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4|回復: 9
|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5集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5集
了凡四训 (第一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1
诸位同修,今天是我们七十九年佛学讲座的第一天,这一次我们选讲的是《了凡四训》。首先要跟大家报告的,这个小册子虽然不是佛经,我们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的尊重看待。记得在民国初年,我们净土宗当代的祖师印光大师,在一生当中,对于这本书极力的提倡。他老人家所办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总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的提倡我们研修、讲说。
在过去,我们在大专讲座里面曾经开了这个课程,有一位法师不明究理,他来向我质问,他说你是一个出家人,长年讲经,你佛经不讲,怎么讲外道的经典?我听了很诧异,我说我没有讲过外道的经典!他说这《了凡四训》不是外道的吗?这不是佛经。我才晓得,他对于我在大专讲座开这一门课很不满意。我就向他请教,我说佛陀的法印,你应该懂得。他说什么法印?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法印。他听了以后他脸就红了,掉头就去了,一句话也不说。佛法是讲原则的、是讲道理的。
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并不完全是佛说,除佛之外,其余四种人所说的,只要跟佛的意思一样,不违背佛的原则,佛都承认它,这是佛经,这就是我说的。这个原则就是刚才讲的四句偈。我们看看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是不是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都讲的这个。这样子一看它的内容,释迦牟尼佛就点头,这是我讲的。可见得佛法里头真正是讲理,并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叫经,他人所说的一律排斥,不是这样的。这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的。因此我们把符合佛陀教诲的原理原则都应该看成经典。尤其是这本书,经过祖师证明,一再提倡,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学佛真正的基础。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我们一般人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今天一般人讲改造命运。
现在社会富裕了,凡是富裕了的,看相、算命、看风水的就多了,为什么?钱多了没事情干,总想知道自己命运,如何去改造自己命运,想自己富有了更富有,富有了还得长生不老,像秦始皇一样,做个梦,希望他不死,长生不死,这能做得到吗?我们想想台湾,三十年前这些事情在社会上很少,现在非常之普遍,这是大众心理上的因素所造成的,也就是贪欲增长,贪心增长。如果不贪图名闻利养,不贪图富贵,不贪图寿命,还要算什么命?还要看什么相?这都不需要了。可见得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形成风气,就是整个社会贪欲增长。可是世人确实听骗的是多数,听劝的是少数,被人欺骗了、被人蒙蔽了,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刚才讲了,贪瞋痴增长,怎么痴增长?被人骗了还不晓得,这就是愚痴增长。实在讲,改造命运,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的,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个学问、这个理论与方法就在这本书上,这本书的分量很少,但是对于这方面确确实实掌握到纲领,真正抓到了。所以,我们要想创造命运,要想改造命运,乃至于讲学佛真正有成就,都要以这个为基础,可见得这个小册子对于我们修学是何等的重要。
现在大家把经本翻开,看第一面。这本书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立命之学」。这一章的文相当长,我们还是一段一段的来跟诸位介绍。它这个页序在旁边,所以不太好找,前面是序文,页序在旁边,在这个地方,大家看到「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第一个小段。这个四章的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说的,所以这个里面的语气,我们要知道,他不是对别人讲的,是勉励他的儿子,告诉他自己一生的命运是怎样改变过来的,希望他的子孙都能够依教奉行,所以是家庭四训。他自己叙说,他很小的时候父亲过世了,母亲就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叫他把读书求学放弃,去学医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的目的就是从政,放弃读书也就是放弃从政这一个行业,我们讲从政也是职业的一种,放弃这个,学医。为什么?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活,能够养家,能够谋生。这个地方的养生,生就是生活,从事于这个行业。同时又可以救人。所以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善好的行业,对我们一生从事于职业应当要选择,医是一个好的行业,可以谋生,也可以救人。
所以从前的医生,没有说是定出价钱来收费的,不像现在学医,现在为什么大家学医?学医很赚钱,都是从自己利益这方面来考虑的。从前不是的,从前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书的,绝对不会问人要钱的,教书的先生也是如此,学生跟他求学,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说定学费有多少,没有的,是随便送的。你家里面富裕,多送一点;家里面贫穷,少送一点,表示一点意思就可以了。决定没有说定出学费一个学期要多少钱,一个月要多少钱,没有这个,那会被人笑话。医生也是如此,给你看病,尽心尽力给你看病,报酬是随你的意思,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旧社会里面,教师跟医生是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它的道理就在此地。『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就是技艺,这底下有批注,技艺如果是专精,成为一代的名医,这是成名了。母亲并且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他就把念书的念头放下来,学医。
再看第二段: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可以说是他一生改变命运的一个缘分、机缘。『后』是以后,有这么一天,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髯是从两鬓,两鬓下来的叫髯,下巴这个地方的叫须,从两鬓,很长,人的相貌非常庄严,个子也很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飘飘若仙』,他对于这个老人非常敬重,其貌不凡。这个老人就告诉他,老人一看到他就说你是『仕路中人』,你是将来要从政的,『明年即进学』,这个老人可以看相,你明年赶快进学,你是个做官的人,仕路之中人,为什么不念书?『余告以故』,他就把他母亲跟他讲的老父的遗志,叫他学医,把这个缘故告诉老人。并且请教老人姓名、住所,这个『里居』也包括了籍贯与住处。这个老人就告诉他,他说我姓孔,孔先生,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先生,这个人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底下小注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诸位自己可以去看。
皇极数也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分量,收在《四库全书》里面。现在我们台湾《四库备要》里头有这本书,我不晓得有没有单行本卖,可能有。这个书我过去看过,精装本这么厚,两册,这个分量跟我们现在所讲的《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差不多,有这么大的分量。它的内容完全是根据《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的,它推算命运非常之广泛,整个世界国家的转变都可以能够论定,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它这个是完全从数理上推断的,所以这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个的确是有根据的,相当科学。譬如我们现在天文当中,太阳系里面有一些星球的发现,都是从数理上先推知的,说在哪一个轨道,哪个星与哪个星的轨道当中应该要有星球,然后再去找,结果果然找到了。所以说是数理,大的能够推断到星际的运行,它比现在我们科学家这个数理还要来得高深,能够推断世界的兴亡。
所以,一个人,每一个人,甚至于每一桩事,都有定数,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有心,你就有数。如果你要是没有心了,那你就超越数之外,数量之外。所以修行人超越了,为什么?他入了定,入了定他的心不起作用,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里头。只要你有念,你一定落在数里头;换句话说,你的命运遇到高明的人就能够把你推断得清清楚楚。所以凡夫统统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那他超越命运了。即使是我们三界之内的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无色界天人他修成四禅八定,能不能逃过数?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失掉了作用,这个失掉作用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失掉。为什么?他几时那个定一失掉的时候,他念头又起了,好了,又掉到数里头去了,就是想逃没有逃出,在那个边缘上,心一动,又掉下来了,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如果定功再进一步,再进一步这个定功是永远保持,不会有退转了,他超越了,他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个我们佛法里称为圣人。
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所以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有定数了,我们就要用一个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也不要悲伤,为什么?统统是定了的。实在讲,对于这个世间,就像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要用理性去看,不要用感情,电影里头流眼泪你也流眼泪,他笑你也笑,你的心被他转,这就错了。所以要用很理性的,晓得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这个世间法也是如此,统统是有定数。所以这本书的确是很好,但是这个书很难懂。我那个时候看到这部书,买回来去念,念了好几遍都念不懂,算了,不念了,确实难懂,因为它是非常高深的数理,不仅仅是哲理,是数理,所以没有很高深的数理的基础,这个书没法子看。
这个孔先生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这都是有师承的,一代传一代。他是精通《皇极经》,所以他一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他说数该传汝,你与我有缘分,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孔老先生也找到一个传人了。『余引之归』,这个袁了凡先生很孝顺,他就请他到家里面去坐坐,告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告诉他,好好的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试试看,你叫他给你算算,试试看,看看灵不灵,试试看。这个实在讲也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究竟是真的、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贸然就接受了,所以试试看。这一试,真的,大小事情他的推算都非常的灵验,都很灵验,这样子他的信心就生了,就对于孔先生的建议相信了。
【余遂起读书之念。】
再去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这样他读书进学,将来往从政这一条道路的念头生起来了。读书在过去并不是像现在有很多学校,不是的,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小学,都没有,只有大学,入大学必须从私塾里头念得很好,才有机会入大学,那个时候叫太学,明、清都叫做国子监,国子监就是太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是国家办的。这就是找一个地方去读书,有个私塾,就是私人办的小规模的学校。实在讲,学校不像我们现在的规模,老师只有一个人,学生十几二十几个,多的三十个、四十个,大概四十个以上就很少了,一个老师教不了那么多,通常是二、三十个人。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现在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一个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要没有钱请不起老师,请一个老师,家里还要有场地,总得有几间空房子做一个教室,请老师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边来上学。所以他说,郁海谷先生正好这个时候在沈友夫家里开馆,在他家里开私塾教学,说我送你到那边去很方便,大概郁老师跟沈先生、跟他表兄都还不错,我送你去很方便。他就拜郁海谷做老师,这就说他进学了。
【孔为余起数。】
孔先生给他算命,给他起数,算命。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给他算,算了告诉他,他说你明年去考,『童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秀才,他也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要经过县考。县上面有府,这是明清的政治制度,不像我们现在省下面就是县。因为省很大,台湾这个地区很小,在大陆上通常一个省,少的都有五、六十个县,大的有一百多个县,太多了。因此在省与县当中又设了一个机构叫府,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叫知府,它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掉了,改成行政专员,所以一个行政专员也是管好几个县的。像我们经国先生,他在抗战期间他在江西就是行政专员,就相当于知府这样的一个行政长官。经过府考,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这个提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政府教育厅,管一个省的教育的,称之为提学。要经过地方上的考试,能考多少名,命里头都确定了,考得取考不取,考第几名,命里头都决定了。所以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统统符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我们看这一段文不是看袁了凡先生,是看自己,哪一月哪一天哪一个时辰死都定了,怎么死法也定了,还搞什么?全都是命里注定的,你怎么胡思乱想也逃不过命定,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谁都没有法子逃过。因为孔先生给他算,算得这么灵,所以就叫他算终身,一生的命运,叫『终身休咎』,休咎就是吉凶。他的确把他流年,现在算命排流年,一直排到死,什么时候死亡,统统给他排定了,历年的考试能考取多少名,统统给他注出来,写出来。『某年当补廪』,「廪」是廪生,贡是贡生,补是补缺。这个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公费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得到公家的津贴,每个月生活费用由公家来补贴。但是每一个县都有一定的名额,必须名额有缺你才能够递补上去,它有一定的名额,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公费生,就是这个意思。
『某年当贡』,贡是贡生,廪生、贡生都是明清学生程度上而设的,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中学生、大学生,但是这是受到国家照顾的,他的生活费用每个月国家发给他,国家发给他生活费用。从前发给生活费用都是发米,这是你一个月可以向公家领取多少米,米多的吃不完的可以卖钱,它是用这种方式,都是实物的给予。不像现在我们可以用货币来代替实物,那是方便多了,从前都是用实物。至于像秀才、进士、举人,那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位,好比是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最高的学位,读书最高的学位。
贡后某一年,他去做官了,『四川一大尹』,大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县长,是一个县的行政首长。还有二尹、三尹,二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主任秘书,三尹相当于现在讲的科长。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有这个说法,你就晓得他是什么一个地位。『在任三年半』,你做三年半的县长,你就得要辞职,就叫他要辞职,『即宜告归』。为什么?寿命到了,你五十三岁,寿命也不很长,『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这个时候你寿终正寝,这还是得到一个好死。可惜你命里头没有儿子,『惜无子』。了凡先生把这些事情恭恭敬敬的记下来,给自己做一个参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孔先生算的的确是很厉害,算得很灵,往后每年的考试,完全跟孔先生算的符合,真是一点差错都没有。
【独算余食廪米。】
这就是廪生所得的俸禄。
【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这个地方不念「石」,念「但」,这是个多音字,一石,十斗就是一石。他说你这个俸录,当然是每个月给他的,你自己记住,你俸录领满了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从廪生就升到贡生了。一升到贡生这个廪米就不给了,这个缺就让别人来补,所以它有一定的名额。
【及食米七十余石。】
距离九十一石还差了不少,七十多石的时候。
【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怎么孔先生算的不灵了,七十多石?『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里面的教育厅长,大概看到他的学问、德行还不错,想提拔他,建议提拔他出贡,就批准了,补贡了,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这升级了。『余窃疑之』,他就怀疑了,孔先生这一次没有算对,其余都算得很对,这次没算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他在领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是提学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他也许就另外升官高迁了,也许是调职了,把他调走了,调走,底下有一个杨公,『署印』,署印是代理,这个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个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就是不准他补贡,还继续去当他的秀才,当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丁卯年这个时候提学就是殷秋溟,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个备卷就是考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看一看,重新看看,希望发现有漏掉的人才,真正人才他们是要提拔的,怕一时差错遗漏的。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这个卷子,这个卷子有五篇,五策,策就是策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到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个五篇论文就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他说这个确确实实就是五篇奏议。对国家兴革的建议都是大臣的事情,不是小秀才,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是他们的这些文章,袁了凡的文章居然能够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得他的确是有学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博」是讲他见闻广博,博学多闻,「洽」是讲他说的理非常清晰通达,「淹贯」,「淹」是透彻,「贯」是文章无论是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是有条不紊。这四个字的评语,那是上乘的文章,无论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是属于上乘的。这是真正有学问的,「儒」是有学问的人。说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做个秀才,可惜掉了,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代当地的县政府,这个人应当要提拔。『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
从这个地方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他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这个代理人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他的确是有才。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有才还得要有命,没有命不行,从一段能看得出来。应当屠宗师提拔,他那时候就够格了,一直还得要拖延,拖到丁卯年,不晓得拖了几年。这个杨先生走了以后,遇到殷秋溟,殷秋溟不知道怎么样发个心,把这个旧的废弃的卷子再重看一遍,才把他找出来。所以这是命,有才要得有命。所以实在讲,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时节因缘,统统有定数,这个里面讲的,才、命、时,时机,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了。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从此以后袁了凡先生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是人所能够强求的。命里面没有,怎么样动脑筋,你也求不到的;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不想,到时候自己来了。他明了了,明了了从此以后没有求的,无求,无得无失,心平静下来了,真正平静下来了。所以我读《了凡四训》,学了佛以后,我称他叫标准凡夫,他是标准的凡夫。我们这些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终身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了凡四训 (第二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2
请掀开经本第二页第六行。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他出了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是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每天就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能够看到,他的心地多么的清净,心地清净。诸位要知道,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得到了心地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暝目。】
根据上面这个文义,他在北京住了一年,己巳这一年他回来,『游南雍』,雍就是辟雍,辟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当时在国家只有两所,一个是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的称为北雍,南京的称为南雍,就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未入监』,「未入监」就是没入学,在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云谷会禅师,会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很有名的一位大善知识,他到他那边去参访,去拜见他,在南京栖霞山。『对坐一室』,在禅堂里面打坐,三天三夜不瞑目,没有疲倦、没有倦容。为什么没有倦容?没有妄想、没有杂念。
【云谷问曰。】
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很难得,有这样好的功夫,不容易。问他: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大凡的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圣人是指阿罗汉以上,不能够作圣,原因在哪里?妄想太多了,《华严》上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够明心见性成佛,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缠』。他说你坐在这里坐了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
【余曰。】
了凡先生就说了。
【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我这三天三夜不起个妄念什么原因?是我这个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吉凶祸福统统都注定了,还有什么想头?想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想也没有用处,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哪一月哪一日哪一天哪一个时辰人家都给你算定了,还有什么话说?没有话讲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就不打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如果一个人功夫到这个境界,那是很了不起,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给人算定了。所以云谷禅师就笑起来,我以为你功夫不错,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这不是功夫。
【问其故。】
了凡先生就问,就问云谷禅师,这什么缘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这就说明这个道理了,人为什么会有命运、为什么会落在数里面。所以真正看相算命高明的人,大概一般高明的人不轻易给人算,凡是江湖上算命的,那是骗人的成分多,那个一点不难,你去买几本看相算命的书,只要研究三个月,就可以到外面去骗钱,可以骗人了,那是江湖术士。真正高明的人不轻易给人算,如果跟他没有相当的关系,他不会告诉你的,这个叫泄漏天机,没什么好处的。所以人如果真正到无心了,无心就是没有念头了,就超越这个数了。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没有,他要真正到无心,那他超越了。他只是什么都不想了,为什么?我想了也没用,所以都不想了,他还有一个妄念,妄念我什么都不要想了,还有这么一个妄念,这个妄念还是一念在,所以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所以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我一生都被算定了,一生我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既然没有到无心,决定为『阴阳所缚』,这个阴阳我们所谓叫气数,怎么会没有数?数就是数量,以数学的原理决定可以能够推演得出来,过去、现在、未来。
所以我们看到古今中外的预言,预言它是根据两个道理,一个就是数理,像邵康节的《皇极经》,它是根据数理。数理所推演的有时候也不准,为什么?它里头有加减乘除,有变化,变化的幅度不大,决定准确;变化的幅度要是大了,就不准确了。另外一种依据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像佛门里面黄檗祖师他也有预言,他那个预言不是数理推的,他是定中所见的境界。因为在禅定的时候时空突破了,时空破了之后,过去、现在、未来成一片,全部他都看到,这个预言那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未来的事情他看到了,不是他推算的,他看到了,这是要相当功夫才行。所以靠数理来推论,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这是现量境界现前,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所以这个是至少,在佛门里面讲,三果以上,三果阿那含,阿那含以上,他们定功是有甚深的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是不会有错的。
【但惟凡人有数。】
说普通凡夫他有命运,他落在数里头。
【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这就叫标准凡夫,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距离现在二十年,二十是个整数,可能是二十多一点,这二十年来,你这个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完全照着他给你定下来的走,你这是凡夫。为什么?他这个命运里头每一年每一月没有加减乘除,这是真标准,这是标准凡夫。所以一个大善之人,大善之人命有没有?有,但是变了,改变了,大恶之人也改变了,不会照原定的这个样子去走了。由此可知,他这个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没有作恶,所以他这个命运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定的,这叫做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他说难道这个命运可以改变吗?逃就是改变,可以改变吗?逃就是不准,就是不是定数,里面有变量。所以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个定数,变量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这其中有变量!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头有变量,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承认,前面讲过,人未能无心,安得无数,这就是对于世俗所讲的命运,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佛家是创命论,自己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个人帮不上忙,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改造命运,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要靠自己改造。他是个读书人,就先用诗书里面所说的开导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里面所称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教训,这是事实。转过头来再看佛所讲的,『我教典中说』,云谷禅师是佛门的大德,我教就是佛教所说的,佛教经典当中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这就是求,他命里头没有儿子,你要求可以,可以有儿子的,『求长寿得长寿』,因为他命短,只有五十三岁,这就是告诉你,你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底下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求不得,那是什么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求要懂理论、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还得不到的时候,这是你自己有业障,必须要把业障消除,那是有障碍,障碍消除了,没有不感应的。这是章嘉大师当年给我讲的,没有求不到的。从根本的原理上来讲,我们信心就更为坚固,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一切的希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据这个原理,万法唯心,《华严》上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这个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圆满、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依据佛法的理论与教训去求。
我们求不老,我们求不病,我们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世间多少人梦寐所希求的求不到,他不知道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求得到,统统在佛门之中。云谷传给了凡那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了凡的志不大,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只求这个,云谷禅师只教他这部分。如果他真正要求长寿,极长寿,永恒的长寿,那云谷禅师会给他讲另外一套。可惜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就是他的眼光看得并不很远。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你想求得功名富贵,我只告诉你求的方法。特别告诉他,『妄语乃释迦大戒』,戒律里面有四根本戒,这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换句话说,告诉你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事实,决定可以得到的。
【余进曰。】
这是进一步再向禅师请教,说:
【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他的想法:
【道德仁义。可以力求。】
这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能够成圣成贤,这是本身的事情,这个在理上讲还能讲得通的,道德仁义可以。
【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功名富贵』,这是身外之物,这也能求得到吗?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吗?我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吗?似乎讲这是命里头注定的,命里头没有,哪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才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哪里去求?这就是一般的宿命论,也就是命里面的一个常数,常数是你前生的造作,这一生得的果报,这是个常数。殊不知,这个常数里头有变量,加上变量就不一样,那的确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
孟老夫子说的话没错,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
【汝自错解了。】
你那个解释只对了一半,还有一半你不晓得,你对的一半是德行上,除德行之外还有事相上,也可以求得到的。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这个话出在《六祖坛经》上。《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大概这三种经在从前,不是学佛的人,凡是读书的人都会念,为什么?这经典的文章太好了。尤其《楞严经》,大家公认的,媲美于《庄子》,在文学上讲是第一等的作品。第一等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上,自古以来大家公认的只有几部,《楞严经》算是一部,最好的,上乘的文学作品。所以从前念书的人没有不读《楞严经》的。《金刚经》是名气太大,总得要去看一下,涉猎一下,一切经典它的知名度第一。《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于中国人有特别一分感情在里面,也实在写得真好,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禅宗的经典,实在讲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修学的心得报告。这是六祖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到哪里求?从心地里面去求。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教训非常的重要,内外的求到哪里求?统统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错了。所以佛法里面讲求什么得什么,统统是从内心求,不是叫你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个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袁了凡二十年,他心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这个心变成常数,它不是个变量,所以他这个二十年中,那个命运跟孔先生算的一成不变,连每一年考几名,他都不会提前一名,不会落后一名,你看糟糕不糟糕。他不懂这个原理!
云谷禅师教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生活上的享受,内外统统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有益于得。究竟圆满的享受,《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圆满的得到了,真是我们所说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是称心自在如意的。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学佛,说老实话,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你看这个你就晓得了。你们讲现实,未必能够得到现实,佛法里面讲现实,他真正得到。所以佛法教育之好,实实在在讲世间人误解了,错会了这个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育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一个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的确是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底下这一段非常的重要。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一段就是指现在这个社会大家所追求的,你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你所求的纵然得到了,那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面没有的得到,这才叫求得;命里面有的你求得,那算什么求得,不算求得,因为你不求也得到。譬如今天,我们举个例子,搞股票赚钱的,有人搞股票一年赚了几千万,命里头有的,他得到了,命里头没有的,你看多少搞股票赔钱的,不是每个人都赚钱,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强盗、做小偷偷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偷都偷不来。所以古人明白这个道理,他晓得,他才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为什么?没有逃过命定,没有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人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太平,没有争执了,都不会争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求什么?我们命里头没有的,就是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求能够得到,这是属于变量。怎么求?要向内心里面求。
所以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这个字不念「省」,念「醒」,反省,内里面去觉悟,向内心里面去求,他不懂这个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向外去求。这种求法『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你有手段,你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得之有命』,你没有这个命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面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内外双失』,内什么?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可以说,内他没有失,外面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都不想了,他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到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比一般人好一点。一般人是拼命向外来驰求,比了凡比不上,人家自然得到一个心安理得,一般人求的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没有益就是损,他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算得怎么样?他就老老实实告诉他孔先生所算的。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这个就是叫他反省,找出恶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应不应该得科第?科第在古时候就叫做功名,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学位,应不应该得到?这个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古时候的科第功名的目的是从政,在行业当中他是从政的。『应生子否』,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不应该?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就这么两句,但是这两桩在了凡来讲是他最重要的,最关切的,所以提出这个两条大的关心的事情,其余的就可以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
他想了很久,云谷禅师这一问,他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不应该,他想了很久,答复云谷禅师说不应该。这是他自己真正知道他的病根,老老实实回答。这个小注里面几句话很重要,这是他老实,「老实乃进德之基,凡饰非掩过之人,前途有何希望?」诚实,遇到善知识,他才会爱护你,他才会指出你一条明路,你要是傲慢自大、不诚实,真正遇到高人,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不会告诉你的。下面他就把他自己的缺点,这一反省都知道了。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从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没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难;一个人有福,确实社会、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这是现在民主社会里头不讲求了。所以现在一些人有不少确实观念上的错误,但是普遍都错误,所以积非成是,必须要遭受很大的痛苦,然后大家才会醒过来,才会觉悟,这个做法想法是错误的。今天讲民主自由,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这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人不能够抵挡。这个潮流到底是好还是坏?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在我看起来,民主自由不是一个好的潮流,为什么?民主自由的社会必定有竞争。你看选举,竞选,这个竞就是竞争,争里面就有斗,斗里面就有苦,就有冤仇,这个后果怎么可能会好?
你看看古时候这种社会制度,里面没有争的,做皇帝的人有的时候非常开明。我们读唐太宗的《贞观政要》,唐太宗那个心胸之开明,真叫人佩服。他给别人说,做皇帝有什么好处,负这么大的责任,做那么多事情,你想要做我让给你做,有这样大的心胸。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里享福,作威作福,不是的,是替老百姓做事,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些人才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那个选拔不是竞争,不是竞选,采取什么?访贤,去打听、去访问。贤人的标准,愈是贤人愈谦虚,愈是有能力的说我没有能力。聪明人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不如无事,聪明人!谁愿意去劳心劳力干这个事情?大家来求你,一定要你去,这是当仁不让,应该要去;没有人找你去,绝对自己不会自动去搞这个事情的,不会的。诸葛亮有能力,刘备要请三次,一次、二次不答应,为什么?真正是牺牲奉献。不做事,有学问、有道德,天天游山玩水,找几个朋友作作诗、喝喝酒,这个生活多愉快,多快乐,何必去操那些心!实在有人赏识你了,请你出来了,这是当仁不让,应当要出来为国家、为人民来服务。从前人是这种心态,绝对不会去争一个位置。所以贤人国家要去请,要去求他,哪有像现在去拜托群众投我一票,古时候人绝想不到,作梦都梦不到这种事,哪有这种事情的!
所以现在的社会真的颠倒了,一百八十度的颠倒。过去这种制度能够绵延到几千年,我们看看现在民主制度在这个世界能够行多少年?我的观察,民主制度就算从美国开始,这是地区性的设施,美国到今年两百年,美国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它跟其它国家不一样,现在这个制度逐渐普遍到全世界了。普遍到全世界,在我的想法,民主的寿命不过一、二百年而已,不可能有一、二千年,不可能,顶多一、二百年,民主制度会结束,为什么?决定是一个动乱的社会。我刚才跟诸位说,美国是特殊,跟其它国家不一样,美国的建国没有历史的渊源、没有道统,它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许许多多不同的国家民族移民到那里去的;换句话说,在那里没有根,没有历史的渊源,没有根。像一个商场一样,每个人去买一个摊位,大家在那里做生意,所以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没有历史渊源的关系,没有这个关系。这种场合当然只有用民主,我们大家推选一个人来做总经理、来做总管,这是对的。其它的国家建国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代代相传,有它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它的历史背景,这个不一样的。这就好像开店,它是个老店,代代相传,从老祖宗一代一代相传的,大家长的制度,家里面人都服从一个家长。现在要把家长推翻,要叫兄弟姐妹大家来争权夺权,这成什么家?这个可怜,结果是悲惨、悲哀。所以说,就好像这两种店的型式,一个是子子孙孙相传的老店,一个是大家合伙凑集起来临时摆摊,它怎么可能一样?所以在中国实行像美国式的民主,那真是要了中国人的命。
大家长讲民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老观念,孔老夫子都提出来,在一个国家里头,民为重,君为轻,君是一个家长,家长要顾虑全家人口,要听大家的意见。所以儒家也说,「国之将兴听于民」,国家兴旺,大家长听谁的?听老百姓的意见,顺老百姓的需要去施政,国家就兴旺了。「国之将亡听于神」,满清慈禧太后就喜欢听神的,不听民的,听于神,天天驾乩扶銮,扶銮那个銮坛上都是妖魔鬼怪,用妖魔鬼怪的意见来施政,这个国家怎么会不亡?如果当年孙中山先生提出改革,她要是开明的话,把孙先生请去做国务总理,也没有国民党,也没有国民革命,今天还是大清帝国。她不听民,甚至于不请他做国务总理,因为孙先生没有做官的意念,他真正是想做大事,不是做大官。李鸿章那时候是国务总理,是首相,请他做一个高级顾问,请他提供意见,能够完全都照做,国民党也没有了。她不肯听于民,天天驾乩扶銮,听于神。这是从前章嘉大师给我讲的,我问他扶銮这个事情,他就告诉我,清朝亡国,亡国在銮坛上。慈禧太后非常相信这个东西,因为太后相信,所以清朝的王宫大臣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銮坛,这是亡国的第一个因素。
以前国家选贤举能是地方官吏的事情,什么样人才把他选拔出来,将来从政,来管理老百姓的事?它有两个标准,孝、廉,举孝廉,举是选举,孝顺父母的人,廉洁的人,廉洁就是不贪财,不要钱的人。我们想想,他能够孝顺父母,他就能够尽忠于国家;他能够不要钱,他就是个好官吏,不是贪官污吏。所以以前选拔人才是这两个标准,只要他孝、廉洁,国家把他找出来,培养他,他家境清寒没关系,国家来养育他,来教育他。再反过来看我们今天的选举,今天你孝廉有什么用,谁会选你?今天选举要钞票,今天没有钞票怎么选举法?没有法子选举。从前选举的标准是孝廉,今天选举的标准是财势,有财有势这才能出人头地。所以从标准上来看,这个民主是有问题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民国五十六年,我从台中接受慧忍法师的邀请,到台北来弘法,住在沟子口,他那个庙现在也没有了。那时候赵恒惕老居士就住在埤腹路,距离我们那很近,他是一个老佛教徒,有闲的时候他就跑到我们这个小道场来坐坐。有一天我送他回家,我跟慧忍法师两个人陪他散步回家,他在路上给我们说了一句真心话,他说他很后悔年轻搞革命,搞错了。我们听了也很奇怪,革命怎么革错了?他叹息的说,民主制度底下没有人才,很痛心的说出这句话。以后我们想想的确有道理。为什么?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才不会参加竞选,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不会被选出来的人运用,譬如说,他做了县市长,他会不会用这个人?他不会用这个人,这就是志趣不相同。所以民主制度底下没有人才,赵恒惕老居士说的,这是他忏悔的一句话。他年轻的时候无知,搞革命,错了。
所以我在有一次跟市党部主任委员王主委谈话的时候,我也曾经提醒他,孙中山先生当年建立革命党,搞革命的时候,孙先生并没有想到会有二个党、三个党一块来竞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搞革命党是一回什么事情?是拿党代替王室,因为从前皇室是一家人,家族来统治国家,他的构想是全国的精英人才团结起来,来管理这个国家,还是一党专政,并不可能是由两党来竞选,他想的是这个路子,这个想法是正确的。非常可惜他寿命太短,死得太早,如果孙先生能够长寿,活到八十岁,我们国家命运不是如此。他的理想是正确的,他中国书念得多,他对于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道统他有深刻的了解,的确是民国初年的第一人,这个人值得我们敬佩的。可惜他死了以后他的大志没有能够完全的实现,就是三民主义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
我也向王先生、党部里高级人物我向他们提示过,三民主义的确是拯救我们国家唯一的一个法宝,但是现在没有人认识它,没有人懂得,为什么没有人懂?如果对于中国历史文化道统没有相当的修养,你不可能了解三民主义,因为三民主义是中国固有文化道统的现代化,它是花果,你要不认识这棵树的根本,你怎么会懂得它的花果?今天我们不念古书了,不要历史了,你怎么会认识三民主义?孙先生当年讲解三民主义,多少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跟他去参加革命,今天上三民主义课,人家认为是教条,每个人都不愿意,都跑掉了,我说孙先生如果当年像这样的时候,他老命早就没有了,他还革什么命?所以,这本书是实实在在了不起的书,但是必须要对于中国固有文化道统有相当深刻的基础你才会认识它,才会了解它,不要看它是白话文,很难懂,句句话里面都有大道理。
所以从政的人的确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我的福太薄,没福,没福又不能修福,能修福还不错。『又不能积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基是基础,培植。又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没福,不像是个做官的样子,不足以领导老百姓。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这个就是没福的相。前面是等于是说一个纲领,底下再给你细细的分析,前面是总说,后面这一桩一桩来分析。确实没福,不耐烦,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窄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道理的。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
这个『直心直行』是当作任意、纵情,当这个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法,这个也是别人不能够承受的。
【轻言妄谈。】
言语、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
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缓显得稳重。孔老夫子说,「不重则不威」,他的威德才能够服人,才能够处世。了凡先生年轻的时候不够稳重。这是他自己说的,说出他自己没福,不应该中科第。底下一段则说他还不应该有儿女,下面就说了。这个反省是答复他第一个不应得科第,下面就是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这是举两个俗话来说,那个地下不干净它会长东西,它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游,人家一看见,会被人家抓去,所以牠不会在清水里面去游的。也可以说,地里头要是很干净没有秽物的话,这个地不会生东西。
【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袁了凡是个洁癖,好洁是个好事情,整齐清洁,但是过分的清洁也变成了毛病,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这个也不行,所以这是无子现象之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能兴家,我们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个也有关系,并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这是宜无子者第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他说这个道理他晓得,但是他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为人太残忍了,我们讲刻薄寡恩,他是一个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不肯帮助别人,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个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底下又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前面是从存心上说,这个底下从生理上说,他说了六条,前面三条是从心地上讲不应该有儿子,后面是从生理上来说。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要强出人头,这伤气,生理上的,伤气,这是宜无子者四。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不但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错。饮酒过度伤神,精是精神,伤精神,这个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害。末后一条: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他晚上不睡觉,晚上不睡觉一定就是找些朋友聊天,喝酒作乐,这个是不知道保养身体。这是个书生,我们想象袁了凡的身体相当虚弱,不知道保养身体。这一段批注里面注得很好,也注得相当详细,诸位可以做参考,我们在此地不必要细说。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他说想想我一生过失毛病作恶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尽。这个人真正诚实,这叫做忏悔,发露忏悔,把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对人说出来,坦诚的说出来,毫无隐瞒。所以诸位要知道,佛门里面讲忏除业障,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业障忏悔掉。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给诸位说,这叫开悟,他觉悟了;能把这些毛病改过来,这叫做修行。我们今天一般人讲修行,修什么行?自己有什么毛病不知道,他从哪里修起?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把它改过来,这叫修行,修正行为。所以修正行为第一个要紧的,就是你要自己知道你自己的过失,你才能办得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云谷禅师一追问,他就认真的反省,他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他的命运的根本。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是一无所知,从哪里改起?人家一反省,一检讨,统统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他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所以内里面求德行,外求富贵、求儿女,他样样都得到,他不从外头求的。
你看他求儿女,没有在送子观音那里天天烧香拜拜,观音菩萨你送我一个儿子,他不是这样求法的;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去求的,不是这个求法的。我们今天人去拜神去求神,全都错了,那哪里能求得到?那个恩主宫、关帝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财,得来的是命里有的,你不求也得来。你到那里求神求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有的不晓得,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神对他特别有恩惠,这冤枉不冤枉?实在是冤枉!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内外双得,没有得不到的。好,下课了。
了凡四训 (第三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2-0003
第三页的后半面,我们把文念一念,对对地方。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的重要,决定不能看作迷信,如果把它看作迷信,实在讲,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8:57:41
|
只看該作者
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这个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给袁了凡,一番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个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过头来认真的修行。可见得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与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
云谷在此地就讲了,『岂惟科第哉』,这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我们常讲家财万贯,这是讲世间富贵,大富贵的人,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面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你前生修财布施,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生活贫困是前生没有修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这个灾祸跟着就来了。所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你看中国造字这个学问都很大,祸跟福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这是讲大富,「百金」这是讲中富,我们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因,所以他是一个大富之人,是一个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是前生造孽多端,不修布施,我们常讲吝啬,这个吝啬很可怕。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也曾经见过,所谓是一毛不拔,一点好事他都不愿意做的,他劝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这样的人,来生我们知道,他得贫穷的果报。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一个主宰在那里支配,如果说有主宰在支配,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天不过因材而笃』,我们世间人以为常常讲是天意,其实不然,这个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造作的,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这一种事实道理只有大圣大贤,他们有真实的智慧,把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命。
下面一段是讲儿女,这是我们世间人的两桩大事,儿女,『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在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德,我们印光法师常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真的,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老夫子心里面所思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老百姓,没有一丝毫为自己着想。如果要是为自己着想,他的确可以说是为所欲为。为什么?我们念孔子书,你看他三千弟子,他有三千个学生,而且学生当中可以说是各种人才都有,不但有,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他要搞个政变很容易的事情,他有群众、有人才,要想夺取政权,搞个政变,孔老夫子来讲是太简单了。所以他有才,他决定不走非法的途径,他一定是以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地位,来施展他的抱负。所以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是求当时的诸侯能够给他一个官职,他可以能够展示他的抱负。
