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90|回復: 1
|
楞嚴經43-無始生死相續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四十三講)無始生死相續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43)
第四十三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22)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楞嚴經講義》86頁,[子二、普判眾生誤認。]「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個輪轉就是輪迴。這一段可是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看你用什麼心?用錯心就繼續輪迴;用對心,輪迴、痛苦就停止。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是因為用錯心。說: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為什麼會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諸位!這個用諸妄想,以什麼為根本呢?就是貪愛。簡單講:生死輪迴之大根本就是「貪」,簡單一個字,就是什麼統統「貪」,貪,什麼統統執,就什麼統統放不下,統統放不下!放不下,就一定要接受痛苦的洗禮。
有的人闖了一輩子,受過千辛萬苦,仍然覺悟不到佛的一、二句話;可是,有善根的人,跨進了佛堂,聽了二個鐘頭,就會恍然大悟:喔!原來我們這個色身是無常、是生滅、是不淨、是苦的、是空的、是無我的,他就恍然大悟說:要修行!不修行,沒有幸福可言!所以,我們就是用諸妄想,因為我們用貪愛、貪染的這個心,此想又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不真?因為會帶給我們痛苦、帶給我們爭執,故有輪轉。每一個人因為有執著,就會構成一個家庭;家庭跟家庭就會有糾紛;家庭構成一個種族和社會,就會種族跟種族戰爭,就會戰爭;更大一點就是種族聯合起來,就變成國家,這國家理念不合就戰爭、宗教不合就戰爭,這個就是很麻煩了!在佛的角度都是虛妄的;在眾生的角度,這個就是實在的。
[佛言善哉阿難!此讚善有二意:一、喜得病源,]病源就是問題出在哪裡,就是要因材施教,佛也是有教無類;但是,是因材施教。[可以施教;二、欲加斥破,先示安慰。]安慰就是鼓勵。佛陀勸人家用愛語、安慰的話,是有道理的,古時候有比賽二匹馬,二匹馬在比賽,賭錢的。這個馴獸師脾氣不好,每次這一匹馬跑輸的時候就被罵,然後吃苦、折磨。後來經過這個馴獸師,特別的馴獸師告訴他說:你這樣子不好,這個馬需要安慰,常常跟牠洗澡、拍拍脖子,然後,好像跟牠講話,要安慰,然後,鼓勵牠,後來,就每次都跑第一!這個馬都需要人家鼓勵了。所以,佛陀鼓勵人家,責備要少,鼓勵要多,要多鼓勵,要少責備,這個是人性本善,針對這樣子來教化。當然,有的眾生是特殊的惡劣,那個沒辦法,那個就一定要用法律制裁了,法律制裁了!
[汝指阿難,等指大眾。當知者:當以智知,不可以識知也。]智知就是必須用智慧判斷;識知就是一般的觀念,認識的心。不可以識知也,就是不可以用分別心去知,應當用如來藏性的本能的般若智慧去知。所以,[此段真妄雙擧,而判定者,]真妄,「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哪個是真心?哪個是妄心?先搞清楚。用現代話來講:情緒化、觀念,統統叫做妄;放下那個情緒的,就是要穩得住,再來就是不要落入觀念,觀念就是對境起種種的對立,那個都統統叫做妄;妄的當體即空,就是真。所以,諸位!真妄雙舉,你只要牢牢記住:離妄即真,這一句話如果抓住關鍵,你就悟道!不可以離開妄心,另外找一個真心。諸位!見一切相知道妄,即理,就放下,不可以一直強加種種的觀念,眾生就是:這個陷阱跳到另外一個陷阱;另外一個陷阱又跳到這個陷阱,一直在找答案,那個答案就是陷阱。就是這樣子!
所以,真妄雙舉,而判定者,[是欲當機,取真捨妄,]你要取真心,要把那個妄心捨掉,這是[為最初方便也。一切(去聲)眾生,包括凡、外、權、小;從無始無明妄動以來,依惑造業,]惑:「惑」就是無知、就是無明,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一切痛苦,也是來自於迷惑,迷惑,這個看個人的。所以,很多人碰到師父都會問,說:師父!您為什麼要出家?就是真的在這個世間你找不到真實的快樂了,再繼續找也是迷惑。所以,有幸聽到了正法:喔!原來眾生都是作繭自縛,原來我們自性就是佛。所以,因為依惑而造這個身口意的三業,[依業受報;]所以,業是最公平的,它是審判官,它是無形的審判官,而且是最公平的審判官。因此,世間沒有冤枉的,你今生今世得了什麼果報,是男眾、是女眾;是有錢、是沒有錢,諸位!認了就是你的,你一定要接受這個業報的事實。你儘量的努力,去改變你的命運;但是,我們無量劫來的強大的業力,實屬不容易的!因此,認命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結了婚,孩子生了,就放下,不要每天牢騷、抱怨另一半如何如何,碰到就是要認命,沒辦法;你實在沒辦法,不然你離婚嘛!再不然,再不然就氣死啊,這個就是業卡住了!所以,變成最困難的就是說:要離沒辦法離;要合,合不起來,已經有裂痕了,但是,中間就是業,就是讓你沒辦法去取捨,斷然的決定,這個就是叫業報,沒辦法!是不是?因此,我們要了解,業是很可怕的東西,完全被卡死了!所以說:如果你有大智慧,你就能轉這個業;但是,我們一般的眾生,沒有辦法,他一定要依業受報,因此,在業因,你就要特別小心。業因就是說:這個動念叫做業因;業緣就是手段,就是千萬不能結惡緣。你記得!縱然沒有緣,也不可以結惡緣,因為結惡緣的話,惡果它就會跟在後面,有了業因、有了業緣,業果就現前了,業果的報,報就沒辦法了,你就一定要受苦,一定要受苦!
所以,[於果報身,再起惑造業,依業受報,生死死生,相續不斷,其故何也?]這是為什麼?[都由迷故,則生死不休。]諸位!沒有碰到世尊、佛陀正法的,我敢說:一個都不可能覺悟!上至皇帝、總統,下到販夫走卒,一個都不可能,都醒不過來,都認為這個世間就是實實在在的,眾生要看得到、摸得到、聽得到的,他都認為這個是實在的,誰能體悟到緣起如幻?是不是?不能體悟到緣起如幻,就迷;迷就貪;貪就是苦,有貪就一定苦!
