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30|回復: 10
|
净公上人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一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1
诸位同修,这次讲座时间只有七天,我们七天总共用二十六个小时来读这部《观无量寿佛经》。首先我们要把研读的目的告诉诸位,这次讲座与我们过去几次所举办的目的不相同,在过去我们虽然是提倡念佛,劝导大家求生净土,但还是偏重在教理上、劝导上,这一次就比过去要提升一级,升级了,我们着重在实行。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真正的认识,认识什么?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像禅宗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要着重认识这个层次,然后才晓得如何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与将来的问题,这是要认真努力去做的。
佛虽然给我们说了很多的经典与法门,这些经典与法门照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普度众生。「度」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普遍的帮助一切众生,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说一切经典的目的。但是要谈到究竟圆满的破迷开悟,彻底的离苦得乐,讲到最彻底的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最重要的一个法门,也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与方法,可是真正认识这个法门的人的确不多。
它重要的经典有三经一论,这是专讲的,就是我们平常读到的、早晚课诵里面念到的《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这部《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是专讲这个法门。这三经自古以来的批注非常丰富,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是《疏钞》,这个《疏》是隋朝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作的,《疏》是他做的。疏就是经的批注,他老人家注得相当的深,有相当的深度,后人看起来还是难懂,不能完全了解批注的大义。所以他后来的学生,就是四明知礼法师,是天台宗的后裔,就将智者大师的注子再加以批注,就是批注的批注,这个叫钞,叫《妙宗钞》,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这是这部批注全部的名称。这部批注在台湾有单行本流通,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非常推崇这部批注,我们过去曾经翻印过几次。但是这部批注依然不是初学人能够读的,所以我们印了很多,流通的是不少,真正在这上下功夫研究的人不多。如果照这个批注的本子来研究,决定不是七天时间能够研究完的。
所以这次我们采取也是天台宗近代的一位大德——谛闲法师的《演义》,这个《演义》完全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里面科判完全都用它的,批注也采取它精要的部分,把它摘录下来。谛闲法师也有一些发挥,有一些讲解,把很深的经文用浅显的文字给我们显示出来,这就是这一本《疏钞演义》。《疏钞演义》这部书他写得非常之好,可以说把《疏钞》里面要紧的、重要的文句都摘录在此地,使我们看起来便利太多了。由这部《演义》,将来再研究《疏钞》就容易得多了。
但是我们修行还是要以念佛为主,你要是修观想,我觉得可以加一点观想,帮助我们自己得清净心,得一心不乱,这是可以的。如果是完全修观,依照这部经来修,恐怕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得到的,因为它的境界非常微细,我们一天到晚粗心大意的人没有办法入观,所以我们就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这个理论也是从这部经里头来的,所以这部经是净土宗讲理论讲得最多、最圆满的一部经典。
我们先把序文念一念,序文是介绍这部经的,我们认识这部经的价值。
【观经疏钞演义序。】
这篇序文是谛闲法师自己写的。
【弥陀经以信愿力持佛名号。为至直捷。至圆顿。】
『至』就是到了极处,没有比这个再直捷的。『圆』是圆满,『顿』是快速,没有次第,没有阶级,也是到了极处。从这两句就晓得这个法门实在是一切法门当中无上的法门。
【最极稳当。】
决定不会出差错的。现在很多人修行走火入魔,我们看到很多,『稳当』就是决定不会走火入魔。
【最易成就。】
这句话对我们来讲,我们很满意,我们很欢喜。如果太难,虽然是直捷,虽然是圆顿、稳当,我们一生修不成还是枉然。所以我们一生当中,无论是哪个人,各个都能成就,最容易成就的。
【是世尊澈底悲心。普令业重众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称异胜方便之法门也。】
这都是指着我们,我们业障深重。『异』是与其它的法门迥然不同,『胜』是殊胜,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殊胜的。
【古德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如果以禅来讲,念佛是最高的禅;如果以密来讲,念佛是最高的密,这是一般人不理解的。这次我们从美国带回来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批注,他把这个问题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他自己本身可以说是宗、教、禅、密都精通,不但是通,精通,所以他给我们提出念佛法门是禅里面最高的禅,密里面最殊胜的密,尤其在《无量寿经》批注里面讲得非常透彻。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径路』就是近路,最直捷的道路,也就是最快速的道路。
【吾人果能依教修行。以真信切愿。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功之浅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
这几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智慧、成就圆满的佛果,你就照这个方法去修决定不错,要死心塌地,不再学其它的法门。这个法门要是你得到了,得到什么程度?不要很高,你只要得到清净心,在我们这里讲是下等的功夫,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就是我们清净心现前了,这个时候我告诉诸位,世出世间一切法门都能通达,真的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用功得法不得法就在你有没有这个认识,我们从一部经上深入之后,能通一切经。你要是研究一切经,一切经研究透了才能通一经,那是吃力不讨好,很费事,不如从一部经上下手。从一部经上下手可以能够通一切经,通一切法门。底下说:
【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乃名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
『杂念』的效果就差很多,这就是说明念佛不能成就的原因。
【自古及今。求其真得一心不乱者。罕见其人。过在念不肯但。非法门咎也。】
这几句话也要记住,绝对不是这个法门有问题,问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没有专心,『但』就是专。如果你专心就决定成就,自己不专得不到成就不能说是法门的过失。底下诸位自己看,这个地方有几句重要的我提出来,就在这一面的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我念一念:
【云何思惟。云何正受。】
这个底下几句话很重要。
【于是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说十六妙观。酬其正受。】
本经的中心就是『三种净业,十六妙观』。后面这一行从第二句看:
【于十六观中。前十二观。为上根人教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教观像念佛。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
『最后一观』就是第十六观。『狱境』是临终地狱境界现前,这个人造的罪业很重,马上就要堕地狱了。『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这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讲观想、观像、持名,这些念佛重要的方法都是从《十六观经》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几句话。诸位再翻过来看第四行,我们看看谛闲老法师怎样来看这部经。第四行的第二句:
