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7|回復: 3
|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複製鏈接]
|
|
378.高峰原妙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禅师,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之法嗣,俗姓徐,苏州吴江人。其母生他之前,曾梦见一僧人乘舟前来投宿,因而生师。原妙禅师刚离开襁褓,就喜欢结跏趺坐,每遇见僧人入门化缘,便爱恋不舍,想跟对方走。
原妙禅师十五岁从嘉禾密印寺出家,十六岁落发,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学习天台教法,二十岁投净慈寺,立三年之死限,学习参禅。二十二岁依断桥妙伦禅师请益。妙伦禅师是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在妙伦禅师座下,原妙禅师谨遵师教,一心参究“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之话头,以至于胁不至席,口体俱忘。但是,却未有发明。
当时,雪岩祖钦禅师住在北涧塔。原妙禅师于是怀香(即袖中笼香,以示求法之诚)前往礼谒。刚问讯完毕,祖钦禅师便拈拄杖将原妙禅师打出丈室,然后闭门不出。如此者再三,原妙禅师终于得以入室请益。祖钦禅师于是教他看“无”字公案。
从此以后,原妙禅师便精勤参究“无”字公案,无有虚日。后来,每次入室请益,祖钦禅师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原妙禅师刚要开口,祖钦禅师便一拄杖打过来。如是情形,发生过好多次。
后来,祖钦禅师赴处州南明传法,原妙禅师便上双径坐夏。在参堂里,原妙禅师刚用了半个月的功夫,一天晚上,梦中偶然忆起断桥妙伦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忽然疑情大发。在这种疑情的推动下,原妙禅师精进参究了三昼夜,目不交睫。后逢少林忌时,原妙禅师忽然招头看见五祖和尚的真赞(画像题赞),“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元(原)来是这汉” ,蓦然打破“拖死尸的是谁”这一疑情。当时,原妙禅师才二十五岁。
坐夏结束后,原妙禅师便前往南明,拜见祖钦禅师。祖钦禅师一见他,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者(这)里?”
原妙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祖钦禅师便拈拄杖要打。
原妙禅师遂接住拄杖云:“今日打某甲不得。”
祖钦禅师便问:“为甚打不得?”
原妙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第二天,祖钦禅师见了原妙禅师,便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原妙禅师道:“狗舔热油铛。”
祖钦禅师道:“你那里学者(这)虚头来?”
原妙禅师道:“正要和尚疑著。”
祖钦禅师于是便走开。
从此以后,原妙禅师机锋竞辩,不让于师。
第二年,原妙禅师前往江心度夏。其间,他礼谒了雪窦希叟绍昙禅师。
绍昙禅师问:“那(哪)里来?”
原妙禅师没有正面答话,却拖出蒲团。
绍昙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上座作么生?”
原妙禅师道:“拖出大家看。”
绍昙禅师于是站起来,亲自送他回堂中歇息。
祖钦禅师后来移住道场和天宁,原妙禅师亦皆随而前往,殷勤执侍。
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浩浩(纷纷扰扰)时还作得主么?”
原妙禅师道:“作得主。”
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
原妙禅师道:“作得主。”
祖钦禅师再问:“正睡著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
原妙禅师便默然无语。
祖钦禅师于是嘱咐道:“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
原妙禅师于是谨遵师旨,奋志入临安龙须隐修。他暗自发誓道:“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者(这)一著子明白!”
就这样,原妙禅师默默地修行了五载。
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同室道友睡着了,将枕头推到地上,“咚”的一声,原妙禅师终于豁然大彻。
他欣喜地自言自语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原妙禅师悟道后,便留在龙须住山。在这九年期间,其生活极为艰苦。“缚柴为翕,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
南宋咸淳十年(1274),原妙禅师迁浙江武康双髻山,开法接众,一时学徒云集。景炎元年(1276),元军南下,为避兵乱,衲子四散,唯原妙禅师独掩关危坐自若。兵乱之后,信众又纷至沓来,原妙禅师每天都应接不暇。不久,原妙禅师便遁于西天目师子岩隐修。此地壁立千仞,崖石林立。原妙禅师于中经营了一座洞室,进退丈余许,名曰“死关”。他将侍者打发走了,以破瓮为铛,日中一食。要进入他隐修的洞室,必须借助梯子。所以一般人是找不到他的,即便是他的弟子也难得见他一面。
在洞室中,原妙禅师曾设“六则垂问”,以验学人——
“一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二曰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三曰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四曰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五曰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着?六曰尽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
凡此六问,来参者倘若下语不契,原妙禅师即闭关不出。因此,自非通关具眼者,莫不望崖而退。
后来,原妙禅师的弟子发动信众,就在他隐居地附近,创建了师子禅院,请他出来开堂说法。当时恰好祖钦禅师迁住仰山,给原妙禅师寄来了表示得法之信物——竹篦和拂子。这样,原妙禅师才肯出来拈香说法。
曾有上堂法语云:“尽十方世界是个钵盂。汝等诸人,吃粥吃饭也在里许,屙屎放尿也在里许,行住坐卧,乃至一动一静,总在里许。若也识得,达磨大师,只与你做得个洗脚奴子。若也不识,二时粥饭,将甚么吃?参!”
关于如何参禅,原妙禅师曾作一段较为精彩的开示——
“此事只要当人的(确实)有切心,才有切心,真疑便起。疑来疑去,不疑自疑,从朝至暮,粘头缀尾,打成一片,撼亦不动,趁亦不去,昭昭灵灵,常现在前。此便是得力时也。更须确其正念,慎无二心。至于行不知行,寒热饥渴,悉皆不知,此境界现前,即是到家消息。也巴得构,也撮得着,只待时刻而已。却不得见恁么说,起一念精进心求之,又不得将心待之,又不得纵之弃之。但自坚凝正念,以悟为则。当此之时,有八万四千魔军,在汝六根门头侍候,一切奇异善恶等事,随汝心现。汝若瞥起毫厘着心,便堕他圈缋(hui),被他作主,受他指挥,口说魔话,身行魔事。般若正因,从兹永绝;菩提种子,不复生芽。但莫起心,如个守尸鬼子,守来守去,疑团子欻(xu)然(忽然)爆地一声,管取惊天动地。”
原妙禅师很久以来就得了胃病,晚年尤甚。大元成宗元贞乙未年(1295)十二月三十日早晨,原妙禅师升座辞众云:“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诸人,自领去也。众中还有知落处者么?”说到这里,便沉默良久,接着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半上午的时候,原妙禅师突然说偈云:
“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
说完,便泊然而逝。
379.铁牛持定禅师悟道因缘
衡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灵云铁牛持定禅师,袁州仰山祖钦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太和磻溪人。持定禅师自幼生活清苦,性情刚烈耿直,有出世志。三十岁时依西峰肯庵禅师落发。后听说有宗门别传之旨,于是往投雪岩祖钦禅师座下参学。持定禅师开始住在槽厂(舂米的地方)里,从事舂米等苦力活儿。
一日,祖钦禅师示众云:“兄弟家做功夫,若也七昼夜,一念无间,无个入处,斫取老僧头做舀屎杓!“
持定禅师听了,默然领受,回槽厂后,便发奋用功,曾无懈怠。
后患痢疾,持定禅师便断绝一切饮食汤药,终日单提正念,目不交睫。这样坚持了七天七夜。就在第七天半夜的时候,持定禅师忽然觉得山河大地遍界如雪,自己的身体变得异常高大,连天地都无法周载。就在这个时候,寺院巡夜的板声响起,持定禅师一听,豁然大悟,遍体流汗。他的痢疾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早晨,持定禅师便来到丈室,向祖钦禅师通报了自己夜间所悟。祖钦禅师于是反复诘问,持定禅师皆能一一应对。祖钦禅师于是正式给他授戒。
后来有一天,祖钦禅师上堂说法,举“亡僧死了烧了,向甚么处去”,诘问大众。大众皆默不作声。
于是祖钦禅师自答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持定禅师言下疑情荡尽,遂从大众中走出,作礼道:“适来和尚举扬般若,惊得法堂前石狮子笑舞不已!”
祖钦禅师道:“试道看!”
持定禅师便以偈答曰:
“劫外春回万物枯,山河大地一尘无。
法身超出如何举,笑倒西天碧眼胡。”
祖钦禅师一听,便敲桌子道:“山河大地一尘无,者(这)个是什么?”
持定禅师于是作掀翻桌子的姿势。
祖钦禅师笑道:“一彩两赛。”
一天,祖钦禅师正在巡视寮房,持定禅师见祖钦禅师来了,便以楮(chu)被裹身而卧。祖钦禅师便将他叫到丈室,厉声呵斥道:“我巡堂,你打睡,若道得,即放过,道不得,趁(赶)下山!”
持定禅师于是随口答道:
“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眠。
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
祖钦禅师一听,便赞叹道:“好个铁牛也!”
持定禅师从此便以“铁牛”为号。同参道友们对他无不推重。
大元成宗大德壬寅年(1302),持定禅师将示寂。侍者请求他留下辞世偈,持定禅师却回答道:“吾别久矣(我已经离世很久了)!”
说完,便恬然而逝。
380.东屿德海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灵隐东屿德海禅师,净慈石林行鞏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台州临海人。德海禅师十四岁出家,后投承天石林行鞏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德海禅师入室参礼行鞏禅师。
行鞏禅师问:“如何是你自己?”
德海禅师正要开口,行鞏禅师便一把将他推出丈室。
德海禅师心中忽然对这个问题生起大的疑情。
在这种疑情的推动下,德海禅师更加精进地参究,乃至夜不展被。
过了一段时间,德海禅师又入室请益。
行鞏禅师便问:“尽大地是金刚正体,何处著上座?”
德海禅师正要拟对,行鞏禅师便一拄杖打过来。
德海禅师终于恍然有省。
行鞏禅师后来移住净慈,德海禅师亦随师前往,奉命入住侍者寮。
一日,行鞏禅师室中举“忠国师三唤侍者”之公案,诘问德海禅师——
南阳慧忠国师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慧忠禅师如是三唤,侍者三应。慧忠国师道:“将谓吾孤负(辜负)汝,却是汝孤负吾。”
德海禅师道:“不是失却猫儿,定是失却狗子。”
德海禅师又问:“是孤负,是不孤负?”
德海禅师道:“瞒人自瞒。”
行鞏禅师一听,举起竹篦就打,说道:“亢(庇护、光耀)吾宗者,海子也!”
德海禅师悟道后,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法于天台寒岩,不久迁姑苏寒山、昆山东禅等道场。延祐二年(1315),德海禅师又奉诏住持净慈寺,末后又移住灵隐。后于泰定四年(1327)圆寂。生前著有《六会语录》行世。
381.觉源慧昙禅师悟道因缘 382.孤峰明德禅师悟道因缘 383.铁关法枢禅师悟道因缘 384.雪岩慧满禅师悟道因缘
385.万松行秀禅师悟道因缘 386.耶律楚材居士悟道因缘 387.本源永宁禅师悟道因缘 388.中峰明本禅师悟道因缘
389.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 390.无闻思聪禅师悟道因缘
381.觉源慧昙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天界觉源慧昙禅师,金陵龙翔笑隐大欣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天台人。慧昙禅师十六岁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前往中竺,投笑隐大欣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笑隐禅师,慧昙禅师便备陈求道之恳切。
笑隐禅师呵斥道:“从门入者,即非家珍。道在自己,奚向人求?”
慧昙禅师退出之后,恍然有所省悟,于是发誓今生决意要探明宗门中事。
一日,笑隐禅师升座说法,举百丈野狐禅之公案——
百丈怀海禅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百丈禅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义不详)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百丈禅师于是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盘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慧昙禅师刚一听完此公案,便豁然大悟,欣喜道:“佛法落吾手矣!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笑隐禅师便问道:“汝见何道理?”
慧昙禅师伸出双手,说道:“不值半分钱。”
笑隐禅师于是点头称是。
后来有一天,慧昙禅师入室请益。
刚入门,笑隐禅师便问:“何处来?”
慧昙禅师道:“游山来。”
笑隐禅师又问:“笠子下拶破洛浦,遍参底作么生?”
慧昙禅师道:“未入门时呈似和尚了也。”
笑隐禅师道:“即今因甚不拈出?”
慧昙禅师正要开口应答,笑隐禅师便大喝一声。
慧昙禅师终于大彻,从此心中脱然无碍。
为了进一步勘验他,一日,笑隐禅师见到慧昙禅师,便伸出双手,说道:“八字打开了也,因甚不肯承当?”
慧昙禅师道:“休来钝置!”
[钝置,愚弄,使显得不灵利、不聪明。]
笑隐禅师道:“近前来,为汝说。”
慧昙禅师却掩着耳朵,径直走了出去。
慧昙禅师悟道后,曾奉诏进京,参加在太平兴国寺举办的大型超荐法会,被推为首座,后又奉命升座说法。慧昙禅师的讲法,穷理尽性,深入浅出,观众听了,皆惊叹不已。皇帝非常高兴,想让他还俗当官,但是被他婉言谢绝了。
慧昙后于凤阳槎峰开法接众。
大明洪武元年,慧昙禅师奉诏住持大天界寺,并得赐“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的称号。
在帮助大明王朝和平收复西域各国的过程中,慧昙禅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慧昙禅师奉诏出使西域各国。他一路上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惮辛苦,利用佛教,游说各国,使他们归服明朝,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洪武四年(1371 )九月,慧昙禅师因病圆寂于西域的合剌国。他的舍利被隆重地安葬在合剌国释尊舍利塔中。洪武九年,与慧昙禅师一起出使西域的同伴回到大明帝都金陵。当得知慧昙禅师为国鞠躬尽瘁,客死他乡的时候,皇上嗟悼不已,后令人将慧昙禅师生前用过的衣钵,建塔安放在金陵雨花台之左侧。
382.孤峰明德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孤峰明德禅师,明州雪窦汝霖禅师之法嗣,俗姓朱,明州昌国人。明德禅师的父亲朱有成,与普陀山的僧人玠禅师相好。玠禅师生前因闻鸡鸣而悟道,后出世说法,必鼓翅作鸡鸣。玠禅师圆寂后,一日,明德禅师的母亲梦见玠禅师前来投宿,遂觉而有孕,怀胎十月,始生明德禅师。明德禅师自幼持重,不好嬉戏,唯好跏趺坐,慨然有出世之志。
明德禅师十七岁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孤锡游方。初投天童竺西坦禅师座下参学,因闻坦禅师的上堂法语,恍然有所省悟。
后又投净慈晦机佛智元熙禅师座下。
初礼净慈,晦机禅师便问:“什么物,恁么来?”
[祖师大德接引学人时,经常这样问。这个问题不是世间的普通问候语,端的在直指心性。若能于问话的当际,一念回光返照,即能亲证自己本来面目。]
明德禅师道:“胡张三,黑李四。”
晦机禅师于是拈起拄杖。
明德禅师一见,便拂袖而出。
明德禅师虽然得到了竺西坦和晦机元熙二位禅师的印可,但是,他深知自己脚跟仍未点地,终不敢自肯。于是他更加发奋自励,誓以必证为期。
不久,明德禅师来到双林,礼谒明极俊禅师。俊禅师一见他,知是法器,因此非常器重他,让他管理藏经阁。
后来,俊禅师应日本方面邀请,前往日本弘法。在送俊禅师上船的时候,明德禅师偶然遇见了竺田汝霖禅师。汝霖禅师一见明德禅师气度不凡,便邀请他到明州雪窦寺,在他的座下任首座和尚。
一日,汝霖禅师上堂说法,举隐山禅师“泥牛入海”之公案——
潭州龙山和尚,又称隐山和尚……一日,洞山禅师与密师伯行脚,偶然经过龙山脚下,见溪水中漂来一片菜叶,洞山禅师道:“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人居否?”于是便一起拨草溪行,走了六七里,忽然看见一位老和尚(他就是龙山和尚),形羸貌异,便放下行李问讯。龙山和尚道:“此山无路,阇黎从何处来?”洞山禅师道:“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龙山和尚道:“我不从云水来。”洞山禅师道:“和尚住此山多少时邪?”龙山和尚道:“春秋不涉。”洞山禅师便问:“和尚先住,此山先住?”龙山和尚道:“不知。”洞山禅师又问:“为甚么不知?”龙山和尚道:“我不从人天来。”洞山禅师道:“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龙山和尚道:“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洞山禅师一听,始具威仪礼拜。……洞山禅师走后,龙山和尚于是述偈曰:“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说完,便放火将庵烧掉了,然后搬进深山里,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后人皆称他为隐山和尚。
在举完这则公案的时候,汝霖禅师声音洪亮,如雷贯耳。
明德禅师听完此公案,不觉群疑顿消,豁然大悟,遂呈偈给汝霖禅师。汝霖禅师览其偈,赞叹道:“人天眼目,俨然犹在!”
明德禅师后出世住松江之东禅,不久又移住集庆之保宁,末后又住杭州之净慈。明德禅师所到之处,曲尽善巧,诲人不倦,深为丛林大众所敬爱,士大夫们亦乐与交游。
明德禅师临终前,曾教诲他的弟子们说:
“汝等一真圆性,与如来等。世相起灭,无异石火电光。昼夜勤行,毋生退转。吾没后,当遵佛制,依法茶毗,勿令衣麻而哭也。”
383.铁关法枢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天宝铁关法枢禅师, 石门元翁信禅师之法嗣,俗姓林,温州平阳人。法枢禅师少时即出家,后听说元翁信禅师于秀州石门开法接众,于是前往参叩。
初礼石门,元翁信禅师便教他看南泉普愿禅师“三不是”之话头——
南泉普愿禅师有时道:“江西马祖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恁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
,还有过么?”时赵州和尚便出来礼拜。后有一僧人跟着赵州和尚,问:“上座礼拜便出,意作么生?”赵州和尚道:“汝却问取和尚”。那僧于是又问南泉禅师:“适来谂(赵州和尚法名从谂)上座意作么生?”南泉禅师道:“他却领得老僧意旨。”
于是法枢禅师便谨遵师教,专心参究此公案。三年后的某一天,法枢禅师忽然有省,遂作偈云:
“不是心佛物,拶出虚空骨。
金毛师子儿,岂恋野狐窟。”
说完,便直趋丈室。
元翁禅师一见他,便问:“作甚么?”
法枢禅师道:“南泉被我捉败了也!”
元翁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
法枢禅师道:“牙齿一具骨,耳朵两片皮。”
元翁禅师道:“不是!不是!别道将来(再下一转语)。”
法枢禅师道:“莺啼燕语,鹊噪鸦鸣。”
元翁禅师道:“错!”
法枢禅师亦道:“错!”
元翁禅师便问:“南泉即今在什么处?”
法枢禅师便大喝一声。
元翁禅师进一步追问:“离却者(这)一喝,南泉毕竟在什么处?”
法枢禅师便拂袖而出。
法枢禅师离开石门后,即前往仰山,礼谒虚谷希陵禅师,因缘不契,又前往饶州荐福,参礼海印禅师。
刚进入丈室,海印禅师便问:“谁?”
法枢禅师道:“暂到相看(刚来挂搭的,特来看望和尚)。”
海印禅师道“什么处来?”
法枢禅师道:“江西。”
海印禅师道:“江西近日有甚么事?”
法枢禅师道:“集云峰下藤条,被人拗折了也。”
海印禅师道:“莫乱统(胡说、胡来、乱来)。”
法枢禅师道:“不是乱统,怎得到者(这)里?”
海印禅师道:“且道这里事作么生?”
[宗门下,经常用“这里”、“这里事”、“这个”等,指称自性、本来面目、实相。]
法枢禅师于是叉手走上前,说道:“即日恭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万福。”
海印禅师并不放过,仍旧步步进逼道:“不涉泥水一句,作么生?”
法枢禅师大喝一声,说道:“风从虎,云从龙。”
海印禅师道:“一喝不作一喝用时如何?”
法枢禅师道:“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海印禅师道:“错。”
法枢禅师道:“错。”
于是海印禅师便唤侍者点茶来。
法枢禅师道:“不受供养。”
海印禅师道:“不受者(这)供养,受那(哪)个供养?”
法枢禅师道:“谢和尚供养。”
海印禅师便问:“曾见甚么人来?”
法枢禅师道:“不曾见人。”
海印禅师道:“既不曾见人,那(哪)里得者(这)个消息来?”
法枢禅师道:“若见人,即无者(这)个消息。”
海印禅师知道法枢禅师已悟,遂留他在自己的座下,充当净头(负责厕所卫生)。海印禅师曾当众赞叹法枢禅师道:“永嘉枢侍者,是煅了底金。”
后来,法枢禅师又前往东林,参礼泽山咸禅师。那一天,正好赶上泽山咸禅师开堂说法,为大众举“竹篦”之话头——
宗杲禅师在室中常举竹篦问僧众曰:“唤作竹篦则触(冒犯第一义谛),不唤作竹篦则背(违背世间常理)。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泽山咸禅师话头还未举完,法枢禅师便走上前,夺过竹篦,然后站到法座的左边,说道:“唤作甚么即得?”
泽山咸禅师道:“掠虚汉!”
[掠,掠取,虚,虚妄不实,丛林中用这一词,专指那些只知道拾取他人言句,徒有虚假的外表,没有真修实证的行脚僧。]
法枢禅师于是用竹篦打了他一下,然后将竹篦折断,径直走出法堂。
第二天,泽山咸禅师又开堂说法,举“泗洲大驿,因甚在扬州出现”之话头,并提唱道:“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法枢禅师又走上前,抓住泽山咸禅师手中的竹篦,说道:“南山起云,北山下雨,意旨如何?”
泽山咸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法枢禅师疲乏:“者(这)是鬼窟里活计,毕竟意旨如何?”
泽山咸禅师道:“掠虚汉!”
法枢禅师于是将竹篦送上前,说道:“见说洛阳花似锦。”
说完便拂袖而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参学,法枢禅师自然长进不少。不久他又回到石门元翁信禅师座下。
元翁禅师一见法枢禅师,便提起当年的老问题,诘问道:“南泉向什么处去也?”
法枢禅师道:“说甚南泉,释迦老子来也!”
元翁禅师又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什么?”
法枢禅师道:“剑去久矣!”
[化用刻舟求剑的典故,意思是说,自性要见,当下现量即见,若一涉语言拟思,即相去十万八千里,犹如剑落水中,若于舟上刻记号,等到船靠岸了,再下水寻找,又如何能找到剑呢?]
元翁禅师道:“赵州无聻(那么,赵州和尚的无字公案又如何领会呢)?
法枢禅师道:“龙生金凤子,冲破碧琉璃。”
元翁禅师道:“古人与么道,道!道!”
[古人这样讲,你怎么领会,请速速下一转语!]
法枢禅师便大喝一声。
元翁禅师道:“错。”
法枢禅师又喝一声。
元翁禅师又道:“错!错!”
法枢禅师于是便礼拜。
凶翁禅师道:“放汝三十棒!”说完,又嘱咐道:“善自护持”。
法枢禅师于谨遵师命,又潜众修行十五年之久。一直至大元仁宗延祐戊午年(1318),法枢禅师才于福建天宝出世接众,诏赐“妙觉真空大师”之号。
法枢禅师圆寂于至元六年(1340)八月。有辞世偈云:
“本无来去,一句全提。
红霞穿碧落,白日绕须弥。”
384.雪岩慧满禅师悟道因缘
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雪岩慧满禅师,太原玉山师体禅师之法嗣。雪岩慧满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郑州普照宝禅师座下请益。
初礼郑州,普照禅师便道:“兄弟年俊,正宜叩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
雪岩禅师一听,便离开座席,走上前问道:“和尚而今如何?”
普照禅师道:“如生冤家相似。”
雪岩禅师惊喜道:“若不得此语,几乎枉行千里!”
普照禅师于是走下禅床,握着雪岩禅师的手,说道:“作家那!”
雪岩禅师后来又前往太原,礼谒玉山师体禅师。
一日,师体禅师举洞山睹影开悟之因缘——
良价禅师辞别云岩昙晟禅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先师真否(还能画得先师的真影吗),如何祇对(应答)?”云岩禅师默然良久,说道:“只这是。”良价禅师一听,便沈吟。云岩禅师道:“价阇黎承当个(这)事,大须审细。”虽经云岩禅师点拨,良价禅师此时仍然对云岩禅师的“只这是”一语,存有疑惑。后来过河的时候,良价禅师无意朝水中一看,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大悟前旨,遂作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雪岩禅师听完此公案,一时疑情大起,犹如衔了热铁丸子相似,吞亦不得,吐亦不得。
师体禅师于是开示道:“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子今既疑,则病发也。子知此病即子药么?”
