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3|回復: 0
|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李越老师主讲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李越老师主讲 (第一一0集) 2013/4/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10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在座的朋友,每个周六都是放下手中非常繁忙的工作,赶来参加我们的《群书治要360》的课程。可能我们每一次来,最熟悉的一个影像,就是蔡老师迈着非常稳健的步伐,谦恭的走到台上来,和大家开始这一个下午《群书治要》的分享。可是今天却上来一个李某某,我一走进来,我看到大家的眼神,大家就在想:莫非蔡老师又出差了?只要一出差,不是放录像,就是有个李某某或者王某某上来了。蔡老师没有出差。我们在座的朋友又想:没有出差,干嘛蔡老师不讲课?你们是不是有这个疑问,有没有?有。你们都在点头:没有出差,干嘛不讲课?是不是生病,你们会不会担心?没有,所以大家也不要担心。既没有出差,也没有生病,干嘛不来讲课?大家等着揭这个谜底。
这个就说来话长,因为在九年多前,我跟蔡老师刚刚认识,认识的时候蔡老师就说:妳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李越。妳这个名字很好,有礼又有乐。有礼又有乐什么意思?我当时反应不过来。你们反应过来没有?你们全都知道,都比我聪明。后来我就知道这个礼是礼貌的礼,乐是音乐的乐,我的名字跟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这两个字是谐音。那天再走出门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和往常不一样,走起路来有点雄纠纠气昂昂,自己感觉生命中好像注入了新的内涵。可是那个时候,我刚好在经营一个艺术学校,刚好是教孩子、成人学古筝。古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很美妙。刚好同时我又常常对我的员工进行什么?进行礼仪的训练。有礼有乐,所以我和这个礼乐非常有缘。可是那个时候,对于礼和乐真是连一点皮毛都不懂,认知都是非常非常的肤浅,因为还没有真正接触圣贤的教育。
可是从认识蔡老师开始,跟蔡老师学习《弟子规》,当时我们学《弟子规》也没有很多的参考数据,也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翻译的参考书籍,都是比较简单的一些参考内容。在学的过程当中,突然体悟到原来《弟子规》就是礼,你们发现了没有。结果愈学愈欢喜,可以从中学到这么多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规矩,所以自己对这个礼和乐就愈来愈喜欢。后来慢慢才了解,在中国的古代就是礼乐文化。礼乐的教化,在中国的古代几千年当中,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教他的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你看礼乐排在前两位。所以在中国古代礼乐是教化人民重要的内容,也是重要的一种手段。所以中国几千年来,从周朝周公就制礼作乐,就有这样一个礼乐的制度。正是由于那个时候自己对礼乐也非常的喜爱,觉得这个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终其一生都应该去深入学习。当然到目前几年过去了,也没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很好的深入。有一些学习的心得和体悟,刚好也是藉由我们《360》今天的课程,就学到了什么部分?就到了礼乐的部分。所以蔡老师就说:到了礼乐的部分,这个该交给妳了,妳来和大家分享。我说:老师,不可以,因为最近我们中心有个一年的共学班,我还是要跟共学班的学长们一起学习,老师我真的没有时间来准备。他说:妳们共学班不是刚好现在在力行《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吗?我说:是、是、是。他说:都是讲给别人听的。我这样一听,「老师呼,应勿缓」,所以就有了今天和大家共同来学习的这样一个因缘。自己的学习也是非常的浅薄,在此我们共同来学习,有不足的地方,还望我们在座的朋友给予多多的指教。
我们今天的主题,叫「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治要》的和谐生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标题,不学礼无以立。这里就告诉我们,不学礼我们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这句话是出自哪里?是出自《论语.季氏》当中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陈亢问于伯鱼。陈亢,这个字念刚。陈亢是孔老夫子的一个弟子、学生,伯鱼是孔老夫子的儿子。这段话我没有完全把它写下来,因为很长,这是一个故事。就问伯鱼说,「子亦有异闻乎?」意思就是说,伯鱼您的父亲有没有在家里给你开小灶?私下里给您教一点额外的什么道理?因为他很好奇。伯鱼想了一下,对!他就在想,好像没有,「未也」,没有想起来有什么额外教给他的东西。后来伯鱼就说:如果有的话,就是有一次我的父亲在厅堂,在那里的时候,我匆匆忙忙从他身边走过,「鲤趋而过庭」,古时候晚辈见到长辈都要快速的走过。这个时候孔老夫子就说:你学诗了吗?伯鱼说:没有学诗。孔老夫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伯鱼一听,就赶快回去学诗。