【余钝根人。】
『余』就是谛闲老法师自称,他实在是清末民初了不起的一位法师,天台宗近代的祖师。在香港圆寂的倓虚老法师、宝静法师都是他的学生,他自己称『钝根人』。
【自受具后。】
『受具』就是出家,受了具足戒以后。
【即奉持此经为日课。】
他老人家就拿这部经作他自己的功课,这是谛闲老法师。
【忽忽四十余年矣。】
这是他注这部经的时候,四十多年。
【只是诵文。未遑修观。】
每天诵经,拿这部经做早晚课,诵这部经,天天读诵,但是没有依照这部经的方法修行。
【经云。持是经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持经持名。无二致也。】
因为天天念经念熟了,当然常常就会想经里面的境界,这叫忆佛,我们口里面念佛号叫念佛,《楞严经》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忆佛跟念佛是一个意思。但是诸位要晓得忆佛还胜过念佛,假如我们口头上念佛,心里头不想佛,这不会往生的。往生是心往生的,不是口往生,口里头一天念到晚念十万声佛号,心里头确实没有佛,这个不会往生。反过来,心里面天天想佛,口里头一声也不念,这个人会往生。所以我们口里念佛,心里要想佛,这样才行。口念心不想,那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前年在香港,欧阳老居士是八十多岁往生的,他往生可以说完全就是忆佛,因为没有人看到过他念佛。他读经,天天看经,喜欢看经,从来没有人看过他念佛。他预知时至,他告诉畅怀法师说十二月二十二号他要走了,他说这个话的时候距离十二月二十二号是三个星期,三个星期之前告诉畅怀法师,他要走了。他身体很好,也没有害病,到这一天他果然就走了,他是坐着走的,还是看经,坐着看经走的。所以当时他跟畅怀法师讲,畅怀法师说很难相信,不能相信他,结果他真走了。这就是没有看他念过佛,但这是忆佛,他心里头真正天天在想佛。所以此地大师告诉我们『足证持经持名』,「持经」就是你天天念经,「持名」就是专持名号,是一样的功德。
【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这是很重要的,就是持名一定要晓得怎么个持法。我们读了这部经之后,持名的方法你也就明了了,然后这句佛号才能够念得相应,所以这部经、批注,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研究。序文就介绍到此地。我们现在看《演义》第一面:
【观经疏钞演义。】
这个题是一个简称,底下要说出它真正完全的题目: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这是把他所讲解的原来的疏的题目完全说出来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经题,『疏』是经的批注,『妙宗钞』又是疏的批注,刚才跟诸位介绍过了。什么叫疏?什么叫钞?批注文里面都有,我想大家能够看得懂。「钞」,刚才说了,这是解释疏的。这里头说「钞是显也」,《疏》文意思有隐晦的地方我们不容易看出来,他给我们再加以详细解释,使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但是他这个钞,他提了个名叫妙宗钞,妙宗是取疏里面解释题目的大义,宗就是宗旨,妙是讲的一心三观。这个注子里面所说的,讲十六观,每一观都是圆妙的三谛三观。既然是以妙观为修行的宗旨,所以他这个批注就用这个题目,叫「妙宗钞」。底下就是注疏的人,这个疏是谁注的?
【天台智者大师说。】
智者大师注的疏。钞是:
【四明法智大师钞。】
『四明』就是知礼法师,这里头有一段简单的略传,诸位自己看就行了。我们看下面,这是释文。释文前面有一段很长的序文,就是释疏序,这个疏序是智者大师作的,将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大义,完全在序文里面为我们叙述出来,所以这段文非常重要。这段文要是完全了解,对于全经就很容易懂得,所以我们这次研究要把这个序文做为我们的重点。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
这四句话是两个世界的比较,悬殊太大了。『乐邦』是极乐世界,『苦域』是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苦,我相信在台湾年轻一辈的同修很难体会,不容易体会,为什么?你们生长在天堂里面,你们没有尝到过苦滋味。可是年岁大的人知道,年岁大的人尝过苦滋味。但是现在我们国家也开放了,观光旅游的事业非常兴盛,你们可以到世界每个地区去看看,你就晓得这个世界极苦,你才晓得。尤其现在大陆开放探亲,不是探亲,观光的人也大有其人,你去看看大陆上,不仅是大的都市跟我们生活水平相差很远,如果你要看看他们的农村,你才会知道人生真正是苦。像没有开发的地区,非洲、中东、南美,诸位如果去看看,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世间苦。即使是已经开发的国家还是苦,每个人生活那么紧张。我觉得人生,实在讲在开发中的国家里,人生逐渐麻木了,麻木不仁,这种情形在台湾还不太显著,像在美国,甚至于在日本,这就相当显著。人变成什么?机器一个。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人生的乐趣没有了,每天忙着工作,所享受的是物质的享受,但是这物质享受所付出的代价太大,我觉得不值得,心里的负担太重了。
譬如美国人,我觉得美国人非常可怜,美国人真正富裕的是资本家,除了资本家之外,我看每个人都非常可怜,为什么?一生都负债。中国人常说「无债一身轻」。美国人统统负债,房子分期贷款买来的,差不多都是三十年的分期贷款,汽车也是分期贷款买来的,可以说他家庭里面所用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分期付款的,所以每个月赚的钱,银行、保险公司都扣掉了。我在那边住了很久,收入比较好的差不多一个月能够赚三千多块钱,这是相当高的收入。纳税差不多要纳三分之一,三千块钱要交八、九百块钱的税,税去掉那么多。如果住一间漂亮、很好的房子,银行分期付款一个月大概要一千块钱到一千二百块钱,一大半去掉了,只剩一千块钱,再有什么医药保险、汽车保险、汽车分期,从中一扣,一个月能剩六百块钱就不错了。一个月三千块钱,实际上他能拿回来的,一个月六百块钱就不错了,所以他三千块钱没有办法储蓄,生活很苦,都是负债。负债负到几时?负到他死了,债还没有还清,来世还要欠债,这在佛法上讲非常可怜,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中国人比他有福气,虽然生活苦一点,不负债。所以这的确是苦,生活非常的紧张,天天忙着赚钱还债,精神很痛苦。这的确是极苦的,已经开发中的国家都是如此,所以我们真正体会到娑婆之苦。
『金宝之与泥沙』,这是讲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佛法里面讲依报,我们所依靠来享受的,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这个世界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这个地上都是七宝,我们这个地上是泥沙,不能比。我们这个地质是泥沙,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质是琉璃,琉璃就是我们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人家的地质是绿色的玉。黄金人家是铺马路的,我们是泥沙的地质,是用柏油来铺马路。路面就很高级了,不得了,人家黄金是铺马路的。我们今天一点黄金做成手饰,好像戴在身上很美,西方极乐世界一看,铺马路的材料他们都挂在身上,这太落后了,太幼稚了,这不能比。
人家七宝是建筑材料,我们在经典上看得很清楚,就像我们现在用的钢筋水泥之类的。他们那个宫殿都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玛瑙,这些是建筑材料。这是说几样我们这个世界有的,讲了你会懂,还有更好的珍宝就不说了,为什么?说了你也不懂,说了有什么意思?不必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即使是我们世界有的,他的金跟我们的金成分不相同,我们的纯金要拿去跟它比一比,实在讲连人家的铜都不如。所以那个世界是多么富庶,生活无忧无虑。
第三句讲生态,我们这边是胎生,这是讲我们人。胎生苦,胎生不净,不干净。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这个清净,只有乐没有苦。第四句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环境,跟我们这个地方做一个对比,我们这边生活环境处处是荆棘,西方世界是琼林玉树,美不胜收。所以一开端,序文就用这四句把两个世界做一个对比,显示出为什么他那个地方叫做极乐世界。再看底下一段,第四面第一行:
【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