雪岩禅师退出丈室后,便下禅堂,精进用功,昼夜参究洞山悟道之公案。
一日,雪岩禅师偶然阅读《五位颂》。当他读至“折合终归炭里坐”这一句时,忽然有省,说道:“今日方知病是药也!”
于是,雪岩禅师便直趋丈室,向师体禅师通报了自己之所悟。
师体禅师为了勘验雪岩禅师脚跟是否真的站稳,便道“料掉(料想)没交涉。”
雪岩禅师道:“老和尚这回瞒我不得也!”
师体禅师知道雪岩禅师已彻,遂予印可。
雪岩禅师后开法于磁州大明,有《五位颂》传世。
雪岩禅师曾经上堂,举洞山解夏(夏季安居结束)之因缘——
解夏日,洞山禅师道:“夏末秋初,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去。”这到这里,便沉默良久,接着又道:“只如万里无寸草处,又作么生去?”石霜禅师道:“出门便是草。”大阳禅师道:“直饶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
举完这则公案,雪岩禅师评唱道:“三个老汉,虽然异口同音,未免撞头磕脑。何也?一人大开口了,合不得;一人高抬脚了,放不下;一人紧闭门了,出不去。玉山即不然,遍十方界非外,全在一尘里;在一微尘非内,遍十方界。只者一微尘许也须极尽不可得,向那(哪)里安门,甚处入草?还会么?休侵洞口初秋草,请看疏山腊月莲。”
385.万松行秀禅师悟道因缘
万松行秀禅师,磁州(治所在今河北磁县)大明雪岩慧满禅师之法嗣,俗姓蔡,河内(今河南境内)人。行秀禅师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曾屡次告诉父母他要出家,父母开始不同意,阻难他,后来发现他态度很坚决,于是便听许他出家,并送他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从贇(yun)允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行秀禅师发誓要决究宗门大事,遂担囊出游。初抵燕京,寄居潭柘寺,后投庆寿寺胜默光禅师座下参学。胜默光与雪岩慧满禅师是师兄弟,同师太原玉山师体禅师。
初礼胜默光禅师,胜默光禅师仔细打量了一下行秀禅师,说道:“学此道,如锻金,滓秽不尽,精真不显。观君眉宇间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彻不能放下,子后自见,不在老僧多言也。”
说完,胜默光禅师便教行秀禅师参长沙景岑禅师“转自己成山河国土”之公案——
有僧问长沙景岑禅师:“如何转得山河国寺归自己去?”长沙禅师反问道:“如何转得自己成山河国土去?”那僧道:“不会。”长沙禅师道:“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鑫足四邻。”那僧默然无语。长沙禅师于是又说偈云:“谁向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行秀禅师于是依教精勤参究,乃至废寝忘食。可是半年之后,仍然无所契入。
行秀禅师于是向胜默光禅师请益。胜默光禅师道:“只我愿你迟会。”
后来有一天,行秀禅师忽然有省。胜默光禅师于是又让他参“玄沙未彻”之话头。玄沙未彻之话头是这样的——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灵祐禅师座下,因见桃华而悟道,遂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禅师览偈后,遂勘验他。志勤禅师之应答皆一一符契宗旨。沩山禅师于是给予印可,并嘱咐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后有一位僧人将此事告诉了玄沙师备禅师。玄沙禅师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众人皆疑此语。因为沩山禅师是一代宗师,他是不随便印可人的。他既印可志勤禅师,志勤禅师必定是开悟无疑。但是玄沙禅师却不肯。从此以后,玄沙禅师的这句话,便成为宗门大德用来勘验学人的一个重要话头。
行秀禅师参了很久,不明其意,于是前往磁州大明寺,参礼雪岩慧满禅师。
在雪岩慧满禅师座下,行秀禅师才用功二十七天,便感觉到很沮丧。因为这公案如铁壁一般,自己平昔的种种伎俩,到这里一点也用不上。
这时,雪岩慧满禅师便开示他道:“你但行里坐里,心念未起时,猛提起,觑见即便见,不见且却拈放一边,恁么做工夫,休歇也不碍参学,参学也不碍休歇。”
行秀禅师于是谨记雪岩慧满禅师的教导,继续用功,并搬进书记(负责寺院文案)寮里居住。
当时,适逢潭柘亨和尚造访大明寺。那天晚上,行秀禅师特地叩门礼谒,并请侍者烧香请益。潭柘亨和尚于是让行秀禅师入室。
行秀禅师问:“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
潭柘亨禅师道:“书记若会,死句也是活句。若不会,活句也是死句。”
行秀禅师闻言,从此以后,用功更加精进。
一日,行秀禅师正在经行,忽然一只鸡从前面飞过,行秀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他惊喜道:“得恁么近!今日不惟捉败沙老虎(玄沙师备禅师),亦乃捉败岑大虫(长沙景岑禅师)也!”
此时他才真正领会到胜默光禅师接引人的苦切之处。于是他急忙走进丈室,礼拜雪岩慧满禅师。慧满禅师遂予印可。
行秀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雪岩慧满禅师座下,执侍两年,尽得其旨。雪岩慧满禅师前遂将法衣交付给他,并勉励他流通大法。从此以后,河西三晋一带道俗,皆钦敬行秀禅师之道名。
不久,行秀禅师回邢州净土寺,筑万松轩以自适,是以时人皆称之为万松老人。
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行秀禅师奉诏入禁升座说法,章宗皇帝亲自迎礼,宫中后妃以下,皆从而受法。章宗因闻法感悟,遂赐行秀禅师锦绮大衣,并建普度会。承安二年,行秀禅师奉章宗之诏,住持大都仰山栖隐寺。栖隐寺乃先帝金世宗创。行秀禅师至后,大振玄风,北地衲僧纷纷投其门下。曹洞宗一度孤冷不振,经行秀禅师扶颓断绝,再度大放异彩。
元太宗在位时,行秀禅师又奉命住中都万寿寺,不久又移住报恩寺,一时道化隆盛。此后,行秀禅师一度在燕京报恩寺附近,筑从容庵隐居,专门评唱宏智正觉禅师的《颂古百则》,后成《从容录》。
行秀禅师天资敏利,于百家之学无不淹通,曾经三次阅藏,对整个佛教教法都非常通晓。其生前著述很多,除《从容录》之外,还有《请益录》、《祖灯录》、《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禅悦法喜集》等等。这些著作,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行秀禅师接众时,善谈真妄不二、理事双照之旨。
如,全真禅师曾问行秀禅师:“弟子三十余年,打叠妄心不下,乞师方便。”
行秀禅师道:“汝妄心有来多少时也?未审本来妄心否?只如妄心作么生断?只者(这)妄心断即是, 不断即是?”
全真禅师言下廓然,遂顶礼而去。
行秀禅师圆寂于元定宗丙午(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春秋八十一岁。临终有偈云:
“八十一年,只此一语。
珍重诸人,切莫错举。”
386.耶律楚材居士悟道因缘
大元丞相耶律楚材居士,万松行秀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晋卿,法名从源,号湛然居士,辽东人。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博极群书,通天文、地理、律算、术数、释老、医卜之学,深得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之宠任,凡朝中军国庶政,都必先咨询他而后行。大元帝国之伟业,耶律楚材居士的辅佐之功极大。
耶律楚材居士之所以能当此大任,得力于佛法对他的薰陶。
楚才居士二十多岁的时候,居燕京。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留心祖道。
他最初参礼圣安澄禅师,经常举自己在阅读《古尊宿语录》时所得之语句,向澄禅师请益。澄禅师间或对他的见地给予认可。于是,楚材居士便自以为已经开悟了。
随着金辽元三代的急剧变迁,楚材居士虽然一直身居高位,但是求道之心却越来越恳切。后来他又前往参礼圣安澄禅师。当他再次谈及先前得到澄禅师认可的一些观点时,澄禅师却突然翻脸不认。
楚材居士感到非常疑惑,便问澄禅师这究竟是何原因。
澄禅师解释道:“昔公居要地,易为喜怒。又儒者多无谛信,惟搜摘语录,以为谈柄。故予不即痛下钳锤耳!今揣公之心,果为本分事问予,予岂敢更辜负乎?于是乎不吝苦口。然予老矣,有万松老人者,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公能见之,自当了公大事。”
楚材居士于是前往报恩,礼谒万松行秀禅师。在其门下,楚材居士杜绝人迹,屏斥家务,精勤参究,废寝忘食,不避寒暑,凡三载,终于得到了行秀禅师的印证。
楚材居士悟道后,成功地将佛法应用于他的政治生涯。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以富贵动其心,日理万机,而神明淡泊。他个人的生活极为简朴。
一日,万松行秀禅师上门造访,正好碰见楚材居士啖菜根、吃脱粟,非常惊诧,说道:“不太俭乎?”
楚材居士道:“昔燕京被围,绝粒六十日,予守职如平常。及扈从西征六万余里,备历险阻而志不少沮,跨昆仑、瞰翰海而志不加大。汪汪法海涵养之效也!”
在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途中,楚材居士曾经写过两首诗,非常有名,反映了他悟道后入廛垂手的自在胸襟——
过天山和上人韵二绝
其一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
其二
一入空门心畅哉,浮云名利也忘怀。
无心对境谁能识,优钵罗花火里开。
楚材居士在西征途中,曾经请行秀禅师评唱天童正觉禅师的《颂古百则》。行秀禅师颂成之后,编成《从容录》。楚材居士特地为它的印行撰写了序言,中云:
“予西域伶仃数载,忽受是书,如醉而醒,如死而苏,踊跃欢呼。东望稽颡,再四披绎,抚卷而叹曰:‘万松来西域矣!’”
楚材居士在辅佐太祖、太宗的时候,时刻都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在家佛子应有的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护持佛法的使命。
太祖成吉思汗西征之时,每有战伐,楚材居士皆随军策谏,阻止了元统治者的一些极端做法,避免了无辜杀戮,保护了大量被征服地区生民的性命。太宗即位后,楚材居士官至中书令。在他的建议下,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均赋税、正官制、兴文学、核工匠、平权量等,使饱受战争创伤的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元主西征之前,有司上奏,建议征调五台山等地僧徒中,能咒术、通武略、有膂力者,组成一只队伍,随军西征。楚材居士上谏元主云:
“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证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兵,岂其宜哉!其不循法律者,必无志行。在彼既违佛旨,在此岂忠王事?故皆不可从王师也。”
元主觉得楚材居士说的有道理,僧人从征之事也就没有实行。
后来,大夫萧守中又上奏元主,要求废除佛教僧团,理由是:“沙门不征不役,安坐而食,耗国累民,必此类矣,请除之!”
楚材居士驳斥道:“人之生也有天命焉,人力所不能夺与者也。世有辛苦而饥饿者,有安逸而饱足者,修短苦乐,寿夭穷通,万状不齐,虽孔明之智,项羽之勇,颜回之贤,仲尼之圣,亦不能移其毫发,岂彼沙门能穷吾民、耗吾国耶?故万世之在天下,天与则生,天夺则死,沙门亦天地间一物耳,其亦天养之也。天且宥之,子独不容,隘亦甚矣!”
在建议元主施行教化方面,楚材居士善用佛法的智慧,将佛法与世法圆融起来,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主张。在《西游录》中,楚材居士写道:
“甚哉,生民之难治也!速于为恶,缓于从善(学习作恶快得很,学习为善则慢得很)。急导以善道,犹恐不悛其恶,何况迁延而有所需者乎?速以能仁不杀、不欺、不盗、不淫、因果之诫,化其心;以老氏慈、俭、自然之道,化其迹;以吾夫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名教,化其身。使三圣人之道,若权衡然,行之于民,则民之归化,将若草之靡风,水之走下矣。然后上策于朝廷,请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若然,则指太平若运掌之易也。”
楚材居士尊崇三宝,在他的影响下,朝野奉佛者甚多。加上他推行仁政,化解了元朝苛政,造福于一人,真可谓菩萨乘愿再来。
元太宗驾崩后,皇后称制,重用奥都剌合蛮。楚材居士屡谏不听,为太后所忌。后愤悒而卒,春秋五十五岁。
387.本源永宁禅师悟道因缘
宜兴龙池一源永宁禅师,舒州太平无用贤宽禅师之法嗣,别号虚幻子,俗姓朱,淮东通州人。永宁禅师少时极聪颖,六岁入乡校,凡所接触经籍,看一遍即能了其大义。九岁时投本邑利和寺出家。后因河南王童器重,永宁禅师虽年少而得度牒为僧。从此以后,永宁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可是无所契入。不久,永宁禅师便来到焦子山,精修禅定,只要一昏沉瞌睡,他就下座搬沙运砖,或者坐在悬空的板子上。这样苦修了五年,结果仍然未能契入宗门之旨。于是他便前往淮西太湖山,礼谒无用宽禅师。
无用宽禅师禅风高峻,一般人都难入其门。永宁禅师初来太湖山,准备入门拜见无用宽禅师。无用宽禅师一见他,便厉声呵斥,将他赶出门外。不得已,永宁禅师只得在门外行礼。这样,过了很久,无用宽禅师才允许永宁禅师入室相见。
无用宽禅师问:“何处人?”
永宁禅师道:“通州。”
无用宽禅师道:“淮海近日盈虚如何?”
永宁禅师道:“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宽禅师道:“不著槽道。”
[意思是说,你的回答没有说到点子上,还不到位。]
永宁禅师道:“请和尚道。”
无用宽禅师便大喝一声,将他赶出丈室。
永宁禅师退出丈室之后,一直想着室中的对话,心里非常迷茫,彻夜难眠。
过了一段时间,永宁禅师又入室请益。
无用宽禅师便举云门“须弥山”之话头——
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云门禅师道:“须弥山。”
无用宽禅师的话头还未举完,永宁禅师便豁然有省,于是急忙走到无用宽禅师的跟前。
无用宽禅师打了他一巴掌,诘问道:“赵州无字作么生?”
永宁禅师遂应声作偈答曰:
“赵州狗子无佛性,万象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虚剩。”
永宁禅师刚作完偈子,无用宽禅师便震威一喝。
永宁禅师便问“喝作么?”
无用宽禅师道:“东瓜山前吞匾担,捉住清风剥了皮。”
永宁禅师一听,便通身汗下,说道:“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永宁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无用宽禅师座下,执侍三年。三年后,无用宽禅师便将断崖义禅师为他所题像赞,传给了永宁禅师,以示付法,并悬记云:“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
永宁禅师后果然应无用宽禅师之悬记,出世于宜兴龙池。在那里,永宁禅师曾一度“筑室于绝巘之上,壁立如削,斩木为栈,栖板空中,足不出户者三年。”
大元皇帝敬念永宁禅师道行深厚,特赐“弘教普济禅师”之号,并宣他入京,于龙光殿升座说法。皇上大悦,又诏赐永宁禅师金襕法衣及“佛心了悟禅师”之号。
大明洪武己酉年(1369),永宁禅师将示寂,嘱咐徒众将龛子事先移至绝巘之上,以备装灵骨之用,并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
书完偈子,便吉祥而逝,春秋七十八岁。
388.中峰明本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禅师,杭州高峰原妙禅师之法嗣,俗姓孙,钱塘人。他的母亲生他前,曾梦见无门慧开禅师持着灯笼来到家中,因而生师。明本禅师一离开襁褓,即能结跏趺而坐,刚学会说话,就能歌赞梵呗,每次嬉戏,都以佛事为内容。明本禅师九岁丧母,十五岁出家,曾燃臂礼佛,誓持五戒,日诵《法华》、《圆觉》、《金刚》等经。后登灵洞山顶修习禅定。
一日,明本禅师阅读《传灯录》,当他读至“庵摩罗女问曼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这一段时,忽然疑情顿起。后在沙门明山禅师的指点下,前往天目山院子院,参礼高峰原妙禅师。当时,原妙禅师于西天目师子岩隐修。此地壁立千仞,崖石林立。原妙禅师于中经营了一座洞室,讲退丈余许,名曰“死关”。
高峰原妙禅师一向以孤峻严冷著称,从不假人颜色,因此前往参学者都非常害怕他。可是,他一见明本禅师,却非常高兴,如同故友相逢,并许诺将来为他举行落发仪式。
一日,明本禅师诵《金刚经》。当他诵至“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时,恍然开解。从此以后,凡内外典,只要一过目,即能通晓其义。当时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明本禅师才二十四岁。第二年,原妙禅师便为明本禅师剃发。
受具足戒后不久,明本禅师一直留在死关,执侍原妙禅师。白天,他尽心尽力地从事打柴、挑水、做饭等各种体力活儿,晚上,自己则修习禅定,十余年,胁不至席。后来有一天,明本禅师外出,在山间行走,不经意间听到流泉的声音,恍然有省。于是他匆匆地赶回死关,请求原妙禅师印证。原妙禅师却将他打出死关。
从此以后,明本禅师用功越发精进。
当时民间讹传,官府要选童男童女,用于治水祭神之用,当地的老百姓都人心惶惶。一日,明本禅师问原妙禅师:“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
原妙禅师道:“我但度竹篦子与他。”
明本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原妙禅师于是书真赞(画像上所题诗赞),交给明本禅师,以示付法,赞云:
“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
独许不肖儿,见得半边鼻。”
曾有人问及原妙禅师关于座下弟子之优劣,原妙禅师道:“如义首座,固是茎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明本禅师当时为维那师),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原妙禅师对明本禅师非常器重。不仅如此,原妙禅师后来还令座下弟子,经常向明禅师请益。
明本禅师悟道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居无定所,或船或庵,所住之处,皆名“幻住”。一时僧俗二众争相瞻礼,被称为“江南古佛。”大元仁宗皇帝因敬慕明本禅师之道德,曾赐金襕袈裟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高峰佛日普明广济禅师”等称号。
明本禅师对当时丛林学者多尚言说、不求真修实证的风气,颇为不满。他说: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第三拌舍(扫除)积劫以来的积习不下,又不具久远不退转心。毕竟病在于何?其实不识生死根本故也。凡见学者,辄问曰‘汝唤甚么作生死?’或者茫然无对,或者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是生死’。师曰:‘直饶知得亦生死,所知亦生死。’或指‘一念忽起是生,一念忽灭是死’。师曰:‘离一念起灭,亦生死也。’是说皆枝叶耳,非根本也。夫根本者,性真圆明,本无生灭去来之相,良由不觉,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虚受轮转,以故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当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阴四大,至于动不动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实法中,脱然超悟,更于悟外别立生涯,不存窠臼,岂堪向生死岸畔劄脚?或纤毫不尽,未免复为胜妙境缘,惑在那边,起诸异想,虽曰晓了,其实未然。惟有痛以生死大事为己任者,死尽偷心,方堪凑泊。直下倘存毫许善恶取舍爱憎断续之见,则枝末生矣。可不慎乎?”
这一段话,既指出了普通人参禅易犯之毛病,同时又指出在参禅过程中,悟明生死根本之重要性。真是字字掷地有声。参禅学道者当反复咀嚼。
关于生死的问题,明本禅师特别强调,要在当下一念心性之中去体悟,而不要等到肉体迁凋时才考虑。他说:
“尽不迷坠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续,以至一刹那间具八百生灭,岂待百年气泯、然后为生死者哉?”
在儒释、禅教、禅净之间的关系上,明本禅师力倡圆融不二之说。
“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与修,渐之之谓也。明与悟,顿之之谓也。”
“禅即离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禅,觅一毫同相了不可得,复何别之有耶?”
“净土外别有禅耶?使果有之,则佛法二字自相矛盾,安有会入圆融之理哉?……净土,心也;禅亦心也,体一而名二也。”
儒释不二、禅教不二、禅净不二。不仅明本禅师是这样主张的,比他早的,如明教契嵩禅师,比他晚的,如明末四大高僧,都是如此。应该说这代表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界的一个主流意识。
英宗至治三年(1323),明本禅师临终示疾。有人前来探望。明本禅师语笑如平常,说道:“幻住庵,上漏旁穿,篱坍壁倒,不可久住矣!”八月十四日,明本禅师书辞众偈云:
“我有一句,分付大众。
更问如何,本无可据。
写完便置笔,安坐而逝。春秋六十一岁。
明本禅师生前著作不少,有《语录》十卷、《别录》十卷、《信心铭辟义解》一卷、《楞严征心辩见或问》一卷、《金刚般若略义》一卷、《山房夜话》一卷、《东语西话》一卷,等等。
389.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天目断崖了义禅师,杭州高峰原妙禅师之法嗣,俗姓汤,德清(今浙江境内)人,生于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了义禅师六岁才说话,每天随母亲念诵《法华经》,对世间的事懵然无知。了义禅师十六岁那一年,有位托钵僧来到他家中,跟他谈起高峰原妙禅师上堂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话头,他一听,便兴奋地站起来,说道:“此大善知识,必能为人拔钉去楔。”于是请求托钵僧道:“能引我往见之乎?”于是他的母亲便为他准备好行装,让他随托钵僧一起前往天目山师子岩,参礼原妙禅师。当时原妙禅师住在悬崖峭壁上的死关中。
原妙禅师一见了义禅师,知是法器,便收留了他,并令他以童子的身份,执侍左右,教他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了义禅师非常虔诚,于是谨遵师教,一心参究,朝夕不怠。从此大众便称他为“从一”。
一日,了义禅师入室请益。
原妙禅师举牛过窗棂之话头,来诘问他。
[牛过窗棂之话头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
了义禅师茫然不知所措,心中忽然生起大的疑情,而且这疑情越来越浓。在这疑情的推动下,了义禅师于是朝夕体究。
一天,了义禅师偶然经过钵盂塘,看见松枝上的积雪落地有声,恍然有省。于是他便入室,见原妙禅师,呈偈云:
“不问南北与东西,
大地山河一片雪。
……”
偈子还未念完,原妙禅师举起拄杖就打。
了义禅师吓得跑出门外,一不小心,滑到悬崖下去了!
大众都惊呆了,心想,了义禅师这下必死无疑。他的同学明通禅师于是攀着藤萝,借助石磴,下到悬崖,准备救他,却发现了义禅师正坐在悬崖中间的一块突出的石头上,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
了义禅师悲伤地告诉明通禅师道:“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仰山祖钦禅师)去也。”
明通禅师便安慰他道:“汝负老汉棒矣!”
了义禅师一听,非常惊诧,于是跟着明通禅师重新回到山上,住在西禅庵里。
了义禅师发誓道:“我七日不证,决去!”
于是,了久禅师便竖起脊梁,万缘放下,精勤用功,乃至废寝忘食。夜间为了防止昏沉瞌睡,了义禅师就坐在树枝上,通宵达旦。
经过这样的苦修,不到七天,了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于是他欢喜踊跃,跑进死关,参拜原妙禅师。
在关口,了义禅师大声喊道:“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并呈偈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
第二天,原妙禅师上堂,示众云:“山僧二十余年,布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网中,固是不堪上眼,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说到这里,原妙禅师便举起拂子道:“大地山河一片雪。”
了义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回故乡看望母亲。他把母亲接到武康上柏奉养,结庵而居。因为他混迹于世俗,所以一般人都莫测其深浅。
等到母亲死后,了义禅师又重新回到原妙禅师身边。
原妙禅师一见他,便道:“大有人见你拖泥带水。”
了义禅师道:“两眼对两眼。”
原妙禅师于是正式给他落发,并改为现在的名字“了义”。此前,了义禅师一直以童子身份侍奉原妙禅师。
原妙禅师圆寂之后,了义禅师终日混迹于众僧之中,韬光养晦,迟迟不肯出世住山。后因四众苦苦哀请,才勉强出来住持师子岩正宗禅寺。
大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除夕之夜,了义禅师告诉侍者道:“有一件事,天来大,你还委悉(明白)么?”侍者无语。良久,了义禅师又道:“明日是年朝。”
正月初六那天,了义禅师带着侍者,来到法云塔的西畔,指着一块空地说:“更好立个无缝塔。”
当天晚上,了义禅师与诸禅者谈笑如平常。到了初夜分,了义禅师突然告诉大众道:“老僧明日天台去也。”
侍者道:“某甲随师去。”
了义禅师道:“你走马也趁我不及。”
第二天早晨,了义禅师果然跏趺而逝。
早在十二年前,中峰明本禅师示寂,大众送葬完毕,一起用斋的时候,了义禅师曾向大众预言道:“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
当时谁也不相信,现在终于应验了。
390.无闻思聪禅师悟道因缘
汝州(今河南临汝)香岩无闻思聪禅师,袁州铁山琼禅师之法嗣,香山人。思聪禅师出家受戒后,一直游方参学,初礼独峰禅师,后又投淮西无能禅师座下。无能禅师让他看赵州和尚“无”字公案。思聪禅师于是依教精进参究,久之,却无所入。
一日,思聪禅师与同参道友敬上座交谈。
敬上座问:“你六七年来,有甚见处?”
