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42|回復: 0
|
索达吉堪布札嘎仁波切山法宝鬘论讲记
[複製鏈接]
|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318
山法宝鬘论讲记
索达吉堪布
前 言
千百年来,无以计数的佛陀追随者不断踏上释迦牟尼佛苦行求法的征途,其中,有多少人依靠百折不挠的坚定毅力获得了无余坚地;又有多少人不胜其苦,无功而返……
现在的很多人,出家、修行不到两天,就自以为是地离开上师,独自一个人去闭关修行;又有人皈依、出家多年,仍然无法抵挡红尘浊世的种种诱惑,跑到城市中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四处奔波;还有人虽然了知世间八法的过患、修行佛法的大义,却急于求成,将目光始终放在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深大法上,对看破今世、忆念无常等道理置若罔闻。
见到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众生的种种不如法行为,不禁生起想要为树立佛法胜幢微尽绵薄之力的念头,于是在翻译、讲解完《山法宝鬘论》六年之后,再度要求个别道友对我的讲课录音进行整理,最终形成了这部《山法宝鬘论讲记》。由于本人法务繁忙、身体四大不调等多种原因,未能对此《讲记》进行细致校对,在参阅过程中,如若发现疏忽错谬之处,希望诸位智者海涵并斧正。
在本《讲记》中,我主要依靠札嘎仁波切敏锐独特的阐述方式,结合现在修行团体中出现的少数不如法现象,对这部《山法》作了简单浅陋的讲解。我本人身微言轻,所说之词皆为管见所及,诸智者大可以视之如弊帚,但对札嘎仁波切所说的字字句句,有志修行菩提正道的各位修行人应视其为真正的摩尼如意宝,百般珍视爱重。
在这部《山法宝鬘论》中,札嘎仁波切依靠其独到的聪睿智慧,将噶当派、格鲁派等诸传承上师的窍诀教言融会贯通,真真切切地向修行人指示了一条究竟圆满的修行途径。在这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无比深奥的佛法玄诣,在毫不掩饰地呵斥痛骂了未能看破今世的种种非理恶行的同时,作者也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情真意切的鞭策与鼓励。
札嘎仁波切在最后的结文中说:“无修行者之忠告,静处行人之山法,住山不可缺少法,修法根本即此论,亦是勤修之助伴,开示善说之上师,劝心修法鼓励者,遣除修法之魔障,如理修行需此论。”正如此中所说,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应该经常阅读此宝典,这是你修行生涯中难求难遇的一面无垢明镜。
目录
一、 抛弃故乡
莫返家乡
真正的孝顺
做名副其实的行者
二、 远离亲友
诱惑的后果
修行人莫入城市
斩断牵连
顾虑多余、病转道用
贪财无义
三、 消除散乱
勿依邪命养活
三不清净
享信财小心
生活简朴不杂世法
正合我意
依心抉择
四、 依师方式
勿离上师
晋见上师
真实作想
断颠倒想
舍近求远
相形见绌
令师生喜极重要
掌握尺度
真假舍事者
五、 言行规范
交友窍诀
举止相合僧众
会客原则
保持距离
势在必行
防微杜渐
淫行七法
有备无患
触目伤感
拒之千里
正法非法界限
六、 如理作意
空性大悲藏
必要前提
登堂入室
欲速则不达
打牢基础万无一失
是否该求名利
七、 世人与行者
世人并非快乐
不同的苦行
不同的面对
真正的富翁
最勇敢的英雄
最高的地位
最妙的美宅
亲友有害无益
真正的至亲
最好的仆人
伏怨护亲
八、 弃离恶友
九、 修者与修法
上等修行人
中等修行人
下等修行人
闻思修勿脱离
猛兽贪肉
狐狸寻香
饿狗偷食
昏君造罪
修行人十大过错
不可缺少之五法
真假闭关者
利众勿操之过急
无常的重要性
功德之源
专心一意
持之以恒
结文
山法宝鬘论讲记
札嘎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所谓的“山法”,在藏传佛教中用得比较多,意即在寂静处修行的教言。本论在藏传佛教一般称为《札嘎山法》,也即以札嘎活佛的名字来称呼,实际它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山法宝鬘论》。
为什么称为《山法宝鬘论》呢?作为一个住山修行人,根本不需要任何珍宝装饰,而这部殊胜论典才堪称为一位真正修行人的顶严装饰,本论结文中说:“世间法之好武器,价值连城此山法,称赞其为宝鬘论,此串珍珠献行者,愿能欢喜而接纳。”这是札嘎仁波切为我们住山修行人精心制作的一串“珍贵念珠”,希望大家一定要将它牢牢抓在手中,让它成为自己最无上的庄严!
一般学习一部论典之前,首先了解作者非常重要,札嘎活佛的著作不是很多,他的弟子有没有为他写传记也不太清楚,我根据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仁波切所讲的有关事迹,对札嘎仁波切大概作了一个传记,你们可以看一下。
札嘎仁波切虽然属于格鲁派,但是他个人对无垢光尊者非常有信心,而且经常传讲《七宝藏》等论典。在藏传佛教,一般来说宗派与宗派之间的排斥不是很大,以前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格鲁派的很多修行人迎请上师,他们对宁玛派的信心也是非常大。前段时间,学院开极乐法会的时候,他们那里也在开法会,一位格西说:“法王如意宝现在在色达那边开法会,你们有能力的人去那边开法会,我们没有能力的人在这里念观音心咒,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一样的。”作为宁玛巴的修行人,也应该学习格鲁派的教言,尤其在有关依止上师方面,格鲁派、噶当派确实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
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地看一下札嘎仁波切的传记,他老人家一生当中念了十五遍《大藏经》,普通人念一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人活在世间都是非常短暂的,但有些人利用这个短暂的时间做了非常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有些人连几万遍的心咒可能也完不成,这方面大家应该多作比较。
札嘎活佛曾经针对麦彭仁波切著的《澄清宝珠论》写过一篇辩论书,麦彭仁波切对此作了一部《日光论》作为回复,使札嘎活佛非常敬佩,并且再次向麦彭仁波切请教疑难,可惜的是,这时麦彭仁波切已经示现圆寂。你们有些人不要因为札嘎仁波切与麦彭仁波切辩论而怀恨在心,实际高僧大德之间的辩论都是有很多密意的,前段时间有个女众说:“益西彭措堪布的书里有对格鲁派的否定,我很生气,所以暂时没有听课。”后来我只对她说了一句话:“你很笨!”真是这样的,其实益西彭措堪布在后面讲到了宗喀巴大师如此宣讲的种种密意,但是她只见到前面一句话就全盘作了否定,这样非常不好。因此你们不要认为:札嘎活佛是麦彭仁波切的敌人,他的《札嘎山法》也没有必要听。不要这样想,许多高僧大德依靠教理的辩论相当于表演一样,具有令弟子遣除怀疑等种种目的,后学者应该从诸如此类的辩论中遣除自他相续中的怀疑与增益,这样对自己的修法会有很大帮助。
这部山法宝鬘论是居于静处的所有修行者最为需要的殊胜教言。
凡是居于寂静地方的所有修行人,不需要区分自己是何种宗派,此处所宣讲的“山法”对你而言都是最为殊胜的教言。
顶礼上师圣者观世音菩萨!
