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73|回復: 2
|
楞嚴經 - 28 - 錯亂修習,怎麼有辦法超出三界的境界呢?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2-4-23 19:20 编辑
楞嚴經-28 (國語) 2007.6.8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18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18頁,
[四、示性定勸實證:]
佛開示我們:
要用本性修行,
本性的定才是實修,
示性定勸實修、實證。
[凡夫、外道、小乘、權宗,]
「權」就是善巧方便,
沒有究竟實相。
[其所修行,各皆有定,]
因為定才能顯示不生滅的體,
三昧力不夠、定力不夠,
無法理解佛所說的無生無滅、
無垢無淨、無增無減的境界,
境界一晃,生滅心就起,
難以理解。
所以,要培養深層的定,
才有辦法理解佛講的寂滅真常法是什麼。
[而悉無究竟者。]
[何也?]
為什麼?
[以其徒慕真修,不諳真本,]
「諳」就是熟悉,
不熟悉真心的本修因。
[全用識心,]在修行,
因為用生滅的意識心在修行,
這是[錯亂修習。]
[如經云:]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這六根,
[內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緣六境,
如果不了解真心,
只是靜靜的在那邊坐著,
你所想的那一念,
還是前塵所留下來的法塵,
這個仍然是分別影事,
也就是不實在的,
認緣影為自心,
就是錯用心的意思。
[斯則諸凡夫天,]
[樂修禪而未決擇者,]
[所修八定、]也就是四禪八定。
[寧能出此境界?]
怎麼能夠超越用意識心去修行這個境界?
也就是說:
外道沒有一個人了解明心見性是什麼;
也不能了解真心的不生滅心修行,
外道統統不能理解。
不能理解用真心作為本修因,
當然所修全是全用識心,
錯亂修習,
怎麼有辦法超出三界的境界呢?
[又云:「分別都無,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因為他悟的不究竟,
認為這個境界就是不分別,
分別都無,
也不能講說是色;
也不能講說是空,
就是因為這個識,微細的識在作用,
不覺察,
連這個識都很難觀測到,
所以,他就叫做非色非空。
那麼,拘舍離,
我們在《阿含經》裡面講過,
這是六師外道之一,
為自然論者,
主張眾生的苦樂不由因緣,
惟為,
「惟」就是豎心旁那個惟,
惟為,
「為」為就是大有為、作為的為,
惟為自然產生者,
認為這個是自然產生的,
並不是因果法所產生的。
則眾生的苦樂不由因緣,
只是自然產生,
這個是自然論的外道,
六師外道之一,
稱為拘舍離等,
這是外道。
昧為冥諦,
冥諦就是說:很微細,
認為這個就是最初的開始;
但是,因為他用意識心,
無法探究到真如自性,
所以,就立某一個定點,
認為一個開始,叫做冥諦,
這個外道二十五冥諦,
我們以前也講過。
[則知一切外道,所修之定,]
[亦同用緣影之心。]
緣影就是看不到相的本空的本質,
從這個相裡面,再產生一個相來攝取,
叫做影像相分;
有本質相分、有影像相分。
所以,我們看到的,
其實是一個影像而已,
譬如說:你看到一座山,
一座山,
看,遠遠的,確實是一座山;
那麼,就唯識學來講的話,
你看的其實是只有相,
假相而已,
那個山的本質是木、樹木、
石頭、岩石、水、草所構成的。
山的本質你不了解,
你只看到那一念的影像,
誤認為確實有一座山,
就一直討論這一座山,
執著以為是實在有這麼一座山,
不知道那是緣起性的東西。
所以說:
由這個相分的本質相分,
起這個影像,
起這個影像,
而誤認為那個就是真實的。
因此,我們用的就是緣影之心,
像攝影機一樣的;
或者是像這個照相機一樣的,
拍攝,啪!
這一念,
我相、人相、眾生相,
我們腦袋裡面統統是影像。
本質本來已經空了,
那現在攝取本質所緣起的一個假相,
又誤認為是真實的,
因為那一座山,
就是你業力所感應的一個依報,
本來就是你清淨心所影現的,
而你誤認為是在心外。
所以,你看到的這一座山,
變成由本質的相分攝影,
變成我們腦筋裡面的一個影像,
一談到那一座山,
喔!很清楚;
可是,你認識的,
只是個假相而已。
就像你看到一個人,
看到一個人,
那個人其實不存在,
他只是緣起、生滅無常假相,
你誤認為那個就是實在的,
然後,就一直討論
這個人的愛恨別離、真假是非,
做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
因為我們都是緣影,
攀緣這個影像,
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又云:「一切世間,諸修行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就是:
四禪八定──就是四禪、四空,
再加上滅受想,滅受想定,
叫做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誤認為這是真實。
所以,一切世間諸修行人,
現前雖然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都是因為執著這個生死的妄想意識心,
誤認為真實,
就是平常你用的這一顆心,
就是意識生滅心。
[是知,]
[諸小乘人,所用之心,亦非真實心。]
[又如來咄]「咄」就是呵叱。
[破識心之後,]
[阿難云:]
[「若此發明,]
如果我現在發現的這一顆心,
[不是心者,]
那麼,我變成無心,
說:[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因為阿難不識真心,
認為:這個可以思惟、
可以推測的,就是我們的心。
佛陀呵叱他說:
這個是妄想心、妄識!
阿難就回答了:
如果我現在所發現的,
能推測的這一顆心不是心,
那麼,我變成無心,
同一切大地的草木一樣無心。
[兼此大眾,無不疑惑!」]
當然大家平常所用的,就是這一顆心,
佛陀說:這個不是我們的心,
糟糕了!
那我們的心在哪裡呢?
無不疑惑!
[大眾應攝權教菩薩,]
「攝」就是包含,
所謂的大眾,
就是包括這裡面當機者,也有權教菩薩。
[以始教權乘,全取第六識,]
什麼叫做始教?
要加「大乘」二個字,
大乘分二個:
一個是大乘始教,一個是大乘終教,
始教是講權乘;
終教,
大乘的終教是講究竟實相。
就是小、始、終、頓、圓,
小教是指小乘教;
大乘教分二個:大乘始教、大乘終教;
再來就是頓教;
再來就是圓教。
大乘的始教就是善巧方便,
還在用第六意識修行,
全嘛,全取第六識。
如果是講頓教,
你千萬不要去問人家、別人那個修禪的,
禪的那個是不立階位的,
你千萬不要去問人家說:
喂!
你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或者是:你證十信位?
你是十信位?
是十住、十行、十迴向?
或者十地位?
你問這個修禪的人,
他會笑你根本就是外行的!
因為禪那個頓是不立階位的,
不可以討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信、住、行、向、地,
沒有這個位次的,
叫做不立階位的,
頓悟,即心就是佛的,
要弄清楚啦!
不能外行的當作是內行的人來討論,
禪宗不立階位的,即心就是佛,
頓悟成佛!
所以,因此我們要理解。
底下,
以始教權乘,全取第六識,
[作我、法二空觀,]
作我空、法空,
我空是對生命觀的迷茫、
人生觀的迷茫;
法空是對宇宙觀的迷茫,
人生、宇宙不能空,那麼,就是迷,
就是迷!
[其所修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
入、住、出,那麼,就是生滅,
這個絕對不是首楞嚴大定;
首楞嚴大定,沒有入定、住定、出定,
自性本來就是定。
所以,這個入、住、出定,
就知道[亦非究竟堅固之性定。]
究竟堅固之性定,入無所入,
住無所住,出亦無所出。
[如上所述,終無實果,]
[凡、]就是凡夫。
[外]就是外道。
[定銷,]這個定力失去了,
「銷」就是失去了這個定力的時候,
[或降德貶墮,]
「降德」就是無福德了,
福報享受完了,
貶墮:就下墜。
[散入諸趣;]就會繼續輪迴。
[或從無想外道天,因謗三寶,直入地獄;]
所以,這個謗佛、謗法、謗僧,
是非常可怕的罪報,
你寧可拿這個刀子割自己的身,
千萬不能謗佛、謗法、謗僧。
要維持佛教,要了解什麼是根本?
說:不敬三寶,禮佛無益,
連三寶都不恭敬,
那這個人就不用講修行了,
心中沒有三寶,怎麼修行呢?
是不是?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所以,有一些在家居士就說:
我自性就是佛,
我不須要皈依三寶!
問他就說‥‥‥
師父問他,就說:
你皈依了三寶嗎?
他說:六祖講:自性就是三寶啊!
這個人狂妄無知。
我就跟他講:那你是六祖嗎?
不是。
你現在是佛嗎?
不是。
不是,就作如此狂妄之語?
不皈依三寶。
懂得一些皮毛的理論,
他說:歸無所歸啊!
沒有錯啊,
這是理上說的,事上你沒有悟啊!
所以,迴向就是迴事向理,
不能壞事相啊,
只是空談理論,
不可以這樣子的!
