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55|回復: 1
|
楞嚴經(第八十六講) 識性周徧隨緣《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八十六講) 識性周徧隨緣《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86 (國語) 98.05.29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378頁,
《楞嚴經講義》378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378頁,
中間,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如是虛空,
也就是用瓶子,(似)頻伽鳥,
從彼地拿到此地來,
瓶子裡面裝有虛空。
[如是虛空,指已到他國之空,]
[喻佛地無垢識;]
[非彼方來者,]
[非從凡夫同居土帶來;]
[非此方入者,]
[非到佛地,始入無漏身中也。]
因為本自具足,
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以識性周徧,本無去來,有何出入?]
[但隨緣異稱,]
隨種種的因緣,
而第八意識有種種的名稱,
叫做隨緣異稱。
[因位有賴耶]
在因地上,有的名字叫做阿賴耶識,
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異熟識。([異熟之名,])
這個我們都教過,
異類而熟、
異時而熟、
變異而熟,
異熟識。
在因地的位置上來討論,
有的名字叫做阿賴耶識;
有的名字叫做異熟識,
種種不同的名稱。
如果是果地,就是佛地來講的話,
[果地擅]
這個「擅」就是只有、獨,
唯獨獨,
[無垢]只有它叫做無垢清淨識,
無垢就是無垢清淨識。
再來就是
[菴摩之號,]就是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就是第九識。
唯識的學說,
有一派,
像玄奘大師,
他們總認為
第八意識已經包括了清淨的一面了,
不需要再立第九識。
有一派認為,
第八識還有少許的染污、不純,
所以,還要更深一層的立第九識,
這二派的學說。
無論是無垢清淨識,
或者叫做菴摩羅識,
這個統統是指如來藏性。
解釋一下:
菴摩羅識就是第九識,
翻譯成中文叫做無垢清淨識,
意思就是說:
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的,
是遠離迷惑,
而本自清淨的心,
因此舍論宗認為:
轉阿賴耶識之迷,
而回歸到覺悟之清淨的階位,
就叫做菴摩羅識。
所以,這個地論宗或者是天台宗,
也有採取此一說,
就是立第九識。
但是,玄奘大師的系統,
認為第八識已經包括了清淨的一面,
所以,不再另立第九識。
因此我們現在所講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全部都是玄奘大師唯識的系統出來的。
目前來講,
在台灣或者是中國大陸,
大部分都只討論到第八意識,
僅止於此,
很少還再立一個第九識再去討論,
很少這樣子的,
除了地論宗或者是天台宗某些有討論,
其他都一律
以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為最終的討論。
所以,果地擅無垢菴摩之號,
就是只有佛、佛果獨自有,
「擅」就是只有他有,
獨自有無垢清淨識、菴摩羅識。
[其性一也。]
[若向此處薦得親切,]
[則即識性,而悟藏性矣!]
諸位!
在這裡把筆放下來,
他這個比喻就是說:
我們這個色身,因為有我法二執,
所以,在我們這個色身叫做識性,
識:意識的識,識性;
在外面的整個虛空叫做藏性,
如果破除了我法二執,
識性的內空,跟外面的藏性,
是一、平等的,不是二。
我們之所以把內跟外分開,
正因為我們有我法二執。
就像我們這個瓶子一樣,
這個瓶子一樣,
這個瓶子有一個形狀,
這個形狀,
因為我法二執,把這個形狀固定住了,
固定住了。
意思就是說:
六道輪迴無論你怎麼變,
這個瓶子拿到哪裡,
拿到哪裡,
識性跟藏性都沒有什麼增減,
瓶子只是移來移去而已,
這個瓶子移來移去,
就比喻作六道輪迴,這個身體會變來變去,
一下子畜生、一下子人、一下子天道;
但是,裡面的識性、外面的藏性,
是沒有什麼增減的。
我現在舉一個例子,
看看你能不能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悟?
如果你能從這個例子去體悟,
你立刻就能了解這一段在講什麼。
在座諸位!
如果說:
明天你們從家裡拿那個瓶子,
而這個瓶子是開二個孔的,
類似頻伽瓶。
從家裡打開,
裝入虛空,
再把瓶子塞起來,
二孔統統塞起來,
從你家帶來,
帶到講堂來,
帶到講堂來;
再把瓶子統統打開來,
再倒出來虛空。
現在請問你:
你從你家把瓶子打開來,
裝你家的虛空,
請問你家的虛空有沒有減少?
答對了!
請問這麼多人來到講堂,
把你瓶子裡面的虛空倒出來,
講堂的虛空有沒有增加?
沒有!
這個答對了。
你們慢慢慢慢就能夠領悟,
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意思就是說:
我們雖然我法二執、有了這個色身,
分內在的識性、外面的藏性,
雖然看起來是二個;
但是,
如果有一天,我們打破了我執跟法執,
其實並沒有任何的東西增加,
或者東西減少。
意思就是說:
當你成佛的時候,
並不是清淨無垢識讓你增加,
沒有的,
是本來就具足的,
只是恢復原狀而已,
恢復原狀而已。
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
這一段的比喻是什麼,
看下去的話就能夠了解。
好!379頁,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
則本瓶中,
既貯空去,
於本瓶地,
應少虛空!
就是師父剛剛比喻的。
如是,阿難!
如果是彼方來的,
這個虛空如果是另外一個地方來的,
那麼,在本瓶中,
本瓶就比喻你家。
既貯空去,
把它裝了一個虛空,帶走了,
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就是在你家應當少了一個虛空,
就是這個意思,
剛剛已經比喻了,
那麼,底下你就看得懂了。
說:[如是虛空,本無去來,]
這一句如果你能領悟,
萬事OK了,
生死就了!
師父已經跟你講過了:
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
如來藏性就是像虛空,
類似;
但是,千萬不要把虛空當作是我們的真心,
虛空,它只是比喻而已。
如是虛空,本無去來,
[若謂瓶內之空,從彼方擎來,]
[則本置瓶之地(即處也),]
當處。
[瓶中既貯得一瓶虛空去,]
[於本瓶所來之地,應少一瓶虛空?]
就像從你家把瓶打開,
裝了一個虛空來,
那麼,你家按照道理,是應當少一個虛空。
[喻無漏識若從凡夫同居土帶來,]
這個是四土裡面的凡夫,
叫做凡夫同居土帶來。
[則同居土應少識性,]
[則犯識性不周之過。]
如果是[不少,]
並沒有缺少這個虛空,
這表示非彼方把那個虛空帶到這裡來,
是很明顯的。
[則非彼方來明矣。]
如果底下加「虛空」二個字,
那就更清楚了,
非彼方「虛空」來明矣。
意思就是:
你那邊也沒有減少你家的虛空,
講堂也沒有增加虛空。
你這個六道輪迴怎麼轉、
怎麼投胎,
變成畜生、三途,
乃至於天、人、阿修羅,
這個識性、藏性都沒有任何的增減,
只是業在轉來轉去而已。
[昔報恩慧明上座,]
[有新到僧,]
[問曰:「近離何處來?」]
近離何處來就是:離此地有多遠?
從何處而來?
叫做近離何處來?
就是離此地有多遠來?
是從何處來?
[僧曰:「都城。」]
也就是人住得比較多的都城。
我從人住得比較多的地方,
就是都城來。
這個慧明上座就說了,([明曰:])
[「上座]就是尊稱他,
說:你啊!
[離]就是離開。
離開人多的[都城]
[到此山,]到我這個人少的山上來。
[則都城欠上座,]
你那個地方就缺了一位上座了。
[此山]就是這裡人少的本山,
[剩上座,]剩就是多出來一個上座了。
好!現在問你:
[剩則心外有法,]
如果有多出來,則心外有法;
因為心性本來無一法可得。
如果[欠則心法不周,]
不周,加一個「圓」就更清楚,
如果有欠缺,
那麼,這個心法就不周圓了。
多就是心外有法;
少則心法不周圓,
來!試說看,
[說得道理即住,]
你能說得上、接得上,
我就讓你住。
[不會即去。」]
如果不能領會這一句話,
我現在所講的;
「即去」就是應當離開,
意思就是:還不夠資格來掛單。
在座諸位啊!
你碰到這個慧明上座,你別想掛單,
住旅社會比較快!
你到那邊,
他問你二句,你一句也答不出來,
你只能說:我再回去問我師父一下!
這樣就來不及了啦!
那你就知道以前人的心境、
開悟人的心境,
一問,
沒有見性,他就是沒辦法,
沒有辦法!
[僧無語,]
沒見性啊,
僧無語。
[與此同旨。]
有的人講說:師父!
這個如果您碰到,您怎麼回答?
才不告訴你呢,
告訴你,你會亂學,
還裝懂、裝見性!
是不是啊?
這個是秘密。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如果虛空是在這個地方入,
那麼,我們開了這個孔,
因為頻伽鳥這個形狀的瓶子有二孔,
那麼,開孔把瓶子的虛空倒出來,
應見空出,
應該可以看到虛空跑出來。
[若謂空非彼方來,]
當然[定從此方入。]
[若從此方入者,]
[則開孔倒瓶時,]
[應先見前空從瓶中而出,]
[前既不出,知此空非此方入矣!]
[喻無漏識,]
[若到佛果,始入無漏身上,]
則破我、法二執,([則破二執,])
[轉無漏時,]
[應先見有漏識出,]才對啊!
[有漏既無出,無漏亦不入。]
就是在凡夫的有漏並沒有減少,
在無漏的聖者也沒有增加,
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祇因二執有無,]
就是因為你的我執跟法執有沒有。
所以,修學佛道的人,
從日常當中一直放下,
對這個四大緣起的色身不再那麼執著;
對這個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所建立的法的名相不再那麼執著;
或者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法,
學了很多的佛法的知識領域也不執著,
也不起驕傲的心,
諸位!