可是我们晓得,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并不都像孔老夫子,诸侯对于孔老夫子很尊敬,他的道理、建议,听到都点头,都很欢喜,谁也不敢用他。为什么不敢用他?他才太高了,底下人太多了,万一说用了他之后,我的政权被他夺去了,所以有这种顾忌,周游列国,没有一个诸侯肯用孔老夫子。所以孔老夫子看看这个路走不通,回到家里面去办学了,一生从事于教学。所以给后人做了一个典范,绝对不用非法的手段去夺取政权。虽然看到诸侯有很多腐败的,甚至于自己的国君鲁国,他都不忍心去搞一个政变,决定他不搞革命,现在讲革命,孔老夫子不搞革命,他是主张改革,但是他决定不搞革命,决定不把既有的政权推翻,他是想改革。如果我们都有孔老夫子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认识,的确,世界和平,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够享到福祉。所以他回过头来从事于教学,把他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所以,你看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孔德成先生,这是到了七十多代,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中国人,连外国人,孔德成到美国,人家一听说是孔老夫子的后代,都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这是说有百世之德,他一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这个十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你看那些帝王将相,他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十代,如果祖先不积德不可能。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一套,认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这个错误了,祖宗积德,自己本身宿世的德行,这个是感应道交,有同样的德行的人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你说在从前,就像经商,我们举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像台湾的同仁堂,同仁堂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它这个行号做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我们开药店是救人,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这个公司行号必然还要继续的延续下去,不像我们现在,你看现在这个社会上,许多人开了公司,没有两年关门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能够传三世、传二世,也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够传下去。过去的社会对这个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他说有儿女麻烦。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现在有社会福利,慢慢如果我们走像美国、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要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以后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每个月按月给你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但是因果的原则原理是决定不会变更的。这是世俗的观点。
在出世间法,诸位看第四面第四行这个小字,第四行最后这一句,「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功是功德,修是修持,「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个观念在我们现在社会还存在,譬如年轻的小孩要出家了,父母想尽方法来阻拦,原因他不晓得,他还守着旧的观念。佛法的看法他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他是看到整个的宇宙,所以实实在在是认清了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看宇宙里面的一部分,看不到全体,而且看的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在十法界里面,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只看到现前,不知道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么样的清澈。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这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的修行,出了家要修行没有一个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个问题很严重。
了道的确不容易,就是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譬如在小乘,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然还没有出三界,那个不要紧,为什么?位不退了,三不退里头位不退了,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他不会堕三恶道的,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会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要把见思烦恼断掉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要没有断掉,我们这一生修行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面是初信位,别教是初住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要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你一定要偿还。如果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那人家供养你的人都有福了,你也不要还债了,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他有福,这真正种在福田上。
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还是不行。求生净土,实在讲比断八十八品见惑是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是带业往生,一品不断没关系。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心,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在《弥陀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我们再看下面的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着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自己已经知道他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新。这一段的小注我们念一念,「各人有各人之病痛」,这个病痛就是毛病习气,各个人都不一样的,「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这个叫真正的修行。真正修行,说老实话,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咒,不是这些,这种形式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那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跟唱戏一样,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它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这叫功夫,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要能平心自检,心平气和来检点,自己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的过失,到底在哪里,把它找出来,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神是精神,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
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教给我们,譬如悭贪,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悭是吝啬,悭吝,我们有的不肯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这都是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这个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够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确实有急需,他还没有问我要,我可以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布施里面有财布施,财物,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有这个三大类。法布施,我们以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人家不会的我们会,我们热心的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也启发这种智慧,这个叫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身有不安,他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个叫无畏布施。譬如说有人晚上走路害怕,晚上走路怕鬼,他害怕,我们有时间我们送他回家,跟他作伴,他就不怕了,这个叫无畏布施,这是举一个例子。像现在年轻的学生都得要服兵役,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保护我们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的干扰、侵害,这个也是属于无畏布施。凡是这种例子我们都要知道,所以这三类的布施范围非常之广泛。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在台湾放生的风气很盛,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但是现在放生里面有很多流弊,因为大家拼命去放生,那些商人拼命去抓,你不放生他就不抓了,他卖不掉。所以现在反而不是布施众生,反而是戕害众生,这是好心也造了恶业。我过去参加过一次放生,他们带我去,到哪里去买?什么鸟兽公司,我一看那个现象,我说以后千万不可以干,这个是专门在外头抓鸟给你去放生的,所以决定不可以到那边去。所以佛门里面常常讲放生,不是集体,不是这样做法的。放生是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动物,我们的推想牠决定可以能活得下去的,你买来放生,这个有意义;你看牠不能活下去了,那就不必要,就用不着了,是看牠决定可以活得下去的。我现在还听说,有很多鸟兽公司他们养的鸟,自己饲养的,人所饲养的决定没有谋生的能力,一放,牠决定是死路一条,这些我们都要知道。所以在菜市场偶尔发现,你买去放生,放生的仪式也不必要照那个放生仪轨去做,你不会做,麻烦,实在讲,那个动物希望你赶快放去,不希望你搞那些仪式,牠痛苦,所以你给牠念阿弥陀佛,给牠念三皈依,就很好了。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个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个也是毛病,像袁了凡都有,袁了凡有这个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求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个在德行上也是重要的一个项目,无论是佛法,儒家也讲求,孔老夫子学生们赞叹他的德行有五种,第一个就是温和,温、良、恭、俭、让,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批评。老师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谨就是谨慎,俭是节俭,不奢侈,生活很朴实,礼让,孔老夫子事事都让别人,决定不与别人相争的。前面说过,如果他想跟别人争,他搞个政变夺取政权,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不争,这是夫子之德。
「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这就是夸大,这个也是毛病,所谓说夸张,现在人很喜欢用这个方式,这个也是毛病,为什么?不实在。如果人家知道这个事实,以后对你说话都要打折扣,因为你不诚实。我记得我有一年在中山堂讲演,听众大概有七百多人,有个小刊物给我报导,说听众有二、三千人,这就是夸张,这就不实在。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要诚实。「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浮嚣就是我们常讲的心浮就气躁,心浮的人要以沉定来对治,沉着,心要清净,要能够定得下来。「骄慢者转之以谦恭」,实在讲,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一样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做好是应该的,有什么值得骄傲?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这个也是很大的烦恼,懈怠、懒散,世出世间法如果有这个毛病,都不会有成就,所以一定要精进、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阿[少/兔]楼驮这个毛病就很严重,被佛呵斥一顿之后,他真的振奋起来了,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结果把眼睛搞坏了。佛很慈悲,教他修一种定,以后他得的天眼通,他不用肉眼比别人看东西看得还清楚,叫半头天眼,他整个头都是眼,他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人一定要发愤,要振奋起来,一定要知道,懒惰,一切事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佛法不可能成就,世间法都不能成就,一事无成。你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间,哪一个成就的人是个懒惰的人,是个散漫的人,没有,大乘善根,唯一精进。「怯退者转之以勇进」,退怯是退步,退转,这也是大病,必须要勇猛精进,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叙述出来的。前面说了,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们也有,也像他这样改,或者我们有的他没有,我们还有其它的病痛,要想一想,要用方法来对治。底下云谷禅师教导他几个纲领:
【务要积德。】
『务』是务必,一定要『积德』,断恶修善。「积德」,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前面所讲的,享千金之产,有百世之德,如果不是认真断恶修善积德,怎么能办得到?释迦牟尼佛所积之德超过了我们中国孔子,孔子这是一国人尊敬,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人尊敬,一个是积世间的大德,一个是积世出世间的大德,佛是世出世间德行统统都修积。
【务要包荒。】
这就是我们现在讲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我们自己的烦恼就多,痛苦也多,这个对于佛法的修学,佛法修学是讲觉正净,对于觉正净都造成了障碍。第一个是心不得清净,心不得清净就不会觉悟,我们的见解也就会有偏差。所以正知正见,大觉大悟,一定是以清净心为基础。所以要能够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去认真计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就是世间一切境界,我们古人也说,过眼烟云。这个说法跟《金刚经》上非常接近,《金刚经》讲梦幻泡影,过眼烟云,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碍了自己的清净心。
【务要和爱。】
这也是了凡很大的弊病,一定要和气,一定要能够博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佛讲的慈悲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儒家讲仁爱,仁爱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确实相当的接近。孔老夫子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的,我在这个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那就不是仁爱了,仁爱是没有敌对的。说没有敌对,实在讲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儒家讲的不一样,它里面的含义是相同的,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真正的利益是自己得到了,自己得到的我们净宗讲的一心不乱,因为你有对立,你的一心决定得不到,有对立是二心,就是有对待。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你有一物存在,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你所用的还是妄心。如果心里果然清净,决定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真心才能显露,清净心才能现前,净宗所修的一心不乱我们才能达到。不要说真正的一心不乱,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乱,我们讲功夫成片,也是从这里下手的。
念佛人念了多少年,功夫成片没有得到,要去想一想、找一找,毛病在哪里?病根找出来了,再把这个病根消除,障碍没有了,功夫就可以成片了。功夫成片是决定往生,不必别人说,你自己到那个程度你自己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晓得自己会往生。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是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品位与功夫正好成一个正比例。功夫成片里面也有高下不等,所以讲九品。上品的,上三品的,给诸位说,都能够自在往生,大概中三品的都能够预知时至,上三品可以自在往生,那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暂时不想走还可以多住几年,都随心所欲,确实能做得到这个,何况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那功夫更高了。因为事一心、理一心,的确都不是我们凡夫一生当中能够达到的,但是功夫成片人人可以做到。所以你要想我这一生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做得到,我们一般凡夫可以做得到。这就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上三品往生,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
【务要惜精神。】
要爱惜精神,因为了凡喜欢彻夜长坐,不知道保养身体,所以对于身体的保养要重视。上面大师所讲的都是针对了凡的开示。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后悔,不要去想它,就告一个段落了。为什么?你再去想它,想一遍又造一次新的业,又再造作,阿赖耶识里又去落印象。所以过去的事情绝不后悔,决定不再去想它,要紧的是改现在的,修未来的。所以,疑跟悔都是烦恼,在百法里面都是属于二十六个烦恼的心所,佛不叫我们常常去想过去的。底下小注,这段小注很重要,「此至人造命诀也」,至人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这一段的开示。如果把这个开示精简的来说,就是六句,从「务要积德」到「义理再生之身」,这个几句是改造命运的秘诀。
底下说,「改造命运第一步工夫便是痛改前非,一一积习」,积习就是我们讲的习气,现在人讲的坏习惯,「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所以对待自己要严格,不要常常原谅自己,常常原谅自己前途就有限。律己要严,对人要宽,对人要宽厚,对自己要严厉,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对治自己的习气。「保善天真」,保是保护,善是栽培。什么叫天真?心里头一念不生就是天真,天天在打妄想,那天真就失掉了,天真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心。「如保赤子」,好像一个母亲照顾婴儿一样,要全心、要全部精神去照顾这个小孩。「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改造命运这个事情完全在我自己,与诸佛菩萨、与天地鬼神毫不相干。所以诸位真正把这个小册子明了了,从今以后你也不要再去看相、算命、搞风水,都用不着了,那些东西虽然是有,与自己无关,自己晓得了,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命运知道了,怎样去改造自己也晓得,不再受别人的欺骗了。
「即上文所谓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前面云谷大师说,什么样的人叫极善之人?我们净土宗讲极乐世界上善之人,这个上善之人就是极善之人。哪一类的人是上善之人?能够改过的人就是上善之人,西方极乐的人天天都反省,天天改过自新,一直到没有过可改了,那是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什么过失?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他的毛病,就是他的过失,他还要改过自新。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要改过,何况我们?我们在这里看到,在这个地方觉悟了,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从现在发心改过,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改过,过都没有了就成佛了,有过不能成佛。所以菩萨叫觉有情,菩萨是有情众生,不过他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他就能改。我们凡夫,这是有情,不觉,不觉他就不会改,认为自己样样都是对的,想想自己有没有毛病?想了半天,没有,一个毛病也没有,一个毛病都没有那就是圣人了,那就是佛了,他没有毛病。
所以常说,凡夫没有毛病,菩萨毛病很多,菩萨常常检点,知道自己毛病很多,不断在改,三大阿僧祇劫都还没改完,你想想看这毛病多少。我们居然想想没有毛病,这怎么得了!这个就是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不觉,知道自己一身毛病这是觉悟的人,这个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菩萨,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这就是佛家讲的凡夫,很好懂。所以菩萨不是神,这个不可以搞错,菩萨不是神,菩萨是一个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常常改过自新的人,这个叫菩萨,所以叫觉悟的有情众生。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改过自新,再能发阿弥陀佛之愿,我们天天念《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念得很熟,这是初步功夫。第二步功夫就要拿《无量寿经》当自己的一面镜子,每念一遍就是照一次,照一次像对一下,去寻找自己的毛病。我们一照镜子,晓得哪个地方脏了,赶快把它擦掉,擦掉就是修改。心里面这个肮脏不能觉悟,读经,经是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照一照,知道我们心里哪些地方有毛病,赶紧把它改过来。所以第一步是念熟。第二步是依教奉行,就是依照《无量寿经》来修行。修行第一要发愿,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我们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愿心,咱们跟阿弥陀佛是同愿,真正是同志,同愿同志就是一个人;换句话说,你也就变成阿弥陀佛。
所以阿弥陀佛是个标本,是个样子,我们要照这个样子来塑造自己,把自己改变成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心一样、愿一样,你想想,你不能往生谁能往生?决定往生。心愿相同,然后言阿弥陀佛之言,言语相同了,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劝人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言阿弥陀佛之言,行阿弥陀佛之行,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像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这比义理再生之身高得多,这是即身成佛,成了阿弥陀佛,你看把我们凡夫身摇身一变,变成阿弥陀佛再来的,本来我们是业报身来投胎的,现在一变变成阿弥陀佛再来的,乘愿再来。这个是改造命运最殊胜、最上乘的改法。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实在讲这里面的重点是讲妄念,妄想、执着,身与数实在讲不相干,真正有关系的是心,身是受心连带的影响,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总而言之,自私自利,这是凡夫心,一定堕在数里面。如果拿佛法来讲,用意识心决定堕落在数量里面,也就是用八识。佛菩萨为什么能超越?转八识成四智,他不用八识,所以不落在数里面。『义理之身』,这是自己觉悟之后,用的是觉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这个用的是觉智。『岂不能格天』,小注里头讲,「精诚所至,金石为裂」。这句话是有一个典故,就是有一个故事。这在汉朝的时候,李广,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名将,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在路旁边,草很深,这里面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以为是一头老虎,他就拔弓箭去射它,用的力很猛,这个箭射去,插进去插得很深。结果下了马再一看,是一块石头。他自己很惊讶,他说我的力量有这么大,这石头,这个箭射去插进去这么深。再射一下射不进去了,才说是精诚所至。
正像罗什大师在七岁的时候举那个大鼎一样,他心没有念头的时候,他把它举起来,再一想,我人这么小,怎么能举得动?再举就举不动了。所以,李广他把它当成一只老虎,他不知道它是石头,知道是石头,他这个箭再射不进去了。这是比喻一个人以真诚之心,真诚没有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金石为开。由这个地方也能够证实《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心地清净到相当程度才没有妨碍,如果心不清净是事事都有障碍。所以触事成障是心不清净,心到清净就没有障碍了。这是至诚所以格天,这个格当作格杀的意思来讲,像儒家讲的格物,格是格斗,物是什么?物是物欲,就是欲望,我们要舍弃欲望,就是这个意思,舍弃欲望,不会被欲望所转,这叫做格物。此地讲格天,天就是什么?天就是数,定数,也就是我们讲的命运,改变了命运,转移了命运。得要用至诚才行,至诚就是真心,至诚心,我们《观无量寿佛经》讲的菩提心第一个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时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为,以后得大贤伊尹的教导,他改过自新。这个几句话是他说的,这是他改过自新之后,这个批注说,对于伊尹感谢的话。『天作孽,犹可违』,可以改变的,我们修善积德可以改。这个天就是讲的天命,天命也就是讲的数,我们一般讲命运,这个可以改变的。『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这一生的。我们也可以说,天作孽是宿世的,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一世所得的不好的果报可以改,这个是宿命可以改。现前造的罪业那没办法了,你现前继续再造,你就没有改过,过去有恶因,现在再加上恶缘,那后来必定结恶果。过去有恶因,我现在断恶缘,虽有恶因,不结恶果,是这么一个道理。
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在缘上,因缘果报,因是过去生中造的,没有法子改,能改是在缘上改。譬如说我们种瓜种豆,瓜子、豆的种子这是因,不能把瓜子变成豆,也不能把豆变成瓜子,这个因是定了,但是我们今天想要瓜还是想要豆,我们在缘上加以决定。我们想要豆,把豆的种子种下去,瓜的种子收起来,把它收藏起来,它就不会结果,它需要缘,缘要土壤、要肥料、要阳光、要空气、要水分,这些缘统统具足,它一定会长得很好。我们不想要这个果,虽有因,我把缘断掉,我把这个瓜子放在茶杯里面,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为什么?它没有缘。
所以过去虽然有恶因,我这一生当中不作恶,我修善断恶,那个恶的缘就没有了。过去生中总还有善,一个人哪有一生作恶一点善没有的,这个人找不到,一生都行善,一桩恶事没有做,这个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们所造的业是善恶混杂,多少是有,或者是恶做得多,善做得少。恶做得多不怕,咱们今生不再作恶了,恶缘断掉,虽然是少善,少善也会开花结果。所以一定要断恶修善。自作孽就是现在还继续不断去作恶,那你的恶果报一定现前,所以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过去生所做的,这个我们可以改造,现前再要继续不断的造恶业,这是没法子改造的。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了凡四训 (第四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4
我们再接着看,第四页的后面第三行,最后一句开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个『诗』是《诗经》,五经、十三经里面都有《诗经》,《诗经》里面有两句话说,『永言配命』,永是永恒的意思,配命,这个批注上说「上合天心,自求多福」。这两句话就是佛门里面朝暮二课的正意,就是早晚课诵,早晚课诵真正的意思,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是检点,这个早晚课做的就有意义。早晚课诵,在佛陀的时代,早晚课的内容就是三皈依,早晨也是念,我们现在这个三皈依的词句是出自《华严经》上的,《华严经.净行品》,「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早晚都一样。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课诵本是古德所编的,他所编的内容适合于当时在一起共修的大众。这个本子以后流传得很广,流传到今天。你看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乃至于宪法,大家都吵着要修正,为什么?不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需要。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早晚课诵对于我们自己修学恰不恰当?不恰当要修正。根据什么修正?针对着我们的毛病来修正,这个课诵对我们才有大利益。
所以今天在台湾所盛行的种种忏法,可以说最普遍的,梁皇忏、水忏、大悲忏,看到许许多多寺庙常常都拜这些忏。这些忏悔法在那个时候很管用,真是此地所讲的对症下药。现在我们拜这些,天天去拜,有没有得到效果?很少。换句话说,真正有效果是心地清净,业障消除了,这是真正有效果。如果天天拜这个忏,心还是不清净,业障不但不能消除,还在增长,这个药用下去之后没有收到效果,那生病的人一定就赶紧换个医生,另外还换处方,这才对,这是治我们的心病,治我们的烦恼,没有效也得要想方法来对治。所以夏莲居所编的《宝王三昧忏》,比起前面那几种忏本,比较上是契合于现在众生一般的毛病。诸位仔细看看就晓得,里面所讲的许多地方句句话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病痛。
因此,早晚课诵是要根据自己病痛来制定。现在图书馆这个道场,早晚课诵都念《无量寿经》,这个就是修定。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做课诵,我就建议,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愿,晚上念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六章,这个六章都是讲因果报应,使我们自己能够改过自新,早课提醒,晚课反省,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此地所讲的天心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与性相应这是第一善,与真心相应。所以这个地方的天不是指天地、天神,不是的,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自然,经上讲了八个自然,都是这个意思。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
这说了,孔先生给你算命,你命里头没有福,没有做官的福报,没有儿子,这个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积的恶业,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这个就是说命运有,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讲前面那是常数,现在再造是变量。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就是非常具体指陈出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改,扩充德行,从这里改。由此可知,不是在外面改,不是在外面求,外面改、外面求,云谷讲内外两失,都失掉了。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尤其看改风水,改个门,改个窗,改个位置,内外两失。真正那个改过来,自己好像是,还是命里有的,依然是个常数,不是变数。所以要知道从里面改,从内心去改。这个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这个阴德是你多做好事,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一点好事,到处宣扬,人家都知道了,大家对你赞叹,某人是好人,这个果报报掉了,一面做一面就报掉了,你的德积不住,报掉了。做了好事没有人知道,好;做了好事还有人骂你,更好,骂你是给你消业,你那个罪业恶报都报掉了,好的都藏在那里,都还没动,善是愈积愈多,恶是愈消愈了,这个好。今天做好事人家毁谤,好像自己不甘心,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还遭恶报?其实那才叫善报。做了好事人家马上表扬,什么好人好事,那就很糟糕,统统报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积,要累积,阴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个是真正的好事。
『此自己所作之福』,这是我们这一生所造的,你这一生所造,当然自己享受。佛经里面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果报,前生修的;这一生所修的,来世报。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它就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了凡居士后半段的命运全部改过来,就是这个基础,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到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而且着重在数学的探讨。它里面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演,这是数学,推演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预知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能够从这个地方推断得出来,小到个人,大至国家,乃至于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能够推演得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说,它所推得出来的,云谷禅师讲,落在数的里面,超越数它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它的推断是一个常数,它没有办法推断变量。它的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易》知道有变量,常数是个定数,但是我们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这个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与这个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你的命运会被人算得很准。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是不增也不减,所以他是完全相符合,一点都不会错的。
我们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他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善恶,刚才讲了,变化要不大,幅度不大,还是离不开常数,这个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变化不大。如果这个变化大了,就超越了。因为超越,所以吉可以趋,也就是可以取的,自己可以争取的,凶可以避免。这个小注里面讲,因为「诸行无常」,行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个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个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量是缘,所以改造命运关键在缘上。佛法对这个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着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量,因是常数,掌握到这个变量,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着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理想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盘,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作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上来说的。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因此可知,《易经》是了解宇宙人生的一个常数,但是它也知道这个里头有变量,掌握到变量,小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可以带世界国家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变成一个算命看相的书,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是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讲,《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送终的,人死了之后念经送终的,冤枉,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个程度,就像《易经》沦落到现在被一些看相算命看风水的,沦落到这个一样,太可惜了。它确确实实是指导人生幸福,指导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之书。《易经》教给我们,改造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的人家必有余庆。你能不能相信,『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这个是袁了凡之所以能够改造命运关键的所在。一个人闻到善言他能够相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这个命运怎么会不转?决定会转过来的。小注这几句话很好,「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我们后人尊称为经,经典之作。经典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几千年之前是这个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不会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还是这个道理,超时间、超空间,这个才称之为经典。所以听到这些话,实在讲,世出世间圣人这些著作、这些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还有差误,佛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教诲,孔老夫子也不例外,也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绝对的真理。你相信,你决定得利益,你得好处;你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疑是罪根,疑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闻善言而起净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而生的,你能相信圣言,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都从这里生出来。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相信,『拜而受教』。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他这个拜而受教,人家做得很具体,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要照做,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真干。这个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这个因就是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一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宝王三昧忏》里面有不少的文字,等于是了凡作的这个疏文相同,将自己的过失一桩一桩的说出来。小注里头有一句话说,我们把它念一念,「《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聪明智慧的人,自己的弊病知道的人愈多愈好,为什么?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我们这个业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个恶愈积愈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底下讲,「可知回护掩饰便是罪业之相」,这个可怕!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别人说出来,我们要感谢,我们要感谢别人。纵然没有过失,人家冤枉我们了,也好,冤枉我们,替我们消的业就更多了,不必要去辩别、辩护,用不着。常常为自己辩护,你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也不说你了,那个恶就大了。
在我们中国,唐太宗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他这个人不护短,任何人可以当他的面说他的过失,他以帝王之尊,他不责备人,为什么?他要改过,这个了不起。也有的时候人家冤枉他,他没有过失,人家指责他,但是他也能够包容。旁边人说,你没有这个过失。他说不可以,如果我要回护、要辩别,以后没有人敢说我的过失。这个了不起。你看《贞观政要》里面所记载的,他能成为一代的明君,政治办的在中国历史上为历史家称赞,它有道理,就是他不护短,人人可以说他的过失,他能够接纳,有这样的度量。实在讲,为国家负重责大任,一定要有这样的心量。不断的改过,不断的修善,不仅是自己一生的福德,因为负重责大任是替国家造福,是替全民造福。如果他要护短,老百姓苦了,他的罪业也就重了,因为他的造作不是关系个人的,是关系全民的。
他发愿『先求登科』,这个科第他命里头没有,命里面没有要求到,那是真正求得,命里有的那个不算,命里没有的,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发愿改过修善,改过不说,那是应当要做的,行善这个是要记载的,以这个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报答天地祖宗之德』,这个天地是讲神明,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云谷禅师把这个功过格,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列出具体的条目,把这个东西给了袁了凡。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每一天去反省检点,有过失也要记下来,你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大概在明朝末年那个时代是很流行的,世间有,一般读书人以这个来修身,用这个方法。佛门里面也有,莲池大师他就编了一个功过格,但是他不叫功过格这个名称,叫《自知录》,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一个标准。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都可以给我们做个参考。但是我在此地特别提醒同修的,参考,不是叫你逐条去做,为什么?时代变迁了,这是五百年前的事情,了凡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是五百多年,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许许多多的标准,在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然后细细想想现在这个时代,当前这个社会,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法,这是要用智慧。现在还没有一个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还没有,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时候的功过格,但是我们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
准提咒这个咒文在此地也都记录在批注里头。
【以期必验。】
为什么要教他念这个咒?诸位要知道,袁了凡是个念书的人,云谷不教他念经,教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叫你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你没有办法在里面去想它的意思,你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地。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个要应机施教,因为了凡他的辩才不错,世智辩聪,前面他说过,他喜欢抬杠,世智辩聪,给他念书念经他一定会胡思乱想,他会乱想经里面的意思,所以教他一个咒。我们佛门里也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的摄心。我们今天,实在讲,没有过去那种基础的教育,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我们所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我们今天做这个工作,补习。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拿来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这是最好的求学的黄金时代,能够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
所以我们在国外特别提倡这个方法,希望华侨子弟都能够这样去做法。这个做法是一举有四得,第一个,中国语言不会忘掉,不忘本;第二个目的,中国的文字能够认识;第三个目的是通达文言文,文言文能够通达,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能够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同时可以读佛经,做为学佛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的智慧,这是根本的基础,所以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能够断恶修善,又能够做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一定可以得到。
【语余曰。】
云谷禅师又告诉了凡说。
【符箓家有云。】
『符箓』就是道家,实在不是道家,是道教,道教里面画符,我们佛门里面念咒。
【不会书符。】
书是书写,就是我们讲画符。
【被鬼神笑。】
不会画符的人,画的符不灵,鬼神都笑话你。
【此有秘传。】
这个符怎么样才灵?它里头有个秘密。
【只是不动念也。】
这个秘诀就是不动念。
【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浑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画符的秘诀在此地,你要懂得这个秘诀,你也就会画符了。很多这些符,在从前历书里头都有,尤其香港出的,我们台湾出的这个农民历薄薄的,只有月日,内容不丰富,香港每一年出的这么厚,一大本,里面什么符都有。你平常可以照那个练习,练得很熟,正式要用的时候就要守住这个原则。所以不熟不行,不熟在画的时候,哪个地方画错了改一下,那不行,这符不灵了,一定要画得很熟,这一笔下去到这一道符完成,自己一念不生,这个符就灵。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灵,念那个大悲水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哪里?就在此地,他那个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个咒就灵。如果这个咒念下去,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个咒不灵了,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楞严咒非常之灵,现在念楞严咒的人没有一个是灵验的,为什么原因?念这个楞严咒不晓得打了多少次妄想,一个妄想都不灵了,何况打多少个妄想?它当然不灵了。同样的道理,念经也是如此,念一部《无量寿经》,如果一部《无量寿经》要没有一个妄想,不得了,你这个感应是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念经,就是读诵经,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不可能有感应的,一个道理。所以符咒真灵,不是不灵,真灵。由此可知,这个咒愈短愈好念,短的时候我们摄心比较容易,咒长就不容易,我们烦恼习气很重,要想没有妄想很难。所以大悲咒比楞严咒好念,比它短,往生咒比大悲咒又容易念,又短一点,更短的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念这四个字当时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有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打给阿弥陀佛,这电报打去他那边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这里虽打出去,那里收不到,没有感应。这一段开示这个道理很重要。底下就说了:
【凡祈天立命。】
『祈』是祈祷,或者是向佛菩萨祈祷,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祷。
【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感格』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感应、灵感。这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要从『无思无虑』,就是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一个妄念。我们祈求佛菩萨也是如此,至诚恭敬的去祷告,他有感应。所以你说天主教徒向上帝祷告、圣母祷告,有感应,那当然有感应,原理如此,他怎么会没有感应?我们中国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上祷告,有感应,也是这个原理,心不清净祷告没用处。所以从前祭祀,这是大典,非常重要的一桩大事情,主祭的人要斋戒三天,沐浴斋戒,这个三天什么?三天修清净心,等于说闭关三天一样,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见客,所有一切万缘放下,吃饭人家给他送过来,这个三天培养清净心。三天,如果是祭祖先,一天到晚就想祖先,想祖先当年在生的时候,我们佛家讲的观想,用这个方法,祭神如神在,到他祭祀的时候,确确实实他祖先的神灵真的来了。心地不虔诚,还有胡思乱想,虽然祭祀,只是形式,鬼神来不来?不来,不来现在也有感应,什么感应?妖魔鬼怪冒充的来了,你本来是祭的祖先,结果是妖魔鬼怪来冒充你的祖先,来接受你的祭祀。所以这个要知道,寺庙里面我们供养的佛菩萨,佛菩萨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说佛菩萨形像供在那就在,没有这个道理。如果这个寺庙里面四众同修心地真正清净,佛菩萨在;如果心地不清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在此地作祟。这个事《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所以许许多多寺庙不一定是有佛菩萨的。再看下面一段文: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
这是孟子所说的。夭是短命,寿是长寿,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为什么说不二?我们起了妄念,有分别、有执着,这是二,如果说不分别、不执着,就不二了。
【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可见得都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夭与寿不二,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不二,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经》上所说的,不二法门就是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也就是《华严》上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拿佛法跟儒家、道家对照来看,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那个时候虽然佛法没有到中国来,确确实实他们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所以后人有人说,孔老夫子是菩萨化身再来的,也许是诸佛化身再来的,这个在理上讲得通,但是事上没有证明,理论上决定讲得通。也有人说,庄子是七地菩萨,这在理上也能讲得通,事上实在找不到证据,确确实实是非常了不起。这个地方孟子也说到了不二法门,这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这个立讲安身立命,心安在这个地方这叫做立。所以,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天下就太平了,社会就安定了。他在生命之中,在生活里面,都能够得到乐趣,乐趣是什么?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烦恼。你说贫贱,乞丐是贫贱到了极处,他要真正能够知命,他也很自在。我在出家受戒的时候,华严莲社南亭老法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小的时候,他是江苏泰州人,当时地方上有一个要饭的,白天出来讨饭,晚上就在破庙里面睡觉,生活过得很自在、很快乐。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在地方上很有声望、有地位,爸爸在外面讨饭,所以人家就骂他,你这个儿子不孝,你看你这么大的财富,你怎么可以让你爸爸在外面讨饭?儿子听了也很难受,就派了很多人到处去找,就把他爸爸找回来了,在家里供养他。他爸爸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偷偷的又跑掉了,跑出去又去要饭去了。人家就问他,说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吗?他说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肚子填饱了就好了,晚上到处为家,这个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快乐无比,他说在家里受人家供养,这个受罪。他能够在贫贱上立命,他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财色名食睡是一点都不动心,心地清净安乐,真的白天游山玩水。看这个社会就像看戏一样,社会上的人天天追逐名闻利养,社会大众演戏的,他在旁边看戏,这个人不是普通人。这就讲到真正的立命。所以人生在世,追求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个幸福美满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够顺应,这才能够得到真正幸福美满。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贵是富贵,能够安于富贵,贱是贫贱,能够安于贫贱。贫富是从财物上来说的,多财是富,少财为贫;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来说的,地位高的贵,地位低的是贱。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自在。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所有顺逆境界都可以包括,无论处顺境、处逆境,无不自在,正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他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实的幸福。这个没有大学问,没有真实的功夫,做不到。唯有觉者才能够安身立命。迷人没有法子,天天真是胡作妄为,愈陷愈深,所以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这真正可怜。再看下面一段: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什么?等待着我们的命运改变、改造。这个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二天就做得到的,是要由时间之累积,要勇猛精进。这个里头与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还要勇猛精进,再假以时间,一定得到效果。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这个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思想、见解、造作,这些都是属于行为。说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语,身语意三业,有过失,有恶意,或者有恶行,要把它改过来,治就是对治,要用方法把它对治,把它去掉。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觊觎』是希望,希望这个善报、希望这个善果早一天来,这个心是妄心,这一念是障碍。古人讲的,「只问耕耘,不求收获」。你耕耘它自然收获,何必要天天去求?不要天天求。这是把真修、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断恶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求样样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有限,你所求的这一桩,就得这一桩,多可惜,不求是样样都得到。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因为你不求,样样是性德显露,它与性德相应,所以样样都得到。你有求,所得到的不是性德,是修德,我专门求这一样。所以袁了凡居士他这个修学,实在讲,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8:59:08
|
只看該作者
他所得到的是修德,还不是性德,因为他还是有求,现在我先求功名,然后又求儿女,他有求,求这一样他就得到这一样。如果说这种念头都没有的话,修身积德的话,那他样样都得到。但是他没有求寿命,他寿命也延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以后活到七十多岁,所以这个寿命,他没有求寿命,但是他的寿命延长了。
