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53|回復: 1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八講68)覺性能緣功能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八講68)覺性能緣功能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68)
《楞嚴經講義》289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89頁,
[卯九 顯見超情(分四)]
[辰初 正遣自然二 正遣因緣]
[三 迭拂妄情四 責其滯情]
[(辰初分二)]
[巳初阿難約徧常義疑自然]
[二 如來約隨緣義以破之(巳初分三)]
[午初 領性徧常二 疑濫外計]
[三 疑違自宗今初]
這個「情」分二個角度講,就是執著和知見,
這一段是顯示佛悟的究竟見性,
不生不滅的見性,
是超越一切的情執、
一切的知見。
這個「情」包括四個角度說:
一、凡夫情;
二、外道情;
三、二乘人,
二乘人之法執;
四、權教菩薩,
顯示見性是超越凡夫之情;
顯示見性是超越外道之情;
顯示見性是超越二乘人;
顯示見性是超越權教菩薩。
顯示這個見性超越一切凡夫的知見;
顯示見性是超越外道的知見;
顯示這個見性是超越二乘人的知見;
顯示這個見性是超越權教;
權,民權路這個權,
權教菩薩的知見,
這一段就是講這個。
289頁,中間經文: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
覺緣徧十方界,
湛然常住,
性非生滅。
阿難對佛這麼說,
說:世尊!
就像法王您所說的:
覺緣遍十方界;
這個「覺」就是覺性,
有能緣之功能。
覺緣就是這個覺性有能緣之功能,
它是遍十方界的,
是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
就是指這個,
湛然常住。
所以,南無常住十方佛,
就是指每一個人的覺性;
南無常住十方法,
就是指每一個人
從覺性裡面散發出來的真理;
南無常住十方僧,
就是比喻遍十方,只要你心和合,
沒有能所,
和合無諍,
心性就是僧,
這個就是指自性常住。
性非生滅,
什麼叫做生滅?
生滅就是能所不斷,叫做生滅,
能所不斷。
底下,
[此一大科,顯見超情。]
[以見性不變隨緣故非自然,]
這個自然,外道的自然,
接近無因論,
就是撥無因果,
無因無緣,就自然生自然滅。
諸位!
外道所講的這個自然是無明,
建立在無明的。
那麼,以見性是不變,
也就是說:見性常存,
亙古以來,
我們每一個人的不生不滅的見性一直存在,
只是沒有開發,
但是,它能隨緣,
像摩尼寶珠一樣。
所以,它不是外道所講的:
建立在無明的一種自然。
說:隨緣,
但是,這個見性是不變的,
它是亙古存在的,
所以非因緣。
諸位!
因緣是生滅法;
見性是不生不滅法,
所以,非因非緣是諸佛之本源,
在這個《菩薩戒經》裡面有一句話說:
非因非緣非果、非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要契入佛的領域,
必需要頓悟,
進入沒有任何的能、所,
沒有任何的階位,
與天地一體,同時存在的佛性。
說:自然;
[隨緣不變故非因緣;]
[自然、]這個外道的自然,
還有凡夫和二乘人所講的這個[因緣,]
[皆是妄情計執,]
在這裡因為講的是究竟,
連這個二乘的方便的所講的因緣法,
都要破除,
都要放下。
所以,皆是妄情計執,
[見性兩皆不屬,]
因為見性非生滅法,
是迥脫根塵,獨立存在,
靈光獨耀的。
所以,見性兩皆不屬,
意思就是說:
也非自然,也非二乘人講的因緣法;
意思是說:
超越外道所講的自然;
也超越一切凡夫、二乘人所講的因緣法,
[故曰超情。]
[誠如法王所說:]
[誠者實也;]
[法王所說,]
[指如來上文諸科,所說徧常之義。]
[覺緣指見性,]
[謂親依覺性具有能緣之功能,]
[故稱覺緣。]
[徧十方界者:乃稱性周徧,]
[不分科中,]
[見性徧見一切,同體不分;]
在顯見不雜這一科當中,([不雜科中,])
[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此二科俱成徧義。]
[湛然者:如寒潭止水,]
就像寒潭靜止之水,
[湛然不動,]
[領不動科中,]「領」就是依據,
依據前面的顯見不動這一科當中,
[身境動搖,見無所動;]
在顯見無礙這一科當中,([無礙科中,])
說:[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之義。]
[常住者:]
[領無還科中,]就是顯見無還這一科當中,
[若真汝心,則無所去;]
顯見不失這一科當中,([不失科中,])
[雖稱顛倒,無始不遺之義。]
雖然是顛倒,
但是,無量億劫以來,
從來就沒有消失,沒有遺失。
[性非生滅者:]
依據顯見不滅科中,([領不滅科中,])
[彼不變者,原無生滅之義。]
[如上諸科,俱成常義。]
[阿難躡之起疑,]就開始懷疑了。
[疑濫外宗,]就是外道,
「宗」就是思想,
就是懷疑混亂了,
佛門跟外道的思想,現在搞混了!
外道,
外宗就是外道的宗旨,就是思想。
[遂計自然。]
[既破自然,復計因緣,]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妄情用事耳!]
諸位!
那個識心就是客塵煩惱,
不是永恆常住的覺性,
識心是依境所引出來的分別、煩惱、無明,
不是亙古以來常存的覺性,
所以,應當放下,
這是妄情用事耳。
[初領性徧常竟。]
底下,
[午二 疑濫外計]
與先梵志,
娑毘迦羅,
所談冥諦,
及投灰等,
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
徧滿十方,
有何差別?
這個與先梵志,
「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總稱,
一切外道的總稱,
後來就稱為修行人,
在《阿含經》,
後來就是把梵志當作:
一切外道的修行,統統稱為梵志。
娑毘迦羅,
翻譯成中文叫做黃髮外道;
或者叫做金頭外道;
或者叫做龜種,烏龜的龜。
這金頭就是金色的頭,
頭髮是金色的;
或者是黃髮;
或者稱為龜種,
這個是印度古仙人的名字,
為數論派之祖。
因為他的鬚和髮這個面色;
「面」就是臉,
都是黃赤,黃色、赤色,
所以,號稱為黃赤色仙人,
娑毘迦羅。
他們也談啊;
但是,他們所談的這個冥諦;
「冥諦」如果加三個字:
叫做「最初的」冥諦;
萬物為什麼有性呢?
就是來自於冥諦,
就是冥性,
也是立一個類似我們中國人講的盤古開天,
類似這種思想,
有一個開始,
冥諦。
以及投灰等,
這個「投」就是我們講的塗,
把這個灰塗在身上;
這個我看Discovery頻道,
或者是國家地理頻道,
我常常看這二個頻道,
有的印度的修行人,
把他全身都抹上那個灰土,
灰土。
以及投灰等,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遍滿十方,
有什麼差別?
現在就是阿難弄混了,
把佛道跟外道弄混了!
[先梵志是古來梵志也。]
[其人自謂,梵天苗裔,]
[志生梵天,]
[即婆羅門種。]
[娑毗迦羅,]
在序分中裡面已經有講。([解見序分中。])
[冥諦,為冥初自諦,]
就是一切的開始,
自諦就是依這個,從這個開始,
依這個冥初、冥諦,為依據的開始。
[是外道二十五諦中,第一諦也。]
諸位!
這個第一諦,不是佛教講的第一義諦,
意思就是:從這裡開始建立的。
[彼數論師,計冥性是常,]
[能生大等二十三法,]
[與現今所說,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這個義理有一點混亂了,([義似有濫。])
[及投灰等,諸外道種:]
[投灰,亦云塗灰,]
[有時以身投灰,]
[有時以灰塗身,]
[而修無益之苦行。]
[等者等餘拔髮、]
我有看到在做那個印度耆那教,
這出家女眾,
她們那個頭髮,
要出家的時候;
我在影片看到的,真的就是這樣子,
不是像我們佛法佛教的出家人,
剃度的時候用這個剃刀,
沒有的!
她是頭髮長長的,
然後抹那個濕濕的,先洗一下,
然後她的師父;
她的師父就是赤裸的,
統統沒有穿的,
統統沒有穿的,
男眾,
女眾是有穿啦,
女眾是有穿啦,
她師父都光光的,
我第一次看到,我也是嚇一跳,
是真的!
然後就用拔的,
用拔的,
這是剃度的儀式。
那麼,有一種外道,
是專門拔這個頭髮的。
熏,用煙熏這個鼻子,([熏鼻、])
臥這個棘、([臥刺、])
或者是[自餓、]
就是一直餓,餓著肚子,
認為受一點苦可以生天,
不吃東西,
我們常常稱為:
那個打餓七,有時候也變外道,
自餓外道。
有時候調整這個身體,還是需要靠智慧的,
不吃,可以;
但是,要充滿智慧的,
只有不吃,
不能代表他就叫做修行,
有時候就會變成自餓外道。
[與持雞戒、]
持雞戒是什麼意思呢?
外道以苦行,認為出離解脫之道。
什麼叫做苦行呢?
