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25|回復: 2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九講69)微妙不可思議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九講69)微妙不可思議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69)
《楞嚴經講義》300頁,
[卯十 顯見離見(分四)]
[辰初 引教質問二 明昔是權]
[三 辨今非緣四 正顯離見]
[今初]
第一個「見」是真見;
第二個字,這個「見」是妄見,
顯這個真見是離於妄見的。
那麼,在這裡的見,
是究竟如來的真見,
不是前面講的見精;
前面講的這個見精,
在這裡仍然列為是妄見,
在這裡已經完全講到最究竟的真見,
也就是佛的真見。
所以,這一段有一點困難,
諸位要好好的聽。
說:顯見離見,
這一段是顯示這個真見是離於一切的妄見,
也就是包括九法界,
或者最微細的菩薩的境界。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必妙覺性,
非因非緣,
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
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因明、
因心、因眼,
是義云何?
阿難白佛言,
說:世尊!
這必妙覺性,
我們這個究竟的覺性,
是微妙不可思議,
非因非緣,
並非依於外在的因,
也不必要假借外面的緣;
但是,世尊為什麼
常常跟比丘在宣說法義的時候,
說:見性具四種緣?
這見性就是要看到東西的時候,
必需具足四種條件:
所謂因空;
在這裡的「空」不是虛空,
是指距離,
就是眼睛要看到一件東西,要有距離;
當然要有距離啊,
譬如說這麼近,
這麼近,怎麼看東西呢?
是不是?
這麼近,拿得很近,
拿得很近,怎麼看呢?
你也沒有看到說一個人看報紙,
說把這報紙遮在這個眼睛上;
眼睛看東西,它一定要有距離的。
所以,這個「空」不是指虛空,
是指眼睛的見性,
要看到東西必需要有距離。
因明,就是必需要有光線,
要有光線。
因心,
這個心叫做作意,
作意,工作的作,意識的意。
因眼,
也必需要有眼睛,還有神經系統。
佛在世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的醫學名詞,
所以,並不是說:有神經系統,
它有浮塵根、有淨色根,
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肉眼,
浮塵根;
淨色根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神經系統,
所以,因眼根。
是義云何?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
世尊!
您既然說:
必妙的覺性,不需要借重外面的因、
不需要借重外面的緣,
為什麼您以前在說法,對比丘講說:
見性又必需具足四種外緣呢?
所謂因為距離;
必需加上光線;
還有心的作意;
還有眼根,
這樣才看得到,
也就是見性才起這個作用。
為什麼前面講的:這個見性需具足四種緣,
現在又為什麼說:必妙的覺性非因非緣?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此科顯見離見,]
顯這個真見離於一切妄見,
[不是常途所謂情見之見,]
[乃指見精自見耳。]
諸位!
見精的自體,
要認識到這麼深層的,
已經超越一切的凡夫、外道、
二乘人、菩薩(權教菩薩)的境界了,
這個已經論到最究竟的。
所以,乃是指見精自體,
什麼叫做見精呢?
見精就是帶有少分妄的真心,
也就是真心帶有少許的妄,
就是《楞嚴經》從一開始,
就是用這個名詞;
那為什麼不要一下子就用真見呢?
如來的究竟的真見呢?
因為那個功夫不到,
你一下子跟這個阿難,
以及一切這些未得無漏的,
講了太究竟的,
就完全聽不懂!
所以,要帶妄顯真,
帶這個妄來顯這個真,
沒有這樣子,
眾生沒有辦法去了解真見是什麼。
說:乃是指見精自體,
帶有少分的妄,叫做見精;
但是,不錯了,已經是第二月了,
雖然它不是真月;
但是,已經接近真月了,
也就是第二月了。
所以,[見精自體,真妄和合,]
諸位!我們一定要了解,
真妄和合是方便說,
妄本來就空,
哪來的合,或者是不合呢?
[約義可分真、妄二見,]
也並不是說
真見、妄見各自有各自的體性,
([並非真妄各體。])
不是這個意思。
[但約見精帶妄時,則名妄見,]
所以,剛剛講的:
見精帶有一分少許的妄,
叫做見精,
就是前面講的所謂的見性。
為什麼佛不一下子乾脆就講佛的這個真見呢?
沒辦法,
眾生的因緣、根性、時空,
都沒辦法去了悟最究竟的真見,
所以,只好帶妄顯真。
所以,現在就帶了少許的妄心,
這個時候名為妄見;
[離妄時,則名真見。]
[如人在夢時,則名夢人,]
[離夢時則名醒人;]
[夢人醒人無二人,]
[真見妄見無二見。]
這並不是有二個自體性,
意思就是:
其實來自同樣那一顆如來藏性,
妄見只是妄動所見,
真見就是離一切妄見。
雖然分為真見、妄見來討論,
事實上並無二見。
[今言離見者,]
[即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真見是離開一切妄見,
絕對的獨立存在,
所以,要討論的時候,
必需真跟妄一起來討論;
當他悟道的時候,
就進入絕對了,
絕對就不能再立一個真見。
這個在次第的修行上;
或者是學術上;
或者是講經言談上,
必需要這樣分:
一個是真見,一個是妄見;
等到我們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時候,
真心本來就存在了,不需要加一個真,
那個時候,這個真就是絕對,
所以叫做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
只是離開那一分的妄見,
留下來的就是純真,
把雜穢的妄除掉,就是真。
就是我們礦區裡面,
開採出來的含有雜質的金,
把那個雜質除掉、提煉,
就會變成真金,
就會變成真金。
所以說:這金礦開採出來的時候,
你不能說那不是金,
是帶有雜質的金。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
見性帶有雜質,
叫做妄見,
這個見性完全離開一切妄見的雜質的時候,
這個就是純真的見,
就是佛的見性,
就是真見了。
所以,這一段,[故名為顯見離見。]
就是顯示這個真見是離於一切妄見,
這一段就是在討論這個。
[即遠離依他起,]
[當下即是圓成實。]
依他起就是依條件而起,
「他」就是條件,
依靠種種外在的條件而起來的,
就是所謂緣起法。
這個「遠離」就是放下的意思,
依他起就是如幻,
不實在的、是假相。
所以,遠離依他起,
意思就是說:
放下緣起如幻的假相,
這個時候,當下,
當下就是不離本處了,
即是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了,
圓滿成就的真實性,
這是唯識學所講的名詞。
[上科因緣、自然二皆併遣,]
[此處阿難白佛言:世尊!]
[此妙覺明性,不屬外道自然則可,]
這加二個字:若說,
如果說,就是「若說」,
若說不屬於外道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佛陀常常講因緣法嘛!
現在[若謂非因非緣,似乎不可;]
[以因緣是自宗,]
這是佛教、世尊以前一直開示: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以因緣是自宗,
是佛自己創立的思想,緣起的思想,
為什麼何得與自己所講的法互相違背呢?
([何得與自宗相違?])
[必此見性,非因非緣,]
既不需要因,也不需要緣,
是獨立存在的見性。
[世尊云何,昔日常與比丘宣說,]
[見性具四種緣,]
[所謂因空、]就是距離;
要假借光線的明亮;([因明、])
三、要假借動念的作意;([因心、])
四、要假借眼根呢?([因眼耶?])
您不是說:見性不需要假借外緣嗎?
現在為什麼要借重於
距離、光線、作意,還有眼根?
為什麼?
這不是緣起才能見性嗎?
為什麼佛陀說:
見性本來獨立存在,
不需要外緣的因、不需要外面的緣呢?
[以目前不空、不明,則不能見,]
[無心無眼,更不待言,]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必因四種,方能成見,]
[則見性自屬因緣之義明矣!]
[是義云何者:]這個道理到底是為什麼?
[豈今是而昔非耶?]
到底難道今天佛所講的:
見性不需要借重外緣是對的?
還是以前佛陀所講的: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見性必需具足四種緣,是不對的呢?
到底是今天講的是對?
或者是以前講的緣起法是不對的呢?
[抑或今昔相同,]
說今天講的,跟以前講的是一樣?
[而我未達耶?]沒辦法明了。
[當機所引,乃眼根中眼識,]
[如來所顯是眼根中見性,]
眼識是借重緣起法,起執著和分別、
和認知、和覺受;
根性當中的見性,
眼根當中的見性,
是不需要借重根、塵、識。
[正是根、識不分。]
「根」是指根性,
不生不滅的根性;
「識」是指由外界所引發的生滅意識心,
就分不清楚。
所以,根就是不生不滅的見性;
識就是生滅意識心,
必需借重緣起,外在的緣起,
阿難沒有辦法分。
[八識規矩頌云:「愚者難分識與根」。]
在這裡,
這一段引這個並不恰當,
這裡所謂的根是指肉眼,
是指肉眼,
也就是說:神經系統;
這個根有浮塵根跟淨色根。
所以,意思就是:
這個「愚者」是指阿羅漢,
就算你證到阿羅漢,
仍然沒有辦法分清楚
到底什麼是意識心?什麼是神經系統?
