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35|回復: 2
|
楞嚴經 - 26 -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講義 ) udn Blog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2-4-16 12:15 编辑
楞嚴經-26 (國語) 2007.6.1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
諸位請翻開第5頁,
第5頁,
第5頁的倒數第四行,
第5頁的倒數第四行,
[然此密因,]
就是成佛的因,
就是不生不滅的因。
[即二種根本中真本。]
二種根本就是:
一個是真心,一個是妄心;
就是一個真本,
一個是妄本。
妄本,
用妄心修行,就繼續輪迴;
用真本修行,就直趣菩提,
不要錯用心!
[經云:]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這一段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講,
非常的困難,
我簡單解釋一下,
我們無始劫以來,
這個菩提涅槃,清淨的自性;
「元」就是本來這個清淨的本體、
這個體性,
則汝今者,
現在你用錯心了,
識精元明,
識精元明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
真心帶妄,
帶妄的第八意識,
但是,雖然帶妄,
可是,全妄即真,
就像第二月一樣,
第二個月亮一樣。
月亮本來就是一個,
但是,我們妄見月亮旁邊又另外一個。
我們現在就是用那個第八意識,
真心帶有虛妄的妄心在作用。
問題:
那麼,你離開這個第八意識,
帶妄的第八意識,
你又找不到清淨的本性,
沒有!
因為我們錯用心,用錯了,
所以,無量億劫來一直往外,
所以就能生諸緣,
能生諸緣,
生起種種的‥‥‥
這個「諸緣」包括能所,
能見的妄心,所現的境界,
這個統統是清淨心性所影現出來的,
而不知道,
不知道。
第八意識有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
就是根身跟器界,
根身跟器界,
根身就是我們清淨心加上四大,
變成五陰這個色身。
也就是說:我們清淨心在裡邊兒;
但是,被這個地、水、火、風,
色、受、想、行、識,
整個困住了,
化作神經系統。
清淨自性不是神經系統,
可是,又不能離開神經系統,
如果清淨自性是神經系統的話,
那麼,人死了以後,
沒有神經系統,那佛性就壞;
佛性本來就不壞的。
所以就是:
清淨心加上地水火風旋轉,
變成這個色受想行識,
帶妄的五陰身,
帶妄的五陰身。
但是,悟了,
五陰全部就是佛性。
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色就是佛性。
受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受就是佛性。
想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想就是佛性。
行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行就是佛性。
識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識就是佛性。
轉識成智以後,
色、受、想、行、識就是如來藏性,
就是菩提涅槃。
因此我們因為不了解,
物質跟精神來自同一個本體,
來自同一個體性,
見相二分,本來是來自一個自體分,
自體分就是自證分,
也就是唯識講的自證分,
自證分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
那麼,這個自證分,
記得!
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末那識、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每一個識都有四分,
這個四分不是只有第八意識。
眼識,
眼,眼睛這個就有四分:
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耳、耳識,
耳根也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舉個例子來講,
譬如說:眼睛,
就是眼根,
神經系統見一切色法,
就產生心理作用,
這個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
第八意識是微細的,
第二能變,變成第七意識,
再來變成粗糙的前六識,
前六識。
所以,雖然說:
第六意識的分別,跟第七意識的執著,
是怎麼來的呢?
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是怎麼來的?
就是第八意識的見分,被染污了成執著,
變成第七意識;
第六意識也被染污了,
變成分別事識,
因此第七意識的見分,
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
換句話說:
第八意識的見分跟相分,
本來是來自一個自體分,
是沒有分別,
本來就是菩提,
本來就是菩提,
是沒有分別的;
但是,微細的變動,
使它變成執著,
執著。
所以,
見分就是精神作用,加上一股強烈的執著,
包括晚上作夢都執著、白天也執著,
二六時中都執著,
執著就變成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就所有相統統出來!
就是因為「我」為本位,
定位一個「我」,
然後,三度空間,
所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全部都演化出來。
加一個分別,第六意識的分別;
也就是第八意識的精神作用,
加上一個分別作用,就變成第六意識,
那麼,這個第六意識,
有俱生的分別,
還有後天的分別意識,
有先天的、有後天的,
先天的叫做俱生,
俱生分別;
後天的叫做‥‥‥
對境界所起的,叫做分別事識。
第七意識也就是俱生我執、
俱生法執,
俱生法執。
那麼,影現在外面的就是:
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就是同時執著就分別,
執著、分別‥‥‥
因此我們要了解,
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
前面的色、聲、香、味、觸,
變成五根,
這個根身所攀緣。
根身,諸位!
根身、器界是顯性的,
可以看得到的;
種子是看不到的,
是潛伏在八識田中裡面的,
根身、器界、種子就是全部都‥‥‥
無論是隱、無論是顯,
統統包括在如來藏性裡面,
也就是識精元明,
也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
雖然是帶妄的第八意識,
但是,如果說你肯修行,
了妄就是真,
雖然是第二月,
可是,眼睛好了,
剩下一個清淨的月亮。
我們現在就是帶著虛妄的妄心,
而自己不知道。
所以,你不能離開現前當下這一念,
帶妄的第八意識修行,
帶妄的第八意識修行。
因此我們了解,
見分是這樣子,
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這個就是精神跟物質,其實來自同一個體性。
好!
舉個例子,譬如說蝸牛,
蝸牛,
這個蝸牛,
你看蝸牛有二隻觸角,對不對?
(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
可是,蝸牛一碰到刺激以後,
二隻觸角怎麼樣?
會縮回來,
縮回來怎麼樣?
就是牠的身體的一部分。
對不對?
好!
精神跟物質在凡夫來講,
是嚴重的對立的、
嚴重的貪染的;
但是,我們歇即是菩提,
把精神的執著,跟分別的執著放下來,
這個相,眾相本來就空,
因為眾相本來就緣起的東西,
萬法本來就唯心所造。
但是,我們眾生不知道,
精神起執著跟分別,
就認為境界是實實在在的,
不知道境界是空;
妄想、顛倒、執著也是空。
所以,精神跟物質變成強烈的對立,
一直攀緣、一直計較、
一直紛爭、一直貪染、
起瞋恨心,
然後,
其實精神跟物質縮回來,
其實是你這一顆心在作用,
其實是你這一顆心在作用,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們不知道說,
見相二分,來自同一個自體分;
我們不知道說,
精神跟物質,其實來自同一個心性,
因此嚴重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一直弄得你死我活,
不知道這是生滅無常的法。
好!
再來舉一個耳朵的例子,
耳朵的例子,
耳朵也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好!
耳朵動跟靜,
動跟靜,
動就是相分,
耳朵的相分就是動跟靜。對不對?
有動,
就有聲音,動態嘛!
是不是?
繁華的都市,動態;
吵雜的超市,
很多人,百貨公司吵雜,
這個就是動態,
耳朵聽得很清楚;
或者是音樂,
音樂,
動。
好!一個人到深山的時候,
沒有人跟你講話,
這就叫做靜,
耳朵的動、靜,
就是耳朵的什麼?
相分。
知道嗎?
好!
耳朵有什麼作用呢?
耳朵有什麼作用呢?
耳朵,
諸位!
耳朵因為聲音的刺激,
而產生心理的反射,
產生心理的反射。
產生心理的反射,
而這個反射作用,夾雜著執著跟分別;
而佛陀說:
執著跟分別,這個就是妄,
妄心執著妄塵,產生不必要的煩惱。
換句話說:
我們的輪迴的苦是很冤枉的;
我們不懂得享受生命,也是很冤枉的,
我們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很痛苦,
變成壓力,
也是很冤枉的!
因為不知道能執著的那個心是空,
所執著的境還是空!
因此眼、耳、鼻、舌、身,
所影現出來的這個外境,
外境,
這個外境就是第八意識的果報,
叫做正依二報,
統統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世界,
緣起如幻,不實在的世界,
我們不知道。
因此我們從一出生就發展五根,
在座諸位!我們要了解,
五根是為了攀緣這個境界而發展的,
在座諸位!我們要了解,
我們生長的這個世間,
如果有光線,
它就會刺激我們的眼睛繼續成長;
如果這個世間沒有光線,
我們的視神經就會衰壞、敗壞。
諸位!你看過大地震嗎?
看過大地震以後,
如果一個人被大樓大地震壓,
壓在這個大樓裡面,
壓住了,跑不出來,
諸位!
把他用這個挖土機、機械挖出來,
經過了七天搶救的時候,
他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時候,
搶救出來的時候,
第一個動作要做什麼?
矇上眼睛,
你知道嗎?
一定要矇上眼睛,
他因為七天七夜,
沒有光線的刺激的時候,
這個視神經,它會傷害、受損。
所以,一個人的眼睛,
長時間生長在完全沒有光線的時候,
眼睛就會退化掉!
