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77|回復: 1
|
楞嚴經46-第四十六講阿難見處未真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四十六講)阿難見處未真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46)
第四十四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2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講義》100頁,
第三行,
[卯二 執心在身外(分二)]
[辰初阿難引燈喻自決同佛]
[二 如來以身心相知為破今初]
經文: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前面是執心在身內,
被佛所破,
阿難又轉到認為心是在身外。
說:阿難稽首,
這個稽首就是叩頭至地,
多停留一會兒,
這是禮拜當中最重的禮。
說:阿難稽首,
而白佛言,
說:我聽聞了如來如是法音,
知道說心在身內是不對的,
現在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這個悟不是真正的了悟,
而是說:我現在轉一個方向,
了解到心是在身體外邊。
說:[阿難見處未真,]
見處就是能見的心用意識心,
不是用無所住心,
所以叫做見處未真;
不是用如來藏性見,
見無所見,名為真見,
說:見見無見,是名真見。
阿難見處未真,
[不免隨語生解,]
隨佛的語言,生意識心的解。
[聞佛破內,]聽到佛破這個執心在內,
[即便計外。]
[故稽首白佛:]
跟佛頂禮,
就對佛說: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即前云必不內知,]
[云何知外。]
心如果在內,
連最近的身體內的五臟六腑都不知道,
云何知外,
何況外邊的東西呢?
[悟知者:]
[此悟非真悟,]
[以不見身內,]
[悟知不在身內;]
[以了見身外,]
[悟知必在身外,]
[故決之曰:「實居身外。」]
這個「實」就很有自信,
就是好像阿難覺得,
這樣應該沒有錯!
阿難還很懂得比喻,
看下邊這一段,
為什麼悟知我心,實居身外呢?
還講理由。
經文: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然於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內,
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一切眾生,
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
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師父先簡單解釋一下,
說:
阿難說:
為什麼我現在體悟到,
心是在身體的外邊呢?
就像燈光,
有燈光它就明亮。
譬如燈光,然於室中,
這個室中就是室內了,
室內只要點燈,
有了光,
是燈必能先照室內,
有了燈的明亮,
就能先照室內。
從其室門,
從其就是接下來,就會照到房間的門,
後及庭際,
最後會照到外邊的林園,
庭際,就是外邊的林園。
一切眾生,不見到自己的身中,
而唯獨能夠見到身體外邊的東西,
也就像‥‥‥
亦如燈光,
也就像燈光居在室外,
因為燈光在室外,就沒有辦法照進來,
不能照室,
也就是說:
燈光如果在外邊,只能看到外邊;
所以,心在外面,
是因為它有光明。
阿難的意思就是說:
裡面五臟六腑是暗暗的,
所以看不到!
外邊,是因為心在外面,
所以,可以看得到外面。
[此阿難自翻前執之非,]
前面是著心在內,
所以,前面的執著,
知道已經不對了。
現在還[引喻作證。]
還引這個比喻,
來作這個證明,
立足點比較強了!
[先用異喻,]
「異喻」就是不同的比喻。
[首句徵云:]
[所以我說此心,實居身外者,]
[何也?]是為什麼呢?
我講:心實居身外,
是有道理的!
阿難講出這個為什麼了。
[引喻云:]就引用了比喻,
[譬如燈然室中,]
[此燈必能先照室內,]
這個燈如果點在室內,
就會先照室內,
再接下來,[從其室門照出,]
接下來就照到室門,
從這個室的門,[後及庭際。]
最後才照到外面的林園。
[一切眾生,]
不能見到身中的五臟六腑;
這個就是用來跟比喻相通,
說: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所以,[不見身中以下:]
[此用同喻。]這個是用同樣的比喻。
說:[以一切眾生,]
[都不能見身中腑臟,]
[獨見身外諸法,]
[此亦如燈居室外,]
[照明外境,不能照及室內也。]
照及室內。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
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說;
前面這個語氣很強硬,
直接很有信心,
說:是義必明,
說:這個道理很清楚的,
心在身外,
就像燈光照耀,才能看到外邊嘛!
是不是?
是義必明:這個道理很清楚的了,
必定很容易明了的了,
將無所惑,一點都沒有什麼困惑啊!
是不是?
同佛了義,
跟佛所了解的義理、心法,
得無妄耶?
應該沒有什麼不同?
因為前面是執心在內。
所以,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應該沒有像前面執心在內的錯誤吧?
「妄」就是錯誤。
得無妄耶?
說:我這樣講,
應該沒有像執心在內的錯誤吧?
前面「是義必明」,
語氣很強、自負心很強;
後邊:得無妄耶?
又放軟了腳,
放軟了,又不敢太肯定,
還要請示一下佛,
說:我這樣子,
應該沒有什麼錯誤吧?
[此阿難自負。]
[以燈光居在室外,]
[以喻是心在身外之義,]
[必定明白,將無所疑惑矣!]
[同佛了義二句,]
[其意以此義,]
[同佛所說了義,未知是否脗合,]
了義就是究竟義。
不知道我這樣講,
是不是符合佛所講的究竟義的道理?
[故問得無同前之妄耶?]
前就是執心在內,
執心在內被佛所破;
我現在應該很清楚、很對了吧?
跟佛的體悟是一模一樣,
所以,同佛了義,將無所惑,
一模一樣吧?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
同佛了義。
說:[此文觀前二句,]
[阿難計心在身外,似有十分把握,]
你看:是義必明,將無所惑;
到了最後一句,又懷疑起來了:
[觀末句耶字,]「耶」就是不敢把握。
[心懷猶豫,]
[還是腳跟不曾點地。]
就是站不穩。
[初阿難引燈喻自決同佛竟。]
自己認為叫做自決。
底下,
[辰二 如來以身心相知為破(分三)]
[巳初 喻明無干二 驗非無干]
[三 正與結破今初]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
適來從我室羅筏城,
循乞摶食,
歸祇陀林,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
一人食時,諸人飽否?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文字簡單,
師父簡單解釋一下。
佛陀用的就是身跟心,
你心在外,就離開了身體,
身心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是不二的。
現在阿難把心調到外邊來,
所以,認為外邊光亮,
所以,看得到外面的境界,
看不到五臟六腑,
是因為很暗,
裡面暗,外面明,
所以,心在外。
佛陀這一段是要破除身心是不二的,
不可以分開的,
你這樣講是不對的!
說: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
「諸」就是眾多。
這些眾多的比丘,
適來從我,
「適來」就是才、剛剛,
剛剛而已。
剛剛跟著佛陀,
跟我就是跟著佛陀。
所以,適來從我就是:
剛剛才跟著我,
怎麼樣?
從室羅筏城托缽。
循乞摶食,
「循」就是次第乞食;
「摶」就是用手搓東西成一個團狀,
一團一團的,
就像飯團一樣的。
印度,你現在去看,
也可以看得到,
沒有用筷子的。
我看了那個影片,
他們吃的東西很簡單,
就一盤飯,
然後,加一些咖哩,
這我在影片看到的,
然後一些菜,
統統沒有用筷子的,
刀、叉、筷子統統沒有!
喔!原來一摶食是這樣,
他們就把它捏‥‥‥捏成一小小團的,
就直接塞到嘴巴裡面咬,
就吃了,
用手代替筷子。
佛陀當時在世的生活,
喔!真的是這樣的。
所以叫做循乞摶食,
就是用手搓東西成為一個團狀,
塞到嘴巴裡面,
就是循乞摶食。
「歸」就是回到祇陀林,
說:我已宿齋,
「宿」就是止,
就是停止用齋,
也就是用齋完畢的意思,
叫做宿齋。
汝觀比丘,
這個比丘一個人吃飯的時候,
眾多的比丘能飽嗎?
阿難答言:
不也,世尊!
是不可能啊,世尊!
何以故?
為什麼呢?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身體性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底下,[此佛喻明,]
喻明就是:用比喻讓阿難明白,
叫做此佛喻明,
「喻」就是比喻;
「明」就是讓阿難明白。
這一段是佛用比喻讓阿難明白。
[心若在外,]
[則心有所知,身當不覺,]
心有所知,
那麼,你心在外,
身體應當沒有感覺啊!
[猶如彼食,不能我飽。]
對方吃,我當然也不能飽了。
[適]就是剛才,
[纔也,]
[謂諸比丘,纔來從我,]
「從我」就是跟著我佛陀。
[室羅筏城,循乞摶食]
摶食[(亦名段食,]
[有形段可搏取而食者。)]
意思就是說:
東西很大塊的話,
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
就像我們廚房煮蔬菜的時候,
菜很大棵,
就要切一段一段的來炒、來煮湯。
譬如說:馬鈴薯,
是不是?
