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8|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章嘉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1161747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章嘉的讲记敬摘点滴
...他接受的是什么教育?谁来教他?现在大家都知道,媒体来教他,电视来教他,网路来教他。你看电视、网路的内容教些什么?有些国家领导人意识到了,马来西亚的马哈迪对这个事情就非常重视,他说你不要看这小小的电视,它能摧毁这个世界。我跟他讲,它也能拯救这个世界,问题就看你怎么用法。尤其我们这两年多在汤池做的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一句话,人民是教得好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从这个教学里面得到了证明。他虽然迷失了自性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可是经过几个月能把他唤回来,真的是人性本善,你不说人性本善,这怎么可能的事情?所以要真正好好去教他。所以人有良心、有良知,你把他唤醒,唤醒之后他知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人知耻,他就不愿意做坏事情;人懂得因果,他不敢做坏事情。
东方教育对於普及到群众,儒释道都重视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维系了五千年的长治久安靠这个。少数,我们佛家讲善根深厚,现在讲是聪明智慧高的,向上提升那是哲学、是科学。我们可以说概括起来看,佛教、儒教、道教所讲的都不外乎这五个科目,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再看看其他宗教,你细心去观察,也是这五样东西。所以它有共同点,让我们生起一个信心,宗教可以团结。宗教的团结能带给世界安定和平,而且除了用宗教之外,找不出第二个方法。早年,也是我跟马哈迪谈到的,如何帮助这个世界让国家跟国家、族群跟族群、派系跟派系、宗教跟宗教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社会就安定了。社会安定,人民才有福祉;不安定,人民是太苦了。大家都希求安定,安定是不管中国、外国,一切人民从内心的一个期望,只要能提出来,没有不受欢迎的。我们想到这四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可是我们从宗教下手可以做得到。
主持人:刚才师父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杨宪宏先生替我们做了一个诠释,也特别点到了贪瞋痴这个毛病,这个大概是人很难面对的。如果你能克服的话,我相信对师父来讲,这个人大概就得到大智慧了。可是文化,尤其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特质里面,有没有办法可以让人克服贪瞋痴?或者我们说藉由儒释道三家的一个融合对话的话,有没有可能可以让中国人,或者是东方的哲学、东方的宗教、东方的文化能克服现代人贪瞋痴这个毛病,我们待会回来请教师父。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过现代人贪瞋痴这个毛病,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透过文化,特别是跟中国文化有关的课题来克服它,我们请教师父,待会儿也听听宪宏从一个社会观察的角度来做一点分析。
净公上人:这个问题可以说中国五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已经注意到了,就已经用教育的方法来把这个烦恼习气化解。贪瞋痴是烦恼,自性里面没有,就是性本善,本善里头决定没有贪瞋痴,贪瞋痴是习性,它是个错误的观念。如果真的用贪瞋痴可以能得到名利、可以得到富贵,那孔子也干了,佛也干了。得不到!烦恼怎么会得到智慧?烦恼怎么会得到功名?烦恼怎么会得到财富?不可能的事情!在中国古时候这个例子太多了,最著名的《了凡四训》,我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那就是非常清楚的一个教训。袁了凡先生,你看他在早年的时候被孔先生算命,那个算命真算得准,说他一生,他是个读书人,你去参加考试得第几名,你每年得多少俸禄,全部给你写定了,写到五十三岁,寿命就没有了。你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当一个小县的知县,你赶快告老回家,你那一年寿命就终了。
他也很相信,竟然在二十年当中,这时间不算短,二十年当中每年的遭遇跟孔先生所算的完全相同,所以他完全相信命运。他说我还要搞什么?不必想了,想也想不到,命里没有,怎么想也想不到,求也求不来,命里有的,到时候就来了,丢也丢不掉,所以他心就定下来了。有一天他去看一个老法师,云谷禅师,这当时很有名的,佛教史里头有这个人,明朝时代的云谷禅师。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打坐,三天三夜一个妄念都没有。云谷禅师非常佩服他,一个人三天三夜坐在那里不起一个妄想,这有相当功夫,所以很佩服他。你很了不起,你怎么修的?他说我哪有什么功夫,我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是空的,所以就不打妄想了。云谷禅师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
这两个人一谈,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谁定的?你自己定的,你自己前生造的因,决定了你这一生。所以因果律里面常讲,「欲知前世因」,前世你造的什么,「今生受者是」,这一生受的是前生造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干的什么是来生的果报,因果通三世。这个道理要想的是,命是你自己造的,自己造当然自己可以改,只要你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命里头的好运就往上长,就提升了;如果你造恶的话,恶的时候打折扣了。这个道理他听懂了之后,他从此以后就改造命运,断恶修善,叫全家人都做。第二年去考试,命里头注定是第三名,他考第一名,收入也增加;到最后寿命也延长,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年;命里头没有功名,就是他没有举人、没有进士,举人也考中,进士也考中了;命里没有儿子,得了个好儿子,一直传到现在家业还都不错。
所以你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求,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在当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你要求财富怎么求?财富是果报,什么是因?财布施是因,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果报;你修法布施,得智慧的果报;你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无畏布施是什么?譬如不食众生肉,这是无畏布施,我跟众生不结冤仇,一切动物见到我不害怕了,为什么?杀气没有了,看到你是慈悲。小动物一招手它就会跟你亲近,它看到你不会害它、不会伤害它,你能保护动物,能保护一切人,让他脱离恐惧得到安全,这一类就叫做无畏布施。你修三种布施,你才能得三种果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这是你做得到的。你如果用贪瞋痴的手段,决定不能得到;纵然得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但命里有的已经打折扣了。
譬如说赚钱,经商的这些人,用欺骗的手段、用非法的手段,你得到财富了,你今年赚了一亿;其实你命里头可能今年要赚三亿、四亿,因为你居心不善打折扣了,打了对折,甚至於只有三分之一,还自己认为很能干,其实他错了。他懂得这些道理,不会做这个事情。我们最近有个例子,北京胡小林,这是个居士,他做暖炉的生意,在从前也是,经商哪有不骗人的?现在学了佛不敢骗人,不敢骗人能赚钱吗?不但自己不敢骗人,叫所有员工对顾客都说老实话,我们的产品哪些是优点、哪些是缺点,讲得清清楚楚。结果他生意特别好,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几,为什么?这些顾客说,这家老板、员工是老实人,是可靠的,可以相信的,他不骗人的,都找他。所以他出来做报告,用儒释道这些方法可以赚钱,不会亏本的,而且信誉非常之好,这是正理。所以偏邪的方法是决定收不到效果的,这就是收到的是命里有的,已经打折扣了。
主持人:所以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顺著师父刚才的开示,我们来说,你愈想贪、愈想瞋、愈想痴,你反而什么都得不到;可是你反过来,不贪、不痴、不瞋,你反而可以达到你自己意外的效果。
净公上人:对,达到更多,你命里譬如有一亿的话,可能到两亿、三亿,它会更多。这就是了凡先生他一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做参考,值得我们效法。
主持人:宪宏听到这段有什样的感想?
杨先生:我的感想就是贪瞋痴都是贼。
净公上人:没错,贼害,把我们自己本性里面的功德法财都偷走了。
杨先生:你怎么把它要回来?
净公上人:对,不错,你要放下的时候,统统都回来了。
主持人:好,我们待会回来,我们继续来跟师父看看今天我们谈的文化,文化如果是来自我们生活周遭里面一种生活的提炼的话,那文化到底可以扮演什么?师父刚才在贪瞋痴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也就是只要你有这样的素质,其实就不用太担心。
我这边就要追问您一个问题,我们来看,就是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文化方面我们怎么去教?因为在日常生活里面,如果文化没有人点醒的话,比方说像您刚才所讲的不贪、不瞋、不痴,可是如果没有人点醒的话,你可能就在文化的脉络里,你还是不晓得这文化的好处在哪里。所以怎么去点醒这个部分?
净公上人:对,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了,教育不仅仅是言教,不仅仅是学说,要做出来给人看。早年我在新加坡,住在居士林,我们就想到有很多贫穷的人生活很困难,我们就布施饮食,就是三餐饭完全是免费的。菜还挺丰富,自助餐,每天大概都是十五道菜到二十道菜,不要一分钱,供养三餐,半夜都有点心,二十四小时供应。那时候大概每天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那么多人吃。居士林大概只有开张的两、三天拿一笔钱出来,到以后,有送米来的、送菜来的、送油来的,送得都太多了,送到你吃不完。吃不完,这个东西又不能放,所以我们就用一辆小卡车,每天剩下来的东西,去供养新加坡九个宗教他们办的孤儿院、办的养老院、办的慈善机构,我们去补给他,长年不断。这说明什么?你愈施愈多,不用操一点心。所以那些宗教都很奇怪,你们佛教非常富有,你们一天供养都从哪里来的?李木源居士说我们有老板。他说老板是谁?阿弥陀佛是我们老板,老板供养的!