我說這個人就是真正邁向佛道的人。
邁向佛道的人,
無生、無喜、無諍、
無計較、無比較、無來無去、
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相、無念、無住、
無覺、無受、無一切法,
就是一直進,
一直往佛道前進的人,
一直往佛道前進的人,
往佛道前進的人,了解沒有一法。
諸位!
六祖講:
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念佛當求生何處?
這一句話,答案盡在此中,
這個不見性,
就根本不曉得六祖在講些什麼?
為什麼這樣問?
六祖講:
東方人,假使東方人念佛,
你還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可以求生,
求生西方,
你既然立定一個東方跟西方,
求生西方,當然就是東方人念的嘛!
假使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
那麼,六祖問:
那麼,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
西方,他已經在西方了,
那個西方人,你叫他念佛求生哪裡呢?
六祖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東方不作東方解;
西方不作西方解,
東方是心性裡面的東方,
莫固定;
西方莫作西方解,
莫定位叫做西方,
東方表陽光;
西方表歇即是菩提,
完全是心性回歸當下這一念的。
所以,師父為什麼告訴你說:
你的一輩子,三本書一定要看,
第一本就是《金剛經》,
這是佛說的,
不管你修哪一個宗派,
這個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思想,
你不開是絕對不行的!
師父已經講過了八片的VCD,
或者DVD。
第二部叫做《六祖壇經》,
為什麼《六祖壇經》一定要看、非看不行?
這是見性大法,
六祖號稱東方如來,
見性大法,
你沒有辦法去看那麼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
《六祖壇經》你就非看不行,
因為那是見性大法,
見性大法,才能了悟佛的心性是什麼。
諸位!
佛的心,沒有辦法體悟、了悟,
你不要講修行,
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
有一個居士來,
我問他,說:你哪來?
他說:我北部來。
我說:你怎麼修?
他說:我每天念一句佛號、
誦一部經典,
淨土宗的書,
我這樣叫做專修。
我說:我現在請問你:
你念佛的時候、
誦經的時候有沒有打妄想?
說:有!
這十五年有沒有生過氣?
他說:還是有。
我說:誦經的時候,
有沒有誦到一半想到不愉快的事情,
妄想牽制你的正念?
他說:還是有。
這十五年裡面,
你會不會看到某一個人很不順;
聽到某一句話很不愉快,
而內心不高興?
十五年都如如不動?
他說:沒辦法!
我說:你這個不叫專修,
叫做夾雜煩惱而修。
什麼叫做專修?
不起妄念叫做專,
你這個是夾雜煩惱而修,
夾雜煩惱,
誦少部經典也不能稱為專;
不起妄念,一部經典都不必念,
這個叫做專,
專注在心性裡面,這不是專嗎?
不是經典誦少一點叫做專,
是沒有妄念叫做專,
弄清楚啊!佛法是心法。
如果說:
我借重一句佛號、一部經典,
攝受我的心,
這個叫做「專注」,
那麼,這個是對的,
我專注!
這「專注」而已喔,這不叫做專修,
修要與心性相應的。
我專注、我少誦,
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啊!
我「專注」,這個名詞講得通;
但是,講「專修」,
這個名詞講不通,
你有煩惱,能稱專修嗎?
所以,就算我們修淨土法門,
也應當了悟心性,
念佛念得從心性出,沒有煩惱;
我們誦《彌陀經》、誦《無量壽經》、
誦淨土五經,
誦經,念一念,誦得很有智慧,
從智慧心性流露出來的誦經,
不著語言、文字相,
如是誦經,這可真是專修,
因為沒有妄想。
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
只因二執有無,
[因果名異,實非識有出入也。]
所以,我們就了解,
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
六祖在告訴你什麼?
東方本空,西方本空,
回歸當下,
才是真正了解
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下、上的人。
底下,
說:[昔陸亘大夫問南泉:]
[「古人瓶中養一鵝,]
[日漸長大,出瓶不得。]
[今者不得毀瓶,不得損鵝,]
[作麼生出得!」]
[泉召大夫!]
[陸便應諾。]
[泉曰:「出也。」]
[陸從此開解。]
[二就喻詳辨竟。]
翻回來,我們再解釋一遍:
昔有一個叫做陸亘的大夫;
這個念亘 ㄒㄩㄢ
就是我們一個蓋字頭那個宣,
加一點,再一個蓋。
說:昔陸亘大夫問南泉禪師,
說:古人瓶中,
這個瓶子就是業識,
在旁邊寫:業識。
養了一隻鵝,
這個一隻鵝,
就是六根對六塵貪染的欲望沒有止境,
一直執著、貪染,
「日漸長大」,
在旁邊寫:我執、法執不斷,
日漸長大,
看什麼執著什麼‥‥‥
愈來愈強,叫做日漸長大。
所以,我們從小的執著小;
到了年輕的時候,執著愈大,
到了年紀大了不學佛,叫做老頑固,
冥頑不靈,
就像石頭一樣,
就像石頭一樣;
學佛要趁年輕!
所以,如果你有因緣,
要度你的兒子、度你的女兒來聽經聞法。
為什麼?
從小他就要培養善根,
今天來聽一個例子也好、
聽一句法也好,
這個八識田中的金剛種子種下去,
這個小朋友慢慢長大以後,
他會感謝這個媽媽,
有一天他會感謝這個爸爸帶我來聽經,
因為我們成長當中,
他就會知道,
所有的療傷止痛必需借重佛教的智慧,
他就不會走極端。
像世間人碰到什麼事情,
動不動就跑去自殺;
動不動就潑汽油;
動不動就殺人、砍人,
他就會比較有理性。
所以,這個學佛,
就會過一輩子的快樂跟幸福的日子。
日漸長大,
這個我執、法執,
如果不學佛,他就會這樣子,
一直長大。
出瓶不得,
擺脫不了業識,叫做出瓶不得,
擺脫不了業識。
今者不得毀瓶,
現在也沒辦法毀掉業識,
也不得損鵝,
因為一個人一定有六根、五根身,
還有外面的六塵,
他一定的啊!
對不對?
不得損鵝,
也不可以把這個鵝殺死,
一個人怎麼可以把這個人殺死呢?
作麼生得出?
意思就是說:要如何讓這一隻鵝出來?
讓這一隻鵝出來。
這一隻鵝其實到最後,
總歸到最後,
它就是業識、就是執著。
好!
南泉禪師畢竟是個大悟的禪師,
這個簡單!
「泉」就是南泉禪師,
就叫了一聲說:陸亘!
叫了一聲,
叫一聲。
泉召,「召」就是叫一聲,
南泉禪師就叫一聲:陸亘!
這個陸亘陸大夫就回答:
啊!
諾、應諾,便應諾,
這什麼意思?
應諾就是當下無分別心的回答,
這一念就是,
不假思索、不假分別的第一念,
就是自性心,
這個就是!
意思就是說:
學佛人應當於第一念回歸心性,
再下去就會變成意識了,
第二念就愈來愈執著‥‥‥
愈想他就愈氣,愈想就愈氣,
人就是這樣子。
而且這第一念的瞬間其實就是本性;
但是,問題來了,
這一念的現前的安詳的時間太短,
太短了,
回來的時候,他就會愈想愈氣‥‥‥
晚上睡不著。
我們那個第一念的保任的時間,
在禪宗裡面:保任的時間,
極短!
因為我們接下來那個執著、分別、
不滿、批判,
就一直接著、接踵而來,
因為眾生他沒有心性的功夫。
所以,南泉禪師召這個陸亘,
陸亘應諾:啊!
這一念無分別的回答,就是本來面目,
出也,出也,
就用這一念,
用這一念無執著、無分別心,
現前當下這一念,就是本來面目,
你就出,業識拘束不得你,
南泉禪師就:出也,出也!
這一隻鵝跑出來了,
這一隻鵝跑出來了。
那我們現在啊,
那一隻鵝怎麼會跑得出來?
那一隻根本就是呆頭鵝,
叫了老半天,他也不曉得在叫什麼!
是不是?
叫那個呆頭鵝:往這邊這邊!
他往裡面愈來愈鑽,鑽牛角尖,
眾生就是:
你叫他不要去想,他就愈想就愈鑽牛角尖,
愈想愈鑽牛角尖‥‥‥
這個就是眾生相,
鑽到自己得憂鬱症;
或者是恨別人,恨到自己得憂鬱症,
很痛苦!
所以,人之所以痛苦,
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
愚癡!
所以,停留在那種我執、法執的觀念裡面太強,
而且那個觀念勝過理性。
譬如說這個人給你壞印象,
他有一天他要來在你面前懺悔了,
他到你面前來,
不管他怎麼真的懺悔、假的懺悔,
他給你這十年來的印象已經很不好的時候,
再到你面前來,
真心要向你懺悔,
你的內心還是不舒服:
真不想看到這種人!
人的這個先入為主的概念,
已經取代了我們的本性。
所以,眾生生命是一種觀念,
這個觀念轉不過來,
就會死得很慘,
因為停留在過去的時空、意識型態裡面。
可是,聖人不是這樣,
聖人他悟道,
用解脫的心生活,
用大自在的心、用慈悲的心生活,
他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
他絕對不會回想過去,
也不會卡在某一種觀念,
一直掙脫不出來;
也沒有現在,
現在六根、六塵本來是幻;
也無所謂的未來,
所以,他完全唯是一個真心在生活,
真心就是絕對。
百千萬人讚歎他,他如如不動;
百千萬人毀謗他,他也不會受到影響;
這個人對他有仇,
他看到他(仇人),他也能放得下;
這個人對他有恩,
那一定會報,
一定會報。
所以,生命是一種觀念,
超越就在現前當下這一念當中,
會用功跟不會用功就會差很多!
