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33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現代台灣佛教的學術研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1-4-6 14:0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倒茶弟子 於 2011-4-6 19:31 編輯

現代台灣佛教的學術研究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提要
佛教學術在台灣的成長發展,乃是1960年代漸漸開始的事。
四十年來在台灣的期刊雜誌中,雖偶有論述性的佛教論文,而最具代表性的,則當數《華岡佛學學報》及《中華佛學學報》,由這兩份學報為中心,凝聚了海內外的學者們,從事佛教論文的撰寫。從《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至《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在時間上是次第相承的,先後共計十一個年頭,集合了四十四位學者,發表了一一八篇論文。其中包括中國佛教史學、禪學、淨土學、華嚴學、魏晉佛學、天台學、唯識學、中觀學、中印佛學、西藏佛學、佛教藝術等。供稿較多的,則為冉雲華、曹仕邦、劉貴傑、陳玉蛟、李志夫、楊惠南、陳清香、以及我自己。
在四十四位學者中,華人佔了三十七位,更可喜的是,除了研究中國佛教,我們也有了研究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梵文原典的人才。



一、前言
台灣佛教原係中國佛教的一部份,早期是由大陸的福建省傳入,後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時期,受到若干影響,例如李溙春氏留學日本駒澤大學,林錦東及曾普信等人,以在家身住持寺院,剃光頭、穿僧服,擔任佛教儀式的主持人。但是台灣佛教的基礎,依舊是屬於中國系統的傳承,此如基隆月眉山的靈泉寺派,台南開元寺及的溪寺派,中壢的圓光寺派等的僧侶,都還保持著中國佛教的儀式,傳授中國佛教的戒法。也有若干僧侶,遊學大陸的叢林,比如斌宗及其弟子慧獄等人。

因此,當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大陸的佛教即受到台灣的歡迎,特別是從1949年起,由於中國共產黨全面統治了中國大陸,大陸各地的佛教精英僧侶及居士,約數十位,陸續地移居台灣,更為台灣佛教帶來了空前未有的生機。其中以太虛大師的同學、弟子、學生及其三傳,佔的比率最高,例如焦山智光及其弟子南亭,三傳成一。太虛的門下,則有東初、慈航、印順、默如、李子寬等,再傳續明、演培、仁俊,三傳星雲、聖嚴等。另有圓瑛法師的弟子白聖及其同學道源,印光大師的在俗弟子李炳南,虛雲和尚的弟子蔡念生,徒孫靈源等人。
這些人到了台灣之後,從事於寺院的經營、佛學的開創、經書雜誌的發行、以及大藏經的影印,為台灣佛教的教育文化及宗教事業等各方面,作了相當大的貢獻。

至於在台灣的學術佛教,基礎相當脆弱,自1950年至1960年代,在台灣的佛教徒中,能寫出夠水準的學術論文者很少,有一份名為《台灣佛教》的月刊,經常載一些日本學者們所寫名作的中文譯稿,偶而有幾篇台灣學者的論著,所引用的資料,也都是出於日文著作的第二手。1952年秋,印順法師自春港到了台灣,他是中國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學問僧,他的文章經常發於《海潮音》月刊,他為台灣佛教的學術化,注入了強有力的營養。然而若以現代學術論文的角度來看他當時論著,只能說他的思想敏銳,頗具深度,而尚未具學術的要求,那時他的文章,雖然觸及面很廣,卻少注明他所徵引資料及其論點的出處。直到1970年,印順法師寫成《中國禪宗史》一書,無論在史料的運用及資料的考證判斷,都極謹嚴,這算是一部純學術的論著了,故於1973年即以此書而獲得日本大正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主審的教授是關口正大博士。實際上他在1967年至1970年之間,一共寫了三部書,另外兩部是《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都是以現代學術的方法完成的鉅著,也是帶動台灣佛教學術研究的里程碑。

二、台灣的佛學學報
台灣的佛教刊物雜誌,四十年來起起落落的總有百種以上,經常維持出版發行的,為數極少,其中偶有學術論文刊出的,僅有《海潮音》、《中國佛教》、《菩提樹》、《獅子吼》、《慧炬》、《佛教文化》、《十方》等。以佛教學術專門刊物的姿態出版者,乃為《華岡佛學學報》、《中華佛學學報》、《華梵佛學年刊》、《佛光學報》、《西藏會訊》、《西藏研究論集》、《諦觀》等數種。在一般的人文科學學報及漢學學報中,偶而也會刊出幾篇有關佛教研究的論文,此如《故宮學術季刊》、《國立編譯館館刊》、《中國學術年刊》、《台灣大學哲學論評》、《漢學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佛教藝術》、《鵝湖學誌》、《敦煌學》、《當代》等。

