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6|回復: 5
|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序………………………………………………001
经题……………………………………………001
法会圣众第一…………………………………001
德遵普贤第二…………………………………001
大教缘起第三…………………………………001
法藏因地第四…………………………………001
至心精进第五…………………………………001
发大誓愿第六…………………………………001
必成正觉第七…………………………………001
积功累德第八…………………………………001
圆满成就第九…………………………………001
皆愿作佛第十…………………………………001
国界严净第十一………………………………001
光明遍照第十二………………………………001
寿众无量第十三………………………………001
宝树遍国第十四………………………………001
菩提道场第十五………………………………001
堂舍楼观第十六………………………………001
泉池功德第十七………………………………001
超世稀有第十八………………………………001
受用具足第十九………………………………001
德风华雨第二十………………………………001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001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001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001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001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001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001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001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001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001
菩萨修持第三十………………………………001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001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001
劝喻策进第三十三……………………………001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001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001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001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001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001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001
边地疑城第四十………………………………001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001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001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001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001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001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001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001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001
序
往年韩瑛老居士在美国旧金山,曾依黄智海居士的《弥陀经白话解》,节要改写成为《弥陀经易解》。出版之后,很受大众欢迎,确能契合当代众生机宜。
一九九五年,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会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当面嘱咐韩老居士说:应当再为《无量寿经》作一易解。广度众生,功德无量。韩老居士欢喜受命。尔后一直以身体欠安而未能执笔,往生前一日犹念念不忘此事。一再托付净公上人,务必满此大愿。又请求道:‘最好能将大华严经,也作一易解流通。’净公上人许之,于是韩老居士随阿弥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韩老居士于往生前二年,即将护持正法之使命嘱托给星洲李木源居士。李居士不负所托,于新加坡成立‘净宗学会’,创办‘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延请净公上人任教席。于是即将《无量寿经科会》作为培训班第二期重点课程,又将《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作为第三期教程,由全体学僧共同撰写初稿,再由净公上人删增成书。今书成,大众敬以此纪念韩老居士往生周年。今年五月,培训班第四期将启讲《华严》全经,仍令学僧撰写《华严经科注易解》,希望能在三年内圆满。净公上人以完成此举,以为报答方师(东美)接引,章嘉大师、雪庐(李炳南)老人十三年之慈悲教诲;暨韩老居士三十年护持之深恩。
尤望此书将来能广流通,利益初学。此书放弃著作权,欢迎翻译、翻印,向全球大众,普遍介绍诸佛如来广度众生当生圆满成就的第一法门。
深望有缘读者,如贫得宝,如经所说:‘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普愿人人皆得一生幸福,家庭美满,各各事业顺利成功。社会祥和,人皆亲善,互助合助,共存共荣。国皆富强,世界永久和平。这是此经惠予众生的真实利益。
谨于此书出版之前夕,恭述其缘起与愿望如是。愿我同伦贤达之士,有以教之,幸甚!
一九九八年四月净公上人谨序于新加坡
夏莲居大士会经 沙门净公上人注解
经 题
佛(1)说大乘(2)无量寿(3)庄严(4)清净(5)平等觉(6)经(7)
《解》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大乘法中,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的生活环境无量美好,说之不尽;以及当地人民,人人皆是成就清净心、平等心,彻底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且教导我们如何求生净土的一部经。
《注》
(1)(佛)印度话佛陀耶、佛陀的简称,翻译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一个对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真正明白的人,此人就称为‘佛’。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
(2)(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载许多人,从这个地方到达那个地方。这是比喻佛的教学可以帮助不明白的人成为明白的人。
(3)(无量寿)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一切的无量—智慧、光明、寿命、才艺等等,样样无量。明白了,这些无量就都得到了。这里只取无量寿作代表,因为一切无量中寿命最重要。有无量的寿命,其他的无量才能受用。
(4)(庄严)是说生活环境和身相都具足无量的美好,没有丝毫缺陷。
(5)(清净)是远离贪心、嗔心、骄慢、疑惑等种种心灵、身相以及环境上的污染。
(6)(平等觉)‘平等’是没有差别,没有分别心。‘觉’是觉悟。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佛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与物。
(7)(经)指所说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是正确的教科书。
会 集 人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解》此经传来中国,先后有十二次翻译,七种译本失传,现在大藏经中存有五种译本。宋朝王龙舒居士、清朝魏源居士,都做了会集本,因为他们的会集未能尽善,所以才有此本。
这个本子是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由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山东省郓城县夏莲居居士(法名慈济),根据大藏经中五种原译本会集而成,全经总共分为四十八品(中国古书分大段为篇、章,佛书称为品)。
【法会(1)圣(2)众(3)第一】
《解》这一品经文,是说明当时亲自参加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会的听众殊胜。
《注》
(1)(法会)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大会。
(2)(圣)指听众中的声闻(罗汉)、菩萨等人。
(3)(众)一般的大众。
如是我闻(1)。一时(2)佛(3)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4)比丘(5)众万二千人俱(6)。一切大圣(7),神通已达(8)。
《解》这一部依据事实真相而说的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那个时候,佛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参加此次大会的大比丘众有一万二千人,同聚在一起。这些人都是大菩萨、圣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力,对于世间一切的人、物、事、理都能通达明了。
《注》
(1)(如是我闻)‘如’是事实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实真相而说的称为‘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
(2)(一时)是佛讲这部经的时间,也就是众生根性机缘成熟的时候。
(3)(佛)释迦牟尼佛。
(4)(大)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
(5)(比丘)有三义:1、乞士—乞食养身,乞法养心。2、破恶—破贪、嗔、痴等烦恼恶。3、怖魔—魔的骄慢嫉妒心很重,时时担心别人超胜过他;比丘发心修道,一心希求出离三界,所以魔见了心生恐怖。
(6)(俱)同聚。
(7)(大圣)已经断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人。
(8)(神通已达)智慧能力广大无边,于一切事理明了而没有障碍。
其名曰,尊者(1)憍陈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连(4),尊者迦叶(5),尊者阿难(6)等(7),而为上首(8)。
《解》他们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陈如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法门;尊敬的舍利弗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连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神奇通达第一;尊敬的迦叶长老,他代表禅宗;尊敬的阿难长老,他代表禅宗以外的教下。
《注》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对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称呼。今人称为‘尊敬的’。
(2)(憍陈如)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说法时,第一位成就的学生。他在本经排名第一,代表这部经是佛说一切经中的第一经。
(3)(舍利弗)印度话,‘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亲)的儿子。他是佛陀学生当中智慧第一,在这里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了这一部经。
(4)(大目犍连)印度话,中文是‘采菽’的意思。‘菽’是豆类,说明他们世代务农,所以用‘采菽’为姓。‘大’是区别同姓。他是佛陀的学生当中,具有神奇通达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经代表学习这部经,就能得到很强的能力。
(5)(迦叶)印度话,华译‘饮光’,是赞叹他的光明超过别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贵人家。是佛陀学生当中苦行第一。也是禅宗的初祖,在这里代表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的禅功。
(6)(阿难)也是印度话,华译‘庆喜’,就是庆祝欢喜,因为佛成道的喜讯传到他家时,正好他出生,所以用‘庆喜’为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后是佛的侍者,他是多闻第一。在这里代表‘教下’(在中国佛法十大宗派里,除禅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统称为教下)。
(7)(等)指在坐的还有其他很多位的上首。
(8)(上首)座席的上位,也就是听众的前排(首席)。
又有普贤菩萨(1),文殊师利菩萨(2),弥勒菩萨(3),及贤劫(4)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解》还有普贤菩萨在此大会中代表净密不二,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禅净不二,弥勒菩萨代表当来的承传,以及贤劫这个大世纪中,先后有九百九十五位将要在此世间出世成佛的这些菩萨们,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会。
《注》
(1)(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最善。此菩萨心愿行及身口意,无一不平等;且普遍对一切人、事、物真诚纯一妙善,所以称号‘普贤’。‘菩萨’是印度话,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称为菩萨。普贤菩萨在此代表‘密净不二’。
(2)(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印度话,中文叫做‘妙吉祥’,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他在菩萨众中,代表智慧第一。表示能够欢喜相信本经所说的道理与事实,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本经代表‘禅净不二’。
(3)(弥勒菩萨)‘弥勒’是印度话,中文叫做‘慈氏’,这是他的姓。他的印度名叫做‘阿逸多’,中文译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现在是菩萨,再过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以后,将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也是本经主要的听众,所以将来成佛时,必定弘扬这部经。
(4)(贤劫)‘劫’是古代印度人的计时单位,有大、中、小三种计算法。以我们这个世间人寿最长八万四千岁为标准,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再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叫做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这里的‘劫’是指大劫,我们称作‘大时代’。
‘贤劫’,在这一个大时代里,有一千尊佛先后出世。已出世的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四位。以及将要出世的如上所述的弥勒佛、现在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们,将是另外先后在此世间出世的九百九十五尊佛。在这一个大时代里有这么多尊佛出世,这种现象是非常希有的,所以称为‘贤劫’。
【德遵(1)普贤第二】
《解》这些大菩萨们的德行,都是遵守、依照普贤菩萨的十大修行纲领(十大愿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并以导归极乐为目的。
《注》
(1)(德)道德行为。(遵)遵守、依照,也是榜样的意思。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1),所谓善思惟菩萨(2),慧辩才菩萨(3),观无住菩萨(4),神通华菩萨(5),光英菩萨(6),宝幢菩萨(7),智上菩萨(8),寂根菩萨(9),信慧菩萨(10),愿慧菩萨(10),香象菩萨(10),宝英菩萨(11),中住菩萨(12),制行菩萨(13),解脱菩萨(14),而为上首(15)。
《解》这一段的(贤护菩萨)是与释迦佛同时代的此方世界的菩萨,其他十五位菩萨则是他方世界来此参加法会的菩萨。由前面十四位菩萨的名号含义中,让我们认识这部经典的殊胜,第十五位(制行菩萨)教我们修行下手的方法—‘持名念佛’,最后一位是代表修行的果报。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菩萨的上首。
《注》
(1)(贤护)即能保护自己纯正的思想行为,又能乐于护持他人的意思。他是释迦佛在家修学净土的学生,地位与普贤、文殊相同。(等十六)就是连以下列出的十五位来自他方世界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有证的在家菩萨。(正士)‘正’正知正见,‘士’知识分子。知见同佛的知识分子称为正士,亦称大士,是菩萨的别号。
(2)(善思惟菩萨)他的思想见解都是纯善的。代表专修净土的人具有正确的思想见解,与阿弥陀佛相应。
(3)(慧辩才菩萨)有智慧、有口才,能把净宗教理说得让人相信。
(4)(观无住菩萨)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无常。在此代表修净土的人对一切法,心不执著、不留恋,念佛才能往生。
(5)(神通华菩萨)表灵活应用。他有很善巧的教学能力,能因材施教,把念佛成佛的法门介绍给广大群众,让大众都能明白接受。
(6)(光英菩萨)表光明英发。光明是智慧,英发是发挥。表这部经能显发我们深广的智慧。
(7)(宝幢菩萨)‘幢’是圆筒形的旗帜。古时候道场有讲经时,就把幢挂在寺院外的旗杆上,通知大众来听经,所以‘幢’表宣扬佛法。‘宝幢’表宣扬最殊胜的佛法,在此表宣扬本经的法缘最是无比的殊胜。
(8)(智上菩萨)‘智’是智慧,‘上’最上第一,在此代表修学本经就能得到无上的智慧。
(9)(寂根菩萨)‘寂’是寂静,‘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寂静是修行的根本,在这里代表依照这部经修学就能身心清净。
(10)(信慧菩萨)表能深信本经。(愿慧菩萨)表肯发愿学习求生净土。能深信发愿,就是有真实智慧的人。(香象菩萨)是比喻念佛的力量很大,能帮助我们超越十法界。这三位菩萨是代表往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信、愿、行。
(11)(宝英菩萨)‘宝’是智慧宝藏,‘英’是精华。所以‘宝英’是代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切妙法中的精华,能令凡夫在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决定成佛。
(12)(中住菩萨)‘中’中道,‘住’安住。把心安住在此经、佛号中,就能得到中道第一真理。
(13)(制行菩萨)‘制行’是指控制我们的思想行为。念佛就是制行,在这里代表持戒念佛。
(14)(解脱菩萨)‘解’解除烦恼,‘脱’脱离六道、十法界。表示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就能往生净土,永离妄想、分别、执著,得大自在。
(15)(而为上首)是指这十六位大菩萨代表在家菩萨众的上首。
咸共遵修(1)普贤大士之德(2),具足无量行愿(3),安住一切功德法中(4),游步(5)十方,行权方便(6),入佛法藏(7),究竟彼岸(8)。
《解》这一段经文是说,与会的大众,都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学习他的修行十大纲领(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们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自然也具足如普贤菩萨同样无量的大行大愿,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上,也就能成就如来果地上一切究竟圆满的功德法。他们都能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
《注》
(1)(咸)都。(共)共同。(遵)遵守。(修)修行。
(2)(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之德无量,说之不尽,总归纳为十大愿王,名目如下: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珐輪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3)(具足无量行愿)以上参加大会的菩萨们,人人都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也如普贤菩萨一样具足无量行愿。
(4)(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住’是安住不动。‘一切功德法’是菩萨修行成佛以后的圆满功德。
这里教导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5)(游步)游戏神通。
(6)(行权方便)很善于教导,能随众生不同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指菩萨们的神通游戏、自在游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需要来协助教化他们。
(7)(入佛法藏)对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达明了。‘佛’是觉悟、明了,‘法’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藏’是含藏。
(8)(究竟彼岸)达到究竟圆满的成佛果位。
愿(1)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2)。
《解》他们具备上面所说的智慧与能力,所以都发愿到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示现成佛,普度一切众生。
下面是菩萨们示现度众生的情况。他们可以做到随顺众生的愿望,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为众生说法。这里只举出一种最殊胜的佛身来作例子,因为能现佛身,其他的身分就没有不能示现的了。
《注》
(1)(愿)誓愿。
(2)(成等正觉)就是示现成佛。
舍兜率(1),降王宫(2),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3)。以定慧力(4),降伏魔怨(5),得微妙法(6),成最正觉(7)。
《解》这些菩萨们示现成佛,首先要从兜率天内院下生到人间来,他们都选择降生在王宫,身为太子,这样世间一般人希求的一切富贵,他全都得到了。但是这些富贵,解决不了生死问题,所以又现出家相,去勤苦的修行,寻求解决生死的真理。
这些示现都是为度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而作的表演。菩萨以定和慧的力量,降伏种种的魔怨,到最后彻底明白,唯有一心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才能在一生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意思是告诉我们,人间的富贵荣华并不是最好的,成佛才是最好;也显示我能成佛,一切众生也一样可以成佛。
《注》
(1)(兜率)印度话,中文是‘知足’的意思。知足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才是真正的快乐。菩萨修行必须知足才算圆满。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分内院和外院。内院是弥勒菩萨说法的地方,外院是天人住处,享受快乐的环境。(舍兜率)是菩萨示现作佛,八相成道的第一相(第一个示现)—‘下生’相,是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这是一切诸佛示现成佛的一般形象。
(2)(降王宫)这一句包括第二相‘投胎’到帝王之家,及第三相‘出生’为太子。一般世间人所追求的富贵,他全都得到了。
(3)(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这四句是第四‘出家’相。这是说明世间富贵达到极处,也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才放弃王位,出家苦行学道。‘苦行’就是修习艰难勤苦之行,勤苦学道,寻求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作斯示现,顺世间故’,菩萨示现投胎、出生,然后出家修苦行,这些都是随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而作的表演。
(4)(定慧力)‘定力’是对于种种魔怨,能不受诱惑。‘慧力’是对一切事理因果的真相看得清楚。
(5)(降伏魔怨)有定有慧,才能降伏魔怨。‘魔’是折磨障碍的意思。心里有贪嗔痴等烦恼,外面有种种的恶缘诱惑。凡是障碍我们学佛的即是魔障。‘怨’是冤家对头。
(6)(微妙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念佛往生不退,一生成佛的方法。
(7)(最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最圆满的佛果。
天人(1)归仰(2),请转珐輪(3)。常以法音(4),觉诸世间(5)。
《解》天人知道菩萨示现成佛,他们非常仰慕、欢喜,虔诚恭请佛陀演说正法。佛陀接受天人的请求,就如同释迦佛为大众说法四十九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四句是转珐輪的总相。下面经文是转珐輪的详细说明。
《注》
(1)(天人)天界的人。
(2)(仰)仰慕。
(3)(转珐輪)‘轮’是转轮王的武器,这里比喻佛法的威德,能降伏一切外道,破除众生的一切烦恼,所以演说佛法就叫做转珐輪。
(4)(常)不间断。(法音)佛的一切教法。
(5)(诸世间)一切众生,包括凡、圣、植物、矿物和自然现象。
破烦恼城(1),坏诸欲堑(2),洗濯垢污(3),显明清白(4)。
《解》佛陀所说的道理教训,可以帮助众生破除贪嗔痴等等坚固的烦恼,降伏众生错误的种种欲望,去除心理、思想、见解的垢污,开显本有自性的清净。这是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目的。
《注》
(1)(烦恼)指贪、嗔、痴三毒。(城)比喻烦恼坚固如城堡。
(2)(诸欲)指种种欲望。(堑)护城河,比喻爱欲情深。
(3)(洗濯)去除。(垢污)心理的污染。
(4)(显明)除邪显正。(清白)自性清净无染。
调(1)众生,宣妙理(2),贮功德(3),示福田(4),以诸法药(5)救疗三苦(6)。
《解》调和教导众生,为大众宣布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我们断贪、嗔、痴,修戒、定、慧,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精勤努力,累积功德,指示众生修福的道理和方法。佛说一切法犹如良药一样,可以救治医疗一切众生的苦难。
《注》
(1)(调)调伏教导。
(2)(宣)演说。(妙理)宇宙人生的真理。
(3)(贮)储蓄、累积。(功德)指修戒、定、慧所得到的清净心。
(4)(示)指示。(福田)能生福的意思。
(5)(诸法)佛所说的一切法。(药)是比喻。
(6)(三苦):1、‘苦苦’—由苦事而生的苦恼。2、‘坏苦’—由乐事失去了而生的苦恼。3、‘行苦’—由变化无常所产生的苦恼。
升灌顶阶(1),授菩提记。为教(2)菩萨作阿阇黎(3),常习相应(4)无边诸行,成熟(5)菩萨无边善根(6)。无量(7)诸佛咸共护念(8)。
《解》本经所说的道理和修学的方法,是帮助我们凡夫在此一生中,就可以提升到成佛的阶位,将现前苦难的生活,改变为佛菩萨大自在圆满的生活,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成佛的预记。
为了教导菩萨,才表现作善法的师范阿阇黎,常常不断的学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法,并能运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持上。这是赞叹这些大菩萨能成就其他初学菩萨的无边善根,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诸佛的护念。
《注》
(1)(升灌顶阶)以大慈悲心将最高的修学方法传授给我们。‘升’是提升,‘灌’指大慈悲心的护念。‘顶阶’指最高的修学方法。
(2)(教)教导。
(3)(阿阇黎)印度话,华语‘轨范师’,通指教导善法的老师。
(4)(常习)恒常不断的学习。(相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成熟)成就。
(6)(善根)‘善’是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根’是譬喻,可以生长善法的意思。
(7)(无量)不可限量。
(8)(护)保护。(念)忆念。
诸佛刹(1)中,皆能示现(2)。譬善幻师(3),现众异相(4)。于彼相(5)中,实无可得(6)。此诸菩萨,亦复如是(7)。
《解》这一段经文是说明佛菩萨的能力很大。他们能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中,都能随类化现无量无边的身相。就如同善于变魔术的人,能变化出许多不同的形相。这些形相虽然很逼真,但是都实无可得,这些与会的菩萨也是这样。
《注》
(1)(佛刹)十方诸佛的国土。
(2)(示现)随类化现。
(3)(善幻师)比喻高明的魔术师。
(4)(现众异相)能变化种种不同的形相。
(5)(彼相)指上面所说的‘现众异相’。
(6)(实无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故不能执著。
(7)(亦复如是)这是说明菩萨对一切法的看法如善幻师一样。
通诸法性(1),达众生相(2)。供养(3)诸佛,开导群生(4)。化现其身(5),犹如电光(6)。裂魔见网(7),解诸缠缚(8)。远超声闻辟支佛(9)地,入空无相无愿(10)法门。善立方便(11),显示三乘(12)。
《解》在会的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现象作用,皆能通达明了。又以大慈悲为众生作孝敬供养亲师的示范,诱导众生悟入智觉境界。他们随顺众生心意,变化各种不同的身分,像闪电般的快速,又无执著,故能破魔邪知恶见,解除一切烦恼的缠缚。
他们的成就,远远的超过所有的阿罗汉和辟支佛。他们都是已经证入‘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法门,并且善巧建立教学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性有差别,所以才因材施教,建立菩萨、声闻、缘觉三种教学方法。
《注》
(1)(诸法性)一切法的本体。
(2)(众生相)一切法的现相。
(3)(供养):1、财供养—用财物庄严道场、流通佛法、提供修道者的生活所需,称为财供养。2、法供养—依教奉行,做众生的榜样是法供养。
(4)(开导)开示教导。(群生)一切众生。
(5)(化现其身)化作种种身形,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显示种种不同的身分,如中国古人说的五伦十义。
(6)(犹如电光)比喻菩萨化身的快速,相状美好,体性空寂。
(7)(魔见)邪知邪见,也就是不正确的见解。(网)比喻多、杂。
(8)(缠缚)用绳子绑起来的意思。比喻烦恼。
(9)(远超)远远超过。(声闻)闻佛音声教化而觉悟的一类人叫做声闻。(辟支佛)印度话,辟支佛的意思就是‘缘觉’,是闻佛说十二因缘教法而觉悟的一类人叫做辟支佛。
(10)(空、无相、无愿)通常称为三解脱门。修学时随依任何一门,都可以永断烦恼,解脱生死,究竟成佛。‘空’是从理体上说,一切法都是众多条件和合而成,并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当体即空,所以说体空(自性空)。‘无相’是从事相上说,一切事相由种种条件和合而产生的,且不断的在变化,虚妄不实,所以说无相(无有一定不变的现相)。‘无愿’也称为‘无作’,是从作用上说的,观察现相起作用时,与空性相应,毫无分别、执著,就称为无愿。
(11)(善立)善巧建立。(方便)方法便用。
(12)(三乘)菩萨、声闻、缘觉,是佛教化的三类学生。
于此中下(1),而现灭度(2)。
《解》这二句是菩萨示现成佛的第八相—‘入涅槃’相。这是为了利益中下根性的众生,所以对他们示现灭度,借此提高他们修学的警觉。
《注》
(1)(中下)指中下根性的众生。
(2)(灭度)印度话称为‘涅槃’,中文译为灭度,也译为圆寂。灭度就是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圆寂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的意思。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1),及得一切陀罗尼门(2)。随时悟入华严三昧(3),具足总持百千三昧(4)。住深禅定(5),悉睹(6)无量诸佛。于一念顷(7),遍游(8)一切佛土。
《解》这些大菩萨们虽然示现灭度,实际上他们都已经证得不生不灭的境界,同时也掌握了一切事物道理的总纲领。能够随时通达明了自己的本心,也具足了无量无边的三昧。他们安住于很深的禅定,也就是安住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旅游观光无量诸佛国土,礼拜供养诸佛。
《注》
(1)(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三摩地)印度话,古时亦称‘三昧’。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没有分别、执著、忧虑等烦恼;就是正常的享受。
(2)(陀罗尼)印度话,中文意思是‘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门)比喻修学佛法的必经之门路。
(3)(华严三昧)‘华’是比喻菩萨一切殊胜的修学,‘严’是庄严。修行成果,功德圆满,用圆满的修行功德来美化生活环境,得到至善的佛果,能如实明白自己本心的体相作用,就是‘华严三昧’。
(4)(总持)就是前文所讲的‘陀罗尼’。(百千三昧)‘百千’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百千三昧’就是无量无边的正定,就是生活、工作、环境等正常清净平等自在快乐的享受。
(5)(禅定)‘禅’指外不著相,‘定’指内不动心。
(6)(悉睹)全部看见。
(7)(一念顷)表示很短的时间。
(8)(遍游)周遍旅游。
得佛辩才(1),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2)。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解》诸大菩萨们,证得与佛陀的无上智慧相应,得到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安住于普贤菩萨的大行中,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于所有众生的语言文字都能自然通达,随机说法,所以能方便开示一切诸法的理事真相,教化一切众生皆能通达明了。因此赞叹他们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注》
(1)(辩才)能灵活巧妙对机说法。
(2)(开化)开导教化。(显示)明显指示。(真实之际)一切法的理体现象作用的真实相。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1)。于一切万物(2),随意自在(3)。为诸庶类(4),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5),护佛种性(6)常使不绝。