[不知者,即迷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所迷之真。豎窮三際,不生不滅,曰常住;]豎窮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存在。[法界一相,無偽無妄,曰真心。]法界一相是什麼?一相就是唯心,叫做絕對的真心。一相就是: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即一切相,就是真心。我們前面講的是妄,現在講的叫做真,而這個真叫做絕對,不是對妄講的;如果你認為有一種真,那麼,也是妄。所以,這個絕對,叫做不可思、不可議,離一切對立的,連真都要放下,你著一個真,這個就是妄。所以叫做法界一相,一相就是絕對。所以,一個顆粒微塵,就是絕對的空,諸位!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樣絕對的空,一朵花擁有宇宙的真理,會用的人,就了解是緣起性空;不會用的人就迷茫:這是一朵花!見不到究竟的本體。因此,法界的絕對相,絕對唯心,它就是無偽無妄,這個叫做真心。
[性淨者:]說:[其性由來清淨無染,不是浣滌而後淨;]不是洗了才清淨,它本來就淨。所以,禪宗的祖師告訴後代的人:讓我們的清淨心繼續作用吧,千萬不要讓它停止。因此,我們因為不悟,所以,須要世尊一而再,再而三的從各個角度切入,聽經聞法,都在等待自己適合的某一個典故、某一句話,恍然大悟,都在等這一句話;但是,不知道哪一句話突然會打開你那個鎖,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萬境本閒,庸人自擾,原來是如此!
所以,聽經聞法就是這樣子,累積了深厚的善根。因此,師父勸大家說:這個聽經聞法,它一定要堅持,你今天偶爾來聽二堂課,很法喜;隔幾天又不在了,它就會中斷。它要累積深厚‥‥‥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哪一個晚上講的哪一個故事,剛好打開你的心扉,佛來到你的心中,化為一體,即心就是佛!祖師大德也是這樣子,來跟著禪師,二十年沒有跟他講一句話,二十年統統沒有!然後,他的師父教導他的徒弟說:我起床,你就跟我起床;我睡覺,你就跟我睡覺;我劈柴,你就跟我劈柴。徒弟就跟著做了,可是,他就是啟發不了,啟發不了!有一天,他這個徒弟就問了,說:師父,師父!我跟了您二十年,您都沒有告訴我什麼是禪?他的徒弟要繼續問下去的時候,說:師父!什麼是禪?他師父就:噓!恍然大悟!喔!原來禪‥‥‥日常行住坐臥,劈柴、吃飯統統是禪,只是自己不悟而已啊!在師父旁邊二十年,師父知道因緣成熟了,正當要問的時候,就:噓!呼!突然大悟!
遠離一切諍論叫做禪,連開口都錯。人家就能夠體悟了!你說:啊!我正要這一句答案!你回去還是跟人家大聲嚷嚷,還是一樣啊,沒有用!因此,我們要了解,那種內證的功夫,絕對不是戲論的,是實實在在的享受那種幸福、快樂、安詳、無諍、寂滅,佛陀的真實不生不滅的心性的。那是一種完整的人格的享受,是無時無刻不在寧靜的大海當中,就算發生了戰爭,混亂的世間,他也一樣可以超凡入聖;也一樣在污泥裡面現蓮花。為什麼?他早證如如不動的心性了。所以,聽經聞法它不能從中間切掉;切掉,我今天來使二句看看,會不會有得到益處?也許某幾句話是有好處的,對你有啟發性的;但是,他這個每天來看、聽,就不一樣,他累積‥‥‥因為累積了善根、因緣、福德具足的時候,就等待那一剎那的因緣。有時候,師父的一句話、一個典故,這個鎖,這個鑰匙放進去,啪!開了!從此以後,就作為無為人了,無為閒道,無所作為,就證悟到無為法,所有的生滅就是不生不滅了,什麼都放得下,什麼都看得破。所以,不是浣滌而後淨,是本來就淨;而這個淨,還不是對染講的,是絕對的淨。[性明者:其性亙古靈明不昧,]「亙古」就是從古至今,靈明不昧。[不假功用而後明。體,即真心本淨本明之體,此心雖迷,體猶不失。]
[用諸妄想:諸字助語詞,妄想即所執之意識妄心,]諸位!這一句就是一切眾生痛苦的根本,所執的意識妄心,所有的眾生,為什麼活得痛不欲生?就是因為拼了老命,執著錯誤的假相,認為這個世間是實在,有可執著的東西。[亦即上文見相思惟之心,下文緣塵分別影事。此想不真二句,下文佛告阿難云:「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此是前塵,前塵就是現在你前面的五欲六塵,就是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叫做虛妄相想。我們看了相,就執著,我們看了相,他就執著。為什麼?不知道那個相是緣起的東西。是不是?惑汝真性,惑汝真性,迷惑顛倒這個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就是認意識心,能推測的、能執著的、現前可以用的,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叫做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我們失去了本來真常的心,「元常」就是本常,本來真常的心。[故受輪轉。」]
因此,佛陀的一句話,抵得過世間百千萬億的財產;世間百千萬億的財產,抵不過世尊一句話的!世尊的一句話,得到永恆的法身慧命;得到永恆的解脫;世間百千萬億的財產,有用嗎?所以,一切修行人,應當以法為樂,不應當以五欲六塵為樂。
[言其本非真心,錯認為真,被其賺誤,]「賺誤」就是欺騙。[輪迴流轉,於生死苦海,浩刼莫出也。]「浩劫」就是長劫。在座諸位!我們已經輪迴很久了,今生今世有幸聽聞到佛法,就千萬不能錯過,要好好的修行![此中常住真心,即二種根本中真本,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用諸妄想,即二種根本中妄本,為無始生死根本是也。一切眾生,迷真所以執妄,]因為迷了真心,所以,執著這個妄心。[起妄惑,造妄業,受妄報,]諸位看,有三個「妄」,也就是告訴你:生命是一種虛妄的產物,生命是妄想的產物;宇宙是妄心的舞台。但是,如果是證悟的聖者,人生是真心的顯現;宇宙無一處不是真如法性,悟到了就是這樣子。所以,同樣一個人,可以用妄覺,也可以成正等正覺,就看你用什麼心?為什麼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因為他不迷啊,他也不會迷惑顛倒。是不是?
今天報導了,說有一個主管,有一個主管,他有一個秘書,是不是?留下來,就跟她講說:我們今天要加班!就留這個秘書,這個主管是男的,這秘書是女的,是人家的老婆,可能長得不錯吧!這秘書在接電話‥‥‥這個主管可能當時沖昏頭了,不知道那個是人家老婆,她一邊講電話,從後面給她抱起來,給她抱起來,那個秘書剛好在講電話,又怕電話對方聽到,是不是?怕損壞公司的名譽,就電話掛斷說:你不要這樣子!就跟他呵叱了:不要這樣子!後來,又第二次又抱著她,然後,這個女孩子回來跟她老公講,這老公決定要告他!再來,後來是氣不過了,就上網,把她被性騷擾的整段全部列出來,動作啦、舉止啦、從後面抱她啦,結果這個主管收押了,性騷擾成立,收押了!對不對?如果這一念衝動心上來,你冷靜一下,稍微冷靜一下,抱起來,如果他有白骨觀,你抱的就是一堆白骨。假設說:他有這樣的因緣觀、白骨觀、不淨觀,能夠有這樣的功夫,稍微冷靜一下,擁抱不一定代表擁有嘛!
