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7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淺談非時食戒(過午不食戒) 閩南佛學院(釋親仁法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26: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淺談非時食戒(過午不食戒) 閩南佛學院(釋親仁法師)


內容提要:
戒律是向善、向光明、向解脫的起點;是斷除累劫積習的銳利武器;是令道人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符合佛心聖意的最好導引;戒律更是延續正法命脈的關鍵所在。本文就律中之一的非時食戒,從六個方面入手,說明飲食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但同時它也是障道的助緣,並能導致病患和給惡道眾生增加不堪忍受的苦痛,最終將墮於負處。


今寫此文,對於非時食戒如何守持清淨及不持之危害作了簡單介紹。從中可窺佛陀制此戒的深遠意義及古德尊佛教誡、嚴持淨戒的風範。仰祈智者,思幻質非堅,美食難保永壽,師模任重,當為正法久住、道業有成而守持佛戒。


(作者簡介:釋親仁,閩南佛學院2001級本科畢業生。)


當今之世,去佛日遙,對戒法的重視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戒律不僅為佛陀金口所宣,就連佛陀入滅時,都叮囑弟子們以戒為師。對此我們又當持何態度?《涅槃經》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正法久住。」可見作為佛陀弟子的我們,肩負著弘揚正法和救度苦難眾生的大任。自然戒律是成功的關鍵。依戒行持也必然成為修行旅程中不可暫缺的內容,基於此,就「非時食戒」略明戒對我們的重要,以及持戒的利益和犯戒的危害。以期與諸同道合心共鳴,攜手共樹戒幢於今世。


一、略釋非時食戒名義


非時食戒,通出家和在家,故不可被忽視。何謂非時食呢?非時是相對時而言,「時」與「非時」分別指時間的界定分段,「時」指僧人如法吃飯的時間;「非時」指不能用正食的時間。但按時間來劃分,具體地說,「時食」——就是從清晨明相出後到日中這段時間,此時因順應法故,名之為「時」,于「時」而「食」,稱為「食時」;「非時食」——是指從日中以後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為什麼要這樣劃分時與非時呢?又為什麼在時中可以食,非時不可以食呢?《毗羅三昧經》云:
時有四種:早,天食時;午,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佛斷六趣因,令同三世故,日午是法食時(即如法之食時,三世諸佛皆以正午為如法之食時),故曰時。過此以後,同於下趣,非上食時,故曰非時。〔1〕


又《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七云:
非時者,從日中至後夜後分名非時。從晨至日中名時。何以故?以初日出乃至日中,明轉盛中則滿足,故名為時,從中夜至後夜分,明轉減沒,故名非時;又從晨至日中,世人營救事業作飲食,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分燕合嬉戲自娛樂時,比丘遊行,有所觸惱,故名非時;又從晨至日中,俗人種種事務,淫惱不發,故名為時,從中至後夜後分事務休息,淫戲言笑,若比丘出入遊行,或被誹謗受諸惱害,名為非時;又比丘從晨至中是乞食時,應入聚落往來遊行,故名為時,從至後夜分,應靜拱端坐,誦經坐禪,各當所業,非是行來入聚落時,故名非時。〔2〕


此中不難看出,若於非時而食,長貪妨道,招世譏過,事不應法,多生罪累,故名「非時」。于「非時」而「食」稱為非時食。而對於其中的「食」,它的梵語是Ahara,總謂增益身心。即有食物供應,身可活動,心可思維。故「非時食」具體的解釋,也就是如果在過了日中以後一直到第二天明相未出前這段時間,吃任何東西(除如法受過的藥)都叫非時食。于中「日中」和「明相未出」一定要把握好,因為各地所處的時區不同,所以日中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都以當地的為准。日中若過一發一線,都落入非時的範圍。明相是指天亮的時刻,一般簡單的就以能看到手紋的細線,或者能看出樹的綠色即可算天亮。就是說時間是十分固定的,如果在非時的時間受用飲食,就有違佛陀的教導,帶來許多過患,故當禁止。這是非時食簡單的名義。