知道嗎?
因為沒有作用,
它完全會失去作用的,
完全會失去作用。
所以,我們看這個科學,
海洋生物學家,
到深海去探測的時候,
深海就沒有什麼光線,對不對?
那一些動物就完全‥‥‥
生物就完全沒有眼睛,
完全沒有眼睛。
因此我們要了解,
哪一種時間、空間,哪一種環境,
有的五根具足;
有的只有耳根,
像眼鏡蛇,
眼鏡蛇,
對不對?
印度那個眼鏡蛇,
牠的耳根就退化掉,
牠完全聽不到聲音!
眼鏡蛇是完全聽不到聲音的,
你不要看那個印度人拿一支喇叭在吹,
牠是跟著那喇叭在轉的,
不是那個咿~~~
那個是吹給人聽的!
知道嗎?
那個眼鏡蛇是跟著那支喇叭在轉,
轉動‥‥‥
那個吹出來的聲音,
眼鏡蛇是完全聽不到的,
牠的耳根完全退化掉,
完全退化掉!
你不要給印度阿三騙去了,
以為那一隻蛇是跟著那一支喇叭在走的,
不是這樣子的!
好了!
能生諸緣,就是這樣子,
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四分,
都有四分。
那麼,見分攀緣相分,
統統離不開自證分,
自證分就是自體分,
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
離不開!
好!
那麼,這個自證分,
又有一個證自證分,
自證分叫做自體分,
自體分為體,證自證分就是用,
來證明自證分是沒有錯的;
證自證分如果當作體,
那麼,自證分就是用。
因此見相二分縮回來,來自自體分,
意思就是:
我們無論千變萬化的妄想、顛倒、執著,
都不能離開第八意識,
心如大海,
心如大海,能生諸浪,
我們就是生種種的波浪,
痛苦的波浪、執著的波浪,
所以,不知道萬法唯心所造的道理。
底下,
緣所遺者,
這一句話很難解釋,
有多種的解釋,
緣所遺者,意思就是說:
帶妄的第八意識,能產生諸緣,
無法‥‥‥
往外一直緣,
緣不到清淨自性,
卻緣如來藏所遺失的東西。
如來藏本來沒有遺失,
本來沒有遺失,
為什麼講遺失呢?
因為沒有顯現出來,
這「遺」就是遺失。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清淨自性沒有辦法緣到,
卻緣到如來藏性遺失的東西,
如來藏性所遺失的東西是什麼?
就是執著、分別意識,
還有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六塵、六識,
統統是如來藏性所遺失的。
真的緣不到,
就像眼睛,眼睛往外看;
可是,我們看不到眼睛。
心也是這樣,
對境一直起妄想心;
對境一直起分別念,
可是,卻緣不到歇即是菩提的如來藏性。
所以,緣所遺者是:
卻攀緣如來藏所遺失的東西,
就是沒有遺失,好像遺失,
因為還沒有開採出來。
好!
我們先翻開142頁,
142頁,
因為這一句很不好講,
尤其是對這個初學佛法的人來講,
就非常非常的困難!
142頁,倒數第六行,
能生諸緣者:
以識精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雖然是妄,
但是,本來就具足有精明之體,
就是帶真心之妄,
叫做第八意識,
真心帶有少許的妄,就是第八意識。
如果不悟,
就是全真變成妄;
如果悟了,全妄即真,
就是這樣子。
本具精明之體,
由此識體即如來藏,
由這個識的本體,
因為識本來就是無體性,
但是,存在真正體性的,
是如來藏性,
所以叫做識體。
識是沒有體的,
如果講識體,那當然就是如來藏性了。
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故曰能生。
能攝一切法,
萬法,
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
統統離不開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所影現出來的,
就是根身、器界、種子,
根身就是我們這個四大和合,
五蘊的這個根身;
器界就是山河大地、宇宙;
還有我們潛伏在微細的意識裡面,
就是我們的心,
深藏在內心裡面那一顆執著和分別,
種子,
種子。
那麼,這「種子」聽不懂,
如果我這樣走過去,
你們一個初學佛法的,
今天剛剛‥‥‥
假設有人剛剛來聽《楞嚴經》,
種子,你聽不懂嘛,
我這樣走過去的時候,
啪!
一巴掌摑下去,
他說:你怎麼打我?
種子就浮出來了。
你知道吧!
那個八識的瞋恨心就起現行了,
一巴掌摑下去,
種子就馬上跳出來!
所以說:潛,
潛伏著‥‥‥
所以,你不要看大家的臉看起來很有修養,
那是沒有一巴掌過去;
那一巴掌過去,種子馬上就跳起來;
無明馬上就現前;
瞋恨心馬上就起現行。
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
所以能生。
諸緣是指能緣還有所緣,
能緣、所緣。
這個能緣有分精神跟物質,
譬如說:
第七意識緣第八意識的見分,
這個就是精神緣精神,
就加上一層執著,
是能緣。
所以,能緣跟所緣,
從第七意識來講,
都是精神作用,
都是精神作用。
如果是前五根講能緣跟所緣,
那麼,就是一個是精神作用,
一個是物質,
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
那麼,第六意識就不一樣,
第六意識也是緣第八意識的分別心,
變成第六意識的一個分別的作用,
這個是以心法緣這個第八意識的見分
起分別。
但是,如果是對外境來講的話,
叫做五俱起意識,
也就是說:
第六意識作為前五識同時起現行的一個作用、
一個依據、
一個依靠,
所以說:叫做五俱起意識,
五俱起意識。
所以,這個能緣跟所緣有分二種:
一個是精神攀緣物質;
一個是精神攀緣精神,
化作一念的執著,
化作第二念的分別。
知道吧!
所以,這個能緣、所緣,
有二種情形,
一個是精神攀緣物質;
一個是精神攀緣精神。
有二種:
一、八識能生,
能生見相二分,
見分為能緣,相分為所緣。
見分乃轉本有智光,為能見之見分,
「要緣」就是依靠,
要假借、借重於八識本體自證分。
為什麼呢?
因為離開八識的自體分,沒有見分,
八識,
因為由這個無明的力量太強,
也就是無始劫以來,無明的力量太強,
晦昧真空,
把這個真空搞昏了,
「晦昧」就是昏暗的意思;
而成為頑空,
頑空就是沒有智慧,
本來有般若的智慧,
現在變成沒有了,
無明所顯現出來的空。
本無可見,
本來是一體的,
精神、物質本來是一體的,
見分定欲見之,
為什麼見分定欲見之呢?
連白天見;
我告訴你:動念即見,
經典講的。
連晚上呢?
眼、耳、鼻、舌、身、意,統統沒有作用了,
晚上睡覺作夢,
有沒有見?
還是見啊,
還在見,
晚上作夢還看到錢啊、
看到人啊、豬、貓、狗,
看到種種的境界,
動念即見境,
這個唯識學講的。
動這個念,境就現前,
不管有沒有境界。
譬如說:你打坐,
打坐,
如果把眼睛閉起來、耳朵閉起來,
可是,
妄想相、現象還是會現前,
一直想嘛,一直想:
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
這個相一直出來‥‥‥
晚上睡覺,躺平了以後,
精神還繼續作用啊,
意識,深層的意識繼續作用。
對不對?為什麼?
作夢啊,
一直浮現起來‥‥‥
可見,我們前六識統統暫時歇、停下來,
我們的微細第八意識停不下來,
意識停不下來的。
所以,見分定欲見之,
於是空晦暗中,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
結暗為色,
什麼叫做結暗境呢?
就是我們眼睛沒有透視眼,
透不過去,
認為有一個四大之色,
那是因為我們眼睛沒有透視的能力;
我們眼睛如果有透視的能力,
像X光照下去,就剩下骨頭,
沒有啊,沒有這種功夫!
所以,佛有什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我們只有一個眼,
什麼統統沒有!
《金剛經》不是講:佛有五眼嗎?
我們就是這個肉眼,
只能看著一點點距離,
這一層皮穿不透的,
穿不透的;
這一層皮如果能夠穿透了,
你就好修行了!
諸位觀想一下,
如果你用玻璃瓶,
透明的玻璃,
把一個人,
把一個人所有的部位安裝上去,
意思就是說:
從這個玻璃,透明的玻璃,
直接就可以看到骨頭、
看到肺部、心臟、
看到胃、
看到小腸、大腸、直腸、
生殖泌尿系統,
然後,你的腦漿;
那是因為我們這一層皮遮住了,
看起來也滿可愛的了;
但是,把這一層皮剝掉,
放在哪裡呢?
放在透明的玻璃,
也做成一個人的形狀,
那個可愛、可貪、可著,
完全就沒有,
失去那個味道。
一眼就看到:
喔!他心臟怦‥‥‥
哇!看得這麼明顯,
因為那是玻璃的。
是不是?