这确实是说明愈施愈多,施财得财富,施法得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不要害怕,不要有疑惑。所以「信而好古」这句话很不容易,你真正相信,真正跟古人学习,哪有会错的?古人这几千年传下来,都经过历史的检验,绝对不会错;只要我们肯干,我们好好的学,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效果。我从章嘉大师教我,我已经干了五十七年,真有效。十方供养我的,我都拿去转供养,我自己不留,我没有盖过庙,可是我做什么?我就做这些经论、善书。你看我们送《大藏经》,现在差不多几乎要到一万套了,最近商务印书馆印《四库全书》,我跟他定了一百套,准备送什么?送一些大学图书馆。过去世界书局印《四库荟要》的时候,我跟他买了五十套送到中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一个大学送到图书馆里面去,让他们学生们做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增长智慧。我们这些经论善书,我们自己小道场很小,在杭州南路,一点点大的地方,总面积大概三百坪的样子,总面积就这么大的地方。可是我们是全世界佛门里面的后勤补给单位,什么人找我们想要什么书,我们有能力都赠送给他,真的是愈施愈多。
主持人:没错,这就是师父刚才说的,没错。
净公上人:我们做出来了,所以我们有信心,你只要照这样做,没有疑惑,放心大胆去做。
主持人:我觉得师父刚才在谈话中有个数字你一定要记下来,五十七年,章嘉大师当年的开示,五十七年来师父就是这样做到的。我们待会回来再听听师父怎么改命运。
主持人:在刚才休息的空档我跟师父说,师父不盖庙,这一生都不盖庙,可是他送出去的每本佛书,都可能在每个人的心里面矗立起一栋无形的庙,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宪宏。
杨先生:其实这里头,我们今天谈这个问题,虽然谈中国文化,可是我们在台湾,很有意思,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我想这个因缘,也想请教师父,不管是儒是道,或是学佛、佛学也好,台湾似乎在这个时间点,在过去半个世纪,未来更长,似乎代表一种意义。这个意义很多台湾人不明白,也没有很重视,可是它确是。你看不管是中国文化,最近因为中国大陆的朋友很多人来台湾,我跟他们这样接待的过程,常常听到他们一句话,他说在这个地方看到中国文化。
主持人:真正的中国文化。
净公上人:对。
杨先生:我听了是很震憾,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地大物博,人也多,为什么这样说?我虽然有一点感受,可是不完全明白。第二就是包括佛学,感受也一样,这个因缘不可思议。所以在这个地方想请教,刚才听到师父五十七年,跟台湾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台湾文化、中国文化、佛学在未来要展示出什么样的意义,对台湾人来说,对台湾的信仰者来说,师父有什么样的开示?
主持人:对,我觉得这也是今天这个谈话其实很好的一个终点。
净公上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台湾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五千年传统的文化,这个我们一定要肯定。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得到一点点的受用就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非常重要。我是方东美先生引导我认识佛教走向佛门,章嘉大师三年给我奠定基础。那时候我年轻,年轻的时候我非常之苦,无论是在哪一方面。算命的跟我讲,我的命真正是贫贱,贫没有财富,贱没有地位,寿命又很短,告诉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所以我连袁了凡先生都不如,袁了凡他的那些习气毛病我统统都有,可是他还有一点点福报,我比不上他。所以我自己很清楚。
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说的都差不多,我相信,为什么?我想到我的父亲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祖父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四十五岁大概是个关口,我就不可能过去。所以学佛之后,我就把我的时间表定在四十五岁,为什么?后面没有寿命了。四十五岁那年确实,我在十方大觉寺讲经,在基隆,害了一场病,我就知道寿命到了。寿命到了也不必找医生,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我就放下去念佛。念了一个星期佛,慢慢就好起来,复原了。我可以说一生没有生过病,我没有病历。以后身体慢慢恢复了,你看现在八十二岁了,差不多又有一个四十五年到来。
不过过去我遇到甘珠活佛,也是章嘉的学生,他年岁比我大,章嘉大师大概是我祖父辈的,他大我三十九岁,甘珠大我十七岁。有一年,也就是经国先生担任第六任总统的那一年,做仁王护国法会,我们碰到了,他很喜欢,他就叫我来。我说佛爷有什么事情指教?他说我们在背后都在谈论你。我说谈什么?谈你人还不错,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短命。我说这些事情当面可以说,我没有忌讳,当面可以讲。他说现在你这些年来讲经弘法,功德累积得很多,你不但将来福报很大,你寿命很长,他说你真的完全转过来了。这是甘珠活佛告诉我的,到第二年他就过世了,这个密宗的大德是个好人,我很尊重他。
所以我没有求,我也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智慧,也没有求长命,我只是应该做的事情我认真努力去做,佛门谚语有句话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本本分分的。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就是从事於教学工作,他教了四十九年。我就是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搞,专门搞教学,学习经教,认真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并不是天天磕头、天天诵经,那是形式。老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他特别对我说的,所以实质非常重要。就是依照经典的教诲,经典是标准,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思...(净公上人在仁爱和平讲堂的传统文化演讲集)
...我跟众生不结冤仇,一切动物见到我不害怕了,为什么?杀气没有了,看到你是慈悲。小动物一招手它就会跟你亲近,它看到你不会害它、不会伤害它,你能保护动物,能保护一切人,让他脱离恐惧得到安全,这一类就叫做无畏布施。你修三种布施,你才能得三种果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这是你做得到的。你如果用贪瞋痴的手段,决定不能得到;纵然得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但命里有的已经打折扣了。
譬如说赚钱,经商的这些人,用欺骗的手段、用非法的手段,你得到财富了,你今年赚了一亿;其实你命里头可能今年要赚三亿、四亿,因为你居心不善打折扣了,打了对折,甚至於只有三分之一,还自己认为很能干,其实他错了。他懂得这些道理,不会做这个事情。我们最近有个例子,北京胡小林,这是个居士,他做暖炉的生意,在从前也是,经商哪有不骗人的?现在学了佛不敢骗人,不敢骗人能赚钱吗?不但自己不敢骗人,叫所有员工对顾客都说老实话,我们的产品哪些是优点、哪些是缺点,讲得清清楚楚。结果他生意特别好,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几,为什么?这些顾客说,这家老板、员工是老实人,是可靠的,可以相信的,他不骗人的,都找他。所以他出来做报告,用儒释道这些方法可以赚钱,不会亏本的,而且信誉非常之好,这是正理。所以偏邪的方法是决定收不到效果的,这就是收到的是命里有的,已经打折扣了。
主持人:所以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顺著师父刚才的开示,我们来说,你愈想贪、愈想瞋、愈想痴,你反而什么都得不到;可是你反过来,不贪、不痴、不瞋,你反而可以达到你自己意外的效果。
净公上人:对,达到更多,你命里譬如有一亿的话,可能到两亿、三亿,它会更多。这就是了凡先生他一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做参考,值得我们效法。
主持人:宪宏听到这段有什样的感想?
杨先生:我的感想就是贪瞋痴都是贼。
净公上人:没错,贼害,把我们自己本性里面的功德法财都偷走了。
杨先生:你怎么把它要回来?
净公上人:对,不错,你要放下的时候,统统都回来了。
主持人:好,我们待会回来,我们继续来跟师父看看今天我们谈的文化,文化如果是来自我们生活周遭里面一种生活的提炼的话,那文化到底可以扮演什么?师父刚才在贪瞋痴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也就是只要你有这样的素质,其实就不用太担心。
我这边就要追问您一个问题,我们来看,就是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文化方面我们怎么去教?因为在日常生活里面,如果文化没有人点醒的话,比方说像您刚才所讲的不贪、不瞋、不痴,可是如果没有人点醒的话,你可能就在文化的脉络里,你还是不晓得这文化的好处在哪里。所以怎么去点醒这个部分?
净公上人:对,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了,教育不仅仅是言教,不仅仅是学说,要做出来给人看。早年我在新加坡,住在居士林,我们就想到有很多贫穷的人生活很困难,我们就布施饮食,就是三餐饭完全是免费的。菜还挺丰富,自助餐,每天大概都是十五道菜到二十道菜,不要一分钱,供养三餐,半夜都有点心,二十四小时供应。那时候大概每天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那么多人吃。居士林大概只有开张的两、三天拿一笔钱出来,到以后,有送米来的、送菜来的、送油来的,送得都太多了,送到你吃不完。吃不完,这个东西又不能放,所以我们就用一辆小卡车,每天剩下来的东西,去供养新加坡九个宗教他们办的孤儿院、办的养老院、办的慈善机构,我们去补给他,长年不断。这说明什么?你愈施愈多,不用操一点心。所以那些宗教都很奇怪,你们佛教非常富有,你们一天供养都从哪里来的?李木源居士说我们有老板。他说老板是谁?阿弥陀佛是我们老板,老板供养的!
