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0|回復: 3
|
蔡礼旭老师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共四集
[複製鏈接]
|
|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5/10/20 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2-141-0001
诸位法师,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人生很多的道理,是要透过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印证。《论语》里面有讲到「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次来到吉隆坡,参与这场演讲会,就可以深刻感觉到,圣人所有的言教确实是真实不虚。也印证了「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遇到圣贤的教诲,都能唤醒我们内心那分纯净纯善。昨天,刚下飞机之后,工作人员带杨老师及我到了会场。我们了解到这场会议总共有两千多位义工朋友的服务,才得以成就。两千多个义工的发心付出,确实可以说是我们炎黄子孙非常殊胜的一个会议。
我在去年三月中到深圳讲课,深圳有个信德图书馆,里面供奉着万姓宗祠。我一开始走进去,就看到了三皇五帝的灵位,接着每一面墙都是我们炎黄子孙老祖宗的灵位。三皇五帝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共祖,诸位朋友,假如能够查到你们最早的族谱,很有可能我们这一堆是尧帝的后代,这一群是舜帝的后代,以至于这一群朋友是文王、武王的后代。《弟子规》这一句「兄道友,弟道恭」,我们假如追本溯源上去,确实没有一个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有一位朋友他姓陈,他了解到他是大舜的后代,突然整个人变得很有精神,抬头挺胸,彷佛舜帝的精神,在那个当下就融入在他的心田之中。老祖宗的期许一定是一代要比一代更强,而确实我们老祖宗都是用这个存心把他的智慧无私的全盘托出,记录在我们历代的经典之中,我们一定有责任要来承传。在还没有接触经典以前,没有这么深的感受,接触完以后,句句都含有无尽的智能,以及无尽的提携、祝福在其中。
看着图书馆里面每一面墙上面祖宗的灵位,我不由自主向每一面墙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感谢他们用生命流血流汗积累的智慧,来成就后代子孙的人生。突然有一种感受很强烈,我们救驾来迟。我是二十多岁才深入中国文化,二十多年来,因为没有智慧,不知道说错了多少话,做错了多少事情。人生绕了弯路不打紧,在这个绕弯路的过程,不知伤了多少爱护我们、提携我们的长者以及朋友的心。而这些是人生的遗憾,人生很难再去改变的事实,这个遗憾绝对不要在我们的下一代继续发生。
不只我们没有回报父母的恩德,俗话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亲不待绝对不是说父母去世后才亲不待。当我们晚一天觉醒,晚一天懂得孝敬,我们的父母就必须等待一天,必须忧愁一天;我们假如过了十年才觉醒,那父母就多辛劳、多忧虑了十年。从父母,我们再延伸到我们炎黄子孙,所有的祖宗他们不知道已经等待多少年;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听到祖宗们掉眼泪的声音,那是一种惋惜、一种心痛。而今天我们在吉隆坡,有这么多的华人共同来参与中国文化的课程,我个人感受到老祖宗依然在掉眼泪。但是这个眼泪已经不一样,已经从伤心的眼泪转变成感动的泪水。他们终于可以看到子孙懂得珍惜他们的教诲,他们终于感受到子孙可以一代比一代更好、更安乐。
人生最重要的是求个问心无愧,得来的东西愈容易反而可能不知道珍惜。很多人觉得中国文化承传四、五千年,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们放眼整个世界,在几千年的洪流之中,出现了不少文化,但至今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衰的只剩中国文化。而五千年的文化能承传下来,那是代表着每一代的人都知道担负起承传的使命。假如有一代的人,他忽略掉自己的本分,他不愿意遵守老祖宗教诲的真理,中国文化就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断掉了。当文化断掉以后,我们将对不起几千年的圣贤相继,几千年祖宗的恩泽,就相当对不起了。我们也无法向往后的子子孙孙做交代,我们将有可能成为几千年当中会被后代子孙骂得最惨的一代。他们会觉得怎么教给我这些都会让人起冲突的思想,都会让人痛苦的思想?怎么留给我这么污浊的空气,这么肮脏的水源?我们绝对不愿意后代子孙这样责备我们,我们提起承先启后的使命。
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孝道、在师道,而师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所以只要孝道没有承传,中国文化就岌岌可危。我们现在冷静来观察一下,现在孝道承传的情况如何?记得小时候,在吃晚餐的时间,都是由我姐姐或者是我,到家门外去找我的爷爷,找他老人家回来吃饭。祖孙二人也很有默契,都能了解到爷爷可能在哪些地方跟人家谈话,跟人家下棋。当远远看到爷爷,招呼爷爷吃饭的声音传到了其它的长者耳中,虽然不是叫他们吃饭,他们也都露出很欢喜的微笑。当我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有喜悦感。为什么所有听到孙子叫祖父吃饭的声音,他们都会微笑?因为孝道与人的本善完全相应,他们也心生欢喜。而现在的小孩,吃晚饭的时候,不是去叫爷爷奶奶吃饭,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现在是爷爷奶奶要到处找人,找小孩,请他们回来吃饭。
《大学》里有句话相当的重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人生的智慧就在懂得、清楚,什么事情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应该后做,什么事是事务的根本,什么事是枝末;本末先后、轻重缓急能够取舍清楚,这是智慧。先叫爷爷吃饭,成就了孝道;爷爷去叫小孩吃饭,孝道不只没有成就,还成就了孩子当小皇帝,成就孩子的傲慢。接着吃饭,谁先上桌也是大道理。假如是爷爷奶奶先上桌,小孩懂得把碗筷排好,懂得帮爷爷奶奶盛饭,那孩子从小的恭敬心也可以在生活的点滴当中成就起来。
小地方都有大学问,而我们现在缺乏对这些行为的观照能力,缺乏对每个动作之后对于孩子一生有什么深远的影响,我们推演不到。所谓「人不学,不知道」,假如没有这些经典的提醒,我们很容易忽略,原来人生的道理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就像《弟子规》第一句讲到,「父母呼,应勿缓」,虽然只是生活当中一个动作,但是假如孩子能够遵守,他就在每个动作当中成就他的恭敬之心。恭敬心的成就,他就懂得敬人,懂得对事情负责任;恭敬心没有成就,那往后的人生处处会跟人起磨擦,对人失礼,处处可能都是障碍。
我们常常会问小朋友,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响应?而大半的答案都让我们觉得不甚理想,最高的就是「干嘛!」当孩子无礼,它是一个结果,我们成人应该更懂得回光返照,懂得反省。孩子无礼是个结果,它的根源在哪里?很多家长跟我们接触都会提到,孩子学了以后没什么变化。从家长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觉得学习《弟子规》是小孩要好好学,却没有再进一步思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要给小孩当好榜样。而小孩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当我们每一位为人长者的人,在一开始学习《弟子规》,是先要求自己来做到,要求自己先力行,而不是先把注意力都盯着看孩子。假如是这样,很有可能我们从当父母就变成当警察。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态度。而很多的家长他在引导孩子学《弟子规》当中,愈小的孩子愈快能够依教去奉行,反而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孩子,父母都觉得困难度很大。那我们要冷静想一下,孩子已经十多岁、二十多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跟家长提到,万物都有个惯性,今天这杯水放在这里,我要把它推动,都先要突破它的惯性。当我推它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在出力了,但是它并没有动,必须把力气推到超过它的惯性,它才能够移动。我们教育孩子也要有耐性,突破他原有的惯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还有另外一个惯性,就是我们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他的脑海里有个印象,就是「我爸爸是什么样的人,我早就一清二楚」。当他对我们是这种认知,就很难一开始就能接受我们给他教导的这些《弟子规》的教诲,这是第二个要突破的惯性。接着还有第三个惯性,就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我们要做「父母呼,应勿缓」给孩子看才行。要把《弟子规》落实在家庭,成为家风、家规,其实第一步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才对。态度决定事情的成败,而不是成功以后才来调整态度。
我们现在在学习中国文化,当听每一场演讲的当下,应该是想到我如何去落实?如何去当榜样?绝对不能我们在听课的当下都一直在想,这句话我先生该听,又听到另外一句,这个要把我儿子拉来听。这样的态度,我们在当下学习的因缘就无法全神贯注。我们要了解到「教儿教女,先教自己」,从自己开始学起。当我们能建立理智、建立智慧,才能够在教育孩子的人生过程当中下对决择,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而理智的建立就从当下,自己先学,自己先修身,自自然然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应。
要观照自己人生有没有理智,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可以观照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所想的事,有多少跟经典是相应的。假如只有一个小时跟经典相应,其它十几个小时都不相应,那我们就很可能常常会意气用事。我们也多观照一下自己,我们常常脑子里想的,是可以在当下去提升自己,去帮助家人的一些好的知见;还是我们常常都把思绪放在过去的遗憾里面,或是烦恼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也不够理智。
《大学》这篇经文虽然短短的,但每一句当中都有很深的义理在其中。它告诉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就是说,不管你是从事于任何一个行业,你扮演的是什么样角色,你希望把家庭兴旺,把你的事业做很好的发展,第一步都是要从修养自己开始下手。我们有这样的态度,才是真正往理智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刚刚主持人也有提到,我们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为、习惯、性格,以至于命运。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的思想就决定一个家的命运;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以至于整个天下,无不如是。我们要观照一下,我们现在家庭里面每个人的思想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现在整个天下人的想法是如何?
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很多的家庭做出了榜样,很多的朝代也做出了印证。在宋朝时候有个名相范仲淹,他一生抱持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处世态度。在他读书的过程当中,他也非常的节俭,我们成语里面有一句「饘粥餬口」,就是在讲范仲淹。他那时候很贫穷,在佛寺里面读书,每天烧一锅粥,烧得很浓稠,之后结成块,把它切开来,一餐吃一块。他的同学看了之后不忍心,就准备了些很好的饭菜要请他吃,还送到他的房间里去。后来他的朋友再去看的时候,发现范仲淹一口都没有吃,就好奇的问他。范仲淹就说到,假如我吃这些美味的食物,那我以后就再也吃不下这些比较简陋的食物,我不希望增长我的贪心。由于有这分克己的态度,范仲淹也很顺利的考上进士。他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确实在他从政的过程当中尽心尽力在做到。
他的孩子出门,只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好几个兄弟都是穿破衣,等要出门了,就换上那件完整的衣服才出去。都是尽心尽力把更多的钱财来周济他的邻里乡党,我们在文章中也看过「义田记」,就是叙述范仲淹以他的薪资奉养了几百户的邻里乡党。范仲淹为他的孩子取名,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范纯仁。这个「仁」字是会意字,我们看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告诉我们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别人。期许他的孩子能一生以一个仁厚之心去待人,而他的孩子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有一次他交代范纯仁要把五百斗的麦子运回江苏的老家,在运送的过程里面,范纯仁遇到一位他父亲的故友。这位长者家里非常的穷困,父母去世了不能安葬,因为没有钱,女儿已经大了也没有嫁。范纯仁马上把五百斗麦子卖掉,后来钱还是不够,范纯仁又把运送的船只也卖了,这样钱才足够。后来回到京城,跟他父亲报告这件事情,讲到一半的时候,范纯仁说:父亲,因为这位长者很困难,我把五百斗的麦子卖了,钱还是不够。父亲抬起头来对他说,假如不够的话,那你把船也给卖了。范纯仁对父亲讲:父亲,船我已经卖掉了。从这个对话当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范家承传最重要的一个人生价值观,就是一个仁慈之心。
范纯仁在历史上,德行不亚于范仲淹,确实家道的承传相当的扎实。范纯仁在父亲还没有去世那几十年当中,都不愿意离开故乡去当官,一定是坚持奉养父母到终老。当范仲淹去世以后,范纯仁不只担负家族的一些使命,他面对他的兄长范纯佑,也如父亲一般的恭敬、孝敬。等父亲、兄长都去世以后,他才接受一些离开家乡的官职去服务,确实把孝悌做得相当的扎实。当他在某个县城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天灾的关系,人民没有饭吃。而要开仓救济人民必须要有朝廷的命令才可以开,不然是触犯了法令。但是假如真的等朝廷的命令下来,可能就有成千的灾民要饿死。在那个当下,杀身成仁,不管自己的功名,一心一意只想救济,想救活他的县民,就把粮仓打开了。
因为在朝廷之中有人嫉妒他,就跟皇上禀报这件事,皇上就特别派人要来调查,范纯仁是不是有违法开仓的罪行。这些调查的官员都还没有到以前,这些消息已经传到他们县里面,整个县的人民把家里有的粮食统统拿出来,堆回去仓库里,不只没有少,还比原来仓库里的东西还多出来。这颗仁慈之心救活了人民,也赢得众人对他的爱戴,而这个仁慈之风,在这一千多年都没有断过。我们从范仲淹这个模范、榜样,也应该起而来效法,效法他的思想,就可以走出家风承传千年的家运。
天下亦如此,中国历代的盛世,都是懂得以仁慈之心对待他人。前德国总理史密特先生在接受记者访问当中有提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从来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这也代表中国人的思想里面觉得欺负他人是很可耻的,应该效法天地日月,「天同覆,地同载」,那分无私的心来对待天下人。当历代中国比较强盛的时候,都可以发现这些邻国都会主动来跟我们学习,都会受到我们的照顾、庇荫。我们冷静观察现在的家庭以及社会国家的情况,会发现有很多冲突产生。我们刚刚提到,要有理智才能下对人生的判断跟抉择,为什么现在家庭冲突的比例愈来愈高?
在清朝时期,曾经发生过儿子杀父亲,这件事情震动了整个国家,皇帝下令,总督、巡抚记过,县太爷撤职查办。诸位朋友,儿子杀父亲,为什么县太爷要撤职查办?因为县太爷在人民当中是当父母看,所谓父母官。而县太爷要负责整个县的教育,他这个县出现了一个大逆不道的孩子,他当然有责任要承担。结果我们现在社会当中,常常看到儿子杀父亲,却没有一个官员站出来说这是我的错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天下、家庭的盛衰,都是为人父母以及领导者他的存心在决定。
前一阵子有一群韩国的读书人,到祖宗的灵前去忏悔。忏悔韩国最近的社会风气愈来愈堕落,他们觉得很惭愧,因为读书人担负起教化人民的责任。这样的情景我们看了很感动,他们懂得知耻,懂得反省。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土地上,读书人是否有这样反思,这样的反省态度?现在所谓知识分子,好像学历高就是知识分子。在历代的历史当中,知识分子代表着要维系一个社会国家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责任。而不是学历高,我们只想着以后有比较好的薪水,这样而已。假如是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对不起知识分子这样的一个称谓。
在清朝发生这样的事,是天下少有,皇帝下令将这个县城去掉一个角。为什么去一个角?希望整个县的人民要引以为耻,你们这个县出现这样大逆不道的人,你们要好好反省才是。而现在全世界,我们每天打开报纸来看,可能在一个月之内看到杀父害母的例子都有好几件。这是结果,我们要用理智把原因找出来。原因就在根本思想错误。这个时代因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人的存心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为中心就会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再发展就会竞争、会斗争,更严重的会有冲突、战争,甚至于是达到世界末日的情况。我们担心世界末日没有用,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就是在自私。当孩子从小自私,他会跟谁竞争,会跟谁斗争、战争?在家庭里,就会跟父母发生这些情况,等出社会以后,就会跟同事,甚至于是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会愈演愈烈。
所有复杂的事情它的根源其实是很简单的,我们能从一念自私回到像范仲淹承传家风一样那分仁慈之心来待人。仁慈之心发展就能懂得互助互爱,之后迈向家庭社会的共存共荣。从末日走向大同世界需要多少时间?只要这一念能转得过来,相信会很快的转变过来。
信心是成就一件事情的根源所在,假如我们能相信《弟子规》所讲的每一句,扎扎实实去做,你的家庭转变就会相当的快;假如我们在做的当下信心不足,效果就会比较不如意。当事情不如意,绝对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甚至于推到古圣先贤的经典上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先反省自己。人生这些理智确实都是因为有读经才提得起来,我们回想以前的人生,遇到不如意的事,第一个念头往往都是先怪别人。夫子在《中庸》里面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失诸正鹄」,我们把箭射出去以后,这枝箭没有射到目标,我们下一个念头是什么?下一个念头是说,这枝箭是吉隆坡出产的,质量比较差,所以射不好;或者说这只弓是古晋生产的,所以让我没有办法射好。
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人第一个念头都会想着要把责任推出去,而不是马上反省自己?根源就在我们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染上了好面子,射不好让人家看了自己很不舒服,还要掩饰一下。但是愈掩饰,不但不能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重,甚至于让人家更瞧不起。当我们做错事找借口,不只朋友会瞧不起我们,连我们的孩子都有可能会瞧不起我们。所以人生的理智当中要常常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四岁,这个孩子在两岁的时候,从小脾气就很大。七、八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发脾气,气到整个脸都发紫,就可以看得出来小女孩的脾气有多大。在这三、五个月的过程,她的女儿开始学习《弟子规》,母亲在每次父亲要出门的时候,都会带着她送父亲出门。有一次刚好早上才五点多,她的父亲就要出门去了,因为她的先生是当警察的。她就把孩子从睡梦当中叫醒,还是依然送她的父亲出门。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孩子,你会不会做这个动作?是会让女儿多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是会把她叫起来?多睡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对她的人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把她叫起来以后,会成全她做到了对父亲的那片孝心,那分恭敬之心,而这个孝心、恭敬心将是影响她一生。
这个孩子学《弟子规》以后,每天都帮家里人做家事。有一次从外婆家回来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本来父母也想时间比较晚了,就要直接抱她上床睡觉。一进门,把她放下来以后,还有点睡眼惺忪,这个孩子马上打起精神,跟她母亲说道:妈妈,我今天还没有帮妳做家事。就自己找活干,把桌子擦一擦,到厨房帮忙一些活。做完以后,这个孩子跟妈妈说晚安,这才很安心的去睡觉。一个四岁的小孩,可以从脾气这么不好,透过《弟子规》的教导有这么大的转变。这是说明了人虽然有习性,但是他的本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减损。人生总在遇缘不同,只要我们把圣贤教诲的缘,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得上,那孩子的变化以至于家庭的变化就会很快,这也是来自于信心。
这个孩子今年生日,刚好晚上母亲还要去晚自习,她母亲是高中老师。母亲就问小孩,你今天生日,还要跟妈妈去上班吗?小孩说要多陪陪妈妈,就跟着去陪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上晚自习。后来这个孩子上台去,跟这些哥哥、姐姐讲了一下她今天生日是怎么过的。当孩子提到今天她帮妈妈做了多少家事,还亲手帮妈妈洗脚。讲完以后,整班高中生本来头都抬得很高,听完以后都露出惭愧的表情出来。
确实「人不学,不知道」,四岁的孩子学了以后,也可以变得很懂事。昨天师长也提到「三岁看八十,七岁看到老」,孩子的眼睛张开来,无时无刻都是在学习,在效法大人。孩子孝心开了,很多德行很自然也会跟着打开。刚刚我们提到,人生要懂得轻重缓急的重要性,而教孝是最刻不容缓的一件事。这个女孩到她阿姨家,看到一只母猫生了一窝小猫,所有的小猫因为长得很可爱,都被抱走了,抱到只剩下一只。她阿姨就跟她讲:妳看这只小猫很可爱,妳要不要抱回去?小女孩摇摇头,接着就说:我假如把小猫抱回去,牠的妈妈一定会很伤心。诸位朋友,有没有人教过她?当她的孝心打开了,孝心就会增长人的仁爱之心,《论语》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仁慈的根本。孝开了,仁心开了,甚至于其它的德行也会跟着展开。
她有一次在幼儿园里面,因为跟同学有一点点小磨擦。刚好同学的妈妈来了,因为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小伤害,就责备这个小女孩。小女孩的妈妈也刚好过来,这位家长就讲她母亲,她的母亲赶快跟对方道歉,说对不起。当她的母亲鞠下躬去跟人家说对不起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当场就哭出来,接着也跟那位家长频频鞠躬道歉。从这里我们也看出,有孝心的孩子他也懂得惭愧,他也懂得「德有伤,贻亲羞」,孝心开了,百善皆开。
而整本《弟子规》事实上都在讲一个孝字,我们能从孝心展开来,《弟子规》的落实就会水到渠成。像「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懂得友爱兄弟姐妹,他一定懂得要尊敬长辈。《弟子规》的「谨」,因为「德有伤,贻亲羞」,他一定懂得谨言慎行。谨第一句是提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有孝心的孩子他绝对不会蹧蹋他的生命,因为蹧蹋生命就直接伤了父母的心。有谨言慎行,接着孝弟之后,有仁慈之心就能落实「泛爱众」的教诲,所以孝开了,百善皆开。我们从这里就应该反思,教孩子一辈子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重要,还是要让他的考试成绩从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才重要,是前者还是后者重要?这就是人生的抉择。
相信家长都会讲一定是前者重要,教孩子做人做事是一辈子的事。而往往回到生活当中,家长在做前者的工作还是在做后者的工作?大半还是在做后者的工作。为什么会言行不一致?根源还在信心问题,根源还在对义理,对这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孩子一生深远的影响并没有很深刻的体悟。当我们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孩子会患得患失,孩子只会注重自己的分数,他很难学会去体谅别人,帮助别人。我自己在念初中的时候,确实也是很认真,认真的动力是因为有好的成绩表现。记得有一次我考了九十八分,哭得很伤心,还打电话给我父亲诉苦。我父亲在电话那头一直跟我说:才差两分而已,不要太伤心,不要患得患失。我是因为自己的个性得失心比较重,幸好父亲母亲对人生的态度都很正确,才慢慢把我引导回来。
但在求学的过程当中太注重成绩的态度,让我的心性有些不好的发展,看到别人考得比我差,我幸灾乐祸;看到别人的成绩比我高,我会嫉妒,不高兴。这样的存心会走出什么样的命运来?必然会有很多的不顺利。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诸位朋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它是个结果,人生的理智要建立在能够从结果把原因找出来。原因在哪,才会造成不如意事常八九?有没有人的人生是「人生如意事有八九」,有没有?那我们是要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道路,还是要学那些走出「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格局?根源还在一念存心。当我们一念是自私对他人,一定会造成不平,不平再发展会变什么?这是很微妙的变化。不平再发展就变埋怨,埋怨再提升就变怀恨,怀恨再提升就变祸患。我们往往只看到与人的祸跟恨,却没有省察到根源还在我们一念自私造成的。只要把这一念自私放下,家庭和乐,人际关系会很融洽。还是不能把责任往外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明朝时代有个读书人叫郑濂,他的家族人口有差不多一千口。皇帝非常的惊讶,也非常的佩服,居然能够让千口之家生活得这么和乐。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家风?能不能达到?诸位朋友要有信心才行。我听说在马来西亚有个孔夫子七十四代嫡传的后代,他们的事业做得很成功。他有五个兄弟,这五个兄弟住在同一栋大楼里面,他们现在还不分家,还处得很好。而现在很多是小家庭,夫妻两个加一个孩子都很难和,常常都还会起冲突;甚至于是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都会跟自己发脾气,闹情绪。我们从这里看出跟这些古圣先贤的距离,而看出距离要想起《弟子规》一句话,「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下一句?
