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82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講70)多聞修行三昧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1-2 19:17: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講70)多聞修行三昧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70)


《楞嚴經義貫》,313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請翻開《楞嚴經義貫》,
313頁,
倒數第三行,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
我們上一次就是講到這一段以前,
那麼,因為這個七處徵心跟十番顯見
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的來講解。
諸位千萬不要有錯誤的觀念,
認為說這個是重複,
這個一點都不重複,
這個叫做增廣見聞,
因為《楞嚴經義貫》
他所寫的這些、提供的這一些資料
是相當好的,
而且他把整個義理貫串,
來彌補《楞嚴經講義》文言文艱澀的地方,
沒辦法理解、難懂的地方。
所以,雖然我們看起來有一點重複,
說:哎呀!我們《講義》講過了,
為什麼要講這個《義貫》呢?
這個可是非常重要的!
《楞嚴經》,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聽聞;
能夠理解佛的心;
能夠進趣到菩提,
完全要靠正知正見。
什麼叫做正知正見呢?
就是無知無見,
不立一個知,也不立一個見,
叫做正知正見。
所以,這個知就是沒有邪知,
也不立一個正知;
正見就是沒有邪見,
也絕對不立一個正見,
因為那個都是頭上安頭。
絕對的知見,
心就是知,心就是見,
沒有二知,也沒有二見,
這個是入不二法門。
因此《楞嚴經》的思想,就會特別的重要,
因此想給那一些鑽研《楞嚴經》的人,
就更進一步的、清楚的來理解佛的思想,
也讓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
徹底的進入佛的知見,
完全不會走錯路。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
經文: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這一段對修學佛法的人來講,
是特別的警惕,
特別的重要!
這一段是阿難發出了這個感歎,
說他從佛出家以來,
都認為用依靠的方式,可以得到解脫,
叫做恃佛威神;
是錯誤的知見,
修行是沒辦法替代的。
所以,常自思惟無勞我修,
就:我不需要修行啊!
對不對?
我的堂兄就是佛陀了!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惠」就是恩賜、賜給我,
不知道身心本不相代,
身心是沒辦法互相取代的。
所以,你的煩惱,你自己要承受;
你的病苦,別人在旁邊安慰,
醫生也只能盡力,
病苦還是你在病苦;
煩惱還是你在煩惱。
所以,失我本心,
便喪失了我原本的如來藏心。
身雖然出家;
可是,心卻不入道,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這窮子就比喻六識妄心,
從以前來講,
都沒有辦法開採自家的珍寶,
也就是變成意識心在六道輪迴裡面流浪,
所以叫做窮子。
捨父逃逝,
今日乃知,
喔!現在才知道,
雖有多聞,
就算你聽了很多佛法,
若不修行,
若不修行的意思就是:若不實修,
如果你沒有好好的降伏這一顆妄想心,
與不聞佛法等的眾生是一樣的!
你今天雖然聽聞了很多佛法,
如果不下功夫、下死心確實的去實修,
與不聞佛法的眾生等,是一樣的。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意思就是:
光口說種種的美食,
終不能令肚子飽。
註釋
「重復悲淚」:
又再悲從中來,
而淚流不止。
這一次阿難真是悟今是而昨非了。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
「將」,是而。
「惠」,就是嘉惠與我,
惠贈,惠賜。
這本來是乃人情之常,
也是凡情所在,
因為知道如來有無量的三昧,
而他又是佛的寵弟。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一切功德福報還是要自己修;
如來雖有加持力,
但是自若不發心修行,
與如來之加持力也不相應,
所以如來也無法加持。
所以,要佛陀救你以前,
你必需先得救自己,
這樣才有辦法的。
「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這個「窮子」,就比喻六識妄心;
在這裡,六識妄心是什麼意思呢?
要做一個最貼切、單刀直入的定義是什麼?
見境起心,就是六識妄心。
見境起心是什麼?
這個心是起執著心、
起分別心,
這個叫做離境無自體相,
離開了外境,
就沒有這個意識心的存在,
就是不能活了!
我們又誤認為這個執著、分別心、起貪瞋癡,
認為就是我。
所以,無量劫來不認識本性,
卻認識了六識妄心。
「父」是比喻本心本性。
就像人自棄家中的珍寶而逃家,
出外流浪,
莫知所之。
眾生依六識妄心,亦復如是,
向外奔馳,
追逐聲色、五欲六塵,
不知自返。
諸位!修學佛道,
你一定要有那種功夫,
你必需要把這個財色名食睡
一步一步的看得很淡,
才有辦法入道,
叫你一下子斷,沒有辦法,
至少你懂得慢慢的遠離、
慢慢的放下。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如果光口說種種的美食,
終不能令肚子不餓。
義貫
「阿難聞」佛說「已,
重復悲」傷地流「淚」,
而「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隨「從佛發心出家」以來,
仗「恃」著有「佛」之「威神」力加持,
所以「常」暗「自思惟:」
因為有佛力加持,
便「無」須「勞」動「我」自己去苦「修」,
去苦苦的修行,
不需要!
「將謂如來」
一定會「惠」賜給「我」一些「三昧」,
就是用別人賜給你的,
自己心不去悟入。
而「不知身心本」來就「不」能「相代;」
這一句話很重要的提示,
修淨土法門的人,更要注意這一句,
很重要!
也就是說:你必需念念‥‥‥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心性;
全部的心性,集中在這一句阿彌陀佛。
同時我們在念佛當中,
每一念都必需提升自己的正念,
同時要把貪瞋癡全部放下,
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念佛的人,
你也才能了悟佛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性,
所有的三資糧:信、願、行,
不能離開這個心性,
然後這樣來求佛力的加被,
力道就大!
而不是說:我今天念佛,不除貪瞋癡,
就可以跟佛相應的,
這個是非常困難的!
底下,
這個身心本來就不能相代,
因為我已迷「失我本」有的真「心」,
所以「身雖」已經「出家」,
然「心」卻「不」能「入」於佛「道」;
諸位啊!
阿難這個時候已經證初果了,
出家多久了?
仍然只證初果!
佛陀講《楞嚴經》是六十二歲喔,
六十二歲,
你想想看!
阿難這時候出家多久了?
仍然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老得很快,
卻開悟得很慢;
我們老得很快,
智慧卻開得太慢、太遲!
這「譬如」一個貧「窮」之浪「子」,
之所以貧窮困頓匱乏,
都是因為他「捨」棄了
他多富資財的「父」親而「逃逝」,
所以窮露路途,無有歸依。
我「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
則「與不聞」佛法是同「等」的,
其多聞對他本人並沒有實際上的受用;
這正「如」同有「人」
雖口裏「說」著很多「食」物之名,
但光口說,
沒有實際行動去準備食物,
肚子「終不能飽」。
所以,事相修行還是很重要的!
316頁,
詮論
在此,
阿難真正是「悟今是而昨非」了,
也開始真正發露懺悔了。
為什麼要懺悔呢?
以前就是嘴硬,
耍嘴皮,
台灣話叫做逞口舌之勇,
對生死完全沒有幫忙;
對解脫也完全沒有幫忙。
這個有學佛跟沒有學佛的人,
他的生命觀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佛的心態遠離二分法,
內心充滿了喜悅跟超越,
我們都給予最大的祝福,
這種心態,
它在腦波裡面
會產生一種健康的波、波動,
他不會有政治的一種後遺症,
選後的後遺症,
會把自己逼上像精神病一樣的。
