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026|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五講65)承佛神力加持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1 19:25: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五講65)承佛神力加持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DVD-楞嚴經(65)



《楞嚴經講義》,243頁,中間,
請合掌,
卯六,顯見不雜,
好!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卯六 顯見不雜(分二)]
[辰初阿難以物見混雜疑自性]
[二如來以物見分明顯自性]
[今初]
阿難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云何得知,
是我真性?
阿難說:
我雖然了解這個見性是沒有來去的;
但是,怎麼樣才能知道,
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
[阿難雖聞見精無還,]
[而領之未的,]這個「的」就是不敢肯定,
不敢肯定。
[故言]所以說: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是雖知見性,不與諸相以俱還,]
諸位!
這個相,它有來去、生滅、增減、
大小、青黃赤白、
明暗、通塞、濁清等等;
但是,我們的見性沒有相,
涅槃的妙心是無相的般若智慧。
所以,不與諸相以俱還,
[云何分辨,可以得知是我真性,]
[而不屬於物也?]「物」就是物象,
我的真性就是能緣的真心,
雖說能緣,其實是無所緣,
是方便說,
它是屬於精神層面的解脫,
叫做真性。
而不屬於物,「物」就是指物象,
緣起如幻的假相。
[觀雖識二字]
[阿難以見性,昭昭靈靈,盈滿目前,]
盈滿就是充滿,
悟了,見就是性。
[物、見混雜,]物是所緣,見是能緣,
阿難分不清楚。
[仍是有疑莫決,]
[不敢認見為心,]
[故佛即以物、見分明顯自性也。]
意思是:物是物,見性是見性,
很清楚的分開。
[初阿難以物、見混雜疑自性竟。]
翻過來,
[辰二 如來以物見分明顯自性(分四)]
物是物,見性是見性。
[巳初 標定能所二 就中揀擇]
[三 物見分明四 責疑自性]
[今初]
244頁,
佛告阿難,
吾今問汝:
汝今未得無漏清淨,
承佛神力,
見於初禪,
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
見閻浮提,
如觀掌中,
菴摩羅果。
這一段是說:
佛對阿難說:我今問汝,
你現在還沒有得到漏盡清淨,
沒有得到無漏清淨,
借重於佛的神通力,見於初禪,
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這證阿羅漢果的,
見閻浮提,
諸位!
「閻浮提」的上面加二個字,
加:萬億,
一萬、二萬的萬;
百千萬億的億。
見萬億閻浮提,
因為閻浮提有無量無邊,
那麼,這個見萬億閻浮提,
就是指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
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是佛所教化的。
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這個菴摩羅果類似胡桃,
它的味道是酸、甜甜的,
又酸酸的,可以食用,
亦可為藥用。
說:[上科,當機疑物、見混雜,]
這個「物」是指物象;
「見」是指見性,
物象是被見的,
見性是能見的,
而阿難分不清楚。
所以,在本科,此科,
為什麼叫做顯見不雜呢?
就是物是物,見性是見性,
不可以混雜,
所以,這一科叫做顯這個見性是不雜的,
叫做顯見不雜。
[此科]就是這一段。
[佛欲顯物、見不雜,]
「物」就是物象;
「見」就是見性,
不雜亂。
[故先須列出,如何是能見之性,]
[如何是所見之物,]
要先分清楚。
[然後就中揀擇,]
[自然見是見,物是物,分明不雜。]
[此先列能見,]
[有聲聞見、菩薩見、佛見、凡夫見,]
[故呼當機而告之曰:吾今問汝,]
[汝現今未得四果無漏,清淨慧眼,]
[乃承佛神力加被,]
[乃能見於初禪,得無遮障留礙;]
[而阿那律,]
阿那律[具足云阿那律陀,]
[《彌陀經》云:阿〔少/免〕樓陀、]
阿〔少/免〕樓陀,這個念〔少/免〕ㄋㄡˊ,
中國話叫做無貧,([此云無貧,])
不貧窮。
[亦云不滅。]
[因昔日以稗飯,]
這個稗飯就是我們所講的稀飯,
是一種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
這個是稗,
也就是類似我們今天所講的稀飯。
所以,[施供辟支佛,]
辟支佛翻譯成中文叫做因緣覺,
也就是修十二因緣而有所成就的,
斷見思習氣的。
斷見思惑是阿羅漢;
斷見思習,「習」就是習氣,
是辟支佛。
[所以受福不滅,]
[於九十一刼中,]
[天上人間不受貧窮果報。]
[過去刼中為農夫,]
[遠種山田,]
[無暇回家吃飯,帶飯而食。]
[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已證辟支佛果,]
[七日下山化緣一次,]
[是年饑荒,米糧昂貴,]
[一日下山募化,]
[連化七家,竟無一家施供,]
因為是饑荒嘛!
所以,[空缽而囘。]
[該農夫見而問之曰]
[「大師今日乞食得否?」]有沒有得到飲食呢?
[答曰:「無人布施」。]
[農夫聞言,]非常難過,
[心中動念:]
[此大師七日化一次,]
[每次化七家,無論多少,]
[下七]
就是再接下來就是七天後了,
如果不給他一點飲食、供養一些飲食,
再來就是要等七天後,
他再來化緣,([再化,])
[今空缽而囘,豈不是要餓七日?]
[自愧無可供養,]
[乃以所帶稗飯一包,布施供養,]
[辟支佛接而受之,乃為咒願曰:]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
這四句裡面,第三句最重要:
若為樂布施,
意思就是說:
你發的是歡喜的心在布施,
你是一個樂善好施的,
意思就是說:並沒有任何人勉強你,
而你知道有布施才會有所收穫,
才會有所福報。
所以,第三句:若為樂布施。
所以,一切功德是從喜悅心當中而獲得。
[願畢而去,十分感激!]
[後農夫持刀割草,]
[草中跳出一兎,其色純黃,]
[遂跳至農夫背上,伏而不動。]
[農夫驚怪,奔回急喚其妻捉之,]
[乃一金兎,]
[自此無貧,九十一刼,]
自此無貧,
他這樣子沒有講得很清楚,
自此無貧之果報,達到九十一劫。
你怎麼會一隻金兔,
這樣就沒有窮、沒有貧窮九十一劫呢?
不是這個意思。
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報,
這樣子布施一餐,
在饑荒的時候給這個辟支佛,
竟然果報達到九十一劫沒有貧窮!
[受福不滅,]
所以,師父一直說:
你一個修行人,
第一個,你一定要深信因果;
一個修行人不相信因果,
那就沒辦法修行了,
什麼事都敢做,
也不怕果報。
所以,這個受福不滅,
就證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
[故以名焉,]
[此過去因緣也。]
[阿那律是佛堂弟,]
[因聽法之時,常好睡眠,]
[被佛訶云:]
[「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一聽法的時候就睡‥‥‥
不是像我們,
我看‥‥‥
我帶眼鏡才看得到大家,
因為我那一天去民生醫院檢查這個眼睛,
