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回復: 0
|
净公上人关于义理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8122224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义理的讲记敬摘点滴
...觉到,所以他对这个地方特别恭敬。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心正的人、心清净的人,他的磁场跟一般人不一样。我们用现代的术语来说,他跟诸佛菩萨,跟一切善神,心心相应;相应就得到加持,本身场的能力已经很强,又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一切这些妖魔鬼怪,不但不能靠近他,远远的都躲开了,场的能力很强,他不敢接近,不敢接触到,这些用现代科学能够证明的。
这一段是世尊在《大般若 经》里面举出忉利天主,帝释就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作玉皇大帝。这些都是善神,聪明正直,他用什么方法教化众生?也常常为天人宣扬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里面建立共识,我们六和敬,六和敬的基础建立在见和同解上,大家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能够接近、一致,能够维持到一个水平,这才叫真的和合,真的团结了。大乘是正法,大乘是心性的流露,也就是说诸佛菩萨真心的显露,诸佛菩萨的真心跟一切众生的真心无二无别,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前清宫廷里面提倡读《无量寿经》,使我们不能不佩服满清开国帝王,那是真实智慧,他不用昭书、不用语录,不用这套。不是说你们大家都听我的,他不用这一套,他用《无量寿经》,大家都听佛的。作皇帝的我也听佛的,我们大家都听佛的,这真能叫人心服口服,用这个方法来团结人心、来建立共识。非常可惜,宫廷读《无量寿经》这个办法,被慈禧太后废除了。慈禧太后废除读经,我们在历史上看,清朝慢慢就衰了,一直到灭亡。虽然现在一般人,所谓科学的头脑,不承认这个事情。我们学佛的人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我们觉得国家的兴亡与这个有密切关系。兴衰在人心,人心善良、人心正,他一定就兴旺;人心邪、人心恶,一定衰没。佛法是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一切众生启发自性。
这些天神比人聪明,他的选择,选择大乘佛法为大众宣讲。有时不在,不在这儿,不是讲经的时候,讲经的人不在这个地方,而这些天人从这边经过,一定要向这个处所礼敬,这是三宝弟子,帝释天王也是三宝弟子。此即诸天遵依佛说,受佛的教导,恭敬说经处,对於说经处所都这么恭敬,何况其人?我们如果能在这个地方体会这一点消息,我相信每一位同修,一定发心为人演说,功德利益无量无边,消灾灭罪。要靠自己去做,不做不行。要随时随处为人演说,这在前面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但是我们讲经的讲堂,不是学校的课堂,学校的课堂,学生是一定的;讲经的场所,是流水席,有不少新来后到的,前面没有听到的,因此重要的部分就不能不重复多讲几句,这个道理在此地。演是表演,做给人看;说是说明,是言语,为人说明,那叫说,自己真的把它做到了。《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讲的这些方法,我们统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我们日常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那叫演。本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是演。到须菩提尊者看明白了、懂得了,赞叹希有为我们发问,释迦牟尼佛再说。演说是两桩事情,这个要懂得,这是我常常在讲席当中,我们作佛弟子,一定要为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诸佛菩萨是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模范、好样子。我们学佛、学菩萨,也就是要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这叫演。他看到我们好,比他好,所以他才来请教、来问,这一问我们就说,为人演说。
【法供养者,如普贤大士所说,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等是也。】
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的,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先说财供养,然后说法供养,一切财供养都不如法供养,跟《金刚经》说法完全相同,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菩萨在法供养里面为我们举出七条,法供养无量无边,这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必须要从这几个例子当中,所谓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后才能够在生活上圆圆满满的用上,我们的生活才能得自在,才能够得到美满。这几个例子,必须要很清楚、很透彻,就像数学的公式一样,才能够带入在日常实际的生活工作之中。
第一个是「如说修行」,佛怎样说,我们就怎么样做。行是行为,包括我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我们三业行为跟佛讲的不一样,那自己就要明了,佛所讲的是正确的,我们跟佛不一样一定是错误的,要依佛所说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我们想错了要修正过来,我们看错了要修正过来,我们做错了要修正过来,我们讲错了也得修正过来,依照佛经上的标准,如说,用这个标准来修正我们身语意三业错误的行为,这叫如说修行。譬如佛在本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做到?布施范围很广,包括我们整个生活的活动,可以说身心活动统统包括在其中。我们错了,错在哪里?错在有住。我们的心有牵挂、有忧虑、有烦恼、有妄想,这叫有住,而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如果真正讲求修行,那就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把我们一切妄想、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统统舍掉,那真的做到无住,这才叫如说修行。如果心里还有住,那你没修行,你是不如说修行,哪能成功?学佛学了一辈子,学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嘴巴里说的是佛弟子,实际上是佛的叛逆弟子,不是佛的孝顺弟子,是佛的叛逆弟子,这是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佛教你这样做,我们这样做绝对正确,决定有好处,有大利益。世间人愚痴不晓得,学了佛为什么还不听话,还不能把佛所说的都能够做到、都能兑现?这里头有一个原因,对於佛所讲的真实义并不了解,不但它的义理不了解,功德利益也不了解。所以他没有做到,如果真的搞明白了,说老实话,任何力量挡都挡不住,他非要这样做不可,那就是经后面所讲的,信心不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利益太大太大了。做不到是理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也没有搞清楚,所以他做不到。由此可知,这个经的讲解就非常重要,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了,使人晓得如说修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第二是「利益众生」。怎样利益众生?一定要如说修行。