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至欽 於 2014-3-28 09:15 編輯
往生淨土的意義-印順長老
一、一般的往生法:往生淨土的法門,有通有別。通是修此法門,可以往生 十方淨土;別是特殊的方便,著重於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是清淨而理想的環境。菩薩莊嚴淨土,為了攝化眾生;眾生受了菩薩恩 德的感召,即嚮往而來生其中。於淨土修行,多便利,少障礙,所以必得不退轉 ,不會落入二乘及三惡道中。
往生淨土的信行,大乘經是一致的。那末怎樣才能 往生淨土呢?今略引二經來說明。一、『維摩詰經』說:「菩薩成就八法 ,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八法是:「饒益眾生而不望報」,即純從利 益眾生出發。不為自己打算。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苦 痛歸自己,福樂歸他人,真是菩薩的心行。
「等心眾生」,即以平等心對待眾生 ,使眾生得到平等的地位。
對於修大乘法的「菩薩,視之如佛」,起尊敬心。
「 所未聞(的甚深)經,聞之不疑」,不生誹謗心;也「不」以為自己所修是大乘 法,如何深妙,
「與聲聞而相違背」。真能通了佛法,大小乘間,是可得合理會 通的。
「不嫉彼供」,即別人得供養,不要嫉妒他;
「不高己利」,如自己得利 養,不因此而生高傲放逸。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即多多反省自己的錯誤, 少說別人的過失。
「一心求諸功德」。
這八法,是菩薩為人為法,對自對他的正 常道。但能依此修去,就是往生淨土的穩當法門。
二、『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說:「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生清淨諸 佛剎土」。
十法是:「戒行成就」,「行平等心」,「成就廣大善根」,「遠離 世間名聞利養」,「具於淨信」,「精進」,「禪定」,「修習多聞」,「利根 」,「廣行慈心」。『勝天王般若經』、『寶雲經』、『寶雨經』,都有這樣的 十法門。
如「成就廣大善根」,確是往生淨土的要訣。『阿彌陀經』也說:「不 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維摩經』與『寶雲經』所說的淨土法門,是 菩薩的常道,不求生淨土而自然的生於淨土:這是往生淨土的必備資糧。
二、特殊的往生法:中國流行的求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即是往生極樂世界的 特殊方便行。然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也是有著不同方便的。
現依往生極樂淨土 的經典,略為條理來說明。
一、『般舟三昧經』:古典的『般舟三昧經』,漢末就有了譯本。這部經, 說到念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即見現在十方一切佛。
著重觀西方無量佛為方便 ,而能見十方的無量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佛說阿彌陀經』 ,就著重於無量壽佛,所以特別著重於「臨命終時」)。
『般舟三昧經』所說的 念佛,是念佛三昧。
念,為憶念或思惟。佛身的相好,及極樂世界的莊嚴,都不 是一般眾生的現前境界,必須因名思義,專心繫念,使觀境明顯的現前,所以念 佛即是修念佛觀。
『阿含經』所說的四念處,三隨念──念佛、念法、念僧法門 等,也都是這樣念的。
念是繫心一處,令心明記不忘。與念相應的慧心所,於所 緣極樂依正的境界,分別觀察。這樣的念慧相應,安住所緣;如達到「心一境性 」──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
如三昧成就時,就見無量佛,也即是見十方佛 。
得念佛三昧,未得天眼,也並未去佛國,也不是佛來此間,但在三昧中,可以 明了見佛。不但見佛,還可以與佛相問答:如何能得生極樂世界?佛即告以當憶 念我。
不要以為在三昧中見佛問答是奇特的事!
這在修持瑜伽行──禪觀的,都 是如此的。如密宗修到本尊成就;如無著菩薩修彌勒法,見彌勒菩薩,為說『瑜 伽論』。
憶念阿彌陀佛的方便次第是:先念佛「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眾寶輦輿,放大光明,如師子座,沙門眾中說如 是法」,即是念佛色身或觀想念佛。次念佛所說:「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 。如不壞色乃至不壞識;……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
這是觀一切法 性空,「得空三昧」;即是念佛法身,或實相念佛。這樣的念佛,成就了三昧, 即可以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的念佛三昧──三月專修,現在的念佛者, 是很少能這樣的了。
『般舟三昧經』的念佛法門,是著重於自力的禪觀;雖有阿彌陀佛的願力, 然要行者得念佛三昧、見佛,才能決定往生。這是不大容易的,為利根上機所修 的。
所以龍樹『大智度論』說:「三昧功難,如夜燃燈,見色不易」。
中國古德 也說:眾生心粗,觀行深細,所以不易相應。大概因為不容易,所以一般淨土行 者,即捨而不用,但這的確是求生極樂淨土的根本法門!
