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401|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淨宗祖師傳記] 宣化上人论语白话解选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5-15 13:3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宣化上人论语白话解选辑》

宣化上人论语白话解选辑

学而第一

◎宣公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廿四日
开讲于美国万佛圣城

【编按】
上人为提高法界佛教大学、培德中学、育良小学学生之文化水准,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廿四日在美国万佛圣城开讲《论语》,深入浅出,介绍中国固有文化菁华,方便西方学子学习,惜未讲完。当时录音设备不全,开始部份多所缺漏或不清楚,缺漏部份则由弟子补讲,以蓝色字体标示之;又音质不清、语气不明或英文翻译的部份,则以(……)标示。

【前言】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言论,学生把它记载,整理成为《论语》。《论语》的内容,是立身处世的指南,是儒家思想的骨髓,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乃是人人必读之书。

《论语》专讲做人的道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给别人,这就是做人的目标。古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希望大家勉励砌磋,自能深得要旨!

在南宋时,朱熹先生教学,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小学教科书;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大学教科书。以后历代皆采取“四书五经”为教学的教材。凡是读书人,一定要背会四书五经,然后运用四书五经的道理,来齐家、治国、平天下。若不能运用,则成为食古不化的老学究,没有用处。所以要学以致用,这是读书人的本色。希望你们读了《论语》之后,务必依照《论语》的道理去实行,将来会做出轰轰烈烈的一番大事业。

《论语》分为二十篇,今将篇名说出来,让你们在脑海中有个印象。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浅释】

“论语”:这“论”,不读“伦”,是“议论”的“论”,就是讨论问题。这是孔子和他这些个门人学生,互相谈话所说的,所以这叫“论语”。论语,就是互相谈话;你不要以为这个《论语》就有什么高深的意思,就是大家这儿谈论的语言。这都很随便地,很不加造作地,那么很自然地在那儿互相问答,互相讨论这一些个问题,所以这叫《论语》。《论语》里边讲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看我们做人应该怎么样做?都是讲的这些个问题。

子曰:“子”字是“夫子”的意思;古时称老师为夫子;孔子对学生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生于山东省曲阜。他的祖先是贵族,后降为平民。

孔子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倦的圣人。他在二十岁时,一面做官,一面讲学,所讲的学问,均为礼教。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重礼法。所讲的政治,均为王道,提倡“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主张“正名”主义;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特着《春秋》,实行正名的方法,所以乱臣贼子都恐惧起来。因为在《春秋》中,一字之褒贬,可以成为忠臣或乱臣;忠臣则流芳百世,乱贼则遗臭万年。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分阶级,一律施教;讲学五十年,桃李满天下,学生有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有七十二人。孔子所创立的是文武合一之教育制度。

孔子在鲁国作过司寇,即是宰相,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大事。为政三个月,鲁国大治,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气;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情形,真是太平盛世。人人相敬,个个相让;以礼相处,以诚相待。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那时可以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时,齐国(在鲁之西),见到鲁国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觉得受到威胁,乃生嫉妒心,设法破坏。齐国君臣乃共同研究一个办法,令鲁国衰弱,好解除他们的威胁。于是训练一群女乐,不但年轻貌美,身材窈窕,而且能歌善舞,精通奏乐,非常悦耳;歌声清脆婉转,令人听之迷糊;又会献媚,所谓“一笑百媚生”,令人神魂颠倒。

齐国存心不良,内藏诡计,外表友好,将这些女乐送到鲁国,贿赂奸臣季桓子,献于鲁君。不出所料,鲁君中了美人计,昼夜欣赏女乐的表演,三日不朝(古时国君在五更时,要上朝听政,和文武百官接纳呈表,研究治国之道)。孔子一看这情形,大失所望;既然鲁君被女乐所迷,不理国事,孔子遂辞职而去。

孔子在五十七岁时,率领弟子们(学生)周游列国。因为孔子治理鲁国有卓越的政绩,所以有人重视他,崇拜他;也有人嫉妒他,诽谤他。当时,诸侯各霸一方,各自为政,根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孔子提倡“忠君爱国”的思想,当然不受诸侯欢迎。孔子在外十三年,看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在六十八岁时,领着学生返回鲁国,放弃政治的理想,专心整理古籍。

他一生崇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诸圣人之道,将他们的思想集其大成,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乃删诗书,定礼乐,令人知道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道理,也就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种种的礼节。孔子于七十二岁逝世,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学而”,就是要学;这是《论语》的第一篇,谈论的都是“学问”方面的问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就是指“孔子”、“孔老夫子”;夫子,就中国古来称“老师”为“夫子”。在《论语》里,“子曰、子曰”,就是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话。”我们的老师,就是孔子。孔子,你们都知道了,就是Confucius。

“学而时习之”:学习学问,要时常温习它。你若时常温习它,就会从旧的道理里头,领悟出新的道理来。“不亦说乎”:这“说”字,读做“悦”,就“喜悦、高兴”。这样子,不是很教人高兴吗?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来干什么呢?这不是来尽玩、尽闹,是来共同研究功课、增长道业的。“不亦乐乎”:这“乐”字,是“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和我一同研究、学习,这不是很令人快乐吗?这是孔子这么说的。

“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愠怒、发脾气”。

(注∶弟子英语发言......。 )
上人:你们听我讲的,有什么地方还没有听明白,现在可以问。现在还有一点时间。或者你们自己觉得应该有更好的讲法,也提出来告诉大家,也是“论语”。这我们现在的“论语”,他们是过去的“论语”,所以你们谁都可以发表你们的意见,不要在那儿不发布施心。都没有意见?
(......)

这个问题,就是他自己很有学问、很有德行,没有人认识他;这个“知”,就是“认识”,recognize;没有人认识他,就是 nobody recognize him。好像他是一个很有道德很有学问、very famous professor(很有名的教授),到一个地方,没有人认识他,大家也都对他好像很冷淡地。这一般人差不离的,就受不了;受不了,就该发脾气了!内里头就不高兴了:“赶快走!你们简直的;你们这杂志尽骂我,我不看了!”其实说道理的,并不是骂某一个人,他就发脾气了,这叫“愠”了。

“而不愠”,谁不认识自己,谁不了解自己,谁不明白自己,都没有脾气;认识和不认识,了解不了解自己都没有问题的。这叫“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不就是一个很有德行的君子吗?“愠”,就是生烦恼了、发脾气了、愠怒了!这个“愠”,有点在脸上显现出发脾气,还没有怎么说出来,所以旁边有个竖“心”嘛!它是在心里头的;心里头很不高兴的,或者就气得发狂了!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曰”:有子说了。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说“有若似圣人”,就是认为他的器度样子,很像孔子;所以他也是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说什么呢?

“其为人也孝弟”:这个“弟”,是“悌”,不读做“兄弟”的“弟”。悌就是“友爱兄弟,恭敬长辈”。孝,就是“孝顺父母”。这个人既孝且悌,但是怎么样呢?“而好犯上者”:但是他却喜好冒犯长上;犯,就是“言语冲撞,态度也不恭敬。”“未之有也”:这是没有的事!这种事不会发生的!

“不好犯上”:说他不会冒犯长上,不会没礼貌,“而好作乱者”:但是他却是个喜好作乱的,会做坏事,杀人放火抢劫什么的。“未之有也”:这也不会有的,这不可能的!

“君子”:君子,是有道德,有道心的人。有道德,有道心的君子。“务本”:他很注重做人根本的道理。因为“本立而道生”:你根本立得住了,做人的道也就生出来了。那么做人的根本是什么呢?这接着就说了,“孝弟也者”:这种孝顺父母和恭敬长辈的美德。也者,就“这种事,这种道理。”“其为人之本与”:这应该就是做人的根本吧?这个“其”,是推测的疑问词,就“大概是”;这是有子的推测,说,这大概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了?