當然就要切一塊一塊來煮了;
高麗菜等等;
空心菜等等;
或者是素菜料,
當然要切一段一段。
所以,這個段食有二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就是切一段一段來吃,
這樣比較細,
也比較入得了口。
是不是?
這個叫做段食。
所以,站在形狀的角度說:
切一段一段。
第二種解釋是說:
早上吃完了休息一下,
經過一段時間,
中午再吃,
像一般人,
休息一下時間,晚上再吃。
所以,這個有二種解釋。
說:亦名段食,
有形段可搏取而食者,
這裡很明顯的是指切,
切一段一段。
[此西域國風,以手摶食。]
[一切眾生,依四食住,]
這個我們在《阿含經》講得很清楚。
[更有觸食,]接觸而食的。
前面這個叫做摶食,
接下來叫做觸,
就是[鬼神等觸氣而食;]
像中元普渡,
拜過的東西很容易壞,
拜鬼神的東西,很容易發出餿味,
臭酸,
也就是這個道理。
鬼神觸氣而食,
更有觸食。
[思食,色天等禪思為食;]
也就是說:
色界天不像人間的飲食,
他都在禪定當中,
以這個為飲食。
那麼,識食就更高了,
定力就更深了,
[識食,空天等識想相續。]
以這個意識的定為飲食,
也不像人間要吃飯啦、
喝湯啦,
人間就是這樣過了。
[此摶食揀異餘三種食故。]
[佛制比丘,行乞食法,]
[為除貪心、慢心故。]
乞食幫助這個色身,([乞食資身,])
[隨緣度日,不貪好食等。]
所以,佛陀乞食有重大的意義,
在這裡要跟我們出家眾,
大僧、二僧互相的勉勵,
比丘、比丘尼要互相勉勵,
佛陀當時在世,
就是要叫我們出家人不要求名,不要求利,
要隨緣度日,
千萬不能貪好食等等。
[又向人求乞,可以折伏驕慢故。]
[又乞食不事積蓄營辦,]
「事」就是求,
專心於叫做事。
又乞食不會專心在做這些什麼?
積蓄營辦,
意思就是:
專門儲存很多的金錢、
儲存很多的東西。
是不是?
所以,這個積蓄營辦,
這個增加欲望,
[免妨道業也。]
所以,佛陀當時在世的生活,
真的很單純,
欲望幾乎微乎其微,
也就是能夠維護、維持這個色身;
再來,
躺下來能夠休息一下,
或者是有的人在禪定當中過日子,
所以,幾乎空無一物,
空無一物。
是不是?
底下,
說:[歸祇陀林,]
[我已宿(止也)齋,]
我已停止用齋,
[又齋畢也。]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否?]
[此故問阿難,]
佛陀故意問這個阿難,
要好好的回光返照,
[令自審知,]
[人分彼此,到底相關與不相關。]
有沒有關係呢?
[阿難於喻不迷,]
於喻就是:對佛陀的比喻沒有迷惑,
很清楚的[答言不也。]
當然不可能啊!
[即一食不能眾飽。]
[世尊下徵釋所以,]
[是諸比丘,雖證阿羅漢道,]
[果縛尚存,]
果縛就是這個果報還存在,
這個色身,
軀命還存在,
還是需要吃飯的,
證阿羅漢果還是要吃飯的。
所以,你餓著肚子不吃飯,
是學外道啊,不是學正法,
正法是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不是自餓外道。
果縛尚存,
[須假飲食,]
[各各身軀性命不同,]
[自應各食各飽,]
[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也!]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
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好!
師父解釋一下:
佛陀就告訴阿難:
如果你認為這一顆覺了知見的心,
是實實在在居在身體的外面,
身心相外,這個「外」就是離了,
身體跟心就互相離開了,
我們身體在這裡,
心跑到外邊去,
實在身外。
如果我們這一顆了知的心,
跑到身體外邊來,
身心就互相離開了!
是不是?
身心相離嘛!
自不相干,
就沒有什麼相干的了。
那麼,你在外邊的心有所知,
身不能覺,
中間加一個「卻」,
卻讓身體沒感覺,
因為心在外面嘛,
身體不能覺。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如果感覺發生存在身體上,
「身際」就是在身體上,
如果你的感覺是發生存在在身體上,
心也不能知,
因為身心互相分離嘛!
如果你的感覺在身,
那麼,心跑到外面去,
身心不能互相了解。
所以,覺在身際,
如果這個感覺,
是發生存在在這個身體上的話,
那麼,心不能知,
心卻不能知,
因為心到外邊去,
身心分離了嘛,心怎麼能知呢?
[此以法合喻,辨明無干。]
說:[覺了知見之心,]
[即攀緣心,]
這個「知見」,
不是我們知見立知的知見,
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知見」是感覺,
能夠對外境起覺知,
叫做知見之心,
跟我們以前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是不一樣的。
所以,覺了知見之心,
也就是攀緣心。
[覺了同前明了。]
[知見者:]
[隨六塵境,而起見、聞、覺、知之用。]
[如果此心,實在身外,]
[而身心相外(離也),]
就是身心相離。
[心離於身,身離於心,]
彼此互不相干,[彼此無干,]
[則內心有所知,而身不能覺,]
是不是?
因為彼此不相干嘛!
[覺在外身邊際,而心不能知;]
外身邊際,
譬如說:皮膚等等,
是不是?
但是,心卻不能知。
[如前比丘,]
[彼食而我不飽,]
[我食而彼不飽,]
為什麼?
身心互相離開嘛!
[如是方許心在身外。]
[初喻明無干竟。]
底下要驗證一下,
[巳二 驗非無干]
驗證說:身心是不能相離的,
是一體的。
我今示汝兜羅棉手,
汝眼見時,心分別否?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先解釋一遍,
說:我今示汝兜羅棉手,
佛陀就把這個手拿起來:
你看這個佛陀的兜羅棉手,
當你阿難眼睛看到的時候,
心能夠分別嗎?
阿難就回答說:
如是世尊!
眼見,心當然就直接分別了,
這是很清楚的嘛!
佛告阿難:
既然看到了佛陀的兜羅棉手,
心立刻分別,
這證明身心是不二的。
若相知,云何在外?
如果眼見心知,
那麼,就表示身心不離。
若相知者,
諸位!中間加四個字,
語意更清楚:
「身心不離」,
若相知者,身心不離,云何在外?
為什麼你說心是在外邊呢?
加了這四個字,語意完全很清楚的。
若相知者,身心不離,
是不是?
身心並沒有離開啊,
云何你說心在外邊呢?
這樣講是不對的!
意思就是:身心是不二的,
身心是互不相離的,
看到我的手,你心就立刻起分別,
可見你的眼跟心;
意思就是身跟心是互不相離。
[此驗心非外。]
[佛云:]
[我今示汝兜羅棉手,]
[汝眼見時,]
眼睛見,[而汝之心生分別否?]
[阿難答言:]
[如是眼見心知也。]
眼見就是身,心知就是心。
[佛告阿難:]
[若身心相知者,則並不是無干,]
[亦不相離,]
[云何汝說心在身外?]
這樣講是不對的!
兜羅棉,中國話叫做細香,([兜羅此云細香,])
[西域有此棉,]
[極柔軟色白如霜,]
佛手柔軟,就像兜羅棉手,([佛手柔軟似之,])
所以,在座諸位!
那個幹粗活的不用講,
注意看喔!
愈有修行的,
他的手;
心、心腸愈軟的,他的手就愈軟;
瞋恨心很重的,沒有善根,
沒有善根的,
告訴諸位:
往生以後,這個身體很快就僵硬的!
這個百試不爽的。
我們去助念的時候,
那個平常做善事、有念佛、
對三寶有信心的、
不造口業的、
身口意清淨的,
每天都在佛門裡面用功、拜佛、念佛、
做善事、推廣正法的,
那個一往生啊,
告訴你:
有的人好幾天,他的身體都是柔軟的,
柔軟的!
那麼,我們去看,
以前一個大寮的,
一個大寮的,
鳳山再進去一個大寮,
剛剛往生斷氣,
那時候,師父才在家居士而已,
去的時候人家說:
哎呀!林居士!我們要去助念!
我說:行!
我們去跟人家助念。
去的時候,哇!
手;
早上死的時候,
早上沒有起來吃早餐,
他們家人認為說:
老人家讓他多睡一會兒!
早上十點多,已經死在裡面,
死了幾個鐘頭都不知道,
結果這個關節完全撐不開,
就這樣子。
我這個人就不怕屍體,
人家說:哎呀!林居士啊!
你這個比較懂,那怎麼辦?
我說:哇!我摸摸看!
結果那個手硬的,
他們那個家人很著急,
就跟他講:
阿爸啊!你身體要放軟喔!
