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89|回復: 1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五講75)見性獨立存在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五講75)見性獨立存在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75)
《楞嚴經義貫》437頁,
第7.顯示見性無礙
它這個無礙就是:
大相無礙、小相無礙;
長短無礙;
方圓無礙;
近跟遠無礙;
空,還有障礙物無礙,
也就是見性是獨立存在的,
不受大小、長短、方圓、近遠、空塞的影響,
它是絕對獨立存在的,
叫做顯示見性無礙。
經文:
[阿難白佛言:]
[「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
[居日月宮,]
[此見周圓,徧娑婆國;]
[退歸精舍,祇見伽藍;]
[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世尊,此見如是,]
[其體本來周徧一界,]
[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
[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我今不知斯義所在,]
[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註釋說: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
阿難曾經乘佛的威神之力,
而隨佛至四天王宮殿,
其殿皆是殊勝的寶藏所成,
故說是「勝藏寶殿」。
「居日月宮」:
阿難後也隨佛到日月二天子之宮殿。
在這個我們要了解,
我們的眼睛、肉眼是看不到的,
這個沒有神通是沒有辦法的,
他的頻率跟人間的眼睛的頻率,
是不相應的。
所以,看起來,
我們眼睛看:咦?就沒有什麼啊;
但是,有神通力的,
他就有辦法!
所以,我們今天看須彌山,
日月繞須彌而轉,
我們在須彌山看;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喜馬拉雅山,
也沒看到什麼,
它就是一座山,
一座緣起的、如幻的山而已。
因此必需藉佛的神通力才有辦法。
「此見周圓,徧娑婆國」:
「此見」,我此能見之性。
「娑婆國」,
是指娑婆世界中的南閻浮提。
諸位!
這個南閻浮提,也是一直有爭論的,
這南閻浮提,
有的講:南閻浮提就是我們的地球;
有的講:南閻浮提它不是,
就是東勝神洲、
南贍部洲,
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它只是一個洲的範圍。
所以,這個南閻浮提,
佛陀當時候講的這個地理位置,
天文、地理位置,
因為就是就當時大家所能認識的。
所以,二千多年那個天文、地理位置,
不同於現在的用地球的衛星定位;
或者是照相;
或者是天文學來講到,
以前都是以地球為中心。
諸位!
包括我們那個算命的,
什麼星座,
如果你相信是什麼星座,
天蠍座,
或者是什麼牡羊座,
你相信這個星座的命運,
你就必需以地球為中心來討論的。
知道吧!
討論這個星座,
是以地球為中心來討論的,
地球是不動的,
而太陽跟月亮是繞著地球轉的,
幾百年前的天文現象界是這樣子,
才討論什麼星座‥‥‥
什麼命運的。
這個依今天的天文學來講,
那個星座是不準的,
完全錯誤的;
但是,大家興趣就好,
你是什麼座的啊?
我是天蠍座的,
我是天蠍座的。
就討論天蠍座怎麼樣‥‥‥
某一些還有一點準,
你天蠍座的是長得怎麼樣啊;
人好不好看啊;
個性怎麼樣的,
某些還講得滿準的!
但是,那個是以地球為中心,
去講、去討論的。
知道嗎?
所以,講什麼星座,
依今天的科學的角度來講,
是嚴重錯誤的!
今天的科學,
必需以太陽為中心點來討論;
但是,如果討論到星座的問題,
卻以地球為不動的角度在討論的,
這是根據以前的錯誤的天文學,
反正大家將錯就錯,
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就這樣討論,反正你興趣就好,
我也不反對,
反正大家都談一談,
就這麼一回事!
以阿難不是以自己神力所見,
所以無法很精確。
「伽藍」:梵文叫做「僧伽蘭若」,
僧眾所住的園庭,
引伸為寺院之通稱。
所以,我們稱為伽藍聖眾,伽藍聖眾。
以前一個老菩薩,他念錯了,
念台語念作〝加拿〞,
我都聽不懂,
我說:什麼是〝加拿〞啊?
他說:就是那二個字啊!
我說:這二個字是什麼?
一看:喔!是伽藍。
伽藍,梵文是僧伽蘭若。
所以,只要把梵文翻譯成中文,
中文再翻譯成台語,
念起來就不能聽,
就不能聽!
就像大悲咒就好了,
以前老菩薩也是這樣念: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念起來就是很奇怪了,
很奇怪!
但是,如果虔誠念的話,
也會感應,
也會感應就是佛教論心。
所以,一般稱為伽藍,伽藍,
就是指出家人寺院的通稱。
「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戶堂」,戶內之講堂。
「簷廡」,屋簷跟廊廡。
此言,
若進入了令人心生清淨的講堂之內,
則只能看到屋簷和走廊。
意思就是:
到天上去看了那麼遠,
回來視線為什麼剩下這一點點呢?
這見性為什麼剩下這一點點呢?
「為當牆宇夾令斷絕」:
是不是被牆壁所夾斷了?
所以,讓我們的見性沒有辦法伸展呢?
「為」,就是還是。
「當」,就是由,被。
此言,
還是被牆壁以及屋簷夾斷了呢?
「弘慈」:就是大慈。
「敷演」:
「敷」,就是舖敘。
「演」,就是開演。
意思就是廣為說明之義。
義貫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若此」能「見」之「性」,
如您所說的,
「必」定是屬於「我」的,
而「非餘」物所有,
則當「我與如來」
在「觀四天王」的「勝藏寶殿」,
有的人念:勝藏ㄗㄤˋ寶殿,
及乘佛威神
而得「居」於「日月」天「宮」,
當彼之時,
我之「此」能「見」之性
確然能夠「周」徧「圓」滿
就像我們今天來講,
用觀念就是說:
坐太空船的時候,
到月球去看,
哇!
這個視線怎麼看得那麼寬廣?
就是這個意思。
以前沒有太空船,
我們現在用太空船,
你坐太空船到外太空的時候,
去看:哇!
怎麼盡虛空界的那個星球,
都是一顆一顆小小的星球?
就是看得很遠、
很廣!
而「徧」及「娑婆國」土之南閻浮提。
然而等到我「退歸」祇桓「精舍」的時候,
卻「祇」能「見」到「伽藍」的屋宇園林,
若入於能令人「清」淨「心」地的
「戶」內講「堂」,
則「但」能「瞻」見
講堂的屋「簷」以及廊「廡。
世尊,
此見」性竟有「如是」之變異,
「其體」性「本來」可以
「周徧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
而「今在室中」,
卻變得「唯」能「滿一室;
為復此」能「見」之性
能自己主動調整「縮大為小」?
或者是「為當牆」壁
以及屋「宇夾令」內外「斷絕?
我今」實「不知斯義」理之「所在,
願垂」賜「弘慈,
為我」等「敷」陳開「演」此中的道理。
詮論
是能見之性,於境大時即可見大,
小時即可見小,
清時即可見清,
濁時即可見濁。
境有變異,
而見性隨物朗照,無有遷改。
其實這個都一直在強調什麼?
這個在強調:見性離相,
離根、離相,迥脫根塵,
它是一直獨立存在的,
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
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
而佛法還不能用認識的,
它還必需用體悟的,
它還必需用體悟的,
它要內證的功夫。
所以,我們那個一動,
就是夾著一個妄見,
虛妄的那個知見,
一閃,它就會跑出來,
而且它是無時無刻沒有夾帶一個我執。
而世間人他這個,
說來說去,都是「我」的功德最大,
他這個假我,是一直存在在這個世間,
那個我相是很難破的!
有個英國的醫生提了一個包包,
很緊急的開一部‥‥‥
他開了一輛新車,
很緊急的就到比較鄉下的地方,
去看一個小朋友。
這個小朋友病得很嚴重,
病得很嚴重,
躺在那個病床上,
他的媽媽在旁邊照顧,
這個醫生就趕到了
這個郊區一點的小朋友家看病,
看了看了以後,
就跟他媽媽講說:
我來看你兒子看四次了,
所以,這一次要加出差費,
加二十英鎊,
要加錢,
要加二十塊錢的英鎊!
他媽媽就很生氣了,
說:你怎麼可以加二十塊錢英鎊呢?
他說:我來看你兒子,
這一次第四次了呢!
他的媽媽就說:
不是我兒子把肺結核散播到全校,
你哪有今天的轎車可以坐啊?
你哪有這麼好的房子可以住啊?
就是她兒子把肺結核散播到全校,
所以,他生意就特別好!
反正那個「我」就一定會存在,
不管怎麼講,
那個「我」就是一定會存在。
那麼,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說:
這個見性它沒有我執,
沒有我執,
所以,見性隨物朗照,
無有遷改。
但是,我們這裡要了解的,
佛陀本身充滿了智慧,
還有慈悲;
但是,他並不是對天地萬物都沒反應的,
他不是這樣子的。
是不是?
他會有反應的,
因為眾生境界不夠的時候,
佛陀會反應的,
佛陀也會呵叱人的。
譬如說提婆達多,
說:世尊!你年歲已經大了,
為什麼不把僧團交給我?
世尊就呵叱他,
說:我尚且不把僧團交給舍利弗跟目犍連,
他們都證四果阿羅漢的!
是不是?
何況交給你這個癡人?
就是大愚癡的人。
佛陀也會呵叱人的!
是不是?
所以,要反應給眾生知道,
並不是說:聖人就呆呆的坐在那邊,
不一樣的!
像古時候咱們中國的祖師,
有時候徒弟太不像樣,
他也會反應的!
所以,因此佛陀雖然有種種的反應;
但是,他內心是沒有煩惱的。
然而眾生之妄想真是無奇不有,
居然想到見性會被牆壁夾斷!
