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0|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人心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7171126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人心的讲记敬摘点滴
...才会知道老的痛苦。而且人命无常,所以不要等到老时才想用功修行,应该积极从现在开始努力。
人到面临死亡的时候就更痛苦了。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四大分散;如果是地大先分散,还没有往生,身上就一个洞一个洞地开始腐烂,神识仿佛作梦一般,眼前所见都是山崩地裂的景象。如果是水大先分散,就会出现排泄失禁的征兆,晚上作梦,看到遍地都是洪水,惊慌恐怖,无处可逃。如果火大先分散,身体没有热气了,就譬如有很多病人,身体是冷冰冰的,临终时会看到遍地都是猛火在烧。如果是风大先分散了,就会看到遍地都是狂风大作的景象;假使这一生造了很多恶业,临终前就会看到地狱、畜生、饿鬼种种恐怖的境界。这些境界,必须靠平日用功,心安住在善法、善念上积极努力去做,才能从这种死亡的痛苦中解脱。
从苦中解脱(八)
于自由时报92.06.12(四)刊载
假使我们修禅定修到一心清净的境界,乃至这念心达到金刚不动,证到寂灭涅槃、证到空性,菩提心现前时,此心契入金刚定,没有生灭的念头,我们身体四大自然也会转化成清净四大,圆寂之后,肉身不坏,如此就成就全身舍利的功德。
如果平时不用功,临终时不仅受病苦折磨,而且,身体的四大正在分散,那种痛苦难以言喻。所以古德说:凡夫不修行,临终时就好象生龟脱壳一般,实在是非常痛苦。
修习禅定的人,这念心时时作主,经常保持觉性不迷失,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起贪着,不起染污,心时时保持在定慧当中,白天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顺境、逆境也如此;一年如此,三年五载也是如此。甚至十年、二十年都能维持这样的心境,这一生就能了生死。
从苦中解脱(九)
于自由时报92.06.14(六)刊载
了生死要从这念心去了,现在就要练习让这念心能作主,否则等到临终时就来不及了。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知平时要努力,只是在等待中虚度光阴。例如有些人没有研究过佛法,听到十念能够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就认为不用努力了,只要等到临终十念就好了。这种侥幸的想法,实在是非常危险。
所谓「十念往生」,十念就是正念,平时心经常保持正念、正定,临终时才能提得起念佛的念头。平时没有修行,人到临终的时候,神识、意识昏迷,而且身体有病、四大分散,痛苦万分,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这时候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便很困难。
所以,修行要在平时,有很多人不了解,平时不修行,只想临终时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其实十念是要靠我们平时保持正念,临终即使四大分散时,这念心始终在禅定当中,所以念佛就是修定,念佛功夫成就了,达到一心不乱,这念心恒在定慧,才能脱离生、老、病、死苦。
从苦中解脱(十)
于自由时报92.06.17(二)刊载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做「助念」,认为人死后,去帮亡者念佛就是助念;其实这称为助念并不恰当。真正「助念」必须在人将临命终时,至神识脱离躯体的这段时间,帮助亡者提起正念。若是人已死亡一段时日后,再为亡者诵经、念佛、植福,这是藉由修习善法的方式,将功德回向给亡者,资增其福德,令其将来投生到较好的地方。
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正念才可以。助念就是人到临终时,尚有气息存在,然而他的心意识已在昏沉中,糊里糊涂,这时他的亲戚朋友、同参道友,发了善心、慈悲心,在旁边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临终的人心意识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旁边有人在念佛的声音,就能提醒自己赶快念佛、赶快提起正念。无论是藉由诵经、念佛,让往生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善道、超生净土。
从苦中解脱(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6.19(四)刊载
助念的意义在于藉由诵经、念佛,帮助临终的人提起正念,只要临终者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然而超生到那里?端看往生者的福德,有福德者,就可以超生到人道,保得不失人身,所以仔细想想,只想靠别人在临终时助念,的确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提到「十念往生」,临命终时正心称念佛名最后也能往生净土,不过净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凡圣同居土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能够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保得人身已经是很好的果报。如果平时没有念过佛,甚至对佛法心存反感的人,临终时听到念佛的声音,可能反而会产生害怕或排斥,助念就很难发挥作用。这时,只能作功德回向给他;功德,对亡者而言,就如同世间人需要钱财一样,阳上人经由诵经、念佛,修善积福,仗三宝慈光加被,回向功德给亡者,使其能得到福德、利益。
从苦中解脱(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6.21(六)刊载
念佛往生的法门是佛陀大慈大悲,不但要救活的人,即使是临命终的人也要救。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终时,往往能心生悔改,所说的话也是良善的。例如,有些罪人快到枪毙的时候,往往会发自内心地忏悔,只是已经判死刑了,此时悔改也于事无补。但是,佛法慈悲、平等,佛菩萨心量广大,真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什么人都愿意度化。为了使每个人都有悔改的机会,重新开始的希望,即使是临命终的人,只要能够心存忏悔,佛菩萨还是可以救度往生。
但是,如果心存侥幸,只想等到死期现前了,再来悔改,这不是很愚痴吗?生死要在平时了,平时就要用功,时时保持正念,转化自己的烦恼。如果平时不努力,只想临终时找人来助念,等到此时才要努力念佛,希望藉此往生净土,其实是非常靠不住的。
从苦中解脱(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6.24(二)刊载
有些人认为,平时我们帮助别人助念,等到往生时也会有善缘来帮自己助念,这种本着慈悲心帮别人助念的想法,当然可以。但是,不要存有等别人来助念的依赖。自己的生死要自己了,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平时要发这种了生死的心,提醒自己世间无常,要精进用功。
「十念往生」是佛陀慈悲,为五逆十恶的人所施设的法门,然而我们现在不是五逆十恶,怎么还能甘于堕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等到临终,现在就要努力。