这是说明两个世界为什么不相同。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心变现之物,这是这部经里头说得非常透彻。《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世界是这么来的,是由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住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秽恶不堪,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们这个世界人心不清净,所以才有这个现象。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样清净庄严?那边人心清净,凡是到那里去往生的都是清净心去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善没有恶,所以那边的人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很显然的把这两个世界的条件给我们说出来了。
我们要想到那边去,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心要清净,行要善良,我们行为只有善没有恶,我们心地清净没有污秽,你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往生,就可以到那边去了。其它的条件都不需要,只需要这两个条件。所以他也不问你是贫富贵贱,或者是地位的高下,那边一概不讲求,只讲求心清净、行善良就行。这个批注诸位自己去看。这个地方的批注有错字,批注的第三行,我念下来,从第二个字念:「唯圆顿教,了三德性」,这是法性的性,竖心边,这里是个错字,大家把它改过来。再看原文第二段:
【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
这是比喻。『形端』,我们站得很直,影子看起来就直。端端正正站着,影子就直。『源』是讲水源,水源如果是浊,水一定不清净。源头浊,水就不清净,这就是比喻。前面两句比喻心性,后面两句比喻净土,这四种净土,批注里面都说得很明白。
【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小标题是「就净示修」,把修取净土的纲领给我们提出来了,就是『十六妙观』与『三种净业』。「十六妙观」就是修清净心的,「三种净业」就是修善行的。刚才讲了,心要清净,行为要善良,这是非常具体的给我们说出来。批注里头又给我们讲「妙观是正,净业为助,正助合行」,这是往生净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
到这个地方才把「教起因缘」给我们说出来,这是法会的因缘。实在说这些人都是菩萨大权示现,诸佛与这些弟子们都不是普通人,故意现这个相,做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省悟。实在讲我们是迷在娑婆世界五欲六尘当中,执迷不悟。这些人做出个样子,然后佛来给我们讲解,使我们彻底觉悟,认真的反省,真正知道离苦得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法门保证我们一生当中决定成功,所以这个法门的殊胜实在不可思议。
本经的因缘也特别借着阿阇世王想夺取政权,以这个事情来做为发起,显示出人间贪瞋痴慢、争权夺利,显出这些苦事特别叫人容易觉悟,这个意思都是相当的深刻。可以说古今中外像这种事情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为了利欲不择任何手段,甚至连父母都杀害,这是大逆不道,显示出人世极苦。我们看底下一段文:
【大圣垂慈。乘机演法。】
『大圣』是指释迦牟尼佛。
【曜玉相以流彩。耸金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赡养。】
这是说明佛趁这个机会来教化这个世界极苦众生。真正了解人世之苦,真正体会到六道之苦,他才有出离的想法,希望能够离苦,他只要起了这么一个念头,这就是佛教化他的机缘成熟了。如果他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出离娑婆世界的念头还没动,佛怎么劝他也是枉然,也是没用处的,必须他自己起了这个念头,有离苦得乐的心愿。
前面这两句批注里头都有,是说佛放光现瑞,显示出理想的世界确实是有,不是没有,确实有一个很美好、很理想的世界。不但佛劝我们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赡养』就是极乐世界的别名,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华藏世界就不是我们这个地球,范围太大了,诸位读《华严经》就晓得。
【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末』是末法时期,『俗』就是俗人,就是凡夫,正是指的我们,我们是末法时期的凡夫俗子。但是我们很幸运,幸运在哪里?我们与这部经、与这个法门有缘,你要没有缘,你听不到;没有缘,这部经你也看不到。我们今天能够读到这部经,能够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有缘,有缘就应当依教奉行,遵照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底下就是简略的显示这部经修行的方法:
【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
前面跟诸位提示过,十法界庄严都是我们心现的、识变的,心现识变就与我们分别、想象的关系很密切。实在讲这桩事实的真相很难懂,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用「梦幻泡影」来比喻,尤其经上给我们讲的梦幻的比喻很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我们也会清清楚楚,好像是真的事情一样。梦从哪里来的?梦从想生的。你要没有想,哪来的梦?所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梦境是由想象而生的,所以梦境不是实在的。我们现实的境界是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也是从分别想象而生的,所以才有无量无边的法界。由此可知,想象的功能非常之大,不可思议。想象,我们就不能不慎重。你思想清净就现清净的世界,你思想污秽就显五浊恶世,真的是一切唯心造。
我们过去想错了,天天想贪瞋痴慢,天天想五欲六尘,所以现在这个世界才有这种情形,都是自作自受,现在我们知道苦了。换句话说,首先要晓得因,苦是果,我们尝到苦果了,因就是我们想错了,所以要想改变果报先要从因上改变,就是从我们思想上去修正、去改变。诸位要是真正深入研究这个道理,那都在大经里面,像《华严》、《法华》;论典里面,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都是深入、透彻的来说明这个道理。
这地方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改变思想,先要把那些复杂的思想转变成纯一的思想。复杂就是染污,纯一就清净。所以这十六观第一观教我们观落日,『落日悬鼓』,太阳刚刚下山,像一个鼓一样吊在空中,像那个样子。想这个是什么?想这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教我们先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现象上说。如果从理上讲,理上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换句话说,把一切的乱想放下,单单想一个阿弥陀佛,这就是西方。正如同《华严经》里面表法一样,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在哪里?都在南方。难道西方、北方就没人住,所有善知识统统住在南方?诸位要晓得南代表光明,在五行里面南属于火,火的相是光明,善知识都是有智能的,正大光明的,所以他住的地方都叫南方,不管他是哪个方向都叫南方,所以它是表法的意思。在此地就是表法与事实这个方向是两方面兼顾,所以是使我们的心能够专,它的用意就是先叫我们的心专一,专想西方。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选择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念念不忘,取这个意思。
【大水结冰,实表瑠璃之地。】
前面也提到过,他那个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结构不相同,我们这个世界泥沙石块很多,西方极乐世界的『瑠璃』就像我们这个地方的泥沙石块一样,他那个星球组织的结构跟我们这里不一样。「瑠璃」就是我们讲的翡翠,我们没办法想象,海水如果统统结冰,那个颜色跟翡翠差不多,所以是用这个来观想,帮助我们想象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
【风吟宝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
注子里面说得很清楚,前面两句是树观,后两句是池观,我们读到经文就了解。讲西方极乐世界,像小本《弥陀经》里面讲的,这是七行的宝树,天乐迎空。后面两句是讲七宝莲池,这是十方世界众生往生的处所。这是讲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提这两句。
