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623|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禪門法要] [天台宗文集]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宋道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7-18 10:3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天台宗文集]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宋道发)
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
编辑:宋道发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在宋代的佛教界,天台宗与禅宗的抗争乃是十分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而二宗之争衡,则以确立本宗在当时中国佛教界的正统地位为目的,故虽有教理上的交涉,而以法统说为二宗争衡的主线。 本文即对二宗法统说的缘由与完善过程作一较详尽的探讨,以就教于教、学二界。
  关键词:天台  禅宗  法流  争论
  作者简介:宋道发,男,哲学博士,现任职于杭州商学院宗教研究所。
  一    台、禅争衡之肇始
  (一)  法统说之由来
  所谓法统,是指付法相承的道统。有的学者也称其为祖统,大概是说祖师相承的道统吧。名称虽异,实质则同。
  关于法统说的由来,释印顺是这样认为的:
  “在佛法中,‘付法’有古老而深远的意义。佛法的三藏,尤其是定慧修持,都是重传承的。在师资授受的传承中,发展为‘付法’说。”[1]
  自释迦创教以来,佛教对于师资传承一直非常重视,将其视为维护佛教法脉延续不绝,并使佛法发扬光大的主要手段,可以说,师承代表着佛教的正法相续。在原始佛教的初期,佛陀的教法是由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来维系的(文字记载迟至西元前一世纪初才出现),因而师承显得特别重要。在当时的南方(锡兰佛教所传)和北方(罽宾佛教所传),都有五师相承的传说。然而师承口授,免不了遗漏或个人增补[2]及强调某特色,使分派的可能性增强。后代的佛教便依据师承分宗立派。不过,印度佛教虽有部派之分,各有自部的付嘱相承,然各部派更重学说之同异(如《异部宗轮论》),却没有如中国各宗派法统之争那样严重的事情发生。
  在印度佛教中,在一代一人的付法(与悟证没有关系)中,所付嘱的,是“正法”、“法藏”、“胜眼”、“法眼”(禅者谓为“正法眼藏”)。付嘱的主要意义,是“守护”、“护持”。古代的“付嘱正法”,是付与一项神圣的义务,维护佛法的纯正性,使佛法久住,而不致变质、衰落。这是在佛教的发展中,形成佛法的领导中心;一代大师,负起佛教的摄导与护持的责任,为佛法的表率与准绳。[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加上本身的复杂,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经数百年的发展,遂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和教派。在南北朝时,特别在南朝,因研习经论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派之经师、论师有理论分歧与诤论,甚至形成法统之争。然而,在隋唐以前,各学派虽有师徒关系的存在,并不强调师资传授,法统的观念也不盛行,尚无传法之说。隋唐以后,佛教宗派兴起,各宗都建立了自己的法统说。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因为先有宗派而后才有法统的观念,而是各宗派为标榜自宗是佛法正宗,都对原已存在的法统观念充分地加以利用。
  中国佛教法统观念的出现,首先是与南北朝时的佛、道之争有关。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势必受到中国固有文化的排挤。佛教流行中国以后,中国人常怀疑它的真实性,《老子化胡经》之说早已流行。太武帝毁法时所下的诏书内说,佛法本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彊所伪造。因此,当时的佛教徒为了复兴佛法,辟斥此类言论,而编撰了《付法藏因缘传》一类叙述佛教法统的著作。到五世纪,南朝、北朝均有这样的著作问世。其次,法统观念的出现也与佛教注重戒律的师资传受有密切相关。佛陀遗教,以戒为师,戒律为佛法生命之所系。佛法传来中国后,在西元五世纪的初叶,先后有《十诵律》(404~405年,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共译)、《四分律》(410~412年,佛陀耶舍译)、《摩诃僧祇律》(416年,佛驮跋陀罗、法显译)、《五分律》(423~424年,佛陀什译)诸部戒律的传译。僧祐律师著《萨婆多部记》五卷(《内典录》作《萨婆多部师资传》),专门记述萨婆多部十诵律师资相承的传记,其书虽已佚失,而《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载有此书的目录与序文。
  到隋唐时代,宗派兴起以后,特别是天台宗、禅宗兴起的时候,古老的付法观念却有了新的内容:一方面立宗者自以为继承佛的正统,常引用《付法藏传》以证明。另一方面因禅定盛行的影响,传法遂有神秘的意义,与名相解释之学不同。天台特重因禅发慧,智顗诣慧思受业心观,得法华三昧,思曰:“非汝莫感,非我莫识”。而禅宗顿教,更是以心传心,秘密相传,不著一字,参禅棒喝,是其顿悟学说的体现。
  各个宗派常常引《付法藏因缘传》及《萨婆多部记》为争法统的根据。其实二书性质并不相同,《付法藏传》本是说佛法的代代相传;而《萨婆多部记》则仅是叙述萨婆多部师资传授的传记史料,而非叙述佛法传承的历史。
  现在要问,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为什么都要建立自己的法统说呢?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宗派。颜尚文先生对佛教的宗派是这样定义的:
  “在佛教发展中,经某些教徒根据佛教主要教法,创造出独特的宗义和修行方法,并且透过讲著师承,使此种独特宗义留传数代而形成的独立思想体系或教团。它的两项不可分离之基本因素是宗义与师承。在宗义师承关系发展中,又产生专宗寺院,组织制度等重要因素。而派别意识则由隐而显地贯穿在宗派的独立体系或教团中,并且产生宗祖、道统等强烈的争执。因此,宗派依其发展程度之不同,可区分为两种形式:一为学派式宗派,仅宗义与师承关系及微细难查的派别意识之教义体系。一为教派式宗派,包含宗义、师承体系、专宗寺院、组织制度与强烈的派别、宗祖、道统意识等因素之教团。”[4]
  由此定义可知,师承乃是一个宗派的两项基本因素之一,对一个宗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佛教自创教以来即有重师承的传统,而且还关系到该宗派存在的合法性。下面所引宗密(780-841)和湛然(711-782)的两段话,能够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师有本末者,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中间马鸣、龙树悉是祖师。……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5]
  “先明祖承付法由渐,若不先指如来大圣(释迦),无由列于二十三祖,若不列于二十三祖,无由指于第十三师(龙树),若不指于第十三师,无由信于衡崖(慧思)台岳(智顗),……由是而知台衡慧文宗于龙树,二十三圣继踵坚林,实有由也,良可信也。” [6]
  禅宗的宗密、天台宗的湛然各强调本宗的师承关系必上溯至印度祖师的传承,并以释迦为诸宗始祖本师,如此宗派才有成立之来由,才可取信于人,为佛教的正宗道统所在。师承对宗派之重要性,由此可知。[7]