被台灣的國立中央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所肯定的佛教學術刊物,則僅有《華岡佛學學報》、《華梵佛學年刊》、《中華佛學學》、《中國佛教》等四種。其中論文篇幅最多,選稿標準最為嚴謹的,則首推《華岡佛學學報》及《中華佛學學報》。此兩種佛學學報,原係同一份學報的先後兩個階段,《華岡佛學學報》創刊於1968年8月28日,由國文化學院附設「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其發行人兼主編即是當時該所所長張曼濤,迄1973年5月發行至第三期,因為張氏去職而停刊。到了1978年10月,我本人被聘為該所所長,便醞釀《華岡佛學學報》的復刊工作,直到1980年10月,她的第四期始行面世。然而到了1985年10月發行至第八期之後,由於該校創辦人年老退休,校政方針改變,「中華學術院」終止各項活動,佛學研究所被逼停止招生,我本人也離開了該校。為了佛教學術人才的培養,不能因此中輟辦教育的工作,我便於1985年張羅著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同時考慮發行學報,至1987年3月,比照《華岡佛學學報》的型式及其學術水準,出版了第一期的《中華佛學學報》。由於人事的丕變,人力及財力的兩缺,我們無法做到每年定期出版學報,故到今年(1991年)7月,祗發行到第四號。

三、《華岡》及《中華》佛學學報
在1960年代的台灣佛教界,能有治學興趣和研究潛力的人,實在不多,所以前三期的《華岡佛學學報》作者群,一共十四位,那便是印順、道安、邢光祖、張曼濤、張尚德、林傳芳、韋達、梁道蔚、藍吉富、黃公偉、巴宙、陳新生一龍、陳清香、周邦道。其中在台灣而有教授及研究員資格即身分的,僅印順、道安、邢光祖、韋逵、張曼濤、黃公偉、周邦道等七人,巴宙教授在美國、陳祚龍教授在法國等五位,都尚是講師及研究所學生的身分。至於他們的作品性質,具備學術論文形式及價值的,僅僅邢光祖的〈禪與詩〉力印順的〈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張曼濤的〈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思想〉、〈魏晉新學與佛教思想的問題〉,林傳芳的〈新發現的西藏佛教文獻Hu Lan Deb Then的內容及其價值〉及〈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展開〉,陳祚龍的〈劉薩河研究〉,藍吉富的〈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及〈漢譯本《中論》初探〉、陳清香的〈觀音菩薩形像研究〉,共計七人寫了一十一篇。其餘諸文,則係譯稿、札記、英文著作、書評、通訊、辭、序等。

1972年8月,道安法師在《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開頭,寫了一篇「序辭」,文中介紹了當時他所見到的中國人圈內的佛教學術活動狀況,他說:「近數年來,若國內之印順法師、東初法師,均有其特佳之成績表現。」「旅美之陳觀勝、張澄基、張鐘元等教授,亦皆有其嶄新謹嚴之著述貢獻。留日之林傳芳、梁道蔚、聖嚴法師等,其學力亦日益大進。他如出身(香港)新惡的曹全邦、霍韜晦、李潤生等,亦均是佛學界的後起之秀;長者如(香港)羅時憲、陸寬祐、韋達等,亦莫不積學不凡。」
「鍚蘭(現已旅美執教於 Iowa 大學)之巴宙、在印之譚雲山更是多年埋首於內學之士,他如印第安那大學之齊思怡、多倫多之冉雲華等,皆都深入教海。」

當年道安法師所知的台港及國外華人佛教學者之中,僅張曼濤已從日本留學回國,在台灣居住的佛學者,除道安本人,僅得印順及東初二人而已,道安研究藏經雕刻,印順研究的範圍以印度的阿含、一切有部諸論、龍樹的中觀學為主,東初是我的剃度匠,乃以佛教史學為其專攻,他撰有《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中國佛近代史》,張曼濤於留日期間,專究涅槃思想。此外道安所知的十五位華系佛教學者,均在香港、日本、印度、美國、加拿大。事實上,當時在台灣的尚有一兩位青年佛教學者,已於《華岡佛學學報》初露了頭角,那便是藍吉富及陳清香。