所以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这个「觊觎」是非分的希望,『将迎』,「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把这个攀缘的心也要把它去掉。『皆当斩绝之矣』,把它断除,没有一丝毫非分的希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没有一丝毫期望得到。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够过得很安稳,我们三餐吃得饱,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能够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一般人不知道,要求奢侈,要求豪华,要讲求派头,不知道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自己纵然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福报,这个福报给大家去享,那你这个福报就是积德,积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何必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享尽?享尽了以后就没有了,没有了就苦了,得受苦受难。再到人道里面来,也是贫穷下贱;得不到人身,三恶道去了,这很可怜。所以,自己有余福一定要给大家去享受,这个才是真正聪明智慧之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希求,不要求我这个福报要快快的得到。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个『实学』是真实的学问。『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个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一个觉悟人所求的。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就教他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讲席当中常讲的,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方法,这个叫圆修圆证,《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诀还是『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这就是常讲的,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很重要。要不要计数?云谷禅师传给他不必计数,只要求不间断。古德有不少要求我们从计数下手,原因是什么?我们懈怠懒惰,所以一天老老实实定一个数字,我一天念一万声,一定要念满一万,对治懈怠懒惰这个毛病,因为不计数常常有的时候就忘掉了,不念了,是这个方法。像了凡这样的人,他是非常老实、认真,对于这种人可以不必计数,他真学、真干、真精进,所以就教给他不间断。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法门是平等的,真的是无二无别,关键就是要一门深入。选择的经典也好,古人从读经上下手的非常之普遍,非常之多。在中国被大家所选择的,可以说最普遍的是《法华经》、《楞严经》,因为这两部经分量非常适中,特别是出家人,在家过去读书人时间多,没有做官的时候读书的时间多,念这两部经的人很多很多。其次像《金刚经》,念的人也非常之多,《普门品》,可以说念的人就更多了,再有就是《地藏经》、《药师经》,这些在中国流行的非常的普遍。修净土的多半都是念《弥陀经》,这个尤其是广泛。《无量寿经》读诵的人比较少,是没有一个好本子,五种古译本,诸位翻翻看就晓得,许多地方翻译的文字不很好,念得很不顺,念得不顺大家都不愿意念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比起过去原译、会集的八种本子都好,自始至终不会叫你感觉得有不顺的地方,而且叫你愈念愈欢喜。所以,不管是念经、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一昧去念持,这个样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这个无心两个字很重要,这两个字是关键的所在,无心就是没有妄想执着。袁了凡虽然跟云谷禅师两个人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没有到无心的程度,他只是一点信心把烦恼伏住,不是定功,他是信心,他相信命运,相信因果报应,他是信心伏住烦恼,他不是定功。所以云谷禅师教他更进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执着没有了,真性就显露了。到那个时候,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法尔自然」,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佛门里面修证的目标,也就是圆满真实的功夫。所以功夫到了『持中不持』,就是我们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这句佛号是如此,进一步的,念经也是如此,譬如我们念这个《无量寿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用念经一样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可见得这个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则、原理、目标完全是相同的。到念头不动的时候,感应就现前了。所以这个功夫,大别上来分,三个等级,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我们讲成片。修学一定是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晋级到理一心不乱。
所以,我们功夫达到第一个阶段了,不要中止,不要满足,一满足就不能提升了。所以功夫虽然成片,刚才跟诸位说了,到了上乘,就是成片里面的上乘,生死自在,想哪一天走就可以哪一天走,自己想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接你,功夫成片的上乘都到这个境界。虽到这个境界,我们如果真实到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最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天,为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多在这个地方磨练磨练。第二个更大的意义,是多劝几个人往生,我们自己去了很好,我们能够带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吗?所以就不妨把我们这个目标着重在帮助别人,在化他,自行化他,这个功德是圆满的。这样才能够报答佛菩萨的深恩大德,帮助佛接引众生,这是必要的。所以不要一到这个境界,马上自己着急就走了,当然这个也很好,也很难得,如果你自己能够多带一些人,那就更好了,灵验是指这个。也就是,如果照一般来讲,就是有求必定有得,求有利于得,这个就是灵验。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
古人是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名、有字、有号。名是父母起的,决定不能改变,如果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这是大不孝。父母给你起的这个名,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你把这个名字改掉了,对父母的期望忽略掉了,这个是真正的不孝。了凡居士,我们这个本子后面有个传记,在第二十九页,诸位翻开二十九页,第三行,你就看到了,袁了凡先生名黄,他的名是单名,叫袁黄,字坤仪。这篇传记是彭绍升写的,《无量寿经起信论》也是彭绍升作的,《华严念佛三昧论》,现在大家听的,彭绍升的著作,彭绍升作的,袁了凡的传记也是彭绍升写的。
古时候名、字,字之外再用号,大概用号在社会上比较有身分、有地位。古人成年之后这个名就不用了,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可以称他的名,如果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经成年了,称他的名那就是骂他,对他很不恭敬。应该怎么样?在行冠礼的时候,他的同辈,他的兄弟、他的同学、他的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做官,在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名。如果称名是他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了。所以在称呼上这样的重要。对他更恭敬,这个字也不称了,称号。最恭敬的,号也不称了,称他的地名,他是某一个地方生的,称他的地名,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受人尊敬的一个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的。譬如李鸿章,在清朝的时候受人家尊敬,名、字、号都不称了,称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称李合肥。我们佛门里面也是如此,到达最尊敬的时候,名、字、号都不称了,往往称寺庙、称地名。像我们称智者大师称为天台大师,天台是天台山,他居住的地方,称天台大师;称慈恩大师,慈恩法师,慈恩是寺庙的名字,这是对窥基大师的尊称,最尊敬的是称地名。所以,了凡、学海是他的号,这是很尊敬的称呼。
那么名,一生终其生只有两个人称,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也不称你字的,你的祖父母、伯叔都要称字,只有父母称名,除父母之外,老师称名。所以,老师跟父母是一样的尊敬,父母之恩跟老师之恩是同等的,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名,皇帝都不称名。但是自己对于长辈自己要称名,这是恭敬,对于平辈称字。这些称谓我们要晓得,不能搞错。我们佛门里面今天还有那么一点点,世俗人已经没有了,都不讲求了,都忘掉了。现在还连名带姓,过去带姓那不得了,带姓这个人是重罪,普通的人不可以称姓的,不可以连名带姓的喊,不可以的。现在佛门里面有内号、有外号,内号就是法名,外号是字,还称名称字。现在这些都不太讲求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好,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 (第五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5
请看经本第六页,第一行的最后两个字开始: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怡然容受。】
这一段是说明他改过自新的决心以及行持。首先他把别号改了,以前他的别号叫学海,从这以后就改成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现在对于世俗之间的事情他统统明了了,这也就是觉悟的意思。真正晓得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造,这个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从此以后不会再走宿命论这条道路了,命不是定的。决心改过之后,气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感触不一样了。他说从此终日能够提高警觉,这个『兢兢』就是警觉的状态,不像从前迷惑颠倒,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他说想想以前是『悠悠放任』,这个悠悠放任是很随便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过一天算一天。日子怎么过的?不晓得,胡里胡涂的过一天算一天,也就是没有一个理想、没有一个方向,我们俗话讲的醉生梦死。这样决定是被命运拘束,一个人不能够创造他的前途。改过之后,他说,『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这个日常生活,我们现在的话讲,意识形态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他转变过来了,从前的看法是命定了,还有什么转变的?没有法子,现在晓得,命可以自己改造,这个观念转过来了。所以比以前显示的更积极、更发愤、更乐观,这是这种景象现前了。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过自新就是不晓得这个事实。为什么?《无量寿经》要是念多了,真正体会了,这种情形比袁了凡还要来得谨慎,你念多了之后晓得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决定没有法子计算,拿我们今天全世界的计算机集合来计算,也算不出来。每一个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一举一动,心里面起个念头,统统知道,不要说你做坏事了,起个恶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世界的大众没有一个不晓得,你能瞒过谁?这是讲,独居无侣,人目所不见处,他也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不起一个恶念,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克己功夫。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还是自己在欺骗自己,那怎么能成就?孔老夫子说,君子慎独,慎是谨慎,独是什么?独自一个人,没有人见到的时候,这个时候要谨慎,决定不放逸,这叫真正做功夫。可是一般人懈怠放任的习气太重,就是随便惯了,在大众之下比较上谨慎收敛一点,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所以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广单,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这个习气很难改。所以说个实在话,一个人一间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一个人住一间寮房能够成就,像袁了凡,那已经是圣贤之人,不是普通人。所以睡广单是什么?叫依众靠众,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今天讲睡通铺。睡觉的时候也不能随便乱动,为什么?大家都看到你。用这个方式,叫依众靠众,不可以有一丝毫放纵,这样的来历练自己。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社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受约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错,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来生到三途里让你慢慢再去享受,不能成就。
寺院里面能够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什么?老修行人,他的行动一切不方便,不是说给他有放逸的机会,他没有,他是行动不方便,大家在一起过团体生活行动都要一致,要有秩序,年老的人、体力衰弱的人不方便,这才给他一间寮房。在寺庙里面身分地位比较高的,他琐碎的事情多,像住持、当家师,什么事情他都要过问,事情琐碎,所以他要单独一个房间,便利于办事。一个寝室住十几个人,一会这个来问事,一会那个,扰乱别人,别人搞得不安宁,这个他单独弄一个房间,让别人去麻烦他去,是这个意思。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里面身和同住,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如果说是二、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不方便,我不愿意跟他住,有这种念头,这种人念佛,功夫成片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还有嫌弃,这怎么能成就?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在这个极不平的环境里面修我们自己的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叫修行。不愿意跟人相处,这个就是过失,就是毛病。毛病,你看了凡居士他发现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过来。我们现在有这个毛病,不但不改,还要继续去培养,这怎么能成功?所以僧团里面首先就是修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众在一块共修基本的戒条,个人所遵守的是五戒十善,在从前寺院丛林里面是以沙弥律仪做基础,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现在我们不要要求那么样苛刻了,我们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够了,出家、在家都应当是如此,这个不能够再降低。团体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们的毛病习气统统修正过来,不讨厌别人,不怨憎别人。
所以,『遇人憎我毁我』,毁是毁谤,不会跟他计较了,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了,『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相当的平静,不像从前,他的毛病,心浮气躁,一点点委曲受不得,现在可以受委曲了。这就是看到他修行功夫在增长,这个就是效果。所以一个修道的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能够学着跟任何人都能相处,跟佛菩萨能相处,跟妖魔鬼怪也能相处,在任何境界里都是怡然自得。你们看《六祖坛经》,你看六祖大师,六祖在黄梅,他证的果位我们不晓得,但是最低限度他总是圆教初住菩萨,不能比这个更低,只有比这个更高,不会比这个更低,明心见性,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还得了!他去侍候那个打猎的人,打猎天天杀生,造恶,天天在那里杀生,他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还要替那些猎人烧饭,侍候这些猎人。猎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猎人队里的仆人,还要去杀生,猎人要吃肉,他要烧饭,他要去给他煮,不是短时间,十五年,你们能忍受得了吗?他在那个环境里头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人家那个功夫。所以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黄梅是开悟了,悟后起修,他在一切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没有别的,就是修这三样,这叫真正修行。
我们今天与人相处,是不是在顺逆境界里面,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修清净心?如果不是修清净心,就没有修行,于自己一点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学佛,那是搞佛学,每天在文字上、故纸堆里面去钻。也能说得天花乱坠,烦恼天天增加,将来的前途是往生三恶道,搞这个,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绝不执着文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求的什么?心地清净,心地平等,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求的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也是这个目标,我们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净也是一片,里面没有界限。换句话说,还有分别执着,就不能成片,他有界限,画的有界限,不能成片,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功夫才可以成片,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这样的功夫,这个功夫并不是很深,浅浅,稍稍可以说上轨道了,他感应就来了。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
明清以前这个时代,礼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部,这个是国家举办的考试,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高考普考这一类的。但是现在我们的高普考是考试院负责的,从前考试跟教育统统是礼部,礼部的职权是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跟考选部两个部,他的职权是办这个事情的。
【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
他命里头注定的是第三名,你看他现在跟命里头就不一样,这是他行善积德,他的名位从第三名提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
【其言不验。】
这就跟定命不一样了,这就是变量。他尝到了,确实有变数,而不是定数,不拘于定数,它有变数了。
【而秋闱中式矣。】
古时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闱是闱场、考场,他考中了。这个地方讲中式,就是考中了举人,了凡先生的命里头只有中举人的分,因为命里面讲他没有科第,他只有中举人的分,科第最高的是进士,后面他发愿求中进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命里没有的,他求到的。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一段他所叙述的几桩事情都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去效法。第一句说『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我们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义务是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这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的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与朋友信实,这是义务。所谓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应该做的,这是义务。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做得不纯,不纯就是里面还有掺杂,没有真正尽心尽力的去做。何以说不纯?里面掺杂有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这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个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检身多误』,检是检点、反省,自己的毛病过失还是很多。
哪些毛病呢?下面举几个例子,或者『见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讲,成人之美,美就是善,别人的好事我们遇到了,要帮助他,成就他。为什么?一个善事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乡里都有好处。譬如道路坏了,这个人发起他在修路,我们见到了,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希望这个善事做好,便利于大众。类似这种,只要于社会、于大众有利益的事情,这都是善事。他也能够随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够勇猛,也就是说没有尽心尽力,稍稍的随喜一点,没有尽心尽力,反省的时候这是过失。『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别人有苦难,到我帮助他,我应不应该帮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会,求帮助的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常常是来欺骗的,是来骗钱的,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搞吃喝嫖赌,那就有罪过了。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够明察、能够判断我应不应该做,慈悲那是真正的一个动力。确实他有苦难需要帮助,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他用欺骗的手段,我们一眼看穿,我们要教导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体健康强壮,应该劝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不要用这种方式来生活,应该劝导他、教导他。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所以改过自新不是蹴然就成就,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去改,初期这是决定免不了的,身虽然善,能够合于礼法,但是口里面言语还会有过失,口不择言。言语,自古以来,所谓是祸福之门,言语不能不谨慎。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科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今天讲教育,德育,现在这个社会德育没有了,大家不讲求了。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你想想孔老夫子多么着重言语,就是说话要有分寸,说话不能伤人。言语伤人是不知不觉的,人家怀恨在心,将来的报复是你没有办法预料的。往往许许多多的怨仇、误会,从哪来的?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不可以不谨慎。少言就寡过,过失就少了,何必多说话?人家不会把你当哑巴。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我们讲再多的话,我们一句也不要答复他,阿弥陀佛,他再讲,阿弥陀佛,听个几句念一句阿弥陀佛,听完了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与我们没有关系的,无关紧要的,随他讲,讲了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都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袁了凡是言语多,喜欢说话,前面讲了,毛病。
『或醒时操持』,就是清醒的时候他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够很守规矩,很如法,他喜欢喝酒,酒一喝醉了,就有放逸了,毛病出来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头有酒戒。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后乱性,醉后乱性,如果你饮酒不至于醉,酒有开缘的,这个可以喝的,决定不能喝醉,佛戒酒就防止你喝醉。但是那个戒律讲得很严格,说滴酒不沾,为什么?怕你止不住,你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一杯接着一杯,那个麻烦大了,那决定是破戒了。所以从前我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们讲《礼记》,《礼记》的批注是郑康成注的,郑玄。郑玄在东汉是大儒,他是马融的学生,马融在当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学问家。但是马融的心量不大,学生超过他,他心里很不是味道。他的学生很多,马融教学,上课的时候,他这个后面拉着一个布幔,布缦拉起来,后面什么?后面有,他家里有乐队,都是女孩子,在那里演奏唱歌,他一面在欣赏音乐,一面在上课,他搞这一套,他喜欢这一套。女孩子在那边唱歌,当然学生总会偷偷去看一看,这是免不了的事情。唯独郑玄,在他门下三年,从来没有向布幔里看过一眼。
所以马融知道,马融说,我的学问就是郑玄一个人得去了,只有他一个人得去了。果然没有错,郑玄的成就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老师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杀死。所以他离别去的时候,马融带着学生到十里长亭去送行,送行实在讲就不怀好意,同学之间每一个人敬酒敬郑玄三杯,同学他大概找了总有几十人,将近一百人的样子,所以郑玄在那里喝酒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哪里晓得郑康成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李老师说,如果人人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不需要了,需要干什么?小小的礼节都不失。而且郑玄很聪明,知道老师的企图,人家问他从哪里走?我从哪一条路走。人家路上已经埋好了人,他从另外一条小路溜掉了,保全了,聪明,真正是有智慧!所以自古以来也有老师嫉妒学生的,这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桩事情。
所以这个酒戒,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的,你要了解这个意义。因此我们学佛的同修,如果在烹饪烹调的时候用酒做料酒,这个不会醉的,调味是可以的,这是可以的。如果年岁大,体力衰,他血液循环缓慢,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你在每一餐饭喝一杯酒,也可以的,这个知道有开缘。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对这些事情不甚了解,看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有一个老法师,也是很有名的一个老法师,我们对他比较上接近,他每一餐饭都喝一杯酒。我们那时候看到很奇怪,不饮酒是根本戒,老和尚每一餐喝一杯酒。到以后才知道,他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那一杯酒是帮助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有开缘的。所以在佛门里面,年老体衰、药用,这个就是属于药用,绝对他不是喝醉的,因为他桌子上只有一杯,没有酒瓶,没有酒壶,只有那么一杯,这个是对的。所以这个要晓得,不要看到,这个老和尚破戒,那就是我们的过失了。
同样一个道理,同样你了解这个道理,佛门忌五辛,五辛里面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葱、荞头,荞头我们大陆叫小蒜,叫荞头,都是一类的,韭菜、洋葱,兴渠就是洋葱。这些东西佛为什么要禁止我们去吃?《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修行顶重要的是清净心,生理对于心理会有影响,你的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了事事无碍,没有障碍了,功夫不到家的话,生理会影响心理。功夫到了家,是心理当了家,做了主宰,境随心转,那个就没有障碍了。如果还心随境转,这个有障碍,对于外境就要注意,就要选择。这个五样东西,佛跟我们说了,生吃助长肝火,容易发脾气;熟吃是增长荷尔蒙,也就是容易引起性冲动,是为了这个原因。所以佛制定都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长烦恼,所以禁止。
有些在家的同修说,五辛不能吃,那我们就不要吃素了,为什么?炒菜配一点在里面很香,连这个都不能吃,我们对吃素兴趣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这五样东西拿去做配菜、做作料,不起这个作用,就跟酒一样,你少少的喝一杯半杯,不起作用,一样的道理。所以你要明理,你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不是死呆板的。你炒一盘菜,里面放一个大蒜、二个大蒜,决定起不了作用。吃五辛葱蒜这一类东西,你要到大陆去看山东人,那个起作用。我们今天说老实话,你一餐就是吃个一瓣算什么,不起作用的。山东人吃那个东西我们吃不下的,为什么?他拿去当饭吃,当点心吃,生的大蒜一拨,他可以用碗装吃个一、二碗,我们能吃得下去吗?我们吃一瓣都很勉强,吃个几瓣辣得不得了。他们习惯了,所以他们那样吃是整盘大量的吃。佛是禁忌这个,你这个一瓣、二瓣配在菜里做作料,那个葱切一根、二根调味,这就跟那个料酒调味是一样的意思。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佛制定这条戒他真正用意在哪里。寺院里面是怕人说闲话,你们这个庙里怎么吃五辛,怕人说闲话。你们家庭里面就不必拘束了,家庭吃素的时候,你就晓得,少量做为作料、做为香料来用的话,这个决定没有妨碍。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讲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不是不讲理的。所以这是讲到醉后放逸,所以决定不能够饮酒,不能够喝醉。
我们自己学佛了,受了五戒了,如果有应酬,尤其是过年来了,家亲眷属过年吃饭总是有酒,我受了五戒,好,你一定要持戒,那些人看到,咱们不要学佛,你看看学佛这一点享受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他就不学佛了。如果在应酬里头,你也可以跟他喝一杯,你不是受了戒吗?是!我受了戒,然后跟他讲这个。那这样我也可以受戒。你还度了多少人。我有三杯的酒量我喝一杯,我也欢欢喜喜的跟你们在一起。他们也不会逼迫着一定把你灌醉,那是他们的错误,我们也不会接受。我陪你们一块,我也喝个一杯、二杯,这是正常的。所以在某一个场合里,通权达变,要利用机会教育,他们很难得闻佛法,我们在饮食之间就把佛法的大道理说给他听,他听听他也种了善根,所以这是机会教育。『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这个功与过两个一比较,还是每一天的过多功少,没进步。再看底下: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
整整十年。
【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你看他从前许的愿,许求取科第之愿,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年才完成。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
这是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他在军队当中办事,他是军队里面像参谋一类的地位,跟着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
【庚辰南还。】
第二年才有这个机会。
【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这就是他所许的愿,第一桩圆满了,真正做到了,到最后回向。因为他许愿的时候,曾经自己写了疏文,表示他要认真改过自新,积功累德,现在他积的功德圆满了,三千善事做圆满了,回向报恩,他的愿求也果然得到了。第二,他再去发一个愿: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
他命里头没有儿子,没有儿子要得儿子,那这真正是他修来的,这是他求来的,求有益于得也,真正有益于得。
【辛巳生汝天启。】
他许这个愿,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他就生儿子了。因为他发这个愿,到第二年他就生了儿子,天启是他的大儿子。所以真正发愿,一发愿马上就有感应。当然三千善事他一定会兑现的,还没有修完,儿子已经得到了,跟前面一样,前面他礼部考试,你看他三千善事也是没有圆满的时候,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里面第三名,他考中第一名。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每一天行善,三千善事,做一桩好事情他就把它记下来。夫妻两个都行善,他太太不认识字,所以不能记,她就用一根鹅毛管蘸着印泥,家里用的日历的本子,每一天,做一桩好事就印一个圈。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
【或买放生命。】
这就是放生。这个放生,要记住,现在我们这个寺院里面放生有很多不是放生,是受骗了。发心放生的人很多,现在大家有钱,大规模一次到什么鸟兽公司去买,他专门抓来给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抓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抓,你说这个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个是错误的,决定错误的,放生不是这个放生法,把放生的意义搞错了,不但没有功德,有过失,确实是有罪过。我记得我有一次在台中慈光图书馆,不知道什么地方有个人送来一只海龟,很大的一只大海龟,摆在图书馆,李老师讲经,放在大门口。人家告诉老师,老师说那就把牠买下来,买去放生,海龟,不少钱,那时候价钱很高,就买来了。第二天的时候,同修们有几个人一起把牠送到海里面去放生,到清水那边去放生。过了一个星期又来一只,李老师说决定不要买,你要买,他不断的会抓来,每个星期天讲经都会给你送一、二只来,这个不叫放生,叫害生。他说他要杀了,随他杀去。所以以后就不来了。这个要有智慧,不要鼓励那些人去抓鸟兽,那叫造罪业,他没有销路,卖不掉,他就不会去抓了。就是他要打猎,他要吃,他也有限,他吃不了那么多。所以你买的人愈多,他就拼命去抓,这个叫害众生,你不放生,牠生命还能保全;你这一放生,牠的命就保不住了,这个是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佛教讲放生,是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你每天到市场买菜,在美国这个机会没有了,美国的超级市场没有活东西卖,所以没有这个机会,所以真正放生还是在台湾、在香港这些地区。你去买菜,偶然看见了,也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这都是攀缘,偶然之间发现了,发现这个动物活活泼泼,你判断牠,我买下来放牠生,牠决定能够活得了,这就把牠放生。看到虽然是活的,买去之后牠也活不成,那就不必了,不如拿这个钱另外做其它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我们宣扬吃素,劝人不杀生,劝人爱护动物,都是放生修学的意义,不一定说真正买动物拿去放那才叫放生,那你就搞错了。像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你能够多印多流通,《画集》里头画也画得很好,里面题的词内容也非常之好,但是它里面题词多半是用文言文的,如果你能发心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再把画面改成为彩色,白话文通俗、简单,再加以注音符号,多印这些东西送给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观念,这个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着眼,广泛的去修学,不要死在一句话里面,这个错了。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断恶修善显然比过去进步多了,在过去有的时候一天难得做一桩好事,好几天才做一桩,所以三千善事十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可见得一天做一桩善事,还有六百天没有做善事。现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几桩善事,比从前是大有进步了。你就想,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妇他的确有毅力、有耐心。看他们这个情形,你就晓得真正修行不容易,毛病习气要是没有毅力、没有决心,不容易断除。这个就是讲菩提道上进得少,退得多,就是这么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他发愿的时候是庚辰,从庚辰到癸未,四年,四年他这个三千善就圆满了。前面三千善事十多年才圆满,这第二次发的这个愿,四年就圆满了。
【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请他到自己家里面的佛堂来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
他命里头没有进士,他命里头只有举人,命里头没有进士,现在他要求中进士。命里面没有儿子,他得了儿子,这是他自己这一生当中求得来的,这是变数;命里头没有进士的学位,这次他能得到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变数。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完全兑现了,有了灵验。他许愿行善事一万条。
【丙戌登第。】
从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他发愿的,到『丙戌』,只有三年,三年之后他果然中了进士。『登第』就是进士及第,这命里没有的,他得到了。
【授宝坻知县。】
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分发他去做官,宝坻县的知县。这个也是他命里没有的,他命里讲的,四川选一个县做县长,大尹,没有说在京城附近,宝坻是京畿附近。当时的首都是在北京,宝坻县距离北京很近,在北京的东南方,现在属于河北省,靠近山东,北京的东南方,他在这个地方做知县。由此可知,这也是他命里没有的,他命里没有进士,也没有在京畿附近,就是首都附近做知县,这都是他命里所没有的。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你看这是他做了官之后,他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公务,替百姓造福。县市长是朝廷选的,不是老百姓选举的,朝廷选择的。这个县市长好,他确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做了县长,他每天准备一个册子,空白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叫『治心篇』,对治心里面一些毛病。『晨起坐堂』,坐堂是处理公务,审问案子。因为从前那个时候叫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不但要管这个县的行政,而且还要管这个县的司法,也就是这个县里面最高的司法官。所以许多案件都要他来审查。不像现在,行政跟司法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有法官处理了,从前县市长还要管司法,还要管审案子,这叫坐堂。『家人』,就是家里面的佣人,这个册子随身携带,『门役』是县政府里面当差的,就交给他,摆在他办公的桌上。他每天做了善事,或者做了恶事,统统都记,因为他许愿要做一万条善事,所以小善大善统统要记,看看到什么时候这一万条善事才能做得圆满。晚上他还要设案桌,就是在庭院里面摆一个香案,把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报告,不敢隐瞒在心里面。『仿效赵阅道焚香告帝』,古人有这个做法,他知道,仿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忏悔,身心清净,一丝毫不敢隐瞒,这是我们佛家所讲的发露忏悔。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从前没有做官,做老百姓,所以太太帮助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住在官府里面,等于我们现在讲是公家的宿舍,从前做官的跟外面老百姓不接触的,尤其是眷属,对外面不接触的,与外面不接触就没有办法帮助行善。所以想一想,这一万条善事要到哪一年才能圆满?这个事叫他的太太发愁了,担忧了。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所以他白天有这个念头,他晚上就有感应,晚上作梦,梦见一个神人,他就给这个神明说,我许的一万条善事,现在在公务当中,修积善事反而不及从前,这一万条善事很难圆满。这个神就告诉他,你在政务里面所做的减粮这一桩事情,你的一万条善事统统做圆满了。这个很奇怪。底下他就述说了,他确实做了这么一桩好事。
【盖宝坻之田。】
这就是田租,他做了县长之后把田租减少了。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这是从前,前一任知县的时候,收租是按照这个数字来收的,一亩田收二分三厘七毫。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神他怎么晓得我减租?想想,真的有这一桩事情。他减的幅度减得很大,所以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他的好处,这一个县不止一万人得他的好处,那这一万桩好事不就做圆满了吗?所以他自己也怀疑,怀疑两桩事情,一个,我做事情神怎么会知道?第二桩事情,做这一桩事情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吗?所以诸位要晓得,俗话常讲,公门好积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没有机会,袁了凡要没有做县长的机会,他想做一万条善事,他要做多少年?今天他有这个机会,能够利益万民,一桩善事就抵一万桩善事。可是公门里头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不便利于老百姓,于老百姓有损害的,一桩事是一万条的罪过,祸福的确是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也愈为广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这一个政策,一个善行,利益全国老百姓,那就行了千千万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亿万条的恶事。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在位,你行善造恶都很小,都不太大。得到这个地位,有这个机会,造恶、造善不能不谨慎。行善前途决定光明,造恶必堕三途,为什么?他这个机会、这个造作都比一般人来得深广,这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下课。
了凡四训 (第六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6
我们再接着看这个文: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他自从做了这个梦之后,也刚刚巧遇到五台山的一位法师幻余,就把这个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回事情,那好,他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还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确实实是一行可以当万善。这个理论在《华严经》上,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是一切修?那要问你这个一修是修什么?如果这个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了,就一切修了。这一心没有见性,那一就是一,一不等于二。如果这个一心要见性的话,一则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净土宗讲的清净心,心一清净,没有一样不善,不止万善。这一句阿弥陀佛叫万德洪名,我们现在逐渐逐渐这个事实真相明了了。过去读蕅益大师的开示半信半疑,现在这个大乘经看多了,觉得蕅益大师这个话很有道理。他这篇开示也附印在我们最后这一篇,这一篇里面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包括在里面,这个就是念一句佛号就是修万行都不止。
尤其在后面这一面,这是两面,后面这一面你看一开端,第二句看起,「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面是把教统统包括了,教下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禅宗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一句佛号里面。「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戒也在里面了,这个戒就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可见得一句阿弥陀佛,什么法门都在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会修,不懂得这个,修到心地清净,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统统圆满了、圆修了,圆修圆证,多少人不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天地鬼神,天神、地神,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所以这一念从真心里面生出来的,它特别着重在心真,真心没有界限,真心没有边际,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它称性,它与真心相应,再小的善,他这个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凡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老百姓。
底下说的这个,前面这是理,「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这个万善圆满是底下这一句,就是「合县减粮,万民受福」,所以他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的,就是真心上修的,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止万善。纵然是我们在街头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你当时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能所双忘,三轮体空,这一块钱的布施,他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是你性德的显露。你今天布施个千万、亿万,那个功德不如人家布施一块钱功德大。为什么?你那个布施千万、亿万,你是从意识心里面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是有执着,是有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人家那个一块钱虽然少,他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个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人不能比,没有法子跟他比,这个原因是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它这个边界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延伸出去,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他是从事上修的,事上是便利万民,我刚才所说的。
下面,这也是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把他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我们常讲千僧斋,这是大斋,他要打万僧斋,『斋僧一万而回向之』,满他一万条善事的这个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这个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都有几万人,一万人是少的,五台,你看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的总有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的时候,峨嵋、九华大概都是一万多人的样子。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这个批注我们念一念,这一段批注很重要,「一即字」,你看他这个语气里头,「吾即捐俸银」,这个即是快,没有思考,「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个布施慷慨大方,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
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去请客请一万人来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的钱全部拿出来了,这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他的出身清寒,尤其是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分之财,取一个非分之财,他那个笔记上记了今天过失一条,罪过一条,他怎么可以做这个事情?所以这是我们能在推想当中,他把他平常省吃俭用的钱全部拿出来,拿来回向,也是满他一万条善行的大愿。所以这是很难得,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我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觉得很满意,很了不起了,不像人家全部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孔公算余五十三岁有厄。】
就是五十三岁他要死,他寿命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确,是八月十三丑时,算得那么清楚。他这一年有灾难,这一年要过不去。
【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他写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写的,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那一年也过来了,也没有什么灾难,过来了,没有求长寿,他寿命延长了。由此可知,世间法里面最大的大事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寿命,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何况其它?功名、富贵、儿女没有寿命难求,寿命都可以求得到,其它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从自心上求,从自己心地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说撇开了心地,从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内外两失,统统都失掉了。所以我们佛门讲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中国世俗里面所求的是求福、求寿、求儿孙,所谓是多福、多寿、多男女,多儿孙,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没有求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延寿,完全超出他命里的常数,这个是他一生修得的,这个不是命里有的,是修得的。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书』是《书经》,五经里面的一部书。《书经》是我们中国最老的历史,记载古代(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文见《商书》」,这两句话,《商书》,商是商朝,「咸有一德篇」,《商书》里面的一篇。这个意思,『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这个命运被人家算定了,落在数量里头,这是天命,『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说常数有没有?有,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在那里,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在减少,善的天天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的时候,他这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就圆满了,这就不是加,一桩一桩加,不是加,这就算是乘了。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子就除掉了,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所以这个就是变量很大,常数就难信,常数是有,决定是有,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命靡常』,命是其命不常,这个小注里头也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明白的告诉我们,祸福都是自己求,自己修得。
【又云。惟命不于常。】
这也是《书经》上一句话,《周书》上的,「康诰篇」里面所说的,《周书》是讲周朝的,也是说天命无常。说这个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量胜于常数。
【皆非诳语。】
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不信,凭着自己的意识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保不住,不但是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物再多有什么用?没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它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你的地位、你的威势、你的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就是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门俗话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重要。既然晓得业是随身的,会随着我们走的,我们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着恶业走。带恶业,你就要依恶业引导你去三恶道;善业,引导你到三善道;你念佛,这个净业,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在眼前,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间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当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
年前我在美国的时候,我们台湾简丰文居士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要印送《大藏经》,我听了之后我就吓了一跳。他说印送佛书已经很多人在做,但是自古以来还没有听说人送《大藏经》的。我说是,事是个好事,钱从哪里来?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他告诉我,他说我卖房子。我说那好,真有这样的决心,我赞成,为什么?这是大善事。大陆上现在恢复的寺庙有三百多个,每一个寺庙送《大藏经》,我说你来生如果不往生,你在这个世间可以做法王,果报,你要回向的时候可以做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做总统,修这么大的福报,很难得。他说实在找不到钱的时候,卖房子,这个一点心真实,真诚!前几天他告诉我,现在所收的《大藏经》的钱只多了一千块,一千多万,一算起来的时候,付《大藏经》全部付清还多一千块,这不可思议,这三宝加持,这不是我们自己人力所为的。现在印《大藏经》那个钱截止了,不收了,圆满了。不可思议,感应道交,这一念心是真诚之心,一念真诚之心,所以有不思议的感应。所以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够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靠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往往就当面错过了。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这句话很重要,大圣大贤他有真实的智慧,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萨是圣人当中的圣人。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那是讲常数。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教给他改造命运是圣贤之言,不一样。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了,你想想看你还需要去算命吗?还要去看相、看风水吗?不要了,相信圣贤之言,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开拓自己美好的前途。再看底下一段:
【汝之命未知若何。】
了凡先生自己的命是被人算定了,晓得了,他的儿子也没有人给他算过,不知道他的定命(就是命运)是如何,不知道,没给他算过,实在讲也不需要算了。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底下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这是他教给他的儿子的。你命里面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不要有这个意念,要做个落寞的想法,落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不得志。为什么?这个样子以后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去对别人起一种傲慢的念头,自己能够谦虚,这个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样样事情都很顺利的时候,也常常想着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困难,就是在顺利当中,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诸葛亮的一生成功就是这一点,所以后人对诸葛亮的批评,「诸葛一生唯谨慎」,做事情小心谨慎,这是诸葛亮成功得力之处。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当的丰富,可是怎样?一定要节约,如果我在贫困的时候如何呢?能够常常守住这一点,德行、善行都能增长。我们中国历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之清寒,年轻的时候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面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讲稀饭,每一天煮一锅粥,把这个粥画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他那个发达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做了宰相,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把它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没有大幅度。他收入多,那些收入怎么?他就想到我从前贫苦那个时候,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去救济那些贫苦的人。你看他的传记里头,他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清苦的生活。如果说富裕吃得好一点,他哪有能力养三百家?不可能。
这个人是中国的大贤,我们印光大师赞叹,孔老夫子之后就是他,他家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真是他有百世之德,他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范仲淹是一个,中国第一个是孔老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一直到民国初年的时候,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实在讲,像这样真正有大德的不多,印祖在《文钞》里面他说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我不太熟悉,满清初年的一个状元,叶状元,姓叶,这个人一直到满清亡国的时候,他们家是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师是清末民初的时候,范家是八百年不衰,家道不衰,叶家是三百年不衰。这个都是积的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所以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无穷。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我们俗话说受宠若惊,别人爱护我们是好,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这样想法就好,回过头来,进德修业,不负众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都足以戒除贡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烦恼,贪瞋痴慢,有傲慢,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9:00:39
|
只看該作者
与贪瞋痴就有连带的关系。他这样着眼下手,确实是断烦恼。断烦恼,性德才能够显露,这真正修德。底下这个小注诸位自己去看。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些是这一章的结论,非常的重要,立命关键就在此地。我们心里面思的什么、想的什么,这是一个典范。这是中国过去的教育,所说的是世间法,教你常常想,远要想如何荣宗耀祖,扬是表扬祖宗之德。我们自己在社会上,道德、学问、事业能为社会所尊重、所尊敬,祖先光荣。所以努力精进的动力是什么?今天的社会动力是什么?名利,大家拼命去做,为什么?钱在那里鼓励,它在那里推动,如果要没钱了谁去做,每个人都不去干了。从前这个社会,他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积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荣。这个动力比那个名利高尚得多,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孝道。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对于祖先的祭祀,祠堂的建立,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够孝亲,能够不忘本,自然他心正行正,不会做坏事。『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儿子孝顺,儿子对社会有贡献,父母纵然有一点小的过失,社会上人把它忘掉了,都说这个父母不错,你看有这么个好儿子,都赞叹他的父母,父母纵然有小的过失,社会上的人也会把它淡忘了,这个是孝子。