这确实是说明愈施愈多,施财得财富,施法得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不要害怕,不要有疑惑。所以「信而好古」这句话很不容易,你真正相信,真正跟古人学习,哪有会错的?古人这几千年传下来,都经过历史的检验,绝对不会错;只要我们肯干,我们好好的学,看看是不是有这样的效果。我从章嘉大师教我,我已经干了五十七年,真有效。十方供养我的,我都拿去转供养,我自己不留,我没有盖过庙,可是我做什么?我就做这些经论、善书。你看我们送《大藏经》,现在差不多几乎要到一万套了,最近商务印书馆印《四库全书》,我跟他定了一百套,准备送什么?送一些大学图书馆。过去世界书局印《四库荟要》的时候,我跟他买了五十套送到中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一个大学送到图书馆里面去,让他们学生们做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增长智慧。我们这些经论善书,我们自己小道场很小,在杭州南路,一点点大的地方,总面积大概三百坪的样子,总面积就这么大的地方。可是我们是全世界佛门里面的后勤补给单位,什么人找我们想要什么书,我们有能力都赠送给他,真的是愈施愈多。
主持人:没错,这就是师父刚才说的,没错。
净公上人:我们做出来了,所以我们有信心,你只要照这样做,没有疑惑,放心大胆去做。
主持人:我觉得师父刚才在谈话中有个数字你一定要记下来,五十七年,章嘉大师当年的开示,五十七年来师父就是这样做到的。我们待会回来再听听师父怎么改命运。
主持人:在刚才休息的空档我跟师父说,师父不盖庙,这一生都不盖庙,可是他送出去的每本佛书,都可能在每个人的心里面矗立起一栋无形的庙,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宪宏。
杨先生:其实这里头,我们今天谈这个问题,虽然谈中国文化,可是我们在台湾,很有意思,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我想这个因缘,也想请教师父,不管是儒是道,或是学佛、佛学也好,台湾似乎在这个时间点,在过去半个世纪,未来更长,似乎代表一种意义。这个意义很多台湾人不明白,也没有很重视,可是它确是。你看不管是中国文化,最近因为中国大陆的朋友很多人来台湾,我跟他们这样接待的过程,常常听到他们一句话,他说在这个地方看到中国文化。
主持人:真正的中国文化。
净公上人:对。
杨先生:我听了是很震憾,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地大物博,人也多,为什么这样说?我虽然有一点感受,可是不完全明白。第二就是包括佛学,感受也一样,这个因缘不可思议。所以在这个地方想请教,刚才听到师父五十七年,跟台湾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台湾文化、中国文化、佛学在未来要展示出什么样的意义,对台湾人来说,对台湾的信仰者来说,师父有什么样的开示?
主持人:对,我觉得这也是今天这个谈话其实很好的一个终点。
净公上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台湾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五千年传统的文化,这个我们一定要肯定。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得到一点点的受用就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非常重要。我是方东美先生引导我认识佛教走向佛门,章嘉大师三年给我奠定基础。那时候我年轻,年轻的时候我非常之苦,无论是在哪一方面。算命的跟我讲,我的命真正是贫贱,贫没有财富,贱没有地位,寿命又很短,告诉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所以我连袁了凡先生都不如,袁了凡他的那些习气毛病我统统都有,可是他还有一点点福报,我比不上他。所以我自己很清楚。
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说的都差不多,我相信,为什么?我想到我的父亲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祖父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四十五岁大概是个关口,我就不可能过去。所以学佛之后,我就把我的时间表定在四十五岁,为什么?后面没有寿命了。四十五岁那年确实,我在十方大觉寺讲经,在基隆,害了一场病,我就知道寿命到了。寿命到了也不必找医生,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我就放下去念佛。念了一个星期佛,慢慢就好起来,复原了。我可以说一生没有生过病,我没有病历。以后身体慢慢恢复了,你看现在八十二岁了,差不多又有一个四十五年到来。
不过过去我遇到甘珠活佛,也是章嘉的学生,他年岁比我大,章嘉大师大概是我祖父辈的,他大我三十九岁,甘珠大我十七岁。有一年,也就是经国先生担任第六任总统的那一年,做仁王护国法会,我们碰到了,他很喜欢,他就叫我来。我说佛爷有什么事情指教?他说我们在背后都在谈论你。我说谈什么?谈你人还不错,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短命。我说这些事情当面可以说,我没有忌讳,当面可以讲。他说现在你这些年来讲经弘法,功德累积得很多,你不但将来福报很大,你寿命很长,他说你真的完全转过来了。这是甘珠活佛告诉我的,到第二年他就过世了,这个密宗的大德是个好人,我很尊重他。
所以我没有求,我也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智慧,也没有求长命,我只是应该做的事情我认真努力去做,佛门谚语有句话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本本分分的。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就是从事於教学工作,他教了四十九年。我就是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搞,专门搞教学,学习经教,认真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并不是天天磕头、天天诵经,那是形式。老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他特别对我说的,所以实质非常重要。就是依照经典的教诲,经典是标准,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思想、言行,做这个。然后我们教别人,教化别人,自己要做到,自己不做到,你就没法子教人。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他的确是个好的老师,职业老师,做了示范给我们,我们学以他为标准,这是章嘉大师教导的。
主持人:我刚才听了这一段,其实内心里面有很多的感触跟感动,因为五十七年能长期的去实践他的老师对师父的开示,然后继续记住老师的开示,师父再继续在人间推行佛法。我觉得这里面的确传出了一个,不管你是什么样领域的人,你可能都知道了,一个坚持、努力、持之有恒,然后相信努力就能做出善念,善念的力量就是无限的伟大。非常谢谢师父今天为我们开示的一小时,也谢谢宪宏陪著我们一块来上了这堂课。
杨先生: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净公上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师父。
仁爱和平讲堂-尊师重道篇 (共一集) 2008/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28-034-0001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你再次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是主持人蔡诗萍。我们今天继续请到净公上人和尚老师父,来跟我们谈一谈「尊师重道」。谈到这个师,老师的问题,我想在台湾这个社会里面,现在普遍都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老师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然后教育制度的设计,又让老师、家长跟学生,彼此之间好像出现了很多的隔阂。可是如果我们回到传统的中国文化里面,对於老师的定位的话,韩愈的「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一连串的这样的一个角色,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们今天就继续的来请教净公上人和尚,师父来跟我们谈谈,他怎么样来从文化的角度,来替我们解析师道,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里面还应该有的意义。师父您好。
净公上人:您好。
主持人:我先请教师父,就是说了解您的人都知道,平常您跟信众在传道解经的时候,您常会提到您的老师,章嘉大师他对您的整个生命中的一些影响。我的意思就说,您自己已经非常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你的言谈之中,你常常还是会告诉别人,你会感谢、你会谢谢那些曾经在你生命的过程中,帮助你的、开示过你的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原因?
净公上人:这是报恩。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也是很平凡,跟一般人一样的过去了,对於圣贤之道就是一无所知。所以这一生当中有这点小的成就,完全是老师教诲的恩德。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圣贤、祖宗教导我们,最重要的一句话,「知恩报恩」。如果人不知道恩义,那人跟畜生就没有差别,所以要知道报恩。如果人知道孝亲、报恩,这个社会自然就祥和。
主持人:在您的一生里头,如果我们再请您来帮我们整理一下、回顾一下的话,您最记得的、最感谢的几位老师,分别是谁?
净公上人:我是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来到台湾,那时候失学了,一个人到台湾,在台湾是举目无亲,必须要自己要照顾自己生活,很想读书,没有这个机会。以后是听说方东美先生,他是桐城人,这是家乡距离不远,安徽桐城。
主持人:当时他是在台大任教!
净公上人:对,他是台大哲学系的主任,也是位名教授。我就给他写信,好像那年我二十六岁,二十五、六岁,我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他一个星期回了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面去见面,见面时候,他很热情的接待我,问我的学历。我说我只读到初中毕业,国共战争,我们就跟著军队来到台湾。到台湾来之后,就没有能力继续再读书,所以对哲学非常爱好。这是个哲学家,希望能有机会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他说你有没有欺骗我?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他说你写的文章、写的信,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点,这是喜欢读书,虽然没有上学,可是我读书没有间断,也很喜欢写文章。解释之后,老师还是半信半疑。
主持人:他还是不相信一个中学生程度的人,可以写这样的文章。
净公上人:不错,半信半疑。就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这是五十七年前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如果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几句话一说,我说老师那是很明显的拒绝了,我就感到很难过,当然很沮丧的态度。好像应该沉默了大概五分钟,他老人家说,那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怎么想也不敢想,想不到的。所以说是这么个缘分,就从底下一个星期,就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住在牯岭街,牯岭街六十号,台大的宿舍,是个日本式的别墅房子的样子。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
主持人:就这样每个礼拜不间断。
净公上人:学生一个,老师也是一个,也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课本。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他自己学习,他是从西方学康德的,以后是一直研究中国的、印度的。他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就非常惊讶。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对宗教,总认为是迷信,特别是佛教,佛教在宗教里面那属於多神教、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宗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是崇拜一个真神,佛家是什么都拜。所以这是怎么会有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你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震撼,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所以我回过头去请教他,我说老师,你这个佛学从哪里学来的,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他就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期他生病,生...(净公上人在仁爱和平讲堂的传统文化演讲集)
... 主持人:真正的中国文化。
净公上人:对。
杨先生:我听了是很震憾,因为一般来说,他们地大物博,人也多,为什么这样说?我虽然有一点感受,可是不完全明白。第二就是包括佛学,感受也一样,这个因缘不可思议。所以在这个地方想请教,刚才听到师父五十七年,跟台湾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台湾文化、中国文化、佛学在未来要展示出什么样的意义,对台湾人来说,对台湾的信仰者来说,师父有什么样的开示?