人们通称札嘎仁波切为圣者观世音菩萨,对此菩提金刚也作过授记。
作者首先顶礼观世音菩萨。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经常顶礼文殊菩萨,一般来说,很多上师都是显现哪一位菩萨,就会经常顶礼这位菩萨,有这样的传统。
身之每一毛孔圆满无数佛刹土,
随众根基胜劣现示百万之化身,
尔后刹那亦不懈怠精勤利有情,
敬礼大悲至尊观音祈求慈摄受。
此处是祈祷观世音菩萨摄受自己的祈请文。
依靠《华严经》以及其他诸多教证可以了知,观世音菩萨早已获得佛果,只是在众生面前示现菩萨形象度化众生而已。观世音菩萨的每一个毛孔可以圆满示现无数刹土;随众生根基的不同,于种种刹土中显示种种不同身相度化众生;一刹那也不懈怠地利益无量有情,作者在这里恭敬顶礼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希望能够得到慈悲摄受。
大家也应该对观世音菩萨虔诚顶礼,并且祈祷:以闻思如是殊胜论典之功德,希望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摄受我,但愿相续中早日对众生生起大悲心。观世音菩萨、札嘎仁波切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如果诚心祈祷,他们肯定会慈悲摄受我们的。
下面是对宗喀巴大师的顶礼句。
宛若螺山之身体,披黄袈裟着法衣,
莲经宝剑庄严者,顶礼法王宗喀巴。
颂词中将身体用洁白的海螺比喻,有些论典中用金山作为比喻。如同洁白海螺的身体,以袈裟的五彩云霞覆盖着,手中持执经函与宝剑,具有无比庄严之法相的圣者法王宗喀巴,作者在这里恭敬顶礼。
我们也在这里恭敬顶礼宗喀巴大师,希望他能够慈悲加持。从宗派上来讲,我们虽然属于宁玛派,但根据诸多高僧大德的教证来看,宗喀巴大师、莲花生大师与阿底峡尊者都是无二无别的,因此,应该在宗喀巴大师前恭敬顶礼。
依大悲索紧系诸有情,依靠智慧无碍知三世,
依靠威力摧毁众生惑,恩师罗丹秋佩前顶礼。
“罗丹秋佩”是札嘎仁波切的上师。
在具有无比恩德的上师罗丹秋佩前,作者在此以诚挚的信心恭敬顶礼:我的上师具有佛所具足的一切功德——智慧、大悲和威力,他以大慈大悲的绳索牵系一切有情众生,以甚深广大的智慧无碍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所知,以其无与伦比的威力,可以摧毁无量无边众生无以计数的烦恼。
作为上师确实需要一种威力,否则在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力量还是很脆弱的,就像法王如意宝,虽然学院非常的寒冷,但依靠他老人家的大悲绳索将我们紧紧地系缚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离开。我也不时在想:处于末法时代的此刻,多数众生喜欢造作恶业,不欢喜善业,但上师依靠他的名声与威力,使许多众生来到这里修学佛法,遣除他们相续中的疑惑,上师的威力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三界无余诸有情,遭受难忍苦刃逼,
救离折磨唯一法,即修殊胜菩提心。
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都在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能够断除此种痛苦折磨的方法,唯是修持殊胜菩提心。
彼之根本稳固出离心,彼依舍弃今生圆满事,
如是抛弃今世实修法,当以窍诀方式而赐予。
这里讲到一个因果规律,菩提心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无伪的出离心,而想要生起真实出离心必须舍弃今生的一切名声、地位、财产等圆满琐事,然而抛弃今世的实修法,必须依靠窍诀的方式才能够获得,作者即在这里赐予如是殊胜的窍诀,请大家认真谛听!