二、『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也說往生極樂世界。
如一般所說:「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在品末,有明顯的說明。普賢十 大願王,也名十大行願。這不但是發願,還要實際的去修作。以此大願大行的功 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在一般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中,此即屬於易行道。
但 『普賢行願品』,不說念佛,而依次說為「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 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普賢行願品』,不像『般舟三昧經』說念佛三昧;也不同『無量壽經』,說專 心繫念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但依普賢的廣大行願而修行,即可以發願迴向,往 生極樂。
往生極樂的方便,本不限於念佛的。
三、『無量壽經』:這是中國古德所集的淨土三經之一。這部經譯來中土, 也極早。『大智度論』曾明白地說到『無量壽經』,是大乘初期流行的經典。
中 國的譯本很多,現存的:
一、東漢支婁迦讖的初譯。
二、吳支謙的再譯。這二種 譯本,文義極相近,可推論為從月支所傳來的;今合稱為「支本」。
三、曹魏康 僧愷的三譯,簡稱為「康本」。
四、唐菩提流支集譯的『大寶積經』──十七、 十八卷,名「無量壽佛會」,今簡稱為「唐本」。
五、北宋法賢也有譯本,簡稱 「宋本」。
在五種譯本以外,還有宋代的王日休(自稱龍舒居士,即「龍舒淨土 文」的作者),參照各種譯本,重新編寫本,這就是普通流行的『大阿彌陀經』 ,今簡稱為「王本」。『無量壽經』中,初說阿彌陀佛攝取淨土,立四十八願( 古本應為二十四願);其中即有凡念我而欲生我國的,即得往生的願文
。繼之、 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等事。後論到三輩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條件與方法。
關於 往生的三輩(應名為三品),各種譯本所說的,雖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條件,是 :念阿彌陀佛,及發願往生。不念佛,不發願,即不會往生極樂世界的。
所說的 念佛,經文但說「專念」,「憶念」,「思惟」,「常念」,「一心念」。
作為 『無量壽佛經』略本的,俗稱『小阿彌陀經』,有這樣的說:「執持名號」,在 玄奘別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即譯為「思惟」。
所以、執持也是心念執持 不忘。阿彌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經裏看到,或聽到佛的名號,於是繼之去觀想 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這名為「思惟」或「執持名號」。
『無量壽佛經』的念佛 法門,與『般舟三昧經』相通,都不是口頭稱念的。
一心念佛,發願往生,這是 求生極樂淨土的二大根本因,上中下三品,都是一樣的。
此外,唐本、康本(宋 本大同)說得好:上中下三品往生,都要發菩提心。同樣的發菩提心,所以又有 三品的不同,因為、上品人能專心繫念,廣修功德──比照別本,即是奉行六度 ,尤其是廣修供養布施。
中品人,雖不能專心繫念,廣修功德,但能隨力隨分, 隨己所作的善事,迴向淨土。
下品人,發菩提心而外,但憑一念淨心相向,於阿 彌陀佛,於大乘經,能深信不疑。
『大智度論』(九)也說:雖不廣修功德,如 煩惱輕薄,信心清淨,一心念佛,也就可以發願往生。支譯本所說三品往生的共 同行門,是「斷愛欲」,無論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淨土,都要修梵行。
還要「 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所不同的,上品是出家的──「作沙門」 ,「奉行六波羅蜜」。中品與下品往生的,不出家,不能廣修眾行,而且是雖知 念佛,而不免將信將疑的。
其中、中品能隨緣為善,「作分檀布施」,供養三寶 ;下品生的,但「一心念欲往生」,力最弱。
這可見支譯本的特色,重在斷愛欲 ;至於要發願往生,一心念佛,慈悲精進等,還是與唐本康本的精神一樣的。
一 心念佛,有沒有不生淨土的呢?唐本與康本都說:「唯除五逆(十惡),誹謗正 法」,不能往生;此外,都是可以往生的。
『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的往 生法門,略不同:『般舟三昧經』,專重三昧,往生唯限於定心見佛的;『無量 壽經』,通於散心,但也還要一心淨念相續。可以說,無量壽經的化機更廣,但 除毀謗大乘及五逆十惡而已。
一心念佛,要經多少時間,才可往生?這本是多餘的問題,問題在是否念到 「一心不亂」。唐本和康本所說,上中二品,沒有說到時間長短;下品是「乃至 十念」,「乃至一念」(中國學者即由此演出「十念念佛」法門)。
上品中品, 都不是短期修行,發心修行到一旦功夫相應,即可以決定往生。
