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9|回復: 0
|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二十四集)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讲记五十七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第二十四集) 2003/6/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0-015-0024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一个单元,「正示行者持名号以立行」,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再接着看: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段经文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九个段落,分成九个中段,一个大段分成九个中段。这一段当中非常重要!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往生?在这段经文里头告诉我们持名念佛的方法。首先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必须具足。我们第一段里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不得生者,善根、福德力薄」。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说,善根是「菩提正道」、是「亲因」,「二乘人少」,不是说没有,少。少了,它就力量薄不起作用。「福德」,布施、持戒以及一切助道法,这是属于助缘,「人天少」,于是力也就薄了,力量就薄,因此不能往生。往生要善根福德因缘多(少的反面就是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看小注里头说,「二乘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这是讲二乘人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求,他也没有办法去,条件不具足。「人天(遇到大乘了)虽修六度,但求人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故福德少」。这两种「皆不得生净土」。善根、福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是这样跟我们讲的。
我在平常劝导大众修学念佛法门,我讲的就比较简单,大家容易懂。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善根是对于这个法门能信、能解,我说这是善根;能愿、能行这个人有福,肯发愿求生净土,肯念阿弥陀佛依教奉行,这人有福。我这个说法简单,大家好懂。换句话说,你遇到这个法门,因缘(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你因缘具足,你遇到了。遇到之后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你读经明白了,或者听讲听懂了,这是你有善根。明白了、听懂了,真的就发愿。两个世界一比较,极乐世界太殊胜,我们这个地方人天乐,乐个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试问问,你能享几天?时间太短了。
我们一般人,学佛的人,很少人生在富贵家庭,换句话说,大多中等以下的家庭。年轻的时候苦头吃足了,总是勤苦发愤,到中年生活才慢慢的富裕。真正能够到享受五欲六尘之乐,总得三十岁以后,我们看很多很多人差不多都四十岁的样子。四十岁你能享多少年?算你能活到七十岁,三十年。你真正能享受,那你是真有福报,你能够享受三十年。可是你三十年享福当中,你要不要付出代价?福不好享,古往今来,哪一个享福的人不付出严重的代价?精神、体力、时间,细心盘算一下,得不偿失!所以确确实实比不上(这不是现在,从前古时候)出家人隐居在深山里面,那叫真有福报,他享清福,他的身、心都没有负担。
你看看现在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势、有财富,他的身体有沉重的压力。每天他有专门的医生、护士,每天都要调理。精神的压力更严重,为什么?患得患失。那个福报你说你给我,我不愿意接受,为什么?负担太重!我见过很多。所以,你要仔细冷静观察,你才知道什么叫享福。身心没有事,我常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真是有福报。世间这些大福报的人,他做的事情不见得是他欢喜的,不欢喜他得要做,他不能不做。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没有时间读,他每天要看许许多多应酬的这些文字,他工作里面必须要看的这些文件,哪有时间!
