别的法门是间接成佛,拐弯,念佛是直接成佛。修别的法门,修到一个相当阶段,回过头来还是要念佛,为什么?你不念佛...(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二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三九卷
...不会有感应,这点诸位要知道。大悲咒,有很多人讲念大悲水可以治病,很灵验的,那个持咒的人一定心地非常慈悲,真正发大悲心,他就会有感应。如果持大悲咒,虽然念得很好,念得很熟,他没有慈悲心,他念的大悲水没有感应,可以试验一下就晓得。所以大悲咒,一定是要把自己的大悲心给念出来。念阿弥陀佛是把自己的佛性念出来,大悲心当然在其中,清净、平等、慈悲。所以,理事都要明了。
问:第二个问题,十地菩萨尚有一分无明,而如观音、文殊菩萨,皆已成佛,而现菩萨相度化众生,为何仍有一丝无明?
答:菩萨里面,通常经上讲有三类,第一类就是一般的菩萨,虽然发了菩提心,并没有证得,这个我们叫名字菩萨。确实发了菩提心,修六度万行,没有入境界,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四相没破。《金刚经》说得很明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真菩萨,那叫名字菩萨,这是第一类。第二类真菩萨,破了四相,从初住位到等觉位,这是真正的菩萨,叫实教菩萨。我们前面讲过的实、顿,实教菩萨。第三类他已经成佛了,他成了佛,所以叫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的位次来,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有三类。佛退到菩萨位上来的时候,他没有无明,他就是佛,以菩萨的身分出现而已。你问的像文殊、普贤、观音之类的,这是已经成了佛的,再退回菩萨地位上,他没有无明。我们通常讲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指真正的等觉菩萨,十地菩萨,他不是倒驾慈航的。
...(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四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4》)
...,这生的天只能生欲界天。色界天修十善还不行,还得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这才能够生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天那要修无色界定,叫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才能够修成色界、无色界的天界。所以,这些因与果都要搞清楚。
「证悟人空,即声闻界」,这就是小乘阿罗汉,他将见思烦恼断尽了,证得人我空,不再执著有我,换句话说,我执破了。这个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了,我们通常称为阿罗汉。「知缘性离,即缘觉界」,缘觉也是小乘,比阿罗汉要高一等,他知道一切万法的缘起。所以他修十二因缘,懂得三世的因果,他对这个懂得、清楚,所以他能够断缘,三世有因、有缘,因没有法子断,缘可以断。他也能够超越三界,这是缘觉,我们称为辟支佛。「六度齐修,即菩萨界」,六度后面我们还要讲到,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真慈平等」,真诚、慈悲、平等,这是「佛法界」。所以这个十句里面,每一句前半是因,后一半是果,这个我们总得要把它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一定要修因,因果一定是相应的。
「今此教念佛者」,此教是指《大势至圆通章》,它教我们念佛,目的是「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这是目的,念佛就作佛。下面说「云何舍自心佛,孤佛教耶」,这个地方就有责备的意思,就是解释「何得自暴自弃,不愿不修」。所以成就是成就自己,不是成就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成佛。那你要问,为什么一定要到西方净土?这的确是个问题,十方诸佛都有净土...(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六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6》)
...。这样过了两、三年,这个法师要传法了,他老了要传法,选择继承人,大家也不晓得他要传给哪一个。等到他上台登了座,他叫人,门外窗口那个人叫他进来,结果没想到法传给他。於是大家才恍然大悟,他那种种折磨就是训练他的耐心,成就他的德行。他是选中他做继承人,所以故意折磨他,故意刁难找他的麻烦,那是被选中了的人。如果没有选中的,对你很客气、很谦虚。
所以,你要是遇到真正好的老师,你做他的学生,他见到你又打你、又骂你,那是真正爱护你、成就你;老师对你很客气、很谦虚,那老师根本不要你,你不可教,孺子不可教也,那就客气、谦虚,不跟你结怨。佛法是教育,是最伟大的教育,所以选择继法的人才必须要有很大的耐心。所以六度里面,忍辱是成败的关键,不能忍就不能得定,忍辱是禅定的基础,一定要能忍耐才能得禅定;定是开智慧的基础,没有定就决定不可能开智慧。由此可知,忍辱非常的重要,关系我们个人前途太大了。现在佛门之衰,就是修道的人没有耐心,小小的不如意就掉头而去,他怎么会有成就?不可能,真的是没有耐心。绝对不是说那个好的老师不肯教,吝法,没有这个道理。哪个好老师不希望有好学生,不希望把这个法传下去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找不到人,没有学生,找不到有耐心的人。
今天全世界都缺乏弘法人才。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次回到台中见他,都劝他多教几个学生。我这个话前后讲了有十几二十遍。大概他老人家听听烦了,最后一次我跟...(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六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6》)
...觉、是天人众。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地位是平等的,统统是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很奇怪,是唯一菩萨的世界,这是一般诸佛国土里头所没有的一种特殊情形。这些都在《无量寿经》里,诸位仔细去研究《无量寿经》就明了了。
底下又讲「三乘」,实际上三乘跟二藏内容是差不多的,分得更仔细一点。小乘就是声闻,小乘跟中乘这两个合起来都叫做声闻,大乘是菩萨。「小乘声闻,谓四谛法门」,四谛是讲苦、集、灭、道,世出世间两重因果,世间因果是苦、集,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之因。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果报是灭,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永远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生死,这个叫灭。道是因,就像此地所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这些都是出离生死、永断烦恼的方法、途径,所以称之为道。所以,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运载众生,出於三界,到涅盘城,成阿罗汉,犹如羊车。」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羊车是个小车,只能坐一个人,羊的力气很小,这种车在过去是在宫庭里面用的小车。证阿罗汉果。涅盘就是灭的意思,就是永断烦恼、永离生死,就这个意思。
「中乘缘觉」,缘觉可以说也属於小乘一类,但是比小乘的程度高。譬如讲声闻,虽然烦恼断掉了,他确实没有了,但是他习气在,习气难断。像佛在经典里说这些阿罗汉们,阿罗汉真的见思烦恼断尽了,但是还有少数的阿罗汉习气还在。因为他出身好,他是王子出家的、贵族出家的,带著傲慢的习气。出家证...(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八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8》)
...就一塌糊涂,那个麻烦就大了。在修福,不要享福,希望福报留著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享这个福,那我们就决定往生。所以十二因缘里面,那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运载众生,过於四空,居寂灭舍」,寂灭舍跟前面讲的涅盘城是一个意思,境界是相同的。「成辟支佛」,辟支就是缘的意思,是梵语,翻成我们中国意思就是缘,因缘的缘,辟支翻成缘,佛翻成觉。所以,用梵语说就是辟支佛,用中国话来说意思就是缘觉,缘觉是中文翻的意思,辟支佛是梵文的原文。阿罗汉也是梵文原文,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就是在小乘法里他毕业了,他无学了,学完了,是这个意思。「犹如鹿车」,鹿比较大,力气也大一点,这属於中乘。
第三「大乘菩萨,谓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超凡小境,直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彼岸,成於佛果,犹如牛车」。这三车的比喻是出自於《法华经》。大乘菩萨修学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不仅仅是为自己,要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实在就是为自己,所以大乘菩萨观念是自他不二。六度,六是把所有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六大类,这六大类能够将我们从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的彼岸,所以就称为度。可是这里面的度六条是以般若为主,智慧不开是度不了的。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智慧,佛法可以说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它是以慧为主。这六大类,前面五大类是属於事相。譬如讲布施,布施的范围就很广,我们过去讲《华严经》,《华严经》「第六回向」专讲布施,讲六、七十类的布施。我记得那一章经,我们过去好像一个星期讲一次讲了一年,讲了四、五十次,布施才讲完,所以布施不简单。
大别分布施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这是通常讲一切布施分为这三大类。财布施是财物,我们身外的财物,钱财是财物,财产...(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八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8》)
...欢保护别人,你得的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放生是无畏布施,眼看著那个众生立刻就要丧命了,你把它买来把它放生,这是属於无畏布施。你花钱给它赎命,这是财布施,你去放生是无畏布施,所以放生里头有财、有无畏,是一桩好事情。我们自己得的果报是财富不缺乏、智慧增长、健康长寿,这些都是大家喜欢得到的。喜欢要果报而不肯修因,这是颠倒,这是大大的颠倒。你希望果报殊胜,你就得好好的修因,要多修这三种布施。这是菩萨法。所以,菩萨的福报比声闻、缘觉都大,声闻、缘觉有智慧没有福报,为什么?他布施纵然有修,太少了。不像菩萨,菩萨修得多,所以菩萨的福报就大,三种福报都大。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里面最重要的是两个项目,你看《金刚经》上,《金刚经》是讲菩萨法的,布施讲得最多,其次忍辱,这两条很重要。布施是修积功德,忍辱是累积功德,如果你光修,你不晓得累积,随修随都丢掉,那很可惜。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忍才能成就,忍才不会散失;不能忍,佛经里有个比喻,叫「火烧功德林」,你所修积的功德,修积是不少了,可是一把火烧光了。什么火?发脾气,无明火,心里一不高兴,一发脾气,你的功德统统没有了,就烧光了。所以你要想想,我这一生究竟有多少功德,你想想哪一天起到现在还没有发脾气,你功德就这么多。如果你前一个钟点发的脾气,你的功德就完了,一切都没有了。决定不能发脾气。
功德是清净心、是定,脾...(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八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8》)
...有福!所以,福报在,它有福,但是在畜生道里面去享了。
堕在鬼道里头也有福,在我们本省就特别多,外国比较少见,外国畜生道享福的很多,在我们中国,鬼享福的很多,大概有福的鬼都到台湾来了。像妈祖、王爷公的,这些都是鬼神,你看多少人去烧香、拜拜、祭祀,他福报很大,他的受用绝不比人差,富足超过我们世间人。只有地狱道里没福,那是没法子了,饿鬼、畜生里头都有很大福报的。所以,福德不会失掉,功德会失掉,一发脾气、一动瞋恚心,功德会失掉。我们要想积功累德,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看到怎样不如意的境界也不发脾气,也不冲动,这样子你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多了就开智慧,这是很要紧的事情。所以,六度里头这两度是关键,布施是修福,忍辱是积福。
以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运载是比喻,以六度做工具,超凡小境,超越凡夫、小乘他们的境界,直至无上菩提,这就成佛了,大般涅盘岸,成佛果。大般涅盘跟阿罗汉所证的涅盘不一样,阿罗汉的涅盘称之为偏真涅盘,不是究竟涅盘,大般涅盘是究竟涅盘。刚才讲了,阿罗汉的涅盘只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他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大般涅盘是连根本无明都断了,所以才叫究竟涅盘,这是成佛。比喻牛车,这是大乘。「今此经者,属於大乘」,它不是小乘,不是中乘,它是属於大乘。「以如来怜念众生,势至摄念佛人」,如来是指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众生。「安乐诸乘,度脱九界故」,诸乘是讲我们这个世间有三乘、有五乘。但是如果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八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8》)
...正成就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的地位。所以,这个二十五位菩萨统统代表圆教初住。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有初发心的观音菩萨,有十信位的观音菩萨,有十住观音菩萨(这就是十住的初住),有十行位的观音菩萨,有十回向的,有十地的,有等觉的,五十一个阶级,如果再加上妙觉,就五十二个阶级。所以这个诸位一定要明了。
这是说明教给我们,就用念佛这个方法也能明心见性,也能够证得圆通,并不要借重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单单这一法就能成就。所以,念佛是智。一句佛号不仅仅戒定慧三学具足,实在讲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还包括了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净土里面讲的三资粮,那更不必说了,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乃至菩萨六度万行,一句佛号包罗无遗,这大家不晓得。「亦可名真俗、理事、性修、寂行对」,这如果展开的话,这样说法统统都可以说得通。那就是圆通是真,念佛是俗;圆通是理,念佛是事;圆通是性,念佛是修;圆通是寂,念佛是行。「圆通,真理性寂也,势至念佛,俗事修行也」,用这个念佛的方法证得真性圆通,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
第四讲「人法」,「就前因中,分成此对,念佛,法也,即所禀法,势至,人也,是能宏人,依四对义,立斯名耳」。为什么称它为「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就把这意思完全说出来了。念佛,我们看它的注解,在四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四下」看起。「念佛法者」,这底下就说了,「念变化,非受用佛,小也」。这念变...(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十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10》)
...得出来,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可以解释给他听。如果没有这四种障碍,念佛人哪有不往生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有这个毛病,马上把它改过来;没有的也要记住,常常勉励自己,决定不要犯这个过失。
底下这段意思也很好,他说「现在善根浅薄,可以增修,过去业障深重,云何得知,而为对治」。因为前面讲这四种病根,可以说不是一世一生的,生生世世的惑业缠缚,这就是过去业障深重。我们怎么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很重要。所以答覆里头,「有二拣别,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发相,则知过去种植善因,何为善发,略开四种。」这是讲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从这几种现象里头可以能看得到。「念化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忆佛修六度万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说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时,生敬爱心,开发三昧,增进佛行,或於定中,见佛身相,心净信解,或於梦中,闻佛说法,觉悟佛心」,这都在平常事相当中。我们接触佛法,会莫名其妙生一种欢喜心,这是善根。虽然对佛法不懂,无知,可是很喜欢,这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如果你要没有善根,欢喜心生不起来。这是善根现前。或者在梦中梦到佛说法,梦到诸佛菩萨,这都是好相。
第二种「念报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时,忽然忆佛圆满果报之身,皆是无漏功德成就,相好光明,一一无量,神通智慧,充满法界,相续湛然,尽未来际,作是念时,慧解分明,定必安隐,善念相续,或於定中,闻说不思议佛法境...(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二十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20》)
...灯也是表这个意思,你看油灯点,油慢慢的点干了,意思就是什么?以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精神,以我们的体力,服务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造福,取这个意思,取舍己为人。我们学佛,牺牲奉献的精神要像油灯、要像蜡烛,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电灯显不出来这个意思,只能代表一个光明,除这个之外显不出来。所以我们在佛前面还是要点油灯,还是要点蜡烛,看到这个就想到我有没有做到,我能不能牺牲自己去服务社会,去服务众生,没有自私自利。
所以要晓得,佛法没有一样道具不是表法的。这些东西拿现代的话来说是佛门的道具,代表的意义非常之深远,我们要明了,否则是白供了。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先开花后结果,花表因行。菩萨的因行是什么?六度,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花代表这些。我们在佛前供果,供水果,果是什么?代表菩提涅盘;如果是修净土的人,果就代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代表圆证三不退,一生成就无上菩提,它表这个意思的。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花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他也不要看,他也不要吃。
我听说今天还有个同修,我不晓得谁,是不是已经来了?他打电话来,我也没接到,说请我帮他家里佛像开光。我在此地就顺便替你家佛像开光了,我明天不要去了。佛像开光是什么意义?你家里面新供的佛像,请一个法师,或者居士大德都可以,给你家人说明供养佛像的意义,这叫开光。我为什么要供养佛像?供养佛像代表什么意义?开光是藉佛像开我们自己心地光...(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二十四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24》)
...无量觉,样样都觉,样样不迷,这是阿弥陀佛代表的意义。所以这尊佛像开我们自性无量觉,开这个光明。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谁?我们自己本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藉著观世音菩萨的像,将我们自己本性观世音菩萨显露出来,看到一切众生在苦难当中,我们能够伸出援手,能够帮助他,能够救度他。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为大慈大悲所依赖的。慈悲要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的慈悲,不是爱缘的慈悲,是清净、平等的慈悲。
西方三圣代表这个意义,诸位总得要晓得,这是藉佛像开自己的智慧光明。乃至供养具里面都如此,像燃灯代表的心地正大光明,烛与油灯特别表舍己为人,香表信、表戒定,花表六度万行,果表我们期望的往生菩提涅盘,这些都叫开光。所以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家里供的佛像做了总开光。我说话给你说真话,不骗你。有些寺庙里面给塑的佛像搞开光,装模作样,俗话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你晓得开光的目的在哪里?真正开光的意思没说清楚,不知道;做那些形式上的,统统把本来的意思丧失掉,藉著开光这有一大笔收入,好事。不如法。所以我在各处讲经说法很不受寺院法师的欢迎,把我赶出来,不得已搞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我给你讲真话,处处得罪人,走头无路;可是对诸位有真实的利益,这一点都不假的,佛门里面一丝毫迷信都没有。
底下第二段,「略述自己修行」,这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他自己修行的方法,提供给我...(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二十四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24》)
...三句义,大千众生」,是讲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聪明智慧就像阿难尊者一样多闻第一。「以劫之寿」,寿命多长?寿命一个大劫,来解说这三个名号的意思都说不尽。三个名号都说不尽,何况十个名号,何况无量名号,每个名号里面含义都是广大无边,说之不尽。
到这个地方才算把《佛说观无 量寿经》这个佛字介绍完了,讲了一个字。下面讲第二个字「说」,佛说。
「说者,悦所怀也」,这个解释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都常见到。底下说,「即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经就是整个的佛经,要用现代话来说,佛经总共有十二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讲到这十二种体裁,就包括了整个的佛法。「八万法藏」,这是讲他修学的方法与门径。「六度四等」,六度是讲菩萨修行纲领六波罗蜜,四是讲四悉檀。「一切法门,又於一法中,作四门分别,於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戒进念,而得开发,贪恚愚痴,豁尔冰消,革凡成圣,入法流水,或二三一益,若都无益,则示默然。」这段解释「说」,不仅是解说能说,后面这一大段,就是「十二部」以下我们念的这一大段,是佛所说。所说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原则,佛对众生说法决定是有利益的,利益多少、浅深不一样。如果没有利益,佛就不说了,这里说「若都无益,则示默然」,佛就不说。
「若一机扣圣,於一门施四益者」,一门是一种法门,四益就是四悉檀,「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人...(净公上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七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07》)
...够帮助我们领悟,在以前没有这些东西。无能无所,所以生灭、空有、能所,一切相对的都不可得,这是实相。
下面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体会到,「离言说相」,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千万不要执著他的言语,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离言说相也就是离文字相,不要执著那些文字。「离心缘相」,决定不能够想像,不能够思惟「佛所说这个话什么意思」,不可以思惟,一思惟就错了。我们今天讲经,讲得再好都比不上佛,为什么?我们讲经,拿这个经先想一想要怎么讲法,这么行?佛讲经没有通过思惟的,通过思惟就是落到意识里面去,落到意识就是邪知邪见,就是魔事。人家不通过思惟。「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譬如经上讲佛、讲菩萨、讲六度、讲四摄,这都是名词,统统不执著。「离此等相,名为实相」,你对於这些一切都不执著了,实相就在眼前。你见色闻声没一样不是实相,你在实相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显示在生活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才能真正享受得到。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称性。性是不生不灭,性是圆满没有缺陷的,真性变现一切物也跟真性一样。古人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性,把那些器比作诸法实相,在一切器里面都得到金的受用。
所以我们在一切法里面,六根接触六尘,一切法里面都得到自性的作用,晓得全是自性变现之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像早晨我给你举作梦一样,梦就是心,心就是梦,梦跟心是...(净公上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11》)
...十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21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七面倒数第二行。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我们就圆满了,所以今天起要赶进度。实在说我们这是长期讲经道场,尤其是专讲净宗,有许多地方读读都可以明了。如果在其他的地方需要细说,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参考《无量寿经》、参考《弥陀经疏钞》,意思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
这一行要跟诸位特别介绍的就是「无生法忍」,实在讲无生法忍最重要就是那个「忍」字。佛说法有无量的善巧方便,在《仁王经》上,他把菩萨位次分成五大类,这个五大类统统用忍来代表。由此可知,忍实在是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经》上所看到的,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条,六度,《金刚经》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六度当中的布施跟忍辱。你看其他的四条说得很少,布施说得多,忍辱说得多。由此可知,这六大纲领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布施跟忍。布施就是放下,如果放不下,就不能忍,不能忍就放不下,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是互为因果。
五忍,在《仁王经》里面,第一个是伏忍,第二个是信忍,第三个是顺忍,第四是无生忍,第五是寂灭忍。在《仁王经》上,把五忍配在十地菩萨,伏忍是三贤位,信忍是初、二、三地,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忍,十地、等觉是寂灭忍。「信」这个字标准就很高了,确实在真正讲到菩萨,应该是有这样的标准,没有入初地,还都不能认真讲信佛。但是《仁王经》上所讲的,是别教,不是讲的圆教,别教的初地就是圆教的初住。所...(净公上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20》)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〇卷
...能够称得上是无生法忍。但是要是严格的来讲还不行,《仁王经》上讲的比较严格,严格的讲,七地菩萨证的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这是讲正式证得的。由此可知,初住、初地所证得的无生忍是相似的无生忍,为什么?他是信忍、顺忍,相似。伏忍都还谈不上,伏是什么?伏烦恼。在净宗里面讲,伏烦恼这个阶段就是功夫成片,信忍才是事一心不乱,到无生忍是理一心不乱。信、顺都是事一心,事一心里头有浅深程度不同。理一心是无生忍、寂灭忍,都是属於理一心,寂灭忍,理一心功夫深,无生忍,理一心功夫比较浅。特别重视忍这个字。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法不能够忍耐就不能成就,可见得六度里头忍辱波罗密是成败的关键。忍才能有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要以净土宗来讲,定就是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得定之后才开智慧,所以忍辱确实是关键。譬如我们今天讲修学,修学在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修学都是一门深入。一门就要忍,其他的法门我暂时都要放下,一切经论我不能看,也不能听,我只好乖乖的学一门,这就是要忍。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多门就不精;多门那种进步叫杂进,不叫精进。杂进,得定就难,换句话说,得清净心就难。精进,得清净心就容易。因此,古来祖师大德门庭施设不同,常常称赞自己这个法门,贬低别的法门,那是一种权巧的手段,绝对不是轻视其他法门,有这个分别执著,不是;他是用这个方法强调,加强初学人...(净公上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20》)
...警觉,了其真义,就白念了。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念不退在大乘法中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菩萨均念不退。此类菩萨在断证的工夫上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西方四种净土中,他生在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理体,前三土是事相。理无所不在,但同居土方便土里无法认识理体,也感触不到。生到实报土才能觉察到理体,所谓理事圆融,性相不二。大乘经里说身土不二,听了耳熟,无法体会,到了实报土即可亲自证得。念不退之念是正念,念念趋向无上菩提。我们现在若有念也是妄念,若无念则是无明。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已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退转到二乘,权教菩萨可能还退到二乘,因众生难度,菩萨没有耐性,往往退心。大乘菩萨定慧够,不会退到二乘。佛告诉我们,二乘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乘有障碍不圆融,自己修很不错,不能与大众接触,他觉得不耐烦,因此要想成无上菩提,必须证得华严所讲的无障碍法界,必须接触九法界众生,接触众生就是修行,把自己看不惯的要修得看得惯。起烦恼的要磨得干干净净,把它磨平。菩萨修六度,度众生也是度自己。无论在什么环境自己都有利。从事实观察,尤应先修苦行,一切看不惯的要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最后再修处顺境,样样称心如意,容易懈怠。顺境淘汰人更厉害,满足于现状,向上奋发之心就没有了。佛弟子在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代表苦行,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也是代表苦行,都是从逆境中锻炼出来的。华严经善财童子是由顺境中锻炼出来的。逆境中修忍辱,破嗔恚心,顺境中断贪爱。善财童子初生时,家中七宝涌现。处顺境修持比苦行困难,无论顺境逆境均为断贪嗔痴之手段。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位不退指圣人的果位,小乘初果即证得位不退,不会再退转到凡夫。证得初果后,天...(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即‘止于至善’,此种善业所感得的同居土,凡夫不可能修到,此所指‘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即‘增上善业’,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此善能令人横出三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何况佛在此经说,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凡夫看念佛人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因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马上就成佛,龙天鬼神一起拥护。第二种是圆五品观所感。天台智者大师依观无量寿经修行即观想观像之法,临终时徒众问他往生西方的果位,他说他的地位只是圆五品,圆五品是凡圣同居土。他说他一生弘法利生并未专修。言外之意,如果专修,品位要高。天台家说五品,第一是随喜,二、读诵,三、解说(讲经说法),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此为凡圣同居土之业因。包括了一切大乘的修学法门,如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慈舟大师所说一心三辈,即圆五品观所成就,以其成就回向求生净土亦能得生。同居土是‘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缘’是因缘生法。我们这个世界是缘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缘生的,其差别是西方胜妙五尘,我们的五尘是不殊胜也不妙,何以有差别?前面两句说的很清楚,到西方世界的人最低的条件是增上善业。我们造的是善恶业,是染业不是净业。所以称为秽土,严重污染,首先是心地污染,其变现出来的世界是六尘皆污染。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方便土已断见思烦恼,而尘沙无明未断,其业因...(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乘非佛说,佛灭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取出华严经。现在人不承认,认为潜水艇南北极都去到了,未发现龙宫。现在人皆知有鬼,人鬼杂居,而人见不到鬼,因我们住在三维空间,他们是在多维空间。佛可以随类化身,亦能变现六尘说法,皆为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种情况就是经上所说,以生灭心测圆觉海, |
|
|
|
|
|
|
|
无有是处。
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中四教经典均有,龙树菩萨在龙宫里所见到的华严经,其数量之大在地球上无法容纳,中本亦大,只取下本,下本即提要。传到中国,所译者只有原文之二分之一,并非原来的下本。原华严下本有十万偈,诸位欲知其详可参考龙树传。他是八宗祖师。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经文有一‘等’字,包括大小乘所有法门,前面三科在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经文中没有,前已介绍过,其他无量法门,也略举几种,如四摄六度等等。‘四摄’即摄受众生,亦即接引众生之义,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布施即予众生以恩惠,慢慢感情深厚,再介绍与佛法,他即容易接受。也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意。我最初拜章嘉大师学佛,他对我们初学之人非常关心,即用四摄法。他住在台北青田街八号,叫我每星期天到他家去,如有一、二次未去,他即找人向我探询何以未去,这一问我就不能不去。第二是爱语,言语之间对学生真诚爱护使接受的人深为感动。第三是利行,利是利益,世人看利甚重,如有好处,必愿接受教诲。第四是同事,前三项易行,第四同事,自己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与甚深的定力,否则必致失败。如某人喜欢打麻将即同他一起去打麻将。此是大菩萨...(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生之义,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布施即予众生以恩惠,慢慢感情深厚,再介绍与佛法,他即容易接受。也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意。我最初拜章嘉大师学佛,他对我们初学之人非常关心,即用四摄法。他住在台北青田街八号,叫我每星期天到他家去,如有一、二次未去,他即找人向我探询何以未去,这一问我就不能不去。第二是爱语,言语之间对学生真诚爱护使接受的人深为感动。第三是利行,利是利益,世人看利甚重,如有好处,必愿接受教诲。第四是同事,前三项易行,第四同事,自己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与甚深的定力,否则必致失败。如某人喜欢打麻将即同他一起去打麻将。此是大菩萨的作为。同事是接引众生最高的方式。‘六度’是菩萨的行法,前面读过。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为大道心众生,新译(玄奘的规范)为‘觉有情’。佛没有情,情完全化为智慧。在大乘佛法中,智与情是一个,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情识。觉悟者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遵行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槃的那边,即所谓‘超凡入圣’。此六条第一个是布施,与四摄法布施名词同而意义不同。四摄法布施是与人结善缘,菩萨六度中之布施是度自己。诸位应知烦恼之根是悭贪。烦恼无量无边,归纳之为八万四千,天亲菩萨将其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其中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再简化之即六个根本烦恼,最后总结为三毒烦恼,贪嗔痴。六度就是度贪嗔痴,大乘断烦恼比小乘来得高明。布施度悭贪,三毒烦恼最后归纳为一个就是‘贪’,菩萨修学方法无他,只有一个‘布施’而已。‘布施’即‘舍’,也是‘放下’,若不肯放下心即不清净,造成障碍。大乘法说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根据其放下多少而分等次,放下多,地位即升高,反之则低,如此而已。我们究竟是凡夫,这个烦恼习气是无量劫养成的,绝非一朝一夕所能除掉,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实在太难,难也要作,且须从最难放下...(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多。布施也要有智慧,自己虽然发的好心,而钱被人骗去,他以这笔钱去作恶,他是罪魁祸首,施者也是帮凶。
布施要真正种在福田上,一是孝养父母,二是救济苦难众生,三是供养三宝。以现代话说,推广佛教教育是种在福田上。我自从学佛以来,在三宝中作了不少印经事业,用以布施,似无流弊。有人告诉我,我们印的书籍发现在旧书摊上贩卖。我认为能流通于世也是好事。此外还作些放生及救济病苦,但以印经一项作的最多。近年来儒家的四书亦印了数次,其他如了凡四训、阅微草堂笔记等叙述因果报应之书亦在印赠之列。接受经典善书者,阅后心安理得,变化气质,弃恶向善,有助于社会安宁,实含有三种布施之功用。佛在一切经中常提到布施,四摄六度均以布施为首,确有至理。布施目的在度悭贪,对自己有真实的利益。人的命运五年一转,一生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坏运自己可以掌握,走好运时不要享受,移之晚年。年轻时发财应布施作慈善公益之事。钱舍掉,财还在,等晚年再发,晚年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是持戒。不仅限于大小乘戒律,用现代话说,即遵守一切生活规范。我们独处,一举一动不放逸,儒家称为‘慎独’,属小乘比丘戒。处众与大众相处,应守各种规矩,守礼守法,属大乘菩萨戒。学佛人不仅遵守佛的教训,在任何地区应遵守其法律规章,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以此行之,说法时必为当地人士所欢迎。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不需要研究推断思考,自然明了,一接触就通达。整个佛法就是求开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
古德教我们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读诵大乘经典,二法同时并进。从前我在李老师会下,他告诉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用研究经典的方法帮助开慧。他举例说:单独修定要开慧需用十年时间,如同时研究大乘经论,可以把开慧的时间提前到五年或六年,此佛家所讲的正助双修。读诵大乘有二法:一、完全读诵不求解,如很多人读法华经,一天念一部约需五小时,读时绝不可研究其文字,一研究就破坏了。若要研究须另外找个时间,但以读经修定为主。研究的再好,讲的天花乱坠,依旧智慧不能开,所得的是世智辩聪,非真智慧。
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的纲领,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以忍辱对治嗔恚,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此六大纲领非度别人而是度自己。贪嗔痴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用六度是药,如果用的如法,药到病除。说的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用很大的篇幅说六度。华严经单讲布施有一百种,财布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目脑髓,非常详细。同修们如想多学一点,可参考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与周芷庵的心经铨注,内容均甚丰富,对大小乘术语名词解释极详,可作佛学常识读,甚有价值。
‘十力无畏’,‘力’是‘能力’,大乘经中讲佛有十种果地上所证的特殊能力,如华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即是能力,也是众生的本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两种障碍,一为所知障,一为烦恼障。佛对一切众生之教导不外除二障而已。能力无量无边,为便于解说略举十项。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说明因果相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何因得何果,谓之‘是处’,如作善得恶报谓之‘非处’...(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乱,想往生就往生。生死自在,七天念得相应才行,如不相应七十天也没有用。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此段注解大师为我们说明能不能往生的状况,‘菩提正道’,‘正道’即大乘佛法中之真如本性,‘菩提正道’即‘明心见性’,在净宗中说即‘深信’,深信确实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深信释迦佛为我们介绍确属真实不虚,深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确实不错,这是我们得生净土,一生成佛的亲因。一般讲的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皆属助缘,我们真正发心愿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也全都具足了。一生处世待人接物,有一丝一毫的善心善行都回向西方求生极乐世界,不求今生来世的人天福报,只求往生西方,庄严净土,此心方纯,为殊胜之助缘。古人说:信愿持名为善中之善。此中道理很深。明心见性的菩萨对于这种事理尚不很清楚,若非佛对我们说出来,焉能晓得?凡夫业障习气重,佛虽说明白,还不一定相信,而大菩萨智慧高,闻而憬悟,故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接引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比较容易;世尊在此世界劝我们求生净土难,此法门谓之‘难信之法’。如果听后能信,并接受奉行,即是佛在无量寿经所说的,过去生中无量劫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否则不会接受,但是这种人究竟不多。
《解》故使感应道交。...(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永远在清净寂默境界之中,帮助众生,和光同尘,活活泼泼,方能教化一切众生。佛门常说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无此二种智慧作不到,光是慈悲心不管用。第四尊须弥灯佛。‘须弥灯’是比喻,表修慧转识成智,须弥山为四宝所成,表示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外面境界的接触,是领受。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为落印象,贮存于阿赖耶识仓库中作为种子。古德说,好在这些种子没有体积,否则尽虚空都容纳不下。种子天天在增加,死后种子性强者先受报,平日起心动念关系至大,影响在何道投生,六道中舍身受身均依此规律而行。佛说十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佛法界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性,心中起了一个念头就不平等。作菩萨的条件是行六度。缘觉是十二因缘。声闻是四谛。此为三界以外之四圣法界。天界是十善,单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以上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人道是五戒,中国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五戒类同,作的圆满,来生不失人身。修善很强、又有很大习气。贡高我慢,生阿修罗道。悭贪饿鬼道,愚痴畜生道,嗔恚地狱道。我们将来要到那一道去,自己回家冷静的想一想就有数了,不必问旁人。以念佛法门说,就是转识成智。身礼敬阿弥陀佛,口称念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从此以后不再胡思乱想,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如梦幻泡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一切法不执著,心地平等。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无所不知。
符按:上言转...(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曜’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1)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解》世尊能以一种音声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都像是佛在说自己的语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同时佛又能示现微妙的身相,一切众生见了都认为佛是自己的同类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欢的身相。
上两首是赞叹佛光明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
《注》
(1)(随类)随著各个不同种类众生的语言。
愿我得佛清净声(1),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2),通达甚深微妙法(3)。
《解》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法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了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清净声)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
(2)(戒定精进门)‘戒定’指戒定慧三学。‘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1)。超过无边恶趣门(2),速到菩提究竟岸(3)。无明贪嗔皆永无(4),惑尽过亡(5)三昧力。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嗔,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
《注》
(1)(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比喻烦恼。
(2)(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法藏因地(1)第四】》)
...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1)。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2)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从七宝池的莲花中化生。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诸众生类)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2)(莲华)‘华’同花。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1)。以清净心。修菩萨行(2)。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解》这是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就能发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念佛法门,并虔诚礼拜归依,用清净心修习菩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大行之法。他们虽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他们的行持,已经获得诸天世人的尊敬。
《注》
(1)(归命)指全身心的归依。
(2)(菩萨行)是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自行化他的清净行。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1)。诸根无缺(2)。
《解》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如果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生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如果没有发愿求往生,在他寿终之后,也能生到尊贵家,得诸根无缺、相貌圆满的大福德果报。
《注》
(1)(尊贵家)指好善、好德、积善之家。
(2)(诸根无缺)指六根没有缺陷。
常修殊胜梵行(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虽然没有发愿求往生,但是来生还能继续修学念佛法门。以上三愿不兑现,我就不成佛。
《注》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发大誓愿(1)第六】》)
...说,心里不起妄想分别;外不著六尘境界,内不起心动念的心行叫寂静行。
(5)(虚妄)指虚假不实。
(6)(真谛门)指修行成佛真实的方法门径。‘谛’是‘真实’的意思。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1)。专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愿无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计较种种苦恼,他能少欲知足,一心专求善法,惠利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所发的大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注》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虽少也满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恶。
(3)(无倦)没有疲厌。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对于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以及修学上所遇到的顺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圆满,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1),劝谕策进(2)。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3)之心。
《解》于一切众生,心中常怀慈悲忍让的心,对待别人总是和颜悦色。用真诚、关怀、爱护的语言来劝勉策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师长,依教奉行,完全没有阳奉阴违的心。
《注》
(1)(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以真诚关心、爱护的话,叫爱语。
(2)(劝谕策进)‘劝’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积功累德第八】》)
...策励促进。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庄严众行(1),轨范(2)具足。观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为与福德智慧相应(圆满具足福德智慧),以此为庄严。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都是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得来的。因为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断妄想、分别、执著,得到正常寂静的享受。具体落实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人的过失;善护身业,不犯戒律威仪;善护意业,不起妄想分别,内心清净无染。
《注》
(1)(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
(2)(轨范)轨则、模范的意思。
(3)(观法如化)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变化不停并不是真实存在。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是说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最极清净。
所有国城(1),聚落(2),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3),住于无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于所有的大都市、小村庄,以及家亲眷属和世间珍宝,他都无所执著。这一切他都经常拿来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菩萨生活修学的行为,来教导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注》
(1)(国城)国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庄。
(3)(教化安立众生)‘教’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化’谓教学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诸善根(1...(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积功累德第八】》)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因为法藏比丘以上面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感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成佛的心。
(按)这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其依正二报具足殊胜庄严,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成佛的心。
【圆满成就第九】
《解》前面是介绍法藏因地的修行,这一品显示他修学所获得的圆满成就,就是说明法藏成佛后的圆满果德。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1),具足庄严,威德(2)广大,清净佛土。
《解》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能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这种果报,不是用言语思想所能表达理解的。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如实安住于诸法真如实相的一真法界,所以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无有边际的清净佛土。
《注》
(1)(如实安住)‘如实’真如实相。‘如实安住’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之理。
(2)(威德)‘威’有折伏的意思,‘德’有摄受的意思。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解》阿难听了佛的所说,就问世尊:法藏菩萨修学成就的大觉佛果,他是过去佛?未来佛?还是现今示现在他方世界的佛呢?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圆满成就第九】》)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一卷
...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解》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真诚心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1),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3)。修诸功德(4),愿生彼国。
《解》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而作真正出家离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然后奉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行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上辈往生人的条件。
《注》
(1)(舍家弃欲)‘家’有四种:1、田宅之家。2、烦恼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弃这四种家;‘弃欲’就是远离种种欲望。
(2)(沙门)这里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人。
(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发决定要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4)(修诸功德)修行六度波罗密等菩萨行法。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圆证三种不退转,乃至证得无上佛果。这是介绍上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2)。饭食沙门(3),悬缯然灯(4),散华烧香(5)。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解》中辈往生的人,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一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譬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花烧香。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3)。修胜菩提行(4),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阿弥陀佛说:从十方国土来此的菩萨,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求得庄严的佛土,希望我为你们授记作佛。你们想要满足这个大愿,就要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虽然觉了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知道所求的国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弥陀佛还是劝他们恒发大弘誓愿来救度一切众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圆满的菩萨心、菩萨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还要修习殊胜无上的普贤十大愿佛道之行,这样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记。阿弥陀佛教他们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然后敦伦尽分,专求净土,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佛刹。
《注》
(1)(吾)是阿弥陀佛的自称。(彼愿)指菩萨的心愿。
(2)(诸妙愿)指四弘誓愿。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无上觉悟的行为。
闻法乐受行(1),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2)。
《解》从这段文起,是世尊赞叹菩萨们听阿弥陀佛说法之后,所得的利益。菩萨们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之后,各个都爱好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奉行。因此,他们的心愈来愈清净了,只要修到清净心,智慧也就圆满现前,必定在阿弥陀佛那里受记成佛。