嗯!我也是第一次聽到。
經文:
[佛告阿難:]
[「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
[各屬前塵,]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
[吾復問汝:]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
[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441頁,
註釋
「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這各種所現的事相,
如上下方圓,
以及業用,
例如來去伸縮等,
皆屬於現前塵境之留礙,
跟見性無關。
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講:
修學佛道,守心第一?
守心第一,
就是你守住,不讓它妄動,
也就是不被污染、
不受影響,
因為跟見性無關;
只要你著相,
見性就會妄動,
著、住,
無明就會現前;
放下,不被污染,不受影響,
萬象就跟見性無關。
所以,修學佛道,守心第一,
這個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麼樣修行。
所以,真正一個修行人,
他就二六時中都是降伏自我的,
也就是,諸有所作,皆是有相,
托塵依緣聚散而起、而滅;
而見性實不起不滅。
只要‥‥‥
記住!
托塵依緣聚散而起跟滅,
起跟滅就是生滅意識心,
叫做離塵無自體性。
而見性實不起不滅,
這個在強調什麼?
就是離塵有自體性,
這個才是我們當家作主的,
本來的東西,
無雜無染──相自生滅。
也就是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舒」,就是伸展。
不應說見性有隨境而伸展擴大
或者是縮小。
譬如說:我們出去外面公園旁邊,
講堂旁邊有個小小的公園,
眼睛一望,望到虛空,
喔!見性就好像擴展開來。
是不是?
回到我們講堂內,
文殊講堂內,
咦?
我們的見性變成這一點點,
好像被夾斷一樣,
怎麼這個範圍變成小了?
其實不是,
見性沒有大跟小,
於大見大,
於小它見小,
它本身並沒有大變成小,
或者小縮成大,
見性本來就沒有所謂大跟小的,
於大現大,於小現小,
就是這樣子。
所以,因此見性
本自並沒有大小、長短、方圓,
修學佛道就是要開採這個本來的面目。
所以,相自生滅。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舒」就是伸展。
不應當說見性有隨境而伸展擴大
或者是縮小。
「舒縮」在此還包括「斷續」等相。
「斷」就是被夾斷;
「續」就是接續,
接續。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
譬如說在方形的器皿之中,
便見有方形的空間。
「為復定方?為不定方?」:
這是討論說:是不是一定是方形的?
是一定是方形的嗎?
還是不一定是方形的?
是一定是方的?
還是不一定是方形的呢?
「一定」就是含有不可改變之義。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不應圓」:
如果說那個空間一定是方的話,
其實空間沒有方跟圓,
虛空哪有方跟圓?
我們古時候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
認為說地球是方塊形的,
所以,我們說:到那個地「方」,
是不是?
地「方」,到那個地「方」去,
為什麼?
以前不講‥‥‥
其實這樣講地「方」是不對的,
應當說:到那個地「圓」才對的,
圓滿的圓;
可是,你講:到那個地圓,
人家聽不懂啊;
你到什麼地方去?
所以,古時候人,天文學不發達,
所以,把這個地理認為那個是方。
如果說:那個空間一定是方的話,
那麼我們若在那方形的器皿當中,
另外再安放一個圓形的器皿,
則此方器中的空間,
不應再變成圓的。
譬如說下圖所示:
這樣就看得更清楚了!
442頁,
諸位!看上面,
方器當中見方空。
是不是?
你看這個圖片,
右邊是虛空,左邊是虛空,
下邊二個字叫做「圓器」,
在中間再安一個圓器,
方的裡面再安一個圓的;
現在討論的是虛空,
諸位!現在討論的是虛空,
虛空就無關於方形的器皿、
還是圓形的器皿。
所以,在這裡就是說:
如果我們安上一個方的,
那麼,這個虛空到底是方的?
還是不定的?不一定是方的?
所以,看左邊的解釋,
如果不一定是方的,
那麼,在方器當中,應見不到方形的空間,
因為它是不一定嘛,
就表示確實它是方的。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如果說
那個方器中的方形空間是不一定的,
那麼,在方器之中
就應當沒有確實的方形的空間。
然而現在見到了方器中
確實有個決定的方空,
所以說「方器中的方空為不定」,
此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說不定,不對。
是不是?
說不定,是不對的。
底下說:「不知斯義所在」:
「斯義」,就是這個道理。
指為何見性時大時小,
有時候又好像有舒有縮、
或者是被夾斷的感覺,
這個道理何在?
(這是因為阿難見相不見性,
著外相求。)
所以,著相修行百千劫,
這是因為阿難見相不見性,
這個就是所有修行的關鍵,
只要你見相引發的意識心,
就是離塵無自體性;
離塵有自體性的,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所以,你只要見相一直求,
就永遠沒有辦法入佛的境界。
443頁,
「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見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
這一句含有:不是我佛陀創造的,
這一句就是告訴你:
見性的道理它是大,
大到本來就存在,
這是宇宙當中,
人生、宇宙當中,一直存在的道理,
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新增加的道理,
只是眾生不悟而已。
所以,見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
含有‥‥‥
這一句話重點在哪裡?
重點:只是你沒有去發現而已,
因為你一直著相嘛,
一直著相,就永遠見不到性了!
如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
但是虛空本身並沒有改變,
也就是沒有舒縮,
也沒有被方圓之器隔斷。
虛空比喻作見性,
方器圓器比喻所見之相。
「云何為在」,
云何有「定在」與「定不在」呢?
也就是你為什麼‥‥‥
這一句就告訴你:法無定法,
你說一定怎麼樣,
就很難講的!
你很出名,
它就一定會有負面的,
就像政治人物也是這樣子的,
你有正面,它就是一定會有負面的。
如果你很出名,
還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
他的出名不算是不好;
有時候,人家不認識你,
反而很好,
反而很好啊!
是不是?
有一個旅客就坐飛機,
到航空公司的服務台去辦理,
他多問了二句,
那個服務台,航空公司的小姐很兇,
就劈里啪啦的呵叱他,
然後說:你很囉嗦!
態度很惡劣,
非常惡劣!
這個旅客非常的不滿,
打電話去給航空公司的總經理,
就打電話過去了,
這總經理打電話來試試看,
這櫃台的小姐電話接起來,
講沒有二、三句,
態度是真的很惡劣,
他說:剛剛有個旅客投訴你態度很不好!
她就解釋了一大堆,
他就問那個小姐說:
你知不知道我是誰啊?
她說:你是誰啊?
他說:我是航空公司的總經理啊!
喔!做總經理啊?
那個總經理愈講就愈大聲!
那小姐就問他說:
那你認不認識我呢?
那總經理就說:我不認識!
然後趕快掛掉說:
喔!還好你不認識我!
認識,馬上就要開除了,
喔!還好你不認識我。
所以說:無名小卒也有他的好處,
樹大它就會招風。是不是?
所以,我們沒有出名的人,
很想把它搞得很出名,
這種名氣並不香。
你就修你的德行,
守你的忍辱,
用佛的慈悲做事情,
這香氣要沉香,
沉香,
它是散發一種很自然的香,
他的忍辱、慈悲、勤勞,
慢慢一個人、二個認同,
三個、十個、一百個,
有德行的法師,他就會這樣子,
他不會一直炫耀自己、
一直讚歎自己。
有修行的居士也是這樣,
在一個團體裡面,
這個有德行的居士,人家一提到他,
那就:喔!首屈一指的!
因為他在這個團體已經十年、二十年了,
他的忍辱的慈悲,大家有目共睹的。
所以,那個香,
榮耀要像沉香一樣的,
是真正的香。
如果全世界的榮耀都給你,
而你並沒有實力,
你並沒有實力,
那別人所有的讚歎,都是短暫的假香而已,
你不是真正的香。
所以,比丘要變作一個真正的香,
你就必需要低調、忍辱,
真參實學,
不炫耀、不驕傲、不狂妄,
等到我們有能力,
我們有實力,
我們有德行,
他很自然的,
他就會一直傳開來,
一直傳開來‥‥‥
我們不是故意要讓人家讚歎的,
而是這個是大自然,
就是自然的道理。
一顆沉香放在這裡,
它慢慢的放出,釋放這個香,
而且是持久、很香;
噴那個香水,
一下子,咻咻!
是不是?
一下香一下。
像我要坐電梯的時候,
有的信徒可能香水塗得很厚,
是不是?
我進去這個電梯裡面,還聞到香水;
等到我吃飽飯再上這個電梯,
那個香水的香就沒有了!
所以,膚淺、沒有實力的那一種香,
是很短暫的,
很短暫的!
底下,
「云何為在」,
云何有「定在」與「定不在」呢?
也就是,方空與圓空之相,
不能說一定在,或者是一定不在:
若有器之因緣在,
則現有方空或者圓空在;
在這裡特別注意,
這一句話的重點:
只要你著於假相,
就會現方空或者圓空,
意思就是:會爭論不斷,
到底是方的還是圓的?
這個在強調這個地方。
只要你著相,
心性就沒辦法顯露,
一定會再論:這是方的,這是圓的;
你只要有我執、我見,
那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它就一定不會斷,
無論你假借任何的理由來煩惱自我,
諸位!那個都是相。
所以,佛陀叫做善逝、世間解、調御丈夫,
諸位!
那個調御丈夫是什麼意思?