從1980年10月發行《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開始,它便進入了第二階段,那是由於我本人成了它的主持人。此後的十一年之間。《華岡佛學學報》繼續發行了五期,接下來的《中華佛學學報》也發行了四期,每期的篇幅均在三十五萬字上下,撰稿學者陣容,也大大地壯盛起來,尤其所刊論文的層面和範圍,也漸漸地擴展開來。現在將其作者所提論文以統計方法,製成一表如下:




《華岡》佛學學報第四至八期《中華佛學學報》一至四期作者及論文目錄一覽表
作 者身 份 學 位論  文  題  目學報期數所 佔 頁 數學 術 分 野作 者 現 在 地
(備  考)
釋聖嚴日本東京立
正大學文學
博士
中國文化大
學教授
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
所長
中華佛學研
究所創辦人
序—學術的佛教華岡四一~四一般台灣及美國兩
地各一半時間
中國佛教的特色—
禪與禪宗
華岡四五~二○中國禪宗
序—教育的佛教華罔五一~五一般
明末的居士佛教華罔五七~三六明末中國佛教
淨土思想之考察華罔六五~四八淨土學
明末中國禪宗人物
及其特色
華罔七一~六二明末中國佛教
明末中國的淨土教
人物及其思想
華罔八一~七六明末中國佛教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
其思想
中華一一~四二明末中國佛教
TSO-CH'AN中華二三六一~三八六(英文)禪宗
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三一四九~一六四中國禪宗
印順長老的護教思
想與現代社會
中華四三~五一般
楊白衣日本東京佛
教大學大學
院畢業
文學博士
台北工專教
教授
看話禪之研究華罔四三~四○中國禪宗台灣(已故)
譯牧田諦亮者《疑
經之研究》
華罔四二八四~三○六譯稿
金剛經之研究華罔五五七~一一二金剛般若
圓測之研究—傳記
及其思想特色
華罔六一○五~二○二中國唯識
道倫《瑜伽師地論
記》之研究
華罔七一一三~一三四中國唯識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
華岡八七七~一三四淨土學




方東美前台灣大學
哲學研究所
教授
以西方方法學「關
係邏輯」來透視杜
順大師的法界觀
華岡四四一~七○西方哲學
華嚴學
台灣(已故
——係由其學
生楊政河提供
的遺稿)
從分析哲學觀點評
述三論宗與康德哲
學、天台宗、華嚴
宗之同異
華岡五一一三~一四四西方哲學、三
論、天台、華
嚴學
程文熙國大代表四阿含經:「六
大」、「十八界」、
「五蘊」、「十二因
緣」、「四法本末」
的「如真」實在論
華岡四七一~九五阿含經台灣
楊政河台灣大學哲
學系副教授
華嚴經普賢行顧思
想之研究
華岡四九六~一三一華嚴學台灣
魏晉南北朝佛學思
想玄學化之研究
華岡五二一一~二四八魏晉佛學
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六二二七~三一○華嚴學
冉雲華印度國際大
學哲學博士
加拿大馬克
馬斯特大學
名譽教授
宗密著《道俗酬答
文集》的研究
華岡四一三二~一六七中國佛教史傳
學—華嚴
加拿大,一九
八九年起客居
台灣
元初臨濟僧人—海
雲的禪法和思想
華岡五三七~五六中國佛教史傳
學—禪
敦煌文獻與僧稠的
禪法
華岡六七三~一○四敦煌學、禪史
中國早期禪法的流
傳和特點
華岡七六三~一○○中國佛教史傳
學—禪
玄奘大師與唐太宗
及其政治理想探微
華岡八一三五~一五八中國佛學教史傳
宗密傳法世系的再
檢討
中華一四三~五八中國佛教史傳
從智顗的《摩訶止
觀》看中華佛教對
印度禪學的吸收與
改造模式
中華三一六五~一八四中印禪學史
延壽的戒律思想初
中華四二九七~三一二中國戒律史




李世傑台灣大學天台哲學的原理華岡四一六七~一八六天台學台灣
張曼濤日本大谷大
學博士課程
修了
中國文化大
學教授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
華岡四一八七~一九九涅槃學台灣(已故)
李志夫印度大學碩