二、非時食戒的制戒因緣


佛陀所制的每條戒,非憑空虛構,都是有一定的原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制戒因緣」。佛陀每一制戒因緣,都是佛世的弟子們,在他們的生活世界裏,所發生的很現實的事情。每當弟子犯了過錯,影響了佛法的莊嚴和自身的道業,被世間人譏嫌和誹謗時,弟子們都會毫無保留地向佛陀秉白,佛陀就會根據弟子所作,也為了警策以後的弟子們不犯,故而制戒。透過制戒因緣,就可以瞭解到佛陀制戒的本懷和用意,本戒是由兩個因緣而制的:


(一)當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時王舍城人民有一規模盛大的節會,人民歡樂地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慶祝節日。時有難陀、跋難陀二釋子,為六群比丘之一,也到城中參加集會觀看歌舞。因這二人長得容貌莊嚴,端正無比,所以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人們不看臺上的歌舞,而把目光都轉移到他們二人身上,這時其中一人對大家說:「你們不能白看沙門釋子,應供養飲食後再看。」時眾人即與飲食供養二人,他們二人吃完了所得的供養,又繼續觀看伎樂,一直看到天很黑了才回到僧伽藍中,諸比丘見了問他倆,這麼晚去哪了?彼二人就以實情相告。如此比丘呵責二人以後,就將此事稟白於佛,這是一個因緣。


(二)第二緣起所犯人是迦留陀夷,他是婆羅門種,他與別人不同之處是臉色黑光閃耀,也是六群比丘之一,他在晚上時著衣持缽,到王舍城乞食,此時正趕上天很陰暗,他到一孕婦家乞食,該孕婦持食出門,準備供養他時,正值天打閃電,亮光照到迦留陀夷黑色黑光的面孔,甚是恐怖,孕婦當時大聲呼喊,「鬼啊!鬼啊!」,同時因驚嚇過度而胎墮小產。這時迦留陀夷言:「大妹,我非鬼,我乃沙門釋子。」婦女非常憤恨地說:沙門釋子,寧自破腹,不應夜行乞食。時迦留陀夷聞此語已,還至僧伽藍中,以此因緣向諸比丘說了,諸比丘往白世尊,由此二緣世尊集僧,呵責難陀、跋難陀及迦留陀夷,並結此非時食戒。


透過以上的制戒因緣,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修行人不應置身俗人聚鬧之處,若觀伎樂,印象頗深,恒久憶持,更難以忘懷,互相言論不顧道業,擾亂內心不得清淨。若轉向俗事——為吃喝玩樂而奔忙,把精力投注于無意義的事情上,則易荒廢時光,又使信眾喪失恭敬,兼犯淨戒,久而久之,使自己貪欲膨脹,放逸懈怠,失壞戒律學處。所以,修行人當恒時不失向道之心,能夠心憶善法,足履善處,常自勉之!




三、非時食戒在諸眾中之輕重


佛陀有七眾弟子,即在家二眾和出家五眾。雖然在家居士的戒律條數遠不如出家眾多,但對於非時食戒,也都是要守持的。《行事鈔》云:「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三寶,勸化作諸功德,年三月六,常須持齋。用此功德,回施眾生,早成佛道。」〔3〕對它的解釋於《資持記》中云:「年三是正、五、九月,月六是白黑兩半各有三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一食,中後不得妄啖。」〔4〕所以在家五戒、八戒就有「非時不食(持齋)」的要求了。


《佛說齋經》云:「佛法齋者,(佛)道弟子同六齋之日受八戒。」又云:「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身,過中日後不復食,如是清淨戒,以一心習。」〔5〕佛制八關齋戒,是因在家居士事務紛繁,難得安心辦道,故讓其有機會過短暫的出家生活,令其一日一夜攝心善處,用功辦道,種將來出離之因。其中第八條就是「不非時食」。在這一天一夜中,如出家人一般的如法而食,日中之後不再進食,食少身心輕利,系心正念努力修行。持八關齋戒之人,應一心修習這一條戒,不得有犯,否則不能成就解脫正因。


在家戒還有一菩薩戒,在《善生經》中云:「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6〕這是說在家菩薩受了菩薩戒之後。如果於每月中的六齋日,不能受持八關齋戒,或是不供養三寶,這個優婆塞就得輕罪,因為「不非時食戒」是二十八輕戒之一,所以算輕罪,但是如果不起心懺悔,會墮落惡趣。雖然是犯輕罪,但是其作為已屬不清淨,所以說不淨有作。