就跟死人講話:
好好的穿衣服喔,
好走喔,
一路好走!
講了老半天,
他的手還是這樣子。
結果硬穿,衣服要硬穿,
結果穿‥‥‥
衣服到這個地方就是卡住,
衣服就是怎麼樣子‥‥‥
用任何的角度,怎麼穿就是穿不進去!
師父那時候,佛法懂一點皮毛,
我就跟那個居士講說;
他的家人,
說:我有看過這一方面的書,
說碰到這個關節僵硬,
身體沒辦法穿衣服的時候,
用這個熱的毛巾把它熱敷,
然後,慢慢的慢慢的,
知道吧!
他就聽我的話,
就是用那個熱的毛巾熱敷,
熱敷‥‥‥
因為不曉得死了多久了,
身體全部都僵硬,
昨天好好的,
今天身體就全部都僵硬!
你看那個師媽,
往生了二十四個小時了,
第二天換衣服,全身還是柔軟的,
她一天就念三萬聲南無阿彌陀佛。
對不對?
也不認識字。
她每次,我告訴她說:
師媽,師媽!
你要練習一下你自己的名字,
領薪水的時候要寫名字。
她就寫‥‥‥
我跟她講說:
字寫靠近一點,靠近一點!
這個字寫靠近一點。
她說:你又笑我!
我的書全部讓你讀完了,你還笑你媽媽!
我說:我沒有這個意思啦,
怎麼會笑自己的媽媽呢?
只是叫你字寫靠近一點,
不要分得太開!
林吳朗飼。
所以,你看!
師媽不識字,
然後我教她:南無阿彌陀佛‥‥‥
她就認真念佛;
對三寶,
你看!
師媽對三寶、出家人,是恭敬得不得了,
還齋僧,
我給她錢,她拿去齋僧,
不錯!借花獻佛,
法師來就供養,
是不是?
她就是非常的讚歎三寶,
所以,她往生以後,
你看,
善根具足、福德都具足了!
因此,說到這個兜羅棉柔軟,
我們柔軟心,就會感得柔軟報。
記得!
極樂世界,
去極樂世界人的心,一定要跟佛相應的,
佛的心就是柔軟心、
慈悲心、喜捨心。
所以,一切功德,
從喜悅心而能獲得。
因此,我們從這個佛的三十二相,
也能了解佛的心。
為什麼?
柔軟,極度的柔軟,
意思就是:不能有瞋恨心,
不要一天到晚吵架、分化、
搞小團體、攻擊、傷害,
這個都與極樂世界的心不相應;
要往生極樂世界要柔軟心。
說:極柔軟色白如霜,
佛手柔軟似之,
[亦三十二相之一。]
[今眼見佛手,而心即分別,]
[知是兜羅棉手。]
[眼屬身分,心能分別,]
[若心在身外,]
[則是相離,自不相知,]
[若是相知,云何可說心在身外?]
[此正難破。]
[二驗非無干竟。]
直接把他問難,
把他破除。
[巳三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是身心相知之故,]
[應知彼此不相離,]
[則知汝言覺了此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二執心在外竟。]
「竟」就是這一段講完了,
沒有特別的意思。
有的人看了經典看了很久,
就是這個「竟」怎麼看看不來,
說:為什麼後面還加一個「竟」呢?
前面都沒有:無有是處竟,
為什麼跑出一個「竟」呢?
這個「竟」的意思就是:這一段解釋完了,
圓瑛法師的意思是這個。
[卯三]
這一段很難懂;
但是,你一念轉過來,
也很容易!
[執心潛眼根(分二)]
執著這個心;
「潛」就是潛藏在眼根裡面,
就是心藏在眼球裡面。
[辰初 阿難以瑠璃合眼為喻]
[二 佛以法喻不齊為破今初]
經文:
阿難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言,
不見內故,不居身內,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念一下:
阿難對佛說:世尊!
就像佛所講的,
不見內故,
這是指前面那一段,執著心在身內,
叫做不見內故。
如果講心在身內,
可是,卻被佛所破,
沒有看到五臟六腑。
那麼,著心在身外;
說:不見內故,不居身內,
心不在身內,
因為在身內,就可以見到五臟六腑。
所以,因為沒有辦法見到裡面的,
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
所以,不居身內,
阿難開始明了了,
因為佛開示他這一段。
前面著心在內被破;
著心在外,也被佛破。
說:身心相知,
這個逗點寫錯了,
逗點應該往後移一個字,
身心相知,逗點,
所以,前面的逗點畫掉。
身心相知,
「知」就是有所關聯,
「相知」就是不相離故,
二句是同一個意思。
身心相知,是故身心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因此,覺知心也不在身體外邊,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很會抬槓的,
我們被佛講了不在身內、不在身外,
就差不多講不下去了;
阿難很有辦法,拐彎抹角就是要辯,
講了七個地方,都被佛所破。
我們講了二個地方,大概就講不下去了;
阿難可以講出七個地方,
可見阿難也不是普通人,
把有關的心在哪裡全部找出來,
七處統統被佛所破。
[此轉計心潛眼根。]
心潛藏在眼根裡面。
[如佛所言:]
[引上二科,佛所破之言,]
[不見內之心肝脾胃故,不居身內,]
[此破執心在內之言;]
[身心相知,]
[眼見佛手心即分別,]
所以,身心是[不相離故,]
所以,證明心[不在身外,]
[此破執心在外之言。]
[前二既皆被破,]
[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此二句,與真妄二心,皆不相應,]
[真心不落思惟,]
[妄心本無處所。]
為什麼妄心本無處所呢?
因為它剎那生剎那滅,
所以叫做本無處所。
為什麼無處所呢?
就是它根本就不存在的意思,
妄本無體嘛,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妄心就是我們的貪瞋癡,
本來就不存在的。
譬如說:你恨一個人,
佛陀說:
那個人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你那個恨的心本來就不存在,
所以,這一顆心叫做妄心;
歇即是菩提,
把這恨的心放下,真心就顯現。
因為真心不落思惟,
思惟就是立知見的意思,
真心不落思惟,
不落善、惡的思惟;
不落是、非的思惟;
不落對、錯的思惟,
這個思惟就是建立知見,
也就是真心不建立任何的知見。
而妄心本無處所,
因為它剎那生剎那滅,
生住異滅,
所以,妄心本來就妄,
不可得。
所以,為什麼講: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三心了不可得?
意思就是:三心都是妄,
妄不可得,當然真心就顯。
[今思惟知在一處者,]
[即揀前內外,另計一處也。]
「揀」就是不同於,
選擇前面所執的心在內、在外,
都被佛所破,
另外計著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此了知心,
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佛陀說:處今何在?
你所講的:心潛藏在眼根裡邊,
你告訴我,地方在哪裡?
處今何在?
潛藏在眼根裡面的那一顆心,
在什麼地方?
講講看。
阿難言:此了知心,
這一顆能夠認識外境的心,
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沒看到裡面的五臟六腑,
又可以看到外邊的境界,
如我思忖;
「忖」就是測度,
潛伏根裡,
那就是隱藏在眼根裡面啊!
叫做潛伏根裡,
就是潛藏、埋伏在眼根裡面,
就是這個意思。
[首句佛徵所在之處。]
[阿難以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就此事實,]
[思惟忖度,]測度的意思。
欲脫前面著心在身內,和心在身外之過,
([欲脫前二之過,])
怕又被佛所破,
[遂計潛伏眼根裏面。]
[潛者藏也,]
[如魚潛於淵;]
「淵」就是深水,
就像魚潛藏在深水裡面。
[伏者處也,]
[如鳥伏於巢。]
[根裏即眼根之內,]
[不見內者,]
[因根相隔故;]
因為眼睛跟五臟相隔,就是遙遙相望,
所以看不到。
不見內是因為根相隔,
也就是說:
眼根離五臟六腑太遙遠了,
看不到。
[能見外者,]
是因為[有竅可通故。]
「竅」就是有孔,
眼睛有孔,裡面五臟六腑沒有。
所以,眼睛因為有竅,
所以,可以通、可以看到外邊;
裡面看不到,
就是因為裡面隔了太遙遠了,
因為裡面沒有竅孔。
底下,
阿難還很會比喻喔,
心潛伏在眼根裡邊,
是怎麼樣一種情形呢?
猶如有人:
取瑠璃椀,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阿難自己解釋,
用比喻,看看能不能站得住腳?