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等到临终十念,就好比学生参加考试,平时不读书,等到考试时,希望靠别人帮忙作暗号让自己过关,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自己平时用功,考试时就不需要别人帮忙,而且时时都能将佛法运用出来,这样参加考试就没有问题了。生死,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真正要想了生死,就要靠平时的用功努力,帮助自己通过考试。
从苦中解脱(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6.26(四)刊载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关,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依靠临终十念,其实相当危险。就如同干旱结束,丰年到来,放着白米、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却要吃草、吃树皮这些在干旱时吃...(●[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出来,这样参加考试就没有问题了。生死,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真正要想了生死,就要靠平时的用功努力,帮助自己通过考试。
从苦中解脱(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6.26(四)刊载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关,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依靠临终十念,其实相当危险。就如同干旱结束,丰年到来,放着白米、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却要吃草、吃树皮这些在干旱时吃的东西,岂不是愚痴颠倒!
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修行很难成就;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并不可靠。所以,要时时把生死放在心上,精进用功如救头燃一般迫切。生死是什么?就是自己的执着和烦恼,有执着烦恼所以有生死之苦;众生总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为乐,在短暂的欲乐追逐中起烦恼、生无明,受生死之苦。所以,要常思惟人生的苦,明了苦的根源,才会积极转化烦恼,从苦中解脱。明白了这些道理,不要有临终时再来努力的依赖与等待。修行,要从现在开始。
从苦中解脱(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6.28(六)刊载
八苦中第五是「爱别离苦」,每个人有种种执着、情爱;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人无法永远在一起,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到了分离时免不了要痛苦,这就是爱别离苦。而且爱太深了,烦恼就容易现前,所谓「爱就是恨,亲就是冤」,例如有些人,成了好朋友,不到一星期,忽然彼此仇恨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看到对方和别人要好,心里生起了嫉妒心,爱就变成恨,亲就变成了冤。而与自己非亲非故,没有因缘的人,反而很难成为冤家。
明白爱憎冤亲的痛苦,就要将这种「爱」转过来,不能每天都沉溺在情爱的执着中,佛法不是不要爱,而是要将这种小情小爱提升,成为能爱一切的慈悲心。菩萨有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把这种情爱转化成慈悲心,更能护念利益所有的人;能够作到心性平等,没有分别取舍,心当中海阔天空,自然就没有烦恼。
从苦中解脱(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7.01(二)刊载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论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要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慈爱,对于别人的子女也要慈爱;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道,对别人的父母也是一样,这个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纪相当的人,对待他们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与自己同辈的,就当做自己的兄妹来看待,这就是一种平等心。
不过,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进一步。佛法讲人生有三世因果,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我们今生有父母,过去也有父母,不仅对今生父母要尽孝,对过去的父母也一样要尽孝。要尽孝、报恩,就要精进修行,道业有所成就,才能度脱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语说:「一子成道,九族升天。」所以,我们这一生,一定要抱着成道的心,精进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烦恼转化了,生死了了,不仅个人的道业成就,以此清净功德,回向资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脱离苦难。
从苦中解脱(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7.03(四)刊载
八苦中第六种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学生在学校里希望要拿第一名,虽然是这么想,可是始终无法称心如意,心当中就起了烦恼。面对学业、事业怀抱很大的期望,期望达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贪得无厌的,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要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要一千万,甚至于整个台湾、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个世界,也许还想要征服太空,可见人心的欲望没有穷尽,这个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现前了。
所以,佛法强调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是消极,而是要我们知足、安住,从因中努力;不要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当中追求、比较,让贪心充斥我们的心灵,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读书来讲,觉得能读书、学习是很大的福气,用这种态度把学问研究好。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是未来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别比较,反而会为自己带来种种困扰。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心要时时保持安定,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够脚踏实地去努力,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从苦中解脱(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7.05(六)刊载