善於調伏自我,
而佛陀是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叫做調御丈夫,
調御這個六根,
三業讓它絕對的清淨。
諸器若除,
方空圓空即不復在,
空即不復有方圓之相,
然空性不失;
空性常在,
能隨器現方圓,
能隨器現方圓,
然空實無方圓。
意思就是:我們見性本來就存在,
於大現大,於小現小,
於方現方,於圓現圓,
無關於這個外在的。
這用來比喻:見性自身沒有大小,
然能逢大見大,逢小見小,
意思就是:它也能反應,
也能起妙用了。
是不是?
而見性本身並不因所見之境
而有改變或者是舒縮,
更加不會被夾斷。
義貫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中,
不論「大小內外諸所」現之「事」相,
如上下方圓等,
或者是「業」用,
如來去明暗等,
皆「各屬」於
現「前塵」境於六識中之留礙,
諸位!
這個留礙就是一直執著生命,
認為這個是實在相。
所以,因此我們死的時候,
為什麼有的人眼睛都闔不上來?
就認為:我某件事情沒有完成,
我某件責任沒有完成!
其實不管你完成跟不完成,
它自性本來就空。
所以,佛告訴我們:
所有的眾生,
這個意識心一直想留在這個世間,
一直想要活下來;
可是,我們的軀殼卻要面對無常,
卻作不了主,
所以,我們的意識心,
會想要執著這個色身活下來;
可是,又無奈無常的現前,
因此在我們內心裡面,一直產生衝擊,
一直恐懼面對死亡,
自己一直認為:
我的責任還沒有完成,
我某件事情還沒有做完!
可是,你有沒有體悟到,
當你沒有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
什麼事情讓你來完成?
什麼事情讓你來開頭?
有什麼事情讓你要去完成、去結束?
沒有啊,
沒有啊!
妄起妄滅,
就是假借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束。
所以,眾生也就這樣子,
意識心想一直留在這個世間活著;
可是,軀殼卻不聽話,
朝向死亡。
所以,每一個人的生死就一直在那邊掙扎,
想活更久、想活更長;
想活得更漂亮;
想活得更健康,
結果沒辦法了!
有一個研究所的學生去趕車子,
捷運的,
你有沒有看到新聞報導?
還是火車?
火車。
來的時候,他就衝上月台了!
是不是?
火車還沒有停的時候,他就一直急著要上去,
結果沒有抓穩,
沒有抓穩,摔下來,
摔下來了,
火車從他的雙腿,咻!
整個爛掉,
一念之差喔,讀研究所的!
要急著趕火車,
火車都還沒有停,
剛進站而已,還在行駛前進當中,
他就一直要跳上去,
因為他趕著那一班車子要去上課,
結果沒有抓穩,摔下來,
那個月台跟火車有一點距離,
對不對?
他的腿摔進去,啪!
被輾斷了!
就一念之間,
他這一輩子‥‥‥
連補都不行,
連接也沒辦法接,
你看他怎麼辦呢?
就是一輩子拄二支拐杖,
能活下來已經不簡單了!
所以,有時候一不小心,
他就會終身遺憾!
有二個人,
在醫院上班,
昨天報導的,在醫院上班,
二個人都四十多歲,
做那個什麼?清潔工,
結果二個人吵架,
為了什麼?
為了藍綠吵架,
吵起來的時候,
結果用什麼打死,你知道嗎?
很誇張,
用拖把打死,
那個拖把,
那個拖把拿起來,活活把對方打死!
諸位!
所以,
過著愚癡的生活,他就會這樣子。
諸位!那開悟有什麼好處?
喔!開悟的好處,
三多路後面那個「多」,二個多!
二個為了藍綠,這樣吵到打死對方,
三個字:
好好笑!
真的!
為這個會打死對方?
會啊!就是打死對方啊!
你簡直不敢相信,
是的!
真的不敢相信,
真的把他打死了!
皆「各屬」現「前塵」境於六識中之留礙,
與見性本身無關,
所以「不應說言
見」性「有」隨境「舒」展擴大
或「縮」小夾斷之相。
這「譬如」在「方」形之「器」具「中」
便「見」有「方」形之「空」間,
(而虛空實不方,
也不被方器所夾斷);
就這個比喻,
「吾復問汝:」
在「此方器中」
我們「所見」之「方」形「空」間,
「為復」一「定」是「方」的?
抑「為不」一「定」是「方」的?
「若」說一「定」是「方者」,
則當我們
「別安」一個「圓」形的「器」皿當中,
因為那個空間已經變成方的了,
此方「空應不」再變成是「圓」形的。
但是,圓形放下去也變圓的啊!
(故說『方器中的方空是一定的』,
是不能成立的。)
「若」這個方器當中的方空
是「不」確「定者」,
則「在」原來的「方器」之「中,
應無」確實的
「方」形之「空」間顯現出來。
(然而,方器中確實有方空顯現,
故說『方器中的方空為不一定』,
此論不得成立。)
「汝言:」
我「不知斯」大小縮斷之「義」理「所在」
(為何見性時大時小,
又好像有縮舒夾斷之相?)
「義」理之本「性如是」:
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
然空實無方圓,
也不因器而有方圓:
(見性亦如是,
見性隨境而見大小、內外、明暗等相,
然見性實無大小、明暗,
也不隨所見而變大變小,變明變暗,
境自大小,見性只是照見而已:
性能顯相,而不隨於相,
其用如鏡。)
諸位!這一句話很是重要:
性能顯相,而不隨於相,其用如鏡。
諸位!
你只要那四個字記住:
「不隨於相」,你就見道,
不隨於相,
也就是說:
情緒不隨假相起舞。
所以,各人生死各人了,
人家不斷煩惱,也不關我們的事情,
我們只能慈悲、盡力的救他;
但是,你不一定有能力去改變他,
不一定的,
因為人類的這個執著是根深柢固的,
眾生包藏起來的是無明的,
他很怕你用刀子去剖開他的內心,
也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跟問題的,
因為眾生內心是包著無明;
佛菩薩坦蕩蕩的,他不怕你開刀的,
他的心性裡面本自清淨的。
所以,無量劫以來,
我們因為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
所以,我們就繼續生死,
因為沒辦法解決問題啊!
如果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他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就佛陀講的:
就像一個膿包,
一個膿包,
你敢面對它,開刀,
膿包就好了,
膿包就好了!
所以,我們的個性應當開朗,
我們的個性應當開朗,
見一切相,
就不必有太多的
內心的隱微的那種微細的執著,
包括這個都不需要,
坦蕩蕩,直率!
那個有時候喜歡把事情講出來的,
反而沒事;
那個碰到什麼事情,憂鬱,
因為放在內心裡面,
也不敢講,
他就累積‥‥‥
將來得心臟病、
痛苦、憂鬱;
有時候要把事情講清楚了,
這樣就好了,
昨天過的事情,今天就是一定要放下。
諸位!
昨天的是非恩怨,
早上睡醒,一定要一筆勾銷,
沒有這層功夫的,
休想進入佛的領域,
你要進入佛的領域,休想!
never,
絕對不可能!
什麼是佛?
是非恩怨,那是相的東西,
講一講,
凡夫都會有一點情緒,
過了,
前一秒鐘、十分鐘,
丟掉!
何況第二天才睡醒,
不要十分鐘就可以處理完的,
下一秒鐘來,快快樂樂的!
是不是?
因為我們不是佛,
我們今天講經說法,
以佛陀的思想,是要勉勵師父自己,
同時也給大家鼓勵,
我們今天來是向佛陀學習,
向佛陀所講的正法,
來效法、來邁進的。
所以,師父在這裡做代表,
我們大家互相勉勵的,
畢竟我們都不是佛,
所以,互相勉勵,
互相勉勵。
底下,
「若」言此方器中的方空是「不」確「定者」,
則「在」原來的「方器」之「中,
應無」確實的「方」形之「空」間
顯現出來。
(然而,方器中確實有方空顯現,
所以說『方器中的方空為不一定』,
因此我們要了解,
說:此論不得成立。)
「汝言:」
我們再講一遍:
我「不知斯」大小縮斷之「義」理「所在」
(為何見性時大時小,
又好像有舒有斷之相?)
「義」理之本「性如是」:
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
但是空實無方圓,
也不因器而有方圓;
(見性也是如是,
見性隨境而見大小、內外、明暗等相,
但是見性實無大小、明暗,
也不隨所見變大變小,變明變暗,
境自大小,見性只是照見而已:
性能顯相,而不隨於相,
其用如鏡。)
因為它很重要!
「云何」說「為」有定方圓、
或不定方圓「在」呢?
方圓等相,為外境外物之相,
非見性之相。
經文: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
[但除器方,]
[空體無方,]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註釋
「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
諸位!
這一句話很重要的含義是什麼?
你想要見性,但除執著,
對相上的執著,
就是這一句,
就是關鍵,
就是關鍵!
你想要入無方圓,
只要除去方形的器具,
或者是圓形的器具,
不要安上方形,
不要安上圓形的,
虛空本來就不是方、不是圓;
見性本來就不是方、不是圓,
不是大、不是小。
所以,修行重點就是:
但莫於相上住著,
相上住著,
對相上執著,
我們生命的靈魂就被框住了,
就被框住了!
如果要令虛空之性
還復到本來沒有方圓之相,
那麼只要把方、圓的容器除掉就行了。
「器方」,器之方圓。
「方」包括方與圓等。
「空體無方」:
虛空之體本來就沒有方圓之相。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不應說:
還須要去除去虛空中方圓之相
原來的所在之處。
這句話的意思,你看不懂嗎?
看不懂,好!看這裡,
不應言說:更除去虛空方相所在,
譬如說:這是什麼?
這是方形的,對不對?
這是方形的,
中間空間是方形的,
方形的,
如果有一個器皿是方形的,
安在這裡,
我們這虛空就變成方形的,
那麼,這個方形的裡面,
再安一個圓形的;
或者是不用,直接安一個圓形的,
圓形的,
是不是?