意思就是:吃苦將來就可以生天,
吃苦,
就是把這個身體一直折磨,
讓它折磨,
認為就像我們觀念講的,
這樣叫做消業障的意思;
觀念卡住了,
不知道從心性下手。
所以就是認為:我就吃了很多的苦!
那麼,持雞戒,
持雞戒是什麼?
就像雞一樣,
整天站一隻腳,叫做一足而立,
你聽過一句成語嗎?
叫做金雞什麼?
對!獨立,
就是這個,就是外道,
學外道的,用一隻站立的,
用一隻腳站立的,站整天的。
是不是?
他們認為這樣身體受一點苦,
將來可以生天,
認為這個是生天的因,
叫做非因計因。
其實生天是十善,
行十善自然就生天,
行十善是生天的因;
他現在把這些沒有意義的吃苦,
當作是生天的因,
所以叫做非因計因,
不是生天的因,
卻把它誤認為是生天的因,
很可怕的,這思想是錯誤的!
還有就是持[牛戒]
這個牛戒就是戒禁取見的一種,
古代的印度外道當中,
有錯認為執這個牛行,以為生天之業因,
就是學牛走路,
所以叫做持牛戒,
學這個牛走路,
學這個牛走路。
還有就是模仿牛眼睛闔起來,
模仿這個牛,眼睛闔起來。
還有牛常常低頭,
人是人,他就是不學人樣,
他就學牛!
還有食草,吃這個草,
人吃草等等種種的苦行,
以期生天,
就是他們的最終的目的就是期待生天。
那麼英國‥‥‥
這一輩子只要沒有聽到佛法,
全世界都一樣,
英國也是這樣子的,
他們認為人有很多的煩惱,
所以,他們這一些行為學家就去學什麼?
學猴子叫;
學著大象走路,
把這個手弄成大象,
像小朋友,
像小朋友一樣,
像小朋友一樣,
他走那個‥‥‥
人的兩腳獨立站起來,
他不要,
那個英國的動物學家,
認為人這個情緒沒有辦法宣洩,
是因為沒有辦法像動物一樣,
在森林野外這樣吼叫、這樣走路,
所以,他認為教導這些人類,
學習、模仿這些動物的行為,
會回歸到自然,
所以,他自己就學了;
人‥‥‥
電視演出來的,
人都不像人,
然後就學那個猴子;
還有學那個金剛,金剛,
這樣搥著胸部‥‥‥
看到那個新聞報導,
三個字:
好好笑!
沒有聽到佛法,也沒有辦法,
也沒人教他,
他就認為要回歸自然,
就是一定要學學那一些動物,
學那一些動物。
還有長臂猿,
噢~~~
學那個長臂猿,
學那些動物。
我們如果沒有聽到佛法,
可能也會學到這一些,
也回歸到自然的畜生,
悲哀喔?悲哀!
這是牛戒,
也就是向牛學習,
把牛的這個走路、
把牛的行為當作是生天的因,
就模仿牛,闔眼、低頭吃草,
這種種的苦行沒有意義。
所以,[諸外道種。]
[此等皆心遊道外;]
不知道即心就是佛,
心外無道,心外無佛。
[種者類也。]
[說有真我,徧滿十方:]
[真我,]
[或即二十五諦,]
[末諦之神我。]末諦就是最後的神我。
[外道計我相有三:]
[一、大我;]
[二、小我;]
[三、不定我。]
[此所說覺緣徧十方界,]
佛所講的,
阿難錯認為[義似有濫大我,]
「濫」就是混淆。
佛講的覺緣遍十方,
阿難把它混淆了,
跟外道講的這個大我,把它搞混了!
[如來所說徧常,與外道有何差別?]
[二疑濫外計竟。]
[午三 疑違自宗]
291頁,經文: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
為大慧等,
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
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
非彼境界。
說:世尊也曾經在楞伽山,
為大慧菩薩等;
大慧菩薩他是十地菩薩。
現在阿難懷疑:
是不是佛所說的法,
跟以前所講的不太一樣,
所以,這一段叫做疑違自宗,
好像有違佛所講的自己的思想,
叫做疑違自宗。
就是阿難懷疑佛陀所講的,
是不是違背了以前所講的思想?
所以,世尊以前也曾經在楞伽山,
講《楞伽經》的時候,
為大慧菩薩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外道的自然就是透過無明;
佛教講的自然是本自其然,
也就是破無明,見法身,
恢復妙然的天性那一種自然;
不是沒有破無明,任其自生自滅,
不理它、不管它的一種自然,
完全不同!
佛教講的妙性天然,
是破無明,見法身,
是開採、開悟如來藏性的;
外道講的這個自然,完全是無明的,
而且是意識型態,依據推論出來的。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就是佛法,
佛,佛卻說因緣;
因為外道常說自然,
而佛就說因緣、因緣法,
來破自然,
來破自然;
中間加二個字:當然;
「非彼」加二個字:外道,
當然,
因緣法絕對不是外道自然的境界,
當然非彼外道境界,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
當然非彼外道境界。
再講一遍:
說:世尊也在楞伽山,
為大慧菩薩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而佛說因緣法,破了外道的自然。
所以,佛說了因緣法,
當然非彼外道的境界。
[此擧昔日自宗。]
[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
[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
也就是你要聽《楞伽經》,
要飛上楞伽山,
沒有神通是上不了的!
所以,非有神通者,不能到故,
叫做不可住。
[佛依此而說《楞伽經》,]
[表法殊勝,]
[非二乘所能及。]
[大慧菩薩,是楞伽會上當機,]
[等者等餘眾故。]
[佛曾在楞伽山,]
[為大慧等,]
[廣辯內教,與外道不同之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者,]
[清涼云:]
[「無因論師,]
[計一切物,無因、無緣,]
[自然生,自然滅。」]
就是放縱它,
沒破無明,
完全建立在無明煩惱。
[如彼偈云:]
[「誰開河海堆山嶽?]
[誰削荊棘畫獸禽?]
[一切無有能生者,]
[是故我說為自然。」]
他們外道的偈頌說:
到底是誰開鑿出河還有海?
還有堆積這麼高的山嶽呢?
是誰削這個荊棘,而畫出這個鳥獸呢?
畫出這個禽獸,
就是獸禽。
一切無有能生者,
根本就沒有能生它的,
是故我說為自然;
而佛說業感緣起的,
業力感‥‥‥感應的感,
業感,它就能生
我們今生今世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呢?
是業感,
業力所感召而來的。
[此則撥無因果,]
[不立修證,]
不立修證,
就是放任無明,
這一句話:不立修證,
就是放任無明,
不去破除無明。
所以,[佛說因緣以破之,]
為什麼要講因緣來破這個外道呢?
讓大家眾生重視因緣果報的可怕,
善,善因有善果;
惡因有惡果,
不能像外道這種放任自然,
不立修證,撥無因果,
叫做修行。
[故曰:]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也就是佛所說的因緣法,
絕對當然不是外道,
講自然思想的這種境界,
[如《楞伽經頌》云:]
[「我說唯鈎鎖]
離諸外道過,
若離緣鈎鎖,
別有生法者,
是則無因論,
彼壞鈎鎖義。
說:我說唯鉤鎖,
鉤鎖,
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環環相扣,
環環相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緣行、行緣識‥‥‥
所以,無明、行、識、名色‥‥‥
就是一個鉤鎖接一個鉤鎖。
這個鉤鎖,
佛教的專有名詞就是緣起,
這個鉤鎖就是互為鉤鎖,
就是緣起,
任何法不能單獨存在,
都必需有前因,
還有外緣,
一定會產生後果的。
所以,我說萬法,
也就是都是有緣起的,
如果是十二因緣,也是環環相扣。
為鈎鎖,
[(鈎鎖,即是因緣,]
[取相連不斷義,]
[十二因緣,名十二鈎鎖。),]
就是環環相扣的意思,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
老死,死了以後再來,
無明又行‥‥‥
這個十二因緣,
有三世十二因緣;
有二世雙重的因緣;
有一念具足十二因緣,
一念具足十二因緣,
這個講起來又是很多、很深。
[離諸外道過,]
為了離開外道的斷滅見;
或者是常見;
或者是斷滅見,
所以佛說:
萬法都是環環相扣的鉤鎖的,
都是有因果的。
[若離緣鈎鎖,]
意思就是:離開了這個緣起法,
[別有生法者,]
就會變成外道的無因論了,([是則無因論,])
[彼壞鈎鎖義。」]就是不能壞緣起的義理。
[又因謂種子親因,]種子就是我們的親因緣。
[緣謂資發助緣,]
[內而三乘等性,]
[須假宿生善根,]
[種子為因;]
[復假如來教法,以為外助之緣,]
[方生諸乘所證之果;]
[外而百穀等物,]
[亦須種子為因,]
[水土為緣,]
[方生芽等,]
[大異於彼外道所說,]
[故曰非彼境界。]
意思就是:
萬法統統必需假借緣起,
不是像外道這樣講的。
292頁,經文:
我今觀此:
覺性自然,
非生非滅,
離遠一切虛妄顛倒,
似非因緣,
與彼自然;
云何開示,
不入羣邪,
獲真實心,
妙覺明性?