其次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中的第九條就是「非時不食戒」。


沙彌尼戒,食不失時,常以時食,不得失度,過日中後,不得復食,雖有甘美無極之味,終不復食,亦不教人犯,心亦不念。假使無上自然食來,亦不得食也。若長者國王日中後施,亦不服食,終死不犯。常思禪定,一切飲食,雖有所食,裁自支命,欲令一切解深遠願,得十種力,以為飲食。是為沙彌尼戒也。〔7〕


所以沙彌尼一經受戒就要誓願受持,即使無上美味現前,也不能動搖。


對於式叉摩那,受了六法以後,非時食戒,是六法中的第五條,對式叉摩那守持的程度要求更為嚴格。其戒文曰「若式叉摩那尼非時食,犯戒,應更受戒」。「 若犯非時食戒,就名缺戒,應更與二歲羯磨,後從始學,若不滿二歲,不得授大戒」。式叉摩那犯了這條「非時食戒」,就必須于僧中重新作羯磨受戒。再學兩年,若差一天不滿兩年,或守持不清淨,都絕不可以進授比丘尼戒的。


再進一步,對於比丘、比丘尼非時食,同為第四篇所攝,比丘為第三十七條,比丘尼為第二十四條。如果比丘(比丘尼)非時食,咽一口結一個罪(第四篇罪),並墮眾合地獄一千四百四十萬年。而且不但咽咽結罪,還不能為居家八戒之師,何況能為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作師?


由此觀之,此非時食戒,著實不能輕視,雖說作為比丘、比丘尼,犯了此戒可以對首向清淨者懺悔,但是,切不可因可以懺悔就時常放縱自己,修行人墮惡道的緣是絕對不可以隨順的,當自我勉勵,清淨行持!




四、諸藥種類、體性與受法


在今日佛教界,持非時食戒的人已為數不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受持者中,有一些是不太如法的,如有的人認為只要下午不動牙,喝豆漿、牛奶等飲品也是持此戒;有的認為下午只要不吃飯,水果是可以吃的,也算在持午的範圍;有的人日食兩餐,但卻是時無定準,也算持午。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呢?主要是對諸藥的種類、體性及受持方法不甚明瞭,所以要想受持好非時食戒,一定要弄明白這些。所以,以下就這幾項內容作一說明:


(一)諸藥種類及體性
這裏的藥,是指「飲食」,佛教把一切食物都稱為藥,這是為什麼呢? 明朝蓮池大師云:「今人體弱多病,欲數數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稱晚食為藥石,取療病之意也。」眾生有饑病、渴病乃至四大不調之病,這些病都可以通過飲食加以治療,所以佛教把所有的飲食都稱為藥。


歸納起來共有四種:


1、時藥:「從旦至中,聖教聽服,事順應法,不生罪累。」時藥有兩種:


(1)蒲奢尼食,此云正食。它包含五種:飯、炒、乾飯、魚、肉。這五種攝盡一切可供療饑之物。但其中的魚肉兩種,因印度比丘是托缽乞食,其地又多蒸濕,難長穀物,居士供養仍難避免魚和肉。但作為漢傳佛教,沒有托缽乞食,糧食種類繁多,而於寺廟立炊,故絕對是禁止的,而且佛在《涅槃經》中已經明文規定佛入滅後,不可以再食魚肉了,所以若再食則獲罪無邊。


(2)怯奢尼食,此云不正食,也有五種:即枝、葉、花、果、細末磨食,即一切瓜果蔬菜乳酪漿羹,可以佐餐者皆是,以上十種,午前聽服。《僧祇律》云:「時食者:蔓菁根、蔥根、藕根、蘿蔔根、治毒草根。時漿者:一切米汁、粉汁、乳、酪漿。」由此觀之,有人將牛奶等作為非時漿來飲用,是錯誤的。


2、非時藥:也稱非時漿。「諸雜漿等,對病而設,時外開服。」日中以後至次日明相未出,是名非時。若患饑渴及諸雜病,聽飲非時漿。《隨機羯磨》云:「有渴病因緣,許受非時漿,謂果漿蜜漿等,澄如水色,以水滴淨受之。」


