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回復: 0
|
净公上人开示集12大方广佛华严经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开示集12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第七回向章 (第一集) 1986/12 台湾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01-0001
请掀开经本第五百二十九面:
没有讲经之前,有几句话先要跟诸位报告一下。这部经我们从民国六十年在志莲精舍开讲的,经太大了,所以讲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么多年当中,我们曾经换过大概也有八、九个地方,正是像经里面所讲的七处九会,我记得总共所讲的已经超过二千个小时,八十卷经我们在过去讲到第八回向,第九我记不得,有没有讲我不晓得,四十卷经我们讲了也是一半多。本来台中李老师一直在讲《华严经》,而且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要把这部经讲圆满,再讲一部《弥陀经》,他才往生西方。结果到了前年,他老人家重新宣布,他说经不讲完他也要走了,所以只讲两年。所以他老人家往生,可以说在两年前已经告诉我们。而我深深感觉到这部经不能讲圆满是一桩很遗憾的事情,尤其是古德常说,这部经在佛教里面是根本珐輪,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当然能读这部经、能听这部经,都是有很大的福报,开经偈里面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也就是指这部经而说的。
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就发愿继续他老人家志愿,把这部经讲完。我在台中问他们老师讲到什么地方,他告诉我讲到第七回向,也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一章。第七回向是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观音菩萨与我们中国人特别有缘分,从这一章讲起也有特别的意义在里面。往后我们看这部经,现在诸位用的经本你看看刚刚好是一半,底下还有一册也是有这么厚,我估计我们一个礼拜讲两次,至少要四年才能圆满。这四年当中我到国外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减少,所以预定每年在此地讲八个月,这样差不多四年可以圆满。讲经的方式我也研究了很久,就是如何把这部经能够快一点讲圆满,如果字字句句都细讲,那的确要费很长的时间,所以我想采取经我们一定要读完,容易懂的地方我们简略的就带过去,意义比较深的地方,或者是对我们修学特别重要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多发挥一点,这个样子我们的进度才能够加快。虽然是这个原则,但是重要的地方我们一定还是要细讲,总而言之,经中能帮助我们得利益的地方,我们决定不放过。
现在请看经文,这一章是十回向品第二十五,这是次序,《华严经》一共有三十九品,它是第二十五品,二十五品十回向,每一个回向是一章,而且十回向的文也都相当的长,以往第六回向我们讲了一年才讲圆满,完全讲布施。这是第七回向,第七回向的名称叫「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这是这一章的题目,经文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来了。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这个题目就是这一章经的纲领,像文章的题目一样,题目如果明了,这一章经的义趣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大概。我们先解释这个题目,因为这又是一个开端,恐怕有许多新的同修第一次来听经,我们把经里面的名相多少要简单介绍一下。『佛子』就是佛弟子,在此地这个佛子一般是称等觉菩萨。佛子也是菩萨的通称,凡是真正皈依三宝的人也能称佛子、佛弟子、三宝弟子,所以这是一个普通的称呼,虽然普通称呼,也非常的尊敬。『菩萨』,也是一个通号,他的全名叫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翻作菩萨,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有情的众生。我们常说人是有感情的,不但人有感情,一切动物也都有感情,天人也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我们讲动物,因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说动物可以包括人,说人不能包括动物。凡是有感情的动物就叫做萨埵,印度人称萨埵。菩提萨埵,虽然是有感情的众生,他觉而不迷,在待人对事他不迷惑,他能够觉悟,觉而不迷的有情众生就叫做菩萨,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
在古老的翻译翻作「大道心众生」,这个也翻得相当之好,众生发心求无上道,就是大道心,求大道。什么是大道,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凡是究竟圆满之道才称得上是大道,不究竟不圆满的不能算是大道,所以大道只有佛道,除佛之外,可以说都不是究竟圆满之道,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世间有许许多多的宗教,许许多多的学派,他们修学的目的不外乎求长生,或者是生到天上,天并不究竟,也不圆满,天的福报大、寿命长,那是事实。寿命虽然长,福报虽然大,如果从比例上观察,天人的一生跟我们人的一生在我想像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看到蜉蝣小虫在水面上可以跑来跑去,蜉蝣的寿命很短,它从生到死只有几个小时,那也是它的一生。如果蜉蝣看我们人能够活到七、八十岁活到一百岁,岂不是跟我们看天人没有两样!它几个小时也是一生,我们七、八十年也是一生,它觉得它的寿命很短暂,没有多久就过去了。我们活了七、八十年,也觉得非常短暂,以这个比例来类推,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他的感受我想是相同的,所以天人并不究竟。
要想真正的究竟,要学佛。佛法里面本来佛讲三乘,这是佛法,到近代有一些大师把人、天也包括进去,叫五乘佛法,也能够讲得通,不是讲不通的。五乘佛法里面,最究竟圆满的是菩萨乘,菩萨功德圆满就成佛。拿学校来说,菩萨正是在学校念书的学生,这么一个称呼,毕业了,拿到学位,就叫佛,所以佛是毕业的菩萨、圆满的菩萨。菩萨也就是还没有圆满的佛,正在学习的佛,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他,这是菩萨两个字的解释。诸位以后看到菩萨这个名词,就不要马上联想到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想到那个相。学佛的人,看到这个名词要想到自己,尤其是中国人,中国人可以说都是学的大乘佛法。你去受戒,也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所以菩萨应当是自己,自己要发菩萨心,要修菩萨行。菩萨下面有『摩诃萨』,摩诃是大,萨就是菩萨,所以是大菩萨,通常称大菩萨是称登地的菩萨,这就称为大菩萨,所以是地上菩萨。在登地之前就是三贤,三贤称菩萨,登了地之后称为摩诃萨,所以我们称菩萨摩诃萨就把三贤十圣统统包括了,这是佛教里面普通的一个名词。