它這個文言文太省略了,
以致於看起來很吃力,
一般人一看,根本看不懂!
所以,師父講,
中間加的字,你要自己去加,
你才看得來。
我今觀此,
說:我現在看到這個,
佛所說的覺性,
就是覺緣之見性,
覺緣遍十方的見性。
自然,
自然就是好像相同於外道所講的自然。
再講一遍:
說:我今觀此:
佛所說的覺性自然,
這個覺性自然的存在,
又好像外道所講的自然,
佛所說的非生非滅,
非生就是本有;
非滅就是究竟不壞,
非生就是:不是生出來的,
不是假借緣起而生,
意思就是本有的。
非滅就是究竟不壞,
這個覺性是一直存在,
盡未來際,它仍然存在的,
還是存在的,
叫做非滅。
我們這個覺性自然,非生非滅,
是遠離一切虛妄顛倒的。
似非因緣,
「似」就是像,
就像外道所講的;
諸位!做一下筆記,
「非因緣」就是自然,
三個字,「非因緣」就是自然。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似就是:又像外道所講的自然。
是不是?
與彼自然,
與彼自然就是說很像。
這一段的意思,更進一步就是: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
如果把它拆開來就是:
又好像佛所說的這個非因非緣,
當體即空,
聽起來本性具足,自然的具足,
又好像相同於外道所說的自然,
這個自然的道理差不多,
「與」就是同彼自然。
所以,看起來,前面就是說:
佛所說的非因非緣,當體即空,
也可以這樣解。
彼自然,
彼外道所說的自然外道的道理差不多。
現在整個搞混了!
再講一遍:
似非因緣就是:
佛陀所講的非因非緣,
這個自然存在的覺性,
妙性天然的覺性,
又類似外道所講的自然的道理差不多,
這樣子來講。
所以,前面講的非因緣也是自然,
是佛所講的妙性天然,
當體即空的意思。
非因非緣,
非因緣把它拆開來,
叫做因當體即空,
緣當體即空,
要這樣拆開來解。
非因緣就是非因非緣,
就是佛所說的
當體即空的妙性天然的那一種自然,
聽起來又好像是
外道所說的自然的道理差不多,
我阿難被搞混了!
云何開示,
如何來開示佛道的妙性天然,
與外道的自然,
到底是同還是異?
令佛弟子不致於誤入群邪。
諸位!群邪就是外道知見,
外道可怕的知見。
獲真實心,
獲得如來真實的心,
妙覺明性。
我再講一遍:
平鋪直敘下來,
你會更清楚!
我今觀此:
佛所說的覺緣的見性遍十方界,
妙性天然,自然存在,
而佛所說的
這個妙性天然,自然的存在,
就是非生非滅,
是遠離一切虛妄顛倒,
聽起來,
這一段聽起來又類似‥‥‥
就像佛所說的非因非緣,
妙性天然,存在的那種自然本覺妙性,
同外道所說的那個自然的道理差不多。
我們如何請示佛陀來開示,
我們佛性的妙性本自具足的自然本性,
與外道所說的自然這個理,
到底是同還是異?
能令佛弟子不誤入外道的知見,
獲得如來真實的心,
妙覺明性,
才不致於誤入歧途,
修佛道又變成外道,
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首句判同外計。]
[謂我今觀此,覺緣見性,]
[亦成自然。]
[非生非滅三句,]
[謬取]「謬」就是錯,
錯取[如來所顯見性之義,]
[以證成之。]
[非生者,由來本有;]
[非滅者,究竟不壞,]
[即不失不滅科義。]
[若有動、有還、有雜、有礙、有分、]
[俱屬虛妄顛倒,]
[前顯不動、無還、不雜、無礙、不分,]
[故云遠離。]
[此實大乘正理,]
加三個字:「究竟之」正理,
現在《楞嚴經》是大乘究竟之義,
[迥超凡情外計,]凡夫的情執、外道的計著。
阿難不了解佛意,([阿難不達,])
[反取之以證自然,]
反而誤認為佛陀講的妙性天然
把它誤認為外道的自然。
所以說:
[故曰似非因緣(即自然),]
[蓋外道自然,佛昔所破,]
[今佛所說同彼自然,]
[此疑違昔宗。]
阿難自己懷疑說:
佛現在所講的,跟以前講的不一樣,
產生懷疑。
[云何開示,不入群邪者:]
[意謂佛之所說,與外道自然,]
[或同或異,]
是相同呢?
還是有所不同?
[固所未諳,]就是不熟悉。
[云何開示分明,]
[令知揀擇,不入群邪,]
[頓獲無戲論之真實心,]
[而證妙覺明性之全體大用耶?]
[初阿難約徧常義疑自然竟。]
[巳二 如來約隨緣義以破之(分二)]
[午初 責惑索體二 詳與詰破]
[今初]
底下,
佛告阿難:
我今如是,
開示方便,
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佛這一段就是感歎,
感歎就是說:
要找到那個根器很利的,
很難!
這個如果咱們中國的祖師,
早就大悟了!
對不對?
去,二句話就解決了;
阿難卻搞了老半天!
你所想到的問題,
阿難他老人家他都替你想好了,
你要問什麼,
他都替你想好,
其實阿難就是代替眾生而問的。
是不是?
所以,示現、大權示現,
眾生想到的問題,阿難統統想到了,
你要問的,他都替你問完了!
佛告阿難,
佛很無奈的就說了:
我這樣很辛苦的,如是開示種種的方便,
已經把究竟的真實義告訴你了,
汝猶未悟到究竟如來藏性,
你把這個見性,妙性天然,
惑為無明那一類的自然,
變成外道的自然。
[此破自然。]
[先呼當機之名,而責之曰:]
[我今前來八番,如是開示,]
[費却許多唇舌,]
[或直顯]
中間加一個字更清楚,
或者是[旁通,]
這要分二次念:
或直顯,或旁通,
加一個「或」字。
[或明彰]
或[曲示,]
「明彰」就是很明顯的顯示;
或曲示就是繞一個彎,
方便來開示,
「曲示」就是善巧方便開示。
[種種權巧方便,]
[無非將一真實相之道,]
實相無相無不相的道理,
[告知於汝,]
[汝猶未能悟見性為真本,]
[反乃惑為自然,]
把佛教講的見性的真本,
搞成外道的自然,
[豈不辜負於我哉!]
底下說,佛云:
阿難!
若必自然,
自須甄明,
有自然體。
這一段對不見性的人來講,
聽起來很吃力、很困難!
說:阿難!
如果你講的,像外道的自然,
你自須甄明;
甄明:你要好好的分別、鑑別,
這個「甄明」就是鑑別,
明鑑的鑑,
要好好的鑑別。
有自然體,
有沒有一個自然的體性?
意思是說:離塵是否有自體性?
你所說的自然,
到底是依什麼為自體性?
你依靠什麼來講自然?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
阿難!
如果說:你一定要提到外道的自然,
你一定要好好的鑑別,
鑑別,
有沒有一個自然的體性?
意思是說:
離塵是否有自體性的自然體?
你所說的自然,到底是依什麼為自性呢?
[若汝必定,]
[以此覺緣周徧不動,]
[性非生滅,]
[以為是自然者,]外道思想的自然。
[自當甄別明白,]
「甄別」就是審查、區分,
好好的明辨一下。
[有一自然之體]「體」就是體性,
[方可。]
[初責惑索體竟。]
因為你依著自然而講嘛,
自然一定有自然的體性嘛!
所以,這一段是責惑索體,
就是責備阿難迷惑,變成自然了,
把佛性變成自然的外道。
好!你講自然,沒關係,
你自然是依什麼為體?
你講出來,
佛聽聽看。
[午二 詳與詰破]
294頁,
汝且觀此,
妙明見中,
以何為自,
此見為復以明為自?
以暗為自?
以空為自?
以塞為自?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你好好的觀照,
看一下、鑑別一下,
清楚!
你要弄得更清楚,
在這個妙明的見性當中,
是以哪個為自然的自體性呢?
這個見性是以明──明亮的明相,
就是有光線的明相,
來當作是自然的自體性?
還是依靠暗的,暗相為自體性?
或者是依靠‥‥‥
「以」就是依靠,
或者是依靠
以虛空來當作是你自然的自體性?
或者是以阻塞──有障礙的塞,
為你的自然的自體性?
佛要他好好的冷靜思惟、鑑別,
你講自然,行!
以什麼為自然的自體性?
[此就中詰問。]
[謂妙明真見、徧見諸緣,]
[汝且觀察,]
[此妙明見中,]
[以見何者為自然之體,]
[此二句為總詰。]
[此見為復下,]
[約明、暗、空、塞四緣,]
[逐一別詰。]「詰」就是問,
問清楚。
[以明]如果是你用這個明相,
來當作是自體性,([為自者,])
[謂以見明者為自然體。]
底下三例就知。
[下三例知。]
阿難!