诸位朋友,你们不要伤了我的心,我是很脆弱的,你们从我的身材就看得出来,我比较容易紧张,比较容易受伤害。不过我看诸位的脸色,应该是都有按时服药,早晚都有把《弟子规》读一遍,大家不接的原因是因为很谦虚,不好意思现能。但是在演讲的时候能够把它讲出来,互相呼应一下,会让演讲的效果更好。
确实《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对于我们的人生都有相当好的提醒、激励作用。「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往后看到每个圣哲的榜样,绝对不是妄自菲薄的态度,一定要抱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我们不能输给古人。而确确实实老祖宗是希望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今天要跟孔夫子学习,夫子很用心的教你。你就对他讲:夫子,我这一生是绝对不可能超过你的。请问孔夫子会不会很高兴?绝对不会很高兴,他希望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远,「我把我一生最重要的智慧都传给你们,希望你们站在这个基础上更去发扬光大」。夫子有个学生叫冉求,他就跟夫子讲:夫子,我不是不崇敬你的学问,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够。夫子接着跟冉求讲:能力不够的人是做到一半,所谓半途而废;你是连做都还没有做就已经没有迈出步伐,这叫画地自限,而不是半途而废。
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这颗本善的心跟圣哲人是无二无别,首先对自己有信心。接着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还要对古圣先贤以及他们的教诲有信心。人生建立理智,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个关键。我们能信,自己的人生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当孩子的榜样。我们信了以后,才能不断去引发孩子的善良,假如你觉得这个孩子没救了,那你根本很难做他生命的助缘。
我们到雪梨去演讲,时间是三天,每天五个小时,有些工作人员还带了他的孩子一起来听课。三天以后,他的女儿听完,隔天起了很早,父亲一看到她起那么早,很自然就问:妳起这么早干什么?他的女儿对他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就从他旁边绕过去,就走进厨房里。父亲突然才回过神来,原来他的女儿要去做早餐。女儿二十多岁了,没有做早餐给他们吃过,结果听了三天课,进去做了。她的爸爸很高兴,就说《弟子规》还真有效,在送我们上飞机以前,还在欢喜的叙述这件事。讲完以后,这对夫妻就说了,女儿不知道可以撑多久。诸位朋友,我们不要每天拿个放大镜在那里看,女儿、儿子会撑多久,假如用这样的态度,可能撑不了一个礼拜,你女儿会跟你说我不玩了。我们应该用一分信任的态度,用一分欣赏的态度、鼓励的态度,让他的善一点一滴不断引发出来才是。我们有了这些信心,有了自信,再面对经典,面对圣贤人的行持,就懂得起而效法。
郑濂家里有一千口人,明太祖朱元璋也很有智慧,他想要了解为什么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他就问郑濂如何治家?郑濂提到要「不听妇言」。诸位朋友,「不听妇言」这句话怎么解释?假如这句话解释成不听女人的话,可能我等一下下楼的时候就会有人拿东西砸我了。我们理解圣贤的教诲,不要执着在文字上,要依义不依语,要了解这个真实的意义,以及它当时候的时代背景。因为在古代,女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不长道义就比较容易长他的私心,长了私心就容易在言语当中自私自利,甚至于在言语当中会挑拨家族之间的对立。所以,妇言根源的意义就是自私自利人的言语不可以听。
在家庭里面,以至于在团体当中,足以让家道败,让团体分裂,最厉害就是谗言,言语。古代有一首诗提到「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我们看到「君听臣当诛」,为君者假如听了谗言,很多忠臣的命就保不住了;「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谗言,可能跟孩子就会有决裂的危险;「夫妻听之离」,夫妇之间假如听进谗言,就很可能会分离;「朋友听之疏」,朋友之间听了谗言,慢慢就会疏离掉。人生的缘分得来相当不易,轻易听进谗言而造成分裂的话,那将是人生挽回不了的遗憾。
老祖宗的提醒确实是相当的重要,有提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们再把这句话深入去思考,一个人为什么会讲是非?一个人为什么不讲是非?不讲是非的人他明白到,是非只会让人愈来愈不和睦;真正读圣贤书的人,时时都是希望如何让团体能够和睦相处,他只懂得要赶快隐恶扬善,能够「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他去扬这个善,让整个家庭、家族能起而效法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去让团体不和睦?从这个明白当中,我们以后也要学会听话,好的劝诫我们要赶快改过,不好的谗言,我们要懂得谣言止于智者,才能化解很多家庭的以至于团体的危机。所以,「不听妇言」我们应该解释成不听自私自利人的谗言。
接着明太祖就把两颗大水梨送给郑濂,让他拿回去给他一千个家族的人吃,因为皇帝赐的食物是非常希有的,明太祖也要等看着到底郑濂会怎么分这两颗梨。郑濂回去之后,不慌不忙拿了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颗梨。放进去以前把这颗梨完全打碎,让这些梨的果汁完全渗到水缸里面,跟水完全融在一起。之后再吩咐下去,每个子孙、家人大家喝一碗。诸位朋友,假如你是郑濂的远房亲戚,你在喝那杯梨汁的时候有什么想法?非常痛快!你看我们离这位长者这么远,他却对我们如此的爱戴,如此的平等。你看,家族的凝聚力完全聚过来。而郑濂这个动作对他自己亲生的小孩更是受益无穷,他教导了他的孩子,时时都要大公无私,他才能真正教出能够为大局着想的后代。
确实治家很重要的是要用平等无私的心,假如一个家庭里面有三个孩子,我们对其中一个孩子比较好,这是不理智。当我们对这个孩子比较好,他的人生有没有帮助?很可能不只没帮助,还有害处。因为人难免有些傲慢的习气,你对他比较好,他会恃宠而骄,那你是害了这个孩子。所以爱之足以害之。爱要真正对他有帮助,还要用理智、智慧去爱才行。而那两位被比较冷落的孩子,他的人格一定会有不良的影响。他会感受到分别,他会觉得父母比较不关心他,他会没自信,会比较消极。一念无私所产生的效应,跟一念自私,可谓天壤之别,不得不慎。治家如是,治天下亦如是。
我是家里的独子,我父亲也是长子,我爷爷也是长子,我有很足够的条件可以当败家子。因为自己教书以后才开始对教育有更深入的思考,突然体会到父母从小对我两个姐姐跟我,很多做法都很公平,这样才让我不会恃宠而骄,不会从败家子的路去走。还有重视整个家族的凝聚力,我记得还没上小学以前去扫墓,跪在曾祖父的坟前。当我双膝跪下,抬起头来,突然看到一个很熟悉的名字,上面写着「礼旭」,我突然抬头挺胸,肃然起敬。我的名字排在第一位,代表我要做这墓碑上所有人的榜样才对,因为我是长曾孙。我们能引导下一代,身为长辈,身为哥哥、姐姐,都应该当榜样。有这样的心态,孩子就懂得去承担责任,懂得不断去做好自己的模范,以至于能够让家庭、家族更兴旺。
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天下,它的命运要改变,所运用的人生道理事实上是没有差别的,修身即是齐家,齐家就能治国,再来平天下。刚刚我有提到我在念初中、高中,嫉妒心起来,福田靠心耕,假如人生的存心没有仁慈、善良,自己的命运就会被自己摧毁掉,就愈走愈不顺利。记得大学联考,我很容易紧张,所以家人对我其实也很照顾、爱护。尤其我的姑姑怕我会睡不着觉,她还拿了两颗镇定剂叫我做好准备。我在十一点多睡不着,赶快吃了一颗,吃完翻来覆去还是睡不着。在十二点多快一点的时候,又吃了第二颗,两颗吃下去还是一夜未眠,眼睛瞪得很大到了天亮。全家陪我去考试,还有我两个姐姐也都去了。刚好遇到我同学的妈妈,他妈妈就走向前来对我两个姐姐说,你们两个妹妹真不简单,还陪哥哥来考试。诸位朋友,这是结果,我们要看到原因,为什么我长得比我两个姐姐老那么多?因为忧能使人老,这颗患得患失的心,对孩子的身心是长期的一种伤害,一种折磨。
诸位朋友,一个人患得患失的时候,对自己有没有帮助?没有!这样理不理智?不理智!自己患得患失的时候,对家人有没有帮助?对家人不只没有帮助,还搞得全家都非常的紧张。我都感觉考一次试,好像全家都在备战状态。确实这个苍老大家可能现在感觉不出来,我在念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跟其它学校的女同学举办联谊活动,人最好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取其辱。怎么说?当一个人长得看起来很老的时候,就不要去问别人「请问你猜我是哪一年生的」?当这位女同学被我这么一问,她也非常的慎重,想了一下就说:你一定是六十八年次的。我是七十三年次的,她猜我是六十八年。接着我皱着眉头跟她讲:妳再仔细猜一次。接着她就说:难道还更大吗?从这个事例当中就可以了解,患得患失对一个人的心性有多大的折磨。
我们都在追求幸福人生,什么样的存心、什么样的思想价值才能让你的孩子迈向幸福?要从根源上下手。透过我个人的经历也给大家做个参考,诸位朋友,我现在看起来像几年次的?你们不可以伤害我。
那次大学联考,我走进考场,写考卷差不多写了五到十分钟,突然体会到那两颗镇定剂很有效,大学联考就考得很不好。我们就了解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功名也好,财富也好,都要靠一颗善良的心来耕耘。当我在八年前开始接触圣贤的教诲,整个人生的际遇就有了很大的转变。确确实实我的人生最幸运的两件事,第一件是遇到我的父母,让我很多错误的价值观,在他们的身教当中慢慢的种下好的种子,有好的转变。又因为遇到师长,以及很多位老师的指导,让我的存心导到正确的方向,才得以把人生从患得患失、从处处自私自利当中跳出来,变得懂得服务他人,奉献自己。从师长的教诲了解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起了一念心希望能够利益他人,很微妙的是好的缘分就在你这一念存心当中会出现。所以诸位朋友,人生好的际遇不用向外求,向自己的内心求就求得到。
刚好那时候我人在台东,台湾的东部,那里是山明水秀,我在那里住了七个月。住下来以后,看着青山绿水,心比较静下来,反省到自己二十多年来所作所为,彷佛像一场电影,一幕接着一幕在自己的脑海出现。我体会到人生踏出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要先判断对方向才好,判断对,我们人生应该用什么思想态度来处世做人。当心静得下来,善心起来了。当地一个学校有位老师刚好生孩子,要有两个月的产假,他们学校的老师就找上我,请我去给他们代课两个月。我又没有当过老师,又叫我去教一年级的,这些一年级的小孩站起来还不到我的腰,我跟他们讲话都很辛苦。因为已经来找了第二次,我们心想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勉强答应接下了这个工作。
教了几天书以后,内心非常欢喜,终于找到一分工作、一条路是可以真正利益这个社会、人群。举个例子,我刚好看到一些蚂蚁已经死掉了,我把牠们埋好,被这些孩子看到了就问我。我解释完以后,他们也很高兴。过没几天,我就看到那几个孩子围在那里不知道在做什么,我趋向前去问他们:你们在干嘛?这些孩子说:老师,我们在埋蚂蚁。他们看到死去的蚂蚁,那颗仁慈的心就生起来。看到这一幕深刻体会,孩子的心很善良,确实是可以教,确实教育这分工作是可以帮助他一辈子。有了这分体会以后,我就踏上教师的路,人生开始走向幸福美满。我们早上的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5/10/20 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2-141-0002
诸位法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一念自私自利,走向的是末日,一念仁爱之心,处处替人设想之心,是走向大同世界,一念之差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只是世界如此,一个人的思想所延伸出来的命运亦如此。我个人还没有遇圣教以前,人生走的并不是很顺适,重点在没有替人设想,没有仁爱之心。有幸听闻师长的教诲,才开始了解到自利才能利人,利人就是利己。刚好认知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可以很冷静来思考到,所有家庭的问题以至于团体、社会国家种种的乱象,它的根源不在政治、不在经济、不在国防力量,而在根源的教育问题。假如人心都能接受道德的熏陶,都能懂得中国人最常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确实解决所有冲突;有孝悌,家庭和乐,有孝悌,懂得仁慈待人。
诸位朋友,不要小看了这八个字,我们看政治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贪污腐败,而有廉、有耻就能政治清明。我们看事业要能长久发展,必须有礼、有义,有了信义,你才有立业之基,有了道义,才懂得照顾员工,以至于回馈乡里,造福社会。有了这八德,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我们把这个道理听明白了,再不去做的话,那就当面错过了这个改变命运的良好机会。
我遇到这个代课的机会就欣然接受,教了几天,感觉到孩子确实很善良、很单纯,能接受我们给他正确的引导。我教完这两个月,就投入补习的行列。当我们有一念善心,老天爷都会很帮忙。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连我补习的费用,在代课的这两个月都已经准备妥当。离考试的时间只剩下四个多月,很多的同学都已经学习半年以上了,还有的已经考过一年,考过两年,同时都聚会在一起。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命运的真相,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只要我们懂得断恶修善,懂得一念在众人、在这个时代,都可以获福无穷。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并没有紧张,我很有信心,因为当我们以承传文化为使命,孔夫子、孟夫子就是你最直接的祖宗。我们把承传千年文化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这些圣哲人跟我们都是一家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圣哲人的福报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有了这样的信心,我就投入考试的行列。
当然,决心已下,不管是考一年,还是要考两年,反正就是直到考上为止,绝不再走另外一条路了。有了决心,接下来也要讲求学习方法,《弟子规》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不只是在读经的时候要心眼口信皆要,其实在听课,以至于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全神贯注的态度,这样学习就会很有效果。那时候在准备考试,我的心态就是每上完一节课就要全部学会,时间的紧迫会把人的潜力激发出来。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复习,当然要当下学以后就要消化吸收才行。假如这节课上完,还有一、二个观念不清楚,我会赶快在老师下完课跑到他面前再去跟他请教。不过很多老师他们的脚程很快,会让我追不上他们。为什么追不上?因为他们高雄上完又要到台中去上,台中上完可能又要赶到台北去上课,非常的忙碌。
诸位朋友,假如没有追上老师,那是不是就放弃了?人生什么时候学习?处处都是在学习,处处都可以观照我们自己的态度正不正确。假如我们说老师走了,我们就没得问,算了!那不是老师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找借口退回来。「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是我最常跟我自己的学生讲的话。当老师真的有个好处,当我把这句道理讲给这些小朋友听以后,同时就有几十双眼睛在看着我,有没有把自己的话做到。真是教学相长,是学生在成就老师。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能毁了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会更有警觉性,去做到自己说出来的道理。虽然没有老师可以问,但是在同班同学当中,所谓术业有专攻,一定有几位同学他在这一科或在其它科比较优秀,我就会去请教这些同学。这样子每个学习都能扎扎实实,能够吸收,这是学习的重要态度。
