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27|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21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09:58: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21集


普贤行愿品  (第一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1

  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根本珐輪,从这个称呼上看,我们也就晓得这部经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以及它的重要性。既然称之为根本珐輪,由此可知,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好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根本,其余的一切经都是枝叶。学佛法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求根本,从根本里面来深入。但是这一部经是一部大经,中文的译本有八十卷,我们通常称之为《八十华严》,将来讲到翻译的时候再给诸位细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只是八十卷当中的一卷,是最后的一卷,也是全经的总结。首先我要告诉诸位,这一部经里面,理论、方法,以及修学的示范,都完全具足。所以过去方东美教授对于《华严经》是赞叹备至,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书。他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华严经》,晚年曾经在辅仁大学研究所里面讲「华严哲学」,就是根据这一部经所讲的。

  在讲解之前先要跟诸位介绍经题。这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最后一卷,经题的部分是在第一卷,所以诸位今天展开这个本子里头没有经题。但是我们也发一个小册子给诸位,这是谛闲法师的批注。谛闲法师是近代人,民国初年的人,清末民初,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的著作里面有经题、品题的解释,提供给诸位做参考,这是比较浅显一点。《四十疏》是唐朝清凉大师的批注,当然无论在文义上都是比较深一层,但是这一部书值得我们终生去研究它,是一部非常好的书。题目,经题,要依照梵文完全的名称翻过来,应当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个完全的名称应该是这样的。大方广是所证之法,佛华严是能证之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简单明了,题目太长了,就把它省略掉了,大方广三个字保留下来,觉者用佛代替了,佛是音译,觉者是意译,佛这个字就是觉者。杂华,杂字就不要了,用一个华就可以了。庄严,庄也省略掉了,用一个严就好了。所以这个题目简略的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

  在这个经题里面,刚才给诸位说过了,大方广是所证之法,这个法究竟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的真如本性,就是本性。要说本性我们还不大容易理解,好像说到本性感到很玄,摸不到边际。净土法门里头同《大乘起信论》都讲一心,一心就是本性。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修证,他修的是什么?证的是什么?无非是一心而已。一心之体没有法子形容,也没有法子说,不得已强名为之「大」。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实在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做代表。大就是一心之体,方是一心之相,广是一心之用,大方广三个字就是一心体相用而已。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杂心、妄心,决定不是一心,如果要是一心,我们就叫成佛了。一心就是觉者,二心、三心就是不觉。诸位如果在这几句话当中要能够领会了,我们七天在此地说听都用一心,诸位就可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入了《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了。只有一心才能入一真,你要是用二心、三心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是一定的道理。佛法之难,难在我们自己不能用一心,如果要能用一心,佛法比什么法都容易。为什么?他所说的、所修、所证都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向外求得来的。

  华严两个字是比喻,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所以它的原名是杂华,可见得这个花园是一切品种统统具足。我们就想这个花园实在是美不胜收,决定不是清一色,清一色的花没有什么好看的,一看就完了,不想再看了;所以品种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严是庄严,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美,实实在在是太美了、太好了,庄严就是美好的意思。这两个字,实在是形容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觉者的生活;换句话说,这是佛菩萨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太好了。你们如果要是学佛菩萨,你们的生活真美,西方人讲的真善美,他那个真善美是有名无实,学佛的真善美是名符其实,确确实实是能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在这卷经里面它特别侧重的是方法,正如同《四书》里面的「大学」一样,「大学」是讲方法,「中庸」是讲本体。理论的部分,这一部经有九会七处,理论是在前面七会,三十九品里面,这个经一共是三十九品,前面的三十七品是讲理论,后面两品是讲修行方法,第八会,也就是第三十八品「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方法。最后一品,我们这个地方的题目叫「普贤行愿品」,这也是略称,在《八十经》里面称之为「入法界品」,就是这一品经文,这一品经文相当的长。可见得到这个地方是讲入了,入就是证得。所以清凉大师判本经四大部分,信解行证,到这个地方已经是证得境界了;换句话说,真善美的生活我们已经获得了,已经证实了,绝不是在空谈理论,到达了这个境界。末后一章,清凉的科题叫「重释土因」,就是我们今天读的这一卷,再把前面修行的方法重复提纲挈领的再说一遍。而它的大意,确实与《大学》的「经一章」是相同。《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三纲八目,本经的基础也是三纲,就是菩提心;而提出十个修学的德目,就是十大愿王,十个德目。所以诸位仔细去看,儒与佛是圆融的、是会通的。

  这个《大学》三纲,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乘佛法修学的三纲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个是直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至诚心,可见得至诚心就是直心。究竟怎么样才算是至诚?曾国藩以前解释这个诚字,一念不生就叫诚。我们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就不诚了,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心是诚心,这个心是直心、是真心,决定平等。所以直心就是平等心。第二个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清净的。第三是大悲心,慈悲心,是他受用。待人接物是大慈大悲,自己享受是无比的清净。清净与慈悲都是从平等心建立的,所以平等是基础。这与《大学》的三纲完全相同,明德就是直心;亲民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止于至善就是清净心,唯有自心清净才是至善的享受。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儒家的基础跟大乘佛法的基础可以说是完全相通,在德目上互相贯通的地方更是多。诸位把《华严》读了之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其味无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圣贤人他们的用心。

  这一品是三十九品最后的一品,这一品它的完全题目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所以这个品题很长。「不思议境界」是所入,不思议境界在《八十经》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他翻得简单,叫一真法界,在《四十经》里面称作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能入。题是一部经的纲领,特别的重要。如果我们自己要想证得不思议解脱境界,必须要修普贤行愿。刚才跟诸位说了,以菩提心为基础修十大愿王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就本经说。如果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就能够证得理一心不乱,念佛法门求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如果用在参禅上说,就能够明心见性。诸位想想,这不是根本法是什么?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统统都用得上。入的意思是有能有所,入通能所。

  其次要给诸位介绍的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也就是说的大意。在没有讲大意之前,先要跟诸位说一说三宝,这个说法绝不是题外的,为什么?佛法是以三宝为依归。诸位同学,你们大多数大概都是皈依过三宝的,可是诸位同学的皈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皈依还是有名无实?这个问题就很大了。所以首先我们要懂得什么叫三宝,怎样才是皈依。我们先讲讲三宝。三宝,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佛、法、僧,这是称为三宝,三是这三桩事情。这三桩所以能称宝,它里头含有六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稀有」,你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实在是稀有,称之为宝,难得。第二是「明净」,光明洁净,称之为宝。第三,「有用处」,它有大用处,能够带给我们真善美幸福的生活,所以它有用处。第四个意思是「庄严」,譬如我们世间以七宝来庄严,佛法僧三宝能庄严我们的身心。第五个意思是「最上」,在一切物里面它是至高无上的。第六个意思,「不变」。所以它具足这六个意思,我们称它为宝。

  这六个意思,从佛法僧三桩事情何以见得它统统具足?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佛法僧的真实义。诸位要晓得,佛法僧三宝都是说我们自己心,绝不是在心外。佛的意思是觉,哪一个不觉?所谓不觉就是迷。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这个你们看见了没有?你们说见,这个见是觉。看见什么?「这是一本书」,你就迷了。懂不懂这个意思?你见,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清清楚楚,这是觉;你一分别,「这是一本书,这叫《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迷了。再不了解这个意思,大概你们也念过《老子》,没念过也听说过,《老子》第一句「名可名,非常名」,我在此地给诸位讲,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你们如果把我所讲的句句话都记在脑子里,你们迷了,你要在这个地方迷七天七夜;你要能够听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你这七天就觉了、就开悟了、就不迷了。所以哪一个不觉?第一念是觉,第二念就迷了。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保持第一念,所以他叫佛菩萨;凡夫之所以凡夫,第一念才起,第二念就起来了,就迷了。第一念我们是用的直心、至诚心,第二念用阿赖耶识了,就落到心意识去了。

  这个三宝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之后,在皈依里面来说也有次第。我们讲同体三宝当中,是以法宝最为殊胜,经里面说,「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我们要想修学成佛,换句话说,必须要依法来修学,所以说是法宝最为殊胜。在别相三宝里面讲,佛宝最为殊胜,经上所称赞的,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这个赞叹都是赞佛宝,别相里头佛是最胜。在住持三宝里面,我们讲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是讲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以僧宝为最胜。所谓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没有出家人来弘道的话,纵然有佛像、有经书也没有用处,起不了作用,这是我们应当要了解的。

  出家、在家,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与法可以说出家、在家是共同的,差别的就是在僧宝里头。我们分出家、在家,究竟在家能不能称僧宝?给诸位说,能称。你们诸位要是有机缘到台中去拜访李老师,你看孔德成送给李老师的那几个字,上面题的款,「雪庐大和尚」,李老师在家人怎么能称大和尚?诸位要晓得,这个「大和尚」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称的,你们要只称出家人为和尚,就外行了,在家人也称和尚。法师,在家、出家共同称的。只有比丘是出家人专称的,在家人不能称。所以诸位要晓得,和尚这两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老师,直接教我课的这个老师,印度话就称和尚。因此凡是教我们的老师都称和尚、称阿阇梨,阿阇梨就是老师的意思,和尚是亲教师的意思。所以你们将来要是教别人,你的学生称你就称和尚。和尚没有男女,和尚也没有出家、在家。你从这一个意思就晓得,在家有僧宝的意思,何况僧宝称为和合僧团?一个家庭里面一家和合,这个家庭就是和合僧团;公司行号、团体里面能和合,这个团体就是和合僧团。所以僧的意思非常之广泛。

  就本经是圆教的大法,它里面所讲的法宝,实际上就是讲法界,一真法界,这个就是法宝。什么叫一真法界?诸位要晓得,法界原本是一真,着重在一字,一就是真,真就是一,二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了。我们在大众分你、我、他,这是假的,这就把一法界变成了十法界,一念之间就变成十法界;如果在一切法界不分别,就像《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界是一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差别念头,法界原本是一真。本经里面的法宝实际上是指这个。

  佛宝是什么?就是自己智慧光明遍照。在此地诸位一定要晓得,一念不生是智慧,是光明遍照,起了一念那就不叫智慧了。我们世间叫聪明,你看佛经讲的八难之一,这遭了难了。这八种大难里面有「世智辩聪」,世智辩聪那是一难,那个不是智慧;智慧是从无分别心里面建立的,这个才叫智慧,我们佛门讲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佛法里非常重视,没有般若智慧,不能证得一真法界。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全部时间的二分之一。翻译的经典也可以说是般若经部头最大,有六百卷,我们图书馆有一部,诸位可以翻翻、可以看看,有六百卷《大般若经》。学佛的人,给诸位说,又不能不学般若,般若是关键。可是这个六百卷就不容易,相当不容易,不但说在家学佛不容易,出家人要想把这六百卷经念个一遍、二遍,也不是容易事情。古人为了后学方便起见,将六百卷归纳编了一个纲要,《大般若经纲要》,有十卷,就是《大般若经》的提纲,也就是内容的精华,这个十卷是不可不读的。比这个更简单的就是《般若知津》,是蕅益大师作的,那简直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每一品每一卷的提要,是非常之简单,只有一卷。所以讲光明遍照就是佛宝。

  说到僧宝,在本经里面代表的文殊、普贤以及华严海会的这些菩萨们,他们是代表一个真正皈依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榜样。在经里面特别要着重表法的义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看经里面讲一个人,你就想到有一个人在那里,你就错了;说一桩事情,你就认为真的有一桩事情,那就错了,你不懂得它的真实义。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才有味道,才能够入这个境界,体会它的作用。譬如说佛门里面、寺院里面供的佛菩萨像,一佛二菩萨,我们讲西方三圣,当中是阿弥陀佛,两旁边是观音、势至;华严三圣当中是毘卢遮那佛,两旁是文殊、普贤;如果就住持三宝来说,当中供释迦牟尼佛,两旁边菩萨供文殊、普贤,如果是声闻众里面,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这是什么意思?诸位一定要晓得表法的意趣。

  佛是代表本体,一心的理体,就是代表觉,理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代表体;菩萨代表作用,有言说、有作为。佛是代表无为,菩萨代表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佛代表无说,菩萨是有说,无说而无所不说,有体有用。两位菩萨一定是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德行,我们今天求学说品学兼优,一个是品德,一个是学问。佛法里面常讲,一个代表解,一个代表行。你像文殊、普贤,文殊代表解、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品德、代表行。但是德与行,智与解,都是要依体起用。所以这是佛法供佛像所代表的法,我们自己就是要学这个。我们的本性理体就是佛,无所不觉,刚才给诸位说了,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无所不觉;我们起的用就是文殊、普贤,就是观音、势至。所以从体起用,有体有用,活活泼泼,绝不是死呆板的。

  从《华严经》来讲,文殊、普贤与毘卢遮那佛,我们称作华严三圣。三圣里面是以文殊、普贤他们在因地,修因,毘卢遮那佛是果地,这是有因有果。文殊、普贤是能信,毘卢遮那佛则为所信,有能有所。可是诸位要晓得,文殊、普贤、遮那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都不是说到我们自己之外的。如果你要想到之外的话,那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那是魔,不是佛法,是外道。在这个里面,文殊又代表的是能解,普贤代表的是能行,不但在理论上通达,而且能把理论应运在我们生活上,明理是文殊的意思,实践是普贤的意思。文殊又代表能证的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证入。所以在《四十经》的后面,文殊是善财的第一个老师,我们通常称为启蒙的老师,也称为根本的老师。五十三参到后面善财童子再见到文殊,然后才见普贤,普贤是最后一位老师。这表示什么意思?必须要有智慧才能证得。普贤在这个经里面代表所证之理,文殊是代表能证之智,以文殊的智慧才能证得普贤的体用,有体有用。

  他表法的意思非常之多,诸位在这个注疏里头细细去看,这部经相当之大,也是《华严经》的精华。可是诸位必须要晓得,文殊必定要有信心,然后才能够解,所以这个信心非常的重要。经里面说的「信为道元功德母」,这是《华严经》的偈语,可见得信心非常之重要,往后菩萨的位次可以说就是信心增长,到圆满的时候就成佛了。信心是第一步,信心的建立也最为困难。我们自己修学成就的高下,与自己信心的建立,可以说成正比例。但是信心又必须要依靠善友,就是佛门里讲的善知识,我们现在所讲的老师。你对于老师信赖的程度决定你自己修学功夫的高下。佛法这么好,没有信心就不得其门而入。

  我给诸位说明,我从小就好学,但是成见很深,以佛法来说就是从小受了邪师邪教,这个成见太深。什么叫邪师邪教?认为佛教是迷信。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破除迷信,到寺庙里去把佛像都砸毁掉了,不相信这个事情。这在佛法来讲等于破佛身血,造的是无间地狱的罪业,重罪。那些小朋友,别人看到佛菩萨的形像都有恐惧、畏惧,不敢破坏,虽然不相信也不敢破坏。那时候我在学校里是很顽皮的学生,都是有名的,胆子很大,还有一个跟我差不多的,大概是梁启超的孙子,名字我一下子忘掉了,小学同学,我们从二年级就在一起。破坏佛像,到寺庙把佛像偷出来玩,当玩具,玩了就没有了,毁掉了,干这些事情。以后我曾经学过基督教,基督教学过两年,他们对我非常之好,两年都没有受洗,牧师说我太顽固了,因为我要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我不相信。我比他们都用功,《新旧约全书》我看过四遍,我提出七十多个问题,答复的我都不满意,所以不受洗,拒绝受洗。以后在伊斯兰教搞了一年,我对伊斯兰教懂的东西比他们现在回教徒懂得都多,我还写了一点点东西,「伊斯兰教简介」,我还能说出一大篇道理出来,他们都说不过我。对佛教根本就不相信。

  到台湾来之后我学哲学,学哲学的这个老师我很佩服他,方东美先生,我是民国四十二年跟他学哲学的。佛教是他介绍我的,我们哲学讲到最后一个课程讲到印度哲学,由印度哲学讲到佛经哲学,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里头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两句话很动听,打动了我。我说佛经里头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才开始去逛寺庙,逛寺庙干什么?借佛经来看。那时候佛经,民国四十几年,街上都买不到的。台湾印经只有一个地方,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办的,种类也很少、数量也少,实实在在经书不容易得到。那时候我跟朱老居士还不认识。所以经书只有向寺院里面借,还算不错,寺院还很帮忙,常常借经书给我看。

  学佛之后,我又得到一个好老师,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上师。他的地位跟达赖、班禅是相等的,我们边疆四大喇嘛之一,前藏是达赖,后藏是班禅,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内蒙古是章嘉,叫四大活佛。我很有幸跟他学,所以密宗我懂得不少,骗不了我也唬不了我。以后就一直接受他老人家指导,我跟他三年,每个礼拜上两个钟点课,到他那里去,他单独教我,我佛学的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跟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十年。这是我学佛的经过。如果要没有方老师的指导,你说别的一个出家人、大法师来介绍,说佛法怎么好、怎么好,我不会相信的。不信就不能入门。所以善友很重要,非常重要,你对这个老师有多少信心,你就有多少收获,一分信心就一分收获,十分信心就十分收获。因为你有信心,你才会去求理解,解透了之后,才能够修行。

  所以我看到你们这些同学们我很佩服,没话说。为什么?你们也没有什么信心,也不太理解,居然就修行了,这真是难能可贵之事!我那个时候信了,信了就求解,理论要不懂我不肯做的。你譬如讲拜佛,我学佛三年才肯拜佛,头三年虽然天天在那里研究经,到佛堂里头,脱了帽行三鞠躬就可以了,不会拜的。一定要懂得为什么要拜我才会拜。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一般人来讲好像觉得我太没有礼貌,为什么?我都没有拜过章嘉大师,我见了他都是一鞠躬,我们见了总统也是一鞠躬,见了章嘉大师也是一鞠躬,敬意到了就好了,何必还要去跪拜?到了我真正理解了,这才晓得跪拜,才晓得拜佛。你们几个人懂这个道理?但是都会跪拜,这个了不起!

  我那个时候学佛确实是不容易,一般人说这是老顽固,「老顽固都学佛,这佛法一定有道理,没有道理这个老顽固不会学佛」。所以我学佛影响了很多很多人。念佛,我肯念阿弥陀佛,是我学佛的第七年,对于净土教义懂得了,才肯念佛。没有搞通、没有明白,你叫我去做我不会干的。所以我想你们学佛大概还不到七年,已经很虔诚的在念阿弥陀佛了,这是善根福德深厚,很不容易。我自己到以后晓得之后,才后悔,学佛太晚了!但是我所学的比诸位踏实,用的功力也比一般要殊胜一些,就是统统都得搞明白,当然的道理、所以然的道理都搞清楚,我才肯学。

  这个就是说明,解必定是建立在信心上,而修行行门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上。在整个佛法教学过程当中着重在解门。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所示现的天天讲经说法,你们去查查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打一个佛七,没有;也没有打一个禅七,都没有,你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在讲经说法。为什么?理论通达了,怎么个修行法你自己就会了,用不着人教、也用不着人带领。所以佛陀住世的时候,一直到佛法传到我们中国,修行都是个人的事情。大概集体在一块共修最早的就是庐山莲社,在东晋的时候,慧远大师的道场,他开始提倡莲社。到以后真正建立成制度,正式的在一起共修,这是唐朝时候百丈大师,就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位提倡在一起共修。所以共修,今天我们这个共修的功课是百丈、马祖提倡的,是他们两位老人家提倡的。这个以后就成为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的。像越南、韩国、日本,那都是从中国学的,所以他们有很多地方跟我们中国佛教有相关的。

  说到这个地方,还有一点要告诉诸位的,就是素食。这个素食,全世界学佛吃素只有中国,所以看到外国学佛的不吃素不要去笑话他。为什么?佛教里面原本就没有叫我们吃素。所以今天小乘国家,你要到泰国去看看,人家供养出家人的有鱼、有肉,还有香烟,泰国出家托钵有供养香烟、有鱼有肉。要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个叫三净肉。中国学佛的人吃素食这是梁武帝提倡的。诸位晓得,梁武帝那个时代,我们中国出家人也是吃三净肉。而是梁武帝读《楞伽经》受感动,《楞伽经》里面有说,「菩萨心地慈悲,不忍食众生肉」,他读这个经很受感动,自己就发心吃长素,于是乎在佛教里提倡、号召,我们大家共同来提倡素食运动。现在就变成好像学佛的人非吃素不可,不吃素就不叫学佛了,这是给弄错了、这是搞错了。

  我说明这一点,使诸位理解佛法的真实义,是着重在身心的修养,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的清净,清净至极,身心与整个大宇宙合而为一,这就叫一真法界。是不是能做得到?给诸位说能做得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里面的理非常之深,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佛法生活里面,着重在身心的修养。饮食方面着重三点,第一个讲求卫生,这是现在一般西方人也知道的。卫是保卫,生是生理,保卫生理。所以吃东西要干净,避免疾病。其次卫性,这个伊斯兰教懂得,性是性情。譬如说同样是素食里面,为什么佛法说不吃葱、蒜、韭菜一类的?为什么不吃?这个东西也是蔬菜,不是肉,为什么也不吃?因为它的性质不好,所以要保卫性情,因此在蔬菜里头也有限制。第三,更进一步,比伊斯兰教还要进一步的扩张,要保卫慈悲心,所以素食是保卫慈悲心的。在佛法的饮食方面着重在卫生、卫性、卫心。我们今天素食是这么一回事情。我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吃素了,道理不明白,学佛要劝我吃素,这是做不到的。我要把道理搞清楚,对,很有道理,素食是好,我们自己才照这样做。

  跟你们说这些道理的用意在哪里?你们学佛,有很多同学发心吃素了,是好事情,可是你们的父母对你很爱护,看到你连荤菜都不吃,他心里难过,好像这一点人生的享受都没有,未免太苦了,他心里不忍,于是你在你父母面前你就多吃几块肉,绝不犯戒。「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行菩萨道,要想叫父母生欢喜心,父母要你吃肉,你就多吃几块。他一看,学佛与这个不妨碍,父母也肯学佛了。你这个是一学了佛,肉也不能吃,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受限制了,你的父母亲戚朋友一看,「这个佛不能学!学了佛,你看,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大家都害怕了,见到你都恐惧了,跟你远远离开了,错了。我们自己私生活要谨严,处众的时候要活泼,普度众生。这个时候我们开了荤了,吃荤为什么?为了度众生、为了接引众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这个不但是不破斋、不破戒,你这叫大慈大悲,叫摄受一切众生。如果你说,「有人来了,这个好难得,机会太难得,我可以多吃几块了」,那就叫造罪业了,那就没有慈悲心,那就错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是发愿吃素,跟父母在一块儿吃荤菜的时候,这个心是度父母,而不是贪吃,不是贪心,这个就是对的,这是如法的。

  所以大家学佛不要学死了,不要学成佛呆子。要学成一个真正的菩萨,身心清净,利益一切众生,叫一切众生见到你都能够生欢喜心。这是附带说到我们生活起居饮食方面,一切都要正常,不要搞得奇奇怪怪的,千万不要搞得家里人反对、起反感,那就错误了。佛法是通情达理的,于人情世故决定没有违背的。特别是普贤行,普是普遍,特别那就不普了,唯有普才能称之为贤,不普就谈不上贤。普贤行是无碍行,清凉解释这个经的时候,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普贤行。如果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都有障碍,处处成障,给诸位说那是小乘行,不是菩萨行,更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事事无碍。

  不但「普贤行愿品」着重这一点,就是整个《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像个大花园,一切经像里面的一枝草、一朵花一样。我们今天这个总名称叫「大藏经」,它真正的名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不仅就是这一部,一切经的总名称,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你们将来在经题里面细细去看。这一部经可以说是一切经的代表,一切经的理论与方法都出不了这个范围,整部经里面所讲的理事圆融都是普贤行。唯有普贤行才能入法界。这个入一真法界,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也跟诸位说,只有这一桩事是真实不虚。我们要想一个成就,必须理事要圆融,现前我们要得大自在,这是我们现前的成就;将来的成就,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许诸位要问了,我们学《华严》,为什么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一卷经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领头的两个班长就是文殊、普贤,他们两个人是带队的。往生极乐世界能办得到吗?能。

  也许你们同修有些人比我还早得到消息,台中大概在一、二个月之前,施水阁老居士,还有是哪一个同修名字我忘掉了,他的父亲,这两个人都是最近往生的,预知时至,这个不假。三、四天之前就告诉家里人,我哪一天我就走了,也没有害病。施水阁老居士我认识他,过去在台中常常见面。他告诉家里人之后,他是三天之前告诉的,他就不吃饭了,每天喝水。到了第三天,他就通知莲社,台中莲社莲友们给他助念,他自己洗洗澡换了衣服,大家给他念佛,他就躺在床上,在问,「李老师有没有来?」告诉他,「李老师来了」。谈了几句话,他说「我走了」。就走了,没有害病。徐醒民居士从台中特地来告诉我这个消息。

  你们看到《弥陀经》,这两天天天念《弥陀经》,《弥陀经》里面那个境界,人家去了。你要说享福,那真享福。你看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铺马路的是黄金,不像我们这是柏油,人家是黄金铺马路,人家住的建筑物是七宝楼阁、琉璃地。那个琉璃是什么?我们讲的翡翠。我们的翡翠一点点,你们就拿来当作首饰带在身上,觉得很美了;人家铺地的,像我们这磨石子地一样。如果你们要想到那里去,施水阁老居士是个榜样,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哪个做不到?除非你自己不想去。你懂这个理论、懂这个方法就可以去。现前得大自在,就是刚才给诸位说的事事如意;将来往生佛国,成佛作祖,是我们一生能办得到的。确确实实像方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一门大学问。

  其次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本经的宗旨,这是我们要晓得。其它的像是玄义,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谈,但是宗旨一定要能够抓住。这一部经的宗旨,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旨。我们如果说单单讲法界,法界有理有事。理上讲,正如同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经里面一般讲「清净寂灭」,净土法门里面讲「常寂光净土」,这是讲的理、讲的体;从相上来说、从用上来讲,这就是缘起,缘起这才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法界,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所以我们称为十。十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数字,那就错了。十代表什么?代表无量无边,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华严经》里头都是以十表法,表无尽的意思。《弥陀经》里面是用七表法,七也是表圆满无尽的意思,七是讲上下、四方、当中,这是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华严经》表的数字从一到十是圆满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作十个数字来看,那就错了。

  无量无边的法界原本是一真。怎样才能够看到一真?这就叫入。所入的就是法界,而能入的就是普贤行愿,刚才给诸位说过。换句话说,法界就是一心,一心包括了万有,宇宙万有是我们一心所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理很深,在此地只能够说给诸位透出这个消息,说明有这么一桩事情,必须要自己证实。因此,佛法的教学跟一般世间学术不一样。所以佛法不是哲学。欧阳竟无大师是我们近代佛教里头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真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一位佛教的学者,他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他在民国十二年有两篇讲演,佛法决定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辨析得很详细,这是我们得认清楚的。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佛陀的教学,我们可以称它为教育,佛陀教育,但是更恰当的是佛陀的教学。它教学的主旨就是教我们要觉悟,觉悟万法是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之物,不是外面来的。我们讲信,信什么?就信这个道理,信这个事实。信了之后,我们再求解,再去参究这个理论事实的真相。

  在此地我提出参究而不说研究,这是佛门的术语。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是用心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所以禅宗参禅教给你离心意识参。不但参禅要离心意识,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念佛也要离心意识,乃至于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得要离心意识。离了心意识,就是真心用事,就是普贤行愿,就入了一真法界了。也许诸位会问,假如我这个心意识都不用了,那连人我是非都不分了,人家喊我一个什么名字我也不答他,一答就心意识起作用了,那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办了?给诸位说,这个叫你离心意识,是自己离心意识,对人家要用心意识。我问你这个是什么?你像个木头人一样,完全不晓得,你是不用心意识,那人家看起来,「你这个人白痴了」。我这一提起「这是一本书」,这本书是不是你自己说的?不是的。你看永嘉大师见六祖的时候,「分别亦非意」。我们世间人说一本书,我们是用分别心;永嘉大师也说这是一本书,他不是用分别心。这个妙极了,他怎么不是分别?他是分别,他那个分别就是不分别,他是随顺众生的分别,不是他自己真正分别,他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随众生分别。你说这个「书」,我也说「书」;你说这是《华严经》,我也说《华严经》,你们要这样说的,随你们,决定不是自己有这个分别执着,叫分别亦非意!对自己真正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别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看看,妙极了!对自己一念不分别是自受用,对别人分别是大慈大悲,他受用。这是佛法的见地,这个是佛法的教学。好,我们今天上午的课就上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  (第二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2

  上午讲到本经的宗旨,也就是内容里头最重要的一部分。十方诸佛所证也就是证这个理。佛成佛之后,为一切众生说法,也是依照这个道理所说的。在一般讲都是说作理事二门,所谓有理法界、有事法界。理都是说的体,事是说的相、说的用,上午给诸位说了,由理事才开出来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四种法界,到究极圆融则称之为事事无碍的法界。但是我们晓得,这个理事法界都不外乎一心。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之后,在修学我们就能够选择了。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好?如果大家要是对于经论稍稍深入一点,就能体会到「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第一。为什么说门门第一?因为门门都见性,门门都能够叫你证得一真法界。

  所以这个大乘法里面常说「就路还家」,这一句话妙极了。如果肯就路,那是快极了。很可惜一般人他走迂回的道路,他不能够就路还家。就路还家那真是一等一的根性。佛门里表法常常用圆,就是珐輪,珐輪是个圆。我们晓得,在圆周上任何一点,要是讲就路还家,任何一点走最快捷方式的道路是一条直线,与圆周成直角的这一条线,就达到圆心。我们讲无量法门是从圆周上说的,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达到中心,达到一心。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一心。因此马鸣菩萨才告诉我们「一心为本源」。

  可是在这么多法门里面,以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最方便、最得力的无过于念佛法门。这一桩事情也绝不是说念佛法门的人他来赞叹念佛法门。我们看《华严经》就晓得了,善财童子是修行的榜样,所以这个经不但有理论、有方法,而且还做出个样子表演给我们看,善财就是表演给我们看。这部经里面所谓五十三参,就是从早到晚我们所遭遇的一些境界、所接触的一些人情世故,这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五十三类,各行各业一切的人事都包括在里面,你看人家是怎么个学法的,全都是在里面学一个一心不乱。他第一位善友吉祥云比丘,第一位去参访的,就是教他念佛法门。诸位要记住,第一个是根本法,念佛法门。最后一位,就是第五十三位,是普贤菩萨,不但教他念佛法门,还要领导华藏会上诸菩萨同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如果说念佛法门殊胜,那在《华严经》能看得到,这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味道。而当中这个五十一位善知识里面,禅、教、密、律、净统统都有,真是八万四千法门都很圆满的含摄在其中,是以念佛为根本,大家好好的去想这个意思。

  实在说这个法门是非常之殊胜,下手容易成功高。虽然说下手容易,如果你理论要是不能够透彻,也不太容易。没有得到正确的方法,有很多人念佛念了一生也没有得到一心不乱,也没有能够往生。现在可以说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恐怕只有一个人,万分之一的机会。学其余的法门,大概连万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我说万分之一的机会是说一般比喻,如果你懂理论、懂方法,那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错过,个个都会成就。所以我们要是把《弥陀经》跟本经合起来看,特别是《弥陀疏钞》,可以说《华严经疏钞》就是大部的《弥陀疏钞》,《弥陀疏钞》就是小本的《华严疏钞》,非常有味道。

  我们现在讲证入法界,此地讲入法界,在念佛上讲得一心,入就是得的意思。可是入有身入、有心入,当然是以心为根本,心入了,身就入了;心要不入,身怎么入也入不进去。心要怎么个入法?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第一个要正信,信是信了,信要正信;第二要正解,正就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不能把意思曲解了,要正解;第三是正行,这样子就能够证入。所以,在一般通途里面讲叫「八正道」,正则不邪。所以这个正字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怎样才叫做正?怎样是不正?这个问题很大了。正的标准是什么?当然这个标准有很多层次不同,有高有下、有深有浅、有广有狭,并不一样,菩萨有菩萨的标准,声闻有声闻的标准,人天有人天的标准。

  此地所讲的这是最高的标准,还在大乘之上,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上上乘」的标准,也像佛在《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的标准,唯有一佛乘,这个标准是讲到最高。最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以菩提心修十大愿王,这个是最高的标准。可是菩提心就非常的不容易。我们这里讲三个都是正,正信、正解、正行。我们看看《大学》里面所讲的,「诚意而后正心」,可见正信、正解、正行是诚意功夫的进一步,诚意正是菩提心的直心。所以在《八十经》里面,三贤菩萨就是修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萨完全是修正信。三贤菩萨修正解,正解就是培养菩提心,十住十个位次着重在直心,换句话说,专修直心,十行位的菩萨专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萨专修大悲心。菩提心圆满就登地了,地上菩萨修正行,十地。到等觉,我们也称为十一地,圆满之后成佛。所以在这个经里面修行次第是说得非常的清楚。

  现在我们是要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做起,从根本的地方来修起,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这个意诚不诚?这是大问题。如何能修到诚意?在佛法里面讲破二障,第一个是烦恼障,第二个是所知障。你有二障,所以你意不诚、心不清净。儒家里头也是讲这两桩事情,你看人家讲「格物致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物是什么?我们俗话说七情五欲,格是什么?格是与它格斗、格杀,就是佛法里面的断烦恼。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如果要不晓得格除物欲,这个障碍就去不了。第二,这讲到致知,讲到破所知障,破所知障要开智慧。前一点钟给诸位说了,智慧是无分别智,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个方法决定不是开智慧,那真是清凉所说,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佛法,叫「增长邪见、增长无明」,不会开智能。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一切法里头分别,分别是邪见,哪里是智慧?

  根本智的培养,在从前世出世间法都非常重视,而在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我们看看今天的小孩是愈来愈聪明,但是决定没有智慧。所谓聪明就是他有能力分别,他样样都晓得,他善于分别。他没有智慧。根本智的培养就是培养心地清净,因为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心愈清净,智慧增长,所以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佛法里面讲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是因定而开的。可见得定是开智慧的手段,戒律是得定的手段,智能才是目标。所以戒律是手段之手段,千万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那就错了,手段绝不是目的。智慧开了之后才能够破无明,而得到一心,就是得到诚意。智慧没有开,意不会诚的,心怎么会正?所以这个是要做功夫的。

  诸位要晓得这一点,真正下手做功夫,在我们今天可以双管齐下,一种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同时并进;另外一种就是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头锻炼。炼什么?炼在境界里不起贪瞋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心里面才起一念贪心,这个一念贪心起了,要晓得这是妄想、这是错误的,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心?真心是平等心。所以这个心才一动,自己立刻晓得,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心化除了,这就是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一定会起来,你要是不起念的话你就成佛了,你就不必再学了,凡夫在境界里总是起心动念。但是念头一起来立刻要觉,这一句佛号就是觉。

  前面给诸位说了,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无所不觉,就把这个念头平息了,所以在境界里不贪、不瞋、不愚痴。贪是顺境,我们心里面喜爱的,顺境就起贪心,逆境就起瞋恚心。境界可以说是非常繁杂,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顺心的、一个不顺心的。在这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断烦恼,这是修定、修一心。不愚痴是样样明了,不是不明了,样样明了里面又不起心动念,这个才是功夫!所以小乘人跟大乘人差别很大,小乘人躲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他是不贪、不瞋,但是他愚痴,他什么都不晓得。所以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愚者就是指阿罗汉、辟支佛。大乘菩萨跟他们修行的方法决定不一样,大乘菩萨是要在境界里修行,不会舍离五欲六尘境界,他在五欲六尘里面而不染五欲六尘,人家功夫在这个地方,这叫真正的断烦恼。

  戒定慧一次完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背书。你们现在这个机会错过了,可是现在亡羊补牢还不算太晚,还行。当然培养根本智年岁愈小愈好。我们图书馆以前郑石岩老师,他过去也常常在我们这听经,最近大概准备出国了,过年前到我这儿来,带他两个小孩来,大小孩念幼儿园大班,第二个小孩念幼儿园中班,这两个小孩已经能够背半部四书了,背得很好,带来给我看。背书确确实实是要从小,我特别告诉他,「你做父母的有责任,你要叫你的小孩把这个书从头到尾背一百遍到二百遍」。他说,「要背这么多?」我说,「是的,没有一、二百遍将来还会忘掉,一、二百遍背下去,他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背书要背遍数。我们图书馆有《五种遗规》,你们去看看,童蒙教学是怎么教法的。

  所以我就告诉郑居士,「你小孩既然有这个基础了,一定要在小学六年级阶段,这个过程当中,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要的东西选辑下来,统统叫他背,在这个时候把它背完成。到初中以后你就不要管他了,他将来念书一帆风顺。」为什么?国学基础太好了。我提醒你们诸位同修,将来你们结婚养小孩,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培养起。现在九年教育,他背诵经典背到六年级也无所谓,在六年级之前学校功课只要六十分及格就可以了,不留级就行了,到后来就出人头地。背的时候不需要讲解,你说这个经里头什么意思,这个字、这一句怎么讲法,给诸位说,没有讲的。一定这个讲法,它是死的,我决定不学它。儒家的经典跟佛法的经典,我们中国诸子百家,那个句子、书都是活的不是死的,怎么讲怎么圆融。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在讲席里头也讲过不少次。

  初三那个晚上,熊琬到这来看我,她现在在辅仁教书,还有个陈玉娇同学在中正理工学院教书,她们两个来问我,讲到经典注疏的问题,一部经往往批注多达几十种,我们初学的人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究竟哪个注子好?哪种批注正确?她来问我,我给她说,「都好、都正确,可是都不能用」。诸位必须要晓得,经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一样,注疏就是它的枝叶,经里面的理永远不会变的、永远是新的,所谓说日新又新,它永远是新的,永远是时代的最前端,它决定不会落伍的。好像树一样,年年尖端上它都发芽、都开花结果,年年是新的。

  批注适合于某一个时代,汉朝注的,那个讲解的方法就能治汉朝人的毛病,在对治上来说就是治病的,纠正他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这是叫修行,用那个解释就能够治他的病。到唐人,那时候的意识型态,想法、看法、做法,跟汉朝人不一样,所以汉朝注子拿到唐朝不适用,如果要适用的话,那何必要再作批注?不需要了,他用汉朝的批注就可以了,不需要了。所以到唐朝,汉朝的注子不适用了,可以做参考,推陈出新,又有新的解释、新的讲法,适合于唐人来用。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到今天,唐宋元明清的批注,就好像树一样,底下一层一层上来,我们今天中华民国是在最前端、在树梢上,这些批注我们都可以参考,能不能用?不能用。我们要推陈出新,新的东西来用,永远是新的。

  所以有很多人提出问题,佛法这样好,为什么在社会上行不通?为什么到处受人家排斥?你说好,好在哪里?佛法是真好,很可惜被我们给糟蹋掉了。怎么糟蹋掉?我们这个学佛,学古人,我们劝人学佛也劝人做古人,这怎么能行得通?这叫开倒车。所以佛法就行不通。在中国教中国人开倒车,中国人不愿意。我们今天讲这部经,我们拿的注子,唐朝的注子,我要是照这个来讲给大家听,就是希望大家去做唐朝人,你们愿意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可以提供参考,诸位晓得这个意思。到外国去弘法更妙了,还叫外国做中国人,还得做中国古人,你想想看外国人能接受吗?不能接受的,人人都希望做新时代的人。你要晓得这个意思,这个东西就活起来了。所以一部经有许许多多的批注,你像《金刚经》、《楞严经》一百多种批注,哪个注子不好?都好,都能够把理说得很圆、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圆融。

  《华严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清凉之后就没有人再给《华严经》写批注了。我们今天读《华严经》能够参考的东西只有两种,一种是李长者的《合论》,一种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而李长者还在清凉大师之前,他是隋唐时候的人。所以我们都要读古注,来帮助我们理解。可是我特别提醒诸位,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理论融会贯通,适用在今天这个时代,今天这个学术分科分得很细,无论用在哪一个科系上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门学问是非常实用、非常圆满的学问,这个学问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所以我劝同学们要发心背书,背书好像是很苦的事情,可是你懂得这个意思,背书就乐了。为什么?因为背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怎么说一次完成?戒律它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要是不念书的时候心里面打妄想,妄想就是恶,就是邪思、邪念;你背书的时候你就不打妄想了,诸恶不做了,不起妄念了,小乘的戒律都具足了。经书是佛的教训,是善中之善,我们背诵它岂不是众善奉行?所以别小看了,这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戒律具足了,大小乘戒律统统具足了。同时背书是修定,背书要专心,不专心就背不下去了,专心就是修定。背书的时候要字字分明,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都不少,一句也不颠倒,字字分明,这就是慧。

  所以,在古时候世间法里面,背四书五经这一类的;出世间法里面,五年学戒学什么,就是出家头五年?就是背诵经书。其目的就是求根本智,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在生活里面,戒定慧三学是次第完成。《华严》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是说什么?就是背诵经典,三学一次完成,圆融的;行布是次第,在生活里面讲次第,修戒、修定、修慧,生活上是次第的,读经上是圆融的,次第跟圆融一起来。几时你能够圆融跟次第合而为一了,这个时候境界就好了,就渐渐入了佳境了,这就得到门路可入了。不但在读经上圆融,日常生活也是圆融的。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妄念,诸恶莫作,这就不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慈悲心,众善奉行,生慈悲心、生清净心。所以这个时候在生活上戒定慧三学也是一次圆成。

  这个境界,在大乘菩萨里面来说,圆教初住以上才有这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讲,这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的智慧,佛门里面常讲神通,神通就是我们的本能,本能恢复了,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六种神通都具足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到漏尽,统统具足。这六种神通,给诸位说,是我们的本能,不是外来的。我们现在本能不能够现前、不能起作用,就是因为你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了。去掉了这个障碍,本能就恢复。所以神通一点都不稀奇,人家得了神通也不值得羡慕。为什么?他有我也有,而且是平等的。决定没有说哪个比哪个大,哪个比哪个多一点,没有,平等的。他的障碍去掉了,本能现出来了,我们这个本能被障碍障住了。虽障而不失,如果障果然是失掉了,那个不算是本能,虽障并不失。虽不失,但是它不起作用。譬如说你有钱,你钱存在银行里,你是真有钱,你现在身上一毛也没有,你走到饭馆里吃餐饭,人家不让你吃。「我有钱」。有钱也不行,为什么?你有障碍,你在银行里头放着,你没有带在身上。人家有钱他带在身上,你比他还有钱,都在银行里,有什么办法?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菩萨是无二无别,决定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相信的。去掉这个障碍,我们的智慧德能与佛菩萨没有两样。

  这些意思给诸位说明之后,我在这做个结论,经没有意思、没有讲法,这个就是总结论。既然没有意思、没有讲法,你只管念就好了,不必求解。到你念通了、开悟了,那就是人来问你,你就给他说人法;鬼来问你,你就给他说鬼法,无所不圆,圆极了,怎么说法都是圆融的,能叫一切众生得利益。可是在你自己还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正如同经里头古人的比喻,「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它本身有没有鸣?没有。你说钟罄它有声音吗?它没有声音,但是你敲它,它就有声音;你不敲它,它没有声音。说法利生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机感相扣。所以佛在四依法才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语言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有什么关系?我们在意思里头体会到了就行了。所以要紧的是要体会它的意思,不在言说上。

  也正因为如此,你要用考据的角度来看佛经,这就错了,现在外国人所犯的毛病就是这个。他们要找梵文的经典,认为我们中文翻译的大概不可靠,要找原始经典。纵然他找到了,他有用处吗?给诸位说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因为他不懂得方法,他用心意识去求,决定求不到,这个东西要离心意识。我们的祖先非常自豪,不像我们现在这一代,自卑感很重,好象样样不如人。我们的列祖列宗在世界上都是第一,什么都第一。佛教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之后,那个梵文原文不要了,为什么?我们翻出来的第一,比梵文还好,比原文还好。不但意思没有错,决定正确,在文辞表达的技巧上超过了梵文,这样的自豪。这个话是以前方先生给我说的,我也是给方先生提了这个问题,大量梵文经典为什么我们不保存?方先生讲,我们中国人太自豪了,依据中文经典就可以了,用不着再去看梵文,你看看我们中国人。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确实如此。所以这是西方人他所不能够理解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我也鼓励诸位背诵经典,学《华严经》给我们的理论、方法跟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及背诵经典,两方面同时下功夫。但是理论要透彻,方法要正确,我们的功夫就非常的得力;凡是不得力,总是理论上有疑惑、方法用得不正确,于是乎才有懈怠堕落,才有这些情形发生,否则的话决定不会。所以清凉大师指导我们正信、正解、正行,这样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入了这个境界,这个里面的受用实实在在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没有法子形容。也许诸位要问了,我们在这一生能不能入得进去?我给诸位说,我保证能入得进去,就怕你前面的三个条件没有,你要是具足正信、正解、正行,必定入进去;但是你要是用分别心、用头脑去研究,这是障碍,这是不得其门而入。纵然你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天花乱坠,你还是入不进去。为什么?因为你用的是心意识。心意识是迷,是无明里面的产物,清净心里头没有心意识,这个是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到。所以我们真正用功夫就是不用心意识,这个里面有真正的乐趣。

  也许大家要问了,我们从哪里下手?我在许多地方讲经,都有人来问我,从哪里下手?我就教给他一个方法,第一个要修的,就是修平等心,因为这是根本。会学的人从根本上修,不从枝叶上,因为枝叶解决不了问题,枝叶修得再好,问题解决不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0:01 | 只看該作者
所以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上修。根本上就是平等心。从哪里修起?怨亲平等,要从这个地方修,你这一生当中你最恨的那个人、最不高兴的事情,和你最喜欢的人、最爱的事情,你把它看作平等,从这个地方修起。冤亲都能平等了,那什么都平等了!平等里面才有清净。冤家对头,再没有恨他的心,这个是叫从根本修。如果你还有看不惯的事、还有不满意的人,要大大的提高警觉,还有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爱他,这个麻烦就大了!