《解》这些大菩萨的心,常安住在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们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又能通达无碍,随缘度化一切众生。并且不等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劝导众生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执持名号。不但自己一向专念,并且能把这部经的修学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
《注》
(1)(谛住)真实安住。(度世之道)教化众生的理论与方法。
(2)(万物)指一切诸法。
(3)(自在)通达无碍。
(4)(庶类)指一切有情众生。
(5)(受持)‘受’接受,‘持’保持不失去。(如来甚深法藏)指如来所说的一切经典,在本宗是指此经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6)(护)保护、护持。(佛种性)菩提心和称佛名号。
兴大悲,愍有情(1)。演慈辩,授法眼(2)。杜恶趣,开善门(3)。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4),皆度彼岸。
《解》诸菩萨们发起大慈悲心,怜愍一切众生,不仅讲经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众生的好榜样。并且把自己明了诸法的能力和智慧传授给众生,劝导众生念佛。因此杜绝了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开启大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善门。
又因为菩萨看待众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样,生起同体大悲。所以发大誓愿负责、承担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究竟安乐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经来说,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念佛,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
(1)(兴大悲,愍有情)‘兴’是兴起,‘愍’哀愍。就是菩萨发起同情怜愍众生的心,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了脱生死,就是这两句的具体表现。
(2)(演慈辩,授法眼)‘演’是演说,‘辩’是无碍辩才。也就是说菩萨发大慈悲心,不仅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好样子让众生学习。‘授’传授、教导。‘法眼’是能够认识一切诸法的真相,称为法眼。‘授法眼’就是说菩萨见到了一切法的真相,他们把这种能力与智慧传授给众生。
(3)(杜恶趣)‘杜’杜绝,‘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杜恶趣’就是杜绝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开善门)是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的门路,令一切众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善门。
(4)(拯济负荷)‘拯济’救度、帮助,‘负荷’承担。这是说佛菩萨承担救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伟大艰巨任务。
悉获(1)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2),不可思议(3)。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解》凡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菩萨们,他们都能获得诸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及圣明的智慧。在此处可以见到与普贤、文殊、弥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萨无量无边,同时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法会。
《注》
(1)(悉获)全部获得。
(2)(圣明)正确深明事理。
(3)(不可思议)这里有两个意思:1、不是凡夫众生的思惟、意识所能想像理解。2、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言喻表达的。这是说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所能推测想像的,也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表达的。
又有比丘尼(1)五百人,清信士(2)七千人,清信女(3)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4)梵众,悉共大会。
《解》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诸天的天人大众,都共同来参加这一次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法会。
《注》
(1)(比丘尼)尼众,是指出家后受了大戒的女子。
(2)(清信士)在家学佛的男居士。
(3)(清信女)在家学佛的女居士。
(4)(诸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大众。
【大教缘起(1)第三】
《解》这一品经文给我们说明本经之希有及世尊现瑞放光,阿难欢喜请问,因此发起为一切众生宣说此经的因缘。
《注》
(1)(大教缘起)‘大教’指这部广大、圆满、直捷、方便、究竟的希有法宝。‘缘起’是发起的因缘。
尔时世尊(1),威光赫奕(2),如融金聚(3)。又如明镜(4),影畅表里(5)。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解》在灵鹫山大众聚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神采奕奕,全身放大光明,好像融化的黄金一样的光亮。又像明镜影畅表里,这是用明亮的镜子,比喻佛的身心。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光色变化无穷,美妙无比。
《注》
(1)(尔时)灵鹫山大众聚会的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2)(威光)威神、光明。因为佛的智慧光明能破一切烦恼黑暗,所以称佛陀的光明是威光。(赫奕)‘赫’明耀,‘奕’强盛。佛光明耀强盛具有雄猛的威神力。
(3)(如融金聚)‘融金’融化的黄金。‘聚’光色凝聚。
(4)(明镜)明亮的镜子。
(5)(影畅)光影通畅。(表里)外表、内里。这是用明亮的镜子,来比喻佛的身心里外光明。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1),悦豫清净(2),光颜巍巍(3)。宝刹庄严(4)。从昔(5)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6),生希有心(7)。即从座起,偏袒右肩(8),长跪合掌(9)。
《解》阿难尊者心里想到,今天世尊色身诸根,显得特别的欢喜快乐、清净、庄严,并且放出巍巍的光明,光中又现出诸佛宝刹无比的庄严,过去从来没有看过,心里非常欢喜,今天得以瞻视敬仰,生起希有难遭遇之想。
阿难尊者看佛这样殊胜的瑞相,于是从座位站起来,袒露右肩,长跪合掌,向佛敬礼。
《注》
(1)(色身)指身体。(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悦豫清净)喜悦愉快而无分别、执著。
(3)(光颜)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明。(巍巍)高大尊胜的样子。
(4)(宝刹庄严)佛光明中出现诸佛的国土,具足众宝庄严。
(5)(从昔)从前。
(6)(瞻仰)瞻视敬仰。
(7)(生希有心)生起希有难遭遇之想。
(8)(偏袒右肩)‘袒’袒露。‘偏袒右肩’是把右肩露出来,这是古印度的礼节,表示行最敬礼。
(9)(长跪)双膝跪在地上,表示恭敬。(合掌)又名合十。左右十指合而为一,代表一心。
而白(1)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2),住奇特法(3),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4),最胜之道(5)。去来现在佛佛相念(6),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7),光瑞殊妙乃尔(8),愿为宣说。
《解》阿难向佛报告说,世尊今天入念佛三昧的大寂定,住在念佛一生成佛的奇特法中。这也是诸佛共同所住的念佛三昧。就是阿弥陀佛教导众生平等成佛第一殊胜之道。
阿难心里想:是过去、未来、现在佛与诸佛互相忆念,但不知今日世尊所念的是过去、未来诸佛呢?还是忆念现在他方诸佛呢?为什么世尊今天威神显耀,光瑞殊胜微妙,竟至如此美善!愿佛为我及大众宣说。
《注》
(1)(白)表白。晚辈对长辈说话叫‘白’。
(2)(大寂定)佛的禅定,这里是指念佛三昧。
(3)(奇特法)奇妙特别的方法,这里是指念佛法门,奇特在不须断烦恼,只要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即可一生成佛。
(4)(诸佛所住)指念佛三昧是十方诸佛共同所住。(导师之行)导师给众生指示了生脱死的正路,引导众生出离六道轮回而入佛道。阿弥陀佛是大导师,能引导众生平等成佛。
(5)(最胜之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6)(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去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佛相念’佛与诸佛互相忆念。
(7)(威神)威德神通。(显耀)明显光耀。
(8)(光瑞殊妙乃尔)‘光瑞’是佛放的光明瑞相,‘殊妙’殊胜微妙,‘乃尔’是竟至如此善妙啊!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1)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2)。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3)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4),诸天人民、蜎飞蠕动(5)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6),皆因汝问而得度脱(7)故。
《解》于是世尊赞叹阿难说:你问得太好了!太好了!你为了悲愍利乐一切众生,而能问出这部一生平等成佛的微妙法。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超过供养一天下阿罗汉和辟支佛;也超过累劫布施六道众生百千万倍的功德。为什么呢?将来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因为你(阿难)这一问而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注》
(1)(哀愍)慈悲怜愍。(利乐)利益众生给予快乐。
(2)(微妙之义)指念佛往生不退平等成佛的这个法门,也就是指这部经。
(3)(一天下)是指四天下之一。佛经上说须弥山周围有四大洲,为一日月所共照,所以称为四天下。一天下就是四大洲中的一个洲。
(4)(累劫)累积的时间很长。
(5)(蜎飞蠕动)‘蜎’是小飞虫,‘蠕’是小爬虫。
(6)(含灵)含有灵性的众生。
(7)(度脱)究竟圆满的解脱。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1),矜哀三界(2),所以出兴(3)于世。光阐道教(4),欲拯群萌(5)。惠以真实之利(6)。难值难见。如优昙花(7),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8)。
《解》佛告诉阿难说:如来以无尽的大慈悲心,怜愍三界一切众生,所以出现到世间,为了推广至善圆满的佛陀教育,目的是为了拯救六道众生,给予众生幸福、美满、健康、长寿、自在、快乐、真实的利益。佛教我们受持一句佛号,一生成佛的大事因缘,实在是难值难见,像优昙花一样,希有出现。你今天所问,是给众生带来最丰饶的利益。
《注》
(1)(无尽大悲)无穷无尽的大慈悲心。
(2)(矜哀三界)怜愍三界的一切众生。
(3)(出兴)出现。
(4)(光阐)光大阐扬。(道教)道是指成佛之道。
(5)(欲拯群萌)‘拯’拯济,‘群萌’一切众生。
(6)(惠以真实之利)‘惠’恩赐。‘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7)(优昙花)是一种花,此花一开,就有佛出世。
(8)(饶益)丰饶的利益。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1),其智难量(2),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3)。身及诸根,无有增减(4)。所以者何?如来定慧(5),究畅无极(6)。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解》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来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智慧是一切大菩萨难以测量,究竟圆满,没有障碍。他能把很短的时间延长到无量亿劫,也能把很长的时间缩为一念。身及诸根无有增减,不生不灭。
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道德、能力呢?因为他的智慧究竟通畅,无有局限,所以能在一切法中,得到最殊胜的大自在。
《注》
(1)(正觉)真正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
(2)(难量)难以测量。
(3)(无量亿劫)形容极长的时间。
(4)(无有增减)不生不灭。
(5)(定慧)禅定、智慧。
(6)(究畅无极)究竟通畅,无有障碍。
阿难谛听(1),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解》阿难你要真诚仔细的听,细心去体会,佛所讲的道理和方法,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我一定为你们大众详细解说。佛这一说明,就说出了这一部希有方便最殊胜无比的念佛法门,能令一切众生一生往生不退平等成佛。
《注》
(1)(谛听)真诚仔细的听。
【法藏因地(1)第四】
《解》这一品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中发心修学的状况。
《注》
(1)(法藏)‘法’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藏’含藏。自性中含藏一切万法,故称为法藏。这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的法名。(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修学,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修学期间都叫因地。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1)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2)如来(3),应供(4),等正觉(5),明行足(6),善逝(7),世间解(8),无上士(9),调御丈夫(10),天人师(11),佛(12),世尊(13)。在世教授(14)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解》佛告诉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以前,有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四十二劫,常常为诸天以及世间人民讲经说法。
《注》
(1)(无央数)无量无尽的数量,是形容极长的时间。
(2)(世间自在王)‘世间’就是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能在这两种环境中都得到圆满自在,所以称为世间自在王。
(3)(如来)今佛如同古佛再来,所以称为如来。(以下是佛的十种通号,表现一切诸佛都具足这十种无尽的德能。)
(4)(应供)‘应’应当,‘供’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的人,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5)(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6)(明行足)‘明’智慧,‘行’德行,‘足’具足。佛的智慧、德行都圆满具足,所以称为明行足。
(7)(善逝)‘善’善巧。‘逝’远离妄想、烦恼、分别、执著。佛能善巧教化众生,而又不分别、不执著,所以称为善逝。
(8)(世间解)佛对世间一切法的事理都能通达了解,所以称世间解。
(9)(无上士)具有最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佛是具足圆满德行的知识分子。
(10)(调御丈夫)‘调御’调伏制御。佛以大丈夫力,说种种法,能调御、制伏一切众生的烦恼,令得大涅槃。
(11)(天人师)‘天’天界,‘人’人间。佛是天上、人间的模范老师,所以称天人师。
(12)(佛)注见经题。
(13)(世尊)具足上面十种智德,为世人所尊崇的,称为世尊,意思是世间所尊敬的导师(前十种德号是佛的别称,世尊是总称)。
(14)(教授)教导、传授,也就是教化众生。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1),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2)。弃国捐王(3),行作沙门(4),号曰法藏。修菩萨道(5)。
《解》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以后生大欢喜,而且对佛所说的道理都能明白、理解。于是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舍弃他的王位,跟随世间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法藏。常常修学菩萨觉悟成佛的方法。
《注》
(1)(世饶王)‘世’世间,‘饶’是丰饶。‘世饶王’形容这位国王治理政绩达到民富国强,所以有世饶王的美誉。
(2)(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发’随即发起。‘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要求成佛、普度众生的心)。
(3)(弃国捐王)舍弃国家王位。‘弃’、‘捐’都是舍弃的意思。
(4)(行作沙门)‘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这里指出家修行的人。
(5)(修菩萨道)菩萨所修学的一切法门,能令众生觉悟成佛的方法。
高才勇哲(1),与世超异(2)。信解明记(3),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4),及念慧力(5)。增上其心(6),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7)者。
《解》法藏比丘的智慧、才能超过世间所有的人。信心、理解能力、记忆力(信、解、明、记)在同学当中都是第一。而且他有殊胜的行愿,具足念慧的力量,能增长他的信心、愿心、行心,使他坚固不退。这种精进修学没有人能超过他。
《注》
(1)(高才勇哲)‘高才’才德过人。‘勇’是大志大愿,有强烈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哲’是对一切深广无际的道理都明白。这里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才德过人,他具有坚强的大志大愿帮助一切众生,并且对一切事理都通达明了。
(2)(与世超异)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3)(信解明记)‘信’,信佛所说的法,信自己有能力接受老师教导。‘解’对自己所信的佛法都能理解。‘明’明了,‘记’是不忘记(这是讲他的信心、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4)(殊胜行愿)‘殊胜’特殊超胜。‘行’行为,‘愿’愿心。‘殊胜行愿’,指法藏比丘所发的超过一切诸佛菩萨们在因地时所发的大行大愿(指以后的四十八愿)。
(5)(念慧力)五根、五力中的念力、慧力。(根是能生的意思,能出生一切佛法,所以称为根。五根是:1、信—深信不疑 2、进—精进不退 3、念—忆念不忘 4、定—一心专注 5、慧—智慧。)‘力’是所生的善法产生强而有力的作用,能断烦恼,所以称力。这五种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基本条件。
(6)(增上其心)‘增上’增长上进。‘其心’是他的信心、愿心、行心。
(7)(踰)超越。
往诣(1)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2)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解》法藏比丘回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的住处。见了老师,恭敬的顶礼长跪,向佛合掌,以偈颂来赞佛,并在佛前发了广大的心愿。偈颂的内容是:
《注》
(1)(往诣)到。
(2)(伽他)印度语,中文叫‘孤起颂’。‘孤起’是与前后经文没有重复;‘颂’是赞颂,类似中国的诗歌。
如来微妙色端严(1)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2) 。
《解》如来微妙的身相端正庄严,一切世间没有任何人能与佛相等;如来的智慧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世界,日、月、火、珠的光明,在佛光之中都显得黯然失色,好比灯光在太阳光下一样。
《注》
(1)(色端严)身相端正庄严。‘色’是身相,‘端’端正,‘严’庄严。
(2)(匿曜)光明隐而不显。‘匿’是隐藏,‘曜’光明。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1)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解》世尊能以一种音声演妙法。每一类众生听起来都像是佛在说自己的语言,而且都能明白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同时佛又能示现微妙的身相,一切众生见了都认为佛是自己的同类身相,且是自己最喜欢的身相。
上两首是赞叹佛光明诸身相。下面七首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
《注》
(1)(随类)随著各个不同种类众生的语言。
愿我得佛清净声(1),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2),通达甚深微妙法(3)。
《解》法藏比丘发愿,希望自己能得到像佛一样的清净音声,让说法的音声能普遍传扬到无边的法界。宣扬三学六度大乘法门,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通达明了深广无尽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清净声)没有过失,远离烦恼的声音。
(2)(戒定精进门)‘戒定’指戒定慧三学。‘精进’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
(3)(甚深微妙法)‘微妙法’通指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修学方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1)。超过无边恶趣门(2),速到菩提究竟岸(3)。无明贪嗔皆永无(4),惑尽过亡(5)三昧力。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具足像佛一样广大无边的智慧,内心清净,断绝一切烦恼,超越九法界,迅速成就圆满究竟无上的佛果。永断无明、贪嗔,从此再不迷惑,再不起造一切过失的行为,这都是修学念佛三昧的效果。
《注》
(1)(绝尘劳)就是断灭一切烦恼。‘绝’是断绝,‘尘劳’比喻烦恼。
(2)(无边恶趣门)‘无边’说明这里不单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凡是烦恼没有断尽的都是恶趣。所以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恶趣,只有佛法界才是最善圆满果报。
(3)(菩提究竟岸)指圆满成佛。
(4)(无明贪嗔皆永无)意思是讲一切烦恼永远都断尽了。‘无明’不明白事实真相,就是痴。‘无明贪嗔’这就是说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
(5)(惑尽过亡)‘惑’指一切无明烦恼,‘过’过失、罪业。‘惑尽过亡’一切无明烦恼、身语过失罪业都不会再造了。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1)。能救一切诸世间(2),生老病死众苦恼。
《解》法藏比丘发愿,也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做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修行成佛,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恼。
《注》
(1)(为彼群生大导师)‘彼群生’指九法界一切众生。‘大导师’能引导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称为大导师。法藏比丘发大誓愿修行成佛,做一切众生的大导师。
(2)(一切诸世间)亦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1),未度有情令得度(2),已度之者使成佛。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常常不间断的修学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大纲领。帮助尚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众生,教导他们了脱生死。已经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众生,再帮助他们圆满成就佛道。
《注》
(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二句是讲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一、‘布施’有三种:
1、财施—用财物帮助一切众生,果报是得财用无缺。
2、法施—为一切众生传授佛法及世间法,果报是得聪明智慧。
3、无畏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果报是得健康长寿。
二、‘戒’即持戒。归纳为三种:
1、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
2、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
3、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
‘持戒’引申为守法。国家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必须尊重、遵守,这都是持戒的范围。
三、‘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6-28 20:01:17
|
只看該作者
大体分三类:
1、人为的加害。
2、自然灾害。
3、修行中的种种困难等都要忍耐。
‘辱’,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把辱看得比杀头还要严重。所以译经的法师特别在‘忍’字后面加了‘辱’,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
四、‘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是前进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类:
1、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的难行之事。
2、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
3、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说:
1、恶事还没发生,努力不让它生起。
2、恶事已经发生,努力去消灭,不让它相续。
3、善事没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4、善事已经做了,必须让它继续不停地增长。
五、‘禅定’,禅是印度话‘禅那’的简称,定是印度话‘三昧’的华语。外不著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禅定就是一心专注不散乱,内心清净,对外境不起妄想执著。
六、‘智慧’,印度话‘般若’的译名。般若有三种:
1、文字般若—佛说的一切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著述,能开启众生的智慧。
2、观照般若—依照经中的义理方法,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学习观照。
3、实相般若—是说宇宙万法的本体,一切诸佛与众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波罗)印度话‘波罗密多’的简称,中国话译为‘到彼岸’,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是说依照上面六大纲领修学,就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2)(得度)得到超脱六道轮回。
假令供养恒沙圣(1),不如坚勇(2)求正觉。
《解》佛说假使有人供养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菩萨、罗汉;还不如自己坚决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不退成佛。
《注》
(1)(恒沙圣)‘恒沙’指印度恒河中的细沙。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时多在恒河流域一带,所以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圣’指佛、菩萨、罗汉。‘恒沙圣’是比喻像恒河沙那样多的圣人。
(2)(坚勇)坚决勇猛。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1),殊胜庄严无等伦(2)。
《解》法藏比丘愿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恒放光明摄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用自己的修持大愿感应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土,这个佛净土殊胜庄严,是一切诸佛净土都无法和他相比的。
《注》
(1)(感得广大清净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应显现成就广大清净的佛国土。就是现在的极乐世界。
(2)(无等伦)‘伦’是同类。这是说在同类中殊胜无比。
轮回诸趣众生类(1),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2),度尽无边苦众生。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度脱六道轮回中的有情众生,使他们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广大清净的极乐世界,享受究竟的安乐。又常以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帮助众生,誓愿度尽无量无边的六道苦难众生。
《注》
(1)(轮回诸趣众生类)‘轮回’指众生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诸趣众生类’指六道中各类众生。
(2)(拔有情)救拔有情众生。
我行(1)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2)。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解》法藏比丘发愿说:我的愿行永远坚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为我作证明。即使我自身处在种种极苦大灾难中,如上所发的大愿,也永不会退转。
这一品经文,说明法藏比丘出家并发大愿情形。下一品经文,是说明他依照自己的愿心,努力的精进修行。
《注》
(1)(我行)法藏的行愿。
(2)(唯佛圣智能证知)‘佛’是指世间自在王佛。‘圣智’佛的大智慧,‘证知’是证明。
【至心(1)精进第五】
《解》以至诚心精进修行。
《注》
(1)(至心)真诚心到了极处。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解》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又向佛报告:我现在为教菩萨示范修道,已经发了真正觉悟的心,发愿成佛,愿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样。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1),我当奉持(2),如法修行(3)。拔诸勤苦生死根本(4),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解》希求世尊为我详细深说经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希望快速成佛。
《注》
(1)(经法)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语文字。
(2)(奉持)恭敬接受。
(3)(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说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修正过来。
(4)(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拔’拔除。‘勤苦’是勤劳作苦。‘生死根本’指贪心、嗔心、痴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
欲令我(1)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2),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解》希望我成佛时,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的名号都能传遍十方诸佛国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发愿来生我的国土,统统都作菩萨。我立的这个愿都超过一切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愿。
《注》
(1)(欲令我)‘欲’希望。‘令我’使我。
(2)(教授名字)指成佛后的名号,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等名号。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1)量,经历劫数,尚可穷(2)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3),何愿不得。
《解》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比丘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经历了多劫的时间,海水尚且可以量尽。如果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勇猛精进,永不中止,决定可以证得佛果。还有什么愿不能成就的呢!