我记得那时候也有很多同学来问我数学、还有物理、化学的题目。假如我依然是比较自私自利,有没有可能去告诉、去分享这些经验?相信就很困难。有一对姐妹,姐姐跟妹妹说:妹妹,今天有个同学问我数学,我不想告诉他答案。很自私!接着妹妹就跟姐姐说:姐姐,假如是我,我会跟他讲答案,但是我会把错的告诉他。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孩子假如都是这样的存心,后果不堪设想。幸好已经听闻圣教,知道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当我们把经验告诉别人,我们的智慧会提升。我都主动会跟这些同学做交流。
有一次我的同学来问我,问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另外一个同学看不下去了,走过来给我拍桌子。他说他问你一个多小时,你都没有时间看书了,你还到底要不要学习?我对这位同学笑了一下,当然我也没有不舒服,因为他是为我着想。我接着跟他说,当我在教导这个同学的时候,我不是想着如何把这条数学做对,我是想着如何引导他思考这个数学题如何解。会做这一题是学生的态度而已,要教人家会算这题,那是老师的一个定位。就在跟人家分享这些解题的方法过程,我们的思考能力不断在提升。后来正式参加考试,第一年的数学我考了八十八分。
考上以后,我们读完一年要参加实习,是一年的时间。那时候我觉得还要再实习一年太长了,应该马上投入教学的行列。学生不等我们,我们假如能早学会一年,将有可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能得利益。由于这样的一个存心,又感来很特别的因缘,待会我再讲这个因缘。我就去参加代课考试,也并没有时间再怎么准备,第二年的数学考了九十分。代课完一年以后,还要再参加一个教师正式考试,才能进入学校,那是第三年的考试。我又在数学科考了八十八分,也很顺利考上。从这里我们就确实印证,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经验能快速提升,刚好我有个小学同学,他跟我已经二十年的交情,他非常老实。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到他交了个女朋友,是第一次交,他希望到我们家来坐坐,叫我给他看一看。诸位朋友,看得出来,我这个人比较热心,会有很多知心的朋友。当我在跟他以及他的女朋友聊天的过程,他的女朋友(现在已经是他太太)左一句「我们老师说」,右一句「我们老师说」,让我觉得相当的好奇。假如这是从小学生的口里讲出来,我还一点不意外,但是却是从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讲出来的话,就让我惊讶;也感受得出来,她小学老师在她人生当中的影响性不亚于她的父母。我就情不自禁开口说,我可不可以见见妳的小学老师?他的女朋友也很欣然答应,说我去问问我们老师。当我讲完以后觉得有点唐突,她的老师是长辈,我们随便就提出要求,怕有点失礼。隔天我就打电话跟她解释道:我看以后再说,不然不知道妳们老师是不是方便?接着她告诉我,我已经跟我们老师讲了,她说像你这样的人要赶快进入教育界,所以她已经答应这个礼拜六要跟你一起吃顿饭。这是我在补习班就发生的一个善因缘。
这个老师的家离我们家只有五百公尺,但是却没有因缘可以见面。诸位朋友,人跟人的距离绝对不是外在的形象,人跟人的距离是在那分存心。当我们的心念都是为了文化的承传,再远的距离都会汇集在一起。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句话在我们今天的会议当中,是表露得淋漓尽致,相信很多位朋友都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我跟杨淑芬老师在台湾相隔也只有两百多公里,我在台中读书,还有工作,总共待了六年。说不定有哪天刚好逛百货公司迎面而来,还是无缘相认,得要自己生起了弘扬中国文化的愿心,才有机会能得到杨老师的教导。所以,人生的际遇莫向外求,要向自己这颗心去下功夫。
当我的同学跟他的女朋友载着我到了她老师家,这位老师姓陈,一位女老师,她教书已经三十四年。当这位老师坐上车,回头对我讲的第一句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她说「在这三十多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我们一般都认为是老师在教学生,而这位老师却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是学生在成就她的爱心,在成就她的智慧。确实当我们尽心尽力把一个孩子从恶转成善的时候,我们那颗对教育的爱心就不断的扩展。确实教学相长,「教而后知困」,教而后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还不足,还要加强。「知困而后能自强也」,知道不足之处,懂得不断去提升,确实是老师在成就学生,学生也在成就老师。一个人从事一个工作,他最先的态度影响甚大,当我要踏入教师这个行列以前,就已经保持着要教学相长的态度,就不容易把责任推给学生。
接着这个老师又说了第二句话,她说孩子犯错往往是我们教他很好的一个时机点出现,不能够乱发脾气,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要发脾气不能教孩子,教孩子的时候绝对不能发脾气。因为当我们发脾气,纵使你讲的话很有道理,孩子脑海当中的印象也只是你恼羞成怒的样子,你那个非常暴怒的影象,你给的那些教诲他很难吸收。这个我们自己可以感受一下,假如我们的上司非常凶,纵使他讲的话很有道理,你大半的印象还是在那个可怕的嘴脸上。有个小孩这么跟我们说,他说我妈妈打我,我都忘记了,我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记得很清楚。下次我爸爸再打我的话,我一定要打110报警。
同样是处罚孩子,为什么小孩的感受截然不同?这个微妙之处都在我们的存心。当你在处罚孩子,绝对不是发脾气,而是那分为了成就他的品德、为了导正他的缺失;那种惩罚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痛在老师的心中。我的母亲这辈子只打过我一次,那次也是玩得不知道时间回来吃中饭,不知道让母亲操了多少心。好不容易把我找回来,妈妈拿起一支木棍,叫我把手伸出来,接着就打了我一个手心。当那一下打完,我直觉感受到我母亲的眼睛已经泛着泪水,母亲就走了,没有继续打我。但在那个当下,我已经感受到我们的行为会牵动父母的整个心情,而当我们犯错的时候,父母比我们还着急、还难受。从此我们懂得检点自己,也没有再被我母亲处罚过。
为什么他父亲打他的时候他都记得清楚?其中都包含情绪的发泄在里面。可能今天股票狂跌,爸爸心情比较不好,一看到他不顺眼,把他拖过来打一顿。孩子犯错,我们要用理智去管教。在澳洲这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很好的长辈,很好的老师,大家应该都熟悉,他叫卢叔叔。我因为自己还没有结婚,没有自己的小孩,当然没有自己的小孩,因为要知所先后。有一次有个女性朋友,我就问她:妳人生有什么志向?她说我想要两个小孩。然后她说完以后又想很久,又说我想一个好的先生。我接着跟她讲,两个志向很好,不过顺序有点颠倒,要知所先后。但是很多人生的经验并不是一定要你去跌过、撞过才会有收获,我们应该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这个前事可以是许多有智慧、有经验人的一些经历,你肯去吸收、去学习,你的人生就能少走很多的弯路。
由于希望在我的教学能够快速累积一些经验、智慧,遇到把孩子教得很好的长者,我都会主动跟他们询问教育的理念。因为卢叔叔有两个小孩,都教得相当好,我请教他如何教孩子,他曾经跟我推荐过一篇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另外他也提到教育孩子要「慎于始」,他犯第一次错就不可以妥协,不然你下一次要再教他就愈来愈困难。他说他的儿子第一次不吃饭,他的母亲看了不忍心,准备过去劝说他,希望他能把饭吃下去。假如我们去跟孩子说:儿子,你把这碗饭吃完,礼拜六爸爸再带你去吃麦当劳。你想下一幕会上演什么情节?保证小孩一下子就把那碗饭吃完。这样解决了问题吗?我们往往用问题在解决问题。
我看现在寒暑假,有的学校都在办减肥班,记者还去把它拍下来。看着一群小胖子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在那里想,他在那里又蹦又跳,背后的动力在哪?可能是把这五天撑过以后,我的爸爸妈妈又会带我去吃麦当劳。这样的方法显然不可能让孩子瘦下来。根源在教育他正确的饮食态度,假如从小就能教《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假如能教导孩子「凡是人,皆须爱」,那凡是物也皆须爱。胃是你的好朋友,你爱它一分,它就回馈你一分,你爱它十分,它回馈你十分。假如你每一顿看到好吃的,都狼吞虎咽,把它撑得很难过,它本来可以用六、七十年,可能用了三十年它就会跟你说:老板,我不行了,你另请高就!
孩子从小就懂得饮食节制,懂得爱护他自己的身体,我教六年级,有个孩子他的体重是一百零九公斤。我看他走路的时候,他还没有喘我已经先喘了,我替他喘。有一段时间,上课上到一半他就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要上厕所。因为太频繁去,我觉得很不对劲,把他叫过来。原来他的母亲给他吃减肥药,整个裤子常常都是湿掉的,因为都排出一些脂肪来。孩子边说边掉眼泪。我们不要等到孩子在身体以至于行为上有很大的偏颇,这时候才来用一些无法根治的方法来对治,到时候我们很辛苦,小孩也会很辛苦。
卢叔叔看到他太太正走近要游说他的孩子,马上用眼睛向他太太示意,这个眼神就是说「你退下,让我来就好」。这个时候夫妻要配合得很好,孩子才有可能受教。卢叔叔也没跟儿子讲什么,叫大家赶快吃,吃完就全部收掉,他的儿子还在那里摆着一张脸,他也没有去理他。后来到了半夜三更,儿子饿得受不了,爬起来自己翻冰箱找食物吃。从那次以后,他的儿子就不敢再乱发脾气挑食了。当我们能掌握机会点,慎于始,孩子也好,学生也好,他犯错我们可以给予适时的指导,这样就能化危机为转机。由于有这分对教育的使命,才能得以在这几年当中得到这么多有智慧的老师来指导。
后来在前年,杨老师带我到了海口,有一个可以推展中国文化的机会。确实我个人经验、能力都有限,也是凭着对圣教、对佛菩萨、古圣先贤的信心,相信他们会冥冥当中加持,帮助我们。在这两年的岁月当中深刻感觉,有一颗仁爱之心,能走向大同世界。在这两年当中,确实没看到一个坏人,看到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在去年七月中,在海口办了第一期五天的培训班。在办培训班以前,由于我们中心没有冷气,而海口的天气又特别热。还在担心假如一边上课,每个人手上都拿一支扇子,那课上下来不知道是什么情景。
在担心的当下,我要先回台湾一趟,在回去的前一天,有个老板请我们吃饭,他是个很高级餐厅的老板。在吃饭的过程当中,他了解到我在海口讲《朱子治家格言》。他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下次讲的时候一定要找我,我们确实感受到「德不孤,必有邻」。接着他说晚上我送你回家,明天我送你去坐飞机,盛情难却。坐在车上他突然跟我讲,他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为什么都没有经济上的困扰?因为他有个学生很有钱,叫子贡。诸位朋友,这个话您听懂了吗?当然纵使听懂了绝对不能偷笑,接着他又说到,他的餐厅三楼有个会议室,里面可以坐差不多一百个人,所有的冷气都是新装好的。这个时候我再也忍不住那分喜悦,我就对他讲,可不可以把场地借我们?他当下就答应了。
过了十天左右,我们到这家餐厅办五天课程。他们的桌椅都是原木的桌椅,还有很多穿着旗袍的小姐帮我们倒茶喝。五天的课程都是在他们的餐厅吃饭,吃完我们要去付款,结果柜台的小姐说这五天的餐费统统都付完了,是他们老板娘付的。我们很惊讶,赶快去了解情况。这位老板娘说,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4-23 21:37:18
|
只看該作者
她每天都在座位最后几排听课,每次听都很感动。她的孩子都已经十五岁以上了,没有办法在那么小(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能学习《弟子规》。这次来上课的,大半是海口幼儿园跟小学的老师,她希望透过这次的学习能利益更多的学生。由于这分善心、爱心,每天她都去把钱付掉。我们确实感受到当你有一分仁爱之心,所引来的就是互助互爱,就是大家都是为了天下、都是为了群体的一分存心,所谓天下为公。
我在杭州讲课,在第三天课程结束,吃完饭突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位八十岁的长者要跟我们见面。一走出来,这位长者正在餐厅外等待,也不知等了多久。他一看到我们,这位长者当场双膝就跪下来,我在那一剎那,瞬间就扑过去把老人家接住。接着我赶快把他拉起来,说「老人家,有话我们站起来讲」。接着长者跟我说到,你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件事,我是新疆乌鲁木齐的人,希望你们能够到那里去讲课。那里的人没有机会听闻《弟子规》,听闻圣贤的教诲。当场我们所有的老师都非常感动,老人家这个启请完全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他故乡广大的人群。相信这次师长能到吉隆坡来弘法,也一定是非常多的朋友那分为了自己的故乡,以至于自己的国家,还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听闻师长的教诲,这分心才感得这场殊胜的法会。
确实,当我们都是用善心对人,一定可以深刻感觉到孟夫子那一句真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如何得到这样的果报?这个要知所先后,当我们懂得爱人、敬人,就能感得人爱人敬。我们在庐江汤池镇,明年将有个文化教育中心要对外开始弘扬文化,很多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在那里准备。我们的工作人员固定一段时间就会到附近把街道的垃圾扫干净,一开始的时候,乡里的人都觉得很好奇,都在一旁看着。扫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用拿扫把来了,我们门前的扫把就可以借你扫。又扫了一段时间,他们会倒水出来,说:你们辛苦了,喝杯水!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朋友说:你们别扫了,我们自己来就好。你看,人那分善良就是要透过我们去唤醒。有位朋友他就说到,我们家的粪坑很久没人挖了。工作人员就回去跟中心的李主任说,有位朋友说粪坑很久没挖了。接着李主任就说:好,我去挖。就真的到这个朋友的家里帮他挖粪坑,挖到一半他就很不好意思了。
诸位朋友,这个情况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用德行去感化、去影响;「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我们用德行去让人家惭愧,连小人都可以变成彬彬君子。有一位母亲她学了《弟子规》以后,有一天在校门口正等她儿子下课,看到地上有很多纸屑,她很想把它们捡起来,但是又很挣扎。诸位朋友,这个时代很颠倒,对的事情不敢做,错的事情做了一点都不觉得丢脸。你看丢纸屑的人好像若无其事,我们捡纸屑反而有点怯懦,不敢。这位母亲克服了这个障碍,主动开始捡垃圾。
当然,当我们在力行《弟子规》的前期,诸位要做好心理准备,你可能会成为动物园里面的某种动物,大家都在看你,这时候你要咬紧牙根。结果她边捡,所有的家长都在看她。捡了一个礼拜以后,情况开始变化,有一个家长、两个家长开始加入她的行列。之后很快的,所有的家长都一起来维持校门的干净。而我们想想,当孩子下课走出校门外,所看到的第一幕,就是他们的妈妈都在捡垃圾。请问这群孩子这辈子会再乱丢垃圾吗?教育最快的方法,最长久的效果,就是以身作则。
我在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放假,我到学校准备要打球。刚进校门,看到一个很熟悉的身影,他是我的校长。校长并没有发现远远有他的学生在注意他,他非常自然的弯下腰去捡起学校他看得到的所有垃圾。这个动作在我的脑海里面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不曾忘怀。当我要丢垃圾以前,这个影像一定会出现。我们要对得起校长这么好的风范,这么好的启示,绝对不能再破坏校园,破坏环境。甚至于应该起而效法,一起来维护学校,维护小区,维护整个地球的环境。确实一念之间所产生的变化是很大,一念可以是地狱,一念可以是天堂。
幸福的人生他是要全面的发展,全面的圆满,绝对不是你赚了钱就是幸福人生,一定还要包含我们家业、事业,以至于这一生的道业、智慧,都能有所成就。我们希望下一代能有幸福的人生,当然我们首先要把幸福的榜样演出来,要把幸福的思想种在孩子的心田之中。我这个年纪,尤其女同学、女同事,常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就是她的父母叫她赶快结婚。有一个朋友,她妈妈在叫她赶快结婚的时候,她突然跟她母亲说,她说:妈妈,妳都不幸福,为什么要叫我嫁?这个妈妈突然眼睛一亮:对!我都不幸福了,还叫她嫁。三十秒过了,这个灵光乍现变得比较黑暗了,又跟她的女儿说:反正妳就是嫁就对了!