你要進入虛空的狀態,
但除,
只要把這個方形的除掉、拿掉,
或者是把這個圓形的,
這個圓形的除掉,
他現在意思就是說:
要不要把這個虛空除掉?
不需要,
虛空本來就存在,
虛空本身就不是方形的,
也不是什麼?
也不是圓形的,
要不要除去虛空?
要不要?
不需要啊!
對不對?
你想要進入虛空的狀態,
但除去方形,
還有除去圓形,
虛空要不要除?
不用除,
不用除。
所以,你想要見性,
但除執著、除去分別,
但除去對假相上的黏著,
自然就見性,
自然就見性,
它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我們不願意去面對,
我們認為執著會快樂,
因為我們有所依靠,
我們不執著,變成沒有依靠,
所以,我們不敢過那種日子,
我們不曉得放下的日子更好,
我們不知道,
我們不能理解,
也不能體會,放下的日子更快樂,
不懂!
所以,我們自無量劫來,
執著跟分別、依靠,
所以,就靠這個快樂,
靠這個快樂,
怕失去這個,
怕失去這個,怕失去這個,
所以,我們什麼都放不下,
生命作不了主,
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過現實的生活,
又要面對它,
又不能執著它,
諸位!你看這個修行有多困難?
所以,既現實又超越,
既超越又面對現實,
這個就是佛法,
你不能逃避現實,
因為你必需活下來。
諸位!
活下來就必需競爭;
競爭就必需鬥爭;
鬥爭就必需想盡辦法幹掉對方,
真的,不騙你的!
你所要面對的這個世界,
負的一面為什麼這麼齷齪?
這麼對立?
競爭,他就一定要生存!
是不是?
一山容不下二虎,
他就這樣子。
所以,人類的爭論,
除非你是修行人,
否則他有人的地方,
他就一定會有是非,
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會有競爭、
一定會有鬥爭,
諸位!沒辦法避免的!
哪一種情形可以避免呢?
就是修行,
除去內心裡面的執著,
好!師父;
有一個人講,我滿認同的,
有一個居士講:
慧律法師!
您講這一套,
在世間人來講,不一定用得到,
我說:你講這一句話答對了!
他說:你們佛教講的這個慈悲、智慧,
在社會,這一套並不一定用得到。
你講對了!
但是,你要成佛,
就非得這一套不行!
知道嗎?
你不想成佛,要變眾生,沒話講,
那就是拼、就是鬥爭、就是競爭啊,
惡性競爭;
但是,你要成佛,
就是一定要歇即是菩提,
無諍,
不執著、不分別、不起顛倒,
唯一的就是這樣子而已,
沒有路可以走,
你不想成道,沒話講;
想解脫,
就必需按照佛陀這一套來。
所以,在家居士比出家人更難修行,
更了不起!
我不是說;
所謂更了不起就是說:
因為他要面對逆境,
不是說居士超越出家的意思,
更了不起就是很不簡單!
現在家居士身,要在外邊工作,
要養活自己,還得要修行,
要面對殘酷的現實社會。
是不是?
譬如說:你開一個計程車,
像我有一次,我去叫計程車,
我也不知道啊,
我手一拿起來,
前面看到的,
前面看到的,
他慢慢要接近師父的時候,
突然有一輛車子,
從半路殺到我的旁邊來,
殺到我的旁邊來,你知道嗎?
就停了,就是:你要坐車嗎?
我手一舉,
結果本來是靠邊邊的這一輛車子要來的,
結果從路的中間,唰!
一個年輕人開車,
那時候,你怎麼辦?
然後那個年輕人就是:
師父!給我載啦!
因為我今天開到現在,一個客人都沒有!
後面那個年紀比較大的,
就:×××!
就是念「彌陀佛」,
我可以看得出他在「念佛」啊,
我可以看得出他在「念佛」。
你看!搶,搶,
一個計程車而已喔,
計程車而已喔!
這世間就是這樣,
很殘酷的,
也沒辦法,
生存的法則,
物競天擇,
弱肉強食的世間,
所以,是真的!
有時候用我們佛法這一套,
全部要應用在每一種時空、
每一種職業,
還真的很困難!
我舉一個計程車這個小小的例子,
你就知道,
真的!
那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啊?
我的手是招那個啊,
這一輛啊!
結果他從半路殺出來,
我也是措手不及啊!
是不是?
我現在叫計程車,知道了!
是不是?
以前沒有電話叫計程車,
後來我在叫計程車的時候,
一定要等‥‥‥
等到只有一輛來,
只有一輛來而已,
要不然,又殺出來,你怎麼‥‥‥
第二輛跑來,又搶生意!
所以,要等‥‥‥
等很久的時候,手趕快舉出來!
底下,
「若復欲令入無方圓,當除器方」:
如果要令虛空之性
還復到本來沒有方圓之相,
那麼只要把方、圓的容器去除掉就行了。
「器方」,器之方圓。
「方」就包括方與圓等。
「空體無方」:
虛空之體本無方圓之相。
「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不應說:還須要除去
虛空中方圓之相原來的所在之處。
義貫
「阿難,
若復欲令」虛空之性
「入」於「無」有「方圓」之相的話,
「但除」去「器」之「方」圓,
以「空體」本「無方」圓之相,
因此「不應說言:
更」須「除」去
「虛空」之「方」圓「相」的「所在」之處,
才能回復其無相。
因為虛空本來就無相。
是不是?
經文:「若如汝問: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
[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
[穿為小竇寧無續迹?]
[是義不然。」]
佛就告訴阿難就是說:
你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註釋
「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
「挽」,就是牽引、
把它拉長。
當你仰觀太陽的時候,
把頭抬起來看太陽的時候,
你難道是把你的見性拉長
跟太陽的面齊(才看得到嗎)?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
穿為小竇寧無續迹?」:
「能夾見斷」,
就是可以把見性夾斷,
如是則見性一半在牆內,一半在牆外。
「竇」,就是孔。
「續迹」,就是接起來的痕迹。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說建築牆壁以及屋宇,
能把見性夾斷,
成為牆內的見性跟牆外的見性兩段的話,
那麼如果我們在牆上打一個洞,
怎麼會沒有看到見性內外接起來的痕迹呢?
義貫
佛言:
「若如汝」所「問」的:
「入」到「室」內「之時」
能「縮見」性「令」變「小」,
若此為真,
假設你這一句話是真的。
則當你「仰觀日時,
汝豈挽見」
(把見性拉長到)「齊於日」之表「面」?
然而實際上,你要看太陽的時候,
並不須要把見性拉到太陽的表面,
才看得到;
所以知道見性看遠時並沒有拉長,
看小的時候,也沒有縮小。
因為見性沒有大跟小,
沒有長跟短。
又「若築牆」壁以及屋「宇」
便「能夾」你的「見」性令內外「斷」絕,
那麼如果再於牆上「穿為小竇」(小孔)
「寧無」(怎麼沒有)牆內外的見性顯出
再接「續」起來的痕「迹」呢?
所以知道「是義不然。」
(因為實際上,在牆上打個洞,
並沒有看到
見性有內外再接起來的痕迹,
所以可知道
見性原本就是未被牆壁夾斷的。
所以說見性會縮小或被夾斷,
是錯誤的。)
經文: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的!
註釋
「一切眾生」:
包括凡、外、權、小
(就是凡夫、外道、權教菩薩、小乘)。
「迷己為物」:
諸位!
這個是普天下眾生的問題,
這個物就是:把自己‥‥‥
迷己,
把這個四大緣起的假相,
或者是山河大地,
認為那是實在的,
問題就出來了!
所以,
「己」,就是己的心。
「物」,就是外物。
因為一切外物皆是自己的心所變現的,
實非外法,
然眾生以無明覆蓋,
而迷自心所變現之萬境之外物,
並執此等境界為心外實有,
不了唯心所現。
所以,證悟佛果就是內、外平等的,
沒有內跟沒有外,
你只要迷己的內心,
而認外物為實在的,
如果你迷惑了這個緣起的四大,
誤認為自己,
誤認為有一個實在的我相,
外在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假相,
那就壞了!
「失於本心」:
本來內外一切境界,皆是本識如夢所現,
現因計境為心外之物,心外實有,
於是本來是一心,
無有內外之如幻萬法,
就法爾變成有內外之區隔;
內外之區隔一成,
於是乎廣大無量之本心,
便被拘囿於渺小、極有限之五蘊身中,
因而無礙無量之本心於焉喪失其力用,
是故非失似失。
「為物所轉」:
「轉」,就是操縱,影響、驅使。
因為迷失了本心,
所以便為自己心所現的外物所操縱,
實在是喧賓奪主。
「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是中」,
就是一切自心所現的萬物當中。
「觀大觀小」,看到有大、有小,
也就是分別其大小,乃至高、下、美、醜、
善惡、是非,
「大小」為總稱一切分別。
此即是言,
既然一切法皆是自藏識所現,
自己的阿賴耶識所現。
也就是自心中物,
還有什麼好分別的呢?