所以,起傲慢、我慢,
謗佛、謗法、謗僧,
認為不須要三寶,
這個小心,會直入地獄!
[小雖不墮,了無進境;]
小乘雖然不墮輪迴,
但是,沒有進境,
沒有趣向究竟的菩提。
權教雖然善巧方便,略有進步([權雖略進,])
[亦不遠到。]
做一下筆記,
不遠到就是無法達到遠處,
就是菩提,
無法達到究竟的菩提,
就是所走的不遠、不夠遠。
我們悟的要究竟,
究竟就是究竟菩提,
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是不是?
[推其病源,]
[皆由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所以,一切相都是惑汝真性,
一切現象都在迷惑你,
讓你起這個生滅意識心。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面講: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是什麼?
就是見一切相,直下就是空,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為什麼?
你著相,就是生滅的東西。
所以,你看了一切相:
愛、恨;是、非;
善、惡;好、壞,
這個都是對立的東西。
什麼是佛?
生滅心跟不生滅心有什麼不同?
這個差太多了!
把筆放下來,
生滅心是什麼意思?
生滅心是:
見一切相,
總認為有一種東西可以執著,
來討論它。
譬如說:
我們看到一個喜歡的境界,
就一直貪著,
這個叫做生滅心。
那佛的心是什麼心呢?
佛不一樣,
佛知道,
內四大跟外四大,本身就沒有分別的,
譬如說:佛看一棵樹,
佛就說:我是一棵樹。
佛看到一座山,
佛就告訴自己:我是一座山。
因為一座山是地水火風空;
我們這個色身,也是地水火風空。
對不對?
眾生不一樣,
眾生是:我是我;
山是另外很遙遠的一座山。
佛看到河流,
這是河流,
佛就說:我是河流。
因為他就是把這個大無我的般若智慧,
融入任何一個時間、空間,
不產生內在的矛盾、思惟、執著。
也就是:什麼是佛陀?
佛陀就是:
般若的智慧心,
可以融入任何的時間、空間,
不起執著、不起分別,
恢復原來如如不動的狀態。
佛看到大海,
佛就說:我就是大海。
佛看到一棵樹,
就說:我就是一棵樹。
佛看到一根草,
佛就說:我是一根草。
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
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
意思就是說:
裡面跟外面都是元素所構成的,
其實是平等的心性,
沒有任何的執著跟分別。
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
如果說執著,
譬如說這一根草,
就說:我是一根草。
這個就眾生相。
如果這一根草自己說:
我是大草原,
我是大草原。
這一根草自己就是大草原!
我們現在也是啊,
如果把我們的胸量一直放大,
像虛空一樣,
像虛空一樣,
那麼,就是平等啊!
什麼叫眾生?
在佛經裡面講,
佛比喻:什麼是眾生?
把一個杯子,
裝了‥‥‥
這個燒杯裝了水,
拿一根針,
拿一根針,
放下去,ㄉㄨ‥‥‥
這一根針,
諸位!
這一根針能不能溶化呢?
不行!
是不是?
一根針放進這個清水裡面,
它沒辦法溶化,
就是我執、我見的人,
沒有辦法融入整個環境,
他是永遠就是這樣一點點的生命觀,
一點點而已!
好!佛就比喻,
譬如說:這一顆是鹽,
這鹽巴,左邊這個,
右邊這是一根針,
放入水中,它不會溶化;
左邊,這是一顆鹽巴,
鹽巴,
好!這裡也是一杯水,
這鹽巴把它放下去,
鹽巴會不會溶化呢?
會的,鹽巴會溶化,
雖然說:犧牲了自己的鹽巴的相,
但是,整個水分子裡面,
都含有什麼?
含有鹽分,知道吧!
含有鹽分。
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修行人,
也就是說:
把無我的精神,
融入任何一個時間跟空間。
所以,一根草要講:我是大草原;
不能講:我是一根草。
是不是?
就像講:我是誰?
我就是整個宇宙,
宇宙就是我。
這樣子的以無所住,
無量無邊的一直擴展開這個般若的智慧的時候,
你的生命觀會完全不一樣,
會完全不一樣!
因此,我們因為不能用無我的心,
融入任何的時間、空間,
所以,我們一直做凡夫,
而且還做得很快樂,
從來不覺悟的,
從來不覺悟,
我們稍微有一點點才幹,
就狂妄得不得了,
狂妄得不得了!
如果我今天我不學佛,
我看也是那一根針,
沉到水也不會溶化。
我現在是這一顆鹽,
我們很渺小,
但是,我們把它融入整個時間跟空間,
用般若的智慧、用無我的精神,
生滅心就立刻歇即是菩提。
我們因為不知道擴張自己的胸量,
老是死執不放,
當然沒辦法解脫。
皆由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也。]
[經中阿難請定,]
[如來首先三番破識者,]
[即是決定,令捨生滅識心,]
[撤去大定之障礙,]
大定的障礙。
所以,我執、我見、分別,
都是很大的障礙;
還有我慢、我貪、我愛、我見,
統統一個「我」。
[後乃廣顯見性,]
[不生滅、]
我們的真心是不生滅的;
我們的真心是[不動搖,]
[決定令悟自性本定,]
[依真常根性,成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四卷末云:]
[「若棄生滅,]
[守於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應念銷落。」]
「棄」就是放下,
如果你肯放下生滅的意識心、
緣起的、無常的假相,
你真的肯放得下。
「守」就是安住於,
「真常」前面加二個字:
「自性」的真常,
或者是真常的「自性」。
如果你肯放下我執的生滅心、
生滅無常的假相的外境,
安住在真常的自性裡面,
那麼,這個常光就會現前,
你般若的智慧光明就會現前;
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捨?
那麼,根、塵、識心,應念銷落,
為什麼會應念銷落?
諸位!守住真心有什麼好處?
諸位!
常光為什麼能現前?
了悟到什麼?
諸位!
根妄、塵妄、識妄,
三種皆是妄,
放下即真!
所以,六祖講:
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
萬法無有真是什麼?
六根是緣起;
六識是緣起所影現的意識心;
六塵也是緣起的、生滅無常的假相,
根是妄、塵是妄、識還是妄,
既然根、塵、識皆是妄,就不應著,
就統統放下!
應念銷落。
所以,懂得過生命的人,
就是懂得放下的人。
[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如果你肯這樣守住真常自性清淨心,
怎麼會不成佛呢?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呢?
[五卷偈云:「如幻三摩提,]
什麼叫做如幻呢?
如果你體悟到緣起如幻,
自性本來的三摩提,就是定,
[彈指超無學。」]
「彈指」就是剎那間,
六祖講: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
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要聽經聞法?
在等待那一念剎那之間,
於剎那間即見永恆。
為什麼要這樣子在那邊吃苦,坐在台下,
一片一片的DVD、一卷一卷的VCD,
這樣一直看過去呢?
吃苦有什麼目的?
就是等待明心見性的因緣。
如果你前面都沒有這樣子下功夫,
後面當然沒有任何的因緣。
所以,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此皆指示凡、外、權、小,]
[令修真常性定,得證真實圓通也。]
[六卷文殊承命選擇,偈答如來云:]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真正的教體,
真教體是什麼呢?
清淨在音聞,
就是在你日常當中的音聞啊,
你只要:
動、靜,統統知道那是如夢幻的,
你要記得!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這個「聞」,底下加一個:性,
從聞性下去解開來。
聞根就是耳根,
你只要於一切動、靜如如不動,
好好的聽一切音聲,
讚歎聲如如不動;
毀謗聲如如不動;
善如如不動;惡如如不動,
聞一切‥‥‥
說:聞謗不憂,聞讚不喜,
八風不動,是名修行。
這個聞性。
所以,你的耳朵,
不要去聞一切是、一切非,
統統如如不動,
諸位!
你就是一個接近真的在修行的人。
所以,再講一遍:
這個娑婆世界的真教體,
統統在音聲裡面體悟,
你想要取這個三摩地的定,
實在很簡單!
你只要在聞性當中體悟,
體悟什麼?
於一切動、靜、音聲,統統如如不動,
你就能體會六根也是這樣修,
眼見一切色、空,也是如如不動;
耳聞一切動、靜,心還是如如不動;
鼻嗅這個香、臭,還是如如不動;
舌嚐任何的味道,心還是如如不動,
就是同樣一顆真心。
但是,娑婆世界耳根比較利,
所以,由耳根來體悟
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真心最快!
[又云:]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微塵佛是無量諸佛,
都是選一根,進入不生不滅,
這個不生不滅擴大到最後,
全修即性,
推廣到七大、整個宇宙,
無不是清淨自性所影現的,
從這裡入,從這裡解脫。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沒有第二條路,
就是要明心見性;
沒有見性,不可能成佛!
[乃至結云:]
最後,
[「但以此根(耳根)修,]
[圓通超餘者,]超過其他的修學方式。
[真實心如是。」]
你想要體悟真心嗎?