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情景,当我们走在一条路上,刚好有个陷阱,一个坑洞,我们掉了下去,心里面确实觉得很倒霉。当我们爬出这个陷阱以后,请问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做?你会赶快把这个洞填满;或者赶快拿个告示,上面写着「这是陷阱」;还是你会躲在旁边的草丛里面,然后看下一个人再怎么掉下去。你会怎么做?我们叫女儿嫁的时候,请问那张告示牌你写清楚了吗?你告诉她如何让夫妇和乐、家庭幸福的诀窍了吗?她都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匆忙的踏入婚姻,那可是凶多吉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是先叫女儿嫁,而是要先教女儿学《弟子规》。你不先教她学《弟子规》,不先教她如何为人妻、如何为人母,那根本不是为了她幸福着想,而是为了什么着想?为了我们的面子着想,为了很怕别人问「你女儿嫁了没有?你儿子娶了没有」?是孩子一生的幸福重要,还是我们的面子重要?人生可要活在理智当中才行。当女儿真正学会了《弟子规》,她才知道孝悌为仁之本,她才找得到真正有爱心的另一半。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以后会遇到坏朋友,我们早上也提到,当我们每天在思考的问题是后悔过去,烦恼未来,那都是相当不理智的,要活在当下。我们担心孩子往后会交到坏朋友,你现在担心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甚至于还会造成他很大的压力。我们应该了解到,当他懂得「能亲仁,无限好」,当他懂得分辨有德行的人才足以做他的知心好友,他就不会被坏的朋友所影响。假如他的德行有了相当的提升,《易经》里面也告诉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只要他有德行,自自然然就能交到有德行的朋友。当下我们更重要的,是把《弟子规》落实在你的家庭当中,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我们的身教、言教,还有整个家庭环境的境教。潜移默化之下,在十多岁应该就能很懂事,懂得判断是非了。
幸福的人生应该种下什么种子?福田靠心耕,而人生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当我们引导孩子的成功是往物质上面去追求,他这一辈子已经不可能有快乐可言。当他从小活在像天堂般的生活,要什么你给他什么,我们的老祖宗对欲望相当的谨慎。在古书当中,一直提醒我们「欲不可纵」、「欲是深渊」,当欲望打开了,它就收不回来。
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就观察到,很多的同学开始在办信用卡,还办了不少张,有的皮包拿出来还好几张吊在一起。我们都还没有赚钱,就已经开始在花钱,而且花的都不是自己的钱,而是父母的钱。赚钱的人花钱都会节制,不赚钱的人花钱都不懂得去控制,很多的同学在还没有开始踏入社会以前,他已经是负债的状态。等到他真正开始赚钱了,大部分的钱都必须付到信用卡的贷款上面去了,那就进入人生的战场。因为他每个月有固定的贷款必须付,他就要不断的赚取金钱。只要他有一个月不赚,很可能他家的沙发,还是冰箱,甚至于房屋,就必须被人家收走了。当人生追求物质,将可能成为物质的奴隶。我们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物质的奴隶?假如不愿意,就应该培养他节俭的态度。
很多年轻人赚钱也很会规画他的钱财,都是在发薪水那几天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后面的日子吃泡面来过日。有时候撑不下去了,回去找父母,「爸,没钱了,快饿死了」。他的爸爸看了之后也很生气,嘴巴还在那里骂着说,「我都跟你讲多少次,叫你省一点,你就是讲不听」,边讲边把他的皮包拿出来,然后气着说:要多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要亲手把孩子推向忙、盲、茫的人生,物质的追求必然是走这条路。到了晚年,因为年轻的时候都在拼命赚钱,对孩子的教育疏于用心,晚年不可能有孝子贤孙。当一个人的晚年没有天伦之乐,那是很痛苦的。
在外国有一篇报导写到,有个老奶奶她在她的遗嘱上面写到,要把她的骨灰倒在她家对面超级市场的屋顶。为什么她有这个要求?因为她有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常常到这个超级市场买东西,但是就是不愿走进对面的楼里看他的母亲。相信当一个老母亲看着儿子在眼前,却见不到面,那是人生相当大的折磨。晚年天伦之乐才有后福可享。有一次我们刚好要到一个地方讲课,在飞机场上遇到了一对老夫妇,那时候天气已经比较热了,老奶奶穿了三件衣服。我们就跟她老人家说,妳穿这样不会热吗?她说一点都不热,接着她又说,最外面这件是我女儿买的,再里面这件是我媳妇买的,边讲笑容洋溢。你看会不会热?很清凉。
一路上,我们也感受到她的后代对她很孝顺,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们非常的热情,对着我们讲:现在是晚上了,我儿子跟我媳妇、还有孙子一定会来接我,要不要顺便送你们一起回去?我们也是有人要来接,非常感谢,婉拒了。两个老人家没什么行李,就先往出口走过去了,我们还在那里等行李。看到老人家正走出门口,听到非常响亮的叫声,「奶奶,奶奶」。诸位朋友,谁叫的?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她的孙子,也已经听到他那响亮的声音,这才是人生的真幸福。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有父母可以奉养,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又有兄弟可以在人生的过程相互扶持,内心都会觉得非常安慰充实。而当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你的人生已经可以看到晚年会很有福报。当你孝顺父母,你的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习;当你友爱兄弟,你又给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人生要幸福,一定要能高瞻远瞩。
在古代有一位禅师写到兄弟之情的一首诗,「同气连枝」,兄弟都是同气,都是连一个根本,都是父母的孩子。「同气连枝各自荣」,各自有发展,「些些言语莫伤情」,不要因为言语的小磨擦,而伤害了兄弟之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确实过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兄弟的相见都会感觉到对方多了几根白头发。「弟兄同居忍便安」,兄弟在一起相处能够互相忍让,就能安乐共处。「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们的后代又有兄弟姐妹,堂兄弟、表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我们应该留给后代子孙好的榜样看。
物质的追求不是一条好的人生规画,中国人教育下一代,重视的是要从小培福;等学有所成,要造福家庭、社会;把人生的福分留在晚年来享,所谓先苦后甘。一般人都觉得一个人要大学毕业才能服务社会,要二十岁左右;人到了六十岁,体力比较衰了,在这四十年当中可以服务社会。但说实在的,当人是这样去规画他的人生,这四十年也很难是为了这个社会,大部分还是只想自己的享受而已。因为一个人绝对不会说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明白要服务社会,一定是从小就有引导他这样的存心。
有一个孩子六岁,这个孩子还没有接受圣贤教诲以前,相当的傲慢。因为他的父亲有四个兄弟姐妹,母亲有三个兄弟姐妹,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谓三千宠爱于一身。他的爷爷对着家族的人说,这个孩子是我们家的独苗,看到他就像看到我,骂他就是骂我,打他就是打我。诸位朋友,你可不可以预料到这个孩子三岁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有一次吃饭,桌上有六、七道菜,他看了一看,马上往后一退,他说:菜太少了,我不吃。六、七道菜会不会太少?大家都在摇头,我觉得太少了。诸位知不知道皇帝吃饭一次要几道菜?要一百道,那他是小皇帝,最少也要几道?也要五十道,所以六、七道太少了。他的爷爷马上跑过来:孙子!你要吃什么,爷爷马上去买。为人长辈要谨慎!爱之足以害之。
他的父母警觉到继续这样宠爱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就赶快运用一些方法把他带回自己的身边,又特别找了一所重视德行教育的幼儿园。这个孩子刚开始去,他的母亲叫他要跟老师行礼。妈妈先鞠了一个躬,然后看看他,他还是如如不动。母亲鞠了三、四个躬以后有点心急了,想说快上班了,我还得赶过去。就匆忙要走出这个小区,走到小区的门口,妈妈也觉得有点不妥。诸位朋友,你会离开,还是会做进一步处理?假如我们离开了,下一次要再教孩子跟老师问好,会比这一次容易,还是比这一次更困难?你愈晚教他就愈难教。她打了一通电话给她先生,她先生马上跟她说,「妳在那里等我,我当下就赶过去」,还跟公司请了假。
两个夫妻就走到这个孩子的面前,父亲非常温和的对他说:一个人求学问,首先一定要对老师恭敬,要跟老师问好。父亲就做了个示范给他看,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老师好」。孩子没什么动静。父亲接着第二、第三,一个接一个做下去。也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突然孩子放声哭了出来,边哭边说「老师好」。父亲用他的耐心、真诚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孩子的恭敬心。虽然只是一个鞠躬的动作,但对这个孩子的一生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愈来愈好,幼儿园里面的老师整理出一个定律来,说孩子鞠躬鞠得愈恭敬,学习成绩愈好。这也印证印祖老人家说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后来这个孩子有一天跟妈妈一起坐车,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弟弟。他们本来是坐着,突然来了一位老奶奶,带着她的媳妇还有她的小孙子。这个六岁的孩子马上站起身来,「老奶奶,你请坐」。老人家看了非常欢喜,就坐了下来跟他说谢谢,顺手把她的孙子抱到腿上来。这个孙子马上说,「奶奶,你起来,我要自己坐」。拗不过他的脾气,老人家有点气愤,有点尬尴,就站起来了。当她一站起来,旁边四岁的弟弟马上也站起来,请老人家坐。在那个当下,所有车厢里面的人都被感动,从那一刻以后,所有老人以及妇孺上车马上就有人让座。诸位朋友,这个六岁的孩子在做什么样的贡献?这个孩子在修身,这个孩子在齐家。诸位朋友,这对兄弟假如是你的孩子,你以后上车会不让座吗?这对兄弟在治国,所有车厢的人都是国人,都受感化。
我们把这个事例在大江南北继续感动他人,现在又把它打包好送到马来西亚。诸位朋友,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要等到三十岁、五十岁,只要有一分修身的功夫,只要有一个要利益人民的存心,他从小就在做了。而这样的孩子,我们想想,会没有福分吗?绝对是人见人爱,绝对是处处受人提拔、照顾。这样的孩子,他们走在路上都是懂得捡垃圾。前不久是重阳节,我们领着一群孩子去爬山,爬到山上,这群孩子说:老师,爬山一点都不累,但是跟很多长辈行礼问好,以及说谢谢,弯得腰很累。因为他们一路上都在捡垃圾,很多的路人看了很感动,都肯定、称赞他们。人家一称赞,他们马上头都转过去「谢谢叔叔」,这边又称赞,又转过来「谢谢阿姨」。所以爬山不累,鞠躬很累。你看,这些孩子都在唤醒我们的善良。
另外有个小女孩去医院看病,看完以后,医生正走到旁边在写一些记录,小女孩顺手就把病床上的被子统统给它折整齐放好。旁边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家,看了以后很感动,他说现在这样的小孩快找不到了,然后还亲自送她的父亲还有这个小女孩出医院。后来这个医生去一家素食馆吃饭,又遇到另外一位男孩,他们都是同学。这个男孩也认识这个医师,马上很恭敬走到这个医生的面前,给他鞠了一躬,说「王医师好」。这位医师也非常恭敬,赶快站起来跟他回一个礼,然后这位王医师就说:这一定是什么道教出来的。他忘记那个幼儿园的名字,说这一定是什么道教出来的。孩子很单纯,马上就回答这个医师说「是明道」,他们是明道幼儿园。医师马上说:对对对,明道。结果所有素食馆里的客人开始在那里问:什么是明道?
这样的小孩,一言一行在培福、在积福,他们抱持这样的心境,踏入社会一定懂得造福,他们人生的价值是从小开始。诸位朋友,从几岁就能开始?假如在座有还没生孩子的准父母,准备当父母,你可以效法周文王的妈妈太任,做好胎教。当然胎教在还没有怀孕以前就要做,能够断恶修善,感来好的子孙;懂得保元育神,懂得先调养彼此的身体,培养孩子的先天。如何求一个健康善良的儿子或女儿?这个方法在我们「大方广文化公益网」上面有刊出来,希望大家告诉大家。假如你现在就懂得这些方法,在怀孕的过程都能让孩子听《弟子规》,听圣贤的教诲,很有可能他生出来以后,第一句会说的话叫「弟子规,圣人训」。以后你这个孩子就要常常到我们庐江多元文化中心,去宣扬一下这个就是有中国文化胎教出来的孩子。那他人生的价值从小到多少?到老,他的价值都会无限的延伸。
因为有圣教熏陶的孩子心地善良,他会想到他人,会想到国家社会,他的人生智慧会随着年龄不断的提升。他能给予更多的人人生的启迪,人生的提醒,他会愈老愈值钱,愈老愈受人欢迎。卢叔叔从小也是因为父母引导他读古书,他才有现在这样的智慧。他虽然已经快六十岁了,但是还有一群年轻人跟在他的身旁学习。上次我们马来西亚也有朋友到台湾去上课,上完之后,也去跟卢叔叔去爬过山。我也很佩服这位马来西亚的朋友,他真是抓住任何一个能亲近仁德之人的机会。而卢叔叔每次过父亲节的时候,都是一大堆他照顾的这些学生,统统都到他们家里来,他们都叫他卢爸爸。而这一天当中,有一个人会很吃醋,就是他的儿子,他儿子会在那里嘀咕「那是我爸」!而且卢叔叔都不要求他儿子孝顺他,他儿子巴不得每天可以亲近他爸爸,因为有更多的人都要亲近他的父亲。假如他自己不用功学习,他爸爸会不理他,他很怕他爸爸不理他。
当我们的人生能够不断去扎德行的根基,这一生到终老会愈陈愈香,走到哪里都处处受人欢迎尊重。我们的师长七十九岁高龄,他以他的人生演出了最有价值的示范。我们「当仁不让于师」,我们更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小孩,也走向像师长这样的璀璨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价值却可以是无穷尽的。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吗?孔老夫子死了吗?他们的精神确实与日月同辉。
在二千零二年有一场会议当中,很多的孩子在曲阜朗诵经典,邀请范仲淹的嫡传子孙当贵宾。当他的子孙上台去唱了一首歌,那首歌叫「岳阳楼记」,他的子孙感念他的恩德,把它谱成了曲子。当唱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彷佛感受到范仲淹在天之灵也会非常欣慰,感受他这一生的人生走得很正确,走得非常值得。我们也希望我们往后的子孙能感念,由于我们这一生的风范,积累的智慧,得以让他们的人生都有相当正确的智慧。我们要师法古人,诸位朋友,范仲淹的家风承传了一千多年,我们的家风要承传多少年?诸位朋友你想好了没有?
人生了解到圣贤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学习首先要有好的态度,学习第一点「学贵立志」,要立大的志向,才有绵延不绝的动力。有些家长就说了,我的孩子只要不犯法就好了。这个志向好不好?假如我们用不犯法就好来教孩子,保证教出来的小孩一定在要犯法或不犯法的边缘徘徊。突然有一天触犯法律,你们家的电话就响了,你就得到警察局去一趟。目标要订得高远,取法乎上,再怎么差还会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再差也会得乎其下;假如我们现在就取法乎下,很可能会了无所得。首先要树立能绵延数百年不衰的家道,当你这个愿心真的发下去,你会感受到你的一言一行都变得愈来愈警觉,愈来愈懂得观照。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你有承担家风的这分气概,相信你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立志也有阶段性,我们如何引导孩子立志?很多学习圣贤文化的孩子都知道,读书要志在圣贤。而圣贤如何引导他们从当下就可以做起,这个相当重要。有一个孩子,他们的老师问他,你有一亿的时候你想做什么?这孩子说道:第一,我要盖一间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够听闻古圣先贤的教导。接着他又说,第二个志愿是要盖一所医院,能够解决病痛人的情况。为什么孩子有这么好的志向?我们的孩子假如被问到,有一亿的时候他想做什么,不知道我们的答案会是什么。这个孩子接着又说,第三件事是他要做蔡老师。这个孩子是我忠实的听众,打从我去深圳讲第一堂课,是讲给老师听,这个孩子就说:妈妈,我可不可以一起听?
