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08|回復: 2
|
楞嚴經 -32-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page.66.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 -32- 成觀法師《楞嚴經義貫》page.66.
2007.6.21
《楞嚴經義貫》66頁,
中間,「密因」;
我們今天的課程,
就比較輕鬆一點,
因為這是白話文。
我們講這個《楞嚴經》,
現在各個角度反應,
有的人說很受益;
有的人說實在是聽不懂。
所以,法如果不受益,
至少結一個善緣。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圓瑛法師的《講義》講完,
還要用成觀法師的《義貫》,
再白話文敘述一次?
正因為希望各個初機的、初學佛法的、
或者是老參的,
都能夠受益。
好!
「密因」:
「密」,是秘密。
這個「因」,是本修因,
也是諸佛的本修因,
諸佛的本修因,就是不生不滅的因;
不生不滅的因地心,
就是諸佛的本修因。
也就是因地修行的根本,
根本就是所謂依據。
所謂「因地」有三種意義:
一、是通稱尚在菩薩位時的修行,
統統叫做「因地」,
佛叫做果地。
所以,這個因是對果來講的。
所以說:
成佛時就稱已經達到了「果地」;
因此,
「因地」(菩薩位)
是相對於「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
因為菩薩從初發心到十地,
都是成佛之因,
所以是「佛地」之因,
故稱「因地」。
附及,意思就是附帶。
說:此處的「地」,
是境界的意思。
也就是說:
你到十信、住、行、向、地,
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境界?
二、「因地」也可以指初發心,
因為菩薩最初發菩提心,
就是成佛之因。
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講:
要提起正念,
要發菩提心?
這個發菩提心很重要,
當一個人發這個菩提心的時候,
他碰到了障礙,
他就不會畏縮,
他會把所有的障礙,
當作是一種跳躍的階段,
絕對不會被打倒。
沒有發菩提心的,
人家隨便批評二句話,
就倒了!
譬如說:你在做善事,
人家會說:
哎呀!某某居士做善事都是假的,
發心不正!
會給你刺激語言:
哎呀!這個人也是為名,
所以,才來做善事!
你沒有發菩提心的,
很容易就被擊倒,
我做善事還得到這種果報,
乾脆不做算了!
因此就很容易退。
發菩提心不一樣,
發菩提心的人愈挫愈勇,
像師父一輩子也經歷過很多的挫折,
你怎麼樣子來做一些攻擊、傷害,
我們今天發過菩提心,
我們就是要讓正法重現,
我們堅持到底,弘揚正法,
這個像鋼釘一打下去,
不會動搖,
這個就是發過菩提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因此,諸位要發菩提心。
所謂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不變,
自利,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雖然你不是法師,
不會弘揚佛法;
但是,你可以推廣,
出錢出力,
這個也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沒有一定的形相,
只要有利他的心而無所住,
這個就是菩提心。
第三、
「因地」亦可指菩薩初見道時,
因為嚴格而言,
菩薩在見道位
(也就是禪宗所謂的初見性)之前;
初見性是什麼意思?
就是打破黑漆桶,
桶底脫落,
叫做打破無明,
或者叫做破初參。
說:不破初參不閉關,
也就是不明心見性不閉關。
要見性閉關,
一切經典都能看得來;
不見性閉關,
有好有壞,
好,斷絕外緣;
壞,
有時候,自己走錯路不知道,
旁邊沒有善知識,
自己認為自己很用功,
有時候著魔不知道,
沒有明眼人在旁邊指導。
說:菩薩在見道位之前,
一切所修尚無有歸趨,
亦沒有依據,也很容易退心。
但在見自本性後,
即使只是剎那之頃,
也都從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
什麼叫做剎那之頃?
諸位!
什麼叫做大悟?
於剎那中即見永恆,
大悟的人,剎那跟永恆都不存在,
剎那是觀念;
永恆還是觀念,
因為剎那是對永恆來描述的;
永恆是對剎那來描述的。
所以,佛就眾生所能理解的名詞,
說:剎那生滅無常,
剎那生滅無常,
然後,讓你知道
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
讓你有心趣向於涅槃,
是這個用意。
但是,如果你認為有一種真的是剎那、
真的是永恆,
就錯了!
剎那是意識心一念的閃動,
影像在我們的心體性上;
永恆也是一樣,
由剎那推到永恆;
但真正的悟了,
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
講剎那,是為了提起你的生死心切,
讓你體悟無常。
所以,佛講:佛性非常非無常,
常,就不對;
無常,還是不對,
如果你講常,就失去作用了,
所以,佛性非常。
佛性也非無常,
為什麼?
佛性如果是無常,
那麼,什麼叫做如如不動?
什麼叫做存在?
什麼叫做不生不滅的心體?
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
是故不斷,
這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所以,佛講的經典,
是依據你所能認識的名詞,
一直在詮釋重要的那一句話:
就是:萬法本一如,何來住無住?
萬法本來就如。
諸位!
畢竟空的思想,本來就萬法不可得,
沒有講住或者是無住;
講無所住,是因為你有所執著,
佛為了破除你的執著,
才告訴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對不對?
如果以佛證到那種究竟的境界,
哪有什麼住跟無住的東西?
諸法畢竟空就像虛空,
虛空就是絕對;
絕對就是存在;
存在就是不可得;
不可得就是存在,
而二六時中,
沒有所謂住跟不住的東西。
要了解佛意,
必須要有大悟的人,
才有辦法。
你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為你的境界只有到這個地方,
只好講無所住,沒辦法!
你講:萬境本一如,
他怎麼能夠體會,
這種萬境本一如的心境是什麼?
眾生很容易落入,認為:了解就是證量,
這是很可怕的思想!
打一個比喻來講,
譬如說: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對不對?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對不對?
講啊!
沒有人敢講嗎?
你活了這麼久,一年幾天不知道嗎?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對不對?
錯!
怎麼會是對呢?
所謂一年的意思是: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圈,叫做一年,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圈,
說三百六十五天,
是錯的!
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
這才是正確的!
意思就是說: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
轉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又六個小時,
才回歸到原點,
那麼,這誤差有四分之一天,
所以,每四年,
每四年,
月曆上要增加一天,
以抵消天文上、天體上的運行的誤差。
知道嗎?
每四年,月曆上就要多一天‥‥‥
所以,我們舉這個例子,
也就是說:
你一般人講:如如不動,
很容易了解;
或者是不生不滅,
這個一聽,大家都了解,
諸位!
理解跟證量的解脫,是差十萬八千里的。
就像你今天講:
三百六十五天,對不對?
一下子,你就:對啊!
這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
我們不能只靠表相的理解,
就來斷定你是一個大悟的人、
是一個解脫的人,
任何的法,
後面深層都有它的含義,
都有它的含義。
因此,我們要了解,
簡單的一個三百六十五天,
就告訴你:
你就會有這麼大的誤差!
佛經也是這樣子的,
你看了這個註解,
很容易就說:這個我明白!
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
如果這麼容易明白,
我們要搞三十年?