這個就是道理,
我現在告訴你的:
就是圓通的耳根,
告訴你:
真實心就是在這個地方體悟。
[以上諸文,]
[皆是曲開巧修之門,指示性定,]
[第八卷如來詳列歷證之位,]
[皆欲導其深入,]
「抵」就是達到,[抵於實果而後已。]
達到了真正的實果。
[佛為示性定、]
你一定‥‥‥
佛指示我們:要用本性修行、
要用根性修行。
意思就是:
你千萬不要有太多的情緒作用,
那些都是意識心;
就算你今天見、聞、覺、知統統隔離,
你內心裡面動盪,
你那個還是意識心,
還是意識心。
你這個意識心如果不除,
從年輕人修了十年、
修了二十年、三十年,
到你死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什麼是如來的首楞嚴大定?
聞都沒聞過,
因為不聽嘛、
也不聞嘛!
是不是?
也沒有這個善根、也沒有因緣。
或者是聽某一個法師、
或者是某一個道場,
就先入為主,
就是綑死自己!
不聽不聞,當然就不能證,
沒有這個因緣嘛!
所以,諸位有這個因緣,
當然很慶幸說:喔!
原來修行要從本性下手,
不是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
就可以解決啊!
是不是?
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對的,
是對的,
記得!用清淨心念佛,
即心就是佛,
這是不二法門的。
所以,[勸實證,故說此經。]
這是起教因緣(別),第四個。
[五、銷倒想除細惑:]
銷除顛‥‥‥
「倒想」就是顛倒妄想,
叫做倒想。
眾生都是顛倒妄想,
所以叫做妄覺妄知;
為什麼佛稱為正覺、正知、正遍知呢?
他就是有正確的思想、
正確的般若智慧,
我們沒有,
眾生沒有!
是不是?
所以,銷倒想除細惑:
[良以眾生,元明失照,]
本來的光明失去光照,
般若的照沒有了。
[妄識紛糺,]
這個念糺ㄐㄧㄡ,
就是等同糾察隊的「糾」,
糾纏在一起那個「糾」。
妄識紛糺,
纏繞在一起叫做紛糺。
[或迷心在身內;]
認為我們這個心在身內。
[或認法居心外;]
或者是二乘人固執因緣法,([或固執因緣,])
[而繫縛權宗;]權宗就是不究竟,
還逗留在善巧方便的因緣法。
或外道謬執自然,([或謬執自然,])
執自然就是外道;
執因緣就是二乘人。
[而馳騁]「馳騁」就是奔走,
往外拼老命的追,
奔走[外計;]
往外奔走。
[皆為倒想,足障真修。]
是會障礙我們真修行的。
[斯經第九番顯見超情,]
[正遣因緣、自然,二種妄情計執。]
遣二乘人的因緣法,
所以,以前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那是佛為了讓眾生直接體悟現前當下,
讓你受益,
你現在講究竟的真心,大家聽不懂。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
在六十二歲才開講《楞嚴經》呢?
因為因緣不具足,
小乘根器只能慢慢慢慢的培養,
慢慢的培養‥‥‥
是不是?
對不對?
《楞嚴經》
是連證阿羅漢果都聽不懂的,
所以,你坐在底下聽不懂,
是很正常的,
不要一直捶心肝:
我為什麼聽不懂‥‥‥
那很正常的,當然聽不懂啊!
是不是?
你不要一直講:why?why?
對不對?
沒有什麼why不why,
why,
沒有的!
這個本來就是無上甚深的一部寶典,
是相當有境界的一部經典。
所以,聽不懂正是薰習的時候,
千萬不要跑、不要走,
聽不懂,堅定:
我就是要聽那個不懂的!
這個觀念就對了!
對不對?
聽不懂,才會慢慢去突破嘛,
喔!
以前錯誤的觀念停頓在哪裡,
你就愈來就愈進步‥‥‥
是不是?
所以,諸位!
辛苦的坐在底下是對的,
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好!底下,
[約如來藏不變義,以破因緣;]
[約如來藏隨緣義,以破自然;]
自古以來都是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後面師父會談到,我再來發揮一下,
我可以理解祖師大德用心良苦,
是一直讓大家認為說:
如來藏它是不變,
祖師大德的好意是說:
要讓你體悟那個不變的本體;
但是,這二個字剛好嚴重的錯誤,
這不變義,就會變成一種自性見,
讓一切修行人會趣向:
我要找一個不變的東西!
這個觀念就壞了!
會十年讓你沒辦法開悟。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這一句話會誤導很多的眾生;
但是,一切的祖師大德都用這四個字,
我可以理解祖師大德的慈悲,
他是希望你能夠體悟。
所以,這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就要看個人程度了。
初學佛法的人,
看到這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很容易理解的;
等到修行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
他會突不破,
他會一直拼了老命,
想要找一個不變的東西,
剛好嚴重錯誤!
趣向聖道亦是邪,
法本來就沒有來去的東西,
如果說不變,
如來藏性如果不變,
那怎麼樣起作用?
他說:作用叫做隨緣啊!
諸位!那隨緣就一定變啊,
怎麼會不變呢?
隨緣怎麼會不變呢?
不變的東西,怎麼能隨緣呢?
這個沒有悟,
實在是怎麼樣‥‥‥
就是你出家十年、二十年,
都弄不懂這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這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會讓人墮入無始無明,
我就是這四個字弄了十年,
突不破,
十年!
後來:喔!知道了!
隨緣顯現;
顯現,一切隨緣,
講不變隨緣,叫做善巧方便;
不變義,
那就變成一潭死水了,怎麼起作用呢?
諸位!
體如果不變,一種東西不變,
那怎麼能夠相用呢?
怎麼起大作用呢?
有一種東西不變,那怎麼起作用呢?
所以知道,
這不變的東西不能講不變。
是不是?
它存在,
但是,什麼時候顯現不知道,
就是隨緣顯現。
所以,因此我們要了解,
這是中國祖師的名詞,
打開三藏十二部經典,
佛沒有講過這一句話: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佛陀從來沒有講過這一句話。
約如來藏不變義,
以破因緣,
二乘人執因緣法。
約如來藏隨緣義,以破自然,
就是外道所執的自然。
我們就認定,祖師大德是善巧方便,
不過,你應當知道,
體、相、用一起討論,
那當然就不能有一種東西不變;
但是,也不能說有一種東西在變,
因為萬相本空,
是絕對的心性在作用,
悟了,
體、相、用,三就是一;
迷了,
體、相、用,一就是變成三。
底下,
[會四科一一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雙非因緣、自然;]
也就是:非因緣、非自然,
這個「非」要用二次,
非因緣、非自然,
就是非二乘人所講的因緣法;
非外道所講的自然。
[融七大文中,]
[一一責為世間無知,惑為因緣、自然;]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此皆銷倒想之文也。]
20頁,
[但倒想先銷,細惑未盡,]
細惑是指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
諸位!
銷倒想,先銷是什麼呢?
悟空如來藏;
細惑未盡是指不空如來藏,
還有空不空如來藏,
還不了解。
所以,[雖信諸法唯心,]
[未徹唯心之本源;]
「固」就是但,[固知五大圓融,]
只知道地水火風空是五大圓融,
[未了圓融之深故,]
它還有深度的。
[仍能障乎性定。]
還會障礙我們的本性的定。
[是故阿難希更審除,早登妙覺,]
[由是滿慈躡前以質二疑:]
[一、疑萬法生續之因,]
[問云:「若復世間,]
[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
意思就是說:
根也是不生不滅;
塵也是不生不滅;
陰也是不生不滅,五陰;
十二處、十八界,
這個都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清淨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是不是?
既然一切都是不生滅的,
怎麼會跑出這些生滅的有為相?
[次第遷流,]
那麼的真實,讓眾生有所攀緣。
[終而復始。」]
既然是不生不滅,
怎麼會突然跑出山河大地這境界生滅,
讓我們來執著呢?
來攀緣呢?來認知呢?
來感覺、覺受它呢?
為什麼?
[二、疑五大圓融之故,]
[問云:]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這一句話有一個關鍵,
關鍵在哪裡?
關鍵在整個宇宙同一虛妄,
統統是妄相,
本來就是自性清淨心所影現的世界。
所以,科學家找的,
剛好方向相反,
科學家找的,是往外拼了老命,
原來這個地球‥‥‥
當然科學家有科學家了不起的地方。
佛法更符合科學,
更符合科學,
這地球、月球、太陽,看起來不同;
站在空性的角度,
卻是不可得、
是幻,
那麼,一切的星球、
一切的宇宙、現象界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就是這樣。
所以,因為不悟到湛然常住的不生滅心,
所以,我們所用的都是意識心。
[世尊!]
底下說:世尊!
[若地性徧,云何容水?]
[水性周徧,火則不生,]
因為水、火是不容嘛,
水存在,火當然就不生了,
意思就是互相陵替。
[復云何明。]又怎麼樣有火明之處呢?