四分明八種漿「梨、酸棗、甘蔗、瑞果、葡萄、舍樓伽(搗藕取汁而澄清者)等漿,飲時須漉除滓,澄清如水若有濁汁,與時食雜,亦犯非時。《僧祇律》云:「一切豆谷麥,煮之頭不掉者之汁,若酥、油、蜜、石蜜,十四種果漿,生果汁休以水作淨。若器底殘水被雨濺等亦名淨。」但是若非時藥,過非時服,或無病受此藥,亦名為犯。作為非時漿,都是比較好喝的東西,易引起人的貪心,故喝前必須以水加之,使其味變淡,且無果肉在中,服方無過。


3、七日藥:「為病而設,七日為限」。四分明有風熱病因緣許受五種七日藥:酥、油、生酥、蜜、石蜜。僧祇加脂一種。


人「有四百四病,風大百一,用油脂治;火大熱病,用酥治之;水病蜜治;雜病用上三藥治之。」七日藥過七日于非時再吃也犯非時食。


《十誦律》云:石蜜(冰糖)不得輒啖,除五種人:遠行人、病人、食少、不足人、不得食人,若施水處和水飲之。


《五分律》云「饑渴二時,以水和飲」。


《明瞭論》云:「若病服七日藥,隨病為量,無病須捨。若無病復不饑,非時食者,得非時食罪。油膏亦爾。」故七日藥無因緣非時訶止。


4、盡形壽藥:此藥「勢力既微,故聽久服,方能除患」。言盡形者,此有三義:首先盡藥形,即服完為止。其次盡病形,服至病癒為止。第三盡報形,終身服用。


《明瞭論疏》云:「有身必有病,雖少差損,後必重發,加其口法,任終而受。」就是說身體的病是無恒常的,時好時壞,藥經過口法,病了就可以吃。


《隨機羯磨》云:「有諸病因緣,聽受盡形壽藥,謂一切鹹苦酸辛不任食者,如薑椒之類,及至白術散丸湯膏之類。」若無病,亦不饑渴,非時服盡形壽藥者,結突吉羅罪。此藥都是很難吃的,治病效果也弱,故長期服用才能療病。


以上四種藥物,盡形壽藥可通七日藥,于時、非時都可以服;七日藥也可于時、非時服,但僅限於七日,不通盡形壽藥;非時藥可于時、非時服;時藥唯于日中前得服。


若四藥相和,《行事鈔》中引《薩婆多論》云:「四藥相和,從強而服。若以七日藥,終身藥助成七日藥,作七日服,由七日藥勢力多故。」就是說四種藥混到一起,以哪種藥成份最多,就以那種藥的時限來服。


上面簡單介紹了諸藥的種類與各自的體性,了知此,即使有病受藥,也可知分齊其淺深,知何時該吃何藥不為過。同時也能糾正以往的偏差,如佛所制去清淨受持不非時食戒。若有病緣,當以非時漿、七日藥、盡形壽藥給予療治,這樣善法就會日日增長。




(二)四藥受法:若有因緣須服「非時漿」、「七日藥」、「盡形藥」,應如法如律予以加法,即所謂的「受藥方法」。


今依《毗尼作持錄要》(慈舟法師輯錄),將諸藥受法摘錄如下:


1、受時藥法:時藥即飯炒及枝葉等。而且,時藥經手受即可,餘三藥需經手受、口受,方能延時服用。時藥的受法比較簡單,但也有諸多約束。因為作為出家的五眾弟子,比丘(比丘尼)須從下三眾受時藥,若有淨人,當從淨人受;式叉尼當從沙彌尼或淨人受時藥;而沙彌(沙彌尼)對於時藥,則可以自手取時藥,不用受即可。其受法只需小眾或淨人雙手捧持,恭恭敬敬口說:「供養師父。」但是一定要注意時藥過日中手法即失。


2、受非時漿法:非時漿即瓜、果、蔗等水(或七日藥、盡行壽藥亦得),但是不得以時藥受作非時漿。
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比丘尼),有某病緣故,此某非時漿,為經非時服故,今於大德(大姊)邊受。(三說,其中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隨宜而稱即可,以下同此,故略。)
所對者云:善。答云:爾(以下答法同此,故略)。