【观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
这两句是提示我们观正报。『侍者』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侍者。『毫相』是白毫相,这是阿弥陀佛两个眉毛当中有白毫,这是讲观阿弥陀佛。前面这一句是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教我们观想。
【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这四句是讲的三辈九品。第一句上面说过了,是上上、上中二品,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三圣以金台来接引你。次一句是讲上下品。讲『文成印坏』,这是比喻。古时候铸印先要做个模型,这个模型多半是用蜡做的,用蜡刻成字好刻,容易刻,做一个模子,然后就用金属,多半用铜,中国古时候的印,铜印,就用这个模子,铜往蜡上一灌,蜡融化了,但是印铸成了,模子坏了,印成功了,印成就了。所以取这个例子是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身体舍弃掉了,就好像这个印模子一样,坏了,不要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取这个意思,所以『坐金莲而化生』。这个批注里面讲,比喻往生的人,「此土阴灭,彼国阴生」,这个阴就是我们的五阴身。
【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
这一句是总说「三辈往生」,就是三辈九品,即使是下下品,他也出离娑婆世界了,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往生就『越五苦』,「五苦」就是我们讲的六道。六道,为什么不说六?阿修罗就不说了。实在讲六道,真正讲只有五道,没有六道。五道里面除了地狱道之外,其余的四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也有阿修罗,畜生、饿鬼里头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道没有。通常我们讲六道是专门讲天道的阿修罗,把他列入一道,其实他应该归在天道,所以五趣就是六道。六道统统苦,你超越六道轮回了,越五苦就是超越六道轮回,永远不退转。
【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这是「结叹观行」。你怎么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而证得三不退?这个事情相当不容易,我们看到许多修行人有甚深的禅定功夫还是出不了六道,就像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说的。一个修定的人一盘腿可以能够坐十天半个月不出定,功夫更深的可以坐到二、三个月,甚至于半年、一年不出定,这个功夫很深了,他的结果怎么样?也不过是四禅天而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出不了三界。而我们一般人觉得这种人功夫不得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他不如一个念阿弥陀佛的老太太,为什么?那个念阿弥陀佛的老太婆能够出离六道轮回,他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不能比,这几个人晓得?这里讲的是修十六观,修念佛法门之妙,『妙观』就是指本经所讲的十六观。『至道要术』,「术」是方法,就是出离六道生死轮回最要紧的一个方法,是至高无上之道。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第八页最后一行,多了两个字,「心性所具极乐依正」,把上面那个心性删掉。这是把这部经的体性给我们说出来,所以这个批注的名字叫做《妙宗钞》,就是取这个意思。它重要的方法,虽然观里面讲十六观,可是一般修观在十六观里面只取一个。这个十六观,每一观观成了都行,都能往生,并不是说从第一观修成再修第二观、再修第三观,不必要这么麻烦,一观成功就行了,就可以往生。如果一观一观的修也行,次第观也行,单独修一观也行。历代是单独修一观的人多,观什么?观佛,专门观阿弥陀佛,观佛的正报,也就是天天想佛,依照经里面所讲的方法去想佛,因为我们心里想佛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说老实话,佛是什么?佛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一点不假。所以佛在《华严》、《圆觉》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又想作佛,他就作定了。如果本来不是佛,你想作佛,你作不成,你没有条件去作佛。因为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又想作佛,那哪有作不成!怎么作法?想佛就是作佛。所以这部经上有两句话非常有名,是净土经理论的中心,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拿天台六即佛来讲是理即佛,那是理上讲的,理论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讲修功,你在修佛。理上是佛,再加上修持的功夫就当然成佛,他主要的方法就是叫我们天天想佛,正符合《楞严.大势至圆通章》里面说的「忆佛念佛」。所以前面一再提示同修,念佛的时候心里头一定要有佛,如果心里头没有佛,有口无心,这是决定不能成功的,心里头一定要有佛。
我们念佛人供佛像,古时候专修净土的人供佛像只供一尊,就供一尊阿弥陀佛,他心专,或者供西方三圣,其它的都不要供了,为什么?因为你供了会分心,你心不专。这个法门要紧的就是要专一,决定不能分心。我们有些同修们感情用事,我供养阿弥陀佛,好像没有供养释迦牟尼佛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也没有供养地藏菩萨,我家里很多亲属过世了,地藏菩萨不救度,这不得了。不供药师佛,生病没有医生。所以好像把这些佛菩萨,每个人管一个事情,统统都应酬交际都要应酬到,这很麻烦。心都分散了,心不专,所以你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修净土的人应当是供佛就供一尊,顶多供西方三圣,都是帮助我们观想。
在过去,我也常常劝同修们,你供的佛像,你慎重去选择,选择你很喜欢的佛像,选择好了之后,一生就不要改变,就专供这一尊,为什么?将来你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一定跟你供的像一模一样。你天天看他,天天想他,以后见到的佛就是那个样子,一点都不会错,你心里很安,你会跟他一道去。如果你供养的佛像多了,虽然都是阿弥陀佛,那个样子画的不一样,造的也不一样,供养多了,到临终时佛来接引你,你想想哪个像?你这一怀疑就去不了,所以你供养一尊像不会有这种现象。像太多了就不晓得到底哪个像是真的、哪个像是假的,这个念头会动,那就是障碍太大了。所以选择佛像只选择一尊,这是观想非常的重要。
『实相为体』,一切大乘经可以说都是以「实相为体」。这个在此地也不必多说,因为他后头有五重玄义。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
这是简单解释题目。
【佛是所观胜境。】
我们观想是以佛为主,就是要想佛。
【举正报以收依果。】
佛是正报。观佛,当然佛的世界,佛教化的那些弟子,这些都是说佛的依报,也就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述化主以包徒众。】
说阿弥陀佛,当然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也都包括在其中。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
前面这个『佛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的,『观无量寿佛』就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以「无量寿佛」作为我们所观的境界。
【经者。训法,训常。】
『法』是法则、规则,永远不变的,不变这叫『常』。
【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
这个在玄义里面都会详细讨论。
【此经义疏。人悕净报。故说听者多矣。】
因为这部经是专门讲西方极乐世界,讲往生的理论与方法,凡是希望我们将来自己也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部经就非常重要,所以古来观经的注疏很多,知礼大师发心来给我们做详细的批注。
【所禀宝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者。】