復云何明就是:有火明之處。
意思就是說:
水到的地方,當然產生不了火,
哪裡有火明之處呢?
[水、火二性,俱徧虛空,不相陵滅;]
「陵滅」就是踰越,
沒有互相超過、陵越,
「陵滅」就是踰越;
「踰越」就是超過,
沒有互相傾奪,
都遍虛空。
[世尊!]
這樣講,我們實在不理解,
因為[地性障礙,]
堅固的東西是有障礙的,
[空性虛通,]
為什麼二個你統統講地跟空都是周遍法界,
([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沒有障礙呢?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攸」就是所,
「攸」就是有水行順暢義,
叫做攸,
「攸」就是所往,
是義所往,
這個道理是怎麼通達理解?
[此二均屬細惑。]
[如來逐答,]一一答,
[以釋二疑。]
[先說不空藏,以示萬法生續之因:]
之因。
萬法為什麼有生續?
萬法從哪裡來呢?
從這裡來,
[因於性覺必明,]
本性的覺性必明,
就是加一個明的力量,強迫它要明。
性覺本來就本明,
性覺本明,性覺本妙,
也就是我們清淨心本來就存在;
可是,我們因為還要把它加一個「明」,
就壞了!
加一個「明」就是頭上安頭、
知見立知了。
以[妄為明覺,]
以這個妄心,認為是明覺,
所以,後面接著就一直妄下去了。
[以為其咎,]
「咎」就是過錯。
所有眾生過錯在哪裡呢?
都不知道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都怎麼樣?
頭上安頭,知見立知,
在性覺,
本性的本覺裡面,強加一個明,
加一個立知這個明的作用,
就完全壞了!
水靜止在那邊不動,
你無緣無故就丟一塊石頭;
清淨心本來就在作用,
無緣無故就執著某一個觀念,
就是虛空當中,無端產生這個閃電,
這個一潭靜的水,
你硬是要丟一塊石頭下去,
讓它起這個漣漪,
執著就動,
執著就動這個妄念,
心的大海就一直震動不停。
無明從哪裡來?
無明就無因啊,
沒有原因,
因為沒有智慧,叫做無明,
找得到因,無明就解決了!
無明從哪裡來?
無明就無因啊!
那你說:那跟外道不是一樣嗎?
不一樣!
外道是找不到因;
佛陀找得到因,
因是什麼?
因就是無明,
無明最初就是無因,
妄動就是因,
就這麼簡單!
妄動,沒有般若智慧。
我們為什麼會活得這麼痛苦?
很簡單!
因為沒有般若智慧,
所以,一直生滅相續,
拼了老命還是要執著,
因為要活下去!
所以,不悟人生、生命的如夢幻泡影。
所以,以示萬法生續之因:
因於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以妄心,認為這個就是明覺,
這個覺上面還加一個「明」,
就壞了!
覺是本覺,
覺上面還加一個「明」,
你看,知見就立知,
頭上安頭了!
以為其咎。
所以,記得!
讓你的清淨心顯現吧,
千萬不要去傷害它,
就這樣每天二六時中,見一切相就離一切相,
要守住這一顆清淨心,
永遠不要動到執著的念頭;
永遠知道,
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的道理;
永遠要保護這一顆清淨心,
於一切相,了知一切相都是幻,
不起分別見、
不起顛倒想,
如是如如不動,
守住,
這樣直趣菩提,
用這個心念佛。
以為其咎,
頭上安頭,
覺上加明,就是明覺,就是妄。
覺就是我們本覺;
明覺就加一個頭,
知見就是立知,頭上安頭,
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
清淨心不會用,不知道放下,
反而方向‥‥‥
拼了老命要執著,剛好方向相反!
所以,幸福的日子,
在懂得回光返照、
懂得放下、
懂得知足。
底下,
[由是三細俄興,]「俄」就是突然。
[六麤競作,]
[故有世界、眾生、業果三種,]
[始而忽生,終而相續;]
[猶如揑目,亂華發生。]
[後說空不空藏,以示五大圓融之故,]
[喻明性相無礙。]
諸位!
這個三細六麤,
因為是特別的重要,
特別的重要,
我們須要用一點時間,
給大家‥‥‥
無論是老參、
無論是初學,
對這個三細六麤,一定要有一個了解。
我們今天打開《表解》六O頁,
要好好的‥‥‥
也算是簡單的給一個觀念,
否則三細六麤對初學、老參來講,
有的人都一直很陌生。
諸位看中間,
先看中間,
無明不覺生三細,
三細是哪三細呢?
一、叫做業相;
二、叫做轉相;
三、叫做現相。
境界為緣長六粗,
那麼,六粗是哪六粗呢?
一、智相;
二、相續相;
三、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
五、起業相;
六、業繫苦相。
好!
先看這個「無明不覺生三細」,
底下,
把筆拿起來,
「業相」旁邊寫:相分;
二、轉相,旁邊寫:見分;
三、現相,旁邊寫:妄現境界,
妄現境界。
為什麼業相叫做相分呢?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
這個相分不是指物質世間。
這個「業相」,
如果上面加二個字更清楚:
叫做「無明」業相。
這個地方還不是妄現的境界,
這個要弄得很清楚,
一般認為:相分就是物質世界。
錯了!
相分有的很微細的,
仍屬於心,
在唯識學裡面講:
包括這些妄境,都是唯心所造。
所以,在這裡,
業相叫做無明業相,
記得!
這個相分是指什麼?
是指微細的動,
叫做生相無明,
這個不是二乘人、凡夫、外道所能理解。
細就是非凡夫、二乘人所能理解,
叫做細;
「粗」就是一般所能理解的。
所以,這個業相,
叫做生相無明;
叫做無始無明;
又叫做無明業相,
所以,
是非常微細中的極微細的動念。
所以,這個相分,
千萬不要把它當作妄境,
這個類似混沌未開的迷糊狀態,
叫做相分。
底下就是《楞嚴經》的經文,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這個就是業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這個就是轉相。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這個就是變成世界;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這個就是變成虛空。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就變成眾生。
左邊,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這個就是智相;
勞久就是相續相;
發塵就是執取相;
自相渾濁就是計名字相;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就是起業相;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是業繫苦相。
我們簡單一一來理解一下,
因為這個三細六粗,
對一個修行人特別的重要,
所以,不能輕易的放過。
好!
好!看一下,
無明不覺生三細,
諸位看業相──
覺非所明──
說:性本之真覺,
本性的真覺,非是所明之境,
因為它叫做絕待的,
絕待的,
(以自具妙明故)。
不需要你加上一個明;
不需要你加上一個頭上安頭。
因明立所,
因為你有所明,
就變成有能明跟所明,
那麼,我們真如變成被你所明的,
這就壞了!
因明──因欲加明之故,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欲加明故,就是動念的意思,
加明就是動一個念頭,
剛好往外;
如果不動念,剛好如如不動,
契合本體。
所以,欲加明故就是動念,
遂轉妙明而為能明之無明,
為什麼?
有能明就變成所明了,
真如自性變成所明;
真如自性是本明啊,不是所明。
底下,
立所,因明立所,
立所是什麼?
由無明故,
遂將真覺,立為所明之妄境,
就糟糕了!
本來絕待,就變成相待的能所了。
所以,無明妄覺合之為業相,
無明妄覺叫做業相,
很微細的生相無明;
相分,記得!不是妄境,
妄境是粗糙的。
二、轉相,叫做見分,
在「轉相」旁邊寫:見分。
業相是被攀緣的相分,
我們一直想見,當然就有見分了。
二、轉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這個所既妄立,
真如本性被你妄能所攀緣,
變成能緣的見分、
所緣的相分,
而這個相分本來是不存在的,
是你強加一個執著,
生相無明的業相,
那變成另外一種妄動,
見分妄能攀緣這個業相,就是相分。
底下說:所明之業相,既已妄立,
復由無明的妄力,
遂將本有的智光,轉生汝能見之妄見,
是為轉相。
所以,一切眾生只要頭上安頭,
統統叫做妄見,
對不實在的妄識,攀緣不實在的妄境,
因此就是這樣在過日子,
從無量劫來到於今天,
從來不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麼,
妄見,然後起這個妄相,
就追求。
這個見分一攀緣這個相分,
從微細轉成現相,
諸位!這個就是境界了,
第三就是妄現境界了。
前面那個相分,
你千萬不要錯認為是物質、是境界,
知道嗎?
那個是微細的無明,
變成妄動,
就變成見分攀緣相分,
接下來就有戲可看了,
就妄現境界了!
現什麼?
現世界、現虛空、現眾生。
底下,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無同異中──同是虛空,異是世界,
世界有大有小,千差萬別;
虛空是無相,是相同。
所以,在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同是虛空,異是世界──
無同異中,就是業相之中。
就類似我們講的混沌未開,
還不是很清楚,
什麼是虛空,什麼是世界。
以世界之異相未成,
虛空跟世界,其實本來是一體的。
是不是?