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书念得很好,真的明理了,他不做事,隐居!诸葛亮,诸位晓得,确实有德行、有学问,不愿意出来做事,在乡下隐居种田。自己种田,一些好朋友在一起,闲暇的时候游山玩水,其乐无穷。碰到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盛情难却,不能不出来,这一出来之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读书人的义气,我不答应你那就罢了,答应你,我一定要尽忠职守。
什么叫做福报?善根、福德,我们真的要搞清楚。在佛法里面,尤其是在净宗里头,什么是最大的福报?念佛堂念佛是最大的福报,讲堂听经是增长善根。小小道场有两个堂口,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不可思议!我们能不能觉悟?觉知!你能不能觉悟?你能不能晓得?要想道业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能离开道场,功夫决定不能间断。早年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都是一心真正立志,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百二十三个人。建一个念佛堂,外面有条小溪叫虎溪,他们就以虎溪为界线,决定不过这个小溪。大家严格遵守,各个成就。
外面一走动,心就乱了,功夫就打断,你什么时候能成就?这里有人启请,那里有人启请,好像法缘挺盛。没错,法缘是很盛,外表上看到很盛,实际上,这是衰相,这不是盛相。为什么?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算什么法缘殊胜?我们道场的成就,是这个道场有多少人往生,以这个为成就,不是以这个道场多热闹,香火鼎盛,不是说这个。这个道场有几个人开悟、有几个人得禅定、有几个明心见性、有几个往生了,这是真正成就。而这些成就里面,以往生为第一成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如下下品往生,这个经就是证据。
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华严经》里面是圆教初住菩萨。念佛往生纵然下下品往生,他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要跟他相比差一大截。阿鞞跋致,祖师大德没有两个讲法,都一致,七地以上。就算七地,圆教初住到七地当中差多少位次?三贤三十个位次,七地七个位次;换句话说,当中相差三十六个阶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比,相差三十六个位次!所以,念佛往生是第一殊胜。祖师大德,蕅益大师注这个《要解》,看看这个世间人、修行人非常感叹,这样殊胜的法门,遇到了的时候,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是什么?半信半疑。福德少的时候,不肯真修,修行是玩票,并不是认真。这样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去不了。这一生去不了,肯定还要搞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苦头有得受。
不要说别的,单讲冤冤相报,这个事情就麻烦。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你晓不晓得?你踩死一只蚂蚁,你杀一只蟑螂都是在跟牠结仇,要命的!人与人之间的过节不算,你单单跟那些动物怎么得了!你吃的这些动物的肉,大乘经上佛讲的不是假话,你这一生吃牠半斤,你来世要还牠八两。我们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不晓得吃了多少!学佛之后才知道这桩事情,不敢吃肉了,采取素食,把肉食断了。常常放生,赎罪!过去愚昧无知,杀害这么多众生。
所以有意无意给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动物,结了多少冤仇!唯一的方法,就是这一生当中真的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往昔今生所有一切冤亲债主,等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之后,我再回头度你们成佛。真正来还愿、来报恩!从今尔后,不再有恶念,不再有恶行,也不再有恶的言语,身语意三业纯善、纯净。世间人追求真、善、美、慧,尽善尽美,在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落实、真正实现了。我们看第二小段。
「惟以信愿」,持名念佛,这叫三资粮,信愿行,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善根、福德、因缘怎么个修法?蕅益大师在这里说得好,「真信」,一点都没有怀疑;「切愿」,真实的愿,恳切的愿望。真信切愿,自自然然就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你还有放不下,你的信不真,你的愿不切。真信切愿,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决定不间断,愿恳切就不夹杂,信坚固就不怀疑。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执持名号不间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说的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念佛的方法。
他怎么念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蕅益大师在此地讲的信愿持名,跟大势至菩萨讲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摄六根,这里面就包括了信、愿,你要不信,你要没有愿,你的六根一天到晚都在六尘境界里面奔逸,你不会回头。现在真信净土、真愿往生,亲近弥陀,我们的心收回来了,六根不再攀缘外头六尘境界,放下了。放下不是说眼不看、耳不听了,六根还是起作用,见闻觉知,但是怎么样?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眼不染色尘,耳不染声尘,鼻不染香尘,舌不染味尘,一切统统随缘。什么都好,不再有任何计较,好,很好;不好,也很好。