这个孩子很有意思,有一天听到一场演讲,听了一小段以后,他靠过去跟他妈妈说:妈妈,他讲课都只有解释经文,都不懂得要开理。不懂得要把道理打开来,结合在生活之中。你看这个孩子才七、八岁,他已经知道讲话要懂得跟处事待人接物结合在一起。假如这个孩子是你的小孩,你听完这件事情以后,会不会高兴三天睡不着觉?还是会睡到一半会笑着醒过来?他的老师听完很高兴,赶快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妈妈。我们都想妈妈听到这个事情应该会很高兴,结果这个母亲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这样的情绪反应。
她当天下午,给她儿子打了一通电话,她说:儿子,你有这三个志愿,妈妈很高兴,但是这三个志愿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你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诸位朋友,我们遇到这个情景会不会问这个话?这位母亲抓住每一个可以引导、教育她孩子的机会。接着她又问她儿子,你要开一所学校,你当下就可以赶快深入圣贤教诲,你就可以培养很多老师出来了。你假如要盖一所医院,你也要懂得医术,当下就可以做了。再来他妈妈问他,蔡老师有没有一亿?答案是肯定的,绝对没有一亿。她的孩子突然思考到,原来这些志愿当下都可以去做。当下你能够好好读书,你就是同学的好榜样;当下你懂得孝顺父母,你就是所有孩子的好榜样;当下你在坐公交车,看到老者你懂得让座,你是好公民;当你走在百货公司门口,发现这个门很重,有位老者正走过来,你能够主动帮他开门,你就是所有看到人的好模范。这就已经在迈向你自己的志向了。
孩子时时会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他有成圣成贤的志愿。不止孩子要从当下走向这条道路,我们要让孩子有志气,首先谁要有志气?当然是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有志气,我们也要立下志向,要当一个好儿子,要当一个好领导,当一个好先生,好太太。还可以立志当一个好婆婆、好媳妇,这个重不重要?当能把好婆婆演出来,好媳妇演出来,你就把千年来的问题化解掉了。到时候你们家每天会有很多人来排队,请教你如何解决婆媳问题。那确实是圣贤人的好学生,可以达到移风易俗。
文天祥有一句经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历史,丹心是我们的真诚心,我们要用真诚心来写历史。首先应该写谁的历史?人生最可悲的是自欺欺人,自甘堕落。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自己,要在人生蓦然回首的时候,感受到对自己有一分敬意,我这一段人生的路没有白走,照自己的历史。再来还要照谁的历史?要照我们父母的人生历史,让他时时都感觉内心喜悦、安慰,让他感觉到这个儿子没有白养,没有白教,让他很光荣。让我们的另一半对着他的亲友都会说,我这辈子就是因为找了这个好对象,人生才得以翻身,才得以幸福美满。诸位朋友,只要我们能奉行《弟子规》的教诲,相信我们这一颗真心能够照亮身旁每一个人的人生历史。好,这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边,谢谢!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05/10/21 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2-141-0003
诸位法师,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大家昨天睡得好吗?我们学了之后,一定要当场当下下决心去落实,我们坚信「圣与贤,可驯致」。而《弟子规》的道理完全融摄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刚刚我们为首相夫人祈祷默哀,就是在奉行《弟子规》上教诲我们的「事死者,如事生」,希望我们缅怀她的教导,她母仪天下的精神。当我们能够这样去感念,首相夫人她就可以精神长存。
而我们如何让父母,以至于让我们祖宗的精神长存,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把他们的教诲,不断在我们身上演出来,发扬出来。文天祥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名言,「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这些圣哲人以及我们的祖宗,虽然肉体已经离去,但他们的典范都时时会在我们的心中;「风檐展书读」,当我们拿起他们的教诲,拿起这本《弟子规》,我们会感受到他们的精神跟我们合而为一;「古道照颜色」,我们与圣哲人没有时空的距离。
有一位女校长,她常常去父亲的墓前,报告她这段时间所做的许多工作,确实「事死者,如事生」。她每次报告完之后,就对她的父亲说:父亲,我现在是在从事教育事业,作育英才。假如女儿在这个事业的过程当中,没有秉持教育的爱心,起了一点名闻利养之心的话,你在天之灵一定要好好的提醒我,好好训斥我。当我们时时感念父母,时时想着「德有伤,贻亲羞」,时时能期许自己「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让我们以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来真正让父母欢喜,让祖宗在天之灵也能够非常的欣慰。
中国人非常的厚道,在《中庸》里面就有提到,当父亲是卿大夫,儿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读书人),当他去世的时候,是用卿大夫的礼仪祭他,但是往后的祭祀,只用读书人的礼仪祭祀。但如果他自己只是一般士人,而他教出了一个卿大夫的儿子,那去世的时候是用读书人的礼仪,但往后每年的祭祀统统用卿大夫的礼祭他。从中国的礼就可以感受到,特别重视慎终追远。假如没有这样好的父母来调教、养育,怎么会出这么优秀的下一代?确实在礼仪当中,都可以流露出中国人知恩报恩的态度。
当我们能时时想着、缅怀着父母、祖宗以及圣贤的恩德,我们这一生就会立定大的志向,能够把家业治理好,能够服务这个社会。昨天我们提到,学习首要的是要立定志向,胸怀大志,我们讲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照自己的历史,要对得起自己;照父母的历史,要对得起父母。孟夫子提到人生的三乐当中,其中有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身旁所有的亲友都能感恩我们,都能缅怀我们,那这一生就活得相当有价值。
我们有这一分使命要承传老祖宗的智慧,而这个难得在地球当中可以绵延五千年而不坠的文化,已经是世间硕果仅存的。之所以能承传这么久,不只印证了要有世世代代的子孙圣哲、圣贤相继传下来,更透露出它是超越时间、空间的真理。而真理一定可以利益一切的人类,「人之初,性本善」。记得我在澳洲学习的那段时间,我们也对澳洲当地的人讲解《弟子规》。当老师在台上讲课的过程,因为当地人是客人,我们都请他们坐在前面,我们坐在后面。边听课,看着这些当地的邻居听得相当入神,边听还边点头。点得特别厉害的,往往都是在叙述这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讲到闵子骞那句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那一分至诚的孝心,那一分时时为家庭打算的关怀心,让在座的澳洲人不由自主频频点头。
会后我们有机会跟他们做一些交流,也很好奇他们为什么在点头?接着他们边说还是边点头,说道:做人应该如此,做人应该如此!从他的回答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孔夫子的智慧绝对是放诸四海皆准。而「人之初,性本善」是人生的真相,这个本善当中包含着「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只要他有机会熏习到,就能够唤起他这些德行。而我们昨天也提到,社会的乱、世界的乱,乱在思想,乱在自私自利。当有圣哲的教诲能够让他们遇到,就能长他们的善,能够导正错误的思想。
圣哲的智慧一定要先从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演出来,因为「为人演说」,演得漂亮,人家看了心生欢喜,就会跟着做。我在学习的这七、八年当中,常常感受到人生总在遇缘不同。在我的车上常常都有《弟子规》、《了凡四训》,还有很多师长的教诲,一看到机缘成熟,我就会把书拿给他们。常常提醒自己要赶快把《弟子规》上所教导的要力行出来,也没想要改变别人,因为自己都做得不是很好。而人非常的善良,当你有一分付出,他们就有一分的回馈,当你有十分的付出就有十分的回馈。
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镜子笑,镜子也会对你笑。我到海口去是孤家寡人一个,那时候我必须一个人料理整个家,还有中心的工作。我自己做得相当的欢喜,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在家里享了太多福报,很多生活的能力不足,假如要教孩子如何做家事,讲起来底气比较不够。人生又没有经过很多的考验,在讲这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讲得也是有点心虚。我跟我的母亲提到,「妈,我的经历太少了,一定要有机会出来好好历练,磨练一下」,常常在她耳边这样说着。因为人生最难得的是能遇到圣教,也感受到「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今天幸运能领受这些教诲,一定有责任、本分要随分随力去把它弘扬开来。
我就常常跟我母亲说:妈,你看这么好的正法,我们家里人都遇到了。我妈妈一听就频频点头,她很高兴,她从此以后可以把儿子交给圣贤人,她都不操心。接着我又跟她提到,我们这么幸运,一定要把个福分继续给更多的人,所以母亲妳要把妳儿子捐出来。结果我母亲边听就边在那里微笑,也没有直接的回答。就这样提醒了两年、三年,真的当杨老师打电话给我,说要出任务了,到海口去。我的母亲在心理上没有一点感受到唐突,反而是我父亲不能接受。还是我母亲劝我父亲说,一切都是因缘安排,你要懂得放下。养父母之心,我们人生要走向哪一个方向,一定要时时跟父母沟通,不能突然告诉他,他会很难适应。
当我到了海口,正是一个历练自己的机会,要自己煮饭,自己拖地、洗衣服。确实当自己在料理家庭的时候,才感受到当一个母亲很不容易,那时候都会想起一首熟悉的歌曲,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其实自己做这些事也很愉快,像我去买菜,也可以广结善缘,跟卖水果的老板也跟他聊教育孩子。还送给他《弟子规》,还有《弟子规》读诵带,然后提醒他,你虽然这么努力的赚钱,但是假如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那你所有的努力很可能白费了。他听了之后,也很有感受。后来我每次去跟他买水果,他都会额外再拿其它的水果往我的袋子里面塞。确实,当你给出什么你就会获得什么,你给出关怀,就会获得关怀;你给出真诚,会获得真诚的回报。
我们到了海口,当我下飞机的那一刻,突然想起我一位朋友给我讲的一席话。他走过世界许多地区,每到一个地区,他都会抓起地上的一把泥土装起来。他会时时看着这把泥土,感念他踏在这片泥土上那三年的岁月。在这三年来,这一片大地滋养了他,因为地生五谷杂粮。他会想到这三年来,是多少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成就了他每天的生活所需,成就了他很多处世待人的成长。人生的幸福就在时时感恩当中,就在时时懂得助人为快乐之本。当我们有这样的存心,时时感恩,时时服务他人,就能真正过着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人生境界。想起他这段话,我也期许自己,不管在这片土地上有多久的缘分,我们待一天就要尽心尽力为这个地方做一天。
讲课一个礼拜也有好几场,甚至于还有一天讲过三场的记录,还有下到农村去讲过课。那一场农村的课很有意思,旁边是他们的镇长,他们所有乡里面的乡民坐在一棵大树下,我们从这里就可以感受到这棵大树有多大!最起码也有三、四百年以上。当我们看到这棵大树,心里也有很强的感受,我们能否像这棵大树一样能庇荫后代的子孙?我讲课的过程,我讲一句,必须镇长接着翻译一句给底下的村民听,所以讲笑话的时候要经过五秒钟才会听到笑声。
这样的课,刚好在讲课当中提到,人跟人的关系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昨天我们提到,一念自私,通向末日,一念仁慈之心,通向大同世界。我跟他们提到,有个朋友刚好遇到小天使,小天使告诉他,今天我跟你有缘,你想不想看看天堂长什么样子,地狱是什么情况?这位朋友很好奇,很欢喜的答应了。小天使问他,你先看天堂还是地狱?他想不然先看不好的,这样才能渐入佳境,他就先去了地狱。看到刚好地狱在进餐,有一排长长的桌子,在桌子的两旁各坐了一排人,桌上摆了满满的菜,每个人前面摆了一双筷子,这双筷子有一公尺长左右。接着喊「开动」,所有的人拿起这双长筷子,拼命要赶快把菜夹到自己的嘴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筷子太长了,在夹起来的过程当中,彼此筷子撞在一起,菜应声掉在桌上跟地上。接着就听到彼此互相谩骂、责怪,气氛非常的恶劣。这个朋友看到这个情况心情很难受,就说:算了,算了,我还是去看天堂!
接着小天使引导他到了天堂,当到达之后,他非常的惊讶,因为看到的景象跟地狱无异。桌子还是那排长桌子,菜还是那些菜,筷子依然一公尺长,他心里很是纳闷。突然喊「开动」,所有的人不急不徐拿起筷子,然后夹起菜来往对方的嘴巴送。有一个朋友平常处处帮助别人,一下子三、四个朋友都抢着报他的恩德,同时间到了他的嘴边。他赶快告诉对方,「够了,够了,我都快噎着了」。一片祥和的气氛。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天堂跟地狱不在外,只在自己内心的一念而已。一念处处替人着想,所变现出来的人生就是天堂;一念自私自利,所走出来的人生格局就是地狱。我们假如五个人一起走在街上,走的是同一条路,请问所生活的情境是同一个世界吗?当他内心都是怨恨,所接触到的一切东西都看不顺眼;当他处处感恩他人,就会常生喜悦。所以,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我们希望能够天天尽自己的力量来服务这个地方的人群,很快感应得许多朋友无私的来帮助我们。
我们在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只有两个固定的工作人员,其余的统统都是义工。我自己煮饭煮了一个多月以后就没有再煮过了,也没有再买过菜。因为每次上完课,走进厨房就看到两旁放了很多的蔬菜、水果,也不知道是谁送来的。但我突然想起新加坡许哲女士曾经接受记者访问说到,她自己没有买过菜,但是冰箱里菜都是满的。我那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当我自己在下完课,看到这些蔬菜、水果,突然有所领会,因为许哲女士以一颗无私的心去照顾所有有缘的人。而接受到的人,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的感动,毫无负担、压力。所以回馈回来,这些朋友也不愿增加她一丝一毫的心理负担,不告诉她是谁拿来的。
假如她知道是某某人送的,怕她会有心理的罣碍,觉得好像会增加对方的负担。当我们无私去付出,这些朋友、人民也不希望增加我们心理上的负担,所以放了就走了。我们现在去跟朋友送礼,都要一走进门就把礼物先拿起来给他看一下,然后还要告诉他,这是某某高山上的名茶,我特别开三个小时去买的。那背后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所以我拜托你的事你可不要忘记了。为什么我们感觉到交朋友很累?根源在哪?根源都是有求的心,彼此都有负担。当我们用一颗至诚的心,完全不求回馈,那交朋友就会深刻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许多新接触我们团体的朋友都很闷纳,为什么你们彼此可以笑得那么灿烂?那个灿烂的背后就是念念只想着如何服务对方、帮助对方,没有一丝毫求回馈的心。当我们用这样的心境去对人,所有接触我们的人一定会感到很好奇,他做人为什么能够这么宽容,这么有爱心?在这个当下,你弘扬正法的机会就出来了。你可以告诉他,我就是因为学了《弟子规》、学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才懂得把家庭、把公司经营得这么和谐,这么愉快。
确实,我们目前在整个中国大陆,已经有十多个老师都无私的在教学,在弘扬中国文化。我也从来没有跟他们讲过「你要来弘扬中国文化,你要好好发心」,我没有讲过这些话。我们都是先从自己做起,能够遵照古圣先贤的教诲,懂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老师都是很自然感受到我们这分对文化的使命感,都是主动把工作辞掉,全力来弘扬。有时候我们还有点担心,还有点帮他踩煞车。因为这些老师都是学校相当优秀的老师,因为他们学了之后马上就用在教学当中。
这些教师有个共同深刻的体会,成绩好的孩子,做人处事不一定好,但是只要懂得孝顺、懂得做人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定好。这个事实我们要深刻去思考一下,当一个孩子成绩很好,但是不懂得孝顺,不懂得做人,他这个好是假的。他这个好,很可能当父母不答应给他什么报酬的时候,他就不念了,当他离开父母的视线,他可能就不读书了。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是要父母拿着鞭子陪在旁边,全家都累;这样的孩子,保证他去读大学离开父母以后,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我们为人父母者有没有思考到?我们不要只是注意孩子的成绩,请问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在做什么,我们是否有在认真观察?
有一个孩子七岁,学了一个多月的《弟子规》,老师组织了一次活动,让大家把学了以后的心得上来分享。很多家长也都来了,这个七岁小男孩的母亲兴高采烈坐在底下。这个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话就说到: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这句话很值得大家深思。我们常常在责备他人说:他都这么大了,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懂!诸位朋友,这个责备公不公平?你说你先生都三、四十岁了,这么大了,连这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确实不懂,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不只不能责备,更应该包容、宽恕,更应该用爱心去引导,成就这一生难得的亲属缘分。这个孩子讲完第一句,接着又说:我还没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想着如何谋害父母。七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听到这句当场很错愕,接着泪流满面,她很难想象这是从她孩子口里讲出来的话。
父母为什么这么惊讶?因为脑子里只盯着孩子的成绩,眼睛里只看着孩子所学的很多才艺,有没有学的可以出去参加比赛。很多父母引以为荣的孩子,很有可能孩子在内心是对父母有颇多的怨言。因为我们逼着他生活得非常的紧凑,有时候都快喘不过气来,我们忽略了家庭和乐的气氛。很多学生说,我最不喜欢礼拜六、礼拜天,因为礼拜六、礼拜天比礼拜一到礼拜五更忙。当我们这样不断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他学得很杂,内心会很烦躁。而在他成长过程当中,内心需要安慰、需要引导的时候,我们却都不在身旁,慢慢的「父子有亲」的「亲」就会疏离,没有亲慢慢会变怨。
教育孩子要从根本抓起,当我们从孝、从德行抓起,孩子一生的学业,以至于他往后自己经营家庭的家业,还有工作的事业,才能够去成就。确实我们冷静来思考,人生学业、家业、事业要能真正有所发展,根源在德行。没有好的德行,不懂得尊重老师,不可能有真实的学问;没有德行,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给下一代好的模范,家庭往后也会经营得乱七八糟。我们难道宁可沈浸在孩子是个博士学位的喜悦,而把他推向往后离婚,以至于家庭破碎的道路吗?
现在离婚率这么高,而离婚率最高的是什么学历的人?这些数字都很值得我们静下来思考。现在忧郁症的人很多,自杀率也很高,这些都透露出来,我们只追求外在的虚荣,没有真实内在心灵的健康,没有真实的德行。我们绝对不愿意孩子往后的人生发现这些情境出来,而当我们的孩子有德行,他才懂得看人,懂得选择好的伴侣。假如没有德行,都只看漂亮的女孩子就把她娶回来。但是我们也不能怪他,因为我们没教,我们没有告诉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诸位朋友,你今天回去问你的儿子或女儿,你问他什么叫「窈窕淑女」?他们的答案可能会让我们很惊讶。我有一次在中学演讲,问这些中学生,有个女孩她举手就说了,她说身材很好的女子叫窈窕。你看圣贤人的智慧都被曲解了。
诸位朋友,为什么「雎鸠」这篇文章是被放在相当重要的《诗经》的第一篇?因为《诗经》所教诲就是伦常大道,而伦常大道的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是夫妇关系。我们细细深入去思惟,当夫妇关系能相处得好,这个家庭的气氛相当的融洽,我们已经把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的榜样演给下一代看。在这样成长的孩子,一定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友爱,这是我自己亲身的体会。因为父母相亲相爱,我们在爱的家庭气氛当中成长,内心充满爱心,就很自然会帮助别人,会照顾别人;而爱心非常微妙,愈用会愈多。
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姐姐的同学我几乎都认识,因为每次她们班级开生日的聚会,都是到我们家里来开。我的父母很好客,都欢迎她们到家来庆祝。当父母好客,孩子的人际关系就在潜移默化当中建立起来,父母的榜样直接影响孩子,而兄弟姐妹也懂得互相照顾。当孩子对父母懂得感恩、孝敬,他这分感恩心内化以后,只要他人生遇到提携他、照顾他的上司、长者,他那一分感恩回报之心自自然然就会生起。一生起来以后,这些好的上司更会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相当难得,会更提拔、提携他。我们的孩子往后能不能得到贵人相助,根源就在他有没有那分感恩的心,有没有那分恭敬受教之心,这才是找到根源了。
中国常讲「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是相当正确的道理。因为父子有亲,时时感恩心提起来,君臣就有义。当兄弟能够相处融洽,他那分处处友爱他人、关怀他人的存心内化了,当他踏入校园,以至于踏入社会,他很自然就会友爱同学,友爱同事、同仁。夫妇这一伦能做得好,能做好的表率,五伦都有相当良性的发展。人生假如找到这个源头,你就不会忙得晕头转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妇这一伦的本找到了,五伦的关系都会生长得很好。就是这个道理,才把「雎鸠」这篇文章摆在第一位。