「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因为只要有所求,当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时,就会起烦恼,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现前。儒家也是这么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心中没有贪求,品德自然高超。
有人会问,如果什么都不求了,不是消极悲观吗?其实,真正心中达到无所求,亦不妨碍有求,因为有求就是用,无求就是体。这念心无欲无为,有求就是这念心的起用,心中安住正念,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求,要从因上去求,求自己时时刻刻起善念,不起恶念;求自己要不断精进、发大愿,修一切善,断一切恶;求自己要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所以求了以后,又归于无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此,我们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心安定下来了,我们的智慧、定力,乃至于福报无形当中就会增长。
从苦中解脱(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7.08(二)刊载
想要无所求,就要把名利财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随境界攀缘、驰逐。放下执着与贪欲的烦恼,心平静了,本具清净的智慧自然现前,此时就是定慧、解脱与自在。这时亦不妨碍有所求,因为这念心始终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有求、无求都不离当念;都是自在解脱。
例如,静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知见观念正确,参禅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然而,很多人学打坐,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是在求感应、求神通,起了这种心念,虽然修习的是出世法,也变成世间法了。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脱,可能还会走火入魔,这都是因为想法不正确,心念不清净所致。
由此可知,同样是一件事情,由于观念不一样,所得到的果报也不一样的。所以要时常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日用中、在有求的事相中,心中有没有贪求、得失的念头?如果有了过失,就要马上改进,回归当下无欲无为的这念心,凡事要在因中努力,不在果上执求,如此才能远离求不得的苦恼。
从苦中解脱(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7.10(四)刊载
八苦中第七是「怨憎会苦」。过去有冤结、不想见的人,偏偏会碰到,这就是怨憎会。例如过去和某人吵架,甚至发了恶愿,从今以后再也不相见。可是这个世界非常小,尤其现在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因缘下,彼此又碰面了,一旦相遇,双方心里都不好受,这种情形就是怨憎会苦。
为人处世,处处都要留退路,留个以后相处的余地。佛法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我们结了恶缘,将来见了面,避也避不了,徒增烦恼。所以平时要多赞叹、多欣赏别人的好处,不要去嫌弃别人的缺点,乃至阻挠别人做事。
有些人心量很狭小,看到别人走运了,事事顺遂,自己就心生嫉妒;或者,为了一点小事,心生芥蒂,始终放在心中,甚至公报私仇。因为心当中还有执着、怨恨,这种报复之心、小人之心、众生之心,即是三涂恶道的因,将来就感堕落的果报。所以心量要广大,不要报复、计较,冤家宜解不宜结。
从苦中解脱(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7.12(六)刊载
佛法提到对待众人要冤亲平等,心量广大。儒家也是这么说,对人要宽宏大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别人所说、所做,伤害自己的事,要学习去原谅;而自己对待别人的言行,就要时时反省改过,这个就是真修。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如此,就不会有怨憎会苦了。
相信佛法、并且愿意落实的人,就能超凡入圣;即便不信佛法,堕入地狱的人,佛菩萨的心量广大,也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同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度尽地狱所有众生,自己最后才成佛。如果我们能够有这种心愿、心量,心中就无冤亲之分;...(●[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界,也许还想要征服太空,可见人心的欲望没有穷尽,这个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现前了。
所以,佛法强调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是消极,而是要我们知足、安住,从因中努力;不要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当中追求、比较,让贪心充斥我们的心灵,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读书来讲,觉得能读书、学习是很大的福气,用这种态度把学问研究好。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是未来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别比较,反而会为自己带来种种困扰。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心要时时保持安定,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够脚踏实地去努力,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从苦中解脱(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7.05(六)刊载
「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因为只要有所求,当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时,就会起烦恼,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现前。儒家也是这么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心中没有贪求,品德自然高超。