早年弘一大师在南洋,他跟广洽法师是好朋友、老同参。到新加坡就住广洽法师的薝卜院,道场不大,我们去过。我听新加坡的同修告诉我,他说弘一大师一点架子都没有,与人相处非常随和。吃东西,给他什么都好吃。菜太咸了,他说没关系没关系,咸有咸的味道;太淡了,也没关系,淡有淡的味道,什么都好,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当然主人、接待的人总是尽心尽力的来照顾法师,看看法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法师一切随缘、一切随便,什么都好,你们怎么方便,我就欢喜,一丝毫不给人添麻烦。法师心在道,这个世间已经放下了,一心在净土。
我们知道弘一大师专修净土,他所依的不是《弥陀经》,也不是《无量寿经》,他每天课诵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我们五经一论,净宗就这么六门课,他是专修《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他能够背诵,早晚课都念《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念佛,信愿持名,念佛就是净念相继。念的时候是用清净心念,清净心当然不能有任何夹杂,夹杂,你的心不清净;也不能有怀疑,怀疑心也不清净。所以「净」字里面就是不夹杂、不怀疑。相继就是不中断,这个地方讲的「执持」,持是保持不中断;执就是执着,就是执着阿弥陀佛的名号,其它的都不要,都放弃了。
这样念佛,「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为什么?戒、定、慧都在其中。这一句阿弥陀佛戒定慧同时具足,一声里面圆满,不可思议!戒是什么?防非止恶,小乘戒。你一心念佛的时候,你心里头一个恶念都没有,也不会有恶的行为,这就防非止恶。大乘法里面,众善奉行,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你们想想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不是具足?这戒学!这一句佛号里头戒圆满,大小乘戒统统在里头。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一心不乱,心清净!清净是定。佛号,或是六个字或是四个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那是什么?那是慧!那是根本智。所以,这一句佛号,戒、定、慧三学就统统具足、统统圆满,这怎么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我们要晓得,一心称念。
下面说了,纵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一心不乱!一心称念还得了吗?《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向专念」,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念,福德不可思量!这里讲的散心,不是讲散乱心。散乱心念佛,福德当然也不可思量,古大德给我们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散乱心。散乱心是什么?心里面打妄想,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打妄想,这个不行。
此地这个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没有妄想,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神意志没有办法集中,念佛的时候怎么办?想阿弥陀佛的佛像,想象,加观想在里头;想莲花,这都是办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就有妄想来);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这是心力不能集中,用这个方法。这样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当然最好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太难太难了!所以《无量寿经》讲的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
第三个小段「显示正行持名三要」,这一段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怎么个念法?三要就是信、愿、行,往生极乐世界三个重要的条件,古人说三资粮;现在讲资粮没有人懂,现在人讲条件,三个条件。首先讲信、愿,「信愿具足」,信、愿这两个条件具足;第三个,「执持名号」,这是行。三个条件这个地方用了八个字,果然这八个字你统统有了,「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你现在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了。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报名注册,现在虽然还没有去,等于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护照、签证你已经拿到了,你随时可以去。你就不是娑婆世界六道轮回里头的凡夫,你是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之一。