各位朋友,这个诗不是指我们今天学的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等等等的诗。这个诗指的是什么?我们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们夫子删诗书、定礼乐,所编定的三百零五首的《诗经》。在我们《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就讲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内容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这些邪恶的思想和念头。所以《诗经》里面的内容都是表达人民真挚的情感,反应的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内容。所以伯鱼就去学诗了。学诗之后,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在《礼记》当中也讲到「温柔敦厚,诗教也」,也就是一个人温柔敦厚的性情是透过学诗而培养的。学诗一个人内心就会柔软,不会尖刻,讲起话来对人都会很厚道。同时学诗又能了解鸟兽草木的常识,这样一来,讲起话来可以用很多的譬喻,所以就有说话的艺术。这是我们学诗的好处。
有一次孔老夫子又在厅堂站着,伯鱼又从他身边快步走过,这个时候孔老夫子又讲了一句话说:你学礼了吗?伯鱼说:没有学礼。夫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所以伯鱼又赶快回去学礼。我们当听到又要学诗,又要学礼,到底诗、礼,包括还有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一种教化的力量和帮助?我们要详细的来看一下。比方说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书香人家的大门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四个大字,叫「诗礼传家」。这里有一幅图片,这个图片我们看到,这个好像不太清楚,我鼠标点的这个位置,写的是诗礼庭。也就是在过去一个家庭,他要经营家道,他要使自己的家道家风能够绵延,他一定要教子女诗礼,就是以诗礼来传家。这样就能够把我们祖先的圣贤教育和文化代代的绵延下去。可是我们今天看到大多数人的大门上,尤其是到逢年过节春节的时候,我们也会贴四个大字,会贴什么?恭喜发财;还有什么?招财进宝。我们看到今人和古人对于家道的承传,这种价值观念一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我们中国的古代是以道义传家,今天我们看到是以发财、是以利益来兴家、来传家。往往我们看到是富不过三代,不要说三代,可能现在富不过两代,甚至富不过一代,家就败了。因为德土不厚,所以这个家业也怎么样?保不住,你看家就灭了。
诸位朋友,我们想想看,我们家的家道家风,真正的圣贤教育在我们家庭不能绵延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还会有希望吗?不会有,是吗?所以孔老夫子在《礼记.仲尼燕居》的当中,常常他的学生都围着他请教礼乐的问题。有一天大家也是围着老师在问这个问题,老师就讲:「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礼到底是什么?我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翻译,礼就是办事的方法。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办法、规则,「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接下来,孔老夫子又讲到,假如今天治国没有礼,就如同一个盲人失去了扶伴,这个盲人失去了扶伴,茫茫然然他不知往哪里走,往何处去走?又如同我们在黑暗的房间里去寻找东西,如果这个房间里既没灯光、也没有烛火,我们要找东西能不能找到?找不到。所以他就讲,如果没有礼,可能我们的眼睛耳朵不知道看哪、不知道听哪?我们的手脚也不知道要放到哪?我们前进后退、作揖礼让,都失去应有的分寸和尺度。好像我们来听课没有礼,这个教室就坐得稀稀疏疏,是不是?看上去就不够有秩序,大家修学坐在这里,好像就很缺乏一种秩序和精神。没有礼,人们居住在一起,就会失去尊卑、上下的这种等级。你看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老的不像老的,少的不像少的,失去这种上下、尊卑、长幼的秩序,这个家族就会产生混乱。再来,我们到朝庭、到政府,假如没有礼的话,这个朝庭的官职爵位,也会失去它应有的秩序。包括我们宫室里建筑的房屋,也就失去了高矮大小的标准,这些标准也会失掉。军队的攻和守,也会失去了控制。我们一切的所为可能都变得没有了标准,那就会天下大乱。所以孔老夫子在教育学生当中,从小的教育就是要教礼、要教诗,还要教乐。
在《论语》当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兴就是起。我们一个人内在有美好的情感要抒发出来,就要藉诗歌来把它抒发出来。兴于诗,这个诗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就是志于道,志于人伦之道,志于率性之道。诗往往都谈的是什么?孝悌仁爱的内容。所以学诗就是在学伦理道德,过去古时候。可是学诗一定要学礼,学诗是修身,学礼是立身,所以立于礼。我们看一下诗礼乐它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我们都知道古时候有大型的一些祭祀活动、礼仪活动,我们都会发现有诗、有礼、有乐。也就是说诗是乐的词,乐是诗的谱,礼是天然的秩序、人事的规则,而诗和乐它要表现出来,一定要用礼才能把它表现出来,所以三者它不可分割。所以在古时候,礼乐它是一体,讲礼一定有乐,乐中又包含有什么?