(弟子问......)哪一句?(弟子:“本立而道生。”)你根本立得住了,做人的道就会明白、就会生出来了。这个“道”,就是“做人的道”;孔子所讲的,都是讲“做人”的道,不是讲“修道”的道。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孔子说了。假设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呢?他“巧言”:说话总是说得很巧妙;很巧妙,就不是用直心,专说好听话。“令色”:脸色装得和蔼可亲的样子。“鲜矣仁”:鲜,读做“险”,是“少”的意思,很少仁慈心。这是孔子的批评,说这种人很少有真正的仁慈心!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曰”:曾子说了。曾子,他姓曾,名参;他和他的父亲曾皙,都是孔子的学生。这个曾子的资质不是最聪明的。孔子说他“参也鲁”,是愚鲁的;可是他是个很用功的好学生,也是很孝顺的,所以孔子就把《孝经》传授给他。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都拿三件事来自我反省。反省,就那么自己想一想,自己考察考察自己的行为是对、是不对?

“为人谋”:谋,是“谋划”,就“做事情”。我帮人家做事情,“而不忠乎”:我是不是很忠实?有没有尽力了?就问问自己。“尽己之谓忠”,忠,就是尽力了,不随随便便地。

“与人交”:我和别人交往做朋友,“而不信乎”:我是不是讲诚信,是不是有信用?

“传”:老师所教导的功课,“不习乎”:我是不是上课时好好学习?下课后又好好复习呢?我是不是用功,还是尽打马虎眼呢?

你们要不问我,等下个礼拜我再讲的时候,我要提出来问你们了;要抽签的,你到那时候你不会讲,不给我复出来;差了一点呢,我就和你要打一架。所以现在你不明白要赶快问。我那时候,不知道我叫谁。你们来给我复讲的;每逢我讲,提前要有两个人要复讲的。你要不怕抽到,不怕我叫你复讲嘛,那就不注意一点也可以。(......)

说到学习,我想到苏州灵岩山那个佛学研究院一个事情。什么呢?就是我们那个教师叫化东法师,教化的“化”,东西南北的“东”。这个法师根本一个字也不认识,和那个晒蜡法师差不多。你们听过有个晒蜡法师没有?

弟子:没有。

上人:这个法师啊,你看学佛法学到什么程度?把那个蜡烛,拿出去搁在太阳下晒。他说这个蜡烛会反潮,那么晒一晒它就晒乾了,就不反潮。可是叫太阳一晒,都晒变成水了,没有了,这叫“晒蜡法师”。

那么他在观宗寺学了十多年,一个字不认识,只学得了一个法师,矮矮的,总是穿着破衲袍,破衣哆嗦地。他就给我们讲《教观纲宗科释》,那么大家听,大家都“扶小座”。我那时候,想起来我很坏的;很坏的,我一听就记住了;记住了我就是出去调皮。怎么样子?这儿跑跑,那儿看看;看看花园啦,看看流水啊,看看这个刮风啊,各处就......,一点也不注意。

我这些同学嘛,看见我这样子,他们也就跟着在我后边;等一到复讲的时候,一抽着我,他们都照着本子来复讲,我也不用本子--我就那个法师怎么讲的,我跟他讲的一字都不错。他们就:“哎!你也没学,你也没温习,怎么搞的你都会了?”我说:“我早就学过了!”根本我没有学过,所以呢,打妄语。啊!很坏的,就影响得人家也不用功。你说这不是坏是什么?这也难怪你们现在都不听我话,这是果报。(......)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你们各位说一说这个“道千乘之国”,这一句怎么讲?每个人都讲一讲。(弟子讲解的内容缺。)

这是当时在列国的时候,所有治理国家的人,都不是出类拔萃的,都是在那儿糊里糊涂地争权啊,夺利啊,搞一个好名。所以孔夫子见着这种情形,很感慨这么说,说“道千乘之国”:这个“道”就是个治理。治,就好像有病似的,治好了它。理,就是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就像抽丝似地把它整理好了。

“千乘之国”∶“千乘”,就是古来那国家都有兵,这个兵都坐着车。那么每一个兵车是拉四个人。这四个人是向四面的;四面来了敌人呢,(......)国的君呢,就百乘之军,那么这是一个。以此类推,就说这国家有军队,也要会治理的。那么这儿就说这个“道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就是治理这个能出一千辆兵车这样的国家。

“敬事而信”:因为当时这个当局的人呢,都是那么乱七八糟地,对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地,不拿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当一回事,所以做事都很懒惰地,不那么尽心竭力去做去。所以他说“敬事而信”:要恭恭敬敬地对这个治国之道;治理国家这个方法,要恭恭敬敬地,很慎重其事地;郑重其事地丝毫也不马虎。无论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重要,所以叫“敬事而信。”还要有信用,不能失信于老百姓。

好像那个周幽王失信于老百姓。点的那个烽火,古来也没有什么雷达啊,也没有什么电话、电报啊,讯息交通也不发达,也不通。那么就怎么样呢?造这个烽火台,等一有事情了,就点着火;这火一着起来,这个烟很高的,各方诸侯一看呢,就望着这个烟,就都发兵来救这个国家了。

可是周幽王他这个褒姒嘛,总也不笑。那么总也不笑,有一次周幽王就把这个烽火台点着了;点着了,就故意博取他这个褒姒的一笑。那么这个点着了,诸侯都来了,在城下那儿都很紧张的,顶盔冠甲的;完了,到这儿,这个褒姒一看这么多军队都来了,各处来了,她就哈哈大笑。

她一笑,等完了这些诸侯就问周幽王说:“你点着烽火,叫我们来做什么呢?”周幽王说:“没有事,不过就是我那个娘娘她很愁闷的,我把你们引来,叫她看看你们的军队,她现在很欢喜了,她高兴了。”

啊!这些诸侯一听:“唉呀!你真是个昏君!你怎么能因为你太太,来戏弄我们这些个诸侯?”就都回去了,班师而还。

等到这个周朝又有了事了,有其他人来侵略周这个国家了。喔!他这回又点着这烽火,召这个诸侯来。诸侯这回看见这个烟:“喔!他又是想叫娘娘笑,我们不干了。”不去,结果江山就丢了。你看!这叫“幽王举火戏诸侯”,就是不会治理国家,治理国家就马马虎虎地。

那么,所以要“敬事而信”,要有信用。他为什么把江山丢了?就因为他对人家失信用了,所做的事情令人不相信,所以就把江山丢了。这叫不敬事而信。

孔子在鲁国当司寇;司寇就是宰相的样子,作宰相。孔子为鲁司寇,“三月”:治理国家三个月,“而鲁国大治”:鲁国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枪刀入库;马放南山”,都是太平盛世的样子了。等这个齐国一看,齐国和鲁国是挨着的,齐国就妒忌了。齐景公妒忌了,就说:“唉呀!我们这个邻国它要强起来,对我们也不利啊,我们要想法子来破坏它。”一想,大家开会一商量,得用什么方法去破坏鲁国这个治安呢?然后就训练出一班的“女乐”,这“女乐”就是女人唱音乐。训练一班这个女的,又漂亮嘛,声音又婉啭,像这个莺,像那个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那么美而中听的。

所以她一唱这歌,一奏音乐,都训练好了,就给这个鲁国送去了;给鲁国送去了,就是为着破坏鲁国的政治。所以你看,那时候的人就这么坏啊!现在这些个人呢,还想不出这些个坏法子来,比那时候还好。那时候,你看,“有智慧的”人也多,能够想出这些个破坏其他人的国家这个方法,就用女乐。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季桓子是鲁国的一个官,这是个奸臣;奸臣就不是忠臣。那么这个奸臣一看:喔!这些个女孩子这么漂亮!又会做音乐,又会跳舞。那时候不是芭蕾舞,那时候大约是土风舞啊,或者什么舞这一套的,就那儿蹦蹦跳跳地。