有人会问,如果什么都不求了,不是消极悲观吗?其实,真正心中达到无所求,亦不妨碍有求,因为有求就是用,无求就是体。这念心无欲无为,有求就是这念心的起用,心中安住正念,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求,要从因上去求,求自己时时刻刻起善念,不起恶念;求自己要不断精进、发大愿,修一切善,断一切恶;求自己要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所以求了以后,又归于无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此,我们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心安定下来了,我们的智慧、定力,乃至于福报无形当中就会增长。
从苦中解脱(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7.08(二)刊载
想要无所求,就要把名利财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随境界攀缘、驰逐。放下执着与贪欲的烦恼,心平静了,本具清净的智慧自然现前,此时就是定慧、解脱与自在。这时亦不妨碍有所求,因为这念心始终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有求、无求都不离当念;都是自在解脱。
例如,静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知见观念正确,参禅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然而,很多人学打坐,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是在求感应、求神通,起了这种心念,虽然修习的是出世法,也变成世间法了。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脱,可能还会走火入魔,这都是因为想法不正确,心念不清净所致。
由此可知,同样是一件事情,由于观念不一样,所得到的果报也不一样的。所以要时常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日用中、在有求的事相中,心中有没有贪求、得失的念头?如果有了过失,就要马上改进,回归当下无欲无为的这念心,凡事要在因中努力,不在果上执求,如此才能远离求不得的苦恼。
从苦中解脱(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7.10(四)刊载
八苦中第七是「怨憎会苦」。过去有冤结、不想见的人,偏偏会碰到,这就是怨憎会。例如过去和某人吵架,甚至发了恶愿,从今以后再也不相见。可是这个世界非常小,尤其现在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因缘下,彼此又碰面了,一旦相遇,双方心里都不好受,这种情形就是怨憎会苦。
为人处世,处处都要留退路,留个以后相处的余地。佛法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我们结了恶缘,将来见了面,避也避不了,徒增烦恼。所以平时要多赞叹、多欣赏别人的好处,不要去嫌弃别人的缺点,乃至阻挠别人做事。
有些人心量很狭小,看到别人走运了,事事顺遂,自己就心生嫉妒;或者,为了一点小事,心生芥蒂,始终放在心中,甚至公报私仇。因为心当中还有执着、怨恨,这种报复之心、小人之心、众生之心,即是三涂恶道的因,将来就感堕落的果报。所以心量要广大,不要报复、计较,冤家宜解不宜结。
从苦中解脱(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7.12(六)刊载
佛法提到对待众人要冤亲平等,心量广大。儒家也是这么说,对人要宽宏大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别人所说、所做,伤害自己的事,要学习去原谅;而自己对待别人的言行,就要时时反省改过,这个就是真修。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如此,就不会有怨憎会苦了。
相信佛法、并且愿意落实的人,就能超凡入圣;即便不信佛法,堕入地狱的人,佛菩萨的心量广大,也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同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度尽地狱所有众生,自己最后才成佛。如果我们能够有这种心愿、心量,心中就无冤亲之分;既然没有冤亲分别,无论什么烦恼,都会转化清净,如此,这念心自然能得解脱。
佛法不是口头禅,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论,而是必须实践的一种学问,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要养成冤亲平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实行,才能真正化除心中的怨憎会苦。
从苦中解脱(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7.15(二)刊载
以前有一位董事长很发心,希望作大布施、大功德,用来建设道场,当天,道场请了一位学佛一段时间、也很发心的居士作陪客。两个人一见面,你看我,我看你,神色十分诧异!后来彼此之间讲话了,说:「你也学佛了,我也学佛了,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两人笑一笑、握握手,就和好言欢了。原来,亲近道场许久的这位居士,以前在那位董事长的公司做过事,由于一些事情,和董事长起了冲突。没想到,经过几年以后,又在这个地方不期而遇,这正是怨憎会苦。
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还好两人凭借着修习佛法的力量,以慈悲、智慧,才能马上解冤释结。所以我们与人相处有了不愉快,要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观念,这是最重要的。在平时,就要多结善缘,如此无论走到那里,都有人帮助;走到任何地方,都会左右逢源,这样子就没有怨憎会苦了。
从苦中解脱(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7.17(四)刊载
八苦中,最后一个是五阴炽盛苦。人可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分。精神是指心的活动,归纳为受、想、行、识四种心理状态,这是属于心法。物质是指身体,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亦即色法。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如头发、指甲、骨头为固体型态,属于地大;身上的水分,如唾液、小便、血液,属于水大;身上的热量属于火大;出入息属于风大。所以说身体是四大假合,随因缘聚合的假有。但是,众生认取这四大假合的色身为真实,因而产生了执着,认为这个就是「我」,起了我执、我所,就是众生境界。一旦产生我执、我所,就开始分别、计度,起种种烦恼,让身心不得自在,这在佛法来讲,就称为五阴境界、五蕴境界。
从苦中解脱(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7.19(六)刊载
「五阴」又称为「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表示人的身心由色、受、想、行、识五法积集而成;「阴」有遮蔽之义,意指这五法遮蔽了我们的本心本性,这个心就有尘垢、尘劳,有尘垢、尘劳...(●[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一切好的事情。菩萨则不然,菩萨知道遇到好事情是过去种的因,现在更要在好境界当中加倍努力;遇到困难、遇到坏的事情,也是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惭愧、忏悔,面对现实去突破,这就是菩萨的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从因当中去努力,未来一定可以达到福禄寿喜,成就好的果报。