而「雎鸠」里面有一句经文很有意思,「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为什么要采荇菜来祭祀祖宗?原来祭祀祖宗的时候,都是媳妇去采这个荇菜,那个意义很深远。代表当媳妇采了荇菜放在祖宗的灵前,祖宗在天之灵会非常的欢喜,我们家族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往后要旺三代。我们接着跟很多大学生、年轻人说,娶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媳妇得败三代。这句话他有听进去,以后看到漂亮的女生他会继续思考,她有没有德行?这样就不会英雄难过美人关。有了德能成就学业,才能成就家业,进一步才有可能成就他的事业。
事业的成就,所谓守成不易,要打天下不难,要守天下很困难;打天下靠的是机会,守天下靠的是德行、智慧。今天假如你是隋朝的祖宗,传了两代就败在隋炀帝的手上,你会高兴得起来吗?你会想倒不如不要兴盛,因为兴盛起来不到十年、二十年就败下来。败下来以后,不只他会失败而已,所有的亲族统统都得经历这场浩劫。当一个企业家赚了很多钱,但没有德行,后来一味的挥霍,又贡高我慢,做错很多投资。一倒下来,都是连累所有的亲族,祸福相倚,祸都藏在大福报里面。而这个祸能够驾驭得好,不出状况,就得有好的道德、学问才行。
我有一次接到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书,叫《菜根谭》。当我打开这本经书,第一句话写着「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弄权?因为他有福报。但是当他不懂得在这个福报当中,常常战战兢兢谨慎行事,常常感念我有了这个地位,是要好好尽这个地位背后的责任。我当了县长,我要对整个县民负责;我当了企业家,在这个企业家的背后,是有责任让上千上百的家庭有安乐的生活。当有这样的存心才能够让地位、事业长久不衰。
我们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朝末年有个大官董卓,他那时候位高权重,当宰相。但是因为没有用他的德行行事,都是鱼肉人民。当他死的那天,人民非常的气愤,把他的头砍下来,游街示众。还不足以把愤怒消除掉,把他的肚子剖开来,塞进一根大木头,然后放火把他烧了。他的身材非常肥胖,史书上记载,足足烧了三天才把他肚子里的油烧完,确实凄凉万古。都这么样的做法,人民还无法消心头之恨。后来他的一个部将把他的骨头骨灰埋起来,放在棺木里面,结果当天晚上上天打下雷电,当场把他的棺木从地上打出来。接着又下了一场大雨,把他的棺木整个漂走,确实是死无葬身之地。而他的家族都受到责罚,满门抄斩,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还要到刑场接受腰斩的刑罚。我们要谨慎,当事业发展得很好的时候,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绝对不可傲慢行事。当然,人要能不傲慢行事,要能面对财色名食睡有所警觉,有所免疫力,那都得扎好《弟子规》的根基才行。
我有个亲戚,孩子就是好大喜功,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就去接了事业,后来就垮下来。父亲都已经七十多岁,从学校退休,本来还有一笔退休金可以养老,因为孩子生意失败,钱统统都赔掉了。不只赔掉了钱,还得常常上法院去解决官司问题。人生要高瞻远瞩,当我们能告诉孩子,「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只听得进去好话,那正直的朋友会离我们而去,这些酒肉朋友就会靠过来。诸位朋友,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喜欢听好话,还是喜欢听批评的话?现在很可能三、五岁,人家一批评他,他就一张臭脸给人家看。假如你能看得清楚,这个孩子已经埋下失败的祸根!《弟子规》每一句话都影响孩子一生家业、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
我们看到多少企业家,他人生的结局并不很理想。我在大陆看到一则报导,在这二十年当中,总共有一千二百多位企业家自杀身亡。诸位朋友,这一千二百多位大企业家,他在追求他的人生的过程,有没有警觉到他方向错了?为什么会走向这样的结局?根源都在德行的根基不足,无法观照、无法抵挡这些五欲六尘的诱惑。《大学》里面对于「知所先后」点得非常清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家业、事业要成就,根本在德!「财者,末也」。我们现在冷静来想想,我们在找女婿、在找媳妇的时候,是把德摆前,还是把财摆前?我们在发展事业的时候,第一个考虑是资金,还是自己的德行?这个时代本末倒置的现象相当明显,现在什么叫门当户对?所以离婚率愈高也不是没有道理。
为什么中小型企业的寿命不会超过五年,甚至不到三年?那都只是有资金而没有真实的德行。要有德行才能选对伴侣,要有德行才能感来好的同仁一起为这个事业努力,所以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当你有了好的人才,这个土在古代是指你有个疆土可以发挥,可以生产、生活。用在现在商业社会,这个土可以当作你有一个市场,有个发展的空间。假如你没有德,又没有足够的人才,来了一个好的机会,你马上就去发展,险象环生。到时候把事情搞砸了,你在社会上的信用就会荡然无存。这样的发展是最稳健、最稳当,有德此有人,有了志同道合的人群就能去好好发挥。
有土此有财,掌握了这个机会有所有发展,赚取了金钱,这个财不只能赚到金钱,还能赚到人才。因为我们一开始重视德行,你所形成的企业气氛,企业文化就不一样,很多好的人才就会被吸引进来,物以类聚。你有了吸引人才的力量,你的企业才能继续不断的发展。有财此有用,有了钱财、有了人才,要怎么用?一定要用在照顾所有的员工身上。《大学》提到,「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今天我们能把钱财用在所有一起打拚的员工家庭里面,让他们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工作精神就很愉快,就能很专注。假如他们生活都堪忧,那工作效果相对会比较差。
假如一个老板他把钱都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愿意布施,那就犯了积财伤道的危险。你把财都聚来,不给人,慢慢就失去人心,你就没人帮忙。在古代,我们常常看到善心的员外,常常都布施医药、布施食物给乡民,结果他都能常保财富,以至于长命百岁。今天假如这个员外统统不救济这些乡里,这些乡里的人挨饿的就让他挨饿,视若无睹。刚好有一天他们家失火了,会有什么情境?所有的人会跑出来在那里观看,接着会说:苍天有眼!烧得好!一个人再有钱,水灾、火灾一次就把它统统带走了,再有钱也敌不过不肖子孙来花。当我们不懂得去救济他人,已经把自私自利传给后代,而后代自私自利,首先会用在谁的身上?用在他最亲近的人身上!很多家长都说:人家打你,你就把他打回去,你不要害怕,一切后果爸爸妈妈负责。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就在练拳头,总有一天这个拳头一定会练到谁的身上?一定会练到最亲近的父母身上。确确实实人算不如天算,上天有好生之德,应该传承的是仁慈之心。
在民国初年,上海有一个很富有的商人,他可说是富可敌国,有几百万的银两。有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很多人吃不到东西。他是开钱庄的,钱庄各处都有分公司,有一处分公司的经理,因为当地的灾害实在太严重,他捐出了五百两赈灾。这个老板知道以后非常生气,斥责这个经理。他告诉别人,他留住财富的方法只有一条,就是聚而不散,钱只要到我的口袋里面很难再拿出去。他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初年,所有的财产是三千万圆,相当的多。他有十个子孙,分成十份,每个人有三百万圆。而他的子孙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当中统统都败掉,还有的子孙己经沦为乞讨。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真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的子孙当中还有一、二个人有读书,比较懂道理,但是家道也是快速没落。因为损的德太大了,殃及后代子孙。
我们要懂得有财此有用,用钱靠智慧、靠德行,不只要用在自己的员工身上,还要造福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你用这样的存心去经营你的事业,相信你的员工都会非常光荣在你的公司工作。因为广大的社会人民都会说,这家公司非常有社会责任,非常懂得回报社会,他们在这里工作都与有荣焉。
德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我们找到了源头,找到了根本,往后的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将可以水到渠成。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再加上我们懂得立定志向,在这个时代弘传正法,一定要为人演说,演出好榜样。在哪些方面演出好榜样?在我们个人的修身演出榜样来。当我们是个老师,我们走到学校去,这个班级我们也要演出好榜样;我们是学校的校长、学校的教务主任,这整个学校也要有个好榜样。我们是个公司的主管,这个公司也可以当一个好榜样。当一个家、一个企业,甚至于一个地区,以至于一个国家,都能当好榜样,那整个世界的人就会起而效法,这样就能真正能让圣贤的智慧在整个地球上遍地开花,我们要有舍我其谁的志向。
师长送给我们一把扇子,上面写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段《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经文,我们所有工作的人员看了之后,深刻感受到,师长写这段经文给我们,目的在哪里?目的在要把每句经文在庐江汤池镇把它做出来。要转经,不能只是读经而已。怎么转?把每句经文变成自己的存心,把每句经文变自己处事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能够处处为公着想,能够处处亲爱别人的父母,照顾别人的孩子。当我们有这样的存心,相信也能够把汤池镇的整个风气、人心往圣贤的大道方向去迈进。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3-4-23 21:39:48
|
只看該作者
「里仁为美」,当这个乡里的人都有仁慈之心,这样的生活环境非常的美丽。诸位朋友,里仁在哪里?有仁慈之心的乡里在哪?不在外面,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时时替人着想,这一分心会感动一个乡里的人,可以感动三个、五个邻居,慢慢这个善的力量就能够转动开来。确实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要能成就里仁为美,一定要有发心的老师长期讲授《弟子规》,讲授圣贤的教诲,慢慢的长期熏修,每个人的学问都能得以滋长成长。
学习第二个重点,「学贵立志」。除了要有志向以外,「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要爬上高山,要从眼前这一步先落实实践起。而这个力行的态度要从我们身上开始,我们学一句就做一句,这样的态度上行下效,孩子也会跟着去力行。我是去年三月十五号到了深圳讲课,要去以前,他们是希望能有老师来讲《论语》、讲《孟子》,不然也讲讲《大学》好了。后来他们了解到我只会讲《弟子规》,他们想不然也好,先来讲讲看。其实我心里也想去两天我就要回来了,因为确实感觉自己很不足。
去了当天晚上,跟当地很多的老师做交流。很多老师一开始听课的时候,双手是叉在胸前,然后头有一点斜斜的。因为孔夫子教我们君子要有九思,君子要懂得从九个方面去观照自己有没有偏离道德、学问。其中第一条叫「视思明」,我们是不是看到了这件事情,就能明白事情的因因果果,就能明白事情的是非对错,这样你才能去判断。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心里在想:「《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弟子规》不就是教小孩子的吗?」诸位朋友,我们一个错误的认知就足以断送我们的法身慧命,对于圣贤讲的每一句话绝对不可轻忽。但是这些老师也相当难得,在听课的过程,慢慢手放下了,头摆回来了。为什么他们的态度能转变得这么快,我们心里也很明白,因为他们确确实实是有心、用心要把教育办好,要把下一代教好,只是还没有遇到《弟子规》而已。
后来这些老师听完课以后来跟我做交流,他就说,还没有听《弟子规》以前,他常常觉得自己是善根深厚,听完《弟子规》以后,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诸位朋位,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的境界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到的境界好?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后者。这个也要感谢我们的师长,从一开始就把修身的正确认知教给我们。修行修行,修正行为,能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才叫修行。能了解自己的错误是开悟,能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叫真修行。
后来隔天,他们的老师就找我去跟这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去上一堂《弟子规》。我一走进门,我就对这些小朋友讲,我们今天来上《弟子规》。这些孩子异口同声「老师,《弟子规》我们都学过了,《弟子规》我们都会背了」,边讲头还会微微上扬。当老师的要随时处变不惊,学生投什么球来,你马上要接。当下我在黑板写了一个字,道德的「道」,我跟孩子说:我们学圣贤的经典,重要的是做个道德之人。而这个道字,右边一个首先的「首」,左边一个「辶」部,这个辶部代表的是行走,是力行,也就是首先能够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之人。要能知道、悟到、做到,才是真正得到。
接着我对这些孩子说:《弟子规》哪一句你们已经做到了?我接着就问,「父母呼,应勿缓」,做到没有?看着这些孩清澈的双眼在这里思考,没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没做到!「父母教,须敬听」,没做到!小孩子很单纯,你讲的道理他能服气,他当场就会转变他的态度,反而是成人不容易。「父母呼,应勿缓」,没做到;「父母命,行勿懒」,没做到。为什么头低不下来?因为面子放不下。我常常到各地去讲课,都要带很多钱,带那么钱干什么?要买各地的面子,不知道吉隆坡的面子一斤卖多少?
一个人要成就道德学问,成就家业、事业首先要把面子先卖出去。有一对夫妻,他的太太来学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回去发生了一点事情,这个太太跟他先生说:对不起,我做错了。她的先生瞪大了双眼,对着她说:这对不起三个字居然是从妳的嘴巴讲出来的。他太震撼了!他的孩子都已经五岁了,最起码也结婚六年以上,代表这六年来「对不起」三个字有没有出现过?请问这样的夫妻关系会相处的好吗?一定要把面子放下;面子一放下,德行一起来,就能赢得亲友对我们的爱护、尊重。
这班学生,其中有一位回去以后,他在他的日记上写的第一句话:蔡老师今天教我们《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我们只花了五分钟把这个态度教给他,而这个孩子记住学问要做到,这个态度能够保持多久?诸位朋友,能保持多久?他会把它写在日记本上,代表印象深刻,他可以记一辈子。五分钟换一辈子,这才是最高的投资报酬率。我们不能把投资报酬率都看得那么短浅,只看他的分数,不看德行,那贻害会很大;甚至于说实在的,我们以后会被自己搬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怎么说?我们都告诉孩子,你只要把书读好就好,其它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当孩子只读他的书,而什么事都不管,他不懂得关怀别人、照顾别人,他的人际关系会比较差。而且当他觉得家里什么都不是他的事情,他就没有责任心的养成,而一个人事业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责任心是个相当大的关键所在。
有一个老师他到一个超级市场去找他两个同事,这两个同事是同一个时间进入这家公司。进去的时候两个人都是销售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升了销售部的经理,另外一个降为售货员。当然他也不了解为什么一个升,一个降?当他们寒暄谈过事以后,这位老师要回家了,两位以前的同事送他下电梯。就在要下电梯的过程当中,看到墙上有个公告快掉下来,在那里摇摇欲坠。他很自然,因为我们学《弟子规》的人特别敏感,会去关怀身旁的人事物,就随口说:那个东西快掉了。这个被降为售货的朋友就说,那个不关我们的事。另外这个升为经理的人没有说话,很自然的走过去,把这张纸拿下来,然后走回来说,待会我送你出去以后,我再回来把它贴整齐。
从一个小动作当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事业为什么会升,一个事业为什么会降?在于他有没有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有没有把公司的事情看作自己的责任,有多少责任心就能扛多少的职责。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往往就是从他懂得负责家里的事务,懂得一个家是靠大家一起来付出、维持。有一个父亲听完课以后,他有三个女儿,他想要了解一下他三个女儿有没有责任心。就放了一支扫把在他的房间门口,想看女儿进来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叫了大女儿进来,女儿看了一下那支扫把,然后很自然就跨过去,走到父亲面前:爸,有事吗?她爸爸有一点点失望,但是幸好后面还有两个女儿。他又叫了二女儿进来,二女儿还是一脚视若无睹的跨过去。人生往往是残酷的,第三个女儿还是跨过去。就在他万念俱灰之际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人,想到谁?想到了他的老婆,他又把他的老婆叫进来,他的太太一看到这支扫把,马上就把它捡起来放好。
从这个事件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为什么妈妈会捡起来?因为她觉得所有家里的事都是我的事;女儿为什么不捡?只有什么事是她的事?只有考试是她的事。请问这样的孩子到公司里面去工作,会受到上司的提拔吗?他能够感受到这个书已经掉出来,应该赶快把它摆好。为什么?它会影响整个公司对客户的形象,他能想得到这里。假如只是会读书,面对计算机工作以外的事,他很可能提不起那个敏锐度了。一个孩子是不是人才,绝对不是去念大学的企业管理就能成人才,他所有处世待人、做人做事的能力、智慧都在他小时候就开始在扎根。
我们对企业演讲,还是讲这本《弟子规》。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把孝悌的风气带到他的企业当中,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就会很强。能够把谨言慎行的态度,整个深植在公司的文化,他们做人做事的分寸就很懂得拿捏。又懂得延伸到泛爱众,爱一切同事、爱一切客户,所凝聚的人和就会愈来愈强。有人和,怎么可能会赚不到财富?
什么心才能成就孩子的家业、事业?责任心、孝心、恭敬心、谨慎的心、不怕困难的心。而这些心都在《弟子规》一句一句经文当中建立起来。「勿畏难,勿轻略」,懂得不怕困难,懂得事事要谨慎,不可随便,不可轻忽。「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他的恭敬心不断在形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他的负责的态度,以至于他有条不紊的做事方法就扎了根。确实这本《弟子规》可以让企业兴盛,也可以让家族能几百年不衰。
学贵力行,这个孩子在往后的学习当中也让老师、长辈相当的感动,因为从他建立起这个态度以后,他每看一句经文他会提醒自己「我做到没有」。刚好冬天他的同学鞋子坏掉,他的老师对他讲:你把你这双鞋子借给同学穿,把你新买的那双鞋自己拿出来穿。老师讲完也就没有注意到之后是什么情况,突然下午看到他的那双新鞋正穿在他鞋子坏掉的那个同学的脚上,而那双自己的旧鞋依然在他的脚上。我们在教导这些孩子的过程,深刻体会,常常都是这些孩子至诚善良的心,在鞭策着我们这些老师,可不能比不上学生太多,这样就很难教导他们。所以,都是他们的德行让我们不得不好好提升自己。
这个孩子有一次在他们家大楼底下参加一个园游会。这个园游会里面有很多节目,你每个节目过关可以打一个勾,当你能在整个会场里面通过,比方通过五关,你就有奖品可以拿。这个孩子去参加其中一个关,叫摇呼拉圈,规定是要摇四十下才可以过关。这个孩子摇到三十七、八下结果掉了,只差两下。这个阿姨马上就说:才差两下,没关系,我帮你打勾。这个孩子马上跟阿姨讲,我们要诚信,守信用,没有做到就不可以打勾。诸位朋友,我们有没有做过那个阿姨做的事情?教孩子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好恶,要对照《弟子规》上的经句才行。我们教给孩子好恶,那是感情用事,他就不能建立他正确的德行跟理智。
学贵力行,另外一个小孩他听完课以后,隔天在她父母的门前等待。等爸爸妈妈走出来,这个小女孩对父母深深一鞠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诸位朋友,她的爸爸很惊讶,也很高兴,但是马上去打了一通电话到幼儿园去询问。问说昨天发生什么事,我女儿为什么跟我问好?这个父亲很有教育敏感度,他了解到女儿懂得问安、懂得关心父母,一定是学校有教,他了解完以后才能够跟老师有很好的配合。一个孩子学习的成长快慢,决定在亲师有没有密切的配合。当家长懂得配合,孩子在学校要遵照圣贤教诲,孩子回到家,依然接受智慧的熏陶,不出三年、五年,气质、德行必然会有很大的转变。
假如老师教,学校是一个标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没有遵照《弟子规》。爸爸一进家门,袜子一脱就乱丢,那他能不能欢喜的去奉行这些教诲?就很困难了。当然假如你刚好看到先生把袜子丢在沙发或地上,然后妳跟儿子都学《弟子规》,接下来怎么办?这个变化球会不会接到?你要不要当场对你先生讲:你都没有做《弟子规》,你没看到孩子都在看!假如你这样跟他讲,他做不做?虽然面子很贵,不过有时候还是要给他留点面子,人情不可当面冲突,「上善若水」,要用温柔的功夫去克服。这位妈妈就对她儿子讲,她说:儿子,你看爸爸工作得这么累,这么辛苦,很累了,你赶快去帮爸爸一个忙,把袜子拿到浴室里面去放好。这么一引导,孩子只想到什么?爸爸真的是太累了,一下就摊在那里了。儿子就去把袜子放好。请问她的先生会有什么感受?
