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974|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楞嚴經(第十一講) 微細識陰魔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2 12:2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3-22 00:11 编辑

楞嚴經(第十一講) 微細識陰魔境

說明:〔  〕中括號內表須造字者,造字規則詳見範例說明表

翻開2457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457頁,

第五節  識陰魔境


      這個識陰魔境,就是指第八意識,非常的微細,在《楞伽經》講:非二乘人所能覺知,也就是說:證阿羅漢果,或者是證辟支佛果,仍然無法窮盡第八意識的微細意識。

      所以,它對凡夫來講,可以說是幾乎覺察不到,證阿羅漢果都沒辦法,何況凡夫?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經文,「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沈細綱紐,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因為第八意識接近涅槃,所以叫做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祕,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翻過來,2458頁,因為這個第八意識非常微細,大家對它很陌生,所以,這個註釋全部都要看

「行陰盡者」:謂行者若在想陰盡,行陰顯現之後,開始修斷行陰,為什麼要叫做斷呢?因為生滅就是苦,只要是生滅,它就是會敗壞,就無樂可言。於此修斷過程中,若能始終不起狂解,或一有妄念生起,便能覺知不為所惑,常住於圓定,因此終能達到行陰盡的地步。

      所以,修行的關鍵就是:你在生滅的法當中,起了一念貪瞋癡、嫉妒;或者其他的煩惱;或者是我慢的煩惱的心起來的時候,趕快覺察,就同時放下,那麼,這樣是真正修行人。慢慢慢慢把萬法回歸到當下,不要被境界和煩惱拖著走,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的覺察,沒有辦法達到這個微細,來釜底抽薪的解決人生、宇宙所發生的種種痛苦和煩惱,那麼,就會離佛遙遠。要是會用功,就在現前當下這一念;不會用功,就會變成百千萬億劫,因為佛在哪裡,一直找不到。對不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你了:自性就是佛。「諸世間性」:指世間之生滅性。萬法都是這樣子,你發射太空艙到外太空;你住哪一個星球,其實,答案都是一樣的,生生滅滅,緣起緣滅,萬法空無自性,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大悟的人,沒有什麼叫做稀奇古怪的東西;只有無知的人、無明的人,世間才有稀奇的東西,沒有的!「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同分」,叫做眾同分。眾同分,這樣你們看不太懂,要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就是:共業所感的世間。譬如說:虛空,或者是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人類看的,可以看到虛空,是無色的;可以看到山河大地,這個是人類共業所感的一個世間,是眾同分。但是,如果是以一隻螞蟻來講的話,你把一隻螞蟻放到森林裡面,牠不知道那個叫做森林,因為牠的境界不夠;牠在一棵樹上爬來爬去‥‥‥牠怎麼知道,那個是一棵樹呢?所以,就人類的角度,能看到山河大地、虛空;就一隻螞蟻的角度來講,牠的眾同分跟我們不一樣。所以,人類的共業所感,看出來的世間;跟居住在地球的眾生,看出來的世界完全不一樣。譬如說:魚生長在大海裡面,牠看出來的世界,跟我們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世間。雖然說:同處在這個地球;可是,這個眾同分,就是共業所感的,看出去的相不一樣,不一樣。

      「生機」,生滅之機。「機」,同基,動之始也。此句謂幽隱輕清、而擾動不息、眾同分的生滅之機。所以,我們共業所感的,答案就是:只要是相,統統是生滅的;既然是生滅,就會敗壞,所以,執著也沒有用。所以,你執著會痛苦,與其你執著過日子,不如放下。但是,記得!要守住因果的法則,等到惡業開始來纏住了,才要說:我怎麼活得這麼痛苦?來不及了!因為你的惡因已經造了,惡果就一定要受報,來不及了!

      底下,這個叫做「倏然隳裂」:「倏然」,就是突然。「隳」,就是毀。「裂」,就是破裂。「補特伽羅」:梵語,義為數取趣。這個不念數 ㄕㄨˋ這個要念 ㄕㄨㄛˋ「數」,就是數數,一次又一次‥‥‥數數就是多之義。「取」,就是得也。「趣」,就是六趣。數取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投胎,去六道輪迴。謂數數不斷地由取而得六趣之果報。叫做數取趣亦即是眾生。換句話說:你只要執著的心不斷,輪迴就跳不出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把緣起緣滅的這個假相的世間看得很開,念佛也是不得力,力道不大。

      所以,萬緣放下,一念提起,就是這個道理;你一直執著也沒有用,因為它會毀滅的。但是,你不珍惜它也不行,你沒有借重這個色身,也沒辦法修行。所以,修行是有點麻煩,太愛惜這個色身,變成著相;你不愛惜它,放棄,你不能成佛,沒有這個假相,你怎麼成佛呢?所以,要拿捏得剛剛好,不可以讓它太享受;但是,也不可以像外道,吃盡苦頭!是不是?那個無益的苦行,那個也沒有意義,太糟蹋了自己!有的人動不動就跑去自殺;有的人動不動就跳樓;有的人動不動就喝農藥,這個對佛法來講是不行的。因為這個色身雖是假相,可是,它可以讓我們修行;可以讓我們做功德,變成一個工具,可以發揮。同樣一個人的人身,但是,大悟,可以救無量無邊眾生。

      底下說:「酬業深脈」:「酬業」,就是酬答宿業,即受宿業之報。所以,認命比算命更重要,認命,接受這個事實,結婚了,夫妻再怎麼樣苦,儘量不要離婚,除非不得已啦!因為這個業已經造成了。

     「深脈」,深潛之脈絡,即指行陰。「感應懸絕」:「感應」,即因果感應。為什麼因果的感應會懸絕呢?因為第八意識就像一個倉庫,前七識是在造善業跟惡業,統統搬來第八意識放著,變成種子。是不是?所以,你前七識行陰突破了,因果就斷了,所以,叫做因果的感應,「懸」,就是遠。「絕」,就是斷絕、絕跡。謂行陰為能感應因果者,而今行陰已盡,因果之深潛脈絡便斷,就是生死了……因喪果亡,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還沒有造這個惡業,就好好的警惕自己;眾生是等到受到痛苦的果報,他才發現:啊!我不應該這麼做!來不及了!故不復受生,因此說感應因果之行陰已斷絕懸遠,亦即是說行陰已經遠離。

     「將大明悟」:即天亮,得大醒覺(大覺悟)。「精色」:精明之色;天將亮之時,天上雖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這用以象徵於性天之中,行陰已盡,識陰顯現,故於性天中現有精明之曙色,但仍未放大光明。

     「內外湛明」:內六根、外六塵湛然明徹,什麼叫做湛然明徹呢?就是清楚透徹,不被迷惑。根塵化為一味,為什麼?都是同一個本性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個道理,內四大、外四大,本來就是同一個本體;地、水、火、風,本來也是同一個本體。是不是?歸於一體,而無復內外相隔之相。我們受於業力,我們變成分內四大、外四大,還執著得不得了!為了這個假相,貪瞋癡、造無量無邊的惡業,臨命終,雙手一撒手西歸,遵循著業力的因果法則,繼續去輪迴。所以,眾生沒有聽到佛法,就很笨,用這個色身拼死命的造業,卻帶不走;拼死命的貪錢,財、色、名、食、睡,卻不能擁有。是不是?而今安在哉?赤壁賦裡面講的:而今安在哉?