你觀想一下:抱著的時候,她慢慢會老化嘛!假設說:有這樣的情形,抱著,趕快去吃吃飯,來又抱著,睡覺又抱著,好!她就會慢慢老,從嬰兒、十歲、二十歲、三十、四十歲,到最後火化,變成一堆骨頭,觀想:抱著一堆骨頭!所以,當你有學佛,不管碰到重大的挫折,還不至於發生不幸,不至於發生不幸。譬如說:二個男女戀愛失敗了,假設說:他有佛法的觀念,他就知道沒有緣,分開,他就沒有緣,沒有辦法,勉強不來!可是,如果沒有學佛,就會一定要置對方於死地,因為他沒有這個緣起的觀念、緣分的觀念。所以,沒有聽聞佛法的,比較容易造成重大的不幸,而變成沒有辦法收拾;但是,學佛的也會,只是比例會比較少一點,因為他會回歸理性;他會回歸智慧;他懂得不淨觀;懂得無常觀;懂得無我觀;懂得白骨觀;懂得苦觀。現在這個主管,主管被停職了,這樣有衰嗎?值得嗎?抱那二下,一個月好幾萬,六、七萬塊沒有了,名聲又不好!是不是?那一念的衝動,你看看!後遺症,現在被收押了!所以,起妄惑,造這個妄業,受這個妄報。
[所以輪轉不息!初取心定判竟。]這個「竟」就是段落的意思,就是這一段講完了,竟。是不是?說:師父!後面為什麼加一個「竟」呢?「竟」就是這一段到這個段落,就這麼簡單,這麼簡單也搞不懂?
[癸二、正與斥破。(分二)。子初、如來備破三迷。二、大眾知非無辯。(子初又分三)。丑初、破妄識無處。二、斥妄識非心。三、推妄識無體。(丑初又分四。)]妄識無處就是:妄識沒有你停留處,意思就是剎那生滅的。斥妄識非心,非真心,妄識剎那執著的一種影像,對相上起執著、分別的一種影像而已,是第六意識心,不是如如不動的真心。推妄識無體,體是永恆存在的,妄識來,一下就走了,一下增、一下減;一下得、一下失,凡是有得失、來去、生滅、增減的,統統不是真心,不是真體。所以,自古以來,禪宗有一句話,直接了當告訴你:什麼叫做修行?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禪宗真厲害,一句就搞定了,一句話就搞定了!
譬如說:世間人,我舉個例子,譬如說:你正在吃包子,假設說啦,你正在吃包子,這包子放在前面,如果我包子吃到一半,前面有三個包子,然後,突然有人把師父的包子搶走,我一定不會生氣。為什麼?我吃我拉,你吃就你拉啊,統統要拉,一樣!我吃到一半,你把我三個包子突然搶去,我一點都不會生氣。如果沒有大悟的,搶那三個,那就沒完沒了了:我吃到一半,你這麼沒有禮貌?是不是?寧願我自己拉,哪輪得到你呢?他就會變成這樣子。所以說:一切都以執著這個假的色身為自我,所以,他就什麼都為這個自己,什麼都要保護;因為我們不清楚,所以,我們不了解保護的道理。
譬如說很簡單,譬如說:這個皮膚,我們一般就是要保護皮膚,對不對?她不知道,她就買了這個化妝品來,就開始抹‥‥‥她不知道,這最基本上的,她不知道,連皮膚要呼吸都不知道,她就把粉弄得很厚很厚,就錯了!這方法剛好錯誤。為什麼?這皮膚它要呼吸的!知道嗎?所以,如果你抹上化妝品的時候,記得!你寧可用好一點的,買好一點的,讓皮膚可以呼吸,否則你這樣一抹下去,剛好不能呼吸,太陽一曬的時候就黑斑;你再繼續抹,它又沒辦法呼吸,這樣皮膚會窒息而死,組織會壞死,這麼簡單的道理不懂?是不是?所以說:如果你用‥‥‥連這個最基本上的都不懂,那是很可憐!
所以,一切痛苦來自於無知。所以,你一直很想讓它美,對不對?可是,你不知道美是要持續的。譬如說很簡單,你用一個化妝品,一個口紅就好,一個口紅,你用很紅的,那裡面有鉛、汞,好!很紅,抹起來很好看、很有朝氣;我告訴你:你用劣質品抹久了,久了以後,你化妝品卸下來的時候,你的嘴唇會黑掉,會黑掉!為什麼?汞中毒,汞中毒,你看,我都沒抹,你看,我都沒在抹的。所以,我們連最基本上的保養品,都應當要知道一些知識,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Wisdom is power.智慧就是力量。對不對?人家說:當法師怎麼懂這麼多?我就說:懂這麼多有罪嗎?對不對?他說:師父!您是有在抹什麼嗎?我哪有抹什麼?沒有啊!這是天生自然的,我這是 nature 呢,自然的!對不對?天生的荔枝呢!(天生麗質諧音)所以,這是一種佛法‥‥‥由佛法的智慧、知識,智慧就告訴你:連這個最基本上的化妝品,都要有智慧,都要有正確的方向。是不是?才不會傷到你自己嘛!
底下,諸位看左邊,經文;[寅初、教以直心應徵。]直接回答。[二、雙徵能見能愛。三、徵詰心目所在。四、所執七處咸非。今初。]「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說:你今天‥‥‥「研」就是求。你今天阿難欲求無上的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就是回答我,酬我所問,就是應當回應我所問的問題。十方如來,就是無論哪一尊佛成道,同一道故;這個同一道,就是統統用明心見性,不生不滅的心性修行,沒有一尊佛,說不開悟可以成佛的;沒有一尊佛,說不見性可以成佛的,沒有!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心言,言就是心之聲叫做言,心靈的音聲叫做語言。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委曲相就是:這樣才不會走冤枉的路,委曲相就是冤枉路、繞彎子;直心是道場。
88頁,[此文是佛,欲斥其緣心虛妄,]為什麼?境現前,就會勾引出我們的妄心,所以,能緣的心,其實是虛妄的。[故先勉以直心酬答。研者求也,謂汝今有欲研求,無上菩提之道,必須真實發明,自己本具,不動搖不生滅之根性,則無上菩提,斯可希冀。]這樣才有希望,「希冀」就是希望。[發即開發,明即悟明,性即六根中性,]六根中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亦即如來藏性;此性為楞嚴定體,]所以,楞嚴定體以什麼為出發點?以明心見性為出發點,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為出發點。所以,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決定沒有辦法體悟楞嚴大定,沒有辦法!所以,此性為楞嚴定體,[若真發明,即開圓解;]為什麼用一個「圓」?「圓」就是圓滿,這個才是圓滿的智慧。
[圓解不開,圓行不起,則圓定不證,圓滿菩提之極果,安望其得成哉?]怎麼可能希望成就呢?所以,第一個要怎麼樣?要大開圓解;你圓解不開,你就沒有辦法圓行。那麼,這一句的意思,如果用不生不滅的心性來解釋就是這樣,說:這個不生不滅的楞嚴大定的定體,如果你真的發明了,就是開了不生不滅心性的圓滿之解。有了不生不滅的心性的解;如果你不開,就沒有辦法起不生不滅圓滿之行;這個圓滿之行不起,就不可能得到圓滿不生不滅的大定;這個圓滿大定如果沒辦法證,當然就沒有辦法圓滿菩提之極果。所以,要菩提圓滿的極果,就必須開圓解。所以,開圓解要起圓行,才能得圓定,才能得極果。連第一個開圓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連最基本的明心見性都沒有,那你就不可能成佛了![此即如來密示定之最初方便也。]
