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490|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05灯录]008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5-26 21:2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5 灯录]008 传法正宗记(宋 契嵩 编)


    传法正宗记
                宋 契嵩 编
上皇帝书
  十二月日。杭州灵隐永安兰若传法沙门赐紫臣僧契嵩。谨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闻。事天者必因于山。事地者必因于泽。然其所因高深。则其所事者易至也。若陛下之崇高深明。则与夫山泽相万矣。适人有从事其道者。舍陛下而不即求之。虽其渠渠终身绝世。乌能得其志耶。抑又闻佛经曰。我法悉已付嘱乎国王大臣者。此正谓佛教损益弛张。在陛下之明圣矣。如此则佛之徒。以其法欲有所云为。岂宜不赖陛下而自弃于草莽乎。臣忝佛之徒。实欲扶持其法。今者起岩穴。不远千里。抱书而趋阙下。愿幸陛下。大赐以成就其志也。臣尝谓。能仁氏之垂教。必以禅为其宗。而佛为其祖。祖者乃其教之大范。宗者乃其教之大统。大统不明。则天下学佛者。不得一其所诣。大范不正。则不得质其所证。夫古今三学辈。竞以其所学相胜者。盖宗不明祖不正。而为其患矣。然非其祖宗素不明不正也。特后世为书者之误传耳。又后世之学佛者。不能尽考经论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语禅者不谅佛之能诠遗乎教内(始草书。即云佛之所诠概见乎教内。及写奏时乃改曰。佛之能诠遗乎教内。意谓。佛之善巧诠发此法之语。存乎教部之内。为学徒以始草者传出遂与奏本有异然此二说其义皆可用。他本或云。所诠概见乎教内者。盖两出之也)虽一圆颅方服之属。而纷然自相是非。如此者古今何尝稍息臣不自知量。平生窃欲推一其宗祖与天下学佛辈息诤释疑。使百世而知其学有所统也。山中尝力探大藏。或经或传。校验其所谓禅宗者。推正其所谓佛祖者。其所见之书果谬。虽古书必斥之。其所见之书果详。虽古书必取之。又其所出佛祖年世事迹之差讹者。若传灯录之类。皆以众家传记与累代长历。校之修之。编成其书。垂十余万言。命曰传法正宗记。其排布状画佛祖相承之像。则曰传法正宗定祖图。其推会祖宗之本末者。则曰传法正宗论。总十有二卷。又以吴缣绘画。其所谓定祖图者一面。在臣愚浅。自谓吾佛垂教仅二千年。其教被中国殆乎千岁。禅宗传于诸夏。仅五百年。而乃宗乃祖其事迹本末。于此稍详。可传以补先圣教法万分之一耳适当陛下。以至道慈德治天下。天地万物和平安裕。而佛老之教。得以毗赞大化。陛下又垂神禅悦弥入其道妙。虽古之帝王百代未有如陛下穷理尽性之如此也。是亦佛氏之徒。际会遭遇陛下万世之一时也。巨所以拳拳恳恳不避其僣冒犯之诛。辄以其书与图偕上进。欲幸陛下垂于大藏与经律皆传。臣蝼蚁之生已及迟暮。于世固无所待。其区区但欲教法不微不昧而流播无穷。人得资之而务道为善。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非敢侥幸。欲忝陛下雨露之渥泽耳。其所证据明文。皆出乎大经大论。最详于所谓传法正宗论与其定祖图者。傥陛下。天地垂察。使其得与大赐。愿如景德传灯录玉英集例。诏降传法院。编录入藏。即臣死生之大幸耳。抑亦天下教门之大幸也。如陛下睿断。允臣所请。乞以其书十有二卷者。特降中书。施行其传法正宗记与其定祖图。兼臣旧著辅教编印本者一部三册。其书亦推会二教圣人之道。同乎善世利人矣。谨随书上进。干渎冕旒。臣不任激切屏营之至。诚惶诚恐谨言。
知开封府王侍读所奏札子
  臣今有杭州灵隐寺僧契嵩。经臣陈状。称禅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教门浅学各执传记。古今多有诤竞。因讨论大藏经论。备得禅门祖宗所出本末。因删繁撮要。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以正传记谬误。兼旧著辅教编印本一部三册。上陛下书一封。并不干求恩泽。乞臣缴进。臣于释教粗曾留心。观其笔削著述。固非臆说。颇亦精微。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愿赐圣览。如有可采。乞降付中书看详。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
中书札子许收入大藏
  权知开封府王素奏。杭州灵隐寺僧契嵩。撰成传法正宗记并画图。乞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
  辅教编三册(此是中书重批者。盖降札子后数日。又奉圣旨。更与辅教总入藏批此)右奉圣旨。正宗记一十二卷。宜令传法院于藏经内收。附札付传法院。准此。
                嘉祐七年三月十七日(宰相押字)
中书札子不许辞让师号
  杭州灵隐永安兰若赐紫沙门契嵩状。今月二十二日。伏蒙。颁赐明教大师号敕牒一道。伏念。契嵩比以本教宗祖不明法道衰微。不自度量。辄著传法正宗记辅教编等上进。乞赐编入大藏。惟欲扶持其教法。今沐圣朝。特有此旌赐。不唯非其素望。亦乃道德虚薄。实不胜任。不敢当受其黄牒一道。随状缴纳申闻事。
右札付左街僧录司告示不许更辞让准此
                嘉祐七年四月五日(宰相押字)。
  契嵩嘉祐之辛丑岁十二月六日。以此正宗记辅教编进。明年三月十七日。先皇帝赐入大藏。使与经律偕传。盖留于政府。七十一日。丞相诸钜公。躬屈详阅。佛教光贲。虽振古未有如此者也。契嵩佛子辈。岂不荣且幸。宜何以报其大赐。还吴之三年。吴郡人有曰曹仲言弟[王+己]仲彝者。乐闻其胜事。乃募工于其州之万寿禅院。施财镂板。仰赞国家之鸿休也。传法觉初守坚知一详僧善慧。宗遇较。治平改元甲辰。四月十一日题。
  广右藤之释契嵩。字仲灵。少习儒业。游方入吴。著书于钱塘之西湖。嘉祐间。以所业传法正宗记定祖图辅教编诣阙。以文贽见韩魏王欧阳文忠公王冀公。当时群巨公。极可许之。复表进仁宗皇帝御览。至为道不为名为法不为身之句。嘉叹留禁中久之。有旨宣赐入大藏建炎间兵火散失。逮绍兴庚辰秋。福州太平寺正言长老。因游东山龙首赞。得正宗记十二卷。仍以辅教编三册增之。重新校勘。谓开元解空明禅师曰。吾家之嵩辅教。定慧操修。冬夏唯一衲。常坐不卧。日止一食。夜顶戴观音像行道。诵菩萨号十万声以为常。宋之高僧。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虽殚竹帛不可纪其道行。于是率诸禅同力。刊板于福州开元寺大藏流传利益无穷。住寿山广应禅寺嗣祖佛灯大师法珊跋。教忠崇报禅寺住持嗣祖比丘道印校正。
  嵩明教之在释氏扶持正宗排斥异说。辞而辟之咸有援据。所谓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者也。诸老出力。共广此书。皆湜籍辈用心也。随喜之缘有大于此者乎。隆兴甲申十一月既望。左奉议郎前提举福建路市舶。晋安林之奇书。
传法正宗记序
传法正宗记卷第一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始祖释迦如来表
  天地更始。而阎浮洲方有王者兴曰大人。大人者没。后王因之继作而不已。古今殆不可胜数。然其圣神而有异德者。谓之转轮王。德不至者。谓之粟散王。既德有大小。而其所治亦从之降杀。自四天下减之至于三二。至于一天下。至于列国。其所谓王者。虽更万亿之世。而释氏一姓相袭不绝。益后世有王者曰大善生。大善生出懿师摩。懿师摩出忧罗陀。忧罗陀出瞿罗。瞿罗出尼浮罗。尼浮罗出师子颊。师子颊出净饭(亦曰浮饭)然此七世皆王。独懿师摩净饭号为圣王。如来即出于净饭圣王者也。生于中天竺国。释迦其姓也。牟尼尊称也。始如来以往世会然灯佛。于莲华大城。因布发席其所履。以至敬然灯。遂受之记曰。汝后成佛如我。其号释迦牟尼。后之更劫无数圣人。皆积修胜德。逮迦叶佛世。乃以菩萨成道。上生于睹史陀天。应其补处。号护明大士。说法天上。以度天众。及其应运适至。乃会天人。议所下生。众未有所定。大士乃自以迦毗罗国处阎浮提之中。白净饭王者。其家世世帝王。圣德之至真转轮族。宜因之以生。于见示天衰相。将欲下化。然天众皆泣。愿更留之。大士乃为说往生成佛之意。以释其攀缘。大士即捐天寿。示乘白象从日中降神于其母右胁。净饭之后摩耶氏。是夕遽白王曰。令我洁身请奉八关斋法。王从之。寻梦。大士以所乘入其右胁而止诸天慕为其属。同时生于人间者无限。其始在孕。则母体大宁。自得禅乐。及其将生。摩耶乃意往园苑。如宫监者即严宝辇。王复广诏侍卫以从之。至园之无忧树下。其花方妍。后欲取之举手。而圣子乃自其右胁而诞。神龙即澍水以澡之。地发金莲以承之。圣子乃四方各蹈七步。以手上下指之曰。四维上下唯我最尊。如内谒者以喜入奏。王闻以其无数贵属偕至视之。乃不胜大庆。是时也天神地祇皆见而祝之曰。愿大士速成正觉。王寻持之与谒天庙。天像起为之致礼。还宫大集贤者。为其名之。众乃上号曰萨婆悉达。及募相者。而仙人阿私陀应召。方见圣子。遽礼其足而泣曰。此三界之至尊也。年至十九当为转轮王。不尔则出家成佛。度人无量。恨吾老矣。不能见之。王以仙人之言忧之。益谨宝守。稍长当命师传教以世书。圣子乃以其法问之。而师皆不能对至。于世所有艺天文地理射御百工之事。皆不待教而能之。未几立为太子。而付之国宝。然圣人已大洁清。虽示同世娶。而非有凡意。以夙业缘乃指其妃之腹云。却后六年汝当生男。一旦命驾欲游。虽更出四门。而皆有所遇。终以其老病死与沙门者感之。而出家之意愈笃。既还乃以其志建白父王。王以国无圣嗣。乃执太子手泣之。欲阻其心。会净居天人自天而至。礼太子足曰。大士夙务胜德。