中國文化大
學教授
泛論佛陀及中論緣
起理事觀與邏輯理
事觀
華岡四二○○~二二三佛教學理事觀台灣
三論宗之理事觀華岡五一六三~二一○佛教學理事觀
天台宗之理事觀華岡六一五七~二○二佛教學理事觀
中國禪宗理事觀華岡七一三五~一九八佛教學理事觀
試分析印度「六師」
之思想
中華一二四五~二八○印度哲學
試論《俱舍論》在佛
教思想史中之價值
中華三四七~六八印度佛學、俱
舍學
陳榮波輔大大學哲
學博士、副
教授
易經離卦與曹洞禪華岡四二二四~二四四中國禪學台灣
中國禪宗的特質華岡五三○九~三二○中國禪學
劉貴傑中國文化大
學文學博士
新竹師範學
院教授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華岡四二四五~二七三魏晉佛學台灣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
基礎
華岡五三五七~三七六魏晉佛學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
特色及其價值意義
華岡六三七七~四一六魏晉佛學
清談與佛教華岡七六七~三○○魏晉佛學
僧肇思想之基礎華岡八三一一~三五八魏晉佛學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
其淵源
中華一八一~一二一魏晉佛學
契嵩思想研究中華二二一三~二四○儒佛思想
僧叡思想研究中華三二三七~二六○魏晉佛學
東晉道安思想析論中華四二三五~二八六魏晉佛學




吳永猛中國文化大
學法學博士
中國文化大
學教授
佛教經濟研究的回
華岡四二七四~二八三一般台灣
禪畫研究的回顧華岡七一九九~二一六佛教藝術
論禪畫的特質華岡八二五七~二八二佛教藝術
壇經與六祖禪畫中華一一三七~一五二佛教藝術
陳清香中國文化大
學碩士
日本天理大
學研究
中國文化大
學教授
羅漢圖像研究華岡四三○七~三七一佛教藝術台灣
「五百羅漢圖像」研
華岡五三七七~四二一佛教藝術
論雲岡石佛式樣的
源流
華岡六三四五~三七六佛教藝術
東渡日本的宋代羅
漢圖
華岡七二三五~二六○佛教藝術
論元代的羅漢圖華岡八二八三~三一○佛教藝術
涅槃變相研究中華一二八三~三二六佛教藝術
劉心皇國大代表曼殊新考華岡四三七二~三八五佛教人物台灣
札奇斯
北京大學、
美國猶他大
學教授
佛教在蒙古華岡五一四五~一六二蒙古佛教美國
楊惠南台灣大學碩

台灣大學哲
學系副教授
《成唯識論》中時間
與種薰觀念的研究
華岡五二四九~二七四唯識學台灣
《中論》裏的〈四句〉
之研究
華岡六二七七~一三○中觀學
龍樹《迴諍論》中的
「空」之研究
華岡八一九三~二三六中觀學
龍樹《迴諍論》中
「量」之理論的研究
中華二一一一~一四二中觀學




曹仕邦澳洲國立大
學哲學博士
中華佛學研
究所副研究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
堅守淫戒的一些實
華岡五二七五~二八八中國佛教史本在澳洲,後
移在台灣
中國僧史所載持午
的實踐和面對的難
華岡六三二七~三四四中國佛教史
僧祇律在華的譯出
弘揚與潛在影響
華岡七二一七~二三四中國戒律史
從宗教與文化背景
論寺院經濟與僧尼
私有財產在華發展
的原因
華岡八一五九~一九二中國佛教史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
的順俗政策
中華一一五三~一八○中國佛教史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
堅守戒規或天竺傳
統的各類實例
中華二三二五~三六○中國戒律史
論陳垣《中國佛教
史籍概論》
中華三二六一~三○○書評
劉奕賜師範大學碩

中正理工學
院副教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
多經要義
華岡五二八九~三○八經典研究台灣
釋明復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
研究員
貫休禪師生平的探
華岡六四九~七二中國佛教史台灣
霍韜晦日本大谷大
學研究
香港中文大
學講師
唯識五義華岡六三一一~三二六唯識學香港