思聪禅师道:“每日只是目前无一物。”
敬上座道:“你者(这)一络索(同“罗索”,重复无用的话),从甚处来?”
思聪禅师一听,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问:“毕竟明此大事,应作么生?”
敬上座道:“不见道‘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
敬上座说完便走开了。
思聪禅师被敬上座这一逼拶,直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五七日间,不提“无”字,一心只看“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这个话头。
后来有一天,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6-8-10 23:20:24
|
只看該作者
思聪禅师偶然来到净头寮(负责厕所卫生的僧人所居之处),与众人同坐。可是他心中的疑情并没有放下,心心念念还在所参的话头上。大约坐一顿饭的功夫,思聪禅师忽然觉得情想破裂,眼前人物,一切都不见了,心胸大开,通身汗流,庆快无比。
于是,思聪禅师便径直来到敬上座的寮房,向他通报了自己刚才所证。
敬上座便举起扇子,说道:“速道!速道!”
思聪禅师急忙应道:
“举起分明也妙哉,清风匝匝透人怀。
个中消息无多子,直得通身欢喜来。”
从此以后,思聪禅师便智慧大发,凡有酬问,皆应对无滞。但是,于宗门向上一路,仍然不得洒脱。
不久,思聪禅师来到香岩山,参加坐夏(夏季安居静修)。在这期间,他用功非常精进,单提一个“无”字,字昼夜不息。一天,他忽然觉得整个身心,如同房子的四壁突然倒塌了一般,无一法可当情。
当时,正好赶上铁山琼禅师从高丽回到石霜。思聪禅师于是前往参礼,请求印证。
铁山琼禅师一见思聪禅师,便问:“何处人?”
思聪禅师道:“汝州。”
铁山琼禅师又问:“风穴祖师面目如何?”
思聪禅师于是将自己二十年来的用功经过及体会,详细地汇报了一遍。
铁山琼禅师忽然站起来,用手把住思聪禅师的咽喉,问道:“如何是无字?”
思聪禅师道:“近从潭州来,不得湖北信。”
铁山琼禅师道:“未在,更道!”
思聪禅师便道:“和尚几时离高丽?”
铁山琼禅师道:“未在,更道!”
思聪禅师于是大喝一声,拂袖而出。
铁山琼禅师在身后喊道:“者(这)兄弟都好,只一件大病,我发明了。”
思聪禅师一听,感激涕零,于是请求铁山琼禅师为他抉择。
思聪禅师后隐入光州一处深山里,做悟后保任的工夫,前后达十七年之久,终于大彻大悟。后回汝州香岩,开法接众。
思聪禅师曾示众云:“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秉金刚剑,吞栗棘蓬,截断衲僧舌头,坐却毗卢顶□(ning,头顶),竖一径草作丈六金身,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直教寸丝不挂,月冷秋空,寒灰发焰。到者(这)里唤作佛法,入地狱如箭射,不唤作佛法,亦入地狱如箭射。诸仁者,毕竟作么生会?不见船子和尚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虽然恁么,正眼观来,尽是闲家俱。衲僧分上,料掉(料想、推想)没交涉。’”
391.石屋清珙禅师悟道因缘 392.平山处林禅师悟道因缘 393.天真惟则禅师悟道因缘 394.日本梦窗国师悟道因缘
395.恕中无愠禅师悟道因缘 396.瑞云松隐茂禅师悟道因缘 397.大千慧照禅师悟道因缘 398.大圭正璋禅师悟道因缘
399.三空道人悟道因缘 400.杰峰世愚禅师悟道因缘
391.石屋清珙禅师悟道因缘
湖州福源天湖石屋清珙禅师,湖州道场及庵信禅师之法嗣,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出生。清珙禅师幼时即断酒肉,为人素朴清瞿。长大后,投本州兴教崇福寺惟永禅师出家,二十岁落发,二十三岁受具足戒。
一日,有一位行脚僧,持杖戴笠,从寺前经过。清珙禅师问他欲住何方。行脚僧道:“吾今登天目见高峰和尚,汝可偕行否?”于是,清珙禅师便欣然同意随同前往天目,礼谒高峰原妙禅师。
初礼天目,原妙禅师便问清珙禅师:“汝为何来?”
清珙禅师道:“欲求大法。”
原妙禅师道:“大法岂易求哉!须然指香可也。”
清珙禅师道:“某今日亲见和尚,大法岂有隐乎?”
原妙禅师一听,知道他根性大利,默而器之,遂教他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
这样,清珙禅师便留在原妙禅师座下,服勤三年,一心参究该公案。可是最终却无所契入。
于是,清珙禅师便想辞别高峰,前往他方参学。
原妙禅师知道他的悟道因缘不在此处,便指点道:“温有瞎驴,淮有及庵,宜往见之。”
湖州道场寺及庵信禅师,是高峰原妙禅师之法嗣,初住建阳之西峰。清珙禅师遂前往礼谒。
初见及庵信禅师,清珙禅师便行大展拜。信禅师袒襟危坐,默而受之。
信禅师问:“何来?”
清珙禅师道:“天目。”
信禅师道:“有何指示?”
清珙禅师道:“万法归一。”
信禅师道:“汝作么生会?”
清珙禅师默然无语。
信禅师便道:“此是死句,什么害热病的,教汝与么(这样做)?”
清珙禅师于是礼拜,请求指示奥旨。
信禅师道:“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意旨如何?”
清珙禅师虽然作了回答,但是未能契旨。
信禅师道:“者个亦是死句。”
清珙禅师听了,不觉通身汗下。
过了一段时间,清珙禅师又入室请益。
信禅师依旧举“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之话头,诘问他。
清珙禅师道:“上马见路。”
信禅师一听,便呵斥道:“在此六载,犹作者(这)个见解!”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行,仍然无个入处,清珙禅师感到非常愤懑和绝望,于是便离开西峰,前往他方。
在途中,清珙禅师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风亭,忽然有省。
于是他又匆匆重新回到西峰,告诉信禅师道:“有佛处不得住,也是死句,无佛处急走过,也是死句。某今日得活句了!”
信禅师便问:“汝作么生会?”
清珙禅师道:“清明时节雨初晴,黄莺枝上分明语。”
信禅师一听,遂予印可。
清珙禅师此后又在信禅师座下住了很久,才离开。临走前,信禅师送他至山门口,说道:“已(以)后与汝同龛。”
不久,信禅师移住湖州道场寺。清珙禅师又来到他的座下,掌管藏经阁。
信禅师曾当着大众的面,赞叹清珙禅师道:“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
从此以后,清珙禅师道名远播,经常出入于吴越之间,激扬禅风,广结般若之缘。
后偶游霞雾山,清珙禅师喜其山势峻秀,于是卓庵而居,名曰“天湖”。禅坐之余,清珙禅师经常吟诗自娱。其山居诗多脍炙人口,充满烟霞之气。现举五首——
1.“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步野僧家。
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黄土坡边多蕨笋,青苔地上少尘沙。
我年三十余来此,几度晴窗映落霞。”
2.“四十余年独隐居,不知尘世几荣枯。
夜炉助暖烧松叶,午钵充饥摘野蔬。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
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3.“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
尺璧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
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
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4.“岳顶禅房枕石台,白云飞去又飞来。
门前瀑布悬空落,屋后山峦起浪堆。
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下方田地虽平坦,难及山家无点埃。”
5.“优游静坐野僧家,饮啄随缘度岁华。
翠竹黄花闲意思,白云流水淡生涯。
石头莫认山中虎,弓影休疑杯里蛇。
林下不知尘世事,夕阳长见送归鸦。”
清珙禅师本想隐居天湖,终其一生。当时,嘉禾当湖福源禅寺刚刚创建,缺少住持。大家于是前往天湖,恳请清珙禅师出山,清珙禅师却坚卧不起。后来他的同参平山处林禅师责备他说:“夫沙门者,当以弘法为重任,闲居独善何足言哉!”清珙禅师一听,帝幡然前往福源,盛开炉鞴,锻炼学人。一时龙象来归,云涌涛奔,或恐落后。
清珙禅师在福源寺住持了七年,纲宗大振。既而以老归隐,复归天湖。大元顺宗至正年间,朝廷闻清珙禅师之道名,特赐金襕袈裟,众人皆以为荣,而清珙禅师却淡然处之。至正十二年(1352),清珙禅师临终示疾,与众人诀别。其徒众问:“和尚后事如何?”
清珙禅师遂索笔书偈云:
“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
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写完便投笔而化。春秋八十一岁。
清珙禅师厌弃世事,淡于名利,故一生持戒特别精严。他经常用《楞严经》中的“四种清净明诲”告诫大众。清珙禅师有位弟子,名太古愚,高丽人。他曾经执侍清珙禅师而得契旨。清珙禅师圆寂后,太古愚禅师请得师之舍利,归国供养。
392.平山处林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平山处林禅师,湖州道场及庵信禅师之法嗣,俗姓王,本郡仁和人。处林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后辞母游方参学。其母精心地为他准备了行装。可是出门没有几天,处林禅师便垂着头回来了。
他的母亲告诫他说:“大凡学道,当持不退转心,何趦趄(zi ju,欲进不前)乃尔耶!”
处林禅师听了,非常惭愧,于是痛自警策,前往金华,参礼及庵信禅师。
信禅师一见,知是法器,默而器之,于是留他住在侍者寮。
自从来到信禅师座下,处林禅师用功非常精进,朝夕请益,不曾懈怠。
一天晚上,处林禅师入室请益。
临别时,信禅师撚好纸卷,沁上膏油,以当蜡烛,然后点着,问处林禅师道:“龙潭吹灭,汝作么生?”
[此处,信禅师借用了龙潭崇信禅师点化德山禅师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一天晚上,宣鉴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于是宣鉴禅师向龙潭禅师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道:“外面黑。”龙潭禅师于是点了一支纸烛,递给宣禅师。宣鉴禅师正准备伸手接,龙潭禅师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就在这当下,宣鉴禅师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宣鉴禅师道:“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处林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信禅师急忙用手掩住他的嘴。
处林禅师当下便从此悟入。
信禅师后来移住湖州道场寺,处林禅师亦随而前往,奉命管理藏经阁。
不久,处林禅师又奉命分座说法。其机辩竞发,如倾江河,令众钦伏。信禅师圆寂后,处林禅师遂前往仰山,依虚谷希陵禅师,为第二座。
393.天真惟则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海门天真惟则禅师,匡庐无极源禅师之法嗣,俗姓费,吴兴人。惟则禅师少时出家,受戒后即游方参学,先后参礼过楚石、千岩、无见、无闻等诸大禅德,因机缘不契,无所悟入。后来到庐山,投无极源禅师座下请益。
无极源禅师寡言少语,经常是整天不说一句话,更谈不上对惟则禅师有所开示和启发了。惟则禅师感到非常困惑:明眼宗师就是这样接引学人的吗?
一日,无极源禅师正要上厕所,惟则禅师看见了,连忙走上前,拦住无极源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无极源禅师于是一把擒住惟则禅师的咽喉,说道:“道!道!”
惟则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洪武初年,惟则禅师曾奉诏入京,参加皇上举办的大型超荐法会。不久因足疾辞归,奄然迁化。
394.日本梦窗国师悟道因缘
日本梦窗智曤(huo)国师,高峰日禅师之法嗣,俗姓源,日本势州人。梦窗国师幼时极聪慧,群书一览,皆能持记。九岁出家,十八岁为大僧。梦窗国师曾一度白骨观,绘死尸九变之相,终日静坐观想,遂慨然有求道之志。后来有一天晚上,梦窗国师梦见自己来到中国,游疏山、石头二刹,有一长眉僧人送给他一幅达摩祖师像,说道:“尔善事之。”醒来之后,梦窗国师感叹道:“洞明吾本心者,其惟禅观乎?”于是改名疏石。
不久,梦窗国师即乘船来到中国,游方参学。
初礼一山宁禅师,梦窗国师便备陈求法之诚。
一山宁禅师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
梦窗国师道:“岂无方便乎?”
一山宁禅师道:“本来廓然,是大方便。”
梦窗国师一听,疑闷不已,于是改投高峰日禅师座下。
高峰日禅师问梦窗国师:“一山有何指示?”
梦窗国师于是备述前言。
高峰禅师一听,便厉声喝道:“何不道和尚漏逗(老迈、昏花、迟缓)不少?”
梦窗国师终于言下有省。从此以后,他用功更加精进,夜不倒单。
后来,有一天晚上坐禅,坐了很久,梦窗国师感到有些困倦,于是下座,倚墙而立。迷迷糊糊之间,他的身体忽然倒在地上。就在倒地的那一刹那,他终于豁然大悟,平生疑滞,顿然冰消瓦解。
于是梦窗国师便作偈,呈高峰日禅师,偈中有“等闲击破虚空骨”之句。高峰日禅师览偈后,遂予印可。
梦窗国师回日本后,大弘禅宗,门庭兴盛。得赐“普济国师”之号。
395.恕中无愠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瑞岩空室恕中无愠禅师,昆山荐严妙道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本郡临海人。无愠禅师少时有出世之志,后从径山元叟行端禅师落发,并于昭庆律寺受具足戒。此后,无愠禅师开始游方,初往净慈,礼谒灵石芝禅师,次往湖州资福,参一源灵禅师,末后投台州紫箨(tuo)山竺元妙道禅师座下。
初登紫箨山,无愠禅师隔着一条小溪,望见对面有一老僧正坐在磐石上,旁边站着一位侍者,风度萧然,如画中之应真。无愠禅师猜想这位老僧必是妙道禅师,于是具礼展拜。后一打听,果然如是。
无愠禅师于是便跟着妙道禅师来到丈室里。
无愠禅师正要开口请问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妙道禅师却大喝一声。
在这突如其来的一喝之下,无愠禅师通身汗流,疑情顿消,遂呈偈曰:
“狗了佛性无,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葫芦。”
妙道禅师览其偈,为了进一步试探无愠禅师脚跟是否真的站稳了,便笑道:“恁么会又怎得?”
无愠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妙道禅师遂予印可。
无愠禅师悟道后,曾经告诉同参们说:“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决不在言语文字上。我辈若不遇者(这)老和尚,几被知解埋没一生。他日设有把茅盖头(指卓庵住山传法),当不忘所自。”
无愠禅师最初出世于明州灵岩广福禅寺,后移住台州瑞岩净土禅寺。
无愠禅师曾经上堂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众伎。大众还识得心也未?若识得心便识得意,识得意便识得诸识,识得诸识便识得妄想。妄想灭则诸识灭,诸识灭则意灭,意灭则心灭,心灭则一切灭。所以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说到这里,无愠禅师便大喝一声,接着说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么过?”说完便下座。
[工伎儿,随着锣鼓等乐器之节拍,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的演艺者。和伎者,调弄音乐以配合演艺者进行表演的伴奏者。]
此外,无愠禅师曾自设三关,勘验前来参学禅客,契则留住,不契则逐出。这三关是——
“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翁不识?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尽,因甚不见?”
无愠禅师对当时丛林中玩弄话头公案、不务真修实证的虚假作法,多有指斥——
“近代宗风不竞,直指之要往往流为戏论。踞曲录床(禅床)称宗匠者,要笼罩新学,以古人彻骨彻髓为人直指句子,尽拈将来,如乡村中老教授,教年少弟子读上大人一般,者一句是对机语,者一句是肯他不肯他语,者一句是相应带语,者一句是不落玄妙语,密地商量,以为宗旨。一个传一个,谓之传法度生。如斯卑劣,不足枚举。若是有志荷担者,不必求人说禅病,但自退步,向脚跟下,密密体究,岂无到家时节耶?”
无愠禅师住持瑞岩的时候,道誉日隆,江湖英俊,争相参礼。当时大元统治者对佛教非常崇信,国内高僧大德多受其赏赐,唯无愠禅师独不屑世荣,保持着衲僧的本色。
在瑞岩住持了三年之后,无愠禅师便辞去住持之职,独居松岩顶上。洪武十七年(1384),无愠禅师应弟子居顶禅师之邀请,归宁波翠山养老,两年后便圆寂。春秋七十八岁。有辞世偈云:
“七十八年,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露柱饶舌。”
无愠禅师生前著有《二会语录》、《三庵杂录》及《净土诗》行世。
396.瑞云松隐茂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瑞云清凉实庵松隐茂禅师,金陵古林清茂禅师之法嗣,俗姓郑,奉化人。松隐禅师自幼就喜欢坐禅,经常一坐就是通宵达旦,十六岁(亦说十八)依传法寺希颜禅师出家。出家后,松隐禅师奉命管理寺院日常柴米油盐等细事。时间久了,松隐禅师发自己的修行还没有入门,便非常焦急。他感叹道:“离家为求道,苟羁绊于此,何异狗苟蝇者耶!”于是便偷偷地离开了寺院,前往他方参学。
松隐禅师首先礼谒了南涧松禅师。在其座下,松隐禅师奋志用功,昼夜系念,未曾有须臾间断。
一天晚上,月光透过松林照在房间的地上。松隐禅师睡不着,于是爬起来,沿着檐间经行。在月光下,他无意间听到附近泉水的声音,恍然有省。
第二天,松隐禅师一起床,便直趋丈室,将夜间所悟告诉了南涧禅师。
南涧禅师笑道:“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何不)往见古林茂公?”
于是松隐禅师便荷担前往保宁,参礼古林茂禅师。
初到保宁,古林禅师便问:“来作什么?”
松隐禅师道:“生死事大,特求出离。”
古林禅师道:“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根本,何缘入此革囊?”
松隐禅师正要开口回答,古林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松隐禅师终于豁然有省,从此以后,他机辩峻绝,纵横自如,人莫敢触。古林禅师因此对他非常器重,令他充当第一座。
大元至正壬午年(1342),松隐禅师应宣政院之命,前往瑞云之清凉,开法接众。一时学徒奔凑。其机锋相加,如兔起鹘落,瞬目辄失,利根衲僧,每于此多有发明。
一日,有僧至,问答未竟,便以手拍地而笑。
松隐禅师道:“滞货,何烦拈出耶?”
那僧便嘘了一声。松隐禅师于是厉声一喝。
那僧有省,遂礼拜而去。
在清凉,松隐禅师住持了十五年,后退隐于东堂,影不出山。末后,又被弟子请至天童之此轩,一直到他圆寂。
临终前,松隐禅师曾示微疾。
一日,集众诀别,座下弟子一再请求他作辞世偈。
松隐禅师于是举手指心道:“此间廓然,何偈之有?”
说完便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枕额而逝。春秋八十五岁。
397.大千慧照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育王大千慧照禅师,杭州灵隐东屿德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麻,永嘉人。慧照禅师自幼聪颖持重,异于常儿。每次听见有人诵经,他就合掌谛听。长老良禅师见而喜之,遂度为弟子,并于处州天宁寺受具足戒。从此以后,慧照禅师便放下万缘,游方参学,力究宗门大事。
慧照禅师初投净慈佛智晦机元熙禅师座下请益。一日,慧照禅师阅读真净禅师(宝峰克文)语录,当他读至“头陀石被莓苔裹,掷笔峰遭薜荔缠”这一句时,汗流浃背,恍然有省。于是他便前往苏州荐严,礼谒东屿德海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荐严,东屿禅师便问:“东奔西走,将欲何为?”
慧照禅师道:“特来参礼。”
东屿禅师道:“天无四壁,地绝八荒,汝向什么处措足?”
慧照禅师一听,便拍案而出。
东屿禅师还不放心,于是又将他召回来,反复勘验。当他确信慧照禅师脚跟已稳之后,便给予印可,并留他在自己的座下,充当侍者。
慧照禅师悟道后认为,心法虽通,若不广泛阅读经教,无以弘阐正教,广契众生之机。于是要求主管藏经阁,终日研习经教。
东屿禅师移住净慈之后,慧照禅师亦随而前往,并奉命分座说法。大元文宗天历戊辰年(1328),慧照禅师应信众邀请,前往乐清明庆,开法化众。
慧照禅师曾经示众云:“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参禅看教,皆为障碍。何如一法不立,而起居自在乎?德山棒,临济喝。亦有大不得已尔。”
大元顺宗至正年间,慧照禅师奉宣政院之命,移住育王。为了诱掖后学,慧照禅师曾设三关机语,以验学人——
“一曰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二曰虚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三曰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这三关中的第三关最为峻切,可惜,在慧照禅师住持育王的九年中,未曾有人能契其旨。
慧照禅师晚年,退隐于妙喜,筑庵自活,名曰“梦庵”,自号“梦世叟”。后圆寂于洪武六年(1373)。春秋八十五岁。
398.大圭正璋禅师悟道因缘
建宁(今福建境内)斗峰大圭正璋禅师,杭州灵隐东屿德海禅师之法嗣,福州福清人。出家后,投东屿德海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东屿德海禅师上堂,就“俱胝竖指”之公案进行提唱。
[俱胝竖指之公案是这样的——俱胝和尚手下有位供过童子(又称供过行者,寺院过堂或上供时,专门负责分配饭羹茶果灯香花烛的行者),生得非常机敏灵利。他经过长时间的暗中观察,发现俱胝和尚接引所有信众,都竖起一个指头,因此便觉得接引人也挺容易的,并不是什么难事。于是私底下,常常趁俱胝和尚不在家,凡有人前来参问,也学着俱胝的样子,竖起一个指头。天长日久,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就告诉了俱胝和尚,说道:“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竖指。”俱胝和尚听了,决定勘验一下童子,看他是真会佛法还是假会佛法。于是,有一天,他在衣袖里暗藏着一把刀子,把童子叫到跟前,问道:“闻你会佛法,是否?”童子回答道:“是。”俱胝和尚便问:“如何是佛?”童子便竖起指头。俱胝和尚突然从袖子里拿出刀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掉了童子的指头。童子负痛,嗷嗷地哭着,从方丈室往外跑。这时,俱胝和尚在后面大声地呼唤童子的名字,童子便回首看。俱胝和尚问:“如何是佛?”童子一听,本能地举起手,却发现指头不在,当即豁然大悟。]
听了德海禅师对这则公案的提唱,正璋禅师言下有省。于是上堂结束后,他便来到丈室,准备向德海禅师报告自己的所证所悟。
德海禅师一见,便问:“作么?”
正璋禅师道:“古今现成事,何必涉思惟!”
德海禅师道:“既不涉思惟,汝来者(这)里作么?”
正璋禅师道:“请和尚证明。”
德海禅师道:“证明个什么?”
正璋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为了进一步勘验正璋禅师,德海禅师于是令他就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作一偈颂。
正璋禅师遂当即作颂云:
“狗子佛性无,觑者眼睛枯。
瞥尔翻身转,唵悉哩苏□。”
德海禅师听完偈颂,知道他已经彻悟,遂予印可。
正璋禅师后回建宁之斗峰化众。临终前,曾有辞世偈云:
“生本不生,灭亦无灭。
幻化去来,何用分别。
大众珍重,不在言说。”
399.三空道人悟道因缘
三空道人,嘉兴天宁竺云景昙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三空道人自幼即具大丈夫出世之志,不为富贵名利所夺。出家后,投天宁竺云景昙禅师座下参学。景昙禅师令他参赵州无字公案。三空道人于是谨遵师教,昼夜勤苦参学。
数年后的某一天,三空道人入室参请景昙禅师。
三空道人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景昙禅师道:“生是谁耶,死是谁耶?”
三空道人一听,便低头问讯。
景昙禅师觉得三空道人的反应异于平常,于是又重新问:“生是谁耶,死是谁耶?”
三空道人依旧低头问讯。
景昙禅师于是呵斥道:“切忌死在者(这)里!”