这七句就像七层宝塔一样,如说修行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第二层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第三层建立在第二层的基础上。然后才晓得,如说修行是根,大根大本,不能如说修行,底下都是空的。像盖七层宝塔,第一层没有盖成功,上面六层就别讲了。修行从哪里修起?就从这一句修起。如说,《金刚经》上说得太高了,我们想做真的做不到,可是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就讲得我们很踏实,那个标准就低,让我们普通凡夫都可以做得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行不行?如果说这四条我还做不到,那好了,你只好往三恶道去了,人天没分。这四条是人天法,你要不想堕三恶道,换句话说,要想做一个人,在六道里头作人,去作天人,他的标准就在这四句;这四句做不到,必定是堕三恶道。我们自己的前途不要去问别人,自己把经典多念一念,反省一下就晓得。我在六道是属於哪一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贪心重的人是饿鬼道,一般习惯说,人死了都作鬼,人死了不一定作鬼。六道,怎么断定人死了都作鬼?但是话说回来,人死了都作鬼,这句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哪个人没有贪心,贪心重的堕鬼道去了,所以想想人死了作鬼也满有道理的。瞋恚心重的人堕地狱;愚痴重的人变畜生,三恶道的业因。人天道是五戒十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天道的殊胜之因,这四条你要做不到的话,六道里头人天没分,从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告诉大家,那个善是有标准的。不是看看我很善,我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自以为善,未必真善。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就是这四句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不是《金刚经》的标准。
《金刚经》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前半部我跟大家讲过,须菩提尊者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真正发无上菩提心,这个人才是《金刚经》上半部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下半部更高了,下半部一定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半部那个善男子,那个善比前面善标准也提高了。同样是一个字,在所有一切经里头标准不一样,不能不认识清楚。小乘经里面讲的善,善的标准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的善。大乘善,刚才说了,我们《金刚经》是大乘善,大乘善第一个是发菩提心,没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大乘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善。我们要把它做到才行,不做到不行,如说修行,要真的做到。
佛法重行不重解,重在行门,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净土宗重行,《华严》也重行,怎么知道重行?你看三圣排列就晓得了。普贤菩萨代表行,文殊菩萨代表解,《华严经》上普贤为长子,是重行,文殊为庶男,是老二。解摆在第二,行摆在第一,这不是跟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表行,大势至菩萨表解。势至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所以佛法重在实践,不是重在说说而已,那个没有用处的。通常我们讲开悟,悟有解悟跟证悟,著重在证悟。证悟你才得受用,解悟没有用处。解悟是会说不能行,那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是如说修行,然后才能够利益众生。尤其是佛与大菩萨们示现在人间,纯粹是利益众生,像释迦牟尼佛生活当中表演出来的样子,利益众生。我们今天如说修行是自利利他,佛与大菩萨他自利圆满了,所表现的纯粹是利他。
「摄受众生」,摄受众生就是刚才说的,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让众生看到这个样子生欢喜心、生羡慕心、生尊敬心,然后生学习的心,摄受众生。这是我在讲席当中屡次提到的,在在处处我都提醒同修们,要认真修学。认真修学,你的样子就不一样,你的心跟一般众生的心不一样,你的心真诚、清净、慈悲。这个现在人讲,你的磁场跟别人磁场不一样,众生只要靠近你的磁场,他生欢喜心。何况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分别、就是想像。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识,识会变,会变相。这个人心清净,真诚慈悲,相貌会变,体质会变。本来你身体不健康,现在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圆满,一年比一年年轻,人家看到就不一样了,这是摄受众生。你怎么这么好?学佛好的。你做生意很赚钱,为什么赚钱?念阿弥陀佛赚钱的。这是摄受众生,这是真的。可见得都是在修行利益众生上,才能真正达到摄受。你要是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没有真正修持的心,摄受众生想什么方法,也没有办法把众生拉拢过来。
「代众生苦」,个人有个人的业报,怎么能代得了?佛也没有办法代我们受苦。虽不能代,有等流的,等流是相似的。我刚才说了,以在家同修例子最为显著,你们在家同修,前生修得不错,福慧双修,所以这一生既聪明又有福报,前世修的。你真正明白佛的道理,佛所讲的道理,我们把自己物质生活稍微降低一点,把这些钱能够节省一点,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代众...(●[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业是出家人的事情,你要这样想法,你就错了。出家人当然要担起,在家人也不例外。诸位要晓得,佛门四众是一家。四众要和合,佛法才能够久住在世间,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四众分了家,佛教就完了,就灭亡。如果以为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这个东西是出家人事情,我们在家人不负这个责任,你就不是佛弟子,你不解如来所说义。如果说在家人没有这个责任,那你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这些法身大士所示现的,五十三个人里头只有六个是出家人,其他的全是在家的,这些人不舍菩萨业,都是在绍隆佛法。所以要晓得,肩负如来家业,在家跟出家没有两样,不分彼此。如果这里面说有彼此,这是你错误的观念,你错了,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你要把这个错误观念修正过来。四众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够常住在世间,才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最后一条「不离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不离菩提心,如果要说一句落实在实际生活上的话,就是不离三皈。三皈是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不离菩提心就是不离觉正净。所以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先接受三皈,三皈是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离开三皈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弟子。普贤菩萨举这个例子,最后一条非要这个不可,他不能用别的。如果他用上别的,那后头还要用这个不离菩提心,不离菩提心是个总结。自始至终,开始是受三皈,最后不离菩提心,你看,彻始彻终没变样子,始终一如,告诉你始终是一,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深。维摩所说的不二法门,始终不二,这是真的入不二法门。净宗讲的一心,始终是一心。