孔維勤輔仁大學文
學博士
宋釋永明延壽論心
王義至八識之開展
華岡六四一七~四五二中國佛學台灣
宋釋永明延壽之理
事觀
華岡八三五九~四二四中國佛學
李昌頤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
研究生
壇經思想的源流華岡六四五三~四七六禪學台灣
中論空無思想、中
道思想之探源及其
與現代的關係
華岡七三五五~四○○中觀
吳汝鈞香港中文大
學碩士
日本京都大
學研究
香港浸會學
院副教授
龍樹之論空假中華岡七一○一~一一二中觀香港
般若經的空義及其
表現邏輯
華岡八二三七~二五六般若學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
的特色
中華一一二三~一三六一般印度佛學
十牛圖頌所展示的
禪的實踐與終極關
中華四三一三~三四○禪學
熊琬政治大學文
學博士
朱子理學與佛學華岡七二六一~二八六佛學與儒學台灣
釋惠敏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
研究生
日本東大研
究生
日本東大文
學博士
梵文《中論頌月稱
註》〈淨明句論〉研
究序論
華岡七三二九~三五四中觀學台灣
《月喻經》的研究—
以《瑜伽師地論》有
關部份為主
中華二一四三~一五六瑜伽學
〈聲聞地〉之〈資糧
論〉的三重結構
中華三六九~八二瑜伽學




陳玉蛟中央大學碩

中華佛學研
究所副研究
宗喀巴《現觀莊嚴
論金鬘疏》三寶釋
華岡八四二五~四四四西藏佛學台灣
宗喀巴《現觀莊嚴
論金鬘疏》〈大乘廿
僧〉釋義
中華一一八一~二二八西藏佛學
《現觀莊嚴論》初探中華二一五七~二二八西藏佛學
「發心」在漢藏佛學
中之意義及其在宗
教實踐上的心理功
中華三二○九~二三六西藏佛學
《菩提道燈難處釋》
探微
中華四三四一~三六○西藏佛學
巴宙印度國際大
學博士
美國愛荷華
大學教授
觀音菩薩與亞洲佛
中華一五九~八○一般美國
大乘二十問之研
中華二六五~一一○敦煌及西藏佛
杜松柏中興大學文
學博士
禪宗的體用研究中華一二二九~二四四中國禪學台灣
鄧克銘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
研究生
東京大學研
究生
大慧宗杲禪師禪法
之特色
中華一二八一~二九四中國禪學台灣
楊郁文中華佛學研
究所副研究
員、醫師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
綜論原始佛教之我
與無我
中華二一~六四阿含學台灣
南、北傳「十八愛
行」之法說及義說
中華三一~二四阿含學
初期佛教「空之法
說及義說」(上)
中華四一二一~一六八阿含學




陳祚龍倫敦大學及
巴黎大學博
李唐名相姚崇與佛
中華二二四一~二六六中國佛教史法國
江燦騰台灣大學博
士班
李卓吾的生平與佛
教思想
中華二二六七~三二四中國佛教史台灣
林崇安美國萊斯大
學理學博士
中央大學理
學院教授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
立與師資傳承的研
中華三二五~四六部派佛學台灣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
經典源流的研究
中華四一~二八經典研究
高明道師範大學博
士班研究生
中華佛學研
究所副研究
蟻垤經初探中華四二九~七四佛教文獻學台灣(原籍德
國)
丁敏政治大學文
學博士
譬喻佛典研究中華四七五~一二○佛教文獻學台灣
傅偉勳美國伊利諾
大學哲學博

天普大學教
《大乘起信論》義理
新探
中華三一一七~一四八中國佛學美國
關於緣起思想形成
與發展的詮釋學考
中華四一六九~二○○佛教哲學
成中英美國哈佛大
學哲學博士
台灣大學教
禪的邏輯和詭論中華三一八五~二○八禪學哲學美國
汪娟文化大學中
文博士班
唐代彌勒信仰與政
治關係的一側面
中華四二八七~二九六中國佛教史台灣
篠原亨
多倫多馬克
馬斯特大學
教授
道原神僧感通錄資
料來源分析
中華三三一九~三八○中國佛教史加拿大(英文
稿.原籍日
本)
白居易墓誌銘中的
「結構」和「羣體」
中華四三七九~四五○中國佛教史