三空道人便拈起念珠,说道:“数珠一百八。”
过了几天,三空道人便示微疾,说偈而化。
400.杰峰世愚禅师悟道因缘
衢州(世今浙江境内)乌石杰峰世愚禅师,大慈止岩成禅师之法嗣,俗姓余,本郡西安人。世愚禅师少时从孤岳嵩禅师出家,从事扫洒之役,受具足戒后,即辞师游方参学。
世愚禅师首先参礼了古岩纯、石门刚二位禅德,涕泪悲泣,向他们请教坐禅用功之要,之后,世愚禅师便依二老之教,隐于山中,终日兀坐如枯株。当时世愚禅师才二十五岁。
此后,世愚禅师又出山,先后参礼了布衲雍、断岩义、中峰本等禅宗大德,但是机缘不契,未能悟道。此时,世愚禅师心里感到很茫然和烦乱,不知道在修行的路上该何去何从。于是他决定暂时隐居南屏山,精进苦修,三年足不出户。
世愚禅师后听说止岩成禅师在大慈山演法接众,法席兴盛,于是前往礼谒。止岩成禅师在大慈山演法接众,法席兴盛,于是前往礼谒。止岩成禅师遂为他举南泉禅师“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之话头。世愚禅师听了,更加迷闷不已。不得已,他只好带着这个疑情,重新返回南屏山。世愚禅师发誓道,今生若不洞明此事,决不下此山。
从此以后,世愚禅师便一心参究南泉禅师的三不是话头。他用功非常猛利和勤苦,心心念念都在话头上,外人看他,犹如气绝之人,终日神思恍惚,行坐寝食,皆不觉知。
后来有一天晚上,世愚禅师无意间听到隔壁的僧人唱念永嘉大师《证道歌》,当对方唱到“不除妄想不求真”这一句时,豁然如释重负,一刹那间,眼前的一切如梦幻空花一般,无有质碍。
世愚禅师喜不自胜,说道:“佛法元(原)在目前,人自远之耳!”并当时下述偈云:
“时时觌面不相逢,吃尽娘生气力穷。
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
于是世愚禅师便一路奔跑,前往大慈,拜见止岩成禅师,以求印证。
世愚禅师刚走进丈室,止岩成禅师便喝道:“何处见神见鬼来?”
世愚禅师道“今日捉了贼也!”
止岩成禅师道:“脏在何处?”
世愚禅师便大喝一声。
止岩成禅师于是乘机逼拶道:“开口合口都不是,向上道将一句来。”
世愚禅师道:“遍界明明不覆藏。”
止岩成禅师于是拈起竹篦要打。世愚禅师一见,便将禅床一把掀翻了。
止岩成禅师道:“敢来者(这)里捋虎须!”
说完又连续打了三竹篦,并嘱咐道:“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大元顺宗至顺二年(1334),世愚禅师回到故里衢州西安,居乌石山,影不出者十六余年。一时道望四布,门庭兴盛,座下弟子二三千人。后移住广德石溪兴龙寺,其道化之盛,亦不下乌石。
世愚禅师后圆寂于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春秋七十。临终有辞世偈云:
“生本不生,灭本不灭。
撒手便行,一天明月。”
401.逆川智顺禅师悟道因缘 402.碧峰宝金禅师悟道因缘 403.千岩元长禅师悟道因缘 404.古先印原禅师悟道因缘
405.呆庵普庄禅师悟道因缘 406.万峰时蔚禅师悟道因缘 407.月泉同新禅师悟道因缘 408.无念胜学禅师悟道因缘
409.西竺本来禅师悟道因缘 410.无际明悟禅师悟道因缘
401.逆川智顺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净慈逆川智顺禅师,福州天宝法枢禅师之法嗣,俗姓陈,瑞安人。智顺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后投福州天宝法枢禅师座下请益。法枢禅师令他参南泉禅师“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
智顺禅师于是谨遵师教,奋志参究,以至目不交睫。一个月之后的某一天,智顺禅师上厕所,偶然看见园子里的葫芦长得很大,吊在藤上,迎风摆动,恍然大悟,顿觉大地平沉,虚空粉碎。
智顺禅师喜不自胜,于是直趋丈室,请求法枢禅师印证。
法枢禅师听了智顺禅师的通报,便道:“此才入门耳,向上一著,则千里万里。”
智顺禅师只好退下,继续用功。
半年后,有一天,智顺禅师忽然大声告诉法枢禅师道:“南泉败阙,今已见矣!”
法枢禅师便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
智顺禅师道:“地上铺砖,屋上盖瓦。”
法枢禅师又问:“南泉即今在甚么处?”
智顺禅师道:“鹞子过新罗。”
法枢禅师道:“错!”
智顺禅师亦道:“错!”
法枢禅师又道:“错!错!”
智顺禅师于是便礼拜而退。
法枢禅师圆寂后,智顺禅师一度继承法枢禅师的法席,领众薰修,不久后便离开,前往杭州净慈,开法接众。后于洪武六年(1373)圆寂。
402.碧峰宝金禅师悟道因缘
五台山碧峰宝金禅师,世称金碧峰,缙云如海真禅师之法嗣,俗姓石,乾州永寿人。宝金禅师六岁时依云寂温禅师出家,落发受戒后,一度游诸讲肆,听习经论,穷究性相之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宝金禅师发现自己在修行上却并没有多大的长进,遂感叹道:“三藏之学,皆标月指耳!”于是便弃经教的学习,开始游方参学,后入蜀,投缙云山如海真禅师座下。
一日,宝金禅师入室请益。真禅师特地为他开示了入道之要。宝金禅师听了,疑情大起。于是奋志参学,昼夜精勤,未曾稍懈。宝金禅师曾一度入峨嵋山隐修,日以松柏为食,胁不至席。其间,他经常入定,或数月不起。他曾经在一棵大树下打坐,适逢大雨,溪水暴涨,将宝金禅师淹没了。村民原以为宝金禅师肯定被淹死了,可是七天以后,前往观看,却发现宝金禅师仍在那里,宴坐如平时,只是衣服浸湿罢了。
回到寺院后,一日,宝金禅师偶然提着竹筐,来到园中摘菜,不知不觉间,他又进入了定境,坐在地上凝然不动,三个时辰以后才醒来。大众都非常惊诧。
真禅师问:“入定耶?”
宝金禅师道:“然。”
真禅师又问:“何所见?”
宝金禅师道:“有所悟。”
真禅师道:“悟处如何?”
宝金禅师便举筐示之。
真禅师道:“不是。”
宝金禅师于是将筐放在地上,拱手而立。
真禅师又道:“不是!”
宝金禅师便大喝一声。
真禅师于是一把揪住宝金禅师的胸口,厉声道:“道!道!”
宝金禅师便握起拳头,对着真禅师的胁下便筑。
真禅师道:“未在!此尘劳暂息耳!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
宝金禅师不得已,只好退下,继续用功参究。
一天,宝金禅师正在山间经行,忽然听到伐木的声音,一时汗下如雨,顿然大悟。他感叹道:“古人道,大悟一十八遍,小悟无数。岂欺我哉!未生前事,今日方知。”
于是宝金禅师喜踊跃,径直来到丈室,请求真禅师印证。
真禅师听了宝金禅师的通报,并没有急于给他印可。
宝金禅师于是掀翻禅床,拂袖而出。
第二天,宝金禅师又入丈室,参礼真禅师。
真禅师没有说话,却在地上画了一圆相。
宝金禅师一见,便用衣袖拂去。
真禅师于是又画一圆相。
宝金禅师便在圆相中间画了一横,然后拂去。
真禅师接着又画了一圆相。
宝金禅师便在圆相中间画了一个十字,然后又拂去。
真禅师并不理睬,又画了一个圆相。
宝金禅师于是便在圆相中画了一个□字,接着又拂去。
就这样,真禅师前后共画了三十个圆相,宝金禅师皆一一以笔画作答。
真禅师最后呵呵大笑道“参学悟道者,世岂无之?能明大机用,宁复几人?”
说完,便为宝金禅师授记、印可,并令他前往北方,大弘道法。
在此之前,宝金禅师曾于定中,看见有一处高山,风景极为秀丽,山中重楼杰阁,金碧绚烂,有很多菩萨,行道其中。宝金禅师忽然听到有人招呼他说:“此秘魔岩也。尔修道其中,何遽忘之?”
宝金禅师辞别真禅师后,遂北游五台。
一日,宝金禅师在途中碰到一女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赤足徐行,后面跟着一条大黑狗。
宝金禅师走上前问道:“何之(去哪儿)?”
女子道:“入山。”
宝金禅师又问:“入山何为?”
女子道:“一切不为。”
话音刚落,那女子便不见了。
宝金禅师于是询问同行者,是否看到刚才那个女子,大家都说没有。
这时,有人提醒道,那女子莫非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于是宝金禅师便留在五台,依山卓庵而住,名曰“灵鹫庵”,以侍来者。
不久,宝金禅师便道声大震,僧俗闻风,千里归凑,多时竟达上千人。
大元至正年间,宝金禅师曾奉诏入禁说法。那天晚上下大雪,宫中有人看见,有一条红光,从宝金禅师的室中直透霄汉。皇上惊叹不已,遂赐宝金禅师金襕袈裟。第二年,北方大旱,宝金禅师奉诏祈雨,有大应验。皇上非常高兴,又赐他“寂照圆明大禅师”之号,并诏住海印寺。
洪武初年,宝金禅师一度被诏至京师,住大天界寺,陪候皇上问法,深得皇上之敬信。
洪武五年壬子(1372),宝金禅师临终示疾。弟子一再请他作辞世偈,宝金禅师道“三藏十二部,尚为故纸,吾言何为!”说完便端坐而逝。
403.千岩元长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乌伤伏龙无明千岩元长禅师,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俗姓董,萧山人。元长禅师七岁时,经书过目成诵,出入循规蹈矩,有若成人。年稍长,即入寺院,从授经师学习《法华经》。十九岁时于灵芝寺落发受戒。
一日,行省丞相府设斋供僧,元长禅师亦随众受请。
当时中峰明本禅师亦在座。明本禅师远远地看见元长禅师气宇不凡,知是法器,便主动地跟他打招呼,并问道:“汝日用若何?”
元长禅师道:“念佛。”
明本禅师又问:“佛今何在?”
元长禅师正要开口答话,明本禅师便厉声呵叱。
元长禅师于是作礼,请求明本禅师为他开示法要。
明本禅师便教他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散斋之后,元长禅师便谨遵师旨,于灵隐山中,结茅而居。后随顺世缘,过早地出世弘化,中止了专修,将近十载。这十年的生活对他来说,并不自在,自身参禅的功夫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一日,元长禅师喟然长叹道:“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于是,他当机立断,又重新回到灵隐山原来隐修的庵中,终日危坐,奋志参究,胁不至席者三年。
后来有一天,元长禅师前往望亭,忽然听到林中鸟雀啼鸣,恍然有省。
于是元长禅师便匆忙赶往中峰,礼拜明本禅师,并向明本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明本禅师不仅没有给他印证,反而又将他一顿厉声呵叱。
元长禅师觉得心里有些不平衡,当即便愤然而归。
那天深夜,迷迷糊糊间,元长禅师忽然听见有一只老鼠,将喂猫食的碗弄翻了,掉在地上,砰然有声,终于恍然大悟。整个身心如蝉脱壳一般,浮游于虚空之中,庆快无比,天上天下,一时清朗。
元长禅师喜不自胜,披衣待旦。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前往中峰,请求明本禅师为他抉择。
明本禅师道:“赵州何故云无?”
元长禅师道:“鼠餐猫食。”
明本禅师道:“未也。”
元长禅师道:“饭器破矣!”
明本禅师便问:“破后如何?”
元长禅师道:“筑碎方甓(pi,砖)。”
明本禅师一听,便微笑,并嘱咐道:“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元长禅师悟道后,首先隐于天龙之东庵,后因诸山争相劝请住持,不久便潜至乌伤之伏龙山。在当地信众的护持下,元长禅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修复了久已荒废的圣寿寺,使之成为一代名刹。元主因仰慕元长禅师之道名,特赐元长禅师“佛慧圆鉴大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元长禅师圆寂于大元至正丁酉年(1357),春秋七十四岁。临终有辞世偈云:
“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404.古先印原禅师悟道因缘
日本建长古先印原禅师,天目中峰明本禅师之法嗣,俗姓藤,日本相州人。藤氏是当时日本的大贵族。印原禅师幼时即有出世志,迥异常儿,喜欢刻木为佛像,持以印空。众人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惊诧。印原禅师十三岁的时候,父母突然令他出家。受戒后,印原禅师一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却无所入。他慨然叹道:“中夏乃佛法渊薮,盍(何不)往求之乎?”于是,他便涉鲸波之险,奋然来到中国,参访禅德。
印原禅师首先来到天台之华顶,礼谒无见先睹禅师。无见禅师告诉他说:“汝缘不在此,中峰本公,现在说法杭之天目山,炉鞴正赤。此真汝导师,宜急行!”
印原禅师于是当即前往杭州天目,投中峰明本禅师座下。
明本禅师初见印原禅师,知是法器,遂令他充当侍者,执侍左右。
印原禅师求悟心切,经常入室,向明本禅师陈述自己的见解,可是每次都遭到明本禅师的痛斥。明本禅师道:“根尘不断,如缠缚何?”
印原禅师不明师意,退出之后,非常难过,涕泪悲泣,乃至寝食俱废。
明本禅师怜念他求法之诚恳,便开示他说:“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盘。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盘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脱使(假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出四大海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
印原禅师一听,不觉悚然汗下。
从此以后,印原禅师用功更加精进猛厉。后来终于有一天,豁然有省。
于是,他欢喜踊跃,直趋丈室,告诉明本禅师道:“印原撞入银山铁壁去也。”
明本禅师便问:“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
印原禅师一听,当下释然顿解。
明本禅师于是给他印,并嘱咐道:“善自护持。”
印原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应准备前往日本传法的清拙澄禅师之邀请,同往助化。印原禅师欣然许之。清拙澄禅师能够在日本大开法化,印原禅师功不可没。
在日本弘化期间,印原禅师的弟子欲为他画像,预请他为画像题赞。印原禅师于是画了一圆相,在上面题道:
“妙相圆明,如如不动。
触处相逢,是何面孔?”
印原禅师临终示疾时,曾唤侍者云:“时至矣,可持觚(gu,书写用的木简)翰(笔)来。吾塔已成,未书额耳。”于是大书“心印”二字。写完,便端坐而逝。
405.呆庵普庄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呆庵敬中普庄禅师,天童了堂一禅师之法嗣,俗姓袁,台州仙居人。普庄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天宁了堂一禅师座下。
初礼天宁,了堂禅师便问:“何来?”
普庄禅师道:“天童。”
了堂禅师道:“冒雨冲寒,著甚死急?”
普庄禅师道:“正为生死事急。”
了堂禅师道:“如何是生死事?”
普庄禅师便提起坐具,作出摇撼的样子。
了堂禅师道:“敢来者(这)里捋虎须!参堂去!”
普庄禅师于是谨遵师命,奋志用功。
一日,普庄禅师入室参礼了堂禅师。
了堂禅师于是举赵州庭前柏树子之公案,诘问普庄禅师。
普庄禅师正拟开口答话,了堂禅师却劈口便掌。
就在这出奇不意的掌击之下,普庄禅师当下悟入。
普庄禅师最初开法于抚州(今江西境内)北禅,后又移住云居、径山。曾有示众法语云:“夫为宗师者,不得已,垂示一言半句,无非为学者抽钉拔楔,解粘去缚。譬如善舞太阿,自然不伤其手。近代据师位,训学徒,记持文字,崇饰语言,夸耀后来,增长恶习,不知有自己出身之路,如衣坏絮,行棘林中,不能自由。少林直指之宗,于此堕地。良可痛伤!汝辈行脚,各须带眼,莫教堕落他网中,出头不得。只如古人道,入此门来,莫存知解。若纳山僧见处,直饶知解顿忘,犹是门外汉。到者(这)里须辨缁素始得。”
在这段开示中,普庄禅师对当时丛林中流行文字禅的习气作了痛切的批判。他认为,禅宗之衰落,与这种玩弄语言文字的虚浮做法有直接的关系。当今时代,禅宗要振兴,不可不注意这一前车之鉴。
406.万峰时蔚禅师悟道因缘
苏州邓尉万峰时蔚禅师,婺州千岩元长禅师之法嗣,俗姓金,温州乐清人。时蔚禅师刚出生时,红光满室,他的母亲非常害怕,以为是妖怪,想把他扔掉,他的姑姑于是将他收养起来。时蔚禅师在襁褓中时,每见僧人,辄合掌微笑。十一岁时,从演庆昇法师受业,因诵《法华经》有省,遂入杭州受具足戒。后投杭州虎跑止庵德祥禅师座下参学。
止庵禅师于是令他参究南泉禅师“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时蔚禅师虽然用功精勤,参究了一段时间,最终却迷闷无所入。于是他便前往明州达蓬山,于佛趾寺侧,卓庵隐修,奋志参究“三不是”公案,以至于废寝忘食,目不交睫。
一日,时蔚禅师入室礼谒寺主宗律师,宗律师遂为他举沩山踢倒净瓶之因缘——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前不久)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百丈禅师问:“何也?”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待我一一观察)。”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百丈禅师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司马头陀请华林觉禅师謦欬(qing kai,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把灵祐禅师请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当天晚上,百丈禅师便召灵祐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后来华林觉禅师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颇为不平。于是,他找到百丈禅师,问道:“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百丈禅师道:“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如果你能当众对我的问题下得一出格的转语,我当把沩山的住持位子交给你)。”说完,便指着净瓶问道:“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华林觉禅师道:“不可唤作木□(tu,树兜子)也。”百丈禅师于是问灵祐禅师,灵祐禅师便一脚将净瓶踢倒,径直走了出去。百丈禅师笑道:“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时蔚禅师一听,当下便恍然大悟,遂作偈云:
“颠颠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却半年。
当下若还亲荐得,如何不进劈胸拳。”
于是时蔚禅师便前往台州华顶,参礼无见先睹禅师,请求印证。无见禅师看了他写的悟道偈,遂予印可,并嘱咐道:“尔年小,且居山去!”
时蔚禅师于是又重新回到达蓬山,孤身一人,隐居了十年。后听说千岩元长禅师住伏龙山,道望昭著,遂前往参礼。
元长禅师一见时蔚禅师,如同旧识,问道:“将甚么来与老僧相见?”
时蔚禅师便举起拳头,回答道:“者(这)里与和尚相见。”
元长禅师又问:“死了烧了,向何处安身立命?”
时蔚禅师道:“沤生沤灭水还在,风息波平月印潭。”
元长禅师道:“莫要请益受戒么?”
时蔚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
第二天,时蔚禅师随众参加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
见到元长禅师,时蔚禅师便从地上拈起一块圆石头,作献珠状,说道“请和尚酬价。”
元长禅师道:“不值半文钱。”
时蔚禅师便道:“瞎!”
元长禅师道:“我也瞎,你也瞎。”
时蔚禅师又道:“瞎!瞎!”
说完,便呈偈云:
“龙宫女子将珠献,价值三千与大千。
却被旁观人决破,谁知不值半文钱。”
元长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回头告诉左右侍者道:“蔚山主颇有衲僧气息!”于是令时蔚禅师于席下充当第一座。
一日,元长禅师升座说法,举“无风荷叶动,决定有鱼行”之话头,诘问大众。
元长禅师话音未落,时蔚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震威一喝,然后拂袖而出。
于是,元长禅师便作偈印可。偈云:
“郁郁黄花满目秋,白云端坐碧峰头。
无宾主句轻拈出,一喝千江水逆流。”
时蔚禅师悟道后,即辞元长禅师,前往静嵩山,住山九年。其间,元长禅师多次致书招请,最后时蔚禅师终于前来分座说法,并受法衣。元长禅师嘱咐道:“汝缘在浙西,可往化导,吾道有寄矣!”
时蔚禅师于是谨遵师命,前往苏州邓尉山,开创伽蓝,一时法席兴盛,前来参学者络绎不绝。
关于如何用功参禅,时蔚禅师曾作过极精彩的开示——
“大凡参禅做功夫者,不得安然静坐,忘形死心,澄空守寂,昏沉散乱。须是抖擞精神,猛著精彩,急下手脚,剔起眉毛,咬定牙关,提起话头,立地要知分晓,不得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么。便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上,大起疑情,疑个一归何处。即将此一则公案,尽平生气力,提在手中,如一柄铁扫帚相似,佛来也扫,魔来也扫,邪来也扫,正来也打扫,是也扫,非也扫,无也扫,有也扫,扫来扫去,扫到无下手处,无著力处,正好著力,无扫荡处,正好扫荡。忽然扫破空,突出一个扫帚柄来,□!元来却在这里。在这里,依前即是个张上座,一翻翻转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尽是自家珍宝,草木砂砾,尽是自己法身。到这里,说甚么一归何处,只这一柄铁扫帚,亦乃和身放下,坐断常寂光,超出无生界,唤作无为无事人也。若是打不透,彻不过,切莫匆匆草草道我会禅会道。不用参疑,我问你,腊月三十日到来,从前会得底道禅,用得着么?所以参须实参,悟需实悟,不可弄虚头,认光影,不求正悟。须向这里,将本参公案,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并作一个疑团,顿在眉毛眼睫上,看定通身是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行也如是参,坐也如是参,静也如是参,动也如是参,参来参去,通身是个话头,物我俱忘,心识路绝,澄澄湛湛,寂静无为,蓦然疑团子爆地一声,直得须弥粉碎,大地平沉,迸出一轮杲日,照耀山川,遮藏不得。那时却来嵩山门下吃痛棒!”
“大凡参学做功夫者,先将平日所知所见,人我利名,尽情扫却,然后将本参话头,顿在目前,行住坐卧时也参,著衣吃饭时也参,屙屎送尿时也参,静闹闲忙时也参,喜怒哀乐时也参。但于十二时中,心心无间,念念相续,不忘这个话头。须是大起疑情。大疑即大悟,不疑即不悟。悟即悟自本心,明即明自本性。古人云,‘佛见法见,是二种铁围山;若有所见,尽成其障’。所以《证道歌》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事不论根性利钝,只要信得及,行得切,时节到来,忽然触著磕著,洞明大事。祖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法界元(原)来无一物’。佛者觉也。如何是觉?□!呵呵!方知此语,实无妄也。且道笑个什么?经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然虽如是,须经大善知识炉煹煅炼,将来方可续佛慧命。谨参!谨参!西来直指正单传,自念参疑意廓然。今古上乘无别法,尽皆心悟未生前。”
这两段开示,可作为后世参禅者用功之指南。
时蔚禅师圆寂于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春秋七十九岁。临终有辞世偈云:
“七十九年,一味杜田。
悬崖撒手,杲日当天。”
407.月泉同新禅师悟道因缘
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典,修习禅定。天长日久,同新禅师智慧大发,于是他想游方参学。
一日,同新禅师把自己想行脚参学的想法告诉了同道,同道们非常惊讶——这位平日只知道埋头干苦力的僧人居然也想参学,于是便纷纷取笑他。同新禅师愤慨不已,遂作偈书壁而去,偈云:
“气宇冲霄大丈夫,寻常沟渎岂能拘。
手提三尺吹毛剑,直取骊龙颔下珠。”
同新禅师后投清安方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同新禅师入室请益。
清安禅师问道:“欲穷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步?”
同新禅师便叉手进前。
清安禅师道:“争奈脚跟不点地何!”