虛空之同相不顯,
故為無同異中,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熾然成異就是很顯然的轉變成不同。
此處是顯現之義,
就是(無明薰動的力量)。
無明薰動的力量,妄執,
這個世界本來是同,變成異了。
成異──就是轉相之能見,
復以業相為所見,
其奈業相晦昧空中,
什麼叫做晦昧空中?
把真空變成一個沒有智慧的空,
我們真心本來可以體悟絕對的空、
真覺的空;
可是,我們現在,
變成沒有智慧的空,
叫做晦昧空中,
沒有光的一個空、
沒有智慧的空,
叫做晦昧空中。
無物可見,
本來是無物可見,
而此能見,定欲見之,
定欲見之,
這個轉相一定要見。
如是顯現境界,
而成世界之異相。
所以,我們眼睛放眼看出去的,
太陽、月亮、
火星、金星、木星、水星、土星,
沒有一個星不是緣起的,
而且每一個星,
都一定要接受一定的原則,
過它的一輩子,
就是成、住、壞、空,
太陽都逃不掉;
地球也是逃不掉。
虛空,底下看,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異就是不同彼所異,
因為世界是各個不同。
這一句話就是:
不同彼熾然所成的異相世界。
這一句話是強調,
要擬出一個相同的虛空,
前面這一句是做準備。
異彼所異,也就是說:
不同於種種差別的世界,
在這個不同種種差別世界,
我們要找出一個相同的,
所以,因異立同,
因為世界都有差別;
但是,有一種東西是相同,
就是虛空是相同。
所以,在差別、差異的世間裡面,
又跑出一個無相的虛空,它是相同。
所以,因異,
「異」就是世界,
立同,就是立一個虛空。
所以,簡單講:
虛空也是妄想心所顯現的,
因為是見分攀緣相分,
轉相,
對不對?
緣這個業相,
現這個妄現,
所以,虛空仍然是妄心所影現出來的。
底下,
因對異相之世界,而立同相之虛空。
眾生──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虛空之同,世界之異,
一同一異,形顯發明。
這樣子很容易看得出來,
叫做形顯發明。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的眾生相。
什麼叫做無同無異呢?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眾生之境──
眾生因為形貌各異,
所以,不能講是同,
因為每一個人的貌相都不同;
但是,眾生的知覺本同,
大家都有佛性,
所以,也不能說異。
所以,眾生形貌各異,故曰非同;
眾生知覺本同,故曰非異。
所以,無同無異中,立一個眾生。
換句話說:
世界是妄現的境界;
虛空也是妄現的境界;
眾生仍然是妄現的境界,
我們在整個人生、宇宙是一大妄,
一大妄劇,戲劇的劇。
我們都演妄劇裡面的一個小角色,
人生是妄、宇宙是妄、
無一處不是妄。
所以,這裡剛好符合《金剛經》所講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世界相是虛妄;
虛空相還是虛妄;
眾生相仍然是虛妄,
唯有真心是真實的,
修行沒有找到這個真心,
告訴你:
百千萬劫不得其門而入!
左邊,境界為緣長六粗,
一、智相,
如是擾亂──
如是境界相,
復於識海(業相)中,吹動風浪,
也就是境風擾亂。
相待生勞──
妄境與妄見,互相對待,
引起分別作用(愛與不愛)
而生勞相,
也就是第七意識,
屬於俱生法執。
諸位!什麼叫做俱生?
就是先天性的。
什麼叫做俱生?
就是無量億劫來累積的習氣,
叫做俱生法執,
與生俱來的。
所以,一個小孩子一出生,
不久以後,他就有智相。
為什麼?
與生俱來,
他就有分別人生、宇宙的種種觀念,
把這個觀念當作是一種知識,
知識。
所以,我們說:
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
這是世間人;
我們佛教應該講:
Wisdom is power.智慧就是力量。
二、相續相──
勞久,
也就是疲勞久了,叫做勞久。
也就是第七識恒審思量,
恒審思量就是:
二六時中執著一個我、一個法,
沒有停止的,
包括晚上在睡覺。
所以,眾生只要一談話,
就是「我」:
我是如何如何‥‥‥
我是怎麼樣偉大,
你就知道這個人有多煩惱!
恒審思量嘛,
從來不停止,相續不斷,
因勞慮經久而不休,
一直思惟、一直審,
恒審思量,
「審」就是審查、觀念;
「思」就是思惟、思想,
因此起這個苦樂覺心,
這個是錯覺。
這個覺心不是真覺,
是錯覺喔!
這個覺心是指感受,
感受的那一顆心叫做覺,
叫做錯覺心,
屬於分別法執,
分別法執就是後天性的。
第三、叫做執取相,
發塵,
「塵」就是計度,
「計」是計算機的計;
「度」是度量的度,
不是那個嫉妒;
開始執著的意思。
也就是六意識周徧計度,
周徧計度就是沒有一處不執著,
叫做周徧,
處處相處處著。
所以,眾生著的,
是愈著就愈迷,迷得就愈深,
轉不過來就是轉不過來。
所以,你可以看到,
有的學佛十年、二十年,
仍然是我行我素,
縱然親近善知識,
天天聽經聞法,
那個惡劣的習氣卡住,
一樣轉不過來!
為什麼?
諸位看:取著轉深,
深,深不可拔,
拔不出來!
計我,我所,
「我」就是主觀;
我所擁有的,客觀存在的,
無論是主觀的、無論是客觀的;
無論是我、附帶我所擁有的,
統統發生染着塵念故,
難以自拔,
屬於俱生我執。
所以,一個人一墮入感情,
就跳不出來;
墮入欲望,就難以拔除;
墮入種種這個名牌,就沒有辦法,
這個坑道逃脫不了;
一搞政治,出名,
他就會掉進坑洞裡面。
諸位!
佛經有一個比喻,
值得彼此之間互相勉勵,
《譬喻經》裡面,
說:有二隻青蛙,
有二隻青蛙,
這個比喻,
你要冷靜一下。
有二隻青蛙,
在大熱天很熱很熱,
口很渴,找不到水喝,
這二隻青蛙,
從這個很渴的沙漠的地方,
甲青蛙就跟乙講說:
喂!
我們不趕快找一個蔭涼處,
我們會死掉啊!
豔陽高照,底下都是沙漠啊!
另外一隻青蛙跟牠講說:
我們要的是趕快找到水啊,
你還要找樹蔭?
要趕快找水才能活啊,
你沒有水,有樹蔭有什麼用?
沒有水會死啊!
這二隻青蛙就找‥‥‥
找了老半天,找不到樹蔭,
二隻青蛙跳‥‥‥
跳到一個水井,
甲那個青蛙很高興,
跟乙青蛙講說:你看!
我們找到了,
有水了,底下!
那個水在這個井底下,
那水位很低,
井的口開口很高,
落差很高,
水位很低,落差很高。
這個甲青蛙看到是水了:
我們有救了!
這甲青蛙就準備要跳下去,
這個乙青蛙就趕快把牠抓起來說:
喂喂喂!你這樣跳下去怎麼起來?
牠說:喔!對喔!
說:喔!這麼高!
跳下去雖然是有水喝;
但是,怎麼爬起來呢?
你爬不起來呢!
這個乙青蛙說:
喔!這種事情不能幹喔,
不能幹喔!
佛就開示我們:
當你的欲望沖昏了你的頭的時候,
你要跳下去這個坑道──財色名食睡的時候,
你要像乙青蛙:
喂!那跳下去怎麼出來啊?
要惑疑那個後遺症,
要先冷靜一下,你知道嗎?
所以,當你在追求種種欲望的時候,
你一定要冷靜一下,
這個幹下去的時候,
後遺症你忙不完!
所以,要很冷靜的,
像乙青蛙比較冷靜,
要跳下去的時候,趕快把牠抓起來。
所以,沒有錯啊,
你跳下去可以喝到水,
問題你怎麼出來啊?
我們著於五欲六塵,也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個是經典裡面,
講的二隻青蛙的故事,
這個講到執取相。
第四、叫做計名字相──
自相渾濁──
依前所執相上,假立名相,
復循名相,
名,執著,
貪著這個假名,
顛倒特甚,
以致心水渾濁不清故。
屬於分別我執。
後天性的,叫做分別;
與生俱來的叫做先天的,叫做俱生;
後天的叫做分別。
第五、起業相──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由前面四粗,
就是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
怎麼樣?
由前面四粗之惑,
引起身口,而造七支之業,
身三、口四,
身:殺盜淫;
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而造七支之業,
所以,屬於起業相,
此處煩惱作業看,
煩惱把它作業因,
是什麼?