信愿具足,下面有解释,「常修二课时,精进结七时」。这个修学方法不能间断,平常早晚课,早晚课统统念佛。一般做早晚课都要念一卷《弥陀经》,念赞佛偈,再念佛号。为什么要念一卷经,念赞佛偈?摄心,就是都摄六根,用意在此地,你才能做到一向专念。甚至于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课,前面还有香赞,香赞、念经、念赞佛偈都是定心的;换句话说,这是念佛之前的预备功夫,收心。如果这心是定的,二六时中都不散乱,都没有妄想,前面这些都不需要了;香赞、念经、唱赞佛偈都不需要。这种人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人很多。即使加上香赞、加上念经、再唱赞佛偈,念阿弥陀佛还是打妄想,这就没法子了,意志还不集中。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念佛不是容易事情,不要小看了!所以精进佛七是好办法。
但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精进佛七有实际上的困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打佛七,可能我们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见过,我是听老师告诉我,李老师以前常常给我们讲佛七。精进佛七,李老师给我讲,在一块共修的人决定不能超过十个人,这是精进佛七。为什么?十个人以上,主七师没有办法照顾,他照顾不过来。所以打佛七,参加佛七的人功夫能不能成就,主七师最重要。
什么人能够主七?那都是念佛堂的过来人,不但仪规熟悉,每个人念佛的状况他都知道。所以他在念佛堂不但要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而且还要督促,还要防止魔障,精进佛七魔障多。李老师告诉我,他在台湾三十八年,精进佛七只打过两次,以后再不敢打了。我问他为什么?出了事情,就是出了魔障。只要有一个人出魔障,麻烦大了,他差不多要用十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把这个人才调好、调回来,很辛苦。
我们一般看到这个佛七是佛七法会,不是真修。真修就会有魔障,不是真修,魔都不理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无需要障碍的,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反正有一天他报复你。你真修、真干,要想出六道轮回,他在旁边着急了,你欠我命,命还没偿;你欠我债,债还没有还,你想走,他来了。他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是玩票的,你走不了,他在旁边笑笑,理都不理你。
所以这个佛七念佛,都是差不多念佛有相当功夫,对于净宗的道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相当的认识,自己真正发愿,一心念佛。这个念佛在念佛堂里面能看得出来,他老实、规矩、守法,他对人谦虚、恭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是真正念佛人。妄念多、分别多,杂心闲话,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参加佛七,就是普通佛七,心都清净,决定没有杂心闲话。念佛堂念佛,出了念佛堂还是念佛,功夫不间断。下面讲「可依《西方确指》办法,示无朽节」,这一节的文可以参考。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后面这一小段,「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善中善,福中福」,这个前面意思都曾经说过了。「善中善,发菩提心,具足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是《大智度论》上说的,说有五种菩提心。第一种「发心菩提」。我们现在信愿持名,发心求出三界,求生净土,自度度他,叫发心菩提。这人刚刚发心,觉悟了。
第二种叫「伏心菩提」。伏心,伏就是降伏,心就是心里面的杂念、妄念。我们执持名号一心念佛的时候,妄想、分别、执着就不起了,这个时候精神意志完全集中,能够把烦恼伏住。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能把烦恼伏住,是觉悟了。
第三种叫「明心菩提」。层次愈来愈高,明心菩提里面有慧了。伏心是定,用念佛的方法把烦恼伏住,伏久了就生智慧,智慧慢慢开了。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你念的佛号跟念佛号的心与自性觉相应。自性觉很难懂,与自性弥陀相应。或者说的更清楚、更明了一点,大家更好懂,念念跟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这个好懂,这是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阿弥陀佛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以阿弥陀佛的解行为自己的解行,这明心菩提。
第四个叫「出到菩提」。这恐怕我们这一生当中很难做到。为什么?出到菩提是证果了,《无量寿经》上讲的一、二、三忍,要是依大乘经里面常常讲的,是地上菩萨的境界。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这是《无量寿经》给我们讲的。音响忍是初地、二地、三地;柔顺忍是四地、五地、六地;无生忍就是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出到菩提!所以我们念佛的功夫,实在讲,能到明心菩提就很不错了!明心菩提是事一心不乱。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是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到明心菩提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出到菩提是实报庄严土,那不是普通人。
最后一个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佛果,成佛了。所以菩提有这五种,我们应当要晓得。