同新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
后礼谒大明暠(gao)禅师。在大明禅师的杖拂之下,同新禅师虽多有资发,然心中疑滞犹未能尽。于是他又重新回到清方禅师座下。
再经过清安禅师三年的恶毒钳锤,同新禅师终于豁然大彻。
同新禅师悟道后,一度晦迹隐修,后被诸山长老拥出,回鞍山接众,并得到了林泉从伦禅师的印可和付法。
因为长期战乱,北方很多寺院被毁,经教残缺不全,同新禅师于是不惮艰辛,亲赴江南,四处搜求,几易寒暑,终于获得藏经全文,带回鞍山。一时僧俗大众,无不感佩。
同新禅师后应耶律楚材居士的邀请,前往济南观音院,住持接众,并圆寂于彼。
临终前,同新禅师呼侍僧,示偈云:
“咄憨皮袋,兀底相殃。
伎俩不解,思想全忘。
来无所从,去亦无方。
六凿空空,四达皇皇。”
[六凿,见《庄子?外物》,指喜、怒、哀、乐、爱、恶。四达,亦见《庄子?刻意》,意指四面八方,通达无阻。]
说到这里,同新禅师忽然擎拳云,“且道这个还有窒碍也无?”然后放拳,良久又道:“撒手便行,云天茫茫。”说完,便奄然而逝。春秋六十六岁。
408.无念胜学禅师悟道因缘
武昌九峰无念胜学禅师,万峰时蔚禅师之法嗣,俗姓陈,随州应山(今湖北境内)人。无念禅师九岁时从本郡宝林无级缘禅师出家落发,因为一字不识,所以多年来,在寺院里一直以执苦役事众。后因自觉大事未明,义学无益,于是往参无闻禅师。无闻禅师便教他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
无念禅师于是谨遵师教,来到嵩山隐居,苦心参究。用功既久,一日,无念禅师忽然有省,遂作偈曰:
“数载东山昏雾濛,凭栏终日待晴空。
夜来忽起霜天月,万象全彰一镜中。”
从此以后,无念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遍礼诸方禅德。后投姑苏邓尉山万峰时蔚禅师座下请益。
初礼时蔚禅师,无念禅师便通报了自己的所证所悟。话音未落,时蔚禅师忽然震威一喝,无念禅师当下顿悟玄旨。时蔚禅师于是以偈相赠云:
“五派传来临济宗,入门一喝露全锋。
老婆心切能容易,试看泥蛇化作龙。”
为了进一步勘验无念禅师,一天,时蔚禅师举牛过窗棂之公案——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令无念禅师作颂提唱。无念禅师便应声颂道:
“头角峥嵘四足蹄,通身过隙月沉西。
当机若解翻岙去,哮吼一声更不疑。”
时蔚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契旨,遂予印可。
无念禅师后回宝林接众,道风遐著,后又移住九峰。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因钦慕无念禅师之道范,曾请师入宫,对论佛法,相谈甚欢。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元璋因怀念无念禅师,特地遣使者,赍诗文及松实松花,前往九峰,慰问无念禅师,勅云:“前者僧无念,戒行精于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见,此去常怀。怀之不已,兹特遣人就见,赍有松实花之供,谦以诗文劳之。”无念禅师遂呈偈礼谢,偈云:
“万机之下究真玄,百草头边佛祖禅。
毛孔遍含尘刹土,毫端现出性中天。
定回坐看云横谷,行乐闲观石涌泉。
林下衲僧何以报,祝延圣寿万斯年。”
无念禅师圆寂于永乐三年(1405),春秋八十一岁。临终曾作辞世偈云:
“世尊七十九,无念八十年。
踏翻华藏海,依旧水连天。”
409.西竺本来禅师悟道因缘
建昌(今江西永修)黄龙寿昌西竺本来禅师,润州慈舟济禅师之法嗣,俗姓裴,抚州崇仁人。本来禅师七岁出家,十三岁投一峰宁禅师座下参学。一峰禅师教以禅观之法。为穷究自己的生死大事,本来禅师用功非常精勤,不敢稍怠。
有一次,他一入定便是七天,忽觉身若虚空,心绝边表,行住坐卧,不知是谁。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听见有人诵《清净经》“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当即豁然有省,遂作偈云:
“几年外走丧真魂,今日相逢迥不伦。
身伴金毛石狮子,回头吞却铁昆仑。”
本来禅师于是持偈入室,再参一峰禅师。
一峰禅师道:“僧堂有个首座也,无道却说有道。”
本来禅师便问:“如何说?”
一峰禅师道:“空手把锄头,云云。”
[“空手把锄头”是傅大士的一句诗偈,全偈是“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本来禅师道:“某甲却晓得。”
一峰禅师便问:“如何是佛?”
本来禅师道:“空手把锄头。”
一峰禅师大声喝道:“此了事人话,你敢胡说!”于是一把揪住本来禅师,追问道:“你只今还悟得么?”
本来禅师道:“天然之道,岂有悟乎?”
一峰禅师道:“且去,晚下普集,为汝决断。”
到了晚上,大众普集,一峰禅师刚升座,便厉声道:“今老僧举话如何?”
本来禅师从大众中走出,说道:“举起甚分明,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6-8-10 23:23:16
|
只看該作者
曾有人送给他大米三斗,半年后,居然还有剩余。
一天粥罢,德清禅师又象往常一样经行。不一会儿,他便进入定境,立定不动,身心俱忘,眼前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出定之后,重觅身心,了不可得。于是作偈云: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从此以后,德清禅师自觉内外湛然,音声色相无复为碍,从前疑滞,当下顿消。
回到庵中,德清禅师揭开锅盖一看,内面已经长满了白毛。因为他独居无侣,所以他也不知道他在定境中究竟站了多长时间。
德清禅师悟道后,因无人印证,所以只好展读《楞严经》以求自肯。此前,德清禅师并没有听人讲过《楞严经》,于其经义,全然不解。今以所证现量智慧读之,不由思维分别,经八个月的读诵,全经大旨,即了然于胸,更无疑滞。
万历四年(1576)冬天,塔院寺方丈大方禅师遭诬陷。为营救大方禅师和保护塔院寺,德清禅师冒着风雪,前往雁平,拜访平阳太守胡公。胡公对德清禅师仰慕已久,故特留他在署中过冬,并朝夕请益。当时开府高公听说德清禅师在胡公署中,特请胡公转请德清禅师为其家中园亭题诗。德清禅师道:“我胸中无一字,安能为诗乎?于是再三推辞。高公再三坚请,胡公亦无可奈何,只好替他苦苦哀请德清禅师,并找来不少古今诗集,置于案头,以便激发德清禅师的诗思。德清禅师不得已,只好取出其中一本,稍一翻阅,忽然诗思泉涌,词句迅速,不可遏制。胡公刚出门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德清禅师已下笔成诗三十余首。
此时,德清禅师一念回光返照,警觉道:“此文字习气魔也!”于是便当下止笔,只取出其中一首交给胡公,其余的诗则密藏不发。可是,尽管如此,德清禅师仍然觉得诗潮澎湃,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过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此时,即便通身是口,亦不能吐其万一,更不知身心为何物。德清禅师于是奋脊端坐,默然返照,自觉身心欲飞。
为了对治这一魔境,德清禅师便强迫自己闭门倒睡。童子敲门,无人应答,于是又椎门,亦无人应答。大家都非常着急,以为出事了。胡公回来后,于是命人翻窗入室,将门打开。大家进去一看,只见德清端坐如木杌,呼之不应,撼之不动。胡公于是敲击引磬十数声,德清禅师才渐渐从定中苏醒过来。胡公告诉德清禅师道:“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
德清禅师出定之后,回忆起昔时山中修行及各地行脚之事,恍然如在梦中。前此,铺天盖地而来的种种诗辞歌赋,亦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湛然寂然,了无踪迹。从此以后,心空境寂,其法乐无以为喻。德清禅师曾慨然叹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为报父母罔极之恩,德清禅师三十二岁时,从雁门回到五台山,发心刺血书写《华严经》。从第二年春天开始,德清禅师终日焚香书经,一笔一声佛号,昼夜不倦。有人来访,德清禅师一边应答,一边书写不止,居然无一错字。众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万历二十三年(1595),德清禅师被诬以私建寺院之罪,被捕入狱,遣戍于广东雷州。后奉命住曹溪。天启三年(1623)圆寂。春秋七十八岁。
德清禅师生前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有《观楞伽经记》、《华严纲要》、《楞严通义》、《法华通义》、《梦游集》等。
德清禅师平生大唱禅净双修、参“念佛的是谁”,认为这是末世众生修行最为稳捷的一种方法——
“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
“只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觑定,放下又放下。缓缓又提起一声佛,定观这一声佛毕竟从何处起,至五七声则妄想不起。又下疑情,审这念佛的毕竟是谁?”
“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一以无真善真识抉择,多落邪见。是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
“正当念佛观时,要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丝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见一法,即是空观。即于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观佛像,如现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于正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寂寂;当空寂中,又观念不忘,如此不忘不著,一心灵然,即中道观。然此三观,不用安排,但只举念,则三观一心,一念具足。”
441.闻谷广印禅师悟道因缘 442.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悟道因缘 443.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 444.天隐圆修禅师悟道因缘 445.雪峤圆信禅师悟道因缘 446.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447.幻休常润禅师悟道因缘 448.蕴空常忠禅师悟道因缘
449.无明慧经禅师悟道因缘 450.五峰如学禅师悟道因缘
441.闻谷广印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真寂闻谷广印禅师,云棲祩宏禅师之法嗣,俗姓周,嘉善人。其母生他时,曾梦见玄武神手执宝剑,率众甲士守护其门,师遂落地。广印禅师七岁时,常常瞑目端坐,沉默寡言。父母知道他是修道之器,便送他前往杭州开元寺出家。落发后,广印禅师曾抽空跑回家,看望父母。母亲担心这样会影响他的道心,便勉励他说:“三朝新妇,一世禅和。子其勉之!”广印禅师成道后,每次跟人谈起此事,总是说道,母亲所说的这两句话,令他“终身受用不尽。”
一天,广印禅师看见墙壁上挂着法界图,便问他的剃度师:“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
剃度师不能回答,于是便劝他游方参学。
当时,恰好仪峰和尚正在清平结庵隐修。广印禅师于是前往参叩。
仪峰和尚道:“汝要会,须妙悟始得。”
广印禅师道:“如何得悟去?”
仪峰禅师于是便教他看云门文偃禅师的“露”字话头——
有僧问云门祖师:“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云门祖师道:“露。”
广印禅师听了仪峰禅师的教导,当下信心十足,于是奋志用功,昼夜提撕,以至于废寝忘食。参究既久,终于有所悟入。
广印禅师不久来到双径,于白云峰下结庵隐修,专门参究亮座主参马祖之公案——
西山亮座主,擅长讲解经论,颇为自负。一日参马祖。马祖问:“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座主道:“不敢!”马祖问:“将甚么讲?”亮座主道:“将心讲。”马祖道:“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亮座主大声反问道:“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马祖道:“却是虚空讲得。”亮座主认为马祖的讲法不正确,于是便起身告辞。正准备下台阶,马祖突然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座主!”亮座主刚一回头,马祖问:“是甚么?”亮座主豁然大悟,连忙向马祖礼拜致谢。马祖道:“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亮座主道:“某甲所讲经论,将谓无人及得,今日被大师一问,平生功业,一时冰释。”说完,再一次礼谒而退。
广印禅师虽然用功精勤,参学了一段时间,但是苦于无法契入,心中的疑滞一直不能打破。
一日,广印禅师在山间经行,偶然抬头看见黄色的菊花开得正浓,飘着阵阵清香,当即便豁然大悟,脱口说偈道:
“却是虚空讲得经,碌砖瓦砾正堪听。
向来扭捏娘生鼻,错认葫芦作净瓶。”
于是,广印禅师便前往云棲,礼谒莲池大师,请求印证,并尽得其旨。
不久,广印禅师又前往龙池,参礼正传禅师。
初到龙池,适逢正传禅师正坐在台阶上晒太阳。
广印禅师上前问道:“和尚在那(哪)里?”
正传禅师道:“恰好不在。”
广印禅师一听,便展礼问讯。
正传禅师于是将自己就德山托钵之公案所写的偈颂,出示给广印禅师,并且说道:“汝别颂看。”
[德山托钵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全奯禅师在德山座下的时候,雪峰义存禅师亦在德山座下当饭头。有一天,饭迟了,德山禅师便擎着钵,走出法堂。当时雪峰禅师正在晒饭巾,看见德山禅师来了,便问道:“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德山禅师一听,便回方丈去了。雪峰禅师后来把此事告诉了全奯禅师。全奯禅师说道:“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德山禅师听说了此事,便令侍者把全奯禅师叫到跟前,问道:“汝不肯老僧那?”全奯禅师于是上前,附在德山禅师的耳边,密启其意。德山禅师听了,方肯罢休。第二天升堂的时候,德山禅师的表现果然与寻常不一样。于是,全奯禅师走到僧堂前,拊掌大笑道:“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三年后,德山禅师果然入灭。]
广印禅师便当即脱口作偈颂云:
“末后之句有也无,德山父子太誵论。
同条生不同条死,活得三年恨转多。”
正传禅师闻其颂,大喜,说道:“何不承当此事,共相唱和?”
广印禅师却表示,他心里还不能自肯。
正传禅师道:“更欲如何?”
广印禅师道:“视圆悟、大慧,为多愧耳!”
[跟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相比,我很惭愧。]
正传禅师一听,便怅然说道:“当今学者,未会先会,那能得不肯自如子者乎?老僧当避一头地矣!”
[当今学道之人,未悟言悟,未证言证,哪能象你这样已经开悟了却还说不自肯呢?我当避开,让你高出一头了!“避一头地”,典出欧阳修《与梅圣俞书》,云:“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为了进一步钳锤广印禅师,临走时,正传禅师亲自将广印禅师送至三门外,并抚摸着他的后背,说道:“老祬,我还疑你在。”
广印禅师便问:“甚处疑某甲?”
正传禅师道:“如何是密启其意?”
广印禅师道:“今日不打宜兴转。”
[正传禅师住宜兴龙池传法,故云。]
正传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
广印禅师于是戴上笠子,前往五台山朝礼。
不久,广印禅师又重新回到杭州真寂。当地僧俗二众都恳请他留下,开堂说法,广印禅师却坚决不肯。后南游,隐居于福建建州的一处废寺里。
晚年,广印禅师又重新回到杭州。司理黄伯居士曾经请求他重新出世,住持道场,广印禅师却回答道:“某孀居久矣,岂更适人(嫁人)耶?”
广印禅师平生用功极为精严阵严细密,所谓“滴水滴冻,不肯一念外驰”,“虽洞透祖关,而挽回流俗,终不以悟自居”。
广印禅师圆寂于崇祯丙子年(1636)腊月。
442.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悟道因缘
广信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投子绍奇之五世法孙,云棲祩宏禅师之神足,俗姓朱,本郡上饶人。养庵禅师少时偶然到亲戚家作客,碰到一位修道人在席间谈论四生之义。养庵禅师一听,当即洞明物我平等之大意。不久,养庵禅师便北上洛阳太平落发出家,旋即南归焦山受具足戒。此后,养庵禅师便一心专注于宗门大事,用功勤苦。
参学既久,一日夜间,养庵禅师偶于江边行走,忽然听见江上梢公推船发出用力的声音,终于豁然有省,遂当即作偈云:
“夜静江空阔,推船□□声。
不知何所住,担心半边轻。”
不久,养庵禅师便前往礼谒华山和尚,请求印证。
一日,华山和尚举“一段生涯六不收”之话头,诘问养庵禅师。
[“六不收”公案,见云门语录。意谓清净法身,无形无相,为万物之本,非六根六尘六大之所能收摄。此话头既出,宗门中多有人提唱。如,圆悟克勤禅师曾上堂举——有僧问云门祖师:“如何是清净法身?”云门祖师道:“六不收”。圆悟禅师举完后,但提倡道:“只道得一半。若问道林,只对他道,一不立。”并作颂云:
“一不立,六不收,突然那更有踪由。
无限青山留不住,落华流水太悠悠。”]
养庵禅师一听,疑情大起,于是奋志参究,猛提七昼夜,终于身心脱落。
养庵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回故里。出世后,初住灵山,后移住鹅湖。
为接引学人,养庵禅师曾经在墙壁上画了一个大圆相,在旁边题字云:“内写莫教涂黑,外写勿使伤白。有人向圈里圈外下得注脚者,许汝学道无疑。不然,总是懡欏(羞惭)。”
此外,养庵禅师还于方丈室的门口挂了一个“无门锁”,以勘验诸方学者,旁边有偈云:
“上古留传锁,凭君智钥开。
若无开锁法,相见不须来。”
住持鹅湖期间,养庵禅师十多年不设首座一职。许多人都不理解。后博山元来禅师来参,机语相契,养庵禅师遂请他居首座之职,并以偈相赠云:
“鹅湖十载虚元位,一旦缘何立少年。
两道眉毛八个繓(zuo,结),须知佛祖不容前。”
养庵禅师圆寂于万历丁卯年(疑有误)二月。临终有辞世偈云:
“八十余年幻梦中,铁牛耕破太虚空。
临行一句相分付,半夜金乌带日红。”
443.密云圆悟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俗姓蒋,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始,以耕、樵为生。二十六岁时,圆悟禅师偶然拾得一本《六祖坛经》,释锄读之,始知有宗门向上之事,遂决志参究。从此以后,圆悟禅师白天耕种采薪,晚上编织草鞋,闲暇则取《坛经》,玩昧不已。一日,圆悟禅师担柴到集市上叫卖,忽然看见一个柴垛,高高地突露在眼前,当下恍然有省。
二十九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出家之志已决,安置好妻孥之后,遂前往荆溪显亲寺,投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正传禅师见圆悟禅师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够尽快彻悟,便给他起名“圆悟”。圆悟禅师三十岁时,正传禅师由显亲移住龙池,圆悟禅师亦随而前往,第二年终于得以落发。在正传禅师座下,圆悟禅师任劳任怨,勤服大众,经常于百里之外,为寺院背粮。在干各种各样杂活苦役的同时,圆悟禅师一有空儿就入室请益。
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要求极严,经常施以恶毒钳锤。每有所问,圆悟禅师若不能相契,正传禅师便厉声诟骂,丝毫不留情面。天长日久,圆悟禅师渐渐地郁闷成病,曾卧床二十多天。圆悟禅师在正传禅师座下服勤四载之后,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才获许受戒。第二年,圆悟禅师开始闭千日关,发誓克期取证。其间,圆悟禅师虽有所省发,正传禅师却终不肯予以印可。
三十八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偶然登上铜棺山顶,见树木葱茏,境界开阔,忽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了不可得。当时正传禅师移住京师普照寺。圆悟禅师遂前往省觐,请求印证。
正传禅师一见圆悟禅师,便问:“老僧离汝三载,还有新会处么?”
圆悟禅师道:“一人有庆,万民乐业。”
正传禅师又问:“汝又作么生?”
圆悟禅师道:“特来省觐和尚。”
正传禅师道:“念子远来,放汝三十棒。”
圆悟禅师于是留在普照寺,执侍正传禅师,两年后,便辞师游方。圆悟禅师先后到过金山、双径、天台等地,并拜访过道学家周海门居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正传禅师从燕京重新回到龙池。圆悟禅师复前往探望。
正传禅师问道:“汝到诸方,曾见甚么人?”
圆悟禅师一听,便以脚打他,以手拍膝。
正传禅师道:“许汝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圆悟禅师道:“和尚疑则别参。”
一日,正传禅师上常说法,举拂子问大众:“诸方还有这个么?”
圆悟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震威一喝。
正传禅师道:“好一喝。”
圆悟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然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正传禅师便转过身,看着圆悟禅师,说道:“更喝一喝看。”
圆悟禅师一听,便走出法堂。
正传禅师于是下座,归丈室。
圆悟禅师遂跟在后面,来到丈室,向正传禅师作礼道:“适来某甲触忤和尚。”
不久,正传禅师便命圆悟禅师住西堂寮。按丛林规矩,只有退居或客居的住持和尚和有资格住进西堂寮。从这里可以看出,正传禅师对圆悟禅师的器重。
正传禅师临终前,曾将法衣和拂子交付给圆悟禅师,并嘱累他好好扶持佛法。圆悟禅师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之,并画圆相五位,呈正传禅师,说道:“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五位圆相,都来(统统,全都)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
正传禅师一听,便点头微笑。
正传禅师圆寂后,圆悟禅师一度于龙池继其法席。后迁浙江嘉兴金粟山广慧寺、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明州育王广利寺、天童景德寺等道场。一时宗风浩荡,道声日隆,僧俗问法者昼不断。其座下徒众有三千余人,为一方宗主者十二余人。
圆悟禅师圆寂于崇祯十五年(1642),春秋七十七岁。
圆悟禅师曾有诗偈云:
“野衲横身四海中,端然迥出须弥峰。
举头天外豁惺眼,俯视十方世界风。”
“万聚丛中我独尊,独尊那怕聚纷纭。
头头色色非他物,大地乾坤一口吞。”
“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
唯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着只粗拳。”
444.天隐圆修禅师悟道因缘
常州磬山天隐圆修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闵,荆溪人。圆修禅师幼丧父,日以卖菜为生,奉养老母,闲时恒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成人后,圆修禅师曾经到附近一所寺院,听一位法师讲《楞严经》。经中讲,“一切众生皆由不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回。”圆修禅师听了,惕然有省,始知有生死大事,于是前往龙池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二十四岁得度。受戒后,圆修禅师谨遵正传禅师之教悔,精勤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不久,即有所入。
一日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圆修禅师陪侍正传禅师出窑搬砖。
闲话之间,同修们纷纷谈及四大名山菩萨出现神通广大之事。
正传禅师说道:“者(这)里也不少。”
圆修禅师很惊诧,便进一步问:“如何是者(这)里神通?”
正传禅师道:“快度砖来!”
圆修禅师一听,豁然有省。
后来有一天,圆修禅师独处寮房中,读诵《楞严经》。
当他读到“佛咄阿难,此非汝心”这一处时,蓦然打失本参话头,得明心性。
正传禅师北上京师住普照寺期间,圆修禅师继续留在龙池,闭关阅读古人公案。
一天,圆修禅师读到“云门扇子”之公案,忽然性起大的疑情,百思不得其解。
[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有僧问越州乾峰和尚:“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乾峰和尚以拄杖画云:“在这里。”其僧后来前往云门,请益文偃禅师。文偃禅师拈起扇子,说道:“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打一棒,雨似盆倾。会么?”]
于是,圆修禅师便奋志参究。两年后的某一天,圆修禅师正在座上用功,忽然听见窗外一声驴鸣,终于豁然大悟,遂当即作偈云:
“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
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
于是,圆修禅师便出关,与同参密云圆悟禅师,前往京师普照寺,省觐正传禅师。
正传禅师道:“别来三载,各呈似看。”
圆修禅师道:“人说北地寒,我说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
正传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
第二天,圆修禅师又入室参礼正传禅师。
圆修禅师问:“历历孤明时如何?”
正传禅师道:“待汝到这田地,与你道。”
圆修禅师便大喝一声。
正传禅师道:“汝还起缘心么?”
圆修禅师一听,拂袖便出。
一日,正传禅师因有事穿褊衣,举起椅子作女人拜,然后告诉圆修禅师道:“汝上座,待我拜汝为师。”
圆修禅师一见,便哈哈大笑,遂呈偈云:
“木人提唱笑呵呵,更著衣衫谁识他。
昨日瑊(jian,窥视)来是男子,今朝还作老婆婆。”
正传禅师览偈已,笑道:“此偈甚惬老僧意。”
于是令圆修禅师留在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不久,又给予他印可。
圆修禅师出世后,初住磬山,次迁法济,后住报恩。曾上堂云:“禅非解会,道绝功勋。妙体湛然,真机独露。不可以心思,不可以意想。不可以言宣,不可以默照。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一念回光,便同本有。恁么则释迦老子睹明星时,见个甚么来?者(这)里透得,顿越三祇,坐断报化佛头,随时著衣吃饭,还有向上一路在。”说到这里,圆修禅师蓦地竖起拄杖云:“释迦老子,在诸人眼睫毛上,放光动地,只是不得动着,动着则三十拄杖。何故?不见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又有示众法语云:“今时禅门大变,总是个弄虚头汉,教坏人家男女,不肯指点人做实地功夫,刚刚学些魔嘴说话,不顾本分中黑漆漆地。老僧这里不比诸方容人打口令,谓之参禅。若要在此住,须将从前学来的,尽情吐却,净净地本分参究一回,讨个分晓始得。若不如斯,唐丧光阴,有何利益?”
圆修禅师风仪磊落,赋性恬退,亲炙龙池正传禅师十八载,尽得其旨。住持磬谷期间,曾大雪五十余日,炊烟几绝。圆修禅师处于饥饿兽之中,安之晏如。独念法门衰晚,师道陵夷,乃力恢临济宗旨,大阐别传旨趣,痛呵穿凿,严辩正邪。四方向道之士,承风踵接,竞喧宇内。
后圆寂于崇祯乙亥年(1635)。
445.雪峤圆信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语风雪峤圆信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宁波人。圆信禅师九岁时听人诵《阿弥陀经》——经中讲,极乐国土,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唱五根五力八正道等妙法——遂生出世之心,后于二十九岁出家。出家后,圆信禅师曾得过一场热病,濒于死亡,因梦中得护法之指点,饮冷水而愈。病愈之后,圆信禅师真切地体验到生死事大,可是苦于修行不知入处,于是开始行脚访师。
圆信禅师曾经一度因为不知如何用功,非常苦闷,终日百无聊赖,如痴如呆,以至自我虐待,衣食多废。有一阵隆冬,圆信禅师上身赤露,只穿一条裤子,后遇见一位穷苦无裤者,圆信禅师便将自己的破裤子脱给了人家,这样自己赤身裸体,在寒风中待了七天七夜。后因寒气攻腹,圆信禅师痛不可忍。这种苦行生活,持续了两年。
后来,圆信禅师来到秦望山,投妙祯山主座下参学。
一日,妙祯山主为大众举了这样一则公案——
昔有他心通僧住山。一日,他预知有一少林僧前来勘验他,于是便提前来到溪边等候。不久少林僧果然来了。他心通僧便问:“何来?”少林僧道:“天竺。”他心通僧于是背着少林僧过溪涧。至溪涧中间,他心通僧忽然问:“我闻有三天竺,汝那(哪)一竺来?速道!速道!”少林僧默然无语。他心通僧于是又重新将少林僧背回原岸,扔在溪边,说道:“饶汝家里死。”其后,少林僧果如其言,死在家里。
举完此公案,妙祯山主便令座中徒众,各下一转语,为少林僧出气。
大众各下转语完毕,妙祯山主突然看着圆信禅师,呵斥道:“宗门中语,何得乱话!”