《注》
(1)(乐受行)‘乐’是爱好、喜欢。‘受行’信受奉行。
(2)(等觉)正等正觉,即是佛果。
无边殊胜刹(1),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2),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解...(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解》他们在疑城中不能出离。所住的宫殿只在地上,不能随意大小。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声闻圣众。因他们心里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难开明,对经典的义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开意解,生不起欢乐之心。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称他们为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1),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解》如果有众生能明了深信佛的圆满智慧,乃至四种殊胜智慧,断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万行,持名念佛,种诸功德,把所修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诸菩萨们一样,具足成就。弥勒你们应当知道,这些九品化生的菩萨,皆是因为智慧超胜的缘故。
《注》(1)(胜智)指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1),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边地疑城胎生的众生,五百岁中(是以我们的世间计时)不见三宝,不知道菩萨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习种种功德,没有因缘奉事阿弥陀佛...(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边地疑城(1)第四十】》)
...八烦恼」,这是归成大类。经上常讲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也是归类的,其实是无量无边,归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太麻烦,讲的时候很啰嗦,归纳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在普通讲演的时候还是嫌繁琐,所以天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将《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烦恼头数再归纳,归纳成二十六个,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通常讲经讲得很详细的,就是依这个二十六讲。一般二十六还是嫌繁,再讲六个,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再嫌多,讲三个,六个再归纳讲三个,这三个是贪、瞋、痴。所以这三个叫三毒,太毒,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三个根生出来的。所以最后归纳成三个。假如这三个再归纳,归纳成一个行不行?行。那一个是什么?就是贪。所以六度里头第一个修布施,布施度什么?度悭贪的。
诸位要晓得,悭吝、贪爱是烦恼的大根大本。我们要想断烦恼,从什么地方?从根断,这个手法才高明,枝枝叶叶断,断不了的,要从根本断。用什么方法?用布施。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布施不是便宜别人,便宜了自己,哪里是便宜别人!别人所得的太渺小了,自己所得的是真正不可思议,把根本烦恼连根拔除。所以这个施要认真去修,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努力。因为这个病根太深了,所以修布施非常困难,你初学的时候等于割肉一样,施舍很难过,很不容易。我学布施,总是自己有多余的才可以施给人,给人家的时候还要比较一下,我有两样,好的自己留着,坏的布施,送别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不能算...(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界,我们无法体会。但是到实报土的菩萨,他们对这一句话感到是非常的亲切,因为是他们亲自见到的、亲自证得的。
念不退,此地是说的念,就是正念,念念趣向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念叫真纯,没有妄念。我们现在念头,实在讲正念少、妄念多,就是念佛,念着念着又想别的事情去了,到圆初住的菩萨才决定没有杂念。可见得,我们要想念到没有杂念,那还得有相当的功夫。现前有杂念也不怕,有杂念就更要念佛,没有杂念也要念佛,为什么?没有杂念我们就落在无明里头。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总而言之,都是麻烦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念佛。
第二叫「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行不退是指菩萨,菩萨修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当动词讲,他不会退转到二乘,这叫不退。由此我们可知,权教菩萨有的时候还会退转到小乘。他为什么退转到小乘?众生难度,往往叫菩萨退心,菩萨对众生耐心不够,就退转了。必须到大菩萨他才有这个耐心,他就在修菩萨道,能够与一切众生相处,他的定力、慧力高,所以决定不会退转到二乘。这是生方便土。佛在许多经论里告诉我们,二乘人不能成佛,我们经典涉及多了,对佛这句话我们会同意,我们能够肯定。为什么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乘有障碍,二乘不圆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错,但是不能够跟大众接触,跟大众接触,他就觉得不耐烦。不耐烦就是障碍,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够达到圆融自在。...(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9集》)
...定不会退转到二乘。这是生方便土。佛在许多经论里告诉我们,二乘人不能成佛,我们经典涉及多了,对佛这句话我们会同意,我们能够肯定。为什么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乘有障碍,二乘不圆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错,但是不能够跟大众接触,跟大众接触,他就觉得不耐烦。不耐烦就是障碍,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够达到圆融自在。因此我们要想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要证得《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换句话说,九法界众生一定要接触。
接触这些众生实在讲就是修行,修什么?把自己看不惯的,要修得看得惯;把自己在这里面起分别、起烦恼的,统统要磨得干干净净,要把它磨平,这叫修行。所以菩萨修六度法门,度众生也度自己,帮助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把自己一切分别、执着在境界里头都磨得干干净净,这才能成佛道。一个会修行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这个环境是逆境也好、是顺境也好,对自己都非常有利益。但是我们从经典的教训、从事实上来观察,实在讲修行应当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里面锻炼自己。一切都看不惯的、一切都看不顺眼的,要从这里面去练,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在这个上真正下工夫,什么都能忍。最后修顺境,顺境就是样样都称心如意,顺境难,顺境比逆境还要难。逆境能淘汰人,淘汰人实在讲并不严重,顺境淘汰人不得了。样样都称心如意,人满足这个境界,向上奋发的心就没有了。
在佛门里面,佛弟子当中有...(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9集》)
...生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修行的方法是「圆五品观所感」,天台智者大师就是用的这个方法。我们是依据《弥陀经》、《无量寿经》,这两部经上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智者大师依据的是《观无量寿经》,《观经》里面主要是讲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天台大师修的是圆教的五品位。他临终,学生问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他老人家非常谦虚,说他的地位是圆五品,圆五品就是凡圣同居土。这是他自己说出因为他一生弘法利生,不能够专修,所以是圆五品位往生的。意思就是说,假如他不弘法利生,自己要专修,品位比这个要高。这个五品,天台家所说的,第一个就是「随喜」,第二个「读诵」,就是读诵经典,第三「解说」,解说就是讲经说法,第四个是「兼修六度」,第五个是「正修六度」。六度有兼修、有正修,这个叫做五品。这也是凡圣同居土的业因。
圆五品就包括一切大乘的修学法门,统统包括了。正如同《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往生」,三辈往生后面慈舟大师判的「一心三辈」,一心三辈就是圆五品观所感的,修学其它的法门确实有成就,以他的成就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得生。同居土是「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缘是因缘生法,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违背这一个原则。我们这个世界是缘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缘生的,差别就是他那个地方是胜妙五尘,我们这个地方的五尘不殊胜也不妙,差就差在这个地方。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实在讲前面的两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最低限度的条件是增上善业、是圆五品。我...(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8集》)
...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盘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种类繁多,非常的美丽。『下略出六种』,底下是简单略举六种。白鹤、孔雀、鹦鹉不必介绍了,这是我们有机会看到的。『舍利,旧云鹙鹭』,古代翻成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这是比较近一点,天琦禅师是宋朝时候人,他说这是春莺。春莺叫的声音也非常好听。『或然』,也许是,不是个...(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1集》)
...龙宫,现在人说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潜水艇几乎连南北极底下都去过,没有发现龙宫。月亮里面有月宫、有宫殿、有嫦娥,现在登陆月球也没看到。到底有没有?给诸位说,是真有,我们凡夫见不到。不要说是佛菩萨境界我们见不到,现在有许许多多人相信,连外国人都相信这世界上有鬼。我们中国人讲鬼讲得更多,凡是有人住的地方就有鬼住,人鬼杂居住在一起,人见不到鬼,鬼也见不到人,人不妨碍鬼,鬼也不妨碍人。可能我们人的房子跟鬼的房子就在一起,这两个房子重迭,我们的墙挡不住鬼,鬼的墙挡不住人,我们看鬼穿墙而过,鬼的房子也看到我们人穿墙而过。这要用现代话来解释,我们的空间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们可能是五度、六度,所以就见不到了。空间是无限的度数。菩萨见不到佛,佛能见到菩萨。佛见到我们,但是佛要跟我们往来,佛一定要变成人,降生在我们这个世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在人道才能跟人在一起;示现畜生跟畜生道在一起,示现饿鬼跟饿鬼道在一起。这叫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所以高层次的人有能力接触下面,下面没有能力接触高层次的。所以极乐之殊胜,它那里是四土圆融。
佛说法那更善巧,经文上讲得很清楚,佛能够变现六尘说法。变现这些鸟鹊,那还叫有情,变化所作的。一切环境,乃至于流水的声音,风吹树的声音,统统都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大乘经典读多了,逐渐能体会、能明白,确实...(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龙树菩萨带回来的是下本,下本有十万偈。印度人算书本不像我们中国,中国是算字数,印度人算句子,不管长短,四句叫一首偈。《华严经》有十万偈;换句话说,四十万句。这么大的经典,我们今天中文翻译的只有原文的二分之一,所以称略本。这是圆教经典,要知道它的来处。诸位要想知道详细,看龙树菩萨的传记,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佛教里面的一位祖师大德,大乘佛法都是他传下来的。大乘八个宗派都认为他是祖师,他是大乘八个宗共同的祖师。方便土里面有别教、有圆教,藏教、通教没有。实报庄严土,只有圆教。常寂光土,那是圆满的心性,教不教都谈不上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经文后面有一个「等」字,这个字就包括大小乘所有的法门。大师给我们说的「等前」,因为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经文上没有,也包括在这个字里面,这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其它的,这个法门就是无量的法门,也是列举几种,四摄法、六度法、十力「四无畏,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常见到的。
「四摄」,摄就是摄受众生,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接引众生的意思。如何能够引导大众来学佛,佛教给我们四个原则,这叫做「四摄法」。四摄里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这四种叫四摄法。这个地方「布施」的意思,就是给与众生恩惠,常常施舍一些小惠,感情慢慢就深厚,他跟你有感情,你介绍他佛法,他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这种方法。这个布施的目的,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就是跟人家结感情、结恩惠,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先让他心里生欢喜,对我们产生很好的感情,然后再把佛法介绍给他。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自己就深深...(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就包括大小乘所有的法门。大师给我们说的「等前」,因为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经文上没有,也包括在这个字里面,这是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其它的,这个法门就是无量的法门,也是列举几种,四摄法、六度法、十力「四无畏,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常常见到的。
「四摄」,摄就是摄受众生,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接引众生的意思。如何能够引导大众来学佛,佛教给我们四个原则,这叫做「四摄法」。四摄里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这四种叫四摄法。这个地方「布施」的意思,就是给与众生恩惠,常常施舍一些小惠,感情慢慢就深厚,他跟你有感情,你介绍他佛法,他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这种方法。这个布施的目的,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就是跟人家结感情、结恩惠,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先让他心里生欢喜,对我们产生很好的感情,然后再把佛法介绍给他。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自己就深深体验。我最初学佛,是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一直对我,我们今天读四摄法才恍然大悟,他完全用这些方法;使我们对他产生很深的敬爱之心,我们对他尊敬、喜欢他。他对我们初学的人很关心,那时候他嘱咐我,每个星期天到他住的地方去。如果有一次、两次没去,一次就是一个星期,他就会找人来看我,问我为什么没去?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原因?这一慰劳、一安慰,使我们就不能不去了,像这些都是属于布施里面的。
第二、「爱语...(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现在就更多,出家的法师被在家信徒度跑了。所以,同事不能轻易去用。这些大菩萨们接引众生用这个方法,我们看到《华严经》,特别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几乎都用这个方法。譬如喜欢打牌的,菩萨打牌都有神通,哪里会输钱?常常都赢,所以跟你在一起打牌,对你佩服得不得了,你这个本事从哪里学来的?我从佛法学来的,这度他来学佛。跳舞也是第一好、第一流的,人家都比不上你,你这从哪学来的?我都从佛法里学来的。用这种手法把他引诱到佛门里面来,所以这是同事,是接引众生最高的一种方式。这个叫做四摄法,佛教导菩萨用这四个方法来摄受一切众生。不仅是介绍初学,可以说佛对于等觉菩萨也离不开这四个原则,他才能够教化一切众生。
「六度」是属于菩萨的行法。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新译翻成「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他那个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佛,佛没有情了,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盘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第一个是「布施」,此地布施跟四摄法的布施,名词是一样,但是意思不相同。四摄法里布施,是跟众生结一个善缘,结一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个是真正要度自己,所以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这个烦恼的根,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把它归纳一下,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确实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生。换句话说,他那个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佛,佛没有情了,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盘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第一个是「布施」,此地布施跟四摄法的布施,名词是一样,但是意思不相同。四摄法里布施,是跟众生结一个善缘,结一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个是真正要度自己,所以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这个烦恼的根,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把它归纳一下,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确实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归纳成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实在比小乘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布施是度悭贪的。实在讲,贪是一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再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么?是舍,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一...(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二卷
...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这个烦恼的根,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把它归纳一下,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确实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归纳成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实在比小乘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布施是度悭贪的。实在讲,贪是一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再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么?是舍,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就是障碍。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心里面东西太多,牵肠挂肚,胡思乱...(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达不到。所以读经是修定的一种方法,这个诸位要晓得。如果研究,是另外找一个时间,你可以去思考它,或者看古今这些大德们的批注,做为自己研究的参考资料,这也很好,这个也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定要以读经修定为主,那就对了。否则的话,你这个经的批注、注疏再熟,讲得天花乱坠,依旧智慧不能开。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从定中得到,那才叫真正有悟处,会开悟。所以,不是你看得多会开悟,是你心清净会开悟。
这六种,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学的纲领,也就是依这个为修行的标准。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以忍辱对治瞋恨,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所以它叫做六度。度什么?就是度我们这些毛病。可见得这六大纲领不是度别人,纯粹是度自己。贪瞋痴这六种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药,用这付药来对治我们的毛病,这叫做真正的修行,功夫用得得力、如法,药到病除。这六条,大乘经典讲得非常多,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华严经》里面也说了很多,单单讲布施,就讲了将近一百种。财布施有外财、内财,内财就是身体、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的,所以讲得非常的详细。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心经诠注》,那里面也搜集不少经论对这一方面的开示,很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的。《金刚经讲义》跟《心经诠注》,分量都相当大,初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对于大小乘的名词...(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度论》。《华严经》里面也说了很多,单单讲布施,就讲了将近一百种。财布施有外财、内财,内财就是身体、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的,所以讲得非常的详细。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心经诠注》,那里面也搜集不少经论对这一方面的开示,很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的。《金刚经讲义》跟《心经诠注》,分量都相当大,初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对于大小乘的名词术语解释得特别详尽,想深入经藏,那的确帮很大的忙,帮助我们研究佛法。研究佛法首先对于法相名词要熟悉,要知道得透彻,然后读一切经典疑惑就少了,自然就会懂得经里面所说的意思。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今天要跟诸位介绍「十力无畏」,力是能力,大乘经里面讲有十种,这十种特殊的能力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实际上这十种能力是我们的本能,换句话说,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虽然是本能,但是现在这个能力丧失了。为什么会丧失,必定有它的原因。这个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里面所看的一切众生,跟佛有同等的智慧,有同样的能力。《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能力、德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一句话为我们道破,我们的智慧丧失,本能丧失,丧失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执着、有妄想。佛法里面常讲的二障,就是两种障碍,障碍了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两种障碍,一个叫「所...(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
...、般若,这些等等是福德,即助缘。批注里面,蕅益大师为我们说明能不能往生的状况。「菩提正道」,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正」,拣别不是邪。「正道」,就是大乘佛法里头常说的「真心本性」,或者叫「真如本性」。禅宗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性是正道,菩提是觉。「菩提正道」,这一句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明心见性,明跟见都是觉,心性是正道。这叫善根,这是亲因。在净宗里面就是深信,深信确实有极乐世界,深信确实有阿弥陀佛,深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这个地方决定没有错,深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决定不错,这是真正的善根,这是我们得生净土、一生成佛的亲因。
「种种助道」,这一般讲是六度、四摄,前面说的三十七道品,都可以说是福德,说是助缘。在此地,我们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真正发心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统统具足了。就像蕅益大师讲的,这就是真正的无上菩提心,全都具足了,这是助缘。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日常生活里处事待人接物,一丝一毫的善心、善行,统统都回向西方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福德。我们一切不为人天福报,不求今世、来生好的果报,不求!来生的福报不求,这一生的福报也不求,只求往生西方世界,只求庄严净土。这个心纯,这个心切,这是非常殊胜的助缘。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他们的信心不容易生起。『人天有漏福业』,有漏的福,所以福德少,有漏的福就是福报里面掺杂着对于这个世间的贪瞋痴慢,掺杂这些东西在里头,所以虽有福没有德,是有漏的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这都是往生净土的障碍。『唯...(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7集》)
...佛法首先就是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教化众生第一条。在跟大众接触,叫众人不欢喜,佛的教学就全盘失败了,所以说第一个是要叫众生欢喜。如何让众生生欢喜心,那是方法、手段,那是因人、因事、因地,巧妙各个不同。这个地方只给你讲原则,没有给你讲手段。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欢喜相处,那就是不和,不和里面就会有争执,争执里面就会有斗争, |
|
|
|
|
|
|
|
斗争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与世界的不安全。由此可知,佛法对于世间的利益,确实是摆在第一位,世间的利益都得不到,出世间的利益就不必说了,所以第一个是教我们得世间的利益。如何令众生生欢喜心?佛法里面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多了。通常归纳起来,像「四摄」、「六度」都是方法,尤其佛给我们规定的「六和敬」,确实是教我们在世间接触广大群众,特别是与我们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与他们相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才叫真正高明。这是第一个利益。后面三个,「为人悉檀」,生善的利益;「对治悉檀」,是断恶的利益;最后一条就是真正在佛法上得利益,叫「第一义悉檀」。四悉檀前面三个都是世间法,最后一个是出世间法。「第一义悉檀」,就是教给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那是第一义。后面三个世间跟出世间的利益是「事不孤起」,它生起有连带的关系。
『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傥是假设。要不从世界悉檀,深深的发起庆信,就是真正的...(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2集》)
...一个事实。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就知道我们平常起心动念,关系太大。大在哪里?大到来生到哪里去投生。
细说说不尽,佛总是把它归纳起来,跟我们讲原则。佛说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从上面讲起,佛法界第一个因素,其它的因素很多很多,佛给我们说的最重要的因素,佛法界是「平等心」。平等,我们心里起一个念头就不平等。念头是波浪,心动了,动了哪里会平等?心不动就平等。平等心就成佛了。《无量寿经》里面,经题「清净、平等、觉」,那成佛了。《无量寿经》上也说得很清楚:佛叫着阿难,你愿不愿意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平等心是佛心,他成佛。作菩萨第一个条件,是「六度」,心里常常有六度。六度的心特别强大,这个人来生一定作菩萨,菩萨道去了。缘觉是「十二因缘」;声闻是「四谛」。这是讲三界以外的四圣法界第一个条件,为我们说出来了。
六道里面佛讲,天道是「十善」、「四无量心」。单单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以上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能够修慈悲喜舍,修十善业道,这个人就会生天。人道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心。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佛家讲的五戒意思是一样的。能把这个做得很圆满,你来生一定得人身,不失人身。阿修罗这一道,善恶混杂,他修善力量很强,有强烈的五戒十善,所以他能够生人天;他有一个很大的习气,就是贡高我慢,这个习气掺杂在戒...(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4集》)
... 『虽有多方便』,多方便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随顺圆觉,所以法门无有高下。目标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手段尽管不同,譬如参禅目标是明心见性,念佛目标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一心不乱,名词是两个,境界是一个,一桩事情,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
讲义【六、为示修必依观故。大凡行人,欲奋真修,须假禅观。】
『大凡行人』,这是讲修行人。『欲奋真修』,「欲」是希望,「奋」是奋发,希望真正的勇猛精进,真正的修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须假禅观』,《般若经 》里面所说的观照般若,这就是禅观。诸位在此地看到这个禅字,不要被它迷了,要看清楚,这个禅不是禅定,不是六度里面禅定波罗蜜,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中国的禅宗,达摩祖师所传的这一派,这是中国禅宗的主流,它不是修禅定,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它所修的不是盘腿面壁打坐,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六度里头的禅定波罗蜜。《六祖坛经 》打开看看「教授坐禅」那一章,他教你怎么坐禅?他教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叫坐禅,所以他不讲求形式,他讲求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眼见色不为色所动,耳闻声不为声所动,这叫禅定。所以中国禅宗是修般若波罗蜜,就是「禅观」。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境界起观照证实相,一样的,文字是色尘,一切色尘都是境界,依色尘可以起观照,依声尘也可以起观照,依味尘也可以起观照,依法尘也可以起观照,六根依六尘境界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是《般若经 》里面给我们讲的修行要领,这个要领运用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般若,门门都是禅观。
讲义【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04》)
...教孝,是教育的根本法。我们晓得,佛法的基础就是孝道。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在家能孝顺父母,你在学校才会尊敬老师,决不会说尊敬老师而不孝顺父母,没有这种道理。像植物一样,没有根哪来的本?哪有枝叶?孝道是根本,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要懂得。
讲义【六、修大行: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
『行』是行为,『修』是修正,修行是修正行为。修正行为要从哪个地方修?要从大处去修。我们常讲的大处著眼,微细的地方去下手,这个地方都是叫你著眼,「修大行」要在大处著眼,要在小节里面改过。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纲领:『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四摄、六度,大家都晓得,也都会讲,可是做了没有?一条都没有做。可见得,心没有发,信没有。四摄第一条是布施,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问,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用意不一样。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没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没有利他。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菩萨到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个六度是利他的,那个时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摄。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个不要搞错了。自己成佛之后,六度就变成四摄法,度众生、利益众生,不是在度自己,因为自度已经 圆满,完全是度众生。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修布施,自利这一方面属於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属於四摄,两种意思都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修布施波罗蜜,自度的意思没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摄法,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自利是六波罗蜜,利他是四摄法。布施是舍,自利的舍什么?舍贪心,舍悭吝心,把这个东西布施掉,舍嫉妒心,舍贡高我慢心,舍妄想心,舍生死心,到最后连菩提涅盘也舍了,那就圆满。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他涅盘不肯舍,所以他住在涅盘里头。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他认为「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有所度的众生」,能...(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也都会讲,可是做了没有?一条都没有做。可见得,心没有发,信没有。四摄第一条是布施,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我们要问,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用意不一样。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没有自利完全利他;六度,完全自利,没有利他。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菩萨到圆满,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这个六度是利他的,那个时候不叫六度,就叫四摄。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这个不要搞错了。自己成佛之后,六度就变成四摄法,度众生、利益众生,不是在度自己,因为自度已经 圆满,完全是度众生。在没有成佛的时候,你修布施,自利这一方面属於六度,利他那一方面属於四摄,两种意思都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修布施波罗蜜,自度的意思没有,只有利他,利他就叫四摄法,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自利是六波罗蜜,利他是四摄法。布施是舍,自利的舍什么?舍贪心,舍悭吝心,把这个东西布施掉,舍嫉妒心,舍贡高我慢心,舍妄想心,舍生死心,到最后连菩提涅盘也舍了,那就圆满。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他涅盘不肯舍,所以他住在涅盘里头。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他认为「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有所度的众生」,能所未忘,还有佛道可成,有生死可了,这些东西都没舍,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里面去讲,真的,六祖大师一语道破,...(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生死可了,这些东西都没舍,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佛法,在究竟法里面去讲,真的,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本来无一物」。《心经 》说得好,「无智亦无得」。如果你要在这一生中大彻大悟见性成佛,那么你这个大心、大行以及大信、大义,这七个大里面实在讲只是一桩事情,哪一桩事情?就是《心经 》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世出世间法里,发无所得的心,你心无所得,大心;解无所得,大解,解大义。发无所得心,那是发的大心,这个叫真大!你这个心怎么不清净?怎么不自在?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真大。原理原则虽然是这样,怕的是我们没法子修,还没有这个心量,还没有这个见解,那么在四教里面,咱们就修个藏教六度!藏教六度是用生灭心,换句话说,没有舍离情识,这个地位是名字即菩萨、观行即菩萨,从名字到观行,去好好的学布施。
「四摄法」就是接引大众,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图、有目的,那是造罪业。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目的。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想学佛,无条件的帮助你,这是布施。有条件有目的,「我对你好,将来你要报答我」,那就坏了,那个不是学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里,起了邪思、长了邪见,这是大错特错,心不清净了。真正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六度,这叫行菩萨道,这叫修大行。有希求,将来还有个所得,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这不叫修大行,这叫修小行,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这就叫大行,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称得上大行。
第二是「爱语」。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欢喜的接受,这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那就错误,那是世间的谄媚、巴结。你要是把谄媚、巴结当作爱语,那就错误了。我们要问:佛说爱语,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有。佛所说的一切经 就是爱语,部部经 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是接引大众,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第一是「布施」,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布施要是有企图、有目的,那是造罪业。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没有任何目的。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想学佛,无条件的帮助你,这是布施。有条件有目的,「我对你好,将来你要报答我」,那就坏了,那个不是学佛,那你是在迷,迷在境界里,起了邪思、长了邪见,这是大错特错,心不清净了。真正明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六度,这叫行菩萨道,这叫修大行。有希求,将来还有个所得,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这不叫修大行,这叫修小行,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这就叫大行,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称得上大行。
第二是「爱语」。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又很合他的意思,他很欢喜的接受,这叫爱语。所以,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那就错误,那是世间的谄媚、巴结。你要是把谄媚、巴结当作爱语,那就错误了。我们要问:佛说爱语,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有。佛所说的一切经 就是爱语,部部经 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有道理,他讲的我们能理解、我们能相信、我们欢喜接受,这就是爱语。
第三是「利行」,行就是行为、行动,利就是利益。你所做的这些事情,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你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这个事业对社会...(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经 里面讲「一阐提」,佛来了也无可奈何。暂时放一边吧!等他在什么时候有这个念头了,可以回头了,佛才用同事摄。换句话说,用同事必定会叫他回头,如果用同事不回头,这个同事摄完全失败,诸佛菩萨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诸位要晓得,四摄法里头只有一个「同事」不可轻易去尝试,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够不够程度,你有这个智慧,有这个定功,可以用这个手段来接引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恶业包括的范围很多。有很多事业,看起来好像是善,实际上不善。我们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像现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贯道,以为一贯道是佛法,这是迷信,这个是错误!你如何能够度他回头?如何能叫他在迷妄当中觉醒过来?当然最适当的是同事摄。
「六度」,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以法布施为主。「四摄法」里面的布施,也是以法布施为主。我们舍财物供养别人,诸位想想,别人得利益能得几何?自己要怎么样?自己要舍贪心,这才叫做自利。如果你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可以做,一本万利,完全用生意头脑到佛门来赚取最大的利益,来修布施,这就颠倒了,这个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为什么?把佛法当生意买卖来做。「我为什么在佛门做功德?因为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假如我在佛门舍了,将来没有果报,那我布施干什么?我供养他干什么?」这错误了。世间人施舍尚且不希望果报,何况你学佛!你要是希求有果报,有这个心,这个心是染污心,这个心是无明心...(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我们自己真正一切都觉悟了,我们才以觉法布施於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法」,法是正。因为从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现在从邪知邪见里面回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自己正知正见,才能以正知正见的正法布施给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唯有清净才能和合,和合里面才见到清净。从前我们与大众相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染污、不清净、感情用事,要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依自性净,依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了,才将净法布施给众生,这叫法布施。
三皈依从初发心到等觉,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千经 万论讲修行的道理,讲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这三个东西。六度四摄法也是修这三个,为什么叫你修布施?叫你修觉、正、净而已。为什么叫你持戒?持戒也是为了觉正净。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都是为了修觉正净而已。所以问你,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你能一下子答出来「我修觉、修正、修净」,满分,一百分。所以要晓得自己修什么。真正明白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觉、是正、是净。以觉正净修自己的心性,以觉正净帮助别人,这就是自利利他。
讲义【七、求大果: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
我们的目标要大,要大处去著眼,千万不要想有个下品下生就可以,你求这个果太小了,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要有这个志气,要求大果。大果是什么?『念念趣向无上菩...(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们学佛不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讲义【依此心为因地心。】
六祖是依这个心,诸佛如来在最初修行是用这个心。
讲义【即《楞严》所谓「依圆湛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也。】
这几句是《楞严经 》上佛所说的。『圆』是圆满,『湛』是湛寂,「湛」是水在极其清净,清净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叫湛,非常非常干净,这都是形容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就是不生灭性,以这个『为本修因』,为我们的根本因地心,然后当然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果地是讲如来位。
讲义【法行。】
『法』是方法,『行』就是我们生活行为,这是日常生活行为。
讲义【乃称圆觉法性,所起之六度行。】
所谓六度,就是生活。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修布施?你要说你没有修布施,我不相信。我问你:今天有没有工作?我今天有工作。你那个工作不是布施是什么?你在家里洗衣烧饭,你是不是给你家人布施?你是不是供养他们?就是布施供养。布施不一定说我要拿钱拿东西到处送给人这叫布施,你把这个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说:我没有修无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你怕他危险,怕他出乱子,一天到晚关心他,那就是无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称性,不称法性;称法性,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因为你现在不称性,你天天修,修布...(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三卷
...太窄小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说:我没有修无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你怕他危险,怕他出乱子,一天到晚关心他,那就是无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称性,不称法性;称法性,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因为你现在不称性,你天天修,修布施。你说:我没有受戒。国家法律你守不守?遵守,家有家规,这个社会有社会的一些礼节,你见到人也晓得点点头微笑,那都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你能够遵守,你怎么说你没有受戒!忍辱,每天多少总有一点,或者是言语,或者是见到有不平的事情,心里有不平,想想忍受忍受,也会忍一点。六度哪个没有?就是称性不称性而已。菩萨、聪明人他称性,称性就是他用清净心来修这六种就叫做六度。我们一般人天天做这些事情,生活行为上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自私自利心,就不叫六度,就叫造业,这造业了。菩萨用清净心就叫六度,迷了就造业,悟了就叫六度万行,名字变一变而已,事情哪有变?事情没有变,只变名词。事事无碍,没变事,只变了变名词。《金刚经 》常讲「即非、是名」,就是这个意思。
称性,『称圆觉法性』,圆满的大觉。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是依什么为基础?依圆觉,圆满大觉,是依这个;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依这个。这里举了几个例子,这都是菩萨修的: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贪,故修布施行。】
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这里面没有贪心,觉性里头没有贪心,没有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罗蜜。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染,故修持戒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业都叫做持...(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名词。事事无碍,没变事,只变了变名词。《金刚经 》常讲「即非、是名」,就是这个意思。
称性,『称圆觉法性』,圆满的大觉。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是依什么为基础?依圆觉,圆满大觉,是依这个;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依这个。这里举了几个例子,这都是菩萨修的: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贪,故修布施行。】
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这里面没有贪心,觉性里头没有贪心,没有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罗蜜。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染,故修持戒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业都叫做持戒波罗蜜。起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六波罗蜜统统圆满,六度万行统统具足!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戒是什么?规律,你做的事情有规律、有秩序就是戒律。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瞋,故修忍辱行。】
清净心中没有瞋恚,你的所有行持那就叫忍辱行。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身心等相,故修精进行。】
就是精进波罗蜜。真精进离一切相,像《金刚经 》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真精进。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故修禅定行。】
禅定是什么?如如不动。前面那个精进是不取於相。我们用《金刚经 》里两句话来说的,「不取於相」就是精进,不著相,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禅定。可见得禅定并...(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真精进。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故修禅定行。】
禅定是什么?如如不动。前面那个精进是不取於相。我们用《金刚经 》里两句话来说的,「不取於相」就是精进,不著相,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禅定。可见得禅定并不是盘腿面壁那叫禅定,不是的。一天到晚在你本分工作岗位上忙到晚,你的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为外境所转,外礼敬,内不生烦恼,这就叫禅定。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痴,故修般若行。】
就是般若波罗蜜。『无痴』是一切明了,见性见色性一切明了,闻性闻声性一切明了,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样样都不迷,这就是『般若』。所以六度显在哪里?显在一法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法不具足六波罗蜜?迷人他不懂,他著了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持戒著了持戒的相,那个事情麻烦大,他要成就不容易。为什么?他著相的修,什么时候把相拿掉他才能开悟,那个相要不拿掉,他怎么能开悟?离了相才称性,不离相决定不称性。你要问:十方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人家就是这个修法。
讲义【又正念真如,离一切念相,离相妙行,即清净法行。】
『离相』,你要想离相,先要离分别心,先要离妄心,妄心离了,相就离了。你有个妄心在,相怎么离都离不掉,这个道理要懂。六祖大师,出家之前示现做居士,一十六年的修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修的是如来清净因地法行,...(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要不拿掉,他怎么能开悟?离了相才称性,不离相决定不称性。你要问:十方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人家就是这个修法。
讲义【又正念真如,离一切念相,离相妙行,即清净法行。】
『离相』,你要想离相,先要离分别心,先要离妄心,妄心离了,相就离了。你有个妄心在,相怎么离都离不掉,这个道理要懂。六祖大师,出家之前示现做居士,一十六年的修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修的是如来清净因地法行,是在家人学佛学菩萨的榜样;示现出家之后,在曹溪三十七年又摇身一变,变作出家人修行的榜样,六祖大师一生所表演的实在是圆满。十六年在猎人队里面表演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悟、圆修、圆证,真的是在家修行的榜样,他是六度没有一度欠缺。出家之后给出家人示现一个修行榜样,也是圆悟、圆修、圆证,这是我们最好的模范。
经 【及说。】
前面一个我们很想知道,除这个问题之外还有:
经 【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总不能一下就成佛,这毕竟是很少数的人,像六祖那种人真是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么一个。六祖之前你去查一查,没有,六祖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再找到一个,总是要慢慢来的。慢慢来这个问题很重要。『菩萨』是一个学佛的人,『於大乘中』就是在大乘这个途径之中。『诸病』就是障碍,我们今天讲的魔障。这些障碍如何突破、如何克服,使我们圆成佛道。『发清净心』,清净心就...(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种疑虑,你看善知识如何来开示,善财又如何去领悟、去克服。诸位看过《四十华严》,你就能领略到这里头的义趣。
菩提心,《起信论》所谓三心,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平常我在讲席将菩提心简单的解释,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这样讲法诸位容易懂。可是,要怎样才有平等?心里头有念就不平等,诸位想想对不对,你起心动念了,你四相具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平等?离四相,平等了。必须在境界里面样样明了而不起一念,那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才有清净,没有平等决定没有清净,平等清净而后流露出来的自自然然就是大慈大悲。称圆觉性而修六度,那就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起心动念的,「我们要慈悲待人」,那就错了,你动这一念,你是四相具足,那是凡夫,不是菩萨;是自自然然的,称性的,不是作意的。
讲义【远离诸病者:病即众生心病。】
心病的根本,就是我法二执;换句话说,就是分别执著,这是大病!你要是有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分别执著,我们可以用,不能有!我们用它去度一切众生。我们在生活上不能不用,人家问我们这是什么?这是扇子,谁的?我的。你总不能说,「这个,我不晓得」,「谁的?我也不晓得」,这不是白痴了吗?要会用!你问什么,我答得很自然,你们都很明了,我自己会不会执著这个扇子,会不会执著这是我?没有...(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刚经 》作证。我一说,他就笑起来了。
佛为什么不生瞋恨?因为他做种种善事,他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他不生瞋恨。我就问他:你以后还要不要做善事?我说: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别人,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给做掉,目的在此地,那就是无量功德。你搞错目标,我做善事是给别人做好多好事,自己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念念增长,不但增长,还增长烦恼。大家一赞叹,你生欢喜,人家一毁谤,你又生瞋恨,你所修的是什么?你所修的叫大烦恼,哪里是佛法!天天念经 ,早晚都念《金刚经 》,结果还被《金刚经 》迷惑了,不能开悟,不晓得把这些道理在境界里头提起观照。
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大家,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言而蔽之,修不著相而已。不著相就是直心,就是深心。四摄法是为度一切众生,虽度一切众生,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佛在《金刚经 》上说,「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著度众生的相,真正做到三轮体空,这才叫做自度度他,才能说不堕邪见。否则的话,你四相在,你说你不堕邪见,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四相就是邪见,你用邪见来修学,你如何能不堕邪见!