底下批注里面有『宝云师』的小传,「宝云」就是知礼法师的老师,就是做这个钞的这个人,是他的老师,他是韩国人,高丽国人。本来他在中国学佛,学成之后(他是学天台的),他就想发心回到高丽去教化自己国家的人,这个批注里面有。他在四明,就是现在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从前温州是一个港口,可以从那边坐船到高丽去,就到韩国去。他经过四明,被四明的郡守(就好像现在的县市长,地方的首长)把他留住了,请他在这边弘法。佛法实在讲是不分国籍的,哪里有缘就应该在哪个地方教化。于是他就留下来,就没有再回去,知礼法师有这个因缘亲近他老人家。宝云也是依智者大师注疏来修学,都是遵守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是从《十六观经》的方法来修行往生的,在传记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他在临走的时候,他的徒弟问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有多高?智者大师说,我因为领众(他是一个寺庙住持,要管事),所以自己修行耽误了,只有五品位,五品位往生,生的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决定不是下辈,中上辈往生。意思就是说如果他不领众,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因为领众,自己很多繁杂的事情要操心,不能够完全专心,所以就落个中品往生。这些人往生都是预知时至,都没有病苦,清清楚楚走的。
【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
这是说明他作钞的用意。为什么智者大师已经有注了,何必还要作这个钞?这就说明『修心妙观』一定要明显的发明,让我们后学的人清楚明白,我们往生净土才有信心,才有把握。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批注就不能不做。
【良以悯物情深,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
这是说明末法时期众生根性比不上过去人,尤其是在现代。现代说个老实话,好像物质文明天天是有进步,发达了,可是除了物质文明之外,没有一样不退化。我们念念中国的古文,念念中国古代的诗词,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那个时候人的生活有趣,他们的确享受的是人生,能够生活在诗情画意里面,确实真善美这三个条件从前人具足,现在人没有了。现在除了物质生活之外,头脑里面太复杂,妄想分别太多,这是苦。换句话说,物质生活比从前富足,精神生活衰退了,这是真正的苦,所以根性决定不如从前人。讲起方便实在讲也是不如从前,从前有从前人的方法,有他的便利。我们今天实在讲是有计算机、机械带给我们方便,除这些之外,我们实在是比不上古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为了怜悯末法时期这些钝根的众生,怜悯他们。这才以『适时智巧』,最适合这个时机,最适合众生根性,这种巧妙的智慧,这就是讲的善巧方便。『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所以经里面多半说的事相。
『务在下凡』。所以这部经,尤其是我们读了善导大师的批注,《观经》批注很多,善导大师的批注叫《四帖疏》,注得也非常好,值得做参考。善导大师明白的给我们指示出来,这个法门是专门为度凡夫而设的。由此可知,凡夫能得度,声闻、缘觉、菩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往上说,文殊普贤这等觉菩萨也求生净土;往下面看,地狱众生要遇到这个机缘,他一念回心,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可见得这个法门是诸佛度众生最彻底的法门。就好像药物一样,那个人害了那个病,什么药都没效,这个药能救。一切药物都失效了,不作用了,这个药能救,这才是药当中的第一,这个法门就是如此。在此地特别指示我们,少说观门,多谈事相,是希望一切下凡业障深重的众生与净土统统都有缘。
【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
这几句话是说因缘成熟了,『嘉运』就是因缘成熟,『盛演圆乘』,「圆乘」就是指本经。时节因缘成熟了,确确实实,究竟圆满的一乘法就是指的本经,这是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为我们指出。
《华严》、《法华》,这是大家公认的,在佛法里面是圆教一乘。净土这三部经,《无量寿经》、《弥陀经》以及本经,古德为我们指出是一乘当中的一乘,这句话说出实在是很不容易,如果不是在佛法真正透彻了,他说不出来。像永明、善导,史传里面记载的都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诸位要是看宝静法师《弥陀经要解亲闻记》,他的批注里面都写得很详细,说明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批注都是非常好的注子,在台湾也流通得相当普遍,不难看到。所以此地讲「盛演圆乘」,究竟圆满的一乘大法。
『慕学之徒』,这是羡慕、学习的这些弟子、学生。『皆欲得旨而修证矣』,「旨」是宗旨,都希望得到本经的宗旨,依照这个宗旨来修行,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把底下这一段念掉,这一大段就圆满了。
【故竭鄙思。】
这是四明尊者谦虚。
【钞数千言。】
这钞是他做的。
【上顺妙宗,略消此疏。】
『顺』就是决定不违背智者大师这个疏,这个注疏的宗旨决定不违背。『略消此疏』,把他的注疏再加以解释。
【适时之巧,非我所能。】
这是他谦虚,客气话。认为这不是自己能力,好像三宝加持,遇到这个因缘而已,并不是自己有这个能力。
【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
这是说明他作钞的用意,用意是希望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们『即心念佛』,这四个字很要紧,念佛着重要真正心里头有佛。
【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
『天禧』是宋朝真宗的年号,宋真宗的年号,这是把他著作的时间都记得很清楚。『重阳』就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所以这日期,月日都记载得很清楚。
到下面就是本经的五重玄义。所以前面这一段可以说是四明尊者作这个钞的序文,把大义略略的说出来。五重玄义是遵照智者大师所说的。好,我们今天上午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
这是天台家解释经的方式,所用的五重玄义。在中国古时候,每个宗派他们解释经都有一套方法,这些方法不完全相同,那就是在讲解这部经之前,先把这部经的要义特别提出来介绍,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概论,没有到经文之前先讲全经的概论。这一段是最值得欣赏的,因为每个人他的见解、他的功夫都在这一段里面,等于说是他的心得报告。讲到经文实在讲是大同小异,依照经文解释,但是心得报告各人不一样,有的非常精彩。古代许多家的,是以贤首、天台的报告最完整,有精密的体系,非常符合现代所说的科学精神,因此自古以来许多批注经的、讲经的都采取他们的方法。贤首的分析更精密,它一共是用十个项目,相当详细,来分析这部经的内容。天台家是用五个条目,就是此地讲的五个条目。
『名』就是经名,解释经题。『体』是讲这部经的体性,拿现代话来说,就是理论的依据,佛讲这部经是从哪个地方讲出来的,根据什么道理讲出来的。所以「体」是理论的依据。体要是明白之后,我们对经里面所讲的就不会怀疑,就能够断疑生信。『宗』是宗旨,宗旨是讲修行的纲领,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如果有理论没有方法,我们无从下手。所以它有理论、有方法,体是理论,宗是方法。『用』是受用,就是你依照这个方法、理论去修学,你会得什么样的结果、得什么好处。「用」就是好处,你真正能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换句话说,这部经我们修学就算是没有白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相』,「教」就是教学,「相」就是仪式,拿现代话来讲就是课程标准,就是这部书、这部经,等于是教科书一样,应该把它排在哪个学校,第几年来修学,就这个意思。佛法有小乘,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菩萨乘,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小学、中学、大学,它应该放在哪个阶段?放在第几个学年?是初学的,还是摆在后面的几个学期来教的?所以「教相」是指这些,应该要明了,如果不明了,我们就不晓得这部经应该适合什么人来修学。所以这五个项目介绍这部经就相当的完备。
贤首家用十个项目,有人嫌太繁太多,所以自古以来采用天台家的方式就特别的多。这部经是天台大师自己的著作,当然不会用别人的,这是标准的典范,在此地我们也能看到天台家解释经的方式。我们看第一段,他按照这五个段落:
【第一释名者。】
就是解释经名。
【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