《注》
(1)(斗)是量米的计量器。
(2)(穷)尽。
(3)(会当克果)‘会’必然,‘克’得,‘果’愿望的圆满。即必然证得佛果。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解》佛说:你自己细心深入的想想,修什么方便的法门,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要怎样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要怎样建立清净佛国,也是你自己应当去决定选择。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1),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2),广演诸佛无量妙刹(3)。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4),誓满所愿。
《解》法藏比丘回答说:佛所说的义理太深广了,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广泛演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刹土。我如果听闻了佛为我宣说的妙法之后,我一定认真的思惟学习,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注》
(1)(斯义宏深)指世间自在王佛以上所说的经义。
(2)(如来应正遍知)‘应’应供,‘正遍知’是等正觉。这是佛十号当中的三号,以此代表佛的十号。
(3)(妙刹)指微妙庄严的佛土。
(4)(思惟修习)‘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修正,‘习’实习。修正错误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1),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2)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3),应(4)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解》世间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发的宏愿深广无比,就为他宣说了十方诸佛刹土的种种功德、严净、广大、圆满的无边妙相。佛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还把诸佛世界以神异能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亲自见闻。而且还为他说法,时间长达千亿年(那时代人寿很长)。
《注》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2)(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二百一十亿’并不是具体的数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大圆满。此处是代表尽虚空中所有的诸佛世界。
(3)(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严净’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广大’是指国土的大小。‘圆满’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缺欠。
(4)(应)满足的意思。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1)。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选择所欲,结得(5)大愿。
《解》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对佛所介绍诸佛世界种种的现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发起了无上殊胜大愿;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人的善恶,国土粗妙等,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于是就一心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四十八大愿’。
《注》
(1)(殊胜之愿)就是下一品所讲的四十八愿。
(2)(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彼’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天人善恶’指人事环境(正报)。‘国土粗妙’指物质环境(依报)。
(3)(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彻底。
(4)(便一其心)即一心,心无异念。
(5)(结得)形成的意思。
精勤求索(1)。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2)。于彼二十一俱胝(3)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解》法藏比丘立定大愿之后,精勤不懈怠的学习求索,总是为了给一切众生提供一个修习的好环境。于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经过五劫长久的时间,修积功德。对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功德庄严、因缘、果报,都能够明了通达,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
《注》
(1)(求索)是寻求探索。
(2)(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修’是修行,‘习’为学习,‘功德’是指修习所成就的四十八愿。这是说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学习成就四十八愿,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修证佛果。
(3)(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圆满的意思,‘俱胝’是印度话,中文是‘千万’。‘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二百一十亿。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1),绕佛三匝(2),合掌而住(3)。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4)。
《解》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摄取佛国(极乐世界)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来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礼足,然后绕佛三圈,行最敬礼,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同时我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正报庄严)。
《注》
(1)(稽首礼足)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稽首’是头面著地,‘礼足’将头接触佛足。
(2)(绕佛三匝)绕佛三圈,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礼俗。
(3)(合掌而住)‘住’是站住。‘合掌而住’是两手合十站住,合十表一心恭敬。
(4)(清净之行)谓心离杂念,身心、境界皆清净的行持。
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1),令众(2)欢喜。亦令大众(3),闻是法已,得大善利(4)。能于佛刹(5),修习摄受(6)满足无量大愿(7)。
《解》佛赞叹法藏比丘:今天正是时候,你应该具体说明,让你的同学、大众们欢喜,也让与会的大众以及将来有机缘听到这一部经法的大众们,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修习摄受来满足自己成佛的大愿,也满足你普度众生的大愿。
《注》
(1)(汝应具说)‘汝’是‘你’的意思,‘具说’是具体说明。
(2)(令众)‘令’是‘让’的意思,‘众’指法藏比丘的同学。
(3)(大众)这里的‘大众’是指在会的菩萨、声闻及将来一切有缘见闻此经的众生。
(4)(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弥陀本愿,能令十方众生当生皆得平等究竟圆满的解脱。
(5)(佛刹)此处即是指极乐世界。
(6)(摄受)‘摄’是摄取,‘受’为受持。是说摄取弥陀本愿,加以修持成为自己的功德。
(7)(满足无量大愿)满足众生往生净土一愿,所有一切大愿都得到满足。
【发大誓愿(1)第六】
《解》法藏比丘遵从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导,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
《注》
(1)(大誓愿)指本品所说的二十四章—四十八愿。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1)。
《解》法藏比丘向佛报告:唯愿尊敬的老师,大慈大悲为我鉴定(听我所说,照察我的诚心)。
《注》
(1)(听察)鉴定的意思。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1)。
《解》法藏比丘说:我若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时,所居住的国土(极乐世界),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庄严,人事、物质、修学生活环境,都要超过一切诸佛国土。
《注》
(1)(功德庄严)‘功德’是指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成佛。‘庄严’指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无论人事、物质,都超过诸佛国土。
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1)之类。
《解》这是法藏比丘发的第一‘国无恶道愿’。愿我的佛土(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
(按)众生造作贪嗔痴等恶业,就会感得这三种极苦的报应。此愿显示弥陀佛国中无有造贪嗔痴恶业的人。
《注》
(1)(禽兽、蜎飞蠕动)总指畜生道众生。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1),三恶道(2)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解》这是第二‘不堕恶趣愿’。极乐世界中不但没有三恶道,甚至从地狱界等恶道中,发愿来生我国的一切众生,受到我的教化,假使他们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化导众生,也永远不再堕入三恶趣,并且都能够一生圆满成佛。以上两愿实现了,我才成佛;若不实现,我不愿成佛(末后四句是两愿的总结)。
《注》
(1)(焰摩罗界)指地狱法界,是十法界当中最苦的一界。
(2)(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三道称为三恶道。又名三恶趣、三途。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1)。
《解》这是第三‘身悉金色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国土时,都具足永远不变不坏的(紫磨真金色)的身体。
《注》
(1)(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就是赤金,是最上等的黄金。在此表佛身不变不坏。
三十二种。大丈夫相(1)。
《解》这是第四‘三十二相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时,都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注》
(1)(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又称‘三十二相’,是此世间人认为的大贵之相,佛应众机所好,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圆满的贵人相:
1、足安平相;2、千辐轮相3、手指纤长相;4、手足柔软相;5、手足缦相;6、足跟满足相;7、足趺高好相;8、如鹿王相;9、手过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纵广相;12、毛孔生青色相;13、身毛上靡相;14、身金色相;15、常光一丈相;16、皮肤细滑相;17、七处平满相;18、两腋满相;19、身如狮子相;20、身端直相;21、肩圆满相;22、四十齿相;23、齿白齐密相;24、四牙白净相;25、颊车如狮子相;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27、广长舌相;28、梵音深远相;29、眼色如绀青相30、眼睫如牛王相;31、眉间白毫相;32、顶成肉髻相;
详见《三藏法数》。
端正净洁(1)。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五‘身无差别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国土时,容貌端正、身心净洁,都是一样的身相,身形容貌都没有差别,也没有好丑之分。以上三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端正净洁)容貌端正,身心净洁。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1)。所作善恶。
《解》这是第六‘宿命通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过去无量劫中多生多世所造的一切善恶果报。
《注》
(1)(宿命)过去多生多世的生命。
皆能洞视。彻听(1)。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解》(皆能洞视)是第七‘天眼通愿’,(彻听)是第八‘天耳通愿’。
法藏比丘说: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洞视)、(彻听),知道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如果以上的三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洞视,彻听)‘洞视’一切不同长短的光波,无有障碍,都能看得清楚,这是指天眼通;‘彻听’一切不同长短的音波,也无障碍,都能听得明白,这是指天耳通。‘洞’与‘彻’的意思是一样的,看和听都没有任何的障碍,能力都能达到十方三世,无有限极。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1)。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2)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九‘他心通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得到(他心智通),如果不能完全知道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众生的心念,我就不成佛。
《注》
(1)(他心智通)别人起心动念都能知晓。
(2)(亿那由他百千)‘那由他’是印度计算数量的单位,相当中国的‘千万’。这里是形容数量极多。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1)。波罗密多(2)。
《解》这是第十‘神足通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圆满具足(神通自在),得大圆满无有障碍。
《注》
(1)(神通自在)具有飞行、分身、速到、变化自在的能力。
(2)(波罗密多)印度话,有‘圆满’的意思。
于一念顷(1)。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十一‘遍供诸佛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到达十方国土,去普遍游历供养诸佛,我就不成佛。供佛是修大福,闻佛说法是开大智慧。
《注》
(1)(一念顷)极短促的时间。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1)。诸根寂静(2)。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十二‘定成正觉愿’。我成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寂然安静,如果不能决定成佛,我就不取正觉。这一愿是阿弥陀佛保证往生者,必定一生成佛的保证书。
《注》
(1)(远离分别)‘分别’是对一切事物和道理作错误分辨、思惟。
(2)(诸根寂静)‘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寂静’,离开烦恼称为‘寂’,绝除妄想称为‘静’。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解》这是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我成佛时,愿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普照十方一切佛刹,光明绝对超胜一切佛光,胜过日月的光明千万亿倍。
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我成佛时,若有众生,见到我的光明,光明照触到他的身上,没有不得到安乐的,自然会以慈悲心来行善,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以上二愿如果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解》这是第十五‘寿命无量愿’。我成佛时,我的寿命无量,国中无数天人、声闻寿命也和我同样的无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1)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2)。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我成佛时,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假如一个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为缘觉,他们用百千劫的长时间,共同来计算极乐世界声闻、天人二类的寿量及人数,他们如果能算知此二类大众的寿量与人数,我就不成佛。
《注》
(1)(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上说:以须弥山(黄念祖居士说是近代天文学上银河中心的黑洞)为中心的星系,称为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合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千数经过三次相乘,所以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2)(计校)‘校’音较,‘计校’就是计算较量。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1)。说我功德国土之善(2)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无数诸佛,假若不共同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及演说、推荐、介绍极乐世界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妙(指一切诸佛皆为众生宣扬净土三经,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就不成佛。
《注》
(1)(称叹)称扬赞叹。(我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及功德。
(2)(国土之善)指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善妙。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1)我名号。至心信乐(2)。所有善根(3),心心回向(4)。愿生我国。乃至十念(5)。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6)。诽谤正法(7)。
《解》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闻我(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只要以至诚心深信,爱好修学念佛法门,并且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心心念念回向发愿求生我的国土。无论他念佛多少,甚至于在临终称念十句佛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但是,除了犯(五逆罪),再加上(诽谤正法)的人,他们不得往生。
《注》
(1)(闻)听闻。此中含有信受奉行之义。
(2)(至心)真诚心。(信乐)深信爱好。
(3)(善根)指身口意三业永断贪嗔痴等烦恼,精勤清净所生的一切善法。
(4)(心心)纯一之心。(回向)回转趋向。就是回转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趋向于所期望的目标。
(5)(十念)指临终时连续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
(6)(五逆)‘逆’叛逆。‘五逆’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种重罪。
(7)(诽谤正法)是破坏、攻击佛法。‘诽’说别人的坏话,‘谤’恶意攻击别人。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1)。修诸功德(2)。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解》这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奉行菩萨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的信心坚固不退,又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注》
(1)(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语,中文译作‘觉悟’。‘发菩提心’就是发求觉悟成佛的心。蕅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
(2)(功德)以清净心修一切善行是功,必获善果是德。
一心念我。昼夜(1)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2)迎现其前。经须臾间(3)。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4)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法藏比丘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一心专念,昼夜都不间断。此人在临命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在他的面前。接引他往生,经很短的时间就生到极乐国土,成为圆满证得三种不退转的阿惟越致大菩萨。以上二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昼夜)‘昼’白天,‘夜’夜晚。
(2)(诸菩萨众)指观音、势至和极乐世界与往生者有缘的菩萨。
(3)(须臾间)指很短的时间。
(4)(阿惟越致)是印度语。华言:不退转,七地以上的大菩萨称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1)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2)。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3)者。若有宿恶(4)。闻我名字。即自悔过(5)。为道作善。便持经戒(6)。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7)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一心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发菩提心,信心坚固不退转,以持名念佛来培植功德之本,再以至诚心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没有不满愿的。如果这个人过去生中造有极重的罪恶,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立即悔改过失,受持经典的教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人命终不会再经历三恶道,立即往生到我的国土。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成佛。
《注》
(1)(系念)把心专注一处。
(2)(植众德本)‘植’培植,‘众德本’众多功德之根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植众德本’就是指持名念佛。
(3)(遂)满愿之义。
(4)(宿恶)过去多生的恶业。
(5)(悔过)知耻改过。
(6)(道)指成佛的正道。(作善)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便持经戒)‘持’奉持,‘经戒’经典里面的教训。能受持佛经典上的教训,就是‘便持经戒’。
(7)(更)经历。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
《解》这是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我作佛时,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所有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女人都与佛一样,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1)。发菩提心。厌患(2)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
《解》这是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我作佛时,若有女人,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得清净的信心,再以净信发菩提心,厌恶忧患女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人命终立即转化为男子,来生我的国土。
《注》
(1)(清净信)指没有污染、没有怀疑的信心。
(2)(厌患)厌恶忧患。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1)。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2)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从七宝池的莲花中化生。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诸众生类)指九法界一切众生。
(2)(莲华)‘华’同花。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1)。以清净心。修菩萨行(2)。诸天世人。莫不致敬。
《解》这是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之后,就能发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念佛法门,并虔诚礼拜归依,用清净心修习菩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大行之法。他们虽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他们的行持,已经获得诸天世人的尊敬。
《注》
(1)(归命)指全身心的归依。
(2)(菩萨行)是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自行化他的清净行。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1)。诸根无缺(2)。
《解》这是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如果听到阿弥陀佛名号,生起欢喜心,深信爱好,如果没有发愿求往生,在他寿终之后,也能生到尊贵家,得诸根无缺、相貌圆满的大福德果报。
《注》
(1)(尊贵家)指好善、好德、积善之家。
(2)(诸根无缺)指六根没有缺陷。
常修殊胜梵行(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虽然没有发愿求往生,但是来生还能继续修学念佛法门。以上三愿不兑现,我就不成佛。
《注》
(1)(殊胜梵行)‘梵行’指清净无欲之行。‘殊胜梵行’,在此指念佛法门。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1)。
《解》这是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我成佛时,在我的极乐世界里,不但没有不善的事,连不善的名字都听不到。
《注》
(1)(不善名)不好的名字,如三恶道、三毒就是不善名。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1)。
《解》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都同心同德,住于正定之聚(一生决定成佛)。
《注》
(1)(定聚)是指正定聚所依据的理论、所修的方法正确,所以必定证果。
永离热恼(1)。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2)。
《解》这是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我作佛时,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永离一切烦恼,心得清凉自在,所受的快乐无比殊胜,如同漏尽比丘。
《注》
(1)(热恼)烦恼。
(2)(漏尽比丘)‘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烦恼断尽。‘漏尽比丘’证得阿罗汉的比丘。
若起想念(1)。贪计身(2)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我作佛时,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生起分别,对身体也不会再起执著的念头。以上四愿不实现,我就不取正觉。
《注》
(1)(起想念)生起分别、执著。
(2)(贪计身)对身体的分别执著。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1)。坚固之力。
《解》这是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我作佛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足无量善根,所以得金刚不坏的身体,具有非常坚固的体力。
《注》
(1)(金刚那罗延身)‘那罗延’是印度话,有坚固不坏的意思。‘金刚那罗延身’指佛的金刚不坏之身。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1)。
《解》这是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我作佛时,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跟佛一样,身顶都有光明照耀,具足成就圆满智慧,获得如同佛一样的无碍辩才,为众生演说诸法。
《注》
(1)(无边辩才)指佛的无碍辩才。
善谈诸法秘要(1)。说经行道(2)。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我作佛的时候,生我国者,都能契机契理的演说诸佛深密精要的佛法,就是演说这部《无量寿经》。以真诚、言语、身行示范化导一切众生,所说言音犹如钟声一样传播很远,能警觉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以上三愿不能实现,我就不取正觉。
《注》
(1)(善谈)所说自然契理契机。(诸法秘要)一切法的深密精要。
(2)(说经行道)‘说经’,讲经说法是言教;‘行道’,依教奉行是身教。‘说经行道’是以身、语、意三业教化众生。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1)。
《解》这是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都能究竟证得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的果位,决定一生成佛。
《注》
(1)(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候补佛位。
除其本愿(1)为众生故。被弘誓铠(2)。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3)。随意修习(4)。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者,究竟必定得到一生补处。除了他们欲实践本愿,凭著坚固弘誓愿力,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对于佛法都能发起清净的信心,劝导他们修学觉悟的行为,进而修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求愿往生极乐。
这些菩萨即使示现到他方世界教化众生,也不受六道轮回的苦报。他们或者示现说法的身分,或者示现听法的身分,或者示现神通利益众生,无论示现什么身分,教化什么法门,都能以种种善巧方便,令众生随意修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众生往生极乐,菩萨的弘誓愿没有不圆满的。以上这两愿如果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注》
(1)(本愿)菩萨在成佛之前所发的大愿。
(2)(被弘誓铠)‘被’同‘披’。‘弘誓’指四弘誓愿。‘铠’铠甲,古代战时,对敌作战时所穿的铠甲,有防卫作用。这里比喻菩萨以弘誓愿为铠甲,出入三界六道,教化一切众生。
(3)(神足)指神足通。
(4)(随意修习)随欲所愿,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修行学习。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1)。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解》这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我作佛时,一切众生生到极乐世界,精神、物质、生活所需,如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都能随自己心愿现前,没有不满愿的。
《注》
(1)(种种供具)指香花、幢幡、宝盖、璎珞、卧具、天乐等。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我成佛时,一切生到我国者,如果要想供养诸佛的话,十方诸佛都能应他们的心念接受供养。以上二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1)。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我作佛时,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状色彩殊胜奇特,真正是微妙到了极处,是无法称说衡量的。极乐世界的众生虽然具足天眼,对于国中万物如果能分辨出它的形状、色彩、光明相状、名字数量,以及能总说出者,我就不取正觉。
《注》
(1)(国中万物)指极乐世界的居住、修学、生活等依报环境。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1)。高或百千由旬(2)。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3)。亦能了知。
《解》这是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我作佛时,极乐国中有无量光明彩丽的树。它们的高度有的百由旬,有的千由旬。道场旁的菩提树高达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的菩萨当中,虽然有些是善根劣的,但是他们对这些宝树的庄严,都能了解知道。
《注》
(1)(无量色树)指极乐世界一切宝树。因为极乐世界的树都是七宝和合而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所以称为‘色树’。
(2)(由旬)是印度的长度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相当于中国的八十里,‘中由旬’相当于六十里,‘小由旬’相当于四十里。
(3)(善根劣者)指下下品往生的人。
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我作佛时,极乐世界的众生,想要看到十方诸佛国土的人、事、物等种种庄严,都能在宝树行间看到,好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样。如果以上两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1)严净。光莹(2)如镜。彻照(3)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4)。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住的极乐世界广阔无有边际,庄严清净,光明晶莹得像镜子一样,能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国土。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的光明,都能生起希有殊胜无上的菩提心。如果此愿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广博)广阔无边。
(2)(光莹)光明晶莹。
(3)(彻照)无所不照。
(4)(希有心)指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我作佛时,从极乐世界的地层到虚空,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池流、华树以及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无量的宝香和合而成。宝香气味能普遍熏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世界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学佛所教导的种种殊胜清净之行。如果此愿不能实现的话,我就不成佛。
《注》
(1)(修佛行)就是修习圆满觉悟的行为。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1)清净(2)。解脱(3)。普等三昧(4)。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
《解》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我作佛时,十方一切佛刹中的所有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之后,就能随即证得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也自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能安住在念佛三昧中,一直圆满成佛。
《注》
(1)(逮得)随即得到。
(2)(清净)清净三昧,离开一切污染执著的正常享受。
(3)(解脱)解脱三昧,离开一切烦恼束缚,自由自在的正常享受。
(4)(普等三昧)‘普’普遍,‘等’平等。九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依这个法门平等成就。‘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只要闻到我的名号,就能住于正定,常在定中供养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且不失定意。以上两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不失定意)常常能够保持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转,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1)。获陀罗尼。
《解》这是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我作佛的时候,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可证得永离生死之法,脱离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同时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对一切众生契机契理宣说妙法。
《注》
(1)(证离生法)‘离生法’远离六道生死之法。‘证离生法’也就是脱离十法界的生死之法。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1)。修菩萨行。具足德本(2)。应时不获一二三忍(3)。
《解》这是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闻到我的名号,身心自然清净欢喜,得如佛一样的平等住。以菩萨的心行利益众生,自然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立刻获得音响忍、柔顺忍、和无生法忍(此三种忍的解释见后面第十五品)。
《注》
(1)(得平等住)‘平等’就是佛法界。‘得平等住’就是与佛一样安住在平等三昧中。
(2)(具足德本)指具足佛果功德的根本,就是清净、平等、觉。
(3)(一二三忍)‘忍’是认可的意思,就是能深信难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三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详见第十五品)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1)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能圆满证得三不退转的果位。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证不退转)指圆证三不退转。
1、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须陀洹,不会再退到凡夫位。
2、行不退—行指菩萨行。行不退指菩萨度生的行持,不会再退到小乘位。
3、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再不会退回十法界。
【必成正觉(1)第七】
《解》法藏比丘在老师的面前,说出‘四十八愿’以后,又以偈颂的形式,来表达他至诚的行愿。所以即时感得雨花动地的瑞相,而且空中赞言,必定成佛。
《注》
(1)(正觉)即佛果。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1)已,以偈颂(2)曰。
《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当时法藏比丘说了‘四十八愿’之后,又以偈颂歌赞来表达他的心愿。
《注》
(1)(此愿)指‘四十八愿’。
(2)(偈颂)此下‘五言颂’,即每句五个字,四句为一首。
我建超世志(1),必至无上道(2)。斯愿(3)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解》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佛道。这四十八大愿如果不能圆满实现,我决定不成佛。
《注》
(1)(超世志)‘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间。‘志’是志愿。这里指不但超过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
(2)(无上道)就是最高无上的成佛之道。
(3)(斯愿)即四十八愿。
复为大施主(1),普济诸穷苦(2),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3),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4)。
《解》 我成佛时,还要做十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福慧未圆)与困苦(无明未尽),要让各类众生永远脱离生死的无明长夜忧苦,出生种种善根,成就菩提佛果。
《注》
(1)(大施主)即是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称为大施主。
(2)(诸穷苦)指没有智慧的众生,在三界六道受苦。
(3)(长夜无忧恼)‘长夜’是比喻众生沉沦生死,无明而不觉,如同长夜一般。‘忧恼’即忧悲苦恼。
(4)(菩提果)就是佛果。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1)悉圆满。
《解》我如果成佛,名号就叫‘无量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的名号,欢喜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我的极乐世界。生我国土的人,都如佛一样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圆满之相。
《注》
(1)(妙相)是指三十二种胜妙之相。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1),离欲深正念(2),净慧(3)修梵行。
《解》法藏比丘发愿说:生我国土的人,也能像我一样,以大悲心利益十方一切众生。为了利他,首先自己示范修习远离一切世间贪欲,深入正念,以净慧来勤修清净无欲之行。
《注》
(1)(诸群品)‘品’是品类。‘诸群品’指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