若明為自,
應不見暗;
若復以空為自體者,
應不見塞;
如是乃至,
諸暗等相,
以為自者,
則於明時,
見性斷滅,
云何見明?
這一段對初學佛法來講,
相當的困難!
阿難!若明為自,
阿難!
如果你把這個明相,來當作是自然的自體性,
意思就是依靠,
轉換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
你依靠明相,才有這個自體性的話,
假設說啦!
應不見暗,
為什麼呢?
因為明走了,
你這個體性就跟著走了,
暗來,你就看不到,
所以叫做應不見暗。
就是說:阿難!
如果你只依靠明為自體性,
那麼,暗來就看不到,
因為明、暗是對立的,
是互相取代的。
意思就是說:
明相現前,你才有體性的話,
那麼,暗相來,你根本看不到。
是不是?
明走了,你就跟著走了,
這個體性就跟著走了。
意思就是說:
如果我們的見性,
是跟著明顯現的話,
一樣啊,
明走了,我們的見性也跟著走了,
暗來,就看不到暗了。
這個自然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依靠明,
認為是自然的自體性,
那麼,明走了,
暗現前,這個體性就沒有了,
所以,應不見暗。
若復以虛空為自體性,
那麼,碰到了塞的時候,
就應不見塞。
對不對?
如是乃至;
應不見塞,
因為虛空已去,不復存在了。
如是乃至,諸暗等相,
若諸暗等相,把它當作是自體性,
則於明時,就是明相現前的時候,
見性斷滅,
云何見明?
見性斷滅。
是不是?
如果說你把種種的暗相,
來當作是你自然的體性的話,
對不對?
那麼,暗才存在這個自然的體性,
那明相現前的時候,
有明相的時候,見性就斷滅,
因為不復存在嘛!
可是,云何見明?
可是,相反過來的,
你為什麼暗去‥‥‥
暗來見暗,明來見明呢?
既然我們的見性已經跟著暗走了,
為何你現在很清楚的可以見到明?
意思就是說:
暗去,見性也是不動,
暗來見暗,明來見明,
無關於見性。
[此難破。]
[若以見明為自然體者,]
[自然應當不變,]
不變就是有一個體性。
[既以明為自,]
那麼,[只應見明,]
意思就是:依靠明才有自體性,
明走了,暗就絕對看不到。
是不是?
[至於明去暗來,]
[應不隨緣,不能見暗,]
[方成自然?]
自然就是:
才叫做有個自然的體性存在。
所以,[以空為自等,]
如果是你以虛空為自體性,
[例此可知。]
[如是乃至,超略以塞為自,]
[應不見空?]
[諸暗等相者:]
[子夜黑月,雲霧晦瞑等,]
這個瞑,左邊那個目部除掉,
這個字是死不瞑目的瞑。(新版已更正)
是不是?
[皆為暗相,]
[既以暗為自然體,自應不隨明緣,]
[故難]就是反問。
[以則於明時暗滅,]
明相現前的時候,暗就滅,
[見性應當斷滅,]
但是,見性不斷滅,
為什麼[云何明時仍舊見明?]
意思就是:見性無關於明暗,
見性無關於明暗。
[既然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那表示如如不動的心性[乃是隨緣,]
緣現,無關於獨立的見性,
外面的明、暗可以隨緣顯現,
但是,無關於見性。
[有何自然之義?]
[初正遣自然竟。]
意思就是說:
自然如果有體性,
自然則無法隨緣的意思,
有何自然之義呢?
有什麼自然呢?
你找不到體性啊!
找不到體性。
底下,[辰二 正遣因緣(分二)]
[巳初 阿難翻自然而疑因緣二 如來約不變義以破之]
[今初]
阿難言:
必此妙見,
性非自然,
我今發明,
是因緣生。
心猶未明,
咨詢如來,
是義云何,
合因緣性?
阿難說:
必此妙見,
這妙明的見性叫做妙見。
阿難說:這個妙明的見性,
而此妙見之性,
妙見之性,
非自然就是:並非外道的自然。
前面被佛所破,
現在轉計因緣法,
轉執著因緣法,
佛陀連因緣法都破!
現在講的是究竟無上的大法──
首楞嚴大定,
無關於外在的因緣,
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空來見空,塞來見塞,
無關於明、暗、空、塞,
都不相關,
阿難錯把見性認為是緣起。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
阿難說;
被佛所破斥了,
了解這個妙性,
妙然的天性,
妙性天然的見性,
而此這個妙見之性,
並非外道所講的自然。
我現在發明;就是發現、明了,
「發明」就是發現;
「明」就是明了,
喔!我發現了、我明了了!
在這裡要小心,
阿難不是真的悟到如來藏性那種發明,
阿難說:喔!我今發現了、
我今明了了!
意思就是說:
喔!我現在開悟了,
我現在有所體悟了!
而這個體悟不是真正的大悟,
非真的悟到如來藏性的發明,
只是有所理解。
說:是因緣生,
是因緣生的意思就是:
加三個字:此妙見,
這個妙見是因緣生,
前面破跟外道自然混在一起,
現在阿難轉計因緣法,
執妙見:喔!我知道了,
這個見性是因緣生的!
底下就又沒什麼肯定了,
但心猶未明,
前面講的自然,被佛陀所破,
現在轉計成因緣;
可是,又沒有肯定,
他的體悟到底對不對呢?
阿難不敢肯定;
不敢肯定,他就說了:
心猶未明,
但是,心還不是真正的悟。
咨詢如來,是義云何,
是義云何,
此妙性是否合於因緣性?
合於、合因緣性。
注意看!
是義云何,
我這個妙見,
妙見,
是否合於因緣性呢?
佛陀一直講因緣法‥‥‥
自然會落入這個因緣的觀念。
前面佛破外道的自然,
阿難現在知道自然錯了,
外道自然的觀念錯了,
放下;
現在變成因緣,
就說:問如來,
咨詢如來是義云何,
到底究竟的見性是什麼?
這個見性
到底是不是合於佛平常所講的因緣性?
因緣性。
[當機聞佛難破自然,]
[轉疑因緣。]
這個因緣就是二乘人所執的,
包括我們學佛的凡夫,
也執著有因、有緣、有果;
不知道說佛陀正是方便善巧,
怕你落入外道的斷滅見。
所以,講因緣是破外道的,
但是,你著於一個因緣,
就見不到清淨自性,
它迥脫根塵,獨立存在。
[故曰:]
[必此妙明見性,非是自然,]
[我今發明,必定是從因緣所生。]
因為昔日佛所說的因緣法嘛!
所以,必定是從昔日佛所說的
因緣法所生。
所以,
這個「因緣」要加一個:昔日佛所說的,
那更清楚!
因為從一開始就是因緣‥‥‥
而阿難就是落入這個觀念,
眾生不是著此,就是著彼;
不是著彼,就是著此,
總是擺脫不了緣起的假相、
意識型態的觀念。
[此之發明,不是真智發明真理,]
[乃是對待發明,]
[故心猶未曾明悟,]
[必須咨詢(問也)如來,]還要問問佛陀,
[是前來各科,所說徧常之義,]
[云何符合因緣性;]
[誠是未明,]實在是不了解,
這個見性是不是合於因緣所起之性?
是不是因緣法才有見性?
[今教不但不墮自然,]
[兼亦不墮因緣。]
佛為二乘人方便所說的因緣法。
意思就是:不究竟,
佛所講的因緣,是暫時方便說,
不究竟,非是究竟第一義。
現在開權顯實,
《楞嚴經》是開權顯實,
究竟講首楞嚴三昧,
一點都不能停留在善巧方便的。
諸位!
佛教最重要的是般若智慧;
佛教最可貴的就是首楞嚴三昧。
般若智慧是佛教最重要的;
三昧正定是佛教最可貴的,
一個人心有定,
他的氣質就完全出來,
氣質就完全出來,
完全出來,
無論他的行住坐臥,
他的內心裡面完全安詳、
完全解脫。
所以,一個人心在定;
這個定的時候,
必需要從持戒,攝心為戒開始。
所以,只要我們肯,
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佛道;
但是,眾生他不肯,
他就存留這些習氣。
「肯」是什麼意思?
說:我們以佛為模範,
佛就是身、口、意清淨,
諸位!
你至少可以做到身跟口,
身,譬如說殺、盜、淫,
你稍微注意一下。
再來,這個口業的話,
諸位!
如果你肯下功夫,
一輩子統統講好話,
從現在起,不必到下課,
三業,這個口業最好守,
也是最難守,
看看你有沒有志氣?
朋友之間,
學佛的人,法師和護法居士,
或者是出家、在家,
在一起談,就談什麼?
談正知正見、談解脫法,
這樣子的話,能夠守口如瓶,
下定決心,就斷!
在佛前自己這樣發願:
我這一輩子絕對守口如瓶,
口業絕對清淨!
諸位!不難啊!
比較難的是什麼?