『上思报国之恩』,对国家尽忠。『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家庭不是像现在的小家庭,从前家庭是家族,内外眷属,亲属,这是一个大的家族,一个整个家族之福,不是一个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个家族来享受。『外思济人之急』,这是从社会来着想,要替社会尽心尽力的服务,为社会大众造福。『内思闲己之邪』,闲是当防止,防止自己的过失,这个邪就是邪知邪见,我们今天讲的妄想,妄想就是邪念邪思,这个要防止。绝对不可以有非分之想,起心动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能够知道本分,能够守住本分,这就对了。孟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守本分,守本分就是要尽义务。儒家所讲的本,五伦十义,就是尽到我们在社会、在人生当中应该尽的义务,应当做的这些事情,要认真去做,要努力的去做,为社会、为家庭造福。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日日知非』就是觉悟,天天觉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本觉、始觉、究竟觉,始觉就是此地讲的「日日知非」,始是开始,开始不是一个开始,天天在开始。所以始觉,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都还是始觉。天天有发现,发现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毛病,发现了就改,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日日去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这是我们要想改造命运,要想离苦得乐,这几句话是关键、是钥匙,太重要了。一般人一生当中不能成圣成贤,修行得不到一个结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天天自觉,天天始觉,一知道、一发现就把它改过来,这叫功夫,功夫真的得力了,过真改过来了,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改一个过失,三年之后你不是圣人就是贤人,这一点都不假。一天改一条过失,一个念佛人三年之后,给诸位说,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决定的。这是讲修成佛作祖,无上菩提,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是看你肯不肯做,你肯不肯认真的去做。一天不知道一条过失,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过失,当然你就无过可改,哪有进步?没有进步。不进则退,就堕落,安于自是,以为自己这一天自以为是。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这是真的,聪明才智的人很多很多。
【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什么?放逸、懒惰、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混日子,这样一天一天混下去。这样的过生活就是定命,你命里面注定怎么生、怎么死,死了以后到哪一道去,完全按照命运安排在那里走。这个就是云谷禅师讲,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着命运安排去走的,也是佛在经典上所说的「可怜悯者」,这个重要。所以这一段他教给他儿子的,确确实实世出世间修学用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他把云谷禅师教给他改造命运的方法,把它写出来,传授给他的儿子,教给他儿子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得到了效果,所以对云谷禅师所说的这个理论与方法他深信不疑。他说这个说法『至精至邃』,「精」是精华、是精彩,到了极处,「邃」是深远,真实,决定正确。『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要把它熟读,细心去体会,这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会得到其中的味道,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做。『毋自旷也』,「旷」是光阴空过,不要虚度这一生。这是第一章「立命之学」就讲到此地。再看第二章:
【改过之法】
第一章是讲理论,是劝勉我们,底下这两章就要讲怎么改法,恶怎么改、善怎么积,所以底下两条完全着重在行门。前面第一章建立信心,你相信了,信了以后要去做。做要怎么做法?这个地方也给我们说得非常之具体。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这是真的,从这个地方能够见到以前人学问真实。《春秋》是鲁国的历史,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把它重新整理了一下,做成了定本,留传于后世。这部书有三个人批注,三个人当中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我们今天在五经里面看到的《左传》,《左传》就是左丘明所批注的《春秋》。《春秋》是孔子整理的,并不是孔子作的,原来有很多材料,就是孔子重新整编的,左丘明再加以详细的解释、批注。除左丘明之外,有《公羊传》、《谷梁传》,所以这部书有三个人做批注。三个批注里面注得最好的,文章也好,记载也很详实,是左丘明的。在现在所传的十三经这三种传都有,如果我们讲简单一点,五经,五经里面只有《左传》。
在此地附带跟诸位说这个传字。中国这个传字相当于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论,论就是批注,用这一个字自己是很有信心,我这个批注决定正确,像左丘明用这个传字,我这个讲法就是孔老夫子的意思,绝对不会有错,有这样的自信心,后面的人不能改动我的,我讲的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不可以更动的。所以佛门里面像《大智度论》、《瑜珈师地论》,他用个论字,就是我说的话跟佛讲的一样,决定不能变更,有这个语气在。后人不敢这样的自负,所以用疏、用记、用钞,现在人用讲义、用讲话。这个都很谦虚了,就是我所注的不一定是孔老夫子真正的意思,也许有错误,请你多多包涵指教,就有这个意思。如果用传、用论,没有这个意思,我讲的就是佛菩萨说的,谁都不可以更动。所以那个论字下去,那个分量就重了。所以菩萨多半用这个论字,后来的人不敢用这个字了。所以统统都是批注的名称,这个里面分量有轻重的差别。传就是批注,就是《春秋》的批注。
春秋时代诸大夫,大夫在那个时代都是做官的,在社会上都是很有地位的,差不多都是县市长以上的,春秋那个时候还没有知县,没有县令,大夫,这些人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见人言动』,听到别人的谈话、举止动作,他就能判断这个人吉凶祸福,就可以判断,而且判断得很正确,后来都灵验了,小是一个人成功失败,大的能看出国家的兴衰,这是《春秋》上确实我们读到很多的。『左国』,「左」是《左传》,「国」是《国语》,这都是中国古时候的历史,常常能见到。他有这种能力,实在讲就是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你的言善、行善,稳重厚道,就可以判定这人有福,这个人有前途;言语刻薄,行动轻浮,这人没前途,现在再得意,那是昙花一现,连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这些不可以不重视,对于自己修心、修身不能不重视。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这是讲理论,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吉凶,事还没有形成,它有预兆,这种预兆就是在他起心动念,在他所作所为。所以头脑冷静,很理智的人,不是感情用事的人,能够观察得出来,能够看得出来。从众人就能看到国家的兴亡,国者人之积,你看看这个国家上上下下多数人,他每天想什么,他每天做些什么,就知道这个国家有没有前途,知道这个国家的兴亡。我们自己一个家庭,家庭里面几个人,我们想的是什么,念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这个家庭的兴衰也就知道了。个人,个人的吉凶祸福也在乎个人的思想、行为,有预兆,预兆很明显,看得清清楚楚,都显露出来,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人是隐瞒不过的,人家看得清楚。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
厚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行为厚道,能够损己帮助别人,这是厚道。对自己可以刻薄一点,对人要好一点,这种人有福,一定有后福。
【过于薄者常近祸。】
对待别人刻薄,贪图自己的享受,这个人将来有灾难。
【俗眼多翳。】
俗人他看不出来,他看不出这个预兆,就好像眼睛被遮住一样。
【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好像一切吉凶祸福没有法子预测,看不出来,其实吉凶祸福的预兆统统摆在眼前。什么人才去看相算命?就是此地说,『俗眼多翳』,他才会去找人给他算算命、看看相,为什么?他不晓得,他看不出来。心地清净,智慧增长,那东西都不要了,完全不起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摆在眼前。底下这一段就很要紧,是我们应当留意、要修学的。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
这是大原则、大前提,我们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你只要用真心,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任何一个人。『天』是什么?天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日常生活当中,妄念不生,常常保持着正念现前,这是至诚合天。这个人现在纵然受苦受难,他这个苦难必定很快要过去,他有大福报要来。所以世出世间法大根大本就是真诚。你看儒家讲学养,八条纲目里面,诚意、正心,这个八条里面,这两条是重心,格物致知是达到诚意。因为前面两条你不做,虽然想诚意诚不了,就是至诚你做不到,那个两条是去障碍。格物,物是什么?物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你要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淡薄,你这个心会被外面境界所动,你怎么能诚得了?纵然不能把这个欲望整个舍掉,要看淡。
你看历史上大圣大贤,像范仲淹,为什么不想改善他的生活,不想过得舒服一点?他把这个东西看淡了,他觉得我这一天我吃饱了、穿暖了,够了,我还要别的东西干什么。所以才能成圣成贤。这是我们凡人忽略的,做不到,这就是过失。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看得清楚、看得真实,我们是迷惑颠倒。有了今天想明天,明天还没有到,何必去想它?命里有的终须有,不想也有;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到。所以袁了凡早年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想,为什么?命里算定了,还想什么?由此可知,凡夫天天在打妄想,这个妄想无济于事,不如把这些妄想舍掉,把五欲六尘种种的享受舍掉一些,多替别人想想。我们有福,把这个福报都给别人去享,这个福报就大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真做。
我自己学佛,最初得力的就是《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我读了之后,想一想,我年轻的时候跟袁了凡一样,他有的这些毛病我统统都有。慢慢改,我也是短命,过去多少看相算命的,连甘珠活佛,甘珠活佛会看相,都说我短命,我相信。我相信是什么?是因为我家里的传统,我家里面好几代,到我父亲、我的伯父,都没有活过四十五岁,都是四十五、四十六过世的,好几代都是如此。所以有些算命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很相信,我认为这是遗传。所以那个时候一学佛,出家,就把我的时间表算到四十五岁,后来就没有了,我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好修。我没有求长寿,四十五岁那一年害了一场病,害了一个多月。那一年我在基隆大觉寺,大觉寺灵源老和尚办结夏安居,那个时候大觉寺不错,出家都是男众,有四十多个人,是台湾很少有的纯粹男众四十多个出家人在一起共修的道场。灵老请我去讲《楞严经》,我讲了三分之一,讲了三卷,害病了。这一想,寿命到了,所以也不要找医生,也不吃药,天天在家念佛等往生,念了一个多月,病好了,也没有往生得成,这一关就过来了。所以确确实实,我在台湾很少生病,我没有住过医院,没有病历,我在台湾没有病历。所以这些年来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愈修行愈有灵验,愈有信心,现在什么都舍了,舍干净就更自在了。
这次有一些少数同修知道我们在达拉斯买了两栋房子,我没有跟大家说,我也不要向大家要钱,求佛菩萨感应。现在这个房子统统买下来了,那个钱恰到好处,在那个时候就有一些人送钱给我,我人也不记得了,名字也忘掉了,钱的数字恰好。现在这个房子统统差不多快好的时候,现在也没人送钱给我了。当然要还是要,因为他们原来的想法,盖一个念佛堂盖三千尺,三千尺合我们这里九十多坪,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尺,九十多坪,九十多坪的话,那我们钱不够,至少还需要十万块美金。我就跟他讲,不要那么麻烦,问人要钱,讲经的人问人要钱,以后吓得人不敢来听经了,这个不可以,我说我这个戒是绝对不开。所以我就跟他讲,到此为止,再不可以跟我要钱了。那么怎么办?念佛堂要盖,盖一半,我给它算一算,盖一千七百尺,合我们台湾四十九坪。四十九坪够了,在外国我们讲经活动,在我想的时候,能有一百人就不得了,四十九坪差不多有我们这个讲堂大,有这么大了,够了,何必要盖那么大?我说这样子我们大家都欢喜,我们现在功德就圆满了。将来里面的设备,有多少钱再添一点,没有,暂时就不要添,我们每一个人都心安理得,快快乐乐,法喜充满,这多好。现在他们接受我这个意见,所以那边功德圆满。简丰文印《大藏经》只多一千多块,也功德圆满。
所以,前几天还有一个同修送了二十万,也是给我给美国的建筑费用,所以说费用够了。这二十万我有用处,我说你送来很好,现在新文丰印《龙藏》,《大藏经》,这个《龙藏》是刚刚从大陆找到的,《龙藏》刻得好,字大,现在缩小了,缩小这个版还是非常好看。他寄个样本给我,他现在卖,预约,一次付款,一部经九万九千块,就等于十万块钱。所以这二十万,我跟简居士讲,买两部,一部给我们基金会保存一部,另外一部送到新加坡。我们准备在新加坡办佛学院,我们自己现在印的《藏经》也有多,我说我们自己印的《大藏经》,那边有本子,那个本子是我们自己印的,《大藏经》送新加坡三十套,我准备佛学院招收学生二十个学生到三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部《大藏经》。《龙藏》买一部干什么?专门做影印用,因为它的字大,如果我们讲什么经需要这个经本子,可以把这个《大藏经》拿来影印,印个三十份,每一个学生一份。《龙藏》的字差不多跟我们这个字这样大,就是大字这样大,所以看起来就很舒服了。所以我说那一部《大藏经》专门供给我们影印用的,这就很好了,所以我说我有这个用处。我们印的《大藏经》字太小,如果做为课本来看,长时间看对于眼力有伤害,参考是可以的,查数据没有问题,平常用它来读诵,字至少要有这么大,不伤眼睛。这是功德圆满,我可以宣布了,为什么?不要钱了,可以宣布了。
现在我出去是愈来愈自在了,这次到美国大概要到好几个地方去,那边同修告诉我,我本来是想叫杨一华替我买国内的机票,我还有个二、三千块钱存在他那里,叫他给我买飞机票的。昨天亚特兰大有一个同修打了一个传真的信给我,他们那边替我买了,把所有的旅程都给我买好了。我这一想,他两个人会不会买重复了?所以马上传真过去,叫他们自己联系,不要买重复了。这慢慢看来,我将来到国外去旅行,飞机票都可以不要自己买了,身上可以不必带钱,这个自在。所以舍才会有得,舍得,舍了才有得,不舍就没有法子得。我们中国人常讲舍得,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里头来的,你能舍才能得,你不能舍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你看这篇改造命运,也就是叫我们舍。求什么?求有助于得,怎么求?舍,舍了就得了,你所求的统统能够得到。所以首先要把一切妄想执着舍掉,至诚合天,这是从根本上舍,舍自私自利,利益自己的这个念头舍得干干净净。起心动念都是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人后福无穷。
简居士这一次他们组织一个建筑公司,他们的合伙人要请他做董事长。他投资的资金是最少,只有别的股东的十分之一,人家一定要找他当董事长。凭什么?看到这个人有福,好托他的福。他偏偏不肯干,结果大家到佛堂里面去问卦,问了七次都是他,佛指定他当董事长。他来问我,这怎么办?我说那好,你这个公司赚了钱,是佛菩萨保佑你赚钱的,赔了本,是佛菩萨叫你消业障的,这不是很好做吗?所以说不用挂在心里,不要操心,这个事情很好做。我教给他的,我说你应该修福,劝导你所有的合伙人统统修福,你们的后福无穷。
怎么修法?赚取合理的利润,不要想着多赚别人的钱,算算成本,我应该赚一成、赚二成,就够了。所以他最近这一栋房子,按照别的一般建筑师卖的房价,他少卖了两亿多,这就是他积德。一般人看到,他是傻瓜,应该要卖这么多钱的,他把价钱降下来,一坪大概降了三、四万,所以这一栋大楼就少赚了两亿多。我说你这个生意如果再这样做三年,台湾许许多多的地主,你坐在家不动,人家会来找你,为什么?你这个人靠得住,可靠,都愿意把地来给你做,这就是后福。我们替社会造福,能够照顾到一般大众,只取合理的利润,绝不取非法的利润,这就是积福,这就是积德,这个公司前途无限。如果说是想多赚一点,是可以,可是那个公司恐怕经营不到几年就会倒闭。所以你想想怎么样做是如理如法的,他现在学佛有了心得,他知道怎么个做法。这个完全合乎佛法,也符合《了凡四训》的精神。下面说:
【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所以吉凶祸福都有预兆,福将要来了,你看看,善心、善行,他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分给别人共享,这是善行,晓得他的福快要到了。只顾自私自利,剥取别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与福报不肯与别人分享,他的福报是会享得尽的,享尽了就没有了,没有了那个灾祸就来了。所以看到,他想的不善,他做的不善,都知道他这个祸快要来了。小,一个人、一个家庭;大,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可以从这个原理来观察,你只要很冷静、很细心,没有看不清楚的。是不是下课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 (第七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7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前面了凡先生举出吉凶祸福都有预兆,无论是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于世界,都有预兆的。这些预兆唯有心地很清净的人他看得很清楚,常常在佛门里面讲有定功的人。不仅是佛门,就是道教、道家,在从前儒家读书人,心都比较清净,所以都能够看得出来,定功愈深看得愈远。所以佛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不是神话,实在讲这个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能,本来有的能力,应当是如此。现在这个能力丧失掉了,就是因为我心乱了,被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所混浊了,使这个能力失去了。佛法教给我们的只是把这个心地上的障碍、污秽去掉,恢复我们本能而已。前面说的是些道理,道理懂得了,从哪里下手?今天要给我们讲真正下手用功的处所。
我们每个人都求福,都希望远离灾难。我们要想得到幸福,这个福是从善得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报是果。可是业障要没有除掉,修福也不容易修了就能够得到,先要把业障去掉。这个求有理论、有方法。世间一般人求都在事相上,都在常数里面求,那怎么可能求得到?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个变量,使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兴奋,可是毕竟这个变量并没有立刻现前。如何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先要修清净心。什么叫善?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心不清净没有用处,心不清净纵然修善,善里面有掺杂,不纯,所获的福很有限,就是讲消业障消得也不够彻底,也消不多。由此可知,心地纯善纯净非常重要。如何使自己心地恢复到清净,那就要改过,将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的功夫。所以在此地他教给我们,『未论行善』,我们还没谈行善、修善的方法之前,『先须改过』,须是必须,这个字非常之肯定。过要怎么改法?这里面提出几条纲领,这个纲领非常的重要。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知耻近乎勇」,儒家讲的大智、大仁、大勇。什么人是大勇?知耻,知耻他才能够真正改过自新,才能够发愤向上,人要不知耻,那就没有前途了。我们跟人比不要跟一般人比,把这个标准拉高一点,跟谁比?跟诸佛菩萨比,佛菩萨也是人做的,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能成佛、成菩萨,他能够得到不生不灭,我们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是耻辱。所以要: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我们能常常想想这个,这个耻心就发出来了,就能生了,这个是改造命运的开端,也是改造命运的动力,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是个原始的动力,所以非常重要。了凡先生在此地所说的多半是世间法。世间有大圣大贤,孔子、孟子、周公、伊尹都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此地的丈夫没有男女之分的,说浅近一点,就是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在出世间,人家证阿罗汉、成菩萨、成佛了,他过去生中有无量劫,我们过去生中也是无量劫,为什么人家生生世世修行成菩萨、成佛,我们生生世世修行都搞六道轮回?这个实在讲叫奇耻大辱,我们世间讲耻辱跟这个不能比。
所以他是百世可师,世出世间圣人都是天人师,释迦牟尼佛十个德号里面有天人师,此地这个师就是典型、模范,他可以做一切众生的模范,做一切众生的榜样。再想想自己,『一身瓦裂』,瓦裂是比喻,就是造恶业受恶报。底下就非常具体举出几桩事实。了凡先生的好处就是他对于自己的过失一丝毫都不隐瞒,他所讲的不是一般人的过失,他自己的过失,他发现了他能够痛改前非,这是他的长处,他之所以能成就关键就在此地。第一个大病:
【耽染尘情。】
这个小注里头解释得很清楚,『耽染』,拿我们现在的意思来讲就是贪爱、贪恋。贪恋,清净心就受了染污。尘是五欲六尘,五欲是情,尘是指六尘,在此地这个尘,尘也代表染污的意思,像我们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尘,为什么天天去擦拭?我们的清净心也被尘染污了,什么尘?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起贪瞋痴慢,这个就是染污。所以佛把这个外面境界叫做五尘、叫做六尘,就是这些东西能够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个就是病根。如果我们要恢复到自性清净心,这些东西要放下。这个世间人最难的就是放不下,他能放下一分,他那个心就清净一分;放下两分,就清净两分。菩萨所以有五十一个阶级,实在讲,就是尘情放下多寡上而分的。把它区分为五十二个等级,这五十二分尘情统统都放下了,一丝毫尘情都不染了,就叫成佛,还有一分那就是等觉菩萨。这个东西就是业障。我们净宗讲带业往生,所谓带业往生,是放下一些,没放得干净,还带一部分过去。
过去有人主张,陈健民居士也过世了,在生的时候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不是带业往生,叫消业往生,震撼了全世界的净宗法门。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与经义完全不相应,虽然在净土诸经里面找不到带业往生这四个字的字样,可是意思里面非常之具足。我们读《无量寿经》,如果要是不带业,业都消了往生,业都消了何必要往生?用不着了。真正讲消业往生,有一年周宣德居士问我,周宣德也是去年往生的,他提出这个问题,他说有人这样说,他说那我们没指望了,没希望了。我就告诉他,我说如果不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去。为什么?太孤单了,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除他之外一个人也没有。为什么?别人都带业,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那个地方去干什么?等觉菩萨还带一分生相无明,就是说尘情还没有断干净,还带一分业。
所以菩萨叫觉有情,有情是什么?他还有尘情,还有,还没有完全没有,完全没有了就成佛了。所以严格的讲,心地纯净只有一个人,就是佛,除佛之外绝对没有到心地纯净的。所以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菩萨有尘情,但是没有前头那两个字,耽染,所以他叫做觉有情,他是觉悟了的有情,他这个耽染的心念很淡薄,我们凡夫就是这两个重,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带业往生是祖师说出来的,是根据经义,与经义决定没有违背,我们要相信。尤其净宗法门,一品惑没有断也能往生。我们在过去、在现代,看到许多念佛往生的人,这是真实的见证,这是证明。所以有一些偏差的言论,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不要受他的影响,要依法不依人,那是人说的,我们要依照经典来修学。
【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什么叫『不义』?这个「不义」,简单说就是不应该做的就是不义,不合理、不合法、不合人情、不合道德、不合风俗习惯,这都是叫不义。自己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以为别人不知道,实在讲是有一些人不知道,哪些人?迷惑颠倒的人,心思蒙蔽的人,这些人不知道。聪明正直、心地清凉自在的人他知道,这样的人决定瞒不过他,何况还有天地鬼神!鬼神有五通,鬼神五通是报得的,他不是修得的,他有五通,他知道。那诸佛菩萨就更不必说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神通之大就跟佛差不多,他方世界的那些菩萨神通虽然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也不在小处,我们六道凡夫起心动念没有不知道的。所以经论,像这个是圣贤典籍,我们念了之后,真的是寒毛直竖,没有一丝毫能隐藏得住的,想想还是发露忏悔对。为什么?他都知道,我们不发露他也知道,还不如自己说出来好一点,我们心地比较能够得到一点平安。
『傲然无愧』,这个傲是傲慢,没有惭愧之心,无愧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麻木不仁,没有一点羞耻心,没有一点惭愧心,再说的不好听的,就是所谓丧失天良。做坏事常常还有良心责备,这个人是好人,虽然他外面瞒人,自己常常心里感到不安,这种人有救;做了坏事自己麻木不仁,这人没救了,他还能够有羞愧之心,这是有救的,可以回头的。傲然无愧之人,『将日沦于禽兽』,他现在虽然是个人身,人的样子,他所造的恶业,将来必定堕三恶道,这个是他自己不知,诸佛菩萨天地鬼神知道。所以你在运衰的时候妖魔鬼怪来欺负你。妖魔鬼怪欺负人,他要看什么样的人,将来生人天道以上的他决定不敢欺负。所以妖魔鬼怪他对于善人不但不敢欺负,他恭敬;对于造恶的人,他常常讽刺他、讥笑他、欺负他。虽然是人身,必堕恶道。这些道理,这个事实,只有真正学佛的人明了,他明了,他起心动念、一切行为自然就谨慎了。
我们这一生不但说决定不能堕恶道,说实在话,决定不能再搞轮回。如果我们不想再搞轮回,只有一条路,求生净土。所以取净土这是一定要下很大的决心,净土如何取得?心净则土净。信愿持名修什么?修清净心,也就是说将前面这一句耽染尘情要远远的把它舍离,当然不能够完全舍掉,完全舍掉你成佛了,你舍得愈多愈好;换句话说,不需要牵挂的事尽量不要去牵挂。把这个牵挂的念头转变成念阿弥陀佛,把自己身家的利益,身是本人,家是我这个家庭,我们常常起心动念都是念这个利益,把这个念头转变为利益一切众生,把它转过来,这样我们心就清净了。换句话说,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佛菩萨起心动念是想一切众生,没想自己;众生起心动念先想自己,他不想众生,差别就在此地。如果念念都想一切众生的利益,这个我执不断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我执要是没有了,在念佛功夫上就得事一心不乱,那往生品位就高了,生方便有余土,他决定往生,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下功夫,要认真的去做。所以眼光要远大,不要仅仅看这一生,不要看眼前,我们眼前,乃至于这一生,非常之虚幻不常。经上讲的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知道诸法无常,不值得我们去牵挂。在我们身旁有我们亲爱之人,家亲眷属,我们要教他正法,要劝他如理如法的修学。
我昨天晚上深夜接到巴黎打来一个电话,也是一个同修,他现在很着急,他的小孩想到国外去留学,因为他家住在大陆,很不容易出去,尤其现在共产党对于出国留学限制得很严,他自己在巴黎,他问我怎么办?我就教他,你把一切妄念放下,全家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决定有感应。他说不行,我必须要先把这个事情办妥,我的心才放得下,才可以来念经念佛。我说你要是这样想法,这样做法,你这一辈子都没有指望。他说为什么?我说你方法用错了,你今天所思考运用的方法是你自己的业力,你没有用三宝的力量,会用三宝的力量,把自己的力量舍掉,我自己力量做不到,我用清净心求三宝加持,那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重要。我说你好好的去考虑考虑,你要不借三宝的力量,靠你自己本身的力量,你这一辈子都没有指望。要用三宝的力量,就是此地讲的,我们用变量,不用常数,常数是命定的,变量是我今天自己创造命运。创造命运要从心地里面求,那个心地是真心,不是妄心,成天胡思乱想那是妄心,妄心是在常数上,不是在变量上,一用真心,常数就变了,就改变了。我们在佛经上,在《了凡四训》里面,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求佛菩萨怎么个求法?不是跟佛菩萨谈条件,谈条件谈不拢的,佛菩萨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一百万,我供养你五十万,我们两个对分,这个不行,佛菩萨怎么会答应你这个条件?所以世间人一般想运用佛菩萨,运用三宝的力量,都是谈条件的,到那里去许愿,我去谈条件,这个很有限,这个错误。所以说没有条件好谈的,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这个有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依据,就是佛法当中所说的,六祖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到哪里求?到自性里求,自性本来具足,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切都是现成的,哪有求不到的?有求必应,向自性里面求。因为自性本来具足,因为自性能生万法,三宝不过是,也是因为你自性本有,给你做一个助缘而已;你自己自性里没有,三宝也帮不上。鬼神能帮上忙的是什么?是你命里头有的,你命里没有的,鬼神也不能给你,也帮不上。所以三宝当中,那更高了,是你自性里面有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完全相信,一点都不怀疑,求什么得什么,求成佛都可以得到,何况其余?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理,这个是求一定能够得到。世间人不知,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这个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他不是求取功名富贵,实在讲是在造罪业,他自己不晓得,就是求得的还是命里头有的,你说这个多冤枉。但是他所造作这个恶业,后来必定有果报。
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当中每一界又有十界,所以叫百界千如,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给我们说出来的。我们现在是人法界,这一法界里面就有十法界,我们现在一心一意在念佛求生净土,你现在是在哪个法界?佛法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现在修成佛之因,那你现在就在佛法界。我今天念菩萨,我今天修六度万行,那你就是菩萨法界。我今天念仁义道德,那你就是人天法界。我今天想尽方法想去赚钱,贪这个世间的物质享受,这是饿鬼法界。见到一切人、一切事都看不顺眼,地狱法界。胡里胡涂,迷惑颠倒,一天混一天下去,畜生法界。虽然现在都是人身,已经可以把你分成十个不同的样子了。刚才说过,诸佛菩萨、天地鬼神现在一看到我们样子,他就知道你是佛、是菩萨、还是什么,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每一界里头都有十界,我们自己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晓得应该如何去选择,这个权的确操在自己手上。
【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人家成佛、成菩萨,我们搞三恶道,搞六道轮回,这个是太可耻了,这个世间可羞可耻的没有比这个更大了。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耻这个字与人的关系太大了,为什么?知耻,这个人可以成圣成贤;不知耻,必定沦落三途,你看这个字与一个人的前途关系太大了。
【以其得之则圣贤。】
『得之』就是知耻,知道羞辱,他就发愤雪耻图强,他能够振奋起来。
【失之则禽兽耳。】
『失』是不知耻,不知耻就是小人,胡作妄为,在佛法里面讲,不知耻才会搞贪瞋痴慢,知耻的人决定没有贪瞋痴慢,他晓得。贪心堕饿鬼,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堕畜生,有什么值得傲慢的,跟佛菩萨比比差太远了。所以这些烦恼心所,他自自然然逐渐就消失了。
【此改过之要机也。】
『要』是重要,非常重要的枢机、枢纽,也就是关键,他把它摆在第一,要知耻。说得更粗俗一点,就是不如人,不如人是羞耻,一定要发愤自强。再看底下这一段:
【第二要发畏心。】
『畏』是畏惧,人常常怀有畏惧之心,那是一个很大的控制的力量,自己不敢作恶,他有所恐惧。他怕什么?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
『天地』是天神,在我们上面的诸天,天神有天眼,天眼通,我们人间一切动作人家看得很清楚。在我们下面的有鬼神,鬼也有五通,能力虽然比不上天神,他那个感触比我们一般人有的时候要强。他的智慧比不上我们,这是真的,鬼神的智慧比不上我们,头脑的清醒比不上我们,但是他能见、能听这种能力比我们强。也许你不相信,鬼神有五通,那应该是智慧聪明都比我们强才对。实在讲,现在科学家已经测验出来了,很多动物牠们的器官很特殊,譬如说狗,狗的鼻子比人灵,我们觉察不出来的味道牠能够觉察得出来,牠是畜生,牠没有我们聪明,狗的耳朵也比我们灵。畜生里面尚且六根有某几种超过我们,何况饿鬼道?所以饿鬼有五通是可以相信的,他为什么还要受苦、受难?他智慧不如我们,福德不如我们,福慧差。所以在下面有鬼神,我们一举一动他们都清楚。
【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我们纵然是在很隐密的地方,也就是说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做一点小小的过失,天地鬼神有天眼,咱们墙壁障碍不住,他能够透视,他还是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可怕,真正可怕。这些众生神通还是小的,因为距离我们很近,所以他是实实在在,『鉴』就是看到,他们实实在在看到,『临』是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见不到他,实在他就在我们面前,他看到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那个佛菩萨更不必说了。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看到你做什么坏事,他心清净,他不会找你麻烦的,佛菩萨慈悲,你造再重的罪业,佛菩萨也不会动心。可是鬼神不一样,鬼神是凡夫,看到你作恶,有的时候他生气,他会找你麻烦。所以佛菩萨是无所谓,护法神很麻烦,护法神是众生,得罪佛菩萨不要紧,佛菩萨不会降罪于你,可是那个护法神看不顺眼,他要找你麻烦,因为护法神是凡夫,他没有成佛、成菩萨,鬼神更是凡夫。
【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我们有重大的罪恶,这些鬼神他就要来惩罚我们,这个就遇到一些灾难、灾殃了;轻的,我们也常说,折福,轻也是折福。要真正明白这个事实,怎么能不怕?所以,《无量寿经》里头有好几段经文念了真是叫人害怕,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数无量无边,个个天眼都洞视,洞视就是没障碍,一点障碍都没有,天耳彻听,能力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这里面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他看得见,我们耳朵听不见的他听得见。所以想想,我们还有什么地方能隐瞒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那些人都不能隐瞒,又如何能隐瞒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没有法子隐瞒。所以大家真正明白这一桩事实,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回向不回向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心愿他都知道,不必要嘴里讲我要求生净土,不必说这个话,他早就知道了,起心动念他就晓得了,这个废话都不要说了,好好的念阿弥陀佛,这个话是正话,其它的都叫废话,求一心不乱,求上品上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废话,统统是妄想。我们再往底下看: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前面所讲是在一般的时处,这个地方是讲你一个人,在私室,也就是独居的时候,一个人。一个人在自己房间里关起门来,有时候就不检点了,可以马虎随便一点了,不知道慎独,因为有人在,自己总会约束一点,没有人在就放逸了。好像古时候,我记得过去李老师讲的,大概是郑康成(郑玄),他跟一些同学们在一起,大家就提出来,我们反省,自己有什么过失,自己反省自己说出来。每一个同学反省都能够把自己的过失说出很多,唯独郑玄自己想不出来。所以最后大家问了,你想了没?他说我在想,想了很久,我想出来,我做错一件事情,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没有戴帽子,我想出来我有这件罪过,这就是我的过失。你就想想看古人慎独的功夫,在自己私人房间里面关着门,衣服都整齐,就像见宾客一样,这样的慎重。这要是现代人,何必要这么样做作?古人他就是这样做法。所以这个叫慎独,在他们观念当中,纵然是掩盖得很严密,天地鬼神见到,如果马虎一点、随便一点,这是失礼。隐密之处也如临天地鬼神,所以他的态度是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点放逸。
这个地方也就是讲这桩事情,『闲居』是指私人的卧房,在这个里面也是『指视昭然』。这个小注里面讲,虽在私室中,亦如十目所监视,十手所指,就像许许多多人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一样的检点,一样的谨慎,不敢随便。『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文是讲文饰,就是掩盖的,自己还有很多过失,还用花言巧语去掩饰。掩得住吗?掩饰不住的。这个掩饰就是骗人,自欺欺人,实实在在是『肺肝早露』,肺肝是在内脏,一般人看不到,可是天地鬼神就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用这个来比喻,比喻你在暗室,你在卧室里面,一举一动,起心动念,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你以为掩藏得很密,那不过是自欺欺人,早就被人看破了,看破了是一文不值。想到这个地方,怎么不害怕?底下说: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人知耻,人有敬畏之心,他就能改过,他就能灭罪,我们今天讲忏除业障。学佛的人天天去拜忏,拜了一辈子,不但业障没消除,愈拜愈多。原因在哪里?他不晓得从哪个地方去忏悔。实在说,今天寺院大家拜忏,就是此地讲的「文之甚巧」,他不是在忏悔,他是在掩饰他的罪恶,掩饰自己的罪恶,那个罪恶愈积愈重。所以我说拜忏的时候,愈忏罪愈多,搞这个。真正修行是知耻、畏敬,我们能够念头转在这上面,就好了。『一息尚存』,只要你一口气没有断。『弥天之恶』,弥天是讲大恶,佛经里面所说的五逆十恶,必堕地狱。这样的人在一口气没断的时候,有没有救?还是有救,『犹可悔改』,他还能改过自新。
他要真正的知耻了,真正的生敬畏之心了,发愿求生西方,一念十念决定往生,我们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读到的。在印度、在中国,过去往生的人有这个例子。在中国,张善和,无恶不作,临终十念往生。在印度,阿阇世王,《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杀父亲、害母亲、破和合僧,也是无恶不作,我们《大藏经》里面有一部《阿阇世王经》,释迦牟尼佛专讲这个人的事情,他在临命终时,那一口气还没断,他那个时候后悔了,忏悔了,念佛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才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们平常积功累德,平常修积往生的;另外一种就是做大恶的人,临终忏悔往生的,往生有这么两种人。所以不可以轻慢造作罪业的人,不能轻慢,说不定这个造作罪业,临终他那个忏悔的力量强,品位比我们高,这个很可能。我们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个浪子一回头,比我们一般好人还要好,一般平常好人比不上他,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对于恶人不可以存轻慢之心。
知道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存侥幸的心,造恶临终忏悔还可以往生,现在我们多造一点恶不要紧,到临终的时候还来得及,你要存这个心那就坏了,存这个心可以说你决定堕三途。诸位要知道,临终忏悔往生是很不简单的事情,我们表面上看他,看他一生,其实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知道有多厚,而是在这一生当中他迷了,临终的时候他又醒过来了,这才行。过去生中没有深厚的善根,大家可以去参观参观病院,你就晓得了,几个人在临命终时头脑清醒,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临命终时你昏迷了,那时想求忏悔的念头忘掉了,你说怎么办?那不就恶道去了!所以,这个念头,我们晓得有这个事情,决定不存这个念头,为什么?太难太难了,真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是第一个条件,没有这一个条件的话就办不到,我们能保证自己临终的时候头脑清楚吗?谁也不敢保证。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平常积功累德,这个稳当、可靠,所以说万修万人去。他这个小注里头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茍有悔罪之心,便开自新之路」。这个要愈早愈好,愈是早觉悟愈好,赶紧回头,不要再造恶业了。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这个例子很多,世俗、佛门当中都有,在近代我们还是能够见得到的。DC周广大往生,他虽然不是一个作恶之人,给我们证明了临终遇到佛法是可以往生的。周广大是一个经商的,是个好人,不是个恶人,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终前三天才听到佛法,他听到了就欢喜、就接受,就发愿求生净土,就念这句阿弥陀佛,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现前。你看有很多生病的人,你劝他念阿弥陀佛,他不相信,他不肯念,你给他助念,放录音给他听,他讨厌,他把你赶走,这就没有法子,这个就是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所以像周广大这个是很少见的,他肯相信,他欢喜。一发愿求生,他病痛就没有了。这个我们佛法里面讲的花报、果报,真心一发,三宝就加持,虽然有病,没有痛苦;虽然病重,精神提得起来。这个精神提得起来,从自己本身上来讲,是自己的愿力,法喜,人逢喜事精神爽,特别有精神,欢喜,这是本身的力量,另外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所以他能够提得起精神来念佛。念了三天,他看到西方三圣从云端里面下来接引他往生,三天。所以诸位要晓得,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周广大没有听过经,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受过五戒,不过就是人家劝他念一声阿弥陀佛,他念了三天阿弥陀佛,你看西方三圣接引他往生。修行重实质,重心地,真心。
这个小注里头这两句话也很重要,「修不嫌早」,修行不嫌早,愈早愈好,「悔不嫌迟」,临终悔过还是来得及的。凡是临终死得好,他将来来生去处一定好,这个是可以断定的,好死好生,一定的道理。所以人好死,在我们中国说是五福之一,五福最后一条是考寿终,这个就是讲的安详,死的时候安详,没有痛苦。那么他来生的时候决定是三善道,决定不会堕恶道。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这一个事实,儒佛都讲,世出世间圣人都说,可见得它是真的,它决定不是假的。改过要勇猛,真正勇猛的去改过,纵然是大恶,纵然是久恶,都能够忏除得掉的。这个『一念猛厉』,就是真实的忏除业障,所以『足以涤』,涤是洗刷干净,百年是讲长久,累积的恶业都可以忏除得掉。底下举个比喻,『譬如千年幽谷』,那个山洞,黑洞,千年的一个黑洞,我们点一盏灯,黑暗都没有了,就照明了,『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这个就把灯,光明,比喻你勇猛改过,这个一念心就能够把长时间的积恶都能够洗刷掉。所以过失不论大小,不论久近,是『以改为贵』,一定要改过。
佛法里面常讲,法要有法器,法器难得,如果不是法器,决定不能续佛慧命。器是什么?器是器皿,像我们这个茶杯,这个杯子一定干干净净,我们盛水才能供给我们饮用。如果这个茶杯不干净,里面有一点点的毒药,你盛满一杯水,喝了还是要中毒的,毒是什么?就是恶业。所以法器,要把你恶业淘汰尽,你接受的佛法才管用。这前面讲修福,为什么先改过?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法器,诸佛菩萨、诸天鬼神赐福,我们装的真正是福,不会变质。如果自己这个器不干净,里面烦恼重重,恶业很多,诸佛菩萨给你福,会变成更毒的药,怎么能受得了?这就是先要改过自新,然后才能修福,否则的话,过要不改,你修的那个福是弥增大恶。为什么?没有福报,造的恶小,没有能力造;福报大了,造的恶就更重、更大,将来堕地狱堕得更深,堕得更苦。世间贫穷人,他纵然想造罪恶,造不大,富贵人造的恶比贫穷人造得就大,这个一定的道理。
所以大陆,如果从佛法来看,这个世界最光明、最有前途的就是中国大陆。中国大陆虽然人心不好,贪瞋痴慢增长,不管他怎么增长,他造不出恶业出来,他没有能力,他聪明智慧也不够,他造的是小恶,造不出大恶,不能危害社会,不能危害国家,他没有这个力量,想吃肉,吃肉吃不到,没有钱去买。我们台湾这个杀业现在是世界第一,为什么?钱太多了,太富有了。从前我们在大陆上,四十年前的时候,人人都喜欢过年,过年真有过年的气氛,唯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得比较好一点。台湾现在过什么年?天天过年,这个年节的气氛没有了,也就是说天天在杀生,天天在跟一切众生结冤仇,这怎么得了!
所以我们明了为什么修福先要改过,就是先要消灾,先不要求福,先消灾,然后修的福你才能够真正得到受用。如果自己积习要不消除,你要去修福,福来了会造大罪业。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出家人,出家人研究经教,讲经说法,如果自己不肯去学,没这个福分,自己一生纵然是搞贪瞋痴,也不过是贪图众生一点点供养,为什么?没有大供养给你。好了,自己贪瞋痴慢也没有除,拼命在研究经教,搞得一点世智辩聪,会讲得天花乱坠,得到许许多多人来拥护,好了,信徒也多了,财富也有了,盖起大庙,天天造罪业,必定帮助你加深堕地狱,帮助你加快堕落,这就是什么?福是修得了,自己那个毒没有去掉。真正善知识,真正有好老师,传不传这个学生?不传,为什么不传?害他。这就是佛门讲的,他不是法器,不是法器不能传法。法器不是说这个人很聪明、有智慧,举一反三,不是这个,是这个人心地清净,没有贪瞋痴慢,这是法器,再笨都不怕。
你们看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后面有个晒蜡烛的和尚,那真是笨头笨脑,笨得不得了,一点智慧都没有,但是他心清净,他老实,他没有坏心眼。这个是老和尚看中他了,他是法器,叫他去拜佛,去修这个方法,去阿育王寺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了三年开悟了,悟了以后能作诗、能作偈,辩才无碍,后来到处讲经说法,广受人欢迎。虽然自己有成就,自己生活很节俭,对人非常谦虚有礼,这是法器,那个福报是真实的福报。所以传法是成就人,也会害人,这个是自古以来世出世间的善师,好老师,传法是要选择人才的,要选人的,选人是德行第一,其它的不考虑,德行,其它的可以培养。所以我们自己要想真正成就,在这一生真正往生,能够自利利他,一定要从改过上下手,这个是惟改为贵。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了凡四训 (第八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8
我们接着看经文: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这一段是劝勉我们要及时改过,也就是说要把握着时机。世间无常,人命,佛在经上讲,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要想改也来不及。所以,知道这个事情确实是人生第一桩大事,就要认真的去做,要把握着机会,也就是把握着时间。实在说要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正什么行为?把自己过错的行为统统修正过来,这个叫做修行。所以修行两个字的本意,真正的意思,要搞清楚。所以现在许许多多人连这个名词的定义没搞清楚,以为修行是我每天念念经、拜拜佛、念念佛,这叫修行。虽然这样做,与自己的恶习气毫不相关,这个人修行没用处,完全流于形式,不起作用。所以像念经,一面念经还一面在胡思乱想,这个就是完全没有效果。我们念经,念经是修行,就是因为自己有妄想,所以才念,念一个钟点,希望这一个钟点不要有妄想,把精神集中在经文上,甚至于连经文的意思都不要去想,因为想还是打妄想。目的就是修清净心,把妄想给它止住而已,目的在此地,念经、念咒、念佛统统是一个目的,这是修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了。
我们这些年来真正体会到,心清净、身清净就不会生病。有很多人年岁很大了,他不生病,他为什么不生病?我们现在把原因找到了,心清净,身清净,身是饮食起居很谨慎,身清净,他就不生病;境界清净,他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所以年岁虽长,不会有疾病,不会有衰老。最好的一个榜样,以前李炳南老居士,他是九十七岁往生的,九十五岁以前他不生病,你看他到九十五岁不生病,天天还讲经说法,还有很多应酬,不要人扶持,走路不要拿拐杖,不要戴眼镜,九十五岁还这样。他那个身体不好就是最后的两年,最后的两年什么原因不好的?食物中毒。这个也是,他向来就是很慈悲,不愿意得罪人,如果他要是谨慎一点,说老实话,他现在还住在世。
他是同修,就是学生,做点心供养老师。他的习惯,你送东西给他吃,他一定很欢喜当你的面吃,让你欢喜。做的是一碗面,那个面有毒。倒不是人家要害他,是这个面条,我们买那个一把一把的面条,这个面是干面,干面,诸位想到,防腐剂一定很重,否则的话它不能放那么久,如果放的时间过久了,它就变质了。它那一把面大概放的时间过久了,所以有毒。李老师他闻到味,他知道,他说我晓得有毒。但是他还是吃了。这个就是很慈悲,不拒绝。吃了以后,他是很高明的一个中医,所以马上就用药来解毒,真的解掉了,毒解掉了,这是第一次。虽然毒解掉了,总还有一点残余,这个对于身体健康就有很大的损害,毕竟是年岁太大了。你想想看,九十五岁没有生过病,常常生病的人他有抵抗力,药物抵抗力,不生病的人,从来不吃药的人,一下,年岁这么大的时候,抵抗力就差很多。这样过了二、三个月又碰到一次,同样的情形,他还是知道。这都是他在生病的时候,我去看他,他告诉我,他一见到我,吃东西小心,决定不要上馆子,他教给我的,决定不要上馆子吃,吃东西要小心、要谨慎,最后两天我去看他,每一次见面第一句话,吃东西小心。
第二次也是这样的情形,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中毒,他赶紧用解药来解的时候,来不及了,这个毒发散了,解药下去没有效了,这样一病,病了三个月。病了三个月以后,所以我说李老师不是病死的,他没有病,他是饿死的,他变成什么都不敢吃了,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9:02:55
|
只看該作者
就变成那么谨慎。米不敢吃,为什么?说台湾的米掺的有滑石粉、硼酸,所以米很漂亮,很好看,米有毒。菜呢?菜有农药,菜也有毒。最后吃什么?他告诉我,他吃小米,那个黄的小米,人家喂鸟的,这个没有毒,喂鸟的,这个没有毒药。所以天天煮小米稀饭,吃一点咸菜。我说这怎么可以?所以曾经有一度,我们这边的同修很发心,自己种的菜,没有农药,我还用出租车,他们出租车司机,吕国安他们很发心很帮忙,我们从台北送菜给他,我们还送了不少次的菜给他,这是保证没有农药,他可以安心去吃的。所以他没有病,就是什么都不敢吃,最后饿死了,很冤枉!这个就是说明,能够这么大的年岁,保持健康长寿而不生病,六根聪明,不输给年轻人,就是心清净、身清净。他最后这两年才有人照顾他,九十五岁以前不需要人照顾,这个很要紧。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
这是讲一个人作恶,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过,这个恶名流传到后世,孝子贤孙都没有办法洗刷的。像在中国历史上,大家晓得曹操很坏,其实曹操还并不是真坏,秦桧是真坏,这个恶名,后世子孙怎么好也没办法,也不能从历史上洗刷掉,这是真的,过去人所作所为,我们现在都能知道。
【幽则百千劫沉沦狱报。】
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恶业必堕地狱,堕地狱是很可怕的事情。佛经上虽然讲地狱,时间长短有很多种的讲法,最浅显的,像李老师在大专讲座《十四讲表》里所列的,那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懂的,也是根据佛经上说的。地狱的一天等于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我们中国人常常自夸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才不过两天,你就想地狱多么可怕。地狱的寿命短命的都有一万岁,你去算,也算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你去算算,不得了,这个苦日子没有出头的时候,真是百千劫难出头。在这一生当中造这个罪业很容易,可是堕落下去之后想出来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是相信佛讲的这个话是真实,我们怎么敢轻举妄动?非常非常之可怕。
【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堕落在地狱,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度你,地藏菩萨虽然是幽冥教主,能度得了吗?度不了。堕落在地狱里面,实在讲也是有非常的善根福德,这样的人地藏菩萨才能帮他的忙,跟他一说,他马上悔改,彻底的悔改,这就超越地狱了。人在受非常苦难的时候,说老实话,什么好话都听不进去,愈是受苦,恶念愈是增,愈是不平,愈是怨天尤人,好话听不进去,说了好话他说你讽刺他,更恨你。我们人间受苦难的人都尚且如此,何况地狱人!所以往往受地狱这个苦,又造重罪,因此这个地狱果报很难超越,道理在此地。地藏菩萨能度的是什么人?是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一念差错堕到地狱去了,这种人还有救,地藏菩萨劝劝他,他想想一下子后悔觉悟了,他容易出来。不是这样善根深厚一念差错的人,是没法子救的,佛菩萨救不了你。看到这个样子,想到这个事情,怎么会不害怕?
这个第二教给我们,要有畏惧之心,知道我们一丝毫的过失,瞒不过天地鬼神,诸佛菩萨人人知道。所以纵然在暗室,起心动念都不可以有邪思。没有邪念,这个人自然就不会作恶了,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个改过要从心上改起,心善了,言语、行为自然统统都善;心不善,那个言语、行为装得再善,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去改。
【第三须发勇心。】
勇于改过。前面第一条讲知耻近乎勇,知耻是开悟、自觉,不知耻是迷惑颠倒。所以知耻是开悟,勇猛是功夫,知耻是从内心内觉,内心里真正觉悟了;畏惧是外力,是外力的加持,使我们不敢做坏事,做一桩坏事人人都知道,不敢做坏事。这个就是自性里面的甚深惭愧,知耻是真正之惭心所,畏惧是愧心所,惭愧是两个善心所,这个百法里面十一个善法,里面就是惭、愧,人有惭愧必定有成就。印光祖师一生自号常惭愧,常惭愧拿这一段文来对照,就是他知耻、畏惧,常常怀着知耻、畏惧的心情来修持。所以底下才能有勇猛精进,真正做。所以『须发勇心』。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
『因循』就是得过且过,我们所谓说混日子、混时间。『因循退缩』,不进则退,这是一定的道理,不求长进,没有求进取的心,这个进取是在德行上求进取。现在人也是勇猛精进,他这个勇猛精进是求五欲六尘,他在这上精进,在贪瞋痴慢上勇猛精进,这个后果是三途。世出世间圣人是教给我们在道德、在学问上精进,道德、学问比学术还要高,学问跟学术还是不一样,学问是智慧,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就是佛法讲的般若智慧,学术在佛法讲是世智辩聪,不一样。我们今天勇猛精进的目标错了方向,往六道、往三途里面去了;世出世间圣人教给我们的方向是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与诸佛菩萨看齐,这就对了,
【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必须『奋然振作』,要奋发,要把精神提起来,勇猛精进,不要怀疑,不要再拖时间,现在就干,就是不要迟疑,不需要等待,说做就做,就从现在开始,绝无退缩。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
『抉剔』,剔就是把它拔掉,小是小过失,小的过失就像芒刺在肉,我们身有个刺刺进去了,你想这个很痛苦,想尽方法赶快把它剔掉。过失在我们心里,比这个还痛,我们不能不察觉,不察觉就是麻木不仁。刺刺进去,肉不知道痛,就是麻木了。我们现在肉皮没有麻木,心麻木了。
【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大的这个罪恶,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手指,毒蛇咬了手指,赶紧没有犹豫把这手指斩掉。为什么?一不斩掉,这个毒一散漫,人必死无疑,没救了。这个就是下定决心,断一切恶。后面还会把一切业习那个样子,前面也曾经说过,想想看我们有没有?每一天昏沉,提不起精神,这个都是业障现前,还有妄念很多,烦恼很多,忧虑很多,牵挂很多,样样不能顺心,不能称意,都是业障现前的相。佛门常讲业障,什么叫业障你自己要知道,你自己要看得清楚。晚上睡觉作恶梦是业障,生活习惯没有规律是业障,认真要反省、要检点。能把这些统统改过来,这业障就消除了。业障少的人必然法喜充满,身心轻快,没有负担,轻快,这个是业障少,业障少就是烦恼少,烦恼少、业障少,心地自然清净,常生智慧,于世出世间法身心世界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个消业障是很现实的,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所以自己要有决心,要能够省察,就是先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勇敢的去把它改过来,不要忧虑、不要害怕。
末后这一句引用《易经》风雷益这个卦相,《易经》六十四卦,风雷这个卦相就是利益,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果断、决心,人能够有果断、决心,说做就做,这才能得到真正利益,没有忧虑。这样的改过自新,就是《易经》里面风雷这一卦里头所显示的卦相。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这是改过自新必须要有这三个心,这三个心前面讲的,耻心(知耻)、敬畏、勇猛。知耻是自觉,惭心所,敬畏是愧心所,具足惭愧才产生出勇猛的心来改过。由此可知,世间人有过,他也晓得,他改不掉,他也知道,就是改不掉。为什么改不掉?没有耻心、没有畏心,没有东西产生勇猛,没有力量产生这个勇猛心来,勇猛心是从知耻、敬畏里面生的。人不知耻,也不怕别人笑话他,这没有办法,这个他有过决定改不过来。所以如何要去培养?我们现在为什么在一切经典里面选择《无量寿经》劝大家受持?一切经不是不好,没有《无量寿经》讲得圆满,《无量寿经》事、理、因、果是面面都说到了,分量也不多,便于受持,何况这是一切经的精华!
昨天简居士来跟我说,他说他这两天忽然觉悟了,对于净土真正相信了。他说从前我跟他讲净土,提倡的,说净土经怎么好,他说他总以为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他不相信。他说现在我突然之间相信了,真正相信了,他说师父你讲的话一点都没有错,我完全接受,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我说你的善根现前,什么善根?我说我在旁边冷眼旁观看得很清楚,你发心印《大藏经》是真心。就跟袁了凡修一万条善事,一个减租就圆满了,一点没有忧虑、考虑的,马上到五台山去斋僧一万,把自己俸禄统统拿出来,这是一念真诚,这个福德不可思议。当初你发赠送《大藏经》这一念心,纯真无妄,因为你没有求名,也没有求利,也没有求福报,什么都没求,只是想利益众生,把佛法能够普及到大陆去,这一念真心,这个福德不可思议,所以你今天总算是开了窍。
我说我当年李老师劝我学这个法门,我说我跟你的态度也一样,不相信。我说我的信心启发,我说你这是福发的善根,我是从慧上发的善根,得力于十几年来讲《华严经》,我是从《华严经》上入的。我如果要没有十七年讲《华严经》,谁劝我我也很难相信,不反对就是了,但是叫我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我决定做不到。是在《华严经》里面把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了,《华严》是真好。可是《华严经》讲一遍要那么长的时间,我是很乐意讲,没有机会。所以我就跟他讲,如果新加坡真正办佛学院,真有这分诚心,我们世间人还有这个福报,我会去讲,在佛学院行,三个、五个人听都可以,一天讲四个小时,要整整讲两年。当然这个两年当中,别的地方也不能不照顾,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学期定作三年,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住在新加坡,我这部经三年当中一定讲圆满,这个的确是非常之难得。
我也有一个妄想,不晓得能不能成为现实,实现,假如同修们真正发心,有十几二十个人,我们用三年工夫来讲《华严》。我讲,学生也不要搞别的,大家把我所讲的东西写出来,一天四个小时的录音带,如果能够有十几二十几个学生分开来整理,整理出来之后,我再用心自己改一遍,我们努力一点,五、六年的时间就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华严经》白话的讲义。这个对于学佛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不相信净土的人,如果读了这个,现在读《华严经》都读不懂,看《华严经》批注,《华严经》批注只有清凉的、李长者的,都是唐朝时候的著作,注得很深。这就是大经为什么不能普遍流通,原因在此地。我们再不做这个工作,眼看后人愈来愈困难了。所以台南开心法师每次碰到我,就劝我讲《华严经》,他说法师,你不讲,以后《华严经》没有人讲了。所以我是很乐意讲,但是要有机缘。像我们平常讲经道场,一星期讲一次、二次,这个东西要搞几十年,这个东西麻烦,没有法子搞成功。清凉大师当年在世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那是一个专修《华严》的道场,行,没有问题。所以这个因缘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一定要把它抓住。
我们现在早晚课诵,所以这个早晚课诵,将来我们一定要替净宗学会做一个新的早晚课,我们不用老的,老的早晚课诵,你们大家做了这么多年,那就等于药,你服了这个药服了这么多年,你的毛病有没有改掉?没有改掉,这服药吃了不灵,没效,没效就得换医生、换处方,这个才对。以前那个老课诵本是古德所编的,他编的这个课诵本是对当时人的毛病,用这个课诵本是果然有效。我们现在人的病跟从前人病不一样,所以他那服药我们现在吃了不灵,不灵必须要另外开处方。所以我在我们图书馆,我建议他们,早晚课我们改掉,早课我教他们念《无量寿经》第六章,早课念四十八愿;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章,念六章,这个六章的中心是讲五恶、五痛、五烧,就是改过自新,每天念一遍,把我们现在的毛病反省反省,认真的改过自新。念那个就是念忏悔文,念了要警惕、要觉悟,要痛改前非,这个课诵就收到效果。
所以要具足这三个心,『有过斯改』,像春天的冰,春天天气暖和了,冰薄了,没有冬天结得那么厚,『遇日何患不消』,太阳一出来冰就化掉了。这就是智慧增长,业障消灭了。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功夫不同。效验亦异。】
这个小注说,「发耻、畏、勇三心,为改过之因,示事、理、心三路,详改过之法」,这有理论、有方法。前面是理论,现在给我们讲方法,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功夫不一样,改过的效果也不相同,这就很重要了。先讲事,从事上改。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