就像有人取瑠璃椀;
瑠璃椀本來是說一種器具,
這個「椀」,
跟左邊那個石頭,石部的「碗」,
或者是器皿是一樣的。
本來這個「椀」的意思是說:
飲食的用具。
那麼,瑠璃就是青色寶;
瑠璃椀直接講就是:
我們現在所講的眼鏡,
只是那個框,
沒有現代人的那種科學的進步。
所以,以前的眼鏡可想而知,
很粗很大,
很不好戴,
不是像現在很輕。
就像取這個眼鏡,合在他的兩眼,
雖然有物跟他合這個眼睛,
而不留礙,
這樣情形,
就像心潛藏在眼根裡面。
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那個眼根隨時看到,
同時分別。
好!
統統把筆放下來,
要看這裡,
要看這裡,
重點抓到了,你就完全通;
要不然,抓不到,
你就完全聽不懂!
他這個意思就是說:
譬如說:這是眼睛,
這是眼睛,
眼睛、肉眼,
阿難的意思是說:
心,心潛藏在眼根裡面,
知道嗎?
心;這是肉眼、眼睛,
左手如果是肉眼,
心潛藏在眼根裡邊,
眼根裡邊。
譬如說:眼睛,
外邊合這個眼鏡,
他這個比喻,阿難的比喻就是說:
現在是眼睛變成是什麼?
是心。
知道嗎?
眼鏡變成是什麼?
肉眼,比喻作肉眼,
知道意思嗎?
眼睛,
心放在這裡,
阿難的比喻就是說:就像眼睛,
眼睛就變成心了,對不對?
合這個眼鏡,
這眼鏡就變成什麼?
眼睛,
這樣聽懂了嗎?
大家都聽懂了喔!
好!
那這樣子,佛就開始要破他了,
意思就是說:
你這個心潛藏在你的眼睛裡面,
那麼,你應該看到你的眼睛啊,
因為我們的眼睛掛了一支眼鏡,
看出去山河大地,
也看到山河大地,同時也可以看到什麼?
同時也可以看到眼鏡嘛!
對不對?
如果你的心潛藏在眼根裡面,
從眼睛;
心在這裡,注意看,
這是眼睛,心藏在這裡,
心如果看出去,
是不是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
懂嗎?
佛陀說:
有沒有一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的?
那不可能嘛!
所以,你這個比喻是錯的!
這樣懂嗎?
那麼用力的點頭,就表示聽懂了,
聽得懂吧?
好!
聽不懂我也不管了,
因為你們大家都點頭了。
好!看底下,
[此阿難恐復招難破,]
佛難破。
[故設喻]比喻,
來[證明。]
[瑠璃此云青色寶,]
[其質明徹,]
[椀即眼鏡。]
[此以能合之瑠璃椀,喻眼根;]
[所合之眼根喻心。]
眼根就是我們所講的肉眼。
此以能合的眼鏡,
就是比喻作我們的眼根;
所合的眼根,
就變成比喻來講就是我們的心了。
[猶如有人,取眼鏡合其兩眼,]
[雖然有物(即瑠璃椀)]
就是眼睛了。
[合眼,]
[而眼鏡竟不留礙於眼,]
[心潛眼根之內,]
[如眼在眼鏡之內,]
[而眼根亦不留礙於心,]
[故曰:]
[彼根(眼根也)隨見外物,]
[而心隨即分別。]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
不見內者,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內故。
師父解釋一下:
然,
但是,我覺了能知的這一顆心,
不見內者,
為什麼會看不到裡面的五臟六腑呢?
是因為它潛藏在‥‥‥
為在根故,
因為潛藏在眼根,
所以,它離五臟六腑太遠了,
所以,看不到,
裡面又是暗的。
能夠清楚,分明矚外,
很清楚的瞻視,
「矚」就是瞻視。
很清楚的看到外邊,
而沒有任何的障礙,
正因為那一顆心潛藏在眼根裡邊,
所以,可以看到外邊。
好!
這個比喻就是這樣子。
[此阿難法合,]
以脫前面二種過失,([以脫前二,])
[昧內知外之過。]
昧內,
也就是說:對內不見五臟六腑,
卻能見外之過。
[覺了能知,重擧前心,]
[此心不見內之心、肝、脾、胃者,]
[為在根中,]「根」就是眼根裡面,
因為潛藏在眼根裡面,
不在身體內,
它是潛藏在眼根裡面,
不是說:心擺在五臟六腑裡面,
現在把心調位置,
調到眼根裡面,心就在這兒。
心不在這裡嘛;
心因為在這裡,所以,看不到這裡,
心因為在眼根,知道嗎?
阿難意思就是說:
所以,看不到五臟六腑;
心因為潛藏在眼根,
又可以看到外邊。
把心調位置了,
本來心放在裡邊,
佛陀說:
心在這裡,應該可以看到五臟六腑啊!
被佛所破。
阿難就說:心在外面!
對不對?
佛就示兜羅棉手,
眼見,心又可以分別,
身心是相知的。
現在阿難把它調動位置說:
心不在這裡,
不在五臟六腑裡面、也不在外面,
就在這裡,
就在這裡,
就在這裡啊!
眼睛。
因為潛藏在裡面,
看不到裡面,是因為裡面沒有孔,
又暗暗的、黑黑的,
所以,看不到五臟六腑。
可以看到外面,
剛好!
潛藏在眼根裡面,就像眼睛戴眼鏡一樣,
對不對?
是透明的啊!
所以,心潛藏在眼睛裡邊,
心在這裡。
阿難真的很會抬槓,好厲害!
要我們來想都想不出來!
底下,
說:覺了能知,重舉前心,
此心不見內的心、肝、脾、胃,
為在眼根當中,[不在身內之故,]
[此脫昧內之過;]
「昧」就是迷了,
迷內之過。
[而能分明瞻視外境,]
[而無障礙者,]
[因此心潛在根內,]
[而根如瑠璃椀,]
而根是透明的,
阿難還很會解釋說:這眼睛是透明的!
[不相妨礙之故,]
[此脫知外之過。]
知外就是心能知外之過。
所以,[任從阿難,自恃小慧,]
[善喻善合,]善於比喻,善於法合。
[由不務真修,]沒有真正的見性,
[皆非自性中流出真知真見,]
[後被如來,一語便破。]
如來一句話便打破了。
[初阿難以瑠璃合眼為喻竟。]
[辰二 如來以法喻不齊為破]
[(分三)]
法跟比喻合不來。
[巳初 正辨不齊二 雙開兩破]
[三 正為結破今初]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
潛根內者,猶如瑠璃。
彼人當以瑠璃籠眼,
當見山河,見瑠璃否?
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瑠璃籠眼,
實見瑠璃。
佛陀真是無上的大覺者,
不會因為阿難亂問,而亂了陣腳,
真的是佛陀!
佛告阿難:
佛就告訴阿難:
就像你所說的,
把這個心調動到變成潛在眼根裡面,
潛根內,
猶如瑠璃,
就像戴眼鏡,
這個瑠璃就是瑠璃椀的意思。
就像戴眼鏡的,
眼睛看出去,
透過眼鏡透明的,
也沒有隔閡、沒有障礙,
隨見隨即分別。
說:彼人當以瑠璃籠眼,
那個人就會用眼鏡;
「籠」就是罩著,
就是戴上眼鏡。
假設這個人戴上眼鏡,
好!
就用這個角度來說:
當見山河,
當他看到外面的山河,
眼鏡外面的山河,
見瑠璃否?
諸位!加三個字:
同時亦,
同時亦,
亦就是也有的那個亦;
見就是見到,
瑠璃否?
同時也見到那一支眼鏡嗎?
如果說:
你的心潛藏在眼根內,
就像用一支眼鏡,戴在一個人的眼睛上面,
那個人當他把眼鏡
放到、安放到眼睛、眼根上面的時候,
當這個人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
是不是同時也見到他的眼鏡?
諸位!這個道理很簡單嘛,
像我戴眼鏡就很清楚了,
我看到大家,
對不對?
我看到大家,同時我也看到什麼?
看到自己的眼鏡。對不對?
很清楚的嘛,可以看到自己的眼鏡,
很清楚的嘛!是不是?
阿難還算不迷,
這個比喻。
阿難說: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瑠璃籠眼,
實見瑠璃。
說:如果有人拿這個眼鏡,
罩在‥‥‥
「籠」就是覆蓋,
就是戴上眼睛的時候。
如果有人用眼鏡,戴上、覆蓋在眼睛上面,
看東西的時候,
不但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
同時也看到他自己的眼鏡,
一定看得到嘛,戴眼鏡的人都知道,
就像我這樣戴眼鏡,
我看到大家,
一定同時也看到這一支眼鏡嘛!
是不是?
