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5|回復: 6
|
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乾隆大藏经之大乘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1172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大乘论?第1172部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安慧菩萨糅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诸会真净究竟理 超圣行海升彼岸
证得一切法自在 善权化导不思议
无量希有胜功德 自他并利所依止
敬礼如是大觉尊 无等妙法诸圣众
敬礼开演本论师 亲承圣旨分别者
由悟契经及解释 爰发正勤乃参综
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实性。一分教起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众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初二颂显示如来应正等觉胜德六义。所谓自性因果业相应差别义。诸会真净究竟理者。显自性义。谓诸佛法身以一切种转依真如为体性故。超圣行海升彼岸者。显因义。谓佛菩提从一切种极喜等十地圣行无量无数大劫。圆满修习因所生故。证得一切法自在者。显果义。谓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及彼余习。证得无边希有功德无上三菩提果。于一切法自在转故。善权化导不思议者。显业义。谓以超非一切智境。神通记说教诫变现等无量调伏方便。导引可化有情令心界清净故。无量希有胜功德者。显相应义。谓超寻思数量。无边种种难行苦行。所生无上大悲力无畏等功德法宝相应故。自他并利所依止者。显差别义。谓如来受用变化自性身。如其次第自他并利所依故。所依者。身义体义。无差别也。自他并利所依者。就胜而说。谓受用身自利最胜处大会中。能受第一广大甚深法圣财故。变化身者。他利最胜遍于十方一切世界。能起无间。犹工巧业等诸变化事。建立有情所应作故。自性身者。谓诸善逝共有法身最极微细一切障转依真如为体故。于自他利并为最胜。由证此身得余身故。此三佛身是差别义。当知此中亦赞法僧功德。法宝者。自性因果等义所摄故。僧宝者。随此修学所生故。庶令学者无诸怖畏。方造论端建兹体性。
本事与决择 是各有四种
三法摄应成 谛法得论议
几何因取相 建立与次第
义喻广分别 集总颂应知
问何故论端先辩蕴等。答欲令学者于几何因等诸思择处得善巧故。所以者何。由此善巧能得二种称赞利益。所谓作意称赞利益。论议决择称赞利益。作意称赞利益者。谓善顺增长奢摩他毗钵舍那故。善顺增长奢摩他者。谓于如是诸思择处已作善巧。得无疑故。随其所乐于一境界正观现前。心易定故。善顺增长毗钵舍那者。以无量门观察一切所知境界。速令正慧究竟满故。论议决择称赞利益者。由于如是诸思择处善通达故。成就一切问答自在。于诸异论得无所畏。
问蕴界处各有几种。答蕴有五种。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界有十八。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处有十二。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问何因蕴唯有五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为显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说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体事。于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言身具者。谓内外色蕴所摄。受等诸蕴受用等义。相中当说。彼所依止我自体事者。谓识蕴是身具等所依我相事义。所以者何。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于余蕴计执我所。
问何因界唯十八。答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身者。谓眼等六根。具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问何因处唯十二。答唯身及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为眼等所持。未来六行受用相。以根及义为生长门亦尔。所言唯者。谓唯依根境立十二处。不依六种受用相识。
问云何名取蕴。答以取合故名为取蕴取者。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欲者希求相。贪者染着相。由欲希求未来自体为方便故。引取当蕴令起现前。由贪染着现在自体为方便故。执取现蕴令不舍离。是故此二说名为取。问何故界处说有取法。答应如蕴说。当知界处与取合故名有取法。
问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触对变坏者。谓由手足乃至蚊蛇所触对时即便变坏。方所示现者。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寻思相应种种构画。方所者。谓现前处所。如此如此色者。谓骨锁等所知事同类影像。如是如是色者。谓形显差别。种种构画者。谓如相而想。
问受蕴何相。答领纳相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所得异熟。若清净业受乐异熟。不清净业受苦异熟净不净业受不苦不乐异熟。所以者何。由净不净业感得异熟阿赖耶识。恒与舍受相应。唯此舍受是实异熟体。苦乐两受从异熟生故。假说名异熟。
问想蕴何相。答构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见闻觉知义者。眼所受是见义。耳所受是闻义。自然思构应如是。如是是觉义。自内所受是知义。诸言说者。谓诠辩义。
问行蕴何相。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
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问眼界何相。答谓眼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眼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以显界性。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者。谓眼种子。或唯积集。为引当来眼根故。或已成熟。为生现在眼根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问色界何相。答诸色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眼界于此增上者。谓依色根增上力外境生故。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问眼识界何相。答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如眼识界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问处何相。答如界应知随其所应。谓眼当见色。及此种子等随义应说。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所造者。谓以四大种为生依立持养因义。即依五因说名为造。生因者即是起因谓离大种色不起故。依因者即是转因谓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别处故。立因者即随转因。由大变异能依造色随变异故。持因者即是住因。谓由大种诸所造色相似相续生。持令不绝故。养因者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
四大种者。谓地水火风界。地界者坚劲性。水界者流湿性。火界者温热性。风界者轻动性。所造色者。谓眼等五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眼根者。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为体。耳根者。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为体。鼻根者。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为体。舌根者。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为体。身根者。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为体。
色者。四大种所造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闇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此青等二十五色建立。由六种因。谓相故安立故损益故作所依故作相故庄严故。如其次第四十八一一一。迥色者。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空一显色者。谓上所见青等显色。
声者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因受大种。若因不受大种。若因俱大种。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计所执。若圣言所摄。若非圣言所摄。如是十一种声。由五种因所建立。谓相故。损益故。因差别故。说差别故。言差别故。相者。谓耳根所取义。说差别者。谓世所共成等三。余如其所应。因受大种者。谓语等声。因不受大种者。谓树等声。因俱者。谓手鼓等声。世所共成者。谓世俗语所摄。成所引者。谓诸圣所说。遍计所执者。谓外道所说。圣非圣言所摄者。谓依见等八种言说。
香者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当知此香三因建立。谓相故损益故差别故。俱生香者。旃弹那等。和合香者。谓和香等。变异香者。谓熟果等。味者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谓苦酢甘辛咸淡。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建立此味应如香说。
所触一分者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涩轻重软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此所触一分由八因建立。谓相故摩故称故触故执故杂故界不平等故界平等故。水风杂故冷。地水杂故黏。界平等故息力勇。勇者无畏饱。由二种界不平等故有饥等。余触。
法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迥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云何建立受蕴。谓六受身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若乐若苦若不苦不乐。复有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复有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复有乐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乐依耽嗜受。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身受者。谓五识相应受。心受者。谓意识相应受。有味受者。谓自体爱相应受。无味受者。谓此爱不相应受。依耽嗜受者。谓妙五欲爱相应受。依出离受者。谓此爱不相应受。如是建立由四种因。谓所依故自体故。集所依故。杂染清净故。集色所依建立身受。集无色所依建立心受。由杂染故建立有味等。由清净故建立无味等。此爱不相应者。谓离系及随顺离系。云何建立想蕴。谓六想身。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无相。或了小大无量。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有相想者。谓除不善言说无相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想。无相想者。谓前所除想。小想者。谓能了欲界想。大想者。谓能了色界想。无量想者。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者。谓能了无所有处想。不善言说想者。谓未学语言故。虽于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为色故名无相想。无相界定想者。谓离色等一切相无相涅槃想故。名无相想。有顶定想者。谓彼想不明利。不能于境图种种相故。名无相想。小者。谓欲界下劣故。大者。谓色界增上故。无量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边际故。是故缘彼诸想亦名小大无量。
云何建立行蕴。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有法并心不相应行。总名行蕴。虽除受想。一切心所有法及心不相应行。皆行蕴相。然思最胜与一切行为导首。是故偏说。为显此义故。说由思造善法等。善者。谓当说信等。杂染者。谓当说贪等。根本烦恼及贪等烦恼分少分烦恼。分位差别者。谓于思所发种种行位。假设心不相应行。
问何等名余心所有法。答所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如是思等五十五法。若遍行若别境若善若烦恼若随烦恼若不定。如其次第五五十一十二十四应知。又此诸心所有法若相若业。当广分别。
思者。于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于心造作意业为体者。此辩其相。于善等品中役心为业者。此辩其业。以于所作善等法中发起心故。
作意者。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于所缘境持心者。谓即于此境数数引心。是故心得定者名得作意。触者。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受所依为业。谓识生时所依诸根随顺生起苦乐等受变异行相。随此行相分别触生。
欲者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正勤所依为业。彼彼引发所作希望者。谓欲引摄见闻等一切作用故。胜解者。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随所决定印持者。谓是事必尔非余决了胜解。由胜解故所有胜缘不能引转。念者。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串习事者。谓先所受。不散乱业者。由念于境明记忆故令心不散。
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慧者。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断疑者。谓由慧择法得决定故。
信者。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乐欲所依为业。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谓我有力能得能成。
惭者。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恶行止息所依为业。
愧者。于诸过恶羞他为体。业如惭说。无贪者。于有有具无著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无嗔者。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无痴者。由报教证智决择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惭等易了故不再释。报教证智者。谓生得闻思修所生慧。如次应知。决择者。谓慧勇勤俱。
勤者。被甲方便无下无退。无足心勇为体成满善品为业。谓如经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如其次第应配释被甲心勇等诸句。满善品者。谓能圆满随初所入根本静虑。成善品者。谓即于此极善修治。
安者。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除遣一切障碍者。谓由此势力依止转故。
不放逸者。依止正勤无贪嗔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谓由正勤等为先能修一切善法及防有漏。是故依此四法假立不放逸体。有漏法者。谓诸漏及漏处所境界。
舍者。依止正勤无贪嗔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不害者。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当知不害不离无嗔故亦是假。
贪者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生众苦者谓由爱力五取蕴生故。
嗔者。于诸有情苦及苦具心憎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住者。谓心怀憎恚多住苦故。
慢者。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不敬者。谓于师长及有德所而生憍傲。苦生者。谓生后有故。
无明者。谓三界无智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染生起所依为业。邪决定者。谓颠倒智。疑者犹豫。杂染生起者。谓贪等烦恼现行。彼所依者。谓由愚痴起诸烦恼。
疑者。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依止为业。于谛犹豫者。亦摄于实犹豫。如其所应灭道谛摄故。善品不生者。谓由不决不造修故。
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诸忍欲觉观见为体。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若常若断。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处中行者。谓离断常缘起正智。
见取者。谓于诸见及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最为胜为上为妙。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执不正见所依为业。戒禁取者。于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诸忍欲觉观见为体。劳而无果所依为业。戒禁者。谓恶见为先。劳无果者。由此不能得出离故。
邪见者。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善生起为业。善不生起为业。谤因者。谓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等。谤果者。谓无妙行及恶行业所招异熟等。谤作用者。谓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等。诽谤异世往来作用故。诽谤任持种子作用故。诽谤相续作用故。坏实事者。谓无世间阿罗汉等。邪分别者。谓余一切分别倒见。断善根者。谓由增上邪见非一切种。
问如是五见几增益见几损减见。答四是增益见。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于诸见中增益第一及清净故。谓于五取蕴所知无我境。增益我我所自性。是萨迦耶见。增益我常无常差别。是边执见。于诸恶见增益第一。是见取。即于此见增益清净。是戒禁取。一多分是损减见。一多分者。由邪分别不必损减故。
问计前后际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所摄。答或二或一切。问于不可记事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所摄。答或二或一切。二者。谓边执见及邪见自相故。一切者谓五见眷属故。
问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答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无能依有故不自在过失者。谓不应观我有色等。我应不自在故所以者何。我于色等不能自在转故。无身过失者。谓非离色等异处有我。我应无身故。所以者何。离身计我不可得故。不由功用解脱过失者。设有如是分别我相亦不应理。无色等我不由功用应解脱故。所以者何。身缚若无我应任运解脱。
问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色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我有识等识等属我我在识等中。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我所见。答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谓计色是我。计受想行识是我。此五是我见。余十五是我所见。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我有识。所以者何。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随转我所者。谓色属我乃至识属我所以者何。若彼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世间说彼是我所故。不离我所者。谓我在色中乃至我在识中。所以者何。彼计实我处在蕴中遍体随行故。
问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答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于事不决了者。若能决了色等实相。必不应起虚妄我见。譬如有人欻尔见绳遂执为蛇。不了绳相而起蛇执。
忿者。依止现前不饶益相嗔之一分。心怒为体。执仗愤发所依为业。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嗔等外无别性故。恨者。自此已后即嗔一分。怀怨不舍为体。不忍所依为业自此后者。谓从忿后。不忍者。谓不堪忍不饶益事。
覆者。于所作罪他正举时。痴之一分隐藏为体。悔不安住所依为业。法尔覆藏所作罪者心必忧悔。由此不得安隐而住。
恼者。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高暴粗言者。谓语现凶疏切人心腑。
嫉者。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嗔之一分心妒为体。令心忧戚不安隐住为业。悭者。耽着利养。于资生具贪之一分心吝为体。不舍所依为业。不舍者。由悭吝故。非所用具亦恒聚积。
诳者。耽着利养贪痴一分。诈现不实功德为体。邪命所依为业。
谄者。耽着利养贪痴一分。矫设方便隐实过恶为体。障正教授为业。矫设方便隐实过恶者。谓托余事以避余事。障正教授者。由不如实发露所犯。不任教授故。
憍者。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或得随一有漏荣利之事。贪之一分令心悦豫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长寿相者。谓不死觉为先分别此相。由此能生寿命憍逸。随一有漏荣利事者。谓族姓色力聪睿财富自在等事。悦豫者。谓染喜差别。
害者。嗔之一分无哀无悲无愍为体。损恼有情为业。
无惭者。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自耻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无愧者。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羞他为体。业如无惭说。
惛沈者。谓愚痴分心无堪任为体。障毗钵舍那为业。
掉举者。谓贪欲分。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障奢摩他为业。随念净相者。谓追忆往昔随顺贪欲戏笑等故心不寂静。
不信者。谓愚痴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悕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懈怠所依者。由不信故无有方便加行乐欲。
懈怠者。谓愚痴分。依着睡眠倚卧为乐心不策励为体。障修方便善品为业。
放逸者。依止懈怠及贪嗔痴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忘念者。烦恼相应念为体。散乱所依为业。不正知者。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
散乱者。谓贪嗔痴分心流散为体。此复六种。谓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自性散乱者。谓五识身由彼自性于内静定无功能故。外散乱者。正修善时于五妙欲其心驰散。谓方便修闻等善法。舍彼所缘心外驰散处妙欲中。内散乱者。正修善时沉掉味着。谓修定者发起沉掉及味着故退失静定。相散乱者。为他归信矫示修善。谓欲令他信己有德故现此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粗重散乱者。依我我所执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时于已生起所有诸受。起我我所及与我慢。执受间杂取相。谓由我执等粗重力故于已生起乐等受中。或执为我。或执我所。或起我慢。由此所修善品永不清净。执受者。谓初执着。间杂者。从此已后由此间杂诸心相续。取相者。谓即于此受数执异相。作意散乱者。谓于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谓依余乘或入余定。舍先所习发起散乱。当知能障离欲为业。谓依随烦恼性散乱说。
睡眠者。依睡因缘。是愚痴分心略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越失所作依止为业。睡因缘者。谓羸瘦疲倦身分沉重。思惟闇相舍诸所作曾数此时串习睡眠。或他咒术神力所引。或因动扇凉风吹等。愚痴分言为别于定。又善等言为显此睡非定痴分。时者。谓夜中分。非时者。谓所余分。应尔者。谓所许时设复非时。或因病患或为调适。不应尔者。谓所余分。越失所作依止为业者。谓依随烦恼性睡眠说。
恶作者。依乐作不乐作应作不应作。是愚痴分心追悔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能障心住为业乐作者。乐欲为先造善恶行。不乐作者。由他势力及诸烦恼之所驱逼。令有所作如其所应。愚痴分者随烦恼所摄。时者。乃至未出离。非时者。出离已后。应尔者。于是处。不应尔者。于非处。
寻者。或依思或依慧寻求意言令心粗为体。依思依慧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依第追求行相意言分别。
伺者。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细为体。依思依慧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伺察行相意言分别。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寻伺二种行相相类故。以粗细建立差别。
复次诸善心法断自所治为业。烦恼随烦恼障自能治为业。如信惭等能断不信及无惭等贪等烦恼能障无贪对治等法。谓障碍彼令不生故。当知忿等诸随烦恼能障慈等。各别对治亦尔。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二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何等名为心不相应行。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等。如是心不相应行。应以五门建立差别。谓依处故自体故假立故作意故地故。二无心定具足五门。无想天异熟除作意。余唯初三。
得者。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善不善无记法者。显依处。若增若减者。显自体。何以故。由有增故说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减故说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获得成就者。显假立。如是于余随其所应建立当知。
无想定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法灭。假立无想定。已离遍净欲者。已离第三静虑贪。未离上欲者。未离第四静虑已上贪。出离想作意为先者。解脱想作意为前方便。不恒行者。转识所摄。灭者。谓定心所引不恒现行。诸心心法暂时间灭所依位差别。以能灭故名灭。
灭尽定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假立灭尽定。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为显离有顶欲。阿罗汉等亦得此定故。一分恒行者。谓染污意所摄。
无想异熟者。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于不恒行心心法灭。假立无想异熟。
命根者。谓于众同分先业所感。住时决定假立寿命。众同分者。于一生中诸蕴相续。住时决定者。齐尔所时令众同分常得安住。或经百年或千年等。由业所引功能差别。
众同分者。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于种种类者。于人天等种类差别。于自体相似者。于一种类性。
生者。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性。假立为生。问外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举众同分耶。答为于有情相续建立有为相故。所以者何。外诸色等有为相成坏所显。内诸行有为相生老等所显故。老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性。假立为老。住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性。假立为住。无常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性。假立无常相续。变坏者。谓舍寿时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不依刹那。
名身者。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自性增言者。谓说天人眼耳等事。
句身者。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差别增言者。谓说诸行无常一切有情当死等义。文身者。谓于彼二所依诸字。假立文身。彼二所依诸字者谓。自性差别增言所依诸字如[褒-保+可]壹邬等。又自性差别及此二言总摄一切。如是一切由此三种之所诠表。是故建立此三为名句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显能显义故。此复名字无异转故。所以者何。如眼名眼异。此名外更有照了导等异名改转。由彼同显此想故。非[褒-保+可]壹等字离[褒-保+可]壹等差别外更有差别能显此。字故无异转说名。为字无异。转者谓不流变。
异生性者。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
流转者。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所以唯于相续不断立流转者。于一刹那或于间断。无此言故。
定异者。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因果种种差别者。谓可爱果妙行为因。不可爱果恶行为因。诸如是等种种因果展转差别。相应者。谓于因果相称假立相应。因果相称者。虽复异类因果相顺亦名相称。由如布施感富财等。
势速者。谓于因果迅疾流转。假立势速。
次第者。谓于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因。果一一流转者谓不俱转。
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
方者。谓即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何以故。即于十方因果遍满假说方故。当知此中唯说色法所摄因果。无色之法遍布处所无功能故。
数者。谓于诸行一一差别。假立为数。一一差别者于一无别二三等数不应理故。
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
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别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有。谓于善不善等增减。分位差别建立一种。于心心法分位差别建立三种。于住分位差别建立一种。于相似分位差别建立一种。于相分位差别建立四种。于言说分位差别建立三种。于不得分位差别建立一种。于因果分位差别建立余种。因果者。谓一切有为法能生余故名因。从余生故名果。
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
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习气者。谓由现行蕴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所积集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诸法种子故。又诸有情取为我故。异熟识者。先业所生故。阿陀那识者。谓能数数令生相续。持诸根等令不坏故。又言心者。谓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
云何知有阿赖耶识。若无此识。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释此伽他。如摄决择分说。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故。最初生起不可得故。明了生起不可得故。种子体性不可得故。业用体性不可得故。身受体性不可得故。处无心定不可得故。命终之识不可得故。云何依止执受不可得耶。由五因故。谓阿赖耶识先行因感眼等。转识现缘因发。如说根境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善恶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识身一类异熟无记性摄必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随所依止彼识生时。即应彼识执所依止。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设许执受亦不应理。以离识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识于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第五因。
云何最初生起不可得耶。谓设有难言。若有阿赖耶识。应一有情二识俱起。应告彼曰。汝于非过妄生过想。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犹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何以故。尔时作意无有差别。根及境界不坏现前。何因缘故识不俱转。
云何明了生起不可得耶。谓若有定执识不俱生。与眼等识俱行一境。明了意识应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时随忆曾所受境。尔时意识不明了生。非于现境所生意识。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信诸识俱转。或应许彼第六意识无明了性。
云何种子体性不可得耶。谓六转识身各各异故。所以者何。此六转识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善性复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下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妙界无间乃至下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识为种子体应正道理。又心相续长时间断经久流转不息。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云何业用不可得耶。谓若无诸识同时生。起业用俱转不应道理。所以者何。略说识业有四种。谓了别外器。了别依止。能了别我。了别境界。如是四种识了别业。一一刹那俱现可得。非于一识一刹那中有如是等差别业用。是故必有诸识俱起。
云何身受体性不可得耶。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思。或不思惟。或复推寻。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众多。若无阿赖耶识如是身受应不可得。既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云何处无心定不可得耶。如世尊说。入无想定及灭尽定。当知尔时识不离身。若无阿赖耶识。尔时识应离身。识若离身便应舍命。非谓处定。
云何命终之识不可得耶。谓临命终时识渐舍离所依身分。发起冷触或上或下。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随于身分。若舍此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然。是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之识必不可得。
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又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复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当知此中由所缘故。释义故相应故生起时故。显了于意。何故圣道现前无染污意耶。由胜义智与我见现行极相违故。出圣道后。从阿赖耶识复更现起。以有学位未永断故。又灭尽定望无想定。极寂静故。此染污意不得现行。无间灭意者。由随觉故。无间觉义是意义。当知此中随显相说。
识者。谓六识身眼识乃至意识眼识者。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耳识者。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鼻识者。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舌识者。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身识者。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意识者。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当知此中由所依故。所缘故自性故。建立于识。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何故建立界处无别相耶。建立蕴中已说眼等各别相故。是故从诸蕴中出界建立。从诸界中出处建立。
何等界法蕴不摄耶。法界中无为法蕴所不摄。此无为法。复有八种。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及想受灭。
如是建立八无为中。当知所依差别故。分析真如假立三种。不由自性故。善法真如者。谓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何故真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当知此则是无我性。离二我故。何故复说此名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虽复有时说有杂染。当知但是客尘烦恼之所染污。何等名为客尘染污。谓由未拔所取能取种子故。令依他性心二行相转。非法性心。以诸法法性自性清净故。何故复说此名无相。诸相寂静故。诸相者。谓色受等乃至菩提。诸所戏论。真如性中彼相寂灭。故名无相。何故复说此名实际。无倒所缘故。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为实际。过无我性更无所求故。何故复说此名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何故复说此名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如善法真如。当知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亦尔。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无色性者。谓唯违于色。无性相法意识境界。是名虚空。意识境界者。谓法界摄故。唯违色言。为别受等共有真如择灭非择灭无常性等。虽兔角等亦是无性。然彼不与诸法相违。以彼唯是毕竟无故。又兔角等非唯违色。由与受等诸法共故。是故唯说与色相违无性相言。为别受等无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体是有性相非无性相故。
非择灭者。谓是灭非离系。不永害随眠故。择灭者。谓是灭是离系。永害随眠故。
不动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无为。
想受灭者。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无为。
当知。此中有二种应断法。谓诸烦恼及此所依受。受有二种。谓变异及不变异。如其次第苦乐非苦乐当知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如其次第建立不动及受想灭。烦恼断者。谓除此品粗重所得转依。受断者。谓除此能治定障所得转依。是故得第二静虑时。虽证苦灭而不建立无为。以变异受未尽断故。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
云何建立处。谓十色界即十色处。七识界即意处。法界即法处。
由此道理诸蕴界处三法所摄。谓色蕴法界及与意处。由色蕴摄十色界。法界即摄法界。意处摄七识界。是故三法摄一切法。
如是建立蕴界处已。今乘此义应更分别。问眼耳与鼻各有二种。云何不立二十一界。答彼虽有二然界不别。所以者何。其相相似俱眼相故。所作相似俱于眼境。眼识一所作故。如是耳鼻随理应知。为身端严各生二种。何以故。如是分布一界二所身得端严。不由余故。问为常依一一眼故眼识得生。为亦依二耶。答亦得依二。明了取故。所以者何。若俱开二眼取色明了非如开一譬如一室俱然二灯。同发一光照极明了。如是一光依二灯转当知此中道理亦尔。问于一一根门种种境界俱现在前。于此多境为有多识次第而起。为俱起耶。答唯有一识种种行相俱时而起。若诸段食与舌根合。当知身舌二识恒俱时起。又声间断故。不从异处展转生起相续往趣余方。然譬于灯置在自处。能于一时随其势力遍发光明。声顿遍发理亦如是。问何故于近障声闻不明了。答声有对故。于障细隙微少而生故不明了。问于六识中几有分别。答唯一意识由三分别故有分别。三分别者。谓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计度分别者。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复有七种分别。谓于所缘任运分别。有相分别。无相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初分别者。谓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有相分别者。谓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故。无相分别者。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所余分别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时寻求。或时伺察。或时染污。或不染污。种种分别。问若了别色等故名为识。何故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耶。答以依眼等五种解释道理成就。非于色等。何以故。眼中之识故名眼识。依眼处所识得生故。又由有眼识得有故。所以者何。若有眼根眼识定生。不盲瞑者乃至闇中亦能见故。不由有色眼识定生。以盲瞑者不能见故。又眼所发识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亦变异。色虽无变识有变故。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青等色皆见为黄。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又助眼之识故名眼识。作彼损益故。所以者何。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界故。又如眼之识故名眼识。俱有情数之所摄故。色则不尔。不决定故。眼识既然余识亦尔。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答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又由六相。眼于见色中最胜非识等。是故说眼能见诸色何等为六。一由生因。眼能生彼故。二由依处。见依眼故。三由无动转。眼常一类故。四由自在转。不待缘合念念生故。五由端严。转由此庄严所依身故。六由圣教。如经中说。眼能见色故。如是所说六种相貌。于识等中皆不可得。识动转者。当知多种差别生起。何故无为立在界处不在蕴耶。无蕴义故。所以者何。色等诸法有去来等种种差别总略积聚说名为蕴。聚积义是蕴义常住之法无有此义。是故无为非蕴所摄。何故即如是法以蕴界处门差别说耶。欲令所化有情于广略门生善巧故。所以者何。于蕴门中略说色识。于界处门随其所应广说十七。又于蕴门广说受等。于界处门略说为一法界法处。又蕴门中唯说建立有为法相。界门广说建立能取所取及取体性处门唯说建立能取所取。由此唯显取生门故。已辩傍乘义。今当释本文。