这个『詈』是骂人,『怒』是发脾气,喜欢发脾气,喜欢骂人,恶言侵犯别人。
【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这完全从事相上改,把自己一桩一桩的毛病找出来,一样一样的改过。说老实话,袁了凡从前就从事上改,你看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一万条善事,都从事上改。头一次花了十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收到的效果也不太大;第二次的时候,也用了四年的工夫,求得一个儿子,费的时间长,实在讲,得的效果并不显著,这是从事上改的。在我们佛门里面,从事上改的就是持戒,大乘八大宗,实在讲戒律也通小乘,大小乘,从戒行上做起,全是从事上修的,尤其是小乘戒,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大乘戒就不一样了,大乘戒像梵网戒。这个《梵网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梵网经》并没有完全翻译,这部经是很大的经,传到中国来只翻了两卷,也就是只翻了它全经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有一品,「心地戒品」,两卷,上一卷是讲菩萨心地,下一卷是讲菩萨戒。实在讲,重要的是在心,就是上半部,改过自新从心上改,下半部是从事上改。当然,从心上改能够兼事是最上乘的。所以菩萨戒跟小乘戒确实不一样。就其事而改者: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
病根是心。
【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不是『究竟廓然之道』,也就是这不是从根本之计,这是治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根还在,没有能够拔除;换句话说,身很像那么回事,心不清净,外表象样,心地不然。这个是在佛门里叫小乘人。所以小乘人很固执,确实妄想可以能够伏住一点,那个分别执着相当坚固,没有办法舍掉。再看底下一段: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这一段是从理上改,我们要想想这个事实,想想这个道理,你自然就不忍心食众生肉了。前面不讲这个理,很勉强的做,勉强的做这很难过,强制在执行,心不服,自己跟自己在斗争,这相当痛苦。所以明理,这个理就能把它化解。所以常常想到,『上帝好生』,这个天然的,尤其现在科学也逐渐逐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讲自然生态,这个自然生态就是此地讲的上帝好生之德。自然的生态一定是均衡的,自然生态一破坏的时候,整个众生都遭难。所以有智慧的人,人人不会破坏自然的生态。
实在讲,人在一切动物当中是最坏的、最残忍的、最恶的,老虎、毒蛇牠只有在饥饿的时候牠才伤害别的动物,牠吃饱了,别的动物在牠旁边走来走去,牠动也不动,由此可知,牠是逼迫到非不得已。人不一样,人并不是到逼不得已才杀害众生,是任意的残杀,畜生都不造这个恶业。所以你想想,人造的这个罪业是任何畜生都做不到的,人造罪业太大了。所以在六道当中,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堕畜生道虽然很苦,牠不造业,牠在那里消业障。我们得到人身,人身什么好处?天天在造罪业。牠在消业,我们在造业,牠业消了牠就出头了,出来了,我们造业,入进去,牠们准备出来,我们准备进去,你说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明了。何况一切众生都是贪生怕死,我们杀害牠,是牠没有能力抵抗,所谓是弱肉强食,没有法子抵抗。虽然不能抵抗,牠心会甘心吗?牠要不甘心,仇恨一定存在。
我在前一段时期,还有一个同学来问我,就是现在讲超度婴灵,就是堕胎,问我这个事情有没有效?我就告诉他,没效,这骗人的,你以为那个超度你就没事了。他说万一这个小孩生下来是个残障,那不是很痛苦吗?那就不如叫他不生。你要晓得,你生一个小孩是残障,那是来讨债的,是你欠他债。好了,你欠他债,还不让他讨,还要杀他一条命,换句话说,你过去欠他的债,现在再加上命债,我说你以后更不得了。现在科学家只看到眼前这一段,不晓得后世的因果,因果通三世,这决定是大罪。他说小孩没有成形,知道怀孕,一、二个星期。我说不行,神识一投胎,他就来了,成形不成形没有关系,他一投胎他就找上你了,你跟他过去世就有瓜葛,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他是来报恩的,你把他杀害,好了,恩将仇报,以后变成仇人了,明明是孝子贤孙,他来报恩的,你现在把他杀害了,就变成仇人了,变成怨家了,这还得了?不得了。你做一点功德,花几个钱供个牌位就能超度掉,没这个事情,那是骗骗自己,安慰安慰自己,不是事实。所以诸位真正能看到前后因果,太可怕了!所以自己是不可以不慎重,不能不明理,不可以不晓得事实的真相。
杀害众生来养自己,这是大过失。现在人认为这是正常的,基督教还认为这些众生都是上帝供给我们吃的。如果说杀害这些众生都是给我们吃的,这上帝就不成其为上帝了,上帝哪里能谈得上有好生之德?这谈不上了。这一个错误的观念使我们造作许许多多的罪恶,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就是知见上的错误。所以一切众生被杀害的时候,被屠割的时候,你看到牠那个状况,那个惨叫的音声,这就是牠不服气。佛经里面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杀害来报复,所以吃牠半斤,还牠八两,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要还命。我们真正相信,真正肯定,我们决定不会有一念杀害众生,为什么?我们不希望将来偿命。我们决定不会贪图人家一分钱,为什么?我们将来要还债。这个人自然就安分守己,本本分分。这个绝不是消极,绝不是退转,奋发精进,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这一世好,来世好,生生世世都好。没有智慧,不知道事实真相,这是决定求不到的。
所以这一段讲这个肉食,看到这些众生被杀害那个痛苦的状况,『彻入骨髓』,拿这个来养自己,怎么能够忍心?何况『食过即空』,众生贪图美味,怎样去烹调,知道这个味道、享受这个味道就是舌头,舌头以下就不知道了,为了三寸舌,不知道杀害多少众生,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所以中国在这一、二百年在福报上确实不如外国人,外国人在饮食上没有像中国人费这么多精神,费这么多心思,外国人不重视口味,色香味他都不重视,他只重视营养。所以外国东西我们去吃,吃不来,没有味道,他们煮的东西,不管是肉食、蔬菜,都是水煮的,它的味道是什么?摆在桌上小瓶的盐、糖,摆在那里你自己去加,他没有烹调。所以我们中国人到外国吃他们的东西吃不习惯,他们吃中国的东西吃得很好吃,当然,比他的口味好,所以没有不喜欢吃中国菜的。外国人只着重营养,色香味他不讲求这些,所以他们的生活简单。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很适合修行人,不浪费时间,厨房干干净净的,没有油腻,因为他没有煎、没有炸,没有这些东西,他统统是煮,所以厨房很干净,这个是我们很欣赏的。
所以说『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你要说蔬食没有营养,吃素食的长寿的人很多,吃素食的健康的人也很多,这个样子在,从小吃长斋,你看那个出家人肥肥胖胖的,满面红光,多得是,怎么能说没有肉食就没有营养?这个是错误的观念。杀害众生,吃牠的肉养自己,实在讲,不但跟众生结冤仇,还损自己的福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决定不肯干这个事情。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
牠有生命。
【既有灵知。皆我一体。】
跟我们人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
【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我们从这一段看,袁了凡一定是全家吃素,为什么?他晓得这个道理,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现在人还有些观念,我们大人吃素,小孩太小了,怕他营养不良,还要多多的给他一点肉食。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这是怕他自己业障太少了,冤家债主少了,多给他结一点,如此而已。我们要跟他讲,他还不相信,还在旁边毁谤我们,说我们头脑太旧了,不懂得科学,不懂得营养,还在那毁谤造业。其实不然,真的错了。所以觉悟要趁早,愈早愈好,小孩愈小吃素愈好,他这个福德的根基愈厚。这正是像《无量寿经》跟《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的,「先人无知」,先人就是长辈,没有智慧不知道,使我们不知不觉当中犯下了过失,造了很多罪业,就是饮食一道就不得了,这个罪业就很重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再比喻说,过去喜欢发脾气,瞋恚心重,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的反省,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人有过失,我自己也有过失,我不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吗?想到这个地方,这个过失就不会有责备的心,而有怜悯之心,矜就是怜悯。他为什么犯过?无知、愚昧,他才会犯过。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他没有能力分辨,所以不能改过自新,不能断恶修善,应当要怜悯他,不要去责备他,这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悖理相干,于我何与』,即使是冒犯,实在讲,与我也不相干,『本无可怒者』,他即使相犯,犯的是我这个身,身不是我,我们的清净心永远不接受侵犯的,清净心里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可惜没有用上清净心,用的是什么?用的是妄想心,这个错误,妄想心不是自己。你看佛门所求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真心、是清净心,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清净心决定不受外境的干扰。所以『与我无关』,何必去计较?何必去执着?离开一切分别妄想,诸位想想,哪一物与你相干?所以「本无可怒」。这都是从理上去观察。所以说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不会受外境所动了,外面什么境界,内心就不动心了,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心,顺逆境界里面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是真正的改过。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是教给我们从心地上改,这是在方法里面来说,最上乘的方法,《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历事炼心,就是从心地上改过修行。所以要自己认真去反省,天下没有自是的豪杰,英雄豪杰。英雄豪杰在佛门里面就是称的佛、菩萨,佛是英雄,菩萨是豪杰,出人头地,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他能够做得到,这叫英雄。所以佛的大殿叫大雄宝殿,雄是英雄,大英雄宝殿,就是这个意思。常人所做不到的,不能改过自新,佛能够改过自新,佛能够把所有的毛病统统改进,这才是英雄,这才叫做豪杰。所以没有自是的佛菩萨,自以为是的,没有,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谦虚的,没有一个不忍让的,谦敬是性德。『亦无尤人之学问』,就是怨天尤人,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怨天、不会怪人。学问是什么?刚才跟诸位说,是智慧,智慧是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儒佛都是如此,儒家讲智慧也是从本性里头流出来的。所以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真心,是从真诚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智慧,这个叫学问。所以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不会怪人,不会怨天尤人。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德就是成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言行还会有人批评,还会有人毁谤,这个就是不德。不要怪别人,反过头来想自己,是自己的德学没有成就,还不能感动那些人。所以『吾悉以自反』,不怪别人,人家骂我也好,毁谤我也好,批评也好,我统统接受过来。接受过来,不但没有报复的意念,还生感激之心。为什么?这些资料回过头来让我一桩一桩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没有,没有也不怪他,为什么?他看错了,我也不要怪他。如果有的,有的赶紧改过自新。这个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用这个原则,所以把自己一身的毛病改得干干净净,最后成佛了。五十三参叫历事炼心,事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人事接触,这一切的一切都提供自己反省。而把外面的境界,无论是任何人,都看作老师,都看作佛菩萨,他给我的教训,我要认真去反省,认真去修学。所以学生,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呢?他们没有过失,只有我一个人有过失,善财童子是这样即身成佛的。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并没有换一个身,肉身成佛,从凡夫一直修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一身,肉身成佛,他怎么修的?就这么修的。如果我们要学会这个本事,学会这个方法,我们这一生当中必定肉身成佛。
所以首先,决定不怨天尤人。看人家看不顺眼,就是自己业障现前,人家是佛、是菩萨,没有一点毛病,我看不顺眼,是我的业障,是我的毛病。六祖大师讲得很好,「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是堕落,右是升,左是降,自己的业障现前,就要堕落了。又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善财童子是真正修道人,没有见到一个人有过失。自己找自己的过失,反省改过自新都来不及了,还有什么时间看别人的过失?看不到了。所以眼睛里面看到一切人都是善人,都是贤人,都是诸佛,都是菩萨,自己就成佛了,就成菩萨了。看到别人还有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现行,自己的业障现行。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改过自新最上乘的是从心上改,从心地上改。
所以『谤毁之来』,要不要呢?好,太好了!自己有毛病自己不能发觉,自己找都找不到,别人替我们找到,告诉我们,你看这多省事,省了多少事。所以应当把它接受过来,这就是我『磨炼玉成之地』,他来帮助我,所以这些都是善知识,我们要用欢迎受赐,要用这一种心态来接受,『何怒之有』,你怎么可以愤怒?怎么可以不接受?还要生报复的心,那罪过大了,对你这个大恩大德之人,你还要用报复来对待他,你说你这个罪过重大了。
我们中国圣人讲孝,说到孝道就会想到舜王,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不承认大孝,孝感天地。他这个大孝什么人成就他的?他的父母兄弟成就他的,父亲后来变了心,他母亲死了,父亲娶了一个后母,后母虐待他,父亲又听这个后母的话,这一家人,后母以后生了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个人,三个人欺负他,不但欺负他,时时刻刻都想置他于死地,这样的狠毒。他没有变心,总是常常自己反省,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弟弟的欢心?总是我自己有过失,没有见到别人过失,天天在反省自己过失,如何改过自新,到最后终于把一家人感化了。他没有想逃家出离,没有想到将来要报复,他没有想这个,念念反省总是自己不对,从来没有想到他父母跟他弟弟存心不好,对不起他,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以后尧王知道他这个事情,把王位让给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他,请他来继承王位,他能够感动一家,将来就能感动天下。
在佛经里面,我们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谁成就他?歌利王成就了他,《金刚经》上提了一提,没说清楚,《大涅盘经》里面讲得清楚。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话是暴君,我们讲无道的昏君,梵语就叫歌利王,这么一个王。人家仙人在山上修行,无缘无故的,他发脾气把他凌迟处死,忍辱仙人一丝毫怨恨的心都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了。看不到外面恶人,看不到外面有一桩恶事,诸位想想,他那个心清净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佛学什么?就是学这个。也许说,我们连一些善恶都不分,那不是麻木不仁了吗?十法界因因果果摆在面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里面没有,心里头干干净净,一点执着都没有,不是对外头不清楚,样样清楚,可是决定没有一丝毫分别执着,所以在他自受用里面是万法皆如。他受用的时候,因为众生有烦恼,必须要跟他讲层次,要跟他讲原则,那是对众生说的。对自己呢?自己没有了,自己是一切平等,决定没有一丝毫差别。从平等法里面建立差别法是为了帮助别人的,所以差别就是无差别,因为差别不是自己用的,是他受用。他没有到这个境界,要叫他断恶修善;自己入这个境界了,无有恶可断,也无有善可修,他平等了。
所以自己入这个境界是无修无证,无修无证里面修证即不无,修证这个事还照做,这就是空有二边都不堕。如果入了这个境界,事相上修持都没有了,这堕落在空;执着在事相上,不明究理,不见本性,堕落在有。他空有二边不着,像大势至菩萨所示现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不落有边;净念相继,不落空边,这叫中道,空有二边不住。所以心地虽然清净平等,万法一如,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还是不中断,还是照念不误,空有二边都不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是真正修行,真实的修行。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这一些不但是理,也是事,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如果心不动,不理会,自然就没有了。你说他骂我们,我们不要回答他,他骂我就听,骂了几个钟点骂累了,他就不骂了,谁吃亏?他吃亏,他口不断在动,很疲倦,我们心清净,若无其事,这个方法对治是非常有效。别人打我,我不还手,让他打,打了几下,他很糟糕,打好还是不打好?打,打不下去了,不打,打与不打,自己都下不了台,这个高明。我给诸位说,我十几岁在学校念书就学了这套本事,我这套本事实在是跟我一个同学学来的,因为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跟诸位说,年轻,跟袁了凡一样很刻薄,喜欢挖苦人,喜欢整人。可是我遇到一个同学,同班同学,这个同学是我的大善知识,我是处处欺负他,大庭广众当中把他拿来取笑,他往往对我,他一句话都不说。我是整整一年被他感动了,这个人真正了不起,真是打他不回手,骂他不还口,我从他那里学到这套本事,真是高明。
所以不管人家怎么样毁谤,怎么样的时候,到最后统统烟消云散。对自己,内心的修养增加了,如果讲福报,一般人对你更加赞叹,某人真有修养,别人还拼命赞叹。如果不是这些人来侮辱、毁谤,你的福报就不能现前。所以他是来送福德给你的,你何必不收?这是送礼来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一个机关团体里面,能够有这样的人对付我们,我们能够以很清净的心对付,长官也欣赏你,同事也佩服你,升迁你的机会也就提早了。你看他送这么多好处给你,你为什么不要?你要跟他一回报的时候,好了,两个人程度一样高。所以我们从前在学校里,我们对老师的处罚,同学两个打架,老师,好,两个都跪着。我们心里很不服气,明明我有理,他欺负我,为什么老师也叫我跪?到以后才晓得,凡是会打、会骂,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决定打不起来、骂不起来的,所以当然一定要受同样的处分,很有道理的。所以遇到这个情形,程度、修养的高下马上看出来。
所以遇到这些人要晓得,他来送礼给我的,他是我们的恩人,不可以恩将仇报。第一个是来测验自己修养功夫的,第二个也是马上很现实的,福报就来了,大家的赞叹、礼敬,这是福报,马上就来了。所以他是来送礼来的,他不是坏人,他是好人,是真正的好人,不要错怪了他,要晓得。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 (第九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09
请掀开经本第十页的后半面,第一行。这还是接着上面讲改过,从心地上改。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这一段不但是在世间法,在出世间法里面也非常的重要。菩萨六度,这六度里面,实在来说有两条是关键。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修福。人不能没有福,佛是更不可以无福,我们称佛为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世出世间论福报没有能超过佛的。所以求福求慧是应当的,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了无量无边的福慧。布施把它归纳起来有三种,财布施得财富,这是福报之一种,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个都是一切众生念念所追求的,佛告诉我们,种因必定就能得这个果报。第二个重要的就是忍辱,忍辱能够保持,如果虽修积,没有忍辱,修积的保不住。所以《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一切法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要想保全,这个忍辱波罗蜜就不能不修,这一段就是讲的忍辱波罗蜜。
经上又常给我们说,所谓火烧功德林,什么火?怒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所以功德之修积相当不容易。如果你要问你的功积修了多少?你想想上次是几时发了脾气,发脾气以后到现在,这段时间你有一点点功德。因为发脾气功德都烧光了,没有了,在临命终时发个脾气那就完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临终之人,佛法里面教给我们,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虽然断气了,八个小时神识没有离开,你去触摸他,怕他发脾气,就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一发脾气,那个功德是一丝毫都没有了。所以功德很难修积,福德不会丢掉的,不会失掉的,功德是随时可以失掉的。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定、是慧,诸位想,一发脾气还有定吗?还有慧吗?所以定慧都没有了。这个福德呢?我们讲财富、聪明,世间的聪明,这是法布施的果报,聪明智慧,讲世间的,健康长寿,都还不至于失掉。所以定慧没有了。我们念佛,我们所修积的功德就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这一发脾气,功夫成片没有了,那个一心不乱当然更没有了。所以要晓得,功德是非常之难,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
我们修行,在菩提道上,就是修行过程之中,这个冤家债主是常常要来作对的,为什么?他的报复心很强烈,看到我们修行要成就了,换句话说,成就之后他永远没有办法再报复了,他能甘心情愿吗?所以总是想尽方法来障碍、来阻扰,这个障碍阻扰的方法就是叫你自己把你的功德毁掉,叫火烧功德林,你自己要不肯毁掉,任何外面的力量对你是无可奈何。所以有些人、有些境缘,境是环境,缘是人事,就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常常叫你不满意,不满意就发脾气,这一发脾气就把你自己的功德烧掉了。谁叫你不满意?可能都是一些冤家债主在那里作祟,借着人事、物质环境这个缘,他在那个地方挑拨。所谓说话的人也许是无心的,我们自己听了有意,自己听了就不舒服、就难过了,不要说是表面上发作,心理这一难过,功德就没有了,小小的瞋恚,为什么?清净心失掉了,这非常的重要。所以世出世间法成就都是在忍辱,都是在定功,所以定不但是出世间法修行的枢纽,世间法也少不了的。
闻谤不怒这是定,这是智慧,定慧现前;『闻谤而怒』,那是业障现前,这完全不相同,在这个情形,看看是你定慧现前还是你业障现前,这个自己要清楚。这些境界好不好?对修行人来讲好,常常有人来找麻烦,有些事叫自己不如意,这是好境界,为什么?不从这个境界里头去修,你那个定从哪里修得成功?所以逆境、逆缘现前,正是自己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这个修忍辱波罗蜜的机会来了。所以前面讲,感谢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报怨?怎么可以发脾气?正是自己锻炼功夫的时候。
所以有时候我遇到一些同修跑来给我说,他上班了,同事、长官对他都不好,时时刻刻找他的麻烦,给他气受,他说我要怎么办?要怎样去报复他?这个错误了,叫他修忍辱。天天忍,忍不过,是不是?忍不过也得要忍,正是自己锻炼功夫的时候,这就是自己修学最好的环境。你不能忍,不能忍就离开,离开这个道场,道业就修不成了。所以古人锻炼一个学生,首先用什么手段?就叫他修忍辱波罗蜜,看到这个人是一个法器,就是可以教的学生,可以教的学生怎么样?对他就没有好脸色,会处处有意去找麻烦,好像很讨厌,就是看他能不能忍受,折磨他。他不能忍受,走开了,就算了,为什么?不能成就,虽然其它的方面很优秀,不能忍辱是什么都不能成就。
我们在《禅林宝训》里面看到有一则,那个人名字我忘掉了,这些事情很多,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一个老和尚折磨他的学生,完全都是不讲理的,一见面就骂,就呵斥,有一次洗脚,洗脚的水就泼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泼得一身。学生还是不走,还是要赖在这个地方。以后他实在生气了,赶走,迁单,不准他住在这里,赶走。没法子了,这个地方不能住了,不能住,他住在远远的,住在走廊下,老和尚晓得,老和尚讲经说法的时候,他在外面窗户下面听,他不让老和尚看到,老和尚很清楚。过了一年,老和尚要传法了,自己要退休了,推选一个新的住持来继承他,就宣布了,宣布之后,大家也不晓得老和尚要选什么人。老和尚要大家,外面那个窗户下听的,把他找过来,他把位置传给他。大家才晓得,这么多年老和尚是为了要锻炼他。说是小小不如意掉头而去,这种人决定不会有成就的,其它方面再优秀,都不能成就,世出世间法成败关键就是忍辱。他能忍他就有定,他有定他就有真智慧,他不会被外境所动摇,他有真智慧。
所以我们看到,某人很优秀,在这里住了没多久他走了。走了,我们常住的人笑笑,无所谓。为什么笑笑无所谓?不能成就,这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个、少一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有些世上人,眼光短浅的,还认为某人是个人才,走了可惜。这个是看得近,往深远处一看,不是如此,那看错了。真正是人才,他有定功,他有智慧,唯有定慧才能够续佛慧命,才能够住持佛法。没有定是绝对没有慧的。定的前方便就是忍辱波罗蜜,先有忍而后才有定,没有忍哪来的定?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所以真正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这个道场是个真正道场,是一个有东西可学的,打都打不走,他没有学到手他怎么肯走?什么样的侮辱都甘心承受,为什么?学到手之后再走,没有学到手是决定不肯走的,这个人厉害。小小的给他一点不如意掉头就走,这人不稀奇,这个没有用处的,不足以去留恋他。所以这一段的开导非常重要。
息谤息争,这也是一个妙法,那就是什么?根本不把它放在心里,再怎样的毁谤,没有几天也就消失了。所以毁谤来不可以争,不可以辩,愈辩就像此地讲的,『春蚕作茧,自取缠绵』,用不着辩的。冤枉了,冤枉了也不要辩,也用不着辩。所以说,『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这个害是太大太大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在做事业上,你的上司对于一个易怒之人,不会重用你的,也不会提拔你的,这个损失很大。所以一个长官考核部属,往往在生活当中,他处人接物之处在这里观察,这个人值不值得栽培,这个人有没有前途,他看到心里有数。这个易怒之人没有什么大前途,不值得栽培的,因为怒会坏事。我们再接着看下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这个四句是改过最高的原理原则,大乘佛法就用的这个方法,所以成就快速。小乘人改过是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枝枝叶叶,一个事情错了,下一次不要再错了。枝枝叶叶上改,难,而且很苦,时间很长,不容易收到效果。所以不如前面讲的,从理上改,理上比事上改那是高明太多了。这是一般讲的大乘权教菩萨,大乘权教菩萨从理上改。大乘实教,实教是真实的,是从心上改,这个不一样。为什么从心上改?心是根本,万法唯心,这个地方只是讲这个过,『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善业、恶业统统是心造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心造的,《华严》上说得好,「应观法界性」,法界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性就是本体,体是什么?体是心,「一切唯心造」。大乘菩萨到地狱里面度众生,用什么方法来进入地狱,打开地狱之门?就是这一句偈,你们看看《地藏经》破地狱门,就是《华严经》这首偈,地狱是什么?唯心所造,明白这个道理,地狱就没门了,就自由通达了。
所以改过从心地上改,修善从心地上修,那个修善从心地上修,就是很小很小一桩善事,我们在路上遇到讨饭的,给他一文钱,这一点点小善,它这个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它跟心量一样大,心量是无量无边,你是从心地上修的,它这个福就是那么大,称性的。所以从事上修的那就很小,一点点,你得的这个福报也小,得这个小福。这话说回来,什么叫从心地上改?就是真心改,心里存这个心是真心要改,真心修善,真心断恶,这就是从心地上,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没有什么条件的,心地上功夫是不谈条件的。理上还有条件,还讲理,因为动物被杀的时候,看牠很可怜,牠也很贪生,跟他讲理,心上没理好讲的,有什么理好讲的。所以纯真无妄,一丝毫的恶他也称性,一丝毫的善他也称性。这个改过是从心上去改,知道唯心所造,就是一切唯心造。
『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这是原理,最高的原理,你心清净了,给诸位说,你无量劫以来的罪业统统没有了,哪有罪业?换句话说,要怎样才能达到我这个心不动?不动心就是禅定,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叫一心不乱。诸位要晓得,一心,什么罪业都没有了;起心动念,罪业又现行了。这个好比我们看电视,你把电视关起来,电视画面上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你一打开,又现行了,就这么回事情。你的心能够定多少时候,这个时候什么罪业都没有;心一动,业障又现行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修清净心,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六祖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晓得,业障是什么?业障是在妄心里面,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是本来清净,现在还是清净。像我们戴眼镜,我们这个眼睛是本来清净,我们戴了眼镜,那个镜片上落得有灰尘,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不是眼睛有毛病,是眼镜镜片上的毛病。所以我们讲业障,业障在哪里?业障是镜片上的业障,本身没有障碍的,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几时你能够把那个眼镜去掉了,就明心见性,就成佛了;你戴上,戴上就是凡夫,就是有情众生,去掉就是诸佛如来,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我们今天用的什么?用妄心,不是用的真心。真心,好比没有障碍,我们用肉眼来看一切万法;妄心,戴上一个镜片看东西,那是透过一层妄,真还是真的,透过一层妄见外面的境界。这个妄是什么?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那个虚妄的东西,我们是透过八识五十一心所接触外面境界,所以这个外面境界也变了,变成六尘了。如果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看外面的境界,那不叫六尘,那叫本性,我们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就不叫六尘了,就叫六性,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这么回事情。现在的大麻烦就是我们没办法把这个眼镜去掉,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法子去掉。佛家修学的宗旨就是教我们把这个东西舍掉,转识成智,智是真性起用,识是迷了真性的作用,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这个在功夫上说,权教以下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连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用的统统是这个。所以他忏罪只有从事上忏、从理上忏,没有办法从心上忏。为什么?他不知道心在哪里。像《楞严经》上,你看阿难尊者那么聪明,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心在哪里都不晓得,都找不到,楞严会上一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心在哪里?你说来我听听,找不出来。心都不知道在哪里,不晓得什么叫做心,你从哪里忏起。
所以这个是大乘实教菩萨,在圆教讲就是初住以上,《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的这个忏悔法就是完全从心地上忏悔。这个诸位读《华严经》就很清楚,特别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童子怎么修,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代表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这些菩萨示现在人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人家是怎么修的。实在讲,佛法真正讲修行,有理、有事,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实在讲是没有好过《四十华严》,《华严》纵然不能全读,这个四十卷完整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那的确是很重要。这个经、疏我们过去都印过,实在是太好了,晓得大乘最殊胜、最高级的佛法,如何应用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上,这是一部好书,真正值得提倡的。如果嫌太长,可以讲纲要,那就省事多了。像《了凡四训》,讲一遍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我曾经有一次,也是在佛学讲座当中,那时候课很多,好几个人教,我就把《了凡四训》编成一个表解,这个表解好像也印出来了,编成一个大纲,我不讲文,单讲大纲,讲意思,这样省时省事。你把这个意思都听懂了,你然后再去看这个文也就不难懂了,用这个方法。所以这个《四十华严》确实可以把它编成表解,编成题纲,缩短时间来做研究报告。
知道这个原理原则,那么修行,古德常常开导我们,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想想看,这一向专念有没有道理?教你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一切的妄念归成一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善还是恶?这一句阿弥陀佛,说老实话,非善非恶,善恶二边都离开了,这个与心性就相应了,善恶是二边,识心心所里面才有二边,真心里头没有二边。所以这个一句阿弥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心见性,这个是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修明心见性最殊胜的方法。万一用的功夫不够,见不了性,见不了性也没关系,见不了性可以见阿弥陀佛,见了阿弥陀佛之后一定会见性。这是方便,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所没有的,其它的法门不见性不能够算成就,念阿弥陀佛,不见性,见到阿弥陀佛了,就算是成就。
昨天晚上连国栋的母亲从美国打电话告诉我,她明天就回来。她那个老太太过世,昨天我们有不少人去助念。说他的家人告诉他,他这个老太太七年前就病了,差不多就快要死了,身上都烂掉了,臭味难闻,所以医院都放弃治疗了,这个人要死了。他来问我,我说最好不要死在医院,死在医院一断气马上送太平间,那就很苦,我说如果过世,最好能在家里,最好找同修有八个小时以上的助念,这个对她有好处的。所以他就把她抬回家去了,抬回家给她念佛,这念念就念好了。每一天,她告诉我,老太太大概要念几万声的佛号。所以,这一次走的时候,身体很好,没有臭味了,也没有腐烂的现象,的确是很难得。她念了七年佛,她说没有想到,医院都放弃治疗了,要死了,回去念佛,她居然一天念几万声念了七年。这个很可能是往生,这个现象的确是往生的现象,她从一个很坏的恶相变成好相。这个也是他们一家人做了不少的好事,虽然事业上、生意上现在是失败了,他过去做针织,在不景气的时候,工厂收掉了,也倒闭了几千万的样子。过去我们讲《华严经》,那个精装本五册的《华严经》,就是他一个人印的,我们讲了不少年,他提供讲堂的经本,这个功德的确是很大。所以他这个老太太有这样的果报,也能增长他们一家人念佛的信心。她打电话说真正不可思议,居然在要死的时候抬回去,还活了七年,现在有这样好的瑞相走。她说她走的时候大概只有一分钟,一分钟之前她还很清醒,一断气的时候,她只有一分钟的样子,走得很快,非常好的瑞相。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晓得怎样从心地修,现在教给你,一心念佛就是从心地修,你一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罪业都没有了,阿弥陀佛哪有罪业?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善,真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是相对的善,不是真善,真善是离开相对,绝对的大善。下面举了几个例子。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
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过失有千端万条。
【不必逐类寻求。】
那个学戒律的,从事上修的,他就要想,我这一天有多少过失,什么错了,什么错了,慢慢在那里想,再一条一条改,这是干这个事情的,从这个修的,天天要反省,还得搞功过格去记。但是这种对于很执着的人,分别执着的人,有效,非常有效。所以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这是与过去生中习气有关系。大乘菩萨根性的人他嫌这个啰嗦,他决定不干这个事情,小乘根性的人对这个很欢喜,这个很有受用,大乘根性的人叫他用这种方法他没办法。所以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所用的对治的理论与方法也不一样。在我们中国,中国大乘根性的人多,这个是确实。像南洋泰国、锡兰,小乘根性多,为什么?世代相传都是小乘根性,都是样样要计较的,分别、执着、计较,他从事相上断恶修善。大乘是从理论上、从心地上断恶修善。这个从心上修,这就不要管了,不必要逐条去寻求了。
【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这个方法好,简单明了,可是如果你没有真实的智慧,你决定做不到。为什么?你怀疑,我这一身的罪业,这样做能消得掉吗?他怀疑,他不相信,不能接受。甚至于我们讲,你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一身的罪业,我能去得了?我还有什么脸见阿弥陀佛?这有什么办法?这没有办法,不但没有脸见阿弥陀佛,连寺庙里大殿佛像塑的,他都不敢进去,为什么?好像自己罪业太重了,佛在那个地方,我怎么好意思见佛?你说这有什么法子。这样根性的人那就教他用事上忏,他相信,他觉得这个对他,知道一条罪业以后能改一条,他心能够安,这个不一样。
由此可知,能够接受净土法门,真的,经上所说的,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不是最上乘根性的人不可能接受这个法门。因为你接受这个法门,无始劫以来的罪业,一念十念就消除了。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诸上善人之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诸上善人,上善,你到他那里去,一天到晚跟他拍拍肩膀、手拉着手并行,你跟他是同等的人物。所以那小根性的人怎么敢?观音菩萨我怎么敢跟他并排,不敢。所以这个法门,你看《无量寿经》黄老居士批注里面,是度上上根的人。什么人是上上根?能信、能愿、肯念佛的是上上根。六祖大师度上上根人,殊不知,净宗的上上根超过六祖那个上上根,六祖大师度的那个上上根还保不住,他还要退转,净宗这个上上根决定不退转,圆证三不退,六祖大师那个上上根只是证三不退,不是圆证三不退,净宗是圆证三不退。所以说在一切法门里面,确确实实无与伦比,没有办法跟它比较,没有跟它有同类的,这个法门之殊胜,遇到这个法门幸运。这个幸运也不是偶然得来的,是我们自己生生世世修学累积的成熟,不是偶然得来,「你太幸运,你的运气好」,哪有那么回事情?不是这样的,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次成熟,我们才遇到。
『一心为善』,一心就是决定没有二念,为什么样的善?『正念现前』,这个正念是第一正念,绝对正念,无上正念,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去念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改过最妙的方法,灭罪消业障极妙的方法,就是无念,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无正念,正念要没有了,那就堕到无明,所以叫无妄念。这个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但是在念佛人来讲,这个事情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什么叫正念现前?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绝对的正念,无上的正念,我们要把它认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就是保持正念现前,希望自己不要落在邪思邪念上,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间断。
诸位果然能够从这个地方下手,三个月见效。你一天到晚保持着阿弥陀佛这一念,有这一念当然你的妄念就少了,妄念不可能没有,一定是有的,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9:04:41
|
只看該作者
有不要怕,就是叫什么?我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占得多,妄念占得少,十个念头里面,我有六、七个是阿弥陀佛,有三、四个妄念,不在乎,没有关系。你不念阿弥陀佛,全是妄念。念上三个月就有效,什么效?阿弥陀佛多了,妄念少了,心自在了,心里面自在了,心里面安宁了,有法喜现前了。这就是你业障消除的现象,本来是忧郁、烦恼,前途暗淡,现在呢?欢喜,显得有智慧,生活有情趣、有信心,觉得前途充满了光明,他就不一样。继续要念上半年,效果就更大,信心就坚定了,真正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三年决定成就,自古以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用三年工夫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有一类根性的人听到,这个法门不能修,三年就死了,这不行,那还谈什么?所以说真的,有许多人不敢修,不敢修的人是什么?贪恋六道,舍不得六道轮回,这个就是眼光短浅,不知道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受用自在快乐,人间天上不能比,诸佛世界也不能比,这样好的地方不想去,还愿意在这里受苦受难,这还有什么话说?这就不必讲了。
所以真正有志气、有眼光的人,那不相同。我们一心一意求净土,求见阿弥陀佛,这个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没有一桩事情值得牵挂的、值得留恋的,生活得过且过,你说多自在、多快乐!自己真正到这个成就了,说实在话,这是世人想不到的,到这个程度是生死自在。为什么?不是我们寿命到了才往生的,随意往生,想去就去,如果你要觉得这世界上还需要住几年的,不妨多住几年,住一百年、住二百年都不妨碍。可是那个时候知道,那个地方快乐,这个地方苦,何必在这里住?在这里住一定有住的道理,道理只有一个,还有一些人与我有缘的,我要劝他们一道去。所以那个时候住在世间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为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不在此地了,是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为了宣扬这个法门,多住几天。假如这个法门有人继承,有人在这里继续宣扬,那我把这个担子交给你,我先去了,这个事情让给你去做,何等的自在!
所以诸位要晓得,三年成就往生,是他没有法缘,他决定走,他决定不会在这个地方多耽误一天,他能走就走了,不能走那是没有法子,无可奈何,能走的人决定是走了。所以诸位只要真的这样念法,三年决定成功。你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懂,剃了头也没有受戒,老和尚不准他去受戒,他不认识字,所以也不要他去听经,甚至于不要他住庙里,住庙里跟大家在一块工作,他年岁大了恐怕他受不了,别人会欺侮他,他要不能忍耐,天天发脾气,那一切都完了。所以把他送到宁波乡下没有人住的小庙,叫他一个人住,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人家站着往生,预知时至。可见得,他凭什么本事?就是「一心为善,正念现前」,就这八个字。这是真正做到了老实念佛,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够跟他相比的。他成功了他只有往生,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弘法利生,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个福德,没有这个因缘,他成功了他就走了。他没有生病,没有病苦,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走。而且站着走,走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还站了三天,老和尚才赶到,替他办后事,不简单,死了以后还站三天,这不容易!这是我们念佛人的榜样,你说这个法门不好,哪一个法门有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到的?哪一个法门里面有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站着走,走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人家替他办后事?这是我们真正的见证。
这是我教给诸位这一个方法,就是一心去念佛。我们人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不能没有生活,生活当然要工作,工作放下来就念佛,工作的时候专心去工作,工作一放下来,佛号马上就提起来。甚至于在工作的时候,只要不用思考,都可以念佛。或者是放录音带的佛号,工作的时候可以听这个佛号,用思考那就专心思考,不用思考的时候可以念,也可以听。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的大事,其余的全是鸡毛蒜皮,不值得忆念的。这个就是从心地上改,从心地上忏罪,会修行的人一定是把根本抓到。他底下有一个比喻: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
『魍魉』就是妖魔鬼怪,光天化日下妖魔鬼怪不能出现。
【此精一之真传也。】
我们讲改过自新,这是精华,是『精一』,一是纯一,精也就是精纯,这是真传。诸佛如来确确实实有真传,可惜很多人不相信,《弥陀经》、《无量寿经》是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唯一真传,几个人相信?这个要晓得。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这个『枝枝而伐』就是一个枝条一个枝条把它砍下来,一个叶子一个叶子摘下来,这个就是前面讲的从事上改的,事上改的就是枝枝叶叶上,从心上改的是连根拔掉。所以改过要知道改过的诀窍,这个窍门在哪里?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改?所以蕅益大师这边开示,我是特别印在这个本子的后面,这一篇开示,诸位能够熟记,依教奉行,就是从心地上改,确确实实无量劫所有的罪过就统统改掉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全都改掉了,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一句阿弥陀佛统统都修了,一修一切修,一改一切改,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大家要相信,许多人怀疑,人家给你说这个不太可靠,还有比这个更好,你听了笑笑,跟他合掌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不要受他的动摇。我们再看底下的文:
【大抵最上者治心。】
从心上改,这是最上。
【当下清净。】
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讲的,你果然能够一切放下,一句阿弥陀佛念去,三个月、六个月你心就清净了,效果就现前了。纵然弘法,学讲经,我也常常勉励大家,一部经,为什么?你每天念一部经,读一部经,你三、五个月心得到清净;你同时看很多经,三、五年心都不清净,没有用处的,这个秘诀知道的人也不多。所以佛学院里面,上一次净律寺佛学院来的,他们毕业了,你看看他们怎么样?妄念纷飞,胡思乱想,他学了几年得的结果是如此。所以我不肯办佛学院,道理就在此地。真正学佛,愈学心愈清净,愈学烦恼愈少,愈学无明愈薄,智慧愈长,这个才有功效。所以要牢牢的记住莲池大师讲的,三藏十二部是让给别人悟的,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办图书馆,书是给别人看的,我自己不看,大家要记住。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别人不相信,不相信就给他去看,他要走那个路子让他走,我们走的路子跟他不一样,他们改过从枝叶上改,从事上改,我们改过是从心地上改,这个不一样,从这个地方就看出智慧不相同,见解不一样。
【纔动即觉。觉之即无。】
这是讲从心上改的,动就是烦恼、就是业障,动是什么?心动了,心里有念头了、有妄想了,才有妄想、才有念头,马上就知道了,知道了怎么样?知道了马上转成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动,不管你是欢喜,不管你是厌恶,不管是善念,也不论它是恶念,只要念头才一动,第二念,阿弥陀佛。我们真正修行的人不要念六个字,四个字就行了,阿弥陀佛。头一念动,第二念阿弥陀佛是觉,马上就觉,觉而不迷,第一念迷,第二念觉,就不迷了,决定不能够叫那个迷继续增长,这个效果就大得不得了。给诸位说,这个是真正开智慧。如果你有半年、有一年,智慧开了,眼睛就放光了,六根聪利,世出世间法你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人家要念多少书,找多少参考数据,还要找世界的信息,才能够研究判断,还未必判断正确,你什么都不要,你一看就明了、就通达,决定正确没有错误。这种本事世间人没有,这个本事是佛菩萨的本事,是自性的本能,佛教给我们求,求这个。
所以经教,何必还要去找多少参考书来研究怎么讲法,全落到第六意识,全是错解了如来真实义。这个话我说了很多次,经典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你要在这里想意思,你是胡造谣言,三世佛喊冤枉,没有意思。所以老老实实去念,不要求意思,没有解释的、没有讲法的,老老实实念,把心念清净了,自性里头智慧现出来了,人家要问你这个经,你跟他讲,讲出来是无量义,不求意思,无量义都现成的了。无量义从哪里来?你自性里面的智慧生出来了,所以展开这个本子,深讲、浅讲、长讲、短讲会恰到好处。再告诉诸位,讲完了之后,人家问你,你讲些什么?真的不晓得,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你不问什么意思都没有,一问统统都起来了。生无量义是他受用,没有一个意思是自受用。自受用就是清净心,一念不生,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自受用。讲经说法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所以讲出去之后,何必还要记住我讲些什么?不知道,心才干净,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就是觉,染污是动,动就染污了;换句话说,你心里有念就是染污,无念就是本觉。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合本觉,你说这个法门确实不可思议,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都是始觉合本觉,这是我们真正修行。
所以,经只要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就可以了,《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两种经都念也行,念一种也行,其它的实实在在没有必要了。为了要讲经,要利益别人,咱们念《无量寿经》的批注,念《弥陀经》的批注,《弥陀经》的批注念两种就够了,《疏钞》、《要解》,《疏钞》有《演义》,非常的圆满,真是蕅益大师所赞叹的博大精深,念《弥陀经疏钞演义》就等于念了一部《大藏经》,因为他老人家引经据典,实在是非常的丰富。蕅益大师的《要解》有两个注子,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所以纵然是弘扬净土宗,这四本批注够了,《无量寿经》批注,黄念祖老居士的,《弥陀经疏钞演义》,《要解》的,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这四种够了。这四种东西你把它念通了,不但是所有净土经论全通了,连这一部《大藏经》也通了,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一样不通。不能搞多,搞多了心决定杂,杂的时候不生智慧。所以诸位要弘扬净土的话,这四本书,多一样都不要看。不要说我看得少我讲没有材料,没有材料少讲一点,何必一定要充数?愈少愈精,不要浪费人家时间。搞的好多材料凑起来大拼盘,吃了什么味道也不是,浪费自己的精神,也耽误别人的时间,这叫罪过!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了凡四训 (第十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0
请看最后这一行:
【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这些话也都是勉励我们,最上乘的方法是从心地上改。了凡居士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在那个时候佛门里面禅风非常盛行,因为了凡居士这个时代跟莲池大师的时代是差不多,同时的。净宗的提倡,莲池大师是煞费苦心,因为一般人对于净宗轻视,于是乎就有排斥、拒绝,不肯修学。所以莲池大师写这本《疏钞》,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他处处引用《华严经》来解释《弥陀经》。因为大家对于《华严》没有话说,普遍的尊重,用《华严》来解释《弥陀》,这是把《阿弥陀经》的地位提升,让大家觉悟。但是禅的势力根深蒂固,尤其是净宗的弘扬没有禅那样的普遍。所以袁了凡居士虽然学佛,偏重在禅的地方多,我们看这个文就晓得。如果他要是修净土的,那这一段从心改,就跟我刚才讲的一样,那是究竟圆满彻底的改过,不是其它法门能够相提并论的。
『茍未能然』,未能然就是从心上改做不到,或者是没有这个机缘,不明理论,信心不能确立,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就从理上改,『须明理以遣之』,前面讲过,从理上改。『又未能然』,在理上也不行,理上他也没有很清晰的头脑去分析,从理上改大体都是很聪明的人。如果读书比较少,头脑不太灵活,你跟他讲理,他未必能听得懂,那怎么办?那就要再求其次,从事上改,『随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
『上事』什么?或是从心,或是从理,也兼事,这是对的,这就是心、理、事全都有,这个好,非常之好,真是自行化他。
【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对于事上改很执着,对于理上、心上不以为然,确实有很多人是这样的,认为从心上讲那是讲大话,那是狂妄,那是不切实际。执着在事上这种改是比较笨拙。所以你看玄奘大师责备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就说他们很笨拙,他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就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这是玄奘大师对于二乘人的批评,因为他们确实很笨拙。譬如讲断烦恼,小乘人完全从事,事有的时候兼一点理,心是决定没有。所以断见思烦恼,天上人间七次往来,经上讲那个困难如截四十里瀑流,瀑布,四十里长的瀑布一下挡住叫它不流,你想想看这多么难,从事上去就这么困难。就是前面讲的,寻枝摘叶,要把那个树砍掉,怎么砍法?先把叶子一片一片摘下来,然后再把枝条一条一条锯掉,然后慢慢再锯再挖根,这个事情多麻烦,树是除掉了没错,费的功夫太大了。聪明人,把树根挖掉,树叶自然就枯掉了,何必那么枝枝叶叶?所以,聪明人是从根本上拔除,笨人是从枝叶上去折伐。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这是真正的事实,固然你是要发心,你要发一个,前面讲,耻心(知耻)、畏心、勇猛精进心,你要发这个三心,这个三心是改过的亲因缘。还得加上增上缘,增上缘是你真正有好的同参道友,他提醒你,他在外面帮助你一把,这增上缘,明的增上缘。还有诸佛菩萨鬼神在暗中帮助你,因为你一念善心,一念真心想改过自新,诸佛菩萨欢喜,一切善神对你恭敬,所以冥冥当中会有佛菩萨保佑,龙天善神拥护。可见这个一念善,确确实实有不思议的感应。这是因与缘具足,因缘具足之后,这就是要真正在事上去修改了。『一心忏悔,昼夜不懈』,一懈怠又造罪恶了,决定不能懈怠。
所以念佛堂最好的是佛号昼夜都不断,古大德祖师这个念佛道场它的佛号是昼夜不断的,一年到头都不断的。用什么方法?轮流值班,古人用这个方法,一晚四个人一班,轮班念,所以它佛号不间断,四个人在佛门叫一众,四人是一众,晚上轮班,白天大家一起念,晚上轮班念。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这样殊胜的因缘,这种道场找不到了,到哪去找?可是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录音带,放录音带跟着念,也跟大众一样。尤其现在最近他们做的那个念佛的小机器,那很好,一组电池二十四小时足够了,电池强的话可以念到四十八小时,就是两天两夜,佛号不中断。佛号声音也不要太大,大了会吵到别人,我们自己能够清楚听得到就好了。晚上睡觉都开着,睡觉有佛号的时候,有的时候作梦也会,因为你听到,梦中也念佛了。就是古人讲的,你在睡觉的时候听到外面打鼓,他作梦在打雷,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你睡觉的时候听到念佛,就好像佛堂里跟着大众打佛七念佛一样,好,这样子好!所以希望这个机器能够再改良,再进步,它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小故障,希望能够愈做愈精良,这个是很难得的。
『经一七』,就是七天。所以打佛七,实在讲,如果参加别人的佛七道场,我觉得没有什么功德,为什么?一般佛七再严还是有杂心闲话,还是有是非长短,倒不如真正找几个志同道合,三五个人,去找一个地方打佛七,或者在自己家里,好好的念上七天七夜。佛七是晚上都不能中断的,不是说白天念,晚上不念,这不叫佛七。实在讲,一开始念的时候不要念七天,七天大概一般人受不了,念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念个几次了,觉得很有受用,两天两夜,三天三夜,最好是这样的。所以真正修行,我们能在一个星期念三天三夜,每一个星期这样念一次,或者是,做不到的话,每星期念一次,一天一夜,这个功德很殊胜,非常有受用,一个礼拜念一次。
所以这样理想的一个环境,实在讲,外国比中国殊胜,为什么?你在台湾你的亲戚、朋友多,你学佛了,你的同参道友也多,说不定你在念佛,这里来一个电话,那个地方来拜访,尽打闲岔,你没有法子做到。所以国外念佛是个好地方,为什么?没有人来找你,难得有一个电话,这个环境比我们此地的环境好。吃的东西预先准备好,把它放在冰箱里,什么时候肚子饿了,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绝对不打闲岔。所以你要念三天,把三天的东西统统做好,放那里,一点都不要操心,这个方法实在是好。所以今天讲,真正修学的环境,实在我们国内比不上国外,但是在弘法来说,国外比不上国内,讲经有这么多人听,天天都来听,在国外不可能,国外大家生活非常紧张,听经说是保持天天来听,不容易做到。这个书上主要所讲的,就是改造命运,有求必应,我们想求这么一个道场,求这么一个修学环境,应该也是求得到的。所以这样的功夫能够坚持下去,能够坚持到一月、二月、三月,就有了效验,什么效验?下面给我们举几个例子。
【或觉心神恬旷。】
就是过去一天到晚总是闷闷不乐的,现在是心开意解,这个现象没有了,这就是效验,快乐了。
【或觉智慧顿开。】
觉得比过去聪明,过去好像胡里胡涂的,现在聪明了,不胡涂了。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冗沓』是很繁杂的事务,很不容易解决的事务,这个事情遇到了,很容易就把它解决了,别人觉得很麻烦,他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是确确实实有这个现象,真有这个事情,我们现前同修当中就有,这个事情接过来,人家看了觉得很麻烦,他也没操什么心就把它摆平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这个小注上,「此大福德、大智慧之相」。过去跟你有什么过不去的,对你很不满意的人,冤家对头,现在他对待你印象好了,回转过来了,这个态度转变了,这都是自己修学的功德,潜移默化,有感动。
【或梦吐黑物。】
『黑物』是染污、业障,这是讲睡眠的时候不作恶梦了,从前恶梦很多,而且梦得乱七八糟,现在没有恶梦了,纵然有梦,清清楚楚,就像白天一样,这好事情。
【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
学佛的人梦到佛菩萨给你讲经说法,教给你怎么修行,好事情。
【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这些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在梦中的感应,都是业障渐渐消除了,福智渐渐显现出来了。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这个高就是生傲慢,那你这个烦恼就又回头了,又堕落了,决定不可以贡高我慢。『画而不进』,画是画一个界限,到此为止,我觉得很满足了,那你以后永远不会再进步了。应当要不断再用功,更求进步,进步永远没有止境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天天在求进步。所以怎么可以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上我们应当知足,进德修业、断烦恼、求智慧永远不能够知足,所以要勇猛、要精进。底下给我们举了一个古人的例子: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位大贤,非常之难得,他在二十岁,很年轻,他就觉悟了,就知道自己的过失,发愿改过自新。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
这就证明前面一句话,「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蘧伯玉做到了,年年月月不断的在反省,不断的在改过,二十一岁觉得二十岁虽然改,还有太多太多的过失。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
递递是年年改,月月改,天天改。
【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蘧伯玉这段公案在这个本子的序文里面,诸位可以参考。这是讲古人改过这样的认真,有这样的恒心、毅力,足证实他这个忍辱的功夫,他有耐心。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
了凡告诉他的小孩,看看古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们是凡夫,凡夫的过,凡夫的恶,太多太多了,『猬集』,猬是刺猬,是一种动物,全身都长着刺,别的动物侵害牠的时候,牠的刺完全竖起来,那是自己保卫自己,「猬集」比喻多,我们过恶之多。
【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
我们自己回头想一想,想想今天,想想昨天,想想去年,过去好像没有做什么大错,没什么错事,这什么原因?