比較難的是心,
心控制不住,
心,
比較難的是這個,
心,
就是習氣、起心動念。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學佛,
不能說我等到臨命終;
我現在每一分、每一念,
都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
佛法是心法,
心外無佛,
心淨則國土淨,
心外也沒有極樂世界。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要往內心一直提升自己的正念,
就是每一分、每一秒
都在往生極樂世界的道上一直前進。
換句話說:
我們現在無明、煩惱、習氣,
是不能等到臨命終的,
你千萬不要說:
我現在聽到正法、聽到佛法,
開始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然後不親近善知識、
也不聽經、也不聞法,
把中間這個全部都打斷,
我聽到佛法以後,
生死重要,
就不聽經、不聞法、不親近大善知識,
那就是怎樣子?
就斷掉!
斷掉以後,
不懂得說念念提升極樂世界的正念。
諸位!
每一分、每一秒
都在提升自己的正念的時候,
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往極樂世界前進。
一個人一聽到佛法以後,
就念南無阿彌陀佛,
然後也不親近大善知識、
也不聽經聞法、
不解佛教的究竟義理,
就像一個眼睛瞎掉的人,
怎麼樣?
眼睛瞎掉的人,
就說:我現在從高雄,
你們不要扶我,
我也不搭飛機、
我也不坐車,
怎麼樣?
我不坐火車、不搭飛機,
我要用走的,
我要走去台北!
行嗎?
為什麼不行?
你眼睛沒看到啊,
你看不到那個路的指標啊!
一個眼睛好的人,
用走路的,是可以從高雄走到台北的,
因為他有眼睛看啊!
眼睛就是解,
解如目,行如足,
你不解如來的真實義,
你如何把這一句佛號念到爐火純青呢?
這根本就不可能,
會害死眾生的!
是很可怕的思想的。
是不是?
所以,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
要開採如來藏性;
要明心、要見性;
要開大般若智慧;
要理解佛的心到底是什麼。
所以,念念提升你的正念。
諸位!
你正在往極樂世界前進,
絕對不容許無明、
絕對不容許煩惱在你心中作祟,
同時你的日子也會過得很好!
所以,禪宗有一句話:
不能離相修行,
注定這個人一輩子要過痛苦的日子,
他痛苦的日子絕對沒有辦法離開他。
不能離相,
這個人注定一輩子,
一輩子要過痛苦的日子,
他沒有辦法跟意識煩惱型態切割,
他會一直困擾又困擾,
想要把它化解,又沒有智慧,
絕對沒有辦法的,
被綁死了!
所以,聽經聞法的重要、
親近大善知識的重要,
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不聽經聞法,就會說;
一個耳聾的人,
耳聾的人,
怎麼樣?
我要去聽交響樂曲!
為什麼?
耳朵全部聾了,
你能夠聽得到什麼聲音嗎?
聽不到!
耳朵全部聾了,聽什麼交響樂呢?
但是,告訴諸位喔:
眼睛瞎掉的人,
他的見性存在的喔,
所以,有時候瞎子的修行比你更快!
為什麼?
我不顛倒、不起分別,
我認真念佛、聽經聞法,
反而更快!
好!
耳朵聽不到的人,他的覺性是存在的,
他剛好不聽到
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
反而好修行,
反而好修行,
真的是!
眼睛看不到,見性是存在的;
耳朵聽不到,他的覺性一樣很靈敏的,
不影響的!
眼睛跟耳朵,這叫做只是工具而已,
重要的是開採心靈的深層智慧。
所以,如果你身上有殘缺,
不要自卑,
不要氣餒,
你是絕對有希望的,
只要你有聽到正法,
你是絕對有希望的!
底下說:
今教不但不墮於外道的自然,
亦兼不墮於佛為二乘人方便所說的。
[初阿難翻自然而疑因緣竟。]
這一段就這樣子,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295頁,
[巳二 如來約不變義以破之(分二)]
[午初 約因破 二 約緣破今初]
295頁,倒數第二行,
經文:
佛言:
汝言因緣,
吾復問汝:
汝今因見,
見性現前,
此見為復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這一段是佛把因跟緣分開來,
你講合因緣性,
意思就是:
這個明心見性是從緣起、因緣法而來的,
那以何為因?又以何為緣?
所以,分二段來探索。
那麼,這一段是探索明心見性的因,
在因能不能找得到?
此段是尋因。
諸位!先翻過來,296頁,
296頁,倒數第三行,
這一段是找這個緣。
所以,阿難誤認為這個見性是因緣法,
以前佛常常講的:因緣而顯出這個見性,
佛就因跟緣徹底分開來,
徹底的破,
告訴你:
佛講的因緣法,只是一時善巧方便,
不是究竟第一義諦。
底下這一段,
師父先解釋一下:
佛言:汝言因緣,
好!
你說這個見性,是藉著因緣而有見性,
我現在問你:
汝今因見,見性現前,
你今天因為有見,
而見性才能現前,
那麼,此見為復因明有見?
你現在能見,
是因為見性現前才能見,
那麼,這個見性為復是因明有見?
是因為有光線、
有明相,才顯出這個見性呢?
還是因為暗相,才顯出你這個見性?
或者是因為虛空,才顯示這個見性?
或者是因為塞相,才顯示這個見性?
因為阿難認為,自性因緣、因緣生的,
佛就正用:以何為見?
就是以何為因?
是用什麼?
佛正用因何而有見,
是因,去探討這個因,
所以,這一段是索因。
底下,296頁,
[上段以真如隨緣義,破其自然,]
[此段以真如不變義,破其因緣。]
[因是親因,如種子;]
[緣是助緣,如水土,]
[故分而破之,]
[此先約因破。]
[佛對阿難言:]
[汝言我今發明,是因緣生。]
[吾再來問汝:]我現在再來問你:
[汝今因見明、暗、空、塞之境,]
[見性乃得現前,]
意思就是說:
借重明、暗、空、塞之境界這個緣的因,
所以,你的見性才有辦法出現。
[但此性為復因明而有見耶?]
諸位!
這個「因」字,中間那個「因」字,
一直在找這個因。
[為復因暗而有見耶?]
[若因明有,]
[即是以明為生見之因,]
就是以明、明相,
為生這個見性的根本因。
[餘可以此例知。]
所以,佛對阿難說:
汝言我今發明,是因緣生,
我再來問你:
汝今因見明、暗、空、塞之境,
這見性才在你的前面,
那麼,這個性到底是因明相才有見性?
是因暗相才顯示出你的見性?
如果是因為明相的話,
就是以明才有生見性的因,
那麼,暗來,你就根本看不到!
阿難!
若因明有,
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
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
同於明暗。
佛陀說:阿難!
如果因為明相,
而才能夠顯示出這個見性,
那麼,好!
明相走了,應不見暗,
暗相現前的時候,
你的見性跟著跑了,
你就看不到暗、暗相了。
如果我們這個見性,
是因為暗才有見性,
那麼,暗離開了,
應不見明,
暗如果離開了,
暗去的時候,應不見明。
諸位!如因暗有,
諸位!前面加二個字,更清楚:
「暗去」應不見明,
你這樣才看得懂。
暗如果離開了,
那你就看不到明相了!
為什麼?
你跟著暗跑了嘛!
是不是?
跟著暗跑了。
所以,暗去的話,應不見明,
因為只有暗、暗中才能見性。
如是乃至,
如果說:因空或者是因塞,
這樣的道理是一樣的,
同於明、暗的道理是一樣的,
是因空而有見性?
是因塞而有見性?
如果因空而有見性,
是不是?
那麼,進入暗室,阻塞的室裡面,
虛空就消失了,
我們進入暗室裡面,怎麼樣?
應不見塞啊!
可是,在虛空見空;
在塞處的話看到阻塞,
答案還是一樣的。
意思就是說:
明、暗、空、塞,都無關於見性。
[若見性因明而有,]
意思就是:只有明相才有見性,
假設在這種狀況成立的話,
[則明為生見之因,]
是不是?
明相是生出見性的因。
[及至暗生明滅,]
[則汝見性,應隨明以俱滅,]
[不應當再見暗;]
因為只有明相現前,你的見性才作用。
對不對?
那我們把這見性‥‥‥
這個電燈全部關掉,
日、月、燈光全部關掉,
暗相現前,你當然看不到暗了,
因為你沒有見性了;
可是,暗來見暗。
[如因暗有,明暗相傾,]傾就是「奪」,互不相容,
明來奪暗,暗來就奪明,
叫做明暗相傾。
意思就是:如同水火不容,
明相現前,暗則不現;
暗相現前,則明就沒有。
所以,[明時無暗,]
[則汝見性,應與暗以俱亡,]
統統沒有了!
意思就是:見性如果依靠明的話,
那麼,明走了就跟著走了。
是不是?
這個意思就是說:
譬如說一個女孩子,
愛上一個唯一的男孩子,
他走到哪裡,就是她的唯一,
所以,這個女孩子就跟著男人、男孩子跑了,
就算有另外一個男人來,
也沒有用啊!
是不是?