  宗派包括学派式宗派和教派式宗派两种。所谓学派式宗派,此所谓“宗”者,即家的意思,如“儒家”、“道家”之“家”。“本无宗”,即“本无家”;“心无宗”,即“心无家”。所谓教派式宗派,即指有创始人、有传授者、有信徒、有教义、有教规之宗教团体,如隋唐时之天台宗、禅宗、三阶教等。隋唐以前中国佛教主要表现为学派之分歧,各学派式宗派之间,虽也偶有法统之争,并不普遍。隋唐以后,各派争道统之风渐盛,乃有各种教派之竞起,法统乃成了“佛教教派的一个标志”。[8]
  (二)  宋初台、禅二宗之情形
  1、宋初天台宗的由衰而兴
  天台宗是最早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创立之初,经由智者大师(538~597)、章安灌顶(561~632)等诸师的努力,加之陈、隋两朝的有力护持,曾经兴盛一时。而自唐初灌顶寂后,台宗教势却急转直下,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衰微时期。中经法华智威、天宫慧威、左溪玄朗三代,时至中唐肃宗、代宗两朝,有玄朗的弟子荆溪湛然(711~782)出世,努力开拓,著作等身,天台宗风为之大振,湛然因此而享有中兴之祖的美誉。
  后来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地方节度使强暴,宦官专横,中央威令不行;再加上晚唐到五代期间战乱频仍,尤其在遭到唐武宗会昌(841~846)法难的打击,诸宗的章疏典籍散佚殆尽。素重教典的天台宗,失去了赖以维系法运的教典,其教势从此一蹶不振。据《佛祖统纪》卷八《义寂传》所说:
  “初天台教迹,远自安史挺乱,近从会昌焚毁,残编断简,传者无凭。师每痛念,力网罗之。先于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吴越忠懿王,因览《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语,以问韶国师。韶云:‘此是教义,可问天台寂师。’王即召师出金门建讲,以问前义。师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散毁。故此诸文,多在海外。于是吴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国求取教典。既回,王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赐号净光法师。及请谥天台诸祖(止谥天台以十六祖),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9]
  可见,宋代天台宗的复兴,端赖台宗教典的复归。而教典的复归又与吴越国王钱俶、天台德韶(属禅宗法眼宗)、螺溪义寂(属天台宗)三人密不可分。不过,教典虽被请回,尚须假以时日,穷深研几之后,方能广事弘扬。故《佛祖统纪》卷八〈法智本纪〉的论赞说:
  “唐之末造,天下丧乱。台宗典籍,流散海东。当是时,为其学者,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暨我宋龙兴,此道尚晦。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10]
  随着研习教典的风气渐盛,天台宗的教势也渐渐地扩大了。至四明尊者知礼大师(960~1028)应运出世,广演教法,多事著述,故在北宋之初,天台宗呈蔚然中兴之势。诚如志磐所云:
  “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再清教海,功业之盛,可得而思。”[11]
  2、宋代禅宗的兴盛
  与天台宗的法运多舛相反,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为我国历史上最盛的佛教宗派。简明的教义、平常易行的修法、平等整肃的丛林制度,都使得禅宗易于在大众中流行,禅门巨匠大多住于山野乡村的禅寺,默默弘化,加之很多地方官僚的有力护持,自中唐以后发展异常迅速,即使遭受会昌法难的打击,教势依然很盛,历经晚唐、五代至宋初,遂演化出五宗竞秀的局面,达到发展的极致。
  在五代之末,周世宗在后周采取严格限制佛教的政策,废佛寺、毁铜像,试经度僧。而南方诸国多尊崇佛教,对禅宗大加扶植。特别是吴越国的钱氏王朝,更是代代奉佛,大大促进了禅宗在吴越国的发展。法眼宗的天台德韶(891~972)被吴越王钱弘俶奉为国师,德韶的弟子永明延寿(904~975)也得到钱俶王的礼敬。二师的弘法活动,使得法眼宗的教势在吴越及北宋之初一度兴旺,然旋即不振。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法眼宗僧人释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奉敕入藏。
  产生于岭南的云门宗,在宋徽宗以前,是和临济宗并驾齐驱的大宗派。宋初,其教势也逐渐北移,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禅师。其中圆通居讷(1010-1071)和佛印了元(1032-1098)在江西和江苏,都建有比较稳固的传法基地;雪窦重显(980-1052)以明州(浙江宁波)雪窦山为中心,成为“中兴云门”的大禅师。更有大觉怀琏(1009-1070)、宗本(1020-1099)和善本(1035-1109)师徒、法云法秀(1027-1090)等云门宗的禅师奉诏进驻京师寺院。如此众多的云门宗僧人奉诏住持京城寺院,不仅使南方禅宗在北方得到发展,更使云门宗的影响及于全国。明代契嵩虽然弘法方面建树不多,但在护法方面功勋卓著。[12]仁宗嘉祐六年(1061),契嵩携带他自著的《传法正宗记》、《定祖图》、《传法正宗论》,及《辅教编》等四部书,北上进表,奉敕编入大藏。这件事情无异于表示,禅宗在佛教中的正统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而且契嵩在留京期间,与当朝的官僚士大夫广为接洽,倡导他的儒释融合论,持排佛论者如欧阳修等为之折服,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宋代的佛教界,最初唯有禅宗称雄天下,后天台宗中兴,但其势一直不能与禅宗相比。二宗既彼此影响,又相互抗争,关系微妙而复杂。二宗的高僧大德采取融合态度者所在多有,例如,天台德韶曾接受天台宗名僧螺溪义寂的建议,请钱俶王到新罗国写回散落于海外的智顗论疏,成为天台中兴的重要契机,也是禅宗与天台相互融合的一个标志[13]。在隋唐的时代,各个宗派纷纷创立,虽皆以佛教正统自任而互相攻击,而因各宗势力较为均衡发展,故而未有两宗对决的情况出现。及至宋代,禅宗独盛,诸宗之中,唯天台宗堪与禅宗争锋。故台宗僧人由于宗派意识的驱使,屡屡与禅宗在法统问题上相抗争,力图夺得佛教的正统地位。
  (三)  台、禅争衡之由起
  台、禅二宗之争,盖起于《景德传灯录》。陈垣先生述之曰:
  “先是《景德录》二十七载禅门达者,虽不出仕,有名于时者录十一人,智者大师预焉。台宗人见之,大不谓然。……此诤之所由起也。”[14]
  此后二宗在宗派意识的驱动下,争论愈演愈烈,直至南宋之末时,尚有志磐撰《佛祖统纪》,举扬台宗,贬斥禅宗等其他宗派,可见二宗的抗争依然炽烈。考二宗所争之内容,则有义理与法统二项,而以法统之争为二宗争论的核心。
  发生在四明知礼和天童子凝的论争主要是义理之争,但从中已可看出二宗相对抗的意识。
  被称为宋代天台宗中兴之祖的四明知礼,曾著《十不二门指要钞》,藉着论述达摩门下得法的深浅以显示自宗的圆义,却受到天童寺子凝的非议,从此两者之间就不断展开论难。子凝的传记等不详,但《天童寺志》卷三,在宋代的世代住持宝坚、怀清、瑞新、普、清简之后列出子凝,并记录他与知礼的论争,以及他的嗣法是崇寿稠禅师等事。
  首先将酿起问题的《指要钞》卷上之要文摘录于下:
  “问:相传云:达磨门下三人得法,而有浅深。尼总持云:断烦恼证菩提。师云:得吾皮。道育云:迷即烦恼,悟即菩提。师云:得吾肉。慧可云: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师云:得吾髓。今烦恼即菩提等,稍同皮肉之见,那云圆顿无过?