所以,在這裡的話,
如果把它變成這一句,就更得體了,
從圓瑛法師的角度應該是這樣子:
愚者難分識與性,
也就是說:
證阿羅漢果的,
仍然很難去理解意識心和究竟的本性。
[阿難即其人矣!]
[前來世尊,乃托見精以顯見性,]
[欲令證入妙覺明性,]
[而得全體大用,]
[而反認見性為眼識,]
把這個不生滅的見性,
認為是生滅的眼識。
[何異將彩鳳為山雞,]
彩鳳值錢,
山雞不值錢;
彩鳳比喻作見性,
山雞比喻作意識心。
[視和璞為頑石,]
就如同把這個璞當作是頑石。
這個「璞」就是說:在石中;
石頭的石,
在石中沒有雕琢的玉,
還沒有雕琢的玉就是璞,
意思就是還沒加工,
還沒有經過加工;
但是,裡面蘊藏著玉啊!
是不是?
所以,這個「璞」,
還沒有雕琢的玉就是璞;
經過了加工、雕琢,
價值就昂貴了,
就不是頑石可比擬了!
[可不哀哉?]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所以,修行人如果分不清楚,
什麼是生滅意識心,
什麼是如來藏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而不懂得用這個去修行,
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302頁,
[大乘眼識,九緣方生,]
大乘就是大乘法裡面所講到,
眼識必需具足九種條件,才能產生,
[所謂:空、]就是距離;
[明、]就是光線;
[根、]就是眼根;
[境、]就是外境;
[作意(徧行心所之一)、]就是遍行心所裡面的動念,
五遍行心所裡面的作意,
這個我們在《百法明門論》都講得很清楚了;
作意就是遍行心所,
五遍行心所裡面的作意心所。
[分別]就是分別依,
就是[(第六識)、]
[染淨(第七識)、]
[種子]
這個就是善、惡、無記的種子,
必需要有種子才能起現行,現行薰種子。
[(三類性境之一)、]
[根本]根本依,依靠的依,
就是[(第八識);]
必需有像倉庫一樣,把它儲存起來。
小乘法中就把它省略了,說具足四緣,
([小乘法中略具四緣,])
[缺一不可,]
[即空、]距離;
[明、]就是光線;
[心、]就是作意;
[眼]就是眼根,
[四緣,]
小乘講的比較方便、比較少;
大乘講的就比較微細。
[為眼識得生之緣,]
意思就是:
要產生眼識,眼睛的這個識性、識心,
就必需要空、明、心、眼四緣。
為眼識得生之緣,
[並未曾說,四緣生妙覺性。]
並不是說,
佛從來沒有講說:
借重著空、明、心、眼,可以產生妙覺性,
能生妙覺性,
因為妙覺性本來具足,
於緣起法起大作用。
[良以此性,]就是妙真之性,
[非生因之所生,]
絕對不是外在的生滅的因緣法所能生,
本性具足。
[乃了因之所了,]
這個了因就是悟明心地的人,
悟入如來藏性的人,
所了,這個「了」是指顯,
才能顯示出來。
前面這個「了」跟後面這個「了」,
意義完全不同,
乃是了因之所了,
這個了因乃是了因佛性,
就是悟明心地的人。
乃了因,
這個「了因」後面要加二個字,
就是:佛性,
有緣因佛性、有了因佛性。
是不是?
前面講的三因佛性,
這個就是了因佛性。
之所了就是所顯示、顯出來,
意思就是:只有悟道的人、
大悟的人,
才能顯出妙覺性,
不能說:借重於外在的因緣。
因此佛法它用悟的;
用教的,
只能在生滅的因緣法裡面去理解、
去思惟、去推論,
當他進入佛的領域的時候,
已經沒有任何階位。
所以,最後那一剎那,
必需要頓悟,
完全放棄生滅意識心;
完全放棄邏輯的推論;
完全必需要放棄任何的語言,
頓悟的那一剎那,
完全要放下任何的文字,
在頓悟的那一剎那,
沒有任何的階位;
沒有任何的次第;
沒有辦法用思惟的模式,
統統沒有辦法!
也就是最後那一剎那必需用跳躍的,
那一剎那的悟入,
必需要頓悟才有辦法;
用漸悟的,
是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的,
沒有辦法的!
就像虛空,
虛空沒有從東邊來,也沒有往西邊去,
虛空從來不生,也從來不滅;
虛空從來不增,虛空也從來不減。
你在有階位的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或者邏輯的ABCD推論,
或者是語言;或者是數目字,
這個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佛的境界。
也就是說:
二個人,二個人都沒有開悟,
是點不著見性的,
甲是無明,
乙也是無明,
懂佛法,
這樣二個人一直討論‥‥‥
二個人打死不可能開悟!
這個見性必需要有人──外在的善知識把他點破,
那一剎那,
爆發出來的內在,本來的具足,
ㄑㄧㄚˋ!
這樣才有辦法悟入佛的領域,
靠人與人之間一直討論,
門都沒有!
所有的討論,沒有辦法離開階位;
所有的討論,沒辦法離開次第;
所有的討論,沒有辦法離開生滅意識心。
所以,除非上師是大成就,
是真的大徹大悟的人,
他有辦法讓你悟入如來藏性,
其他沒辦法!
講無生,他不知道無生是什麼;
你講般若,
他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般若,
講得頭頭是道,
就是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東東?
說:那個人講經講得很好!
不是真金喔,
叫做鍍金;
大悟,那個就是真金,
所有語言出來,任何一個角度切入,
統統是本來的面目,沒有任何障礙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
了因之所了,
只有悟明心地的人,
才能顯如來藏性。
所以,[今說從因緣生,]
[誤之甚矣!]
[初引教質問竟。]
[辰二 明昔是權]
底下說:
佛言:
阿難!
我說世間,
諸因緣相,
非第一義。
佛言:
阿難!
我所說的世間諸法,
用種種的方便,
才說諸法因緣生,因緣滅之相,
諸因緣生滅之相;
但非佛所說的究竟第一義諦。
講諸法因緣生,
講諸法因緣滅的生滅世間相,
只是一時權巧方便說,
所以,諸因緣相,
絕對不是佛所說的究竟第一義諦。
諸位!
這個第一義諦含有二種,
你一定要背起來,
學佛到今天,
不能講:第一義諦就是究竟一個,
不是的!
究竟第一義諦有二個,
第一義諦有二個,
一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二叫做離見第一義諦,
這個你要背起來的,
老參的人、學佛相當久的人,
你不能不了解,有二個第一義諦,
一個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一個叫做離見的第一義諦。
離緣的第一義諦是說:
在權教菩薩要轉為究竟實教的菩薩的時候,
必需叫他放棄種種的緣起,
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但是,悟入到最後那一剎那的時候,
叫做離見第一義諦,
是最微細的,
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動念即乖,
叫做離見第一義諦。
粗淺的就是把權教菩薩要轉成實教菩薩,
這個叫做離緣,
這個緣就是明、暗、空、塞這些外緣,
因明而有見,或者因暗而有見。
是不是?
因空而有見,或者是因塞而有見。
是不是?
要擺脫這些四緣,
這個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已經很不得了了!
離緣第一義諦,
已經是權教菩薩
要轉成實教菩薩那一種功夫,
就是已經超越凡夫、外道、二乘人、權教菩薩,
這叫做離緣;
不是語言的言喔,
是外在因緣的緣,
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你知道嗎?
不是離開語言那種第一義諦,
不是這個喔,
離開外緣的,
不需要假借明、暗、空、塞,
那種離緣第一義諦;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抄錯!
再來,離見的第一義諦,
就是要接近佛的境界了,
妄見,
這第二月,就是見精,
連這個見精的自體相都是妄,
意思就是:
那微細的能所的執著、能所的妄見,
都要放下,
叫做離見第一義諦。
離緣第一義諦就比較粗,
可是,已經不是權教菩薩的境界了;
離見的第一義諦就是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了。
底下說:
[此明今昔權實不同。]
「權」就是權教菩薩;
「實」就是實教菩薩,
是不同的。
[佛告阿難,]
[我昔日說]
假借四種因緣而生這個眼識者([四緣生識者,])
[乃一時權巧方便,]
[說世間諸因緣相,]
[引誘小乘學者,免中外道之毒。]
外道之毒,只要一中到外道之毒,
就中到這個可怕的知見,
可怕的知見!