[又真實發明,根中妙性,不動搖,不生滅,具足如來藏。發明,即微密觀照,開解照了。此性為天然定體,即奢摩他;]這奢摩他也是一種定,也是一種定,翻譯成中文叫做止,停止的止,就是止息煩惱。[躡解起行,一門深入,即三摩;]三摩翻譯成中文叫做觀。所以,依解起行,一門深入,就得到三摩,觀就是開慧,開智慧。[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即禪那。]禪那就是止觀雙運,智慧均等。所以,[三定不出一心,如果上根利智,觀見如來勝相,不於所見,分別染淨,而於能見,得個消息,不認妄識為心,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矣!]這一段要畫雙紅線。我再講一遍:如果上根利智,根器利的人,觀見如來三十二相,知道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要以什麼見如來呢?要離一切相,可以見如來。不於所見,不於所見就是境界,不對境界產生任何的分別心,了知境是妄。不於所見就是境界,不對境界產生染或者是淨,連淨的念頭都不可有。淨就是:譬如說你做一切善,淨,譬如說:你持戒清淨,還不能加上說:我持戒清淨!來傲視別人;染就不用說了,染不可做,淨也不可著。是不是?所以,分別染淨,就是只要你對境界落入觀念;染淨就是觀念,也就是所講的善惡、是非、好壞。而於能見,注意喔!能見的心,就在這個同時,得個消息。能見是意識心;但是,記得!這個意識心,同時放下的那一念,就是真心,還不離當處,不離當下,不再認妄識為心,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什麼叫眾生?就是停不下來,要把自己搞得很忙;要把自己弄得很辛苦!成佛有什麼好處?就是什麼都享受,英國人也是享受下午茶,英國人。我看那個倫敦,這下午茶,這英國人最享受的,時間一到下午,你到倫敦去看,大街小巷都是下午茶。而且英國人把全世界各國的茶都收集,看你要喝什麼茶?他們的消費,大概是高雄的二倍,喝個下午茶,與朋友聊聊天啊怎麼樣;在台灣,也有一些人是這樣的習慣。好!如果你有佛法的話,喝下午茶沒關係啊,享受這個下午茶;但是,記得用真心喝,知道喝茶是妄,所有的感受都是妄。所以,世尊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作為感官的奴隸,感官是生命中的嚴重的錯覺!
在《佛遺教三經》裡面講: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萬不要相信你自己,萬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為你把持不住自己。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執著、妄識在作用,就是感受、這個覺受在作用。譬如說:我們吃東西,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所以,佛陀在《楞嚴經》裡面講:我們已經把本性疲乏了,疲乏了,碰到了舌頭,好吃、不好吃,分別心立判,然後,強烈的執著,已經忘了我們有一個如如不動的真心,真心疲乏了、疲憊,就等於睡覺麻痺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啊,眼睛看一切境界,已經麻痺了,清淨心睡著了,每天無時無刻不用這個意識心在作用,統統不用真心,為什麼?看得到、摸得到比較快啊!
美國每年,你看看那個電視報導,美國每年都在賣什麼?有一種大的那個廠商,賣什麼呢?賣這個新娘的禮服,新娘的禮服,打什麼?打一折,一折喔!也就是說:一百塊剩下十塊;要一千塊的美金,就剩下一百塊。然後,怎麼樣?一、二天前,人家就會去店面這樣一直排隊,一直排隊;但是,到了當天早上要開門的時候,門一開;因為要穿這個新娘的禮服都是小姐,對不對?這門一開的時候,衝進去那一剎那,黑人的新娘、白人的新娘,統統變成老娘!完全沒有威儀,什麼女孩子的矜持、含蓄,哪還管得著?衝啊!哪裡撿到便宜的,就是一件一件的‥‥‥我看了:喔!沒辦法了!所以,我們就知道,唉!眾生相就是這樣子了。因此,我們很能理解眾生用妄心,用妄心。所以,我們能夠聽到佛法,就要用真心。所以,而於能見,得個消息,不認妄識為心,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者:佛以阿難,見相思惟,分染分淨,於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緣起法。[更起徧計執性,]遍計執就是嚴重的偏執,就是嚴重的錯覺!為什麼?要用現在話語言,你才聽得懂,於依他起性,更起遍計執性,這個明明只是緣起法,空無自性的,因緣湊合的;可是,我們認為有一種東西可以執著,因此,就扭曲了我們的真心,就用那個偏執的、頑固的意識型態、個性在處理事情。[全同凡夫情見,正屬生死根本,]生死根本。[故勉以應當直心酬答,欲令捨徧計執,而取圓成實也。]所以,我們應當捨掉對生命上的一種錯覺,應當用正覺,圓成實就是正知正見正覺。簡單講就是:不要在緣起法裡面迷失,不要在緣起法裡面迷失。
[直心者:不隱諱,無虛假;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場。故擧十方如來,皆同一道為證;一道:即直心之道,故曰出離生死,皆以直心。]換句話說:我們修學佛道,就不能虛偽、不能裝模作樣,你如果因為讓別人讚歎而修行,你也是生死的凡夫。真正修行人,不須要讓你看到;也不須要張揚;也不須要廣告,因為他是真的發菩提心,是為了生死的,不是搞名搞利,打廣告的,因為他要出離生死啊![心直則言直,言者心之聲也,]心靈的聲音發出來就是語言。[心言直為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所以,修行放掉虛偽,能減少冤枉路、委曲路。[以發心為始,究竟為終,]究竟就是成佛。[中間經歷諸位,皆中中流入,不著二邊,]二邊就是空、有。[故永無委曲相,即是直果。設或因地不真,難免果遭紆曲。]這個「紆曲」就是彎,我們很多修行人,沒碰到大善知識,所以,就會走了很長的冤枉路,有的已經走了五年;有的已經走了十年;有的已經走了二十年,還是繼續走冤枉路。[初教以直心應徵竟。]
[寅二、雙徵能見能愛。]「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啊!我現在問你:當你發心出家,看到世尊三十二相莊嚴相,你看看,將何所見?是什麼為能見?所見,其實在問能見。你看到如來;這個「所見」不是境喔,是問能見的心。看到如來三十二相是所見,看起來好像是在問如來,你是不是看到外面的境界?其實,將何所見?重要的要回光返照,就是要注意那個之見、真見。誰為愛樂?是誰產生了貪愛如來的三十二相的心?是誰呢?你用什麼看?是誰能產生愛樂的心?