  答:当宗学者,因此语故,迷名失旨。用彼格此,陷坠本宗,良由不穷即字之义故也。应知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及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者?烦恼生死既是修恶,全体即是性恶法门故,不须断除及翻转也。诸家不明性恶,遂须翻恶为善,断恶证善故。极顿者,仍云本无恶,元是善。既不能全恶是恶故,皆即义不成故。”[15]
  慧可乃是得到达摩印可的弟子,被后世禅宗奉为东土二祖。然而在上文之中,四明却认为慧可的“本无烦恼、元是菩提”之说,尚昧于天台宗的理具性恶之旨。禅宗僧人天童山景德寺住持子凝览四明之《指要钞》,见此等贬低禅宗祖师的语句,起而与之争论,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子凝在天圣元年(1023)正月十八日送给四明一书,“谓不可以道听途说将为正解”,自此之后,“凡往复二十来番,诤之不已。”[16]不过这些往返书函多已逸失,仅在《四明教行录》卷四中还存有三往二复的信函。
  子凝在其第一封信中,指责《指要钞》所引的达摩门下三人得法之事的记载,只不过是道听途说的无稽之谈,并且对诸师贬低达摩之道的言论进行了批驳。其信略云:
  “今据《祖堂》及《传灯录》[17],只云二祖礼拜依本位而立,未委彼宗复何为解。今或有师云:达磨之道,但接下根,未通上智。又云:悟即心之理,昧心外之法。斯皆以管窥天,将螺酌海者也。……祖师(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方便之一揆耳。”[18]
  信的最后奉劝知礼弃“鄙俚之言”,“削传闻以扶本教”。
  针对子凝的诘难,四明于正月二十四日的复信中辩解说,达摩门下三人得法之事出自圭峰的后集[19],反以为子凝所引教下法师贬禅门之言,乃是道听途说,最后希望子凝“开博济之怀,勿任偏执之情”。信的内容撮略如下:
  “此出圭峰后集。裴相国(休)问禅法宗徒源流浅深,禅师因为答释,广叙诸宗直出、傍传源同派别。首云达磨直出慧可,傍传道育及尼总持,乃示三人见解亲疏,故有斯语。此之后集印本现存,南北相传流行不绝。……况有唐圭峰禅师帝王问道,相国亲承,和会诸宗,集成《禅藏》,制《禅源诠都序》两卷。及兹后集,为世所贵。何为鄙俚之谈,岂是道听途说?”[20]
  接受了四明的答书,正月二十八日子凝再送上第二封信,信中认为知礼只知道是出于圭峰答裴休所问,“殊不知知解宗徒,祖师昔记。循其泛说,讵惬通怀?” [21]认为宗密既非禅的本流,他的说法又怎能作为立论的根据?信的末尾则希望知礼能“力扶像运,深察源流,无使正法浇漓,人情美顺,唯宗高范,是振淳风。” [22]
  对此,四明在二月七日的第二书,略云:
  “盖由不晓斯文出自圭峰后集,只齐曾见非彼所闻,故以长书责无实证。今知所出,合耻鲜闻。如何却斥圭峰弃乎援据?噫!过而不改斯成过也。……奈以天台宗教陵迟之际,圭峰后集流行来吴,禅讲之徒多所宗尚,咸云:达磨印于二祖,本无烦恼,元是菩提,方为得髓。智者所说,既同道育之解,乃成得肉之言。……遂于《指要》文中对扬厥旨,……人人据圭峰难于本教,岂不依本教而返破之。斯皆扶树本宗,勉励初学证悟之际,彼此岂存?前所谓设化之教,大体合然。” [23]
  从现存信函的内容看,双方都明显地带有宗派的感情,如四明第一复信即有“无使达摩子孙独能破立,智者宗裔全废抑扬”的话。如果说在前面二往一复的信函中,双方还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探讨的话,从知礼的第二书和子凝的第三书开始,则各护本宗而彼此互相攻讦。知礼在第二书中首先发难,信的开头,讥诮子凝孤陋寡闻,其作为台宗僧人多闻的优越感跃然纸上;其后更道出了其《指要钞》借论慧可等三人得法之深浅以显示自宗圆教之义的原委。
  子凝很快又于二月十四日送上第三书,认为知礼所引三人得法深浅,既原无此说,就不能逐浪随流,扬声遏响;批评知礼所说“设化之道,大体合然”的荒谬;驳斥知礼依本教返破圭峰的不妥。书略曰:
  “大凡援引古今,存乎嫆当。彼宗固执,可示斥诃,方谓抑扬昭乎义理。苟弘教者引佛经,不当亦须削之。如是则称作人师,堪为教主。后生宗范,千古不逾。所谓学而不思,传而不习,斯之为耻。何耻解闻?”[24]
  本是二宗的义理之争,至此大有演成两宗间意气之争的趋势。这件事情想必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来还是四明太守直阁林公出面调停,二人的争论才算结束。志磐云:“太守林请师(知礼)融会其说。师(知礼)不得已略易数语。”[25]继忠的《天童四明往复书后叙》(收于《四明教行录》卷四)及可度的《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卷一都记载了知礼的新旧两文,内容如下:
  (旧文)此乃又超得髓之说也,可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问:今明圆教,岂不论断惑证理,及翻迷就悟耶?若论者何异持育之解?答:只如可师,岂不断惑翻迷,岂亦同前二耶?故知凡分渐顿,盖论能断能翻之所以尔。[26]
  (新改文)然汝所引,达摩印于可师,本无烦恼,元是菩提等。斯乃圭峰异说,致令后人以此为极,便弃三道,唯观真心。若据《祖堂》,自云二祖礼三拜,依位而立。岂可言烦恼菩提一无一有耶?故不可以圭峰异说,而格今家妙谈尔。[27]
  旧文中说,“此(天台之即义)乃又超得髓之说也,可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是彻头彻尾的否定。但改了新文之后,却说可师的话是圭峰的一个异说,虽然不为过,但终究非《祖堂集》之说;并且天台的立义也并非如圭峰所言,只是得肉程度之说,语气显得和缓多了。四明对子凝的论争至此终于划上了句号。但禅、天台二宗之间由此酿成的宗派对抗意识,不久又围绕着付法相承的问题,继续进行论争。[28]
  关于付法相承的问题,情形颇为复杂。二宗的根本分歧在于:禅宗主张西天二十八祖说,认为法脉从不曾断绝,不承认《付法藏因缘传》的真实性;天台宗则依据《付法藏因缘传》,认为只有西天二十四祖,金口相承的法脉至师子比丘遇难时就断绝了。
  二宗的法统之争,涉及到的人物较多,为了叙述得有条理,故在下文对禅、台二宗法统说形成的过程分别叙述。
  二    禅宗的法统说
  禅宗法统说的形成,与禅宗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萌芽期,禅宗的南宗和北宗各自提出朴素的法统说,这是禅宗法统说的刍形;第二期:发展期,禅宗的南宗各系对此前的法统说进行增益,提出各自的法统说,这是禅宗法统说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后世法统说的定型打下了基础;第三期:定型期,主要是由契嵩来完成了禅宗法统说的统一工作,从此,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的法统成为千古定说。
  (一)  禅宗法统说之萌芽
  禅宗的法统说是由北宗首先提出来的。现存的资料主要有《法如行状》碑文、《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等三种。其中的《楞伽师资记》(撰于712-716年[29])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的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诸师的传记和禅法的集录。本书是北宗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最盛行的时候写的。此时北宗尚未受到南宗的挑战,比较客观地介绍了禅宗形成初期禅僧的传法活动和他们的精神风貌。[30]本书没有提及禅宗在天竺的传承。