讲到这个地方,因为也有些初学的同学在此地,必须要把什么叫佛教给诸位说明白,首先要认识佛教不是宗教,凡是宗教都是迷信的,哪个宗教不迷信?宗教都有一个主宰的神,一定要承认一个主宰的神,这些在佛教里头没有。第一个,佛教不迷信,教我们破迷开悟。第二个,佛教讲宇宙的主宰是自己,不是别人,《华严经》上给我们讲得非常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人生是唯心所现的、唯识所变的,心识就是自己的本人,所以佛教是教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认识宇宙,宇宙与自己是一体,这个是其他宗教里面所没有的,世间学术里头也没有的。
佛教究竟算什么?学佛的同修必须要认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所以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那是最根本的一个老师,我们对佛自称弟子,弟子是学生,所以我们与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宗教说人与神不平等,特别我们在美国,美国的教堂,教堂里面是神,人决定不能住在教堂里,所以牧师神父他们距离教堂在教堂外面有宿舍,人不能住里面,人跟神是决定不能平等的,人怎么可以跟神住在一起?可是人可以跟佛、跟菩萨住在一起,为什么?这是平等的,尤其是这一章你们看到「等随顺一切众生」,这个「等」就是平等,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一切诸佛与众生平等。平等这二个字最早也是从佛经里面讲出来的,这个术语的根源就是在佛经里面,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迷信。
寺院的来源,诸位也晓得,现在把寺跟庙连在一起,这是很大的错误,佛教之衰也就衰在这个地方。寺原来是政府办事的机构,佛教是汉朝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汉朝时候的制度,属於皇帝下面一级单位就叫做寺,像我们现在政治制度跟从前不一样,我们现在总统府组织,属於总统的一级单位我们叫局,在从前就叫做寺。皇帝底下一共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卿、叫公卿,他的地位差不多跟现在部长阶级相同。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是由鸿卢寺卿接待的,鸿卢寺等於现在的外交部,因为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制度里面外交是直接归皇帝管的,宰相不能管外交,对外面是皇帝直接管的。现在外交部跟行政院不归总统府,从前外交是归皇帝。鸿卢寺卿等於现在的外交部长,是由外交部来接待,鸿卢寺接待。
到以后我们发现这种教育很适合中国人,我们很需要他,我们情愿接纳他,不让他回去,把法师留在中国。留在中国,诸位想想看,我们鸿卢寺总不能永远接待他,那只能把他当作宾客来看待,於是九个寺之外再建一个寺,佛教的寺是这么来的。这个寺叫什么寺?叫白马寺,现在中国大陆洛阳白马寺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寺。白马是纪念佛经佛像都是白马驮来的,背到中国来的,这个功劳也了不起,所以纪念白马就用白马的名字来做寺的名称。於是皇帝直属单位由九个增加一个变成十个,就是十个寺,寺的来源是这么来的。
当时白马寺里面做些什么工作?诸位要晓得,第一个是翻译经典,他那个工作像我们现在国立编译馆一样,翻经,讲经,传授佛法修学的方法。从这方面来看,实际上在中国教育机构就是两个,宰相底下有一个教育部,那时候叫礼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管一般教育。皇帝底下有一个白马寺,可以说管社会教育,而且这个教育范围非常的普遍,上面到帝王,下面到老百姓,在中国相传一千九百多年,对於中国人思想、意识形态、生活习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佛教之衰,也不过是最近两百年之事,两百年前中国佛教非常的兴盛,衰就衰在最近两百年。为什么会衰?这里面因素很多,我在此地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多谈,诸位研究中国近代史你就晓得。
现在的佛教之衰可以说是加速度在衰,真正对一个学佛的同修来说是一桩非常痛心的事情,如何能够叫佛教再兴?古人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六个人建立佛教,他自己一个,还有五比丘五个学生,建立佛教,把佛教发扬光大。我想今天如果有五比丘,佛教一定可以复兴。可是五比丘很难找,我找了这么多年都没找到,一个也没找到。五个人一条心,为复兴佛法,把个人的名闻利养统统抛弃,佛教就兴。现在一个庙里头如果住两个出家人,两条心,各人搞各人的名利,这佛教怎么会不灭亡?世出世间法可以说没有例外的,凡是一桩事业的成就都是一心一德。我们读历史,古今中外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建立,你打开历史看他们有多少人,我很留意这桩事情,超过十个人的很少很少。他就是几个人同心,他就能建立一个政权,就能建立一个国家。佛教也是如此,只要有几个人真正同心同德,佛教必定能够复兴。尤其是佛教的制度理想非常的高尚,非常的圆满,今天我们把这些理想舍掉,制度破坏了,佛教才衰到目前这个样子。
佛教的教学在几千年前已经进入到艺术化的标准,而且是最高的标准,言语还是其次,它用音乐、用雕塑、用美术,用这些东西表达这些教学。这些里面所含的意义你要是明了,那就是修学。佛法里面非常重视修行,什么叫做修行?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绝不是在佛堂里面敲著木鱼诵经,或者在这里拜佛忏悔,不是这个。修行应当在起心动念之处,我心里一个念头起来了,这个念头是错误的,你立刻觉察到这是一个坏的念头,错误的念头,你马上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行虽然讲三方面,身体的造作,口里头的言语,心里面的念头,但是以心里的念头为主,念头正了,言语行为当然就正。言语行为正,念头不正,那是假正经,不是真的。所以应当从心地里面去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打开佛经看看,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的想法看法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赶紧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经典给我们的作用就是如此。经论就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戒律修正我们自己身口行为的,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决定不能离开这个原则,密宗都不例外,离开这个原则就不叫学佛,就不是佛弟子。这也是学佛同修必须要认识的常识。如果把佛教当作宗教看,那你一开头就错了,你永远错到底。佛法里面虽然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佛法讲六道轮回,但这个是宇宙之间的事实,这不是宗教。确实有这个事情,确实有这些事情我们要了解它,我们有能力应付这个环境,这是教育,这是智慧。不要说讲到鬼神了,这是宗教的事情,我们讲鬼神跟宗教里面讲鬼神不一样,宗教里面讲上帝,那一定要崇拜他;我们讲上帝,我们地位跟他平等。它确实有,确实有天堂,确实有阎罗王,这是真的,一点不假。