對不對?
這個註解白話文,你自己看就看得來了,
為什麼要師父做什麼?
所以,你只停留在理解的觀念:
大概我可以理解,
可能。
這個可能,possibility,
或者是opportunity,
概率、機會,
這個不是真的證量的。
所以,不要‥‥‥
我簡單的舉一個例子,
你不要二個眼睛一直看我:
啊?
我講的是事實。
底下,
即使是剎那之頃,
也都從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
大陸有一個居士打電話來,
說:哎喲!
我看了慧律法師您的VCD,
我冤枉走了十五年,
才找到門兒!
找到門啊,
十五年!
喔!原來萬法從自性上而出,
萬法從自性而流露,
原來萬法不離第一義諦;
離第一義諦,就不名說法。
你看,諸位!
你有多大的福報坐在台下!
是不是?
所以,諸位要珍惜!
此處的「如來密因」
(「如來」秘「密」的本修「因」)
就是指這個──見自本性──而言。
這個見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稱為「秘密」,
有幾層的意義:
一、「密」是如來自行境界,
九界不能得知,
事實是如此,
那個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可是很難的!
這個寂滅現前,
真的是難!
要把外境的誘惑擺平;
要把內在的意識的執著心、
分別心、顛倒心、顛倒見,
徹底的擺平,
進入那個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境界。
眾生都認為自己在追求快樂,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
但是,沒有人真正了解快樂是什麼?
而佛陀是以寂滅為快樂;
心無所住,那是不得已的講法,
心境一如,
萬緣放下;
也沒有東西可以放,
本來就空,
體悟到無為法,
不妨礙有為法的造作;
所有有為法當體即空,
就契入無為法,
有為即空,就是無為;
無為影現出來的作用,就是有為。
我們要了解,
有為跟無為是不二;
心境還是不二;
智跟境還是不二;
染淨還是不二;
善惡還是不二,
都是當體即空的東西,
所有分別,都是來自於你這一顆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是什麼意思?
《華嚴經》講:十法界因心成體,
是什麼意思?
是因心會感得的業力,
你動了善念,
會感得善的業力;
你動了惡念,
會感得惡的這個業力。
所以,因為你這個心的動念,
成體,
就顯現了體、相、用出來。
所以,因此,
與其你去恨一個人,
不如去寬恕一個人;
與其你去毀謗一個人,
不如你去讚歎一個人,
因為生死操之在自己嘛,
你為什麼身口意要造惡業呢?
為什麼不學佛的清淨呢?
佛身口意清淨,叫做佛嘛,
我們要學佛,當然就嚴格持戒,
身口意一點一滴都不讓它染污,
這個才能成佛。
是不是?
所以,造善也是你的心,
造惡還是你的心;
受苦是你自己,
享樂也是你啊!
所以,有人讚歎我,
我就跟他講:
我替你高興,因為你懂得讚歎,
你將來會得好的果報。
有人毀謗我,我告訴他:
將來苦的是你,不是我,
你要先弄清楚啊!
對不對?
染污了清淨心,
當然你毀謗了我,苦的不是我,
你反而跟我消消災,
苦的是你啊,
果報在後面等著你啊!
所以,鐵會生銹,
因為鐵質變了嘛;
我們的心的質變了,
本來清淨心變質了,
變成惡的,
卡住當然是你自己啊,
傻瓜!這麼簡單的道理不懂?
一支鐵釘為什麼會生銹?
變質了,
這鐵釘變質了就生銹了!
我們的心變質了,就造惡,
身口意無量無邊的惡,
惡業就卡住了,
誰傷害誰啊?
是不是?
自己傷害自己啊,
先弄清楚萬法唯心造的道理。
所以,你能夠把萬法回歸到:
是我自己的問題!
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有的委屈,不感覺到委屈,
為什麼?
我前世欠他的啊!
對不對?
所以,一切的境界,
都能夠轉識成智,回光返照,
沒有一件事情可以難得倒真的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密」是如來自行境界,
九界不能得知,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所以稱為「密」。
二、是「不共」之義,
不共,
諸位!
這不共的意思就是不共菩薩法,
這個在《大智度論》裡面,
講得特別清楚。
所謂「不共」是唯佛有,
唯佛獨有,不共諸菩薩,
諸菩薩都沒有,
只有佛一人獨得,
菩薩也沒有辦法,
叫做不共。
是「不共」之義,
此修因,
由於不與人、天、外道、二乘、
乃至權教菩薩共,
只有一乘實教,
決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薩
方才能得聞如來如是開示,
而悟入,
小根小機之人則不能得聞,
以不具大心,
因為不發大心。
也不具深弘誓願,
聞則生悔,
聽了大法:
啊?要發大心、
要發四弘誓願,
哇!這個哪做得到啊?
自顧不暇了,哪裡度眾生?
聞者生悔,
乃至因疑法,
因為懷疑這個正法,
忌法而生謗,
因為對法不認識,
對法、正法懷疑,
佛所說的法不能理解,
反招大禍,
因此這實是成佛的「密訣」,
而這個密訣是如來所自行、自證的,
故稱為「如來密因」。
所以,佛,他有內證的功夫;
一個人沒有內證的功夫,
那麼,他講經說法,
就會用自己的意識型態,
不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
他講一講‥‥‥
就會加入自己的觀念;
講一講‥‥‥
就會加入自己的習氣,
就會認為這樣叫做對的。
而且他的權威性,也不容許別人挑戰,
別人勸他,他也不能回頭,
上不去也下不來。
上不去就是:
他對心性沒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所謂下不來,
大家都恭維他是大和尚、大法師;
但是,沒有辦法達到百問不倒,
能夠迎刃而解;
能解第一義諦最上乘。
所以,這個就麻煩,
上不去也下不來,
卡在中間,
說大悟,沒有;
說佛法,懂一點,
也能回答;
但是,都著不了邊,
沾不到佛的邊。
為什麼?
不明第一義諦、究竟實相的道理。
第三、「密」,有寶的意思。
因為是如來自己修行成佛的密訣,
所以很寶貴;
因為很寶貴,
所以把它珍藏起來,不輕易示人,
故稱為「密」。
譬如有人有一個無價之寶,
他就會把它珍藏起來,作為傳家寶,
不隨便拿給人家看,
只讓他的繼承人知道,
旁人皆不知不見。
如來亦如是:
本妙覺心,從本以來,清淨本明,
所謂「本覺」
(《圓覺經》稱為「淨圓覺」,
《六祖壇經》稱之為「本性」),
其實,名相不同,
指的是同一個東西。
這是如來的至寶,
是不隨便給人家看的
(所謂「我於凡愚不開演」),
「凡愚」就是二乘人。
我對二乘人,不講第八微細意識,
因為第八微細意識接近真如實相,
很難以理解。
所以,我於凡愚不開演,
我對二乘人,
不講第七意識、第八意識,
因為第七、八二識太微細了、
太難理解了!
