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6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第三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5-27 19:5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亲近释迦牟尼佛·从巴利藏经看佛陀的一生]第三章 觉悟之后


︱第三章︳觉悟之后

引言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在树下入定七日。本章的前半部讲的便是佛陀在出定之后的思惟与遭遇。佛陀首先追究事物的成因,从而找到将其断灭的途径。同时,佛陀对世事的研究并非泛无边际,而是集中在解除众生之苦的目标上。正因如此,佛陀下一步所作的便是找到苦的根源――我见与渴爱。
本章的后半部记录了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的情景,作为佛法核心的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等四圣谛由此而生。而佛教教义真旨的无我概念,也在初转*轮时拈出,其它还有许多著名的故事,例如龙王于风雨中七绕佛身;优波迦当面见佛不识佛;五比库欲拒佛而不能,最后听佛开示四圣谛,在本章中都有生动的描写。我们还可看到,佛陀一度因佛法深奥曾决定不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佛陀致余生之力,以各种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的必要性。

佛陀顺观、逆观缘起
阿难达:如是我闻。世尊刚觉悟时,住在优楼频罗村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当时,世尊在菩提树下连续禅坐七天,感受解脱之乐。
七天过后,世尊出定,在初夜时分,世尊顺观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换言之: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以六入为缘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以受为缘而有爱;以爱为缘而有取;以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这是全苦蕴之集起。」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精进禅修婆罗门,诸法向其显现时,
了知诸法有其因,彼之疑惑悉灭尽。

中夜时分,世尊逆观缘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换言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这是全苦蕴之灭尽。」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精进禅修婆罗门,诸法向其显现时,
了知诸缘之息灭,彼之疑惑悉消除。

后夜时分,世尊顺、逆观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换言之: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这是全苦蕴之集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这是全苦蕴之灭尽。」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精进禅修婆罗门,诸法向其显现时,
则彼端立破魔军,如照虚空之日轮。(Ud.1:1-3;参Vin.Mv.1:1)
去除渴爱入涅槃
第七天结束时,世尊出定,以佛眼审视世间。他看到众生受诸火烧灼,被贪、瞋、痴所生的各种热恼吞噬。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受制诸触世间苦,世间之「我」实已病,
不论以何因立「我」,事实永远实非彼。
变化世间达生有,执生有,陷于生有,
而惟喜彼之生有。人若喜时是怖畏,
若有怖畏是为苦,今修梵行可断苦。

「任何沙门与婆罗门若声称,透过执取生有可解脱生有,我说他们并未解脱生有。任何沙门与婆罗门若声称,透过执取非有可解脱生有,我说他们并未解脱生有。透过存在的本质,于是产生苦,一旦执取尽除,痛苦就会不再生起。」

广见如此之世间,众生喜陷于无明,
未曾解脱于生有。任何形态之生有,
随方随处之生有,皆是无常、苦、变易。
如实见者断有爱,亦断无有之爱喜,
无余灭尽与涅槃,随除渴爱而生起。
比库借由无执取,入于涅槃不再生,
魔王战败而消逝,因彼超脱诸生有。(Ud.3:10)
堪称婆罗门的条件
伍巴离:那时,世尊过七天之后出定,从菩提树下走到阿阇波罗榕树处。他在阿阇波罗榕树下连续禅坐七天,感受解脱之乐。
这时,有位骄慢的婆罗门走到世尊处,与世尊问候、寒暄毕,立于一旁,说道:「沙门苟答马!什么是婆罗门?具足什么条件才堪称婆罗门?」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婆罗门若除恶法,无慢无染且自制,
知识圆满成梵行,不以世事为荣傲,
方不愧称婆罗门。(Vin.Mv.1:2; 参Ud.1:4)
龙王于风雨中守护佛身
那时,世尊过七天之后出定,从阿阇波罗树下前往目支邻陀树下。
此时,一场非时节的暴风雨骤然而至,连续大雨七日,冷风呼啸,天空乌云密布。此时目支邻陀龙王从栖息处钻出,盘缠世尊的身体七圈,并将自己的冠顶展开高悬在世尊头上,心想:「不让世尊受冷、热所扰,或受虻、蚊、风、阳光和爬虫所触。」
第七天结束时,目支邻陀龙王见天空晴朗无云,它才从世尊的身体放松下来,舍去龙身,变现成婆罗门青年,双手合十,恭敬地立在世尊面前。
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概:

知足者寂静为乐,既知法又能见法;
心宽容于众生者,以与世亲善为乐;
征服于诸欲乐者,以于世无求为乐;
然而去除我慢者,此是最上之快乐;(Vin.Mv.1:3; 参Ud.2:1)
世间最早的皈依者
那时,世尊过七天之后出定,从目支邻陀树下移到罗阇耶他那树下,连续禅坐七天,感受解脱之乐。
此时,多婆富沙和跋利迦两位商人自郁迦罗村取道而来。一位过去生中曾为两人亲戚的天人,告诉他们:「仁者!前面罗阇耶他那树下有位刚刚成道的佛,你们应献上糕饼和蜂蜜去供养他,这会使你们获得长远的利益与安乐。」
两位商人于是带着糕饼与蜂蜜去见世尊,敬礼世尊后,立于一旁,然后说道:「世尊!请纳受这些糕饼与蜂蜜,以使我们获得长远的利益与安乐。」
世尊思惟:「诸如来不以手受食,我该以何器皿盛此糕饼与蜂蜜呢?此时,四大天王心知世尊的念头,从四方各带了一只水晶钵:「世尊!请用这些钵盛此糕饼与蜂蜜。」
世尊以新的水晶钵接受并服用了糕饼与蜂蜜后,两位商人说:「我们愿意皈依世尊与法。从今日起,请世尊接受我们为尽形寿追随世尊的弟子。」
因为他们是世间最早的皈依者,他们皈依的对象只有二宝。(Vin.Mv.1:4)
娑婆主梵天赞叹五根、四念处
那时,世尊过七天之后出定,从罗阇耶他那树下前往阿阇波罗树下。
阿难达:此时,世尊独处静默,心中思惟:「有五种根,若修习并增长它,便可契入不死、趣向不死、终止于不死。哪五根?它们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这时娑婆主梵天觉知世尊的想法,在如力士屈伸臂之顷间,从梵天界消失,现于世尊之前。他偏袒一肩,合掌恭敬地向世尊说:「如是,世尊!如是,善逝!若修习并增长这五根,便可契入不死、趣向不死、终止于不死。过去,我曾跟随咖沙巴佛修梵行,名为娑婆比库。借着修习并增长这五根,我远离五欲,当身坏命终后,我投生善趣,而生于梵天界,在此我被称作娑婆主梵天。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了知且见到这五根于修习并增长之后,如何契入不死、趣向不死、终止于不死。」(S.48:57)
此时,世尊独处静默,心中思惟:「道者,即四念处,是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圣道,体证涅槃的唯一道路。哪四念处呢?比库安住于身,随观身体,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或他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或他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或他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忱、正知、正念,去除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这时,娑婆主梵天又出现于世尊前,如上次一般表示赞同。(S.47:18,43)
失败的魔王
此时,世尊独处静默,心中思惟:「我已解脱苦行,已解脱无益的苦行。我有绝对的肯定与正念,我已达到觉悟了。」
那时,恶魔觉知世尊的心念,便到世尊处,而说偈:

汝弃苦行道,自净化之法;
不净思为净,远离清净道。

世尊认出他是恶魔,便以偈答道:

不死之苦行,知无一切利;
如陆舟舻舵,一切无护益。
增长戒、定、慧,我已得证悟,
而汝破坏者,如今已战败。

此时,恶魔知道:「世尊已识破我!善逝已识破我!」伤心与失望的他,便立即消失了。(S.4:1)
亲近法、恭敬法、尊重法而住
此时,世尊独处静默,心中思惟:「人若缺少恭敬与顺从的对象,其生活是苦恼的。但我可以在哪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座下生活,尊敬并赞仰他呢?」
然后,他又心想:「我可以在另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座下,尊敬他,以便成就自己不圆满的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与解脱知见蕴。但在这诸天、魔与梵天的世界,乃至沙门、婆罗门、国王与臣民的众生界中,我看不到哪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些品德上比我更圆满,足可令我亲近而住,足可令我对他恭敬、尊重。不过,还有我所证悟的法――我或许该亲近法而住,恭敬、尊重法吧?」
此时,梵天娑婆主觉知世尊的心念。他出现在世尊面前,说道:「萨度 !世尊。过去诸佛得成应供、等正觉者,皆亲近法而住,恭敬、尊重法。未来诸佛亦将如是。」(S.6:2;A.4:21)
娑婆主梵天劝请佛陀说法
伍巴离:此时,世尊独处静默,心中思惟:「我所证悟的法,甚深、难见、难解,它是最寂静、最高超的,不能只靠纯逻辑而证悟,它是微妙的,唯智者所能体验。但今世之人依赖爱执,喜好爱执,享受爱执,让世人见到真理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见到十二缘起是不易的。再者,让世人见到真理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见到诸行寂止,诸有净除,灭尽渴爱、离贪、灭、涅槃是不易的。所以,我若说法,他人不了解时,将使我感到疲乏与困扰。」
这时,他自然地诵出如下未曾听闻的偈:

莫说弘扬于正法,我甚感难以领悟;
为贪瞋所困恼者,永远不悟此正法。
欲着痴暗所覆者,是人永远不得见,
彼深妙而难见的,逆流而上的正法。

世尊如此一想,心念偏向于少事少业,不欲说法。
这时,梵天娑婆主觉知世尊的想法,他思惟:「此世间将败坏,世界将彻底地败坏!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心偏向于少事少业,不欲说法。」
然后,在如力士屈伸臂之顷间,从梵天界消失,现于世尊之前。他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向世尊说:「世尊,愿世尊说法!缘善逝说法!众生中有少许尘垢者,若未听闻正法,将枉度此生,有些人在闻法后,便可证悟。」
梵天娑婆主说完后又补充说:

曾于马嘎塔现前,垢者所思不净法,
愿打开不死之门,令闻无垢所觉法。
圣者攀登正法塔,恰如壁立山顶峰,
普见低处诸众生。无忧普眼之圣者,
人类陷溺忧苦中,生、老皆受其操控。
英雄、胜者、持智者,奋起无债游世间。
愿请世尊为说法,能悟入者应有人。

世尊听了梵天娑婆主的请求,出于对众生的慈悲,以佛眼观察世间。正如池塘里生有青莲花、红莲花或白莲花,有些莲花长在水中,还未突出水面,有些莲花正长在水面上,还有些则突出水面,湛然独立却不为池水所湿。同样地,在众生中,他看到有尘垢少者、尘垢多者、利根者、钝根者、资质好者、资质差者、易教导者、难教导者,还有知道其它世界与罪过之怖畏而住者。看到了这些,他答道:

不死之门已开敞,普令闻者展信心。
我所觉法不宣说,因知说法之艰巨。

这时,梵天娑婆主思惟:「我已促成世尊演说正法了。」敬礼世尊后,他右绕而去。(Vin.Mv.1:5; 参M.26&85;S.6:1)

选择最先对五比库说法
世尊思惟:「我应先为谁说法?谁能很快地了悟佛法呢?」之后,他思惟:「阿罗逻迦马喇聪颖、多闻、敏捷。长久以来,他只有少许尘垢。我先教他佛法如何?他会很快了悟的。」
此时,有位隐身的天人告诉世尊:「世尊!阿罗逻迦马喇在七天前过世了。」世尊心中便浮现这样的知见:「阿罗逻迦马喇的损失惨重,如果让他听闻佛法,他一定会很快地了悟的。」
世尊又思惟:「郁陀迦罗摩子聪颖、多闻、敏捷。长久以来,他只有少许尘垢。我先教他佛法如何?他会很快地了悟的。」
此时,有位隐身的天人告诉世尊「世尊!郁陀迦罗摩子昨夜过世了。」世尊心中便浮现这样的知见:「郁陀迦罗摩子的损失惨重,如果让他听闻佛法,他一定会很快地了悟的。」
世尊又思惟:「那么,我应先为谁说法?谁能很快地了悟佛法呢?」之后,他思惟:「在我专心精进时,那五位比库十分周到地照顾我。我先为他们说法如何呢?」他接着思惟:「这五位比库现在住在哪里呢?」世尊此时以胜过常人的清净天眼,看到他们正住在仙人住处鹿野苑。
世尊在伍卢韦喇村随意住上一段时间后,就取道向鹿野苑渐次游行而去。
在世尊觉悟之地与伽耶城之间,沙门优波迦在路上遇到世尊。他对世尊说:「朋友!你诸根清净,肤色皎洁光明,你是依谁出家?谁是你的老师?你奉行谁的教法呢?」
优波伽问完后,世尊以如下的偈作答:

「超越一切知一切,不为一切所污染,
我能远离于一切,灭尽渴爱而解脱。
一切因智慧而有,我应传法予何人?
我于世间无有师,也无与我同等者;
包括一切之天人,无人与我堪伦比。
我为此世间应供,亦为世间无上师,
我独为等正觉者,解除饥渴灭欲火。
我今前往迦尸城,将转动正法之轮,
于此盲暗之世间,敲响不死之法鼓。」

(优波迦说:)「朋友!如此说来,你是无边之圣者?。」

(世尊以偈说:)「若得诸漏悉灭尽,即与我同为胜者。
我已灭除一切恶,为此我名胜利者。」

如是说时,优波迦说:「朋友!但愿如此。」摇摇头,他另取别道离去。
此后,世尊次第游行至仙人住处鹿野苑,找到五比库。比库们远远地看到世尊取道而来,便相约说:「朋友啊!沙门苟答马来了,当初他骄纵自己,放弃精进,返求奢侈。我们不应礼敬他,不起立承迎,不接领他的衣钵。不过,如果他愿意的话,可准备一个座席让他坐下。」
但是,当世尊真的走近时,他们发现自己无法遵守约定。其中一位上前迎接世尊并接下他的衣钵;一位准备座席;另一位准备洗足水、脚凳与拭足巾。世尊坐于备好之座上,洗足毕。他们上前问候,直接以名字及「朋友」称呼世尊。
打过招呼,世尊告诉他们:「诸比库!对如来别直呼其名或以「朋友」相称,如来是应供、等正觉。谛听!诸比库!我已证得不死,我应指导你们,我将为你们说法。依循我的教导修行,你们将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这就是你们离家过出家生活的目的。」
此时,五位比库说:「苟答马友!你虽修过苦行、贫乏与自我折磨,那些尚且无法达到过人法,而得圣者的知见。而你现在骄纵自己,放弃精进,返求奢侈,你怎么可能达到那些殊胜的成就呢?」
世尊告诉五比库:「如来并未骄纵自己或放弃精进,也无返求奢侈。如来是应供、等正觉。谛听!诸比库!我已证得不死,我应指导你们,我将为你们说法。依循我的教导修行,你们将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这就是你们离家过出家生活的目的。」
再次,五位比库对世尊说出同样的话;世尊也再次把同样的答复讲了一遍。当五位比库第三次对世尊说出同样的话,说完后,世尊问他们:「诸比库!你们以前可曾听过我这么说?」
「没有,世尊!」
「如来是应供、等正觉。谛听!诸比库!我已证得不死,我应指导你们,我将为你们说法。依循我的教导修行,你们将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无上梵行而住。这就是你们离家过出家生活的目的。」(Vin.Mv.1:6; 参M.26&85)
初转*轮,开示四圣谛
世尊就这样说服了他们。他们倾听、聆听,并敞开心胸去了知。世尊于是对五位比库做如下的开示:
「诸比库!出家者须避免走入两个极端。哪两个极端呢?一是纵情地追求感官欲乐,那是下劣、粗俗、粗鄙、卑贱与有害的。另一个是施行各种自我折磨,那是痛苦、卑贱与有害的。如来所发现的中道远离这两个极端,它能带来见、知,并导向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什么是中道呢?即是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就是如来所发现的中道,它能带来见、知,并导向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此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
「此是苦集圣谛:渴爱是导致轮回之因,伴随它的是喜与贪,随处欢喜。换句话说,即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此是苦灭圣谛:无余离灭、舍弃、放舍、放下,以及舍离渴爱。
「此是苦灭道圣谛:即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此是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遍知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遍知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乃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断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断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证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证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修习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修习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只要我对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未达悉皆清净时,我在诸天、魔、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不能宣称已证得无上的正觉。但是,一旦我对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已达悉皆清净时,我在诸天、魔王、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能宣称已证得无上的正觉。
「我生起如是知见:『我心解脱不动,这是我的最后一生,不会再受后有。』」(Vin.Mv.1: 6 ; S.56:11)
开示「无我」,五比库成阿拉汉
听了以上的开示,憍陈如尊者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
当世尊转*轮时,地居诸天高声唱道:「在仙人住处鹿野苑,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已转动无上*轮了。不论沙门、婆罗门、天、恶魔、梵天或世间的任何人,谁都无法止住它。」听到地居诸天的唱诵,四大天王也高声唱到:「在鹿野苑……」之后, 三十三天(三十三天)……都西答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的天人都高声唱道:「在鹿野苑……」
在那一时、那一刻、那一刹那间,这信息迅速地传于梵天界,十千个世界为之摇动、震动与颤动,世间出现了一道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诸天人的身光。
此时,世尊赞叹说:「憍陈如已知法,憍陈如已知法!」所以,这位比库名为「安雅衮丹雅」(A¤¤à-Ko?óa¤¤a)——憍陈如是已知法的人。
此时安雅衮丹雅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⑾并超越疑惑,弃除犹豫,获得不坏的信心,依世尊的教法修行,再不依其它因缘。他对世尊说:「我愿随世尊出家,受具足戒。」
「来!诸比库!」世尊说:「正法已善说,你应修清净梵行,以灭尽诸苦。」如此,他们便受了具足戒。
之后,世尊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库,在说法时,婆颇尊者与跋提尊者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⑿者,即是灭法。」他们于是也要求出家并受具足戒。
之后,世尊食用他们带给他的食物,并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库,六个人就靠着三个人乞回的食物维生。然后,马哈那马尊者与阿沙基尊者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凡是生法者,即是灭法。」他们也要求出家并受具足戒。
之后,世尊给予比库们如下的开示:
「诸比库!色是无我。若色是我,此色便不会导向恼害,且于色应有:『让我的色如此,让我的色不如此』因为色本无我,所以它便会导向恼害,且于色不会有:『让我的色如此,让我的色不如此。』
「受是无我… …
「想是无我… …
「行是无我… …
「识是无我。若识是我,此识便不会导向恼害,且于识应有:『让我的识如此,让我的识不如此。』因为识本无我,所以它便会导向恼害,且于识不会有:『让我的识如此,让我的识不如此。』
「诸比库!你们认为色是常或无常?」――「世尊!无常。」「那么,无常是苦或乐呢?」「世尊!是苦。」「将无常、苦、会变异之法视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有我』,如此恰当吗?」――「世尊!不恰当。」
「你们认为受是常或… …
「你们认为想是常或… …
「你们认为行是常或… …
「诸比库!你们认为识是常或无常?」――「世尊!无常。」「那么,无常是苦或乐呢?」「世尊!是苦。」「将无常、苦、会变异之法视为:『此是我的,此是我,此是有我』,如此恰当吗?」――「世尊!不恰当。」
「所以,诸比库!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色,或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一切色皆应以正见如实观之:『此色非我所有,此色非我,此色非有我。』
「任何受,无论是… …
「任何想,无论是… …
「任何行,无论是… …
「任何识,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色,或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一切识皆应以正见如实观之:『此识非我所有,此识非我,此识非有我。』
「诸比库!多闻圣弟子,若如此观察,便厌患色,厌患受,厌患想,厌患行,厌患识。若厌患,则离贪;若离贪,则心解脱;当解脱时,即生「此为解脱」之智。同时,他也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世尊说法毕,五位比库欢喜、信受世尊所说的法。在世尊宣说此教法时,五位比库因放下执取而从诸漏中得心解脱。
那时,世间有了六位阿拉汉(arahant,古音译:阿罗汉,阿罗诃)。(Vin.Mv.1:6 参S.22:59)