具足五种菩提心,这个五种是有阶段的,至少我们在五种里面得一种,得最下面的一种,发心菩提。真正有心出离三界,对于三界六道搞清楚了,不能再住了,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我能够往生,我就有能力度六道里面跟我有缘的人,大乘经上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跟我有缘的,就是有恩、有怨、有债务关系的,讨债还债的,跟我有缘的。平常我们要欢喜跟人结缘,陌生人跟他打个招呼笑笑,都是有缘了,不能不理,不理就没有缘。
像这两天我听到,他们拿了很多资料来给我看。台湾有很多小学生在做实验,以善意、以恶意对待一个植物,一个物品,看它的变化。你以善意是有缘,以恶意也有缘,不理它就没有缘。一定要有缘,广结法缘!到自己往生之后,不必到佛的果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知道那个地方学一天都不得了!我们人间学一万年也抵不到人家学一天。你看人家一天能够亲近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每一尊佛给他说一句法就不得了了,那个分量就超过我们《大藏经》,还得了吗?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在那个地方所起的作用,跟明心见性的人好像差不多。你有很高的理解力、有记忆力,天天在那个地方熏习,那还得了!熏习个几天,你倒驾慈航回头来度众生绰绰有余,你的智慧、福德、善巧方便没有人能跟你相比。当然在极乐世界住的时间愈长,你的智慧德能愈高,进步太快。
「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这都有证据的,佛说的。「福中之福,具足万德,一心念佛,百行齐修」。一修一切修,这个百不是数字,代表圆满。一个法门修,一切法门都在这一门之中,不能小看一门,门门如是。《华严经》上讲的,我们都能记得很清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修行法门上亦如是。我们修行取一个法门,这一个法门里头具足一切法门,一切法门融入我这一个法门。念佛法门具足一切法门,诸位只要看《普贤行愿品》德云比丘这一章你就看到了(《四十华严》是「吉祥云章」)。
吉祥云比丘跟善财童子讲念佛法门,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是表法的,密宗里面的大圆满;密宗是用十六、用二十一代表大圆满,这一门具足一切法门。一即一切,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任何一门都具足一切门,就是参禅,参禅也具足一切门,也有念佛法门在里头;持戒也包含一切门,禅、净也在里头,密也在里头,决定不会少掉一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经也是如此,这一部经具足一切经,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这是圆融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为什么无碍?都是从真如自性里面流出来的,真如自性法尔如是。真如自性永远是圆融的,永远是圆满的,决定没有说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东西,哪个东西有缺陷,没有。这里头实在讲只有迷、悟,迷了,好像有缺陷,实际上它并没有缺陷。是你自己迷了,性德从来没有欠缺过,这个道理要懂!然后你才真正相信,这一句佛号里头「具足万德」,这个「万」也不是数字,圆满的性德。
「经云,闻无量寿佛名(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一心诵持,此人当得无量之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有这么大的福报?对,没错。那我念怎么还没有福报?「一心」,你没有一心,你要一心念,你的福报就不得了了!你不是一心。所以你看看,具足万德也是一心念佛,得无量福还是一心念佛,一心不容易!一心是真正做到了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叫一心。佛号,口里面有间断,意地里头没有间断。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念是什么?念是心上有,「今心」,现在这个心,现在心上真有,这叫念佛。口念,心上没有,心里还打妄想,这不叫念佛,那真的叫「口念弥陀心散乱」,你心上没有。
前面讲的「散心称名」,散心是口里有佛,念佛,心里面或有或无这叫散乱。有的时候想佛,有的时候打妄想,想别的东西去了,这叫散心。散乱心是什么?口里有佛,心里头完全打妄想,那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这是把念佛的窍门给我们说出来了。信、愿、行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一句佛号具足这三个条件,这样念佛能往生。底下一段说:
「善男女者(善男子、善女人),不论在家出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这个包括范围大了。六趣是六道,四生是讲生态,胎、卵、湿、化,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把所有一切有情众生统统都包括了。「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这个不容易!这是说明三途六道里头所有众生,我们当然在其中。头一个就是讲善男女者,这是人道里头的善男人、善女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不论你是什么身分,不论你现在过的什么日子,乃至于包括六道里头所有一切众生,只要你有缘能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那就是你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一定。为什么?往生要具足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单单有善根没有福德,不能往生!