  东晋时佛陀跋陀罗所译的《达摩多罗禅经》早为江东禅学所宗。此书提到从佛—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崛—婆须蜜—僧伽罗叉—达摩多罗—不若蜜多,谓“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慧远写的序中仅提到“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其后有优婆崛”,最后也提到达磨多罗。[31]
  北宗最早利用慧远的《禅经序》编制祖统说。现存河南省嵩山会善寺遗址的《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约撰于公元689年,收于《金石续编》卷六)之碑文,提出了禅宗最早的付法传承的祖统说。碑文引东晋慧远为佛陀跋陀罗译的《达摩多罗禅经》写的序,说印度的传法世系是佛传阿难,阿难传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后菩提达摩来华传授此法,“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杜朏《传法宝纪》(撰于公元716-732之间)继承了这个说法,并加以发展,说菩提达摩传惠可(或作“慧可”)以后,“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法如,法如及乎大通(神秀)”,并为他们一一立传,介绍他们的传法事迹。[32]
  《法如行状》、《传法宝纪》都据慧远的《禅经序》,认为印度禅法传受世系是佛传阿难,阿难传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而菩提达摩是承此法系来华的。二者都把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混为一谈。[33]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北宗当时提出的法统说,其内容包括禅宗在印度的传法世系和在东土的传法世系两部分,说明他们已经有意识地将其禅宗的传承上溯至佛祖,以证明本宗是佛法的正宗传承。在中土的世系中,都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面依次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说法便有分歧:《楞伽师资记》明确地以神秀作为继承弘忍是第七代(去掉第一代求那跋陀罗是第六代),《法如行状》和《传法宝纪》都认定法如是第六代,其中《传法宝纪》将神秀置于法如之后作为第七代。在北宗的法统说中,没有慧能的地位。只在《楞伽师资记》中述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义方、玄赜等十人。其中,神秀、玄赜二人最为弘忍所重视。至于惠(慧)能的地位,则并不特别突出。及至后来神会代表南宗与北宗辩论时,提出南宗的法统说,而将慧能确立为第六祖。
  六祖慧能虽创顿门,然在其去世时,南宗还只是局限于岭南一隅,没有很大的影响,其教势还不能和以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相比肩。及至荷泽神会时,南宗始盛。神会(686~760)是慧能的得法弟子。神会初至洛阳,欲振六祖之风,乃于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代表北宗的山东崇远论战。神会指斥神秀一门“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天宝初(约742)再至洛阳,大行禅法,并于天宝四年(745)著《显宗记》,定南北顿渐两门,即以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自此之后,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
  神会与北宗僧人辩论时已经知道《法如行状》及《传法宝纪》,由此猜想,神会很可能也受到它们的启发。当崇远问:“唐国菩提达摩既称其始,菩提达摩西国复承谁后?又经几代?”神会答:
  “菩提达摩西国承僧伽罗叉,僧伽罗叉承须婆蜜(应作“婆须蜜”,下同),须婆蜜承优婆崛,优婆崛承舍那婆斯,舍那婆斯承末田地,末田地承阿难,阿难承迦叶,迦叶承如来付。唐国以菩提达摩而为首,西国以菩提达摩为第八代。西国有般若多罗承菩提达摩后,唐国有慧可禅师承后。自如来付西国与唐国,总有十四代。”[34]
  当崇远问其根据时,神会答:
  “据《禅经序》中具明西国代数。又惠可禅师亲于嵩山少林寺问菩提达摩西国相承者,菩提达摩答如《禅经序》说。”[35]
  可见,神会所引证的名字已超出了慧远《禅经序》的范围了,而且利用了正文之序。同样,也是把达摩多罗说成是菩提达摩。在法统说上,神会的最大贡献乃是确立了慧能作为禅宗中土第六祖的地位,而从唐末以后,南宗取代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故慧能的六祖地位确然不拔。可是禅宗在印度的传承世系,神会依然没有解决。从佛陀入灭至达摩来东土,中间为期长达千年,神会提出的西天八祖说不能令人信服。于是,南宗的僧人在神会法统说的基础上,把《付法藏因缘传》与《达摩多罗禅经》所说祖师付法相承的世系结合起来,提出西天二十八祖的法统说。由此便进入了禅宗法统说的发展期。
  (二)  禅宗法统说之发展
  神会之后,禅宗南宗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如四川净众、保唐禅派和牛头宗等禅宗流派。在法统说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各家所说,在东土六祖的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说明各家都以慧能禅系为其源头。在西天传法世系上则比较混乱,虽然都主张西天二十八祖说,但各家对所依据的资料取舍各不相同,二十八祖的名称有异。略而言之,有两个系统:
  第一种是在《付法藏传》中所谓的二十三祖里,加入《达摩多罗禅经》九祖中的舍那婆斯、优波崛、婆须密、僧伽罗叉、达摩多罗等五祖。而有的书是将最后的达摩多罗代以菩提达摩,如敦煌本《古坛经》、《历代法宝记》、《内证佛法血脉谱》,《圆觉经大疏钞》等,其中多少有出入,但皆属于同系者。
  第二种是在《付法藏因缘传》的二十三祖中,于第六祖弥遮迦之后加入了婆须弥,成为二十四祖,其后再加上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等四祖,这是《宝林传》、《曹溪大师别传》等的说法,五代时的《祖堂集》、北宋时的《景德传灯录》和《传法正宗记》皆宗之。[36]
  下面就几种主要资料成书的先后,约略述之。
  《历代法宝记》是唐代四川成都保唐寺无住(714~774年)死后不久,由他的弟子编撰的,宣传以保唐寺为中心的禅系为正统的禅宗史书。书中继承神会从达摩至慧能的中土六祖说,利用《南宗定是非论》中从达摩、慧可直至慧能的六代传承袈裟为“法信”的说法,编造此衣在则天武后时被诏送朝廷授于智诜,经处寂、无相,传于无住。以此证明保唐禅派的正统性。书中对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将译《楞伽经》的求那跋陀罗作为中土初祖置于达摩之前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净觉是“不知根由,或乱后学”,其提出的理由是:
  求那跋陀,自是译经三藏,小乘学人,不是禅师。译出四卷《楞伽经》,非开受《楞伽经》与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自二十八代首尾相传,承僧迦罗叉。[37]