主持人:对,我觉得这也是今天这个谈话其实很好的一个终点。
净公上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台湾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五千年传统的文化,这个我们一定要肯定。我们在台湾这么多年,得到一点点的受用就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非常重要。我是方东美先生引导我认识佛教走向佛门,章嘉大师三年给我奠定基础。那时候我年轻,年轻的时候我非常之苦,无论是在哪一方面。算命的跟我讲,我的命真正是贫贱,贫没有财富,贱没有地位,寿命又很短,告诉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所以我连袁了凡先生都不如,袁了凡他的那些习气毛病我统统都有,可是他还有一点点福报,我比不上他。所以我自己很清楚。
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说的都差不多,我相信,为什么?我想到我的父亲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的祖父也是四十五岁过世的,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四十五岁大概是个关口,我就不可能过去。所以学佛之后,我就把我的时间表定在四十五岁,为什么?后面没有寿命了。四十五岁那年确实,我在十方大觉寺讲经,在基隆,害了一场病,我就知道寿命到了。寿命到了也不必找医生,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所以我就放下去念佛。念了一个星期佛,慢慢就好起来,复原了。我可以说一生没有生过病,我没有病历。以后身体慢慢恢复了,你看现在八十二岁了,差不多又有一个四十五年到来。
不过过去我遇到甘珠活佛,也是章嘉的学生,他年岁比我大,章嘉大师大概是我祖父辈的,他大我三十九岁,甘珠大我十七岁。有一年,也就是经国先生担任第六任总统的那一年,做仁王护国法会,我们碰到了,他很喜欢,他就叫我来。我说佛爷有什么事情指教?他说我们在背后都在谈论你。我说谈什么?谈你人还不错,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短命。我说这些事情当面可以说,我没有忌讳,当面可以讲。他说现在你这些年来讲经弘法,功德累积得很多,你不但将来福报很大,你寿命很长,他说你真的完全转过来了。这是甘珠活佛告诉我的,到第二年他就过世了,这个密宗的大德是个好人,我很尊重他。
所以我没有求,我也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智慧,也没有求长命,我只是应该做的事情我认真努力去做,佛门谚语有句话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本本分分的。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就是从事於教学工作,他教了四十九年。我就是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搞,专门搞教学,学习经教,认真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并不是天天磕头、天天诵经,那是形式。老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他特别对我说的,所以实质非常重要。就是依照经典的教诲,经典是标准,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自己思想、言行,做这个。然后我们教别人,教化别人,自己要做到,自己不做到,你就没法子教人。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他的确是个好的老师,职业老师,做了示范给我们,我们学以他为标准,这是章嘉大师教导的。
主持人:我刚才听了这一段,其实内心里面有很多的感触跟感动,因为五十七年能长期的去实践他的老师对师父的开示,然后继续记住老师的开示,师父再继续在人间推行佛法。我觉得这里面的确传出了一个,不管你是什么样领域的人,你可能都知道了,一个坚持、努力、持之有恒,然后相信努力就能做出善念,善念的力量就是无限的伟大。非常谢谢师父今天为我们开示的一小时,也谢谢宪宏陪著我们一块来上了这堂课。
杨先生: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净公上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师父。
仁爱和平讲堂-尊师重道篇 (共一集) 2008/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28-034-0001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你再次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是主持人蔡诗萍。我们今天继续请到净公上人和尚老师父,来跟我们谈一谈「尊师重道」。谈到这个师,老师的问题,我想在台湾这个社会里面,现在普遍都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老师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然后教育制度的设计,又让老师、家长跟学生,彼此之间好像出现了很多的隔阂。可是如果我们回到传统的中国文化里面,对於老师的定位的话,韩愈的「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一连串的这样的一个角色,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们今天就继续的来请教净公上人和尚,师父来跟我们谈谈,他怎么样来从文化的角度,来替我们解析师道,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里面还应该有的意义。师父您好。
净公上人:您好。
主持人:我先请教师父,就是说了解您的人都知道,平常您跟信众在传道解经的时候,您常会提到您的老师,章嘉大师他对您的整个生命中的一些影响。我的意思就说,您自己已经非常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你的言谈之中,你常常还是会告诉别人,你会感谢、你会谢谢那些曾经在你生命的过程中,帮助你的、开示过你的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原因?
净公上人:这是报恩。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也是很平凡,跟一般人一样的过去了,对於圣贤之道就是一无所知。所以这一生当中有这点小的成就,完全是老师教诲的恩德。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圣贤、祖宗教导我们,最重要的一句话,「知恩报恩」。如果人不知道恩义,那人跟畜生就没有差别,所以要知道报恩。如果人知道孝亲、报恩,这个社会自然就祥和。
主持人:在您的一生里头,如果我们再请您来帮我们整理一下、回顾一下的话,您最记得的、最感谢的几位老师,分别是谁?
净公上人:我是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来到台湾,那时候失学了,一个人到台湾,在台湾是举目无亲,必须要自己要照顾自己生活,很想读书,没有这个机会。以后是听说方东美先生,他是桐城人,这是家乡距离不远,安徽桐城。
主持人:当时他是在台大任教!
净公上人:对,他是台大哲学系的主任,也是位名教授。我就给他写信,好像那年我二十六岁,二十五、六岁,我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他一个星期回了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面去见面,见面时候,他很热情的接待我,问我的学历。我说我只读到初中毕业,国共战争,我们就跟著军队来到台湾。到台湾来之后,就没有能力继续再读书,所以对哲学非常爱好。这是个哲学家,希望能有机会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他说你有没有欺骗我?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他说你写的文章、写的信,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点,这是喜欢读书,虽然没有上学,可是我读书没有间断,也很喜欢写文章。解释之后,老师还是半信半疑。
主持人:他还是不相信一个中学生程度的人,可以写这样的文章。
净公上人:不错,半信半疑。就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这是五十七年前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如果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几句话一说,我说老师那是很明显的拒绝了,我就感到很难过,当然很沮丧的态度。好像应该沉默了大概五分钟,他老人家说,那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怎么想也不敢想,想不到的。所以说是这么个缘分,就从底下一个星期,就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住在牯岭街,牯岭街六十号,台大的宿舍,是个日本式的别墅房子的样子。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
主持人:就这样每个礼拜不间断。
净公上人:学生一个,老师也是一个,也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课本。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他自己学习,他是从西方学康德的,以后是一直研究中国的、印度的。他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就非常惊讶。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对宗教,总认为是迷信,特别是佛教,佛教在宗教里面那属於多神教、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宗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是崇拜一个真神,佛家是什么都拜。所以这是怎么会有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你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震撼,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所以我回过头去请教他,我说老师,你这个佛学从哪里学来的,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他就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期他生病,生病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环境非常清净,他说到山上没有杂志、也没有报纸,什么东西都没得看,只有佛经,所以说只有拿著佛经来当作消遣,每天,读书人总喜欢接触书本。他说愈看愈有兴趣,以后这样一看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佛教。所以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不在寺庙。
主持人:不在寺庙。
净公上人:我说为什么?他说寺庙现在已经很少人深入经藏,真正的佛教在经典,你要从经典里面,你才找到佛教的本来面目,你才能发现它在学术上的造诣。所以这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宗教,重新认识佛教,这个单元讲完之后,我也是非常幸运,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这是佛门的一个专家,我们方老师还是从哲学方面去看佛教的。所以跟章嘉大师,那一年章嘉大师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过世的,所以我跟他三年。这个三年他也是像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住在青田街,青田街八号,也是一套日本式的房子,政府给他的。跟他的时间就长了,三年,三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他教我读书(这是个朋友介绍的,是个蒙古亲王,敏亲王,这人都不在了),教我从《释迦谱》、《释迦方志》看起。这两部书市面上买不到。在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佛书,整个台湾只有三家印佛书,在台北有个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人办的,印经书。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这两个书局印的量很少,也不多,种类也不多,分量也很少。所以我们需要看的几乎都没有,那只有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去抄。我还抄过不少。
主持人:边读边抄。
净公上人:对,只有利用星期天假日的时候,因为《藏经》不能借出的,所以只有在寺庙里面去抄经,我记得我还抄了不少部。然后才晓得,这个东西用现在话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这个传记是汇编的,就是经典里面有关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从原文节录下来,加一个小标题,这很好,这是原味,是原汁原味。所以读这个东西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看完之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才知道这个人很了不起,你看他能舍弃王位,他能过苦行僧的生活,真正一生都用在学问上。从他十九岁开始求学,到三十岁这十二年间,我们了解他对於印度当时宗教界、学术界,可以说那个成就是世界其他地区,都不能相比的,包括中国。那就是他的方法很特殊,他们重视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这个空间维次我们以后就晓得,它仅限於六道,就是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了如指掌。六道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饿鬼、地狱,饿鬼、地狱也很复杂,也不单纯。像我们这地球上的社会一样,相当复杂,比我们还要复杂。在我们想像当中,世尊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好学总要追根究柢,这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会有这种现象?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
主持人: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请教师父,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谈老师、谈师道、谈尊师重道,老师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当时一个中学生来到台湾,没办法继续念书,然后方东美教授开启了您对哲学的认识,他在哲学认识中间,又引领您进到了佛经的这部分。但是章嘉大师却是刚好承接这一块,把整个佛学、佛经替你打开了一个大门。我们待会回来继续来跟师父谈,从他自己的亲身经验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刚才我有很强烈的感触是,方东美教授也好,章嘉大师也好,开启的还不只是知识之门,而是某一种,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老师是跟学生像个朋友一样,像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一样,是在智慧的大门前,互相的学习、切磋。马上回来。
主持人:我们常说老师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其实刚才听净公上人和尚跟我们谈到说,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他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智慧的,开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有个很深刻的体验,我不晓得师父怎么样来解答,就是说他们传授的,感觉起来还不只是知识对不对?因为知识的话,其实也很容易,我开一些课,列订一些题目开给你,像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一样,学生你愿意读的你就用功读,读了后有困惑,我就从知识的角度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人这样说、为什么那个人这样说,这两者之间差别在哪里,他基本上还是一个传道、解知识的的惑。可是我的感觉,是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您的影响,甚至很明显的可以见得出来,对您一辈子的影响。是他们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我们说智慧,也有一种是学生跟老师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你才会记一辈子。否则的话,如果纯粹只是知识的话,我想师父您可能会记得,很多的书写得很好,这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不会记得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这一辈子对您的影响。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东西,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做不到的,那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照、对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人生开出的一条路,这个大概是现在最难做到的。所以师父你对这部分有什么样的看法?