3、受七日藥法:七日藥即酥、油、生酥、蜜、石蜜之類或盡形壽藥亦得,不得以時藥、非時漿作七日藥。而且七日藥應說淨,這樣七天吃不完也不犯長。並且七日藥勢力較強,如果吃七天病還未好就不能再吃,應更換另一種,而且中間須隔一天再受,不能一種藥連續受。且七日藥受後,淨人、小眾不得觸,觸則受法盡失,故不可不慎。


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比丘尼),有某病緣故,此某七日藥,為經七日服故,今於大德(大姊)邊受。(三說,答法同上。)


4、受盡形壽藥法:盡形壽藥即醫生開方之丸、散、膏、丹等之類。而且不得以時藥、非時藥、七日藥作盡形壽藥。


大德(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比丘尼),有某病緣故,此某盡形壽藥,為共宿常服故,今於大德(大姊)邊受。(三說,答法同上。)


以上是藥的受法。如果受持不非時食戒,于諸藥物,如法食用,方稱清淨。而七日藥不得蓄過七日,非時藥不得留至第二天明相出,即使時食亦應護淨,及離殘宿等過。認識了諸藥的種類體性及受持法,就可以糾正以往的偏差。但要持好非時食戒,還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力,不為美食所誘惑,不可隨便給自己開緣。


在《戒相表》中引:
昔廬山慧遠大師疾重,大德耆年,皆稽顙,勸飲豉酒,不從。復請飲米汁,又不從。復請以蜜和水為漿,遠令律師請訣曰可。遠曰須親見律文,律師檢律,才及開卷,遠已遷化。法師乃四依示跡,豈暗開遮,直欲示其慎護,為後世之軌範耳。


圓寂未幾之慈舟法師,有次患病,延醫診治,待藥送來,合寺諸師皆已就寢,無人所對作法,遂終夜忍痛而不服藥。古今大德,守戒奉法其嚴謹如此!欲清淨受持不非時食戒,須以古德為榜樣,精嚴守持。更何況當今時代飲食豐富,高級飲品、瓜果梨桃等應有盡有,這些食物不知要比古德的受用好多少倍,所以足夠身體所需,故當發勇猛心守持非時食戒。




五、不非時食所隱含的真義


修學佛法有兩條路:一者出家;二者在家。然而在家多修福業,注重五戒十善的修習,並積攢福報以便下一生有一個好的去處和過上舒心的安逸生活。對於出家人來說,修行是為真正的了脫生死,真正的擺脫輪回追求究竟的解脫。然而不非時食與解脫究竟有何關係,現就五方面來明不非時食與解脫的關係及所隱含的真義。


(一)防淫助道,出家人所追求的目標與在家人迥然不同。在追求解脫的大道上,淫欲是障道的根本,故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是全斷淫欲,然而飲食卻是淫欲的助緣,也就是說飲食是輪回生死的增上緣,故有飽暖思淫欲之語。所以要想令自己身心淨潔,不起惡念,對非時食戒就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道宣律師也強調為「乃就緣防」。佛陀為了保護我們安於道業,遠離惡法,故在律中對於飲食多所限制,其最主要的一個目的,也可說是為了對治人生所存在的第一大欲,而這大欲是障解脫的大敵,故於其對治的最勝方便就是節制食欲的增長,即能遏制惡法的滋生。由此可知不非時食,可助道人跨越修行的最大障礙,故豈能不持。


(二)念惡鬼苦,佛陀特別重視不非時食,因為佛陀知道早、午兩時受用飲食,就堪弟子資身行道,又不會引發餓鬼饑餓難挨之苦。餓鬼本身由慳貪所感,或者生時對飲食過度的浪費而墮此趣,其咽細如針,腹大如甕,且又具備五通。若我們于非時一動鍋碗瓢盆,炒出滿桌色香味俱全的飯菜,誘發他們的饑渴,因業力故,欲食又不得,故瞋心大動,其瞋心一起,則猛火便從口出,使其受燃燒之巨大苦痛。從前有一高僧法慧禪師住鄴寺,聽到鄰房僧午後作飲食吃,悲痛去佛世遠,大家都不注重持戒,悲傷佛法衰殘,不憫念三惡道的苦眾生,因此不覺涕泣。古德對犯戒人痛心到這種地步,故若不能持此戒,當生大慚愧,念餓鬼苦,常行悲濟,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若不這樣,過失很重,為了三惡道的眾生故,豈能不持此戒。