愚者更於其中分別大小、美醜、妍媸,
容貌醜陋叫做媸;
容貌美的叫做妍。
而生好惡、愛憎,
正如經中所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這一句,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說:
只要你不被物轉,
這個就是禪宗講的:
但莫污染,別無聖解。
聖人的聖。
只要你不被萬物所污染,
意思就是:
什麼現在你心中的相,
你都能如如不動,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那麼,就跟佛一樣了。
「轉」,就是迴轉。
若能迴轉一切自心所現之物,
還為己體;
意思就是:自己心體所影現的。
也就是還歸其本來面目,
也就是見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者,
一切萬法皆為自心所現,
外法實在是不可得,
因為皆是阿賴耶的見相二分所變現的。
若能如是迴轉觀照,
則其智覺同於如來。
「不動道場」:
「不動」,就是不生不滅。
「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毛端」,就是毛髮的尖端,
為正報之最小。
「十方國土」,是依報的最大。
菩薩證得圓通自在之後,一切無礙,
甚至可以把十方世界的諸佛國土,
放在他的一個毛端裏面,
而不覺得迫促。
諸位!
他這個解釋是從《華嚴經》的思想,
這是佛的事事無礙法界的功夫;
但是,一般所能理解的,
這一毛其實就是一念之間的般若智慧,
這樣來會通,
會通到理,你才有辦法去理解。
十方世界的國土,
把它放在一毛端,而不覺得迫促,
你講這個,
一切眾生沒有辦法理解這個事事無礙法界的。
你只要說:一毛端,
無量諸佛國土,
在一念的般若智慧裡面顯現出來,
這個可以理解的;
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一般人沒辦法了解。
這表示華嚴思想「依正無礙」
以及「廣狹無礙」。
「廣」就是廣大;「狹」就是狹小。
因為一切依正、廣狹,本即自心所現,
今菩薩證此實相,
雖說是現大神通,
其實只是
還它諸法一個本來面目(本性)而已。
450頁,義貫
佛言:
「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
也就是「迷己」心所變現之境,
以「為」是心外實有之「物」,
不了唯心,
所以,不了唯心,
你只要了解唯心,
注意你的起心動念,
要自己生死,你就繼續起無明;
不生死,無明就放下。
所以因而「失於本心」,
進而「為」自心所現「物所轉,
故於「是」本心「中」物,
妄自「觀大、觀小」,起妄分別。
一切修行人
「若能」迴「轉」一切自心所現「物」
還為己體,
還為己體就是自他不二的意思,
禪無內外,自他不二,
就見性了!
一切眾生都是心影現出來的,
所以,要對待一切眾生慈悲,
不是故意要慈悲,
而是本體本來就是平等,
沒有資格妄自尊大,
認為自己比別人尊貴,
別人就是下賤。
所以,在座諸位!
一個真正修行人,
看到那個弱勢團體、殘障的人,
要更加的關懷、更加的慈悲,
人家坐輪椅來了,
我們要好好的幫助;
如果有年紀大了,
撐著拐杖來,
我們要儘量的幫忙。
所以,對於弱勢團體、殘障,
我們更應該有一分關懷跟慈悲,
因為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所以,一切修行人
「若能」迴「轉」一切自心現「物」
還為己體,
見其實相,復其本性,
「則」其智覺便「同」於「如來」,
如是便速能證得
「身心」皆「圓」滿光「明」,
得法性生身,
成就自受用身「不動」不壞「道場」,
自受無量清淨法樂;
更能起而作大神變,
能「於」自身之「一毛端,
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種種自在無礙神變,
利樂有情。
詮論
這裏兩段經文,
同是講一心所現之力用,
第一段為講眾生於一心所現,
妄起分別之有限的力用;
諸位!你只要妄起分別,
那麼,你的能力就變成有限,
束縛在意識的層面,
第二段則是講佛以及大菩薩
返照萬法為己心,
返照萬法為己心有什麼用?
也就是說:你起貪心是多餘的;
你起瞋恨心是多餘的;
你起愚癡心也是多餘的,
因為諸法本來沒有,
那都是你的心啊,
你起這些貪、瞋、癡,
其實都是心靈的負擔,
都是多餘的,
因為都是你的心,
沒有東西可以貪;
沒有東西可以瞋;
也沒有東西可以讓你起愚癡啊!
而成不思議無量的妙用。
又,第二段中,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這便是宗門中所謂的「全體」;
所以,有一個沒有開悟的人;
你看禪宗多偉大!
有一個在參學,來問:
怎麼樣能夠明心見性?
這大悟的祖師告訴他:
待你一口吞盡千江水,
你只要有一口能吞盡千江水,
我就告訴你什麼叫做見性?
一口能吞盡千江水,
就表示一念之間具足萬法,
我就告訴你什麼叫做明心見性。
所謂的「全體」;
而「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便是所謂的「起用」。
又,「全體」為成自受用身,
「起用」即成他受用身。
又,這裏的「轉物」,
更精確來講,
就是唯識學所說的「得二轉依」,
也就是轉捨
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為「大涅槃」,
轉就是轉識成智;
捨就是捨掉一切煩惱跟所知障。
以及轉阿賴耶識中的所知障的種子,
而得清淨的「菩提」妙果,
是為「二轉依」;
簡單講,若得二轉依果,
就是轉第八識的二染污習氣種子,
而為大涅槃、無上菩提兩種妙果──
是為「轉物」之深義。
諸位!
「轉」字就是修行的關鍵,
你要懂得轉識成智,
轉染污為清淨。
所以,印光大師講:
修行,什麼是修行?
斷習氣就算是修行,
這個單刀直入就告訴你了,
煩惱的習氣愈來愈少,
染污的習氣愈來愈少;
清淨的種子愈來愈多,
慈悲喜捨的這個心性愈來愈多,
這個就是懂得轉了,
轉煩惱,
轉所知,
變成大涅槃,
變成大菩提,
這個就是二轉依果。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諸位看451頁,
第8.顯示見性不分
這個見性不分,就是能所平等的意思,
能見以及所見都是心,
它是平等的,
我們沒有辦法從物象當中剖析見性;
我們的見性也不能離開物象。
意思就是:
能見、所見都是自體分。
簡單講:
見分跟相分來自於自體分,
是平等不二的。
經文:
[阿難白佛言:]
[「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
[彼見無別分辨我身。]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
[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
[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這一段是阿難把見性認為是現在前面,
反過來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心,
這一段就是阿難認為:見性在眼前,
誤認為見性在眼前,
那麼,見性在眼前,
反過來可以看到我的身心;
那麼,佛陀說見性是真,
那麼,我們身心復是何物?
這一段就是阿難
對佛沒有究竟的理解跟體悟。
452頁,註釋
說:「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你看!曲解了佛意!
蕅益大師《楞嚴文句》云:
「阿難自從屈指飛光驗見之處,
檢驗這個見性之處。
已經從分別心中
變現出一個昭昭靈靈、凝然不動的光景,
頓在目前,
喚作見性。」
而且因在目前,
所以好像跟身心是分開的兩個個體。
這可以說是一種禪病;
參禪者於此須留意焉。
「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
這意思就是說:
現在我前面的那個,就是我的真心;
那麼,反過頭來,
我這個身心是變成什麼東西呢?
若這個在我面前
(也就是在我身外)的見性,
就必定是我的真性,
那麼我現今在與佛對答的這個身心,
又是何物呢?
阿難在前面
是疑「見性」與「物」混雜在一起;
現在則疑「見性」與「身心」是分開的、
則各有其體。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
說:我現在這個身心,
能分別而且有實在的功能。
「彼見無別分辨我身」:
然而那個在我面前的見性,
卻毫無分別的功能以分辨我的身。
這個是阿難自己體會的。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
如果那實在是我的真心的話,
為何反而令我現今能見到它,
而它卻不能見我,
這豈不是顛倒?
453頁,義貫
「阿難白佛言:
世尊,若此見精
必」定是「我」的本「妙」之「性」,
而「今」我覺得「此妙性」
正「現在我」的眼「前」,
而與我身分別為二。
變成二個個體了,
見性是見性;
現在我前的見性是見性,
身心是身心,
把它分開來二個個體。
若這個現在我身外的「見」性
「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話,
則「我」現「今」在與佛問答的這個「身心」,
就反而不是我;
此身心既不是我,「復是何物?」
這不是很奇怪嗎?
(這是第一點令我疑惑的;)
然「而」現「今」這個「身心」
既能「分別」而且「有實」體;
相反的,
「彼」在我面前之「見」性
反而並「無」分「別」的能力
以「分辨我」此「身」心,
所以它好像又不是我的見性,
(這是阿難第二點令阿難疑惑的)。
「若」彼「實」為「我」的真「心」的話,
就是現在前面的那個,實在是我的真心的話,
為何反而「令我」現「今」能「見」到它,
而它卻不能見到我,
這豈不是顛倒嗎?
(這是第三點令我疑惑的)。
又,
為何那不能分別且不能見的「見性」
才是真「實」的「我,
而」這個能分別的「身」心
反過來「非我」?
非我就是:不是我。
如是則「何殊」
何殊就是(何異)於「如來先」前
「所」斥「難」於我之「言:『物能見我』。」
(這是第四點令我困惑的)。
「惟」願如來「垂」賜「大慈,
開」示啟「發」我等「未悟」之人。
454頁,詮論
阿難由於聞前佛開示,
聽到前面佛開示:「見性有體」,
於是他在此,
便依他的分別心去想像一個靈明之體,
這個就是最嚴重的,
就是把見性觀念化,
這個是很可怕的!