史維仁美國威斯康
辛大學博士
佛州大學教
從客觀的立場理解
宗教
中華一三二七~三六七宗教學美國(英文稿
美國籍)
禪宗起源新探中華二三九一~三九八中國禪學
巴博美國威斯康
辛大學博士
中華佛學研
究所副研究
西藏大圓滿教義跟
中國禪法的融合
中華三三○一~三一八藏漢佛教比較台灣(英文
稿.美國籍)
葉阿月東京大學文
學博士
台灣大學教
窺基所著《心經幽
贊》中的「阿顛底
迦」的諸問題
中華三三八一~四○○唯識學台灣(英文
稿)
稻田龜
東京大學
美國紐約州
立大學教授
東西方形上學的評
中華四三六一~三七八東西哲學比較美國(英文
稿.原籍日
本)
華珊嘉美國聖地牙
哥大學教授
禪與西方清神治療中華四四五一~四九四現代禪宗美國(英文
稿.美國籍)

以上共計四十四位作者,發表了一一八篇論文。其中十一位居住國外,六位是外籍。以他們的學歷而言,出身於日本各大學者十一位,遊學印度者三位,獲得美國學位者七人,有英、法兩國學位者一人,在澳洲完成學位者一人,其餘二十一位皆係國內造就。

就其論文的主題範圍而言,研究中佛教的人數及篇數最多,其中於中國漢傳佛教史學的有釋聖嚴的四篇,冉雲華的八篇,曹仕邦的七篇,江燦騰、釋明復及娟的各一篇,篠原亨一的兩篇。屬於學者則有釋聖及陳榮波的各兩篇,楊白衣、李昌頤、吳汝鈞、杜松柏、鄧克銘、成中英、史維仁、華珊嘉的各一篇。屬於土學的則有釋聖嚴、楊白衣的各一篇。屬而於華嚴學的則有方東美、楊政河的各兩篇。屬於魏晉佛學的則有楊政河的一篇、劉貴傑的八篇。天台學的僅得李世傑寫了一篇。中國唯識學者有楊白衣的兩篇,霍韜晦、楊惠南及葉阿月的各一篇。中印佛學及與儒學對比的有劉貴傑、熊琬與傅偉勳的各一篇,李志夫的四篇。中國佛教藝術史者,吳永猛三篇、陳清香的六篇。佛教寺院經濟的有吳永猛的一篇。古佛教的有扎奇斯欽的一篇。漢藏佛教對比研究的有巴宙及巴博的各一篇。西藏佛教有陳玉蛟寫了五篇。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的人數也不少。



屬於阿含學的有程文熙一篇,楊郁文三篇。俱舍學有李志夫的一篇。般若龍樹中觀學的有楊白衣、李昌頤、釋專敏各一篇,吳汝鈞的兩篇,楊惠南的三篇。瑜伽學的有釋惠敏的兩篇。涅槃學的僅有張曼濤的一篇。有關印度部派佛教及小乘經典者則有劉奕賜的一篇,林崇安的兩篇。印度哲學的乃有李志夫的一篇。佛教文獻學的則有高明道及丁敏的各一篇。宗教學及東西方哲學比較者,乃有史維仁及稻田龜男的各一篇。

由以上的綜合分類,可以知道,《華岡》及《中華》先後兩種佛學學報,在將台灣佛教帶向學術化的過程中,已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首從國外引進學術的觀念及方法,同時以優厚的稿酬嘉華勵國內外的學者,撰寫研究佛教的論文。故從1972年時道安法師所見的僅十多位華人群中的佛教學者,發展到1991年時,已有三十八位華裔的學者撰寫有關佛教的論文了。在刊出的一一八篇論文之中,是以研究中國漢傳佛教的份量最多,多達七十多篇,尤其在中國佛教史的研究方面,釋聖嚴、冉雲華、曹仕邦三位博士,所下的工夫最深,所見的成果也最多。次如劉貴傑的魏晉佛學,陳清香的佛教藝術,均已見出其專攻的功力。研究藏傳佛教的陳玉蛟,連續撰寫了五,此在台灣佛教界是難得見到的喜訊。研究印度佛教方面的楊郁文,專攻漢巴兩種語文的阿含,也是台灣佛教學界前所未有的事。至於研究中觀及瑜伽唯識的學者,老一中首推印順法師,年輕一代的則以葉阿月、楊惠南、霍韜晦、釋惠敏的實力較強。