如何改造命运(三)
于自由时报92.04.17(四)刊载
佛法讲,不但要修福德,还要修智慧。一般人会认为有吃、有住、有玩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见,假使有福报却没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福报、累积福德,福上增福。社会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却缺乏智慧的人,他们以放纵的方式在享用福报,拚命地追求,甚至于造业、犯法。事实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侥幸得到了财富,最后还是没有好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钱时,知道运用钱财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断地累积福德资粮;有权势,就要会用权,以权势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就是修善积福。反之,如果运用权利胡作非为,就是在造恶业。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一方面要修善法,广集福德因缘;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这两个原则,人生就会越走越光明,越来越有福报。如果不知广积福德,也没有智慧分辨对错,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无论从历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会上种种现象,都是如此。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依照这个真理去做,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如果违背这个真理,到处造作恶业,最后终会自食恶果。
如何改造命运(四)
于自由时报92.04.19(六)刊载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佛法不但是真理,而且是真理当中的真理。生命是无穷尽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这一生的努力不仅造福这一生,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生,就显得鼠目寸光,浅视短见。
佛的智慧广大圆满,洞悉一切因缘;能观察到过去、现在、未来。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要有佛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深入佛法,从生活上实践佛法的道理,必定能有所成就。
了解佛法后就知道,人有过去、现在、未来。在无限的时间当中,我们的生命是很长的,有这种认知的人绝对不会自寻短见,因为知道人并非死了即一了百了。而且,生命的空间也很广大;佛经里面讲,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世界,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生命的时间、空间是如此延伸和广大,能够体悟到生命的无量,心就能得到自在。
如何改造命运(五)
于自由时报92.04.22(二)刊载
佛法讲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明白此理,便能体会生命中时间与空间的无量、广大。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东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佛法则告诉我们,只要朝着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无穷尽的时间、空间可发展。
有的人对这个道理半信半疑,或者根本就不相信,以为人死了就没有未来。有这种观念的人,只看到现在,看不到未来,目光短浅,因此心量也就越来越狭小。要扩大心量,就必须要从知见上来端正,胸襟广大,人缘才会广大,事业才会扩大。
人的福报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不会短命,也不会遭难。如报纸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难前,有一个人本要搭乘这班飞机,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这个人再去争取坐这班飞机,结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飞机到目的地,当时这个人心里觉得不舒服,但只能无奈接受。不久后传出空难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运,没有搭上这班死亡的飞机。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巧合,其实在佛法来讲,这个世界上的点点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依此道理慢慢去观察,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佛法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如何改造命运(六)
于自由时报92.04.24(四)刊载
这个世界,一切法相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修善法就是善因,善法成就,就是善业,善业成就,一定得到福报,因缘果报的道理是绝对的。就佛法来讲,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一般人喜欢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风水,其实一切皆有因缘果报,想靠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作法便流于糊涂、颠倒。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修善法做起。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军曹斌去攻打四川宜滨县,临行前,陈抟仙人告诉曹斌:元帅你是中年得志,但是晚年不好,你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改变命运。曹斌到了宜滨县之后,打了胜仗,城里的百姓、士兵全都投降。当时曹斌的参谋建议,关起城门,将所有的百姓、军人都集中在城里,然后放火烧城,以绝后患。曹斌想起陈抟仙人的劝告,不但没有放火烧城,还下了一道命令: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所有士兵不能夺取一分一毫。对于战俘,不可以损伤、不可以杀害;战俘如果愿意留在宜滨,划分田地供其开垦;想要回自己家乡的,就发放路费,让他回家。这个政策颁布下来,所有宜滨的人对曹斌大元帅都十分感激。