[此處雙徵,能見能愛,即是如來,要審出阿難,以何者所以能見?是誰能生愛樂?]要換現在人:就是我了!這剛好是錯覺,定位就錯!世尊說:我不存在。耶穌基督說:我不屬於這個世間。其實,這個都是了解無我的精神。[審查既定,方可施破。所見二字,不可作色塵解。]色塵就是外境。[良以凡迷取捨,]凡夫迷了,有取捨心,[多皆顛倒,]僉,這個念僉 ㄑㄧㄢ,「僉」就是都,[僉以肉眼為能見,]佛陀後面就有講了:如果肉眼可以見,這個人剛剛死的時候,肉眼沒有壞,怎麼不能見呢?所以,能見是心不是肉眼。所以,僉以肉眼為能見,「僉」就是一般都認為。[愛樂為真心,]我歡喜的那一顆心,就是真實的心,所以,一般都是認為:沒有錯啊!我確實看到如來,就是現在這個心啊![觀下阿難答處自知。]
[此中將何者所以能見,是要阿難認真見;]真見就是真心之見,要真心之見,心就不動搖;妄見,心就動搖。所以,真妄全在一念;生死全在一念之間;解脫與煩惱,也全在一念之間;性識之別,也是一念之間,看你悟不悟?迷悟一念間;生死一念間;都在一念間。[誰為能生愛樂,是要阿難明妄心,]非真心之見。是要阿難明妄心,底下加五個字:非真心之見,你了解你那個是妄心的見,不是真心的見;真心的見,心如如不動;妄心的見,心有增減。[可惜阿難,不能領會。]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90頁,[阿難被佛一審即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用我的心啊,還有用我的眼睛啊!阿難的意思就是說:明明沒有錯啊!世尊!您為什麼還要問呢?一般眾生都是這樣子了。[此二句心目渾答,]「渾」就是不清楚,心跟目答得不清楚。[下三句分解。由目觀見如來勝相,此分明認見屬眼;]不知道見不屬眼。[心生愛樂,此分明認識為心,]把這個妄識認為是真心,所以,這個叫做認識為心,如果這個「識」,前面加一個妄識的「妄」,就更清楚了;「心」的前面加一個「真」,那麼,整句就更清楚了,此分明認妄識為真心。全同‥‥‥跟一般的凡夫迷惑顛倒一樣,([全同凡迷顛倒,])[遺真取妄。]遺失了我們的真心,卻執著了妄,取這個妄。
[劾驗取捨已定,]「劾驗」就是查證所觸犯的罪刑,叫做劾驗。簡單講就是論人過失,劾驗就是勘驗已定、取捨已定了,知道阿難是用錯心了![下文如來破識顯根,]「根」就是根性,不生滅的根性。破那個生滅的妄識,顯不生不滅的根性,叫做破識顯根。[一卷半之文,皆以此三句為張本。]「張本」就是根本,就是由這裡開展出來的,由這三句開展出來的。[故我發心,願捨生死者:因見相愛樂,發心出家,願捨生死。其志願可謂不錯,而不知能愛之心,]正是生死根本,[正生死本;]要加二個字:正「是」生死「根」本。所以,連貪愛如來三十二相,都是生死的根本;連貪愛如來的莊嚴相,發心出家,也不是真心。[即下文二種根本中之妄本,以攀緣心為自性者。]諸位!攀緣心就是一切眾生都是如此,以那個能緣的心,剎那生,剎那滅;剎那增,剎那減,所以,我們會有情緒的作用,就是因為攀緣心,我們活得痛苦的時候,會哭泣;我們受到委屈的時候會哭泣;我們受到嚴重病苦的時候會哭泣;我們煩惱重的時候會哭泣,正因為我們不了解業力、果報,和現前攀緣的意識心在作用。
所以,認了就是你的,如果你要能夠了解,因緣果報沒有冤枉的,而且事實你就是要去接受的時候,你就會變成很勇敢的人。你不需要掉眼淚,你可以把眼淚化作大愛;你不需要哭泣,你把哭泣化作勇氣。對不對?你不要有挫折感,你把挫折當作是一種經驗,轉化成心靈的本錢、智慧的本錢:我有這樣可怕的經驗,我就可以警告自己!是不是?像我現在,只要電話鈴‥‥‥拿起來:我這裡是台北地方法院‥‥‥然後我就說:哼!放下去。鈴‥‥‥我就知道,第一個觀念就是:又是詐騙集團!接起來,我這裡是交通部‥‥‥又放下去,鈴‥‥‥接起來,有經驗了,就知道說這個就是詐騙集團。所以,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你不要認為痛苦沒有好處;其實,痛苦是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它讓你的心靈成長,一個人不經過痛苦的洗禮,是不可能成佛的!
在世間人來講,眾生愈傷他的心,是愈不好,他愈難過,心如刀割;在修學佛道的人來講,知道成長的痛苦當中,要掉很多的眼淚;要哭泣;要經過痛苦的洗禮,種種的創傷、挫折,因為,記得!當我們要爬上金字塔的頂端,最頂端的時候,要奮力一爬,爬一階的時候,會喘,呼~~~再爬一階,呼~~~會喘,為什麼?痛苦就像這樣子,每一次的痛苦,就往上再推進,每一次的痛苦,就往上要推進,再推進一層。但是,這個是指有智慧、想成就佛道的人吃的苦;世間人吃的苦沒什麼意義了,對不對?世間人就是生好幾個,生到衛生局去找他!有一對原住民的,生孩子很辛苦、很痛苦,生幾個?生九個,生九個,他爸爸一個月才賺三萬多,生九個,生到衛生局去找他結紮,嚴重吧!衛生局不找他,他還繼續生啊!是不是?還繼續生,生九個!所以,世間人生了九個,吃了很多的辛苦,有沒有意義?是不是?所以,學佛,你有般若智慧,你今天所有吃的苦,別人、眾生給你的逆境,記得要感謝他,因為所有的痛苦,都是可貴的經驗。你一定要轉念頭,愈侮辱你的人、愈讓你痛苦的人,你愈要感謝他,因為他讓你成長,沒有經過這樣子,不可能成就。風平浪靜,訓練不出良好的水手;大風大浪、大苦磨練出來的人,是絕對有相當的能力和豐富的經驗的;再來,他的心就不會晃動。
如果從小就是溫室裡面成長的小花,對不對?他沒有辦法經過大風大浪,馬上就摧折了,風一吹,倒了;雨一打,死掉了,因為他沒有經過境界的考驗。所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這裡跟大家要互相勉勵,這是觀念的問題。
底下,[又根識難分,]根跟識很難分辨,根就是不生不滅清淨自性;識是分別心、執著心、顛倒妄想心。為什麼根識難分呢?因為全在一念,看你動什麼念?所以,它很難分!而且它很難分,就是因為它很微細,一般我們煩惱會衝得很快、執著會衝得很快,所以,當我們碰到逆境,一下子就是起煩惱,已經起習慣煩惱了,習慣煩惱了。當一個人養成習慣的時候,就改不過來,所以,修行很難!