只給他的繼承人(發大菩提心的佛子)看,
以便紹隆佛種,繼佛的職志。
以上為釋「密因」之「密」字。
「修證」:
「修證」是承上面「密因」而來的。
你有密因,就有修證;
沒有密因,遑論修證。
有了「密因」,修行的密訣,
就依之而「修」。
所以,這個見性有多麼的重要,
佛的心你都體會不出來,
你怎麼能夠成佛?
沒有一尊佛沒有明心見性的。
諸位!
明心見性不影響往生淨土的,
它是不二的。
明心見性念起佛來,
更單刀直入,
了解即心即佛,
更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入三摩地。
為什麼?
了悟不二法嘛,
禪終極點:淨土,
淨土、禪是不二的,
心淨則國土淨嘛!
是不是?
所以,修學《楞嚴經》、
聽《楞嚴經》,
對於禪、淨、律、密各宗派,
都有正面的幫忙,
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的,
不能切開來,
說:我念佛啦,
不看《楞嚴經》;
我參禪啦,
不看《楞嚴經》;
說:我修密宗,
不必看《楞嚴經》!
這個觀念是錯的,
要改變過來。
看《楞嚴經》不妨礙你念佛,
有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
研讀《楞嚴經》,也幫助你參禪,
明心見性,了悟即心即佛;
修密法,
研讀《楞嚴經》,有助於你三密相應,
因為佛法是不二法門。
所以,不能弄錯,
說我們這個叫做雜修,
不是的,
我們這個是專修,
專門認識這一顆心,叫做專修。
從見道那一刻起,
也就是矢志守著它,
「矢志」就是立志。
一刻也不願離開它,
不忍離開它,
弘忍大師所謂:
「但信真諦,守自本心」,
什麼叫做真諦呢?
但信,你只要深信諸法畢竟空,
無一法可得,
好好的守住你這一顆心,
這一顆真心。
你相信諸法畢竟空,就是真諦,
這個就是真理,
是諸佛所詮釋的諸法畢竟空。
諸法畢竟空,它後面的含義是什麼?
它後面的含義的重點,
就是沒有一法值得你執著,
這個是重點,
諸法畢竟空,那你執著什麼呢?
執著,也帶不走啊!
又說:
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
守心第一。
諸位!
這個「守心第一」,要畫雙紅線,
修行成不成道、解不解脫,
看這四個字。
什麼叫做「守心第一」?
粗淺的功夫:
心不受境界的影響;
第二層功夫:
徹底的除貪、除瞋、除癡;
剩下的微細,用楞嚴大定,
持咒,也可以念佛,
信解一如,行證一如,
就能契入。
這個「守心」可是有次第的,
你不能放掉世間的五欲六塵,
那守不住的!
每天追求財色名食睡,
那守心怎麼守呢?
每天貪瞋癡都放不下,
心怎麼守呢?
此守心者,
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
十二部經之宗,
三世諸佛之祖。
(見五祖大師「《最上乘論》」)。
這個「守心不二,
不忘、不失、不退、不沒」,
守心不二,
什麼叫不二?
不二是對一切境界總是如此平常心,
叫做不二。
不二就是心境不二,
面對一切境界,
了知一切境總是緣起如幻,
心如如不動,
同時不要忘記正念,
不可以退失正念,
也不失正念,
也不沒正念。
也就是所謂「菩提心堅固」,
或者「道心堅固」;
因為「菩提」是覺的意思,
所以「菩提心」就是「覺心」;
覺悟的心。
所以,因此要發菩提心就是:
諸位!醒一醒,
早日覺悟。
若能如此守心不二、
不忘、不失、不退、不沒,
當然就可說是「覺心堅固」,
如此「覺心堅固」,
其心自然清淨、明了、
心不動、
心不散、心不亂、
心不雜、心不壞、
惡念不起、煩惱不生。
所以,我說研讀《楞嚴經》人,
是真修行人,
這才叫做專修;
心都不認識,
妄念一起來,
煩惱、情緒完全克制不了,
哪專得下來呢?
如此,其心自然有「道」,
所以稱為「道心堅固」
(也就是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如牆壁」)。
能入道。
心如牆壁,
心如銅牆鐵壁,
這個人就能入道。
心如銅牆鐵壁是什麼意思?
什麼煩惱都打不進來;
什麼事情都看得開、放得下。
這樣就是修行,
也是最高的修行,
因為是依著「如來密因」而修,
故是無上。
「證」,是證明、或者是悟入的意思。
譬如世間學、數學、邏輯,
就是邏輯學。
或者是物理學、
或者是化學等等,
有一命題或者是假設:
設A大於B、小於C,
這個念過數學,大家都知道,
大於,A,A> 就這樣子,
A>
設A>B,
大就是這樣子:>B,
是不是?
小於C,
那麼就是C大於A,
那麼就是C>A>B,
就這樣子,這數學很簡單,
大於的這個符號就是這樣子:>
就這樣子。
若,英文裡面叫做if,
或者是in case
假設說。
假設說:x等於○,
這個不是0,
這個沒有師父講,
說:若x等於0,
完了!
○,這個叫做不定數,
若x等於1;
若x等於2;
如果x等於3。
譬如說:
f(x)=x²+x+1
這很簡單的函數。
如果x等於0,
那麼,答案就是1,
function就是
f(x)=x² +x+1
我是隨便舉個例子啦!
是不是?
如果x等於0,
那麼,答案就是1。
如果x等於1,
那麼,答案就是1+1+1,
1²+1(加x就是1)+1就是3,
所以,這個方程式就是3 1 3,
如果x等於2呢?
那麼再來就是4+2+1,
那麼就是7,
所以,x就是不定數。
知道吧!
講《楞嚴經》還講數學,
還真不可思議!
則……等等,
就是讓你去解一個程式,
你解完後,發現假設與結果相符,
你最後便說:「原式得證」。
佛法中的修證也是一樣的:
佛提出種種修行的方法
與果地的境界
(這個就是假設的命題),
你依著去「修」(這就是解題),
解,
最後發現你所得到的答案,
與佛所說的一致
(這就是「原式得證」)。
「原式得證」時,
表示你解題的方法沒有錯,
而且在解題的過程當中,
沒有犯甚麼嚴重的過錯
(也就是你「修對了」),
因此你也能親自「證明」如來所說的境界,
《阿含經》所謂「自作證」,
大乘所謂的「親證」,
也就是親身經歷的意思,
《楞伽經》所謂「入如來地」;
入如來地也就是「證」菩提果。
「了義」:
「了」就是完全、
圓滿、究竟、通達之義。
所以,我們說:大乘叫做了義教,
為什麼?
大乘可以究竟成佛啊!
所以,大乘經典稱為了義教,
「了」是完全、圓滿、究竟、通達之義。
「義」是道理之義。
「了義」也就是指佛
在本經所闡發的道理是究竟的、
是圓滿的、
通達第一義諦理的。
以佛所示之教有兩大類:
第一、不了義法,
也就是所謂「權法」。
所謂「權法」是佛為了攝受,
因為‥‥‥
攝受,
第一個,他不讓你攝受,
就沒轍!