他說我的視力剩下零點三,
近視又散光,
所以,沒有戴眼鏡,
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動還認得出來,
不然都看不清楚。
在座諸位,我看大家都很用功,
偶爾有的人一直點頭,
都沒有抬頭,
我就知道他上班很累,
他白天上班很累,
我都還沒講,他一直對‥‥‥
都還沒有講什麼,他就對‥‥‥
還對得很久。
然後起來的時候,
大家哄堂大笑的時候,
他起來就傻笑:呵~~~
因為他也不曉得旁邊在笑什麼,
不笑又不好意思,
這種勉強又尷尬之下,
就勉為其難的笑。
所以說:
修行,這個睡覺要稍微減少一下,
記得!超過五十歲的人,
五十歲,
你的睡眠時間超過六個鐘頭就太長,
就太長!
以前一個高僧,
他一天只有睡二個鐘頭,
他發心用這個刺血,
刺血寫這個《華嚴經》,
一天睡二個鐘頭。
所以,這個睡覺很容易讓我們提不起勁,
沒辦法修行。
螺螄蚌蛤類,
這個螺螄蚌蛤類,
這個都是軟體動物,
牠的硬殼上有凹旋紋,
有種種,種類很多,
叫螺螄蚌蛤類,
就是河蜆之類的,
台灣在海邊插這個蚵架,
這個就是也是這一類的,蚌蛤類的,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所以,經典有說:
寧可下地獄,聞佛名字;
也不願意上天堂,
不聞諸佛名,
這個在經典裡面講了這一句話,
是的確如此!
我們佛弟子,
還聽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對不對?
你去跟美國人講,
American
去跟美國人講,
是不是?
什麼叫做觀世音菩薩呢?
佛菩薩的名字,他一句都沒聽過;
誰是地藏王菩薩呢?
是不是?
他哪認識阿彌陀佛?
所以,生長在咱們中國和台灣,
是相當有福報的,
有佛菩薩的名字。
像我們文殊講堂,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名,
三千佛名經。
[遂生慚愧,發大精進,]
[七日不寐,失其雙目。]
眼睛失明了。
[佛愍而教之,]
[授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遂得半頭天眼,]
什麼叫做半頭天眼呢?
就是這裡,
就是這個地方,整個就是當作眼睛,
他看東西不需要靠眼睛的,
就是靠這個頭頂,
叫做半頭天眼。
[而證圓通,]
[自述「我不因眼,]
而能[觀見十方,]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
掌果就是掌中的菴摩羅果,
就是把一顆水果拿在掌中,
看得很清楚!
[《維摩詰經》阿那律答嚴淨梵王亦云:]
[「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
[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今言閻浮提者,]
[以大千世界,有萬億閻浮提,]
[擧別顯總也。]
[故《華嚴》云:]
[「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者是矣。]
一切閻浮提的國土,
都認為釋迦牟尼佛在為他說法。
所以,《華嚴經》的思想是無量世界的。
所以,諸位!
《阿含經》的思想是在佛當時在世的,
範圍就比較少;
而《華嚴經》的思想,
它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
包括天中,世尊都在說法。
底下,
[有云:此閻浮提三字。]
[與下科此見周圓。徧娑婆國三字對換。]
因為娑婆國土範圍很大,
有百億的閻浮提,
他認為這個「閻浮提」跟「娑婆國」要對調,
則兩者都不會產生錯誤。([則兩皆不訛。])
[此應見娑婆國,]
[下科居日月宮,應只見閻浮提,]
[此理不錯。]
不過圓瑛法師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圓瑛法師也很謙虛,
說:[據愚見不必更換,]
根據我的看法,不必換,
[兩處但加字可也,]
[此加萬億,或一切二字,於閻浮提之上,]
[下科娑婆國下,]
[加一四天下,南閻浮提即可。]
師父已經替大家都加好了,
所以,剛剛有叫你加「萬億」,
是有原因的。
[菴摩羅果,桃柰相似,]
桃子,
這個「柰」就是我們所講的蘋果,
這個字念柰ㄋㄞˋ,
桃子,或者是蘋果相似。
[生熟難分,]生跟熟很難分辨。
[此方所無,]
[故不翻。]
因此我們常常在經典看到:菴摩羅果,
掌中菴摩羅果,
就是指這個。
也就是這個是印度的水果,
咱們中國沒有,
所以不翻譯。
[上二是聲聞見。]
接下來就更大了,
範圍更廣大了,
經文:
諸菩薩等,
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
窮盡微塵,
清淨國土,
無所不矚;
眾生洞視,
不過分寸。
這個文字非常簡單,
也就是十方如來能夠窮盡微塵國土;
可是,我們眾生看的就只看眼前,
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點點。
[前二句菩薩見,]
[中四句佛見,]
前面二句就是: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這個是菩薩的見;
中間這四句: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
這是佛見;
[後二句凡夫見。]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百千界者:]
[初地菩薩見百界二地見千界,]
諸位!
這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
初地菩薩有能力
看到一百倍的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二地菩薩見千界,
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
神通力就更廣了!
[乃至十地見無量世界。]
[十方如來,見無限量,]
[故曰:「窮盡微塵」,]
[喻其多不可數也。]
[國土皆稱清淨者:]
[佛眼等觀,見穢同淨,無所不瞻,]
[即佛見周圓也。]
[以上聖見,下為凡見。]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作三意釋之:]
一、對勝顯劣,
二、收盡含生,
三、障礙失用,
[一、對勝顯劣:]
[謂眾生洞明之見,]
來跟佛、聖人比較一下,([較之佛聖,])
他能看到的範圍就這麼一點點,
[不過分寸而已;]
[二、收盡含生:]
「含生」就是一切眾生;
「收盡」就是包括。
[謂蜎蝡之屬,見量狹窄,]
[極其洞視(明見也),不過分寸之地;]
這個蜎,
第一種解釋是蚊,蚊子的蚊,
蚊的幼蟲;
第二種解釋是:動物屈曲蠕動的樣子,
委屈的屈,歌曲的曲,
屈曲蠕動的樣子就是蜎。
那麼底下,蝡,
這個蝡就是蟲類微動的樣子,
蝡。
所以,蜎蝡之屬,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昆蟲之類的。
見量更狹窄,
這個就是果報。
極其洞視,
就算牠使盡一切,
牠這個見的能力不過分寸之地,
只看到前面一點點,
像一隻蚯蚓、
一隻蚊子,
在這裡的解釋是這個含義。
[三、障礙失用:]
[謂隔紙不見,此不過分也,]
就是隔著一張紙,
一般凡夫就看不到,
這個不會超過一公分。
[隔板不見,此不過寸也。]
一分、一寸都是表示一點點障礙,
我們眼睛就看不透。
[過作通過解,與上二不同,]
[此中能見之文,具足十界五眼,]
[凡夫肉眼,阿那律天眼,]
十界,十方法界,
也可以講十法界。
這個五眼就是:
肉眼、天眼、聲聞、菩薩、佛眼,
凡夫肉眼,
阿那律天眼,