    「受命元由」:「受命」,即受生。受生之根由即是第八識。受命元由。「觀由執元」:「由」,就是根由,即識陰。「執」,就是計執。「元」,就是本元真心。謂此行者觀自己受命之元由(識陰),便計執它是本元真心。

     「諸類不召」:「諸類」,就是指十二類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或化生、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等。「召」,就是召引。謂十二類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為他的行陰已盡故。

翻過來,2460頁,「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獲」,就是得,得證。「同」,就是同一識性。因為萬法唯心所造嘛!謂已證得十方界皆是同一識性,亦即同是唯識變現。「精色不沈」:其識精元明之色不再沈溺而復現黯冥。「發現幽秘」:「發現」,就是開發顯現。「幽秘」,幽暗隱秘之處,即識陰之體。以行陰既滅,識陰即顯現,故有如開發顯現出幽暗隱秘之處。慢慢的開發微細的第八意識顯現出來。

義貫「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以修斷行陰、但一向不起狂解,狂解就是如外道的狂解,就是錯覺。因而得達「行陰盡者」,因而得達「行陰盡者」,其「諸世間」生滅「性,幽」隱輕「清擾動」不息,眾「同分」之「生」滅「機」樞「倏然隳」壞破「裂」,深「沈」微「細」之大「綱」樞「紐」,亦即一切「補特伽羅」(眾生)「酬」答宿「業深」潛之「脈」絡(行陰)已斷,故因果「感應」之根本便已「懸」遠斷「絕」。當此之時,行者「於涅槃」之性「天,將大明悟」因為第八意識接近清淨心。(天將亮),「如雞」於微明之「後鳴」啼,早上起來,天空顯現這個魚肚白色,雞就叫了。此時「瞻顧東方,已有精」明之「色」出現,但仍未大明。是時「六根」皆不受外塵故一片「虛靜」,其心「無復」奔「馳」散「逸」,是故「內」六根與「外」六塵皆「湛」然「明」徹,湛然明徹有什麼好處?就不再被迷惑了。

      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就是:凡是所有相,都騙不過他。且根塵化為一味、一體,無復內外之相,故「入無所入」。從而「深達十方」世界「十二種類」眾生投胎「受命」之根本「元由」,由是第八識便顯現。行者雖得「觀」見此元「由」(識陰之體),然而卻「執」此為其本「元」之真心,錯認了!是故仍不能破之;雖不能破識陰,但由於行陰已破,故「諸」十二「類」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他「於十方界已獲」證「其同」一識性,即十方同是唯識變現。其識「精」元明之妙「色不」復「沈」溺汩沒於無明。

      因為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無知就是無明。佛陀講的: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什麼叫無知?就是無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我們沒有智慧。又,以其行陰已盡,識陰顯現,故有如開「發」顯「現幽」暗隱「秘」之處一般,亦如脫下外衣,然猶無法破之,「此則名為」本心被「識陰區」拘於其狹「宇」中之相。這個是識陰的初相。

二、識陰盡相識陰盡了,就快成佛了!(定中末相)


經文,「若於羣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命濁就是命根,所以,第八識一般通稱為靈魂,靈魂,佛教講第八意識,世間講靈魂。所以,靈魂在佛教的解釋是:迷了清淨的妄動的微細意識,就是靈魂。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註釋「若於羣召已獲同中」: 「羣」,就是眾也,指十二類生。「召」,就是召感,果報之牽召。「獲」,就是得,證。「同」,就是同一唯識性。「中」,境界之中。謂於十二類生之果報召感,已證得其同一之唯識性。「銷磨六門」:這「銷磨」,就是銷鎔。因為我們眾生是隔閡的嘛;他把六根統統融為一性。所以,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是這個道理。隨緣顯現,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統統在六根顯現。「六門」,六根。謂六根隔別之相已經銷鎔,六根便得融通為一性。因為本來就是同一個清淨自性。「合開成就」:「合」,合為一。「開」,開為六。謂不論是令六根合而為一,或開而為六,此行者皆已得自在成就。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見、聞通鄰」:「見、聞」,此係攝「見、聞、覺、知、嚐、嗅」當然也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等六用。「通鄰」,不隔,指六用不隔。「互用清淨」:謂六根之互通而共用,共用一個清淨自性,統統是清淨。而全無浮塵與勝義之隔障。

      浮塵就是我們所講的肉,肉,就是肉眼,耳,耳朵也是肉做成的。勝義就是我們所講的類似,類似神經系統,叫做勝義根。一個叫做浮塵根;一個叫做勝義根。注意!浮塵根就是我們眼睛的肉眼;而勝義根是類似神經系統;但它卻不是神經系統,是意識。所以,媒介通靈的人,大部分都是透過神經系統,來跟我們有形的人類講話,因為靈界跟人無法相通,所以,必須透過靈媒;那麼,這個靈媒,大部分都透過神經系統來作為媒介。譬如說:一個人被附身,神經系統被控制住了,都是從神經系統。

      所以,記得!如果你家有人著魔,著魔,喃喃自語,不能克制,好像鬼魂附身,鬼魂怕什麼呢?怕鎮定, 怕鎮定。所以,這個時候,你晚上睡覺,用一點安眠藥給他吃,這是不得已的,因為他長期以來被鬼附身嘛!偶爾去打一下鎮定劑,鬼附不起來,因為他控制你的神經系統。然後,用大悲咒水給他喝,大悲咒水給他喝,大悲咒水給他喝,也要佛力,也要人力。因此,如果你受到鬼魅所纏,晚上不能睡覺,用這個方法,一點點安眠藥讓他休息,鬼跳不起來,他一定要透過你的神經系統。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十方世界」,指外器世界。「身心」,為有情世間;即依報與正報。「吠瑠璃」,即瑠璃, 又作琉璃、毘瑠璃,意為青色寶,為七寶之一。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慧琳音義》)。據經典中說:虛空之色(青色)即是由須彌山南方之瑠璃寶所映現者。(《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隨寶威德色現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

「識陰盡」:識陰盡時即得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故生滅和合之相俱滅。一念不生,就是十方諸佛所宣說的共同道理,一切法無生;所謂生是妄念生。我們庸庸碌碌的過一生,從來不覺悟、冷靜下來,剖析一下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停不下來。拼命的衝,想要追到什麼快樂,抓到的東西又很快消失,從希望當中,得到一點點希望;得到一點希望以後,後來毀滅,又變成絕望,到最後,人在絕望當中,交出我們的生命。你所貪染的東西帶不走,可是,那個惡業,卻會繼續作為下輩子的種子,沒有學佛就是很悲哀。

「超越命濁」:前面經中釋命濁云:「汝等見聞元無異性(即一性也),(然)眾塵(令之)隔越,無狀(無端)異(相)生(起,成為六用)。(此六用之)性中(本)相知,(但於)用中(卻)相背,(其)同(與)異失(去一)準,相織妄成,名為命濁。」現在由於合開皆已成就,一六俱亡,也不著一個一的清淨自性;也不著六根。所以,無復相織,故能超越。所以,要超越,就是相一定要看得破,

就是這個。2464頁,「觀其所由」:「觀」,就是返觀,回觀。謂識陰破後,返觀識陰之所由來。「罔象虛無」:「罔」,就是無。謂識陰本無相,其體本自空寂。所以,萬境本閒,庸人自擾,就是這個道理。萬法本來就空,我們從畢竟空,因為妄動,變成畢竟有,拼老命的就是要執著它,造了無量無邊的惡業,繼續輪迴。