所以我们常常跟同学们共同勉励,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我们修的是清净心,我们学的是清净心,凡是障碍我们修...(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7》)
...么这是讲文辞之好,是一切经都比不上的。那么当然这跟笔受的人很有关系,房融是个文学家,以宰相之尊参加译场,笔记、润文当然是跟一般翻译情形是不同的。
题里面的【如来】是人,如来是证了果的人;题里面有【菩萨】,菩萨也是人,菩萨是正在修行的人。一个是“因地”的人;一个是“果地”的人。那么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喻”。
【密因】是法,法里面有四种,就是“教、理、行、果”。所以“密因”在这四种里面是属于“理”法。
【修证了义】,“了义”是属于“教法”。 我们常常讲“教”的时候,你看“四依法”里面就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这部经是“了义法”。
【万行】是“行法”,“万行”就是讲的“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
【首楞严】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证的“果”。
所以在“法”里面,“四种法”都非常地完备——“教、理、行、果”。所以从别题十九个字,你能把这一部经的大意就可以看出来了,它在佛法里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话,它是完完整整的。经文虽然不长,这个义理相当地完整。
这一部经无论在佛法里头学哪一宗、哪一派,也可以说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唯识》。《唯识》在教义上也是共同科目,但是,学佛的人,不读《唯识》的人很多,但是不读《楞严》的那太少了。那么由此可知啊,在这个教义上面,《楞严》已经取代了《唯识》了。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中国一千多年来,为我...(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1-a/133–经题》)
...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是“对治”的啊。那么这个“八万四千”是确实的数字,不是笼统说的,所以是八万四千烦恼啊。诸位要想详细地知道,佛学词典里面有,教乘法数里面有,你们可以去查一查,细说太烦太烦了。所以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把八万四千的烦恼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六类的根本烦恼,二十类的随烦恼,那么通常我们一般讲的时候都以二十六个提出来解释。这是从纲领上讲,每一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啊。实在讲,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从纲目上说的,细说,说不尽的。那么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是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死的,佛法不是一个呆呆板板的方法,极其灵活,所以才能够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啊。
那么在菩萨法里面有“四摄六度”,这个是总纲领,就是修学里头的总纲啊。“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摄”是什么呢?“摄受”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菩萨要想推展他的教学,用这四种方法来招生啊,这是招生的四种原则。
“布施”是给人结恩惠啊。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了,对你有感激,你叫他做什么,他愿意听,所以布施就变成了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那菩萨的布施跟一般的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虽然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出自于至诚心、恭敬心啊,所以能够感动人心。世间人也有用这个做手段的,但是怎么样呢?往往收的是反效果。那个原因在哪里啊?他的心不是至诚的、不是恭敬的。他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的心、虚妄的心,所以只要一被人看破了,立刻就给人生反感啊。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大施主啊,军事、经济,援助很多很多的国家。照理说啊,他对于国际上有很多的恩惠啊,但是哪一个国家接受他经济援助的时候不恨美国人呢?!恨到了极处了!为什么呢?干涉人家内政。这个就不是至诚心,不是恭敬心啊,而是一种欺诈、傲慢、玩弄的这种心理,所以他那个施舍遭到的是恶报啊,不是善报啊。事看着好像是善事啊,心不善啊,那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
布施里面有财、法、无畏,所以在四摄法里布施,布施的形象是一样,用意不相同。四摄法里的布施是与众生结恩,目的在此,是劝勉他学佛的第一个阶段,跟这个六度里面布施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度自己的贪悭烦恼,四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说,哎,四摄法里有布施,六度里也有布施,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啊,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说,哎,四摄法里有布施,六度里也有布施,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啊,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十回向”。“十回向”是修什么呢?把“自行化他”所有的功德通通在心地里面离开,贡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所修的功德送给别人,所修的福报也给别人。我的福报叫大家来享,而不是自己来享受啊。换句话说,十行位的菩萨是在那里认真地造福啊。十住是培福啊,十行是造福啊,那么十回向应该是享福了,他自己不享,他把福报送给别人去享,这个是真正的难得了。
再上去呢,就是十地,十地才算真正的成就。你要是有福自己享,不让别人享,你不能登地啊,你不会成就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菩萨这个位次说得更详细。那就是说,在十回向之后,十地之前有“四加行”。到后来讲到...(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次上都要用这个方法。那么这通常讲的时候是把它省略掉了,因为从三贤到十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关头,在这个里面细说“四加行”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五十一”加上“四”,这就是五十五个位次了,那么这是《楞严经》里面常讲的五十五位诸菩萨。如果再加上“三渐次”,后面再加上个金刚位,一共有六十个位次之多,这就是《楞严经》跟一切经里面所讲的菩萨这个位次啊,说得特别地详细。但有的经里面说五十一,有的经里面说四十一,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佛经里面说的前后不相应,不是的,他是开合不同,有的时候哪一部分归纳在一起,有的地方那一部分展开来细说,所以是一样的。四十一就是五十一,五十一就是六十,开合不同。
拿《华严》里面讲,六度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六度。展开来,说十度,归纳起来,说六度。是开合不同而已,当中没有矛盾之处,这是我们要把它记住的.
这个是说的“诸菩萨万行”啊,“行”读去声,读hèng啊,当作动词讲,行动。今天时间到了,这个题目还没讲得完。
编号003-a/133–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这部经完整的经题,在前两次里面,“密因”、“了义”、“万行”依照这个顺序讲了。“首楞严”是印度话,在这部经里面是说诸佛如来所证的这个大定的总名称,叫“首楞严”。那么“首楞严”是什么意思呢?佛自己解释过,在中国意思里头说之为“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这句话我们听了,只能得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一切事”是什么?“究竟坚固”又是指的什么...(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2-b/133–经题》)
...因缘。我们之所以还没有个门路可入,说实在话呢,烦恼太重了,也就是说,分别、执着啊。晓得“唉!不应该有哈”,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嘛,偏偏还要装一些东西进去,还舍不得把它丢掉,这就叫烦恼,这就叫习气。
那么有这些东西啊,不怕!为什么呢?你现在知道这些东西是烦恼、是习气,我还丢不掉,这就是大进步。为什么呢?一般人他不知道啊!你现在晓得这个东西,这么一个进步不得了啊。晓得我想丢,现在还舍不掉,不要紧!慢慢来嘛。几时能舍,就得了。舍,得了;不舍,就不得了。舍就能得,慢慢地舍吧。这个道理明白了,这叫解悟啊,这是大彻大悟。
悟了以后啊,这叫“起修”。修是什么呢?修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修的不染着,就是修“舍”啊,六度里面要修布施啊。布施,我舍一点财,我舍一点物,那个布施是枝叶上的布施,布施得再多都有限。经上常讲啊,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还是有限。为什么呢?枝叶啊,不是在根本上舍。根本上的布施是布施什么呢?把贪嗔痴烦恼布施掉了,这叫根本上的施。枝叶上的布施不究竟不坚固,有障碍啊;根本上的布施,究竟坚固,没有障碍啊,能成就无量功德。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圆顿的大法,在今天这个世界,虽然讲众生造罪的多,正如同《地藏经》里面所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普遍地造罪业,造极重的罪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呢,阎浮提众生非常地可爱啊!好像那个小孩一样,非常地顽皮、顽劣,但是呢,他很聪明!如果他一走到正道,他马上就...(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03-b/133–经题》)
...殿,你在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大陆上许多宫殿呢,都是这样建筑的。
它这个建筑是有意义的,是表法的,二是表二谛。外表是有二有三,有分别呀;里面没有,里面是一。所以这个建筑就是学问,就是一个表法。不会是到里面也是二,不会的,里面是一,外面是二。诸位老同修可以细细想想这个味道。叫你一看到这个建筑,你就晓得我们怎样修学大乘菩萨道。这就是一多不二啊,外面二是多,里面是一呀。所以,一不是真正的一,二也不是真正的二,二就一,一就是二,表这个意思在啊。这叫重阁,这才叫大。
所以这个大不是指房子大小的大,这个意思太大了,所以佛法里面连盖房子都是表法的。不但是言教、言语文字,一切的施设,通通是表法的。花表六度万行,菩萨的因花;香表戒定,都含着有意思啊,不是摆在这儿好看的呀。摆在这儿好看是世俗人的眼光,也要满世俗人的愿望,确实布置得很好看。但除了好看之外,里头含有深学问在里面,含得有很深的学问在里面,这个是必须要懂得的。那么重阁,在此地提一提。
【清净讲堂】,佛所说法的一切法,凡是佛所说法的处所都叫讲堂,不管它有没有讲堂这个建筑。佛在树底下讲经,那树底下是他的讲堂;他坐在大石头那里讲经,大石头那里就是讲堂,要记住这个。讲堂称为清净,佛的一切教法呢,其目的啊,就是叫我们得清净心,所以这个讲堂,它是以清净为宗旨。我们常讲,平等、清净、慈悲,这是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的宗旨所在,如果要不是为达到这个目标...(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13-b/133–七处征心之一 执心在身内》)
...。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跟小乘啦,确确实实不相同。小乘是依第六识起修的。第六识是迷呀,就是依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思维想像的这个心,依这个心来修的,所以不能开悟,不能见性。路子没有走错,很正确,可以能够修证阿罗汉果,不能见性。那就是什么呢,他这个因地心呢,错了!
大乘佛法是依菩提心为因地心,菩提心里面的直心就是真心。那么七番破处,就是叫我们在这里面悟真心是什么,是叫我们在这个里面觉悟的。如果我们说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这个七段经文一看就了然啦。假如我们在这个七段经文里面还是看不出来,看不懂,那么我们说发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是以第六识发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是名字菩提心呀,有名无实啊。
我们就是修六度万行,修菩萨道,能不能成佛呢?能成。成的什么佛呢?藏教的佛,给诸位说,藏教佛也没有见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依的心是识心、妄心,不是真心。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关键,太大太大了。所以古人说,开智慧的楞严经啊,是很有道理的。楞严经前面三卷半的文字就是辨别这个问题,真正是用许许多多的善巧方便,旁敲侧击,叫我们去悟到真心是什么?真心究竟在哪里?果真悟得了,用这个做本修因,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之果。那跟小乘人呢,就大大的不相同了。我们看最后的一段,第七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15-b/133–七处征心之七 执心乃无着》)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四卷
...高僧传》,看看《神僧传》,看看《五灯会元》,看看《指月录》。你看古来那些高人,他们所开悟的,他是用什么样的心来闻法?用什么样的心来修行?这才能把人家那个底细摸清楚啊,而我们自己修学才有个下手之处。我们现在现前用功,实实在在讲差得太远了,也可以说根本就不会呀。这个不会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呢?道理不懂嘛。理不懂,方法不懂,原则头绪都找不到,成天地盲修瞎练,是必然的道理。
从什么样现象能看出来呢?就是从一切境界里面,这个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动念头、起心动念呢,这就证明我们理论不懂、方法没有得到。理要是懂了,方法明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恒顺众生,绝对不起一个妄念。这个是得法了,真正是修菩萨道啊。
六度四摄,恒顺、随喜。恒顺、随喜,给诸位说,成就别人的少啊,成就了自己。自己什么?成佛做祖了。一万分里头,九千九百九十九是成就自己。你说恒顺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只占万分之一呀,叫众生生欢喜心啊。自己成了佛之后,那才是百分之百的利益一切众生。菩萨道里面,给诸位说,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
刚才讲了,利益众生不过万分之一,其余的利益确确实实是归自己所得。自己得什么?清净心、无碍心,就是解脱自在心啊,成就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脱啊。这个真正是稀有之事啊!所以希望诸位能够在这里头真是体会到,领略到一点呢,我们一定要改变心理,才能办得到。
当然妄心没有办法立刻就断,你立刻就断立刻就成佛。你明天断明天成佛...(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18-b/133–如来呵妄识非心之二 二种根本》)
...鬼道的业因,那么来世啊,一定就堕鬼道去了,就入了鬼道了。谁叫你去的呢?是这一个业力牵引你自己去的,不是佛判决你去的,也不是阎罗王判决你去的。阎罗王与佛都没有这个权力,是自己去的。那么我们要想不想做鬼,于一切法里面没有贪爱之心,就不会做鬼了,与鬼无缘了。嗔恨心是地狱道,与地狱道相应;愚痴心,所谓愚痴,邪正、善恶、是非不能够辨别,这个叫愚痴。愚痴道是畜生因。佛特别指出来啊,三恶道这个业因是贪嗔痴,叫三毒烦恼,教诫我们要戒除的。为什么要戒除呢?免除来生三恶道的果报。大慈大悲的训诫啊,我们应当遵守。
人道的业因,是五常五戒;天道的业因是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声闻是四谛心;缘觉是十二因缘心;菩萨是六度心;如来是平等心。我们要学佛,要学佛就要学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成佛的正因。
那么这是讲的十法界业因的纲领。我们拿这个十条纲领,时时来堪验勘验自己,就是测验自己。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自己好好地去省察省察,我们这个一切心行当中啊,哪一个力量最强。如果是平等心常常现前,那这一生决定成佛无疑。念念当中是慈悲救苦啊,救度一切众生,决定是菩萨心。
所以这个外道的见解都是错误的,断见、常见通通是错误。而波斯匿王,不能够明辨是非真妄,但是佛给他开导啊,他一听就能觉悟,这是很难得的。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这就不是断见了,相信、知道啊,这个身体死了之后,还会受生的。要是承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31-a/133–十番显见之三 显见不灭 之四 显见不失》)
...以说是当代的文学家啦。他所翻的,跟那个原文对比对比,是不是原文的味道?那些做文章的人,是凡夫啊,见思烦恼都没有断呢,他写出来的文章,我们都没能把他的意思完完整整地翻出来。何况是孔老夫子、孟老夫子!又何况是诸佛菩萨!
所以我一再给诸位说,不但佛经没讲的,四书五经也没讲的,你能够相信这句话,你就有开悟的希望了。只管去念,不要懂意思。你所懂得的意思,都不是佛菩萨,也不是孔老夫子的意思。那是什么?是你自己的意思。什么时候再懂他的意思呢?自己成佛成菩萨了,哦,就懂得它的意思了。自己成了圣人了,成了贤人了,就能够懂得孔孟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没法子,所以一定要求悟入啦。
佛门的悟入,是叫我们断烦恼,修六度万行呢。孔孟学问的悟入,是叫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能悟入。你们想想看,方法是一样的: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修三学三慧。那个致知就是求根本智啊;格物是隔离物欲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混在当中,这个物欲就害了我们。我们自心里面的大定,楞严大定,被物欲破坏了,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破坏了。大定不能现前了,般若智慧,根本智也不能现前了。
儒佛之道没有两样,都是在教我们修定开慧,然后才能入圣贤境界,才能与他们同一个知见。你要是证入了,就是悟入之后了,你讲楞严经,不错,是十方诸佛的楞严经。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也是诸佛之一了,你入这个境界了。不入这个境界,诸佛的楞严经不懂。甚至于再给诸位说,看古人...(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53-a/133–十番显见之八 显见不分》)
...功了。那么这也是我们中国佛法的特色,诸位一定要相信。
现在我们可以说国家遭到这样大的灾难,推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啊,丧失了信心,对我们自己啊,不敢相信,对于我们古圣先贤,更打了许多问号。相信什么?相信外国人。连个佛学,哎呦外国人这么说,这大概是对的。我们中国古人这么说,恐怕都有问题,真正是悲哀啊。我们中国古人确实有成就,那外国人说得天花乱坠,他有什么成就?!
所谓成就,就是分别执着没有了,平等性、妙观察现前了,这是成就。这种是骗不了人的啊,心清净就是清净,污染就是污染。污染的决定是凡夫,清净的是佛菩萨。那么这是我们讲到了义与不了义,这是一点基本的认识。
像阿罗汉那个的修学,权教菩萨六度万行的修学,是不了义的。本经,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是了义的。而楞严经里讲的修行方法,一个字,说歇即菩提。歇什么呢?歇分别,歇执着。诸位要是说,“哎呀,佛教东西太多了,我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呀?”其实修学的方法太简单,一个字啊,一个字的法门呢,再简单也不过了。
问题怎么样?你就是不肯歇,有什么办法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自己找自己麻烦嘛。一切万法上,于自于他,都不分别,都不执着,都不起妄念、不起妄想,那你就成佛了嘛,你本来就是个佛嘛。所以佛叫自性天真佛啊,本来是的呀。楞严经后面佛给我们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是!
那么这个话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段,佛叫着阿难,...(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60-b/133–十番显见之十 显见离见》)
...五阴本空呢,就说明诸法空义啊,实在就是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给我们揭露了。
真相明了了之后,那么底下呢,这就是要做功夫。因为明了啊,这个在佛法里面叫开悟,就是事理的真相明白了。但是悟了还是不行,必须要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才会有受用。所以,悟属于解门,解了以后要修行,行成证入啊,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修行,所谓有八万四千行门,也就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啊。但是,在这么多法门里面,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么在初学方便,讲到用心之处呢,首先要修慈悲心,其次就要修忍辱度,唯有慈悲忍辱,才有资格入门。而在修学的纲领上来讲呢,可以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呢,无不是叫我们放下,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这是行门里面重要的纲领。
上面一段,我们讲过的六入。六入啊,佛是借事假设,发明六入是虚妄的。所以他的办法是以妄引妄,以此类推,明白事实的真相。那么从这一段,十二处,乃至于后面讲的十八界、七大,这是就我们现前见闻的境界,指示出它就是如来藏性,正所谓尘尘刹刹,自然无见呢。那么我们把楞严这些理论,要是汇入到华严经里面去,来详加研究,那就很容易开悟。悟入之后啊,这一些理论与我们现前实际的生活,就可以融成一片。那么这个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行成证入的境界,也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超凡入圣啊。可见得佛法不是谈玄说妙,而是我们现前能够得到受用。
那么经文虽然讲的十二处呢,...(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89-a/133–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眼色处》)
...持律仪戒。为什么呢?帮助你心地清净。刚才讲过了,虽然业由心造啊,可是这个心呢,往往也被这个业牵引,那么律仪戒呢,重视在这一点。所以在身、口、气质上要真正地去修学,它的目的,帮助你达到清净心,要晓得这个意思。如果我们着重在身口气质上的修学,而不能达到清净心,那我们这个修行,就错了。到心地清净之后了,这个境界又要提高一层。
可见得这个佛法修学,是天天在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啊,不是中止在一个阶段上。中止,必定就要堕落,所以佛法讲精进。这个起信论里面讲始觉,你看,念念都是始觉,天天始觉,到了成佛了,成佛叫究竟始觉,这个就显示精进的样子啊。
那么佛在一般经论里面讲,这个修行啊,要历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啊。六度圆满之后,还要再发心,以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我们得的这相好,是修来的啊。那要是照这个说法,三大阿僧祇劫啊,这个六度修圆了,这就可以了,就成佛了嘛,何必还要修相好呢?诸位要晓得,三阿僧祇劫的修学六度,是成就自己,我们以四弘誓愿里面来讲啊,就是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为了这个三条。可是四弘誓愿这个三条啊,实际上是为了第一条,就是度众生。
那么好,自己烦恼断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呢,也都通达了,的确有资格教化众生了,有资格度众生了。如果众生一见到你就讨厌,掉头而去了,你虽然发心度他,他不接受,那么你这个愿还是不能圆满啊。所以这百劫修相好啊,就是为度众生的。这是佛门里面常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众生心里面喜欢什么样的相, |
|
|
|
|
|
|
|
你就能现什么样的相。你要有能力现这个相,当然你要种因,你不种因的话,哪有这么果报呢?!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是百劫所修的啊。我们看到一个人相好庄严,一看对他就很尊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5-b/133–圆彰七大 即性周遍 地大》)
...能有,一有这个念头,都是障碍,你的心不能得一。
所以你看看这个地方的一段,非常重要,你看观世音佛教给他的,先教他发心,然后教他修行。菩提心是觉心,然后修的这个行都是依觉而行,决定不迷,所以这个叫三慧。古德告诉我们,菩萨修行首先要发大心,然后依圣教,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是不依圣教,你自己意思以为怎么怎么做法,那个问题就大了。今天的佛法正是走的这个方向,所谓是新佛学,把古人的圣教说之为什么?传统佛学。传统意思就是旧佛学、老佛学,可以不必要了,现在我们要学新佛学。新佛学,给诸位说,多半都是胡造谣言。真正有成就的,还是传统的老佛学、老办法啊。
这是他们说的,其实佛法里头有没有新旧?没有新旧。六度里面讲精进,既然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不杂,天天在求进步,那哪有旧?所以佛法永远是新的。 把这个真正新的看成旧的,可见得他已经落伍,他才是旧的呀,那是颠倒、是错误。我们中国这个古学也不旧,如果要旧怎么能够说日新又新?既然日新又新,那么它永远是新的,怎么能称为旧学?怎么能称为古学?这都是我们观念的错误,认识不清,受害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所以一定要依圣教,千万不要依自己的意思。佛在经典里头一再的教诫我们,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可以依照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意思是错误的。证得阿罗汉以后,可以依照自己意思,阿罗汉算是正觉了,菩萨那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阿罗汉已经将烦...(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09-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康长寿。这是什么呢?这完全是生意头脑,现在投下资本,将来要赚好多利润。
可是这个话呢,是佛经上讲的,但是要晓得,佛讲的这个意思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啊。哎,佛不这么说,谁肯干这个事情呢?没有人肯干啦。所以要晓得,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虽然是方便说,也的确是事实。我们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得富贵的,的确前世是修布施,这个话不是假话。虽然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真实话。
可是你要讲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得理一心,那这个不行,布施是要修,这个目的是要不得的。为什么呢?这个目的是增长贪心,贪财、贪图聪明智慧、贪图健康长寿,这个布施还是增长贪心,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
所以说真正菩萨六度是清净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对自己来讲决定是无为,在事上讲那是无所不为,样样都做,自己这个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刚才我给诸位说了,修道就是这样的修法。不但我们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自己自修,以及自己化他,度化众生,帮助别人,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所以你自己的心保持着一味清净,一味平等,这是大菩萨的修法,唯有这样的修法才能够亡所。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连同佛法,也再不会迷惑我们。会迷惑怎么呢?我们一看就动心了,这就被那个迷惑了。我们见了不动心,这就没有迷,动心是迷!你在这有造作,那就是造业。所以叫惑业苦,你有惑有业,后来就要遭果报,这个就是六道...(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10-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广陈》)
...无一物了。这是觉迷之分界线,觉心是清净的、是不动的,迷心是妄动的。这是讲以闻劫闻,以色劫色。所以说『色所不劫』。
末后这三句,一切凡夫众生他不明了圆中之理,以为根尘是相对的,所以在这里面才妄生贪染。这个淫欲范围很广大,欲界里面是以男女相染为淫欲,色界里面是禅定里面那个快乐为淫欲,这是我们要晓得的。禅定里面有真乐,这是没有到这个境界他不晓得,那是有受用的。所以你看我们讲色界、无色界天说的,禅悦为食,这个禅悦能够滋养他的身命,滋养他的色身,他心情愉快,这种愉快超过了欲界。无色界里面的定功更深,他是耽着于这个,这是我们讲三界之内。三界之外的呢?还有,二乘人贪爱偏真涅盘,这是二乘人的淫欲;菩萨贪爱六度万行,又喜欢去普度众生,这是菩萨的淫欲。所以这个淫欲范围讲得非常的广大。
我们读《金刚经》,你看佛教给我们的,度一切众生,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才叫做根本上断贪。有能度众生、所度众生这个念头,贪心还没断。贪心不断,障碍你大定,拿我们念佛来说,障碍你一心不乱。我还要度众生,我每天讲经说法,我有很大的功德,你的一心从哪里得,你得不到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行,都得不到。这个事情真难!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你得不到一心,功夫不能成就;贪爱度众生,贪图功德,得不到一心。那都不贪,我就贪一心不乱,贪一心不乱还是得不到一心。为什么?因为一心不乱里头没有一个一心不乱,有个一心不...(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16-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十四无畏》)
...就能帮助我,魔王波旬、妖魔鬼怪会障碍我们,诸佛菩萨可以帮助我们,这一定道理。既然那些魔王不能障碍你,诸佛菩萨也不能帮助你,所以这个事情得靠自己。魔来妨碍的是什么?是来诱惑你,你自己不动心他没办法。菩萨来帮助你,是把这个道理方法跟你说明白,你不肯干也没用处。所以佛与魔对于我们来说,增上缘而已,取舍成败完全操之在自己,不在别人。
编号122-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四不思议
《楞严经》里头说得好,那个修行的方法,真是一切经里头没有《楞严经》讲得这么痛快,直截了当,他只说一个字,「歇即菩提」。菩提什么?成佛,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歇是什么?就是此地的布施。122-b 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成六度,归纳为六个法门,六个法门再归纳就是布施。所以诸位细细去观察观察,这个六度里面是不是就是一个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统统具足,持戒波罗蜜是法布施、是无畏布施,精进波罗蜜也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的,禅定也是的,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们看看这个六波罗蜜是不是统统都是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统统都包括了。
菩萨修的什么?菩萨修的布施。所以这四个字在此地,「舍身珍宝」,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统统包括了,一句话说尽了。十方三世,从初发心到等觉,这些诸菩萨们所修的什么?就是修的这四个字,我们怎么可以轻视?怎么可以不发心?世间人对于一切事理的真实相他不了解、不通达,迷在事相上,起了错误的执着。这些道理我们都留在《起信论》里面跟大家来研究,《起信...(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2-b/13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四不思议》)
...深境界愈多,愈麻烦,就是《楞严经》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一定会有的。那个五十种是五十种类,每一类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境界。这个事情是很大的一个困扰,你要不能够突破你就会被欺骗,随着魔境走了,那就着魔了,不着魔太难了。
所以念佛这个法门稳当,古来大德,从禅宗里面修学,在禅宗里大彻大悟了,回过头来念佛了。他是过来人,劝勉大家念佛这个路子稳当,这句话是由那些过来人说的,这法门稳当。我们净土宗过去历代祖师,有许多都是在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提倡念佛,成为净土宗的祖师。所以「念佛圆通章」,就是大势至菩萨前面的一章,说明了这是修楞严大定,是无上大佛顶法。
远灌十方如来,如来以之为密因,菩萨依这个大定来修六度万行,这个宝光远灌十方如来,及法王子菩萨顶,就是这个意思,以此地来讲就是根根圆通。根根圆通,前面给诸位说过,智境不二,那就是说尘尘圆通,哪有一样不圆通?没有一法不圆通。古人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什么叫圆人?圆通之人,像此地二十五位菩萨,证得圆通之人,他来说法,法法都圆通,一切法皆不二。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
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你看交互的,佛放光灌十方诸佛的顶,十方诸佛也放光灌释迦牟尼佛顶。
【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这个什么意思?这代表着佛佛道同。不但诸佛放光灌佛顶,同时与会的,就是当时在会的这些菩萨、这些罗汉、这些大众们,都...(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3-b/133–佛现瑞应》)
...缘分特别的深,真正可以说得上是「家家观世音」。念观世音菩萨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够成就观世音菩萨?菩萨说完之后,世尊是释迦牟尼佛,放光来给他印证。所以经文里面讲「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五体就是五根,因为意根在内,看不见,在外面的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放光,换句话说,全体放光,这就是代表圆通法门。
圆灌诸菩萨顶,这是表一一圆通皆是无上大佛顶法,像经题里面所说,如来密因菩萨修学的万行。释迦牟尼佛这样表现,十方如来也有回馈,「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这是诸佛如来的回馈,这是代表的佛佛道同。来灌佛顶以及灌诸菩萨顶,这是表因果一致。在楞严会上是以二十五位菩萨代表菩萨修学的一切行门,所谓是六度万行。这个二十五,在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无量的行门不外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所以十八界加七大就是二十五,这二十五法门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是这么来的,它就代表了所有的行门。
这个二十五位同证大佛顶法,换句话说,同成佛道,由此可知,法门没有胜劣。我们在经里面看得很清楚,每一位菩萨说他自己修证的都是第一,没有第二。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第一,从来没有第二的。为什么?因为每一门都能够圆成佛道,圆满成佛。既然门门都第一,为什么我们特别要选观世音菩萨,选这个法门?那就是说观音菩萨的根性与我们很接近,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六根上来说确实耳根最利,我们往往看东西看不清楚,...(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4-a/133–佛现瑞应》)
...,信解悟入的人不着相,不起心、不动念,你还起个心动个念,天上怎么没有掉莲花下来?我怎么没有看到?你尽在打妄想,尽在起邪见,你还以为你悟入了。
诸位要记住,《金刚经》上有几句话是原则,佛没说法,你们要把佛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头脑里面,那就大错特错了。《金刚经》上有这么几句话,「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后面接着一句,「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今天看到这里,这个地方讲有莲花掉下来了,佛说过吗?佛没说过。佛所讲的这些话是表法的意思,你不要当真的天上掉个大莲花来了。
莲花是代表因果同时,金刚三昧是果,六度万行是因,就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金刚三昧。譬如你修布施度,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修布施。布施不是说天天拿了钱到外面散财那叫布施,不是那个意思。我们为别人设想,这个就是布施,为别人服务,也是布施,哪一桩事情不是布施?布施里面修什么?修不取于相,修如如不动。我讲席当中常常给诸位说,修自己的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修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慈悲,那就是得未曾有。果然到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你就获金刚三昧。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多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得。
菩萨修行,对象就是众生,没有众生你到哪里去修?善财童子五十三...(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124-a/133–佛现瑞应》)
...断悭贪而布施。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
反正你布施总归是有福,果报是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广种福田,那是没错,不能称功德。福德还是功德一定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我的才艺,无法给人,我的禅定、般若、持戒也无法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明天我们这个道场要举行冬至祭祖法会,我们把所修的福可以送给历代祖先。诵经也是如此,对我们自己来讲是功德,我们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所得到的是福德。
「功德无量」,他的三学、六度万行没有一条不圆满,这就是无量功德。「智慧无量」,权实二智都圆满。「身相无量」,大经里所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无量。释迦牟尼佛示现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相与好都不能称无量,是有量。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是无量。「光明无量」,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放光都无量,这不可思议!佛陀当年在世他的常光八尺,经典上有记载,有的说一丈,这个光不太大。阿弥陀佛的光明,常光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真正无量。底下总结,「一切皆悉无量」,所以称他作无量佛。「佛」字译成中文意思是觉,这个意义就更深。整个翻译出来,「阿弥陀佛」中文意思是无量觉。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都是觉而不迷,事事觉,法法觉,无有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2》)
...。两个特别法门就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念佛最妥当,不是明白指出来吗?所谓楞严大定是什么?就是这个。
读《楞严经》不晓得念佛是楞严大定,冤枉!读《华严经》不晓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主修的是念佛法门,那也很冤枉。善财童子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可见这是主修法门,自始至终从来没有离开过。其余的无量无边法门,那是五十一位菩萨所代表,是助修法门,用也可,不用也可。不用,一个法门就成无上道。读《华严经》没看出这个门道,《华严经》是白读了。读《楞严》不晓得念佛,读《华严》不知道念佛,那是经义没看清楚、经没念得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六度万行,都在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样样具足了。你得到定,定共戒;你得一心不乱,道共戒,它怎么不具足?我们才真正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才真正肯把这句阿弥陀佛当作命根一样抓住,一时一刻绝不放松,晓得抓牢了这个,一生成佛,决定没有疑惑。现在时间到了。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3
请掀开经本下册,我们现在看人题:
演【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这是作《疏钞》的人。莲池大师写《疏钞》,他原本这个题上面是「后学古杭云栖寺」的字样。后来刻书的人,因为大师是明朝人,就将「后学」两个字省略,换一个「明」字...(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五卷
...自大,这个习气没有断除,但是他有五戒十善的福德,感得阿修罗的果报。阿修罗决定是有福,不管在哪一道里面,只要是阿修罗一定福报很大,但是他不一定修善,他在因中是修善的,果上不见得再修善。
天道是修十善业道。如果是色界天以上,还要修四禅八定,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决定没有瞋恚,他们在见思烦恼里头没有瞋恚这一条,没有瞋恨心。为什么?他有定。假如一有瞋恚心,定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瞋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碍,不要说出世间定你不能成就,世间定也不能成就。所以,初禅以上的人没有瞋恚。这是讲六道。六道是凡夫,六道以外,我们称圣人,四圣法界。声闻修四谛法: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佛所修的是真慈平等,真正慈悲,真正的平等。这是简单跟诸位说出十法界的不同,所造的业不一样。我们造什么样的业,就会有什么样的法界现前,那是果报。我们如果想成佛,就得修真慈平等。要想作菩萨,一定要修六度万行。要想当鬼,死了就作鬼去,那就要修贪心,贪求无厌,将来就作鬼去。十法界不是有一个人在那里作主宰,要把我们派到哪里去,没有,他没有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业力所现的,自作自受,不是从外面来的。
古人有几句话很好,我们要记住,「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自作自受!所以造业要谨慎,为什么?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决定不会忘掉,不会失掉。阿赖耶的仓库是世出世间第一保险的地方,怎么也不会丢掉的。千万不要以为,我造了,大概没什么!第六意识想不起来,忘掉了,可是阿赖耶仓库里头给你藏得好好的,一点也没给你损坏。什么时候因缘凑合,果报就现前。所以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一切的造作不得不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5》)
...个字,把自己真性的体相用给念出来。真性体相用就是自家本人,禅宗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大经里面所讲的「本有家珍」、「如如之佛」,《华严》、《圆觉》讲的「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此地所讲的,由名召体。
演【体外无名,体具众德,则名亦兼众德。故一称名,即称佛众德也。】
这个『佛』的意思是双关的,自佛、他佛。他佛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自佛就是自己的清净心,就是自己的佛性,这是一定要明了的。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这一句是说:
演【以一心持名,万缘自舍,即布施行。一心持名,三业自净,即持戒行等。】
这个地方六波罗蜜只举两条,其余的省略。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度万行圆圆满满包摄在其中,所以讲专持名号,「百行」就是我们常讲六度万行,全都统摄在其中。可是诸位要特别注意「专」字与「持」字。专就是专一,就是一心持名;持就是念念不忘,就是不能间断,这就叫功夫。真正决心想往生,把这个身心世界要放下,要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念念就想生西方。西方世界比此地好得太多了,这是诸位都晓得的。你只要有一丝毫贪恋,你就不专。虽然是持名,不是一心,不是一心持名,那么你的成就就有了问题。功夫成片接近一心,功夫成片是什么阶段?经上说得很清楚,烦恼虽然没断,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把它伏住,伏烦恼。《金刚经》所谓「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妄想心真的被这一句佛号降伏住,有这样的能力,才叫做功夫成片,带业往生。如果我们念佛的功夫,连这个烦恼都降伏不住,这个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四集) 1984/12 台湾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4》)
...找你麻烦,也没有办法帮助你,帮助自己的是自己,障碍自己的还是自己。佛法里面说「无依道人」,没有依靠,无依无靠,什么都是靠自己,这才称之为无依道人。佛法教我们自己依靠自己,这不骗人,这个不迷信,这是真实的。
疏【轲氏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这是孟子所说的。
演【守约谓修身。】
自己要刻苦、要勤俭。
演【施博谓天下平。】
『施』就是布施,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人人能这样做,天下太平,天下才得到公平。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我们对於天下一切人是一个平等心来对待,是一种公正心来对待。简约是修福,勤俭是修福。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叫布施,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如果我们听懂了、真明白了,从今天起如实去做,那么你就得到成佛之道、往生西方之道,要肯去做、要肯去修,然后才能够成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5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第三十页:
疏【云何知先,繇生彼国,近事如来,如是大愿,庶可希冀,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以求愿往生为先务之急也。】
什么叫做知先?这一番开示非常的重要。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不要说是证果,就是开悟都相当不容易,为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四集) 1984/12 台湾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4》)
...想到这个地方的意思,这就是最殊胜的观想。手结印,合掌放掌都是这个意思,合掌的时候表一心,放掌的时候表法界。
演【四字之外无我心,我心之外无四字,岂不是全体一心。】
这个话说得非常的明白。下面这个意思说得更圆满:
演【又复真念佛者,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我刚才把这个譬喻做密宗的持咒,你看看是不是?所以这一句名号不容易念!一定要会念。会念,很快的就成就;不会念的,念一辈子都没有消息。唯有一心执持,声声与观境相应,这个功能才能够伏烦恼、断烦恼,才能够破无明、证法身。所以我们在前面给诸位提示过,这四字名号里面,声声都要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而且还给诸位提示过,这一句名号声声具足六度万行,一点都不假,因为它是全体一心。
演【一名一字,无非实相,岂不即是全体一心。】
这是大师在此地说出,阿弥陀佛即是全体一心的两个意思。
演【心包众德者。】
这个『心』就是前面所讲的全体一心,无量无边的德能统统包括在其中。这里面说了许多佛学名词,有个简单的注解,这个对於初学佛的人来讲很重要,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这些名相,大师在此地用很简单的字句来注解,真是注得简要详明,请看这个文:
演【以真如体中,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无漏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里面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
演【此心不为三际迁流曰常。】
这是先跟诸位讲「常乐我净」这四净德...(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5》)
...,什么道都不要修!你喜欢搞外道,它也包括在里头,基督教、天主教、一贯道也包括在里头,没有一样东西出了一心全体之外,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修什么好?还是修阿弥陀佛好,因为修阿弥陀佛什么都得到了,修其他东西只能得到一部分。修灵魂出窍,顶多修个鬼王,鬼里头能够享福,比较自在不受约束,还是饿鬼道!为什么不修阿弥陀佛?这是说出来这一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疏【专持者。】
这叫你一心专持。
疏【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
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行门八万四千,不是一种!