像我媽,還有那個伯婆,我回去林厝寮,那個伯婆年歲大了,然後,我走過去,她就說:阿囝啊!阿囝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小孩子,吃飯!叫我吃飯了。好!第二次再走過去,說:阿囝啊!你吃飯了沒有?問第二次,這樣還不到幾分鐘,就叫你四次,叫四次吃飯:哎呀!去吃飯啊!叫了四次。對不對?師媽,她坐在那邊也是,信徒來,我媽媽就是這樣,很熱誠:吃飯啊!然後,人家走過去的時候:師父!您不叫那個居士去吃飯嗎?我說:有!已經有講過了!等一下又走過去:去吃飯啊!再叫第四次的時候,那要相當的定力才有辦法,一個吃飯叫了四次,四次!four time後面加s,我有時候叫得實在是不耐煩的時候:好了啦!師媽!吃飯叫四次了,可以了!
像我,很簡單,信徒來到廚房的時候,我只有叫一次:大居士!吃飯!他如果說:不用!我就不會再叫了,不吃是你的事啊,我一定不會叫第二次的,因為直心是道場,第一義諦就不會落入第二義諦,因為我有誠心叫你吃飯,你不來,餓肚子你的事情!師媽就說:有時候是人家客氣啊,多叫幾次!多叫幾次就會像那個‥‥‥我看了一個連續劇,那個紂王,紂王,紂王,在演戲,演連續劇,紂王酒肉‥‥‥這個酒池肉林,就是說池子都是酒,划著船,到處都可以舀酒起來喝;肉林就是那個樹吊那個肉,哪裡都是吊肉,走到哪裡,割一下就起來吃,他演那個紂王,台灣的連續劇,將近差不多三十年前的連續劇,紂王。人家外面在征亂,紂王正在享受,然後,那大臣來就:啟奏大王!這樣子,大王因為正在享受:退下去,退下去,退下去!手一比,退下去,就是他正在享受,沒有時間聽這個大臣在稟報。然後底下‥‥‥因為前面在戰爭,快亡國了!等一下那個忠臣又來:啟奏大王!然後他就:退下去!第二次來,然後,因為十萬火急,前面在戰爭,你後面在享受?後面一個忠臣再進來:啟奏大王!那個紂王就覺得:煩~~~手切了四、五下,煩煩煩~~~意思就是:你很煩,你很煩!煩煩煩~~~這三十年前看的連續劇,到現在我都記得:喔!原來煩的意思要用這樣表達,煩煩煩~~~那我知道了,現在有時候來問太多,煩煩煩~~~要震動四、五次,煩煩煩~~~他就靜下來了。原來是這樣子,手勢。
所以,我們了解,根識難分,全在一念之間。[凡愚莫辨。目中能見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體,在阿難日用中,放光動地。阿難終日承渠恩力,]恩力,那就是主人,本性,承本性的恩力。[不知這個就是主人翁,就是真心,而反認見屬目,]認為我們的眼睛是屬於這個意識心,認見屬目,認為我們的意識心跟眼睛就是一體的,認為妄識是屬於眼睛,弄錯方向了!所以,[終取愛樂為心。此即迷真認妄,執妄為真矣!]這個就是迷真心認妄心,執妄為真矣,執妄心為真心。[二雙徵能見能愛竟。]這樣「竟」知道了吧!就是這一個段落講完了,就是「竟」。好!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90頁,[寅三、徵詰心目所在。]「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佛告阿難:就像你所講的,真所愛樂,你之所以愛樂,是因為你的心,還有你的眼睛;如果不認識它──心跟眼睛的所在處,那麼,你就沒有辦法降伏塵勞。因為眾生塵勞為本,就是忙碌;煩惱為末,「塵」就是污染;「勞」就是擾亂。這些外境的五欲六塵,會污染我們、會擾亂我們,就是這個意思。[上科如來審問,都從向上一著提撕,]向上一著,就是往上提起正念,振作一點,想清楚一點。[曰:「將何所見?」曰:「誰為愛樂?」]這個都是向上一著提撕,看看能不能得個好消息?可惜阿難沒悟!可是,阿難悟了也不好,悟了,就沒有這一部《楞嚴經》,他就一直要裝,裝成聽不懂,佛就一直講,一直裝聽不懂,佛才一直講這一部《楞嚴經》啊!佛這一講,阿難悟了,悟了,這樣只有一點點,到這裡100頁,OK!就沒有了,阿難終於大悟,好!後面沒有了!所以,這個演戲要演得很真,所以,阿難要裝得完全聽不懂,拼了老命跟佛抬槓,才有這一本那麼大本!所以,這個演戲要演得很真實的,要示現得好像凡夫一樣。
底下,[若能向能見處得個消息,]能見處,記得!用錯心就是識;用對心就是性,就是能見處,你要悟了,轉識就成智,心性就顯現,你的生命完全掌控在你的心性當中。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不要讓你的無知、無明一直發揮,人應當克制,我們應當稍微克制一下,不能一直發揮你的無知、無明,世間人就是這樣子。說:若能向能見處得個消息,[則大事畢矣!]大悟就是這樣,歇即是菩提,起點就是終點,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大事畢矣,什麼叫做大事畢矣?生死的關鍵就是明心見性,你修到成佛,也是這一顆不生不滅的心性啊!