所以,這個男人來,她就跟著跑了。
這見性也是這樣子的,
絕對不跟任何東西跑來跑去的;
你唯一依靠的東西──依明相而有見性,
明相沒有了,你就跟著跑了!
用這個見性如如不動,無關於明暗,
聽不懂;
用跟人家跑了,你比較聽得懂,
跟人家跑了!是不是?
所以,暗來就跟著跑了,
明來,你就見不到了,
很簡單的道理。是不是?
應與暗以俱亡,[不應當再見明。]
[下因空、因塞,與此相同。]
[初約因破竟。]
底下這一段,[午二 約緣破]
就緣。
復次,
阿難!
此見又復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
緣塞有見?
前面講的是依因來講的,
這一段就緣,「緣」就是依靠。
復次阿難!
這個見性到底是依靠明相才有見性?
還是依靠暗相才有見性?
是依靠虛空才有見性?
還是依靠塞相才有見性呢?
如果說:
把這個「緣」不要動的話,
那就加一個「依」,
我再念一遍就更清楚了:
說:復次阿難!
此見性又復依緣於明相有見性?
依緣於暗相有見性?
依緣於虛空有見性?
是依緣於塞相有見性呢?
依靠外面的塵,
你就會跟著塵跑掉,
正因為見性不依明、暗、空、塞,
完全不依,
它是獨立存在的。
[此約緣破。]
[復呼當機,]
[謂汝此見性,]
[於明、暗、空、塞四種,]
[究竟以何為發見之緣?]
阿難!
若緣空有,
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
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緣暗,
同於空塞。
這一段是找緣。
說:阿難!
如果你依緣於虛空,
才有這個見性顯現,
那麼,虛空不顯在前面的時候,
只有塞相的話,
你就看不到塞,
因為跟著虛空跑了。
若緣塞、塞相現前,才有見性,
那麼,你就根本沒有辦法看到虛空之相。
如是乃至,依緣於明相才有見性,
應不見暗;
或者是依緣於暗才有見性,
就見不到明。
它的道理跟虛空跟塞相;
跟虛空相跟塞相是一樣的。
這一段是找緣,
前面我們那一段是找因。
好!
諸位翻過來295頁,
為了強化大家的記憶,
295頁,倒數第二行,
佛言:汝言因緣,
吾復問汝:
汝今因見,見性現前,
此見為復因明有見?
因暗有見?
因空有見?
因塞有見?
你看!這個「因」都是因。
好!翻過來,翻回來經文,
這一段,
296頁,
阿難!
若因明有見,應不見暗;
如因暗有見,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底下,
復次,阿難!
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
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你注意那個「緣」字,
底下又是緣,
阿難!
若緣空有見,應不見塞;
若緣塞有見,應不見空;
如是乃至,緣明,那個「緣」字;
緣暗,又是個「緣」字,
同於空塞,
在這裡就是講緣,
把因跟緣切成二段來討論,
找出到底這個見性
是藉哪一種因緣而起的?
分析到最後,
就不假借因緣,
不離因緣,不假借因緣,
後面佛陀會講。
[若見性緣空而有,]
[則空為發見之緣,]
[及塞時空滅,]塞時,虛空之性則滅。
[則汝見性,應隨空以俱滅,]
[不應再見於塞;]
[如緣塞有,]
[塞空相奪,]
塞,中間加一個字:與,
阻塞與虛空,它是互相傾奪的,
有虛空的地方,它就見不到塞相;
有塞相,就見不到虛空,
是互相傾奪的,
它的性質是不同的,
一個是虛空的通達;
一個是阻礙的塞相。
[塞時無空,]
[則汝見性,應與塞以俱亡,]
[不應再見於空;]
[下緣明、緣暗,與此相同。]
所以,[二正遣因緣竟。]
297頁,
[辰三 迭拂妄情]
再一次的除去所有的情執。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諸位!先翻過來,
先翻過來,
298頁,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諸位!
非不自然上面,經文少四個字,
加四個字,加:非不因緣,
等一下我們再慢慢的解釋。
好!把筆拿起來,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底下: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標號A,A段,
這個有它的作用的。
好!翻過來,
翻過來,
298頁,
上面已經加:非不因緣,
非不自然,
標號B,
標號B;
無非不非,標號C;
無是非是,標號D,
標號D,
它是一句一句,一直段落一直深入的。
翻回來,297頁,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就是這個見精本覺本妙,
「明」就是圓明之性。
當知我們這個見精的本覺本妙,
本來就是圓明,
這句話就是講: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意思之性。
底下,
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做一下筆記,
非因就是:非依外在之因;
非緣:亦非依外在之緣;
亦非依外道無因而生的自然,
亦非外道所說的無因而生的自然。
再講一遍: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
當知佛陀所講的,
見精本覺、本妙、本明,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它絕對非依外在之因;
亦非依外在之緣;
也不是外道所說的無因論的自然,
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
[當知者:應當起智觀察,]
[了知見性,離四句,絕百非。]
這八個字就是開悟的關鍵,
了知見性是獨立存在的。
換句話說,換一個角度說:
你心如果受到外境的影響,
就不是一個真正見性的人。
意思就是說:
你的情緒完全可以掌控,
無論你生病的時候;
無論你得知道:
我是一個癌末快死掉的人;
無論今天爸爸、媽媽發生什麼意外;
無論你今天家庭碰到什麼挫折,
你仍然見性屹立不搖,
知道此是幻,彼亦是幻,
無一法不是幻,
你能夠隨遇而安的過日子,
病苦的時候不叫苦;
貧窮的時候也不難過;
當你幹到皇帝、總統的時候,
也不驕傲;
當你變成台灣首富,
幾千億的資產,
一點都不貪染;
當別人說惡毒的語言,
你也能夠消化;
別人讚歎你的時候,
仍然了解與自性無關,
一切的讚歎,如夢幻泡影;
一切的惡毒的語言,也空無自性,
如是於貧、於窮、於富貴,
統統像浮雲,不實在的。
諸位!
見性獨立存在,無關於外塵,
就是這種功夫,
進入首楞嚴三昧的功夫,
無一法可以難得倒一個見性的人,
不怨天也不尤人,
即貧窮也不自卑;
在很有錢的時候,也不高傲,
如是了悟平常心就是道,
這個就是真見性的人。
也就是完全可以掌控,
無論這個色身變化到怎麼樣,
他都不失佛陀的慈悲喜捨。
以前的高僧大德,這腰部長膿爛掉了,
潰爛了、潰瘍,
是不是?
長蟲,蟲,
他活動的時候,
活動的時候,這蟲掉到地上來,
掉到地上,這蟲會死,
會死,
他就把蟲撿起來,
又放到他這個化膿的地方,
他就告訴這隻蟲說: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然後就跟牠講說:
你吃吧,你吃吧,不要餓死了!
把蟲抓起來,讓牠繼續吃自己的肉!
諸位!這種功夫啊,
就完全破除那個我見了,
這色身,了知如夢幻泡影,
是世界共有的一個色身,
內四大,外四大,本來就是平等。
是不是?
今天活著的時候讓蟲吃;
死的時候讓更多的蟲吃。
所以,有一個高僧大德,
他往生以後,
他往生以後不火化,
不火化,
人家問說:
您在世的時候這麼有修行,
我們火化一些舍利子出來,
來供養!
他說:我要供養無量無邊的眾生!
他就不火化。
不火化以後,
他屍體就埋葬在後面,
後山,簡單的躺下來。
簡單躺下來以後,
經過一陣子,
經過一陣子,
他說他這個色身,
生前的時候:我要供養無量無邊的蟲!
經過一陣子以後,
人家去翻開他這個墳墓,
墳墓,
簡單的墳墓,
翻開來看,
面貌如生,
全身看起來都好好的。
可是,有一個人,
他了解說:
我師父在世的時候,
這樣是違背他的願力的!
結果就用一支‥‥‥
他旁邊撿一支樹枝,
把他(師)撥開來,
就是說‥‥‥
國語應該怎麼講呢?
簡單的把他撇開來,
那個肉,簡單的把他撇開來,
結果裡面全部無量無邊的蟲,
無量無邊的蟲,
就滿他的願了,
滿他的願了,
滿他的願了!
是不是?
他看起來面貌如生;
可是,一撥開來,
裡面全部都是蟲在吃,
蟲在吃。
因為畢竟會壞、會爛的,
我們就做如是的供養,
我看到這個《高僧傳》,
感動得掉眼淚,
真是了不起喔!
有沒有人要這樣做的?
你交代我,我來做,
我們內門鄉也很大片。
就是這樣,
悟到天地與我一體的,
所有的我執、所有的我見、
所有的色身,
完全看透,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他會割捨、放不下的,
這個叫做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修行人!
底下,
了知見性,離四句,絕百非。
[精覺妙明:即是見性,]
[以不變之覺體,]
[純一無雜曰精覺;]
[以隨緣之妙用,]
[靈明不昧曰妙明,]
[此申其正義。]
[體既不變,故非因緣;]
因緣,它就會變,
生滅法叫做因緣法嘛!