疏【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
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认识。
疏【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
统统都包括了。蕅益大师说,只要我们把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了,三藏十二部经统统在里面,一千七百则公案也在里面。禅家讲一千七百公案是讲《五灯会元》,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禅也在里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讲戒,律宗,三藏十二部教这是讲教下,教下、禅宗、律宗全在里头。不但是佛法大小乘十宗,就是世间所有的外道,哪一样能够出一心之外?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念熟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得到,为什么还要见异思迁?搞这个法门,搞那个法门,那都是不懂如来真实义,换句话说,不通佛法。通达佛法的人绝不干这个傻事情,决定是一门深入。一门就是一心执持名号,什么都成就,什么都得到...(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5》)
...言触处洞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演【珍禽两句,言一味平等。】
这里还有个小注:
演【细玩注中自见。】
注在哪里?底下。底下的注子要仔细的去玩味,才能够得到这一段文里面所说的义趣。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
演【跬步涌华者。】
『跬步』是说很近,像我们走路,半步叫跬,还不到一步,这个意思是说很近很近。『涌华』,华是莲花。
演【谓心华灿发,左右逢源,清净光明之体,当处出生也。】
这确确实实是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宗里面所说的缘起性空,也是说的这个境界。花是代表因行,前面修因,因圆果满。因修圆了,就得圆满的果报,所谓是『心华灿发』,华是六度之花,也是前面所讲的「精进更精进,放下又放下」,这就是心华灿发。一切都放得干干净净的,这个时候本来面目现前了。到这个时候,在境界上显示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正如同古德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这才左右逢源,头头是道。也正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了无障碍自在解脱的境界。『清净光明之体』,就是真如自性,『当处出生』。真如本性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无有一物一事不是,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到不了这个境界,功夫成片更不必说了。这个境界跟《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无二无别。这是一个说法。再看:
演【又心包法界,既妙悟一心,即万亿刹外之莲花,亦不离寸步也...(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七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7》)
...里不高兴了,「阿弥陀佛」,就把它化解了;心里很欢喜,一句阿弥陀佛,也不要叫这个欢喜心增长。总而言之,在一切境缘当中,修一个心清净、平等、慈悲,这样才是西方极乐世界所欢迎的人物,你有愿往生,佛才能够来接引你。一点小小不如意就放在心里好几天,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不敢来接引你,为什么?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发脾气,怕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看这个人也不顺眼,那个不顺眼,你把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又搞污秽了,又搞乱了。所以,不受欢迎!这是我们要记住。
所以净土必须的条件,第一个是要放下,就是要布施、要舍。第二个要忍辱、要能忍。你具足这两个条件,一个能舍,一个能忍,没有不能往生的。如果你六度都具足,那你是事一心不乱,那是上智之人。所以最起码的,六波罗蜜具足这两条,能放得下、能忍辱,什么都能受得了,这样才能带业往生,才是往生西方基本的条件。
『以我之生』,我这个众生。『求彼之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厌此五浊』,这个五浊恶世,我们不愿意在这个国土里头久住,不愿意在这个世间生死轮回,我们希求赶快去往生。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当年韦提希尊者,就是阿闍世王的母亲,她遭到家庭变故,她的儿子要夺他的父亲的王位,拿现在话来说就是政变,国家、家庭发生很大的变故,非常痛苦。於是就求佛:诸佛世界有没有清净的世界?我想离开这个秽恶的国土,求生清净的世界。佛就给她示现诸佛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2》)
...还要修吗?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的!这就跟狂人没两样,错认了。虽然是性德所显,没错,这在理上决定能讲得通,可是没有修德,性德所显的自己一样得不到受用,可见得不能废事,一定要懂得事修。
事修,那就要真修行。诸位要特别明白「修行」两个字的含义,行就是行为,我们身体造作、口中言语、意里面的念头都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譬如菩萨六波罗蜜,这是六大修行纲领,因为我们有贪心,所以佛教我们修布施、修舍,舍什么?舍贪心。因为我们常常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持戒是修正恶业,改恶向善。我们有瞋恚,佛教我们修忍辱,以忍辱来修正瞋恚,乃至於以般若来修正我们的愚痴。由此可知,六种毛病是个错误的行为,佛用六度的方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叫修行。可见得修行的确是在一切人事环境里面历事炼心。决不是说我一天念多少佛,一天拜多少佛,一天静坐多少个钟点,心里面贪瞋痴还是不断,那不叫修行,为什么?你那些毛病、错误的行为并没有修正过来。
演【数他宝者。华严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就是这个意思。
疏【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理上讲没错,「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观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是理。我们现前怎么样?心不是佛,佛不是心。
演【判然心不是佛者,是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
这是什么意思?口是心非,心口不能合一,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3》)
...经,功德无量无边!你不能贪图功德。我为什么发愿弘经?功德太大了,我要不干这个,我就没有功德了。你是用贪心去弘法,贪图功德。贪心是最大的烦恼,你烦恼没断,你心不清净。功德再大,我不是为功德弘经,为什么弘经?为利益一切众生弘经、为报佛恩而弘经,这个就对了。功德的确是大,不可思议,绝不贪图,不是为功德弘经的,才能有感应。为利益众生,这是大慈悲心。
为报佛恩是助佛弘化,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还用什么方法能报佛恩?没有别的办法,真正讲报佛恩只有流通法宝。因为佛什么都不要,你每天香花供养,佛还天天欣赏你这些供养?不可能的事情。香花供养也不过就是尽自己一点心,其实更重要的是启发自己,叫自己看到花立刻联想到六度万行,想到自己要认真修菩萨道,是这个意思。它提醒自己的,这是最大的一个作用。所以,三宝都是不可思议!
疏【仗三宝力,能使愚衷忽成胜智。】
你只要诚心诚意发心去做,本来很愚笨的,忽然变聪明了,三宝威神力量加持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笨拙的口才变得能够感动人,动人心弦,要至诚才能感通。
疏【凡口所述,冥通圣心也。】
我们凡夫口里面说出来的,冥冥当中与佛菩萨的意思相通相应,这就是神力加持。诸位要是真正发心,你能够体会得到。往往你在讲经之前,你要做充分预备,不预备上台下不了台。预备那是用凡情,当你用至诚心、供养的心、报恩的心、利益众生的心,去写讲稿,去做充分预备,你上台之后...(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6》)
...佛国。所以这个法门无量无边的功德。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对大乘菩萨,也以这个法门来教化他。菩萨的心跟小乘心不一样,从我们现前就能看得出来。自己是大乘根性还是小乘根性?不要问别人,自己一反省就晓得。如果是小乘根性,只求自利,不想帮助别人,如果帮助别人,那也很有限,不是真正发心主动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心就是小乘心,就是小乘人。菩萨心是主动去帮助一切众生,乐意帮助人,喜欢帮助人,能够舍己为人,这是菩萨心。你要是学了佛,那是菩萨种性,是初发心的菩萨。勉进初心,勉励。
演【勉进初心者,初发心菩萨,欲於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忍力未充,自他俱溺,有何利益。】
你学菩萨行、修六度法,很好!可是你的定力不够,你的智慧不足,虽然修六度法门,免不了许许多多的过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化,业障深重。救度众生,「救度」拿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要帮助众生。你尽心尽力帮助他,他还要骂你,他还说你不是个好人,你听了也难过,要退心了,那你就不是菩萨。菩萨道难行!所以小乘修行容易,大乘修行困难。
如果定力不够,『忍力』就是定力,里面也含著有智慧,定慧不够,自他都得不到利益。我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我们不谈别的,谈正法,正法里面也要忍力充足才行。我们看看古人为什么出家、在家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每一个朝代,诸位去看看《高僧传》、《居士传》,有那么多人成就。为什么我们现在人不能成就?我说个老实话,从前外面诱惑的东...(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9》)
...没断得了,没断怎么样?要能伏。
演【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把妄念伏住,这个我们做得到,要想把它断掉,实实在在不容易。自己真的努力一点,惑业可以伏住,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暂时伏住,暂时的「不著相、不动心」做得到,这样就能带业往生。这个法门比其他的法门真正方便就在此地,非常的难得。
『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圆满的功德。
演【不修余行方便者,如布施,必须三轮空寂。】
这才是布施波罗密,就是布施度圆满了。
演【持戒,则不缺不破。】
持戒一定要不缺不破,持戒才圆满。
演【乃至随定具足,方曰波罗密。】
六度只举了两条,后面有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样样都要做到圆满不容易。
演【诚非易修也。】
我们今天讲修六度,每一条只能做到千万分之一、二而已,没有办法做得圆满,这是很不容易修成的。可是这个法门:
演【今兹念佛,不出一心,万行具足故。】
这不可思议!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你要是念到一心不乱,六度万行统统圆满了,不要修别的东西。不修余行,八万四千法门不必尽修,这一门就具足一切法门,这是第三不可思议。
第四是『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疾是快速,我们看这段的注解:
演【依余法修,千生炼性,百劫调心,方得解脱。】
这是讲一般的法门,你修其他的法门,时间长!通常佛在小乘经里面所说的,三大阿僧只劫,而在《华严经》跟我们讲的是无量劫,从我们凡夫修成佛要经历很长很长的时间。纵然是成了佛,经上常讲的,菩萨成无上道了,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去修福,为什么?没有福报就不能度众生,还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福,这样才能普度众生。
演【禅门虽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
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2》)
...五十三位善知识,但是他没有跟他们学法门,决定没有见异思迁,为什么?末后「恋德礼辞」,这个恋德就是很感谢他,礼辞,礼是恭敬,辞是什么?我还是学我这套,我不学你那套。你那套我懂,懂了而不学,还是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叫恋德礼辞。恋德礼辞,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有这个本事才可以参学。的确那个参学,一方面帮助你开智慧,你看了都明了,这是智慧;一方面帮助你得甚深的禅定,就是得一心不乱,为什么?所有境界在你面前都考验过了,你如如不动,可见得你是真正得一心。这是我们在《华严》上看到的。
因此,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你要想修行诸波罗蜜,一门就够了。我们今天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度圆满,《华严》说的十波罗蜜都圆满了,不必再另外求。后头疏文有举例:「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我们照应此地这一句,『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不要找那些麻烦了,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六度万行,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具足了,真方便,真简单,一句佛号福慧双修,而且是圆满的福慧,究竟的福慧。诸位想想,你到哪个地方去找这个法门!
演【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这个地方的『僧』,实在讲这四种信,前面三种都不成问题,问题就在这条上,这条实在是大有问题。可是他末后跟我们说『常乐亲近诸菩萨众』,这个「僧」是谁?给诸位说,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是佛,观音、势至是僧,他不是佛。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凡夫僧里面不是很可靠,菩萨僧那真正靠得住。谁是菩萨僧?我们很不容易知道,不过,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一下,也不难知道,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也是凡...(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3》)
...初住,太难了,不是个容易事情。依照别教的讲法,要用一个阿僧只劫来修行才到初地。而我们在一生当中短短几十年,或者是几年之中就修成,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这个法门是至圆至顿,顿是顿超,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快速的,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圆满的。连法相宗的祖师窥基大师都说这个法门是圆顿之极,他在《阿弥陀经 通赞疏》序文里就赞叹到极处。
第二个方便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第三个方便是「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下面给我们解释第三个方便:
疏【得波罗密者。】
『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照它的本义来翻就是到彼岸,依照中国人习惯来讲是究竟圆满。
疏【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
这个也是真的,菩萨生生世世都在那里修六波罗密,《华严经》里面讲十波罗密,有没有修圆满?没有。而我们念佛法门就是这一门就行了,就圆满了。怎么一门就圆满?下面这几行非常的重要:
疏【而今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就是这个法门,念佛要记住是一心,关键在一心。凡是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他不是用一心,而是用散心、乱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心来念佛,这个不得力,这一生不能成就。怎么不能成就?伏不住烦恼。你纵然不能断烦恼,你要能伏得住!散乱心、妄想心伏不住烦恼,一心就能伏住烦恼。所以,这一点重要。一心就是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才叫一心。
再说个老实话,如何叫做孝敬诸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4》)
...此地。
果然你是一心不乱,那你天天看老师也没关系,什么道场都跑都没关系,你功夫成就了。真正做到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外面不著相,「不取於相」,内里面不动心,「如如不动」,这个行,这个可以,这是你得大自在,得真正解脱,有这个功夫才可以。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得这个功夫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如果外面还著相,内里还动心,最好在家里关著门老实念佛,连老师也不要去看。可是那业障重的人关不住,必须到外头乱跑,跑不能成就,关又关不得,这个要成就太难了。所以念佛关键就是在「一心」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意思。
疏【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
一定舍,你不舍就不能一心。一心,六度万行就圆满了。你不舍万缘,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你怎么会得一心?一心就是无二念。不但世间五欲六尘你放下了,佛法也不贪图,也放下了,这就是布施究竟圆满了。『布施』就是舍,舍什么?舍妄念,舍分别,舍执著,舍贪瞋痴。他心清净了,没有一桩事情牵挂著,这才叫一心念佛。你还想这个想那个,你是二心、三心,伏烦恼很难很难,伏不住,一定要一心念佛。所以念佛人没有不能舍弃一切境缘的,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统统要放下,这是一心,所以布施波罗密圆满了。
疏【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
念佛人要不要持戒?念佛人持戒圆满了,再去找那些戒律来的时候,把你圆满的戒律破掉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4》)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六卷
...的,一切法摆在他面前,邪正是非他都辨别不清楚,他都会错认,那是愚痴迷惑,不是般若智慧。
一心念佛,六波罗密就统统圆满,统统具足。诸位想想,我们还要修什么?前面说得很好,你修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你修恒沙劫都修不圆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果然一心念佛,统统圆满了。最容易圆满的修行方法你不相信,你还要去寻枝摘叶自找麻烦,那有什么法子?所以这个法门你真正相信,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真正不可思议。祖师给我们说得这么详细,不容易!我们之所以不肯学,就是放心不下,自己没有肯好好的去修学。下面这一句话说得尤其是好:
疏【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
不仅前面讲的六度,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具足了。不但具足,正如前面所讲的,究竟圆满的具足,那就是一心。所以在一切行门当中,这部经、这个法门就是直接修一心的,它的殊胜处就在此地。经文上明明白白,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直接教你修一心。直接了生死的,直接出三界的,直接成佛的,没有拐弯抹角。愈是这样直接就愈容易、愈单纯,可是众生愈不肯相信,众生总喜欢奇怪,好奇骛怪,这是难信之法。
演【六度万行,有大小乘事理不同,而理中,又复深浅,如天台四教所明。】
天台四教、贤首五教都详细说明菩萨的六度万行。
演【不出一心万行具足者,此一心亦分事理,若理一心具足万行,自不必说。】
这个当然我们都会承认的。可是事一心怎么样?
演【即事一心,虽未入理,而於藏教事六度、事万行,亦可云具足也。】
小教里面菩萨所修的,你也圆满了。小教里面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没有事一心得来这么方便;大乘法里菩萨所修的理六度万行,不及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得来的容易。不但理上的六度万行要无量劫才能修成,小教里面事六度万行,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成佛,是藏教的佛,他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圆满,念佛人到事一心就圆满了。像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信!修行要特别著重在一心,我们用一心去念佛,用念...(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4》)
...的,究竟圆满的具足,那就是一心。所以在一切行门当中,这部经、这个法门就是直接修一心的,它的殊胜处就在此地。经文上明明白白,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直接教你修一心。直接了生死的,直接出三界的,直接成佛的,没有拐弯抹角。愈是这样直接就愈容易、愈单纯,可是众生愈不肯相信,众生总喜欢奇怪,好奇骛怪,这是难信之法。
演【六度万行,有大小乘事理不同,而理中,又复深浅,如天台四教所明。】
天台四教、贤首五教都详细说明菩萨的六度万行。
演【不出一心万行具足者,此一心亦分事理,若理一心具足万行,自不必说。】
这个当然我们都会承认的。可是事一心怎么样?
演【即事一心,虽未入理,而於藏教事六度、事万行,亦可云具足也。】
小教里面菩萨所修的,你也圆满了。小教里面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没有事一心得来这么方便;大乘法里菩萨所修的理六度万行,不及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得来的容易。不但理上的六度万行要无量劫才能修成,小教里面事六度万行,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成佛,是藏教的佛,他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圆满,念佛人到事一心就圆满了。像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信!修行要特别著重在一心,我们用一心去念佛,用念佛求一心,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不一心念佛,你就得不到念佛一心。
疏【如大本法藏愿云。】
『大本』是《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在因地里面发四十八愿。
疏【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不取正觉。】
这是阿弥陀佛因地里面曾经发过这样的弘愿。这是说他自己成佛之后,在他的国土里面,在他的教化区里面,『有情』是有情众生,如果没有获得『神通自在波罗密多』,就是没有获得究竟圆满的神通、究竟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4》)
...
演【故此念阿弥陀佛,即大般若。】
他从前毁谤般若,造的是谤法,既然谤法当然就谤佛,因为法是佛说的,不但谤佛同时也是谤僧,为什么?有不少人依照这个法修行,你谤法当然也谤那些修行人,所以叫毁谤三宝。这个罪非常重,纵然在恶道里面罪受满出来了,那个罪业在阿赖耶识里头并没有消得干净,洗刷不尽的。这是用念佛这个方法才能得到清净。『念阿弥陀佛,即大般若』,我们从名义上来看,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觉就是般若,觉者不迷。迷,这是有罪障,觉悟了,罪障就消除。所以我们念佛就是修大般若法门。
中国的禅宗,特别是达摩传来的这一支,完全修的是般若波罗密,诸位看看《六祖坛经》就晓得。虽然叫禅宗,它并不是修的六度里面的禅定,它是修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密。六祖以后完全是以《金刚经》为宗旨,以《金刚经》上的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诸位想想看,这与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有什么两样?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不是修大般若,是修什么呢?比禅宗修学还要来得方便,还要来得善巧。下面比喻说:
演【如人从地倒,还从地起也,此疾得解脱之一证。】
这是第一个证明。念佛最容易、最快速得到解脱,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疏【又十住断结经云:是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华化生,不繇父母,汝当生彼。故大本云: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应当起精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5》)
...闻人,多於四谛中,居灭已休,更不前进,成缠空种。】
这是小乘人第二个大毛病。前面是讲修行过程当中习气难断;这一个,他误会他所证得的偏真涅盘以为就是究竟。『四谛』是苦集灭道。「灭」谛是出世间之果,「道」是出世间之因;苦集两条是世间因果,「苦」是世间果,三界统苦;「集」就是烦恼,那是三界之因。苦集灭道四谛,是说世出世间两重因果。如果我们读天台智者大师的四教,就晓得四谛有「四教四谛」,这里面浅深程度相差很大。二乘人所修的是藏教四谛,换句话说,生灭四谛,他始终就守在这个范围当中。他修道,这个道多半是指三十七道品。小乘人所修的法门非常多,总而言之,不出三十七道品。正如同大乘佛法有无量法门,总不超出六度,六度是它的总纲领;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纲领。
他把见思烦恼断尽,这是证到四果罗汉,於是他就住在这个境界里,认为没事情了,四果罗汉无学了!所学的东西全部学毕业了;的确是毕业了,不过他这个毕业是小学毕业。见思烦恼断掉,还有尘沙、无明,他自己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了,必定是回小向大。他不晓得,自己以为得到究竟了。『居灭已休』,灭就是他证得择灭无为,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偏真涅盘,他不再前进了,住在这里头。因此,世尊常常在大乘经典呵斥他们「堕无为坑」。偏真涅盘就是无为坑,掉到这里面去了,这很可惜!不过罗汉绝对不是永远住在无为坑,这地方虽然讲『更不前进』,它是有时间性的。经典上常讲,阿罗汉证得无为,在这个境界住二...(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7》)
...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志同道合。喜欢做恶的,统统到恶道去了,他一看那个境界志同道合,他就去了,喜欢行善的,他就到善道去了。
六道的业因固然很复杂,但是最主要的,天是十善业道,人是五戒。过去生中修五戒、五常,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跟五戒的精神是一样的,这叫人格,六道里面取得人道的资格。生天的资格就是十善、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天有二十八层,下面六层,欲界天是以十善为主;四禅天、四空天是以禅定跟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主。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畜生道是愚痴,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地狱道是瞋恚。这是佛在经论上给我们说的六道的业因,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声闻的业因就是修四谛法,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佛是平等心,真慈平等这是成佛之因。我们从这里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志同道合。『具足功德』,功德就是信愿行。
演【乃至六度万行等。】
那就是菩萨往生其国。菩萨,从别教里面说,三贤位的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或者生方便有余土,地上菩萨往生一定生实报庄严土。所以往生西方净土一定要发愿教化众生,要发这个大愿,这就是讲的具足功德,具足善因。这桩事情正是小乘人所缺乏的,小乘人只度自己不度众生,所以他对这个条件很难接受。
演【心不喜乐者,向由著有。】
一向他执著有。
演【故受轮回。】
证得阿罗汉以前,他在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著有,有善、有恶,有贪、有瞋、有痴。这些东西确实统统没有,而是你自己迷心里面的幻觉,拿现在的话来讲,纯粹是一种抽象而不落实际的妄想。譬如贪,你仔细回光返照一下...(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7》)
...萨,那不是凡夫,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得多!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华严》就是根据。《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证明,真的一点不假,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三心圆发」,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三心。我们三心发了,但是不圆满,没发足。譬如,对人要慈悲,发了,发了几分钟,看到那个人看不顺眼,慈悲心马上没有了,可见得这慈悲心不圆满!慈悲心都不圆满,深心、直心更不必说了。深心就是清净心,直心就是平等心,佛的心就是平等、清净、慈悲,菩萨的心是六度,声闻的心是四谛,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我们今天要想成佛,就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是佛道。《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跟《起信论》里意思相同。发这三心,这还没生净土!
「直入无生」,这是已经生净土,直入无生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悟无生。试问问,我们能不能做到?给诸位说,确实能做到,这个一点不假。这个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乱,真能做到;而做不到,都得要怪自己,自己要负责。你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境界里面修平等心,怨亲平等;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不著相,平等心是观慧、是智慧,清净心就是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再修大慈悲心,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
|
|
|
|
|
|
|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3》)
...到这个欢喜的人,那个讨厌的人,欢喜的人多接近,讨厌的人远离他,那还修什么?那是修的六道轮回心,搞来搞去还是六道轮回。应该怎么修法?亲爱之人与冤家对头要把它看平等,没有这两种境界在面前,试问问你怎么修法?诸位要晓得,修行到哪里修?就是在一切众生身上修,一切众生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普贤行愿品》里面有个比喻,把佛比作树上的果实,花比作菩萨,花果从哪来的?从根来的,根是什么?根就是一切众生。所以佛讲要以大慈悲水去滋润众生,滋润众生就是承事供养如来。你要不在众生分上修,你想去修佛修菩萨是决定不能成就,换句话说,我想要花要果,我不要根,花果从哪里来?也有,在花瓶里插的,两天就死掉,不是活的。
你修六度万行,到哪里修?在众生身上修。你的平等心对一切众生,清净心从一切众生里头修得。离开这一切境界,「我心里好清净」,那是假的,那种清净有什么用处?接触复杂的环境,心还是清净,这叫真清净,这是真修行。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是佛法。我们真的这样修法,这一生决定能上品上生,能修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心地平等清净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是无条件的慈悲,为什么?从清净心里面生的。诸位要记住,只要你有分别、执著,有好恶,这种心都是生死心、都是轮回心,以这样的心来念佛行不行?也行!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这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净土实在是不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3》)
...「观落日悬鼓」,观西方太阳刚刚落下的样子;观成之后,太阳永远就在你面前,别人看不到,你看得到,清清楚楚。睁开眼睛看到太阳在面前,闭著眼睛太阳还在面前,这样才观成。如果你睁开眼睛、闭著眼睛都没有,你没有观成。不容易!这一观观成,再观第二观。第二观是「大海结冰」,那是观地,地是琉璃地,这一观观成之后,你所看到的大地是翡翠的,琉璃就是翡翠,绿色的玉。我们看到的是磨石子地,你看到的是翡翠的地,你才能观成;如果你看到的是磨石子地,这一观没观成。不容易!比观像还要困难。所以讲『心粗境细,妙观难成』,这一点都不错。
疏【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
『万行』,这是《无量寿经》里面所提倡的,要修六度万行。修六度万行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好了,天天去干这个事情,把念佛忘掉了,修福去了。财布施多了,来生得大富贵;法布施多了,来生聪明智慧,搞这个去了。这就叫『重处偏坠』,坠就是堕落。法缘结得太多,来生去做国王、大臣,拥护你的人多!现在民主,选票多!你与这些众生有缘。总而言之,那都是些麻烦。这个法门,教我们一天到晚就是抱著一句佛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好修!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六度万行,我们随缘修,绝对不攀缘;随分随力,遇到有这个机会我们就做;没有了,不去找,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如果这个缘太多,找的人太多,你要有智慧,请别人去做去。这好!不要什么事情都揽著自己来做,那个麻烦就大,怕的是把你的清净心给扰乱了。
疏【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
简单扼要,直捷稳当,二六时中就用这个功夫。念佛人是无比的福报!
疏【但能继念,便得往生。】
念佛相续不断,决定能往生。
疏【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我们一生当中,决定不要去打妄想「我要开悟、我要博学多闻、我要修积无量无边功德」,不打这个妄想,学一个老实念佛,老老实实的念佛。老实人,他这一生...(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7》)
...十二因缘,从十二因缘里面得到的启示。这种观法,他的成就不过是声闻而已,小乘的阿罗汉。「下智是但解偏空,而根稍钝者」,这是根性比较钝的人,所看的只是看生灭十二因缘,天台四教里面讲得最浅的是生灭十二因缘。『中智』,智慧比阿罗汉高,「亦但解偏空,而根大利者」,他的根性比阿罗汉利,聪明。他在十二因缘里面能观察到不生灭因缘,对於甚深因缘法,他所体会、所理解的比阿罗汉高得多。这样的人则成辟支佛、缘觉,『缘觉菩提』,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上智』的人是指菩萨,只有菩萨才真正明了中道,才真正懂得中道。他观十二因缘,他的看法比前面两种高明得多,他看到十二因缘是不思议生灭因缘,心量广大,因此也成了广大的行门,六度万行。这是「得菩萨菩提」,成就菩萨的智慧。『上上智』是指佛,如来果地上,不但他能透彻的理解中道,而且真正在不思议不生灭因缘里面得到了清净,清净是佛法,是一切佛法皆成就故,这是『得佛菩提』。由此可知,同是十二因缘一法,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老死,同是十二因缘法,每个人所看的、每个人所体会的、每个人所应用的就不相同。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
疏【是则诸天共器,食有精粗。】
这几句话是出在《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说,天人在一起吃饭。天上一切都是变化成就的,比我们人间福报大得多。天人要吃什么东西,变现出来的,吃饱了,这锅碗盆碟也都变空了,这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9》)
...。小乘戒就是诸恶莫作,菩萨戒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大小乘戒律统统具足。我专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修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修慧。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三学等运,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其他方法在戒上修、在定上修,很麻烦,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全都具足了。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具足戒定慧,还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更殊胜?可惜人不信,不信,就理没有贯通。所以解悟有好处,真正透彻理解了,他相信,深信不疑。所以我在无量法门里面,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就选定这个阿弥陀佛,我相信我决定没有怀疑。我知道这一句佛号,不但是三学具足,三资粮具足,就是信愿行具足;六度万行,无量法门没有一样不具足。你要是真正通达唯识的道理,你就相信了。
讲到变,识就是会变,我们拿电视萤幕来做个比喻,萤幕能现相,现相是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能现相,它不变,所以叫一真法界。为什么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这就是识。「识」就是了别,分别不好,跟诸位说,明了也不好,为什么?明了就是无明的根本。《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起来的?几时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佛告诉他八个字,就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这么起来的。
真如本性有觉有明,本觉本明,你在觉明里面再加上一个明,这叫无明。本觉本明,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以佛说...(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1》)
...四个,遍行五个,别境五个,总共是五十一个心所。这五十一个就是心王的干部,所有一切染污,把无漏变成有漏,把净识变作染污识,统统是心所干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常常讲第六识、第七识?因为与第六识相应的心所最多,五十一个心所全部都有,与第七识相应的有三十四个心所。与前五识、第八识相应的很少,第八识只有五个心所(五遍行),其他的都不相应。因此染污最严重、力量最强大的就是第六跟第七,妙观察智就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转第七识为平等性。诸位要晓得,你只要一不执著,你的心就平等,平等心是佛心。
刚才跟诸位特别强调,处事待人接物,学佛就是学用心。佛的心就是平等心,能以平等心待人接物,这个人是佛,他用佛心。菩萨用六度心,菩萨念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辟支佛用缘觉心,用十二因缘心;声闻就是阿罗汉,用四谛心。天人用十善心,人用五戒心,鬼用贪心,畜生是愚痴心,地狱是瞋恚心。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十法界的人为什么变成十法界?他处事待人接物用心不相同。所以用平等心是最上的。一切法里头不执著,心就平等,一切法里头不分别,就是妙观察。这两个识要是一转,前五识就变成成所作智,阿赖耶就变成大圆镜智,那自自然然就转了,不必用功夫的;用功夫就在六七。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样坚强的去分别执著?这是我们的大过失。佛法修行纲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总是把这个忘掉了。
现在这个世间妖...(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1》)
...讲,佛经要是真念透了,这世界很美好,你没有烦恼。无论在哪个境界里无不是如,无有一法不如,无不是性,正是古人所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法喜充满!境界就是修行,在这个境界里面修清净、平等、慈悲,法喜充满。在境界上就修行,修行活活泼泼。《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你去看他的修行,一天到晚各处去玩乐,玩乐他就成佛了,不像小乘要那么苦修!小乘不明理,他是事事都有障碍,所以他修得很苦,成就很有限。大乘等於从心地里面解放了,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无不是如、无不是性,明心见性,万法皆如。所以他得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境界里面圆满了戒定慧,圆满了觉正净,圆满了信愿行,行就是六度万行,这是真真实实的了不起。
疏【众生信乐,随愿往生。】
这是讲十方世界的众生,信了,这点很重要,你不信就没法子,你要相信,相信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实实在在是难,所以历代许多祖师大德都劝勉我们要深入大经,大经就是《无量寿经》,为什么?大经讲的比这个详细。我们今天看的这个注解,实在讲比大经还要详细。我们今天把《无量寿经》提出来研究讨论,无非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而《无量寿经》到中国来得最早,也是最早期翻译的,跟中国缘分特别深。早期翻译的译本很多,现在在《藏经》里面一共有五种,为了鼓励同修们深入研究,我们把五种译本的原文印成一册。但是这种本子,给诸位说,不是一个普及...(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3》)
...萨所作的。《往生论》也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因为天亲菩萨本身就是发愿求生西方的。他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清净庄严,我们娑婆世界不能跟它相比,无法相比。有些人就根据《往生论》上这个说法,以此为宗旨。
疏【而要其所归,为令众生,生彼清净极乐国土,生彼国已,即不退转,以此为趣。】
以这个为归趣,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因为菩萨修行如果不在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退转,这个事情很麻烦。菩萨在十方世界修行要修到什么时候才不退转?要修到八地,八地叫做不动地,不退转了;七地以前,给诸位说,都有隔阴之迷,都退转。所以《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有无量的菩萨发菩提心,住菩萨道。所谓住菩萨道就是心里面常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用这个心,用这六种心自行化他,这叫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你想想看福报多大!不过印度人称亿,不是万万叫亿,而是十万叫亿,也不得了!供养四百亿佛,还是隔阴,还是退转。
这就是勉励我们一定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生,他也不退转,皆是圆证三不退。所以那个地方依正清净庄严,不是『三界所及』。三界,狭义的讲是指我们娑婆世界,广义的讲是十方诸佛世界,十方诸佛世界都是三界,统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比得上,为什么十方诸佛都劝大家往生?这道理很显然的。十方诸佛国土比不上西方世界清净庄严。所以诸位同修要真真实实修学这个法门。想在我们...(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4》)
...之理,就是亲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证得这个境界。这是事理一对里头重要的义趣。
疏【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已。】
『徒为事缘之迹』,这里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所谓念死书,书呆子,虽然天天念这个书,不晓得书里头的道理。他天天念,所谓终日钻故纸,死在字里行间,这一类的人,这就很可惜了。另外一种情形,天天念佛,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佛,为什么念佛,他不知道,不能把佛号会归自性。所以我常说,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四个字,四个字、六个字都是一句,字字句句里头都包含著信愿行,都包含著依正清净庄严,都包含著觉正净,也包含戒定慧六度万行,没有一样不包!
这个佛号字字句句是活的,活活泼泼的!你不晓得这个意思,一天到晚掐珠,那就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甚至於还有一些误会的,我过去听同修说,有些人念佛念什么?他说念一声就是一块钱,将来死了之后到阴间里面,我念的佛愈多钱就愈多。人还没有死,他就准备作鬼,在阴间储蓄钱,将来作富鬼,不作饿鬼,这大错特错!
由此可知,念佛不能不明理。可是也许有人会怀疑,也曾经听说过,古来的书本也有记载过,有人没听过经,不明道理,为什么念佛也能往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甚至於近代也有。很愚痴的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什么都不懂,他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5》)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七卷
...的、常常牵挂的,那就是你的心之所住,这里面就分十法界了。如果你心里常常想著悭贪,那你就是住饿鬼道,身现在还没有住在鬼道,心已经安住在饿鬼道了。如果常常怀著瞋恚、嫉妒,那就是地狱道,心住在地狱道。如果想做个老好人,什么事情也不闻不问,糊里糊涂的什么也不知道,这心就住在畜生道,畜生道愚痴!心里头常常有贪瞋痴,这个东西是三恶道。身虽然没去,心已经安住在那个地方,很麻烦很麻烦!