有舞。我们在一些诗歌当中,我们看到的内容,就是我们要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就是我们言语还没有办法表达,我们就咏歌之,可能就用歌声。唱歌还不能表达我们内在美好的情感,就会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会翩翩起舞。但是翩翩起舞也要依礼而立,而音乐它又是来自什么?来自我们天地祥合之气,它又合乎天地自然的秩序,它最重要的是可以滋养我们内在的性情。所以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样一来,我们一个人就会有内在乐的熏陶,外在礼的规范,又有音乐滋养我们的性德。我们一个人就可以藉由诗礼乐的熏习和学习,而达到修身养性的这样一个境界。所以诗礼乐是孔老夫子弟子们共同修学的科目,也是圣贤人修学最基本的这些内容。可是现在我们从小的孩子,都没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学习诗礼乐的这些内容。当我们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诗礼乐对我们一个人人生的成长,帮助是非常之大。
刚才我们就不学礼无以立,给大家做了这样一个介绍。之后陈亢听完伯鱼给他这样一个介绍,特别的高兴。陈亢就说:我问了一件事,但是得到了三个收获,一是知道学诗重要,二知道学礼重要,三知道圣贤人对待自己的儿女和对待众人没有厚此薄彼这样的心态。所以圣贤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也为众人,他是完全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接下来,我们看《群书治要.礼记》的这部分内容。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十三经,十三经当中有三本礼学的经典,就是《周礼》、《仪礼》还有《礼记》。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礼记》的内容,《礼记》也是最后的成书,它专门对《仪礼》做解释和说明的。这个《礼记》含盖的内容,大约有四十九篇。这里头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非常熟悉的「大学」、「中庸」还有「礼运」都包含在其中。而这四十九篇大约都是孔老夫子七十二贤弟子他们来编写的。所以这个《礼记》当中它都谈论什么内容?谈论的是,或者是谈论我们人生的哲理,或者谈论的是政治的制度,或者讲述礼乐、讲述器物、讲述我们人生的这些仪则,所以它的内容非常广博。而《礼记治要》,从当中选出了二十二篇的章节,编在了《群书治要》当中,成为独立的《礼记》内容。可以说这二十多篇都是在对我们为人领导者,引导我们如何去修身、用人、为政,这些治国的大道理都会在其中阐述。所以我们今天学《礼记治要》的内容,的确它是真正可以引导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我们为官的,包括我们百姓,都让我们从中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道理。
在《群书治要》当中,我们看到现在的《360》,我们把它翻到,我看我们的书是不是一样?我们把它翻到是一百零二页,二百二十五条。我们从《礼记》,包括还有《晏子》当中,我们选出大约十三条有关礼和乐的内容。我们翻到了吗?二百二十五条,我们看到这是《群书治要360》的内容。而魏征当时编《礼记》的时候,他是非常重视,甚至用《礼记.曲礼》当中的一段话,「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四句话来警戒唐太宗,万万不可走桀纣这些自取灭亡的道路。这是我们了解当时魏征大人,为何这么重视《礼记》的原因。接下来,首先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看二百二十五页,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来念一下:
【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我们看到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我们人有礼义,最重要的是我们人有礼义。这句话是出自《群书治要.晏子》当中的一句话,而且它有一个公案,在《晏子》当中就讲到,当时齐景公非常喜欢喝酒,连续喝了几天之后,喝得很尽兴。我们都说酒喝多了会乱性,结果这个齐景公喝多之后就开始摘帽脱衣,甚至开始击瓦盆作乐。接下来他就问他身边的近臣,他说仁德之人是不是也像我这样来作乐?结果他身边的一个近臣叫梁丘据就讲:仁德之人的眼睛耳朵和平常人一样,可是他们恰巧就是不喜欢这样作乐。齐景公当时一听,觉得这个回答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赶快驾车把晏子给我接来。结果就派手下的人把晏子接来,结果晏子一来之后,穿着是朝服,很庄严肃穆的走进来。结果齐景公说:我正在饮酒,赶快来陪我一起饮酒作乐。之后,齐景公又说:免了这些君臣之礼。接下来,晏子就说:君王,假如我们这些群臣,如果是免去做臣子之礼,恐怕君王也不高兴、也不会满意。他说:你看今天我们齐国的一些孩童,他们的身材长到中等个头,他们的力气全都超过我和你,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敢作乱?在座的朋友,他们为什么不敢作乱?结果晏子就讲:就是因为他们有接受礼义的教化,礼义对他们有一种畏摄力,所以才不敢犯上作乱。所以他说:君王,假如你不讲礼义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发号施令指使你的属下;假如我们做臣子的失去了礼义,我们也没有办法侍奉君王,这样一来天下就会乱掉。这个时候就讲到了这句话,我们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就是我们人有礼义。君王失掉了礼,没有办法治理天下;大夫失掉了礼,底下的人就对上失掉了恭敬心;父子之间假如失掉了礼,这个家庭可能就有了危亡。