【心粗而眼翳也。】
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眼睛有翳,有毛病,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这个不得了!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会改过,不会改过就永远没有自拔出头的日子,这怎么得了!所以初学的人,连莲池大师都教初学的人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多,才真正害怕,我有这么多的过恶,是叫自己知道。但是改的方法?还是采取从心地上改,为什么?我一改一切改,一修一切修,从心上改,心上改为主,事上改为辅助,正助双修。前面讲,这个不为失策,这是绝对正确的,理事兼修,以心为主,以心地上改为主。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
我们佛门常讲业障重,业障重很容易看得出来,我们现在学佛,实在讲,得到一点利益,不但业障重看得出来,小小业障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这不仅是对别人,自己如此,自己小小业障也立刻就知道。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
所以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这个『心』是心思,『神』是精神,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心里头胡里胡涂,做事情,或者读书,记忆力丧失掉了,很容易忘事。这些是什么?是讲年轻人,你不应该的,年岁老的,什么都不记得,那是应该的,年轻人忘事居然跟老年人一样,这是业障。老年人真正有修行的,八十、九十,还一样不会忘事,但是到年衰老的时候,确实是有点不一样。譬如说李老师在九十五岁以后,他就给我说,这个记性不像从前,有的时候会忘事,人家到九十五岁才会忘事。我们周老师周邦道,现在还在,前几年他告诉我,不行了,不像从前,记不得了,他今年九十二岁,差不多也是到了八十七、八岁的时候才会忘事。我们是三十、四十就忘事,这个是业障很重,这个不可以的。所以有这种现象,就是自己罪业深重,要认真去反省。
【或无事而常烦恼。】
这个也是业障现前,没有事,没有事胡思乱想,没有事就想事,这个是业障。你说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想它干什么,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不要想了;明天,明天还没到,你想它干什么。想过去、想未来,有的人很会想,一天到晚在想,叫无事生事,这个是业障。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赧然』是什么?不好意思,见到正人君子不好意思,心里有愧疚,心地正大光明,见什么人也不会有这种态度,我们现在讲就是尴尬的场面,不自在,这个就是心地不够正大光明。『消沮』是精神颓丧,我们一般讲精神提不起来,萎靡而不能够振作。
【或闻正论而不乐。】
佛法的道理,孔孟的教诫,不喜欢听这些。我们都知道,清朝在早先宫廷里面都念《无量寿经》,慈禧太后听了就不舒服,把念《无量寿经》废除掉了,大概尤其是听到念五恶、五痛、五烧,她听的不是味道,这个就是业障现前。
【或施惠而人反怨。】
你好心对待别人,送别人礼物,人家不但不感谢,还怨恨你。
【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
妄言,这是大的,『妄言失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分裂,胡言乱语,辞不达意,这个就是相当严重。
【皆作孽之相也。茍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这是教我们要反省,如果像这些现象有一桩,那就要认真忏悔,要奋发,要把旧习气断除,真正要求自新,不能再因循茍且。如果不改过,不自新,前途就没有了。所以一发现有这个现象,立刻就要回头,回头是岸,不可以自己误了自己一生。这个改过就说到此地,真正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革除了,这才是一个法器,才可以受教。修善积德,这在前面我都跟各位交代过了,不是真正的法器,教给他没有用处。这个教学,特别是在教学、传法,一定要传给法器,什么是法器?前面讲的,他过失少,心地清净、有智慧,这个人才是个法器。一身的毛病,如果你传授法给他,好了,他的本事更大了,将来造业更重。他要不得法,他害人少,造罪业也小;他要是多学了一些,本事大了,能力强了,做坏事做得更多,做得更重,这个老师就看错人了。所以传法要认识人,非其人不传,这不叫吝法。如果是法器,你要是不传,叫做失人。不是法器不能传,是法器一定要传给他。
底下这个「积善之方」,可以说就是传法了,你看积善之前先改过,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接受大法的资格,先培养资格,然后才接受大法。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一开端引用《易经》来做为积善理论的依据,积善的人家一定有余庆,他一生享受不尽,子子孙孙享之。
【昔】
『昔』是讲过去。
【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所以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样,自古以来这个婚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现在这个自由恋爱,说老实话,有好处,当然也有缺点。好处是什么?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父母好,不会把你配错,真有好处。坏处呢?父母没有受过教育,无知无识,可以把女儿卖掉,这是坏处。所以女儿不甘心、不情愿的,勉强凑合,这是缺点。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好处,它有绝对的好处。今天这个自由恋爱,坏处多,好处少,从前好处多,坏处少,为什么?父母没有不爱儿女的,总会为儿女终身幸福去着想,不顾儿女一生幸福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好处多,坏处少。现在这个自由恋爱,年轻人没有深远的眼光,只看到眼前,眼前这个人不错,没有想到过几天变心了,这是你不能预测的,父母老年人他有经验、有学问,他看得很远。
像这个,这是孔老夫子的前辈,这个女方『颜氏』,『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孔子的母亲就是姓颜,这是他的外公,孔子的外公把他的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你看不是随便嫁的,他看出这一家人代代都积德,代代积德这个家庭里头子孙一定有发达的,所以他嫁是有道理的。『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他的长处,他们一家人的长处就是修善积德。『逆知』,就是预知,就是根据他祖宗积德,晓得他们家里将来一定有子孙有兴旺的,这才把他的女儿嫁到他家里去,生了孔子,这个没看错。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幸福的家庭很多。晚近说封建时代怎么样落伍,那是他们胡说八道,不是事实,再说君主专制怎么怎么不好,也没有把这个事情真相搞清楚,你真正搞清楚,说老实话,我觉得君主比民主好。君主当然有它的弊病,它那个弊病我觉得比民主还要少,民主的毛病太多了,君主的毛病少,优点多于缺点,只要这个执政者,这个帝王,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爱国爱民。家天下好,把整个国家看成是自己的,全国老百姓是自己的儿女、兄弟姐妹,那照顾得很周到了,不是外人。
所以地方官吏称为父母官,父母官就是告诉你,你对老百姓要当作子女来看待。现在做官叫什么?公仆,做官的说我是仆人,你们都是主人,我偷偷懒,不负责任,做点坏事瞒着主人。做父母对子女那对不住。你看从前,在名称上都有责任在,加重他的责任,这就是教育。所以公仆,用公仆哪有用父母好?你们想想对不对,你家里请个佣人,哪有父母在家里帮助你照顾你的家、照顾你的小孩周到?比不上!所以我还是宁愿用父母官,不用公仆。所以这一桩事,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懂,事实真相搞明白,决定不能够听人家随便乱说,我们就相信,他说得也满有道理的,听起来是有道理,你仔细一观察,没有道理。
所以从前这个执政者,只要掌握政权的,大是帝王,一个国家的政权,小是县市长、乡镇长,我们一般讲政务官。政务官他在责任范围里面有三句话,那是他的教条,「作之君」,君是领导人,你是这个地方的领导人;「作之亲」,你是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父母,你要把老百姓当作子民来看待,子弟来看待,要照顾他;「作之师」,师是你要教导他,他们不懂、不会,你要教他,作之亲,你要爱护他,要养育他,政务官是这三个责任。现在民主制度之下,哪一个政务官有这三条,没有,没有这三条。所以君亲师,三个人的责任集中在自己一身上,政务官要负这个使命。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一个是举《易经》,叙述孔老夫子的家世,再从孔老夫子对于舜王的赞叹,大舜,大舜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孝之人,前面也跟诸位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在我们佛法来说,是道地道地的修行人。《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舜是确确实实做到了。所以他积的这个德,『子孙保之』。这些话皆是『至论』,至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真理,永远不变的,永远不变的真理。『试以往事征之』,我们从历史上过去的这些事实,袁了凡在此地所举的人,举的这些事,都是很近,可以说是当朝的,就是明朝,距离他的都不太远,几十年之间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善有善报,勉励人要修善、要积善。
【杨少师荣。】
杨荣,杨荣的家我还去过,大概还去过不少次,小时候常常到他们家去玩,建宁就是现在的建瓯,我在那里住过六年。他们那个房子是古色古香,门口两个石狮子,挂着灯笼,挂着这么大的灯笼,像庙堂一样。『少师』,在此地也不必说了,底下有批注。
【建宁人。】
建宁就是现在福建的建瓯,延平的北面,建阳的南面,它是属于闽北,距离浙江很近,距离金华没有多远,大概从建瓯到金华只有三百里的样子。
【世以济渡为生。】
他家里的先人是划船的,划那个渡船,大陆上从前河川都是用渡船,他是划船的。
【久雨溪涨。】
因为建瓯有一条河,这一条河就是闽江,一直经过南平,从福州出海,雨下多了河川就泛滥,泛滥就是涨大水,就水灾。
【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
这是讲一次水灾的时候,这个水灾相当的严重。
【他舟皆捞取货物。】
别人看大水灾,那个水里漂流着,人家就捞这些东西,趁这个机会发一笔横财。
【独少师曾祖及祖。】
他的曾祖父及祖父,划船的。
【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
他们这个父子两个划着船,专门救人,看到漂流的货物,看都不看一眼,只救人。
【乡人嗤其愚。】
『嗤』是讥笑他,这个好机会,发财的机会,不多捞一点,去救人,财物一样不要,笑话他愚痴。
【逮少师父生。】
杨荣的父亲生了。
【家渐裕。】
家庭生活环境慢慢的好转了。诸位想想,那个划渡船一天能收入几文钱,还有坐渡船不给钱的,身上实在没有带钱,他也不能不渡。所以那个渡钱,这个渡钱多半都是随意给的,他旁边摆一个小的盘子,随意给的,并没有刻意定坐这个渡船要多少钱,没有。这是我们从前在福建住的时候,常常过渡看到这个情形,像我们小朋友、学生过渡都不要钱的。这是善因就有善报,家计就渐渐宽裕一点,生活可以过得去了。
【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风水有,这个不是假的,但是没有这个福得不到,而且这个风水好坏一定是按照人福德因缘,也是自自然然得到的,纵然有人指点,那只是一个增上缘。如果你没有这个福分,指点你了,你得到这个风水,不但没有福,祸害就来了,没有这个福分享受,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所以看到福报来了不要欢喜,为什么?自己能不能受得了?我过去在初学佛的那个时候,我还在上班,我们有一个同事,他的阶级很高,但是不是长官,我们同事,他是少将。这一年升中将了,升中将命令还没有发布,只是总统已经圈定了,我们跟总统很接近,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就早知道了,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欢喜得不得了,请大家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这哈哈一笑就死掉了。所以我们说没福,他只有一颗星的福,两颗星就压死了,所以命令没有发布就死掉了。你看如果没有这个消息,他不知道,他也不会请客,他也不会那么兴奋,也就不会死了,所以福德因缘真的是有一定。两颗星就压死了,星还没有看到,人就死掉了。所以人的确多大的福分享受多大的福报,是一丝毫都不能勉强的。所以以后我们学佛了,读到《了凡四训》,一想,真的一点都不错,确实一个普通的凡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改过,不晓得修善,你的命里头没有变量,那只是常数,没有变量。真正懂得积善改过,那就有变量,真正改造了命运,创造了命运。所以我们在短短几十年当中,这一生当中看到许许多多的事,真的,儒佛所讲的道理完全都证实了。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
弱冠是二十岁,冠是二十岁行冠礼,在二十一、二、三岁都叫弱冠,刚刚行过冠礼没多久,也就是他很年轻,二十一、二岁就中了进士,进士及第,这是学位,过去最高的学位,等于我们现在的博士,拿到博士学位了。
【位至三公。】
他以后做官做到了少师。这个三公就是,这前面批注上有,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也是三公,他这个位子比太师、太傅、太保稍微低一点,但是在公卿之上,拿现在的地位相比,大概是国策顾问这样的地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有什么困难的事情要向他们请教,所以这个地位很高。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
古时候做官是荣宗耀祖,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虽然是一介平民,现在他自己做到这样高官,皇帝要追封,追封他的祖父、曾祖父,也是跟他这个官爵一样,他做到少师,他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为少师,所以说是荣宗耀祖。这个对于社会,我们今天奖励行善,现在政府表扬的好人好事,实在讲,古时候这种表扬比我们现在表扬有力量,教育的意义更深。因为你子孙对国家有贡献,国家对他的恩惠可以追及到他的远祖,今天表扬好事是你个人,没有达到祖先,他达到曾祖父,都追封到如其官。这个在我们肉眼看,好像人已经死了多少年,这还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他这个追封,他的子孙,佛法讲六道,他不管在哪一道,这个荣耀他实际上得到,他如果是在鬼道,这一切鬼王对他都尊敬,世间帝王封的,他是一个大善人,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所以这个教育的意义,实际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
【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世代积德积得厚,杨荣以后就变成世家了,一直到了凡这个时候,他们家庭里面还有很多贤人,贵盛。
【鄞人杨自惩。】
鄞是浙江宁波,在那个时候叫鄞县,明朝叫鄞县,现在是宁波,杨先生杨自惩。
【初为县吏。】
在县政府里面当差,我们今天讲科长、科员这样的职位都叫吏,县吏,就是不太高的这么一个职位。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这个人心地厚道,正直清明。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
从前这个县长是兼理司法的,现在是政务跟司法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去处理了,从前县长就是法官,他要兼理司法。有一个罪犯,大概问口供他不说实话,狡辩,县长就发脾气生气了,给他用刑,刑罚,把他这个刑罚,打得很重,血流满地,这是给他很重的刑罚,可是他这个怒气还没息。
【杨跪而宽解之。】
杨自惩看到这个情形,囚犯很可怜,所以就给他求情。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这个囚犯犯的罪很重,叫人看了就生气,不得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这个实实在在讲,说这样的话是有相当的胆识,这个是直谏,如果长官要不接受,怪罪下来,你很麻烦。假如这个长官也相当贤明,明理,他不会怪罪你,这是提醒他。『上失其道』,这个上是指什么?是指政务官,不敢指皇帝,也就是指省市县长,我们的政治教育没有办好,这叫失道,道是什么?道就是君亲师,我们自己做地方官员,主持县政,我有没有做到亲师的本分,有没有真正爱护老百姓,教导老百姓,老百姓犯过了,犯罪了,我没有教得好。这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老百姓这个散是无所适从,无有依靠,政教要上轨道了,我们有一个原则可以依靠。
中国从汉朝刘邦建立政权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孔孟,这个就是制定的教育政策,用什么来教化全国老百姓?用孔孟的思想。在这个以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这个学说之多,也是叫人无所适从,留下来的典籍,诸子百家,每一个人有个主张,每一个人有一套说法,你去看看,都很有道理,这么多主张,这么多讲法,我们到底依哪一个,这个社会会乱的。所以一定要在诸子百家里选一家,我们大家觉得他很好,上上下下各种不同的民族都能够适应,取这一家为主,以诸子百家来辅助,这样确立了教育的宗旨。这个教育的宗旨,从汉高祖制定一直到清朝亡国,都没有变更,就成了中华民族的道统。
所以我们的道统,主流是孔孟,孔孟教给我们什么?五伦十义,教给我们这个,这就是我们要遵守的原则,这就是道。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室居,同一个房间,夫妇,做丈夫应该怎样做好你丈夫的本分,做妻子应该怎样做好妻子的本分,分就是义务,你要尽到你的义务,夫妻和合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室的外面就是家,家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儿女,当中有兄弟,每一个人身分不相同,义务责任就不一样,每一个人要尽到自己义务职责,这个叫天职,天然的,不是别人派给你的。所以这个叫道义,道是天然的,这个叫道。家之外是社会、是国家,往上面看,这是领导人,君,是国君;往下面看,我们在社会上也有被我们领导的,我们的干部,那是臣,臣就是今天讲的干部,被领导的人,有领导的、有被领导的。平辈的,有朋友。
所以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从最里面往外面扩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五伦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团结。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说团结两个字,现在才讲,五伦是一个天然的大团结,我们这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大家族,这是道。所以要教老百姓,教老百姓他一举一动,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考虑,都有个范围,不能超越这个范围,人怎么会作乱?怎么会做坏事?再加以道德的熏陶,儒家这个基本教育的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不教这些东西,疏忽这个东西,老百姓思想、见解、所作所为没有一个准则了。
所以这就是说什么?看到别人犯罪,回身想想,我自己做得不够。『如得其情』,对于他犯罪的动机,犯罪的行为,我们真正知道了,知道了怎么样?知道要同情他,哀悯他,不能欢喜。为什么不能欢喜?我们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知道他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情形,我们欢喜都不可以,『喜且不可,而况怒乎?』怎么可以发脾气?从前做官,做县市长至少是个举人,他虽然没有把老百姓教得好,孔孟的书一定都是念得很多,念得不多他考不取举人,何况大多数县市长都是进士及第的。所以一提醒,他马上觉悟了,『宰为之霁颜』,这是很有胆识,一提醒,这个县官就觉悟了,这就息怒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见到杨先生的智慧、德行、见地都很了不起,所以他在公门好修行,多行善事。
【家甚贫。】
在从前做官叫清官,因为做官只靠俸禄,不会发财的,所以退休真是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人非常之多。如果做官告老还乡而富有的,人家说是贪官污吏,你不是贪官污吏你的钱从哪里来的?一定的道理。因为以前念书人不会去做生意的,不会去搞工商业的,赚大钱是工商业,从事于工商的,做官的、教书的决定不会赚钱的,靠一点俸禄。如果官做大了,对国家有大的贡献,国家有奖励,送给你多少田,那是相当的富有。如果是平常这样一个官吏告老还乡,都是相当清寒。他是县政府的一个小职员,『家甚贫』。
【馈遗一无所取。】
他不接受人家送礼,有人要拜托,尤其是犯了案子的,犯法的囚犯,总想托一点人情,能够得到好一点的照顾,或者判的刑判得轻一点。他也是可能他这个职位很小,他管这个事情,于是乎人情就免不了。他是秉公处理,不接受别人送的这个礼物,清廉,这个很难得。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
从前囚犯囚粮很少,有的时候解递的时候,路上常常缺乏粮食,没东西吃。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怜。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
现在的杭州,杭州到温州是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有三、四百里,这么长的距离,那时候是走路,囚犯戴着刑具,手镣脚铐,你想一天能走多远,一天能走五、六十里就相当辛苦了,从杭州走到温州要走好多天才能走得到。
【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沿途没东西吃,饿了好多天,很可怜,这个夫妻两个商量一下,的确太可怜了。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家里米少,统统送给他了,我们自己没得吃,自己吃了,他没得吃,怎么办?煮粥,分一半给他们。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
以后生两个儿子,这是夫妻积德,报在儿孙。吏部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内政部。但是从前只有六个部,我们现在有十几个部,部会有十几个,所以往往他这个部里面的职权比我们现在的部要大。像前面讲的礼部,就兼现在教育部与考选部这两个部的职权。吏部他是管行政的,所以职权比现在的大。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政务次长,就是副部长,部长那时候叫尚书,尚书是部长,侍郎是次长,现在叫次长,就是副部长,通常副部长是两个,左右侍郎。像我们现在部里头也是两个次长,有一个政务次长、有一个常务次长,也是两个。所以侍郎是次长的地位。『南北吏部侍郎』。
【长孙为刑部侍郎。】
刑部就是现在所讲的法务部、司法行政部,这两个部的职权都是从前的刑部。
【次孙为四川廉宪。】
这个『廉宪』相当于行政专员的样子,比省长小一级,比县市长高,他大概管八九个县到十几个县,这样的一个地方管理。
【又俱为名臣。】
治理地方非常有成绩,很有声望、地位之人。
【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这是现在,在当时,楚亭先生也是做官的,也是非常之清廉,是他们家的后人,这是夫妻两个人积德,你看子子孙孙都好。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 (第十一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1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页的后半面,倒数第三行。这个文后面还相当长,我们时间只有今天跟明天两天了,所以进度要赶一赶,不太重要的,他引证的故事,我们念一念就可以了。
【昔正统间。】
『正统』是年号,明朝英宗的年号。
【邓茂七倡乱于福建。】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反、叛变。
【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
『都宪』是官名,『楷』是他的名字。
【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
『布政司』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民政厅长一样,这个地方说省长,还不到省长,布政司相当于民政厅长。
【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一段是讲不妄杀所得的果报。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我们不太熟悉,总没有中国历史熟悉。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统军的大将,后代有好的人很少,为什么?杀业太重了,结的冤仇太多了。做将军有好后代的,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十个人都找不到,这是其中一个。这个因果报应最明显的,郭子仪是大将,他的后代能够保全,做将军积德。宋朝时候曹彬、曹翰,都是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曹翰的后代就很差,没有传到第三代,第二代就不行了,儿子就不行了,女儿沦落为娼妓,家败人亡;曹彬是一个很仁慈的将军,不妄杀,后代都很好。所以这个做将军的人,如果军纪要不严,士兵骚扰百姓,都是他的罪过。这个是不妄杀的果报,这个人很聪明,不是拥护叛党的,他都教给他如何来区别,在战争的时候就可以不误伤人命。再看下面一段:
【莆田。】
这是福建的一个县,这个县靠近福州,离福州不太远,在福州的北面。
【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这个也是先人有德。这个是施食,她每天做一点吃的东西,粉团,面粉做的,布施给这些穷人。她也没分别,每天做,每天到那里去摆在那里,谁要吃都给,没有一个不给的。这个很难得,说偶尔为之这容易,长远心难发,她是乐此不疲,这样的布施给别人。这个地方说有个仙人变化成一个老道,每一天早晨都到她那里去要个六、七团,她天天给他,三年如一日,才晓得这个老太太确确实实是诚心诚意做好事、做善事。她也没有什么希求,只是帮助一些贫困之人,这是帮助人。三年以后老道就告诉她,跟她讲了,他说: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我每天都问妳要,妳天天都给我,我吃了妳三年了,我怎样报答妳?他说:
【府后有一地。】
这个道士会看风水,他说妳家里后面有一块地。
【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他说葬在这里,妳的后代代代做官的人数有一升芝麻,芝麻粒很小,一升芝麻,你想看看有多少。
【其子依所点葬之。】
以后这个老太太死了,她的儿子就依照这个老道给他点的这个穴,葬在这个地方。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
这是讲他们家做官,第一代开始有人做官,第一代家里就有九个人,可见这个老太太好善积德,子孙很多,他家里子孙要不多,哪有这么多人能够考中?可见她家子孙相当之多。
【累代簪缨甚盛。】
『簪缨』就是古时候贵人他这个帽子里头插着有花。
【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一句话是真的,福建这个林家可以说是全省第一个大族,非常兴旺。这是讲诚心施食。再看底下一段: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殭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这是说救人一命。『太史』是过去翰林院,翰林多半称之为太史,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这是说他的父亲在过去做秀才的时候,读书的时代,『庠生』就是秀才,早起上学,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在大雪之中冻倒了,我们可以能想象,这个人必定是贫困交加,遇到这样的一个灾难。他看到的时候,用手去摸他,几乎快要冻死了,还没有冻死,他把他救起来,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把他带回去救活了。救冻一定要有常识,北方人知道,南方人不晓得,没有这个常识。
所以道安法师,也是半夜起来的时候冻倒了,年岁大了,上洗手间,他洗手间铺的是磁砖,跌倒之后自己就起不来,到第二天早晨被人发现,他是冻坏了,冻了一夜,我们没有救冻的常识,把他整死了。所以他是命不该死,是被人家整死的,被这些信徒,当然信徒是好心,没有知识。救冻是要用凉水,用凉的毛巾凉水给他摩擦,使他内里面的寒气能够散发出来。决定不能够说,冻坏了,赶紧用被子把他包起来,叫他暖和一点,那就坏了,他这个寒气逼在里面永远发不出来,这就变成大病了。所以道安法师这些信徒没有这个知识,把老和尚抬到房间去,盖了好多床被子,还用暖炉、暖气,老和尚就糟了。最后的时候,他这个暖炉在背后,皮肤烫破了,可能是破伤风死的,所以冤枉死的。住在北方有这个常识,所以冻坏的时候不可以用热水,一定要用凉水。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
他是什么也没考虑,看到这个人可怜,马上就救他,也不管是什么人,出于诚心来救人一命。
【吾遣韩琦为汝子。】
韩琦是宋朝的大将,也是名臣,韩魏公,中国历史上都有的,可能韩琦在饿鬼道,这个神就把韩琦介绍到他家去投胎,又转世了,又到人道来了,『为汝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
这是救人一命,得到好儿子。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
『习业』就是读书。从前念书人多半都在寺庙,只有寺庙才有多余的房间,才有图书室,寺庙藏经楼就是图书室,不但佛经很完备,世间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大概寺庙里统统都有,藏经楼就是图书馆。从前地方社会没有图书馆的设置,所以寺院就是学校,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念书的人多半选择在寺庙,寺庙环境都非常的幽静,都在山林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修学的场所。
【夜鬼啸集。往往惊人。】
这个事情也是真有,不是没有,确实是有鬼,人鬼杂居。如果人烟稀少,或者这个气不旺盛的时候,往往就有很多鬼出现。
【公不惧也。】
应先生心地清净,正大光明,他对于这些妖魔鬼怪不在乎,他不怕他。
【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这个鬼一定也是个吊死鬼,诸位要知道,凡是自杀的都要有替身他才能够去投胎,如果没有替身他相当之苦,他在这里吊死,还得有一个人在这里吊死他才能走,这个是自杀的。像我们现在有些车祸也是如此,他不是自杀的,是偶发事件,反正是横死的,统统都是有替身的。所以横死这是很不吉祥的,不吉利的。所以我们往往要留意一下,譬如说某个地方容易出车祸,常常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鬼,他在那里就是要找替身。这是一个吊死鬼找替身,他预先他就晓得了,他说某一个人家,先生很久在外面,大概是在外面做生意,很久没有回来,家里人不知道他死活,逼着他太太要改嫁。太太不甘心,所以想想要去寻短见,明天要在这里上吊。这个吊死鬼说,我有机会了,她明天可以来代我。这个话被应先生听见了。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应先生听到这个,这是人命关天,他是个穷秀才,哪来的钱?回去赶紧去卖田,卖了一块田,得了四两银子,造一封假的书信,送到他家里去。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这个信不是他儿子亲笔写的,这一看就晓得。
【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
哪有人送钱来?这个钱不应该是假的,所以说:
【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到以后没多久,他儿子果然回来了,这是保全一个家庭的完整,这个功德很大。应先生当时做这个事情也不是想去做功德,只是同情可怜人家,救命要紧,他是发的真心去帮助她,救她一命,保全这个家庭,没有想到什么功德不功德,没想到这个事情,他还回到庙里去念书。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我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替死鬼,我可以有人来代我了,这个秀才把我的事情搞坏了。旁边有一个鬼就说: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你为什么不去报复他?这个祸就是报复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鬼神所以作祟能够害人,也是他罪有所得,他要没有这个罪业,鬼神想害他也害不了,也无可奈何。所以俗话说,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9:06:20
|
只看該作者
我们怕鬼那是很冤枉的,鬼怕人比我们怕他还要严重。所以只有自己做了亏心事情才怕鬼,鬼才会欺负你,如果你心地光明磊落,这些妖魔鬼怪决定不会作祟的。这些事情,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中国正史里面也记载的非常之多,《二十五史》里面都很多。在民国初年出版有一部《历史感应统纪》,都是讲《二十五史》里面所记载的因果报应之事,这个鬼神是真正有。这个鬼就讲了,『上帝』,这是指天帝,看到这个人心好,已经委派给他做『阴德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的部长。他以后果然做到尚书,他听到这个鬼神讲话,他也自己预先晓得。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横逆』就是别人对他非礼,侵犯他,侮辱他,他都能够反省,『怡然顺受』,这个小注里面注得很清楚,「怡然」是心平气和,没有一点浮躁,不与人计较,决定没有报复的心理,能够容忍。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不但自己做到部长这么高的地位,子子孙孙都非常之贤善。这是救急全节,保护人一个家庭的完美。底下一段是说赈灾。
【常熟。】
常熟县,江苏省。
【徐凤竹栻。】
这个凤竹是他的字,古人称都称字,栻是他的名字。名,前面跟诸位说过,名只有父母可以称、老师可以称。但是写传记的时候,他这个名讳写在下面,称『徐凤竹』,这是他的字,他的名叫『栻』。
【其父素富。】
他的家庭富有,他的父亲相当的富有。
【偶遇年荒。】
这是地方上有灾难,荒年,就是收成不好,歉收。
【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
『倡』就是提倡。『捐租』,可见得他们家里的田地很多,这个田地给农人去种,种的时候收租,跟农人收租,荒年收成不好,他捐租,就是今年我这个稻租我不要了,使农民的生活能够过得下去,收成不好的时候,这个东家,就是地主,他不要租金,农夫还能够勉强维持过得去,这是很难得的一桩事情。
【又分谷以赈贫乏。】
他自己家里面,大陆上富有的人家都有仓库,仓库装什么?都是装稻米的,所以把装稻米的仓库打开来,把这些粮食分送给这些贫困的人家。
【夜闻鬼唱于门曰。】
住在乡村里,这些鬼怪的事情时有所闻,有的时候还见到,鬼说的有些也听得很清楚。他说: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
这个好像唱歌一样,这些鬼在外面唱。
【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
就是这一年。
【凤竹果举于乡。】
果然应验了,鬼在外面唱,说他家的儿子今年可以中举人,今年去考果然没错,是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善有善报,有效验人更努力去修善。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
『都堂』就是都察院,像现在的监察院或者是大法官这样的性质,他是掌理刑罚的,他不是监察,掌刑罚的,好比现在的高等法院大法官这样的一个地位。
【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这是讲到最后他的官阶做到两浙巡抚,巡抚就是现在的省主席。这是真心账济贫困,灾难当中发心账济贫困的果报。底下一段: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这是很难得,帮助别人平反冤狱。审判案子再小心、再谨慎,实在说冤枉人是难免的。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说,他在民国初年做过县长,那个时候的县长还兼司法,民国二十几年县长还审案子,审这个刑事的案件。他说他在那个时候,虽然很谨慎、很小心,可是难免还有人受冤枉的,所以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说他一生,他懂得中医,他说我一生给人看病没有误过人,他说审案子就很难说了。由这里就知道做法官、做律师不容易,很难很难,冤枉人纵然不是有意的,也是很大的过失。『屠康僖』屠先生,这个人非常难得,他要使囚犯里减少冤狱,他自己跑到监狱里面去,跟这些囚犯混在一起,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有些人在大堂审讯之下真是丧魂失魄,真实的情况不敢说出来,这种情形确实是有的。从前那个大堂里面的威严,不像现在的法庭,那不一样。
我在小时候,十一、二岁的时候还看过那个情形,在抗战的初期,因为我父亲也是做官,他在建瓯县政府做主任秘书,那个时候县官县长还是负责审案子,有的时候我们偷偷的跑到后面去看,夹棍那个刑罚都很重,用刑的时候犯人叫的声音之凄惨,听了都害怕。审案多半在早晨,天没有亮,利用那个时候,法堂里面阴森森,真的就像阎罗王审案一样,就有那个味道,看了那个气氛都叫人害怕,所以把囚犯在那个时候拉到大堂,真的像见阎罗王一样,跟现在的完全不相同。
这个『刑部』就像现在的法务部一样,司法行政部一样,『主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科长,所以这个地位并不很高。他到监狱里面去探听,打听囚犯的真实状况。打听之后他不自己居功,他把这个情形写出来给『堂官』,堂官就是刑部的尚书,给他,功劳都归他的长官,他长官当然很欢喜,这是一定的道理。长官在早晨审案的时候,预先就知道这个实际情况,再一桩一桩的问,果然平反了十几个人。『辇下』是指首都,辇是皇帝乘坐的轿子叫辇,辇下就是京师,从前叫京城,现在叫首都。『咸颂尚书之明』,没有一个不赞叹刑部尚书公正廉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
京师是皇帝所在之处,首善之区,这个地方政治清明应该是全国的模范,所以叫京师,师就是师范的意思,给其它都市做模范,京城尚且有这么多冤枉的人。
【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
京师以外其它的城市,冤枉的人一定不少。京城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何况其它的地方?
【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这是他的建议,至少每隔五年,朝廷里面派一个官员,重新把这些老案子翻过来再审查一下,核实平反,平反冤狱。这个建议非常之好。
【尚书为奏。允其议。】
这个刑部尚书就把这个意见禀告皇帝,皇帝就准了。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刑部尚书对他非常之好,知道他是非常廉明公正存心仁厚之人。所以这个制度建立之后,就是国家有了减刑官,刑部也派屠康僖做为减刑官里面的一员,减刑官当然不止一个,很多,每个人分配几个县市去审理这个案件。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果然没错,他有了三个儿子,命里头没有儿子,像袁了凡一样,袁了凡命里头也没有儿子,他是求儿子得到的,这个是积功累德,他没有求儿子,命里头没有儿子,天帝鬼神送三个好儿子给他。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
『池阳』在现在的安徽,就是安徽池州,『太守』是地方行政首长。
【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
这是入赘,平湖也是地名,袁家,入赘在袁家。
【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二氏』就是佛、老,就是佛教、道教,因为每一次考都没有考取,所以就比较显得消极,学佛去了,学佛、学道,天天跟出家人、道士在一块交游,这个人跟袁了凡算是世家,他们都有往来的。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这一桩事是出于真诚,施金修庙,修建寺庙。他屡次去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对于仕途意冷心灰,大概家境也还很不错,家庭能过得去,所以就学佛、学道去了,才与佛法有缘分。有一天他出去游玩,『泖湖』,这个地名在批注里面都有。偶然在一个村庄,就是乡下,见到一个寺庙,他既然学佛,遇到寺庙一定会去烧香,会去看看,见到观音像被雨淋到了。由此可知,这个庙年久失修,所以下雨才会漏,这个像才会被雨淋到。他看到这个情形,要修这个庙,这个庙里头没有钱,所以他自己把他身上带的钱,这个橐就是钱袋,把钱袋打开,里面还有十两银子,给这个庙主,就是这个庙里的住持,请他把这个观音殿修一修,修好。这个主僧就告诉他,修这个殿十两银子不够,修不起来。十两银子在从前这个数字是相当之大,由此可知,这个庙大概是个古庙,也有相当的规模,所以要把这个庙修复,也不是这个钱能够完得了功的。
他听了这个话,再把他身上带的有四疋布,松布四疋也捡出来,还有他自己行李里面,箧是竹子编的藤箱子,旅行用的,这个里面还有几件好的衣服,都给他,拿去卖,卖了的钱来修这个庙。这个衣服里面有一件袷衣,纻褶就是袷衣,这个衣是新的,而且这个料子非常好,当然价钱也相当之高,他的仆人就跟他讲,这一件还是留下来!他就说,只要庙能够修好,圣像不至于被雨淋,我自己虽然没有衣服穿,『裸裎』就是裸露,打赤膊,也无所谓。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
这在有钱的人家布施这一点也不难。
【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他这个心真诚,只顾到佛像,没有想到自己,这点心是太难得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
以后这个庙修好了,他是功德主,庙里面一定邀请他去,他就请他的父亲一道去,跟他父亲一道去。
【宿寺中。】
晚上就住在庙里面。
【公梦伽蓝来谢曰。】
『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晚上在梦中托梦给他,向他道谢。
【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是一念真心修补寺庙。底下第十段,最后一段。
【嘉善。】
这是地名,在现在的浙江。
【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
这是一个囚犯,他确确实实知道他是冤枉,但是现在被判了重刑。
【意哀之。欲求其生。】
看到非常之可怜,想方法去脱他的罪。
【囚语其妻曰。】
这个是支立的父亲支公,知道人的冤枉,能够怜悯,想方法开脱他的刑罪,这是一桩好事情,不但是救一个人,救了一家,救了这个人一家。这个囚犯就告诉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来探监的时候告诉她:
【支公嘉意。愧无以报。】
支公好意,他知道我冤枉,想脱我的罪,我没有法子报答他。
【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他判的罪可能是死刑,如果不是死刑也是无期徒刑,很重的罪,支立的父亲他晓得这个事情,有意替他办。所以囚犯嘱咐他的妻子,妳去好好的侍奉他,希望他能够多帮忙一点。
【其妻泣而听命。及至。】
把支先生请到他家里去。
【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这是属于道义,他从事于这个职务,这是他自己应尽的责任。法官里面因为囚犯骗财骗色的很多,不但子孙没有好下场,自己己身都难保,这是我们在历史上、在现前社会上,你观察观察,做律师、做法官有好下场、有好儿孙的很少,为什么?缺德的事情做太多了,只图一时的快意,不知道鬼神暗中有惩有罚。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
这个支公没有儿子,大概家境也并不怎么好,因为公家做事,真正拿薪水不贪污,这个生活的确是相当清苦。中国在古时候,一个做官,一个教学,都很清苦的,虽然这个社会上非常尊重,他所得到的是社会大众对他的尊重,实在讲,物质生活相当清苦。他晓得他没有儿子。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你们夫妻结婚这么多年没有儿子,他说他有一个女儿也成年了,愿意送给你做妾,希望能够给你绵延后代,这个在礼上能讲得通的,这个应该可以接受。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
果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支立。
【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弱冠』这是年二十,『中魁』这就是中试,考中了,以后官做到『翰林孔目』。孔目这是官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像主任秘书一样,翰林院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性质,中央研究院的秘书,这个地位也相当之高。
【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这个也是救护无辜而感应得的善报。在这一章里面,了凡先生一开头举了十个积善得善报的例子,如果说一个、二个,或者是偶然的、偶发的,这么多人,可见得这个不是偶然的,决定是事实。而且这些人距离都很近,其中还有一、二个跟他们家里还有关系,有往来的。可见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假。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他们所做的不一样,统统是善行,都是积善。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这一段话很重要,大抵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索,这个善是真善。如果行善有条件的,这是假善,这个决定不是真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人,中国、外国都有,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究理,就是这种精细深微的道理,他们到寺庙烧香来拜拜为什么?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他就不进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来的时候都是有求的,求的什么?都来谈条件的,在这里许愿烧香拜拜,我有什么事情,佛菩萨保佑我,达到之后我怎么样回报你,来谈条件,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不但心不诚,实在讲,把佛菩萨当作一个恶势力的头目,这成什么话!所以你看看支立的父亲,人家是正人君子,那个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作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还是仍旧帮他忙,这个很难得,难中之难。实在讲,这种态度对人,已经把人看矮了,说真话,人家想帮你忙都可以不帮你了。但是人家还是感觉得你可怜,尽心尽力帮助你,这是难上之难,所以他得的这个果报是应当有的。
这一段开示重要,前面是十个例子,现在给我们讲这个道理,也就是积善的这些事理不可以不知。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也应该相当熟悉,因为我们这个道场常常拜三时系念,《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这是那个时候有一些念书的人去拜访中峰禅师,问他: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这是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说:
【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
这是讲现世,我们现前,某个是善人,你看他的子孙不好。
【某人恶。】
那个人真是个恶人。
【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他说佛法说得不对。拿这个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
一般凡夫就是肉眼凡夫,你的俗情、你的心地不干净,妄想执着还很多,你没有慧眼,你看不到事实真相,往往真的:
【认善为恶。指恶为善。】
把善恶颠倒了,这叫迷惑颠倒。
【往往有之。】
这样的人在这个世间确实有,实在讲,这个人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不晓得反省反省自己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怨天尤人。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你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了: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
打人、骂人是恶。
【敬人礼人是善。】
这是那些学生们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你这个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做官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的、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
【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
他都不同意,你们的标准我不赞成、不同意。
【因请问。】
大家就问了,老和尚你的标准是如何?你讲给我们听听,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听听。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这个是佛法讲的标准。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你打他、骂他都是善。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为什么?巴结人。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者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才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所以这个标准就是存心是要利益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头夹杂着恶,这个善不纯,后头会讲到。所以先讲真善、假善,以后还讲,有圆满的善、一半的善,那是掺杂的,有半有满,有纯有杂,这个都要搞清楚。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人,他那个善是真,那个善是圆满的。世间的人,我们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行善积善就是真,就是圆满,这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想想,也没有替儿女去打算一下,没有,一心一意只知道为社会、为国家造福,自己身家都忘掉了。我们看他的传记,死的时候,你说他的儿子,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贤善,自己做到宰相,他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儿子做过宰相的,有一个儿子做过御史大夫的,要拿现在来说,就是有两个儿子做过行政院长,一个做过监察院长,官做得这么大,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哪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在中国仅次于孔老夫子,他的家庭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讲行善,拿出我自己百分之一二行善,这个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是什么?还得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庙里面来烧香、来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来烧香拜佛,一本万利,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彩票中一万块,是这一种心态到佛门里面来布施修善的,你说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成什么人?这罪业太重了,把佛菩萨看的真是连小人都不如。所以有很多到佛门的时候,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这个因素在此地。虽然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人贿赂的,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这个心态,这是绝大错误的心态。我们在公家办事情,要去拜托人、要去送红包,现在台湾已经很普遍,大陆更是如此。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也去拜托拜托,这成什么话?我们现在都晓得,接受红包,接受拜托,都不是好人,佛菩萨也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佛菩萨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了凡四训 (第十二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2
这一段的最后几句: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这个『根心』是从真心里面发心的,这个是真善。别人做了,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个就是假善,不是真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这个善是真善;行善而希望有所求的,这个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皆当自考』,自己要考虑。这一段给我们说明,什么叫真善、什么叫假善,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我们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在行善。前面曾经讲到,贪财妄取是恶,这个学生提出来了,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说贪财妄取取得拿去做好事,利益众生,这个也是善,这不能算是恶。所以有一些经商的同修常常来找我,他说五戒那个不妄语的戒我们不能持。我说为什么?他说做生意要不骗人就不能赚钱,所以总得天天打妄语,天天骗人,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我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能做生意?我就告诉他,我说真正行菩萨道可以骗。他说怎么样可以骗?我说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哪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个菩萨心,如果我们用这种手段,当然这种手段是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替他做好事,你这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这就是恶了。他不知道做好事,不晓得行善,我们替他做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上,确确实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所以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所以外表上,尤其是大菩萨,不露痕迹,所以说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再看底下一段。
【何谓端曲。】
『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见到人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他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听话,叫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认为这是好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俗话说奴才,都愿意用奴才,奴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圣人则宁取狂狷。】
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就是我们常讲的乡愿之士,一般人讲的好人,老好人,圣贤人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他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实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你叫他动一下他就动一下,他不能自动自发的来做事情。所以他『宁取狂狷』,狂狷之人他是勇于进取,不拘小节。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
这种好人,实在讲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不能成事。所以是德之贼,这个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这一乡一里人,「这是好人」。
【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大圣大贤他有大智慧,他们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法里面,佛法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善恶标准就迥然不同。小乘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都不守戒,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像泰国的佛教徒瞧不起我们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我们中国出家人都不持戒律。我们中国传戒,他们都不承认,你要到泰国去,你要说你是出家人,你要受他的戒,到他那受戒,他才承认你,中国的戒他不承认。实在讲,他不明究理,标准不相同,大乘戒在心地戒,小乘戒在事相上戒。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有从事上改,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在此地讲,就是谨愿之士,大乘人是狂狷之人,这个不一样的,所以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你要说他不持戒,人家往生的瑞相那么好,站着走、坐着走,预知时至,不生病,小乘人往往临终还是手忙脚乱。这就能够看得到,你看那个结果可以看到,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人。这个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女同修里面《善女人传》,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门讲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这是小乘不了解大乘,这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够辨别。天地鬼神的标准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前面十个人的故事你就看出来了,天地鬼神的用心是跟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底下教给我们的几句话很重要。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
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真正要发这个心,发心救自己,发心度自己。首先不可以『徇耳目』,「徇耳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决定不可以贪恋五欲六尘,一定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为什么?这个东西看不淡,你的私心就断不了,也就是自私自利这个意识除不去。自私自利是恶的根源,由这个恶的根,所做的一切善都变成恶了,这个道理在此地。就是中峰和尚为什么世间人讲的这些善他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你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得到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就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能看淡,然后逐渐逐渐的舍掉,不受这些东西的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这个底下小注,在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默默洗涤』,这个洗涤是洗心,《无量寿经》讲「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的行为,心地要干净、要光明,这才充满智慧。
『纯是济世之心』,只有一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什么?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晓得怎么去做。所以佛法在世间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明理,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统统认清了,这十法界你自己愿意取哪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统统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不勉强你们,你们愿意来生做人,好,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好,你搞贪瞋痴你就到三恶道,佛也不会去阻扰你,也不会去帮助你,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
【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这个媚世,简单的说,是取得世间的荣耀;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名闻利养。如果我们还有一念要想求得世间名闻利养,你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都不是端。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处世的态度应当要敬、慎,慎就是慎重,谨慎恭敬,待人接物处事统统要这个态度,玩世不恭这是错误的,这个不可以不辨别,自己要清楚。我们翻开来再看底下一段。
【何谓阴阳。】
这一条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德,这个德要积阴德,什么叫阴德?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何谓阴阳』。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
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你都赞叹你,赞叹你就是福,报掉了。政府现在要表扬,送个匾额给你挂着,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报报掉了,这一块匾额就报掉了,做了很多善事,得的果报就那一块匾额就报掉了,报纸杂志给你登一下就报掉了,报完了。
【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所以诸位要晓得,你们做了好多善事,我做善事有什么用,谁知道?不知道才好,知道了就完了,知道就报光了,不必让人知道,这个善永远积在那个地方,叫积善。知道了,这个善积不住了,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行都没有了。反而造的很多恶,人家不晓得,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善呢?善统统随时都报掉了,这个后果就不堪设想,太可怕了。
【阴德天报之。】
天地鬼神知道,他赞叹,他报的。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现在我们讲的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贪名、好名,名也是福报之一,报掉了。而且:
【名者。造物所忌。】
造化所妒,『造物』,实在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奇祸就是有非常的灾难,你的名跟你的德不相符,灾祸随之而来。
【人之无过咎。】
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
【而横被恶名者。】
别人都嫌弃他,实在讲他没有什么过恶。
【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积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不要让人知道,这个最好,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我做多少好事,人家要赞叹、恭敬,不必要。人家愈是不满意,愈是嫉妒毁谤愈好。为什么?因为这些毁谤障碍之来是消自己的业,消罪业,罪业都报掉了,你的善德都存在那个地方,愈存愈厚,后来这个报就大了。所以这个子孙往往骤发,骤发是突然发达,这个好事情。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懂得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
是非也很难辨别,因为这个标准,我们世间人的标准跟圣贤人的标准不相同。
【鲁国之法。】
这是讲一桩古时候的故事,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
『府』是官府,这个人为什么去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臣妾就是佣人,我们台湾人所讲的,女的佣人叫下女,男的叫仆人,都是有罪,都是犯法,这个样子分发在达官显要家庭里面去,等于说服劳役。但是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就等于说缴罚金,替他缴罚金,他就可以恢复自由了。这是好事情,也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能够多做一点这些好事,能够恢复这些人的自由,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政府有奖励,『皆受金于府』。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子贡做了这个事情,他在诸侯家里面这些佣人他把他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孔子闻而恶之。】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老夫子很不高兴。
【曰。赐失之矣。】
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叫名字的,说你错了,这个失就是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
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是看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个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圣人是为百姓。
【非独适己之行也。】
不是为某个人。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鲁国在当时社会可以说是贫穷,富有的人不多,贫穷人多。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这个奖励对于一般老百姓是有鼓舞的作用,你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好人,好了,以后人家做这个事情,政府奖励,他也不敢接受了,接受说是你是为图奖励而做的,大家都不敢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从事行这个善事,你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的奖励。所以不是为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你看这个见解就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段,也是孔老夫子学生的故事。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快要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家就牵一头牛送给子路,谢谢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了,牛就牵回家去了。孔老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从今以后鲁国多拯人于溺矣;换句话说,这个救人,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被救的人一定感谢,感谢的时候,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
从个人行持上来讲,这个是有优劣。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赞叹子路,不赞成子贡的做法。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你看看,这个大圣大贤人家眼光看得远、看得深,我们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对于后世的影响,这个流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影响,一个地方它能影响到其它地方,一个时代能影响到久远的后世。所以我们要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你的看法完全就不相同,你就会知道孔老夫子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这个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晓得它的影响,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影响我们今天讲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历史、对后世。底下说: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这讲是非,看到是善,实际上不善,在一个人是善,在一时是善,在一个社会是不善,在后世是不善。所以佛法里面讲善恶不讲现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后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说这个是善;现在是善,我来世不善,后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狱去,这算什么善?这个不算是善。这一世善,来世善,后世更善,这才叫做真善。我们再看底下:
【现行虽不善。】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
【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这是真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这是就一桩事情来说明什么叫是、什么叫非。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什么叫道义,什么是礼敬,什么是信用,什么是慈悲,这个里头统统都有是有非,我们如果不能辨别,往往自己以为是做善,其实造了大恶,这个不可以不知道的。说实在话,人家讲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怎么修福?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没有福慧想修福修不到福。底下一段讲偏正。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吕文懿公,告老返乡,他从宰相地位告老返乡,就是现在讲的退休。我们现在是民国的制度,宰相就相当于现在的行政院长。退休了,虽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勋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在同乡有那么一个人,有一天喝醉了酒,喝醉酒,大概是牢骚满腹,遇到他骂他。吕先生当然做过宰相的,度量大,有涵养,不跟他计较,给他的佣人说,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
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狱了。
【吕公始悔之曰。】
他才后悔,知道上一次事情自己做错了,说:
【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
当时如果跟他计较,惩罚他一下,把他监牢狱关几天,使他知道警戒,收敛一点,不至于犯大罪。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许许多多人善心造了大恶。尤其是现代一些年轻的父母对于儿女溺爱,到以后儿女长成了,不孝父母,为非作歹,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现在社会也有错误的观念,你要是责备儿女,教训儿女,打他、骂他,说你虐待儿童,这个事情糟糕,整个社会的错觉,我们台湾现在稍微还好一点,在美国可不得了,父母要是打小孩几下的时候,有些邻居就来了,就问小孩你需不需要帮忙?帮什么忙?报警,警察来了,把小孩带去了,你这个父母不配教育儿女,你说这怎么得了!还有小孩稍微懂事一点,他自己会打电话,你大人打他骂他,他自己会打电话到警察局去告状,你说怎么得了!所以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前途,现在还可以维持,下一代完了。我们中国人在那个地方要打小孩怎么办?驾了车到荒野的地方狠狠的揍一顿,再把他拖回来。他没办法,因为美国告状要有事实,没有事实你也没有办法。这个事情很糟糕!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也要向美国学,好事不学人家,学人家不好的。所以这是表面上看到是好,实际上是恶事,一个小孩就是要从小教,少成若天性,小的时候要不严加管教,长大了就没法子教,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对他稍微有一点不好,他就不满意,这还得了。
所以从前我们中国古老的刑罚,这个刑罚里头有一条叫亲权处分,亲权处分是什么?是父母处分你,父母说我这儿子不孝,你把我这个儿子判死刑,杀了他。法官马上判,什么都不要审。为什么?亲权,亲权是第一等处分。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为什么?父母一告状,法官不审就定案,父母讲给他坐三年牢,法官马上就批准,问都不问,就坐三年;判他死刑,马上就拖去杀头。为什么?是你父母,父母之命,那是没话讲的,不必审的,大家认为决定正确的,哪个父母不爱儿女?父母不爱你,你在这社会上不能做人,这社会可以不要你,亲权处分。好像这个亲权处分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以后废除掉了。有这一条法律,的确儿子不敢不孝,不孝不得了,确实国家法律上要治你罪的,你还没有办法,请律师都不能请的,没有辩白的,现在还要叫律师辩护,亲权没有辩护的。所以诸位如果要翻开民国二十几年以前的法律,有这一条,叫亲权处分。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的。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
遇到年成不好,凶岁。
【穷民白昼抢粟于市。】
『粟』就是粮食,这个贫民到处去抢劫。
【告之县。县不理。】
跟县政府去告状,县政府不敢去阻拦,为什么?怕群众暴乱。
【穷民愈肆。】
这个抢劫的风气愈来愈盛,县官也不管,怎么办?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政府不管,他自己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私自用刑,把这个事情平定了。如果这个事情不平定,几乎这个地方就发生动乱,就不能收拾了。这是以恶心恶行替社会做了一桩好事。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
这就讲什么叫正、什么叫偏。
【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
善心是正,恶事是偏,正中偏。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但是善恶的标准都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之影响而论断的,不是以个人。他如果是抢我家的粮食,县官也不来管,我家里人多,家里用的人多,我们组织起来反抗,把这些暴民制止,抓过来也用刑罚加诸于他,私刑,事不是一个好事情,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命财产,他做了一桩什么善事?替社会安定得到一个很大的帮助,使这些暴民不至于危害一个社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为了私心替大众做了一桩好的事情,这个是偏中正。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后人尊称为经,这个教训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绝对真实,绝对的正确。下面是比喻说:
【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这比喻说,我们有一个器具,我们要想在里面放东西,我们常常勤恳去储蓄,它就会满,像小朋友存铜钱,有个扑满,天天往里面存一点,存久了就满了;如果不存,它就不会满。这个就是讲一定要知道积蓄、积存。
【昔有某氏女入寺。】
这是举佛门一个公案。
【欲施而无财。】
到一个寺庙里面想布施,没有钱。
【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
只有两文钱,这个两文钱在从前,恐怕连我们现在讲的两分钱都不到。诸位年轻,没有用过铜钱,年老的人,像我这个年岁,还用过铜钱,那时候我们叫铜板。一分钱,我在记事的时候,小学念书记事的时候,一分钱是三个铜板,三十个铜板是一毛钱。大概比我再早十年的话,还用铜钱,当中有个洞的铜钱,那个铜钱价值就更低了,大概十个铜钱才是一分钱。所以你就晓得,两文很少很少,不到一分钱,很少很少。这就显出她的贫寒,她拿这个钱捐在寺庙里头做功德。
【主席者亲为忏悔。】
『主席』就是寺庙的方丈,为什么?她心诚,亲自来给她祝福,给她忏悔,给她祝福。
【及后入宫富贵。】
没想到这个女子命还不错,以后她入到宫廷里面做了皇帝的妃子,富贵了。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
有钱了,带了黄金千镒到寺庙里面来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住持老和尚不给她回向,叫他的徒弟,你们去给她拜个忏,消灾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这个老和尚是个很有道德的老和尚,不像现在,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寺庙的住持,看到钱愈多,愈是亲自主持;钱少了,叫几个徒弟,你们给他打发打发好了,恰恰相反。从前有道的人,不在钱财多少,看这个人的心真诚,如果是真心来修福的,再少的钱都要亲自去给他主持;如果这个心地不是很虔诚,用不着老和尚亲自去操心。这老和尚就告诉她:
【曰。前者。】
你从前来。
【物虽薄。而施心甚真。】
妳只有两文钱,实在讲值不得什么,但是妳的心真诚。
【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
所以她后来得这样的富贵,是妳从前心真,真诚在三宝里头修福,是舍一得万报,她真的得到了,真得到了,老和尚亲自给她修忏悔。现在妳已经富贵了,妳的心对于佛法上这种虔诚的心没有了,被富贵荣华所淹没了,退转了。
【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你现在布施这个心,来拜佛的心,不像从前那么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
我叫我的徒弟代表我去给妳去忏悔够了。实在讲老和尚这个举止就是唤醒她,真正是大慈大悲,机会教育,教她真正回头,这个人是个可救之人,不是不可救的人。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从前施二文,她那个福报是圆满的;现在千金来布施,得到的福报是一半,不圆满。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修福念念圆满,确实不在乎钱多,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就是念念圆满。心不真切,这个真心,所以回向里面讲三处,这个三处就是真心显露。我今天所修的为什么?为实际,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是求明心见性,求恢复自己本来面目,我求这个;回向菩提,菩提是回向什么?我求觉而不迷,这是菩提;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果然存这个心,用这个心,念念功德圆满。如果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这个地方说得好听,得一半功德,在我看一半功德也得不到,不但一点得不到,像我刚才跟诸位说的,造了一身罪业。所以看问题决定不是看一个表层,要有深远的眼光,你要看得细、要看得远、要看得大。这个地方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底下了凡居士又举了一个例子。
【锺离授丹于吕祖。】
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八仙,八仙吕洞宾是一个,汉锺离也是一个,吕洞宾当年跟汉锺离学,学什么本事?点铁成金,汉锺离告诉他:
【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世间人贫困,你点铁成金可以帮助他发财,帮助他富有,解决他的贫困。
【吕问曰。终变否。】
他说我点铁成金,这个金以后会不会变?锺离就告诉他: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又会变成铁。吕祖说: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我不做这个事情,我虽然利益现在的人,我害后人,这个事情做不得。我们想想现在的人,现在的人不管将来的人,只要现在得到便宜,后来害人他不管,你就想想现在世道人心是怎样的变化。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道教讲修神仙要积三千功德,就是说要修三千桩的好事,你才有资格修道,授丹就是传道给他,先决的条件在此地。它这个条件比我们佛法的条件要宽得多,佛法的条件比这个要严,佛法是清净心才能入道,才成为一个法器;道家的条件,你修三千善,它不是讲清净心,善心,你是真正的善心,有资格传道给你。所以它的条件,善心善人,佛法的条件是清净心,比那个善还难修,还要难。他这个存心,三千功德圆满了,他不害一切众生,实在讲超越了三千善行,一念就圆满了。像了凡居士那个减租,他这个一念,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这在心地上修。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
我们把这段念下去,它底下讲三轮体空。
【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我们念到这个地方。这一段就是说,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心与力都没有尽,还留一部分,这个善是半善,所以积功累德一定要尽心尽力。我们这个世间人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对于圣教他怀疑,你看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是指什么?对圣贤教训怀疑。你说我们听了也信,叫我们修善布施,我们总是自己要留一些,总不能把它完全布施掉。为什么?想到我统统布施掉了,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这个就是什么?里面有怀疑,不能果断,因此所修的善都是半善,都不是满分的善,这就是不敢相信。所以往往修积得不到好的果报,也不能立刻得到果报,你要晓得因素在哪里。
如果你真正肯修,对于圣教完全信从,一点都不怀疑,虽然世间人讲你傻瓜、你迷信,你怎么可以听他讲的?我们有的时候,他讲的是有道理,善心不敢发,善事不敢为。果然相信,果然肯做,那个报应的显著,不只《了凡四训》所说,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你读了这个书,你要相信,你要有胆量,要真做,只一个真心去做,做了是不是我要想真的舍一得万?给诸位说,舍一得万是真的,一点都不错,如果存的我舍一得万报这个心,这个心就错了,那样的心不是真心,你虽然舍尽了,当然还是可以得到,得到是半不是满。你舍财决定得财富,你舍法决定得智慧,你无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长寿,这个果报是真理,天经地义的。
真心去做,不求,我也不求富贵,也不求财富,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什么都不求,是样样都圆满,这多自在。有求的心,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圆满。为什么?因为你一切无所求,你这个心是纯真,你行的善称性,那个果报不可思议,性德流露,那个享受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净土,为什么?性德流露出来了。有一念希求就不称性,那你所得到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是修德修来的,修德会失掉,是有期限的,有范围、有大小的、有长短的,是享受得尽的。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样,不生不灭,无有穷尽,享受不尽的,这才叫真正自在。所以这要不是一个大福大智的人他不会修,谁肯把自己私人个人的利益能够舍得干干净净的,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的。
所以真正的大福,谁修的?佛菩萨修的。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烦,度众生,我好心去度他,他还不接受,还要毁谤、侮辱,算了,我不度他了。这就不行了,这就不圆满了。这不像菩萨,菩萨知道众生的情形,知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所以种种忤逆,菩萨不在意,还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萨用心跟阿罗汉、辟支佛不一样,阿罗汉、辟支佛还是用的意识心,佛菩萨是用真心,不是意识心。所以这就教你,要求真正的富贵,说实在富贵不是求来的,你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非是开发自性真实富贵,那就是懂得明心见性。所以佛弟子的修学,一个目标,就是回向实际。回向实际就是开发自性,我自性里头什么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开发自性,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是教我们这个,每个人都有宝库。你是世出世间最富有的,你不晓得,最聪明的、最富有的,佛教我们开发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无比了,佛的恩德是第一大,这些真实的道理、真实的事相我们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确实,『斗粟』,粟是粮食,斗粟是一斗,没有好多,一点点,可种无涯之福,没有边际的福,为什么?它称性;『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这一文供养三宝,能消千劫之罪。现在我们也常常说,佛门里面现在也很混乱,《楞严经》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表面你去看好像是个佛殿寺庙,实际里面所作所为都是妖魔鬼怪。我们今天要想修福、种福,到哪里去?万一跑到这个庙,这个庙是妖魔鬼怪,那我们福也没种上。诸位要晓得,佛法讲的是心地法门,我们供的佛像,心里面邪曲的人拜这个佛像,这个佛像是妖怪,假藉这个佛像来接受你;如果你是真心来拜这个佛像,这个佛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自己心的感应。我的心正,纵然是邪魔外道的庙,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萨,也是正神;我心不正,这个地方是正法道场,我去拜,我所感应的还是妖邪。所以不可以说末法时期没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错了,真正道场是在心地。所以,《维摩经》上讲,「直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他讲了很多,道场在哪里?在心地,我心有道,我到哪里都是道场;我心正,到什么地方都是正法。这才叫境随心转,外面境界统统随我心转。诸位同修果然明白这个道理,认真修学,我们台湾有福,大家都修,这个地方怎么没福?这么多有福的人住在此地,这个地方就有福了。再看底下:
【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不忘就是你的心没有把这些妄想杂念除掉,没把它忘掉,纵然是黄金万镒,拿这个来布施,你所得的福都不是圆满的。这是讲半满。底下一段说:
【何谓大小。】
善有大有小。
【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这是讲古人一个故事。『卫仲达为馆职』,馆职是教私塾,就是三家村里面教私塾的先生。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到阎罗王那里去了,『摄至冥司』,把他抓到阎罗王那里去了。阎罗王就审判他,叫这个判官,阎罗王面前的吏就是判官,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拿出来,每个人一生都有善、都有恶,有善恶两本簿子记录的。诸位要知道,他有我们也有,我们在阎罗王、鬼王那里都有档案,所以这个要谨慎。所以袁了凡叫我们要发畏心,敬畏之心,真的有档案。这个档案拿来之后,记录恶的不止一本,好多本,盈庭,搬了一大堆出来,都是记录他造恶的;可是善的如箸,箸是吃饭的筷子,就一张纸,卷起来就一张,他一生所做的善就这么一卷,所造的恶几十本之多,搬都搬不动。阴曹地府里头有许多奇怪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好!把他造的恶跟善去称一称,看哪个重?结果所造的恶不重,恶是很多,可想没有大恶,就好像记过一样,小过记了很多,没什么大过失,所以记得很多。善虽然不多,只有这么一、二桩,是大善。所以一个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恶。这一称,阎罗王也欢喜了,这个人毕竟还是个善人。
所以仲达就说了,他说我年未四十,还没有过四十,还三十几岁,我这一生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失、恶业,怎么会有这么多?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不要等犯,不是说你做了恶事那才叫恶,你一个念头恶,人家那里就给你记一笔。所以虽然你这一生做的恶不多,你的恶念很多。尤其念书人不得志,满腹牢骚,他坐在那里天天打妄想。这是很值得给那些不得志的,自以为有学问、有德行的人,给他当头一棒,确实如此。所以人愈不得志、愈倒霉,愈容易造恶,造恶造得太多了,恶上加恶,太可怕了,这是真的事实。人在得意的时候,想坏念头少;人不得意的时候,怨天尤人,常常想想,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9:08:14
|
只看該作者
我有道德、我有学问,为什么这些人不用我?这些人有眼无珠,不认识我这个好人,老天爷也是没有眼睛,都看不到我这个善人、好人。怨天尤人,满腹牢骚。这些都是事实,自古以来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我们自己要知道、要明了。再看,他还有一桩善,善还有这么大。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我这个善只有这么一卷,这一卷是讲什么?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朝廷里面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在他看这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他就有一个建议送给皇帝,请皇帝不必做这个劳民伤财的事情。这个奏议皇帝看了就丢掉了,还是照做,根本就没有理他。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虽然建议,没用处,于事无补,朝廷还是照做了。
【曰。】
这鬼王就说了:
【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
可见得这个善恶是念头,你当时这个一念不是为自己,是想到老百姓,是真正爱护老百姓,你发的这一念,这一念在万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况兴这么大的工程,这个工程是老百姓所纳的税,能够省也是老百姓人人都得到利益。所以这一念这一行,你想想看它的影响力多大!虽然没做,他的心是真实的,心是圆满的。
【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如果朝廷真的照你这个意见去做,那你这个善就更大了,虽然没做,你这个善还是很大,还是不小。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
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心是不是真,你的想法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你自己一身家庭。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常常念经念佛回向,常常为某一个人回向修福,他今天生病了,他现在境遇困难了,我们念佛诵经回向,希望三宝加持他能够得好。你们想一想,这个善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还不一定。如果遇到这个情形,我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我们念经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病痛,一切众生没有苦难,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平安利乐,你家里这个人马上就会好了,为什么?你善太大了。所以世间人讲,我修的都给别人,我家人都得不到,我修它干什么?你想想看这个心量多小。所以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了半天都不灵,原因是什么?他心量太小,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晓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扩大到十方法界。
所以我们每年祭祖,实在讲,我们每年祭祖,今天图书馆的做法都不是我的意思。为什么?每个人家写写超度牌位写在那边,到那里去祭祀。我的观念是祭祀百姓祖宗,所以祭祖的主位应该在这边,我这边供的是百姓祖先牌位,照百家姓写的,先在这边主回向,然后在那边回向,就够了。往往我们这边没有,都在那边,都搞些自私自利,都搞些家亲眷属,舍大顾小。好在我们有个主牌位送到那边,还算是不错。在共产党文化革命,我听到大陆上把祠堂都毁掉了,我听了非常痛心。刚好在那个时候,香港洗尘法师到台湾来,想建道场,建丛林,他来看我。我当时就劝他,我说你最好不要建丛林,不要盖庙,盖祠堂,我跟他建议,他听到也很欢喜。因为时间短促,他说你到香港来讲经,我们两个细细研究这个。到香港我去找他,细细跟他一谈,谈到之后,我的构想,祠堂建好之后交给国家管理,国家派奉祀官来管理。他说,那我辛苦一场,都给国家了,我什么也没得到。我听到这个话以后我就不谈了,不是为一切众生着想的。
所以我就把这个构想发表了,写出来发表,发表之后也有一些回响,有不少人响应。还有人把我这篇东西刊登在报纸上,不是我自己送去的,别人拿去的。也有不少人打电话来找过我。但是这个事情始终没有能做成。如果我将来到阎罗王那里去,我这一卷功德也是这么大。从前是罪恶盈庭,我那一卷功德很大。所以我对大陆那些领导人,我也常常把这个思想劝告他们,因为祠堂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大根大本,中国之所以是个文明古国,几千年都不衰,还不被灭亡,这是一个根本,这个东西没有了不得了。所以中国的命脉是祠堂、文言文。文言文不能断,文言文断了之后,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那真正是陷于永劫不复。再就是大乘佛法。这三个东西如果能够保住,世界后人有前途、有光明。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 (第十三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3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的后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首先引古圣先贤的教训告诉我们,学佛也是如此,我们烦恼习气很重,哪一种习气最重先要把它断除,最难断的能断,小的毛病就不难克服了。断恶修善要知道下手之处,这就教给我们从哪里下手。孔老夫子论仁,就是谈到仁爱,也说到先难。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必如江西舒翁。】
必是必定,也就是舒老先生是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难行能行,难舍能舍。
【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这一桩事情在当时可能是普遍都知道这么一个善人善事,想必袁了凡的儿子对这些事情都相当熟悉,所以只略提一提他就知道了。束修是在外面教书,学生供养老师的一点财物,修原来就是干肉,束是一束一把,当然没有几条,这个就是从前学生对于老师过年过节给老师送一点礼,最微薄的礼,对老师一定是要送礼的,礼不能缺,但是最少的送一点很微薄的,叫束修。以后学生对老师的供养统统称束修,不一定都是干肉,就用这个名词,凡是供养老师的都称束修。以前教书是私塾,所以开馆,私塾,学生的人数也不会多,二、三十个人就相当之多,那个馆就相当大了,小的十几个人,所以老师得的供养相当之微薄。他是两年的积蓄,他能够拿出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这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一个是舍两年,一个是能够舍十年的积蓄,这是两年的待遇,十年的积蓄,都是赎官银,就是欠了公款,或者判了刑罚坐牢,拿这个钱去赎,去缴付去赎。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舍财的确是相当难的一桩事情,因为世间人生活在世间必须要依赖财物,所以舍财是很难的一桩事情,尤其是像这样的舍,把全部的财物统统舍尽,这个不容易。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镇江过去是江苏的省会,靳老先生年老无子,在过去有置妾的习俗,就是再娶一个,我们中国俗话讲传宗接代,这个是人伦之大事。邻居里面有一个女孩子年岁很小,家里送来给他做妾,他不忍心,年龄相差太悬殊,送还她家去,虽然没有儿子,他也觉得无所谓,不能够耽误人家一生的幸福,这个也是难忍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这样的善行,必然有善报,一定有果报的。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个就是难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机会失掉了,以后想做也没有这个缘分去做了。财富,有财有势,财与势,要知道,不能常保。你看一般看相算命,这种常识我们都知道,人的运五年一转,五年一转运,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五年一转的。实在讲,那个好运如果在晚年,那是真正的好运,晚年好运是真正的好运。如果好运在年轻的时候,少壮的时候,那个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的时候,这很可怕。我们晓得,年老的时候体力衰退。刚才有个张老居士到此地来,他过去常常到这里来听经的,现在年岁大了,快到八十岁了,他给我讲,他上午十点半钟出来,到现在才到我们这个地方,他住在内湖五指山里面,所以现在很少时间能够出门,年岁大了,很不方便,尤其山里面交通很不方便。每天早晨听《无量寿经》的广播,今天特地送点钱来。这个心真诚,钱是很少,不多,这个心难得。所以我就问他,中午有没有吃饭?在我想恐怕没有吃饭。他现在就赶回去,往返一趟路上要耽误二三个小时,相当不容易。
所以如果我们少壮的时候有福,这个要警觉,这个时候最好能舍,不要去享受,能舍。你舍了以后,譬如说你这个命里面,你最好的五年是在年轻的时候,最坏的五年是在晚年的时候,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我凡是年轻体力还够的时候,福报来的时候,我不享受,我就把这个福报延后了,那个不好的我先受掉了,好的我留到后面去,后福就好了。所以这个是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晓得,修什么?修临终时候的福报,临终的时候什么福报?不生病,不要生病走,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坐着走、站着走,这个是福报,这是临终的福报。世间人往往疏忽了,学佛的人应当时时刻刻提醒,有福让大家享,这个福报就殊胜了。有势就是有地位、有权,我们今天讲有权,权势,有权积德也很容易,帮助别人往往是轻而易举。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拿着权势去欺压别人,应当以这个权势多做善事,多积阴德。所以,这个时候是容易做到,不肯做是自暴自弃。贫贱修福就难,没有财、没有力量,难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贵。下面一段是讲:
【随缘济众。】
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随喜功德,他也列了十个项目。
【其类至繁。】
随缘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举十大类。
【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下面一条一条的来说。
【何谓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怎么讲,怎样去做,了凡先生在此地举了一个例子,「与」是跟大众在一起,大众在一起,团体里面,如何能够诱导人人修善,这举一个例子。
【昔舜在雷泽。】
雷泽是地名,在现在的山东省。
【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年轻少壮的,打鱼,古时候渔猎是生活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看到少壮之人,深潭厚泽鱼多的地方去打鱼,年老的,因为好的地区被年轻人霸占了,年老的人也没有法子跟他争,所以到浅水。浅水鱼就少,急流也是如此,就是这些地方人家不要,年老的人就到这些地方去捕鱼。
【恻然哀之。】
他看到这个情形心里面很难过。
【往而渔焉。】
他看到难过怎么样?他也去参加。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
他这个方法巧妙。
【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
他有智慧、有耐心、有善巧方便,他参加他们一块,实际上他的目的并不是去打鱼,他是想感化这一批人。见到大家相争,他不说一句话,如果当中有一、二个让的,他就很赞叹,他用这个方法,隐恶扬善。
【朞年。】
『朞年』就是一年,一年之后。
【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果然被他感化了,一年之后没有争的了,只有让的,没有争的,这个被他感化了,这是隐恶扬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很糟糕的就是宣扬恶事恶行,只要有一点点违背风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你看报章杂志大肆宣扬,说善的很少,说恶的很多。这种做法,这个社会上必然是善人少、恶人多,恶人你说他恶,既然你知道我恶,我再恶一点也不妨碍,人家一看,那么多人都做恶人,我也做恶人有什么关系?你行善,谁知道你行善?所以不能够激励人修善,诱导人去做恶。我们看古圣先贤,恶不说他,让他慢慢去反省,让他自己去觉悟,这是正确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时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没有不觉悟的。舜王用这种方法把这一群渔人感动了。我们看底下就知道圣贤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实在这些人,给他说一篇大道理劝劝他也可以,他不是这样做,他用身教,自己做个样子来劝别人,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这个效果会有相当的深远,言教不如身教。
【吾辈处末世。】
这个末世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末法时期。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这是要痛戒的,实在讲,少壮之人,少壮气盛,往往不晓得这个道理,自己有长处要用长处去压别人,所以说是现在人所谓值得骄傲,这个就是值得骄傲一句话统统概括了。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这个是对的,这是真正的修养,自己有才智要藏一点,要收敛一点,不要锋芒太露,古德常说大智若愚,人家是不露锋芒。凡是露锋芒的,纵有才智,也没有多大作为。真正有大作为的人,他必定不会像一般人显示那样的浅薄,浅薄他才会显露出来,必然是浑厚老成。我们这种态度对人,能够包涵人,能够隐人之恶,扬人之善。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纵是放纵,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大舜在此地所作所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见人有微长可取。】
这个微长就是小善,『微长可取』。
【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这就是赞扬别人的善,随喜别人的善,人家有善行我们随喜,而且加以赞扬,这是好事情。过去我初见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就告诉我,他说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不要说人家的过失。这句话我懂。他又说了,不要赞叹别人。我心里就很疑惑了,赞叹别人是好事,说人家的短处这是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赞叹别人?以后李老师就给我们解释,他说赞叹别人比说人家的过失害处还要大。怎么会有害?他说赞叹人也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这个赞叹会害人,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过分的去赞叹他,赞叹到那个人听到之后得意忘形,认为我很了不起,不会再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确是有道理。
所以他说,哪一种人我们应该赞叹?佛门里常讲,八风吹不动,那样的人你应当特别去赞叹他。为什么?他不受你的害,你赞叹他,他听到,「我哪有什么善,哪有什么好处?他那个赞叹是夸奖过分了」,这样的人才能够赞叹。如果说赞叹几句,你就可以试试看,试验一下,一赞叹几句他就很得意,下次不要再赞叹了,为什么?那就会害他了。这个人赞叹,他如如不动,还愈赞叹他愈谦虚,愈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行善,这种人应当要加以赞叹。所以这个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以善心做了坏事,往往如此。我们有的时候年轻想的,老人的确他想得远,看得深广,我们这个见解的确跟他们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这一段来看,我们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舜王用心之苦,他是在用一年这么长的时间,把这个地方坏的习惯把它转移过来。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
则就是榜样,则是原则,统统是为社会、为地方、为大众做一个榜样。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什么人才叫大人?天下为公才叫做大人。念念都是为自己的,那么大人的反面就是小人。所以,小人为私,大人为公。佛菩萨称之为大人,你看有一本经叫做《八大人觉经》,八种大人所觉的,大人就是佛菩萨。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形迹是外表,君子跟小人如果从外表上来看,常常会搞错,常常会相混,实实在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从心地上来看,小人跟君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截然不相同的,从外形来看的时候很不容易看得出来。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讲君子贤圣,佛门里面讲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与一切凡夫所不相同的也是存心,形迹上实在讲也很难区别,往往我们把圣人看错了。在佛门,诸位将来有机会到大陆去观光,天台山距离我们很近,天台山在浙江,距离很近,过去寒山、拾得、丰干都是在天台山出现的,《天台山志》上记载得很清楚。在当年人家看这三个人疯疯癫癫的,认为他们都是有神经病的,不正常的,没人理会的,所以形迹上怎么看得出来?丰干是在碓房里面舂米的,就是六祖大师在黄梅做的那一分工作。丰干是什么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厨房里面舂米来供养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厨房里烧火。都是在厨房里面打杂的,做这种苦事情的,人打个赤脚,穿得破破烂烂的,疯疯癫癫的,所以没人瞧得起他。形迹上确确实实是见不到,肉眼凡夫很难辨别。他们三个人是圣人应化,是丰干说出来的。
那个时候有个地方官吏闾太守,去到任的时候,在路上他的母亲生了病,他很着急,请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丰干从那里经过,去找他,他说你家里有个病人,我有方法把她治好。他就把她治好了。治好之后,太守对他非常感谢,就请问他,看他是出家人,你在哪一个宝剎?他说我在天台山。他说正好,我要到那里去上任,那个地区就是归他管的,他是地方官,归他管的。他就向他请教,他说你们这个宝剎有没有圣人住在那个地方?他说有。他说哪一位?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那边。他说我要怎么样去亲近?他说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你去找寒山、拾得就行了。所以他上了任没几天他就朝山,带了很多人去朝山,去参拜这两位大菩萨。问了半天没有人知道,到最后那个知客师一想,寒山、拾得,他说人倒是有两个,但是,太守恐怕搞错了,他说这两个是我们厨房打杂的,疯疯癫癫的。可是太守不为他所动,他赶紧到厨房去看这两个人,一见到就顶礼膜拜。这两个人根本就理都不理,一面看他一面就跑,两个人就到外面去跑。这个闾太守就派人去追,看看他们到哪里去了。结果看到他们到一个山边上。到山边上,他们就退到那个山上,两个山就合起来,人就没有了,两个人都不见了。最后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事。所以他们才晓得,原来丰干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多事,把他们两个身分说出来了,这样才晓得这三个是圣人。
所以他们两个在庙里,人家对他也不欢喜,因为他们两个看到庙里修行人都看不顺眼,庙里面每半个月诵戒,这是很重要的法事,大家诵戒,他们在门口都讥笑。所以一个寺庙里的人都不太喜欢他们。到最后才晓得,原来是佛菩萨化身应现在此地,这个时候寺庙大众才生惭愧心,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每一天来侍候他们的饮食。所以佛菩萨跟常人就是存心不相同。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是礼敬诸佛。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这个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贤愚不等,但是都是我们的同胞。在中国,中国确确实实是一个大家族,炎黄子孙,我们现在所用的姓氏,如果从姓氏里面去找这个根源,中国所有的姓氏都是一家人,都是一个老祖宗,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后代,愈传支派愈多,所以用姓氏来连系、来建立彼此的关系。姓氏的来源,在古时候大概是两种,一种就是父母的名字,把名字都做为姓氏。所以有几种姓他确实是一家人,父母名字二个字、三个字他都用,他的子孙都用。也有用居住的地名做为姓氏,也非常之多,迁居在某一个地方,就用那个地名做姓氏。所以确确实实是同胞。中国在历史上,虽然在南北朝的时候是五胡乱华,以后有蒙古、有满清入侵中国,实在讲,在这个文化的冶炉当中全都同化了,那个时候外国人,现在都变成中国人了。所以民国成立,提倡五族共和,实实在在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民族,不能够分裂的,这从文化道统历史渊源上来看,他是一家人。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不能有纷争,不要受外人的挑拨,兄弟阋墙,这是大错特错。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如果从佛法里面来说,那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这样子建立的。哪一个不应该敬、不应该爱?人人应当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我们凡夫都敬圣敬贤,从前读书明理的人,这个敬圣敬贤,跟我们现在这个工商社会,贪瞋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他思想心态不相同。从前人敬圣敬贤,圣贤是我们的模范,见贤思齐,是这个意思;现在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给他赚一点钱,目的在此地,这不相同。这是当前这些事实,我们都要晓得,我们尊敬佛菩萨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这就晓得了。怎样是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实在讲就是明心。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希望自己富贵,希望自己健康,这是人希望的。这些统统是果报,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果报是好因缘才得到的,结得的。他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单图好的果报,这个里面问题就严重了。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好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但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我们好的果报才能够得到。修善积德从哪里开始?从爱敬开始,先学到能够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知道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面菩萨修行的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佛门也是如此。儒家我们读《礼记》,礼记一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第一句话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从这个地方下手。
【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诸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是教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的,你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你都能够满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爱敬存心。
【何谓成人之美。】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情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这是举一个比喻说,玉是石头里头最精最美的,没有加以琢磨,它跟普通一般石头没有两样,显不出它的高贵,如果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这是古时候的信物。我们看到从前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当中有个孔,圆形的,玉璧。这个圭璋,圭是手上拿的,那时候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这个记事本子一样,是这种用途,圭大,璋比较小,圭璋。这些在现在故宫博物院诸位都可以看到,看到周朝的,商周时代的,秦汉的,这个价值就非常高,它有历史的价值。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这就是帮助有才华、有志愿的人,成就他,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就是这一段所说的。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忠厚,或者这个人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去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要诱导他,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所以也是要看人,人心地纯善,志向可取。凡人,我们过去讲的参学,参学,《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看善财童子去参访一个善知识,自己学生身分,参访善知识,就是老师,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见善知识的面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看到这个人来了,会问他,你从哪里来的?你到这里来为什么?你有什么需求?总会问这些话。善财对答善知识的话,五十三位善知识他对答的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为什么?前后重复了一百多遍,重复这么多遍,所以你《华严经》只要看一遍,这三句一定牢牢记住,一定不会忘掉。
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明身分,我有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我发了心想求无上正等正觉,我不晓得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菩萨行,道就是存心,行就是行持,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存心、怎样来修学,所以到这个地方来请教。这个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这个人的志可取,又好学,这个人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他志可取,他不好学,这个没法子;好学,没有目标、没有志向,这个也没有法子,这个也没有法子教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我们就晓得,不论是世间出世间,他有前途、他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中国俗话常讲,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个材料,你就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去成全他。『或为之奖借』,奖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使他能够安心于他的学业,于他的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学过程当中,免不了要遭嫉妒毁谤,这个都是免不了的,世出世间很多很多。他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这些事情,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叫他退心,那就很可惜。这个时候我们要分他的忧,这个诬是污蔑、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来成就他。末后的这个目标是『务使之成立而后已』。这个小注里面也说得很好,如是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为什么?这个人成就,将来在这个社会上建功立业,谁给他的?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这个帮助他、照顾他的人跟他的功德是同等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代,进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个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个贤人给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是你推荐的,等于就是你造的。所以中国在过去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把这个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为什么好人还有人找麻烦?我们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做恶,魔就喜欢做恶,他不会障碍你,不但不会障碍你,他会帮忙你,你做恶他帮忙你做恶。你做好事,跟他恰恰相反,他看了就不顺眼,所以他就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冤家债主如果看到你修行,将来你想超越六道轮回,好了,过去世你欠我的命还没有还我,你欠我的债也没有还钱,你怎么就可以跑掉,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就是这个道理,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所以我们每天做功课要回向,回向冤亲债主,我把我所修学所有的功德,我自己不要,统统分享给你们。他们看看,这还差不多,我不找你麻烦了。这我的功德,好,我要一半,一半分给你们,还有人不服气。我统统都不要,全都给你们,那没话说了,自己想留一点都不行,全给他。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没有障碍了。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他们要,好,全都给你。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要真正这样做法,真实的去做。底下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这是障碍的根源,就是大概一般人都不喜欢不是他同类的,跟他同类他就喜欢,不同类就不喜欢。譬如学佛的,我们喜欢学佛的同修,见到学佛的特别亲切;不学佛的,好像当中就有距离,就有界限。因此学佛,尤其是在家庭,你学佛了,家里父母不学佛,兄弟姊妹不学佛,你吃素了,他们也不吃素,好了,这一家就闹个鸡犬不宁,这就是我们错了,我们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哪里?就是在这一句,毛病在这一句,你家里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那些同修道友到你家里去,那个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那个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嫉妒,她有嫉妒心,她心里当然不舒服。你要把爱护你那个同类同道的这种爱心去爱护你家人,你家人不会有一个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都不知道自己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哪里,其实我们旁边在明眼观察,清清楚楚他毛病出在哪里。这些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尤其是如果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了,对我们的父母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就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所以这个地方,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
善人是一类,不善人是一类,不善人那一类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很孤单。
【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所以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六祖大师得法之后,他明心见性,还在猎人队里躲躲藏藏十五年才能出来,那是什么?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这个机缘,最好的,独善其身,只能做到这一点,如果要叫善人能够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在一个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在人讲的知名度很高,声名响亮。往往这些人有长处、有专长、有才干,他生活很马虎、很随便,不太讲求,尤其是礼节,细节他不大重视,所以不拘小节。不拘小节,有的时候就容易得罪人,有些人是斤斤计较于小节,他们这些人不注重这个小事情。学佛我们也要知道,我们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分的重视,过分的重视影响你的修行。
你说今天张老居士来,他说他从,过去很多年之前,在白圣法师那里请到几颗佛的舍利,白老从印度带回来的,装在一个小瓶子里面。有一次他跟几个同修一块去,白老法师很慈悲,说舍利你们拿去供养。他们就去瓶子里面掏,掏了好半天,才掏出三颗。结果他去掏,一掏就出来十五颗,他说佛菩萨保佑,一下就这么多出来。十五颗舍利请回来之后,别人看到也很嫉妒,为什么他们去掏很难得掏出一粒,老居士一下就掏出十五粒,佛菩萨偏爱于他。于是他就把十五颗舍利分给五个同修,一个人分三粒供养。最近好像看到有一个同修,把佛舍利供养在妈祖、王爷、娘娘乱七八糟的都摆在一起,他刚才来给我说,他心里很难过。我说你这样的着相,你不能往生,你现在念佛要紧,佛舍利不要紧。我说佛舍利,你纵然供养一千颗佛舍利,一万颗佛舍利,你还是不能往生,与往生不相干。说个实实在在的话,他今天把这个舍利供在妈祖娘娘面前,你看到难过,他要供到妖魔鬼怪面前,我说你也不必难过,那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斤斤执着这些,你这些东西摆在心里不安,你这个佛号念不好。佛菩萨会怪你这个吗?如果佛菩萨说得罪我了,我不高兴了,我说我们不要学佛了,佛连好人都不如,好人都不会怪你,佛还怪你,那叫成什么佛?所以他听了明白了,欢欢喜喜回去了,从今以后不要再挂念它,说老实话,那个佛舍利丢在茅厕坑里也没有关系,佛也不会见怪的,佛要如果一生气见怪了,佛马上掉转头来当凡夫了。
所以恭敬是应当有,我们自己应当有,看到别人怎么样?我们不要挂在心上,挂在心上,这个也难过,那个也伤心,好了,你功夫成片到哪一年才能成就?所以这些是小节,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我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断,重要,其它的统统不重要。他今天跟我讲,年岁大了,体力不够,他说我想念经,师父,念经是不是要跪着念?我就告诉他,你躺在床上念都可以。他说那我不敢。我说你爱怎么念就怎么念。将近八十岁了,跪着念一部经不行,不需要拘束这个形式,我说你们被这些形式整惨了,不要拘束形式。求什么?求我心里头真正与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不相舍离,这个重要,这个要紧。所以我说,你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着就跪着念,喜欢站着就站着念,喜欢走着,走着也可以念,手捧着经走着也可以念,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统统叫功夫不间断,这就对了。我说话也是过分,实际就是告诉他,当然不能躺着念,躺着念伤气。但是可以躺着听,这是真的,我放录音带,我们现在有念经的录音带,体力不够我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可以,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都可以,功德都是相等的,这个要知道。躺着念的时候,伤气,伤身体。
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大乘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约束。所有一切仪式,规矩、仪式,是做什么?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用意在此地,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是这个意思。所以小乘人着重在形迹上,大乘人往往形迹就没有拘束了。所以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这都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因此对于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种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应当要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能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最大的。因为他的成就,为什么说最大?不是他个人的成就,他替社会造福,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在佛门里面能够培养一个法师,这个功德大。很多人不晓得,以为在佛寺里头修个庙,出多少钱,做多少好事,这个功德最大。那个大是有限的,不见得是真正大,有些还是善心做了恶事。
唯有培养人才,那个功德是真大。因为一个人才才能够续佛慧命,使佛法能够绵延不绝,这个功德就大了。佛法的人才最为困难,他的心、他的志跟世间不一样,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要真正有这个志,他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这是佛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我们真是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成全他。他将来成就了,所度化的众生,对于佛教所有的一切贡献,帮助他的人跟他的功德一样大。好像这盏灯一样,他这盏灯点亮了,我这个灯藉他的光点亮了,我的光跟他的光是一样大。这个要不是有慧眼见不到。
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当然发心大小质量是有问题,真正发道心的人是不多,可是外缘不好,特别是在家的二众弟子,出家也在里面,因为出家也要护法,出家人不护法那还谈什么?出家人不爱惜人才,不肯培植人才,而对于年轻真正优秀的还嫉妒、还排斥,这个人才怎么能出得来?在家人都捧老和尚,所以锦上添花,初学的人出来讲经都不来听。这学生一看,我讲经都没有人,信心完全失掉了,这个太难了,恐怕我不能成就,算了,我还是去学敲打唱念,做佛事赶经忏去。这是我们在外缘上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如果他讲得纯正,我们要听;他讲得不纯正,我们不听,让他自己反省,不要说。他几时,那个人讲的他听众那么多,好,我要改一改,我也学他那样讲,那么我们也去听,叫他自己反省。弘扬正法,这样才能够把年轻人奖励鼓励他们发这个道心,给他环境来培养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续佛慧命。
好,我们加的这一堂课就讲到此地,大概明天差不多了,明天两堂课可以圆满。
了凡四训 (第十四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页的后面,第二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这一段是说劝人。人没有不向善的,可以说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之天性,也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性德,所以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他为什么会做恶?我们仔细去研究,它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内里面的烦恼习气,就是内有烦恼;第二个是外有恶缘,里面烦恼自己不能控制,外面的恶缘诱惑,人才会造恶。虽造恶,说实在话,我们常讲,如果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做恶,他知道,知道这个事情不对,受他的良心责备。很可惜的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于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了凡先生在此地说得也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没溺』,这个就是说的环境,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或者是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好的社会风气,像我们现前的台湾,赌博的风气太盛,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多少年轻人迷溺在这一道上。所以这个对于长远来讲,对于国家、对于社会非常的不利,有识之士都能够觉察。可是时势所趋,很难挽回。这个不好的风气,实际上逐渐会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的发达,所以受影响的面就大了,受影响的时间就长了。
我们遇到亲戚朋友,要能够善于开导他,尤其是这一部《了凡四训》,所说的全是真理。做股票是很容易发财,那个财发了,命里有的,命里要是没有,即使这个钱财在你手上过一过,实在讲你能得到什么?仔细想一想,还是一无所有。因为你不可能带在身上,带在身上是又怕被偷又怕被抢,放在银行里面,银行里面钞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么两样!实在讲没有两样,无非是增长贪瞋痴慢而已,一点好处都没有。你就拥有的再多,实在讲,古人讲得好,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有别的吗?不可能的事情。如其说这个福报一时享尽,不如把这个福报慢慢的去享来得好。所以真正能够如理如法的开导他,使他能够觉悟过来,不做投机取巧的这种营生,这个才是正道,长远之道。
所以,『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这个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使对方欢喜,乐于接受,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开其迷惑』。下面这是用比喻来说,像『长夜大梦』,忽然醒觉过来了,我们佛门里面叫开悟,悟后这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烦恼』,我们能把烦恼拔除,使他得到清凉自在,这个心清凉就是智慧,烦恼就是迷惑。这个为惠是最普及的、最大的了,惠就是帮助别人,这是最有利益,最大的帮助。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一时』是当时,我们分析这个事理,劝导别人,令他觉悟,这个是口说,这是有利于当时。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于后来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现在虽然是有录音、录像,但是依然不如文字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善言善行应当把它记录下来,流传久远。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原先他也没有想到会流传这么广,他不过是给他儿子做警惕而已,并不是流传到后世普遍劝导大众,没有这个意思,只是给他儿子的教训而已。今天流传得这样广,他这个德泽可以说是这样广大普遍,是他没有想到的,虽然无心,可是做了大善。后世依照这部经修学,改造命运、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这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这个小册子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这个是他一生,可以说是改过自新的心得,给他的子孙,希望他们记住,理解而效法,这是积善里面可以说是最有效、最显著、最深广的大善。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我不能写作,这就不能为了。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能够把它一天记个一、二条,你能把它记录下来之后,跟这个教训也相差无几。
往年我在南部讲了几年经,那是每个月去五天到一个星期,大概讲了有三、四年。当时南部有一位黄老太太,年岁也很大,她每一次都来听,听完之后都会记个一、二条,她记得不多,有的时候只记一句,最多也不过四句、五句。我下了讲台,她都来找我,要我看看她记得对不对,她说我到这来听,我能听懂一句、听二句,她就觉得很满意了。三年累积下来,她出了一本书,沈家桢居士给她作一篇序,居然印了几万本流通,这个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她那个听经笔记比刘承符是要差一点,刘承符记得详细,记得多,他的文学基础好。她这个不好的也能记,虽然记得少,可是很有受用。为什么?她程度浅,她所听到的正是她能够受用的,所以这本笔记实实在在是非常之难得。由此可知,这个事情人人可以做。这是讲的劝人以口,劝世以书,不是难事情,只要真正肯发心。像这位黄老太太,我就很佩服她。
【较之与人为善。】
这是前面讲的,与大家,这在佛门讲叫同事摄,跟他相处在一起,以身教去影响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打鱼的人当中。
【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佛教给我们有四摄法,佛教化众生用这四个原则,也教给我们,叫摄受众生。摄受,拿现在的话,有感化的意思,有诱导的意思,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给他结缘,于他有恩,所以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够相信,他才能够喜欢参与。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语不是说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错了,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师就说了,真正爱人,打他骂他也是善,不是恶。所以这个爱语里头,也包括打他骂他,都在里面,这个都是爱,真正爱护他。所以不是一昧的善言好语,不是这个意思,不可以错会了。但是就是在责备他的时候,一定要顾及他能够承受,不能承受,过分的责备,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考虑他能够承受。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在第三人之前,这个他会非常之感激,人都顾全面子,如果有其它人在的时候,他这个面子下不去,他会起反感,这个都是善巧方便。另外就是利行、同事,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与他有利益,同事就像舜王在渔人队里面,这个就属于同事,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情,在这个里面以身教去感化。佛度一切众生不外乎这四个原则,这四个可以说是手段。这个地方是言教,劝人为善是言教,前面与人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什么叫失言、什么叫失人?这个注子里头讲得很清楚,「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这个人可以教,是个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导他,这个失人;不是这个材料,你偏偏去教导他,教不成的,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叫失言。这是我们自己要用智慧去反省,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对于这桩事情也说得很好,可以接受的应当要给他说法,不可接受的,合掌令欢喜,彼此也不得罪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这个人一生当中,往往有不幸的事情遭遇到,尤其是战乱。我们现前在台湾这四十年来,确确实实过的是太平的日子,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几乎就没有中断过,遭受战乱之苦,这些人很多,值得同情,值得怜悯。我们自己,年长的人在大陆上,遭受过八年的抗战,颠沛流离之苦。在战乱当中,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生活怎么样,谁都不能保证,家庭能不能团聚也不能保证。所以我们在小时候,我从十岁开始,家里就训练自己能够照顾自己生活。为什么?如果一旦离了,你还能活得下去,还有自己一个人能够在山林当中要有求生的本能,到那个时候谁照顾你?所以在苦难当中生长的年轻人,多半要受过这些训练,要知道,一旦离开家庭、离开父母,没有人照顾,你怎么能活得下去?现在是太平盛世,大家把这一点疏忽掉,尤其是现代的儿童,父母溺爱,我不知道将来他们怎么办?世界会不会永远像这样安定、这样和平下去?在我想谁都不敢讲,如果深入研究世界这个情势,前途实在讲并不乐观。
这种患难颠沛,如果在中年,尤其是晚年遇到,那非常不幸。如果我们遇到了,就要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当如痌瘝之在身』,这是比喻,所谓是切肤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我们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解除痛苦,这种布施就是无畏布施。我们常讲的财布施、法布施容易懂,无畏布施究竟是什么?就是这一类的,他有苦难、有恐怖的时候去帮助他,『速为解救』,快速。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今天讲他受压迫,他有冤枉,这个是他的苦难。『或以多方济其颠连』,颠沛流离,这要多方去设法去救济他,以个人的力量或者是以大众的力量,如果这个灾难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够,我们自己要发起、倡导,以大众的力量来救灾、来救援。古人说,这个『崔子』就是古人所讲的,『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这是个仁者,在我们佛法里讲是真正慈悲长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贫,那个贫困要救助他是长期的,这是急难。贫困的要帮助他有谋生能力,这是最大的恩惠;贫困的人常常以财物救济他,让他来依赖你,这不是办法,应当要帮助他能够独立。
现在有许多国家,譬如从前美国二次大战之后,以经济援助许许多多的国家,凡是被援助的没有一个不恨美国的。为什么原因?因为要依赖他,依赖他就得要听他的话,就得被他控制,所以大家不服。真正仁者要救助别人,我把技术告诉你,使你国家经济自己能够独立、能够发展,这才叫真正仁慈。如果每一个超级强国都有这样的心,天下太平了,整个世界富裕了。所以这些人帮助别人是私心,我帮助你实际上都是有条件,我要控制你,你的政治经济都要操在我手上,实在讲这是什么心?侵略之心。
所以我有一次遇到日本人,日本人有今天,他们日本人是相当傲慢,我对他很不客气,我说你们之有今天,是我们老总统给你的。二次大战之后,英国、苏联都想瓜分日本,那时候四强,把日本土地分成四块,我们一个人一块,日本亡国了,没有了,哪有日本?这个提议我们老总统不同意,大家就没法子,因为我们对日本作战我们受害最大,所以说话也有力量,有分量,不同意,保存了日本。日本人要想报中国之恩,不是今天拿一点金钱来,实在讲,我们连赔偿都没要,最具体的做法是先进科技的转移,这是真正报恩。把东西卖给我们或者送给我们,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心。所以从因果报应上来说,他的前途并不乐观,如果真的再有一次三次大战,恐怕日本会灭亡,他没有存在的理由。为什么?这个国家没有积善,他所积的是恶业不是善业。美国扶持他,他今天去侵略美国,说个实在不好听的,恩将仇报,我们中国过去是报怨以德,他今天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个在因果报应上是决定将来有恶报的,他现在实在讲是利令智昏,迷惑颠倒,迷信在科技上。底下一段。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
邑就是城市,乡是乡镇,小为一乡谋幸福,大为一县为一市,这些就是我们现代所讲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该要做,每一个老百姓有力量的都应当要做,造福乡里。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利益一个地方的,这些事情我们见到了、想到了,都应该努力去做。诸位一定要有个观念,大家有福,我们自己才有福;大家没有福,说一个人有福,大概那个灾难也就免不了。我们中国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把我们自己的福分给大家去享,这个社会就安定,天下太平,这是真正的福报。譬如说在我们一个地方有个大富,为富不仁,乡里有什么好事他不愿意做,别人有苦难他不能帮助,如果这家不幸失火了,旁边邻居决定不会帮助他救火,一定在旁边看,烧得好、烧得好;如果遇盗贼去偷他、去抢他,大家也不会去报警,也不会去帮助,一定站在那里看,抢得好、抢得好,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常常能够周济乡里,能够帮助别人,他家里发生什么事情,每个人都去保护。为什么?有恩于他人,这是个很浅显的道理。真正有福报是要与大众共享,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底下举了几个比喻。
【或开渠导水。】
这就是水利,中国过去是以农立国,农田灌溉,水利是最重要的。
【或筑堤防患。】
低洼的地方筑堤以防水灾。
【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前面也曾经说过,好事多磨,但是不怕,这桩事情不为自己,是为公众,为地方造福,纵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够障碍自己的善行,就是不为一些阻碍受挫折,这样子才好,善事才能够真正圆满。有一些事情,当初做的时候有很多人不知道,不免有一些反对的意见,做成功之后大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处,后来才感激,这种事情是往往有之。所以眼光要远大,要有毅力,这个善事才能够成就。所谓善,前面讲过的标准,是利他则是善,利益众生是善,如果是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禅师所说善恶标准在此地。
【何谓舍财作福。】
这个就是修福。
【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这是说到佛法,释门就是佛教,佛教里面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佛法常讲的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如果把这些方法把它归纳,可以归纳成六大类,这就叫六度,我们常讲六度万行,归纳起来是六大类。这六大类再要把它归纳,实在讲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可以分为这三大类。六度都不出布施,怎么说?像持戒、忍辱可以配在无畏布施里面,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财布施在布施里面。所以这三种布施把整个佛法的修行全都包括了,行门再多都不出布施这个范围。所以布施是修福。菩萨修的什么?菩萨真正在修福,六度统统是修福。福里面包括智慧,慧也是福。所以法布施,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也属于福;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也是福;财布施得的是财富。我们中国人讲五福,第一个是福寿,有福、有寿;第二个是富贵,大富大贵;第三个是康宁,健康、快乐;第四个是好德,这个里面就包括智慧了;第五是考终,考终就是好死,好死决定好生。
你说这个念佛往生,我们在这一年当中,看到的、听到的,完全是真的。昨天晚上我们《无量寿经》圆满,很难得华盛顿DC有一个同修来参加,他一到此地来就告诉我周广大居士往生的事情,他也在,他说真正难得,念佛就三天,那么好的瑞相,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所以他们那边现在同修念佛的信心大增,没有怀疑了。像新加坡三个往生,这半年当中,见到佛光,听到天乐,闻到异香,这是助念的人,这决定往生,往生的人预知时至,这是很可靠的。最近我们所听说的,有一个老居士,我们这边同修去助念的,有一位是坐着走的。没几天前,也是我们这里的老同修,连太太的养母,我们的同修有不少去助念的,这个也是真正往生。七年前她害一场病几乎要死了,医生放弃治疗,看看就要死了,连太太来找我,来问我怎么办?我说最好不要死在医院,死在医院很苦,她一断气马上就给你送太平间去。我说在这种情形之下,最好把她抬回去。临终之后这八小时的助念非常重要,她得的病很重,身上腐烂,奇臭无比,一般人都不愿意接近,抬她回去了。抬回去之后,慢慢的叫她念佛,她念佛念好了,身体好了,活了七年,不容易,这个七年当中,连太太告诉我,她每天念几万声佛号。你看她这一次走的时候,不到一分钟,而且走的时候她这个念头是念佛,因为她起来念佛的时候这样倒下去的,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实在是难得。
连太太虽然这些年生意上不太如意,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23-5-23 19:10:17
|
只看該作者
但是她确确实实是修了福。她修了福就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它不纯,她修的是一半的福,不是圆满的福,如果是圆满的福,她这个前途不一样的。这个就是理没有真正了解,没有真正的明了,所以事情做得不清净,有掺杂,修福里面有夹杂,不纯。因此我们自己真正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使自己一生都能够得到幸福、得到自在,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殊胜,命运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上,完全是自己一手创造的,这就是自己命中的定数完全转变成变量,你能够依照这本书去做,决定不错。凡是做,做得不圆满的,也就是这个教训只做了几分之几而已,并没有完全把它做到。世间法里面我们这一生得圆满自在,这本书足够了;出世间法里面这一部《无量寿经》,足够了,真正依照这两本书去修行,世出世间你就得大自在。所以这里劝我们要修福,以布施为先。
【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愈舍愈自在。
【达者。】
达是真正通达的人,真正有智慧的那些菩萨们。
【内舍六根,外舍六尘。】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诸位同修想一想,这怎么能舍得掉?所以诸位要知道,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舍不是在事上舍,事上这个肉身怎么能舍得掉?肉身不要了,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看到这一句,我要学菩萨道,内舍六根,怎么舍法?自杀去,不自杀舍不掉。殊不知佛法里面是决定不能讲死,为什么?佛告诉我们,死了就不得了,这问题就严重了,不能死。佛法教给我们修的是不死的法门,过去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有生死,从这一生起不再有生死了。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明明看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跟他去的,我这一口气并没有断,我跟他去的,活着去的,是去了才死的,不是死了以后才去的,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死了以后再去,说老实话,超度还真有效。所以超度没效,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超度只能说使神识减少痛苦。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够把她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都没办法,观音菩萨的力量帮助她,最高只能到忉利天。这是什么?福可以给人,功德没办法,要自己修的。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自己修的,这个诸位千万要记住,不能听信一般人所说的那些话,超度还有中阴得度,度是可以度,就是最高只能度他到忉利天,不可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虽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是我们的心愿,我们愿意他去,实际上他去不了,他不能去,一定要知道事实的真相。所以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要认真的修学,这句阿弥陀佛要认真去念。所以这个舍是从心地上舍,就是心不牵挂五欲六尘,也不牵挂自己的身体,身心都不牵挂,这叫做舍。凡夫妄想执着很重,说是我们真的身心世界都不牵挂了,这个很难,确实是难,妄想会常常起来。我们修净宗这个方法,就是叫你去牵挂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一转,就舍掉了,这个身心世界舍掉了,专门去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是真正的菩萨行。
【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统统要舍掉,心里头都不要挂念它。
【茍非能然。】
如果我们做不到?