因為未起身口屬於惑,
諸位做一下筆記,
「惑」就是指因;
「業」就是指果,
這個觀念要先弄清楚。
所以,以未起身口屬於惑,
「惑」就是無明、就是業因,
已起身口屬於業,
就是屬於果。
但是,這個因果還是挺微細的,
還不是今天一下子可以分析得完的,
以後有因緣再慢慢談,
因果,可不是你講的這麼單純,
直線型的跑。
第六、業繫苦相,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因為上面的惑業之因,
而成為依正苦樂之報,
依,「依」就是依報;
「正」就是正報。
什麼叫依報?
就是你今生今世注定要吃多少、喝多少、
多少的錢、
住什麼好的房子,
這個叫做依報;
出生在哪一個國土,
這個就是依報。
而成依正,就是正報,這個色身,
色身叫做正報;
環境享福叫做依報,
苦樂之報。
故云起而有動有相之處,
就是世界靜而不動,
無相之處就成為虛空。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是什麼?
就是前面三細當中,
同相異相所發生之現相。
就是虛空為同,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意思是:彼細境當中之同異發明,
而成立無同無異的眾生。
這個是此處之真有為法,
是指眾生與業果。
所以前面: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這是指虛空;
那麼,虛空為同,世界為異,
是指虛空跟世界的差別;
彼無同異中,真有為法,
是指眾生跟業果。
所以是:世界相續、
眾生相續、
業果相續。
好!把三細六粗‥‥‥
三細就是:業相、轉相、現相;
六粗就是:智相、相續相、
執取相、計名字相、
起業相、業繫苦相,
我們被業綁著,就很苦了,
叫做業繫苦相。
好!
我們休息十五分,
等一下再來看右邊的,
右邊的,依真起妄,
依真起妄(二)。
下一堂課也是《表解》,
這個《表解》就不用收起來,
翻著,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好!
我們看《表解》六O頁,
六O頁的右邊,
依真起妄(一),
覺非所明──就是(真如),
真如不是你能明、所明,
真如沒有能所。
因明立所,
「所」當然就是對「能」來講的。
那麼,這個就是: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也就是真如一念不覺,
化作無明,就顯現業相,
這個業相跟境界是不一樣的,
千萬不能弄錯,
叫做相分。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是能見相──就是轉相。
那麼,轉相一緣這個無明業相,
就現這個種種的境界了!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就是(世界);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就是(虛空);
同異發明,立無同異──也就是(眾生),
世界、虛空、眾生──就是現相。
所以,三細就是:
業相、轉相、現相──三細。
依真起妄(二)──
如是擾亂──就是(境界相)。
相待生勞──(心境對立而生勞相),
「勞」就是疲勞,
勞相,
心疲勞就是妄,
真心沒辦法恢復,
叫做智相。
勞久了,就是從來沒間斷,
(七識思量)──相續相。
發塵──也就是(六識著境)──
就執取相,
執取相。
自相渾濁──就(妄生計度)──
計名字相。
由斯引起塵勞煩惱──(由惑造業)──
就起業相。
起為世界下至真有為法,
下至就是這一段的意思,
中間省掉。
起為世界,一直到真有為法這一段,
是講(依業受報)──
也就是業繫苦相。
因此,我們要了解,
這個所謂的智相,
絕對不是我們想的智慧之相,
這裡的智相是指分別心,
與生俱來的一種分別心,
叫做智相,
這個就是六粗。
因此,我們做為一個佛弟子,
三細六粗不能不知道;
三細六粗亂解釋,會鬧笑話的!
好!諸位翻開20頁,
這個來講這一段就輕鬆了!
底下,
20頁,
剛剛講的,
中間,
先說不空藏,以示萬法生續之因:
因於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以為其咎,
也就是本性上,
一個覺性還加一個「明」,
這個「咎」就是:問題就產生了!
由是三細俄興,
「俄」就是突然,
六麤競作,
就競作,
競爭作為。
所以有世界、眾生、業果三種,
始而忽生,終而相續;
猶如捏目,
諸位!捏目是什麼意思呢?
捏目是比喻,
譬如說這樣子,
我們把眼皮捏一下,
哇!看到空中有花;
我們現在就是把清淨自性動一下,
就產生眾生、世界等等,
還有業果。
所以,這個捏目就是指‥‥‥
旁邊做一個筆記:
就是一念不覺無明力,
就是捏目,
我們本性緣不到,
這一念不覺的無明力道,
使我們亂華發生,
世界、眾生、業果,
一直重複、一直循序不斷。
後說空不空藏,
以示五大圓融之故,
喻明性相無礙,
明性相無礙。
[文云:「譬如虛空,]
虛空,
[體非羣相,]
虛空不是相,叫體非群相,
虛空的體不是種種的相,
但是,不拒‥‥‥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這一句的意思是:
[五大一一相妄性真,]
所以,性真不妄,
相顯,
由相來顯這個性、性真,
相妄盡了,性就顯。
如果大悟,
性真相也真,
無一處不是真,
山林、樹下,
處處相,處處無相;
處處妄,處處直下空,就是真。
[亦復如是。」]
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五大一一相妄性真,亦復如是。
也不拒你的發揮,
真如自性,絕對不會拒地水火風空,
你怎麼發揮都沒有關係,
地水火風空怎麼交織、怎麼變化,
都不離性真,
不離這一顆真心,
如來藏心。
這是因為我們在相的變化當中迷失了,
而且我們從小的教育,
就是叫你執著的教育。
所以,我們拿到全世界的博士學位,
一樣煩惱啊、
一樣生滅、一樣生死,
什麼都看不開,
有時候造業的力量更強!
是不是?
那個高科技的犯罪、
詐騙集團,
哎呀!那個都是懂那個電腦,
學歷很高,不幹正經事,
用妄心,
不知道因果的可怕性!
因此,
我們如果有了基本上的教育,
教育愈高,
又懂得科學、懂得物理、懂得化學,
如果這樣子來學佛,那更好!
佛法是絕對符合科學的,
學科學是遠遠不及佛法的。
我們現在看的這些,
統統是二千五百年前世尊所講的,
一個自內證,
能夠把人生、宇宙講到這樣的究竟跟徹底,
只有佛,
沒有第二個人,
佛是聖人中的大聖人,
在這個宇宙當中,絕對找不出第二個人,
沒有一個人可以講出這種道理,
沒有!
底下,
[相妄,本無生滅,]
相本是妄,
意思就是妄就是空。
相妄是什麼意思呢?
相妄,那麼,妄就是空了,
相妄就是相不可得了,
妄就是空;
空就是不可得;
不可得就是無生滅。
所以,我們在不生滅裡面迷了。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
如果是相妄,情況怎麼樣?
那本無生滅,
[不傾奪則諸礙何成?]
[性真,先非水火,]
[能合融則萬用齊妙。]
[此二即是審除。]
這意思就是:
相本來是妄,這真心本來不生滅,
本來水火是不相融的,
不傾奪,
本來是不互相傾奪的,
可是,為什麼諸礙那麼清楚?
何成?
種種的水礙火、火礙水,
是怎麼形成的呢?
意思是說:為何而成生滅?
而成為互相傾奪之相呢?
是不是?
所以,這一句說:
相妄,本無生滅,
不傾奪則諸礙何成?
為什麼本不互相傾奪,
但是,為什麼會顯現互相傾奪的現象呢?
性本來是真,
這個真心也不是地水火風,
所以,先非水火,
「先」就是本,
真心本來就不是水跟火,
它是無形相的真心。
卻又,
加二個字:「卻又」能合融五大,
合融五大,
「則」就是為,
為萬用齊妙,
又可以不離地水火風,起種種的妙用。
這一句意思是說:
性本來是真,
而本來就不是這些地水火風;
但是,卻又能融合地水火風,
為萬用齊妙,
是多麼不可思議!
此二就是審除,
審除。
[至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
[佛答妄元無因,]
妄從哪裡來?
妄就是妄,
不能講因,
講因,你就找到妄了,
你就找到妄因了。
對不對?
諸位!這樣懂意思嗎?
妄,
妄,
這個妄──無明,
妄因,妄的因就是無明,
這環環相扣,
打破了無明,妄因怎麼樣?
不存在。
是不是?
這個妄因、這個是無明,
找到了妄因,
就是怎麼樣?
找到了妄因,就是無明,
無明一放,妄因沒有,
這個叫雙鉤論,
互相。
因此,妄因是什麼?
就是無明;
那麼,找到了無明,
妄因就不存在,
所以,妄本無因,
知道吧!
妄本來就是無因,
它的因是什麼?
因就是無明,
因為無明就是妄,妄就是無明嘛!
是不是?
同時存在的嘛!
佛答妄元無因,
[譬如演若達多,]這比喻眾生。
[迷頭認影,]「頭」就是比喻菩提真心。
[狂怖妄出]比喻無始無明。
這個演若達多是一個精神病的,
早上起來照鏡子,
照鏡子,看到自己的臉,
自己的臉,
鏡子一照,可以看到自己的臉;
可是,離開那個鏡子呢?
他還:奇怪!