这个时候晏子就引用《诗经》里的一段话讲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句完整的话是讲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个相是看。我们看到这个老鼠,这么小的一个老鼠,你看那个老鼠很柔软,但是牠的生命用什么来支撑?用牠的四肢来支撑。我们人以什么为支撑,以礼为体,人要是没有礼,胡不遄死。这个遄就是迅速的意思,还不如迅速赶快死掉算了。所以往往我们看到一些年轻人很无礼的时候,对父母很不恭敬的时候,我们常常就听到,简直不成体统。所以我们就了解,人是以礼为体。讲完这翻话之后,齐景公也觉得讲得很有道理,齐景公就说:我这个人不算是很聪明,可是我身边这些臣子又是迷惑颠倒,他们引诱我,以至于让我走到这样的一个地步,所以赶快把我身边这些近臣给我全杀掉。该不该杀?你们这么有智慧,不该杀。你看当我们一个人有过失的时候,第一念想的是什么?都怪你,让我犯了这个错误。有没有反求诸己?没有,他全部怪到他臣子的身上,说是他们诱惑他,让他饮酒作乐,失掉了这些礼。这时候晏子很镇静,晏子就讲:君王,这些臣子是无罪的,假如君王是一个讲礼义的人,自然身边就会感召讲礼义的人来到身边,那些不讲礼义的人就会悄然离开;假如君王是个不讲礼义的人,自然而然身边讲礼义的臣子就会离你远去,不讲礼义的这些人群也会纷纷来到你的面前。
这么讲完之后,齐景公觉得应该是有一点道理,所以立即下令怎样?立即下令赶快更换坐位,开始更换衣服,令下人把庭院打扫干净,重新礼请晏子入宫。这个时候晏子又穿着朝服进宫,行君臣之礼,三让而上台阶,最后又行三献礼。三献礼也是非常高的一个礼节,也是古时候在祭祀的时候,摆好祭品之后,要行三次的献礼。这个三献礼叫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来献礼。这个献礼之后,又行拜别之礼,齐景公也以君王的身分,跟他行拜别之礼。等把晏子送走之后,立即又把这些音乐停了,酒席撤掉,撤了之后齐景公就对身边的人讲,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要表示我愿意接受晏子给我的劝谏和教诲。我们看到齐景公也是非常的难得。我们说「福在受谏」,一个人有没有福报,最关键的在于他肯不肯接受别人给予他的劝谏,因为他接受了劝谏,代表他愿意修正自己的过失和不足。我们怕就怕做人有了缺点,不愿意听人劝谏,不愿意听人劝谏,劝谏我们的直谅士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远,我们可能每天就在堕落。不能接受劝谏的人,可以说福报就会天天削减。所以我们觉得齐景公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君王,他能够纳谏。这句话就是出于晏子和齐景公的这段故事。
而我们中国早在四千五百年前,其实就有了教育制度。在古书有这么一段记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读了这一大段,大家可能没有搞清楚到底我在讲什么?我要翻译解释给大家听,古时有个叫后稷的人,他是我们的祖先。「后稷教民稼穑」,这个后稷,当时是尧帝时期,派他来教导人民种植农业,后稷是一个农师,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教导人民懂得种植谷物之后,「五谷熟而民人育」,这些五谷熟人民得到了养育,生命可以延续,我们说吃得饱、穿得暖。「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当我们吃饱穿暖没有接受圣人的教化、伦理道德的教育的时候,我们的欲望不断的膨涨,我们这些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念头都生起来,人性就开始堕落,缺乏教化就要接近禽兽了。这个时候,「圣人有忧之」,尧帝就开始担忧,这不得了!「使契为司徒」,这个契是当时的教育部长,司徒就是教育部长,相当我们现在的教育部长。使契为司徒,派他做教育部长教导人民什么?教导人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所以我们就了解到中国四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建立了教育的制度,就已经开始教导我们人民这些伦常的道理,还有这些礼仪,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所以我们了解古圣先贤教化众人,在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它有五个次第。这五个次第是从道开始,以道治天下,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失掉天下就乱了。三皇时期是以道治天下,到了五帝是以德治天下。到了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王那个时候道德都已经在滑坡,所以就以仁治理天下。再来到了春秋时期,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是乱世,孔老夫子说礼崩乐坏。所以夫子周游列国,其目的就是希望恢复周礼,那个时候仁也没有了,还讲义。可是到了秦朝义礼都不讲,秦始皇用的是霸道,所以十五年就亡国。后来我们都了解刘邦代秦平定了天下,统一了国家。后来我们都了解,当时的汉朝就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从那个时候建立了礼制,一直到满清亡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礼乐的制度、礼乐的教化,藉由这样一个礼的教化,来让整个国家和社会得到和谐,人民的生活得到安乐。