圆信禅师一听,深感惶惑,并惭愧不已,自誓要究明此公案。
当天晚上,圆信禅师便奋志用功,目不交睫。至五更的时候,寺院里的报更钟声响起,圆信禅师捏着拄杖,跃上寺前一块大石头上,高声提唱道:“那(哪)一竺来?”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提举“那(哪)一竺来”这一话头,圆信禅师心中的疑情越来越浓厚,以至通身成了一个大疑团。
天亮了,圆信禅师指着太阳,自誓道:“午时决要明白!”
为了提起猛利之正念,圆信禅师时而跃上石头,时而跳下石头。借助话头,圆信禅师将从前所有妄想一扫而空,唯有所参话头绵密不断。
就在圆信禅师再次猛地跃上石头之际,奇迹发生了:他忽然感觉到前后际断,如空中迸出日光,又若山崩海裂,内中所有之物,一一洞见,无身相可得。
圆信禅师高兴得大声喝道:“张三杀人,李四偿命!”
第二天,圆信禅师便回到天台山,请人印证。当他抬头看见“古云门”三字匾额时,终于豁然大悟。他当即发愿要弘扬云门宗,后于途中说偈云:
“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
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
不久,圆信禅师又前往西天目礼佛。后听说莲池祩宏禅师于云捿接众,乃私自念言:“莲池宏大师,决为我印证!”于是便径直前往云捿,参礼祩宏禅师。
到达云捿的时候,天色已晚。第二天早晨,寺院里发生了一件事情——法堂上的香炉莫明其妙地爆碎了。大众都喧嚷不已。堂头和尚(方丈)责令打破香炉的僧人主动出来忏悔,并下令封锅,不许煮粥饭,以示警策。
圆信禅师忽然想起自己曾在西天目,就香炉峰题过一首诗偈,其中有“香炉一个折只脚”之句,当下便猜想到,这是堂头和尚在勘验、印证他。
于是,圆信禅师便走进禅堂,跪拜礼忏,说道:“香炉是某甲打碎,特为忏悔。”
大众于是将此事报告方丈祩宏禅师。
祩宏禅师道:“不是他。你去说与他,他是客,不是你打碎。”
大众便回禅堂,将祩宏禅师的话转告了圆信禅师。
圆信禅师道:“打碎香炉,不分宾主。”
祩宏禅师得知圆信禅师的应答,便派侍者前来问道:“打得几块生?”
圆信禅师道:“赃物现在。”
当时,旁边有一僧人,告诉圆信禅师道:“何不去方丈前礼拜,求许开锅?”
圆信禅师于是前往丈室,跪拜叩首数百,然后退出。
这时,侍者传承方丈话语云:“去开锅也。”
过了一会儿,又有僧人回来告诉圆信禅师道:“尚未开,汝再往礼拜。”
圆信禅师于是又前往丈室,跪叩数百,头破血流。
这时,侍者传语道:“开也。”
圆信禅师遂礼谢而出。
祩宏禅师于是吩咐维那师道:“新到是菩萨行人,好生留住。”
可是,早斋完毕,圆信禅师来到堂中,向大众大展九拜,说道:“某甲不学好,累及大众。”
说完,便冒雨离开了云捿。
后来,圆信禅师又重上云捿,再次参礼祩宏禅师。
圆信禅师问:“如何得成佛作祖去?”
祩宏禅师道:“问道于盲。”
圆信禅师道:“道岂盲耶?”
祩宏禅师道:“我盲。”
圆信禅师于是打一圆相,说道:“总在这里。”
祩宏禅师便指着圆相道:“盲。”
圆信禅师道:“见妇不须重下泪,还他原是个中人。”
祩宏禅师道:“不是个中人。”
圆信禅师道:“却好。”
祩宏禅师道:“好!好!”
圆信禅师于是礼拜而出。
第二天,圆信禅师便呈偈,祩宏禅师览偈后,遂逐句为之著语,偈云:
“不解西方不学禅[祩宏著云低声低声],
偶来尘世只随缘[宏著云解也学也]。
三间茅屋傍溪住[宏著云溪深路滑],
两扇竹窗关月眠[宏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
醉尽衲衣那有结[宏著云怎拟寸丝不挂],
养长须发欲成颠[宏著云成颠亦不恶]。
自从会得吾师意[宏著语云胡饼里讨汁],
白雪飘飘六月天[宏著云夏行冬令有寒暑不正]。”
祩宏禅师于是嘱咐圆信禅师行头陀行,住双髻山,续佛慧命。
圆信禅师后来又前往龙池,参礼正传禅师,机语相契,获得心印,并于径山开法接众。
圆信禅师为人“率真不羁,诋呵诸方,无当意者,寡耦少徒,一筇孤往”。清顺治丁亥年(1647)示寂。临终前,圆信禅师呼茶饮毕,悠然地唱着自作小曲:
“小儿曹,生死路上好逍遥。皎月清霜晓,一杯茶,坐脱去了。”
446.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湖州净名抱朴大莲禅师,龙池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骆,杭州临安人。大莲禅师十五岁投妙严寺落发,二十二岁前往云捿受具足戒,后一度游历讲肆,栖心于义学经教。一日,大莲禅师自我反省道,出家数年以来,于教相理趣,虽有所理会,但是于生死岸头,这些全都用不上。于是更衣,前往径山,参加结夏坐禅。
在结夏期间,大莲禅师用功非常精勤,目不交睫。刚坐满三个禅七,有一天,大莲禅师忽然觉得身心内外,廓然洞彻,遂作偈云:
“自幼失亲娘,遍觅于他乡。
蓦然一相见,更不再思量。”
解夏之后,大莲禅师便立即前往荆溪,参礼龙池正传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龙池,正传禅师便问:“汝是何方人?”
大莲禅师道:“古杭云捿弟子。”
正传禅师又问:“云捿说何法?”
大莲禅师道:“云捿不说法。”
正传禅师道:“老僧这里也不说法。”
大莲禅师道:“某甲自远瞻风而来,云何不说法?”
正传禅师道:“老僧牙齿疏缺。”
大莲禅师道:“道不在牙齿上。”
正传禅师道:“不是这个时节了。”
大莲禅师道:“道无古今。”
正传禅师道:“上座明白了。”
大莲禅师道:“不知还许明白否?”
正传禅师道:“已道过了。”
到了晚上,大莲禅师又入室请益。
礼拜完毕,大莲禅师道:“亲切处更乞一言。”
正传禅师没有答话,据座而坐。
大莲禅师于是唤侍者:“点茶来!”
正传禅师道:“上座不妨灵利!”
大莲禅师道:“某甲耳聋。”
正传禅师一听,便休去。
过了几天,大莲禅师前往丈室,向正传禅师礼拜辞行。
正传禅师道:“老僧犹有语言未尽在。”
大莲禅师道:“和尚言虽未尽,其意某甲已知。”
正传禅师道:“且道老僧意作么生?”
大莲禅师便大喝一声。
正传禅师道:“再喝一喝看。”
大莲禅师遂转身走出丈室。
正传禅师于是将衣法和拂子交付给大莲禅师。
大莲禅师后出世于湖洲净名寺。曾有示众法语云:“冷地里闻人说著修行二字,不觉失笑。何以故?心本无念,将个什么来修?亦复无形,又修个什么?且本是绝待,才涉修行,便成两橛。若有个灵利汉,一识破便放下,何等妥贴,何等自在。虽然,也须透过一番始得。不是说了便休。珍重!”
大莲禅师圆寂于崇祯二年(1629)八月。
447.幻休常润禅师悟道因缘
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之法嗣,俗姓黄(亦作王),别字大千,南昌进贤人。常
润禅师幼时父母双亡,随叔父出游,后入伏牛山,礼坦然平禅师落发,并在其座下修学了三年。在用功过程中,常润禅师深知,用压制念头的方法来摄心,犹如水上按葫芦,随按随起,起灭相乘,无有了期。关于如何正确用功,他心中犹疑未决,感到很茫然。于是他辞别坦然平禅师,前往径山,参礼万松林禅师。
初礼径山,常润禅师首先便向万松林禅师通报了自己的疑处。万松林禅师反问道:“疑是何人?措者何物?”常润禅师不明其旨,只好退出,又前往九华。
一天晚上,常润禅师坐禅的时候,忽然觉得身同虚空。因不明其理,心中更加疑惑。
后入都,听松、秀二法师讲《楞严经》,至“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这一句时,忽然有省,顿觉眼前境象,廓然如镜中象,不落空有。常润禅师由是领悟到,前境虚空,只尘劳一息耳。
于是,常润禅师便离开九华,往参大方莲禅师。
常润禅师问:“现镜中像时如何?”
莲禅师道:“直须打破。”
常润禅师又问:“打破后如何?”
莲禅师道:“亦未离心镜。”
常润禅师虽经莲禅师开示,然而心中疑团犹在。不得已,他只好又前往少林,礼谒宗镜小山宗书禅师。
刚到小山,常润禅师便把自己参礼大方莲禅师的经过告诉了宗书禅师,并向宗书禅师提出相同的问题:“现镜中像时如何?”
宗书禅师回答道:“何必打破!”
常润禅师道:“其奈镜像何!”
宗书禅师道:“镜像安在?”
常润禅师一听,恍然有省。
过了几天,宗书禅师问常润禅师:“畴昔之疑决否?”
常润禅师便举起手掌。
宗书禅师道:“将毋以罔象问景耶?”
常润禅师道:“此外更无何有。”
[“罔象问景”,出自《庄子》一书。]
宗书禅师道:“试披衣捡之。”
于是,常润禅师便谨遵师教,奋志参究了两年。
一日,宗书禅师举洞山禅师悟道偈中的“我今不是渠”一语,诘问常润禅师:“既不是渠,毕竟是何人?”
[“洞山悟道偈”见本书“洞山良价禅师悟道因缘”章。]
常润禅师闻言,当下豁然有省,遂作偈答曰:
“若要识此人,有个真消息。
无相满虚空,有形没踪迹。
曾为佛祖师,尝作乾坤则。
龟毛拂子清风生,兔角杖头明月出。”
宗书禅师闻偈,便道:“子无(不要)勦(chao)说(抄袭别人的言论),更须自入悟门。”
常润禅师道:“尚不借缘,从何门入?”
宗书禅师道:“既不借缘,何为至此?”
常润禅师道:“因不借缘,所以至此。”
宗书禅师道:“就不借缘一语,于意云何?”
常润禅师道:“彩凤翻飞身自在,铁牛奔吼意常闲。”
宗书禅师一听,便大加赞赏:“善哉!”
常润禅师得到印可后第二天,便前往丈室,向宗书禅师辞行。
宗书禅师以偈咐嘱云:“定作人天主,当思少室秋。”
常润禅师道:“常润是甚么人,安敢当此!”
宗书禅师道:“吾道不振久矣,岂宜袖手耶?”
常润禅师于是连连称是。
宗书禅师圆寂后,大众商议请常润禅师继其法席。常润禅师先是执意谦让,一再推辞。大众不得已,便拿出宗书禅师生前所写付法偈示之。常润禅师一见,潸然泪下,便不再推辞,住持少室,殚精竭力,重振宗风。其座下入室弟子有二百七十人。
常润禅师圆寂于大明万历乙酉年(1585)。
448.蕴空常忠禅师悟道因缘
建昌(今江西永修)廪山蕴空常忠禅师,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之法嗣。常忠禅师出家前,曾一度专讲姚江王阳明致良知之学。一日,常忠禅师客游镇江鹤林,偶然遇见一位中州僧人,号曰古溪,相谈甚欢,遂从之出家。后奉师命,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嘉庆四十三年(1564),常忠禅师前往中州少室山,礼谒宗书禅师。
初至少室,宗书禅师便问:“来为何事?”
常忠禅师道:“为生死求出离法。”
宗书禅师道:“生死在何处,要你出离?”
常忠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
宗书禅师道:“且去,务下著。”
于是,常忠禅师便留在宗书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常忠禅师问宗书禅师:“如何得见性成佛?”
宗书禅师道:“你吃饭也未?”
常忠禅师道:“已吃了。”
宗书禅师道:“舌在你口里,还见么?”
常忠禅师仍然不能自肯,又问:“毕竟如何得成佛?”
宗书禅师道:“佛是干屎橛,汝咬得破么?”
常忠禅师不明其旨,准备进一步拟问。
宗书禅师连忙摇手说道:“不是!不是!”
常忠禅师心里非常迷惑,不得已,只好辞别宗书禅师,遍访诸方名宿。
参学既久,一日,常忠禅师对宗书禅师的开示,恍然有省。于是他又重新返回少室山。
刚进山门,恰逢宗书禅师向外走,准备前往地方。常忠禅师连忙迎上前,问道:“达摩面壁在甚么处?”
宗书禅师指着前方,说道:“阿那青黯黯处。”
常忠禅师道:“东指西话作么?”
宗书禅师道:“南方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常忠禅师道:“切忌魔魅人家男女。”
宗书禅师一听,拈起拄杖便打。
常忠禅师便礼拜。
宗书禅师于是偕同常忠禅师重新返回寺院。
宗书禅师晚年辞去少林寺住持之职,移住北京宗镜。常忠禅师亦随而前往,服勤三载,深得宗门玄旨。
宗书禅师每次勘验他,常忠禅师皆临机不让,应对无滞。后来,常忠禅师辞归建昌,隐于从姑山。临行前,宗书禅师以偈相赠云:
“宗镜门下万株松,长年占断白云封。
人间未许闲相识,一枝迸出笑春风。”
在从姑山,常忠禅师终日危坐,寡言少语。偶或有人前来问法,常忠禅师便摇手,说道:“汝不会去。”或有人请益道:“师且为我说看。”常忠禅师便道:“这岂不是不会?”人们不明其旨,都嘲笑他。
常忠禅师曾经来到覆船山,瞻礼绍隆禅师的故居,于箫曲峰静室的墙壁上,题诗云:
“覆却船兮赚雪峰,渠无生死太空空。
玉箫声断千山冷,谁听猿啼夜月中。”
常忠禅师晚年结茅于旴江城附近的廪山,不与人来往,进间长达二十余年。附近的士绅故人,每次前往探望,常忠禅师唯黑然静坐而已。
常忠禅师生平言行缜密,如美玉在璞,非有真为法人,拒而不见。每次听见有人谈论“某于何处有所省悟,何处有证入”,常忠禅师便勃然大怒,呵斥道:“汝何所见,敢以此证据人耶?打破大明国,寻不出几个人能真参实究在。你敢作大妄语,以未悟谓悟,未证谓证耶?”其耿介若此。
常忠禅师座下弟子最著名者当推无明慧经。
449.无明慧经禅师悟道因缘
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县)黄龙寿昌无明慧经禅师,建昌廪山蕴空常忠禅师之法嗣,俗姓裴,抚州人。慧经禅师出生时难产,他的祖父为之诵《金刚经》,遂得分娩,因而起名“经”。慧经禅师生得形仪苍古,天性淡然,无有所好。九岁入乡校,读孔孟章句。一日,慧经禅师问乡校老师“浩然正气是个甚么?”乡校老师感到非常诧异。慧经禅师从十七岁开始弃学,对世间功名之事,了无意趣,向道之心却日渐浓厚。二十一岁那一年,慧经禅师偶然来到一居士家,见案头上有一本《金刚经》,遂展卷阅读,忻然如获旧物。从此以后,他开始断荤腥,决志出家。父母不能夺其志,遂从其愿。
当时,蕴空常忠禅师正在本邑廪山开法接众。慧经禅师于是投其座下,请求剃度。常忠禅师一见他,便道:“着急作么?待汝瞥地(指开悟见性),我为汝师。”于是慧经禅师便留在常忠禅师身边,服勤三载。
在常忠禅师座下参学过程中,慧经禅师对《金刚经》中的四句谒,常存疑问。一日,慧经禅师偶然见到傅大士的一首偈颂,中有“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二句,当下不觉释然。当时慧经禅师才二十四岁。
后来,慧经禅师又读《大藏一览》,至《宗眼品》,始信有教外别传之旨,但是他对禅宗五家之差别颇多疑惑。他一度独自参究,迷闷了八个月,终于有所悟入。于是他急切地想游方参学。
不久,慧经禅师便辞别廪山常忠禅师,来到峨嵋山,卓庵隐居。他自誓道:“不发明大事,决不下山。”在峨嵋山,慧经禅师勤苦参学了三年,人们竟不知道他的踪迹。他曾经登上峨嵋山的绝顶,顾盼足下峰峦如聚,遂作偈云:
“踏上云头第一峰,眼中广博小虚空。
当时欲见无由面,今日相逢处处同。”
在住山期间,慧经禅师一日阅读《传灯录》,看到下面这样一则公案——
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慧经禅师不明其意,疑情顿发,于是日夜提撕,以至于废寝忘食。一天,慧经禅师在庵前搬一块石头,那石头的一端埋在土里,坚不可移。慧经禅师使尽平生力气来推它。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遂作偈云:
“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
慧经禅师于是径直回到廪山,将自己所写的悟道偈,呈给常忠禅师。常忠禅师览其偈,遂给予印可,并为他落发授戒。当时,慧经禅师二十七岁。
从此以后,慧经禅师便执侍于常忠禅师身边,朝夕温研,殷勤请益,躬耕劳作,凿石开田,不惮劳苦,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
慧经禅师五十一岁才开始出世接众,初住宝方,后一度游方,又复归宝方。一时门庭兴盛。座下弟子最著名者当推无异元来。
慧经禅师气柔而志刚,心和行峻,不修边幅而容仪端肃,严霜煦日,不怒而威,接人单提宗门向上之事,远近参请如银山铁壁,未尝轻易印可一人,以真参实究为要。年逾七十,犹混迹劳侣,耕凿不息。其平生佛事,不离钁头边,故人称“寿昌古佛”。
当时益王仰慕慧经禅师之名,欲前来斋香修敬。慧经禅师漠然不答。知事僧担心这样怠慢益王,会牵连丛林安全,于是请求慧经禅师顺乎时宜。慧经禅师呵斥道:“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候。为佛儿孙,而违佛制,是叛佛也。吾岂作叛佛之人哉!”益王听说之后,对慧经禅师益发恭敬,感叹道:“去圣时遥,幸遗此老!”
曾有檀信出钱,请求寺院僧众为他个人做佛事。慧经禅师知道后,呵斥那位居士道:“汝邀一时之刹,开晚近流弊之端(指出家人赶经忏获得钱财),使禅坊流为应院,岂非巨罪之魁也!”慧经禅师严守丛林古制如此。
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腊月初七,慧经禅师从田间干活回来,告诉大众云:“老僧自此不复作矣。”大众听了都非常惊愕。除夕之夜,慧经禅师上堂,嘱咐大众云:“今年只有兹时在,试问诸人知也无?那事未曾亲磕着,切须痛下死功夫。”第二年正月十三,慧经禅师示微疾圆寂。春秋七十一岁。临终时,有辞众偈及举火偈。
辞众偈云:
“人生有受非偿,莫为老病死慌。
可笑无生法忍,将何业识消亡。
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聊安此道场。”
举火偈云: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
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慧经禅师曾有念佛法要,把禅净二法结合在一起,讲得非常到位。现录之如次:
“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念佛人,要殷勤,净念相继佛先成。佛身充满于法界,一念无差最上乘。
心念佛,绝狐疑,狐疑净尽即菩提。念念不生无系累,十方三界普光辉。
念即佛,佛即念,万法归一生灵焰。灵焰光中发异苗,自然不落诸方便。
念佛心,即净土,净念诸佛依中住。念佛心胜万缘空,空心早上无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正心一似玻璃镜。十方明净物难逃,万象森罗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切心念佛狂心歇。歇却狂心佛现前,光辉一似澄潭月。波澜浩荡不相干,凡圣示现离生灭。
念佛心,听时节,时节到时心自悦。似遭网,打破大散关,如失珠,抒教黄河竭。见有是利不思议,非为饶舌为君说。
念佛心,须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剔起眉毛须自看,瞥然亲见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信心不与法为俦。参禅讲解全不顾,直下心明始便休。露地牛耕翻大地,漫天网收摄貔貅。生擒活捉威天下,越祖超宗异路头。普劝念佛参禅者,莫把家亲当怨仇。”
450.五峰如学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沩山五峰如学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任,关中临潼人。如学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密云圆悟禅师座下请益。
一天晚上,茶饮次,圆悟禅师蓦地伸出脚,问如学禅师:“你作么生?”
如学禅师便伸出自己的脚,踢了一下圆悟禅师的脚。
圆悟禅师笑道:“未在!未在!”
如学禅师道:“和尚道看。”
圆悟禅师便顺势倒卧在床座上。
如学禅师道:“也只是困。”
圆悟禅师道:“你又与么去也!”
如学禅师于是便起身礼拜。
一日,如学禅师入室,向圆悟禅师辞行。
圆悟禅师握着拂子,说道:“唤作拂子则触,不唤作拂子则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语,不得无语,不得错举。若不错举,则分付汝。”
如学禅师一听,便连跳两下,说道:“不要!不要!”
圆悟禅师道:“犹是乱叫乱跳,更试举看。”
如学禅师于是转身,说道:“某甲去也。”
圆悟禅师一听,便大笑,知道他脚跟已稳,不受人瞒,遂付以衣法和拂子。
崇祯庚午年(1630),圆悟禅师移住黄檗,如学禅师应邀住西堂寮。
一日,有僧元琦来参。元琦禅师向如学禅师竖起拳头,说道:“识得这个,天下太平;识得这个,天下争竞。如何决断?”
如学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元琦禅师便大喝一声。
如学禅师又打。
元琦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
如学禅师又连打两下。
元琦禅师终于有省,遂呈所悟。
如学禅师道:“此子彻也。”
于是邀元琦禅师入西堂寮交谈。
如学禅师道:“汝有悟处,试道看。”
元琦禅师道:“道即不难,只恐惊群动众。”
如学禅师道:“但说何妨。”
元琦禅师于是打一个筋斗而出。
如学禅师赞叹道:“真狮子儿,善能哮吼!”
崇祯癸酉年(1633)年,如学禅师离开沩山,移住金陵祇陀林,不久便圆寂。生前著有《五宗派叙》。
451.汉月法藏禅师悟道因缘
452.破山海明禅师悟道因缘
453.费隐通容禅师悟道因缘
454.石车通乘禅师悟道因缘
455.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
456.万如通微禅师悟道因缘
457.木陈道忞禅师悟道因缘
458.石奇通云禅师悟道因缘
459.牧云通门禅师悟道因缘
460.浮石通贤禅师悟道因缘
451.汉月法藏禅师悟道因缘
苏州三峰汉月法藏禅师,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苏,号于密,江苏无锡人。法藏禅师七岁时就乡校读书,一天,湖水暴涨,家人到处找他,不见踪影,以为他被洪水冲走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却乘着一只大龟,冲浪而来。乡里人都非常惊诧,以为此子必为神器。法藏禅师十五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一度究心教典,精析儒术。他曾经告诉人说:“十河九洛,象教总持,须从无文字处求之。”于是著《四书五经参同》。
一日,法藏禅师阅读古代尊宿之语录,怃然叹曰:“宗乘中事,自问理会也理会得,说也说得,只是一事未在,敌他生死不得。”于是便在祖师像前烧香燃臂,自誓道:“倘得彻悟,愿不惜身命,力弘祖道。”从此以后,法藏禅师开始行脚参方,遍扣名宿,时间长达八年之久。法藏禅师曾经参究过“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公案,可是未能彻旨。后来,他便隐居于虞山之三峰,“虚檐罅壁,草屋萝墙,床下水流,庭前草没,麦麸豆滓,掬水补衣。”在隐居期间,法藏禅师奋志用功,夜不倒单,历尽了千辛万苦。
后来有一天,法藏禅师在庵中打坐,窗外有两位僧人正在编夹篱笆,将一棵大竹子折断,声若迅雷。法藏禅师一听,当即豁然大悟。
为了做好保任的功夫,法藏禅师开始闭关。在闭关期间,一日,法藏禅师推开窗子,恰好看见一只黄梅从树上掉落到地上。他终于彻证了宗门妙旨。
从此以后,法藏禅师便在三峰开法接众,昼夜持着一个竹篦子,启发学人。一时名重丛林,人称“三峰罅鞴”。
法藏禅师悟道后,并没有经过明眼大德的印证。在接众期间,他也感觉到这样不太正规。于是,他在天启甲子年(1624)秋天,前往金粟,礼谒密云圆悟禅师。
法藏禅师刚到金粟,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上堂说法。
圆悟禅师举黄檗参百丈之因缘——
一日,百丈禅师升座,为大众举自己昔日参马祖之因缘,当时黄檗亦在场。该因缘是这样的:有一天,百丈禅师入室参马祖,侍立在马祖身边。马祖拿起绳床边的拂子,高高擎起。百丈禅师问:“即此用,离此用?”马祖将拂子放回原处。过了一会儿,马祖道:“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今后开口说法,将如何教人)?”百丈禅师于是也擎起绳床边的拂子。马祖道:“即此用,离此用?”百丈禅师听了,也将拂子放回原地。这时,马祖忽然振威一喝。举完这则公案,百丈禅师告诉徒众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禅师一听,不觉吐舌。百丈禅师看见他这种表现,便问道:“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黄檗禅师道:“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百丈禅师赞叹道:“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黄檗禅师于是便礼拜。
举完这则因缘,圆悟禅师继续说道“故临济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济后出世,惟以棒喝接人。不得如何若何(意思是说,不得用言语文字作种种解说),只贵单刀直入。”
刚说到这里,法藏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道:“好喝。”
法藏禅师于是又大喝一声。
圆悟禅师便道:“汝试喝一喝看。”
法藏禅师一听,便礼拜,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圆悟禅师接着又举赵州和尚的一则接众公案——
有僧问赵州:“朗月当空时如何?”赵州和尚道:“犹是阶下汉。”那僧便道:“请师接上阶。”赵州和尚道:“月落后相见。”
举完这则公案,圆悟禅师便问:“且道月落后,又如何相见?”