觀想一下,
只有我想得出來,
觀想一下:
喔!
唉!原來生命就是這樣子。
所以,結暗境為四大的色,
一透視不出去,就變成怎麼樣?
帶起相分,
就認為:有一個人喔!
就有一個人了、
有一棵樹了、
有一座山了、
有一顆星球了!
為什麼?
因為色法透不出去嘛!
是不是?
帶起這個相分,為見分所緣之境;
而本生識海,
而本生就是原來的,
識,心識的大海,
還是緣不到,
就是如來藏性還是緣不到。
所以,我們的生命,
把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縮成一點點,
為什麼?
什麼都執著啊,
他的生命就畫一個圓圈,
就是跳不出這個框框,
跳不出這個局限,
什麼都執著,什麼都束死(束縛)!
所以,什麼是佛法?
就是有宏觀的生命觀、
有宏觀的宇宙觀:
喔!原來一切法無我,
萬法唯心,
執著,
就把識海變成一點點的水,
本來我們有太平洋那麼多的水,
我們現在變成一杯水,
一杯水,
我執、我見,
他懂的就是這一些,一點點,
看不開、看不透、放不下,
他就這一點點。
心,
二句話,貪瞋癡就起現行,
容不下一切,
容不下一切就是這一個杯子,
一點點,
倒多一點水,滿出來了!
一個人,你說他二句,變臉了,
這心不是像佛陀這種大海,
佛陀這種大海就是:
什麼逆境來,他都可以接納,
所以,佛陀的心就像大海。
而我們的心呢?
就像這個小杯子,
小杯子,
講二句滿了;
再講,
再講,她就警告他:
我現在正在更年期喔,
你少惹我,
我是會打人的喔!
馬上就要停,
要停!
因此我們把無量無邊的大海、
無量無邊的宏觀的宇宙,
束縛在一點點的見解裡面,
這個就叫做眾生。
成佛就是一直放寬自己的胸量,
一直包容,
一直放寬自己的胸量,
然後放下,歇即是菩提。
所以,我們本生識海還是緣不到,
故曰緣所遺者。
第二種解釋就是說:
七轉識,
七轉識就是我們上次講的:
第八意識初能變,
是把清淨自性變成第八意識,
叫初能變。
第二能變就是把第八意識變成執著,
帶有執著的見分、第七意識相分等等,
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
當然所看的山河大地,統統是我的,
我們每天就是說:這是我的,
這是我的車、我的房地產!
這什麼在作用?
俱生我執,
還有分別我執,
與生俱來的就執著,
後天再學習執著,
那麼,妄上加妄,
哪一天可以解脫呢?
這個就是七轉識。
七轉識從哪裡來?
就是從第八意識來,
第八意識;
第二能變,變成第七意識;
再第三能變,就是前六識。
簡單講:
前六識加上第七意識,叫做七轉識,
這個七轉識,
就像海浪一直在大海‥‥‥
太平洋的海浪一直轉動,
眼見一切色,拼死命的貪著;
耳聞一切聲,拼死命的起貪瞋癡;
可是,所起的統統是
這一顆真心帶妄的第八意識,
統統這個在作用!
所以,
現在講一個很重要的選擇題,
如果有一題選擇題是:
仇恨跟寬恕,這個選擇題,
諸位!你一定要選寬恕這一邊,
這個仇恨一卡住了,
第一個,他的惡的心、
惡的意識、惡的心法,
會帶動他的果報。
仇恨會讓你變成一隻畜生;
更大的仇恨,會下地獄,
仇恨像火冒出來,
會下地獄的!
仇恨帶給我們墮入三途;
仇恨帶給我們現在就生活得不愉快!
所以,如果有選擇的餘地,
沒有聽到正法沒有話講;
聽到正法,
這是一個選擇題,
如果你選擇了寬恕和原諒,
你不一樣,
你這個靈魂就會直接超生淨土;
就算沒有往生極樂世界,超生淨土,
你生生世世也不會墮惡道,
因為你有一顆憐愍的心、
一顆寬恕的心。
當然,每一個時間跟空間,
所碰到的因緣不一樣,
我們不能說:大家一定怎麼辦。
舉個例子來講:
有時候,
是真的連法師也很難去回答這種問題。
有一個女居士,
這幾年前的事,
來請示師父,
說:師父!
我這種情形能不能去受五戒?
我說:什麼情形呢?
她說,
在十歲的時候,被她爸爸強暴,
十歲喔,小三的時候,
強暴。
好了!
像這個事情,媽媽不知道、
姊姊也不知道、
哥哥統統不知道,
她因為不敢跑出去,
在家就是連續遭到父親這樣子的玷汙。
好了!
她現在五十歲了,
這個時間已經經過四十年了,
她一直不原諒這個爸爸,
她爸爸已經死了好幾年了,
我問她說:
你有沒有去拜你爸爸?
我看都不看他!
爸爸死,她也不出現、也不祭拜,
可是,全家人都很納悶,
非常不原諒她這個女兒,
非常不原諒她,
說:到底你是發生什麼事?
可是,她又不敢講,
不敢講。
我就跟她講,
我就是跟她講說:
這事情已經成為事實,
確實對你這個心靈有很深的重創,
畢竟是自己的爸爸,
發生這種事情是很不幸,
大家都很不樂意見到的事情,
這個叫做亂倫。
是不是?
那麼,已經經過四十年了,
你爸爸也走了,
那應該要放下;
而且那個時候才十歲而已,
根本就什麼都不懂!
她說:師父!我怎麼辦?
我說:現在有二個選擇題,
你一定要好好的冷靜,
仇恨;
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
仇恨跟寬恕、原諒。
我知道你內心的感受,
可以理解你這種痛苦;
但是,
仇恨跟寬恕,你選擇一下,
選擇一下。
她說:還是要選擇仇恨!
一下子沒有辦法!
我說:你回去,
你這樣還沒辦法受五戒!
經過了半年,她又來,
又來,
說:師父!我選擇寬恕!
我說:對了!這就對了!
這就對了,
你五十歲了,你也結婚了!
是不是?
再來,
她說:那我要受五戒,
我可不可以受五戒?
我說:你可以,你爸爸不行!
她說:為什麼?
我說:戒律學裡面有講,
還沒有成年、沒有成長,不知道性是什麼,
這個不算,
不是自己樂意的。
我說:你要拜八十八佛,
雖然說:你自己不知道,
但是,你要拜八十八佛。
我說:如果你沒有時間,
改成念大悲咒四十九遍,
每天向菩薩求懺悔,
跟你爸爸化解這個冤業,
希望你生生世世
不要再來互為冤親債主了,
你爸爸玷汙你,
你下輩子又變成轉成他爸爸了,
這個又麻煩大了!
所以,你要選擇寬恕。
但是,你要受五戒,你可以!
她說:那如果我爸爸在世‥‥‥
我說:你爸爸在世,是絕對不行的,
這個叫做六親行淫,
這不行的!
那出家,
出家就更不用講了,
出家就更不用講了,
出家以後就不得戒體,名為賊住。
是不是?
所以,這樣不可以!
經過師父慢慢跟她開導,
因為這七轉識,
因為她就是一直轉,
四十年了!
我說:你看!
你這樣一個仇恨的心,
這個石頭放了四十年,
我說:可以理解你的痛苦,
可以理解你的痛苦。
我說:你可以的,
每天拜八十八佛,
拜一年,就可以受五戒。
她說:師父!
我看了一本書,說六親行淫是犯不可懺!
我說:不可懺叫做斷滅了,
佛法哪有斷滅,
佛性非常非無常,哪有斷滅的東西?
是不是?
不可以這樣講的,你不懂法。
可以懺,
大悲咒每天念四十九遍,
求懺悔,
念一年,
好好的懺悔,
跟爸爸的冤,
爸爸雖然死掉,
下輩子,
bye-bye!bye-bye!
感冒、頭痛不再來!(廣告詞),
阿彌陀佛!
這樣子,
生生世世的冤業統統解決掉!
所以,講到這個七轉識,
這個有多可怕,
就是一直像海浪一樣,
在心裡面滔天大浪,沒有擺平過,
碰到了師父,得救了!
後來受了五戒了,有來感謝師父,
我說:你這樣就對了!
她說:師父!
您不可以把我的事情在演講當中講出去喔!
我說:你放心!
這是一個例子,
我不會講你的名字,你放心的!
好幾年了,
這已經好幾年前的事了,
這個我們做法師的,
就是人家來師父面前稟白,
我們做法師的,
就是有這個責任、道德、良心、因果,
守口如瓶,拉鍊,
就這樣,
這是個例子。
好!
由第八識,相分境界而生。
也就是七轉識統統是緣這個外境,
只有第七意識心緣心,
第七意識心緣心。
為什麼呢?