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上,我们了解整个道德仁义礼的教化发展过程,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礼,礼是我们做人最低的底线,礼一旦失掉,就麻烦了。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圣贤教育,要从哪里去做?我们从道开始去做,道太高了。我们要从哪去做?我们要从礼开始去做,从礼开始去学。那礼当中最重要的要去学什么?在座的朋友,礼当中最重要的,我们要去学什么?大家都这么茫然的看着我,你们不是听课好几年了吗?真了不起!礼当中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恭敬心,是不是?就是恭敬心。什么是恭敬心?恭敬心就是对人尊重,对事尽心尽责,对物懂得珍惜爱护。你看,我们见人鞠躬、微笑、打招呼,这是对人的尊重。我们做事一丝不苟,我们对这些桌椅板凳,我们恭敬的话,要不要见了桌椅板凳给它鞠躬?不要鞠躬,你要给桌椅板凳鞠个躬,旁边的人就会说:这个人神经不正常。我们就把这个桌椅板凳要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物的恭敬。
因为我们今天这个整个社会、整个人心,最严重的问题在哪里?就是失掉了恭敬心。你看人与人之间相处,轻慢、随便、放纵,表现出来都是无礼傲慢的行为,这是整个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王凤仪老先生,他怎么样来评价这个恭敬心?他说像穿针引线,穿针引线是不是要很专注、很用心。我们来看这个敬字,这边是个反文旁,它念的时候念扑,攵是什么意思?攵是去掉、拿掉的意思,也就是要把我们苟且的心、苟且的态度要把它拿掉。这边是苟且的苟,把它拿掉。所以我们古德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的诚敬得十分的利益,百分的诚敬得百分的利益,没有诚敬,一分利益都得不到。假如我们没有诚敬心,孔老夫子来教我们能不能受益?释迦牟尼佛来教我们能不能受益?都不能受益。为什么?我们失掉了恭敬心,我们心中就有对人对事那种抵触抗拒的心理,我们内心有了障碍,我们不接受,所以圣人来教我们,我们也得不到利益。
所以我们今天学礼,就是要从恭敬心开始学起。讲到这个恭敬心,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大家都有听过。「伯禽趋跪」,我们来把它念一下好吗?「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这个故事是指在周朝的时候,周公的儿子他叫伯禽,伯禽趋跪。他去见他的父亲,他是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他的父亲,去见周公每去一次都被打了,连着被打了三次。在座的朋友,如果我们在座有做父母的,您的孩子连着被打三次,还会理你吗?可是古时候你看不一样,伯禽被打了三次,他有没有怨恨父亲?没有。他不但没有怨恨,他找原因。父亲为什么打我?一定是有原因,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对,他就很纳闷,他去找一个旧臣,叫商子的一个臣子。他就去请教他说,我的父亲为什么每次见我都打我?这个商子也很智慧,他说你就到南山的阳面去看桥木,再到北山的阴面去看梓木,你就明白了。在座的朋友,我们现在来坐着时光的穿梭机,我们一起跟伯禽去看桥木和梓木可以吗?大家坐好,准备出发了。好,我们现在一起去看,我们一起到了南山,看到南山阳面的桥木,桥木又高又茁壮又大,仰着的;再到北山的阴面去看梓木,梓木又矮又小,还是俯着的。这一看完,伯禽马上就开悟,就明白父亲打他的原因。我们现在也一起看完了,已经回到现场,我们开悟了没有?开悟了,不简单!你们悟到了什么?可以告诉我吗?那个车票很贵去一趟不能白去,悟到了什么?面对爸爸身体不可以抬得很高。很好,我就接着您的话题往下说,后来他返回来又找到了商子,告诉他看桥木梓木的心得。他说我明白了,原来桥木又高又大仰着的,代表父道;梓木又矮又小俯着的,代表的子道,表父子之道。结果伯禽接下来又立即去见周公、见父亲,再去见的时候,就是这上面写的「入门而趋,登堂而跪」。他见到父亲之后,立即就给父亲跪了下来。在座的朋友,这个时候周公有没有再打他?没有打了。他已经懂得了做为儿子,应该在父亲面前所要行的礼节。
所以我们的恭敬心,首先要回归到根本,回归到孝道,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父母今天有没有恭敬心。我们今天对父母没有恭敬心,对别人的恭敬心是真的是假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一个现象,一个人他在社会上,无论是他成立了家庭,或者说是他在单位工作,或者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凡是他产生人际关系的问题,与人相处不能和睦,或者对人的态度不正确,都是来自于对父母的态度产生问题而衍生出来的。我们慢慢去体会、去体察,这些问题都要到根上去寻找。讲到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是老子去看他的老师,叫常枞。老师病得很厉害,老子也是圣人,他去看他的老师,看到老师病得很厉害之后就说:老师,您一定应该有一些什么教诲要传给我们学生。结果老师就说:哪怕是你们不问,我也要张口讲了。他说:第一,一个人路过故乡的时候,一定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就讲了。老子讲的什么,我们先不讲,我要问大家,为什么路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们也要动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要下车?你们只是对我笑。结果老子就讲:路过故乡要下车是不忘旧故,就是不忘老朋友。