[用既隨緣,]
用則隨緣,
既然不是生滅,
但是,他能如如不動,
卻可以大用。
用既隨緣是什麼意思?
就是般若智慧能夠大用,
能夠大用,
不是外道,無明的外道,
外道絕對不是精覺妙明,
如來藏性,妙真如性。
用既隨緣的話,
所以,絕對不是無明的外道的自然性。
([故非自然,])
[此屬第一重遣。]
此屬於第一重,
所以,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又一解:]
又另外一種解釋。
[精覺者,見精之體,]
[親依本覺之性,]
[從妙起明,即明而妙,]
[寂照雙具,故曰妙明。]
[眾生不達,]
[即明而妙,不變之義,]
[固執而為因緣,]
[則屬權宗;]
權宗,在旁邊寫:不究竟義,
非究竟第一義諦,叫做權宗。
[不達即妙而明,隨緣之義,]
[固執而為自然,]
[竟成外計。]變成了外道,
修學佛道變成外道。
[故囑以當知:]
[如是精覺妙明,本如來藏,]
[既非因緣,亦非自然。]
[因緣自然,皆為戲論,]
為什麼叫戲論?
完全擺脫語言、文字、意識型態、
觀念、符號、
對立、二元論、二分法,
完全進入絕對,
講因緣、自然,都是戲論,
都是生滅意識心,
現在要進入絕對的如來藏性,
是不容許有善巧方便的,
你必需悟到究竟實相,第一義諦。
[古德云:]
[「非因緣非自然,]
[妙中之妙玄中玄,]
[森羅萬象光中現,]
[尋之不見有根源。」]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的如來藏性,不是假借因緣生,
它是獨立存在的;
它也不是外道所說的那個無明,
一種自然,所顯現的那種自然。
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
在森羅萬象當中所顯現的;
這「光」就是般若智慧,
森羅萬象的般若智慧就顯現了。
尋之,如果你要去追尋,
不見有源頭,
有源頭,
也就是無始無終,
隨時都可以顯現的。
[上但反詰,此申正義,]
[下更迭拂。]
迭拂就是再一次的遣除、遣相,
一切的執著統統要遣!
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諸位!
那個「不」就是非,
非非因緣,非非自然。
好!
諸位看A段,
諸位看,翻過來297頁,
這一段一段是不一樣的,
諸位看!
說: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好!這一段就是A了;
現在B,
翻過來,
翻過來,
非非因緣,非非自然,
所以,B段就是遣A段。
知道嗎?
第二層就是遣第一層,
B就是遣A。
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就是:非非因緣,非非自然。
所以,下面三個字:
非因緣,非自然,就是第一重。
知道嗎?
就第一重。
所以,第二重加一個「非」字,
就是連那個非因非緣,亦非自然
也要放下。
好!翻過來,
298頁,中間經文,
非不因緣,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B段我們已經講過了,
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現在看C段,
無非‥‥‥
加一個字:無「不」非,
這個「無」要用二次:無非無不非,
就是C。
底下,無是無非是,
這個「無」要用二次:無是無非是,
這個就更不容易了!
無非,
無不非;
無是,
無非是。
好!諸位!
把《楞嚴經表解》打開來,
我看第幾頁?
好!諸位看三四頁,
三四頁,最右邊,
三四頁,最右邊,
第一重:
非就是非因緣,非自然。
第二重: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剛剛講的B。
C就分二段了,
第三重就是:無非因緣,無非自然,
就是不可著一個因緣相,
也不可著一個自然。
第四重: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
最後一個就是是跟非是了,
無是因緣;
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
好!
第一重:非因緣,非自然;
第二重: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第三重:無非因緣,無非自然;
第四重: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
第五重:無是因緣,無是自然;
第六重: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
好!
所以,第一重就是說:
非因緣,非自然,
這個是破凡夫還有外道。
諸位!
A段就是破凡夫還有外道,
非因非緣就是破凡夫,
因為凡夫跟二乘人都著有因緣。
破凡夫,非因非緣是破凡夫;
亦非自然是破外道。
翻過來,
翻過來,
再講一遍:
非因非緣是破凡夫;
亦非自然是破外道的執著。
298頁,看經文,
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這個是破二乘人,
這個是破二乘人,
這一段是破二乘人。
底下,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這一段是破權教菩薩,
權教菩薩,
權教菩薩,
這一段是破權教菩薩,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是破權教菩薩。
所以,前面是破凡夫、外道;
非不因緣,非不自然是破二乘人;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這一段是破權教菩薩。
簡單解釋一下:
第一段,非因非緣,
這個是破凡夫跟外道的情執,
以凡夫執著這個因緣,
外道執著這個自然;
如果離開這個凡夫的執著因緣,
還有外道的這個自然,
就是離凡夫跟外道的執著。
所以,這一段:非因緣、非自然,
是破凡夫與外道。
第二段,
B就是: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諸位!「非不」就是「是」,
負負得正,「非不」就是「是」,
就是因緣了。
這一段的意思:
非不自然就是:是自然,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
如來藏性不離因緣,
如來藏性就是妙性天然的意思。
非不因緣就是:
如來藏性要顯現,必需在緣起法裡面顯現,
它雖然是絕對獨立存在,
但是,它可以運用在一切緣起法,
緣起法本來就空。
換句話說:緣起就是假,
假放下,那一念就是真,
所以,非不因緣,非不自然,
非不因緣就是:是因緣,
也就是如來藏性就在因緣法裡面顯現;
它不是因緣法,
可是,能夠大用現前,
就是不離因緣法的意思;
非不因緣就是不離因緣法的意思。
這一句話,
非不因緣就是:非非因緣。
是不是?
非不自然就是:非非自然,
也就是:就是自然,
意思就是:本性本來就具足。
這一段是破二乘的法執,
因為這個二乘已經證入人空了,
法執猶存,
所以,如果能夠進一步的離開法執的話,
也就是超越二乘人的這個境界,
入菩薩的境界。
第三跟第四: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這一段,C跟D,
是破權教菩薩的微細的法執。
諸位!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就是微細法執,
微細的法執,
他入於實相的境界。
因此佛的意思就是:
不但是因緣、自然,
因緣就是佛講的正因;
包括那些外道的自然,自然就是邪因,
無論是正是邪,統統要離!
諸位!
什麼是正知?什麼是正見?
正知就是沒有正、沒有邪。
什麼叫做正見?
就是沒有邪見,也不著一個正見,
叫做正知正見。
所以,正就是絕對的正;
知就是絕對的知。
所以,這個知就是不知見立知。
因此我們要了解,
因緣是佛陀一時善巧的方便,
這一個也要放下。
所以,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這個是破權教菩薩的微細的一個法執,
要讓這個權教菩薩入於究竟的實相的境界。
因此佛的意思:
不但因緣、自然,正邪二因要離,
非因緣,非自然也要離,
統統要離!
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也要離;
無非不非,無是非是,也要離,
至於離無所離,
也就是諸情妄盡,法法皆真,
如來藏性就會顯露。
所以,一切修學佛道,
不可以在戲論裡面一直探討,
師父曾經講說:
修行大悟,它是真槍實彈的東西,
就是這個道理,
離一切戲論;
離一切因緣、一切自然,
包括那個非因緣、非自然;
非非因緣、非非自然;
無非無不非,無是無非是,
統統要放,
統統要離!
那你就知道,
修學佛道就不是兒戲了,
哪裡是說簡簡單單拜拜佛、念念佛,
這樣就可以解決的?
修學佛道沒有下真實的功夫,
就會微細的能所煩惱不斷。
底下,
[首句非不自然上,]
「非不自然」的上面,[應有非不因緣一句,]
所以,要加上去的,
}}修學佛道沒有下真實的功夫,就會微細的能所煩惱不斷。
[首句非不自然上]面,[應有非不因緣一句,但是遺脫矣!非不之不字,即是上非因非緣,]只是文言文念起來很美,其實就是指上面的。[不]字就是前面講的非因非緣,講不因不緣又很難聽!非不因緣,非不自然,喔!又很好聽![亦非自然之非字,]也是一個非自然的[非]字,意思是:這個[非]字要念二次了。[以因緣自然,皆是妄情計度,故上以非字遣之。恐轉計不因緣,不自然,仍舊未離戲論,故更以非字遣之,曰:非不因緣,]非不因緣之下,[非不自然(即非非因緣,非非自然)。]非非因緣就是不離因緣,負負得正嘛。非非自然也是負負得正,就是因緣法,就是妙性天然,意思是:本性就是具足的,自然本性。[此以非遣非,即遣上兩句,此屬第二重遣,]再一次的遣。底下更細了,[無非不非者:無字雙貫,非與不非,此為躡遣,]依前面而遣。[以一無字,躡遣前四句,應具四個無字,屬第三重遣。]就是: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合云:無非因緣,無非自然,(遣第一重)]因為第一重就是非因緣,非自然,在這裏把它遣除;[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無不非因緣就是前面講的:不非因緣,就是無非不因緣。無不非自然就是:無非不自然,就是前面二個,非不因緣,非不自然,把它除掉。[即遣非不因緣,非不自然,與遣第二重,不非非不義同。]不非即非不的意思。意思是一樣的,不非就是非不,非不就是是,負負得正嘛,就是因緣。
[無是非是者,無字亦雙貫,是與非是。此為對遣,防其對非計是,對是計非。]所以,在如來藏性裏面沒有是跟非。諸位看:C跟D就是這樣,無非不非,有個非,無是不是,你看!加一個是跟非,統統不對,所以叫做防其對非講是,對是計非。[或聞上文,諸非盡遣,仍然計是,故更以無字遣之。亦有四句,應具四個無字,屬第四重遣。]剛剛我們講的ABCD,都標好了。[合云:無是因緣,無是自然;或聞是既不存,非仍成立;再以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非是二字,亦即非字,到此重重迭拂,妄情自盡。]諸位!不遣除還不知道什麼是盡不盡,愈遣就愈迷糊,真的,連念到哪進而都不知道。讓大家瞭解一下,佛法有多辛苦!