底下,
[此如來依喻問定,]
這個就是如來依照這個比喻,
問這個定。
[故云如汝所言,]就像你所說的,
[心潛根內,如瑠璃籠眼之喻。]
[法喻本不相齊,]
[如來將欲施破,先為問定。]
說:[彼人當用瑠璃籠眼,]
這「瑠璃」就是眼鏡,
所以,在這裡省略了那個「椀」,
瑠璃就是眼鏡的意思。
說:那個人
當他用眼鏡罩在自己的眼睛上,
[瑠璃固不礙眼根,]
戴眼鏡的人,
當他看到外邊的山河大地的時候,
[當遠見山河之時,]
近看是不是看到自己的眼鏡?([還近見瑠璃否?])
[此故意問定。]
這個就是故意問的。
[阿難據事直答:]
[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瑠璃籠眼,]
[遠見山河時,]
實在是近一定看到自己的眼鏡([實亦近見瑠璃。])
那一定的道理。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瑠璃合者,
你的心就像瑠璃合者,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
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佛告訴阿難:
你的心,
如果用這個眼鏡罩上你的眼睛,
用這樣來比喻,
就是心潛藏在眼球底下,
用這樣來比喻,
那麼,眼看到了‥‥‥
外面看到了山河大地,
為什麼看不到自己的眼睛?
有誰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的?
是不是?
當然這種比喻就不對了,
心潛藏在眼根,一下子就被佛所破了。
[此正難法喻不齊。]
「難」就是破除,
這正是破除法跟喻是不齊,
「不齊」就是不合,
這正是佛陀破除用法跟喻,
阿難法喻是不合的。
[謂汝心潛伏眼根之裏,]
[若同瑠璃合者,]跟這一支眼鏡合起來,
[則是汝心同眼,]
你的眼就像這個眼鏡。([汝眼同瑠璃。])
比喻中,[喻中瑠璃籠眼,]
[當見山河之時,眼見瑠璃;]
[法中眼根籠心,]眼根罩住這個心,
因為心潛藏在眼根裡邊。
[當見山河之時,]
可是這個[心不見眼。]
全世界哪一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既不見眼,]
你的比喻是不對的。
[則法喻不齊,]不整齊就是合不來的。
[而所計潛根者,不極成矣。]
「不極」就是不正確;
「成矣」就是很明顯的。
你這樣把這個心
執著說:心潛藏在眼根裡面,
這樣不正確,
是非常明顯的,
比喻是嚴重錯誤的!
底下,[初正辨不齊竟。]
[巳二 雙開兩破]
諸位!
看經文:
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不得成隨;
若不能見,
云何說言,此了知心,
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來!我解釋一下,
好!
佛陀開二種情形來破除,
好!若見眼者,
就算你能看到你自己的眼,
就當作姑且你有這個能力吧!
若見眼者,
就算你能看到自己的眼睛,
那麼,你的眼睛即同境,
諸位!
這個「境」就變成物質了,
意思就是:就不是心了。
你的心,
就算你能夠看到你那個眼睛,
那個眼睛為心所看到,
那麼,眼睛就跟外境一樣,
就跟山河大地一樣,
是物質世界啊!
被心所看嘛!
所以,眼睛就化作無情物,
無情物就不是心,
不得成隨,
成隨就是:隨見隨即分別,
不得成隨,
就沒有這個隨見隨即分別的能力,
因為眼睛已經變成物質了。
是不是?
眼、這個肉眼就變成境界了,
就跟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樣,
唯心所見,
不得成隨,
就沒有辦法隨見隨即分別,
也就不是心了。
若不能見,
如果你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
是不是?
若不見,不能見眼,
可見則心不是潛藏在眼根裡面,
因為你的心潛藏在眼根裡面,
你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啊!
所以,這樣很明顯的,
絕對不同於用這個眼鏡籠罩,
就是罩住你的眼,
這個比喻是絕對不對的!
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
很明顯的,
心就沒有潛藏在你的眼根內,
因為潛藏在眼根內,
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對不對?
云何說言,
為什麼你現在說:
此了知的心,
潛在根內,
如瑠璃合,
如瑠璃合。
[此雙開能見眼,]
或者是[不見眼兩途,]
[俱落非量。]非量就是不對的。
[正所謂:平剖玉環施異餌,]
玉環是圓的,
把中間剖開來,
二個都是勾。
對不對?
把一個圓圈、玉環剖開,
是不是二邊都是勾?
一半一半嘛!
所以,平剖玉環施異餌,
當作釣魚的餌。
[任渠左右上吾竿。]
左邊也要把它釣上來,
右邊還是要把它釣上來,
任同阿難怎麼辯論,
都不是佛的對手。
[若見山河時,能見眼者,]
如果能見到自己的眼根,
叫做能見眼者。
就算姑且你對,
就算你能看到自己的眼根,
[則眼即同所對之境,]
諸位!
「所對之境」,前面加三個字更清楚,
在「眼」的底下加一個:根,
則眼根即同‥‥‥
前面加三個字:無情物,
所對之境。
「所對之境」旁邊要寫幾個字呢?
六個字:沒有分別能力,
眼睛所對的這個外境,
它是沒有分別能力的;
有分別能力是我們的心、眼配合起來。
是不是?
所以,則眼根即同無情物,
沒有分別能力的所對之境。
[非能對之根,]
好!
能對的「能」,前面加三個字;
「非」的底下加三個字:有情的,
不是有情的能對之根,
這樣更清楚了!
能對之根就是有分別能力,
前面所對之境,是沒有分別能力的;
那麼,能對之根,是有分別能力的。
所以,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看到山河大地的時候,
如果能夠看到自己的眼根者,
那麼,你的眼根就如同無情物──
所對之境,
它沒有分別能力。
是不是?
就不是有情的、有分別能力的能對之根。
[則不得成隨見,]
就是沒有辦法隨見,[隨即分別:]
沒辦法!
因為眼睛已經變成無情物了,
已經變成外面的境界了。
[此能見眼不極成矣。]
這個能見到自己的眼睛,
是不正確的,
非常明顯的,
阿難!
你的比喻是嚴重錯誤的!
好!
[若見山河時,]
[不能見眼者,]
而卻不能見到自己的眼根,
[則心非潛根,]
這心絕對不是潛藏在眼根內。
[以不同瑠璃籠眼故,]
[責曰:云何說言,]
[此了知心,潛在根內,]
責曰,
責曰就是:佛陀就責備他了,
意思就是說:
你阿難講這個根本就無理!
所以,有一點責備了。
云何,
為什麼你說:
這個了知的心,潛藏在眼根裡面呢?
一點點的眼睛裡面呢?
就像拿著眼鏡罩在你的眼睛呢?
([如瑠璃合?])
[此不見眼,]這個看不到自己的眼根,
又不正確,([又不極成矣。])
是很清楚的,
見眼也不對;
不見眼也不對,
開眼能見和不見眼,統統不對!
能見眼,
那就變成眼就是境了。
是不是?
因此,我們要了解,
[阿難費盡心機,設立一喻,]
[以期避免斥破,]
[奈被如來,能見眼不見眼一問,]
[則兩頭俱墮矣!]
[二雙開兩破竟。]兩個都不成立。
[巳三 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
潛伏根裏,如瑠璃合,
無有是處。
[是能見眼不見眼兩俱負墮之故,]
[應知汝言,]
[覺了能知之心,]
[潛伏根裏,如同瑠璃合眼者,]
[無有是處矣!]
[三執心潛根內竟。]
好!最後師父再複習一下,
諸位!
這眼睛就這樣子,
心就潛在這個眼根裡面,
阿難的意思就這樣子,
眼睛,
這個心就這樣子,
心潛在……。
那麼,佛陀就說:
你這樣子,
心在眼根,潛伏在底下;
阿難用一個比喻,
就像眼睛戴上眼鏡;
佛陀就說:
你的心既然在眼根底下,
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
一定會同時看到自己的眼睛。
對不對?
你的心如果潛在你的眼根裡面,
同樣的,
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嘛!
是不是?
是不是這樣子?
看到自己的眼睛?
有沒有人能夠看到自己的眼睛?
不可能!
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眼睛,
阿難!你這個比喻是錯的!
佛陀的意思是這樣子。
是不是?
這樣講,聽得懂嗎?
都知道了喔,
好!我知道你們程度很高,
很好!
好!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108頁,
前面執心在內被破;
執心在外被破;
執心潛在眼根內也被破,
這阿難很厲害,
他又想到一個地方,
[卯四 執心分明暗(分二)]
[辰初阿難以見明暗分內外]
[二 如來以不成見內為破今初]
109頁,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眾生身,
腑臟在中,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我們這世間人,
沒有幾個人像阿難這麼厲害、
這麼會轉的,
只有他!
阿難白佛言,
說:世尊!
我現在作如是思惟,
又想到了一個地方,
是眾生身,腑臟在中,
因為五臟六腑在中間,
所以暗的嘛!