所以,來聽《楞嚴經》的人,
一定會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同時在你的生命當中,
得到了真正的體悟佛的心,
你會過著永遠幸福跟快樂的安詳的日子。
諸位!
一個人擁有智慧,
他的安詳日子有多麼的快活?
舉一個例子,
今天如果二個人,
二個人,
一個學佛很深,
一個沒有學佛,
到山上裡面去拜訪老朋友,
假設說,
到老朋友那個地方,設備很簡陋,
設備很簡陋,
沒有什麼東西好招待的,
在座諸位!
這個學佛的人,
一到晚上,打地鋪隨便一鋪,
他就能夠睡得著,
因為他無所求,
他知道是緣起如幻的,
只是藉這個色身歇一下,
明天就要走了,
畢竟來老朋友這個地方。
這個沒有學佛的人,
學佛不深的、享受習慣的人待不下來,
他就會反彈了:
哇!這個什麼都沒有,
地上連一個最基本的水泥地都沒有!
哇!這個棉被很臭,
廁所是釘二個板子,
還會有彈性,萬一掉下去怎麼辦?
每天他會為這個食衣住行煩惱,
來參訪朋友的心,
沒有辦法拿出誠懇的心,
他住不下來的!
所以,佛陀在經典裡面講,
說:知足者,
有的人有智慧,
知足的人,
就是雖然打地鋪臥在地上,
就像處在天堂一樣的快樂;
如果沒有智慧,
不懂得知足的人,
就算你跑到天堂去,
也不稱遂、也不稱意,
你也不會滿意!
所以,快樂跟幸福要建立在智慧,
要建立在真正的知足,
這是一個關鍵。
所以,為什麼大家要來學佛呢?
像台灣,
師父到二、三十所大學去演講,
以前我們去大學上課的時候人很多,
像台大上課,或者清華大學上課,
這學生很多,
像逢甲大學的話,
一講課就二、三百個人。
現在我們很麻煩,
為什麼?
網路也發達、
科技也發達,
所以,現在如果到大學去上課的話,
學生會比較少,
要辦起佛學社來會很辛苦!
為什麼?
現在外面的誘惑力太強,
太強,
佛法這種枯燥無味的,沒有人要;
不過知識份子,
不過知識份子,
研究佛法的還是有。
知識份子發現世間的種種生活,
沒有辦法解決內心裡面的鬱悶跟煩惱。
所以,現在的人,什麼病最多?
憂鬱症的人最多,
生活顛倒!
生活顛倒,
白天睡覺,晚上睡不著,
接觸陽光的時間太短,沒有;
接觸陰暗的時間很長,
這一定的,
人如果沒有走向陽光,
他的內心裡面,憂鬱的機會會很大!
作息顛倒,
電視節目做整天的,
睡不著,開始一直看電視,
白天陽光起來了,不跟著起來。
我告訴你:
古時候的人,
沒聽說過憂鬱症這個名詞,
古時候的人!
為什麼?
種田,三、四點就要起來啊,
要走一大段路去田裡灌溉,
以前的人交通不方便,硬是走路,
走路就健身,
沒錢穿鞋子就打赤腳,
打赤腳刺激那個穴道,
古時候的人,
活到八、九十歲比比皆是,
空氣好,沒有煩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生活跟著太陽走。
現在顛倒了,
現在的人跟著月亮走,
跟著月亮走是陰啊;
跟著太陽走是陽啊,
跟著月亮走就病,
你不相信你試試看,
譬如說你上夜班的,
從晚上八點上到明天早上八點,
晚上都不睡覺,
你白天,白天開始睡覺,
像上這樣的班的,
我告訴你:
這種生命是撐不久的,
得憂鬱症的機會90%,
他跟著月亮走啊!
我們一定要很清楚。
所以,現在不得憂鬱症的人很難,
非常難,
生活顛倒,
物質的世界豐盛了,
豐盛了,
學佛也很難!
所以,我就覺得說:
你們真不簡單,
端午節還來上課,還真難得!
對不對?
現在年輕人,你看看,
哪幾個年輕人要來坐在這個地方啊?
煮綠豆湯給他喝,他都不要來!
真的!
現在學佛太難了,
因為枯燥無味啊!
譬如說現在人的嘴巴很刁;
學佛的佛弟子也是很刁,
來這裡聽到法師開示了,
假設說啦,
我們到別的地方聽聽,
如果法師上台,
講了二、三個鐘頭,
聽不出所以然,
他就:哼!
這個在家自己看網路都比他多!
也不想來,
真的!
現在的佛弟子水平愈來愈高‥‥‥
所以,我常常勉勵這個出家眾:
你千萬不要一天整天只有做佛事,
你的水平
很快就被在家居士趕上去了!
為什麼?
在家居士他沒有做佛事,
他閒著沒事就一直看經典、
看DVD、看佛教節目,
結果他的水平愈來愈高;
出家眾每天忙於佛事,
每天念經,
每天念經,
經教不通,心性沒有悟明,
所以,就變成有時候產生這樣子落差,
變成在家居士愈來愈強‥‥‥
而法師忙於佛事,
就愈來愈不夠強,
經教不通,心性不明。
這個是勉勵啦,
所以說:我們出家眾要自我勉勵,
要自我勉勵。
底下,
結妄歸真,
結妄歸真;
這一段還沒解釋,
南泉禪師召大夫!
陸便應諾。
泉曰:「出也。」
陸從此開解。
從此以後,
哇!
原來現前當下這一念,
才是我們的真心。
[午三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
識陰這個生滅法是虛妄的,
也不能說是因緣法;
也不能說是無因而生,
非自然性,
非自然性就是非無因而生,
自然就是無因。
[是虛空,非從彼來此入之故,]
[自當即喻知法,]
[了知識陰,相妄性真。]
[上一句相妄,下二句性真。]
[既知相妄,]
[不捐修證之功,]
「不捐」就是不捨棄、不放棄;
「修證」就是觀照之功。
[可有轉識之日;]
雖然佛法本來就是無為,
有為法當體即空,就是無為,
無所修;
但是,如果你嘴巴講:
佛法本來就無可修啊!
那很糟糕了!
無修是本來面目,
你不修就會很糟糕,
你沒有機會轉、轉識成智了。
所以,為什麼叫做不捐修證之功呢?
意思就是:還是要微密觀照,
對初學佛法的人,
還沒有達到佛地,
就是要轉識成智。
可有轉識之日;
[既知性真,可起圓通之行,]
所以,全性即修,全修在性,
行就是修行,
既知道我們的性真,
所以,就記得!
一定要起圓通之行,
用本性修行就是圓通之修,
雖修,無有能修所修;
雖無有能修所修,處處是修,
可起圓通之行。
因此只有見性的人,
才能了悟諸佛菩薩的心,
叫做圓通法門。
[而入平等之門;]
[因緣、]二乘人的因緣。
外道的[自然,]
[皆成戲論,故俱非之。]
[總明五陰虛妄,本無實體,]
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
為什麼虛妄、本無實體?
父母親沒有生我們的時候,
我們到底在哪裡?
你有沒有想到,
爸爸、媽媽沒有生我們的時候,
我們還不是小孩子的時候,
還沒有出生,我們到底在哪裡啊?
就算我們出生了,
好好的分析色受想行識,
本無實體可得。
如果你觀想一下,
觀想一下,
把一個人用盆子端起來的話,
這是頭髮、這是皮、
這是頭顱、這是手、這是足、這是心臟,
這一盤是心臟、肝臟、胃腸,
好!
一、二十盤,
把人用小小的盤子分開來,
頭、手、腳、心臟、肺部、大腸、小腸,
把血液,用一盤血液,
二十盤小盤的分開來,
一個人二十個小盤裝起來。
好!
把這二十個小盤湊起來,就變成一個人;
把這個人分開來,就變成二十個小盤子,
每一盤裝一點點‥‥‥
這個變成人,
你有沒有想想看,
什麼叫做五陰虛妄,本無實體可得?
[其體即藏性,]
但是,如果你體悟到,
沒有實體就是空,
體就是不可得,
當你體悟到本空,
就了悟了藏性:
喔!
法法本空,法法即是藏性,
永恆就顯現出來。
所以,生命在找什麼?
在找永恆的慧命,
我們的生命的意義,
在尋找永恆的覺性和法身慧命,
這個就很有意義!
所以,一個人他如果見性,
他的生命就化作佛的心,
他的生命就完全有意義,
因為他活著,處處都是覺悟,
處處都可以施捨,
平等的心施捨佛法,
因為他的生命轉變成最大的意義,
就像佛。
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見性,
他的生命就會化作沒有任何的意義,
吃飽飯、穿衣、睡覺,
打扮漂漂亮亮,
衣服找好穿的名牌;
再來就找朋友聊聊天、
看看棒球、電視,
電視看完了看閉路電視,
閉路電視還沒看完,就給電視看,
因為睡著了,
電視一直演,他睡著了,
眾生的生活,
就差不多都是這樣子過一輩子。
[若以微密觀照,照見五蘊皆空,]
[則破五陰,而超五濁,]
[自可頓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
[與觀音把手共行。]
所以,古時候禪宗裡面講:
與其求觀音,不如自己當觀音,
與其求觀音菩薩,不如求自己。
這一句是勉勵的話,
勉勵的話。
意思就是說:
觀音菩薩、外面的觀音菩薩是增上緣,
固然很好,
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性的親因緣。
[故下阿難請示修門,]
[如來第一義中,]
[即教以澄濁就清,入涅槃義。]
澄濁就清就是:
我們一下子修行,
這個五濁──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色、受、想、行、識配合五濁;
慢慢慢慢來,
學佛以後,哇!心就清了,
內心裡面的陽光就出來了。
入涅槃義,
涅者不生,槃者不滅。
[然一切眾生,名為五蘊眾生,]
[故以澄濁,為先務焉。]
什麼叫做澄濁?