  也许诸位再问一些,我在这个讲座遭遇到的,「这样说法,人生都没有爱,一律都平了,那人生还有什么味道?」到那个境界的味道是你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所干的是妄心用事,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离开了心意识,样样都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真的里面才有常乐我净,假的里面叫四颠倒,颠倒错乱。你们把颠倒错乱还当作真实、当作真有这回事情,就好像看戏一样,把舞台上的戏当作真的一样,自己本身实际上的生活忘掉了,那不叫颠倒吗?好,下课了。


普贤行愿品  (第三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3

  要开悟,这是我们学习真正的目的。悟了以后,无论从事哪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或是你从事某一行的职业,都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像五十三参里面有各行各业,什么样职业都有,真正是事事无碍,无论从事哪一行职业,都是菩萨、都是佛,不一定说一定要出家修行这才成佛、才成菩萨。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身分只有六个,其余全是在家身分。

  这一次我们时间实在讲是不多,所以也只能给诸位介绍一个大概,至于经一定要细细的去研究。佛法讲到最上乘,它是以无障碍的智慧来证无障碍的境界,也就是一心证一真法界。从这个地方来看,大家就晓得,一心,确实是以念佛法门最容易获得。就是刚才教给诸位的方法,二六时中,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就能够把佛号提起,提起佛号就是提起自己的觉心。在境界里特别要修平等观,着重在平等上,样样事情都能看平等,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才真正是学问,放得下是真正的功夫。大意只给诸位讲到此地。

  下面要略略说一说这一部经的翻译。这个《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清凉大师说,根据西域的相传,「《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这两句话我们在经论的翻译完成之后获得了证实。但是《赞》就是文殊菩萨的《赞》,在我们这个本子没有,我们以前印过一个小本,就是《普贤行愿品辑要疏》,是黄封皮的小册,那个后面附的有,在此地没有。这一卷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

  经文的翻译,《华严经》在我们中国一共是有三次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的时候,经到中国来的不完整,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根据经里面所说的,本经的缘起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发现的。这个传说在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疑了,我们现在潜水艇潜到海底,走遍了地球,也没有找到龙宫,龙宫究竟在哪里?大家就不相信了。还有人认为在皇宫里面,从前皇帝称为是真龙天子,大概龙宫就是皇宫。这种说法都是偏见。诸位要晓得,我们肉眼见不到的事情就说没有,这个太武断了。诸位现在都学过科学,我们肉眼能够见的能力很有限,眼之能见,当然第一个条件要靠光波,你看波长的我们见不到,短波的也见不到,像现在X光能够见到的我们见不到,红外线能够照到的我们也见不到。可见我们见是很有限,我们耳听也是有限。不能说我们听不到、见不到的都说没有,这是太武断了,没有听到、没有见到就说没有,相信没有,这个叫迷信。

  十法界里面大概跟我们比较接近,常常有沟通、有往来的就是鬼道,你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鬼的?你们晚上怕不怕鬼?你要说没有鬼,你怕什么?你怕鬼大概就是你相信有鬼,你不相信有鬼,你决定不会怕鬼。鬼道有没有?真有,真是人鬼杂居在一起。你要想见个鬼实在不是难事情,依照密宗密法修行,有个三年就见到了,真正用功依照方法修行。我出家的时候有几个同参道友,我们发的心都不错,希望将来弘法利生。我跟李老师研究教去了,走这个路子。我有个同参明演法师,他说,「说教,嘴皮说破了人家不相信,这个很难;我要学神通,我这一现神通人家就相信了,比你说要灵光得多」。他就到大溪跟曲文六去学密。

  他是非常的虔诚,而且很用功,三个月期间把基本的东西就修完了,磕十万个大头。他修了两年多将近三年了,他告诉我,他有心得了。我说,「你得个什么?」他说,「我晚上见到鬼了」。我说,「你这个神通还没有通,鬼通先通了」。当然他说的不是假话,他说每一天到黄昏的时候,五点多钟以后太阳刚刚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路了,很稀少;到了晚上十点、十一点,满街都是鬼,他见到他也不害怕。妙的是他前世的太太,他这一世没有结婚,前世的太太,是个鬼,遇到了,他还跟她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供个牌位,买一些女人化妆的东西买到那里供她。我到那边去一看,他说她跟我住了一个多月以后离开了。凡是跟鬼打交道的都不太好,所以到最后我告诉他,你这个弘法利生还是不行,你说你见到鬼了,鬼就在你旁边,我不承认,我没有看到,你看到,我不承认,只有你见到,你不能够叫别人也见到,你还是不行。但是确确实实鬼是存在的。

  我再告诉诸位一桩事情,你们也许看过《聊斋》,看过《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那个里面所记载的东西百分之九十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虚构的太少太少了。像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在大陆上遇到过两次。朱镜宙老居士他要不遇到鬼,他不信佛。他给我说他信佛的因缘,他是一个学科学的,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东西。抗战期间在四川,他做四川、西康两省的税务局的局长,管税务的。他说有一天晚上跟同事打麻将,打得很晚了,大概总是一、二点钟了才回去,回去的路很远。大陆上的路灯,跟各位说,二十烛光的小灯泡,距离很远,半明半暗的,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个灯这么亮。他晚上回去走在半路上,有一个女人走在前面,跟他一起走,走了有半个小时,他没有发觉到,只晓得前头有个女人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走。忽然想到,深更半夜怎么一个女子在这里走路,奇怪!这一想,寒毛直竖,就有点害怕了。再仔细一看这个人,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这一下子吓得一身冷汗。他从这个地方相信有鬼,才开始学佛,他学佛的因缘是这么来的。他说那个鬼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变化来度他的,没有这个因缘他就不学佛了。所以他亲自见到。

  我也是遇到过两回事情,我遇到的不是鬼,我一次遇到的是狐狸精,狐狸精是真有,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是有,变成人的形状,我遇的不是女的是男的,这是确实有。还有一次遇到是像黄鼠狼一样,那是没有看到人形,但是有个怪事情。是我一个亲戚,远亲,在家乡,我们那个地方出米,米装了一船到南京去卖。这个米装好了之后,就有人看到一只像黄鼠狼一样跑到船上去了,以后大家在船上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找不到就算了,船就开走了。从我们家乡到南京大概要五、六天,帆船差不多五、六天才能到南京。到南京之后船上的米没有了,一粒米都没有,麻袋还是那个样子,里头空空的。大家晓得,一定就是那个黄鼠狼做怪。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在南京玩了几天回去了。回到家乡去,米还在仓库里,不晓得牠怎么搬回去的,开了这么个玩笑,不知道怎么得罪牠的。这个事情是我见到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诸位要晓得,奇奇怪怪的事太多太多了,你见不到、听不到的你就不相信,那你叫做迷信。所以说确实是有,确实是真实的。在台湾还有许许多多。不但中国,外国人对于鬼神的迷信,我看比我们台湾至少有十倍以上,比我们还要迷信,我们比他们实在好太多了,他们比我们更迷。但是这个事情真有,不是假的。

  航天员登陆月球,那一天还是第二天,我接了一个电话,我也不认识,是个比丘尼打来的,她告诉我,我是哪个庙里头,我叫什么名字,忘掉了。我说,「什么事情?」她说,「我请教法师一桩事情。」我说,「什么事情?」她说,「航天员登陆月亮了,月亮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们还要不要拜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我告诉她,「还要拜,照拜不误。那个月光菩萨,航天员到那里去他见不到的,他要是见到月光菩萨,那他也是菩萨的身分;他不是菩萨,他是凡夫俗子,到那个地方见不到的。」所以叫凡圣同居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要相信。

  佛法的信不是叫我们迷信,信了之后叫我们去证实,它的高明处就在此地。如果说只要全心全意相信,我怎么说你就怎么相信,你也不必去证实,那这个太武断了,这个不能叫我们心悦诚服。它有理论、有方法叫我们证明。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都可以证实的,都能证明确确实实是这个境界。所以诸位读《华严经》,你看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固然有表法的意思,但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譬如讲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决定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你到那边去一看,「不是这样子」,那佛打妄语骗众生。佛法里面第一条大戒就是戒妄语,佛菩萨怎么可以打妄语?没有这个道理,确实是如此。

  所以龙宫,给诸位说,真有,龙宫确确实实是有。你像你们念的《三昧水忏》,悟达国师所见迦诺迦尊者的道场,那是在人间,没有缘分的人见不到,他去见到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大圣竹林寺」,也有人真的到那里去见到了,还在那里听讲经,参加法会。你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老人家在定中确确实实上升兜率天,还听弥勒菩萨说「唯心识定」,这个决定不是骗人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对于这些东西很肯定,一点不怀疑,相信了,这在佛法里面是初信,最初级的信成就,算是十信位初信,开始相信,对这个不怀疑,确确实实相信有这些事、有这些理。

  命运,佛法讲命运确实有,但是不是宿命论。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也可以改,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命运,可以创造命运,可以改造命运,不是没有命运。你不懂得理论、不懂得方法,那你这个命运就一生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逃不过命运的魔掌;你懂得这个理论、懂得这个道理,你自己创造新的命运,得大自在!我们为什么不学?科学家再聪明,不能改造命运,有本事飞到月球、飞到太空,没有办法改造命运。佛法确实有能力改造命运。所以我们对龙宫不要怀疑。

  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的《华严经》,实在太大太大了,上本的,就是大部的,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佛法里面计算部头大小,它这个单位是用偈来算,偈怎么说?就是四句算一偈,只要是经文四句就算一偈。这个分量太大了,这一个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你们晓得那个微尘有多少?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就舍去了。再看中本,中本还是太大,不能接受。再看下本,下本就很简单的本子,有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这个分量可以,我们还可以接受。于是乎就把这一部经带出来了,流传到人间。

  当年在印度是十万偈的本子。第一次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就是东晋时候传来的,只有三万六千偈。诸位想想,十万偈传到我们这边只有三万六千偈,一半还不到。但是这个虽然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已经非常之可贵,于是乎在当时就翻译出来了,这个就是现在我们称的《六十华严》,一共有六十卷,这是最早翻译的。杜顺和尚,华严宗第一代的祖师,一直到贤首,贤首是第三代,云华是第二代,他们都是依《六十华严》建立这一个宗派。因此研究华严宗的人,《六十华严》一定要读。贤首国师也给《六十华严》做了个批注,就是《华严经探玄记》,那个就是《六十华严》的批注。

  到唐朝武则天时代,实叉难陀从西域来到我们中国,也带了《华严经》的梵本,这个本子比以前多一点,多了九千偈。武则天那个时候她是一个大护法,开经偈就是武则天作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武则天作的,《华严经》翻译圆满之后,她题这四句开经偈。这个译出来之后,叫唐译,这是第二次翻译,比《六十华严》多了九千偈,一共四万五千偈,还不到一半,就是现在流行的《八十华严》。虽然不完整,毕竟《华严经》的意思能看得出来了。所以我们读《华严经》,有的时候那个句子忽然接不上了,好像断了,底下没有了,这就是底下文缺了,原文没有来。

  第三次翻译,就是今天送给诸位这个本子,叫《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是贞元年间翻译的。而这一部经来的也比较特殊,是当时西域一个小国的国王,当作礼物送给我们的,进贡贡品之一。而且这一部分很完整,从头到尾没有欠缺,很完整,就是八十卷华严的「入法界品」。我们晓得《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一共只有二十一卷,换句话说,少了一半。这个最后他把梵文统统送过来,这是完整的,完整的「入法界品」。贞元十二年,当时有西域罽宾国的法师,他的名字叫般若,于京师大崇福寺翻译完成,他记载的年月都很正确,批注的本子上都有,贞元十二年六月初五开始翻译,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翻译完成,日期、地点都记载得非常正确。

  因此我们现在要读《华严经》,诸位要晓得,《华严经》这三种翻译本,除掉里面重复的部分,一共有九十九卷。《八十华严》我们要念到五十九卷,因为第六十卷就是「入法界品」,就是《四十华严》,所以读到五十九卷就接着念《四十华严》,五十九加上四十,九十九卷,这是在我们中文本里面最完整的《华严经》。这个经我们称为新经,八十卷的入法界一品。这一品在《六十华严》里面只有十四卷,《八十华严》里头二十一卷,仅仅是一半的样子。同时再告诉诸位,《华严经》的梵文本今天已经没有,找不到了,全世界都找不到了,可是四十卷的梵文本还在,还有。因此我们称我们的《华严经》叫「略本华严经」,为什么?就是九十九卷合起来还不足一半。这是翻译大致上的情况,其余的都要诸位自己用心去看注子了。

  下面我们就要开始进入到经文。诸位打开经本,经本它一般的格局,都是前面有序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有这三分。在我们这一卷里面没有看到「如是我闻」的字样,因为这不是一部经的开头,「如是我闻」在第一卷里,四十卷经第一卷,我们给诸位三本的上册,翻开来就有序分。但是在这一章里面,就是这一卷里面,也有类似的序分,所以我们就称它为等于序分的意思,等序分,也有等流通分、等正宗分,别行也分为这三个部分。这一卷经别行流通的非常广泛。最早提倡的就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参加过两次的翻译,《八十华严》他参加翻译的工作,《四十经》他也参加。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流通的八十卷经,你打开看,一共是八十一卷,就是后面把这一卷补在八十卷的最后,所以现在《八十华严》一共有八十一卷,后头的一卷是这么来的。清凉大师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熟读《华严》,最低限度这最后一卷要熟。为什么?它是全经的纲领。这一句话分量很重。前面给诸位说过,《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根本,它既然是全经的纲领,换句话说,它就是一切经的纲领,除非你不学大乘佛法,你要是想学大乘佛法,那你就非学它不可。过去我所晓得的弘一大师,他是以这一品经做为早晚功课,他能够背颂,背得很熟,就是以这一卷做为课诵。本经等序分只有一段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只有这几句话,在这一卷等于序分。实际上这几句话是总结以前的,就是前面的三十九卷,总结前面的三十九卷。所说的菩萨称赞如来殊胜的功德,这个文字在前面经里面,诸位一翻开都能看得到。前面经里面说,「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说之不尽。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佛功德,文字上说的是毘卢遮那佛,实际上说的是我们自性,这个千万不要忘掉了;如果要是把这个意思忘掉了,那我们就心外求法了。由此可知,我们自性功德赞叹不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我们自己去发明。普贤菩萨是能赞之人,这些言辞都是菩萨的称赞。

  在清凉大师给我们的解释里面,提出几个纲领。所说的菩萨这是个通称,所以我们说到菩萨,千万不要想到泥塑木雕的那叫菩萨,那就错了。菩萨两个字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这叫菩萨。这种翻译是玄奘大师所翻的,叫新译。玄奘大师以前翻成「大道心众生」,这两个意思都好,他是众生,但是他的心量很广大,他是大道心的众生。可是觉悟的有情,意思就更有味道,与原文的意思更能够契合、更恰当;换句话说,凡是发菩提心修行的人都叫做菩萨。所以千千万万不要误会了,菩萨就是泥塑木雕的神,错了!菩萨是自己,不是别人。世间人不晓得,凡是木偶都称作菩萨,土地公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只要塑的像都叫菩萨,捏个泥人、泥娃娃也叫菩萨,这成什么话?真是连菩萨的本意都不晓得。

  我们常常看大众传播工具、电视里头,这都是很大的误会,都错误了。实在讲佛法虽然浩如烟海,它的纲领、层次很清楚。通常佛法里面分为四大纲领,以四个菩萨做代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在我们中国称之为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就是这四大菩萨的道场。五台是文殊菩萨,峨眉是普贤菩萨,九华是地藏菩萨,普陀是观音菩萨,我们晓得在大陆上这是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个四大菩萨就是大乘佛法的四个纲领。地藏是教孝,地是讲心地,藏是宝藏,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以地为基础、为根本,你今天想建立一个事业,你没有地,没有地就不能建立。我们建立一个图书馆也要地,建个寺庙也要地,你想建个家也要地,所以地是根本。地底下有无尽的宝藏,能够使我们生活富裕。

  佛告诉我们,心地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所以我们学佛第一个就是求的心地,心地是什么?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正的孝。再跟诸位说,孝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大孝。你们看孝这个字(中国的造字、中国的文字决定不能再改),孝字是会意,上面是个老,底下是个子,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一体。西方人讲有代沟,在中国没有,佛法里头没有,佛法是一真。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来,这是一,决定不是二。既然知道竖穷三际了,当然横遍十方,所以十方三世是一体。诸位能够懂得这个意思才能够尽孝道,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法。

  以这个为基础再学观世音菩萨,学大慈大悲。这个两条都是德行,正如孔子教学一样,他老人家四科,第一门是德行,而佛法的德行是以两位菩萨来做代表。有这个基础之后,再求智慧。文殊菩萨代表文学,就是一切的学术,代表学术。普贤菩萨代表我们日常生活,将我们的德行、将我们的学术统统要运用在我们生活上。所以你要问,地藏是谁?是自己,观音、文殊、普贤统统是你自己一个人,不是外来的。因为自己的德能无量无边,没有办法用一样东西全部代表,所以用一个名字、一个形像代表一部分,集合各个部分是一个整体。所以佛法里面一切设施表法的意思多,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们晓得四大菩萨,就晓得大乘佛法的四大纲领。

  所以菩萨是自己不是别人。没有圆满、正在修学的时候称菩萨,功德圆满了就叫做佛。就好像毕业了,毕业了就成佛,没有毕业之前就作菩萨,菩萨是在学的,佛是毕业了,就这么个意思而已。佛与菩萨都是称自己,千万不要想到外面去了,外面去你就心外求法了,心外求法称之为外道。所以外道不是讲佛门以外其它宗教,不是这个意思,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我们现在发心在此地求学,五十一个阶级里面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十信位里面初信的菩萨,十信位会有退心的,进进退退,极不稳定,有的时候想当菩萨,有的时候就退转了,极不稳定。必须到了初住这才稳定了,好像你有了个地位了,「住」住了,不再动摇了,才算是真正的菩萨。现在虽然称菩萨,有的时候名实不太相符,不过诸位现在毕竟有求觉悟的这一念,这一念就是初信。

  如果要细分,大经上菩萨有五个意思。第一是所求所度的意思,通常有这个解释,所谓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称为菩萨。第二个意思是讲内有大慈大悲、有大智慧,这种人也称之为菩萨,有智慧则不迷,有慈悲才能够教化众生。第三个意思是有勇猛精进的意思,菩萨为了自求,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只有进步而没有退步。现在的情形我不太清楚,在以往我知道一些教书的教员,譬如他是教一年级的,他每年都教一年级,他那个材料都是老材料,年年都是用那个材料,他要是教一辈子,一辈子就一部参考书一份教材,他就用了一辈子。这是没有进步,年年都一样的,毫无精进可言。菩萨不一样,菩萨是日新又新。譬如说我们讲这一部经用这个教材,这个教材他天天都有新的资料,天天都有新的东西,一遍跟一遍不一样,这是菩萨。如果他讲这个经,头一遍讲的跟第二遍讲的是一样,第三遍还是一样,讲十遍、二十遍、一百遍、二百遍都是一样,一成没变的,这不叫菩萨。第四个意思是从愚智对待来解释的。说到有情众生,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凡夫愚人,愚痴没有智慧;第二类是有智慧的,就是在境界里头是觉而不迷,这类有智慧的我们称圣贤;第三类那是有最高的智慧,我们讲金刚智慧,像《金刚经》那个比喻,「金刚般若波罗蜜」,他有最高的智慧,这些人我们称作菩萨。

  第五种就是本经「离世间品」里面对菩萨有十种称呼,第一种摩诃萨,我们常常念菩萨摩诃萨,就是摩诃萨埵。这个名称是印度话,摩诃是大的意思,菩萨里面的大菩萨,通常称摩诃萨是称地上菩萨。菩萨一共是有五十一个阶级,按照《华严经》讲的五十一个阶级,前面是十信位,信位有十个等级,这十个等级通常我们不把他列在菩萨里面,或者我们称他作权教菩萨,严格的讲,他还够不上条件,好像读书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还谈不到什么地位可言。三贤位这是真正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三十个位次,这是真实的菩萨。地上,登地了,十地,再加上等觉,这十一地,一共我们称为十一地,这十一地称摩诃萨,所以我们称摩诃萨都是指这十一地的菩萨,这十一个阶层。除这个之外,也称为菩提萨埵、第一萨埵、名胜萨埵、最胜萨埵、上萨埵、无上萨埵、力萨埵、无等萨埵、不思议萨埵,有这些名号,这些在《华严经》里面,《疏钞》、《合论》里头都能够看得到。摩诃萨在《大般若经》里面又翻作「大有情」,这是刚才说过的,地上菩萨的通称。

  在此地,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这个「诸菩萨」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从圆教初住起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信不算,这是指这个四十一个位次。善财,这我要给诸位特别介绍一下,善财是谁?学大乘佛法的人他就叫善财。善是讲善根、是讲智慧,譬如我们现在所求的,求福求慧,求慧就是善的意思,求福就是财的意思,我们求福求慧就是善财。所以善财不是别人,是自己。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提出一个修学的榜样,就是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为一个修行的示范。

  在这部经大家特别注意,修行的人只有一个,善财童子没有同参道友,修行人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都是善知识、都是老师,你这个修行就快了、就成就了,为什么?老师多。我们现在修行不能成功就是同学太多了,同学跟同学在一起互相不服气,意见太多,所以无量无边的妄想执着,这是你不能成就的。如果学生只有我一个,其余都是我的老师,没有意见了,也没有妄想了,乖乖的学就是了,所以他能够成功。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我们善知识,连无情的众生也是善知识。无情学什么?你懂得表法就晓得修行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有一法不是善知识,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真相。所以这个经的好处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的,表演给你看,你再要不会就没有法子了。

  再回头看四书,这一下觉悟到了、看出门道出来了,那一部四书原来就是《华严经》,《中庸》就是前面的七会,《大学》就是第八会,《论语》、《孟子》就是最后的一会。《四书》里头善财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两个人代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是善财童子,《孟子》里面孟子是善财童子,他们两个表演给我们看,理论在《中庸》里面,方法在《大学》里面,这两位善财童子把它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活活泼泼的学问。所以朱夫子选择这一部东西,我很佩服他,很了不起。朱夫子也是学佛的,他在佛学里头也有相当的造诣。好。


普贤行愿品  (第四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4

  昨天给诸位介绍过善财。在佛法里面,善财是大乘学者的榜样,算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在小乘也有一位,小乘里面这一位是确有其人,就是大迦叶尊者。在禅宗承传上,他是第一代的祖师,我们讲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第一代的祖师就是大迦叶尊者,第二位才是阿难尊者。我们晓得,迦叶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是「苦行第一」,由此可知,小乘是着重苦行的,他是从事上修的。小乘戒律是论事不论心,譬如讲不杀生,「我心里对那个人恨极了,我想杀他」,可是我并没有杀他,这个不犯戒。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你对那个人「我要杀他」,就犯戒了。杀了没有?没有杀,没有杀就犯戒了,它论心的。你把那个人杀了,但是你没有心,在大乘不犯戒,为什么?你没有心;小乘犯了戒,小乘单论事不论心。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小乘戒虽然多,容易守,大乘戒很不容易做到,它是在起心动念之间。

  迦叶尊者他是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面,而能够舍弃了富有,出家修道,而且是头陀行第一,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是在阿罗汉、辟支佛里面的代表。这个大乘佛法不一样,因为他不舍弃五欲六尘,他要享五欲六尘之乐;换句话说,他要享乐、他要享福,他决定不受苦。他在顺境里面炼心,炼不动心,比小乘难,小乘是在逆境里头训练不动心。诸位要知道,逆境,从淘汰人上面来说,那是不及顺境。我们看古今中外的历史,许许多多大人物都是出身清寒之家,清寒子弟,能够发愤自强,几个富贵家庭的子弟有成就?你就可以想象得到,富贵里面能够出人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大乘法就是富贵里面成就,不舍五欲六尘,在这里面炼心地清净、如如不动。所以诸位读经,将来你们自己仔细看经文,善财童子一出生,家庭里面种种瑞相,这些统统都是表法的义趣,可以说是富贵之极,能够跟天人相比,他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

  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有一段开示说得很好,末法时期,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人要来问佛法,给他说大乘法,不说小乘法。为什么?现在的人哪个不讲求享受?如果一切都舍弃掉,叫你修苦行,那是极少数的人,小乘根性,大多数的人不能接受。所以今天在佛法表层上来看,密宗很盛行,八大宗里面密宗是财色名食睡都不舍弃,而且还提倡「即身成佛」。是不是呢?给诸位说,确实是。可是要不如法,恐怕即身成不了佛,必定成魔,堕落在魔道里面去了。密宗是属于加行,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属于加行,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它是属于博士班。那当然到那个班,没有几天毕了业博士学位就拿到了。绝不是一个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也可以到博士班念了两年学位就拿到了,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欺骗人的。所以密宗的门坎很高,他要显教通达之后才有资格学密。不学密不能成佛,密是最后一次的考验,就是叫你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广泛的接触,是不是不动心?是不是入不二法门?如果在这里面还起心动念,就落在魔道里去了,最严格的考验。

  在佛法里面讲什么样的地位才可以学密?严格的说,七地菩萨。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到七地菩萨?这是我们自己要警觉的、要了解的。好像读书一样,一定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我们由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一步一步的来。前面什么基础都没有就念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那里开个研究所,设个博士班,「你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也可以,到我这里来几天我博士学位就颁发给你」,这个博士学位不值钱,这个博士学位是骗人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诸位学密要特别注意。我所晓得的、我所了解的密宗教义以及修行的方法,恐怕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要选一个密宗根性的,那是太难得了。像哪些人?像禅宗惠能大师那样的人可以,他才有资格。可是像惠能大师这种人在中国只出现了一个人,惠能大师以前,与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再没有见到第二个人。

  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他替我在佛法上打基础,没有教我学密,他对我实在是爱护备至。为什么不教我学密?程度不够,没有基础。你去拜他做皈依师,他传的几个咒,那叫结缘皈依,这个没有关系。我皈依他的时候,他传我一个六字大明咒,也许你们大家都会念,六字大明咒,他还给我讲解这个咒的意思,通常一般密咒是不解释的,实际上密咒意思非常的圆满。六字大明咒西藏发音是「唵嘛呢叭咪吽」,唵是身,嘛呢,我们经里常翻作摩尼,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它的文法跟我们中国文法不一样,句子是颠倒的,要照中国文法的意思来说,就是保持我们的身心像莲花一样,是这个意思。他讲解之后,教我常常念,常常念,要常常做如是观,要入这个境界,这个咒子才得力。你天天念「唵嘛呢叭咪吽」,说这是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你,那就错了。如果你能在一切时、一切处所保持你自己身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是佛菩萨真正的加持、真正的保佑你,才能够说是感应道交。你会念,又不晓得意思,又不能够做如是观想,观想是转境界的,你在境界里不能够转变,这个咒子念了没有意思。

  所以你是理论通达、方法正确,感应非常的显著,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所以我们依照规矩来做,一定要在显教里,就是要把教理先要通达、要明了。这一桩事情最好的实在是无过于《华严经疏钞》。在过去,弘一大师对于《华严疏钞》赞叹备至,他把《华严疏钞》看作一部佛学大字典,十宗的教义,大小乘十个宗派的教义,这一部《华严经》里面全具足了。所以你通达《华严》之后,以后无论你研究哪一宗、哪一派的经论、修行的方法,都可以迎刃而解,事半功倍。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八十华严》我们可以算是前半部,《四十华严》是后半部,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九十九卷经,希望同学们要好好的留意。

  经文里面讲善财,给诸位介绍出来,善财就是指我们自己本人。在《四十华严》里面决定不能用考据的方法来看,你要用考据的方法来看,善财确实有没有这个人?他所参访的那些地点,在现在的什么地方?那个麻烦就大了,不见得有其人,也不见得有其处,所以这一点也要注意到。这里面,人与处所全是属于表法的意思,不见得都真有其人,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有的是有其人的,也有是没有其人的。处所的方向都是说南方,难道这些善友、得道人都住在南方?东方、西方、北方都没有了?这个南方不是东南西北方向之方。南方象征什么?象征着光明。中国人讲五行,印度人也讲五行,五行,南方属于火,火的相是光明。换句话说,这个南方就是智慧之方,那个人不管住在哪个地方,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做南方,是这么个意思。我们不能把它呆呆板板看作方位、方向来看,那就错了。在他居住的地方叫福城,就是福德之城,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那地方叫福地。你也不要去考察,这个福城现在在印度什么地方?没有,哪个有智慧的人住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就叫福城、就叫做南方。所以我们看经文,千万不要呆呆板板的死在文句之中,那就要遇到很多困扰了,这是预先要交代的。

  在经文里面提到的数目字,这是『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这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太大太大了。佛经里面的不可说不可说,绝不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个不能讲不能讲」,不是这个意思,它是数目字的单位。印度数目字,在《四十华严经》里面有,我们中国数字的单位大概只有二十几位,我记得不太清楚,从个十百千万上面去,大概有二十几个,印度比我们多,印度一共有一百二十四个单位,不可说不可说是第一百二十三。而且印度数字不是十进制,它是倍倍相乘。譬如我们讲阿僧祇,阿僧祇是最后十个大数的第一个,阿僧祇个阿僧祇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数到第十个就是不可说不可说。所以它是数目字的单位。你们如果要是有耐心去计算计算,在「根自在主童子章」那一章,就是在《四十华严》善财童子参访根自在主童子,说出这个数字。

  底下再说「佛剎极微尘数」,这个数字大了。佛剎是什么?就是指一尊佛的教化区,佛经里面常讲的大千世界,佛剎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说之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法小常识,我们一定要了解。有许多的学者,你看连胡适之都搞错了,他们常说佛法里面讲大千世界只有三千个,三千个大千世界,这搞错了,这个说的是外行话。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为什么说成三千?他是从它的组织结构上来说的,就是这一个大千世界的组成,它是从单位世界算起,像我们现在的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单位,一千个小世界集合起来,我们叫一个小千世界;然后以小千世界为单位,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这叫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它是由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组成的,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世界,我们叫一佛国土,一个佛的教化区,有这么大。我们这一个地球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的一部分,连一个单位世界还谈不上,实在是太渺小了。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间有多少?给诸位说,有无量无边,太多太多了,说不尽的。这个地方讲的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这个数字没有办法想象的。这个数字底下单位还是劫,还不是年、不是月、不是日,是劫。像这些名相,我在此地不详细解释了,详细解释太耽误时间。这是形容菩萨对于佛的功德之称赞,经过这样长的时间相续不断的在那里称赞演说,都赞叹不尽。

  由此可知,如来殊胜的功德是多么的广大。前面跟大家讲过了,如来殊胜功德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我们了解这一层之后,我们才晓得见性是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我们这个殊胜功德不能现前,我们虽然有,但是我们得不到用处。所以你真正体会到、肯定了这个说法,肯定了这个事实,你对于佛法修学向往、勇猛精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为什么?确实世出世间一切法再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而且修学佛法是决定可以办得到的,因为这个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别人。求别人的事情难,能否有结果是个未知数;求自己明心见性,只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决定能够成就。所以自己要成菩萨、成佛决定可靠,没有做不到的。

  如果要学,同学们要记住,一定要有师承,老师的教诫要百分之百的依从,一点折扣都不打的,老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这个就是老实人,这个是做学生、修道的先决条件。老师所教诫的如果你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发问,但是不能够说不遵从,有疑可以问。我们求学求一个老师难,老师要找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东西传授给他比我们学生找老师还要难,所以多少高明的人一生找不到一个传人,于是学术失传了。不是他不肯传人,实在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服从的人,找不到这样的学生。在过去还稍微好一点,因为思想比较上趋于保守,现在思想开放了,学术也自由了,说是「我一生跟一个人学」,更不容易找到,几乎是不可能。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佛法虽然借重科学的方法,发展得很快、传播得很快,而成就太难了,在成就上是远不如古人。我们想古人,这一个学生跟一个老师,有跟一辈子不离开的,二十年、三十年那简直是太多太多。我们今天能不能跟一个老师十年、二十年,听一个老师的教训?

  诸位要晓得,十方诸佛太多太多了,为什么这一个大千世界只有一个佛来教化?多来几尊不好吗?多来了几尊,那我们一个人也学不成,老师只能有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两个老师所教的两条路,三个老师三条路,那你到底怎么走法?路只能有一条,所以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老师,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校长,不能有两个校长。我们现在想学佛,最大的困难就发生在此地,我们没有亲教师。亲教师在佛法称和尚,严格的讲,你们在学校里面,你们的校长就是和尚、亲教师;教授教你们课的,这叫阿阇黎。和尚只有一个,教学政策完全是他规划的,其余教授无非是执行他的政策而已,全盘教育是他的构想。学生进到学校来,四年之后毕业出去,他要把学生塑成什么样的典型,这是校长的事情,教职员是执行的。所以和尚只有一个,亲教师只有一个。虽然校长四年当中没有教过你的课,所有老师教的都是校长的意思,他是来代校长教的。所以教育的成败校长一个人负责任,教学的人、执行的人他们负的责任少,主要责任是校长。

  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必定要有个亲教师,没有一个亲教师怎么能成就?所以今天同学们学佛的热忱我们很佩服,值得赞叹。问题在哪里?没有一个人来领导你、指导你。这个地方去听几天,那个地方去听几天,每一个人所讲的都不一样,告诉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听多了,无所适从。于是乎免不了会起个反感,「佛教里头乱七八糟,算了,还是不要学它了」。确实是这样的。昨天我也跟诸位提示了,我学佛所以得一点的利益,就是老师少。我到台湾来就三个老师。初到台湾来的时候,四十二年以前,我是亲近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我学哲学就一个老师。进入到佛法之后就跟章嘉大师,也是一个老师,每一个星期天到青田街,那时候章嘉大师住在青田街,我们政府给了他一栋房子。到他那里去,他给我讲两个小时,我们每个星期天有两个小时,我跟他三年。那个时候我也常常到寺庙里头借经书,我自己读、自己看,看了之后有疑问,就星期天的时间到章嘉大师家提出来向他请教。

  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也离开了职务,到台中去,原先是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忏云法师,他要我跟忏云法师学。我跟了他五个半月,学了一些出家人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很好的,也很难得,可是在教理上学不到。忏云法师看看我,也鼓励我,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刚刚创办慈光图书馆,很需要人,所以我就到他图书馆去了。大概我离开了半个月,就是八七水灾,忏云法师的茅蓬被冲坏了,我离开了半个月,他遭了水灾了。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所以我学佛的老师很单纯,这一点在佛法上这算是福德因缘比诸位要差强一些,不是到处随便听的,是有一个老师专门来指导。所以讲师承,还沾了一点边缘,还有这么一点意思。今天的佛法,实在讲是在台中,李老师在那里教学三、四十年了,他是民国三十六年就到台湾,一直就在台中教学,没有离开台中。所以在台中跟他的学生有三十多年、有二十多年,我跟他算比较少的,十年,十年我离开他,到台北来讲经。

  所以诸位学佛最要紧的是要跟一个好老师,要接受他一个人的指导。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一个老师,那是他的亲教师,后面五十三参是善友,他的和尚就是文殊菩萨,亲教师是文殊菩萨。他在外面参学,参学不是随便可以参学的,参学也得有参学的资格、条件。什么样的资格才够参学?佛法里面讲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净是清净的净。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有这个能力,听别人讲、看别人的行止,他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你有这个能力你去参学不受害,不会被别人所转,你自己有主宰,多看看,提供自己的参考。一方面是磨练自己在境界里面不动心,其次是提供将来宝贵的教学参考数据。你可以了解一切众生的根性,将来你自己教化众生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接引这些不同根性的众生,它的意思在此地。所以这个参学是自利利他的。

  没有这个功夫,换句话说,我们听了心会随外面境界所转,这是自己不够参学程度,这样的程度老师不会让你离开他。老师要是能够让你离开他,「你可以出去参学了」,换句话说,他就看出来你有这个能力了。你在什么境界里自己都能做主宰,不会轻易被人所动,这个时候老师必定是鼓励你出去参学,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都可以接触,增长你自己的智慧,增长你自己的定力,成就定力增长智慧。为什么?你在境界里不动摇了。换句话说,他在定慧一定是有相当的基础,这才能离开老师;定慧没有基础的时候,不能离开老师一步。这是讲我们过去的修学。善财童子出去参访了,当然他的定慧成就了,文殊菩萨承认了,这个时候鼓励他出去参学。

  经文到这个地方,五十三参里的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功德圆满了,这是最后一次参访。在经文里面前面说过,称赞如来殊胜功德,我在这个地方略略的给诸位提一提。这是第三十九品,也就是四十卷里头三十九卷末后,有很长的偈颂,这是近指;如果远的说,前面这三十九卷经都算是。末后总结,结论有几句话说,「剎尘心念可数知」,剎,刚才讲了,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这个数字可以数得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饮尽」,四大海水你可以一口能喝得尽,你有这样的能力,这个都是比喻。「虚空可量」,虚空广大,我们拿着尺一尺一尺来量,可以量,「风可系」,风我们能把它系得住。这些事情实在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些事都能够办得到,「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还是没有办法说得尽,没有人能够说得尽诸佛的功德。

  后面有几句话是勉励我们的,「若有闻斯功德海,能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这四句偈的意思就是鼓励我们,我们有缘分能够听到《华严经》,能够读到《华严经》,正如开经偈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值得庆幸,实在是值得庆幸。我们想想今天世界上人口这么多,有几个人遇到佛法?有几个人在佛法里头能够遇到《华严经》的?佛法里讲一切经,历史上没有记载,不管你讲多少部都没有记载,你讲《华严经》必定有记载的。可见得这是历代对于这一部经的重视,《华严经》一部经讲圆满是大成就,历史上会留下的。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从佛法的观点来说,佛法所在之处就是龙天护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有福报的地方。

  如果我们今天讲福城,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福城就是我们台湾,在台湾的人是有福报之人。为什么?台湾有佛法,离开台湾之外,给诸位说没有佛法,你们不相信,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走走,没有佛法。那些佛法只是宣传而已,讲《华严经》的只有台湾,除了台湾之外,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去查查看有没有讲《华严经》的?台中李老师在讲《华严》,台北南亭法师在讲《华严》,我们这个道场在讲《华严》,在台湾讲《华严经》还有三个地方,这个不是福城那什么地方是福城?我们的《华严经》,《八十经》,我们讲到第十回向,就是十回向品讲完了,《四十经》我们讲到「春和女神章」,她也是代表菩萨位次的,春和女神是代表初地菩萨。

  这些话都是劝勉我们对于大经要留意,不要怀疑,要真正发心来学习。因为这一部经虽然费的时间长,如果能够学好了,整个佛法都能够通达。我在出家的时候,我是在圆山临济寺出家的,出家我第一部得到的书就是《华严经疏钞》。在那个时候香港翻印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用函套装的,非常庄严,是折迭的本子,八十一本,那个分量很大,一部经一大堆。当时我看到非常的欢喜,很想得一部,不容易,价钱太高了,买不起,在那个时候好像要两千四百块钱,是民国四十八年,两千四百块钱,没有这个能力,买不起这部书。在那时候有人送我一千块钱,一千块数字也很大,一千块买不到。那时候香港佛经流通处寄了一个目录给我,里面有一部《华严经疏钞》,价钱就是一千块钱,合台币一千块钱,正好,我就把这个钱买了一部《疏钞》。《疏钞》是线装本,一共四十册,这是我一出家第一部得到的书。这一部《疏钞》,现在南亭法师华严莲社印的《华严经疏钞》就是用的这个本子,我有一部原本四十册,他现在把它合订了十本,精装十本,而且比原本缩小了一点,原本的字比它的字大,册数是四十册。

  所以跟《华严经》就特别有了缘分。有一年,民国六十年,我开讲《华严经》,开始在台北讲《华严经》,香港有一个法师,我不认识,没见过面,虽然我在香港讲经也不知道。他不晓得从哪里打听到我在台北讲经,他大概也不晓得我的名字,他就托人把这一套《华严经》,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印的两千四百块钱的那一套,我心里想不到的经,他派个人送来了,指定送给台北讲《华严经》的法师,只有我一个,他们就把它送到我这儿来了。我说,「这是感应道交,想了这么多年都想不到,居然送给我了!」所以我也就得到了。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五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5

  现在看第二段。第二段里面,前面是科文的交代,从三角形这个地方看起,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就是以下,「正示普因」,正式开示普贤行的修因,就是修学的方法。底下说明,「广说能证普贤行愿,令入法界,则成如来胜功德故」,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修学确确实实是希望这样的成就。「若不依此普贤行修,涉经多劫亦不成故」,这个几句话尤其要特别注意到,经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禅教律密净,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要不修普贤行,不晓得普贤行的理论与方法,你就不会有成就。因此,什么是普贤行的理论与方法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底下介绍段落诸位自己去看,不必多说了。经文: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此功德』就是指三十九卷以前所赞叹诸佛功德、赞叹不尽的功德。我们要想成就,我们要想自己都能够获得,普贤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普贤行无量无边,这个是无量无边行门的纲领,十大纲领。这是应当要修学的,就是说不管修哪一个法门,你应该要修学。什么叫做修?这个地方谈『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我们简单的称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理、修正;换句话说,因为我们行为有错误,我们今天把它修正过来。这十大纲领就是修正的标准,以十大愿王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这就叫修行,这个修行,给诸位说,叫「修普贤行」。

  注子里面注的是简单,但是也非常的扼要,疏里面说,「希欲为愿,造修为行,寄圆说十」,在第一面第一行,末后三句。希是希望,欲是欲求,我们希望、我们欲求,这是愿。造是行为、是造作,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的造作,口里面的言语是口的造作,心里面的念头是意的造作,我们把一切造作分为这三大类,就是身口意三业。所以业就是事业,业是动的,一造作就是业,我们也称之为三业,今天来讲就是三大类的活动范围。这三类的活动,与法性相应就叫做正,与法性相违背的是错误。因此,行为上有错误就有修正的必要。因为错误的行为使我们无量的功德不能现前,如果将行为修正过来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现前了,你自己就能够感受到,也就是说你能享受得到。由此可知,造作底下就是有修正。

  如果谈造这个字,十法界,从佛到三恶道的众生,都有造。有些人造的是善,有些人造的是恶,像佛菩萨他所造的与法性相应,我们所造作的与法性不相应,不相应的才要修,相应的那就不必修了。所以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行为里面,普贤行特别着重在心地的行为,特别着重在心地。心正,行没有不正的;心要邪,行为怎么装得正,也是装模作样,是相似的正,不是真正的正。你譬如像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那是相似的正,不是真正的正。唯有大乘菩萨才是真正的正,为什么?心正。因此着重在修行。「寄圆说十」,寄是表法的意思,就是寄托,从圆满上来说,说之为十。可见得这个十就是无尽的意思,代表圆满的意思。所以十我们不能把它看成一个数字,「普贤行愿只有十条」,那就错了。普贤行愿是圆满的,十可以代表圆满,十是圆满的意思,绝不是只有十条。

  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古人有一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初发心的人,实实在在这个心纯、真,非常的殊胜,但是很不容易保持。所以一个人能够保持着初心,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世间法也常说「不失赤子之心」,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保持童心,这个人就长生不老,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初心不容易保持。「初发心之时,成佛有余」。时间一久了,变成老油条了,自自然然就变质了、就退心了,所以他不能成就。换句话说,成就的人必定是保持初心的人,保持得愈久,成就愈大;失去了初心,这就遇到了障难,必定是退转、堕落,这是一定的道理,走上了歧途。初发心的人,心都希望着成佛,念念都希望度化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讲初发心的大概都是这样子。要紧的是我们自己决定不能够退转,要保持着勇猛精进。

  但是你要想能够保持得住,第一个条件要学不自欺,这就是我们修学直心的最初方便、下手的功夫,不欺骗自己,不自欺。像我们中国司马光一样,司马光的为人,一生诚实、不欺人、不自欺,他做到了,所以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心胸光明磊落。这是他在学问道德、功名事业上的成就,基础就是这一点。学佛比那个更要殊胜,如果我们自己欺骗自己,那怎么会成就?欺骗别人是罪业,欺骗自己又何尝不是罪业?我们要破障、要除烦恼,自欺之人是增长自己的业障,烦恼、所知怎么能断的了?所以学佛从哪里做起?从不自欺做起。

  这个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刚才同学来问我大明咒怎么个念法?大明咒就是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佛门用莲花来做比喻,莲花出自于污泥,污泥表什么?表六凡法界,我们讲十法界,污泥表六凡,六道凡夫的法界;泥上面是清水,清水是表四圣法界,清净的法界。可是莲花处在水的上面,这就是说四凡六圣都超越了。不但六凡法界我们要把它舍弃、要离开,不取于相,不执着、不动心;就是四圣法界里面也不取相、也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超越,这就叫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没有到一真法界。成佛了,那看他成个什么佛?藏教的佛、别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的佛,没有到一真法界,唯有圆教的佛才是一真法界,就是这个莲花,藏、通、别这个佛都是像莲花在水里面,还没有离开水面。

  佛法都不取了,何况世间法?这个心多清净,世出世间法一尘不染,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样样都可以接触,心地里头一尘不染,这个就是大明咒的意思。我们念这一句,能够以这个理论方法来修正我们的身心,那怎么不成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昨天给诸位说过了,阿弥陀佛意思是无量觉,六字大明咒也是无量觉,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所以你念这一句,那一句佛号也等于咒语一样,全是梵语,没有一个是中国字。要紧的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当中我们能提得起来,我们做事样样圆满,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是佛菩萨行。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事情样样都做了,做跟没做一样,为什么?心永远是清净的,做之前心清净的,做完之后心还是清净的。从心里面说,作与不作是一不是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1:19 | 只看該作者
从事相上确实是做了,做得非常圆满,这个就叫做修行。

  修行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这个要注意,这是障碍。譬如你念佛了,念到心很清净了,你就瞧不起别人,「我的功夫高,你不如我」,这错了,这就叫增上慢。或者你参禅持咒,有一点点受用了,看到别人都不行,别人都不如我,这叫增上慢。诸位要晓得,慢是大烦恼,与第七识相应的四大烦恼常相随,我慢就是其中之一。不但佛法要戒除,诸位要晓得,真正有学问的人,俗话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如果说学问大的人脾气很大,瞧不起人,贡高我慢,这个人绝对没有学问;学问高的人待人谦和,谦虚恭敬和谐,这个人有学问。最慈悲的是佛,佛待一切人都是平等的,绝不会说有哪一个他看不起,没有,佛的眼睛里面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里面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要自己认为很了不起了,「这些都是众生,我成佛了」,他实际上是道地道地的众生。为什么?他眼睛看别人都是众生,他不是众生谁是众生?他要成佛了,他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增上慢要戒除,修行要认真,要在实地里头去用功夫,不是说说好听的,是要在境界里磨练自己。底下给我们提出这十条纲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珐輪。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个是十条。这个十条是先把纲目说出来,底下注子有五行多一点,你们诸位自己去看。批注里面的意思说出诸经所说的有开合不同,有的说得多,有的说得少,说多说少没有关系,说多的是展开来说,说少的是归纳起来说,实际上内容是一样的。譬如我们通常讲菩萨的位次,在《华严》里面讲四十一个位次,可是你去读《楞严经》,六十个位次,那你要问,到底哪个对?给诸位说,都对,四十一个位次是归纳的讲法,六十个位次是展开的讲法,还是这么多,不增不减。所以一切法是一。这个概念我们学佛的同修应当要有。你看六祖给我们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一心为本源,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一心,一心展开就是一切法,所以大经里面跟我们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这个理当然是很深很深,初学也不容易体会,但是并不是我们体会不到,只要我们肯用功。各人见道的因缘不相同,见道的时期也有长短不一样,有人能在短期间就见道,有人必须时间要长一点。这个里面,如果从大体上来讲,就是各人的业障、习染有厚薄不相同。业障浅的、习染轻的,见道就快,我们觉得这个人的悟性就比较高;业障比较重的,习染深的,他见道就慢。只要理论方法正确,必定可以见道、必定可以证道。下面经文:

  【善财白言。大圣。】

  大圣是称普贤菩萨,普贤在此地示现的是等觉菩萨。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因为前面普贤菩萨只说了十愿的名目,并没有加以解释,所以善财童子必须要进一步来请教,就是从「礼敬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应该怎样来修学?下面这个文就分成十段,要紧的意思都在这十段当中,这个文我们要比较详细一点的给大家介绍。这个十条,给诸位说,是后后胜于前前,就是次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它是由浅而深,这个修学一定是从礼敬才有称赞、才有供养、才能够忏除业障。前面四愿是成就自己修学的基础,佛法里面讲法器,就是你具足了修学普贤行的条件,要具足前面这个四条,前面四条完全是成就自己;换句话说,获得普贤行的根基,非常重要。

  第一段就是「礼敬诸佛」,这三角型底下说的,「后普贤菩萨下别释」,就是个别的来解释。「即为十段,段各有三」,就是每一段里头又有三个小段,三个小段的名称,第一个叫「牒名」,第二个叫「释相」,就是解释它的境界相。

  如果要破除我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礼敬。我们能够多敬一分别人,就减少一分的我慢,这是一定的道理,我慢增长一定就瞧不起人,能够尊敬别人,我慢一定就减少。所以你要晓得,这个「礼敬」是破除我慢烦恼最有效的一种修学方法。这是除我慢障碍,而生起一切法里面敬重信仰的善心,这是我们修学一切法的根本。你看求学,学问能不能成就,决定在尊师重道。我们对道能够尊重,对老师能够敬信,你学业、道业一定有成就。如果你对道不尊重,对老师没有敬信,你怎么学,学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成就。由此可知,成就与否在个人,不在老师,老师一样的教。

  你们看《六祖坛经》,五祖在黄梅教学那么多年,他天天讲经说法,领众修行,他没有分别心。为什么几十年当中,那些人都不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惠能大师在那里八个月,他就把衣钵传给他了?这个就说明,成就与否在自己,不在老师,老师教学没有不尽责任的。这个究竟是什么道理?印光大师说过一句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老师一样的教学,学生当中对老师尊重的心,他对老师有一分尊重的心,他得一分利益,他有一分成就;他对于老师有十分的尊敬心,对学业能够尊重,对老师能够敬信,他就有十分的成就,得十分的利益。如果对老师怀疑,对课程也怀疑,那么他来这一趟就算是白来了,他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成败与否决定在「尊师重道」这个心理,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这点很要紧。