[阿難仗承佛力慧眼,]
[菩薩法眼,如來佛眼。]
諸位看247頁,
[五眼頌云:]
五眼,
說:[「天眼通非礙,]
天人能夠看得更遠,
他沒有障礙。
而我們的[肉眼礙非通,]
凡夫的肉眼只有障礙,
他沒辦法像天眼這樣通達。
[法眼唯觀俗,]
法,如果你要認識這個正法、
緣起的法,
就要觀俗諦,「俗」就是緣起。
[慧眼了知空]就是性空,
看到諸法畢竟空,
就是[(真諦),]
法眼唯觀俗諦,
就是法眼是觀種種差別相,
緣起如幻;
而慧眼是了知空,
也就是真諦。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能照,
這個「照」的底下‥‥‥
「異」就是萬法差別,
差別的萬法,
千差萬別的萬法叫做異。
能照千差萬別的萬法;
但是,體卻是相同,
叫做體還同。
就是照了千差萬別的萬法;
但是,如來藏性的體性還是平等一相。
[(同是如來藏,清淨本然平等一相。),]
[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247頁,經文:
阿難!
且吾與汝,
觀四天王所住宮殿,
中間徧覽,
水、陸、空行,
雖有昏明,
種種形像,
無非前塵,
分別留礙。
先解釋一下:
說:阿難!
你跟我去觀看四天王所住的宮殿,
中間遍覽水、陸地、空,
雖然有種種的昏、明,
就是明、暗這個種種的形像,
怎麼樣?
無非是前塵,分別留礙,
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就是都是假相在讓你執著,
來障礙你的如來藏性,
叫做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沒有一樣都不是緣起的假相。
而我們對緣起的假相、
空無自性的假相,
執以為實,
這個就是眾生痛苦的致命傷,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我們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每一種夢想都有黑暗的一面;
每一種幻想,
都必須經過殘酷的覺醒,
就是這個道理。
生命只有一種工作要做,
就是提早覺悟,
提早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你還是要趕快修行!
[此列所見,]
[獨約當機,現量所親見之境。]
[謂言以上聖凡諸見,]
就不要談,[姑勿論耳。]
姑勿論耳,
暫且不必去論斷。
[且就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
[在須彌山腰,離地四萬二千由旬,]
有的人看到這個就問說:
師父!佛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註解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記得!
佛當時在世的時候,
並沒有什麼叫做衛星;
也沒有什麼整個地球的地理來定位,
給它名相、名詞。
我們今天看的這個世界地圖,
還有地球儀,
是因為人類發展到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
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
科學更發達了,
天文更發達了,
所以,用這個人造衛星一照,
就很清楚了!
有的人還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弄衛星,
衛星什麼意思?
來!解釋一下,
就把你們當作小學生了。
為什麼要常常講衛星呢?
好!諸位!
地球,地球是這樣子,
圓的,
這東邊,是不是?
東邊,
如果是美國,
這是台灣,
衛星是什麼意思呢?
把這個訊號發上去,
是不是?
如果這樣直接從這邊到地球的背面,
有高山、水,
沒有辦法穿透!
是不是?
你也沒辦法穿透這個地心,
所以,在一定的高度發射這個衛星,
發射這個衛星,
這個電波一上去就一下來,
所以,我們現在的衛星就是這個,
先送到天上去,這個波再送下來,
知道吧!
它就不會有高山、大海的阻隔,
就是這個意思。
常常講到:法界衛星、佛教衛星,
那是什麼意思呢?
衛星就是要去買人家的頻道。
知道嗎?
所以,我們這個節目,
在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尼都看得到,
法界還有佛衛。
印尼的法師就說:
喔!
現在這個電視看到師父的節目,
看得非常清楚,
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每個月花的錢,
什麼叫做衛星?
就是把它送上天空去,
然後沒有障礙的再射下來,
那就不管你距離幾千公里、幾萬公里,
都沒關係!
虛空它沒有障礙的,
一下子傳遞,沒有任何的障礙;
如果你有高山的障礙,
影像就不會清楚。
所以,衛星現在是非常方便,
叫做衛星。
所以,佛當時在世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了解,
不是像我們現在的地圖,
所以,佛就當機者所能了解的,
他去講當時候的地理位置。
譬如說:須彌山,
須彌山,
諸位!
很多人,
在佛教的諍論到現在,
須彌山在哪裡都在諍論,
我就跟他講:
須彌山指的就是喜馬拉雅山,
印度當時在喜馬拉雅山南邊嘛,
世尊怎麼會講一個凡夫看不到的地方,
在講經說法呢?
須彌山高的嘛,
繞這個日月;
在佛經講是日月,
這邊日,這邊月亮,
須彌山這樣高高的,
是就人類那個時候
所能理解的天文地理來講的,
佛早就知道,
只要定位,它是相對的,
相對的襯托東邊、南邊、西邊、北邊的,
它是相對性的東西,
只是互相定位,
方便說出來的位置。
因此看到這個:
觀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在須彌山腰,
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喜馬拉雅山。
如果要這樣講的話,就會變成說,
佛陀所講的跟現在的很難配合,
說:喜馬拉雅山的山腰,
哪裡有四天王所住的宮殿?
諸位!
這個四天王所住的宮殿,
不是肉眼看得到的。
諸位!
人死了以後,要轉生成天界的時候,
是清淨四大轉換的,
他不是這個肉身,
要弄得很清楚!
四天王、忉利天,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釋提桓因,
就是玉皇大帝;
如果我們死了以後有福報,
要轉成玉皇大帝,
那個時候的色身,
跟我們現在色身也不一樣,
那個時候是微細的四大所構成的。
他們‥‥‥
我告訴你:
天人的體重,
不到我們一件衣服的重量;
天人的體重啊,
不到我們一件薄紗的重量,
都沒有!
身高幾百丈,
不是像我們人這麼一點點;
我也是超過五尺,
五尺二寸半。
所以,在這個地方,
很多人會弄不清楚,
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在須彌山腰,
這須彌山又叫做喜馬拉雅山,
為什麼我們肉眼看不到?
再來,
離地四萬二千由旬,
諸位!看起來又是很納悶,
離地四萬二千由旬,
我們說:一由旬四十里,
諸位!
印度當時候所用的由旬,
又跟我們現在的公里不一樣。
所以,當時候的地理跟尺寸,
我告訴諸位:
要完全配合現在的尺寸size來講,
非常困難!
所以,佛陀當時在世,
就大家所能理解的方便的講,
只能這樣子。
底下,
我們也就方便看一下就行,
不必太執著於文字。
[東方持國天王,居黃金埵;]
「埵」就是地,
有的念埵ㄉㄨㄛˋ,菩提薩埵。
居黃金埵ㄉㄨㄛˋ,
有的念埵ㄉㄨㄛˇ。
[南方增長天王,居琉璃埵;]
[西方廣目天王,居白銀埵;]
[北方多聞天王,居水晶埵,]
[而齊日月。]就是跟日月平,