我看有的人打電話進去,就很激動的在講,
一直很激動!
為佛的弟子沒有必要這樣子,
你跟你的親朋好友了解一下就行,
再來就是放下,
你最多也只有一票而已,
講得這麼激動做什麼?
你只有一票而已啊,
那麼大聲做什麼呢?
就是一票啊,
每一個人就只有一票啊!
所以,學佛的人的心態,
跟那個世間不學佛的,
就一個很簡單的政治來講,
觀感就天壤之別。
你要悟道,你看什麼就解脫什麼,
沒有一樣事情可以障礙你的,
沒有的!
底下,
他所說的:
「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此正可給與末世之好「文字般若」
或者是「文字禪」,
這個文字般若跟文字禪是什麼意思?
就是完全使不上功夫的那一種的,
境界現前、煩惱來了,沒辦法!
因為他只在文字下功夫,
是文字禪,
搬弄一下,耍耍嘴皮可以,
真正面對無明煩惱和生死的大問題,
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印光大師勸我們要實修,
你就是要好好的念佛,
至誠懇切的念佛,
至誠懇切的求生淨土,
好好的觀照世間的無常性,
這樣下功夫的放下,
念佛、誦經、拜山或法會,
都這樣真槍實彈的修行,
印光大師給我們的四個字,
就是:老實修行,
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底下,
與僅僅以看大藏經而求多聞、
光說不練者,
就是一個警誡。
經文: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註釋
「二障」: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
煩惱是由我執所起,
諸位!
這個「我執」有很重要的定義,
我執就是誤認四大緣起如幻為自我,
你只要錯認為,
這個短暫的因緣生滅無常法的四大,
構成了假合的這個色身,
把它錯認為自我,
同時一直執著它,
諸位!你的苦就沒有辦法停止,
一個人不能離相,
這一輩子,他注定要過痛苦的日子,
絕對沒有辦法脫離痛苦的!
諸位!執著等同痛苦,
你有多少的執著,
你的痛苦就會有多深;
你能把一件事情看得很透徹,
它是生滅、是無常,
萬法不可得,
那麼,對我們心裡的受傷就會愈來愈少,
愈來愈減輕。
所以,由我執所引起的,
以諸煩惱能障涅槃;
涅槃就是不生不滅。
所以稱為煩惱障;
所以,我們如果不修行,
這個煩惱是沒有辦法克制的。
又煩惱因為會障人天等勝妙之事,
所以也稱為「事障」。
事障,
事障的意思就是說:
在假相上突不破,叫做事障。
這個事障是對理障來講的,
理障是不悟空理,
變成了理障;
假相突不破,就變成事障。
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的,
法執最簡單的定義就是:
離開我色身以外,還有諸法,
以為那個是實在的,
誤認為諸法有其自性,叫做法執,
就這麼簡單!
這個色身就是我執,
那麼,離開這個色身以外的山河大地,
認為萬法它的確是存在的,
認為有實法的存在,
這個就是法執。
你誤認為
六根、六識、六塵一十八界是實在的,
這個法執就斷不了。
所以,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的,
此法執為執心外實有,
而不知道萬法唯心,
諸位!
萬法唯心有什麼好處呢?
也就是天地萬物納歸我的心性,
所以,心外無法;
心外無法就好辦了,
就懂得什麼叫做同體大悲。
為什麼?
因為都是我們心性的東西。
以及於所修習,生起法愛,
生起法愛,簡單的定義就是:
自己認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
生貪著心,
法愛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很有修行,
或者是自己的法門最殊勝,
對法的愛的執著。
所以,在座諸位!
你一定要用佛的心性修行,
就是說:
我今天修什麼法門,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千萬不可以去抨擊任何一個法師,
或者道場、一個法門,
這個也是法愛的另外一個轉向、
變相,
攻擊別人,就認為自己對,
好朋友談一談,行;
邪知邪見不在此限,
因為邪知邪見會誤人!
所以,八大宗派平起平坐,
是站在正知正見的角度說,
不是站在惡知見、邪知邪見的角度說。
底下說:
以此能障菩提,所以稱為所知障;
又因能障所欲證法空之理,
法空就是無生,
法空的另外一個名詞就是無生;
法空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緣生無性,
緣生,因緣生的就是無自性,
所以,諸法本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又稱為「理障」。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良」,就是誠,實在。
「不知」,此不知有二義:
一、不覺知,
以迷內外,所以日用而不能覺知。
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的。
二、未聞知,
凡夫若不聞佛陀的開示,
也就是連「常住心性」這個名詞,
也不得知。
所以「寂常心性」:
就是寂靜常住之真心本性。
「窮露」:
「窮」就是貧窮。
「露」,就是無有遮護依靠。
一個人到沒有依靠,就會很慘,
就會很慘!
眾生之「窮」,為無福慧莊嚴;
眾生之「露」,為無大涅槃可依止。
「發妙明心」:就是開發本妙元明之心。
一般人要開發這個妙明心,
沒有好的環境;
沒有好的善知識;
沒有好的福報,沒辦法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講,
前幾天報導,
有一個很孝順的兒子,在中國大陸做生意,
那麼,做生意,
因為他的母親很早就往生了,
他父親在山區裡面種這個水果,
年歲很大了,
可是,他不去賺錢又不行,
所以,他就台灣、大陸兩地跑‥‥‥
後來有一次他打電話回來,
父親沒有接,
他想說父親可能去看看水果,
看看那一些菜園、蔬菜。
後來他兒子因為很孝順,
他天天打,
連續七天都沒有人接電話,
後來他想說應該不會有什麼事情;
又在山區,
在山頂上沒人認識,
他父親又一個人。
後來他親自趕回來,
已經半個月了,
半個月回來以後,
哇!
他的爸爸死了!
死了,放在家裡,
那個狗還有老鼠,
他家養的狗沒有東西吃,
還有野狗也跑來了,
還有那個老鼠也跑來了,
啃他爸爸的屍體,
他看了以後心都碎掉了!
就像這樣子,
你想要修行的話,
假設說想要修行,沒錢啊!
對不對?
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很辛苦的一面,
為了微薄的收入,
種一點水果、種一點蔬菜;
為了微薄的收入,
兒子也不得不離開爸爸去賺錢,
沒有辦法!
他兒子就是有某一些技術性的東西,
是不是?
所以要分開。
因此這個就讓我們理解到說,
我們這個色身,當它死亡以後,
被狗啃、被老鼠咬的時候,
那個筋脈、骨頭裸露出來的時候,
發現說原來這個色身是非常惡臭的!
可是,你這個惡臭的身體,
你也不能放棄它,
因為它裡面有可貴的佛性,
所以,你說要發妙明心,
有多難?
第一個,飲食要能夠充裕,
經濟要無慮,
要不然每天為了經濟拼,
你哪有辦法學佛呢?
是不是?
還得引起你的興趣;
還得你宿世的善根。
所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
說一句實在話:
要聽到佛法已經很難了;
要發心修行就更難;
修行,其中沒有障礙,
福德、因緣全部具足,繼續走下去的,
就更難!
非常困難,
發妙明心沒那麼簡單的!
底下說:「開我道眼」:
眼為能見,
佛法中以般若之智為能見,
所以此「道眼」就是般若智眼,
以「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所以般若智有如修道人之眼,
也就是所謂「人天眼目」是也。
義貫
「世尊,我等今者」為煩惱及所知「二障所纏」,
不得解脫,
「良由」於
「不知寂」靜「常」住之真「心」本「性,
惟願如來」,
慈悲「哀愍」我等貧「窮」孤「露」,
沒有真心本性之莊嚴華廈可以安身立命,
而開「發」我們本「妙」元「明」之「心」,
以啟「開我」們見「道」之智「眼」。
詮論
阿難在此以前,
雖然責備自己不知自心在何處,
但都還一直認六識為心。
現在聽如來開示說「妄想非真」之後,
才責備自己不知真心。
又,
阿難現在也已經知道「認見屬眼」,
與「認識為心」,同樣是錯誤的,
所以現在求開「道眼」。
以辨明奢摩他路,
這個奢摩他翻譯成中文叫做止,
讓妄念止息,
叫做奢摩他。
所以,一個人要修學佛道,
第一個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如果看一個出家或者在家,
仍然跟像世間人一樣,爭一較長短,
二個人常常爭得面紅耳赤,
而且都說自己是對的,
不能減少衝突,
貪瞋癡一樣具足,
雖然聽聞佛法,仍然是遠離佛陀的。