【说经即是道场】
可见得道场不重形式,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是说经的那个地方,就是道场。诸位同修记住我刚才所说的,说经那个地方磁场就特别强,我们感觉非常迟钝,觉察不出来,天人、鬼神感觉的能力比我们强,他们感觉很敏锐,所以强能的磁场他感觉到。即使再短,一分钟、两分钟,形成强大的磁场也永远不会消失,天人、鬼神能感觉得到,他对那个地方能生恭敬心。
【便与塔庙一般无二,故皆应供养。】
他是礼敬来供养。塔庙是弘法利生的场所;塔是供养舍利的,此地讲的庙就是寺院。因为罗什大师,这个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的,在译经史上是属於早期,以后就不再用庙,以后用寺。早期有的时候还用,用中国古时候这个庙来称,其实庙跟寺性质不相同。庙是祭祀鬼神的场所,寺院是佛的教学的场所,这个不一样的,早期译经我们要了解它。那个时候名词术语还没有这么样的专门,分得还不是太清楚,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庙就是寺院。寺院是供养三宝的,三宝活动的场所,那个磁场那个盛,当然跟一般场所不一样。可是诸位要记住,佛在一切经上常说,诸法因缘生,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缘生的,缘能生,缘也能灭。这个道场有人在这里真正修行,就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如果这个道场再大,没有人真正修行,像黄念祖居士常说的,只有形式、只有样子,没有一个人是真修的,虽然形相上是一个佛教道场,它的磁场并不殊胜,并不很强,天人、鬼神经过依旧不理会的。如果这个道场里面还有一些人为非作歹,不但佛菩萨不来,妖魔鬼怪趁虚而入,变成什么道场?魔的道场,就变成妖魔鬼怪的道场。这就是说明,缘生缘灭,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否则的话,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往往会生怀疑,为什么古时候那么盛的道场,现在衰了。从前住几百人、几千人的丛林,现在一个出家人都没有了,缘的关系。这个缘,真修!一切讲真的,做不得假。
【法华云,能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是人则为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法华》然,一切经皆然。】
这是举《法华经》为例子,说明《金刚经》上常讲四句偈,一句也行,这不是四句,一句都可以,那《法华经》上有!为一个人,说得最少,说一句。这是说明,说法的人他的尊重。诸天尊重处所,实在讲就是尊重这个人,能为一个人说大乘法一句,这个人就等於是如来的使者,如来派遣他来的,代表如来说法的,那要说四句偈,要说全经,那就可想而知了。
行如来事,如来事就是前面讲菩萨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就是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一切众生学习。《法华经》如是,一切经皆然,这个理是贯通到一切经。所以《金刚经》上一句也行,为一个人说也行,这大乘经合起来看,意思你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2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八面,看经文,六十一段,总示名题:
经【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 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尊者为我们大众请示经题,便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实际上修行的纲领。世尊非常慈悲,有求必应,将这个经题为我们宣布出来,经的名字叫『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题的大意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个地方可以省略。
世尊底下两句话嘱咐我们。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请看小注:
【此是令人,顾名思义,因名会体。要知经义,皆是应无所住。所以急当断除我见,则烦恼障除。而业障、报障,亦随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则法、报、应,三身圆现。】
这段话是解释世尊对我们的教诫,要我们从经的名题上,就要联想到这部经所讲的义理,这是初步的功夫。我们常讲受持读诵,这是最低限度的功夫。如果不能从经题联想到经里面所说的义理,所开导的教训,我们纵然是读诵,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是功夫深一点的人,那就因名会体了,这是受持深者。正如同过去襌宗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要从经文上来说,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他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体就是心性,因名会体这是惠能大师做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曾经透露过,三学、三慧圆融成一体,就能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听经,若能做到顾名思义,就不错了,总算你没有白念,你还能想到经典里面的教训,发愿依教奉行。而本经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应无所住」,这句话在本经,可以说是彻始彻终最要紧的一句经文。我们明白这桩事,一定也能够联想到,《金刚般若 》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无住既然是《金刚般若 》的核心,当然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由此可知,无住两个字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去做。无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法相,不执著非法相,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果然不住,就像底下所讲的效果,能够有个一分、二分不住,你就能得一分、二分的利益,真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实的利益。惠能大师为什么会明心见性?他的确是听了之后明白,空有两边全都放下,这个高明。真正放得下,一闻就开悟,一悟就放下,一放下就证果。