下品人,雖善根 微薄,但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如能一念或十念的清淨心向佛,也可往生。
一 念,即一剎那;十念,即淨心的短期相續。這都是說明佛願宏深,往生容易,即 一念或十念,也可能達到往生目的。
一念與十念,支本作「一晝一夜」,「十晝 十夜」。究竟是一念與十念,還是一日夜與十日夜,沒有梵本可對證,當然不能 決定。但不論是一念或十念,一日夜或十日夜,都是約時間說的。
『無量壽經』 的往生淨土,特別的著重在「臨壽終時」,這給予中國淨土宗的影響極大。『般 舟三昧經』,著重平時修行,以平時見佛,作為往生的確證。
『無量壽經』,著 重臨命終時見佛往生。要求往生,必先見佛,見佛而後能往生,這還是『般舟三 昧經』和『無量壽經』一致的。
見佛為往生淨土的明證,有三輩人不同,見佛也 就不同。上品人,阿彌陀佛與海會大眾來迎。
中品人,見佛菩薩的化身;或譯為 :行者心中現見佛菩薩相,這近於定境的見佛。
下品人,臨命終時,恍恍惚惚, 與在夢中見佛一樣。
三品往生的見佛,支譯本說,不但在臨命終時;在平時,上 品與中品,早已夢中見過佛了。這近於『般舟三昧經』的念佛見佛,但以定中為 夢中,即降低水準了。
『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王本每有誤改而不合於『無量 壽經』本義的。
如一、支本的一日一夜或十日十夜,康本、唐本的一念或十念, 都約時間而說。
而王本修改為「十聲」。這因為,王龍舒時代所宏的淨土法門, 早已是稱念佛名;但這對『無量壽經』的本義,是有了重大的變化。
二、唐本與 康本,三輩人都須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支本雖沒有說要發菩提心,但也沒有說 不要發心。
王本說到下輩人,「不發菩提之心」,可以往生,這也是極大的變化 。往生西方淨土,是大乘法門;大乘法,建立於發菩提心;離了發菩提心,即不 成其為大乘了。
所以世親菩薩的『淨土論』說:「二乘種不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一乘淨土;生到極樂世界的,都不退轉於無上菩提。
所以,一心念佛,求生 淨土,發菩提心,實是淨土法門的根本條件。
『無量壽經』也如此說,而王本卻 如此的改了。雖然不發菩提心,可以生極樂世界,也有經典的文證;但『無量壽 經』的本義,卻決不如此!
四、『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也是淨土三經的一經。這部經 ,給與中國淨土思想的影響更大。此經的譯出極遲,劉宋時,!7痳良耶舍譯。
本經 開宗明義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 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三者,初是共世間善行;次是共三乘善行;後是大乘善 行。
求生淨土,這三者、才是正常的淨因。可惜,後代的淨土行者,捨「正因」 而偏取「助因」──方便道行;淨土法門的淨化身心世界的真意義,這才不能充 分的實現!
本經約禪觀次第,觀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發願迴向,共為十六觀。初觀落 日,即以落日為曼荼羅,從此觀成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第八為無量壽佛「像想 」(總觀佛相);第九為「遍觀一切色想」,即從觀色身相好,而進觀佛心慈悲 功德法身。十四、十五、十六,即明三品往生。三品各分三生,成九品,即一般 所說九品往生的根據。
以『觀經』與『無量壽經』對比,即顯得『觀經』的態度 ,更寬容,攝機更廣大了。
往生淨土的上品人,都是發菩提心的──「一者至誠 心(維摩經作直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如「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願」,是上品上生。如「不能讀誦 大乘方等經典」,而能「善解第一義諦」,「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是上品中生 。如「但發無上道心」,「信因果不謗大乘」,即是上品下生。上品所修的,即 前三淨業中的第三類。
中品往生的,都是三業善淨的人,即人中的善人。如「修 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是中品上生。
若「一日一夜」持戒清淨的,是 中品中生。
若不曾受持律儀,如世間君子正人,平時能「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臨命終時,聽到阿彌陀佛依正莊嚴,發心往生,即是中品下生。
中品所修的, 即前三淨業中的前二類。
所以生了淨土,都先得四果。
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惡 人。如有「作眾惡業」,但還「不誹謗方等經典」,可得下品上生。
如「毀犯戒 」、「偷僧物」、「不淨說法」(為了名利而宏法)的,可成下品中生。
如「作 不善業,五逆十惡」的,也還能得下品下生。
下品人,如此罪惡深重,平時不修 淨業,怎麼「命欲終時」,以善知識的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能 往生淨土呢?