问如经中说眼及眼界。若眼亦眼界耶。设眼界亦眼耶答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或有眼界非眼。谓处卵[穀-禾+卵]羯逻蓝时。頞部陀时。闭尸时。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设得已失。若生无色。异生所有眼因或有眼亦眼界谓于余位。或有无眼无眼界。谓已入无余涅槃界。及诸圣者生无色界。如眼与眼界。如是耳鼻舌身与耳等界。随其所应尽当知。阿罗汉最后眼者。谓入涅槃时最后刹那。尔时眼非眼界。非余眼因故。无色界异生有眼因者。谓从彼退堕当生有色界。以阿赖耶识持眼种子定当生眼故。生彼众圣不退还故。无有眼界。有身界无身者。谓唯生无色界异生。彼唯有身因故。非处卵[穀-禾+卵]等。彼必有身故。若身坏灭寿命亦无。问若有意亦意界耶。设有意界亦意耶。答或有意非意界。谓阿罗汉最后意。或有意界非意。谓处灭定者所有意因。或有意亦意界。谓于所余位。或有无意无意界。谓已入无。余涅槃界。唯有意界非意。中所以不取入无想定者。以彼有染污意故。问若生长彼地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耶。答或有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或复余地。谓生长欲界用欲行眼还见欲行色。或用色行眼见色行色。或用上地眼见下地色。如以眼对色。如是以耳对声。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生者。谓初受生时。长者。谓后增长。若生长欲界即以欲行鼻舌身。还嗅尝觉欲行香味触。若生长色界即以色行身。还觉自地触。彼界自性定无香味。离段食贪故。由此道理亦无鼻舌两识若生长欲界即以欲行意了三界法及无漏法。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若生长无色界。以无色行意了无色行自地法及无漏法。若以无漏意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无色行意了无色行自地法及无漏法者。谓依圣弟子说。若外异生唯了自地法若住此法者。或有由先闻熏习力。亦缘上地为起彼故。
问何故诸蕴如是次第。答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又前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故。如其色相而领受者。谓由随顺乐受等根境二力故。乐受等生。如所领受而了知者。谓随所受取诸相故。如所了知而思作者。谓随所想造诸业故。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者。谓随所作业于诸境界及异趣中识转变故。又由染污清净故。谓若依是处而起染净。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由此理故说蕴次第。若依是处起染净者。谓依有根身。若由领受者。谓由有染无染等受。如其次第染污清净。若由取相造作者。谓由如理不如理转故。如其次第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者。谓心有粗重无粗重生故。
何故诸界如是次第。由随世事差别转故。云何世事差别而转。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如界次第处亦如是。问蕴义云何。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当知依止十一种。爱所依处故。于色等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十一种爱者。谓顾恋爱。希望爱。执着爱。内我爱。境界爱。欲爱定爱。恶行苦爱。妙行乐爱。远爱。近爱。由如是爱所缘境故。如其次第立过去等种种差别。又有差别。谓已生未生差别故能取所取差别故。外门内门差别故。染不染差别故。近远差别故。如其所应于色等诸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已生者。谓过去现在。未生者。谓未来。外门者。谓不定地内门者。谓诸定地。余句易了不复分别。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材蕴。依止色等发起生等广大苦故。如经言。如是纯大众苦蕴集。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荷杂染担者。谓烦恼等诸杂染法依色等故。譬如世间身之一分能荷于担。即此一分名肩名蕴。色等亦尔。能荷杂染担故。名之为蕴。
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为界。界是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又能持因果性义是界义。能持因果性者。谓于十八界中根境诸界及六识界。如其次第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是界义。摄持一切法差别者。谓诸经说地等诸界及所余界。随其所应皆十八界摄。
问处义云何。答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当知种子义。摄一切法差别义。亦是处义。
复次如佛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问以何义故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答以无我故。离净故。少味故。不坚实故。谓非有远离虚妄不坚实义。是经所说诸句义。又为对治我净乐常四颠倒故。如其次第说无我等诸句差别。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三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三
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拖南曰。
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
问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答谓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实有义。一切皆是实有。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实有。所以建立此三问者。为断相事二愚及增益执故。云何实有者辩实有相为断相愚。一切实有者为断事愚。舍着实我者为断增益执。如是余处如理应知。不待名言根境者。谓不分别色受等名言而取自所取义。不待此余根境者。谓不待此所余义而觉自所觉境。非如于瓶等事要待名言及色香等方起瓶等觉。
云何假有。几是假有。为何义故观假有耶。谓待于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义。一切皆是假有。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几是世俗有。为何义故观世俗有耶。谓杂染所缘是世俗有义。一切皆是世俗有。为舍执着杂染相我故。观察世俗有杂染所缘者。能发一切杂染义故。杂染相我者。执我为杂染因故。
云何胜义有。几是胜义有。为何义故观胜义有耶。谓清净所缘是胜义有义。一切皆是胜义有。为舍执着清净我相故。观察胜义有。清净所缘者。为得清净缘此境界。是最胜智所行义故。一切皆是胜义有者。以一切法不离真如故。诸法无我性是名真如。彼无我性真实有故。
云何所知。几是所知。为何义故观所知耶。谓所知有五种色。心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无为。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心不相应行谓不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无为谓法界法处一分。若依是处杂染清净。若所杂染及所清净。若能杂染及能清净。若于此分位。若此清净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处者谓色法。所染净者。谓心法。能染净者。谓贪等信等心所有法如其次第。分位者。谓于色心及心法分位。假立心不相应行法。清净性者。谓清净无为法。如其所应非一切。所以者何。唯法界及择灭。是清净性故。又所知法者。谓信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内证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厌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无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义智所行故。当知此中以十三种智所缘境界。显示所知义。十三智者。谓闻所生智。思所生智。世间修所生智。胜义智。他心智法智种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无生智。大乘智。如是诸智随其次第是信解等智他心智名他性智者。谓缘他心为境故。法智名下智者。谓于诸谛最初生故。种类智名上智者。谓从法智后所生故为厌患故名厌患智。为不起故名不起智。缘无生故名无生智。缘智故名智智。缘究竟故名究竟智。缘大义故名大义智。自利利他名为大义。为舍执着知者见者我故。观察所知。
云何所识。几是所识。为何义故观所识耶。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当知是所识义。无分别者。谓五识身。有分别者。谓意识身。因者。谓阿赖耶识。转者。谓所余识。相者。谓根及义。相所生者。谓根义所生诸识。能治所治者。谓有贪离贪。有嗔离嗔。有痴离痴。如是等。微细差别者。谓七种难识了别差别。故七种难识了别者。一不可知了别器了别。谓一切时无分别行相故。二种种行相了别。谓一法一行有种种相。此难建立是故微细。三俱有了别。谓一时间诸识俱起。云何各别了自境界。此难建立是故微细。当知此微细言通一切处。四能治所治速疾回转了别。谓具缚者云何有贪等心。须臾转变起离贪等心。五习气了别。谓诸业现行熏习于心。云何非离心外别有习气亦非即心。又与果时次第而转。六相续了别。谓无量种感自身业熏习在识。云何于余明了将命终位暂起觉悟。余业熏习转于异趣令生相续。七解脱了别。谓阿罗汉心证得第一无戏论法性。超过生死曾所积习一切种有漏行。云何此心行相流转。此难建立是故微细。如是当知。一切皆是所识。为舍执着能见者等我故。观察所识。见者等言当知。为显见者闻者嗅者尝者触者识者。
云何所通达。几是所通达为何义故观所通达耶。谓转变故随闻故入行故来故往故出离故。是所通达义言所通达者。谓六神通所有境界。以如意通运转差别所显故。说此所通达境界名为转变。以天耳通了达种种异趣音声故名随闻。以他心通了有贪等种种心行。故名入行。以宿住通了过去生展转来事。故名来。以天眼通了达未来所往生事故名往。以漏尽通了知解脱三界方便故名出离。如是一切皆是所通达。后以三通遍缘一切境界故。为舍执着自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云何有色。几是有色。为何义故观有色耶。谓色自性故。依大种故。喜集故。有方所故。处遍满故。方所可说故。方处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属故。随逐故。显了故。变坏故。显示故积集建立故。外门故。内门故。长远故。分限故。暂时故。示现故。是有色义。色自性者。谓即用色法为自性故名为有色。非与余色合故名为有色。是故最初说色自性。依大种者。此显与余色合故名有色。诸所造色与大种色合故名有色。诸大种色展转合故名有色。喜集者。即有色法以喜为集名为喜集。非如现在喜爱以先触受等为集名为喜集。有方所者。有分量故。处遍满者。形量遍十方故。方所可说者。可说在此在彼方故。方处所行者。谓随所住方所缘性故。二同所行者。谓二有情共所缘性故。非如无色法。如自所受他不能取故。相属者。谓眼识等亦名有色系。属有色根故。随逐者。谓生无色界异生诸色种子所随逐故。显了者谓诸寻思由能显了所缘境故。变坏者。谓五蕴。由手等所触受等所切。随其所应即便变坏以变坏是色义故。显示者。谓诸言说显示义故。积集建立者。谓极微已上色。有微细分可建立故外门者。谓欲界色。妙欲爱所生故。内门者谓色界色。定心爱所生故。由此道理说彼诸色。名意生身。长远者。谓异生色不可建立。前后两际有边量故。分限者。谓有学色。已作生死分限故。暂时者。谓无学色。唯余现在一有身故。示现者。谓如来等所现诸色。唯是示现非真实故。一切皆是有色。或随所应。一切是有色者。谓变坏色等。随所应者。谓余色外门等六。色差别当知与受等共。为舍执著有色我故。观察有色。
云何无色。几是无色。为何义故观无色耶谓有色相违是无色义。一切皆是无色。或随所应。为舍执着无色我故。观察无色。一切是无色者。谓与无色相系属故。
云何有见。几是有见。为何义故观有见耶。谓眼所行境是有见义。余差别如有色说。谓如前说。色自性等乃至示现说名有色。如是有见自性等乃至示现。说名有见一切皆是有见。或随所应。一切是有见者。谓相属有见。等所以者何。诸无色法与有见色相属故。亦名有见为舍执着眼境我故。观察有见。
云何无见。几是无见。为何义故观无见耶。谓有见相违是无见义。一切皆是无见。或随所应。为舍执着非眼境我故。观察无见。
云何有对。几是有对为何义故观有对耶。谓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又三因故说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种类者。谓诸色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能碍往来是有对义。此唯应言互为能碍。所以复言互为所碍者。为建立光明等色是有对故。以彼唯是所碍非能碍性性自尔故。种类是自性义。积集者。谓极微已上。以一极微无对碍故。不修治者。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定自在力所转诸色无对碍故。如平等心。诸天又损害依处。是有对义谓若依若缘能生嗔恚名为有对。即以如是有对义故。一切皆是有对。或随所应。谓所余义为舍执着不遍行我故。观察有对。
云何无对。几是无对。为何义故观无对耶。谓有对相违是无对义。一切皆是无对。或随所应为舍执着遍行我故。观察无对。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义故观有漏耶。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漏自性者。谓诸漏自性漏性合故名为有漏。漏相属者。谓漏共有心心法。及眼等漏相应故。漏所依故。如其次第名有漏。漏所缚者谓有漏善法。由漏势力招后有故。漏所随者。谓余地法。亦为余地诸漏粗重所随逐故。漏随顺者。为顺决择分。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背一切有顺彼对治故。漏种类者。谓阿罗汉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起故。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有漏。谓除最后三界二处少分圣道眷属及诸无为。非有漏故。为舍执着漏合我故。观察有漏。
云何无漏。几是无漏。为何义故观无漏耶。谓有漏相违是无漏义。五无取蕴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无漏。为舍执着离漏我故。观察无漏。
云何有诤。几是有诤。为何义故观有诤耶。谓以依如是贪嗔痴故。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9-22 16:56:41
|
只看該作者
执持刀杖发起一切斗讼违诤。执持刀杖等是诤因贪等是诤自性。如是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所随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诤义。乃至有漏有尔所量。有诤亦尔。彼所随义故。为舍执着诤合我故。观察有诤。
云何无诤。几是无诤。为何义故观无诤耶。谓有诤相违是无诤义。乃至无漏有尔所量无诤亦尔。为舍执着离诤我故观察无诤。
云何有染。几是有染。为何义故观有染耶。谓若依如是贪嗔痴故。染着后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染义。染着后有者。谓贪嗔痴是染着。后有因故名染。云何嗔恚是染着后有因。谓由憎嫉诸清净法染着后有故。如是乃至有诤有尔所量。有染亦尔。为舍执着染合我故观察有染。
云何无染。几是无染。为何义故观无染耶。谓有染相违是无染义。乃至无诤有尔所量。无染亦尔。为舍执着离染我故。观察无染。云何依耽嗜。几是依耽嗜。为何义故观衣耽嗜耶。谓若依如是贪嗔痴故。染着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依耽嗜义。何等嗔恚能起染着。谓憎嫉出离如是乃至有染有尔所量。依耽嗜亦尔。为舍执着耽嗜合我故。观察依耽嗜。
云何依出离几是依出离。为何义故观依出离耶。谓依耽嗜相违是依出离义。乃至无染有尔所量。出离亦尔。为舍执着离耽嗜我故。观察出离。
云何。有为几是有为。为何义故观有为耶。谓若法有生灭住异可知。当知是有为义。一切皆是有为。唯除法界法处一分。为舍执着无常我故。观察有为。
云何无为。几是无为。为何义故观无为耶谓有为相违是无为义。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为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无为。问无取五蕴当言有为。当言无为。答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限前不限前故。不应言无为。所以者何。无取诸蕴随所欲乐。若现前若不现前无为不尔。以常住故问如薄伽梵说。一切法有二种。谓有为无为。云何今说此法非有为非无为耶答此亦不离二种故。所以者何。若由此义说名有为。不以此义说名无为。若由此义说名无为。不以此义说名有为。依此道理唯说二种。何以故。随欲现前不现前义故。说名有为。诸业烦恼所不为义故。说名无为。是故此亦不离二种。
云何世间。几是世间。为何义故观世间耶。谓三界所摄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显现是世间义。似彼显现者。谓似三界所摄相显现。似真如等所现相貌。是出世间。未曾得故。如是诸蕴一分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一分。是世间。一分者。谓除正智所摄及后所得似出世间相显现并无为法。为舍执着世依我故。观察世间。
云何出世。几是出世。为何义故观出世耶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无分别出世间义。能对治三界者。谓诸圣道此复二种。一声闻独觉所得。对治常等颠倒。无颠倒分别故名无分别。二菩萨等所得。对治一切色等法戏论。无戏论分别故名无分别。诸无为法非一切分别所依处故。名无分别。又出世后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如是诸蕴一分。及三界二处一分是出世为舍执着独存我故。观察出世。
云何已生。几是已生。为何义故观已生耶。谓过去现在是已生义。一切一分是已生。为舍执着非常我故。观察已生。又有二十四种已生。谓最初已生。相续已生。长养已生。依止已生。转变已生。成熟已生。退堕已生胜进已生清净已生。不清净已生。运转已生。有种已生。无种已生。影像自在示现已生。展转已生。刹那坏已生。离会已生。异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坏已生。先时已生。死时已生。中时已生。续时已生。最初已生者。谓初续生时。相续已生者。谓续生已后。长养已生者谓由眠梦饮食梵行定为因。四种长养。依止已生者。谓内诸根。转变已生者。谓能随顺生乐受等诸根变异成熟已生者。谓于衰老位。退堕已生者。谓舍善趣生恶趣中。胜进已生者。谓与彼相违。清净已生者。谓游戏忘念意相愤怨。乐变化天。他化自在色无色界诸天。多放逸故。随其所应。于所受用境及所住定自在而转。不清净已生者。谓彼所余。运转已生者。谓往来位。有种已生者。谓除阿罗汉最后蕴。无种已生者。谓最后蕴。影像自在示现已生者。谓所知事同分色。解脱所生色。及如来等色。如其次第。展转已生者。谓前后生相续。刹那坏已生者。谓一一刹那诸行相。离会已生者。谓爱不爱于会离位。及心于有贪离贪等位。异位已生者。谓于羯逻蓝等位。生死已生者。谓有情世间。成坏已生者。谓器世间。先时已生者。谓先时有。死时已生者。谓死有。中时已生者。谓中有。续时已生者。谓生有。
云何非已生。几是非已生为何义故观非已生耶。谓未来及无为法。是非已生义。一切一分是非已生。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非已生。又已生相违是非已生义。
云何能取。几是能取。为何义故观能取耶。谓诸色根及心心法。是能取义。三蕴全色行蕴一分。根相及相应相。如其次第十二界六处全及法界法处一分相应自体。是能取。为舍执着能受用我故。观察能取受用我者。计我能得爱不爱境。又能取有四种。谓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现在各别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时一切境界能取。不至能取者。谓眼耳意根。至能取者。谓余根。自相现在各别境界能取者。谓五根所生。自相共相一切时一切境界能取者。谓第六根所生又由和合识等生故。假立能取性。所以者何。以依众缘和合所生识等。假说能取。不由真实义诸法无作用故。
云何所取。几是所取。为何义故观所取耶。谓诸能取亦是所取。以眼根等意识所取故。或有所取非能取。谓唯是取所行义。唯者决定义。此言为简心所有法。一切皆是所取。为舍执着境界我故。观察所取。
云何外门。几是外门。为何义故观外门耶。谓欲界所系法是外门义。除依佛教所生闻思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法等。问何故闻思所生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法等。非外门耶。答等流法为因故。由此势力缘涅槃等。等流法者。谓诸佛真证种类教法。鼻识舌识香味四界。香味两处全及余一分欲界所摄。是外门。为舍执着不离欲我故。观察外门。
云何内门。几是内门。为何义故观内门耶。谓外门相违是内门义。除四界二处全及所余一分。是内门。为舍执着离欲我故。观察内门。云何染污。几是染污。为何义故观染污耶。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是染污义。有覆无记者。谓遍行意相应烦恼等。及色无色界系诸烦恼等。诸蕴十界四处一分是染污。十界者。谓七识色声法界。四处者。谓色声意法处。为舍执。着烦恼合我故。观察染污。
云何不染污。几是不染污。为何义故观不染污耶。谓善及无覆无记法。是不染污义。八界八处全。诸蕴及余界处一分。是不染污。为舍执着离烦恼我故。观察不染污。
云何过去。几是过去。为何义故观过去耶。谓自相已生故灭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净功用已谢故。摄因已坏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忆念分别相故。恋为杂染相故。舍为清净相故。是过去义。因果已受用者。谓已生故已灭故。如其次第。染净功用已谢者。谓如现在贪等信等令心染净。功能无故。摄因已坏者。置习气已方灭故。果及自相有非有者。谓于今时所引习气有故。能引实事无故。忆念分别相者。谓唯有彼所缘境相故。一切一分是过去。除未来现在及无为故。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过去。
云何未来。几是未来。为何义故观未来耶。谓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性未现前故。因果自相有非有故。希为杂染相故。不希为清净相故。是未来义。有因非已生者。为简无为。彼虽非已生而无因故。未得自相者。自体未生故。因果未受用者。谓彼种子未作所作故。彼性未生故。一切一分是未来。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未来。云何现在。几是现在。为何义故观现在耶。谓自相已生未灭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染净现前故。能显过去未来相故。作用现前故。是现在义。因果受用未受用者。谓因已灭故。果犹有故。能显过去未来相者。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世相。所以者何。依止现在假立去来故。约当得位假立未来。约曾得位假立过去。作用现前者。谓眼等法正为识等所依等事故。一切一分是现在。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现在。问何故过去未来现在。说名言事非涅槃等耶。答内自所证不可说故。唯曾当现是言说所依处故。所以者何。因说过去等事。遂显经中三种言事。谓依三世建立非涅槃等。由彼内自所证离名言故。不可宣说。又唯去来今。是见闻觉知言说所依处故。
云何善。几是善。为何义故观善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善。十界者。谓七识色声法界。四处者。谓色声意法处。为舍执着法合我故观察善。自性善者。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相属善者。谓彼相应法。随逐善者。谓即彼诸法习气。发起善者。谓彼所发身业语业。第一义善者。谓真如。生得善者。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即于是处者。谓于信等处。由此自性不由思惟者。谓无功用不假善友力等。任运乐住者。非唯欲乐。是生得。亦信等俱任运起故。方便善者。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修习净善者。谓于正法中一切闻等所生善法。现前供养善者。谓想对如来建立灵庙图写尊容。或想对正法书治法藏兴供养业。饶益善者。谓以四摄事饶益一切有情。引摄善者。谓以施性福业事及戒性福业事故。引摄生天乐异熟。引摄生富贵家。引摄随顺清净法。引摄生天乐异熟及生富贵家者。显得尊贵因。引摄随顺清净法者。显得涅槃因。对治善者。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此诸对治后当广释。寂静善者。谓永断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若想受灭。若有余依涅槃界。若无余依涅槃界。若无所住涅槃界。如是皆名寂静善法。等流善者。谓已。得寂静者。由此增上力故。发起胜品神通等世出世共不共功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四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四
云何不善。几是不善。为何义故观不善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损害故引摄故所治故障碍故。是不善义。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不善。为舍执着非法合我故。观察不善。自性不善者。谓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所余能发恶行烦恼随烦恼。此复云何。谓欲界系不任运起者是不善。若任运起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有覆无记。相属不善者。谓即此烦恼随烦恼相应法。随逐不善者。谓即彼习气。发起不善者。谓彼所起身业语业。第一义不善者。谓一切流转。生得不善者。谓由串习不善故感得如是异熟。由此自性即于不善任运乐住。方便不善者。谓依止亲近不善丈夫故。听闻不正法不如理作意。行身语意恶行。现前供养不善者。谓想对归依随一天众已。或杀害意为先。或邪恶见为先。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广树非福。杀害意为先建立祠庙者。谓于是处害牛羊等以祭天神。邪恶见为先建立祠庙者。谓于是处受自饿等苦求福求愿。损害不善者。谓于一切处起身语意种种邪行。引摄不善者。谓行身语意诸恶行已。于恶趣善趣引摄不爱果异熟。或引或满。于恶趣中具受引满果异熟。于诸善趣唯受满果。谓生彼已由恶行力受贫穷苦。所治不善者。谓诸对治所对治法。障碍不善者。谓能障碍诸善品法。如数与众集等。
云何无记。几是无记。为何义故观无记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受用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无记义。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无记。八界者。谓五色根香味触界。八处亦尔。为舍执着离法非法我故。观察无记。自性无记者。谓八色界处意相应品。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相属无记者。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由名句文身所摄受心及心法。非秽非净心者。显善不善相违心。由名句文身所摄受者。显彼行相义。以彼意言门转故。随逐无记者。谓即彼戏论习气。以名身等熏习心故。由此习气后戏论生。发起无记者。谓彼所摄诸心心法所发身业语业。此所摄者。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名身等戏论行相所摄心心法。第一义无记者。谓虚空非择灭。生得无记者。谓诸不善有漏善法报方便无记者。谓非染非善心者。所有威仪路工巧处法。非染非善心者。此显若非染非善心所发威仪路等。是无记性。所余随其所应或善或不善。现前供养无记者。谓如有一想对归依随一天众。远离杀害意邪恶见。而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于如是处不生长福非福。饶益无记者。谓如有一于自仆使妻子等所。以非秽非净心而行惠施。受用无记者。谓如有一以无简择无染污心受用资具。无简择心者为别善性。无染污心者为别不善性。引摄无记者。谓如有一于工巧处串习故。于当来世复引摄如是相身。由此身故。习工巧处速疾究竟。对治无记者。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寂静无记者。谓色无色界诸烦恼等。由奢摩他所藏伏故。等流无记者。谓变化心俱生品。是证等流故名等流无记。变化心相应共有等法名俱生品。此心心法谓嬉戏故发起变化是无记性。若为利益安乐有情。当知是善。复有示现善不善无记法。此复云何。谓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有所示现。当知此中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有所示现者。谓佛菩萨由所化有情力故。示现种种善不善等。示现不善者。谓化作贼等示现断其首足等事。怖余有情令调伏故。
云何欲界系。几是欲界系。为何义故观欲界系耶。谓未离欲者所有善不善无记法。是欲界系义。未离欲言显犹未离少分欲界欲。是未证得三摩地义。若异此者非至定法。亦应是欲界系。所以者何。由彼已得三摩地故。爱乐断灭。以所治粗重少分断故。亦得说有一分离欲。外诸色等是未离欲。业增上力所生故。亦名欲界系。经言。一切有情共有业增上力所生者。为显生色无色界者亦有未离欲。业种随逐故。四界二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欲界系。四界者。谓香味鼻舌识界。二处者。谓香味处。余一分者。谓除色无色界系及无漏法。为舍执着欲增上我故。观察欲界系。
云何色界系。几是色界系。为何义故观色界系耶。谓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者。所有善无记法。是色界系义。除前所说四界二处。余蕴界处一分是色界系。一分者。谓除欲无色界系及无漏法。为舍执着离欲界欲我故。观察色界系。
云何无色界系。几是无色界系。为何义故观无色界系耶。谓已离色界欲。未离无色界欲者。所有善无记法。是无色界系义。三界二处四蕴一分。是无色界系。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四蕴者。谓受等。亦有三摩地所生色。少故不说。一分者。谓除欲色界系及无漏法。为舍执着离色界欲我故。观察无色界系。
复次有一分离欲。具分离欲。通达离欲。损伏离欲。永害离欲。一分具分离欲者。谓或依地离欲说。若于此地乃至能断八品烦恼。是一分离欲。若已断第九品。是具分离欲。或依萨迦耶离欲说。若有学位是一分离欲。若无学位是具分离欲。通达离欲者。谓由见道离欲。损伏离欲者。谓由世间道离欲。永害离欲者。谓由出世间道离欲。复有十种离欲。谓自性离欲。损害离欲任持离欲。增上离欲。愚痴离欲。对治离欲。遍知离欲。永断离欲。有上离欲。无上离欲。如是十种离欲当知。是违背义不必断义。由自性故离欲名自性离欲。乃至由永断故离欲名永断离欲。如是诸句义分别种类应知。自性离欲者。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生厌背性。损害离欲者。谓习欲者畅热恼已生厌背性。任持离欲者。谓饱食已于诸美膳生厌背性。增上离欲者。谓得胜处已于下劣处生厌背性。犹如世间已得城主等胜位已。于村主等下劣位生厌背心。愚痴离欲者。谓诸愚夫于涅槃界生厌背性。以不了达寂静性故。及坚实着萨迦耶故。对治离欲者。谓由世出世道断诸烦恼。遍知离欲者。谓已得见道者于三界法生厌背性。由遍了知行苦性已。厌背一切有漏事故。永断离欲者。谓永断地地诸烦恼已生厌背性。有上离欲者。谓诸世间声闻独觉所有离欲。无上离欲者。谓佛菩萨所有离欲。为欲利乐诸有情故。
云何有学。几是有学。为何义故观有学耶。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是有学义。从积集资粮位已去名求解脱者。当知求证解脱分位。名积集资粮位。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学。十界者。谓七识色声法界。四处者。谓色声意法处。为舍执着求解脱我故。观察有学。
云何无学。几是无学。为何义故观无学耶。谓于诸学处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无学义。以阿罗汉等于增上戒心慧学处已得究竟故名无学。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无学。为舍执着已脱我故。观察无学。
云何非学非无学。几是非学非无学。为何义故观非学非无学耶。谓诸异生所有善不善无记法。及诸学者染污无记法。诸无学者无记法并无为法。是非学非无学义诸异生者。谓除求解脱者。以彼于诸学处求修学故。即名有学。有学染污无记者。如其所应不善及有覆无记是染污。无覆无记是无记。八界八处全及余蕴界处一分。是非学非无学。为舍执着不解脱我故。观察非学非无学。
云何见所断。几是见所断。为何义故观见所断耶。谓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见处疑处。及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及见等所发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是见所断义。此中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者。谓闻不正法等为先。所起五见等。分别所起言为简。俱生萨迦耶见及边执见。问何相边执见。是俱生耶。答谓断见已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为何所在。见处者。谓诸见相应共有法。及彼种子。疑处亦尔。于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者。谓依见等门及缘见等。所起贪等一切一分。是见所断。一分者。除修所断及无漏故。为舍执着见圆满我故。观察见所断。
云何修所断。几是修所断。为何义故观修所断耶。谓得见道后。见所断相违诸有漏法。是修所断义。见所断相违者。谓除分别所起染污见等。余有漏法。有漏法言亦摄随顺决择分善。粗重所随故。一切一分是修所断。一分者。除见所断及无漏法。为舍执着修圆满我故。观察修所断。
云何非所断。几是非所断。为何义故观非所断耶。谓诸无漏法除决择分善。是非所断。无漏法者。谓出世圣道及后所得并无为法。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非所断。问何等色声是非所断。答无学身中善身语业自性。是非所断。为舍执着成满我故。观察非所断。
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为何义故观缘生耶。谓相故。分别支故。略摄支故。建立支缘故。建立支业故。支杂染摄故。义故。甚深故。差别故顺逆故。是缘生义。
相者。谓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是缘生相。由此相故薄伽梵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广说。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义。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诸法功能差别故。如从无明力故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分别支者。谓分别缘生为十二分。由十二支缘起差别故。何等十二。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
略摄支者。谓前所分别无明等十二支。今复略摄为四。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唯由如是四种支故。略摄一切因果生起法尽。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有能生所生。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为起未来生故。于诸谛境无智为先。造诸行业熏习在心故。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由心习气力能令当来名色等前后相依次第生起种子得增长故。能生支者。谓爱取有。由未永断欲等爱力。于欲等中爱乐。妙行恶行差别为先发起贪欲。以有有取识故。于命终位将与异熟随顺贪欲。随一业习气现前有故。所生支者。谓生老死。由如是业差别习气现前有故。随于一趣一生等差别众同分中。如先所引名色等异熟生起故。生老死言为显依三有为相故。所以老死合立一支者。为显离老得有死故。非于胎生身中离名色等得有六处等法。是故于彼各别立支。
建立支缘者。谓习气故引发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缘随其所应。依四缘相建立支缘。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由彼熏习相续所生诸业能造后有故。当于尔时现行无明能引发故。为等无间缘。由彼引发差别诸行流转相续生故。思惟彼故。为所缘缘。以计最胜等不如理思惟缘愚痴位为境界故。彼俱有故。为增上缘。由彼增上力令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
建立支业者。谓无明支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作缘。令诸有情于有愚痴者。谓由彼所覆于前中后际不如实知故。由此因缘起如是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无如是等。与行作缘者。由彼势力令后有业得增长故。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令诸有情于趣差别者。由业势力令诸有情趣种种异趣故。与识作缘者。由习气力能使当来名色等生起种子得增长故。识有二种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持诸有情业缚者。与行所引习气俱生灭故。与名色作缘者。由识入母胎名色得增长故。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作缘。摄有情自体者。由彼生已得预有情众同分差别数故。与六处为缘者。由名色等前支为依止六处等后支得生起故。六处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摄诸有情体圆满者。由彼生已余根无缺故。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二与受作缘。令有情于境转者。依此为门。受用顺乐受等三种境界故。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令有情于受用生果流转者。由此为依受用种种可爱等业异熟故。与爱为缘者。悕求与此和合等为门。诸爱生故。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引诸有情流转生死者。由彼势力生死流转无断绝故。与取作缘者。爱味求欲为门。于欲等中贪欲转故。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作缘。为取后有发有取识者。为那落迦趣等差别后有相续不断。令业习气得决定故。与有作缘者。由此势力诸行习气得转变故。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令后有现前者。能引无间余趣故。与生作缘者。由此势力余众同分转故。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令名色等次第起者。能引后后位差别故。与老死作缘者。由有此生彼相续变坏皆得有故。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坏少盛故。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
支杂染摄者。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余是生杂染所摄。问何故识支业杂染摄耶。答诸行习气所显故。义者。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谓离自在天等作者故。是无作者义。以无明等为因故。是有因义。无自然我故。是离有情义。托众缘生故。是依他起义众缘作用空故。是无作用义。以非恒故是无常义。生时过已无暂住故。是有刹那义。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续不断义。不从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摄受义。从非一一类因一非一类果生故。是因果差别义。于余相续不受果故。是因果决定义。甚深者。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谓即由此无作者等义显缘起法五种甚深。由二种义显因甚深。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由一种义显相甚深。是无我相故。由二种义显生甚深。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由二种义显住甚深。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由四种义显转甚深。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又诸缘起法虽刹那灭而住可得。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虽离有情而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是故甚深。业果不坏者虽内无作者而有作业受彼果报又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不从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诸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即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因生者。缘望果生有功能故。又有差别。谓待众缘生故非自作。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故非他作。彼俱无作用故非共作。种子及众缘皆有功能故非无因生。是故如是说。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若缘起理非自非他。遣双句者犹为甚深。况总忘四句。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差别者。谓识生差别故。内死生差别故。外谷生差别故。成坏差别故。食持差别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故。清净差别故。威德差别故。是差别义。识生差别者。谓眼色为缘眼识得生。如是等内死生差别者。依有情世间说。谓无明等为缘能生行等。外谷生差别者。谓种缘芽芽缘茎。如是展转枝叶花果次第得生。成坏差别者。谓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为缘大地等生故。食持差别者。谓四食为缘三界有情相续住故。爱非爱趣分别差别者。谓妙行恶行为缘往善恶趣故。清净差别者。谓顺解脱分善为缘生顺决择分善。如是见道等渐次乃至得阿罗汉果等。或外从他闻音内如理作意为缘发生正见。次第乃至诸漏永尽。威德差别者。谓内证为缘发神通等最胜功德。由此差别应随广说诸行缘起。
顺逆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如是等逆次第说。应如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是缘生。唯除法界法处一分诸无为法。为舍执着无因不平等因我故。观察缘生。
云何缘。几是缘。为何义故观缘耶。谓因故等无间故所缘故增上故。是缘义。一切是缘。为舍执着。我为因法故。观察缘。因缘者。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与有漏无漏诸法。如其次第为因缘故。阿赖耶识复有二种。谓成熟及加行。成熟者。是诸生得法因缘。加行者。是诸方便法及当来世余阿赖耶识因缘。又加行阿赖耶识者。谓于此生中现行转识等之所熏集。善习气者。谓顺解脱分习气。由此习气用出世间证等流法为缘生故。能与出世法作因缘。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相。当知此中以自性等六种因相显因缘义。谓自性差别两句建立能作因。余句如其次第建立俱有相应同类遍行异熟因。
自性者。谓能作因自性依因自性建立能作因故。当知一切因皆能作因所摄。为显差别义故。复别建立助伴等因。
差别者。谓能作因差别略有二十种。一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由此和合所作本无今有故。二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由此势力生已相续不断故。三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载令不堕故。四照能作。谓灯望诸色了闇障故。五变坏能作。谓火望薪。令彼相续变异故。六分离能作。谓镰望所断。令连属物成二分故。七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转彼方分成异相故。八信解能作。谓烟望火。由此比知不现见故。九显了能作。谓宗因喻望所成义。由此得正决定故。十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槃。由此证彼故。十一随说能作。谓名想见。由如名字取相执着随起说故。十二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渴追求饮食。由此是彼欲生因故。十三招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由此异位展转招当有故。十四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由此无间生当有故。十五摄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虽自种所生。然增彼力故。十六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臣事王令王悦豫。由随顺引发故。十七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由差别自性招别别果故。十八同事能作。谓和合缘。如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以成自所作必待余能作故。十九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能损彼故。二十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如谷无障与上相违。于此能作因差别中。唯说识和合等者。且举纲要为诸智者依此一方。类思余故。