以第八意識的精神,加一個執著,
叫做以心緣心,
就是第七意識。
論云:「境界為緣長六麤,」
長就是生,生義。
也就是前面四麤;
六麤,
三細、六麤,我們有簡單講過了。
也就是七轉識,各有能緣的功用,
(而六識能緣之力最殊勝。)
所以,六識就是五俱起意識,
眼、耳、鼻、舌、身要動念,
統統第六意識就顯現,
同時就出現,
它的分別的功能、力量非常強!
所以,凡是可以思惟的、
想像的、妄想的,
統統是第六意識。
所緣即一切萬法,皆從識生,
「識」就是心,心識。
而為所緣之境,故曰諸緣。
緣所遺者:此一緣字,作二解:
一、以轉識能徧緣一切,
七轉識能徧緣一切,
而不能反轉,
反過來攀緣不到如來藏性,
不生不滅的攀緣不到,
本生識海;
而不能反緣,本生識海;這個如果沒有逗點,那更好!
以轉識能徧緣一切,
而不能反緣本生識海;
那這樣更好,
更明了!
就是沒有辦法反過來攀緣,
緣不到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之體。
譬如說:眼睛有見,
能夠看到外邊兒,
能徧見一切,而不能反見自眼。
而不能反見自眼。
既不能緣本識,
既不能緣本識,
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非失似失,
沒有失去,好像失去了,
因為沒有顯現出來。
所以,諸位現在雖然有元清淨體涅槃,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可是,沒開發出來啊,
不失,不失沒有錯;
可是,像失去一樣。
為什麼似失?
因為起不了佛性的作用,
就是像失去。
所以,學佛的可貴處在哪裡?
在能用!
諸位!這一句話很重要,
能起佛性的作用,他才是真正的學佛,
只有聽經聞法沒有用的,
要會用得出來,
碰到煩惱,把佛性拿出來用!
是不是?
故曰緣所遺者。
攀緣本性所遺失的。
二、緣就是由,
由諸眾生,迷此識精元明之體,
識精元明就是第八意識,
帶真心的妄,
但是,這個體,
體是不生不滅的,
雖然是生滅、是妄;
但是,也不離不生不滅的體。
迷則雖有不知,
非遺失等於遺失,
是謂緣所遺者。
問:
「第七意識能緣第八識的見分,
豈不能反緣耶?」
答:
七識,
第七意識雖然能緣第八意識的見分,
諸位!
第七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
也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強烈的加一個我執,
因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什麼相統統顯現了,
就產生對立了。
因執之為我,故落於非量,
非量是對現量跟比量,
我們有三種量:
一個是現量;
一個是比量;
一個是非量。
因為第七意識緣了見分為自我,
是非量,
因為是錯覺!
這個四大本來就是無我,
他把它定位為一個「我」,
定位一個「我」,
那我所擁有的財產、妻兒、
一切的境界,
就什麼統統叫做非量。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錯覺,
而且是嚴重的錯覺!
但是,學佛本身可以走向正覺,
由錯覺一念轉過來,就是正覺,
錯覺放下,就是正覺,
功夫還是在離相。
什麼是佛?
把生死、這個色身看得很開,
什麼都肯犧牲;
什麼都肯原諒;
什麼都肯退讓,
當老二也沒有關係:
你老大嘛,我老二。
什麼都站吃虧的一面,
他日子也很好過,
他內心裡面有正知正見、正等正覺,
他知道此是妄,彼亦是妄啊,
此我相是妄;
彼生命、財產亦是妄。
必遺元明之體,
因為執之為我,所以,落於非量,
必遺失了元明之體,
正是緣所遺者,
非同如如智,緣如如理,
現量昭然可比。
翻回來,
第5頁,
第5頁,
這一段因為特別重要,
是修行人所應該知道的。
好!
第5頁倒數第四行,
說:然此密因,
即二種根本中的真本,
一個是妄,一個是真,
所以,你要取真的,
不要弄錯方向!
經云: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就是帶妄的第八意識。
能生諸緣,
能產生種種,往外一直緣。
緣所遺者,
就是緣不到如如不動的智慧,
卻緣到如來藏所遺失的東西,
如來藏所遺失的,就是妄執、妄念、妄境,
就是這三個,
如來藏所遺失的就產生了;
如果如來藏不遺失,
就正覺、正念、
不執著;
而我們提不起正念,
如來藏就好像失去一樣。
底下說:
[眾生在迷,非失說失,]
[實則人人本具,]
[所應取為本修因者。]
[十方如來,得成菩提,]
[靡不依此因心,]
「靡」就是無,
沒有一個不依照這個因地心,
就是不生不滅的因地心。
[而成果覺。]
[此之密因,即是寂常心性,]
[奢摩他體;]定的體。
寂常心性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
我們會過什麼日子?
過煩惱的日子,
「寂」就是寂滅;「常」就是真常,
永恆的解脫心性,叫做寂常心性,
永恆的解脫。
所以,什麼叫永恆?
就是永遠用大般若智慧,
打破無明煩惱,
永遠不執著、永遠不分別,
乃至於死亡,亦放得下,
這個叫做永恆。
[十番顯見,]十次顯見,
顯這個見性。
[顯此密因,]
[非惟]不只是,
[近具根中,]六根之中。
[實則遠該萬法。]
也就是說:
整個宇宙統統包含在如來藏性裡面。
[會四科惟是本真,]
四科:
五陰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不只是說:
五蘊身一轉,佛性顯現;
諸位!包括整個宇宙,
說:會四科惟是本真,
[融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
[無非藏性,]
整個宇宙,
精神、物質,統統化作正覺。
所以,佛的境界,
正依二報統統是如來藏性所影現出來的。
所以,什麼叫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就是這個道理啊!
四科: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惟是本真,
這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全部都化作真心如來藏,
難道不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嗎?
因此融七大無非藏性,
難道不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嗎?
地、水、火、風、空是物質世間;
見和識是精神世間,
難道不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嗎?
[明三種生續之因,]
三種生續就是:
一、世界,
二、眾生,
三、業果,
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之因。
意思就是說:
一切世界、眾生、業果,
統統離不開地、水、火、風、空、見、識
[示五大圓融之故,]
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
之故。
[全彰三藏,]
就是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
[不離一心;]還是如來藏性。
[如來密因之旨,顯發無遺矣。]
就是整個人生、宇宙,其實同一個覺性。
所以,佛陀
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去傷害一棵樹;
也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去傷害一個眾生,
絕對不會這樣子!
為什麼?
都是他心性所影現出來的。
什麼叫做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同體大悲啊!
什麼叫做無緣大慈?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啊,
沒有任何條件,就是要對眾生慈悲,
就是這個道理啊!
所以,我們剛初學佛法,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都聽不懂、看不來,
現在可知道了,
為什麼?
都是真心、都是如來藏,
不離一心啊!
[題中此一句,經中占三卷半之文,]
好重的份量!
[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奢摩他。]
[第一卷阿難求示真心,]
[文云:「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此三如來藏性,]
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性。
[即自性本定,]
[而能開解照了於此者,]
[即奢摩他微密觀照也。]
C:
[修證了義:]
[即稱密因,所起之修證也。]
[由阿難聞佛極顯密因,]
[天然本具,]
[頓悟藏性,圓滿周徧,]
[喻如天王,賜與華屋,求門而入。]
天王賜給我們華屋,就是豪宅,
你要找一個門啊!
佛給我們這個法門這麼好,
指示我們大家都有如來藏性,
怎麼入門呢?
[而如來為答三摩提,]
也是定,
奢摩他、三摩,乃至禪那,
都是定的名、名字。
如來為答三摩提,[妙修行路,]
[分門以定二義:]
[一、]
這二個非常重要!
[決定以因同果,]
以因同果,
要不生不滅的因,
才能變成、產生不生不滅的果。
[澄濁頓入涅槃義。]
澄濁就是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等,
澄濁:澄清這個污濁、五濁,
頓入涅槃。
[二、決定從根解結,]
六根是打結的地方,也是解結的地方。
所以,有一句話你們知道嗎?
解鈴還得‥‥‥
繫鈴人,
你今天煩惱,
還是要靠你自己解決,
靠你自己解決。
靠別人同情、安慰我們,
暫時可以得到一點快樂;
但是,一個人肯自己徹底放下,
幸福就在你左右,
幸福就在你左右,
肯放下的人,
到處都是奇蹟,
到處都是奇蹟。
[脫纒]「纒」就是纏縛。
[頓證圓通義。]
[擊鐘,驗聞性真常不滅;]
有聲、無聲都聽得到,
有聲就是動,無聲就是靜,
不生不滅的真常如來藏性,
無關於有聲、無聲,
有聲,聽到;
無聲,也聽到、也繼續在作用,
這根性,
不生不滅的根性一直在作用,
無關於動跟靜、有聲、無聲。
是不是?