这季桓子一看:“哇!这真好啊!”于是乎就献给鲁王了;献给鲁王,鲁王一看这个女乐,哦!真是啊!饭也不记得吃了,朝也不记得上了,国家的事情也不管了,所以三日也没有上朝。本来这个皇帝是每天五更的时候,要去临朝坐殿,和文武百官来讨论治国的方略。他三日也不管了,国家怎么样也不管了。三日不朝,孔子一看:“喔!这......你这样地荒淫无道!乾脆走了。”所以把小包一收拾,就把这个印也都不要了,挂印封金就走了;走了,于是乎就去周游列国。

因为他在鲁国那三月,把国家治得那么好,于是乎每一个国家,有的人就很重视他,很高看他的;但是有的人呢,就很妒忌他。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说“道万乘之国”,这个大约也是很叹惜地说这话,说:“唉!现在治国的,简直都是那么笨呢!都是那么愚痴啊!你要是治理出千乘之国的这个国家,你应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节用”,就是节省一切的物质,用什么都要节省,不要那么浪费,不要把物质都浪费了,都丢了,不能用;天地间生的物质不能用,都把它浪费了,所以他说“节用”。“而爱人”:“爱人”就是重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重视老百姓这生活,要爱护老百姓。作皇帝的一定要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个人要是吉庆的话,那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借光了,所以“兆民赖之”。

“使民以时”:这个老百姓,你不能什么时候都用他;你要按着时候来用他。什么时候呢?按着他那个闲的时候,不在这个农忙之际了;他在这农忙的时候,他正在种地,正在那儿耕耘呢,你要不叫他做工,那你就等于害死他一样的,老百姓都没有饭吃了。所以要“使民以时”,用老百姓的时候,按着那个闲暇的时候;不是什么时候要老百姓做工,就把他抓来就做,不是那样的,要“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那个孔夫子又说了,说“弟子”,“入则孝”:你作学生的--“弟子”就是学生--你要入到家里就应该孝顺父母。“出则弟”:你这个小学生到外边呢,就要和朋友、兄弟要悌敬,要很不顽皮,不马马虎虎地,所以“出则弟”。

“谨而信”:说要很谨慎地,还要很有信用地,不要失信,对任何人也不失信;你一失信了,你讲大话将来谁也都不相信你,所以要“谨而信”。

“泛爱众”:“泛”是广泛,广泛来爱护这一切的人。众,就是所有的人。“而亲仁”:而亲近这有德的人。这个“仁”就是仁爱人的人,也就是善知识,而亲近有德行有智慧的人。

“行有余力”:你如果有闲暇的时候;你做事情有余暇的时候,就是你没有什么事情做的时候。“则以学文”:那时候你就好好读书,不要把光阴都给空过了,不要令这个黄金──那光阴,都像粪土就把它撇弃了。

这是今天这个《论语》这一段的意思。那么他说教“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也就是教他那些个学生,怎么样去作人,怎么样学一个好人,怎么样作一个人的榜样。所以能这样子,这就是人的榜样。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上人:后边听不见可以坐到前边来坐。前边那儿有地方,都可以往前边坐。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上人问:没有念错吧?

弟子们:没有。

上人:这个子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是孔子一个很欢喜的学生,所以常常在《论语》上提到他。

子夏,他本姓姓卜,名字叫商;他的别字就叫子夏,就是夏商两个字;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他是当时很好学的一个人,也很有智慧的一个人,所以在《论语》上常常提到他。他说“贤贤易色”:这个说的,你亲近贤而有德的人,就像比那个亲近好美色的那种的思想更重要。

“易”,是换过来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说我没有看见人好(音hao-4)欢喜作这个有德行的事情的人,好像欢喜那美色那么样的专心志致去求它,去作去。这个也就是说,你要把那个好美色那种的思想,那种的心理,改变成欢喜德行,欢喜这个“贤人”,贤而有德的这个人。你能这样的改变了,就是一个很有造就的君子。所以说“贤贤易色”,就是那个好美色的那种思想,把它改变成为欢喜这个贤人,要亲近有德,远离凶人。

所以《法华经》上不是说,“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见着这一类的菩萨,离诸戏笑──把这个“戏论”,就是讲笑话,或者开玩笑这种的戏论,都远离开。“及痴眷属”:和这个愚痴的眷属。愚痴的眷属就是欲念很重的眷属。“亲近智者”:亲近有智慧的这样人。“一心除乱”:一心就把这个乱除去。“摄念山林”:总是守自己这个正念,在那个山林里头,“千万亿岁”:有千万亿岁那么长的时间。

我们修道这一生,几十年,这不算个什么,这很短的一个时间。所以“贤贤易色”,就是你能把这个好(音hao-4)美色的那种的欲念,改成好(音hao-4)“贤人”:贤而有德的人,那就好了。

所以说,这要怎么样呢?你要先“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就是事奉,就是来照顾父母。照顾父母能“竭其力”:你要尽上你的力量,你尽你的所能来供养父母,这个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要事奉君呢?“奉”就是供奉那个“奉”。事奉这君上呢,你“能致其身”:能以把自己身心性命,都交给皇帝。因为那时候是君主时代,这就是一个忠,忠臣,所以“事君能致其身”──为国宣劳,为老百姓来服务。

“与朋友交”:和朋友交往;交朋友要“言而有信”:说出来的话一定要重然诺,要有信用,不要马马虎虎地,不要打妄语;你要打妄语,人家再就不相信你了。这所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出话是真实不虚的。

“虽曰未学”:虽然你说他没有读过书,没有从事学业去研究,可是“吾必谓之学矣”。这子夏下个决定辞,说我一定说这个人他是有学问的人,他是学过了;他要不学过,他不会这样的,所以“吾必谓之学矣”。这是决定辞──我一定说他是学过的,一定说他是有学问的人。这是这一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下面这一段说,“子曰。君子不重”:说这个学问呢,这就是接着前边那一段;前边那个是讲学,所以这“学而”都是包括在学问之内的。

这一章说,“君子不重”:说这个君子啊,你要不自己尊重自己;不自己重看自己,“则不威”。你要不把自己看重了,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并不是骄傲,就是自己很谨慎,很小心,不是那么马马虎虎,慌慌张张地,要很慎重其事地,做什么事都恭恭敬敬,不能马马虎虎地。“君子不重”∶你做什么事,不重视这个事,“则不威”:你就没有威,没有一种威德;没有威德,人家就会轻看你,“则不威”。“学则不固”:你所学的什么东西,你都是马马虎虎地,不会有坚固的基础,不会有真正的学问。

“主忠信”:这个“重”怎么样呢?要“主忠信”,要“忠以持己,信以待人”:这个对什么事情,我都要谨慎其事,尽上我的忠心。“信”:不要对任何人失去信用,令人不相信。

“无友不如己者”:你所交朋友,不要交那个坏朋友。“不如己”,并不是说这个学问不如己,或者是道德不如己,就是那个一切的品德不如自己,那个损友。你不要交那个坏朋友,和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不如己者”。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志趣都不一样,你交这么个朋友作什么呢?所以“无友不如己者”:你不要交那个坏过自己那种朋友,自己或者就更坏了。那比你更坏那个朋友,你不要交他。

“过则勿惮改”:你无论有什么过错,不要怕改。所以我们这个佛教里讲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就是痛改前非,就是很坦白地,很自然地要对大家来忏悔。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一个最能收拾自己贪瞋痴慢疑的好办法。所以大家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今天就讲这么多;我讲的要不对,你们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来提出一个新鲜的道理,告诉我。我讲,也不一定都正确的,你们不要都相信我的话,或者有骗你们的地方都不一定的。但是你们会这样想,我不会这样说;我不会诚心想要欺骗你们,我是用我很直心,来同你们大家讲这个《论语》、讲佛经,都是用直心来同你们讲的。OK。