(三)多食致患,凡是在飲食上沒有節制,數數而食就會導致身體患病,會吸收的則身體過胖,增加心臟的壓力,行動起來很不方便。若吸收功能差的,則數數食增加胃腸的負荷,使其功能紊亂,進而無法進食,影響了其他器官的供應,所以身體的各個主要部分產生連鎖反應,不能好好地為修道服務。四分大律曾云:「比丘有疾,先斷飲食。」可見多食是會帶來疾病的,而且有病還要從飲食上先下手。


《因緣經》云:
佛告波斯匿王,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為諸比丘舍外道法,於我法中,出家為道,先習苦行,饑餓心故;得諸弟子,肥美飲食,貪食過飽,食不消散,則致眾病,是故制食。又「縱橫乞食,無有晝夜,食無時節,為諸外道之所譏責」。〔8〕


可見多食不但影響自己的身體和道業,同時也招來外道的誹謗,又因口腹之累而無形中增加了眾生的惡業。也有人以病為由,冠冕堂皇的數數精心作食,不畏當來之苦,這都是很可怕的。故無論有病無病,常當觀察此身,為生老病死之本,眾苦之源,莫被其所累。若一遇病緣,便犯淨戒,過失是很重的。古德云:「人常想病日,則塵心頓息;人常想死日,則道念自生。」若不如是,由飲食導致患病,由患病而更增懈怠,如是迴圈下去,還談得上了生脫死嗎?


(四)防思想偏差影響當來去處,近時有人,認為持午是戕害身體,於是便以佛臨入滅時,曾說過小小戒可以開為由,便將非時食戒也劃為小小戒的範圍,於是便不受持非時食戒。


如《大智度論》中云:「近世學大學小,啖食無時,不畏佛戒,銅漿鐵丸,焦爛喉腹,痛徹心髓,誰當代之。」


須知佛制此戒非常重要,而且作為道人,只為三餐,精細調養,貪著滋味,便放縱而不守持,並找好藉口,這樣便心滿意足地安心受食,豈知將來的苦果,是別人不能替你分擔的。更何況會影響你最終的結局,一戒不持,就會被牽引到負處,反之必生善品,《觀無量壽經》云: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生極樂園,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文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9〕


從經文中就可以清楚知道,持戒的力量可以幫你跳出五濁惡世。但是如果你認為非時食戒是小小戒,不去守持,沒有隨順三世諸佛的教導,以己知見傷害的不但是自己,後人也會仿效,故亦因你而墮。更何況八戒、十戒、式叉摩那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都有明文規定此非時食戒,可見此戒于諸戒法中多麼重要。為沙彌、沙彌尼若不持此戒,則不如一個持八關齋戒的居士,又當如何為人天師範?故當思佛制此戒的真正內涵,生為人天之師,死為蓮邦善人。故當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發心守持此戒,更能為光顯三寶而努力守持此戒。


總而言之,作為佛弟子,為維護正法,當努力奉持戒法,不能隨流于壞滅正法的論斷,而有人也出於慎重和好意,乾脆避而不談,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利害,不以聖教三寶為念,見一切毀戒破戒,聽之任之,根基即毀,大廈何存?又何能利益當來之人?藕益大師謂:「居常謂壞法門者,皆撐法門人。齊桓晉文,尊周適所以壞周。方痛懲之不暇,奚忍蹈其覆轍!」〔10〕逆耳忠言,甯不深思!




六、非時食戒持犯的利益和過患


飲食本是維持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不論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沒有受用飲食,很難能長期生存下去。所以佛在經中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賴於飲食維持色身,假借色身修學佛道。


故佛在《遺教經》中說: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資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大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11〕


所以作為出家人,受諸飲食,不可不慎,食則五觀,恒處正念,如法受食,常得少欲無病,起居輕利,氣力康強,安樂而住,若過飽食,若數數食,則致昏沉,多欲睡眠癡肥體重,不得輕便,做事遲鈍,思考癡呆。是故世尊制諸弟子過午不食。