所以,真常不滅的佛性,一直在作用。
[現佛,證涅槃生死無他;]
涅槃、生死,沒有另外一個地方,
「無他」就是沒有別處,
沒有別處,就在六根,
生死從六根起,
涅槃也可以從六根入啊,
看你會不會用啊?
你以前看到一切境界,
起煩惱、我法二執;
現在看到一切境界,
都把它當作是增上緣。
你以前受不了你老公,
念二句,就跟他變臉;
你現在當作
你老公在念《金剛經》給你聽,
消災,消災!
以前你老公念二句,就不得了了,
臉馬上‥‥‥
現在有智慧了,
老公念的時候,還面帶微笑:
嗯嗯!
老公!你講得很好,
是我錯了,是我不對,
我應該改進!
這個老公覺得:喔!
我這個老婆親近慧律法師不得了!
我以前一句話,她給我回答十句;
現在去聽慧律法師演講以後,
我講了十句,她回答不出一句,
還臉帶微笑。
所以,以後一聽經:
老公!我要去聽經!
去去去!
不來還趕她來呢!
受到這麼大的啟發,
為什麼不請她老婆來聽經聞法呢?
是不是?
所以,你們回去要表現好一點,
是有教化,
我們是有教養的佛弟子,
要這樣子才對,
學佛才不會有障礙。
[綰巾,]就是繫結。
[以示結解倫次;]
以來開示打結和解結的這個倫次,
就是次第。
[冥授,以選此方本根。]
以選這個娑婆世界最方便的就是耳根,
所以,要聽經聞法,
就是這樣子了。
你們現在福報可大了,
幸福了,
我這個《楞嚴經》啊,
哪聽誰講《楞嚴經》給我聽啊?
是不是?
像《六祖壇經》、大珠和尚的書,
這個都是師父自己看的,
這部《楞嚴經》誰講給我聽啊?
是不是?
那麼,經過師父三十年的消化吸收以後,
再用不錯的語言表達能力,
讓你很容易!
對不對?
要不然,打開那一張科判,
我叫他看上面,他看下面;
我叫他看左邊,他看右邊,
因為找不到!
沒有辦法,
就看不懂啊,沒辦法!
所以,你們現在是很幸福的,
幸福的娃娃!
師父三十年的消化吸收了,
對不對?
有師父來講解給大家聽,
哇!這速度快啊!
耳根一聽,
哇!
馬上知道這個道理是什麼;
要不然,
你這一本自己看,看得來嗎?
啊?
看得來,私下告訴我,我給你二百萬!
真的啊!
全部都懂喔,
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不准問喔!
對不對?
當然沒辦法了!
好!
冥授,以選此方本根。
[蓋必一門深入,逆彼無始,]
逆彼就是回光返照,
我們順就是變成生死業流,
順著生死的業、順著生死流。
逆,倒轉回來了,
我們現在不再煩惱了、
不再計較、不再痛苦了。
逆彼無始劫以來,
無始劫以來什麼?
[織妄業流,]這四個字畫雙紅線,
我們無始劫來,什麼都不幹,
專幹什麼?
織妄業流,
編織種種的妄想心,
產生強大的業力流轉,
而流浪六道輪迴,
可憐啊!
佛陀說:眾生是名可憐愍者!
叫他停,停不下來,
一點都沒辦法,
停不下來,
停不下來!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解六結而越三空,]
[方為了義之修;]
[獲二勝而發三用,]
[方為了義之證。]
把筆統統放下來,
現在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這個六結,
有的學佛十年、二十年,都搞不清楚,
六結有二個:
一個是六根之結,
一個是六結之境,
因為統統搞不清楚!
講到這個六結:
一個是平面的;
一個是深度的。
先講平面的六結,
叫做六結有二種:
一、講平面的,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對六境產生的煩惱,
這個叫做六結,就是六根之結,
這個是站在同一個平面講的。
現在要站在深度講的,
深度講的,
深度講的,叫做六結之境,
這打結是為何而來?
是怎麼來的?
何來之結呢?
當然有境啊,
境界的境,
有境才會產生煩惱啊!
好!
我們就舉耳根,
有六種煩惱、六種打結之境。
好!
一、動態,
動,
動、靜、根、覺、空、滅,
這個是六結之境;
前面講的眼、耳、鼻、舌、身、意,
是六根之結;
現在講的動、靜、根、覺、空、滅,
是六結之境,打結的境界。
好!
我們用耳根來舉個例子,
譬如說:動態,
今天我們‥‥‥
如果年輕人跑去跳舞,
音樂一放,
音樂一放,
動態的,
是不是?
動態的,
受到這個動態,就執著了,
時間一到,就很想去跳舞、
去吸毒,
這是動態,
打結了、煩惱了,
動態的。
第二、叫做靜結,
一個人受不了孤單、寂寞,
跑到山上去,
怕鬼、
怕蛇,
有恐懼,
只要一靜下來,他就有恐懼感,
就是靜結。
四處無人,
沒有伴侶,獨自一個人,
獨守空閨,
寂寞、無聊、恐慌、懼怕,
靜結,
動態迷失、靜結恐懼,
動的境界,迷失了;
靜的這個境界,恐懼、無聊,
每天都:唉!我好無聊喔、
我好恐懼喔!
為什麼?
在靜態的時候,沒有人理他。
所以,女人家裡電話會靜靜的,
就是因為電話線燒斷了,
才會靜下來,
靜態。
師姊啊‥‥‥
講一講,講一講:
我只有跟你講喔,
你不要告訴別人喔!
師父講的,不可以說是非喔!
然後,電話放下來,
ㄌㄨ‥‥‥
習氣難改,這沒辦法了,
可以理解、可以原諒的。
是不是?
靜不下來。
好!再來,
第三個叫做根,
根,
根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
與生俱來的,
我們這個色身,
耳根,耳朵的神經系統,
我們耳根裡面有一個平衡,
如果耳膜沒有平衡,他就會暈、暈眩。
所以,我們耳朵,
轉這邊也不會暈,
轉那邊也不會暈,
就是我們耳膜沒有傷到;
如果耳膜裡面的平衡系統傷到的時候,
站著也暈,躺下來還是暈啊,
就是一直暈啊,一直暈!
你看這個解剖學就知道,
耳朵神經系統裡面有平衡系統。
好了!
耳根,
二乘人就是用這個,
他知道說:動跟靜,
我的神經系統不要去攀緣你!
可是,他還有一個根,
根,
二乘人就是靠這個,
意識不受動、靜的左右;
但是,
他執著有一個能緣的耳根、耳識
在如如不動,
耳根,
這第三個結。
再來,叫做覺,
這菩薩更進一層的功夫:
喔!
這個耳根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也是四大所構成的。
覺悟了,連這個耳根也要放下,
那麼,
放下就是動、靜、根統統放下,
覺悟了,
覺悟了,
菩薩的功夫。
一直到等覺菩薩,
菩薩的階位到等覺,
這個覺悟也是一種執著,
這覺變成能覺、所覺;
根就是能緣、所緣;
覺悟變成能覺、所覺,
這個覺悟還是要把它空掉,
空掉,
到了十地菩薩,都是修這個,
連這個覺統統要放下!
為什麼?
要恢復空啊!
好!
那麼,把這個覺空掉,
就變成能空、所空,
能空、所空。
所以,到成佛的一念最後生相無明斷了,
叫做寂滅現前,
連空都滅掉,
連空都滅掉叫做滅,
動、靜、根、覺、空、滅,
動、靜放下來,就變成根,
二乘人修這個;
根放下來,就變成能覺、所覺;
能覺、所覺放下,就是變成能空、所空,
空掉就變成能空、所空;
連這個空滅掉,寂滅就現前,
就是佛。
所以,從橫面來講,
叫做六根之結,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緣六境所起的煩惱,
叫做六根之結。
知道嗎?
從深度,知道嗎?
從深度:動、靜、根、覺、空、滅,
從深度這樣講,
六結之境。
聽得懂嗎?
好!聽得懂,
大家都點頭,很好!
看底下,
解六結而越三空,
三空就是人空、法空、俱空。
好!
諸位翻開《表解》一一O頁,
一一O頁,
好!一一O頁,
諸位看,
六結之境──
動態、靜態、根、覺、空、滅,
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
這個也是六結;
前面那個六根之結,也是六結,
所以,一般人都搞混了,
一個是橫的,一個是縱的。
好!
動結──徑直屈曲,雜鬧喧然,
這是動結。
靜結──澄清虛靜,萬籟寂然。
根結──唯根無境,純想湛然──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覺結、空結,
就是覺明朗徹,智照凝然。
空結──湛無邊際,空性廓然──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是法空。
滅結──法性流注,微碍歷然──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就是空空,
連那個空統統要放下,
統統要放下。
好!看左邊,
解結之法喻──
解結之法,殊難明了,
詳加研究,似擧一喻,
(稍有法喻不齊之過)。
這後面會講到。
那麼,法喻呢?