「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謂識之體本空寂無相,但以顛倒妄想而令無相而現相,就是分別心。識陰乃得於中生起,此為識陰生起之本。義貫修三昧者「若於羣」生果報之牽「召, 已獲」證「同」一唯識性之境界「中」,以諸法一性故,即得「銷」鎔「磨」盡「六門」之差別相與用,於「合」而為一及「開」而為六兩方面皆得自在「成就」,故其「見、聞」等六用便能「通鄰」而不隔障,六根「互」通共「用清淨」而無所染著。

      外器界之「十方世界及與」內「身心」有情界,一切依報正報,皆「如吠瑠璃寶,內外明徹」, 換句話說:什麼叫做佛?佛就是能透視這個四大的假合,能透視一切萬象都是緣起,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能了悟一切相總是因緣和合的,它不實在的東西。所以,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就是這個道理。說:吠瑠璃寶; 簡單講:內外明徹,意思就是說:佛有貫穿相的能力,能穿越一切相都是假相,他知道執著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會變成心靈、清淨心的絆腳石;變成生命內在世界的壓力。所以,我們簡單講:就是拿一塊大石頭壓住自己,不肯放捨那些不必要的觀念和爭執,我們把自己壓得死死的,是佛所同情的。我們把神經系統緊繃著,斤斤計較,晚上連睡覺都睡不著。為什麼?何苦來哉呢?正因為我們沒有悟,不知道說,執也要過日子;放下也要過日子,當然就是放下的日子比較快樂囉!是不是?

      通同如一,無有隔礙,此「名識陰盡」之相。以識陰盡故,「是人則能超越命濁」;既超越已,反「觀其」識陰之「所由」來,乃知全是以非有之「罔象」、體性空寂之「虛無」等「顛倒」的「妄想」,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是因為執著、分別、顛倒、妄想,繼續造業,繼續輪迴,而輪迴得很悲哀、很可憐,就是多此一舉,本來就空,沒有輪迴。但是,我們對這個虛無的假相看不破,就拼死命的以為有一種東西可以追求,因此妄想不斷、顛倒不斷、執著不斷、爭執不斷,吵吵鬧鬧過一生。致令非有而現有,「以為其」生起之「本」。「以為其」生起之「本」。2465頁,那麼,前面這二段是初相跟末相,師父講得就比較詳細,因為識陰對大家來講很難,因為它很微細,連二乘人都無法窮究,何況我們凡夫?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如果弄不清楚,就會墮入外道種。

(1)墮「因所因」之邪執──生外道種

經文,「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行」就是行陰,行陰空,因為現在是進入識陰。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涾-水+勿〕,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諸位!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就是本來已經快接近成佛了,卻搞錯了,第八意識這一關沒通過,變成外道,所以叫做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所以,建立這個佛的正知正見,有多麼的重要!你是學佛?還是學外道?要冷靜一下。不是披著袈裟,就一定叫做佛門,有時候,自己搞一搞,搞到外道去,自己不知道!不是現居士身,受五戒、菩薩戒,就說:我就是佛弟子!那可不一定,你有沒有佛的正見呢?正知正見,不是那個「證件」,不是通過海關那個「證件」,是正知正見。

      一個為佛弟子,有沒有正知正見呢?是不是?沒有,沒有就是摸不出方向。解如目,行如足,解這個經文,就像眼睛一樣,一個眼睛瞎掉的人,說:我要從高雄走到台北!行得通嗎?解如目,行如足。所以,自稱為佛弟子,就應當要解這個佛義,要擁有正知正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要不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變成外道,自己都不知道。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很悲哀!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那麼,我們前面已經用了一點時間了,我們時間要控制一下。

2468頁,義貫

「阿難當知,是」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行陰)而達於「空,於」八「識」返本「還元」,於是識陰顯現;他雖「已滅」七識遷流「生滅」之相,然「而」彼「於」識陰之「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覆」就是蓋住了。此時他已「能令己身」六「根」之間的「隔」礙銷鎔,而達到六根「合開」自在之用。「亦與十方諸」十二「類」生「通」一見聞「覺」知;見聞「覺知」等六用既已「通」同「〔涾-水+勿〕」合,此人即「能入」於「圓」滿根「元」(識陰)。他「若於所歸」之圓元不達乃是識陰,而妄「立」之為「真常因」,還在第八意識而已,他就立為:這個就是永恆!且「生」殊「勝」之「解者」就是把微細的第八意識弄不清楚,(以為那是究竟極果),「是人則墮」於外道的「因所因」之「執」(能依所依之執),於是入於「娑毗迦羅」(黃髮外道)「所歸」之「冥諦」而「成其伴侶」(即學佛反成外道),「迷佛」果「菩提,亡失」佛「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一」境,此為由能令身根開合,而「立」有「所得」之識「心,成」立其為「所歸果。成」立其為「所歸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外道」之「種」類。很可怕,知見搞錯了,本來佛道就變成外道。

2469頁,

(2)墮「能非能」之邪執──生我徧圓種

經文,「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翻過來,
2471頁,義貫「阿難,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行陰)之相以達於「空,已滅」第七識遷流「生滅」之相;行陰(七識)既盡之後,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彼「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行者「若於所歸」托之圓滿根元(識心)「覽為自體」,把第八意識執著為自體。遂見「盡虛空界十二類」生「內」之「所有眾生,皆」是從「我身中一類流出」者;若於此而妄「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我「能」生彼,而彼「非能」生我之計「執」;於是感得色界天魔王「摩醯首羅」天為之「現無邊身」以攝化之;彼於是為自在天魔所攝,而「成其伴侶」(與天魔同一類),自計能生,而不信眾生之生滅非彼所主。以此計執,

2472頁,而「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正「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二」境,「立能」生眾生之識陰「為」因「心,成」就「能」生眾生之「事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大慢天」(色界魔天),而計「我徧」一切處,能「圓」攝一切「種」性之眾生。

(3)墮「常非常」之邪執──生倒圓種

「倒」就是顛倒;「圓」就是圓滿,生顛倒圓滿之種性。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就是行陰已經空了。已滅生滅,已經滅掉生滅了。而於究竟的寂滅精妙未圓。不圓滿,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提早認為那個是真常,叫做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翻過來,2474頁,倒數第二行,「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了行陰;行陰(七識)既盡之後,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彼「於」識陰(八識)「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行者「若於所歸」之圓滿根元(識陰),覺為「有所歸依」處,且「自疑」我之「身心」乃「從彼」識心「流出」者,甚至「十方虛空」中一切依正「咸」為「其」所「生起」者,「即於」能「都起」一切法「所宣流」之「地」就是(識元),當「作」是「真常」之「身」,而起「無生滅」之「解」。如是即是「在生滅」法「中」過「早計」之為「常住」,如此「既惑」於真「不生」之性,「亦迷」於現前「生滅」之法,而「安」心「住」著於「沈」墮「迷」惑之法,不以為咎,反而「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以識陰為「常」我及以萬物為「非常」之計「執」,且「計自在天」為萬物之生因,因而「成其伴侶」,與魔一類。以此計執,不但「迷」失「佛」果「菩提」,而且「亡失」正「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三」境,「立」識能生我身心為「因」及識是我歸「依」處之「心」,因此「成」就「妄計」之「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顛「倒圓」滿之「種」類。

2476頁,
(4)墮「知無知」之邪執──生倒知種「知」就是知覺,顛倒的知覺。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徧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徧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把一切十方的草木都認為是有情的,不知道佛義、佛理。翻過來,2480頁,將來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再徹底的分析,限於時間,我們瀏覽一遍。