  我做学生对老师十分的诚敬,我跟老师的时间少,我收获的东西多。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时间不过四个月,一个礼拜一次,你们想想看,相当于你们一个学期,而一个学期,他给我讲的东西非常之广泛。你们年纪小,大概没有听过方老师的课,有些年岁大的学长听过,方老师讲东西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一般人听他的东西听得非常的茫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真是海阔天空,所以初学的人抓不到要领。你想想看,那么短的时间,一个星期两个小时,他教我不是在课堂里教的,是在他家里教的,特别教学的,每一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他特别给我上两个钟点课。从西洋哲学讲到东方,讲到中国诸子,讲到印度哲学,讲到佛经哲学,你们想想看,指导我修学的一条路径。我跟章嘉大师也只三年。

  我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那时我没有出家,我在那个地方一年三个月,听他讲十三部经,连他的教学、讲经一共听了十三部。我这个能力,我一遍听了之后,我就能够原原本本的把它讲出来,就可以上台讲出来,而且时间还绝不减少,老师这一堂课两个钟点讲的,叫我上台也两个钟点把它讲得圆圆满满的,我有这个能力。我一年三个月就出家了、离开了。离开的时候李老师很不满意,我那个心很坚决,李老师很反对我出家,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出家之后恐怕再学不到东西了,理由是这个,出家之后我学不到东西。可是我这个想法跟他恰恰相反,我说出家之后学的东西更多。为什么原因?我到台中那个时候,李老师已经在那里教学十年了,里面有一些跟他的大学长,已经跟他学了十年了。我到那里去,他们学了十年了,我怎么能追得上他?可是我一想,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一个星期两次,时间不过三个小时,假如我要出家了,我一天用八个小时的工夫,我两年就超过他们了,追上了。我要在台中这样拖下去,他们进步我也进步,天天在那里搞,搞不过人家的,所以就非出家不可。

  但是我出家的因缘很特别,是法师请我去出家,请了几次?请了九次,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请我九次。所以我这条件谈得很多,寺庙里都依从我,什么条件都依从我,我出家不念经、不做经忏佛事,我要读书、我要研究经论,样样都依从我,这可以了,出家没有什么妨碍了。我出家之后我还谈条件,每一个月我要到台中住一个星期,而且往返交通费用寺庙要给我,要给我买车票,统统都答应了,这样我才出家。所以出家之后还能亲近老师,还没有离开掉。这些条件都不是李老师能想象得到的,这种优越条件实在是不容易。在台湾出家,像这样的条件、待遇,大概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子果然两年我赶上他们了,要不是这样确实不容易赶上。

  我离开台中之后,出家离开台中之后,台中一些同修给我说,李老师有一次在讲堂里骂人,他说,「你们跟我十年都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已经走了」。没有说什么人,他们就来找我,「大概一定是你,只有你走了,你到底学了什么?」那些人找我麻烦,要我说出来我学了什么东西。我说,「李老师没有单独教给我,讲经上课我们大家都在一起,那我所听到的你们都听到了」,我说,「可能有一点不一样,我对于道业、对于老师恭敬心跟你们不一样。」那确实不相同,也许我比你们多得到一点东西。最后逼得我没有办法,我就写了一个心得报告,印出来送给他们大家,一人一份,这是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的东西。我那个报告是什么?画了三张图表,用油印的,一个人送他们一份就交代了。尊师重道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受了戒之后再回到台中,又住了很多年,前后一共在台中住了十年,到民国五十七年我才离开,在北部讲经就很少到台中去了。

  这是说明尊师重道的重要,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就是建立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可是诸位要晓得,尊师重道一定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如果你不孝顺父母,你想尊师重道,那是勉强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佛法从哪里学?我跟大家讲过,要从地藏菩萨学起,根本法要从孝顺父母学起。不孝顺父母决定不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道业决定不会有成就,你搞一生都是皮毛而已,你要想真正得到东西一定从孝亲、从尊师重道学起,这个才是大根大本。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就是建立在孝道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上,你们看看佛法基础,这是戒学,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根本,而戒学里特别强调的,戒,「孝名为戒」。戒是什么?戒就是孝,孝顺父母就是持戒,持戒的根本。所以我们中国历代的这些帝王,不管他为人怎么样,他是真的是假的,必定标榜以孝治天下,你看看帝王谥号里头哪一个皇帝没有一个孝字?世出世间法成就都是在孝、在敬上奠基础。所以诸位要想成就,应当要重视这个基础,一定要孝顺父母。你要不晓得怎么孝顺法,你去念《孝经》,读《地藏经》。

  但是读经书是要教你开悟,通达理论,绝不泥守这个方法。譬如讲礼节,我们讲礼敬诸佛,学佛的人都晓得见了佛五体投地,顶礼三拜,这是礼敬。可是诸佛两个字,到底下给诸位说出来,范围就太大了。诸佛着重在那个「诸」字,除了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好了,我见了佛像也顶礼三拜,我见了任何一个人都顶礼三拜,我见了畜生也顶礼三拜,那人家说你精神不正常。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跟对佛菩萨是一没有二,一心无二心,可是在行礼的方式上就有差别了。我们见到佛菩萨像顶礼三拜,我们见到总统行三鞠躬,见到长辈一鞠躬,这个仪式就不一样了。我们对桌椅板凳礼敬,怎么个礼敬法?把它摆得方方正正、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礼敬。

  我们对书恭敬,这也是诸佛,我们对它礼敬,我们把书保持得整齐,保持得清洁,对它的恭敬,这就是对书本的礼敬。我们在里面写眉批、写批注,字写得整整齐齐,不致于很潦草,你在里面纵然是以红蓝笔做记号,线也划得整整齐齐,看起来非常的美观大方,这是对它的恭敬。随随便便在书上写字这是不恭敬,书往那里一摆,随便摆,这是不恭敬,一定要摆得很整齐。所以诸佛不但是一切人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诸佛,这个诸字范围太大太大了。所以你要看到诸佛,这一定是成了佛了,菩萨还不在里面,那怎么能叫普贤行?那就不普了。善财童子修的普贤行,到这个地方是总结束。这就是说明佛的眼睛里面一切众生都是佛,桌椅板凳也是佛,你要用什么样心来看待,什么是恭敬?清净平等的心是恭敬心,这才能够破除障碍。

  从礼,这是从有形的礼节来说,佛门里面常讲有七种礼,这个批注里头有,诸位翻开第二面第四行,一开头就是这个七种礼。七种礼是讲形式,当然顶重要的,刚才说过,是恭敬心,敬心是第一,这是外面的仪表。这个七种是勒那三藏所说的,勒那法师所讲的。第一种是「我慢礼」,没有恭敬心,见人有礼貌,「如碓上下,无恭敬心」,碓是舂米的碓,现在也不用了,你们也很少见过,如碓上下,没有恭敬心。这种我们今天讲虚伪的、虚假的,没有诚意,好像见了一个人不得不巴结,有需要而没有诚意。这样的礼在今天社会常常可以看到,我们不能学,这是假的。第二种叫「唱和礼」,这个也是属于不合礼,「高声喧杂,辞句浑乱」,唱和也就是随着大众来礼拜,没有敬意、没有诚意。这个两种叫做「非仪」,就是不合乎礼仪,虽有,也等于无。

  第三种是「恭敬礼」,我们要学的最低限度要学恭敬,「五轮着地,捧足殷重」。佛法的礼敬,这个地方着重在五体投地这个礼节,这个礼节实在是好。好像昨天我跟诸位说过,我学佛三年才拜佛,我没有懂这个道理之前,我见到佛像都是三鞠躬,见到章嘉大师是一鞠躬,见佛像行三鞠躬最敬礼,从来不肯去拜的,贡高我慢比人家要高一等。不肯向人下拜的,见法师也拜那更不可能,见佛都行三鞠躬礼了,见法师也是一鞠躬、点点头,意思到了就好了,就是前面的我慢礼,不晓得这个意思。到以后了解五体投地这里头的学问大,因为佛法所修的不但讲心要清净,身要清净。我们世间人讲养生,重视养生之道,生就是身心两方面都包括了,心是灵虚清净的,所以养心要静;身像一部机器一样要动,机器要不动,时间久了就生锈了,所以它要动,养身要动,养心要静,这是养生之道,能延年益寿。拜佛它就做到这个,妙极了。拜佛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养心;身在运动,你照它的方式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比什么运动都好。

  我是发现这个道理,体会这个道理之后,拜佛!一天拜多少拜?一天拜八百拜。我在埔里住的时候,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所以就养生方面说,佛法里面,它有很多方法真正是妙绝了,绝不是我们平常人能想象到的,面面都给我们想到了。所以在恭敬当中,你看心恭敬、身恭敬,身心恭敬,又收获到我们养生,延年益寿,面面它全都有了,这个方法实在太妙了。我是懂得之后我才做,没有懂得之前我不肯做。所以什么东西要我彻底都了解了我才会去做,我晓得怎么做法,才能够如法的修学。在这里面还有种种的观想,观想如果要是加进去之后,效果就更不可思议了。这个我们明天再继续给诸位说明,每个动作里头它都有观想。


普贤行愿品  (第六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6

  佛法的修学当然是以发心为根本,除了发心之外,很重视发愿。这个愿,实在上就是将发心这个范围再拓展,愿多半是利益众生的。在大乘佛法,这个根本大愿就是常说的四弘誓愿,无论哪一部经典,哪一位佛菩萨,不管他发愿多少,总而言之,不会超过这四大纲领,就是四弘誓愿,都可以包括。像我们此地的十愿,《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都离不开四弘誓愿。而四弘誓愿,实在讲是以第一愿为主,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以这个为主。为了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度不了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换句话说,先要成就自己,而后才有能力成就别人;换句话说,成就自己还是为了要成就别人,这是大乘法,这是菩萨精神。成就自己第一个要断烦恼,断烦恼就是破烦恼障;第二个学法门,学法门就是破所知障,「法门无量誓愿学」。成佛道是圆满,就是自己的德学达到究竟圆满,这是成佛。不成佛度众生不普,我们到最后普皆回向,给诸位说这个普的意思,也就是普贤的意思,我们度众生不普。必须到成佛之后,我们的能力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时候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所以愿就相当重要了。

  诸位如果体会到大乘佛法发愿的精神,我们修行就有了方向。可见得起心动念都是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着想。我们今天的行为,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如果我们念念都是为了别人,与大乘佛法相应了。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就考虑与我自己有没有好处,与我有没有利益,要是有这个念头,大乘佛法不得其门而入,学得再多也是学一点佛学常识,自己不会入门,就是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我们得不到。如果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要念念为众生,必须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法?大家晓得,佛法讲两种障,烦恼障的根源就是我执,所知障的根源是法执,这两种执着,我法二执。大家稍稍有一点佛学常识都晓得,佛法讲二空,二空真如,人我空,法我空。

  小乘人从事相上修人我空,真是不简单,实在不简单,小乘的修法。他是从见道之后,见道就是小乘的初果,小乘证须陀洹果之后,须陀洹是将三界之内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须陀洹果。这个八十八品讲起来很费事,我们这里有参考数据,诸位如果要的话,我们把它影印一下可以送给诸位。归纳起来讲八十八品见惑只有五条,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五类,这五类配合在三界九地一共是八十八品,断尽了证小乘初果。小乘初果证得之后有什么好处?虽然没有出三界,决定不堕三恶道,利益在此地。以后你在三界之内就是人间天上往返,天上人间七次的往返证阿罗汉果。所以说如果你证得小乘须陀洹之后,你距离阿罗汉那是有期限的,不是遥遥无期,是有期限的,就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

  但是诸位晓得,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我们不要说别的,说四王天,这是比我们人间高一级,四王天的寿命,他们那边的状况。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两天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的寿命,就依照我们这个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寿命是五百岁,你们想想人间多少年?再往上一层忉利天,我们中国人称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比四王天加一倍,他的寿命是一千岁。所以生到天上去很麻烦,时间太长了。七次往返真是不得了,才证个阿罗汉果,阿罗汉破人我执。你这个二执要不破,没有办法,不能见道。

  大乘的方法,尤其是圆顿法门,真正是妙绝了,这真是最聪明的人修学的方法,在我们一生当中就可以把人我执破了。它的方法是叫你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把自己给忘掉了,这个法子妙极了。小乘人就是在自己本身上修,要断烦恼。大乘人把本身撇在一边不要理会,念念为众生,久而久之,人我执就不破自破了。这个法子妙,比阿罗汉高明得太多了,而且也非常有效,这就是我们俗话讲做到忘我的境界。这个下手的功夫就是不起念则已,起念都是替众生想,都是为别人幸福想,为别人苦难着想,没有自己。这个是菩萨修学的方法。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生当中远超越二乘权教菩萨,我们就应该这样力行,事事为众生。

  也许诸位会有疑惑,也有恐惧,我念念都为众生,我自己怎么办?正因为这个疑虑,将我们的修学严重的障碍了。这是什么原因?不了解三界事实真相。假如你要是了解三界事实真相,你就不害怕了。为什么?我们人在一生当中的种种享受,离不了果报,我们现在没有得清净心,没有证得菩萨的地位,是属于果报、业报。业报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面有的,你把它丢光了,丢得掉丢不掉?丢不掉,如果要是丢得掉就不叫命运了,舍不掉,这个地方丢掉,那里又来了,你命里头有的。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敢施舍,认为我施舍掉了我就没有了,我自己要受贫穷之苦,他不晓得。福报从哪里来的?福报从布施来的,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有因有果。

  所以这桩事情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留意《了凡四训》,你们能真正把《了凡四训》念通了,有了心得了,你胆子就大了,肯布施。我是最初学佛的时候,头一次见朱镜宙老居士,那时学佛还不到三、四个月,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军人,是个将军,他跟朱镜宙老居士交情很好,他就介绍我见他,他说这位老先生学佛的,你可以跟他学学,请教请教他。他那时候办印经处,送了我很多经书,特别介绍我《了凡四训》。我回来之后就看了很多遍,觉得很有道理,我就照他的方法来修学。我那时候一心一意想学佛,离开职务很不容易,请假请了三年,就是常常请假,三年才离开。离开的时候怎么离开的?免职的。实在他不准。不准怎么样?到最后不上班,一个月没有上班,我也拿薪水吃饭,就是不上班。结果大家看到意志这样坚决,好吧!让你走,免职!

  免职,长官又替我顾虑,长官还是很爱护我,他说,「免职,没有退役金,你怎么生活下去?」我就跟他说,「如果命里不该饿死,身上没有一文钱也不会饿死;命里该饿死,像那个邓通一样,给他一个金山还是要饿死的」。他们听也听不懂,听了摇摇头,好像是有道理,也好像是没有道理。可是我就是不在乎。大家送了我一点钱,我全部拿到印经处去印经书去了,我自己一分钱不要。一直到今天也没有饿死,而且过得比哪个都自在。我是有钱就布施,人家送给我的我立刻就布施。什么事情都有因缘果报,我们念念顾到别人,顾到一切众生,这个就有大福报。所以修福,诸位要晓得,《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福田有真的、有假的,有纯的、有杂的,你自己要会选择。

  我们今天道场,虽然是短短七天,这个福田是真实的,为什么?我自己不为我,我们道场发心也不为自己,为大家。为你们大家就是为一切众生,你们成就了,一切众生都有福报。所以说为你们就是为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福田,纯正的福田。你要是出钱盖庙,庙里头没有道就不是真正的福田,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于众生没有利益。如果在提倡迷信就要造罪业了。所以这是真正福田,种福田就是修布施。这个也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诲,我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我请教他老人家,我说佛法这样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一下就入进去?他老人家听了我这个问题之后,就坐在那里如如不动,两个眼睛看着我,大概总看了有二十分钟,一句话不说。我也只好等着,两个人坐在那里就好像入定一样,大概总有二十分钟,他说了一句话,有,他说得很慢,有,「看得破,放得下」,告诉我这六个字。

  我就继续问了,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开始学布施。当初学的时候很勉强,忍痛,像割肉一样的,很勉强。头一天我向他告辞的时候,他老人家特别嘱咐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做六年,他说你要真做六年就有感应。我就真听话,就真的修布施,修了六年。我是第七年出家的,出家的时候就有感应,我出家的因缘快成熟了,一个月前就晓得了,晓得因缘成熟。我在台中告诉我那些同学们,说我在这里大概不会太久了,顶多半年,我说我的因缘差不多成熟了。结果一个月以后,心悟法师就来找我。所以有预知,能够预知。我受戒也是一切都是因缘。所以是学佛这么多年来感应道交,有求必应,这多放心、多自在,有求必应。佛法决定不欺骗人。

  这个就是第一个,我们要相信因缘果报,要相信这个,只要你去种善因,不必计较收获,不要去计较,到时候自自然然成就。章嘉大师以后还有一句话给我很大的安慰,他说你认真的学佛,真正能够发心依教奉行,你的前途、一切都是佛菩萨给你安排好的,你一点也不要操心。真的,我一直到今天,一点都没有操心,所求的就是清净心,求心地清净,什么事情都是现成的,这个多自在。因此发愿很重要,念念都为一切众生,就能把自己忘掉,使自己跟一切众生合而为一。这个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收到殊胜的效果,就能够超过二乘人。到你功夫有相当境界了,什么事情都能预知。所以昨天给诸位说的,台中施水阁预知时至,这个不足以为奇,这个也要不了太深的功夫,到你功夫成片就行了,这个能力就有了;如果你要证得一心,那更不必说了。你证得事一心,你的能力已经超过阿罗汉了;证到理一心,就是诸佛之一,你们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那你就是诸佛之一了。所以发愿很重要。

  在礼佛的时候,《离垢慧经》里面教给我们,每一个动作都发愿。佛法里拜佛是五体投地,五体是两个手、两个脚、头顶,叫五体。这个发愿,在《华严经》里面「净行品」,是有愿有戒,那就是教我们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事事都有弘愿在里面。当我们礼佛,这个时候自己至诚发愿,为断五道。五道实在讲就是六道,六道为什么说五道?阿修罗这一道有时候我们不说,因为阿修罗是天上、人间、畜生、饿鬼这四道里都有阿修罗,他在哪一道就归在哪一道,不再另说了。所以实际上只有五道。而我们通常说六道,阿修罗是单单指天阿修罗,我们人间不算,单单指天阿修罗,实际上天阿修罗应该归在天道。我们礼佛的时候,五体投地,为了就想断五道的因果,不造五道的业因,也不受六道轮回的果报,这是礼佛的一个总愿。

  除这个之外,我们能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安住五通,具足五眼。安住五通,这个至少是小乘里面三果的圣人,具足五种神通,一般天人有报得的五通,这五通除漏尽通之外,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他都具足。有五通的人一般不会造罪业。五眼那是佛才有,五眼圆明。你看看愿的意思,令一切众生,就是从小乘圣者一直到成佛,跟四弘誓愿第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到什么地方?要度他成佛,度他成菩萨位子还不圆满,一定要叫他成佛,成佛这才究竟圆满。所以礼拜的时候能发这个愿。这个就是一般上讲。

  如果再要细分,每一个动作里头都有愿。礼拜的时候第一个是右膝着地,右在佛法里面代表正,右膝着地这时候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正觉道,我们与一切众生正法。其次左膝盖着地,左膝一般代表邪外,所谓旁门左道,左都是代表的邪,右代表正,当我们左膝着地,令一切众生于外道法中不起邪见,有这一愿。在佛门里面要是起了邪见,这也叫外道,叫门内外,这个是更麻烦的事情。所以外道、正道实在是在我们自己一念之中,不在境界里。因此其它外教对佛法排斥那是他的事情,我们对他要看作一视同仁,这个是学佛,学佛是学觉,那些人排斥、划界线那是迷,我们也要跟他划界线,也要排斥他,我们也迷了,哪里叫觉?

  这一桩事情,特别是基督教对佛教,我在学佛当年,大概是基督教常常找佛教的麻烦,有的时候公开的污辱,我们佛门的煮云法师就起来跟他对抗,写了一个小册子,就是《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这个小册子听说印了几十万份,流通得很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那个时候书刚刚出来,基督教反驳。以后他还写了第二册再反驳,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证据,把基督教驳得体无完肤,我们看了很痛快,我们佛教出了这样的人!这个小册子我也喜欢看,装在口袋里。有一次到章嘉大师那里去,他问我你口袋装什么?我就拿给他看看。他老人家一看,眉头一皱,摇摇头,把书放下来,他说这是错误的。他没有给我说什么道理,他说了个比喻,他说基督教像三岁小朋友,小拳头打你几下,骂你几声,你还去跟他吵一架,还跟他打一架,这像什么话?你们体会体会这个意思。

  他老人家说用不着,他骂他的,我们如如不动,自然他就降伏了。凡是能够打得起来、骂得起来的,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学校的老师,现在不晓得怎么样了,我们念书的时候,同学打架一起处分,两个都罚跪,不管你有理没有理。所以我们做学生的心里都不服,我有理,明明他没有理,为什么我们一样要处分?现在才晓得,两个打架,程度一样的,应当两个一起处分。程度一个高一个低决定打不起来,也决定骂不起来,只有两个一样的才会打架,才会相骂。为什么我们自己一定要把程度贬低下来,贬得跟基督教一样?这是大错特错。何况在一乘佛法里面平等观,外道魔王都是佛、都是菩萨,我们要用同一个诚敬之心对待他们,我们要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行为哪些可以学、哪些不能学。譬如他做的种种恶行,我们看在眼睛里如如不动,我们在逆境里头不动心,成就自己的定慧,那不是善知识谁是善知识?他要没有那些恶行表演,怎么能考验你、证明你在逆境里不动心?

  五十三参里面有三位善知识,表现贪瞋痴三毒烦恼,善财的老师善知识。胜热婆罗门,他表现的是愚痴,愚痴到了极点。甘露火王表现的是瞋恚,他那个对待众生的时候,那就跟地狱阎罗王一样,残忍到了极点。可是人家的心一片慈悲,所以火王,上面加个甘露,甘露火王,妙极了。伐苏蜜多女示现的是淫欲,身为大菩萨,修菩萨道。这是贪瞋痴,贪瞋痴三毒就是戒定慧,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就看你自己怎么去体会、怎么去领略。这种法门清凉大师在批注里也说得很清楚,是要在相当功夫的时候才能访问那些善知识,自己功夫程度不到的时候,千万不能够沾他的边,一沾,自己一点露水道心立刻就没有了。那个是要心到如如不动,定慧圆融,才可以。

  今天上午跟诸位讲密宗境界,密宗就是不舍贪瞋痴,学密的是定慧圆融,他是有很深的定力。再给诸位说,他的定力超过阿罗汉以上。阿罗汉有没有资格学密?没有资格,为什么?定力不够,就是接触这个境界,他贪瞋痴的烦恼会生起来。接触这个境界贪瞋痴不起,戒定慧现前,这个可以,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学密了,学加行了;换句话说,参加最后的考试,密宗是最后的考试,通过这一关之后成佛了。所以密宗讲即身成佛一点不错,通过这一关之后成佛。换句话说,密宗要不要学?必须要学,不学不能成佛。可是不是现在。正如学校博士班要不要念?不念拿不到博士,但是不是现在,现在我们还在小学、中学。我们要有这个愿,时节因缘还没有到,到时候你自然会修学,你自然会成就。你看「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法门也漏不掉,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佛在一切经里面教给我们,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学障碍太多,成就不容易,所以一再的劝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和尚,为我们的亲教师,到那边去再成就。你一到那边去,第一个大便宜就是寿命长,你看普通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到极乐世界三大阿僧祇劫算不了什么,极乐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这个无量我们就算一个无量,一个无量是多少?阿僧祇个阿僧祇是一个无量,三阿僧祇算什么?好像我们人间寿命百岁,只要三天就成佛了,我的寿命一百岁,三天算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占大便宜的事情,就怕你不能去,去了那真是一生成佛。千经万论都是教给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一切法门总是把这个摆在第一位。所以度众生是要叫众生成佛才圆满,我们自己发心一定要发这个心,念念为众生,念念自己要能够舍,舍得干干净净。初学的时候当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做,你要不做,你就不能成就。

  我刚才给诸位说了,我出家前一个多月预知了,怎么会预知?舍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是从小就喜欢读书,没有出家之前,我藏书大概有三万卷,什么书都喜欢,什么东西都看,能开一个小型图书馆。我非常的爱惜书,别人向我借书是不借的,书不能借,为什么?他不知道爱惜,借去几天回来之后面目全非。所以一般人跟我借书,我看看这个书可以不要了,可以送给他,你拿去不用还了;如果我还要,决定不借的,我对书爱惜到这种程度。所以我的书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到学布施之后,当然没有别的东西,什么都是书,我那一点待遇全都买了书了,十几年的收入,一眼都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哪个月薪水这部分,这个月薪水这部分,统统摆在书架上。开始布施了,有人要,忍痛割爱。

  到台中那时候我学佛大概第六年了,施舍已经养成习惯了,台中慈光图书馆我去一看,藏书不太多,我就把我这些书全部捐赠给它了。虽然捐赠,还有些心爱的东西保留着,还保留了一部分。到以后连《大藏经》全部都捐了。那时候周老师还在台中,他也是台中莲社的董事,开董事会的时候提出来,我捐赠这些书籍,那时候的捐赠占慈光图书馆所有藏书的五分之一。周老师就给我说,「你别的书可以捐给图书馆来,《大藏经》你要保留着」。那时候毕竟还年轻,我就很冒失的跟周老师说,「我这些书捐出去,将来我这一动念想看那个书,那个书一定就会来了」。周老师一听,无话可说,这书全部都捐掉了。

  到后来,给诸位说确实是如此,我这个心一动念想看什么书,就有人给我送来。我出家之前什么都没有了,书也没有了,钱也没有了,一个朋友给我买张火车票送我到圆山,身上一文都没有,衣服也没有,只带了个小铺盖,一套换洗衣服,就这样出家了,什么都没有。出家之后,心里动念想要什么东西就会来,而且所来的,心里想读的这些书,都是非常好的版本。所以以后我受了戒再回到台中去,李老师讲经的时候,他所要的参考数据我手上都有,他讲《楞严经》,古人有什么注子,我说我有,立刻送给他了。他说你很奇怪,从哪里来的?我说我也不晓得。我在台中学《楞严经》的时候,三年当中,得到《楞严经》的批注有三十种,都是好版本,真正是有求必应。

  这个图书馆是无心成就的,没有想成就自自然然成就的。诸位今天看到这些书,里头几乎十分之九是我自己私人藏书,这个都是出家以后所有的,送给别人的太多太多了。在台北讲经这十几年,大家供养我的,我印送经书,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五十万册;我送人的《大藏经》,最低限度,大概也是二十部到三十部。这些书,有了图书馆我自己放下了,给大家去看,让大家去享受。所以诸位要学布施,不要害怕,这个是你修因,修因,果报只有增上,只有更殊胜,这是一般人心里有恐惧不敢做,这是很大的错误。

  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福报要修福报,你看看《了凡四训》就晓得。我自己本身没有福,今天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从学佛那一天起,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从那一天开始修的,民国四十二年,大概是七月夏天开始修的,今天有这样殊胜的果报。我没有寿命,我短命,现在也有了寿命了,寿命没有求,福报也没有求,都是自自然然。诸位如果看到我学佛以前的照片,一点福报都没有。我以前跟甘珠在一起,甘珠背后说我,不是当面讲,背后讲我,短命!前年,我们总统就职,开仁王法会的时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甘珠活佛,在善导寺在一起的时候,他才告诉我,「法师,你现在长寿了,你这几年弘法利生的功德,你的命运转了,相貌也转了,以前你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在背后都说你短命」。我说,「你不说我自己也晓得」。

  这些统统是这一生修来的,现前开花了,后来就结果,我们现在这一生得的是花报,将来的是果报。我这个果报只有一个愿望,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头一个得无量寿,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圆满的功德,没有其它的希望。我这些年修因,以及所获的果报,与经论里所讲的完全相合。所以我全程肯定的奉劝诸位,我本身是一个榜样,李老师是个榜样。你看李老师今年九十三岁了,还在那里讲经说法。年初一他托一个同学送了两盒茶叶给我,亲笔写了几个字。我一看很欢喜,不是欢喜他送东西给我,而是毛笔写的小字跟年轻人写的一样,证明他的身体健康。一般年老人写字都发抖,他写字就跟我二十年前跟他那个时候一样,一点看不出来是老人写的字,这实在是了不起。九十三岁还在那里讲经,还在那里教学。你们仔细看看李老师的相,后头有一张,那一张是他八十岁的时候照的,十几年前照的。李老师的相也不是长寿相,他人中长,下巴很短,不是长寿相,他今天有这样的寿命、这样的大福也是修得来的,我们为什么不修?这都是摆在面前的榜样,只要你肯真干,必定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念念当中我们发愿,愿愿都为一切众生。

  我们把这个底下一点给诸位说完。两个脚着地之后再右手着地,右手着地时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如佛一般,没有两样。左手着地,愿一切外道以四摄法摄受令入正法,发的是这个愿,就是度一切外道。外道我们对他要称赞、要赞扬,他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扬他,不好的地方不要说、不要去理会,外道也能够信服你,他也能相信你,他也佩服你。如果你尽说人家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你到底自己对了多少?

  我在五十八年的时候,那时候教育部邀请我做了一次讲演,我的讲题是「文化复兴与宗教」。我这么多年来讲东西,自己没有讲稿,我学东西没有笔记,你要问我,什么都没有。那一篇讲演是教育部记录的,他们有专门两个人在底下记录,整理之后印出来的小册子,那是一个半钟点的讲演,这个册子我们此地还有不少。里面既然讲到宗教了,每个宗教都提到,当时的听众有七、八百人,有基督教、有天主教,也有回教,我讲下来他们都来跟我拉手,都非常欢迎我。我们自己的同修,「法师,你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把那些外道好好的批评骂他一顿?」这个心就太小了。实际上我所讲的就是摄受他们入正道,人人听了都欢喜。这个讲稿诸位可以看看,这是我五十八年讲的。

  最后顶头着地,头顶着地是以我们至尊,一个人最尊重的头,礼佛之足,接足礼,这个时候发愿,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我们自己礼拜是断贡高我慢,我们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骄傲,远离傲慢,都能成就无见顶相,这是三十二相之一,佛的无见顶相就是这么样修来的。这是接足礼,每一个动作里面都有发的大愿。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  (第七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7

  「无相礼」,小注里头讲,「深入法性,离能所相」,这是着重在心敬,有没有礼拜?有。如果没有内观,我们的礼只是像前面所说的恭敬心,就是一般人只有恭敬礼,恭敬再要做观发愿就比较少了。如果我们恭敬礼能够像经典里面给我们提供的参考数据,我们一一都能发愿,还是属于恭敬。恭敬礼的修学,可以能修到事一心不乱,假如你能深入一层,把无相加在恭敬礼里面,那就可以能够修到理一心不乱。可见得境界愈深,前面的事相不是没有了,好像你要修无相礼,我礼拜就是不礼拜,我见了不必要行礼,我内心敬就好了,这不行,这还是属于我慢在作祟。诸佛如来相见还是五体投地,这个礼决定不废,事相上的礼决定是不废的。绝不是我说心地恭敬就好了,何必要这些形式?形式要,形式不可少的,世出世间都重视,现在如果不重视形式,必定趋向于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今天我们世间局面闹成这个样子,就是大家不再重视形式上的礼节了。譬如过年拜年,这是好事,这是礼节,而我们今天提倡不拜年了,这个礼节废止,不必要的,这个实在不是好事情,礼决定不能废。所以就是不懂礼、不讲礼的人,你对他有礼貌,他心里还是欢喜。可见得礼是从天性里面发生出来的,不是人为造作的,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有事相的礼与理体相应了,与法性相应了,就是在行礼,这是相,即相离相,这样才能够一切法得成,佛法里面所谓是空有不二,理事圆融。这是第一步。

  底下一种,「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在五教里面,贤首大师判教是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是小乘,像前面的恭敬礼是属于小乘,到无相这已经是属于大乘,大乘的始教。他们一样拜佛,境界不相同,始教菩萨比小乘阿罗汉,两个人同在拜佛,他们的功德不一样。你看拜佛每一个动作都一样,为什么功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你要晓得,礼佛境界不相同,功德利益不相同。念佛也是如此,我们两个都在这里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念的声音都一样,音调都一样,我们两个人念佛功德不一样。会念的人,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念一百声、一千声、一万声,一个罪也灭不了,不相同。这是我们要留意的地方,为什么?一个是与法性相应,一个是与法性不相应。相应还有浅深不相同,这个始教无相礼是刚刚相应,才相应,到起用礼就属于终教的,小始终顿圆,这属于终教的。换句话说,在大乘法,大乘到了相当程度了,始教是大乘的开始,这是到大乘的终极,大乘快要圆满了,这是起用礼。

  这个地位的菩萨所谓是从空入假,从体起用,是这一类的菩萨,前面一类菩萨,就是无相礼,他是修的空观,这个地方从空出有。修空观多半着重在自利,自己成就;到从空出有,这是为利他,渐渐到自他不二。所以能礼所礼,能礼是我们自己,所礼是我们礼拜的对象,在他感官里面皆如影像。换句话说,说影像就是不执着,于自、于他都不执着,《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经到这种程度了,所以在一切境界里他已经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了,如影就是这个意思。到这个时候心境都普遍了,因为与法性相应,法性是普遍的,既与法性相应,他这个一礼、这一拜,就与整个法性相应。所以这种功德不可思议,比前面要殊胜得太多了。

  第六种,「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这个是所谓实教之礼,实是真实,真实之礼。真实法里面不说空也不说假,直截了当的就是讲的明心见性,见到本觉真性,所以说法身真佛。现在我们略略的给诸位说明什么叫法身。法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身,身就是一切万法。这样说法大家很不容易体会,我举个比喻来说,我想你们同修都作过梦,大概没有说这一生当中到现在还没有作过梦的,恐怕没有,都作过梦。作过梦,这个话就好说了,到你一觉醒来的时候,你才晓得我刚才作了个梦;没有醒的时候,你在梦里面认为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醒来之后想想那个梦境,这个梦境就是你一心变现出来的,在你梦境里面这个一心就化为梦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一心。真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梦里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连梦中的虚空,全是你自心变现之物。我们说法身是说什么?整个梦境就是你的法身。这个说法也容易懂,因为你醒过来一想,对,我的身在哪里?身化成整个梦境,整个梦境就是我的身。从整个梦境来讲我们叫法身,从你梦境里面的自己来讲,这个叫报身或者是应化身。

  这个意思要是明白了之后,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因为没有醒,你不觉得,到你几时醒了之后你才晓得,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的梦境。十法界依正庄严哪一法不是自己?没有一法不是,这叫法身,法身是理体。可是几个人能够知道,能够觉悟到?几个人能够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因为你有无明盖覆住了。所以说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无明不破见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见不到,因为你在境界里生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所以本有的清净法身你见不到。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我法二执都没有断得干净,所以见不到;到实教菩萨,行了,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了。所以是但礼身内法身真佛。法身真佛还是说的一切众生、一切境界,为什么?依正庄严都是自心变现之物,没有一法是心外之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这个地方是礼身内法身真佛。一样的礼敬,礼的是法身真佛,一点都不假。不向外求,心绝不攀缘外境,没有外境,这是大觉。一般讲这是礼第一义谛佛,这个境界就很高了。

  末后一点,「实相礼」,这是将前面内观礼发展到了极处,达到了实相,就是内外同一实相。我们也可以说,内观礼这是初入一真法界,这是接近了,将入未入的境界,到了门口了,实相礼这入了门了。假如我们现在在一起两个人,一个是凡夫,一个是初住菩萨,他们两个人都在拜佛,凡夫恭恭敬敬,是恭敬礼,初住菩萨在这里拜佛的时候他是实相礼。再给诸位讲,礼与不礼都是实相礼,这个要晓得,没有拜佛也叫礼,礼是敬,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所以到后面跟诸位讲普贤这个「普」的意思,是讲念念当中无有尽,无尽的意思。并不是教你修礼敬诸佛,那一天二十四小时天天在这里拜,不拜就是不礼了,那就错误了。拜佛这个境界这是随缘,所以讲因缘不相同,礼敬之心是念念相续,从来没有间断的,在一切境界里恭敬心、礼敬之心从无间断,这个叫修礼敬。

  念念无间,这也不容易做到。如果我们念念都念着恭敬,恭敬一切人、恭敬一切物,你们想想这个法圆融吗?无碍吗?有障碍了。我念念恭敬心的时候,后面是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都不能修了,心无二用,只能用一,不能用二,无量无边的德能只能用一个,其它都不能用了。的确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不善用心,你用的什么心?你用的分别心,用的执着心。可见你还是用心意识在这里修礼敬诸佛,所以你才事事有碍。如果你要是离心意识,用真心修,就事事无碍了。为什么?因为从恭敬到实相的礼敬是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必起心动念就圆圆满满,这个真是妙极了。

  道人一天到晚在那里盘腿面壁,如如不动,他已经遍礼一切诸佛了。我们看不出来。道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像五十三参里面,他的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不一样,我们一般修定,你们同修当中还跟圣严法师打过禅七的,盘腿面壁修定,《华严经》里面教你修定在哪里?十字街头,市廛里面修定。市廛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商场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叫你到那里去玩,这也看、那也看,东走走、西走走,那叫修禅定,是这个修法,不是面壁。你看大乘人修行的方法跟小乘人不一样。

  所以你们要是会修,今天这个境界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比古时候来得殊胜。因为古时候这个五花八门的境界没有这么多,会修行的人什么都可以接触,在里面修什么?修不动心。你们到市场去逛一逛,服装店逛一逛,这个衣服样子不错,动了心了,定就没有了。样样都看,不动心,这就是功夫,这就是禅定。不看不动心,这算不了功夫,为什么?境界一现前心又动了,那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一定要境界摆在面前不动心,这叫真功夫,这是真正的禅定。你看五十三参教给我们修的统统是这个修法。所以炼,处处都是道场,人人都是老师,就怕你自己不会,会了就是善财,在境界里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历一切事、一切境界,在里头炼心。炼什么?给诸位说就是炼的戒定慧,这个心里头不起恶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就是炼的戒,如如不动这就是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样样都晓得,样样都清楚,不动心。

  开头学的时候怎么学法?我告诉诸位,你们天天去逛市场修定,身上不要带钱,一分钱都不要带,想买没有钱,只好多看看,用这个方法。带了钱就靠不住了,就不保险了,到时候动了心就想买了,就把定破坏了。身上不带钱,到处去看,样样都看得很清楚,人家说什么你都知道,你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如如不动。这个方法妙极了,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一尘不染,保持你自己的清净光明。所以大乘修行实在是妙,妙极了。

  第八是「大悲礼」,大悲礼是出自于悲心,因为众生不晓得礼敬三宝,礼敬三宝是大福报,众生不知道,我们发愿代众生礼。真能代得了吗?这个不要问,不要问代得了代不了,反正我们代他礼就是了。在佛法里面讲既然体是一个,我们就能代得了。一心为本源,好像这棵树一样,根是一个,虽然有许许多多的枝条,我们只挑一个枝,其余的枝不动,一个枝发达也能影响它。佛在《地藏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代一切众生修福,他所能得到的是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修者自己得到,我们福报给他,替他修的,他只能得七分之一。这个说法实在是有道理。所以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我们要替他修福,我们自己懂佛法,我们的父母家人眷属朋友不懂佛法,我们要发心代他修。代他修不必让他知道,知道了或者他会起反感,他不赞成我们学佛,我们代他修,这与我有什么相干?他还起反感,不必。时间久了之后,自然有感应道交。只要我们自己真诚去修学,诚心诚意普代众生。诚到了极处,可以转业,不是不能转的。

  今天在台湾,年轻人有这么多人学佛,这不能说不是感应,这过去在大陆上没有的现象,我们可以说从清末到民初,一直到大陆沦陷,大陆年轻人学佛真是凤毛麟角,没有几个,学佛的都是老人,哪里像台湾这么多年轻人学佛,真正是稀有。所以从这个地方也能看到我们国家的国运昌隆,我们民族将来有非常光明的前途,我自己很相信。不要看外国人神气,外国人将来求我们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外国人你看看它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很短,不过两百年,暴发户!

  能够把这个六礼融合成一,一拜当中具足这六礼,这叫做「总摄礼」。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讲修普贤行,普贤菩萨的礼敬就是总摄礼,一拜当中具足这六个意思,这叫普贤礼。我们学普贤行愿要这样才是普贤礼。一拜佛,向下的时候,称赞、供养、忏业到普皆回向,无不如是,所以称之为普贤行。

  末后这一条,「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这个帝网是比喻,佛经里面常用忉利天主他的宫殿罗网,用它来做比喻。宫殿庄严罗网大概诸位也没有见过,台湾虽然有很多寺庙,我也走了不少,没有见过,可是在日本还有,我在日本京都看到的。罗网一般是用铜丝编织的,它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保护建筑物,建筑物雕梁画栋,都是很精美的艺术品,所以外面用网把它罩起来,保护着它;另一种作用是防止小鸟筑巢。同时也非常的美观,网当中系有珠,宝珠,帝网天珠,珠放光,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美极了。从前大陆上大的寺院宫殿都有罗网。这是取这个意思,就是像镜子一样一面一面照过来无有穷尽,取这个意思,取重重无尽的意思。

  前面总摄礼我们要是学会了,就是一礼当中具足这些意思,这就是我们修普贤行。修普贤行的人就叫做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诸位在批注里去看有三种,第一种叫位前普贤,因为普贤菩萨本来的位次是等觉菩萨,等觉以前,就是我们现在初发心,初发心我们就学普贤行,我们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到了你证到等觉了,这叫当位的普贤,这就正式的;成佛之后再回来,这叫位后普贤,成了佛之后,倒驾慈航,退回来退在菩萨位子上,这叫做位后普贤。所以普贤有三类。

  前面两类我们容易懂,最后一类不好懂,成了佛为什么要退回来?诸位要晓得,教化众生,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得要用善巧方便,方便法哪一种方法容易接近众生就采取某一个方法。老师教学生一定要保持相当程度的威严,所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们读《礼记》,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师道是尊严的。现在随着时代变质了,有家教,老师到学生家里去教,这不行,教不出好学生来,学生不会对老师尊敬的,我叫你来就来,叫你去就去,这个师道尊严没有了。从前求学,就是家教,学生到老师家里去学,没有说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师道尊严非常重要,佛法也是如此。尊严当中学东西有的学生有疑惑不敢问,这就是不方便的地方很多。于是乎诸佛换个身分,换个菩萨身分,菩萨跟大家是同学,前后期的同学而已,以学长的身分就方便多了。所以他退居在学长的身分来帮助我们求学。菩萨作不请之友,老师是一定要请的、要求的,菩萨是你不请我自己就来了,没有尊严,跟你完全站在平等地位,像兄弟姐妹一样,这个事情就好办了。这是位后普贤。

  你们念《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类化身,那个也是位后的观音,观音菩萨也是在等觉位次上,这是位后观音。这才显示出大慈大悲,慈悲至极。本经里面所讲的五十三位善知识,给诸位说全是位后普贤,都是帮助我们的。所以我们自己修学要想成就,自己一定要肯定自己,善财童子就是我自己,不是别人,直下承当。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善友,都是我的善知识,他修善行的,他是来教我的;他做恶行的,也是我的老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2:31 | 只看該作者
也是来教我的。

  我记得我那时候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学佛,大概在民国四十一、二年,快要学佛的过程当中,有一天我们有几个同事长官在一块聊天。我们那个机关大,我们机关老板就是老总统,所以这些同仁们阶级都很高,都是将官。谈什么?谈宋史的岳飞、秦桧,岳飞是如何的忠诚,秦桧是奸佞。当时我也在那里听,听了之后我说这两个都是好人。他们觉得奇怪,他们说岳飞生天,秦桧也生天?他们两个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我有我的理论,我小的时候好辩,有的时候强词夺理,但是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说得他们点头。

  我说为什么?他们两个都是老师,岳飞教我们尽忠,秦桧教我们不要作恶,作恶得恶报,现身说法,你要作恶就像我的果报,他们都是我们老师。真的都是我们的老师,岳飞是正面的老师,秦桧是反面的老师,没有秦桧怎么能显得出岳飞的忠诚?所以两个都是老师,两个都生天,两个都是善知识,这是我的看法。他们听听我的理论,也点头,觉得也有点道理。实在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是在一切境界能作如是观,一切善人、恶人我们不是不晓得,清清楚楚,我们自己都得受用、都得利益,正面、反面都能成就我们自己无量功德。岳飞教给我们应当要效法他,秦桧教我们不可以效法他,所以都是善知识,都是我们民族的导师,应当作如是观。

  无尽礼是当位普贤以后才有这个能力,这个是一礼尽虚空遍法界,不但讲是称性,而且是尽性,无尽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把十种礼简简单单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要紧的是我们必须把意思要搞清楚,要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才是真正的修学。绝不是说我们只把文字的意思了解了就算是满足了,这不行的,文字的意思了解得再多,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上,这个不是佛法。为什么?你还是不觉。运用在生活方面,第一个我们要学的就是对父母的礼敬、对师长的礼敬,先从这个地方学,然后把对父母师长的恭敬心扩展到一切众生,这就成了普贤行。这个是由亲而疏,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如果说我们最先把父母师长都舍弃了,对众生来开始修礼敬,这个是与法性不相应的。所以世出世间法都是从敬父母开始,佛法也是如此,也不例外。

  底下一段是「释相」,就是解释境界相。里面有三小段,第一段是说明所礼的境界,经文: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这就是说明的对象,尽法界尽虚空界,这一个尽是贯下来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佛是讲的真如本性,在有情众生分上称之为佛性,在无情众生分上叫法性,我们今天无情分为植物与矿物,这是无情的,动物是有情的,现在分成三分,佛法分两分,有情与无情,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这个是要记住的,是一性不是二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才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作梦,梦里的人物、动物是有情的,山河大地是无情的,有情、无情都是自心变现之物,同是以一心为本源。所以从梦醒过来,梦里面一切境界同时也都觉悟了,没有先后、没有次第,这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意思。

  所以我们礼敬的境界就是一切情与无情,都是我们所礼的境界,这就是讲的诸佛,诸佛两个字的意思是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全包括了。『世尊』,这是单单讲有情众生,而且在有情众生当中居佛位的,有佛位称呼的,在圆教里面讲初住以上都称佛,天台大师的六即佛叫分证佛,明心见性之人,这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的,见性之人。在此地提到诸佛,后面会给我们讲,包括了菩萨及声闻大众,所以我们礼敬之心,当然诸佛世尊是我们最恭敬的,我们要把恭敬诸佛世尊之心,同样的恭敬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这才叫真正修普贤行。底下一句是「能礼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这就是要修普贤行愿。如果不修普贤行愿,我们所礼的境界不能这样普遍,所以应当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力』就是法力,就是方法上产生的效果,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不依这个方法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深心信解』这四个字是自力,普贤的方法,《华严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这方法都在,如果我们自己不信、不了解,还是没有用处,所以对于理论方法我们要信、我们要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行,不能够去做,增长邪见。所以信解行是一不是二,信解行完全相应了,是一不是二,这就叫证。如果说信是信,解是解,行是行,这三个合不在一起,这就没有证;是一而三,三而一,这就是证。

  譬如我们讲这个经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跟我们整个生活融合成一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就是这个理论与方法,这就叫证果。理论就是我们生活,生活就是理论,我们的思想行为就是这一部《华严经》所讲的,与《华严经》没有两样,你就入一真法界了。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善财童子,名符其实的普贤菩萨,善财童子就是普贤菩萨,这是刚才讲的三种普贤是属于位前的普贤。这个意思是要以理论方法集合自己的力量,就是自己有信心、有能力理解它,然后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这一点意思比较上深,而且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不搞清楚,这个礼敬我们不能修,我们没法子学。我们希望同学们在这七天当中对这个稍稍能有一点体悟,然后能够将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几分,你就有受用,你能做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就能变化你的气质,把你带到一乘佛法的境界里面,这个功德就非常的殊胜。诸位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四个字,「深心信解」,底下这一句就是效果,『如对目前』。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八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8