现在我们来说明这个名词,『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这个意思是讲善根,「用我们自己的善根,平等来利益一切众生」,等就是平等。什么叫善根?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你看看《弥陀经》上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要具备的条件三个,要多善根,要多福德,要多因缘,这三个少一条都会造成障碍。「世间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诸位晓得,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这三个根生出来,所以叫三毒烦恼。三毒反过来就是三善根,一切的善法都从这里生的。我们讲修行就可以晓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顺境里面会起贪心,贪的念头才起来马上就觉悟,我错了,贪心息掉,这就叫修行,所修行从这个地方修。逆境,看不顺眼的、看不如意的,会起瞋恨心,瞋恨心也是烦恼,立刻觉察,瞋恨心平息下来。心要清净,不起贪瞋痴,心清净的,清净心是真心,起了贪瞋痴就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修行人特别要注意这一点。佛法里面讲善根就是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因为菩萨三善根都已经修成,世出世间法里决定没有贪瞋痴,真正做到无贪、无瞋、无痴,再加上精进不懈,他的成就就快了。
「对待一切众生要平等,等随顺」,正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告诉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顺,这种顺是以智慧的顺,不是感情的顺,是以「平等的顺」。怎样才做到平等?佛经上给我们说了一个原则,不著相就平等,这个说得非常之好,著相就不平等。著是什么?你有执著,有执著就不平等,没有执著就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我们待人接物,不用分别心,不用执著心,你所用的就是平等心,那就是真心。才起分别执著,就错了,那就是凡夫心,不是佛心。凡夫心是妄心,佛心是真心。我们既然想学佛,样样要用真心,才能做到智照平等。
经上又告诉我们修平等的方法,「善恶即怨亲,此二平等」。怨与亲在我们凡夫的眼睛上来看是绝对的不平等,你最亲爱的人跟你最痛恨冤家对头是决定不平等,你要在这个地方去修你的平等心,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这个方法再引申入甚深之义,我们这个身得之於父母,父母能生我们,我们为什么会到六道来?父母能生我们,父母是增上缘,我们自己没有人道的这个业因,你不会到人道来,有这个业因,这个才是亲因缘,第一因,父母是缘。因缘会合才得这个身,身是结果,身是果报。这个第一因关系就太大,第一因是烦恼、是迷惑造业;换句话说,第一因就是贪瞋痴,这是第一因。你有贪瞋痴,你就会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冤家。许许多多人认冤家认错了,贪瞋痴是冤家。无贪、无瞋、无痴,这是我们真正的善友,这是我们真正的亲人。讲到怨亲,最亲的应该是无贪、无瞋、无痴,最大的冤家应该是贪瞋痴,有谁能认识?小乘人知道这个意思,他要断贪瞋痴出离三界,那个精神也很可佩,吃的苦头也很多。大乘佛法更巧妙,他不断贪瞋痴,他也出离了,这是什么缘故?他晓得贪瞋痴都是虚妄的,都不是实在的,觉悟之后,有贪瞋痴的相,有贪瞋痴的作用,没有贪瞋痴的体,贪瞋痴的本体没有。
譬如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他也是出家修行多少年,自己的心不安,遇到达摩祖师,诚心诚意向达摩祖师请教,达摩祖师不理他,他为了表示他心诚起见,所以断臂,把自己手臂砍掉,拿去供养达摩祖师,冬天跪在雪地里头,把自己手砍了之后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看到说:「你这又何苦来?你到底想求什么?」他就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叫他手伸出来,「你把心拿来给我,我替你安。」这句话问了他,他想了半天,心找不到,他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达摩祖师说:「好,我替你安好了,你既然心都找不到,你还安什么!那没事情了。」他从这里就开悟了。
贪瞋痴也是如此,当你贪心起来的时候,没有关系,你回头去找,你贪心在哪里,你找的时候你也找不到,找不到才晓得本来没有贪心,瞋恚也是如此,你本性里头原来没有。贪瞋痴从哪来的?贪瞋痴从妄想里面来的,彻底虚妄的分别执著里面发生的,真如本性里面本来没有,本来没有,何必要断它?本来有的,何必要求它?本有的不要求,本来无的也不要断,觉悟就可以了,要紧是在觉悟。觉悟之后,贪瞋痴对你没有害处,害不了你,为什么?你不造业了。迷惑的时候不觉悟,贪瞋痴会造业,觉悟之后贪瞋痴不造业了,不但不造业,还帮助你做功德,只要你运用得恰当,帮助你做功德。在大乘法里面,它不灭贪瞋痴,它以觉悟、以理性达到解脱的境界。这个第七就是以三善根为本体,这是第七回向。因为你没有三善根,你怎么能够随顺众生!「随顺众生一定要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才真正能够做到平等随顺」。这是第七章。
前面六章是从布施到般若,我们讲的六度,第一回向是讲布施,第二讲持戒,第三讲忍辱,第四精进,第五禅定,第六般若,第七方便,这一章讲方便。前面的六度是自修,完全修自利,是自度。以下有四章就是方便、愿、力、智,《华严》讲十波罗蜜,这四度专门讲度他,利益众生。自己得度之后一定要度人,度人第一个就是方便,所以佛法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度他这算是第一章,第一章是以观世音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入生死教化众生。菩萨本来是了生死,现在又回过头来,回到六道轮回里面来帮助众生,来教化众生,这就是慈悲,所用种种教学的方法善巧,那叫做方便。将来诸位要是看到「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里面这一章就是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
在佛教里面佛菩萨非常之多,佛菩萨跟众生一样多,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佛菩萨,众生不管是人,连蚊虫蚂蚁都算,你就晓得佛菩萨有多少,太多太多了,说不尽的。但是在修学上来讲,佛里面有三尊佛最重要,菩萨里面也有三位菩萨最重要,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他代表修学的纲领。三尊佛,当然第一个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他,我们怎么会晓得,我们不会觉悟,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有佛性,不会知道自己可以成佛,所以这是我们根本的老师。除这个老师之外,一个是东方的药师佛,一个是西方的阿弥陀佛。有很多寺院里面供的佛像供这三尊佛像,三尊佛像一定当中是释迦牟尼佛,左面是药师佛,右面是阿弥陀佛。药师佛代表的意义是治病,治什么病?治烦恼病,治你的心病,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心理健康了,生理就健康,人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佛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对治你的烦恼,药师佛代表这个意思。阿弥陀佛代表归宿,无量觉。病治好了,那你就成佛,你样样觉而不迷,那就没有病。迷而不觉是有病,觉而不迷就没病。我们何必还要供阿弥陀佛?问题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烦恼断不了,如果烦恼真正能断了,就不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烦恼断不了,所以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依止阿弥陀佛,请他来帮助我们将烦恼断尽。烦恼断尽,你就智慧圆满,所以佛教所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翻成白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佛教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教修行的方法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知正见,净而不染,这是佛教所修的,其他的都是方法、手段,我们修的是这个。