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行陰)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之相;行陰(七識)既盡,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彼「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所」觀「知」之識陰,而計此「知」係普「徧圓」滿一切法「故」,他便會「因」此遍一切之「知」而「立」邪「解」,他認為,謂「十方」之「草木皆」得「稱」為「有情,與人無異」;且「草木」死後得「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有情與無情互為輪轉,「無」有揀「擇」意思就是:(並無差別),一切情器(有情、無情)普「徧」皆有覺「知」;於此謬理而「生」殊「勝」之「解者」(覺得很殊勝),「是人則墮」於有「知」與「無知」相混淆之邪計「執」,外道師「婆吒」及「霰尼」計「執一切」物皆有知「覺」,便會「成其伴侶」,與其同類。以此計執,行者不但「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如來正「知見」,而墮為外道(即學佛成外道)。「是名」於定中識陰顯現之「第四」境,「計圓」徧一切「知」為本修「心,成虛」妄「謬」誤之「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顛「倒知」覺之「種」類(成為外道種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師父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5)墮「生無生」之邪執──生顛化種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2482頁,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羣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者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2484頁,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其真「精妙」明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圓」滿「融」通六「根互用」之「中」,雖未自在無礙,但「已得隨順,便於圓」融之「化」理、「一切」諸法之「發生」(諸法之源起)妄計為四大之功,於是向外尋逐,或「求」於「火」大之「光明」性,或「樂」於「水」大之「清淨」性,或「愛風」大之「周流」性,或「觀塵」(地大)之能與「成就」性;此人即於此四大「各各」皆予尊「崇事」奉,且「以此羣塵」

(四大),就是外面的地、水、火、風,為一切「發」生造「作」之「本因」,而「立」能生、能造之四大為「常住」不生滅之理「解」,意思就是:不在心法下手,卻在外面地水火風緣起的假相下手,剛好錯用心,顛倒,佛法是心法,他卻把塵來當作是覺悟的地方。然而卻計四大的一切所造皆屬無常;如此,「是人則墮」於外道之「生無生執」意思就是:(執四大為能生,而自體乃無生)。以此計執故墮於「諸迦葉波」等外道師,「並婆羅門」之境界,「勤」勞其「心,役」使其「身」,以奉「事」於「火」、就是拜火教。尊「崇」於「水」,拜水。並以此等崇事而欲「求出」離「生死」,如是外道即「成其伴侶」,從而不但「迷」失「佛菩提」,並且「亡失」如來正「知見」,墮於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的「第五」境,以「計」無情(四大種)為常住之邪惑「者」及「崇」奉四大之愚「事,迷」於真「心」以「從物,立妄」論以「求」真「因」,追「求妄」因而「冀」得真「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
當「生」於「顛」倒「化」理之外道「種」性中。

      我們現在也是迷惑顛倒到極點,你看這個新聞報導就知道,像過年,門一開,大家都要搶頭香,搶頭香。搶頭香,搶到二個人打架、吵架,說:只要農曆年這個廟門一開,跑第一的插頭香,就會消災,今年就會過得很順利!這個就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是不是?還沒有消災,在廟裡面已經打起來了!今年都還沒開始,還沒消到災,就幹起來了,怎麼能消災呢?所以,只要我們沒有學佛,說實在話,我們的生命是很悲哀的!

      我很慶幸,在大學就聽到佛法,小時候,我媽媽也是這樣子啊,拿幾顆水果就去拜那個神,我們小時候也不知道,我媽媽就盯著神,然後,拿香看著神,這樣念念有詞;我不是,我是盯著水果看,看什麼時候會拜好?反正對象盯的不太一樣。如果說:沒有佛法,你想想看,我們今生今世怎麼辦呢?也是一樣啊,拜神,我說:媽媽!你拜什麼呢?她說:我不知道啊!就上面統統拜啊!我說:喔!上面這麼多神,你才只有買這四顆水果,你沒有切,神怎麼分呢?哎呀!小孩子閉嘴啦!就叫說:小孩子要靜靜的,你不要亂叫!要拜神!是不是?我記得最清楚的,每年初九,一定要拜天公,拜玉皇大帝,那時候也沒學佛,每年都在等那個蔴粩、米粩,還有那個椪柑。她起來拜,她就說:你怎麼這麼早起來?當然囉,等嘛!等玉皇大帝吃過了,就換我囉!還沒有等,拜完了就差不多了,沒辦法!讀到大學了,就知道:萬法唯心現量,悲哀啊、可憐啊!


       所以,師父願意把我的一生一世奉獻給佛陀,把我的生命貢獻給人類,死而無憾,就算犧牲生命,吾願已足,夫復而求?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子,一切眾生都是吃下去,經過腸子消化,大、小便,如果沒有聽到佛法,他就跟機器一樣,跟樹木一樣,跟樹木一樣,樹木就是灌了水,樹木慢慢的長大,開花、結果。人就是這樣子,出生、受教育、讀書、結婚、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再來就變成阿公阿婆、爺爺奶奶;再來就牽二條豬,現在就流行小豬,到公園走一走‥‥‥再來就死了、走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生死一瞬間,覺悟一瞬間,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我們出家、在家,能為三寶做點事,是不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其實也是對自己好,犧牲不是不好,反而是更好;吃虧不是不好,有時候反而更好,因為更接近佛的菩提,能夠容忍,能夠退讓。是不是?當我們跟眾生相處在一起,我們就會發現,有時候不是容忍跟退讓,就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沒有辦法的!是不是?這個世間,它就是這樣子的,眾生吃定你的時候,他還看不起你呢,說你是弱者呢!所以,我們在講堂講的這一套,記得!總原則是退、讓、忍;但是,大原則是智慧,智慧,該硬的時候就是要硬,看什麼時間跟空間,要拿捏得準,就是這樣子。

      徒弟也是這樣子,我總是秉持一個:不要太過分就好,能夠出家,太不簡單了,師父珍惜這個因緣。我們能夠和合在一起,流通處、大家,我就像一個家長,你們就像我的兒孫子;嗯!不是,兒女,說孫輩,哪那麼年輕?大家都快五十了!就像我自己的兒女一樣的。所以說:大家有因緣住在一起,為什麼不珍惜呢?是不是?為了一點小知見這樣吵,不好!所以,學佛以後,有了大智慧以後,該硬的時候就要硬;該軟的時候就要放軟,軟硬當中要保持一個平衡,必須讓人感覺你有慈悲心,但是,有原則性;你的原則性,不失慈悲的發心,這樣軟硬兼施,能夠成就菩提之道。你說:哎呀!我什麼統統退讓!世間不信你這一套的,他把你的財產吃掉,他還瞧不起你、還罵你、還毀謗你呢!真的就是這樣子。所以,佛教的這一套,不一定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用得著,沒辦法的!眾生那種可惡,那是可惡到極點的。是不是?

2486頁,一講到憤怒的時候,就忘記了。好!