莫想此为我造而轻视,莫以边执嫉妒魔扰心,
莫想无有必要而舍弃,视为利益后世胜教言。
作者劝请大家说:虽然我个人的修持并不好,但也不要因为这是我造的论典就加以轻视,也不要以边执嫉妒心——“我是汉传佛教的”、“我是其他教派的”来扰乱自己的心,更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一个山法,根本不需要修持,而应该将它视为利益后世最殊胜的教言百般重视,精进行持。
在本论结文中讲到:“实修佛法之心语,为令居静处行者,心生欢喜而奉献,活佛假名札嘎我,无修行然通道歌,一心喜爱寂静山,身体远离诸愦闹,语说静处之功德,所修之法念无常。”札嘎仁波切特别喜欢寂静的地方,特别喜欢唱寂静地方的歌,他的身语意经常在寂静地方修持,我们也应该通过这部《山法》,修学他老人家的行为,身语意都在寂静的地方精进地修持。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修密法的,这样的《山法》是针对下等根基者来讲的,我没有必要听。确实如此,很多人都希求高法、大法,自己也认为在这些所谓的高法上有某种程度的境界,但是就如下文即将讲到的:首先确实求得了一些高法,然而连简单的基础法都没有作修持,这样所谓的高法也不会长久、究竟的。因此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依靠寂静地方的瑜伽士,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山法》根本没有必要重视。不要这样想,这部《山法》实际是利益后世最好的一个教言,在今生当中也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一个教言。
在此,为依赖于我修持妙法的诸位弟子开示一些平时应当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的道理。
札嘎仁波切说:为了依赖于自己修法的几百个弟子,才撰著了这部《山法》。
实际上,不仅仅是为利益他的几百个弟子,也是为了利益我们这些后学者,札嘎仁波切才撰著了这样一部《山法》。确实如此,这部《山法》当中的很多话好像都是在说我们一样,指出了我们的很多毛病、缺点以及修行上容易出现的歧途障碍,因此,对于这部论典大家一定要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
对于这部《山法》,很多年以前就非常想讲,但可能传讲的因缘不具足,无论如何也没有成功,但今年依靠种种因缘已经将这种心愿付诸实施,那么这部法究竟如何殊胜我在这里也不必过多宣说,相信你们在见到它的内容之后便会一目了然的。
一 抛弃故乡
大善知识博朵瓦在教言中曾经说过:“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作意之人离解脱不远了。”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并且具足如理如法的作意,这样一来,离解脱就已经不再遥远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全文内容已全部包括在这一句话当中了。
如果观察这其中的含义,就会明白他的意思无非是说我们依止静处的人,如果只是关注着家乡的亲友怨敌,心生贪嗔而虚度人生,那么自己虽然形象上是出家人,实际上与那些在家男女无有任何差别。
真是这样的,经常关心着家里的亲人、朋友,心生贪念从而虚度人生,那表面上你虽然是一个出家人,实际却与在家男女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做的就是诸如此类的事情,你也是除此之外没有做闻思修行等善法。
如今依靠上师善知识们的大恩大德,使我们有背井离乡在这样幽静山中修行的机会,真是很有善缘,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现在在座的许多人依靠大恩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已经离开了家乡,住在如此殊胜的喇荣圣地,大家确实非常有福报,对此,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这部《山法》如果给城市当中居住的人宣讲的话,可能他们每天都会处于一种很后悔、很遗憾的状态中,但是居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听到这部法之后,一方面可以了知许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依止静处生起一种欢喜心。应该了知,这是我们的福报所致,理应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莫返家乡
本论的小标题是为了方便理解才加上去的,因为一直读下去可能不太好懂,所以加了这些标题。但是这样的小标题并不能完全涵盖下面所讲的内容,只是作为一种大概的了解,希望在阅读时能够起到一个简单的提示作用。
如是我们有幸获得了居于静处的好缘分,正像世尊所说的:“脱离家庭而出家。”说明自己已经从第一个故乡的家庭中解脱出来了,从此以后父母亲友也就再没有机会对自己求法制造违缘了,所以说很有善缘。
佛陀曾经告诉我们:必须脱离家庭而出家。修行人应该从家庭当中脱离出来,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这样,一个人出家之后,与家庭就再也没有很大关系,应该住在寂静的寺院里努力修持。
脱离家庭之后,父母不会对你的修法制造障碍,最多也就是哭一哭,然后不给你寄生活费,除此之外不会再制造其他任何违缘。
在座诸位,除个别居士以外大部分都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家乡,有些居士暂时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要回去与家里的人一起搞世间法,不过这也是个别的环境等各方面条件不同,不能勉强。