後面我們有因緣再慢慢的談,
什麼是虛?什麼是幻?
我們今天暫時認識到六結之境界,
也就可以了。
翻回來講義第6頁,
解六結,
就是解動、靜、根、覺、空、滅;
越三空就是:人空、法空、俱空,
俱空就是空空,
人家說:那個人空空的(台語)!
那是很讚歎,那只有佛才有辦法,
連空都放下,那個叫做空空,
那個是一句讚歎的話。
方為了義之修;
獲二勝而發三用,
二勝就是二種殊勝:
上合諸佛慈力,
諸位寫一下:
下同眾生悲仰。
我再念慢一點,
上,向上合於諸佛,
上下的上,
合:合作社的合,
上合諸佛慈力。
為什麼?
他有慈力啊!
下同,
下面的下,相同的同,
下同,大同的同,
眾生悲仰,
悲:悲心的悲;
仰就是一個人,
就是仰,頭抬起來的意思,
仰慕的仰。
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
眾生悲仰是什麼呢?
希望諸佛菩薩加被。
是不是?
佛菩薩,
「慈」就是與樂,
眾生希望痛苦被拔掉,
悲仰,
「仰」就是往上、期盼,
叫做仰,
下同眾生悲仰。
所以,眾生為什麼
求觀世音菩薩特別的靈感,
有求必應呢?
因為觀世音菩薩證得三空,
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
我告訴你:念觀世音菩薩而感應的,
那無量無邊的眾生了,自古以來啊!
因為觀世音菩薩已經成等正覺了,
早就成佛了,
現在是現前示現觀世音菩薩,
因為他有獲二殊勝嘛!
所以,念觀世音菩薩,
幾乎沒有一個不感應的!
上合諸佛慈力,下合眾生悲仰。
而發三用,
三用就是:
一、三十二應身;
二、十四種無畏;
第三、四不思議。
三十二應身、
十四種無畏、
四不思議,
這個是三用,發三用。
方為了義之證,
方為了義之證。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好!
第6頁,
倒數第四行,
[了義復含二意,]
[與通常之解不同:]
諸位!把筆拿起來,
了義是啥意思呢?
[一、用根不用識;]
這裡標號:甲,
甲乙丙丁的甲。
好!看第7頁,
先看第7頁的中間,
中間,
二、稱性不著相,
要畫一條線,
標號:乙,
乙,
甲跟乙二個大綱。
用根不用識,
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根性,
絕對不用執著心、不用分別心修行,
這個叫做了義。
你要了解了義是什麼意思嗎?
要稱性不著相,
這個就是重點了,
稱性就完全合於本性,
叫做稱性。
也可以講:
依於不生滅如來藏性修行,
這三個字就是大藏經的精要、
修行的重點:
不著相,
就是無所住的意思。
所以,大悟的人,
天大的事情都沒事!
為什麼?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
有什麼事呢?
好!
諸位!先看甲,
了義復含二意,
與通常之解不同:
一、就是甲了,
用根不用識,
如果[用識,]
[則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等,]
「別成」就是跑到聲聞、緣覺去了。
修行本來就是要成就無上菩提的,
變成了聲聞、緣覺二乘人等等,
意思就是:用意識心修行。
所以,[故非了義。]
[用根,]
[則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經云:]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這個畫雙紅線,
為什麼叫你畫雙紅線?
這個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重點,
若棄生滅,就是放下,
只要你看到是無常的,
記得!統統放下。
守於真常,
守住這個放下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守得住它,
也就是說:
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
絕對不會因為假相,
而引起了種種情緒的變化,
什麼委屈,
今天過了,
明天早上一醒過來,就完全歸零,
每天都在歸零,
久了,他的煩惱自然就沒有。
如果不做這一層功夫,
先勉強行之,
一下子要進入自然放下,沒有辦法!
因為這個修行是真槍實彈的,
你沒有那個忍辱、空性的忍辱,
你忍不下就是忍不下!
你想要忍‥‥‥
你自己快發瘋了,
因為你沒有那個空性的智慧啊,
忍到最後,忍不下來了!
所以,經云:
如果你肯放下這些生滅無常法,
守於真常,不生不滅的真常性,
那麼,你的心就常光現前了,
常光就比喻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般若智慧從哪裡來呢?
從放下生滅法。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你看!
應時銷落就是當下啊,
回歸當下,
剎那變成永恆;
永恆、剎那都是方便說,
沒有剎那、也沒有永恆,
時空本是虛妄的結構,
說「剎那」是時間的最短;
說「永恆」,是時間的最長,
剎那跟永恆,
在悟道的人來講,它只是個名詞而已,
簡單講就是心如如不動。
這「應時銷落」是什麼意思?
絕對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
心都是這樣如如不動。
[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故為了義。]
[又特選耳根圓通,]
[文殊白佛言:]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
佛「出」就是現、顯現,
出現在這個娑婆世界。
世尊出現在這個娑婆界;
這個「此方」就是:
娑婆界就是此方,此方就是娑婆界。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真教體是:真正能夠教化眾生,
「體」就是根本的方法,
叫做真教體。
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的根本方法,
在哪裡呢?
就是用音聲,就是講經說法,
清淨在音聞,
就是要用音聲度眾生。
就像師父今天這樣子,
講經說法,
弘法利生,
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為什麼?
萬法回歸自性,哪有眾生呢?
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相皆不可得,
哪有眾生可度?
是不是?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如果你想要得定,
得這個三摩提的正定,
還是要聽經聞法。
實以聞中入,
「聞」就是聞性,
你是不是在動靜根覺空滅裡面,
發現這個不生不滅的聞性呢?
實在是在聞性裡面體會,
是這個意思。
所以,實以聞中入,
這個「聞」就是聞性。
你想要取得這個定嗎?
很簡單,
你自己觀察,
動、靜是音聲,
聞性是不生不滅,
動、靜,塵是生滅的;
耳根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
你自己觀照觀照。
意思就是說:
人家講你壞話,也如如不動;
人家講你好話,也是如如不動,
好是幻、壞是幻,
根本來就是幻,
四大本來就是幻化的,
何況這個耳根呢?
[更是了義中之了義耳。]
[以其超諸聖而獨妙,]
[為三世之通軌。]
[經中佛告富樓那云:]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就是最上乘的意思,
勝義中真勝義性,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叫最上乘論,
沒有任何的善巧方便,
就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了,
沒有葛藤了,
沒有葛藤了。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就是人空、法空。
[迴向上乘,阿羅漢等,]
就是你們還沒有得到二空,
要迴向最上的上乘,
以及這些阿羅漢等等,
都可以獲一乘,
[皆獲一乘,]
一乘就是佛乘;
一乘就是絕對;
一乘就是畢竟空;
一乘就是平等;
一乘就是薩婆若海;
一乘就是實相;
一乘就是一真法界;
一乘就是大圓鏡智。
皆獲一乘,
一乘就是涅槃妙心。
[寂滅場地,]
這寂滅場地有什麼好?
眾生因為過著煩惱的日子,
不懂得寂滅法、
不懂得空,
所以,他認為有境界可以追求,
追求到最後,雙手一放,啥都沒有,
原來生命是一場鬧劇!
所以,有一個人來講,
說:請問師父!
您能不能用最短的幾句話,
把您三十年的心得告訴我?
我說:可以啊!
人生、宇宙是一大幻劇;
劇場的劇。
每一個眾生,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演員,
如夢幻的演員,
演一齣如夢幻之劇,
等到下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演員。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
在如夢幻泡影的世間,
不知道是如夢幻泡影,
不知道是緣起如夢如幻的這個道理,
以為有可追求;
事實沒有,
所追畢竟空。
所以,寂滅場地就是佛的境界,
就是寂滅。
這寂滅就快樂無窮了,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個寂滅就是場地,
[真阿練若,]
這個阿練若就是寂滅道場,
寂滅道場。
阿練若是離城市大約三、四里,
就是離城市有一點點距離。
為什麼?
第一個,比較靜;
第二個,
要化緣、要托缽也比較方便。
所以,佛在世的練若,
都是建在離城市、鬧區大概三、四里的地方,
要走一段的路,
才能夠到市井,人多的地方。
這個才是真阿練若。
就是你要明心見性,
你才是真正的找到道場;
要不然,
你就整天、每天都在找道場!
你找到一座山,很靜,很靜,
很靜有什麼用?
你的心不靜啊,
靜不下來啊!
是不是啊?
不是道場的問題,是心性的問題啊!
你沒有找到如來藏性,
沒有找到如如不動的心性,
任憑你走遍天下,你也找不到道場啊,
哪裡都跟人家合不來啊!