我明明有臉,
可是,我的頭離開鏡子看不到,
我的頭為什麼看不到我的臉呢?
這精神病他不知道啊!
他認為頭失掉了:
我的頭為什麼看不到我的臉呢?
諸位!
哪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臉?
除非照鏡子啊!
對不對?
要不然,自己怎麼看得到自己的臉?
因為精神病嘛,
他就恐怖了,
就狂怖妄出了,
沒這回事,叫做妄出。
我們就是真如自性虛妄的加一層執著、
分別、顛倒,
什麼妄都出來,
狂怖妄出。
[豈有因緣;]
你的因就是狂怖,
狂怖就是無始無明,
我們無始無明就是狂怖。
[忽然狂歇,]
忽然懂得歇即是菩提,
[頭非外得,]
是不是?
頭非外得。
你的頭,雖然狂怖,這樣奔波,
說:我頭跑到哪裡去了呢?
為什麼看不到我的臉呢?
要找頭,要找頭!
人家就說:你的頭在這裡啊!
他說:喔!我找到頭了!
你能講你找到頭嗎?
頭本來不失嘛!
是不是?
是因為你精神病,
狂出,一直想找這個頭,
為什麼我的頭看不到我的臉呢?
一直想找這個頭。
是不是?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什麼縱未歇狂呢?
意思就是:
對三種妄境產生了狂性,
[乃至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什麼叫做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呢?
就是能生、能緣之心若斷,
對三種妄境能緣之心若斷,
就是現行不薰。
那三種妄境呢?
就是世界、眾生、業果,
叫做三緣斷故。
能緣世界、
能緣眾生的心、
能緣業果的心,
徹底的斷,
那麼,世界、眾生、業果
就歇了、就放得下了!
三因不生,
則能生三種相續之因,亦復不生,
也就是沒有水、土,種子當然不發嘛!
三因不生。
所以,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能緣之心若斷,現行當然不薰。
哪三種妄境呢?
就是世界、眾生、業果,
這三緣斷,三因不生,
因為沒有水跟土,種子是不發芽的,
所以,三因不生。
意思是說:
則能生三種相續之因,亦復不生,
乃至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就是這個道理。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諸位!
歇即菩提,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修行的關鍵,
就是放下,
再放下,
徹底放下,
就是這樣子修。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阿難躡佛語]「躡」就是依據前面,
依據前面佛語,
又執著二乘人所執著的因緣法([復執因緣,])
[如來迭拂深情,]
「迭」就是屢次;
「拂」就是除去;
「深」就是深執之情,
「深情」就是深執之情,
不是那個深情脈脈,
這佛經講的深情,是指深執之情。
如來迭拂深情就是:
如來屢次除去深執之情。
外道的[本然]
就是自然。
[非本然,]
非本然,
有的講:自然啊!
非自然,
這是外道,
非自然當然就是神創造的。
二乘人的[和合]
要不然就[非和合,]
和合就是指因緣;
非和合就是空,
著因緣或著一個空,
都可以。
或者著一個和合、一個非和合,
就是著一個因緣,或者是非因緣,
這解釋有二種角度。
[合然俱離,]
諸位!
「合」是指‥‥‥
這個字頓點,
「然」頓點。
「合」是指上面「和合非和合」五個字;
「然」是指「本然非本然」這五個字,
合然俱離,統統放下。
說:本然非本然放下,
和合非和合放下。
[離合俱非,]
這個「離」字,
就是上面俱離的「離」統統放下,
合然俱離這個「離」,
連這個「離」字也要放下。
合俱非,離合俱非,
這個「合」,
就是上面所講的: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
這個「合」字包括十個字。
俱非:統統放下,
就是一步一步的遣,
一步一步的放,
這徹底剷除。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好!再講一遍:
如來迭拂深情,
如來屢次除去深執之情,
外道所執的本然,
以及神創造的非本然;
或者二乘人執著的和合非和合。
合然俱離,
「合」字就是「和合非和合」,
要離;
「然」就是上面的「本然非本然」,
要離。
再接下去,離合俱非,
這個「離」字,
也就是上面俱離的「離」,
離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統統離!
這個「合」就是上面的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
統統要放下,
叫做離合俱非。
這個「離」就是雙離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這個「合」字,
就是上面的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
意思就是說:
離也要放下;
合,二個字、二個角度,
還是要放下。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種種委細詳示,]
[方得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佛為銷倒想除細惑,故說此經。]
你看這個佛經,
有沒有比聖經難一點呢?
還不是普通的難!
所以,師父告訴你說:
你三年可以栽培一個牧師,
對不對?
三十年都不一定可以栽培一個大法師,
弘法的大法師,
三十年!
因為佛經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大家信上帝就比較快,
比較直接了當了,
反正你就‥‥‥
祂就是上帝,
這樣比較直接了當,
也不必這麼艱澀、這麼難,
人生、宇宙就是這麼複雜,
就是這麼難!
[六、明二門利今後:]
[惟有圓實教家,]
[方能二門雙具。]
圓滿的實教、教家,
就是圓教或者是實教,
或者是圓滿實教。
惟有圓實教家,才能夠二門雙具。
[一、平等門:]
平等門,
[一心萬法,本原無差,平等一相,]
[心為大總相法門體,]
[世出世間,]
[凡、聖;染、淨;依、正;因、果,]
[無不從心建立,以心為體,]
[離心無有一法可得。]
[即如經中所云:]
[「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就是你的心在造作,
一切都是論你的起心動念,
你什麼思惟、起什麼造作,
就得什麼因果。
所以,要先導正錯誤的思想,
因為思想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
錯誤的思想,
會產生我們的行為造種種的差別因果;
雖然種種的差別因果,
但是,它是唯心所現。
因為諸法所生是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才成體,
都是心動念在造作的。
[心法雖有二名,]
[其實一體一相,平等無差;]
心跟法是二個名字,
但是,是一體,
一個是站在體上說;
一個是站在相上說,
其實是平等無差別的。
[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
[器雖成多,金原是一,]
我們現在,
我相、人相、眾生相,好像無量無邊;
但是,我們來自同一個本體。
從DNA來講,也是這樣子,
從DNA來講的話,
我們也是啊,
全世界到目前為止,
有多少個生物的物種呢?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4-23 19:20:48
|
只看該作者
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有多少個生物的物種呢?1、一千萬,2、兩千萬,3、三千萬,4、四千萬,猜猜看。答案:三千萬物種,我們目前這個世界,到目前發現的是三千萬個物種。包括螞蟻就有五千種。一個人類你看有多少物種,這昆蟲就驚人了!所以,目前人類所發現的生物的物種三千萬,這三千萬的物種來自於原始的單細胞。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當我們這個地球,地球本來是二千多度,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慢慢就降溫。下雨水蒸氣就下來。水是從岩石來的,從外太空拿一塊岩石來,這個岩石在底下加熱的時候,岩石的水就會滴出來,加熱的時候就會滴出這個水氣。所以,我們現在的太平洋、大西洋,從哪里來呢?從岩石撞擊,高溫蒸發出來的水蒸氣,形成我們今天的太平洋。水從哪里來,眾岩石蒸發出來,所以,海水是鹹的,對不對?就是岩石蒸發出來的。有這個海水就是生命的起源,陽光一照,生命就會顯現。有的人講,那是外太空的岩石,撞擊到地球,細菌、單細胞的,在海經過陽光,演化而來的,然後就多細胞,多細胞再來就無脊椎;再來就是有脊椎,就是兩栖類;以後就是變成陸地,陸地物種演化更快。物種DNA會隨著環境,為了要活下去,就會轉變。一代傳一代,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雖然有三千萬的物種,其實,都由單細胞演化而來的。而所有的動物、植物,目前來講,無量無邊。但是,能量都來自一個太陽,如果太陽停止了,所有的地球動、植物,連一個細胞都沒有,連要看到發黴、一根草都不可能。因為無量,無量為一,太陽就是我們的母親,提供所有動、植物的能源,這麼多生物、植物能量都來自一個太陽。其實是同一個體系,是平等、無差別的,那我們的佛性就是: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其實我們來自同一個本體的。
器雖成多,金原是一。[離金則無器可得;心生萬法,法法唯心,亦複如是,惟有一真是實,諸妄本空,所有凡、聖;染、淨;依、正;因、果,一切差別之相,了不可得。此即圓實家,‘知真本有,達妄本空’]。什麼叫做知真本有,知道我們這一顆真心本來就存在的,只是你不悟而已;你一直要頭上安頭。達妄本空,通達一切的妄心跟妄境,本來就不可得,為什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過去的顛倒妄想心,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了一顆真心。現在顛倒、妄想心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這顆真心。未來的顛倒、執著、妄想心,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這一顆真心。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在強調這一顆真心,亙古以有都存在的,叫做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知道嗎?兩眼無神!哎呀!還是要講,沒辦法了!