出家今其时矣。请宜往之。太子曰。如汝之言。然宿卫甚严。欲何以往。天人乃以神通厌其守者。皆昏睡不能觉。太子遂密命御者车匿。车匿控神骥犍陟来前。然而马悲御泣。太子慰之。明相遽发。光烛大千。太子曰。过去诸佛出家亦然。于是诸天为捧马之足。并接车匿。自其城之北门。超然陵虚而去。太子复曰。不断八苦不转*轮。不成无上菩提终不还也。天之众称善。为其志之。及至其山号旃特者。初小息林间。遂释衣冠。自以所佩宝剑绝其须发。誓曰。愿共一切断此烦恼。即以发授之天帝。当是净居。天化人以粗布(别本或云鹿)僧伽黎。请易太子宝衣。因得法服。服之益进。其山之嘉处曰弥楼宝山。居其阿蓝伽蓝其旧隐仙人。见太子皆致敬让。坐与其论法。及遣还车匿。父王思甚。必欲归之。虽谏者不听。卒诏迎之。其臣属来请者万计。虽谕劝恳至。而确然益不回其意。乃留憍陈如等五人。以充侍卫。于此圣人乃习不用处定三年。既而以其法非至舍之。复进郁头蓝处。习非非想定三年(即调伏阿罗逻迦兰二仙人处也)复以其法不至。进象头山杂外道辈。为之苦行。日食麻麦。居六载而外道亦化。圣人乃自思之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脱。吾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泥连河。天为之偃树。圣人援之而出。受牧牛氏女所献乳糜。寻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席其坐。景云祥风杂然交至。天魔骇之。帅其众乃来作难。圣人以指按地。而地大震。魔皆颠仆。于是降之寻以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八日明星出时。示廓然大悟。乃成等正觉。是时大地震摇。天地瑞事毕出而应之。天者魔者人者神者。交集以致敬。及升金刚座。天帝师之。请转*轮。先是憍陈如五人。侍从于山中。至此首与度之。故入鹿野苑谈四谛法。然因是而得道果者亦亿计。既而语诸比丘曰。汝等皆可为世福田。宜其各往化物。如来遂独之摩竭提国。其国先有奇人。号优楼迦叶。弟兄三人。皆得仙术。颇以其道自高。有徒数千。及如来至。乃靡然从化。与其徒皆得证道。初瓶沙王有竹林园。号为美景。王尝心自计曰如来若先诣我。我则舍此。如来即知其意。遂往止其园。王喜闻遽大列导从。不啻千万来趋。如来既见。而众或疑之。如来即命迦叶。为之说法。以解其惑。王众与无量天人遂得法眼。乃施其园为之精舍。请如来馆之。居未几。会有比丘分卫于王舍城。而舍利弗目犍连闻法于其人。因得开悟。遂与之返如来曰。彼二来者当为我上足弟子于是。度之。初大迦叶自去须发入山习禅。一旦空中有神告曰。今佛出世。汝盖师之。以是亦趣竹林精舍既至如来起迎顾谓众曰。吾灭后而法被来出六万岁者。此人之力也。是时如来成道已六载矣。而与其父王未始相见。王甚怀之。侍臣优陀夷。请往道王久别之意。因请归国。陀夷既来。如来慰之。寻亦得道成第四果。即遣还国告父王曰。佛后七日乃来归也。至期王出其国四十里。大罗仪仗以迎如来。庆动天地。王相见大喜。因诏其族五百贵子从之出家。及其还宫也罗睺罗礼之。持圣人之衣而告之曰。此正如来也。用是为母释其群疑。然而福被无极。生灵赖之。家国遂大。向其教化。自是应机说法。天上也人间也。龙宫也他方也。所至皆作大饶益。然其圣神之所为。不可得而备纪。其后以化期将近。乃命摩诃迦叶曰。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偈已复谓大迦叶曰。吾将金缕僧迦梨衣。亦付于汝。汝其转授补处慈氏佛(亦云弥勒佛)俟其出世。宜谨守之。大迦叶闻命。礼足称善。敬奉佛敕。一旦果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告其大众。欲般涅槃。会长者纯陀恳献供养。如来因之复大说法。而后度须跋陀罗已。而历诸三昧起其座。褰僧伽梨示紫金光体。嘱累大众。遂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其时四部弟子亿万。人天哀号追慕动大千界。天花大雨。而其地皆震。及内之金棺。待大迦叶。而世火不能然。迦叶适至。其足自棺双出。慰其哀慕。既而金棺自举周尸那城。却下以三昧火燔然自焚烬已。而舍利光烛天地。其会天者人者。神者龙者。皆分去塔之。稽夫。如来之生也当此周昭王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其出家也当昭王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其成道也当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其灭度也当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化已凡一千一十七年。以汉孝明之永平十年丁卯之岁。而教被华夏。呜呼如来示同世寿。凡七十九岁。以正法持世。方四十九年(旧谱云。世尊十九出家。六年雪山修行。三十成道。住世说法四十九年。七十九岁灭度。今以岁数推较。若秖六年修行。其成道则二十五岁。若云三十。则须并六年在二仙处学法。方可合其元数)化度有情其不可胜数。所说之法。经者律者论者。浩若百千大海。探者随力而浅深皆得。然其推于悠远。则极乎天地之终始。指其昵近。则尽乎发肤之成坏。幽则穷乎鬼神。妙则通乎变化。大必周于天下。小不遗于昆虫。其天下祸福之端。性命之本。尽于是矣。其为道大至也。其为教广被也。自视鄙凡不足知之不敢赞之。念有生人已来未有尊于圣人者也。有圣人已来未有至于如来者也。昔列御寇谓。孔子尝语商太宰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太宰默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以是验之。而列氏之言。不为诞也。若如来之生与灭。及其出家成道。或当周昭王穆王之年。然周自武王至厉王。皆无年数。及宣王方有之。旧谱乃曰。昭王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穆王之三十六年。或者颇不以为然。吾尝辨之。故考太史公三代世表。视其叙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以此验。三代已前非实无年数。盖太史公用孔子为尚书之志故不书其年。乃作世表。疑则传疑。及后世学者之贤。若皇甫谧辈。复推而正之。故为释氏之旧谱者。因之以书。此可详也孰谓不然。
  [评曰]付法于大迦叶者。其于何时。必何以而明之耶曰。昔涅槃会之初。如来告诸比丘曰。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其明矣(见涅槃第二卷)然正宗者。盖圣人之密相传受。不可得必知其处与其时也。以经酌之。则法华先。而涅槃后也。方说法华而大迦叶预焉。及涅槃而不在其会。吾谓。付法之时其在二经之间耳。或谓。如来于灵山会中拈花示之。而迦叶微笑。即是而付法。又曰。如来以法付大迦叶。于多子塔前。而世皆以是为传受之实。然此未始见其所出。吾虽稍取。亦不敢果以为审也。曰他书之端。必列七佛。而此无之。岂七佛之偈非其旧译乎。曰不然。夫正宗者。必以亲相师承。为其效也。故此断自释迦如来已降。吾所以不复列之耳。吾考。其宝林传灯诸家之传记。皆祖述乎前魏支强梁楼与东魏之那连耶舍。此二梵僧之所译也。或其首列乎七佛之偈者。盖亦出于支强耶舍之二译耳。岂谓非其旧本耶。然宝林传其端不列七佛。犹吾书之意也。
传法正宗记卷第一(终)传法正宗记卷第二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
  天竺第二祖阿难尊者传
  天竺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
  天竺第四祖优波[毛@匊]多尊者传
  天竺第五祖提多迦尊者传
  天竺第六祖弥遮迦尊者传
  天竺第七祖婆须蜜尊者传
  天竺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
  天竺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
  天竺第十祖胁尊者传
  天竺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传
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传