6)墮「歸無歸」之邪執──生斷滅種就是外道斷滅之種性。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羣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舜若多就是虛空,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2488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之相而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破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得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此時行者「若於」已顯露的識陰之「圓」徧湛「明」之相,不知仍為罔象,「罔象」就是虛無的,它是緣起的。而「計」執此圓「明」相「中」之「虛」無體性為究竟地,轉而欲「非」毀「滅」盡一切「羣」塵所「化」之身土, 欲達灰身泯智,甚且「以永滅」羣化所「依」之頑空,「為」其「所」究竟「歸依」之處。若更於此計著「生」殊「勝」之「解者」(覺得此解十分殊勝),「是人則墮」而「歸」於「無」所「歸」的灰泯頑空之計「執」,如是來世即感得外道「無想天中諸」趣頑空之「舜若多」天眾,「成」為「其伴侶」,與其同類。如此即是以虛無為因,而「迷」失「佛菩提」,並且「亡失」如來正「知見」,墮入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六」境,乃於「圓」明中以「虛無」之「心,成」就住著頑「空,
亡」失菩提智「果,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外道「斷滅」之「種」性中。

(7)墮「貪非貪」之邪執──生妄延種

      這個「妄」就是妄冀,「冀」就是一個北,再一個田,再一個共,妄冀;「延」就是延生,我們說:延生堂,延生堂。意思就是說:生妄延種就是希望活長一點。「妄」就是妄冀,這個「冀」就是希望;「延」就是延生,希望長壽的意思。可是,我們這個色身是不可能的,我們所謂的永恆,那是如來藏性叫做永恆。我們這個色身是一定會毀滅的,提早做心理準備,免得死得那麼痛苦!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諸位!這個「阿斯陀」很重要,跟佛陀有關係的,2491頁,看第二行,「阿斯陀」:這個阿斯陀跟佛陀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看。阿斯陀仙,即長壽仙人,又作阿私陀。為中印度迦毘羅衛國之仙人。釋尊降誕時,阿斯陀曾為之占相,並預言其將成佛。依《佛本行經》卷七至卷十所載,此仙人具足五神通,常自在出入三十三天集會之所;曾於南印度增長林中觀釋迦菩薩托胎之瑞相,後聞太子誕生,遂與其侍者那羅陀至淨飯王宮,為太子占相,見有大丈夫之相好,預言其出家必成正覺,可得菩提,轉無上最妙法輪。又自顧已老,知不及太子成道,就是來不及了,來不及等到他成道了,受其教化,而悲歎號泣,就是哭了,聽不到佛陀的開示。後令侍者那羅陀出家,以待太子成道。由此可知,即使長壽仙,其命亦有盡期;且長壽仙只得有漏之長壽報,不能成就無漏勝福,故他便與如來出世擦身而過,哎呀!很可惜,差那麼一點點!菩提涅槃失之交臂,滋可惜也。

      我也是,我為了做這個法寶,國語、台語的花了十幾億!是不是?我告訴你:當我發心‥‥‥


      因為麥老師跟我講說:很多人打電話來,中國大陸佛弟子,還有台灣的佛弟子,很多人都希望聽師父講《楞嚴經》,師父如果身體健康,應該講一講《楞嚴經》。因為麥老師她老人家很慈悲,好!就答應了!你知道嗎?當天晚上夢到什麼?夢到一尊觀世音菩薩,十幾層樓高,而且他不是畫像,是立體的,這個立體的,而且非常的活,是真的一樣,而且他是玉做的,所有的線條的微細‥‥‥那個玉是這個世間稀有之寶,你絕對找不到!十幾層樓的玉,觀音現身。我說:哇!觀世音菩薩怎麼會這麼大、這麼高呢!就發一個大願,要講《楞嚴經》,瑞相就顯現了!


       當然,因為我們看過《楞嚴經》,知道五十種陰魔,我們不會被他騙走。我們知道,我們發這一念,想要利益眾生,其實是利益到自己,利益到自己。你今天支持正法,其實,也是支持你的法身慧命。今天你犧牲時間,來為講堂做義工,其實,最後的果報,是你自己得到。是不是?所以,來這裡當義工,要這樣子的觀念:我感謝恩師給我這樣的因緣!要不然,你哪兒修福報呢?是不是?要感謝我給你這個因緣才對,不要一直老是覺得說:我來跟師父幫忙的啊!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來這裡是種福田,是為自己好,將來果報是你自己收回去的。所以,你要感謝師父建立這個文殊講堂,給大家這個因緣,觀念要正確。所以,來到這個地方,就當作自己的地方,發大心清掃:這個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就是文殊講堂!要有這樣子的認同度,當作是一體的,這樣你再做得怎麼苦,你就不感覺累,而且是法喜充滿。記得!都是為自己的道業。

      我有一次,那時候剛出家,不太懂事,就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參訪廣欽老和尚,就去問他,去跟老和尚頂禮,老和尚不太理我,然後,跟他頂禮說:請示老和尚開示!他問我說:你為什麼要出家?我就跟他講說:替佛做做事情啊,為佛教做做事情啊,替佛菩薩做一點事啊!他就說:啊?替佛菩薩做一點事喔,佛要你泡茶嗎?還是掃地?為你自己做的!意思就是:搞不清楚狀況,喔!我聽了:嗯!真的是大悟的人,就是不太一樣,每一句話都是一針見血的告訴你:萬法回歸自性,原來我們出家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眾生;我們所付出去的,原來獲得到的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我們自己。所以,諸位義工要有很清楚的觀念,來這裡要有感恩的心,所有的付出,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道業,果報,你還是自己得到。

2492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之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得顯現。然「而」此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識體所現湛然之相計為「圓」滿「常」住,又觀見識陰能持身令不散壞,因而欲以種種方法來堅「固」此無常之「身」,令得「常住」不壞,令「同於精」湛「圓」明之識陰,恆久「長」生而「不傾逝」,成為長生不死之長壽仙人。若於此計著而「生」殊「勝」之理「解者」(覺得非常殊勝),「是人則墮」於「貪非」可「貪」之計「執」。如是來世即感得「諸」長壽仙如「阿斯陀」等,「求長命」不死「者成其伴侶」,與其同類;以此計著而「迷」失「佛菩提」,並「亡失」正「知見」,入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七」境,係「執著」識陰為受「命」之根「元,立」視若堅「固」,實乃幻「妄」之色身,記得!這個色身是幻化出來的假相,貪著不得,一定要死的!以及顯現圓常相之識陰為「因」心,於是「趣」向「長」戀塵「勞」之「果」報,「違」悖「遠」離「圓通」正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妄」冀「延」長無量壽命之凡外「種」性。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3 20:20: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1-12-23 20:41 编辑

回复 佛教 的帖子

好!2493頁,
2493頁,

(8)墮「真無真」之邪執──生天魔種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
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這個「媛」就是美女。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2495頁,第一行,「吒枳迦羅」:「吒枳」,梵文taki,叫做愛染。「迦羅」,作、能作,所作。合稱愛染所作,為天魔之異名。義謂天魔以一切世間皆愛染之所作,而愛染本身即是能作、能生一切法,此人以此知見,是故放恣自己於五欲之境,而無所忌憚。就是縱欲主義者。