善根成熟,这里面还有厚薄,就是前面讲的少善根。他善根是成熟了,但是少,不多;他能信,信的不深;他也有愿,愿不切,这世间一切他放不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尤其是家亲眷属,亲情,有一桩放不下都是障碍。为什么放不下?善根不够深,福德不够厚。所以经上讲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缘要多!这个因缘之多,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两条,一个是「请转珐輪」,另外一个是「请佛住世」,第六愿跟第七愿,这两条是多因缘。所以为什么经论里头常常教导我们、提醒我们亲近善知识,这是多因缘。亲近善知识,我们的善根福德少都不怕,为什么?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会把我们的善根福德提升。你天天接受教导,天天跟大众在一起熏修,进步好快。纵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没有因缘不容易成就。为什么?你不常听法,没有人跟你在一起共修,你会受到环境影响。自自然然有一些亲朋好友天天陪着你玩。最普通的打麻将、跳舞,喜欢看戏的,现在还有喜欢打球的,许许多多所谓是活动、聚会活动,你参加那些去了。那些跟你的善根、福德完全不相干,你的世缘太浓了,决定障道!障碍你这一生不能往生。
所以普贤菩萨这个十愿是无量行愿,提十个纲领,「请转珐輪」重要!请转珐輪是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使我们大家觉悟过来。请善知识长住在这个地方,这一个地方有福报。佛法里头常说,我们不能不信,真正善知识、真正修行人、有道心的人,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少灾少难。
古时候中国、印度人都懂得「善人国之宝」。天台大师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就是智者大师,那是中国、日本都传言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此话要是当真,那智者大师的话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话。他跟我们讲「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你看他多尊重!你这个经典讲得很透彻,没有讲错,完全讲得是佛的意思,你自己没有完全做到。你能指导人,人家照你这个去做会有成就,所谓是(中国人也有这个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学生跟一个好老师学,好老师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老师教的是正确的,他自己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学生做到了,国师!要请他转珐輪,要请他住世。
如果「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那是国宝。鸠摩罗什大师当年在世,他是西域丘慈国的国宝。苻坚是秦王,有势力,听说西域有这样一个大智慧的人,他派了吕光率领七万大军到丘慈去。苻坚告诉吕光,这一次出兵不为别的,就是把鸠摩罗什大师请到我们秦国来,就这么一个目的。他要愿意让大师过来,我们立刻就撤兵;他要不愿意,那我们就要打仗,为一个人。丘慈国小,敌不过秦国七万大军,也非常烦恼。鸠摩罗什大师劝国王,这个仗不能打,打也打不过他,多少人伤亡,还是让我去好了。丘慈国王才把罗什大师放了,秦国没有打仗,军队撤回来,鸠摩罗什大师是这样到中国来的。
中国人知道那是宝,宝,人家不肯放,那怎么办?逼着人家非放不可。但是罗什大师到了中国之后,诸位要晓得那个时候是走路,从现在的新疆天山,在天山南麓,走到长安要走好几个月。回来的时候,吕光到了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长安传来讯息,苻坚过世了。苻坚一过世,他就不回长安了。苻秦那时国家发生了政变,大将姚苌在政变当中他做了皇帝,也叫秦,那叫姚秦。姚苌跟吕光他们同样都是将军,吕光不服,所以就占据凉州这个地方,自己称凉王。鸠摩罗什大师就在西凉又住了多少年。吕光不会用他,等于说把他软禁在那边。知道他很有才华、很聪明,也不放他回去,也不把他交到秦国。
到姚苌死了,吕光也死了,到下一代姚兴即位的时候,这才把罗什大师请到长安,那时已经晚年了。所以罗什大师在中国从事译经工作只有七年,他就圆寂了,那七年的影响不得了。由这里诸位就能细细体会到,善根,真的是有,虽有,多少不一样。苻坚、姚苌善根不多,到他儿子继承王位的时候,姚兴就不错,这是真正有心人。那个时候他的国家很强盛,吕光死了,他的侄子吕隆继位,国力衰弱敌不过秦国,所以把罗什大师就放了,送到长安。你就看这些人当中都是有善根,多少不一样,福德大小也有差别。
罗什当年译经的那个几年当中,姚在北方最兴旺。真正有智慧,不但有修行,是得道的高僧,真正是国宝!这个我们要懂。如果我们有这个缘分遇到,一定要知道,「请佛住世」。他虽然不是佛,是善知识,我们要请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长住,来建道场。长期讲经说法,弘法利生。
过去我们在台湾,李炳南现居士身,台中人有善根、有福德,把他老人家留在台中。他教化那么多年,台湾南北各地方都知道他,也都想请他,他不去,就住台中。用什么方法留住?没有别的,他既不要名,又不要利,所以留他不是名利。是什么?好学!台中人亲近他,真正跟他学习,好学的人那么多,他就不能走。
绝对不是为利养,如果要是讲利养的话,南北像台北、高雄、台南肯定物质生活比台中要好好几倍,这肯定的。但是这样的都市里面,学习的心情不一样。佛经上常讲的「富贵修道难」,大都会物质生活条件高,大家都在那里争名闻利养,都在争五欲六尘的享受。虽然想学佛,那个学佛的意愿、道心跟比较穷苦落后地方的人相比不一样。所以善知识不是说你怎么样招待我好,不是的,多少人真学真干,这样才留住他。请佛住世,不是我有什么好待遇,不是。真正肯学,他就来了,真正肯学,别人请都请不去。我们要懂这个道理,遇到真善知识,怎么样留他,绝对不是物质条件,他对这个看得很淡薄,而是有没有真正跟他学的人!