說:[彼外道妄計自然,]
[我說因緣]而佛才說這個因緣
[以破之,]
就是佛說因緣,是為了破外道的自然,
才這麼講的。
[非同今日所說第一義諦,]
[修證了義之法,]
[何得取彼而難此耶?]
[二明昔是權竟。]
就是不能把權教菩薩的思想,
來為難實教菩薩的究竟義。
[辰三 辨今非緣]
底下說:
阿難!
吾復問汝:
諸世間人,
說我能見,
云何名見?
云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於日、月、燈光,
見種種相,
名之為見;
若復無此三種光明,
則不能見。
說:阿難!我現在問你:
一般的世間人說:我能看得到東西。
為什麼他能夠看得到東西呢?
云何名見?云何不見?
哪一種狀況是能看得到東西、
能見到東西?
在哪一種情形,說看不到東西呢?
阿難說:
一般就世間人來講,
因為有日光的亮度,白天,
或者是晚上、夜晚的月亮,
要不沒有日或者是月;
就一定要假借燈光,
就是一定要有光線,
不是日,太陽的日光,
就是晚上的月光,
要嘛就是晚上的燈光,
才能見種種相,
名之為見,
這樣才能看得到!
若復無此三種光明,
則不能見,
如果沒有這三種:
假借日光、月光、燈光,
那是看不到的,
一片漆黑。
說:[此科辨今所說,]
[非同昔日因緣。]權教。
[故問之曰:]
[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是以我為能見,物為所見,]
[此乃一切眾生共執。]
[今詰以云何名見,]
[云何不見者:]
[為探其藉緣不藉緣。]
這個藉緣不藉緣,中間加一個「外」,
更清楚!
這是探討要不要借重外緣,
和不借重這個外緣?
佛陀就是在問清楚說,
需不需要借重這個外緣?
[答以因於日、月、燈三種光明,]
[乃能有見,]
[無光即無見,]
[正述其必定藉緣。]
[此雖單擧明緣,]
[以該空、心、眼三緣,]
[缺一不見,]
這裡雖然單單舉出這個明緣,
就是說光線,
必需借重這個光線;
雖然只有舉出這個光線來討論,
當然一定就是包括距離、作意,
還有眼根,
所以,缺一不見,
缺一個條件是看不到的。
[此昔日之權。]
[阿難所述固是,]
[然今日所說,是第一義,]
[如第一番顯見,]
在第一番顯見是心的時候,
說:[盲人矚暗,]
[與有眼人,處於暗室,]
處就是同處於暗室,
[所見無異。]
因為看到都是一片漆黑,
前面在第一番顯見是心的時候,
盲人看到前面的暗;
跟有眼睛的人把燈都關掉,
處在暗室,
所看到的暗是一樣的,
「無異」就是沒什麼差別。
意思就是:[見性脫根脫塵,]
[靈光獨耀,]
[又何藉明緣?]不需要借重光線的。
[此即權實不同也。]
權是藉著四個條件,
眼睛才作用、
才看得到;
見性不需要的,
如果是實教的話,
見性獨立存在,無關明、暗。
阿難!
若無明時,
名不見者,
應不見暗!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
云何無見?
說:阿難!
如果沒有光線的時候,
那個時候你把它說名為不見,
就是那個時候沒有見性的存在了,
不見就是你看不到東西,
就是沒有見性存在的意思。
阿難!如果沒有光線的時候,
你就說沒有見性的存在,
那麼,應不見暗就是:
那麼見性沒了!
是不是?
所以,應當不可能再見到暗。
是不是?
但事實不然,
如果你一定可以再見到暗,
那麼,此但無明,
這個只是沒有光線而已,
無關於見性。
云何無見性?
因為見暗也是見,
光線只是為了顯外境,
無關於見性。
這一段意思再解釋一遍:
說:阿難!
如果沒有光線的時候,你就說沒有見性,
那麼,見性應不可能再見到暗,
因為沒有了嘛!
若必見暗,
如果你還可以再看到暗,
就表示你的見性沒有失去啊,
這只是暫時沒有光線而已,
不能說見性沒有,
云何無見?
為什麼說:你沒有這個見性呢?
所以,光線自有明、有暗,
無關於我們見性。
[此顯無明不是無見。]
意思就是說:
這裡這一段是顯示說,
沒有光線,不能把它當作沒有見性,
沒有光線只是暗;
有光線只是明,
明、暗無關於見性。
所以,這裡是顯示說,
這一段是在講說:
沒有光線,不能把它當作沒有見性,
無明是塵,
是客塵、是外在;
見性是主。
底下說:
[若如汝謂,]就像你所說的,
[無明時即謂無見者,]
[應當併暗亦不見,]
因為見性不存在,
見性不存在,當然看不到暗了。
應當併暗也不見,
[方可謂之無見;]
[但無明便謂無見,乃常情所執,]
一般人說沒有光線,他就說看不到,
就是無見,
就是連那個見性的存在都否定,
這是一般人所執著的角度。
[故以應不見暗詰之,]
所以,應當說:
你見性既不存在,
那麼,暗現前,
你就不可能再見到暗。
是不是?
[斷無是理。]絕對沒有這個道理。
[若必見暗下,申其正理。]
[謂若無明時,必能見暗者:]
[此但是明無,]明無就是光線沒有。
[而見不無,]加一個字:見「性」不無,
不無就是存在,
而見性確實是存在的。
[云何汝說無見?]
這一段很清楚的告訴我們:
見性無關於明、暗的。
304頁,
阿難!
若在暗時,
不見明故,
名為不見;
今在明時,
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
如是二相,
俱名不見。
說:阿難!
你如果說,依你的角度來講:
如果在暗的時候,
沒有見到,不見明,
因為沒有見到明相。
依你的角度說,
在暗的時候,
卻看不到明相所顯的動相、一切外相,
這樣的角度來講,叫做不見的時候;
相同的道理,
現在在有光線的時候,你卻看不到暗,
同樣是有一個不見啊,
見明的時候是見不到暗;
見暗的時候,你就見不到明,
還名不見,
還是看不到啊,還是不見啊,
在明相的時候,沒有見到暗;
在暗相的時候,你也是不見什麼?
不見明啊,
二個統統不見。是不是?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哎呀!佛真偉大,
真了不起!
這個話還不是一般人能講得出來的!
[此明、暗相例,以致二皆不見,]
[豈不大謬!]
若復二相,
自相陵奪,
非汝見性,
於中暫無。
如是則知,
二俱名見,
云何不見?
師父解釋一下:
如果說;
加二個字:「明暗」二相,
若復二相,
也就是說,如果說,
若復,如果說:
明暗這二相自相陵奪,
就是:明來,暗就去了;
暗如果生,明就滅了。
是不是?
叫做自相陵奪,
明相現前,絕不容許暗相存在;
暗相之處,絕找不到明相。
所以,若復明暗二相,自相陵奪,
明來暗去,暗生,明就滅,
非汝見性,
意思就是說:外塵互相互奪,
互相傾奪,
無關,非汝見性,
就是無關於你的見性,
就是說: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無關於互相傾奪的外塵。
這一段就告訴你:
我們的見性是獨立存在的。
於中暫無,絕對不是說:
在一下子中間有暫時沒有見性,
不是這樣子的!
暫無,
或暫時,或者是無,
沒有這樣情形,
完全就是常存的。
非汝見性,於中暫無,
絕對不是你的見性,
在中間──明、暗二相當中,
突然暫時沒有,
不會的!
見性是常存的。
如果則知,二俱名見,
諸位!加四個字:
「見明見暗」,二俱名見,
這四個字加下去就很清楚了!
見明、見暗,二俱名見,
云何不見?
見明也是見,
見暗還是見啊,
二個統統叫做見,
見性統統在作用,
為什麼你講不見呢?
為什麼你講見性不存在呢?
見暗難道不是見嗎?
也是啊!
[此結申正義。]
[上科但是因謬反顯,]因為錯誤而反顯,
[決無二俱不見之理,]
決定沒有明、暗皆不見的道理。
[故申以正義曰:]
[若復明暗二相,]
[自相侵陵傾奪,]
[明來暗去,]
[暗生明滅,]
[明暗二相,時有時無,]
[非汝見性,於中暫時或無。]
只是明來,暗就去;
暗來,明就不存,
無關於你的見性,
你的見性一直永遠的存在,
你的見性
絕對不會在中間說暫時沒有見性;
或者暫時存在見性,
不會的!
見性是永恆的。
我們現在修行,
就是開採亙古以來存在那個不生不滅的見性,
就是佛性。
[此句須着眼,]
[明暗有生滅,]
[見性非有無,]
諸位!