菩萨就是代表修行,修行里面有三位菩萨,观世音、文殊、普贤,在中国又把它加上一个地藏菩萨,中国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是根本,是人人必修的,「地」就是心地,「藏」就是宝藏。你看我们生活在世间,许多的资源都是从地下开出来的,我们才能得到受用。我们的心就好比地一样,我们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有无量的才艺,也应当把它开采出来,全部都开采出来得到受用,这就叫佛。佛与凡夫为什么平等?就是心地宝藏完全平等,佛是已经开发,凡夫没有开发而已,不能说没有开发他就没有,不可以这样说法,他有,没有开发。所以佛法是绝对平等的,是真正平等的。用什么工具来开发?佛法里告诉我们「孝」,所以《地藏经》是孝经,用孝顺的心来开发,开发你心地宝藏,用孝顺心。「孝」这个字,中国人,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实实在在了不起。中国的文字在全世界很特殊,中国文字像图画一样,里面含著非常丰富的理论在里头。你看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两个字合起来,这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现在西方人讲有代沟,我们看到太多了,父母跟儿女不能共处,在我们中国过去的社会讲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现在为什么连个小家庭连个父母都不能容?他有代沟,孝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个,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就是整个宇宙的一个图样,一个图形,非常有意义。整个宇宙的一个图形,佛法的修学以这个为基础。
我们怎么能恒顺一切众生?我们顺父母,把孝顺父母之心推广来孝顺一切众生,佛法大乘菩萨戒以这个为基础,孝顺一切众生。所以地藏菩萨代表根本珐輪,代表的是根本法。从这个再往上去就是慈悲,慈悲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大慈大悲。慈悲从哪来的?从孝顺扩大的,扩大到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代表大愿。观音、文殊、普贤这三个人代表的方法,就是古今三世一切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修学的纲领,只要是佛教,决定离不开这四位菩萨。文殊他是代表本性里面法身妙慧之理;普贤是讲智慧之身,能成就无量无边的行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它是个动力,什么力量推动他舍己为人?大慈悲的力量。
诸位想想,我们世间人为什么会勤奋的工作,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为什么要去?为名利。假如你每天工作,没有名,也没有人给你钱,你不干了。今天这个社会繁荣,什么东西推动的?名利在推动。诸佛菩萨到处教化众生,吃尽了辛苦,什么力量推动的?佛也不要名,他也不要利,大慈悲心推动的。观世音菩萨代表动力,推动这个力量,要有文殊的智慧,要有普贤的愿行。综合起来的结果就叫毗卢遮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佛。所以诸位晓得,每一位菩萨代表我们自己本身的一个部分,合全部的部分成为一个整体,整体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佛性。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佛法里面供的佛菩萨的形像不是神,跟宗教里面供的像是决定不一样,它是代表法门的,叫你一看到就想到自己,看到观音菩萨想到自己慈悲,我待人接物是不是慈悲,是不是尽心尽力;看到地藏菩萨想到自己有没有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他代表这个意思。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我们是不是天天在求智慧,是不是认真在断烦恼,文殊菩萨表法,手上拿著宝剑,剑是断烦恼丝,取这个意思。智慧好比是剑,能断烦恼,取这个意思。
诸位明白这些道理,你就晓得整个佛法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说出来,别人要不相信,说是排斥,没这个道理,我绝对不相信。凡是不能接受、排斥,是他对佛法误会,他有隔阂。我在外国曾经有两次跟基督教神学院的学生,跟他们的教授接触,他们来访问,我就把佛法概略向他们介绍,他们欢喜得不得了。我就告诉他,排斥都是出於误会,都是出於隔阂,如果我们能把隔阂打破,把误会解除,基督教也会弘扬佛法。不但不排除,他会弘扬,他发心来学佛。学佛会不会违背他的教义?给诸位说,决定不违背,他一样去信他的上帝,一样拜他的上帝,绝对不违背。所以我告诉他们的教徒,如果你是叛了你的上帝,改信佛教,我说佛教不会答应,不会让你进来的。他说:为什么?佛教是教育,如果你信仰这个老师,你不要父母了,来跟这个老师,老师要不要收你?不会收你的,你应该更忠实的做一个基督徒,你到佛门里来求智慧,来上学。你跟你们的上帝是父子关系,你到佛门里来皈依三宝来学佛,跟佛是师生关系,绝对不违背,违背决定行不通。他们才恍然大悟!他能够叛父母,他绝对不会忠於老师,他能叛教就会叛国,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对於外教劝他学佛,决定不能劝他叛教,这一点我们佛弟子必定要觉悟。这是名称上一点大意。
至於在表法里面,我们还会看到一尊弥勒菩萨,正规的佛寺建筑形式都是相同的,因为佛法是表法的,它不是随随便便建筑。你一进寺门,第一个你所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而弥勒菩萨所塑的像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中国人,宋朝时候的人,跟岳飞同一个时代。这个人出现在浙江奉化,我们总统的故乡,我过去听一个老居士告诉我,总统家谱里面还有记载,布袋和尚曾经在他们家里住过两个月,他们接回家供养。他是自己说出来的,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再来的,说完就走了。所以中国人以后供弥勒菩萨就供他,把他摆在山门。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什么样的资格才能进佛门,要像布袋和尚一样,第一个是要笑面迎人。我们这两年政府在提倡微笑运动,我们佛门重视笑面迎人。第二个是肚皮要大,代表容得下,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能够包容,这个实在讲就是平等随顺,有这种条件才有资格学佛。如果是心胸窄小不能容忍,见到人一点礼貌都没有,诸位想想看,不但你不能够接引众生,不能够度别人,自度也度不了,所以弥勒菩萨代表进入佛门第一个条件。