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非一切聚定有四大及色等所造。若于是处有尔所量。此必俱生互不相离。
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法前约助伴。决定建立俱有因中。唯说大种及所造色者。此但略摽纲目。以心心法互不相离性。决定故。亦助伴摄。若尔不应别立相应因诸心心法亦共有因所摄故。虽尔然义有异。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互不相离。此等行故立相应因。非唯共有义。如心心法。
增益者。谓前际修习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前际修习者。谓先所数习现行义。后际展转增胜后后生起者。谓由彼长养诸种子故。于未来世即彼种类增胜而生。如是诸法能为相似增长因故立同类因。
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烦恼增长。所以者何。若有随习贪等烦恼。皆令嗔等一切烦恼相续增长坚固。由此深重缚故障解脱得。是故建立遍行因。
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自体故。即是异熟因。由此能引摄当来一向不相似。无覆无记自体所摄。异熟果故即摄受义。建立异熟因。善有漏言为简无漏。由违生死故不能感异熟果。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五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
等无间缘者。谓中无间隔。等无间故。同分异分心心法生。等无间故。是等无间缘义。中无间隔等无间者。不必刹那中无间隔。虽隔刹那。但于中间无异心隔。亦名中无间隔。若不尔入无心定心望出定心。应非等无间缘。然是彼缘。是故于一相续中前心望后心。中间无余心隔故。是等无间缘。如心望心当知心法亦尔。同分异分心心法生等无间者。谓善心心法望同分善异分不善无记无间。生心心法为等无间缘。如是不善无记心心法望同分异分无间。生心心法亦尔。又欲界心心法望欲色无色界及无漏无间。生心心法为等无间缘。如是色界等心心法各各别望色界等及欲界等无间。生心心法如其所应尽当知。
问为一切心无间一切心生耶。为有各别决定耶。答有。今于此中若广别说如是心无间如是心生者。便生无量言论。是故唯应略总建立心生起相。谓诸心生起由十种力。一由串习力。二由乐欲力。三由方便力。四由等至力。五由引发力。六由因力。七由境界力。八由忆念力。九由作意力。十由相续力。
串习力者复有三种。谓下中上品。若于诸定入住出相。未了达故是下品。虽已了达未善串习故是中品。既了达已复善习故是上品。若有下品串习力者。于诸静虑诸无色定唯能次第入。若有中品串习力者。亦能超越入。唯能方便超越一间。若有上品串习力者。随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顺若逆入诸等至。
乐欲力者。谓已得第二静虑者入初静虑已。若欲以第二静虑地心出。或欲以欲界善及无覆无记心出。即能现前而出于定。如是广说。余一切地如理当知。方便力者。谓初修行者唯欲界善心无间色界心生。未至定善心无间初根本静虑心生。初根本静虑善心无间第二静虑地心生。如是广说。乃至有顶皆如理知。等至力者。谓已入清净三摩钵底。或时还生清净等至。或时生染。引发力者。谓从三摩地起乃至现行定地心。与不定刹那心间杂随转。乃至由彼相违烦恼现行故。即便退失。此相违烦恼相应心。复由因等四力方得现行。因力者。谓先以积习能退障故决定应退。境界力者。谓净相势力增上境界现前故。能随顺生贪等烦恼。忆念力者。谓忆念分别过去境界而生戏论。作意力者。谓由观察作意思惟种种净妙相貌。
相续力者有九种。命终心与自体爱相应。于三界中各令欲色无色界生相续。谓从欲界没还生欲界者。即以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若生色无色界者。即以色无色界自体爱相应命终心结生相续。如是从色无色界没。若即生彼若生余处。有六种心。如其所应尽当知。又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不了所缘境。有覆无记性摄。而能分别我自体。生差别境界。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能了别。以对治力之所摄伏。已离欲圣者。对治力强故。虽未永断然此爱不复现行。彼由随眠势力令生相续中有。初相续刹那唯无覆无记。以是异熟摄故。从此已后或善或不善或无记。随其所应除彼没心。以中有没心常是染污。犹如死有生有相续心刹那。亦唯无覆无记。若诸菩萨愿力受生者。命终等心当知一切一向是善。已说因论生论等无间缘义。所缘缘者。谓有分齐境所缘故。无分齐境所缘故。无异行相境所缘故。有异行相境所缘故。有事境所缘故。无事境所缘故。事所缘故。分别所缘故。有颠倒所缘故。无颠倒所缘故。有碍所缘故。无碍所缘故。是所缘缘义。有分齐境所缘者。谓五识身所缘境界。由五识身各别境界故。无分齐境所缘者。谓意识所缘境界。以意识身缘一切法为境界故。
无异行相境所缘者。谓不能了别名想众生意识所缘境界。由彼于境不能作名字故。有异行相境所缘者。谓与此相违。
有事境所缘者。谓除见慢及此相应法。余所缘境界。无事境所缘者。谓前所除所缘境界。由彼于我处起故。事所缘者。谓除无漏缘不同分界地遍行于事不决了及未来所缘。余所缘境界。分别所缘者。谓前所除所缘境界。由彼唯缘自所分别为境界故。有颠倒所缘者。谓常等行所缘境界。无颠倒所缘者。谓无常等行所缘境界。有碍所缘者。谓未断所知障者所缘境界。无碍所缘者。谓已断所知障者所缘境界。复次若欲决择所缘缘义。应以相故差别故安立故遍知故断故。建立所缘相者。谓若义是似此显现心心法生因。彼既生已还能执着。显了内证此义。是所缘相。
差别者有二十九种。一非有所缘。谓颠倒心心法及缘。过去未来梦影幻等所缘境界二有所缘。谓余所缘境界。三无所缘所缘。谓色心不相应行无为。四有所缘所缘。谓心心法。五正性所缘。谓善法。六邪性所缘。谓染污法。七非正性非邪性所缘。谓无覆无记法。八如理所缘。谓善心心法。九不如理所缘。谓染污心心法。十非如理非不如理所缘。谓异此心心法。十一同类所缘。谓善等缘善等。自地缘自地。有漏缘有漏。无漏缘无漏。如是等。十二异类所缘。谓善等缘不善等。余地缘余地。有漏无漏缘无漏有漏。如是等十三异性所缘。谓有寻有伺心心法所缘。十四一性所缘。谓无寻无伺心心法所缘。十五威势所缘。谓无想及彼方便心心法所缘境界。及空识无边处所缘境界。此中前二句能除想故名威势。所余性大故名威势。十六略细所缘。谓无所有处所缘境界。十七极细所缘。谓非想非非想所缘。过此更无极细性故。十八烦恼所缘。谓即此能有所缘故。如经中说断灭所缘。十九法所缘。谓圣教名句文身。二十义所缘。谓依此法义。二十一狭小所缘。谓声闻乘等。二十二广大所缘。谓大乘。二十三相所缘。谓止举舍相。二十四无相所缘。谓涅槃及第一有。二十五真实所缘。谓真如及十六行所缘诸谛。二十六安住所缘。谓灭尽定及定方便心心法所缘。二十七自在所缘。谓解脱等乃至一切种智诸功德所缘。二十八须臾所缘。谓无学所缘唯此生故。二十九随转所缘。谓佛菩萨所缘境界。
安立者。谓所缘境体非真实。唯安立故。由四种因知所缘境体非真实。谓相违识相故。无所缘境。识可得故不由功用。应无倒故随三智转故。由此道理能取体性亦非真实。三智者。谓自在智。观察智无。分别智。为显四因。乃说颂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于过去事等 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 而境相成就
若义义性成 无无分别智
此若无佛果 证得不应理
得自在菩萨 由愿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尔
成就简择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义皆显现
无分别智行 诸义皆不现
当知无有义 由此亦无识
遍知者。谓如实知相差别安立所缘境界。
断者。谓声闻等及与大乘所得转依。声闻乘等所得转依。虽于蕴界处所缘得解脱。然于彼不得自在。大乘所得转依具得二种已说。所缘缘随文决择义。
增上缘者。谓任持增上故。引发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增上故。产生增上故。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间清净离欲增上故。出世清净离欲增上故。是增上缘义。
任持增上者。谓风轮等。于水轮等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大种。于所造诸根。于诸识如是等。引发增上者。谓一切有情共业于器世间故。有漏业于异熟果。如是等俱有增上者。谓心于心法作意。于心触。于受。如是等。此后增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增上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根。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产生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住持增上者。谓命根。由此增上力众同分得住故。受用果增上者。谓苦乐忧喜舍根。依此能受爱非爱异熟故。世间清净离欲增上者。谓信勤念定慧根。由此制伏诸烦恼故。出世清净离欲增上者。谓所建立。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由此永害诸随眠故。
云何同分彼同分。几是同分彼同分为何义故。观同分彼同分耶。谓不离识彼相似根于境相续生故。离识自相似相续生故。是同分彼同分义。初是同分。诸根与识俱识相似。于诸境界相续生故。由根与识相似转义。说名同分。第二是彼同分。诸根离识自类相似。相续生故。由根不与识合。唯自体相似相续生。根相相似义。说名彼同分。色蕴一分。眼等五有色界处一分。是同分彼同分。为舍执着与识相应不相应我故。观察同分彼同分。
云何执受。几是执受。为何义故观执受耶。谓受生所依色故。是执受义。若依此色受得生。是名执受。色蕴一分。五有色界处全。及四一分。是执受。色蕴一分者。谓根根居处所摄。五有色界处全者。谓眼等。四一分者。谓不离根色香味触。为舍执着身自在转我故。观察执受。
云何根几是根。为何义故观根耶。谓取境增上故。种族不断增上故。众同分住增上故。受用净不净业果增上故。世间离欲增上故。出世离欲增上故。是根义。取境增上者。谓眼等六由此增上力。于色等境心心法转故。种族不断增上者。谓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子孙等胤流转不绝故。余如增上缘中说。受识蕴全。色行蕴一分。十二界六处全。法界法处一分是根。色蕴一分者。谓眼耳鼻舌身男女根。行蕴一分者。谓命信勤念定慧根。十二界全者。谓六根六识界。六处全者。谓内六处。法界法处一分者。谓命及乐等信等五根。为舍执着增上我故。观察根。
云何苦苦性。几是苦苦性。为何义故观苦苦性耶。谓苦受自相故。随顺苦受法自相故。是苦苦性义。苦受自相者。谓苦受即用苦体为自相故。名苦苦性。随顺苦受法自相者。谓能生此受根境及相应法随顺苦受故。名苦苦性。一切一分是苦苦性。为舍执著有苦我故。观察苦苦性。
云何坏苦性。几是坏苦性。为何义故观坏苦性耶。谓乐受变坏自相故。随顺乐受法变坏自相故。于彼爱心变坏故。是坏苦性义。此中乐受及随顺乐受法。于变坏位能生忧恼故。此变坏是坏苦性。又由爱故令心变坏。亦是坏苦。如经中说。入变坏心一切一分。是坏苦性。为舍执著有乐我故。观察坏苦性。
云何行苦性。几是行苦性。为何义故观行苦性耶。谓不苦不乐受自相故。随顺不苦不乐受法自相故。彼二粗重所摄受故。不离二无常所随不安隐故。是行苦性义。不苦不乐受者。谓阿赖耶识相应受。随顺不苦不乐受法者。谓顺此受。诸行。彼二粗重所摄受者。谓苦坏二苦粗重所随故。不离二无常所随不安隐者。谓不解脱二苦故。或于一时堕在苦位。或于一时堕在乐位。非一切时唯不苦不乐位。是故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是行苦性。除三界二处诸蕴一分。一切是行苦性。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一分者。谓除无漏相。为舍执著有不苦不乐我故。观察行苦性。
云何有异熟。几是有异熟。为何义故观有异熟耶。谓不善及善有漏。是有异熟。由不善及有漏善法。能有当来阿赖耶识及相应异熟。由彼异熟故此二种名有异熟。十界四处诸蕴一分。是有异熟。十界者。谓七识色声法界。四处者。谓色声意法处。一分者。谓除无记无漏。为舍执着能舍能续诸蕴我故。观察有异熟。又异熟者。唯阿赖耶识及相应法。余但异熟生非异熟余者谓眼耳等及苦乐等。是阿赖耶识余。此唯得名异熟生。从异熟生故。云何食。几是食。为何义故观食耶。谓变坏故有变坏者。境界故有境界者。悕望故有悕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义。初是段食。由变坏时长养根大故。二是触食。由依可爱境触摄益所依故。三是意思食。由系意悕望可爱事力摄益所依故。四是识食。由阿赖耶识执持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离此识所依止身便烂坏故。三蕴十一界五处一分是食。为舍执着由食住我故。观察食。又此四食差别建立略有四种。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异生由具缚故。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有学及色无色界异生有余缚故。三清净依止住食。谓阿罗汉等解脱一切缚故。四示现住食。谓诸佛及已证大威德菩萨。由唯示现食力住故。
云何有上。几是有上。为何义故观有上耶。谓一切有为故。无为一分故。是有上义。除法界法处一分。一切是有上。以一切法中涅槃及清净真如是最胜相故。为舍执着下劣事我故。观察有上。
云何无上。几是无上。为何义故观无上耶。谓无为一分故。是无上义。法界法处一分。如前所说是无上。为舍执着最胜事我故。观察无上。由此所说差别道理。余无量门可类观察。复次蕴界处差别略有三种。谓遍计所执相差别。所分别相差别。法性相差别。遍计所执相差别者。谓于蕴界处中遍计所执。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者摩纳婆等。于蕴等中实无我等自性。但是遍计所执相故。所分别相差别者。谓即蕴界处法。由于此处我有情等虚妄分别转故。法性相差别者。谓即于蕴界处中我等无性无我有性。由离有无相真如用蕴等中我等无性无我有性为相故。当知此中依三自性及多分依数取趣无我理说三种相。
复有四种差别。谓相差别。分别差别。依止差别。相续差别。相差别者。谓蕴界处一一自相差别如色受等。分别差别者。谓即于蕴界处中。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等无量差别。分别如前说。依止差别者。谓乃至有情依止差别有尔所。当知蕴界处亦尔。由依各别内身蕴等诸法种种异故。相续差别者。谓一一刹那蕴界处转。于一身中蕴等诸法一一刹那性变异故。
问于相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耶。答了知我执过患。问于分别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耶。答了知聚想过患。问于依止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耶。答了知不作而得虽作而失想过患。问于相续差别。善巧为何所了知耶。答了知安住想过患。
又蕴界处有六种差别。谓外门差别。内门差别。长时差别。分限差别。暂时差别。显示差别。外门差别者。谓多分欲界差别。多分言为简等流法。为因闻思所生慧。内门差别者。谓一切定地。长时差别者。谓诸异生。分限差别者。谓诸有学及除最后刹那蕴界处。所余无学。暂时差别者。谓诸无学最后刹那蕴界处。显示差别者。谓诸佛及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所示现诸蕴界处。
本事分中摄品第二
复次若略说摄有十一种。谓相摄界摄种类摄分位摄。伴摄方摄时摄一分摄具分摄更互摄胜义摄。
相摄者。谓蕴界处一一自相即体自摄。如色蕴摄色蕴。广说乃至法处摄法处。界摄者。谓蕴界处所有种子阿赖耶识能摄彼界。由彼种子此中有故。种类摄者。谓蕴界处其相虽异。蕴义界义处义等故展转相摄。蕴义等者。谓色受等皆有聚义。虽相各异一切相摄更互相望同一类故。界义等者。谓眼耳等皆有能持受用义故一切相摄。处义等者。谓眼耳等皆生长门义相应故一切相摄。
分位摄者。谓乐位蕴界处即自相摄。苦位不苦不乐位亦尔。分位等故。如色受等虽同蕴类。然苦乐等分位差别。乐位还摄乐位非苦等位。如是苦位不苦不乐位还自相摄。如蕴界处亦尔。
伴摄者。谓色蕴与余蕴互为伴故。即摄助伴。余蕴界处亦尔。如色蕴与余受等互为助伴能摄五蕴。如是受等一一助伴各摄五蕴。如蕴界处亦尔。互为伴故。一一皆摄一切界处。方摄者。谓依东方诸蕴界处还自相摄余方。蕴界处亦尔时摄者。谓过去世诸蕴界处还自相摄。未来现在诸蕴界处亦尔。
一分摄者。谓所有法蕴界处所摄。但摄一分非余。如戒蕴但摄色蕴等一分。定慧蕴等但摄行蕴一分。欲恚害界但摄法界一分。空无边处等但摄意法处一分。如是等。
具分摄者。谓所有法蕴界处所摄。能摄全分。如苦蕴摄五取蕴。欲界摄十八界。无想有情处摄十处除香味。由此道理于余经中诸蕴界处所摄。一切法能摄全分。
更互摄者。色蕴摄几界几处。十全一少分。受蕴摄几界几处。一少分。如受蕴想行蕴亦尔。识蕴摄几界几处。七界一处。眼界摄几蕴几处。色蕴少分一处全。如眼界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界亦尔。意界摄几蕴几处。一蕴一处。法界摄几蕴几处。三蕴全色蕴少分一处全。眼识界摄几蕴几处。识蕴意处少分。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界亦尔。眼处摄几蕴几界。色蕴少分一界全。如眼处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处亦尔。意处摄几蕴几界。一蕴七界。法处摄几蕴几界。三蕴全一少分一界全。如是诸余法以蕴界处名说。及余非蕴界处名说。如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所知所识所达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等如前所显。随其所应。与蕴界处更互相摄尽当知。随其所应者。如蕴一一摄诸界处。界一一摄诸蕴处。处一一摄诸蕴界。如是广说当思了知。胜义摄者。谓蕴界处真如所摄。
如是摄相。随诸世间共所成立。相摄道理复有六种。一依处摄。如世间说。赡部洲摄于人。阿练若摄于鹿。当知此中眼等诸根摄眼等识亦尔。二任持摄。如世间说。绳等摄薪束等。当知此中身根摄眼等根亦尔。三同事摄。如世间说。众人同事共相保信更互相摄。当知此中同一缘转。诸相应法更互相摄亦尔四摄受摄。如世间说。主能摄录自仆使等。当知此中阿赖耶识摄受自身亦尔。五不流散摄。如世间说。瓶摄持水。当知此中。诸三摩地摄余心心法亦尔。六略集摄。如世间说。海摄众流。当知此中色受蕴等摄眼耳等亦尔。如前所说十一种摄。皆依此中略集摄说。
问于摄善巧得何胜利。答得于所缘略集胜利随彼彼境略聚其心。如是如是善根增胜。
本事分中相应品第三
复次略说相应有六种。谓不相离相应。和合相应。聚集相应。俱有相应。作事相应。同行相应。不相离相应者。谓一切有方分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由诸色等极微所摄同一处所不相离故。和合相应者。谓极微已上一切有方分色更互和合。如浊水中地水极微更互和合。聚集相应者。谓方分聚色展转集会。如二埿团相击成聚。
俱有相应者。谓一身中诸蕴界处。俱时流转同生住灭。作事相应者。谓于一所作事展转相摄。如二苾刍随一所作更互相应。
同行相应者。谓心心法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相应非己性。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余受相应。如是等。又不相违相应非相违。如贪嗔不相应。善不善不相应。如是等。又同时相应非异时。如现在去来不相应。又同分界地相应非异分界地。如欲界色无色界不相应。初静虑第二静虑不相应。如是等。又有一切遍行同行相应。谓受想思触作意及识。由此六法于一切位决定相应。随无一法余亦无故。又有染污遍行同行相应。谓于染污意四种烦恼。由此四法于一切时恒相应故。又有非一切时同行相应。谓依止心或时起信等善法。或时起贪等烦恼随烦恼法。又有分位同行相应。谓与乐受诸相应法。与苦受不苦不乐受诸相应法。又有无间同行相应。谓在有心位又有有间同行相应。谓无心定所间。又有外门同行相应。谓多分欲界系心心法。又有内门同行相应。谓诸定地所有心心法。又有曾习同行相应。谓诸异生所有心心法。及有学无学者一分心心法。一分言谓摄一向世间善不善无记法。如其所应。又有未曾习同行相应。谓出世间诸心心法。及初后时出世后所得诸心心法。初后时言为显非先种类初念已去及第二念等已去出世心心法是未曾习性。
问于相应善巧得何胜利。答能善了悟。唯依止心。有受想等染净诸法相应不相应义。由此了悟。即能舍离计我能受能想能思能念染净执着。又能善巧速入无我。
本事分中成就品第四
复次成就相如前已说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此差别有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
种子成就者。谓若生欲界。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生欲界。三界烦恼随烦恼成就者依未离欲异生说。若已离欲。或生上地随所离欲地。即此地烦恼随烦恼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随眠故。对治道所损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者。随所生地即此地成就。若生色界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无色界。欲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三界对治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如此如此品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未生。如此如此品类由种子成就故成就。已得三界对治道者。谓已得出世圣道。随如是如是品类对治已生者。谓修道所断。上品等烦恼对治已生。如此如此种类种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谓已永害随眠故。
自在成就者。谓诸方便善法。若世出世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功德。及一分无记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谓闻所生慧等。虽先有种子。若离今生数习增长。终不能起现前故。一分无记法者。谓工巧处变化心等。
现行成就者。谓诸蕴界处法。随所现前若善若不善若无记。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
若已断善根者所有善法。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阐底迦究竟成就杂染诸法。由阙解脱因。亦名阿颠底迦。以彼解脱得因毕竟不成就故。
问何等名为解脱得因。
答若于真如先以集起烦恼粗重。若遇随顺得对治缘。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若与此相违名无解脱因。
问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答能善了知诸法增减。知增减故。于世兴衰离决定想。乃至能断若爱若恚。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六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一
复次略说决择有四种。谓谛决择法决择得决择论议决择。谛决择复有四种。谓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说。
苦谛云何。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如其次第若生若生处。俱说名苦谛。有情生者。谓诸有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趣中。人谓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天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生所依处即器世界。谓水轮依风轮。地轮依水轮。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苏迷卢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所居处别。外轮围山。虚空宫殿。若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天所居处别。诸阿素洛所居处别。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谓热那落迦。寒那落迦。孤独那落迦。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3-9-22 16:58:00
|
只看該作者
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如是总名小千世界。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譬如天雨滴如车轴无间无断从空下注。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或有将坏。或有将成。或有正坏。或坏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于东方乃至一切十方亦尔。如是若有情世间若器世间。业烦恼力所生故。业烦恼增上所起故。总名苦谛。业烦恼力所生。业烦恼增上所起者。此二句如其次第显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俱是苦性。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业烦恼增上所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尚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思者。
复次已略辩苦谛相。今当广显诸经所说苦相差别。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生何因苦。众苦所逼故。余苦所依故。众苦所逼者。谓曾于母胎生熟藏间。具受种种极不净物所逼迫苦。正出胎时复受支体逼切大苦。余苦所依者。谓有生故老病死等众苦随逐。老何因苦。时分变坏苦故。病何因苦。大种变异苦故。死何因苦。寿命变坏苦故。怨憎会何因苦。合会生苦故。爱别离何因苦。别离生苦故。求不得何因苦。所希不果生苦故。略摄一切。五取蕴何因苦。粗重苦故。如是八种略摄为六。谓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如是六种广开为八。转变苦中分三种故。若六若八平等平等。问如说三苦。此中八苦为三摄八八摄三耶。答展转相摄。所谓生苦乃至怨憎会苦能显苦苦。顺苦受法苦自相义故。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已得未得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能显行苦。不解脱二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故。问如说二苦。谓世俗谛苦。胜义谛苦。何者世俗苦。何者胜义苦。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由安立真如门出世智境界故。
复次诸观行者。于苦圣谛以四种行观察共相。谓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
无常相者略有十二。谓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非有相者。谓蕴界处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言无常者是非有义。由苦圣谛恒无有我我所自性。无者是除遣义。常者是一切时义。以常无故名曰无常。坏灭相者。谓诸行生已即灭。暂有还无故。变异相者。谓诸行异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故。别离相者。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摄执为己有。以于资具等事。或时自在失坏。或他陵夺为己有故。现前相者。谓正处无常。由因随逐今受无常故。法尔相者。谓当来无常。由因随逐定当受故。死无常性决定当受。刹那相者。谓诸行刹那后必不住。诸行念念劣得自体。无间必坏故。相续相者。谓无始时来诸行生灭相续不断。由无始生死展转相乘轮回不绝故。病等相者。谓四大时分寿命变异。由四大乖违齿发疏落等住时势尽故。种种心行转相者。谓于一时起有贪心。或于一时起离贪心。如是有嗔离嗔有痴离痴。若合若散若下若举。若掉离掉。若不寂静若寂静。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转。由住能治所治位差别故。资产兴衰相者。谓诸兴盛终归衰变。由诸世间富贵荣盛不可爱乐非究竟故。器世成坏相者。谓火水风三种成坏。由火水风灾令大地等数成坏故。能烧浸燥如其次第。又有三灾顶。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由火水风能坏世界安立处所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静虑边际。次上所余名三灾顶。如其次第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处所差别。第四静虑外宫殿等。虽无外灾成坏。然彼诸天与宫殿等俱生俱灭。说有成坏。由彼有情初生时与宫殿等俱生。终没时与彼俱灭。即说此为成坏故。又有三种中劫所谓饥馑疫病刀兵。此小三灾劫究竟满方乃出现。谓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减。一中劫后唯增。十八中劫亦增亦减。一中劫初唯减者。谓劫成时第二十一劫。一中劫后唯增者。谓最后劫。十八中劫亦增亦减者。谓于中间十八。二十中劫世界正坏。二十中劫世界坏已住。二十中劫世界正成。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合此八十中劫为一大劫。由此劫数显色无色界诸天寿量。如说以寿尽故福尽故业尽故。彼彼有情从彼彼处没。云何寿尽。谓时死此约时没说。由所引寿时分究竟应时死故。云何福尽。谓非时死即非福死。此约非时没说。以彼有情贪着定味。福力减尽因此命终。由爱定味损害所修引寿业力非时死故。云何业尽。谓顺生受业顺后受业俱尽故死。此约相续没说。由于此处顺生后受业受用斯尽。以无业故不复生此。
苦相者。或三或八或六广说如前。何故经说若无常者即是苦耶。由三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了知故。谓生分无常。灭分无常。俱分无常。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可了知。生分无常者。谓本无今有。苦品诸行体是逼迫。由此无常为缘苦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灭分无常者。谓已有还无。乐品诸行不可爱乐。由此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者。谓粗重诸行相续流转。若生若灭俱不可乐。由此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即依此义薄伽梵说。诸行无常诸行变坏。又依此义言诸所有受我说皆苦。当知此中于不苦不乐受及乐受。密意故说苦苦。受苦性世间共了故不复密意说。又于生灭二法所随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说言若无常者即是苦。又于无常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者。如来依此密意说言。由无常故苦非一切行。若不尔圣道无常故亦应是苦。
空相者。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若于是处余是有。由此理如实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实知者不颠倒义。问于何处谁非有。答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问于是处谁余有。答即此处无我性。此我无性无我有性。是谓空性。由彼诸行常等相我此中无故。诸行恒时离我性相。无我真性此中有故。非一向无此俱名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说言。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又有三种空性。谓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初依遍计所执自性观。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观。由此如所计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圆成实自性观。由此即空真性故。
无我相者。谓如我论者。所立我相蕴界处非此相。由蕴界处我相无故。名无我相我论外道计度诸行为我。彼诸行非此相故名无我。故薄伽梵密意说言。一切法皆无我。如世尊说。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处此非我我。于如是义应以正慧如实观察。此言何义。谓于外事密意说此一切非我所。于内事密意说此非我处此非我我所。所以者何。以于外事唯计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于内事通计我我所相。是故双遣我我所。
问前说无常皆刹那相。此云何知。答如心心法是刹那相。当知色等亦刹那相。由心执受故。等心安危故。随心转变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转故。又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生已不待缘自然坏灭故。当观色等亦念念灭。诸无常行坏灭等相。心心法刹那相。世间共了。更不重辩。诸色等法刹那灭相。世不共了故今成立。由心执受者。谓色等身。由刹那心念念执受故刹那灭。等心安危者。谓色等身恒与识俱。识若舍离即便烂坏。由身与心安危等故。决定如心念念生灭。随心转变者。谓世间现见心。在苦乐贪嗔等位身随转变。随刹那心而转变故身念念灭。是心所依者。谓世间共知心依止有根身。若法依此生非此自无坏。能依有可见。如火芽等依薪种等。是故此身是刹那心所依止故。亦刹那灭。心增上生者。谓一切内外色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刹那灭故。所生果亦刹那灭。如世尊说。诸因诸缘能生于色。彼亦无常。无常因缘力所生故。色云何常。随此经句义。身定刹那灭。心自在转者。谓若证得胜威德心。于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转变。由随刹那能变胜解转变生故。色等刹那道理成就。于最后位变坏可得者。谓诸色等初离自性念念变坏。于最后位欻尔变坏。不应道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从初已来念念变坏。自类相续渐增为因。能引最后粗相变坏。是故色等念念生灭。生已不待缘自然坏灭者。谓一切法从缘生已。不待坏缘自然坏灭。以不待余缘自然坏灭故。最初生已决定坏灭。若言生已初无灭坏。后方有者不然。无差别故。故知一切可灭坏法。初才生已即便坏灭。是故诸法刹那义成。
问如世尊说。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种若四大种所造。此依何意说。答依容有意说同在一处。依此而有是造义。由所造色离大种处别自建立无功能故。若于此聚此大种可得。当知此聚唯有此大种非余。或有聚唯一大种。如干泥团等。或有二大种。谓即此湿。或有三大种。谓即此暖。或有一切大种。谓即此湿暖泥团等。于移转位所造色亦尔。若于此聚此所造色可得。当知此聚唯此非余。或有聚唯一所造色如光等。或有二所造色如有声香风等。或有三所造色如香烟等。由此香烟有色香触差别所显故。触差别者。谓此中轻性。或有四所造色。如沙糖团等。或有五所造色。谓即此有声时。又若于此聚大种造色随分可得。当知此中有此非余。此依粗物说非种子。一一聚中有一切种子故。
又说粗聚色极微集所成者。当知此中极微无体无实无性。唯假建立。展转分析无限量故。但由觉慧渐渐分析。细分损减乃至可析边际。即约此际建立极微。问若诸极微无实体性何故建立。答为遣一合想故。若以觉慧分分分析所有诸色。尔时妄执一切诸色为一合想即便舍离。由此顺入数取趣无我性故。又为悟入诸所有色非真实故。若以觉慧如是分析所有诸色至无所有。尔时便能悟入诸色皆非真实。因此悟入唯识道理。由此顺入诸法无我性故。
复次苦法略有八种差别。谓有广大不寂静苦。有寂静苦。有寂静不寂静苦。有中不寂静苦。有微薄不寂静苦。有微薄寂静苦。有极微薄寂静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静。云何广大不寂静苦。谓生欲界未曾积集诸善根者。由欲界一切生趣苦具足所显故。未集善根不能遮止往诸趣故。如其次第名广大不寂静苦。云何寂静苦。谓即此已生顺解脱分善根者。决定趣向般涅槃故。云何寂静不寂静苦。谓即此为世间道离欲已种善根者。由即此欲界苦为世间道离欲已种善根者决定超越苦苦等故。然非毕竟故。如其次第。如是中不寂静苦等随所应当释。云何中不寂静苦。谓生色界远离顺解脱分者。云何微薄不寂静苦。谓生无色界远离顺解脱分者。云何微薄寂静苦。谓诸有学。云何极微薄寂静苦。谓诸无学命根住缘六处。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静。谓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等。乘大悲愿力故生诸有中。由能除灭无量众生相续大苦故。名住大寂静。
复次前说死苦。死有三种。谓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无记心死。善心死者。谓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发起善心趣命终位。不善心死者。谓亦于明利心现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摄故。起不善心趣命终位。无记心死者。谓若于明利心现行位。若于不明利心现行位。或由阙二缘故。或由加行无功能故。起无记心趣命终位。此中所言善等心死者。当知依我爱相应将命终心位前说。修净行者临命终位。于身下分。先起冷触。不净行者临命终位。于身上分先起冷触。又不净行者中有生时。其相显现如黑羊羔光。或如阴闇夜分。修净行者中有生时。其相显现如白练光。或如晴明夜分。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从无色界命终后位。亦名意生健达缚等。极住七日。或有中夭。或时移转。言意生者。谓受化生身。唯心为因故。香所引故。名健达缚。是随逐于香往受生处。义极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约速得生缘者说。若过七日不得生缘。必定命终还生中有。如是展转乃至七返更不得过。或时移转者。谓于此位往余生处。强缘现前。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时。由谤解脱邪见故。转生地狱中有。又住中有中亦能集诸业。先串习力所引善等思现行故。又能睹见同类有情。谓先所共行善不善者。如于梦中见已与彼现同游戏。又中有形似当生处如当生处。前时有形而起故。又此中有所趣无碍。如具神通往来迅速。仍于生处有所拘碍。又此中有于所生处。如称两头低昂道理。终没结生时分亦尔。又住中有中于所生处发起贪爱。亦用余烦恼为缘助。此中有身与贪俱灭。羯逻蓝身与识俱生此唯是异熟。自此已后根渐生长。如缘起中说。于四生类。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湿生。或受化生。如缘起中说者。谓名色等前后次第如说。
最初羯逻蓝 次生頞部昙
从此生闭尸 闭尸生键南
次钵罗奢佉 后发毛爪等
及色根形相 渐渐而生长
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由此集起生死苦故。烦恼增上所生业者。谓有漏业。若尔何故。世尊唯说爱为集谛。由最胜故。谓薄伽梵随胜而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俱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言最胜者是遍行义。由爱具有六遍行义。是故最胜。何等为六。一事遍行。谓于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于已得自身起爱。于未得自身起后有爱。于已得境界起贪喜俱行爱。于未得境界起彼彼希乐爱。二位遍行。谓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故。于已得苦苦性位起别离爱。于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爱。于坏苦性位起不别离爱。及和合爱。已得未得差别故。于行苦性位起愚痴爱。由烦恼粗重所显故。及不苦不乐受所显故。唯阿赖耶识是最胜行苦位。依止此位因我痴门贪爱转故。三世遍行。谓于三世中遍随行故。于过去世起追忆行遍随行爱。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于现在世起耽着行遍随行爱。四界遍行。谓欲色无色三爱次第遍三界故。五求遍行。谓由贪爱遍求欲有邪梵行故。由欲求力不脱欲界招欲界苦。由有求力不脱二界招色无色界苦。由邪梵行求力不脱生死彼彼流转故。六种遍行。谓有无有爱遍行断常一切种故。
烦恼者。谓由数故相故缘起故境界故相应故差别故邪行故界故众故断故。观诸烦恼。数者。谓或六或十。六谓贪嗔慢无明疑见。十谓前五见。又分五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相者。若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是烦恼相。不寂静性是诸烦恼共相。此复有六。谓散乱不寂静性。颠倒不寂静性。掉举不寂静性。惛沈不寂静性。放逸不寂静性。无耻不寂静性。
缘起者。谓烦恼随眠未永断故。顺烦恼法现在前故。不正思惟现前起故。如是烦恼方乃得生。烦恼随眠未永断者。彼品粗重未永拔故。顺烦恼法现在前者。现前会遇可爱等境故。不正思惟现前起者。于彼境界取净等相。能随顺生贪嗔等故。
境界者。谓一切烦恼还用一切烦恼为所缘境。及缘诸烦恼事。又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故。立彼为所缘。所言无明缘上地者。谓与见等相应见者。除萨迦耶见不见世间。缘他地诸行执为我故。上地诸烦恼不缘下地为境。已离彼地欲故。又缘灭道谛诸烦恼。不能亲缘灭道为境。由灭道谛出世间智及后得智内所证故。唯由依彼妄起分别说为所缘。分别所计境不离分别故。又烦恼有二种。谓缘无事及缘有事。缘无事者。谓见及见相应法。见谓萨迦耶见及边执见。所余烦恼名缘有事。
相应者。谓贪不与嗔相应。如嗔疑亦尔。余皆得相应。何故贪不与嗔相应。一向相违法必不俱转故。又贪不与疑相应者。由慧于境不决定必无染着故。余得相应者。与余慢等不相违故。如贪嗔亦尔。谓嗔不与贪慢见相应。若于此事起憎恚。即不于此生于高举。及能推求与余相应如理应知。慢不与嗔疑相应。无明有二。一一切烦恼相应无明。二不共无明。不共无明者。谓于谛无智。见不与嗔疑相应。疑不与贪慢见相应。忿等随烦恼更互不相应。展转相违法必不相应故。如贪分与嗔分。若不相违。犹如烦恼展转相应。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若离不顾自他不善现行无是处故。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
差别者。谓诸烦恼依种种义立种种门差别。所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瀑流轭取系盖株杌垢烧害箭所有恶行漏匮热恼诤炽然稠林拘碍等。
问结有几种。云何结。何处结耶。答结有九种。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
爱结者。谓三界贪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当知此中宣说诸结若相若用若位辩结差别。且如爱结何等是结。谓三界贪是结自性。云何为结。谓有此者不厌三界。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于何位结。谓于后世苦果生位。如是恚结等并如理应知。
恚结者。谓于有情苦及顺苦法心有损害。恚结所系故。于恚境相心不弃舍。不弃舍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慢结者。即七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或于相似计己相似。心举为性。过慢者。谓于相似计己为胜。或复于胜计己相似。心举为性。慢过慢者。谓于胜己计己为胜。心举为性。我慢者。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增上慢者。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心举为性。下劣慢者。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心举为性。邪慢者。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举为性。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无明结者。谓三界无智。无明结所系故。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于苦集法不解了者。谓于果性因性有漏诸行。所有过患不了知故。
见结者。即三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结所系故。于邪出离妄计追求。谓我当解脱我所解脱。既解脱已我当常住。或当断灭。又谓佛法中定无解脱。如是执着邪出离已。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取结者。谓见取戒禁取。取结所系故。于邪出离方便妄计执着。弃舍八圣支道。妄执萨迦耶见等。及彼为先若戒若禁为清净道。以妄执着邪出离方便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疑结者。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嫉结者。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发起心妒。嫉结所系故爱重利养不尊敬法。重利养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悭结者。耽着利养于资生具其心吝惜。悭结所系故。爱重畜积不尊远离。重畜积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缚有三种。谓贪缚嗔缚痴缚。由贪缚故缚诸众生令处坏苦。由嗔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苦苦。由痴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行苦。由贪等缚缚处坏苦等者。以贪嗔痴于乐等受常随眠故。又依贪嗔痴故。于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为缚。犹如外缚缚诸众生。令于二事不得自在。一者不得随意游行。二者于所住处不得随意所作。当知内法贪嗔痴缚亦复如是。