法藏禅师一听,便径直走出法堂。
圆悟禅师当即便请他留在席下,充当首座和尚。
第二天,圆悟禅师又上堂说法。
法藏禅师便从大众中走出,问道:“海众云从,慈霖普霪,现跃飞腾即不问,如何是驱雷掣电底句?”
圆悟禅师大喝一声。
法藏禅师道:“恁么则金粟花开,宝林果熟去也。”
圆悟禅师又大喝一声。
法藏禅师于是便礼拜归位。
不久,圆悟禅师便将衣法和拂子传付给法藏禅师。
法藏禅师得法后,即归三峰,此后住持过净慈、北禅、龙山、锦树、真如、圣寿等道场,并复兴了邓尉圣恩祖庭。
法藏禅师圆寂于崇祯乙亥年(1635),生前著有《五宗原》一书,曾在丛林中引起过极大的争论。临终前,法藏禅师上堂辞众云:
“心休不说法,骨瘦上堂艰。
分明都说尽,湖水洗山巅。”
452.破山海明禅师悟道因缘
四川夔州破山海明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蹇,四川渝州(今重庆)人,生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海明禅师天资过人,十三岁纳室某氏,人情世略不经心。十四岁父母双亡,淡然世务。十九岁投姜家庵落发。
一日,海明禅师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回”这一段时,心生迷闷,于是找来《楞严经》,反复熟读,至“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恍然有所悟入。于是他便入室,向慧然法师请益。慧然法师不能为他决疑。不得已,海明禅师便孤杖出蜀,遍参诸方,先后礼谒过憨山清、博山来、云门澄等诸老,但是未能契旨,疑滞犹在。
不久,海明禅师便来到黄梅破头山,见泉石幽深,遂结茅而居,自誓云:“若不明此事,终不出此山。”于是,海明禅师便过起草衣木食的隐居生活。隐居期间,海明禅师曾依《高峰录》,以七日为限,意欲克期取证。一日,海明禅师登上万丈悬崖顶端,自誓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于是便站在悬崖边上,猛力参究,从辰时站到未时,忽然,海明禅师只觉人境浑然两忘,唯见一平世界,更无坑坎,遂举足径行,不觉堕入崖下,摔伤了一只脚。到了晚上,海明禅师翻身负痛,悄然有省。第二天早晨,海明禅师高声叫道:“屈!屈!”这时,有一居士走近前,问道:“足痛么?”海明禅师劈面便掌,说道:“非公境界!”
海明禅师后听说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于是前往参礼,请求印证。
海明禅师刚到金粟的那天,适逢雷霆大作,大雨倾盆。圆悟禅师上堂,告诉大众云:“假饶雷来打我,汝等如何支遣?”
海明禅师一听,便从大众中走出,回答道:“用遣作么?”说完便呈偈云:
“□地雷声意自悠,内人欢喜几人愁。
吾师纵有分身法,血溅黄沙倒逆流。”
于是圆悟禅师便令海明禅师留在座下,主维那、西堂之事。
一日,海明禅师入室请益。
圆悟禅师端坐默然。
海明禅师问道:“正恁么时如何?”
圆悟禅师反问道:“你可到恁么地否?”
海明禅师于是震威一喝。
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
海明禅师于是又连喝两声。
圆悟禅师道:“再喝两喝看!”
海明禅师便掀翻禅床,拂袖而出。
圆悟禅师追上来,举起拈杖,劈头就打。
海明禅师道:“恁么为人,瞎却天下人眼在。”
过了几天,海明禅师又随众入室参礼。
圆悟禅师道:“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以何为界?”
海明禅师道:“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圆悟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
第二天,海明禅师便呈偈云:
“太平之世,野老风淳。
内不放出兮,乐国乐民。
外不放入兮,足食足兵。
虽然正化无私通,只恐关头暗渡津。”
崇祯元年(1628),海明禅师欲辞别圆悟禅师回四川。圆悟禅师于是书“曹溪正脉来源”一纸,交付给海明禅师。后来又遣使者给海明禅师送来法衣。
海明禅师出世后,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6-8-10 23:25:07
|
只看該作者
便令手下人放火将通际禅师隐居之庵烧掉了。桂林王烧庵的时候,在庵前的一棵石榴树前祷告云:“南来僧果有道耶?树即冬实。”桂林王祷告完不久,树即开花结实。桂林王由此对通际禅师更加敬信,于是派人找到通际禅师的隐居处,亲自折节步行三百里,前往礼谒通际禅师,并为他重新建庵供养。
通际禅师圆寂于宗祯甲申年(1644)。
467.印中通授禅师悟道因缘
阳山松际印中通授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严,乌程人。通授禅师十七岁投道场山落发。后投天隐圆修禅师座下参学。圆修禅师令他看赵州狗子无佛性之话头。通授遂谨遵师教,猛力参究,朝夕不怠。用功既久,一天早晨,通授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窗外画眉鸟在啼叫,当即便豁然大悟。
通授禅师得法后不久,即继承磬山之法席。上堂之日,通授禅师道:
“门对千峰碧,溪沿一迳幽。
更求玄妙旨,拨火见浮沤。”
通授禅师因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而开悟,后来他曾就此公案,提唱云:“赵州这个无字,十人五双疑著。可怜自家性命且无知,犹向狗边讨是非。”
通授禅师性情恬淡,厌于应对。在磬山住持不久,即辞去法席,隐居于苏州阳山。因为他所隐居之处,幽远深僻,人迹罕至,故前来问道者希。曾有《三玄三要颂》传世。
468.慈舟方念禅师悟道因缘
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别号清凉,唐县人。方念禅师十岁出家,投金台广德大慈禅师座下落发。自念生死事大,受具足戒后,方念禅师即辞师参方,游历讲肆,博通性相二宗宗旨,后于暹、礼二法师座下,为唱导师。
一日,方念禅师偶然听古道法师讲《楞严经》,至“七处征心”处,当即便顿悟了缘生不实之法义。方念禅师深感法海深远,若非真修实证,无由穷究,于是决定暂时中止对经教的研习,前往少林立雪亭,参礼幻休常润禅师。
初至少林,方念禅师礼拜毕,常润禅师便问:“甚处来?”
方念禅师道:“北方来。”
常润禅师又问:“北方道法,与此方如何?”
方念禅师道:“水分千派,流出一源。”
常润禅师反问道:“恁么则何用到此?”
方念禅师道:“流出一源,水分千派。”
常润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并令他留在座下,充当维那。
一日,方念禅师来到五乳峰前,瞻仰初祖达磨大师九年面壁处,忽然契悟宗门妙旨。方念禅师喜不自胜,身心踊跃,径直来到丈室,向常润禅师呈偈云:
“五乳峰前,好个消息。
大小石头,块块著地。”
常润禅师闻其偈,知道他已经彻悟,遂予印可,并咐嘱道:“从上佛祖,以自己的所证,递相承袭,欲令一切众生知有此事。余得之小山先师(指北京宗镜小山宗书禅师)十余年矣。今将从上佛祖心印源流,付嘱于汝,汝当上体佛祖之心,以续慧命,灯灯相继,毋令丧失。然虽如是,尚宜晦迹林泉,乘时而出。”
方念禅师遂礼拜受法。
常润禅师接着又以偈相赠云:
“无上涅盘心,佛祖相传付。
吾今授受时,云净风头露。”
方念禅师得法后,遂谨遵师嘱,潜往五台掩关静修,日则一食,夜则孤坐。后自念言:“差别智不可不明。”于是出关参方。在行脚期间,方念禅师历尽种种苦行。后至石城,因精进过度,双目失明。
方念禅师道:“幻身非有,病从何来?”
于是将身心一时放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双目复见光明。
方念禅师出世后,初住于止风塗,后屡迁禾之东塔、豫之云居、匡庐等道场,末后又住越之宝林,最后圆寂于彼。其得法弟子最著者为湛然圆澄禅师。
469.无疑真信禅师悟道因缘
象城净业无疑真信禅师,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法嗣,俗姓刘,蓬山人。真信禅师少时从城中阳现禅师出家受戒,日以书写《华严经》为业。
一天晚上,真信禅师书写《华严经》,至“入法界品”,半夜时分,油枯灯灭,但见金光满室。真信禅师恍然不觉,仍在书写。一时缁素无不惊诧。
第二天,阳现禅师召真信禅师入室,告诫他说:“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并鼓励他前往西京,参礼大千常润禅师。大千常润禅师遂令他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之话头。
从此以后,真信禅师谨遵师教,万缘放下,昼夜精进,力参数载,后来有一天,终于豁然有省。于是他径直来到丈室,向常润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常润禅师听了,便急令真信禅师就自己的所悟,快快道取一句。
真信禅师道:“貍奴今日翻觔斗,报道娘生鼻孔真。”
常润禅师一听,大悦,遂予以印可
470.于钟英居士悟道因缘
南宫令于钟英居士,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见明,河南邺下人。钟英居士生而胎素,性情柔慈,长大后被举为孝廉。因屡试不第,遂生入佛逃禅师之志。他曾经告诉自己的同学说:“人生各有夙怀,愿随所慕。今既不能遂志龙门,想选佛场中,心空及第,亦不可独让庞公。”
从此,钟英居士开始游方参学,曾入都门礼谒智空禅师,相谈甚契。后听说大千常润禅师奉命入都,驻锡大悲禅寺,钟英居士遂前往投其门下咨决,凡三载。
一日,钟英居士入室请益,问道:“如何是自己清净法身?”
常润禅师道:“四肢百骸,九窍六脏,备赅而存焉,又不许向这里会取。限三日,道得契即为授记。”
钟英居士遂礼拜而退。
回到寮房,钟英居士即摒息诸缘,猛力参究,目不交睫。
一天晚上,钟英居士禅坐至五更时分,忽然听到禅堂开静的钟声响起,当下便豁然省悟。
于是他欢天喜地,直趋丈室,告诉常润禅师道:“我会也!”
常润禅师一把揪住他说道:“速道!速道!”
钟英居士便呈偈云:
“逃禅来扣少林风,末后钟鸣一窍通。
我做维那师便问,几椎打破太虚空。”
常润禅师闻偈,遂点头称可,并咐嘱道:
“竿头进步,现宰官身。
修菩萨行,无不可者。”
于钟英居士后来中进士,知于南宫。不久便弃官回到故乡,在邺郡创建了广济、宝莲二禅院,开堂说法。
曾有上堂偈云:
“金榜惭将名姓传,滥竽三县小烹鲜。
而今抛向云霄外,莲社虎溪度岁年。”
又云:
“久历丛林每自怜,为调心性不知年。
寂光法尔周沙界,廓落无依笑普贤。”
471.湛然圆澄禅师悟道因缘
472.无异元来禅师悟道因缘
473.鼓山元贤禅师悟道因缘
474.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475.白马方彖禅师悟道因缘
476.为霖道霈禅师悟道因缘
477.天慧实彻禅师悟道因缘
478.雍正皇帝悟道因缘
479.虚云老和尚悟道因缘
480.来果禅师悟道因缘
471.湛然圆澄禅师悟道因缘
圆澄禅师,号湛然,别号散木,大觉方念禅师之法嗣,俗姓夏,会稽人,生于大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圆澄禅师天资颖悟,善于言辩,大目昂鼻,哆唇露齿,颇有异相。圆澄禅师少时从玉峰禅师出家,开始读书识字。
一日,圆澄禅师来到丈室,请求玉峰禅师传授他经典。
玉峰禅师喝斥道:“丁字不识,不作苦行,求甚么经?”
圆澄禅师道:“尚求参悟大事,何事区区文字?!”
玉峰禅师一听,非常诧异,于是送给他一本《法华经》,嘱咐道:“此诸佛骨髓。珍重熟读,自有得。”
圆澄禅师后辞玉峰禅师,投隐峰禅师座下参学。
隐峰禅师见圆澄禅师应对机敏,便道:“是儿似可参禅。”
得到隐峰禅师的鼓励,圆澄禅师身心踊跃,喜不自胜。但是,他每次见到隐峰禅师,虽欲有所问,却苦于无处下口。这样恍恍惚惚地过了七天,后来,终于得以入室向隐峰禅师请益。隐峰禅师遂教他参“念佛的是谁?”
圆澄禅师于是回到寮房,苦心参究,目不交睫,经三日三夜,终于有省。
第二天,圆澄禅师便把自己所悟之事告诉了隐峰禅师。
隐峰禅师听了,便道:“似则似,是则未是。”
圆澄禅师一听,只好惭愧而退。
神宗万历十年(1582),圆澄禅师前往天荒山,礼谒妙峰禅师。妙峰禅师于是为他落发,并劝他一心念佛。
圆澄禅师二十五岁那年,有一天在叶家山采茶,无意间听到有人唱诵傅大士的《法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当即豁然有省,从此慧解大开,一切义理,无不通达。
不久,圆澄禅师便往云棲寺,从祩宏禅师受具足戒。之后,他又前往礼谒南宗和尚。
初礼南宗和尚,圆澄禅师便问:“海底泥牛衔月走,是甚么意?”
南宗和尚大喝一声。
圆澄禅师茫然莫测其旨。于便前往天妃宫闭关,自誓要克期取证。
在闭关期间,圆澄禅师终日危坐,一语不发。
一日,圆澄禅师偶然翻阅语录,读至雪窦禅师与僧论柏树子之公案时所作《行者颂》——“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参见“雪窦重显禅师悟道因缘”章)——从此,便死中得活,能够转机著语。
后来有一天晚上,圆澄禅师独坐室中用功。忽然灯灭,圆澄禅师便隔着窗户向他人取火,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有所省悟。
事后,他就此事作了一偈颂,让人呈给南宗和尚。南宗和尚看了,说道:“我道他是个人,犹作如是去就耶?”
圆澄禅师听了南宗和尚的评语,心中迷闷不已。于是用功更加精勤。
万历十六年(1568)的某一天,圆澄禅师忽然回忆起乾峰禅师“举一不得举二”之话头,终于豁然大悟。从此以后,一切公案无不了然,出语尽脱窠臼,不存规则。
[乾峰禅师“举一不得举二”之话头的具体内容是:越州乾峰和尚上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时云门禅师从大众中走出,说道:“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乾峰和尚道:“典座来日不得普请。”说完,便下座。]
圆澄禅师于是出关,参礼锦堂禅师,请求印证。
锦堂禅师一见他,便大加赞赏,说道:“宗门寥落极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谁?!”
万历十八年(1568),有一天晚上,圆澄禅师正在静坐,处于凝寂之中,忽然虚空一声霹雳,声大如地震。须臾之间,他从定中惊醒,遍体汗流,顿觉如脱重负。
当时,圆澄禅师正好三十岁。
不久,圆澄禅师又重上云棲,参礼祩宏禅师。
祩宏禅师便举“海底泥牛衔月走”之话头,勘验圆澄禅师。
圆澄禅师于是将身边的一位僧人推出,说道:“大众证明。”
祩宏禅师一听,便点头称可。
圆澄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到吴越一带,白天以乞食为生,晚上则宿于塔山金刚神像的脚下。
一天,大学士朱金庭、太史陶石篑、太学张濬元等人,同游应天塔下的宝林寺。他们一行来到天王殿前,忽然听到圆澄禅师的鼾齁之声。于是上前将他弄醒,问道:“何人?”
圆澄禅师道:“无事僧也。”
接着,他们又与圆澄禅师酬问数语,大为惊诧,相顾说道:“语淡而味永,高人也。”
于是,他们便问:“依止何所?”
圆澄禅师道:“饥则化食,倦则此地打眠耳。”
从此以后,圆澄禅师声名大震,士大夫之流都争相归敬。
万历十九年(1569),大觉方念禅师朝拜普陀山回来,至绍兴时,暂居于大善寺,后应信众邀请,于止风涂说法。圆澄禅师听说后,即投其座下,请求印证。
方念禅师问:“‘止风涂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沧海遥’时如何?”
圆澄禅师道:“月穿潭底破,波斯不转眉。”
方念禅师于是又问他洞上宗旨如何。
圆澄禅师于是呈偈云:
“五位君臣切要知,个中何必待思维。
石女惯弄无针线,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霭霭,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不觉天然得帝基。”
方念禅师一听,遂赞叹道:“语句绵密,不落终始,真当家种草也。”
[种草,犹言佛种,意谓佛性之于人,犹如草木之含种芽,人人本具,故名。后专指能够延续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
于是便将衣法交付给圆澄禅师,并作偈云:
“曹溪一滴水,佛祖相分付。
吾今授受时,大地为甘露。
咄!五乳峰前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
圆澄禅师后出世于会稽云门传忠广孝寺,此后屡迁名刹,先后住持过径山万寿禅寺、嘉兴东塔寺、绍兴云门显圣寺以及天华寺,前后传法二十余年。一时法席大振,学众辐凑。后于天启六年(1626),圆寂于显圣寺,世寿六十六岁。生前著有《楞严臆说》、《法华意语》、《金刚三昧经注》、《涅盘会疏》、《慨古录》、《宗门或问》等著作行世。
472.无异元来禅师悟道因缘
无异元来禅师,无明慧经禅师之法嗣,俗姓沙,庐州(今安徽境内)舒城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元来禅师十六岁游金陵,一日于瓦棺寺听讲《法华经》,遂生出世之志,于是前往五台山,投静庵通禅师座下出家。静庵通禅师传授给他天台三观之旨,并嘱咐他好好修习。元来禅师于是谨遵师教,精勤修习止观法门,达五年之久。后前往超华山,从极庵洪禅师比丘戒。
当时,无明慧经禅师正在峨嵋山,大唱曹洞法门,学者奔凑。元来禅师听说之后,遂前往礼谒。刚到峨嵋,适逢慧经禅师正要下地劳作,荷锄戴笠,状如农夫,元来禅师对他的修为颇为怀疑,当即便离开了峨嵋山,来到福建光泽县的白云峰,卓庵隐修三年。在这期间,元来禅师写成《心经指南》,让人捎给慧经禅师。慧经禅师阅后,写信告诉他说,所著“非其第一义”。元来禅师羞愧万分,于是将其手稿付之一炬,然后向慧经禅师所在的方向,焚香遥拜,决心从此以后放弃文字知解,潜心宗门。于是他又独自继续呆在庵中,参究了半年,无有省发。
一日,元来禅师偶然翻阅《传灯录》。当他读到“赵州嘱僧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这段文字时,恍然有省。于是元来禅师便重新前往峨嵋,参礼慧经禅师。当时慧经禅师已经移住宝方。
于是,元来禅师又赶到宝方。在宝方,元来禅师住了两个月。为了克期取证,元来禅师用功非常勤苦,虽面目黧黑,憔悴骨立,却仍然不肯歇息。
一日,慧经禅师应玉山庵之邀请,前往说法,元来禅师奉命同行。一路上,元来禅师谈及君臣五位之旨,慧经禅师听了,不时地称可。可是快要达到玉山庵的时候,慧经禅师忽然问元来禅师:“佛印大师云:‘蚁子解寻腥处走,青蝇偏向臭边飞’,是君位事,臣位事?”
元来禅师道:“臣位事。”
慧经禅师一听,便呵斥道:“大有人笑汝在!”
元来禅师茫然莫测其旨,心中迷闷不已。
到达玉山庵之后,元来禅师终日独坐于一小楼中,朝夕提撕,目不交睫。这样过了一年多。
一日,元来禅师上厕所,准备方便,碰巧看见有一个人正蹲在木板上。他当即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喜不自胜,如千斤重担突然落地。
于是,他一路奔跑,往见慧经禅师。慧经禅师的居处,离宝方寺虽有五十里之遥,可是元来禅师却感觉到须臾即至。
刚进丈室,元来禅师便展礼大拜。
慧经禅师问道:“子近日如何?”
元来禅师道:“有个活路不许人知。”
慧经禅师道:“因甚不许人知?”
元来禅师道:“不知!不知!”
慧经禅师一听,非常高兴。于是令他充当首座和尚,并赠以付法偈。
当时,元来禅师才二十七岁。
元来禅师得法后不久,便前往鹅湖,从养庵广心禅师受菩萨戒律,后出世于博山能仁寺,大弘禅化,望风归学者数以千计。
元来禅师圆寂于崇祯三年(1630),春秋五十六岁。生前著有《宗教通说》、《参禅警语》等行世。
元来禅师的《参禅警语》,言简意赅,言无虚发,对如何参禅、做功夫,作了简明而中肯的开示,堪称学道者“参禅指南”。现摘其大要如次,供读者参考——
O学者先发破生死之心,要观破世界身心,皆为假缘无实。O要疑生从何来,死向何去。O死之一字贴在额上,如一身全死去。O不得耽著静境。O不得循人情。O全身一个疑团,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山,不见水,一切可亡。O工夫不怕不得活,怕不得死,要疑情成一团而大死着。O举起话头时,如猫之捕鼠,无一毫别念。O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O自心是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究明自心,亲履实践,至不疑之地。O若真话头现前时,履冰不寒,蹈火不热,不为境转,打成一片也。O寻文逐句,记言记语,害工夫,工夫要心行处绝。O工夫怕比量,将心凑泊,与道相远。O工夫在切之一字。O用心真切,则不思善,不思恶,无昏沈,不掉举。O思维莫作诗偈文赋,与参禅相迷。O工夫忌落空。O勿将心待语,时节因缘必大悟。O无可用心处,到万仞悬崖之处,有转身之分。O工夫不得有伶俐心,如盲如聋,如撞着银山铁壁。O工夫要知非,知非是出死之要路。O工夫虽得轻安,或有省发,不可以为悟。O不可作道理之会,不可作无事之会,不可作击石火闪电光之会。O遏捺妄心不起,莫守澄湛之地。O莫以观一切法空为禅。O莫认无形无相之一物。O莫认自己一灵之真性为眼见耳闻。O莫以苦行为解脱。O莫以烧身燃臂礼佛求忏为功课。O莫散淡去、活泼去,逢人则歌舞欢乐,吟咏笑谈,或横行街市,以为了事。O见与法身之理相应,见尽大地光皎皎地,不可坐住著。O与法身之理相应,莫休歇去、沉寂去。O与法身之理相应,莫认眼前隐隐有一物。O与法身之理相应,见光,见华,见种种异相,莫作圣解。O与法身之理相应,四大轻安,正偏道交,莫以作究竟。
473.鼓山元贤禅师悟道因缘
鼓山元贤禅师,无明慧经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字永觉,福建建阳人,大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出生。元贤禅师为诸生时,嗜好周程张朱之学。二十五岁时,曾读书于山寺。一日,偶然听见有人读诵《法华经》之偈语:“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忽然觉得周孔之外,当别有妙道,于是便前往礼谒本邑学人赵豫斋居士,并从他学习《楞严》、《法华》、《圆觉》三年。
万历三十一年(1603),无明慧经禅师开法于董岩,门庭兴盛。元贤禅师于是以居士的身份前往参学。
初见慧经禅师,慧经禅师便对元贤禅师反复诘问,元贤禅师大呈口舌之能。
慧经禅师道:“此事不可以意解,须力参乃契。”
于是令他看干屎橛之话头。
“干屎橛”之话头在临济、德山、云门等大德的语录中曾多次出现过。如,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何是佛?”文偃禅师道:“乾屎橛。”
元贤禅师虽奋力参研此公案,可是久无所入。
后来有一天晚上静坐的时候,元贤禅师无意中听见有一位僧人举南泉斩猫之公案(参见“赵州从谂禅师悟道因缘”章,终于恍然有所省悟。
万历四十五年(1617),元贤禅师已经四十岁,深感人世无常,生死事大,于是抛妻别子,投无明慧经禅师落发。
在慧经禅师座下,元贤禅师虽然勤奋好学,经常入室请益,可是每次凡有所咨问,慧经禅师一概不作正面应答,只是一句“我不如你”,便将他打发掉。对此,元贤禅师茫然莫测其旨。
一日,慧经禅师耕田归来。元贤禅师迎上前,问道:“如何是清净光明身?”