義貫「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
而盡行陰;行陰(七識)既盡已、識陰(八識)即得顯現。然「而」彼人「於」識陰之「寂滅」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於定中「觀」自己受「命」之元(識陰),為與諸有情類「互通」(故見一切身命都是以識陰為本),「卻留」住不捨世間的「塵勞」(以諸識離塵無體),只「恐其銷」亡淨「盡」,則我之身命便無所依託。此行者「便於此際」現「坐蓮華」臺之「宮」殿,並「廣化七珍」寶物,「多增寶媛,恣縱其心」於五欲樂,以為是在受最勝之妙樂。若於此邪行而「生勝解者」(覺得十分殊勝),「是人則墮」妄以業識命元為「真」常、其實亦「無真」之計「執」。「是人則墮」妄以業識命元為「真」常、其實亦「無真」之計「執」。於是來世感得「吒枳迦羅」(天魔愛染所作)「成其伴侶」,與其同類;以致「迷」失「佛菩提,亡失」正「知見」,墮於邪知、邪見、邪行。「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八」境,謂於定中「發邪思」縱欲以為「因」心,且「立熾」盛之「塵」勞愛染以為「果」覺,遂「違」悖「遠」離「圓通」之道,「背涅槃城」而行,當「生」於「天魔種」性之中。


第(9),墮「定性聲聞」之計執──生纏空種纏空種的意思,纏就是永遠纏於偏空的聲聞種性,就是證得了空性,斷了我執,可是,就不想再進一步。什麼叫定性?他已經固定了,你改變不了他,沒有辦法迴小向大。小乘,他就是固定了,叫做定性聲聞,你改變不了他,沒有辦法讓他迴小向大,叫做定性聲聞。

經「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這個就是四諦。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就是你改變不了他,不迴小向大。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只要你沒有辦法趣向於無上大菩提,都是被佛所呵叱的,包括定性聲聞,佛也是呵叱。

2499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之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
而盡行陰;其行陰既盡已,識陰便得顯露。然「而」彼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於命」元之由緒,已達了然「明」白「中」,乃至能「分別」凡聖、分段變易之「精麤,疏」通「決」擇聖道、外道之「真偽」;由觀世間一切皆為「因果相酬」,故起大厭離,於是一切修行「惟求」真「感」實「應」,俾得證實際,速出三界,遂「背」於一乘實相「清淨」之「道」,一心只求「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就是見一切世間都是苦。「斷集」,「集」就是貪瞋癡,集合貪瞋癡,就會生死,就是苦,這是斷,斷集。「證滅」,這個「滅」就是寂滅,就是涅槃的意思。「修道」就是修八正道,八聖道、八正道,修道,三十七道品等等。一旦得「居」於「滅」諦之證「已」,即停「休,更不前進」求大菩提,自謂所作已辦,生死已盡。彼人若於此「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不能回小向大、沈空滯寂之「定性聲聞」,是為鈍阿羅漢;若如是者,即「諸無聞」慧之比丘「僧」,如四禪天之無聞比丘,
以及諸「增上慢者」,便「成其伴侶」,與其同類。彼以如是計執故,不但「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佛「知見」,墮聲聞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九」境,乃「圓」滿易粗為「精」以求速「應」為因「心,成」就沈空「趣寂」之定性小「果,違」悖「遠」離「圓通」大道,「背」於無上「涅槃城」而行,當「生」於永「纏」於偏「空」、偏空就是不究竟的空,只斷我空,沒有斷法空。無一乘志之定性聲聞「種」性中。這是被佛所呵叱的,要求佛道,就要求究竟大菩提果。


2501頁,

(10)墮「定性辟支佛」之計執──生不化圓種
不化圓種就是不能融化‥‥‥圓種,就是進趣於圓滿的種性,生於不能融化、進趣圓滿種性,就是固定了,就是辟支佛,只是比阿羅漢更進一步而已,但是,不能圓滿菩提。

經文,「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緣」就是緣覺;「獨」就是獨覺。緣覺就是生在有佛世,叫做緣覺;獨覺是生在無佛世,叫做獨覺,沒有佛教導,叫做獨覺。統統是修十二因緣,但是,有一個碰到佛,有的沒有碰到佛,緣覺就是有碰到佛;獨覺就是沒有碰到佛。倫就是倫類,這一類的,諸緣獨倫,就是緣覺,還有獨覺這一類的。不迴心者成其伴侶。不迴小向大。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涾-水+勿〕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2503頁,義貫
「又」修三摩地之「善男子」研「窮諸行」陰相,已達於「空,已滅」七識遷流「生滅」而盡行陰;其行陰既滅已,識陰即得顯露。然「而」彼人「於」識陰「寂滅」之性、真「精妙」明則尚「未圓」滿,仍為識陰所覆。此時行者「若於」六根「圓融」一相、互用,諸塵不染之「清淨」法體,及照見命元之「覺明」用,及照見命元之「覺明」用,「發」心「研」究而得「深妙」之悟,彼人於是「即立」此妙悟之境以為究竟「涅槃,而」於菩提道上「不」再「前進」,而」於菩提道上「不」再「前進」,爰止於化城,於是止於化城。不求真如不生滅之地。不求真如不生滅之地。若於彼所得如是小果而「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於不能回小向大,住著灰定境界之「定性辟支」佛乘。「定性辟支」佛乘。因此感得「諸緣」覺及「獨」覺「倫」倫就是(類)「不迴心」向大「者,成其伴侶」;彼即以此計執而「迷」失「佛」果「菩提」,並且「亡失」佛「知見」,墮緣覺知見。「是名」於定中識陰所現之「第十」境,以「圓」徧諸類、「覺」知通「〔涾-水+勿〕」為因「心,成」就識陰寂「湛」與「明」徹之小「果」(獨覺果或緣覺果),「違」悖「遠」離「圓通」大道,「背」於無上「涅槃城」而行,當「生」於緣「覺」或獨覺、妄計所悟理已「圓」、所證智已「明,不」能融「化」透過所悟無常,而進趣真常之「圓」覺「種」性。這詮論很重要,識陰十境中,前八境皆是以計著陰境,而墮於外道、凡夫之境界,因而成其魔事。最後二境,則是墮於聲聞、辟支佛。


      《楞嚴經正脈》中亦載有人問:聲聞、辟支佛也是內教的正乘,號為出世小聖,今為何亦列為魔數?今嘗試答之:首先須先弄清楚,識陰十境,並不一定都非是魔事不可,魔與非魔,但在自心計執與否:若自心計執,不但識陰十境會成為魔境,連全部五陰的五十境,乃至於諸法萬境,在在皆可能成為魔境。反之,若自心不計著,則法法本如,莫說識陰最後二境不會成為魔境,即五陰之五十境,亦皆不成魔境。故經中前面分明說:「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第二須知道的是:這五陰五十境,本質上並非「魔境」,而是禪定中各個階段「必經的現象」。如同考試,過得了關的,考試便及格了,即於無上菩提得以上上昇進,由秀才、舉人而進士,由小學、初中、高中、而學士、碩士、博士。若考試不及格,即是落第。因此若透不過「魔考」,即落於凡、外、邪、小等境界,不能再向上增進,這種情況,我們即稱之為魔事,為魔所阻撓、所沮壞,為魔所沮壞。

第三,所謂「魔事」,即是若有人發心修無上菩提,他就來阻擾你的好事,廣作留難,令你於無上菩提道或延宕、或退墮、或放棄、或違反、或破壞;簡言之,即不讓你輕易成就,或不讓你順利成就無上菩提;縱使他不能完全破壞你,也要設法阻撓你,或讓你退而求其次,或讓你退墮(如退為小乘),或讓你敗壞(如退為凡夫、乃至成外道)。