  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其父号饮泽。母号香志。始生姿质美茂。其体金色。而照曜甚远。相者曰。是子夙德清胜。法当出家。父母忧之。乃相与谋曰。必美妇可縻其心。稍长苦为择娶。而尊者辞。不得已乃绐之曰。非得女金色如我。不可为偶。父母乃以婆罗门计铸金人。辇行其国。因观者求之。果得金色女如迦叶者。遂以室之。先是毗婆尸佛灭后。众以其舍利建塔。塔之像其面。金色缺坏。是时迦叶方为锻金师。会有贫女。持一金钱。求治为簿。欲往补之。迦叶闻且乐为补已因相与愿。世世为无姻夫妻。以是报九十一劫体皆金色。后生梵天。天之寿尽乃出此婆罗门富家。及是夫妇而其体复然。故初名迦叶波。此曰饮光。盖取其金色之义也(记内翻梵语义类通华言者如此。迦叶波之类多有。或国本前录已传。不敢辄以梵学较之也)然皆清净。虽偶未尝有男女意。终亦恳求出家。其父母从之。即为沙门。入山以杜多行自修。会空中有告者。曰佛已出。世请往师。之尊者即趋于竹林精舍。致礼勤敬。如来乃分座命之坐。而大众皆惊。谓其何以与此。如来知之。乃说其夙缘以断群疑。寻为之说法。而尊者即座成道。然其积修胜德。而智慧高远。故如来尝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三昧无量功德以自庄严。而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嘱其相传。无令断绝。复授金缕袈裟。命之转付弥勒。及如来般大涅槃。而尊者方在耆阇崛山。是时地震光明照曜。即以天眼知之乃谓众曰。佛涅槃矣嗟乎。正法眼灭世间空虚。与其徒即趋于拘尸那城。既至乎双树之间。而如来既化已内于金棺。尊者大恸。遂感如来足出于棺以慰其哀慕。寻致栴檀白毡。以资其阇维。既而尊者谓。金刚舍利宜与人天为其福田。吾等比丘当务结集以惠来世为其大明。即以神通自升须弥之顶。而说偈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遂击金钟。其偈因钟声而普闻。故五百应真(或云一千)皆会于毕钵罗岩。唯阿难以漏未尽。不得即预。宿户外终夕思之。及晓乃得正证。遂以之叩户相告。尊者曰。若然汝可以神通自户钥中入。阿难如其言而至。是时佥议。三藏者宜何为先。尊者曰。乃宜先修多罗。因谓诸圣曰。此阿难比丘。总持第一。而常侍如来。其所闻法如水传器。无有遗余。宜命以集修多罗藏。次命优波离以集毗尼藏。复命阿难集阿毗昙达磨藏(他部或云命迦旃延)已而尊者即入愿智三昧。观其所集。果无谬者。然尊者处世方四十五年。终以结集既毕。而说法度人亦无量矣。念自衰老。宜入定于鸡足山以待弥勒。故命阿难曰。昔如来将般涅槃。预以正法眼付嘱于我。我将隐矣。此复付汝。汝善传持。无使断绝。乃说偈曰。
  法法本来法  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非法
  阿难于是作礼奉命。复念。如来舍利皆在诸天。欲往辞之。遽陵虚遍至塔庙。礼已而还。复以夙约必别于阿阇世王。及至其门会王方寝。因谓阍者曰摩诃迦叶将入定于鸡足山。故来相别。王起奏之。遂以此周孝王之世。窅然入其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佛僧伽梨。必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至于弥勒出世。终不致坏。乃语山曰若阿阇世王与阿难偕来。汝当为开去已复合。于是寂然乃入灭尽定。是时大地为之动。而阿阇世王亦梦。其殿梁忽折。及觉而司门者果以尊者之语奏。王闻泣下。为之叹息。即诣竹林精舍。拜阿难命之同往逮至鸡足。而其山果辟。尊者定体而俨在其间。王且哀且礼。命香薪欲为焚之。阿难谓王曰。未可燔也。此大迦叶方以禅定持身。而俟弥勒下生。授佛僧伽梨乃般涅槃。王闻此而敬之益勤。及王与阿难引去。而其山合如故。
天竺第二祖阿难尊者传
  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帝利。斛饭王子。而释迦如来之从弟也。始名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盖当如来成道之夕。而尊者乃生。王之家大庆且喜。以故名之。然有奇相而聪明睿智。不比凡者。少时闻如来出世。乃用世幻自感。以如来初从释氏而出家成大圣道因往求为其弟子。如来许为之说法。遂成须陀洹果。方如来欲人参侍。而尊者独为大众所推其智慧善巧。而知时所宜。颇合圣意。然其往世。于佛有大功德。故所闻法皆能记之。若水传器而无有失者。故如来尝称其总持第一。及如来垂般涅槃。而尊者方在娑罗林外。为魔所乱。如来即敕文殊师利。将咒往解。尊者因与文殊偕还。而礼觐如来。如来化已。大迦叶会诸罗汉于毕钵罗岩。结集法藏。独以尊者大智多闻而常侍如来其闻法最详。乃白众请之。以集修多罗阿毗昙达磨藏。尊者领命。遂说偈曰。
  比丘诸眷属  离佛不庄严
  犹如虚空中  众星之无月
  寻作礼大众。乃升法座而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说某经教。乃至天人等信受奉行。是时大迦叶复问众曰。阿难所言其错谬乎。皆曰。无异世尊之所说者也。乃大迦叶将入定于鸡足山。乃以如来所授正法眼付之。尊者使其传之勿绝。自是以法游化诸方。一日尊者至一竹林之间。初闻比丘有误诵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尊者因之叹息曰。如来乃世正法之眼何速寂灭。使此群生失所依止。而迷谬圣教。乃语其人曰。是非佛意。不可依之。汝应听我演正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是比丘乃以闻其师。师反谓阿难衰老。其言谬妄。岂宜信乎。汝可如前诵之。尊者他日复闻诵其前偈。问其何以然。而不从所教。是比丘者遂说其师之意。尊者以其不重自语。而益感之。因入三昧。欲求尊圣为之证者。然终不能得。于是念之。佛与众圣皆已涅槃。必何从而明之。当是时也地为之动。少顷光明遽发。俄然有一圣宿大士示现。为其说偈。而证之曰。
  彼者讽念偈  实非诸佛语
  今遇欢喜尊  而可依了之
  彼师弟子视大士神奇。乃禀其言。即诵尊者所说。遂以之得第二果。尊者既得见证。而益自警。谓身危脆犹若聚沫。况其衰老何堪久乎。欲趣泥洹。复以阿阇世王尝慨不见如来迦叶二尊圣所般涅槃。因约阿难。若当寂灭。愿示其期。而尊者故往告之。及王之门。而阍者词之。以王方寝。不敢以闻。然王于其梦。适见一盖七宝饰之。千万亿众绕而瞻之。俄有风雨暴至。遂吹折其柄。宝皆委地。王惊。及寤会阍者以阿难事奏。王闻之遂失声号恸。哀感天地即诣毗舍离城。方见尊者坐恒河中流。王遽礼之。而说偈曰。
  稽首三界尊  弃我而至此
  暂凭悲愿力  且莫般涅槃
  是时毗舍离王亦在河侧。复说偈曰。
  尊者一何速  而归寂灭场
  愿住须臾间  而受于供养
  尊者见二国王皆来劝请。亦说偈曰。
  二王善严住  勿为苦悲恋
  涅槃当我净  而无诸有故
  尊者于是乃自念曰。我若偏住一国而灭度之。诸国必诤。非其当也。此应以平等而度诸有情。遂即恒河之中流而欲涅槃。其时大地六种皆震。先有五百仙人栖于雪山。及是相与乘空而来礼尊者足曰。今我等定于长老当证佛法。愿乘见度。尊者默而许之。即变殑伽河悉为金地。遂为之说大法要。尊者又念。先时。所度弟子。宜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自空而下。为其出家受戒仙者寻皆得四果。然其仙众之中有二罗汉。一曰商那和修。一曰末田底迦(亦云未田地)尊者知其皆大法器。而命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于我。我今将灭。用传汝等。汝受吾教。当听偈言。
  本来付有法  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  悟了无无法
  复谓商那和修曰。汝善行化。而护持正法无令断绝。谓末田底迦曰。昔佛记云。灭度五百岁中。当汝于罽宾国敷宣大法。后宜往之。以兴教化。已而尊者超身虚空作一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乃分身四分。一惠忉利天。一惠娑竭罗龙宫。一惠阿阇世王。一惠毗舍离王。得者各建宝塔而供养之。是时当此周夷王之世也。
天竺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
  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罗国人也。亦曰舍那婆斯。姓毗舍多。其父号林胜。母号娇奢耶。处胎凡六载始生。而身自有衣。随体而长。梵曰商诺迦犹。此曰自然服者。始西域有瑞草。常产于胜地。遇得道圣人出世。其草则化为九枝以应之。及尊者之生而化草果然。初事雪山仙者。会其仙师从阿难求度。而尊者皆预其出家。寻成道为阿罗汉。至是其胎衣遂变为九条法服。先是如来行化尝至摩突罗国。见一茂林顾谓阿难曰。此林其地名优留茶。吾灭度后近百年。当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说法度人。阿难灭后。而尊者以其法游化至是。欲图居之。会有二火龙。偕占其地。遂暴作风雨以张其威。尊者乃入慈三昧以降之。因谓龙曰。佛昔记此。当为伽蓝。汝宜见舍。龙以佛记故喜舍之。尊者遂以立精舍。而说法广度人天。果符佛语。久之尊者念欲付法。因入三昧观佛所记圣士为其后者必在何国。出定乃以神通独之吒利国。访其长者首陀善意之舍。善意相见礼已。乃问其所以来。尊者曰。我生子然故来命侣。善意曰。我嗜世乐不暇相从。俟有子当以奉法。尊者即称善去之。其后善意果有子。一曰优波吉罗。二曰优波焰摩及育。其三者曰优波[毛@匊]多尊者。知必法器。复诣善意而谓之曰。此第三子者优波[毛@匊]多。适合佛记。当袭我传法。汝宜舍之。善意以佛记故不敢见拒。于是[毛@匊]多即从其出家。尊者因问之曰。汝年几耶。曰我年十七。又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毛@匊]多乃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而心白耶尊者曰。我但发白。非心白也。[毛@匊]多因曰。我年十七。性非十七耳。尊者益器异之。及其得戒成道。乃命之曰。昔如来以大法眼付嘱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我大师庆喜。以至于我。我今以授于汝。汝善传之。勿使其绝。听吾偈曰。
  非法亦非心  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  是法非心法