因此要接近佛陀,
你一定要先學習無諍;
要接近佛陀,
你一定要先懂得放下,
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否則我們永遠背道而馳。
底下,
而照見楞嚴定體。
因為止跟觀,
一個是翻譯成定,
一個是翻譯成慧,
所以,奢摩他就是止,
止就是體,就是定。
底下,經文: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
[徧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那麼,在這一段,
成觀法師的《楞嚴經義貫》,
對這個萬字頗有見地,
也收集了很多的資料,
師父在這裡給予尊重。
師父是主張這個萬字無諍,
因為從以前師父看的這個經典、藏經,
有逆時針、有順時鐘,
自古以來,這個字一直在諍論,
包括須彌山,也是一直在諍論的,
須彌山,
須彌山。
這個須彌山,一直在諍論,
跟這個萬字也是一樣,一直在諍論的,
佛已經入涅槃,
也沒辦法來求證,
所以,某些人就是依據這個、依據那個,
就變成一種考據學,
變成一種考據,
你依據什麼?
依據藏經;
或者是依據高僧大德的見地,
都有他們的看法。
所以,師父就給予最大的尊重,
那麼,我們也是把它講一下,
就念一遍,
也讓大家知道,
這個萬字它的因緣是什麼,
各個祖師、藏經,都有不同的記載看法,
包括朝代、年代,
對這個萬字的記載也不一樣。
我們為了增廣見聞,
所以,我們還是要給它看一遍,
我們也隨喜、也讚歎。
註釋
「從胸卍字」:
姑且稱為逆時鐘,逆時鐘卍字。
這個逆時鐘卍字,又作万字、萬字,
符號,逆時鐘卍字;
意譯為吉祥海雲,
這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也是八十種好之一;
此為顯現於佛以及十地菩薩胸臆,
諸位!胸臆就是這裡,
我還為了這個字,去查這個詞彙,
胸臆就是當胸的部分,
就是胸前,
你們回去自己看一看,
也許不小心浮出來,
也有一個卍字。
胸臆等處之德相。
《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
《大般若經》卷三八一等
均記載佛之胸前、手足、腰間等處有逆時鐘卍字。
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出土的佛足石,
亦刻有數個逆時鐘卍字。
這個逆時鐘的卍字之形,
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標誌;
諸位!
你們看看那個小baby出生的時候,
你有沒有看看那個?
你有沒有看看那個?
小孩子出生的時候,
就幫他縫一個卍字,有沒有?
有喔!那個小孩子,
這個就是從這個根據來的。
小孩子的時候,
那個衣服都有一個卍字,
用紅線,你知道嗎?
這個我小時候就看過了!
除了印度以外,
波斯、希臘、羅馬,
波斯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伊朗,
羅馬,均有此類的符號。
然其最初來源則為梵文,
詳如後「詮論」中所說。
逆時鐘卍字之漢譯,古來有數說,
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師譯為「德」字,
菩提流支則譯為「萬」字,
表功德圓滿,萬德具足之意。
武則天長壽二年(西元693年)
始制定此字讀為「萬」,
而謂其乃「吉祥萬德之所集」。
又,據《佛光大辭典》稱,
《華嚴經》中逆時鐘卍字共有十七處、
但以梵文對勘,其原文共有四種:
(1)「室利靺蹉」,義為吉祥臆,
《華嚴經》卷四十八:
「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
名吉祥海雲。」
(2)音譯為「難提迦物多」,
義為喜旋。
《華嚴經》卷二十七:
「其髮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
第(3)「濊佉阿悉底迦」;
圓瑛法師簡稱之為「阿悉底迦」
意譯為有樂。
意思就是:有卍字的人必得安樂,
那當然是唯有佛陀了,
我們沒有了;
我們要有的話,就必需自己畫了;
不過,那個沒有用,
一點吉祥都沒有;
刺青也不算!是不是?
我看這個電視,那個邁阿密海灘,
很多的年輕人都去刺青,
去刺青,
有刺那個帆船啦;
刺這個虎克船長;
刺這個刀啊、劍啦,
很多啦!
全身衣服一脫起來,
男女雙手都是刺青,
黑壓壓的一片,
他們說:這個就是性感、好看,
年輕人就是愛現嘛!
等到長大以後,後悔了,
有的人後悔,
刺青以後後悔,
結果怎麼樣?
他洗不掉,
去用那個雷射,
雷射,
哇!呱呱叫,
很辛苦的!
台灣也有那個‥‥‥
以前那個少年不懂事,
不會想,
他也去跟人家刺青,
結果年歲大了以後,要把它除掉,
結果除不掉,
去用那個雷射,
結果就傷到整個全身這個皮膚,
全身這個皮膚。
那有的人更誇張,美國人更誇張,
他那個紋、紋身,
他是連這個頭皮,連這個頭皮都紋身,
他衣服一脫起來,
那個男眾,
全身上上下下、大腿沒有一處‥‥‥
我告訴你:
那個你一下子還認不出那個是誰,
他的親戚朋友看到他,他也不認得,
因為都是刺青。
生命觀不一樣,他覺得這個很酷啊、
很炫啊!
是不是?
當時候我就在想說:
這個刺青那麼好,
那我去刺一個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嗡 啊摩噶 懷魯佳拿‥‥‥
我也有想過啦,
我有想過;
不過,還是不行,
萬一人家認為我們也是黑道的,
那怎麼辦?
底下,
《華嚴經》卷二十七:
「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髮,
螺文右旋髮。」
第(4)「本囊伽吒」,義為增長。
《華嚴經》卷二十七:
「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
指節圓滿,
諸位!指節圓滿,
佛的這個手指一出來的時候,
他不會說瘦骨如柴的,
佛陀的手指伸出來的時候,
他中間沒有密縫的,
沒有這個空洞的東西,
他手是圓滿的,
手是非常圓滿的。
你們的手,
等一下回去,自己照照鏡子看看,
那個手彎曲、瘦下去,
然後骨頭再突出來,
手弄起來的時候,有凹凸不平,
那表示這個人一輩子要很辛苦了,
叫做福報不夠,
指節不夠圓滿。
手一伸出來的時候,
你看不到隙縫的,
這圓滿的手指頭;
腫起來,熱水燙到,那個不算,
被燙到腫起來的,怎麼能算?
說:哎呀!手指頭‥‥‥
是不是?
熱水燙到,那個不算!
底下,
《華嚴經》卷二十七,
說:「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
指節圓滿,文相右旋,
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
《佛光大辭典》雖有如是發現,
然一般提到逆時鐘卍字,
其原文之讀音,
皆以第三種(濊佉阿悉底迦)為主,
請參見丁福保所編的
《佛學大辭典》(2683頁)。
此證之《韋氏國際大辭典》,
以及《牛津大辭典》亦然。
所以,成觀法師寫這一本《楞嚴經義貫》
是很用心的,
要查這麼多資料是很不容易的!
「晃昱」:此二字都是明、明亮之義。
「旋至阿難」:「旋」,就是還,回。
「建大法幢」:「建」,就是立。
「幢」,就是旌旗的一種。
建立大法幢,
為建立大佛頂首楞嚴大法,
以其能摧邪顯正,樹立正因,
所以喻為法幢,
凡外邪小之人見之,靡不屈伏。
義貫
「即時如來從」其「胸」臆上的「卍字,
湧出」眾「寶」之「光,
其光」明「晃昱」熾盛,
「有百千色。
十方」如「微塵」數的「普」徧諸「佛世界」
於「一時」間都「周徧」,
此光普「徧灌」注於「十方」世界
「所有寶剎」中之「諸如來」之「頂,」
然後即回「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佛「告阿難言:
吾今」即將
「為汝建」大佛頂首楞嚴王之「大法幢;
亦」以此法「令十方」世界「一切眾生」
悉能「獲」得殊「妙」幽「微」
秘「密」本「性」清「淨」圓「明」之「心」,
而「得清淨」無翳之智「眼」。
詮論
在此如來應允阿難要開他的道眼,
也就是如來將開始「顯真」。
前面七處為「破妄」,
如今妄既已破,
便可以開始顯真,
所以,這以下
便是所謂的「十番顯見」。
要顯真之前,如來又放光,
此為第三度放光。
前面兩次:佛頂以及面門,
這個時候胸前,
所以,佛頂、面門、胸前,
由上、中,再來就是這一點。
此時為胸前卍字,
各代表不同的意義:
1﹒第一度,佛頂放光,
為代表全經總的法門,
光從佛頂出,顯此法之尊貴無上。
2﹒第二度從佛面門出,
顯生佛一如,
為示此一如之法,所以顯大神變,
令十方世界震動,
十方世界合成一界,
一界者,一真如界,
也就是一真法界也。
第3﹒第三度,光從胸卍字出,
胸即心也,
卍字萬德莊嚴吉祥之記也,
也就是如來累劫所修福德之徵也;
此光,上供養十方世界如來,
下庇蔭一切眾生,普徧布施無遺。
所以,如果你想修學佛道,
就必需要這樣做,
上供養十方世界如來,
下庇蔭一切眾生。
所以,在佛的心中,