旁边四大天王,我们通常讲天王殿,天王殿叫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佛法全部都是讲自己,所以把弥勒菩萨也摆在护法神这个殿上,都是护持自己,你要晓得这个用意。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他代表的是负责尽职,我们把我们的本分事情要做好,尽心尽力去做,负责尽职。南方天王叫增长,不但要负责尽职,天天要求进步,你不进步你就落伍,所以佛法不落伍,佛法讲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天天要求进步。西方天王叫广目,北方天王叫多闻,那是方法,教我们怎么样进步。你真正想要进步,你要多看要多听,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处去观摩,你智慧就增长,你晓得应该怎么做法,求进步的方法。
今天只跟诸位解释一个题,因为有很多同修是初来的,把佛教基本的常识给诸位说一点,下一次我们就读到经文。怎么样来修平等心随顺众生,回向的意思是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与社会大众共享,就是这个意思。有福不必自己一个人享,有福要叫社会大众共享,这个福报有意义,这个福报才是真实的,这一章的宗旨就是如此。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 (第一集) 1997/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2-0001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天我们的法缘是非常稀有的殊胜,我们能在此地开讲这部大经。这一部经我想学佛的同修都非常熟悉,这是佛门的第一经。古德常说,《华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根本珐輪,也就是说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皆是《华严》眷属、皆是《华严》的枝叶。由此可知,这一部经的重要性。虽然重要,但是经的分量太大,所以自古以来讲这部经的人就不多。我们看到许多大乘的经论,在这一千多年当中,多的有几百种注解,唯独此经只有两种注子;这两种注子都是在唐朝初期时候的,一部是李长者的《合论》,一部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这两部注解都是本经权威的注解。从清凉以后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年,再没有看到有人给《华严经》做一个注解,这是令后人非常遗憾的一桩事情。我们今天所采取的就是清凉大师的《疏》,这本是属於《四十华严》;而这次启讲,我们将本经的本会省略,从末会开端讲起,末会就是《华严经》当中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过去我们曾经用了十七年的时间讲这一部经,断断续续的大概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到十回向品,《四十华严》大概也讲了一半,没有能够将全经讲完。这一次我们是将净宗经论完成,算是告一个段落;本馆韩馆长、有几位同修启请讲《华严》,我想这也正是时候,我们从五十三参讲起,这是我们学佛同修迫切的需要。
这一大段的经文内容说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它是现代生活所必须。佛在这个经上将理论、方法、境界都给我们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佛陀非常慈悲,还怕我们自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所以在这末会用五十三位善知识来给我们表演,就是将「大方广」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实在讲,就在我们现前的生活、现前的工作、现前的环境,无须要改变,这里面就修菩萨行;不但是菩萨行,而且是菩萨当中最殊胜的普贤菩萨行。经上说得很清楚,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我们知道成佛道不容易,所谓成佛道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使是大乘法中所谓的易行道,这是讲净土法门,带业往生,这是易行道;易行道也不能离开《大方广佛华严》,如果说与《大方广佛华严》相违背,你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从前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什么原因?这二、三个他的心行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你看本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是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我们中国人称远公大师为初祖,那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贤菩萨,所以这一部经也是净宗的根本经典。古人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由此可知,净宗的《无量寿经》、《弥陀经》跟本经确实是同一部经,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内容没有两样,只是说法有广略不同,内容并没有差别,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
虽然今天从这个地方讲起,前面的经文很长,我们以后再找时间,再把它讲出来,使这部《华严经》我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录影带。我们借重录影的传播、网路的传播,很快就能够遍及到全世界。所以今天讲经的道场已经不需要很大,听众人数也不拘多少,从网路、从电视上传播到每个地区。这是把这一次的因缘简单跟诸位做一个报告,下面就请看经文。
「大文第二」。第一是本会,这是第二,是末会。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这几个字是经文。从这一段文以下,「明其末会」。这是这一品里面,《普贤行愿品》里面分为两会,本会与末会。「先启十门」,这是把末会在此地做一个介绍,下面提出十条。「一总显会意。二定会名义。三五相分别。四圆摄始终。五法界人类。六法界义相。七法界事义。八二位统收。九会数开合。十会主多少。」用这十条来介绍末会。下面就一条一条的来介绍。
「今初」。这个「初」就是第一总显会意。这一会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一会?把这一会的来由说明。下面这个文是清凉大师的注解。这经题、品题、翻译的人我们在这里都省略掉。「谓从佛会流,遍周法界。演畅华严,令物遍悟」。清凉的文字好,非常简洁,里面含义跟经文一样,无限的深广。第一句说它从佛会流出来的,流是支流,佛会就是前面讲的本会,从本会演变出来的。流到哪里?遍周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本会在菩提场。这个意思诸位要是难懂,我们就做个比喻你就好懂,我们现在在这里讲《华严经》,这个道场是我们的本会,我们藉著电视,藉著网路,立刻流传到全世界,那就叫做末会,这就流出去了;所有网路、卫星电视传播出去的,都是从我们本会流出去的。所以本会是佛陀讲经的道场,这是本会,这个意思就好懂了。所以它是周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华严的道场。