什麼叫做澄濁?
這個「濁」就是五陰所產生的煩惱,
五陰,五根對五塵所產生的欲望,
不但身體色受想行識濁,
外面的財色名食睡也讓你混濁,
所以,澄濁為先務焉。
但是如果,
底下師父告訴你,
你只要遵守下面師父所講的,
你一輩子都會快樂,
一輩子!
一、把生命單純化,
把五欲六塵淡泊化,
最好能夠遠離,
如果不能遠離,記得淡泊,
你只要平實、平淡、平凡,
你只要記住一個「淡」字,
就接近第一義諦。
淡,
吃飯的時候,味道不要太濃、太重,
淡,淡就健康。
記得,
記得!
朋友之間稍微淡一點,不要太近,
朋友之中,永遠會互相護持你,
淡一點。
你飲食淡一點,
不要太辣、不要太鹹,
淡一點。
好!
你的臥室淡一點,
不要用那個睡具一次用一個床鋪幾十萬的,
那晚上怎麼睡得著?
棉被用那個很貴很貴的,
要記得!
能用、能睡得著就行了;
房間不要睡太大,
房間太大,陽氣出去回不來。
所以,古時候,
皇帝睡的這個房間是很小的,
皇帝睡的房間是很小的,
不是很大的;
很大,這個熱氣出來回不來!
所以,我們了解,
什麼事情,
如果把這個「淡」字擺在前頭的話,
朋友淡一點、飲食淡一點,
是不是啊?
什麼事情都很淡,
對身體好、對身心好,
五欲六塵淡泊一點;
飲食淡味一點;
朋友不要太膩在一起,
要不然就會起衝突,就開始了,
要淡一點,互相尊重。
這個「淡」字蘊藏著一切的真理,
快樂就來,
把複雜的簡單化,生命就快樂,
生命就會快樂。
再來,
很重要的,
講話不要起有殺傷力,
講話不能有攻擊性,
切記這一點!
為什麼?
你傷害他,
他有一天他就一定會傷害你;
你有攻擊性,他有一天他就會攻擊你,
他就一定會反作用的。
如果我們念過物理學的都知道,
譬如說你拍這個,拍這個,
有聲音,輕輕的;
如果說你很大拍這個,
你手會自己很痛!
所以,我們自己傷害到別人,
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要尊重別人的自尊心。
因此生命它是一種藝術,
是很重要的,
因此你的講話當中,
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
平常淡泊五欲六塵,
這個快樂它就降臨。
幸福其實很簡單,
只是因為我們把它弄得很複雜!
底下,
[又一念中,皆具五陰,]
[一念執着,執則成礙,便是色陰;]
[覺知苦、樂,領納在心,便是受陰;]
[緣慮此境,於中想像,即是想陰;]
[剎那變滅,不得停住,即是行陰;]
[歷歷不昧,了了分明,即是識陰。]
諸位!
我們就是在這個五陰當中一直重複打轉,
一直重複打轉。
[據此則五陰擧體即是一念,]
[一念擧體即是五陰,]
[若能觀無念者,]
[便是破陰下手工夫也。]
[又奢摩他,微密觀照,]
奢摩他,
底下這幾個字很是重要,
這幾行,
諸位!
後面這四行你認真看,
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
下面這四行貫通,
修行無往不利!
你注意看底下這四行,
又奢摩他微密觀照,
[照此五陰一一相妄:]
底下這幾個字好好的注意看一下,
[色陰如影像;]影像就是不實在。
[受陰如陽燄;]
春天照出來的陽光,
產生海市蜃樓。
[想陰如夢境;]
夢境是不實在的。
[行陰如電光;]
剎那閃電,剎那生剎那滅,
電光就是剎那生剎那滅,
比喻行陰。
[識陰如幻事。]
為什麼?
識是本性的影子,
所以,識就是攝取外面的影像,
還誤認為有一種實體,
這個就是識,
識就是陰影,
分別心、執著心,
就是多餘出來的生命的負擔。
其實,識陰如幻事,
意思就是:執著心如幻、
分別心如幻、
顛倒的心還是如幻。
諸位!底下,
[不執實有,]
[則本有如來藏性,不被五陰之所蓋覆,]
不執實有,
則本有的如來藏性,不被五陰之所覆蓋。
[自可親見首楞嚴定體,]
[不生不滅之妙真如性矣。]
在座諸位!
學佛跟不學佛,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你就不一樣,
有一個先生,
他每天喔,
他每天喔,
都一定要吃魚,
吃魚,
他的老婆如果一天沒有煎這個魚給他吃,
他就掀桌子、掀椅子。
後來他才聽到了佛法,
內心起慚愧心,
我就告訴他:
你掀桌子、掀椅子,
所付出去的代價,
比吃那一隻魚的營養還多!
你吃那一隻魚來消化營養,
還不夠你掀桌子、掀椅子的營養的能量!
他說:哎呀!
以前就沒有學佛啊,
就卡在那個觀念啊!
他的老婆一天沒有煮魚、沒有肉,
活不下去了,
現在真的好啊,
現在真的好啊!
他老婆感謝師父感謝得不得了,
感謝之情溢於言表,
非常感恩。
每天就看她老公那個臉就都一直嚇壞了!
為什麼?
沒有魚肉,他就翻臉了,
每天那個三餐就像上戰場一樣,
煎了那個魚肉燒焦了,他也罵,
肉少一點也罵、魚少一點‥‥‥
她說,跟這個老公生活在一起,
她說:他沒有死,我會先死!
就為了那三餐。
現在很好了,
我告訴她:
你老公現在對你有沒有很好?
很好,感謝恩師啊!
感謝〝穩輸〞(恩師之台語諧音)
我說:要穩贏啦,不是穩輸。
感謝〝穩輸〞。
她說感謝師父感謝得不得了,
這個生命、整個家庭全部改變了!
有一個小姐,
她的男朋友住在美國,
到了這個
Merry Christmasand Happy New Year
節慶到了,
她男朋友在美國,
那一張卡片沒有寄給她,
沒有寄給她,
不曉得是郵差寄丟了,
還是她男朋友在美國太忙,
是不是?
或者是她美國那個男朋友有出什麼狀況,
還是車禍死掉,
都不知道,
今年沒有收到Merry Christmas
賀年卡、聖誕卡都沒有,
這個小姐心情很不舒服,
非常不舒服,
每天就開始一直妄想,
想想看:他是不是旁邊有女人啊?
為什麼不重視我啊?
她就非常不愉快,
就是為了那一張卡片,
為了那一張,
寢食難安,
吃不下、睡不著,
晚上抱著那隻Hello Kitty
就因為缺那一張卡片,
那一張賀年卡、聖誕卡,
簡直就像要她的命一樣的!
經過了很長的時間,
有一次我在講經,她來了;
她這是後來才描述的,
後來才聽了師父的開示,
我就告訴她:
這一張賀年卡,想清楚喔,
它是一張白紙,
這一張紙上面印有花花綠綠的,
噴上金蔥粉,
還有立體的。
你想想看,這是一張白紙,
這白紙,你把它用攪碎機攪碎以後,
沒有了!
是不是?
她說:不是啊,
我要的不是這一張啊,
是他的心啊!
我說:他的心在哪裡?
在裡面還是在外面?
好!
我說:
他變心,你有辦法改變他嗎?
她說:沒有辦法!
所以,她說她很難過,
慢慢慢慢聽了師父的開示:
生滅無常,
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世間,
慢慢慢慢‥‥‥
後來就解脫了。
到第二年我又碰到她,
說:妹妹啊!
你這一張卡片有沒有寄來啊?
他今年有沒有寄來?
她說:法沒有來去啊!
哇!境界那麼高,
來無來相;
她背師父的名詞,
她說:來無來相,去無去相,
一切法不可得相,
那一張是幻。
喔!妹妹!你好厲害喔!
我知道你背的,
不過背得我聽起來很舒服!
你看,就一個觀念改變過來,
不需要那一張了,
不需要那一張了。
所以,生命它是一種觀念,
只要能夠轉變過來就解脫了,
就解脫了。
好!
[初會五陰即藏性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二終]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到這裡一個段落。
諸位翻開《楞嚴經義貫》;
明天帶這一本來,《義貫》來,
《講義》不必帶來。
554頁;
有的人就問師父,
說:師父!
您這個《義貫》只是把它念一遍,
簡單解釋一遍,
我們看課本不就行了嗎?
我說:不一定,
不一定,
有時候有更進一步的領域不一定,
只有好處沒壞處。
再來,我們將來,
你們現在有課本,看起來容易,
將來我們製造出VCD或者DVD,
散播到全世界的各個華人的手中,
也許他們手中並沒有《楞嚴經》這個資料,
至少他們還有字幕可以看,
所以,為了利益更多更多的眾生,
我們還是要把《楞嚴經義貫》
就簡單的瀏覽一遍,
所以,時間上,我們就會比較快一點,
不會像《楞嚴經講義》那個文言文,
文言文。
有一個年輕人告訴我說:
師父!
那個《楞嚴經》很深啊,
都看不懂啊!