  该书西土的传法世系则继承了李华(?-766)所撰《左溪大师碑》的二十九祖说,但把二十九祖菩提达摩称为菩提达摩多罗。[38]书中所载西土二十九祖之名次如下:摩诃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波毱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蜜多、胁比丘、富那耶奢、马鸣、毗罗长老、龙树、迦那提婆、罗侯罗、僧迦那提、僧迦耶舍、鸠摩罗驮、阇夜多、婆修槃陀、摩拏罗、鹤勒那、师子比丘、舍那婆斯、优婆掘、须婆蜜多、僧迦罗叉、菩提达摩多罗。[39]书中所记为二十九代,最后却要说,“除去达摩多罗,即二十八代也”。可能当时二十八祖的说法已很流行,为了与之调和,便有此种曲就之说吧。因为早在东魏静帝兴和年间(539-542),就有释云启与天竺沙门那连耶舍合作,将记载印土七佛至二十八祖传法事迹的《祖偈因缘》梵本译为汉文。至梁简文帝(549-551)时,此译本(一说尚有别本)已在南北方广泛流传。
  据杨曾文先生的研究,《历代法宝记》与《坛经》敦煌原本的法统说十分相近,但二者成书先后及是否互有影响,很难断定。二者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多一个弥遮迦,后者把第二十七祖须婆蜜多、二十八祖僧迦罗叉分别写为二十六、二十七祖,并将次序颠倒,把“僧迦罗叉”写作“僧迦叉”,“须婆蜜多”更正为“婆须蜜多”。[40]
  与《历代法宝记》大致同时成书的《曹溪大师别传》(成书于781年)却是自成体系的。[41]本书撰者不详,内容包括六祖慧能之传记、传法宗旨、高宗等帝之敕书、曹溪山宝林寺之由来、六祖之六种灵瑞异闻等。书中有弘忍传法于慧能时,向慧能讲述禅宗传承世系的一段话,其中虽然提到西国二十八祖,但并未将各代祖师的名字全部列出,只是简略提及,第二十八祖,弘忍称作“达磨多罗”,而非“菩提达摩”。其文云:
  如来临涅槃,以甚深般若波罗蜜法付嘱摩诃迦叶,迦叶付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和修付忧婆毱多,在后展转相转西国经二十八祖,至于达磨多罗大师,汉地为初祖,付嘱惠可,可付璨,璨付双峰信,信付于吾(弘忍)矣。吾今欲逝,法嘱于汝,汝可守护,无令断绝。[42]
  其后又有《宝林传》[43]出。《宝林传》,全称《大唐韶州双峰山曹溪宝林传》,又作《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唐代朱陵沙门智炬(或作慧炬)撰于贞元十七年(801)。韶州曹溪宝林寺为禅宗六祖慧能宣扬禅法之道场,故以为书名,以阐明六祖慧能之法统。此书集录有关禅宗史,如《六祖坛经》、《五明集》、《续法传》、《光璨录》、《历代法宝记》等书之大成,而主张二十八祖之传承。其所载二十八祖的名字如下:
  第一祖大迦叶,第二祖阿难,第三祖商那和修,第四祖优波毱多,第五祖提多迦,第六祖弥遮迦,第七祖婆须蜜,第八祖佛陀难提,第九祖伏驮蜜多,第十祖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第十二祖马鸣,第十三祖毗罗尊者,第十四龙树,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叶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拏罗,第二十三祖鹤勒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第二十七祖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44]
  撰者作此书最大之用意,即在于彰明师子尊者与菩提达磨间之关系,不同于《付法藏因缘传》之法脉断绝说;又因本书所述年序错讹混乱,文字粗俗,故出世之后,曾遭后世诸方著述非难。在唐代,即遭致梓州慧义寺义学沙门神清的强烈指斥。至宋代之时,仍有天台宗人,对此书颇多讥斥,且谓本书“诡说百端,以惑无识”。
  但此书出世后便受到禅宗的普遍欢迎,对宋代禅宗的法统说影响甚大。其后唐释玄伟的《圣胄集》、五代时南岳惟劲的《续宝林传》和静、筠二禅僧的《祖堂集》、北宋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等灯录、契嵩《传法正宗记》、《定祖图》、宋元诸本《坛经》等,皆受此书影响,以致于形成传至今日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可见,在禅宗法统说的形成过程中,《宝林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三)  禅宗法统说之定型
  北宋景德元年(1004),法眼宗禅僧、天台德韶的法嗣释道原,统集《宝林》、《玄门圣胄集》等传,续后梁开平以来宗师机缘,撰成《景德传灯录》。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名。书成以后,诣阙进呈,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历时一年,方遂终篇,并奉敕入藏,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官修禅书。
  本书问世以来在佛教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引出了禅宗一系列的灯录著述,如《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续传灯录》等,为禅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而且为宋代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45]
  另外,本书中延袭唐代宗密等人说法,将智顗作为禅门达者,激起了天台宗僧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引发了台、禅二宗长期的争论。本书所述之法统说,以摩诃迦叶至菩提达摩,为西土二十八祖,以达摩至慧能,为东土六祖。本书的奉敕入藏,使得禅宗的法统说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由于取材于错讹充斥、文字鄙俗的《宝林传》,没有作出充分的论证,所以本书出世以后,关于禅宗的法统说,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个工作是由后来的契嵩完成的。
  契嵩(1007~1072)北宋僧,自号潜子,字仲灵,俗姓李,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三岁剃发,翌年受具足戒。十九岁游方,下江湘,登衡庐,常顶戴观音像,日诵其号十万声,并博览经传杂著。曾谒筠州洞山晓聪,得其禅法。
  纵观契嵩一生,以其两大功业,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是在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针对欧阳修等人辟佛的议论,作《辅教篇》等书,论述教禅一致,倡三教融合,特别强调儒释两教的一致性,轰动当时文坛,为北宋佛教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鉴于禅门传法世系说法不一,并为了反对天台宗依据《付法藏传》的二十四祖之说,而依据《宝林传》等厘定禅宗的印度世系为二十八祖,撰写《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和《传法正宗论》(以上三书合称《嘉祐集》),使西天二十八祖之说成为后世禅宗传法世系的定论,对后世讲述禅宗史影响很大,并引起了天台宗的争论,历久不息。[46]
  下面就对其厘定西天二十八祖说的起因、论证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略作叙述,以明此事与台、禅法统之争的密切关系。