「演畅华严」,不但是说,而且在表演,演是要把它做到,像演戏一样。后面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来给我们表演。表演什么?表演一个高度智慧的生活,「佛华严」就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华是代表美,我们今天讲的真、善、美、慧;华又代表因,因好,果一定好,所以称之为华严,严是庄严,比喻这个意思。
「令物遍悟」,遍是普遍,悟是觉悟;他不用令「人」遍悟,如果讲令人,这个范围就很窄小。我们知道,佛家常讲六道,人是六道之一,如果说令人遍悟,那其他的五道就没分了。不但六道众生包括在内,六道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佛也在里面,这个佛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藏、通、别佛在《华严经》上都是法身大士,只有圆教佛才是究竟圆满佛。所以除圆教佛之外,「物」这个字都包括了,十法界的众生都包括在里面,普遍的觉悟。听到这个经的理论、听到这个方法,看到这些菩萨们在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你就会觉悟。悟的是什么?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整个佛法就是说这桩事情。人生是我们自己本人,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我们今天日子过得很苦,为什么这么苦?第一个、不认识自己,第二个、不明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这叫迷;迷不是迷别的,迷失了自己。佛教导我们开悟,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这桩事情,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的真相。这是末会从这里流出来,它的范围无限的深广。下面说:
「人皆法师,触类皆法」。这是《大方广佛华严》。法师是讲经说法的,我们称法师。谁是法师?人皆法师。每一个人都是法师,每一个人都在那里表演《大方广佛华严》。问题是你会不会?你有没有看出来?你要看出来,都是啊!哪儿是佛法?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佛法。我们就眼前举一个例子,做个证明:我们讲台上这里供的有两盘花,你们看到这个花有没有觉悟?花代表因,修因;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因。看到好花那就是善因,你看到了:我要修善因,将来就能得善果,所以花不是给你好看的装饰品,花在这里教你,看到花,我们要修善因得善果。那我再问你,有些人穿一身花衣服,你看到做何感想?只要看到是花,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花,学佛的人要修因。看到果?我要求无上菩提之果;那不都是法吗?那这不是佛法是什么?佛是觉悟的意思,叫你在法法上你就觉悟了。我们佛前面点了两枝蜡烛,蜡烛是什么意思?你们看到蜡烛懂不懂?这中文讲「会么」?蜡烛是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表这个意思;牺牲奉献,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造福社会、造福人群,它表这个意思。
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个人不是法师?你说有许多善人是法师,那恶人也是法师吗?是,恶人也是法师,恶人造的那些恶将来得恶报,你看到了,这个我们不能学,想想自己有没有恶,要是有就赶快改,正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谁?我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都是老师。善人,学他的好处;恶人,反省,改他的恶处,不是叫他改,我自己要改。善人从正面教我们,恶人从反面教我们,都是老师,对我们都有大恩大德,所以我们在善恶境界里平等了,善人、恶人我们统统真诚恭敬。为什么?我在他们那里都得利益。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善人也有恶人,但善人多恶人少就是了,都是菩萨示现。他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怎样修学《大方广佛华严》,怎样圆满菩萨道。你要学了《华严经》,你的心量自然就扩大,《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你才能落实,否则的话这个清净平等觉跟你的生活连不起来,那还是没用处,必须要做到。所以这两句话味道就深长了。
「万籁之声,皆珐輪声」。珐輪是代表佛菩萨讲经说法,法音宣流。什么声音?一切音声,万籁代表一切。我们听到马路上的车声,风声、雨声,一切音声都在那里说法。在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眼前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虽然身在六尘说法境界当中,可惜我们已经麻木不仁,没有法子体会。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毗卢遮那佛的道场在哪里?就在此地。可惜我们有眼如盲,有耳如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作用,这是经上所谓「可怜悯者」,这真可怜。再看底下一句。
「刹土微尘,皆求法处」。我们要想修学佛法,修学佛法到哪里去求?刹土是讲大的,虚空法界,我们现在讲宇宙,大的宇宙。微尘是讲极小的,现在科学家讲的量子力学。现在科学发展确实向这两个极端,一个是研究太空物理,一个是研究最小的量子力学;刹土就是太空物理,微尘就是量子力学。这是一个大,一个小,当中全都包括了,告诉你全都是道场,哪里不是道场。
你要是懂得这些道理,「方能证入法界真原。故次来也。」后头这段经文就是这么来的。你必须要知道,然后你才能证入法界。这一品的品题,我们这个题目是省略了,全文的题目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八十卷》里面叫「入法界」,就是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此地讲的是法界真原,真,决定不是虚假的,原是源头、本源。这是总显、显明这一会的来意,它怎么来的。
再看第二段,「定会名义」。为什么叫它做末会?这个地方要详细说了。「言末会者,从佛本会而流出故。非微末也」。这不是微末的意思,微末跟本就有差别了,这个跟本没有差别。说它作末会,是本会的扩张、本会的扩大,是这个意思。
「是则前明不异末之本,虽卷而恒舒」。前一会是说明,前一会是本会,本、末没有两样,没有差别。卷、舒是比喻,佛在道场里面讲经说法,这个范围很小,所以比喻虽卷而恒舒。从形象上来看它的范围很小,而实际上从它的影响力来讲,那它的影响就不可思议了。此,这是讲这一会。「此明不异本之末,虽舒而恒卷」。这一会里面所说的,它的范围是虚空法界;它里面的景象是整个大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局限在一个道场,不局限在一个讲堂,但是这里面所演畅的跟佛在道场讲的没有两样,虽舒而恒卷。