  已而尊者往隐于罽宾之象白山。欲以禅寂。自居未几。会于定中乃见[毛@匊]多五百弟子慢而不恭。遂往正之。既至会[毛@匊]多不在。即坐其座。[毛@匊]多之徒不测其何人。皆愤然不伏。遂驰报[毛@匊]多。[毛@匊]多还见其师遽礼之。而其徒慢意尚尔。尊者乃以右手上指。即有香乳自空而注。遂问[毛@匊]多曰。汝识之乎。曰不测。[毛@匊]多即入三昧观之。亦不能晓。乃请之曰。是瑞事果何三昧耶。尊者曰。是谓龙奋迅三昧。如是五百三昧而汝皆未之知。复谓[毛@匊]多曰。如来三昧辟支不识。辟支三昧罗汉不识。吾师阿难三昧而我不识。今我三昧汝岂识乎。是三昧者。心不生灭。住大慈力。递相恭敬。其至此者乃可识之。而[毛@匊]多弟子既见其神奇。皆伏而悔谢。和修复为说偈。而教之曰。
  通达非彼此  至圣无长短
  汝除轻慢意  疾得阿罗汉
  [毛@匊]多诸徒。以是皆得证四果。尊者寻超身虚空。作一十八变。以三昧火而自焚。是时也当此周宣王之世也。[毛@匊]多乃以其舍利。建宝塔于迦罗山胜处。与人天共其供养。
天竺第四祖优波[毛@匊]多尊者传
  优波[毛@匊]多尊者。吒利国人也。亦曰优波崛多。亦曰邬波[毛@匊]多。姓首陀氏。父曰善意。年始十七。会尊者商那和修。至其舍化导。因从之出家。至二十乃证道成阿罗汉。遂广游化。初至摩突罗国说法。其众翕然大集。而所闻者皆得证道。方尊者说法之时。诸天雨华地祇皆现。虽魔宫亦为之动。而波旬忧之。遂来作难。以其魔力屡化花与玉女。欲乱其听法者。尊者即入三昧。察其所以。魔乘其在定。持璎珞辄縻其颈。尊者定起。知魔所为。乃取人狗蛇三者之尸化为花鬘。命波旬以软语慰之曰。汝与我璎珞甚为珍惠。吾有花鬘以相奉酬。魔大喜。乃引颈受之。即复为三者。腐尸臭秽。魔甚恶之词于尊者曰。何用尸而相加乎。尊者曰。汝以非法之物。欲乱我道众。吾以是物应汝之意。又何厌乎。魔于是尽自神力而不能去之。即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天各谓曰。彼十力弟子所作神变。岂我天属而能去之。波旬曰。其将柰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必得除之。乃为说偈。教其回向曰。
  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禀其言。下天复趋于尊者。礼悔恳至。尊者曰。先圣命我降汝。虽然汝以是迁善乃得事佛。不堕恶趣。魔闻喜之曰。尊者盖为我致大饶益。愿为去此腐尸。曰汝于正法不娆害否。波旬曰。伏而奉教。不敢尔也。尊者即为释之。因谓波旬曰。汝尝睹如来。今可试现示我瞻之。魔曰。现固不惮。愿尊者不必致礼。即入林间化为如来。而奇相俨如。与其侍从自林而出。尊者一见。其心忻然。若真睹大圣。不觉体自投地。乃即礼之。魔不胜其礼。战掉自失。及尊者拜起。不复见适尊仪。波旬自礼足尊者。而说偈曰。
  稽首三昧尊  十力大慈足
  我今愿回向  勿令有劣弱
  后之四日。波旬大领天众复来作礼。赞叹而去。然尊者化导。而后圣因其所证者最多。初每度一人则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而筹盈之。昔如来尝记。尊者当为传法四世之祖。谓其虽无相好而所化度如如来之日无异。至是而大圣之言验矣。最后乃有长者子。曰香众。从尊者固求出家。尊者问之曰。汝身出家。心出家耶。香众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披剃。受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尝梦金日而生。汝以是可名提多迦。寻谓之曰。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受以至于今。今复付汝。听吾偈曰。
  心自本来心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
  既而超身太虚。示十八变。复其座跏趺而化。当此周平王之世也。多迦乃以室筹而阇维之。收其舍利建塔供养。
  [评曰]他书列[毛@匊]多之事甚众。此何略乎。曰此盖务其付受之本末耳。夫如来之后。其化导得人。唯[毛@匊]多尊者最为多矣。然其事迹之繁。吾恐虽竹帛不可胜载。而孰能尽书。若室筹者聊志其得圣果者耳。未必极其所化。
天竺第五祖提多迦尊者传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其姓未详。初名香众。少时会[毛@匊]多尊者盛化于摩突罗国。因从其出家。以应对诣理。[毛@匊]多器之。则与落发受具。始尊者生时。其父尝梦金日自舍而出。灼然照曜天地。复有宝山与日相对。而山之顶流泉四注。至是[毛@匊]多尊者乃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流泉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入道之相也。其照曜天地者。汝智慧之发晖也。因易今之名。梵语提多迦。此曰通真量。盖取其梦之义也。然如来昔尝记之。及此皆验。尊者得其师之说。忻然奉命遂礼之。乃以偈赞曰。
  巍巍七宝山  常出智慧泉
  回为真法味  能度诸有缘
  [毛@匊]多尊者亦以偈而答曰。
  我法传于汝  当现大智慧
  金日从屋出  照曜于天地
  既而尊者以法自务游化。寻至中印度。会其国有大仙者八千人。其首曰弥遮迦。闻之遂帅众诣尊者。而礼之曰。念昔与尊者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之仙术。而尊者证果。乃得应真。自是分离已更六劫。尊者曰。仙者所指。诚如其言。然汝之务仙。终何所诣。曰我虽未遇至圣。然私陀尊仙尝记之曰。却后六劫。当因同学得无漏果。今之相遇岂不然耶。尊者曰。汝既知尔。便可出家。仙法小道。非能致人解脱。吾久于化导。亦欲休之。汝果趣大法。岂宜自迟。遮迦喜其言。即求出家。是时遮迦之众。见其尊仙如此皆慨之。谓多迦何足师者而从之出家。尊者遂知众心龃龉。欲其信之。即放光明超步太虚而若履平地。乃以所化宝盖覆其仙众。复有香乳自其指端而注。乳间现莲。莲间化佛。仙众视其神变非常。遂率服皆求出家。尊者受之。因谓虽然汝属宜正念依佛。使僧威仪自然而成不须工为。仙众如其言。而须发果自除去。袈裟生体。寻得戒皆成四果圣人。尊者寻独命遮迦曰。昔如来以大法眼密付大迦叶。展转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传持勿绝。听吾偈曰。
  通达本心法  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  无心亦无法
  偈已。尊者起身太虚。呈十八变。用火光三昧而自焚之。是时也当此周庄王之世也。弥遮迦与众收其舍利。建塔于班茶山。而供养之。
天竺第六祖弥遮迦尊者传
  弥遮迦尊者。中印土人也。未详姓氏。既与其神仙之众。皆师提多迦尊者。得度而证圣果。遂以其所得之道。游化诸方。一日至北天竺国。俄见其城堞之上有瑞云如金色。乃顾谓左右曰。此大乘气也。兹城当有至人与吾嗣法。及入其国至市。果有一人。持酒器逆遮迦而问之曰。尊者何方而来。欲往何所。答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又曰。识我手中物否。答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又曰。尊者其识我否。答曰。我即不识。识即不我。遮迦复谓之曰。汝可自道姓氏。吾则后示本因。其人遂说偈。而答之曰。
  我今生此国  复忆昔时日
  本姓颇罗堕  名字婆须蜜
  尊者闻之。乃悟其缘。谓婆须蜜曰。吾师提多迦尝言。如来昔游北天竺谓阿难曰。此国吾灭后三百余年。当有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出为禅祖当第七世。斯如来记汝。汝应出家。其人遂置器礼于尊者。傍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为施者。献一如来宝座。彼如来记我曰。汝于贤劫当得佛法为第七祖。今之所会乃其缘也。尊者大慈。幸见度脱。尊者即为其剃度。以圆戒德。寻命之曰。我方老迈。将般涅槃。如来正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当传之无使断绝。听吾偈曰。
  无心无可得  说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  始解心心法
  偈已。尊者即入师子奋迅三昧。腾身太虚高七多罗树。却返其座。化火自焚。而天人悲恸。哀感天地。其时当此周襄王之世也。婆须蜜乃收其舍利。以七宝函贮之。建塔置其上层。而供养之。
天竺第七祖婆须蜜尊者传
  婆须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常衣净衣持酒器。游处里巷而吟啸自若。人颇不测。或谓其狂。及遇弥遮迦尊者。明其夙缘。遂投器即从之出家。寻得付法。及遮迦灭已。乃广其教化。至迦摩罗国。方大为胜事。遽有一智士。趋其座前自谓。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尊者论义。须蜜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以其义胜。甘心服之。遂告曰。我愿求道。预甘露味。尊者乃与度之。特命四果圣人为其受戒。未几乃命之曰。如来正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其传之慎无断绝。听吾偈曰。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已而须蜜超身呈十八变。乃入慈三昧以趣寂定。是时释梵与诸天众皆来作礼。而说偈曰。
  贤劫圣众祖  而当第七位
  尊者哀念我  请为宣佛地