【先从财上布施。】
舍财,不为财物所转了,我们的心不会为财物所动,不会为财物所转。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这个是确确实实是这个现象,当初舍的时候总是有点勉强,舍了很难过,舍了之后还后悔,慢慢的就养成习惯,就自然了,这个确确实实是这个道理,每一个人在修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到最后烦恼决定是轻,贪吝逐渐逐渐就淡掉了,而对于一切财物受用没有把它放在心里,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了。为什么?到这个境界,自己一切物质上的受用不会缺乏的,为什么?这个性德逐渐逐渐透露出来,会得大自在。尤其这个因果定律,世出世间法都不会变更的,你财布施的愈多,你那个财富也愈多,财从哪里来的,甚至于你自己都不晓得。有很多富有的人,钱财天天来,从哪里来的,你问他,他真的不知道,舍得愈多来得愈多。法布施愈多,聪明智慧愈增长。所以不要吝财、不要吝法,吝财,佛经上告诉我们,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的,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报。所以这个富贵,这五福,可以说统统都是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我们要想得好的果报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想得果报,没有这个道理。底下一段是:
【何谓护持正法。】
『正法』,底下小注上说就是指的佛法。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这是先把护持正法的重要性说出来。但是诸位要知道,今天如果大家只讲在护持佛法上,佛法能不能建立起来?给诸位说,决定不能。了凡先生那个时候说这个是决定正确没有错误的,今天不行了。诸位要知道,佛法在中国的基础是儒家与道家,不是道教,是道家,也就是建立在孔孟老庄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护持佛法,孔孟老庄不要了,好像盖大楼,拼命盖,底下没有地基,一晃就倒掉了,所以这个佛法永远扶不起来,原因在此地。所以今天我们讲护持正法,首先要护持孔孟老庄,特别是孔孟,不在这上打基础,佛法没有根。袁了凡这个时候没有问题,这是明朝,明清哪一个念书人不读孔子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可以说都有相当的基础。我们今天佛法衰败到这个地步,要晓得原因在哪里,这个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们做人,人都做不好,还能做菩萨、还能成佛吗?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因此《四书》里面纵然不能完全读,《大学》、《中庸》、《论语》是非读不可的,《大学》、《中庸》、《论语》。这个只有整个《四书》分量的一半而已,其实全部的《四书》不过六万多字,现在要从字数看是小册子,除掉《孟子》之外,要单单讲《论语》跟《大学》、《中庸》,也不过三万字而已。应当要熟读,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做人,这个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
所以我们图书馆过去曾经提倡印过《四书》,外面这个《四书》都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们无可奈何,没法子,我们也没有时间重新去编一部批注。实在有时间真的是可以编一部批注,古今批注里面好的我们把它会集起来,会集起来就不是他的版权了,我们的内容跟它不一样,我们的确可以做一个新的批注,普遍的来流通。所以我们过去印的本子是从前大陆上石印的本子,这个本子没有版权的,是朱熹注的,朱子的集注,《四书集注》。这个是应当要提倡,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念《四书》。实在讲,能够念《四书》,能够懂得中国的一点历史,爱国家、爱民族这个心才能真正生得起来。现在人国家民族忘掉了,说老实话,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败,现在只着重于科技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发达,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说,「人之与禽兽相去者几希」,人也是动物之一,如果真正不知道道德仁义,人跟禽兽差不了好多,一切动物里面最坏的动物,最残忍的动物。所以要救度一切众生先要救人,因为他最坏,先要救他,他要能够转过来,一切众生都有幸福,才能够各得其所。所以今天我们讲到护持正法,这个里头要包涵的有儒家的道统在里头,这个真正是万世生灵之眼目。
『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天地有养育万法之功德,天生之,地养之,天地有养育万物之恩。人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我们讲自然生态,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生态,而且帮助它,协助这个自然生态,使它更为圆满,一切众生都能够各得其所。这个就是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赞助,天地功德多大,这个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以参与赞助。世间大圣大贤、诸佛菩萨,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经里面也跟诸位细说了,转物实在讲是转变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念头,能够与天地日月合其光明,这是自己修持上的真实功夫。然后可以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底下一句,『裁成万物』,像诸佛菩萨弘法利生,真正利益众生,叫陶铸群伦,群伦是指九法界的众生,陶是陶冶,铸是铸造,能够成就一切万物,这个功德就大了,跟天地造化实在讲没有两样。『脱尘离缚』,这就是断烦恼、开智慧,转迷成觉。
『经世出世』,经世是讲这个世间,经有如经典,什么叫经典?拿现代的话来说,超时间、超空间,他所说的话,他的行为、他的思想、他的言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域,都是决定正确的,没有错误,这叫经世,实在是这样的。佛经里面所说的话超越了时间,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导当时的人,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展开经典,觉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有道理,应当依教奉行;佛当年说法在印度这个地区,传到中国来,中国跟印度不一样,适合印度也适合中国,现在我们把它搬到欧洲、美洲,统统都适合,这叫经世。同样的,孔孟的思想,譬如说这一部《四书》,在中国,这是中国的文化结晶,孔孟是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所讲的东西,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家庭、对于个人,有决定的利益;二千五百年之后在今天,还是有决定的利益。你要说那个过时了,错了,它超越时间,决定不过时;这个东西拿到外国,跟外国人讲讲,外国人听了也都点头,也都认为是对的,超越空间了。所以孔孟老庄也是超时间、超空间,所以叫经典,真正的经典之作,这是经世之学。
当然经世之学多,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一下,最精彩的无过于孔孟、佛菩萨。佛教里头的经典最精华的、最殊胜的,实在讲无过于《无量寿经》,是佛法里头登峰造极的一部经典。在我们中国固有道统里面,那个精华确确实实是《四书》。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很难得,我想他编这个四书,因为我讲《华严经》讲了很多年,是不是得到《华严经》的启示?因为它那个里面的内容很像《华严》。《华严》里面有理论、有方法、还有表演,也就是把这个理论方法做出来给人看。《四书》编的就是这个编法,《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孔老夫子一生所做的,孟夫子一生所做的,就把这个理论方法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论语》跟《孟子》就像《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一样,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理论与方法是《大学》、《中庸》两篇。所以它里面的架构跟《华严》完全相同。朱子是一个学佛的人,佛学造诣很深,是不是受《华严经》的启示编成这个教材就不可得知了,但是它确确实实像《华严》。好,我们就休息几分钟。
了凡四训 (第十五集) 199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2-0015
前面一段讲的经世,这就是为世间做一个标准,做一个典范,再说到出世。实在世间与出世间并没有界限,世出世间的差别,实在讲就是在迷悟,觉悟了就超越世间,一念迷就是世间,一念觉就是出世间。因此了凡先生教给我们: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饰之。】
这个圣教就是圣人的教化,或者是说圣贤人的教育,对于世道人心,风俗习惯,我们今天讲社会的安和乐利,大众的幸福前途,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自古贤哲们把它比喻作人天眼目。我们应当如何来护持,正法能住世,现在人所谓硬件、软件,软件这是讲人才,师资,硬件就是讲的建筑,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学校是世法教学的场所,必须要维护。现在学校由国家来办理,前面跟同学们说过,现在的学校舍弃了伦理的教育,我们今天才有这样大的苦难,如果还不觉悟,世界终必是毁灭。科技发达的结果是毁灭世界,同归于尽。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不是不懂科技,为什么不发展科技?就是知道这个东西发展到最后是大家同归于尽。所以中国教育是发展理性,启发智慧,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伦理,知道道义,使他彻底认清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天地间的关系,能够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我们才有幸福可言,国家民族才会有真正的前途,那个叫教育。
今天我们看到眼前这种发展,实在是非常之痛心。民国初年废除了读经,当时多少贤哲痛心疾首。那个时候所造的因,我们今天尝到了恶果,尝到这个恶果,现在还不觉悟,这个不得了。今天诸位如果能到大陆上去看一看,你去听听大陆上人的心声,对于国家民族都看作没有希望、没有前途,这样的心态足以亡国灭种,这是我们废除读经种下来的后果,是摧毁了正法。所以我们自己儒家、道家的道统不能维护,大乘佛法决定不能建立,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所以我们护持佛法会不会有效果?没有效果。因为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二千多年当中发扬光大,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今天把这个根挖掉了,基础挖掉了,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谈。所以李老师临终的时候说了一句非常痛心的话,世界没救了,佛菩萨神仙来了都救不了,为什么?根挖掉了,唯一一条路好走的就是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说出这么痛心的话来,我们要深深觉悟。
这是五百年前袁了凡先生在世时候所说的,见到圣贤庙貌,这个庙有佛家的寺院,有儒道的寺庙,像孔子庙。在过去多半念书人都在寺庙里面念书,因为那个时候学校并不普及,念书都是在寺庙,寺庙就是负责着学校的任务,寺庙里面典藏着世出世间的经典,就像图书馆一样,提供给有一些有志于求学的人使用。所以对于这些建筑里面所收藏的经典都应该要敬重,我们去利用它,利用它还要珍惜、保存它,因为还要提供给后人去使用。所以古时候读书,书本不是自己的,这个书上不可以写字,不可以做记号。为什么?要留传给后人去念。自己需要用的话可以来抄一本。因为从前没有印刷术,得到一本书本是相当之珍贵,家里面藏一点书,比现在人家里收藏古董还要名贵,所以书籍相当不容易得到。这是教给我们要珍惜、要珍重、要爱护。
【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要弘法利生,把儒佛的教化发扬光大,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上报佛恩。做到这一点就有两桩事情要做,第一个是替佛教培养人才,培养弘法的人才;第二个是要建立弘法的道场,使这些弘法的人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在我们现代,弘法人才少,如其求人不如求自己,请别人发心人家未必肯发心,你既然有请别人发心这个心,为什么不回过头来请自己发心?比求人要方便多了。建大道场是希望多数人有机会来接触到佛法,理解佛法。可是诸位要知道,现代我觉得最理想的道场无过于电视台,把佛法送到你们家里面去。很可惜,在台湾我们佛教界有三个固定的节目,星云法师、净心法师,还有一个是圣印法师,这三个节目很遗憾的是私人的,他们办的是私塾,不是学校。如果办的是学校,应该聘请真正有修有学的法师、居士们,统统都有机会给他们去讲,那就是公办的。现在是私办的,所以接触的面比较小。如果能够有一个公办的,我们佛教徒也应该有这意思,如果大家能够创举,在电视台一个星期买它一小时的节目,我们不请一个人,我们请很多的人,一部一部经、一部一部论大家轮流来讲,选择真正利益这个社会,我想这样做比一个人范围要宽广得多,更有意义。
同时我觉得,刚才我跟各位说了,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道场,电视台节目的道场,应该先讲《四书》,再讲大乘佛法,才管用。如果没有孔孟老庄这个基础,讲佛法是空谈,没有用处。所以要想提倡佛道,还是要先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这就是培养人才、建立道场。现在建立道场,我是不希望大家花那么多金钱去盖个庙,庙盖好了之后,里头必然是斗争坚固,没有意义,那个钱花得没有意义。这个财物钱财,诸位要晓得,学了佛总一定要明了,过眼烟云,再多的钱财,不论多少,给你看看而已,你们想一想,哪一张钞票你们拿去收在家里保存着?有没有人把钞票收在家里保存的,每天去看看欣赏它?没有的,这里过来,那里过去,过手而已,所有一切财物过手而已,哪里是自己的?自己的应该保存着,不应该给别人。我这里拿到马上就给别人,过手一下,这真是过眼烟云,一点都没错。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
刚才有一个同修到我这里来,他现在走了,匆匆忙忙走了,他移民到国外,他回到台湾来做股票,告诉我,一千万进来,一千万又丢掉了。我就告诉他,你怎么不听《了凡四训》?这命里没有的,这手过来,那手就过去了,过眼烟云。所以我告诉他,丢掉再多,你心里也不要烦恼,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再为这个生烦恼,那就划不来,那就很冤枉了。所以钱赚来了,不要欢喜;丢掉了,也不要烦恼。每天在干什么?浪费光阴,可惜,真正可惜,把你的精神光阴在这上浪费掉了。所以聪明人不干这个事情,我把这个大好光阴好好来念佛,这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多了,上一次也是有一个做股票的,我们一个老信徒,多少年都不来了,偶尔来一次见个面,告诉我,搞股票搞了五年,大概赚了几千万,去年一年赔光了。这个不是可惜,可惜他的精神,可惜他的光阴白费了。所以这个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真正聪明人、有智慧的人要明白这个事理。所以自己努力的修学,弘法利生,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都赞叹不尽,尤其在末法,佛法衰微到极处,你还能够做,这是难能可贵。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这就是教育里面的根本教育。所以中国古时候的小学着重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教什么?教孝、教顺、教敬、教诚,是以这些为教学的纲目,真所谓少成若天性,培养圣贤人的根基。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社会道统,现在一般人说君主专制,这是错误的,这个看法错误的。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你要真正认清楚,是圣贤的教学,也是圣贤的政治。本质没有认清楚,这很可怜,一个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观点,足以把这个国家民族毁灭掉。中国过去从政的人没有一个不念圣贤书的,纵然自己有私心,还是有一个范围,有一个准则,不敢过分的越轨,多少还是要受良心的谴责。现在把这些东西统统甩掉了,作奸犯科造恶,以为这是理所当然,耻心没有了,也就是说天理良心没有了,这还得了!这一点失掉了,的确人跟禽兽就没有差别了,这个才叫可怕,最可怕的就是这桩事情,所以希望我们同修们自己要认识清楚。诚敬是学佛的根基,是入佛之门,诚敬的培养就在家庭,他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到社会上才能够忠于国家,才能够服从长官,才能够对他的职务尽忠职守,尽心尽力,为国家、为社会、为老百姓服务。
这一个习性养成了,『习以成性』,习性培养成的,『便是和气格天』,天地鬼神真有,不是没有,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失掉教育,道德观念没有了,再给诸位说,天地善神都不来了,我们每天头脑里面想的全是贪瞋痴慢,那个天地里面的恶鬼恶神、妖魔鬼怪统统下降了,为什么?感应道交,恶与恶交感,善与善交感,诸佛菩萨善神都不来了。人已经在造恶了,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更不得了。所以我们这个世间,我这个看法,三十年之内,一定有非常的灾难,这个灾难之降临,恐怕我们地球上人可能会死一半。这么大的一个打击,人才会回过头来,才会把他的迷惑颠倒打醒,小灾小难不会醒的,一定有非常的灾难才会叫大家觉悟,这个是决定不能避免的。
诸位要读中国的历史,你就看世间的治乱,祸福的根源,你要是明了的话,你看看今天这个世界人心,他们想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我们就晓得将来的结果是些什么,从因就晓得将来的果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果报,想想几十年前(民国初年)那个因,那个时候人造的因,结成今天的果报。现在造的因比那个时候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所以,二、三十年后,这个果报快速的会现前。从前造的这个因是恶因,但是长成缓慢,到七、八十年我们看到这个果报;现在我们造的这个因恶,而且加快速度在造,普遍在造,所以这个恶果的成熟会快也会大,不会超过三十年,这个恶果就会现前,非常非常之可怕。善因一定结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这个真理是决定正确的。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所以忠孝传家远,现在大家不讲这个了,现在所谓叫时代潮流,父子什么关系?朋友的关系,伦理毁掉了,伦理是什么?伦理是性德。所以中国儒家道家所讲的,我们展开佛法来仔细一观察,全是性德流露,舍弃私心,性德才会往外流露。这些大圣大贤一私毫的私心都没有,全是性德流露。你要说是某人的学说,孔老夫子的学说,错了,是自性的流露。孔夫子自性流露的,我们如果自性心现前的时候,流露出来跟他的一样的。就像灯光一样,他的灯光亮了,我的灯光也开了,光光交融,成为一体。不是我们跟别人走,我们要去学他,错了,是自性的流露,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孝敬是性德,开发性德必须要用性德来做工具,才能明心见性。
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开发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儒家亦复如是,诚意正心就是佛所讲的大菩提心。凡是能够存心真诚,不自欺、不欺人,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以真诚心、以孝顺心、以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地方有一句说得很好,『最关阴德』,你自己只默默去做,真正是积善累德,果报之厚,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也可以从现前社会里面能够观察到,可见得这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所以,我们动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决定不要认为别人不知道,人或者不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所以了凡居士前面给我们讲改过要有三种心,耻心、畏心,畏惧天地鬼神,我们起一个念头他都知道,勇猛精进心,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没有一个人做不到的,你只要有这个三心,的确一生足以成办。再看末后这一条: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物,一切动物,不要说见到人,有苦难,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这个就是恻隐之心。大家有没有?我相信你们都有,每个人都有,为什么?如果你们看一个悲剧都会流眼泪,那就是恻隐之心,无论看电影、看电视的悲剧,你的心里会难过、会流泪。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物在你面前遭这个苦难,你都有这个心,何况真正见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难?你有这个念头,你一定会援手去帮助他。不但人有恻隐之心,再跟诸位说,动物当中也有。由此可知,这确确实实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过牠比人迷得更深,才变成了畜生,十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里头才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以恻隐之心就是怜爱之心,怜悯之心,是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求仁就是求的这个,积德也是积的这个。希望把这个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能够真正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下面他举几个例子来说:
【周礼。孟春之月。】
『孟春』是初春,正月。
【牺牲毋用牝。】
古时候的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猪,普通民间祭祀只用一个,都是用猪,大祭祀是国家,帝王祭太庙用三牲。春天用这个牺牲,牺牲就是祭祀需要来用的,不用母的,母的什么?牠怀孕,杀一个等于是害两条命,不可以用母的,这个是仁慈。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就跟佛法里面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因为佛法在印度的时候,生活方式是用托钵的制度,托钵制度,人家施舍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的。如果说一定要吃素,会给人带来很大的麻烦,他要特别做东西来供养出家人。佛是为了大慈大悲,所以真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一直到今天,像泰国、锡兰,小乘国家还是如此。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在当时确确实实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礼义之邦,礼义之邦是我们中国过去,现在中国是礼义都没有了,讲到礼义不如外国人,比不上外国,这个实在讲是教育彻底的失败。中国不重视乞食,这些法师我们中国朝廷礼请到中国来,还能叫他出去讨饭吗?我们中国人是不可能接受这样做的,所以就在宫廷里面接受供养,托钵的制度到中国来就算是没有了,从来没有实行过。但是那时候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
素食,我们同修都知道,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出家学佛的,出家、在家,素食只有中国佛教,全世界学佛都没有素食的。所以我们要是有时候参加国际会议到外国去,他们觉得我们吃素很奇怪,觉得怪怪的,我们觉得他们出家人吃肉也觉得奇奇怪怪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传统,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不是素食,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素食好不好?好,仁民爱物做得真正彻底,真正究竟。
『远庖厨』,离厨房远一点,这吃得心就比较安了,实在讲心还是不安,最好是不吃众生肉。尤其是现代这个众生肉是更不能吃,我纵然是不反对吃肉,叫我吃现在这个肉我不愿意吃,三十年以前的肉食我觉得可以吃,你要贪图那个味,那个味还真有点美味,现在我看那个肉不是那个味道,我虽然没吃过,我能想象得到。为什么?以前那个动物是牠自然生长的,都放在外面自然生长的,牠在没有被杀之前,牠活活泼泼、快快乐乐,我觉得牠心情满好的。现在这些动物,你看猪、牛、鸡、鸭,一生出来就关在笼子里头,等于终身监禁,牠是个坐监牢狱的,牠心情一定不好,牠的肉会好吃吗?所以我想一定不是味道。我从前曾经问过方师母,方东美的夫人,我叫她想一想,你们现在常常吃肉,回想跟三十年前所吃的肉味道一样不一样?她想了半天,告诉我,她说的确是不一样。所以我这个判断还是有道理的。
所以现在的肉不能吃,现在的肉里头决定含着有许多毒素,所以现在人常常有很多怪病,从哪里来的?肉食来的,古人讲病从口入,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现在你们实在好吃,贪图口味,实在是忍不过,我觉得吃鱼比吃肉可能好一点,鱼在池塘里面,尤其是海里面的,大概还能保持从前那个味道。现在就是池塘里养的鱼都不像从前,为什么?加了人工的饲料,化学的饲料,都变质了。所以李老师真是讲的,我们三餐服毒,哪里叫吃饭?三餐服毒,每天服三次毒,你想想看你这个身体怎么能不病?当然是百病丛生,这个很可怕。这下面说了: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是跟佛法三净肉它多加了一条,这是对的,因为出家人不会饲养,用不着这一条,在家人因为自己养的,自己养的自己再杀了吃,这实在是讲不过去。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实在是不能断除肉食,应当要守三净肉,此地就是四净肉的戒。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他说了这么多话,真正用意就在末后这一句。所以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短短几十年当中,维系自己的生命都是杀牠以养己,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亏欠得太多,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你就晓得造的罪业是多重。所以古人说,如果这个罪业要有相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业障有这样重。想到这个地方,自己警觉心才真正提得起来,如何能够对得起天地一切众生?不但要严持不杀生这条戒,就是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决定不能够糟蹋。『暴殄之孽』就是糟蹋我们现在讲生活一切必需品,不知道爱惜。现在人提倡消费,消费是什么?浪费,说是大家要不消费了,工厂都得要倒闭了,经济就不能发达了。这个说法诸位想想正确吗?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个话一定说未必然也,不见得正确,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确。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消费的结果美国必定是亡国,现在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中国人有积蓄的习惯,美国人没有,国家一垮了,全国老百姓就完了,为什么?他要靠国家救济,个人没有积蓄。我们中国人有积蓄的习惯,国家亡了,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为什么?不依赖。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爱惜物品。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个话现在我们只能够自己去理解、去体会,现在社会上决定是反对的,要扑灭老鼠,怎么可以爱鼠?还有灭鼠运动。不能做,你这个灭鼠运动,好了,这些老鼠杀死了,二十年之后牠又到人间来,又投到人胎了,牠要来灭人了,牠来报仇,就干这个事情。所以世间人不晓得,六道轮回冤冤相报之可怕。你杀牠,欠牠一条命,将来你得要还牠一条命,没有说是杀了人不偿命的,没有这回事情;欠了钱不还钱的,没有这个事情,因果通三世。所以你要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为非作歹的事情决定不会做,为什么?吃亏的是谁?自己吃亏,想赚人家的便宜赚不到,人家想占我们的便宜也占不到,天老爷实在是非常公平,真公平。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决定不伤害众生,不跟牠结冤,决定不欠人家的债务,自己这一生心安理得。末后总结: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
一样一样讲,讲不尽。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这个《四训》里面,这一章是最主要的一章,「积善之方」,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这个概念上。所以第一章讲因果报应,再教给我们改过积善。末后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结,「谦德之效」,谦是你能够保持,否则的话,虽然积,积的保不住,那也是枉然。我积善,这个善真正能保住,靠什么?靠谦,谦德之效。所以佛法,你看《金刚经》里面讲布施,布施是修积,用什么来保持?忍辱,忍辱能保持;不能忍辱,修积再多都落空,所以要能够保持。儒家保持就是谦。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这个天道与地道,如果自己稍微留心观察一下会发觉,盈是满,到满的时候天就会把他欠缺一点,叫他亏一点,那个谦虚的人会给他增加一点。我们看月亮这个亏盈就能够体会到这个道理,到满月了,满了之后必然一天一天减少一点,未满的时候一天一天会增加一点,增加一点就是益谦,满了之后,满招损,一天一天会降下一点,我们从这个地方就体会到天道。地道呢?『变盈而流谦』,盈是盈满,你看水,看到高的地方,水就不往那流了,那个低洼的地方,水往那流,低洼是谦,它就往那去流了,这地之道。鬼神看到你得志,这个时候鬼神对你就起了嫉妒心,他就想方法来整你,尽量找机会来找你麻烦;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鬼神也怜悯你、同情你,想帮助你一点。人也是如此,『恶盈而好谦』,恶是厌恶。
所以你看曾国藩在前清在地方官吏上,那是没有人跟他相比的,清朝地方官最高的是两个省的总督,这是地方行政权限最大的,曾国藩曾经做四个省的总督,他那个总督比别的总督大一倍,管四个省,真的像小皇帝一样。他书念得多,他知道他已经过了头,不是好事情,所以他自己的书房题了一个匾额,叫求阙斋,他是往这求,人家都求满,他求缺,我要求欠缺一点,不能满,地位愈高愈谦虚。所以他能够保得住,富贵能够保住,一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还不错,都相当好,这是他自己的德行,修善积德,所以富贵能够常保。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总是吉凶相参的,没有纯吉而无凶的,只有这一卦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这一卦。这个卦的卦象叫地山谦,它这个卦象在底下,这个八卦画的,上面是坤卦是地,下面是山,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这个谦虚,山在地下面,地山谦。所以愈是高愈要卑下。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得好处、得利益是谦虚之人,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骄慢。
【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这是了凡居士以他自己一生的经验来观察,这个《易》、《书》里面所讲的非常有道理,都应验在日常人事之间,他说他每一次去参加考试,跟同伴一块去,看到这个人这一科会考中的,这个人都很谦虚,从这一点去看的时候,这个人能不能中都可以能够预料得到。
【辛未计偕。】
『计偕』也就是与同伴一同去参加考试。
【我嘉善同袍凡十人。】
十个人一同去赴考。
【惟丁敬宇宾。年最少。】
敬宇是他的字,宾是他的名字,这个人年纪很轻。
【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
费锦坡也是同行的一个朋友,他就告诉他:
【此兄今年必第。】
他一定登第,一定考取。
【费曰。何以见之。】
袁了凡的判断,他说你怎么会知道?
【予曰。惟谦受福。】
这是观察人理论的依据。
【兄看十人之中。】
你看我们十个人同伴。
【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
这个意思就是忠厚老成,我们现在讲忠厚老成,十个人当中,忠厚老成哪个比得上他?
【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
这两句非常难得,别人侮辱他、侵犯他、毁谤他,他都能够包容,都能够不计较,这量大福大。
【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他果然中式了。这是一个例子。
【丁丑在京。】
在京城。
【与冯开之同处。】
这也是他的一个朋友。
【见其虚己敛容。】
看到他的学养,他的修养。
【大变其幼年之习。】
他在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几年没见完全不相同,以前不是这个样子,以前他的恶习气很重。
【李霁岩。直谅益友。】
李霁岩是他的一个朋友,也是好朋友,『直谅益友』。
【时面攻其非。】
这个朋友的确是我们所说的畏友,看到他有毛病当面就呵斥,当面就教训他。
【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
人家指责他,他都能够接受,这个很难。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没有这个过失,人家看错了,冤枉我,指责,也并不怨人,是他没有把事情搞清楚,看错了,责备总是好的。实在讲,责备这个人是爱护他,不爱护他不会责备他的,你自己儿女有过失你去责备,邻居的儿女有过失你为什么不去责备他?可见得责备人是真正爱护他。所以纵然是错误,他是爱心,所以都能够顺受。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
祸福都有征兆的,都有预兆的。
【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了凡先生有学问,何况又得孔先生的真传,他也会看相算命;看相算命是其次,看到一个人断恶修善积德,这才是真正创造命运,改造命运,所以他的判断可以说相当的准确。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
三尹就是县政府里面第三等的职位,县长是大尹,大概那个主任秘书就是二尹,科长就是三尹。所以在县政府当科长,现在的职位就是科长。跟他的父亲在任上。
【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
钱明吾是当时一位学者,他对他非常仰慕,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
【明吾悉抹其文。】
把他的文章大篇大篇的改掉,这在一般人看到很难过,我纵然作得不好,也不会改得这么多,很难过的事情。
【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谦虚,真正恭敬,认真的学习,所以他才有进步。第五个例子。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
对人谦恭有礼。
【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天将发斯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这一句非常重要。我在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没有慧不能修福,修不到福的,为什么?福有真假,就是善,善有真假,有偏圆、有半满、有是非,你不认识,好心修福,谁知道搞的一身罪业,造了罪业还自己自以为是修福。由此可知,慧解重要,慧解非常重要。为什么先要读书?读书才明理,理明白之后才知道哪是福田,应该怎样种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瞇目。】
这是自己贡高我慢,自己有一点才学,文章写得很好,在一般读书人之间他也是很有名气的,我们现在讲很有知名度的,结果去考试没考中。没考中怎么样?怨天尤人,大骂考试官没有眼睛,我这么好的文章他没录取。
【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
旁边有一个老道听到他在那大骂考试官有眼无珠,不录取他的文章,他在那里发脾气,这个老道在旁边笑。
【张遽移怒道者。】
看老道笑他,他这个气就发到老道身上去了。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老道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所以考试官没取你,一定不好。
【张益怒曰。】
脾气更大了。
【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讲的什么道理?是有道理,作文章是心平气和,像你这样的暴躁,脾气这么大,贡高我慢,你的文章怎么会作得好?毕竟还是个念书人,念书人服理,说得有道理,他不得不服。
【张不觉屈服。】
的确是有理,想想是不错。
【因就而请教焉。】
回过头来,这好,难得,向这个老道请教。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
这就是真正知道命运,确确实实是如此,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中不中,实在讲,与文没有多大的关系,与命有关系。功名如此,富贵也如此,你发不发财,说老实话,与你做生意怎么样经营、怎么样动脑筋,那都没有关系,问你有没有命。那个有命发大财的,他没念过什么书,他也没什么学问,什么都不懂,你问这财怎么发的,他也不晓得,他不知道,年年有那么多收入,你问问他,他不晓得,他说你去问那个管帐的,管会计的,你去问他,他自己本身不晓得,命里头有。命里面没有,想尽什么方法手段都得不到。所以今天人不知命,胡作妄为,天天造罪业,还想得好报,哪有这个道理!
为什么从前人的果报好像马上就能见到,现在为什么见不到?诸位要晓得,现在因为大家都作恶,一个一个报来不及了,要算总帐,到时候算总帐,一笔就消掉了,不一个一个来了。我跟大家讲的真话,一点都没错。从前是什么?从前是个别,来了就办,现在这个官吏也省事,好,一批来了一批再办,不要一个一个办,会算总帐的,可怕,非常非常之可怕!这个人文学、才艺、富贵、寿考都要靠命运,真正有智慧的人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个才是真正聪明,真正有智慧。不在这上面下手,你不管从哪一方面,最后都落空,你的时间、你的精力统统浪费,那才叫可惜。这个老道又说了:
【须自己做个转变。】
这就是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的,一定要自己改变,自己改造自己的命运。
【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
他说命里注定,还能变吗?命里注定的是常数,你自己能断恶修善有个变量,会变的,你不知道断恶修善,那你就是真的一生受命运的安排;果然能够断恶、能够修福积德,你的命运决定会改变,所以它有变量。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教他改造命运的方法,这个地方不细说了,了凡居士在前面已经细说了。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我很贫寒,我拿什么来修福?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不在乎有钱没钱,往往没有钱的人能够积大功累大德,有钱的人未必能够造福、能够积德。
【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
你刚才那个态度就是太傲慢了,你能够谦虚一点,这个就是善、就是德,这不要花钱的。
【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这是眼前的事情,可见得这个善恶祸福确确实实在一念之间。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这一些事情诸位读了,你要相信,你有福;你要不相信,你的福就很薄。天地鬼神与我们人间,一举一动、一言一笑有密切的关系。这不是迷信。现在我们谈的这个,外面人听了笑一笑,迷信,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迷信。实在说迷信的人,他迷我不迷,他决定逃不出这个关的,我能逃过,他逃不出。这些事实,从前朱镜宙老居士在世的时候,我刚刚学佛,他讲这些故事讲得很多,亲身亲眼见的,亲耳听的,就是战争里面也没有一个冤枉死的,生死有命,该怎么死,那个阴曹地府都有记录,没有一个是冤死的,没有。他那个时候在苏州,在苏州一个银行做经理,他是学财政的,这在抗战之前,他们朋友当中有一个,我们大陆上说走阴差,就是晚上他到阴曹地府办事,他的职位大概不大,传递公文。我们人世间苏州是个小县,在阴曹地府里面苏州是他们的省会,是阴间省会,有都城隍在那个地方,上海都归他管。
他说有一次上海送了一大批生死簿,送到苏州,他偷偷看了一看,很奇怪,名字都五个字、六个字的,一大堆,怎么想都想不通。所以第二天就跟朱镜宙他们几个朋友在一块玩的时候,就提到这个事情。他们也想不通,中国人的名字最多四个字,超过四个字都很少,都不多,送了这么一大批,最少都是四个字的,有五个字、六个字,莫名其妙。过了三个月,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二二八事变,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一批是日本人在那个战役死的。你看三个月之前,名册都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去了。所以才摇摇头讲,战乱当中该死的,生死簿早就送去了;那个不该死的,怎么枪林弹雨他也没事情,这真的一点不假。所以你要不相信,自以为是现代人、科学人,科学人也逃不出阎罗王的手掌,说实在话真是如此。所以这里面所讲的,你要想字字都真实,句句都真实,一点都不假,你有福了,这是圣贤人的教训。现在的科学家是一知半解,事理都不通达,还谈什么?只知道一点科技,一点点常识而已。我们一定要认真觉悟。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
我们自己存的什么心,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要觉悟。所以佛教给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教给我们的,行为要约束、要合理,现在大家虽然不讲理了,我们要遵守古礼,要遵守教诫。
【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
我们存心行事,自己想想,对得起人,对得起天地鬼神,对得起诸佛菩萨。所以我们既然发心修学净宗,一定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我们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叫学佛,从内心行持上认真去做,阿弥陀佛那个样子,模样在那个地方,照那个模样塑造自己。依《了凡四训》做为帮助,《无量寿经》是我们的正课,这是我们辅助的课程,正助双修,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佛的。其余的不要再搞了,实在讲也来不及了,没那么多的时间,一心一意作佛去,声闻缘觉犹不为,直接了当告诉你作佛去,从前禅宗去参学,叫你吃茶去,我叫你作佛去,真可以作佛,一点都不假。
【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这是真的,我们看看眼前国内、国外那些发达的人,他满盈,这个气度不大,他没有受用,所谓是富而不乐,快乐才是受用,他不快乐。我听说还有有钱的人天天躲躲藏藏,怕人家找他麻烦,怕黑社会找他,痛苦不堪,那要它干什么。那是什么?那是苦,那不是乐,我们人生在世要快快乐乐,不要痛苦,这是人生。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这两句话我们要记住,一定要学谦虚。
【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修业进德关键就在谦这一个字,一定要谦下,要学着不如人,是真正不如人,不是我假装着不如人,那是假的。你表面上谦虚,实际上自己还很自负,人家是看不出来,天地鬼神、佛菩萨老早知道了。所以这个谦是要真正从内心里面做出来,没有一丝毫的虚假,确确实实不如人。譬如说人家敢为非作歹,我不如他,我不敢。善人我不如他,恶人我也不如他,这真正谦虚。他有善行,我没有,我不如他;他作恶,我都不敢,我也不如他。这个才谦到了底,山才真正埋在地底下。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就是地山谦,学生只有我一个,除我一个,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我比哪一个都比不上,五十三参就是这个。五十三参,实在讲,他所学的什么?谦之一字而已,最后他圆满成佛了。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
这两句话很要紧,你的志才能圆满,你的愿望才能够达成。
【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末后引用孟子这一句话做为总结,孟子见梁惠王,这一句话的意思,我自己一个人好乐,何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是真乐。所以凡是自己喜欢的,最好能够把这个欢喜扩大,能够与民共同喜爱,这才是正确的,这是真正的富贵。譬如在台湾,现在老百姓迷了,都迷在财富上,政府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国家与全民来创造财富,这个问题马上解掉了。民之所好而好之,我们是这个方向,像这样去做法,民之所恶而恶之,这叫顺应民心。我们动脑筋,如何来创造财富。而且创造财富要帮助全世界落后的地区,贫穷的地区,这个财富创造得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只台湾个人统统富足起来,旁边人看了都不顺眼,这个财富就带来灾难。我们今天有财富,能够帮助他,能够救济他,他希望我们多发财。为什么?我们发财他们才有福享。我们能够照顾这些贫穷落后的地区,这才正确。财富据为己有,祸害马上就来了。时间超过了一点,我们这个科目总算是讲完了。谢谢诸位,希望大家认真努力来学习,共同创造我们新的命运。
了凡四训 (第十五集完)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儒释道文字资料」,点击链接即可保存。链接:https://pan.quark.cn/s/99366735bdc5
大藏经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文字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1RE47lujteCj-W2DnYNPQ?pwd=i35p 提取码:i35p
圣贤教育音频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JiTm4DpCSI9iED-YgGxdw?pwd=2m4k 提取码:2m4k
高僧大德讲经说法音频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AtE6sRBPKRSkg5Nm-FJbQ?pwd=0963 提取码:0963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
|
|
|
|
|
|
|
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