如何改造命运(七)
于自由时报92.04.26(六)刊载
当时,宜滨县的百姓为了纪念曹斌,建了曹公庙来感念他的恩德。等到曹斌带领军队回到朝廷后,又碰到陈抟仙人,陈抟仙人一看他就说:「大元帅,你的相变了,晚年的运一定很好,将来一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的命运有这么大的改变,想必是做了很大的善事。」后来,曹斌果然官居高品,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他活到九十多岁,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都为国家立下功劳,可说是子孙腾达。
曹斌把屠城转为善法,保住黎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为他们安顿好生活,减少了社会的乱源,这就是修善法。佛法中提到,公事门中好修行。一个平民百姓修行,影响的是一个小范围;如果是一位公司里的董事长,乃至于是镇长、县长、一国的总统,愿意发心积善修德,利益的人就更多。这样不仅是发展了事业,同时也累积了善法功德;能多修善积福,必定是功不唐捐。
如何改造命运(八)
于自由时报92.04.29(二)刊载
历史上有很多修善改变命运的记载,证明人能够修善积福,一定是功不唐捐。
佛法中提到,修善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积极的修善法是开源,消极的修善就是惜福、节流。惜就是爱惜,譬如一个人有五百万台币,假使每天吃喝玩乐、追求现代享受,很快就会耗尽这些钱财,以后的岁月为了维持生活,可能就会衍生种种问题。但是,如果能够节流、节省花费,这五百万就可以用很久。
人的福禄寿是过去的努力,过去种因,现在受果;这一生能享用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是过去修善积福累积下来,那是与生俱来,一般人说先天所带来的。所以,要改变命运,要靠自己现在的努力,才能改变未来的果报。如果不知努力,这一生只能随着因缘果报流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就要从惜福、修福做起。
如何改造命运(九)
于自由时报92.05.01(四)刊载
累积福德的方法有两种,...(●[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成佛道、先结人缘」,明白了这些道理,将真理应用于生活中,广结善缘,以自己的愿心为因,配合外在的善缘,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就。
中谛之介说(二十)
于自由时报91.12.19(四)刊载
《中论》中提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有一切法,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仗因托缘所生。「我说即是空」,既是因缘所生,代表世间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独立存在,所有一切法都是空、都是假,只是一种假名、假相而已,不但人的色身如此,连动物、植物,都离不开这个空性的真理。
举例而言:譬如在气候好、雨水少、土质肥沃的甲乡镇种木瓜,一棵树可以长出七、八十个又香又甜的果实。如果把木瓜树种移到乙乡镇,虽然是同一批品种,但假设这个乡镇多雨,木瓜树在潮湿的地方不容易生长,又恰巧土地较贫瘠,气候也不好,因缘不和合,外缘不具足,结的果实少、品质也不好。同一品种的木瓜树,在甲乡镇产量多又好,在乙乡镇却不好,这正说明所有一切法皆是仗因托缘所生。
所以,世间上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我们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是仗因托缘。因此,要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因缘和合,能够具足善因善缘,无论事业或道业都一定能成就。
中谛之介说(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1.12.21(六)刊载
世间上所有事物,都是仗因托缘而成;有生必有灭,因缘和合而生,缘尽复灭。一切法皆是缘起缘灭、生灭的假相,只有名称、形相,而无实体,所以是空性,既是空性便不要执着。佛法中提到三假观──因成假、对待假、相续假,运用三假观来分析万法,便可了解空性、假有的真理。
因成假,是指一切事物皆为因缘和合所生,无法独立存在,因此皆是假相。
对待假,是指相对待的假相;譬如有晚上,才有白天,有明才有暗;如果没有晚上,白天这个名词也不能成立。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明暗、内外、正邪、善恶,都是相对的境界,既是相对,也是假有、假相。
相续假,指世间万法都是相续而成的假相。例如,时间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构成,无论是一天、一个月或一年,都是每分每秒相续所组成的,仔细分析起来,并没有任何一段时间是永远停留、不会消逝的,也都是假有、假相。
天台宗祖师慧文大师见《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道理而开悟,就是悟到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万事万物,体是空性、相是假有。最后不执着空、不执着假,契入中道实相,契悟当下不生不灭、清清楚楚、无量寿、无量光的这念心,悟到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妙心。
中谛之介说(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1.12.24(二)刊载
中道是思想,也是实相;思想是属于理论的部分,实相是属于修证的部分。我们不仅要了解中道的道理,还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动、能静,静中养成,动中磨练,这就是中道的修证。
了解中道思想,进一步要体悟中道实相,落实修证。中道不仅是一个名词、理论、思想,还必须在生活中实践,体会到这念心人人本俱,都有良知良能,把这些道理明白了,心自然而然能安定下来。能够能够作主照顾自己的心,便能照顾大众。实现中道,生命一定很有意义与价值。
反之,如果无法体会中道,心便很难安定下来,总是想要往外攀求。物质生活很有限,人的妄想与欲望却无有穷尽,以有限的物质要满足无穷尽的欲望,是很困难的事。中国有一句俗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如果不懂得善调这一念心,追随着欲望与妄想,将会把我们带入烦恼当中,带到地狱、恶鬼、畜生三涂恶道中;相反的,如果能够主宰自己这念心,心能作主,不随顺妄想与欲望,就能得到智慧、光明。
中谛之介说(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1.12.26(四)刊载
俗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一个譬喻,指我们的心水,譬如一条载满宝物的船开到海里,准备要到达对岸,如果海面风平浪静,没有波涛汹涌,水就能载舟,我们的生命、财产,就能达到最安全的地方。相反的,这艘船开到海中,忽然狂风大作,波浪大起,马上就会翻船,生命财产就会被海水覆灭,这便是水能覆舟。这一念心,如同海水,如果是善念,就能够通往光明的地方;如果是恶念,将来就会愈来愈黑暗。