在座的朋友,尤其是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你看这两天就要清明都会回老家,是不是?回自己的故乡。往往自己的祖父、祖母他们来到马来西亚,创建一翻事业最初都是在乡下,从那个时候起家比较多。我们今天回到了故乡,我们有没有车到故乡的时候,有没有早早的就先下来一下?还是那个车就开过去了。我们想想看,我们从小的时候在故乡成长,这一方的土地土壤滋养我们,水土滋养我们,有这么多的长辈可能抱过我们,有从小玩耍的朋友一起长大,甚至父母亲去忙工的时候,把我们可能放在邻居家里又吃又喝又睡,有没有?可是我们今天来到了吉隆坡,我们发达了,我们有钱了,我们还能不能想起这些老朋友,还能不忘自己的故乡。这个就是什么?慎终追远,这个就是心中时时怀着这分情义和恩义。有一首歌我唱过,你们也有听过,「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妈妈坐在梨树下纺车嗡嗡响,我爬上梨树枝,闻那梨花香」,听过没有?「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满天飞扬,落在妈妈头上,飘在纺车上,给我血肉的故乡,永生难忘,永生永世我不能忘。」有听过吧!再接下来的第二段很悲哀,我就不要唱了。
你看我们就不忘旧故。当我们如果开着轿车到了家乡,这么停都不停,车速也没有减就开过去,结果尘土就扬起来,是不是?扬起来之后,旁边的路人都在那里搧灰搧土,都在那里遮掩。人家就说:老王他大儿子回来了,有钱了很威风,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有两个臭钱吗?我们看到有些人有钱之后,你看这些行为就很失礼,就很傲慢,这个都是不祥之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你没有回到家乡的时候,家里父母有个什么病,有个什么事需要帮忙,你看邻里怎么样?你儿子不是很能吗?很威风吗?你看,还坏了父母的人际关系,「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要不忘老朋友,要时时保持这分恩义、情义。
接下来,老子的老师说:不错,回答得很好。接下来又说第二个,当你看到桥木的时候,你要快步的经过,你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刚才我们听伯禽趋跪,我们已经都了解到了。我们要见到高大的桥木,要快步从那里经过是什么意思?老师在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时候老子就讲:路过桥木要快快经过,是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尊敬老人。你看那个恭敬心是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来。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非常了不起,你看都用这些植物来譬喻,是不是?比方说我们看到桥木,我们就会想到长辈、想到老人,因为老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如果我们看到芦花,我们就会想到谁?想到闵子骞的孝道,是不是?你看,处处都用这些方式来提醒人心,不要堕落。
我记得早年在海南岛,跟着老师刚开始学《弟子规》,那个《弟子规》还没有搞清楚,跟老师一起走,要上电梯,走到办公的大楼,进我的那个学校。结果老师突然就停下了脚步,一进门他把那个门开着停下脚步,我也就停下来。他就让一个长辈,大概六十多岁的一个长辈走在我们前面,他再跟在后面走。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我就很纳闷。上电梯,他也请他们先上。可能老师看出我的表情,带着这种疑问、疑惑。上了电梯之后,出了电梯,他就告诉我,他说这些长辈、这些老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都很大,因为他们一生养育子女,为社会培养人才,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所以我们时时处处都要懂得去尊重、礼敬他们。我说原来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孟子就讲到,「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你看只要人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所有的长辈,这个天下就太平了,就这么简单。所以以后我们看到高大的树木,这个树木就在提醒我们,时时都要尊重长辈、老人。接下来,老子的老师又把嘴张开说: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我的舌头还在吗?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说:这是为什么?在座的朋友,这是为什么?人老了,牙齿不在了,舌头还在,它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个人生哲理?后来老子又回答说:因为牙齿硬,舌头软,所以牙齿就不见、就没有了。这个时候老师就说:回答得也很好。要讲的我都讲完了,再也没有什么可讲的了。