「本末无碍,同入法界」。这两句话很重要,显示出华严境界四无碍法界,这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或名渐证,义亦然矣」。从这个迹象上来观察,五十三参代表了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代表这个层次;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到五十一年级就毕业了。从这个上面来看,好像是渐证,按部就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契入,这是渐,有这个意思在。
「寄人历位,故称为渐。非於证中有渐顿也」。这说明渐跟顿也不二。顿是顿超,没有次第的。像你们到这个讲堂,这讲堂在五楼,如果你们爬楼梯上来,一步一步上来,那是渐证,你们坐电梯上来就是顿证,渐顿不二。实实在在是不二的,可是现象里头有这个迹象存在,有顿超的、有渐修的。为什么要顿证、渐修?那你个人的喜欢嘛!这才真正做到平等,才不二,你喜欢怎么修你就怎么修,喜欢怎么证就怎么证,这显示出大自在。
在这一段经里面,「寄人历位」,以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个人,用他们来代表、用他们来表演菩萨阶位。所以从这个形象上来看,他们是渐证,按部就班的渐证。「非於证中有渐顿也」,这个意思必须要懂,否则的话你执著一定有渐、有顿,那就错了。大乘法里面必须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在,事实真相你就见不到了。为什么佛菩萨能见到事实真相,我们见不到?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非菩萨就是凡人,不是菩萨。菩萨就是对於宇宙人生明白的人、通达的人;不是菩萨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的人、不通达的人。不明白、不通达就叫凡夫;明了通达就叫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华严经》只讲了二七十四天,定中讲的。他出定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就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全部时间的一半。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讲什么?讲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真相。由此可知,《华严经》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的落实,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落实在我们工作上,落实在我们生活点点滴滴之处。我们读这几句文,意思就明显了,特别是「人皆法师,触类皆法」、「刹土微尘,皆求法处」,你要是不懂般若,这两句话没法子体会。宗门开悟之后,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头头是道,什么道?无上菩提之道。什么源?法界真原。这个一定要知道,不是证中有等级,是表演的形式上有。
「是知前明不异渐之顿」。本会里面讲的顿超,末会里面讲的渐修有次第;本会就好比坐电梯上来的,末会好比爬楼梯上来的,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它是一,不是二。「故多门而众人同契」。这是顿超。「此明不异顿之渐,故一人而历位圆修」。这一个人就是善财童子,你看他修行按部就班,好像我们念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到最后毕业了,善财给我们表演的是这个事情。「渐顿无碍,方真证也」。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由此义故,诸友散说」。因为这么个道理,所以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开示一段,善财在那里表演,依照这个顺序渐进。
「以本统末,普得称经」。本会同於末会,本会是经,末会五十三参就是五十三部小经,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世尊当年说这部经也是七处九会,换了七个地方、九次法会,才把这部经讲完成。我现在开讲这部经可能不只七处九会,为了要这部经讲圆满,好好的把它讲好,所以从现在起,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讲这部经,然后把它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讲经的道场只有一个条件,要有高科技的设备,没有这个设备我就没有法子去讲。大陆有不少地方来请我,请我讲,我就提出这个条件,我说如果不能有好效果的录影的话,时间、精力就用得很可惜了。所以必须把这部经流传下去,我们这个影响就深广,也很有意义。这是一些地方要请他们多多包涵、原谅,不是我不去,人老了,光景有限,所以没有法子,无可奈何。
「非唯文殊滥觞此会,实乃普贤朝宗觉场。以菩提场诸会本故,不离觉树遍法界故。余如前说。」这段结文结得好。「非唯」,不但是文殊菩萨开端这一会,这五十三参是文殊菩萨开端,「文殊师利菩萨十信章」,从他开端,而实实在在是普贤朝宗觉场。「朝宗」就有趣向的意思,以觉场为我们修学的目标,为我们生活努力的方向。「觉场」就是指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就是指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在哪里修?什么地方都可以修,什么处所都可以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点点滴滴之处都是觉场。佛在此地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出来给我们看,只要我们在这里去留意,你就能学习到。穿衣服会开悟,会成佛、成菩萨;吃饭会开悟,喝茶会开悟,不是我们一般凡夫一天到晚过日子稀里糊涂的,搞六道三途。人家穿衣、吃饭、应酬、闲话、聊天都开悟,都成佛了,这个妙!《华严经》就是讲的这个。「以菩提场诸会本故」,这个诸会就是指下面五十三会,五十三参就是五十三会。「不离觉树遍法界故」,觉树是指世尊说法的那个道场,说法道场外面种的是菩提树,所以觉树就是代表道场。没有离开道场已经尽虚空遍法界了,这是讲末会。觉树是本会,遍法界是讲末会。
下面第三段说「五相分别」。相是样子、形相。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可以把他归纳为五大类,从他的形相上来看有五大类。就好比念书,学校有五个不同的形式,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它不同的形式。每一所学校里面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那是小的差别,这个我们从大的来说。
「五相分别者。古德亦有随文解释」。古大德也有依照文解释的。「今依科判」。清凉大师将这部大经分科判教。分科判教就是将全经里面的段落、层次勾划出来,使我们对於全经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一目了然,一点都不会错乱,这叫做科判。现在依科判,科判里面就分为五大科,就是五个大段落。