又經謂午後不食得五種福:少淫、少睡、得一心、無下風、身安少病。


在《增一阿含經》謂多食有五苦:大便數、小便數、多睡眠、身重不堪修業、多患食不消化。


《成實論》卷七云:「問曰:‘得解脫者亦不作餘事,謂過中食等,是事亦可是不善耶?’答曰:‘是罪因緣故,善人亦捨。若法無過不應捨離,過中食等,能害梵行,是故亦捨。’」


藕益大師云:「設有病苦因緣,佛自立‘非時漿’、‘七日藥’以濟之,斷無以晚食為藥石之理!」


且大師著有非時食戒十大益論,敍述此戒的功過更為詳細,學人多不知此戒之益,今錄於此:
夫齋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為飲食之人,既畏此律檢,豈辨其利益?今原如來立制本意,盡善盡美,何能殫述?


略而舉之。大益有十:  


(一)斷生死緣:經云:「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眾生,皆依飲食而得存活,所謂致食、觸食、思食、識食。」由此觀之淫欲固生死正因,飲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緣也;均為五欲所攝。特資此毒身,借之毒身,不能全斷!然設得時食,尚作曠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時耶?


(二)表中道義:台宗云:「午前進食,表方便道,猶似有法可得;過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無所需。」此之理觀,全托事境,償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猶飲食,放縱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麥之太過,行不適中,妙理何由契會?


(三)身少病:脾主信,數數食,最能傷脾。故玄門以戒晚食為養生善術,豈名忍餓?


(四)道業尊崇:趙州云:「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二時已雜,況三四耶?儒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今昔對比恪守齋法,專精辦道,道業自隆。


(五)堅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氣,增長淫心;今寂而清淨,戒體堅固。


(六)堪能修定:斷其雜食亂想,身心輕利,取定不難。


(七)出生智慧:晚食助昏蓋。今清淨惺寂,不障觀慧;又於四種食,如法作厭離想,即能斷三界惑。


(八)離鬼畜業: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不持齋法,鬼畜無異,牽入其類,持此齋法,遠離二趣生緣。


(九)不惱檀信:謂長乞食者,設午後更複持缽,則終日但見沙門往還,必令施主生惱;今午後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擾行人:今時叢林晚餐,廚人惟事炊爨,終身碌碌,不異傭工;齋法若明,則無此煩擾,共修道業。是以諸佛出世,必立此制。〔12〕


故佛弟子,不可不離過受用飲食。而且佛制不非時食,也是為了利益僧眾離盜僧食過,因為非時若吃常住的飲食,則屬於盜十方常住僧物,落入盜戒。作為僧人,于時食其間打犍槌,則進界有分,若于非時,不管破戒人還是大德,都不給吃的。從事相上看,好象佛教這麼做很沒有人情,不慈悲。但實質上這正是佛門慈悲的一種表現,正因佛陀憐憫這些破戒人,才制戒不給他吃。因為破戒之人已壞失戒體,不堪修道,吃十方食,口口犯盜,滴水難消,必招苦報。正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所以不讓他吃,才是對他真正的慈悲和關懷。「大德非時」,是說即使是大德在「非時」(日中以後,如晚上)駕臨,亦不應招待晚餐。


如《行事鈔》引《大集經》云:「盜僧物者,罪同五逆。然盜通三寶,僧物最重。」《方等經》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五百問》云:「負佛法僧物,縱償還,入阿鼻,而得早出,何況不償者,永無出期。」〔13〕文中的「五逆」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羯磨轉法輪僧。「四重」罪:即殺、盜、淫、妄。犯「五逆四重」罪,必墮三途無疑。如此罪大惡極,佛還有辦法救度,唯盜僧物,佛所不救。這不是佛捨棄不救,而是罪過太大、太深、太重了,盜僧物的罪過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真是令人不寒而慄!而非時食就和此有緊密的聯繫,可見非時食的過患十分嚴重。


有時僧人至居士家,居士恭敬師父,擺設佳餚于非時;有時,功德主及官位之人來寺,以求寺廟飯食消災,俱皆礙於情面,違教而行。殊不知,作為道人不能引人以正見正道,果報誰負?故不可以攀緣之心違佛悲心之教誡。


《佛藏經》云:「出家當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所需。如來白毫相中,百千萬億分中,取其一分供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盡。」〔14〕佛悲心如斯,我等有心之人豈能不持戒修行而隨順世俗?