什麼佛菩薩、善知識現前都沒用,
他不聽你的,
不攝受就沒辦法教化。
「權法」就是還在教化的階段當中。
「權」就是調伏,
慢慢的調伏。
所以,「權」的意思就是有漸漸的意思;
慢慢的意思;
給一個機會的意思;
善巧方便的意思。
譬如說:這個權法,
漸漸的攝受,慢慢的教化,
給一個機會調伏,
就是這個意思,
漸漸的長養善根,
成就根機未熟的眾生,
如果沒有這個,
你一下子要接受這個大法,
沒有辦法!
而由其大悲心中
所流露出來的甘露法乳,
令一切有情聞後,
易得信受奉行,
普得增長善根,
所以不了義教
也就是為「方便教化門」,
或者是「方便接引門」,
禪門所謂「教下」者,
就是指此。
禪門單刀直入,
進入不可思議的佛境,
說都不行!
禪門叫做宗下;
解經典叫做教下,
像我們現在也叫做教下,
慢慢的攝受;
慢慢的教化;
慢慢的調伏;
慢慢的長養善根,
看看有一天,
恍然大悟!
這叫做根機成熟了。
所以,禪宗不講這個,
一開始就進去禪堂裡面打坐,
參!
本來的面目,就開始參。
我們這邊有女居士去打禪七,
我們不好意思講哪一個,
以免大家都認識她。
她去打禪七,
我說:你去打幾天?
她說:去打了四十九天。
我說:那禪七,你坐著,
你參什麼?
她說:我什麼都參不出來啊!
她參不出什麼。
我說:你坐在那邊做什麼?
我們戒師常常講:參!
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
我說:你悟到嗎?
她說:
我怎麼知道父母未生本來面目是什麼?
你坐在那邊做什麼?
她說:我都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說:人家是禪七呢!
她說:我就在打佛七啊!
坐著,
靜靜的佛七,
念佛念了四十九天。
說:我也不認識什麼叫做禪七,
人家說去參,
我們就去參啊!
我說:那你有沒有打盹兒?
她說:有!累的時候還是睡。
有沒有被這個戒師、禪師打香板?
她說:沒有!輕輕的,
我在打盹兒的時候,
這個戒師輕輕的打自己的身上。
所以,真正的香板,
現在變相了,
變相了!
說:師父啊!
我業障重,您打我一個香板!
那師父也不知道啊,
那師父也是門外漢,
就拿起香板來,啪!
師父也高興,收到紅包;
徒弟也高興,
認為這個叫做消災。
香板是糾察禪七的時候,
看你在打盹兒,
為了提起你的精神,
香板是打戒師自己,在旁邊,
啪!打自己,
哪裡是打信徒?
三個字:好好笑!
你師父也不知道,
也亂打;
徒弟也不知道,
也很樂意接受,
反正二邊都高興嘛,
信徒拿個紅包:
師父!我想消災,
您打我個香板!
打完,供養。
是不是?
師父高興:這個徒弟這麼虔誠,
來!打個香板!
啪!
供養師父!
師父也高興,
師父也高興。
是不是?
因為師父也不知道發生啥事情。
完全走樣,
完全走樣!
好!
這是講那個內行的話給你們聽。
底下,
第二、了義法,
也就是所謂「實法」,
這是佛為成就根熟的眾生,
而自其薩婆若海
所流出的自證境界之法,
此法為「直指人心」、明心見性,
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面目。
直示離言法性,
為什麼叫做離言法性?
因為叫做不可思、不可議。
不可思、不可議是什麼意思?
就是沒有辦法用意識去思惟、
推敲、推測,
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去形容,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個叫做不可思議。
所以,為什麼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講:
假使舍利弗、目犍連的智慧,
以舍利弗、目犍連的智慧,
經百千劫不能測佛智。
為什麼經典這麼講?
《法華經》尤其講得特別清楚。
就是以舍利弗,
這種所謂智慧第一的弟子,
來測佛智,
經百千劫,
也不能了解佛的智慧是什麼?
他的病、問題出在哪裡?
出在那個「測」字,
他想要去測,
知道嗎?
要去秤秤看,
推論、了解佛的境界是什麼?
佛的境界,
哪裡是可以用思、用議讓你推測的?
所以,直示離言法性,
無上甚深,
故是諸佛及實教大菩薩之境界,
非凡外權小之機所能趣入。
本經所宣示的,
也就是此無上甚深
微妙第一義諦(了義)之理與事。
理事是不二的。
諸位!
講到理,要配合事相的,
一切理、佛理,就是一切法無生,
這就是佛最高的無生理。
什麼是事?
就是緣起,
緣起就是生,
佛法最高超的,
就是生即是無生,
事當體即空,就是無生的理,
無量的緣起的事,
就是平等的理體,
因此叫做不二,
事理不二。
「諸菩薩」:
「菩薩」是梵文之音譯,
全部稱應為:「菩提薩埵」,
bodhi-sattva,
漢譯省稱為「菩薩」,「菩薩」。
在這裡還再強調:
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
小乘的,專修小乘的,
絕對不承認「菩薩」這二個字,
也沒有所謂菩薩戒。
你到泰國去看看,
沒有所謂受菩薩戒的,
出家眾就是受比丘戒;
白衣在家居士,
你去泰國看看,就是受八關齋戒,
菩薩戒,聽都沒聽過,
沒有這種東西,
也不承認有菩薩戒,
因為菩薩戒是盧舍那佛所說的,
他們不承認什麼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
他們根本就不承認這個,
所以,不承認菩薩戒是佛說的。
因此,他們堅持他們是原始佛教,
是依佛的教典,
所以,引以為傲,
他們自己認為,
自己才是真正的佛子。
他們認為,
大乘經典是後來人杜撰的。
所以,大小乘之爭,
大乘非佛說,
小乘否定大乘所有的經典,
他們也不看、不聞,
認為是偽經,
也不理解,
也不想要去理解,
因此就這樣子;
他們也尊重出家人。
所以,大乘碰到小乘的,就很麻煩!
你知道嗎?
大乘的法師碰到小乘的法師,
就非常麻煩!
在經典裡面講,
依《菩薩戒》講:
受菩薩戒的大比丘,
不頂禮小乘戒的比丘,
因為他們不發菩提心。
知道嗎?
所以,我如果今天到泰國,
看到比丘,
柬埔寨、緬甸這些比丘,
統統可以不必頂禮,
因為我受菩薩戒。
但是,站在比丘戒就很麻煩,
比丘戒就是:先受戒者一定要在前面,
後受戒者,一定要跟先受戒頂禮。
所以,這個到底要不要頂禮,
就麻煩了!
譬如說:
我看到一個出家四十年的,
到泰國去,看到老比丘,
你說:我要不要頂禮?
你替我的立場上想想看,
要頂禮,犯菩薩戒;
不頂禮,犯比丘戒,
還真是難做,
真的是很難做!