原注                    
有三个文字相近、意义相关的巴利语:bràhma?a(婆罗门阶级、僧侣、祭祀师);brahmà(神圣的、美妙的、完美的)与Brahmà(天神、梵天、在六欲天之上的天人)。祭祀师出自婆罗门种姓的原因,在于婆罗门与梵天有特殊关系,因而理所当然地译为「神圣的」。通常此词只翻其音不译其意,在别处也出现类似情形,如慈心的「梵住」(brahmàvihara,见第十章)等;梵行(brahmacariya)――特别以不行淫为戒;以及梵乘(brahmayàna)等。(译按:「婆罗门」一词虽源于印度的种姓阶级,但此处并非指出身的阶级,而指人修行后的境界。)
这个事件以及后面的几件事,是根据经文本身而放在此处的,Màlàlankàravatthu一书也将魔王利用其女诱惑佛陀的事件置于此,但觉音论师以为此事发生于佛陀觉悟一年之后(见第四章)。另外一个事件,本书并未收录,是几位婆罗门抱怨佛陀对他们不够恭敬(参第九章),原文见A.4:22。
这两首偈不容易理解。文中的bhava在此译成「生有」(being)比译成「成为」(becoming)更贴切。「存在的本质」(essentials of existence)在别处解释为存在的一切元素,从客观的身外之物到主观的贪爱与各种态度。
「息灭」与「涅槃」两词在本书中可以互换。「息灭」可视为贪、瞋、痴之欲火及其结果的息灭(S.35:28,引言见第四章),不应视为「活人的消灭」(见第十一章)。现代语源学从反义词ni(r) 与字根và(意为「吹」)推知nibbanà(梵文nirvà?a),其原意大约是指停止鼓风而达到熄火的目的(如铁匠之炉火),后来衍伸到以任何手段熄火(nibbàyati M.140; nibbanti. Sn.2:1,v.14)。其意又依譬喻延展到贪爱与其它欲望的止息,正如阿拉汉在其人生中的圆满成就,在其肉身死亡、五蕴分解后,不会再生。「涅槃」一词有时被误解为「自我的消灭」或「自我的永存」。(见第十二章)
巴利原文为huhunka-jàtika,注释书说这是指「因骄慢而好发出『嗯、哼』之声的人。」
在此的巴利复合字ekàyana,一般译为「唯一的道路」而非「单向道」,关于这个复合词的用法请参考M.12。
「让聆听的人们展现其信心」(ye sotavanto pamu¤cantu saddhaü),此句在学者中有许多争议。最常见的翻译为「让聆听的人们弃舍其信仰」,此意与教导的精神不和,这样的译法在于把vissajjentu理解为「让他们放弃」(注释书对此词之增注为pamu¤cantu)。但此词也有「让他们拿出」或「让他们提出」之意,所以pamu¤cantu就可以是「让他们展现、表达」之意,注释书便惯常以注释段落最后所说的:sabbo jano saddhà-bhàjanaü upanetu(「让每个人拿出他的信仰之舟」,M.26的注释),而采用此意,其中以upanetu去解述pamu¤cantu一词。这一句话还出现于Sn.1146,(不幸的是,在那里,它经常与另一个令人混淆的词saddhà-vimutto――「信解脱者」合用)。
「超越一切者」(sabbàbhibh?,一切胜者)是从bh?(生物)字根演化而来,具有「超越生命」或「超越一切生命之人」的意思。有些译者将Abhibh? (后文还会出现)译为「主宰」(如在abhibhàyatana中)或「战胜者」,用以形容大梵天。这可视为佛陀在不同的背景下,使用通行语词说话的例子。
「五取蕴」(upàdànakkhandha),在第十二章有进一步的讨论。
「修习」(bhàvetabhaü)意指「必须被培养。被发展」。(向智)