  须蜜定已七日。以是乃出而示众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语已复入寂定示涅槃相。天众闻法皆喜而礼之。遂散其天花。其时当此周定王之世也。难提即其本座建宝塔。以秘其全体。
天竺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
  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波氏。生时顶有肉髻。光彩外发。性大聪明。文字能一览悉记。年十四乃慕出家。专以梵行自修。及婆须蜜尊者来其国。难提一旦就之发问。遂伏其胜义。则依之为师。寻得付法。亦领徒广务游化。初至提伽国。先是其国有毗舍罗家生一子。号伏驮蜜多。年已五十。而口未尝言。足未曾履。父母不测其何缘。皆为忧之。或以问其国之习定业者。定者不能决。谓其父母曰。将有大士传佛心印。非久至此。汝可问之。及尊者入国。过毗舍罗之门。俄见有白光发其舍上。尊者指之谓其众曰此家当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所触秽。是必嗣吾大隆教化。其所度者当有五百成圣果者。又曰。其光上贯者。表其承我而得法。其光下烛者。表其所出得人。然其所出之者。号胁比丘。心大如地。当继我为第三世也。于是毗舍家主。遂出问其所来。欲须何物。尊者曰。我来求人。非须物也。主曰。我家岂有奇人而可求耶。然唯有一子。不语不行。年已五十。尊者欲之。固亦不吝。难提曰。汝之言者。正吾所求。其父母即持子以与之。及尊者携至精舍。忽自发语。即履七步。合掌说偈。而相问曰。
  父母非我亲  谁为最亲者
  诸佛非我道  谁为最道者
  尊者即以偈答之曰。
  汝言与心亲  父母非可比
  汝行与道合  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  与汝不相似
  若识汝本心  非合亦非离
  蜜多闻法甚喜。乃殷勤致礼。尊者遂与之出家。召众贤圣为其受戒。后乃命曰。如来法眼密传至我。我今以付嘱汝。汝其相传勿令其绝。听吾偈曰。
  虚空无内外  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  是达真如理
  蜜多幸得法偈。即超身太虚。散众宝花。说偈而赞之曰。
  我师禅祖中  适当为第八
  法化众无量  悉获阿罗汉
  尊者付其法已。遽起本座卓然而立。现大神变。自其腹发异光八道照曜大众。而被其照者仅五百人。获第二果。乃般涅槃。其时当此周景王之世也。众遂即其所建宝塔。以閟其全体。
天竺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
  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氏。蜜多父母既疑其平生。及遇难提尊者说其夙缘曰。此子往世明达。于佛法中欲为大饶益悲济群生。故尝自愿。若我生处当不为父母恩爱所缠。随其善缘即得解脱。其口不言者。表道之空寂也。其足不履者。表法无去来也。于是其父母之疑涣然大释。遂乐以师于难提。得法乃游化至中印土。先是其国有长者。曰香盖。香盖有子。曰难生。难生虽谷食而绝无滓秽。至是香盖携之来礼尊者。且曰。此子处胎。凡一十六年。及诞颇有奇梦。亦尝会仙者相曰。此儿非凡器。当遇菩萨见度。适会尊者。盖其缘也。愿以之出家。香盖遂谓其子曰。汝已出家。无以我在慈而心喜。我返家而生恼。尊者即曰。我今所在岂有彼此。诸漏已尽安得生恼。蜜多以故度之。未几遂以法付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其传之无使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真理本无名  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  非真亦非伪
  尊者付其法已。自念久于化导。所化已办。当以灭尽三昧而自息之。于是遂般涅槃。诸天皆作乐供养。沸涌于虚空。是时也当此周敬王之世也。胁比丘遂以香薪而阇维之。敛其舍利。建宝塔于那烂陀寺。
天竺第十祖胁尊者传
  胁尊者。中天竺国人也。其姓未详。本名难生。以其久处胎故也。初尊者将生。而其父香盖遂梦。一白象背负宝座。座之上置一明珠。从其门而出至一法会。其光照曜于众。既而忽然不见。及诞果光烛于室。体有奇香。父异之。成童会伏驮蜜多尊者化于其国。香盖遂携以诣之。道其所生之异。求与出家。蜜多许之。会七阿罗汉为受具戒。方纳戒。乃于坛之上现其瑞相。空中复雨舍利三七粒。然尊者修行精苦未尝寝寐。虽昼夜而胁不至席。以故得号胁尊者。既预付法。乃游化他土。寻至花氏国。而憩于树下。遽以右手指地而谓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者入。会少顷其地果为金色。俄有一长者之子。曰富那夜奢。遽至其前合掌而立。胁尊者遂问曰。汝从何来。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从何住。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尊者。因说偈曰。
  此地变金色  预知于圣至
  当坐菩提树  觉花而成已
  夜奢亦说偈。而酬之曰。
  师坐金色地  常说真实义
  回光而照我  令入三摩谛
  因告之曰。我今愿师尊者。幸与出家。胁尊者听之。即为剃度。命四果圣者与其受戒。后乃命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其流传勿令之绝。听吾偈曰。
  真体自然真  因真说有理
  领得真真法  无行亦无止
  既付其法。即本座超身太虚而入涅槃。以三昧火而自焚之。其舍利自空而下。不可胜数。众竟以衣[衶-中+戒]接之。是时当此周正定王之世也。其众寻建塔庙。以秘舍利。而诸天布宝盖以覆之。
天竺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传
  富那夜奢尊者。花氏国人也。姓瞿昙氏。其父曰宝身。号为长者。初宝身有子七人。各有所尚。其一曰富那般多。好学仙术。次二曰富那金子。好常寂静。次三曰富那月光。好角力相击。次四曰富那胜童。好惠施念佛。次五曰富那波豆。好杀嗜酒。次六曰富那吉丹。耽于嗜欲。次七即富那夜奢。淡然无所好恶。其心不静不乱。非凡非圣。尝曰。若遇大士坐于道场。我则至彼亲近随喜。及胁尊者至其国方兴佛事。而尊者遂诣其会。应对响捷。言皆造理。果于胁尊者得正法眼。遂以之游化。道德所被不啻千万之众。然其得圣果者盈五百人。后至波罗柰国。遂有一长者来趋其会。尊者谓其众曰。汝等识此来者耶。佛昔记云。吾灭后将六百年。当有圣者号马鸣。出于波罗柰国。说法于花氏城。摧伏异道。度人无量。今其人也。然吾亦夜梦。大海遍溢乎一隅。方欲决之。其水遂沛然流润诸界。今此来者。盖其大海者也。将从吾出家以法济人。其流润者也。于是马鸣致礼。前而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尊者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尊者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尊者曰。彼是木义。却问。锯义者何。马鸣曰。与师平出。却问。木义者何。夜奢曰。汝被我解。马鸣遂悟其胜义。忻然即求出家。夜奢乃为度之以受具戒。然其会中因之而证第四果者。凡二百人。其后命马鸣曰。汝当转*轮为十二世祖。昔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其传之。听吾偈曰。
  迷悟如隐显  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尊者即逞神通。为一十八变。却反其座。泊然寂灭。其时当此周安王之世也。众遂建塔。以閟其全体。
  [评曰]唐高僧神清。不喜禅者。自尊其宗。乃著书而抑之曰。其传法贤圣。间以声闻。如迦叶等。虽则回心尚为小智。岂能传佛心印乎。即引付法藏传曰。昔商那和修告优波[毛@匊]多曰。佛之三昧辟支不知。辟支三昧声闻不知。诸大声闻三昧余声闻不知。阿难三昧我今不知。我今三昧汝亦不知。如是三昧皆随吾灭。又有七万七千本生经。一万阿毗昙。八万清净毗尼。亦随我灭。固哉清也徒肆已所爱恶。而不知大屈先圣。吾始视清书。见其较论三教。虽文词不嘉。盖以其善记经书亦别事之重轻。不即非之。及考其讥禅者之说。问难凡数十端。辄采流俗所尚。及援书传。复不得其详。余初谓此非至论。固不足注意。徐思其所谓迦叶等岂能传佛心印。尤为狂言。恐其荧惑世俗。以增后生未学之相訾不已。乃与正之。非好辩也。大凡万事。理为其本。而迹为末也。通其本者故多得之。束其末者故多失之。若传法者数十贤圣。虽示同声闻。而岂宜以声闻尽之哉。经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传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三昧无量功德而自庄严。而迦叶比丘亦复如是。又谓[毛@匊]多为无相好佛。又谓僧伽难提者乃过去婆罗王如来。降迹为祖。如此之类甚众。是岂非圣人欲扶其法互相尊敬而示为大小耶。楞伽所谓三种阿罗汉者。一曰。得决定寂灭声闻罗汉。一曰。曾修行菩萨行罗汉。一曰。应化佛所化罗汉。此罗汉者以本愿善根方便力故。现诸佛土生大众中庄严诸佛大会众故。若大迦叶传法数十贤圣者。岂非应化佛所化之罗汉耶。佛所化者。宜其所有四禅三昧无量功德与如来不异也。不异乎如来而传佛心印。孰谓其不然乎。若商那曰。阿难三昧而我不知。我今三昧而汝不知。云此恐其有所抑扬耳。未可谓其必然。经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夫入远行地者。盖七地之菩萨也。七地菩萨尚能得无量三昧。而化佛岂尽不能得耶。然佛之所传心印。与余三昧宜异日而道哉。夫心印者。盖大圣人种智之妙本也。余三昧者。乃妙本所发之智慧也。皆以三昧而称之耳。心印即经所谓三昧王之三昧者也。如来所传乃此三昧也。清以谓余三昧耶。其所谓七万七千本生经。一万阿毗昙。八万清净毗尼。亦随我灭者。此余未始见于他书。独付法藏传云尔。尚或疑之。假令其书不谬。恐非为传法贤圣不能任持而然也。是必以后世群生机缘福力益弱不胜其教。以故灭之。方正像末法三者之存灭。皆亦随世而污隆。曷尝为其弘法贤圣而致正末者耶。呜呼学者不求经不穷理。动谬圣人之意为其说。虽能编连万世事。亦何益乎。书曰。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清之谓欤。