四、台灣地區其他刊物的佛教學術論文
除了《華岡》及《中華》兩種佛學學報之外,尚有若干位學者,正在做著研究佛教的工作,有的是專攻,多半是兼修。像在《中國佛教》月刊(1954年創刊)出現的徐正典,專研唯識學;高柏園撰寫淨土及禪;曾錦坤研究淨土;釋慧嚴研究明末清初的佛教,她在日本佛教大學,已於1990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目前受聘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副研究員,萬金川發表了幾篇印度佛學的論文;葉德生(現已出家,法名厚觀)撰寫〈十住毗婆沙論與華嚴十地經之比較研究〉,目前正在東京大學大學院中;林孟穎撰寫中觀及唯識,她出身於中華術院佛學研究所。從《華梵佛學學報》(1982年創刊)及《漢學研究》(1983年創刊)可以見到釋曉雲有關佛教教育論及佛教藝術的論文。從《西藏研究會訊》(1986年創刊,現已發到第十一期)及《西藏研究論文集》(1988年創刊,現已發行到第四期),可以知道台灣佛教學界,研究西藏學佛教學的,除了陳玉蛟,尚有林崇安、陳又新、金松等人。從《台灣大學哲學論評》(1971年創刊),知道除了楊惠南、楊政河及葉阿月在該學報發表佛學論文之外,尚有釋恆清撰寫了〈論如來藏之空性義〉及〈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等,她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專攻佛學而以研究永明延壽的《宗鏡錄》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在專任台大副教授並主持法光佛學研究所;另一位張瑞良發表了〈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佛法概念之研究與深思〉、〈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等。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有一位戴樸庵,發表了三篇有關翻譯佛經事業的論文。其他尚有數十位作者,偶而撰寫一兩篇論文發表於不同刊物而不具研究形式與學術價值者從略。

五、台灣佛教的學術論著
到1991年的現在為止,台灣尚未有一所大學設有佛教學系,更沒有碩士及博士課程的佛教學專攻。但在台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等的哲學、歷史、中文及邊政的研究所內,有若干研究生基於個人的興趣,以佛教學為題材,撰寫碩士及博士論文。近十年來我本人便指導了四篇博士論文,例如文大哲學所的孔維勤撰寫《永明延壽宗教論》(已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刊行),政大中文所的王文顏撰寫《佛典漢譯之研究》(天華出版公司刊行)、許宗興的《佛教的心性與儒家的性理》、以及涂豔秋撰寫《肇論思想研究》等。另有博士論文如文大哲學所的劉貴傑撰《竺道生思想之研究》、何國詮的《起信論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何乾的《禪宗精神與中國藝術》。師大國文所的傅世怡撰寫《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以及顏尚文的《梁武帝〈皇帝菩薩、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礎》等。

至於近十年來以佛教是材撰寫碩士論文者則更多,其中已經出版了的,則有中華佛學研究所釋果祥的《紫柏大師研究》、釋見正的《印光大師生平與思想》(以上兩書均由東初出版社發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高明道的《如來智印三昧經翻譯研究》,史學所王美的《善導大師之研究》、賴建成的《吳越佛教之發展》、黃運喜的《會昌法難之研究》,哲學所李燕惠的《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陳英善的《華嚴清淨心之研究》、李泰敬的《普照禪的研究》、溫金柯的《阿毗達磨俱舍的諸法假實問題》,印度所李明芳的《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金希庭的《中國早期〈清華經〉之「方便」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所的李門濟撰寫《心經理論研究》。師範大學國文所蔡纓勳的《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順萍的《六祖壇經思想的承傳與影響》。政治大學中文所楊聖立的《洛陽伽藍記研究》、蔡榮婷的《景德傳燈錄之研究》、羅汀琳的《敦煌佛經寫卷題記初探》,邊政所黃正旭的《喇教對元代政治的影響》。清華大學歷史所蘇瑤崇方《佛教之社會機能初探──本晉至隋唐嶺南佛教的發展為例》、李玉珍的《唐代的比丘尼》。台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所莊耀輝的《唐代佛書分類與現代佛學圖分類之比較研究》及釋成觀的《高麗再雕大藏目錄之研究》。