      所以《大智度論》說:「退墮聲聞、緣覺是菩薩魔事。」何以故?以菩薩若退大菩提心,不求無上菩提,而轉求聲聞緣覺,成為自了漢,則菩薩不能成佛,因此不能廣度眾生;眾生不得度,眾生不得廣度,即長處輪迴,永在魔數之中,永為魔所宰制,魔民昌盛,魔力增長;是故菩薩若退墮小乘,魔即大歡喜。至於其他修行人,若墮為凡夫、或外道、邪道,也同樣是墮進魔數之中,因而成魔伴黨,增魔勢力。因此《華嚴經》亦說: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一切所修皆成為魔業。亦是此義。所以,修行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提起正念,就是這八個字。

問:「魔為何要壞人修行?」

答:「有三原因,魔要壞人修行:
一、以嫉妬故;魔以自心邪,不能修行無上菩提道,出離生死,因而嫉他人修行。故須知:嫉妬心重的人, 即易與魔心相應,易成魔事。諸位「男眾」特別小心!且一切惡心中,以嫉妬心之破壞力最強大,嫉妒就是不耐他榮,別人比我們強、比我們優,我們就受不了了;別人有成就,他就受不了了!甚至大於瞋恨心;因為嫉妬心即同魔心。諸位啊!務必要改過自新。

二、魔王以無明貪愛故,計我我所,執下界眾生為其所有、或為其所生,是其臣民,故絕對不許其臣民超越其境,出於魔掌;若大家都修如來正法,而得出生死、成就菩提,則魔的子民及魔之領土、勢力,便即縮小、減少;魔王如何能坐視此等事發生,而不大興魔軍來『剿除』、『弭平』這種『叛民』?當魔王興兵或派魔軍、魔使來『剿亂』時,怎麼樣?兩造交接所發生的種種現象、或幻相,我們便稱之為『魔事』、或者『魔境』。倘若行者於此等現象,能夠持心不動,於彼一切魔所顯現之順逆境界,盡皆不貪、不取、不計、不惑、不隨,則魔之計謀便不能得逞,於是魔之意志便受挫折(frustrated),我們便把這現象稱為『破魔』,或『降伏魔軍』(不是要真的把魔殺死,才稱為降魔。)以此因緣,若有人正修菩提,欲出輪迴,魔必定以種種方便來擾亂或作留難,這也可說是魔王身為統治者,維護其治下『領土』或國度,必須履行的『責任』,不足為怪。」

三、所謂魔事,以密教的觀點來看,其實是諸魔護持如來正法的一種方式:為護如來正法,令究竟清淨,故諸天鬼神常現作魔事,作種種障難,為了不令發心不正、修行不勤、心中仍有深重貪愛、以及邪妄染污的行者輕易過關。必須是發心純正、廣大、無私、福智俱修成就之人,方得通過。因此,一般所謂的魔事,其實以更宏觀的立場來看,應稱為「魔考」,也就是修行者應「無上菩提」的考試;而種種魔境就是種種魔考,作為種種階段的「成果驗收」,也可說是一種「品管」,不能令濫竽得以充數,矇混過關,如是於佛果菩提的清淨莊嚴,才能「品質保證」。

       否則,不發心的、假裝發心的、虛偽的、貪染的、懈怠放逸的破銅爛鐵都得證菩提,那怎麼行呢?因此諸魔可謂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護持正法」,是如來正法的考試官、是菩提海關的檢驗官,要入如來境,必須先通過他這一關。也就有如小說中的「少林十八銅人巷」,過得了這一關,你的武術就出師了,便可出山去行俠仗義、度化眾生。又,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天龍鬼神,在此雖說是魔,而諸經典中也常說他們都是佛教的護法,包括兩尊魔王:欲界天魔王、及色界摩醯首羅天王,也都是佛教最大的護法,連本經前面佛在重誦楞嚴咒後,各天王、天眾、八部鬼神、乃至金剛明王也都發願護持正法。這不是令人很納悶嗎?前面剛說要全心護持正法,現在卻又拼命擾亂正法修行人,作種種「魔事」,豈不是矛盾衝突?不會,當知他們所現的「魔事」,正是他們仔細、努力地在護法,為佛正法「把關」,也是在驗收你修行的成績──為你的修行作「體檢」,好讓你知道你的修行有哪些缺失、或不圓滿之處。因此,換言之,他們所作的「魔事」即是「佛事」!魔事就是佛事。也是依於此義,故本經稍後亦有此偈:「佛界如、魔界如、一如無二如。」其實,萬法皆如,無佛無魔。其義如是。是故,若心正、行正,即轉魔事為佛事;若心不正、行不正,即轉佛事為魔事。諸天鬼神靈明,任何人都矇混不過的,修行成敗,也都不是偶然的。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最後應提的是:若行者自心正,則這些諸天鬼神不但不會化作諸魔來破壞你修行,反而會依其本願來護持你,而不讓惡人、惡鬼神來嬈亂你修行──當然,在重要關口的「段考」或「期末考」,乃至「畢業考」等等大小「魔考」還是會有的!此點不能不知。

翻過來,2510頁,


四、結語:迷則成害,囑令保護經文,「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綏」就是平安;「哀」就是悲愍。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不遭歧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翻過來,義貫;2512頁,中間,「無令見魔自作沈孽」:「見魔」,識陰的前七境是「見」,第八境則「見」與「愛」皆俱。第九、第十境為二乘,於三界內之「見、愛」雖盡,而三界外之見愛猶存。其於涅槃,則迷於真境而執相似;於諦理則厭有著空,不達於諸法也是空,但求自利等,這些都是二乘的分別見。若徹見諸法本不生,則一切諸見之見魔自寢。「自作沈孽」,沈孽而言自作者,顯非外魔來擾,乃是自心中之見魔所自作。就是知見又立知。

2513頁,義貫
「阿難,如是十種」於行陰盡後之「禪那」修習中,識陰將盡未盡之「中途成」八種「狂」,因而墮於凡、外、邪、魔境界,或如最後二種,「因依」自心「迷惑」,而「於」實「未」滿「足中生滿足證」之妄覺,遂墮於定性二乘;凡此「皆」非外魔所為,而「是」自心之心魔於「識陰」將破未破之際,「用心」不純正,以致正心與妄念「交互」陵替,「故生斯」十「位」之境。前八境之「眾生」冥「頑迷」惑,「不自忖量,逢此」等境界「現前」,即「各以所愛」而執取自「先」世以來,宿「習迷」暗之「心,所以,這個薰習很重要,墮外道也是根據生生世世所薰習的知見,而作知解。而自」以為已到可「休」止將「息」、安心立命之處,且「將」其視「為畢竟所歸」依、且「將」其視「為畢竟所歸」依、得永安「寧」之「地」;遂「自言」已「滿足無上菩提」,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大妄語」罪於焉「成」立。前八種「外道邪魔所感」有漏禪福之人其「業」報「終」了,必「墮無間」地「獄」。至於最後二境之墮於定性「聲聞、緣覺」者,則於無上菩提「不成增進」,永閉化城之中,不達寶所。「汝等」須「存」大悲救世之「心,秉」持「如來」覺地之「道,將此」辨魔「法門,於我滅」度之「後,傳示」於「末」法之「世,普令眾生覺了斯」中途成狂及退墮等十種差別之「義;無令」自心邪「見」妄見之「魔,自作沈」溺之障「孽,保綏」三昧行人「哀救」正修佛子,「消」除「息」滅諸顛倒分別見愛等「邪」見之「緣」,令障盡理現,俾「令其身心入」於「佛知」佛「見」之境界,「從」開「始」以迄於「成就」,中途皆「不遭歧路」阻隔。「如是」深奧微妙的五陰辨魔之「法門」,乃「先」前「過去世恆沙劫中」之「微塵」沙數「如來」,皆是「乘此」辨魔法門,而得破內外魔境,因而「心開」證悟,方「得無上道」。把筆放下來,看這裡,我們之所以把五十種陰魔詳盡的講解,最主要的,是因為末法時期的亂象特別的昌盛,末法時期的眾生,福報不夠,可憐、可悲,也很可愍!