(......)不上来,就因为大家都睡着了,不知道我讲的什么,也没有听见,所以就没有意见。I know it why everybody... because everybody goes to sleep. This Dharma Master has power to make everybody go to sleep. Yes? 这个法,是大家共同的智慧来发挥出来的,不是死死板板的,也不是有一定的法。所谓“法无定法”,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智慧,听着其他人讲的,或者正确,或者不正确,自己要有择法眼。要是正确的、合乎佛法,我们就应该把它记得;要是不合乎佛法,我们应该随时提出来说一说。

因为佛法没有人情讲的,没有说“我包涵包涵你,你包涵包涵我。”在中国的佛教,就因为互相包涵,互相不说真话,你怕得罪了我,我又怕得罪了你。你讲真话,怕我不高兴;我讲真话,怕你不高兴,所以这个佛教一天衰弱一天,一天不如一天。说佛教是救人的,结果连自己的教都不能救了。于是乎,大家都作佛教的一个不肖的弟子;乃至于根本就不是为着佛法,为的是怎么样能有缘法,怎么样能有名誉和地位,想尽办法来攀缘,想尽办法制造名誉、地位和权利,所以把佛教就都毁灭了。真正的佛教的道理,没有人懂了;所懂的只是不劳而获,只是贪便宜,找容易的事情来做,所以这是亚洲的佛教情形是这样子 。

虽然如此,这个佛教徒本身还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在那儿以盲引盲,以迷入迷,令本来很有造就的一个佛教的栋梁之材,结果弄得一点材料也没有了,都成了废物。这是......我不是故意这么说来骂亚洲的佛教,这是我亲身的经验,的确如此。那么希望在美国这儿,在西方佛教刚刚一开始,不要就养成像亚洲的佛教那种风气。

因为这个,所以我们无论谁讲,都要特别注意,特别听,用我们这个智慧,来照了这个法的诸法实相;照了诸法实相,有谁讲得不合乎法的,我们一定要随时就提出来讲一讲,大家共同研究,交换智慧。我们在这儿学佛法就是学智慧,不学愚痴。你要是你也遮盖着你的错误,我遮盖我的错误,那就是互相想要走到那个愚痴黑暗的途径上去。

那么因为这样子,所以这个果真,果然呢有一点真。(......)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应该大家特别注意,人人要都能生大惭愧心,那佛法一定会发扬光大的。为什么佛教不发扬光大?就是人人都没有惭愧心了,不知道忏悔了;不知道忏悔是个什么,不知道改过是个什么。

今天《论语》上说“过则勿惮改”:无论有什么过错,一定不要怕改;你要怕改过,你保护着你的过错,那将来一定会堕地狱。为什么呢?你没有光明了嘛!这一点各位要特别注意的。

那个儒教所说的“君子之过也”:君子那个过错“如日月之蚀也”:就像那个太阳啊、太阴啦、日蚀、月蚀。白天太阳没有了,不是被云彩遮了,被“蚀”了;晚间呢,月光也被“蚀”了。这“蚀”了,就黑暗了,所以君子之过,就像那个日月无光似地,没有了。“人皆见之”:人人都看得见的,说:“啊!你看他,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啊!他还有那么大的过错呢!”

“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他要是改了,大家都佩服了。这个“仰”就是仰望,都是佩服了。所以我们佛教徒,要能以懂得这个道理,人人都会成圣成贤的,人人都会证果,证阿罗汉果,行菩萨道究竟成佛。这是一定的,我绝对不会骗你的。你们只要照着这条真实不虚的,真真实实的这个路去走去,一定早晚会得到真正的智慧。

不过,你们不要“揠苗助长”。怎么样叫“揠苗助长”呢?我常说,就像宋国那个人似地,他看他那个苗长得不够快,他要帮着他那个苗去往高了长;那个怎么样帮着苗往高长?他把它拔出来,拔得高一点。一个苗拔高一寸,一个苗拔高一寸,喔!这很快就“长高”一寸。他认为这是帮它长了。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喔!累得很疲倦的样子。“芒芒然归”∶什么都不记得了,什么都忘了,芒芒然归。“谓其人曰”:告诉他家里的人就说了,说“今日病已”:说我今天可疲倦到极点了。为什么疲倦这么厉害呢?“予助苗长矣”:我呀,帮着我所种的那个田,帮着它长了。

“其子趋而往视之”:那个儿子很快跑,喔!这个父亲有了神通,大约是念一个什么密宗的老鼠咒吧;一念咒,把这个苗就帮着长高了。啊!赶快去看一看。“苗则槁矣”:到那儿一看,这个苗都乾了。因为把根都拔出来,它不乾怎么样呢?所以“苗则槁矣”。你不要帮着它长,这个“铁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你要有忍耐心,有定性,那么勇猛精进,不要生一种退悔的心。

我们应该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衹劫修福修慧,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修几大阿僧衹劫了,但是我们就是修了几大阿僧衹劫,我们还不要自满,不要说:“喔!我已经修了几大阿僧衹劫了。”我们当还是第一步从这儿开步走。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你们认识了,和这果曦(恒和)是一家子。果曦俗家也是姓曾,那么这是你的祖先。(果曦:......)哎!那么所以你有这样的好祖先,你要好好地学佛法才可以的;不要那么尽打妄想啊!

曾子说了,说是“慎终”;怎么叫慎终?“慎”就是谨慎其事;谨慎,就是父母在死的时候,要对这个事情要很慎重地,看得很重地,不可以那么马马虎虎地,这叫“慎终”。你要好好地来作这个事,就是办这个丧事。“追远”:不是父母死了的时候,你谨慎其事就算完了;还没有完,要“追远”。就是到每一年遇着父母的忌日,要去回忆一下。“追”:就是回忆,就想一想,去到坟上扫一扫坟,把那坟给扫干净了。

中国讲烧纸钱,这个是不太好的。因为你烧那个纸灰,在那儿把那个地方也都弄邋遢了。并且我常说这个道理,你们大家应该知道。鬼不用什么钱的;鬼要用钱呢,那它还不如人了。鬼要用钱的话,它自己也会制造钱,不用人你给它钱,它才会。我们人,谁给呢?我们人,没有人给我们制造钱,都是人类自己本身来想这个方法来做这个钱。那么人既然会做钱,鬼它为什么要人给它钱,你来烧纸钱,这个才有钱用呢?尤其鬼也不需要用钱了,不需要到处去行贿络。所以假如要是鬼用纸钱的话,西方人没有烧纸钱的,那些鬼都变成穷鬼了,没有钱用,都变成要饭的了?这没有这个道理的。世界上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人要聪明一点。这就是中国那些个愚夫愚妇,以讹传讹这种风俗。

好像中国人现在,尤其这个人死了,喔!用纸糊一个大飞机。那纸糊的飞机烧了,它就能用吗?那个纸扎的,尤其变成灰了,那个人怎么可以坐到那个飞机上?你想想看!又烧一个汽车,用纸糊一个汽车烧了,这才是骗人呢!这就是那些作生意的人啊,想尽方法来骗人的钱,所以利用你这个弱点。什么弱点呢?你贪心的弱点。你这个贪心,他说:“喔!这鬼也要钱,你给他烧什么他有什么。你烧个火车,他就有个火车;烧个飞机,他就有个飞机;烧个,欸!这个小汽车,他就有个小汽车。”这完全是太滑稽了!太滑稽了!没有这个道理的。

没有这个道理,那为什么一般人他还要用很多钱买这东西去烧呢?就是一个贪心作怪。那个贪心呢,他人那么贪钱,他以为鬼也是贪心鬼,也就那么欢喜钱。其实那个钱,就算他欢喜钱,也是变成灰了,他怎么能用那个?那灰有什么用?那灰要是钱的话,那纸没烧之前它像个钱似地,那么烧了之后它还是钱?你们相信这个道理吗?我相信这就是人这一种贪心在那儿作怪。

还有的,现在你说这个人糊涂到这么个样子上,说是啊鬼需要钱,所以他没有死之前呢,就烧了很多这个金银啦,这个纸马啊,说存到阴间银行去,存到阎罗王那儿那个银行,他死了好到那儿就有钱用。你说这个人,如果不是像个猪似地,他怎么会这样子?