[無奈阿難未離常情,祇知合塵,不知合覺,]只知道跟塵配合,合塵就向外;不知合覺,就沒有辦法回光返照。所以,合塵就是意識心;合覺就是心性了。[曰由目觀見,]由眼睛去觀看,所以,[心生愛樂,則心目雙迷,辜負世尊甚矣!此科佛欲施破,先為按定其說曰:「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則應知心目所在。]你應當先找到心跟目所在。[下四句反言,若使不知心目所在,就不能降伏塵勞。塵有染汚義,勞有擾亂義,]一切眾生都是這樣,一切眾生過的日子是很辛苦的,就是污染義、擾亂,沒有一個眾生不是過這種日子的。[塵勞即本、末煩惱也。]這個「本」跟「末」括弧起來,中間加一個:與,這樣更清楚,塵勞就是本與末之煩惱。本就是重的煩惱、根本煩惱;末是枝末的煩惱,所以,塵勞即本與末之煩惱。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此心即六識,]第六意識就是執著、分別。[此目即肉眼,肉眼乃無知色法,本來無見,眾生多認見屬眼;]我能夠看到,是因為眼睛有看得到。是不是?一般人都認為眼睛才能看到,所以,認見是屬於眼,能夠看到是屬於眼睛。[識心乃生死妄本,]這個識心就是得失、增減、煩惱、執著,沒有停止。所以,不學佛法,你就得一輩子負擔,背著我執的重石頭;背著法執的重的石頭,就一直挑到你的死亡那一天,到你死亡,這個重擔。識心就是心靈的負擔,痛苦的開始,輪迴的根本。所以,識心乃是生死的妄本,[本來非心,眾生多認識為心。]這個「識」要括弧,如果你念錯了:眾生多認識為心,那麼,你不知道這個「識」是個別的,個別的,所以,要加一個「妄」:認妄識為己心。一切眾生,全部都認這一顆妄識為自己的心。[阿難既執此為心目,]佛欲索‥‥‥「索」就是求,[佛欲索其處而破之,故下擧喻國王討賊。]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譬如說:國王要打仗,你要知道賊在哪裡,你部隊派出去才能打啊;你賊都不知道在哪裡,你部隊派出去,你怎麼打呢?是不是?你一定要知賊所在啊!我們一定要體認,現前這一念執著心、分別心是妄識,是生死的根本,這個就是賊!如果你不認識這顆妄想心、意識心,你就被賊所騙,而且騙了百千萬劫,沒辦法解脫!生我慢心就是驕傲的心。是不是?這個世間其實是這樣子的,其實,用你的平常心看待,世間沒有永遠的勝利的,絕對沒有的!沒有常勝軍,也沒有常敗軍。是不是?但是,記得!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應當解脫自己,超越一切對立的。
底下,[國王喻本覺真性;賊喻六識妄心;目為賊媒,]這個「媒」加一個「介」更清楚!為什麼加一個「介」呢?使雙方結合嘛!眼睛就是媒介,眼睛就是妄識的媒介,眼睛看,起意識心嘛![引識奔走。]所以,我們完全被識拖著走。[國賊謀叛,僭號稱王,]這個「僭號」就是臣下擅用皇帝的尊號,冒用皇帝的尊號,叫做國賊謀叛,僭號稱王,這個「僭」就是臣下擅用皇帝的尊號,冒充的意思,稱王。我們現在意識心,代替了我們的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現在就是這樣子了。國賊謀叛,在我們的心性當中在打仗,當然,修行就是要戰,大悟,賊就弭平了;不悟,賊就繼續猖狂,看你是用妄心?用真心?[王被賊侵;妄心擾亂,混淆本真,真被妄覆。]一切眾生都是這樣。
[國被賊侵,發兵討賊,是兵定要知賊所在,方可搗其巢穴,擒其賊首,國泰民安;若不知賊在之處,則徒費餉需,]「餉」就是軍糧,軍人的薪水,軍人的薪水,餉需。[於事無濟。兵喻始覺妙智,全仗始覺有功,方能降賊。昔有僧問善知識云:「家賊難防時如何?」]家賊就是心賊,我們心的這個妄心像賊,很難預防!這一句是問這個意思。我們心裡煩惱、執著這麼的重,很難預防,這個賊隨時都會跑出來的,傷害我們的,其實,這個賊時時刻刻都在你眼前。是不是?[答曰:「知之不為冤!」]這個「冤」不能當作冤仇、仇敵,「冤」就是要當作欺騙。說:你知道它,就不會被欺騙了!譬如說:賊跑到我們講堂來,我就告訴101室說:這個人有問題,盯著他!就派人用眼睛盯著他,每次法會都來偷錢,派人盯著他,那個賊就不敢下手。知之不為冤,知道了就不會被欺騙。
[又子湖樅禪師,乃於夜起大叫:「有賊!有賊!」]他的徒、徒弟,不知道師父在叫有賊是什麼含義,[其徒竟起逐之。]他的徒弟爬起來就追,追什麼?追賊啊!這個子湖樅禪師抓住一個人說([樅把住一人曰:])[「拿住了一個!」]抓住了一個徒弟就:抓住了一個了![其徒曰:「不是,]師父啊!是我啊![是某甲。」樅托開曰:「是則是,只是不肯承當!」]你現在妄想心就是賊;你現在這一顆分別心就是你的賊,你只是不願意去承當它。說:是則是,是賊,其實是賊,只是你不肯承當那是賊。[若承當得去,賊即是子;]這句話就是:識跟智是一體的,你只要承當,識是執著,了悟它,不要被執著蒙蔽;不要被分別心所欺騙,如來藏性就顯。若承當得去,賊就是子;[不能承當,子反成賊。恁麼說話,却與國王討賊,另是一番播弄,具眼者別之。]說:這麼說話,卻與國王討賊,另是一番播弄,意思就是說:不管你怎麼說,如果賊沒有找到,那不行!一定要找到那個賊,國王才出兵;如果不是這樣子,那講來講去,都沒有針對目標討論。具眼就是開智慧,見性的人就另當別論了;播弄就是:再怎麼說還是沒有意義的。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故直指生死根本,識為過咎,]就是這一顆分別、執著的心,強烈的意識型態、觀念,所以,識為過咎。[目亦帶言者,]目就是‥‥‥亦帶言就是附帶的。[以目為賊媒,媒賊相依,責須連帶。]連帶責任,所以,心跟目同時討論。[此曰:使汝流轉諸趣,生死長劫不休者,心目為咎也。]讓你疲憊不堪的,問題出在哪裡?就是眼睛看,心就貪,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從出生,看到什麼就貪,什麼統統要買,吵著爸爸要買;長大了,大家都順從他;結婚了,貪愛男女;生兒育女,貪愛了這個兒女;一直當阿公了,這個貪愛仍然沒有辦法割捨。所以,生死長劫不休者,心目為咎,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
[此破意識,緣佛相好之勝善功能也。]因為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就是見到佛的勝相,殊勝的佛相,那麼出家,善是善;但是,是意識心。[前雙徵見愛,如捉賊追贜,]「贜」就是盜賊搶偷來的東西,我們說:分贜、贜物。[今則見贜,預備擒賊。]看到了贓物,準備要抓那個賊了,就是要找到那個妄想心了。[故特徵之曰: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此即第一次徵心,下阿難轉計,七處咸非,]所以,[並非七處徵心,]只有問二次心在哪裡,只有問二次;但是,那個講七處,講了七個地方,都不是真心。所以,七處咸非,「咸非」就是咸非真心,阿難講了七個地方,都沒有找到真心,而佛其實只有問二次。所以,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其實,講七處徵心是不對的,佛[乃是七番破處。]七次破這個識是非處,不是真心的意思。
[此經只有二次徵心之文,]問他的心。[第二次在斥破妄識非心文中,佛擧金色臂,擎拳驗見之後,]「擎拳」就是高舉,把這個拳頭拿起來問,驗,驗這個阿難的見性之後。[徵曰:]就問了:[「汝目可見,]你眼睛可以見到,[以何為心,當我拳耀?」]當我拳顯耀;因為佛的拳有光明,叫做耀。說:當我拳耀,這一句話如果顛倒過來,就更清楚:當我拳舉起來,汝目可見,是以何為心?這一句如果顛倒,就更清楚了:當我如來把手舉起來,你眼睛看得到,你是用什麼心,看到我舉起了這個拳頭?[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就是問心所在了。[而我以心推窮尋逐,]這個就是一般人,能推想、臆測的。[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這個推窮尋逐、追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所以,我們現在有追星族,追星族,就是用什麼?用妄心,不知道自己每一個人心性就是佛。[佛當面斥之曰:「咄!阿難,此非汝心!」]「咄」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欸呀!呵叱,喝!這樣子呵叱,阿難就嚇一跳,阿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意思是:佛大聲的說,佛有時候要顯赫一下、呵叱一下:他說:喝!阿難!這個不是你的心!阿難嚇一跳!