  禅宗法统之说,既依《付法藏因缘传》,复加增添裁定,在有唐之世,即遭致梓州慧义寺义学沙门神清[47]的强烈指斥。在其所著《北山录》卷六〈讥异说〉,神清以义学沙门立场明白指斥南宗禅之后学,谓彼等忽视戒律,误传宗祖传承系统;并且对宗门祖师“以心印心”之事,颇不以为然。其批评禅宗误传宗祖传承系统,提出了他的理由,《北山录》卷第六云:
  《付法传》止有二十四人,其师子后舍那婆斯等四人,并余家之曲说也。又第二十九名达摩多罗,非菩提达磨也。其传法贤圣,间以声闻,如迦叶等,虽则回心,尚为小智,岂能传佛心印乎?[48]
  契嵩认识到,禅宗的法统说之所以遭到他宗的讥斥,乃是因为以前的法统说过于混乱,于是起而整理之。据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云:
  仲灵之作是书(《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也,慨然悯禅门之陵迟,因作考经典,以佛后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而下之,至于达磨为二十八祖,皆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者。居无何,观察李公谨得其书,且钦其高名,奏赐紫方袍。仲灵复念,幸生天子大臣护道达法之年,乃抱其书以游京师,府尹龙图王仲义,果奏上之。仁宗览之,诏付传法院编次,以示褒宠,仍赐‘明教’之号。[49]
  对于神清所提出的声闻何以能传佛心印的问题,契嵩则在著述中广引佛教经论予以反驳,并对神清提出严厉的批评。据《传法正宗记》卷二末所载〈评北山清公书〉云:
  大凡万事,理为其本,而迹为末也。通其本者故多得之,束其末者故多失之。若传法者数十贤圣,虽示同声闻,而岂宜以声闻尽之哉?……《楞伽》所谓三种阿罗汉者,一曰得决定寂灭声闻罗汉;一曰増修行菩萨行罗汉;一曰应化佛所化罗汉。此罗汉者,以本愿善根方便力故,现诸佛土,生大众中,庄严诸佛大会众故。若大迦叶传法数十贤圣者,岂非应化佛所化之罗汉耶!佛所化者,宜其所有四禅三昧、无量功德与如来不异也,不异乎如来而传佛心印。……心印,即经所谓三昧王之三昧者也,如来所传乃此三昧也。……呜呼!学者不求经、不穷理,动谬圣人之意为其说,虽能编连万世事,亦何益乎?书曰“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清之谓欤![50]
  针对神清的非难,契嵩还专门撰写了《传法正宗论》四篇予以详细辩驳。在《正宗论》里,契嵩由传法史考订禅门祖师之正脉法统,并论述师徒面授、付法相承之问题。契嵩认同《出三藏记集》、《达磨多罗禅经》等诸说,而非议《付法藏因缘传》之说,以阐明自释尊至达磨二十八祖嫡传法系之正统性,并答辩禅门“以心传心”、“教证一如”等问难。
  契嵩的西天二十八祖说,承自《宝林传》,极力为这个法统说提供种种文献的证据。契嵩主要是论证了三个问题:
  第一,在前二十四祖里,与《付法藏因缘传》相较,何以会多出第七祖婆须密?契嵩认为,《宝林传》之所以在《付法藏传》的弥遮迦和佛陀难提之间特别加入了婆须密,是依据《达摩多罗禅经》。
  第二,师子如何付法给斯多?契嵩承继《宝林传》的说法,在《传法正宗记》第四说明,第二十三鹤勒那付法给师子时,已经预言有法难,并说早点付法可使法脉不致断绝;以及师子也知道法难将临自身,遂向婆舍斯多述说付法之言,可见圣者一开始就能预卜未来,《付法藏传》一味主张法灯断绝说,是相当误谬的。为了强化他的这种说法,《正宗记》卷九〈宗证略传〉又举出了支疆梁接及波罗芬多的传说。
  第三,自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以下的相承,其根据何在?契嵩认为,这也同样是依据《达摩多罗禅经》。可见,契嵩十分重视《禅经》而非议《付法藏传》,如《传法正宗定祖图》所云:
  然其始乱吾宗祖,荧惑天下学者,莫若于《付法藏传》。正其宗祖,断万世之诤者,莫若于《禅经》。[51]
  契嵩又为了证明从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到第二十八祖达摩的四师相承,乃举出〈宗证略传〉中的佛驮跋陀罗和慧远之间的问答、僧祐的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出三藏记集》第十二)、那连耶舍和万天懿之间的问答,以及犍那和李常之间的问答来说明。《传法正宗论》第二、第三篇又引用《禅经》和《修行地不净观经序》(《出三藏记集》第九),将二十八祖说置于确然不动的地位。
  由于契嵩所著《传法正宗记》等诸书皆奉敕入藏,在当时的佛教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由其所厘定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从此成为禅门定说。
  以学术的立场言,契嵩所举出的诸种文献,多是神秘性的记事和传说,故其所厘定的二十八祖说,要作为历史的事实为他宗所接受,证据稍显不够充分。正因如此,契嵩虽掊击神清之书,天台宗人则起而护持神清之说,并对契嵩所著书奋起还击,于是争论迭起。
  三    天台宗的法统说
  与禅宗相比,天台宗在建立自宗的法统说方面,遇到的困难似乎更大一些,这是因为,被奉为二祖的慧文禅师,其禅法并非直接承自印度祖师的一脉相传,而是遥接龙树,龙树被天台宗推尊为始祖。而要证明这种传承的合理性,让人信服,则并非易事,于是各代的台宗高僧们就覃精竭虑,建立了多种法统说。一般而言,天台宗关于西土的传承,依《付法藏因缘传》,采金口相承之说,谓受佛金口之记而次第相承,指摩诃迦叶至师子比丘等二十三祖。关于东土的传承,有今师相承说和九祖相承说二种:(一)今师相承,指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等四祖;(二)九祖相承,指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九祖。至南宋末志磐著《佛祖统纪》时,在九祖之后,又续兴道下八祖,共计为十七祖,九祖相承遂扩展为十七祖相承了。
  关于天台宗法统说的形成过程,下面也拟分三期来略作叙述。
  (一)  天台宗法统说之初创
  天台宗既成一大教派,自认为上承佛陀的佛教正统,而有传法定祖之说。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还没有较明确的法统观念,这一点与禅宗的六祖慧能有些相似。尔后的宗派传承者,为强调本宗在佛教中的正统地位,渐有法统说的建立。天台宗最初的法统说,是由章安灌顶(561~632年)在《摩诃止观》开篇〈略说缘起〉中提出来的。
  首先,关于佛法在西土的传承世系,灌顶依据《付法藏因缘传》,最早提出了天台宗的二十四祖说。此说的根据在于:东魏静帝兴和二年(540),高僧云启到西域求法,在龟兹遇天竺那连耶舍欲来东土传法,二人合译《祖偈因缘》,后耶舍将此书传给居士万天懿。万据此书重新校刊北魏昙曜和吉迦夜译的《付法藏因缘传》,改定次序,加入原来所缺的“偈谶”。梁简文帝派人将《付法藏传》抄写回来,流布江表。可见,讲从迦叶至师子付嘱传法的二十四祖的《付法藏传》早已流行江东,为南地的禅者所接受。[52]智顗、灌顶师弟二人,必受此影响,故《摩诃止观》开篇即云:“行人若闻付法藏,则识宗元。”然后便据《付法藏因缘传》提出佛陀金口所记的二十四祖说,文云:
  大觉世尊,积劫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鹫头,后鹤林。法付大迦叶。……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53]
  以后的天台宗僧人,在西土的传承世系上,便谨依《摩诃止观》所说,不复更改。这也就是宋代台、禅二宗在西天二十四祖与二十八祖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息的原因。
  关于东土的传承,《摩诃止观》的说法是这样的:
  智者师事南岳,……南岳事慧文禅师,……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论是龙树所说,付法藏中第十三师。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54]
  上述四人,也就是后来湛然所谓今师相承的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等四祖,另外,天台宗推龙树为高祖,灌顶也是首倡者。在《摩诃止观》中,章安灌顶的法统意识尚不十分明显,及至他作南岳、智者传记时(601年),当已渐有法统思想。且曾叙北齐(慧文)、南岳(慧思)、天台(智顗)之相承,宗派之念尤著。[55]
  灌顶所说的这个天台宗早期的传承世系,并非没有问题。首先,慧文传法于慧思,此事便颇令人起疑。因为慧思虽从慧文处得禅法口诀,悟得法华三昧,但慧思曾“从道就师、受法最师。”慧文传法于慧思一事何以成立呢?志磐依据湛然的见解,是这样解释的:
  今详思师,本承文师,今又言从就师。是知诸师多同时互相咨禀,而法门改转,后多胜前,非复可论相承也。至北齐已降,依论立观,自此授受,始终不异,始可论师承耳。[56]
  其次,慧思弟子亦甚多,据唐初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其最著名之弟子为智璀,“颇怀亲定,声闻于天,致使陈氏帝宗,咸承归戒。”[57]《续高僧传·智顗传》里称智璀为国师,《续高僧传·昙迁传》中称之为“禅慧两深,帝王师表”。然自初唐后,天台智顗一系发扬光大,而智璀几乎不为人知了。据《续高僧传》所说,此人原似有传,而今却已没有了。由此可知,天台宗于智顗以前之法统,也不是没有分歧。
  (二)  天台宗法统说之发展
  天台宗自章安去世后,中经百余年之沉寂,至荆溪湛然出世,盛阐本宗,力辟他派,并于其时大定传统之说,形成天台的东土九祖相承说。荆溪即为第九祖。志磐云:
  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而已。师追援其说,辩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58]
  天台宗于唐玄宗时,荆溪湛然前之传法次第,因普门子《止观辅行弘传决序》与梁肃《禅林寺碑》而固定。普门子序所述自智者至荆溪的法统为:智者大师付灌顶,灌顶后继之以法华威(智威),其后为天宫威(慧威),威公授之于左溪玄朗,朗公传灯于湛然。[59]
  梁肃(751?~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宽中。以儒学著称,大历、贞元时之复兴古学,以梁肃最称渊奥。早归佛门,就湛然学天台,深极心要。著有《天台止观》六卷、《止观统例》、《文集》二十卷。在《禅林寺碑》中,梁肃述天台九祖之传承如下:龙树大士,慧文禅师,南岳思大师,智者大师,章安灌顶禅师,缙云威(智威),东阳威(慧威),左溪朗禅师,湛然禅师。[60]
  关于天台宗的法统说,荆溪湛然的贡献在于,正式提出了金口相承、今师相承两种说法,重在论述两种相承的关系,说明天台宗乃是上承佛陀的佛教正统。
  金口相承,是指受佛金口之记而次第相承,指摩诃迦叶至师子比丘等二十三祖(一如《付法藏因缘传》所载)。湛然此说的重点,是以付法第十三祖龙树为标的,欲诠显龙树为天台的高祖,这是今师相承的前提所在。
  今师相承,是指自智顗逆推,中经慧思、慧文等,直至龙树。若顺而言之,则有九师相承,九师是指:第一讳明,第二讳最,第三讳嵩,第四讳就,第五讳监,第六讳慧,第七讳文,第八讳思,第九讳顗。湛然认为,慧文以前,“虽云相承,法门改转。慧文已来,既依大论,则知是前非所承也。”[61]
  同灌顶一样,湛然也认为,西土的金口相承到了师子比丘,法系就断绝了。而今师相承是上接第十三祖龙树菩萨的,因此天台宗依然是承自佛陀的佛教正统。湛然在论述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的关系时说:
  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于二十三祖。若不列于二十三祖,无由指于第十三师(龙树)。若不指于第十三师,无由信于衡崖台岳。[62]
  因为要追宗认祖,上溯至龙树,故其叙述今师相承的顺序与金口相承恰好相反:
  金口相承,从前向后;今师相承,从后向前者,为指文师(慧文)以承龙树,文便故也。[63]
  然西土第十三祖龙树以造论著称,创中观派;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而重在止观。一则遣荡,一则建立,法门既已不同,而将其当作天台宗在东土的始祖(高祖),终会遭人疑谤,对于这个问题,湛然以《中论》中的四句偈为据,解释如下:
  龙树本文,有荡有立,今依龙树,意亦同然。故不应以专荡之文,却形止观而为建立。论初句云:‘因缘所生法’,即建立也。‘我说即是空’,即遣荡也。‘假名中道’,又建立也。四句论中,三立一荡,止观前后,盛引斯文。二处符同,师资礭立。……[64]
  需要指出的是,湛然虽然提出了一个较完备的法统说,却并未成为天台宗内部的统一认识,至少在东土九祖说上还有不同的说法。例如,风穴延贞禅师就被唐玄宗谥为七祖(见《金石粹编》卷八十三)。自五代时吴越王钱俶请追谥诸祖以后,荆溪之说遂成为定式。
  到了宋代,天台宗金口相承的法系断绝之说,遭到禅家的非难。他们指责天台将断绝的法系当成自家的相承是毫无意义的。天台宗对此种非难的辩驳颇费苦心,或是提出横竖的相承,或是加上译主相承,或是讲直授相承,情形非常被动。
  (三)  天台宗法统说之完善
  如前所述,北宋的契嵩祖述《宝林传》,依据《达摩多罗禅经》和《萨婆多部记》,整理禅宗的法统说,并非议天台宗引以为据的《付法藏因缘传》。其所著《传法正宗记》等书,奉敕编入大藏,从此,禅宗的西天二十八祖说流行天下。由于这件事情的刺激,中兴之后的天台宗,为维护本宗的法统说,与禅宗发生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论争。天台宗在论争的过程中,不唯完善了自己的法统说,而且藉此形成了编撰史书以争正统的传统。在南宋之末,终于由志磐集其大成,著成《佛祖统纪》这一佛教史巨著,蔚为二宗争衡的又一大成果。
  契嵩的主张,首先受到知礼的弟子南屏梵臻的责难。据释可观《竹庵草录·诸宗立祖》条言:
  昔日南屏臻老,曾与嵩仲灵往复辩正,须依《付法藏传》。[65]
  梵臻是以与山外派的净觉论战而著名的人物,关于法统说,没有撰专论批驳契嵩,辩论的详情也不得而知。
  当时批驳契嵩最有力的人物,要数净觉的高徒子昉。《释门正统》和《佛祖统纪》均有其传记,《佛祖统纪》的记载较为详尽。据《佛祖统纪》所说:
  嵩明教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藏》斥为可焚。师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禅经》有不通,辄云传写有误。师复作《止讹》以折之。[66]
  子昉批驳契嵩,大抵是说,其一,智炬作《宝林传》,擅自增加、改窜世次及祖师名称,而“(智)炬妄陈于前,(契)嵩缪附于后,渎乱正教,瑕玷禅宗” [67]。其二,禅宗既自尊为大乘,反用《萨婆多部记》中的小乘弘律之人达摩多罗,作为自宗的祖师,可谓“厚诬先圣”。经往复辩难,契嵩仍坚持其说,终不为之所动。由于契嵩和子昉的论争,二宗的对立更形显著。
  天台山外派还有神智从义(1042~1091),也是就法统说攻击禅宗之人。他撰《四教仪》的补注集解,从天台宗的立场驳斥贤首、慈恩、禅等诸宗。《释门正统》〈从义传〉述其斥禅宗法统说颇详,今撮录于次,以见其思想之一斑:
  今家承用二十三祖,岂有误哉。若二十八祖,未见经论所出。近见刻石镂板,图状七佛二十八祖,各以一偈传授相付。呜呼!假托何其甚歟!。识者有力,宜革斯弊,令无量之人,咸遵正教。[68]
  从义所说的“刻石镂板,图状七佛二十八祖”,大概是指契嵩的《传法正宗定祖图》。