然而,出离了第一个家庭之后却仍然住在人群当中也是不行的,如此一来,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二个家。
之后如果是住在众人群集、过于稠密的寺院中,这里也就成了第二个家,那也很难与家乡彻底断绝关系,因为自己从无始以来对父母亲友贪恋的习气已是根深蒂固,乡亲们来到自己的跟前,于是愦闹散乱以及贪欲嗔恨的大门便敞开,也就情不自禁地重视起父老乡亲们的苦乐来。
有些人虽然出了家,却选择住在自己家乡旁边的某个寺院或者众人聚集的道场、中心,再加上自相续的烦恼习气比较严重,如此一来,散乱与贪嗔痴的大门也就不知不觉地敞开了。
以此外缘,自己便坐卧不宁,呆不下去,贸然回到故乡,也就不得不挑起家乡农牧工商以及伏怨护亲的沉重担子,如此一来便在自相续中积累下许多违背正法的罪业,结果必然导致后世堕入恶趣。
尤其如果住在家乡旁边,那自己家里出现了什么事情、亲人出现了什么违缘等也就不得不四处奔走,百般维护。
真正来讲,家乡亲人的农牧工商等不是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需要操心的事情,因此第一个家庭必须要远离。而第二个家庭——住在家乡太近的寺院或人群当中,这样的话,自己家里的人会经常到寺院中对你叙说家中的种种事情,于是你自己便开始与他们造作恶业,共同造下了堕入恶趣的因。
因此,我们心里应当这样思量:我现在要离开寺庙这个小家,前去与家乡无有任何来往更为神圣的寂静处,在那里不需要背负家乡的包袱,独自一人专心致志地勤修正法,能够有幸在这样的静处安住实在是很有善缘。
因此,我们不应该住在离家乡特别近的地方,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这样家里人找你或者打电话都不方便,于是也就无法找你做各种事情了。
能够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确实是非常有福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第一个家庭已经离开了,其次寺院的家庭也已经离开了。我们这里有很多道友曾经是某某寺院的当家师、住持,他们虽然在自己的家乡、寺院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但还是毅然地抛弃了第二个家庭来到这里求法,这是非常值得欢喜的。
当今大多数住山的修行人煞有介事地说“为了便于化缘维生”,于是就住在靠近家乡的一座山里,竟然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住在寂静处,并心怀我慢,洋洋自得,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然而,现在一大部分的住山修行人却说:“住在这里化缘比较方便。”之后美其名曰:“我是住在寂静山里面的修行人。”这种现象在藏地非常多,在汉地也应该有吧:“我家乡附近有一座山,山里有座庙,这里挺寂静,我就在这儿修行……”
仅仅住在这样的山间根本算不上是寂静处。所谓的寂静山必须远离对家乡亲友的贪爱以及对敌人的嗔恨,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寂静。倘若住在自己家乡的旁边,就会常常耳闻目睹家乡的苦乐,与此同时,自相续中贪嗔痴三毒便会不由自主地增盛。由此你所住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是寂静处呢?自己能有机会住在全然听不到家乡甘苦好坏话的静处,的确很有缘分,
但这样根本算不上一种寂静处。因为住在这样的地方,相续中的贪嗔痴会不知不觉地产生。
一般噶当派的修法要求不能与家里联系太多,如果联系太多,自己会经常听到有关痛苦、快乐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尤其作为凡夫人,如果自己与家里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就会不时地说:“你一定要回来,不然你的父亲要死了、母亲病了、哥哥要结婚了、儿子出车祸……”这样便会使你坐立不安,很想马上回去看一看。
经常与外界联系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虽然从经济等各方面来讲,经常打电话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希求这些,所以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不要太多。我们这里有个修行人在两年之间只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这是非常好的。你们也应该对家里人说:“你们不要经常给我打电话,我在这里好好修行加持你们。”这样一来,你们也可以少说一点儿废话,不会依靠这种无意义的事情耽误自己的时间,我们与世间人不同,你与世间人从早到晚讲一些废话,他也会高高兴兴地听着,但这不是修行人的作为。
并且心里应当立下这样的坚定誓言:我住在此清幽静谧之处,从今以后决不返回家乡。如果乡亲们对自己有信心而提供衣食,则欣然接受;倘若不提供,则向素不相识的人们化缘维生,经历些苦行也未尝不可。
现在既然有缘住在寂静的地方,就应该在心里发下坚定的誓愿:家乡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增长贪嗔痴以外无有任何利益,因此我再也不会返回家乡。
这样就可以断绝与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他们也就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三番五次地来找你。当然,如果他们愿意供养一点儿生活费、买个房子,也可以欣然接受;如果他们不给你,也可以依靠化缘维持生活,没有必要去找他们。
有些家人不但要求修行人回去,而且还威胁说:“如果你不回来,不仅不给你钱,而且还要罚你的款。”但是对一个出家人怎么罚款呢?除了身上的衣服以外也没有什么。因此不用担心,即使他们不给也无所谓,真正生活困难的话,向素不相识的人化缘就可以,因此再也不要回家了!