是不是?
[正修行處。」]
這個才是真正修行的地方。
所以,今天剛好很多的比丘來聽經聞法,
諸位比丘、
諸位尊敬的法師,
就是這樣子,互相勉勵,
你要找到道場,在你心性下功夫,
這個不滿、那個不滿,
沒有地方可以掛單!
是不是?
沒有地方可以掛單的。
因此很困難的!
但是,如果說你找到了這個心性的道場,
那應該安住。
所以,在律學裡面講:
有法有食可安住。
就是:有法的地方、
有飲食的地方,
就是吃飯比較方便的。
是不是?
何況我們還有一些單金。
有法有食可安住,
佛就告訴你,
在律藏裡面就講了這句話:
如果有法可以聽;
有飲食可以養活這個色身,
不會為飲食而困擾,
那麼,就應該安住了。
不過,我知道有的人還是會跑啦,
那就讓他一直跑‥‥‥
一直找這個道場,
因為沒有獲得一乘寂滅場地嘛,
這才是真阿練若。
[當知勝義,即修證之了義,]
[耳根圓通,乃了義中真了義耳。]
再來,乙,
就是[二、稱性不著相。]
這個啊,
[著相之修,為事相之染修,]
著相就是:
哎呀!你布施了一萬、二萬,
做了一些善事、來這裡做了義工,
就好像不得了,
這個統統叫做著相!
現在的修行人來拜佛,
類似打卡上班;
在家居士也是這樣子,
內心的煩惱,處理不處理不管它,
時間到,早上去佛前:
阿彌陀佛!我有來報到喔!
是不是?
念經,
煩惱,心地法門運用不上;
念經念了一個鐘頭:
阿彌陀佛!我告退了,
我已經念一個鐘頭了!
是念給佛聽,不是念給自己聽的。
他不知道那個經典是佛講的,
誦經是等於誦佛的遺教,
就是要你警惕自己。
就像一個聖人留下來了這個遺言,
要叫你好好的勉勵;
他卻把遺言拿出來,
念給那個死亡的人聽一樣。
所以,誦經、念佛,
是開發自己的清淨自性,
然後,求佛力加被,
這樣自力還有他力一結合,
往生極樂世界就穩操勝券了!
著相之修,為事相之染修,
[著相之證,為新成之實證,]
什麼叫新成?
不是本來,叫做新成,
加上一層證,
就變成能證、所證了,
這個就不是圓了。
[未悟圓理,均非了義。]
只要新成之實證,
就不是圓滿了義之證。
[稱性之修,]
乃從聞慧、思慧、修慧,([乃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但向一門深入,而得六根解脫,]
一門深入就是耳根,
就是用耳聞性,
聞性的意思是說:
一切動、靜,統統如如不動,
就向、朝這個地方下手,
聞讚不喜,聞謗不憂,
讚、喜同於如來藏性。
但向一門深入,而得六根解脫,
[修即無修;稱性之證,]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乃發現其本有家珍,證亦無證;]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方為了義。]
[至若道場定慧,神咒利益,]
後面所講的道場定慧,神咒利益,
[無非修證圓通加行,]
[亦即了義也。]
[題中此一句,經中占三卷半之文,]
[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三摩之問。]
[第四卷佛云:]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決定義,亦即了義。]
[依此了義,修證自性本定,]
[得耳根圓通,]
[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這個「如幻」,上面如果加二個字,
就更清楚,
就是「緣起」如幻,
諸位!你這四個字體會得出來,
大藏經統統通!
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講這四個字:
緣起如幻,
緣起如幻,
沒有一法是實在的,
放下,萬法都是真,
彈指超無學。
[而修證了義之旨,更無餘蘊矣。]
沒有其他的,
更無餘蘊,
這個「蘊」就是聚積的意思,
就是直接了當,
就是修證了義,
更沒有其他的東西了。
第8,
第8頁,
第8頁,
D:[諸菩薩萬行:]
我們現在還在講經題。
[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
[此方人]就是中國人。
[有好略之習慣,]
「好略」就是喜歡省略。
[簡稱菩薩。]
[菩提譯云覺,薩埵譯云有情,]
[乃大道心眾生之稱。]
[今作三義釋之:]
[一、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有情;]
這個是站在自利的角度,
自利的角度。
[二、能覺法界,無量諸有情;]
是站在利他的角度。
[三、智悲並運,自他兩利,]
[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
[運悲,]「運」就是運用,
運用這個智慧,上求佛覺,
佛的智慧覺悟,
以自利。
運悲,運用這個悲心,
[下度有情以利他。]
諸位!
這個第三、智悲並運,
就是圓滿的意思,
圓滿的意思。
所以,第一個叫做自利;
第二個叫做利他;
第三個叫做圓滿,
圓滿就是佛。
[修諸波羅密,]
[乃如來道前之號,]
[自覺覺他,以求大圓滿覺。]
[而言諸者,通指五十五位也。]
注意聽!
五十五位者,
去掉三漸次、去掉乾慧地、
去掉佛,
因為佛不是位,佛是究竟覺,
所以,佛不在階位裡面。
那麼,除掉三漸次,就三;
除掉一個乾慧地就四;
再除掉究竟覺,
就總共多少?
五十五。
知道吧!
所以,五十五就是階位的意思,
階位的意思。
[萬行,]
[即稱圓通體,所起之無作妙行也。]
[如觀世音菩薩,]
[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
[雙躡]「躡」就是依照,
依著前面的腳根叫做躡,
雙躡[前奢摩他,]
[即定之慧;]
[三摩,即慧之定;]
慧之定。
[定慧圓融,中中流入薩婆若海。]
愈來這個定就愈深入了。
剛開始是奢摩他;
再來是三摩;
再來就是禪那了,
定慧圓融叫做禪那,
定慧圓融叫禪那。
中中流入薩婆若海。
[如十信,]
[全根力而植佛種;]
這個「全」就是建立,
也就是培養的意思,
這個「根」就是信根,
諸位!
沒有信心,你怎麼會坐在這裡呢?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對佛、對三寶沒信心,
那修什麼行呢?
第一個就沒信心了,
那你這還用說嗎?
所以,給眾生對三寶沒有信心,
這罪是很重的!
但是,給眾生對三寶有信心,
這個功德是很大的!
因為對三寶有信心,
他才肯來修行啊,
他才會成佛、才能了生死啊!
所以,若不墮於無間獄,
莫謗如來正法輪。
如果你不想要入無間地獄,
千萬不要謗如來的正法輪。
所以,十信就是全根力而植佛種,
就是全力的培養信根之力,
而植佛種,
把這個種子種下去,
有一天就會開花結果。
[十住,生佛家而為佛子;]
變成佛子了。
[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
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廣修六度,而行佛事。
[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4-16 12:15:53
|
只看該作者
比爾蓋茲是叫做有量有邊
[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回向有三種:加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理啊,回事向理,這個就是剛剛講的回向有三種。[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泯]就是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泯心佛而滅數量,就是不分心、眾生跟佛,都是一體的。數量就是人類刻劃出來的觀念,為什麼講無量無邊、無止境呢?佛經這個[無]可偉大了!宇宙一看,有量有邊,人類所能觀察的,佛說宇宙是無邊的。我們般若智慧也是無量無邊,護持正法、講經說作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無量無邊?因為滅數量。如果一個人說:我是全世界最有錢的,象比爾蓋茲一樣,全世界最有錢,一千多億美金,假設說。他還是很窮!為什麼?還是有一個數量,有數量就還是很窮。放下,我身上這些錢夠吃、夠穿,好好修行,知足,全世界你最富有,比比爾蓋茲還有錢,比爾蓋茲是叫做有量有邊,對不對?