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一切眾生都值得如此的讚歎,
因為每一個眾生的心中都有佛性;
因為眾生迷了,
所以,現這個眾生貪瞋癡之相;
我們有了福報,聽聞了正法,
正好給自己一個機會。
底下說:
又,以密教言:
1﹒第一度放光從佛頂出,
表降伏,降伏外道的邪咒故;
2﹒第二度從面門出,
表息災,
震動十方界,
令和合一界無災故;
3﹒第三度從胸卍字出,
表增益,
加持弟子,令得白法故。
在經典,這個白法就是善法,
純善法,
惡法叫做黑法,
黑色的黑,
善法就是白法。
又,關於逆時鐘卍字之寫法,
《佛光大辭典》云:
「逆時鐘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
於印度教,
男性神多用順時鐘卐字表示,
女性神多用逆時鐘卍字表示。
在佛教,
現存在於鹿野苑之古塔,
其上之逆時鐘‥‥‥
全部為逆時鐘「卍」字,
該塔係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
為紀念佛陀昔時於此入定而建者。
在西藏,
喇嘛教徒多用順時鐘卐字,
棒教,棒教徒則用逆時鐘卍字。
我國歷代左右旋混用各半,
《慧琳音義》跟《高麗大藏經》
皆主張順時鐘卐字,
《日本大正藏》亦準之而採用順時鐘卐字;
然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逆時鐘卍。」
《佛光大辭典》接著又載:
「逆時鐘卍字產生左右旋之紛歧,
主要係由於『立場』之差異。
蓋經中多處有『右旋』之說,
而且佛眉間白毫也是右旋宛轉;
又如禮敬佛菩薩時也須要右繞而行,
故『右繞』一詞已成定說;
惟究竟以逆時鐘為右旋,
抑或以順時鐘為右旋,
則是爭論之關鍵。
若以逆時鐘字置於吾人胸前,
而以吾人之立場觀望逆時鐘卍字,
右旋則成順時鐘;
然若以逆時鐘卍字本身之立場而言,
則逆時鐘卍字乃符合右旋之方向。」
美國《韋氏第三版大辭典》,
解釋卐字,
底下,
或條下云:
「此為加上裝飾
或者象徵的希臘式之十字,
將十字的末端皆延長且彎曲成直角,
並皆朝同一個旋轉的方向,
也就是順時鐘的方向。」
看左邊中文就好,
《韋氏大辭典》。
又此大辭典,在此字之語源‥‥‥
來源的源;
欄載:
翻過來,
此義為:
這個卍字從梵文而來,
梵文原文(福祉、幸福)而來,
而此字則為兩個字拼起來的:
(好、或者是幸運的幸)加上(存在),
而且自古素有此信仰,
即見此逆時鐘卍字,皆獲吉祥、幸運。
又,英國最權威的大辭典,
《牛津大辭典》,
所說大略相似,玆不再引用。
由此可知,
西洋雖亦有逆時鐘卍字,
然其來源係從梵文中來,
此為定論。
不過西洋人
卻把它當作是十字的一種變形,
十字就是十字架,
就是十字架。
這十字的一種變形,
或者複雜體來解釋;
羅馬帝國亦以此為十字之代表。
但不論如何,
此字都保存了其原文具有吉祥、幸運之義。
又,西洋人對此字的讀音為
「濊佉悉底迦」,
此在古代以及現代的西洋人皆然,
這正好與中土傳統所讀的音一樣,
也就是上引《佛光大辭典》的第三種,
而其他三種讀音,
東西方傳統上都沒這麼讀過。
至於此字的形狀,
既然(1)鹿野苑的古塔上是逆時鐘卍字;
而宋、元、明的大藏經都作逆時鐘的卍字:
則應以逆時鐘為正。
此外,更重要的是:
既然此字應為右旋,
也就是「順時鐘」,
則只有逆時鐘是正的,
這在其他則為誤寫,
何以故?
正如《佛光大辭典》中所說的,
此字寫法之所以紛歧之因,
為由於立場之不同,
看是站在我們觀看者的立場,
還是逆時鐘卍字的立場──
這就對了!
須要知道,
在佛像、及佛堂的擺設方向,
所稱的左跟右,
都是以佛的右手邊為右,
不是以我們瞻仰者的右手邊為右,
所以:
一、在佛殿上排班時,
「男左女右」,的左邊就是指佛的左手那一邊,
不是我們瞻禮的左邊;
二、經行佛塔、及佛殿上繞佛時,
「右繞」,也是以佛的右手為右;
三、佛的眉間之白毫相為右旋,
當然是以佛的右手為右方,
循此而繞,
當然不是以我們觀者的右手為右──
別忘了,
那白毫相是他的,不是我們的!
也就是佛陀才有的。
既是佛的,
怎麼會依我們的右方為右呢?
否則我們的方向若改變了,
怎麼辦呢?
第四、同理,
那麼逆時鐘卍字也是佛身上的吉祥相,
不是我們觀者的,
其左右方向怎能以我們為準呢?!
若佛的吉祥相是以我們的方向為準,
便生顛倒了!
那麼為何有那麼多人弄錯了,
尤其是西洋人一概弄錯,
日韓近代亦然,
為甚麼呢?
我想是眾生共業不可思議吧!
因為西洋人多為外道,
外道本自顛倒,
所以想學佛法中的東西也學顛倒了──
佛之正法多麼的寶貴,
心不正,怎能學得到?
至於日、韓、以及喇嘛教等,
可能也是如此吧。
326頁,
附帶提到,
近代德國希特勒也用逆時鐘卍字,
不過他當然是用錯誤的那個寫法:
就是順時鐘卐字,
而且把它傾斜了四十五度,
而且彎出去的那一劃比較短,
變成這樣: 傾斜四十五度的。
希特勒,
我們以前看這電視,
希特勒萬歲,就是這個符號。
由於希特勒使用此字為納粹的標幟,
因此近代西洋人幾乎無人不會讀這個字:
因此佛教徒若到西洋弘法
或者建寺廟的時候,
最好避免把‥‥‥怎麼樣?
逆時鐘卍字寫在牆上,
寫了,你就會麻煩,
他會認為你是希特勒這一黨的!
做成旗幟,
還飄揚在佛堂上。
否則極容易引起誤會,
以為此處是納粹的信奉者
或者是三K黨,
而遭到反納粹以及猶太人等的暴力破壞。
我們尊重成觀法師的看法,
我沒有意見,
師父認為明心見性比較重要。
所以,他寫了,
我們就跟它念一下,解釋一下,
師父沒有任何的意見。
第十二節 十番顯示見性──顯真(令見真性)
1.顯示見性是心非眼
在這一段就是說:
眼睛只是個工具,
真正能作用的是背後那一顆心性,
所以,這一段是在講這個。
要不然人死了以後,眼睛也是存在,
為什麼不能看呢?
是不是?
好!
那麼,如果有眼睛的人,
光線把它關掉、
電燈關掉,
黑漆漆的,他也是看到一片暗啊!
是不是?
跟那個眼睛瞎掉的人看到暗是一樣的。
眼睛瞎掉的人看到前面一片暗;
我們把電燈全部關掉,
我們前面也是一片暗啊!
這就告訴我們:
見性無關於明跟暗,
眼根只是工具而已,
這一段在顯示。
所以,你不要去注意那個眼睛,
要注意那個心性,
所以,顯見是心。
經文: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云何成拳?]
[汝將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汝先答我」:
「先」,就是先前,剛才。
「閻浮檀金」:義為勝金。
此金產於須彌山南面之洲,
其洲有樹名為閻浮檀樹,
其果汁入於河水,
水中沙石皆成金,
稱為閻浮檀金。
「赩」:就是大紅色,
也就是佛身金光赤焰閃爍。
佛是大悟的聖人,
是究竟極果的佛陀,
戒、定、慧完全具足,
完全清淨,
一般人沒有辦法的!
義貫
佛言:
「阿難,汝先」前回「答我」
說你「見」到如來的「光明拳。」
我現在再一次問你幾個問題:
一、「此拳」之「光明」是「因何所有」
意思就是(因何而有)的?
二、「云何」能「成」此「拳?」
這第二問。
第三、「汝將誰」來「見?」
意思就是(你用甚麼來見?)
你用甚麼來見?
「阿難言:
由」於「佛」的「全」身「體」
皆如「閻浮檀金」一樣,
其所放出的光皆赤「赩」閃耀
有「如」一座「寶山」,
而此全身金身以及其金光,
乃由於「清淨」之善法功德「所生」,
諸位!這個就告訴你:
因果是不滅的,
佛陀雖然講無相;
可是,他是修多少的善法,
才能感得到這個金光明身。
所以,在座諸位!
你們現在每一個人的色身的果報,
就是無量劫累積而來的,
無量劫福德、因緣累積而來的。
所以,你說假相不重要嗎?
也很重要,
相是表法的。
所以,相由心生,
所以,我們今生今世如果相不怎麼樣,
我們好好的行善,
相由心生,
好好的降伏我們的心。
所以,有的人常常憂鬱,
我看那個電視,
有那個演藝人員,他太憂鬱了,
結果兩眉之間那個皺紋很快就起來了,
下陷了,
他因為常常這樣子,
常常這樣子,
皺紋就起來了,
看起來就憂鬱,
相由心生。
因此我們把這個心情保持好一點,
內心充滿著喜悅跟智慧,
讓這個光明相,
本性具足的光明相慢慢的現前。
你記得!一定要行善的,
只有善法能成就佛道,
而且是純善,
就是以無所住心而行一切善,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行善還必需得無所住呢!
所以說:因果是很重要的。
那麼,在道場裡面,要修善是最方便的,
誦經、拜佛、念佛,
要有人往生,又可以去助念!
是不是?
我們在做法寶,
又有人集中這個金錢,
轉動這個正法輪。
所以,這個三寶門中好修福,
在三寶門中不懂得布施的人,
實在不聰明!
這個三寶門中好修福,
一粒種子萬粒收,
懂得在三寶門中布施;
不過,這個布施還得用智慧去抉擇,
還不能去布施到惡知見的,
助長惡因緣,
那我們連布施都有罪!
還必需要用智慧去抉擇,
這個布施的對象是什麼?
因為我們要修善法。
他如果是行惡、
惡知見、惡的道場,
那你幫助他,那麻煩了!
善法沒有修到,修到惡的。
這個就是智慧的抉擇,是很重要的!
乃是由「清淨」之善法功德「所生」,
非是欲愛所生,
「故」如來之拳能「有光明」,
是故如來拳之光明,