真正的孝顺
不仅如此,就算是自己身在家乡的父母双亲病危死亡,也不应回去探望。
自己的父母双亲病危死亡也不应回去探望,其他的亲戚朋友更不用说了。
但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的父亲要死了、我的母亲要死了……一定要回去看一下。”有些确实已经接近死亡才叫你回去,但有些只是假装的,因为依靠其他方法无法让你回来,这样将你骗回去以后,不要说死,连病都没有病,可能只是前几天有点儿小感冒而已。
如果感情用事,断然回去,以此为缘,就必然会三番五次地返回故乡。
如果觉得感情上没有办法拒绝,毅然而然地回去了,自此以后,自己的内心也就不再稳定,之后就会三番五次地返回家乡。
这一点在座许多金刚道友都有亲身体会,经常想要回去的人可能着魔了,他们已经不想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因此才会再三返回家乡。
因此,即便听到别人说“你的父母现在危在旦夕,按情理你应当回去”,自己也要暗自思忖:我不能回去,即使回去也无济于事,我又没有能使他们不死的办法,为他们念经回向在这里也可以做,一定要安心住下来。
有人对你这样说:“你的父母已经住在医院里了,现在情况非常危险,这次你无论如何都要回来一趟。”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想:有些病即使医生也没有办法,通过药师佛不可思议的加持也许可以救治,但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药师佛,因此回去也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如果希望他们长寿,在这里给他们念长寿咒;如果已经去世,就在这里请僧众念经超度他们。
我们当中确实有很多人依靠“父母死了”等因缘回去了,之后在自己的修法上也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违缘。因此,大家应该坚定自己的意念:无论如何都不回去,一定要安心地住下来。
父母生病,自己未能精心护理照料,也许会受到世人的讥笑,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仅仅供给父母衣食、照顾护理无法报答大恩父母的深恩厚德。
父母生病时没有人照顾,或者没有回去看一眼,那旁边的人可能会说:“这个人真没良心,还是学佛的呢,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
类似的语言也许非常多,但我们没必要一一反驳,很多世间人本来就对我们的修行不满,经常发出一些讥讽的叫声,这时你自己应该分析其中的利害:回去确实有利益的话,那当然可以回去,如若没有利益,就在寂静地方给他们念经回向就可以了。应该了知,即使回去照顾父母,在医院里面给他们擦洗服侍,也根本无法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
如果真想回报父母恩德,那么为了父母修持正法,以求成就佛果,并且使父母也为了成佛而修法,才是真正的报恩。
要想报答父母的恩德就是精勤修持佛法,或者让父母也能够为了成佛而修法,这样才是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
因此如果你不回去,父母也许非常不高兴,但不管怎样,从报答恩德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念经回向加持就可以,没有必要回去。
所以说,诸如供给父母衣食,对他们进行照料,这些只是暂时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则毫无益处。
从长远来看,即使你到医院里去对父母精心照料也没有任何用处。
这是佛教的一种传统,无论汉传还是藏传,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无论父母发生了什么事,都没必要六神无主、惊慌失措,在寂静地方为父母念经修法,之后回向给他们,这样对他们的利益更大。
再说,无论如何尽心孝养父母,既不能使他们现在就摆脱老病死的束缚,也无法令他们后世脱离恶趣,又不能将他们安置在解脱与佛地。
从世间角度,无论你怎样照料,都无法使他们摆脱老死病的痛苦、脱离后世的恶趣,更无法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解脱,对于他们所感受的一切苦难折磨都无计可施,又如何使他们获得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利益呢?根本无法实现。
只是装模作样地孝顺父母,借此机会自己呆在家乡,结果自相续中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强,以致于积累下深重的罪业,最后必将落得个自己与父母投生到难以忍受的恶趣的下场。
表面上为了照顾父母呆在家里,结果自相续中的贪嗔痴却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强,最终必定会导致自己与父母于后世感受恶趣无量无边的痛苦。
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从父母的角度,他们确实犯下了非常严重的过失——让出家人离开寂静地方回到自己的身边,最后还劝说这位出家人还俗。也有些父母说:“你现在回去吧,我的病已经好了。”但这时修行人已经再也不想回到寂静的地方,从此之后,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修行人的行为也已经完全背道而驰。
因此,绝对不能迎合世人而毁坏自他。自己能在寂静处安心勤修,就是在报父母恩,即便家乡的父母患病、去世,也坚决不能回去探望。这么一来,其他亲友出现疾病、遭遇不幸,不用说自然也就不必回去探望了。
世间人的许多想法、做法都是颠倒的,最好不要迎合他们。即使父母生病甚或死亡也坚决不回去探望,这一点大家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够做到,那即使其他人对你说:“我的家里现在很不吉祥……”你也可以理所当然的回绝他而不必心存顾虑。
实际上,如果父母生病都不回去的话,那其他人也会这样想:这个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没有回来,那我们无论怎样说也不会回来的。如此一来,他们就再也不会给你制造违缘了。
现在很多人请假就是这样的——“我的父亲病了”、“我母亲不行了”,从世间角度,回去看望当然未尝不可,但从修行角度最好不要去,法王如意宝说:“为了父母舍戒或者回到家里去看望都是不合理的。”因此,既然已经安住在寂静地方,就尽量不要被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左右,安心修行就可以了。
做名副其实的行者
如果没有这样做,而是家乡出现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立即赶回去,与乡亲们一样屡屡累积贪亲嗔怨的恶业。此后,在家乡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才偶尔在山里装腔作势地小住一段时间,这是当代所有修行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通病。
确实是这样,现在很多修行人稍微空闲的时候就到山里面住一会儿,家里稍微有点儿事情就马上跑回去,跟家里人一起造贪嗔痴的恶业,这种现象是现今修行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通病。
这样的修行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实际上与家乡的那些在家人有什么两样呢?还是应当好好想想。
个别世间人在任何事情都没有时也会安闲地坐一会儿,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世间琐事上忙忙碌碌,而那些整天为家庭奔走的出家人与这类在家人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为一名修行人,如果心里装满贪恋、嗔恨,背着家乡的沉重包袱,怎么能算是修行人?那些俗世的人们除了这些也再没有什么别的羁绊了。
一般修行人对家里的大事小情样样操心劳神是非常不合理的,世间人不论怎么做都是他们的事情,你已经出了家,是一个修行人,对于诸如此类的世间琐事没有必要再去关心了。
与同乡们一样经常忙碌于大大小小的琐事,居然还坐在修行人的行列中,当然应该深感惭愧,并且也要自我谴责:现在如果想住在山里,那就要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修行人,否则,在世间人的眼里,他也是个恬不知耻之徒;在上师道友们的心目中,他也必然是一个亵渎佛教的败类。
有些修行人经常做这样那样世间的事情,这样一来,别人也会说:“你看这个人整天与世间人一样,哪里像一个修行人!”上师与道友也会这样想:这个人是佛教的败类,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还不如早点还俗,不然他每天都会给佛教找很多麻烦。
希望大家应该做好一个修行人的本份,学院当中确实有些修行人非常的如理如法,十多年来一直精进修持。但有些所谓的修行人每天给管家、上师添麻烦,这些人倒说不上是佛教的败类,却也是十分讨厌,说得也多、做得也多,好像每天除了给别人找麻烦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希望你们应该认真反省,通常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缘,但自己应该学会取舍、辨别,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跟这个人发生矛盾、跟那个人大打出手,这样没有必要。应该做一个有惭有愧的人,在世间人面前树立一个佛教的榜样,千万不要成为佛教的败类。
因此要意志坚定地立下这样的誓愿:自己的寿命能持续多久,在这期间,应当像久居山林的野兽那样住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幽静圣地,最好能葬身于此。
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长时间,但在这段时间当中应该住在幽静的圣地,最好死亡时也是在这样静寂幽深的山林里,千万不要死在城市当中。
诚如法王无著菩萨所说:“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珠滚仁波切也曾经说过:“抛弃故乡就是修法成功的缘起。”我们应当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谁如果能够抛弃故乡,那他的修行肯定会成功的;如果没有抛弃故乡,在家修法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抛弃故乡是修法成功的一个非常好的缘起。
自己已经在寂静圣地安住下来,就绝对不能再回家乡。
这一点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这里应该是真正的寂静圣地,已经具足了札嘎仁波切所说的许多条件——具有上师和道友,安住在这里不会非常散乱的,否则你自己住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的地方,那你的行为不一定会如理如法。
所以,有上师和道友的地方就是寂静圣地,不要到城市当中去;已经在寂静地方安住下来以后,就不要再到其他地方去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打个比方来说,自己是一个受了沙弥戒或比丘戒的僧人,那么你还能恣意残杀生灵吗?你还能干偷窃盗取的勾当吗?你还能胆大妄为地寻欢行淫吗?毋庸置疑,这是根本不行的。
这一点当然是不行的,杀害众生会犯杀生戒,虽然根本戒中主要是指杀人,但随意杀害众生也肯定是不行的,其他的偷盗、行淫等更是绝对不允许的。
同样的道理,作为住山的修行人应不应该动辄就返乡探亲?当然不应该,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札嘎仁波切将出家人返回家乡当作犯四根本戒一样对待,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可以犯四根本戒?当然不可以!同样的,住在山里的修行人唯一要做的就是闻思修行,千万不要回到家里去。
现在有些人请假的借口特别多:“哥哥要结婚、姐姐要生孩子……”如果你是相士的话,回去给你姐姐的孩子取个名字倒也可以,但是你可能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回去也无有丝毫利益,还是不要回去!