「非有無」看不來,
就是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
意思就是:指不出,
指不出,用手指指不出,
見性是有,你指不出;
見性是無,它就是很清楚的在看。
是不是?
見性非有無,
見性無關於有、無關於無,
有,你也指不出來;
無,也不對,
那你看看,哪裡不是見性呢?
沒有見性,你怎麼見樹?
沒有見性,你怎麼見山、見水呢?
所以,明暗有生滅,
見性非有無。
[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非暫無]不是暫時沒有,
意思就是[即常有,]
所以這一段是[正顯見性常住,]
[不生不滅,]
[不藉因不託緣也。]
你講到外在的因,
就一定要講到明、暗、空、塞;
現在沒有啊,
不需要假借因,
也不需要假借外緣。
[世間常情,]就是一般,
[惟許見明有見,]
[不許見暗成見,]
世間人看到有光線的時候,
才說:喔!我的見性在作用!
不知道見暗的時候,見性還是在作用!
[權教亦須具足,空、明、心、眼四緣,]
[方能成見。]
[此經為了義真詮,]
沒有任何的善巧方便了,
究竟義,是了義的,
《楞嚴經》是了義經。
真詮也就是究竟,
在詮釋沒有任何的善巧,
諸法講畢竟空,
就是如來藏性。
所以,此經為了義真詮,
就是了義的究竟真理的詮釋。
所以,《楞嚴經》可不是一般的經典,
還不是說你出家十年、二十年;
除非你開悟,
否則你要講《楞嚴經》,
說真的是有點困難!
你不知道如來那個心性是什麼,
你從何講起呢?
也可以講;
也可以講,就是照著文字這樣念,
你念的時候,
你自己也不曉得那個文字的義理是什麼,
底下的人也聽不懂,
就這樣念念經、念念解釋;
演講是開般若智慧的,
不是語言、文字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發心要講《楞嚴經》,
你基本盤一定要見性,
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沒有見性,沒辦法講《楞嚴經》的,
如來的心性那種東西,
靠著語言一直推論,是永遠推不到的。
底下,
說:此經為了義真詮,
[但取暗中有見,]
取暗中有見,也是有這個見性,
中間加一個字更清楚了:
但取暗中有見,「亦」有見。
[故曰如是則知,見明見暗,二俱名見,]
[云何不見?]
意思就是:見性一直存在,
無關於明跟無關於暗,
你見明的時候,見性在作用;
就是你見暗的時候,
你的見性也是在作用,因為它見暗,
沒有見性,你怎麼見到暗呢?
這見性不存在了,
則不能見暗;
既然能見暗,見性繼續作用。
[是則暗中之見,尚不用眼,]
[何假空明,]
在暗中,這個見性一直在作用,
還是看到暗啊,
根本就不需要假借眼根;
也不需要假借距離;
也不需假借怎麼樣?
明相,
[及分別之心耶?]
統統不需要!
[是則顯一暗中之見,則四緣俱破矣。]
[三辨今非緣竟。]
意思就是說:
在暗中也是一樣,見性在作用,
不需要假借空、明、心、眼,
統統不需要,
統統破,
不需要假借這個外緣,
連見暗見性都在作用的!
接下來叫做
[辰四 正顯離見(分三)]
[巳初 先定離緣第一義二 例成離見第一義]
[三 詰責勸勉善思惟今初]
是故阿難!
汝今當知:
見明之時,
見非是明;
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
見空之時,
見非是空;
見塞之時,
見非是塞。
師父先解釋一遍:
是故阿難!
所以,你應當非常的清楚、了解,
阿難!汝今應當了解,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
當你眼睛看到東西的時候,
那個時候,
見性絕對不是外面的光線,
因為見性是常存的,
光線是生滅,時存時滅的。
當你見到暗的時候,
我們的見性絕對無關於暗,
因為我們的見性是常存的,
暗一下子就會明;
明了,一下就會暗,
我們的見性是無關於暗的,
就算沒有光線的暗,見性仍然存在的。
所以,見非是暗,
見性無關於暗。
見空之時,見非是空,
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
我們的見性並不是虛空;
我們見塞的時候,
見性也不是塞相。
[此顯今教為第一義。]
現在要顯示,
佛陀現在教你的是第一義諦。
[然有淺、深兩重,]
[先顯離緣第一義。]
離緣第一義諦的根器就是:
轉權教菩薩為實教菩薩所用的,
就是離緣第一義諦,
不再有任何的善巧方便了,
轉入究竟實相。
[蓋見性離緣之義,]
[自盲人矚暗,顯見是心以來,]
顯見[不動、]
顯見[不滅、]
顯見[不失、]
顯見[無還、]
顯見[不雜、]
顯見[無礙諸科,]
[不分]就是顯見不分,
在這一科當中的[前半,]
「半」就是前半科;
「不分」就是顯見不分,
在這一科當中的前半科,
前半。
[所顯皆是離緣之見,]
[此見即是見精。]
見精就是還是帶少分的妄,
帶少分妄的真心。
所以,我們講的:見性、見性、見精,
在沒有究竟悟,只有這樣講,
這見精就是第二月,
雖然不是真月,
但是,已經接近真月。
[前文所云:]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所以,這個見精
雖然不是究竟的妙精明心,(就是如來藏性);
但是,它已經像第二月了,
是捏目所成的第二月,
已經接近第一月了,接近真月了,
你只要把手一放,
就見到真月了。
你只要把那個微細帶有少分的妄除掉,
真月就現前,
就是如來藏性就現前,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諸位!
要見到第二月的時候,要到什麼功夫?
要放下凡夫、外道、二乘、權教菩薩,
諸位!
能見到第二月的時候,
已經是不得了的功夫,
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知道吧!
你不要小看這個第二月,
這個第二月,
可不是一般的阿羅漢就有辦法的,
那個已經相當高超的功夫了!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這第二月,
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接近真月了。
[喻如第二月者,以其帶妄之故;]
帶妄,要加三個字:「少分之」妄,
妄心很少了,
凡夫的妄沒了;
外道的妄沒了;
二乘的妄沒了;
權教菩薩的妄沒了,
剩下就是少分之妄。
為什麼要加這幾個字,
這在詮釋什麼?
在詮釋接近真月。
所以,以其帶少分之妄之故,
[雖然帶妄,]少分之妄,
[自體離緣,]
它的這個自體,
離緣第一義諦,
這個第二月,
就是已經超乎二乘人──叫做因緣宗,
([已自超乎因緣宗矣!])
「宗」就是思想。
雖然帶少分的妄,
這個自體已經離開外緣,
不假外緣了,
意思就是:純粹心性的功夫了,
不需要借重外面的明、暗、空、塞,
都不需要,
都不需要。
已自超乎因緣宗,
已經超越權教菩薩,
或者是二乘人講的因緣法。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
[是故二字,]
[承上是明暗,二俱成見之故。]
[汝今當知:見明之時,]
[此之見精,非是因明所有;]
當你看到外面的明相的時候,
這個見精,
並不是因為外在的光線而存在的。
[見暗之時,]
[此之見精,亦非因暗所生;]
才生出這個見性的,
才生出這個見精的,
它是本來具足的,
只是帶有妄。
是不是?
所以,[見空見塞,可以例知,]
[則此見精,不屬因緣明矣。]
[初先定離緣第一義竟。]
離緣第一義諦。
底下,
[巳二 例成離見第一義]
306頁,
四義成就。
汝復應知: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
及和合相?
今天如果來聽經聞法的人,
聽不懂的人,
回去她老公就問她說,
就問她說:
你今天去聽慧律法師演講《楞嚴經》,
是聽到什麼呢?
喔!我都聽到貧窮、下賤,
統統是ㄐㄧㄢˋ,
無一處不是ㄐㄧㄢˋ,
不知道在念什麼?
完全一頭霧水!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統統是見啦!
就是這樣,
你如果看得懂,我就服了你!
真的就是這樣子啊!
如果了悟了,悟明心地,
那這個就簡單了,
沒有什麼不得了的!
說:四義成就,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
什麼叫做四義成就呢?
意思就是說:
這個見精離於四緣,
就是離明、離暗、離空、離塞,
也就是見性離外在的緣,
因而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諦,
成就就是成就離緣第一義諦,
你只要加幾個字,
四義就是見精‥‥‥
前面所講的:
非明、非暗、非空、非塞這四種義理,
也就是說:
見性無關於明、暗、空、塞,
這個四種義理很清楚了,
你這樣就能夠成就離緣第一義諦。
見性離緣,
也就是見性離一切外緣,
不需要明、暗、空、塞,
因而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諦。
底下更高,
要顯出離見第一義諦,
這個就是佛,完全是大菩薩的境界了!