所以急当断除我见,我们要把这桩事情,看作最要紧的一桩事情,要赶紧去做的一桩事情,决定不能有稍稍的耽误,急著去办。断我见,我们就经文上来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在这里下功夫。我见、我相要是断了,四相、四见统统断了,一断一切断,烦恼障除了;不但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尘沙烦恼在哪里?在众生相、在寿者相;无明烦恼一定也能破几分,四十一品无明也能破个一分、二分。所以,业障消了,报障也消了。业障是见思烦恼,报障是六道轮回里面的果报。报障除了,就是说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不在轮回之中,已经了生死出三界。这个身体虽然在,那没有关系,而不是说证得这个境界,这个人马上就要死,不是这个说法,大家可不能误会。证得这个境界,跟你讲,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我们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是菩萨身。人家常讲摇身一变,我们这个身不要摇就变了,就从凡夫变成菩萨,菩萨乘愿再来。在这个世间住世,久暂随意,想多住几年不碍事,想马上走就走得了,就这么样的自在。他住这个世间的久暂,他不为别的,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久暂在缘,在众生那一边。众生有感,他就多住几时,机缘尽的时候,尽就是众生对他不相信,不愿意跟他学,他老人家就走了,到他方世界去。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空间拓开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他生活的空间。哪一个世界缘成熟,就在那个世界现身,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只现一个身,如果有很多个世界众生机缘都成熟,他就能现很多身,随心应量。像《梵网经》所说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你要是入这个境界就千百亿化身,哪里是一个身!
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不能分身,不能现第二个身,为什么?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身是我,当然另外一个身就不是我,所以你就永远牢牢死在这个身上,可怜!破了四相,无我相、无我见,无我了,所以那个我就能现无量无边身,道理就在此地,这才叫真正消业障。《金刚经》消业障是特别有效,问题是要你真的去做,不是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几遍就消掉,念几遍消不掉,念十万遍也消不掉,要真正去做到,就消掉了,消掉就得大自在。
三障消除,三身就现前。注意这个地方,圆现,什么叫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圆了。只要四相、四见一破,给诸位说,我刚才讲,我们这个身还在世间,就如同六祖惠能一样,惠能开悟见性是在二十四岁,年岁不大,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他在黄梅得法是二十四岁,得法之后他那个身就是三身圆现。我们现在这个身是业报身,他觉悟之后,身见没有了,我见、我相都破了,所以就转业报身为圆满的三身。这个身就是他的自受用报身,也是他受用报身,对一切众生来说就是应化身,对他本体来讲就是清净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种利益殊胜,真正不可思议。能大师以后,不是没有见性的,但是没有像能大师那么痛快、那么快速、那么殊胜,这的确是没有。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假以时日,每个朝代都还有几个,真正是难能可贵。这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是不是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而金刚般若 彻始彻终也就是教给我们看破、放下。
【必须将不住六尘生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倘於六尘少有触著,便当机立断,坚持不懈。至诚恳切,求三宝哀怜摄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这一小段,这是把汝当奉持的具体办法再简单的说说,我们怎么个奉持法。「必须」就是一定,要把「不住六尘生心」这个开示常常记住。不住六尘,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把它讲得很具体,就是不住六尘。六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不可以执著,执著就错了。时时观照我们起心动念有没有住,有没有住在六尘境界上。实在讲我们一定会住,不住就成菩萨、成佛,哪里是凡夫?凡夫一定住。我们凡夫很苦恼,住而不能够觉察。真正修行用功的人,他知道他住,他觉察到,比我们就高明多了。我们住而不觉察、不知道,现在先要觉悟,知道自己著相、住相,先要知道,这就是你开始觉悟。在起心...(●[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修一切法,一切的恶法要断,一切的善法要修。什么是恶法?给诸位说,自私自利的是恶法。什么是善法?利益众生的是善法。这个善恶的标准要记住。世间人、学佛之人,往往把善恶搞颠倒、搞错,为什么说有利於自己的都是恶法?佛明明在经上讲「自利利他」,自利摆在前面,自己得不到利益,怎么能利他?为什么又说自利是恶法?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说这两句话没有矛盾,是一个意思。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念念都想到我,这个我,你看四相里头我相,念念增长四相、增长四见,那是六道凡夫,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过去我们总以为,大乘菩萨破了四相,因为《金刚经》念的人很多,总会晓得,「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总认为菩萨才要破四相,没有晓得连小乘初果须陀洹都要破四相,这也是在《金刚经》上的。初果须陀洹,须陀洹也不著相,也是不著我相、不著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才证得须陀洹果。四相都破,这才是真正自利。所以佛法里头讲的自利不是自私自利,不是这个,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把它那个意思会错,佛讲自利是不是自私自利?那佛才冤枉,这个罪过就很重;因为一切诸佛都被你冤枉,你说这个罪重不重!四相、四见破了,就是自利。怎样才能够破四相?大乘的方法妙,妙极了。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不想自己,念念想如何利益一切众生,念念都想帮助一切众生,把自己给忘掉;我见不破,久而久之没有了;我相不破,久而久之也没有了。上一次讲《金刚经》前面讲过,就在讲四相那一段说过,这个方法叫大而化之,好!心量放大,不想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我们生在这个世间,为谁?一般人讲为儿子、为孙子、为儿孙。学佛的人不是这个想法,学佛人,我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大。为儿、为女很可怜,儿女不孝顺,你不是气死!今天我们走遍全世界,几个儿女孝顺的,太希少了。我走许许多多地方看到真正孝顺的儿女,这几十年走多少地方,统计大概不超过十个人,非常非常希有。所以今天孝顺的才奇怪,不孝顺的正常,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要是聪明的人,父母看儿女是朋友,你就少烦恼。出家人也一样,师父跟徒弟,不能把他当徒弟看待,是朋友、同参。你要把他当徒弟看,你烦恼就来了,这个也不敬、那个又失礼节,朋友就无所谓。这个样子就四见、四相容易破,决定不能够执著,心量要大,大而化之,这个方法妙极了。