  十大段就是十大愿王。每一段的格局,也就是说它的章法结构,有些部分是相同的,譬如我们讲所礼的境界,十愿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境界,能礼之因也是相同的,愿愿都是以普贤行愿力故。这个是讲他力。自力方面就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愿愿都是如此。因此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详细说明,要了解它。最重要的是怎样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就跟普贤、跟善财一样,我们的修学就是普贤行了。修普贤行的人就是名符其实的普贤菩萨,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到等觉,前面给诸位讲了,位前的普贤,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这种修行在一切行门里面最为殊胜。虽然是初发心,这个初发心跟一般初发心大大的不相同,为什么?这个初发心与普贤行相应,初发心就修普贤行,所以他的功德利益实实在在是太殊胜了。这样殊胜的法门,如果我们不能修学,佛也就不必说这部经了。

  前面给诸位讲过,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华严经》,上本、中本我们地球上的人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干脆舍弃了。能够带回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传播的,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人人都可以接受,人人都可以修学,也都可以证得这个境界。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深心信解,我们要相信,要理解这个道理。佛法里常讲诸法因缘生,在此地这几句经文里面,所说的法就是缘,普贤行愿这是缘,深心信解是因,这个才是亲因缘。普贤行愿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历代祖师代代相传,传到今天,我们接受到了。可是缘是有了,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具足亲因缘,纵然有殊胜的法缘,也必定空过了。

  我们再想想,不说其它的地方,就以本省来说,法缘可以说相当的殊胜,佛法在台湾的传播非常的普遍,闻到佛法的人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几个人有深心信解?恐怕是凤毛麟角了。你要是相信,信佛,对佛法能理解懂得一点,这个人还多;深心信、深心解,就不多了,那就没有几个人了。如果你有深心信解,必定能证入,所以关键就在深心。也许同修问,怎样才是深心?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告诉我们,经必须要深讲、要圆讲,所谓深就不是浅说,所谓圆就不是偏于某一部分,要圆圆满满,我们对这个道理才能透彻,才没有疑惑;换句话说,我们心里面对于一切法还有疑惑,这个心就不深,深心是决定没有疑惑。为什么没有疑惑?智慧开了。智慧没有现前总是有疑问的。

  我们要问我们的智慧开了没有?没有开。为什么没有开?我们在一切法里头还分别、还执着,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是没有开,这也就是不开的原因。开智慧的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教我们开智慧,这八万四千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能教我们开智慧,都能教我们做到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可是这么多的法门我们连一个都不会用。你们同学当中参禅的没有明心见性,念佛的没有得一心不乱,这就是方法用得不得当,没有效果。明心见性是开智慧,是深心信解,一心不乱也是深心信解。这个是很要紧的一句话。要是追根究柢来探讨,我们最大障碍还是发生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是至诚心。前面跟大家讲过,我们要以菩提心修十大愿王,所以菩提心是基础,菩提心里面又以至诚心为根本,不诚则无物。

  诸位要是把这个意思听懂了,明白了,这个七天你就没有白来,你就算有收获了。我们要从至诚做起,至诚之后才有深心、才有大悲心。最要紧的,要真正修普贤行,我们日用平常从今以后要用真心,不用妄心。哪是妄心、哪是真心一定要搞清楚。最基本的唯识论是《百法明门论》,你们把《百法明门论》念念,前面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六个无为法里面前面五种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纯真的,只有真如无为是纯真无妄。《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果以百法来说,前面九十四种是有为法,你要记住,阿赖耶识、末那、意识全是有为法,与心王相应的心所、不相应的心所全是有为法。这些东西全都离开了,至诚心就现前了,真心就现前了。所以百法叫明门,明就是智慧,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它是明门,它不是无明。这个意思就是说,念了百法之后就可以破除无明,证人我空、法我空,证二无我。这个境界就是此地讲的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就是这个境界。

  我们现在学百法怎么学法?我们所学的是百法无明,不是明门,是百法无明论,愈学就增长了无明,不增长智能。为什么?脑子里本来东西还少一点,学了百法又装了一百条邪知邪见,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学法?阿赖耶怎么讲法,末那怎么讲法,这个讲法正确,那个讲法不对,这就是邪见,这叫无明。天亲菩萨绝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方法是叫你开悟的,我们今天用得不得当,完全落在心意识里面,像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所以古人才有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出这么一句话,这就是不善读书,读成书呆子,不但不能开智能,反而增长许许多多的邪知邪见,佛法不能叫我们心地得清凉自在,而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烦恼。这是背其道而行,这个都是在佛法里走的一条错误的道路,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的。

  所以前面跟大家讲了,信心里面讲的正信、正解、正行,这个标准很正确,非常的严肃,稍稍有一点偏差,那真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到后来都不可收拾,这是我们想真正成就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留意。你们同学们学习,每天还有研究讨论,本来昨天我告诉诸位,今天这研究讨论会我来参加,很巧今天下午我有点事情,课上完了我要去办事,有一个朋友明天到日本,我有一点事情要拜托他。明天、后天这个讨论会我会来参加,我一定会来参加,我来看看你们讨论些什么,怕的是完全落在心意识里头,我们所说的就起了反效果了。我第一天就告诉你们,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们在底下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才能开智慧。

  我说法确实如此,我讲完之后,下来问我,什么都不晓得,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上来讲我也没有预备,讲完之后也不晓得。所以人家问我你讲经讲这么多年讲什么?我说上了讲台胡说八道,不知道讲什么,莫知所云。确实是如此,诸佛菩萨也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要明白大意,不要死在名相上,不要死在言说上,更不可以用妄心,妄心就是虚妄的分别执着,佛法讲离心缘相,心不攀缘,如如不动,智慧才能现前,才能够做到深心信解。这就是以真正的智慧见到真实的境界,诸佛菩萨是这样见的,我们也是这么见的,所以才叫做目前。

  大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今天早晨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因缘生法的问题。给诸位讲因缘生法,这是初级的佛法,给你讲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灭,你一听就懂了。有没有说错?没有。可是这个意思浅,你体会的意思浅。实际上因缘生法它有很深的意思,它把一切法的真实相说出来了,因缘生就是不生。譬如我们讲这一本书,这本书有十几张纸,十几张纸订在一起叫一本书,书生了,因缘生的;你把钉子去掉,拆开来,是十几张纸,那叫纸,不叫做书了。试问问书有还是没有?你要说有,打开来是十几张纸;你说没有,集合起来一装订,这是书,这个书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生,也不能说它灭,装订成书书根本不生,拆开来之后书也没有灭,一切法不生不灭。

  我用这个浅显的比喻,诸位仔细去思惟、去观察,一切万法无不如是,法法皆然。所以佛讲万法因缘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程度深的人一听就明白了。程度浅的人也没有错,这个书因缘生的,几张纸一装订成了书,拆开了就没有了,有生有灭,有没有错?没有错。你就晓得佛法说法的善巧,无论深解浅解、深说浅说,绝不违背真理,就是事实的真相不违背,可浅可深、可大可小,而不违背真理。

  所以经称之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说得再浅也契理,说得再深也不背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众生的程度,初学的程度、声闻的程度、菩萨的程度,佛是同样说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各人有各人的心得,大家都有受用。这是佛法巧妙之处,跟世间的学术不一样。世间的学校教科书,一年级教科书只能适合一年级程度,拿到二年级不适用,大学教科书拿到中学不适用,中学教科书拿到大学不适用。佛法一样的教科书,从初学到如来地都适用,这个妙极了,只要一本教科书统统适用,你看这个多巧妙。就是这里面的意思有浅深差别,随你自己去领悟。再给诸位说,佛经如是,我们中国儒家的十三经,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几乎都有这个意思,可深可浅,我们称之为经。下面再给诸位讲能礼之相。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这个里头要注意的就是清净二字,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我们一些人做得到,但是清净二字是功夫,而且是悉,悉是完全用清净心。这一句话简单的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无论做什么都要以清净心,从我们三业当中表现至诚恭敬,无论是待人接物、做种种事情,都要这样修,这叫修普贤行。简单的讲,我们讲清净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有层次的,初学有初学的清净,我们讲五乘佛法,人乘有人乘的清净标准,天有天的标准,声闻有声闻的标准,缘觉有缘觉的标准,菩萨有菩萨的标准,一层标准比一层高,所以这个不是一个标准。我们今天如果要学最高的标准我们学不到,说说可以,说说我们理解,还有高标准。可是我们下手要从最低的地方下手,我们现前能够做得到。现前做到的,我们就是以十善业道做标准,身口意三业清净。能够做到十善业,五乘佛法里面人天乘的清净,我们就做到了。

  有几个人是一女中毕业的?《感应篇》的封面就是一女中的教务主任,夏老师,你们也许认识他,他题的字,夏老师做你们的教务主任,过去在大陆上做过我的教务主任。这部书非常好,大概我们册数还够,将来每人送一本给你们,希望你们每一天早晚把《感应篇》念一遍,当作早课。《感应篇》的文字不多,只有一千多字,可以背诵的,依照这个来修学,清净三业。十善业道讲纲领,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清净;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口清净;意,心里面,于一切法不贪、不瞋、不愚痴,这是意清净,十善业道统统是从纲领上说的。而《感应篇》它能够就这个纲领,再扩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事情里头来给我们举例说明。

  当然《感应篇》流传得很久了,不是现在人的著作,是古人的东西,我们读《感应篇》要晓得它精神之所在,懂得精神所在,我们要活用它而不是死在文句之中,死在文句中就行不通了,要晓得它精神之所在,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了凡四训》是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说明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自己可以改造命运,可以创造命运。方法在《感应篇》上,了凡居士他能改造他的命运就是学了《感应篇》。还有一本书叫《德育古鉴》,大概你们可能都有,《德育古鉴》里面有功过格,就是了凡居士他修行的方法,《德育古鉴》一开端就是《感应篇》。这些书我们印得很多,都可以送给同学们。

  我们能把这些做到了就很好了,换句话说,我们就够得上标准了。做到了之后再往上进一阶,还没有做到,我们必须从这个地方做起。我们晓得,六道轮回,实实在在是由于恶业而形成的。恶的对面是善,我们讲十善业道,如果善是与恶相对的善,这个善不能超越轮回,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脱出,佛法不能更进一层,因为诸位思想都封闭在相对的范围当中,你没有办法超出来。我给你讲真,你这个真是真妄之真;我给你讲善,这个善是善恶之善,无可奈何了!你没有办法超越。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善、讲的真,给诸位说不是真妄之真,真与妄都是妄,善与恶都是恶。什么叫善?离开了善恶,这个叫真善;什么是真?离开了真妄才叫真。这才能够超越。

  世间法说相对,相对论讲相对,佛法里面讲边见,边见就是二边。所以大乘佛法讲中道,实际上我们学中道还是二边,为什么?中道是一边,二边是一边,还是对立,这有什么法子?古人只好说,二边不立,中道不存,无非是教你从两边里头超越,跳出这个圈圈。这个圈圈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圈圈根本就没有,是我们自己无明妄念所造的,确实没有这个圈圈,真是作茧自缚。佛法的方法就是教我们解脱,作茧自缚是自己,解脱还要靠自己,谁也帮不上忙。如果说佛菩萨能帮上忙,佛菩萨大慈大悲都帮我们解脱,帮不上忙,真正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自己系缚自己,解脱还要靠自己。讲到用功的方法,我可以提供一点意见给大家做参考,那就是要用清净心、用信心,不急着求解,不急着把事情搞明白,不急着这个。急着求解那是障碍,怎么给你讲解你也体会不了多少,正是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而已。

  我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我在没有学佛以前,民国四十二年过年的时候,年初,那个时候我在军中服务,一年有一个月的假期,我就选择过年这个时期休假,到中部去玩。我有个好朋友,徐醒民居士,那时候他还在学基督教,虔诚的基督徒,另外一个朋友姓何,在文化大学教过书,教过很多年,现在到美国去了,这两个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到那里去,他们两个招待我,我在那边住了十天。我自己那时候在研究哲学,每天要我讲一点东西给他们听,我就每天讲三个钟点,有五、六个人听。徐醒民居士听了之后不问,他只听,没有问题,不问;何先生问题太多,听了之后马上就问。这两个人徐居士收获大,他是听,听了之后慢慢去揣摩、去想,他就想这个道理。他有问题总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以后才提出来问我,经过思考的,所以他有收获。何先生有疑惑立刻问,立刻解释,听完之后耳边风就丢掉了,不一样。你可以看这两个人,一个人心清净的,很容易;一个是心浮躁的,问题多,心浮气躁,他们两个人收获成就不一样。后来两个人都学佛,徐醒民的成就相当可观。

  这个就是说明了学东西要用心,要很冷静的去观察、去思考,我们才能有所发现,在佛法里面讲才有悟处。不是说我不明了的时候,多问问我就晓得了。多问问知道了,《学记》里面讲「记问之学」,记问之学底下有一句话,「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靠不住的,不是自己的,是道听涂说的,那怎么行?要经过自己很冷静的去观察、思考,这是我们讲一般做学问,而佛法教给我们,那才能证实相般若。这是我跟诸位提供一点意见。我自己从前求学在学校念书就是这样,我不大问问题,我听了之后会慢慢的想,一下听不懂我也得慢慢的想,而且很冷静的去想、去体会。有的时候一个问题几个月之后忽然相通了、明了了,这时候再去找老师问问。老师点点头,对,不错,老师给我印证,没有错。这是自己得来的,是自己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修们善用思考,思考心愈清净,智慧才能现前,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学清净心而已。正是此地给我们讲的三业清净,身语意三业清净,清净就是常修礼敬。再看底下经文: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

  这是第二个小段落,「别显」,底下还有一句: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前半段说一佛之前突然就能现多身,这种能力实在是不可思议。是不是事实?给诸位说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不是我们眼前的境界,我们眼前没有这个能力。如果诸位智慧开了,无明破了,你就晓得眼前确实是这个境界,到你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你是一一佛所顿现多身,你再看那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哪一个不如是?这就是说明了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我们现前,我们自己真实的状况,我们自己不晓得,这就叫无明,这就叫迷惑颠倒,大对宇宙迷惑颠倒,小对自身迷惑颠倒。此地的意思就是依前面两种力量,一个是发愿,普贤行愿力;一个是自力,深心信解,这一段就是讲如对目前的话怎么个对法。

  再给诸位说明,经文你仔细去看,就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自己的身与诸佛是等量齐观的。如果诸位要不相信,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自己要很冷静的去体会,否则还是不容易了解真相。我现在坐在讲台上,讲堂同学将近一百多人,你们每个人都是佛,我在此地现了多少身?每一个人面前我都现一个身,你们信不信?你看到的我跟他看到的我,是两个我不是一个我。如果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了,《华严经》里面讲的重重无尽你就恍然大悟了。不但你们两个人看我是两个我,两个人看一切物都是两个,决定不是一个。这个道理你不研究唯识你不晓得,你研究唯识你就晓得,境界是自己识心所变的,这要是深入法相,那是其味无穷,给你详细的解释这些现象,是变现的,是梦幻泡影,不是实在的。这是明明我这一身就跟你相等,你有一百个人,我这里现一百个身,你有一千个人,我跟你面对前,我现一千个身,无量无边的众生面前我现无量无边身。不是说到了佛的位次,他有这个能力,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现在有,不晓得。诸佛菩萨有,他晓得,清清楚楚,他一点都不迷,就这么回事情。

  可是诸位要是落在思惟意识里头,这个境界不容易想通,你想的时候只能想彷佛,想个影像,不能到实际的境界。实际的境界,离了心意识,这个境界立刻现前,你就深心信解了;现在你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深心信解。入了这个境界,告诉诸位,轮回没有了,六道也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妙绝了。你们同学要是善学,可以证得,可以证得这个境界,可以入这个法门,其妙无穷。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九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9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清凉大师注子里头说,「一身之礼等剎尘数」,这种现象是周遍的相。要以《十地经》来说,有十无尽界。此地只说了两种,所谓是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从众生当中又开出业与惑。所以我们在此地能看出这四种无尽。「众生无尽,一一众生有多业惑」,这样显示出无尽的意思来。本经所说的这两种是教给我们修观,也就是像般若里面讲的观照般若,唯有如是观照才能够趋入普贤行愿。可见得这两种无尽,就是虚空无尽跟众生无尽,用意是相当之深。同时这个观行也是对治法门,所以才开出业及烦恼,唯有观行是最有效对治业与烦恼的。下面这就说明: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前面两句是「反显」,『虚空界尽』,我们的礼敬才算是结束了;后面这个两句是「顺释」,『虚空界不可尽』,我们修礼敬也是无有穷尽的。这个是事实,就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菩萨修学才是无尽无边无有疲厌,就是底下经文所说的。下面讲: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第一大段「礼敬诸佛」经文到此地,把境界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这个经文末后的结论,后面九段完全相同,在此地说明了,到后面都可以省略。这个意思就是讲,如果不以普贤观行的力量,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念念不断,念念不断才是大乘佛法里面真精进,念佛法门讲的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转,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退转。普贤行愿力从哪里来?这个话我是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大家,普贤行愿,前面讲过,一个是从自己深心信解中,与本经经文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给我们做法缘,内有亲因,外有法缘,从这个地方生起的行愿力。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读经之后要能够直下承当。不要念了之后,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又不是我的,那就不行了,那就与自己不相干了。读了之后,普贤行愿就是自己的行愿,这个才会产生这样大的力量,成就念念不间断。

  总而言之,我们讲到礼敬,前面给诸位说过,一礼之中圆含前面所说的六种礼敬的精神、境界,都包括在其中。从恭敬礼、无相礼一直到总摄礼,最后是无尽礼,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心地清净是定,境界明了是慧,定慧双修,戒学自然在其中,自然全都包括了。经文一定要熟,不熟则观行提不起来,我们在日常修学当中,修观照般若怎么提得起来?所以经文要熟,要熟得透,为什么?熟透了就离心意识,就是自然的了,不必起心动念,熟透了。没有熟透还要想一下,想一下就落在心意识里去了;不必想,境界就现前了,一点都不乱,一点都不错,熟透才能起观行的力量。所以我们一般这些学佛不知道这个诀窍,只是早晚课诵念念十大愿王的题目,那行吗?这不行的。所以早晚功课要晓得它的用义之所在,它是提醒我们的。说一个礼敬诸佛,这一段经文里面的义趣境界统统要晓得,给你提到礼敬诸佛,一切境界都现前。

  如果对经不熟透,道理要是不能通达,那礼敬诸佛就跟小朋友唱歌一样,你问他意思,什么都不晓得。你看幼儿园小朋友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你问他,什么是三民主义?不晓得,不知道;什么是吾党所宗?他也不晓得。他唱得字正腔圆,清清楚楚,你问他意思,不知道。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学小朋友唱歌,那就错了。这一提起来,境界相立刻要现前,这就是起观照的作用,普贤行愿的力量就加持了,我们就获得了。向下九愿统统是这个境界。十愿里面以礼敬摆在第一条,可见得礼敬是在修行行门当中的根本法。

  在世间法里面,外国人我们不谈,外国人一直到今天,可以说要是跟我们中国文化来比较,还是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距。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不如外国人,在某些程度真的不如他们。可是自古以来我们华夏是礼义之邦,今天外国人讲求法治,比不上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礼乐治天下,比法好,我们是以礼治天下,所以说是「不知礼,无以立」。但是礼的精神,《礼记》一开端一句话就说明了,「曲礼曰,毋不敬」,礼就在敬。再看看佛法里的修持行门,你们在课诵本常常看到,一切恭敬,你想想一切恭敬这四个字,与此地这一段经文末后的结论是不是一个意思,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儒家一句话说毋不敬,也把这个意思说尽了。

  可见得我们恭敬绝不是有条件、有对象的,某人值得我们尊敬他,我们对他恭敬,某些人不值得我们尊敬他,那你礼就不周遍了。贤人我们恭敬他、亲近他,不贤之人我们恭敬他、不亲近他,敬而远之。远不是离开他,离得好远,不是的,远是不学他,不是不跟他往来,不跟他往来那哪里有敬?可见得敬,我们把亲近跟远离撇开,那个敬是平等的。这是讲世间法。敬是平等的,孔老夫子对圣贤人,对王宫大臣,对老百姓,对于作恶之人,他是平等恭敬,他称之为圣人。佛菩萨对于十法界一切众生,上至诸佛如来,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一律平等恭敬。我们学礼敬诸佛要从这个地方学。礼敬诸佛它这一个修学方法、目的,诸位应该觉悟到了,修什么?修平等心,而平等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是成佛、成菩萨的大根大本,礼敬是修这个。

  我们今天学佛不能成就,就是我们对一切法里头没有修根本法,这个在佛法里无论怎么样用功苦学,学了一辈子不得其门而入。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修禅不能明心见性,你修密得不到三密相应,你修净得不到一心不乱,原因在什么地方?根本忘掉了,疏忽掉了。如果诸位要是晓得这个道理,从今天起从这个根本法修,一切恭敬。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了,世出世间法都讲求这个道理,由亲而疏,由内而外,由近而远,逐渐逐渐把它扩大。先从敬父母、敬师长这里开始,逐渐逐渐扩大到,自自然然扩大,毋不敬。这个叫真正修行。你说今天一听到普贤行愿教我们毋不敬,我立刻就修平等恭敬,恐怕你还平等不了,真正下手还是有次第的。诸位果然明白道理,真正修学了,你们想想,佛法怎么不会被世间人欢迎?为什么佛法会被人家排斥?这么好的东西哪个不欢迎?哪个不需要?不但善人需要,恶人也需要,他也喜欢人家恭敬他,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个道理。

  佛法到今天所以被人家误会了,就是我们全都落在空谈,没有去做。对教义理解得不圆满,往往只看到一边,看到礼敬诸佛,佛要礼敬,菩萨就不要礼敬,一切众生当然更不要礼敬了,变成贡高我慢。这就是对于经义不了解,古德所谓「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这个意思,你给它解错了。这是说出世出世间的修学都是从礼敬开始,我们应当要修学的,礼敬里面一定要懂得谦让,要谦虚、要忍让。诸位如果读《礼记》,对于这一品经文就更容易理解了。礼是自卑而尊人,佛法的礼也是如此,自卑绝不是叫你带有自卑感,不是的,那就是我们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应该怎么尊重?一定要自卑,自己卑下才能尊重别人。要是自己把自己抬高了,尊重别人怎么尊法?无论对于什么人,佛见到众生他要尊重众生,佛在众生面前也是自卑而尊他,这才称之为佛。你们看《弘一大师讲演集》里面有一篇,教我们学佛的慈悲、学佛的谦虚、谦下,那就是学佛的礼敬,学佛对一切众生的服务。佛在众生面前没有架子,孔老夫子亦复如是,你们可以从《论语》里面看到。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学的。

  下面第二段,「称赞如来」,段落还是三个段落。首先「牒名」: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称是称述,赞是赞扬,就是称述圣德,赞扬其美的意思。这个称述,就是他的功德、他的事情,他的智慧、道德,他的事业,我们把他表扬出来,这个叫称述。赞叹他对于社会、对于大众的贡献,种种功德、美德,这是赞扬。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

  我记得我初到台中去的时候,第一天见李老师,他就告诉我,不可以赞叹别人,不可以毁谤人。我当时听了就感觉得很惶惑,不毁谤人是对的,这个是没有话说,为什么不能赞叹人?刚才我跟诸位讲,我有疑并不马上就问,为什么不可以赞叹?我没有问,我细细的想这个道理,想老师说话的道理,我想这个事情放在心里总有一个星期,我再去请教老师。诸位要晓得,有这么久的时间思惟、揣摩,再去请教,老师给你开示,自己所得就不相同。老师提醒我,他说赞叹人往往比毁谤人过失还要大。为什么?这个人他的程度不到,你一赞叹他就自满了,不能再进步了。什么时候可以赞叹?八风吹不动,如如不动,这个人值得赞叹,你怎么赞叹他都不障碍他,他自己不敢接受,觉得别人对我的赞叹都是太过分,自己还很谦虚、很恭敬,绝不引为自满,这样的人就可以赞叹。就是你毁谤他,他也不生气;你赞叹他,他也不欢喜,他能如如不动,这种人可以赞叹。毁谤他,他生气;赞叹他,他欢喜,这个人如果多人赞叹他,必定要害他。李老师这一说我才恍然大悟。所以佛法处处都是智慧,绝不是感情用事。

  这个地方讲赞叹,赞叹什么人?底下讲如来。你看礼敬诸佛,这个地方赞叹如来,为什么换了个名词?赞叹诸佛不是一样的吗?诸位要晓得,称诸佛跟称如来不一样。(音档中断)

  现在有招生,从前有没有招生?没有,诸位要晓得,教学绝不招生,为什么绝不招生?如果招生,这个里头就有我慢,我是老师,我有学问、有道德,我号召你们大家来跟我学,我很了不起,贡高我慢。佛菩萨怎么样?非常谦虚,你到我这里来,我样样都不行,样样都不如你,实在人家来了,找到了没有办法,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是求学,是你自己来求的,不是我叫你来的。我叫你来的,如果你学不成就,我怎么对得起你?你自己来的,你学成功是你自己,学不成功我也担不了太大的责任。我要把你们找来了,这个责任就大了。现在的社会不一样,现在把大家找来了,找来了不成功,这个罪过可就大了。

  既然老师这样的道德学问,人家要不晓得,怎么会到这来求学?这就要弟子们称赞。称赞好,不是说某个地方老师好,你要到那里去求学,你要跟他去学,不是这样的。只是称赞他的功德,叫你一听到,有这么好的人,我自己发心去跟他学。绝不是劝你应当跟他学,不是的,没有这句话。只是说明他那个地方之好,去不去是你自己的事情。佛门里的赞佛偈统统是这个意思,把佛菩萨的功德处处赞扬称述,到处给别人讲,这就是称述,用歌赞来赞叹,这是赞扬,用意就是替佛介绍学生,为众生介绍好老师。但是这里头不说介绍的话。所以佛听了也是无动于心,绝不是说你称赞了他就欢喜了,你毁谤了他就生气了,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不但是诸佛菩萨你称赞、毁谤他不动心,儒家君子就可以做到这个,就能有这个度量。

  毁誉要动心,在儒家连君子的资格都不够,毁誉一动心,那是小人!君子以上贤人,贤人之上圣人,圣贤君子不动摇,何况佛菩萨明心见性之人。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只是称述赞叹,不能够介绍。譬如说我晓得那个老师不错,介绍你到那边去,如果你到那边去什么都学不到,你会来怪我,你某人为什么介绍我到那里去,害我浪费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精力,我到那里一无所成,这我们自己背因果。我们称述老师的功德,他自己发心去的,他学成了,我们没有功,他学不成了我们也没有过。我们自己要如如不动,他成就与否那是他的事情,而我们为众生、为佛法都尽到了心、尽到了力了。你们想想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是不拉信徒、不介绍学生,可是介绍已经普遍的做了,做得尽善尽美,称赞的功德是在此地。

  我在到处讲经,我是常常称赞李老师的功德。今天你们要想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不容易了,为什么?他老人家年岁太大了,九十三岁了,跟他学不容易了。可是他底下还有几个好学生,可以亲近。所以你们在台中读书的同学,东海的同学、逢甲的同学,我介绍你们去找徐醒民,这个是在台中李老师座下的第一位大弟子,可以说老师下面登堂入室的学生,你去跟他学。他的工作也很轻松,他在省立台中图书馆,他在图书馆工作,事情也不太忙,你们有时间可以直接到图书馆去找他,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去问他。他不会拒绝,他要是拒绝就不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哪一个来找都不能推辞、不能拒绝。为什么?他是以平等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

  所以往往我们自己以自己的心量来猜度,全都错了,某法师地位很高,恐怕不太好讲话,不太好见面,那是我们自己障碍了自己,事实不是这样。像我以前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跟我说,有很多人认为我地位很高,不太敢来见我,实际上我很想跟一切人见面,他们都不来,有什么法子?所以学佛的人把大法师看得很高,不太敢接见,不太敢讲话,错了!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也不懂得这些规矩,一有空就去找他。他给我说这些话,他说其实我一点架子都没有,什么人来我都愿意接见他。可是许多人不敢去、不敢见他。由此可知,这是我们自己心理上不健全,决定不是对方有架子。中部有这么一个机会,大家不要放弃,甚至有时间可以请他们到你们学舍去多做几次讲演,你们同学有疑问都可以请他来解答。

  如来两个字的意思,在《金刚经》里头有两个解释。解释得最圆满的是诸法如义,佛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你们看《金刚经》,这个解释非常圆满。什么叫如?如就是这个样子,一如无二如。我们在一切法里面,如果要真正遵照佛教给我们,我们老老实实去做,百分之百的做到,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是心里面对这个一念不生,这就是如,就是这样,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你要是起一念就不如了,就落在第二义去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就是我们心里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万法皆如。这个世界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清净寂灭相,有没有活动?各种活动都没有停止,活活泼泼,清净寂灭,活活泼泼与清净寂灭是一不是二。你要不肯离开心意识,这个境界相你见不到。

  这个如的意思也是《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宇宙万有的真实相,这个不是虚妄的。由此可知,何谓虚妄?所谓的虚妄就是我们心在境界上起心动念,这是虚妄的。名字是虚妄的,言说是虚妄的,起心动念是虚妄的,离开虚妄的就是真实的。我这个话说得很清楚了,希望同学们细心去体会。虚妄与真实,再给诸位说不二,是同时的,你要入了不二法门,真与妄都没有,这个时候才叫诸法如义。由此可知,诸法如义也不过是不得已建立这么一个名词而已,实际上有没有?没有,实际上连这个名词也没有,这就是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还有一个解释,是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个意思也说得好,与那个诸法如义,实在讲是异曲同工,一切法不来不去,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实在说有相当深度,我们一下还体会不到,我们也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电视很普遍了,你们在电视画面上看,一会这个人来了、那个走了,有没有来去?千里万里都在那个小屏幕上没有动,都在那个屏幕上。我们今天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太空这个星球到那个星球,还是在一个小屏幕上,那个小屏幕上?我们真如本性这个屏幕上,不来不去。你们每天看电视,你要会看,看电视就是修普贤行愿;不会,那有什么办法!

  你要会的时候,每天看几个钟点电视就是修几个钟点的普贤行愿,你跟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有说有笑,他们在那里看电视是心为境转,你在那里看电视是境随心转,修普贤行愿,家人相处在一起很欢喜。要是他们看电视,你一个在房间里打坐或是念佛,人家看到你还不顺眼!你在电视机里面看,看他们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看到自己是如如不动,功夫戒定慧是一次完成。所以会修的人什么地方都是道场,哪有选择的?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个修行方法与什么人都能相处,与什么人都能欢欢喜喜。对自己有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对自己的修学决定没有障碍,三学增上,精进不懈,此地所讲念念无间。所以清凉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有障碍?不会的才有障碍,会了就没有障碍了。

  如果你要说,学佛的人不可以歌舞,这是佛对小乘人讲的。你们自己都没有多想想,如果多想想、多看看,你看敦煌的壁画,佛坐在那个地方,怎么也看到诸天在那里跳舞、奏音乐,又歌又舞?佛自己在那里又歌又舞,为什么叫我们不准唱歌跳舞?这是怎么回事情?他自己做不到为什么限制我们?就以小乘人来说,迦叶还随着音乐起舞,迦叶尊者是示现定功第一的,他是不是把禅定失掉了?不是,那就是禅定,歌舞场合里,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叫真定,身动心不动。表面看跟大家一样的欢乐,自己心清净一尘不染。这要真功夫,这普贤行。你不在这里修,你到哪里修?

  离开五欲六尘修,修得很清净,不能接触,一接触又乱了。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过去在深山里面修行的人,修了几十年,一接触外面五欲六尘,动了心乱掉了太多太多。所以大乘修学的方法就在五欲六尘里面去训练看破,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确确实实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在里面练如如不动,样样明了,智能增长,如如不动就消罪业,智慧增长是长菩提,这样才能真正自度度他。所以大乘菩萨是这个修法,善财童子就是这个修法,你看善财童子什么地方都去,成就真实的戒定慧,圆满的闻思修。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0

  昨天我们讲称赞如来,这个意义告诉诸位了,由此可知,称赞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一章与《礼记》里面的「乐记」关系很密切,诸位要读过「乐记」,对这章就有更深的体会。礼与乐在我们中国过去是教学里面最重要的科目,佛门里面也是如此。你看第一段讲礼敬诸佛,是教礼,这一节就是讲乐,佛法也是以礼乐为主要的教学。现在可以说礼乐都衰了。佛门里面所谓讲梵呗,就是佛门里面的音乐,在隋唐是盛极一时。现在留下来的一些赞,佛门里面这些歌赞,词还存在,如果诸位去看看《大藏经》,里面还有不少。同时这个经典几乎所有的偈颂都可以唱的,谱上乐章都可以演奏。但是近代佛门里面缺少音乐家,所以这个新的乐章我们就见不到了,都还是些从前的老调。而这个老调唱也是板眼都不太正确。同时唱的这个字的音往往我们都不太容易听得清楚。诸位要晓得,这个词要是唱得不清楚,效果就失掉了。为什么?你是赞叹如来功德的,唱的叫人听,哼哼哈哈,听了半天,一个字都没听清楚,这怎么行?人家怎么能知道佛功德是什么?所以必须每一个字要唱得清清楚楚,才能够收到这个称赞的效果。必须能叫听的人心有所感,来发心向往追求佛法,这个称赞的功德就成就了。

  今天我们接着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是解释它的境界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

  这是讲所赞的境界,这个里面有三重无尽的意思,清凉《疏》里面所赞境界,从这个地方看,以及向下的经文里面,在在处处都显示出佛剎之多,诸佛之多,不但佛多,而且这些菩萨众也多,『海会围遶』。这个意思就很深了,不但是要赞佛,除佛之外,这些菩萨海会也是我们赞叹的对象。菩萨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从等觉一直到初发心都包括在其中,都是我们赞叹的对象。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当然对于佛我们赞叹,那些大菩萨、罗汉我们也会赞叹,可是往往把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就忽略掉了。实际上说,对于佛与大菩萨的赞叹,前面给诸位说过,目的是要称述、赞扬他的功德,劝导一切众生来修学,意思在这个地方。对于初发心菩萨这个赞叹,那个意思又不一样,而是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一种鼓励,劝勉他发愤向上,意思在这个地方。初心的菩萨如果要是得不到鼓励的话很容易退心。所以对于初发心的菩萨我们也要称赞。

  称赞的方式非常非常之多,有一些称赞还可以不必用言语。譬如说这个初学讲经,初学讲经的人他讲得不好,讲得不好就没人来听。你来听,天天来听,这来听就是赞叹他,我们俗话叫捧场。他学讲,没有人来听了,他自己就退了心,「讲经太难了,不行,我不是这个材料」,他就退了心。那个讲得好的人你不去听无所谓,初发心的人一定要去听。实在说得不好,不好也得捧场,为什么?鼓励他。他在那里讲,觉得底下还有几个人在听,他老都不走,我每一次讲他都来,他自己信心也增长了,这也是一种赞叹。所以一句话不说,赞叹的意思都到了,这是希望诸位同学们要多思考思考,多想一想。这是讲对初心、对老学的赞叹方式,用心都不相同。可是有一个是相同的,就是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意思是相同的。

  底下一句,这是讲能赞之音。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我们看了这一句,跟前面一段,好像缺了一点,前面有普贤行愿力、深心信解,这个一句只有深心信解的意思在。诸位要晓得,有深心信解必定有行愿的法力,所以他把这个普贤行愿的法力是暗暗的含在其中,意思并没有缺。下面这举例子说,这是能赞之相,就是怎么个赞叹,说出赞叹的样子来,供给我们做参考。所以我们用的时候要活用,绝不是呆呆板板的用。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

  赞叹当然是以歌咏赞叹为主,歌唱,『舌根』是第一,总是要用上它的。此地所举的这是『辩才天女』,佛在经上说有这么一个人,这是得无碍的辩才,佛在《最胜王经》里面所说的,这个「辩才天女」她有大功德,获得了辩才无碍。可是这个地方前面有两个字,『出』是超出,『过』是越过,比这个辩才天女的辩才还要超出。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实在做不到。虽然做不到,要有这个愿,此地是叫我们发愿,我们应当有这个愿。底下我们文把它念下去:

  【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这是说明能赞之相。经上讲这个天女她这个辩才几乎与佛相等。既然有如来这样的辩才,有佛的这个辩才,怎么能够更超过?这两个字是不是夸大之辞?这是值得我们推敲的。实在刚才讲,不容易超越。此地是讲的普贤菩萨善巧方便,是勉励修行人要发最殊胜的心,做这样的一个观想。因为做这样的观想,我们的心永无厌足,我们好,好还要求好,绝不能满足,绝不能中止。我们在世间法里面,五欲六尘里面,我们要知足,知足常乐。我们在佛法里面不能够知足,知足那就是佛说的止于化城,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成了佛,成了佛也不住在佛位上,这个意思我们必需要能够体会得。成了佛了,你看佛还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永无疲厌,这就是到成佛了他还不止住。不像小乘人,小乘人证到阿罗汉了,他满足了,这就所谓是止于化城,他停止在这一个阶段当中。大乘佛法里面永远是精进无懈,不停止,自己成就了之后,他利益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念念不忘众生。所以众生无尽,菩萨行愿也就无尽。所以说「出过」的意思。

  现在以殊胜解力,解是理解,最殊胜的理解,这是般若智慧,绝不是这个思惟分别所能够达到的,思惟分别是有限的,般若智慧是没有限,是无限、无尽的。所出的音声遍合法界,法界有多大,它的音声都能够达到。我们现前在感官里面,我们的音声,实在讲这个范围有限,纵然藉科学的这些机器,我们的音声充其量只能达到地球附近的几个星球,要到太虚空很不容易。这个是指什么?指我们的耳根。实际上这个音声,即使是再轻微的音声,在理论上讲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你们学过物理,学过这些理论,譬如说太平洋,你拿一个小石子投到这个海洋当中,它起了一圈一圈波浪,这个波浪在理论上一定达到四周的边际;换句话说,它能够振动整个的大洋,这在理论上一定是这样的。我们这个音声,再微细的音声,也是如此,也是达到尽虚空遍法界。

  很可惜的就是我们的耳根不太灵光,我们讲音波,这个音波高的我们听不到,低的也听不到,无量无边的音波只听到当中的一小段,很小的这么一段。眼也是如此,我们眼能够见的光波,长波、短波我们都见不到,也只能见到这么一点点。所以我们这个六根能力太有限。如果我们六根能力要是到无限的话,各种光波我们都能见到,各种音波也都能听到,那你就相信了,我们的音声周遍法界。可是我们六根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圆满的境界?给诸位说,能!佛给我们讲,我们六根本能就是周遍法界的,周遍法界是本能。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了,实在讲不是能力丧失,是作用丧失,好像这个机器一样,它有了故障,有了故障勉强还能用,但是不太清楚,有了故障,远的地方收不到,近的地方还可以,这是有故障。这个故障是什么?障无量无边,把它归纳起来叫二障,烦恼、所知。这有了二障,所以我们六根的能力大大的减弱了。这个障碍你要是能够把它清除掉,除得愈多,你的本能所显现出的就愈大。

  这个天人有五通,天人有天眼、有天耳,他的能力就比我们的强。可是声闻、缘觉那比诸天的能力又要强了。你像经上说,阿罗汉能力里面强的,他们虽然同是阿罗汉,都具足有天眼,那个天眼通各人还是不一样。正如同我们都是人,我们在人间都是人道,我们的视力也不相同,有的人视力很强,有的人很弱,不一样。我们讲最好的,阿罗汉里面这个视力最好的,佛给我们讲,他的眼睛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假如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我们现在所发现的银河系,在这个银河系里面每一个星球,在他眼睛里看,就跟看在眼前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他有这个能力。阿罗汉能力最差的,也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所以是比这个诸天那是高太多,诸天没有这个能力。菩萨当中见性的大菩萨,那更不必说。所以菩萨见百千界,阿罗汉见一个大千世界,菩萨能够见十个、百个、千个。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佛眼,我们常讲五眼圆明,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完全恢复,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所以学佛无非就是恢复我们自己本能而已。

  辩才,佛法里面一般讲有四种,所以叫「四无碍辩才」,这是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说到的。第一种叫「法无碍辩」,法就是指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他都能够通达而没有障碍。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无论是讲四辩、是讲七辩,它都排在第一个,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可是世出世间法要通达,诸位想想,谈何容易?出世间法,我们不说多,就说这个三藏经典,现在的印刷术发达,我们把这个经典经文都缩小了,现在一部藏经摆在这里,在书架上摆满,这是一部。在从前这个藏经,这个一个字大概都有一寸,寸楷那么大,都是寸楷。所以这个一部大藏经摆起来,我们这一个图书馆都摆不下。所以从前藏经楼摆多少?也不过就这一部藏经而已。这一部藏经你要是能够把它都读一遍,最低限度也得要三年的工夫,这个进度还得要快。我们中国人最初编辑《大藏经》,这一部藏经有五千多卷,这是宋朝时候最初编辑的,五千多卷。以后陆陆续续翻译再收进去的,现在我们以《大正藏》为标准,这是日本人收集的,很丰富。(音档中断)

  如果要不通逹,自己修学都有障碍了,自己都有障碍了,那还能教人吗?这个问题就来了。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告诉我们,如果世出世间法要不通达,没有办法自行化他。这个世间法它不说外国的,说中国的《四库全书》,出世间法三藏经典。我们想想,绝不是一生的能力能办得到的。李老师就教给我这一个方法,有办法,什么方法?就是求感应,从感应当中去通达,这个法子妙极了。我们晓得,六祖大师他没有念过书,他也不认识字,他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你只要给他一说,他马上就给你讲解,他懂得好像还比你多,说得头头是道。他那个通是怎么样通?不是学来的,这个智慧叫「无师智」、「自然智」,这个智慧现前了。

  怎样求感?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3:51 | 只看該作者
诚到了极处,叫至诚感通,他教给我这四个字,以至诚心去求感通。这个方法与佛法里面修般若非常的接近,在理论上可以能够讲得通,我们要晓得这个方法。如果用思惟,给诸位说,有些地方你想不通,到不思惟的时候,诚敬到极处了,一下就贯通了。像这个情形,也许你们同学当中有这个经验,凡是讲经的人这个经验都很多。我在台中那个时候初学,还没上过台,到台中还没多久,菩提树编辑朱斐居士,轮到他们夫妇两个人上台讲经。台中的教学一次是两个人,两个人一组,两个人一起上台,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看起来好像是翻译,实际上两个人是用相同的讲稿,你讲一段,我讲一段,好像是翻译,它是这个学习的方法。

  但是这个讲稿是口语讲稿,在上台之前全部要把它写出来,要写出口语讲稿,这是李老师当年教学。所以这个写口语讲稿很苦,一个半钟点这个讲稿要一万多字,差不多将近一万五千字的样子,就是一个半钟点才能够应付得下来。因为有两个人讲,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那么就打了折扣了,所以这个讲稿大概是在八千字的样子。他们两位选的经,台中的学生选经是自己选的,选了之后给老师,老师点头同意了,那你就可以学这个经。他们两位选的就是《普贤行愿品》。头一天把经题讲下来了,第二天他就来找我,朱斐来找我,求我帮忙,帮什么忙?帮他写讲稿。我一个星期交八千字的讲稿给他,而且这个八千字讲稿是三天要完成。为什么?他要去练,他要去预备,至少要给他两天时间,他要去准备。先在这个小班里面讲一遍,第二次再上台。

  好,我就答应试试看,我就给他写。写的时候遇到困难,我那个时候参考两个批注,一个就是清凉大师的《疏钞》,另外一个就是慈舟法师的《普贤行愿品》讲义,就参考这两个注子。遇到困难,写不下去了,想也没用处,想也想不出来,干脆不想了,拜普贤菩萨,拜个二、三百拜,意思通了,拿到笔都来不及了。这个就是李老师教给我的至诚感通,不想这个意思就现前了。我每次听朱居士讲经,听了之后,自己学经的信心勇气倍增,为什么?我写这个讲稿,他在台上讲演,我自己的讲稿我自己来讲比他更熟,更能够传神。这是讲至诚感通,一点的感应。

  就是我们世出世间法要学,但是不要钻牛角尖,懂多少就是多少,不懂的不要去思索,不要去研究,思索研究都是枉然。不懂怎么样?重头再来一遍,古人所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世出世间的教学都是叫你开悟的,你要是去研究、去分别它,这个是把你的悟门堵塞了。所以心要虚、要敬才灵光,心里面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这心就不灵,不灵就不会开悟了。所以心要敬,要诚、要敬,至诚恭敬就能够感通。在方法上说,一个人要是讲通一切经,这个事情确实是相当难。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大师,哪一个不是大通家?世出世间法他都通达。虽然通达,可是人家标榜的一门,这在前面的意思都跟诸位说过了,标榜一门,用意都是勉励我们初学一门深入。

  门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像我们隋唐时候,在中国建立八大宗,这是讲大乘佛法,宗宗都是第一。五台是华严道场,华严第一;天台是法华道场,法华第一;慈恩是唯识的道场,唯识第一、法相第一;终南山道宣大师在那里弘扬律宗,戒律第一。诸位想想,门门都第一,没有第二的。实际上这些人是哪一宗、哪一门他都通达,标榜一门,他这个山门,它有个特色,这个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我们样样都弘,你自己虽然是圆融贯通了,你的学生所学的就有限。你们要不相信,可以做个测验,现在有佛学院,佛学院办得很多,三年的、四年的,课程有几十种,在这个三、四年之间要学三、四十门课程,我们图书馆给大家试验,我们也以三年、四年的时候,学多少?学一部经,学一种。四年之后,学一门的东西一定超过佛学院。佛学院学几十种,心都分散了,他是样样都懂,样样通样样都松。四年学一样东西,这一样能够出人头地,专攻,专攻这一部并不是说别的东西不学,别的东西可以看,可以去参考,所有的东西会在你的一门上。

  我们图书馆今年有一些同学要求,希望把《华严》、《楞严》继续来讲,所以我就问,哪些人想学?学《楞严》的,专注在《楞严》上;学《华严》的,专攻《华严》。可是我们这里讲经的时候,每一种经论都要来听,你的功夫用在一门上,这样才能成功。不是说我只学这门,其它的我都不要听、不要看了,那不行,那孤陋寡闻,你一门也不能成就。样样都听,力量集中在一门上,有一门主修,这样才能够成功。所以我们看到从前这些古大德的道场,他就是一样东西周而复始的在那里讲。学的人也了不起,他专学那一门东西,他对于这一门他能够听多少遍?听几十遍他不厌倦。你们看看南山律师的传记,道宣大师听《四分律》,听一些讲解《四分律》的,他听了二十多遍。清凉讲《华严经》讲五十遍。看看人家那个学习的精神,我们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我们听了一遍,这个东西我已经听过了,不要再听了,这怎么行?