[非同撥無因果之邪見]。所以,雖然本空,但是因果是很清楚的。[二、方便門:于諸法中,分真、分妄;許破]允許你破、[許顯]允許你顯現出來,[乃有迷、悟;修、證,種種差別,良以真雖本有,而迷之已久],太久了。[不方便顯之,則終不能見]。要假借方便才能顯;[妄雖本空,而執之已深],太深了。[不方便破之],如果不方便破之,[則終不能覺],還是沒有辦法覺悟。
[縱]縱然,[了見分明,若不假方便,舍妄從真,則終不能入。此經乃圓實家,善巧方便,明知迷悟只一途,聖凡無二路],讓你瞭解,迷跟悟只有一途;聖凡也無二路。[巧從方便門,揀擇真妄],來選擇你要用真心,還是用妄心。用妄心苦就等著你,用真心,快樂、幸福就等著你。[然後舍妄從真],舍這個妄心,從這個真心。[及至深心,普融一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非同權宗],還跟你講善巧方便,非同權宗是什麼?[真、妄條然],[條然]就是分得很清楚,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到圓教了,終、頓、圓,這個妄當體即空,就是真。[迷、悟迥別也]。這個是權宗,這是權巧方便的,還停留在善巧方便的,都不是圓實之家。如果是圓實之家,沒有方便,迷悟只一途,聖凡無二路,就在一念。
[本經雙具平等、方便二門,當機啟請即含此義。既請圓融大定,複懇最初方便,故佛逐答三名],奢摩他、三摩、禪那,[或二門雙用],就是平等門、方便門,[或二門各用],有時候用平等門,有時候用方便門。[在文可見]。
好![奢摩他中,先用方便門,決擇真妄],這段標A。三摩中,則專用方便,擇從入之妙門,編號B。禪那中,則專用平等,趣圓融之極果,編號C。ABC,好,我們先看編號A,奢摩他中,先用方便門,決擇真妄,[於識則三番破其妄,令其決定舍之;於見則十番顯其真,令其決定取之,了無平等之相]。了無就是絕對不著一個平等之相,全是真心,因為相就是真心所顯,不可以分相是外,真心是在內,不可以這樣分。所以,了無平等之相,連這個平等之相也沒有,唯一真心。意思就是:不著一個平等之相,因為唯一個真心,真心就無相。[迨真妄既分,真體既露],一直到真心、妄心既分得很清楚,真心的體顯露,[阿難既肯舍妄從真],舍這個妄心,跟隨佛陀所指示的真心來走。[若局此真體,惟在根中],如果限制這個真心的體性,只有在這個根中,[而不與萬法普融],互相融攝,[則何以明圓理],圓理就是沒有拘束、沒有範疇,盡虛空界、遍法界,統統是這個道理。[而開圓解,成著摩他微密觀照乎]?意思就是:除了你這個真心在你的根性,不但真心在我們的根性當中,萬法也是融入我們的清淨的真心當中。
[故後用平等門,會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三種生續],就是世界、眾生、業果,[不出一心],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這三種相續,不出一心。[五大圓融,全體法界;極于三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故屬平等門]。那麼這個是即非即,後面會談到,談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來好好的發揮,這個是天臺宗的思想,有雙照義、雙遮義。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我現在簡單講一下:離[即]就是即一切法,即一切法也要離;[非]就是非一切法,還是要離。是即非即,是一切法,非一法。你講是一切法也對,非一切法也對。離一切法,離非一切法,所以,上面叫做雙遮,遮就是要你離。是即,是也對,非也對,是一切法也對;非一切法也是對,叫做雙照。這個是天臺宗的思想,叫做雙遮雙照,遮照同時。故屬平等門。[無前門則真妄混淆],無前門就是:如果沒有方便門,方便才有辦法決擇真心跟妄心。[何以克],[克]就是通達,克[體]就是如何通達不生不滅,而[見真]心呢?克體見真呢?如何能夠通達不生不滅的本體,而見到這個真心呢?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方便門,哪里可以見到真心呢?如果沒有[無後門],後門就是平等門。[則真妄永隔],真心跟妄心永遠隔閡,所以,你能體悟妄本空,真心就顯,意思就是萬法不離當下。[何以悟圓入妙?故示性定,必二門雙具也]。無後門則真妄永隔,何以悟圓理,入妙心呢?所以,示這個性定,必二門雙具,平等門跟方便門要具。
看B[三摩中,則專用方便,擇從入之妙門。文云: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乃至圓成果地修證。又云: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六妄其實同一心,但於一門深入,只要你能夠在[一門]就是耳根門,體悟那個不生不滅的根性,你入一個不生滅的根性,那麼,彼六知根同一心,就會一時清淨。不會說耳根清淨了,眼根就不淨了,不會這樣子。耳根清淨,聞性淨了,那麼見性,眼的見性也淨![且示結處,獨指六根,選門時,更專一耳],耳根。因此,娑婆世界眾生就是多薰習,用念佛機薰習阿彌陀佛,然後,聽經聞法,受這個正知正見、正法的善知識薰習,薰習就是用耳根,用聞性,雖聞無有能聞所聞,[揀擇分明,全屬方便,義顯然也]。
好,編號C,[禪那中,則專用平等,趣圓融之極果。三漸文云]後面這三漸:[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意思就是明心見性了,當你能夠迴光返照,原來都是你一心在作用,叫做返流全一,你發現萬法都是唯心,六用不行,六根不再攀緣六境了,原來六根、六境都是心在作用,那麼,我就守住這一顆真心,守得住,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裏面放一個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十信之初,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十向以去],以後。[無非法法圓融,全歸平等,義尤著也]。[尤]就是特別顯著,義尤著也就是義理特別的顯著。
[斯經,非特當時會眾蒙益],不但當時講經,與會的大眾受益,[猶作未來勝緣。二卷,破二顛倒],就是真跟妄互相顛倒,[分別見妄之前,如來即云: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我們都是真心跟妄心搞不清楚。[七大之前,如來又云: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如是語類,在文非一,良以末法障重,悲念猶深。故文殊選圓],所以,文殊菩薩選這個圓通,[則曰: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這樣能夠足足以教導阿難,悟到性定,而且也可以救末世、末劫的沉輪。如果沒有佛的開示,誰知道舍識用根呢?誰知道要用真心呢?所以,大家認為:拼了,拼生死。我問你怎麼拼呢?如何拼?拼沒有關係啊,所以,沒有般若的智慧,念佛叫做硬幹,硬幹會重挫的,我情緒一來,欲望一來,無明一來,佛力用不上,那個念佛力道不大,因為沒有般若的智慧啊!因此你想要突破種種的難關,要般若為前導啊![如來辨魔,則曰:汝等必須,將如來語,傳示末法。]要好好的把佛的話,傳示末法,[佛為明二門利今後],佛為這個平等、方便二門,說明清楚,利益現在、也利益末劫,[故說此經。二起教因緣竟]。
諸位看《表解》,二、起教因緣,法不孤起,遇緣則興,佛法因緣,有總有別。一、總因緣,就是佛一代時教,記《法華經》所云有四:1、為開眾生佛之知見;佛知見乃眾生六根中之性,人人本具佛性——譬如說開礦。2、為欲示眾生佛之知見,佛指尋常日用中,眼根見色,指六根中性——就如指出這個金在哪里。3、欲令眾生悟佛知見——依理起行,迴光返照,悟明本性是佛,生佛平等——如知金。4、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反觀內照,始覺智照本覺理,修證入佛知見道——始得金,如得金。二、別約本經因緣惟六,就《楞嚴經》來講,起教因緣,1、恃多聞忽定力:于聞思修,偏重聞慧,少思修,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佛為恃多聞,忽定力,說此《楞嚴經》2、警狂慧破邪思:自恃天真,玩留惡習,不依佛方便之門,屈於欲魔,大定為破欲之將軍,故佛為說此經。3、指真心顯根性:二次征心,三番破識,十番顯見,佛意欲修大定,須以真心為本修因,顯真心,就是大定全體。4、示性定勸實證,凡外權小,全取第六識,作我法二空觀,所修入住出定,非究竟堅固性定,佛令悟自性本定,修真常性定,證圓通。5、銷倒想除細惑:迷心在身內,認法居心外,固執因緣,謬之自然,滿慈(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二疑:一、疑萬法生續之由,二、疑五大圓融之故。佛逐答除細惑,故說此經。6、明二門利今後——(一)平等門,一心萬法,本原無差,平等一相,心為大總相法門體,離心無有一法可得。(二)方便門,明知迷悟只一途,聖凡無二路,巧從方便門,揀擇真妄,知真本有,達妄本空。這是明二門利今後。就《楞嚴經》的因緣有六,叫做起教因緣竟。
師父今天有一點感冒,我今天要上課前,頭痛得不得了,血壓有點升高,但是我就合掌,無論如何,要讓我今天的《楞嚴經》講完,咦?不小心也講完了!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48:36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