能入这个境界,无论修什么法,你修持一切法,这一切法是什么?穿衣是一法,吃饭也是一法,散步也是一法,逛街也是一法,甚至於你在家里,躺在那里看电视也是一法,法法、头头皆是道,都是般若 波罗蜜。你以为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般若 波罗蜜在《金刚经》里,《金刚经》里才没有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在你生活当中,你才真正智慧开了,心开意解,心地清净,清净就放光明,你的日子怎么不好过?过得很惬意、很自在。不要说现在很苦、难过,那是你迷了就难过。地藏菩萨在阿鼻地狱也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境随心转,心自在,境就自在。心要不自在,送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自在,你也叫苦连天。从这个地方诸位就明了,般若 波罗蜜真正是了不起,所以是无上之法,至高无上之法,你要是得到一点,你这一生是快乐无比。佛法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没有般若 波罗蜜做不到。能够做到这里,刚才讲你才受持三分之一。再看底下一段,示应离言说相持,这个意思好!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我们看小注:
【有所说法否,这句话里头,意谓心中存有所说之般若 波罗蜜法相否?】
有所是佛说般若 波罗蜜,是不是在心里存著有个般若 波罗蜜?须菩提答得很好,答的这个句子我们要仔细去看,《金刚经》上一个字都不可以轻易看过。他答的是:如来无所说。如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真心本性里头无有一法。如果你要是会受持,那自在了、快乐了。你每天听这个人说话、听那个人说话,好烦、好恼,尤其听到不如意的话,那是什么?你不会受持《金刚经》;要会受持《金刚经》,他说这句话,他无所说!真如本性里清清净净,无有一法可说,那你就很自在。他清净,我也清净,他心里无有一法,我心里也无有一法,这叫受持《金刚经》。你在这个经真得受用,你真学到东西,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有很多人说,佛法不合现实,说这个话的人,实在对佛法是一无所知。据我所知道的,佛法是最现实不过的,世间没有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的现实,马上就得用处,马上就收效果,这真现实。所以一问一答里头,其味无穷,你要能够领会,然后应用在生活上,你怎么会不自在?听到什么样甜甜蜜蜜的话,你也一笑,很好,为什么?心中无所说。听到一些烦恼的话,骂你的话,侮辱你的话,也笑笑,如来无有法可说,这是真的。我们决定不要被假相迷住,你要见性,性是清净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个性,一样的清净,从来不染。我们看小注,这是我把大意先跟诸位说出来,你才晓得这个经的味道真是无穷,才知道这个经文解释金刚般若 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应奉持」,才晓得怎么个奉持法,后面教我们三小段经文。世尊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如来是性德之称。性体空寂,岂有所说之法相耶。不曰佛说而曰如来说,意在明此。】
这说明了。佛所问的话,须菩提尊者所领会的答的话,其中的义理则是无限的深广。
【无所说者,无其所说也,非谓无说。】
说是相,无所说是性,真心里面无所说。一切凡夫所说,是从妄心里头说出来的。我们要问,如来为我们说这些法,是真心还是妄心?如果是真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个字也不能说,也说不出来;如果是妄心,如来岂不变成凡夫!这个地方就得用般若 波罗蜜来解释。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里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相。相怎么现?是不是佛有意来现?佛有意现,那就是凡夫。佛决定没有意。没有意,怎么会现相?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这个相是感应道交所现的。也许你觉得这不可思议,这很奇怪,怎么众生有感,他又没有意思,他怎么会现?如果你要想不通,我们下面不是放的有磬吗?你试试看、敲敲看,你一敲它就响。你问问它,我敲你,你是不是有意思响?它没有意思。敲得重,它就响得大;敲得轻,它就响得小,自自然然的感应,确实没有心,如果有心就不会感应。有心的话,你敲我就不响,他就没有办法;你不敲,我也响,它有心。没有心!你就晓得,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要怎样才真的得到感应?没有心,心清净就得感应,心愈清净,感应愈快、感应愈明显。
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为什么没有感应道交?心里头杂乱、妄想杂念太多。心要空,空才灵。我们的心不空,里头垃圾装满,所以那个心不灵。心不灵,有的时候也有感应,佛菩萨现前。你要晓得,你的心不清净,忽然看见佛、看到菩萨,那是什么?妖魔鬼怪来了。妖魔鬼怪那个心不清净,他看到你喜欢奇怪、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他就变现佛菩萨来骗你,来捉弄你,那你就上当。现在这个世间这样上当的人,不晓得有多少。你要是问:我见的佛菩萨到底是真是假,到底他是佛是魔?不要问别人,问自己的心。清净心所感应的就是佛菩萨,决定没有问题,不是清净心所感应的,那个就有问题。哪里需要去问人!由此可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佛说法。众生有疑难的问题,向佛请教,佛马上就回答给你说法。应身佛所说的,是他有心说的,还是无心说的?给诸位说,他是无所说而说的,「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确实说。无所说,怎么会说?要会。不相信,如果你真的有感应,你上讲台讲经,无所说而说,你们将来真正发心上讲台,会有这个感应。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了很欢喜;下了讲台,人家来问你:法师你刚才说什么?不知道。那个不知道是真不知道,不是假不知道。我们没有法子,只好说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佛菩萨加持也没有错,他也有条件的,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慈悲,心不清净、不真诚,没有慈悲心,得不到感应,这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看谛闲老法师在《圆觉经亲闻记》序文里所说的,在序文里头所讲的;老法师讲经,自己写讲义,《圆觉经讲义》是他自己写的,可见得他讲经很认真、很负责任。但是他的讲义拿在讲台上,有的时候用不著,滔滔不绝就这么发挥,下面听经的有几位大德居士,他们在底下记笔记。江味农居士就是其中之一,到第二天把老法师所讲的笔记,送给老法师去看,老法师一看,问他:这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都不知道。这是真的。李炳南老居士讲经,他讲经也很认真,讲经那一天,一天不见人,一天不见客,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预备。所预备的东西在讲台上常常也用不著,这是他老人家常常告诉我们的,讲台上有感应。你们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看,我在讲台上相貌跟在台下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觉出来?讲台上的音声不一样、相貌不一样,三宝加持,所以诸位要留意就能看出来。我讲的东西,没有讲稿、没有笔记。好像是前年,我在洛杉矶连续讲八天,一天两个小时,没有讲稿、也没有经本,上台就讲。讲完之后,你要问我,不知所云,真的不知所云。他们有录音带,他们保留录音带,还把录音带写出来,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你们真正发心上讲台,这个感应是很平常的,是很容易得到的,真心就有感应,妄心就没有感应。妄心有感应,那都不是好事情,要真心、真诚,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应化身确确实实是无意的、无心的。唯有无心,才叫做自性的流露,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如果有心,他是从心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凡夫,凡夫之见;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是佛知佛见,那怎么会一样?