在佛法当中,把善分成「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三种层次,其中「中道第一义善」是最高的善。世间的善法属于「假观善」,因为世间法会随着民情风俗、时间、因缘的不同,对善有不同的解释。譬如有一些风俗习惯在本国认为是善法,在国外不一定是善法;在国外是善法,在本国却可能行不通。世间的善法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善法的定义无法恒久不变,所以是假相。虽然是假相,还是要去做,因为修善能利益许多人,藉种种因缘广修善法,修善而不执着一切善,就能契入中道实相的境界。
中谛之介说(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1.12.28(六)刊载
「真空善」是指悟到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随缘变异,本无实有,体是空性的道理,就能放下执着得到解脱,成就声闻缘觉圣者的果报。然而这种果报只能自利,很难利益众生,因为心住在真空中,没有出来度众的愿心。菩萨了解这个道理,以大慈悲心度化众生,建立因缘、运用因缘、不住因缘;观空不住空,便能契入中道实相。中道实相是指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一念心,不着空、有;不碍空、有;在空、有当中来去自在。安住当下这一念心,这念心能作主不动,当下即是清净心、智慧心;就能自在于空、有。
佛法有理、有事;理就是理体,即是真空妙有的这念心性;事就是要作主,要清楚明白。能具足理和事,就能契入中道,中道是佛法中最高的层次,是如来的智慧;从假观善、真空善到中道第一义善,了解善法的层次,修行便有依循的方向。
中谛之介说(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1.12.31(二)刊载
佛法的道理广大渊博,然而皆不离空、假、中三观,用空、假、中,体现万法真实的义理,有其绝对的意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假观成就一切法,要在世间上成就一切善法,必须运用假有,创造缘起,如果离开假有,便无法成就度化众生的因缘,也无法弘扬佛法,这便是俗谛。所以中道第一义谛,也不能离开假有、俗谛。
任何事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必须要靠大众协助共同完成,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如果错解成功是自己独力所创,虽然成就一切法,却已在假有中产生了执着,做了功德,却始终落入功德相,永远也得不到解脱。譬如一个主管,没有底下的员工,也没有办法建功立业,所以个人的成就也是大众的成就,要把功德、好事归大众,功德让大众来分享,坏事要懂得反躬自省。如此不仅广结善缘,而且透过不断检讨反省,自己的品德道业才能得到提升。
一般人所说不居功、不诿过,就是不执着。如果能本着这道理来做人做事,成一切法,而不执一切法,一定能得到大众的...(●[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2.28(六)刊载
「真空善」是指悟到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随缘变异,本无实有,体是空性的道理,就能放下执着得到解脱,成就声闻缘觉圣者的果报。然而这种果报只能自利,很难利益众生,因为心住在真空中,没有出来度众的愿心。菩萨了解这个道理,以大慈悲心度化众生,建立因缘、运用因缘、不住因缘;观空不住空,便能契入中道实相。中道实相是指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一念心,不着空、有;不碍空、有;在空、有当中来去自在。安住当下这一念心,这念心能作主不动,当下即是清净心、智慧心;就能自在于空、有。
佛法有理、有事;理就是理体,即是真空妙有的这念心性;事就是要作主,要清楚明白。能具足理和事,就能契入中道,中道是佛法中最高的层次,是如来的智慧;从假观善、真空善到中道第一义善,了解善法的层次,修行便有依循的方向。
中谛之介说(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1.12.31(二)刊载
佛法的道理广大渊博,然而皆不离空、假、中三观,用空、假、中,体现万法真实的义理,有其绝对的意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假观成就一切法,要在世间上成就一切善法,必须运用假有,创造缘起,如果离开假有,便无法成就度化众生的因缘,也无法弘扬佛法,这便是俗谛。所以中道第一义谛,也不能离开假有、俗谛。
任何事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必须要靠大众协助共同完成,单靠个人是无法成功的。如果错解成功是自己独力所创,虽然成就一切法,却已在假有中产生了执着,做了功德,却始终落入功德相,永远也得不到解脱。譬如一个主管,没有底下的员工,也没有办法建功立业,所以个人的成就也是大众的成就,要把功德、好事归大众,功德让大众来分享,坏事要懂得反躬自省。如此不仅广结善缘,而且透过不断检讨反省,自己的品德道业才能得到提升。
一般人所说不居功、不诿过,就是不执着。如果能本着这道理来做人做事,成一切法,而不执一切法,一定能得到大众的肯定,成就功德道业,人生就能愈走愈光明。
中谛之介说(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1.02(四)刊载
俗谛,成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观一切法皆空性,即是真空。了解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缘尽即灭,时刻变异,并非永恒,体是空性的道理,就能不执着、不我慢。观空是一个方便的法,「观」便是透过思惟、分析,体达一切法皆是空性,便能破除众生的执着。然而,这念心本是空性,不要另外再观想一个空,再观一个空相,就是空上加空、重床叠架,永远不能体悟心性的真空。
体悟到空性,这念心更进一步要不住空、也不住假有,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就是中道第一义谛,就是中道善,这是最高的善法。因为中道不着空、不着有,运用万法而不执着万法,不论空、有,都不离当下这念心。
这念心本自具足神通智慧、功德与妙有,一旦执着假有,就障碍我们发挥这念心的妙用。所以中谛,就是不执着空、不执着有,这念心始终作主、清楚明白,便能显发本具的性德,体现无量无边的智慧与慈悲。
中谛之介说(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1.04(六)刊载
这念心具足一切神通智慧、功德妙用,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这念心无远弗届、没有障碍,不论远近都能产生感应。只因众生有种种执着、妄想,因而产生障碍,使本具的智慧、功德无法显现。
举例来讲,譬如说有亲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在家乡的亲人心里始终放不下,每天都在挂念对方的身体健康、衣食住行,甚至于他的学业、事业。想念久了,忽然一天梦到对方生病了。第二天电话联系确认,对方果真身体不适。由此便可印证我们这念心,确实是无远弗届,只要心念专注,没有烦恼妄想便能有所感通。众生只因有种种的执着、烦恼,所以产生了障碍。
因此,佛法教导大众要化除心当中的执着烦恼,没有执着,心中便没有障碍,自性的功德显现,就能契悟到中道实相之理。
中谛之介说(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1.11(六)刊载
了解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后,更进一步就是要去实践。将道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做到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即说即了、即做即了,心中无有挂碍。如同释迦牟尼佛说了无量无边的佛法,到最后说自己没有说一句佛法;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自己没有度一个众生。这正启示大众,最后所有一切都要归于无言无说,不可思、不可议这一念心,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