传法正宗记卷第二(终)传法正宗记卷第三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天竺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传
  天竺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大士传
  天竺第十四祖龙树大士传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传
  天竺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大士传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大士传
  天竺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传
  天竺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大士传
  天竺第二十祖阇夜多大士传
天竺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传
  马鸣大士者。波罗柰国人也。未详其姓氏。亦名功胜。盖以其夙有功德殊胜而命之。然初诣富那夜奢尊者。以问答有所合。乃慕其道。遂从之出家受戒。夜奢因谓之曰。汝夙世以有所爱被降梵天生于毗舍离国。然其国有上中下三类人。其上之者身有光明。其衣食自然。从念而得。中之者身无光明。衣食求之乃得。下之者裸形如马。汝悯此类。尝以神力分身为蚕。其人得以为服。由是功德汝得复生今之中国。方汝舍彼国时。其马人众感恋汝德。皆共悲鸣。汝亦以偈慰之曰。
  我昔生梵天  为有小爱故
  而堕毗离国  与汝同忧苦
  我见汝无衣  心生保善护
  示化于窠围  当得诸济度
  偈已汝即此生。以故得今马鸣之号也。然汝当转*轮为第十二世祖。师寻以大法眼付之。已而大士以其法游化至花氏国。方大兴佛事。虽三乘学人皆能度之。一旦遽有一老叟。阳为疾者。至其会前。坐而仆地。大士因曰。此非常也。将有异相。其人遂即不见。俄而从地涌出为一女子。其状端美赩如金色。举手指大士。而说偈曰。
  稽首长老尊  当受如来记
  今于此地上  而度生死众
  复瞥然不见。大士曰。此魔来欲与吾较。有顷果风雨暴至。天地忽冥。复曰。魔之信至矣。吾当除之。即以手挥空。遂现一千尺金龙。其威神夺张。虽山丘为之震荡。而魔事遂息。后七日复有一小虫。状类蟭螟。潜其座下。大士执之以示众曰。此魔之所变。盗听吾法。寻纵之令其自为。终惧而不能动。寻慰之曰。吾非害汝。汝但复其本形。魔乃现其正体。作礼而忏悔。大士因问曰。汝之名谁。其眷属几何。魔曰。我名迦毗摩罗。其属三千。曰汝尽神力能变几何。魔曰。我化大海不为难事。曰汝化性海得耶。魔茫然乃曰。此言非我所知。大士即为说法曰。此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魔闻法大起信心。遂与其三千徒属皆求出家。大士即为剃度。乃召五百应真与之受戒。谓之曰。汝趣菩提。当即成圣道。摩罗果得戒体发光明。而异香普薰。大士因之乃大造论议。寻而命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传之勿令断绝。汝听吾偈曰。
  隐显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弃
  付法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寻趣大寂。是时也当此周显圣王之世也。四众遂以其真体。閟之于龙龛。
天竺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大士传
  迦毗摩罗者。花氏国人也。未详其姓。初为外道。有大幻术。因诣马鸣大士。较法不胜。遂与其徒皆求出家。既证圣道。马鸣即以大法眼付之。已而游化至西天竺。会其国太子有曰云自在者。德于大士。乃欲请往其宫中供养。大士辞之曰。佛制。沙门不得亲于王臣势家。此不敢从命。太子曰。然则吾国其城之北有一大山。山有石窟。清静绝俗。亦可禅栖。虽龙蛇异物所护。而尊者至德。其必顺化。大士曰诺。从之而往。方至其山。果有大蟒。长可一里。嗔目相视。大士即直进不顾。至山之南方坐于坦处。蟒复盘绕其身。亦不之顾。蟒须臾遂去。大士视其所随之众。已皆逃散无一在者。寻独进将至其石窟。俄然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致敬。大士问曰。汝何所居。曰我昔尝为比丘。甚好寂静。烦于初学所问。因起嗔心。以故命终堕为蟒身。止于此窟。今已千载。适值尊者圣德。故来敬之。大士因问曰。是山复有何人所居。其务道乎汝示我知之。老人曰。此北去十里有巨树焉。能荫五百大龙。其树之王号龙树者。常为龙众说法。而我亦预听。大士又集其徒相将而前。及至巨树。龙树果出迎之。忻然致礼而问之曰。深山孤寂龙蛇所居。大德至尊何屈至此。大士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即默而计之曰。此尊者其得决定性明道眼耶。是大圣人继真宗乎。大士曰。汝虽心念。吾已意知。但能出家。何虑我之非圣。龙树于是悔谢。大士即与度之。未几乃命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汝传之。汝听吾偈曰。
  非隐非显法  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  非愚亦非智
  大士付法已。遽超身太虚。逞其神变。乃趣寂灭。以化火自焚。是时当此周赧王之世也。龙树遂敛其五色舍利。建宝塔以閟之。
  [评曰]宝林传灯二书。皆书天竺诸祖入灭之时。以合华夏周秦之岁甲。然周自宣王已前未始有年。又支竺相远数万余里。其人化灭或有更千余岁者。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译比校未易得其实。辄略其年数甲子。且从而存其帝代耳。唯释迦文佛菩提达磨至乎中国六世之祖其入灭年甲。稍可以推校乃备书也。
天竺第十四祖龙树大士传
  龙树大士者。西天竺国人也。未详其本姓。或曰。出于梵志之族。其性大聪晤。才慧卓荦。殆非凡器。少时已能诵四韦陀典。稍长善天文地理。悉通百家艺术。所知若神明。始其国有山号龙胜者。素为龙之所栖。而山有巨树。能荫众龙。及大士有所感悟。意欲出家。遂入山修行。乃依其树。然而三藏奥义亦自洞晓已。能为其龙众说法。以故得号龙树。及摩罗尊者来其山。相遇甚善。大士乃与龙众礼之为师。方剃度时。其国之君与帝释梵王。皆赴其胜会。受戒于大罗汉。即成圣道得六神通。摩罗寻以大法眼付之。已而游化至南天竺国。先是其国之人好修福业。洎大士至说正法要。乃递相谓曰。唯此兴福最为胜事。佛性之说何可见耶。大士因语之曰。汝众欲见佛性。必除我慢。乃可至之。其人曰。佛性大小。曰非小非大。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其人众以大士所说臻理。皆喜好愿学其法。大士即于座上化其身。如一月轮。时众虽闻说法。而无睹其形。适有长者之子曰迦那提婆。在彼人之中视之。独能契悟。遽谓其众曰。识此相乎。众曰。非我等能辨。提婆曰。此盖大士示现以表佛性。欲我等详之耳。夫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语方已。而轮相忽隐。大士复俨然处其本座。而说偈曰。
  身现圆月相  以表诸佛体
  说法无其形  用辨非声色
  于是其人皆大感悟。即求为师。而大士悉与度之。会众圣与其受戒。而提婆为之上首。会有五千外道。先于其国兴大幻术。王与国人皆靡然从之。而佛道将塞。当此大士感慨。遂易其威仪。白衣持幡。伺王每出。则趋其前行。或隐或显。如此凡七载。一旦王大异之。以善辞命而致之问曰。汝果何人。而常吾前行。追之不得。纵之不去。大士曰。我是智人。知一切事。王复惊其语。即欲验之曰。诸天今何所为。曰天今方与阿修罗战。王曰。天事岂易明耶。曰且待将有应效。少顷俄有戈戟。杂人手足。纷然自空而下。王见乃信。遂加叹服。命外道辈归礼大士。然外道皆求正其见。大士遂因之造众论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7-5-26 21:34:22 | 只看該作者
曰玄素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径山道钦者。一曰金华昙益者。一曰吴门圆镜者。
  三十一祖之八世。曰径山国一禅师道钦。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鸟窠道林者。一曰木渚山悟禅师者。一曰青阳广敷者。一曰杭州巾子山崇慧者。