我說:為什麼?
他說:裡面都是「言文言」啊!
我說:難怪你看不懂,
你這一句話都講錯了!
我讀書,
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統統背過,
沒聽過「言文言」,
你現在是在講什麼?
還「言文言」?
反正他年輕人,
可見這個文學的程度真是很差、
很糟糕!
現在年輕人,古文都看不懂,
只會打電動玩具。
底下,
第二章,
554頁,
一切法本如來藏,
經文:
[「阿難,]
[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如是乃至:]
[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要會歸一真。
註釋:
「一切浮塵」:
就是一切虛浮無根不實之塵境。
為什麼?
它一定會敗壞,
一定會敗壞。
如果我沒有學佛,
我今天會走的路線,
我自己在猜測啦,
如果沒有出家當法師,
我會是走什麼路線?
我可能會是電視台綜藝節目裡面的主持人,
不騙你的,真的!
我對這個很有一套的,
有時候我看那個節目的綜藝主持人,
我看那個腦筋不會比我好,
反應也不會比我快,
真的!
要不然要做什麼呢?
「幻妄稱相」:
「稱」,就是權稱,假名。
但有幻化虛妄權稱其相而已,
而實非有相。
義貫:
佛言:「阿難,
汝」今「猶未明」了
「一切」虛「浮」無根不實之「塵」境,
為什麼不實?
因為它一定會敗壞,
你所執著的五欲六塵,
一定會敗壞!
「諸」如「幻」如「化」之「相」,
皆實「當」真心本性「處出生,
隨」即於本心「處」而「滅盡」,
一切生滅不離自心自性,
唯自心現量,
此外更無一法可得。
是故一切生滅,
但有「幻」化虛「妄」
權「稱」為其「相」而已,
故其相乃屬假名;
然其相雖妄,
而「其性」實乃「真為」本「妙覺明」之「體」,
全體皆真。
非但浮塵其體是真,
「如是乃至」
一切眾生之當體「五陰、六入」,
甚至「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一切有為法,
皆於「因緣和合」之時,
則「虛妄」而現「有生」起之相,
而實無生;
緣生就是無生。
若「因緣別離」之時,
則「虛妄」假「名」為「滅」,
而實無滅。
本不生,當然就無滅。
一切眾生「殊不能知」
世間一切「生滅」與「去來」,
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
周」徧「圓」滿之「妙真如性」;
於此本「性真常」之「中」,
若「求於」(就是想要找)
「去、來、迷、悟、生、死」之相,
「了無所得」,
如虛空華。
556頁,
詮論:
這一段是總結論。
在此如來明示
根、塵、識、世界一切有為法,
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法界一切全體皆真,
為什麼?
因為完全是用心性,
真就是涅槃,
涅槃的妙心就是真心,
我們用的就是妄心,
學佛就是要找到真心,
用那個真心過日子。
更無虛妄,故是一真法界。
一真就是絕對,
進入了絕對空,
絕對的法界。
什麼是佛?
擁有絕對的智慧、
絕對的平等、
絕對的自在。
其中若有因緣妄相,
需知其相雖妄,其性乃真,
故無少法可捨,
亦無少法可得。
如是乃至一切去、來、迷、悟、
生、死、涅槃,
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隨緣幻化。
若了於此,
即能悟得三世如來密因,
如來密因就是不生不滅藏性。
而隨法界性,起菩薩萬行,
速即證入首楞嚴三昧,
作大佛事,究竟堅固。
又,
此段雖為一切上文之總結,
然也是總起一切下文,
因此是上下文之樞紐。
從此以下,
為佛廣明分別詳釋
為何五陰本如藏妙真如性、
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因為這才是本經最甚深、最樞要的宗旨,
也就是接下來二個月的課程,
諸位!是開悟見性的關鍵。
也就是「如來密因」
之所以為如來密因之所由來。
舉要言之,
本經之學者,能不能悟了,
就看對在以下這大段經文,
是否能夠悟入。
(當然,若最上根器人,
可能於此總論,即已契入。)
根器利的人,即已經契入了,
下一堂課你就可以不用來了,
不用帶那二本書那麼厚,
就可以在家睡覺、吃粽子了;
如果還沒有開悟,還是要來。
557頁,
第一節五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
[「阿難,]
[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註釋:
「五陰」:「陰」,就是覆蓋之義。
會覆蓋我們的本性、真性。
因為色、受、想、行、識能覆蓋真性,
故稱之為陰。
又,「陰」為積聚之義,
因為這五法可以積聚有為之法。
這個「陰」要改成「蘊」,
「蘊」才是積聚義,
《阿含經》的「蘊」,
這「陰」是上面的意思,
「蘊」才是積聚義。
「如來藏」:
「如」,為不變、不動之義,
指真心不變之體。
「來」,為真心隨緣之用。
故「如來」二字,即真心之體與用;
其體不變,而能起恆沙妙用,
是即如來。
「藏」之義有三:
一、寶藏。
一切眾皆具如是真心,
而此真心具足一切如來性德,
故是如來性德之寶藏。
二、藏者,密也,
以此真性甚深不可思議,
凡愚不可了知,
故有如秘密一般暗藏起來,
唯有契入如來真智者,
方能得其寶鑰而開啟、明見之,
故名此真性為「藏」。
三、此真性亦是三德秘藏之義。
三德者,
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以具如是如來秘密三德,
故稱為「藏」。
翻過來,
558頁,
「妙真如性」:
「妙」,即不可思議之義,
以此真性一體而具足萬用,
萬用而不離一體;
又此體雖具萬用,
然其本體則恆常不變,不生不滅,
故稱為「妙」。
「真」者不虛、不妄。
「如」者不變、不動、不壞。
詮論:
本經真正是最無上、第一義諦了義之經。
因為五蘊在權教大乘以及小乘中,
皆是污染、敗壞的,
你看小乘就是:
不淨觀,
這個色身不清淨;
苦觀,
這色身從頭到尾都苦。
二乘人講:
這個色身、五蘊身,
是污染的、是敗壞的、
是萬苦之源、輪迴之本。
然而那是因為眾生智慧未開,
貪染太甚,
如來為調伏其心,
令離貪染及緣於五蘊
而起的一切凡夫、外道惡見、邪見,
故說此對治、苦切之調伏法,
令得遠離。
譬如人生病了,
發高燒,
不管如何,第一需先退燒;
要先退燒,
不退燒不行,
要不然頭殼燒壞了!
燒退之後,
再講調養等等令體力、精神恢復之法。
沒有先退燒,
頭殼還燒‥‥‥
燒到‥‥‥哇!完了,四十,
四十度、四十一度,
哇!精神異常,
這後半輩子就麻煩了!
五蘊亦如是,
為眾生病中之大熱惱,
身苦、心也苦。
諸位啊!
沒有學佛的人,哪一個人不苦?
我們那個同學的媽媽住在新竹,
她一輩子的感受就是苦,
她每次都講說:
我不要做人,
我寧可去做一條狗、
我寧可去做一隻貓!
活到那一種程度,
苦到實在不曉得怎麼來形容!
所以如來稱之為「五陰熾盛苦」,
此病為急病,需先對治;
治好了五蘊熱惱,
身心清涼之後,
才談得上調理以及增長之法。
是故本經為根熟的眾生,
於五陰熱惱清涼之後,
所修習之無上法;
令得返照五陰本來不垢不淨,
為如來藏之妙真如性;
是故了此理者,
即不復如愚夫於此五蘊身心上貪著、
或者在色身上虛用功夫,
而美名之為「藉假修真」,
諸位!
不能離相,
統統不能講叫做修行,
離相才是真修行人。
如道家者流,
或者是某些密法之末流。
也不會如二乘之憎此身污染可厭,
急急欲捨而去。
根熟的眾生,
了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不需要貪愛、
也用不著憎惡;
出生就是這樣子了,
諸位!
好好的活下來,
我常勉勵大家:
人生要不虛此行,
我們知道人生總歸難免一死;
但是,要死得有尊嚴,
死得要有意義,
生命,
記得!
要不虛此行,
就是要活得非常有價值和意義,
不要白白的來到人世間轉世投胎來,
而不懂得學佛,
白白的過了一生,
坐在那邊,也不曉得要做什麼,
發呆,
真的呢!
有一次電視問一個影星、歌星,
訪問,
他說:哎呀!你現在拍不拍戲啊?
他說:我不拍戲了。
不拍戲做什麼?
沒戲拍,
記者就問他說:
那你平常做什麼?
他說:我平常喔,
就去窗外看看遠處的星星。
看星星。
再來,
他說:那再來閒著沒事?
閒著沒事就發發呆。
再來呢?
再來,偶爾就看看電視,
那記者說:那再來你做什麼?
他說:我不知道要做什麼?
他就不知道啊!
我在電視上看到這個記者訪問這個影星,
退休的影星,
我覺得他講出一切沒有學佛的人,
百態裡面的極終就是這樣,
心中無佛,
不知道要學佛。
他就是這樣,
退休以後,
或者是下崗以後,
不知道要做什麼,
看星星,
晚上睡不著,
結果就什麼?
數羊,
開始數羊,
第1隻羊、
第2隻羊、
第3隻羊‥‥‥
我們以前同學就有人在數羊,
睡不著數羊,
結果旁邊的人都睡不著,
都問他說:你那隻羊死了沒啦?
你不睡我們要睡!
一直數:第335隻羊、
第336隻羊‥‥‥
一直數那個羊,
沒辦法,那羊都不死,
整個旁邊的人沒有一個睡得著的,
沒有一個人睡得著。
有一次大家給他放安眠藥,
他晚上睡覺以前,他都會喝少許的水,
就放那個安眠藥,
安眠藥,
他就一下喝下去,
旁邊的人就講一句:
搞定了,今天羊死了!