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個有多重解釋,
從圓瑛法師的《講義》先講,
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第一個就是真見,
當真見‥‥‥
第二個就是妄見,
當真見見到妄見,
體悟妄見本空的這個時候,
見非是見,
這個真見絕對不會墮入妄見。
所以,一跟三都是真見,
二跟四都是妄見。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就是當真見
見到了妄見本空的那個時候,
這個真見絕對不會墮入妄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個真見的能見之性,
猶離一切,
「離」就是離一切九法界之見,
九法界之見,
因為九法界都是能所不斷,
所以叫做見猶離見,
就是真正的能見之性,
是猶離一切九法界的妄見。
也可以這麼解釋,
說:真正的能見的見性,
猶離見精之自相,
底下這個離這個見,就是妄見,
是指還沒有昇華到究竟真見的時候,
那個見性叫做見精之自相。
就是連這個見精仍然有微細的能所,
那個見精仍然帶有少分的妄,
那個時候,微細的能所不斷的妄見。
所以,見猶離見,
就是真正的能見的見性,
是猶離一切微細的見精能所的這個自相。
見不能及,
見不能及就是:
九法界一切的妄見,沒有辦法達到,
沒有辦法達到。
這是第一種解釋,
師父講另外一種解釋,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第一個「見」就是親見,
親自的親、安親班那個親。
親見到能見之性這個時候,
親自下功夫,
去見到、親見到能見之性;
所以,第一個是親見,
第二是指見性。
當一個人加功用行,
親自見到能見的見性的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
怎麼樣?
所見到的見性,
見非是見,
這個時候,親見到的見性,
非是見,還不是真見。
所以,見非是見就是說:
這個時候,
當他親見到能見的見性的這個時候,
此所見到的這個見性,
還只是見精,
還不是真正的佛的見性,究竟義的見性。
見猶離見,
佛的這個真正的能見之見性,
是離一切妄見的,
是離一切妄見的。
見不能及,
是九法界的有限的見所不能達到的,
九法界的見性,都是有一個限度,
因為他有我執、法執,
把自己框在這個執著的角度裡面,
所以,見不能及,
就是九法界有限的見性是所不能及的,
因為能所不斷,
能緣、所緣統統不斷。
換句話說,
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
我們縱然可以放掉這些外緣,
可是,我們微細的無明仍然在能所,
那個微細的無明能所,就是見精。
知道嗎?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意思就是說:
千萬不要相信你是一個功夫很好的人,
沒有到證阿羅漢果,
是不可以相信你自己這一顆心的;
沒有證阿羅漢果,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
譬如說:我現在稍微有一點點功夫,
就說:
我這個財色名食睡無傷大雅!
對不對?
我去酒廊喝酒,
無傷大雅!
是不是?
也去外面花天酒地,
說:我很有修行!
佛陀講的:這個就死定了!
如果你沒有證到阿羅漢果,
千萬不要相信自己是有功夫的;
一定要到證阿羅漢果,斷見思惑,
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
意思就是說:
我們所有的眾生,
都是蒙蔽自己、欺誑自己,
假借一些理由原諒自己,
從來沒有直心,
面對自己的有漏煩惱的問題去處理的,
沒有的!
所以,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你不可以隨便相信,
你自己的那一顆脫韁野馬的妄心,
你這樣相信了你自己,
你死定了!
這一句話簡單的意思就是說:
戒還是要持;
因果還是要守,
不可以大言不慚的就說:
我就是大徹大悟;
我見性了;
我已經成佛了;
或者是: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
胡說八道,
誇大其辭,
膨脹自己,
未證言證,死後墮阿鼻地獄,
百千萬劫不得超生!
佛教最忌諱的就是狂妄無知。
所以,千萬不要說你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的,
如果你去外面,有人告訴你說:
他是什麼文殊師利菩薩再來的、
他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再來,
是什麼六祖、
還是六祖婆,
七祖還是媽祖婆、觀世音,
你不要信這一套,
你不要信這一套,
大妄語啊!
不怕下無間地獄啊?
真的有功夫,他怎麼會告訴你這個?
真的菩薩來的,他都怕你知道,
還不能說呢!
我們正信的佛弟子,
有了這個正知正見以後,
我就知道了,
這個妄語是不可以隨便亂講的。
所以,你可以在外面看看,
是不是?
稍微有一點點修持,
就不得了了,
為了名、為了利,
或者是欺誑眾生,
很容易眾生‥‥‥
他比我懂得少,當然就好騙嘛;
你要碰到我們這個,你怎麼能夠騙得過我們?
是不是?
再解釋一下: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
連那個微細的見精,
仍然是妄見,
那一種大菩薩的功夫,
仍然是能所不斷的見精;
唯佛能見。
是不是?
為什麼你還講這一些,
我善巧方便講的因緣,還有破除外道的自然,
以及和合相?
諸位!加四個字,
經文少四個字,
與不和合相,五個字:
與不和合相。
還說什麼因緣、說什麼自然?
還說什麼和合相?
和合相就是因緣,
就是因緣,
只是文字調整美一點;
與不和合相,
不和合相就是自然,
其實是重複,但是,文字很美。
連那個大菩薩的境界,
都無法跟佛的真見所可比擬,
還說什麼二乘人善巧方便;
還權教菩薩講的因緣法;
更不用說外道講的自然;
以及因緣的和合,
和自然的不和合相。
所以,和合相就是前面的因緣;
不和合相就是前面講的自然,
就是更強化你,這一些都不能及,
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人、權教菩薩,
完全不能到達;
連那個實教菩薩,
沒有到最後那一剎那,
微細的無明,帶有少分的妄,
那一剎那接近真見的時候,
仍然沒有辦法跟佛所可比擬,
所可比擬。
好!我們休息一下,
師父等一下再來解釋,
因為它很難,
只有這樣子慢慢去理解、
慢慢去領悟。
是不是?
告訴你:做師父也很辛苦的,
當師父也不是很簡單的,
很辛苦的!
*******中間休息*******
306頁,
四義成就,
汝復應知: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
以及和合?
師父再解釋二遍,
二遍:
如果討論到這個見性,
這個見精是離於四緣,
它是離明、
離暗、
離空、
離塞,
也就是見性是離緣,
因而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諦。
汝復應知,你更應當知道,
真見見到了妄見之時,
而體悟妄見本空,
這個時候,
真見就不會墮入妄見。
見猶離見,
這個真見,
真正的能見的見性,
是猶離一切見精之自相,
見精亦所不能及,
唯佛能見,
還談什麼善巧方便的因緣,
和外道的自然,
以及和合相與不和合相?
這第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
這個見精是離於明、暗、空、塞,
很清楚,見性是獨立存在,
也就是見性離緣,
而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諦。
汝復應知,
當我們加功用行,
親見到能見的見性的時候,
此所見到的見性,
還不是真正的佛的真見;
真正的佛的能見之見性,
猶離一切妄見,
是九法界有限的見所不能及的,
唯佛能見。
云何還說一些
善巧方便二乘人、權教菩薩的因緣法;
更談什麼自然,
外道的自然,所講的自然,
以及和合相的緣起法,
和不和合相的自然呢?
好!講到這裡,
聽不懂,也只能到此為止,
就這樣子,
就只能怪罪你那個業障很重了,
我已經盡力了,
我已經盡力了!
很難找到這樣子有責任的師父了,
怕你聽不懂,
一而再,再而三的一直這樣重複的解釋,
我已經夠盡責了!
底下,
[此例顯離見第一義。]
[即顯妙精明見性,]
[喻如天上真月,]
[此節較上更深一層。]
前面講的是離緣第一義諦。
是不是?
現在講的是離見第一義諦。
[四義成就者:]
[即指上面見精,]
就是帶有少分妄見的見精,
已經不是‥‥‥
[非明、暗、空、塞四緣所有之義,]
這個明、暗、空、塞只是外緣,
無關於見精的見性。
[已成就離緣第一義,]
[此理極成,無能破者。]
[尚有離見第一義,]
[汝復應知,]
[若但悟見體離緣,]
[而未見見體,]
「見體」就是見性之體,
還沒有見到見性的體性,
[尚非圓悟,]
因為悟到了不生滅的體性,
就是萬法都是圓滿。
所以,大悟的人,他不會跟你爭的,
他處處相,處處無相,
他萬法都可以退讓;
有時候為了教育下一代,
可以顯示某一些好像比較硬的態度,
其實他的心還是圓滿的。
所以,聖人他是論心的,
有時候是種種善巧方便,
無非都是心性所顯的。
所以,見到了不生不滅的體性,
就是圓滿;
如果沒有見到見性的體性,
那就不夠圓悟了,
尚非圓悟,
沒有悟到最圓滿的地方。
[必見見體離見,]
你一定要見到真見之體離於妄見,
見體離見就是:
第一個「見」就是真見,
真見之體離於妄見,
你一定要體悟這個。
真見之體離於妄見,
[乃真見見體矣,]
就是真正‥‥‥
「真」就是真正;
「見」就是見到,
真正見到了怎麼樣?