頂禮,犯菩薩戒,
因為受菩薩戒的,
不頂禮小乘的受比丘戒的,
我們大乘叫做菩薩比丘,
你知道嗎?
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菩薩比丘,
「比丘」前面還加「菩薩」二個字喔,
喔!好大!
真的喔!
所以,如果你到泰國去,
我們到泰國去,
看到一個‥‥‥
譬如說:泰國的僧王,
出家四十年,
哇!
我可以不要頂禮啊!
信徒去:頂禮僧王!
居士應該頂禮,
我可以不用頂禮。
可是,你如果到泰國去,
大家都頂禮他,
出家比我早,不頂禮不好意思;
我也可以給它換另外一個角度,
我也可以給他頂禮,
站在比丘戒的角度,我不犯戒;
我也可以不要跟他頂禮,
我站在菩薩的角度,
我也可以不要跟你頂禮,
因為我是菩薩比丘。
所以,大小乘之諍論,
已經有一千多年,
到現在是無解,
唯一的就是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
所以,到泰國去,
他們也不管你什麼菩薩不菩薩,
我穿這樣長衫,
掛著念珠,
那個泰國的小男孩,
我走過去,他就問我:
少林temple?
你是不是少林寺來的啊?
temple就是:你是不是少林寺的啊?
他們只知道少林寺而已。
所以,講到這個菩薩戒,
就是附帶的,
我們有苦衷,
是真的很辛苦!
「菩提」,
義為「覺」,或者是「覺悟」。
「薩埵」,梵文(Sattva),
義為「有情」。
「菩提薩埵」合稱,有三種意義:
一、「正在求覺之有情」,
又稱「大道心有情」;
二、「已經覺了之有情」,
也就是菩薩已非迷位的凡夫,
而是已經有證悟,
位列賢聖
(賢聖皆是已覺了之人,
非是迷惑之凡夫);
第三、「求自覺、覺他之有情」,
菩薩為求自度、度他,
自利、利他,
自覺、覺他
(自求開悟、亦令他開悟)之有情,
也就是所謂「上求下化」
(上求菩提一切智、
下化六道諸眾生)。
為什麼我們中國法師要加一個「上、下」?
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法師,
他的徒弟六個,
剃度的比丘六個。
這個老比丘很聰明,
他認為命法號很麻煩,
他就第一個命:廣唵,
唵嘛呢叭彌吽的唵;
第二個字:廣嘛;
第三個字:廣呢;
廣叭、
廣彌、廣吽,
所以,他叫他的徒弟:唵嘛呢叭彌吽!
徒弟馬上統統到,
六個統統到,
這個法師很聰明!
以後用大悲咒來命名,
要叫徒弟就是開始念大悲咒: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法南、法無、法喝‥‥‥
就是: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所以,這個法師還很有智慧,
每次叫他徒弟,
就念:唵嘛呢叭彌吽!
六個徒弟就統統到,
一個不漏,
而且也剛好剃度六個,
多一個就不知道怎麼念了?
多一個就會加:吽吽,
後面還加一個吽。
底下,71頁,
以此三義,
所以這種有情得稱為「菩提薩埵」。
「諸菩薩」:
依本經而言,
菩薩為求無上菩提,
須歷經六十位修證,
也就是六十個階位、階段,
或者是證悟的境界。
此六十位是:
三漸次、乾慧地、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四加行、
十地、等覺、妙覺。
(《華嚴經》與《菩薩瓔珞經》
則明五十二位,
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覺、妙覺。
此中「十信」為凡位;
住、行、向為「三賢位」;
十地為「十聖位」。
《大智度論》所明者,
為從十住開始,共四十二位。)
諸位!
或許我們會問說:
師父!這個位的分、分法,
為什麼大同小異?
最主要是看這一部經,闡明菩薩詳不詳細?
有它的含義。
譬如說:《楞嚴經》,
六十個位次非常的明顯,
也就是這一部經典,
把佛果位的因位,
就是菩薩的階位,
慢慢一個一個來分,
就表示《楞嚴經》很重視次第,
重視修行的一部經典,
非常重視,
一個次第都不能遺漏,
就表示《楞嚴經》可是非常重要的,
重修行的。
那麼,有的經典分四十二位、五十二位,
都不太相同;
不過,都是大同小異,
講得也都差不多。
但是,這個大乘菩薩的信、住、行、向、地,
解釋差別很大,
差別非常大!
譬如說:通教、別教,
或者是圓教,
對這個階位、次第的詮釋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
這個就要講到
天台宗的《教觀綱宗》的位次的分配法,
這個非常的繁瑣,
很辛苦的!
唯識講的跟天台講的,
斷證的位次幾乎不同;
《華嚴》也不同,
因為它是圓教,圓頓大教。
所以,我們了解一個名詞、名相就行,
有心要研究的人,
你稍微理解一下,
各個經典講的位次大同小異。
底下,
因為菩薩的修證有種種的差等,
所以稱為「諸菩薩」,
也就是:各種階位之菩薩。
「萬行」:
菩薩須依六度而修萬行,
六度就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萬行就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以,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諸位!你坐在底下,
一定不會浪費,
你生生世世都受益的,
終究會成就無上菩提。
你絕對不會白白的坐在那邊耗時間,
因為這個是堅固了菩提種,
種下去,你將來一定成佛,
要喜悅的感覺、
喜悅的感受。
佛陀再三強調,
諸修行人應當以法為樂,
不應當以欲為樂;
以欲為樂是凡夫眾生,
凡夫眾生就是依著財色名食睡,
唱歌、跳舞叫做快樂。
我們佛子要依法為樂,
法能究竟解脫,
唱唱歌、跳跳舞,
那個沒辦法的!
所以,大家要依法為樂。
自利利他之萬行圓滿後,
方成菩提。
又此「萬行」如觀音之三十二應身;
地藏之冥陽兩度、
出入地獄。
地藏之冥陽兩度,
出入地獄、天上、人間;
普賢之十無盡願等,
皆是菩薩之萬行。
乃至藥師如來因中之十二大願、
彌陀之四十八願,
也是其於菩薩位時之萬行。
那麼,慧律法師!您有什麼大願嗎?
我沒有!
我就是把佛法、正法好好的宣揚,
勸無量無邊的眾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了生死,有正知正見。
今生今世要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聽了正法,
下輩子還有這個因緣,繼續聽經聞法,
我就做這個工作。
說:慧律法師!
那您為什麼不發大願呢?
我說:大願都他們發完了,
四十八願就阿彌陀佛了;
觀世音菩薩又這麼感應了!
對不對?
普賢菩薩又是大行;
地藏菩薩又是大願;
文殊師利菩薩又是大智;
觀世音菩薩又是大悲,
我還要發什麼呢?
他們都發完了啊,
他們統統具有代表性了。
不過,我發的願就是說:
我今生今世好好的講經說法,
讚歎佛、諸大菩薩,
引導眾生有正知正見,
能斷煩惱,解脫生死,
好好的念佛,大家都到極樂世界去。
是不是?