  三十一祖之八世。曰天台佛窟岩惟则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天台云居智禅师者。
  三十一祖之九世。曰杭州鸟窠道林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杭州招贤会通者。一曰灵岩宝观者。
  三十一祖之九世。曰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三十三人。一曰牛头山道性者一曰江宁智灯者。一曰解玄(解玄或山与寺名未详)怀信者。一曰鹤林全禅师者。一曰北山怀古者。一曰明州观宗者。一曰牛头大智者。一曰白马善道者。一曰牛头智真者。一曰牛头谭颙者。一曰牛头云韬者。一曰牛头山凝禅师者。一曰牛头法梁者。一曰江宁行应者。一曰牛头山惠良者。一曰兴善道融者。一曰蒋山照明者。一曰牛头法灯者。一曰牛头定空者。一曰牛头山慧涉者。一曰幽栖道遇者。一曰牛头山凝空者。一曰蒋山道初者。一曰幽机藏禅师者。一曰牛头灵晖者。一曰幽栖道颖者。一曰牛头巨英者。一曰释山法常者。一曰龙门凝寂者。一曰庄严远禅师者。一曰襄州道坚者。一曰尼明悟者。一曰居士殷净者。
  三十一祖之十世。曰慧涉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润州栖霞清源者。
  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此土之五祖也)旁出法嗣十有三人。其一曰北宗神秀者。一曰嵩岳慧安者。一曰蒙山道明者。一曰杨州昙光者。一曰随州神慥神。一曰金州法持者。一曰资州智侁者。一曰舒州法照者。一曰越州义方者。一曰枝江道俊者。一曰常州玄赜者。一曰越州僧达者。一曰白松山刘主簿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神秀禅师。其所出法嗣凡十有九人。一曰五台山巨方者。一曰河中智封者。一曰兖州降魔藏禅师者。一曰寿州道树者。一曰淮南全植者。一曰荆州辞朗者。一曰嵩山普寂者。一曰大佛香育者。一曰西京义福者。一曰忽雷澄禅师者。一曰东京日禅师者。一曰太原遍净者。一曰南岳元观者。一曰汝南杜禅师者。一曰嵩山敬禅师者。一曰京兆小福禅师者。一曰晋州霍山观禅师者。一曰润州崇圭者。一曰安陆怀空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嵩岳慧安国师。其所出法嗣六人。一曰洛京福先仁俭者。一曰嵩岳破灶堕者。一曰嵩岳元圭者。一曰常山坦然者。一曰邺都圆寂者。一曰西京道亮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蒙山道明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洪州崇寂者。一曰江西环禅师者。一曰抚州神正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随州神慥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正寿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资州智侁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资州处寂者。
  三十二祖之二世。曰玄赜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义兴神斐者。一曰湖州畅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降魔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西京寂满者。一曰西京定庄者。一曰南岳慧隐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荆州辞朗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紫金玄宗者。一曰大梅车禅师者。一曰抟界慎徽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嵩山普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四人。一曰终南山惟政者。一曰广福慧空者。一曰越州禅师者。一曰襄州夹石思禅师者。一曰明瓒者。一曰敬受真禅师者。一曰兖州守贤者。一曰定州石藏者。一曰南岳澄心者。一曰南岳日照者。一曰洛京干禅师者。一曰苏州真亮者。一曰瓦官璇禅师者。一曰弋阳法融者。一曰广陵演禅师者。一曰陕州慧空者。一曰洛京真亮者。一曰泽州亘月者。一曰毫州昙真者。一曰都梁山崇演者。一曰京兆澄禅师者。一曰嵩阳寺一行者。一曰京兆融禅师者。一曰曹州定陶丁居十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西京义福禅师。其所出法嗣八人。一曰大雄猛禅师者。一曰西京大震动禅师者。一曰神斐禅师者。一曰西京大悲光禅师者。一曰西京大隐者。一曰定境者。一曰道播者。一曰玄证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南岳元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神照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小福禅师。其所出法嗣三人。一曰京兆蓝田深寂者。一曰太白云禅师者。一曰东白山法超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霍山观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岘山幽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西京道亮禅师。其所出法嗣五人。一曰扬州大总管李孝逸者。一曰工部尚书张锡者。一曰国子祭酒崔融者。一曰秘书监贺知章者。一曰睦州刺史康诜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资州处寂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益州无相者。一曰益州马禅师者。一曰超禅师者。一曰梓州晓了者。
  三十二祖之三世。曰义兴斐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西京智游者。一曰东都深智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兴善惟政禅师。其所出法嗣二人。一曰衡州定心禅师者。一曰志真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敬爱寺志真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嵩山照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砖界慎徽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武诫禅师者。
  三十二祖之四世。曰无相禅师。其所出法嗣四人。一曰益州无住者。一曰荆州融禅师者。一曰汉州王头陀者。一曰益州神会者。
宗证略传(并序)
  序曰。涅槃曰。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祖为其疗治。又曰。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吾道之有祖宗尚矣。但支竺相远传之者不真。致令圣人之德不甚明效。加之暴君嫉善毁弃大教。而佛子不善属书。妄谓其祖绝于二十四世。乃生后世者之疑。圣德益屈。余尝慨之。适因治书。乃得众贤所道祖宗之事凡十家。故并其人。列为宗证传云尔。
  月支国沙门竺大力者。盖第二十三祖鹤勒那之弟子也。性素聪晤。能通大小乘学。其国号为三藏。以汉献帝之世至乎雒邑。尝与沙门康孟详。译正二本起经。一日所馆有白光一道忽发于前。大力敛容曰。此光乃我师鹤勒那入灭之相也。众异之遂以闻帝。帝即命志之。其时己丑岁也。寻游江南。适值孙权称王于建康方向佛法。乃置寺礼沙门康僧会于其国。僧会初见大力。甚不德之。寻用问答。遂相推重。因曰。仁者何师乃能如是。大力曰。我师鹤勒那。故得此妙悟。乃通他心。僧会曰。鹤勒之徒如师利智凡几何人。复有过之者乎。大力曰。似我之俦三千。若其颖达离伦唯一上人耳。号师子比丘。其人密受正法与师继世。方扬化于北天竺国。僧会遂引见于吴主。称道其异。吴主乃问力曰。孤忝此有土。国祚其有几何。力遂说偈答之曰。清宵吃饭。云间斗走。十四年末。必逢猪口。当时权不晓其言。而亦甚礼之。大力留吴久之。及权死其子亮即位。益相见问。而言皆有效验。大力寻至孙休之世庚辰岁复还西域。
  中印度沙门昙摩迦罗者。以魏黄初壬寅之三年。至乎许昌。初视僧威仪不整颇叹之。谓其不识法律。当时许昌有僧曰光璨者。贤于其众能善遇之。乃礼而问迦罗曰。师于西国所见何者胜师。乃以何法住持。幸以见教。迦罗曰。西土凡有二大胜僧。一曰摩拏罗。二曰鹤勒那。我皆礼遇。二大士者皆传正法以法住持。预其众者寡不庄整。然二大士俱得圣道。而异德皆不可测。摩拏罗者。始于那提国以神通力一鼓其腹。乃能威伏百万恶象。及其出家。教化于西印度。于其国辨塔指泉。皆有验效(事具其本传)鹤勒那乃其继世之弟子也。大兴佛事于中天竺国。及其寂灭四众焚之。将分去其舍利。鹤勒那复能示现。说偈诫之。不容其分(偈亦具其本传)光璨曰。其灭度久耶近乎。迦罗曰。十二年矣。光璨曰。西国岁历颇与此同乎。迦罗曰。号谓虽异。而气候不别也。遂说五天竺之历数云云。迦叶寻亦西还。光璨即传其事。后之为僧传者。得以书之。