确实,我们学习《弟子规》要很冷静,我们学习《弟子规》要让家庭愈来愈和乐,这是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用我们通权达变的智慧、方法了。往后她先生就没有再做这个动作,甚至于看到儿子要过来拿,他都自己赶快想起来去放好。确实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能够善巧,能够先去做到这些教诲,那家庭的转变,以至于企业的转变,也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是我们提到学习重立志,学习重力行,学习也要重方法,还有学习的顺序也要知所先后。这一段我们下午才来讲,谢谢大家。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5/10/21 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2-141-0004
大会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伉俪,诸位法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学习要有正确的立志,要有学一句做一句的力行态度,接着学习也重视它的先后次序。《三字经》上有一句很重要的经文,就告诉我们学习的顺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成就学问要从《小学》这本书开始学起,接着再深入四书五经。
这本《小学》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教育,里面都是教导儿童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这个根基相当的重要,因为它在长养孩子的善心,以及处事的恭敬心,勤奋的态度。这个重要性好比盖房子,一定要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盖,假如地基不稳,纵使楼房再高都很有可能会因为地震、因为大的风灾而倒掉。闽南话有句俚语说到「树头站得稳,不怕树尾做台风」。就是树的根一定要扎得很深,不然往后假如有风吹雨打,很有可能会连根拔起。当这个根基没有扎稳,书读愈多很有可能对他愈有害处。
我有个亲戚,她带着她的小外孙女到我们家里,进门以后,她对小外孙女说,我们来念英文给这些长辈听。这个小女孩才四岁,确实英文也学得不错。当外婆问她,苹果怎么讲?她说apple,响应得相当的快。又问她,雨伞怎么讲?她说umbrella,接着又问了好几个英文单字,她都是对答如流。突然这个小女孩反问了外婆一句话:外婆,书本怎么讲?外婆一下子被她这么一问也不知如何是好,就回答:我怎么会知道?这个小女孩马上脱口而出,她说:外婆,妳怎么这么白痴!从一个四岁孩子讲出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她的内在对长者没有恭敬心,而这些知识性的学习,反而增长了她的傲慢心。
我们一直在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却忽略掉假如没有一颗仁慈之心,这些知识、技能学得愈多愈高,很可能会做出伤害家人、伤害社会人群的事情。这个本末先后,德是仁之本,知识跟技能是要让这个本来运用,用这颗爱人、敬人之心,来成就利人利己的事情。我们假如不先扎这个德行的根,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德行的根不赶快扎,孩子很快会沾染上利害,沾染上很多不好的习气。我们冷静来思考,历代祸国殃民者,有哪一个是没有读过书的?大半都是饱读诗书。但是这些经典里面的教诲并没有内化成他的善良,反而是念得愈多愈想去争名夺利,愈想自私自利。到头来,搞得社会、国家很大的灾难,这些历史我们也不得不引以为戒。历代这些祸国殃民者,像秦桧,整个文武百官有多少曾经是他的学生。像近代明朝的严嵩,他当宰相当了几十年,但是却造成整个国家很大的灾害。
我曾经到福州去讲课,福州是林则徐先生出生的地方,福州人对林则徐先生相当的佩服。我去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刚走进去的时候,看到一幅对联,上面写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假如能够利益国家人民,纵使他身体有所损伤、灾祸,他也会义无反顾去做。确实在整个人生、官场的浮沈当中,林则徐先生并没有因为被贬官而丧志。当他被贬到新疆、甘肃一带,他依然抱持着那分爱民之心。他在当地所设计的水利工程,到现在隔了一百多年,还在利益当地的农业。
而林则徐先生还做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宗销毒品的壮举。我去参观的时候才了解到,这场烧鸭片的壮举他是符合环保意识,不是用火烧,而是用物理的原理让鸭片自然燃烧起来。这么高的智能,他是从哪里来的?最重要的是那颗仁爱之心,就会促使他不断去想方法,不断去提升自己。林则徐先生在他人生的体验当中,整理了「十无益」。当人生做了这十件事情,对人生没有一点益处,而且是徒劳无功。从这十无益当中,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
第一点就提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所有古今中外的圣哲,他们都是从孝养父母开始教起。假如连父母都不孝顺,常常拜神明也是得不到保佑的。第二点又提到「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在家庭当中就不懂跟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如何能够在学校,以至于在社会当中,懂得去照顾、关怀别人?我们一个人很多处事的态度,它的根源都还在家庭教育之中。第三个他提到「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假如我们存心不善良,纵使住的是龙穴,住了两年以后也会变成鼠洞,因为我们的存心会让整个风水环境变化。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假如一个生活习惯很差的人住进去,很可能一天就搞得乱七八糟了。存心才是一个人吉凶祸福的根源,而不是在外在的环境上。
而林则徐先生有两句跟学习、求学问相当有关联的话,提到「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假如他的言行举止没有孝心,没有恭敬之心,纵使读书也是徒劳无功。下一句提到「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当一个人起了傲慢之心,纵使他读的书再多也是没有帮助,甚至于只是常常瞧不起人。我有个朋友他是研究所毕业,有一次他的母亲因为他一件小事做不好,就跟他说:你怎么连这点事都没有办好?你要好好反省,这样太笨了。结果这个朋友听完以后,马上跟他母亲说,我都已经念到研究所了,你还骂我笨。诸位朋友,研究所给了他什么?给了他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诫,不能反省为什么这点小事我也没有做好!
当他有学过《弟子规》的话,他当下一定会跟他母亲鞠个躬说道:母亲,谢谢妳指出我的缺点。他一定会奉行「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的称赞他觉得受宠若惊。为什么一个人听到别人的称赞会虚心,会不敢承受?因为他明白他有今天的能力、今天的品德,都是父母以及人生过程当中师长、老师的提携才有今天。而且做一件事情一定都是众志成城,大家努力的成果,他明白这个道理,不敢居功。他心里时时提醒自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希望透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这件事,绝不愿意因为自己起了傲慢之心、起了轻率之心,而把原来应该做好的事情搞砸了。
「闻过欣」,因为他了解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两边也很难完全看清楚,而后面更不可能看到。当他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很欢喜,那将有很多的亲友愿意做他第二双眼、第三双眼,甚至于是无数的双眼,帮他看清自己的偏颇。有了这样受教有地的态度,他的人生必然会遇到很多贵人相助。从林则徐先生这两个提醒,我们一定要警觉到,要把《弟子规》这个德行的根扎得够深够广。
而学习第四个重点,要懂得学习的方法,方法就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一门指的是能掌握整个圣贤行持的纲领所在。确实因为《弟子规》的编排,它是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学而》当中的一段重要教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七个条目,其实已经含摄所有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
清朝李毓秀李夫子,他相当有智慧,他把朱熹朱夫子在《小学》里面所提到做人最精髓的内容编成了《弟子规》。因为《小学》是宋朝的书籍,很多文字我们已经不大熟悉,而《弟子规》掌握了《小学》的纲领。而且又是在清朝的环境编出来的书籍,里面每一句我们都看得懂,每一句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当中去落实。确实,当我们了解到这本经典的殊胜,就会懂得要感恩,懂得要好好深入学习它。一门深入,这个深入包含着解行相应,了解以后接着要去实践。在实践当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内化成我们的存心。比方《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缓揭帘,勿有声」,当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不要太粗鲁,否则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当我们时时都能谨慎,不要发出声响,就会体会到我们的每个举动,应该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影响到他人的安宁。
当「缓揭帘,勿有声」我们时时能提得起来,你在公共场合,在餐厅之中,你会突然想到我的声音是不是影响到他人的安宁。甚至当你晚上回来已经是深夜了,我们在开铁门的时候,也会想到开铁门的声音有没有去影响到他人。从这个存心就可以转变成很多日常生活的行为、态度,以至于你到图书馆里面看书,你走路都会放轻脚步。因为我们这颗替人着想的心已经内化了,而这句「缓揭帘,勿有声」,就含摄生活许多的行为。当我们在使用这个用品都能保持不要粗鲁,可以轻手轻脚,这个物品的寿命就可以用得很久。本来这个窗帘可以用十年、二十年,假如我们很粗鲁,可能二、三年就坏了。常常在穿衣服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到这句经文,绝对不能很粗鲁,很有可能就把衣服撑破。或者在穿袜子的时候,我们也会用比较温柔的方法,把袜子先把它捆起来慢慢套上去;不要一下子穿下去就扯上来,这样这些物品很快就会坏掉。
当有解行相应的时候,我们的体悟就会加深、加广,而这个深入也代表着要提升境界。《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提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大家是一起在学习,共学。而学完以后当我们走出这个礼堂,是否能遵照《弟子规》去立身处事,那就不一定了。共学是第一个阶段,学了以后马上能结合在处事做人当中,这个叫可与适道,可以走在正道当中,这只是第二个境界。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奉行《弟子规》,有一句经文「凡是人,皆须爱」,学了以后很想做。刚好跟你的亲友沟通,希望他能重视他孩子的教育,用《弟子规》来教,讲了半天他完全不能接受。这时候我们起了个念头,「他真没有福气,算了,不把这个经典教给他了」。当我们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请问有做到立的境界吗?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这个立就是能够屹立不摇,能够时时都去奉行这个经文。这时候我们的爱心已经有减退回来,应该是要想起另一句经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定是我们在存心上,以至于在讲话的方式、还有讲话的时机,不是很妥当,对方才不能接受。
可与立,未可与权,一个人可以屹立不摇,这是第三个境界,还有另一个境界是懂得通权达变,不死守在经文的表面上。举历史的一些例子来做说明,孙膑跟庞涓是战国时代的两位人物,他们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但是当离开老师的时候,一个非常的险恶,一个比较仁慈,所以学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可与共学,但是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我们看到唐朝有个灾难,安史之乱。当安史之乱没有发生的时候,这些读书人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好像都是走在正道之中。但是当安史之乱发生很短的时间之内,很多读圣贤书的人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幸好唐朝祖宗有积德,有几位忠臣死守、对抗这些乱臣贼子。其中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让整个安史之乱的大军没有办法向前,唐朝的军队才得以歇息、调整,之后才又收复失土。当安禄山抓住张巡、许远的时候,很生气,要叫他们投降,他们两个都不愿意。甚至于还用严刑峻罚对他,把他的牙齿都拔掉,他们还含着鲜血骂安禄山。我在想,安禄山在那个当下其实也是吓得双腿发软。
可与立,未可与权变,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从《弟子规》当中来体会。比方「父母呼,应勿缓」,当这句经文我们内化了,就能了解到我们对父母的言语,时时要保持恭敬之心,慢慢感受到其实对一切人都应该保持恭敬之心。上司呼也要应勿缓,老师呼也要应勿缓,这颗恭敬待人之心就开始延伸开来,这也是懂得权变。还有老婆呼也要应勿缓,当然这个呼也要依据《弟子规》来立身处事,这时候我们也要夫妻互相配合。小孩呼要怎么样?要不要应勿缓?你看现在很多小孩:奶奶,我口渴了。这个奶奶一听到孙子叫她,高兴得不得了,赶快毕恭毕敬端杯热水,站在小孩的面前:孙子,赶快喝,不要噎着了。还在后面帮他拍拍背,这个学问就不懂得通权达变。
一个人如何学会权变,根源就在他能否时时为对方着想;当我们能为对方着想,就了解到我们该教给孩子恭敬之心。所以,应该是我们呼,他要应勿缓,假如是他呼,我们应勿缓,他的恭敬心就不见了,增长他的傲慢心。像《弟子规》里面还有提到「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训诫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虚心、要惭愧的接受批评。但是假如今天你的父亲有心脏病,然后他在骂你,愈骂愈生气,这个时候你还要不要一直站在那里给他骂?假如继续站下去,可能到时候心脏病发就不好。这时候要懂得权变,赶快先离开,让父亲先消消气。
每一句《弟子规》当中其实都有学、道、立、权含摄在其中。像信的部分,「凡出言,信为先」,还有提到「话说多,不如少」,很多人听到这句以后就说那我就不说话了,这就不懂得权变。比方今天你遇到这个朋友,想到交浅不言深,就跟他来两句,提到《弟子规》的内容。但是你这两句讲完以后,他的双眼发亮,正等着你讲第三句,那你能不能说「话说多,不如少」?要懂得观察缘分,缘分是动态的。而这个缘分不单是说他第一次跟你见面,这牵扯到这个人一生的善根,说不定他已经善根具足,这时我们要审时度势去做。
很多人在开会的时候就想「话说多,不如少」,没讲话。很多实际的情况假如不反应出来,很有可能让团体的事情做得不好,不圆满。所以真正要开口的时候,一定要尽心尽力把问题讲出来。而真正「话说多,不如少」是等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离开这个会议的门,就不能再发牢骚,不能再指责谁做得不好。因为在开会当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共识,是要把事情做好,在谈的过程也是对事不对人。取得共识以后,大家一定要共同朝这个目标把它做好。
当我们懂得在每句经文当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就能「德日进,过日少」。长时熏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求学问的重要方法。而长时是指时时刻刻都能用《弟子规》来自我观照。古人常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古人三天不读书,气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学习,学贵自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诸位朋友,我们几日不读书,气质就会变化?这个就要有相当大的警觉性。我个人的体会,只要一天不读经,一天不看师长的教诲,开始烦恼就会增长得很快,要伏住烦恼一定要做到长时熏修。当这个观照的能力达到某种程度以后,我们就能时时醒觉到自己有没有在正道之中。
而学习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的态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学习的内容不外乎伦常大道,这个伦常大道包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有学问的学习都是要落实在这个伦常关系之中。当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我们首先一定要自我反省,到底问题出在哪?父子关系是道,依循这个关系不踰越,去处世待人,就自然会流露出德行,所谓父慈子孝。而父有慈,子才有孝,这个慈是真正用智慧去爱小孩,而不是溺爱。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经文确实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是否在看到自己孩子行为不妥之处,我们能马上提起这样的观照。我常常会问家长还有老师,我们都是从事教育,我们清不清楚什么是教育?常常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可以答得出来。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假如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都已经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心中对于教育都不是很清晰的话,请问在这些时光之中,我们在孩子的心田当中播下了哪些种子?我们却播得不明不白。虽然播得不明不白,但是这些种子依然在发芽,依然在成长,结果现在已经到了收割的时期。你三年前、五年前给他的身教、言教,现在在发芽了。我们一看,长得不好,很生气,赶快拿镰刀把这些不好的稻子统统割掉,然后继续站在一旁,等其它的种子长得好。有没有可能长得好?除非我们种下的是正确、好的种子,它才有可能在往后的岁月当中长出好的结果。
在《说文解字》当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教?「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上行下效,在这句话当中已经点出来,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是以身作则。有一个妈妈,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照顾他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吃了很多的苦头,五十多岁就已经精神有点偏颇。他们几个兄弟姐妹放下手边的事业,统统搬到附近,然后尽心尽力来照顾他们的母亲。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的母亲精神恢复正常,现在已经九十多岁,还可以煮饭,还可以爬山。而这位母亲她在五十多岁得了癌症,她的儿子正在日本发展事业,他是中国人。当她的儿子听到母亲身体已经出状况了,很有危险,她这个儿子马上所有的事业统统放下,赶回来全心全力照顾他的母亲。后来他的妈妈已经做化疗做到第九次,现在病情好转得很快,跟正常人已经没什么两样。
我们从这个事例当中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她的儿子可以不顾一切回来照顾他的母亲?就是因为她的儿子从小就看着他母亲对自己的外婆如此的孝敬,上行就必然下效。我到海口去,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景象。有个妈妈左手拿一支甘蔗,牵着她的儿子,她的儿子是右手拿一支甘蔗。刚好我看到他的母亲正咬着甘蔗往地上吐了一下,我瞪大眼睛想把整个剧情看完整,但是我的车子已经开过去了。在我的脑海当中,接着在上演这部电影,下一个情景是什么?是她的儿子往他的右边又吐了一口,然后就看到整个人行道当中摆了两排甘蔗渣。确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下一代,不得不谨慎,甚至于是我们的一念存心都在影响小孩。
我记得我在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回外婆家,坐着出租车。到半途的时候,司机技术比较不好,掉到水沟里面去。那是水泥地的,把他的排气管都撞歪了,后半段路途他那个排气管是这样一直摇摇晃晃开过去。到了外婆家,我的母亲把出租车费付给了他,接着又额外拿出五百块钱给他。在这整个动作的过程,没有一句言语,但是在我的脑海当中浮现了一段文字。母亲是因为感受到他们是靠劳力赚钱,假如这个月因为修理这个排气管,很可能造成他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我们的经济算比较宽裕一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应该多帮助他。当我们为人父母做出跟德行相应的行为,你的孩子在无形当中会对你愈来愈恭敬,愈来愈佩服。
这些事情都是在我从事教育过程当中慢慢浮现出来,才深刻感受,父母的身教、父母的存心,时时在影响小孩。当我跟我母亲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那天我刚好看到一位妈妈在对她女儿讲话,她说:我看到妳就觉得很碍眼。我马上用眼神跟这位朋友示意,我们出来一下。出来以后我对她说到,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听过我妈妈讲情绪化的言语,没有讲那种会让对方听了以后内心很痛苦的言语。当我们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就觉得很碍眼」,这样的孩子会有自信吗?这样的孩子会感受到家庭无私的温暖吗?确实,要教孩子就不能发脾气,发脾气就不能教孩子。等脾气比较稳定了,要教孩子再来教,不然一定会收到反效果。
接着《说文解字》提到教育的「育」是「教子使作善也」。养子使作善也,这一句的核心字是在这个善字。我们懂不懂得什么是善?有一个高中生跟他的老师说,他说:老师,我在学校(他是跟他学经典的老师说)帮同学买便当。老师听了很高兴,对他讲你都懂得帮助同学。接着他就说:因为我去帮他们买便当,他们自己被老师处罚,不能自己去买。而便当是十五块钱,我帮他们买回来,卖给他们二十块钱,所以我可以赚五块。诸位朋友,这样教对不对?重利必轻道义!这个高中生还跑去问他的级任老师,说:老师,我这样赚同学五块,对不对?他的老师跟他讲:感觉好像有点不大好,不过你已经付出劳力了,也应该赚这五块钱。你看赚的都是灾难钱,看到同学没有办法去买,赶快来赚这个钱。
教育是如何来教他的善良,而不是利害,因为当一个孩子利害提起来,他的道义之心就很难再增长。而真正一个人人生的福分早就含在仁义之中,你处处替人着想,焉有不得到众人扶持、爱护之理!但是假如我们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到头来很可能走向众叛亲离。有一个妈妈去买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讲到如何教孩子理财。里面就提到,你让孩子拖地,可以给他两块钱;你让孩子帮你洗衣服,可以给他三块钱。她用了这个方法以后很高兴,她说我的女儿本来很懒惰,一下子变得很勤劳。诸位朋友,有没有效?我们要冷静,愈有效的方法愈危险,因为老祖宗有一句名言,「欲速则不达」,愈快的方法往往就是用问题来解决问题。
她后来过了一个礼拜又来找我们,她就说:蔡老师,出状况了。我昨天很累,回到家里跟我女儿讲:女儿,衣服已经洗好了,你去帮妈妈晾起来,妈妈给妳一块钱。她的女儿正在看电视,缓缓的把头移过来,然后对她妈说:今天我很累,我也不赚了!家庭是教孝道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教付出的地方,不要让家庭最后这一片净土都被自私自利给破坏掉。
我们在这几天的课程,一直在强调人要有理智,要有智慧,有理智、智慧的人生一定是愈走愈轻松,而没有理智的人生会愈走愈沉重。因为没有理智,会下错人生很多的抉择,这些错误的后果我们都必须去承受,愈走愈沉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要从抉择对正确的人生思想开始。我自己曾经接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幸好我接触这些理论以前已经先读过老祖宗的经典,假如没有先读这些经典,我很难能够去辨别是非,还有利弊得失。发现到很多的教育理论都是拿猫来做实验、拿狗来做实验,还有抓老鼠来做实验,实验出来的理论、结果拿来教人。诸位朋友,那人会教成什么?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现在教出来的孩子比较像什么?这都是结果,要把原因找到。
我们有一位老师到了某所师范大学去演讲,有一千多个准老师,以后要当老师的学子。当这位讲课的老师提到,我们要把学生教成羊、还是教成狼?现在教育界很多人在那里讨论,要把孩子教成羊还是教成狼。当场发生一个很微妙的现象,有一边的学生都喊「教成狼」,另外这边的学生喊「教成羊」,好像在想谁喊得大声就是对的。诸位朋友,要把孩子教成什么?怎么没声音!你看人颠不颠倒,这种对话假如在三百年前,真的会给人家笑掉大门牙。
孟子在他的教诲当中,有段很重要的开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仁,懂得处处替人着想;人有义,懂得什么事是自己的本分;人有礼,懂得时时恭敬别人,懂得谦让;人有智慧,懂得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仁、义、礼、智才是人应该具备的德行。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两只手、两只脚一样,假如人没有仁义礼智就不是完整的人。而且我们的老祖宗对人的使命相当的重视,在《三字经》当中,「三才者,天地人」。人能够跟天地并列为三才,也代表着老祖宗领会到,人是万物之灵,人应该把天地无私的德行透过他好好来力行出来,这才不枉费我们当人的机会。我们冷静来看看,仁慈之心我们教给孩子了没有?