你们想一想,他怎么不想:“啊!我到极乐世界去,我什么都不要了,没有这些个啰嗦。”他不这样想,他要到地狱去。地狱,他还以为有个银行在那儿可以存款。哈!阎罗王一看你来了:“好东西!你这个贪心鬼!我叫你去吃粪去。”派他去作那个屎坑里的虫子。

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用你们真正智慧,来破除这个迷信。什么叫佛教里迷信呢?这就是迷信。

那些和尚,还鼓励说:“烧多点啦!烧多点好啊!”你看,把人弄得:“喔!那个法师都叫我烧多点这个。”你看,以为是真的了!因为他不会骗人啊!人家都是知道这个出家人不骗人啊!不打妄语啊!想不到他和这个作生意的合起来来骗人,他想不到的。所以这一点,你们大家要深深地明白了。我和你们说过之后,你们到处要宣传这个道理,切记不要人烧这个纸钱金箔啊,烧这些个东西。这真是没有用的!真是浪费世间的金钱!

所以,这叫“追远”。你要是再能永远记念父母的这种养育之恩,虽然他死了,也是到这个春天去拜拜山,就是到那叩几个头啊,上一支香,这是可以的。不需要烧纸钱;烧纸钱真是没有用的。我知道,假如我是鬼,谁给我那么一堆灰,我真讨厌到极点了。所以这要讲真理的,所以“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民”就是老百姓,老百姓这个风俗纯朴了,风俗习惯都很忠厚老实的,这叫“民德归厚矣”。那个老百姓的这种的德行,都一天比一天就会多起来,所以“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于子贡曰”。有人知道子禽是怎么回事吗?是姓什么的?有没有人知道?我问你们;你们知道就赶快讲,不要在那儿入定。

弟子:姓陈。

上人:啊?

弟子:姓陈。

上人:姓什么?

弟子们:姓陈。

上人:啊?

弟子们:陈;耳东陈。

上人:啊!耳东陈。他有没有旁的名字啊?

弟子们:......

上人:啊!那就陈子禽了。陈子禽,大约他是很欢喜这个鸟的,所以用这个一个禽兽的禽。

“问于子贡曰”:他就问这个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我们这儿不有个恒贡?不也是果赐,字恒贡,也就是从那儿来的。你要知道那个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这个最会作生意叫陶朱公,但他不是陶朱公,总而言之他会作生意,所以说“子贡生财”。

“臆则屡中”:他最知道行情。无论什么东西起价,什么跌价,他一想就知道了。他预先一揣测:“啊!今年水果会赚钱的。”他就买了很多水果。“啊!核桃不错。”所以他就买了很多核桃来卖。他这样子就赚了很多钱。这叫“赐货殖焉。臆则屡中”。“臆”,就是他想一想,就很多时候都碰上了。就像买马票似的,他就中头奖了;买股票,也是那股票就涨价了。他这最会作生意,这是子贡的长处,可是他也是很有学问的一个人。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说是问子贡,他说“夫子”:夫子,你们知道什么叫“夫子”啊?

弟子:夫子就是孔子。

上人:啊?

弟子:就是老夫子。

上人:啊?

弟子:老夫子。

上人:哎!老夫子,老夫子,不像香港那个报纸上尽讲“老夫子”。这个“夫子”,就是我们的老师。这是一个通称叫“夫子”。好像你们互相谈话说师父,这个也就是一个师父的别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夫子。所以他说“夫子”。

“至于是邦也”:说我们的这个夫子,他无论到哪一个国家去。“至于是邦也”,就是无论到任何的国家。“必闻其政”:他一定知道那国家的这个政事,那个政治怎么样子啊?是长处短处啊?是怎么样治理国家这种政事啊?他一定知道的。

这个“求之与”∶是他向人家求教明白的吗?“抑与之与”:这个“抑”,就是“或者”──或者是旁人自动给他的这种的消息呢?给他这种的政治的这个新闻呢?“抑”当“或者”;“与”就是“给”。他自动说给他呢?“与”也是一个叹问辞,就是一个问号,就是“是不是这样的呢?”“抑与之与”:是不是人家自动告诉他的呢?这个问的口气。“求之与?”这都是问的口气。

这个“与”字,“求之‘与’”和“抑与之‘与’”这个“与”字,就不当“给”字讲了。这个就当“乎”字,或者“吗”字──“是他求的吗?”、“或者是人家给的他吗?”这么样子。“抑与之与”。

“子贡曰”:子贡就说了。“夫子温良恭俭让”:他说我们夫子啊,他很温厚地,很温和地,他对谁都很和气地,很温暖地,没有贡高我慢的行为。这个“良”,“良”就是良善,优良也可以,良善也可以。他有他的优点,有他的优良的处,有他的好的一面。“恭”:我们的夫子啊,对任何人也没有贡高我慢,他是对谁都很恭敬地;很恭敬地,没有一点骄傲的行为。“俭”∶就是他还节约,什么事情他不浪费。

所以我告诉你们,我才学会我们孔老夫子这个“俭”。这个“俭”,是一个作人的最好的一个方法。“俭”就是节约,不浪费东西;“让”就是谦让。无论什么事情他不和人夺权,不和人争,不和人吵,他总是一样。你欢喜嘛,他就让给你;不和任何人争,这是让。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他有这五种的美德,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的力量,感动人,谁都和他说真话,说老实话,所以“以得之”:才能得到这个确实的,人家这个政治的情况,得到这个实情。

然后他又再解释一遍,说“夫子之求之也”:说我们这个老夫子,他就算是求。“之求”:他的求。“之也”∶那个事情,这个政治的问题,那个是“之也”。“其诸异乎”:他和一般的人不同啊!“人之求之与”:他和那一般人的那种方法求,死乞白赖地用手段向人套取情报不同的。他是用这个温良恭俭让这种感化力,把人感化得五体投地;感化得人家都向他说真话,所以他能得到这种的真实的情形。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篇孔子说的看这个人孝不孝,你观察他的行为就知道他是一个真孝,是一个假孝。所以说“子曰”:就是孔夫子说了。“父在观其志”:说父母在的时候,你观察观察他这个志向是在什么地方。他是不是能顺承父母这个志愿,去效法父母这种的善的行为。当然这个父母要不善呢,你就不必学他这个不善。譬如父母要是一个作强盗的,你也学去作强盗,那就是不孝了。就是看看父母这个志愿在什么地方。

“父没观其行”:等到他父亲死了之后,你再观察观察他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要等到他三年,还是和父亲在生的时候那个嘉言懿行那么样去做去,不改变他父亲这个良好的作风,这就是个孝子。“可谓孝矣”:可以说他是个孝子。

所以这个地方,一般食古不化的老学究就说:“啊!要照着他父亲那样学。”那我方才没说,要照他父亲那样学?他父亲是一个作强盗的,吸鸦片烟的,贩毒的,那么他也要学这个吸鸦片烟、贩毒了,也学这个每一种事情都不守规矩了?不是这样的。就是要效法他先人这个美言美德他那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还一样要改了它,所以你要能效法他好的地方。

你父母死了之后,“父没”就是父亲母亲死了之后,“观其行”:看看他的行为是怎么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就是个孝子了。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个“有子曰”:也是孔子的弟子,就说了,说“礼之用”:说这个“礼”,这个礼序,这个礼节,这个礼貌“之用”,它的那个用途是什么呢?“和为贵”:是应该和蔼地,和蔼可亲地,对谁都很和气地,很和地,不刚强,不骄傲,没有贡高我慢那个样子,那这是说“以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所行的至德要道,也就是这个“和为贵”,和礼“和”这个是最好的了。圣人以礼制欲,能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了,所以“先王之道斯为美”。“知和而和”:你知道和气了,知道这个……

弟子∶掉了两句。

上人:啊?