「見體」就是見性真體,
乃真見見體,
才真正見到了見性的真體。
所以,見性的真體就是寂滅,
大寂滅涅槃,
就是涅槃妙心,
大寂滅涅槃海,
無一法不是妙心,
無一法不是絕對、空寂。
所以,對境寂然,常不離佛,
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是金剛三昧那種寂然,
還不是突然定、突然不定,
還不是這個。
[故以離緣為例焉。]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
[一、三見字,是純真無妄,本體之真見,]
[即妙精明心,如第一月;]
[二、四見字,是所帶一分無明之妄見,]
為什麼要加一個:所帶無明一分呢?
這個只有少分的妄,
不是眾生很重的妄見。
[即見精明元,如第二月。]
這個第二月的觀念,
你一定要了解,
已經超越凡夫、外道、二乘、權教菩薩,
而且是相當高深的功夫了!
第二月,
雖非真月,已經接近真月,
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認知。
[無始時來,]
[此之真見,常墮妄見之中,]
常墮於妄見。
所以,我們平常日用當中,都在妄見,
習慣了!
我們神經兮兮的,
神經兮兮的怎麼樣?
要吃安眠藥;
或者是說要吃抗憂鬱的藥。
這個藥是不能隨便吃的,
有一個人睡不著,
睡不著,
她得了失眠症,
得了這個失眠症,
這個失眠症很嚴重,她就去看醫生,
看醫生,
她跟醫生講說:
醫生,醫生!我晚上都睡不著,
連作夢的機會都沒有!
就睡不著啊。
那醫生就開了西藥,
哇!開給她,
那醫生沒有分,
她這一包拿過來的時候:
哇!
這個安眠藥怎麼會這麼多顆啊?
顏色怎麼會這麼多啊?
然後,那個病患就說:
喔!那我怎麼吃呢?
醫生就說:
當你吃這一顆藍色藥丸的時候,
你晚上會夢到劉德華;
當你吃白色的這一顆安眠藥的時候,
你晚上可以夢到周杰倫;
當你吃第三顆‥‥‥
她說:那這個綠的呢?
他說:這個綠色的藥丸吃下去,
你晚上會夢到金城武。
那個失眠很嚴重的就說:
那我如果三顆一起吃下去呢?
會見到誰呢?
他說:你肯定見到張國榮!
這個藥還是不能亂吃的,
張國榮就是已經往生了,
你肯定會見到張國榮!
所以說:
我們白天不要太緊張,
也不需要太計較,
一切眾生,
都在無知、是非恩怨裡面過一生;
我們肯,我們就是一個例外,
因為眾生常墮妄見之中,
時時刻刻那個我執、那個我見,
他就是不可能放掉,
不可能的!
尤其是從小薰習的那種思想,
你要叫他放掉,簡直就是要他的命!
他養成了那種習慣、
那種思惟的模式,
這個就是妄見。
所有的哲學,
或者其他的宗教;我講的是不究竟的,
還有他的生活模式,
理則學、諸子百家,
當他研究到某一種思想的時候,
諸位!
他雖然學佛,
可是,要叫他完全放棄以前的那一種固執,
是非常困難的,
這個就是環境會造成一個人
那種內心深處的冥頑不靈的地方,
而自己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
他已經造成了對方的痛苦,
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已經習慣這種方式。
是不是?
所以,因此常墮在妄見之中,
就是一切眾生,
平常日用都是用妄見習慣了!
[不能見妄]
所以,完全看不到,
沒有能力透視到妄見本來就空。
所以,不能見妄,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
不能見到妄性本空,
更清楚!
叫做不能見妄。
[(如人落水,不見乎水。)。]
看什麼東西,就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意見,
諸位!
你的意見很多,
就表示你的煩惱會很重。
這個團體,大家都是很不錯了,
討論、開會,
90%幾都通過了;
可是,你一個人就很多的意見,
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好、
這個也‥‥‥
那就會有很多的煩惱,
知見會立知啊!
所以,常墮妄見之中,不能見妄,
[若觀行力強,脫黏內伏,]
「脫」就是脫去外在的;
「黏」就是六塵,
動念,
對這個六塵攀緣,然後動念,
真心被無明黏住了!
所以,你能夠脫掉‥‥‥
這個「黏」是指外在的塵;
內伏是指妄心。
一個是指境,
不要被外境黏住,
同時要降伏你那一顆妄心,
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叫做脫黏內伏,
脫去外境的黏著,
也就是對這個財色名食睡
看得很淡泊;
看到眾生的過失,你也不去說,
除非眾生願意跟我們研究,
我們給彼此之間一個機會、一個時空,
看自己做了對外界行一切善,
也絕對不會貪染,來宣揚。
脫黏就是:
脫掉外面六塵的染污;
被無明塵欲所黏住了。
內伏妄心,
[伏歸元真,]
諸位!要加二個字:久久,
伏歸元真,
他就是要下功夫才有辦法,
伏歸元真。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一點都不能造假,
你就是需要時間,
而且要真正的下功夫伏歸元真,
才有辦法!
[發本明耀,則真見現前,]
[即能徹見妄體,]
[正當真見,忽見妄見之時,]
[真見即離自體中一分妄見,]
因為你達妄本空,自然離,
這一句話可是很重要的,
了解妄本空,你本來就放下。
[而不墮在妄中]
[(如人覺夢,夢便不在,即已離夢中矣。),]
[此之真見,非是帶妄之見也。]
[非是二字,即不墮之意。]
[又一解:]
[四義成就者,]
[以上四義,]
[皆以能見之性,見於所見之境,]
[而見性原非是境,]
[以此成就,能例之法,]
[例下能見之真見,見於所見之妄見,]
[而真見非是妄見,]
[令難知者,而成易知也。]
有人懷疑,就提出問題了,
[問:「心見尚不許為二,]
[今於見,何反言二耶?」]
為什麼還講一個真見?
為什麼還講一個妄見呢?
[答:「真非真]就是妄了,
[恐迷,]他搞不清楚,
[故不得不分也。]
底下就角度來講:
[但約真見帶妄時,]來討論,
[即名見精;]
所以,這個見精就是帶少分的妄,
見精就是帶少分的妄。
[見精離妄時,]
這個妄是一切妄見,
當這個見精離一切妄見,
入於純真之見,
[即名真見,]
[非實有二體也。]
[而真見之所以非妄,]
[見精之所以為妄之義,]
[待下詳示妄因科中,佛自明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者:]
[第一見字是真見,]
所以,這一段有二種解釋。
[二、三見字皆帶妄之見精,]
[言此真見,猶離於見精之自相,]
離於見精就是如第二月,
這個真正的見性是離於第二月,
是真月,
它一點少妄都沒有,
這真見是不帶任何的妄的。
所以,猶離於見精,
猶離帶有少分的妄的自相,
這個自相表示能所不斷。
這個見精的自相是什麼呢?
就是微細能所,
微細的能所就是見精的自相,
因為它帶有少分的妄,
微細的能所還是沒辦法斷。
所以,[見精亦所不能及也。]
因為這個真見是絕對離相的,
離能所的,
如來藏性的。
意思就是:如來藏性是絕對的,
不能像見精帶有少分的妄,
是不可以的。
[良以有妄見時,真見全隱,]
[及至棄生滅,]
你一定要到
放下這個生滅法的緣起假相,
[守真常,]
而且這個常光常現前,
[常光現前,]
這寂常的光、妙明的光,要常常現前,
意思就是:做功夫不能間斷。
為什麼要常光常現前呢?
[即真見現前時,則妄見已空,]
為什麼要讓常光現前呢?
諸位!看這邊的比喻,
這邊,
這邊是指生死的此岸;
左邊是指涅槃的彼岸;
中間就是般若智慧觀照的橋樑,
這邊的生死此岸,跟這邊涅槃的彼岸,
這個就是度生死河的一座橋。
諸位!
橋的中間如果斷掉,
能不能到達彼岸,
沒有辦法!
這個就表示,
你要往生極樂世界,
他是時時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的橋樑,
臨命終才有辦法接上去。
諸位!
修學佛法、佛道,千萬不能誤會佛意,
也不可以不了解佛的用意,
你不能說:我現在聽到佛法,
好!