随眠有七种。谓欲爱随眠嗔恚随眠有爱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欲爱随眠者。谓欲贪品粗重。嗔恚随眠者。谓嗔恚品粗重。有爱随眠者。谓色无色贪品粗重。慢随眠者。谓慢品粗重。无明随眠者。谓无明品粗重。见随眠者。谓见品粗重。疑随眠者。谓疑品粗重。若未离欲求者由欲爱嗔恚随眠之所随眠。由依彼门此二增长故。未离有求者由有爱随眠之所随眠。未离邪梵行求者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眠。由彼众生得少对治。便生憍慢。愚于圣谛。虚妄计度外邪解脱解脱方便。随其次第三见二取。如结中说。于佛圣教正法毗柰耶中。犹豫疑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七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二
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法。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嗔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缠有八种。谓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悭无惭无愧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缠。由此诸缠数数增盛缠绕一切观行者心于修善品为障碍故。修善品者。谓随修习止举舍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摄净尸罗时。此复云何。谓修止时惛沉睡眠为障。于内引沉没故。修举时掉举恶作为障。于外引散乱故。修舍时嫉悭为障。由成就此于自他利吝妒门中数数摇动心故。修净尸罗时无惭无愧为障。由具此二犯诸学处无羞耻故。
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见暴流是能依。无明暴流为所依。由有愚痴颠倒推求解脱及方便故。
轭有四种。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障碍离系是轭义。违背清净故。此亦随其次第习三求者相应现行。
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所以者何。由贪着欲系缚耽染为因。诸在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第一取。由贪着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后三取。六十二见趣是见取。各别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彼所依止萨迦耶见是我语取。由见取戒禁取诸外道辈更相诤论。以于是处见不一故。由我语取诸外道辈互无诤论。于我有性皆同见故。然由此取诸外道等与正法者互有诤论。由彼不信有无我故。如是执着诤论根本。复能引取后有苦异熟故名为取。
系有四种。谓贪欲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所以者何。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系。非障色身。何以故。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谓由贪爱财物等因令心散乱。于斗诤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于难行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不如正理推求境界为因令心散乱。由彼依止各别见故。于所知境不如正理种种推度妄生执着。谓唯此真余并愚妄。由此为因令心散动。于何散动。谓于定心如实智见。
盖有五种。谓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转故。问于何等位障诸善法答于乐出家位觉正行位止举舍位。于乐出家时贪欲盖为障。希求受用外境界门。于彼不欣乐故。于觉正行时嗔恚盖为障。于所犯学处同梵行者正发觉时。由心嗔恚不正学故。于止举两位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盖为障。如前所说。能引沉没及散乱故。于舍位疑盖为障。远离决定不能舍故。
株杌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先所串习为方便故。成贪等行心不调顺。无所堪能难可解脱。令诸众生难断此行故名株杌。所以者何。对治道犁难可破坏。约此义故立为株杌。于无量生串习贪等以成其行。坚固难拔犹株杌故。
垢有三种。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毁犯如是尸罗学处。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于聚落或闲静处见已。作如是言。此长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为聚落刺点染不净。说名为垢。以贪嗔痴能现犯戒不净相故。
烧害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长时数受生死烧恼。故名烧害。由于无始生死流转因贪嗔痴数被生死苦烧害故。
箭有三种。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续不绝。于佛法僧苦集灭道常生疑惑。故名为箭。于诸有财三宝四谛。随爱疑门能射伤故。
所有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积畜财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乱故名所有。由多积集所有资具恒与怖等共相应故。
恶行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故名恶行。由贪嗔痴能引杀生等诸不善行故。又即依此贪嗔痴门。广生无量恶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诸有情爱味世间。所有为因行诸恶行贪求财利。行恶行故分别世间。怨相为因行诸恶行。由怀嗔恚不忍他过多行恶故执着世间。邪法为因行诸恶行。由怀愚痴起颠倒见。因祠祀等行诸恶故。是故此贪嗔痴亦名恶行。亦名不善根。
漏有三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此复云何。依外门流注故立欲漏。依内门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是漏义。
匮有三种。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及资生具恒起追求无有厌足。常为贫乏众苦所恼故。故名匮。以贪嗔痴能令身心恒乏短故。
热有三种。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不如正理执着诸相执着随好。由执着相及随好故。烧恼身心。故名为热。不如正理妄执相好烧身心故。
恼有三种。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随彼彼处爱乐耽着。彼若变坏便增愁叹。种种忧苦热恼所触。故名为恼。由于色等诸可乐事深爱着已。彼若变坏是诸有情。便为种种愁叹等苦所恼乱故。
诤有三种。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兴诸战诤种种斗讼。是故贪等说名为诤。
炽然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为非法贪大火所烧。非法贪者。谓随贪着不善业道。又为不平等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者。谓非法非理贪求境界。又为邪法大火所烧。邪法者。谓诸外道恶说法律。以非法贪等能发身心炽然大火。如火炽然故名炽然。
稠林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于诸生死根本行中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种种身流转五趣。令诸有情处生死本行大树稠林难可出离。是故贪等说名稠林。
拘碍有三。谓贪嗔痴。由依止贪嗔痴故。顾恋身财无所觉了乐处愦闹。得少善法便生厌足。由此不能修诸善法故名拘碍。依贪嗔痴顾身财等。拘碍有情不得自在修诸善故。又此顾恋身等。即依五种心拘碍说。何等为五谓顾恋身顾恋诸欲乐相杂住。阙于随顺教诫教授。于诸善品得少为足。拘碍心故名心拘碍。诸如是等烦恼义门差别无量。
邪行者。谓贪嗔二烦恼。迷境界及见起邪行。修道所断见道所断。随其次第。贪嗔二种缘少净相及相违相为境界故。名迷境界虽亦缘。有情起于贪嗔。然依境界门起故。亦名迷境界。慢迷有情及见起邪行。以于下劣等起计己胜等行于有情门邪解转故。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迷所知境起邪行。依增益损减门。如其所应。见取戒禁取迷诸见起邪行。由于诸见过失取为第一及戒禁清净故。疑迷对治起邪行。于诸谛中成二解故。无明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谛皆是十种烦恼因缘。又为依处。是故一切迷此因缘依处起诸邪行。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烦恼力乐着生死。于清净法起悬崖想生大怖畏。又诸外道于灭道谛。妄起种种颠倒分别。是故十惑皆迷灭道起诸邪行。
界云何。谓除嗔余一切通三界系。嗔唯欲界系。缘违损境生故。又贪于欲界与乐喜舍相应。如于欲界于初二静虑亦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与舍相应。贪于欲界与乐相应者。谓在五识身。与喜相应者在意识身。与舍相应者在一切处。于相续末位所以不与忧苦相应者。由此欣行转故。嗔与苦忧舍相应。苦相应者在五识身。忧相应者在第六识。所以不与喜乐相应者。由此戚行转故嗔能逼恼自相续故名戚行。与舍相应者于一切处。如前说。慢于欲界与喜舍相应。于初二静虑与乐喜舍相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舍相应。慢于欲界乐不相应者以五识无故。若尔于初二静虑。云何与乐相应。与意地乐相应故无过。云何于彼有意地乐。由说彼地有喜乐故。如经言。云何为喜。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踊心适心调心安适受受所摄。依于转识者即依意识。于三摩呬多位余识无故。云何为乐。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摄受所依所依怡悦安适受受所摄此经意说。乐受依初二静虑生时。与如是心心法聚相应。由欣踊行还令此聚皆得踊悦。又令所依阿赖耶识。自体安乐怡适。由此乐受作二事故。体虽是一建立二种。若喜若乐。是故说此相应慢与乐喜相应。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邪见于欲界与忧喜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云何邪见于欲界与忧喜相应。谓先造妙行恶行者。见此无果生欣戚故。所以不与苦乐相应者。由一切见皆在意地故。疑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所以欲界非喜相应者。不决定心若未息灭喜不生故。色界中疑疑上静虑者。由喜乐定力所引持故。亦得随转。是故于彼亦与喜乐相应。无明有二种。谓相应不共相应无明。一切烦恼相应故。若于是处随所有受皆得相应。不共无明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上界随所有受皆得相应。喜乐相应不相应理应如疑说。何故诸烦恼皆与舍相应。以一切烦恼堕中庸位方息没故。所以者何。烦恼生起展转相续渐渐微薄。势力将尽堕处中位。于此位中必与舍受相应。
又贪于欲界在六识身。如贪嗔无明亦尔。贪于色界在四识身。彼无鼻舌识故。于无色界唯在意识身。如贪无明亦尔。慢见疑于一切处唯在意识身。由彼于称量等门转故。又贪嗔慢于欲界缘一分事转。如于欲界于色无色界亦尔。慢缘一分事转者。随于一分高举生故。所余烦恼于一切处遍缘一切事转。
众云何。谓二众烦恼。见道所断众。修道所断众。欲界见苦所断具十烦恼。如见苦所断见集灭道所断亦尔。若迷此起邪行即见此所断。问若缘此为境即迷此起邪行耶。答不必尔。缘无漏为境。烦恼唯于有漏事随增故。若是处是彼因缘及所依处。彼迷此起邪行。是见苦所断如见苦所断见集灭道所断亦尔。随其所应色界见四种所断。各有九烦恼除嗔。如色界无色界亦尔。如是见道所断烦恼众。总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所断有六烦恼。谓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及贪嗔慢无明。何等名为修所断。俱生萨迦耶见。谓圣弟子虽见道已生。而依止此故我慢现行。如经言。长老驮索迦当知。我于五取蕴不见我我所。然于五取蕴有我慢我欲我随眠。未永断未遍知未灭未吐。犹如乳母有垢腻衣。虽以卤土等水浣濯极令离垢。若未香熏臭气随转。复以种种香物熏坌臭气方尽。如是佛圣弟子。虽以见道永断分别身见之垢。若未以修道熏习相续。无始串习虚妄执着习气所引不分别事我见随转。复以随道熏习相续彼方永灭。俱生边执见者。谓断见所摄。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贪等烦恼修道所断者。谓除见品所摄。色界修道所断有五除嗔。如色界无色界亦尔。如是修道所断烦恼总有十六。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者。谓知此烦恼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现法过。能生后法过。能生现法后法过。能令有情受此所生身心忧苦。远离者。虽彼暂生而不坚执。由彼因缘事遍智等三种遍智。于彼已生一切烦恼。心不坚执方便远离。得对治者。谓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断故得对治道。为令未生已生烦恼不生永断。修治道故。问何等作意能断耶。答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问若唯总缘诸法无我智能断烦恼者。何故显示无常等行。答非为断烦恼故修习彼行。但为修治无我行故。由依无常行引得苦行。依止苦行引无我行。如经言。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故建立此无我行为无上。无上有三种。谓智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智无上者。谓无我智。得此智已更无所求故。行无上者谓乐。速通行一切。行中最第一故。解脱无上者。谓无。学不动解脱。于一切解脱最为胜故。此三无上如其次第。依止见修无学道说。问从何而得断耶。答不从过去已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即此品粗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
复次烦恼增上所生业云何。谓若思业若思已业。总名业相。又业有五种。谓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取受业者。谓眼等能见色等。作用业者。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如是等。加行业者。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转变业者。谓金师等造庄严具等。证得业者。谓圣道等证涅槃等。今此义中意多分别加行业。颇亦兼有证得作用二业。思业云何。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思已业云何。谓身业语业意业又。此身语意三业或善或不善。不善者即十不善业道。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善者即十善业道。谓离杀生乃至离杂秽语无贪无嗔正见。今于此中唯以业道显身等业者。为随顺经就胜而说。彼方便等亦身等业所摄故。前三中四后三业道。随其次第是身语意业相。又杀生等应以五门分别其相。谓事故意乐故方便故烦恼故究竟故杀生。等事者。谓有情数非有情数。如其所应依此处所起杀生等。意乐者。谓于此事起此想意乐。及起当作此业道意乐。方便者。谓此作用或自或他发身语意。烦恼者。谓贪嗔痴。如其所应或总或别。究竟者。由彼彼方便如是如是业道圆满。或于尔时或于后时。于此义中杀生事者。谓有情数。意乐者。谓此想及必害意方便者。谓为害故如刀杖等。烦恼者。谓贪等。究竟者。谓彼众生由方便故。或无间死或后时死。不与取等事及究竟当广分别。余如理应思。不与取事者。谓他所摄若有情数非有情数。究竟者。谓取为己有。欲邪行事者。谓非所行女。或虽所行非分非处非时非量。及不应理一切男及不男究竟者。谓两两交会虚。诳语事者谓。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觉不知意乐者谓。别异想欲别异说究竟者。谓时众及对言者领解。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若和合若不和合。意乐者。谓即于彼起乖离及不和合意。究竟者。谓所破领解。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为损害。究竟者。谓发粗恶言。绮语事者。谓能引摄不饶益义。究竟者。谓正发此言。贪欲事者。谓他所摄资财。意乐者。谓起此想及爱乐。方便者。谓思量筹度欲为己有。究竟者。决定执为己有。嗔恚事者。谓诸有情能为损害。究竟者谓决定加害等。邪见事者。谓实有义。意乐者。谓于实有起非有想。及彼欲乐。究竟者。谓决定诽谤。如经言故思造业。云何名为故思造业。略有五种。谓他所教敕故思造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他所教敕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敕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劝请因他引导。执为利益发起故思行不善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不了德失无所执着。随欲所作发起故思行不善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为贪嗔等诸不善根缠蔽其心。猛利执着发起故思行不善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依不平等因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于此五中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此二种若作若增长非不受异熟。所以者何。前三故思作业虽作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后二故思作业若作若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于阿赖耶识中长养异熟种子故。如经言。决定受业者云何决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分位决定者。谓现法受等分位决定业。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又十不善业。道异熟果者于三恶趣。中随下中上品受傍。生饿鬼那落迦异熟。等流果者。各随其相于人趣中感得自身众具衰损。谓从恶趣没后生人中。由杀盗等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衰损。所谓寿命短促常贫穷等如其所应。增上果者。各随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损。谓杀生等各随其相。感稼穑等外事衰损所谓外具乏少光泽。是杀生增上果如是等。如经言。于一切十不善业道修习。多修习故生于那落迦傍生饿鬼。是彼异熟果若得来此人同分中。由杀生故今得短寿。不与取故乏少财物。欲邪行故妻不贞良。由虚诳语故多被诽谤。离间语故亲友乖离。粗恶语故恒闻不如意声。由绮语故言不威肃。由贪欲故贪转猛盛。由嗔恚故嗔转猛盛。由邪见故痴转猛盛。诸邪见者痴增上故。是彼等流果。由极修习杀生业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泽。不与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诸尘坌。妄语故多诸臭秽。离间语故高下险阻。粗恶语故其地碱卤硗确秽恶。绮语故时候乖变。贪欲故果实鲜少。嗔恚故果味辛苦。邪见故果味辛苦。或全无果。是彼增上果。又十善业道异熟果者。谓于人天趣中受人天异熟。等流果者。谓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兴盛。增上果者。谓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外事兴盛。如不善业道建立异熟果等三种差别。如是有漏善业道。于人天中三果差别。如其所应亦当建立。又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二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复次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一身。谓由一业力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多身。谓由一业力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一身。谓由多业刹那数数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多身。谓多刹那业更相资待。展转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问若一有情成就多业。云何次第受异熟果耶。答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所数习者。或最初所行者。彼异熟先熟。如经言有三种业。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者。谓欲界系善业。非福业者。谓不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界系善业。问何故色无色系善业名不动耶。答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名为不动。又定地摄故说为不动。问如经中说。无明缘行。若福非福及与不动。云何福及不动行缘无明生耶。答有二种愚。一异熟愚。二真实义愚。由异熟愚故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发福及不动行。由异熟愚发非福行者。由彼一向是染污性。无明合时必不容受信解异熟行相正见故。由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者。真实义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未见谛者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非已见谛者能发此业。无真实义愚故。是故彼业说因此生。复次杀生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嗔究竟。如杀生粗恶语嗔恚业道亦尔。杀生贪为方便者。为皮肉等故。嗔为方便者。为除怨等故。痴为方便者。为祠祀等故。由嗔究竟者。离无慈悲必不杀害他有情故。粗恶语等如理应知。不与取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贪究竟。如不与取欲邪行贪欲亦尔问贪欲等云何用贪等为方便。答前说贪欲业道于他资财决定执为己有为性。若即于此资财先起余贪。加行追求欲为己有。即立此为贪方便。若先起嗔余勿有。此是嗔方便。若先起痴。谓于他物取为己有无有过失。是痴方便。如是所余如理应知。虚诳语业道贪嗔痴为方便。于三种中随由一究竟。如妄语离间语绮语亦尔。邪见业道贪嗔痴为方便。由痴究竟。
复次如经言有共业。有不共业。有强力业有劣力业。云何共业。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云何不共业。若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或复有业。令诸有情展转增上。由此业力说诸有情更互相望为增上缘。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业。由此势力诸有情类展转互为诸心心法变异生因。是故经言。如是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云何强力业。谓对治力强补特伽罗故。思所造诸不善业。由对治力所摄伏故。令当受那落迦业转成现法受。应现法受业转令不受。所以此业名强力者。由能对治业力强故。此能治业望所治业其力强胜。令彼所感诸苦异熟转变灭故。又故思所造一切善业望不善业。对治力强皆名强力。依此业故薄伽梵说。我圣弟子能以无量广大之业善熏其心。诸所造作有量之业。此业不能牵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堕在彼数。又对治力劣补特伽罗。故思所造诸不善业望诸善业皆名强力。又故思造业异熟决定。不断不知名强力业。此中意说。一切善不善业无有差别。但异熟决定。诸圣道力所不断者。皆名强力业。又欲界系诸不善业性皆是强。众多烦恼随烦恼等为助伴故。又先所串习名强力业。以数熏习于相续故又依强位名强力业。由处盛年所造诸业猛利执着净信所发故。又不可治者。所造诸业。名强力业。由无涅槃法者所有诸业。非对治力所能伏故。又由田故发强力业。谓害母等业。又由心加行故发强力业。谓于无上菩提发强大愿等。此所生业其力猛盛名强力业。复次由九种因发强力业。谓田故事故自体故所依故作意故意乐故助伴故多修习故与多众生共所行故。由此九因发强力业田者。谓具大功德堪为福田。事者。谓所施物多而精妙。自体者。谓戒胜于施修胜于戒如是等。所依者。谓已离欲者作诸福业。作意者。谓猛利净信俱行作意意乐者。谓希求涅槃所有意乐助伴者。谓更广修习余福业事共相摄受。多修习者。谓数数修习或数数寻思。与多众生共所行者。谓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与此相违是劣力业。
如世尊说。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异熟。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顺所受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顺所受异熟。若有是事便应修习清净梵行。又亦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如是经言有何密意。此中佛意为欲遮止如是邪说。谓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乐俱行异熟。苦俱行业还能感得苦俱行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不苦不乐俱行异熟。故作是说。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异熟。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何故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以诸烦恼极猛利者要由智慧自励自策。与忧苦俱护持禁戒。若于当来受彼异熟时。还与忧苦俱者护持禁戒应无义利。又于他妻等与喜乐俱毁犯禁戒。若于当来受彼异熟时。还与喜乐俱者精勤远离即为唐捐。是故说言。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何故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即由如是修习梵行招苦异熟故。是故世尊为遮如是外道邪说。乐俱行业还受乐异熟。苦俱行业还受苦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还受不苦不乐异熟。异熟因异熟果决定相似故说是经。又为开许如是正说。谓乐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苦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不苦不乐受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乐俱行业有二种。谓善不善。随其所应顺当来世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还能感得乐等异熟。如是苦俱行业。不苦不乐俱行业。各有二种。随顺乐等感乐等异熟。随其所应。如是名为此经密意。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八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
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仪业复有三种。谓别解脱律仪所摄。静虑律仪所摄。无漏律仪所摄。别解脱律仪所摄业者。即是七众所受律仪。谓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式叉摩那律仪。沙弥律仪。沙弥尼律仪。邬波索迦律仪。邬波斯迦律仪。及近住律仪。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出家律仪。依能修行远离恶行远离欲行。由比丘等出家五众。乃能尽寿远离杀生等恶行。及能远离非梵行故。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邬波索迦律仪邬波斯迦律仪。依能尽寿远离恶行不远离欲行。由彼二众建立尽寿离欲邪行。非离非梵行故。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近住律仪。依止不能远离恶行。及不远离欲行。是故为彼但制日夜近住律仪。为令渐渐俱修学故。问若唯修学邬波索迦一分学处。为说成就邬波索迦律仪。为说不成就耶。答应说成就而名犯戒。问扇搋半择迦等为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不耶。答不遮彼受邬波索迦律仪。然遮彼邬波索迦性。不堪亲近承事比丘比丘尼等二出家众故。如扇搋半择迦。不堪亲近承事比丘比丘尼等二出家众故。遮彼邬波索迦性。二形亦尔。男女烦恼恒俱现行。不堪亲近承事二众故不别说。又半择迦有五种。谓生便半择迦。嫉妒半择迦。半月半择迦。灌洒半择迦。除去半择迦。
静虑律仪所摄业者。谓能损伏发起犯戒烦恼种子。离欲界欲者所有远离。离初二三静虑欲者所有远离。是名静虑律仪所摄身语业。性发起犯戒烦恼者。谓贪嗔等欲界所系烦恼随烦恼。能损伏彼种子者。谓由伏对治力损彼种子。离欲界欲者。谓由伏对治力。或少分离欲或全分离欲。所有远离者。谓从彼犯戒所得远离性。离初二三静虑欲者。谓由远分对治力。令彼发起犯戒烦恼所有种子转更衰损。所以不说离第四静虑欲者。由无色界粗色无故。略不建立色戒律仪。
无漏律仪所摄业者。谓已见谛者由无漏作意力所得无漏远离戒性。
不律仪业者。谓诸不律仪者。或由生彼种姓中故。或由受持彼事业故。所期现行彼业决定。何等名为不律仪者。所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屠羊者。为欲活命屠养买卖。如是养鸡猪等随其所应。缚象者恒处山林调执野象。立坛咒龙者。习咒龙蛇戏乐自活。谗构者。以离间语毁坏他亲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种姓中或由受持彼事业者。谓即生彼家若生余家。如其次第。所期现行彼业决定者。谓身语方便为先决定要期现行。彼业是名不律仪业。
非律仪非不律仪业者。谓住非律仪非不律仪者所有善不善业。若布施爱语等业。若殴击等业。律仪不律仪所不摄故。名非律仪非不律仪。
又业差别有三种。谓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乐受业者。谓从欲界乃至第三静虑所有善业。顺苦受业者。谓不善业。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第四静虑已上所有善业等。
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法受业者。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起亦尔。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所以名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作即于此生熟故。顺生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无间生者即次此生。谓五无间业等能得生异熟问若造一无间者。于无间生中可受其异熟若造多无间业者。于无间生中云何得受其异熟。答于一生中顿受一切所得异熟无有过失。所以者何。若造众多无间业者。所感身形最极柔软。所感苦具众多猛利。由此顿受种种大苦。复有所余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若作是说即为善顺诃怨心经。如彼经言。由无间业于那落迦中数数死生受大苦异熟。复次有四种诸业差别。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者。谓不善业。由染污故。不可爱异熟故。白白异熟业者。谓三界善业。不染污故。可爱异熟故。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欲界系杂业。善不善杂故。云何一业亦善不善。此中不约生刹那相说一种业亦善不善。然约意乐及方便总说一业。是此经意约此二种。若黑若白互不相似。建立一种黑白业故。或有业意乐故黑。方便故白。或有业方便故黑。意乐故白。意乐故黑。方便故白者。犹如有一。为欲诳他先现其相。令信己故行于惠施。乃至出家方便故黑。意乐故白者。犹如有一。欲令子及门徒远危处安。由怜愍心现发种种身语粗恶。遂于此时发生杂染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于方便无间道中诸无漏业。以方便无间道是彼诸业断对治故。非黑者离烦恼垢故。白者一向清净故。无异熟者生死相违故。能尽诸业者。由无漏业力永拔黑等三有漏业与异熟习气故。
复次总约一切无漏业无有差别所有障碍随顺体性。如其次第建立曲秽浊等诸染污业。净牟尼等诸清净业。曲业者。若身语意业能障正直八圣道支令不生长。秽业者。若身等业能污相续。依此发生如是障业。浊业者。若身等业依止外道颠倒见生。一切如来清净圣教之所对治不信。混浊之所摄故。复有差别堕在断常。边违处中行义名曲。损减见所摄增恶清净所立法义名秽。萨迦耶见所摄。障真无我见义名浊。净业者。与如是等诸杂染业相违类解。三净业者。谓善净尸罗。正直见所摄。身语意业远离毁犯戒见垢故。三牟尼业者。谓学无学所有无漏身语意业。唯诸牟尼有此业故。又有施等诸清净业。施业云何。谓因缘故等起故处所故自体故。分别施业因缘者。谓无贪无嗔无痴善根。等起者。谓彼俱行思。处所者。谓所施物。自体者。谓正行施时身语意业。云何施圆满。谓数数施故无偏党施故。随其所欲圆满施故。施得圆满。依此义故经作是说。为大施主者。此显数数施义。由彼串习成性数数能施故。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者。此显无偏党施义。无有差别一切施故。若食若饮等者。此显随其所欲圆满施义如所意愿一切资财皆施与故复次无所依施故。广清净施故极欢喜施故。数数施故。田器施故。善分布新旧施故施。得圆满。依此义故经作是说。解脱舍舒手施乐。远离常祠祀舍具足。于正施时乐等分布。如是诸句随其次第。显示无所依施等。无所依施者。谓不回向有及资财而行惠施。田器者。谓贫苦田功德田。舒手者。广行惠施手不潜缩故。常祠祀者。串习祠祀以成性故。舍具足者。慧为先故。于正施时乐等分布者。于来求者以所施物等分布故。云何应知施物圆满。谓所施财物非诳诈得故。所施财物非侵他得故。所施财物非秽离垢故。所施财物清净故。所施财物如法所引故。是名施物圆满。依此义故经作是说发起正勤所得。财物者此显施物非。诳诈得诳诈得者谓不起正勤。而得财物于自住处他所寄物。谋诈得故运手臂力所得财物者。此显施物非侵他得。侵他得者。非自运动手力而得。他所勤。苦种种方便获得财物。侵陵取故离污垢物者。此显施物非秽离垢。由所施物远离污垢染污故。如法财者。此显施物清净。远离刀毒酒等非净施物。故如法所得者。此显施物如法所引。远离伪斗称等邪命财故。
复次如经中说。成就尸罗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见微细罪生大怖畏。于诸学处善能受学。云何成就尸罗。能受能护净尸罗故。谓受持净戒相应无缺。故名成就尸罗。云何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能善护持出离尸罗故。谓为求解脱别别防护所有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由此律仪能速出离生死苦故。云何轨则所行皆悉圆满。具净尸罗难为毁责故。轨则圆满者。诸威仪等。非聪慧人所呵责故。所行圆满者。远离五种诸比丘众所不行处故。何等为五。谓唱令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家。旃荼罗羯耻那家。云何见微细罪生大怖畏。勇猛恭敬所学尸罗故。于遮罪中勇猛恭敬。修学护持犹如性罪。是故名为见微细罪生大怖畏。云何于诸学处善能受学。圆满受学所学尸罗故。谓具足圆满受学学处。是故名为于诸学处善能受学。从是已后依止尸罗。释佛经中护身等义。云何名为防护身语。由彼正解所摄持故。谓如佛所听。往来等事必先觉察方正行故。云何身语具足圆满。终不毁犯所毁犯故。谓不违损清净尸罗。云何身语清净现行。由无悔等渐次修行久至得定为依止故。谓依定力令犯戒垢极远离故。云何身语极善现行。染污寻思所不杂故。谓染污寻思所不能杂。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3-9-22 16:59:28
|
只看該作者
一向净故。云何身语无罪现行。远离邪愿修梵行故。谓不回向有及资财修行梵行。为诸圣贤所称赞故。云何身语无害现行。不轻陵他易共住故。谓不由自高陵蔑于人。难共住等为损害故。云何身语随顺现行。由能随顺涅槃得故。谓能随顺得涅槃得能引圣道故。云何身语随隐显现行。隐善显恶故。谓隐自功德显自过失。云何身语亲善现行。同梵行者摄受尸罗故谓同梵行摄受尸罗应归趣故。云何身语应仪现行。于尊尊位离憍慢故。谓于尊长及等尊长所。摧伏憍慢如应供事故。云何身语敬顺现行。于尊教诲敬顺受故。谓于尊语言敬顺而受。离自见取故。云何身语无热现行。远离苦行热恼下劣欲解故。谓离外道下劣欲解行诸苦行。不自烧然故。云何身语不恼现行。弃舍财业无悔恼故。谓由弃舍财业无有追悔。彼于后时无热恼故。云何身语无悔现行。虽得少分不以为喜。无悔恨故。谓修善品虽获少分不生喜足。离诸悔恨尽其所能而修习故。如世尊说。如是有情皆由自业。业所乖诤。从业所生。依业出离。业能分判一切有情高下胜劣。云何有情皆由自业。由自造业而受异熟故。谓诸有情由其自业故名自业。自者不与他共。受自业异熟故名自业。云何业所乖诤于受自业所得异熟时。善不善业互违诤故。谓诸有情由业乖诤故。名业所乖诤。随善恶业力自所受异熟爱不爱别故。问是诸有情受自作业爱不爱异熟时。初从何生。为无因耶。为因世性自在等耶。答从业所生。云何从业所生。是诸有情远离无因恶因。唯从业所生故。谓诸有情远离无因恶因。唯由业等因缘所生。如是已说依业流转。为明归灭亦依诸业。是故经言。依业出离。云何依业出离。依对治业解业缚故。谓依无漏业能断有漏业故。唯依业而得出离。云何有情高下。谓由业故。于善恶趣得自体差别。云何胜劣。谓诸有情成就功德过失差别。如世尊说。有情业异熟不可思议。如是经意非一切种皆不可思议。云何业异熟不可思议。云何可思议。谓诸善业于人天趣得可爱异熟。是可思议。诸不善业堕三恶趣得不爱异熟。是可思议。由善恶业往善恶趣。感得可爱不可爱异熟。世间智者能思议故。由此能引发正见等功德故。即由此业感诸有情自身异熟等种种差别不可思议。谓内身等异熟有形色等。无量差别难可思议。除一切智不能思议。强思议者发狂等过故。
复次即善不善业处差别。事差别。因差别。异熟差别品类差别等。皆不可思议。由即此业处差别等。无量无边难可思议故处者。谓住如是处造如是业。或于城邑或于村落如是等。事者。谓所依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因者。谓善不善根如其所应。异熟者。谓异熟内身。品类者。谓种种差别无量品类。又有种种外事差别。能感业用不可思议。由何等业感棘刺等锋铓铦利。如是等类。堕在世间。不思议摄。思议世间佛所制故。又末尼珠药草咒术相应业用不可思议。末尼相应业者。谓月爱珠等能出水等业用难思。药相应业者。谓执持此药藏隐形等。咒相应业者。谓诵此咒便不烧等。术相应业者。谓由彼彼术故治热病等。又诸观行者威德业用不可思议。云何彼心威德力故。能动大地升虚空等。又诸菩萨自在业用不可思议。所谓命自在故。心自在故。财自在故。业自在故生自在故。胜解自在故。愿自在故。神通自在故。智自在故。法自在故。诸大菩萨由如是等自在。力故所作业用不可思议。谓诸菩萨。由命自在力持诸寿行。随所欲乐尔所时住。由心自在力随其所乐。于三摩地入出自在。由胜解自在力转大地等为水火等。胜解自在。由愿自在力随其所乐。能引无数自利利他圆满大愿。由神通自在力为欲摄化无量有情。显示种种神通变现。由智自在力于诸法义训释言词。无滞辩说圆满究竟。由法自在力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建立素怛缆等无上教法随其所应。乃至一切有情于一时间能令彼心皆大欢喜。又一切佛所作诸佛应所作事。业用不可思议。云何如来到于究竟无功用处。证得清净一味法界。诸佛世尊之所应作。利益安乐诸有情事。随时如应皆能成立。如是诸佛及佛境界不可思议。
复次如是集谛总有四种行相。所谓因相集相生相缘相。因相云何。谓能引发后有习气因。是名因相。由业烦恼是能引发后有习气因故。集相云何。谓彼彼有情所集习气。于彼彼有情类为等起因。是名集相。由诸有情所集习气。于人天等有情类中。能为相似形貌种类。平等起因故。生相云何。谓各别内身无量品类差别生因。是名生相。是诸有情各别内身。相续决定趣生地等。所有一切品类差别。乃至有顶生因故。缘相云何。谓诸有情别别得舍因。是名缘相。能令有情得未曾得。自体舍已。曾得自体故。如是名为集谛体相。
云何灭谛。谓由相故甚深故世俗故胜义故不圆满故圆满故无庄严故有庄严故有余故无余故最胜故差别故。分别灭谛。
相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如世尊说。眼耳及与鼻舌身及与意。于此处名色究竟灭无余。又说是故汝今当观是处。所谓此处眼究竟灭远离色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由此道理显示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甚深者。谓彼诸行究竟寂灭。如是寂灭望彼诸行。不可说异不异亦异亦不异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若彼诸行究竟寂灭。如是寂灭与彼诸行可说异者。应与诸行不相系属条然异体。若不异者应是染相。由此道理非俱非不俱。何以故。无戏论故。于此义中若生戏论非正思议。非道非如亦非善巧方便思故。如世尊说。此六触处尽离欲灭寂静没等。若谓有异无异亦有异亦无异非有异非无异者。于无戏论便生戏论。乃至有六处可有诸戏论。六处既灭绝诸戏论。即是涅槃。若于如是绝诸戏论寂灭涅槃。不正思议是名戏论。于应异思议乃异思议故。云何应异思议。谓正妙离等种种思议。
世俗者。谓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是故世尊别名说为彼分涅槃。
胜义者。谓以圣慧永拔种子所得灭。
不圆满者。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
圆满者。谓诸无学阿罗汉果摄等所有灭。无庄严者。谓慧解脱阿罗汉所有灭。无三明等最胜功德所庄严故。
有庄严者。谓俱分解脱三明六通阿罗汉等所有灭。有无量种种量胜功德所庄严故。
有余者。谓有余事灭。
无余者。谓无余事灭。
最胜者。谓佛菩萨无住涅槃摄所有灭。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乐事故。
差别者。谓无余永断永出永吐尽离欲灭寂静没等。何故名无余永断。由余句故。谓无余永断是标句。余是释句。是故说言。由余句故。由后别句释此总故。缠及随眠皆悉永断故。名无余永断。何故名永出。永出诸缠故。此依断诸缠说。谓已生者皆远离故。何故名永吐。永吐随眠故。此依断随眠说。谓除根本永不生故。如是诸灭由见修道对治别故。建立二种。尽及离欲故。次问言。何故名尽。见道对治得离系故。烦恼聚中余少分故。亦名为尽。何故名离欲。修道对治得离系故。由彼修道离诸地欲渐次所显。故名离欲。由有如是俱离系故。当来苦灭故。次问言。何故名灭。当来彼果苦不生故。能成未来苦不生法。故名为灭。又于现法忧恼寂静故。次问言。何故名寂静。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何故名没。余所有事永灭没故。宿业烦恼所感诸蕴自然灭尽。故名为没。由如是等别句释前无余永灭总句。何故此灭复名无为。离三相故。生灭住异三有为相究竟相违。故名无为。何故此灭复名难见。超过肉眼天眼境故。唯圣慧眼所行境界。故名难见。何故此灭复名不转。永离诸趣差别转故。离地狱等往来流转恒常安住。故名不转。何故此灭名不卑屈。离三爱故。永离欲色无色三爱。于诸有中无所卑屈。故名不卑屈。何故此灭复名甘露。离蕴魔故。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何故此灭复名无漏。永离一切烦恼魔故。何故此灭复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解脱喜乐所依止故名舍宅。何故此灭复名洲渚。三界隔绝故。于生死大海挺出高原。故譬洲渚。何故此灭复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证得此灭生老病等诸苦灾横永远离故。何故此灭复名归依。无有虚妄意乐方便所依处故。由于彼灭所发意乐及正方便无虚妄性所依处故。所依止义是归依义。何故此灭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由此寂灭能为归趣最胜圣性所依止处。是阿罗汉证得方便所缘境故。何故此灭复名不死。永离生故。诸无生者必不死故。何故此灭名无热恼。永离一切烦恼热故。永离一切求不得苦大热恼故。何故此灭名无炽然。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故。一切愁等炽然永息极清凉故。名无炽然。何故此灭复名安隐。离怖畏住所依处故。无老病死等一切怖畏。圣住所依故名安隐。何故此灭复名清凉。诸利益事所依处故。一切清凉善法所依。故名清凉。何故此灭复名乐事。第一义乐事故。出世间乐所依事故名乐事。何故此灭名趣吉祥。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为证涅槃易修方便所缘境故。何故此灭复名无病。永离一切障碍病故。离烦恼等诸障碍病故名无病。何故此灭复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离诸境界戏论散动故名不动。何故此灭复名涅槃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永离一切色等诸想。究竟寂灭大安乐住所缘境故。名为涅槃。