真的睡著了!
所以,住在這個宿舍裡面,
什麼怪事都會有,
數到隔壁睡不著!
底下,
也用不著憎惡、也不需要貪愛,
如是遠離一切愚夫二邊之法,
契入中道聖旨,
如實知見五陰全體皆真,
無有一法可取、無有一法可捨;
如是了知,
更依大佛頂總持門精修,
長養聖胎,
故能究竟轉染為淨,
轉凡成聖,
而得五蘊為全身舍利、
金剛不壞之體。
三世諸佛菩薩
皆依如是妙因而修行、證悟,
故稱為「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
行者如是知見此密因,
修如是行,
亦得速證得大佛頂本尊三昧,
這個字打錯了,(新版已更正)
左邊是日,
三昧,這個字打錯了。
契入如來藏性,圓滿法身。
1.色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
[觀晴明空,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則於虛空別見狂華,]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註釋:
「譬如有人」:
比喻一念未動、本心清淨之人。
「以清淨目」:就是無妄之目。
「觀晴明空」:就是湛寂之空,
比喻真理。
「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本自清淨,纖塵不立;
比喻如如理中無有十法界、依正可得。
相才論十法界;
性就是一真,
記住!
相論十法界,
性唯是一真。
依正可得。
「其人無故」:沒有來由的。
以無緣無故,故稱「無明心動」。
「瞪以發勞」:「勞」,就是病。
眼睛瞪直了,
久了以後,眼睛勞累而眼花,
此現象稱為眼之「勞相」。
「別見狂華」:「別」,就是另外。
「復有一切狂亂非相」:
「非相」,就是非實之相,妄相。
這個是指內外四大生滅、老病死等粗相。
義貫:
佛言:「阿難,
譬如有人」,一念未動之時,
「以清淨」無妄之「目,
觀晴明」湛寂之虛「空」,
則見「惟一晴」明「虛」空,
此外「迥無所有」,
纖塵不立
(無有十法界依正染淨凡聖可得。)
「其人」忽然無緣「無故」
而「不動目睛,
瞪」直眼睛
「以發」生因過度「勞」累
所產生的錯覺現象,
「則於」原來一無所有的「虛空」當中
「別見」有「狂華」於空起滅,
「復有一切狂亂非」實之「相」出現。
一切眾生「色陰」之獲得,
「當知亦復如是」,
純為自心虛空所生之空華勞相,
本無所有,
乃無明勞相所生;
雖生,亦畢竟無體可得。
注意那個「無體可得」,
為什麼叫做無體可得?
就是窮究到究竟,
你會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叫做無體可得,
「體」就是永恆。
這個無體就是:
要找到一種永恆的東西,你找不到,
這個色身,你找不到永恆的東西;
這一棟建築物,你找不到永恆,
都是鋼筋、混凝土、磚塊砌成的;
山河大地,你要窮其體性,
沒有永恆體性可得。
所以,無體就是沒有永恆的意思,
你找不到一種永恆的東西、體性,
所以,它一定會敗壞,
喔!原來萬法敗壞,
就在敗壞的當下,
放下假相,真心就顯。
所以,你體悟到無體,
真體就顯現,
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執著,
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執著。
經文:
[「阿難,]
[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即非虛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
[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好!
諸位!先不要看解釋,
我先把它解釋一下,
貫串起來,原文你才看得來。
阿難,
是諸狂華不是從虛空而來,
這個狂華、空中的華,
也絕對不是從眼睛冒出來。
如是,阿難!
如果這個空中的華是從虛空自己來,
既從空來,就應當從虛空而入,
如果有出有入,
當然就不叫做虛空,
虛空是絕對的,
虛空並沒有出跟入。
空如果是非空,就是變成有實體了,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因為它是實體的、實心的,
不是空。
虛空是以包容,
它現在非空,當然就是實體,
實體沒有辦法包容,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了。
如阿難你是實體的,
當然你的色身就容不下你阿難的本人了。
如果是眼睛跑出來,
既從眼睛跑出來,
因為眼睛是有能見性,
既眼睛出,當然就從眼睛入了。
意思就是說:
眼睛是能見性,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這個華的性質,
是從能見的眼睛跑出來的,
當然就應當有見性的功能。
若有見性的功能,
去既華空,
去的時候就是華空,
旋合見眼,
也就是說:
去的時候,在空中顯現這個華,
而這個華有能見性,
所以,回過頭來,
就會看到你的眼根,
這是理所當然的,
大家知道眼根是能看嘛!
若無見者,變成無情物,
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出去會障礙虛空,
當然反過來;
是無情物,若無見就是無情物,
假設這個空中華是無情物,
那麼,回來就一定會障礙到你的眼睛。
又見華的時候,
就表示這個華已經離開了眼睛,
那麼,目應無翳,
這個眼睛應當沒有毛病,
眼睛沒有毛病,
為什麼又看到虛空當中的華?
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所以說:云何,
為什麼要到晴空萬里叫做清淨眼呢?
眼睛、清淨眼看不出虛空的華,
叫做清淨眼。
註釋:
「非從空來,非從目出」:
「來」與「出」是一樣的,
都是生的意思。
「若有出入,即非虛空」:
虛空一相,並無內、外之別,
所以不能說「從空出、從空入」。
否則,
若說「從空出」,是從空的那一部分出?
又若說「從空入」,則到底入到哪裏去呢?
所以說,若能說「從空出、入」,
則這個空就不是真的虛空,
而是有個內空還有外空、
有畛域,
這個畛 ㄓㄣˇ 三聲畛,
畛域,
類似診所的念音,畛域。
有畛域,
域,「畛域」就是界限。
有畛域的實體了,
有界限、變成有實體了。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空若不是真的空,
而是個實體,
就不能再容納那一些華相
而於其中間起滅。
因為唯有真的空,
才能容納他物,
若是實體的、實心的,
那就是質礙,
就不能再容受他物。
「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譬如阿難你的身體是個實體,
不是虛空,
因此就不能再容納另外一個阿難,
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不能容另外一個阿難於其中,
是同一個道理的。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這個空中的華,
空華,如果中間加一個字更清楚,
這空華就是空中所現的華。
因為是從眼睛冒出來的、出生的,
而眼是有情物,
且其性為能見;
此華既然是眼所生者,
便應具有眼之屬性,
就像人,
爸爸、媽媽是有情物,
當然就生一個寶寶,
就是會叫、會跳、會鬧,
是有感情的,
因為是爸爸、媽媽生的,
爸爸、媽媽怎麼可以生出一朵花、
一棵樹、無情物?
那當然不可能啊!
從眼睛生出來的屬性,
應當就是能見性,
而也應當有見能見之功能。
「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
「華空」,成為華,而處於虛空當中。
「旋」,就是回過頭來。
此華若能見之性,
出去後成為華而處於虛空當中,
這個時候這個華如果回過頭來,
回轉身(回過頭來),
應能見到自己的眼。
「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前面講是有情,
現在講若華是無情,
「翳」,就是障。
此華若無能見之功能,
則便是無情物;
若是無情物,便會有質礙;
既有質礙,
則它出了眼睛之後,
應該成為空中之翳障;
而當它回到眼中來的時候,
也應當會障礙他的眼──
然而此華,
於空時並不礙空,
而且也不曾回到眼中而礙眼;
是故此華也非無見之無情物。
564頁,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
又,
當眼睛看到空中華的時候,
此時華已經從眼中出去了,
眼中應不再有障礙翳障才對──
眼睛既無翳障,
就不應該看到空華!
因為空華是翳眼的人才看到,
而眼睛無翳病的人
應該是見不到空中華;
現在既然說華已從眼中出去了,
眼睛當然是已經沒有毛病了,
而且他還能夠見空中華,
可見到此華並非從眼中出。
又,眼既無翳,
應該稱為清明眼才對。
就不能稱為翳。
「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然而為何只有能看到一片晴空澄明
而無空華相的人,
才夠資格稱為具有清明眼的人呢?
義貫:
佛言:「阿難,
是諸狂」亂起滅的空「華」,
究竟是從哪兒生出來的呢?
一、此諸狂華
「非從」虛「空」中生出「來」;
二、亦「非從」觀者之「目」中「出」生。
「如是,阿難」:
一、此華「若」是從「空」生出「來者」,
其生之時
「既」是「從空」出「來」,
當其滅時,
「還」應「從空」而「入」;
然而「若有」處所能令物「出入」,
即為有內外之實體,
「即非」是真「虛空」,
以虛空一相,無有內外之別,
故無出、入,
(是故若言空華從空出、從空入,
不能成立。)
又,若物能從虛空出入,
虛空即非真空;
虛「空若非」真「空」者,
即變成實體,
如是「自」然「不」能
「容其華相」於其中「起滅」,
這正「如」同
「阿難」的身「體」為一實體,
故「不」能「容」納另外一個「阿難」於其中。
(因此,虛空若非真空,
即是實體,
便不能容納空華於其中起滅;
然而現在翳眼人實見華在空中,
可見此虛空不是實體,
而真是虛空;
既然真是虛空,便無內外,
物便非從其中出入,
因此結論:
此華並非是「從空而出」。)
二、此華相
「若」是從觀者「目」中「出」生「者」,
則華生之時
「既」是「從目」而「出」,
則華滅之時
亦應「還從目」而「入」(回到原處)才對啊。
復「即」以「此華」之「性」而言,
因為是「從目出」出生之「故」,
它便是有情之性,
故亦應如眼之性一樣
「當合有」能「見」之性。
此華「若有」能「見」之性「者」,
則當其出「去」之後
「既」成為「華」處於虛「空」當中,
當它「旋」轉身回過頭來
對著觀者的時候,
「合」當能「見」到自己的「眼」!