這佛當時候方便說啦!
[中間徧覽者:]
[忉利天之下,大地之上,周徧歷覽,]
[有情之類,]
[有水居、陸處、空行諸眾生,]
[無情之處,]
[有山、河、大地、虛空、諸境界,]
[雖有晦昧而昏暗者,]
[晴霽而明朗者,]
[種種形像,差殊不一,]
[無非眼前塵境,所分別之相,]
[種種滯留隔礙也。]
[初標定能所竟。]
這一句話要你體悟就是說: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種種的形像都會讓你執著。
為什麼分別留礙呢?
無非前塵,分別留礙,
前塵就是這一些外在的塵境,
只是緣起、生滅無常、不實在的,
而它卻會讓你起分別心、執著,
變成一種隔閡,
你所分別的種種相,
就會變成種種的執著和分別,
而它不是實在的。
翻過來,248頁,
[巳二 就中揀擇]
汝應於此,
分別自他,
今吾將汝,
擇於見中,
誰是我體?
誰為物象?
在這裡就是要做一點筆記了,
否則看不懂。
說:汝應於此,
你現在應當好好的觀照一下;
「分別」底下加三個字:
什麼是,
什麼是,
分別什麼是「自」,就是見性;
「他」就是物象,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汝應於此分別,
什麼是見性?
什麼是我們能緣的見性?
什麼是被所緣的物象?
要先分清楚能跟所,
才不會混亂!
「自」就是自己的見性;
「他」就是物象。
好!再繼續,
今吾將汝,
現在我,
將汝就是‥‥‥
「我」就是佛陀,
把你所‥‥‥
「將汝」的底下加四個字:現前所見,
現在將汝現前所見,
所見就是種種的前塵,
怎麼樣?
擇於見中,
這一句話就是說:
要汝自己選擇,
要你用智慧冷靜一下,自己選擇。
擇於見,
諸位!這個「見」很重要,
這個「見」包括:何者是能見?何者是所見?
這個「見」包括能所,二個角度。
擇於見中,
何者是能見?又何者為所見?
所以,這個「見」變成有能所。
那麼,整句的意思就是說:
今吾將汝,擇於見中,
就是說:
我現在把你現前所見到的,
你要冷靜,自己用智慧抉擇,
何者是能見?何者是所見?
要仔細分別清楚,
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誰是我體?
諸位!中間,
「我」的底下加四個字:能見之見,
誰是我「能見之見」體?
誰為物象,中間加四個字:
誰為「我所見之」物象?
這樣就非常清楚了,
我所見之物象。
經文: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今吾將汝,擇於見中,
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師父解釋一下:
現在你應當在這個地方,
就在這個地方,
分別什麼是你的自性?
什麼是外在的物象?
今吾將汝現前所見的一切,
要你自己智慧來選擇能見與所見,
好好的仔細分別,
誰是我能見之見體?
誰為我所見之物象?
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
不可以混亂!
底下,
[物見本來不雜,]
何者為物?何者是見?
本來就不可以混亂,
這樣才有辦法建立有情世界和器世間。
對不對?
[阿難先疑混雜,]
[故佛欲令自己揀擇,]
[自驗自知,自可不疑。]
[應字平聲,]
[謂汝當於此能見所見之中,]
[分別誰自誰他,]
[自即見性,他指物象。]
[吾今將汝擇於見中四句,]
[吾是佛自稱,]
[將汝將字,文意稍難領會;]
[今不作別解,]
[謂現今吾將汝現前所見,]
[要汝自己揀擇,]
[於能見所見之中,仔細分別,]
[誰是我能見之見體?]
[誰為我所見之物象?]
就是能見的見體跟所見的物象,
一定要分清楚,
叫做[令能所分明不混,]
所以,這一段是什麼?
顯見不雜啊,
這一段是在解釋這個,
能見跟所見是不同的。
[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
[二就中揀擇竟。]
你能夠在這個能見的見性,
跟所見的物象分得很清楚,
那麼,就能夠體悟真心是什麼。
底下,
[巳三 物見分明(分四)]
物見分明就是能、所,
物、
物、見、
物是物,「物」是指物相;
「見」是指見相,
是很清楚分開的,
一個是所,一個是能,
物是所見,
見性是能見,
這個能所一定要分清楚,
所以,要在能見的見性下功夫修行。
[午初 正明物不是見二 正明見不是物]
[三 反辨見不是物四 反辨物不是見]
[今初]
底下說:
阿難!
極汝見源,
從日月宮,
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
周徧諦觀,
雖種種光,
亦物非汝;
漸漸更觀,
雲騰鳥飛,
風動塵起,
樹木山川,
草芥人畜,
咸物非汝。
師父解釋一下:
說:阿難!
「極」就是極盡你的能力,
極汝見源,
這個見源就是盡你的‥‥‥
見源是什麼意思?
見性的能力。
窮盡你的見性能力,
從日月宮,
看看喔,注意看!
是物非汝之見性,
非汝就是:不是你的見性,
非汝「見性」,加二個字就更清楚!
是不是?
這是物相,非汝之見性,
很清楚了!
至七金山,周遍諦觀,
「諦觀」就是好好的觀察,
雖種種光,有明相,
亦物非汝,
也是物相,非汝見性。
漸漸更觀,雲騰鳥飛,
風動塵起,樹木山川,
草芥,「芥」就是菜,
草菜人畜,
好好的觀,
怎麼樣?
咸物非汝,
都是物相啊,
不是你的見性。
[上文佛令自揀物見,]
好好的自己選擇,
物,
「物」就是所見之物相;
「見」就是見性,
這個「物」,
中間加一個頓點才比較清楚,
否則會二個字一起念,
弄錯了!
物、見,這樣更清楚!
[惜阿難無此智力,]沒有這個智慧力。
[不能辨別分明,]
[故佛此下,更以四番,展轉發明也。]
[此正明物不是見。]
[極者盡也,]
[見源即見性,]
[如云盡汝見性能力,]
[從日月宮,此最上所見是物,]
這個是最上面看下來的,全部都是物,
[而非汝見性也;]
[又至七金山,]
[此山圍繞須彌山之外,]
[一重香水海,一重金山,]
[共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
諸位看看就行。
[其體皆金,]這個「金」就是堅固的。
[一、雙持,]
[二、持軸,]
[三、擔木,]
[四、善見,]
[五、馬耳,]
[六、象鼻,]
[七、魚觜。]
這個魚「觜」,
跟我們左邊加一個口部的「嘴」的本字是一樣的。
你好好的[周徧諦觀者:]
用你的眼睛,[用目循歷,諦實觀察,]
[雖有種種光明,亦是物而非汝見性也。]
[漸漸更觀,自高而卑,]「卑」就是近。
[自近而遠,]
[乃見雲之騰,]「騰」就是湧起來。
[鳥之飛,風之動,塵之起,]
這一些,
[此皆空中所有;]
[以至地上、]
先講空中的:
雲之騰,鳥之飛,風之動,塵之起,
講空;
現在講地,
以至地上,[樹木也,山川也,]
[草芥(菜類)也,人畜也,]
[亦咸是物,而非汝見性也。]
全部都是物相,
不是你的見性。
所以,[初正明物不是見竟。]
[午二 正明見不是物]
阿難!
是諸近遠,
諸有物性,
雖復差殊,
同汝見精,
清淨所矚,
則諸物類,
自有差別,
見性無殊,
此精妙明,
誠汝見性。
這一段特別的重要,
佛一語就跟你道破,
你的見性在哪裡,
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說:阿難;
師父先解釋一下:
說:阿難!
是諸近遠,
無論是近處,無論是遠處,
諸有物性,
物性就是無情物。
這些無情物,
山川、草木、鳥魚、風動等等,
人畜,
統統是物,
諸有無情性,雖復差別,
雖然有‥‥‥
山川、林地等等,
有種種的不同的假相,
雖復差別;
但是,卻是你同一個‥‥‥
這個同汝見精,
卻是你同一個見性所看到的東西。
意思就是說:
差別的萬法假相,
不離現前平等的見性,
你只要平等心看,就是如來藏性,
同汝見精,
都是你的見精,
清淨所矚。
則諸物類,自有差別,