各位朋友,您看圣人的老师,所要讲的无非就是对人真诚恭敬的心。不过我看大家还是有点非常迷茫的看着我,为什么牙齿掉了,舌头还在?这个里头到底寓意什么道理,没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慢慢去体会就明白了,这里就告诉我们柔软胜过刚强,告诉我们做人心地要柔软、要厚道,不可刚毅,是不是?每见钢刀口易伤。比方说妈妈很刚、很强的时候,儿女就会显得非常的懦弱。他整个人生的成长过程,人格就会被曲扭,到了社会上跟人相处都怯生生的,他就不健康。如果做母亲的很柔软,给孩子几句教诲,那种对孩子的那分慈爱生起,掉几滴眼泪,孩子就会生起惭愧之心。是不是柔软胜刚强?我们看到人刚出生的时候,是不是很柔嫩,身体很软;可是人死了之后,身体是不是变成僵硬?而草木生长的时候,是不是很柔软?可是草木死了之后,变得干枯的时候,是不是很硬?所以这就代表柔软是生的象征,刚硬是死亡的象征。这里给我们的教化,就是我们做人心地要特别的柔软、宽厚、宽恕、包容。这个故事听完之后,的确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体悟。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这个礼到底是什么?汉朝的大儒郑玄就讲到,「礼者,履也」。我们把它读一遍,「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这里讲礼者体也,礼者履也,礼有体。履是表实践,心为体,实践为履。也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恭敬,是源自于我们的内心,而表现于外的一种行为,内心有这个态度,外在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履是实践。我们内心对人恭敬,你说我很恭敬,但是我这个人不善于表达,我见人还是头扬得很高,也不愿跟他打招呼,也不跟他微笑,但我内心是恭敬的。在座的朋友,可能吗?可不可能?我如果上来都是很傲慢的样子,我是对你们很恭敬,像吗?不像。所以「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它的体是心。所以礼之宗旨,我们可以从「大学」里的这段话去了解,它的体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践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也就是说礼的体,从我们的内心首先要格除物欲,而这些物欲是我们本身没有的,是我们后天染着的。这些对财色名食睡的享受,贪瞋痴慢疑,名闻利养,自私自利,恨怨恼怒烦,这些染着,我们要不断的把它格除,要把我们的性德不断的彰显。当我们不断去除我们心上这些不好的东西和物欲,致知,我们的良知就会显现,良知显现智慧增长,我们说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时候自然我们会诚意、正心。所以这个体也,是内圣之学;我们有这样的存心,和内在的态度,自然我们的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形之于外的行为,这是外王之学,内圣外王之学。我们藉由这样一个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的次第,而达到我们圣贤教育学习的一个圆满。
这里也让我想到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有一个犯人他从监狱越狱逃跑,这个犯人他觉得他被判刑很冤枉,他觉得是有七个人诬陷、陷害了他。所以他内心很不平,他要出来报仇,他越狱成功。逃出来之后,他就坐火车赶回自己居住的那个城市,在火车两个车厢相接的地方,他就在那里琢磨。琢磨什么?琢磨我怎么样把这七个人一个一个的给他干掉,怎么样来谋害?怎么样来报仇?正在这个什么时候,有一个女性走了过来,这个女性走过来,她要上洗手间,结果这个洗手间的门栓关不严。她就转过头来说:这位大哥,我要上一下洗手间(态度非常的温和有礼),您可以帮我看一下门吗?他愣了一下,可以。他就觉得,我这个人活在这个世上,对别人还是有价值的,他就这么琢磨。过了一会,这个女性上完洗手间一出来,对这位服刑人员(越狱的人)深深的鞠了一躬说:谢谢大哥,您帮我看门,大哥再见,就走了。估计这位女士学过《弟子规》。这个越狱的犯人,被人尊重的感觉真好,我活了这么大的年岁,真的还没有接受过这样的一个礼遇,内心突然觉得非常的温暖,人活着还是满有意义的、还是满幸福。所以突然让他对生命生起了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他一想,不行,我不能就这样白白糟蹋了自己,他要杀七个人,他也会怎么样?被枪毙。我还是应该好好活下去,人生还是满有意义的。
结果这个火车停下来,到了这一站的时候,他就下去给监狱打电话。监狱长都急得上火,一个犯人逃出去,他急得不得了,到处在找。你想一个犯罪的人逃出去之后,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行为?好像一只老虎从笼子里放出去一样。突然接到这个电话,警官们很高兴,他说:你们不要担心,我会以最快的速度再返回监狱的。结果他就回到了监狱,回去之后,他就下决心,好好的认罪、改过、悔罪。结果他原来是判的无期徒刑,无期徒刑还有什么希望?因为他态度端正,勇于悔罪、认罪,所以一直给他刑减,减、减、减、减到只在监狱十年,服刑十年就出狱了。出狱之后他就跟这些亲朋好友讲起来,他说是这位女士给了我第二次的生命,这位女士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找到这位女士。在座的朋友能找到吗?没有姓名、没有地址,所以找不到。他就讲了,他说假如当时我在那里站着,她要上洗手间,这个女士过来说:真讨厌,哪里不能站,偏站到这儿,你能不能过去一下,我要在这上厕所。他说:我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这个女的。