把見性實體化,
把實在的內證功夫,
變成一種微細的妄想心,
變成一種觀念,
不是一種實證。
所以,便依他的分別心,
去想像一個靈明之體,
而這個靈明之體又在他的前面,
則在他面前
(他不能再想像這個靈明之體是在他身中,
因為他屢次被破斥執心在身內),
且他對這個靈明之體,不只是想像,
更進而似有所見,
彷彿確有此物現在其前;
既有此見,
阿難便把它當作真的是他的見性,
而不知實在是自心所幻,
猶如陽焰、海市蜃樓、並無實性,
然而渴鹿執以為實。
參禪之士,常以業習力故,
由自心所幻現,
因而若有所見、若有所聞、若有所覺,
盡皆如是。
所以,師父一再跟你強調:
就是佛菩薩現前,你都要如如不動,
知道就好;
感受就好;
領解、領悟就好,
不要誇大其辭;
不要著相變成魔相。
所以,見佛、見光、聞香,
知道就好了,
到這個‥‥‥
所以,以前我就有看過印光大師的思想,
還好讀大學的時候就看到這個。
我以前從這個宿舍要去‥‥‥
因為在大學裡面,
它有辦同學的吃素的地方,
開了四桌。
然後那時候就知道要很精進的念佛,
就邊走邊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很虔誠的,每天念佛。
走過那個田園,
因為我們抄捷徑,
走那個田埂,抄捷徑,
要去吃午餐或是晚餐,
走到一半就聞到,
只有我一個人,
四周圍都是香的,
那個香氣是很重的,
比一般的燒香還香,
那就:阿彌陀佛‥‥‥
因為我有看過印光大師的思想,
所以,不會被這個境界所影響。
又在大學的體育課的時候,
大學體育課的時候,
在那個大操場,
那個操場很大了,
跑那個四百米,
操場,還有籃球場,
那時候也是很認真的在念佛,
就在這個籃球場,
他們在打籃球;
我一輩子最不喜歡打籃球,
籃板球搶不到,
人家搶到,也不會給我;
說實在話的,
因為我從來不打籃球,
打一打,運球‥‥‥
同學都笑我:
一看就知道沒打過籃球!
表現得那麼純真,你看!
人家一看就知道,
因為也沒興趣!
對不對?
我身高又這麼「高」!
是不是?
人家那個185的,
那籃板跳下來,人家就用手去接,
我就一直跳‥‥‥
就拍不到他的球。
所以,每次上體育課,
就在那邊念佛。
我們老師也習慣了,
老師也習慣了,
運動,隨便拍一下就好了,
身體健康,參加體育課就好了!
體育課是必修的,
體育課沒有過的話,你別想畢業!
好!就在旁邊念佛,
在這個籃球場裡面,
念佛念到一半,
哇!又聞到那個香味。
這第二次喔,還不是第一次,
有一次在宿舍,
我們那個十一點就要關燈,
大一的時候,十一點宿舍都要關燈,
到十點四十五的時候,
就念佛,念佛,
念佛‥‥‥
在十一點關燈的時候,
別人有沒有聞到,我不知道,
我自己有聞到,
又是一陣一陣,
一直很香很香的味道又出來,
也沒有人點香啊,
那種香也不是香水的香,
那種香根本就是世間沒有的,
像蓮花的香一樣的香,
清香,
你不會形容!
但是,因為有看過印光大師的思想,
知道這個不能執著,
繼續精進,繼續念佛,
就是這樣。
所以,那個應該說:
感應太多太多次了,
還好我們有正法的思想,
我們也不受影響,
繼續用功;
證明極樂世界是實實在在的,
確實存在的,
感應是不可思議的,
不是凡夫用凡夫的心要去推測佛的境界的,
沒辦法的!
所以,我們正知正見很重要的,
有的人修得一點點感應,
便誇大其辭了,
這個就不好!
所以,要降伏自我,
不要被這個業力所轉。
底下說:
由自心所幻現的,
因而若有所見、若有所聞、若有所覺,
盡皆如是。
若有此等境界,
須知實是自心現幻,莫執以為實,
更切忌以為已有所證。
此事極關重要。
就是不能著相,
不能著感應,
千萬不行!
若能如是覺知、信解,
修行即離諸過,
離諸過不困難,
你只要離一切相,
色、聲、香、味、觸、法,
不會出問題的。
復次,
阿難雖見自心現幻相,
但仍不敢遽然完全肯定那就是他的見精,
也就是,
不敢猝然自以為自己真的「見性」了,
真的親見自己的本性,
這是由於他的善根力故,
覺得自己仍有疑惑,
因此沒有造成「未證說證」的大過。
諸位!末法時期,
台語講的最好:
敢的人拿去吃!
就是很多都犯這個大妄語戒,
自己說自己是觀世音、文殊師利菩薩再來的,
未證言證,
他自己有通天的本領,
是什麼幾地菩薩;
諸位!你碰到這個啊,
你千萬不要被蠱惑、
不要被迷惑,
你看到這個,未證也說證,
自己就算很大的功夫,
就像佛告訴我們的:
是菩薩再來的,都怕人家知道了,
哪有一直這樣子宣揚?
一直這樣子廣告的?
沒有人這樣子的!
所以,在這裡要勉勵諸位,
出家、在家,千萬不能未證說證,
誇大其辭,造大妄語業,
這個是無間地獄的!
在此他就提出自己的疑惑,
求佛決疑。
附及,末世禪者,
很多像阿難這樣
見到些許自心現的境界,便決然肯定,
並向他人宣說
他已「見性」或者是「開悟」了。
阿難在此即為末世眾生
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讀者善思念之。
諸位!
你只要如如不動,一切不著,
就沒事!
你只要記住這一句話:
一切不著就沒事;
著就有事!
經文:
[佛告阿難:]
[「汝今所言,見在汝前,]
[是義非實。]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
[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
[徧觀林渠及與殿堂,]
[上至日月,前對恆河。]
[汝今於我師子座前,]
[舉手指陳是種種相:]
[陰者是林,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通者是空,]
[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阿難,當知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何者是空?]
[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析出精、明、淨、妙、見元,]
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叫阿難指出來。
註釋
「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既然有一定的方向與所在,
即非無可指陳表示的;
也就是,
就應該指得出來它確實存在哪個位置。
「草樹纖毫」:
就是花草樹木,乃至纖細的毫末。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披」,就是分,開。
就是剖析的意思。
就是你可以把這個萬物之象
細細地剖開、分析。
諸位!佛陀裡面‥‥‥
諸位!《心經》裡面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什麼意思?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個有沒有不同的含義?
是有的!
色不異空,
就是把物質的現象界(就是色法),
用分析的角度,
你把它分析、剖析,
你會發現:
咦?慢慢的剖析,
它竟然是空,
這是叫做次第性的,
用析空觀來慢慢的讓你了解,
叫做色不異空,
就是色法分析到最後,
其實就是空無自性。
空不異色,
這一段是漸次第的讓你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個是站在當下本體界的角度講的,
色法,不用講,它就是空,
一切相就是生滅、就是無常、
就是緣起、就是如幻,
沒什麼好談的。
所以,究竟如虛空,平等如法界,
超越一切,挺一切物表,
超越一切表相,
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因此說:
佛法超越語言、文字、音聲、
意識型態、邏輯的推論,
為什麼?
這些都是有次第的,
由A推論到B;
由B推論到C;
由C推論到D,
這個叫做語言、文字、邏輯的推論,
這個就是一般所能理解的次第,
色法慢慢剖析,
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要瞬間,
回歸到瞬間,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當下就是空,
什麼是人?
不可得,
沒有這個人,
就是無。
諸位!
當你體會到這個「無」字的時候,
就不得了,
你就是挖到了摩尼寶珠;
你就挖到了如湧泉的水井;
你就挖到了無量的般若智慧;
你就能夠體會無來無去,
無增無減,無生無滅,
這個「無」字就是無盡的寶藏,
參禪、修學佛道,
能悟出這個「無」字,
從這個「無」下手去參,
就見性,
就解脫!
譬如說:你痛恨一個人,
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很困擾你,
你要告訴自己:
沒有這個人,
沒有這件事!
知道嗎?
有那個人嗎?
你今天所有的言談、
所有的爭執,
是因為建立在緣起的角度講的,
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就可以討論。
好!諸位!
百年後,
百年後,
現在大家觀想一下,
現在你我都變成一堆白骨,
世尊常常叫你如是觀照、觀想,
白骨,
白骨,
說法者無法可說,
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好!
聽法的人也是剩下一堆白骨,
好!
我們就把骨頭放在你們的桌上,
大家是不是一堆白骨?
是!
這白骨從什麼構成的?
就是從元素構成的。
好!萬法當體即空,
既然無我相、人相、眾生相,
它就是這樣子,
所有的語言、文字、意識型態、
討論、爭執,
到生命的終點,
沒有意義;
而我們就是活在沒有意義的世界裡面,
不自覺知!
是不是?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就是要活出生命的意義,
喔!就是覺悟,
原來如此!
生命原來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就是覺性;
生命還有更透徹的,
就是每一個人的佛性,
那多好!
是不是?
底下,
「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既然有一定的方向與所在,
即非無可指陳表示的;
也就是,
應該指得出來它確實存在哪個位置。
「草樹纖毫」:
花草樹木,乃至纖細的毫末。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
「披」就是分,開。
你可以把這個萬物之象細細的披開來分析。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就如同你能指陳其他那一些物體一樣,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沒有絲毫疑惑之處;
如指著說:
這就是樹,那就是池,
一點沒有甚麼可遲疑之處。
457頁,義貫
「佛告阿難:
汝今所言」,
你的「見」性正現「在汝」面「前,
是義非」是真「實。
你這樣講是不對的!