外在的外塵,這些物類,
它們自己有種種的不同;
但是,見性無殊,
我們的清淨自性,並沒有什麼差別。
所以,直下無心便是道,
就是用清淨心,
但莫於相上住著即得。
所以,見好,心如如不動,
見性就現前;
見壞,不起分別,
知道是壞,
但是,不受影響,
如如不動的見性就顯現。
所以,穩住自己,
它是見性的第一種功夫。
如果你不能了解說,
喔!千差萬別的假相,
原來都是我同一個見性所看到的,
但莫於假相起大小、長短、方圓、
善惡、是非來分別。
所以,禪宗講:
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他就是講這個見性,
你只要用本性,
二六時中都在作用。
諸位!
看到什麼事,
見如同不見,
聞如同不聞,
見、聞、覺、知,
即是如來藏性所顯的見精明體,
寂妙真常。
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這個,
此精妙明,這個平等的見、見精,
寂、常、妙、明就是你的見性;
而眾生他就是因為不會用,
所以就會被卡死了!
翻過來,250頁,
[此正明見不是物,]
見不是物,
這見不是物,已經很清楚了。
[上明諸物非見。]
種種的物相,不是我們的見性,
[見性已經擇出,]
[阿難不解,]
[故此承上重示云:]再一次的開示說。
[阿難是汝所見,]
無論近見或者遠見,([若近若遠,])
[若高若低,若大若小,]
不管任何的近遠、高低、大小,
[所有物性(物是無情性),]
[雖復種種狀態,差別殊異,]
但是,[列在目前,]
都是你的見精所影現出來的,([同是汝之見精,])
[一道清淨,]
加四個字:但莫住著,
[不起分別,圓明照了,]
一道清淨,但莫住著,
不起分別,圓明照了,
諸位!
修行你找到關鍵,你就找到了開關,
這個就是開關。
我們進去一間黑暗的房屋裡面,
首先找到的是什麼?
就是電燈的開關,
一開就亮了!
諸位!你想開智慧嗎?
很簡單!
所見一切一道清淨,
但莫住著,不起分別,
圓明照了,
[矚見也。]
矚就是見也,
這個矚,看得到。
[則諸物類:]
[指所見一切物類,自有千差萬別,]
[而汝見性畢竟無殊。]
[此精妙明者:]
[即此見精,本妙本明;]
[與物不雜故妙,]
所以,諸位!
本段叫做見性不雜,
就是在強調這個,
物跟見性是不可混亂的,
[與物不雜故妙]
[徧見諸物故明,]
為什麼?
見性,哪一種都看得到啊!
[即此妙明真心,誠汝自己見性;]
佛一語就道破了,
這個如如不動的見,就是我們的見性。
[物見分明,]
[云何於諸物中,而不能揀擇耶?]
何者是見性?何者是物呢?
[此正酬上文,]
[云何得知]怎麼能夠得知,
[是我真性之問也。]
因為阿難分不清楚,
什麼是物相?什麼是真性?
[二正明見不是物竟。]
見性不是物相,
能、所清清楚楚!
底下這一段就很難,
[午三 反辨見不是物]
若見是物,
則汝亦可,
見吾之見?
這一句是假設的意思,
如果把見性當作是物相;
見性本來是能緣;
物相本來就是被見性所緣,
現在假設見就是物,
把見性當作是物相,
這個假設如果說成立,
暫時啦、
姑且啦,
會演化種種的錯誤的這個理論出來。
若見是物,
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物就是有長短、方圓,
如果把見性是物相,有長短、方圓的物相,
當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是不是?
因為它是有大小、長短、方圓嘛!
是不是?
諸位!
好!把筆放下來,
佛陀是什麼意思呢?
譬如說:這個眼睛,
這見性本來是無形的,
我們的眼睛見性,
是涅槃妙心、智慧心,本來是無形相的;
佛陀說:把它當作這是物,
見性把它當作你可以看得到的,
是不是?
若見是物,
物就有大小、長短、方圓了,
那麼,你就可以看得到。
譬如說:我眼睛的見性,
旁邊放一個什麼?
這個毛巾,
這毛巾是有形相、有色彩。
對不對?
如果我的見把它變作是物,
那你當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見嘛,
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嘛!
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說:
我的眼睛的見性,
等同有形相的物相,假設這個成立的話,
你看過來,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對不對?
因為你這樣看過來,可以看到毛巾嘛,
假設我的眼睛見性就等同這個毛巾,
你看過來,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嘛!
知道這個意思吧?
知道了,
好!那就很好,
大家一直點頭,不是打瞌睡,
很好!
只是不曉得點頭是點真的還是假的?
很厲害,很厲害,
我很安慰,教到這一班,
很好!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如果這個見性是物相,
那麼,你看過來,
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我這個比喻,你應該聽得很清楚。
底下,
[此數節文,承上反辨,見不是物。]
反過來告訴你,
先講見是物這個假設如果是成立的話;
現在理論推測出來是行不通的。
佛陀姑且讓它先成立,
然後告訴你:
到最後演變出來,見不是物。
若見是物,姑且讓它成立,
所以,此數節文,承上反辨,
反過來,說見不是物。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
先假設若見是物,
到最後出來的理論:見不是物,
見是見,
物相是物,
很清楚!
所以,
[上科已將物、見分析明白,]
[物有差別,見性無殊,]
[則見當然不是物。]
反過來辨證云:([反辨云:])
[若汝執言,見即是物,]
佛陀說:好吧!
就讓你假設這個也成立吧,
姑且讓你成立吧!
[即當有相,]
見就是物;
見性是無形相的,
現在見性把它當作是物相,
就當有相,應當有相。
[見若有相,]如果我們的見性有相,
則你一眼看過來我的見性,
當然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啊!
因為見性變成有相了。
若見亦當有相,
[則汝見有相,我見亦當有相,]
是不是?
[則汝亦可見吾之見,]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畢竟作何形相?]
我們知道見性沒形相嘛,
所以,這個見是物是不能成立的。
好!我們現在為了討論,
姑且讓它成立,
最後佛陀告訴阿難:
這個是不成立的。
[試問我見之相,同於何物?]
我的見性,它的相狀是跟什麼相同呢?
我的見性,[為方圓耶?]
[為大小耶?]
這樣看會看不懂,
試問我見之相,
諸位!加幾個字你才看得懂:
我的見性之相,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我的見性,
是方形的見性?
是圓形的見性?
是大的見性?
是小的見性呢?
他就是問你這個,
因為有物相就可以討論,對不對?
有物相,
它就有長短、方圓、大小嘛!
是不是?
這個意思很簡單。
底下先念一遍,
你就知道完全看不懂,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中間: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看得懂的舉手;
所以,我告訴你:
聽《楞嚴經》,
這沒有一點耐性,還沒辦法呢,
沒有一點基礎的話,是真的沒辦法!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再來從251頁開始。