  总之,天台宗与禅宗在法统说上存在的根本分歧,在于台宗主张西土二十三祖说,禅宗主张二十八祖说。即使前二十四祖,二宗亦不同。台宗据《付法藏因缘传》,以龙树为第十三祖,师子为二十三祖,并计末田地,则有二十四祖,而世次仍为二十三。《宝林传》则在前面加一婆须密为第七祖,故龙树为第十四祖,师子为第二十四祖。《传法正宗记》攻击《付法藏因缘传》,台宗则极力拥护;《正宗记》指责《续高僧传》,而台宗又护之,并斥禅宗的七佛偈及拈花微笑、慧可断臂等事于佛经无载、于佛史无据,乃出于禅宗的编造。二宗相抗,势同水火。[69]
  后来天台宗的僧人,由于受到宋代史学的影响,转而依照正统史书,用编撰纪传体佛教史书的手段,试图达到其为天台宗争正统的目的。所以,天台宗人对禅宗法统说的论难,仍持续于天台宗所撰的佛教史籍中。
  最先出现的是元颖所撰的《宗元录》一书,此书久已佚失,内容不详。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三〈元颖传〉可知,元颖是吴兴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于郡城开元建智者院,日居慈霔阁,秉笔著书。自正像统纪,终教藏目录,凡百卷,名《天台宗元录》。[70]《释门正统》卷八〈元颖传〉还引述了元颖所自叙的撰书因缘,文略云:
  常叹宗元失绪,祖裔迷伦。虽奔走于江山,恨蔑闻于传注。图籍纵有,各擅一途,……颖不拨汲深,每怀露惑,书其万一,呈似后贤,庶几将来删补有渐。[71]
  《佛祖统纪》〈叙古制〉述该书的内容说:
  吴兴颖师,始撰《宗元录》,述天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齐至本朝元祐,为之图以系道统。于是教门宗祖,始粲然有所考矣。[72]
  可见此书于天台法统之完善,用力甚勤,遂为后世台宗撰史者所宗。
  到了南宋宁宗朝,有居士名吴克己,号铠庵,婺女浦江人,为学无所不通。在其晚年,于庆元(1195~1200年)中,对元颖《宗元录》予以增广,名曰《释门正统》,未及完成而亡。书的内容约分为纪运、列传、总集三部分。吴克己尝著论攻击《宝林传》,其说多为宗鉴所继承。吴克己之侄志昭法师,居婺女左溪,述《释迦谱》,又躬禀叔父之微旨,编次《历代宗承图》。
  在吴克己稍后,有景迁法师,号镜庵。嘉定年间(1208~1224年),复取元颖的《宗元录》及吴克己的新图,重加诠次,增立新传六十余人,名《宗源录》。
  宗鉴法师,钱塘良渚人。嘉熙(1237~1240年)初,居仁寿张寺。续吴克己《释门正统》成八卷,全书仿《史记》体例,而设本纪、世家、诸志、列传、载记等五部。书中凡引吴克己之言,必标以“铠庵曰”三字,以示不没其实。本书卷首有嘉熙元年(1237)三月十日之自序,卷末有后序。依后序所说,可知本书于绍定六年(1233)刊行。
  对于禅宗的法统说,宗鉴之《释门正统》在多处加以批驳。例如,北宋初,道原以真宗景德元年(1004)具表上进《景德传灯录》,并奉敕入藏,其后相继共有五种灯录问世,而皆宗《宝林传》之说。针对此事,宗鉴引铠庵之论曰:
  《宝林》说诡,非特达磨、慧可事迹与僧传(《续高僧传》)不同,其最虚诞无稽,而流俗至今犹以为然者,七佛说偈、世尊拈花是也。七佛缘起,……所经劫波,前后隔远,岂有递相说偈付法之事?纵若有之,未审吾佛何处举似,梵僧何年译至此土也?又据《涅槃经》,……世尊将入涅槃,乃云:我宣正法眼藏,分付摩诃迦叶。良以迦叶头陀第一,能为四众作依止,可以匡持法藏故也,兹其所以为付法初祖。……殊不知迦叶自于法华了此大事,岂待涅槃会上重新微笑而受法耶![73]
  在卷八的〈禅宗相涉载记〉里,又引子昉的辩祖书,斥责《宝林传》“诡说百端,以惑无识。”
  道原之后,契嵩又于仁宗嘉祐六年[74](1061)进《定祖图》、《正宗记》等,亦奉敕入藏,宗鉴评之曰:
  自慧炬撰《宝林传》,称有二十八祖,及此土六祖,厥后《传灯录》复踵其讹,嵩遂取小乘禅经及《宝林传》等定之,以谓《付法藏传》可焚。吴门子昉法师著论辩之,去其伪谬四名,复准《付法藏传》,止二十四代。[7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5-7-18 10:37:29 | 只看該作者
续-《●[天台宗文集]宋代台、禅二宗法统说之争(宋道发)》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为了表明天台宗是佛教的正统,他又引用柳宗元所撰《无姓碑》中“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正” [76]之文以为证明。除了在书中明文攻击禅宗的法统说之外,宗鉴主要是想通过《释门正统》的纪传体例,来举扬天台宗,贬抑其他诸宗,达成其为本宗争正统的目的,却由于体例运用不当,反而造成有违初衷的结果。
  然而,上述诸师所著之书,仅为草创,皆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没有达到完整无缺的程度,都不能很好地达成为天台宗争正统的目的。志磐批评他们说:
  然镜庵(景迁)则有不立体统之失,良渚(宗鉴)则有名位颠错之谬。至于文繁语鄙,事缓义乖,则皆有之。而题称释门,尤为疏阔。[77]
  志磐为了弥补这些缺点,使所述能更好的突显出天台一宗作为佛教正宗的全貌,于是在《宗源录》、 《释门正统》二书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并扩大范围,依仿《史记》和《资治通鉴》体例,编成《佛祖统纪》一书,内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志五科。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组织严密,并广泛涉及佛教各方面,而不限天台一宗。作者自宝祐六年(1258)着笔,到咸淳五年(1269)八月,凡阅十年,五次改易其稿,夜以继昼,撰成本书。完成之后,又请必升、慧舟、善良、宗净、法照等五位僧人校正,才作为定本,咸淳七年(1271)刊行于世。
  志磐对于台宗法统说的完善贡献巨大。首先,在《佛祖统纪》中志磐为天台宗建立了一套很完整的法统说,包括一佛、西土二十四祖和东土九祖、兴道下八祖,并将其全部列于本纪,表明天台宗是佛教的嫡传正统。
  其次,对于禅宗法统说的评述,《统纪》的论调已不再如前代那样激烈,更带有调和的性质。这固然是由于志磐本人具有统摄诸宗的态度,同时可能也说明,到了南宋末年,二宗已经由对抗趋向于融合了吧。《佛祖统纪》卷五的“述曰”:
  佛所得宿命,记未来成道,虽累亿劫必能前知,岂今记祖止二十四。窃原佛意,当用二义:一者,以师子遭命难,为传持佛法之一厄;二者,此后诸祖,虽有其继,恐非四依大圣之比,以故金口齐此而言,非谓无继祖也。世或谓师子遭难不传法者,痴人之言耳。吾宗谓祖承止师子,而禅林加四人,于是竞相是非,连代不息。试以大意决之,则无所为碍。谓师子虽遭命难,非无弟子可以传法,特不在金口预记之数耳。然则加以四人,至于达磨,而始为东土之来,谓之二十八人,斯亦何害。禅人欲实其事,但言四人相承,传之达磨,则可矣。今乃妄引《禅经》之证,适足以自取其不实也。嵩明教作《定祖图》,谓《禅经》具载二十八祖,今检经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昉法师作《止讹》以斥之,宜矣。[78]
  总括上文,志磐的大意是说,天台宗认为祖承止于师子,禅家又另加上四人,遂惹得纷争不息。《付法藏传》所谓师子时付法断绝,其理由之一是因师子遭难,第二是因到师子为止是正法之世,传持者中的多数是第四依[79]的圣者。但师子以后到像末之时,传持者也是第二依、第三依者,因此在释尊金口相承之外者,决非意味着付法断绝。所以,再加上四人,谓之二十八人,也并没有什么妨碍。但是,禅徒欲证实其事,就胡乱地引证《禅经》,是不可以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5 12:05 , Processed in 0.21401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