(2)(离欲深正念)‘欲’是贪欲。‘深’是深广,‘正念’是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3)(净慧)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1),明济众厄难(2),悉舍三涂苦,灭诸烦恼暗(3),开彼智慧眼(4),获得光明身(5),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6)。
《解》愿我无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诸佛世界。消除一切众生的贪、嗔、痴三种垢染所产生的愚暗。救济十法界一切众生种种的苦厄和灾难,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舍离三恶道的剧苦,灭除烦恼的黑暗。帮助众生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眼,并证得同如来一样的光明、清净法身。
封闭通往一切恶趣的途径,开启通达极乐世界至善决定成佛的门。为众生开示种种妙法,其目的就在于广泛施予众生,念佛成佛功德之宝。
《注》
(1)(三垢冥)‘三垢’就是贪、嗔、痴。‘冥’即无明,没有真实智慧,不明宇宙人生真相。
(2)(明济众厄难)‘明济’即明智济度,‘众厄难’种种的疾苦与灾难。
(3)(烦恼暗)‘暗’是比喻无明等烦恼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无知。
(4)(智慧眼)五眼之一,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能。
(5)(光明身)就是清净智慧身。
(6)(功德宝)指念佛有功,往生是德;往生有功,不退是德;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宝’是比喻这句佛号的无上功德。
如佛无碍智(1),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2),说法师子吼(3),广度诸有情,圆满昔所愿(4),一切皆成佛。
《解》愿我有诸佛一样自在的无碍智慧,以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常作天人的大导师,成为三界中的大英雄。说法有如狮子吼,广度一切众生,圆满我过去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使一切众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注》
(1)(无碍智)指没有障碍的佛智。
(2)(三界雄)佛断尽一切烦恼,雄猛无畏,所以称为三界中的大英雄。
(3)(说法师子吼)狮子一吼,百兽张畏;比喻世尊所说之法,可以使大众震动,外道降服。
(4)(昔所愿)就是指法藏比丘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
斯愿若克果(1),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2)珍妙华。
《解》我发的这个大愿如果能圆满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应受到感动,而且空中诸位天神自然欢喜,示现瑞相,从天上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为他作证明,愿愿皆圆满实现不虚)。
《注》
(1)(斯愿若克果)‘克’成就。即以上所发的大愿如果能圆满实现。
(2)(雨)(音玉),由空中降下的意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1)普地六种震动(2),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刚说完他的愿望,立刻就有瑞相感应,大地普遍显现六种震动;从天降下妙花,散在法会的上空。而且空中自然就有音乐,并赞说,法藏比丘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注》
(1)(应时)感应之时。
(2)(六种震动)即震动有六种现相:‘动、起、涌、震、吼、击’。‘动’是动摇,‘起’是上升,‘涌’是波动,此三种是形变。‘震’是有声,‘吼’是巨大的声音,‘击’是如撞击之声,此三种是声变。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1)已。住真实慧(2),勇猛精进。一向专志(3)庄严妙土(4)。所修佛国,开廓(5)广大。超胜独妙(6),建立常然(7),无衰无变。
《解》佛对阿难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及在法会里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实智慧之中。勇猛无所畏惧,精进修持,一心一意庄严净妙的国土。这个所修成的佛国(极乐世界),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过诸佛国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为独妙。且建立常然,永恒不变,一切万物都是不变不坏。
《注》
(1)(弘誓愿)在此指‘四十八愿’。
(2)(真实慧)与真如实相相应的智慧。
(3)(一向专志)心志专一,一往直前。
(4)(妙土)精美绝伦的修学生活环境,在此指极乐世界。
(5)(开廓)空旷开阔广大无际的意思。
(6)(超胜独妙)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齐入报土,称‘超胜’;只有极乐世界五乘大众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称‘独妙’。
(7)(常然)是永远不会衰退改变,自然永恒。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1)。不起贪嗔痴欲诸想(2)。不著色声香味触法(3)。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4)远离虚妄(5)。依真谛门(6),植众德本。
《解》从这段经文起,到(清净无染),都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时的修行。原来他在无量劫前就已经积植德行了。这个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的念头,对外自然也不会贪著色、声、香、味、触、法。一心所仰慕、所爱好的,只是过去诸佛所修的种种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时,内不起心动念,外不为境缘迷惑,行寂静之行。远离一切虚妄,依于事理真相相应的真实方法门径,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注》
(1)(积植德行)‘积植’是积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三业清净的行持。
(2)(贪嗔痴欲诸想)‘贪’非分的希求。‘嗔’ 是对违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环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痴’是愚痴,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种种欲望。
(3)(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不著’是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尘。眼所见的叫色尘,耳所听的叫声尘,鼻所闻的名香尘,舌所尝的叫味尘,身所感觉到的是触尘,意所分别的是法尘。因为这些外境能污染清净心,所以比喻为‘尘’。
(4)(寂静行)是认真积极的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心里不起妄想分别;外不著六尘境界,内不起心动念的心行叫寂静行。
(5)(虚妄)指虚假不实。
(6)(真谛门)指修行成佛真实的方法门径。‘谛’是‘真实’的意思。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1)。专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愿无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计较种种苦恼,他能少欲知足,一心专求善法,惠利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所发的大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所以成就他的忍力。
《注》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虽少也满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恶。
(3)(无倦)没有疲厌。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对于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以及修学上所遇到的顺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圆满,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1),劝谕策进(2)。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3)之心。
《解》于一切众生,心中常怀慈悲忍让的心,对待别人总是和颜悦色。用真诚、关怀、爱护的语言来劝勉策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师长,依教奉行,完全没有阳奉阴违的心。
《注》
(1)(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以真诚关心、爱护的话,叫爱语。
(2)(劝谕策进)‘劝’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庄严众行(1),轨范(2)具足。观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为与福德智慧相应(圆满具足福德智慧),以此为庄严。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都是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得来的。因为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断妄想、分别、执著,得到正常寂静的享受。具体落实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人的过失;善护身业,不犯戒律威仪;善护意业,不起妄想分别,内心清净无染。
《注》
(1)(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
(2)(轨范)轨则、模范的意思。
(3)(观法如化)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变化不停并不是真实存在。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是说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最极清净。
所有国城(1),聚落(2),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3),住于无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于所有的大都市、小村庄,以及家亲眷属和世间珍宝,他都无所执著。这一切他都经常拿来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菩萨生活修学的行为,来教导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注》
(1)(国城)国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庄。
(3)(教化安立众生)‘教’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化’谓教学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诸善根(1)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2),自然发应(3)。或为长者居士(4),豪姓尊贵(5)。或为刹利国王(6),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解》法藏比丘由于成就了如上所说诸善根,他所得的果报,是所生之处有无量的福德智慧宝藏,自然开发显现。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或做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
《注》
(1)(由成如是诸善根)‘由成’是由于成就;‘如是诸善根’指积功累德的种种善根。
(2)(宝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宝藏’是指福德智慧宝库。
(3)(发应)是开发显现。就是说无量积集功德妙宝宝库感应显现,自然开发。
(4)(长者)指年长德高及有财富的人。(居士)谓在家学佛修行者。
(5)(豪姓尊贵)是豪门贵族。
(6)(刹利国王)‘刹利’又称‘刹帝利’,是王族之通称。‘国王’一国之主。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解》能于诸佛的处所,他永不间断的尊重供养诸佛。如上所说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说也说不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1),优钵罗华(2),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3),八十种好(4),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5)。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解》法藏比丘身口常常散发出无量妙香,就如同栴檀和优钵罗华的香气一样。他的香气能普熏无量世界。不论他在什么地方出生作佛,他的色相端正庄严,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
他的双手万能,常创造出无尽的庄严器具。所造之物都是人们所需的,而且是最喜好的。他的种种才艺能利益一切众生,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3-6-28 20:02:56
|
只看該作者
为大众、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造福。
《注》
(1)(栴檀)古印度名贵的香木。
(2)(优钵罗华)是梵语,译成中文为‘青色莲花’。
(3)(三十二相)见前第六品,第四(三十二相愿)注。
(4)(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见《教乘法数》:
1、无见顶相;2、鼻高孔不现;3、眉如初月;4、耳轮辐相埵成;5、身坚实如那罗延;6、骨际如钩锁;7、身一时回如象王;8、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9、爪如赤铜色;10、膝骨坚著圆好;11、身清洁;12、身柔软;13、身不曲;14、指长纤圆;15、指文藏覆;16、脉深不现;17、踝不现;18、身润泽;19、身自持不逶迤;20、身满足;21、容仪备足;22、容仪满足;23、住处安无能动者;24、威振一切;25、一切乐观;26、面不长大;27、正容白不挠色;28、面具满足;29、唇如频婆果;30、言音深远;31、脐深圆好;32、毛右旋;33、手足满;34、手足如意;35、手文明直;36、手文长;37、手文不断;38、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39、面广姝好;40、面净如满月;41、随众生意和悦与语;42、毛孔出香气;43、口出无上香;44、威仪如师子;45、进止如象王;46、行法如鹅玉;47、头如摩陀那果;48、一切声分具足;49、四牙白利;50、舌色赤;51、舌薄广;52、毛红色;53、毛软净;54、广长眼;55、孔门相具;56、手足赤白如莲华色;57、脐不出;58、腹不现;59、细腹;60、身不倾动;61、身持重;62、其身大;63、身长;64、手足软滑;65、四边光各一丈;66、光照身而行;67、等视众生;68、不轻众生;69、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70、说法不著;71、随众生语言说法;72、发音报众声;73、次第有因缘说法;74、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75、观无厌足;76、发长好;77、发不乱;78、发旋好;79、发色青珠;80、手足有德相;
(5)(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这两句引申的含意,指法藏比丘多才多艺,双手万能,能服务广大的群生。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因为法藏比丘以上面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感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成佛的心。
(按)这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其依正二报具足殊胜庄严,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成佛的心。
【圆满成就第九】
《解》前面是介绍法藏因地的修行,这一品显示他修学所获得的圆满成就,就是说明法藏成佛后的圆满果德。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1),具足庄严,威德(2)广大,清净佛土。
《解》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能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这种果报,不是用言语思想所能表达理解的。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如实安住于诸法真如实相的一真法界,所以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无有边际的清净佛土。
《注》
(1)(如实安住)‘如实’真如实相。‘如实安住’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之理。
(2)(威德)‘威’有折伏的意思,‘德’有摄受的意思。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解》阿难听了佛的所说,就问世尊:法藏菩萨修学成就的大觉佛果,他是过去佛?未来佛?还是现今示现在他方世界的佛呢?
世尊告言,彼佛如来(1),来无所来,去无所去(2),无生无灭(3),非过现未来。
《解》世尊回答说: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不可以说他是过去佛、现在佛或者是未来佛的示现。
《注》
(1)(彼佛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
(2)(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所以是无来也无去。
(3)(无生无灭)即不生不灭,这是佛究竟的涅槃境界。
但以酬愿(1)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2)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3)。
《解》阿弥陀佛为了实践他所发的度生誓愿,示现在西方,距离我们这个世界有十万亿个佛国土,他所建立的世界,称为‘极乐世界’。
《注》
(1)(酬愿)实现他过去所发的大愿。
(2)(阎浮提)是印度话,意思是南赡部洲,指我们这个世界。
(3)(极乐)就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极乐世界,因彼国永无诸苦,但受诸乐,所以称为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1),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解》法藏比丘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称号为‘阿弥陀佛’。他成佛至今已经十劫了,现今示现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在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声闻圣众,大家恭敬围绕,听他说法。
《注》
(1)(阿弥陀)印度话,‘阿’译为‘无’,‘弥陀’译为‘量’;‘阿弥陀’就是‘无量’的意思。在一切无量中,以‘无量光、无量寿’作为代表,是极乐世界教主的名号。
【皆愿作佛第十】
《解》前面讲阿弥陀佛的修因证果,这一品经文讲众生听闻释迦佛说法,只要发愿往生,都能普遍成就,平等成佛。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
《解》世尊介绍阿弥陀佛过去在菩萨因地时,发愿修行证果的事实。当时参加法会听经的阿阇王子与五百位大长者,听了之后,都生起大欢喜心。
各持一金华盖(1),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2)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解》他们每个人都拿了一个金华宝盖,一起到佛前礼拜,将金华盖供养佛,接著退回自己的座位,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他们心中都有个愿望,希望自己将来成佛时,一切都像阿弥陀佛一样。
《注》
(1)(金华盖)就是金华宝盖。
(2)(却坐)退后坐下。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1)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2)也。
《解》阿阇王子等,心中发起大愿后,世尊立即知道。就告诉与会的比丘大众:阿阇王子五百人等,以后必定成佛。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历了无数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佛,广修功德。往昔在迦叶佛住世的时代,他们是我的弟子,他们今天供养我,我们又相遇了,这是一个殊胜的因缘。
《注》
(1)(迦叶佛)是贤劫第三尊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尊佛)。
(2)(相值)相遇。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解》当时参加大会的比丘大众,听佛所说,都为阿阇王子等五百人感到欣慰欢喜。
【国界严净第十一】
《解》这一品是世尊介绍极乐世界环境的庄严清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解》世尊告诉阿难尊者: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功德和庄严,一切美好,没有缺陷。
永无众苦(1)、诸难(2)、恶趣、魔恼之名。
《解》极乐世界永远没有三苦、八苦等种种苦恼,也没有三灾、八难等种种的灾难,没有三恶道及魔恼等名称,那有此事呢!
《注》
(1)(众苦)指种种苦恼(三苦、八苦等)。
(2)(诸难)指天灾人祸(三灾、八难)种种灾难。
亦无四时(1)、寒暑、雨冥(2)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3)、荆棘沙砾(4)、铁围(5)、须弥(6)、土石等山。
《解》在极乐世界里,没有四季、寒暑、雨冥这一些气候的变化。也没有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这一些地理环境的差别。
《注》
(1)(四时)春、夏、秋、冬。
(2)(雨冥)指阴雨天。
(3)(丘陵)高山。(坑坎)深陷的洼池。
(4)(荆棘)带刺的植物。(沙砾)小石子。
(5)(铁围)指一个单位世界外围的大山。
(6)(须弥)印度话,中文的意思是妙高山。它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
唯以自然七宝(1)。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2),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物质环境,都是以七宝自然所成。黄金铺地,面积广大无法计算。而且国土微妙奇特华丽,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
《注》
(1)(七宝)指金、银、玻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七’在这里表圆满,‘七宝’也就是指无量珍宝。
(2)(奇丽)奇特华丽。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1)及忉利天(2),依何而住。
《解》阿难听佛所说之后,就请问世尊说,假如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
《注》
(1)(四天王天)指欲界的初层天,住在须弥山的山腰。
(2)(忉利天)欲界的第二层天,居住在须弥山的山顶。此二天都是地居天。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1),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2)所致。
《解》佛反问阿难,夜摩天、兜率天,乃至色界天、无色界一切诸天,依靠什么地方而住呢?阿难回答说:依靠众生不思议禅定功力而住。
《注》
(1)(夜摩)欲界的第三层天。(兜率)欲界第四层天,从夜摩天以上都是空居天,居住在虚空中。
(2)(业力)在这里指禅定的功夫。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1),汝可知耶?汝身果报(2),不可思议。众生业报(3),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4),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5),住行业地(6),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解》佛告诉阿难,不可思议的业力包括的范围很深很广,你知不知道?你自身的果报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三途六道的区别?因为众生的业因、果报差别不可思议,众生学佛的善根也不可思议。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的大愿大行及真实功德,所成就的智慧、慈悲、德能、国土都是不可思议的。
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以一句名号契入弥陀愿海,所以他们能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大业所成就之地。极乐世界是依众生的功德、善力及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所成就的,所以不必依赖须弥山而能自然安住。
《注》
(1)(业)指造作之意,一般指行为、言语、思想。
(2)(果报)指过去所作善恶事业,感招今世的结果与回报。
(3)(业报)指业因与果报,也就是所造作善恶之业因,而感受苦乐之果报。
(4)(圣力)‘力’指能力、力用,这里指诸佛威神之力。
(5)(善力)依法修善所得的力用,称为善力。
(6)(行业地)指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的地方,称为行业地。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1),故发斯问。
《解》阿难说:对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因果报,我一点都不疑惑。为了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他们情执深重,对于事理往往疑惑,我为了帮助他们破除疑惑,所以才请佛开示的。
《注》
(1)(疑网)‘疑’是疑惑,‘网’比喻多而复杂。
【光明遍照第十二】
《解》这一品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普遍照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1)上下,亦复如是。
《解》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威神和光明,是最尊第一殊胜,十方一切诸佛所不能相比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东方无量无数佛刹,其余南西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也是如此。
《注》
(1)(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
《解》若论诸佛顶上化现的圆光,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是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佛刹,有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无数的佛刹。
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
《解》诸佛光明所照的远近,是根据他在因地求道时所发的愿、所修的功德大小不同,到成佛时,各个自然得到不同的果报,这都是自然所成就,不是预先安排造作的。
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解》阿弥陀佛的光明妙善美好,超过世间日月光明千亿万倍,所以释迦世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诸佛光中极为尊贵,是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就是代表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1)佛,亦号无边光(2)佛,无碍光(3)佛,无等光(4)佛,亦号智慧光(5),常照光(6),清净光(7),欢喜光(8),解脱光(9),安隐光(10),超日月光(11),不思议光(12)。
《解》所以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也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也称为智慧光佛、常照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解脱光佛、安稳光佛、超日月光佛、不可思议光佛。
《注》
(1)(无量光)‘光’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光明不可限量,所以称为无量光。
(2)(无边光)佛光普照,广大无边。
(3)(无碍光)佛的光明自在、无所不照,没有障碍。
(4)(无等光)佛的清净光明,没有任何光明可以与它相等。
(5)(智慧光)佛光能破一切众生无明烦恼。
(6)(常照光)佛的光明在一切时一切处,没有间断的普照一切众生。
(7)(清净光)佛光能令众生断除贪嗔痴三毒烦恼,得到身心清净。
(8)(欢喜光)佛的慈光普施一切众生,能使众生得到欢喜。
(9)(解脱光)佛光能令众生,消业灭罪,解脱生死得大自在。
(10)(安隐光)佛光能令众生在三界里得到真正的安乐。
(11)(超日月光)佛光超过世间的一切光明,无比殊胜。
(12)(不思议光)佛的光明善好是不可思、不可议的。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1),身意柔软(2)。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3),命终皆得解脱。
《解》阿弥陀佛十二种殊胜妙好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有缘见到佛光的众生,皆得烦恼消灭,善根增长,身意柔软。即使在三恶道里受最极苦的众生,见到佛光,都能停止不再受苦,在命终之后都能得到解脱(脱离苦道)。
《注》
(1)(垢灭善生)贪嗔痴等烦恼消灭,善根增长。
(2)(身意柔软)身口意三业柔和,随顺于佛的教导。
(3)(休息)这里指停止受苦。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解》与佛有缘的众生,闻知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能以至诚心、不间断、日夜称扬赞叹,就能得到弥陀威神加持,随自己心意所愿,往生极乐世界。
【寿众(1)无量第十三】
《解》这一品为我们说明,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极乐世界的人数无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的寿命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
《注》
(1)(寿众)‘寿’是寿命,‘众’指人民大众。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1)。
《解》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寿命长久,不可称说,不可计算。
《注》
(1)(称计)‘称’是称说,‘计’是计算。
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1),威力自在(2),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解》极乐世界有无数的声闻大众,他们都是神智透彻通达,威力自在无碍。这里特别举一个例子:他们能够在手掌中容纳一切世界。
《注》
(1)(神智洞达)神通、智慧透彻通达。
(2)(威力自在)威德神通的力量自在无碍。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1),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解》佛说:我的弟子中,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的星球、星球上有多少的众生,目犍连能在一个昼夜,就全部把他们计算清楚,知道一切星球上众生的数目。
《注》
(1)(星宿众生)‘宿’是星球的集合体。‘星宿众生’,就是各个星球上的众生。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解》假使十方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有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竭尽他们的智力,共同来推算极乐世界的声闻人数,他们所能计算出来的,还不及极乐世界人数的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解》譬如深广无边的大海,假设把一根汗毛竖直分成一百份,它的细小像微尘一样。拿这样细小的汗毛,沾大海的一滴水,这一滴水跟大海的水相比,那一个多呢?佛就告诉阿难,前面目犍连等无量的缘觉,所共同推算出来的声闻数目,就如同毛尘上的一滴水,所不知道的数目就像大海水。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解》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以及极乐世界的一切菩萨、声闻、天人,他们的寿命也是同佛一样的无量,这个数量不是以算计、譬喻所能知道的。
【宝树遍国第十四】
《解》这一品是介绍极乐世界的宝树。这些树都是种种珍宝自然和合而成的,而且宝树遍满极乐世界。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
《解》在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有的是纯金的,有纯白银的,纯琉璃的,纯水晶的,纯琥珀的,纯美玉的,纯玛瑙的等等。这些树都是纯一宝而成的,没有掺杂其他的珍宝。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解》极乐世界的宝树美好到无法形容。还有二种宝、三种宝,乃至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花叶果实又是其他宝变化所成的。例如:有的宝树根是金的,身是白银的,枝是琉璃的,梢是水晶的,叶是琥珀的,花是美玉的,果是玛瑙的。其余的宝树也是以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形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解》极乐世界的宝树,不但是众宝所成,而且排列分类分行,一类一类很整齐,一行一行的距离都相等。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树的枝叶都是相对相向。花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彼此相当,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1),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解》清风应时而起,宝树枝叶随风摇动而相击,自然发出五种微妙的乐章,五音相和,非常悦耳。像这样的宝树遍布于极乐世界。
《注》
(1)(五音声)‘五音’即宫、商、角、征、羽。这是古代乐律的根本五个音阶,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音。
【菩提道场(1)第十五】
《解》这一品是介绍阿弥陀佛讲堂旁边的菩提树。
《注》
(1)(菩提道场)‘菩提’指菩提树,‘道场’指阿弥陀佛讲经的处所。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1)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解》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讲堂周围有菩提宝树,高达四百万里,其树身粗大,周围一圈便有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伸展的范围有二十万里。
《注》
(1)(其本)指树的主干。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1),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2),众宝之王,以为璎珞(3)。云聚宝锞(4),饰诸宝柱(5);金珠铃铎(6),周匝条间(7)。珍妙宝网,罗覆(8)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9),无量光炎(10),照耀无极(11)。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解》菩提树是由一切宝物自然合成,它的花果繁荣茂盛,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又有红、绿、青、白等摩尼宝。摩尼是众宝之王,以此作为璎珞。由云聚宝所成的钩链,来装饰菩提树旁的宝柱。金珠铃铎遍悬于菩提树的枝条之间。珍稀奇妙的宝网,罗覆在菩提树上面。
由于它是众宝所成的,所以有百千万光色交相辉映,自然发出无量的光芒,照耀之远无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随著众生心念自然应现。
《注》
(1)(敷荣)‘敷’开放;‘荣’繁茂旺盛。
(2)(摩尼宝)印度话,译为如意宝。
(3)(璎珞)用珠宝缀成的装饰品。
(4)(云聚宝锞)云聚宝是一种宝的名称。由云聚宝所成的钩链,称云聚宝鏁。
(5)(宝柱)指树的主干。
(6)(金珠铃铎)‘金’纯金,‘珠’珍珠,‘铃’铃铛。‘铎’是铃中的木舌,用以击铃使它发声。
(7)(周匝条间)即遍悬于菩提树枝条之间。
(8)(罗覆)罗列遍覆。
(9)(互相映饰)彼此相照,互相辉映。
(10)(光炎)即是光耀。
(11)(无极)无有极限。
微风徐动(1),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2),微妙和雅(3)。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解》微风徐徐吹拂,摇动菩提树上的枝叶,发出无量妙法音声,传遍十方佛国。闻者清净舒畅,悲心智慧油然而生,音声微妙安和雅正,在十方世界的音声中,是无与伦比的。
《注》
(1)(徐动)慢慢地吹动。
(2)(清畅哀亮)‘清畅’清净舒畅。‘哀亮’哀是悲哀,亮是明亮。这是说闻者能发大悲心开智慧。
(3)(和雅)安和雅正。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1),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解》如果有众生见到了菩提树,听到宝树宣演的妙音,闻到它散发的宝香,尝到果实的美味,身体接触到它的光明,以及忆念宝树的种种功德,都能够得到六根清彻,永断烦恼、忧患。所以在修行上能安住于不退转,直到圆满成佛。
《注》
(1)(清彻)清净明彻。
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1),二柔顺忍(2),三者无生法忍(3)。
《解》又因为看见菩提树的缘故,立刻获得初地至八地大菩萨所证得的三种境界。从音响(一、二、三地),柔顺(四、五、六地),无生法(七、八、九地)中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注》
(1)(音响忍)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闻法悟道,知一切法不实,如空谷回响名音响忍。
(2)(柔顺忍)对顺境不起欢喜心,对逆境不起嗔恚心,从顺逆境界中,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3)(无生法忍)以真实的智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事实真相中。这三种忍都是八地上大菩萨所证得的境界。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1)。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2)故,本愿力(3)故,满足愿(4)故,明了,坚固,究竟愿(5)故。
《解》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议的宝树花果都作佛事,使见闻的人都能破迷开悟。这都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所成就的。
《注》
(1)(佛事)‘佛’觉悟,‘事’指事业。‘佛事’指讲经说法,令众生破迷开悟。
(2)(威神力)指弥陀果德威神之力。
(3)(本愿力)指弥陀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本愿是总,余四愿为别。
(4)(满足愿)是四十八愿皆得圆满之实现。
(5)(明了愿)是智慧,指弥陀的愿都是智慧所成就的。(坚固愿)是指弥陀永远精进没有退转的坚固愿力。(究竟愿)即帮助所有众生一生平等成佛的大愿。
【堂舍楼观第十六】
《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讲堂、住舍、楼观,是阿弥陀佛与菩萨们的住处环境。
又无量寿佛讲堂(1)、精舍(2)、楼观栏楯(3),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4),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解》佛又对阿难说:无量寿佛说法的讲堂,居住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变化而成。又有白珠摩尼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络,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同佛一样,显示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法界。这一段文是说明佛与菩萨住处的庄严。
《注》
(1)(讲堂)讲经说法的场所。
(2)(精舍)指精进修行人居住的地方。
(3)(楼观栏楯)‘楼’楼台,‘观’台榭。‘栏楯’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
(4)(交络)交互网络。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1)、听经者;有在地经行(2)者;思道(3),及坐禅(4)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解》极乐世界的大众,时时都用功修行,当中有的在地上讲经、诵经;有的在地上授受经教、听经;有的在地上经行、思道、坐禅。也有的选择在虚空中讲经、诵经、受经、听经、经行、思道、坐禅。这是说明,在极乐世界修学任何法门都不会有障碍。
《注》
(1)(受经)能接受经典的理论和教训,又能实行。
(2)(经行)边念佛边散步。
(3)(思道)思惟经典中的义理。
(4)(坐禅)静坐修禅定,把心安住一处远离散乱,让心达到清净。
或得须陀洹(1),或得斯陀含(2),或得阿那含(3),阿罗汉(4)。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5)、说道(6)、行道(7),莫不欢喜。
《解》前面一段是讲修行的状况,这一段是讲修行所证的果位。有的证须陀洹果,有的证斯陀含果,有的证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还没有证得阿惟越致(位、行、念三种不退转)的,就证得阿惟越致。这些圣众各自念道、说道、行道,随意自在,莫不欢喜。
《注》
(1)(须陀洹)印度话,译为预流。就是从凡夫初入圣流,已断三界一切错误的见解。是初果罗汉。
(2)(斯陀含)印度话,译为一来。这是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的二果罗汉。修行证到此果位,还要来欲界再受生死一次,所以称一来果。思惑即是对人事物等一切错误的思想。
(3)(阿那含)印度话,译为不来,是断了欲界后三品思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这是三果罗汉,亦称为不来果。
(4)(阿罗汉)印度话,是小乘中最高的果位,也称四果。阿罗汉有三种意思:
1、‘杀贼’即断除三界一切见思烦恼,贼是比喻烦恼。
2、‘应供’应当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3、‘无生’于一生中解脱生死,不会再来三界轮回受生。
(5)(念道)在本经指念弥陀圣号。
(6)(说道)说经讲道,称扬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
(7)(行道)身体力行。
【泉池功德第十七】
《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泉池殊胜的功德。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1)交流。
《解》又在阿弥陀佛的讲堂左右两边,泉池环绕,四通八达。这是说宝池功德水的总相。
《注》