在这段经文里面,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离言说相,受持《金刚般若 》。无所说是无其所说,心里面没有,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念头,不是没有说,他有说。世尊经教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自自然然流出来的。一切众生这些言语从哪里流出来?刚才说过,从心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是三心二意,妄心;妄心的本体是真心。由此可知,所有一切众生的这些言语言论,他真心里头也是没有,跟佛没有两样;佛是直接流的,他是透过心意识流的,那又何必当真、又何必去计较?这个道理懂得,我们跟一切大众相处,听一切众生的言论,我们的心清凉自在。不但不为他所转,言是境界,不为境界所转,反而能转境界。《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怎样转境?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离言说相,就转境了。你不会转境,人家说东说西,你就被人牵著转,那才叫真可怜。一句、半句都记在心里头,都放不下,一天到晚生烦恼,那多苦。这苦从哪儿来?自己找来的,没人给...(●[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五一年,师六十岁,于广明寺右后方上侧大石壁上鸠工雕凿阿弥陀佛大佛像,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雕凿石佛风气之先。又于左下方凿石洞,建立广照寺。
★一九五二年,师六十一岁,于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觅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两丈余,洞口东向,日月初升即照彻洞内,故以日月洞名之。该洞本无水源,师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缝涌出,于是决定在此隐居修行,并于洞前建木屋三间,中供地藏菩萨。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师六十二岁,又在山顶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至师处,毫无惧意即为之说三归依。
★一九五五年,师六十四岁,板桥信众于台北土城购一山地(该处俗称火山)供师,即今承天寺所在,师砍竹为筏,两端系缚于巨竹上。师于筏上结跏趺坐,及后又辟地建瓦房一间供养佛像。
★一九五六年师六十五岁,回新店广照寺。
★一九五八年师六十七岁,年底再回土城火山。
★一九六年师六十九岁,于火山山坡建造大殿并将该处命名为承天寺火山改称为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师七十一岁,陆续兴建屋舍外并扩建旧殿(旧称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师七十二岁应信众之请赴花莲即台中等地宏法。并分别于天祥协建祥德寺,今之天峰塔即师当时茅亭禅坐之位)。龙井山上之南寮兴建广龙寺。
★一九六四年,师年七十三岁,年底返回承天寺重整旧业,增建山门及方丈室。师来台十七年间曾有三次长时间(约一周以上)之入定记录,加以每日仅以水果为生,不食熟食,因而赢得水果师的雅号。除雨天外,夜间辄于林中趺坐修行。上述特立异行之修道行径,众口相传妇孺皆知。
★一九六五年师年七十四,是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承天寺之初步建设于焉完成。
★一九六六年师年七十五岁,慕名前来请益归依者络绎于途。
★一九六九年师七十八岁,于土城镇创立广承岩。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师八十至八十三岁时,曾表示即将舍报,经弟子们一再恳切哀求乃获慈悲俯允,延缓时日。此数年间应信众之请分别赴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宏法度众。
★一九七五年师年八十四岁,开始禁足不再下山。
★一九七六年师年八十五,承天禅寺初建之砖瓦房时日既久,地基下陷、墙壁龟裂。故于是年首先重建女众寮房。
★一九七七年师年八十六岁,是年秋承天寺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大雄宝殿及方丈室等。
★一九七八年师年八十七岁,春,承天寺于大雄宝殿之原址建三圣殿。再依山坡地形兴建祖师堂及斋堂等,广承岩复建华藏塔。并陆续兴建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讲堂等。所有建筑事宜由弟子传斌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师九十一岁,师指派随侍左右十余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六龟乡宝来村筹建妙通寺。
★一九八五年师年九十四岁,农历十月举行护国千佛三坛大戒,求戒弟子二千五百余人,盛况为历来之冠。戒期届满,已近岁末,师急欲北返,乃于农历十二月廿六日由传悔法师迎回承天寺。
★一九八六年,师年九十五岁,示现病容,拒绝饮食、医药,不接见信众。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并指定圆寂火化后之灵骨分别供奉于“承天寺”、“广岩寺”及“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示意欲返高雄妙通寺,众以师意已决,不敢有违,乃送师南下。
★正月初二,气息微弱。
★正月初三日,体力恢复,且与徒众共同念佛,自由交谈,精神焕发,若无其事。
★正月初四早晨,唤弟子传闻及大众伫立于殿外晒太阳,随即又嘱传闻师于身旁坐下,并谓:“你可以了,他们(指大众)还没有。”
★正月初五(国历二月十三日),师瞻视清澈,定静安祥,全无异状,仅嘱弟子们同声念佛。午后二时,告大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并向徒众颔首莞尔!闭目安坐。少顷!众见师不动,乃趋前细察,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矣!
●[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日承应韩瑛、郑英良居士启请的殊胜因缘,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与大众同学研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演说般若,前后共有十六会,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教学的中心。《大般若经》中文译本有六百卷,据说藏文有千卷之多。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宣说「金刚般若」。
此经在中国前后有六种译本,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将它翻译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全经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以现代人来看,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般若」的精华、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读此一卷,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的纲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必须通达一切佛法,才真正通达「金刚般若」。古人有个比喻说,「因网而得纲」。捕鱼用鱼网,因为有网才能抓到纲领,网和纲关系非常密切,实在分不开。换言之,必须对「金刚般若」的义趣深解,对于一切佛法才能「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因为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