在《舍利弗問經》云:世尊!有諸檀越,造僧伽藍,厚置資給,供來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時就典食,索食而食,與者、食者得何罪?其本檀越得何福?佛言:「非時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盜人。非時與者,亦是破戒人,亦犯盜人。盜檀越物,是不與取,非施主意,施主無福,以失物故,猶有發心置立之善。」〔15〕


佛就告訴舍利弗,非時食的人,是破戒人,又盜用僧物,而且令施主只有發心的功德,而得不到供養僧人的福報。更為恐怖的是,此經中舍利弗又請問佛:
時受時食,食不盡者非時復食,或有時受至非時食,復得福不?佛言:「時食淨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導師;其不淨者,猶為破戒,是大劫盜,是即惡鬼,為罪窟宅。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盜法利,若無法人,盜名盜食,非法之人,盜與盜受,一團、一撮、片鹽、片醋,死墮焦腸地獄,吞熱鐵丸,從地獄出,生豬狗中,食諸不淨。」〔16〕


從文中可見,食淨才堪為福田,不淨即名罪窟宅,因果昭彰,如法守持非時食戒,對自己對眾生才是最勝最尊的,而破此戒的人,結局更是令人生畏,而且居士心血的供養,卻換不來佈施的福報,自損損他,作為道人宜當切切深思之……。


最後從得佛相好身來談受持非時食戒的功德。《長爪梵志請問經》云:「問:如何獲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答:由前生遠離非時飲啖諸食。」〔17〕經上說如來四十顆牙齒潔白整齊,是從受持非時食戒而得來的,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那麼要想成佛,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否則就不算圓滿。佛是大家都要成的,那麼此戒也是非持不可的。


吾人能捨俗出家修道,在物欲橫流中放棄享受,又豈能因飲食之累而損慧命;同時又有誰心甘情願去吞熱鐵丸呢?在律中佛陀曾說有二種健兒:一種是受戒後嚴持不犯;一種是犯戒後知道懺悔。為了成為佛陀合格的弟子,不傷色身,也不害慧命。就算做不到嚴持淨戒不犯,也要爭取犯後知道懺悔。


在高科技發展的時代,作為僧人,持戒已經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到之處能依戒行持、高風亮節、安詳柔和、不隨波逐流,那麼所到之處就能令眾生信心增長、善根增長、福報增長。


更何況《大集經》云:「破戒者,十方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入魔界故。」若不持戒,當墮三惡趣中,尚不得為下賤人身,豈能成就眾生。明顯可知戒律是生善處、遠苦趣、近解脫的關鍵。在此仰祈智者,思幻質非堅,美食難保永壽,師模任重,望出家同道,能共同持佛淨戒,如法行道,作住持正法、光顯三寶的法門龍象,將三寶的利益奉獻給天下苦難的眾生。


參考文獻:
1、續明法師:《戒學述要》, 圓光寺印經會印行。
2、廣化法師:《戒學淺談》, 南普陀佛學院印。
3、佛瑩法師:《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上冊,鹿谷淨律寺印。
4、廣化法師編輯:《濟濤律師遺集》, 南普陀寺印。


〔1〕《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2〕《大正藏》第23冊,第551頁下。
〔3〕《大正藏》第40冊,第140頁上。
〔4〕同上,第406頁下。
〔5〕《在家律要廣集》卷四,第6頁。
〔6〕《大正藏》第24冊,第1049頁。
〔7〕《沙彌尼戒文》,《大正藏》第20冊,第937頁下。
〔8〕《大正藏》第17冊,第588頁上。
〔9〕《大正藏》第120冊,第345頁中。
〔10〕金陵刻經處本《靈峰宗論》卷五之一,第18頁。
〔11〕《遺教經》,《大正藏》第12冊,第1111頁上。
〔12〕藕益大師:《靈峰宗論》卷五之三,第423~434頁。
〔13〕《行事鈔資持記》卷十七,第22頁下。
〔14〕《大正藏》第15冊,第802頁上。
〔15〕《大正藏》第24冊,第902頁中。
〔16〕同上,第92頁下。
〔17〕《大正藏》第14冊,第968頁中。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1 22:23 , Processed in 0.1797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