(1)(泉池)指七宝池。
纵广深浅,皆各一等(1),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2),具八功德(3)。
《解》泉池的长宽、深浅皆各一等的相配调谐。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澈、芳香、洁净,具有澄净、甘美、安和、长养善根等八种功德。
《注》
(1)(纵广深浅,皆各一等)‘纵’是竖直、南北,这里指长度。‘广’是宽广。
这是说宝池泉流长、广、深、浅都能随各人的心意相配合。
(2)(湛然香洁)‘湛’是清澈,‘洁’是洁净。这是宝池水清澈、芳香、有洁净的功德。
(3)(具八功德)宝池水具有八种殊胜的功德: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清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善根。
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1),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2)密叶,交覆(3)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4),沿水流芬。
《解》泉池岸边有无数的栴檀香树和吉祥果树。树的花果恒常芳香,而且光明照耀,有细长的枝条和繁密的树叶,覆盖在宝池上。散发出种种的妙香,这种妙香是世间任何香气无法相比的。其香随风吹散,沿著水流,散发出很浓的香气。
《注》
(1)(吉祥果树)原产于印度,状似瓜萎,黄赤色,相当于中国的石榴。
(2)(修条)细长的枝条。
(3)(交覆)相接垂盖。
(4)(馥)很浓的香气。
又复池饰七宝,地(1)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2),杂色光茂,弥覆(3)水上。
《解》这些泉池都是用七宝所装饰的。池底布满金沙,池水上有青、红、黄、白等无量光色的莲花。以及种种光色交相辉映,弥满遍覆在池面上。
《注》
(1)(地)这里指‘池底’。
(2)(优钵罗华)印度话,是青色的莲花。(钵昙摩华)是红色的莲花。(拘牟头华)是黄色的莲花。(芬陀利华)是白色莲花。此处经文是略说,四色交杂即成无量光色。
(3)(弥覆)弥满遍覆。
若彼众生,过浴(1)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2),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3),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解》如果极乐世界的众生,在宝池沐浴,想要池水到足,到膝,到腰腋、颈项,或想池水冷一些、温一点,急流或缓流,宝池水便能一一随心所欲。更殊胜的是水能使人心神爽朗,增长智力,舒畅身体。池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黄金宝沙都能彻照映现,无论多深,都能明澈照见。
《注》
(1)(浴)是沐浴(洗澡)
(2)(腋)是胳肢窝。
(3)(开神悦体)精神爽朗,身体舒适。
微澜徐回(1),转相灌注(2)。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3)声,波罗密声(4),止息寂静声(5),无生无灭声(6),十力无畏声(7),或闻无性无作无我(8)声,大慈大悲喜舍声(9),甘露灌顶受位声(10)。
《解》泉池里的小波浪,缓慢回流,转相注入。其波浪能宣扬无量的微妙音声,广演法音,能使闻者各个听到自己愿闻的法音。又能听到佛法僧三宝的音声及波罗密声、止息寂静的音声、无生无灭的涅槃妙声、论道实智的十力无畏声。或听到无性无作无我的法音、大慈大悲喜舍的音声、甘露灌顶受位的密法音声。
总的来说,听极乐世界泉池水流音声,你要听什么法,就能听到什么法。也就是说大小权实无量法门都能听到。宝池水的德用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是听到波声说法所得的利益。
《注》
(1)(微澜徐回)‘微澜’是指小波;‘徐回’是缓慢回流。
(2)(转相灌注)指水波徐缓的来回交流,互相激荡。辗转产生波浪,水可上升虚空,而后下降,就是转相灌注。
(3)(佛法僧)代表觉正净,是修学的主要纲领,极乐世界众生也是依这个原则修行。
(4)(波罗密声)‘波罗密’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里是指菩萨修学六个原则。这是说在极乐世界能听到菩萨大乘圆满的法音。
(5)(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息灭种种妄想。‘寂静’是内不动心,外不著相,这是佛法一切法门修行的功夫。
(6)(无生无灭声)不生不灭的涅槃真理法音。
(7)(十力无畏声)这是佛所证的境界。极乐世界泉池波声皆出如此的殊胜大法音声。
‘十力’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种特殊能力:
1、是处非处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
3、知诸禅解脱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
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8、知天眼无碍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
‘无畏’又叫无所畏。这是佛于一切大众说法,得泰然自在,无所畏惧的德能。共有四种:
1、一切智无所畏。
2、漏尽无所畏。
3、说障道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
(8)(无性无作无我)‘无性’性是性体,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又名无为,就是离一切有为的造作。‘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无我’一切法都是随因缘变化的,不是自己能主宰得了。我们现前的身体是五蕴假合,没有常一的我体,缘生缘灭,受业力支配,所以说‘无我’。
(9)(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1、慈—与众生乐。
2、悲—济众生苦。
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
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弃舍一切贪、嗔、痴等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果。
(10)(甘露灌顶受位声)这是表法。‘甘露’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长生不老,力大体光,这是比喻不生不灭的大法。‘灌顶受位’,‘灌’是大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佛以大慈悲心将无上的顶法传给菩萨,就叫灌顶。菩萨接受 了佛的灌顶传位之法,就叫灌顶受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1)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极乐世界的人,他们可以听到前面池水波扬的种种妙法音声。听到之后,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心得正直平等,便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随其所听的音声,立刻就能与自己的根性相应,契合于涅槃大法。并且想听什么法门,就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若不想听,就一点也听不到,法音都能随心所欲。极乐菩萨们时时都在修学佛道,永无间断,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永远不退失成就无上佛道的心。
《注》
(1)(辄)是‘就’的意思。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1)。不闻三涂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十方世界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全体都是清虚的身,无极的体质。从此不再听到三途恶道及苦难的名称,尚且连假设的也听不到,何况有实在的苦恼呢!在极乐世界有自然快乐音声,所以这个佛国称为‘极乐’。
《注》
(1)(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就是不需要饮食所长养。其身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到,没有障碍,所以叫清虚之身。‘无极’是不受老死的殒没,其体质非常稀有,也就是一旦受身,终无老死,是无量寿的身体。所以叫无极之体。
【超世希有第十八】
《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事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是超越十方世界,非常稀有。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1)俗,故有天人之名。
《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容貌色相庄严微妙,超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非常稀有。每个人的容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差别。但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习俗,所以有‘天人’的名称。
《注》
(1)(余方)指极乐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1),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解》佛对阿难说:譬如世间贫穷困苦的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他的面貌、形像、气质那里可以相比呢?同样,如果帝王跟转轮圣王相比较,那就鄙贱丑陋多了,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一样。而转轮圣王具足三十二相,威德、色相第一,如果跟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相比较,他又显得丑陋下劣了。
假使帝释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相比较,即使他的庄严提升百千倍,也不能与第六天王相类比。第六天王如果跟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们的光彩容貌相比较,虽然再提升万亿倍,也是不能相比的。
《注》
(1)(帝释)是忉利天天主。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1),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解》极乐世界众生所居住的宫殿、衣服、饮食,就像他化自在天王的享受一样,随心所欲,应念现前,一切都是自然现成的。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神通变化来供养的。至于他们的威德、品位、种种神通变化,则是十方世界一切天人所不能相比的。超过不止百千万倍,而是计算不清的倍数。
《注》
(1)(阶位)阶级品位,指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
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解》佛告诉阿难说:你们应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上面所说的种种功德庄严,真实不可思议。
【受用具足第十九】
《解》这一品是讲极乐世界大众的生活状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切受用都圆满具足。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解》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者已经往生的,或现在往生的,或将来应当往生的。他们都能得到如上所说,远胜第六天王千万亿不可计倍的种种微妙色身。相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无碍。
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1)、香花、幡(2)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解》 往生到极乐世界,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满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这类庄严器具,随心所欲,都现在面前,一动念就圆满具足。这一段是讲物质生活的丰富。
《注》
(1)(服饰)衣服和装饰品。
(2)(幡)相当于现代的旗帜。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1),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解》到了想吃的时候,七宝做的餐具自然出现在眼前。无量种美味的饮食自然具足。初往生的众生,虽然还有饮食习气,实际上往生极乐世界的,都不须要饮食了。他们只要见色闻香,在意念上已经算是吃过了,精神和体力自然得到增长。
又因为是以意为食,所以没有便秽。身心柔软,对饮食不起贪著。以意为食之后,这个饮食现象自然化去。什么时候想吃,这种现象自然又现前。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的饮食自在。
《注》
(1)(钵器)餐具。
复有众宝妙衣(1)、冠带(2)、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解》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的穿著,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这些宝物放无量的光明,光中又有百千种妙色,具足庄严。不须剪裁缝制,便可以自然穿在身上。
《注》
(1)(众宝妙衣)指用多种宝物所合成的美妙衣服。
(2)(冠带)‘冠’指帽子,‘带’指身上系的衣带。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1)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2)。光色晃曜(3),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解》极乐世界的大众所居住的房舍宅院,不论是形状、色彩、大小,都调配巧妙,与自己的心意相称。舍宅上面宝网弥漫覆盖,悬挂无量宝铃,非常奇特美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极其庄严美丽。其中楼台栏杆,殿堂楼阁,它们的宽窄方圆、大小高低,皆称人意。有的在平地,有的在虚空,都是清净安稳,住者微妙快乐。这些环境都是应念现前,没有一样不是圆满具足的。
《注》
(1)(宝网)指用珠宝连缀而成的罗网。
(2)(周遍校饰)‘周遍’指遍及无余。‘校饰’指相交装饰。
(3)(光色晃曜)‘晃’指光辉,‘曜’是照耀之意。‘光色晃曜’指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照。
【德风(1)华雨(2)第二十】
《解》这一品经文是介绍极乐世界风的德能以及空中雨花的庄严。
《注》
(1)(德风)风有除垢灭罪之德,称之为德风。
(2)(华雨)指妙华飘聚如雨,称为华雨。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1),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
《解》极乐世界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有自然的德风,慢慢的吹起。风吹到罗网及众宝树间,演出微妙的音声。音声演说著苦、空、无常、无我的小乘法,和诸波罗密的大乘法。
《注》
(1)(食时)是以我们这个世间吃饭的时间,来比喻有一个固定的时间。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1)。其有闻者,尘劳垢习(2),自然不起。
《解》而且德风吹送出种种温和雅正的香气。人们嗅到这种香气之后,烦恼、习气自然就生不起来。
《注》
(1)(温雅德香)‘温’香气温和适人,‘雅’香气远离爱染;‘温雅’温和雅正。‘德香’极乐世界的香味有除烦恼的功德。
(2)(尘劳垢习)指烦恼、习气。
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1)。
《解》 德风接触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种快乐就像比丘证得灭尽定一样。
《注》
(1)(灭尽定)‘灭尽’指见思烦恼断尽。‘灭尽定’是四果阿罗汉所证得的定功。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1)。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解》德风吹动七宝林树。飘下来的花很有次序。随本身各种不同的色光,自然聚在一起,遍满佛土。随著各个相同的花色自然形成有次序的图案。没有丝毫杂乱。而且柔软、光明净洁,像兜罗棉一样。足踩在花上,就会陷下去四指那么深。当脚举起来时,它又恢复原状。这是说明花有弹性。这一段文是讲花雨在地上的庄严。
《注》
(1)(兜罗绵)是印度一种树的花絮。在这里形容细软的意思。
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1)新华。随其时节(2),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解》过了一个固定的时间之后,花雨的现象自然没有了。不管是花现,还是花没,大地都是一样的清净。随著时节又降下新的花,所降的花与前面一样遍布大地。就这样循环出现六次,算是一日。
《注》
(1)(更)又的意思。(雨)降落的意思。
(2)(时节)指古印度一日夜分为六个时辰,即初日、中日、后日,初夜、中夜、后夜。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解》这一品经文介绍极乐世界的宝莲,以及宝莲放光,光中化佛说法度众生的庄严景象。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1)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2)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3)。
《解》在极乐国中,由众宝所成的莲花周遍布满整个世界。一一宝华各个具有百千亿花瓣。宝莲的光明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莲花放青光,白莲花放白光,乃至玄黄朱紫,它的光色也是这样。
又有无量的妙宝和百千种的摩尼宝,都映饰珍妙奇特,明曜日月。莲花的大小,有的是半由旬,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甚至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宝莲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光华灿烂,奇妙无比。
《注》
(1)(玄)黑色。
(2)(映饰)映照装饰。
(3)(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三十六’代表四土九品。‘百千亿’代表数目无量无边。在各个品中有百千亿莲花,一一莲花又放无量色光。所以说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1)。
《解》宝莲花放无量色光,一一光中又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好无比,殊胜庄严。光中所现的一一化佛,又放百千光明。他们普遍为十方世界众生宣说净土法门。光中所现的化佛,各个安立无量众生于念佛成佛之大道。
《注》 (1)(佛正道)在这里指净土法门。
【决证极果(1)第二十二】
《解》这一品经文给我们说明,为什么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注》 (1)(极果)究竟圆满的佛果。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1),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解》佛又告诉阿难,极乐世界没有黄昏、黑暗,没有火光、没有日月、没有星星的照曜、没有白天夜晚的现象。也没有年月日、时间的观念。
对于所住舍宅宫殿,没有执著与留恋。所以在一切住处,也没有城市街道名称,没有门牌号码。在一切境界内也没有分别执著,唯有享受清净自在最上快乐。
《注》 (1)(标式名号)‘标式’即标志;‘名’即名称,‘号’即号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若已生、若当生(2),皆悉住于正定之聚(3),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4),及不定聚(5),不能了知建立彼因(6)故。
《解》十方世界中,具足信愿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经往生的,若当来往生的,都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得圆满佛果。
为什么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就不能证果呢?因为他们不能明了澈知阿弥陀佛建立带业往生念佛成佛的正因。依此正因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信愿往生,决定不退一生成佛。
《注》
(1)(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的男子、女人,依照本经的标准,即是具足了信愿行三个条件的学佛男子、女人,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2)(若已生)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若当生)具足了信愿行往生的条件,还没有往生的,将来一定往生。
(3)(正定之聚)‘聚’即类。‘正定之聚’即修行所依的理论、方法正确,决定证果。
(4)(邪定聚)指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是错误的,决不能证果。
(5)(不定聚)跟著正定聚的善知识修行,就变成正定聚;跟著邪定聚的人修学就变成邪定聚,故称不定聚。
(6)(彼因)指带业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解》这一品是说十方诸佛都共同宣扬、赞叹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1),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解》佛又告诉阿难,东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又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真实不虚的言语,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注》 (1)(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出口能盖覆面部到发际。这是无量劫口业清净的果报。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个世界中,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在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种种功德。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恒河沙数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恒河沙数诸佛,也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1),归依(2)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3),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解》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种种功德,都能发起清净不怀疑的信心,一心忆佛、念佛,受持弥陀名号。令他们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发一念清净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说修行,都能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直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注》
(1)(忆念受持)‘忆’是忆佛功德,‘念’是念佛名号,‘受持’信受坚持不间断。
(2)(归依)身心归向依止不舍。
(3)(一念净信)‘一念’指心。‘一念净信’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
【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解》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有发真诚心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总分为三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1),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3)。修诸功德(4),愿生彼国。
《解》上辈往生的人,要舍家弃欲,而作真正出家离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然后奉行菩萨的六度波罗密行法,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上辈往生人的条件。
《注》
(1)(舍家弃欲)‘家’有四种:1、田宅之家。2、烦恼之家。3、三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弃这四种家;‘弃欲’就是远离种种欲望。
(2)(沙门)这里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修行人。
(3)(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条件。就是发决定要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
(4)(修诸功德)修行六度波罗密等菩萨行法。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备上面这些条件的众生,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现在他的面前。在极短的时间内,立即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报。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原故,若有众生想在这一生见阿弥陀佛,就应当发无上菩提心;又当专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积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圆证三种不退转,乃至证得无上佛果。这是介绍上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2)。饭食沙门(3),悬缯然灯(4),散华烧香(5)。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解》中辈往生的人,虽然不能像上辈往生的一样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也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随自己的条件,积功累德。譬如: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花烧香。然后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
(1)(斋戒)‘斋’清净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训,没有过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场,‘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场,塑造佛像;引申为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饭食沙门)‘食’音四,当动词用;‘沙门’在此指出家人。‘饭食沙门’就是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出家人。
(4)(悬缯然灯)‘缯’幢幡,‘悬缯’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灯’是佛前的供具。‘然灯’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思。
(5)(散华烧香)‘华’同花,表修因。‘散华’是庄严道场,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3-6-28 20:04:36
|
只看該作者
表修习示范布施佛法,庄严社会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烧香’是净化空气,表以戒定慧真香,净化自己的身心环境。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辈者也。
《解》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他的面前,虽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佛真身没有两样。又有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前后围绕,都示现在其人面前,摄受引导他,他即时随化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也是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辈往生的人差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断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后的品位。‘智慧’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智慧德能。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解》 再说下辈往生的一类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辈往生的人一样修诸功德。还是应当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欢喜、深信、爱好,修学这个法门,毫无疑惑。并且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解》此人临终之时,见到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的境界一样。他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辈往生的人。这是下辈往生的因行和果报。
《注》(1)(梦见彼佛)此地的‘梦见’不是说在作梦,而是说临终时佛来接引,感觉就像梦中见到佛一样。
若有众生住大乘(1)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2),愿生其国。闻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这一段是说明,如果有众生虽然不是专修念佛法门,而能专一修学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门,他若能以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佛,不管生前是平时兼修十念或临终专修十念,只要他发真实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与菩萨圣众也来接引。当他在听闻到念佛法门之后,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时修学功夫得力,获得一念的清净心,发这一念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见念佛法门广大,九界一切众生,无论修那个法门,只要回向求生,没有一个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时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一门深入修学大乘其余法门的一类众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时十念’和‘临终十念’两种。
(3)(闻甚深法)是指听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门。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这一位平时修学大乘的人,临命终时,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往生正因(1)第二十五】
《解》这一品是三辈往生的补充说明。
《注》(1)(正因)就是三辈往生的因行。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解》世尊又告诉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无量寿经》,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不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能发菩提心,奉持种种戒律和国家的法律制度,坚持遵守不违犯。又能给予社会大众最丰饶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献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得安乐。同时自己还要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此人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前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色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立即见佛闻法,永不退转。
这一段是补充上辈往生的因行。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1),二不偷盗(2),三不淫欲(3),四不妄言(4),五不绮语(5),六不恶口(6),七不两舌(7),八不贪(8),九不嗔(9),十不痴(10)。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11)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解》佛又对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平时生活修学上,虽然不能像上辈的勇猛精进,修习禅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经典的义理及教诫,但一定要断除恶业,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依这十种善业为基础,然后日夜思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和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一心归依阿弥陀佛,顶礼供养阿弥陀佛。这样修持,到临终的时候,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没有惊慌恐怖,心不颠倒错乱,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注》
(1)(不杀生)不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
(2)(不偷盗)偷盗就是不予而取,凡是有主之物,主人没有同意,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私自占为己有,都是属于偷盗。反之即是不偷盗。
(3)(不淫欲)对异性不作非礼想,不作非礼的行为。
(4)(不妄言)说话诚实不欺骗人。
(5)(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诱惑等误导人的话。
(6)(不恶口)不说粗鲁难听的话。
(7)(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8)(不贪)对喜欢的事物不过分贪求。
(9)(不嗔)对不如意的事物不起嗔恚心。
(10)(不痴)对事理因果的真相,明白了解。
(11)(志心)专心一意。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1)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2),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3)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4)。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5)。
《解》 如果他们有种种障缘,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又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令一心清净,也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端身正意,绝欲去忧。对别人要慈悲,对自己要努力精进修持。遇到不如意的事物,心里也不会嗔怒;见到别人的好处,心里不难过,不会起嫉妒心。不贪图美食,不得悭惜不肯布施。
对修学的法门,不能中途后悔,不得狐疑。应当要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敬、要尽责、有信用。应当深信佛所说的经,义理无限深广。深信种善因一定得善的果报,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丝毫没有差错。奉持以上的原则,并且牢记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亏失。
《注》
(1)(暇)空闲的时间。
(2)(绝欲去忧)‘绝欲’是断绝外面环境事物的诱惑;‘去忧’是放下心里贪、嗔、痴得失等的烦恼。
(3)(贪餮)贪图美食。
(4)(狐疑)是怀疑,狐是比喻,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来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5)(亏失)‘亏’做得不圆满;‘失’忘记。
思惟熟计(1),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解》常常思惟熟计,用什么方法脱离六道轮回?还要日夜忆佛、念佛,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利用长假,以清净之心,修十日十夜。或者每个月里,选个假日修一日一夜,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执持名号,命终就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注》(1)(思惟熟计)认真的思考,仔细的计算。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解》所有不是专修净土而修学其他大乘菩萨法门的人,他们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都得三种不退转的果位(七地以上)。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生圆满成佛。无论那方世界,众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们都会随众生的愿望到那里去示现作佛。至于成佛之期,则随各人精进程度,成佛有早晚的不同。他们都是求道不休,虽有先后差别,但决不违失成佛之愿,一定可以兑现,这一生决定成佛。
这一段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的因行果报。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三辈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共同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1),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解》佛又告诉阿难,他方世界那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生欢喜心的菩萨们,他们希望瞻仰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都带著香、花、幢、幡、宝盖等礼物,来到极乐世界,以诚敬的心来供养无量寿佛,聆听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然后回到自己的佛国,宣扬传播,以正道教化众生,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注》(1)(宣布道化)‘宣布’宣扬传播,‘道化’以正道来教化众生。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解》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来赞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解》这八句偈说明,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人数之多。东方世界的佛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每个佛刹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礼拜、供养、听阿弥陀佛说法。除了东方以外,还有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方,每一方都有恒沙数世界,每一世界都有恒沙数菩萨,他们都以真诚恭敬之心,奉持各种珍妙的物品,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大会中的诸上善人。
畅发和雅音(1),歌叹最胜尊(2),究达(3)神通慧,游入深法门(4)。闻佛圣德名(5),安隐得大利(6),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7),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解》这一段是十方菩萨赞叹阿弥陀佛,他们发愿要快速成佛。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歌颂赞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都能安稳得到圆满成佛的大利益,听闻到圣德名之后,能于种种供养中精进的修持,没有懈怠、厌倦之心。
这些菩萨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好的环境,确实感到微妙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大众的功德共同所庄严的。所以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这些菩萨见了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盛况,因此都发了无上菩提心,都希望在这一生能够快速圆满成佛。
《注》
(1)(畅发和雅音)‘畅’欢畅怡悦;‘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声。
(2)(最胜尊)指阿弥陀佛。
(3)(究达)究竟通达。
(4)(游入深法门)‘游’是自在无碍;‘入深法门’指阿弥陀佛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本源。
(5)(圣德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7)(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应时无量尊(1),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2)。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解》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放光利益来参访的菩萨。正当那些菩萨发愿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出微笑的金容,从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后,又再回来绕佛三圈,然后从佛顶入。这表示弥陀为十方菩萨灌顶授记。这些菩萨见到佛的光明,立即圆证三种不退转的果位。当时来礼供听法的十方菩萨们,彼此互相庆幸,生大欢喜心。
《注》
(1)(应时)指应菩萨赞叹所发愿时。(无量尊)就是阿弥陀佛。
(2)(从顶入)‘顶’是头顶,代表至高无上的大法。‘从顶入’指从佛顶入,在这里有灌顶授记之意。
佛语梵雷震(1),八音(2)畅妙声。
《解》这二句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说法音声清净,宏亮像雷震一样,可远闻十方,而且微妙圆满,具足八音,广为众生演说妙法。
《注》
(1)(佛语)指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梵)清净的意思。(雷震)比喻音声能远闻震动人心。