弟子:掉了两句。

上人:哪两句?

弟子:“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上人:小大由之啊?什么?还有什么?

弟子:“有所不行。”

上人:“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对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对的。所以你们听着我念漏了,要告诉我,因为我没有看。今天大约累得头昏脑胀,所以头脑不清楚了。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不论小事大事,都可以照这样去做去;小的事体上,大的事体上,都可以照这样去做,不违悖“和为贵”这个道理。“和为贵。忍为高”∶那么小事大事,都可以按着这个规则,按着这个方法去做去。“知和而和”:你知道应该和了,更应该要和。知和而和,知道怎么样“和为贵”了,所以你更应该要和。

“不以礼节之”:还要用礼,来衡量衡量这个问题是对不对、合不合理?合不合乎这种礼貌、这种礼序、这种礼节?合不合?这个“节之”,就是来比较一下,来看一看,用礼来给它算一算。

“亦不可行也”:如果你要不用这个礼,到这个规则法度上,这也是不可做的。“亦不可行也”:也行不通的。所以一切都要循礼,循序渐进,要不违悖这种礼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个礼的方法不可以违悖的。这是礼的用,它的用就是“和为贵”。

《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门人学生,互相谈话所说的话,所以这叫《论语》。《论语》里边讲到很多的作人的道理,看我们作人应该怎么样作,都是讲的这个问题。看看人的品德怎么样,人的思想怎么样,是不是正确的?这个人是不是尽打妄语,是不是很骄傲的,是不是一个忘本的人?今天这一段就是说的这个。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谓好学也已”,没有“其”字啊?

这个两段《论语》,你们看上来都觉得懂不懂?今天我这个教的方法又变一变,让你们先来讲,看看你们的智慧怎么样?这个首先讲,要找一个有学问的讲。有学问;我们这里头现在这果普是一个Berkeley(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博士,你先来讲一讲,看看怎么样。Ok!到这儿来讲。

果普∶(……)

弟子:(讲解及英译……)

上人:你讲的,我没听见你讲什么。那“言可复也”怎么讲?“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英文怎么说?果普!你说这“言可复也”怎么讲?这不可以马马虎虎就过去。

上人:你这个讲,我没听你讲什么,那“言可复也”怎么讲,“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果普∶(……)

上人:果华、果华,你说怎么讲?你出来讲一讲;出来讲一讲,你大约不会害怕吧?

这又是害怕不敢讲?因为恒德(音)写字,已经做了很多工了!不要客气,不要客气!

果华∶有子说,如果跟人家讲信义,就是讲信用的时候,能够依照着义理去做,就是依照对的方法去做的话,那你所说的话,人家就会相信。因为有时候,我们说跟人家“一诺千金”,跟人家订什么条约的话,你就要照你所说的那些话去做,可是那要合乎礼节,合乎义理。譬如说,你如果跟坏人,跟那些不好的人,你也跟他订那些条约,但是不跟着义理去做的话,那就不应该去做。

“恭敬于礼,远耻辱也”:这是说,你虽然是对人要很恭敬,要很谦虚,可是也是要按着礼来做。因为你如果太谦虚的话,有时候会变成谄媚,失去自己的自尊心;或者不尊重自己,就一味地去讨好人家,这样也不是合乎中道的。如果说一味讨好人家的话,人家看你就好像到处都是拍马屁的,到处都是要捧人家,这从君子的眼中看起来,就好像自讨侮辱一样。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我们要常常亲近善知识,跟着善知识去学习;跟着他去学习的话,就好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跟着好的人,好的榜样去学习的话,那当然你也会慢慢地学好。当你学好的话,其他的人,也自然会来亲近你。

上人:大家认为他们三个人讲的,是谁讲的比较圆满一点?

(弟子:……)

上人:嗯?这第三个人没有讲?哎!我请你们答覆我的问题。

(弟子:“‘信近于义’,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跟人家有约定,有信用,应该要按照礼节,应该按照义理来衡量。”)

上人:还有谁有什么话,可以说一说嘛。是对,是不对啊?有什么意见提出来,我们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这是大家互相研究学问,互相交换智慧,不要没有择法眼。无论某一个人讲某一种的学问,有的时候是不是讲得圆满?是不是讲得有缺点?或者有特别的新的看法?

上人:还有谁有什么话可以说一说吗?等着我再向你们叩头啊?

上人:南无、南无,怎么样?还有谁讲没有?老学究,你也不说话?

弟子∶(……)

弟子:师父,没有听到。

上人:没有,怎么说?

弟子∶(……)

上人:睡着了?

弟子∶(……)

上人:给你们叩头,这是个好办法;我要不叩头,都还没有人讲话。所以以后我问你们一声,你们要不讲话,我就叩一个头;问两声,不讲话,我叩两个头;问要三声,不讲话,那叩三个头;问多少声,谁都不讲话,就叩多少个,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我这个教学的方法,和一般的的老师教的方法是不同的。我这是叩头的老师,teacher bowing. very good. 我没有旁的办法,我只会叩头!

这个“信”;怎么叫“信”?“信”就是不打妄语,说出来就是真的,这是个信;你说出来有丝毫的假,那就不够信了。这个信是自己也要信,旁人也要信。你单自己信,令人家不信,这也不够个信;你单叫人家信,你自己还没有相信呢,这也不叫信。信是内外如一,人我一致的,这是个信。

“近于义”:可是你信东西,你要信那个合乎义理的,你才可以信;如果不合乎义理呢,就不可以信的。所以说“或乞醯焉”,那个《论语》上往后就说过,说“孰谓微生高直”:谁说这个微生高他是直的?这孔子说。“直”,也就是没有弯曲。谁说他是直的?我有一个道理给大家听听。

怎么样呢?就说“或乞醯焉”:有人向这个微生高去要一点醋去。这个微生高呢,他自己也有醋,可是他不给他自己的醋;他自己的醋他不给,他跑到他那个邻居去,就去和人家要醋,到那儿去要醋回来给这个人。你们说这个人是直,是不直?所以这个人不是直的。他要是直嘛,他自己有醋应该给人家;他不应该拿着人家的醋去送给人。所以这个微生高,孔子批评他说他不直,不是像这么直的。他弯曲的,他转个弯嘛,所以这个是……。那么转弯呢,你叫人相信你;你转个弯讨好人家,这不是信了。所以这就不合乎义了 。“义”,我没讲嘛,是“治事之宜”,就是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正是合理;合理的我们就相信,这是义。

那么“言可复也”:这个“复”可以很多种讲法。第一个讲法就说:你说的话岂可以反覆吗?这个“复”可以当反覆讲。你可以说了不算吗?你可以说了又说吗?不可以的。这个里头,“言可复也”就有一个问号在里头。“言可复也”,你所说的话岂可以反覆吗?你所说的话,可以说一遍又说一遍,这么样子吗?这是一个讲法。

又一个讲法呢,就说你要有信用,做什么事情都做得对了,你可以再说,那么人也就相信你了。所以这也是言可复也,你这一句话可以叫这个人相信了,你又可以叫旁人相信,这“言可复也”,就是“再一次”,可以当再一次讲。这有两个意思。