  我有一次不知道是在哪个地方讲《金刚经》,有遇到一个大专同学,他说这个《金刚经》他听过了,不要听了。听过一遍,《金刚经》他懂得了,他已经学过了,大慨他那个学分修满了,毕业了,不要再学了。你们同学们也许听过台中慈光讲座的「十四讲」,我给你们说,李老师讲《十四讲》,我听过十一遍。我离开台中,《十四讲》我自己讲大概恐怕也讲将近有三十遍。给诸位说,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了,就不是别人的了,一遍不行。我在台中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我就提了一个标准,学的东西要在讲台上讲,最低限度要讲十遍,才算是你自己的,你要没有讲过十遍,这一遍、两遍讲完之后忘掉了。所以古人学那个东西,他一生就讲那个东西,他不讲第二部东西。譬如清凉一生就讲《华严》,他不讲别的,智者大师一生就讲《法华》,不是别的他不会,他专门讲这一样东西,这一样东西熟透了,变成自己的。中文所翻译的经有三千多部,三千多部尽管你去选择,你自己选择你爱好的,这一门选了之后就要专攻。

  所以我这些年来,我也是到处苦口婆心的去劝勉别人。可是劝了这么多年,都没有人听。所以最后想想,劝人不如劝自己,靠人靠不住,还是劝自己要紧。我劝什么?我总希望说一个寺庙,台湾寺庙这么多,一个寺庙能够有一部经。譬如说台北市,假如是华严莲舍,专讲《华严经》,这一部《华严经》周而复始的在这里讲,十普寺专门去讲《普门品》,周而复始,临济寺专门讲禅宗语录,与你这个道场招牌相应。我在圆觉寺讲《圆觉经》,在禅林寺我讲《禅林宝训》,我都看你那个招牌是什么,我给你讲什么。假如是能够这样讲法,真正有人发心这样讲,当然最次讲没人听,刚才给你说了,把人都讲跑了,可是讲的人要有勇气、有毅力、有决心,人统统讲跑了,桌椅板凳还在,对着桌椅板凳讲。你对桌椅板凳讲个一年、二年、三年,别人一看,这个法师了不起,都来听了,到那个时候你的法缘比谁都殊胜,这个法师了不起,桌椅板凳他都对它讲,那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说,没有不成功的。头一关很苦,很难过,这一关破了之后,后面那迎刃而解,那很轻松,头一关难过。

  所以我在五十六年,佛光山刚刚创办的时候,星云法师找我到他的佛学院做教务主任,我在那边干了一个学期,我提的意见,贡献给他的,他都没有采纳,很可惜。他那个时候有一百多学生,我这个意思就是同学两个分一组,就像台中那个办法,两个人专攻一部经,换句话说,一共这个经可以选五十多部。假如从那个时候起,两个人学一部经,五十六年到今天十几年了,那还得了!这一个人在一部经上下了十几年的工夫,都是世界顶尖人物。我年前到佛光山去了一趟,我说那真正是佛光普照全球。张居士在那边做普门中学的副校长,我就谈到这个往事,他听了也非常感慨。他说确实如果从那个时候真正用这个办法,你们学《弥陀经》,你们就专门讲《弥陀经》,专门在《弥陀经》上用功夫,周而复始讲了十几年,你就是阿弥陀佛。你讲《普门品》的,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名符其实的。你要是十几年来统统天天在搞《普贤行愿品》,你不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菩萨?佛光山就有一百多个活菩萨。

  我这个话今天在此地重复再提出来,劝勉你们同学,你们同学在今年选择一种,专门去攻,专门去读诵,专门为人讲解。不一定要讲台,两个人、三个人都可以讲,随时随地都可以讲,有机会就讲,天天不断的讲,你讲个十年、二十年,你自然就成了菩萨。你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念佛也往生,为什么?你是菩萨!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一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1

  好好的学一样,选定之后不能见异思迁,一会儿看这个经也不错,那个也很好,那就叫着魔了,魔来了,选定之后就如如不动,要真正能够信解,法门是无有高下,门门第一。在近代,在家居士当中成就的人不少,你像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他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写成一部《金刚经讲义》,可以说今日之下《金刚经》的权威。周止庵居士一生在《心经》上,《心经》只有两百六十个字,你们看看《心经诠注》,他先后也是用了四十年的时间,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像梅光曦专门攻唯识,杨仁山居土专攻《华严》。你看民国初年这些大居士们,他们一生几乎就是一部经,一门深入,在一部经用上几十年,所以有很大的成就,一般的出家人都比不上他,这是我们特别要记取的。

  这个四无碍辩第二就是义,义是讲义理,就是一切事的道理,道理要通达,理上要贯通。理要是通了,事可以说是无有不通之理,理通了事也就通了。因此,这个修学一定要着重在教理上,才能够做到一切法无不通达,从教理上着眼。因为理是贯一切法的,所以古人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道理就在此地。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理就是一个,真理。这个理是什么?就是一心,《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的一心为本源,一心是真的,是贯一切世出世间法。如果我们读经没有办法掌握到教理,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着重在教义上,教义是义理,义理是局部的,还是理,是局部理。教理,譬如说是根本,教义是大的枝干,千万不可以寻枝摘叶,那就麻烦了,那就很难贯通。譬如说学这一部经,只懂这一部经的道理,换一部经就不懂了,这怎么行?这不行。这个经上的道理懂了,看看别的经,处处都通了,触类旁通。所以至少要通与这个教义类似的,至少这一部分要能贯通。这是我们讲的教义,着眼要在这个地方,不着重在文句上。佛的四依法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可见得义的重要性。四无碍辩这两条都是着重在理法上。

  第三「辞无碍辩」,辞是言辞,言辞不但要无碍,言辞要美,人家听了才悦耳。我们要达到言辞的美以及无碍,言辞是要学习的。学什么东西?古人说的话很有道理,教我们学诗词,所谓俗话讲读了《诗经》就会说话了。那不读《诗经》难道就不会说话了?说话人人都会说话,不过言辞没有人家那么美。所以诗词是丽言,美丽的言语。这是我们值得重视的。在过去的教学,小孩一上学就念《千家诗》、念《唐诗》,意思他不会懂,小孩怎么会懂得诗里面的意义、境界?他不懂。但是就是叫他念熟,就是叫他熟背,将来帮助他言语,帮助他写作,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诗的教学在从前是列在初级,刚刚开始就学这些东西,而不是像现在把它摆在大学文学系里面,不是的,以前小学就学,从前小学学的东西现在大学才学。

  说到这个地方就感慨万千。我告诉你们一桩事情,我们这个地方的刘居士,他的小孩今年小学三年级,四书可以背一半了,你们念中文系的有没有能把四书背下来?再告诉你一个郑石岩居士,他很少到我这来,年前到我这来过,他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幼儿园中班,一个是幼儿园大班,四书也差不多都背完了,幼儿园就开始。他两个小孩带到我这里,我非常喜欢。我就告诉他们两个人,我说你们做父母的有责任,小孩既然从这个时候已经欢喜念,能够背得下来了,一定要督促他背两百遍。他问我要背这么多遍?我说要!没有两百遍不能扎根,两百遍背下来,他将来到了八十、九十都不会忘掉。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现在国民教育是九年,到小学这六年当中,把十三经、诸子里面重要的东西选出来统统叫他背。我告诉他的父母,小孩到学校考试有六十分及格就行了,不要跟人家争,把这个时间、精力背中国的古典。到国中就随他去。将来他读书一帆风顺,他的国学能在这上奠定基础,恐怕将来他到大学,他的国文老师都不如他,这是我们可以能够想象得到的。我也希望你们同学们要留意这一点,将来你们结婚有了儿女,从幼儿园培养起。这个不是为你一家,这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整个世界培养人才,培养底下一代,人才是国家之宝,我们国家有人大家就有福享了。人才一定要从小培养。我们这一代父母疏忽了,没有督促。

  你们这一代实在讲很冤枉,我们这一代父母没有督促,父母过失还不大,为什么?抗战期间,抗战八年,我居住的地方搬来搬去,恐怕至少搬了几十个地方,八年走了十个省,没有交通工具,完全靠两条腿走,所以生活极不安定。我父亲是军人,他在前方作战,我们在后方,照顾不到的。我从小学二年级就训练独立的生活,早上起得很早,早饭我要下厨房去烧。目的在从小培养自己独立能力,万一将来兵荒马乱当中流离失所了,你一个小孩怎么生活?所以在那个时候父母考虑到这一点,小孩从小要培养他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你们是生活在安定之中,不知道这个苦处。我能够念一点书,都是在台湾一面工作一面念书,也是从二十几岁才开始。所以背书的年龄过去了,这是愈小愈好。

  过去我们不晓得这个利害,今天我们觉悟了,我们的过失希望底下一代人不要再犯,我们把这个机缘失去了,希望下一代这个机会我们要特别留意,要给他,不能叫他错过,从小要培养他。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尽到责任了,在菩萨道上我们也真正是菩萨。所以郑居士的小孩能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一些朋友看到都很佩服,必定仿效,你看人家的小孩这么一点大,四书都能背了,我家的小孩也得好好管教他,一定照学,否则到将来不能跟人家相比,这一定的道理。我叫他背唐诗,《唐诗三百诗》我手上有一个好本子,我影印了一份送给他。我这里大概还有六、七份,你们同学如果要,在这里登记,我们一齐拿去影印。这个本子是读本,读诵本,要看批注另外有批注的本子。这是讲的辞无碍。

  第四是「乐说无碍」,乐是爱好,这是属于慈悲心。既然世出世间法一切事理都通达了,又有无碍的辩才,如果你懒得给别人说,不愿意教人,那也是枉然,只有自受用,别人得不到好处。所以第四种就是喜欢为别人演说,欢喜教别人,在佛法里是属法布施,你要乐意帮助人。实在讲教学是相长的,如果你不肯教别人,实实在在有许多问题你自己不能发觉,到你教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没有教的时候,好像我读这个书,没有难处,从头到尾没有问题;到你一上台一讲解,问题多了,处处都是问题,这个难处就来了。所以实实在在讲教学相长,对自己收获非常大,听讲的人得的实在是很有限,你讲的东西遍遍都不会一样、遍遍不相同。这是无碍,我只给诸位介绍四种。

  四无碍辩才在佛法一般讲是在法师地才具足。法师地是什么地位?十地菩萨第九地是法师地。凡是九都叫做法师,都可以称之为法师,譬如十住第九住是法师住,十行第九行是法师行,十回向第九回向,你们看《华严经》的经文就能看到。第十位是圆满,叫灌顶住。第九居在法师的地位,就是四无碍辩才统统具足。

  底下几句话说,「微妙舌根」,如大经里面所讲的菩萨,尤其是大菩萨,登了地的大菩萨,具足圆满的舌根,这个圆满是说他说法的圆满,实实在在就是此地讲的圆满的辩才。第一,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一切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心行更是无量无边,他都知道,都能说得出来,这样说法才能够契机。第二「开示演说无尽法门」,法门就是对治我们心行的,好比学医生治病一样,众生的心行就是病状,病是怎么生的、是怎么个情形,他能讲得清楚,演说法门就是给你治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诸位要晓得,佛法无非是对治我们不正常的心行,所以佛法讲对治的方法。第三种就是「赞叹诸佛无尽的功德」,第四种是「演畅慈辩无尽」,第五种是「能开阐大乘助道」,在大乘法正助两种方法,都有能力为一切众生开示阐扬,发扬光大。

  第六种是说「遍覆十方虚空舌」,佛门常讲的广长舌相,这个里面有事有理,经里面多半着重在理上说,就是以慈悲的教学、演说,能够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就是这个意思。第七是「普照一切佛剎舌」,这是讲的智慧光明,智慧光明表现在言语上,所以言语也是光明的一种,光明遍照,言语亦属于光明的一种。第八是「普使众生悟解舌」,这是从效果上来说的,教学目的是要叫众生开悟,如果你教了,教了众生没有开悟,换句话说,必定是方法不太妥当,如果有善巧方便,必定能令众生开悟。这就是说诸佛与大菩萨,我们要遇到他很容易开悟,为什么?他的方法巧妙,技巧高明,能够针对我们自己的毛病,所谓是药到病除,这是高明的大夫,没有治不好的病,就怕你碰到大夫不高明,不但治不好反而把病加重了。

  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好法师,道安法师,这大家都晓得,台北的大专讲座就是道安法师倡导的。这个事情是在民国五十八年,那一年我第二次,佛光山的夏令营,请我在那里讲点东西。我们北部有十几个同学参加夏令营,回来以后,到台北来找我,希望我给他们开个班。我说找我讲一点东西可以,我没有庙,没有场所,你们去找场所。他们就到很多庙里去拜访法师们,人家都不同意。找到松山寺道安法师,道安法师说没有问题,好,我来办。道安法师是第一个在台北市创办大专讲座,对年轻人非常的照顾。他死就是死得很冤枉,他不该死,他那点小毛病遇到蒙古大夫把他医死了,真叫冤枉!这是一点常识,我在此地顺便告诉你们。

  道安法师没有病,他是晚上,他住在松山寺楼上,所以这个年岁大的人,他是单独一个人住,很危险,我现在对这个事很注意。没有人照顾他,如果有一个人他就没有事情。他晚上起来到洗手间不小心跌了一跤,冬天很冷,洗手间地下都铺磁砖,跌了以后,大概是跌得很重,然后又站起来,站起来走了几步又跌了一跤,这一下就爬不起来了,于是乎在洗手间就冻了一夜。那一天正是我们图书馆馆长高居士她先生过世,请道安法师去说法,约的时间是八点钟。结果八点钟道安法师还没有到,我们就打电话,打电话没有人接,于是派两个人到松山寺去问,到底是什么情形?结果敲门没有人答应,把门弄开了之后,人进去,道安法师躺在洗手间。

  他是被冻的,冻的急救有常识,不能马上用热的东西给他暖和,不可以,要用凉水给他按摩,使他能够恢复,这样就对了。他们这些人没有常识,马上把老和尚送到医院,开上暖气,给他盖上被子,还用热的炉子,怀炉,这里一个,那里一个,这下好了,把寒气一齐逼到里面去了,发不出来,冤枉死了。到以后老和尚被这个怀炉烫伤,肉烫破了,可能是破伤风死的。这就是被这些没有常识的人胡整,把他整死了,冤枉,实在太冤枉了。这个常识不够,那些人也不是坏心,都是好心,好心把和尚整死了,真是冤枉。所以诸位要记住,你们家里如果父母年岁大的话,绝不能让他一个人单独住,必定要有个年轻人照顾,有什么事情马上就晓得。道安法师如果有侍者在楼上,就不会出这个事情。

  底下一条讲「悉令诸佛欢喜舌」,怎么会叫诸佛欢喜?诸位要晓得,诸佛所欢喜的是弘法利生,这个是诸佛所欢喜的。如果人人都能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诸佛就欢喜了。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前一点钟给诸位说,我们自己必须要一门深入,无论在解或者在行,都要专一。要讲到求学,有时候学校同学们请我去讲演,提出了许多问题,我说是说了,怕的是大家做不到。佛陀给我们讲的四依法,我们今天能够遵照四依法来修学,我们就亲近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离开过他了?没有离开过。他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心意识。我们能做到这四点,就是一天到晚跟释迦牟尼佛在一起,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你要不能照这个教训去做,一天到晚跟释迦牟尼佛手拉手,也不行,也没有用处,佛是佛,你凡夫还是凡夫,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亲近善知识要接受他的教诫,有疑问去问他,远道的可以通信,现在方便了,在外国,国际电话也很方便,一接就通,可以请教的。这个叫做亲近善知识。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诸佛欢喜。

  末后一条「降伏一切诸魔外道」,这里面方便实在是有许许多多,降伏魔外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要紧,就是必须要灭除一切生死烦恼。生死有两大类,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有这两种。到达大菩提、大涅盘的彼岸,也就是圆满成佛。菩萨如果能够依照这些方法修学,就能获得如来果地上的广长舌相,遍覆一切诸佛国土的广长舌相。

  下面一段经文是「总结无尽」,我们把文念念,不需要多解释,因为每一段后头是一样的,跟前面是相同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你们看到普贤行末后两句话非常有味道,不疲不厌,『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十段前面两段是基础,正如同世间法礼乐的教学,这是大根大本,我们要用心认真的去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先学着待人要有礼貌、有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要有敬意,有礼貌,在在处处我们称赞人家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缺点不要去理会,不要把它放在心里,优点我们要赞叹。如果这个社会上大家都赞人善,恶人都不造恶了,自自然然就变化了。我们今天看看报章杂志、新闻媒介里面,处处都是在那里说人家坏事,坏事说多了,好人他也觉得,我做这么多好事,好事谁说我?做了坏事,报纸上登这么大字,出了名,他也就干坏事了,这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

  我再劝诸位同学,凡是像有暴力的,对我们心情有不善影响的,这些电影、电视不看。为什么?因为你自己功夫不到家,你看了之后阿赖耶识落印象,给你自己在修学上添障碍、添麻烦,这个要注意的。真正到不动心了可以,所谓是八风吹不动,那个境界可以。我们现在到不了那个境界,换句话说,就要选择,选择善良,对我们身心有好的影响的,我们选择这些,不良影响的我们要远离它,你自己要能够善于选择,这关系很大。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家亲眷属、朋友同学之间,隐恶扬善,这就是修普贤行。如果还到处说这个人坏话、那个人短,你修什么普贤行?普贤行愿里没有教你毁谤别人。

  也正因为如此,佛制定戒律,出家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不准没有受过戒的人看,你出家没有受戒不准看,在家人更不能看。难道戒律有什么秘密不成?愈是不叫你看,愈偷偷的看。实际上佛是大慈大悲,你要不看,出家人有什么过失你不晓得,你对他还很恭敬的;你要是看了,这个犯了戒了,那个又犯了戒了,一天到晚脑子里都看到别人犯戒,都看到别人的过失,一天到晚在毁谤三宝,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不看,减少你造罪业。你看佛的心多慈悲,不是不能看的,你要是不毁谤人,一切恭敬,那你没有受戒也可以看。因为你一切恭敬,对恶人、破戒的人也一样恭敬,像佛一样恭敬,那佛这个戒就不要制定了,出家戒你们大家都可以看。所以佛法决定没有秘密,一切设施都是大慈大悲。

  看底下一段,第三段,「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这一句是别名,底下解释他的境界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遶。】

  这个一念诸位就晓得,这是所供养的境界。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几句是讲所列的供具,此地都是举一个例子,我们一定要晓得,要能够举一反三。供养非常重要,俗话常说,珐輪未转食轮先,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办个讲座,如果我们没有道粮,大家到这里七天,我们在这里听七天经,这个地方很穷没有饭吃,我们都要在这里饿肚子饿七天,你们能受得了吗?受不了。所以头一桩大事情就是要解决衣食的问题,佛门讲四事供养,我们才能安心办道。

  再告诉诸位,一般人要求福,佛门里面好修福,佛门真正办道的地方这是修福。一些世间人不懂得,到神庙里面去供养,你看看这几天过年,龙山寺、行天宫,到那里去烧香、拜拜去供养的不知道有多少,他能不能得福?决定不能。妈祖,那些人怕他,我不怕他,妈祖能不能保佑人?不能保佑人。你有福是你命里该发财,该有福的,如果你供养他,他就可以赐福给你,妈祖受人家贿赂,去帮人家忙,他犯了什么罪?不得了,他有什么能力?福是自己修的。所以我们要晓得真正的福田。

  我在出家以来,一出家就讲经,讲经二十多年了,一般寺院对我都不欢迎,因为我所说的他们听了不太满意,我是教人不要盖庙,盖庙钱花得很冤枉,不能修福,庙里要没有道,这个庙就是是非场、斗争场,你不但没有修福,你在那里造罪,何苦来?所以一般人没有智慧,迷信,认为拜神、拜菩萨,佛菩萨就能保佑你,哪有这个道理!你没有听说过,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保佑你?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之所以能保佑你,是你懂得道理,见到佛,我自己就是佛;见了菩萨,我要学菩萨;见观世音菩萨,我要学大慈大悲;见地藏菩萨,我要孝顺父母,这是保佑你。不是说你天天给他磕头,念经给他听,每天供几支香蕉水果,他就保佑你了!这是世俗的迷信。

  佛像是表法的,它代表一种道理、一种方法,塑这个像放在那里是提醒你。如果每天有一个人在你旁边,你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你听了不厌烦?塑地藏菩萨像,天天看,不厌烦,它就是提醒你,观世音菩萨像提醒你要慈悲一切,以慈悲心待人处世,文殊菩萨是提醒你要求智慧,普贤菩萨就是提醒你这些理论方法智慧要表现在生活上,要把它做到,不是空口说的,要表现在生活当中。所以佛菩萨形像是提醒我们的,这是无量功德,这就是保佑我们。那些天神,我们是真正佛弟子,走到神庙里,你是没有天眼,你看不到,你要有天眼就能看到,那个天神早在大门口迎接了。你到庙里去一坐,他在底下就顶礼了,真的一点都不假。世间人怕妈祖,我们到妈祖庙,妈祖早就在门口迎接了。所以要晓得道理。

  修供养,真正的道场,这是真正的福田,正法道场。所以大家在这个地方七天,凡是在这里供养你们的真是培了大福报了。我不但在此地给诸位讲解《普贤行愿品》,我也修供养,我过年的时候人家供养我的钱,我全都供养你们吃饭,都供养给你们了。明乘法师也很好,人家送他的钱他不要,他退回来了。我说打斋供养。这是修真正的福报,比盖庙塑佛像功德还要大,这是真正的福田,四事供养。也许你们会说,我们是初发心,什么都不懂,供养我们有那么大的福吗?福大,你们是初发心的菩萨,更需要培养。这就说明供养的意思。如果这个地方有个善人、有个善知识,我们要不晓得供养他,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他在此地生活成问题他就到别地方去了,他在哪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有福报。

  你们再看鸠摩罗什大师的传记,我们国家在古时候对于贤人的恭敬,鸠摩罗什大师到中国来是中国派兵抢来的,他是人家国家的国宝,人才。他当时在龟兹,龟兹在现在新疆天山南麓,和阗一带,是个小国,当然没有办法跟中国抗衡,我们中国派了七万大军到那里去,干什么?就是为了要这个人。你把这个法师给我们,我们就不打仗,兵就撤回来;你不给我们,我们就打仗。就为这个事情,为一个人。人家也不肯放,但是打不过,没有办法,法师也很好,法师劝他,我还是去,免得两国战争,要死伤多少人,生命财产损失多少,何况还是打不过,最后还是被人家抢去。国王还不错,听法师的话。这样我们把人家请来了。

  从前对贤人多尊重,不像现在。这些诸位要读书要留意。我们遇到贤人,遇到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我们一定要供养他,要照顾他的生活,要把他留住,请他讲经说法,请他在这一方弘道,这一方就有福了,大家都受益。广修供养最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二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2

  第三页第七行,「广修供养」,请看经文,我们从头念: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遶。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一段意思跟前面两段大致上都相同,说明它的境界,以及供养的因,因是他力是普贤力,自力是深心信解,跟前面是一个意思。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下面就是列供养具,这个文我们昨天念过,我再念一遍。『悉以上妙』,供养具里面要注意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让我们自己尽心尽力的去办,我们有多少能力,贡献自己心力,这就是「上妙」。所以上妙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有财富有能力的,他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做不到,譬如佛前供具,有些福报大的他的供具都是金银七宝,在他是上妙。我们的能力能够做到的,已经尽我们自己的心力去做了,在我们也称之为上妙,尽心尽力就叫做上妙。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不必一定要学别人的标准,那就错了。

  佛门里面有许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看到经里面往往讲供具都要讲到最好的,自己没有能力、没有钱,怎么办?去借钱,借高利贷,来佛前办这些供养具,给诸位说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你在佛前供养,好像你自己满有体面的,自己要受累、要受苦,这个不是佛法,这个颠倒了。尽心尽力就好,功德就是圆满的,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这就自己来说是上妙,做到尽心尽力了,尽心尽力也就是尽善尽美,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所以佛门里面并没有标准,标准就是在自己的恭敬心,心到了,标准就达到最高处。

  供养具里面在这段文里头举的有花鬘、音乐、伞盖、衣服这些东西,总而言之,不外乎四事供养,四事供养就是我们生活必需品。第一是饮食,昨天跟诸位说了,珐輪未转食轮先,就是我们尽心尽力把饮食要办好。第二就是衣服,此地也有『天衣服云』。第三种就是卧具,第四种是医药。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不能缺少的。这个地方有香花,这个花是代表色尘,香里面就含着有味尘在里面,不但是鼻根所嗅,舌根也能所尝,举的例在表法的意思来说都很圆满。一般讲花是表因,因为结果之前先开花,因代表菩萨行,果是代表如来所证的无上菩提涅盘,佛前供果表这个意思,供花代表修因。并不一定说一定要布置得很漂亮、很庄严,这个当然也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真正的意思是有代表的,让我们见到花就想到要修行,就晓得花开了后头要结果,善的花,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清净因结清净果。

  诸位要是懂得这个表法的意思了,如果你只是在佛堂供桌上看到香花,这是表法的,提起我们警觉了,离了这个之外你就忘掉了,那你这不叫修行。你要看到花,无论什么地方见到花,跟佛前供花是一样,都是代表修因,小乘是三十七道品,大乘是六波罗蜜。看到一切果都代表菩提涅盘。我们在佛前点蜡烛、燃灯,这是表智慧光明,你晚上任何地方看到灯都是代表智慧光明,这个我们才能入境界。单单在佛堂表法,离开佛堂这些香花都不能表法,那就错了,我们就是迷而不悟。所以悟了以后,一切法皆是佛法,不单单是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六根所接触的都在给你说法,可惜自己不悟,悟了就是头头是道,处处皆是,我们六根接触的统统都在说法。这是表法的义趣。

  燃灯,你懂得这个意思,我们就不必一定要守着从前的老规矩,用不着,不必。譬如以前灯是用酥油灯、香油灯,这是油里面最好的,在大陆上一般寺庙还是用酥油灯,香油灯是用小磨麻油,这是代表上妙,代表我们境界。但是这样的灯,你像我们前面点的这盏灯,这盏灯我点得很久,大概一个月需要六斤油,如果是买这样好的油,一个月点这个一盏灯是相当可观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可买次一点的油,这个花生油、豆油都可以点。在今天这个时代,灯是表光明,表法的,不需要点这个灯,电灯就可以了,现在佛前供的灯是电灯,光度比油灯要亮得多,费用又节省了很多。所以我们不要呆呆板板的一定要点油灯。这个灯是人家送来供养的,人家送来是一番好心,不点也不行,既然送来了,我们就要点,这是满众生的心愿。

  所以诸位要晓得通权达变。供的花,以前供的都是鲜花,现在有塑料做的花,有缎带花,它是表法的,都可以供。所以懂得表法这个意思,我们自己见到了,境界就能转了。这个地方供具都加上一个天字,天并不是说天上的,天是代表法界当中法尔自然,具有不可思议的德用,所以天有天然的意思,就是自然的意思。由此可知,这个供具不是我们勉强去求得来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很容易得到,不是要怎样去求得,为什么?我们表是表敬心。实际上佛菩萨泥塑木雕,你供得再好它也看不见,烧再好的香它也闻不到。所以要晓得这个意思,天就是自自然然,我们尽心尽力。

  但是在这个一切供具里面,我要告诉诸位的,燃香要燃好香,这是我劝你们同修们。一般寺院的香,尤其是在乡下,我以前在大溪香云寺住过半年,里面的老和尚买香买的是很差很差的,两块钱一斤。因为信徒很多,常常来拜拜,他买那个香不好,香烧多了,熏得对我们身体健康都有妨碍,那个实实在在不成敬意。好香燃一支。这个香炉,我们现在用卧香炉,卧香炉实在是好,不至于烧得香灰零乱,能够保持得很清洁。点香点一支香,家有佛堂很好,没有佛堂,念书时在书桌上摆一个卧香炉燃一支香也非常之好,一定要选好香,点一支。

  云的意思,每个供养具底下都有云,云的意思也是表法,表随缘的意思。可见得一切供养具当中,决定没有攀缘。我们自己一定想要办什么供养具,这个心已经攀缘了。随缘,随缘才自在,攀缘就不自在了,攀缘就有烦恼了,就不自在了,所以要随缘。这个也就是表自己行力,也就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愿力,一切都自自然然,这样子我们成就一切事业心地清净。如果我们要办一桩事情,要操很多心,要攀缘,这与我们的清净心相违背。心要清净,又要成就事业,这是佛法。

  这些供具里面色相都很显然,修行的人以智慧来看待,虽然以六尘来供养,一一尘无不是缘起性空。所以在一一供具里面能受用它而不着相,这个是普贤行,就是修行的最高原则,一一法里我们有受用,没有执着。如果受用里有执着这是凡夫,受用里面没有执着是菩萨,受用里面有执着就有烦恼,起分别、起执着就有烦恼。受用里面不分别、不执着就没有烦恼,烦恼障就可以断除;一切自在受用,一切都明了,所知障就破掉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的,二障就在日用平常当中断掉,没有离开日用平常之事。所以普贤行实实在在是妙极了。

  为什么有这些用?这些用实际上在佛菩萨是利益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诸佛菩萨利益众生,我们现在没有成佛,在初学阶段,也是众生之一,我们一切五欲六尘的享受又何尝不是诸佛菩萨变化所作?只是我们自己不能够觉知而已。到你觉知,你明白了,你才晓得诸佛菩萨的慈悲。体会到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我们就要继续效法,我们要效法诸佛菩萨,这个也得要起大慈悲,效法菩萨行愿。我们今天在佛菩萨形像之前修这些供养,这是学习,就是培养供养的心。真正供养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真供养。大意昨天已经跟诸位说过了。

  供具里面还有,譬如『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这个是代表广大的意思,这里面与性德就能够相应了。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代表供养,称理是有深的意思,称事是有广的意思,甚深之理,广大之事。下面这就是正式教给我们修供养了。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这里面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常字,修供养不能间断,要常修供养。修供养要称理,就是要晓得供养的真正的义趣,理如其事,事如其理,这才是真正的供养。向下经文是相当重要,这是讲到「校量显胜」,校是比较,量是度量,比较比较那一种供养最为殊胜。这个地方佛告诉我们。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前面全是讲的事,现在讲法供养。在我们中国,佛经流传的最普遍的是《金刚经》,真是家喻户晓,就是不学佛的人也知道《金刚经》,念《金刚经》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由于中国古时候禅宗弘忍大师、惠能大师,他们两位大力的提倡,所以这个《金刚经》家喻户晓。图书馆有六祖大师批注的《金刚经》,你们对着六祖大师的像,读他批注的《金刚经》,就是六祖跟你说话。我们也有《坛经》的本子,你们都可以请回去多读几遍。这是讲的法供养为最。底下就详细给我们解释。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我们能够依教修行就是供养三宝,不但是供养三宝,给诸位说,是供养一切众生。我自己修行跟三宝有什么关系,与别人有什么关系?有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你自己不晓得。你要能够如法修行了,给诸位说,真正修行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别人都欢喜、都恭敬,对你都仰慕,向你学习,你想与别人有没有关系?但是不可以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不但害自己也害一切众生。所以学佛的人第一桩要紧的事是要明理,世出世间的事理要明达,这就是佛,佛就是觉的意思,一切事理明达不迷惑这叫做学佛。不迷,我们做的事、行为就能得到正,行才正。所以第一句就是『如说修行』,这一句是总说,下面再举个例给我们说明。

  【利益众生供养。】

  (音档中断)

  政府要修一个工程,你的奏折是劝皇帝不必浪费财力,是修很大的工程。他一想是有这个事情,他说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成功,我建议是建议了,皇帝没有采纳。他说如果要是采纳了,你就不会到阴曹地府来了。没有采纳也有这么大的功德?有那么大的功德。你的心到了,不是你力量能做到。所以他那个善实在是很大,这个心太大了。如果皇帝能接受不做这个工程,那是多少老百姓得利益。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就结业。所以心量要广大,要为一切众生着想,不要为自己一个人。为一切众生着想,纵然是做不到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是我们不做,是我们能力做不到,可是我们心念到达了。所以利益众生就是供养诸佛、供养一切菩萨。

  【摄受众生供养。】

  这个『摄受』是进一步了,「摄受」是要教他善法,善法里面最善的无过于佛法,我们以种种善巧方便诱导众生学佛,这就是属于摄受众生。

  【代众生苦供养。】

  苦能代吗?我们晓得,所谓是因缘果报自作自受,佛菩萨都不能代我们,我们发这个心就能代得了吗?事实在是代不了,心可贵。于是乎大小乘佛法里,有许许多多修苦行的人,修苦行的人这里面的意思就是代众生受苦。我们看到苦难的众生,不忍心自己过舒服的日子,把生活水平降低。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三衣一钵,这个里面就有代众生苦的意思,也有摄受众生的意思在。

  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一切都讲享受,讲求的是消费,跟从前的观念完全不相同,以前人的观念是节俭,现在讲消费。譬如说从前做一套木器的家具,这个家具要传好几代,做得坚固,至少也得用一、二百年,要用多少代,东西多实在,这个材料就是道地道地的材料。现在的家具是什么?你们看桌子很漂亮,假的!原先我都不晓得,我都被欺骗了。这些桌子是木工在我们讲堂做的,他把材料拿出来我才晓得,原来里面全是假的,外头是一层皮贴上去的,不是真的,看起来漂亮,全是假的,力气大的一拳就打破了。他就叫你讲求消费,用两年不能用了再换新的,不像从前家具要用几百年。他卖给谁?我们这个讲台就是从前的材料,这是真实材料,确实能用一、二百年,用不坏。今天什么都是假的,这些我们都应该要觉悟。

  可是我们学佛的人还是要节俭,一件衣服至少要穿十年、二十年。可是今天大家的观念又不一样,衣服天天变花样,昨天做的衣服,今天又变新花样了,你这个样子不流行了,又得换花样了。所以你们听了《八大人觉经》魔王里面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这是在内的,外面有个天魔,谁是天魔,你们认不认识?凡是天天动脑筋想新花样来诱惑你的都是天魔。我举一个例子说,服装设计师就是天魔,天天动脑筋耍花样把你们辛辛苦苦赚的钱都送给他。你们要觉悟。我们穿这个衣服永远是这个样子,不变的。我看你们穿的衣服花样实在太多了,这都是天魔在设计的,你们的心随着魔转,为他所转,没有办法跳过他的魔掌。凡是叫我们动心的都是魔,这是我们要能警觉到的。这是我们自己要觉悟、要发心,我们自己节俭就是代众生受苦,我们自己能节俭,能有多余的力量我们帮助别人,这是无量的功德。

  【勤修善根供养。】

  这一点要有智慧做基础,当然每一条都是以智慧做基础,这一条特别要紧。你劝人家修善根,人家能接受,这你就应该劝他;如果不能接受就不能劝,不能接受你也劝他,得的效果是相反的。所以你要观察,观察到能接受了,可以劝他;不能接受,等待机缘,甚至于等十年、等二十年、等三十年,你要有这个耐心,要有智慧去观察。这是『勤修善根』。在世间法里面,不贪、不瞋、不痴是世间法的三善根,在佛法里面是以精进为善根。

  【不舍菩萨业供养。】

  菩萨的事业是上求下化,这是菩萨的事业。如果在本经所讲的,菩萨的事业是非常之广大,可以说包括了世间各行各业,只要以菩萨心去做,全是菩萨事业,士农工商都是菩萨事业,不单单是指弘法利生。我们讲六度,六度范围非常之广泛,譬如以布施来说,财布施,绝不是说我们拿了财物施舍别人是布施,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养活一家人,对家人就是财布施,你自己供养父母也是布施,教育子女也是布施。可见得我们是天天都在修布施,哪一个人不是如此?但是他不晓得,菩萨的心量更大,凡夫的心量小,只是自己父母家亲眷属,帮他忙,他的布施范围就这样大,菩萨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所以他的境界广大。

  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无不如是。譬如守戒,你们在学校里,校规就是戒律;在国家,法律也是戒律;家庭里面,家有家规,那也是戒律;公司行号的章程,那就是戒律。所以千万不要呆呆板板看到戒律一定是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这个叫戒律,那就不叫普贤行,那个范围太窄小了。世出世间种种戒行它的总纲领就是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佛法的戒律精神如是,世间一切法精神也是在此。中国最早成文的治国大典就是《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宪法,我们今天讲宪法,那时候没有这个名词,《仪礼》就是种种法规,我们现在所讲的种种法律,周朝的时候《周礼》就是国家的根本法。《礼记》那是解释的,是批注的。所以持戒的范围也是非常之广大,绝不限于三藏经典这些条文。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才能修普贤行。

  菩萨事业他的精神就是利乐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得到究竟的快乐。可是利益与快乐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我们晓得,我们的利益失掉了,我们的许多烦恼与痛苦都是对事理迷惑而不能明达才产生的。如果对于一切事理都通达,觉而不迷,不要说在顺境里面我们没有苦,就是在逆境里面也没有苦。处逆境的时候,古时候颜回,颜回是贫困之极,可是颜回的生活比谁都快乐。他乐在哪里?他乐在明达事理,晓得事实的真相。可见得苦与乐并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是在我们自己的觉与迷,这个是真实的因素。只要你觉悟了,觉悟了之后,像颜回那样的贫穷还是非常的快乐;如果你不觉,纵然有许许多多财富还是痛苦。

  所以前几年,美国有个大富豪休斯死的时候,报纸上登的他有二十五亿美金的财产。看报纸介绍这个人一生很痛苦,虽富,富而不乐。富而不乐不如贫而乐。休斯可怜,因为财富多,怕人谋杀,出去坐的车都是装甲的,好多保镖,跟人见面都用电视接见外宾,不敢面对面,可怜,自己把自己终身监禁,你看多可怜!哪有我们这么自在?如果真正明达事理,那些钱要拿来布施,他的福报太大了。东南亚这些国家,那些钱拿来就能帮助一个国家,二十五亿美金,如果他布施给一个国家,他来生必定到这个国家做国王。为什么?这一个国家的人都得他的恩惠,一点都不假了。他愚痴,他不懂佛法,他不晓得,死了之后还得受恶报。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三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3

  三心是一不是二,是以直心为体,直心就是至诚心、真心,深心是清净心,是自受用。所以他能法喜充满,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他的喜欢是从内心里面生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正如同《论语》里面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喜悦是从内生的,不是外面来的刺激,是从内心生的,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学就是觉。所以诸位把《华严经》念了之后再回过头去念《论语》真是其味无穷。如果我们失了菩提心就是迷了,就是不觉了,迷就是魔,魔是从迷产生的,五阴、烦恼都是无明变现出来的,都是无明所产生的,破了无明这些东西全都没有了。所以前面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暂时舍了菩提心,你也谈不上利乐有情。菩萨为了利乐一切众生,他才能勤求无上菩提。菩萨的愿力实在是太大了,像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在菩萨行里面他代表根本,众生若不成道,他就誓不成佛,你们看这个愿力有多大。

  所以我们要是展开《地藏菩萨本愿经》你会看到一个稀有的状况,一切经里所见不到的,那就是忉利天宫的法会殊胜庄严,十方诸佛都来参加。我们在一切经里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他方世界的菩萨、声闻、缘觉、天人来参加法会,你有没有看到有诸佛来参加的?没有。《阿弥陀经》到最后,十方佛来称赞,那是后来的,不是说一开法会他们就预先来报到、来参加了。这个情形只有地藏法会里有,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而那些十方诸佛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老师现在还在菩萨地位,但是老师讲经,他们成了佛了,成佛也要来,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是地藏的学生。诸位要记住,地藏是代表孝,可见得孝道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你要讲孝道了,诸佛也要来听。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千万不可以疏忽,不可以大意的看过去。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就是比较功德。『如前供养』,前面讲事,就是四事供养,乃至于香花、灯烛这些种种供养,那些供养要是跟法供养来比较,简直是不能比。我们在《金刚经》里面所读到的,佛所讲的,以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比不上受持为人演说《金刚经》的四句偈。我们今天想想,《金刚经》的四句偈,四句偈不一定是指偈颂,凡是经文四句就叫一首偈,就是说一切大乘经,你给人讲四句经,这个功德超过了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七宝供养。所以诸位要修福,你们想想最大的福报就是修法供养。也许说,给人说四句经这不是容易事情吗?给诸位说很不容易,为什么?前面第一句就告诉你,就说得清清楚楚,头一句是根本,如说修行,我们自己不能如说修行怎么能讲给别人听?自己未能如说修行,去讲给别人听,那道听涂说,记问之学。

  我再把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叫你在大乘佛法里面开悟了,悟了以后你所说的是你自己的,是从自己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纵然是采取别人的批注,还是你自己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与古德的见解不谋而合,那是你自己的东西,这个才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自己没有悟,依照别人的批注依样画葫芦,有的时候还画错了,把意思曲解了,那怎么行?所以最重要的,要记住,依教修行。谈到依教修行,首先要明白道理,要懂得方法,依照这个理论与方法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有了心得了,从我们的心得里面流露出的言语、流露出的善巧方便帮助别人,这个就叫法供养。

  经里面百分、千分这个大家好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底下全是印度话,『百千俱胝那由他』,这个都是印度数字的单位,也是很大的数字。『优婆尼沙陀』,这一句要以我们现在的数学来说很难讲,诸位要是读过《楞严经》,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有很详细的批注。「优婆尼沙陀」,一般讲接近到无了,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比我们前面讲的不可说不可说的数字还要大。我们在此地知道这个概念就好了。这个是说事的供养与法供养,在较量到了极处,实实在在是不能够相比。这个话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夸大其说?这一点我们要留意,实在讲绝不是夸大其词,是实在的。

  我们今天法供养能不能有这样大的功德?给诸位说,做不到。我们今天所修的法供养,在此地较量,可以说比事供养要大过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所修的法供养不称性。如果我们修的法供养要称性了,那就跟经里面讲的完全一样。所以同样我们两个人,我们今天在道场上修供养,我供养一块钱,你也供养一块钱,我供养的一块钱的功德就比你那一块钱的功德大。不是说我的钱比你的钱大,不是的,用心不一样,境界不相同,所得的功德利益就不相等。这就是事与事的较量不相同,法与法供养较量也不相同。我们今天弘法利生,在此地说法,如果一个菩萨在此地也说法,我们同样说的这部经,同样说这几句话,我们所得的功德不如他。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修学就要认真、要进取,要求进步。从初发心,一定要在短时间之中,把我们自己的菩萨位次要增高,要升级,在《华严经》里面讲菩萨位次有五十一级,从初信到等觉有五十一级,我们要把我们的位次要天天把它提升。怎么个提升法?无非是断烦恼,求智慧。

  这个还有一点必须要晓得,布施通常是讲三大类,布施跟供养的意思是一样的,对上我们叫供养,对平辈、对下辈我们叫布施,实际上事情是一样的,分成三类,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此地不能细讲,略略说说。财布施包括一切资生之具,资养我们身命所需要用的财物,都叫财布施,范围非常广大。法布施是聪明智慧、我们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别人,这是法的范围,包括了世出世间法。我会烧菜,他不会烧,我教他烧菜,他学会了,也是法布施。不一定讲经说法才叫法布施,那你就把经看得太呆板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5:15 | 只看該作者
你就死在文字之中了,一切的技能都属于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对别人的身体或者是精神上的一种安全感,他有恐惧你能保护他,使他有了安全感,这都叫做无畏布施。

  譬如今天你们男同学服兵役的期间,服兵役就是对我们全国同胞的无畏布施。我们今天能够过这样安定自由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依赖着陆海空强大的国军。我们今天过的生活是靠国军的无畏布施。说到这个地方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同学们学佛了,受了戒了,服兵役了,派在前方,他着急了,万一敌人来我开不开枪?一开枪我犯了杀戒,我不开枪,敌人把我打死了,到底怎么办?这个问题来了。我不晓得你们记不记得,孔老夫子做鲁司寇的时候,一上任头一个就把少正卯抓来杀掉,少正卯犯什么罪?在今天法律上那是不行的,讲不通的,可以说他没有什么罪,孔老夫子头一个就把他抓来杀了。你在前方,敌人来了,当然要开枪打他、杀他,杀他是行菩萨道,大慈大悲,这时候不能跟他讲理,不能劝他回头是岸,只有把他杀掉了,杀掉是大慈大悲,你做了大功德。杀他是救他,为什么?你要不杀他,他要杀更多人,要造更重的罪业;你把他杀了,他虽然是起心动念要造罪业,可是他还是未遂犯,罪过就轻多了。所以这叫菩萨行无畏布施。

  你杀他对他来说是行无畏布施,这在佛经里面有例子。《佛本行经》里面,佛说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跟一群商人,现在的话是贸易团体,到海外经商,回来带了许多财物,当中就有一个人起了恶意,想把船上这些人谋害掉,把财物独吞。菩萨有他心通,这个人起心动念他知道,但是这时候没有办法说,为什么?财迷心窍,讲不通的,怎么办?菩萨就开了杀戒,就把这个人杀了。这个杀是大慈大悲,不但是救了别人,保全别人的生命财产,也救了他。他如果要是造了这个罪业,他堕无间地狱,无间地狱罪受满了之后,欠人命还得还命,欠人债还得还钱,生生世世都还不了。菩萨把他杀了之后,他又不欠人命又不欠人财,造那些罪业也轻了,起心动念是恶念,罪较轻,杀他是救他,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这叫无畏布施,保全这些在的人是无畏布施,对被杀的人还是无畏布施。这是大慈大悲,是慈悲心,绝不是瞋恨心。如果是瞋恨心杀人这是罪业,慈悲心杀人是无畏布施。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佛法面面都是圆融的,诸位要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义。

  财布施、法布施这里面有世间法,无畏布施,三种布施要能称性,全都叫做法布施。由此可知,法布施、法供养境界非常之广大,这是我们要用智慧去观察。下面给我们解释所以然的道理。

  【何以故。】

  为什么法布施的功德这样大?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十方诸佛如来没有不尊重法的,这是重法,在我们世法里面讲就是重道,我们为什么要尊师?是为了重道,重道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尊师的。这个尊师是发自于内心的,不是装模作样的,不是勉强的,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尊师的人一定重道,重道的人一定尊师。所以佛法是师道,佛法里面老师第一大。这一次欧阳大师《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小册子已经送给你们诸位,还有一个小册子是支那内学院的《院训释》,你们同学当中有没有人看过这个书?这个书值得看,你们看了以后才了解佛法是什么。看了之后希望对当前的佛教不要批评,你们自己明了,欧阳大师不是自己胡造谣言,根据经典所说的。因为现前有个很大的错误观念,就是出家人高高在上,在家人见到出家人都要顶礼。你要了解真相,事实不是如此,出家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给他顶礼;在家人是我们的老师,出家人也跟他顶礼。为什么?老师第一大。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示现的在家身分,你们看看《维摩经》,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的大弟子,都是证了阿罗汉果的,见到维摩长者跟见佛一样,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一样的。(音档中断)

  绝不是说穿了这个衣服,剃了光头,就叫和尚了,错了。和尚是我们的亲教师,不管在家出家、男人女人,他只要是我的老师,我跟他学,他就是我的和尚、就是我的老师。你们看欧阳大师说的,出家人给在家人顶礼,跟在家人学佛法,理所当然。绝不是我出家了,他是在家人,我怎么可以跟他学?我怎么可以拜他?这是出家人不了解佛法,在家人「我不敢当」,这是在家人不了解佛法。你要了解,理所当然,你在家是老师的身分,四事供养应该接受。

  这个小册子是最近这两年才流通,在从前佛门好像不太愿意流通这个,因为流通这个好像把居士身分提高了,出家人的身分贬低了。最早流通的是先知出版社,头一本送给我的是傅佩荣,你们台大的老师,出版之后头一个寄一本给我的是傅佩荣居士。以后既然已经流通了,到处都有了,佛教书局也就印了,我们图书馆就以佛教书局的本子做为底本,我们也印了一千多本,希望大家真正认识佛教,不要错解了,我们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佛法是重法的、是尊师的。为什么?底下说了: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十方诸佛之所以能成佛,成佛这两个字要搞清楚,成佛决定不是像我们这里塑的佛像,成了佛,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受人家礼拜,那就错了,那这个佛谁也不愿成了。佛是大智慧、大觉悟,你的智慧、觉悟都圆满了就叫做佛;换句话说,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叫成佛。不愿意成佛的人就是甘愿做一个迷惑颠倒的人,不愿意迷惑颠倒,样样我都清楚、了解,这就是成佛之人。十四讲表里面第一个表就是解释佛的意思,佛是以智慧为体,就是以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以这个为体,从体起用,作用对自己是觉察,对宇宙、对环境是觉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万德万能,这叫佛。

  这样说起来我们能做到吗?给诸位说,一切智、一切能是我们的本能,那哪里做不到?不是从外来的,而是我们现在有烦恼、有无明、有障碍把我们的本能失掉了,学佛是恢复我们本能而已,不是从外求得的。诸位如果能相信这个道理,肯定这个事实,你的信心就坚固了,就不会退转了,这不是从外求来的,是从内里面发出来的。诸佛在过去他也是迷,他之所以能成佛一定要靠法缘,靠法缘来帮助他,我们要想恢复本性,我们要成佛,也要靠法缘。所以说一切诸佛怎么成就的?他是如说修行而成就的。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行法』,行是修行,法是诸佛所说之法,「行法」就是依诸佛所说之法来修行,这个就是法供养。

  【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可见得法供养比财供养殊胜之处,所以然的原因就在此地。经论虽然多,善学的人掌握到纲领,从根本修,这是一个聪明利根、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之人,他遇得到这种机会,从根本修,成就一定快,一生成就。今天我听说陈老师给你们讲台中施水阁两个居士最近往生的事,他比我讲得清楚,他知道得清楚。我头一次是听他讲的,第二次是徐醒民居士到这来亲自告诉我的,我说我已经听说了,施水阁我认识他,见过很多次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得要如法修行。底下讨论会,有些同学希望我把修行方法说说,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底下一段是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结的意思跟前面两段都是一样的。要注意的就是最胜供养,实在讲就是前面讲的观行,如果最胜供养要不如法,怎么能说得上无尽?如法这个意思无有穷尽。就是在刚才给诸位说过了,事供养称法,事也是无有穷尽。