為因此而有的;
「我實」在是以「眼」
來「觀」見如來的光明拳的;
因為如來的
「五」隻千幅「輪」之「指端屈握」以「示人,
故有拳相」產生。
詮論
從這裏開始是「十番顯見」的第一番:
「顯見是心非眼」。
意思是:
真正的作用是背後那一顆心,
不是你的這個肉眼的工具,
這一段在強調,
是背後那個無形的心性在作用的。
佛要建大法幢,開發真心之道眼之前,
必須先把一切虛妄之見,作最後的釐清,
故有此三問,
並以此三問為引子。
又,此三問,
第一以及第二問為問「所見」,
第三問為問「能見」。
而且第二問為問「拳之本體」,
第一問為問「拳之用」。
而請注意如來問的次序,
為先問拳之作「用」,
再問拳之「體」,
最後再問「能見者」。
這是有深義的:
由「所見」之作用,
達「所見」之體,
再達到「能見」者,
也就是「由末返本,迴光返照,
返照自身,返見自性」,
所以,修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心性,
就是這個道理,
慢慢的由枝末回歸到本,
本就是心,
就是自性。
而不可逐色隨聲,往外奔逸而去。
轉不回來!
而阿難不體佛意,
不知道返觀自照,
且其所答之次第,完全一團混亂,
忽內忽外。
好!四十三分,四十四分,
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329頁,
經文: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阿難言:「唯然,世尊,]
[既無我眼,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
[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我先解釋一遍:
佛對阿難這麼說:
如來今天實在的來告訴你,
只要有智慧的人,
還是要用比喻,他才能開悟,
就是諸有智者,要用比喻而得開悟。
說:阿難!
譬如我這個拳頭,
我的拳頭,
如果我手都沒有了,
當然就不能成就這個拳頭;
如果沒有你的眼睛,
你也看不到,也不成汝見。
那麼,用你的眼根的見性,
來比例我這個拳頭的道理,
意思就是:
你沒有眼根,就見不到,
就沒有這個見性;
我沒有這個手,就沒有這個拳,
這個道理,你看是不是相同?
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是不是相同?
沒有眼根就沒有見性;
沒有我的手,就沒有我的拳;
沒有你的眼睛,就沒有你的見性,
阿難!沒有我如來的手,
是不是?
就不可能成為我的拳,
不可能有拳頭的存在,
這個道理,
用你的眼來例我這個拳,
這個道理是不是相同呢?
阿難言:當然了!
世尊!既然沒有我的眼睛,
當然不可能有我見啊!
是不是?
當然看不到啊!
以我的眼根來例如來的拳,
事義相類,是完全一樣了,
完全吻合了!
沒有眼睛,當然不能成見啊;
沒有手,當然不能成拳啊!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
你講這個相類似,
其實是義不然,
這個道理是不一樣的,
其實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
譬如說:沒有手的人,
他的拳頭是一定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那個沒有眼睛的人,
並不是連見性都不存在啊,
因為他可以見明、見暗、見黑,
都可以見啊,
連見暗也是見。
所以,見性無關於明、暗,
無關於外境、無關於眼根。
是不是?
眼根只是工具啊,
明、暗也是個顯境,
所以,非見性全無。
所以者何?為什麼?
你試著在半途上去問那一些眼睛瞎掉的人;
這裡的盲人是指全部瞎掉的,
汝何所見?你看到什麼呢?
彼諸盲人一定來回答你,
說:我今眼前唯見黑暗,
我看到的全部都是黑暗,
更無他矚,
其他什麼都看不到。
以是義觀,用這個道理,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前塵屬於外在的,
是不是?
見性有什麼虧損呢?
並沒有增減啊!
330頁,
「諸有智者」:這是指中根人,
中根人若不解的時候,
一聞譬喻便得開悟。
上根人就是直下便了,不須要比喻。
下根人因為沒有智慧,
再多的比喻,仍然難解。
這裡的開悟是指「解悟」,
而不是指「證悟」。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否」:
「例」,就是比對。
「均」,就是同,似,相當。
這一句話為了省文,
其義為:用你的眼根之能見,
來比如我以手而成拳,
這兩件事,這個道理相當不相當呢?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塵有明、暗兩種。
此言,盲人只見前塵一片黑暗,
而能見之性並無虧損;
因為眼根壞了,所以不能顯色,
諸位!那個顯色,
注意!
顯色的意思就是說:
它只是顯出顏色的一個助緣,
無關見性,
這一句話很是重要!
所以不能顯,
眼根壞了,只是不能顯色,
所以見現前的色一片黑暗。
正如照相機的鏡頭破了,
便不能照像,
但這不表示
軟片等感光之性也都沒有了。
諸位!
現在用軟片不流行了,
現在都是用碟了,
現在哪用軟片?
是不是?
我看那個照相機一照,
哇!幾百張!
還可以刪掉的,
還可以刪掉的,
一照,還有螢幕可以看的,
現在人真是福報!
還講電話,
還什麼3G的還是什麼,
我沒玩過,
還可以看到對方,
還可以看到對方,
現在這個科技一日千里,
一日千里!
義貫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要將「實言告汝。
諸有智」之中根器「者」
須「要」假借「以譬喻」來曉喻,
「而得開悟。
阿難,譬如我」的「拳」來說,
「若無我手」
則一定「不」能「成我」的「拳;
若無汝眼,」
也一定「不」能「成汝」的「見;」
汝之見就是你的見性。
若「以汝」之「眼根」之能見,
來比「例我」的手成「拳」之「理,
其義」理「均」等、相當「否?
阿難言:唯然」(是的),「世尊,
既無我眼,」就是既然我沒有眼睛,
便「不」能「成我」的「見;」
這是一定的啊!
所以,「以我眼根」之能見,
來比「例如來」之手能成「拳」,
這兩件「事」之「義」理是「相類」似的。
「佛告阿難:
汝言」此二事在道理上「相類」似,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有個「無手」的「人」,
他的拳頭是一定沒有的,
他的「拳」便「畢竟滅」了;
然而「彼無眼者,」
並「非」其能「見」的見性都「全無」了。
「所以者何?
他就舉個例子:
汝試」著「於」路「途」上
去「詢問盲人」
說:「汝何所見?」
他一定告訴你,
他有看到,
只是看到前面都是一片黑暗,
見到黑暗也是見啊!
說:「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惟見」一片「黑暗,
更無他矚。」
什麼都看不到,
(再沒有看到別的甚麼東西了)。
只有看到一片黑暗,
因為他沒有眼根,
眼根壞了,沒有辦法顯色。
「以是義觀」之,
只是現「前」的色「塵自」現「暗」澹,
這個「澹」字跟那個淡水的「淡」一樣。
能「見」之性有「何虧損?」
這個就是慢慢去體悟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
自己慢慢要好好的去體悟。
詮論
為什麼說
「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是指中根人?
因為「譬喻」是比量;
若依於聖言量的文字或者教說,
而得比量之智,
是為有智者;
然上上根人則得入現量智,
現量智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
則於聖言量而得離於文字言說,
直入離言法性,
諸位!
一切學者,只要沒學佛的,
不管你學問有多高、多深,
都沒有辦法離開語言、文字、意識型態的觀念,
都沒有辦法,
都在語言、文字裡面、意識型態裡面打轉。
所以,學者不能解脫,就是這個道理,
完全用意識心,
不能擺脫那個見分攀緣相分
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知見,
沒辦法除掉!
說:直入離言法性,
為什麼叫做離言法性?
就是以心印心,
法性本來就空,不可言說,
叫做離言法性。
所以,悟道的人,
用這個心來印這個心,
不需要任何的語言。
此非中根人之所能。
又,世尊在此所作的比喻,
其邏輯表列如下,
或許對現代讀者比較容易瞭解:
A﹒若有眼 則→ 一定有見
若有手 則→ 一定有拳
這一般人認為啦;
但是,
但是就是反過來了,
但是,你好好的仔細想想看,
如果沒有手→ 是一定沒有拳頭的
這是必然的,
若無眼 → 並非絕對無見
意思就是:沒有眼睛,(也能有見)
C﹒所以
c1 手為「拳」的充分必要條件
(就是一定必要之條件)
沒有手,哪來的拳?
c2 眼非「見」的充分必要條件
它只是個顯色的器具、助緣,
顯見性的助緣。