慧经禅师于是挺身而立。
元贤禅师继续问道:“只此,更别有?”
慧经禅师一听,便走。
元贤禅师终于如释重负,豁然大悟。
于是,他跟在慧经禅师的身后,来到丈室,向慧经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所得。
慧经禅师听了元贤禅师的汇报,便用锄头柄痛击了他三下,说道“向后不得草草。”并示偈云:
“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从来不许人。
直饶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
元贤禅师激动得示及吐一辞,便退出丈室。
第二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慧经禅师圆寂,元贤禅师前往博山受了具足戒,并在其师兄无异元来禅师座下相依了三年。
熹宗天启二年(1622),元贤禅师回到福建,住持沙县双髻峰。第二年,为安葬父母亲,元贤禅师准备回建阳。一日,乘舟过剑津的时候,元贤禅师无意间听到同行僧人大声唱经云——
“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
元贤禅师终于廓然大彻。至此,他才契悟到无明慧经禅师平生之用处。那一年,元贤禅师四十六岁。
此后,元贤禅师曾一度挂锡于瓯宁金仙庵,阅藏三年。天启七年(1626),元贤禅师复移住建安之荷山,末后又驻锡于福州鼓山涌泉寺。
元贤禅师曾为座下弟子指出学道三要,三要是“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住”。信得及者,信我自己本来是佛。放得下者,放下许多虚名浮利,恩爱业缘,种种牵缠。守得坚者,坚守信心不失,坚守放得下,不担取,不执着。
对于入元以后宗门中盛行闭关之事,元贤禅师颇不以为然。他说:“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隐居、埋没)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晏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然高峰闭死关于天目,乃是枕子落地后,非大事未明而画地以自限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既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著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于关哉?”
闭关之事,虽然未必尽如元贤禅师所说,但是,初学道者,未明心地之前,确当慎而用之,不可落入死灰。
元贤禅师圆寂于南明桂王永历十一年(1657)秋。平生撰有《法化私记》、《楞严翼解》、《楞严略疏》、《续灯录》等著作二十余种、共八十余卷行世。
474.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瑞州黄檗无念深有禅师,俗姓熊,黄州麻城人。无念禅师十六岁时,曾患痘风,生命垂危。他的叔叔和兄长商议道,让他出家或许能保住一条性命。果然,他的病不久就好了。无念禅师于是前往荡山落发。
一日,有一位老僧告诫无念禅师道:“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无念禅师听了,悚然惊醒,于是决志参访,自誓今生定要究明生死大事。
在行脚途中,无念禅师曾经听到有一位僧人举这样一则公案——
有僧问大休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大休禅师道:“黄瓜茄子。”
无念禅师不明其旨,遂生大疑惑。于是遍参江浙名宿,却一无所得。
后听说大安禅师在庐山接众,无念禅师遂前往参礼。
大安禅师一见无念禅师,便问:“汝号甚么?”
无念禅师道:“无念。”
大安禅师又问:“那个是无念?”
无念禅师茫然无对。于是便留在大安禅师座下请益。
一天晚上,无念禅师正在坐上用功参话头,忽然听到外面哭笑二声相触,猛然惊悟。后来有一天,他在厨房里,偶然看见一盆面放在地上,行走不便,于是将面盆掇起来,放入柜中。柜子旁边正好有一只果笼子,无念禅师准备顺手将它推到一边,不觉失手,触动了柜盖,柜盖正好打在他的头上,这意外的一击,将他心中的疑滞,一下打掉了。无念禅师当即豁然大悟,通身汗流,大笑道:“遍大地是个无念,何疑之有?”
万历辛巳年(1581),无念禅师前往龙湖,与李卓吾居士同至驷马山。当时有一讲经师也来到那里。
李卓吾居士问讲经师:“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讲经师于是依文解义,说了一通。
李卓吾居士未置可否,回头看了无念禅师一眼,问道:“无念,你说看。”
无念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李卓吾居士忽然推了一下无念禅师怕膝盖,说道:“这个聻(呢)?”
无念禅师当即猛然省悟。原来,“十地菩萨,梦见众生身堕大河,欲救度故,起勇猛心,发大精进,人法两空,始得入门,全无交涉”。于是作偈云:
“四十余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
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
无念禅师后出世于瑞州黄檗。
下面请看他的三则接人因缘——
1.有僧问无念禅师:“道果有耶?果无耶?”
无念禅师道:“说有说无,二俱成谤。”
那僧便问:“如何即得?”
无念禅师道:“无念即得。”
那僧又问:“如何是道之体?”
无念禅师道:“满口道不着。”
那僧又问:“四大离散时如何?”
无念禅师竖立拳头,说道:“者(这)个不属四大。”
[这里的“者个”指代自性。禅宗语录中,这种用法很普遍。]
2.有僧问:“见性成佛是否?”
无念禅师道:“是。”
那僧又问:“性能是无形底,如何得见?”
无念禅师道:“性是有形底,只是你不见。”
那僧道:“请和尚指出我看。”
[凡夫闻说性是无形的,便执着于无形,殊不知有形的万物当体即性。可是若说性是有形的,凡夫又必定执着于某个特定的有形。所以,宗门大德接人,往往有无俱遣,不立一法,不废一法。从这僧的问话来看,正是犯了这两种执著。]
无念禅师道:“我说你不见。”
3.有僧问:“如何出离生死?”
无念禅师唤那僧。那僧应诺。
无念禅师道:“从者(这)里出。”
那僧道:“和尚说底,某甲不晓得。”
[凡夫执著心强,闻说“这个”,便以为真有个“这个”可得,却不知从当下一诺一应中去体取。那僧正是患了这个毛病,结果当面错过。]
无念禅师道:“等你晓得,堪作甚么?”
这三则公案,虽然浅白,却不失宗门直接之风格。读者可细心体会其中的意旨。
475.白马方彖禅师悟道因缘
夔州白马仪峰方彖禅师,俗姓罗,达州人,法系不详。出家后,一心参究“如何是鬼神觑不破之机”,三年后,恍然有省。于是出川游方,遍历诸禅德。后结茅于双溪隐修。
一天中午,方彖禅师正在庵中用瓦罐做饭。无意间,方彖禅师听到瓦罐中开锅后发出咕噜咕噜声,豁然大悟。原来佛法如此平常!
方彖禅师欢喜踊跃,遂作偈云:
“三玄三要没来由,用尽机思无处求。
窗前移步灶门下,白云青峰齐点头。
齐点头,南岳天台共一筹。”
又云:
“二八女子嫁新郎,绩麻捻线一如常。
称家丰俭随时过,懒插堂前者炷香。”
方彖禅师的这两首悟道偈后在丛林中被人传颂着,无幻禅师听说后,遂赞叹道:“此人曾作细密工夫来。”
万历壬辰年秋,方彖禅师回到四川达州,中兴白马寺,并在此开法接众。方彖禅师平昔接众很奇特,经常手中拿着一面鼓,鼓上一面写着“矗”字,一面写着“犇”字,凡有人前来请益,方彖禅师皆摇鼓示之。
476.为霖道霈禅师悟道因缘
道霈禅师,鼓山元贤禅师之法嗣,字为霖,号旅泊,亦称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安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道霈禅师十四岁投本郡白云寺为沙弥,第二年便落发,学习经教。
道霈禅师十八岁时,听说闻谷广印禅师居宝善寺,遂前往礼谒,请问出生死之要。广印禅师于是为他开示了念佛成佛之道理。道霈禅师一听,即谛信不疑。广印禅师知道霈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令他参礼永觉元贤禅师。
道霈禅师于是投元贤禅师座下,充当侍者,服勤左右,并依元贤禅师之教,专看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之公案。崇祯七年(1634),元贤禅师应邀移居鼓山,道霈禅师亦随而前往。在那里,道霈禅师精勤参修了四年,可是仍然一无所得。不得已,道霈禅师便辞别元贤禅师,离开福建,前往杭州,游历讲肆,学习经教,达五年之久。
后来,闻谷禅师圆寂,元贤道霈禅师特来真寂(禅院)凭吊。道霈禅师听说后,遂前往拜礼元贤禅师。
道霈禅师施礼毕,便向元贤禅师详细地汇报了自己五年来学习经教所得。
元贤禅师听了,突然问道:“柏树子话作么生?”
道霈禅师无言以对。
元贤禅师遂呵斥道:“入海算沙,有甚么限(有什么了期)?”
道霈禅师一听,惭愧不已,遂顶礼而退。
从此以后,道霈禅师终日惶愧不堪,寝食难安,心中如压着一块大石头相似。
一日,道霈禅师阅读《正法眼藏》,至“无位真人”这一段落的时候,恍然有所省悟,只是仍然不知其落处。
后听说密云圆悟禅师正在天童大开法化,道霈禅师遂前往参礼。
初礼圆悟禅师,道霈禅师便问:“山河大地与学人自己是同是别?”
圆悟禅师一听,拈柱杖便打。
道霈禅师茫然不知所措。退出之后,心中迷闷不已。
经过六个月的猛力参究,一天晚上,道霈禅师经行至三更,回到寮中,欲解衣就寝。就在他思想放松的这一刻,道霈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道霈禅师便径直入丈室,向圆悟禅师呈偈云: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
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圆悟禅师览其偈,知道霈禅师虽有所悟,但还没有完全达到不疑之地,因此没有给他印可。
于是道霈禅师便辞别圆悟禅师,前往真寂,参礼元贤禅师,并向元贤禅师通报了自己的所证所悟。
元贤禅师听了,便道:“子已入门,但未升堂入室耳。”
道霈禅师于是又辞别元贤禅师,前往天目山,朝礼高峰祖师的“死关”,并在那里呆了一年。后回大百丈山,结庵而居,与其母共修净业,五易春秋。
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道霈禅师重上鼓山,奉元贤禅师之命,充当维那。从此,道霈禅师用功更加精勤,朝夕不怠。
一天晚上,道霈禅师从禅堂中走出,欲上厕所,头脑闷糊糊的,不小心撞在石头门柱上,终于豁然开解。
第二天早晨,道霈禅师来到丈室,告诉元贤禅师道:“某甲今日有个十成语,举似和尚。”
元贤禅师道:“汝试道看。”
道霈禅师便双手叉在背后,说道:“请和尚鉴。”
元贤禅师道:“好与七藤条。”
为了进一步勘验道霈禅师,过了几天,元贤禅师拿出洞上宗旨,给道霈禅师看,并令他作偈颂。道霈禅师所作偈颂,一一皆契合其旨。元贤禅师于是给予他印可。
道霈禅师得法后不久,即离鼓山,前往建宁广福庵,闭关隐修,三年后,又重新返回鼓山。顺治十四年(1657),元贤禅师将衣法和拂子传给道霈禅师,并令他秉拂说法接众。第二年,元贤禅师圆寂,道霈禅师于是继其法席,一住就是十四年。
道霈禅师生前著作很多,有《秉拂录》、《鼓山录》、《旅泊庵稿》、《禅海十珍》、《净土旨决》等。
477.天慧实彻禅师悟道因缘
天慧实彻禅师,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唐,浙江兴化人。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十九岁出家,投本邑报恩庵贯之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遍历禅席,达三十年之久,后于灵鹫诚禅师座下,悟明心性,居高旻寺领众。
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对玉林通琇禅师非常敬重,曾试图亲自为通琇禅师选择合适的嗣法弟子。经考察,诸山大德都一致认为天慧禅师可堪接法。
雍正皇帝于是召见天慧禅师。
雍正皇帝问:“你是国师嫡嗣,还识国师宗旨否?”
天慧禅师道:“我有瘌痢头在。”
雍正皇帝于是手执宝剑,追问道:“割却你瘌痢头又如何?”
天慧禅师一听,惊恐万分,无言以对。
雍正皇帝道:“君无戏言。宫中有禅堂,限你七天,发答不出此语,必割却瘌痢头。”
天慧禅师于是住进禅堂。雍正皇帝派人在禅堂外守候,并每天报时——今日已到第几天。
开始,天慧禅师还能勉强静心打坐,可是过了几天,却仍然了无消息。这一下,他越发着急了,神经绷得紧紧的。不得已,他只好在禅堂里跑圈子。到了第七天,天慧禅师因为跑得太急,不小心一下子撞在柱子上,终于豁然大悟。
于是,天慧禅师走出禅堂,求见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一见他,便道:“且喜你已识得国师宗旨。”
天慧禅师后呈颂三章,其一云:
“拳头不唤作拳头,换却时人眼里眸。
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
雍正皇帝览其颂,大悦,遂赐紫衣,并令他住持磬山(圣月寺)、高旻、资福,崇福四寺。其法席曾盛极一时,座下弟子较为著名的有了凡际圣、霈霖际源等。
天慧禅师圆寂于乾隆十年(1745)。有《天慧彻禅师语录》二卷行世。
据说,高旻寺的跑香制度跟天慧禅师的开悟因缘直接的关系。
478.雍正皇帝悟道因缘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清圣祖康熙帝之第四子,是清朝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1723至1735年在位,年号为雍正,人称雍正皇帝。雍正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内典,对于有为佛事非常重视,曾有“十年兴国,十年兴教”之愿。但是他开始的时候,多从知解的角度来解读禅宗公案,因此对禅宗颇为轻视,认为“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后因得到章嘉呼土克图喇嘛的指点,才重视禅宗,并奋力参究,得透三关,终于契入宗门妙旨。
关于雍正皇帝的悟道因缘,《御选语录》卷十七有明确的记载——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正月,雍正邀请禅僧入宫参加禅七。在第三个禅七的最后两天,雍正前来随喜,同坐两日。坐到第五支香的时,雍正忽然洞达本来,始信天地间惟此一真实之理。当时迦陵性音禅师亦在场,听了雍正的汇报,踊跃赞叹,当即便印可雍正已彻元微。然而,雍正自知尚未达于究竟,于是叩问章嘉喇嘛。章嘉喇嘛开示道:“若王所见,如针破纸窗,从隙观天,虽云见天,然天体广大,针隙中之见,可谓遍见乎?佛法无边,当勉进步。”
同年二月,雍正复召禅僧于集云堂举办禅七。禅七期间,雍正猛力参究,曾无懈怠。至十四日晚间行香的时候,雍正忽觉桶底脱落,通身汗流,此时方信有重关之理。雍正于是又向章嘉喇嘛请教。喇嘛回答道:“王今见处,唯进一步,譬犹出在庭院中观天矣。然天体无尽,究未悉见,法体无量,当更加勇猛精进。事后雍正把章嘉喇嘛的话转述给性音禅师。性音禅师茫然不解其意,支吾道:“此不过喇嘛教回途功夫之论,更有何事?”然而,雍正却更加相信章嘉喇嘛的开示,而对性音禅师的妄加印可颇不以为然。因此,他仍然继续精勤参究,念念提撕。
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正月二十一日,雍正复于集云堂中静坐,无意中踏破末后一关,终于通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一时身心庆快无比。于是他欢喜踊跃,前往章嘉喇嘛的住所,展礼致谢。
章嘉喇嘛望见雍正,远远地便贺喜道:“王得大自在矣!”
雍正进一步问:“更有事也无?”
章嘉喇嘛微笑着,伸出双手,反问道:“更有何事耶?”然后又挥手云:“不过尚有恁么之理,然易事耳。”
雍正悟道之后,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以禅宗三关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说虽然未必为宗门的旨,但是可作为一家之言——
初关:“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重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香味触法者色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破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末后关:“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雍正生前力唱三教同原之说,著有《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等著作行世。
479.虚云老和尚悟道因缘
虚云老和尚,字古岩,又名演彻、性彻,法号德清,俗姓萧,湖南湘乡人。其父玉堂,为泉州府幕僚。道光二十年(1840年),虚老出生于泉州府舍,自幼丧母,由庶母王氏抚养。虚老天生厌荤腥,性情恬淡。少时曾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虚老得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后随叔父到南岳进香,遍游诸刹,遂生出家之愿。其父担心他出家,遂令他与田、谭二女结婚。结婚之日,虚老遭父禁锢,虽与二女同居而身心无染。咸丰八年(1858),虚老出家之志已决,作《皮袋歌》一章,留别田、谭二女,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和尚落发,第二年又依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
为防止被家人追找,虚老一度隐居于山后之岩洞中,礼万佛忏。三年后,方出洞回涌泉寺任职,为众作务,默默担承种种苦事。不久,其父病故,其庶母王氏领着田、谭二女,亦出家为尼。为众作务期满,虚老旋奉师命,外出游方参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虚老曾从普陀山出发,一步一拜,朝礼五台,感文殊菩萨化现。后又只身入藏地,远至缅甸、印度、锡兰等国。其间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和苦行,惊天地,泣鬼神,为千载之下所仅见,实难以备述。读者可参阅《虚云和尚年谱》。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虚老五十六岁。那一年,扬州高旻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虚老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旻打七。下山至大通荻港后,虚老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虚老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不得已,虚老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后失足落水,随江流浮沉了一昼夜。漂至采石矶附近,幸亏被渔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宝积寺。醒来之后,虚老口、鼻、大小便诸孔,皆流血不止。静养了几天之后,因怕错过禅七,虚老又强打精神,径赴高旻寺。
在高旻寺,虚老丝毫不提自己落水和患病之事。后来,知事僧遂令他代任禅堂职事,虚老因为体力不支,没有答应。高旻寺一向以家风严峻著称,凡请职事拒不就者,被视为慢众。虚老因此挨了一顿香板。挨打之后,虚老病情益加严重,血流不止,小便滴精。但是他却默然顺受,一点都不辩解。在禅堂里,虚老以死相抵,坚持坐香,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以至不知身是何物。经过二十多天的猛利用功,他的病突然全愈了。
后来采石矶宝积寺的住持德岸禅师送衣物来高旻寺供众,看到虚老容光焕发,大为惊诧和欣慰,于是将他落水之事告诉了高旻寺的大众。大众一听,无不钦叹。从此以后,禅堂里便不再安排他轮值做事。虚老因此得便一心修行,很快工夫大进,万念顿息,昼夜如一,身心庆快,行动如飞。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时候,虚老忽然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还看见香灯师在小解,又看见西单师在厕所里大便。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第二天,虚老向香灯师及西单师问及此事,果然如此。不过,虚老并不以此为意,只当是寻常境界而已。
到了腊月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第六枝香开静的时候,护七法师例行给每位坐禅的法师上开水。当护七法师给虚老上开水的时候,不小心,开水溅在虚老的手上,茶杯随即掉在地上,摔碎了。就在这个时候,虚老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梦初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此次若不堕水大病,得遇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哪有今日悟道之事!于是作偈云: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有偈云: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老悟道之后,数十年如一日,仍然恒守戒律,精进不懈。在弘法接众的同时,还殚精竭力,先后修复了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棲寺、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韶关南华寺、乳源云门大觉禅寺等道场。解放后,虚老不顾年迈,又率众修复了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后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圆寂于此,春秋一百二十岁。
480.来果禅师悟道因缘
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岸土洞之中,日间前往礼拜数次。来果禅师的记忆力极好,其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即能倒背如流。来果禅师七岁时,曾偶然听见邻僧读诵《心经》,至“无智亦无得”一句时,豁然有省,遂萌出家之念,并坚持早晚念诵《心经》各七遍,习以为常。
来果禅师十二岁时曾试图前往汉阳归元寺出家,后被堂兄拖回家中。其父担心他再次出家,于是令他跪在桌前,旁边放着一根木棍,强迫他吃肉,说道:“吃则罢休,不吃三棍打死除害!”来果禅师道:“请父打死,誓不吃荤!”他的父母见他修道之心已决,从此以后便不再阻止他吃素。同年,来果禅师以居士的身分归依了大智和尚。大智和尚先令他念佛,至睡着做梦时仍不忘佛号,然后再教他参念佛的是谁。
来果禅师孝心极重。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曾身患重病,医药无效。来果禅师遂效古人割股疗亲之法,虔诚拜禀诸佛,割肝救父,竟然不曾流一滴血。父亲病好后,便强迫他结婚。不得已,只好与女同房,而各自念佛,身心无染。
光绪三十一年(1905),来果禅师前往普陀山进香,途中遇到五位苦行僧,心生敬意,遂私自落发出家,行头陀行,曾十三天未进饮食。后历尽艰辛,赴宝华山受戒,因不懂寺院规矩,饱受寺僧百般羞辱和折磨。不得已,他便离开宝华山,沿途行乞,多日未食,与野狗同卧,备尝人间冷暖之苦,以至心灰意冷,欲投江自尽,后被弥陀寺僧所救。
不久,来果禅师来到金山受戒。因不懂寺院规矩,经常挨打,曾经有一天挨香板竟多达四百余次。尽管如此,来果禅师参“念佛的是谁”这一话头一刻也不曾间断过。后发心,乞食游方,或行或止,或山边,或江畔,心心念念都在提撕,话头不断。在游方的过程中,来果禅师用功极为精勤。“每日太阳将出,先举念佛是谁起身,手拗蒲团,举功夫上肩。至晚太晚将落,即放蒲团为止。或止在桥边路边,屋边沟边,山边水边,坟边粪边,概我止处,但先提功夫,后放蒲团。若一次空放者,即提起,重举功夫再放。日为常课。誓不挂单,不赶斋,不歇店,不化缘,不倒单,不问路,不洗澡,不存一切,如愿而行,未稍违犯。”
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光绪三十三年春天(1907),来果禅师回到故乡,化导其父亲及众亲眷完毕,立即前往金山,住禅堂专修。来果禅师自誓“以悟为期,不悟不出禅堂”,终日惟单提一句“念佛的是谁”,不打妄想,不说话,不左顾右盼。一次,有人问来果禅师:“大殿供的,甚么佛像?”来果禅师居然不能回答,对方进一步追问:“可有胡子么?”来果禅师亦不能回答。可见他从未抬头向上看过。另一次斋堂用斋,来果禅师用功正得力,行堂的法师走到跟前盛饭,来果禅师竟忘了举碗,后被僧值打了一巴掌,碗筷子掉在地上,菜汤沾满了衣袍。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第六支香将毕,来果禅师听到开静的木鱼声响起,终于豁然大悟,犹如千斤重担,蓦地放下,身心顿时庆快无比,悲欣交集,大哭不止。第二天,来果禅师来到班首法师的跟前,请求开示。班首法师道:“汝是悟了语句。”说完便诘问道:“念佛是谁?”来果禅师应对如流。班首法师接着又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处”等等问题,来果禅师皆随问随答,了无滞碍。过了几天,班首法师临堂时,遂当众赞叹来果禅师。
为了勘验来果禅师,一日,慈本老人拿着毛巾,一边作洗脸的姿势,一边问来果禅师:“是甚么?”来果禅师道:“多了一条毛巾,请将毛巾放下。”慈本老人一听,便默然而退。从此以后,来果禅师用功更加精勤、细密和肯切,决不敢轻易自许。
来果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前往高旻寺,任班首之职,后潜至终南山湘子洞隐修。民国四年(1915),来果应高旻寺月祖老和尚之邀请,回到高旻寺,并接任原方丈明轩禅师之法席。月祖老和尚临终时,曾握着来果禅师之手,要他发愿毕生为高旻尽职。从此以后,来果禅师矢志恢复高旻寺旧制,历尽了艰辛。
1953年,来果禅师圆寂于上海,春秋七十三岁。生前著有《自行录》、《语录》、《开示录》等行世。在恢复禅宗丛林制度等方面,来果禅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欢迎流通 功德无量!
480.来果禅师悟道因缘完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