*******中間休息*******

好!
251頁,
251頁,
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
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文言文又難,
又很難去理解。
好!
解釋一下:
若同見者,
意思就是說:如果同時見到彼此之見,
因為前面是把見當作是物,
名為見吾,
就是名為見吾,
因為同見一物,
所以,物名見吾之見。
所以,
這個「見吾」,如果加二個字:之見,
就更清楚,
名為見吾之見,看到我的見。
意思是說:
如果同見一物,
二個見性都投射在一物上,
那麼,見性變成物,
那麼,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
當我收斂起這個見性,
收視不見的時候;
視力的視,
把它收視不見的時候,
收斂起來,
為什麼你見不到我不見之處呢?
這樣還是弄不清楚,
來!這要把筆全部放下來,
這個怎麼看也看不懂。
好!
他這個意思是說:
這是物,
這個是物,
這個是物,
我這個眼睛,這個見性投射過來,
投射,看到這個東西;
你的見性也投射到這個地方,
知道吧!
我的見性也看過來;
你的見性也投射到這個地方來,
那麼,因為見性變成了物,
我的見性投射到這個地方,
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是的!沒有錯嘛,
這投射過來嘛!是不是?
好!
那麼,現在佛陀說:
我不見的時候,就是把這個眼睛閉起來,
或者把這個視線收回來,
我現在不見了,
佛陀說:
那你為什麼看不到我不見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為什麼看不到?
可見見不是物。
好!再講一遍:
如果,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加二個字:之見。
如果同見一物,
假設說:同時見到一物、物相,
我的見性投射在這裡,
你的見性投射在這裡,
名為你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叫做名為見吾之見,
就是我們的見性都投射在這裡,
你當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見性,
因為見性假設說是物相。
譬如說:
我的見性看過去的東西,
假設說會染黃色,
染成黃色,
我的見性投射過去,染成黃色了,
因為見性是物的話,
那麼,你投射過來,有沒有看到黃色?
那一定看得到嘛!
是不是?
但可惜見性不是物。
所以,當我的眼睛一閉起來的時候,
把這個視線收回來的時候,
佛陀問說:
那你為什麼看不到
我不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見性?
我把眼睛閉起來,
我視線收回來的時候;
我這樣見性在發揮,
對不對?
我這樣把見性收回來,
眼睛不看的時候,
我現在不再看,
你為什麼看不到我不看的這個時候的見性?
這樣聽得懂嗎?
那很好,
大家都點頭,很好!
好!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
所以,看底下,
若同見者,
如果同時見到彼此之見,
名為見吾之見,
因為大家同投射在一個物。
當我不見的時候,
我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
你阿難為何見不到‥‥‥不見吾不見之處,
就是你為何見不到
我把視線收回來那個不見的時候
那時候的見性?
因為如果見是物,你才看得到。
對不對?
見不是物,
當然我收回來,你也看不到。
這一句在證明什麼?
這一句話在證明見不是物,
整句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眼睛投射出去的時候,你看到我的見;
眼睛視線收回來的時候,你卻看不到,
那表示見不是物,
慢慢理解一下。
[前二句防謬,]
[下三句難破。]
[若謂汝我同見萬物之時,]
[我見在於物上,]
投射出去,見性在物上顯現。
[汝見此物時,]
那應當看到我的見性,[即名為見吾之見者;]
因為我的見性投射過去,
你的見性也投射過來,
而見性又是物,
當然我看得到的時候,
投射出去,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見。
[下即難其當見不見,]
當見到不見的時候,
[則吾收視不見物時,]
把視線收回來,
不見物的時候,
[汝亦當見吾不見之處,]
為什麼?
因為見是物,才有這種可能。
是不是?
見是物,
你才可以見到我不見之處嘛,
可見見不是物。
[現今吾不見物時,]
就是我把視線收回來,
我不看這個物的時候,
我沒有把見性投射出去,
我把這個見性收回來,
[汝何以不能見吾不見之體,]
你為什麼沒辦法看到
我那個無形無相的見性之體?
你為什麼看不到?
很清楚的,見不是物。
是不是?
[在於何處?]
你為什麼不能見到
我不見時候的體性在於何處?
[既不能見吾不見之處,]
[而說能見吾見物之見者,]
而說能夠見到我看物的見,
[亦不足信也。]
因為我見到物投射出去的見,
是無形相的見性,
不是物性,
物性才能見。
而說能見吾見物之見者,
而說能見到我見物時那個見性,
那絕對不足採信。
[譬如我手取物之時,]
[伸在物上,為汝所見,]
[吾不取物時,手在何處,汝亦應見。]
這是用手,有形相的,
來比喻說眼是無形相的。
底下就更難了:
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云何非汝?
把筆拿起來,標A段跟B段,
A段: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這是A段,
這要一段一段來討論才有辦法。
底下B段,B: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這一段是假設說,
前面已經告訴你: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現在這一段也是證明見不是物。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注意聽!
這個A段,
就算假設說你有能力,
這個能力,
若見就是若能見到我不見的地方,
剛剛講:不見的時候,
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
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
那個見性你根本看不到。
好!現在反過來說,
就算你有能力,若見不見,
就算你‥‥‥
假設說:
你有這個能見到我不見的地方,
不見時的見性。知道吧!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自然」就是很清楚分明;
非彼,底下加一個:所,
非彼所不見之‥‥‥
這個「相」的上面加一個:物,
非彼所不見之物相,
非彼不見之相,這六個字,
就是:非物,
在旁邊寫,
這六個字畫一條線或者括弧,
就寫二個字:非物。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若見不見,自然非物,就是這個意思,
他就是這個意思,
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飾語,
使語言、文字更美,
沒有重複,
文言文的美,
就是語言、文字上沒有重複。
所以,這一段是在強調,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非彼不見之相就是非物。
好!我們慢慢來解釋,
A,
說:若能見到我不見時候的那個見性,
當然它不是物相了,
所以說:非彼,
非彼,
絕對不是所不見的時候的物相,
不見之物相,
就是不見它不是物相。
所以說:非彼不見之物相就是:
非彼所不見到的物相,
簡單講就是非物了。
意思就是:
不見的時候,那個絕對不是物,
它是見性,
就是這個意思。是不是?
A段,
若能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
很清楚的,
那個不是物,那是見性,
所以,非彼不見之相,
絕對不是所不見的物相,
不見時候它不是物相,
就是這個意思。
B段: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這是B段。
好!前面說:
假設說:就算你有這個能力,
能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
很清楚的,那個見性一定不是物相。
好!
B段,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見到我不見的時候,
你沒有這個能力啊,
沒有這個能力,
見到我不見時候的那個時候見性,
自然非物,當然不是物相,
因為是見性,
是見性嘛!
云何非汝?
底下加二個字就更清楚:
云何非汝「真性」?
所以,這很清楚的,見不是物,
云何非汝的真性?
哪裡不是你的真性呢?
你要直下承擔啊,
因為既是非物,
當然是能見的見性,
就是真性嘛!
好!
我解釋一下,
諸位看250頁,
這個都是一連串的假設,
250頁的經文,現在看經文就好:
若見是物,
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如果把見性當作是物相,
物相就有大小、長短、方圓,
物是被見,
現在假設說變成能見。
所以,若把見性當作是物相,
那麼,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意思就是說:
可是,見性不是物相,
答案就是這個。
好!
251頁,看經文就好: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如果同時把見性投射在一種物相,
因為見性已經變成了物相,
所以,投射過去,我看得到,
投射到這個物相,
你看過來,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