要不然,像阿彌陀佛發這麼四十八大願,
這會不會太大了一點啊?
自己再創一個淨土,
這樣會不會跟阿彌陀佛打對台呢?
極樂世界已經很好了,
我再發一個大願,去創造一個淨土,
不用啦,
哎呀!這實在是很辛苦,
很辛苦!
講經說法,
勸勸大家認識極樂世界,
好好念佛,
阿彌陀佛也開懷大笑、也歡喜,
我也歡喜!
所以,這個菩薩都發完了,
那我就發讚歎他們的願,
讚歎他們的願。
是不是?
所以,心無所求。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71頁,
倒數第三行,
「首楞嚴」:
又譯為「首楞伽摩」。
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
「一切事究竟堅固」。
「一切事」,
簡言之也就是自利化他二事,
也就是福德、智慧二事,
或者自受用、他受用。
自受用就是開大般若智慧,
能斷煩惱、了生死、
見本體,
叫自受用。
他受用,
也就是加被眾生,
用法身‥‥‥
法身跟圓滿報身、應化身,
這是三位一體的,
法身、應化身可以作他受用身,
這個在唯識學也講過了,
給眾生一個增上緣。
詳言之就是:四念處,
整部《阿含經》幾乎都在講四念處,
尤其觀身不淨,徹底的觀,
泰國的比丘、泰國的高僧,
給「人」的定義:
什麼是人?
人是一塊會腐爛的肉!
直接了當說:
人就是一塊會腐爛的肉!
佛怎麼定義呢?
佛在經典裡面;
我第一次看到
世尊講對人的這個色身的定義,
我嚇了一跳,
嚇了一跳:
世間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的人?
世尊對「人」的定義就是:
什麼是人?
人者,無量蟲聚。
無量的蟲,蟲蟲的蟲,
聚:聚在一起的聚。
喔!我看到這一句,
手比這一隻!
我們就是大腸裡面有大腸菌;
骨裡面有骨細胞,
這細胞就是有新陳代謝,
蟲,無量的蟲,
匯聚在一起就是人。
皮膚有皮膚細胞;
骨,骨細胞;
肝臟,肝細胞;
心臟有心肌的細胞;
腦,腦細胞,
腦部,腦細胞。
所以,我們全身的細胞,
大概六兆,
六兆,
六兆;
腦細胞大概六千萬,
六千萬。
我們要了解,
所以,我們這個色身,
佛陀在這個《阿含經》裡面,
重複一直告訴你:
你一定要徹底的照破它,
破除種種的執著,
此身不究竟;
此身是無常;
此身不淨;
以此身有苦、萬法空;
此身是無我的,
不能錯誤的認知,
而引發種種的錯誤的行為舉止,
感召種種的業力的果報。
我們聽到佛法,
把這個色身當作是修行的器具;
而沒有聽到佛法的人,
把這個色身當作是享受的工具,
拼了老命造業!
所以,到最後就是: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啥都帶不走,
帶什麼走呢?
就是你所造的業。
所以,聰明的人,
會利用這個臭的、不淨的色身、
苦的色身,
做最大的功德,
發揮到最大的利益眾生的事情。
因此,做善、做惡一念間;
解脫、生死也在一念間。
如果我們也理解了、了解了佛法,
佛為什麼要叫我們作白骨觀?
就是這樣,
一照,就剩下白骨!
佛為什麼要叫我們作血塗觀?
我們現在去看看車禍,
急診室裡血流滿面的人,
如果不清除,他會發出惡臭,
惡臭!
佛為什麼要叫我們膿爛觀?
就是爛掉、潰爛的,
為什麼要叫這樣觀?
佛為什麼要叫我們說
我們要觀察、觀照說:
人死以後不埋葬,
屍體會長蟲?
活著,其實已經是細菌了,
無量蟲聚啊,
死了以後變大蟲,
到處蠕動,吃,
如果不火化的話。
對不對?
無量蟲聚。
我們看到這個,
就對佛陀的這種大智慧無比的崇敬!
所以,佛陀是不是右脅生下來的;
或者是他生下來走七步,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我對這個大乘佛法,佛陀出生的記錄,
我沒有意見,
眾生信仰堅固就好。
對不對?
我崇拜佛陀,
不是看他右脅而生,能夠走七步,
不是!
是他講的真理,
真理讓你沒有任何議論的空間,
他就是一個大覺悟的人,
他就是把世間的真實相徹底的告訴你,
醒不醒得過來,要看你自己啊!
他就是把世間的真實相‥‥‥
這個色身就是無量蟲聚啊,
事實就是如此啊,
我們的細胞就是這樣子啊,
裡面全部都充滿著消化系統、細菌、酵素。
對不對?
事實如此。
所以,我們用虛妄的心、虛妄的身,
追求虛妄的境,
萬法總歸虛妄。
好!
為什麼講:歇即是菩提?
就是這個道理,
你要透視它、要認知它。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裡面,
叫你要常常觀墳墓,塚觀,
也就是棄屍林。
《阿含經》裡面講的:要觀棄屍林,
就是人死了以後,
把他丟到棄屍林,任那個鳥獸吃;
屍體半壞觀,
我們說屍體還不可怕,
那個屍體爛一半一半,
世尊一直叫你要觀半壞觀,
就是壞掉一半的屍體,
狗來啃,
野貓、動物、蛇、獅子、虎、狼,
來這裡咬一口、那裡咬一口,
然後,快爛掉又沒有爛掉,
又惡臭,
你就會發現,
這個身實在是不淨,
在《阿含經》講:叫做究竟不淨,
沒有一個地方乾淨。
但是,話講回來,
這裡面有摩尼寶珠,
就是佛性啊!
牛、羊、豬、虎等等,
牠們也是不淨身啊;
可是,我們作為人的這個不淨身,
就可貴了!
可貴之處就是他能覺悟、
能教化、
懂禮儀、
可以長養聖胎,
也可以利用這個色身,
救度無量無邊眾生,
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器具,
很好用的器具!
你發了菩提心,
你也覺悟了,
把這個真理推廣,
你不再只是一個了!
所以,佛陀的偉大,
就是把他的胸量擴大到跟虛空一樣,
跟虛空一樣,
無所不包容。
要不然,
我們就攝受宇宙當中少許的四大──
這個地水火風,
來當作自己。
所以,佛法為什麼這麼可貴?
就是可以讓我們開智慧,
得大自在、得解脫啊!
所以,詳言之就是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個大家都知道。
底下,翻過來,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
這個「神」不是神足通的神,
不是這個意思。
意思就是說:心情愉快,很滿足,
這個後面跟修行都有關係。
所以,四神足並不是說:我們大神通!
不是這個意思。
五根,
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三十七道品,
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在這裡不再重複。
五根就像樹的根,
五力、
七覺支,
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
八正道就是八聖道分,
等三十七道品、
以及六波羅蜜、
四攝法、四無量心、
四禪八定、滅受想定、
三明六通、十力,
十力叫做佛之十力。
四無所畏、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
這十八不共就是只有佛有,
不與大菩薩共。
那麼,這個我們統統講過,
如果要把這些名詞,再一個一個來講,
可不得了!