复次依灭谛辩无生等名义差别。与苦谛相义相违故。苦谛相者于彼彼处有情类中相续而生。为翻彼相。是故问言。何故此灭复名无生。离相续故。苦谛相者续生已后自身众分渐次圆满。为翻彼相。是故问言。何故此灭复名无起。永离此后渐生起故。苦谛相者宿业烦恼势力所造。为翻彼相。是故问言。何故此灭复名无造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所引故。又现在苦是能造作。余有异熟诸业烦恼所依止处。为翻彼相。是故问言。何故此灭复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又苦相者后有异熟相续生起无有间断。为翻彼相。是故问言。何故此灭复名不生。永离未来相续生故。
复次灭谛有四种相。谓灭相静相妙相离相。何故名灭相。烦恼离系故。谓流转因烦恼离系故名灭。何故名静相。苦离系故。行苦所摄。不寂静相取蕴离系故名静。何故名妙相。乐净事故。诸烦恼苦究竟离系。自然乐净以为自体故名妙。何故名离相。常利益事故。不复退还最极安隐。如其次第名常利益安隐利益。最胜善性是灭谛相。
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今于此中依四圣谛以其作用显道体相。
又道有五种。谓资粮道方便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如是五种依道自性及眷属。以显道谛差别。
资粮道者。谓诸异生所有尸罗。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观正知而住。复有所余进习诸善。闻思修所生慧修习此故。得成现观解脱所依器性。谓诸异生所有尸罗。乃至正知而住等。是资粮道体。由彼修习净尸罗等极圆满故。复有所余进习诸善者。谓无悔等由闻思等所生诸慧得成暖等。次第见谛永断诸障。相续堪任性。
方便道者。谓所有资粮皆是方便。或有方便非资粮。谓已积集资粮道者。所有顺决择分善根。谓暖法顶法顺谛忍法世第一法。暖法者。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由净定心依谛增上契经等法。于意言门诸义显现。缘彼所生奢摩他毗钵舍那等。是名暖法顶法者。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明增三摩地钵罗若。及如相应等法。由彼顶法展转增进居上位故。顺谛忍法者。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一分已入随顺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一分已入者。于无所取一向忍解故。一分随顺者。于无能取随顺通达。所依处故。世第一法者。谓各别内证于诸谛中无间心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从此无间必起最初出世道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九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四
云何见道若总说。谓世第一法无间。无所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由无分别奢摩他毗钵舍那等为体相故。
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由此通达所取能取无性真如故。
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云何遣各别有情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我相故。不分别者。是除遣义。云何遣各别法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自相续中不分别色等法相故。云何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由此智于一切处无有差别不分别我及法相故。
复次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无间。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如是十六种。于诸圣谛中法类智忍及法类智。是见道差别相。苦者。谓苦谛。苦法者。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起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今于此中所说义者。谓于方便道中观察依止苦谛所起契经等法。如理作意所摄智增上力故。于自相续苦谛中现证彼真如。出世间慧正见体生。由此慧故永舍一切见苦所断三界所系二十八随眠。是故名为苦法智忍。
苦法智者。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断烦恼解脱而得作证。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断一切见苦所断烦恼。令所依转从此无间。由如是智生证得转依。是名苦法智。
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所以者何。由初二种若忍若智。是后一切学与无学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慧生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苦类智者。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所以者何。由苦类智忍无间无漏智生。于苦类智忍内证印可。故名苦类智。
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所以者何。出世间道有二境界。谓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正智为境。由此诸忍智如实了知故。又于此一切忍智位中。说名安住无相观者。如薄伽梵说第六无相住补特伽罗者。即现住此忍智位中者是也。于此位中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又无相住有六种。谓空无相无愿灭定有顶见道。如是十六心刹那说名见道。所以者何。由如是忍智所摄十六心刹那。于曾所未见四圣谛境。各以四刹那见故。名为见道。又心刹那者。谓于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刹那。非唯于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刹那。何以故。乃至于所知境能知智生所作究竟名一刹那故。如说苦应遍知是一心刹那。如是集应永断等亦尔。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戏论故。
复次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安立故思惟故证受故圆满故。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智以无量种名句文身安立道谛。谓于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思惟者。谓正修习现观方便。以世间智如所安立思惟数习。证受者。谓如是数习已。自内证受最初见道。正出世间无戏论位。圆满者。谓此位后圆满转依乃至证得究竟。彼既证得究竟位已。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如是四相真实道轮数数展转。相依而转无有断绝。如经言远尘离垢于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见道说。诸法忍能远尘。诸法智能离垢。由彼最初于诸谛中妙圣慧眼为自性故。法忍能远尘者。由诸法忍永断一切烦恼尘故。法智能离垢者。由诸法智已断障垢依得生故。又于此忍智两位如其次第。遍智故永断故道得清净。依此而说远尘离垢。又经言。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此亦依见道说。于所化有情圣谛现观无间说故。见法者。谓诸法忍。由彼通达真实法故。得法者。谓诸法智。彼于转依能作证故。极通达法者。谓诸类忍。通达诸圣法。是此二类故。究竟坚法者。谓诸类智。于诸所知已究竟故。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诸忍智出世间道。证得长夜所希圣果。于自所证无希虑故。越度一切疑惑者。于此位中于他所证无有犹豫。谓余亦能证此胜位故。不假他缘者。于所修道中虽无他导引自然善巧故。于大师教余不能引者。于佛圣教已得证净。虽转余生不为邪道所化引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于依所证问记法中。如恶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无有故。
云何修道。谓见道上所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诸佛圣弟子已得谛现观。从此已上为断余结方便数习世间道等。是名修道。
世间道者。谓世间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
杂染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于诸染污静虑定门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随烦恼生长不绝。所以者何。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贪味净定轻安乐故。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依止静虑发起计度先际等见故。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依证胜定起高慢故。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求解脱者由未通达真实道理。于胜品所证常生疑惑。为解脱耶不解脱耶。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
清白者。谓净静虑无色。由性善故说名清白。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净。
建立者。有四种建立。谓支分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分。
支分建立者。谓初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何等为五。一舍二念三正智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问法有无量。何故唯立寻等为支。答对治支故。利益支故。彼二所依自性支故。由此三种支分满足不待余故。初静虑中寻伺二种是对治支。能断欲界欲恚害等寻伺故。喜乐二种是利益支。由寻伺支治所治已得离生喜乐故。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依止定力寻等转故。第二静虑中内等净是对治支。由此能治寻伺故。喜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是对治支。由此三能治喜故。乐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义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清净念清净是对治支。由此二能治乐故。不苦不乐受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彼二所依。自性支诸无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一味性故。
云何等至建立者。谓由七种作意证入初静虑。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此广分别如声闻地后瑜伽处。云何证入初静虑时由七作意。谓由定地作意见欲界中过患等故。了达粗相。初静虑中此相无故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如是作意犹为闻思之所间杂。从此已上超越闻思。一向修相缘粗静相以为境界。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数数思惟如所寻思粗静性相。是名胜解作意。由修习此故。最初断道生彼俱行作意。名远离作意。由此能断上品烦恼故。及能远离彼品粗重故。此观行者复欣乐上断见上断功德。已触少分远离喜乐。为欲除去惛沉睡眠。时时修习净妙作意以悦其心。是名摄乐作意。如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资持故。令欲界系烦恼缠垢不复现行。因此为欲审察烦恼断与未断。复更作意观察彼生随顺净相。是名观察作意。如是行者数数观察进修对治。为令欲界一切烦恼于暂时间得离系故。此对治道相应作意。是初静虑最后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从此无间证得根本最初静虑俱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果作意。又由了相作意发希愿心。为正了知所应断所应得。为断故为得故。由胜解作意为所求义发正方便。由远离作意舍上品惑。由摄乐作意舍中品惑。由观察作意安心于所证远离增上慢。由方便究竟。作意舍下品惑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领彼所修作意修果。如为证入初静虑定修七作意。如是乃至为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应当知又粗相者。谓于一切下地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如是粗相略有二种。一住于重苦。不寂静住故。二命行微少。寿命短促故。静相者。谓于一切上地从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粗相相违故。
品类建立者。于初静虑定具三品熏修。谓软中上。如初静虑余静虑及无色三品熏修亦尔。由软中上品熏修初静虑故。于初静虑中还生三异熟。如初静虑于余静虑中若熏修若生果各三品亦尔。诸静虑中三品熏修生三果者。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如是等广说如前。于无色界中无别处所故。不立生果差别。所以者何于无色界无有安堵宫殿等处故。不建立生果差别。然由三品熏修无色定故。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有劣有胜。彼异熟生时有高有下者。由寿命等有差别故。有劣胜者。染污不染污多分少分有差别故。
名想。建立者谓于四静虑中三摩地差别无量名字不可算数不可思议。何以故。于初静虑所摄定中诸佛世尊及得究竟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所入三摩地。彼三摩地一切声闻及独觉等尚不了其名。岂能知数。况复证入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三摩地其数过百。如是于余大乘经中说。三摩地其数无量。如于初静虑所摄定。于余静虑无色所摄定亦尔。如是所说皆依静虑波罗蜜多。
清净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定。是名清净静虑无色边际定者。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处故。
出世间道者。谓于修道中法智类智品所摄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如是八智相于见道中已广说。及彼相应三摩地等。或未至定所摄。或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所摄。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不明了想恒现行故。由不明了想恒现在前。非极明了现行圣道之所依止。是故一向世间所摄。由此道理彼想羸劣不能猛利。取所缘相故名无相。复云何知非想非非想处无有圣道。由世尊说。乃至有想三摩钵底。方能如实照了。通达灭尽三摩钵底。是出世间。由圣道后所证得故。要于人趣方能引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或于人趣或于色界能现在前。先已生起后重现前故。或于人趣者谓即于此生。或于色界者。谓后生彼。云何圣弟子已得无色定已离色界。欲复生色界耶。不必永离色界。欲方入无色定。是故此中应作四句。若已离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耶。设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者。一切已离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谓依未至定已离色界欲。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二句者。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不求生无色界而起厌背。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舍断结道依胜进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三句者。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依断结道。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第四句者。谓除上尔所相。问无色界中何故灭定不起现前。答生无色界此灭尽定多分不起现前。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若已生无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静解脱异熟住不复发起方便功用求此灭定令现在前。
软道者。谓软软软中软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上上上中上下三品烦恼。中道者。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
上道者。谓上软上中上上三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软上软中软软三品烦恼。
如是软中上品道。复各别分为软等三建立九品。为显修道所断烦恼渐次断故。复何因缘软软品道。能断上上品烦恼。由此烦恼于极猛利毁灭惭愧无羞耻者身中。粗重现行易可觉了易可分别。是故此上品烦恼犹如粗垢。微少对治即能除遣。若下下品烦恼在与上相违者身中。微隐现行难可觉了难可分别。如微隐垢大力对治方能除遣。由此道理当知所余能治所治相翻建立亦尔。
方便道者。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所以者何。由正修如是道时。能渐舍离各别上品等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一分渐得转依。是名修道中方便道。
无间道者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所以者何。由此道无间。能永除遣此品烦恼所生品类粗重令无有余。又转粗重依得无粗重。是名修道中无间道。
解脱道者。谓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所以者何。由此道能证烦恼永断所得转依故。胜进道者。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是名胜进道。所以者何。为断此品后余烦恼所有方便无间解脱道。望此品是胜进故名胜进道。又复弃舍断烦恼方便。或勤方便思惟诸法。或勤方便安住诸法。或进修余三摩钵底诸所有道。名胜进道。又复者为显余义。舍断烦恼诸方便道。但正思惟契经等法。或复于先所思所证法中安住观察。或复进入余胜品定。诸如是等名胜进道。又为引发胜品功德。或复安住诸所有道。名胜进道。所以者何。若为引发神通无量等诸胜品功德。或彼生已现前安住。如是等道名胜进道。如是已广说修道相差别。今乘义势更辩诸道修之差别。
修云何。略说有四种。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习修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倍复增广。除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对治修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种修差别相。随其所应依四正断说。为得故修名为得修。由此修力得所未得诸善法故。习即是修名为习修。由此修力数习已得诸善法故。为除故修名除去修。由此修力除去现行位诸不善法故。修习对治名对治修。对治未来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从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又即此道现在前时能舍自障。是名除去修。由此能灭自所对治粗重障故。又即此道既舍自障。又令彼未来住不生法中。是名对治修。由已得转依于未来世安置彼障令住不生法故。又由具四种对治故。名对治修。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坏对治者。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断对治者。谓方便及无间道。由彼能断诸烦恼故。持对治者。谓解脱道。由彼任持断得故远分对治者。谓此后诸道。由彼令先所断烦恼转远离故。如是四种对治差别。是前对治修差别义。
复次道差别有十一种。谓观察事道。勤功用道。修治定道。现观方便道。亲近现观道。现观道。清净出离道。依根差别道净修三学道。发诸功德道。遍摄诸道道。当知此中由觉分等差别故。建立十一种道如其次第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四种正行四种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三无漏根。观察事道者。谓四念住。由此最初以不净等行观察一切身受心法事故。勤功用道者。谓四正断。由遍观察一切事已为断诸障发勤精进故。修治定道者。谓四神足。如是净除一切障已。复由欲勤心观门修三摩地。令成调顺堪任性故。现观方便道者。谓信等五根。如是修治三摩地已。为欲证得无漏圣道。勤修增上缘暖顶方便故。亲近现观道者。谓信等五力。如是已得增上缘者。为欲无间通达谛理。修习摧伏不信等障。忍第一法近方便故。现观道者。谓七觉支。由此最初各别内证觉真理故。清净出离道者。谓圣八支道。由从此后为令修道所断烦恼永得清净修出离道故。由此道理菩提分法如是次第。依根差别道者。谓四正行。由依近分根本等地差别及利钝根差别故。苦正行者依止未至及无色定。如其次第止观劣故。乐正行者依止根本静虑双道转故。二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净修三学道者。谓四法迹。由此净修增上戒等三学故。无贪无恚能净修治增上戒学。终不于贪欲嗔恚门毁犯所学处故。正念能净修治增上心学。由不忘所缘持心令定故。正定能净修治增上慧学。由心得定能。证如实智故。发诸功德道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由此能成办一切功德故。摄诸道道者。谓三无漏根。由此能摄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摄方便道及见道。已知根摄修道。具知根摄究竟道。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五
复次一切菩提分法无有差别。皆由五门而得建立。谓所缘故自体故助伴故修习故修果故。如初四念住有五门。所余菩提分法亦尔。
四念住所缘境者。谓身受心法。复有四事。谓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何故唯建立此为所缘境。由颠倒觉愚痴凡夫多分计我。依止有根身。受用苦乐等。取了境为相。由贪等染污。由信等清净。是故最初为正观察真实事相。是故建立此四种事为所缘境。
念住自体者。谓慧及念。由佛经中有于身等循观言故。及有念住言故。如其次第。
念住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彼者彼念慧二法。
念住修习者。谓于内身等修循身等观。如于内于外于内外亦尔。内身者。谓于此身中所有内色处。由自身中眼耳鼻舌身根内处所摄故。堕有情数故名内。外身者。谓外所有外色处。由外色声香味触等外处所摄故。非有情数故名外。内外身者。谓内处相应所有外处根所依止。由己身中眼等五处相应根所依住所有色等外处堕有情数故。外处所摄故名内外。又于他身中所有内色处。约处建立约身建立说名内外。云何于身修循身观。谓以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循观于身境循观身相似性故。名于身循身观。由循观察分别影像身门。审谛观察本质身故。内受者。谓因内身所生受。缘眼等处为境界故。依自身生故名内。外受者。谓因外身所生受。缘色等处为境界故。依他身生故名外。内外受者。谓因内外身所生受。缘自身中外处为境故。缘他身中内处为境故名内外。如受心法亦尔。如于身修循身观。如是于受等修循受等观如其所应。
又修习者。谓欲勤策励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习差别故。欲修习者。谓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勤修习者。谓为对治懈怠随烦恼。策修习者。谓为对治沉掉随烦恼。励修习者。谓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心下劣性者。谓于胜品所证功德。由自轻蔑门心生怯弱性。勇猛修习者。谓为对治疏漏疲倦随烦恼。疏漏疲倦者。谓能引蚊虻等处所生逼恼。不息修习者。谓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恼。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余胜进善品。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知而行。先越学处后生悔恼。不放逸修习者。谓为对治舍诸善轭随烦恼。舍善轭者。由放逸过失故。于所造修胜进善品。舍勤方便不能究竟。念住修果者。谓断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是名修果断。四颠倒者。谓四念住随其次第能断净乐常我四种颠倒。修不净观故。了知诸受皆是苦故。通达诸识依缘差别念念变异故。观察染净唯有诸法无作用者故。又此四种如其次第趣入四谛。亦名修果。由身念住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行苦相。粗重所显故。是故修观行时能治此轻安。于身差别生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谛。以乐等诸受是和合爱等所依处故。由心念住趣入灭谛。观离我识当无所有惧我断门生涅槃怖永远离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为断所治法为修能治法故。又此四种如其次第能证得身受心法离系果。由此修习渐能远离身等粗重故。四正断所缘境者。谓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初正断缘已生所治法为境。为断已生恶不善法。乐欲生故。第二正断缘未生所治法为境。第三正断缘未生能治法为境。第四正断缘已生能治法为境。如经所说。应广配释。
正断自体者。谓精进。
正断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正断修习者。如经说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修正勤及所依止。所依止者。谓欲乐欲。为先发精进故。正勤者。谓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顾恋所缘境。纯修习对治。尔时名策励。为欲损减沉没掉举发起正勤。所以者何。若沉没随烦恼生时。为损减彼故。以净妙等作意策练其心。若掉举随烦恼生时。即以内证略摄门制持其心。尔时名为发起正勤。即为显此损减沉掉善巧方便。故次说言策心持心。
正断修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于能对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初二正断尽舍一切所治。如其所应。断舍一切已生未生恶不善法故。第三正断得能对治。能生未生诸善法故。第四正断增能对治。已生善法令增广故。
四神足所缘境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此复云何。由已成满三摩地力。发起种种神变等事。是所缘境。
神足自体者。谓三摩地。
神足助伴者。谓欲勤心观及彼相应心心法等。欲三摩地者。谓由殷重方便证心一境性。殷重方便者。谓由猛利乐欲猛利恭敬方便得三摩地。勤三摩地者。谓由无间方便触心一境性。勤者。谓常精进无时暂间。心三摩地者。谓由先修定力触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于前生数修定力。令彼种子功能增长。由种子力令心任运于三摩地随顺转变。由此速证心一境性。观三摩地者。谓由闻他教法内自简择触心一境性。又欲三摩地者。谓由生欲触心一境性。勤三摩地者。谓由策励发起正勤触心一境性。心三摩地者。谓由持心触心一境性。观三摩地者。谓由策心触心一境性。为显发生神足因性故。引修正断中生欲策励等诸句持心策心。是此次第。心三摩地者。由持心故得定持心。于内寂静略摄速证定故。观三摩地者。由策心故得定。依法观门策练其心速得定故。
神足修习者。谓数修习八种断行。何等为八。谓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如是八种略摄为四。谓加行摄受继属对治。加行者。谓欲精进信。欲为精进依。信为欲因。所以者何。由欲求故。为得此义发勤精进。如是欲求不离信受。有体等故。摄受者。谓安。由此轻安摄益身心故。继属者。谓正念正知。由不忘所缘安心一境故。若有放逸生如实了知故。随其次第。对治者。谓思舍。策心持心二加行力。已生沉掉能远离故。又能引发离随烦恼止等相故。
复次欲勤心观修有二种。谓并因缘聚散远离。修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随顺修。此中显示欲等。能远离聚散及因缘等二种修义。聚因缘者。谓远离毗钵舍那故由懈怠门所生沉没散因缘者。谓远离不净想故。由掉动门所生高举。聚者。谓由惛沉睡眠门于内踧踖。散者。谓由随顺净妙相门于外驰散。不劣随顺修者。谓依观察相观察诸法。不散随顺修者。谓依不净想观察发毛等事。彼二所依随顺修者。谓修光明想。依如是次第。薄伽梵说。我之欲乐无有下劣亦无高举。于内不聚于外不散。有前后想及上下想。开发其心远离缠缚。与光明俱自修其心。当令我心无诸闇蔽。神足修果者。谓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
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方便所摄作此行故。
五根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
五根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五根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五根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即现此身已入顺决择分位故。
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谓五力所缘境等与根相似。然果有差别。所以者何。如说果者。谓能损减不信等障故。胜过于前虽与五根所缘境界自体等相似。然不可屈伏义有差别故。别立力分。
七觉支所缘境者。谓四圣谛如实性。如实性者。即是胜义清净所缘故。
觉支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如是七法是觉支自体。念者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者是自体支。是觉自相故。精进者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势力身调适故。安定舍者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如其次第由安故不染污。由此能除粗重过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于定得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
觉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觉支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随其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所以者何。若缘苦体为恼苦时。于苦境界必求远离故。名依止远离。若缘爱相苦集为苦集时。于此境界必求离欲故。名依止离欲。若缘苦灭为苦灭时。于此境界必求作证故。名依止寂灭。弃舍者。谓趣苦灭行。由此势力弃舍苦故。是故若缘此境时。于此境界必求修习故名回向弃舍。
觉支修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道自体故。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
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正业正命者。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令他于证理者决定信有见戒正命清净性故。所以者何。由正语故随自所证。善能问答论议决择。由此了知有见清净。由正业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由此了知有戒清净。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听许衣钵资具。由此了知有命清净。正精进者。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者。是净随烦恼障支。由此不忘失正止举相等。永不容受沉掉等随烦恼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道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道支修习者。如觉支说。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习正见。乃至广说。如是诸句义如前所说道理应随顺知。
道支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四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苦正行者。谓依未至及无色地。如其次第。奢摩他毗钵舍那微劣故。乐正行者。谓依静虑双道转故。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地。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二地。
四法迹者。谓无贪无嗔正念正定。无贪无嗔能令增上戒学清净。不因贪恚门毁犯学处故。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由于所缘无有忘失持心令定故。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由定心者能如实遍知故。
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如是九行令心安住。是奢摩他。令住者摄外攀缘内离散乱。最初系心故。等住者。最初系缚粗动心已。即于所缘相续系念。微细渐略故。安住者。或时失念于外驰散。寻复敛摄故。近住者。从初已来为令其心于外不散。亲近念住故。调顺者。从先已来于散乱因色等法中。起过患想增上力故。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寂静者。于扰动心散乱恶觉随烦恼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最极寂静者。或时失念散乱觉等率尔现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专注一趣者。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平等摄持者。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此中诸句依正行所缘境说。或依善巧所缘境说。或依净烦恼所缘境说。简择诸法者。尽所有故。最极简择者。如所有故。普遍寻思者。由有分别作意俱行慧建立诸法相故。周审观察者。委具推求故。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沉掉双修二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此中依于止观说四种道。初已得止故宴坐住心。乃至平等摄持。未得观故还复宴坐。依三摩地简择诸法。乃至周审观察。第二与此相违。第三二俱未得双进修习。云何修习。谓听闻法由受持门进修正观。以此为先进修于止。第四已得二种相应俱转。
三根者。谓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欲知根者。谓于方便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此中显示顺决择分所摄方便道。及见道十五刹那所有诸根。是未知欲知根体。言诸根者。谓意根信等五根。由未至等地所依差别故。如其所应有乐喜忧舍根随一。忧根者。谓方便道时顺决择分后。于上解脱希求欲证愁戚所摄。如是十根先未知真。为欲得知修习转故。名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者。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是已知根体。所以者何。即前十根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乃至金刚喻定。于如是有学道中。未有所应知境。曾所不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者。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言诸根者。即前所说九根除忧根。于无学道中说名具知根。具知者。谓阿罗汉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无学身中无有忧根所应学无故。
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当知此中所说义者。谓依止上地现前修习道时。下界下地所有善根。虽不现前亦皆修习。何以故。于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谓转增胜现行自在故。
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何等为十。所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一切粗重。略说有二十四种。谓一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如是二十四种略摄一切粗重。
一切遍行戏论粗重者。谓执眼等诸法习气无始时来依附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即此名为戏论习气。从此习气眼等诸法。及名言执数数生起。领受粗重者。谓有漏诸受习气。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业粗重者。谓有漏业习气。异熟粗重者。谓异熟无堪能性。烦恼障粗重者。谓猛利长时烦恼性。业障粗重者。谓能障道无间等业障性。异熟障粗重者。谓与谛现观相违。地狱等自体得。盖粗重者。谓能障碍善品方便盛贪欲等性。寻思粗重者。谓能障碍欣乐出家欲寻思等性。饮食粗重者。谓极多少食于方便行无堪任性。交会粗重者。谓两两形交身心疲损性。梦粗重者。谓睡眠所发身惛劣性。病粗重者。谓诸界互违所发不安隐性。老粗重者。谓大种衰变所起不随转性。死粗重者。谓临命终时诸根乱性。劳倦粗重者。谓远行等所作支体顿弊性。坚固粗重者。谓无涅槃法者。如其所应。所有戏论粗重等性。粗中细粗重者。谓欲色无色所有粗重。如其次第。烦恼障粗重者。谓声闻独觉菩提所治。定障粗重者。谓九次第定所发功德所治。所知障粗重者。谓一切智性所治如是随其所应。一切粗重永已息故。名究竟道。如说如是行者。心解脱圆满。慧解脱圆满。身粗重永息。由成就念为因故。于最初门善调善护善防善覆极善修治。谓于眼所识色乃至于意所识法亦尔。
系得者。谓于粗重积集。假立系得性。
离系得者。谓于粗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金刚喻定者。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此复略有二种。谓方便道摄无间道摄。方便道摄者。谓从此已去不为一切障所碍而能破一切障。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云何此金刚喻定名无间。谓此相续流非世间行所间缺故。坚固者。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极坚猛故。一味者。无分别性纯一味故。遍满者。缘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为境故。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无间转依者。谓已证得无学道者所有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心转依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道转依者。谓昔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立为转依。粗重转依者。谓阿赖耶识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
尽智者。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所以者何。由有尽故而起此智。名为尽智。或缘尽为境故名尽智。此义意言。于此位中由永断集令无有余。所得智名尽智。或缘因尽为境故名尽智。
无生智者。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所以者何。由有无生故所得智名无生智。或缘无生为境名无生智。此义意言。由有当来一切苦果毕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虽缘余谛为境亦名无生智。或缘苦谛无生为境。故名无生智。
又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说。何以故。无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无学戒蕴。无学正念正定。是无学定蕴。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无学慧蕴。无学正解脱。是无学解脱蕴。无学正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复次道谛有四行相。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何故名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何故名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何故名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何故名出相。趣真常迹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迹。是故名出。问于诸谛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出世行有何差别。答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于所知境界。不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碍有分别。出世间行与此相违。善悟入无障碍无分别。由此道理世出世行互有差别。云何出世行无有分别。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诸行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如无常行于无常义。余行于余义。随其所应亦如是。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一
决择分中法品第二之一
云何法决择。法者。谓十二分圣教。何者十二。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
契经者。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问何故如来不广开演所应说义耶。答如来观察十种胜利略说诸法。谓易可建立。易可宣说。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资粮速得圆满。速能通达诸法实性。于诸佛所得证净信。于法僧所得证净信。触证第一现法乐住。谈论决择悦智者心得预聪明英睿者数。云何名为易可建立。诸说法者以无量门安立开示所应说义。今以略言易建立故。云何名为易可宣说。能以少言词广显大义故。如说能令心住等住。如是广说。易可受持者。令能闻者易受持故。恭敬法故。菩提资粮速得圆满者。了知佛法深慧所证。即于是法深生敬爱。由敬爱门信等资粮速圆满故。速能通达诸法实性者。即由敬法方便力故。令其智慧转复猛利。渐能通达诸法实性。于三宝所得证净信者。由悟圣教妙善建立。于说者等净信生故。触证第一现法乐住者。于诸如来密意深义。猛利加行正思量已。获得增上证欢喜故。谈论决择悦智者心者。善能开发深隐义故。得预聪明英睿者数者。广大美称流布十方故。当知后二种合为一胜利。
应颂者。即诸经中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又不了义经应更颂释。故名应颂。