所以說:
若同見到彼此的見性,
我看得到你的見性,你也看得到我,
同見一物的時候,見性交叉,
名為見吾之見性,
假設說這樣子成立。
當我不見物的時候,
你為何不能見到,我不見時候的那個見性?
所以,若見是物是不對的。
再接下來,分二段,
看經文,中間經文就好: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就算你有能力,
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
很清楚的,那個不是物,
因為你能見到我不見,
不見就是非物。
所以,就算你有能力,
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
很清楚的,那個絕對非物。
B:
如果沒有這個能力,見到我不見時候,
你沒有這個能力,當然你見不到啊,
因為見性是非物,
所以,自然非物,
云何,哪裡不是你的真性呢?
這一句話意思,反過來講說:
既然是非物,當然就是見性了。
對不對?
無形無相的見性了,
就是真性,
就是真性。
所以,研讀《楞嚴經》,
這個腦筋‥‥‥
所以,師父一直重複講:
沒有見性,或者基礎性不夠,
要聽《楞嚴經》,
說一句實在話,
簡直是不太可能聽得懂,
我已經盡力了,
我已經盡力了!
底下,
[此躡前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躡」就是依著,
這個依據前面,
為何不見我不見時候的地方,
[防阿難謬答能見,]
[故分開若見若不見兩途,]
若見;
所以,剛剛標:若見就是A;
若不見就是B,
標兩個角度。
[俱反證見性非物。]
這一段統統在反過來證明,
見性絕對不是物相,
這一段在講見性不雜。
[上二句,]
[謂若能見我收視不見之處,]
[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
這個就是我不見時候的那個見性。
[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
當然那不是你看不到的那個物相,
因為那個屬於見性,
是不是?
它不是物相。
[自然二字,即分明義;]
[非彼不見之相六字,即非物二字。]
就是等同「非物」了。
[此句與第四句,自然非物四字同,]
[乃譯者潤文之巧耳。]
他這一潤文,我們都被搞糊塗了;
但是,我是沒有糊塗啦,
就是你聽起來很吃力而已,
我、師父一點都沒糊塗。
[此文欲求義理明白,]
[須知彼字即指物言,]
彼字就是指物。
[當與我字對看,]
[再用能所二字對釋,]
[我見為能見,彼物為所見,]
彼物為所見。
[例如眼根見物,是我能見之見體,]
眼根見物,
當然是我能見的見體顯露出來的見性,
[非彼所見之物相。]
能、所非常清楚的。
[今不見物,照上例云:]
[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
這個「不見」如果加:時,
那就更清楚了,
自然是我能不見時的見體,
因為不是物嘛!
[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
[(此句,即自然非物四字。),]
[不必過於搜索,]
連這個圓瑛法師也告訴你:
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轉,
打這轉,愈來就愈聽愈不懂,
只要二個字:非物,
那就OK了!
就更清楚了,
就不要再轉下去了;
再轉下去,晚上會睡不著!
[愈晦本意。]
愈來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
[下二句,]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則吾之見,自然非物。]
因為你看不到啊!
是不是?
看不到啊!
你看不到,因為是非物;
如果是物,你當然看得到。
是不是?
[何以故?]
[若是物,收視不見時,]
諸位!這個要加一個字:
若「見」是物,
他少一個字,
你加一個字就更清楚了,
若「見」是物,
加下去。
若見,把這個見性,
能見的見性,變成所見的物相,
若見是物,
物就是有大小、長短、方圓。
那麼,收視不見的時候,
當我收視不見的時候,
[必有所在之處,]
對不對?
[當然令汝可見,]
因為見是物,
收回來,它是有東西的。
如果見是物,
諸位!好!
諸位看這裡,
如果見是物,
如果這個,
好!投射出去,
注意看!
我這個眼見性投射出去,
見是物,是不是?
投射出去,
你很清楚看到我的見嘛;
我現在收回來,
你是不是也看到我的見性?
當然看得到,就在這裡嘛,
他就是這個意思。
我投射出去的時候,你看到我的見性,
當然我收回來,還是怎麼樣?
你還是看得到啊,
因為見變成物了嘛!
就這麼簡單。
所以,若見是物,
收視不見的時候,必有所在之處,
當然令汝可見。
[既不能見,當然非物。]
[吾之見既非是物,]
[汝之見亦應非物,]
[故末句結曰:云何非汝真性?]
[此云何非汝句,即答阿難前言,]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相對。]
[三反辨見不是物竟。]
反過來,
見性是見性,不是物相,
能、所特別的清楚,
不容混淆。
中間經文,
[午四 反辨物不是見]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
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
并諸世間,
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建立,
這裡就是:見性是見性,物相是物相。
先解釋一下:
又則,
現在汝今見物之時,
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是什麼意思?
剛剛前面講的:
若見是物,對不對?
好!諸位看,
當我見物的時候,
諸位!這個物也是見啊,
若見是物,
物就變成也是見。對不對?
好!
見跟物,假設說是能所不分的話,
完了!
如果我見到這個毛巾,
毛巾是見,它也可以看到什麼?
也可以看到我啊,
我看到它,它也可以看到我啊;
可是,事實不然,
見性是見性,
我能夠看到它,它看不到我,
它是被我所見嘛!
所以,見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
是不雜的。
現在說:如果見是物的話,
我看到這個見,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
所以說:汝今見物之時,
汝既見物,物亦見汝,
物也會看到你。
體性紛雜,
諸位!前面加四個字:
「能見所見」體性紛雜,
哇!一目瞭然,
這四個字一加下去,
經文一目瞭然,
能見所見變成了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什麼是有情世間?
什麼是器世間?
對不對?
有情世間是能見,
器世間是被我們所見,
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分清楚了,
混亂了!
所以,見‥‥‥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所以,見不是物,
還是強調這個。
[此反辨物不是見。]
[當承上云:]
[見若是物者,物亦當是見,]
[則汝現今見物之時,]
[汝既見物,而物亦當見汝矣。]
[體性紛雜者:]
[則無情之物體,]
[與有情之見性,]
[紛然雜亂,而不可辨也。]
[果然如是,]
[則汝與我,並諸世間眾生,有情之界,]
[不成安立矣!]
[何以故?]為什麼?
[物亦能見,]
[物亦屬有情,]
[則有情]、[無情雜亂,]
[故不成安立。]
安立就是無法建立,
何者是有情世間?
何者是無情世間?
[又有一解:]
[則汝與我有情世間,并諸器世間,]
[則不成安立矣。]
[何以故?]
[物亦能見,]
[就無有無情之器世間,]
因為物也能夠見嘛,
所以,器世間不存在,
因為器世間事實上是被我們所見。
[即壞器世間相,]
所以,[何成安立。]
怎麼能夠建立器世間呢?
阿難!
若汝見時,
是汝非我。
見性周徧,
非汝而誰?
說:阿難!
如果你見我佛陀的時候,
是汝非我,
就是必定是你的見性,
而不是我之見。
你阿難看到佛陀,
是你的見啊,不是我的見,
很清楚的,見性就是如此的周遍,
為什麼不敢直下承擔?
非汝而誰?
那個就是你的真心,
見一切相,見性周遍,
但莫於相上住著,
不起顛倒見、
不著、不分別,
清淨自性自然顯現。
非汝而誰?
那個若不是你的真心,
那個如果不是你的真性、你的見性,
那又是誰的呢?
就是你的啊,
你為什麼不敢直下承擔呢?
[此轉正意。]
[言若汝見物見我之時,]
[一定是汝見而非我見,]
[汝我有情之與有情,]
[尚不混濫,]
我們有情的你、我、他,還是很清楚的,
[豈有情之與無情,而至雜亂耶?]
所以,[見性周徧者:]
[謂汝現前,觀四天王宮,]
[以及水陸空行,]
[皆屬汝之見性周徧,]
[此見總不屬於物,]
[亦不屬於我,]
[非汝真性,而是誰耶?]
所以,[物]、[見分明,]
[本不混雜,]
[為何不敢認取?]
[四辯見不是物竟。]
[併上巳三物見分明竟。]
最後,[巳四 責疑自性]
云何自疑,
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實?
為什麼你還自己懷疑,你這一顆真如的本性,
還自己懷疑呢?
性汝不真,
就是此性本來是本有的家珍,
汝就是你阿難卻不敢認為就是真實,
叫做性汝非真,
這個「性」上面加一個:此,
彼此的此,
更清楚。
此性本來就是你的家珍,
性汝就是:此性本來就是你的家珍,
而不真,
反而不敢認為那個是真的,
不真就是:
而反過來卻不敢認為那個就是你的真心。
取我求實?
而來求取佛陀,
取我,
而「取我」中間加一個:言,
語言,就是說法了,
而取我佛陀、世尊再繼續言說,
來求實,就證實說:
這是不是我的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實就是說:
這個妙性本來就是我的家珍,
每一個人都具足,
而你阿難反過來,
卻不敢認為那個是真實的,