由此可知,心里面常常怀著五戒、五常,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这是人道。如果住在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是天道,天住。如果常常想著四谛、三十七品,那就是阿罗汉,心住在声闻道。常常念十二因缘,这就是缘觉道,常常念著六度万行是菩萨道。如果常常念著清净平等,这就是佛道,佛心清净平等。我们现在这个经上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住什么地方?住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用意在这个地方。
钞【在即住著,大品论:明佛在某所,已而言暂在久住,总成在意。】
『在』是暂时的,『住』是长久的,住在哪里是长久的,有这么一点点差别。
钞【今谓无论久暂,但就当时说经之处,即名为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
现在不管他在那里的时间久暂长短,我们只说这部经是在哪个地方讲的。
钞【四住者,佛摄众生,随宜而住。或现天住,谓六欲天因,即以施戒善心住。】
下面都是从因果上讲。因为佛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里面是以因...(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0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07》)
...是世间法,没有超越三界,那个功夫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还是六道里面生死凡夫。
钞【或现圣住,谓三乘因,即以三三昧住。】
『三昧』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三三昧」,三种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怎么不正常?有喜怒哀乐、七情五欲,这个享受不正常。正常的享受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七情五欲,这才叫正常的享受。这个正常的享受,就是禅定。三昧也可以翻作禅定,也就是念佛法门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叫做念佛三昧,就是念佛的正常享受。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是超越三界的。声闻要修四谛法、要修三十七道品,缘觉要修十二因缘,菩萨要修六度万行,这就是『三乘因』。
三种三昧是空、无相、无作,这叫大三空三昧;通於三乘,声闻有,缘觉也有,菩萨也有,但是境界不一样。三三昧的名词相同,境界不相同,功夫浅深有差别。好比学校念书一样,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国文》,科目相同,内容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大三空三昧,三乘人都有。心要安住在这个地方,才能超越三界,超凡入圣。
「大三空三昧」,简单的讲,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三轮体空,不著相。「空」是慧,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明了一切法空。实在讲,一切法空是很难懂的,佛为了讲一切法空,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他老人家说法四十九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给我们讲解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我们凡夫为什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0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07》)
...到这个境界,心里面生法喜了,自己能够考验自己,瞋恚心、嫉妒心决定没有了,到这个境界。他庆幸自己,也庆幸别人闻法,依照这个佛法修行,自庆庆他了。分别、执著跟嫉妒、瞋恚没有了,这叫随喜品。第二是「读诵品」,他这时候欢喜读经了,愈读愈有味道,不像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读这个经讨厌,念了几章不想往下再念。到五品位时候,他欢喜读诵大乘,他这个经典念不厌的,他一天不吃饭没关系,一天不睡觉没关系,一天不读经不行,他一定要读经。所以从这些习气上能够看到一个人修行的功夫,能看到他的境界。
第三是「说法品」,非常乐意的为别人说法,将他自己所读诵的,将他自己所体验的,他会说给别人听,这就是上求下化。第四是「兼行六度品」,兼是附带的,因为他的观行得力,所以六度兼修。第五是「正行六度品」,正行是入理了。兼行六度在事上修,修六度之事;正行六度是入六度之理,知道六度不二。这叫五品观,天台的五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不是的。以上所讲的这些菩萨都是等觉大菩萨,不是这些小菩萨。
疏【称理,则自性真妄融,是菩萨义。】
『自性』里面有觉有迷,觉是真,迷是妄,觉迷不二,这就融通了。怎么是觉迷不二?你觉的是你自性,你迷的还是你自性,自性上头本来没有觉也没有迷,觉是它,迷还是它!确实是不二。所以离了迷就是觉。因为觉迷不二,所以佛才教我们修「礼敬诸佛」,我们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为什么?他是佛。你自己修行想成佛,你瞧不起佛,你还能成得了佛?你成不了佛。他是什么佛?他现在是迷惑颠倒的佛。虽迷惑颠倒,他确实是佛!他有佛性,他佛性并没有迷惑颠倒。他迷惑颠倒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门:『信行智』,代表信、代表行、代表智。像普贤菩萨代表愿、代表行,愿行。他是「信行智」,代表这三门。
钞【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
『信』是修行之首,我们不信就不会去修。你想修行,第一个你一定是信得过。修行的勤与惰、功夫的浅深,与信心有密切的关系,你信得深,你也就行得深,你就会精进不懈;如果信心浅,你行一定也浅,常常会懈怠。《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头,是一切功德之母,这个「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唯有信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菩萨这个德号叫『妙首』,是取这个意思。
『万行万德』,『行』是讲行门,『德』是讲真实之德。菩萨所修,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六度万行,像布施、持戒一直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讲「万德」,像经上常讲的常乐我净,法身、般若、解脱,又我们常常念到的,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於大经上常讲的无量百千陀罗尼,这些都是说的真实之德,真实之德唯有信才能够入,所以说「信能必到如来地」。可见得信心非常的重要。净土法门修行的三个条件,叫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能生净土。
钞【妙吉祥者,行也。】
『妙吉祥』是讲『行也』,依照佛法去修行,决定是吉祥的,尤其是依照《弥陀经》来修行。《十往生经》上说:「行人」,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具足信愿行发愿求生净土的人,「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你」。...(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5》)
...。」《金刚经》上六波罗蜜,它是教诫初学先修两样,一个布施、一个忍辱。布施是放下,绝对不是说我有钱赶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错了,这个不是布施真正意义。真正的意义是要把你的见解放下,把你的烦恼放下,把这个布施掉,把你的贪瞋痴布施掉,把你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布施掉,是这个意思。单单把你的钱财布施掉,你来生得福报。现在我们世间有钱的人、有势力的人很多,过去生中就是修这个因得来的,你看现在有了钱,他不再修行了,不做好事了。所以说布施,放下我们一切知见,放下一切烦恼,是叫我们舍这个东西,布施掉!所以功夫就在这个地方用。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六祖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修的六度万行,你们想想对不对?布施、持戒、忍辱、精定、禅定、般若,他样样具足。这种修行只有五祖忍和尚明了,看得出来。他那个寺庙有三千多人,只有一个人在真正修行,别人都是假修行,只有他一个在真修行。那个真修行的人,假修行的瞧不起他,可是真修行对於假修行的人都恭敬,你看看《坛经》上连一个小的行者,十四、五岁还没有出家的,带发在这个庙里做事的行者,六祖称他都称上人,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都称上人,这么样的尊敬。可见得他不但修六度万行,他还在那里真正的修普贤十愿。我们看经听讲要从这些地方著眼,你要明了,才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去修学。
修行的纲领,修「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修净土的人特别重视第三条,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就具足戒定慧,清净心里面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行。我们一天到晚看到别人过失,没有看到自家的过失。实际上,别人决定没有过失,怎么决定没有过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哪来的过失?没有!过失从哪里来的?我们自己心里有过失,我们这个心镜肮脏了,照到别的地方统统是脏,你看这个是脏,那个也是脏,不知道自己能照是脏的,外头并不脏。六祖把这个情形讲得很清楚,「若真修道人,...(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6》)
...去做苦事、粗事。有的做得不服气,「我到这里来求法,什么也没求到」,掉头而去,走了。走了就让他走,这是什么?不能造就的人,没有耐心,不能成就的人。由此可知,修行第一个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修成了,你所得的一切东西不会失掉,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如果你没有这层功夫,老和尚教给你东西,教到最后怎么样?你好高骛远,贡高我慢,自己以为不可一世,最后是身败名裂,必然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什么人是法器?就看他的耐心,看他的忍耐。这个人有多大的成就,与他的忍耐决定成正比。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成就愈大;忍得浅,他这个器小,他成就愈小。这是一定的道理。
忍耐功夫到了纯熟,就是三昧,就得定了。所以这个六度,它顺序不能颠倒。所以今天,为什么没有持戒的?因为没有布施。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没有布施就是你心里面牵肠挂肚、拉拉杂杂东西太多,你没有一样能放得下,你的戒怎么能持得了?布施是叫我们放下,把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烦恼统统放下,你这个戒才能精进。有戒才能有忍,戒是忍的基础,忍是精进的基础,精进是禅定的基础,禅定是智慧的基础。这个楼能愈盖愈高,没有底下一层,决定没有上面一层。
六度名词哪个不会讲?个个都记得牢牢的,记得有什么用处?没用处!没有能够真正放下。不但世间一切法拉拉杂杂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你要是样样都牢牢的记住,这个糟糕,把你的慧门堵塞了,你不会开悟!就是清凉所说的,增长邪见,你听得愈多,你读得愈多,你的邪见愈多,成见多了,一看这个也不如法,那个也不如法,这个经上这么说的,那个经上那么说的,以为佛都有说,叫谤佛。你拿《金刚经》看看,《金刚经》说,谁要说佛说法,叫谤佛。不容易!所以我们就是读经、看经,决定不执著,这个就如法,不执著就是放下了。所以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舍就是布施,就是放下。
经我们天天要念,天天要读,天天要讲,天天要听,但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6》)
...有两样,基本的物质是一不是二,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一分析,金刚钻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泥土也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组成的。再往下一分,都是些能量波动。科学家明白这个道理,世间一切万物是平等的。所谓不平等是大家的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一切法平等的。
『上而彻乎诸圣』,假如法性真有高下,上就不能彻下,下就不能彻上;因为它是平等的,所以它彻上彻下。上是菩萨罗汉,下是诸天人民,它能够俱,大众能俱会在一处。这也显示出西方净土是个法性土,它四土是圆融的。我们通常讲这个法门横出三界,殊不知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横生四土,这真正是不可思议,真正是经上讲的难信之法。
钞【良以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五戒十善,万行纷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唯是一心,真实性中无差别故。】
这句里面可以说将佛门修学的方法都包括尽了。『四谛』,苦集灭道,是小乘声闻所修的,这里面讲的是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佛说法,先说果后说因,先说果,大家现在当前所受的,容易觉悟;然后再告诉你,你这苦从哪里来的,把这因缘说出来。我们今天受的苦,「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造作,迷惑造业,这是集。迷惑造业才有这个苦果,六道轮回的苦果。我们看出世间亦复如是,「灭」是果,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生死,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果报?它那个因是「道」。小乘是三十七道品,大乘就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8》)
...。】
这句里面可以说将佛门修学的方法都包括尽了。『四谛』,苦集灭道,是小乘声闻所修的,这里面讲的是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佛说法,先说果后说因,先说果,大家现在当前所受的,容易觉悟;然后再告诉你,你这苦从哪里来的,把这因缘说出来。我们今天受的苦,「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造作,迷惑造业,这是集。迷惑造业才有这个苦果,六道轮回的苦果。我们看出世间亦复如是,「灭」是果,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出世间没有烦恼、没有生死,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果报?它那个因是「道」。小乘是三十七道品,大乘就是六度万行菩萨道。在这段里面,因为讲了「四谛」,讲了『十二因缘』,又说『四等六度』。在此地,四谛、三十七道品就专门讲的是声闻道,小乘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是缘觉法,缘觉所修的,缘觉的根性比声闻利,听到十二因缘,他就觉悟了。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法里头有因有果,也是讲的三世因果。譬如无明缘行,「无明」跟「行」是过去世的因缘;行缘识,从「识」到「爱、取、有」是这一世的因果,现在世的;后面「老死」是来世的。这是三世两重因果,先讲过去世的因,现在的果,再说现在的因,来世的果。现在的因三个:爱、取、有。因为你有爱取有,才招来来世又要搞生死轮回,永远不能休息,生死疲劳。
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8》)
...有一个方法,好!不从这里断,从「取」断也可以。实际上,这个「取」断比那个「爱」断还要难,「取」是什么?取得。你那个爱的时候,还是念头;取的时候,我要获得,我已经得到手了。得到手肯放弃比那个还没有得到手的时候,断那个观念是不相同。现在得到手了,你能不能舍掉?从「爱」上断,是从惑上断;从「取」跟「有」上断,是从行业上断。最后就「有」,能从「有」上断的,这个功夫是最高段的。「有」是什么?已经有了业,有了业能够消业,能够把这个业断掉,可见得那个功力就更大。所以缘觉出离三界,他比声闻高!智慧高,方法也巧妙,就是他能从爱取有三个方面,或者同时断,或者断其中一条,他也能永脱轮回,了生死出三界。
『四等六度』,四等,说的是什么?天台家将佛法分为四教:藏、通、别、圆。六度是菩萨修的,藏教菩萨修六度,通教菩萨还修六度,别圆菩萨还是离不了六度。「六度」名目虽然相同,境界不一样,一个比一殊胜。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五戒十善』是人天法,受持五戒能得人身,勤修十善可以生天。『万行纷然』,总收声闻、缘觉、菩萨,『八万四千尘劳』,总收六凡。四圣六凡虽然不同,『唯是一心』,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心作菩萨,这就是菩萨法界,是心作声闻就是声闻法界,我们心想作什么就现什么样的法界。十法界是从一心变现出来的,还归到一心;一心是万法的根源,一心也是万法的归趣。
在『真实性中』,就是我们真如本性里面,实在说没有十法界旳差别。因为本来没有十法界的差别,所以才能彻十法界。『真实性中无差别故』,所以大众俱能彻上彻下。这个在西方极乐世界显示出来。我们在大经上看到,佛在《无量寿经》曾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8》)
...,处事待人接物,样样要忍、事事要忍,修行也要忍。所以古人下手念一部经,这部经念多久?念五年,五年不看第二部经。这训练什么?就是训练你耐心,训练定力,他没有妄想。我就念这一部,脑子里不想第二部,心整个定下来,定五年了,那就有相当的基础,用这个基础再来研究经论,深入经藏,那才行,才真正有成就。我们今天的人没有这个基础,不要说这个经典,念一遍还勉强,二遍三遍就不想再念了,立刻要换了,一年要看几十种东西,看得一脑袋的乱七八糟,无药可救,头脑乱了。
所以心地清净非常重要,一门深入。这一部经,念的遍数愈多愈好。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跟诸位同修提起,念经就是修行,修什么行?修戒定慧;不但戒定慧三学在里面,六度也在里面,十大愿王也在里面,这个真正不可思议!以虔诚恭敬心展开经本,从头到尾念一遍,三学、六度、十愿全都圆圆满满在这里修。念经的时候,可不能想这个经里的意思,这一句怎么讲法,这一句什么意思,那就坏了,那就是念世间书,三学、三慧、六度统统没有了。所以念经的时候不能有妄念,恭恭敬敬念,不要想意思,没有妄念。没有妄念就是修戒,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妄念都没有,那当然「诸恶莫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眼看它,口念它,这是「众善奉行」,这是至善,止於至善。专心,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学都在里头。
六度也在里面,你专心念经,这是什么都放下了,放下是「布施」;恭恭敬敬,这就是「持戒」,恭恭敬敬规规矩矩的来念;一部经从头念到尾,这是「忍辱」,你有耐心你才能念得下去,没有耐心就不行,有耐心的念下去,这就是忍辱;每天都读诵,一天读诵二、三遍,这是「精进」;专念这一部,不想第二部,这是「禅定」;念到心地清净自得心开,「般若」智慧现前。所以念经是修六度。大家不知道这个好处,六度怎么修法?天天动脑筋想怎么修法,怎么想也修不像,你一度也没修成。我告诉你,三学、六度就是念经,统统包括在其中,妙不可言!你要是念两部经,跟诸位说,三学、六度都没有。你要是真正肯相信我的话,一部经一天念个几遍,你念上五年,看看你成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5》)
...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妄念都没有,那当然「诸恶莫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眼看它,口念它,这是「众善奉行」,这是至善,止於至善。专心,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学都在里头。
六度也在里面,你专心念经,这是什么都放下了,放下是「布施」;恭恭敬敬,这就是「持戒」,恭恭敬敬规规矩矩的来念;一部经从头念到尾,这是「忍辱」,你有耐心你才能念得下去,没有耐心就不行,有耐心的念下去,这就是忍辱;每天都读诵,一天读诵二、三遍,这是「精进」;专念这一部,不想第二部,这是「禅定」;念到心地清净自得心开,「般若」智慧现前。所以念经是修六度。大家不知道这个好处,六度怎么修法?天天动脑筋想怎么修法,怎么想也修不像,你一度也没修成。我告诉你,三学、六度就是念经,统统包括在其中,妙不可言!你要是念两部经,跟诸位说,三学、六度都没有。你要是真正肯相信我的话,一部经一天念个几遍,你念上五年,看看你成不成就。那你的成就,我可以说在这一代学佛的同修当中,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为什么?你曾经用五年的时间修戒定慧,修六度。一般人说老实话,连一个星期功夫都没有,他怎么能跟你相比。所以大家要认真,要努力,要真干。我年岁也大了,也快要走了,所以跟诸位讲的句句都是老实话,希望大家能有成就。我们再看第二段:
钞【大本云。】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
钞【其网柔软,如兜罗棉,则非世宝,必待雕琢矫揉而为严饰也。栏楯宝饰,例此可知。】
《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那个地方的宝真正叫宝。譬如我在日本看到的「罗网」,铜丝编制,不软。那个地方的宝是软的,像『兜罗棉』一样,兜罗棉是印度的一种植物,像木棉一样,拿在手上是柔软的,它是宝,但是它柔软。跟我们这世间的宝,虽然名称有一点相似,形相有一点相似,在质体上完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5》)
...。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那就叫根本智。无知是什么?就是定。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你要想开智慧,先要求无知;你不能先求有知,从有知里面去求,永远求不到真智慧。无知怎么求法?古人教我们念经。念经就念一部经,这部经念个十年八年,心定了。这十年、八年是修根本智,就是修清净心,这是修定、修慧。
同时,在这个基础的时候要多多的修福,修福什么?修忍辱,修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放下自己应当有的享受,去为他人服务,舍己为人,这是修福、修布施。要修忍辱,为什么修忍辱?因为你没有忍辱不能得定,忍辱就是要修耐心,顺逆环境自己都能忍受得了。在六度里头,这两样非常重要。譬如一部经叫你念上十年、八年,这要有很大的耐心,真正心定下来了。
现代人常讲,我们生在现代的社会,这社会千变万化,我们很多事情不能不知道。这个话说得好像也满有道理,实际上有没有道理?完全没道理。这个话谁说的?魔王波旬说的。为什么?他怕你心定下来,怕你有智慧。所以天天叫你接触现代的资讯,叫你满脑袋是胡思乱想,叫你整天生活在妄想、妄念之中,你永远定不下来,佛也念不好,经也念不好,这没道理!真正修道人要怎么样?跟诸位说,不能看报纸,不能看电视,不能听广播,你能把这些东西统统断掉,心清净了,你心真定下来了。心真定下来,跟诸位说,就有智慧。这个事情你一接触,你马上就有判断...(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6》)
...就是那个样的相;如果要有像小孩慢慢在长大的话,跟诸位说,那就有生住异灭,就有生老病死了。所以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形相就跟阿弥陀佛一样,不生不灭,永远也不会衰老。西方极乐世界一切的物质,不像我们这地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没有这个气候的变化,永远长春,它是这么一个世界。你们不要以为说,我们到莲华化生,大概现在是小孩,慢慢长大,那就有生有灭了。那个世界非常奇妙!
而且个个都是无量寿,这个无量寿是真正的无量寿,绝对不是那个有量的无量,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过,那是真正的无量;不像他方世界,他方世界虽然讲人寿无量,是有量的无量。这些我们统统要搞清楚。
钞【纵横者,六度万行,不离自性。如自性本无悭贪,是名布施,以施为纵,施无染心,则横成戒度;施无傲心,则横成忍度;施无倦心,则横成进度。禅定智慧,亦复如是。】
这个意思很重要,实在讲六度每一度里面都容摄其余的五度,这才真正叫波罗蜜多。不是说『布施』只有布施,布施里头没有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这个只叫布施,不能叫布施度,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如果称为布施波罗蜜,里头一定是圆摄其余的五度。任何一度都摄其余五度,这是性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文里面所讲,用一个「布施」来说明,六度举一个。布施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告诉同修们,印经布施,这是三种布施同时具足。印经要钱,这财布施;经典是法,法布施;人家念了之后就破迷开悟,他远离一切颠倒恐怖,这是无畏布施。
布施『不离自性』,自性里面一法不立,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所以说『自性本无悭贪』。悭贪是烦恼,这烦恼从哪来的?从妄想执著里头来的。佛在《华严》上给我们把病根说出来了,妄想执著里头来的。离开妄想执著,一切法都没有了。没有悭贪,这才叫究竟圆满的布施波罗蜜。
所以我们修布施的时候,教下讲求「三轮体空」,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叫三轮体空。我这个布施心才清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7》)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八卷
...烦恼从哪来的?从妄想执著里头来的。佛在《华严》上给我们把病根说出来了,妄想执著里头来的。离开妄想执著,一切法都没有了。没有悭贪,这才叫究竟圆满的布施波罗蜜。
所以我们修布施的时候,教下讲求「三轮体空」,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叫三轮体空。我这个布施心才清净,才没有染污。心没有染污就是戒律,有染污那就是恶,戒律是度恶业的。我心里不染,戒圆满,戒品具足了;布施里面没有贡高我慢,忍辱度也修了,也在其中;布施里面没有倦没有厌,永远不疲不厌,常行布施,这就是精进;布施的时候心不乱,不散乱就是禅定;布施的时候你心不迷、不愚痴,那就是般若。可见得一度圆摄六度,六度就在一度里头圆满了,不管哪一度都是圆满六度。『禅定智慧,亦复如是』。
钞【余之五度,例上可知。】
就不要一条一条的说了。下面讲:
钞【众妙毕具,是即美观,诸妄不干,是即防损。】
栏杆有美观、防止损害这两个用意。从称性上说,美观就是『众妙毕具』,这是讲称性的德能,没有一样不具足。正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你自性里面一样都不少,一样都不缺。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性德整个的显现。我们人人都有自性,我们的性德今天为什么不能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统统自在的显现出来?就是我们自己有障碍,把自己的性德障碍住了,它透不出来。这个障碍,佛经上常讲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障把我们障住了,所以虽有如来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7》)
...一切众生。第二,有清凉的意思,特别是宝树。
『觉意净妙华』,「华」在佛法里面是代表因行,树木总是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花代表菩萨的修因。西方世界六尘说法,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不过我们众生在迷位,六尘说法,我们不容易觉察到,而西方世界特别容易觉察到,那个地方人烦恼轻智慧长。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所见到的寺院讲堂这些陈设供养,我们知道这是表法。离开讲堂之后,我们把表法的意思就忘掉了,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的道业很容易退转。离开了讲堂、离开了寺院,佛法就没有了,就忘得一干二净。如何在离开寺院讲堂之后还能保持,那你的功夫就绵密不断,这就是非常好的境界。
譬如佛堂里面供养的花就代表六度的因行,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花都要想到这个意思,那功夫就不中断了。野外你所看到的花,甚至现在流行的假花、缎带花,彩画的花,衣服上绣的、印的花,只要看到花就想到六度万行,岂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一样是六尘说法?见到果实就想到菩提涅盘,就想到我们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是果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果报非常的殊胜。这意思一定要懂得。
这一段经文里面所讲的「觉意」,古德解释为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不大好讲,讲了也不太容易懂,我过去用比较粗俗一点的言词来解释,我把它解释为「知足常乐」,这个大家好懂。「欲如意足」,欲望要知足,知足才能够得常乐,心安理得。定就是心安,心要是真正清净了,心安了,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你都能明了通达,那就是「念如意足」。
『解脱智慧果』,这一句就是讲的解脱德跟般若德,就是指这两种。由此可知,佛法所说的这些精华...(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8》)
...已,没有办法成就功德。在佛门里面修学,一辈子辛苦服务,只修一点有漏的福报,这个福报到哪里去享还不一定,那还得看你功夫,功夫不好的,三恶道也有福享。
所以修行,的确不是容易事情。经论不透彻,不在根本上奠定基础,从哪里修起?到底怎么修法?所以我们才提出来,我们是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教训,修净土法门。从他老人家教给韦提希夫人,没有念佛之前修的前方便,三福,要从「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下手;「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韦提希夫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问释迦牟尼佛怎么修法,佛先跟她讲这三种方便,三福,从这里打基础,然后这才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心称念,这才是保证你往生,绝不空过!我们今天这个路子都清楚都明白,所以要真正下功夫。
我们在这一会不容易,这也是无量劫的因缘,我们才能聚会在一起,尤其聚会研究这部大经,这是无比殊胜的因缘,希望大家在这一生中都能把握住,都能往生净土,才不辜负这一会。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缘,比过去殊胜,典籍完备!自古以来,历代祖师大德们都没有见到这样完备的经典。所以,我们的成就绝对不在古人之下,只怕你自己不用功;因缘具足了,就在自己的善根福德。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请看《阿弥陀经 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9》)
...小乘教义。西方极乐世界纯是大乘,怎么会有小乘教义?大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详细,西方世界这个世界很特别。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面所有不同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普遍接引,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那里面的种性,有人天的种性,有二乘的种性。譬如很多修小乘的,小乘初果、二果一直到阿罗汉,乃至到辟支佛,他修了多生多劫,那个习气很深,见到阿弥陀佛了,他还想知道「寂静、空、无我」,还想这些。阿弥陀佛满足他的愿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教学绝不强迫人的,你想学什么,他就教你什么,不过他有善巧方便,逐渐诱导你入一乘法,这就是他的高明处。所以你想听小乘,他就教你小乘。
『大慈悲声,波罗密声』,这是菩萨法,菩萨要修六度,要修大慈大悲,这是通常说的,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地方有了大慈悲,什么是方便?给诸位说,六波罗密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恰到好处,这个方法用得恰好,这叫方便,用得非常有效果,恰到好处。
菩萨法无量无边,六度是把无量的菩萨法归纳成六大类,第一类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绝对不是说一看到布施,我们就舍一点钱财,这个错了!你把钱财舍掉,你能成菩萨吗?你能成佛吗?你能明心见性吗?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布施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烦恼舍掉,布施掉、舍掉,放下,把你的习气舍掉。《华严》第六回向品给我们讲了七十多种布施,讲得非常详细,那七十多种是提纲挈领,还不是细说。第六回向这一章,我整整讲了一年。
修行,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自己哪一种烦恼最重,哪一种习气最重,先从这里下手。就跟治病一样,你身上害很多种病,不止一种!哪一种是要命的病、致命的病,先把这个治好,然后再治其他的,再治轻的,先对付最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行易」,知道难,做不难!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事实真相,这个很难,佛要不出世,我们怎么会知道?知道这个人,真正马上放下,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屠刀是比喻,屠刀是造业的,就是你放下一切的造业,这就成佛了,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慈悲跟波罗密,波罗密就是方便。
这个实在讲,还不能不略说说,总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的确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上,我们才真正能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使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真正的幸福美满。如果学佛的人这一点都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谈了,极乐世界你决定没分,你现在学,学得苦的这个样子,你还能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都欢欢喜喜去的,没有一个是愁眉苦脸去的,那去不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觉悟,就是要修六度,首先要懂得放下,要懂得舍。
「持戒」就是守法。大家不要死在戒条里面,那个没用处的。戒就是法,国家的宪法、法律我们要遵守,决定不犯法。除了这些,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这些法律,我们要遵守之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法、没有文字的法,这什么?风俗、习惯、礼貌,这个要守。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入境要随俗。我们到哪一个家里去,他那个家里有些什么规矩,我们要遵守,我们不能破坏;到别的国家去,在没有去之前,要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哪些地方要注意、要遵守的,这都在持戒里头。
诸位要晓得,持戒并不是「我守个五戒、十戒」,这么呆呆板板的做,你这个佛法学了之后没用处,在你生活方面,家庭、事业,处事待人...(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就比别人高明。修学的方法就是三年到五年,你去念一本经书,就这个办法,多简单,非常管用。你要是信了,那你有福;你不信,那是你没有福报,你还要搞杂搞乱,那就没法子。就这么容易,这么简单!《无量寿经》非常之好,长短适中,如果你要想长一点,你就念净土五经,那分量就够了,这个对你决定有好处,这叫忍辱。
唯有忍辱才叫「精进」,进是求进步,进步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纯而不杂,这样的进步。我天天念,这就是进;天天念一种,就是精。我念很多种,虽然进,精没有了,进要精进。后面两种就是你的收获,前面放下、守法、耐心、求进步,精进,你会得到定,你会得到智慧,后面「禅定、般若」自自然然得到。
我这样跟大家解释六度,你就好懂多了,不至於看这六度,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情?也不晓得怎么修法?好像看到布施,赶紧到庙里送几个钱,如果这个庙不是佛法的,你帮助他造恶,你这个钱舍了之后还要背因果,将来还要堕落。你不舍这几个钱还不堕落,舍这个钱还堕落,为什么?帮凶,帮他做坏事!看到持戒,就赶紧想到我要不杀生、不偷盗。虽然天天念那么想,一样也做不到,这是不了解它的意义。这是讲菩萨法。
『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这是一乘法,一乘法就是佛法,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没有的,有四无畏、有十八不共法,不共就是不共菩萨,菩萨都没有的,只有如来果地上有。这几句就是成佛,这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这就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所说的内容是应有尽有,你想听什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乌龟,大海里有个木板,木板上有个洞,乌龟一伸头刚好就伸到这洞里来,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们今天得人身遇佛法就像这个机会,真是不容易得到!你要是错过,那就太可惜了。所以这个要晓得,很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了要珍惜,对佛法决定不能怀疑。
三毒烦恼要认真的反省去把它断掉,就是我们俗话讲的要改过自新。什么叫业障?三毒就是业障,这是造业障碍的大根大本,贪瞋痴慢。这个烦恼,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是与生俱来,不是这一生学的,是你生生世世累积的,每个人都有。如果你没有,你不会到人间来;你要是没有,你不可能在六道轮回,你早就出三界了。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你决定有这些烦恼。这是我们要承认、要觉悟、要改过。所以菩萨修六度,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布施度悭贪,度贪烦恼,忍辱度瞋恚,般若度愚痴, |
|
|
|
|
|
|
|
傲慢也是瞋恚里面所摄的。所以烦恼归纳起来称之为三毒。
三毒里面特别把傲慢提出来,这很有道理,为什么?人只要有贡高我慢,什么都学不成。世出世间法,你要想学成都在谦虚,都在恭敬!所以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儒家《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世出世间法教学,第一个教什么?第一个教敬。敬是什么?就是断我慢。先把我慢破除,你才能成为一个法器,才能够学东西。只要有这个东西存在,佛菩萨作你的老师,你也是一无所成,你什么都学不到,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种人谁能教得了他?所以这是世出世间求学的大障碍。所以教学的时候,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2》)
...,布施度悭贪,度贪烦恼,忍辱度瞋恚,般若度愚痴,傲慢也是瞋恚里面所摄的。所以烦恼归纳起来称之为三毒。
三毒里面特别把傲慢提出来,这很有道理,为什么?人只要有贡高我慢,什么都学不成。世出世间法,你要想学成都在谦虚,都在恭敬!所以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儒家《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世出世间法教学,第一个教什么?第一个教敬。敬是什么?就是断我慢。先把我慢破除,你才能成为一个法器,才能够学东西。只要有这个东西存在,佛菩萨作你的老师,你也是一无所成,你什么都学不到,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种人谁能教得了他?所以这是世出世间求学的大障碍。所以教学的时候,先要破我慢,再就是破贪瞋痴。所以六度是度烦恼的!持戒是度恶业,精进是度懈怠,禅定是度散乱。
所以你修这些法门,你说我修的到底有没有成就?你可以从成果上来检讨。我修布施修这么多年,我贪心还有没有?如果贪心没有了,你这个布施度修得很成功。有人不会修的,愈修贪心愈增长,他为什么修布施?就是为贪而修布施的。怎么说为贪修布施?听说佛门里讲「舍一得万报」,这一本万利!所以他才来布施。布施是什么?就跟做生意投机一样,我这一笔本钱下去,再捞一大笔回来,他的目的就是贪心,所以他不但贪心不能断,增长贪心,糟糕!佛菩萨看到这样子,都要流眼泪喊冤枉!完全错会了意思。布施是舍贪心的,持戒是舍恶业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
忍辱是度...(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2》)
...度散乱。
所以你修这些法门,你说我修的到底有没有成就?你可以从成果上来检讨。我修布施修这么多年,我贪心还有没有?如果贪心没有了,你这个布施度修得很成功。有人不会修的,愈修贪心愈增长,他为什么修布施?就是为贪而修布施的。怎么说为贪修布施?听说佛门里讲「舍一得万报」,这一本万利!所以他才来布施。布施是什么?就跟做生意投机一样,我这一笔本钱下去,再捞一大笔回来,他的目的就是贪心,所以他不但贪心不能断,增长贪心,糟糕!佛菩萨看到这样子,都要流眼泪喊冤枉!完全错会了意思。布施是舍贪心的,持戒是舍恶业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
忍辱是度瞋恚,瞋恚是地狱果报,非常的可怕!《金刚经》虽然讲六度,只有布施、忍辱讲得最多,其他的略略带过去,可见得六度里面这二度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度贪瞋。一定要学忍辱!何况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么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中国佛教古大德的教学,你看看《禅林宝训》,你就明了了。《禅林宝训》里面,有很多是专门教学生修忍辱,其他的他什么都不教。你跟这个师父十年八年,真的什么都没教,天天那个师父找麻烦,无缘无故打你骂你,板起面孔给你看,那是什么?那就是教学,那就是上课。上什么课?忍!教你忍耐,什么境界都能忍!十年八年以后,他忍辱波罗蜜学成,定得到了,智慧自然开了。老和尚传法就传给他,举行一个仪式,衣钵给他了。这个寺庙你作当家,你作住持,他就交代了。他训练人没有别的,专门就训练忍。这...(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2》)
...行三昧,不取相貌,专称名字」,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这部经里面所提倡修行的方法,著重在持名,不需要观想,也不需要观像。这是莲池大师假设的一个疑问,虽然是假设,同修当中读过「净土三经」的人确实有这样的疑问,譬如《观经》著重观想,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末后才讲到持名念佛。本经是专讲持名。下面这就为我们解答:
钞【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
《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同部,所以他们的主张完全一致,专主持名,但是你在修学过程中,要是兼修观想或者观像也不妨碍,也可以。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面提倡「五念法」,有观想、称名、发愿、回向、忏悔,五种方法统统都修,也无碍就是了。
钞【如菩萨偏行六度时,以施为专主,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这举一个例子,『菩萨偏行六度』是指《华严经》上所讲的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虽然十度都修,他每一个阶段著重於一度。譬如初地菩萨偏重在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专修持戒波罗蜜,三地菩萨专修忍辱波罗蜜,一直到十地菩萨,每一地有个专修。虽然专修这一种,其余的并不是不修,统统都修;虽然统统都修,他以其中一种为主。这个地方讲,六度『以施为专主』,这是指初地。诸位读《华严经》就晓得,初地菩萨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专主,就是专修主修的,其余的九度他还是要修,并不是不修。
『但随力随分』,十波罗蜜,此地只讲六度,这是大师省略,因为这个确实是出在《华严经》上的。《华严经》为什么会有十度?一般大乘经上都讲六度,《华严》讲十度,十度的内容跟六度没有差别。十度是把第六般若波罗蜜又开成五度,所以后面五度全是般若。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后面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个智是权智),这四种属於后得智。
没有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就决定没有方便,善巧方便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生的。善巧方便不容易!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要用善巧方便,那麻烦就大!佛门里面常说: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方便出下流?他没有般若波罗蜜,他要学菩萨的方便,决定下流了,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又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9》)
...