记别者。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德失生处差别。又了义经说名记别。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讽颂者。谓诸经中以句宣说。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自说者。谓诸经中或时如来悦意自说如伽他曰。若于如是法发勇猛精进静虑谛思惟。尔时名梵志。
缘起者。谓因请而说。随依如是补特伽罗。起如是说故。又有因缘制立学处。亦名缘起。谓依如是因缘。依如是事乃至广说。
譬喻者。谓诸经中有比况说。为令本义得明了故。说诸譬喻。
本事者。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本生者。所谓宣说诸菩萨行本相应事。
方广者。谓菩萨藏相应言说。如名方广。亦名广破。亦名无比。为何义故名为方广。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为何义故名为广破。以能广破一切障故。为何义故名为无比。无有诸法能比类故。此方广等皆是大乘义差别名。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何等名为七种大性。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精进大性。于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诸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七业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
希法者。若于是处宣说声闻诸大菩萨及如来等最极希有甚奇特法。
论议者。若于是处无有颠倒。解释一切深隐法相。以无颠倒一切法相论议经等深隐义故。
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三藏所摄。何等为三。一素怛缆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此复有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此五声闻藏中素怛缆藏摄。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毗奈耶藏并眷属摄。缘起者。宣说有因缘建立诸学处。是正毗奈耶藏摄。譬喻等三。是彼眷属摄。方广希法。此二菩萨藏中素怛缆藏摄。方广者。文义广博正菩萨藏摄。希法差别难思广大威德最胜相应。是故亦是菩萨藏摄。论议一种。声闻菩萨二藏中阿毗达磨藏摄。问何故如来建立三藏。答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断除所化有情于种种法发起疑惑。宣说契经应颂等故。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柰耶藏。二边者。谓欲乐行边。自苦行边。对治受用者。遮彼受用畜积等故。开彼受用百千如法衣服等故。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处处广释诸法差别如实相故。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所以者何。要依此藏所化有情解了三学。由此藏中广开三种所修学故。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柰耶藏。要依此藏二增上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广释别解脱律仪学道圣教为所依止。方能修治净尸罗故。依净尸罗生无悔等。渐次修学心得定故。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磨藏。要依此藏增上慧学方得成立。所以者何。由此藏中能广开示简择诸法巧方便故。复次为欲开示正法义故。建立素怛缆藏。依止此藏文义易了故。为显法义作证安足处故。建立毗柰耶藏。依止此藏能修二种作证学行故。毗柰耶是法义作证安足处。安足处者是所依义。为令智者论议决择受用法乐住故。建立阿毗达磨藏。依止此藏诸有智者。更相问答论议决择受法乐住。由此藏中以无量门开示诸法自相共相等真实法性故。如是三藏具有八万四千法蕴。谓依声闻乘。尊者阿难常所受持。问一一法蕴其量云何。答十百之数是法蕴量。十百者千数义。若尔何故不直说是千数耶。为显建立一一法蕴千数因故。所以者何。初一数增以成十数。十数复增以成百数千等数量。因十百数方得成立。谓十百名千。百千名百千。百百千名俱胝。如是等一切后后数位决定用此十百二数随一为因。是故此中唯总取十百两数。以用建立一一法蕴由此数量总计八万四千法蕴。成八俱胝四十洛叉。问如是三藏所摄法为谁所行境耶。答是闻思。修所生诸心心法所行境界。所行者是所缘义。
复次因此所缘相。依心心法建立有缘等义。如经中说。诸心心法有缘有行有依相应彼于此法为何所缘。谓契经等此显名身句身文身。所摄契经等教法为所缘境。作何等行。谓蕴等相应义。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3-9-22 17:00:58
|
只看該作者
此显依蕴等义所起言教法。彼心心法作此行相。何所依止。谓他表了忆念习气。此显正说法时用他表了为所依止。如说从他言音故。次此后时忆念为所依止。如所闻已随念数习故。复此后时习气为所依止。由后串习习气力强。虽离忆念而似彼显现故。何等相应。谓互为助伴于所缘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为助伴。于契经等所缘境界。以蕴等相应义行平等解了故。
云何于法所缘差别。若略说有四种。谓遍满所缘。治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遍满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所作成就所缘。有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胜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胜解作意者。一向世间作意。无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真实作意。所有止观所缘境。真实作意者。一向出世间。及此后所得作意。事边际所缘者。谓一切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者。谓蕴界处。为显所知诸法体事唯有尔所分量边际。是故建立蕴界处三。如所有性者。谓四圣谛十六行真如。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无愿无相。由如是等义差别门了所知境故。名如所有性。或以谛门了所知境。谓即前所说诸蕴界处。随其所应了知是苦乃至是道。或以行门了所知境。谓一一谛各由四行及一切法无有差别皆真如行。或以诸法邬柁南门了所知境。谓诸行无常乃至涅槃寂静。或以解脱门了所知境。谓空无愿无相如是等所作成就所缘者。谓转依。已得转依者无有颠倒。所缘显现故。如是转依不可思议。前说如所有性中有十六行及三解脱门。如是二种更互相摄。问空摄几行。答二。谓空行无我行。问无愿摄几行。答六。谓无常行苦行因行集行生行缘行。由彼于三界无所愿求故。问无相摄几行。答八。谓灭道八行。由彼不能行诸相故。治行所缘者。略说有五种。谓多贪行者缘不净境。多嗔行者缘修慈境。多痴行者缘众缘性诸缘起境。憍慢行者缘界差别境。寻思行者缘入出息念境。何故多贪行者等缘不净等。修治行所缘境耶。由此能息除增上贪等故。善巧所缘者。略有五种。谓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处非处善巧应云何观。应如缘起善巧观。问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有何差别。答若以诸法流润诸法。令离无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缘起善巧。谓以无明等诸法流润行等诸法。非彼诸法无因而生。亦非自在天等不平等因生。如是观智名缘起善巧。因果相称摄受生起故。是处非处善巧。谓虽唯有法为因。然由摄受相称因。方能生起相称果。如善行感可爱异熟恶行感不可爱异熟。如是比如是观智。名处非处善巧。净惑所缘者。谓下地粗性上地静性。真如及四圣谛。下地粗性上地静性者。依世间道说。由此制伏诸缠故。真如及四圣谛者。依出世道说。略故真如。广故四圣谛。由此永害诸随眠故。
复次因辩观察契经等法。应当解释诸法道理。由依此道理能观彼法故。问若欲于诸法正勤审观察。由几种道理能正观察耶。答由四种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观待道理者。谓诸行生时要待众缘。如芽生时要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诸识生时要待根境作意等缘。如是等。作用道理者。谓异相诸法各别作用。如眼根等为眼识等所依作用。色等境界为眼识等所缘作用。眼等诸识了别色等。金银匠等善修造金银等物。如是比。证成道理者。谓为证成所应成义。宣说诸量不相违语。所应成义者。谓自体差别所摄所应成义。诸量不相违语者。谓现量等不相违立宗等言。法尔道理者。谓无始时来于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尔。如火能烧水能烂。如是等诸法成就法性法尔。如经言。眼虽圆净公上人无有常乃至无我。所以者何。其性法尔。复次于诸法中正勤观察四道理已。云何而起寻思。谓起四种寻思。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体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思者。谓推求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实。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观彼自相皆不成实。事寻思者。谓推求诸法蕴界处相皆不成实。由诸蕴等如名身等。所宣说事皆不成实。是故观彼相不成实。推求者是观察义。自体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自体。唯是假立言说因性。能诠所诠相应者。谓此二互为领解因性。所以者何。善名言者。但闻能诠由忆念门。便于所诠得生领解。或但得所诠由忆念门。便于能诠得生领解。于如是种类共立相应中。眼等自相唯是假立。但于肉团等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若如是观察是名自体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差别。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所以者何。以于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若常无常有上无上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相。唯是假立名言因性。如是观察是名差别假立寻思。
复次于法正勤修寻思已。必于诸法得如实智。云何而起如实智耶。谓起四如实智。一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二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三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四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名不可得智。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事相亦不可得智。自体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实有自性不可得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如实知实有差别不可得智。此四如实智如前所寻思了知。名等如实皆不可得。
复次依法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当知。此地略有五种。谓持任镜明依。持者。谓已积集菩提资粮。于暖等位依诸圣谛所有多闻。如所多闻安立止观所缘境故。说名为持。又已积集菩提资粮者。为求谛现观听受契经等法。故名多闻。任者。谓缘此境如理作意。由此作意。依所多闻无倒思惟。所闻义相任持心故。镜者。谓缘此境有相三摩地。此三摩地即缘多闻。为境与定相俱故名有相。由此三摩地犹带所知事同分影像相故。又此三摩地能审照察所知事质。故譬于镜。明者。谓能取所取无所得智。由此智见道所摄现观转故。云何菩萨依瑜伽地方便修学证无所得。谓诸菩萨已善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已。过第一无数大劫已。闻随顺通达真如。契经等法如理作意。发三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观此影像不异定心。依此影像舍外境想。唯定观察自想影像。尔时菩萨了知诸法唯自心故。内住其心知一切种所取境界皆无所有。所取无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实。故次了知能取非有。次复于内舍离所得二种自性证无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知所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依者。谓转依。舍离一切粗重得清净转依故。当知此中以因果两位释瑜伽地。由持等四种释此地因。最后一种释此地果。
复次云何于诸法中法善巧。云何义善巧。云何文善巧。云何词善巧。云何前际后际密意善巧。如是五问随顺经中所说诸句。如尊者阿难告舍利子。长老当知。若诸比丘成就五法。即能速受多受善受受已不失。于此经中即由五法如其所应成速受等四种句义。云何法善巧。谓多闻故。于法善巧便能速受。由具多闻者多分能速受文句差别故。云何义善巧。谓于阿毗达磨毗奈耶中善知其相故。于义善巧便能多受。若善了知阿毗达磨等相。乃于蕴界处等所说事中。便能摄集众多文故。云何文善巧。谓善知训释文词故。云何词善巧。谓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词。不深执着随顺说故。若于文词俱得善巧。便能妙善领受所说。善知训释文词故。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词。不深执着随顺说故。即能无倒领受文义。云何前际后际密意善巧。谓能善知于前际领受于后际出离故。若于前际后际密意善巧。便能受已而不失坏。依止前际所受法。后能证得出离故。由善了知如来密意。便能证取圣教坚实。云何于诸法中安住于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习闻思。不得名为安住于法。若不得闻思唯勤方便修习修慧。亦不得名安住于法。若俱得二种方便安住。如是乃名安住于法。如经言。大德当知。若诸比丘如是住法。乃可名为住法比丘。于此经中世尊显示。若能具依闻思修住。方名住法。非随住一方便修习得名住法。若唯于法受持读诵为他宣说等。是名闻思所生慧。如说若于是处多究其文。读诵宣说又多寻思。唯修闻思慧不修习。修慧舍离瑜伽等。不可建立为住法。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所生慧。如说若有不得闻思唯修修慧。亦不可立为住法。是故世尊因住法比丘说如是言。若比丘于法究竟。所谓契经应颂乃至广说。已后复说言。不舍瑜伽。如是等应如理知。若有具得闻思修慧依二种住。是名住法不舍瑜伽。如是等者。谓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显示修所生慧。三摩地方便者。谓无间殷重方便。及无颠倒方便。此则显示二种方便。一无间殷重方便所摄。如说不舍瑜伽故。二无颠倒方便所摄。如说不舍作意故。不知足者。谓不生味着修上奢摩他方便。如说不舍内心奢摩他故。此则显示不生味着故。及修上奢摩他方便故。名为不舍。
复次何因缘故。十二分圣教中方广分名菩萨波罗蜜多藏耶。由此分中广说一切波罗蜜多数故。相故次第故释词故修故差别故摄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决择故。问于何处说。答如经中说。大乘者即是菩萨波罗蜜多藏。云何宣说波罗蜜多数相次第。乃至更互决择。数有二种。一计算数。二决定数。计算数者。谓六波罗蜜多。决定数者。谓波罗蜜多数唯有六不增不减。何以故。一切菩萨道略有二种。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如其次第三三摄故。所以者何。增上生有三种。一大资财。二大自体。三大眷属。施波罗蜜多感大资财果。戒波罗蜜多感大自体果。由持净戒生善趣中得尊贵身故忍波罗蜜多感大眷属果。能行忍者一切众生咸所归附故。决定胜道有三种。一伏诸烦恼修习善品方便。二成熟有情方便。三成熟佛法方便。如是三中随阙一种。菩萨决定胜道必不成就。成熟有情方便者。谓静虑波罗蜜多。依此发神通成熟有情故。复次波罗蜜多是无住处涅槃方便故。其数唯六。所以者何。由诸菩萨为翻住涅槃故。于生死中摄增上生。为翻住生死故。即于生死而不染污。是故前三是得增上生方便。后三是不染污方便。随其所应如前应知。不染污方便者。由精进故修习对治。由静虑故伏诸烦恼。由智慧故永害一切烦恼随眠。复次为摄益一切有情故。对治一切烦恼故。波罗蜜多唯有六种。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由布施故引摄资财。方便摄益一切有情。由持戒故不起侵损逼迫恼乱。方便摄益一切有情。如其次第不毁坏他财身心故。由忍辱故堪受侵损逼迫恼乱。方便摄益一切有情。由堪忍他侵损己财等故。由此三种善能摄益一切有情。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而依善品修彼对治。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智慧故永害随眠。由此三种善能对治一切烦恼。相者。谓诸菩萨波罗蜜多相。云何施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舍一切时所有身语意业。如是由种性故愿故意乐故事故自体故。显施波罗蜜多相。种性者。谓菩萨法性。愿者。谓菩提心。意乐者。谓悲导心。事者。谓舍诸所有。自体者。谓身语意业。云何戒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受持一切菩萨戒时所有身语意业。云何忍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堪忍安受诸怨苦时所有身语意业。云何精进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引发一切胜善法时所有身语意业。云何静虑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起一切种身语意业自在用时。所有一切心恒安住。云何慧波罗蜜多相。谓诸菩萨安住。菩萨法性菩提心为依止。以悲导心起一切种身语意业自在用时。所有一切诸法简择复次若所行施依止萨伐若性。能感萨伐若性。摄受萨伐若性。能为一切萨伐若事。是名施波罗蜜多相。如是四句随其次第。由发起故习气故自体故等流故。显波罗蜜多相。发起者。谓依止一切智性。凡所生起一切施行。皆回向萨伐若性故。习气者。谓能感一切智性。即所行施熏修相续。于当来世能感萨伐若性故。自体者。谓摄受一切智性。即所行施究竟圆满。尔时能办佛法身故。等流者。谓能为一切一切智事。从此后时由受用变化身等流门。发起一切萨伐若事故。如施波罗蜜多相乃至慧波罗蜜多相。皆应如是说。
次第者。谓前前波罗蜜多能为后后所依止故。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由施波罗蜜多串习舍施内外事故。不顾身命弃大宝藏受持禁戒由护戒故。他所毁骂终不反报。由如是等遂能堪忍。以能堪忍寒热等苦。虽遭此缘加行不息发勤精进。精进方便证究竟果成满静虑。静虑满已。由净定心如实知故。证得出世究竟大慧。复次前前波罗蜜多后后所持故。谓戒能持施。乃至慧能持静虑。由具尸罗施得清净。何以故。由行布施摄益有情。由具尸罗不为恼害。是故菩萨于受施者。以离恼害善能施与清净乐具故。由净戒力施得清净。如是由忍力故戒得清净。何以故。由能忍受他不饶益。终不毁犯所学处故。由精进故忍得清净。何以故。由勇猛力故久处生死不以为难。能受众生违逆等苦。由静虑故精进清净。何以故。由喜乐俱能勤修习一切善法无休息故。由具慧故静虑清净。何以故。若由无量门数数观诸法。能证内寂静。增长三摩地。又伽他说。无有静虑而不因慧。复次由粗细故。波罗蜜多前后次第。所以者何。于诸行中施行最粗故先建立。于忍等行戒复为粗故次建立。乃至于慧静虑为粗。一切行中慧为最细故最后立。
释词者。谓诸菩萨所行布施。所以名施波罗蜜多者。谓由大施故离过故离垢故。名施波罗蜜多。大施者。尽舍一切内外事故。长时施故。离过者。远离不平等追求等过故。离垢者。永断一切所治悭故。如无尽慧经施无尽中说云何离垢。永断所治并习气故。如是三句显波罗蜜多三种最胜。何等为三。一自体最胜并积习。二方便最胜。三果最胜。积习者。谓长时施故。如施波罗蜜多有三种。乃至慧波罗蜜多亦尔。戒等离过者。谓远离我增益等随其所应。如无尽慧经广说。复次由与十二种最胜相应故。名波罗蜜多。何等名为十二最胜。一广大最胜。不求一切世间乐故。又最上故。二长时最胜。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所积习故。三所为最胜。为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故。四无尽最胜。由回向大菩提究竟无尽故。五无间最胜。由得自他平等胜解令诸有情于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六无难最胜。唯由随喜他所行施等令波罗蜜多速圆满故。七大自在最胜。由得虚空藏等诸三摩地令布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八摄受最胜。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九发起最胜。谓解行地中上品忍位所行施等波罗蜜多。十证得最胜。谓初地中所得施等波罗蜜多。十一等流最胜。谓余八地中所行施等波罗蜜多。十二圆满最胜。谓第十地及如来地所有施等波罗蜜多。如其次第菩萨圆满故。佛圆满故。复次最胜所作故。最胜所至故。名波罗蜜多。一切佛菩萨所为所到故。复次到所知彼岸故。名波罗蜜多。安住佛性故。复次济度自他最极灾横故。名波罗蜜多。能令自他越度生死大苦海故。共词已释。不共今当说。能舍施者当来贫苦。能舍受者现在热恼。故名为施。能令诸根永寂静故。能趣清净诸善趣故。能为清凉所依处故。说名为戒。随其次第。能引守护诸根门故。是往清净善趣因故。能为无悔等渐次乃至涅槃所依故。远离一切忿热灰故。远离不舍怨害心故。显发损者常安隐故。说名为忍。怨害心者。谓起报怨心。不舍者。谓不弃此心。能坏怨心名为损者。显此无畏故名显发。损者常安隐故。损害生长作用相应故名精进。损害作用相应者。谓前二正断。以能损害不善法故。生长作用相应者。谓后二正断。以能生长诸善法故。能持能息能静能调。又能引发故名静虑。能持者。谓于境系心。能息者。谓息诸散乱。能静者。谓令心寂静。能调者。谓制伏诸缠。能引发者。谓能引发自在作用。他所发智故。内证智故。种别智故。得寂静智故。胜德智故。名为慧。他所发智者。谓从他言音所生慧。及如理作意相应慧。内证智者。谓出世间慧。种别智者。谓出世间后所得慧。得寂静智者。谓修道中治烦恼慧。胜德智者。谓能引发胜功德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二
决择分中法品第二之二
云何修。略有五种。谓依止任持修。依止作意修。依止意乐修。依止方便修。依止自在修。
依止任持修复有四种。一依止因修。谓由种性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二依止报修。谓由胜自体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三依止愿修。谓由本愿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四依止简择力修。谓由慧力于波罗蜜多修习正行。
依止作意修亦有四种。一依止胜解作意修。谓于一切波罗蜜多相应经教起增上胜解。二依止爱味作意修。谓于已得波罗蜜多见胜功德起深爱味。三依止随喜作意修。谓于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所行施等深生随喜。四依止喜乐作意修。谓于自他当来胜品波罗蜜多深生愿乐。
依止意乐修复有六种。谓由无厌意乐。广大意乐。欢喜意乐。恩德意乐。无染意乐。善好意乐故。修诸波罗蜜多。此中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厌意乐者。谓诸菩萨于一有情一刹那顷。假使殑伽沙等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又以殑伽沙等身命布施。如是布施经殑伽沙等大劫。如于一有情所。如是乃至于一切有情界如是施时。皆令彼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得成熟。修行如是差别施时。菩萨意乐由不厌足。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厌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展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广大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于施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是诸有情施所摄受虽生欢喜犹不能及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观施所摄一切有情。于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见己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恩德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施福。而不希报恩当来果报。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染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施波罗蜜多时。以所修行广大施聚所得果报。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善好意乐。又诸菩萨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无厌意乐者。谓诸菩萨假使经于殑伽沙等生。是一一生殑伽沙等大劫寿量。于此长时诸资生具常所匮乏。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恒在其中行住坐卧。唯能修习一刹那戒波罗蜜多。或乃至慧波罗蜜多如是展转差别修习。所有戒聚乃至慧聚究竟满足。现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于此戒聚乃至慧聚。修习意乐犹不满足。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习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无厌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展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乃至究竟坐菩提座。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广大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于此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是诸有情由此所摄虽生欢喜。犹不能及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欢喜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观此所摄一切有情。于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见己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恩德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戒福乃至慧福。而不希报恩当来果报。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无染意乐。又诸菩萨修行如是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时。以所修行广大戒聚乃至慧聚所得果报。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意乐是名菩萨于所修行戒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善好意乐。
依止方便修复有三种。谓由无分别智观察三轮皆清净故所以者何。由此方便一切作意所修诸行速成满故。依止自在修亦有三种。谓身自在故。行自在故。说自在故。身自在者。谓诸如来自性受用。二身行自在者。谓诸如来变化身。由此能示现一切有情一切种同法行故。说自在者。谓能宣说六波罗蜜多一切种差别无有滞碍故。差别云何。谓由十八种任持以显六波罗蜜多差别。何等十八。谓身任持。心任持。善法任持。善任持。菩提任持。悲任持。不舍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无生法忍任持。善根方便任持。善根圆证任持。善根无尽任持。无厌倦任持。诸所思事成满任持。御众业任持。证入大地任持。引发佛性任持。建立佛事任持。施等六种各三差别。如其次第三三所摄。施三种者。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三种者。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三种者。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谓被甲精进。方便精进。饶益有情精进。静虑三种者。谓现法乐住静虑。引发神通静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谓缘世俗慧。缘胜义慧。缘有情慧。当知财施能任持身。由饮食等诸资生具摄益受者所依身故。无畏施能任持心。安慰他心离忧怖故。如是余句随义应思。下劣心者。谓诸菩萨厌生死苦同二乘心。由安受苦忍所任持故方舍此心。善根无尽者。谓穷生死际恒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乃至于无余涅槃界亦不弃舍。由饶益有情精进所任持故。御众业者。谓依止内证故。教授教诫所化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其解脱。由饶益有情静虑所任持故。证入大地者。谓先信解甚深教法。资粮圆满速能证入初极喜地。由缘世俗慧所任持故。所余易了故不重释。
又差别者。谓施有七种。一根本施。谓种性位菩萨所有施波罗蜜多。依止种性而行施故。二弘誓施。谓发心位菩萨所有施波罗蜜多。依受大愿而行施故。三摄受施。谓自他利行位菩萨所有施波罗蜜多。四无执受施。谓观真实义位菩萨所有施波罗蜜多。以无施者等分别执受故。五无摄受施。谓威德位菩萨所有施波罗蜜多。虽不摄受外资生具。但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举手麾空随欲皆雨珍宝等物。六随所应施。谓成熟位菩萨所有施波罗蜜多。随所化宜而行施故。七广大施。谓最胜菩提位所有施波罗蜜多。以无上故。如施有七种。乃至慧亦尔。随其所应。
摄云何。谓为摄菩萨地故。于中略说施等波罗蜜多。此摄略有四种。一种性摄。谓施波罗蜜多等种性相应随顺知。二发心摄。谓差别发心所摄故。发心有二种。谓无差别差别。无差别者。谓愿我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差别者。谓愿我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乃至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当知此中由差别发心摄诸波罗蜜多。此是彼因故。三自他利摄。谓由施摄故摄受一切富乐自在。是名自利摄。由此施故引摄财物为饶益他。是名他利摄。如是所余摄相随义应知。四胜义摄。此复多种。谓或依法界说。以真如是施等共相故。或依智资粮说。以能成办一切智器故。或依智摄受说。以能成满一切智故。或依知随转说。以五波罗蜜多随慧波罗蜜多转故。或依智相说。以慧波罗蜜多是正智自体故。如是胜义以真如及正智为体故。能摄施等。由此略说。所余摄义如理应思。
所治者。谓施等六如其次第。以悭吝犯戒忿恚懈怠散乱恶慧为所治。复次乃至一切波罗蜜多所摄善法彼所对治及所知障。皆是波罗蜜多所治。
功德者。谓依五果无量无边称赞胜利。皆名功德。谓能永断自所对治。是诸波罗蜜多离系果。于现法中由此施等摄受自他。是士用果于当来世后后增胜展转生起。是等流果。大菩提是增上果。感大财富往生善趣。无怨无坏多诸喜乐。有情中尊身无损害。广大宗族随其次第。是施等波罗蜜多异熟果。更互决择者略有三种。一方便。二差别。三差别显示。方便者。谓施方便中一切可得。如舍内外一切身财。是施方便。此方便中若舍一切。是施波罗蜜多。即于此中若慈悲心。遮防一切损害逼迫恼乱他性。是戒波罗蜜多。即于此中忍受遮碍损害疲倦。是忍波罗蜜多。即于此中数数发起勇励施心。是精进波罗蜜多。即于此中其心纯善。系心一境不外流散。是静虑波罗蜜多。即于此中善取施行如实因果不取异见。是慧波罗蜜多。如是乃至慧波罗蜜多方便中。随其所应当善建立。由无畏施一切处有施故。
差别者略有四种。一自体差别。二助伴差别。三劝赞差别。四种殖差别。施等波罗蜜多自体差别者。如其次第。以弃舍防护堪耐策勤心住决择为体。助伴差别者。谓施等方便中余波罗蜜多悉皆随转。如前广说。劝赞差别者。谓于施等劝励赞美随喜庆悦。种殖差别者。谓于他相续中建立施等波罗蜜多。此中施波罗蜜多是财施。余五波罗蜜多是无畏施。一切六是法施。皆于他相续中种殖故。差别显示者。谓由一行等差别显示施等波罗蜜多。如有问言。若施波罗蜜多亦戒波罗蜜多耶。设戒波罗蜜多亦施波罗蜜多耶。为答此问应作顺后句。谓所有戒波罗蜜多皆是施波罗蜜多。或有施波罗蜜多非戒波罗蜜多。谓戒波罗蜜多所不摄施波罗蜜多。如是乃至以慧波罗蜜多对施波罗蜜多。皆应作顺后句。余互相望亦如理应思。此中依始业地渐次修者。说后必待前前不待后。是故皆作顺后句。若已串习六种顿修皆互相摄。如菩萨地说。摄善法戒者。谓六波罗蜜多若依纯杂相资助说应作四句。复次诸所有施皆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皆是施耶。为答此问应作三句。或有是施非波罗蜜多。谓所行施不回向大菩提。或有亦施亦波罗蜜多。谓所行施等回向大菩提。或有非施非波罗蜜多。谓除上所说法。如是乃至依慧波罗蜜多。一一皆应作四句如理当思。复次一切行施皆能生施波罗蜜多种类福耶。此应作四句。初句。谓所行施不回向大菩提。第二句。谓于施波罗蜜多劝励赞美随喜庆悦。第三句谓所行施回向大菩提。第四句。谓除上尔所相。如是乃至依慧波罗蜜多。各作四句如理应思。
复次何缘说方广分为广大甚深耶。由一切种智性广大甚深故。谓此所得一切种智性果最广大甚深故。因受果名。是故别说方广分为广大甚深。
复次何缘一分众生。于方广分广大甚深不生胜解。反怀怖畏耶。由远离法性故。未种善根故。恶友所摄故。法性者。谓菩萨种性是彼自体故。由一分众生无菩萨种性故。心性下劣于广大甚深教不能胜解。是故怖畏。又一分众生虽有菩萨种性。而于大菩提未种正愿等诸善根故。于此不能胜解。是故怖畏。又一分众生虽已种善根。而为诽谤大乘众生。恶友所摄故。于此不能胜解。是故怖畏。复次何缘一分众生于方广分广大甚深虽生胜解。而不得出离耶。由深安住自见取故。常坚执着如言义故。深安住自见取者更不进求了义经故。常坚执着如言义者恒坚封执不了义经故。如闻一切法毕竟无自性言故。便拨一切诸法性相皆无所有。如是于余不了义经坚执如言义亦尔。是故虽信大乘而不得出离。以大乘经由种种意说故。依此密意薄伽梵于大法镜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如正理思择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见。何等名为二十八不正见耶。谓相见。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摄受见。转变见。无罪见。出离见。轻毁见。愤发见。颠倒见。出生见。不立宗见。矫乱见。敬事见。坚固愚痴见。根本见。于见无见见。舍方便见。不出离见。障增益见。生非福见。无功果见。受辱见。诽谤见。不可与言见。广大见。增上慢见。相见者。谓闻大乘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言。不善密意但随此言义便生胜解。谓佛所说一切诸法定无自性定无生等。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是名相见。彼执着如是无性等相时。便谤三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愚夫于色等相。周遍计度起增益执。谓此是色乃至此是涅槃。此所执义无实无体。唯有名言之所施设。依他起自性者。谓即此色等唯是虚妄分别自体。又因果性或异不异。圆成实自性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于此三性起诽谤行。即次三见。谓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彼如是诽谤一切种一切法时。为欲成立此邪见故。便复摄受少分道理。又于所有开示离言诸法实性了义契经。广设方便皆悉转变令顺己见。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摄受见。转变见。彼又起如是见。若依此见行善不善。定皆无罪无有过失。一切所行皆归妙善。先所积习一切障垢皆得出离。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无罪见。出离见。彼如是执自见已。便于此见相违安立蕴等诸法。声闻藏中妄生轻毁。又于不信如是邪见声闻人等深生憎嫉。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轻毁见。愤发见。彼又随顺自恶邪见。谓我当建立如实空无相无愿。于非彼相起彼相想。而于彼相颠倒建立。又作是思惟。若能悟入如是法性。或令他入一切皆生无量功德。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颠倒见。出生见。若他于彼所起恶见如理诘责。彼于尔时竟不乐欲。建立自宗。反以讥弄妄理诘责于他。如是二种即次二见。谓不立宗见。矫乱见。彼又起如是增上慢。谓若能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见者名敬事见。诸有善达无倒法性者。为令舍离彼恶见故。虽以种种真实成立道理方便开悟。坚守愚见曾无舍心。谓唯此真余并邪妄。如是见者名坚固愚痴见。如上所说。诸见所有习气粗重。是名根本见。为欲开示如上所说十七种见诸过失门。复说余见。谓即相见名于见无见见。此实坚执无性等相而起。不执一切相想故。即损减施设见。损减分别见。损减真实见。名舍方便见。由彼诽谤一切法性。于勤精进起无用想故。即摄受见转变见。名不出离见。非方便修学不能证果故。即无罪见出离见。名障增益见。所行邪僻无容尽障故。即轻毁见愤发见。名生非福见。由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门。便能引发大衰损故。即颠倒见出生见名无功果见。由所安立非正法性授者受者俱不能证胜进果故。即不立宗见矫乱见。名受辱见。非理兴论无宜得胜故。即敬事见名诽谤见。所不应说强增益故。即坚固愚痴见名不可与言见。邪执空者不应与言。徒设多词终无所益故。即根本见名广大见。由此当来诸恶见类转增广故。即上所说二十七见。皆名增上慢见。并能发起虚妄无实增上慢故。此云何知。由彼经中即次后说。如是诸见十七即十。十即十七。二十七即一。一即二十七故。
复次如方广分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此言依何密意说。谓无自然性故。无自体性故。无住自体故。无如愚夫所取相性故。无自然性者。由无自然性故说无自性。不遮待缘性故说无自性。无自体性者。由此自体曾所经有。即此自体不可复有故。说为无性。无住自体者。体虽现在未至坏相次必当灭。体无住义故说无性。无如愚夫所取相性者。如诸愚夫未见谛者。依止名言戏论熏习门。妄取诸法性相远离。如是所取自性故说无性。
复次于遍计所执自性。相无性故。于依他起自性。生无性故。于圆成实自性。胜义无性故。更依异门显无性义故言。复次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定无自相。自相无故名相无性。相无性故名为无性。依他起自性待众缘故非自然生。无自然生性故名生无性。生无性故名为无性。圆成实自性清净所缘故。于依他起中无遍计所执相所显自体故。胜义为自体故。无性所显故名胜义无性。胜义无性故名为无性。由此道理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一切种性相俱无说为无性。
又彼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此依何密意说。如无自性无生亦尔。如无生无灭亦尔。如无生无灭本来寂静亦尔。如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亦尔。
复次有四种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意趣应随决了。何等为四。谓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众生意乐意趣。平等意趣者。如说我于尔时曾名胜观如来应正等觉。与彼法身无差别故。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若暂得闻无垢月光如来名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不退转。如是等言意在别时故。别义意趣者。如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如是等言不可如文便取义故。众生意乐意趣者。谓于一善根。或时称赞。为令欢喜勇猛修故。或时毁呰。为遮得少善生喜足故。为贪行者称赞佛土富乐庄严。为慢行者称赞诸佛或有增胜。为恒悔恼障修善者。说如是言。于佛菩萨虽行轻毁。然彼众生亦生天趣。为不定种性者。舍离声闻下劣意乐故。记大声闻当得作佛。又说一乘更无第二。复次有四种秘密。由此秘密故。于方广分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何等为四。谓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如是四种于大乘中略摄如来一切所说秘密道理。令入秘密者。谓于声闻乘说色等诸法皆有自性。为令无怖畏渐入圣教故。相秘密者。谓于三自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等。对治秘密者。谓为调伏诸过失者。如来宣说种种密教。如为对治八种障故说最上乘。何等为八。谓轻佛法懈怠少善生喜足贪慢行恶作不定性差别。广说指事随其所应如四意趣说。转变秘密者。谓经所说隐密名言。如说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此中密意者。谓于不散动起坚固胜觉。所以者何。坚有二义。一贞实。二散动。由此散动令心刚逸故亦名坚。深住于颠倒者。谓翻常乐我净四倒为无常等故名颠倒。于此不退故名深住。极烦恼所恼者。谓于长时精勤苦行极为劳倦所逼恼故。得最上菩提者。若具如上所说。三事定速当证无上菩提。复次方广分中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云何可知。谓由五种因故。一刹那刹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出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了知无量无分别相大法光明。四顺清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能摄受转上转胜。圆满成就佛法身因。如是五种依诸菩萨三种称赞功德说。谓奢摩他称赞功德。毗钵舍那称赞功德。此二俱分称赞功德。奢摩他称赞功德复有二种。一刹那刹那胜进轻安无有间缺。遍所依故。刹那刹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胜解谛观一切教法无有差别。同一味故。远离种种蕴界处等诸义相想。得契经等喜乐法乐。毗钵舍那称赞功德亦有二种。一随所择法无有间缺。不忘失故。由忆念门于无量无分别相契经等法。以慧照了二转依前所有色像无分别无加行相恒现在前。第五一种。是此二俱分称赞功德法身者。谓所知障永断转依所摄。此于第十地名圆满。于如来地名成就。为令法身速得圆满成就故。引殖转上转胜等流习气故名摄受。彼因如是五种。即显五修能得五果。何等为五。谓息相修。和合修。无相修。无功用修。转相修。
问声闻藏法菩萨藏法等从法身所流。何故众生以香鬘等供养菩萨藏法。便生广大无边福聚。非声闻藏法耶。答以菩萨藏法是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所依处故。能建大义故。无上无量大功德聚所生处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三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云何得决择。略说有二种。谓建立补特伽罗。建立现观。前为能证。后是所证。补特伽罗虽非实有。由四种缘是故建立。谓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示自他具德失故。言说易者。若于无量色等差别无量差别相想法中。总合建立一假有情。即呼召往来等。种种言说遂不为难。顺世间者。非诸世间。唯依法想而起言说。多分依有情想而起言说。是故圣者为化世间。必应同彼方便建立补特伽罗。离怖畏者。世间有情未会甚深缘起法性。若闻一切有情无我。便生怖畏不受正化。显示自他具德失者。若离假立有情差别。唯说诸法染净相者。是则一切无有差别。不可了知如是身中如此过失若断未断。如是身中如此功德若证未证。是故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建立。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任持差别故。方便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病行差别复有七种。谓贪行嗔行痴行慢行寻思行等分行薄尘行。出离差别有三种。谓声闻乘独觉乘大乘。任持差别有三种。谓未具资粮已具未具资粮已具资粮。方便差别有二种。谓随信行随法行。果差别有二十七。谓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极七返有。家家一间。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住不动阿罗汉。堪达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界差别者。谓欲界异生有学无学。如欲界有三色界无色界亦尔。又有欲色界菩萨。又有欲界独觉。不可思议如来修行差别略有五种。一胜解行菩萨。二增上意乐行菩萨。三有相行菩萨。四无相行菩萨。五无功用行菩萨。如是等补特伽罗无量差别。贪行补特伽罗者。谓有猛利长时贪欲。虽于下劣可爱境界。而能发起上品贪故。起即长时无断绝故。如贪行者乃至寻思行者亦尔。各随自境。猛利长时如理配释。
等分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烦恼。远离猛劣住平等位诸烦恼故。随境界势力烦恼现行故。