(2)(八音)指佛的音声具有八种圆满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音声,都不能跟佛的音声相比。
2、柔软音—柔软指慈悲。佛音柔软,能使听者生欢喜心,舍弃刚强的个性。
3、调和音—佛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众生舍弃烦恼,增长智慧。
4、不误音—佛所说的法,决没有错误。
5、不女音—佛的音声具足四无畏,使听者敬服,令魔外归顺,决不会像女子的娇声。
6、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之后,生起尊重钦仰的心,启发智慧。
7、深远音—佛说法的音声,能让人深受感动。
8、不竭音—佛所说的法,每一句意义都深广无尽。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1),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2),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3)。修胜菩提行(4),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阿弥陀佛说:从十方国土来此的菩萨,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求得庄严的佛土,希望我为你们授记作佛。你们想要满足这个大愿,就要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虽然觉了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知道所求的国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弥陀佛还是劝他们恒发大弘誓愿来救度一切众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圆满的菩萨心、菩萨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还要修习殊胜无上的普贤十大愿佛道之行,这样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记。阿弥陀佛教他们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然后敦伦尽分,专求净土,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佛刹。
《注》
(1)(吾)是阿弥陀佛的自称。(彼愿)指菩萨的心愿。
(2)(诸妙愿)指四弘誓愿。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无上觉悟的行为。
闻法乐受行(1),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2)。
《解》从这段文起,是世尊赞叹菩萨们听阿弥陀佛说法之后,所得的利益。菩萨们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之后,各个都爱好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奉行。因此,他们的心愈来愈清净了,只要修到清净心,智慧也就圆满现前,必定在阿弥陀佛那里受记成佛。
《注》
(1)(乐受行)‘乐’是爱好、喜欢。‘受行’信受奉行。
(2)(等觉)正等正觉,即是佛果。
无边殊胜刹(1),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2),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解》极乐世界超胜微妙,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弥陀名号,而发起愿求往生的人,都能圆证三种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萨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发菩提心,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能超越轮回到达成佛的彼岸。
《注》
(1)(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2)(兴至愿)发起成佛普遍利益众生的大愿。
奉事万亿佛(1),飞化(2)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3)。
《解》诸大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菩萨们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欢喜心飞行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听经闻法。并且可以教化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劝勉大众念佛求生净土,然后又回到极乐世界。
《注》
(1)(万亿佛)这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
(2)(飞化)飞行自在,教化众生。
(3)(安养国)指极乐世界。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解》这一品是讲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念念不忘歌颂、赞叹诸佛的功德。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1),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解》佛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承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能够在(一食顷)很短的时间之内,来回到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去供养诸佛,听佛说法。
《注》
(1)(一食顷)指吃一餐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解》他们以花香、幢幡这些物品来供养佛,这些供养的物品都是随自己的心念,就能变现在手中。这些供养的物品珍妙奇特,非是世间所有的。他们以这些物品来供养诸佛及菩萨大众。
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1)。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2),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解》其所散的花立即现于空中,合成一花。并且花全部都向下,端正周圆,化成华盖。花有百千光色,每一种光色放出不同的妙香,这些香气都普薰十方世界。形成的花盖,最小的也有十由旬,就这样不断的自然扩大,到最后能遍满盖覆三千大千世界。
这些花盖随其前后很有次序的化没。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于虚空,前所散的花,始终不会没落。并且虚空中有天乐的演奏,以微妙的音声歌颂赞叹诸佛的无量功德。
《注》
(1)(端圆周匝)‘端’是正的意思,‘匝’周遍。‘端圆周匝’说明所散的花,很有次序端正于空中形成周圆美妙的花盖。
(2)(转倍)不断扩大。
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1)。
《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同时供养十方诸佛之后,经过很短的时间就回到极乐世界。全部都聚集在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就为他们广宣大乘佛法,演说、畅谈念佛法门。这些菩萨们听了没有一个不欢喜,并且都心开意解,明白觉悟圣道。
《注》
(1)(心解得道)‘心解’即心开意解;‘得道’证入佛果,得悟圣道。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1),皆赍(2)百千华香,万种伎乐(3),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4)快乐。
《解》这时立即感得香风吹七宝树,发出微妙的交响乐声。无量的妙花,随著香风四处散布。这些自然的供养,相续不断。而且一切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万种伎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在会的诸大菩萨和声闻大众。他们前后往来都显得非常的喜悦快乐。
《注》
(1)(诸天)在这里不是指三界诸天,而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到他方世界以天人的身分教化众生。
(2)(赍)携带的意思。
(3)(伎乐)歌舞戏剧之表演。
(4)(熙怡)喜悦的意思。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1)故。善修习(2)故。善摄取(3)故。善成就(4)故。
《解》以上诸天都有供养十方诸佛、闻佛说法的殊胜因缘,皆是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威德的加持,以及他们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能使这个善根不断增长。他们是怎样令自己善根不断增长的呢?他们完全依照本经的教训,善修习、善摄取、善成就来保持自己的善根不断增长(这是我们应当明了学习的)。
《注》
(1)(无缺减)在这里指本经的教导,全部都能信解做到。
(2)(善修习)‘善’是能完全依止净宗法门。‘修’是修正过失。‘习’薰习。
(3)(善摄取)摄取弥陀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4)(善成就)用弥陀名号来成就、圆满自己的定慧,圆证无上佛果。
【大士(1)神光第二十八】
《解》这一品主要是显示极乐世界里大菩萨们的神通光明。在诸大圣众中特别显示出观世音与大势至两位大士最为第一。他们的威神光明,以及利益众生的功德,都超出其他的诸大圣众。
《注》 1)(大士)就是大菩萨。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1)之。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2),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解》佛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中的诸菩萨众,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都有能力完全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情。
对于其他世界的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等六道众生,他们各个心里邪正善恶念头,想要说出来的话,以及何时度脱,何时得道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诸菩萨众都能预先知道。又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声闻众,他们的身光一寻,菩萨的光明能照百由旬。
《注》
(1)(豫知)预先知道。
(2)(身光一寻)‘身光’是常光。‘一寻’相当于两手伸开的长度。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1),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2)。
《解》有两位大菩萨最为十方大众尊敬,他们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问佛,这两位大菩萨的名号叫什么?佛回答说: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这两位大菩萨在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时,便常常在阿弥陀佛左右。他们想到十方佛国度化众生,都能随心所欲。现在他们居住在我们娑婆世界,教化众生求生净土。
《注》
(1)(娑婆界)‘娑婆’印度话,意思是堪忍。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安住在十恶之中,要忍受贪嗔痴三毒等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所以名为‘堪忍世界’。
(2)(大利乐)大利益,大安乐。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决定成佛。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1),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解》世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紧急危难恐怖的事时,只要一心归依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脱离一切重大灾难。
《注》(1)(善男子、善女人)世间善的标准,只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符合世间善的标准。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解》这一品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自行化他的愿力深广。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解》佛又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现在往生的,及将来往生的一切菩萨,都决定能证得究竟一生补处的果位。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1),为度群生,作师子吼(2)。擐大甲胄(3),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4),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解》除了是为普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大愿,这些菩萨们示现在六道轮回中,为度群生,为众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度化众生的宏誓功德而自行庄严。他们虽然生活在五浊恶世,示现与众生同类的身形,这类示现一直到成佛都不会有真实的恶趣苦受。他们已经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所生之处,都能知道自己过去的宿命。(这才是众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的真实义)。
《注》
(1)(生死界)指六道轮回。
(2)(作师子吼)比喻讲经说法。
(3)(擐大甲胄)‘擐’穿。‘甲胄’古代战士作战时披在身上的铠甲。在此是比喻严持戒律,示现无畏勇猛的德相。
(4)(五浊恶世)‘五浊’是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寿命短促。
‘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身心不净,不通达义理。
‘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争斗,虚诳不已。
‘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行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劫浊’是喻乱世恶苦时代,饥馑疾疫战争等灾难相续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恶)是指众生造十恶业因,故感此五浊恶世的苦报。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1)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解》无量寿佛的心意,是为欲度脱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他们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得涅槃。他度化修菩萨道的众生,令他们都成佛。既作佛后,又回到世间去教化众生、协助众生脱离三界生死。这样辗转教授、度脱的人数,没有办法数得尽。所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难以计算。
《注》(1)(泥洹)涅槃。
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1),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
《解》十方世界的声闻、菩萨、所有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证得大涅槃道,应当作佛的人数,无法计算。西方极乐世界是恒常不变的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的人数再多也不见增加。为什么呢?好像大海为水中之王,所有江河的水都同流入海中,大海的水会有增减吗!
《注》(1)(一法)一真法界。
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解》十方世界无数佛国之中,阿弥陀佛的国土,寿命最极长久,国土广大无边。清净光明、妙好庄严、众生快乐,在所有的诸佛世界之中,是最为独特殊胜。
这都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作菩萨时,修道所求大愿的圆满,以及无量劫中积累功德所形成的。阿弥陀佛对于十方众生的恩德布施无有穷极。真正是深广宏大,无量无边。这种恩德即使诸佛说也说不尽。
【菩萨修持第三十】
《解》这一品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修法与行持的状况。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解》佛又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的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一不是圆满具足。
诸佛密藏(1),究竟明了。调伏(2)诸根,身心柔软(3)。深入正慧(4),无复余习(5)。依佛所行,七觉圣道(6)。修行五眼(7),照真达俗(8)。肉眼简择(9),天眼通达(10),法眼清净(11),慧眼见真(12),佛眼具足(13),觉了法性(14)。
《解》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对于诸佛如来所说深秘玄奥的真实语(南无阿弥陀佛),都能究竟明了。自然能调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永离一切恶行,得到身心清净,柔和而随顺于正道。这样自然契入如来的真实智慧,再没有残余的烦恼习气。
依照阿弥陀佛的教化,修习七觉圣道等三十七道品。并修佛果地上的五眼,照见真心本性,洞达宇宙万法。肉眼善能简择念佛法门;天眼能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的死生业果;清净法眼能遍观一切诸法,及知一切众生的种种心理行为;慧眼能照见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佛眼具足一切眼的功能,圆满无缺,觉了一切法的本性。
《注》
(1)(诸佛密藏)‘密藏’是法身如来所说深秘玄奥的真实语,不是小乘圣人所能明了的。‘诸佛密藏’这里指阿弥陀佛名号。
(2)(调伏)是‘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除灭一切恶行。
(3)(柔软)是心柔和而随顺于正道。
(4)(深入正慧)‘正慧’指真实的智慧。‘深入正慧’就是契入真实的智慧。
(5)(余习)残余的习气。
(6)(七觉圣道)‘七觉’就是七觉支:
1、 择法;2、精进;3、喜;4、清;5、念;6、定;7、行舍。
‘圣道’就是八圣道:
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这里举七觉支、八圣道,就包括了整个三十七道品。
(7)(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只有佛圆满具足五眼,表佛的智慧、德能圆满。
(8)(照真达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俗’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达俗’就是对十法界的一切万事万物都能通达明了。
(9)(肉眼简择)‘肉眼’即凡夫肉身的眼,能见现前的色相。菩萨为大众示现,所以称‘简择’。
(10)(天眼通达)这里是佛的天眼,能彻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死生循环的业果。
(11)(法眼清净)佛的法眼,能遍观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
(12)(慧眼见真)佛的慧眼,能彻照宇宙人生万有的事实真相。
(13)(佛眼具足)佛眼是无所不见,对一切事理因果都通达明了,具足一切眼的圆满功用。
(14)(法性)即一切诸法的本性、本体。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1)。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解》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都具足自在无碍的辩才,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善知一切众生的根性与欲乐。并能善巧说法,所说的法诚恳真实,能深入义理法味,为度众生而表演宣说正法。正法的内容即‘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没有种种分别执著,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注》 (1)(无缚无脱)‘缚’是缠缚,这是比喻无明烦恼;‘脱’是解脱。‘无缚无脱’就是没有烦恼的缠缚,也没有解脱,才是究竟解脱。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1)。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对于一切受用都不贪著。他们遍游十方佛刹教化众生。在顺境中没有贪爱,在逆境中也不生厌弃。没有希求的念头,也没有不希求的念头。没有人我之分,更没有亲疏恩怨的念头。
《注》 (1)(摄取)这里指贪著。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1)。善知集灭音声方便(2),不欣世语(3),乐在正论(4)。
《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的缘故,所以能舍离一切妄想执著,具足成就无量的功德庄严。以无碍的智慧,解知一切万法究竟明了。善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音声方便教化众生。不喜欢世间无义之谈,爱好宣说出世大法的真理。
《注》
(1)(解法如如)‘如如’前一个‘如’,是指真如本性;后一个‘如’是讲一切万相。‘解法如如’就是彻底明了一切万法事(现象)、理(本体)的真相。
(2)(善知集灭音声方便)‘集灭’是苦、集、灭、道四谛中的集、灭二谛。
1、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2、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这是说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3、灭谛—是说明成佛才能灭除一切苦难,人生最究竟圆满的归宿。
4、道谛—是说明达到圆满成佛的方法。这四谛包括尽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是世间诸法的因缘,苦是世间诸法的果报。道是超出世间的因缘。灭是超出世间的果证。
‘善知集灭’就是彻底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事理。
‘音声方便’说明四谛的教法是诸佛的善巧方便而说的。
(3)(世语)世间无义之谈。
(4)(正论)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相应的言论。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1),二余俱尽(2)。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3),至于彼岸(4)。决断疑网,证无所得(5)。以方便智(6),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解》极乐菩萨们,了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毕竟无所有,了不可得,平等空寂。生身的苦报与烦恼两种余习都已断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圆满的一乘教法,从而达到涅槃彼岸。决断一切疑惑的束缚,证无所得。以方便权巧的智慧增长了知教化一切众生的方法,安住智慧神通。
这些实在是他们自性本具,现前自然流露出来。他们所证得的一乘佛果,也是从他们自心中自然显现,决不是从外面求得的。
《注》
(1)(生身烦恼)‘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报身。‘烦恼’即种种错误的思想见解而引发的一切烦恼。
(2)(二余俱尽)‘二余’生身的苦报与烦恼的余习。生身是苦果,烦恼是业因。这两种都断尽了,叫做‘二余俱尽’。
(3)(一乘)唯一能令众生成佛的教法。
(4)(彼岸)是比喻至高无上的佛果。
(5)(无所得)了知一切法体空、相幻。故于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
(6)(方便智)方便教化众生的智慧。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解》本品世尊先以十五种譬喻,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自利利他的真实功德,激励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解》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智慧广大深远,犹如无边际的大海。他们的觉悟心,譬如须弥山一样高广。菩萨自身所放射的威德光明,超过日月。他们的清净心像雪山那样洁白。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1)。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解》菩萨的忍辱心像大地一样,能够平等包容一切。他们修行戒定慧的清净行,能如水一样洗除种种的尘劳垢染。智慧像炽盛燃烧的大火,能够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而在生活上,又像风一样没有执著、障碍,得大自在。
《注》(1)(薪)是柴草,在此比喻烦恼。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1),覆荫大故。如金刚杵(2),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3),不能动故。
《解》菩萨说法的法音,像雷鸣般能震动、警觉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又像甘露一样能够滋润一切众生的善根。他们的心量如虚空一样广大,能以大慈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他们到十方世界化导一切众生,以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远离五欲六尘、烦恼执著。
菩萨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树一样,能令一切众生永离热恼,得清凉自在。其智慧如金刚杵,能断除众生烦恼、邪见、执著。他们的信心、愿力坚固,如铁围山一样,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动摇。
《注》
(1)(尼拘树)是印度的一种树名,其树枝叶繁茂,庇荫宽广。
(2)(金刚杵)是金刚神所执的兵器。比喻智慧锐利,能够灭除众生的烦恼执著。
(3)(外道)指违背真理以外的教导,都叫‘外道’。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1),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2),建法幢(3),曜慧日(4),破痴闇,淳净温和(5),寂定明察(6)。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解》菩萨一心正直,真诚地安住在一乘法中。以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同时具有决断的能力,精进求法;广为众生演说都没有疲倦。菩萨严持戒律,犹如琉璃。内心清净,外表威仪具足。所说的法令人心悦诚服。大鸣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广宣妙法,破除众生的无明痴闇。菩萨们内心纯净,仪态温和。远离妄想、分别、执著,对于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所以能做众生的大导师,调伏自他。
《注》
(1)(琉璃)七宝之一,体是透明的,在此比喻清净。
(2)(法鼓)比喻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3)(法幢)表建立道场。比喻菩萨的威德和摄受力摧伏邪恶。
(4)(慧日)比喻菩萨的智慧光明,能照破无明黑暗。
(5)(淳净温和)‘淳净’指内心清净无染。‘温和’指仪态温良和善。
(6)(寂定明察)‘寂定’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明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1),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2),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解》菩萨引导众生舍去种种贪爱执著,永离贪、嗔、痴三垢。他们在十方世界的生活自在快乐,游戏在神奇通达一切法之中。
菩萨深信、切愿、一心念佛,成就了这个真实的功德。由于念佛的因缘,能出生一切善根。脱离六道轮回,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尊重奉事诸佛的教法。菩萨如同世间的明灯,能照破一切痴迷和黑暗。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殊胜吉祥。他们应该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注》
(1)(因缘愿力)‘因力’过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生善法,名为因力。‘缘力’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名为缘力。‘愿力’能起行之愿,名为愿力。此三在此指信、愿、持名。
(2)(魔军)比喻一切邪魔外道及一切烦恼。
赫奕欢喜(1),雄猛无畏(2)。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解》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威光明盛,内心清凉自在,法喜充满;他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等种种庄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意在善导众生生起信心)。
《注》(1)(赫奕欢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萨威光明盛欢喜。内心清凉自在和悦。
(2)(雄猛无畏)指菩萨们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密,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1),远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恒常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达到了究竟圆满的果地,而常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一切正定之中。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永远不会落入二乘的境界。
《注》
(1)(行遍道场)‘道场’指一切诸佛刹土。‘行遍道场’指菩萨们于诸佛国,足迹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2)(远二乘境)指永远不会落于声闻、辟支佛的境界里。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解》世尊告诉阿难:我今只是简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所往生到那里的菩萨们真实利益功德,都是这样的。如果细说,纵使百千万劫,也实在说之不尽。
【寿乐无极(1)第三十二】
《解》本品是佛为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的寿量、快乐都是没有极限,显示极乐人民的殊胜,以及他们生活环境的美好。这是劝勉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
《注》(1)(寿乐无极)‘寿乐’是寿量、快乐;‘无极’是没有极限。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1)。何不力为善(2),念道之自然(3)。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们,极乐世界里的声闻菩萨,他们的功德智慧不是我们的语言所能赞叹称说的。他们的修学生活环境,国土的精微奇妙,安乐清净达到如此的程度。这种殊胜庄严美好,也是十方诸佛世界无法相比的。
这样美好的地方,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善,不愿意求生净土呢?如果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自然就能得生。一生到极乐世界,即恢复自性之清净本然。由此可知,念佛就是念自性。
《注》
(1)(若此)是如此。
(2)(善)这里是指念佛求生净土为最善。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自然’指念佛能恢复自性清净本然。
出入供养(1),观经行道(2)。喜乐久习(3),才猛智慧。心不中回(4),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5)虚空,适得其中(6)。中表相应(7),自然严整(8)。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能够毫无障碍的化身现在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回来时又能合成一身供养本师阿弥陀佛。他们能透彻明了佛的教诲,并能把佛的教诲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这样长时间的熏习,自然契入如来境界,获得法喜充满,表现出才能勇猛。他们信心坚定不退转,且有深信切愿,勇猛精进,永无懈怠的心。
菩萨们的修行,外表显得从容、悠闲,内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虚空一样能包容一切。在修学上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应,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这充分表现出极乐菩萨们的威仪自然整齐。
《注》
(1)(出入供养)‘出’是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入’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2)(观经行道)‘观’观照。‘观经’是透彻明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3)(喜乐久习)‘喜乐’是一门深入,法喜快乐。‘久习’是长时间的熏习。
(4)(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5)(容容)第一个‘容’是名词,指心量;第二个‘容’是动词,指能包容的意思。
(6)(适得其中)‘适’恰到好处,‘中’指中道。
(7)(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这是说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表里一如,自然相应。
(8)(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检敛(1)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2)安定,无增缺减(3)。求道和正(4),不误倾邪(5)。随经约令(6),不敢蹉跌(7)。若于绳墨(8),咸为道慕(9)。
《解》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检点、收敛自己的行为,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要端正,内心要正直。所以他们所得到的是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烦恼习气。菩萨们自己修行,能够坚定这个念佛法门,绝不动摇;而对教化众生也用这句佛号,并且知足常乐。他们在自行化他时,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会被一切邪知邪见的境界所迷惑。
菩萨们依照经典的教诲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不会违背佛的教诫。没有丝毫失误。依佛的教诫为准绳。他们所仰慕的就是无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圆满成佛。
《注》
(1)(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2)(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3)(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表知足常乐。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5)(不误倾邪)‘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6)(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约束,‘令’教诫。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8)(绳墨)准绳、规矩的意思。
(9)(道慕)‘道’无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1)虚空无立(2)。淡安无欲(3),作得善愿(4),尽心求索。含哀慈愍(5),礼义都合。苞罗表里(6),过度(7)解脱。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心胸空旷,无有妄念,没有忧虑、牵挂。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一丝毫的造作。他们的心清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宁,没有任何欲望,自在随缘。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度众生成佛道的大愿,对于这些善愿,他们会尽心尽力以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以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度众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适合世间的道德、人情、风范、礼俗。菩萨的智慧包罗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度化众生能容通无碍,菩萨们是以学习念佛法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同时又以这个法门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在这一生也得到解脱。
《注》
(1)(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造作。
(2)(无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无欲)‘淡安’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嗔痴等欲望。
(4)(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罗表里)‘苞’同‘包’。‘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7)(过度)是超过度脱。
自然保守(1),真真(2)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3)。一旦开达明彻(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参回(7)。转变最胜。
《解》菩萨们的自性保持不变,真如本性真正清净洁白,他们有上求下化,至高无上的心愿。所以他们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安然自在,能够于一刹那间豁然开悟,明心见性。开悟之后能明了通达自性中所显现的一真法界境界相。并能通达明了宇宙万象的自性本体。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蒙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马上显现,自然就放出无量的光明,这些光明彼此交错,融成一体,光色千变万化,光中又化无数佛,诸佛又放无量光。这个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众生,从凡夫转变成佛,这就是最殊胜的转变。
《注》
(1)(保守)保持不变。
(2)(真真)前一个‘真’指真如本性,后一个‘真’是指绝对的真。
(3)(净定安乐)指如如不动,安然自在。
(4)(一旦开达明彻)‘一旦’忽然的意思。‘开达’开悟通达。‘明彻’明了透彻。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净本然。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万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体。
(7)(参回)‘参’交错的意思。‘回’是变化无穷的意思。
郁单(1)成七宝,横揽(2)成万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4),洞达无边际(5)。
《解》北俱卢洲的一切物质受用,都是自然七宝而成。在这里引用它的自然来形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清净心自然成就。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自心清净 (身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的真善美都完全显现出来,这种善好殊胜,是十方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极乐菩萨们心清净平等,明心见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圆满究竟的智慧。对十方世界一切万法都能洞彻通达,无有边际。
经文到此,都是赞叹极乐世界里的菩萨们自性真实功德。
《注》
(1)(郁单)印度话,是北俱卢洲的别称(名)。
(2)(横揽)‘横’指十方,‘揽’是收罗的意思。
(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净。‘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4)(著于无上下)‘著’(音住)明显。‘无上下’指平等法。这句就是指明心见性。
(5)(洞达无边际)‘洞达’是洞彻通达,‘无边际’是没有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1)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2),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3),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4)所牵随。
《解》佛勉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们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之后,亲近阿弥陀佛,必然横超六道,恶道自然就闭塞了。
极乐世界这么好,往生也不难,却没有人想去。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为什么没人想去呢?只因众生被无始劫以来的恶习、烦恼种种障碍所牵,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
《注》
(1)(超绝)超脱轮回,绝断生死。
(2)(横截)横超。(五趣)指六道轮回。
(3)(无极之胜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4)(自然)‘自然’指与生俱来的恶习。
捐志(1)若虚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3)忧无常。
《解》我们应当舍弃世间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心里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往生净土后,寿命与快乐都同佛一样无有穷际,既然往生能得如此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我们还要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呢?这些都是无常的,何必继续操心忧虑呢!