我們一念大智般若、知足,叫做什麼?無量無邊!所以,全世界最有錢的是誰?就是佛弟子,因為有般若的智慧,雖然經濟有時候困難一點,但是精神很安慰,能念佛,要去極樂世界了,抱一個希望,每天都活在佛法的薰陶下,也不跟人家一較是非長短,也不跟人家爭什麼,每天都是過這樣子,安居樂業、知足、快樂,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要去極樂世界,你看,這多快樂的事啊!所以,學佛,一念之間,就比全世界的人都有錢!誰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不缺、知足,知足就是不缺;有缺錢就是窮啊!我是指心靈啦!所以,不要欲求不滿,一直求一直求,就是變成很窮的人。如果肯知足,就會變成很富有,為什麼?你已經滅數量了。
泯心、佛,如果再加[眾生],那就更好!泯心、佛、眾生而滅數量,沒有了。滅數量有什麼好處?譬如:我今天講經來一個,我也是這樣講!真的!也是講的非常精彩,也是講笑話啊,因為我的因緣就是這樣子,我知足,一個就夠了,不過這個不要是關門的就好!是真的肯真心來聽的,一個我也講啊!那一、二、三樓都滿,那就更好啊!是不是?更圓滿啊!所以,滅數量就是說:他的心就無礙的,沒有數量的。
[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契真如是什麼意思?加二個字更清楚:契[佛之]真如,[覆]就是覆蓋,[覆蓋]就是涵蓋,涵蓋整個涅槃,那多好啊!契就是契入佛的真如,涵蓋了整個涅槃。[等覺],就是齊佛,[齊]就是等、如同,如同佛。[際]就是境界。齊佛際就是如同佛的境界。[而破生相]底下加兩個字就是無明。生相無明就是無始無明,一念不覺叫做生相無明。[其行應有無量,今言萬者,但明其多,非局定數也]。不是說一定的數目。[要之,此行根柢],[柢]就是樹根。
此行根柢[於三如來藏性],這句話這樣看看不懂,說:這個行,最重要的這個行,是怎麼個行法呢?是依據于三如來藏性,[柢]就是依據於,是真的證悟了空、不空、空不空三如來藏,是這個意思。以三如來藏為根本來修行,是這個意思。所以,要之,此行就是依三如來藏為根本、為本修因,三如來藏性。藏性底下加[為因]就更清楚了,依三如來藏性為因,如同樹有根。
[歸極於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就是: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個是《華嚴經》講的;那麼《楞嚴經》也有談到,注解也有。[請詳十行,後五行自知]。十行位:信、住、行、向、地,這十行的後面五行,就講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了。
[問:[五十五位諸菩薩,應是證位,今以位為行,][行]就還是因呢?[豈不屈證為修耶?]][證]就是果,豈不是委屈了果,而變成因呢?[修]就是因地之修。再講一遍:這五十五位諸菩薩,應該是果位的證位;現在以位來當作因地的修行,豈不委屈了證果的境界,變成因地的修行呢?
[答:[諸位正是因行未滿],沒有圓滿。[深入真修之行位也]。加兩個字更清楚,[非佛]深入真修之行位也,[非]就是不是,不是佛,不是佛深入真修之行位也,意思就是:諸位正是因行未滿,非佛深入真修之行位也。[不是極果之位,若是修終,只有佛位。]]這個[只]就是只有佛位。
[問:[此位為行],就是為因,[則圓通了義之修],就是因地之修。[應不具萬行。]]就是這個位,如果是行,[行]就是因。如果這個位是在因位,則圓通了義的修證,就是因地的修證,應該沒有具備萬行吧?意思就是:本來只有佛才有具備萬行,你現在講只有因,既然是位,是因不是果證的位了,那應該就沒有具足萬行了。
[答:[理具而非事造也]。理就是每一個人心性都是圓滿;但是,事相還沒有,沒有修福、沒有修慧啊,雖然理具,沒有事造沒有用啊,佛性因修而顯嘛,就是要修行啊![雖圓融勝解,念念具足諸度,以初心貴在精專,但反聞自性,不兼萬行,故但稱了義。]不圓滿。
[問:了義之證,不攝諸位耶?]了義就是究竟,究竟之位,難道,加二個字:[難道]不攝諸位嗎?究竟之證,難道沒有攝前面種種的位次嗎?[答:[此有二義:一、但證圓通體],只有證到圓通體。[初發二勝用],才剛剛開始,發二勝:二種殊勝之用。[shi故不攝;二、圓人所修,一證一切證,一位即攝一切位]。什麼叫圓人?大徹悟的人叫做圓人;明心見性叫做圓人,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以,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禪、淨、律、密;大悟,講唯識就通唯識;講淨土就通淨土;講禪就通禪;講密就通密,禪、淨、律、密,同一個佛性、同一佛心,這個就是圓人所修。圓人所修,一證一切證,一位即攝一切位。真正大悟,沒有八大宗派,只有一佛乘,哪有八大宗派呢?只有凡夫自己內心有葛藤,講經說法贊此貶彼,對不對?才會這樣產生對立嘛!所以,我們講堂,從頭到底都是堅持念佛,用什麼?用大智慧念佛;用大智慧誦經,用心性的功夫修行,我們講堂特別重視般若智慧。這樣子,平常你生活沒煩惱;臨命終,也可以安然的往生極樂世界,兩全齊美。
[初心、究竟,二不別故。]初發心即成等正覺。[又前言修證,推重圓通],圓通就是圓滿通達,一通一切通,一圓一切圓,一證一切證,一位一切位,就是圓通。[此分階級],[階級]就是次第。[對治狂慧],為什麼要分這個階級?讓這些狂慧、驕傲、狂妄的人誤以為,我就是佛了,不要修了!這個叫做狂慧。我告訴你:要成佛,按部就班來,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一點都不能造假,我們的世間有偽造文書,佛陀講:大徹大悟,這個不能造假的,叫做對治狂慧。偽造文書偽造得出來,這個大悟偽造不出來的,會墮無間地獄的!
[今知理雖頓悟,乘悟並消],[乘]就是依靠,借重。借重這個悟性,把這個萬法都消歸自性。[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諸位!這個可是重要,要畫雙紅線。理雖頓悟,道理你雖然知道,[乘]就是仰仗、依靠這個悟,不生不滅的悟性。怎麼樣?並銷,慢慢的銷,事相就是習氣,沒有辦法頓除,一點辦法都沒有!就象你穿了五件衣服,你要一件一件慢慢脫下來。第一件脫完了脫第二件。色、受、想、行、識就是五件衣服,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你要先修什麼?見一切色即是空,放下;受是空,放下;想是空,放下;行是空、識是空,這樣一件一件,漸次漸次,愈來愈有功夫。
[究竟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行列佈置,就是次第的意思。圓融不礙行布,就是圓融不礙有所次第的行布;有次第的行布,也不礙圓融。這個行布門跟圓融門,在《華嚴經》講得很清楚,什麼叫行布門?就是次第行布門之略稱,乃華嚴宗就菩薩進趣至佛果之修行階位所立法門之一。就是華嚴宗就菩薩進趣至佛果,行布就是信、住、行、向、地的意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叫做行布門。圓融門就是:初發心就成等正覺。什麼叫圓融門?初後相即,初跟後相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就是初發心即成、便成等正覺,稱為圓融門。也就是說:佛成佛也就是這個不生不滅。所以,圓融就是初後相即,初發心時,變成正覺,稱圓融門。行布門就是次第行布之略稱,乃華嚴宗就菩薩進趣至佛果之修行階位所立法門之一,就是行布門,簡單講就是次第了。
行布不礙圓融。[題中此一句,經中占半卷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禪那之問]。妙禪那就是定慧均等。[第八卷結經名後,阿難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證聖位,顯是住持自性本定]。[住持]就是常住了,清淨自性本來就定了,自性本定。[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最莊嚴的,就是如來妙莊嚴海,為什麼妙莊嚴呢?無法形容,福慧具足,圓滿菩提。圓滿菩提用什麼心下手呢?歸無所得,初發心無所得,佛修到最後,還是歸無所得,以無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講的。就是無所得,但是要行一切善。
[按定經文],這樣看不懂,就是安立三種定的經文,叫做安定經文。[問答相應,已盡正說全經],這樣子就把這個正定全部都講完了。[曆收]就是一一,[大定別目],大定就是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就是A加B加C,就是奢摩他加三摩加禪那,就是首楞嚴大定。所以,《楞嚴經》在講什麼?就是講定。講什麼定?就是佛定,這個佛定包括一切定,一切定的不能及。[故結經名,至]就是到了,到了講後面的[七趣五魔],五魔就是色、受、想、行、識;七趣就是七道輪回。到了後面講這個七道輪回,就是警惕你千萬不要再來輪回,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了生死。還有就是修行禪定當中,有五十種陰魔,千萬不要動念,見佛、見光、聞香,這個統統放下,統統放下!知道你在用功,佛給你點信心,千萬喜悅不得,不著、無所住。
[五陰妄想,自是經外餘意],五陰妄想,就是五十種陰魔其實都妄想,都是經外餘意,這個意思就是:不是重點,叫做經外餘意。重點,經內,重點是講定,這個是警惕你,叫做經外餘意。意思就是:你注意一下,作為助修的因緣,但是,正說是在前面都講過了,所以,七趣五十種陰魔,就是經外餘意。[別詳初心緊要],[詳]就是分辨。你要特別的注意,你這個初發心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用的是什麼心修行?你用的是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就成佛,就入佛的大定!所以,你的初發心一定要對,千萬不要落入七趣!也千萬不要著五十種陰魔所顯的現象,因為佛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戒慧助定而已]。以這個持戒,然後這個慧,來幫助這個定,定就是這個首楞嚴大定。要持戒,要開般若智慧,其實都是幫助我們修定。所以,定是體。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47:42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