人的一生从生至死,到了临终的时候甚么也带不走,假使平时能够安住在正念,安住在中道这一念心上,到什么地方都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佛经当中提到「心净国土净」,这一念心清净了,所处的这一个地方就是净土;「心安国土安」,心安定了,整个社会自然就会安定;「心平世界平」,心达到平等一如的境界,全世界便充满了和平,没有战乱。
所以佛法的道理,确确实实是人生的真理,可以救人、也可以救世,可以自利又可以利他。每一位修行学佛的人,如果能肯定听闻佛法是一个福报,是一件大功德,便能继续发长远心、发精进心,契悟到人生中至高无上的真理。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佛法与教育(一)
于自由时报91.08.06(二)刊载
佛法是一种真理,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不曾变异。
所谓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法。教导大众能得解脱,超凡入圣,由坏人变成好人,由好人变成贤人,由贤人变成圣人。
不论天上、地狱都是佛法教化之处,即使众生堕入地狱,佛还是不舍一众生,到地狱里面去救度众生。例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是慈悲、平等、广大无有边际,佛的慈心广大包容一切,什么众生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化。
佛法是一种真理,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不曾变异。研究佛陀的教法,能令众生超凡入圣,离苦得乐,对于人生非常重要而有意义;就如同人间甘露,润泽群生。从天文学、宇宙观,乃至于文学、哲学、医学、心理学……;范围含盖了各层面的广度,及融摄真常不变真理的深度,所以佛法是教育中的教育。
佛法与教育(二)
于自由时报91.08.08(四)刊载
佛陀透过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以教化人心。
所谓教育:教,就是教化;育有生育、养育、教育、训育之意。佛法教化大众由良而善,由善而贤,由贤而圣;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和教育确实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各类社团的教育。就教化的功能而言,佛法便涵盖了以上的教育,而学校是培育人格发展之处,所以佛法更是和学校的教育不谋而和。谈到佛法与教育,最明显相关的便是学校教育。
佛法有宗教的仪式、礼拜、供养、及信仰,表面上观察佛教和一般宗教团体一样,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便会发现,佛教除了这些宗教活动、宗教情操以外,还有佛法的内涵。这些内涵是转化人的性格及心灵的教育,非单指心理学、医学、或天文学等专门学术的范畴。
佛陀透过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以教化人心。运用佛法了解每件行为、事情背后的真理,对于佛法信受奉行,进而亲身体会佛法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和教育确实是息息相关的。
佛法与教育(三)
于自由时报91.08.10(六)刊载
藉由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实践,
让人人具足威仪,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内心,
使身心皆庄重合宜,这也是一种教育。
教育包含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佛法当中的言教是指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累积起来而成的经、律、论三藏。言教并非空泛的学说,而是将佛法的言论、思想付诸实行。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但将佛法的弘扬表现在说法上,而且以身作则落实佛法。所以佛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教义,蕴含无限的道理与智慧。
儒家提到:「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圣人不随便讲话,每一句话,都值得每个人去遵行;一举一动,值得每个人去学习。佛是圣中之圣,觉者不随便乱语、乱行,所以佛的身教与言教,都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以身教的落实为例,佛经中提到,佛的弟子,乃至于一切圣者,行住坐卧都具足四威仪。四威仪指的是:「行如风」:走路的时候,犹如清风徐拂,自在安详;「坐如钟」:坐时身体保持端正,不随便东摇西摆、前弯后仰;「卧如弓」:睡觉时以右侧卧姿睡觉,又称为吉祥卧,能令身心安稳、夜无恶梦;「站如松」,我们站要有站相,挺立不轻浮、摇摆或歪斜,就像松树一般。
藉由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实践,让人人具足威仪,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内心,使身心皆庄重合宜,这也是一种教育。
佛法与教育(四)
于自由时报91.08.13(二)刊载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
不仅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
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
佛法教导众生,第一个就是告诉大众,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7 11:29:32
|
只看該作者
行、住、坐、卧要有四威仪。在学校里,老师也会规劝学生,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轨范。这些都是一种教化,佛法与学校教育就此点来观察,方向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教化大众。
学校老师要教化学生,不仅要教导道理,身行更要作学生的表率,言教与身教一致,教育才能成功。佛法也是如此的,不仅口说,身体更要力行,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体悟,才能教化大众如何修行。如果佛陀、乃至一般法师,讲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表里不一,如此必定无法度化众生。老师上课会讲,能说会道,可是平日的私生活并不如法,所教导的学生在品德学业上,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所以不但要说到,而且要做到。能够做到就是身教。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不仅行、住、坐、卧皆具足威仪,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由于能以身作...(●[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