[此處心目雙徵,有人以為佛既雙徵,下必雙破,實則不然。心目媒賊相依,語須連帶。佛之本意,但徵其心,]你用什麼心,眼睛是附帶的而已。[而目只帶言而已。故下文三番破識之後,即是十番顯見,]十番就是十次,顯不生不滅的見性,叫做十番顯見。十次顯不生不滅的見性,因為不生不滅的心性難以顯。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強調這個見性,為什麼?眾生的根性陋劣。[顯見即是顯真,以見性即真心也。]所以,不見性的人,是永遠不能成佛。
[更有一解:阿難既認見屬眼,愛樂為心,佛已雙責,心目為咎,]「咎」就是過錯、過失。[破心之後,定有破目。]佛已經雙責了,既認見屬於眼,愛樂為心,應該是二個地方,佛已經二種都責備過了。心目為咎,破心之後一定有破目,[當知破心則畢竟,]目是附帶的,把心這個賊找到了、破了,眼睛無關,它只是附帶而已。見性,眼睛也能看啊,可是,是用心性在看。[全破其妄,乃至識心五種勝善功能,皆所不取,]這我們前面都講過了。[而破目但帶破,]只要破心,目就同時破。[與略破而已。或於破識中帶破,文曰:若眼能見,]《楞嚴經》的經文裏面講:如果眼睛真的能夠讓你見到東西,[汝在室中,門能見否?]那麼,你在這個室內,你看你那個門能自動看到外面嗎?意思就是不能![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
世尊意思就是說:見物是心,不是肉眼,跟肉眼沒有關係。意思就是:我們的眼睛,是因為有我們的意識在作用,重點在識,肉眼只是附帶的。所以,你眼睛不好是眼睛不好;可是,你的心性、靈魂還是能成佛啊,跟六根雖然息息相關,但不是絕對的,眼睛不好、耳朵不好,心性不增不減,因為那是屬於肉做的神經系統,跟意識是沒關係的。所以,佛陀就說:如果這個肉眼真的能夠看到東西,那麼,你在室中,那個門,能自動看到外面嗎?意思就是:沒有人,門是物質的,門是不能主動看的。要有心(要有人在裏邊),就是要有心在裏邊才能看到。所以,你在室中,只有這個門,是不能見的,比喻說:只有肉眼是不能見的。如果肉眼可以見,那麼,已經死的人,這個肉眼不是還存在嗎?為什麼沒有辦法看東西呢?應皆能見物啊!為什麼死的人眼睛還在,為什麼不能看?表示眼睛看跟肉眼沒關係啊![此皆破目之文。]
[或於顯見中破,第一番顯見文云:]顯見文云,說:[「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眼睛只能顯顯外面存在的顏色;如是能見之性,見性,是心非眼,其實是心,不是肉眼。眼能顯色,眼睛顯出外面的顏色;如是能見之性,其實是心,而不是你所講的肉眼,單單用肉眼可以看的。如果單單用肉眼可以看,剛死的人,肉眼還在,為什麼不能見物呢?表示說:能見是識、是心。[或於顯見後破,十番顯見之後,]破別業妄見還有同分妄見,[破別業、同分二種見妄,]見妄就是妄見,別業,我們所講的共業跟別業,同分就是我們所講的共業。所以,我們在唯識學裏面講:共業裏面有別業;共業裏面有共業;別業裏面有共業;別業裏面有別業,這個我們在唯識學都講過。所以,破這個別業妄見,還有共業的妄見,二種見妄,見妄就是妄見。[于此諸文,帶破與略破,不特令阿難,]不只是令阿難,[不認識為心,]這個「識」要加幾個字更清楚:不可以認妄識為心,不可以認妄識為我們的真心。[並不認見屬眼矣!三徵詰心目所在竟。]「並」就是更不可以,更不可以認見,「見」底下加一個字:性,更不可以認能見的性,是屬於物質的肉眼。
所以,見性是獨立存在的,眼睛壞的人,看不到了,見性有沒有增減?沒有的,只是看不到,眼睛不能顯出這個見性而已;而這個見性,他用耳朵也可以顯見性啊!所以,眼睛不好的人,耳朵就特別靈敏,因為他用耳朵;耳朵也一樣可以見性的,因為它有聞性。知道嗎?眼根壞了,有的人眼睛壞了,耳朵也聾了,他還有怎麼樣?觸覺啊,觸有什麼?觸性啊!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的眼根壞了、耳根壞了,或者是鼻根,嗅覺不靈敏,其實只是說生活起來不方便。但是,不生不滅的心性,從來沒有增減,也沒有失去,絕對沒有!
話雖這麼說,這些器官是很重要的喔,譬如說:一個植物人,沒有錯啊,心性是作獨立存在的,沒有錯。植物人躺下去了,眼不能見、耳不能聽,或者是耳能聽,手不能動,知道啊,眨眨眼。就是說:雖然他有本性具足,可是,因為業報,本性完全沒有辦法發揮。因此,我們要瞭解,相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一般人的觀念錯誤,就認為:這個是臭皮囊,這個一定會爛、一定會壞,這個不重要!錯了!身體健康,才能顯出清淨的自性,因為它才能作用,佛要萬法回歸當下。
在《阿含經》裏面有一段對話,要注意聽!有外道來問佛,說:如來死後,如來存在否?佛不回答。外道又問,說:如來死後,如來不存在否?佛不回答。第三次外道又問,說:如來死後,如來是介於存在與不存在否?佛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有邊否?佛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無邊否?佛不回答。說:如來死後,如來介於有邊和無邊中間否?佛不回答。旁邊的弟子說:世尊!您為何都保持沉默?佛說:無記!沒有任何的意義。
所謂佛,是現前當下這一念本自具足的,佛法是讓我們現前當下這一念解脫的,而不是說:把希望寄託在遙遠不可知的未來;如果佛法不能運用在我們的生命,佛法就完全沒有任何的意義,這樣活著做什麼?我們今天研究佛法做什麼?我們今天研究佛法,就是回歸當下,我們現在就受益;現在就是享受正法;現在就是享受心靈的解脫、心靈的自在,現在就要享受啊!是不是?我們現在心淨則國土淨,現在的心完全清淨,受益、享受、解脫、安詳、寂滅,這個才是正法,才是佛法。
你看!由這個《阿含經》佛的對答,就知道佛不討論未來,沒有任何的意義。為什麼佛不回答?要不然,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講說:佛死後要怎麼樣,佛往生以後要怎麼樣?如來都不回答,很簡單嘛!佛陀現在本來就是無生、就無滅,現在就是永恆,為什麼討論無意義的未來呢?所以,往生是現在的事情,觀念要弄得很清楚,現在心就要把它弄得很清淨!所以,任憑眾生怎麼境界來,我們都很自在,都很自在。所以,每一個人來,我都讓他很愉快的回去。好了,我們今天到此結束。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Email:dakuan00@yahoo.com.tw
佛教經典功德會釋大寬法師合十分享
電子書免費下載 PDF for Apple iPad Acer ASUS HTC WIKI
http://www.muni-buddha.com.tw/book/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55:27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