如果自己能够完完全全地做到不与家人往来,那么家人们逐渐也就打消了叫你回来的念头。
如果你的意志很坚定——不管怎样都不回去,那从此以后,家里人想要叫你回来的念头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而且他们也会对你坚强的意志十分佩服……
自己坚定不移安住在寂静神山这是所有誓言的根本。如果毫不违越誓言,那么你的修法一定能够成就,也必然会活到老修到老,相续中必定会生起殊胜的五道十地功德。对于不恪守誓言的修行人,想要得到这一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有誓言的根本就是不离开寂静深山。
如果能够坚守“安住寂静深山”这一誓言,那你的修法一定会成功的,而且活到老修到老的这一修行传统也会圆满实行;如果不遵守自己的誓言,今天回去一趟、明天回去一趟,毫无疑问,你的修行也肯定不会坚持到底。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 远离亲友
诱惑的后果
即便自己已经做到与家人不见面,安住静处,但是也免不了会出现重重违缘障碍。自己虽然不返故土,可是亲戚朋友们来到这里滔滔不绝地讲起家乡的喜忧,怨敌、亲人的繁杂琐事,由此因缘,自相续中三毒烦恼自然而然就会增长,于是乎便指手画脚地说出“这应当做,这不应当做”的话来,从而积累了许多罪业。
自己虽然没有回去,但依靠亲朋好友所说的话语,或者从其他道友那里听到的有关家乡的消息,你的心里也开始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忧心如焚,并且对亲戚朋友所说的事情多方指点,告诉他们:“你们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某某人对我们比较有利,某某人对我们不利……”如此便造下了诸多罪业。
或者,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道友每天对你讲述一些无聊琐事以及无有任何意义的话题,自此之后,你相续中的贪嗔痴也会不断增上,从而生起诸多烦恼。
所以必须要远离这些是非来源的亲友们。
不论亲戚朋友还是居士、道友,对修行人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违缘,因此一定要远离。
一般来说,亲戚们首先是奉送一点食品、衣物。那位修行人依照情理便和他闲谈起来,于是这位亲戚满面愁容地说:“现在咱们家乡出现了这桩不幸之事,你说该怎么办呢?”完全是一副诚心诚意讨教的口吻。修行人本来是因为他供养衣食才如此客气相让,经他这般诚意讨教,便飘飘然生起慢心,也就不可能对亲友们的甘苦袖手旁观了。
这些所谓的亲戚朋友首先会对你供养一点儿资具受用,博得你的欢心,之后他们会说:“我们那里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听到亲人如此询问之后,你自己会作如是想:他们把我当作一个有智慧的人,任何事情都来问我,既然他们如此信任,那我也应想尽一切办法使这件事情得到解决。
这时,依靠慢心作祟,自己开始飘飘然、自以为是起来,对于亲友们请求的事情再也不好意思一口回绝。
渐渐地,那些亲戚们进一步地诱惑说:“你这次必须回家一趟,当下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帮助。”
由于旁边的人再再劝说:“某某法会如果没有你很难举办,这对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重要,所以你一定要回来……”如此一来,你自己虽然没有返回家乡的念头,但在如此恳切的说词之下,你也不得不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对于诸如此类的言词,应该了知是修行的一种违缘,千万不要禁不住诱惑,给自己的修行制造障碍。
修行人经不住再三的引诱而回到家乡,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返乡,从而行为与自己背井离乡的承诺已南辕北辙了。
虽然你已经发下了坚定的誓愿——一定要住在寂静深山中修行,但是回去一次两次之后,就如同着魔了一样,经常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想要回到家乡。
确实如此,只要返回家乡或进入城市里一次之后,他的修行就已经不稳固了。个别人刚到这里时发愿说:“没有成就之前就不回去。”但没过几天,就说自己生病了,要回去看病,或者说去看望家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
大家对于自己所发的誓言一定要牢牢记住,千万不能忘,否则就真的是一个无惭无愧的人了。一般来讲,生活真正有困难的话,向上师、道友寻求帮助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除此之外,对于父母病了、朋友死了等根本不用操心。如果有人因此说你没有人格也不要紧,世间人格有没有都无所谓,只要有出世间的人格就可以了,但这一点,那些世间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理解,因此暂时也不用加以理会。
理应居住的神山静处呆不下去,理应抛弃的故乡亲友却经常光顾,结果静处与上师成了他所抛弃的对象,返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住在静处的时间越来越短暂,久而久之,最后竟然惨死在城市里,这实在是一个大噩兆。
原本你发愿抛弃的对境是红尘世间,但现在却恰恰相反,茫茫红尘反倒成了你希求的目标——长期居住的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到寂静地的时间越来越短,对以前同修的道友一本正经地说:“我现在在某某城市建立一个密宗道场……”然而几年过去了,你的密宗道场还没有打好地基……到最后,也不得不在城市当中终了自己的一生。
修行人死在城市里是非常不吉祥的相兆,因此我们应该发愿:一定要死在寂静的深山当中!
修行人莫入城市
人们常说:狮子死在城中以及修行人死在城里是最不吉祥的噩兆。
狮子原本住在雪山之中,如果死在城市里就非常的不吉祥;作为修行人应该死在寂静地方,假如死在城市中,也是一种不吉祥的噩兆。
不仅死在城里是噩兆,而且游逛于城乡中也是一种不好的兆头。例如,獐子、鹿子以及羚羊等野生动物在城里奔跑,世人看起来这就是一种灾难的征兆。
修行人应该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不要经常跑到城市当中去,否则也不是一个好兆头。就如同獐子、鹿子等跑到某个城市的话,说明这个城市将会遭遇很大的灾难。
这种现象在藏地、印度等地都有,七几年的时候,在炉霍有好几次人们都见到鹿子、羊子在街上奔跑,结果没过几个月,炉霍、道孚一带就出现了地震,死了非常多的人。
像这样的野生动物突然跑到城市当中,大家都认为非常不吉祥,代表着一种灾难。
于是他们立即请人打卦、占卜,再诵经等做一系列的佛事活动予以遣除。
由于担心出现不吉祥的事情,人们经常会做一些打卦、占卜等佛事,这是历来的一种传统。
同样的道理,本来住在神山静处的所有修行者都是像野兽一样过着隐居生活的山中修行人,人们也尊称他们为“修行隐士”。如果有一天他出人意料地突然跑到城里,大家都会颇感意外地说“修行隐士来了”。
同样,原本应该如野兽一样在深山中过着隐居清净生活的修行人,如果突然在山中无法生活并且来到城市当中,这时大家都会深感诧异。
有一个喇嘛,他在学院闭关了几年,之后在色尔巴也已经闭关了七年,但是前段时间我去那边的时候,很多人说:“今天丹巴夏吉下来了……”他的出现,好像不是人类的正常举动一样,给人的感觉很奇怪。
即使他只是出现在城中一次,但当时所有的居民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尽管谁也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凶兆,可实际上他们的神态目光中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一种怪异的表情,其实这已表明修行隐士的到来是一大恶相的特征。
原本应该在寂静处闭关修行的人,如果突然走出来,人们都会用一种非常奇怪的眼神注视你,认为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情。
确实是不同的,始终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在街道上出现,大家一点都不奇怪,但一个修行人突然跑到城市当中,大家都会非常意外。因此大家应该注意,住在山里的修行人,没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因为修行人与世间人的很多行为举止都不相同,如果经常跑到城市里,那在人们的眼里就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到头来,大家也会对你唯恐避之不及。