「合」就是應當。
(然而事實不然,
此華並不能見自己的眼,
可知此華並無能見之性;
既無能見之性,
可知此華並不是從觀者目中而出;
故說空華為「從目而出」,
不能成立。)
又,
「若」此空華
並「無」能「見」之性「者」,
則此華乃屬於無情物;
若是無情物,
當它「出」去之後,
「既」可障「翳」於空,
則當其「旋」歸之時,
亦「當」會「翳」障於「眼」,
令不能見其他物,
(而事實不然,
故此空華「非從目出」)。
「又」當眼睛「見」到空「華」之「時」,
因此華已從目而出,
此時「目」中「應無」復「翳」障;
眼若無翳,應稱為清淨眼才對,
則「云何」唯有觀見「晴空」
而不見空華相的人
才「號」為「清明眼」呢?
(如今既然看見空中的華,
卻說眼中無翳,
這是不能成立的;
空中有華,眼睛就是一定有毛病。
可以知道,看見空華的人,
就是眼睛有翳病才會看到空中的華;
眼中既有翳、有眼病,
即知道這個華未曾從眼而出,
故說「華從目出」,是不能成立的。)
意思就是:眼不能出華的;
虛空也不會產生空中華。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鐘。
*******中間休息*******
剛剛我們講說要看三本經,
第一本就是看《金剛經》;
第二本就看《六祖壇經》;
第三本就是要看《圓覺經》,
圓覺經。
《金剛經》是般若;
《六祖壇經》是見性;
《圓覺經》是圓滿的覺性,
《金剛經》加《六祖壇經》加《圓覺經》,
加上密咒,
就等同我們這一部《楞嚴經》。
這個《楞嚴經》因為有相當的深度,
給有興趣的人研究研究;
但是,真正契入的還沒有幾個,
這個有相當的深度、難度,
師父在這裡解釋了老半天,
都不一定有辦法聽得來,
何況回去自己看!
是不是?
難免的啦!
同學們、
各位小朋友!
好好的專心,
慢慢的一步一步來,
很多東西不能急,
我們也是修學佛道三十多年。
對不對?
你看看,
以世間的學歷來講,
師父讀多少書?
以世間的頭腦來講;
這當然是題外話啦,
以頭腦來講,
我們這個腦筋算是頂尖的頭腦,
花三十多年,
所以,才有這樣一點小小的心得,
你想想看,
佛法哪有辦法一蹴即成?
所以,諸位!
不要灰心、不要憺志,
應當要堅定自己的菩提心,
好好的堅持,
一定會有所獲得,
你總不會失望的。
566頁,
中間,詮論:
在此,
世尊是以翳眼來比喻凡夫眾生
以最初一念無明心動,
而轉澄明之真見(清淨本心),
成為阿賴耶識,
而有能見之見分(或者叫做見精),
此「見分」即是此處所說的「翳眼」;
有毛病的眼睛。
這翳眼簡單講就是無始見病,翳眼就是無始見病,看什麼都出狀況,我們心不平衡,看什麼都不滿意,看什麼都執著,簡單講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就是翳眼。以有「能見」之翳眼,故變現「所見」之相分;「相分」即本經所說之「空華相」,而空華相以總相而言即代表十界一切自他身、土,以別相而言即代表此處佛欲開示的五陰。
佛在此開示此五陰的空華亂相之來處,為非從空生(非從一相的如如之理中生),亦非從病目中生(亦非真正從阿賴耶之見分中生),以華相實無所生;於翳眼人眼中所見雖現有,其實並無實體,只是翳眼所見之幻化虛妄之相。此意就是說:五陰之相于眾生眼中所見雖現有,而實並無實體,這個並無實體就是究竟分析沒有永久性、沒有永恆性。只是眾生無明翳障所見之幻化虛妄之相而已,實本不生。我們這個地球都不是永恆,哪裡有實體性?整個星球、地球創辦到現在來講,五、六十億年,往後的日子裏面也會毀滅,絕然不毀滅,人類這個物種也會消失,只要彗星撞地球,人類就玩完了,就結束了!彗星撞地球的那一刹那,就表示什麼?跟打麻將一樣,叫做重新洗牌,會製造Co2的人類、工業污染、廢水的,統統沒有!就是滿植物還有昆蟲有願;昆蟲最希望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把人類幹掉,因為我們害了它!所以,人類的這個物種是超強的,陸、海、空統統吃光光,什麼猛虎、獅子,什麼大象,體型再大也無還手之力!人那個頭腦那麼好,你大象做什麼?行動那麼慢。
當然這是講題外話、開玩笑的話,如果人類要讓全世界的大象一夕之間統統死,機關槍統統掃死,不用一天,全世界的大象物種就滅種了!人類有這個能力的,體積小的腦筋好!所以,人家就稱我筆記型電腦的法師,一點點的電腦裏面儲存資料就很多了!這個是題外話。彗星撞地球重新洗牌有好處,就是不會再污染了,南極、北極、森林繼續再成長。昆蟲它破壞的能力有限,物種像金字塔一樣,慢慢慢慢的又建立了,人類這個物種bye bye,玩完了,全世界的物種重新再來。所以,成住壞空是必然性,這個講到無實體性就是說:我們這個人生、宇宙,它總歸就是無常、就是生滅、就是敗壞,所以,沒有東西可以執著,也沒有東西可以留戀,沒有的!以前我們小學畢業的時候唱畢業歌最感動: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這個歌是日本改過來的,日本的畢業歌。唱的時候很多人在哭,很難過,無常,沒有想到小學的時候什麼校長獎啊,現在一刹那五十多了,哇!還真是快啊!現在而髮蒼蒼、而視茫茫,皮膚也開始皺皺了,不過,我看你們的皮膚比我還皺,真的!我仔細的觀察,我看你們的皮膚好像比我還皺,那些五十幾歲的就更慘了!
就是無常!所以,這個世間很快,以前我的媽媽、師媽常常坐在101前面,坐著問侯人家;我媽媽坐在那邊有好處,因為人家搬很多書,師媽就一直看他:你不要拿那麼多啦!所以,我的媽媽很有功德,因為專門在照顧法寶,拿一本就好了。雖然她不識字,也會顧法寶;現在師媽死了,就換我來顧好了。無常,你看我媽媽,一下子就走了,走了以後,這一卷她的讚頌會,就是告別式做成DVD,還度了很多人啊!師媽這一卷往生的DVD放送了以後,很多人都信佛,對淨土很有信心,覺得很感動,說:出家人也非常孝順啊!就指師父,還非常孝順,辦得挺莊嚴的,這麼莊嚴,法師那麼多。尤其中國大陸,看了都很感動,一直要。
在此,「華相不從空生」的「虛空」,除了比喻法界一如之理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即是「虛空」的原義。這是因為印度在傳統上,各種外道,乃至有部派小乘,有部派佛教、部派小乘。在推論身心及世界的成壞時,最後都推到微塵;因為分析色法,分析到最後,就快變成虛空了,所以有一個名詞稱為「鄰虛塵」;「鄰」就是接近,「虛」就是虛空,接近虛空之塵,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子、質子、中子、原子,很微細了。若將鄰虛塵再分析下去,豈不變成虛空?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將色塵一再分析,到最後會變成虛空(回到虛空)。」因此他們便把虛空當成色法的本源,且更進一步而執說:一切「色法」是從虛空中來(從虛空中生);以其生時是從虛空中來,故滅時還是回到虛空中去(如分析色塵成空可知)。一直剖析、一直剖析,佛陀是為了讓我們慢慢覺悟,才用析空的。諸位!用析空的,絕對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要用體空,當體即空,這個是關鍵。小乘析空是意識心;當體即空是如來藏性,萬法都是緣起一合相,沒有實體可得,當體即空,就是真心的顯現。所以,析空是小乘的意識心,大乘不這麼說。
然而須知,虛空即是無,若說色從空生,即有二過:一、「無能生有」,亦即「有法」可不從因緣生,諸法可以非因非緣從空而出;如是則石頭中為何不生出乳?既然不須因緣而能生的話,石頭中應可出乳。二、「無情能生有情」,因為虛空是器界、是無情,如何能生出有情之五蘊色身?果如是者,則竹林可生出豬羊,而人也不必再結婚交合而生男育女了。有如是等過,故不應言:「空能生色,色從空生」。這些都是外道淺智者愚妄計執之言。因為外道沒有見性,沒有佛的境界。交光法師在《楞嚴經正脈》中,說我國的儒道二家也有類似西域「色從空生」之說,他說:「此方儒道經書不一,而意旨皆謂:虛以生氣,氣以成形,這個「虛」就是虛空,就是空的意思。是萬相固本於一氣,而一氣乃始於太虛。你看,太虛空,推論到最後就是虛空,突不破了,不知道虛空是妄心顯露出來的;佛陀是大悟的人,知道虛空跟色法是對立的,所以,虛空也是色法的推論。虛空是無相的色法喔,在《楞嚴經》是這樣子的,它是真心無明一念所變現出來的,所以,你看到的虛空是透過無明的,也是真心裏面變現出來的。若欲入如來智,泛如來無上覺海者,於此等虛妄計著,應速舍離;何以故?分別空華故——空華已是虛妄,本無有實,你再去研判,分別它究竟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豈非妄上加妄?