}}性汝不真,取我求實就是說:這個妙性本來就是我的家珍,

每一個都具足,而你阿難反過來,卻不敢認為那個是真實的,

又來求我佛陀來言教,求我來證實,為什麼多此一舉呢?為什

麼不敢直下承擔呢?就是這個意思。

[此承上物、見分明不雜]。見性跟物相是不雜的。[見性是在汝

,而不屬於物,云何汝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者:此性本來

是汝,本有家珍,反不敢認以為真,而取我言,以求證實。汝

問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故我責汝,云何自疑汝之真性也。此科

以見性非物而論,不雜不亂,超象外以孤標],超出一切假相

、表相,而單獨,[孤標]就是單獨存在,見性就是獨立存在。[

是四義中明義]。四義就是妙、明、寂、常,這四個字裏面,

妙義、明義、寂義、常義,妙、明、寂、常,四義當中的[明]

字。[六顯見非物竟]。

[卯七 顯見無礙 (分二)]

[辰初 阿難因塵疑礙]

[二 如來顯性無礙 今初]

無礙就是沒有障礙,這個見性就是障礙。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阿難對佛說:如果這個見性,加四個字:本來周遍,必我非餘

,就是我的真心,不是其他的東西。非餘物就是說:若此見性

,本來周遍,必我,一定是我的真心,而不是其他的物。

[此科因當機聞說見性周遍一語,遂生疑惑,以為真性,既是

周遍,應當一定周遍,自應無礙,何乃動被物礙]?為什麼一

動便被物所障礙呢?[故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

。’見性下,當加本來周遍意,與下文語脈,方可連續。謂若

此見性,本來周遍,必定是我真性,而非餘物,則應當一定無

礙,今何不然]?為什麼現在沒辦法無礙呢?所以,這一段世

尊要顯見無礙。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

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

說:我跟如來一起觀這個四天王,[勝]就是殊勝,藏寶之殿,

居日月宮,此見是周遍,遍,這個時候是遍娑婆國,可以看到

好大的範疇。[娑婆國]底下加幾個字:[娑婆國[四天下],東勝

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四天下之南閻浮提]

,意思就是:看到好大的娑婆國土,四天下之南閻浮提,就變

成娑婆國很大,但是,現在變成只有南閻浮提,再退回來,退

歸精舍,卻只有見到伽藍。伽藍就是我們每天在念的伽藍聖眾

,中國話叫做眾園,或者是我們常常講伽藍就是道場。只見到

這個道場,清心戶堂,但瞻簷廡,[廡]就是走廊。意思是:我

跟如來一起觀四天王,可以看到好大;現在退歸回來,卻只有

看到走廊;本來見性那麼大,周遍啊,而我們現在呢?卻看到

只有走廊。

[此述見性大小不定。云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此殿

乃殊勝藏寶所成,故稱勝藏寶殿。阿難隨佛至彼,故與如來,

同觀日月宮,此宮亦在須彌山半,與天王宮殿齊,隨至二宮,

故曰居日月宮。灌頂云:‘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火摩尼寶所

成;月宮四十九由旬,水摩尼寶所成,皆天人充滿。日宮雖火

摩尼寶所成,其清涼與月宮同,但光勝下注耳],[注]就是流動

。[猶如火鏡],但是,[體質不熱,光注成燒。’《起世經》云:

‘日月宮運行無滯,為五風所持],五種風:[一、持風令不墜]。

不墜就是不會墜落,就是不會相撞。[二、住風令安住],[安住]

就是固定在這個位置;[三、隨順風令順行],隨順風能夠讓我

們運轉、轉動,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講到天體的運行是引力、

重力、拉力,這一些天體的運行,都沒有討論這個,所以都是

用風來表示。[四、攝風令緩急];[攝]攝持;[急]就是控制,有

一種風,能夠讓它慢下來,[緩]就是慢;有時候快。[五、將行

風]就是起風時候,[令得中’也]。[中]就是人類所能承受的,叫

做中;人類所不能承受的,就變成颶風了。

[此見周圓,遍娑婆國者:自二宮遠觀,此見周遍圓滿,遍娑

婆國。據日月宮所見,不應遍娑婆國,有云:此處娑婆國三字

,與上文閻浮提三字對換,兩皆不訛]。圓瑛法師的意思是說

:[餘意亦可不必換,但于娑婆國下加一四天下,南閻浮提,

便是],這樣就正確了。[退歸精舍只見伽藍者:從四天退歸精

舍,只見伽藍,此云眾園;清心戶堂,謂講堂,聞法能清淨心

地故。安處於戶內堂中,不能遠見,但瞻垂簷與廊廡],垂簷

就是屋簷;與廊廡就是走廊。[先大今小]。為什麼一下子可以

看到那麼大,現在退回來,只看到走廊?意思就是:見為什麼

一下大,一下小?阿難的意思:一下大,一下小。佛陀這一段

在講什麼?顯見無礙,大跟小是無礙的。

[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他就開始懷疑了,說:世尊,此見如是,它的體性本來就是周

遍,一界就是平等,法界都可以,無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

得到;咦?現在在室內,為什麼這麼一點點呢?唯在一室,我

們的見性,本來是可以見到整個宇宙,為什麼我們現在只有見

到這個教室,這麼小?一下子阿難就懷疑忽大,見性忽大忽然

小,所以,這一段是顯見無礙。

[此陳疑以請。意謂:見性既云周遍,自當一定常遍,自在無

礙。此見今何如是大小不定],見性一下大,一下小呢?[其體

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忽然成小,唯滿一室]?只見一個

室內,我們見性本來無量無邊的看,現在變成那麼一點點範圍

,所以,阿難懷疑說:見性忽大,一下又小,佛陀底下就開示

了。阿難繼續懷疑了。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

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說:為復,這個見性,是把大的見性,縮為小的見性?或者是

當牆顯前的時候,把它見性夾斷?好會講話!唯當牆宇,夾令

斷見,夾令就是把這個見性夾斷了,分裏面的見性、外面的見

性。是不是圍牆把我們的見性夾斷了呢?我今不知斯義所在,

就忽大忽小,碰到牆壁,好像被剪斷,看不出去。願垂弘慈,

為我敷演。

[此妄情計度,求決於佛。承上遍界之見,今滿一室]。承上面

,全部法界都可以見,現在大變成一點點,[為復此見],或者

這個見性,[因室所局,縮一界廣大之見,而為一室狹小之見

耶]?見性本來沒有大小,為什麼一下看成大,現在變成這個

室內這麼小呢?只見到一點點範圍。[如身入卑門。必要鞠躬]

。[卑門]就是矮門。[為當牆宇夾斷周遍整個之見],或者是我們

這個見性,被這個牆壁夾斷了,截成二斷。[而成內外之二耶]

?分裏面的見性,還有外面的見性呢?[如水築長堤,則分彼

此]。長堤就是一個內、一個外。[為復為當二句,皆有不決之

意],都有懷疑不決的時候。[故求佛與決,曰:‘我今不知斯義

所在’]。為什麼?見性一下大[即大]、一下子小[小、]一下子被

縮[縮、]一下子好像被夾斷,[斷之義,還是縮大為小耶?還是

夾令斷絕耶?實未明瞭;願垂弘(大也)慈,為我敷演斯義,

一定所在。初阿難因塵疑礙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2 20:27: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小紅書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8 08:45 , Processed in 0.2122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