净公上人老和尚:这就叫师道。
主持人:您讲到了,师道。
净公上人: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能够遇到这些老师,实际上老师并不是有特别的选择,没有,老师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了很久,以后也想了很久,终於把原因找到了。老师虽然没有说,我就清楚了,那就是师道必须要尊敬,你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学不到东西。这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你能学到一分,两分诚敬你就学到两分,十分诚敬你就学到十分。你对老师没有诚敬,老师怎么样想传给你,你接受不了,你不能接受。所以做老师的人一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能够有学生传他的道,那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他的诚敬心。所以我才发现到,你看我跟方东美先生写信,是毛笔工楷,规规矩矩写的。
主持人:一笔一画。
净公上人:对。我写一篇文章,也是毛笔字小楷写出来的,不是潦草的;一潦草,老师一看,算了,不理你了。我对老师这个恭敬心是父...(净公上人在仁爱和平讲堂的传统文化演讲集)
...初中毕业,国共战争,我们就跟著军队来到台湾。到台湾来之后,就没有能力继续再读书,所以对哲学非常爱好。这是个哲学家,希望能有机会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他说你有没有欺骗我?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他说你写的文章、写的信,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点,这是喜欢读书,虽然没有上学,可是我读书没有间断,也很喜欢写文章。解释之后,老师还是半信半疑。
主持人:他还是不相信一个中学生程度的人,可以写这样的文章。
净公上人:不错,半信半疑。就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这是五十七年前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如果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几句话一说,我说老师那是很明显的拒绝了,我就感到很难过,当然很沮丧的态度。好像应该沉默了大概五分钟,他老人家说,那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怎么想也不敢想,想不到的。所以说是这么个缘分,就从底下一个星期,就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住在牯岭街,牯岭街六十号,台大的宿舍,是个日本式的别墅房子的样子。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
主持人:就这样每个礼拜不间断。
净公上人:学生一个,老师也是一个,也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课本。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他自己学习,他是从西方学康德的,以后是一直研究中国的、印度的。他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就非常惊讶。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对宗教,总认为是迷信,特别是佛教,佛教在宗教里面那属於多神教、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宗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是崇拜一个真神,佛家是什么都拜。所以这是怎么会有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你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震撼,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所以我回过头去请教他,我说老师,你这个佛学从哪里学来的,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他就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期他生病,生病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环境非常清净,他说到山上没有杂志、也没有报纸,什么东西都没得看,只有佛经,所以说只有拿著佛经来当作消遣,每天,读书人总喜欢接触书本。他说愈看愈有兴趣,以后这样一看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佛教。所以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不在寺庙。
主持人:不在寺庙。
净公上人:我说为什么?他说寺庙现在已经很少人深入经藏,真正的佛教在经典,你要从经典里面,你才找到佛教的本来面目,你才能发现它在学术上的造诣。所以这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宗教,重新认识佛教,这个单元讲完之后,我也是非常幸运,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这是佛门的一个专家,我们方老师还是从哲学方面去看佛教的。所以跟章嘉大师,那一年章嘉大师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过世的,所以我跟他三年。这个三年他也是像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住在青田街,青田街八号,也是一套日本式的房子,政府给他的。跟他的时间就长了,三年,三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他教我读书(这是个朋友介绍的,是个蒙古亲王,敏亲王,这人都不在了),教我从《释迦谱》、《释迦方志》看起。这两部书市面上买不到。在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佛书,整个台湾只有三家印佛书,在台北有个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人办的,印经书。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这两个书局印的量很少,也不多,种类也不多,分量也很少。所以我们需要看的几乎都没有,那只有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去抄。我还抄过不少。
主持人:边读边抄。
净公上人:对,只有利用星期天假日的时候,因为《藏经》不能借出的,所以只有在寺庙里面去抄经,我记得我还抄了不少部。然后才晓得,这个东西用现在话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这个传记是汇编的,就是经典里面有关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从原文节录下来,加一个小标题,这很好,这是原味,是原汁原味。所以读这个东西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看完之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才知道这个人很了不起,你看他能舍弃王位,他能过苦行僧的生活,真正一生都用在学问上。从他十九岁开始求学,到三十岁这十二年间,我们了解他对於印度当时宗教界、学术界,可以说那个成就是世界其他地区,都不能相比的,包括中国。那就是他的方法很特殊,他们重视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这个空间维次我们以后就晓得,它仅限於六道,就是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了如指掌。六道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饿鬼、地狱,饿鬼、地狱也很复杂,也不单纯。像我们这地球上的社会一样,相当复杂,比我们还要复杂。在我们想像当中,世尊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好学总要追根究柢,这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会有这种现象?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
主持人: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请教师父,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谈老师、谈师道、谈尊师重道,老师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当时一个中学生来到台湾,没办法继续念书,然后方东美教授开启了您对哲学的认识,他在哲学认识中间,又引领您进到了佛经的这部分。但是章嘉大师却是刚好承接这一块,把整个佛学、佛经替你打开了一个大门。我们待会回来继续来跟师父谈,从他自己的亲身经验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刚才我有很强烈的感触是,方东美教授也好,章嘉大师也好,开启的还不只是知识之门,而是某一种,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老师是跟学生像个朋友一样,像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一样,是在智慧的大门前,互相的学习、切磋。马上回来。
主持人:我们常说老师很重要,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1-16 17:49:52
|
只看該作者
到底有多重要?其实刚才听净公上人和尚跟我们谈到说,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他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智慧的,开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有个很深刻的体验,我不晓得师父怎么样来解答,就是说他们传授的,感觉起来还不只是知识对不对?因为知识的话,其实也很容易,我开一些课,列订一些题目开给你,像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一样,学生你愿意读的你就用功读,读了后有困惑,我就从知识的角度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人这样说、为什么那个人这样说,这两者之间差别在哪里,他基本上还是一个传道、解知识的的惑。可是我的感觉,是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您的影响,甚至很明显的可以见得出来,对您一辈子的影响。是他们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我们说智慧,也有一种是学生跟老师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你才会记一辈子。否则的话,如果纯粹只是知识的话,我想师父您可能会记得,很多的书写得很好,这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不会记得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这一辈子对您的影响。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东西,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做不到的,那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照、对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人生开出的一条路,这个大概是现在最难做到的。所以师父你对这部分有什么样的看法?
净公上人老和尚:这就叫师道。
主持人:您讲到了,师道。
净公上人: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能够遇到这些老师,实际上老师并不是有特别的选择,没有,老师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了很久,以后也想了很久,终於把原因找到了。老师虽然没有说,我就清楚了,那就是师道必须要尊敬,你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学不到东西。这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你能学到一分,两分诚敬你就学到两分,十分诚敬你就学到十分。你对老师没有诚敬,老师怎么样想传给你,你接受不了,你不能接受。所以做老师的人一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能够有学生传他的道,那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他的诚敬心。所以我才发现到,你看我跟方东美先生写信,是毛笔工楷,规规矩矩写的。
主持人:一笔一画。
净公上人:对。我写一篇文章,也是毛笔字小楷写出来的,不是潦草的;一潦草,老师一看,算了,不理你了。我对老师这个恭敬心是父母教的,那是很小,大概是六、七岁上私塾。私塾是在一个祠堂里面,这个祠堂是我们亲戚,我姑母家里,他们的祠堂。我们小时候就依靠著这个亲戚的关系,住在他们的这个大家庭当中。那个家族是我们讲中国传统的家,他们这个家十个兄弟,十个兄弟不分家,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家族差不多将近有两百人,这样大的一个家族。所以它有家学,这个家学就在祠堂里面。我去上学,我父亲带了礼物,这供养老师的束修,这古礼!那时候是民国大概二十年几的样子,所以是很早了,还沾到一点边缘,传统教学的边缘。父亲带著我去上学,送我去上学,学校的大堂里面供的一个牌位,我已经认识字了,那个字我都认识。上面写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那个大神位摆在那里。我们进去之后老师已经站在那边,还有同学站在两边,我们先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主持人:完全照古礼。