在座的朋友,您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可是恰巧,这个女性是以这么有礼恭敬的态度跟他讲话,却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各位朋友,一个小小有礼的举动,一个小小的行为重不重要?重要。请问:她这样对人恭敬有礼的态度行为,挽救了几条命运?七条命运。你们的数学很好。八条,真的是数学比我好,我数学很差,我只算到了七条,你们可以算到八条,真厉害。又增加了,九条,不简单。真的只有九条吗?再算算看,真的是不止九条,是不是?因为他要出来杀人,如果他的动机,或者他的行为被人发现了之后,那个时候就会滥杀无辜,不知道多少人可能死在他的手里,无辜的生命死在他手里。在座的朋友,这个女性朋友,她的修身功夫好不好?我们说「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因为她内心有这分对人真诚恭敬的态度,表现在外,呈现出来,这个就是展现了她修身的功夫。请问她这个修身的功夫到了,她有没有齐家、有没有治国、有没有平天下,有没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她有没有帮助我们的国家社会来安定秩序?因为她一个善行,免去了多少人遭殃,是不是?所以她有没有在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有。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教育,我们所学的道理都要在哪里去落实?在我们自身去落实,在我们的家庭去落实。当我们身修、家齐,旁边的邻居看到我们,原来经常听到这个房间里叮叮当当,碗、杯子扎到地下,甚至一个电视机还从窗户丢出去;突然发现这个家庭,每个星期六下午他们都来听课,星期一也听,星期三也听,现在再也没有听到,听到都是礼乐的声音,朗读《弟子规》的声音,放着古琴的声音,一家几口人出来和和睦睦、欢欢喜喜,他们就要打听一下,你们家怎么这么大的变化。我们的朋友要鼓掌了。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在学《弟子规》,我们在学圣贤教育,我们在学礼,我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规范。我们的夫妻愈来愈和睦,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到位,孩子懂孝,孝顺父母,对人有礼貌恭敬。别人向不向往?你们在哪学的?你要去吗?跟我来。今天是不是就有跟着来的,有没有?所以当我们自己能够去做好修身齐家的时候,我们就在做着治国平天下工作,是不是?是。所以我们不去要求别人,我们要求自己。这个是我们了解到,恭敬心它会发挥这么大的一个力量,所以我们不可以忽略。
再接下来我们看,《群书治要》卷七,《礼记.曲礼》的一个部分。接下来,我看是哪一条?是二百二十七条,我们一起把这一段来念一下: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我看到大家在读诵这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都没有读错字音。这一段是告诉我们,『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仁义」是蕴含在人心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不是?所以没有礼把它彰显出来,这个道德仁义就不能够体现出来,它是很抽象的概念。所以一定要藉由礼,将它呈现、体现出来。比方我们刚才讲到这么多的故事,是不是?伯禽趋跪,包括刚才这位女士表现出来的恭敬友好的态度,您看都是道德仁义的一分存心,而体现在外。所以没有礼的话,我们道德仁义的学习也会学偏,不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怎么来说?我们会发现,比方说我们人有一个优点,可是这个优点被人称赞之后,甚至我们愈做愈喜欢之后,可能做、做、做也许就会产生了执着,那就会产生了偏颇,这个就是什么?我们没有学礼的原因造成的。比方在《论语》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把它念一下,感受一下,「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念喜,葸是畏惧的意思。我为什么要打出这段话?我们看到恭、慎、勇、直,是不是我们人的美德?恭而无礼的恭字,谨慎,一个做事谨慎也是好的德行,勇敢也是美好的德行,直率也是美好的德行。可是恭而无礼就会劳,这个劳是什么?就是徒劳无益,就会辛苦、劳苦,而且劳而无功。比方说你给长辈行礼,长辈说一礼,就是行一个礼。结果我们觉得我们的恭敬还不到位,一定要行三个礼。行了三个礼反而变成什么?失礼,就失礼了。是因为我们对恭敬的分寸尺度没有拿捏好,就变得失礼,所以叫「恭而无礼则劳」。长辈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非要执着行三个礼,就是代表你的心上已经有了偏颇、有了执着,一执着就过,过了就失礼。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学圣贤教育,学了很多年,为什么待人处事接物常常给别人压力?觉得跟他相处不舒服,那就学到了什么?执着。那就是怎样?就是变得比较过分。所以你行的这个三礼,你看很辛劳,但是没有功劳。再来是「慎而无礼则葸」,一个人很谨慎,但是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想说又不敢说,要进房门想进又不敢进,唯唯诺诺,前前退退的在那里,这个谨慎过分了,也是失礼的一个表现。「勇而无礼则乱」,这个人很勇敢,但是很勇敢之后,他就不遵守一些规矩,不遵守一些规定,结果就乱了上下左右,或者乱了一个团体的秩序。我们讲到这,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把这一段和大家来分享。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