《注》
(1)(捐志)舍弃对于世间的欲望追求。
(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净土之果。
(3)(譊譊)是争竞喧哗的态度。
【劝谕策进(1)第三十三】
《解》从这一品开始,世尊为我们说明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业障习气深重,三毒炽盛,沉沦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励晓谕我们要厌离苦趣,止恶行善。策励我们精进行道,求生净土。
《注》(1)(劝谕)劝勉晓谕。(策进)策励精进。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1)之中,勤身营务(2),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3),为心走使(4)。
《解》世间人受到妄心的驱使,都在争著做无关紧要的事。而对于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却不关心。因此,在这剧恶极苦的世间,自身勤劳的去经营造作,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各阶层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驱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计的谋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损人利己。
《注》
(1)(剧恶极苦)‘剧恶’指十恶业,‘极苦’是五浊恶世的苦报。
(2)(勤身营务)‘勤身’自身勤劳,‘营务’经营造作。
(3)(累念积虑)‘累念’思忆过去,‘积虑’忧虑未来。
(4)(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驱使。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1),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2)。
《解》一切众生对于田宅眷属财物,没有的时候,想争取;拥有之后又害怕失去。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一样,总想跟别人看齐相等。刚刚拥有了一些,又担忧有意外的灾难,比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烧、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消散、债主的磨灭。
《注》
(1)(又忧非常)‘非常’指突然发生的意外灾害。
(2)(磨灭)消灭。折磨身心,财物尽失,荡然无余。
心悭意固(1),无能纵舍(2),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解》众生悭吝的心非常顽固,对于拥有的一切都放不下、舍不得。但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全部都得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这种现象,不管贵贱、贫富都一样,大家都有无尽的忧虑苦恼。
《注》
(1)(心悭意固)‘悭’悭贪吝啬,‘固’是固执。
(2)(无能纵舍)就是放不下、舍不得。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1),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或时心诤(3),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解》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互相尊敬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应当互相帮助安慰。受者无得贪多,施者无得悭惜。言语态度要常常保持宽厚温和,不可以互相违背凶狠。偶尔心里有意见,有所嗔恚忿怒,这种情况,累积越来越严重。往往从小怨恨变成大仇恨。世间的事情就是以此为患害。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应该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注》
(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3-6-28 20:06:33
|
只看該作者
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注》(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恶业。‘神闇’精神昏暗,没有智慧。
(2)(转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3)(无常根本)‘无常’是指六道轮回。‘根本’是由贪嗔痴造作十恶业。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不清醒。‘抵突’是抵触冲突。
先人不善(1),不识道德,无有语(2)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解》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没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晓得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开导他们,像这种情况是不能责怪的。可是有一种人,有缘见闻佛法,但对于六道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事实,他不相信,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才会造作恶业。
《注》
(1)(先人不善)指过去的祖先们不认识佛法。‘先人’是过去的祖先们。‘不善’就是知见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许多恶业。
(2)(语)(音玉)告诉、告诫。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1)。忧爱结缚(2),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3),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5),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讲的,只要仔细观察世间众生生离死别的现象,就不难见到。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恋,都放不下。这些都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这是因为忧爱就像绳子一样捆绑著,没有解脱的时候。而世人却不知道这种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对于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计划,然后决定一生所修的法门,一门深入,求生净土,要是到了寿命终了时,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这样的道理与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世间充满邪恶之气,昏暗不明。这些都是由贪嗔痴而造恶业引起的,违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与自己的自性天良,肆无忌惮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夺其寿命。死后的果报决定是在恶道,没有出头的时期。
《注》
(1)(迭相顾恋)‘迭’交换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2)(忧爱结缚)‘结’心里有牵挂;‘缚’就是用绳子绑著;‘忧爱结缚’,忧和爱这个牵挂就像绳子一样把人捆绑著。
(3)(旋尽)立即终了。
(4)(恶气冥冥)‘恶气’邪恶的气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违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违逆天地即是违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2),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3),在人后也。
《解》佛对著与会的大众说:你们大家应当好好思考、计划,要远离众恶,选择善好的,努力精进奉行。当知世间的爱欲荣华,都是不可长久保持的,都会别离的,实在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你们应当勤奋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达,成就殊胜功德。
佛最后劝勉大家,不要随著自己贪嗔痴的欲望,为所欲为,亏负了佛在经典中的教诫,错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就是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而求生,也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注》
(1)(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术语,是‘你们大家’的意思。
(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3)(亏负经戒)‘亏’是不圆满,‘负’是辜负。通指解行亏缺,辜负佛在经戒中的教诲。
【心得开明(1)第三十四】
《解》这一品是弥勒菩萨听佛的教诲之后,心开意解,对世尊所讲的道理都明了。所以品题为心得开明。
《注》(1)(开明)开解明了。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1),尊超群圣(2)。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3),靡(4)不欢喜,心得开明。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佛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众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脱三界六道的痛苦。佛为法王,智德慈悲超过一切圣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彻照十方,没有极限,所以普遍为一切天人的导师。
弥勒菩萨非常庆幸今天能够遇到佛,又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闻《无量寿经》。能使大众心开意解,明了自性本具佛智。所以与会大众没有一个不欢喜的。
《注》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称法王。
(2)(尊超群圣)‘群圣’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圆教初地以上的诸大圣人。佛为九法界的导师,超越一切的圣人,而为至尊。
(3)(无量寿声)阿弥陀佛名号。又指此《无量寿经》。
(4)(靡)无。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解》佛对弥勒菩萨说: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老实念佛,断除疑惑心,拔除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杜绝贪嗔痴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骄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种种罪恶的根源。虽然游化三界,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为众生演说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解》佛说: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久远劫以来,辗转六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佛在此又略举出几种苦,生时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时最为苦痛,死时极为苦痛。而且身体臭恶不净。无乐可言。这些都是眼前的事实真相。佛在此又劝勉大家,应该自己坚决果断,洗除心中的污垢,言语行为要忠诚守信,表里如一。这样的人必定能够自行度脱,也能辗转互相拯济,劝人断恶修善。
《注》
(1)(决断)坚决果断。
(2)(忠信)‘忠’是尽职尽责,‘信’是讲信用。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1),自在随意。
《解》一心求愿往生净土,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虽一生一世精进勤苦的修行,只不过是很短暂的时间而已。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且永远脱离轮回,不再有忧苦烦恼的祸患。寿命无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证果,都随意自在。
《注》(1)(寿千万劫)在此表示无量寿。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1)。生彼边地(2),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解》 佛劝我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专修,求心所愿,往生净土。不得怀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过失。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间的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这是他们所受的苦难。
《注》 (1)(过咎)过失。
(2)(边地)即下文所说的边地疑城。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诲,决定专精修学,如教奉行,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对佛的教诲不敢有疑。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注》
(1)(浊世)五浊恶世。
(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注》
(1)(五恶)杀、盗、淫、妄、酒。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3)(五烧)是果报。在此指鬼、畜、地狱三恶道的苦报。
(4)(五善)即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1)。残害杀伤,迭相吞啖(2)。不知为善(3),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4)、聋盲、喑哑(5)、痴恶(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解》以下佛为我们详细说明五恶、五痛、五烧。是哪五种呢?第一是杀生恶。世间的一切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作善。造作恶业的后果就一定要受到灾殃的惩罚。所以世间就有贫穷乞丐、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恶业的报应,不肯戒杀、放生、吃素、劝善、护生的缘故。
《注》
(1)(转相克贼)‘转相’互相,‘克’牵制,‘贼’杀害。‘转相克贼’是互相牵制,彼此杀害。
(2)(迭相吞啖)‘迭相’互相;‘啖’吃。
(3)(为善)此指戒杀放生、素食、劝善护生。
(4)(孤独)年少失去父母称孤,年老失去子女称独。
(5)(喑哑)指哑巴。
(6)(痴恶)‘痴’白痴,‘恶’丑陋。
(7)(尪狂)‘尪’是跛脚,‘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贵(1)、豪富(2)、贤明(3)、长者、智勇、才达(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解》世间也有尊贵、豪富、贤明、智勇、才达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注》
(1)(尊贵)指有崇高地位,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财宝的人。
(3)(贤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才艺通达的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2),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世间有这些眼前能看到的杀恶及现世报,所以当他寿终之后,自然堕入三恶道,随著自己的业力受身;改变自己的身形,从人身变成恶道身形。所以有地狱、禽兽、蜎飞蠕动各个不同种类的身形。这就如同世间的牢狱一样,受到剧苦极刑的惩罚。他的魂神命精,随自己所造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受的寿命有长有短。
过去的冤家债主互相追随,世世同生一处,更将前世的怨仇债务,一一报偿。所受的殃恶如果没有报尽,终究不能脱离。必定辗转在三恶道中难得出离,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用言语所能形容的。
《注》
(1)(幽冥)指三恶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说的灵魂,佛法中讲的神识。
天地之间(1),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2),善恶会当归之。
《解》天地之间,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随形,必然有如是的报应。虽然不即时报应,但善恶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因缘会合时,必受其报。
《注》
(1)(天地之间)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2)(暴应)‘暴’指猛急突然之义;‘应’是报应。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1),奢淫(2)骄纵,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解》其二者,是指偷盗恶。世间人民,不依法律规度,过分的骄慢、奢侈放纵,随著自己的贪欲为所欲为。居上的领导人,利用权势,贪赃枉法,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诬陷冤枉,损害忠良。阿谀取荣,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
不论长辈晚辈,自己一家人还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诳。嗔恚愚痴,助长贪心,吸取他财,希望自己贪多拥有。因此便会产生利害冲突,互相争夺。于是结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人,不明白前因后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真相。
《注》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规。
(2)(奢淫)‘奢’是奢侈,‘淫’事情做得太过分。
(3)(恣)放任纵欲。
(4)(机伪)是机心诡诈。
(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1),或入苦毒(2)。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3)。常怀盗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解》世间有一类富有的人,但是他们悭贪吝惜自己的财物,不肯把财物施舍与人。爱欲牢固,贪心深重,终身保护自己的财物。就这样直至寿命终尽的时候,他的财物没有一样能带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恶祸福的业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轮回。这一生作善得福,来世必至乐处;这一生作恶得祸,来世必遭苦毒。
又或见人行善,反生憎恶、诽谤,没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怀侵夺之心,希望夺取不义之财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复重造盗恶。
《注》
(1)(乐处)指三善道。
(2)(苦毒)是痛苦的报应,指三恶道。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4)(悕望)同‘希望’。
神明克识(1),终入恶道。自有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解》造作这么多罪业的人,天神(俱生神)记录善恶,送交阎罗王。又在他的阿赖耶识里也记录他所犯的罪行。命终之后一定堕入三恶道,自然有三途的苦报,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注》(1)(神明克识)‘神明’在此指阿赖耶识。‘克’是一定,‘识’是记录的意思。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1),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2)。烦满胸中(3),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解》第三段讲淫欲恶。世间人民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因而生于世,寿命能有多长。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狠毒、不善之心。常沉溺于淫欲放荡、烦恼欲望,邪淫放荡之态流露于外表。耗费损失家中财产,来造作淫欲之事。所应当追求的正业,反而不肯去做。
《注》
(1)(相因寄生)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
(2)(淫佚)‘淫’是邪淫,‘佚’放荡。
(3)(烦满胸中)是指欲火内烧,胸热心狂。
又或交结(1)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2),强夺迫胁(3)。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解》或是勾结恶友,聚集邪众,兴兵相争,互相攻伐。侵掠杀戮,武力迫胁。公然劫取,造作种种恶行。用来取悦妻子。纵情于声色,极身作乐。因此,社会群众对他憎恶讨厌,为此遭受灾祸和无边的痛苦。这是说他的现世报。
《注》
(1)(交结)是勾结。
(2)(杀戮)此处指以枪矛武器杀人。‘戮’以尖锐之物相刺叫戮。
(3)(迫胁)指以威力来恐吓强迫。
如是之恶,著(1)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解》这种恶人,后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显的知道他的恶行。并且阿赖耶识里收藏了恶业的种子,天神也记录下他的罪行。命终之后自然堕入三途受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注》(1)(著)昭著。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解》第四段讲妄语恶。世间人民由于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于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积德。造作两舌,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言词粗野,恼他人心。存心欺诳,口出不实之言。还有善用花言巧语,诱人恶作的一类绮语。
他们憎恨、嫉妒善人好事。专干破坏好人好事,欺骗世人,对于贤明的人失去信心。他们不孝父母,对自己的老师轻视骄慢。对朋友不讲信用,难得见到他有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解》由于他很会运用欺骗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贵自大,称说自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说自己得圣道,那是大妄语,要受极大的苦报,因为他误导许多众生步入邪途。
再看他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欲令大众俯首听命,唯我独尊,天天造作恶业而不知惭愧,不知自戒恐惧。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解》佛说这样的恶人,习染太重,难于教化降伏。他的骄慢习气不改,他能横行一时,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护他不败。但今世为恶,宿世的善果享尽了,善神远离,所以他在寿命终尽时,恶业现前,有意想不到的灾难。
又其名籍(1),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解》神明将恶人的罪行,都记载在他的个人档案里。恶业牵引,鬼神鉴察,带著罪人,他就无法逃脱,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狱火油鼎之中,身心(形体和精神)遭受到摧毁破碎之剧苦。当此之时,后悔莫及了。
《注》(1)(名籍)就是个人的资料档案。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解》这是第五段,古人有两种讲法,一说是饮酒恶,一说是意业(贪嗔痴)三恶。足见此一品经义,确实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这一节经文是说:世间不善的人,心无主见,凡事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的教诲,违背、狠暴的态度,经常加之于父母,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所以说不如无子。如是恶子,忘恩负义,对父母全无报答之心。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解》 这样的恶人,每天只是放荡自纵、游乐散漫、好酒贪杯、爱食美味,取夺过度、贪而无厌、态度愚狂。由于无知故敢作恶,因此不识人情,无义无礼,无法劝导。他对于他的家亲眷属们,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全然不顾。对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解》如是恶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未曾作过一件善事。他们不信佛菩萨的教诲,不信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道理和事实都不相信。常怀恶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证的真人,或是社会贤达之士。对于和合、如法修学佛道的出家人,他运用绮语、两舌为手段离间之,使僧众不和,不能如法修学,名为破和合僧。这些作恶的人,真正是愚痴无知,反而自以为比别人有智慧,可怜可悯。
正因为愚痴之极,不信三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这一生从何而来,更不知死了以后往那里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还梦想著希望长生。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解》这一类愚痴行恶的人,他们心中闭塞,虽然听了善友的良言,心里不能体会开解,这真是蒙昧无知,实为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预先修善。将来当他们在临命终时,地狱、鬼、畜境界现前,此时恐惧生悔,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解》从此以下三小段经文,是佛陀为我们总结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恐怖。佛说:天地之间,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明明白白。这是说明宇宙间的有情众生,总说有此五大类别。(也有说六道的,就是在天道里又分出一类叫做阿修罗。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乐善恶,人人可见,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丝毫不爽。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
故我们现前所受的祸福,皆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的报应。人生在世,所造之业,总是善恶夹杂。当受报时,有先乐后苦,有先苦后乐;苦乐相承,祸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恶得祸,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解》佛说前世行善积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贵家,一生享富贵长寿,事业顺利成功,这是从乐入乐。他又能乐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净土,则是从明入明。
如果恶人又造恶业,再种恶因,必得恶报,则是从苦入苦。又因为他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为冥。倘苦多造恶业,死后堕入恶道,岂不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啊!五道轮回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释迦佛独知其根源。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佛陀清净、平等、慈悲,悯怜世人,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为大众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相,教人如何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众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间众生,因为不信佛的教诲,作恶不断,所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恶道的苦报也不会断绝。世人之愚昧无知胡作妄为,果报之惨,真是语言难尽。
又因业感所现,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受其报应。生死死生,无量劫里无有出期,很难解脱,痛不可言。这就是说的五烧。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解》佛在此末后一段,普劝我们改过修善。五恶是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花报,五烧是三途的果报。大火烧身是比喻五烧。佛说:如果有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心一志,克制自己贪嗔痴三恶。又能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脱生死;现世可得长寿,将来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实的五大善啊!
佛在这一品经中,教人要深明善恶果报。净宗的带业往生,只限宿业,而决非现前所造之业。《涅槃经》说,‘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恶业)。修净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决定不能往生。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解》这一品,世尊再一次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是我们应该警觉、戒畏的。最后劝勉我们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学功夫。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苦报。因果报应辗转相生,因结果,果生因,循环无有了期,愈往后愈痛苦。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很难出离。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世就遭受病苦灾殃。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让大家都能见到这种现象(使那些警觉性高的人,看到这些现象,知道造恶后果的可怕,以后便不敢再造)。这是现的花报。这种人死后,决定堕入三恶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恶报。这是堕三途受五烧的报应。
《注》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忧悲苦恼。(酷毒)残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1)。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3)。
《解》 三途报了之后,宿世的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讨债、还债互相残害杀伤。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业因,由于痴恶而演变成大困剧。这都是贪欲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布施,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理会是非曲直。这都是无明愚痴,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为重罪。人们总希望自己占尽便宜,拼命在争夺,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快乐而已。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虽然过去有修福积善,得到眼前的富贵威势,若不修善,他的福报就会随著恶业而消失磨灭。
《注》
(1)(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曲’指不合理。
(3)(磨灭)就是消灭。
天道施张(1),自然纠举(2)。茕茕忪忪(3),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解》因果循环定律的运行是一种自然现象。所种的因,必有果报,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恶深重,则转眼现前,就显得惊惶失措,无依无靠,心中不安,这种人决定随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这个因果循环报应的定律,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诸佛菩萨看到这种三途苦痛,非常悲伤,但无可奈何。因果报应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是没有办法代替众生受苦的。
《注》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张)指运行。
(2)(纠举)纠正检举。
(3)(茕茕)指孤独无依。(忪忪)惊惶失措。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2)。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解》佛说,你们已经得到了佛的教诲,就应当深入的思惟体会,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终身都不能懈怠。应当尊重圣贤,敬重善知识,尊师重道。以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更应愿求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拔断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贪著五欲六尘及妄想、分别等烦恼。这样就能离开三途的苦恼及忧怖苦痛的六道轮回。
《注》
(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诲,并依教奉行。
(2)(博爱)是广泛平等慈爱一切众生。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解》你们大家行善,什么是首要的呢?第一应当保持清净心,身行要具足威仪,耳目口鼻,皆当遵守佛的教导,精进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净洁,与善相应。绝对不能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犯诸恶。应当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对人要和颜悦色,修行要专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其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应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
作事仓卒(1),败悔在后。为之不谛(2),亡其功夫(3)。
《解》 如果作事仓皇失措,将来一定会失败与后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实的话,修行的功夫就丧失殆尽,前功尽弃了。
《注》
(1)(仓卒)急促,草率。
(2)(谛)慎重真实。
(3)(亡其功夫)‘亡’丧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解》这一品经以比喻说明。佛在此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让我们晓得修善得福的好处。把佛的教诫要像穷苦的人得到宝物一样的珍惜。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解》佛说,你们要广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众善,不可违背真理与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进不退。以理智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专一不杂的修学。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恶劣的环境里,若能奉持斋戒,以清净心,修行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国土的众生,都是积德修善,没有丝毫造恶的因缘。反显处在恶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难得可贵。
《注》(1)(勿犯道禁)就是不违背道理,不犯禁戒。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解》若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过他方诸佛国土中修善一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方佛国福德是自然的,没有造恶的地方。特显人于恶世修行之难能可贵。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1),未尝宁息(2)。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解》唯有我们这个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恶的人多。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随著贪嗔痴烦恼的支配,在造作种种恶业,从来没有宁息过。佛怜悯我们,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晓谕,传授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处指本经)。
接受本经之后,应思惟经中的义理,然后依教奉行。将自己所得到的觉悟利益,转教给一切大众,和家亲眷属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须要约束、反省、检点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力求改过自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要和睦,要随顺,不能违背义理。这样就能得到欢喜快乐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顺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了。
《注》
(1)(饮苦食毒)这是比喻,说明人们每日受苦造业从未间断。‘饮’、‘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
(2)(宁息)安宁止息。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愿辄得(3)。
《解》言行举止若犯了过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断恶从善。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过失立刻改正。奉行经典中的教诫,就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这是以珍宝比喻经戒的殊胜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恶行,从今开始努力修善,洗除心里的污垢,改变自己的一切错误行为,如是则自然感得诸佛降威加被,凡所愿求,皆能圆满得到,就是有求必应。
《注》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转恶向善,去邪从正。
(2)(自然感降)‘感’感应,‘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加持。
(3)(所愿辄得)是指凡所愿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处(1),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2),国丰民安,兵戈(3)无用。崇德兴仁(4)。务修礼让(5)。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解》这一段是说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如,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丰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的战争灾害。
整个社会,人人尽知崇尚道德,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大众奉公守法,没有盗窃之事。以诚待人,无有坑害、冤枉。彼此相处,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乐业。
《注》
(1)(佛所行处)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灾厉不起)‘灾’灾祸,‘厉’疫疠。这是说所有种种自然灾害瘟疫都不会生起。
(3)(兵戈)比喻战争。‘兵’是指军队,‘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施仁政。
(5)(礼让)‘礼’是礼貌、节度,‘让’是谦让不争。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1)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2),升无为之安(3)。
《解》佛说,我怜悯、关怀你们,这份慈爱的心超过世间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传授种种善法给你们,以此对治一切烦恼恶习,永远拔除生死轮回之苦,教导世人修行五善,获五德。不断向上提升,最终必定达到无上的佛果。
《注》
(1)(攻)对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种善德。
(3)(升无为之安)‘升’晋升、提升。‘无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经道渐灭(2)。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解》佛说,我入灭以后,四十九年所说的经道逐渐被人曲解变质,逐渐在此世间消失了。那时人民的思想、行为都是谄曲虚伪不实。内在的无明烦恼习气,再加外面恶缘的影响,又会造作种种的恶业。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佛预言末世以后的社会状况)。
你们有缘遇到这一部经,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一定要辗转相告,互相劝导勉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理论和方法修学,依教奉行,决定不可以违犯。这样的闻法机缘,非常殊胜希有,应知珍惜。
《注》
(1)(般泥洹)印度话音译,中文是‘圆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义。
(2)(经道渐灭)‘经道’指佛法。‘渐灭’是逐渐消失。这是指佛的法运到末法时期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解》这时弥勒菩萨合掌向佛说:世人无知造作五恶,感得五痛、五烧的苦报,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样。佛以大慈大悲哀悯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念佛往生净土,这是佛的愿望。 弥勒菩萨也是代表我们大众,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诲。说:不敢违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导。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解》这一品经,是说阿弥陀佛及释迦牟尼佛,慈悲加被一切与会大众,普令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1),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解》佛告诉阿难,你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以及西方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住的国土?如果想见,就应当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阳下山的方向,恭敬顶礼,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注》(1)(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1)。
《解》阿难即从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礼拜,又说:“我今愿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阿弥陀佛忽然就现在他的面前,现的是广大身。在虚空中,色相端正庄严,就像黄金山一样,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时还听闻到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赞扬之声没有障碍,没有间断。
《注》(1)(无碍无断)在此是指十方如来演四无碍妙辩,所以说‘无碍’;这样赞叹尽未来际,没有间断,所以说‘无断’。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解》阿难向佛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都是我从来没有见闻过的,我也愿意喜欢求生极乐世界。世尊告诉阿难: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曾经亲近、供养过无量诸佛,培植众德之本的人。你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一心归依瞻仰阿弥陀佛’。这是佛传给阿难求生净土的方法,应当学习。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解》释迦牟尼佛正说著此话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于掌中放出无量光明,普照一切佛国。因为佛光明的加持,使在会中的大众都亲眼看见十方诸佛国土,如在眼前一寻之处。因为阿弥陀佛殊胜的光明,极其清净的缘故,所以普照此界的山河景物,例如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大小小的山河、江流、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没有照不到的。
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乃至泥犁、溪谷、幽冥(1)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2)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解》佛的光明就像日光的涌现,照亮整个世界,乃至于泥犁、溪谷、幽冥之处,都能照见,都是金色。就好像是劫水弥满遍布世界,一切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只见无边无际的大水一样,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佛光所照之处,都是金色的,而且佛一放光,一切声闻、菩萨的光明都显不出来,只见佛光照耀,光明无比。
《注》
(1)(泥犁、溪谷、幽冥)‘泥犁’是地狱道。‘溪谷’指畜生道,因为溪谷中有龙蛇等。‘幽冥’指饿鬼道。
(2)(劫水)是佛经上所说的大三灾之一的水灾。
此会四众(1),天龙八部(2),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3),出于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异形类(4)。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解》在这个法会中,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以及护法鬼神等,都见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他们看见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台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又见到弥陀弟子,声闻、菩萨恭敬围绕著阿弥陀佛。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明现照耀。而且清净安稳,宽广平正,没有杂秽和异形类。物质环境都是众宝所成,其中圣贤共住。
《注》
(1)(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2)(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伽。
(3)(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出众山,故称须弥山王。
(4)(异形类)‘异形类’指人道以外余道不同的身形。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1)。
《解》阿难及与会的大众们,见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生大欢喜心。大众都踊跃的以最恭敬之礼,五体投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注》(1)(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是归依无量正等正觉。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解》三界诸天人民,乃至蜎飞蠕动等小动物,一切众生,见到佛光,所有一切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虑、烦恼统统都得解脱。这时候就和诸佛菩萨一样,都能够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无须人工弹奏,自然发出交响的五音。十方诸佛世界里的诸天人民,也各持香花来到虚空中,对佛恭敬供养。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解》此时极乐世界,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以佛的威神之力加持,就像面对面,如清净的天眼,观看一寻地这样清楚明了。极乐世界大众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的明了。他们见释迦世尊以及在会的比丘众等,围绕听佛说法的状况。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解》这一品经,主要是说弥勒菩萨述说自己亲见的境界,为我们作证明,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真实不虚。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1),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2)已见。
《解》这个时候,佛对阿难、弥勒以及在会的大众们说:你们都亲眼看见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泉池、林树等一切景物,严净光丽,形色殊胜特别,穷微极妙,清净庄严吗?你们有没有看见欲界诸天,以及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诸天天人,都在空中散百千香花,万种伎乐,供养阿弥陀佛,周遍极乐刹土呢?阿难非常恭敬的回答说:是的,世尊,您所讲的我们大众都见到了。
《注》
(1)(色究竟天)是色界十八天最顶的一层天。
(2)(唯然)这是表示非常恭敬回答:是的。‘唯’是表示答应词。‘然’是的。
汝闻阿弥陀佛大音(1)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解》世尊又问:你们听见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没有?阿难回答说:是的,我们已听到了。
《注》(1)(大音)指佛陀说法音声,普及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闻;并能普度一切众生一生圆满成佛。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1),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解》佛又说:你们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游行于虚空,其所居的宫殿皆能随身,没有障碍。你们见到他们飞行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吗?以及见到他们念佛相续不断吗?还有各种鸟类,住在虚空中发出种种声音,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你们全都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代表与会大众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像世尊所说的一样,我们全都看到了。
《注》(1)(净行之众)是具足清净行持的大众。此指极乐世界的菩萨们。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1)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2),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3),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有胎生者,你们看见了没有?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我看见极乐世界有住胎的人,如夜摩天人住在天上宫殿那样的快乐。又看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在莲花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这是什么因缘,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有胎生的,有化生的呢?