这举一个例子,『菩萨偏行六度』是指《华严经》上所讲的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虽然十度都修,他每一个阶段著重於一度。譬如初地菩萨偏重在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专修持戒波罗蜜,三地菩萨专修忍辱波罗蜜,一直到十地菩萨,每一地有个专修。虽然专修这一种,其余的并不是不修,统统都修;虽然统统都修,他以其中一种为主。这个地方讲,六度『以施为专主』,这是指初地。诸位读《华严经》就晓得,初地菩萨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专主,就是专修主修的,其余的九度他还是要修,并不是不修。
『但随力随分』,十波罗蜜,此地只讲六度,这是大师省略,因为这个确实是出在《华严经》上的。《华严经》为什么会有十度?一般大乘经上都讲六度,《华严》讲十度,十度的内容跟六度没有差别。十度是把第六般若波罗蜜又开成五度,所以后面五度全是般若。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后面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个智是权智),这四种属於后得智。
没有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就决定没有方便,善巧方便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生的。善巧方便不容易!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要用善巧方便,那麻烦就大!佛门里面常说: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方便出下流?他没有般若波罗蜜,他要学菩萨的方便,决定下流了,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又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们听起来好像是很矛盾,其实它有道理,就是慈悲跟方便都要建立在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六度圆满之后才能修慈悲方便,没有六度...(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9》)
...度,《华严》讲十度,十度的内容跟六度没有差别。十度是把第六般若波罗蜜又开成五度,所以后面五度全是般若。以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后面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个智是权智),这四种属於后得智。
没有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就决定没有方便,善巧方便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生的。善巧方便不容易!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要用善巧方便,那麻烦就大!佛门里面常说: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方便出下流?他没有般若波罗蜜,他要学菩萨的方便,决定下流了,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又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们听起来好像是很矛盾,其实它有道理,就是慈悲跟方便都要建立在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六度圆满之后才能修慈悲方便,没有六度哪来的慈悲方便!这就是菩萨修学是以六度为主。现在这个地方说六波罗蜜,就包括十波罗蜜。
初地菩萨,《华严》上告诉我们,「於一切物,无所吝惜」,随时都能舍,能够施舍,他不吝惜,为什么?他为求大智!大智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我们常在讲席当中跟诸位报告,智慧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清净光明,就像《心经》里面,它就起照的作用,就能照见!我们这个心一塌糊涂,不清净、不光明,照不见!所以迷惑颠倒。要想心恢复到清净,一定要舍,舍就是你要放下,你放不下,你心就不清净,什么都要放下,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要放得干干净净,你的心就恢复清净了,这个圆满的智慧才能现前。
由此可知,这个布施非常的重要,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不可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四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9》)
...行就是三个人,你就把孔老夫子意思看错了。
三人行,你跟所有一切人相处,看到善人,你学习他,看到不善的人,自己反省,我有没有。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师,不善的人还是我的老师。善人是我好榜样,教给我善法,我跟他学;不善的人教给我反省,教给我改过自新。所以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顺境逆境统统是修行最好的道场。《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善有恶,统统是菩萨。这就是摄取之义。『佛刹清净之行』,你能这样的学习,必定成就清净佛刹。
钞【如彼修持。】
这句是教给我们要像法藏当年的修学。
钞【又云: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只劫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无作,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谓大行。】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在先,发了愿之后真干,愿愿不落空,这是『住真实慧』。《无量寿经》一共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真实慧」就是般若智慧,「真实利益」就是究竟成佛,三种真实,这是其他经里没有的。真实慧,首先得要开悟,你不开悟哪来的真实慧?还得要『勇猛精进』,《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五劫修行!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是『阿僧只劫修菩萨行』。这个经文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定是先发愿后修行,所谓「以愿导行,以行填愿」。
『护身口意』,这一句是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身语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清净了,身语没有不清净的。身语...(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四九卷
...精进』,《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五劫修行!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是『阿僧只劫修菩萨行』。这个经文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定是先发愿后修行,所谓「以愿导行,以行填愿」。
『护身口意』,这一句是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身语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清净了,身语没有不清净的。身语很清净,意不清净不行,那是形式,那是外表,外表装得很清净,里面不清净,这个不行。所以最重要的是意业清净。净土宗修学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心里面常常有阿弥陀佛,这就清净了。心里有阿弥陀佛,你就像阿弥陀佛,你心上有,常常想,常常想慢慢就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语哪有不清净的道理?这个方法确实方便稳当,比起一切行门殊胜得太多了。
『修行六度』,六度是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脱离人群,我们在生活当中应该要怎么做法?佛教给我们要守这六个守则,这六条。你守住这六条,那就不错了。这六条是六大纲领,里面的意思无有穷尽,境界是广大无边!我们现实的社会,六度要怎样修?「修行」两个字,修正行为,修正我们思想行为。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总要看淡一点,不要太认真,不要太执著,这就是布施。你样样都认真,样样都执著,换句话说,你的烦恼、妄想不容易断;你能把这个世间一切万法看淡,就容易断。所以,布施就是放下。念佛堂里头常常说「放下身心世界」,只提起这一句佛号,这个佛才能念得好,才能念得相应;又念佛又想前想后,这个佛号念不好,念得不会相应。所以一定要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就是布施。为什么叫你放下?从一切事实真相来说,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在三千年前说的,三千年后这个世间最聪明的科学家把这个话证明了。在从前,都承...(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是念一部,念一段!这一段今天给我念一百遍。这个方法,三年念完会开悟!三年念完,忍辱波罗蜜成就了,禅定波罗蜜成就了,精进波罗蜜在其中,这三种都修好了。这三样东西修成了,如果佛学院办四年,最后一年讲一年经就圆满了、成功了,个个都开悟。但是这三年你能不能忍受得了?要是忍受不了,读三天就跑掉,那怎么能成功?所以这三年的基础教育就是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福怎么样修?福就是给常住做工,常住琐琐碎碎的事情,他修福。六祖大师当年在黄梅住了八个月,每天舂米破柴,做这些就是修福,给常住服务。在劳作里面修清净心,修清净心是修定修慧。所以是福定慧一起修!一般佛学院那个办法,我决定不干,那是误人子弟。
所以六度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要精进、要求进步,要有主宰,心要定。常常见异思迁,心不定,这个没有法子成就。心一定要定,我学这部经,我的心就定在这部经上。我这部经没有学好,绝对不动个念头学第二部经,这心定的,才能学得好,真正的成就。一部经至少得念三千遍,念得愈多愈好,把心念定了。如果不用古时候这个方法,勉强用现代人的方法,现代人,说老实话,这个忍跟定都没有,都做不到。
我从前跟李老师的时候,他那个实在是很松!不很严格。就是你学一部经,只要你这部经上台讲过一遍就可以,就算毕业,你就可以学第二部。老师虽然是要求我们一遍,但是一遍不够,印象不深刻,所以我劝同学们,我说要讲十遍。十...(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的成就没有慧、没有定,也没有福。你才晓得,禅定多么重要。
禅定,我们不往深处讲,就是你要定在一门上。你工作要把你心定在工作上,我现在炒菜,把我心定在炒菜上,这个菜一定炒得很好;我读经,我这个心定在读经上,这经一定念得很好。凡是临事的时候,心一定要专注,专注就是禅定,所谓心无二用,这样才能成功!这个禅定不是叫你天天面壁盘腿打坐,不是的,那个禅定没用处,起不了作用,做得不好还著魔,麻烦大了!所以我教给诸位,禅定就是在事相上要专注,这就是禅定。定心就生智慧,智慧应用在生活上,简单的说,现在的术语叫理智而不是感情。理智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客观,这就是智慧。所以,一定要修行六度。
『了空无相无作』,空、无相、无作(无愿),这是大三空三昧。「了」是明了,「空、无相、无作」这是法身大士三解脱门,真正通达明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念佛人来说,你到这个境界,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空」是讲体,宇宙万法的本体,「相」是讲现相,相有体无,《心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相,空就是本体,是一不是二。「愿」是愿求,於一切法里面无求。真实修道,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求,我们心就清净。一切法,人家给我们,我们可以不要,於一切法我们也不想,真正能做到不求、不要、不想,这样的心去念阿弥陀佛就会相应。你於一切法还有求、还要,...(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他有天之德,跟道德水准一般高的人谈得很投机,自然就去了。所以生天不一定说我信了上帝才生天,没有这个道理。你有这个道德标准,自自然然就去了。你信上帝,你自己的德行跟他不相同,信也是枉然,去不了。
孔老夫子在《易系辞》告诉我们,「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道理真是天经地义,志同道合一类一类的,他自然就向一道去了,生天是如此,六道每一道都是这样的。贪心都到饿鬼道去,瞋恚心都到地狱道去,愚痴心都到畜生道去,五戒十善都到人间、到天上去了。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德行标准显现的,显现这六大类,每一类里面再细分,那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
钞【乃至万行,悉亦如是。】
『万行』是讲菩萨的行门,譬如六度、四摄、十善,乃至我们念佛的众生,统统是这个样子,都是菩萨净土。所以佛法里教给我们这些修行的方法,无非都是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也就是成就我们自己的净土,心净则土净,自自然然就与菩萨净土相应。我们今天用念佛这个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法门与阿弥陀佛的净土相应。
我们图书馆常常来的一个陈居士,福州人。他头剃得光光的,相貌也不扬,在我们这个道场没有人瞧得起他,很多人都讨厌他。他在十几天前往生,瑞相非常好,自己晓得。我上一次出国他来给我顶礼,告诉我,他说决定依照《无量寿经》来修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他告诉我:法师,恐怕下一次我见不到你了。我这次回来,他走了,这是真正往生,我们这个图书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2》)
...有无差别,无差别是能变的性,差别是相;性相一如,差别就是没差别。结论说「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也」,这一句话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上诸佛净刹,下阿鼻地狱,「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你怎么分?你到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我念佛,我有没有念到一心?你反省眼前的境界是不是如此,眼前境界果然如此,你的功德差不多成就了。要记住,他有分别,我无分别,我分别是因为他分别而分别,不是我自己有分别。所以佛菩萨说法是他受用的,是替他分别的,佛菩萨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自己永远是心境一如,「等同一味,唯一真如」,这是佛菩萨他自己的境界。
钞【忍进相与低昂,则埙鸣篪奏。】
菩萨行里面举出两桩,「忍辱」、「精进」,这是六度里面的两种。六度是菩萨生活行为的规范,就是标准,有六条。六条里面特别指出这两条,这个特别指出是专门为修净土人而说的,也就是说明,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就是把这两个字疏忽了。为什么?不能忍受,小小一点不如意就放弃,那怎么会成功?
演【忍者,恶骂捶打,皆悉能忍,犹如大地,犹如桥梁,任一切践踏,而不起一念,故曰低。】
我们能不能做到?诸位总要记住一句话,一切境界不能忍,这个人不能成就。什么人有成就?什么都能忍受的,这种人有成就。菩萨行里面先要忍逆境,换句话说,要在最恶劣的环境里面断自己的瞋恚心,瞋恚心没有了,不堕地狱。所以修行的时候,为什么要修逆境?大迦叶尊者,是富贵人家出身,他出家之后修苦行,忍人之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3》)
...心就是诚意起用,诚意起用就是正心。佛说的比较详细,至诚心起作用,一个是对自己的,自受用,深心;一个是对待别人,他受用,叫大悲心,大慈大悲待人。深心跟大悲心,孔老夫子把他合成一个,叫正心。格物就是断烦恼障,致知就是断所知障,二障去了,意才诚!有二障,意怎么能诚?佛家叫你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菩提心才现出来。你看跟孔老夫子讲的有什么两样?真的是一样。从这个地方来看,《论语学而章》讲「君子务本」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个本就是诚意、正心。
本立而道生,「道」是什么?道就是宇宙万法规律,演变的过程、程序,它很有秩序。所以人要顺自然这个程序,这就与自性相应而不违背。儒家讲五伦十义,这是人道。慈悲方便、六度万行,菩萨道!劝人念这句阿弥陀佛,成佛之道!这句阿弥陀佛不是菩萨道,菩萨道是六度万行。我们念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是佛道、无上正道!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观经》三福最后讲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修的什么道?修佛道,成佛之道。你们想想,这个重要不重要?你修六度,那修的菩萨道;你每天打坐入定,你是修的小乘道;天天去做好事,帮助别人很热心,到处去布施供养,你修的是人天道,都得要搞清楚!你每天在干什么,修什么道?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君子务本,「然彼以孝悌为本,未真务本也」,这是孔老夫子说得浅,以孝悌为本。虽然是浅,跟佛法讲的还是相同。在「三福」里面,三福是修行根本,这是《观无量寿佛经》讲得清楚明白,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悌,佛法的修学也是建立在这个根本上。诸位想想,我们如果起个恶念,做一桩坏事情,这就是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所以真正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人,不会起一个恶念,不会做一个坏事情,为什么?他常常想到,我要对得起父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8》)
...信」。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排列的顺序第一个就是「信」,不信,一切不能成就。所以经典一展开,「如是我闻」,六种成就,第一个「信成就」。所以我们对这个要非常的重视。
信心的建立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过去世的善根,是自然对於三宝、对於老师产生敬信;第二种就是对於佛法的理论逐渐明了,信心增长。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4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五三页:
钞【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怠,成办出世种种事业故。】
演【进根增长者,前虽有进根,若未有力,则无始来不修三学六度,种种懈怠种子,犹能发生,堕出世种种事业。今得进力,则精进猛将,能伏懈怠魔军,成办三学六度诸事业故。】
五根,绝大多数的同修都具足,虽有根就是不得力,为什么?有的时候还有许多烦恼现前,不能认真去修学,这就是虽有根没有力。通常佛门讲的善根,「某人有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泛指五根:信、进、念、定、慧。虽有善根,可是我们往往看到他退转了。甚至他在初学的时候,佛门常说「不失初发心,成佛有余」,勇猛精进,可是进没有多久,他就懈怠、就退转,甚至堕落,原因是什么?就是有根没有力。由此可知,根要是不得力,不能成就。根为什么不得力?有根,为什么不能增长成为五力?这与缘有很大的关系,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善缘。虽有根,遇到些恶缘,他就会退转。凡是从道业上退转下来的缘,都叫做恶缘。譬如发大心,勇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4》)
...猛精进,可是进没有多久,他就懈怠、就退转,甚至堕落,原因是什么?就是有根没有力。由此可知,根要是不得力,不能成就。根为什么不得力?有根,为什么不能增长成为五力?这与缘有很大的关系,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善缘。虽有根,遇到些恶缘,他就会退转。凡是从道业上退转下来的缘,都叫做恶缘。譬如发大心,勇猛精进,甚至出家,也讲经说法,最后他退回去,还俗去结婚,这都叫恶缘。遇到恶知识,说得不好听,遇到冤家对头,俗话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他遇到冤家对头。这桩事情,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有,每个时代、每个处所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清楚的看出来,他虽有善根,这根很薄弱,没有力量。
注解里面它的定义很清楚,「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通於大小乘,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准则。如果三学六度增长,这就证明他的根有力;三学六度不能增长,这个根没力。此地「进」只讲到这个地方,因为五根里有进,五力里也有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都有进,意思都不一样,这个地方的进是广泛指三学六度。七菩提分里面的进,那就是精进,因为他有择法,不是这样子泛泛而谈,他就有专持。
钞【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
这个念得力,实在讲是我们常说的功夫真正得力,为什么?妄念少了,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就是我们的念根不得力。有很多同修非常坦白,他说:「我对净土真正相信,但是妄想太多,念佛是愈念妄想愈多,念这么多年好像妄想也没减少。」这就是念根不得力,如果念根有力,妄念自然就少,这个地方讲的邪念就是指妄念。这桩事情,应该怎么修法?实在讲,我们对於眼前的处境太大意、太疏忽,所以功夫用不上力,五根不能很快的提升为五力,不知道生死事大,不晓得无常迅速,不知道六道可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4》)
...。他有念力、有定力,定在这个法门上,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样自己才能成就。自己不成就,说是要度化众生,帮助别人,这是决定做不到的。
「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有位同修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禅宗百丈大师的一个公案,一个字说错,堕五百世野狐身。自己要是没有开悟,免不了会说错,所以要度别人,是先度自己。度别人是要后得智,度自己是要根本智,才晓得根本智的重要。虽然根本智与后得智可以同时下手,但是有宾主之分、正助之分。根本智是主修、是正修,我们采取方法是读诵,我在讲席常常提醒同修,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真诚心、用恭敬心去读诵,不要求解义,这是求根本智。这样读诵,三学六度统统在其中,全都包括,很重要!研究注解,同参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一个星期有一、二次就够,每次一、二个小时。
根本智的训练,每天不能间断。在家同修你们的工作很繁忙,一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去做,这一点钟用真诚心,把一切事务统统放下,使心地清净、平等、真诚恭敬,用一个小时来读经,经念熟的话,一个小时一部就够。出家人每天至少要念二、三个小时以上,因为你出家,发心专修,不像在家人工作那么繁忙,所以每天至少要念二部到三部。这个跟世间念书不一样,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平等、真诚、恭敬,这叫修根本智。念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起个妄想,动个念头:「这句经是什么意思?」那你这四个都没...(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4》)
...中,全都包括,很重要!研究注解,同参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一个星期有一、二次就够,每次一、二个小时。
根本智的训练,每天不能间断。在家同修你们的工作很繁忙,一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去做,这一点钟用真诚心,把一切事务统统放下,使心地清净、平等、真诚恭敬,用一个小时来读经,经念熟的话,一个小时一部就够。出家人每天至少要念二、三个小时以上,因为你出家,发心专修,不像在家人工作那么繁忙,所以每天至少要念二部到三部。这个跟世间念书不一样,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平等、真诚、恭敬,这叫修根本智。念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起个妄想,动个念头:「这句经是什么意思?」那你这四个都没有,你的三学六度,真诚、恭敬、清净、平等完全没有,这就错了,就把佛法的修行变成世间法去读诵,变成念世间书。所以佛家讲的读诵,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跟平常念经完全不一样,功夫每天都不能间断。这样下去,有个半年、一年的训练,心清净了。清净心能生智慧,然后你念这句佛号,这是理念、不是事念。理念得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乱,比那个单单事持要快得多。
演【又小乘缘空直入,乃至圆人直心正念真如,名曰理禅。小乘带事兼修,乃至圆人从行托事附法,三种观法,皆事理兼修,名曰事理禅。种种不一,故云诸也。】
禅无量无边,此地也只能用归纳的方法,归纳成三类:事禅、理禅、事理禅。禅里头有理有事,这也说得相当明白。小乘是指声闻,也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4》)
...
「性」是性质。「苦」是逼迫,身心都不自在,身心不安,这是苦。「集」是迷惑造业,自己招感苦报。
演【如实,即是生灭、无生、无量、无作。此四各称当教之理,名曰如实。】
「生灭、无生、无量、无作」,这讲四种四谛,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尽了。天台智者大师讲三十七道品第一科「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句十六个字,他那本书有这么厚,四卷就解释这四句。他这四卷第一卷就是讲生灭四念处,第二卷讲无生四念处,第三卷讲无量四念处,第四卷讲无作四念处。这四句就是藏通别圆,藏教讲生灭,通教讲无生,别教讲无量,圆教讲无作。所以四念处通四教,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统统都通四教,六度万行也通四教,法法圆通。不但通四教,还通世间法。如果不通世间法,圆人又怎么能托事附法?圆人能托事附法,就是四教四谛统统通世间法,没有一法不通,法法圆融。这是妙不可思议,称为道妙。「此四各称当教之理」,生灭,称藏教之理;无生,称通教之理;无作,称圆教之理,这叫「如实」。从这个地方来看,三十七道品贯穿世出世间一切法,怎么能把它看作小乘法?小乘法讲三十七道品,都是讲生灭三十七道品。
『诸已证入正位者』,四教这些菩萨,不论证在哪一个位次,这些原则统统用得上。他所用的与自己所学的教,理论决定相应,小乘与藏教相应,大乘通教菩萨与通教的理论相应,别教的菩萨与别教的理论相应。『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4》)
...。
菩萨觉悟这一切法,自己做了主人,这一切法都是我的手下、都是我的佣人,我派它去替我工作。凡夫很可怜,不知道这是家里的佣人,以为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一切要听命於他,这颠倒了,主人是自己!心心所是应当为我所用,不是我的主宰。所以菩萨也用这些东西,不用这些东西怎能教化众生?他要用这个东西教化众生,这就是说,把这许许多多东西统统变成后得智,自己有根本智,根本智做主宰,使一切归我所用。凡夫没有根本智,很可怜,自己的真如本性被妄境所转,自己在境界里面做不了主,这很可怜!这个地方讲「除」,或者底下讲「舍」,都是觉了。
演【若信等五根】
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乃至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十大愿王,这些是真正的善根,也就是说,这是性德,真如本性的性德。如果我们不谈佛法,我们讲世间法,仁义礼智信、孝亲尊师、伦常八德,这是性德,这是真的,这个不是虚妄的,体是真性,不像前面体是虚伪,这是性德流露。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体是真实的,我们没瞧得起它,往往背著它来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仁不义,这是违背性德,去搞贪瞋痴慢,与一切虚伪法、烦恼法相应,这才制造六道轮回。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有什么差别?凡夫穿衣吃饭,佛菩萨也要穿衣吃饭,没有两样!凡夫有应酬,要待人接物,佛菩萨也要应酬!示现在这世间,哪有两样?两样的,用心不一样!一个人思想见解行持与真性相应,一个人思...(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5》)
...就?要靠精进,具足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经典的教训要记住,一定要在身心清净上求进步,总是一年比一年精进,那你往生就决定有把握。如果身心都不清净,贪瞋痴慢还继续增长,你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也是枉然,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
钞【七、正念者,以无漏智。】
八正道它的体就是无漏智,是以真实的智慧为基础。
钞【於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故。】
『应念』是我们抉择的法门,选定这净土法门,是叫你念阿弥陀佛,这是正道法。助道法是什么?还是一句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正道、助道统统是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祖师大德说:一句阿弥陀佛是正道,六度万行是助道。以念佛为主,以其他法门为辅助。甚至修学其他的经论,譬如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一生弘扬《法华》,讲《法华》,还照《法华》修学的方法,就是止观,但是他自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从此以后,有不少研究其他经典,求生净土的,像近代江味农居士,他一生研究《金刚经》,他在《金刚经》上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所提出的口号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是念佛生净土的。民国初年,应慈法师一生讲《华严》,教宗华严,也是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圆瑛法师,一生研究《楞严经》,他二十五岁就留意於《楞严》,《楞严经讲义》是他讲的。他一生专攻《楞严》,在上海办了一个圆明讲堂,圆明就是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意思...(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6》)
...你的心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如意足。所以这四条关键在前面两条,前面两条得到,后面这两条决定得到,会叫你快速成就。
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是对我们现阶段的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实在讲,「四念处」就是看破,真正看得破;「四正勤」是叫你精进,断恶修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真正能放得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你有一桩事放不下,你就不自在,你就有烦恼,就有牵挂,你就不如意。所以必须真正放下,心安理得,自在如意。
钞【婆沙智论,皆以喻显,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故名道树。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大师又举出《毗婆沙论》与《大智度论》,这两部论里面都是这样说法,都是用比喻来说明三十七道品的关系。由此可知,学佛之人,不管你学哪一个宗派,学哪一个法门,三十七品的次第决定不能颠倒,一定要依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他把修学的阶段层次,比喻像一棵树生长的过程。
『念处如种子』,四念处,可见得很重要!没有种子,那什么都不必谈了。种子是智慧,四念处是慧观。释迦牟尼佛将要灭度的时候,弟子们看到了,著急!佛在的时候,大家跟佛住在一起,佛灭度之后,我们要跟谁去住?这是阿难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提出四个问题当中一个,「我们依谁住?」佛在世的时候,是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8》)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〇卷
...一个真实的法门,这个法门无比殊胜的利益统统在《无量寿经》里面。尤其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这个注解是集古德注解之大成,那里面很少是他自己的见地,都是引用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对於这个经的讲解开示。我们读他这一本注子,就等於把所有古注统统念到,这个难得!
『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这个根有力量了,有力量它就会生枝条。『觉支如开华』,觉支七菩提分,『八圣道』好比结果,它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次第。『故名道树』,什么叫道树?神秀大师说得好,「身如菩提树」,我们这个身就是道树,我们的心就是道树,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在文字上只讲三十七道品,后面用一个「等」字,等其余一切法,『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四心是指四弘誓愿;菩萨无量的法门,六度统统都包括了,六度一展开就是无量的法门。
疏【问:何不先叙念等,而首举根。】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就是七个段落,本经经文把前面三段省略,只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只说后面四科,前面三科省掉。这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按照次序给我们讲解念处、正勤、四如意足,而把前面这三科省掉?
疏【答:以重信故,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这个答覆,答覆得很妙。同时我们读《疏钞》要知道莲池大师当时的时代背景,莲池大师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明朝末年,那个时代净土宗非常之衰,没有人提倡,也是一般人轻视净土,没有把净土看在眼里面。所以莲池、蕅益是中兴净土的祖师,在历代祖师里头,他们的地位非常的特殊,...(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8》)
...》上须菩提尊者提出两个问题,「应云何住?」这是两个问题当中的一个问题,如果依这个原则来答覆,就是「依四念处住」,这很简单就答覆了。当然金刚般若的境界是初住以上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不是小乘;如果小乘,那就是依四念处住;他是大乘,所以在大乘经里面,佛讲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无所住就是四念处圆满的住。因为四念处是智慧、四念处是慧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诸位想想,到应无所住,这四种观圆满了。所以四念处是我们学佛下手的最初方便,也就是入门的最初方便。
在净土宗,实在讲,这一句佛号就圆圆满满的把四念处都包含在其中了。不但四念处,而且是整个的三十七道品,乃至菩萨六度万行,都出不了这一句名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但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共同承认,即使十方诸佛菩萨也不例外,都认为这个法门是最简单、最容易、最圆满、最快速、最稳当的一个法门,是法法具足。《华严经》里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多」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一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统统归到这一个法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凡是老实念佛的人,这一生决定成就。
尤其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在全世界来讲,在整个历史过程当中来讲,乱世!为什么叫乱世?因为一切众生都不遵守典章制度,拿现在话讲,不守法,不讲道德仁义礼,这就是乱世。乱世,人苦!乱世格外要能体会「人命无常,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9》)
...主,容易著魔,你修行功夫还不够的时候,万一妖魔鬼怪变成佛的样子来给你看,你见到一生欢喜心,那就著魔,这个要注意。所以我们是以持名为主。观想呢?如果持名念佛的时候还有妄念,我就想佛,想佛把妄念舍弃掉,就离开妄念,用这个方法来代替妄念,并不是时时刻刻要求佛现相给我们看,那就麻烦大了。三、五年你见一次相是瑞相、是好相,如果常常见到佛相,天天见到,每个星期都见到,这个事情麻烦就大,那决定是魔不是佛。一个星期见二、三次,是在往生的时候,在你往生这个星期当中见二、三次,那是正常,你自己晓得我应该要走了。这是念佛,就是一心想亲近佛。
「念法,则常念修行诸波罗蜜。」诸波罗蜜诸位要特别记住,这句阿弥陀佛是六度万行圆满具足,要不要再修别的?不必再修。像布施、持戒、忍辱这些,偶然遇到随分随力去作,没有遇到不去找,不是找著去作。譬如念佛人,二六时中心里佛号不断,这个福报大,念念消业障。咱们今天讲放生,每天起心动念,「我到市场买个东西放生」,有没有福报?有一点点小福报,大的福报舍掉,没有了,为什么?念佛中断。放生应该用什么态度放生?偶尔遇到,不是特别去找。特别去找,这个错了,你到底是修放生法门、还是修念佛法门?还有修慈善布施,到处去找哪里有可怜的人我们去帮助他,到处去打听、到处去找,这都错了,这是你一心去攀缘。佛是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遇到了,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去帮助别人,这是对的。遇到了,不得不做。...(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七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70》)
...一。大家都这么说法,想想也有一点道理,道理在哪里?你说哪个人不贪!哪个人没有嫉妒心!悭贪嫉妒的确是占大多数,换句话说,大多数的人死了以后都到鬼道去了。『悭』是悭吝,自己有的不能舍,不能布施;『贪』是贪得,自己没有的希望能够得到。悭贪是根本烦恼里面的根本,这里头有愚痴,他要是不愚痴,他绝对不会有悭贪,正因为愚痴才表现出悭贪跟瞋恚。真正是一个觉悟的人、明白人,他不会做这个糊涂事情,而且他知道布施是真正的修福。佛在一切经里面都教给我们,你修财布施,你生生世世财用不缺乏,为什么?你种的因好。财用不缺乏,这个好!不缺,这个多自在!不必要占有,不必要积蓄。小乘经上讲「积财丧道」,丧什么道?布施的道丧掉了。六度是菩萨道,积财,菩萨道失掉了。佛不叫我们积财,有财就布施掉,你这里布施掉,到你需要的时候决定有,不会缺乏。世间人学佛,不信佛!对佛讲这个不敢相信,怕我布施掉,明天要用没有了怎么办?这就是对於佛不相信。
学佛的人多,信佛的人很少,不要说是你们在家同修信佛的人很少,出家人也不例外。我是出家两年才受戒,受戒之后到台中礼谢老师,见到李老师的面,李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你要信佛!我听了以后很错愕。他就给我解释,他说:你学佛这么多年,也出了家,今天受了戒,为什么我还提出这两个字来告诉你?这两个字真正不容易!信佛,才能有成就。特别是净土宗,信愿行,你不相信,你那个愿就不是真的,你的行也不会得力,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七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75》)
...个心不动了,你就不老,你这个样子永远就不变了。十八岁证得的,你就年年十八,二十岁证得就年年二十,它不动了,不会变化了。你还会衰老,换句话说,你那个心还在那里动。明白这个道理,的确你能够控制宇宙万物,不会被宇宙万法所转了,这就是前面讲的,能转物,不被物转。可见得转物不为物转,关键枢纽是在心地上;开关在心地上,不在外面,外面找不到。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怎么找都找不到,为什么?他在外面找,他不知道跑内心去找。佛告诉我们,这个机关在内心不在外面,外面怎么找都找不到。
这是把理说出来了,下面这是事;前面是性德,底下讲修德,修德是从『离念相』。大乘菩萨法,菩萨修行的纲目很多,归纳起来只有六个,叫「六度」。六度如果再归纳,归纳到最后只成一个「布施」。你想想,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我持戒了,人家对我不害怕了,为什么?纵然有财物露出来,「他持不偷盗戒,他不会抢我的,我东西摆在此地很安全,决定不会丢掉,也不用去提防」,他心安。他持不杀生戒,我怎么样对他不起,他也不会害我的,这人家心里安了,叫「无畏」。所以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布施里面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整个一归纳,就变成一个布施。
布施是什么?是舍,是离。菩萨修行的方法,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舍、离而已。一切法舍离得干干净净,统统都舍掉了,成佛了。等觉菩萨,别的都舍掉了,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舍,所以还叫菩萨,不叫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2》)
...转在一起,像个珠子,这个地方放光,这是最普遍的。他遍身每个部位都能放光,这一类叫放光。
现在经上讲的光,『正意在常』,阿弥陀佛常光。大经上常说,赞叹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光明,光明当中又化无量诸佛,普度十方众生,多么庄严!所以,正意是在常光,但是里面也含摄放光,光就是智光与身光。莲池大师引用《无量寿经》一段经文给我们证明,『尔时阿弥陀佛,从其面门,放无量光』,这是放光。又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无央」是一个大的数字,通常讲无量无边,就是无央数,没法子计算,就是遍照十方世界。
钞【万德所成者,华严贤首品,开四十四门光明,各出其因,或归三宝,或发四弘,三学六度之所成就,一一结云,是故得成此光明。】
智光与身光从哪里来的?实在讲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身都有光,只是我们的心不清净,看不到。如果心地清净,能看到每一个人的身光。佛的身光八尺,凡夫的光是只有几寸,而且光的颜色都不相同,金色的光最好。练气功的人,从你的光颜色大小,能看到你这个人的心思,同时也能看到你身体健康的状况,就晓得你什么地方有毛病。为什么?光里面有障碍,某一部分光透不出来,那地方就有病,就有障碍了。光与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佛心纯净,大慈大悲,所以他的光明殊胜。
从《华严经》这点意思,我们就晓得,殊胜身光、智光是修得的;虽然是本性里本来具足,可是你要是不修,你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6》)
...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次序完全相同,先要断恶。「断烦恼」就是断恶,「学法门」就是修善,积善积德。唯有圆成佛道,我们帮助众生才圆满,不成佛,你的程度还是有限,你能够帮助程度比你低的众生;程度比你高的众生,你就没法子帮助他了。必须成了佛道才能帮助等觉菩萨,等觉以下当然就不必说了,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你要是发真诚的大心,这是很难得的,非常希有。我们学佛虽然每天念这四句,嘴皮上念,没起作用,没有真正发这个心,怎么晓得?如果真正发这个心,他就会认真的去断烦恼,去改过修善。他有烦恼习气,他还不能改,可见得他四弘誓愿菩提心没发,口头上发的没有用处,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定要从内心生起,才能真正的变化气质。『三学六度』,三学是二乘所修的,就是戒学、定学、慧学;六度是菩萨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个地方是四十四门里面略举四科。每一门《华严经》上统统归结到『是故得此光明』,我们从这个地方完全明了,佛的光明是无量劫当中修积而得到的。因为修积,破除烦恼、所知,性德里本具的光明才能开显,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跟如来一样的相好、光明。《华严?出现品》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光明也一样,光明是德相之一,统统都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为什么光明显不出来?你有烦恼,你有妄想,你有执著,所以性德不能现前。由此可知,修德修什么?去妄想执著而已。妄想执著去掉,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自然就开显。这个意思诸位同修要细细去体会,事实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6》)
...菩萨教的!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不但本师教我们,这个经后面六方佛这一节里面,六方就是十方,十方所有诸佛对於这部经没有一个不赞叹。什么叫赞叹?赞叹就是宣讲。换句话说,一切诸佛没有不讲《阿弥陀经 》的、没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这就说明念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对我们的忠告,有绝对的利益。
「修禅」,不是叫你天天盘腿打坐。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禅定,就不是面壁打坐的那个禅定,他老人家讲的禅定是「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外不著相,就是《金刚经》上「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就是《金刚经》上「如如不动」。他老人家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不著相、不动心就是修禅定。
「行度」,度就是六度,六度就是我们生活的要领、生活的守则。一个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依据什么?依据六度。「布施」,就是放下;「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忍辱」,就是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精进」,就是求进步,日新又新;「禅定」,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般若」,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统统是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的地方去修行,没有离开这个世间,没有离开社会。
演【阿弥陀佛昔为太子下一节,具足六度。】
这一段具足六度的意思。
演【七千岁中脇不至席,精进度。】
为什么说他精进?平常人晚上睡觉,功夫就中断;不睡觉,他功夫不断,这是真精进。他入定能恢复精神体力,定中境界清清楚楚,决定没有昏沉,昏沉就是退转、中断,他不昏沉,这是真精进。
演【不念爱欲,戒度。】
这就是持戒波罗蜜,这是断烦恼。
演【不念财宝,施度。】
这是布施。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真放下了,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了,身心清净。这都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虽然修净土,想修清净心,这个心总是不清净,什么原因?放不下,怎么能清净!这些东西都是心性的严重染污,这些染污不能把它彻底丢掉,这心什么时候能得清净?不可能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5》)
...:「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就变成名言。无事,心清净了。他的一家人以后生活怎么办?打草鞋, |
|
|
|
|
|
|
|
每天打几双草鞋卖几个铜板过日子,他自在快乐!实在讲,因为他已经得道,生死自在,所以他不在乎!他想走的时候,叫他女儿去看看外面,那时候没有时钟,看到外面太阳什么时候了,他女儿晓得他爸爸要走了,结果他女儿在外面说谎:时候还没到!他爸爸只好再等一等,哪里晓得他女儿在外面站著就往生了,就走了。爸爸说:我以为我走了,她替我办后事,结果她先走了,我还替她办后事,耽误七天。你看看,一家人都有这个本事。人家为什么有这个本事?心清净、不贪染,所以人家得大自在,来去自由。
演【意不倾动,忍度。复教化他人,智度。】
六度的意思圆满了。
演【如上所引诸因,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轮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这是赞叹弥陀因地修行,实实在在是久远劫又久远劫,所以他今天有这种不可思议的成就。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八页:
演【如上所引诸因,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轮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这一段还是解释《钞》里面讲阿弥陀佛因地上修行之事,《钞》里面举《一向出生菩萨经》的一段经文,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这总结的意思非常广泛,不仅是阿弥陀佛因地一生的修行,而是指弥陀因地生生世世的修行。菩萨应世是随众生的机缘,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此地所举,国王王子、轮王,统统是菩萨的示现。由此可知,他在示现的过程当中,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下面总结说,根深果茂。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人家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成就,随著功夫增进果位,一直到圆满成佛。
演...(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5》)
...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八页:
演【如上所引诸因,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轮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这一段还是解释《钞》里面讲阿弥陀佛因地上修行之事,《钞》里面举《一向出生菩萨经》的一段经文,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这总结的意思非常广泛,不仅是阿弥陀佛因地一生的修行,而是指弥陀因地生生世世的修行。菩萨应世是随众生的机缘,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此地所举,国王王子、轮王,统统是菩萨的示现。由此可知,他在示现的过程当中,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下面总结说,根深果茂。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人家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成就,随著功夫增进果位,一直到圆满成佛。
演【今人一行不修,欲希胜果,其犹拳石未办,欲累七层宝塔,其可得乎。】
这是说我们现在,这也是深深警惕我们的。当然我们过去在因中也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过我们自己反省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修行,现在还是凡夫,还是业障烦恼重重,不得解脱,绝对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的。如果是菩萨乘愿再来,他心地清凉自在,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没这个能力。此地这个教训,我们要记取。我们是天天在修,却没有一样是认真在修,不肯认真修、老实修,要想求得殊胜的果报是难事。下面有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6》)
...业往生的,唯独这个法门可以带业往生。
念念瞋恚忌妒,这个一定要堕地狱,我们常常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念头?傲慢,贡高我慢是阿修罗。是非善恶搞不清楚,迷惑颠倒,是畜生道。说老实话,我们每天造的什么业?造的三恶道,太可怕了,这真正是苦。起惑造业,这是集谛。前面两句是世间因果,后两句是出世间因果。
演【此是灭,可证性。】
它的性质是可以证得的,灭是灭一切苦、灭一切迷惑造作,这可以灭的。换句话说,可以灭生死、可以灭轮回、可以灭烦恼,这些东西是虚妄不是真实的,决定可以灭除。怎么灭法?这就要讲到道:
演【此是道,可修性。】
可以修学的。这个「道」,小乘是讲三十七道品,大乘是六度万行,六度万行也离不开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个科目再归纳就是戒定慧三学。无量无边法门都离不开三学,用三学就全部都包括了。
这种说法,「示相」就是开示。对於利根的人来说,这一说他就觉悟。人的根性有三等,上等人,佛只要一提示,他就觉悟,他就回头了。中等根性的人,虽然跟他提示,他总觉得与自己还不太相关,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佛再用劝导的方法,劝是直接对你说的。
演【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这是指著你给你说,前面没有指著你,是给大众讲的。你应当要体会,这是指著你,你应该要知道!这个劝,就是你应该要怎么做法。佛劝了之后,中等根性的觉悟了。下等根性的人,...(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7》)
...是无所不知。我们今天因为有所知障,就有所不知!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烦恼障断了之后,证大涅盘,心地清净自在,快乐无比。所知障破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但是,破所知障要从无知下手,般若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所以知道东西多了,没有好处,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这句话我们今天体验得很深。真正开智慧,绝对不是短促的时间就能成功的。所以菩萨修行要历长劫,要长时间的修学,要有耐心。耐心就是一心、清净心的基础,你人耐心都没有,你想想看,他那个定怎么能成就!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这个人决定得不到定;没有定,换句话说,烦恼障决定破不掉,没有定,般若智慧决定透不出来。
修学不依次第行吗?不行!六度是菩萨修行的纲领,也是菩萨修行的次第。第一个叫你放下,布施就是放下,把妄想放下,把执著放下,把贪瞋痴慢放下,把一切知见放下,知见放下了,真正智慧就现前,就是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才能现前;根本智起作用就是后得智,无所不知!此地「深入正慧」这是讲的根本智。前面「安住寂静尽般涅盘」,这是烦恼障断了;「深入正慧无复余习」,所知障也破了。我们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学起,真正明了了。我这两年讲东西提倡劝大家念东西不要求解义,很多人误会,说我胡说八道,这是他们很难相信、很难体会的。我过去走的路,从前讲的那些经,他们听听很欢喜,他们能接受,为什么?胡说八道!他们满脑袋的邪知邪见,那很相应。现在我回头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9》)
...,成就人出家有几十万人。达摩祖师来,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大不大。实际上,达摩祖师也不聪明,达摩祖师要是说个方便妄语,他的护法力量很大,他一定护持,达摩法师说了直话,意见不相投,他不护他的法了。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为什么说他没有功德?心量小,处处著相!所以皇帝不理他,也不帮助他了。他只好跑到少林寺去面壁,等了九年等了一个慧可。所以心量要广大,不要执著、不要计较,这成就真实功德。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炽盛」是智慧的精进,也可以说定慧精进,像火烧得很猛,这是定与慧火才能够断烦恼。有定才能破见思烦恼,有慧才能破尘沙、无明,就是一个破所知障,一个破烦恼障,要炽盛的精进才行!你看六度,忍辱再加上精进就是炽盛,才能得禅定,才能得般若,才能破烦恼障、破所知障。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心像大地一样,什么都能忍。实在讲,学佛首先要学忍辱。所以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排在第一,地是代表大地,我们心要像大地一样,能忍、能承受,好的也要受,不好的也要受,而且要平等的受,学这个;学这个然后才能得定,才能得清净心。不能忍辱,这个人在佛法里面修学,充其量将来当个佛学家而已,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将来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没有用处的,就是修无师所说的「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根本就没有真智慧。所以要修忍辱,知道忍辱非常重要。在《金刚经》里面,佛讲六度提出两个重点: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忍辱;布施是叫你放下,是修积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你的功德保持不会失掉。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因为有忍辱,心才能清净,清净心把你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业习(业障、习气)统统洗干净,这叫真正忏悔。所以我们妄念少了、分别少了、烦恼少了,这个忏悔有了效果,真正得到利益。如果这个忏悔法虽然修了,烦恼习气没断,这个忏悔法是白修。也有同修告诉我,修的时候少一点,过两天又有了,修了多少年烦恼习气还没断,这是什么原因?不如法,他是从事上修,不是从心地上修。这个法门要从心地上修,不但要修,而且要认真修保持它。换句话说,清净心不能失掉,一切时、一切处所要保持清净心、保持平...(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9》)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一卷