不聽經、不聞法,也不親近善知識,
好!這一段沒有錯啊,
你碰到了佛法、
碰到了橋的這一端,
碰到了橋的這一端,
是不是?
好!
再來,接下去等什麼?
等臨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是不是?
生死的此岸,聽到佛法,把橋見到一點,
然後就說:好!就念佛了!
好!沒有錯,念佛;
能夠念得很虔誠嗎?
你能夠念得沒有煩惱嗎?
沒有錯,念佛很好!
好了!
中間這些無明、煩惱,那怎麼辦呢?
諸位!
修行是要接到臨命終的呢!
知道嗎?
從初發心修行,
他要接到臨命終那個正念,
你才順道去極樂世界啊,
你中間這個不能斷掉啊,
你常光沒有常常現前,
你怎麼接下去淨土呢?
是不是?
我們不能錯會佛的意思。
所以,這個就是修行的根本,
重要的觀念,你一定要轉變過來,
修行,
它是二六時中都要降伏自我,
時時刻刻他要提起正念,
他這一座橋,才不會中間被斷掉,
是很重要的,
是很重要的!
這邊造一點橋,
那邊又造一點橋,
中間沒接到!
是不是?
所以,常光要現前,
修行,時時刻刻要提起正念,
就是這一條橋樑,
就是度生死河的法,
這個法不能破的。
是不是?
時時刻刻這個法要健康、要健全,
法不能破了,
這個船破了一個洞,你怎麼到彼岸呢?
是不是?
你修行的時候,
要渡此岸到彼岸,
常光要現前;
你渡此岸到彼岸,
你那個船不能破一個洞啊!
意思就是:
這隻船要很健康的,
不能到中途、到一半:啊!
來不及了!
到臨命終的時候,
哇!提不起正念,
忘了信、願、行,
平常修行念佛念得不錯,
因為沒有在心性上下手,
所以,臨命終他沒有把握。
}}平常修行念佛念得不錯,因為沒有在心性上下手,所以,臨命終他沒有把握。
真見要現前的時候,妄見即空,[故曰見精所不能及也。云何復說,因緣自然,]還說什麼善巧方便的因緣法,和外道的自然?[及和合相者:此責其執吝昔宗,不肯放捨,]過去佛講的因緣法,一直執著到現在。[今離見第一義,]就是離於妄見之第一義諦之真見,[尚非離緣第一義所可及,]離緣第一義諦比較淺;離見的第一義諦就很深了,唯大菩薩能了悟。[況世間戲論因緣、自然耶?]以及外道自然邪見人?自然就是邪見,[及和合相,與因緣一類戲論,]所以,這個離見第一義諦是最上乘;也是最微細,也是最難斷的。[末應有與不和合一句,]不和合就是自然。[諒譯者錯漏耳。不和合,即自然一類,故以云何復說責之。此約見性離見論,]見性是離一切妄見的,就這個角度來講。[顯其自相亦離,]微細的能所生滅不斷,叫做自相。微細的動念,你動念,它就有能、就有所,凡夫、二乘人、權教菩薩是沒辦法覺察到。顯其自相亦離,[轉入純真無妄,]純真無妄就是絕對、就是沒有能所。[亦四義中,常住妙明之義。]前面講的:寂、妙、真、常,常住妙明之義,就是前面所講的四義當中的妙明。[二例成離見第一義竟。]離緣第一義諦,就是離空、離明、離心、離眼,也就是離暗、離明、離空、離塞等等,因為緣起必須假借明、暗、空、塞;前面講的就是空、明、心、眼,所以要離,完全獨立。離見第一義諦,就是在內心深處裏面,只要起少許的知見都不行!所以,這個是無上,唯佛的真見才有辦法,這個不是凡夫、二乘人所能及,九法界亦不能及。
[巳三、結責勸勉善思惟。]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你們這些聲聞人,狹劣無識,因為沒有開廣大的如來藏性出來,當然沒辦法了,不能通達清淨的實相。吾今誨汝,我現在教誨你們,當善思惟,要好好的思惟佛所說的語言,不可以疲怠,就是懈怠、懶惰。所以,諸位!你想想看,雖然本性具足,還要精進不懈呢!這個事相上,你必須要把這個習性、無明磨掉。告訴你們:當你們碰到逆境的時候,是好事;當你們碰到痛苦的時候,其實是好事;當你碰到人家侮辱的時候,其實是好事;你碰到一切的順境,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會忘了妙菩提路。一個人生長在溫室裏面的小花,一個人生長在都是順從的環境;換句話說:一個沒哭過的人,是永遠不能成佛的;一個沒有苦過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就菩提之道的,修行無量億劫來,一定要流很多的眼淚,受很的委屈、指責、謾駡,要流很多的血,無量億劫來,才能成就無上的菩提之道。千萬不要把自己說:我是六祖來的,一聞就開悟了!諸位!六祖是何許人也,他是再來人啊!
有一個人講說:師父!那你怎麼知道我不是再來人?我說:我知道啊!他就很高興,我說:你是再來輪迴的人!哪有這樣子?真的,有一個大學生,這老菩薩就,你這個學佛才學多久,這麼善變啊!他(學生)就跟他說:你怎麼知道我不是再來人?那時候年輕人在旁邊聽了是有一點點……是不是?對對對!你是再來人,你絕對是再來輪迴的人!聽你這種口氣就知道!所以,那個學了少許的佛法,有時候狂妄,難調難伏,很難!無得疲怠,妙菩提路,精進修行,它是一定必須要這樣子做,一點都不能懶惰。今天來這裏底下坐二人半鐘頭,就算聽一句、一個典故、一個啟發,一個觀念轉變過來,我告訴諸位!都值回票價了!
[此佛責其滯小,勉其向大。聲聞兼有學無學。]有學就是三果以下的稱有學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稱為有學;阿羅漢四果稱為無學。[謂汝等見狹志劣,無有廣大殊勝之識,]之識性。[執諸法為實有,不了依他如幻,妄起遍計執情,]我們現在就是在緣起法裏面加上一層執著,誤認為它是有其自性,不瞭解緣起是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所以,妄起遍計執情,遍計就是無一處不周遍、不計度;[迷于清淨實相之理,故曰不能通達。實相者:即如來藏,清淨本然,真實之相,寸絲不掛,一塵不染,故曰清淨。實相有三:一、如實空義:]什麼叫做如實空義?就是站在諸法畢竟空的角度說,叫做如實空義。諸法確確實實不可得,叫做如實空義。[稱真如實理,空諸虛妄染法,此為無相之實相。遠離能、所分別,萬法本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如六祖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句是站在如實空義的角度說的。[下四科七大,一一雙非因緣、自然,]後面會講到。[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即此義也。]這空如來藏就是要把那個無明、煩惱、習氣空掉,不是空掉那個本體,般若的清淨自性不能空,它可以產生妙有的,空是空掉無明、煩惱、執著、分別心、種種的知見,不是連那個本體也空,般若之體存在的。
[二、如實不空義:]這是站在妙有的角度。沒有一法不是清淨法,是站在這個角度,叫做如實不空,不空就是妙有。[此為無不相之實相。以有自體,常恒不變,體雖不變,用能隨緣,下忽生相續,]雖然生三種相續的生滅續起,但是,[不外清淨本然,審除細惑,]裏面說到[說不空如來藏,即此義也。]後面會講到,不空如來藏,更一步的審除微細的惑。這一段是講如實不空,就是妙有義。第一段是講諸法皆空義,第二段如實不空義,就是萬法都是妙有。
[三、如實空不空義:]也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當然是方便說。[此為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諸妄皆空,纖塵不立,萬境紛紜,一真不動。]一真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說:一個真如,一心真如,這個心性是不動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記得!這幾個字是中國人講的佛法,這幾個字不是佛說的,佛陀從來沒有講過: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打開佛所講過的經典,絕對沒有講過這一句話;也沒有講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是中國的佛法,語言的論述的語言。[下五大圓融,譬如虛空,體非群相,不拒諸相發揮,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什麼叫做離極?即一切相也不對,叫做離即。因為如來藏性無相,所以離即。即一切相要離,非一切相也要離,離非,非一切相也不對,因為相就是性,無相就沒有辦法顯性。所以,非一切相也不對;即一切相也不對,要離。離非:也離開、放下非一切相。是即非即,就是一切相,也不是一切相。是即就是一切相,性相本一如,性不可以離開相,相不可以離開性;非即也不可以說就是一切相,因為一切相本是妄,所以非即。非即就是應該離一切相。[極顯圓融,清淨寶覺,說空不空藏,即此義也。]
[吾今誨汝下:如來欲阿難,悟明實相之理,故勖以三慧。][勖]就是勉勵。以三慧就是聞、思、修。[誨汝者,有誨必聞,聞慧也;善思惟者,正念觀察(非緣心思慮),]不是能所不斷那種思慮,[思慧也;無得疲怠者:無得因循悠忽,自謂疲勞,遂生懈怠,]諸位!這個太多了,修學修道修到一半,走不下去了!我以前去教大學的時候,多少學生來跟我講:恩師,恩師!我以後要跟恩師出家!到現在喔,那個講得最快要跟我出家的,到現在一個都沒有!倒是那些沒有講的,好幾個跟我出家。所以說:這個修行,還不能用口頭上講一講。要聽到佛法已經很難,要持續也很難,中間不生疲勞就更難!到最後都是懈怠,有的乾脆就說:喔!佛教這麼深!十年、二十年還是弄不懂,乾脆去信天主教、基督教,唱聖歌多好聽,用禱告的也比較快!