净公上人:对,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跟在后面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的座位就在孔子牌位的下面,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著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小孩,父母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老师的话还能不听吗?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大礼,你要不好好教这个小孩,你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这真叫拜师!才六、七岁小孩刚刚上学,所以印象就非常深,使我一生当中,对老师都有一种虔诚尊敬心。所以现在没有了,现在家长对老师没有这种尊敬心,那个道就失掉了。所以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你没有办法接受,接受就在诚敬。诚敬是谁教的?我们晓得,老师跟父母在表演教我们。所以,老师教我们孝亲,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这一个小孩能成功,这是两个人配合表演教出来的!单方面教不出来。所以小时候有深刻的印象,这一生对老师是恭恭敬敬,而且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定是依教奉行。
这样的学生不好找了,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后老师不会放过你,他以严肃的态度,他要帮助你,要成就你。你看我们跟方老师学习,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没有丝毫的供养。他对我那么好,那么样认真指导,章嘉大师亦复如是。所以到以后晚年的时候,我们讲经也讲了不少年了,信徒也很多了。方老师过世之后,方师母身体不好,我一直照顾她。那个时候照顾她有三个人,实际上事都是我去做的,我年岁最小。有潘振球,这都是方老师的学生,还有王先生,总政治部的主任是王升,这是我们都很熟的,他也是方老师的学生,最后的时候我们三个人照顾。所以这是老师的恩德,老师跟我们关系比父母还要亲密,老师的儿女那就跟自己兄弟没有两样,所以从前师徒如父子。不像现在,现在我们看不到了。
主持人:这我们以前过去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比较难理解,对我这一代都已经很难理解。可是您刚刚举的方东美教授,跟您的关系的例子,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这是一辈子的恩情。
净公上人:对,一辈子的。
主持人:而且即使是方东美先生自己过世了,往生了,他的太太,就是您的师母,才可以得到你们这些学生的照顾。
净公上人:对,不错。他的儿女跟我的兄弟一样,一定照顾。
主持人:好。所以你讲到一个关键,师父,就是说要有师道,前提是要有孝道。所以很自然到最后就要回到家庭里面,这也是您这么多年来关心的。可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部分是说,老师对学生影响真这么大吗?我为什么这么讲?在之前我们访问您,跟您聊天的时候,您一再提到说你自己对於学佛的信念,就是您不盖寺庙,但是您送经典,您让经典不断的传播出去。可是刚才在这样谈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这个观念不就是方东美教授在跟您上课,所给您传播的观念对不对?他当年学到的,他告诉您。所以我就说你看,在一个观念几十年,可以在您身上就转换成开花散叶,就会变成一些实践的结果,可是也不过就是一个老师的叮咛跟提醒。所以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而且还不只是这个人的一辈子,他还可以影响很多人的一辈子。
净公上人:不错,你说我们传下去的,那就是生生世世的,世代相传,这就师道。
主持人:可是在师道这个理解上来讲,我就要请教您,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老师的那一分尊敬,因为你要回到那个古礼很难了,对不对?再去带学生、家长三跪九叩,然后这样拜下去,很难了。所以您有什么建议,就说在现在社会里面,去用什么方法把那个孝道、师道,可以微妙的结合起来,但是又不用那么大的礼。
净公上人:礼决定不能够废弃。
主持人:礼不能够废弃。
净公上人老和尚:不能废弃。你说今天虽然不必用三跪九叩首,你深深的三鞠躬,是一样的。
主持人:应该的。
净公上人:九十度的鞠躬礼,三鞠躬,你给人感受完全不相同。你说今天是点个头,有意无意的,不行。
主持人:我觉得您讲的这个已经讲到关键了,如果说开学的时候,一个家长带著小孩到学校去,看到老师,鞠个躬说「孩子的教育就拜托您了」。其实您讲这个,我们在日本的文化里面还看得到,日本某一种程度。
净公上人:对,日本是继承著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所以您认为说这个礼的形式,不可以少。
净公上人:非常重要。这个形式没有了,那你基础就没有了。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
主持人: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这刚好也就是,其实中国的文化里面,非常重视的,一直告诉你说对任何的表达,善念善意的表达、感谢的表达,应该是真正要发自诚心。那您自己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人称您为师父、称您为老师,你有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在跟您的弟子或学生在互动吗?
净公上人:我们不敢称老师,我们这么多年来,都是以学生的方式来学习。听众虽然很多,我认为每个听众,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来监督我,让我认真的学习,我们一直都是用这个态度。为什么?我们的德行,还没有能达到真正老师的标准,所以必须从谦卑入手。学问之道,你看每个宗教,第一堂课就是教你谦卑,教你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然后能做到关怀照顾、互助合作,这个道就流出去了。所以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谦卑才是真正的自尊。
主持人:师父讲到这一段我也很感动,因为您说您到现在为止,都还是以学生的心情来看待自己,透过媒体或者透过各种讲堂,去跟您的弟子们、学生们去对话。我要说的就是,待会儿回来我要请教您,就是说对於那些老师们,我们也常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表示说做一个老师的人,他自己应该要有个谦卑的心,他才能够在知识上、智慧上不断的增进。待会回来我们来请教师父,那对於那些当老师的人,为人师表者,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的谦卑之心,我们待会回来请教您。我们谈师道,当然是我们怎么去对待老师,家长怎么去对待老师,是应该要有一分诚敬之心、虔诚之心。我觉得师父刚刚说得非常好,有一分的诚敬,你自然就可以学得一分;你有十分,就会学得十分,我想这个道理很清楚。做为老师的人,都希望教到一个聪明的学生,尤其这个学生又懂得谦虚、懂得尊敬的话,没有一个老师说会暗藏,就手上会藏一手不教的,不可能对不对?可是我们反过来请教您,因为既然谈师道的话,一定是相互的,老师自己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他的谦卑、他的谦虚。特别...(净公上人在仁爱和平讲堂的传统文化演讲集)
...种人,可以救世界、也可以把世界毁灭。他说哪两种人?我说第一个人国家领导人,第二个就干你这一行的人。
主持人:做电视的。我相信刘长乐先生主席听到这段话的时候,他心里面应该也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的确知道,比方说如果像师父这样,或者是一群有心人那样,就说你透过媒体来传播的是观念,正确的观念,传播的是善念,传播的是知识,传播的是各种专业的生活品味,它的影响就这一面。可是反过来讲,你如果传播的是膻、色、腥,传播的是那种仇恨,就可能挑起这个社会里面的这种不平,其实就是在你看要怎么做。所以我想我跟师父这样聊,我到目前为止我必须跟大家讲,我觉得最开心的一件事是说,师父其实是与时俱进,我觉得您是与时俱进,也就说您也非常清楚的知道,传统的观念、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是应该保留的。可是到底怎么保留?绝对不是一个回到很传统的方式去。所以您也懂得知道说电视,你也会告诉我们说电视、媒体、网路,它是可以一定的效果出来。所以我觉得这几年,您自己做的工作就是在这样做,透过电视来讲经,透过电视来传您自己希望传达的道,做人之道或者人伦之道等等,这都是表示说你也知道科技的进步,做老师的、做传播观念的要跟这个做结合。师父,我现在就要请教您了,您现在自己在培养这些在中国大陆,你们培养你们自己这种师资的时候,您是用同样的也是把您所谈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一个观念,整个放到您的师资培育上去要求他?你怎么去观察他、怎么去要求他?能不能帮我们做一点分析,也许能给大家做个参考。
净公上人:我们现在就用儒的《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五千年文化的传统,儒家代表了,所以儒是继承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人,大家都谈到儒家。儒家做学问它讲求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笃行」。如果没有行,不能把你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你学的东西跟你生活不发生关系,那就变成学术。我称它作什么?儒学;如果你能够做到,学儒,所以笃行。我跟他们大家讲的,儒学跟学儒,我就用这五个标准来说,你们有前面四个没有笃行,这就儒学;有笃行没有前面四个,他还是真正在学儒。所以儒的根、基础就是家教。有很多学者专家问我,那就名教授,他说你提倡这个东西用意何在?为什么四书五经十三经,你不在这上来极力提倡,你怎么搞这个东西?我就告诉他,我说你不要小看这篇东西,我说我们如果拿个天平,这边放一本《弟子规》,那边四书五经十三经,甚至於《四库全书》,我说天平是平的,分量是相等的。他很惊讶,他说为什么?
我说那些东西念了,你都做不到不等於零,还不如他;他做到的时候,他家庭和睦、他父子有亲、他兄弟有友爱,你能说他没有道吗?你能说他没有学吗?你学得再多东西,你做不到,等於没有学。这时他们渐渐才了解了,为什么要重视。所以佛教讲戒律,戒律跟《弟子规》一样,你没有戒就没有定、就没有慧。所以现在佛教,为什么衰到这种地步,大家把根丢掉了,只搞花叶枝果很好看,死的,两三天你不照顾它,它就枯了,没根,它没有生命的。如果你从根上著手的话,它有生命,它将来会开花、会茁壮,开花结果这才真正叫道,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疏忽。我不是不讲四书五经十三经,你有这个东西,你再讲那些上它管用,它都有用的;如果说是你没有这个根的话,单讲这些会增长傲慢。以前王财贵就出这个毛病,他到香港来找我,说在中国大陆搞了将近十年,提倡儿童读经,结果儿童背得不少,后果怎么样?儿童瞧不起父母、瞧不起老师。
主持人:他觉得他会背很多,他知道得很多。
净公上人老和尚:对。他瞧不起老师,这个问题严重了,为什么?没有从伦理道德上扎根。所以我就告诉他,他那个时候是疏忽了,他不相信《弟子规》。我讲《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你有这个东西,你再叫他读经,他很规矩、很谦虚,他能够尊重别人,这才叫实学;没有根的话,就有流弊。流弊对他自己是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伤害,我说这个必须要认识清楚。现代是什么个时代,伦理道德全崩溃了,你要如何把它拯救起来,那就用这个方法,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但在中国能行得通,在全世界都能行得通。我们《弟子规》的讲座,在澳洲办了一次,好像是一个星期,很多澳洲当地人来看,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做人应该要这样。」它人性的教育,这感动他们,因为他们现在也面临著儿女不孝、家庭不和。这个能够帮助你家庭,一家真正做到和睦相处。
主持人:所以师父刚才举到《弟子规》,我想也就印证了一切所有的师道,或者是扩大到家庭的人伦,五伦之间的变化,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面,其实也就是那个人的自己本性的善,然后他能够笃行,做出来。我们待会回来,再请师父来为我们今天的这一小时的讲堂,来下一个小结论。所以其实我们讲到最后,如果要谈到尊师重道的话,像师父刚刚所提的,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尊敬、一个诚敬,这样的一个最终的心理上。我自己觉得说,跟师父今天这样谈下来,我有个很强烈感受是您自己是亲身力行,把您自己对於老师的尊敬,在当年展现在对方东美教授的尊敬,也表现在对章嘉大师的尊敬。然后这五十几年来,您从他们那边闻道,然后也授了他们的业,然后也解了自己人生的惑,知识的惑、智慧的惑。回过头来,您也不断的这样努力的去要求自己做到,而且最重要是,您一直都很客气,一直都说自己还是个学生,以一个学生的心理来面对。我想问题就在於说这样的一种谦卑的心理,我很好奇,师父您认为说,是可以在教育里面做得到的,还是说它需要一种信仰在后面来推动?比方说我们会注意到,有信仰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比别人谦卑一些,这是个事实对不对?我想您在澳洲可以看到多元的宗教。因为每个宗教里面它都教人家谦卑,所以说到宗教信仰的是有。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想这边最后一个问题请教师父,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里面,还是有很多人他并不一定有宗教信仰,对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用什么方式让他来体会谦卑、体会宗教的慈悲?