竅穴,
竅穴就是七孔了,
人面的七孔了。
竅穴居外,
二個眼睛、二個鼻孔、二個耳朵、
一個嘴巴,
當然就是七孔了,
所以,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如果是藏,類似隱藏起來,
那是暗了,
那就暗了,看不到了。
我們眼睛有竅則明,
是因為有孔嘛!
[此文雖双計內外,]
[確論仍欲曲成,]
曲成表示:確論,這是真正的,
仍是希望能夠拐彎抹角的成功,
不是真正的成功,
轉個彎看看能不能成就?
叫做曲成。
[最初所執在內,]
[以明不知內,而能見外之故。]
而又能夠看到外面,
是不可能的,
所以,被佛所破。
[白佛言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在外身心相知固錯,]
心潛在眼根裡面,卻看不到自己的肉眼,
([潛根不能見眼])
也不對,([亦非,])
被佛所破,
[到底還是在內。]
那麼,在內的話,
如同執心在內是一樣的。
[然心在身內,何以不能見內?]
[因是眾生之身,腑臟在中,]
[有藏則暗故;]
這個「藏」跟五臟六腑的「臟」,
加這個肉,
左邊加一個肉部是一樣的,
有藏則暗,
二個字通用的。
[如何反見於外?]
阿難自己解釋說:
[因是眾生之身,]
[竅穴居外,]
[有竅]就是這個孔。
[則明故。]
[是眾生身三字,雙貫下兩句。]
[腑臟者,腑同府,即六府也;]
[臟同藏,即五藏也。]
[素問曰:]
[其傳化物而不藏者,曰府;]
[能藏精氣而不洩者,曰藏。]
這個「化物」就是食物消化吸收,
叫做化物;
這個「傳」就是傳動的意思,
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流動的意思。
能夠流動;
能夠把食物消化吸收,
一直傳遞過去的,
但是,而不藏,
叫做府,
只消化吸收。
最後消化吸收以後,
能藏精氣,化作精、化作氣,
也就是吸收營養以後,變成了精氣,
而不洩者,叫做藏。
[《白虎通》云:]
[五臟,即肝、心、肺、腎、脾;]
這五臟,
也就是肝臟、心臟、肺臟、腎臟、脾臟。
[六腑者,即五臟之宮府也,]
[胃為脾之府;]
[膀胱為腎之府;]
[三焦為命之府;]
三焦是指食道、胃、腸等部分,
以及生理機能,
生理機能就是我們的泌尿系統這一類的。
三焦,
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
胃啊、腸啊等等,
以及生理機能、泌尿系統等等,
這是三焦,
分成上焦、中焦、下焦。
那麼這個,
有一本經叫做《難經》,
是不是?
這是黃帝發明的,
就是發明《內經》之旨的書,
《內經》也就是黃帝的內經,
裡面的內、內外的內,
我現在是醫書,
醫書。
三焦,三焦者;
我現在念一遍:
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
三焦,
水穀就是:
水;
穀就是穀類的穀,
水穀之道路,
也就是我們喝的湯、
吃了這個五穀類的,
這個道路通過去,
所以,氣之所終始,
就是三焦。
上焦者,
在心下,下膈,
這個膈就是橫膈膜的膈,
體腔中,橫分胸腔跟腹腔的膜,
薄膜的膜。
說:在心下,下膈;
膈就是橫膈膜那個膈,
體腔中,橫分胸腔與腹腔的膜,
膜就是一個肉,再一個莫,
莫須有的莫,
膜。
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
主要的是進來,而不出去,
是不是?
叫做主內而不出。
中焦者,在胃中脘;
這個脘,
左邊一個肉部,右邊一個完人的完,
完,
就是:這個人完蛋了!
是不是?
在胃中脘,
不上不下,
主腐熱水穀,
腐就是腐蝕的腐;
熱就是熱氣的熱,
腐熱水穀,
水分,還有五穀類,
叫做主腐熱水穀,
這是中焦。
所以,中焦者,在胃中脘,
脘就是胃腔,
脘就是我們胃裡面腔,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胃囊,
胃好像一個氣囊,胃囊。
在胃中脘,不上也不下,
主要的,
主就是主腐熱水穀,
就是把它消化,
裡面蠕動,胃部蠕動,
把它消化。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膀胱上口,
主要的,主分別清濁,
主出而不內,
出就是排出去;
而不內,不會往上,
它是往下的,
以傳導也,
以傳導也。
所以,師父再念一遍:
三焦,
這是黃帝的《內經》裡面所講的,
三焦,
三焦者,
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者,
在心下,下膈,
在胃上口,
主內而不出;
中焦者,
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主腐熱水穀;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
「清」就是清淨;
「濁」就是濁氣,
主出而不內,
就是主要的是讓它出去,
而不內,
就是不會納、接納東西進來,
也就是只出不入的意思,
以傳導也。
好!三焦了,
就是從食道、胃、腸,
到生理機能。
好!
這三焦為命之府,
[膽為肝之府;]
[大小腸為心府、肺府。]
等等。
[五臟者:]
[腎為精藏;]
[心為神藏;]
我們常常講:心神不寧,心神不寧。
是不是?
心為神藏;
[肝為魂藏;]
就是魂魄了。
[肺為魄藏;]
我們常常講:肝膽相照,肝膽相照,
是不是?
肝為魂藏;
肺為魄藏;
[脾為志藏。]
[腑臟皆身內之物,]
[故曰在中。]
所以,在座諸位!
我們就了解,
這個五臟六腑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去看西醫的時候,
就會分什麼科‥‥‥
這腦科、胸腔科、胃腸科等等,
直腸科、
腫瘤科、婦產科、
泌尿科、小兒科、骨科。
所以,一個醫生窮其一生,
窮其一生,
也只能在身體上某一些做特殊的研究,
真的沒有那個萬能的醫生,
沒有的!
那麼,中醫呢?
就比較一起了,
像邱醫師的看法,
他說:
西醫分科來醫治;
在中醫來講,是很難分的,
因為它是息息相關的,
它是息息相關的。
所以,在中醫來醫治的話,
他醫的話要全身醫,
也就是體質要徹底改變,才有辦法,
叫做治療,
叫做真正的治療。
所以,一般來講的話,
西醫有它的優點,
有它的了不起的地方。
那麼,西醫只醫了某一部分,
腸子不好,西醫就醫腸;
心臟不好就醫心臟;
肝臟不好醫肝臟;
中醫就是徹底全身都醫。
但是,還是要碰到名醫,
才有辦法!
對不對?
你不碰到名醫,也是沒有辦法,
沒轍!
這就要看個人的因緣跟福德了。
因此師父走過人生病苦最黑暗的時刻,
當我在最嚴重的病苦的時候,
旁邊的人一直在安慰我,
在病床上躺著,
旁邊的人買花、
買水果、拿紅包來,
還是痛啊!
買水果來也痛;
買花來還是痛,
說:哎呀!師父啊!這個供養您!
還是痛啊,
痛的時候,
任何人同情你都沒有用!
所以,我發這個決心,
這四年來:
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顧這個身體!
所以,我現在的口號是:
健康第一,佛法第一,
健康一定要排第一,
佛法要排第一!
為什麼?
別人在旁邊同情你也沒有用,
再怎麼安慰你還是沒有用啊,
痛是你在痛啊!
對不對?
佛法也是這樣啊,
你自己不解脫,
你煩惱、
起無明、起瞋恨、貪瞋癡,
旁邊安慰你有用嗎?
有用,
暫時;
你的無明煩惱,潛藏在你的深層意識裡面,
我執擺不平;
我貪擺不平、除不掉;
無明煩惱除不掉,
佛菩薩、經典都講得那麼好,
祖師大德真理那麼好,
你心不受用,
法不入心,有什麼用?
旁邊的祖師大德一直勸你放下,
你卻這樣子的痛苦、執著,
幫得上忙嗎?
佛菩薩幫得上忙嗎?
身體病苦,
只有自己知道,
別人在旁邊推拿、安慰,
痛到發抖啊!
那根本就連站就沒辦法,
叫做寸步難行啊!
所以,由這個病苦的體會,
就知道什麼事都要靠自己的,
要把自己的身體健康搞好;
解脫還是要靠自己的!
這是師父深深的體悟。
好!靠自己以後,
就不需要人家同情了!
對不對?
所以,講到這個中西醫的問題,
我還是表達:
我對西醫沒有成見,
那麼,我把中醫的觀念告訴你,
一起醫,同時醫,
不能分科;
也很難分科,
西醫有西醫的了不起;
中醫有中醫的偉大,
我想二種並用,
對病人還是都存在的,
有時候,用西醫;
有時候,就是要用中醫。
底下,
說:腑臟者皆身內之物,
故曰在中。
[竅穴即七竅]
[(眼二、耳二、鼻二、口一,為七)孔穴,]
[皆面上所具,]
[故曰居外。]
[藏者包藏義,]
[有藏則必暗,]
[竅者通達義,]
[有竅則必明。]
[阿難思惟,]
[此有藏則暗,可脫前昧內之過;]
[有竅則明,]
[可脫前知外之過,]
總之,
想要擺脫著心在內,還有著心在外之過。
底下就舉事證了,
[故下擧事以證。]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內,
是義云何?