師父要用白話文,徹底解釋這一段:當知我們的見精,本覺、本妙、本圓的本性,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它非因,因當體即空;非緣,緣當體即空,因為因是依靠外面存在的;緣是依靠外面存在的。所以,如來藏性非依外在的因,也絕對不是依靠外在的緣;也絕對不是外道無因論所講的自然。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也不能講它不是因緣。因為它就是不能離開因緣,離開因緣無法顯示如來藏性。雖然獨立存在,在緣起法裏面可以大用現前,所以,非不因緣就是因緣法,不可以離開因緣法而顯如來藏性。非不自然,也不能說它不是自然,因為妙性天然,就是自然,而這自然存在,是破無明的本如來藏性,它就是天然妙性,無一法不具足就是自然,但不是外道無明所講的存在的自然。無非無不非,如來藏性裏面,沒有一個非,還有一個不非;如來藏性裏面不可以加一個是,還有加一個非是。也就是說:如來藏性無非因緣;如來藏性無不非自然;如來藏性裏面,非因緣跟自然統統無,如來藏性裏面,不非要破除,就是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是絕對的,不可以安一個是因緣,或者無非是,都不行!所以,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也就是如來藏性裏面,不可以加一個非,或者是不非;不可以加一個是和不是,因為本自具足,絕對獨立的存在,不是因緣,不離因緣;於因緣法裏面,可以展現一切般若的大用,如是慢慢的體悟,這樣子。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若能離一切妄執計著之相,即一切法之本相。這個很重要!心能離一切妄情計著相,就是不加一個執著、妄想、分別、顛倒見,心若能離一切妄情計著之相,徹底放下緣起如幻的假相,即顯現一切法的本相,如來藏性就顯!簡單講就是:執著、分別徹底放下那一刹那,真如實相,如來藏性立刻就顯現。但是,刹那見到不代表永恆,因此我們必須培養三昧的功夫。剛剛師父已經講了:心不能離相,註定這一輩子是要過痛苦的日子,為什麼佛陀能入寂滅的大樂?因為他就是能離一切相。這一句就是整部三藏十二部經典。你要修行,徹底的關鍵就在這一句,八個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如果心能離一切妄情計著之相,就是一切法的本如來藏之法,就是一切法的本相。
[此乃情盡法真。]這個是關鍵,情盡法真,這個[情]包括執著和知見;第九叫做顯見超情,這個[情]含有執著和知見。一切的執著,統統放下;一切的知見,統統不可以立。立聖著聖見、立賢著賢見、立凡夫著凡夫見,不可以立一切知見的!人家講說:喔!不要高興,因為心如果還有一個聖的觀念,你就是頭上安頭,你就是凡夫。本性本來就具足,不需要加一個聖,那個是頭上安頭。一切法本自離一切相、語言,清淨自笥本來自如的,需要安一個聖、一個賢、一個凡夫嗎?沒有這種東西,也沒有外道可得。所以,真正悟得究竟菩提的人,沒有外道可除,心不入知見,自己就是本性具足,沒有無明煩惱,哪來的外道呢?萬法都是同一個心性,也沒有佛道可成,因為本性具足;有成,它就會壞。說:那不是有成佛嗎?那是佛陀對次第性的凡夫來講,方便說說。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佛陀是這樣子方便的。[相非萬法之自相,乃是妄情計度之心相,]眾相本來就空,緣起本來就不可得。一切緣起,我們都不知道是如幻,[即執因緣自然等心。遣之又遣,諸情蕩盡,法法元真;當知法本無差,情計成過,]因為執著而變成了過失,這句話就是很重要!情計成過就是:你只要有所執著就不對,問題就是出現在執,叫做情計成過。要記得!讓我們如來藏性發揮,讓我們過一個和諧、平靜的日子。
[但用亡情,何勞壞相]?講得真是好!只要你肯放下那一分執著,又何需要去除掉外面的假相呢?這底下不是六祖講的,不是禪宗講的。六祖的意思講的,其實不離這個,如來藏性,本自具足。[六祖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也可以講:六祖也講過這句話,其實佛教的義理是相通的,只要講到見性的東西,沒有一樣不是正覺,禪宗的祖師講的都是一個見性,所以,其實誰講的都是一樣。如果這個禪師跟那個禪師講的都不一樣,那這個禪師就有問題了!只是善巧方便不一樣、語言、文字不一樣、所用的方法不一樣,見性都是一樣。所以,經典就是誰講的其實是不重要,六祖講的也好,禪宗祖師講的也好,符不符合佛的本意,這個才是重要![但能離一切妄計之相,即一切諸法,無非全體法界。如唯識云:若離遍計執,當體即是圓成實。]如果你對緣起法迷了,[遍計]就是到處執著,無一法不執著。如果了悟當體即空,當體就是圓成實,就不離本處了。這句話意思: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又此二句,即離妄即真四字。]記得一句話:就是要離一切相,就是要離妄執、妄分別、妄想顛倒,這個[離]字就是放下,要徹底的放下。[三迭拂妄情竟。]
[辰四 責其滯情]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汝今為什麼?於中措心,措心就是說:多一層的執著和分別,[措]就是安,分別、執著的心。以諸世間,你為什麼在當中,用種種安置、執著、分別,以世間種處的戲論名相,無益於生死的叫做戲論。為什麼以諸世間種種的戲論名相,而得繼續再分別?汝就像以手掌撮摩虛空(伸手在虛空中亂抓),意思是:萬法本來就不可得,萬法色就是空,緣起,本來就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為什麼你在不可得裏面,硬要增加那一些疲勞的戲論呢?只益自勞,虛空本來就不生不滅,也不會因為你撮而變大變小,你對虛空撮摩,只增加你的疲勞。虛空意思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如來藏性是遠離六根、六塵、六識的,云何可以隨你的語言、文字、意識型態,去執著分別、去討論的?所以,禪宗的大悟是以心印心,最高峰是絕對不容許有任何語言、文字的!六根、六塵、六法十八界,本來就空,無有一法讓你可以執著的。記得!你眼睛所看出去的,沒有一法不是虛妄的東西。
[云何責怪詞。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汝今云何於精覺妙明中,措心作意,用諸世間戲論名相,欲得分別妙明真性;此性離名絕相,]而此妙性,本來離於一切假名,絕於一切假相,叫做離名絕相。此性就是這個妙性,我們每一個人的如來藏性、妙性,是離一切的假相、假名,也絕於一切假相。[豈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哉]!分別是:怎麼可以讓世間的語言、名相,讓你就樣子去體悟呢?怎麼可能呢?要體悟要用佛的心,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去體悟的;透過語言就變成第二層了,又變成自性分別了。[世間戲論名相,因緣權乘所宗,]權乘的善巧方便,權教菩薩所方便的一時講的。[即學者世間戲論;]學者就是專用語言、文字,把它寫得很美的;但是,對這個解脫沒有幫忙的。就是文章寫得很好,文筆很好;或者講得很好的學者,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這些都是在玩弄語言、文字的,不是真功夫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做一個世間的學者,要把學者轉換成真心,是真實落實到究竟的如來藏性。這樣子,如是體悟,如是修。[自然外道所宗,]自然乃是外道所宗,前面講的因緣乃是權乘所宗,現在自然乃是外道所宗,[即非學者世間戲論。下文所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是也。]這八個字就是在告訴你: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是語言、文字,你要用心去領悟佛性,佛的心,千萬不可以在學問裏面、文字裏面做功夫,要在解脫、自在、慈悲喜舍真正下功夫!
[如以手掌,撮摩虛空:下喻明無益,只增自己勞苦,虛空云何隨汝執捉乎?此以手掌撮摩喻戲論,虛空喻真性,虛空既不可措手,而真性又安可措心耶?此科以見性超情論,顯其諸情不墮,越遠外計]、外道之計。[權宗,即四義中,妙明之義。九顯見超情竟。]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12-26 20:22:40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