净公上人:其实很多人对宗教产生误会,宗教确实也给社会大众不少误会的一些条件,这是现实的状况。其实宗教都是教育,每个宗教都是教育。
主持人:新的观念,宗教就是教育。
净公上人:所以现在我们极力提倡的,就是宗教固然不能够把形式丢掉。我说形式是宗教的外衣,最重要是宗教的灵魂,宗教的灵魂是什么?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的教育。你没有这个东西,那就变成迷信了,所以说这个比外衣还要重要。尤其是佛教讲求,佛家常讲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最早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其次。我在新加坡住的时候,新加坡总统纳丹,他是印度教,他是印度人,有一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坐在一起,他也告诉我,他说我虽然是个印度教徒,我一生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第二次从他口里面听到的,我认为他很内行,这是确实的。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所以这个谦卑要从小去培养,学问愈是深就愈会谦卑,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他意气没有平和的时候;换句话说,他那个学问修养还不够,也就是说笃行的功夫不够。真正学术是一定变成自己的养分,我们讲精神的生活,变成精神生活的养分。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中国所讲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孔子物质生活也很清贫,颜回是更苦了,他们一天到晚那么欢喜什么?精神生活太丰富。所以这个养分我们要能吸收到,吸收到就在谦卑。傲慢是烦恼,你看《论语》里头有句话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你有点骄慢的时候那就没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时候,愈是有学术的人愈谦卑。你看孔子的谦卑,看释迦牟尼佛的谦卑,看圣母玛利亚的谦卑,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任何人,比自己地位低,贫贱之人都没有轻慢,都是那么样真诚的恭敬,他才能感动人。
主持人:也许我们用个通俗的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师父刚才讲的话答案就更清楚了,就是我们常说「半桶水」,只有半桶水才在那哗啦哗啦的到处响,对不对?您刚刚所举的这几个例子,不管是大学问家、大宗教家、大事业家,即使是做政治事业的人,我们说真正的大政治家也都是很谦虚的,他从来不会每天摆出一付傲慢、骄傲,很慢侮的那种心态。所以最后一个问题请教您,也就说在您的心目中,我们现在回头去从孔子的身上,从孔子跟学生的互动的身上,去寻找师道是可行之路吗?
净公上人老和尚:可行。教学,首先老师他要懂得师道、要懂得孝道,他本身能做到,他才能教别人,才能产生效果,我们在汤池的实验成功就靠这个。第二个,我们感谢汤池的人民,真正能配合,就是能够接受传统教育,这是太难得了。我们老师教了他,他们真做,你说头一个最明显的,夫妻不和,这个问题解决了,夫妻能够和睦相处了;父子不和、婆媳不和,这个关系很短的时间都能解决。社会有些不好的这些风气,像商业界卖假东西,抬高价钱,这个没有了,他良心发现,我们要以诚信待人。所以这社会风气就很明显改过来。
主持人:所以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到最后所有社会的乱源的源头,其实都要回到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我们诚心诚意的去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今天非常谢谢净公上人和尚,师父为我们用一小时的时间,从他自己的受教育的过程里头,碰到的两位好老师,方东美教授、还有章嘉大师,一路谈下来,谈到了尊师重道的重要。非常谢谢师父,也谢谢你的收看。
仁爱和平讲堂-五伦传统篇 (共一集) 2008/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28-035-0001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你再次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是主持人蔡诗萍,今天我们要继续的跟杨宪宏先生一起来跟净公上人师父(净公上人老和尚)谈一谈人伦。我想在中国文化里面,提到人伦,提到五伦,毫无疑问,我们都会认为那是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际关系的纽带。但是所谓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现代社会,当然有了完全不一样新的内涵。到底应该在一个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要认为,中华文化或中国文化依然对世界文明有它的贡献的话,我们在五伦这方面要怎么样来看待?师父你好,宪宏你好。
社会观察家杨宪宏先生:是,大家好。
主持人:师父,我们如果这样来谈的话,我就先请教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当中,您认为哪一个环节是最关键的?
净公上人老和尚:五伦的核心是「父子有亲」,这是伦理的中心。父子是天伦,这是天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创造,不是哪一个人发明。中国人讲道德,道,就不是人为的,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作,这是属於道,像四季,春夏秋冬,这不是哪个人发明的。这五种关系,在人伦里面五种关系,也不是人发明的,也不是哪个创造的,父子,夫妇,君臣(就是今天领导与被领导),长幼(长幼指的是兄弟),朋友,这都是属於大自然的。所以中国人讲道,在人伦里面,五伦是道。德是什么?随顺,随顺大自然的运作,这是德。比如讲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德,你随顺它,你不能破坏它的法则。
现在人很聪明,科学技术发达了,要把自然的法则破坏。这一破坏,人就不像人,所谓「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那变成什么?变成整个世界的混乱,就是说不遵守大自然的原则。我们现在,不但是人不遵守,对於事物也不遵守了,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的环境。造成什么?造成了天然灾害。整个世界动乱、灾害的来源,没有别的,就是把大自然的秩序破坏了,大自然的运作破坏了。我们举个最简单例子,我常常讲经的时候说过,我们人的身体,父母生下来这个形相,这是自然的,你要去美容,要去破坏这个自然,你要想去改变它,现在美容院很多,是可以把它改变,可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就苦不堪言。我在澳洲遇到一个义工,她的鼻子有毛病,我看她很痛苦,问她怎么?她说年轻不知道,去美容,现在是没法子,现在副作用全出来了。你要承受你自己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果,你得要承受。如果当初晓得后果这么痛苦,她就不会干了。所以今天的社会动乱,是我们不遵守伦理,伦理是自然、是道,不遵守这个道。今天许许多多自然的灾害,是我们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结果。
主持人:如果是这样来谈的话,我就再继续请教师父,待会听听宪宏,因为宪弘在环保这方面,很早在台湾他就很投入。所以我再继续请教你,也就是说,你刚刚讲了一个关键,人如果知道后果是什么的话,他也许就会考虑要不要这样做。
净公上人老和尚:对。
主持人:你刚刚举了一个二十年前去隆鼻的一位,对不对?
净公上人老和尚:对,不错。
主持人:可是问题就出在,人很难从现在去看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后果,对不对?所以就这个问题来讲,师父会认为说,我们要怎么去提醒世人,或提醒这些一般人,能够先预见到这个后果,先去思考到这个后果,然后去考虑要不要做?
净公上人老和尚:对,这么说来就是古人比现在人高明。古人所谓,没有一百年的眼光,不能做宰相;一般人这家里,如果不能看到三代,你不能主持家政。这些是什么?这些叫学问。学问比知识那还是要更深一层,它里头有智慧。所以,这个教育就非常重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是以家为本位,不是以人为本,是以家为本,所以家齐而后国治。中国人重视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有力的保障。你看现在人生活得是很可怜,真的叫无依无靠,从前人确实他有依靠。依靠什么?家是他唯一的依靠,最可靠的依靠,他的家族。家族人少的,应该也有一、二百人,这不能再少了,五代同堂;多的,五、六百人。中国有个最大的家族是一千多人,人丁兴旺。他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互助合作。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那个亲,父子有亲,这是亲爱。这个亲是天然的,绝对不是人为的。你细心观察,我有一年在日本开会,有二十几个同修陪我一起去旅游。当中有个年轻的妈妈,带著她的一个小孩,推著小车子,四个月。我就告诉大家,我说你们仔细观察,你看这个母亲、这个小孩,你细心观察父子有亲,你去看看,这不是人教他的。那个母亲那么样的爱小孩,没有人教她,那个小孩你仔细去看,他那个眼光、一切精神对他的母亲,那也不是人教的,他才四个月。这是什么?天性。
中国的教育就用这个做原点,所以教育的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这种亲爱,这个天性的亲爱、自然的亲爱,如何保持一生当中不改变,这是中国教育头一个目的。所以讲父慈子孝,终身不能改变。第二个目标就是要把这个爱扩大...(净公上人在仁爱和平讲堂的传统文化演讲集)
...给我们看,你拥有这些东西,你就很难舍,有了还想多。这些东西你说为什么不能放下?五欲六尘就是物质生活,愈有愈想有,愈多还想多,增长贪心。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他重视权、重视名、重视地位,就容易增长瞋恚心,容易增长愚痴心。
贪瞋痴是严重的烦恼。贪瞋痴从哪里来的?痴就是妄想,把智慧变成愚痴了;瞋恚是执著,严重的执著果报在三途;贪爱里面有分别也有执著,所以这些东西增长贪瞋痴,也就是增长妄想分别执著,把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变成烦恼、变成造业、变成苦报,这就错了。所以佛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不但是在理论上讲得这么清楚,在日常生活当中他表演这个给我们看,我们学佛就要向他学习、就要向他看齐,我们才能够得到诸佛如来生活的乐趣,比孔颜之乐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一定要能舍,舍是真正的智慧。
主持人:师父这样讲,我自己个人有一个非常好奇的问题,就是说您提到孔颜之乐,如果我们用孔子《论语》里面的一个例子,孔子说富而好礼,贫而无怨。富而好礼是比较容易,贫而无怨是比较难的。您特别提到说对於像佛陀这样的人来讲,他是富但他舍,所以感觉起来是有了富但他能舍,这是一种智慧。可是反过来讲,我们也看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根据一些统计,像包括台湾在内,很多职场的上班族,他们现在用台湾话来讲就非常郁闷,非常郁卒、苦闷,对他们来说他们不是富的问题,他是有一点接近贫了,那照孔子的说法是贫而无怨难。所以师父来看的话,对於有钱人他要懂得舍,舍才有智慧;可是对这些在生活努力要去赚钱养家,都求之而不可得这些更多的民众来说,他们怎么样才能够不怨,怎么样才能够放掉心中这种郁卒,这点师父有什么样智慧上的开示吗?