[必須精勤進趣,未可半途或廢,修慧也。妙菩提路者:即佛所證,無上菩提之道路。乃從凡至聖,中間所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五十五位呢!我們中間到哪一位還沒開始呢,還五十五位呢!就告訴你成佛有多難![《正脈》交師,總論十科文辭極妙,收攝得宜,因其字句長短,略為增易:][易]就是改,有增加、有修改。[初科,]就是我們《楞嚴經講義》裏面講的:顯見是心,他這裏說初科。交光大師說:[顯其脫根、脫塵,迥然靈光獨耀];[二科]叫做顯見不動,這一科就變成說:[顯其離身、離境,凝然本不動搖];[三科]第三科不滅,交光大師說:[顯其盡未來際,究竟常住不滅];第四科顯見不失當中,[四科顯其從無始來,雖然顛倒]但[不失];在顯見無還第五科當中,[五科顯其無往、無還,挺物表而常住];挺物表是超越,[挺]本來是拔出;[物表]就是有形相,或者無形相的意識型態。超出一切有形相的物質,超出一切生滅的意識型態,而心性、如來藏性常住。所以我們這個無還科裏面,它就是沒有往、沒有還,超出一切形相,以及意識型態,生滅意識型態,統統要超越。在第六科顯見不雜中,[六科顯其不雜、不亂,超象外,]象外就是緣起的假相。[以孤標,]孤標就是獨立存在;就是我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有這個獨立存在的見性。[七科]就是顯見無礙,[顯其觀大、觀小,轉物自在無礙];無論大、無論小,那只是相,無關於見性。若能轉物,及同如來。這轉物,其實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才更清楚,就是不被物轉,自在無礙,從這個角度來詮釋,更圓滿,更能夠成就諸位的道業,更能清楚認識這個如來藏性。所以,轉物就是不被物轉,更清楚的詮釋,自在無礙。[八科]就是顯見不分,[顯其無是、無非,]安一個是,安一個非都不對。[見真]、[妄情自息,]如果你見到了真見,那麼,這些妄情自然就息止。[九科]就是顯見超情,[顯其諸情不墮,]這個[情]凡夫、外道、二乘、權教菩薩都是這個情,[遠越外計]、外道計著自然,[權宗]是講緣起法;不究竟叫做權,講因緣法。[十科]就是顯見離見,[顯其自相亦離,]自相就是見精,帶少分妄見的真見,就是見精,連這個微細的能所不斷的見精自相,仍然要離,因為真見是不容許有少許的妄的。[轉入]佛的境界,就是[純真無妄。]記得!動念即乖,你要修學佛道嗎?你只要動到少許的妄執、妄分別、妄顛倒,統統離佛道愈來就愈遙遠,一點都不行!叫做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動念即乖。[顯見至此,可謂顯之至矣]!意思是:能不能見性,你這十番顯見當中。如果師父在這裏講,你這十番顯見當中,沒有一句聽不懂的,了然于胸,完全知道師父在講什麼,你都能以心去領會,不是文字的知解,那麼,你就是相當悟道的人,完全通達!師父從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開始以來到現在,顯見離見,沒有一句聽不懂,那你就是無障礙,你就是見性。
[舊解總將如是顯意,而悉為破見,此(交師自稱)所以不得已,而重疏之一端也。][疏]再一次的解,就再一次的解釋,另外一個開始。而重疏一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特就眾生迷位]這個角度,[而尚有二種見妄未除,]二種見妄。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見到這個自己所看到的境界,統統是妄。虛妄的執著這個色身;虛妄的看到山河大地;這個就是自己,自己的世界,心靈所影現出來的正依二報,叫做別業妄見。二者同分妄見,譬如說:大家共同看到的山河大地、看到的月亮,這個就是眾生同分妄見。一個是別業,一個是共業。二種見妄未除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故曰:帶妄顯真耳。二種見妄未除,如璞蘊玉,][蘊]就是藏,就像還沒有雕琢的玉,叫做璞;已經雕琢的玉就是純玉了。意思是:還沒有雕琢,蘊藏著真玉。[璞雖非玉,]這個璞雖然外表看起來不是玉,[畢竟玉不離璞。前帶妄顯真,如指璞說玉];妄就是璞;真就是玉。[下文剖妄出真,如剖璞出玉;二見即見性所帶,二種顛倒見妄。]由二顛倒者:即是迷真起妄。真、妄顛倒,妄生二種,分別見妄,是謂二顛倒。這就是二種顛倒見妄。[然真不離妄,如玉在璞;妄未除而真不純,如璞未剖,而美玉之精瑩,][瑩]就是潔白,[不能煥發矣]!如果這個璞把它剖開來,還沒有雕琢的玉,沒有剖開來,玉顯不出來。而美玉之精瑩不能煥發,沒有辦法顯發出來。[此下剖妄,雖似破而實顯也,]雖似破,而實在是顯。[不可作破妄解。]意思就是顯真,最重點是在帶妄顯出這個真,[初帶妄顯真竟。]其實就是顯真,剖妄出真。
從七處徵心到十番顯見,七處徵心是叫你捨識;十番顯見是叫你用根,用不生不滅的心性修行。捨識用根,就是整部《楞嚴經》的重點。《楞嚴經》的重點,你沒有說奢摩他,沒有辦法進入三摩;沒有辦法進入三摩,就沒有辦法進入禪那。說奢摩他、說三摩、說禪那,加起來就是首楞嚴大定。你連一個捨識用根的功夫都沒有,下手處都不知道要用見性——不生滅的見性來修行的話,那麼就永遠沒有辦法進入首楞嚴大定。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講奢摩他的空如來藏。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占《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的整整五分之一,這個篇幅占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大!它的重點就告訴你:明心見性是特別特別的重要,連佛的心你都不去了悟、不去認識,你怎麼能夠成佛?怎麼可能成佛?什麼是禪?就是佛的心。你連佛的心都不能體悟,你怎麼成佛呢如何進入修行狀態?每天為無明、煩惱、業力、習氣就打垮你了!占了這麼重大的篇幅,它有很深的含義,就是:你要重視開顯如來藏性出來,用不生不滅的見性來做下手的修行,特別的重要!
到這個篇幅,把它做成DVD、VCD,散播到世界各地,佛教的正法就能重現,就了悟佛的正知正見,就不會走錯了,到這個就不得了!
|
|
|
|
|
|
|
|
本帖最后由 小迷糊 于 2012-12-26 21:55 编辑
從七處徵心到十番顯見,七處徵心是叫你捨識;十番顯見是叫你用根,用不生不滅的心性修行。捨識用根,就是整部《楞嚴經》的重點。《楞嚴經》的重點,你沒有說奢摩他,沒有辦法進入三摩;沒有辦法進入三摩,就沒有辦法進入禪那。說奢摩他、說三摩、說禪那,加起來就是首楞嚴大定。你連一個捨識用根的功夫都沒有,下手處都不知道要用見性——不生滅的見性來修行的話,那麼就永遠沒有辦法進入首楞嚴大定。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講奢摩他的空如來藏。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占《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的整整五分之一,這個篇幅占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大!它的重點就告訴你:明心見性是特別特別的重要,連佛的心你都不去了悟、不去認識,你怎麼能夠成佛?怎麼可能成佛?什麼是禪?就是佛的心。你連佛的心都不能體悟,你怎麼成佛呢如何進入修行狀態?每天為無明、煩惱、業力、習氣就打垮你了!占了這麼重大的篇幅,它有很深的含義,就是:你要重視開顯如來藏性出來,用不生不滅的見性來做下手的修行,特別的重要!
到這個篇幅,把它做成DVD、VCD,散播到世界各地,佛教的正法就能重現,就了悟佛的正知正見,就不會走錯了,到這個就不得了!
谢谢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3-1-1 20:30:31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