...可知,十法界的佛菩萨到恶道众生,如果有缘分遇到这部经典,缘分就是中国人讲福气,他有福气遇到这部经典,遇到之后能理解、能相信,依照这个经典去修行,西方极乐世界他有分,他能够去,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他的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跟阿弥陀佛一样,『悉皆如佛』。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正难信之法。
钞【今来成佛,得遂所愿也。】
弥陀现在成佛了,所以他愿愿都兑现,没有一愿是假的,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是真的。从四十八愿能够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底下这就讲行,有愿还得要有行,以行践愿,要把大愿条条做到。
钞【行者,大本言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庄严也。】
这一段是讲『行』。不但阿弥陀佛因地自己修行,除自己修行之外,很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教化众生』,要帮助别人修行。诸位要晓得,帮助别人就是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只有自行不肯化他,这个心量不容易拓开,我执不容易打破。菩萨行里面,说实在话,教化众生比自行还要重要,念念想一切众生,把自己就忘掉了,我与我所不破,自自然然没有了,心才得清净。心得清净就有感应,清净心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这心清净。如果见思烦恼没有了,那就得事一心不乱;无明能破一品,就得理一心不乱。清净心从哪里修?我劝同修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2》)
...益众生。
我们道场所有一切设施统统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而不是为自己。如果有一念,这个道场是自己的,那就错了,大错特错。每一个住在这个道场,俗话常说「铁打常住,流水僧」,常住是永远在这个地方,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这是流水僧。虽然是流水僧,我在这里住一天,我有责任爱护一天,我有责任照顾一天,这个爱护、照顾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常住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得整整齐齐,让大众到这个地方来共修,这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如来教化的意思。千万不要以为我在这里住不了两天,这里与我不相干,那就错了,那你还是自私自利,你的心量太窄小。所以这个意义非常之深。
底下这一句是讲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总纲领,『修行六度』。六度,菩萨无量的行门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到极处,告诉诸位,把你所有的烦恼放下,你就没有烦恼。你现在有烦恼,是因为你不肯放下;把生死放下,你现在有生有死是因为你不肯把生死放下;把轮回放下,把十法界也放下,为什么?因为这些统统是妄想,决非事实。烦恼是妄想、生死是妄想、轮回是妄想,十法界还是妄想,放下就自在。
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我们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确实超凡入圣,他不是凡夫,是圣人。虽然是圣人,我们还在世间,还跟大众在一起,我们心清净,他没有清净,所以世间法令规章、道德观念、...(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2》)
...阿罗汉果,这八种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行断知见净」。
钞【七者涅盘净,以无学故。】
『无学』就是毕业了。无学有小乘、有大乘,小乘就是四果罗汉,这是无学;大乘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大乘法他毕业了,他无学了。我们常讲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十地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0五页:
钞【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来成佛,得遂所愿也。行者,大本言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庄严也。】
这一段是说明《疏》里面讲的愿行,经上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功德庄严怎么成就的?是阿弥陀佛修因证果,是无量劫来大愿大行所成的。为什么要求生西方?不求生西方,我们能不能成就?在理论上讲,不求生西方也能成就,可是在事实上讲,成就实在不容易,一定要有相当的环境做为修学的增上缘。在诸佛刹土里面,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是最理想修行的场所。它的原因非常之多,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十方世界法身大士都求生极乐,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华严经》也不例外,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遵守普贤菩萨的劝导求生西方,普贤、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么人能相信?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但是佛决定没有妄语,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不假;「实语者」,实就不虚;「如语者」,如语是恰到好处,不增不减,完全是事实;「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不诳是不夸大,不妄语者,绝不欺骗人。这个话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释迦牟尼佛转告就等於阿弥陀佛自己亲自跟我们说没有两样。现在他在西方成佛了,而且成佛已经十劫了,所以他的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我们想求生西方,最重要的我们的心要跟阿弥陀佛相同,我们的愿也跟阿弥陀佛相同,我们的解行也要跟阿弥陀佛相同,那就决定往生。
底下这是讲『行』,行门,这个地方说得简单,说的是纲领。说『六度』,六度是正行,好像我们这个大楼,跟你说第一层、第二层,但是你要晓得,这大楼建筑第一层底下还有基础,如果没有地基,这楼是盖不成功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三福。所以说六度,大家不要把三福忘掉,那是基础。怎么知道它是基础?你念《观经》,韦提希夫人,她也是遭到苦难,这人就不想活了,不想活也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这才求佛,有没有好的地方,我要求往生,我不想在娑婆世界住了。佛很慈悲,把十方诸佛刹土都显现在她的面前,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诸佛刹土统统都看到,让韦提希夫人自己去选择,她就选中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得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比其他诸佛刹土来得殊胜,所以她才选择这个法门,选择这个所在。
选择好了,这就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什么方法去往生?佛在没有说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明白的告诉她,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我们就完全明了,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不仅是净土法门,所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了,不想活也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这才求佛,有没有好的地方,我要求往生,我不想在娑婆世界住了。佛很慈悲,把十方诸佛刹土都显现在她的面前,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诸佛刹土统统都看到,让韦提希夫人自己去选择,她就选中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得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比其他诸佛刹土来得殊胜,所以她才选择这个法门,选择这个所在。
选择好了,这就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什么方法去往生?佛在没有说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明白的告诉她,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我们就完全明了,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不仅是净土法门,所有一切法门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为什么?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得不到结果,原因在哪里?修六度不肯打地基,就是我要盖房子,盖得愈高愈好,没打地基,还没盖好就倒掉,一辈子也盖不成功。诸位同修要晓得,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三福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再告诉诸位,如果没有慈悲心,如果心里还有贪瞋痴慢,那就是不孝,那就是不敬,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基础完成,才修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致」就是劝导。阿弥陀佛行成就了,这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钞【净华众者,如净名经,七种净华。】
我们供佛通常是用香花供养,「华」代表什么?代表『七净华』。你天天在佛菩萨面前供花,不知道花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你所供的花自己得不到受用。「华」是提醒你自己这七个警觉性,这叫七种净华。不管你供养什么花,看到花就代表这七个意思,我们七净是不是现前。
由此可知,佛门里面包括佛菩萨形像,一切设施都是表法的意思,开启我们的智慧光明。像我们供养灯烛,蜡烛,蜡烛放光明,代表般若智慧。蜡烛愈烧愈少,烧到最后没有了,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舍己为人,取这个意思。...(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这是福德。没有大智慧、大福德,无量法门,你怎么会选择这个法门?这个不容易。『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故』。这个地方的「是非」有绝对的、有相对的。绝对的讲,凡是明心见性的道,这就「是道」,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这个是道,戒定慧是绝对的道。相对的道,那就是适合於自己的根性,适合於自己的兴趣,适合於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们选这个道,修行就不难了。
我们今天大家选择「持名念佛」这一条道路,对这条道路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这一条道路正助双修,正行就是「持名念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助行就是我们现在人还没到西方去,还离不了社会,离不了人群,我们如何跟一般大众相处,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则,像三福、六度属於助修。我们在净宗学会提出修行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第二个是六和。六和是佛教僧团的根本大戒。今天这个世间为什么没有僧团?就是大家都不遵守六和,这就不是僧团了。所以要晓得,六和重要!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你的家不和,这个家庭不可能兴旺,团体、公司、社会、国家没有例外的。「和」当然最重要的是见解,就是前面两个是基础,「见清净,度疑净」,「和」就可以做得到了。见和同解,戒和同修,然后就是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修净宗,处事待人接物以这五科为原则,用这五科修正我们自己思想、见解、行为,这是道;与这个相违背的,这是「非道宜舍」。
钞【六者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故。】
『行』是所行,行里头『断知见』,『所行所断通达故』。有一些人你叫他断,他也能做得到,可是究竟为什么要断,他没搞清楚,没搞清楚是勉强做,做到一段时期他怀疑了,甚至退心、毁谤,这都是知见不净。我们修行,为什么要修行?依据什么修行?到底修什么行?修行之后会得什么样的结果?要统统知道,从因到果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行断知见净』,菩提道上就没有障碍了。
钞【七者涅盘净,以无学故。】
这是到最极清净了。『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3》)
...,则孝养父母等;大本,则修诸功德等。据此,则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置不作,是谓无福德。但作此福,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谓少福德也。】
这些话都得要听清楚,要留意!《观经》三福,第一条是世间福德,第二条是二乘福德,第三条是大乘福德。根据此地所讲,第一条没福德,「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有漏的福德,不是成佛的福德,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不是净宗福德的标准。小乘的福德,「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少福德,不是多福德。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才是多福德。莲池大师引用《观经》意思在此地。「布施、持戒」,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修六度万行,「乃至立寺」,建造寺院道场,「造佛像、参禅、诵经、苦行」,这一切都是修福;这些福不做,那是没福。
可是这个地方要晓得,今天台湾人最有钱,有钱就到处建造寺院,寺院现在太多了,到底有没有福?从前李老师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从前人建寺是真正供养四众修行的,现在建寺,我们真正想修行、想用功,他不让我们住,那么福在哪里?这都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造像,佛菩萨像造得很多,外面一般人说我们迷信,让这些外道们造更重的口业,说佛教是低级宗教。怎么是低级宗教?多神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一位真神。所以他们认为佛教是低级宗教,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里面是被人轻视的。不像从前,从前造佛菩萨形像人人恭敬。...(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2》)
...聊!所以佛法里面常讲,佛门享的清福,就是清净的福报。世间人讲的是洪福,一天到晚忙,忙得团团转,觉得那个日子很好过,一旦没有事就觉得日不好过,就很空虚,为什么不读书?为什么不念佛?一个月有这么多收入,可以去观光旅游也很自在!所以实实在在讲,我们台湾同胞到美国真正想通了,不要做事情,日子好过!这就讲福中之福。
『弥陀乃万德名号』,我们常讲万德洪名,洪是大的意思。『一名才举,万德齐圆』,这是讲修福。
演【一名才举万德齐圆者,如前云:持名即持此一心,一心之中,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义等,何德不具耶。】
确实是具足没错!虽然具足,我们念不出来,这一句名号里头是有常乐我净,是有戒定慧三学、六度,统统都有,十大愿王也有,可是就是念不出来!为什么念不出来?因为我们疏忽一心,不是一心!一心念就念出来了。一心就是常,二心它有生灭,一心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常,一心是清净,一心不会染污。所以一心就是净,一心是真乐、是法喜,是从内心里面往外面涌现出来的,这是真正的法喜。所以「常乐我净」四种净德,清净的德能都在一心之中。
「清凉不变」,那是真实的甘露法门,唯独一心称念的人能得到。所以一句佛号能滋润法身,这个滋润就是我们今天讲营养,养我们的法身。既然能养法身,怎么会不能养色身?色身离不开法身!滋养法身就是滋养我们色身。这佛号念好了,真的不生病。我今天跟荣民医院的同修讲,那里面都是医生,他...(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4》)
...种子是因,水分、土壤、肥料、阳光、人工,这都属於缘,因缘具足,它才能生长开花结果。清凉大师在讲经的时候,常常以这个意义来给我们解释。
『今此复有二义』,「今」就是应用在本经上,因缘有两个意思:第一、『善根为因,福德为缘』,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一切善根,也具足无量的福德。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讲,善根、福德统统都是这一句佛号,是因也是缘。第二、『善福各有因缘』,善根有它的因、有它的缘,福德也有它的因、有它的缘。前面一个意思可以说是称性而说的,性德;后面这个意思,这是修德。修德里面善福确实各有因缘,这些我们统统要清楚、要明了。
钞【善因福缘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诸经言,不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故知万善之所根本,是之谓因。】
这就是说亲因种子。亲因种子是什么?是菩提心,也就是善根。菩提心就是觉心,不觉悟没有办法入道。第一个要觉悟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对两句话认识清楚,这个人真正觉悟了,你的修学会很认真,功夫当然得力。我们今天功夫为什么不得力?就是把这个问题疏忽了。今天什么事情最要紧?不晓得,你不会想到生死,不会想到无常迅速。无常迅速是什么?光阴过得太快,你要好好的把握。无常迅速是指时光,太快了,你要是把握不住,你的道业怎能成就?知道无常迅速的人才真正精进不会懈怠,一分一秒都不能让它空过,为什么?光阴太珍贵,人生苦短!我们过去时间已经浪费,...(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4》)
...面就是一心持名,一句阿弥陀佛,决定没有第二个妄念,这叫一心精进。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当中不杂妄想,真正做到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这才能成就。佛号一断了就是妄想,没有妄想就是无明,不堕在妄想就堕在无明,这怎么能成就?妄想、无明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我们今天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要想在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你不把握这短短的光阴,你怎能办得到?世出世间的大事还有比这个更大的吗?这叫真正觉悟。印光大师写了两幅字,就是讲生死大事,非常值得我们警惕,写个大字「死」,叫你天天看这个,我快要死了,提起警觉心;另一个字是「生」,这生要生净土。
希望同修们真正发正觉之心,真正的觉悟。没有这个心,虽然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这个事情我们在《无量寿经》读过,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子,就这个事情,他们确实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跟此地讲的恒沙劫差不多,供养四百亿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世间,他们退转了,去做王子、去做长者了,菩萨退到凡夫位上,前生的事情什么也不知道,退转,隔阴之迷,你说多么可怕!说不定我们在座的同修,也是过去行菩萨道供养几百亿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也非常可能。否则的话,今天你们读这个经为什么能生欢喜心?能在这里坐两小时听得津津有味?证明你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否则的话,对这个法门不可能生起欢喜心。所以今天我们又读到这个经典,又读到莲池大师的注解,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
演...(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4》)
...下品是功夫成片,中品是断见惑,上品是断思惑。什么叫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里面有佛号,心里面想佛,除了忆佛念佛之外,什么妄念也不想,这就是功夫成一片。烦恼并没有断,见思烦恼都没有断,虽然没有断,功夫得力,也就是烦恼不会起现行。烦恼刚刚出来,第一个妄念出来,第二个它就是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去了。有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念到上品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生方便有余土,而不是凡圣同居土,这是决定可以往生。所以念到功夫成片之后,这句佛号继续不断还在念。
演【而复於定心中,念念忆持,心心研究者。】
这个「研究」不用心意识的,只一直念下去就行了。念念之中具足信愿行,念念之中具足六度十愿,这是说这个意思。事一心成就了,还不能间断,还是这功夫绵绵不断的下去,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增高了。
演【若是理一心,则是离念境界,既已无意,兼亦不止是定也。】
念到理一心不乱,他念不念?还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这句佛号决定不中断。所以境界不断的往上提升,品位也不断的增高。念佛人总要记住,决定不贪生怕死,实在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愈早愈好,要知道这个世间太苦,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留恋这个世界是愚痴,你有什么理由留恋这个世界?
「散先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那个福报不但我们没有办法说得出,诸佛菩萨也说不尽,这是真的。所以,这一句名号是万德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6》)
...要把这个话好好的记住。经一定要多听,多听才印象深刻。现在的家庭都有电视,看了电视,心随著画面转,看到喜剧的镜头就跟著它笑,看到打斗的镜头就生气,心就被境界转。我看了这个情形,想叫人给我们设计一个小小的贴纸,设计一个佛像、莲花,当中《金刚经》上四句偈印在上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贴纸贴在电视萤幕上,提醒你看的时候要晓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随它转。你能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如来了。这能度很多人,设计那个贴纸透明的,不妨碍画面。我们可以广泛流通,你们亲戚朋友家里有电视都去给他贴一张。所以,这三种布施很重要。
学佛的人,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第一条就是布施。实在讲,六度,布施一度统统圆满含摄,都包括了。布施里面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是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大家对你不害怕,譬如财物被你看到,「他持戒,他不偷盗,这个我很安心,没有关系,我的钱财摆在那里,他不会拿的,他不偷盗!」他心里没有恐怖。我们说话得罪他,或者说的话很难听,「他持戒,持戒的人不会跟我们计较的」,他心安。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要问:菩萨修什么行?菩萨就是修布施,不修布施就不是菩萨。有人问:你学佛,修什么行?你就告诉他:我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同时告诉他,我为什么要修?因为我想得财富、想得聪明智慧、想得健康长寿,你要不要?你要,你就得跟我学,你要...(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9》)
...则实不去」,初学的人听了这个话,又怀疑了,到底能不能往生?如果我们念一辈子不能往生,不是白念了吗?既然生是决定生,又不能去,那怎么生法?不晓得事实的真相,不知道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凡夫著来去的相、生灭的相。你把来去、生灭、能所的相统统打掉,你才懂佛菩萨所讲的意思,你就恍然大悟。是不是生?真的生,是不是去?真去了,为什么?生与不生不二,去与不去一如,那是要入境界才行。不入境界,生跟不生是两桩事情,绝对不一样,去跟不去也是两桩事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佛境界跟我们境界不相同。
我们地球上有情众生生在三度空间,诸佛的空间是无限度的空间,绝对不止四度、五度、六度、七度。佛的空间是无限度,我们怎么能晓得?完全不知道。诸位要是常常读大乘经典,很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到,虽不圆满,能增长信心,能逐渐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下面它讲理,前面是讲事,想见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
演【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这是中国人俗话常讲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天空,只要地面上有水,水很干净,月影就现前,月亮没有来,水也没有去,他就见到了。这从比喻上说,比喻只能比喻一个彷佛,绝对不是事实,事实比这个还要亲切、还要实...(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1》)
...,那是魔说;不契机,这一生得不到利益,白说了。圆人说法就契机,因为他是大开圆解,他有圆满真实的智慧,虽说俗事也是正法,与正法都相应。
演【经云: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能演说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这段话我们可以引《华严经》作证明,《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六个是出家人,其余统统是在家人,从事世间各行各业,都是正法,换句话说,都能与实相相应;经商的、做工的、从政的、教学的、当兵的,统统与实相相应。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哪一行业不是修六度四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真正觉悟了,统统是在行菩萨道,统统是修无上菩提,没有一法不是!
我们今天为什么在念佛也不是?这一段有一个字非常重要,「清净意根」,我们今天就没有这个东西,这就是菩萨跟凡夫关键的所在。我们的意根是染污意根,能把染污转变成清净就是菩萨。学佛从哪里学起?有一个比丘尼想跟我学,还有一位居士也要发心跟我到美国去学,问我要什么条件?我的条件就是「清净意根」。怎样才能得清净意根?先去念经。我们这个小道场所依据的经典总共七部:《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经我们只取四部;另外三种是治世语言,《了凡四训》、《感应篇》、《四书》。这七样东...(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2》)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二卷
...得好,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问:参禅最忌讳的是什么?也是夹杂,修止观最忌讳的还是夹杂。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修,修一个法门就专精这个法门,不可以夹杂别的法门。你要问:为什么?因为夹杂别的法门,那就不是一门一相,你要得一心就难了。要走禅这一门就专心在禅上,教下宗派很多,学贤首的就专心在《华严》,学天台专心在《法华》,统统都能开悟,都能明心见性,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那都变成佛学常识,我们现在人所讲的佛学家,佛学家他成不了佛,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不可以不知道。『离自心一相一门外』,那就没有皈依处。我们学佛是从三皈入门,这个三皈要皈一你才能成就。
钞【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
这就是常常能作如是观,这个观是智慧、是学问,我们常讲「看破」,如是观就是看破。用《金刚经》的话非常容易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真的看破。看破,你就不执著了,五欲、五盖很容易断掉。
钞【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
《法华三昧观经》里面讲的,这个境界确实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这个境界非常之高。事一心是得禅定,理一心开智慧了,唯有智慧才能将无明烦恼照破,就没有了。
钞【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
《观经》里面讲:一称阿弥陀佛名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前面说过,理一心才有这个效果。我们现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3》)
...是个标准,拿这个对对,就晓得我们自己有没有见性。我们还有是非人我,还有种种分别执著,没见性;见性的人,这些全都没有了。还有一种人,这些念头也没有了,入了无想定,入无想定的人也都没有这些分别执著,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无想定跟见性有什么不同?如果从一法不立,无想定跟见性很相像;从一法不舍,两个就完全不相同。见性的人,对於一切万法通达明了;无想定的人,虽然心很清净,一切放下,他什么都不知道。见性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於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清楚。换句话说,见性的人有圆满的智慧,无想定的人没有智慧,这是迥然不同的样子。
钞【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
定的反面是乱。菩萨六度里面,禅定就是度散乱的。定是什么样子?定没有样子。我们凡夫那个入定有样子,盘腿面壁,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佛菩萨坐在莲台,那是个入定的样子。真正自性本定没有样子,像大乘经上常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定我们就看不出来了,那才叫大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自性本定。定既然没有形相,哪来的乱?真正的定,定跟乱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那才叫性定。
钞【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
『终日念佛』是净土宗的事情,『终日念心』是禅宗的事情,禅宗参话头、观心,那都是念心。这就说明,我们念佛跟观心、参话头没有两样,是一桩事情。把禅跟净合为一体,净者禅...(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6》)
...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
这个问得好!的确也是事实。古德跟我们讲往生净土这桩事情,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果不是真正见到事实真相,这句话说不出来的。生决定生,去,没去,这话怎么讲法?古人要体会是真不容易,现在人藉科学技术的比喻容易懂。譬如我们看电视,电视画面在我们面前,我们在这里一按钮看美国的电视,美国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去了没有?我们没去,它也没来,没来没去就在面前了。将来科技再进一步,恐怕可以跟电视画面里的人对谈聊天。他也没来,我们也没去,我们见面聊天就彷佛在一起一样。如果用科学的术语来解释,实在讲就是不同层次的空间,科学家认为我们居住的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无限度的空间,真的没有来去,只是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那就「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是现代科学已经发现到这个事实。
钞【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
就是说刚才所说的这个道理。莲池大师是明朝时候人,在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世间科技还谈不上,所以这个境界非常难懂,只有真正修行有定功的人他能理解。定中境界确实是把我们转变到无限度的空间里,那叫定中境界,他可以自由的往返,所以见到许许多多不同的世界。
钞【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
这些话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我们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他所说的话当然就有很深的道理,也实在是事...(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8》)
...是「形於外」,这是没有方法掩饰的。世间人用他的聪明掩饰得再好,可以欺骗一些愚人,对真正有学养的人、有学问的人没有办法掩饰,一见面就明了。佛的相,佛虽然成佛了,如果不修福,我们想想看,佛那个相好不好?当然是好。为什么?佛已经证得圆满的心性,自性是圆满的,相貌哪有不圆满的道理?可是佛成佛之后,一定还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来修福、来修相好,这又何必?诸位要知道统统都是做给众生看的,劝勉众生修福重要,这是实在的话。如果没有到见性,这个相貌是善恶业力变现的;见性之后,完全是性德的流露,不一样了。由此可知,修福非常重要,一定要懂得惜福、修福。
大乘菩萨无量无边的修行方法,归纳起来是六大纲领,大乘经上称为六度。佛教给我们修学大乘,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离开这六个原则,依照这个修学就是修福,此地所讲的『百福所成』,依照这个方法修,真正有福。「布施」,布施是放下。六度的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完全不同,它实实在在讲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怎么存心,怎样处事,是这么一个原则。放下的是什么?说实在的,身心世界一切都要放下,这个放下就是不要把它挂在心上。心要清净、要平等、要真诚、要恭敬、要慈悲,这些都是性德,是你本性里面本来有的,心到清净的时候,这些德用它自然现前,所以这不是学来的。像恭敬、慈悲不是学来的,这是性德自然流露出来的。假如我们心里有东西,这个心就坏了,心不可以有东西,六祖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来无一物,你里面给它加上一物,我们凡夫不止一物,心里面胡思乱想,烦恼重重,忧虑牵挂,这心坏了,心坏了,身的毛病就多,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0》)
...散在许多经典中,说明这个道理与事实,没有《了凡四训》那么集中,一个小册子,这些理论事实都在那个地方,很容易看到。但是凡夫总是粗心大意,看个一、二遍印象很冷淡,不能产生效果,连续念上二、三百遍就不一样,感受力量不相同了,他真正理解,自自然然对他就起很大的作用。
菩萨行里面讲「布施」,这都是修福,非常重要。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修这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殊胜的果报。「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对人对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精进」是求进步,不断求改进,日新又新。「禅定」,心里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扰乱、动摇,这叫定,而不是禅堂坐禅修定,六度是用在日常生活中。「般若」,用理智不用感情。这六个原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这是真正修福。成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正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榜样,所以成佛叫「二足尊」,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慧跟福两种都圆满,称为二足尊。『百福所成,无不具足』,这是『妙』,由此可知,六度是妙因,无尽的相好是妙果,这个相不但是妙相,充满智慧,充满福报,有福有慧,相好庄严,这是果报,妙果。人天二乘以及菩萨们所修的,都没有佛修得那么圆满、究竟彻底。所以菩萨的相好比不上佛,菩萨的智慧、福报也比佛差一等,道理就在此地。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
『须弥』就是妙高之意。『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这是从比喻上说。
疏【一云佛名大於须弥,如维摩中说。】
就是《维摩诘所说经》的。
钞【须弥高广,超於七金。】
『七金山』是娑婆世界周边的大山,须弥山比这个还要高。高的意思,比喻佛的福德。
钞【佛德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
这从比喻...(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0》)
...这哪里叫福!这是愚痴、颠倒。真正的福报是心地清净自在,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日子过得很平淡、很平安,那就叫有福。不是说有钱有地位叫福,有钱有地位的人没福,我就举例子,今天全世界每个国家做领袖、做宰相,大企业家发大财的,有没有福?没有福,他们的日子过得很痛苦,一天到晚勾心斗角,要怎么对付人,要怎么保护自己,苦不堪言,哪有我们自在!心里什么事情都没有,这叫真正的福报,这真正享福。这尊佛,在此地讲不动觉,这个有道理。
净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福慧都在其中。念这句佛号,信愿持名、修福修慧统统在里面,修戒、修定、修慧这个三学也在里面。蕅益大师念佛开示讲得好,不但三学在里面,菩萨六度也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你说多方便!多么圆满!不要再去搞别的了。这是讲不动要紧,不为名闻利养所动,不为五欲享受所动,也不为其他一切法门所动,我死心塌地信愿念佛,求生净土,那就叫不动觉,这非常重要。
钞【必可信者。】
佛的广长舌相给我们做证明,一定可以相信。
钞【凡夫舌相不过三寸,古谓掉三寸舌,则毁誉抑扬,循其私意,容未可信。】
世间人欲望、私心作祟,说话不诚实,我们不一定可以相信他。
钞【佛具如是广长之舌,宁有妄乎?其所赞叹,更疑不信,无有是处。】
佛的话是诚实言。诸佛来给我们做证明,是坚定我们的信心。
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1》)
...单的,非常复杂!那个复杂的情况,现在世界上最进步的电脑也没有办法计算得出来。无量劫以来,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自身的;与六道、与十法界往来,那是外界的,内外都复杂,而且里面复杂跟外界复杂完全是相等的。
在这么多复杂的因缘当中,佛要跟我们解释就难了。佛还是用归纳的方法,这么多复杂的条件里面,哪一条最重要,就把最重要的拈出来,为我们说十法界的因行,这是讲无量因缘里面最重要的。十界里面最高的是佛法界,佛法界第一个因缘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我们的心果然是清净、平等、慈悲,那恭喜你,你成佛不远了,你真的很快就成佛了,为什么?你的心已经变成佛心,佛的心是清净、平等、慈悲。如果我们常常有六度心,常常念在心里,常常这样去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心;换句话说,是菩萨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再往下去,缘觉是十二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这叫四圣法界,是六道轮回以外的。在六道里面,我们现在是在六道里面,没出去!六道里面最高的是天道,天也很复杂,总而言之,天是修十善心,天心是善良的。十善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是不贪、不瞋、不痴。能修上品十善,这个人来生一定生天。如果高级的天,还要加上慈悲喜舍,加上禅定的功夫,这就生到上一层的天。人道是修中品十善,持清净五戒,来生不失人身。阿修罗修的是下品十善,为什么他那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七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75》)
...了,贪佛法,诸位想想,贪心有没有断?没断,换个对象而已。世间法恶,佛法善,贪心没断,这样的人学佛,将来到三善道受报,为什么?贪心没断,不能成正果。佛是叫我们断贪心,不是叫我们换贪的对象,这要搞清楚,所以佛法也不能贪。佛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贪著,何况世间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还能不能归纳?能,归纳为三大类,贪瞋痴。这三类还可不可以归纳?还可以,归纳一个「贪」。为什么会有瞋恨?贪不到才瞋恨;如果一贪就得到,瞋恨心就生不起来。归根结柢,那个病的总根就是这个贪字。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度悭贪的,就是来对治这个烦恼的。现在有许多人修布施,能不能度悭贪?不能,因为他是为贪心才去布施的。听说佛门是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所以他才肯布施;如果告诉他,布施没有好报,他才不布施,他还是以做生意那个眼光,这样修布施是增长贪心。所以那个只叫布施,不可以叫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度,不能叫布施度,他修的是世间法,不是菩萨法;菩萨法是要度悭贪的。我修布施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把我无始劫来悭贪心把它舍掉,那就是你真正修六度,真正是在修菩萨道。
世间人布施修福,佛告诉我们,财布施的果报是财富,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这是世间法的布施。如果是大乘菩萨法的布施,他的果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那三种小果报,不一样!为什么?悭贪是根本烦恼,根本拔除了,八万四千烦恼、无量无边烦恼统统都没有了,那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果报,而不是得财富、得聪明、得健康长寿,不是这个,这是世间人修的小布施,得小果报。由此可知,我们看现前社会上这些大众,有发财得财富的,有得聪明智慧的,古时候讲得功名的,现在讲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法布施,得健康长寿的,都是属於果报。但是这世间的善果都相当不容易修,修福真的还是要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七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76》)
...一念不觉就是波动,不觉就动,觉就不动。从这一念不觉才有三细六粗这些现象的发生。『心无初相』,心是真心,真心没有初后,也就是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这个现象,《金刚经》上说的「觅三心不可得」。它没有初后,没有初后就超越时间,『则超劫浊』,「劫」是时空,超越了。『乃至无业系苦』,业系苦是果报,是六粗的最后一条。说一个业相,说一个业系苦,就把三细六粗统统包括了。「乃至」是省略之词。『则超命浊』。这是要真正觉悟、彻底觉悟,禅家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事实真相就见到了。没有这个功夫的人,我们还是生活在幻化的世间,纵然是现代科学家为我们说出,空间是无限度的,人道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五度、六度到无限度,全都是幻化,都不是真实,只要这空间有度数,那就不是真的,都落在三细六粗的范围之内;超越这个范围,叫一真法界。现代科学家还没发现,他们的看法、说法还不像有一真法界的味道,但是已经相当可观。『断无明』,这是『五浊得菩提』,可见得五浊跟菩提只是一念觉迷而产生两种不同的境界,觉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五浊。后面一说跟前面一说,意思相同,说法不一样,前面是从三细六粗,后面是从五阴。三细六粗是说明我们真性迷了以后,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理论、事实以及过程,它说得详细;五阴只是说明现象,色受想行识,没有三细六粗说得那么深刻、清楚。五阴要是破了,那也叫菩提,五阴怎么破法?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很详...(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七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79》)
...、说完了。自性究竟圆满就是『佛说经已』的意思。
疏【自性周遍含容,是一切世间义。】
『一切世间』也就是佛法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 |
|
|
|
|
|
|
|
十法界到底在哪里?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时空?如果是讲我们现在所讲的时空,那么一定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有十亿个单位世界,也就是十亿个银河系,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娑婆世界的西方,当中隔十万亿个大千世界)。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绝对不正确。说实在话,我们今天讲无尽的时空统统是在三度空间出现的,顶多爱因斯坦所讲的四度空间,加上时间,我们生活在这个里面。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里空间不一样,它是另一个空间,我们所说的有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七度空间、八度空间,到无限度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多少度数?我们不知道,这是转换的的空间。实在讲,我们在清醒的时候是一个空间,我们作梦在梦境里又是一个空间,我们梦境里面时空跟我们现在清醒的时空决定不是一样的。「一切世间」用这个解释,大家就好懂,才晓得自性真的是周遍含容,自性能够变现无限度的空间,这都是我们自己活动的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广大无有边际。这是一切世间的意思。下面再为我们解释「究竟」跟「周遍」这两个意思:
钞【究竟,则首尾圆照,无欠无余。】
这个境界就是佛在经上常说的「不可思议」,境界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不可思,无法想像,不可议,议是议论,你也决定说不出来,...(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3》)
...人求受皈依,我们的法名都用『妙音』,就从这里来的,这是《无量寿经》末后的经文。我们这个世界有『四万亿那由他众生,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就是没有发心,听了这个经才发心。初发心的依照经典的道理、方法去修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此地为这些人授记『皆当往生』。这个法门真的是万修万人去,可是这里头有一句非常重要,大家千万不能疏忽,将来不能往生,不能怪释迦牟尼佛这个话说错,佛没说错,是你自己会错意思,这个责任在你,不在佛。这句话在哪里?『种诸善根』,你有没有做到?『愿生极乐』,你是不是真的发愿?关键就在这八个字。果然真肯「种诸善根,愿生极乐」,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善根是什么?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那就是善根。真做,真干,那就是种诸善根。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生!三福、六和,你只要做到这两个,就保证往生;能做到三学、六度、十愿,品位就高。能修十大愿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具足三福、六和,决定得生凡圣同居土。这是具体把种善根的方法告诉大家。佛给我们授记往生,决定往生,佛不会打妄语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世界一生决定成佛。成佛之后,十方世界哪个地方与你有缘,你就会到那个地方以佛身去度化众生,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成佛,佛的名号叫妙音。「妙音」是什么意思?六方佛里头,东方第五尊佛就是妙音,妙音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妙!我们自己是这个妙音成佛的,将来还是用这个方法去度众生,所以叫妙音如来。将来都叫妙音如来,那现在就用妙音做居士,我就发明统统用妙音,所以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4》)
...从一部经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然后再求解,那个解是正解,就不会曲解、不会错解。你没有根本智,换句话说,你心不清净,不要说是你看经会曲解,你来听讲也把我的意思听错了。连我讲的意思他都错会了,那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意思他怎么会不错?可见得,关键是在用心。
要想「经得咒而弥显」,我们一定要如法的修学,要修真实的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佛在许多经论上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心行,十法界他们用的是什么心?佛的心是「清净平等」。我们想学佛,想修净土,净土是凡夫直接成佛的一个法门,我们读经、念佛目标就是要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给念出来,清净平等觉是本有,不是外来的,是真心、是本性。菩萨的心是「六度」,菩萨绝对没有自己,不会想著有自己;如果想著有自己,这个人决定不是菩萨。《金刚经》说,「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说得很明白。菩萨决定没有自己,起心动念都想著一切众生。菩萨入世跟大众接触,一定符合六度的原则,「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法,菩萨一定规规矩矩的,一定依著正确的方法来教化众生,不会标新立异。「忍辱」,决定有耐心,忍辱是度瞋恚,养慈悲心,不会有怨恨,不会有报复。「精进」,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精是纯而不杂,他决定表现的是一门深入。因为他要教别人,自己要做榜样,教别人修一门,自己修很多门,人家看到就会起疑惑。「禅定」,内不生烦恼,外不受外面境界诱惑。「般若」就是理智,我们今天讲理性的,他不会动感情,他是非常冷静的,一切事理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萨决定符合这六个原则。真正修行人,心变了,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一天比一天增长智慧,烦恼轻、智慧长,相貌一天比一天圆满,一天...(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6》)
...:持无量无数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如一称地藏菩萨,其福正等,况如来乎。】
你念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一切菩萨的名号统统都包括尽了,就不要再打妄想了,念这一个统统念到了,一个都没少。你念其他的,念这个就漏掉那一个,漏掉的太多太多!所以,这才真正明了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遇到这个法门,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叫真正值得庆幸。
底下第三段就是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超胜其他一切法门。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9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六一一页:
钞【三、亦胜诸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而专持名号,则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广说。】
这是莲池大师为我们指出来,念佛法门的第三种无与伦比殊胜处。前面说过,第一种殊胜,念佛胜过持往生咒;第二种殊胜,说明念佛胜过持一切神咒,为一切神咒所不及;今天这第三段,大师告诉我们,它超胜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仅本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种种法门都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利益,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六字洪名之外,所以这句佛号实实在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大总持法门。我们在《弥陀疏钞》圆满的时候,把名号功德显示无遗了,真正叫做和盘托出,我们才认清楚这个法门,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9》)
...种种功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广说。】
这是莲池大师为我们指出来,念佛法门的第三种无与伦比殊胜处。前面说过,第一种殊胜,念佛胜过持往生咒;第二种殊胜,说明念佛胜过持一切神咒,为一切神咒所不及;今天这第三段,大师告诉我们,它超胜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仅本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种种法门都比不上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的功德利益,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六字洪名之外,所以这句佛号实实在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大总持法门。我们在《弥陀疏钞》圆满的时候,把名号功德显示无遗了,真正叫做和盘托出,我们才认清楚这个法门,才真正明白持名念佛的利益。
『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这两句包尽所有一切的法门,大乘包括了小乘,六度就是整个大乘法的总纲领。「法门无量」,无量无边的法门,菩萨「六度万行」就包括尽了。『专持名号』,名号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名字,著眼点就在一个「专」字,这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得不到念佛种种功德利益,问题就在这个「专」字上我们做得不够,甚至我们还没有做,这只要我们冷静反省一下就知道,也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夹杂」。我们念佛夹杂的东西太多,夹杂著无量无边的世间法,牵肠挂肚就是夹杂,还夹杂著许许多多的佛法,因此持名的功德利益就不显著。假如我们能专,把世出世间这一切法统统舍掉,专持名号,那个功德利益就非常明显,而且很短的时间就见效,短到什么程度?本经佛给我们说「若一日若二日」,顶多七日就见效。你要问:这是真的吗?这可能吗?确实是真的,确实可能。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9》)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三卷
...得要真干。根本的根本就是信德,「信为道元功德母」,《华严经》上说的。信是入道的根源,世出世间一切功德都是从信心生的,没有信心就生不出功德。没有信心生出来的是什么?生出来的是业,善业、恶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看信多重要,信实在太难太难了!