净公上人:对,佛既然是证得圆满的智慧,那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所以佛教我们一切放下,你的自性就现前了,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福报,你什么都不缺。可是这是理,事上谁能放得下?放得下之后真的跟诸佛如来就没有两样。那放下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出开悟的样子。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说明明心见性的样子,他说出来了,所以五祖忍和尚听了之后给他印证一点都不错,衣钵就传给他。他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是没有想到,没有见性不知道,一见性才知道,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在迷的时候染不染?迷的时候也不染。那个染是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没有染污。第二句话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盘,是自性本有的,没有生灭,如果你要是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你就不会有贪生怕死,不生不灭。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艺、具足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你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而且在德能里面讲就讲到神通变化,你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时间、空间在这个境界里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那个情形就像我们现在电视频道一样,美国在哪里?我频道一打开它就现前,就在我面前,不可思议的境界。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个动摇就是你没有妄念,妄念是动摇,波动的现象,它是不动的,如如不动的。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什么?宇宙是自性变的,我也是自性变的,这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跟科学家讲的不一样。科学家讲的里面问题很多,都不能解决,佛讲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宇宙怎么来的?宇宙是个波动现象,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但是没有佛法讲得那么清楚。
五祖听到这个,行了下面经就不讲了,你已经明白了。明白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你全通达了,不但佛经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你全通达了,没有一样你不知道,所以衣钵就给他。这是通达的人没问题,你什么都解决了,你的富有不是整个地球给你,那是鸡毛蒜皮,那一点点算什么?你所拥有的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在没有觉悟之前我们是凡夫,凡夫我们自性里面所有的东西你迷失了,你把它变质了,你一样都得不到,那现在我们生活怎么办?觉悟自性,好像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我们家里是个大家族,是个最富有的家族,你样样不缺。现在我们流浪在外面跟家人脱节了,家里所有东西一样拿不到,现在生活怎么办?不得已只好摆小摊子、摆小买卖来赚一点钱过日子,六道凡夫就是这个状况。这个地方就要晓得,财富人之所爱,你命里头有没有?你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命里没有的,你想什么方法,你也赚不来。这个道理我们中国古大德很清楚,夫子也讲得很明白,如果说是财富不是我用方法能追求得到的,那我何必去求它?我不如自得其乐,这是正确的。
财富,每个人财富不一样,不一样是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世种的,这佛法讲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造作的,造的因来生果报;我这一生所受的,是过去生中的果报,你们看《了凡四训》就一清二楚。但是这个因是自己造的,所以命运自己可以改变,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最初学佛,这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我命里头没有财富,命里面也没有寿命,短命,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只有一点小聪明,所以章嘉大师就教我修因。努力修因,修财布施,因为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不是想什么方法可以赚得来的,财布施。我就给他说,我生活很困难,我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了,我哪有财布施?章嘉大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还可以。一块?一块勉强还可以。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一毛、一块怎么布施?寺庙里面常常有放生的,大家凑钱我们捐个一毛、两毛在那个时候,有人去印经我们捐个一块、两块还行,就从这样开始,真的愈施愈多。所以我这个财富,这一生当中所受用的是这一生当中修的,前世没有!是这一世修的。你看在那个时候买一本书都非常困难,现在我们布施送全世界的《大藏经》差不多到一万套了,怎么能想得到?我们现在向商务印书馆订了一百套《四库全书》,赠送国内的各个大学,都想不到,真的愈施愈多。法布施愈施聪明智慧就愈增长,无畏布施是得健康长寿。章嘉大师教我修这三种布施,我就真干,我也没有求果报,果报自然现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
主持人:没错。所以师父刚才非常精彩的一段,也就是谈到了,因为我们是告诉大家说在一个景气不好的时候,大家也许都会有抱怨,正如师父刚刚那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你有一毛钱吗?你有一块钱吗?懂得布施也许就是大财富,就是真正人生的大财富。马上回来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智慧的迷障,那就是感情的关卡,好像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很难过。我们待会回来请教师父。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师父帮我们开示到底什么是智慧,其实智慧就是要懂得舍、懂得放下。懂得你即使只有一分一毫,但是你懂得布施这就是智慧。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大问题,也是现代人其实很难跨过的就是感情这个关卡。我们其实也根据一些新闻的画面,还有一些统计的资料,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有很多人面对感情纠葛,他如果不是自己想不开,选择一个自我了断自杀来伤害自己,再不然就是用暴力去伤害跟他分手的对方,甚至还可能造成双方的同归於尽。所以在感情这个关卡上,要怎么样放得下、怎么样有智慧,师父也可以利用一点时间帮我们解释一下、开示一下吗?
净公上人:这的确是愚痴。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愚痴。
净公上人:佛在四依法里头有一条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学佛,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所以他这句话说「依智不依识」,识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出很大的偏差,因为感情不能解决问题。你认为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这个例子了。自杀的人他不知道六道状况,自杀的人死了之后中阴身他不能去投胎,他每七天要去自杀一次,你说他多苦!这叫自找麻烦,这哪里是解决问题?如果你再伤害对方,那你们本来是相爱的,最后变成什么?变成冤亲债主,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灾难就惨了。这都是愚痴到极处,不了解事实真相。
人跟人是缘分,真正懂得道理,所以这一点让我们想起来,我们也很难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中国人教什么?中国人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现在失掉了。我们从古籍里面读到的,在尧舜时代,国家才正式设立官员主管教育,那个时候叫司徒,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这个人名字叫契,就一个字,契是司徒管教育的。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就是伦理里头有一句「父子有亲」,这就是中国教学理论的原点。父子的亲是天性,你看小孩生下来,父母对他的爱,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动作,他对父母那种爱,天然的,没人教他的。所以我们古圣先贤讲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种亲爱,天性的亲爱,如何永恒保持一生不会改变,这教育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这种亲爱把它发扬光大,让他能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弟子规》上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那孟子又提倡一个「义」,这提倡得好,义是什么?这爱落实在家庭、落实在社会,应当要以义做标准。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义者循理,仁者爱人」,儒家就用仁义两个字标榜了,孔曰成仁,孟曰行义。这是仁义的教育,五千年来靠这个教育维系了社会的安全,得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现在我们仁义的教育没有了,亲爱的教育没有了,就是伦理没有了。我们讲道德,中国你看讲得真好,八德两个说法:第一个是古的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有个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字是重复的,重复的去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我们中国的教学。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个规则,这是中国人,社会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可以救社会、可以救国家、可以救世界。
主持人:宪宏,我们刚一路听下来,做为一个我想我们两位一直在节目里面,直接受益於师父的一些开示,你怎么样用你的做一个现代评论家角度,来理解师父刚才特别谈到感情这一段、财富这一段的智慧。
杨先生:其实《红楼梦》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看似一个普通的表白,其实它里头有很多警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那另外一句是讲到说「尴尬人难免尴尬事,恶人自有恶人磨」,怎么会变尴尬人?聪明人怎么变尴尬人?机关算尽不能放下,不知足、不感恩、不善解、不包容,没希望。
主持人:所以没希望。我们这样一路谈下来今天智慧的讲堂,其实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跟大家一起来谈一谈,你知道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有很多你认为可能是一个问题,钱太多觉得不满足,没有钱充满了抱怨;感情上面的事情,有了爱情你不知道珍惜,少了爱情你可能充满了怨恨,其实这里面都跟人类的智慧,我们设身处地的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我们待会回来,再请师父就今天的「智慧篇」,给我们做一个小结论。
主持人:刚刚在中间空档休息的片段,我跟师父请教放下的智慧真的很难,师父点头说是。我就请教师父说,那同样是学佛,有很多人也许能够把佛学的道理,或是佛的一些精髓、佛的历史念到滚瓜烂熟,随时都可以引经据典的来谈,可是他也不一定能真正从中间取得智慧,师父也点头说没错。我就...(净公上人在仁爱和平讲堂的传统文化演讲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