眼非見的充分條件,
意思就是說:
眼根只是顯見性的助緣,
非必要條件。
D﹒結論﹕
兩事在邏輯的內容跟成分上,
並不相當。
其實世尊在此所要的,
只是:「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
意思就是:
眼根並非是見性的充分必要條件,
在這裡意思還要再更深一層,
就是:
眼根跟明、暗無關於見性,
單刀直入就是這個意思。
眼根跟明、暗、空、塞,無關於見性。
所以,眼睛受傷的人,
見性並沒有受傷,
只是看不到外面的顯色而已,
顯不出外面的色塵。
所以,眼睛瞎掉的人可以修行;
耳朵聾的人也可以修行,
只要你引起他的知覺、正覺,
都行!
用語言、文字也行,
用音聲也行。
所以,只是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
這個道理,
也就是:「有眼能見」,
這是人所共曉的,
但是「無眼並非全然無見」
沒有眼睛,也不能說完全看不到,
因為他見的只是一片黑暗,
見暗也是見,
這個道理就不是那麼明顯容易了解。
所以為了烘托、反襯這個道理,
世尊才用「有手→就一定有拳;
無手→必定無拳」
沒有拳頭,
這個淺顯易知的事,
來襯托「無眼→並非全無見性」。
所以,非全無見,
無眼非全無見的道理。
所以此技巧用「淺顯」來比喻「幽隱」。
那麼,幽隱就是難知,
是不是?
淺顯容易知,
幽隱就很難知了。
底下,經文:
[阿難言:]
[「諸盲眼前惟覩黑暗,云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惟覩黑暗,]
[與有眼人處於暗室,]
[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如是,世尊,]
[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先解釋一下,
消文釋義一下:
阿難說:
那一些一群盲眼的人,
在前面看到了一片都是黑暗,
怎麼能說他成為見呢?
諸盲眼前統統看到一片是黑暗,
怎麼說他有見性呢?
他能見呢?
佛告阿難:
諸盲只是沒有眼睛,
是不是?
好!這些盲人沒有眼睛,
惟有睹‥‥‥只看到前面一片是黑的,
現在來仔細思惟,冷靜看看,
這些盲人沒有眼睛,
只看到眼前一片黑暗,
跟有眼的人,有眼睛的人,
處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暗室,
二種眼前所現的黑暗,
到底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
阿難說:如是,世尊!
盲人沒有眼睛,看到前面黑暗,
跟有眼人處在暗室,
二個是一樣的,
此暗中跟彼群盲現在眼前的黑暗較量,
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是曾無有異的。
那麼,你看!
有眼睛跟沒有眼睛,
同樣都是黑的。
現在佛陀就要顯示這個道理的存在了。
說:阿難!
如果沒有眼根的人,
全見前面是一片黑暗,
假設說:
這個沒有眼睛的人,
突然讓他得到眼根、眼光,
意思就是讓他‥‥‥
醫學發達,讓他恢復眼根的話,
還於前塵見種種色,是不是?
名眼見者,
如果說:你這個道理是對的。
再講一遍:
阿難!
如果沒有眼根的人,看前面一片漆黑,
突然把眼睛修理好了,
把他恢復眼睛了,
還於前塵見種種色,
讓他能夠看到外在的塵境,
那麼,這個叫做眼見;
如果說:你這樣叫做對的話,
那麼,那個暗中人,
前面也是一片漆黑啊,
他突然得到了燈光,
也是在前塵見種種色,
應該怎麼樣?
應該名為燈見。
是不是?
所以說:
把眼根恢復的時候叫做眼見;
那麼有眼睛的人,
燈光一亮,就變成燈見了,
因為燈光讓你看到嘛!
是不是?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
如果燈就是能見的見性,
燈能有自己的見性,
當然不可以叫做燈,
因為燈是被見嘛!
是不是?
一定不是能見的見性嘛!
好!又則燈觀,
如果燈自己能觀,
也不關你的事情。
所以,佛陀這種智慧,
還不是一般人!
翻過來,334頁,
[是故當知:]
所以,你應當知道,
所以,你應當知道,
[燈能顯色,]
燈,如果你把它加一個:只是,
那更清楚,
燈只是在顯這個外在的色。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真正的見是眼不是燈,
同樣這個比喻,[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更推進一步的微細,
前面讓淺顯的‥‥‥
說: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由淺顯的來進一步讓你了解,
見性是心非眼。
底下說:「覩」:就是見。
「云何成見」:
怎麼說他是成就了見物之事呢?
這一句話也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怎麼可以說他還有見性呢?
換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這麼說。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
「全見前黑」,是倒裝句,
意思就是說:見前面全部都是黑的。
如果沒有眼的人,
他所看到的,只是前面全是一片黑暗。
「名眼見者」:這個稱為眼睛所見的話。
「應名燈見」:就應稱為是燈所看到的。
「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又則」,是疊語,
其義仍是單詞之義,
即:就是又,或則。
此言:再說,
燈既自能觀,何關你的事?
這一句就是: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底下,
「燈能顯色」:燈只能幫助顯示色相;
以唯識學而言,就是增上緣,
為「四緣成見」中的第四緣。
四緣為:
(1)親因緣(就是眼根)、
(2)所緣緣(就是色塵)、
(3)次第緣(就是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就是必需剎那接著剎那,
叫做等無間緣,
不可以有間斷。
第(4)增上緣(就是光線、光明)。
「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如是因有燈顯色而能見者,
是因為有眼,不是因為有燈。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同樣的道理,
法來喻合:
眼根只能顯示色像,
如是只有眼根顯色而有能見的見性,
是因為後面更深的有一顆心在作用,
不是因為有這個肉眼的眼根。
義貫
「阿難言:
諸盲」人在其「眼前惟覩」見一片「黑暗,
云何」能說他能「成見」物之事呢?
「佛告阿難:
「諸盲」者「無眼,
惟覩」面前一片「黑暗,」
他們若「與有眼」之「人」
同「處於」一「暗室」當中,
則「二」者所見的「黑」暗
是「有」差「別?為無有」差「別?」
阿難答:「如是,世尊,」
在「此暗」室「中」的有眼根的「人」
所見的黑暗,
「與彼群盲」
那一些眼睛都瞎的人,
所看到的黑暗,
「二黑」相「較量,
曾無有」差「異。」
沒什麼差別。
336頁,
佛言:
「阿難,若無眼」的「人,
全」部所「見」到的
只是眼「前」一片「黑」暗之相,
如果他「忽」然復「得」其「眼」睛的「光」明,
便得「還於」現「前」之「塵」境中
「見種種色」相,
就是把這個眼睛治療好了。
他這樣由無眼而獲眼因而成見之事,
這個「獲眼」,中間一個逗點,
看得更清楚,
他這樣由無眼而獲眼,因而成見之事,
這樣看得更清楚!
若「名」為彼「眼」所「見者」;
那麼,
「彼」等於「暗」室「中」之明眼「人」,
也「全見」眼「前」只有一片「黑」,
如果這些人「忽」然「獲」得「燈光」,
他們「亦」能「於」現「前」之「塵」境中
「見」到「種種色」相,
這樣,
明眼人於暗中獲燈而見之事,
就「應名」為「燈見」,
因為由燈而見嘛!
因為同是加上某物而能見。
都是加上某物而能見。
「若」是稱為「燈見者」,
則「燈」既自「能有」所「見,
自」然就「不」能再「名」為無情之「燈」,
而是已成有情之物
(然而事實不然,
燈非有情,
所以知道燈是不能見的);
退一步說,
「又則燈」自能「觀」物,
則見物之事「何關汝事?」
(則不是你看到的,是燈看到的,
既然是燈看到的,
你應當不知不覺,
你應還是甚麼也沒看到;
然而事實不然,
確實是你看到的;
既然是你看到的,
便知道不是燈看到的,
意思在這裡就是:
能見跟所見還是很清楚的!
因此可以證明不是「燈見」,
所以燈見是錯誤的。)
「是故當知:
燈」的功能
只是「能」幫助「顯」示「色」相,
以俾就是助,
助於,
以幫助於這個見性而已,
它只是助緣,
為見之增上緣,
「如是」因燈顯色之助而能「見者,
是」因為有「眼」而「非」由於有「燈」;
同樣的道理,
「眼」根的功能為「能顯」示「色」相
以俾於見性,
「如是」因眼顯色
而有能「見」之見「性」者,
「是」因有「心」,