  下面第四大段是「忏除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这一章教给我们忏悔,也就是忏除罪障。忏是梵语,印度话音译过来的,忏摩音译过来,悔是中国的意思,悔过,印度人讲忏摩跟我们中国人讲悔过意思是相通的。这个名词在翻译里面叫梵华合一,就是有印度话、有中国话混合在一起。这个忏悔的意思最要紧的是改过自新,就是儒家所讲的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知道这个过失,以后不再犯这个过失了,这才是忏悔。现在有许许多多人不晓得,不知道这个意思,认为忏悔是佛菩萨原谅他的过错,原谅他,他自己不晓得悔改,不知道悔改,这个只有罪上加罪,哪能忏除业障?更愚痴的人,造了罪业到佛菩萨那里忏悔,以为就没有事情了,到第二天再做,做了再去忏悔,有这种事情,这个佛菩萨变成罪恶包庇所了,哪有这个道理!请几个法师拜七天梁皇忏,以为罪业就消除了,这个事情我都看到过,这边请法师念经拜忏,那边造罪业。

  我那时候刚刚接触佛教,还谈不上学佛,我们有一次到观音山去玩,二、三十年前,民国四十一、二年的时候,前面法师在念经拜忏,后面他们在打麻将,还有喝酒,前面在做佛事,后头在干那些事。那些人,我们造罪业没有关系,和尚替我们忏悔。罪上加罪,简直是儿戏,这是不晓得修忏悔的道理。到我学佛之后,章嘉大师教给我,他给我讲,他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我们听了很多,不学佛也听说过,有求必应。可是有的时候求不应,要果真是有求必应,我相信全世界人人都学佛,为什么?有求必应!实在讲真的有求必应,可是你求的不如法就没有感应,如法的去求,有求必应。求而没有感应,大师说这是我们自己有障碍,障碍就是业障,障碍忏除之后自然感应道交。如果我们不去障碍,要想求感应,哪有这个道理?理上讲不通。这就是一定要修忏悔法门。

  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忏悔法是后不再造,这是忏悔法,这还并不是高级的,佛法里忏悔有理忏、有事忏,这是讲的事忏,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天天还在造罪业,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忏悔,没有这个道理。天天造业,佛菩萨那里就不敢跟他见面,见面是罪上加罪,还去他那里忏悔,去欺骗他。还有更愚痴的,佛菩萨保佑他发财,他发了一百万了,拿出一千、二千块钱报酬佛菩萨,你们想想这存的是什么心?有许多人叫他做好事、做功德,不行,现在没有钱,佛菩萨一定先保佑我发财,然后我才来供养他。他不晓得财富是从布施供养当中得到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聪明智慧是从法布施得来的,什么事情有因有果,我们要想希求果报,一定要想到这个果报是什么因而得到的,好好的去修因去。

  前面给诸位说了,十大愿王,前面四条成就自己,是属于成就自己。到忏除业障,忏是因,果是除,我们业障是不是真的除掉了?天天修忏,业障并没有除掉,我们的忏法有了问题,忏法不灵,如果忏法果然有效,业障就除掉了。在忏业里面我们必须要晓得,忏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力量比较薄弱,但是它有力量伏烦恼,能够把它伏住,叫烦恼不起现行,自己身心得到清净。这个业障好像是除了,实际上没有除,但是它能够不起作用,你这个忏悔有了力量,有了初步的效果。第二种叫转业忏,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伏业忏多半是小乘,人天凡小大概都是这一类的,学大乘佛法、大乘菩萨是转业,转业要明理,它能转,把它转变。第三种叫灭业忏,这是最高的了,这是真正到究竟的,灭业是要破无明。

  我们如果在念佛法门来说,我们念佛功夫达到一片了是伏业忏,念到事一心不乱是转业忏,念到理一心不乱是灭业忏。这一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讲十大愿王,一句阿弥陀佛,十大愿王统统具足了。前面跟大家讲礼敬,给诸位说,会礼敬的人,一礼具足八种礼的意思,圆圆满满;会念佛的人,这一句佛号百千法门都含摄在其中。所以这一句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常说这是太保守的说法,实际上不止,怎么能不相信?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四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4

  昨天我们讲到忏悔,这一节对我们修行非常的重要,不但业障障碍我们修行,同时也障碍了我们理解,所以说是行解两门都为业障所障。因此,忏悔法门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昨天跟诸位讲三种忏,伏业、转业、灭业,最低限度我们要能够做到伏业,功夫才能见到效果。在现前我们能够伏烦恼,你心地得到清净,心清净了,当然看一切事理就看得清楚。如果我们烦恼多,于事、于理常常迷惑,凡事顺着我们心就欢喜,不称意的心里就不高兴,这就是烦恼起现行。

  我们修伏业忏在什么地方修?在顺逆境界里面去修。顺境不生欢喜心,心不要为境界所动;逆境现前也不必忧悲苦恼,我们的心也不被逆境所动。所以这个修学方法必须从怨亲平等下手。怨亲不一定是对人,对一切事、一切环境都要作如是观,在这里面修清净心,自己就得受用了。如果我们心还为境界所转,自己一定要觉悟,我们是生死凡夫,还是被轮回所转的。我们心随境界转,这个就是轮回,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天天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去不了的。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讲带业往生,但是带业是带业习种子,可不带现行。换句话说,你要是烦恼伏不住,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伏是像石头压草一样,并没有断根。

  所以我常常在讲堂劝勉一切同修,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一片慈悲,等慈,平等的慈悲,别人对我好,我用真心待他,决定不是虚妄的;别人怨恨我,甚至于要伤害我,还是以平等慈悲待他,这是学佛,这是觉悟的人。小小事情得罪了我们,自己心里就不高兴了,那是我们迷惑颠倒,这个决定不是学佛,学佛是学觉悟。诸位要能在这个地方得到,你这一生受用无尽,你就能消除业障,就能增长福慧。业障之所以不能消除,福慧之所以不能增长,就是不肯忏悔。这个是我们要觉悟的,不从这里下手真是没有门可入。

  要是到转业那就需要有相当的功夫,要有智慧才能转。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我们遇到逆境,别人来找麻烦,对我们有伤害,诸位要晓得,所谓的伤害,你要一但觉悟了,业就转了。伤害什么?无非是名闻利养,这些东西别人可以伤害我们的。这些玩意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本性里面六根的功德谁也伤害不了,所以真的没有人能够伤害,假的常常有人可以伤害,所伤害是假的不是真的。障碍我名闻利养了,如果我命里头有这个名闻利养,他障也障不住的;命里面没有的,他障好像是被他障住了,被他障住是命里头本来没有的,那么他障碍什么?一但觉悟了之后,那个冤家对头本来不是冤家,是我们自己眼睛看错了,他对我们没有伤害。

  譬如我们钱被他骗去了,钱财身外之物,不该是我的,该是他的,被他骗去了。你这一想,心开意解,业转了,本来是怨恨之心,造恶道之业,业一转之后,心就放下了,对待这个人没有怨恨心。业转了果报就转了。所以唯有智慧的人他会转业,他晓得逆境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顺境也是修道的增上缘。你们要转业,怎么转法?你若不会转,你去读《四十华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运用的就是转业,妙极了。五十三参里面有许多顺的境界,有许多逆境,只要会转,顺逆都自在,无不称性。这种修学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诸位要能够学这个本事,首先要把世出世法的真相搞清楚,我们自己清净心在境界里面学如如不动。世间人修学之难,最困难的一关不能突破,所以他怎么样苦修都得不到结果。这一关是什么关?就是我这一关,一起心动念,首先就是于我有没有好处?于我有没有利益?他不晓得我是个假我,哪有我?这个身是我吗?你们诸位想想,身是不是我?也许身不是我,身不是我你会说,你做不到。心是我吗?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心,如果心要是我的话,五十一加八,你有多少心?你有五十九个心,心哪有那么多?五十九个心还是天亲大师给你归纳的,妄心无量无边,归纳为五十九类,妄心。真心只有一个,一心,哪有那么多?这一关突不破,这个佛法怎么念、怎么讲、怎么修,都入不了这个境界。如果这一关突破了,晓得身心之中确确实实觅我了不可得,身是四大假合,心是五蕴集聚,全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是空。

  你们前天问的《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诸位要晓得,八不头两个字是根,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有生才有灭,不生哪有灭?不来不去,不生哪有来?没有来哪有去?所以实际上讲八不只有一个不生。佛法教我们证不生,教我们去亲证一切法不生,这就是经论里常讲的无生法忍,无生就是一切法本来不生,现在也不生,将来还是不生。你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是看走了眼,一切法不生不灭。忍是什么?忍就是同意、认可,你要没有见到,佛这样说,你不能同意,你不会认可。我们一天到晚看这一切法,有情众生生老病死,无情的这些植物、矿物有生住异灭、有成住坏空,怎么会不生?这要很冷静的去体会。粗心的人不要说这桩事实见不到,你体会都不容易。

  我们举例子来说,我们讲作梦,梦境,你们想想梦境有没有生、有没有灭?拿八不中观来看梦境,你看梦境是不是像八不中观所讲的?梦有没有?有,确实有,但是这个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不二。为什么?它有,有是不生之有、是不灭之有。如果有生有灭,这个事情就是真的了,不是假的了,不是虚妄的,就变成真实的了。凡是虚妄的,生灭的意思你就找不到,来去的意思你也找不到,垢净的意思也找不到。我们是迷失了事实的真相,我们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就跟梦境一样,永嘉在《证道歌》里面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佛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天天念,而且佛还特别嘱咐,叫我们应作如是观,你要能作如是观就开智慧、就消业障了。这个消业,给诸位说,可不是伏业,这是转业。

  伏业,给大家讲,那是人天小乘所用的方法,大乘不定性的种性的人多半是用转业。转业好,转业能开智慧,伏业虽然能伏烦恼,烦恼伏住了,但是不能开智慧。为什么?他是控制住,没有把它转变。这一转变就是烦恼即菩提,一转烦恼,烦恼就变成菩提了。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无论我们在哪个地方,处在哪个环境里面,都是身心自在。所以这个称之为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一点都不假的。

  讲堂里面跟大家讲清楚了,现在听到也点头,觉得是有点道理,可是过了五分钟之后又忘掉了,老毛病又现前了。这不但是诸位现前是这样的,佛当年在世的那些大弟子也跟你们差不多,没有两样。如果一遍说了这些人都记得,境界都转了,释迦牟尼佛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说一次就行了,说一天就可以了?就是说了过了一会儿毛病又发了,要天天讲、天天讲,天天听,这是佛法里面讲熏习。如果我们不为正法熏习,诸位要晓得,你一天二十四小时就为烦恼熏习,你所接触的六根六尘境界都叫你生烦恼的。

  无始劫以来我们接受烦恼熏习得多,太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烦恼熏习,佛法熏习能有几时?太短暂了。我们在一天当中,二十四小时当中,我们受佛法熏习几个小时,为烦恼熏习的又占几个小时?诸位想想,不成比例,何况烦恼的根深蒂固,无始劫以来习气种子太多太多了,稍稍一点小烦恼就把你的业习种子统统引发出来了。我们阿赖耶里头善根种子薄弱,诸佛菩萨给我们说法,我们的善根种子也不能像烦恼那么快就起现行。你们诸位在此地七天,这个地方又讲经、又念佛,七天,如果你们跑到电影院看两个小时的电影,全都抵消了,都完了,电影院去一趟,跳舞厅去一趟,什么都完了。

  这是事实,我们要想消业障谈何容易?电影院、舞厅那是五十三参的道场,不是不可以去参学,可以去的,善财童子就去参学过。我们现在不能去,为什么?定力不够,到那里去就被它所转了,我们不能去。几时我们的心如如不动了,可以去,心为境转的时候不能去;换句话说,你能转境界了就可以去了,《楞严经》里面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跟佛与大菩萨没有两样,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你到那里去就是清净道场。如果没有转业决定不能灭业,灭业是要见性的,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以上修的是灭业忏。这个转业我们现在就可以修,不要去专门伏烦恼,伏烦恼修忍辱波罗蜜,我们要忍,忍有极限的,到那个忍受不了会爆炸的,事情麻烦大了。必须在忍的当中要开智慧,要能把它化除,这才是有道理。所以小乘修四谛法,他能忍,可是他也明理。转业实际上就是转境界。这是从方法上说有三种,有伏业、转业、灭业。

  我们业障有的时候说二障,有的时候说三障,实际上二障与三障只是开合不同而已,是说的一桩事情。二障是讲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本身就是障碍,所知本身不是障碍,而是有一种障碍障碍了我们所知;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是我们所知的,现在我们不知了,现在不知了,当然一定有一种障碍,障碍我们不知了,这一种障碍就叫所知障。所以所知本身不是障。这个障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一般所讲的无明不觉,本来应当要觉的,现在不觉,无明不觉,这个是所知障的根源,也是法执的根本。我们要破法执,要不破法执不能见性,不能灭业,所以一定要求见性。

  想求见性,这个事情给诸位讲,我们一生当中决定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做不到那是你盲修瞎练,你对事理真相不明了,盲修瞎练,那这是做不到,怎么苦修、怎么用功,你路走错了,达不到目的地。所以前面清凉大师讲心入三个意思诸位一定要记住,正信、正解、正行,这个很重要。正的标准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初学的人读书要谨慎,绝不是说随便什么书人家拿来送给我们就可以读的,这个是不可以的。所谓讲师承,我前面跟诸位讲了,师承之可贵,就是老师是我们指导的人,我们读这个书,我们自己不晓得书里面内容是什么,一定要请教老师这个书我现在可不可以读?老师答应这个书可以读就能读,不可以读就不能读。为什么?这里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有些书是邪知邪见,譬如说现在这个一贯道出版的书,有佛经、也有儒家道家的经典,也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把佛经拿去的,可是里面讲解所注的全是一贯道,邪知邪见,不是正法。我们看到这是佛经,我们也可以读,那就坏了,你就走上歧途。(音档中断)

  我修行方法要老师了解,我们修行的成就老师心里最清楚了。绝不是随自己的意思,这个也可以看看,那个也不错,这是你走遍天下也找不到老师。为什么?那个明师,真正高明的,看到你这样子,没有法子教。所以师资道合,这是大福报。如果我们用功不得法,包括研究经典,正如清凉所说,必然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个真正是背道而驰。

  三障里面是讲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意思虽然能与二障相似,可是实际上范围还是比二障要小。因为三障完全是讲三界六道的,就是六道轮回的这些事,二障包括了出世间法。那就是等觉菩萨二障还没有能够断得干净,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破这一品生相无明,圆满菩提,这就成佛了,这就是二障断尽了。三障多分是就六道之内的,烦恼就像十二因缘里讲的无明,第二是业障,无明是惑障,迷惑颠倒,对于一切事理不了解;不了解、不明白,他就妄动,动就是业;既有业,当然他就有果报。所以这个惑业苦三障能障圣道,同时也障碍人天善果,所以有这个三恶道。由此可知,烦恼业习轻的人,他的果报就殊胜;凡是烦恼业习重的人,他的果报一定苦。所以我们凡事多为别人想,这是转业的一个方法,不为自己想,自己宁愿过一种清苦的生活,前面跟诸位说过,代众生苦,希望别人好,别人样样都比我好,样样都比我殊胜。即使是做不到,一定要有这个心、有这个愿,这是菩萨心。什么事情先想自己,然后才想到别人,这是凡夫,这个没有办法消业障的。诸位要真正想消自己的业障,念念都要为别人着想。

  在修法里面,为别人着想,自己就得要尽心尽力。殊胜功德之事,别人做就是自己做,自己要生欢喜心。一桩好事情,别人在那里做,譬如说本来这个事是我做的,现在别人抢着去做了,如果我们心里面生愤恨之心,大错特错了,应当生欢喜心。他去做了,我这个心愿是如此,他代我做了,我有福,他替我做了。我要去做,我还得受一番辛苦,现在我不受辛苦这事情就做圆满了,这岂不是太好了!你要是有智慧,这一转之间你的福报比那个做事情的人福报还大。为什么?他还得受一番辛苦。我们读《楞严经》,阿难尊者有一句话说,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发得圆满,功德就圆满,不一定要自己做。做事情,给诸位说那是机缘,佛法常常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多自在!我们的功德是圆满的,不是欠缺的。

  所以你们来的头一天,头一天上午上了课,下了课之后,这边的人告诉我说,电力公司要来剪电。我说好,剪电,下午我们就毕业了,我们的功德圆满。为什么?不是我们七天不把它做完,那是外面有障碍,电力公司造罪业,我们要成就道场,他把道场毁坏掉,罪过他背,我们圆满功德,他无量无边的罪业,他造罪业,对我们一点没有欠缺。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愁眉苦脸,我这个事情怎么办、怎么得了?功德圆满了,不费力就圆满了。所以你这个心多清净、多自在。当然我们还是尽人事,尽心尽力来做到,来给他办交涉,实在讲不通那我们就毕业了。你们大家福报好,给我们讲通了,他答应了,暂时不剪电,我们七天圆满。这也是他做的功德,他来给我们护法。

  决定不是说一桩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了才算是功德圆满,一发心功德就圆满,你发的是真心,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心,绝不是为自己个人名闻利养之心。为个人名闻利养,求名求利,求这个心,你事情做得再殊胜,你也是没有功德。如果这是有功德的话,你们想想梁武帝应该功德最大了,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梁武帝并无功德?这个公案在《六祖坛经》里头有,为什么说并无功德?诸位要是明了这个道理了,你们在一生当中,念念圆成,圆满功德。你要不会,在一切境界里就苦恼了,就生无量烦恼;你要晓得这个道理,念念圆满功德,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教给诸位转业。

  什么样殊胜的事情不一定要自己做,哪一个人有福报,哪一个人有机缘,帮助他做,功德决定是一样的。譬如说,我们这一只表,表的功德是两个指针,我们一看几点几分,它的功德在此地。这两个指针在表面上它是有机会,它有福报,它有机会,幕后有多少人帮助,少一个螺丝钉它就走不准了,就不灵了。我们要讲指时的功德,每一个螺丝钉跟指针是同样的,你不能说指针功德大,后面螺丝钉功德少,少,缺少它就不行,它是整体的。诸位要了解这个意思,你才晓得圆满功德是怎么修法。别人在那个地方修,我们一赞叹,一生欢喜心,他有多少功德,我所得的功德跟他相等,没有两样。当然随喜功德要尽心尽力协助,否则单有欢喜心,事实上我们有力量并没有帮上忙,这个自己功德不圆满。尽心尽力促成,这功德是圆满的。如果在机缘上我们这个力量尽不到,譬如他在国外,做一桩殊胜的事情,我们晓得了,距离很远,实在没有办法帮得上忙,我们生欢喜心,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如果很近,我们力量能帮得上忙,我们尽心尽力帮忙,这个功德是圆满的。所以大家要懂得修圆满的功德。

  其次我们讲到忏罪的方法,忏有两种,有事忏、有理忏,这个罪有性罪、有遮罪,什么叫遮罪、什么叫性罪?我们要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譬如五戒,五戒大家都知道,五戒前面的四条,杀生、邪淫、偷盗、妄语,这四条是性罪,性罪就是它本质就是犯罪,不管你受不受戒,你受戒是犯罪,不受戒还是犯罪,它的性质就是罪;饮酒是遮罪,它的性质不是犯罪,它的性质没有罪,这叫遮罪。遮是预防的意思,怕你酒醉乱性犯前面四条戒,是这个意思,所以酒本身没有罪。

  有一年李老师给我们讲《礼记》的时候,《礼记注疏》,诸位晓得是郑康成作的,郑玄,就谈到郑玄。郑玄的酒量实在是太好了,他离开老师,他的老师是马融,离开老师的时候,同学们给他饯行,在长亭饯行,在送别的时候,每一个人敬他一杯酒,三百多个同学,一个人一杯,三百多杯,酒常常讲三百杯的典故就从这来的。三百杯酒喝下去,连最小的礼节都不失。所以李老师讲,如果人人都像郑玄那样,释迦牟尼佛不饮酒这条戒就不必制定了。他不乱,小节都不失,你想想看郑玄实实在在了不起。所以酒是怕你醉了以后乱性,乱性就是造前面杀盗淫妄,这才制定不饮酒。

  遮罪,犯遮戒,遮就是预防。在佛法里面虽然讲戒律,戒条真正讲戒少,而威仪占得多。譬如以比丘戒来说,比丘戒讲两百五十条戒,实际真正戒律只有四重戒、十三僧残,这是戒,四加十三,只有十七条,戒只有十七条,其余的都是威仪,威仪就是遮戒,犯这十七条重戒这是性罪,其余的都叫遮罪。遮罪用事忏,发露忏悔,后不再造。后不再造是共同的。如果要是犯了性罪,那是不但在事上忏,要事理具足才能够灭罪。由此可知,遮罪容易忏除,性罪很不容易忏除。如果性罪要像遮罪那么容易忏除,给诸位说,我们每一个人早就离开六道轮回了。这个就是讲性罪之难,太难太难了。

  佛法里所讲的戒定慧,一般讲遮罪,有戒就可以,持戒就可以灭罪了,持戒灭罪灭的是遮罪;如果要灭性罪,最低限度得有戒、有定。在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戒的目的是要达到定,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要叫你达到定。我们持戒了,持戒而不能达到定,这个持戒就大有问题了。譬如说我们从台北到高雄,高雄是我们目的地,我们坐火车目的是要到高雄,坐上火车,在火车上坐了几十年没有到高雄,这问题大了,这问题严重了。今天有许多人持戒,就像坐了火车一辈子不能达到目的地,为什么?他不持戒心还清净,一持戒心不清净了,我戒持得好,这个人破戒,那个人不守戒,反而心更乱了。这都是不但在修法上错误,见解上也错误了。

  诸位特别要记住,戒律只戒我自己,不是戒别人。诸位要能懂得这个意思,这个戒律是真正持戒,懂得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别人。我要持戒,别人犯不犯戒都没有关系,那是他的事情,他是佛菩萨,他功夫到家了,我是初学的人我要守,佛制定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为他。所以五十三参里头当学生的只有善财一个人,没有同学,你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如果有一个同学了,「你为什么不持戒?你怎么犯了戒?」我自己戒律统统破光了。所以学生只能有一个,别的人都是我们善友,都是老师,这个戒律才能达到定,戒律才能起作用,才能达到目的。定还是手段,还不是目的,目的是智慧,由定开慧,有慧才能够灭罪。这个是八万四千行门的总纲领。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五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5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具足忏悔,理事具足。注子里面有,在第五页,倒数第七行末后三句,「事忏除末」,末是枝末,「理忏拔根,若具足忏」,就是理事都具足,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应须善达逆顺十心」。这个地方要注意的就是一个善,达是通达,善达,善是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以我们现在思惟想象分别,我们也晓得这个道理,这个达不善;换句话说,这一种通达,我们是听人家讲的,看到佛经里面听佛所说。善达就是自己真正要体会到了,体会到你就会认真的去做。佛给我们讲的,我们听的是很有道理,未必能够依教奉行,未必能做到。真正做到了,这是善达。逆顺十心,这就是讲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类是顺境,一类是逆境。「先忏十种顺生死心」,这是我们要晓得,要忏除的。所以底下顺生死心十条,逆生死心十条,顺生死心十条是病,逆生死心十条是药,总希望药到病除。先晓得我们这个罪从哪里生的。

  第一条,「妄计人我,起于身见」,这是一切罪业的根源,就是我见。什么都是以我摆在第一位,决定不能了生死,就是修大乘佛法、一乘佛法,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打转转,出不去。修得再好,给诸位说,你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你也不能证须陀洹果。不要看不起须陀洹,须陀洹的定力还到不了非想非非想天,但是须陀洹能破身见,非想非非想天人没有破我见,所以他不如须陀洹。证得须陀洹之后就保证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就出三界证阿罗汉果了。可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到了,还是要堕落、还要轮回,那怎么行?这个事情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愓,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修行不是这一生。如果你要说我初发心,我才来学佛。你初发心能到讲堂来坐上两个钟点乖乖在这听?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你们能够说是坐定了在这个地方听两个钟点的佛法,听了心生欢喜,你们过去世多生多劫都是修行人。

  你要不相信,找外面的人,我们在这里讲佛经,他来听,他坐上五分钟就坐不住了。这个就是什么?过去生中没有修行。你找他打麻将,他坐上三天三夜不动,精神足足的,他跑到这里坐三分钟都坐不住,没有善根。能够到讲堂听两个小时经,这是大善根,何况你们在此地是七天?过去生生世世都修行,为什么现在还在六道里头受苦?你为什么没有出得了?就是你身见没破。你今天在此地能听到圆教根本法门《华严经》,这更是稀有。换句话说,过去也学过一乘最高的法门,都没有成功,原因就是起心动念还是我。如果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还是我的话,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行,来生还是要轮回生死,这个事情麻烦。这桩事情,给诸位说,什么人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一定要你自己觉悟。这个破身见不简单,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思烦恼怎么来的,八十八品、八十一品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的,都要搞清楚,然后才有能力把它断掉;断不掉,三界就超越不了。所以第一个妄计人我,妄是虚妄,不是真实的,计是计度分别。这个第一个是大根大本。

  有了身见必定起「内具烦恼,外具恶缘,我心增盛」。内里面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里面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所以我们心里头恶念多、善念少。何况十一个善心所还没有什么力量,力量很薄弱,二十六个烦恼心所的力量特别强。所以一起心、一动念就是恶心所,贪瞋痴慢起来了。这个恶缘,凡是让你起心动念都叫恶缘,绝不是说不如意的事情叫恶缘,很如意的、起欢喜心、起贪心的,黄金美钞给你了,你说这个是善缘?恶缘,一摆在面前,贪心起来了,那不是恶缘吗?凡是引发你善根的,这个叫善缘;凡是引起你贪瞋痴的,这个叫恶缘,这个要搞清楚。凡是能够帮助我们增长道心的,这是我们善知识;凡是叫我们起心动念搞贪瞋痴的,恶知识,善恶要从这个地方分。我心炽盛,我心就是我贪、我瞋、我痴、我慢,烦恼心起来了,增长了。

  「三、内外既具,灭善心所,不习他善」,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内外充满了恶念、恶心,见到别人做好事心就不高兴,嫉妒障碍,想尽方法来破坏,破坏不了就怀恨在心。第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三业就是身口意,就是十恶具足了,身造杀盗淫,口里面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心里面充满了贪瞋痴,这就是放纵三业,无恶不作。「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事是什么?是因缘,也是有福报,造恶也要福报,他要没有大福报不能造大恶。他若没有福,你看看你要是随便杀一个人,马上就把你判刑、判罪了。他有恶缘,他做的恶事就大了。他没有恶缘,事虽然不广,心大了,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我们读这些文,要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如果要是这样,业障深重。仔细反省反省,实在是这样的,那我们怎么能逃得掉三恶道?

  「七、覆毁过失,不与人知」,自己有罪业,不好的事情,隐瞒不让人知道。「八、鲁扈抵突,不畏恶道」,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对于一切人事不尊重,没有敬意,这个鲁是粗鲁的意思,扈就是跋扈,抵突就是不敬,一点敬意都没有。你给他讲三恶道,他不在乎,这个就是不明事理真相。我前天晚上下去,你们下去吃饭的时候,楼梯口没有灯,不知被谁剪断了。我叫人去查查。昨天晚上去看,念佛完下面还是一片漆黑。诸位要晓得,讲起因果他们不相信,我们这么多人在此地念佛用功办道,这个七天,修福是真正的福报,这个福报,我给诸位说,我说的是真实话,比修一百座佛光山的福报还要大。他把电线剪断了,这个果报将来生生世世没有眼睛,没有智慧,可怜,实在可怜,怎么做出这样愚痴的事情!布施灯明,你生生世世得智慧光明。怎么肯干这个事情?愚痴,不畏恶道,你给他讲他也不相信,这是不晓得因果报应。而且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三世果报,众生所作所为,将来受些什么,清清楚楚。我们能不能阻止?不能阻止,迷惑颠倒,看到他造罪业,看到他受恶报。

  第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无惭这个意思是说他做种种恶事,他的良心不能够发现,他不会责备自己。有惭愧心、有惭的人,恶事做多了,心里惭愧,心里面不安,这是有惭的。无惭,一天到晚作恶,他还认为他作恶是对的,他不晓得那是过失、那是罪业,不知道。愧是别人责备,舆论的责备,他不在乎,这个就是一般讲的不知耻,无耻。人要是到无耻了,什么恶事他都能做得出来。所以一般凡夫对舆论的指责不理,圣贤人的教化、劝告他也置之不理,他去做他的恶事,这是无惭无愧。

  末后一条,「拨无因果,作一阐提」,拨无因果是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意思是断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叫一阐提。我们看看这十种都是顺生死,具足这十种就是三界六道轮回生死心,这个就是轮回生死心。有了这些你就在轮回当中,就出不了轮回。而且还给诸位说,轮回当中三恶道的机会多,三善道的机会少,恶道里头轮回,这是我们要警愓的。「从无始来,若自及他,无不皆尔」。这一句是总结前面,我们从无始劫以来,自己也好,他人也好,统是这样的。所以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没有出期。

  学佛,诸位总要记住一句话,你们在世间无论做什么事业,都要讲求成就,学校念书我们有成绩,学佛不例外,学佛的成绩,我们的心是不是清净了。在此地讲就是底下讲的十种逆生死心,这是我们的成绩,成就了,那就是生死有把握,这算是成就。如果我们今天对西方极乐世界一点把握都没有,跟西方极乐世界连消息都没有,这问题严重了。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先要通消息,要有联络,这样就可靠了。我们要想与西方极乐世界取得联络,就凭一心。所以说是你功夫成一片了,就是烦恼虽然不断,不起现行,心真正能做到清净了,与凡圣同居土就有往来,就有沟通了,通消息了,生死自在。功夫成片的人,喜欢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喜欢多住几年也可以多住几年,自在得不得了。不要说得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说,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学佛有了结果。如果我们不顾成绩、不顾结果,盲修瞎练,那不落在魔道里头你想落在哪一道?发心学佛最后成魔,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看十种逆生死心,这就是教给我们出三界了,超越轮回。「十种逆生死心,从后翻破」,第一个对治前面第十个,前面第十个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你看现在,「明信因果」,明是明了,可见得这个信不是迷信,是真正明达而相信因果。

  诸位读书,前一节我告诉大家不能随便乱读,有些书人家送给我们,我们都不能要,我们要珍惜光阴,不能够浪费时光,我们以有限的光阴,我们要读最好的书。我在学佛,一些人对我不太欢迎,为什么原因?就是他们的那些书送给我,我不看,他们认为我很傲慢。实际上不是的,我觉得生命太短促,光阴太少,我没有时间读他们的书。同时我也没有智慧,他的东西正确不正确我也不晓得,没有搞清楚,暂时摆在一边,我读古人的书。古书都是好的?我想象当中比今人可靠一点。为什么?古书流传到今天,已经经过多少年代,经过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不是好东西,流传不下来,不能流传到今天。

  你们要晓得,印刷术的发达不过是最近一百年间的事,一百年之前,我们要想念本书可不容易。我在家乡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念小学,我还念过几个月的私塾,我们家乡在中国来讲是文风鼎盛的地方,桐城派,所以乡村的小孩没有不读书的,文风非常之盛。书从哪里来?抄!小孩念书都是手抄本,没有书。从前的书是木刻版本,是木板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刻出来之后用松烟,不是油墨,没有油墨,用松烟,一张一张去刷。那个印刷我小的时候看过,我看过他们刻板,也看过他们印刷,毛边纸,松烟撒在上面,纸放在下面,然后用棕刷子去刷,一张翻过来刷一张。一天一个人印刷印不了一本,我们现在的一本书就要一天的时间,工作很勤快,手很熟的人,一天也不过是(音档中断)

  八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才买一本《辞源》,那个时候一个月五块钱是很好的收入。在那个时候已经有排版印刷了,再往前面去价钱就更高了。书流传到今天都是最精华、最好的东西,才有人肯刻板流通,如果要不是好东西,谁肯刻版?谁肯花这么高的价钱去买书?不像现在印刷术太发达了,太便宜了,所以书不值钱,内容乱七八糟的。在从前流传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你们看唐宋八大家,韩愈一生就作那几篇文章吗?不止,他的东西太多了,好的人家才留下来,作得不好的早就不要了,淘汰了,哪有那么多钱来给它流通?不可能。所以我就是基于这个概念我念书念古人的书,念好书,今人的书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暂时放在一边。演培法师全集出来之后,我碰到他的时候,我说你送我一套。他说我这个书你会看吗?圣严法师的更不必说了,圣严法师的书不给我,他说你根本就不看我的书,我给你干什么?我说我不看,我这儿有图书馆,大家可以看。演培法师送了我两套。

  我初学佛时只看过一个全集,就是太虚大师的,那是刚刚学佛的时候,这一部书也是刚刚出版,在香港出版,有一个朋友介绍,是分期出版,一个月出三、四本,一共有六十多册,我看过这些书。以后我就看《大藏经》,看《大正藏》。所以我们看东西要选择,最重要是我们的光阴非常宝贵。今人的东西实在是很难说。古人有个长处,自己要没有见道决定不敢讲经,没有证道不敢着疏;换句话说,他能够讲经、能够着疏,都是有修有证,都是这样的人,不是道听途说的,不是记问之学。古人没有名闻利养这个观念,今人积极求名、求利,不择手段造种种罪业。我们看禅宗公案,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说话能随便说吗?敢存心欺骗人吗?这个罪过不得了。

  所以我劝同学们读古书,这个可靠。今人的东西虽然是白话文,好像看起来方便,知见不正,问题太多。浅近的文言文,像近代的几个大师,一般学术界、佛教界公认的,这个没有问题,读他们东西不会错误,像印光法师的,印光法师的东西不会有问题,圆瑛法师的没有问题,谛闲法师的也没有问题。所以这些近代大家公认的。如果他的作品大家还没有公认,我们暂时先放在一边,可以,我们要读大家公认的,要真正够得上标准的。如果他的信徒公认的还不可靠,不是他信徒也承认,这才可靠。我著作出来了,你们都是我的学生,处处赞叹,靠得住靠不住?不可靠,你们跟我有关系,这个不行。没有关系,甚至于冤家对头,看到也说这不错,这才行,这个才算是真正公认。

  明信因果要通达经论,才能够真正的相信,这是我们学佛里面可以说是奠定基础的。学佛,这十条也是后后胜于前前,第一条是基础,你们看《大乘起信论》就晓得,《大乘起信论》讲始觉,就是开始觉悟,最初的始觉就是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你就不会做坏事了,就不会造罪业了。不造罪业,虽然轮回,可以免三恶道,三善道轮回比三恶道要强得多了。头一个要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我劝大家念《感应篇汇编》,看《德育古鉴》,这些书我们都会送给你们,这些书我们都有很多。

  第二,「自愧克责」,这个就是忏悔法门,就是要能生惭愧心,有了过失自己要能责心忏悔。第三是「怖畏恶道」,不像那些人他不怕恶道,我们要晓得恶道之可怕了,决定去不得。李老师在「十四讲」里面给我们说的,那只是说一个大概而已,三恶道要是堕落下去之后出来很难,堕落很容易,出来很难。为什么?寿命太长了,譬如说饿鬼道,鬼道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个月,鬼的寿命要活几千年。你们要看看朱镜宙老居士《八大人觉经》批注里面就有一段公案,说他老岳丈,朱镜宙的岳丈是章太炎,是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世做过东岳大帝的判官,白天在人间,晚上一睡觉就到阴曹地府办公去了。我们听起来是神话,其实是事实。我刚刚认识朱老居士,他就讲这些故事给我听。他到晚上睡在床上就跟死人一样,他自己晓得,有两个人牵一匹马就上班去了,到天亮鸡叫的时候就把他送回来。所以人很辛苦,为什么?白天、晚上都没有休息。他说他在阴曹里面见到有唐朝时候人、宋朝时候人,因为读过他的文章,见了面。由此证明鬼寿命长。还见到唐宋时候的人,唐以前的人很少了,鬼是老鬼了,数目很少了。汉朝以前的很少,没有听说过了,可是隋唐这时候的人还是有,这可以给我们证明鬼的寿命长。

  地狱更不必说了,阿鼻地狱里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地狱不过两天而已。所以去不得。畜生道有些你看寿命很短,畜生愚痴,身见很重,于是不容易转身。所以佛在经典里面有七佛出世,蚂蚁还没有离开蚂蚁身,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蚂蚁寿命长,他死了之后脑子里就是蚂蚁,还是到那里投胎,生生世世做蚂蚁。我们如果说一尊佛三个阿僧祇劫,七尊佛,二十一个阿僧祇劫了,牠都没有脱蚂蚁身,愚痴。所以诸位好好的去想想,三恶道是去不得。要去得以菩萨身分去,随类化身,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劝你入地狱,劝你入地狱是要以菩萨身分去入地狱,不是叫你造罪到地狱去受罪,这个得搞清楚。所以要怖畏恶道。

  第四,「不覆瑕玼」,自己有过失不必隐藏,佛法里面常讲发露忏悔,你有过失,这个人知道骂你一顿,那个人说你不好,你的罪业不就报掉了吗?这就忏悔掉了。自己造了罪业隐瞒,还装好人,处处叫别人赞叹你,你的罪业是愈来愈重。别人骂我们、毁谤我们是替我们消业障、消罪业,我们得感谢感谢他,他要不骂我,我造的罪业就消不掉。所以自己有了过失不要隐瞒,最好让大家都知道,这个骂你一句,那个骂你一句,罪就消掉了,就没有了,果报就报掉了。你晓得这个道理,做了好事,可不要让人家知道,你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这个赞叹一句,那个赞叹一句,这就报掉了。所以做好事要隐瞒,不要让人知道,善愈积愈厚,后来才有大福报。坏事赶紧让别人知道,赶快报掉,这是聪明人。现在人做了一点点好事还大大的宣扬,我做了多大的好事,惟恐别人不晓得,所以好事全都报掉了。恶事都隐藏在那里,后来的果报全是恶报,好的都没有了,报光了,现世报掉了。这个不得了,这是世间第一等的愚痴人,才干这个傻事。

  第五,「断相续心」,就是自己晓得自己的过失立刻要断,要止住。第六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正觉之心,不但要觉,要正觉。第七,「修功补过」,诸位要记住修的是功,可不是修福,修福补不了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能抵消,诸位要知道这个道理。世间人不晓得,我做了多少罪业,我现在多做点好事,那就能抵消得了?抵消不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能说我种了瓜我不想要了,我现在种豆,种了豆以后长出来,瓜还是瓜,豆还是豆。所以要晓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世间人错误,善恶不能抵消,这个要记住,不能抵消。善恶不能抵消,你要是通达事理的人,你能控制。我虽然有恶业,我可以不叫它得恶的果报;我有善业,我希望善的果报能现前,可以控制。从哪里控制?从缘上控制,善恶是业因,因不会消灭的,但是因要遇不到缘不会结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在缘上下功夫,我把恶缘统统断掉,恶因不结果。善缘我尽力去培养,善因就结善果,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

  修功就不一样了,功是什么?功是定慧,诸位要晓得,戒不是功,戒是福,戒要成了定了,这个戒就是功,戒要没有能够生定,这个戒不是功,功是功德,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能消业障,功德是属于理忏,能够消业障。如果定要成了慧了,那是最高的功德,是智慧现前了,把无始劫以来的业障都灭了,是灭罪忏。到这个地方都是成就自己,下面是利益自他。

  「八、守护正法」,守护正法里顶重要的是要护自己的正法,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护自己的正法,如何能护别人的正法?所以我们讲到护法,头一个要晓得护自己。护自己什么?第一个,我们浅显一点说,要守护自己的平等心,守护自己的清净心,守护自己的慈悲心,这就是护持正法。唯有护自己的法,而后才能护诸佛之法、护众生之法。由此可知,护法必须要如教修行,弘法利生,如教修行是护自己的正法,弘法利生是护诸佛如来、一切众生的正法。

  「九、念十方佛」,念十方佛对治「内具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对治这个的。佛是一切知识里的最善知识,正与恶缘相反。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佛。所以诸位不要看到这里,找千佛忏、万佛经念去了,我念十方佛,那你就看呆了。晚课八十八佛里头说得很清楚,「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就代表了十方一切诸佛,所以大家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佛。

  最后一条,「观罪性空」,我们看到这四个字很安慰,原来一切罪都是空的,我们的罪是不是都消除了?不行,我们现在是用分别执着、用心意识,罪不空,罪是有的。观是讲观慧,离开了心意识,观照般若现前,罪才是空的。这个要离心意识才能办得到,念佛法门里面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到这个境界了。事一心,事一心还不行,事一心还没有观慧,所以这是理一心的境界。千万不可望文生义,认为我们一修观,修什么观?在打妄想,哪是修观?人家修观的没有几天就见性了,明心见性了,你现在修观,修了几十年观还见不了性。为什么?你是把打妄想当作修观,根本上搞错了。譬如观想,实在讲观,你现在没有观,单在那里想,凭你在那里想象,那怎么行?想象都是意识心在分别,虚妄分别。

  举一个例子来说,你们现在有些人提到的,念佛里头能不能带一点观想?观阿弥陀佛的白毫,是不是观?不是,是在打妄想,想阿弥陀佛的白毫怎么样在想,是第六意识在分别,那哪里是观?那是妄想。好,念佛再加上个妄想,你念佛怎么能念得成功?观是不用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境界清清楚楚,这叫观。如果把妄想当作观,你念佛会着魔,有许多人在打佛七里着魔,他老实念佛不会着魔,他就是里头在打妄想,他还以为他修观。事理方法要搞不清楚,说他盲修瞎练,他还一肚子不高兴,他就生气了,说他如法修行就高兴了,你看完全落在意识,全是被烦恼所转。这种人修上三百年他也不会得功夫成片,不要说一心了,功夫成片他也做不到。由此可知,这个理论方法要不搞清楚,行门没有法子得力。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六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6

  请看经文。上午讲到观罪性空,讲到观想,观想特别注意到的就是观。实实在在讲,想与观不一样,我们平常讲思惟想象,跟观不一样。观里面是有智慧,与定慧相应,你看修定,禅定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止观,是定里面有慧,慧里面有定,这个才叫观。止就是止妄念,把妄心止住,观是什么?妄心止住,我们本性就起作用,就是真心起作用,观是真心起作用。如果诸位学过《楞严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6:31 | 只看該作者
交光法师在《楞严经正脉》里面所提倡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观,用六根的根性,而不用六七识,不用这个。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常常教同学们读经,就是念经,念经就是修观,就是修止观。你这一部经展开,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经念完,字字分明,一直念下来,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不起一念,你看妄念没有了,心意识没有了,这是止;你把这一部经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观。

  你念这部经,一面念一面在想这是什么意思,那就坏了,就打闲岔了,这个观就落在思惟里去了。一部经展开,还有字不认识,「这什么字?」又落在意识了。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不认识字你看清楚,怎么写看得清楚,怎么读法不晓得,看清楚,那也叫观。总而言之,你一起念就落在心意识里去了。这就是平素要训练。训练成功,我们在日用平常六根用事,我眼看得很清楚,耳听得很清楚,没有分别心。分别是有分别,不是没有分别,那就是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不是意分别,而是本性真心的了别,比分别力量强得太多了。禅叫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所以你说禅那或说止观,意思是一样的。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就是止观的原理。

  我们要把这个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中,自己才能得真正的受用。因为你用观,你没有烦恼,你没有妄念,你所起的是正念、正思惟,没有妄念了,烦恼就断尽了。止断烦恼,观开智慧,我们讲破二障,止是破烦恼障,观是破所知障,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可是在我们初学往往不会,我们一用,这不知不觉又落在意识里去了,就是这个麻烦,这是初学的人免不了。为什么?没有用习惯,所以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训练。刚刚训练时你还是脱离不开,为什么?你有心去做,做意,那个有心就是心意识,你还是离不开心意识。

  我们以《楞严经》批注来说,交光大师就不同意天台家的讲法,因为天台家,就是智者大师他所建立的《法华经》的摩诃止观,天台的止观没有离开意识,他还是用意识,带着意识来修观,这是不究竟的。带着意识修观,我们一般讲功夫用得很得力、很如法,像天台大师所讲的那个方法,可以能够修到事一心不乱,不能破无明。所以交光大师极力的反对。这是《楞严经》成为新旧批注两大派别,旧注就是以天台的思想,新注就是用《楞严经》经里面的意思,舍识用根,完全是以《楞严经》的经义,他说得很有道理。圆瑛法师的《讲义》,可以说完全依交光大师的思想。他的方法确实是好,但是初学的人不太容易。所以旧注是用天台止观来批注《楞严经》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不能说他没有道理。为什么?对初学人来讲很适用。修学到一个基础,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要墨守成规,我们要求进步,这样就好。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一家的学说、修行方法要客观,哪一个方法都是适合于某一类的根性,都是好方法。不能说哪个方法优,哪个方法劣,优劣很难讲,只要用的得力都有好处。

  如果我们依照此地所讲逆顺十心,顺生死十心是毛病,我们很清楚,像大夫治病一样,对你这个病源,你这个病发生的因素,以及病的状况,完全能了解,前面顺生死十心是了解,真是看透了。后面逆生死十心,这就是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是事理具足。如果我们这样的修忏,可以说无罪不灭。

  讲到初学修观,我告诉诸位一个最方便的办法,那就是《金刚经》里面教给我们的,《金刚经》末后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虽然用的是分别心,可是这个分别与性相应,与无分别相应,无论在什么境界。可是这里面最低限度要读《百法》,《百法》要懂得,一切有为法就是百法前面九十四法,就是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这些全都是有为法,这是说的心,心之外还有十一个色法,无论是色、无论是心,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它没有自性,是属于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所以佛教我们做如是观。你说梦幻泡影有没有?有这个事情,有就是空,《心经》里面教给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也是观,都是我们初学的人就能用得上的,这个是一下手,与最高的境界都能相应。

  你要是懂得这个原理了,譬如有同学刚才给我讲,他念佛,观阿弥陀佛,一念佛,「阿弥陀」这个字现前了,「佛」现不起来,心里要想这四个字,只想到三个,后头那个没有了。他来问我是什么原因?我说你想象力量不够,前面力量强,字现了,后头没有力了,字现不出来。这不叫观想,这叫妄想,这不叫观想。观想怎么样?譬如念佛观佛的名号,一念佛,佛的名号就现前,佛的名号虽然现前,那个名号现前的字是色相,色相现前,自己晓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叫观想。如果执着一定有色相,你不晓得这个色相是空的,执着这个色相,这个就错误了。色相有,晓得有就是空,有而不执着,有而不生妄念,这才叫做观想,想里头有观、有慧在里头。

  如果说只有这个想,色相现前不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这个忘掉了,执着在这个色相里面,这是迷。这个不叫修观,这里头开不了智慧,可以得定,开不了智慧。为什么?你这个分别心只分别一桩事情,不分别别的了,能够得定,所以给诸位说,能修到事一心,没有别的妄念了,只有这一个妄念。如果有观,没有别的妄念,只有一个妄念,这一个妄念因为有观的力量,能突破,突破之后就变成理一心不乱,那个境界就太殊胜了,不是一般修行能够相比的。这个圆顿的修行法都是以这个为基础,我们讲从根本修,也是基于这个理论,基于这种方式,这是从根本修。

  本经在其它经文里面,也有讲修法不具足的,就是讲十种它是缺了两种,像「随好品」里面,十种就缺少观罪性空、缺少发菩提心。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菩提心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讲十大愿王的根本,没有菩提心这十愿都修不成。修不成什么?修不成普贤行,我没有菩提心,我依照这个方法来修,礼敬诸佛、赞叹如来,我这么修,乃至普皆回向,你这么修不叫普贤行。如果你这个修行的目的只求个人,在贤首大师五教里面是小教,小教修行法;你要有菩提心、有观罪性空,这是圆教的普贤行,你们想想看这差多远。小始终顿圆,贤首判五教,一层比一层高。所以菩提心不可不发!