經文「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釋:「色陰虛妄」:「虛」者,其體本不生;體本無生,為什麼?徹底的分析,體性是空,當體就是空,這個世間緣起,沒有一法不是空,緣起就是性空。「妄」者,循業幻現,為什麼循業幻現?在色法當中,依照各人的業輕重,有的人來到這個緣起的世間,他活得很快樂;有的人在緣起這個世間過得很痛苦;一出生就差不多定位了,定位一半了,在往衙當然也有發展會改變。那天我看一個新聞報導,一個小女孩得病症,從小統統要趴在地上,連站都沒有辦法,她出生就差不多這樣,定位了,醫生怎麼醫都醫不好,循業發現。
美國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學狗叫、學貓跳,不會講話。她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爸爸、媽媽生了以後就把她丟著,她阿公有智障,算是低能;她的爸爸遺傳、媽媽也是這樣,結果生了這個女兒不會照顧,就把她丟著,跑狗、貓生活在一起;在臺灣來講五歲的小女孩多聰明了,五歲的小女孩已經反應很快了,這個五歲的女孩不會講話。一出生,出生在智障的父母親,阿公沒有那麼嚴重,她爸爸、媽媽很嚴重,不會照顧,丟著,飯就隨地抓起來就吃,要不然就開著冰箱,吃蛋糕吃得滿嘴。碰到人就是學狗叫,因為她的老師就是狗;她走路不會直立,學貓,她本身不知道她是人,因為她每天就跟狗、跟貓在一起,因為她爸爸、媽媽就丟著,東西放著讓你去吃,也不會去照顧。看到人就露出像狗的兇惡的目光,她不知道她是人!你看,看這個可憐吧。就是很可憐!循業幻現,所以,告訴諸位:你也很幸運,生出來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智障,很幸運的碰到佛法,這個也是循著宿世的菩提善根,發現了佛業啊!佛當然無業了,就是比喻說諸位真的很有善根,還肯來坐在這個地方,循這個善業,菩提業。為眾生本識中業相及轉相二種勞相所現。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一切眾生之「色陰」,體本「虛」寂,循業「妄」生,所以諸位,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虛妄的世間裏面而不知道。「本非」由能造之「因緣」所造,亦「非」無因無緣「自然」而有之「性」;意思就是:不能離開緣起。——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詮論:關於「因緣所生」及「非因緣所生」,可以參考《中觀論》及《十二門論》。此二論依於第一義而廣論因緣。論中言一切法非從因生,非從緣生;若從因生,則因中自有果,因中若已經有果,則「因」不應仍名為「因」,當名為「果」;是故知因中無果。因中既無果,則不應言「果」從因生;若不能言果從因生,則「法非從因生」。諸位,這個《中論》講的就是絕對空,因空、緣空、果空,《中論》、《十二門論》講的就是究竟空。譬如這是種子,他問你:這個如果是蘋果的種子,請問你,蘋果這個種子有沒有看到蘋果?沒有!沒有你為什麼說水果是從這個因生?因本身你看不到果啊!好!種子慢慢長大,這個緣,緣是不是果?緣是果,你有沒有看到稍微大一點的,像蘋果嗎?蘋果為什麼是酸的、是澀的?還不算是蘋果。長大了變成蘋果。你也不能說蘋果不是從緣、從因而生啊;如果蘋果不是從因、從緣而生,哪蘋果從哪裡來?從虛空自己跑出來嗎?所以,《中論》、《十二門論》在講畢竟空的時候,要不壞因、緣、果;可是,你要求其因,因本空;求其緣,緣本空。因找不到果,種子裏面,你有看到蘋果嗎?當然沒有,那怎麼可以講蘋果是從那個蘋果的因跑出來的?是不是?他講當體即空,這個《中論》講的。講因果的觀念,一直為佛弟子所依靠的觀念,而《中論》裏面破除這一些,萬法都是絕對的空,任何的一分一秒,都沒有實體性。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還有《大智度論》,此二論依於第一義而廣論因緣。第一義就是究竟空。論中言一切法非從因生、非從緣生;若從因生,則因中自有果,意思因中自己具足有果。因中若已經有果,則「因」不應仍名為「因」,當名為「果」,是故知因中無果。因中既無果,則不應言「果」從因生;若不能言果從因生,則「法非從因而生」。其次,若「法從緣生」,則「緣」中應有果;緣中若有果:則不復仍名為「緣」,應名為「果」;所以緣中無果。緣中若無果,則不得言「果從緣生」;果若不從緣生,則「法非從緣生」。這《中論》講的徹底。
例如說「酪從乳生」,然乳中實無酪;乳中若有酪,不應仍名為乳,應名為酪;是故不應言酪從乳生。為什麼要這樣推論?告訴你:當下就是空;但是,也不壞緣起法——因、緣、果。就是這個道理。然而亦不應言「果不從因緣生」;「果」若不從「因」生,則應隨處皆有此果;而事實不然;是故果亦非「不由因生」。如言「酪不由乳生」,亦如是:酪若不由乳生,則石頭亦應可出酪;是故不應言「果不從因生」。「果不從緣生」,亦如是。是故不應言「果不從因生」或「不從緣生」。是故當知,果非從因緣生,非不從因緣生,所以,當體即空,離一切語言,講因緣生不對,因為因緣當體即空;講不從因緣生也不對,因為湊合起來就一定要這樣子,因、緣、果,次第排列得很好,虛妄和合而現有生。
我們說我們不是爸爸生的,也不是媽媽生的,為什麼?單人不能生,可是爸爸、媽媽結合就生我們;生我們還是無生,為什麼?五蘊皆空,我們現在其實仍然是空,空的時候,心其實就沒有掛礙。所以,禪宗裏面講: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真正修行人,就悟到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有什麼好處?度一切苦厄。諸位!一切的痛苦從哪生起來呢?就是不能透視這個五蘊身為虛幻的,所以,著五陰為實有,因此就拼了老命也要追求、也要享受,在追求、享受當中,忘記了這一顆真心。所以,人要學佛其實很困難,為什麼?生存本身就很殘酷,眼睛一睜開就要錢啊!房租到了房租錢,稅金到了,統統到,你怎麼可能整天光是學佛、念阿彌陀佛?所以,沒有學佛的人就會說:你整天念佛就有飯吃嗎?
有一個媽媽不信佛,然後她兒子要去註冊了,她就說:去跟你師父講啦!就是叫她兒子跟我講,光是念佛就有註冊費嗎?少騙人啦,還是得去拼啦!講這樣也是很實在,講這個也是滿貼切的,我能理解她的心情。我的意思不是說學佛就不用繳學雜費、註冊費,還是要拼啊;不過在勞動當中、在忙碌當中,還有更高一層的生命,就是智慧的生命,我們的意思是這樣,學佛當然沒有辦法擺脫現實的生活。現實本身是很殘酷的,你不有辦法在這個現實生存,那麼,你就被這個社會淘汰。
這幾天報導的,他去追女朋友追到美國,回來以後因為中文看不懂,工作找不到,爸爸很有錢,結果發生什麼狀況不知道,就流浪街頭,就偷大賣場、偷人家,美國留學的,找工作找不到,因為中文不會寫。中文不懂,找不到工作,你看,就只有三餐就沒有辦法,還是年輕人!所以,這個現實的社會,實在是很殘酷、很殘忍的!有兩夫妻四個小孩子,爸爸得肝癌死掉了,就租個房子住,一個月六千,還不是很好;結果媽媽因為先生肝病死掉,剩下一個單親,三個月沒有繳房租,怎麼樣?半夜還颳風下雨,她那個房東趕出去!你沒有交房租人家趕你有理啊!你三個月不交房租了;房東確實心也比較硬一點,她帶四個孩子沒有辦法,就到公園旁邊、火車站旁邊;再來就是看麵包店賣不掉的,人家過期的、賣不完的,看能不能伸手要一兩塊麵包,沒錢了,房子也沒得住,先生也死了,帶了四個小孩子,日子怎麼過啊?所以,為什麼現在的人自殺的那麼多?活不下去啊,真的!我常常看這些報導,還好就是說我的媽媽還是很偉大。怎麼活啊?很辛苦的。告訴諸位說,這是無常法,而且是很殘酷的世間,因為生活就是要錢,沒有辦法!
有一個學生,講到這個,佛法就是說這個世間的業力實在是沒有辦法,你改變不了!有一個女學生十八歲,長得很漂亮,媽媽死了,她跟爸爸相依為命,結果這個爸爸去檢查,癌症,動刀,要錢啊,還有房貸,沒有辦法了,就輟學了。輟學做什麼?她長得很好看,陪喝酒、援交。她也不願意這樣啊,十八歲長得那麼漂亮;可是家裏沒有辦法。她都瞞著人家,不告訴人家,問錢從哪裡來的,就說向人家借的,她也不讓人家知道說她在做什麼。想想看,這樣下去是不對,可是,你要是十八歲,你去哪裡賺錢呢?賺錢最多你一個月一萬塊,她爸爸開刀要花多少錢啊?房貸幾百萬怎麼還?看到這一些報導,我們就體會說一個人有一碗飯吃,沒有債務,有一個床鋪睡覺,這個已經很知足了,還有佛法聽,該是快樂的時刻了,真的!要打開你的心扉,不要老是站在自己憂鬱的一面,打開心胸,看看這個世界上比我們不幸的人有多少?比我們不幸的人有多少?所以,講到這個就是很感傷,迴光返照講起來就是說師父還是滿幸運的,碰到一個好的媽媽,就這樣一直把我帶起來,雖然生活很苦很苦,不過還好,還是熬過來了,到今天。講這個例子就是讓大家要知足快樂。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3-11-27 20:00:20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