}}以俾就是助於,以幫助於這個見性而已,它只是助緣,為見之增上緣,「如是」因燈顯色之助而能「見者,是」因為有「眼」而

「非」由於有「燈」;同樣的道理,「眼」根的功能為「能顯」示「色」相以俾於見性,「如是」因眼顯色而有能「見」之見「

性」者,「是」因有「心」,而「非」因有「眼」根,眼根只是見性的助緣而已,非能見者。

這裏一直推,推到讓你體悟到最後那個見性,先要認識這個見性。諸位!在這裏的見性就是見精,帶少分妄心的真心,在這裏的

見性不是究竟;我們說:離緣第一義諦,還有什麼?離見第一義諦,這些根、塵、識放下,就是第二月的離緣第一義諦;最後那

一刹那,就是離見第一義諦,離見第一義諦就是:離開一切的妄動、無明,因為一妄動,他就能所不斷,一妄動,他就是能所不

斷。

所以,這個《楞嚴經》他中間如果有缺了一堂課,他就很難補得過來!他今天一下子來,聽到說:離緣第一義諦、離見第一義諦

,哇!上一堂課沒有上,這一堂課他就完全聽不懂!所以,沒有必要的時候,不可以自己放假的,它這中間有一堂課,你就會聽

不懂,再接下來在講什麼解釋,哇!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如果有來聽課,至少你有一個觀念,就會知道說什麼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離明、離暗、離空、離塞,也就是非明、非暗、非空、非塞,這是離緣第一義諦,這個就進入第二月了,第二月就是我們現在

講的見精,還不是究竟喔,這裏講的這個見性,還不是究竟喔,是第二月,還帶有少妄的真心,帶有少分妄的真心。那一下子講

究竟的,真見、真心,眾生悟不出來。所以叫做帶妄顯真,只好帶這個妄見,少分的妄見,慢慢慢慢顯出這個真見,真見是究竟

離見,這個就更難了!諸位!世間人,離緣第一義諦已經做不來了,已經超越阿羅漢果了;離見第一義諦,除了究竟佛果以外,

其他沒辦法!

詮論:這一段是十番顯見的第一番「顯見是心非眼」的結論。阿難在此說:「諸盲眼前惟睹黑暗,云何成見?」阿難沒有發覺,

他自己這一句話本身有所矛盾;既然能「睹」黑暗,怎麼還問「如何成見」?你已經「看到」黑暗了,怎麼還問「如何成見」呢

?已經把答案講出來了!這跟我媽媽一樣的,一個大甲的吳居士來,她就問吳居士說:吳居士!你姓什麼?我媽媽已經把人家的

姓講出來了,還問他姓什麼?這答案早就講出來了!既然睹黑暗,睹黑暗就是也是見啊!怎麼還問如何成見呢?因為「睹暗」也

是「見」,只不過所見者是一片黑暗而已。

又,這裏有個很深的道理在,也就是:在佛法中,「見暗」也是「見」,見暗沒有見,你怎麼知道它是暗呢?並非只有「見色」

才叫做見,這是依「能見的見性」而言,不是依「所見之相」而言;這個講得太重要了!所以,這裏在討論的,依就是這裏所有

的討論的,都專注在能見的見性而言,不是依所見之相而言。只要有能見之性,不管所見者為何,統統叫做「見」——這就是佛

法與世法、外道法的最大不同:佛法為往內觀,所以目的與主體永遠是自身、自心、本性,永遠是返觀自照,所以稱為「內教」

;所以佛教的經典稱為內典,內典。而外道或者世法正好相反:不求其本,反觀其末,所以一切皆以外法為主體,所以凡夫、外

道法之論「見與不見」,完全是以「所見」者來評斷,所以若「所見」是色,則稱為有見;若「所見」是黑,則稱為無見;而完

全不論主體的「能見」之見性,所以凡夫外道之法便稱為逐色奔塵,不知返本。

當你看到世間法所有的這些書籍,你沒有看到、聽到佛法以前,你會覺得它有某些價值、某一些可看性,你也許會為這世間的學

問、思想深深的著迷,這個就是還沒有學佛以前。當我們一有因緣,福德、因緣具足的時候,突然聽到有善知識開示了佛法究竟

的思想,那一些以前擺在你書桌上的書,你看不下去,沒興趣,沒味道,因為它不能讓你解脫,不能讓你開智慧,只是語言、文

字、符號,就是在那邊打轉,一直到死!學中文的,就在語言、文字,中文就一直轉。學日文的,(日語),每天都是%%每天

都是這樣子。好!就講一些日語,講一些日語,又能怎麼樣呢?這跟斷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沒關係!你懂得這個語言就是方便

,好!你這英文conversation很厲害,很會講英文,貪瞋癡還是具足啊!不是說你能懂英文,很溜,你就能夠斷煩惱、了生死的,

這個無關於語言、文字的。所以,當你聽到了正法以後,你懂得了生命的真相,這一些心外求法的外道,包括世間的書籍;不是

完全沒有作用,就是完全引不起你的興趣。你今天你看書,看世間、外道的書,它給你一點知識,沒有錯,慢慢你的涵養也許會

改變一下;但是,它沒有辦法根本處理問題,沒有辦法斷無明啊!佛法是處理根本的問題,根本問題就是無明、貪瞋癡、我慢、

嫉妒心,這個聽聞了佛法以後,能夠徹底的處理。所以,佛法的可貴之處,不聽到的人則已,聽到以後,講一句世俗話就是:你

一定會著迷,哎呀!這個佛法真是太好了!而這個著迷,正是正覺的時刻,人家講:哎呀!你是著迷!沒關係!你迷佛法,來聽

經聞法,人家說你著迷,你要偷笑;就怕你不迷,你不迷佛法,你就不悟!所以,這個佛法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