這個等於講佛學辭典了。
是不是?
所以,講過的不在這裡重複。
悉皆成就、堅固、不動不壞、
稱為「首楞嚴」。
若以本經而言,
則為依於如來秘密之本修因
(真如本性、或者是如來藏性)而起修,
歷六十階、證二十五圓通,
而契入如來覺性大海,
所以,一定要有三昧,
才能證得圓通,
三昧就是圓通;
圓通就是三昧。
所以,意思就是說:
三昧成,則佛道成;
三昧不成,則佛道壞。
換句話說:
一個修行人,心必定要有定,
要八風吹不動。
證二十五圓通,
而契入如來覺性大海,
堅固不動、不生不滅,
從而從體起用,
稱為「首楞嚴三昧」。
「三昧」者,定慧等持,
定以自持,慧以化他。
定是自己能夠覺受,
能夠受用,
心有定,萬事則成;
心無定,萬事則壞。
然後,慧以化他,
定是體,慧就是用。
是故此三昧境界,就是佛之境界,
此定就是佛定。
佛自住於此三昧,
用以自利、化他。
換言之,
底下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
換一句話說:
佛菩薩的一切度眾生的事業,
皆是在三昧中行,
也就是你要定,
你才有辦法度眾生;
你不定,
眾生一拉,你就跟著跑,
欲望一來,就迷惑顛倒。
所以,一切度生的事業,
皆是在三昧中行,
可不是一般。
非於散亂中行
(──散亂何能度生耶?!)
自己心都亂了,怎麼能度眾生呢?
如《準提陀羅尼經》中,
釋迦牟尼世尊為
「愍念未來薄福惡業眾生,
即入準提三摩地(準提三昧)」,
而說出
「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
「俱胝」就是千萬、億。
又如《地藏十輪經》述地藏菩薩每於晨朝,
入於首楞伽摩三昧(也就是首楞嚴三昧)、
加持眾生。
故知佛菩薩之定,
非沉空味著之小定,
沉空味著就是貪著在那定中,
出定,出定就利益眾生,
他不幹!
所以,他每天打坐,
每天享受,每天打坐,
對弘法:對不起!沒興趣!
利益眾生:
對不起!
我自己解脫比較重要!
乃自利化他、一體成就之大定。
不是二乘人的定。
底下講「經」:
修多羅,
有二義:
梵語叫做修多羅。
一、叫做貫串,
「貫串」之義,
佛以名身、句身、文身,
為什麼要加一個「身」?
「身」就是一個具體的觀念,
名、句、文,
本來是音聲,
音聲化作文字,
文字就是單、單字;
再來就是名相,
名相更多一點就是句子;
句子多了就是文章。
所以,加一個「身」,
就是一個具體的觀念。
就像法身,
法哪裡有身?
諸法畢竟空,哪裡有身呢?
不要把那個「法身」當作是一個色身,
諸法畢竟空,所以叫做法身,
法本來空,
給你一個具體的觀念,諸法畢竟空的觀念,
叫做法身。
所以,佛以名身、句身、文身,
也就是種種語詞善說,
而將其所開示之教法貫串起來,
令不散失,
亦令受者易持,
如線串珠,
則易執持而不散失。
再者,
佛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
有如一大串摩尼寶珠所成之瓔珞,
瓔珞就是我們現在的(項鍊),
──其中每一顆珠皆各代表一大法門──
而此等諸寶珠
則是由一條線貫穿於各珠之中心,
所以不散、不失,
而得成一整體;
此貫串各珠中心之線,
也就是三世之佛心。
因此,你要弘法利生,
第一個,你一定要明心見性;
佛的心都搞不來,
也不能理解,
你要把講經說法、要把佛法講到淋漓盡致,
非常困難!
要不然,
你就講一些因果、行善、放生、吃素,
這個可以;
要講到涅槃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這個沒辦法,
他體悟不出來。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4-25 20:37:04
|
只看該作者
要講到涅槃,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這個沒辦法,他體悟不出來。或者是名相再念一念,跟著念,也不錯,至少會念。由諸佛一貫之大悲一切智心中,流露出無量妙門,度脫眾生。故此諸妙門,既由諸佛一切智大悲心中出,也就是不得離於此心,若離此心,法即散失、墮落,所以一切法恒須以佛心為本。因此我們一定要瞭解,一切修行人,應當能體悟,不生不滅的見性、心性是什麼,這個才有依靠,為依。所以,明心見性說法,說法就有本。方能持之不墜,行者如是持,方冀,才希望有朝一日得其[心要]入佛本心。所以,那個心要,黃檗斷際禪師那個《傳心法要》,就是傳佛的心要。因此,禪宗的心法如果不懂,名為相說,你怎麼樣轉、怎麼樣弘法,你就是講相。要不然就是講放生、吃素,當然這個也很好,叫我們放生、吃素,這很好,這還是相。做做善事,這還是相。所以,佛教辦辦學校,這個還是相啊!我們不是說這些不好,這些統統是附帶的。
我們今天要特別理解的,這裏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感應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律、論,它讓我們解脫,就像摩尼寶珠。如果我們經、律、論不看,我們念佛得到一些感應,念念觀世音菩薩感應,搞一些神通,把經、律、論束之高閣,佛教就是滅亡的時間到了!求感應、搞神通,把正知正見、正念、正法統統放棄。所以,一個人講感應、講神通,代表了整個藏經的話,如果是這樣做的話。他一講,就是講感應,法,講不出所以然;一講就是講神通,等於放棄一顆摩尼寶珠,去換一顆玻璃珠。玻璃珠就是感應、搞神通。神通、感應這是很自然的東西,佛菩薩給我們的資訊確實有。但是,譬如說:你今天念觀世音菩薩很感應,那是代表什麼?你很虔誠。你有沒有斷煩惱,當然沒有,這跟生死沒有關係!你今天有困難,求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加被,你很虔誠,確實很感應,很多人受佛的加被。佛給你信心,但不代表解脫了,這跟生死沒關係的!所以,放棄經律論、大般若的思想,講感應、求神通,完了!就是佛教要滅亡的時候!把摩尼寶珠放棄,換來一顆玻璃珠。
所以,法師說法要很小心,感應講一點,啟發大家的信心,無可厚非。感應、神通,這只是佛門的附帶品。就像你去百貨公司,買了一萬塊,人家給你一個贈品,你把這個重要的一萬塊的東西放棄,把這個贈品拿回來。這個贈品也許是一件衣服、二塊肥皂。我去百貨公司買一萬塊,把一萬塊的東西丟掉,拿什麼?拿兩塊肥皂回來。講神通、感應,放棄正法,就像這樣子,用一顆摩尼珠,換一顆玻璃珠。感應、神通,不代表修行、不代表解脫,完全跟修行、解脫扯不上任何關係!佛陀的偉大,是開大般若智慧,徹底的洞徹一切緣起性空,一切諸法無我,步步為營,點點滴滴這樣放下。感應本來就是很自然的。