  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就是觉心,觉悟之心。没有菩提心,心是迷,就是不觉。我们要拿刚才举的交光法师的例子,交光法师讲舍识用根,就是菩提心,根是根中之性,六根的根性,根性就是菩提心。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你看跟八识不一样,八识,在眼叫眼识,在耳叫耳识,这个差别太大太大了。再给诸位说明,眼见性跟眼识是一不是二,见性见色,就像镜子照外面的色相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如果你照,我们见性见外面色相,这心一动,一动就变成识了,眼识了。识是分别,性是无分别,分别是依无分别而起的,如果没有无分别,那个分别是从哪里起来的。所以不觉,不觉是依觉而起的,无明是依明而起的,可见得我们本性是本明本觉,本来不迷。可是迷了以后,有个现象总是愈迷愈深,麻烦就在此地。现在我们要修觉,从迷里面怎样能觉悟过来,再恢复到我们的本觉。

  这个事情在前几天跟诸位谈过,如果从一切大经大论里,那是很费事,最便利的方法就是从《起信论》下手,过去杨仁山居士他老人家就是从《起信论》下手,先通达大乘的教义,贯穿一切大乘经。所以《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学地位非常高,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成为是必读之书,言简意赅,文字不多,可是一切大乘经论的道理都在其中。这是说明我们一定要发心。

  我常常把菩提心用很浅显的语句说出来,经文里面你们去看,像《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心到底直到什么程度才叫直?所以这个我们一下不太容易体会,我就把它说做平等心,平等就是直,直就是平等,不平等就不直了。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爱心,世间人讲博爱,佛法里讲慈悲,慈悲心跟爱心是一个心。基于感情的爱心就是世间人讲的爱心,要是这里面有理智,我们就叫做慈悲心,理性的爱就是慈悲心,感情的慈悲就叫做爱心。一样的爱心,一个是以感情为基础,一个是以理智为基础,依理智为基础的爱心我们叫慈悲心,诸位一定要晓得。可见得慈悲是真爱,是理性的,是不变的。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爱是假的。譬如说男女之间爱到最深的时候了,结婚了,没有两天又离婚了,这个爱不是假的吗?今天爱了明天又不爱了,它会变的,会变的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

  所以你们要不学佛,没有菩提心,你们的心都是虚情假意,我告诉诸位,我是决定不相信的,睁着眼睛骗人,虚情假意,骗人。像这些我们学佛、学觉要从哪里学?要从这里学。你们学佛的人,可以看戏,可以看电影、看电视,看了什么?那都在公开的骗人,他爱这个、爱那个,全是假的。你看电影演戏,那在骗人,骗得你们大家,我们自己在人生当中又何尝不是跟他一样在骗人?唯有佛菩萨的爱是真的,永远不变,为什么?他是从平等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他永远不变,叫大慈大悲,我们要学这个。以这样的心修十大愿王,这叫普贤行。由此可知,大经里常讲,舍离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为魔所摄,这个话说得对,没有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样的善法,确实是魔所摄。你真正了解这个道理,才晓得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如此。

  我们学佛之人,别人以虚情假意对待我们,一天到晚欺骗我们,我们要以真心待人。这样说起来我们不是吃亏上当了吗?如果你要是有吃亏上当的念头,又落在心意识里去了,真如本性里头没有吃亏也没有上当,只有阿赖耶识、末那、第六意识里面才有吃亏上当,真如本性里没有,吃亏上当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自己以真心行事,这叫发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叫你说,你现在听经要发菩提心听,念佛要发菩提心念,离开讲堂到外面还是用心意识来办事,那就错了,菩提心就丢掉了,你到佛堂里变成佛,出去就变成魔,那怎么行?

  三心,三心二意那就坏了。你将来看到《无量寿经》教给你三心圆发,佛法有三心!告诉诸位,三心是一心,圆是圆满,圆满的发出来,三心圆发就是指菩提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都要圆圆满满的发出来。我们可以看底下的经文了,底下经文举所忏业障: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

  『贪瞋痴』三个字是业因,造作恶业的因缘。

  【发身口意。】

  贪瞋痴从哪里表现出来?从『身口意』,「身口意」就是造罪的工具,贪瞋痴是造罪的原动力,身口意就变成造罪的工具了。

  【作诸恶业。】

  造作种种的恶业,所谓身三口四,造作种种罪业。佛经里面有说,六道情形种类很复杂,都是由于业力所作而形成的。众生不晓得事实的真相,往往看到有行善的人一生不得意,穷途潦倒,行善之人,好人!又看到作恶的人在世间有钱有势,好像一生很得意。于是乎对于善恶果报他就不相信了,你怎么讲他也不相信。我前两天接到一封信,我现在还没有回他,因为这两天讲座忙着。这个人我不太熟,他在美国,他说他到过我们讲堂,在讲堂听过经,对佛法也很信仰。但是到美国去,美国那边都不相信佛,信基督教,传一些外道,好像信了神就赦免一切罪,神就赐福,他说虽然理上讲跟佛法不一样,但事实上外国人比我们富有。我们东方人学佛,我们的生活环境确实比不上人家,印度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亡国了,西藏的佛教、中国大陆的佛教现在也等于沦亡了,好像似乎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事实摆在眼前。跟这个意思一样,不晓得因果通三世,决定不是善恶果报颠倒错乱了,没有这个道理。

  可是真正明了佛法的人看法就不一样,你要不相信,你到台中跟李老师聊聊天、谈谈天下事,业果报应,那就不相同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好像是事事都不得志、不如意的时候,实在讲这是好,并不是不好。经里面讲报有三种,一种叫现报,就是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现报;第二是生报,生报是来生得的果报;第三种叫后报,后报是从第三世以后所得的果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造的因,遇到缘决定有果报。不会说你造这个因后头没有果报,没有这个道理,这在理上决定讲不通的。

  《法华经》里面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一段公案是讲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想求佛剃度出家,佛叫这些阿罗汉观察这个人有没有善根。阿罗汉的能力能观五百世,他有这个能力,他的前世、再前世,他能看五百世。五百世当中这个人与佛没有结过缘,没有善根,那这个人怎么能学佛?佛给他剃度,成就他出家,告诉大众,无量劫前,他是个砍材的人,樵夫,在山上遇到老虎了,他爬到一棵树上,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他喊了一声南无佛,就是这一个种子,今天在我会上成熟了,我度他出家。无量劫前一声南无佛的业因,到释迦牟尼佛的会上成熟。所以有因必有果,他这是后报,三种果报里是属于后报。

  真正学佛的人,诸位想想我们心里是不是期望果报?贪图果报而学佛的,这个学佛的心不是菩提心,是贪心。你念阿弥陀佛,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目的在哪里?听说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楼阁,贪心,大贪!这个世界金银七宝还不知足,极乐世界那个地方富足,到那边去,贪心念阿弥陀佛,怎么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能。西方极乐世界明明说的是要以一心不乱才能往生,绝不是贪心能够往生的。所以你要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息灭贪瞋痴,才能与那个地方相应。那个地方人是诸善上人,你看经里面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人家那个地方不但是善,是上善,善中之善,人人都是发菩提心。因为那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它不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没有菩提心,大乘佛法要发菩提心。小乘人跟大乘人的差别就是一个有菩提心,一个没有菩提心,就这个差别,一发菩提心就是大乘种性。所以这个我们要晓得,绝不是贪图西方世界的富贵而求生到那个地方。

  我们为什么求生到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佛现在住世,那个地方修学的环境好,老师好,诸佛菩萨都在那个地方教学,那个地方等于是佛世界里面的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十方诸佛都在那个地方教课,都是专任的老师。所以我们这一些事理一定要搞清楚。佛法讲十方法界,讲诸佛菩萨,以《华严经》来说,末后你看看,就是在这一卷,这是《华严经》的总结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什么意思?到了极乐世界就到了华藏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到了十方诸佛所有的世界,都到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你们念《阿弥陀经》,那只不过是把西方极乐世界说了一个大概,千万分之一都不到。极乐世界的人每天早晨起来吃了早饭了,到外面去逛逛,散散步,到哪里去逛?那一逛就已经看了十万亿个佛国土了,多少时间?一餐饭的时间,已经到那边供佛闻法。诸位晓得,一尊佛说一句法,这个早晨溜达一圈就听了十万亿句佛法了,真是不得了。这个情形你看别的经上有没有?

  所以现在有些人,我也不晓得他是怎么想法的,有一类的他们听说释迦牟尼佛法运之后,弥勒佛要出现于我们世间,当来下生弥勒佛,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了,于是乎修弥勒法门,希望将来能往生兜率天,亲近弥勒佛,弥勒佛将来成佛了,他给弥勒佛做大弟子,他想这一套。这个想不能说不正确,不能说不好,能不能成就?大有问题,因为我们晓得,弥勒净土的门坎很高,得要修成唯心识定才有资格往生。换句话说,他条件很高,弥勒菩萨是专门学唯识的,你到那里去唯识的分数不及格人家不录取你,你没有办法去,想去也去不成。不像西方极乐世界你念佛名他就去了,这个太容易了。

  所以我常常教这些人,他们一心一意想亲近弥勒菩萨,我说唯心识定不好修,诸位要是在唯识经论里稍稍深入一点就晓得,唯心识定很不容易修,很费事。如果照他那个方法去修,要能成就定,初级的定,恐怕也得要二、三百年,我们哪有这个寿命;要成就甚深的禅定,总得要二、三千年才能办得到,所以相当不容易。但是亲近弥勒菩萨有方便的法门,就是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西方极乐世界教唯识的教授就是弥勒菩萨,那个一上课,我到你兜率天去参观一下。弥勒菩萨说好,欢迎,你跟我去。就带你去了。你看抄近路,准去了。所以你一到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世界都到了,十方诸佛菩萨都在极乐世界授课。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做学生,亲近诸佛菩萨,不是到那里享乐的,这要搞清楚。到那里去享乐,抱着享乐的心理,那就不行,那念佛就不相应。是亲近诸佛,是成佛,是为了普度众生,是为这个而去的。再看底下经文:

  【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这是讲我们无始劫以来,由贪瞋痴所造的恶业,实实在在是无量无边,好在这些罪业它没有形状,没有体积,如果有形体,哪怕形体再小,恐怕也遍满了虚空,甚至于太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个形容并不过分。为什么?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虚空虽然大,我们想象当中所造的恶业确实比虚空还要广大。下面这是讲忏悔之相,前面所讲的就是通说顺流的十种心,造作一切罪业。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

  这就是教给我们忏悔的方法,忏悔的相,我们怎么个忏悔法?大家特别要注意这里头有四个字,『清净三业』,造罪业是我们三业不清净,三业是指身口意,身口意要是为贪瞋痴所主宰了,这个身口意就不清净了;如果我们离贪瞋痴,这个身口意就清净了,可见得要想三业清净一定要离贪瞋痴。在密法里面,你们看佛像圆光顶上有三个字,梵文,中国音译是「唵阿吽」,唵阿吽这三个字的意思就是清净三业,或者我们叫三业清净。唵阿吽翻成中国意思是身口意,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业清净,清净极了,这就是如来地。

  不但我们对世间法不贪,没有贪瞋痴,对于佛法也没有贪瞋痴,这个才叫真正离贪瞋痴。世间法我不贪了,贪瞋痴没有了,在佛法里起贪瞋痴,诸位晓得,你贪瞋痴并没有断,只是换了个对象而已,这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的。所以是一离一切都要离。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这个就是教你念十方佛,断一切的恶缘,尤其是恶知识,远离恶知识。前面讲我们所造罪的心遍布虚空,所以我们今天忏罪,清净三业,得要遍于三界。这样我们忏罪的心与法性才能相应,一切罪障才能真正的忏除。诚心忏悔,着重在诚,诚是真心,心意识不诚,离心意识就是诚心。

  诚心,诸位可以看看曾国藩的《求阙斋笔记》,你看他解释诚的意思,他是解释大学里面的至诚,诚意正心,解释诚,诚是什么?一念不生叫做诚。起了一个妄念了,这个就不诚了,有念皆妄,所以起心动念就不诚了。我们在一切境界里了了分明,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佛法说得比儒家要清楚,儒家是含糊笼统讲的,佛法分析得清楚,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起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不起这个心,不动这个念头,这个时候就是真心用事,这就是诚心忏悔,这才有力量。你要不晓得这些道理,不懂得这个方法,诚心,我的心很诚,诚个什么?完全虚心假意,自己还以为心很诚、很真,真心,哪有那个道理?没有那个话的。后面我们把这一段念掉:

  【后不复造。】

  这是事忏,断相续心。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修功补过,总而言之,这一种忏法是从真正明识因果开始,渐渐到能够守护正法,才显示出忏悔的真实功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显示普的意思,普贤里面普的意思。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七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7

  皈依的意义我们在讲堂都曾经讲过,明天的皈依我们只举行仪式。希望大家要记住,我讲的话要记住,皈依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某个法师是我师父,这就错了,这不叫学佛,你迷在某一个人身上这错了,很大的错误。这个事情,我也叫诸位看蕅益大师《五戒相经笺要》,里面说得很清楚,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里头也有,请法师来皈依是给你做证明。就好像你们同学有很多参加国民党,你们入党,党部派人给你监誓;皈依是僧团,僧团有一个法师做代表,也是监誓。他代表给你监誓,你就皈依他了,这个问题大了。国民党到处派人监誓,这个人监誓入了他的党了,那个人监誓入了他的党了,国民党不是一塌糊涂了?

  所以这一点意思要晓得,他只是给我们做证明的人,证明我们受过三皈。受了三皈以后,千万不要说某个人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学的是外道,你学的不是佛法。皈依了之后,凡是出家人都是师父,对三宝同样的尊重,发平等心,不要有差别心,这个是我皈依师父,我对他的心要特别一点,那个不是的要差别一点,你是用的分别心,你这一辈子不会入道。叫你修平等心,没有叫你修分别心。这个我们说起来非常痛心,多少发好心想修行证果,修了一辈子还是一塌糊涂,还是迷惑颠倒。就是他从初发心的时候就用的分别心,这个监誓的人没有讲清楚,指出他一条错误的道路,他就一错到底,这个可怜!诸位晓得这个意思,皈依,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做监誓人,这里头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一样的。皈依一个名气大的、福报大的,你认为你就沾到一点福气了,未必见得。所以要有平等心、恭敬心来皈依三宝。

  明天给诸位做仪式。我们这一次法缘很殊胜,明乘法师也在此地,明天我们两个人来监誓,我们两个人给你们做证明。同时告诉诸位,皈依只有一次。就好像你们入党一样只入一次,不能说我这一次是在台北市党部入党的,到了基隆,那里不承认,还得到基隆国民党党部再去入党,到高雄又去入党,那不是闹笑话?皈依只有一次,无论是在哪个寺院、哪个道场皈依了,不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你皈依了,十方世界道场你都皈依了,它是代表十方三世常住三宝,是代表这个的。所以一次皈依统统都皈依了,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们皈依三宝,三宝弟子,不是皈依某个人,某某人的弟子,这个差很远。

  可是求道,就是求学,那我们就是另外要拜老师,那是我们要跟他学的法师。皈依三宝这个就是等于参加佛教团体,为佛弟子,佛门广大无边,你是入了学了,就好像念书注册上学了。到学校去,学校老师很多,你亲近某一个老师那是另外一桩事情,就是你有和尚、有阿阇黎。阿阇黎是教导我们的老师,亲教师和尚是主持教化的,一个学校,校长就是和尚,所有的教授都是阿阇黎,要晓得这些情形。这里头没有迷信,也没有私人拉感情、拉关系的,没有。

  我们看经文,下面是第五大段。明天我们只剩下四个小时,尽可能把十大愿王讲完。如果后面没有时间,偈颂可以不说,偈颂是前面长行文的重颂,重要的就是在这十大段。前面四愿是成就自己,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有前面四愿就是具足普贤行的基础了;换句话说,我们有资格修普贤行了,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有非常的大帮助。接着要修的,你看忏除业障之后接着要修的是随喜功德。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能随喜,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要嫉妒、要障碍、要毁谤,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别人造作这些罪业我们看了、听了要不动心,清清楚楚看他造罪业,看他受果报,我们自己不能随着他去造业,我们要明了,要如如不动,自己决定不能干这个事情。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随喜功德重要的意义就是除嫉妒,起平等善。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佛法里面的表法,我们中国人特别着重在表法上。你说中国寺院的建筑,一进山门,我们到一个寺院去,一进大门面对面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只要是一个很规矩如法的寺院建筑,山门前面第一个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里两旁边是四大天王,俗话称四大金刚,四天王护法神,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相是我们中国布袋和尚的相,跟印度弥勒菩萨的相不一样,印度弥勒菩萨的相看起来像个女人一样,像观世音菩萨,你们看看我们这边印的《瑜珈师地论》,前面有一张是印度的弥勒菩萨相。我们中国弥勒菩萨相胖胖的、笑眯眯的,大肚皮,塑他的相。塑他的相取什么意思?取欢喜相、容忍相,就是一个随喜、能够包容,大肚皮能够包容,能容得下,取这个意思。一进佛门头一个就要学欢喜,要学随喜,要学容忍。所以布袋和尚的相坐在那个地方就是教我们这个意思。弥勒菩萨这个造像,他显示给我们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今天社会上提倡微笑运动,中国你看看南宋以来就塑弥勒菩萨像,佛门里面就提倡微笑运动,就提倡随喜。所谓随喜就是见到善事就欢喜,见到善人就恭敬。下面再解释说明境界相,分了几段,随喜如来、随喜菩萨、随喜人天,这个文比较长一点,但是意思很好懂。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

  这是说明了我们随喜如来。随喜如来哪些事情?

  【从初发心。】

  当他做凡夫最初发心,我们就要生欢喜心。

  【为一切智。】

  这是学佛追求的目的,这个『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三种智里面是一切种智,而非一切智。我们讲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不是讲的那个一切智,是说的一切种智。

  【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你看诸佛如来修学的精神,这是我们要随喜、要学习的。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

  这是讲修学时间之长,我们要能受得了,成佛绝不是短时期能成就的,是要长时劫的修学。

  【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

  这个劫是长时间,每一个劫里面讲修布施,修学法门是以布施为总纲。诸位看江味农居士批注《金刚经》,你就晓得,六度里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是布施,持戒忍辱有无畏布施。譬如你持戒了,别人见到你心就安了,就不会恐怖了。你能忍辱,别人说错话,做错事情,晓得你不会见怪他,所以他心也就得到平安了。所以持戒跟忍辱在布施里可以算是三种布施的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于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把六度万行统统都包括了。此地是给我们讲布施,是内财布施,什么叫内财?内财是身体,头目手足都可以布施。诸位要是仔细看菩萨修布施行,你们看大经,在「初回向章」,十回向里面初回向,讲六十种布施,有内财、有外财、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说得很圆满,《华严经》初回向那一章。我记得那一章六十种布施,我们曾经用了一年时间把它讲完,一年就讲那一章,说得很详细。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一般人所不肯做的,菩萨都能够做到,「难行苦行」。你譬如说经里面讲的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半偈而舍了身命,为求半偈,又像舍身救虎。诸位看《佛本行经》,《佛本行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叙述他在因地时行菩萨道,那些修行的情形经历说出来给我们听。都不是一般常人能做到的,菩萨都能做到,你想想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这样修行的用意究竟在那个地方?我们都要了解。真正了解之后,自己才肯发心。『圆满种种波罗蜜门』,门是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种种就是无量法门,波罗蜜是什么?波罗蜜是到家了,每一个法门都学到家了,都学圆满了,波罗蜜就是圆满的意思。印度人凡是事情做圆满了就叫波罗蜜,好像我们中国人讲一切事情做到最好了,尽善尽美了,你这个人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圆满的意思,印度称作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每一个法门都能修得究竟圆满。『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这是从因到果,「菩萨智地」是指从初地到等觉,我们叫十一地,这叫菩萨智地,末后一句「无上菩提」,这是如来果地了。

  【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这就是学诸佛从佛的初发心,当中种种修行成就,一直到成佛,我们发心统统要学,要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诸位要记住,第一段是讲学如来,佛是至高无上,我们说学佛,学佛就是学如来,这是我们第一个目标。学佛没有不随喜一切众生的,所以向下从最低级的来说起。『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就是六道,『四生』就是胎卵湿化,就是六道里头一切有情的众生。不论他是哪一种、哪一类,所有的功德我们都要随喜。这一句经文里面境界很大,六趣里面有天人修罗,有地狱饿鬼畜生,好吧!随喜六道,三善道也许还有些地方可以随喜,三恶道随什么喜?他有什么功德值得我们随喜?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特别要注意到的经上所讲的所有功德。这就说明了,恶道众生,如果我们讲恶,要找一个完全都是恶,这个人一生当中从来都没有动一个善念,这人大概不容易找得到。好人、善人,一生当中没有起一个恶念,这个善人也找不到。除非是佛与诸大菩萨纯善无恶。若非诸佛与大菩萨,孔老夫子说,圣贤也还有过失,这是讲世间。佛法讲三贤菩萨以下,声闻、缘觉,还是有过失。

  这个地方教给我们随喜他的善。我们举最下层的地狱,地狱里头偶尔也有发善心的。经典里头有个公案,说在火车地狱,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火车,是拉的车,车是铁,都烧得红红的,拉这个车,铁车,罪人拉这个车,用什么拉?把自己身上的筋抽出来当作绳索来拉这个车,这个罪可难受了。这一个车有几个人拉,当中有一个很可怜,痛苦得不得了,于是另外那个人就发心了,你的筋少抽一条,我多抽一条,送给你好了。发了这个心,这是善心,发这个善心,发这个善心这是值得我们随喜的。这个人一发了心,旁边的小鬼看到,你还抽一个筋送给他,还想做好事?拿了个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了。诸位想想这是什么果报?这是好果报!地狱死了超生超到饿鬼也是超了一级了,殊胜的果报,他不再受这个罪了,他在地狱解脱了,一发善心就解脱了。所以你们看经要从这些细处地方看,那一棒打他就超生了,他就享福去了,他罪就完了,地狱罪业没有了,你看罪与福是一念之间。说这一个、说一条,其余的大家就可以举一反三,就能够推想,六道一切众生都有善的地方,凡是善的地方我们都应当要随喜,都应当要学习。底下一段经文随喜二乘人的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这个声闻有四果四向,辟支佛有缘觉、有独觉,辟支两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缘,佛翻成中文是觉,缘觉就是辟支佛的意译,辟支佛是音译。『有学』是以四果来说,四果向以前都是「有学」,没有毕业,『无学』是毕业了。无学在声闻里是指阿罗汉,阿罗汉向都叫有学。不管他是在学,在修学期间当中,或者已经证果了,功德圆满了,他们所有的功德我们也要发心随喜,『我皆随喜』。这个声闻与缘觉,这个两种人虽然说他是小乘,但是他们所证的解脱与佛同一个境界,所以有大功德,能与众生做大福田。众生要修福,对他礼敬供养就能够获得福报。所以佛教给我们随喜,要随喜二乘人。修大乘佛法,诸位要晓得,也是以小乘为基础,没有小乘的基础,一下学大乘,大乘没有根底,大乘法很不容易成就。

  但是佛法传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就不学小乘,小乘经翻译的可以说相当的完整,今天泰国、锡兰「巴利文三藏」是属于小乘部分,我们(音档中断)

  第二,儒家基础没有,不要说别的,连四书五经的基础都没有,这样学大乘佛法当然有困难。所以许许多多见解都偏差,都有错误,自己还不晓得,不觉悟。聪明人警觉性高,一般人没有警觉性。譬如聪明人走这个路,这个路有多少里多远,应该什么时候可以到达,我走了很久,这个路没有到达,一想这个路一定有错误,一定迷失方向走错路了,他有警觉心。我们学佛学上个三年五年,一点效果都没有,跟没有学一样,甚至于比没有学时烦恼还要多,那我们这个路走岔了,已经迷失方向走错路了。但是他没有警觉心,这一错就错到底,错到死他还不觉悟。这是要注意的。

  我们学佛自己一定要检点、要反省,我今年跟去年比较,我有哪些进步?我这个心是不是比去年更清净了?是不是更平等了?是不是更自在了?对一切事物的分别是不是减少了?这就是检讨我们的成就。如其不然,我过去这一年空过。如果学得烦恼增长了,烦恼一年比一年多了,痛苦一年比一年加深了,这个是入了魔道,决定不是佛道。学佛的人必定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凉自在,这个是佛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肯学,如果学的东西一天比一天烦恼,我早就把它丢掉了,学这个干什么?谁愿意天天增长烦恼?学佛就是要觉悟,时时要觉悟,处处要觉悟,念念要觉悟。下面这一段是随喜菩萨,菩萨的善。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菩萨法是大乘法,我们今天要想学大乘法,诸位要晓得,如果不从小乘经或者从四书五经、老庄里面奠基础,我们的大乘法修得就会有困难。所以我劝大家念四书。我们现在学大乘,补习小乘,为什么?基础不好,已经建了大乘了,现在再加强地基,这是大小乘法门同时并进,千万不能舍离,不能疏忽小乘法,这是很要紧。今天小乘经比较不好读,因为小乘经翻得不好,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小乘经有许多都是印度那些文法,译得不太好。可以说佛经到中国来,中国不重视小乘经,翻译大乘经的时候很认真的翻译,国家拿出全部的力量,集中人才翻译。小乘就马虎一点,没有那么样慎重,译出来之后润文,就跟大乘经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今天读小乘经感觉很生涩,文字不是那么通顺。我们从四书五经下手还是非常好,一方面现在提倡复兴中华文化,我们就儒家道家中国诸子为基础,与大乘佛法相结合,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所走的道路,我们今天循着这个道路来精进必定有成就。

  菩萨这里面大致上分有渐修、顿修,像《圆觉经》里面讲的四种,有顿悟渐修、渐修顿悟、渐悟渐修、顿悟顿修,有这个四种。我们也是各人根性不相同,不必勉强。当然最殊胜的是顿悟顿修,顿悟顿修也是从渐悟渐修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下就能办得到的。末后这一句是总结。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随喜,讲到这个地方有几句话特别贡献给诸位,最重要的是别人的善事好事就是自己的善事好事,如果没有这个心,嫉妒障碍是断不掉的。别人做恶事,我们要修忏悔,我们要责心忏悔,要问问我们自己有没有?我们自己没有,别人做这个恶事,我们要替他忏悔。这是菩萨心,大慈大悲。我们忏悔有没有效不管它,不要去理。所以在顺逆境界都是我们修学的增上缘。顺境好事随喜,见到恶缘我们为他修忏悔,不必让他知道,不必让他感激,我替你忏罪,用不着,这个叫修菩萨法。从前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嫉妒障碍,看到别人作恶我们生欢喜心,幸灾乐祸,这是造罪业。幸灾乐祸的人也随喜,他随喜恶事,别人作恶,他欢喜了,他高兴了,别人堕地狱,因为他高兴,将来他也跟着下地狱。这个事情不是好事情。别人做好事情,他嫉妒障碍,能够障碍得了吗?障碍不了。别人功德还是圆满成就,自己造作一身的罪业,真叫冤枉!

  所以要是聪明人智慧开了,别人有功德的事情我们赞叹,我们帮助,尽心尽力帮助他,人家是善;我们力量不能帮助他,至少口里要赞叹帮助他。我到处在外面讲经,住在台北的时间比较长,其它地区的人问我,我们学佛到那里去学?我都劝他,你们到台中去学,台中人多,你们要请人讲经没地方请,到台中去请。他们做好事情,我说这几句话就是随喜赞叹,他到那里亲近,请老师来教学,所有的功德,我是介绍人,他在那里辛辛苦苦教学,我的功德跟他相等,你看我占的便宜多大。诸位要学这个,这个不费力就做了大功德了,就做了大好事,所以你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我多少年到处提倡,说得太多,可是留意的人、有心的人不多,但是也有,毕竟是太少了,觉悟的人太少了。很多年前,我提倡的在电影院里打广告,电影开演之前有许多广告,我们在里面也可以打广告,找一张佛像,他们看电影一看,阿弥陀佛!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他这一生不能成佛道,来生来世会成佛道的。我们就给这些人做增上缘。放一张观世音菩萨的像,我们这里有两张电影银幕的广告片,我们此地还有,我做了五百套,一套是两张,一张是阿弥陀佛,一张是观世音菩萨,你们哪个人要的话,柜台大概还有二、三十套,你们去拿。到你们自己住的地方,你们送到电影院,大概一个月要不了多少钱,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可是这几百块钱你度了多少人!每一场他都给你放一次,看电影的那么多人,他都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好事情。大家要欢喜时,经文里面像十大愿王,把十大愿王也做几个,礼敬诸佛、赞叹如来,不管他做到做不到,他阿赖耶识里落这个印象,我们都可以做的。

  你们同学们在学校,我过去讲座当中也教过你们,你们课本笔记本上面写南无阿弥陀佛,别的同学一看,阿弥陀佛,他就念了一声佛,你没有劝他他就念了;老师一看到,阿弥陀佛,老师也念了佛了。方便有多门,随时随地就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行菩萨道。所以做商业的,我也常常讲,可惜我们道场商业巨子很少,有钱的人都不到我们这来,有钱的人都到神庙去了,那些统统假心假意的地方去了,真心真意的地方他不来,他到假心假意那儿去了。这些商业巨子天天在电视上做广告,这广告花多少钱?广告画面上能有一个佛像、有一句佛号,并不多费他一分钱,他的广告里头有无量功德,这些人愚痴不会做。每天在看电视的人有多少,他不晓得做这个。还有报纸杂志上登大篇广告,你看看那么大篇广告,上面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妨碍,他就不肯加。他要加这一句,那就功德无量无边了,福报大了,真正修大福报。所以没有这个智慧。

  这些我们同学都要牢牢的记住,这些全是修的随喜功德,在在处处只要我们用心,就能度无量无边的人。你们在校园里面,手上拿一颗念珠,人家一看你,阿弥陀佛,你一句话不说就教多少人念佛,何况现在学佛的风气已经很普遍了。你们同学没有念珠的跟我要,我这还有,我一人送你们一串,就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看你自己会不会?能够随喜功德才能够请转珐輪,请转珐輪是请讲经说法,请讲经说法不一定要道场,这一点诸位要注意到。

  我们今天学佛的人虽然多,因为就是前面,可以说十大愿王根本就没有,今日之下请讲经的风气不开。我一个人也能请法师讲经,请他到我家里来讲,就为我一个人讲,行,不是不行。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说那怎么行?法师怎么能为我一个人讲经?是你没有请,怎么不行?你没有请,你要请才晓得,他不来,这样不行,你根本没有请哪里不行?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真正发菩提心的有人请他讲经他不去,没有这个道理,那是已经把菩提心忘掉了,没有这个道理,有求必应,特别是求法,请你说法哪有不去的道理!

  请法师说法,请佛菩萨说法,当然前面有恭敬、有供养。如果要请一部经先要谈条件,我在那里讲多少时间,你要给我多少钱,这变成买卖了,这是不如法,是错误的,这叫裨贩如来。供养是随心随力的,我一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块钱,我请一个法师讲经,我一个月只能供养两百块钱,我已经尽心了,这个供养就是殊胜圆满的,我已经尽我力量供养,尽心供养。绝不可以这个法师一定要多少钱,那这个法师我们可以不要请他来讲经,为什么?他讲的经不灵,生意买卖怎么会灵?真正菩萨讲经绝没有条件,你供养多少他都生欢喜心,绝不是谈条件、谈价钱,这个要不得,世间一个好的老师都不计较报酬。这个报酬是你尽自己的力量。

  有很多穷苦人家的子弟非常好,聪明,能学,老师还要贴补他,为什么?小孩要做童工,老师说你来跟我学。家里说没有钱用。老师说你家里需要多少钱我给你。为了培养人才,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一切众生培养人才,这个事情不是生意买卖,外面开补习班那是生意买卖,定了价钱的,在佛法是决定不许可的。我自己学佛时,我是在军中,待遇非常之薄,哪有力量供养老师?我跟方先生学的时候,除了见面给他一鞠躬之外,什么供养都没有;我跟章嘉大师学的时候,章嘉大师有时还请我吃饭,没有一块钱供养,那样热心的指导我,真正的老师,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学?我们那个时候没有财力供养,是敬心供养,我们心对他真正尊重。不是我们不愿意供养,是没有力量供养,没有能力,他也不见怪,认真教学。所以我们要懂得请法。

  在现代实在讲更方便了,虽然是工商时代,录音录像都很方便,录音机太普遍了,现在几乎家家人人都买得起,录像机中等价钱都买得起,现在新式的,自己家庭可以录的,一套也不过七八万元,就能买一套电视的摄影机了。你要有这一套设备,请法师来,讲一个月的经,一天讲四个钟点,我一面听一面录下来,录下来之后,别的亲戚朋友有这个设备,我借给他,辗转流通佛法,功德无量无边。不是我一个人听,多多少少人听。我在这个地方讲经,你不要看只有你们这些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这个带子出去了,不知道转到哪里去了,连国外都有,欧洲美洲都有,带子都流通出去,究竟有多少我都不晓得。反正有很多人告诉我,这里也听到,那里也听到,我都不晓得怎么出去的。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随喜功德,才能做到请转珐輪。请转珐輪明天给诸位细讲。


普贤行愿品  (第十八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8

  昨天讲到请转珐輪,这一愿的大意是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佛法是属于教学,教学在过去无论是世出世间都是最尊重的,不但出世间尊之为三宝,世间法里也是最尊重的。诸位要读《礼记》就晓得,从前做皇帝是君临天下,可是皇帝接待老师可不能摆出皇帝的架子。这个就是表示尊师重道,从帝王本身做起。所以皇帝接见老师绝没有南面之礼,他接见别人是坐北朝南,是南面接见礼,接见老师他要降阶,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西席,表示尊重。因此,教学如果没有人请,是绝不能自己到某个地方,我来讲一部经,我来教个东西,这于理是讲不通的。纵然是慈悲心,但是给人家印象,这个道、这种学问不会受人尊重。于是一定要有启请的。老师在课堂里教学,这是讲过去,学生不发问,老师也不说的,这是诸位要晓得的。

  所以我们看经里面启请的人就很重要了。经论里面许多启请的菩萨罗汉不是他不知道,他晓得,如果要是不知道,在讲堂里面提不出问题。所以提问题的这些人是明知故问,一问一答好像真的有那么回事情一样,实际上问答都是给别人听的,叫别人得利益,这是大慈大悲。所以请法就非常的重要了。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当然请佛说法,所以佛是常常接受四众弟子的礼请。佛陀在世,他一生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五印度,哪个地方请他,他就到哪个地方去讲经。佛陀不在世了,今天说法的有一些善知识,无论他是出家或是在家,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要有差别的心。他能够依教修行,如法而说,这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就应当要礼请他,常常去请他。

  珐輪里面表法的意思也很多,无论在大小乘里面,都是以八正道为珐輪之体;换句话说,不论是大小乘佛法,都是属于正法。这些意思希望同学们在这个注疏里头细细去研究体会。通常讲珐輪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轮有圆满的意思,它有中心,它有辐,它有周,轮的外框古人叫做辋,辋就是现在轮胎的周边。同时轮表动静一如,它是动相,但是轮的心是静的相,所以代表动静一如。又代表空有不二,诸位想想圆心,圆心确实很抽象,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找不到痕迹,没有迹象可寻。所以它是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它代表这个意思,这是圆满之意。

  同时轮有摧坏的意思。在佛法里面讲轮王有轮宝,轮宝很像我们现在科学里面讲飞碟宇宙飞船之类的。经里面讲金轮王他的轮宝,实际上就是飞行工具,交通工具,速度非常大,在一天的当中,太阳出山到太阳落山,他用这个飞行工具已经将四天下都走遍了。现在我们想想看很像这些年发现的飞碟一样,这个飞碟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金轮王、银轮王的轮宝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很像。在佛法里面讲圣道现前可以摧灭烦恼,轮有摧灭的意思。第三种轮有镇压的意思,像我们现在有压路机,路不平,它能把它压平。这个比喻也是以珐輪通过我们内心,可以将我们心里面的烦恼压平,烦恼是不平的,闻了佛法心就得清净,烦恼就平息了,它有这个意思在。

  第四个意思它有不定的意思。这是说我们学佛的人从初发心进入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初果,证得初果见道了,初果之前,虽然学道,道在哪里还没有见到,还不晓得;还不晓得,诸位想想怎么个修法?见道而后修道,这个道还没有见到我们修什么?大乘法里面,我们要就《华严经》,《华严经》是圆教,要到初住才见道,所以《华严经》里面只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十信位不说,为什么?十信位没有见道,见道而后才是修道。从初住到等觉都是属于修道,初住是见道,到如来地这是证道,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了。小乘法里面须陀洹是见道,一直到四果向,这个叫做修道,到四果罗汉这是证道。这是必须要晓得的。可是照这个说法,真正不是容易事情,我们不要讲大乘法,小乘法都不容易。诸位晓得,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不能断尽,你就没有法子见道。大乘更高了,如果不能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大乘法没有法子起修。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都没有例外的,都是这样子。所以诸位要想想,认真要说到修行,确实不容易。

  末法时期实实在在幸亏有净土法门,如果没有净土法门,说是修行要能成道证果的,可以说太难太难了。如果武断说一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净土法门它的特别处就是带业往生,换句话说,不必见道,它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再见道再去修道。这个就是我们讲念佛功夫成片。如果讲到一心不乱,跟小乘见道跟大乘见道没有差别了。它最特别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就是讲的带业往生,这个不必见道,只要你用一句佛号把你的烦恼能控制得住,不叫它起现行,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这个法门真是叫难信之法,实在不可思议,在一般教理上讲不通,哪有这种道理?但是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这个理太深了,所以佛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但我们疑惑,一些菩萨对这个说法、这个事实他都疑惑。你要真正能相信,可以说是大善根大福德,你能遇到这个法门,能依教的修学。

  这个法门是行与解同时并进,绝不是说就叫你念佛,经论可以不必求解了,不是的,要同时并进。假如把经论统统撇开了,单单念佛,老实念佛,二六时中佛号不断,这也能成就,这个成就是凡圣同居土。如果通达教理,可以帮助你品位增高,教理通达,这一句佛号就念得很得力,可以帮助你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所以学佛的人绝不应该舍弃教理而不闻。我们看看净土宗历代的祖师大德,哪一个不是通宗通教的?都是了不起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的典型、都是我们的模范。我们以最近的一位印光大师来看,你们读读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对世出世间法都通达,《文钞》里面所引的经论太多太多了,他要不通怎么能引用?《文钞》里面引用儒家道家诸子的学问,可见得他都通达。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所以轮的不定义是讲从初发心到见道、修道、证道,自己证得之后,也帮助别人修证,所以它有这个意思在里面。转珐輪,转就是辗转传授的意思,法就是指的佛法,或者再扩大一点讲就是指一切法,一切法辗转传授就像轮一样,永远在那里动,不能让它停在那个地方,珐輪常转。底下说它的境界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遶。】

  这一段文是举所请的境界。首先说出处所是普遍十方法界,然后举出所请的人,当然我们是以佛为第一,没有佛我们请菩萨,菩萨不在,有声闻,我们可以请二乘人,到今天我们连二乘人也见不到,我们就请对于佛法有修学的、有成就的这一些在家出家的善知识,我们请他。在这个地方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前面都给诸位讲了,现在再给大家提醒,请人转珐輪不如请自己,指望别人很难很难,不甚可靠,一定要期望自己,请别人发心不如请自己发心,从自己做起,这个是可靠的。同学当中又要互相的来帮助,一个人不能够弘法,譬如你一个人成就了,成就没有人来请你讲经,你不能说拉着人,我给你讲一部经,这个佛经太好了,我讲给你听。人家不要听。所以一定要有请法的人,请法的人功德很大,这个法会的因缘从这生的。

  我们这一次法会是颜同学他来启请的,两个多月前他来找我,希望在这个假期当中我们开个讲座。有人来请,我们就有这个意思,我们再想想看怎么个办法;如果没有人启请,这个讲座就不会有成就,就没有这个讲座。所以请法的人很重要。今年暑假期间也有人启请了,启请的人他这次报了名没有来,就是伍居士,这个圆觉寺的法会讲座他有参加,这次报名可能有事情耽误了,他本来是一定要来的,没有来。他请我们在暑假期间到梅山禅林寺办一次讲座,梅山禅林寺的环境非常之好,风景也很美,夏天在那个地方办讲座是一个很理想的地方。所以说没有人启请,法会就不能成就。因此同学与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忙,实在没有人启请了,同学彼此互相的请。诸佛留给我们榜样就是如此,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捧场,自己不捧自己的场,谁还来捧你的场?同学们要互相彼此捧场,要劝勉努力精进,自行化他。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珐輪。】

  这个几句是正式说明请法,请法要三业恭敬,要『殷勤礼请』。有的时候你请他,他还客气谦虚,实际上是不是客气谦虚?未必,主要是看看请法的人是不是有诚意。因为有一些请法的人是客气话,不是真心想请,「请你到我那里讲讲经」。你要是真的一答应,他又想种种别的办法,「我这个时期太忙了,有别的事情,法师你下一次到这来好了」,推卸了!所以必须要谦虚,我这里不得空,或是自己德学都不够,不敢去教人。人家再三再四的请,他有诚心,我们可以去。他的客气话我们要会听,这个外面交际客气话很多,千万不要当真,这是要晓得。所以请的时候要殷勤劝请,诚心诚意的请。注子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明有两种,一种叫随缘请,一种叫称性请。随缘请好懂,我们现在一般请法都是属于随缘请。称性请,那是见了道以后的这些菩萨们才能称性,小乘人请法都不称性。为什么?小乘人没有见性,唯有见性之后才有称性请。这是我们晓得这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7:59 | 只看該作者
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还到不了这个境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珐輪。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过去也有很多人给我说过,为什么正法不如邪法?用什么方法来消灭这些邪知邪见?这个问题不但是我们学佛的人很关心,政府也很关心,关心这个事情。实实在在的说,哪一个人不想求正道?我们把这些实际情况了解清楚了,想想有没有能力扑灭邪教?不可能。如果要想真正做到有效果,那就得处处道场都有常期讲经说法,自自然然潜移默化,人心都归于正道了,邪教不必去扑灭它,自自然然就消失了。可是我们疏忽了,对弘扬佛法的工作做得太少了,我们期望别人去做,人家不肯做。所以这个事情一定要求自己,我们自己尽心尽力去做,大家都能尽心尽力,佛法就兴盛了。

  讲经说法难不难?这个事情诸位一听,这一定很难,不敢发心。尤其看到经论所讲的,必须要有修有证才有资格讲经,这是过去,过去讲经说法的人确确实实是有修有证,不是普通人。我们等到自己都做到有修有证的时候,恐怕全世界都已经是邪法了,你就是证了果也是枉然了,也无能为力了。不能够等到那个时候,现在就干,我知道多少就讲多少,守住这个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能把佛法讲得不错就能利益众生。别人问我,这个意思我不晓得的,不晓得就说不知道,你请教别人去,不要强不知以为知,那就有过失了。如果我们真正守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过失。我晓得一句我就讲一句,我晓得两句我就讲两句,我不知道的我不说。纵然是讲经也好,我不晓得的我把经文念过去,我不讲。人家问了,法师,这一段没有讲。这一段我不晓得,我不懂,我念过去没有错,这不算过错。如果我讲,把它讲错,这是过失;我没讲,我念过去,没有错。这是正确的修学态度。

  你要不相信,你看古人注疏,有时我们看批注,明明这一句话好像很有意思的,但是批注里头没有。这个事情我们过去研究过,我们问李老师,应当这个地方很重要,他怎么没有注?李老师给我说,注的人大概这一句没有把握,所以他就不注了。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正确的态度,是对的。所以我们研究一种批注,必须找另外一、二种批注做参考,做帮助。注、讲都要有这个态度。当然最好的是我们自己亲身能够体验到的就更踏实、更真实了。自己没有证实的,那是别人说过的。别人说过的,说的人我们要注意,他是不是一个有修有证的人,没有证,是不是一个有修有学的人,这个要注意到。如果他修学都没有,他所讲的就未必可靠了。必须他自己是一个修行的人,他说的就有几分靠得住。这是我们亲近善知识,或者我们选择注疏,都要小心谨慎。

  当我们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给诸位说,我们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就是要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给诸位说,不是皈依师,皈依他是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入佛门的,等于证明我们入佛门的老师。我叫诸位要亲近一位善知识,是以这个善知识为我们的亲教师;换句话说,在我们整个佛法修学上请他给我们做指导。我们读书,研究批注,选哪几种,请他来帮助我们选择;我现在要读这部经,这部经有多少种批注,我应该读哪一家批注比较好,他替你抉择,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亲教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有所疑难可以请教他,他替我们解释,这是有必要的。底下一段是第七段,「请佛住世」,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佛要不住世了众生就失去了光明指引,必定是迷惑颠倒,造作罪业,那就要受苦报了。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这一条注疏里头说得很好,就是劝请里面的别义,佛要不住世,这还能转珐輪吗?请他讲经说法当然要请他住世。住世有很巧妙的方法,我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普贤行愿品》我学得很早,我在台中十年,听李老师大概讲了三十部经,我自己的功夫只用在五部上,要是样样都学,给诸位说,这是能力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要把力量集中,我在这里面只选了五种,真正用功的去研究它,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就是我刚刚到台中在这个小班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小乘经,我们这个地方也有。第二种就是《阿弥陀经》,跟李老师学。第三种就是《普贤行愿品》,就是这一部,我给诸位说了,就是朱斐夫妇讲,我给他写讲稿,所以费了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给他写了一部讲稿。第四部就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这是真正用了功夫,下了功夫。所以《普贤行愿品》跟我就很有缘分。

  李老师在台中讲完了《楞严经》,接着就是讲《圆觉经》,《圆觉经》讲完之后,讲了一部《维摩经》。同学们都来找我商量,唯恐老师要往生西方,说我们大家想一个方法,找一部大经请他讲,这样就把他留住。我说大经最好就是《华严经》。我们大家就请他,六七个人联名礼请李老师讲《华严》,《华严经》大了,他不讲完他不能走,怎么能走?所以他讲到现在九十三岁了,《华严经》还没有讲到一半,他自己也说了,我现在不能走,为什么原因?经没有讲完。是哪个人跟我说的,说李老师说话很幽默,他跟大家讲经的时候说,他曾经见了一次阎罗王,阎罗王劝他赶紧回去。为什么?他说你的经没有讲完,你现在不能来。这个话未必是真的。

  这就是请佛住世有妙办法,这样的人,他自己已经成就了以后,生死自在,说什么时候走,他就能走得了,愿意多住一些时候,他也可以多住;换句话说,法缘尽了他就走了,没有人请他说法他就走了,他在这个地方没有事情做了,还有他方世界,到别的地方讲经说法,这个地方没有人请他。所以说一定要请佛住世,我们用种种方法请他住世,让他走不了。我想他那个《华严经》要讲圆满至少还要三十年,李老师得要活一百二十岁,我们从他精神上来看很有可能。他身体非常好,九十三岁看起来跟给我的那张照片一样,就是头发白了一点,那张照片是八十岁照的,今年九十三岁。这就是提醒怎么个请佛住世,真正大善知识,你请他住世有办法,不是没有办法。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佛没有生灭,我们众生凡夫所见到佛是佛的应化身,应化身是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现前,众生感尽了佛就不现了。所以是属于感应道交。一类众生,业障深重的人,不知道求佛闻法,我们一定要在旁边帮助他。譬如说我们这个地方一般讲信佛的人一定都很多,台湾到处都有寺院,凡是有寺庙烧香拜拜,他都说是学佛的,都说是信佛的。当然我们不能这样笼统的说。既然他说一个佛,心里有佛,与佛就有缘。一生没有闻到正法的、没有听到讲经的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我们就有责任,我们一定要请法师或是居士大德在这个地方讲经。在哪个地方?第一个要想到的我们出生的地方,这是我们的故乡,我们讲上报四重恩,先要报根本的恩,这个地方是我们出生的所在,于我们有恩,我们生长的地方于我们有恩德。