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德,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现在没了。仁者爱人,爱人一定自爱,人不自爱,他怎么会爱人!我们想想,现代的人自爱吗?我能自爱吗?不想别人先说我,我能自爱吗?如果真的自爱,决定不会违背性德,那是自爱,违背性德不自爱。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性德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自爱的人一定遵守,一定不会违背。佛菩萨告诉我们基本的德行是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六和,我们能做到吗?不做到不自爱。因为这是性德,你真正做到,世法里头你是圣人、是贤人,佛法里面你是佛、你是菩萨。我们没有去做,所以我们的信不是真信,这个信有名无实。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能够忏悔,才能够改过,才能够真的把信心找回来。不知道忏悔,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永远错到底,还以为自己不错,以为自己真的信了。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华严》跟《大智度论》上说的。《华严》称为大经,《大智度论》称为大论,一般讲大经大论是讲这两部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大经,《华严》是一大藏的大经。今天我们要奠定我们的信心,信心从哪里做起?就真干,要从《弟子规》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二集) 2011/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2 》)
...会,不会再慢慢学,总有一天你会了,这通了。你看依照这个规矩,你得定,心专一就得定,心专一久了,豁然之间就开悟了。每个人开悟的缘不一样,但是开悟的境界是一样的,都入了自性。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十九愿里面「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什么功德?这里举了个例子,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表演出来,这叫修诸功德。表演这些事情不是为自己,是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众生对这些东西有情执,放不下,要做给人看。布施,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里头的境界深广无际,说不尽的,都在你能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样样放得下,没有一样放不下的。一念、一举、一动圆摄六度万行,不是一桩一桩修的,你细心去体会。今天有苦难众生他在受苦受难,我们布施他饮食,布施他医药,布施他钱财,哪怕是一点点,六度万行全在里头,你的菩提心、你的一向专念也都在里头,真妙不可言。《华严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才真正能体会到。
持戒是守规矩,这条很重要,对于如来的教诫我们要认真奉行。佛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我们真干,这就是持戒;佛教我们忍辱,那是持戒,我样样都能忍耐。佛教我精进、佛教我禅定、佛教我般若,不是样样都是的!布施里头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持戒里头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统统有。一就一切,不是一样一样去学,那多笨,到哪一年才学会?甚至于我起个念头、动一个心,里面全部都包括。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在其中,在一念当中,在一行当中,一举一动当中,圆满具足。这修「奉行六...(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集) 2011/10/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0 》)
...去体会。今天有苦难众生他在受苦受难,我们布施他饮食,布施他医药,布施他钱财,哪怕是一点点,六度万行全在里头,你的菩提心、你的一向专念也都在里头,真妙不可言。《华严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才真正能体会到。
持戒是守规矩,这条很重要,对于如来的教诫我们要认真奉行。佛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我们真干,这就是持戒;佛教我们忍辱,那是持戒,我样样都能忍耐。佛教我精进、佛教我禅定、佛教我般若,不是样样都是的!布施里头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持戒里头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统统有。一就一切,不是一样一样去学,那多笨,到哪一年才学会?甚至于我起个念头、动一个心,里面全部都包括。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在其中,在一念当中,在一行当中,一举一动当中,圆满具足。这修「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以这个善根来回向,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有善根,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是四十八愿、五劫修行,成就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往生论》上说的。
我们要会了,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念念回向,我就一个目的,我就是希望到极乐世界去,就希望亲近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我的道业圆满成就。成就之后教化众生,你就有能力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确实,这个在佛家讲法界虚空界,就像布莱登博士所讲的「无量之网」,这个名词用得好。遍法界虚空界是个电网,肉眼看不见的,听不见的,六根都接触不到的,它无处不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集) 2011/10/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0 》)
... 为什么中国古时候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乡里和谐,为什么?教育,家家懂得教育,人人懂得教育。教育把社会治好了,教育把国家、把天下治好了,你说这个东西多重要。教育里头,世出世间所有教育,无过于端正心念,这根本,而端正心念那个方法无过于念阿弥陀佛,这妙绝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法门传给他的父王,这是家里最亲的一个人,无量法门里头的第一法,我们读这段经文要有这个认知。「止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把心就系念在阿弥陀佛上,永远的系念,时时刻刻系念。心里头真有,口里面是次要。心里真有是真念佛,口里有不但自度而且度他,做出念佛的样子给别人看,这是化他,去影响别人。别人看到你很好,你是好人,为什么?你是修行六度十善的,这是个菩萨,菩萨天天念佛求生净土,那净土一定殊胜,要不然菩萨怎么肯这么干?久久就会影响很多人,从一、二个人到十几二十个人,然后到成百、成千、成万,愈影响就愈多。那个影响愈多,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那么多的念佛人,跟自己念佛的心相应。这个一定要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跟自己息息相关,我们完全能接收到,接收到的都是念佛的信息,多好。这是为什么能够定生佛前,定是决定,一点怀疑都没有。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所有一切不善的习气、不善的念头自然消除,你看这个方法妙。不像小乘、大乘,用种种方法来对治,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这不需要用那个,一句佛号就行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二集) 201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2 》)
...质直」,质直是什么?诚意,对待人是一个真诚心。什么苦都能吃,「代众生苦」。修行就从这开始。所以《弟子规》、《感应篇》不能不重视,根本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那个四德是假的,有名无实。统统要落实,落在日常实际生活当中。
初学佛的人,每天在做晚课的时候要做个简单的反省,想想这些我有没有做到。早年我在美国,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了五科作行门的标准。净业三福,要想想,这三条念念不能忘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好好想想我有没有遵循?这是总纲领、总原则,佛对所有弟子的教诲。然后再想想,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能做一次反省、一次检点,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最后归结到,发心一向专念。用的时间不多,十分钟的时间足够了,这是真正做晚课。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早课提醒我这一天不要违背佛陀教诲,晚课我要反省,我今天佛教我做的,我做了没有?佛不许可我做的,我是不是都能遵守?这叫真正做早晚课。早晚课不是形式,形式的早晚课不好,为什么?欺骗自己、欺骗佛菩萨。所以,一定要认真自己反省、检点。
这个地方的解文里头说得好,你看,「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不是很深的,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我们怎样?我们要尊重。但是稍生信解,他是上根人,他要没有好的增上缘,他会退转。这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六集) 201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6 》)
...。而信讲了六个信,那我们这六个信具不具足?首先信自,蕅益大师讲得好,人要没有自信,佛对你无可奈何,一点力量都加不上。所以头一个要自信,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佛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菩萨都是众生,为什么?相随心转,我是凡夫心看佛菩萨全是凡夫。凡夫着相,凡夫执著的法相;佛菩萨见性,要从性上来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点都不错。大经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意思是离相就是不执著、不分别,你就能见到真相。真相是什么?永恒不变的性德。
记住,性德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晓得,佛法教给我们十善,十善是性德,三福是性德,六度是性德,普贤十愿是性德,弥陀四十八愿是性德,中国老祖宗所讲的五常五伦、四维八德都是性德,性德是不变的,是真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不是没有了,佛都看出来,都在,一个也没有丢掉,只是你不去用它。所以这个失掉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你迷了。迷在什么地方?迷在自私自利,迷在七情五欲,迷在这个里头,迷得很深,把自己本有的性德、永恒不变的性德忘掉了,是这么个意思。佛菩萨看得清楚,你有,不是没有,只是你现在不用它,你用错了,不该用的你拼命在用它,该用的忘掉了,以为自己没有了。其实全都存在,一丝毫都没有伤害到,那个可贵,那值得尊敬。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尊重、对一切众生礼敬,为什么?他清楚。你现在干坏事就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七集) 201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7 》)
...就是说明,柔顺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柔顺的反面是刚强、顽固。佛在经上所教的,我们要认真把它落实,在生活上做到,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这叫柔顺,柔顺之德。贤首国师《还源观》提倡四德,这是最重要的,第三句就是柔顺。这个四德,学习大乘,尤其修学净土,必须要学习的。第一个是随缘妙用,没有柔顺忍你就不肯随缘,柔顺忍才能做到随缘,恒顺众生,我随顺他,不要求他随顺我。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着相,那叫真妙。外面完全随顺,里头如如不动,里面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什么?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至少是法身菩萨他才能做到。
第二个是威仪有则,就现在讲的,一定做个好榜样给人看。好榜样是什么?十善、三福、六和、六度、普贤十愿,最好的样子,我们要做出来、表现出来给人看,佛法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大家才愿意学佛,学佛真好。胡小林学到了,他父亲晚年,他觉悟了,以前不懂得孝养父母,全心全意来弥补这个缺陷,尽孝。他父亲欢喜、赞叹,没有想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好,在他的老朋友当中大力宣传,儿子学了传统文化变得这么好,完全变了一个人。所以一定要落实。第三句柔和质直,外面要柔和、要柔顺、要和睦,里面质直就是真诚,内里面的心有诚敬,表现在外面柔和。第四条是代众生苦,我们能做出最好的榜样,目的是什么?让众生明白、觉悟、回头就能离苦得乐,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一切众生的福德。这个好事情,世间好事无过于此,我们要真的会修,我们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七集) 2011/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7 》)
...严重。
德,中国讲的底线,老祖宗所说的四维八德、五伦五常,你只要把这个守住,人口再多也没有问题,也能够生活下去,而且生活得非常美满。有德就是有福,福人就居福地,福地里头物质资源就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心要端正,今天大家把这个丢掉了,人心变坏了,地球的能量逐渐逐渐衰弱,到最后变没有了,人为的,不是自然现象。很难得,近代的物理学家发现了以心控物,好!这跟东方圣哲的思想、跟佛菩萨的看法一致的。美国布莱登所说的,人只要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都不必去操心、不必去顾虑。人人能够把这十二个字做到,他所持的就是中国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法里面讲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贤十愿,这佛门的底线。这个东西做到,这个世界就是乐土,跟极乐世界一样。所以,最重要的学佛是开发自己的本能,把自己自性里面的能量开发出来,也是帮助一切众生来开发。我们自己开发了,展现出来大家看到了,我们再教给别人,人家相信了。人人都有,个个平等,没有说哪个比哪个差一点,哪个比哪个高一点,没有。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明理是头一桩大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为什么?就是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事实真相里不外两桩事情,一个是理,一个是事。佛法里头没有二分法,二分就产生毛病,理是一分,事是一分,问题出来了。理事是一个,一体的两面,事是理之事,理是事之理,是一而二、二而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八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8 》)
...认识不清楚,不能透彻明了,半信半疑,这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一听了就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就知道,那是经中所说的,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遇到这个缘分,得无量诸佛威神加持,你才能立刻相信不怀疑,而且发愿往生,真干,你真成就了。这也不是偶然的事,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一个人的过去世,如果每个人的过去世生生世世我们都了解,我们就不稀奇了,知道人家善根深厚。所以,修十大愿王,真正依照十大愿王去修学。
所以我们净宗学会当年成立,在美国,我写了个缘起,里面提出修行五门功课,简单扼要,人人都能记得住。第一门净业三福;第二门六和,六和敬;第三门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门六度;第五门普贤十愿,就够了,我们认真学习这个,决定得生净土。虽然提出来了,十几年看不出效果,我就着急了,这什么原因?不难,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还不能成功?到底毛病出在哪里?我们的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戒定慧)跟六波罗蜜做不到,是因为什么?三福里头第一条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没做到,其余的全落空了。这怎么办?我们想到这一条怎么做法?这就想到儒释道的三个根。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希望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有前面两个这样的基础,《十善业》就没有问题。所以儒释道的三个根都在净业三福第一条,引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
...,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个个都是这样的。那个礼敬还得了!礼敬的对象是谁?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来必定作佛,不敢轻慢一个众生,这是礼敬诸佛,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议。我们自以为比别人高,错了。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讲得彻底,说明事实真相是平等的,为什么?同一个自性。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烦恼习气,这不是性德,性德是清净平等。
「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但是普贤行的基础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这是普贤十大愿的基础。没有前面基础,普贤十愿做不到。现在前面这个基础我们也做不到,头一个净业三福没做到。净业三福第一条实际上是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能不学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做到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上,有这个基础,《十善业道》你才能修;没有这两个基础,下面十善业道有名无实,修十善业。再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受持三皈,具足众戒。有三皈、具足众戒,才能够修六和、三学、六度,最后圆满到普贤十愿,它是有层次的。我们今天前面不要了,就想学大乘,好高骛远,一辈子不能成就,我们把根本疏忽掉了。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在家菩萨」,底下有个小括号,「他方影响众」,这里面在家菩萨多半都是他方世界来的。我们看注解,正士,这名我们就省略掉,不念它了,十六正士。「正士者,《度世经》曰:开士」,开是开悟,士在中国古时候说读书人,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开悟了,叫开士。「大士」,都是对菩萨的尊称。「圣士」,这是圣人,不是普通人。「力士」,密宗里头都称金刚力士。「正士等」,这些称呼「皆菩萨之异称」,在梵语都称作菩萨摩诃萨。像大士、圣士、力士肯定是摩诃萨,法身大士。「又《甄解》云:正谓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二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2 》)
... 「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有些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我们能够见到他,他在这个世间,像前面介绍的,都投胎过来的。还有许多从十方来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数众多。这些全都「遵行普贤大士之德」,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们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世尊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萨之德有什么两样?实际上讲差不多,但是有一样是绝对不相同的,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量大。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什么人?那是普贤菩萨,别的菩萨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心量,修六度万行,那都叫普贤行。所以普贤行重在心量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对象,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平等对待,这是普贤行。
礼敬诸佛,对诸佛如来恭敬,对一切众生恭敬。为什么?《华严经》上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怎么能不恭敬!你怎么可以说我对释迦、对阿弥陀佛恭敬,跟你不平等,不可以,要平等。我对释迦牟尼佛怎么恭敬,我对阿弥陀佛怎么恭敬,我对你就是这样恭敬,不可以有两样,有两样就不叫普贤菩萨,那就不是修普贤行。称赞,供养,忏悔,一直到普皆回向,都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去修,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他代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 2011/11/30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南昆大 档名:02-037-0065 》)
...,非常方便,成本大幅度降低。关于这一点,这是众生有福,可是书有了,没有人读,古时候书很少,但是想读书的人很多。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行愿功德」: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们看念老的解,『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即是一句万德洪名,这是一切功德法。上面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真实功德。「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这两句是赞叹与会的出家菩萨、在家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人数之多、功德之大无法称量,故名无量。《摄大乘论》里面的解释,「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我们没有办法用比喻、用比类而知道真实的状况,这就称之为无量。无量的行愿,行是什么?六度四摄,大行!愿,四弘誓愿、十大愿王,殊胜之愿。今天,大乘六度、四摄都做不到,六度四摄的基础是什么?是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这是六度四摄的根基。为什么今天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六度四摄都没有了?佛法纵然有讲,行没有了。实际上佛法灭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遇到了真善知识,时间太短了。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老人家圆寂了;李老居士二十几年,我跟他的时候他老人家七十岁,九十七岁往生的,二十七年。前面十年,我在他身边,后面就常常在国外,很少见面了。善知识没有了,全靠自己!我一生,这三个老师缺一个都不行。章嘉大师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我认识佛法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门好东西,没有人承传,我就发心把它传下来,有人承传,我就搞别的去了。没人承传了,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不可靠,只有求自己。这条路不好走,障碍太多了,当时不知道。障碍从哪里来的?古人有句话说,同行,同行相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七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7 》)
...现在年岁大了,过了八十岁好多了,为什么?变成老和尚了,人家讨厌,也许原谅一点了,不会像年轻那么的感触。以前不行,年岁太轻了,老师想帮忙都帮不上,这个压力多重!
可是不管外面境界怎么样,就是善缘恶缘、逆境顺境,我们把握到一点,不退心。我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没有人听的时候,我就摆一个录音机,那个时候是录音,每天至少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讲完之后放出来自己听,一生没有中断。读经、学习经教就是没有离开佛菩萨,天天跟着佛菩萨走。讲经是什么?我把我自己学习的心得与有缘的同学们分享,请他们指教,帮助我成长。没中断,一生都没中断。他们也很欢喜,也爱护我,也肯帮助我。一生乐此不疲,就是法味尝到了。四摄六度真懂得,真干!这是两大纲领。
四摄,用现在的话来说,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原则,或者现在的人有个名词叫公共关系,就是公共关系法。怎么样跟别人处好,这是个原则,摄受众生。六度是菩萨行的六个纲领,要真干。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毫无顾虑去做。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我们才能成就。要懂得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否则的话走偏了、走邪了自己不知道。每天要反省,比什么都重要,反省,改过自新。忍辱,什么都要忍,什么都要让,身心世界统统放得下。要真正能够体会得到《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不能忍,你什么都得不到。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都在一个「忍」字。禅定,把心定在一个方向、一个法门,坚定不移,你会有成就。最后是般若智慧,你开智慧了,你不通过这个锻鍊你开不了智慧。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七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7 》)
净公上人讲六度集第一五四卷
...就。要懂得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否则的话走偏了、走邪了自己不知道。每天要反省,比什么都重要,反省,改过自新。忍辱,什么都要忍,什么都要让,身心世界统统放得下。要真正能够体会得到《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不能忍,你什么都得不到。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都在一个「忍」字。禅定,把心定在一个方向、一个法门,坚定不移,你会有成就。最后是般若智慧,你开智慧了,你不通过这个锻鍊你开不了智慧。布施是放下,彻底放下,把烦恼习气全放下,然后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这些规矩,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做到这个就不错了。然后再进一步,就是六度四摄、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够了,就非常圆满了。
「愿以导行」,愿引导我们不会走错路,十大愿王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行就是今天讲的真干,愿不是假的,我得真干。「行以满愿」,愿导行,行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你才能达到。「具足」是圆满无余的意思,无余是没有欠缺,圆圆满满。「《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对着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背诵,十大愿王要能背诵。书写是什么?书写就是传法,现在印刷方便了,从前没有,靠书写。「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真正修行的人,一念当中圆满具足一切法,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一切愿行归阿弥陀佛,归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圆圆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七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7 》)
...施是第一。大乘经上佛常说,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财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四句偈是佛法。这是法布施跟财布施做个比较,为什么?财布施只能帮助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不能帮他觉悟,不能帮助他开智慧。而法布施能帮助人开智慧,帮助人觉悟,这个功德大!你给他讲经,你给他教学,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他听,觉悟了,相信了,这个功德多大!说不定因为你这一教,他这一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去当等觉菩萨去了。这就是佛果的无尽功德。你教的这些人,这些人都成就了,都往生去作佛,德归你自己。
「《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诸行,《弟子规》是行,《感应篇》也是行,《十善业道》也是行,四摄六度是行,十大愿是行。这些行都有利益之功,利益自己,利益别人,自他两利,这叫功。「此功是善行家德」,这个家是什么?自己,是你自己的德行,所以称之为功德。德之体,这叫法,安住功德法中。「法者,梵云达摩」,这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达摩。「通于一切」,达摩翻成中国意思,翻作法。无论大、小、有形、无形、真实、虚妄,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统称为法。法在佛教里头是宇宙万有总代名词,一切总名就叫做法,所以说佛法无边。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法是万法,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统统都觉悟了,这就叫佛法。法没有边际,你的觉也没有边际。
这些大概都包含了小跟大,在佛法里大乘、小乘,在世间法里头就有大、有小。一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七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7 》)
...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诸行这个字重要,佛法把行摆在第一,特别是净土宗。你看净土宗表法,当中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音、势至代表从体起用。第一位观世音菩萨,他代表行门,大势至代表解门、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慈悲为本,观音菩萨摆第一位。《华严》这是大教,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当机,所以智慧摆在第一。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门,可是行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夏莲居老居士称普贤菩萨为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很有道理。所以《弟子规》,我们讲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诸行里头最初的三门,然后五戒,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这都是行。以这个为基础、为根本,再进一步,六度万行、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皆有利益之功,这叫功。讲经不是功,讲经是福德,讲经真干是功德,讲经只是讲给别人听,自己不干,是福德,不是功德。此功是善行家德,是什么?自性本有的,自性的功德。德之体就是法,法就指的自性。
「法者,梵云达磨,通于一切」,叫佛法无边,「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后头两句是讲事理,或是讲事,或是讲理,「皆称为法」。我们平常讲经介绍只用六个字,都是佛经上说的,性相、理事、因果,讲这六个字,全都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总不出这个范围,性相是一对,理事是一对,因果是一对,这称之为法。「《唯识论》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 2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8 》)
...你到极乐世界就等于跟常寂光相应,虽然没有证得,在它隔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障碍就没有了,你就契入了,就证得常寂光。好!非常非常好,真难得!我们这一生有这么一个缘分、机缘,无比殊胜的缘分,不能错过。
所以说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这个一定要相信,佛有的我们都有。一际无差,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承认。现在是「以不了故」,现在我们不明了,不知道有这个东西,「所有愿行悉不具足」。我们所有的愿、愿望,所有的行为不具足性德,为什么?迷失了。不具足性德,反而跟性德相违背,那就是灾难现前。性德是什么?讲得最浅的,讲得最白的,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往上提升,六度十愿,这是性德。那我们这些东西都做不到,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相违背,跟三皈相违背。三皈,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三皈是正而不邪,我们今天是邪而不正;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我们今天是染而不净,所以与三皈完全相违背。与五戒相违背,不杀没有做到,蚊虫蚂蚁这些小动物还是杀,有意无意的,不杀没有做到;不盗也没有做到,心里头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占便宜的心,有占便宜的念头就是盗心;不邪行、不妄语都做不到。这就是所有愿行悉不具足,菩萨的六度、普贤的十愿都没有做到。「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我们今天就与这两句相应,我们是心外起修,所以全是有漏。有漏就是什么?带着烦恼,带着习气。无漏是没有烦恼,没有习气,这叫无漏。
「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我们没有办法随顺。真如是什么?就是真心,真如就是实相,诸法实相。真如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跟它不相应,跟它相违背,经文念得是很熟,生活上用不上,还是造罪业。起心动念有意无意,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完全不知道。所以这几句话很重要。无边功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八集) 201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8 》)
...皈依僧,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学什么?我们学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目标方向一定搞清楚。用什么方法?用戒律、用禅定、用智慧。所以首先叫你持戒,持戒就是五戒十善。戒跟善有区别,你看名词是一样的,不杀生,五戒第一个不杀生,第二个不偷盗,第三个不邪行,十善也是这个,完全相同,不妄语,十善里头没有不饮酒,五戒里头有不饮酒,余都相同。善是善行,没有约束的力量。戒,戒有约束的力量,你受老师的约束,如果你要破了,你怎么对得起老师?所以善没有约束力量,戒有约束的力量,就是你曾经发过誓的,你要做,现在你违背你的誓愿、违背你的良心,它有这个力量在。再往上提升,这是基础,这个东西修好再往上提升,这就有六度、普贤十愿,这是行门,我们讲的德行。
诸位听清楚、听明白了,这就是受了三皈,真懂得它的意思。不是在佛的面前烧几炷香、磕几个头,把那个誓词念一念,那不行。如果不懂意思,那个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形式没有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你真正懂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遵守这个标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你真正三皈了。皈依自性佛法僧,不是外面的,外面佛法僧我们要尊重。为什么要尊重它?我们皈依之后常常忘掉。外面三宝的现相,它对我的作用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我们家里供养佛像,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看到经书就想到自性正,我要改邪归正,我要破迷开悟,看到出家人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它有作...(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集) 201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0 》)
...境,行动之速,似闪电光,这是比喻,他的成就非常迅速,变化所作。「菩萨能于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极乐世界人人都做到,一个念头想到哪个佛国土他就到了,他不需要交通工具,神足通。而且同时可以现无量身,同时到无量诸佛剎土。去干什么?「上供下度」,上,去供养佛,供养佛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修慧,福慧双修。同时在那个国土里头也有有缘的人,帮助那些有缘的人提升境界,这就是下度,度众生。「平等普照」,这句话重要,这就是佛性。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十法界的因缘,十法界从佛、菩萨到地狱,缘,因缘很复杂。复杂因缘里面第一个因素是什么?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是什么?佛给我们拈出来了。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菩萨的心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心;声闻心是四谛,苦集灭道;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天人的心是慈悲喜舍,天人的心;人的心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就是五戒;修罗的心是五戒十善里面有傲慢心、有嫉妒心,那就变成修罗;畜生心是愚痴;饿鬼的心是贪婪,贪心到鬼道去了;地狱的心是瞋恚。这是大乘教里头,就无量因缘里面提出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佛,那你就记住,我们用心要用平等心,平等普照。
「亦无优劣亲疏、物我彼此之分」,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用平等心去看。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决定没有损人利己,这样的人学佛、修道很容易成就。有一念私心,那就是障碍,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一集) 201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1 》)
...参代表什么?代表大乘佛法活用在生活、活用在工作、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五十三参,完全用平等心。五十三个善知识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心目当中是平等的,他们全都是佛、全都是菩萨来示现,度我一个众生。这样的心态,他一生圆满成佛了。
佛菩萨在示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就会成佛。你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你就永远搞六道轮回。你看看人家在六道里头他一生成佛了,我们在这个轮回还继续搞下去,不知道还要搞多少劫。关键在一念之间,把世间所有人都看成佛菩萨,真的是佛菩萨,他表演给我看的,让我在这个里面觉悟。另外一种观念,不是真的,全是假的,那就继续搞轮回,迷而不觉。所以你用平等心就成佛,你用六度心就成菩萨,不在外头,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外面境界,老实说,统统是自己的增上缘,帮助我成就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都是帮助我、成就我,感恩的心生起来了,真诚的心生起来了,听经闻法你会觉悟。你为什么不觉悟?你心不真诚,你没有感恩的心,所以你不会开悟。换句话说,用错了心是自己,还要怪别人的话,你造的业就更重了。外面没有过失,过失全在自己。
「《会疏》曰:电光有四义」,这个经文上说的,「化现其身,犹如电光」,电光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速疾义」,快,速度快。第二个是「破闇」的意思。闪电,在黑暗里面,在电光照耀当中你就能看清楚了,所以破闇,就是破烦恼。第三个「不住」。它一闪就灭掉、就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一集) 201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1 》)
...;我们贫穷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块、两块钱,你把这一块、两块布施掉了,是全部的家私。你这个施舍所得的福报超过那个富人,他布施两个亿不如你布施两块钱。所以贫人能够富起来,能够成为大富,道理就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懂得应该怎么做法,你就真去干,干的时候不要有:我为着得果报,我才来修布施。不要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你得的不多,有侷限;你没有这个念头,你所得的福报不可思议。因为你没有这个念头,你的心是真心,有这个念头心是妄心,妄心修得的少,真心修得的多,要懂这道理。时时处处对一切人事物都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渐渐的把自己的性德全给修出来。佛法里面三皈是性德,五戒十善是性德,菩萨的弘愿是性德,六度十度都是菩萨行,是性德,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全是性德自然流露。贤首国师在《还源观》里面,把性德总结为四条就是四大类,「随缘妙用,威仪有则」,这个威仪有则的意思,时时刻刻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就这个意思,不好的样子不做,要做好样子。「柔和质直」,这是什么?这是四摄法的总纲领,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定要做到柔和质直,外面柔和,里面真诚,质直就是真诚。最后一条「代众生苦」,我多受一点苦,希望众生少受一点苦。每条里头意思深广无尽,《还源观》上讲的四德。
下面又举例子,「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这括号说「以上取意」,从比喻里头取这个意思。我们自己要真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二集) 2011/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2 》)
...是外人。大庭广众这多少他不学佛的人,你不能不顾及他们,要给他们最好的样子。
所以后得智是通权达变,什么场合当中用什么方式,活的,它不是死的。要让大家对佛法有好印象,觉得佛法我也可以学,他欢欢喜喜,他就进门来了。佛法不执着,放下执着才能成阿罗汉,放下分别才能作菩萨。样样都是搞分别、搞执着,不行!学佛如果不从执着、不从分别下手,这个团体就乱了。到底该怎么做法?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一样,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规矩是规矩,为什么?四众在一起,经上讲得没错,心行不一样,不是都是圣人,也不是都是凡夫,凡圣混杂在一起。所以一切法要活用,活学活用,不能学死、不能用死了,这是智慧,这叫四无碍辩。用在六度里头、用在普贤十愿里头,活活泼泼,这是真实智慧。
所以理不能不懂、不能不通,这就是说为什么要学经教。我们今天麻烦,经没人讲了,想学没地方学,困难在此地。发心学讲经是一桩大功德,是一桩很辛苦的事情。你本来短命,发心讲经,寿命延长了。延长是不是好事?不见得,叫你多受几年苦,多教几年。为什么?你不讲经,阿弥陀佛就把你接到极乐世界去了。你肯干,极乐世界是学校,到那里去完成学业,去作佛去了。你还能讲得不错,还有很多人相信你,那就把你寿命延长,让你多住世几年,多教教学,得自己很辛苦。真学佛的人、真发菩提心的人不为自己,一切为众生,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受,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十愿...(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四集) 201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4 》)
...照顾他,还没发芽就别动他。菩萨帮助众生有智慧,有时节因缘,这个我们要懂、要学习。下种子就是把阿弥陀佛介绍给他,不管他接受不接受,只要他听到这句名号,见到阿弥陀佛四个字,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心里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就行,种子就种下去了。佛说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生生世世身体会坏,阿赖耶里头这个佛的种子永远不会坏,来生后世遇到缘它会生芽、它会成长,慢慢会长成大树,随着它发芽、随着它成长,再来帮助他,这就对了。
「上引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这个心,发这个心就是世俗人讲的舍己为人。菩萨念念帮助众生,把自己忘掉了,其实自己真正在修,修什么?修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是普贤的十愿。怎么样修才算是菩萨行?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十愿都能落实在日常生活,都能够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修菩萨行,这叫修菩提心。菩提心、菩萨行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生活,是处事待人接物的真实德行。
下面说「度」,度是到达的意思,到也。彼岸就是涅槃。《大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第十二卷里头有这几句文,「若能直进不退」,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成办佛道」,成是成就,办就是实行,「名到彼岸」,这就叫到彼岸。「表大士普度」,在这里是表示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真的在普度众生,也就是真的把菩萨行、菩提心落实。他们的生活是自行化他,他们的工作、待人接物统统都是自行化他。自行是什么?不着相,三轮体空;化他,全心全力帮助众生。用财帮助众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0集) 2011/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0 》)
...边。所以此地「道教」这两个字是正道实教,真实的教育。
「总指世尊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作所为,「八万四千法门」。「故知光阐道教,即广宣如来经法之义」。广是广泛的,宣是宣扬,广宣这里面,第一个是身教,第二个是言教,这是方法。身教是要要求自己做到,学佛至少三皈要做到。三皈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佛法修学的总方向、总目标,你可不能搞错了,错了就不叫佛教。三皈第一个是觉而不迷,第二个是正而不邪,第三个是净而不染,身心清净,决定没有染污,这是总方向、总目标,其他的是方法、是手段。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佛教给我们十善、五戒,你能依这个去做就能达到这个目标。五戒十善修好了,向上提升,菩萨的六度、六和、四摄、四愿、普贤的十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步步高升,这是真干。一方面我们做到,一方面将佛的遗教,这些大乘经典认真去研究,细细的讲给大家听。内容是什么?内容也有三个,本经常说,第一个真实之际。真实之际用今天的话是尖端的科学、尖端的哲学,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是全世界哲学、科学的最高峰。在大乘经里头,这是第一个。跟你讲宇宙从哪来的?万物从哪来的?人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是大问题,全都给你解决了。第二个真实智慧,第三个真实利益。佛教讲的什么?就这三样,这还了得吗?不得了!三种真实。「广宣如来经法之义」。
拯是救,拯救,是帮助。萌是萌芽。『群萌』,这是比喻众生,一切众生没有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三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3 》)
...们是迷了,并没有丢掉。现在遇到释迦、遇到阿弥陀佛,把我们唤醒,这一省悟过来能量就恢复了,而且这个能量无比殊胜。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我们要走这个道路。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修行人,有德行、有智慧、有灵通,他们给我们提供应对的方法,要跟信愿持名来相比,那信愿持名真,他们都是假,套这个例子来说。他们提的有没有效?有效,归结起来就是爱心,要真正学会爱自己。现在人最麻烦就是不自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