那么说,你要对这个人有信用,旁人他看你有信用了,所以你说什么他都会相信,这都叫“言可复也”,人家就不会不相信你了。你要没有信用呢,你讲什么人也都不相信了。你尽打妄语,说大话,谁也不相信了,也不合乎义了;不合乎这个义了,就谁也都不相信。你就人家相信你,那你是在那儿骗人呢,是用这个信,挂着假面具叫人相信你。“言可复也。”

“恭”:这“恭”是恭敬,不是恭维。恭维是专门溜虚啊,拍马呀,讲的话叫你欢喜听。有的出家人就是总对在家人现一种谄媚的样子,一有钱的人来,就对人家,喔!毕恭毕敬地:“啊!这个某某,你啊真发心啦!你真是大菩萨啊!你真了不起啊!你真是啊大护法啊!”喔!这一大堆都弄出来了;弄得一大堆,把这个人弄得迷迷糊糊地,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这“谄媚”,不错,方才恒莲说“现出一种谄媚”。那么这“恭”,你要不恭,那就是骄傲;你恭呢,太过这个卑鄙的样子,现出一种胁肩谄笑;一见着人就“嘻嘻”笑起来了,不知笑什么。人问你:“笑什么?”“哦!哦!”自己都莫名其妙了。你看这多难看!

这“恭”不是恭维的恭,是恭敬的恭,不是现这种谄媚的样子。我是谨慎其事,我对什么事我都郑重其事,毕恭毕敬地,丝毫都不马虎,这是说“恭敬于礼”。你恭维人你要合理;你要不合理,那就是尽到那地方去拍马屁,来现出一种谄媚,像那个狗似地,一见着人摇头摆尾的,这叫谄媚。

那狗,见着主人它就谄媚,总现出来那一个谄媚的样子,摇头摆尾地,表示和你很好的朋友,它那是谄媚。狗,为什么它作狗?就因为谄媚惯了。那么它也悭贪惯了。因为悭贪惯了嘛,它又怕人偷它东西,所以人一来,它就要咬。因为谄媚惯了,所以见着它自己的主人,因为给它饭吃,它就要摇头摆尾地现出那一种谄媚的样子。这不合理的,所以说“恭,近于理。”

“远耻辱也”:你对谁都存一种恭敬心,就不会有人污辱你,不会有人对你不客气。你也不会弄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很羞耻的样子,也不会的,因为你有一种恭敬心在里头。所以说“恭近于理。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为你所亲近的,“不失”:还不失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你所接近的人都要有信用,都要有这种恭敬心。

你所接近的人,这个“亲”,不是一定兄弟、父母、祖啊,妻子啊什么;不是这个。这个“亲”就是你所交的朋友,或者你跟着学习的一个善知识。你所亲近的人,不失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亦可宗也”:将来你学出来,都可以作人的模范,作人的一种榜样,作人的一种好的榜样,好的模范。这是我讲的道理,你们大家说我讲的有没有一点意思?对不对?

弟子们:对。

上人:这回没等到我叩头。啊?这是这个……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这个“君子”就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有道心的君子。“食无求饱”:因为什么他要食无求饱呢?“食色性也”。人,都欢喜吃好东西,不单欢喜吃好东西,而且还要往饱了吃;吃不饱,总觉得对不起这个臭皮囊,一定要给它饱饱地吃。可是你想修道的人,不要求饱,不要吃得那么饱,不要吃好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不要尽想好的吃。那么怎么样?不单不吃好的,还不一定要吃饱。那么挨饿吗?那又不对了。吃得怎么样呢?吃八分饱。每一餐吃得有八分饱就够了。你那二分呢,可以留出来给没有饭吃的人吃,那世界就不会有饿死的人了。

那么说:“我留着,他们能吃得到吗?”那你不要管了。只要你不吃,你就没有作蛀米大虫;你没有消耗世界的物质,那尽到你的责任了。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个吃东西,就是一般人说“吃饱了算了。”那么现在这个君子,真正修道的君子,不单不吃饱,也不求着饱。不求着饱,这里头就是根本就不想吃饱;就不想吃饱,总是要“常带三分饥”这样子。所以你看那个……;我告诉你们,那真正修道的人,吃得肥肥胖胖的那他没修道,就连窥基法师,我都算上他。

他原来又好喝酒,又好吃肉,又好玩女人;那么虽然三车都不要了,以后打发回去了,我相信他还变着方法吃好斋菜的,一定的。甚至于这个又什么最有营养的维他命啊,维他命A、维他命C啦、维他命B啦,这些个东西他都寸步不离地。他没有那三车,有这三车:这是我相信的。所以他吃得肥肥胖胖地,睡起觉就打呼,鼻息如雷,就因为吃得太胖了嘛,所以打呼。可是这打呼,他是有本钱的人,可以的;我们这没有本钱的人呢,就不能那么样干了,就要“食无求饱”了。

“居无求安”:这个“居”就是住的地方;住的地方,不要求着怎么样享受啊,怎么样高楼大厦啊,你“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只是三餐。”那我们现在在万佛城只有一餐;吃一餐,这更这个什么了。所以“居无求安”,我们有地方能住就算了。

好像那个颜子,“一箪食”:用这个竹筒子来吃饭。“一瓢饮”:用那么个叶壳子,用那个喝水。一个茶杯也没有,一个茶壶也没有∶什么都没有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6-5-15 13:42:02 | 只看該作者
续-《宣化上人论语白话解选辑》

摘自《宣化上人论语白话解选辑》
这个巢父、许由,他在树上那儿住的那个鸟窝;他在树上蓄个鸟窝,在那树上里头住。那么喝水呢,就连个瓢都不用,用手来捧着水喝。因为有人给他送个瓢,他把那个瓢挂到树上,这风一吹,“乒乒乓”这么一响,嘿!他讨厌,拿掉了它,不要了,就这样子。这巢父、许由啊,古来的人身外之物什么都不要。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敏”是敏捷,对什么事情要做的,不要拖拖拉拉地。你要翻译经典嘛就翻译经典,不要等着∶“喔!我要拖,拖到一个礼拜之后再开工。”等拖一个礼拜了,“喔!下个礼拜再说了。”又两个礼拜;两个礼拜,“喔!这个拖了三个礼拜是不错的。”欸!又拖了三个礼拜也不干事情。那么这期间干什么呢?就是在那儿拖泥带水;拖泥带水一打坐也睡着了,觉得这很好的。这是不对的。

这“敏于事”,对什么事情很敏捷地去做,应该做的我快点做。但也不要太着急了,你太着急了,“过犹不及”。你got nervous(紧张)那一样也是错误的。所以这个事情要做得正对,也不太过,也不不及。“敏于事。而慎于言”:这说话可要很谨慎地,不能随随便便乱讲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你随便乱讲话,这也就不是“慎于言”了。

“就有道而正焉”:你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去亲近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修持的或者有功夫的,或者有学问的,比你高的人。那么“正焉”:就求正,到那儿问一问,说:“我这么样子不知对不对啊?我自己智慧不够,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请你来指导指导我。”“可谓好学也矣”:这个样子嘛,才是真正地想要学一点东西的人;学学这个有学问,有道德,有智慧,这个才是真是一个好学的人了。这是孔子这样说的。

我所讲的,我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因为我也没有看注解,什么都没看。小的时候读书,有的是讲过,但是这么多年,还给我的老师很多了。所以我没有看,给你们讲。我讲得对,你们就信一信;要不对,就不要信。不要信,你们信你们自己的,比信我的更好。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上人:对不对啊?有没有念错?

弟子:没有。

上人:没有啊?