此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本经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代,禅宗五祖忍和尚与六祖惠能大师极力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流通之广无过此经。用现代话讲,在中国佛经里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国家、人民皆蒙诸佛护念加持,则是必然的事实。
今日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些不一样。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金刚经》,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窟的写经,及古大德数十种注疏,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现在我们所见各种《金刚经》的本子,可以说这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校勘记。
江味农居士出生于民国前四十年(公元一八七二年)。祖籍江苏江宁,距离南京很近。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到湖北。因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所以他从小也就熟读《金刚经》,每天读诵,一生不缺,再忙也会读一遍。光绪二十八年(一九O二),三十岁时中举人。虽可以作官,但他对于功名相当淡泊,官场的兴趣不浓。此时又逢他的夫人过世,此事也是学佛的增上缘,他倍感世间无常,对于学佛就更认真、努力。
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江居士正式皈依佛门,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受菩萨戒。同时,又亲近谛闲老法师(天台宗近代的大德),听老法师讲《圆觉经》。他每天听讲都写笔记,隔天请老法师校正、印证,完成后即《圆觉经亲闻记》,流通很广。同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整理、校对敦煌石窟里的唐人写经,用两年多的时间校对八千多卷。这对他深入经藏是大好机缘。
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二O年),江居士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佛法,从事于弘法利生的事业。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很用心且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将笔记整理出来,请谛闲老法师校正,这就是《大乘止观述记》。虽然是谛闲法师讲的,内容很多重要的发挥,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的心得,是他的领悟与体会;所以谛老对他说:「这不应该用我的名字,该用你的名字才对。」学生的成就,当然一切都要归功于老师,实际上,《大乘止观述记》是他写的。
公元一九三O年,江居士以一年多的时间将《大乘止观述记》讲
圆满。一九三四年七月,他在上海省心莲社讲《金刚经》。老居士见解可说晚年完全成熟,契入佛境界,真正的证入「金刚三昧」。由于他晚年体弱多病,因此一周只讲两次,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次年九月讲圆满。他讲《金刚经》确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没见过的,真有独到的见解、有超越古人之处。譬如,经的一开端,他告诉我们,世尊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往往都以放光、现瑞来发起,像《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发起于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金刚般若又是整个《大藏经》的精要,用意非常深。「尔时」世尊表演给我们看,将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
学佛,学什么?诸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终日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学佛」就是教我们如何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突破;也要活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我们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中,大家皆得真实受用。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次问答,经文皆作「云何应住」。一般的本子多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就是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但组合不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字句颠倒,意思完全不同。他说,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那里。这是问,发菩提心要如何安住,才能使心神集中,不至于分散。所以,明明是为初发大心的人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为什么要这样安住?意思当然不一样,确实不同。前面世尊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于是就不能没有这一问。
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为什么应住菩提心?如果不住,则没有菩提心。所以这一问,发菩提心的人是将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而佛说不许我们住,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就不发心了,就没得发!究竟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此。换言之,这是为已经发心修行的人而问。这样深入发明,在古大德注疏里没有见过。他对于《金刚经》的要义,发挥精采、透彻,像这样的地方很多。我们在这份讲义里能看到,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
以上简单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在讲义序文里写得很清楚。他是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的。他往生时,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他见到佛、见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十愿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最希有,是我们的好榜样。
他在《金刚经》上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念经,不懂经义,往后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能与它相比。所以,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