在一场针对幼儿园的心理测验当中有几道问题,第一个问题提到,当你走在路上,刚好看到旁边有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猫,又下着大雨。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这群幼儿园的学生,百分之六十一的回答是杀了牠,让所有在场的老师以及这些心理测验的人员非常的惊讶。而且这些孩子还把具体如何把这只猫打死的方法都讲出来,有的说踹死牠,有的说拿棍棒打死牠,还有的说拿电电死牠。诸位朋友,谁教的?应该不是父母吧!你们要赶快把凶手找出来,我们当父母,还有当老师的人,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学习能够像福尔摩斯一样,常常能把原因侦察出来。凶手是谁?是电视。你看很多卡通动不动就把对方电得跳起来,然后传来一阵笑声,他怎么会觉得这些动作是伤害对方?
先入为主,所以往往现在很多青少年,犯了重大案件,他还胡里胡涂。还有一个大学生长期打电玩,那些电玩都是打打杀杀,打到精神有点错乱。去跟他的老师讲,我觉得好像有很多人要杀我,他的老师觉得不妙,就请他的父母来把他接回去。还没等到父母接回去,这个大学生已经在学校附近的巷子里持刀疯狂杀人,砍了七个人,死了两个。你看,这些错误将造成他一生无法弥补的过失。教育就像昨天师长讲的,跟中医的理论是可以相互呼应,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要治疗已经生的病,是希望能够做好预防,不要生病。
教育也是如此,一定要禁于未发。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性不能让他养成,等他已经养成了,这时候你要再把他导正,你很累,他也会很累。教育当中有一句重要的原理原则,在《礼记.学记》这篇文章当中提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在这句话当中,把教育的两大主轴抓出来,要长善、要救失。长他善良的本性,然后要导正他的过失、坏习惯,未论行善,先须改濄。我们现在一定要了解孩子目前有哪些行为是偏颇的,是需要刻不容缓赶快修正回来。
我接触相当多的家长,常常看到他们之后,我从门口把他们带到中心的办公室,那段路途差不多有七十公尺。在入门以后,这个家长就开始讲,我的儿子脾气很大,我的孩子很懒惰、很不用功,我的孩子又偏食。从头到尾只有三十秒左右的路程,但是他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没有停顿,都没有逗点,讲了不少话。一进办公室我赶快帮他倒茶,我说你一定讲得很口渴,你先喝杯水。等到他喝了一、两口水,我接着就跟他提到,孩子很自私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孩子很懒惰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孩子脾气大也是结果,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因在哪?常常家长的表情都会突然很错愕,那个表情又告诉我,「我活了这么多年,怎么没有人问过我这种问题」?没有这样想过。
从这里我们就理解到,人要理智的去对应人生发生的事相当不容易,往往发生问题都把责任往外推,而不是往自己的人生去找答案。我们假如是这样的态度,能不能教出处处能够反省自己的下一代?那就相当困难了。到时候整个家里的人都是找别人的毛病,那保证这个家会怎么样?会鸡犬不宁。老祖宗有一句教诲,相当有含义在里面,「各相责,则天翻地覆」,人与人当中时时都是责备别人,一定搞得天翻地覆。但是「各自责,则天清地宁」,每个人都是这件事我还有哪里做得不好,都是自我检讨、反省,这个家也好,这个团体也好,一定是一片祥和。当每个人都是自我检讨,每个人都能不断去提升他自己的德行、学问,整个人和就会相当的好。
我们现在冷静下来思考,孩子自私是结果,因在哪?这个因往往都已经埋藏了很多年,现在是已经发芽,然后结果子了!我会跟家长提到,孩子小时候跟爷爷、奶奶,还有你们夫妻一起吃饭,请问你们夫妻夹起来的菜,第一口给谁吃?这个问题我已经问过成千上万的家长,很多家长听完这个例子以后,马上会低下头来偷笑。我看到他这个动作,我也领会到他在想什么,他在想:菜夹错了!其实我们想想《大学》的道理在哪里?就在这个动作里面。「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夹菜的先后顺序做对了,你才教给孩子为人子之道;你菜夹错了,为人子的孝道你就没有教给他,怎么会不重要?
道在生活当中,在一言一行当中,假如当初我爸爸夹菜的顺序夹错了,当初我爸爸拿出水果来顺序拿错了,你看这件事情严不严重?很严重。假如夹错了,我现在就绝对不可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国文化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当我们把这口菜夹给儿子,妈妈还跟儿子说:小宝,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多吃点。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孙子!这几道也很好吃」,又把它夹上去。孩子饭还没吃,菜已经满满的。从夹菜当中就可以清楚明白,在这个家当中,谁最大?谁最大?不就一清二楚了吗?在夹菜当中,小皇帝产生了,还有皇太后也产生了。
皇太后、还有皇帝焉有脾气不大之理!我们说「伴君如伴虎」,现在这么多孩子脾气大,就是孝道没有教,恭敬心、长幼有序没有教。他处处「我就是中心,所有人都要来满足我」,十件事情,九件满足,一件不顺他的意,他就大发雷霆。确实,孩子不能宠。在这个体会当中我也想到,很多家长买水果回来,都是买当季的,当季的都很贵。然后等到公公、婆婆上楼去睡觉了,赶快把这个水果拿出来,跟儿子讲:孩子,这个一两多少钱,妈妈特别买给你的,你赶快吃。然后她还要站在门口当哨兵,看一下会不会公公、婆婆突然出现。你的孩子在那里吃得很痛快,学得也很彻底。诸位朋友,这个孩子以后有好吃的会给谁吃?给谁?很多家长说,以后就给他儿子吃。我说不用等到他有儿子,他只要交女朋友,一定只给女朋友吃。
诸位家长你冷静想想,现在多少年轻人交了女朋友,还有父母存在吗?根源在他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孝、没有道义。不只不会想到父母的需要,还把父母当什么?当摇钱树。不然他女朋友要的鞋子、衣服,他钱从哪里来?确实,当家长的要有智慧。当我们买给孩子吃,教给他的是好恶之心,当我喜欢这个人,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当我不喜欢这个人,纵使他对我有多大的恩德,我也视若无睹。这个好恶之心毁了他一生的理智态度,不可不慎。因为这个好恶的心,只要他看到喜欢的女孩子,他整个情绪就完全受影响。自私的根源在于父母没有把孝道演出来。
有一个妈妈听完以后很警觉,有一天她跟她的父母还有孩子,还有她的兄弟姐妹,就是这个小孩的外公、外婆、阿姨、舅舅。刚好小孩说:妈妈,我要吃玉米。她的妈妈一听,马上拿起玉米折成一半,就要往她的碗放下去。突然想到夹菜不能夹错,马上收回来,放在外公的面前,又放在外婆的面前,放到最后才把最后一块放到她女儿的碗里面。这个小女孩才四、五岁,马上从椅子上面跳起来,她说道: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你看脾气大不大!接着她妈妈就跟她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吃东西要长者先,走路也要长者走在前面。这位小女孩因为已经读过《弟子规》,突然想起这句经文,点点头说对!平息了一场纷争。
家庭也要有家规,建立共通的语言,这样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遵守,慢慢整个家庭就能生活在正知正见之中。当然《弟子规》要赶快让他先读,让他懂得去学习、去效法,不然情况发生,有时候会来不及对应。我们明白了根源,就不难把他导正回来,纵使孩子现在很自私,但他那一颗纯净纯善之心,不会有丝毫的减损。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用我们的身教去种下这些善的种子,慢慢他也会感动,也会效法。
很多家长也提到,孩子很懒惰。我们早上已经有提到,当我们告诉小孩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这样的做法也会让孩子没有责任心,变得很懒惰、懒散。其实我们冷静思考,孩子这样一路把书念上去,念到大学毕业,念到研究所,甚至博士,请问他的人生就幸福美满了吗?其实不然,高学历高失业率,高学历高离婚率。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细细去想想,因为他读了高学历,他有傲慢心,他不愿意从基层干起。由于这一分不刻苦、不从基层干起的态度,他就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失业率高。为什么会高离婚率?因为他不懂得去替人设想,而夫妻是最亲密的伴侣,当对方、彼此都自私自利,焉有不冲突磨擦之理。我们希望孩子往后的人生要幸福美满,一定要从他的存心开始教导。
我们接触相当多的企业家,他们都说到找不到人才。当我听这些企业家说找不到人才,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每年从大学以上学历毕业的学子不知道有多少,而失业率又那么高,这么多的人才都在那里,为什么企业主说没有人才?因为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感恩心的员工,是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是懂得谨言慎行,是懂得能承担责任的人。只注重文凭,并没有办法让他这些能力能够形成。在十多年前的企业界,非常强调TQM,TQM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觉得我今天卖这支麦克风,只要把麦克风的质量管理好,它就能让我赚钱,专注点都在产品上。
由于这十多年来发生了很多事件,比方英国的霸菱银行,它的企业已经维系了两百多年的基业,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分公司。只因为新加坡的一个期货员挪用公款,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二千零一年美国第七大集团安隆集团,它每年的营业额数千亿美金,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上动手脚,第七大企业也宣布破产。在这么多大企业频频因为员工的操守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之后,企业界深深的反省。有一个比产生做好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就是员工的品德。他们从TQM的管理转向TEM,全面伦理道德教育的管理。他们开始在新进员工进来的时候,前三个月,或一、两个月,统统上做人处事的课程。之后还有半年左右的审核期,真正确定这个员工的人品好了,他才用这个人。诸位朋友,请问上三个月,德行就能建立吗?
德行的根源在哪,我们有没有找到?当没有找到根源,德行是不可能建立起来。从这里确实可以了解到,能当炎黄子孙都是修来的福分,只有炎黄子孙能够找到德行的根本。不找到根本,一生的努力都是枉然。孔老夫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讲到,「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才是德行的根本所在,「孝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从孝道开始教。当把这个根本找到了,本立道生,德行才能建立起来。诸位朋友,假如你从孩子三岁就重视他的德行教育,等到他二十多岁踏出校门,走入社会,跟二十多岁踏入社会才开始要学习德行的人,你觉得谁会被重用?
确实,在人生有所历练的这些企业家,以及许多的长者,他光看我们走路,光看我们讲几句话,就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的品德好不好。诸位朋友,这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从他的存心流露出来。你假如不相信,你找十个孩子来,同样端一杯水来给他的父母喝,你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做得神态自若,很自然,有些人做得很不自在,扭扭捏捏。从这个动作当中就看得出来,他是否在家庭当中时时都能想到父母的需要。他能时时想到父母的需要,到了你的公司也能时时想到公司的需要,以及上司、同仁的需要。当我们现在就懂得在孩子小时候不断扎他德行的根,事实上你的孩子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信心重要!可不要一边在落实《弟子规》,又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了英文、学了珠算、学了书法,你又在那里忐忑不安。德行的根本扎好了,他往后学什么速度都很快。我自己的姐姐,她是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文,但是因为好学的态度在家庭里面已经扎了根,很专注,所以她后来的英文也学得很好。到国外去念了博士,还用英文在世界很多地方作论文发表。她也是初中才开始学英文,又没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文。而当她博士毕业以后,没有一个念头想留在美国,都是念念想着要回到自己的故乡,要回来回报父母的恩德。反而是我父亲跟她讲,妳假如觉得美国的机会比较好,妳不用考虑我们,妳就留下来。父母为什么这么讲?父母无私,他们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希望我的孩子快乐就好,都是念念为我们着想。
所以诸位朋友,孝开了,百善皆开,中国话说「百善孝为先」,太有道理了!当他的孝心开了,他懂得不能做出侮辱父母的事情,「德有伤,贻亲羞」。我们回想起小时候,最怕听的一句话,「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听到这句话马上就会很警觉,赶快收敛。因为父子有亲,不愿意看到父母伤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分孝心就会延伸到懂得友爱兄弟姐妹,让父母能够安心。以至于谨、信,谨言慎行,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跟朋友相处懂得泛爱众,懂得讲话守信,这样才能让父母安慰。孝心一开,所有《弟子规》的教诲都能依教去奉行。
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一个七岁孩子说到,他学了《弟子规》以后,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孝虽然是人本有的,但是也必须透过老师的引导把它引发出来。在古代,父母最重要要教孩子懂得尊敬师长,而老师一定要教导学生孝顺父母。我们会引导小孩知恩,进一步懂得报恩,我们引导孩子去感受他在人生的整个过程,父母花了多少的心血,从怀胎开始。刚好我有个同仁最近怀孕,吃了饭以后时不时会呕吐,害喜,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一个人害喜的感觉是什么?就好像你坐车,晕车、晕船一样,很不舒服。诸位朋友,当你晕车的时候,吃不吃得下东西?很难下咽。可是我们的母亲却依然尽力的把食物吃下去,为的是什么?我们在问小孩的过程,小孩的心很清澈,都能够找到答案,他们说因为怕胎里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营养。
为了孩子,妈妈这些痛苦都能忍受,才成就我们健康生出来,我们绝对应该好好爱惜这个身体,才对得起父母这么多年的照顾。《孝经》当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定要从爱护自己身体,不要让父母多操心开始。我们接着跟孩子讲「对饮食,勿拣择」,你看你们现在中餐都这么偏食,都不吃均衡,很多蔬菜都拿去倒掉,这样你身体愈来愈失衡,你就对不起母亲那分存心。母亲在那么痛苦之下,都能够为了你吃下去,你现在又没有这么痛苦,更应该好好把食物不偏食,好好吃下去,让自己的身体健康。孩子每次在吃饭当中也同时感受到,我要提起这分孝心,就能受教,把食物吃下去。
接着我们跟孩子提到,当胎儿的营养不足,比方钙质不足,就会从母体的骨骼里面渗出来提供给胎儿。所以女人去世以后的白骨跟男人的颜色不一样,男人是比较白,女人是有一点发黑。现在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情况比较多,这也都是因为为了提供胎儿有好的营养,很有可能会流失她身体的钙质。母亲在后面八、九个月当中,由于我们愈长愈大,很有可能我们活动一下自己的手脚,这一拳打出来就打到母亲的身上。诸位朋友,你的妈妈有没有曾经跟你说过你打过她几拳?为什么没有问过我们?在那个当下,不只没有记住我们打她,记住的是我的孩子很健康,手脚很灵活,处处是为孩子着想。
当母亲要生下我们,要经历一场考验,在古代,生孩子都说要过一次鬼门关。我有个长辈他就曾经(他是男士)去参加一个研习营,是要体会孕妇的感觉。几个大男人也背着一个相当于胎儿重量的肚子,在那里走来走去,而且要背好几天。他提到进入产房,产床上有两条钢柱,而这个钢柱这么粗,却是呈现弯曲的状况。我们问小孩,是什么力量把这个钢柱拉弯的?是母亲生产时候的痛的力量。我们跟孩子讲到,生孩子以前会有阵痛,这个阵痛的感觉就好像每过十五分钟拿一只小刀在你的手上画一痕,再过十五分钟再用小刀在你的手上画一痕。要忍受多久?快则几个小时,慢则要好几天。孩子听到这一段的时候,眉头都深锁,感受到那个疼痛,而生产的疼痛比癌症还要痛。
当我们的母亲把我们生下来以后,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的孩子健不健康?在孩子降临的这个瞬间,她能把人生最大的痛苦当场放下,所提起的是对我们无尽的关爱、关怀。诸位朋友,我们在生命当中,能不能提起像母亲这样的心境对任何一个人?受人点滴都要涌泉相报,母亲这一念能忍受最大痛苦,而瞬间提起对我们至诚的爱,这一念心我们这一辈子再怎么报都报不完。当我们生下来以后,过程的养育、教育,那辛劳比生产不知道要辛劳多少倍。闽南话有一句,「生的放一边,养的功德比天大」,生母生产的功劳放一边,养母养育的功德跟天地同辉。
中国人守孝守三年,守孝三年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存在。因为一个人三岁以前没有生活的能力,我们食衣住行统统要藉父母之力,他们要时时在我们身旁照料。我们饿了,我们冷了,父母都牵挂着我们的需要。有一位母亲就跟我提到,她说在春秋之际,天气的温差比较大。睡觉以前气温比较高,到了半夜比较冷,孩子都会把被子踢掉。为了怕孩子在半夜会着凉,她都会在睡觉的时候盖比较薄的被子,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3-4-23 21:43:58
|
只看該作者
等半夜自己被冻醒了,赶快爬起来去帮孩子再把被子盖上,她才安心去睡觉。父母是连在睡梦当中都在想着孩子的安危。这分存心我们也要同等的去回报。这三年当中,我们每一步能跨出去,能行走,都是父母陪在身旁用耐性扶持我们。这个过程我们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而父母告诉我们:孩子,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我们能拿起筷子、调羹吃饭,都是我们的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教导我们,从吃得满地都是,到最后能吃得干干净净。
我们所认知的每一个文字,也是父母陪在身旁一字一字教导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操了多少心。当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是无忧无虑,却不知在这个无忧无虑的背后都是父母的臂膀在支撑着。以至于我们现在为人父母,当我们夫妻之间有些磨擦的时候,我们流着眼泪跟父母哭诉,我们却没想到父母的心可能比我们还焦急,还操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当我们想尽孝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那时候我们的内心会隐隐的作痛,好像觉得人生有太多应该做的事,而我们却没有做到。
孩子的心很清澈,他们听了这些过程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我们跟孩子讲,掉眼泪有用吗?除了掉眼泪以外,更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孝心做出来。怎么把孝心做出来?只要你把《弟子规》每一句教诲能真实的落实,那就是真正回报父母的恩德了。从哪里开始?从「父母呼,应勿缓」,从我们一言一行都能时时关照父母的需要,都能时时关照我们有没有孝心,有没有恭敬之心。诸位朋友,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完)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