而且,如果我们细究其本质,也会知道修行人出现在城里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噩兆。住山修行人舍弃寂静的圣处与上师,跑到喧嚣散乱的城市里,这种行为已经与正法完全背离,此乃今生之噩兆;以此不祥之兆将造下众多罪业,也就是在为自己打开恶趣的门,所以是来世的噩兆,这两大噩兆是无法避免的。
修行人到城市中去,从以下两个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这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吉祥的事情。首先,离开上师、离开寂静处到喧闹的地方去,这是今生的噩兆;其次,在繁华的都市当中,不知不觉会造下种种罪业,这是来世的噩兆。这两大噩兆绝对无法避免,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到城市中去。
斩断牵连
遣除这些噩兆,不入城市。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遣除如上所述的噩兆,千万不要进入城市。
平日里,如果亲友奉送给自己衣食,接受就是。除此之外,他们如果说许多世间上庸俗不堪的胡言乱语,自己不妨装疯卖傻,显出痴相。如果被逼无奈,非语不可,那就对他们说:“你们现在不要把我当正常人来看待,我心里感觉好像心脏病正在发作,简直成了疯子,没有一点值得信赖的。”
自己的亲戚朋友如果供养衣食,就顺其自然地接受,但以此为借口,经常给你增添麻烦的话,你就可以这样说:“你们最好不要接近我,我现在心脏病正在发作,你再这样说下去,我肯定会发疯的……”
这么一说,就可制止他们没完没了的纠缠。此后,与亲友的关系也会越来越淡漠,他们除了以虔诚的信心供给自己衣食之外,平时与自己不会有什么来往交流。这样行持善法就不会掺杂贪嗔的成分,所作所为完全是清清净净的。
这些世间人如果以虔诚信心供养衣食,坦然接受也是可以的,但不管怎样,作为修行人不应该参与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
确实如此,一位修行人对家里任何事情都不予理睬的话,那这些亲戚朋友会以一种可怜或者信仰的心态对你供养一点儿资具受用,除此之外,他们也会说:“这个人对我们的家庭根本漠不关心,我们只要给他一点儿衣食,其他的就不要管了……”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再也不会有人打扰你了。
如果与亲友们的关系日渐淡化,就是在实地行持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尊者是这样说的:“居于静处的目的就是要与俗世断绝关系,断除对亲友的贪执,断除了这些,就不再有任何贪恋感情等纷纷妄念与散乱的外缘,此后经常内观自己是否具有一颗真正的珍宝菩提心,刹那也不跟随担忧世间琐事遭致衰败的分别念。”
修行人居于寂静地的目的是什么?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住在寂静地的目的就是要断绝与亲友们之间的关系,之后便可以专心修行,有关世间琐事方面的各种分别妄念再也不会出现。”
作为修行人,如果“世间出世间两手抓”确实有点儿困难,因此,亲戚朋友们找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寻找各种理由拒绝。米拉日巴尊者说:“断绝与亲友的联系之后,他们会觉得你就好像死了一样,再也不会打扰你,这样一来,你的修行会成功的,否则,稍微有一点儿小事,你就要马上跑回去,那你的修行也已经彻底失败了。”
顾虑多余、病转道用
若有人想:如果彻底与亲友断绝联系,在自己身体健康、安然无恙并且也能前去化缘的情况下住在静处生活也能够自理,不需要劳烦他人照顾,当然是可以的,但自己老态龙钟力不从心,不能出去化缘,或者患上极为严重的疾病,备受折磨,到那时连一个给自己拿药侍候的人也没有,所以还是需要亲友。
有些人忧虑重重地想:现在身体等各方面状况还不错的时候,与亲友断绝关系倒是可以,但是老了或者生病的时候,如果连亲友也不联系,那恐怕有点儿困难……
很多修行人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心:“老了怎么办?”其实这是一种愚痴人的想法,对此札嘎仁波切说:
这纯粹是不明事理的无稽之谈,自己老了以后不能去化缘,重病缠身,无人侍奉,那亲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真正年老以后,亲友们能不能帮助你呢?真正生病的时候,亲友们会不会替你分担呢?实际上,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对于人们的生老病死,所谓的亲友根本无可奈何,除了在旁边看一眼、说两句话之外,任何事情也做不了。对于这一点,真正已经迈入老年的人才心有体会,只有他们知道:其他的亲戚朋友确实没有任何办法。对于已经生病的人,哪怕旁边的人如何亲切也减轻不了他的痛苦。因此,这些世间人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没有任何作用。
说什么“年老以后不能化缘时如何如何”,你能确定在年迈之前自己就不离开人世吗?假使说你到了老朽不堪真的不能去化缘的时候仍然在世,但如果你从小到老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正法,那么年老以后的生活也绝不可能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
你说“年老之后无法出去化缘”,从而担心自己的生活出现困难,但你能够保证在年迈之前仍未离开这个世间吗?假设在你年老之时仍然住在世间,也无须担心,只要你从小的行为符合正法,到老年时,生活也绝对不可能出现穷困潦倒的窘况。
表面看来,这句话不一定具有很深的价值,但真正观察就可以发现,它实际已经说出了修行的内在真理,因为从小到老都是一个好修行人的话,那年老时根本不会出现生活上的困难。这一点许多老修行人都深有体会,一方面他的修行非常圆满,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痛苦;另一方面,在他年老时不会没有人在旁边照顾,生活也是十分快乐的。
世间上的很多人,事先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打算、准备,但到头来,自己的愿望却很难实现。比如父母从小抚养自己的孩子,希望年老时能够得到照顾,结果孩子长大以后,真正到你年迈体衰的时候,他们根本连看你一眼都不愿意,而照顾你的经常是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一般而言,行持正法的人抛弃故乡,依于静处时最初的一两年中可能会出现缺衣少食生活窘迫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正做到如法而行,所需生活资具也就不会拮据贫乏,这是一种普通的规律。
有些修行人刚开始修行的一两年确实会出现修行、生活、住处等各方面有点儿困难的情况,但只要他如理如法修行,这样的状况肯定会逐渐改善的,即使以前在社会上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的一个人,这时也会变得胖胖的……
大格西博朵瓦曾深有感触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与其他世间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时,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
博朵瓦格西曾经到“金矿”去了三次,却一点儿黄金也没有得到,但现在每天都有许多两黄金。
有些出家人也是这样,在家时很穷困,但现在依靠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只要回去一趟就有很多人供养,确实存在很大差别。
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为快乐、最有名气的人了;龙秀地方现鄂瓦也是最安乐的。这都是来自于修持佛法。”
佛法的加持的确不可思议,有很多修行人,以前在家时非常贫穷痛苦,但现在每天都是特别快乐。
有些人以前在家时比较富裕,但现在可能越来越贫穷了,这一点倒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因为以前的生活带有一种染污性,是不清净的,现在通过自己的苦行加以忏悔,这是非常值得随喜的。
难道你将这些言教忘得一干二净了吗?
对于博朵瓦的教言,你们这些修行人难道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吗?
有些人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过这样的教言,也就无所谓忘不忘了,但是已经听过这些教言的人,还是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是不是已经将如此殊胜的教言全部抛之脑后了呢?