这种情形也是佛经里面特有的,我们世间书本里头找不到的,很少有这个情形。每部经有通题、有别题。通题就是「经」这个字,这个字是一切经上都用这个题目。譬如我们常看到的《金刚经》,这是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也是经;《法华经》、《楞严经》,后面都有个经字,因此「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别题就是这经字以上的那个题目,那就不一样,每一部有每一部的题目,不会有两部相同的,所以题目只有一个,这叫别题。
别题的建立也有法则的,它有规矩,这规矩在佛法里叫七种立题,它一共有七个规则,总不会超过这七个规则。这七个规则在此地给我们列出来,就是人、法、喻。人是以人名为题,像我们现在常念的《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就是以人为题目。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人,阿弥陀佛也是人,所以这个题里头没有别的,只有人,『单人』,单人立题。『单法』,譬如《大般若经》,大般若是法;《大涅盘经》,大涅盘也是法,这个里面没有人,也没有比喻,这个叫单法立题。单单只有比喻的,譬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的罗网,这是用比喻,这个比喻里面没有人,也没有法,像这样的经题一看,单喻立题。『或复』,「复」就是有两条,譬如人法,《文殊般若经》,文殊是人,文殊菩萨,般若是法,这个题目里面就有人、有法。或者有人、有比喻,这样立题的。也有法喻,法跟比喻,这两个立题,譬如《妙法莲华经》就属于法喻,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或者是具足,具足就是人、法、喻统统都有,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人法喻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是具足立题。
现在我们本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这个题里面,观是法,无量寿佛是人,这是人法立题,有人有法。我们再看第二段:
【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
这一段也是讲通与别。前面完全是从题目字面上来讲通别,这一段是从教理上。这个教,佛教,要细分,它有教、有行、有理,有教行理。教是言教,就是言语文字,言语文字里面一定含着有道理,那就是理教,所以有言教、有理教。除了理论之外,前面也说过,它有修行的方法,教你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行教。这个批注里也说,像这部经,「佛说」,这是言教;「观」是修行的方法,就是十六妙观;「无量寿」这是理,它是佛名,也代表理。无量寿是自性佛、本性佛,它叫你从名字上去观自性无量寿,所以它属于理。就是有教、有行、有理,所以这一段就给我们说明了。
『今经』就是这部经。『从能说所说人』,「能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无量寿佛,这是『教别』。但是佛说的是经,阿弥陀、无量寿也是经,所以这就是通,通别一对。『为行不同』,它里头有十六种观法。所以前面讲过了,每一观观成都能够往生,如果十六观次第去观也行,单独选一观来修也行,都能够往生,所以它这是『行别』。『会同常乐』,不管你用哪一观,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结果完全相同。即使功夫有浅深的差别,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品位不同,但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离苦得乐是决定相同的,所以他这个地方是『行通』,会同常乐这是行通。
『理虽无名』,理的确没有名,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将门名理』,「门」是法门,法门也就代表这个理。所以『理随于门』,它有『四四十六』,就是指十六观,这十六观是『即名理别』。但是每一门于理都是通的,门虽然不一样,门门都通一个理,像一个讲堂四周围有很多门,门不一样,但是从任何一个门进来都到讲堂,讲堂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这十六观就是十六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去,总而言之,你都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理通』。这是『约一化』,「化」是教化,就是佛的教学。
我们现在讲教学,实在讲没有教化这两个字的意义来得深。教学是老师教,我们学生来学,教我们怎么学,我们学得有没有成就还不知道。教化,那就有成就,化是什么?他已经变化,古时候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这就是你书念的有成就了。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我们也要变化,我们怎么变?我们要变凡成圣,这就化了,所以化凡成圣,从凡夫变成圣人、变成罗汉、变成菩萨、变成佛,这就有变化,这就有效果。所以教化两个字比教学要来得深刻。
现在不但是讲经,讲经本来是一种宣传,不是教学。现在一般大学里面几乎许多教授都采取讲学,而不是教学,所以这个教学恐怕很多同修都没有见过。教学是老师教给学生怎样去学,是教给你学。譬如这部经,我们拿这部经当教科书,如果老师要是教给你的话,这用教学的方法来教,实在讲老师很轻松,学生很苦。我教你怎么学法,我把这部经的重点告诉你,把这些参考书籍介绍给你,你自己去研究,依照这个方法去研究,上课的时候学生上台讲给老师听,这是教学。而不是老师在台上讲给你们听的,讲给你们听的是教小学生的,教初中还勉强,实际上高中以上都应当用教学的方法。诸位要是看看我们中国古书,你看看《礼记.学记》,《学记》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哲学,里面所讲教学的方法非常精彩,可惜现在很少人去用它。再看底下一段:
【更约一题。】
『约』拿现在话来讲,可以当「就」讲。现在就这一个经题来说。
【佛说,即教。】
这个全题上,「佛说」两个字,这是教,释迦牟尼佛言教给我们。
【观,即是行。】
是修行的方法。
【无量寿佛,即是理。】
这个题里头是:
【教行理足。】
『足』就是具足。
【任运有通别意。】
前面说过了,通别意。
【更就一字说者。】
这个『说』就是单单指一个字,就是佛说,讲这一个「说」字。
【释论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
可见得不但一个题里面具足教经、行经、理经,就是每个字里面都具足教行理。教经、行经、理经,看这个题目里面,这个味道非常的浓厚。
【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
这是从三德秘藏上来解释,为什么?因为三德秘藏是我们学佛人所希求的最高的目的。成佛就是要得这三个东西。这部经上这三个东西有没有?如果没有我们找不到,题目里头显示得很明白,三德秘藏有,圆圆满满。在这部经里面你明白了,诸位要知道,小本《弥陀经》教我们执持名号,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如此。我们在经上讲得很多,我们能念的这个心是始觉,所念这句阿弥陀佛是本觉,当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始本一如,所以他就具足三德秘藏,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是许多人怀疑,因为照一般经典上来讲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就是所有法门里面统统不可能,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变成可能?那就是这个道理。始觉跟本觉合起来的时候,这个力量可以破无明。能破无明,你想想看,怎么可以说他不断见思烦恼、不破尘沙?换句话说,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所以他一往生,他圆证三不退。本来是断见思烦恼证位不退,破尘沙烦恼证行不退,破一品无明证念不退,这叫三不退。这在别的法门修,它是有次第的,但是念佛法门它没有次第,就是这一句佛号同时破三种烦恼,妙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即使是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这真正是不可思议。我们从这个经题上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经题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表法身,观表般若,无量寿表解脱。
【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