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声闻乘补特伽罗者。谓住声闻法性若定不定性是钝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以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尽苦际。当知此中以种性根愿意乐境界行果差别说声闻乘。对独觉菩萨根性。说此为钝。若不尔即与随法行等利根言相违。
独觉乘补特伽罗者。谓住独觉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或先未起顺决择分。或先已起顺决择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前。或如麟角独住。或复独胜部行得尽苦际。若先未起顺决择分亦不得果。如是方成麟角独住。所余当成独胜部行。
大乘补特伽罗者。谓住菩萨法性若定不定性是利根。为求解脱一切有情。发弘大愿修无住处涅槃意乐。以菩萨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成熟众生修净佛土。得受大记。证成无上正等菩提。得受大记者。谓住第八菩萨地。证得无生法忍故。
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软品清信胜解。成就软品顺解脱分。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中品清信胜解。成就中品顺解脱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补特伽罗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发起上品清信胜解。成就上品顺解脱分。即此生时。
又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下品谛察法忍。成就下品顺决择分。未定生时。
已具未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中品谛察法忍。成就中品顺决择分。已定生时。
已具资粮者。谓缘谛增上法为境。于诸谛中成就上品谛察法忍。成就上品顺决择分。即此生时。
如是三种补特伽罗。由成就顺解脱分顺决择分各三品故。约能引生顺决择分。及谛现观如其次第。未定已定即此生时。于谛增上法清信胜相。是顺解脱分。即于此法谛察法忍相。是顺决择分。如其次第信增上故。慧增上故。此中三品顺决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由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从下中品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有可退义。此唯退现行非退习气。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起故。依此下品顺解脱分善根薄伽梵说。若有具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不堕三恶趣。
又有四种顺解脱分。一者依凭顺解脱分。二者胜解顺解脱分。三者爱乐顺解脱分。四者趣证顺解脱分。从善法欲乃至为求解脱所有善根。皆名依凭顺解脱分。于彼相应教法所有胜解俱行善根。是名胜解顺解脱分。缘解脱境作意相续清净喜俱所有善根。是名爱乐顺解脱分。即于此生决定发起顺决择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证顺解脱分。
复有六种顺决择分。谓随顺顺决择分。胜进顺决择分。通达顺决择分。余转顺决择分。一生顺决择分。一座顺决择分。若最初所起缘谛境行下品善根。是名随顺顺决择分。即此善根转成中品。是名胜进顺决择分。望前下品是增胜故。即此善根增至上品。于此生中决定堪能通达谛理。是名通达顺决择分。又即此位中不定种性者。为回向最胜菩提。及诸独觉为求无师自证菩提。转趣余生。是名余转顺决择分。若于此生定能通达。是名一生顺决择分。若于此座定能通达。是名一座顺决择分。
随信行补特伽罗者。谓资粮已具性是钝根。随顺他教修谛现观。
随法行补特伽罗者。谓资粮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随顺谛增上法修谛现观。
信解补特伽罗者。谓随信行已至果位。见至补特伽罗者。谓随法行已至果位。身证补特伽罗者。谓诸有学已具证得八解脱定。即不还果说名身证。由身证得八解脱定。具足住故。八解脱者。谓有色观诸色等。后当广说。
慧解脱补特伽罗者。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唯究竟断慧。所对治烦恼障故。
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者。谓已断诸漏及具证八解脱定。由烦恼障分及定障分俱得解脱故。预流果向补特伽罗者。谓住顺决择分位。及住见道十五心刹那位。此中意说。始从一座顺决择分乃至。未得初果。皆名预流果向。豫流果补特伽罗者。谓住见道第十六心刹那位。即此见道。亦名入正性决定。亦名于法现观。问谁于见道最后心位得初果耶。答若于欲界未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得预流果。谓次第者。虽少分离欲亦名未离欲。彼后入正性决定。至第十六心位得预流果。若倍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得一来果。谓先用世间道已断欲界修道所断六品烦恼。名倍离欲。彼后入正性决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一来果。若已离欲者后入正性决定得不还果。谓先用世俗道已断欲界修道所断九品烦恼。名已离欲。彼后入正性决定。至第十六心位得不还果。问若已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得预流果。何故但言永断三结得预流果耶。答最胜所摄故。由此三种障解脱。得最为殊胜。所以者何。于解脱是不发趣因故。虽已发趣复为邪出离因故。及不正出离因故。由萨迦耶见执五取蕴为我我所深生爱乐故。于大苦聚不生厌背。于胜解脱无发趣心。或有众生。虽已发趣解脱。然由戒禁取及疑。僻执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离及不正出离。又此三结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见因故。迷对治因故所以者何。由萨迦耶见迷所知境。于大苦聚虚妄增益我我所相故。由戒禁取迷能知见。于颠倒见谓为清净出离因故。由疑迷正对治。于三宝所不决定故。
一来果向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五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见道后已断欲界乃至中中品烦恼及住彼断道故。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已永断中软品烦恼断道究竟。建立此故。
不还果向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一来果后已断欲界软上软中品烦恼及住彼断道建立此故。
不还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彼永断欲界软软品烦恼断道究竟。建立此故。问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耶。答最胜所摄故。云何最胜。由此五结能为下趣下界胜因故名最胜。所以者何下趣者。谓地狱畜生饿鬼。下界者。谓欲界。以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为最胜因。令诸有情不越下趣故。以贪欲嗔恚为最胜因。令诸有情下越下界故。
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问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一切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耶。答最胜所摄故。云何最胜。由此五结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名最胜。所以者何。由色无色爱取欲界上色无色界生故。由掉慢无明不舍此上生故。以爱慢疑上静虑者。为彼所恼故。
极七返有补特伽罗者谓即豫流。于人天生往来杂受。极至七返得尽苦际。
家家补特伽罗者。谓即预流。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所以者何。即预流果进至一来果向。或于天上或于人中。决定往来极受二有方般涅槃故。
一间补特伽罗者。谓即一来。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苦际。所以者何。即一来果进至不还果向。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般涅槃故。唯有一隙容此一生故名一间。
中般涅槃补特伽罗者。谓生结已断起结未断。或中有才起。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中有起已。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或思惟已发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此中显示三种中般。由烦恼力往趣生处令生有相续。此烦恼已尽。唯由随眠力令命终后诸蕴续起。此随眠余犹未尽。或中有才起由串习力圣道现前断余随眠。即于此位入般涅槃。或中有起已。为往生有才发思惟。圣道现前断余随眠入般涅槃。或思惟已往生有处。未得生有圣道现前。断余随眠入般涅槃。如是三种望生有处。未发才发已远去位差别建立。随顺七善丈夫趣经。
生般涅槃补特伽罗者。谓二结俱未断才生色界已。即便圣道现前得尽苦际。
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者。谓生彼已不由加行。圣道现前得尽苦际。不由加行者。由宿串习力。无漏圣道任运现前。无功用故。
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者。谓生彼已由加行力。圣道现前得尽苦际。由加行者。与上相违故。
上流补特伽罗者。谓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后入色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得尽苦际。复有乃至往到有顶圣道现前得尽苦际。此中显示二种上流。一极至色究竟。二极至有顶。极至色究竟者。谓多爱味补特伽罗。由多生起软等静虑差别爱味故始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于一切处次第各受一生。乃至最后入色究竟得般涅槃。极至有顶者。谓不杂修第四静虑。唯避净居。如前次第生一切处。乃至有顶方般涅槃。又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胜品修。五上极品修。由此五品杂修第四静虑故。如其次第生五净居。
退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现法乐住者。谓退世间静虑等定。
思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现法乐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
护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现法乐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住。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练根者。谓转下钝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动法不说能练根。性是利根故。
堪达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堪能练根。不动法阿罗汉者。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欲界异生补特伽罗者。谓于欲界若生若长。不得圣法。
欲界有学补特伽罗者。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犹有余结。
欲界无学补特伽罗者。谓于欲界若生若长。已得圣法无有余结。如欲界有三。如是色无色界各有三种随相应知。
欲色界菩萨者。谓与灭离无色界生静虑相应住静虑乐。而生欲界或生色界。问何缘菩萨不生无色界。答若已证得最胜威德菩萨凡所受生。皆欲利益安乐众生。以无色界非成熟众生处故。灭离无色界生静虑者。谓能除遣无色界生所有胜定。住静虑乐者。谓不退静虑。由此菩萨善巧回转故。为欲成熟所化有情。或生欲界或生色界。
欲界独觉者谓无佛出世时生于欲界。自然证得独觉菩提。
不思议如来者。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一切菩萨所行者。谓从示现睹史多天宫。乃至现大神变降伏魔军。诸佛所行者。谓从示现成等正觉。乃至示现大般涅槃。
胜解行菩萨者。谓住胜解行地中。成就菩萨下中上忍。由其安住菩萨种姓。始从初发大菩提愿。乃至未入极欢喜地。未得出世真实内证故。名胜解行菩萨。
增上意乐行菩萨者。谓十地中所有菩萨。由已证得出世内证清净意乐故。有相行菩萨者。谓住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地中所有菩萨。由此六地虽不喜乐而为诸相所间杂故。
无相行菩萨者。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由此菩萨若作功用乃至随其欲乐。能令诸相不现行故。
无功用行菩萨者。谓住不动善慧法云地中所有菩萨。由此菩萨已得纯熟无分别智故。
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品品别断者。谓先顿断欲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如是乃至软软品。顿断三界者。如见道所断。非如世间道界地渐次品品别断。此义以何为证。如指端经说。诸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聚。如是略已。应观一切皆是无常一切皆苦。乃至广说。依如是观但可建立初后二果。由此二果如其次第。永断三界一切见修所断烦恼。无余所显故。不立第二第三两果。由此二果已见谛者。唯断欲界修道所断。有余无余所显故。又依如是顿出离者。如来于分别经中预流果无间即建立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办圣旨。设不能办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胜果。设不办者未能无余离诸欲故。即以愿力生欲界者。彼能速证般涅槃故。
建立现观略有十种。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法现观者。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胜解随信而行。所以者何。由于诸谛增上契经等法中从闻他音增上缘力。已得最后顺解脱分善根所摄上品清信胜解由得如是清信胜解故。说名以法现观现观诸谛。
义现观者。谓即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于诸谛境谛察法忍。此忍居顺决择分位。所以者何。由即于如上所说法中如理作意。增上缘力于苦等谛境。已得最后顺决择分善根所摄上品谛察法忍。此谛察法忍由三种如理作意所显发故。复成三品谓上软上中上上。上软者。谓即此生时软位。上中者。谓顶忍位。上上者。谓世第一法位。
真现观者。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圣道。又于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由出世智增上缘力长养彼种子故。名得此智而不现前。以见道十六心刹那无有间断。不容现起世间心故。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现在前。
后现观者。谓一切修道。由见道后一切世间出世间道皆名后现观故。
宝现观者。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者。法毗奈耶是真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不行现观者。谓已证得无作律仪故。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地狱畜生饿鬼颠坠恶趣。我不复能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已得无作律仪者。谓已证得圣所爱戒所摄律仪。由得此故。此所对治地狱异熟等必不复行。由地狱等永尽不行故。名不行现观。
究竟现观者。如道谛中究竟道说。谓已息一切粗重已。得一切离系得。如是等。
声闻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闻他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独觉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菩萨现观者。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现观中。起修集忍而不作证。为于声闻独觉调伏方便中得善巧故。哀恋众生。不于下乘而出离故。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已说现观。差别今当说。问声闻菩萨现观有何差别。答略说有十一种。谓境界差别。任持差别。通达差别。誓愿差别。出离差别。摄受差别。建立差别。眷属差别。胜生差别。生差别。果差别。
境界差别者。谓缘方广大乘为境故。任持差别者谓满大劫阿僧企耶。福智资粮圆满故。
通达差别者。谓由补特伽罗法无我理增上法。方便所引出世间智。俱通达二无我故。
誓愿差别者。谓能通达一切有情与己平等。犹如自身誓愿摄益故。
出离差别者。谓依十地而出离故。
摄受差别者。谓无住涅槃所摄受故。
建立差别者。谓善修治诸佛净土故。
眷属差别者。谓摄受一切所化众生为眷属故。
胜生差别者。谓如世间腹所孕子继父种族令不断绝。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3-9-22 17:02:44
|
只看該作者
如是菩萨绍隆佛种令不断绝。是佛真子相故。
生差别者。谓于如来大集会中生故。果差别者。复有十种。谓转依差别。功德圆满差别。五相差别。三身差别。涅槃差别。证得和合智用差别。障清净差别。和合作业差别。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五种拔济差别。转依差别者。谓染不染一切种所依粗重永断故。一切无上功德所依永转故。
功德圆满差别者。谓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等无边功德永成满故。
五相差别者。谓清净等五相差别。一清净差别。谓永断一切烦恼并习气故。二圆净差别。谓遍修治佛净土故。三身差别谓法身圆满故。四受用差别。谓一切时处大集会与诸菩萨受用种种大法乐故。五业差别。谓随其所应起种种变化。遍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世界中作诸佛事故。
三身差别者。谓证得圆满自性受用变化身故。
涅槃差别者。谓于无余涅槃界为欲利乐一切有情。一切功德无断绝故。
证得和合智用差别者。谓证得最极清净法界一味故。于彼能依一切种妙智用一一佛功能等一切佛功能故。
障清净差别者。谓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故。
和合作业差别者。谓化导一一有情作用。皆一切佛增上力故。
方便示现成等正觉入般涅槃差别者。谓于十方一切世界。随其所应。乃至后际数数示现成正觉等。令一切所化众生成熟解脱故。
五种拔济差别者。谓拔济灾横等五事。一拔济灾横。谓如来入城邑等时。令盲聋等得眼耳等。二拔济非方便谓令得世间正见远离一切邪恶见故。三拔济恶趣。谓令生见道越诸恶趣故。四拔济萨迦耶。谓令证阿罗汉果永脱三界故。五拔济乘。谓令诸菩萨不乐下乘故。
问如经说。四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所摄耶。答后现观究竟现观所摄。所以者何。如是最胜功德。诸圣弟子等或于修道或究竟道之所发起。是故二现观所摄。彼复云何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显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如来于诸经中。或依声闻乘说。或依大乘说。此诸功德随其所应。略以五门显示其相。谓所依境界行相自体助伴。
无量者。谓四无量。一慈无量。二悲无量。三喜无量。四舍无量。慈云何。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与乐相应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此中显慈无量。以静虑为所依。有情为境界。愿彼与乐相应为行相。定慧为自体。一切功德皆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故。诸心心法为助伴。当知悲等一切功德随其所应亦尔。悲云何。谓于诸有情离苦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所依自体助伴与慈相似故。喜云何。谓于诸有情不离乐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舍云何。谓依止静虑于诸有情利益意乐。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利益意乐者。谓于与乐相应等有情所弃舍爱等。作是思惟。当令彼解脱烦恼。如是意乐名舍行相。利益意乐行相圆满。名住具足。
解脱者。谓八解脱。广说如经。云何有色观诸色解脱。谓依止静虑于内未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乃至为解脱变化障。有色者。谓于内身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故。或见者色想。安立现前故。观诸色者。谓以意解观见好恶等色故。解脱者。谓能解脱一切变化障故。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谓于内已伏见者色想。或现安立见者无色想。观所见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内无色想者。谓于内身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故。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故。谓见者名想现在前行。余如前释。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彼已得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乃至为解脱净不净变化烦恼生起障。此中显示于净不净诸色。依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得展转一味想。所以者何。待诸净色于余色中谓为不净。待不净色于余色中谓为清净。非不相待。何以故。唯见一类时净不净觉无故。又于净中不净性所随入。于不净中净性所随入。何以故。于薄皮所覆共谓为净。中现有发毛等三十六种不净物故。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如是已得随所乐色。解脱自在者能断净不净色变化障及于此中烦恼生起障。何等名于变化烦恼。谓于净色变化加行功用。与不净色变化相违故。
云何无边虚空处解脱。谓于随顺解脱无边虚空处。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无边虚空处解脱。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亦尔。乃至为解脱寂静解脱无滞碍障。如是四种若圣弟子所得能顺无漏。是清净性方名解脱。解脱爱味故。寂静解脱者。谓超色无色于中清净。名无滞碍。味着无色是此障。
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具足住中心心法灭。为解脱想受灭障。此显想受灭解脱。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无境界行相助伴。心心法无故。以心心法灭为自体。又此解脱似真解脱。圆满为性。以圣弟子由出世间道已得转依。诸心心法暂不现起。于此位中极寂静故。染污意不现行故。
此八解脱亦名圣住。诸圣所住故。然诸圣者多依二住。谓第三第八以最胜故。是故经中于此二解脱有身作证具足住言。非余由此二种。如其次第。有色无色解脱障断无余故。证得圆满转依故。说名最胜。
胜处者。谓八胜处。广说如经。前四胜处由二解脱所建立后四胜处由一解脱所建立。从彼所流故。所以者何。谓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若劣若胜。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想。是初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若好若恶。广说乃至得如实想。是第二胜处。此二胜处从有色观诸色解脱所出。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广说乃至得如实想。是第三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广说乃至得如实想。是第四胜处。此二胜处从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所出。是故前四胜处。由二解脱所建立。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乌莫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显青现青光。如是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青乃至青光亦尔。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想。是第五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黄乃至黄光。犹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黄衣。若黄广说乃至得如实想。是第六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赤乃至赤光。犹如般豆时缚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赤衣。若赤广说乃至得如实想。是第七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乌沙斯星色。或如婆罗痆斯极鲜白衣若白白显白现白光。如是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白白显白现白光亦尔。于彼诸色胜知胜见得如实想。是第八胜处。如是四胜处从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所出。此中解脱是意解所缘。胜处是胜伏所缘。少多等境随意自在。或令隐没故或随欲转故少色者。有情数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有情数色。舍林地山等其量大故。好色恶色者。净不净显色所摄。劣色胜色者。若人若天随其次第。于彼诸色胜者自在转故。知者由奢摩他道故。见者由毗钵舍那道故。得如实想者谓于已胜未胜中得无增上慢想故。若青者是总句青显者是俱生青。青现者是和合青。青光者。谓彼二所放鲜净光青。如青黄赤白广说亦尔。于一处说二譬喻者为显俱生和合二显色故。谓若青者总举花衣二青。青显者依花青说。以俱生故。青现者依衣青说。以和合方成故。青光者依二种说。由彼二种俱有鲜净光故。如是二譬喻中若青青显等。总句释句如相应知。如青黄等亦尔。余如解脱中说。何等为余。谓内有色想观外色等。如有色观诸色等随相应释。已说胜处胜所缘境界。
遍处者。谓于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法。是名遍处。遍满者其量广大周普无边。此复十种。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无边空处无边识处皆悉遍满。问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答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若于此中不建立地等。遍处者。即离所依大种亦不能观青等所造色为遍满相。是故为观所依能依皆悉遍满建立地等。余随所应如解脱中说。谓无边空处等。
当知此中依解脱故造修。由胜处故起方便。由遍处故成满。若于彼得成满。即于解脱究竟。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四
决择分中得品第三之二
复次无诤者。谓依止静虑于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所以者何。住无诤者若欲往诣一切有情所应见处。先于自所住处以愿智力观彼有情。为于我身当来烦恼现前行不。如是观已。若知于我所当起爱恚悭嫉等烦恼。即便不往。若不当起乃往其所。以能护他诸烦恼诤令不当起。故名无诤。
愿智者。谓依止静虑于为了所知愿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所以者何。由得愿智者为欲了知所有三世等所应知事。先于彼彼事发正愿心。愿我如实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静虑。从彼起已所愿成满。谓能了知所应知故。
无碍解者。谓四无碍。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训词无碍解。四辩才无碍解。
法无碍解者。谓依止静虑于一切法名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名差别者。谓依无明等于无智无见不现观等差别名中。无碍具足若定若慧乃至广说。名法无碍解。
义无碍解者。谓于诸相及意趣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相者。谓诸法自相共相。意趣者。谓别义等。若于此中通达无碍具足。名义无碍解。
训词无碍解者。谓于诸方言音及训释诸法言词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诸方言音者。谓无量国邑各随自想所起种种言音差别训释诸法。言词者。谓可破坏故名世间。可变坏故名色如是等。若于是中通达无碍。名训词无碍解。
辩才无碍解者。谓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诸法差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如是等。若于此中通达无碍。名辩才无碍解。
神通者。谓六神通。一神境通。二天耳通。三心差别通。四宿住随念通。五死生通。六漏尽通。神境通者。谓依止静虑于种种神变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种种神变威德具足者。谓变一为多等种种神变自在具足。
天耳通者。谓依止静虑于随闻种种音声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种种声者。谓人天等声。
心差别通者。谓依止静虑于入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入他有情心行差别者。谓如实知有贪等心行差别。
宿住随念通者。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随念前际所行者。谓随念过去生名字种族等展转差别事。
死生通者。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观诸有情死生差别者。谓以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当往善趣当往恶趣后际差别。
漏尽通者。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漏尽智者。谓由此智通达一切漏尽方便。及诸漏尽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满故。
相随好者。谓依止静虑于相随好庄严所依示现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并彼所起异熟果。所以者何。谓佛世尊由定慧增上力。为欲化度诸有情故。示现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种随好相庄严色身。然佛世尊非彼自体。以法身所显故。若诸菩萨能如是示现者。当知定慧为其自性。若所余于大集会中生者用彼所起异熟果为自性。
清净者。谓四清净。一依止清净。二境界清净。三心清净。四智清净。如是四种一切相清净。唯佛世尊及已得大神通菩萨摩诃萨所得。依止清净者。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依止取住舍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取住舍具足者。谓随所欲生即便能取。既生彼已随其所欲。寿行分量即能留住。若欲舍诸寿行即便能舍。如其次第三种具足。境界清净者。谓于随所欲境界变化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变化智具足者。谓先无今有色等名化转。先已生色等令成金银等名变。悟一切种境相差别名智。如其次第三种具足。心清净者。谓于如所欲三摩地门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由随所欲刹那刹那能入无量三摩地差别故。智清净者。谓依止静虑于随所欲陀罗尼门任持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陀罗尼门任持具足者。谓于四十二字中随思惟一字。以此为先便能证得一切法差别名言善巧。
力者。谓如来十力。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
处非处智力者。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者。谓于一切种因非因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自业智力者。谓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以于一切种自业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如是余力随其所应当正建立。云何随其所应。
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由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故。如是根上下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根上下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种种胜解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胜解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种种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界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遍趣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遍趣行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宿住随念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宿住随念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死生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死生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漏尽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漏尽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无畏者。谓四无畏。一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法无畏。四出苦道无畏。
正等觉无畏者。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所知境界正等觉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如经言。我是正等觉者。设有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依法立难。或令忆念言。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是事正见无缘。以于此事正见无由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所不能转。
漏尽无畏者。谓依止静虑由自利门。于一切种漏尽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经言。我诸漏永尽。如是等。广说如前。
障法无畏者。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障碍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经言。又我为诸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乃至广说。
出苦道无畏者。谓依止静虑由利他门。于一切种说出离道法自称德号建立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如经言。又我为诸弟子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设有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依法立难。或令忆念言。修此道非正出离。不正尽苦及证苦边。我于是事正见无缘。乃至广说如是四无畏略说有二。谓自利利他。前二是自利。由智断差别故。后二是利他。由远离所治法修习能治法故。以正等觉无畏由内智自利门言。我于一切种所知境界差别边际皆正等觉。于一切世间前自称德号立正无难具足中所有定慧乃至广说。当知余。无畏如应亦尔。一切种漏尽者。谓诸烦恼并习气永尽。一切种障碍法者谓一切杂染所。对治法一切种出离道者。谓从方便道乃至究竟道。
念住者。即诸如来三不共念住谓御大众时于一切种烦恼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广说如前。何等为三念住。所谓大师哀愍一切。欲求义利起大悲心。为诸弟子宣说法要。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此能利益。此能安乐。此能利益安乐。尔时若有诸弟子众恭敬听闻。闻已谛受住奉教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如来于彼不生欢喜心不踊跃。但起大舍住念正知。随诸圣众所应修习教诫教授。是名初不去念住。
又复大师哀愍一切。欲求义利起大悲心。为诸弟子宣说法要。乃至此能利益安乐。尔时若有诸弟子众不恭敬听闻。乃至不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如来于彼不生恚恨。不舍保任心无怅恨。但起大舍。乃至广说。是名第二不共念住。
又复大师哀愍一切。欲求义利起大悲心。为诸弟子宣说法要。乃至此能利益安乐。尔时一分弟子恭敬听闻。乃至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一分弟子不恭敬听闻。乃至不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如来于彼不生欢喜。乃至心不怅恨。如是三念住。显大师御众时随其次第。于一切种爱恚俱烦恼并习气不现行具足中。所有定慧等为体。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谓勿他知我之所有语业意业。现行亦尔。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自然强力折伏摄受。教诫教授方便具足。
无忘失法者。谓于一切种随其所作所说明记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此中显示依化事门。于随所作等念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是无忘失法。
永断习气者。谓一切智者。于非一切智所作不现行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此中显示一切智者于所有能表有余烦恼所知障身语所作不现行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是永断习气。
大悲者。谓于缘无间苦境大悲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此中显示于缘一切三界有情无间一切种苦境大悲住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是名大悲。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彼复云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十八。如经言。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定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知过去世无著无碍。知未来世无著无碍。知现在世无著无碍。建立彼相如经广说。
如来无有误失者。谓阿罗汉比丘虽漏已尽。为乞食故出游城邑。或于一时与恶象恶马恶牛恶狗等共为游止。或于一时践蹑丛刺齐足越坑。或于一时入女人家。不依正理而作语言。或于林野舍弃正道而行邪径。或与盗贼猛恶兽等共为游止。如是等误失事阿罗汉犹有。如来永无。
无卒暴音者。谓阿罗汉或于一时游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叫唤发大暴音。因不染污习气过失聚。露唇齿而现大笑。如是等卒暴音阿罗汉犹有。如来永无。
无忘失念者。谓阿罗汉犹有不染污。久远所作久远所说忘失忆念。如来永无。无不定心者。谓阿罗汉敛心方定。出即不定。如来于一切位无不定。心无种种想者。谓阿罗汉于有余生死起违逆想。于无余涅槃起寂静想。如来于生死涅槃无差别想。由住第一大舍故。无不择舍者。谓阿罗汉不以智慧简择。弃舍有情利益事。如来无此等事故无不择舍。又阿罗汉于所知障净有未得退。谓志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如是六退如来永无。
又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于一时无记身业转。语业意业亦尔。如来三业智为前导故随智而转。故无有无记。智为前导者。智所等起故。随智而转者与智俱行故。
又阿罗汉比丘于三世所知事。不能起心即解故智见有着不能一切悉解。故智见有碍。如来于三世境暂起心时即遍知一切。是故智见无著无碍。十八中前六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无有误失依身清净说。无卒暴音依语业清净说。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此四依意业清净说。志欲无退乃至解脱无退。此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所依谓志欲。果谓解脱。根谓精进等。一切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此三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知去来今无著无碍。此三于不共智住具足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
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云何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谓于蕴等自性差别相。通达一切差别边际智成满故。
云何引发如是等功德。谓依止清净四静虑。若外道若声闻若菩萨等。引发四无量五神通。多分依止边际第四静虑。若声闻若菩萨若如来等引发所余功德。何因引发如是功德。谓依止静虑数数思惟。随所建立法故。此中显示如是等功德引发所依止。能引发补特伽罗。能引发方便。云何能引发方便。谓于随所建立教法。以众多作意定心。起数数思惟行相。如欲引发无量时依止静虑。于慈俱心无恨无怨等教法。以修慧相应作意数数思惟。欲引发神通等时依止静虑。于变一为多等教法。以修慧相应作意数数思惟。如是于一切处数数思惟。如所建立随相应知。
又如是等功德略有二种。一现前发起自所作用。二安住自性。若现前发起自所作用。以出世间后所得世俗智为体。若安住自性。用出世间智为体。又现前发起自所作用者。谓诸圣者随其所应发起断所治障等种种作业。安住自性者。谓最胜寂静无分别智所摄。无缘无量等现法乐住。
复次无量作何业。谓舍所治障哀愍住故。能速圆满福德资粮。成熟有情心无懈倦。舍所治障者。谓如其次第四无量。能舍嗔害不乐爱恚故。哀愍住者。谓四无量。于利益有情事随顺转住。由于一切有情哀愍住故能速圆满福德资粮。成熟有情心无懈倦者。由愍诸有情不顾自身故。
解脱作何业。谓引发变化事。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于寂静解脱无有滞碍。能住第一寂静圣住。由胜解思惟故。此中显初二解脱能引发变化事。由第三解脱。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由四无色解脱。于寂静解脱无有滞碍。由最后解脱。能住第一寂静圣住。由胜解思惟故者。显如是如是胜解义是解脱义。胜处作何业。谓能令前三解脱所缘境界自在而转。由胜伏所缘故。
遍处作何业谓善能成办解脱所缘。遍满流布故。无诤作何业。谓所发语言闻皆信伏。爱护他心最为胜故。如其所应发语言故。
愿智作何业。谓能善记别三世等事。一切世间咸所恭敬。由达一切众所归仰故。
无碍解作何业。谓善说法要悦众生心。能绝一切诸疑网故。
神通作何业。谓以身业语业记心。化导有情令入圣教。善知有情一切心行及过未已。如应教授令永出离。此中显示神境天耳乃至漏尽通。如其次第能起身业化导等用。由天耳通解了一切言音差别能引语业故。相及随好作何业。谓能令暂见谓大丈夫心生净信。
清净作何业。谓由此势力故。取生有随其乐欲。或住一劫或复劫余。或舍寿行。或于诸法自在而转。或于诸定自在而转。或复任持诸佛正法。此中显示由所依清净随其所乐于所依身取住舍自在。即摄三句。谓故取生有等。由境界清净于诸法中得自在转。由心清净于三摩地得自在转。由智清净任持如来无上正法。