「佛經意趣,難知難解」!如不能善解經義,是會自誤誤他的!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與『無量壽經』,有三點顯著的不同。
一、『無 量壽經』說:往生淨土的人,都要發菩提心;但『觀經』,中品以下的往生者, 都是不曾發菩提心的(王日休即據此而修改『大阿彌陀經』)。
二、『無量壽經 』明說:「唯除誹謗深法,五逆十惡」;而觀經即惡人得往生為下品。三、關於 惡人,『無量壽佛經』的支本,於阿彌陀佛的願文中,曾說(相當於三輩的下輩 人):「前世作惡」,今生「悔過為道作善」,而不是說今生的惡人──五逆十 惡等。
而『觀經』,以下品三生為現生作惡者。這可見,觀經的攝機更為廣大, 平時不發大菩提心,不修佛法,為非作歹;只要臨命終時,知道悔改,也就可以 往生了。
有一特殊的意義,即宗教的施設教化,在於給人類以不絕望的安慰。若肯定 地說,這種人決無辦法了,這在大悲普利的意義上,是不圓滿的。
任何人,無論 到了什麼地步,只要能真實的回心,懺悔向善,這還是有光明前途的。
大乘(一 分小乘也公認)法說:定業也是可以轉變的。
所以、可以作如此的解說:五逆十 惡而不能往生的,約不曾回心向善願生淨土說。
『觀經』說廣作眾惡──五逆十 惡人也能下品往生,是約臨命終時,能回心說的。
淨土三根普被,大乘善行,共 三乘善行,共五乘善行,乃至應墮地獄的惡行人,都能攝受迴向。
這在佛教大悲 普利的立場,善惡由心的意義,凡是肯回心而歸向無限光明永恆存在的,當然可 以新生而同登淨土的。
但這裏有一大問題,不可誤會!平生不曾聽聞過佛法,或 一向生在邪見家,陷在惡行的環境裏;或煩惱過強,環境太壞,雖作惡而善根不 斷。
等臨命終時,得到善知識的教誨,能心生慚愧,痛悔前非,即是下品往生的 根機。
若一般人,早已作沙門,作居士,聽過佛法,甚至也會談談。也知道怎樣 是善的,怎樣是不善的,而依舊為非作惡,自以為只要臨命終時,能十念乃至一 念即可往生,這可大錯特錯了。
或者以為,一切都不關緊要,臨終十念即往生, 何況我時常念佛。
以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雖在佛法中, 不曾修功德,持齋戒,對人對法,還是常人一樣的顛倒,胡作妄為。這樣的誤解 ,不但不能勉人為善,反而誤人為惡了。
所以『觀無量壽佛經』的惡人往生,經 文非常明白,是臨命終時,再沒有別的方法;確能回心向善的,這才臨終十念, 即得往生。
如平時或勸人平時修行念佛的,決不宜引此為滿足,自誤誤人!
這譬 如荒年缺糧,吃!8嘝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在平時,如專教人吃!8嘝糠,以大米白麵 為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
『觀經』,本為觀佛依正莊嚴的念佛。但上品中品,著重於善根功德的發願 迴向。
除中品下生(一向不學佛法的善人而外),應該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暫 的修觀。
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除發願迴向外,著重於稱名念佛──「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臨命終時,已無法教他觀想了。
依『觀經』,稱名念 佛,也是專為一切惡人,臨命終時施設的方便法門。
後代的淨土行者,不論什麼 人,只是教人專心口念「南無阿彌陀佛」,這那裏是『觀經』的本意?
當然、稱 名念佛法門,不限臨命終時,也是古已有之,而不是中國人所創開的方便。
五、『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往生淨土的法門,還有持咒,這與密宗更接近 了。 宋!7痳良耶舍所傳的往生咒,以為「能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 還 有梁失譯的『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此經於開示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門而外,又加 以十日十夜的持誦「鼓音聲王大陀羅尼」。 現在一般淨土行者,於念佛後,都加 念往生咒。西藏所傳,還有彌陀與長壽法合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