“贫而无谄”:这个,人富而无谄是容易;贫而无谄呢,是不容易。

谄,什么叫谄呢?谄就是谄媚;谄媚就是溜虚拍马,阿谀奉承;阿谀奉承,那么不择手段地来向人家溜虚捧盛,这是谄媚。可是贫再能不谄媚,这个人就有气节了,有骨头的,有志气的。

“富而无骄”:那么富贵的人呢,很容易就生出一种骄傲的心;一生骄傲的心,就轻慢他人,看不起他人,对他人没有礼貌。“富而无骄”,在富贵的人--富就是有钱的人,不是贵;贵是作官的人--“富而无骄”,穷的人不向人献媚,献这个谄媚;贫了不向人献谄媚,“富而无骄”:富的人呢,不骄傲。“何如”:说这怎么样啊?子贡就请问这孔夫子。

“子曰。可也”:孔夫子说不错,可以。说“可也”。可是“未若贫而乐”:可不如贫还能乐,能知足;贫了能知足,知足就常乐。

“富而好礼者也”:那么有钱的时候,又能对人有礼貌;不单不骄傲,而且对人有礼貌,很谦虚地,可不如这样的人。你这光无谄,他不能乐,总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总是怨天尤人地;虽然他不谄媚,但是他怨天尤人,这也是不对的。所以说“未若”,不如。“未若”就是不如,不如穷的人,能自己快乐,不怨天不尤人,知足。那么有钱的时候又能好礼,很谦虚地,很和蔼地,对人很有礼貌地。不如这样的人。“者也”∶就是这样的人。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贡曰”:子贡又说了,说是“诗云”:在《诗经》上说,就像治牛角似地,骨角。那个骨角,“如切如磋”:那么把它用刀切了,又磋。“如琢如磨”:又好像做玉石的,琢磨那个玉石,把它琢而复磨之,把它做好了又把它磨光了。“其斯之谓与”:就是夫子你方才说这个“贫而乐,富而好礼”,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就好像那个治骨角的,那么切而复磋之,把它切得齐齐地,又把它磋得那么很齐地。“琢而复磨之”:你把它雕琢了;雕琢了又把它磨得很光滑的,是不是这样子呢?更进一步呢?

这个“其斯之谓”,是不是就是说的这个呢?这个子贡说的。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赐也”:孔子说,端木赐啊!端木赐,就是他姓端木。端木赐,叫他一个名字,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你啊,现在我可以和你研究这个《诗经》了;研究《诗经》,你一定会有所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

那么,子贡这么说,孔子就这么赞叹他说,“始可与言诗已矣”:你从今天开始,我可以和你来研究《诗经》了。为什么呢?“告诸往而知来者”:我告诉你这个过去的事情,你就知道将来的事情了。你能以触类旁通,你能以更明白深一层。我告诉你一样,你能明白两样,这叫“赐也。闻一知二”:子贡他闻一,一种的道理,又能触类旁通,明白另一种道理来,所以这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我告诉你过去的道理,你就能明白将来的道理。

这是很嘉许子贡的一种称叹的口气。OK,今天我的lecture(讲课)就这么多。

※   ※   ※

(……)有人愿意闭关呢,我可以来成就他闭关。有的说闭一天的,也可以;闭一个礼拜的,也可以;闭一个月的也可以。那么现在有这个古果英,果英嘛她在夏威夷来的,到这儿大约有半年多了吧?那么她发心要试一试来闭关,她来念《地藏经》和《梵网经》。在这个闭关的期间呢,我们大约这个果常可以作她护关的护法,天天给她送一点饭她吃。不过送饭的时候,我那有一个装饭的东西,是我以前用的;那么现在我没有用,可以拿来给她,在厨房装点饭啊菜啊给她吃。

我们以后谁愿意闭都可以的,不过要这样子:如果闭的时间长的人呢,必须要一个一个地,不能大家一起闭。譬如一起我们都闭关了,也没有人护关了,这就又变成不如法了。我们一个一个,谁愿意闭关可以报名。那么这个闭完了,下一个谁愿意闭,都可以的。我们这儿主要的就是人要修行,这闭关嘛,就是收摄身心,在那儿不打旁的妄想,要好好用用功,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个恒在,她说她也要闭关,不过这一回她要能等嘛更好;要不能等,她这个三天、两天的还都可以。这个果英,是要闭一个月的关。这个闭关呢,我们这儿也是一种方便,并不需要把这个……。本来这个正式闭关呢,要把那个门都封起来了的,贴上条子不可以开的。那么这想试一试可不可以的,还可以方便。那么譬如到厕所啊,还可以出来到厕所去,吃饭有人给送。

本来嘛,这个人不容易;你看说是很简单地,但是你一天把人叫他在房里头,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个事情。因为这个心呢,像个猴子似地要各处跑。那么我们这儿无论谁愿意修行,愿意用功,我们都可以,不过就是轮着。谁愿意作,我们排着一个一个地可以排,以后不重复了。那么这回,因为我想不到还有另外一个人也要同时闭,所以这头一回有一个三、四天的,和一个月的。这重复一点不要紧,以后嘛,希望大家都不重复。

那么,如果要是闭这个三年的,或者五年的,那重复不要紧。因为你有这种的忍耐心,想要自己把自己放到“监狱”里头,这是可以的。我们这儿,最欢喜就是人用功修行。这是我告诉你们大家。这果英嘛,她从明天开始就闭关,你们大家就不要和她讲话了,不要睬她了。

(录音带断……)一边叩三个头,给佛叩三个头,这向他们都告假,希望他们大家来帮助你,成就你用功。

(录音带断……)夏冰莹,不要说谢冰莹;夏冰莹,“谢”和“夏”差不多啊。夏冰莹闭关,偷着吃鸡蛋;我们不要在关里头偷着吃鸡蛋。我们说夏冰莹,她就没有法子啰!我们要说谢冰莹,她可以告我们。

(……)向佛顶礼三拜,然后向比丘顶礼三拜,然后向比丘尼那边,优婆塞、优婆夷顶礼三拜。这个在她闭关的期间,不必作早晚课,不必来上供过堂;不单她是这样子,以后谁愿意用功都可以的。我们这儿由现在开这个法门。明天是十月十七,那么一个月,正是到十一月十七阿弥陀诞的时候,你那时候出关,看你这个闭得怎么样。

在你每一天呢,读这个《梵网经》和这个《地藏经》;能背多少,应该告诉我,你或者三天告诉一次。三天告诉一次你读多少了,我要知道,因为不然的时候,你自己在里边,或者你不会懒惰,但是要没有一个人来督责着,或者就不精进了。那么你能读多少就写出来,从哪一篇到哪一篇,读的是什么经,要这样子。以后谁闭关用什么功,都要写个字条来,来向我告诉。我好知道你用功用得怎么样,是不是用功了。(……)字条,就在你吃完饭,把那个纸条放到那个送饭的上头就可以了。

那今天晚间谁给送饭?是谁给送饭,果常啊?有没有一定谁呢?果实(音)?(……)

上人:谁?

弟子:果常。

上人:啊!那果常,你会照顾她。可以吗?

弟子:可以。

上人:可以。你不要那么懒惰啊!你不要把我的弟子给这个;你吃完了,你把她忘了。(……)

上人:等一等(……)有那个装饭的那个东西,我交给你。她再过一个月,然后你再交回来给我。我这个是预备给人闭关用的。(……)给你这么多忍耐心。Ok。(……)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说“不患人之不己知”:说你不要怕。这个“患”是怕;你不要怕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学问。“患不知人也”:你应该怕自己不了解旁人有没有学问;你要能知道旁人有没有学问,你自己就差不多了。如果你要总觉得自满:“喔!怎么没有人认识我?怎么没有人知道我?我的学问这么好!啊!简直没有人了解我呢?”这就是“患人不己知”。患,怕人家不知道自己。这个不要怕;你要怕什么呢?怕自己不知道人家;不要怕人家不知道自己。这个意思就这样子。等下边就是“为政第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6 10:18 , Processed in 0.2172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