真学的人不在多,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就不得了了。他在这个地方可以传道授业,我们世间人所说的香火代代相传,他要的是这个。纵然有一个人他也不能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一人不是普通学佛的人,普通学佛的人他不能成就。那一个人是什么?那一个人是真正会成就的,这个人不能舍弃!他能传法。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遇到慧可,一个人,一个人就行了,他的法就传得下去了。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缘成熟了,发扬光大。发扬光大普度众生,不一定在自己手上,自己没有缘分,没有缘是福德不够,教化众生是要福德,福德因缘。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无量无边的福报。因为你请转珐輪,你要晓得这个法师、大德、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讲一部经,不管时间短长,缘成熟的,他听经开悟了,他觉悟、明白了。缘没有成熟的,善根没有成熟的,种了善根。多少人得利益!他的利益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请这个善知识来讲经的,你种的这个福就好大好大!你请来的。除这些人之外,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鬼神得利益的更多更多,我们肉眼看不到。九法界众生都得利益,你看这个经上前面讲的六趣四生,这还得了吗?
如果说把这个善知识留在这个地方,那就是这个地方真的有几个人真跟他学。不是空口说白话,确确实实这里头有几个人能信、能解、能行,真正能够依教奉行。没有疑惑,能听得懂、能理解,真干,你要请这个善知识在这里长住,没有问题,他一定答应你。不仅是成就你这几个人,目的不在此地,成就大法久住世间。大法久住世间要靠传人,这个地方确确实实有传法之人,他将来走了,后头有人接替。果然有一个人,他都不会放弃。他一定是这个地方有缘、有这个条件,他很乐意住在这边。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这个地方没有条件,外缘不好,他也会把这样的人劝他跟他一起来学习,这是我们一般讲摄受众生,他不会放弃的。
当然这个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师徒也是有缘分,没有缘不行。老师跟这学生有缘,学生跟老师有缘,这才能有成就。如果老师是个好老师,学生是个好学生,没有缘,勉强不得。这一桩事情可遇不可求,实在不容易。学生想找一个好老师难!好老师想找一个能传自己道业的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缘分了。没有缘分,往往善知识往生之后,就失传,没有人传他的。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很多很多。这怎么办?在从前著书。我没有学生传我的法,我著书立说,希望用书本传下去,传给后来的有缘人。后来有缘的人读到他的著作,开悟了,甚至于证果了,用这个方法。
在儒家,孟子传孔子的法,就是这个方法。孟子那个时候,孔子已经过世了,他是得到孔子的著作,做孔子私淑弟子,完全依教奉行。他真学成了,学成功了,成为孔子的传人,孔子跟他两个人没有见过面。在我们佛门里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跟莲池。莲池大师比蕅益早,蕅益大师皈依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他读莲池大师的著作。现在莲池大师的著作我们这边都有,《莲池大师全集》,现在是精装四册。他学莲池大师,真学成功,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私淑莲池。古人用这个方法!
现在科技发达比从前更方便,现在怎么样?没有传人,可以录相、可以录音,把录相带、录音带流传下去,等待后人。后来有缘人看到了,从这个里面学习也能成就。在从前只靠着书、文字。现在有这个工具,方便多了。所以现在是远程教学,在从前没有办法,远程教学带给现代人的方便,这个功德不思议。现在时间到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