又,「見暗也是見」,與「無聲也是塵」無聲就是沒有聲音,沒有聲音,就是寂靜聲,寂靜聲也是塵,諸位!是相類似的道理。

以凡情而言,只有「有聲」才是聲塵,無聲則否;而佛法則更深一層而言:有聲是塵之動相,所以又稱為「動塵」;無聲則是塵

之靜止之相,所以稱為「靜塵」。有聲與無聲兩種塵,同樣都是可以聽得到的,只不過聽到靜塵時,「所聽到的,是一片靜悄悄

的」:當我們「聽到一片靜悄悄的」時候,不能說「沒有聽到」——不但不能說「沒有能聽之性」,也不能說「沒有所聽之塵」

:能聽之性永遠是有的,而所聽之塵,這時是「一片靜悄悄的」靜塵。這個靜塵就是俗稱的「無聲之聲」,你要記得!在佛法裏

面,無聲亦是聲,你到山區裏面,完全沒有聲音,聽到靜音、靜靜的聲音,靜本來就沒有聲音,這個在佛學來講,還是一種塵。

而儒家與道家把「沒有聲音的時候這個聲」給了一個很玄的美麗之詞:叫做「天籟」。(當你心很靜很靜,而周遭也很靜,沒有

一點聲響;這個時候,你若聽到一種「無聲之聲」盈盈於耳、「盈盈」就是充滿於耳,這就是儒道所稱的「天籟」——別高興,

以為你很高了?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周遭的「靜塵」!你看!「靜」後面還加一個:塵。

在座諸位!我們今天內在裏面痛苦、煩惱,不是我們跑到某一個山上的木屋、某一個山上的民宿,夫妻吵架,在某一個山上的民

宿或者木屋靜下心來,就可以解決你的煩惱的;解決你的煩惱,你必需面對,同時要超越它;當然,究竟解脫,沒有所謂超越這

個問題,諸法本來就空。所以,這一層,沒有這一層功夫的,想要解決生命當中所有的缺陷,是沒有辦法的!所有的眾生,都在

追求解決內心痛苦的辦法;但是,沒有一個人找對方向,叫做苦上加苦!

隨便舉一個例子,譬如說:賭博,你為什麼要賭博?我想要贏錢嘛!我想要贏得更多的錢、金錢。內心擁有更多的錢,更快樂,

結果去賭博,不但沒有擁有更多的錢,反而反過來傾家蕩產。好!他本來想要找快樂,就更痛苦!再來,我們用吸毒,一個人內

心無聊,開始吸毒,為什麼要吸毒?吸毒就是希望更快樂,吸毒,內心沒有依靠,希望能得到一點依靠,結果染上毒品以後,也

是傾家蕩產。有一個吸毒的,回到家,他媽媽不給他錢,拿刀子殺死他媽媽,他吃那個藥啊,分不清楚了!世間所有的享樂,總

是希望得到快樂,喝酒、打麻將、賭博、交男朋友、女朋友,都是希望獲得到快樂,這個答案都是一樣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快樂是什麼,沒有一個人知道、瞭解真正快樂是什麼。為什麼佛陀講:諸

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我們找不到寂滅,如來大般若智慧的快樂,因此就借重於外在,財、色、名、食

、睡,因此本來要得到快樂,就愈來就愈苦,繩子愈綁就愈緊,愈痛苦!我看電視一個女主角,長得很漂亮,然後她受到感情的

打擊的時候,人家安慰她,她心灰意冷,然後自己跑到一個房間裏面靜下來;還是靜不下來,因為她不懂佛法。後來人家再繼續

安慰她,也安慰不下去,人家來安慰她的時候,她跟他講一句話,她就說:我決定出家為尼!又來了!反正就是碰到那個沒辦法

解決的,就是講這一句:我決定出家為尼!這個就是電視劇囉!所以,我們要瞭解,不要說世間人不懂佛法,告訴諸位:你坐在

這裏,不一定瞭解佛法,為什麼?太深,非常微細、微妙,很難去體悟、進入這種佛的領域的,是非常困難的!

外面的人誤解佛教是可以理解的,用深入的智慧,我們是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扭曲,或者誤會我們佛教?因為佛法真的是太

難了,講這個也不對,講那個也不對;講這個也對,講那個也對,到底是什麼東西?它不是東西;它什麼東西都對,要指,指不

出來,不可以否定,相就是性;不可以肯定,性指不出來。所以,佛法它有一個訣竅,修學佛道就是這樣:第一個要完全否定種

種的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一個,你要用全部否定,瞭解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諸位!這個就是否定。底下要用肯定

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喔!能離相的就是諸佛,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什麼是如來?就是

心性悟到一切法畢竟空,心如如不動,那個就是佛。所以,佛在心性當中,不在外面。所以,第一層功夫,你要否定一切相,凡

所有相,都是虛妄;第二點,你要肯定這個真心的存在,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我們有真心。好!否定跟肯定,回歸到刹那之間

。回歸到刹那之間就是肯定跟否定同時,叫做回歸當下,回歸當下。

為什麼說:極樂世界不可以等到臨命終呢?諸位!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何一個要往生極樂世界的,

可以等到臨命終那一分期待呢?怎麼可以?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今天不解脫,明天不會更好,

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就是修行人的座右銘。你現在、你今天不解脫,明天絕對不會更好,而且是永遠不會更好,因

為你明天會再等到明天,再等到明天;你現在聽到佛法,說放下就放下,然後明天起,每一個時間、空間,你告訴自己:統統叫

做修行。不瞭解佛法沒話說;瞭解佛法,二六時中統統在修行,每一個順境,都在考驗自己的貪染:順境現前,我有沒有貪染?

每一個逆境,都在考驗自己的瞋恨心:我有沒有存在過去的習氣?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行住坐臥,他統統在練這一顆如如不

動的心,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集中這一句佛號,貪瞋癡統統放下,不可以等到明天;不可以期待未來;更不可以期待臨命終,

現在就要解決問題,往生是現在的事情,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如何會期待一個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就是萬法回歸當下。因此我們要瞭解,淨土法門信、願、行,統統在這一顆心性當中起作用,深信自己的清淨自性,相信阿

彌陀佛的願力,信,信自心性,也信佛的願力,信自信他嘛!願,要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這個願是清淨,完全清淨心的淨土相

應的。行,也是一心念佛行十善,一心念佛行十善,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一心念佛,這個念佛,這一句佛號一出來,就是妙

,就是明,所有的念頭,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然後隨自己的因緣修十善業,這個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途啊!我們修行人總是

把禪跟淨打成二段,這個是錯誤的!禪就是佛的心,修淨土法門,離開佛的心,你怎麼修呢?怎麼可以把禪跟淨打成二段呢?不

曉得禪跟淨土的終極點是一樣的。但是,修淨土的因為它比較善巧方便,又好修,所以,一心念佛,萬般不計較,容易成就。所

以,師父還是勸你要念佛;但是,你不能說不知道這個心性,你一定要認識這一顆心性。

底下,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周遭的「靜塵」!而凡夫之人妄想,計著種種相而自已為高。)同樣的,有見與無見,不應依「所見

」而定,而應依「能見」來看。而且,若「所見」是暗,並不是表示無見,只是所見者為「暗塵」而已,所以於能見之性毫無影

響。換言之,所見之塵是色或者是暗,並不能令能見之性變成有或者是無——意思就是:外塵有生有滅、變異等相,本性(能見

、能聞之性)無有變異。是故應依「性」不依「塵」。諸位!用本性修行,刹那之間就進入佛的領域,用本性修行,用不生不滅

的涅槃妙心修行,省時省錢又省力,刹那即得見性;用妄想意識心分別,百千萬劫沒得入門。所以,佛法,你要進入不二法門,

絕對不可以切割的。因此八大宗派同一個佛的心,就像兄弟姊妹同一家人,五隻手指頭,是不是?會歸起來還是同一只手;八大

宗派同一個佛性、同一顆佛心,如何於中起分別呢?所以,因此我們要瞭解,尊重是很重要的,佛教就是這樣,不可以否定別人

,變成肯定自己的力量,我們應當尊重別人,同時解脫自己,這個就是正法,這個就是正法。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內心

裏面是很有修養的,就像天地之間的包容,能容天容地、容一切異己之見的。所以,因此提升每一個人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好!我們今天快十點了,就講到這個地方。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3-1-7 19:36: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小紅書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8 08:40 , Processed in 0.2227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