  报恩里面最殊胜的方法莫过于弘法讲经,这个是真正的报恩。在台湾,如果我们真正有这个心,做这个报恩的法会,在台湾确确实实机缘殊胜,讲经说法的法师居士还不少。同时更希望说诸位自己能够发心,你学了之后就要去讲,或者是你有这个机缘能代替大众请法,这个是很要紧。譬如学校里面你们社团常常请人说法,这个是利益同学,也是报学校之恩,这是很好的。可是我们不能疏忽还有故乡,还有亲戚朋友,还有父母眷属,这是不能够疏忽的。纵然我们力量还没有到,心要到,不能没有这个心。如果有这个心,存这个心,有机会你一定会去做。下面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诸位看到了,不但我们要请佛不要那么快的入涅盘,就是连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一直到人间的善知识,我们没有遇到那就不必说了,如果要遇到了就要请他住世。当然他也有能力住世。说到这个地方,生死我们一般讲有两种,一种是业力,就是我们凡夫,你有一定的寿命,寿命到了,你想延长一天也不可能,寿命是有一定的,这是属于果报。第二种是乘愿再来的人,他的寿命就不定了,就不是一定的,可长可短,他是自在的。诸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乘愿再来,有一些过去世早就证了果了,证了罗汉,这是再来人,那这没有话说。还有一些人现在修成的,这是我们要注意到。譬如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我们这一次受生是业力来的,可是我们在佛法里面能精进不懈依教奉行,不要说得太多了,就是讲念佛,我们拿念佛来做比喻,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不要说到一心,功夫成片里面也有功夫浅深不同,到相当的深度生死也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去就去,要多住几年可以多住几年。可见得生死自在我们是能够办得到的,不是办不到。

  李老师今天的寿命确实是把他留住的,如果照他本来,本来他没有这么大的寿命。我也给诸位说过了,我们在佛门里面修,或者世间法里修善,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这个不但在佛法,在道家儒家都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寿命自在只有佛法里头,世间法可延寿,但是不能自在,佛法可以能够到寿命自在。就怕你不如法,你不晓得道理,不知道方法。你是如理如法的修学,确实能够到自在。到自在,给诸位说,就没有生死了,不自在才有生死,自在哪有生死?所以了生死、超三界是实实在在的话,不是夸大的,不是骗人的,是真话,确实能够做得到,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你们看《了凡四训》,修《感应篇》可以延寿,还到不了自在,自在必须要烦恼伏住之后,因为生死的业因就是烦恼,烦恼不起作用了,当然就没有生死了。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好好的修学。到这个时候请他住世就是经上的意思,这些善知识们我们请他住世,他确实能住世,你不请他,他就走了。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十九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19

  诸位要研究的就是涅盘的意思,涅盘是梵语,在过去多半都翻作灭,我们在四谛里面讲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灭的是什么?给诸位说,灭烦恼、灭生死。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实在讲就是不生不灭,烦恼生死都没有了就是不生不灭。还有一个意思是新译的,翻作圆寂,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说功德圆满,寂是说的清净寂灭。涅盘实在讲是活的时候证得的,绝不是说死了就叫涅盘。如果死了就叫涅盘,这涅盘还用得着修吗?哪个人都死了,他都入涅盘了?所以涅盘是活的时候证得的。我们一般把死称作涅盘,这是涅盘的别义。

  涅盘有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有余是什么?我们身体在,我们已经证得涅盘,虽证得涅盘,我们身还在世间,这个叫有余依涅盘。这时候自己虽然得到清净寂灭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身体还保存在世间,做为教化众生、利益众生的工具。如果我们不要这个身了,到证得涅盘有这个能力,可以不要这个身,但是不要这个身就没有法子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这个身。无余依涅盘,身体不要了,这多半在小乘法里头,小乘法灰身灭智,灰身就是把身火化,烧成灰了,一切念头都没有了,身心寂灭,这叫入无余依涅盘。我们现在通常讲涅盘多半都是取小乘这个意思,死了就是入般涅盘了。释迦牟尼佛入灭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证道就是证得大涅盘,到八十岁示现入般涅盘,入无余依般涅盘,示现这个相。

  可是在大乘法里面,《金刚经》所说的,《金刚经》里面讲的大乘菩萨,人家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他那个涅盘叫无住涅盘,这是菩萨法。怎么说不住生死?他虽然在世间弘法利生,没有生死,刚才给诸位说的,他自在。生死是不自在,缘聚的时候不得不生,缘散的时候不得不死,一点都不自在,业力支配。菩萨业尽情空,所以他不受业力支配,他到世间来是愿力来的,不是业力,愿力就自在了,所以他没有生死,他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盘,不像小乘人一样,自己到这个境界入灭,入灭是享福,享清净福,把人间一切事情撇开了,他去享清福去了,菩萨不干这个事情。

  菩萨度众生烦恼不烦恼?如果菩萨度众生起了烦恼了,这个菩萨就堕落变成凡夫。决定不会。但是他要示现烦恼的相,示现烦恼的相也是为了教化众生,你们仔细看看五十三参你就看到了,有欢喜相、有悲哀的相、有烦恼的相,什么相都有,好像跟世间凡夫没有两样。实际上是两样,为什么?他不管示现什么境界相,人家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的,不像我们,我们的心是染污的,他的心不染污;我们的心不自在,他心是自在的。所以生死涅盘两个都不住,这是真正的超越,我们讲一真法界的菩萨就是这个境界。生死是一边,涅盘是一边,二边!菩萨住中道,二边都不住,这个就叫做无住涅盘。无住涅盘实际上就是中道第一义,这是菩萨的住处。这个意思大家自己去研究。

  批注末后有两句话很重要,清凉说,「今劝请者,但依智离识,常作佛观,心清智明,即常见佛,不曾涅盘」,这个几句话很重要。这是说到大乘佛法主要的部分,就是依智不依识,你就常见佛住世了。什么叫智?什么叫识?一定要分辨清楚。所以在这个佛法里面这些教材,经论都是教材,《百法明门论》是非常的重要。我在四十二年的时候,方先生给我讲到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就给我说明佛法的性相两宗的哲学,也就是我们讲的空有二宗。讲完之后他告诉我,从性宗下手不容易,相当困难,那是要绝顶聪明智慧才有能力从性宗、空宗入手,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从相宗入手。他就给我这样说法。相宗入手要以《百法明门论》为入门的下手之处的教材,从这个地方入门,同时告诉我一定要研究批注。我那时候听了他的话,就找《百法明门论》来看,当时这个书在台湾是刚刚印出来,朱镜宙居士办的台湾印经处印的唯识三论,小册子,批注是窥基大师的批注。这个小册子一直到现在还有流通,你们诸位要找一本来看看就晓得。

  可是我看佛经第一部看的经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那个地方印的,上海佛学书局印的,也是带批注的本子,我是用三天的时间把它看完,看得津津有味,法喜充满。我就给方先生讲了,我看了《六祖坛经》。方先生摇头,把我呵斥一顿,这个你怎么能看得懂?可是我自己觉得我很懂,很有味道。他说我不懂,叫我看《百法明门论》。我把窥基大师的批注找来一看,就跟看天书一样,真的一句都不懂,他还说那是容易的,那是入门的,容易的我反而不懂,他说不容易的我反而懂了,这是怪事情。这是最初接触到佛法。实实在在讲性宗的东西表面看起来容易,法性宗的东西表面看起来容易,境界太高,绝不是初学能入得进去,相宗的东西看上去很深、很涩,毕竟是我们现前的境界。

  《百法明门论》的批注,窥基的批注实在是难懂,他的文字深,意思也深,所以我们初学百法不必用窥基的批注,窥基的批注真的不好读。但是窥基大师的批注是根本的批注,研究《百法明门论》决定不能少的。所以我以后读《卍字藏》,《卍字藏》里面《百法明门论》有六种批注,我们选择浅一点的来看,这六种都是非常好的批注。台中李老师把这六种批注统统都印出来流通,印单行本,最初是慈光杂志社发行,瑞成书局承印,这个本子到现在也流通得很广,六种批注合订本。《百法明门论》一定要熟,《百法明门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都要照照镜子,《百法明门论》是照我们心的一面镜子,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你就晓得这是哪个心王、哪个心所,你这个本事就大了,你才能转识成智。

  你晓得哪一个心王、心所起作用,这一个知就是智慧。你晓得它起作用了,智慧为主,智是主,识是用,这就是佛菩萨,这就叫依智离识。依智离识不是不要识了,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智做主人,识是他的干部、是他的仆人,是底下办事的人员,这叫依智离识。我们凡夫怎么样?识是主人,智不晓得到哪里去了,迷了,这就是凡夫。佛菩萨一个觉者,他智慧做主,识做用事,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用事,都起来办事,这叫做依智离识。所以你的心是清净的,智慧是光明的,你才看出一切诸佛菩萨未曾入般涅盘,佛菩萨都住世,你就真正见到了。经里头有两句偈子说,「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的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佛法宣传固然重要,在以往我们大专讲座都是着重在宣传,让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佛法的大意略略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致于误会,不致于再说佛法是迷信。我们的目的是在此地,台中慈光讲座多少年来都是以这一个为目标。到以后发展,许许多多的寺院都办大专讲座了,到处都办了,办夏令营、讲座,像忏云法师的斋戒学会,大家都办了,于是乎台中它的目标宗旨就改变了,改变为培养年轻的同学。换句话说,最初是宣传,以后进一步我们做养成教育。于是乎台中这些年不办大专讲座了。它有没有讲座?有,不对外招生,是从前的老学生,对佛法有兴趣的,肯修学的,在这里面选拔深造,使他们对佛法修学研究,甚至于有能力讲经说法,走的是这个道路。

  我们看这些年来,在学校里面有很多担任佛学课程,跟你们讲经说法的,都是那个时候的学生。你们台大的杨惠南,他在你们学校讲佛学,杨惠南是慈光讲座第二期的学生,是民国五十一年,他在那个地方学的,慈光讲座大概他参加过五、六次。现在有许许多多在外面讲学的,都是那个时候的同学,都是慈光早期的同学,我听说有十几个人在学校都担任课程,也常常在外面讲经。台中的宗旨方向是转移到培养人才。我们这个讲座也带着有这个意思,所以在圆觉寺,《圆觉经》圆满之后,就有二十多个同学在我这里登记了,下一次讲席期间还是研究《圆觉经》,就是这些老同学,我们做深入一步的研究。讲座就不是像讲台上逐句逐句来讲,而是一大段,一章一节,里面经义提出来研究讨论,做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自己修学能够得到很大的帮助。

  《圆觉》与《华严》关系非常的密切,可以说是一家人,清凉大师一生弘扬《华严经》,我们现在看的批注是清凉的,宗密大师一生弘扬《圆觉经》,宗密是清凉的学生,华严宗清凉是第四代的祖师,宗密是第五代的祖师,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这两样东西有许许多多的共同的地方,可以相互发明。今年暑假,我们希望圆觉寺那些同学,我们要特别通知他,希望能参加研究讨论《圆觉经》,每一个钟点都是研究讨论会,同学们自己读了之后提出问题,我们深入的研究。如果你们这次同学们有愿意参加暑期研究讲座的,两个课程,一个就是《四十华严》,希望在这个学期当中把《四十华严》三册看一遍,里面重要地方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到时候我们来研究讨论。再一个就是《圆觉经》,《圆觉经》听过的没有话说,没有听过的,我们这里有《圆觉经》批注的本子,你们可以在这里请,在这一个学期当中一定要研读完毕,到时候提出研究讨论。暑期讲座性质不同,是做深入一层的研究。特别是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如教修行。底下第八节「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十大愿实际上愿只有七条,从礼敬诸佛到请佛住世这个七条是愿,后面三条都是属于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末后一条是总回向,前面两条是回向的别义,自利利他的回向。『常随佛学』,一看到这个名目就晓得这是属于自利行,我们学要以佛为榜样,以佛为典型,这在学习过程当中是不能缺少的。可是在修学也有过程阶段。这个地方是讲已经入了法界了,善财童子已经入了法界了,换句话说,我们由浅近的修学来说,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要常随佛学了,我们的学习要以佛为典型、为模范。可是我们没有得到理一心之前学佛还不可能,学不到。没有入这个境界,没有见性,没有得理一心,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以菩萨为榜样,跟菩萨学。或者你学观世音菩萨,你学地藏菩萨,你学普贤菩萨,你以一尊菩萨为你自己的老师,就跟他学。他不在,他有经典,依照经典理论方法学,学得像菩萨,这是一个会学的。如果我们连一个典型、一个榜样都没有,我们的修就很困难,学到最后什么都不像。

  可是学菩萨,我们初学,善根厚的人,根性利的人,初学就可以;如果根性钝的人,我们一下手就学菩萨,还学不到。怎么办?祖师大德里面我们找一个跟他学,用这个办法。古人就有这个例子,譬如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时候已经不在世了,他对莲池大师一生的行谊非常仰慕,一生以莲池大师为榜样,他学莲池大师。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私淑弟子,没有见过面的,一心向往学他的。孟子以孔子为老师,师法孔子,孟子那时候孔子也不在世了,所以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就是以古人为榜样,我们学他们。在文学上也不例外,譬如韩愈,韩愈学谁?韩愈学司马迁的,成为古文学家,他学《史记》,以司马迁做典型、做榜样。世出世间法得有一个宗师。

  你对于某一方面有兴趣,你就去找一个老师,你要学《华严》,可以以清凉为老师,就学清凉,或者学李长者,学李通玄,你要有一个典型、有一个榜样,照那个样子去塑造自己。学《圆觉》的就可以以宗密大师为榜样,这个对于初学非常之有利。你学《楞严经》,以长水为宗师可以,以交光为宗师也可以。要找到一个人,看看人家怎么学的,我们跟他学,学到一个阶段到他的境界了,再学菩萨。到了菩萨的地位了再学佛,常随佛学。佛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老师,一定要以佛为模范、为典型来塑造自己,自己才能成得了佛。学菩萨自己只能到菩萨,学祖师自己可以到祖师的地位。这个方法也是当年李老师教给我的,一定要有一个古大德做自己的模范、做自己的典型,我们自己的修学才能一帆风顺,在短时间收到殊胜的效果,所谓是事半功倍,能收到这个效果。

  注疏里面要紧的意思,自利行是托佛的行事以为所缘,我们讲这一段诸位要能举一反三,我们学菩萨也是这样的,学善知识也是这样的。就是以他的行事、他的存心、他的处世做为我们自己的榜样,做为我们自己效法的对象,学习的对象,这是以为所缘,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引得心智」,心,我们要像他一样的存心,心如祖师之心、如菩萨之心、如佛之心,要像他这样的心。「随而学之」,心像佛祖之心,我们的行为必定是佛祖的行为。以观智融自己的身心,常常在这个境界里。学祖师,与祖师合而为一,学清凉,自己就是清凉,学宗密,自己就是宗密,学智者,自己就是智者大师,要这样的学习,身心与祖师合而为一。学菩萨也如此,自己身心与菩萨合一,这里才起感应道交,学佛与佛的身心合一了,成为一体了,这才真正善学,会学的人。

  底下两句话很重要,千万不可执身心定相,不能有执着,融和成一是对的,要是执着就毛病发生了,这一执着就起贡高我慢了,就把方向路子走错了,这个是要特别注意到的。若将佛的苦行境常为心观,则遇苦事乃称本愿。这是举一个例子,佛菩萨祖师都一样。为什么?菩萨是学佛的,祖师是学佛菩萨的,是一不是二。学佛之人先要学惜福,先要学吃苦,纵然我们现在有这个福报,生活环境一切都好,我们还是要修苦行,应当从这里下手。如果一个人贪图享受而不能吃苦,这在佛法里决定不能够有成就。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很有道理的,佛灭度之后教我们为师的只有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能受苦的人就不能持戒,不能持戒的人他一定不能吃苦。我们有福,有福叫大家享,不要自己一个去享福,那连慈悲心都没有了,这个里头人我分别的心就重了。

  学佛头一关就是要破人我见,人我见里面第一个就是自己有福报要大家共享,绝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一个家庭,为自己一个小团体,不是,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人我见才能突破,才能破身见。这个修学的方法比小乘的修学实在是高明,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想到一切众生的幸福,一切众生的利乐,自己宁愿减少一分,希望别人多得到一分,这是菩萨行,这叫常随佛学。我们自己遇到苦难,想想诸佛菩萨都是这样经过的,我们心里生欢喜心,绝不以为这是苦、这是难,诸佛菩萨所遇到的我们也遇到了。遇到一切的乐事,自己心里不沾染;苦难的境界里面,那是我们自己的本愿,为什么?前面本愿说过了,代一切众生受苦,这是本愿。

  【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

  这是举这一尊佛是我们的本师,举本师做为我们的模范。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这是讲本师的因行,他是华藏世界的教化主,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一部分,这在大经里面可以能看到。本师『从初发心』,发心很重要,清凉在批注里面给我们举《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发心,《智度论》里有这么几句话,「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这个就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并不是说说而已,发心有发心的样子,样子呢?经里面又说了,发心有十种相,你看他是真发心还是假发心。这十种相,第一个是「亲近善友」,发菩提心必定有这个现象。以善友为缘,善友就是你所接触的都是善友,一切不善的都不接触,凡是对我们心性有不良影响的都不接触,有好的影响的我们接触。所以善友范围包括得很广泛,这是要自己有智慧去拣别。劝我们学佛,正法的道场这是善友,如果劝你到一贯道里面去那不是善友,一贯道他也说它是佛法,那是假的佛法!真的、假的要能辨别。我在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了,像你们看电影、看电视,凡是一些暴力不良影响的我们不要看,看多了晚上作恶梦,阿赖耶识里落下一些不良的印象,叫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保持柔和清净,这是我们初学应当要注意的。

  第二是「供养诸佛」,这个诸佛,诸位能想象得到,包括了菩萨、二乘、一切的善友,他一定能够供养。第三「修习善根」,勤修善根,善根是什么?世间法里面讲无贪、无瞋、无痴,世法里的三善根,要从这个地方修起,对于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再进一步对出世间法也没有贪瞋痴,境界现前心是平静的、光明的。第四个样子,「志求胜法」,胜是殊胜,绝不中止在一个阶段。譬如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我们先以祖师大德为榜样,学到他那个程度了,绝不满足,到他那个程度了我们要升级,我们再学菩萨。成了菩萨了,我们再升级,我们要学佛。是一级一级的,一层比一层殊胜,一定要到最究竟、最圆满,否则的话不会中止。绝不能像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了他就满足了,不再往前进了。学与道永无止境。

  第五「心常柔和」,这是必然的现象。第六「遭苦能忍」,就是他有忍辱的功夫,这个自然的灾害、生活的苦难、人为的加害,他都能够忍受,不动心,这个是发菩提心的人。第七是「慈悲深厚」,对待一切众生,纵然是对恶人,也是以慈悲心看待。第八是「深心平等」,心地清净平等。第九是「爱乐大乘」,对于大乘佛法他特别的爱好。既爱好了,可见得对大乘佛法没有一天不读诵,不读诵就谈不上爱好了,天天读诵大乘经论。第十「求佛智慧」,是他最终极的目标。这个经文里面所举的特别是着重在求法,不畏一切艰难苦难,求佛法,求大乘佛法,所以他什么都能舍,什么苦都能受,为什么?为求佛法。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这里面所讲的包括了佛所有教学的活动,从佛会、菩萨会,乃至人非人会,这就是佛教学所有的活动统统都有,平等的学习,绝没有选择,普遍的学习。

  【如今世尊毘卢遮那。】

  就像现在我们的本师毘卢遮那如来,《华严经》是以毘卢遮那为本尊。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这是列举一切,我们统统都要学习。现在讲理是这样,事情我们就要辨别,哪是佛菩萨正法道场,哪些不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特别是现前这个时代,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未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是什么人?经上讲的妖魔鬼怪,妖魔鬼怪都是人的样子,而且还长得挺漂亮的,你不认识他,你把他当作佛菩萨,跟他学,学到最后你就成了魔子魔孙。一贯道是邪道,我们晓得,知道它是邪道我们晓得,佛门里面的你怎么也看不出来,这是叫门内外。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些魔王要破坏佛法,佛就告诉他,我法没有人能破坏。魔王就说了,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到你们佛门出家,披上袈娑,做了大和尚来破坏你的佛法。佛听这么一说,流眼泪。

  今天就是这个现象。所以佛在灭度的时候,教给我们四依法就是为了防止这个,教我们法不依人,他纵然是大法师,有什么样地位、身分,他讲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如法,我们不能跟他学,他做得不如法也不能跟他学。他所说的、他所做的跟经典里面所讲是一样的我们跟他学。我们以法为主,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理智,不依感情,识是感情。这就是特别预防末法时期魔来破坏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能保全自己不落在魔道里面,纵然是末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正知正见,我们还能成就正果,就得靠四依法。底下这一段我们念下去: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二十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20

  看恒顺众生这一节,昨天讲到胎卵湿化,这个经文是讲到第五行,现在我们从第五行第二句圆圈底下看起。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前面给我们所说的,我们随顺的对象可以说将三界之内一切有情的众生都包括尽了。我们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样的心来随顺,这一点就是普贤行愿力。在此地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我们对这些众生承事供养,承事上加了种种,这就是随着境界的差别在做法上就不一样。你譬如说,我们承事父母跟承事老师心是一样的,可是在礼上就不一样了,譬如最显著的,父母要是过去了,孝子是守孝三年,他这三年是有孝服的;老师过去是心丧三年,没有孝服,可是也是有三年丧。这个就是承事的心行不一样。对父母的供养,我们一定是父母跟我们住在一起,晨昏定省。可是老师跟我们不住在一起,对老师的供养,至少年节要供养,这是最低限度。如果老师家境不太好的,我们每个月一定有个一、二次去供养,去看看他,带点礼物,看他有什么缺乏、有什么需要,我们要帮助他。这个就有种种的差别,但是敬心、孝顺心从心地上来说决定没有两样,但是做法上有种种不同。

  前面说了还有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二足四足,还有一些畜生,我们对畜生,譬如家里养个小狗、小猫,承事供养要是跟父母一样,那人家就笑话你了,你人畜不分了。我们敬重的心是一样的。我们要看对象、看环境,应该怎么做法。这是讲种种的意思。普贤菩萨的境界,的确,普贤菩萨将一切众生都能像父母、像阿罗汉,乃至于佛,一样的看待;换句话说,他用的是真正的平等心。平等心就是普贤菩萨的心,以平等心来修学就是普贤行。下面这是举了几个例子。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平等饶益,以平等心修最丰饶的利益。经文里面有许多句子事理二方面都要顾到。譬如病苦,病有身病、有心病,身病是身体上的疾病,我们要求医为他治疗;心病就是烦恼,心病是情绪,烦恼或知见不正,我们要求助于佛法,当然能够劝他学佛,对治心病是最有效的。『失道』,这条我们要注意到,「失道」如果是普通迷失道路,那是很简单,我们问问人这路从哪里走,人家会告诉我们。而最难的就是十法界的道路。我们浅而言之,如果把人道迷失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你看今天多少人迷失了人道,迷失人道来生就得不到人身。我们不说十法界,我们讲六道,我们今天走的是哪一个道?咱们走的是天道、是人道,还是三恶道?这一桩事情如果自己不搞清楚又怎么能帮助别人?

  菩萨随顺,你看随顺里面要修正他的迷失,可见得不是一昧跟他走,一面跟他走一面要帮助他修正,这叫恒顺众生,这菩萨恒顺。所以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我们第一步就是修正他的人道,人天之道。这个标准,像《了凡四训》、《感应篇》,人天之道。谁不愿意享人天福报!可是你要享人天福报就得要修人天之道。这是讲失其道路。如果他的愿力很大,他希望成佛作祖,他晓得六道轮回很苦,希望超越,我们就要告诉他成佛、成菩萨的大道,满他的心愿。

  『于暗夜中』,暗夜是说的无明,无明是对于一切事理不能明察,这叫做无明。我们晓得,佛法的修学,开智慧就是要破无明的。可见得这几种大病是每一个众生都有,只是说程度上有浅深差别不相同。我们学佛的同修晓得自己也有,自己要把这个程度减轻,努力破除无明,修正自己的道路。当然我们凡是遇到有缘的人,我们随时帮助他修正,这叫真正的随顺。『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贫穷,一般人只知道物质生活的贫穷,不晓得佛法上的贫穷,不知道六道里面的贫穷,这是很大的损失。修道人常说身穷道不穷,身穷没有关系,很短暂的,一般世俗眼睛看到的贫穷,世俗的贫穷,世俗人只晓得没有财富是贫穷,修道人他晓得,迷失了大道是真正的贫穷。为什么?道里面有正路,这个不是一般世俗人能够了解的,道里头有真正的路,有真实的受用。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是隐藏着,我们本性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埋藏在烦恼里面,所以智慧福德人人都有,个个不无,为什么你现在得不到受用?是因为被烦恼无明盖覆住了。我们晓得破了无明烦恼,我们的智慧福德现前,可是还有许多众生不知道,还是迷惑颠倒,智慧福德不能现前,我们要帮助他、启发他,他的智慧现前、福德现前绝不是我们给他的,是他自己本有的。这是举几个例子,这个例子里头有事有理,我们都要把境界搞清楚。所以恒顺众生就是度化众生,就是利益众生,你要不顺着他不能去度化他。有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人要长时期的随顺,才能叫他回头、叫他觉悟,短时期做不到,这是要我们有耐心,所以恒字很重要。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的妙,你要问为什么叫众生欢喜如来就欢喜?你要晓得众生就是如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欢喜就是佛欢喜了,他烦恼就是佛烦恼了,要晓得这个道理。再说一切诸佛已经成了佛了,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度化众生,就是希望成就众生,你能够也帮助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代佛弘法,那他怎么不欢喜?我们今天这个讲堂也是尽心尽力在劝化众生,如果你们大家都代我来劝化,我非常欢喜,我们教化的效果才能扩大,范围才能推广。的确承事供养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没有不欢喜的,诸佛菩萨欢喜,你就想想,天龙鬼神怎么不保护?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你们仔细去研究《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所在之处无不吉祥,别人在那个地方不吉祥,风水不好,你到那个地方去都好了。为什么?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经里面常讲境随心转,外面的境界随心转。由此可知,风水有没有?决定有,你的心善,你住在那个地方风水就变善了;你的心恶,本来那个地方是好风水,你到那里去一住,风水改变了,坏了,风水随着你的心去转的。所以一个恶心的人想找一个好风水把我埋葬,我家里子孙以后很发达,哪有这个道理,那是老天爷太不公平了!会转的,因为它会转,所以我们用不着找人看风水,什么都不必顾忌,所在之处无不吉祥,你要相信这个道理。所以转在那里转?在心地转,不在境界上转,心地转了大地就转了,心要是不转,大地上没有方法用力。这个意思我们要懂,要明白所以然的道理。底下讲:

  【何以故。】

  解释为什么佛欢喜。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所以然的道理就在此地。因为一切众生与诸佛是同一个法身,同一个理体,同一个根源,是一不是二,与我们自己也是一不是二,我们要认识这个道理。所以「出现品」里面讲,如来成正觉的时候,就是他成佛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见一切众生都成佛道。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哪一天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自己成佛。你还看到这个是众生,那个是佛,你自己决定是众生,没有成佛。为什么?你见的相是差别相,不是平等相。见到真实相是平等相,妄相是差别相,所以见到平等相这是成佛,这是见性,我们念佛法门讲理一心不乱。你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功夫要用在哪里?用在生平等心,成喜悦相,那就与恒顺众生相应了,像弥勒菩萨所修的、所示现的就是恒顺众生。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是从众生这个地方才生起的,如果没有这一切众生,你这个慈悲心怎么表现的出来?因为有这些迷惑颠倒造罪业的众生,才显示出你的平等大悲。

  菩提心这里头不能少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不是菩提心。特别是在菩萨,菩萨菩提心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从表面上看,最殊胜的功德就是大慈大悲,所以才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说清净为本,而说慈悲为本。说清净为本是对他个人他自己,说慈悲为本是讲对大众,就是从利益一切众生这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成就菩提心。因菩提心才能成得了佛,没有菩提心就没有法子。这在大经里面看到非常详细,千经万论无不如是说。下面普贤菩萨再以比喻来说明,我们从比喻上来看更容易懂这个道理。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

  这是讲的沙漠。

  【有大树王。】

  凡是称王就是形容特别大,一切树里头最大的我们就叫它做王,一切众生里头最自在的我们叫他做王。由此可知,什么叫大?自在就大,你能得自由自在就叫大。

  【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这个比喻我们要晓得,什么叫『旷野』、什么叫沙漠?「旷野」,清凉大师注子里说明,「生死悬绝,迥无所依」,没有依靠,无依无靠,就好像旷野一样。『沙碛』就是沙漠,比喻没有善根,沙漠里面草木不生,没有善根。『大树王』就比的诸佛如来,『枝叶』就比的禅定智慧,这是大乘佛法的修学中心,禅定智慧。菩萨依这个宗旨来学习就好比开花了,圆满就好比结果了,圆满成佛就好比结果了。树根比喻一切众生,都是从根本而生的,枝叶花果都是从根本而生的。大悲心就好比是水,你要以大悲心来培养。

  心里面想修福,也认真修福,结果都修错了地方,在花上、果上浇水,浇不了几天花也枯了,果实也烂掉了。看到别人的花好果实大,他不晓得,人家浇水不是浇在花果上,是浇在根上。诸位明了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你自己要想成佛成菩萨,要想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到那里去供养?承事供养恭敬一切众生,要从这个地方做。所以诸佛菩萨欢喜,道理在此地。底下再把比喻合起来看:

  【生死旷野。】

  『旷野』比喻『生死』,比喻轮回。

  【菩提树王。】

  大菩提涅盘,这就好比树王。

  【亦复如是。】

  就跟一棵树长成繁茂道理是一样的。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个意思一看就明了。所以诸位要想修福,在佛门里修福,你要知道在那个地方修。最大的福报就是劝一切众生学佛,这是真正在树根上浇水,而且树根把水分都吸收了。所以佛他浇水的方法就做个榜样给我们看,四十九年天天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就是在那里浇水。大众没有这个缘分,没有空闲到道场来,印送经书到处去分发。这个水是拿去了,有没有浇不晓得,水是送去了,大悲水是送去了,你们看有个条子叫你们用大悲水,给诸位说,你看今天送了这么多大悲水来,这大悲水。所以东西要活着看不要看死了。拿一杯水念几遍大悲呪,你就认识这是大悲水,你不晓得讲经说法是真正的大悲水,不知道千经万论是真实的大悲水,不晓得这个道理。你真正明白了,讲经说法、千经万论真是无病不治,的确能治百病。这一杯水念几遍大悲咒之后,我看不见得灵验。

  所以我们懂这个道理,我们印这个经书这是大悲水,送去了,各个地方送到了,他要去读,读了要能够懂,正确的理解,理解之后照那个去做,那这个大悲水就有作用,它就浇了根本了。如果他要再把道理讲给别人听,劝大家都来修行,那这就灌溉到大树王的根本,这功德无量无边。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佛经每一个字、每一句含义非常之广大,意思精深。如果从表面上看,实在看不出来。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记住刚讲到大悲水,千万不要一看大悲水,我们赶紧多拿几杯水多念几遍大悲咒,我们叫一切众生去喝了,这就是成就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你就搞错了。这个大悲水是指弘法利生,叫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经的意思清凉也说得很好,智慧圆满成就,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是在这里希求,大家都有这个愿望。世间有一些人他不晓得,不知道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不肯求,甚至于他的亲戚朋友儿女去求,他还想种种方法来障碍,这是对佛法真正的功德利益一无所知。譬如他很想发财,很想得到金银七宝,他的儿子到金银七宝矿里采矿,他禁止,不让他去,又想得到又不让他去。真正金银七宝摆在面前不认识,这是佛法缺乏宣传,大家不知道这个好处。

  这门学问如果要认真说起来,世间所有学问都没有这个学问好。从前佛法在中国这样兴盛,能够对中国文化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就是从前帝王大臣都学佛,他知道,所以极力的提倡,而且杜防流弊,保持佛法相当高的水平,他通达了。我们今天许许多多政府的官员、显要,社会上的贤达,其余的学问很好,对于佛法没有接触过,你给他说起佛法他也很赞叹,「这是很高深的学问」,底下就没有下文了。这高深的学问你求也好,他不求,他也不想学,太高深了,「我不够格,不行」,把自己这个路封闭,也不让别人学,也障碍别人学,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假如我们如果还像从前那个时代,要有大学研究所,我相信每一个大学里一定有佛学院,一定要佛学研究所。为什么?那一些人通达,晓得这门学问的好处。

  所以过去学佛的子弟没有受阻碍的,你要真正肯学佛,欢欢喜喜送你出家,还好好照顾你。大家真正相信,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是多大的福报,你家出了一个出家人,修行证果的人,你们的祖宗积多少代德!在社会上做一个部长,做一个省主席,经上常讲要七代的祖先修德积善,家里才能出这样的人才。成为一代祖师那还得了,这得要多少生、多少世的积德,你才能出这样的一个人,绝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个意思在《了凡四训》注子能看到。我们的时间实在太短,希望大家多多的留意,在注疏里头多留意,要用心去求解。

  可是要想得到圆满的智慧,一定要自他是一不是二,你的智慧才能圆满。所以利益一切众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帮助众生才是成就自己,你自己吝啬不肯帮助众生,换句话说,障碍了自己。你们想想你是增长我执,增长人我执、增长法我执,你这是障碍自己,你二执要不破除,你二障不能断,菩提涅盘虽然想,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不是佛菩萨偏心,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也不是善知识偏心,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不是的,障碍是在你自己,这是无可奈何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你就想到,为什么这些诸佛菩萨天天在说法,不辞辛劳?不辞辛劳是我们的看法,在他没有。我们为什么说有辛劳?因为有我执,所以才有辛劳。有我,我很辛苦,我没有了谁辛苦?没有人辛苦。所以佛菩萨一天讲到晚他不累,没有我。我们感觉到会累,有我,有我就累了,没有我就不累了。所以诸位要做到无我了,从早晨讲到晚上不休息,不累,无我,你有我就累。你们想想这个道理,想通了,无我好,无我干什么事都不累,可以不休息,不疲不厌。我们觉得佛菩萨很辛苦,这样教化众生,是以我们眼光看他,认为他也有我,他很累、很辛劳,哪里晓得人家无我!我们把这段念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这里面意义很深,一定要正确的理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这是特别劝勉他,要教他懂这个道理。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好,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二十一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21

  未后是总结: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经文给我们叙说得非常清楚,说明为什么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诸佛菩萨又不在世,我们也找不到他,怎么样去供养诸佛?恒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末后这一行说明了所以然的道理,佛是以平等大悲心为体,一切众生在佛心里面是平等的,诸佛如来是因众生起大悲心,如果没有一切众生,诸位想想慈悲心怎么能生得起来?慈悲心生起之缘就是要一切众生,因此我们能够随顺一切众生就是随顺如来的大悲心,与佛是同一个心。

  佛是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所以我们修菩提心从哪里修起?要从慈悲心修起,譬如我们修平等心、修清净心,这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跟深心、大悲心,这个三心,三心是以直心为体,清净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可是我们修的方法要从他受用修起,一切念头、一切的利益都能为一切众生着想,自己心就清净了,烦恼就少了。如果说什么事情首先考虑到自己,增长自己的贪瞋痴慢,我们修清净心就难了。我一切做为为大家着想,自己贪瞋痴的念头就会减少,一天一天的减少,自己心就清净了。所以说我们自己要想修清净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慈悲心,心慈悲之极了,自己心就清净。更进一步能平等的慈悲,这个直心也就现前了。这个方法实实在在是妙极了。

  小乘人为什么他不能够成就?原因就是小乘人自私,他要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小乘人不肯度众生的。也不是说一定不肯,必须你找到他,他看你顺眼,我跟你有缘我来度你,你不去找他他不找你,你要去找他,他觉得我跟你没有缘分,他也不度你。决定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不管什么人去找他,绝没有拒绝的道理,因为他是修平等慈悲。同时菩萨,像《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众生没有来请他,他也去,他也想方法诱导一切众生来学佛。这是菩萨心。这个里面不但是把境界给我们说清楚,而且把修行的方法也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底下佛从比喻当中来说明: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这是把大树比作佛菩提法,将智慧禅定比作枝叶,菩萨依之而学就好比开花,证果就好比结果。但是诸位要晓得,树如果没有水分来滋养它,树会枯死,水分的滋养就是慈悲之水,可见得慈悲心的重要。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这从法上说了。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

  可见得我们恒顺众生就等于灌溉树根,在树根上给它滋润。

  【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个比喻合前面一看,意思非常的明显。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经义里面说智慧要想圆满成就,必须自他平等,你的智慧才能开,这一点是千经万论、诸佛祖师时时教诫我们的,千万不可以疏忽。我们修学智慧不开,得不到成就,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地,我们对人对事是以不平等的心,这个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修平等心,平等心一定要修物我不二,要爱人如己,甚至于舍己成就别人,这样才能成功。

  今天晚上的法会,这个法会非常殊胜,为什么?像你们这样年轻的大专学生来做这法会是非常的稀有。这个大蒙山施食,我们对象是祭祖,你们到此地来,能在讲座期间当中,我们举行祭祖法会,实实在在是非常稀有难得。只要我们恭恭敬敬的来做,我们讲堂这边供的是百姓祖先的神位,这个牌位是依照百家姓写的,我们图书馆修平等法,我们清明冬至祭祖是祭百姓祖先,不是祭我们一家一姓的,不是的。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千万不要说那个家的人都没有来,又没有出钱!我们不要人出钱,也不必人来,我们祭我们自己的祖先,就要把所有一切众生的祖先都要祭祀到。他不来,我们代表就可以了,一个人代表就可以了,修平等法。这是我们从图书馆提倡,我也到处劝别人,希望佛教所有寺院都不要收一分钱,供百姓祖先的神位。见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无二,一定要培养这样的心。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说无上正觉,这是指如来的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般讲二乘人我们就称正觉,不再迷惑了,菩萨称为正等正觉,「正」拣别不是邪觉,「等」是等于佛,就是与佛同一个知见,我们叫正等正觉,到如来果位上我们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一个名词在经论里面用得很多很多。后头四句是从反面上来做一个总结,这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对缘来解释,前面说因一切众生而起大悲心,乃至于成正等觉。从观心上解释,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攀缘妄想,这就是众生,所谓是不觉,觉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学佛的人要紧的是学觉,离了妄想就是觉。第二点讲思惟观察法义,心心念起这就是众生。为什么?佛的心他是智能观照相续不断,而众生是起心动念相续不断,这是佛与众生不一样的所在。我们念念能觉悟,念念不迷,这就合乎正觉了。要是把这个话讲得浅近一点,念念为自己是迷,念念为众生是觉,不是迷。

  刚才有同学问了,我们念念为众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09:36 | 只看該作者
可是事情发生障碍了,我们想替众生做好事,发生障碍了,事情做得不圆满了,心里也很烦恼。这个是免不了。可是你还是不觉,你要觉就不生烦恼,为什么原因?众生福报还没有到,时节因缘还没有到,行菩萨道的人要尝试去做,做不圆满是他福报不够,不是我们不尽心、不尽力,自己的心与力都尽到了,另外有障缘而不能圆满是福德因缘不具足。所以在你自己来讲是圆满功德,在他来说是不圆满,可是你自己所修的依旧是圆满功德。所以不必在这里生烦恼,生烦恼那是错误的,你是不了解事实的真相。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这一段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心平等三个字,心不平等就没有办法成就圆满大悲。我们要想成就圆满的大悲心,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从哪里做起?从自己的平等心做起。我们在一切境缘里面不起分别,没有执着,心就平等了。学佛更应当从这上着眼。所以在前面跟诸位讲过三宝的意思,大家一定要记住,皈依,我们是皈依三宝,我们以平等心来皈依,不可以在境缘里妄生分别,使我们自己失掉平等心,又是迷而不觉,那就错误了。

  在结法缘里面,与一切众生结缘里面,我给诸位说,结缘最殊胜、最方便的,在今日之下,无过于印送经书,这个功德利益最为殊胜,很少的钱,做了真正的功德。可是印书要选择,选择好的书、善的书,与我们现前修学很得力的书,印送这些书,花的钱不多,能获得真实的功德利益,可以能广结善缘。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是总结无尽的意思。下面是末后第十大段。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向』,回是回转的意思,向就是趣向,意思就是我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自己不执着,自己也不要,我们都把它贡献给一切众生、给诸佛如来。回向有三处,第一个是实际菩提,就是回向给法性,其次是回向菩提,第三是回向一切众生。但是实际是讲的本性,菩提是讲的智慧,我们所修种种功德为什么?为了自己智慧增长,为自己断烦恼长菩提,为这个,其它一切都不为。所以所有的功德福德都让众生去享受,与众生广结法缘。将来自己成佛、成菩萨了,度众生法缘就殊胜了。如果我们是贪图法缘殊胜,你贪心起来了,这个错误了,不能有这一念。法缘殊胜是想多度一些人,多成就一些人,这里头没有贪心。因此我们的修学,前面说过,要以平等心修学。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此地所讲一定是依菩提心修十大愿王,这是普贤行。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最高级的行门,最究竟的行门,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所以从纲领上讲,从第一愿礼敬诸佛,到第九愿恒顺众生,我们把这些功德统统回向,所有的功德。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你看菩萨的心量多大,事能不能做到不必去计较,一定要有这个大心量。能有这样的心,诸位想想还会障碍众生吗?还会嫉妒别人吗?不会,我们连成就人、帮助人都来不及了,怎么会去障碍?怎么会去嫉妒?所以一切烦恼不断自己就没有了,就化掉了。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众生做恶,他不能满他的愿。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修善都希望他个个圆满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恶趣之门就是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恶道之门,断贪瞋痴就是关闭三恶道之门。能够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这就是开辟人天涅盘正路。看看菩萨发心,我们要记住、要学习的。

  【若诸众生。因其集积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发心代众生受苦,我们就在本经里面已经见过不少次了,如果不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就不会说这么多遍,说的遍数愈多,这个法门愈是紧要。代苦,清凉大师说了有七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虽然我们自己在凡夫地,我们已经发的心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能力没有佛菩萨大,我们的心愿跟佛菩萨是一样的,这一点非常之宝贵。第二,自己肯修苦行,苦行是修行的增上缘。因为在苦难的环境里能激发我们的道心,一切享受是容易叫人沉沦堕落的,所以清苦的环境确实能增长道心。

  第三个意思是能帮助众生,所谓留惑润生,虽有烦恼,烦恼是有能力断尽而不把它断尽。为什么不把它断尽?如果要是断尽了就不能再到三界来,三界之内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怎么去帮助他?所以要去帮助他。就好像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的学分学完了,毕业了,离开学校,走了。菩萨不是这样,到毕业了故意考试不及格,不及格要留级,留级留下来帮助别的同学,你看菩萨真了不起,实在是了不起。我在此地不是劝你们故意留级,不是,这是劝你们有能力出三界就要学菩萨这样,我不出三界,我要留一点烦恼还在三界之内,帮助一切众生,这叫留惑润生。三界都有业因的,就是乘愿再来也要业因,如果没有这个业因,你说我愿意怎么样,那也做不到。菩萨要到地狱里面去度地狱众生,地狱罪业有能力断灭,他还是要保留一点,不保留一点,地狱去不了。所以他要带着那一点业,有能力断而不断,这叫乘愿再来。我们要是讲佛法消极,你们想佛法消极在哪里?佛法比什么法都积极,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帮助别人,不惜任何的牺牲,他都做到。

  第四个意思,为了要脱众……(音档中断)。佛菩萨舍身受身,就跟我们换衣服一样,脱一件旧的再换一件新的,完全不在意。身就像衣服一样。我们众生舍命是苦,菩萨舍命是乐,非常的自在。

  第五个意思由初发心愿意处在一个逆境,为什么?逆境里面容易成就。在我们中国,世出世间的教学,你看教学童蒙都不叫他享受,这是我们跟外国观念完全相反,外国人认为小孩应该要叫他玩,应该要叫他享受。所以外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这是外国人,真是悲哀。而我们中国的情形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小孩要叫他受苦,不要叫他把福享尽了。你看儿童六、七岁的时候就要叫他做事情,教他洒扫应对,教他侍候长者、大人,不但侍候父母,要侍候兄长,弟弟要侍候哥哥,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教学。所以中国人的教育是儿童的时候给他奠定福慧的基础,培养富贵的基础,中年在社会上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晚年的时候享福,我们跟外国人恰恰相反。我们的少年培养福德的基础,中年在社会造福,晚年享福,老人到任何地方别人都尊重、都欢迎,跟外国人不一样。

  再给诸位说,老年享福是真正的享福,年轻时有点苦,因为年纪轻,体力强壮,不在乎,那个苦算不了什么,老年有苦是真苦了。所以诸位对这一点要特别提高警觉,现在年轻有福不要享,多多修福,替别人服务,照顾那些老弱之人,你一发心照顾他,这有因果,将来到你老的时候就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这个多自在,多好。你现在年轻讨厌老人,到你老的时候,人家年轻人看到你讨厌你,因果是循环的,必定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敬重老人、爱护老人、帮助老人。我们肯为别人想,肯为别人修福,到时候一切福报自然现前。我们敬别人的父母,别人敬我们的父母,我们能供养别人父母,就有别人能供养我们自己的父母。你要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的生活境界就扩大了,像普贤行愿里面,尽法界虚空界就是一家,就是自己一个人,这一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真善美。所以愿意受苦,愿意在一个逆境里面来培养自己。

  第六个意思,真正的大愿要与苦同性,不但不怕苦、不畏苦,在苦难的环境当中能够有法喜充满。最后一个是法界为身,自他无异,就入一真法界了,整个法界有情无情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经》里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完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有机会我们要代众生受苦。如果众生的苦难是定业,我们想代也代不了。虽然代不了,我们要有这个大悲心,看到众生的苦难。譬如说我们在市场里面看到有活的活活泼泼的动物,那个人在卖,这买回去就要杀了,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买来放生;没有能力,我们给牠念几声佛号,给牠回向,为什么?我们力量办不到。放生这个事情是无量功德,随缘随分去做,这个事情不能勉强,还不能在一处,一处,他看到学佛的人喜欢放生他就专门来抓。

  我过去在慈光图书馆,有一次有一个人送一个很大的海龟送到图书馆前面,李老师在那边讲经,大家看到了买来放生,要两千多块钱,民国四五十年,那时钱很值钱,结果买来放掉了,第二天很多人把牠拿到台中港海边放生了。过了两天,他又抓了一个,又拿到图书馆门前来。李老师说不要理他,不要跟他买,你要跟他买,过两天又送一个来了,过两天又送一个来了;你要不买,他卖不掉他就不抓了。他抓到之后就可以卖掉,他就常常去抓。所以我们要有智慧来拣别,前面买物放生是救众生,这个我们不买牠、不理牠也是救众生。所以千万不要,看到这个那我们不买牠,我们没有慈悲心。这是你买牠,中了抓的人的计,上了他的当,你反而害了众生。这里头一定要有智慧,就是众生有定业的时候有时候是代不了的。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我们把底下文念一段: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以上这都是说明,在《华严经》大科里面科题的普因,我们要修普贤行的根本,修因就是前面十条。这十条摄无尽行,一切菩萨广大愿海、行海都在这十条包括之中;换句话说,都是以这十条为根本的行愿。所以十大愿王我们要能够具足,条条我们都能修到,必定成就圆满一切行愿的功德海,而趋入无上菩提。这是我们不会再怀疑的。这一次还是我们的时间不够用,没有能将经文细细的给诸位讲解,可是在大家的程度来说我们自己应该可以做研究的功夫,只要将经文的纲领明白了,自己就可以深入的研究。将来有机会我们再在一起共同深入的研究讨论。

时间到了,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二十一集完)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21集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24-1-1 10:11:19 | 只看該作者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乾隆大藏经 http://www.qldzj.com.cn/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http://www.amtb.tw
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镜像网 http://www.amtb.cn/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www.hwadzan.com/
华藏净宗弘化网大陆镜像站 http://www.hwadzan.net/
澳洲净宗学会 http://www.amtb-qld.org/cht/
网路电视-华藏净宗弘化网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净宗学院直播 http://new.jingzong.org/live
净空老法师专辑网儒释道网路电视台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学佛视频网  http://www.fxsp.org/
净空法师专辑网站  http://www.amtb.tw/
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
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
浙江佛教网在线念佛堂 http://www.jzfjw.cn/nf/nf.asp
学佛网在线念佛堂 http://www.xuefo.net/nf/zxnf.as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6 10:50 , Processed in 0.3306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