这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是一桩事情。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尚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
这一句很重要。这是晓得佛经实在是了不起,就是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含无量义,你怎么讲都能讲得通,怎么讲意思都很圆满,决定不像现代这些文字,它就是一个意思,决定不能做第二个意思讲。因此也有些学者,现代的学者,不是学佛的,看了佛经他摇头,他说这佛经总是翻译的,翻得糟透了,翻得很糟糕。怎么翻得很糟糕?叫人读了之后怀疑,不晓得是什么意思,这样讲也行,那样讲也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他不知道经含无量义。所以严格的讲,佛经是没有意思,我们用它的时候,它就有意思,正是像《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体,体是清净的,它无知,当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因此这部经,经典永远不变,可以说世间文章做不到这个。
文章有地区性、时代性,过了这个时代就没有用,换了地区也不能作用。譬如法律,中国法律到外国就不能用,它就不相同,它有地区性,有时代性的,过多少年要修改一次,不适用了,它要常常修改。不像经典,经典是几千年永远不会变,无论拿到哪个地区也不会变,普遍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过去几千年,再未来几千年,它还是不会改一个字的,所以这个文章才真正有价值,它叫真理,真理永远不变。但是我们运用它就有时代性,从什么地方看?从批注,你看一部经有许多批注,这个批注里面都不是相同的,如果相同,它就不能流传后世,所以每个批注都不相同,而且每个朝代的批注也不相同。
你从批注里面去看,你看什么?看它作用。像宋朝时候的批注,隋朝时候的批注,这个《观经疏》就是隋朝时候批注。智者大师是隋朝人,他出生在梁朝,他老人家圆寂在隋朝,所以他是隋朝的人,他批注的就是隋朝时候运用的。四明尊者是宋朝真宗时候的人,所以这个钞是适合宋朝时候的解释。我们今天拿到这个《演义》,《演义》是谛闲法师的,谛闲法师是民国初年的人,所以这三个人的批注代表三个时代性。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哪一个时代需要哪一种的解释法,不相同的,解释法不相同,甚至某个地区它解释法也不相同的,但是经是一样的,随你怎么讲解,它都有道理,一定是利益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叫他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帮助他心地清净、断恶修善、往生西方,这目的就达到。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我们展开经,或者展开批注(注疏),我们有现代的讲法,不能完全依照这个批注,我们要依经,不能完全依照批注,批注里面有些现在还用得上的我们采取,有些现在用不上就把它舍弃,这就是采取批注的原则。
所以佛在灭度之前告诉我们,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人就是佛以后这些菩萨都包括在其中,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批注,那是人,我们不能依他,他那些东西可以提供我们参考,我们不能依他,我们要依经。要依经,但是注疏提供我们参考,使我们晓得,譬如唐朝人在那个时代怎么讲法的,宋朝人又是怎么说法的,我们就恍然大悟,我们在今天应该是怎么讲法,今天有这个时代性。就好像一棵树一样,树的根干是不变的,但是它的枝叶花果年年都是新的,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结新果,但是新的花果与它的根本必定是相连的,与过去,就是历代,它也是相连的。像一棵树一样,发新枝条,但是有去年的、有前年的,还有大前年,它整个成了一个体系,虽成一个体系,它有它的时代性、有它的现代性,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所以经典真是万古长青,它不会落伍,它也不会陈旧,永远是新的,这是我们对于佛经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
末后这句话我提出来讲,特别重要,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07:51
|
只看該作者
就有很多人他疏忽了。他看到经上讲念这个经题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于是他天天就念经题,这种现象就像日本日莲宗天天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你问他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不知道不行,不知道哪来的功德?你想想看《法华经》的经题,天台宗是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今天在那边这么盛行,都念这个题目。智者大师解释这个题目,《玄义释签》就是解释题目的,智者大师就是这个题目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这个书以后成为天台三大部,天台三大部就三部书,一个就是《玄义释签》,就是解释经题的,单单一个经题他老人家讲了九十天,《妙法莲华经》五个字讲了九十天。解释经文的就是《法华经文句》,《文句》是解释经的。还有一部《摩诃止观》是修行的,这三种叫天台三大部。我们现在这个《玄义释签》,你看精装本这么厚的三本,解释经题的。经题意思不懂,你念它就跟小朋友唱歌一样,这不行,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此地特别说明。
『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你对于这个经题一定要明了,你念的时候才相应。经题的意义不明了,念的时候不相应,心里面没有感触。如果晓得的话,它有启发性,人念了心会定,会开智慧。下面这解释「佛」:
【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
这都是天台家所讲的,「六即佛」,就是佛有六个意思。
【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
为什么?从理上讲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当然是佛。《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圆觉经》上也这样说法。下面从比喻上讲:
【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
这是举一个比喻。他家里有宝,他不知道,所以他贫穷,很穷苦。家里有宝不晓得,不是他没有,他有,他不识货,他不会用,这样才贫困。这种情形在现在我们还遇到,现在他知道他有,但是他没有办法。我们看到有些在国外的,初次出国,尤其像现在探亲的,我在香港就遇到。他在台湾,他也带了美金,甚至于也带了港币,到香港去的时候他不会用,他不知道怎么用法。尤其是,如果是带着美金的话,他都不晓得到哪里去换。有些地方的商店不收美金的,他不知道到哪里换,他也不晓得怎么用法,他真的是有,逼着他非常困难,这种情形都有的,这是用这个做比喻。
【力士额珠。】
这也是比喻。『珠』是明珠、宝珠,都是比喻佛性,真如本性。
【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
《如来藏经》里面举了十个比喻。
【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闇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
『净名』是《维摩诘经》。
【一切众生皆如也。】
『如』就是说的本性,说的如来,也就是说的是佛。『一切众生皆如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是佛也。
【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
古德有所谓「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体是一个,就是真如本性。相有千差万别,但是千差万别都是从一个真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此地把这个宝、明珠,把黄金、把内像、把瓶盆、七宝,都是比喻作真如本性。把贫女、力士、土模、闇室、井都是比喻器,比喻一切众生,像六道众生。六道众生不一样,但是真如本性没有两样,完全相同,这是从理上讲。从性上讲是佛,所以叫「理即佛」。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此是圆智。】
『智』是智慧,『圆』是圆满,圆满的智慧。
【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