若」此見精「實」在「汝」面「前」,
且「汝實」在可以親眼「見」到「者,
則此見精」必定有個方所,
此見精「既有」一定「方」向與「所」在,
即「非無」可「指」陳表「示」者。
「且」我「今與汝」皆「坐」在「祇陀林」中,
於此可以「徧觀」樹「林」河「渠,
及與殿堂」,
乃至「上至日月,前對恆河」
皆可一覽無餘。
「汝今於我師子座前,」
便可以「舉手」分明地「指陳」出
「是」諸「種種」物「相」,
如:
「陰」涼「者是」樹「林,
明」亮「者是日」,
侷「礙者是」牆「壁」,
開壑「通」達「者是」虛「空,
如是乃至」花「草樹」木
及「纖」細之「毫」末,
其體之「大小雖」各「殊」別,
「但可」(就是只要)「有形」體者,
「無不」能一一「指」陳「著」實。
同樣的,
「若必」定「其見」精顯「現在汝」目「前,
汝應」能「以手確實指陳」出來,
但是,就是指不出來!
究竟「何者是」你的「見」精呢?
「阿難,
當知」在我們當前的一切物象之中,
「若」無形、無體的虛「空
是」你的
}}註釋:「既有方所,非無指示」:既然有一定的方向與所在,即非無可指陳表示的;亦即,就應該指得出來它確實存在哪個位置。「草樹纖毫」:花草樹木,乃至纖細的毫末。「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披」,分也,開也,就是剖析的意思。你可以把這萬物之象細細地披開、分析。諸位!《心經》裏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有沒有不同的含義?是有的!色不異空,就是把物質的現象界(就是色法),用分析的角度,你把它分析、剖析,你會發現:咦?慢慢的剖析,它竟然是空,這是叫做次第性的,用析空觀來慢慢的讓你瞭解,「同彼諸物,分明無惑」:就如同你能指陳其他那些物體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無絲毫疑惑之處;如指著說:這就是樹,那就是池,一點沒有什麼可遲疑之處。
義貫:「佛告阿難:今汝所言」,你的「見」性正現「在汝」面「前,是義非」是真「實。若」此見精「實」在「汝」面「前」,且「汝實」在可以親眼「見」到「者,則此見精」必定有個方所,此見精「既有」一定「方」向與「所」在,即「非無」可「指」陳表「示」者。「且」我「今與汝」皆「坐」於「祗陀林」中,於此可「遍觀」樹「林」河「渠,及與殿堂」,乃至「上至日月,前對恒河」皆可一覽無餘。
「汝今於我師子座前,」便可以「舉手」分明地「指陳」出「是」諸「種種」物「相」,如:「陰」涼「者是」樹「林,明」亮「者是日」,侷(jú)「礙者是」牆「壁」,開壑「通」達「者是」虛「空,如是乃至」花「草樹」木及「纖」細之「毫」未,其體之「大小雖」各「殊」別,「但可」(只要)「有形」體者,「無不」能一一「指」陳「著」實。同樣的,「若必」定「其見」精顯「現在汝」目「前,汝應」能「以手確實指陳」出來,究竟「何者是」你的「見」精?「阿難,當知」在我們當前的一切物象之中,「若」無形、無體的虛「空是」你的「見」精,虛空「既已成」為你的「見」精了,那麼,「何者」還可說「是」虛「空」呢?我們現前便不應再有虛空了,然而我們現前確實是有虛空存在,因此說這虛空是你的見精,便不能成立。既然無形無體的虛空不能是你的見精,那麼再假設,「若」有形有體的其他任何一「物是」你的「見」精,彼物「既已是」你的「見」精了,則「何者」仍「為」彼「物」?彼物應不再存在了。(然而我們現見彼物實仍存在,沒有變成別的什麼東西,因此說某物是你的見精,是不能成立的。)萬一你若說你的見精是深藏在萬象或某物之中,那麼,「汝」便「可微細」地「披」分「剝」析「萬」物之「象」,而從其中分「析出」你那「精」純、光「明」、清「淨」、玄「妙」之「見元」(見精),來「指陳」以「示」於「我」,正如「同」你能指陳「彼諸物」體一樣,清楚「分明」而「無」絲毫疑「惑」之處。
經文:「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這一段在告訴你:在萬象當中,你絕對剖不出見精的,就是離物另外有一個見性。所以,這一段叫做顯示見性不分,物象當下就是見性;見性當下就是物,不離物,也不即物;不是物,但是,不離物。佛言:如是,如是!
註釋:「指皆是物,無是見者」:手所能指得到的,都是無情物,並無我所說的見精。這個就是「物中無見精」,或「即物無見精」。在物象當中要剖析見性,是沒辦法的!「如佛所說」:即上文佛說:「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乃至菩薩,亦不能……」:「乃至」,超略之詞。義即:即使是羅漢、辟支佛,乃至菩薩,也無法從萬象當中披剝出精見,我們的見性。
義貫:「阿難言:我今於此」大「重閣講堂,遠洎」(至)「恒河,上」則能「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手所能「指」得到的「皆是」無情「物」,而「無」一樣「是」我所說的「見」精「者」(指不出來,就是物無見)。在物體的當下,要剖析出那個見性,叫做即物無見。「世尊」,其次,正「如佛」方才「所說」,我可微細披剝萬象,把其中的見精分析出來,並指給世尊看,這點我實在做不到,意思是:指不出來。何「況我」仍是「有漏」的「初學聲聞」之人,怎麼有這樣的神通能耐。莫說初學聲聞,即使是得道的阿羅漢、辟支佛,「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析「出精」純之「見」性,沒辦法的!令之「離」於「一切物」而「別有」能見之「自性」(離物也找不到見性)。「佛」印可「言:如是。如是。」 就是(如你所說,即物無見性可得,離物亦無見性可得。)
經文:「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祗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言:如是,如是。」
這個「何者非見」更是重要,哪一個不是你的見性?剛剛從物中要剖析見性,剖析不出來;現在佛反過頭來:哪裡不是你的見性?意思:處處都是你的見性。這一段換另外一個角度。就是沒有一樣不是見性。
義貫:「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一點也不錯:「無有見精,離」於「一切物」象而「別」(就是另外)「有自性」。換句話說:(離物無見性);這裏就告訴我們:能見、所見是一不是二。然「則汝所指」之「是」諸「物之中」亦「無是見」性「者」,就是(即物也無見性)。我「今復告汝」:現在「汝與如來」都「坐」在「祗陀林」的講堂中,你今「更觀」此「林苑,乃至」上及「日月」,你可看到這「種種」物「象」皆各「殊」別,而你已說過,此諸物象中「必」定「無」有「見精」可「受汝所指」陳得出來,也就是(物中見性是不可得的);那麼,「汝又」再進一步「發」揮闡「明」一下,「此諸物」象「中」,到底「何者非」是你的「見」性?
「阿難言:我實」在已「遍見此祗陀林」,但卻「不知是」萬象之「中,何者」確定「非」我之「見」性。「何以故」?為什麼呢?(這以下是阿難的真「參」了!)「若樹」決定「非」是我的「見」性所及,(樹中沒有我的見性),那你怎麼可以看到樹呢?二者既無交集,「云何」我能「見樹」?樹裏沒有見性,你如何看到樹呢?(因此說樹中決定沒有我的見性——物中無見——是不成立的。)反之,「若樹即」是我的「見」性,與我的見性合一、不二,「復云何」具有「樹」之形象,而非我身之形相?(因此說樹即是我的見性——物中有見——也是不對的。)
「如是乃至,若」虛「空非」我之「見」性所及(虛空中無見),則「云何」我能「見」虛「空」?虛空裏面沒有見性,你怎麼能見到虛空呢?又「若」虛「空即」是我之「見」性,「復云何」具虛「空」之相,而非我之相?如果虛空就是我的見性,那我們為什麼可以看到虛空?可見虛空不是我們的見性;虛空當中如果沒有我們的見性,那你又如何可以見到虛空?所以,即也不對,離也不對;離也對,即也對,佛法就是這麼不可思議了!於是「我又」進一步如是「思惟」:於「是」諸「萬象中」,若「微細」加以開「發」顯「明」,則「無」一物而「非」我之「見」性「者」(萬象皆見,能見所見泯同為一。)
諸位!不能被文字所迷惑,這個「一」是絕對,它不是一二三四的一,這裏一定要弄清楚!諸位!佛法講:已過量超數量,好!諸位!把筆放下來,現在我要告訴你一個觀念:如果,這是泥土,我們把這個泥土切一切,捏一捏,一團、二團、三團,用世間人的觀念就是可以數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們小時候,在田埂裏面挖出來那種泥土,這個就是世間人的觀念。說:一加一等於多少?二。是不是?世間人所共識的,一加一等於二,現在開始來了,這個泥團,和第二個泥團加在一起,攪和在一起,重新雕塑,一加一等於多少?一,一加一等於一。你告訴世間人,一加一等於一,他會說你是瘋子!我告訴你:數目是一種觀念。知道嗎?一加一加一……加到一百五十團,把所有的泥土統統加在一起,還是什麼?那當然是一啊!一是觀念、二是觀念、三是觀念、四是觀念,所有的數目字都是觀念。這個泥土的一本身並不可得。
有的人說:我的神識是一個。你的神識是一嗎?神識可以講一二三四五六七嗎?諸位!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生過蛔蟲?我小時候因為住的那個臺北豬屠口,衛生還不是怎麼好,吃下去那個有蛔蟲的,所以,我小時候肚子裏有蛔蟲。別怕別怕,現在沒有了,那個是小時候!我現在問了:你說我現在是一個生命嗎?還是二個、是三個、是四個?我這裏面如果有十條蛔蟲,那十條蛔蟲會蠕動,我是一條生命,那裏面是十條蛔蟲,你說生命總共多少條?包括我本身,是不是十一條?如果你要這樣討論的話,好!再來,我的細胞,如果把我所有身上的細胞,它細胞本身也有新陳代謝,你知道嗎?那麼,一個細胞當作是一個生命,你想想看,我這個色身叫做多少生命啊?是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可以講的、可以討論的?