你看,這個口氣緩和很多了,
不敢很硬了。
是不是?
說:今我對佛,
我眼睛睜開來,見到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叫做見內,
我這樣的見解、這樣的義理云何?
您的看法如何呢?
是不是對呢?
請佛明示。
[此自釋竅明藏暗。]
[以對佛開眼,竅有故見明,]
因為有孔,
就見明了,
眼睛有竅嘛,所以就看到明。
[名為見外,]
[有時閉眼,有藏故見暗,]
[名為見內。]
[此還同第一番在內之執,]
[因已被破,未敢自決,]
[故請決於佛曰:是義云何?]
[觀阿難此處語氣,與前第二番云:]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實」就是決定了,
[是義必明,]
你看,語氣多麼堅定!
[將無所惑,]一點都沒有困惑。
[同佛了義。」]
完全跟佛的看法一樣了!
那個語氣多堅定啊!
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兩相比較,其勇氣又相去幾何?]
[初阿難以見明暗分內外竟。]
今天大家要稍微辛苦一下,
我們一定要把這一段講完,
這個分開,第二天他就會忘記了。
[辰二如來以不成見內為破]
[(分三)]
[巳初 破所見非內二 破能見非實]
[三 正與結破(今初)]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
為與眼對?為不眼對?
眼對就是:跟眼睛有沒有關係?
佛告阿難:
你當閉上眼睛的時候,
看到暗的時候,
這個所謂眼前的這個暗的境界,
是不是跟眼睛有關係?
叫做為與眼對?
就是:是不是配合著眼睛?
如果配合著眼睛,
是不是?
是往前看,
是不是?
見明、見暗都往前看。
為不眼對?
或者是不配合眼睛呢?
為不眼對?
[因阿難所執,還同在內,]
[故佛獨約見暗破。]
[此就所計,双開對眼不對眼,]
[下分破兩途皆非。]
也就是配合眼睛,或者是不配合眼睛,
二個角度來說。
好!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何成在內?]
意思就是說:通常人眼睛是往前看的,你現在閉上眼睛,見內為暗,就變成返觀回來了。若與眼對,如果你前面的這個暗的境界
,跟眼睛配合來看,暗在眼前呢!如果是跟眼睛配合,你所謂的暗,應該是在眼睛的前面呢,何成在內?為什麼閉上眼睛見到暗
,就叫做見內呢?意思就是:暗應該配合眼睛,不能說看到暗,就叫做看到內,這觀念是不對的!
[此破閉眼見暗,名為見內。]閉上眼睛,就認為是看到裏面,名為見內。[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若與眼對,則暗在眼前,]如果你
跟眼睛配合,那麼,暗境是在眼睛的前面,不可以說在裏面。[相對于眼,何成在內,]它是眼睛的前面呢,怎麼會變成眼睛的裏面
呢?身體的裏面呢?[名為見內耶?]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成內者,意思就是:如果這樣可稱為見內,閉上眼睛沒有光線,見暗,這樣也說得通,叫做若成內者。如果你這樣閉上眼睛見
暗,叫做見內,這樣也說得通;那麼居暗室當中,沒有日光、沒有月光、沒有燈光,那麼,都很暗啊,是不是都變成你身體裏面
的三焦六腑呢?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呢?這樣講得通嗎?你說見暗則見內,那麼,所有的,只要把電燈統統關掉,也沒有日、也
沒有月、也沒有燈光,統統沒有,那麼,統統暗啊,那麼,是不是見到你的五臟六腑?名為見內嗎?
[若執眼前之暗,成為見內者,則居暗室中,無有日、月、燈,三種光明,此室暗中境界,都成在內,]既然暗就是你身體內,那麼
,只要沒有光線,是不是你所看到的境界,都是你的五臟六腑呢?[皆汝之焦腑,]是三焦六腑。[豈有是理耶?]哪里有這個道
理呢?[焦是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臍之間,]“臍”就是我們的肚臍,腹部中間凹下成一小窟窿的部分,是出生的嬰兒脫去臍
帶的地方。[下焦在臍下,三焦為命府,乃六府之一,故曰焦腑。]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
如果不配合眼睛,那怎麼叫做見呢?見一定要配合眼睛嘛,見明、見暗都是見,可是,都是眼睛,要配合眼睛嘛!若不對者,云
何成見?如果不配合眼睛,怎麼能說:他看到明、看到暗呢?
[此防轉計,對既被破,遂計不對,故並破雲:若所見之暗,不與眼對,云何可以成見?]你看到的暗境,如果不跟眼睛配合,就不
能說看到暗了,怎麼可以成見呢?[凡見必定根境相對,]就是根跟境相對。[此為世間共許。]
[初破所見非內竟。]
底下,[巳二破能見非實]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我解釋一下:這裏不是很好懂,若離外見,內對所成,意思就是:如果不是向外看,那麼,便是向內看了。如果向外看,所成之
見是不對的,那麼,當然便是向內看;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內看了,只二種嘛!若離,“離”就是不是。如果不是對外看,外見就是
對外所見,中間加二個字:外見:外“對所”見。因為眼睛對外直視,他就能夠看得到;內對就是閉眼,外見就是眼睛睜開來。眼睛
不是向外看,就是向內看嘛!
所以,若離外見,如果不是眼睛配對所看得到的,意思就是:這種功能,內對所成,那麼,這種功能,暗對,也就是對內看到暗
,內對所成就是:閉上眼睛的時候,變成看到暗、看到內。這意思就是說:如果說:所對的暗境,不是外對身外的暗境,而是內
對身中的暗境,就是說:眼睛有返過來看的功能了。
好!在座諸位!把筆放下來,看師父這裏,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眼睛睜開來往外看,是正常,對不對?阿難說:把眼睛閉起來,
叫做見什麼?見暗,就是見內。懂嗎?懂佛陀的意思嗎?見暗,阿難的意思就是:把眼睛閉起來,見到暗,見到暗的時候,就認
為是見到內。那麼,眼睛有什麼能量呢?返過來看啊!眼睛閉起來,就變成看到裏面;這眼睛本來看外面的,這眼睛變成看裏面
了,懂我這個意思嗎?把眼睛閉起來看到暗,就認為是看到內,這眼睛變成返觀回來了。這個觀念很重要,阿難變成這個道理了
。所以說:合眼見暗,就變成眼睛會跑回來看到裏面的東西了,眼睛不是看外面,就是看裏面嘛!這是阿難。。。就變成怎麼樣
?問題就出來了。
說: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好!如果你阿難所講的,不是用眼根看外面,所配對所成,看到的暗的境界,而是由閉上眼睛,所看
到的暗境,合眼,合上眼睛看到這個暗,名為身中的暗境,認為這個是身體上的暗境,既然如此,開眼見明,睜開眼睛,諸位!
眼睛變成阿難講的:有返觀的能量,眼睛張開會看到什麼?何不見面?
好!這樣講還不是很清楚,諸位!看這裏,譬如說:這是鏡子(師舉一方形紙片以為鏡),面朝我這邊,當我鏡子拿這樣的時候
,鏡子會照回來,對不對?鏡子會照回來。我看鏡子的時候,我鏡子拿這樣子,我可以看到鏡子的後面。對不對?阿難的意思就
是說:眼睛閉上來會看到裏面,就像鏡子往內照一樣啊,那麼,我眼睛一睜開,睜開(師將“鏡子”放遠照著自己),如果鏡子往前
面移,會看到自己的什麼?看到自己的臉。知道嗎?眼睛一睜開,因為它會照回來嘛,我鏡子放這邊(師將“鏡子”挪近自己臉旁)
,可以看到後面;我鏡子放這邊(師將“鏡子”放遠照著自己),會看到什麼?看到自己的臉,因為它有返照的功能嘛!
這個就是說:阿難自己的見解被佛所破,說:你這個見地,見暗叫做見內,看到暗,就認為是看到自己身體裏面;那麼,佛陀說
:那麼,你的意思是不是跟眼睛有關係呢?如果跟眼睛有關係,見暗就叫做見內,那麼,沒有燈光的時候,是不是都是你的五臟
六腑?好!如果說:你的眼睛不是配合著外境而成的,這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你的眼睛是閉上眼睛可以看到暗,那就變成眼睛會
看回來了,閉上眼睛;那麼,睜開眼睛,眼睛還是有返觀的能量、力量,對不對?會看到自己的臉,何不見面?當你閉上眼睛,
見暗;睜開眼睛,會有返觀,當然會看到自己的臉,跑回來嘛!