译注                    
①「生有」指的是生命的存在。这整段可以理解为佛陀对于「无我」或去除我见对解脱所具的重要关系。
②二宝即指佛宝与法宝,当时僧宝尚未出现世间。
③偏袒一肩,即露出右臂,表示荷担佛法。偏袒一肩与右膝着地都是印度当时集会请法时,必用的一种崇重的礼节。
④「善逝」是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逝」亦名「行」,「善逝」是指佛陀的行(圣道)是善净而无染的,是善妙的,可行于不死的涅槃。
⑤佛陀主张中道,同时避免两个极端,意即纵欲享乐与自我折磨的苦行。
⑥「右绕而去」的陈述在本书出现多次,是印度的礼节。行走时保持尊者(人、像、塔)在行者的右边,是表示礼敬的走路方式。
⑦现代印度人摇头常表示肯定或赞成,在此显然并非此意。
⑧欲爱是对感官欲望的强烈执取。有爱即对「有」(存在)的渴爱,以各种的盼望、想象来渴望生命的永恒,是推动生命轮回的力量,其合理化的形式表现是「常见」。无有爱即对「无有」(不存在)的渴爱,是对存在全然绝望的结果,这种渴爱的表现是「断见」。
⑨世尊转四谛*轮时,每一圣谛都依三个项度解说(即示相转、劝相转与证相转),每一转各具四行相,合起来共有十二行相,故称「三转十二行相」。
⑩「法眼」是指「有关法的智慧之眼」,「法」是指四谛或缘起法。充分理解四谛或缘起法,而证得初果,即称为「得法眼」。
⑾「阿若」(A¤¤àta)意指「了知」、「已知」。
⑿具足戒是比库、比库尼应受持的戒律,乃亲近涅槃之意,受持具足戒才算取得比库或比库尼的资格。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小紅書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8 10:52 , Processed in 0.2357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