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除了鼓勵並培養專業的佛教學術人才之外,自1989年起,每年也以獎學金的方式對研究佛教的碩士及博士論文,給予獎勵。1990年獲頒此項獎金者共九位,博士兩位,各得獎金新台幣一十萬元,他們是政治大學中文所丁敏的論文《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文化大學哲學所孫富支的論文《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碩士七位,各得新台幣五萬元。他們是文化大學中文所汪娟,哲學所柳長吉、古天英,印度所金希庭,台灣大學哲學所釋若學、釋若懷,台灣大學圖書館所釋成觀。

除了學位論文之外,也有若干出版社發行為數不多的學術性的佛教論著,例如台北的學生書局出版了吳汝鈞的《佛學研究方法論》以及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關世謙中譯本《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廖明漢中譯的《嘉祥吉藏學說》。台北志文出版社為陳榮波出版了《禪海之筏》及《禪學闡微》。台北文津出版社為何國銓出版了《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台北商務印書館為蔣義斌出版了《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於1990年為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召開的〈第一屆中華國際基金一佛學會議〉,出版了中文部份的論文集《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我所主持的東初出版社也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的關係學者,出版了十多種屬於研究性的論著及工具書,例如用冉雲華的《中國禪學研究論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曹仕邦的《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釋昭慧的《如是我思》(論集),釋聖嚴的《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明末佛教研究》,釋惠敏的《中觀與瑜伽》,鄧克銘的《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大彗宗杲之禪法》、《張九成思想之研究》,陳玉蛟的《阿底峽與菩提道燈釋》、《現觀莊嚴論初探》,蔡運辰的《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了李世傑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和《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

此外,在近十多年中的台灣,也出版了幾部史料性、資料性、學術性的文集或論集,那便是正聞出版社,為印順法師出版了共計二十三冊的《妙雲集》,演培法師的《諦觀集》共計三十四冊,幻生法師的《滄海文集》計四冊。新文豐出版公司為默如法師出版了《默如叢書》計五冊,為蔡運辰出版了《如是庵學佛謄語》計五冊,為佛林居士出版了《佛林叢書》計十八冊。東初出版社為東初法師出版《東初老人全集》計七冊。

六、結語
從如上各論著的主是,可以看出,屬於中佛教文學史學的較多,若干篇屬於佛教思想的論文,亦未出中國佛學的範圍,這是由於台灣的佛教學術界,對佛教原典語文能力不足,所以只在漢文佛教典籍中著手。多半學者甚至也未能參考現代國際教學者們已經得到的研究成果,不過現代日本佛教的學術著作,已漸漸受到台灣學者們重視。

因此,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對於研究生的培養,特別重視佛教原典語文及國際通用語文的教授,是以本所師生在梵、巴、藏原典研究方面的成績,已漸漸成為氣候,蓻於英日乃至德語的訓練,也在努力,故於台灣佛教學術水平的提昇,當可指日而待。
(作者案:本文係為日本山崎宏博士米壽祝賀而撰,脫稿於1991年10月24日紐約初襌寺。)

Buddhist Studies in Modern Taiwan
Ven. Sheng Yen
Founder,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The academic study of Buddhism in Taiwan began in the '60s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gradually since. For the past forty years, there have been local periodicals which publish papers on Buddhist subject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ere Hwa-Kang Buddhist Journal and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which offere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 forum and gave them incentive to write Buddhiological papers.
Eleven years have lapsed between the publication of Hwa-Kang Buddhist Journal No.4 and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4. Within this period of time, forty-four scholars published 118 articles in these periodicals cover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Ch'an, Pure Land, Hua-Yan, Buddhism of the Wei-Chin Period, Tian-tai, Yogacara, Madhyamika, Sino-Indian Buddhism, Tibetan Buddhism, Buddhist art, etc.
The most prolific contribution were Jan Yün-hua, Tso Sze-bong, Liou Guei-jie, Chen Yu-jiau, Li Chih-fu, Yang Huei-nan, Chen Ching-shiang, and myself. It is gratifying that thirty-seven among those forty-four scholars are ethnic Chinese, and particularly that we have not only specialists in Chinese Buddhism, but also scholars in Tibetan Buddhism, Theravada and Sanskrit texts.
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 (p1-18) : (民國81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5, (1992)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本文轉載自
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05,
已經經由法鼓山授權同意轉載,感恩法鼓山師父慈悲,隨喜讚嘆,阿彌陀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2-22 15:05 , Processed in 0.8502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