所以,心要對。懂得一點皮毛,千萬不要忘記了實修。有一個年輕人,學佛一年多,還不到兩年,狂妄得無比,來這裏要跟我參禪。我電梯下來,那具年輕人,大學畢業,男眾。他說:慧律法師!我說:喔!你告訴我,你是誰?他好象在參:告訴我,你是誰?我說:我啊!我阿榮啊!(廣告詞)媽!你寄來的鐵牛運功散,我收到了!他接不下去,頓時啞口無言!跟我講禪!他接不下去,不曉得怎麼接!他聽了之後呆:啊?跟我講禪?我三十年了,一句他都回答不出來,呆呆的站在那裏。他說:慧律法師,我應該怎麼樣啊!好好笑!老實念佛,不要搞這個,大悟的心境,不是你這樣隨隨便便抓得來。
二、修多羅是「契合」、「契入」之義。這是指佛一切所說,不但契理,而且契機。「契理」即是如理而說,指佛之所說,未有一法而違於理,皆與道理相合,不作妄說,故經中言:「如來是如語者、是實語者、是不妄語者。」然而,如理如實之語,則未必能令聽者信解、受用。為什麼呢?對方聽不懂啊,你如理如實之語,不一定能夠讓對方信解信受、受用。故佛語除契理外,還具「契機」的特色。這個「契機」的「機」字,有根機、還有時機。你要掌握時節因緣,你要掌握對了,才有辦法,掌握錯了,那你就麻煩了!有機緣三義。根機、時機、機緣三義,機緣就是時節因緣。也就是佛所開示之法,不但契合真理,且契合當時聽者的根器(根機),並能配合當時的因緣(時機、機緣)。
詳言之,詳細說。佛對上根而且因緣成熟之人,也就是開示無上直指之法;對中下根人、或因緣未熟之人,即為說種種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那我們今天沒辦法了,我們上、中、下的根器,統統融入在這裏了。難道還要再過濾,上上根的人才能講《楞嚴經》嗎?我今天在想說:那這個《楞伽經》要不要講?這個《楞嚴經》都聽不懂了,《楞伽經》就更不用說了!我以後要講《楞伽經》的話,要先考試。能前講《楞伽經》就要飛到楞伽山上來,那大菩薩啊!我們《楞嚴經》都聽不來,還講《楞伽經》?那不行的!所以,要開這個《楞伽經》,我要開,先考試,來啊!我這一關先過啊!考完了,通過的;考不過的往二樓坐;再考不過往三樓坐;到最後就會坐到六樓、七樓,樓下剩下兩個,要過的很難!所以,這個《楞嚴經》要聽得懂,已經相當困難了!
佛對上根且因緣成熟之人,就是開示無上直指之法;對中下根人,或因緣未熟之人,即為說種種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若對下根人說無上法,就不相應。我們今天沒辦法,時空難以掌控,只有就這樣講了,吸收多少算多少。而不能信解、奉行;反之,若上根人為說下根法,亦不相應,不能得益。是故佛語一方面諦實、契理、順理,一方面又能隨眾生之根、性、欲而達契機。[欲]就是希望,就是希望得到什麼法,期盼著。看根,還有根性。再來就是看看他期望什麼?是大、是小、是四諦?是十二因緣?他希望聽什麼,而能夠達契機、隨機,因而佛語于人、於法,皆能兩全、圓滿。
復及,末法時期談佛法者,常太側重所謂[契機]與[隨機],而幾乎忽略了契理,因此常衍成,衍變成怎麼樣?[於理不合]。現在末法太多了!或[於理無據],就是亂說一通,講經說法沒有任何依據。依據什麼?依據自己啊,依據自己的心情、情緒。
有的人一講膨脹自己、誇大其辭,什麼大神通啦,他是多麼了不起啊,他能夠怎麼樣。我說:不行啊,我這個人,唉!貌不驚人,胸無大志,只想做一個平凡的人。所以,有時候我看看有法師說法,喔!好象很行,自己講得神通自在,我們不談這個,我們談的就是佛教化的理。互相勉勵,我也不敢說我在教你們,我也是向大家學習,我們互相勉勵、互相尊重、互相引導。教學相長嘛!是不是?互相教,互相進步嘛,你教,我進步;我教,就換你進步,所以叫教學相長。
所以,我不敢說我在教大家,不過,要契機、契理,我們一定要有所根據,不能說於理不合,或者於理無據,那這樣不行!的現象,如是即導致[不如法說法],喔!現在太多了!末法時期,妖魔鬼怪特別多,亂說一通!甚或為了一時[契機]或迎合時尚,而[非法說法],意思就是:(不合佛法的言說,而說是佛法),這個可多了。[法說非法](明明是正法、明明是佛所說的,卻說不是佛說的,大乘佛法就是這樣子了。《楞嚴經》也是啊,明明是正法,有的人就說:它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的,能講出這部經典,真是驚人啊!集全世界的中文系博士,都編造不出這部《楞嚴經》,用編的都編不出來!沒有大悟,你怎麼可以講出這種話呢?這個是大悟的心境,所有的文字,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東西。這個已經是超越語言、文字的觀念的東西了。所以,這個不是博士可以講得出來的,有的人講《楞嚴經》是偽造的,偽造的,這個人我真是佩服得不得了!是造不出來的,沒有佛說,造不出來的!
明明是佛法的,卻說不是佛法——這個就是謗法),而名之為[方便],或[方便說法]。凡此種種即有嘩眾取寵之嫌,實不了[契機]與[方便]之真義。所謂[方便],梵文為[漚和俱舍羅],譯為[方便勝智],或[方便善巧],簡言之即是[方法]或[巧妙的方法]之意,乃是八地菩薩方能現出之大智慧。故知[方便]絕非[隨便]。
[義貫]:此經為開示自如來的[大佛頂](無見頂)相上所現出之[如來]秘[密]、依於[因]地本心[修證]、而達到之[了義]境界,及如來教敕六十階位[諸菩薩],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萬行],悉皆達於究竟堅固[首楞嚴]之契[經]。
你看帶括孤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義貫的可貴之處,也就是把義理貫通,要不然,[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不知道!成觀法師慈悲,就把它貫穿起來!
再講一遍:此經為開示自如來的[大佛頂](無見頂)相上所現出之[如來]秘[密],頂部了,秘密,這是最高的。依于[因]地本心[修證],就是不生不滅因地心,當作修證的依據。而達到了[了義],了義就是究竟解脫了,究竟解脫之理,了義的境界。以及如來教敕,[敕]就是命令。教敕六十階位,如來教化我們,經歷了六十個階位[諸菩薩],依起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萬行],悉皆達到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之契[經]。
因此,你看,我們把這個《楞嚴經講義》講完了,再把《楞嚴經義貫》再念一遍,受益非淺啊!大家都很受益!所以說,文言文聽不懂,也有白話,是師父比較累一點,我比較辛苦!當然很辛苦!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50:22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