如果這個觀念糾正了過來,好了,底下就不是困難了。
[此恐阿難救雲:我開眼見明,乃直視對外;我閉眼見暗,乃返觀對內,不取眼前暗室為焦腑。故先按定,設若汝之見暗,是離直
視,對外之見,]一般眼睛是不能離開直視而能見的;離開了眼睛直視,你根本就看不到啊!所以,是離直視,對外之見,[乃是返
觀,]會跑回來看到自己。[內對身中所成之見。下二句釋此一句,合眼見暗,名為返觀身中。]則反過來問他:([則難之曰:])[合
眼]眼睛合起來,閉上眼睛既然看到自己的內部、身內,([既能返觀,])[開眼]因為這個功能還存在嘛,[亦當返觀,見是一個,開
合理當一致,]因為什麼?因為有往內看的功能嘛!往內看的功能,閉上眼睛,能夠返觀;開了眼睛,一樣可以看回來嘛,就一定
看得到自己的臉。所以,[則開眼見明之時,何不返見自己之面?]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面,意思就是:沒有能力返觀、返見自己的面,那麼,你的內對不成,你閉上眼睛;內對就是閉上眼睛,眼睛
是根、境;根、塵的作用,這是大家所知道的,你卻說:閉上眼睛可以看得到暗,又看到內部,你這個內對,閉上眼睛見暗,名
為見內,是不可以成立的。
好!見面若成,就算你睜開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臉,見面若成就是:姑且讓你成功,讓你假設成功,姑且說:你睜開眼睛,可
以返過來看到自己的臉,假設這個是成立的話,那麼,這個了知的心,以及眼根,變成在虛空,只有虛空可以看回來自己的臉嘛
,何曾在內呢?為什麼你講是在內呢?
[此躡上,雙破見面不見面。]是不是?[若開眼見明,不能反見自面,可證閉眼見暗,亦不能反見身中,則內對之義不成矣。]你開
眼見明,看不到自己的臉;當然,你閉眼見暗,也不可能看到你自己身內的東西,這眼睛的功能是一樣的嘛!如果按照阿難你的
講法,閉眼見暗,名為見內這種講法。
[下縱雲:]底下說,稍微放寬一點。[開眼見明,反見自面若成,]開眼能夠看到明亮處,又可以返過來看到自己的臉,就算這樣,
姑且讓你成立。[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反見汝面,]反過來看到你的臉、你的面,[竟成心眼在空之過,何成在內耶?]
為什麼講在內呢?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好!師父解釋一下,如果在虛空,當然跟你身體沒有關係,自非汝之自體,當然就不是你的身體的一部分了,因為它在虛空嘛!
即應如來,那麼,現在的如來,即應就是:我站在你的前面這個如來,今見汝面,我也看到阿難你的臉呢!底下加四個字:難道
如來,“亦”底下加二個字:“變成”是汝身,底下加幾個字:身體的一部分嗎?今見汝面,亦是汝身?因為它字太簡單了,整句的意
思就是說:現在的如來看到你的臉,難道如來也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嗎?是不是?因為心在外,才可以看到自己的臉嘛,那麼,
如來就變成阿難的一部分了。所以,如果在虛空,就是在外面了;如果在虛空,當然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如果說:是你身體的
一部分,那麼,現在如來站在你的前面,難道如來也變成你阿難身體的一部分嗎?
[心眼若在虛空,反見汝面,已離於汝,]已經離開你。[自非汝之自體。]當然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此兩句下,應補足其意,]說:
[汝若定執離體之見,不妨仍是汝體,]意思就是說:你一定執著,離開自體,而能夠看得到,不是身心一體的,可以分開來,不妨
仍是你的身體。[下接雲:即應如來,今離汝體,]現在在你面前的如來,離開你的身體,[而見汝面,]難道如來也是你身體的一部
分嗎?[難道亦是汝身耶?]也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嗎?[如是則有認他成己過。]認為別人是自己;你是你,我是我,大家互不相干嘛
!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這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在外面的如來之見,如果就當作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你的眼已知,就在虛空了。身合非覺,“合”就是應
該,你這個身體就變成一個沒有知覺的了,因為身眼,身體跟眼睛本來是一體的了,你的眼睛已知,你的眼睛已經跑到虛空外邊
去了,已經知道了,那麼,你這個色身怎麼樣?分開來,身合非覺,身體應當是怎麼樣?沒有知覺了,變成了眼睛跟身體配合起
來,變成了身體不覺了,這樣是講不通的!
這個是繼續上面所有的假設說:心在虛空;諸位!如果前面加幾個字,就更清楚了,汝眼已知,身合非覺,意思就是說:若心在
虛空,汝眼已知,如果你的心在虛空,就是在外面,汝眼已知,你眼睛就已經有知覺了,這個是繼續上面所說的心在虛空,繼續
講下去的假設。就算你的心在虛空,“知”就是有知覺了;“合”就是應該;非覺:非有知覺了,“非覺”就是非有知覺了。也就是說:
如果你的心跟眼睛在虛空中,則當你看東西的時候,你的眼既然已經有知覺了,那麼,你的身體就不應當有知覺。這樣聽得懂嗎
?很簡單!
說:這個虛空接下去前面,如果在虛空,那麼,你的眼睛已經知道了,眼睛有知覺了,你的身體應該就沒有知覺,因為已經分開
來了,知覺已經被眼睛。。。在外面看得到了。在外面的如來之見,([如若執如來之見,])[亦是汝身,]那麼,你的眼睛在外已
經有知覺了,([則汝眼已知,])那麼身體就應當是非有知覺,([汝身合當非覺,])“非覺”就是非有知覺了。[如是在有身成不覺
過。]而事實不然,身也是一體的,所以,阿難!你這樣是不對的!必汝執言:如果你一定要執著說:身眼兩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如果你一定執著:身體跟眼睛是兩種覺知,應該有二知,那麼,你的一身,你這個身體就變成兩尊佛了,兩個都有知覺嘛!
[此恐更轉救,眼雖在空,何妨身眼兩覺,]身體跟眼睛兩個覺知。[故破雲必汝執言,]你一定要執著說:[身眼兩皆有覺,則汝一人
,應有二個知覺。人身知覺,即是佛性,既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豈有是理耶?]
所以,[二破能見非實竟。]
[巳三正與結破]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是必不能見內之故,則應知汝言,閉眼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四執心分明暗竟。]
好!諸位翻過來,109頁,我用白話文,簡單的、快速的,三分鐘以內就結束。
執心分明暗,現在全部看經文就好,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髒在中,五臟六腑在中間,竅穴居外
,有了七孔,竅穴就是在外邊,會通外面。那麼,有藏則暗,有竅則明。翻過來,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
名為見內,是義云何?這樣的看法如何?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的時候,這個暗的境界,為與眼對?為不眼對?要不要配合這個眼睛,說明你見暗呢?配不配合?大家
都知道,暗就是眼睛所顯現的地方。如果與眼對,暗在眼前,為什麼說在你的身內呢?為什麼講在內呢?應該是在眼前嘛!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如果這樣也講得通,說你閉上眼睛看到暗,就是看到你的內在;那麼,只要沒有光線,沒有日光、月光、
燈光,那麼,在暗室中,是不是都是你的五臟六腑呢?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如果不跟眼睛配對,怎麼能講眼睛看到呢?因為根、境配對,是大家公認的。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好!如果說:我們可以把眼睛看外面,這個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而你不認同、不承認這樣子,好!你變成
閉上眼睛而看到裏邊,合眼見到暗處,名為身中的暗境,既然如此,開眼見明,你有返觀的能力,為什麼睜開眼睛,不會看到自
己的臉?如果不會看到自己的臉,表示說你閉上眼睛見暗,這樣是不對的!
如果說: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臉,見面若成,那麼,這個了知的心跟眼根,變成在虛空,為什麼變成在內呢?
如果在虛空,當然就不是你的自體了;就是站在你前面的如來,我現在也看到你的臉,難道如來也變成你阿難身體的一部分嗎?
如果在虛空,你的眼睛已經知道了,那麼,身體就應該沒有覺知啊!如果你一定執著:身體跟眼睛兩種覺知,應有二知,一個阿
難的身體,怎麼可能變成兩尊佛呢?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為見內者,無有是處,是不對的。
好了!我已經盡力了,聽不懂就沒辦法了,回去拜拜佛、觀世音菩薩了!今天耽擱大家一點時間,這個沒辦法,這中間一停,你
就聽不懂的!我知道,大家微笑就表示大家都聽得懂。
好!下課!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57:17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