希望消业障的大德们,就是一个念佛堂,一切经咒不念,一切忏法也不要,依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智慧,得福报,圆满的成就了。
9、念实相者,空有不着,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端坐念实相」,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因为念实相是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即是不着有;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不着空。空有两边不着,所以一心称念,就是念实相,要不然怎么能灭罪。『双照二边』,是空有两边都不着。
『实相之慧,从大悲生』,念佛人就是大慈大悲。因为要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为的是明心见性,得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机施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相,这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所以,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想度众生,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发恳切的愿望,没有智慧、能力,也是枉然。修学其他法门,要像佛菩萨一样能自在现身,谈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识,如法修行,经上讲,欲证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还要修三个阿僧祇劫,才有此本事。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数字,时间太长了,还是念佛往生净土好。
《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是净宗的根本。净土三经,无非是四十八愿的详细介绍而已,其根源即是四十八愿。佛在四十八愿明白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七地以上」的不退转位。我们若依其他法门修至七地菩萨,必须经历两个阿僧祇劫。念佛法门不费力,超过一般菩萨修行两个阿僧祇劫,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就有能力应,感应道交,这才能普度众生。
「真实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因为没有慈悲心。要是有大慈悲心,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号就累了,就要休息,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皆修圆满的六波罗密,福慧二足尊是得无量福。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此是修学的纲领。
『离相,观空也,修慧也』,离相是修慧、观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离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归依时念「归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丝毫欠缺。「二」是两种圆满,一是智慧圆满,一是福德圆满。修行要福慧双修,不能修慧不修福,或修福不修慧。如果修福不修慧,果报决定在六道,不能出离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证小果,如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虽证果,而没有福报。
经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虽然有智慧,但是与众生没有缘分。因过去生中不与人结缘,托钵都托不到,人家不供养,还能为人说法?没人听你的。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若不修福,怎么能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离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辅助,也非常重要。「相」就在修一切善里「离」。不修一切善,也没得离。一定要懂得「离相修善」,才是福慧双修,才是真忏悔。
学佛最忌讳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门这样的弟子很多,喜欢修福,喜欢福报,喜欢享福,不要智慧。修的是痴福,福报到那里去享?因为愚痴,若变畜生,则到畜生道去享。佛在经上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痴福,到畜生道投胎为大象。象是国王的坐骑,从前国王出门没有汽车,都是马与象。国王乘的象,金、银、琉璃、七宝挂满一身,它就享这种福报。现在国王出门不骑象,改坐车,但是现在享福的畜生很多。要是修福不修慧,来生都被外国人当宠物饲养。所以必须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这很重要。
『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许多大乘经论说,「定业不能转」,这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佛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劝勉我们的意思。实际上,定业也能转;不过很难,一定要见性才能转,不见性不能转。修定,转不了定业。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转不了定业。一定要证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转。由此可知,只要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就等同七地、八地菩萨,这样的果位,定业已转了。念佛法门无比殊胜!『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这四句将《金刚经》的精华说尽了,也是这一部经里最重要的经文。所以,「经」要深解;解浅了,不起作用。要深深的理解经义,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应当怎样做才是行金刚般若,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经』需要细讲,粗枝大叶的讲,不得受用,要深解其义理。
『信心不逆』,「不逆」是决定不违背。这句话非常重要!一定要这样作法,非这样作法不可,这样的信心才是不逆。『尽能受持』。《金刚经》常讲「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尽能」是为人解说全经。
尽能受持是自行;为人解说是化他。自行化他『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此人就是佛的传法弟子,继续佛度众生的大业,即是如来的传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些都是本经经文,到后面再细讲。『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这无疑是世尊在本经为我们授记。果然能做到前四句,就是如来授记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一、深解义趣。二、信心不逆。三、尽能受持。四、为人解说。只要真做到这四句,就是如来的传人,如来授记的弟子。这是真正希有!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