如果你的举止言行与正法不相违背,长期坚定不移地在静处安住,那么你必定会处于财源滚滚而来、众人倍加恭敬的境地,这些不成为修法的违缘已经是值得满足的了,这是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则。
对于如理如法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很多财富都会不断涌现,许多人也会对你非常恭敬,这时,它们能够不成为修行的违缘,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一般来说,学院交通不方便,也不太可能有很多人供养,但是汉地的寺院里,有些修行人经常会收到信众的供养,现在桑耶等地在山中修行的人也会经常有人供养。有个修行人这样说:“人们能够见到的地方没有办法修行,因为财富太多了,会变成一种违缘……”因此,他经常会更换自己修行的山洞。
所以,对于如理如法修行的人来说,财富不成为违缘已经心满意足了。这一点也可以现量见到,有很多修行人只是自己一心一意修行,根本没有到处去化缘,但还是会收到很多供养,这就是修行人不可思议的法则。
另外,那些世间人也会为了万事遂意、人畜兴旺而满怀信心地来到旷日弥久一直安住在静处的修行人那里,献上丰厚的供品,祈求加持。
而且,世间人为了自己今生能够圆满顺利,经常依靠种种目的、满怀信心地来到住于静处的修行人面前祈求加持,这种现象非常多。
为了超度亡人也不能不供养一定数量的回向财物,这种风俗人情也是当下我们有目共睹的。
尤其在藏地这种普遍信仰佛教的地方,如果有人去世,他们一定会供养僧众,希望能够超度亡人。
因此,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年老体衰之时不能外出化缘而致生活贫困。
在座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总是担心自己年老时没有生活来源,但是谁能保证你在年老之前不会死呢?即使没有死,住在寂静地方的你也不会没有任何生活来源,藏族有句俗语说:有一个因缘有一条路,有一条路必定有一家人,有一家人就会有一碗饭。确实这样的,自己如理如法地修行,虽然会有种种不同的因缘,但绝对不会出现生活上的困难。
前几天有一个70岁的老人家,他说:“我现在人老了,家里人一直想念我,所以我把房子卖了,回家去……”当时我问他:“房子已经卖了没有?”他说:“已经卖完了。”原本想是房子还没卖的话,要狠狠批评他一顿,但是他已经房子卖了、车票买了,现在只是象征性地给我打个招呼,这样我也就没有说什么。
其实70岁不是很老,以前开极乐法会的时候,我有个亲戚一直坐在齐美仁真和我旁边念经,后来站起来的时候身体有点重,齐美仁真问:“你老人家多大岁数了?”他说:“我现在83岁,倒不是很老,就是身体不知道怎么,有点不太好……”还有一次我们去炉霍,在那边见到一个老年人,九十多岁了,他也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几天我的身体有点生病,也有点糊涂,不知道什么原因……”
人的心力还是很重要,有关“老了以后无法化缘”这方面的忧虑实在没有必要,到时候在你面前必定会出现一条路的,不用担心。真要是死的话,还是死在寂静地方,不然,死在城市里就和雪山狮子死在城市中没有什么差别了。
即便是得了病入膏肓的重症,上师与同参道友也会悉心竭力护理你的,而且出现其他暂时性的一点儿小小的违缘,他们也会千方百计依靠各种仪轨祈祷三宝予以遣除。而若让亲友来护理你,那他们只会造下违逆正法的罪业而已,除此之外,上师与僧众们所不清楚的有利于你的病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难道他们会知道吗?
不管你的身心上出现什么样的违缘,上师和道友对于违缘如何转为道用的方法还是非常精通的,假设连他们都没有办法的话,那世间所谓的亲友对于你的病情难道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吗?不会有任何办法。
其实,就连你的那些亲友他们自己出现头痛脑热等病患时,也完全要指望上师与僧众。这是眼前明摆着的事实。
实际上,就连他们在出现疾病违缘的时候,也要依靠上师和僧众们加持、念经,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进一步地说,我们自己罹患疾病时,如果想方设法依靠种种药物治疗以及别人的精心侍候来康复,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应有的风范。
作为修行人,生病时应该修持欢喜心、修自他交换,打针、吃药等不是修行人的作风。
很多上师的传统也不相同,有一次曲恰堪布病得特别严重,他的弟子好不容易在县上请了一个医生,曲恰堪布说:“魔女一样的,喊来做什么?不要来我的房子。”当时曲恰堪布等个别大德根本不看病,但有些上师在显现上还是会看病、吃药,所以一概地说“打针吃药不是修行人”恐怕也有点儿困难。
倘若身染重病,那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就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一般来说,作为病人都有希望康复的希求心,这是很多病人的一种向往。
这几天我也是生病了,感觉还是很痛苦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正常的上课已经停止了,这些年来都没有像这样停过三、四天的课,心里感觉真的比病苦还要难受。有些道友建议我到其他地方去治疗,但如果我出去的话,可能没有人同步翻译 ,那你们还是有点儿可怜,对这方面确实很执著。不过,依靠三宝的加持,现在看来似乎也没有太大困难了,其他像身体这种假合的法出现违缘倒也无关紧要,但是佛法上出现违缘的话确实有点可惜。
因为通过生病可以净除前世所积累的深重恶业,并且还可以凭借着疾病而修自乐施他、代受他苦的施受法,从而生病便对修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助缘作用。
“施受法”是自他交换的一种修法,将自己的快乐施给别人,别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
通过生病,既可以遣除罪障也可以修持施受法,因此修行稍微好一点儿的人,生病会对修行起到很大的帮助。
因此心里应当这样想:此次患病实在是由上师的恩德而来。如此的不胜喜悦。
生病对遣除违缘的帮助确实非常大,你们自己可能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本来修行上可能会出现很大的违缘,但依靠生病已经缓解了。
因此,每次生病都应该想:这是具德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从而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特别是在自己患病时,如若亲戚朋友、护理看望的人很多,那么非但对病情没有丝毫的好处,反而会因为人声嘈杂、喧闹不休而在不知不觉中做出许多违背正法之事。当你处于弥留之际时,他们则在一旁要么嚎啕大哭,要么说一些贪恋话语,使得你平静的心不由自主地被搅得一塌糊涂,甚至连皈依三宝、修施受法的忆念观想也无法做到。
生病时,如果亲朋好友都来看望你的话,那在无形中会造下很多恶业,或者在快要死的时候,他们会在旁边大哭大叫,使你根本无法专心观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