  中天竺国沙门支强梁楼者。实得果不测之人也。方前魏陈留王曹奂之世至洛。初馆于白马寺。盖景元二年之辛巳也。是时魏室方危。奂辈忧之。闻支强异僧。数从问其国之盛衰。支强遂为奂说偈曰。二公赖虚位。猕猴正当路。五人抱一鸡。鸡鸣猴不措。及奂去支强复说偈曰。二人好好去。两两岁平安。女子生河内。朱轮上进坛。当时虽不晓其说。而后皆验之。寻会昙谛康僧铠昙松白。延诸沙门翻译众经。一曰。支强谓诸僧曰。我在西时。尝往罽宾国至葱涂源。入其象白山。行之极远。俄见一茅茨。居僧甚老。有弟子事之。我乃就而礼之。因问之曰。仁者居此几久。名字谓谁其僧曰。我号达磨达者也。本北天竺之人。初从波梨迦比丘受学。晚遇师子尊者。为之出世之师。自弥罗崛王起难横害师子。而我遂隐此。久已谢绝人世。岂意复得与汝相遇。然我其闻其名。及是益更敬之。复问师子尊者。诚知其无辜被害。然其所传之法为何宗乘。方欲访其端由。而未尝得之。今幸遇仁者。可得而闻乎。达磨达曰。昔如来用教乘而普传众圣。独以最上乘心印微妙正法付嘱摩诃迦叶。迭传至我师子尊者。然师子知其自不免难。方其存时预以付我同学号婆舍斯多者。复授衣为信。斯多当时遵师子命。即往化于南天竺。支强然之。曰我亦尝会是师(婆舍斯多也)于南印度。因以祖事与诸沙门译之。夫自七佛至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乃此支强梁楼之所译也。中天竺国沙门婆罗芬多者。亦神异不测人也。或谓其前身为龙。以听经故得今所生。齐王嘉平二年庚午至洛。洛僧多从其重受大戒。及晋武大始乙酉之元年。会其弟子曰。摩迦陀复来。芬多因问曰。汝在西时颇游北天竺耶。或谓师子尊者无辜为其国王所戮是乎。今复有传法者与其相继耶。摩迦陀曰然。师子诛死今已二十三白。有沙门号婆舍斯多者。本罽宾国人。先难得其付法授衣。即日去之。方于中天竺大隆佛事。其国王迦胜甚器重之。虽外道强辩者。皆亦屈伏。与王辩其苑中业泉。国人异之。复号为婆罗多那(事见其本传)芬多谓其弟子曰。我亦知之。适验汝说。诚有所合。当时好事者。即书于白马寺。后有沙门号贤朗法师者。得于其寺乃传于世(以芬多到中国在齐王之世。则当列支强之前。为其始显于晋太始中故次之也)。
  佛驮跋陀罗。天竺人也。此云觉贤。本姓释迦氏。甘露饭王之后。少时出家。本国度为沙弥。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极聪明隶。业习诵凡一日敌众人一月所为。尤以禅业自任。尝与僧伽达多共游罽宾国。达多始未测其人。一日达多禅坐于密室。忽睹跋陀在前。惊而问曰。何来。跋陀曰。暂往兜率致敬弥勒。即隐不见达多异之。他日以是问之。乃知其已得不还果。会秦僧智严同在罽宾。严因恳请跋陀偕来诸夏。传授禅法。其师佛大先。时亦在罽宾。因谓智严曰。弘持禅法跋陀其人也。遂与智严东来。初至长安与罗什相遇甚善。尝谓什公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特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跋陀议论多高简。颇为什之徒所忌。其后因自言。玄见五舶自其国来。其弟子复言。自得阿那含果。跋陀不即验问。以此致谤。秦僧以跋陀为诳。众遂摈之不容同处。跋陀即日与其弟子慧观等出关南适庐山。而慧远法师素闻其名。见跋陀至待之甚善。因致书秦王。为其解摈。遂请跋陀出其禅经同译。译成远为之序。因问跋陀曰。天竺传法诸祖凡有几何。跋陀曰。西土传法祖师。自大迦叶直下相承。凡有二十七人。其二十六祖近世灭度。号不如密多者。所出其继世弟子曰般若多罗者。方在南天竺盛行教化。吾尝遇之(般若尚在达磨多罗未继世作祖故未称之。宝林传所称跋陀说其祖事与此并同)会其西之江陵。远公未及以之为书。跋陀后会刘太尉裕罢镇荆州。相将同还都下。住道场寺。卒于本寺。当元嘉六年春秋七十有一。
  僧祐者。本齐人。归梁以持律知名。尝著出三藏记。其萨婆多部相承传目录。曰婆罗多罗(二十五祖)弗若密多(二十六祖)不若多罗(二十七祖)达磨多罗(二十八祖)祐寻终于梁。
  罽宾沙门那连耶舍者。以东魏孝静之世至于邺都。专务翻译。及高氏更魏称齐。耶舍乃益译出众经。初与处士万天懿者。共译出尊胜菩萨无量门陀罗尼经。天懿尝问耶舍曰西土颇有大士奉此教乎。耶舍曰。西国诸祖二十七大士。皆亦受持。然其二十七祖号般若多罗。所出继世弟子曰达磨多罗者。昔当此明帝正光元年。至此雒阳。其人亦善此经。万天懿曰。然此大士我亦闻其当于祖位传佛正法。不悉其后复有继之者乎。耶舍遂说偈而答天懿曰。尊胜今藏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受宝。奉物复嫌名。天懿复问如前。耶舍又说偈曰。初首不称名。风狂又有声。人来不喜见。白宝初平平。天懿复闻。耶舍复说偈曰。自起求无碍。师传我设绳。路上逢僧礼。脚下六支生。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三四金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徒嗔不起憎。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将劝瑞田人。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一月。将照二三人。天懿复问。耶舍复说偈曰。领得珍勤语。离乡日日敷。米梁移近路。余算脚天徒。天懿复问。耶舍曰。前所记者。将有国德间生。吾不复语。然其后之事。为汝并以六偈记之。其一曰。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屯分。其二曰。灵集愧天恩。生牙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有功勋。其三曰。本是大虫男。回成师子谈。官家封冯岭。同详三十三。其四日。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六祖众中尊。其五曰。走戊与潮邻。媥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其六曰。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草若除其首。三四继门修。复谓天懿曰。吾灭度后凡二百八十年。是国有大王者。善治其民。风俗安乐。前之所记贤圣。相次皆出。大益群品。然因一胜师始开其甘露门。而致后如此。万天懿即从耶舍译其谶偈。耶舍复出其所谓二十七祖与般若多罗之继世弟子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之事者。与天懿正之(亡当时为书之名)耶舍寻悠然独往庐山。遂入灭于山中。其后梁简文帝闻之。因使臣刘县运往齐取其书归国。诏沙门宝唱。编入续法记(梁简文。当齐有国。方一戴余即崩。然其死厄在贼臣暴乱之际。乃暇求法事耶。岂先此因使北聘已得是书手。又不见宝唱作续法记年月尚疑之。但取其文字。自北而传南。其来有因。且从旧录而笔之耳)然自七佛至乎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盖此那连耶舍之所译也。西域沙门犍那者。不知其果何国人。亦不详何时至于中国也。唐天宝中。会河南尹李常者。得三祖璨大师舍利。遂集沙门于其家。置斋落之。而犍那与焉。李常因问犍那曰。天竺禅门祖师多少。犍那曰。自迦叶直至般若多罗。凡有二十七祖。若叙师子尊者傍出。达磨达之四世二十二人。总有四十九祖若从七佛至。此璨大师。不括横枝凡有三十七祖。常又问席间他僧曰。余尝见祖图。或引五十余祖。至其支派差杀。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此何以然。适有六祖弟子曰智本禅师者。对曰。斯盖后魏之世佛法毁废。当时沙门有曰昙曜者。于仓卒间单录诸祖名目。不暇全写。怀之亡于山泽。及魏之文成复教。前后历三十载。至孝文帝之世。昙曜乃进为僧统。寻出其事授众沙门。修之目为付法藏传。其差误亡逸。始自昙曜之所致也。犍那后不知所终。
  裴休。字公美。事唐。会昌中以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号为名相。撰圭峰密师传法碑曰。释迦如来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自大迦叶至于达磨。凡二十八世。达磨传可。可传璨。璨传信。信传忍。忍传能为六祖。
  刘煦。字耀远。涿州归义人也。天祐中。始以军事衙推仕。及开运初。授司空平章事。又监修国史。故其撰唐书神秀传曰。昔后魏末有僧达磨者。本天竺国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初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不悦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见衣履而已。达磨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神秀。煦卒于宋太保。
传法正宗记卷第九(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4 05:15 , Processed in 0.20370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