《注》
(1)(胎生)在这里‘胎生’是比喻。说明因疑惑心而念佛往生到边地,在莲胎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同我们这个世间的胎生。
(2)(夜摩天)是欲界第三层天。
(3)(跏趺坐)是盘腿而坐。表端身正心。
【边地疑城(1)第四十】
《解》这一品是说明,有一类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者胎生的原因。从而劝导人们,深信切愿,莫生疑虑,一心求生净土。以免堕入边地疑城,导致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得自在。
《注》(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七宝宫殿中,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称‘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1),不思议智(2),不可称智(3),大乘广智(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5),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解》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众生以疑惑心,虽也念佛不断,发愿求生净土。但是他们不明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于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没有真正明了理解,心存怀疑。但这种人深信六道轮回是罪是苦,往生极乐世界是福是乐,因而乐修善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注》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了佛的智慧。此句是总说。
(2)(不思议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测,即成所作智。
(3)(不可称智)佛的智慧众多,不是言语所能尽述的,即妙观察智。
(4)(大乘广智)佛的智慧深广,能够穷尽一切法门,即平等性智。
(5)(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的智慧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无与伦比,此即大圆镜智。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解》又有一类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但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往生清净佛国,信愿不坚,依据不专。然而还能念佛相续不绝,以念佛的功德,结其善愿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注》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广智。(无等智)即前之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即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1)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解》上面所说的两种有疑心的众生,一是因为对佛智有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们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但不能参加阿弥陀佛的法会,也就是不能见佛闻法。生于佛国边地,七宝城中。这不是佛使他这样,完全是他自己心里所生的疑障。而生于边地,也是于宝莲花中自然化生,他们的饮食快乐,像忉利天人一样。
《注》 (1)(道止)停留。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解》他们在疑城中不能出离。所住的宫殿只在地上,不能随意大小。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声闻圣众。因他们心里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难开明,对经典的义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开意解,生不起欢乐之心。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称他们为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1),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解》如果有众生能明了深信佛的圆满智慧,乃至四种殊胜智慧,断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万行,持名念佛,种诸功德,把所修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诸菩萨们一样,具足成就。弥勒你们应当知道,这些九品化生的菩萨,皆是因为智慧超胜的缘故。
《注》(1)(胜智)指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1),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边地疑城胎生的众生,五百岁中(是以我们的世间计时)不见三宝,不知道菩萨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习种种功德,没有因缘奉事阿弥陀佛。应当知道,这些往生边地的人,过去世中没有智慧,怀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圆满大智。所以,导致往生到边地疑城之中。
《注》(1)(不见三宝)这里指见不到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也听不到佛说法。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解》这一品经,是讲生在边地的众生,一定要把疑惑完全断尽了,才能花开见佛。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1),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锞,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2)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解》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所造成的牢狱。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这个牢狱里有重楼、宫殿,都装饰得很华丽。那里面有金床和宝帐,以及栏窗榻座,都是珍贵奇妙的众宝装饰而成。衣服饮食等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与转轮王一样。所不同的是用金质的脚镣,把他的双脚锁起来。这些小王子难道还喜欢住在里面吗?
弥勒菩萨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他们被囚禁的时候,失去了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种种方法,求得出离这个七宝狱。他求助于轮王身边的大臣,终究未能如愿。等到轮王心里高兴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
《注》
(1)(绮殿)装饰华丽的宫殿。
(2)(幽絷)囚禁。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2)。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往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也像王子一样。他们对于求得佛的智慧这件事感到怀疑、后悔,或者对于自己的善根不深信。他们虽然有这些疑惑,但是还相信念佛能往生极乐世界,也具足信愿行,所以也能往生。
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但在花胎中,不能立即见佛闻法。他们在花胎内的生活,犹如处在园苑宫殿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莲花胎内清净没有污染,也没有恶事,处在非常清净安乐的环境中。就像前面譬喻中的王子处在七宝牢狱一样。
但是他们在那里要停留如此间五百岁的长时间,不能得见阿弥陀佛,听不到佛的说法,也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圣众,所以也不能供养承事诸佛。无缘修习一切殊胜善根。他们以此为苦,对边地的生活不会感到欣喜快乐。
《注》
(1)(广大智)指前一品所说的四智。
(2)(一切殊胜善根)指供佛、闻法等善根。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1),深自悔责(2),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3)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3-6-28 20:08:51
|
只看該作者
修诸功德。
《解》这些往生在边地的众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在边地的原因,深深忏悔、责备自己的过失,要求出离边地疑城。由于有忏悔的力量,等到过去世的疑惑全部断尽了,然后才能出离。
从边地出来即可前往亲近阿弥陀佛,听佛讲经说法。这些从边地疑城出来的众生,虽然听佛讲经说法,但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熏习,才能了解体悟佛的说法,心生欢喜。此时也有能力遍供无量无数诸佛,修习种种功德。
《注》
(1)(罪本)指前面经文所说的两种疑惑。
(2)(悔责)忏悔、责备自己。
(3)(过失)指疑惑心。
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1)诸佛无上智慧。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应当知道这两种疑惑给菩萨们所带来的损害很大。只要有怀疑,这种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大利益就得不到。所以应当明了深信诸佛无上的智慧。
《注》(1)(明信)明了、深信没有疑惑。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解》弥勒菩萨请问佛,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一类众生,他们虽然也肯修善,但不想求生极乐世界?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众生,由于智慧浅薄,分别极乐世界比不上天界,所以他们不喜欢求生极乐净土。
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1),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解》弥勒菩萨又请问佛,这些分别西方不及天界的众生,因为他们有虚妄分别,所以不愿求生极乐世界。他们怎样能脱离轮回呢?
佛回答弥勒菩萨,这些人对所修的善根念念不忘,不求真实的智慧,贪图世间的福报享受,所以他们虽然修福,所求的却是人天福报。得报的时候,一切所需都能满愿,但是终究不能出离三界牢狱。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想要救他免却轮回,但是因为他的邪知邪见、分别、执著太重,主宰著他自己,无法舍离。所以常在轮回,不得自在。
《注》
(1)(邪见业王)‘邪见业’指邪知邪见、分别执著的业。‘王’比喻主宰的意思。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1)。云何出离生死大难(2)。
《解》你们看那些愚痴的人,他们不培植善根,只以世智聪辩来增长邪知邪见。这种人天天在造恶业,又如何能出离生死苦海呢?
《注》
(1)(邪心)指邪知邪见。
(2)(生死大难)指六道轮回。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解》 还有一类众生,虽然也在种善根,修大福报,持佛名号。但是,他们对做过的好事却念念不忘,分别、执著的情执十分深重。这样,纵然有心求出轮回,也不可能。
若以无相智慧(1),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解》如果以无相的智慧,培植一切功德根本,专念阿弥陀佛圣号,身心决定能得到清净,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时心心念念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趣向无上菩提。能这样修学,一生中决定往生成佛,永远脱离轮回的痛苦。
《注》
(1)(无相智慧)‘无相’就是不执著,对世法、佛法都不执著。这不执著的心,就是清净心。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便是‘无相智慧’。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解》这一品经,是世尊为我们介绍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中的菩萨,念佛往生净土的状况,为我们作最好的证明。
弥勒菩萨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不退菩萨,当生极乐国者,其数几何。
《解》弥勒菩萨向佛请教:现在娑婆世界以及他方诸世界的不退菩萨,将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有多少?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诸小行菩萨(1),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过无数诸佛,培植无量的功德善本,将来决定得生极乐净土。也有无量无数的小行菩萨,也曾修习功德,将来往生的人数是不可计算的。
《注》(1)(小行菩萨)指不退位以下的菩萨。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1),生彼国土。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解》不但娑婆世界的无数诸菩萨,当来要往生极乐世界。他方诸佛世界的菩萨,往生的情况也是一样。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万亿的小行菩萨和大菩萨当来往生。
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来也要往生。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这些诸佛刹土中的不退菩萨,当来要往生的,或者数十百亿,或者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注》(1)(摩诃萨)是大菩萨的意思。通常称地上菩萨为摩诃萨。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1)。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解》其第十二佛刹名无上华。这个刹土有无数的菩萨,都已证得不退转位。智慧勇猛,在无量劫中,已曾供养过无量诸佛。在修学上都具足大精进,发心趣向成佛的法门。他们能在七日之中,就能摄取百千亿劫大菩萨们所修的功德之法。这些菩萨皆当往生。
《注》(1)(发趣一乘)发心趣向成佛的法门。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解》其第十三佛刹名叫无畏。这个刹土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其余小菩萨以及比丘四众等,人数不可称说计算。他们当来也都能往生。
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解》十方世界诸佛的名号、刹土的名号,以及彼菩萨众当来往生的人数,如果要详细的说出来,经无量劫的时间也说不完。足见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十方一切诸佛称赞,一切诸大菩萨向往的修学圣地。我们今世有缘,切莫错过。
本经正宗分,至此节已说竟。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解》从四十三到四十八品是本经的流通分。
这一品经,是世尊告诉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不是小乘的根性。因为这个法门是大乘。不但是大乘,而且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无上微妙的法门。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看十方世界一切大小菩萨众,他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善巧地获得这个一生平等成佛的真实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1),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解》如果有具足信愿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起一念欢喜爱好之心,归依瞻礼,依佛所说如法修行,当知此人,即得往生净土一生圆满成佛的大利,应当获得如经上所说的种种功德利益。
佛再次表明,念佛人不能心存自卑,也不贡高我慢,时时处处要谦虚、厚道、老实念佛,这样来成就增长善根。其人决定不是小乘根性,不但不是小乘,佛在此赞叹这样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实在是与本经第一品中,以憍陈如尊者排名第一的旨趣,先后相映。
《注》
(1)(下劣)在此指卑下低劣。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1),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2)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3)。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4)之心。
《解》所以告诉你们天人、阿修罗等参加法会的大众们,应当热爱、喜乐修习这个法门,对此念佛成佛之法,生起希有难逢的心。以本经作为自己真正的归依处,把本经看作自己的导师,无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以本经为标准,不敢违背,方能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快速证得不退转的果位。
以及想要见到阿弥陀佛所摄受的广大、庄严、殊胜、微妙的极乐佛刹,想要圆满以上功德者,应当更加精进接受这个念佛求愿往生的法门,为求往生成佛,就不能生起退屈谄伪的心。
《注》
(1)(天人世间阿修罗等)这句是指参加这一法会的六道众生。
(2)(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佛能引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3)(速疾安住得不退转)‘速疾’很快。‘安住得不退转’是不要经长时间,只要生到西方净土就能圆证三不退,安住在诸佛境界。
(4)(退屈谄伪)‘退屈’退心、后悔。‘谄伪’谄曲虚伪不实。
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解》假如遇到大火等极大的灾难,也不应该怀疑、后悔。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世界无数的菩萨众,都是希求这个微妙的法门,能尊重听闻、深信切愿、依教奉行,对本经的教诲不生违背。
十方世界有很多的菩萨众,希望听闻这部《无量寿经》、这个念佛法门,无奈因缘不具足而得不到。所以,你们大众有缘遇到,就要认真修学,应努力求得此法的真实功德,才能在这一生中圆满成就无上佛道。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解》这一品经,是世尊给每一位信受奉行本经的人,普授成佛之记。也就是为将来一定成佛作证明,非常希有。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1)。于彼法中,广大胜解(2),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
《解》若在将来之世,一直到佛陀的正法灭时,在这一万二千年中,如果有众生培植念佛的善根,宿世已曾供养过无量诸佛,由于诸佛威神力的加持,能使他在这一生中遇到如此广大法门《大乘无量寿经》。
遇到之后,欢喜信受经中的教诲,能摄取、受持,就必定能获得广大一切智智,对于这一法门彻底了解,生大欢喜。然后再把这个利益广为他人宣说,劝人常乐修习这个法门。
《注》
(1)(一切智智)指究竟圆满真实智慧。
(2)(广大胜解)彻底了解。
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1)。
《解》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对于念佛往生法门,或者已经求得了,或是现在正在求,或是将来要求此法者,都可获得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你们应当对这个法门要坚信不疑,积功累德,应常修行学习,使心中没有疑惑、障碍,这样便不会迷失在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的三界牢狱之中。
《注》
(1)(牢狱)在这里是比喻住三界如同牢狱。
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1),能生佛法广大异门(2)。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如上所讲的修学诸大乘法门的菩萨们,虽能开示佛法中的诸大乘法门,但由于未能听闻弥陀净土法门的缘故,有一亿菩萨在成佛的道路上,他们退失了无上菩提的心行。
《注》
(1)(大威德者)是指修学大乘佛法的人。
(2)(广大异门)净土法门以外的大乘法门。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恼,乃至昼夜思惟彼刹,及佛功德。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解》倘若有人对于这一部经,能发心书写、供养、受持、读诵,即使是在很短的时间、偶然的机会,也要为他人演讲宣说,劝令听闻,不生忧愁烦恼,乃至昼夜思念西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样的人在成佛的道路上决定不会退转。
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解》这样依教奉行的人,在他临命终时,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到处都是劫火灾难,他也能避免。并能够顺利的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他曾经供养过无量无数诸佛,诸佛如来为他授记。并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称赞。由于以上的种种殊胜利益,所以你们应当专心信受、持诵、宣说、奉行此经。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解》佛这一品经中特为显示世尊大慈大悲,在佛法灭后,再留此经住世一百年,普度一切罪苦众生。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解》释迦牟尼佛说,我今天为一切众生说这一部《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以及极乐国土中的种种殊胜庄严。所以你们所应当学习的,就是发愿往生,这是大众都可以求得。不要等到我入涅槃之后,对这一部经又生起疑惑。
当来之世(1),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解》将来末法尽时(佛入灭后一万二千年),佛所说一切经论学习方法,都会在这个世界消失。那时,我以大慈悲心哀愍众生,又以威神加持,特留此经继续在世间流通一百年。那个时候的众生,若有遇到这部经,肯依教奉行,欢喜信愿求生极乐世界,都可以得到度脱。
《注》
(1)(当来之世)指释迦牟尼佛示现灭度之后,佛的法运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共有一万二千年。
如来兴世(1),难值难见。诸佛经道(2),难得难闻。遇善知识(3),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解》佛示现在这个世间,是很难遇到、见到的。佛所讲的经和所讲的修行方法,也是很难听得到的。想要遇到善知识也很不容易。即使遇到善知识的教导,闻法之后,而能依教奉行,也很难得。如果听到这部经、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能真正相信,欢喜受持,那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难更难了。
《注》
(1)(兴世)是出现于世。
(2)(道)指修行的理论与方法。
(3)(善知识)指正知正见、如法修行的人,能引导众生于善道的人。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1),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2)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解》如果有众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音声,能生起慈悲心、清净心。同时内心踊跃欢喜,或者全身汗毛直竖,甚至感动得流泪。有这种现象的人,都是由于前世曾经是个念佛修行的人,所以他不是普通人。
《注》
(1)(佛声)指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音声。
(2)(衣毛为起)指遍体汗毛直竖。
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解》如果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心中怀疑,对于佛经上所讲的话都不相信。佛说这一类人,都是来自三恶道,过去殃恶习气未尽。他们这一生不能得到度脱。因为心存狐疑,不肯相信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解》这一品经,是世尊咐嘱大众要勤奋修行,要坚持守本经的教诲,依教奉行。要发心救护一切众生。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1),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2),及波罗密等菩萨之法(3),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
《解》佛告诉弥勒,一切诸佛如来的无上涅槃大法及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自在融通,无所著取,诸佛如来的涅槃大法,以及菩萨的六波罗密等超出世间之法,不是容易能遇到的。虽有善能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德,对于这些法门,也难用语言文字而为开示。
若人于此念佛成佛的难信法门,能生坚固深信,这是最难遇到的。我今如理宣说这样广大微妙的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一切诸佛所称赞。我今将此法门咐嘱给你们,你们要当全力守护本经,依教奉行,为人演说,广利众生。
《注》
(1)(无上之法)指本经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之法。若一切大乘教中,则指究竟涅槃为无上之法。
(2)(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果地圆满德能。
(3)(波罗密等菩萨之法)指一般大乘菩萨法。
为诸有情长夜(1)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解》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能够脱离长夜黑暗的利益,不要让众生沦堕在六道轮回中,备受危苦,你们应当勤奋修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随顺我的教法。应当孝敬于佛,常常感念老师的恩德。应当让这部经典久住不灭。应当有坚定的信心,持而不失。对于经典的教理行果,不能损毁丧失,不能妄自来增减经典原文。
《注》
(1)(长夜)是比喻六道生死轮回。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1)。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解》佛再次嘱咐说:你们应当常常念诵这部经,要常念阿弥陀佛,不能间断。果能真实发心,念念相续,就能很快的往生不退成佛。我的修行方法就是这样,所以就如是而说。如来的大愿大行,你们也应该随力随分去做。要种福修善,以这个标准来求生极乐世界,一定得到成就。
《注》
(1)(捷)快速。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解》这一品经,以重颂说明。一切众生由于过去生中修福修慧,善根成熟,才能闻到这部经,接受净土法门。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闇,不能开导于他路。
《解》这时世尊又以重颂的方式而说道:如果不是过去生中修福修慧,就不能听到这部经,接受净土法门。由于往昔生中已曾供养诸如来,才能欢喜、相信这个法门。但是,造十恶业、骄傲、懈怠以及邪知邪见的人,难以相信如来所说净土微妙法门。这就像是盲人长期处在黑暗之中,不能引导别人正确的道路。
唯曾于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解》唯有曾经于无量佛所广植众善之人,才能真正发心续佛慧命,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并能完全深信,接受净土法门,依教奉行,广泛流通经典。同时还能天天读诵经典,为人讲解,以此殊胜利益供养大众。
像前面这样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定可以往生极乐国。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有再大的灾难,他们也不会受影响。承佛本愿威神加持,都能得到度脱,往生成佛。
如来深广智慧海,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解》如来智慧像大海一样,深广无涯。唯佛与佛才能彻底明了。即使是声闻用亿劫的时间来思量佛的智慧,尽其神通智力也不能测知。
如来果地上的功德,只有佛的境界才能了知,也只有佛才能说得清楚,指示明白。得人身虽难,遇到佛更难。听闻净土法门而能信乐受持,这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1),应信我教如实言(2)。
《解》如果有众生能够依照本经的教诲,真信、切愿、实行,在这一生当中必能作佛。他的行持,确实超过普贤菩萨久远劫修学的成就,定登彼岸。所以佛又慈悲地劝谕博学多闻的大乘菩萨们,有真正智慧的人,应当相信佛的真实语。
《注》
(1)(博闻诸智士)博学多闻,有智之人。此指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
(2)(如实言)与事实真相相应的语言。
如是妙法(1)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2)。
《解》如是难值、难闻、难信的妙法,今天我们很有幸听到了,就应当常常念佛,而生庆喜之心。不但自己受持这部经,而度脱生死,还要广泛弘扬本经,劝人念佛,出离生死。这样的人,佛称赞他们是真正的善知识。
《注》
(1)(如是妙法)指本经。
(2)(真善友)真善知识。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解》这是本经的最后一品。主要是讲与会大众听了释迦牟尼佛宣讲《无量寿经》之后,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利益。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1)。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
《解》这时世尊已讲完这部经,娑婆世界的天上、人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烦恼,得法眼净(证阿罗汉果),二十亿众生证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见思烦恼断尽,永脱三界,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
《注》(1)(法眼净)指断了见思烦恼就得到法眼净。
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1)。
《解》有四十亿的菩萨,对于无上菩提之道,安住于事实真相而得不退转。他们以四十八愿利益众生的功德来庄严自己。有二十五亿众生,证得无生法忍(七地以上)。
《注》(1)(不退忍)念念皆无退转,相当于念不退。
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1)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解》有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从来没有发心要成无上佛果,听佛说此法门之后,才开始发心。修诸善根,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佛说他们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各自到十方世界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注》 (1)(异方)指十方世界。
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解》又有十方佛土,有现在往生,和将来往生,见阿弥陀佛的人。每一个世界有八万俱胝那由他的众生,蒙佛授记,得无生法忍,成就佛道。十方佛刹的念佛人,由于过去与阿弥陀佛有很深厚的因缘,都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
《解》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且出现种种希有的神奇瑞相。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又有诸天天人在虚空中演奏微妙的音乐,发出随喜赞叹之声。甚至色界诸天的天人,也都听到世尊宣说此经,赞叹这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妙法,便降落无量的妙花来供养庄严道场。
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阿难尊者和弥勒菩萨,以及参加法会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与一切大众,他们听完了这一部经之后,都十分欢喜。并且真正的相信、接受,切实的依照本经的教诲修行。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