識是妄,本來就不能討論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所以,我們要瞭解,人死後,如果變成無量的臭蟲;有的人這樣寫:如果臭蟲死一半的話,靈魂就失去一半了!諸位!這個是方便說可以,方便度眾生是可以的,譬如說:一個人死後,變成一萬隻蚊子,那麼,是不是我這一條靈魂,變成一萬條靈魂呢?沒有靈魂,你蚊子怎麼活啊?所以,識是妄,不可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記得!識是妄,當體即空,不可以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所以,你講是一條生命,那是方便說。諸位!你全身有多少的蟲啊?如果按照你這樣講的話,到哪裡都犯戒啊。
你今天你重感冒,你得到濾過性病毒,感冒有病毒,你也不能打針啊!打針以後要殺死什麼?要殺死細菌呢!你也不能吃藥,吃藥也會殺死細菌呢!你也不能呼吸,空氣當中有沒有細菌?當然有,因為我們鼻孔有黏膜啊!有扁桃腺啊!你扁桃腺為什麼會發炎?它就是先鋒部隊嘛,抗拒病毒所產生的。所以,如果扁桃腺割掉的話,腦袋燒壞了都不知道!好!現在就有問題了,那你呼吸也殺眾生啊;你打針也殺眾生啊;你吃飯也殺眾生啊!
佛陀告訴我們:這樣論斷就會很複雜,所以,佛陀定一個:不是用天眼的角度,只要肉眼看不到的,不算殺生。喔!那就ok了!所以,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比丘往生以後,全身都長蟲,因為死了以後變成蛆,你知道嗎?變成蟲了。那些比丘僧團裏面,沒有一個人敢放火去燒這個比丘的屍體,沒有人敢啊!大家都在那邊猶豫的時候,實在不知道怎麼辦,這個屍體爛了、又臭了、又長蟲了,他就擱在那個地方,大家都不敢火化,怕犯殺生戒。這個事情就去請示佛陀,佛陀就開示說:寄生者隨人身而生,隨人死而死。意思:隨這個色身,它才有辦法存活;隨這個色身毀滅了,這個寄生蟲統統沒有了,佛陀說:燒即可以!這比丘,佛陀講可以燒,才放火燒這個比丘的屍體,因為它是寄生蟲。所以,這個不殺生,不是什麼都不行,要看狀況、情形、情況。所以,在這裏就更加的分析給你聽。
有一個女眾很天才,她也很敢問,我也直接回答,她說:請問師父!我用那個避孕的,這樣也算殺精蟲了?用避孕的算殺精蟲嘛!你看,問到多麼的微細啊?你看,當法師多不簡單啊,連這個問題都要回答!我吃這個避孕的,這樣算不算殺生啊?我跟她講:不算!這佛講的,眼睛看不到,因為那個精蟲,如果沒有放大鏡、顯微鏡來看,是看不到的,就是說一點非常微細的,我們上生物課的時候,有個頭,一個尾巴。所以,一個小學生問,說:師父,師父!人從哪裡來?我說:人從變化而來的。他說:怎麼可能?我說:弟弟!你沒有聽過精蟲嗎?他說:喔!有有有!跟小學生講那麼多幹什麼?直接回答比較快!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的戒律,重視它的精神,還有重視它的事相是沒有錯;但是,超過人力的範圍的,微細到眼睛看不到的,那就不算殺生了,這是佛經的律學上講的。
「佛」印證「言:如是,如是」。一切諸法無是見性,無非見性,不可思議。所以,萬象皆見,能見所見泯同為一。現在師父已經講過這個「一」的觀念,一是幻,是沒有實體可得,是概念,你要超越它,你要超越這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觀念,那麼,所有的觀念、語言、數位,都是善巧方便而已。
詮論:在此段中,阿難由於佛之方便示導已漸漸開解了實法;見性非「即物而有」,亦非「離物而有」。因為見性非「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緣起,六根、六塵、六識,統統是緣起,緣起就是如幻。是故不依於物之「即」、「離」而成「有跟無」。又,阿難最後所說:「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這已經快接近即妄即真,一真法界的境界。但阿難於此無上理趣並還沒悟了,只是由於佛之加持與引導,而漸起如是勝解。
經文:「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湣,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註釋:「茫然不知是義終始」:「是義」,即「物象之中無是見」及「物象之中無非見」。「終」,此道理最終的歸趣。「始」,此道理最初始的由來。「一時惶悚,失其所守」:「惶」,驚。「悚」,懼。「所守」,一向所信守者。一向所信守依據的道理都動搖了,不知所從,因而惶恐不安。因為都是用意識心。「魂慮變慴」:「魂」,神識。「慮」,心思。「變」,驚動。「慴(shè懾)」,懼。「無上法王」:「法王」,即佛,以佛於法自在,故為法中之王;如世間之國王,於其國中自在,故稱國王。「如所如說」:第一個「如」,依據。第二個「如」,真如。佛一切所說,都是依據其所自證的真如之理而說,故無妄說,無不實說。
諸位!這個說法就有本。所以,有一句話你必須注意:若不悟道,說法無本,就是你不開悟,你的講經說法沒有依據,你只能依據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經典念一念;前人遺留下來的經典,萬一註釋錯了,你也不知道,你說法無本啊!所以,大徹大悟對一個講經說法的人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悟,就是不知道佛的心是什麼?故無妄說,無不實說。
「不誑不妄」:「誑」,欺騙。「妄」,虛妄不實。妄語心是一種粗煩惱,這種煩惱連阿羅漢都已經斷了,更何況是佛,是故佛一定是不會打妄語的。莫說佛不妄語,即使在家居士持五戒清淨者,已能不妄語,更何況佛已於無量功德皆已成就,怎麼還會妄語呢?其理甚明。故知佛語諦實,決定不虛。「四種不死」:末伽黎言:若依四種論,而一生不隨便亂答人,死後便可生「不死天」,其四種論為:「亦變亦恒、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如果有人問:萬法為何?萬法亦變亦恒、萬法亦生亦滅、萬法亦有亦無、萬法亦增亦減。反正他一回答,就是模棱兩可。其言皆兩可,終無決定。他這個是沒有見性了。其實此種議論即墮於「四句」中的「雙亦」,其病在於於理糊塗、不知分辨揀擇,故模棱兩可。這種議論很象古希臘的極端之懷疑論者,亦即詭辯學家,或不可知論者等之言論。
「矯亂論議」:「矯」,詐也。「亂」,紊亂。謂矯詐混淆是非之論。「無忝哀慕」:「忝(tiǎn)」辱,辜負。「哀」,指如來之哀湣。「慕」,指你們的仰慕。此謂不要辜負了如來對你們的哀湣,以及你們對聖道的仰慕之情。
義貫:「於是」與會之「大眾」中尚「非」證「無學」地的有漏「者,聞佛此言」, 即心下,「茫然不知是義」理最「終」之歸趣及最初「始」之由來,始終都沒有辦法理解佛心。因而「一時」都驚「惶悚」懼,而頓「失其」一向「所」信「守」之理,因為以前都是用意識心,意識心被佛所呵叱,現在進不去也下不來,就哽在那邊,不知怎麼辦。佛的心性未悟;可是,意識心又被呵叱:妄識非心無處、非真。莫知所從。「如來知其」神「魂」思「慮」驚「變慴」懼,故「心生憐湣」,而「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言:「諸善男子」,佛為已成「無上」道之「法王」,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故所作言論皆「是真實語」,皆「如」其「所」證之真「如」實理而「說」,從「不」欺「誑」、亦「不」虛「妄」,並「非」如外道六師中之「末伽黎」所立之「四種」虛妄議論,謂依彼修即可生於「不死」天,彼所言說實是「矯」詐混「亂」是非之「論議;汝」等於佛所說須「諦」實「思惟」修行,方「無忝」負如來對你們的「哀」湣以及你們對聖道之仰「慕」之心。
詮論:阿難雖已漸漸領會自己所說的「物象之中無是見性」,及「物象之中無非見性」,不能離物,但也不是物。然而那多半是如來一步步引導攝化的結果;所以據實而言,阿難現在只是比較不那麼執著,比較不「迷妄」,什麼叫迷妄?你只要定位就迷妄;一定怎麼樣就迷妄;執,這樣就是迷妄,我們就是把自己這個四大定位成「我」,那麼,一切痛苦、執著,統統顛倒了!且其目前所解、所言,亦有一半是情勢所引,故離自悟親證現量境界,尚有一段距離。以其頓失一向所守,如人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故如來安慰他們,且開示他們說如來不妄語,而如來所說的「無是見、無非見」,為示諸法之實相,大異於外道之不定論者,切不可混為一談,因為如來的「物中無是見」,是為了「遣妄」(就是破妄執);把執拿掉,清淨自性就顯。「物中無非見」為遣妄之後之「還真」,令皆入一真如實相。
諸位!佛法就是這樣,二個階段:第一個,徹底否定緣起的假相;第二個階段,徹底肯定真心的存在;第三、回歸當下,否定、肯定同時,回歸當下,一念之間全部具足。有一個人來到講堂問:師父!我看了「涅槃」是不生不滅,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師父!能不能用善巧方便,把不生不滅快速一點的讓我理解呢?我說:很簡單!不生不滅怎麼解呢?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就是不生不滅。
令即入一真如實相,然妄執不破,真不可入,是故先遣。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就是破妄顯真,統統是告訴你這個。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3-1-22 19:09:35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