力作何业。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器。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降伏诸魔。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此中显初二力能说增上生道。余八力能说决定胜道。如是二种具足显示诸佛所作。所以者何。世尊由处非处智力折伏一切世间无因论者恶因论者。宣说无倒增上生道。诸外道等于增上生或谓无因或谓自性。自在等为因故。名无因恶因论。由自业智力折伏一切世间不作而得论者。无倒宣说善趣正道。诸外道等谓不作业自然得报故。名不作而得论。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悟入一切有情心行。心所修行故名心行。由根上下智力。悟入一切正说法器。以信等根若善成熟能为法器故。由种种胜解智力。悟入一切胜劣意乐。由种种界智力。悟入一切可破随眠诸烦恼性。由遍趣行智力。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法所摄境界。由宿住随念智力。悟入一切资粮前生所集圣道因缘。是名资粮。由死生智力。悟入一切当来功能性。由漏尽智力。悟入一切三界出离。由如是悟入已随其所应宣说解脱出世圣道。此十名力者。善能降伏诸魔故。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故。降伏诸魔者。由此十力能降伏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为最胜故。虽断所知障亦不能为碍故名最胜。记别一切问论者。谓于处非处乃至漏尽一切处。所有问论记别无滞故。
无畏作何业谓处大众中自正建立我为大师。摧伏一切邪难外道。大师者。自利利他众德圆满故摧伏邪难外道者。谓能摧伏于如来所说成等正觉永断诸漏障道法中邪难外道故。
念住作何业。谓能不染污摄御大众。由于恭敬听闻等无爱恚等诸烦恼故。
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教授教诫所化徒众。由无藏护自过虑显彰故。
无忘失法作何业。谓能不舍离一切佛事。所以者何。由此于诸有情现前应利益事。能无放逸不越一刹那故。
永断习气作何业。谓离诸烦恼亦不显现似诸烦恼所作事业。非如阿罗汉比丘犹现误失等事。
大悲作何业。谓日夜六时遍观世间。谁减谁退谁增谁进。如是等种种观察。
不共佛法作何业。谓由身语意业清净以得不退若行若住。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如此诸句依前所说。于不共三业清净具足等相。如应配释。
一切种妙智作何业。谓能绝一切有情一切疑网。令正法眼长时得住。由此有情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绝疑网者于一切处智无碍故。令正法眼得久住者。于彼彼时方为断所化有情疑惑。宣说种种法门差别。诸结集者次第结集。令不灭故。依此法眼未成熟有情令速成熟。已成熟者速令解脱。复次于诸现观位证得后后胜品道时。舍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证得此果所摄道时。即舍此向所摄道。以不复现前故。
又即此时集断作证。由得果时永断此所治种类烦恼品粗重令无余故。证得胜品转依故。
复次于无余涅槃界声闻独觉一切圣道。由顿舍所舍非。诸菩萨是故唯说诸菩萨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顿舍所舍者。是究竟不现行舍义。非诸菩萨所得圣道。有如是舍。为欲利益一切有情皆得涅槃故由此因缘无尽慧经等。说诸菩萨为无尽善根者无尽功德者。
复次何故建立诸无记事。由彼所问不如理故。何故所问不如理耶。远离因果染净所应思处故。此中显示如来于诸外道所问世间常无常等事中建立十四不可记事。由彼所问不如正理能引无义利故。何等问论能引义利。谓依四圣谛所有问论。由此问论因果染净应思处所摄故。
复次何缘菩萨已入菩萨超升离生位而非预流耶。由得不住道一向预流行不成就故。何缘亦非一来耶。故受诸有无量生故。何缘亦非不还耶。安住静虑还生欲界故。
又诸菩萨已得谛。现观于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烦恼障对治道。若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阿罗汉及如来。此诸菩萨虽未永断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
复次诸菩萨于所知境应修善巧。于诸方便应修善巧。于虚妄分别应修善巧。于无分别应修善巧。于时时中应修练根。
所知境者略有六种。一迷乱。二迷乱所依。三不迷乱所依。四迷乱不迷乱。五不迷乱。六不迷乱等流迷乱者。谓能取所取执。迷乱所依者。谓圣智所行唯有行相。虚妄分别为体。由有此故一切愚夫迷乱执转不迷乱所依者。谓真如是无分别智所依处故。迷乱不迷乱者。谓随顺出世智所有闻慧等诸善法分别所知境故随顺无分别智故。不迷乱者。谓无分别智。不迷乱等流者。谓圣道后所得善法。方便善巧者略有四种。一成熟有情善巧。二圆满佛法善巧。三速证神通善巧。四道无断善巧。成熟有情善巧者。谓四摄事。由摄受彼令处善法故。圆满佛法善巧者。谓慧波罗蜜多。如经言。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圆满施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种妙智性。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故。速证神通善巧者。谓日夜六时发露诸恶。随喜功德。劝请诸佛。回向善根等。广说如圣者弥勒所问经道无断善巧者。谓无住处涅槃。由此数数究竟无断。周遍十方一切世界。随所应化。示现一切佛菩萨行。
虚妄分别者略有十种。谓根本分别。相分别。相显现分别。相变异分别。相显现变异分别。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乱分别。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种子故。相分别者。谓身所居处所受用识。是所取相故。彼复如其次第以诸色根器世界色等境界为相。相显现分别者。谓六识身及意。如前所说。所取相而显现故。相变异分别者。谓如前所说。身等相变异生起。相显现变异分别者。谓如前所说。眼识等相显现。于苦乐等位差别生起。他引分别者。谓教法所摄名句文身相。此复二种。一恶说法律为体。二善说法律为体。由此增上力如其次第引二作意所摄。谓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者。谓不如理分别所起六十二见所摄。所有分别散乱分别者。谓如理分别所起无性等执为相所有分别。
此复十种。谓无性分别。有性分别。增益分别。损减分别。一性分别。异性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随名义分别。随义名分别。如是十种分别依般若波罗蜜多初分宣说。如经言。舍利子。是菩萨实有菩萨正不随观菩萨。正不随观菩萨名正不随观般若波罗蜜多。正不随观菩提。正不随观行。正不随观不行。所以者何。名自性空非空性。色自性空非空性。乃至识自性空非空性。何以故。此色空性非即色亦不离色。别有空性。色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乃至识亦尔。何以故。此唯有名。所谓此是菩萨名。此是菩萨。此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是菩提。此是色乃至此是识。由彼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正不随观生。乃至正不随观净。何以故。于所计度彼彼诸法假立客名。由随客名而起言说。随如是如是言说。起如是如是执着。菩萨于如是一切名正不随观。正不随观故不生执着。于此经中为对治无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是菩萨实有菩萨。如是等由实有言。是有性义故。为对治有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正不随观菩萨乃至正不随观不行。由遣补特伽罗及法二性故。为对治增益分别故。说如是言。所以者何。名自性空。由遣不实遍计所执自性故。为对治损减分别故。说如是言。非空性。由于此名遍计所执自性远离性一切时有故。为对治一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此色空性非即色。乃至此识空性非即识。由自性异故。所以者何。色等是遍计所执自性。空性是圆成实自性故。为对治异性分别故。说如是言。亦不离色别有空性。乃至空性即是识。由遍计所执自性无相故。离彼彼无性不可得故为对治自性分别故。说如是言。此唯有名。所谓此是色乃至此是识等。由离能诠无有决定所诠自性故。为对治差别分别故。说如是言。由彼自性无生乃至正不随观净。由遣生等差别相故。为对治随名义分别故。说如是言。于所计度彼彼诸法假立客名。由随客名而起言说如是等。为对治随义名分别故。说如是言。菩萨于如是一切名正不随观。正不随观故不生执着。由随义于名不见不执故。
无分别者略有三种。一知足无分别。二无颠倒无分别。三无戏论无分别。如此三种异生声闻菩萨如次第应知。由诸异生随于一无常等法性。究竟思已便生喜足。谓是事必然更无异望。是名知足无分别。尔时一切寻思分别皆止息故。由诸声闻于诸蕴中为对治常等颠倒故。如理观察唯有色等法时。便得出世间智通达无我性。是名无颠倒无分别。由诸菩萨知色等法唯戏论已。遂能除泯一切法相。得最极寂静出世间智。通达遍满真如。是名无戏论无分别。此无分别智复离五相。谓非无作意故。非超过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所以者何。若无作意故名无分别。熟眠醉等应是无分别智。由彼不思惟诸法相故。若超过故名无分别。从第二静虑已上一切地。应是无分别智。由彼超过寻伺故。若尔三界心心法是分别体。言即为相违。若寂止故名无分别。灭受想定应是无分别智。分别心心法于彼寂止故。若尔智亦应无。若自性故名无分别。色等应是无分别智。彼非分别自性故。若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即分别性应是无分别智。若谓此是无分别。此加行相即分别相故。是故无分别智非彼五相。若尔当云何观无戏论无分别相。谓于所缘不起加行。此复云何。若诸菩萨过随顺教观察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实。由此观察串习力所持故。不由加行于如实无戏论界一切法真如中内心寂定。如是乃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复次若诸菩萨性是利根。云何复令修练根耶。谓令依利软根引发利中根。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前已说一切菩萨性是利根。而复说于时时中应修练根者。由于自种类复有软等三品后后相引发故。说名练根。若异此者诸利根种性补特伽罗应根唯一品。诸菩萨等根品差别应不可得。然有可得。是故利根复有差别。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五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一
云何论决择。略说有七种。谓义决择。释决择。分别显示。决择。等论决择。摄决择。论轨决择。秘密决择。
义决择者。谓依六义而起决择。何等六义。谓自性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转义。
自性义者。谓遍计所执等三自性。
因义者谓三因。一生因二转因。三成因生因者。谓因等四缘由此能生诸有为故。转因者谓由此次第彼法转如无明缘行等。乃至集灭。由此次第染净转故。成因者。谓现量可得。不可得等正说所摄。由此能成立先所未了所成义故果义者。谓五果何等为五。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上用果。五离系果。异熟果者。谓阿赖耶识等。等流果者。谓前生诸善法所起自相续后诸善法。增上果者。谓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所感器世间。士用果者。谓稼穑等。离系果者。谓由圣道随眠永灭。业义者。谓五种业。一取受业。二作用业。三加行业。四转变业。五证得业。此五业义如前业染中释。相应义者。谓五种相应。何等为五。一聚结相应。二随逐相应。三连缀相应。四分位相应。五转变相应。聚结相应者。谓于舍等有木石等。随逐相应者。谓随眠等因。由有此故。虽烦恼等不现行。而说与彼相应。连缀相应者。谓亲属等展转相应。分位相应者。谓摄受益等相续分位。由此分位现前说名与乐相应。乃至与不苦不乐相应故。转变相应者。谓客尘烦恼等现前由有此故。说与贪等信等相应。转义者。谓五种转。一相转。二安住转。三颠倒转。四不颠倒转。五差别转。相转者。谓生等三有为相。由彼三相差别转故。安住转者。谓所持法住能持中而转故。颠倒转者。谓杂染法不如实转故。不颠倒转者。谓清净法如实转故。差别转者。谓一切行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转故。
释决择者。谓能解释诸经宗要开发彼义故。此复云何。略有六种。谓所遍知事。所遍知义。遍知因缘。遍知自性。遍知果彼证受。由此六义随其所应遍释诸经故。名释决择。所遍知事。谓蕴等。所遍知义谓无常等。遍知因缘。谓净尸罗守根门等。遍知自性。谓菩提分法。遍知果。谓解脱。彼证受。谓解脱智见。
又十四门辩释决择。何等十四。谓摄释门。摄事门。总别分门。后后开引门。遮止门。转变字门。坏不坏门。安立数取趣门。安立差别门。理趣门。遍知等门。力无力门。别别引门引发门。摄释门者。谓若于是处宣说诸经缘起。所以句义次第意趣释难。
摄事门者。谓若于是处约学事圣谛事等辩释诸经。如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此伽他中依三学说如是等。
总别分门者。谓若处显示先以一句总。标后以余句别释。如十二暇总集经中先说。自圆净他圆净。二句后如其次第五句五句别释。如是等。
后后开引门者。谓若处显示能为后后开引所依故。此诸法如是次第说。如信等五根先后次第。必先信受乃发精进发精进已然后念住。既念住已心得安定。心安定已方如实知。如是等。
遮止门者。谓若处显示依止此事遮止此事。如斤柯喻经中。依止漏尽遮止四种补特伽罗。一处正法外。二处正法中。但得闻思便生喜足。三于修慧中心生怯弱。四资粮未满。告诸比丘。我知我见我说漏尽。如是等一段经文遮止第一。不勤精进修习观行者遮止第二。说斤柯喻遮止第三。说船筏喻遮止第四。转变字门者。谓若处显示转余显了字义变成余义。如不信不知恩等伽他后当说。
坏不坏门者。谓若处显示失坏不失坏。彼二方便彼二差别。如善生经说。失坏者。谓染着内外依事。内依事五取蕴为相。外依事四宅妻子等为相。不失坏者。谓远离此二种染着。失坏方便者。谓不出家虽复出家。而行放逸不得漏尽与此相违是无失坏方便。佛告善生。族姓子。有二种事俱为美妙。若落须发乃至趣于非家。若尽诸漏乃至自称不受后有者。此正显不失坏及彼方便。兼显失坏及彼方便。由与此相相违故。不失坏差别者。如伽他中显。谓诸比丘美妙寂静离诸漏。此显出家及漏尽。为显漏尽复说余句。谓离欲离系缚。无执受涅槃任持最后身。摧伏魔所使者。此显由世间道离欲。由出世道永断顺下分结。永断顺上分结。永断内依事。此则略说因尽果尽。亦兼显失坏差别。由与此相相违故。安立数取趣门者。谓若处显示依尔所补特伽罗说如是言。如水喻经中依二数取趣说三种四种差别言。何等为二。谓异生及见谛异生。差别有三。谓无白法少白法多白法。见谛差别有四。谓住四果三有学一无学。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句。谓于色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四句。谓于受等四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如因色作四句。如是因受等一切处应广说乃至说言。若所作已办者。一切自谓不受后有耶。设自谓不受后有者。一切所作已办耶。此应作四句。初句。谓诸异生乃至命终恒行妙行。第二句。谓断见者。第三句。谓无学。第四句。谓除上尔所相。
理趣门者。谓若处显示六理趣义。何等为六。一真义理趣。二证得理趣。三教导理趣。四离二边理趣。五不思议理趣。六意乐理趣。如是六种。前三如其次第应随后三决了。如爱味经中。佛告诸比丘。于色有味乃至广说此中显示。由远离增益损减二边理趣。决了真义理趣有味有患有出离者。显离损减边。于色乃至于识者显离增益边由显示染污清净唯依诸蕴不依我故。乃至告诸比丘。我自证知由此故。乃至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者。显由不思议理趣决了证得理趣。此显真证内自所受故。如是一切经皆是教导理趣。应随意乐理趣决了。谓依所遍知事。所遍知义。遍知。遍知果。彼证受。意乐说此经。所遍知事者。谓色等。所遍知义者。谓有味等。由此差别义遍知色等事故。遍知者。谓于五取蕴由如是三转如实遍知。遍知果者。谓从此诸天世间乃至并天人皆得解脱乃至极解脱。彼证受者。谓自证知我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
遍知等门者。谓若处显示依真实相宣说遍知相义。永断相义。作证相义。修习相义。即此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义。能依所依相属相义。遍知等障碍法相义。遍知等随顺法相义。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义。此亦如爱味经广说。真实相者。谓取蕴所摄苦谛相。遍知相者。谓即于此有味等如实知。永断相作证相者。谓从一切世间得解脱。由永断诸障证得转依故。修习相者。谓离颠倒心多修习住。品类差别相者真实相有五种差别。谓色乃至识。遍知相有三种差别。谓味由味故。乃至出离由出离故。如实知永断相作证相。各有二种差别。谓烦恼解脱。苦解脱。从此诸天世间乃至并天人皆得解脱者。显烦恼解脱。为显此差别义故。次说出离言。何以故。由余经言。出离云何。谓若于是处贪欲永灭贪欲永断。超过贪欲故。如是由能生未来苦烦恼得离系故。苦亦解脱。为显此差别义故。次说离系缚极解脱。修习相有二种差别。谓见道修道。离颠倒心者显示见道。多修习住者显示修道。能依所依相属相者谓显示真实相等。为后后所依性。遍知等障碍法相者。谓如是三转不如实知。遍知等随顺法相者。谓观察如所安立色等法中味等相。于不遍知等过失相者。谓不解脱乃至不证觉无上正等菩提。与此相违名于遍知等功德相。
力无力门者。谓若处显示诸一一句皆有功能。若不说一句义即不了。如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等。如是诸句一一皆有功能。如前缘起相中说。
别别引门者。谓若处显示先标经一句。后以无量义门广释。如经言。若比丘成就六法。尚能口风吹碎高广大雪山王。况无明死尸。何等为六。若诸比丘心生善巧乃至方便善巧。云何比丘心生善巧。所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静虑具足住。如是比丘心生善巧。云何比丘心住善巧。所谓比丘善修习故。所有顺退分静虑转为顺住分。如是比丘心住善巧。云何比丘心起善巧。所谓比丘善修习故。所有顺住分静虑转为顺胜进分。如是比丘心起善巧。云何比丘生长善巧。所谓比丘未生善法方便令生。乃至广说二正断。如是比丘生长善巧。云何比丘损减善巧。所谓比丘已生恶法方便令断。乃至广说二正断。如是比丘损减善巧。云何比丘方便善巧。所谓比丘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如意足。乃至广说四如意足。如是比丘方便善巧。
引发门者。谓若处显示一一句中宣说四句。是一一句复分四句。如是展转无边引发。如引佛经言。诸菩萨有四种净修菩提法。一者善修空性。二者于诸众生心无挂碍。三者常摄利益诸菩萨众。四者以无染心广开法施。如是四法于自利利他门净修菩提。为欲对治四种所治障故。何等为四。一贪着定味。二嗔恚。三慢。四爱着利养。又有差别。初显烦恼断对治。余显远离下劣乘。由诸菩萨三种因缘远下劣乘。一摄受一切有情。二已入法者令成熟。三未入法者令入正法。又有差别。初显智资粮。余显福资粮。此三差别者。摄受成熟令入三门。各能生长胜品福故。又由二缘差别。一由意乐。谓慈心俱。二由正行。谓说证教二行。又诸菩萨成就四法能修空性。一者于内心无动摇。二者信解择力所持。三者于一切法如实通达。四者解脱一切障。如是四法显修所依及修差别。以何为依。谓静虑波罗蜜多。云何修差别。一由异生道。谓闻思力所持。二由学道。谓达诸法实性。三由无学道。谓脱一切障。又诸菩萨成就四法。于诸有情心无挂碍。一者修慈。二者不毁正行。三者不分别相。四者堪忍劬劳。如是四法显所依及无挂碍心差别。谁为所依。谓过去生所修慈。云何无挂碍心差别。谓于住邪行所心无违毁。于怨家所不分别怨相。为利益他精勤无懈。又诸菩萨成就四法。常能摄益诸菩萨众。一者不自称量。二者正教诲转。三者柔和易可共住。四者精勤承事供养。如是四法显示所依及摄益差别。何等为依。谓摧伏憍慢。
云何摄益差别。谓后所说三句。于劣等胜三种菩萨所如其次第又诸菩萨成就四法。能无染心广开法施。一者善达障难。二者善能除遣愚痴沉没。三者欢喜摄受。四者爱乐为依怙法。如是四法显示所依及广开法施差别。何等为依。谓善通达利养恭敬是障难法。云何广开法施差别。谓示现教导赞励庆喜。示现者于愚痴沉没。教导赞励者于着放逸自轻下劣。庆喜者于正行圆满。由性爱乐法故。如是前四句中。一一句复引发四句差别。如是等名引发门。
分别显示决择者。谓于如所说蕴等法中。随其所应作一行顺前句顺后句二句三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一行者即问论法。谓以一法与余法。一一互相问已除此法。更以第二法与余法互相问。如是一一问一切法。如有问言。若成就眼处亦色处耶。设成就色处亦眼处耶。此应作顺前句答。若成就眼处亦耳处耶。此应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对意处如理应说。若成就眼处亦法处耶。此亦应作顺前句答。若成就色处亦眼处耶。设成就眼处亦色处耶。此应作顺后句答。若成就色处亦耳处耶。此亦应作顺后句答。如是乃至对法处如理应说。若成就耳处亦眼处耶。此应作四句答。如是乃至对法处如理应说。如是一一次第渐减。诸处更互如理应说。
顺前句者。谓于诸法中随取二法更互相问。依止前法以答所问。如有问言。若智亦所知耶。设所知亦智耶。此应作顺前句答。诸智亦所知。有所知非智。谓余法。
顺后句者。谓即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如有问言。若所取亦能取耶。设能取亦所取耶。此应作顺后句答。诸能取亦所取。有所取非能取。谓色等五境及法处。除相应二句者。谓于所问应二句答。不得有余。如有依蕴建立依界建立。而发问言。若蕴数亦界数耶。设界数亦蕴数耶。此应作二句答。或蕴数非界数。谓色蕴识蕴何以故。无有一界全摄色蕴相。或全摄识蕴相故。或界数非蕴数谓法界。
三句者。谓于所问唯三句答。如有问言。若蕴数亦处数耶。设处数亦蕴数耶。此应三句答。或蕴数非处数。谓色蕴或处数非蕴数。谓法处。或蕴数亦处数。谓识蕴意处。俱非数者。于蕴处中决定不有。
四句者。谓于所问作四句答。如有问言。若成就眼根亦耳根耶。设成就耳根亦眼根耶。应四句答。初句。谓聋者眼根已生不舍。第二句。谓盲者耳根已生不舍。第三句。谓眼耳根已生不舍。第四句除上尔所相。
述可句者。谓于所问顺尔而答。以如是言述可所问。如有问言。诸无常者皆是行耶。设当是行皆无常耶。应述可答所问如是。
遮止句者。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不尔言遮止所问。如有问言。蕴外诸行几谛摄耶。应遮止答蕴外无行。
等论决择者。谓依八何八若之词。问答决择一切真伪。八何词者。且如问言。何谁无所得。谓已得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何所无所得。谓所取相能取相。用何无所得。谓用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无所得。谓为救脱一切有情令住无上正等菩提。由何无所得。谓由遇佛出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何之无所得。谓一切法之无所得。于何无所得。谓于胜解行地乃至第十菩萨地。几何无所得。谓十一种。一已生已灭。二未生。三现前。四因力所生。五善友力所生。六一切法无所得。七空性无所得。八有我慢。九无我慢。十未具资粮。十一已具资粮。如是十一无所得。随所有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次第应知。如何词若词亦尔。谓若能无所得。若所无所得。若用无所得。若为无所得。若由无所得。若彼无所得。若于无所得。若尔所无所得。如是一切处尽当知。复有四种等论决择道理。谓能破能立能断能觉。能破者。谓遮破他宗言。彼恶说非为善事。能立者。谓建立自宗言。此善说真为善事。能断者。谓能决种种他所生疑。能觉者。谓开晓愚情令解妙义。
复有五种等论决择道理。谓如颂言。
自性所依识 清净方便等
当知五各六 观所知诸法
自性等六者一自性二因三境界四行相五等无间六增上。所依等六者。一所依二依三摄四相应五成就六杂染。识等六者。一识二受三想四作意五智六遍知。清净等六者。一清净二词三出离四甚深五解脱门六入一切法。方便等六者。一方便二通达三修四圆证五究竟六引发。
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正解行相观察行相作随作行相。等无间有九种。谓自类等无间。异类等无间。三摩钵底等无间。退等无间。生等无间。邻次等无间。隔越等无间。起等无间。灭等无间。增上有七种。谓取增上生增上住增上受用杂染增上清净增上田增上执受增上。所依有八种。谓界所依趣所依洲渚所依村田所依补特伽罗所依无病所依尸罗所依庄严所依。依有五种。谓众具依善友依法依作意依三摩钵底依。摄有十一种。谓界摄相摄种类摄分位摄助伴摄时摄方摄具分摄一分摄更互摄胜义摄。相应有十种。谓他性相应不相违相应遍行相应不遍行相应所治相应能治相应曾习相应未曾习相应下劣相应广大相应。成就有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行成就。杂染有四种。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障杂染。
识有六种。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受有三种。谓苦乐不苦不乐。想有二十种。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离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过患想断想离欲想灭想死想不净想青瘀想脓烂想破坏想膖胀想食啖想血涂想离散想骨锁想空观想。作意有七种。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方便究竟作意方便究竟果作意。智有十种。谓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遍知有九种。谓欲系见苦集所断断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断遍知。欲系见灭所断断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断遍知。欲系见道所断断遍知。色无色系见道所断断遍知。顺下分结断遍知。色爱尽遍知。无色爱尽遍知。
清净有七种。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智见清净行断智见清净。词有八种。谓八何词八若词。出离有六种。谓世间出离声闻出离独觉出离大乘出离不毕竟出离毕竟出离。甚深有十种。谓相甚深杂染甚深清净甚深缘起甚深业甚深智甚深生甚深菩提甚深佛甚深教甚深。解脱门有三种。谓空无愿无相。入一切法有八种。谓一切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触所集起。受所引摄定为上首。慧为最胜。解脱为坚固。出离为后边。
方便有七种。谓任持方便瑜珈方便相方便决择方便隔越方便邻次方便邻次隔越方便。通达有五种。谓有相文字通达所摄能摄通达迟通达速通达法性通达。修有四种。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圆证有四种。谓果圆证离欲圆证根满足圆证功德圆证。究竟有六种。谓智究竟断究竟毕竟究竟不毕竟究竟下劣究竟广大究竟。引发有二十种。谓无量引发乃至一切种妙智引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六
决择分中论品第四之二
等论抉择之余。
实自性者。谓诸法实有性。假自性者。谓诸法假有性。世俗自性者。谓诸法世俗有性。胜义自性者。谓诸法胜义有性。生因者。谓因等四缘。成因者。谓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声量。转因者。谓顺缘起。还因者。谓逆缘起。有相境者。谓眼等五识所缘色等五境。由缘此所生唯有无分别相故。有分别境者。谓意识所缘境。由缘此境有分别生故。对治境者。谓缘此境弃舍杂染。由能对治故。安住境者。谓缘此境能生圣天梵住。由众圣所住故。增益境者。谓缘此境能转胜进。是增胜因故。损减境者。谓缘此境能入无想定灭尽定。是损减心心法因故。自在境者。谓缘此境发神通等胜品功德。是自在因故。分析行相者。谓种种品类分析诸法。如有色无色有见无见。如是等。差别行相者。谓诸法差别义。如一信相或名心净。或名喜乐。或名忍可。如是等。正解行相者。谓以种种行相正解所缘境。如了别行相名识。取像行相名想。领纳行相名受。如是等。观察行相者。谓十六行。即无常等四因等四灭等四道等四。或世俗六行。谓粗行障行苦行静行妙行离行。作随作行相者。谓作所作已复更随作。如由此行善守护已。复更起余随守护行。自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还复生贪。嗔等亦尔。各别种类等无间生故。异类等无间者。谓贪无间嗔等生。欲界无间色界生。色界无间无色界生。如是等。三摩钵底等无间者。谓三摩钵底无间相生。如欲界善无间入初静虑。初静虑无间还生欲界。如是于第二静虑等及无色定如理应知。退等无间者。谓从静虑等退时无间所生起。生等无间者。谓受生时无间所生。如从欲界无间生色界等。邻次等无间者。谓诸心心法无间次第生。于其中间心无断绝故。隔越等无间者。谓起灭定等时。前生心心法望后生心心法。中间隔越故。起等无间者。谓若此法无间彼法次第生。灭等无间者。谓此法无间彼法次第灭。如心心法无间灭已。或入灭尽定。或入无想定等。或入无余涅槃界。取增上者。谓眼等根望能取境界。有增上力故。生增上者。谓男女根望生胎孕。有增上力故。住增上者。谓命根望身等住。有增上力故。受用杂染增上者。谓五受根望所受用。有增上力故。又为贪等所随眠故。谓乐贪所随眠。苦嗔所随眠。不苦不乐痴所随眠。清净增上者。谓信等五根未知欲知等三根望世出世清净法。有增上力故。田增上者。谓共业望器世间生。有增上力故。执受增上者。谓四大种望所造色。
界所依者。谓欲界等所摄身。趣所依者。谓五趣所摄身。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23-9-22 17:04:25
|
只看該作者
洲渚所依者。谓赡部洲等。村田所依者。谓若依此村田而有即用此为所依。补特伽罗所依者。谓若依此补特伽罗而有即用此为所依。无病所依者。谓若依无病而有即用此为所依。尸罗所依者。谓若依尸罗而有即用此为所依。庄严所依者。谓若依彼彼沙门庄严诸功德生。即用彼为所依。众具依者。谓四依即衣服等。善友依者。谓若依此善等生起。法依者。谓契经等十二分教。作意依者。谓七种作意即了相作意等。三摩钵底依者。谓七依定如经言。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乃至依无所有处亦尔。界摄者。谓诸界种子。由此能摄种所生法。相摄者。谓诸法自相还能自摄。种类摄者。谓约色种类有十色处色蕴所摄。如是等。分位摄者。谓顺乐受等分位所摄。助伴摄者。谓色五蕴所摄。彼眷属故。如是等。时摄者。谓过去等摄过去等。方摄者。谓于此方所有蕴等即此方摄。具分摄者。谓欲色无色无漏诸色摄一切色。一分摄者。谓眼根摄色蕴。如是等。更互摄者。谓蕴界处更互相摄。胜义摄者。谓诸法无常苦不净公上人无我真如所摄。他性相应者。谓与他性相应非己性。不相违相应者。谓虽与他性相应然不相违非相违。如贪与嗔乐与苦。如是等。遍行相应者。谓触受想思作意于一切心。无明我慢我爱萨迦耶见。此四烦恼于染污意。不遍行相应者。谓除遍行所余贪等信等。所治相应者。谓诸烦恼更互相应。能治相应者。谓对治道所摄善法更互相应。曾习相应者。谓除出世间及出世后所得法。余相应法。未曾习相应者。谓前所除诸相应法。下劣相应者。谓声闻独觉乘所摄诸相应法。广大相应者。谓诸佛菩萨所有相应法。成就杂染识等乃至七种清净。已说其相。不复重释。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毕竟出离者。谓由出世间道。前四易解故不重释。相甚深者。谓三自性。杂染甚深者。谓真如云何染而不染。清净甚深者。谓即真如云何净而不净。缘起甚深者。谓无有法于所生起有实作用。然彼诸法种种生起。如是等又实无我似我显现。业甚深者。谓有业有果报而作者不可得。智甚深者。谓无分别智。云何此智无有分别。而能分明观真如性。生甚深者。谓诸菩萨不由业烦恼力而示现受生。菩提甚深者。谓于无漏界中诸佛菩提不可建立。一性无量相续所证故。不可建立种种性。所依无差别故。诸佛甚深者。谓于一大集会中。有无量无边诸佛世尊种种身种种意乐。然不谓有自他差别。又化身佛不住佛相。而能造作种种佛事。教甚深者。谓于大乘教中有种种秘密意乐差别三解脱门及一切法。欲为根本等。已说其相。不复重释。
任持方便者。谓于资粮所有方便。瑜伽方便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相方便者。谓于止举舍相中所有方便。决择方便者。谓于顺决择分中所有方便。隔越方便者。谓即任持方便。邻次方便者谓即决择方便。邻次隔越方便者。谓即瑜伽及相二种方便。于顺决择分中名邻次于任持方便中名隔越。去圣道远故。通达修圆证。余处已说故不重释。智究竟者。谓尽无生智。断究竟者。谓一切烦恼无余永断。毕竟究竟者。谓由出世间道。不毕竟究竟者。谓由世间道。下劣究竟者。谓声闻独觉。广大究竟者。谓诸佛菩萨。菩萨究竟者。谓于最后位。诸佛究竟者。谓无障智生时。犹如百千俱胝等日一时出现。二十种引发前已广说。摄决择者。谓由十处摄诸决择。何等十处。谓成所作决择。趣入决择。胜解决择。道理决择。论决择。通达决择。清净决择。引发决择。句差别决择。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成决择。成所作决择者。谓能决择成办世间种种养命方便等。趣入决择者。谓能观察我于三乘当入何乘。云何令他亦得趣入。胜解决择者。谓由闻慧如所闻教起胜信解。道理决择者。谓由思慧称量前后所说意趣。论决择者。谓如所闻思建立问论道理。为令展转受用法乐。通达决择者。谓见道能通达谛理故。清净决择者。谓修道以能无余净诸烦恼故。引发决择者。谓胜进道以能引发胜功德故。句差别决择者。谓以二三四句等差别引发门。演说无边法义差别故。不由功用暂作意时一切义成决择者。谓如来智离先功用。于一切义暂作意时。无著无碍智见转故。
论轨决择者略有七种。一论体。二论处。三论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于此七门方便善巧名论轨决择。
论体者复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论。五顺论。六教论。言论者。谓一切世间语言。尚论者。谓诸世间所随闻论。世智所尚故。诤论者。谓互相违反所立言论。毁论者。谓更相愤怒发粗恶言。顺论者。谓随顺清净智见所有决择言论。教论者。谓教导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所有言论。论处者。或于王家。或于执理家。或对淳质堪为量者。或对善伴。或对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而起论端。于王家者。谓若于是处王自降临。执理家者。谓若是处处断王事。淳质堪为量者。谓商人等。善伴者。谓于伴侣中立论者。敌论者不越其言。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等者。谓于彼彼论中善通达文义。论依者。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法自性。若有若无所成立。
差别者。谓我差别法差别。若一切遍若非一切遍。若常若无常。若有色若无色。如是等无量差别。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所以者何。若不言以所应成者自宗已成而说示他应名立宗。若不言自所许义者。说示他宗所应成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他者。独唱此言应名立宗。若不言宣示者。以身表示此义应名立宗。若不言令他解了者。听者未解此义应名立宗。若如所安立无一切过量故。建立我法自性若有若无。我法差别遍不遍等具足前相。是名立宗。
立因者。谓即于所成未显了义。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信解相者。是信解因义。所以者何。由正宣说现量可得不可得等相故。于所应成未显了义信解得生。是故正说彼相名立因。现量可得不可得者。谓依自体及相貌说。
立喻者。谓以所见边与未所见边和会正说。所见边者。谓已显了分。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以显了分显未了分令义平等。所有正说名立喻。
合者。为引所余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余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
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已说立宗等相。今当就事略显。如无我论者。即于此事对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此言是立宗。次说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此言是立因。所以者何。若于诸蕴施设实我者。此所计我为即蕴相。为于蕴中。为于余处。为不属蕴而施设耶。若即蕴相而施设者。蕴不自在从众缘生是生灭法。若即彼相我不成就是名初过。若于蕴中而施设者所依诸蕴既是无常。能依之我亦应无常是第二过。若离蕴于余处施设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第三过。若不属蕴而施设者。我应独存自性解脱。更求解脱唐捐其功。是第四过。次说如于现在施设过去。此言是立喻所以者何。若同现在相施设实有过去者。此所计过去为即现在相。为于现在中。为于余处。为不待现在而施设耶。若即现在相而施设者。已生未灭是现在相。过去法体亦应已生未灭为相。是初过。若于现在中施设者。于未灭中施设灭体不相应故不应道理。是第二过。若离现在于余处施设者。除现在外余实有为事少分亦不可得。云何于彼施设。是第三过。若不待现在而施设者。亦应施设无为为过去世。是第四过。然过去世相灭坏故。无相义成。若同现在施设即成四过。是故过去相不成就诸法。无我亦尔。若于蕴施设即四过可得故无我义成。次说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此言是合。后说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此言是结。
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义言显自正取义。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为简世间现所得瓶等事共许为现量所得性。由彼是假故非现量所得。明了言为简由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现前境。无迷乱言为简旋火为轮幻阳焰等。
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为先比量。
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此云何。谓所有教现量比量皆不相违决无移转定可信受。故名圣教量。
论庄严者。谓依论正理而发论端深为善美。名论庄严。此复六种。一善自他宗。二言音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应供。善自他宗者。谓于自宗他宗若文若义前后无间淳熟明解。言音圆满者。谓善解声论方起论端。离当所说言音过失。所发言音无杂乱等。无畏者。谓处大众虽为无量僻执英俊结谋围绕。所发言词坦然无畏。辩才者谓言词无滞。敦肃者。谓言无卒暴。观敌论者。言词究竟方乃发言。应供者。谓立性贤和发言温善方便随顺。敌论者心。
论负者。谓舍言言屈言过。由此三种诸立论者堕在负处受他屈伏。舍言者。谓自发言称己论失。称他论德。谓我不善汝为善等。言屈者。谓假托余事方便而退。或说外事而舍本宗。或现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经广说假托余事方便退者。谓托余事乱所说义。如经说。长老阐铎迦与诸外道共论。或毁已立宗。或立宗已毁。言过者略有九种。一杂乱。二粗犷。三不辩了。四无限量。五非义相应。六不应时。七不决定。八不显了。九不相续。杂乱者。谓舍所论事广说异言。粗犷者。谓愤发卒暴言词躁急。不辩了者。谓所说法义众及敌论所不领悟。无限量者。谓言词重叠所说义理。或增或减。非义相应者。略有五种。一无义。二违义。三损理。四与所成等。五招集过难义。不可得故。义不相应故不决定故。能成道理。复须成故。一切言论非理非谛所随逐故。不应时者。谓所应说前后不次。不决定者。谓立已复毁。毁而复立。速疾转换难可了知。不显了者。谓越阐陀论相不领而答。或典或俗言词杂乱。不相续者谓于中间言词断绝。
论出离者。谓观察德失令论出离。或复不作。恐堕负处故不兴论。设复兴起能善究竟。又若知敌论非法器。时众无德自无善巧不应兴论。若知敌论是法器。时众有德自有善巧方可兴论。敌论非法器者。谓彼不能出不善处安置善处。时众无德者。谓不淳质乐僻执有偏党等。自无善巧者。谓于论体乃至论庄严中不善通达。与此相违名敌论者是法器等。
论多所作法者。谓略有三种。将兴论端定所须法。何等为三。一善达自他宗。由此堪能遍兴谈论遍于言事而兴论故。二无畏。由此堪能处一切众而兴论端。三辩才。由此堪能于诸问难皆善辩答。
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贞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正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何等十二。一者宣说证无上义微妙法时。其信解者甚为难得。二者作受教心而请问者甚为难得。三者时众贤善观察德失甚为难得。四者凡所兴论能离六失甚为难得。何等为六。谓执着邪宗失。矫乱语失。所作语言不应时失。言退屈失。粗恶语失。心恚怒失。五者凡兴论时不怀犷毒甚为难得。六者凡兴论时善护他心甚为难得。七者凡兴论时善护定心甚为难得。八者凡兴论时欲令己劣他得胜心甚为难得。九者己劣他胜心不烦恼甚为难得。十者心已烦恼得安隐住甚为难得。十一者既不安住常修善法甚为难得。十二者于诸善法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脱。甚为难得。于此经中已说欲勤精进修诸善品。何故复言欲行贞实法随法行。为显意乐清净故。所以者何。不为利养恭敬等事修闻思等诸善品故。欲善摄益有情者。为别声闻等行。由诸菩萨以利他行为胜故。如是菩萨自利利他行具足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此经中诸句义意。谓兴论时大乘法性无上甚深。若无诤心解尚为难。况为诤竞。凡兴诤论虽起请问。无心求解但求过失。又傍证者心不贤直。不善宗门乐着僻执。凡所言论多具六失所以者何。凡兴论时或有私心执着邪宗。或矫方便求他误失。或不待言竟便兴乱语。或敌论者言称正理反相诽拨。或作粗言。恼敌论者及时众心。或复于彼自怀恚怒。多具如是六种过失。又兴论时身心寂静甚为难得。不寂静故二事难成。谓善护他心善护自心。由此令他心得净信。于解脱处正勤方便令自心定。又兴论时多起此心。云何令我得胜。他堕负处。若不遂心。即怀热恼。由有此故。不安乐住。由此不能无间修善。是故于彼增上证法有未得退。秘密决择者。谓说余义名句文身。隐密转变更显余义。如经言。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闻
诛国及随行 是人说清净
今此颂中诠表世间共可极重罪恶文字。转变密显余清净义。何等世间共可极重罪恶。谓逆害尊人及大众。尊人有二。一别二共。共又二种。一护世间。二应供养。别亦二种。谓父及母。护世间者。谓王应供养者。谓多闻梵志世间共许最清净故。若总杀害名逆尊人。若诛国人及随行畜生名害大众。显此义者名诠表世间共可极重罪恶文字。云何转此文字密显净义。谓逆害父母等言。转变密显永断爱等余义故。所以者何。若爱若业。若有取识。戒见二取。眼等六处。及所行境。如其次第名母父等。法相似故。爱为发因。业为生因。由此能殖习气种子类世间父。由此二因令有取识流转不绝。于流转时虽求解脱。然由二种非方便法障解脱得。谓妄计度清净最胜。戒见二取犹如世间多闻梵志。恒妄计着最胜清净。此有取识所依所缘六处境界。犹如世间国及随行。若能永断如是等法。当知是人最为清净。又如经说。
不信不知恩 断密无容处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今此颂中宣说世间极下劣义。所有文字转变密显余最上义。世间下劣凡有四种。谓意业下劣身业下劣语业下劣受用下劣。意业下劣复有二种。一者不信善生相违。不信有后世等。不行施等故。二不知恩顺生不善。不顾往恩违越世理。起害母等所有恶行故。身业下劣者。谓行窃盗攻墙密处最可轻贱。活命业故。语业下劣者。谓妄语等最可轻贱。于善众中所不容故。受用下劣者。谓鬼犬鸟等好食所吐故。显此义者名说世间极下劣义文字。云何转此文字显无上义。谓不信等言转变密显余胜义故。不信者。谓解脱智见。自现证故。不知恩者。谓涅槃智。有为名恩。无为非恩。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断密者。谓永断后有续因烦恼故。无容处者。谓于当来诸趣苦处不复生故。食吐者。谓于现法中虽假资具力暂持身。而于命财不生欣乐故。若能如是。是最上丈夫。又如经说。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此如前说。然其体性。谓诸菩萨依三摩地。由见修二道证大菩提。
又余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施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何等为五。一者增益悭吝法性。二者于施有倦。三者憎恶乞求。四者无暂少施。五者远离于施。增益悭吝法性者。谓由永断悭吝随眠并彼习气。证得彼法性真如转依故。于施有倦者。谓为修施誓受长时难行苦行故。憎恶乞求者。谓欲其自取。厌彼乞求故。无暂少施者。谓一切时一切物施故。远离于施者。谓常远离期报施等故。
又余经说。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名梵行者。成就第一清净梵行。何等为五。一者常求以欲离欲。二者舍断欲法。三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四者怖治欲法。五者二二数会。成就第一清净梵行者。谓出世间道。常求以欲离欲者。谓即以此如实遍智永断彼故。此如实遍智者。谓能通达此真如智。舍断欲法者。谓恒观察舍断非梵行方便。欲贪已生。即便坚执者。谓于内欲贪已生。即便坚执摈出于外。怖治欲法者。谓说欲过患怖诸有情。立对治道拔济一切。二二数会者。谓于染净因果差别四真谛中。以世出世二道及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数数证会故。
何故此论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略有三义。谓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由释词理以显得名故为此问。等所集者。谓证真现观诸大菩萨共结集故。遍所集者。谓遍摄一切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诸思择处故。正所集者。谓由无倒结集方便。乃至证得佛菩提故。
上一部:乾隆大藏经?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下一部:乾隆大藏经?大乘论?中论四卷
乾隆大藏经?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嗡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