「第一寄位修行相」。这到后面还要细说。「位」是菩萨的位次,像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十地,每一个里面都有十个位次,总共有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一位,五十一个位次。这是寄位修行,每一位菩萨他在这一位他怎么个修法。「第二会缘入实相」。这是在等觉位。本经代表等觉位的有十一位菩萨,很多,十一个人代表等觉位。「第三摄德成因相」。这是弥勒菩萨做代表。「第四智照无二相」。智照无二相是文殊菩萨代表的,文殊菩萨开端有他,最后他又出现了,他两度出现,一个出现在开端,一个出现在最后。最后一个,「第五显因广大相」,就是普贤菩萨。所以到末后以三大菩萨来代表。可是这个地方要注意到的,这是「义见前文」。前面有详细解释,所以在此地就略说了。下面这句话很重要。
「此五亦名菩萨五行」。由此可知,每一行里面都含摄其余的四行,寄位修行是「高行」;会缘入实是「大行」;摄德成因是「胜行」,殊胜;智照无二是「深行」;显因广大是「广行」。行就是生活行为,菩萨的生活行为一定符合这五个标准:高、大、胜、深、广。由此可知,这个经不能不学。行为包括的范围太广了,我们身体的造作叫身业行为,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口里面的言语是口业行为;念头,起心动念是意业行为。行为再多,这三大类都包括尽了。那我们动作、言语是不是高行?是不是大行?如果我们言语、动作、起心动念都是高行、大行,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要是达不到这个标准,那我们是凡夫。现在我们要学佛,特别是学《华严经》,就是怎么样把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的高行、大行、胜行、深行、广行,我们要学这个。这是五相分别里头的精义、精华。再看第四段:
「圆摄始终」。圆是圆满,摄就是包容,始是初信位,终是妙觉位。我们看底下这段文。「然寄法显异」,寄是寄托,显是显示,异是不一样;从相上说不一样。「而布之前后」,像十信、十行、十回向,它有前后次第,次第决定不能够颠倒。可是它精彩的地方是,「一位一行,即摄一切」。这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凡夫很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执著十信决定不是十地,十地一定比十信高得很多,所以你的麻烦就来了。菩萨为什么能入得了这个境界?菩萨没有念头,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十住、十信跟十地是平等的。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是平等的,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了。譬如两个人站在一起,一个个子高,一个个子矮,一看这不平等,这个高、那个矮,为什么知道他高矮?我起心动念我知道他高、他矮;要不起心、不动念,他们两个平等的,为什么?高没有高的念头,矮没有矮的念头,它就平等了,它就一法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一法里头并不是没有差别,讲差别跟无差别是一不是二,你去体会这个味道,你才入得了法界。入什么法界?入清净心的法界。你心为什么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一天到晚分别执著,那你怎么会不苦!你日子过得太苦。你把那个分别妄想执著统统拿掉,你今天天下怎么样?天下太平,没事。你不就活得很自在、很快乐吗?你一天到晚去看报纸、看电视,看天天这里打架、那里闹乱子,你的心就乱七八糟。
所以有差别相,差别相里头有平等相,你在差别相里头见不到平等,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平等相里面有差别,所以佛才给我们讲四十九年经,要是平等相里没有差别,佛还有什么好讲的,一句话也没得讲了。人家高明处,是差别跟平等不二,这高明在此地;我们差别跟平等就是二,怎么样合也合不拢来,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合拢来的?他们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了,就合拢来。所以我们要想学佛菩萨,没有别的,一切法里面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拿掉,以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妄念,真心见的这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起心动念是妄心,妄心见这个法界是假的法界,假的法界你就看到里头变化无常,假的。你要用清净心,一念不生的心看眼前的境界,是真法界,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并不是离开的,它就在一起。一位一行,即摄一切。初信位就摄等觉位,等觉位里头也摄初信位,圆融的,没有障碍。
「行位无尽。言差别者,乃即一之多。一多深浅,无有障碍」。这几句我念一念就行了,我刚才讲的意思你多想一想,你把这文对一对就成了。入这个境界你才是过人的生活,这个「人」是什么?觉悟的人,就是我们讲的佛菩萨,快乐、自在。
今天下午有一个同修到这里来看我,他说他念佛的功夫不错了,可是有时候心里头感觉到闷得慌。我说完了,你是凡夫,你念佛心里还感觉闷的话,你没功夫,你是凡人。佛念的得力,欢喜、轻安,身上不会感到沈重,会轻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学佛得到佛法的好处,我给你们作证明,我当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大概是我这个年龄,相貌大概跟我一样差不多。七十岁还活蹦乱跳,跟年轻人一起爬八卦山,第一个登上山,那个学生在后头还哼啊哈的,哼了半天,老师轻飘飘的就上去,确实如此。这是学佛功夫不得力,得力哪里会有这种现象。所以我常常跟你们讲学佛不老、不生病,最后的时候,功夫好的,不死。特别是《华严经》,《华严》里面讲的圆满透彻。下面第五段:
「法界人类。有二十类」。这是讲末会里头哪些人。这五十三个人分为二十类,而二十类代表我们这个社会,代表十方一切刹土,细说说不尽,说一个代表就可以了。这里面有菩萨,第一是「菩萨」,菩萨有在家的,有出家的。菩萨里面的范围太广太广了,因为后面五十三位都是菩萨,都是法身大士,可是从形相上来说,有「比丘」,比丘是出家人,也有「比丘尼」。比丘跟比丘尼少,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以出家身分示现的只有五个人,其余的全都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是在家学佛,正式受三皈、五戒、菩萨戒的,这是优婆塞、优婆夷。也是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包括了。下面有「童男,童女,天男,天女」,这个不见得是示现学佛的,没有学佛的样子、形式,实实在在他是真学佛的。我们现在有很多学佛的,是装成学佛的样子,其实没学佛;是皈依了,假的皈依,不是真的,他也没有皈,他也没有依,那不是真的。这些你看到他,形式上好像不是,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天男、天女。
有「外道」、有「婆罗门」。外道、婆罗门这两类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宗教界的人士。前面优婆塞、优婆夷,这里面各行各业都有,在家居士经商的,做工的,从事於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所以它包括的范围很大。「长者」,这是在社会上有身分、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先生」就是从事於教育工作的,就是现在的教师,教育界的。「医人」,这是医生。「船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