      所以,我們把五十種陰魔,用比較詳盡的來解說。那麼,因為現在是講大綱,如果我們要講到五十種陰魔,再把它整理成VCD,或者是DVD,要三年後,要三年後才有辦法!為了讓佛弟子在剛剛看到我們《楞嚴經》的目次,就是大綱,就能夠受益,所以,我們願意花一點時間,來把五十種陰魔詳盡的講一遍。

      現在要灌輸非常重要的唯識學的觀念,諸位!你要全神貫注,注意聽師父在講什麼,這個八識和本性,到底怎麼個變化來的?

      要了解唯識的三能變。

      第一能變,就是把清淨本性一念不覺,化作第八意識,這個叫做第一能變,也就是動念,這個是非常微細的。第二能變,就是把第八意識化作第七意識,加一個我法二執,我執跟法執。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從第七意識再延伸、輾轉,變化出來,就是第六意識,還有前五識。

      所以,它切割變成三個段落,三個段落,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清淨自性一念不覺,就是變成第八意識,第一能變。第二能變,把第八意識執著為自我,我法二執變成第七意識,延伸下來,第七意識,第二能變就變成我法二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第三能變,再往下,就是第六意識。八,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二能變;前六識就是第三能變,第七意識作為前六識的依靠。

      簡單講:第六意識依靠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叫做意根。所以,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意識,第六意識,然後,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意識再來就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是第一能變,清淨自性一念不覺,生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執著、一念不覺,第二能變就變成一種執著性,妄動、執著,變成第七意識(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好!在五十種陰魔裡面,我們說:行陰魔跟識陰魔,是這樣子一層一層的來斷、來進步,進趣於菩提。

      諸位!這是為了講解方便,所以,我們的觀念就認為說:第七意識,再來,接下去第八意識比較微細,諸位!話這樣講,是為了講解方便,在斷證的時候,我們不是這樣子,在斷證的時候,不是這樣子,不是說:第七意識斷完了,再來斷第八意識,這個觀念要徹底打破,它不是這樣子的。第八意識跟第七意識的關係,要弄得很清楚,在修證的過程當中,它是一直緊扣住在一起的,第七意識是牢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就是在精神起作用的時候,加一個我執、一個法執。那麼,他一直到成佛,金剛地的時候,第七意識如果斷,第八意識同時就沒有,同時就沒有第八意識。

      這個我用二個來比喻,一個,譬如說:連體嬰,第七意識、第八意識,譬如說連體嬰,這連體嬰一出世就連在一起,七、八二識,無量億劫來,統統連在一起。好!如果有一天,經過了醫生把他切割了,這二個人同時自在,各人過各人的生活,同時沒有!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也是這樣子,當斷證到等覺的時候,一念生相無明,這個也是微細的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所產生的後果。並不是說:把第七意識全部斷完,再來斷第八意識,其實,不是這樣子;而是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一直相扣住,相扣住。譬如說:我的手是這樣子,這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一放,就二個統統放,統統沒有。所以,只要第七意識斷盡的最後一念那一剎那,第八意識就轉成大圓鏡智,第八意識、第七意識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當第七意識的微細法執斷盡的時候,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前五識叫做成所作智。為什麼?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環環相扣,那一剎那一斷掉,七、八識同時沒有;不是第七意識斷完,才斷第八意識。而第八意識本身並沒有執著,第八意識本身並沒有執著,沒有東西可以斷,它本來就是清淨自性,只是因為妄動,妄動是哪兒引起?是因為第七意識,是因為前面七識所引起的妄動。

      所以,我們要很清楚的,很清楚的,當等覺菩薩斷一念生相無明,這一念生相無明,就是最微細的法執,與生俱來的微細的法執。所以,只要一斷,七、八識同時轉,同時轉,同時不存在,但轉其名,不轉其體。但轉其名,就是只有轉這個名相,他的如來藏性沒有轉,本來就不生,本來就不滅,沒有東西可以轉,入於無所入,本來就存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沒有轉來轉去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七、八二識是牢不可破,永遠存在的,永遠存在的。一切動物、一切昆蟲、一切人類,他一出生,他就是一直執著我執;眼睛一看,就是什麼法統統執著──法執,包括學佛的人也是這樣子,所以,一直爭論不休‥‥‥所以,我們為了解說,才有色十種陰魔;受十種陰魔;想十種陰魔;行十種陰魔;識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這樣按照排列,是由粗往細,往細。那麼,前面三個比較容易了解;而後面這個行陰跟識陰,其實是環環相扣,環環相扣。為了解說,必須要排列順序;但是,在斷證的那一剎那,七八二識同時‥‥‥斷微細的生相無明的時候,七、八二識同時不存在,不是第七意識全部斷完,再斷第八意識,這樣聽得懂嗎?聽得懂!就像連體嬰連住了,七、八二識一割,連體嬰同時怎麼樣?同時自在。知道嗎?就沒有所謂第八意識;也沒有所謂第七意識;沒有所謂前六識,沒有了,就化作一念無上清淨圓滿的覺性,是這樣子的,唯識學應當理解一下。

      那麼,本性跟第八意識是什麼關係呢?是非一,也是非異,你講一個,也不對;講異,也是不對。清淨自性跟第八意識,你講一,不對,清淨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是不是?第八意識是一念不覺。你講異,也不對,若不同,第八意識不同於清淨自性,那麼,永遠不能成佛了,你怎麼修也不能成佛,因為它不同嘛!所以,清淨自性跟第八意識的關係,叫做非一非異。知道嗎?初能變是清淨自性化作第八意識,叫初能變。第二能變,是第八意識變成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第三能變,就是第七意識再影現、變化出,輾轉變成前六識,叫做第三能變。

      識者,能變也,什麼叫做「識」?「識」就是會變,這個世間的特色就是會變。所以,你把它透視住,哪一個人背叛你,那很正常,因為他會變!這個人長得帥帥的,沒隔多久,糖尿病、洗腎,怎麼會變成這樣子,臉無血色呢?因為是變嘛,「識」就是會變嘛,這個就是會變的世間嘛,很正常的,好的會變壞;年輕的會變老;有錢的人會變窮;有時候,窮人就會變富有,你只要把這個世間搞清楚,因為它會變!所以,你只要盡力,盡己之力,竭己之心,你只要盡你的能力了,再來就看你的福報了。沒有盡力,不能講聽天命,沒有盡人力,不夠資格講聽天命。知道嗎?不能說渾渾噩噩、迷迷糊糊的過一生:隨緣啦!都沒有盡力,怎麼講隨緣呢?是不是?所以,要講盡人力,才講聽天命,因為冥冥當中有個定數。

      所以,我們唯識學稍微有一點點觀念,觀念,五十種陰魔,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心,但莫貪、莫住著即得。好了!因為我們要講到五十種陰魔,要三年後,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在這個《楞嚴經》大綱,就是目次,先把它很正確的瀏覽一遍,時間雖然是短,但是,能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出處: 楞嚴經-11 (國語)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影音專集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itabha1117/3357416#ixzz1hEXZmncu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2-18 18:08 , Processed in 0.2121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