这就是讲到本觉,本来觉,这个觉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修来的,本来觉,所以称之为本觉。本觉就叫做「圆智」,或者叫一切智,或者叫一切种智,或者叫无上正等正觉,它的名字很多,都说的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他有用意,叫你不要执着。名是假名,随便怎么说都可以,但是事是一桩事情,就是不要执着假名。破我们对于名字的执着,破执着的,所以说许多名相都说一桩事情。
『圆觉诸法』,「诸法」是一切法,确实我们能够圆满觉悟一切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现在我们迷惑了,我们对一切法都不明了了,不明了是我们的过失。佛经上常讲迷了,迷了什么?迷了自己的本觉。不是迷别的,是迷了自己的本觉。将来一旦你开悟了,悟了什么?悟了还是你自己的本觉,到那个时候就可以跟他说迷悟不二,原来是一桩事情。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所以迷悟不二。
怎么迷的?佛在《华严经.现相品》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跟现在十方已经证得的诸佛没有两样,智能相同,德行相同,能力也相同,可以说是没有差别的,可惜的就是这些众生因为有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毛病。就是你有分别心,就是你有执着心,好了,你本来有的圆觉,本来有的德能都失掉了。佛又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把分别执着舍掉,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就又恢复了,不是修得来的,本来有的你就能够恢复。可见得我们的病根就是分别执着,因此修行修什么?就是破分别执着。
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转第六识,第六就是分别,我们不用分别了,一切法里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如果你在一切法里面不执着了,那就是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我们一切法不平等,不是法不平等,是我们的执着不平等,你一有执着就不平等。一切法里没有执着了,万法是平等的,真是清净平等。所以病根就是分别执着,使我们这个理即不能够显现。理就是自性,迷了自性,虽然迷,我们自性并不失去,所以真理永远存在,绝不因为你迷,它就真的没有了;悟,它就真的有,不是的!迷悟,它都是一样的,理上没有迷也没有悟。
【虽五无间,皆解脱相。】
这是讲纵然我们堕地狱,这个理没有一丝毫的改变,理上它还是自在的。
【昏迷倒惑,其理存焉。】
『昏迷倒惑』是讲六道众生迷惑颠倒,但是我们的佛性不迷,也不颠倒。我们今天虽然是有分别执着,我们佛性确实没有分别执着,诸位要不信,你好好的念念《楞严经》,你就明了了。你看《楞严经》前面,世尊费了很大的力气讲「十番显见」,那一段文很长,说明我们的见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一共讲了十条,就是在我们现前。波斯匿王听了之后,他开悟了,他非常快乐了,实际上他没有真正悟,不过他晓得原来我们这个身有生老病死,我们的性不生、不老,也不死,是真常的,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这都是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其理存焉』。
【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
『益』是增加,『损』是减少。它真是不增不减。
【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
得失是什么?得失是你的观念。其实性上没有得也没有失,所以佛法平等。成佛决定不骄傲,为什么不骄傲?他看到众生,我跟你们完全一样,没有差别。所谓骄傲的,总觉得我很了不起,你哪个地方不如我,他值得骄傲。佛看一切众生跟自己完全一样,那个骄傲的心从哪里生?生不起来。佛所有的,每个众生统统都有。所以从理上来讲:
【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
这完全是从真如本性上来说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佛。天台家这六即的解释非常的圆满。为什么?因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的确使我们的傲慢心渐渐收敛,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谦虚恭敬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这个对自己恢复本性,对于自己修行证果,对于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大帮助。这就叫做真正消业障。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自己总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这是大障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些障碍都去不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人人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平等的,你一个人觉得了不起,你在那个地方人家不排斥你,你也是跟人家处不来,这就是自己的业障。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一个念佛的人,必须要学,学什么?什么人都能处,什么环境都自在,那就是你学佛有了一点功夫,你将来往生的时候就少障碍,所以真正修行人不一定要找一个清静地方。
古德讲这个念佛四大要诀里头有一条就是不贪静境,这是很有道理的。求静境,清静环境上自己功夫还不错,一入都市,功夫马上就得不到力了,这就是障碍。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里修?在人事环境里头去磨炼。我们跟什么人,好人能够相处,处得很好,跟坏人也能处得很融洽;顺境里头我们处得很好,逆境里头也很好。我们心在这里修什么?修清净,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谦虚恭敬心,我们的性德才能够恢复,我们往生才能够减少障碍,能够得到自在。好,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三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3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名字即佛」。前面这是讲的理,理论。理我们现在是迷了,刚才说了,虽迷不失,并没有失掉,但是如果没有修德的功夫,性德就不会显出来,虽有得不到受用。从名字到究竟这五段都是讲修德功夫的增进。我们现在这个位子,在六即佛当中,理统统都有,这没有话说的,一切众生各个都有,佛也有、菩萨也有、我们也有,这是决定平等的,但是修持的功夫就不平等了。我们现在在什么位子?我们在名字位中,因为我们刚刚晓得。还有世间一些人,不学佛他不懂得,那他连名字还没有,他还不知道,完全迷了。我们现在知道,怎么知道?听佛说的,我们知道了,我们自己承认我们有佛性,在理上讲我们跟佛没有两样,在名字佛。我们看文:
【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
这是我们得佛教诲之利,自己才晓得、才觉悟。
【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
这一段是讲佛法难闻。佛要不出世,谁知道自己有佛性?谁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谁又知道自己本来有圆满的智慧德能?没有人知道。佛出世才把这个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破,这是佛对我们的恩德。可是这个世间没有佛的时候多,有佛的时候少,你看释迦牟尼佛之前,经上讲『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这么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底下弥勒佛再出世要多久?这经上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才到这世间来成佛。可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现在已经过了三千年,换句话说,九千年以后,这个世间佛法就没有了,灭尽了。再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出世,这个世间才有佛法,所以这个世间有佛法的时间太短暂,真正是希有难逢。
我们生在有佛法的时代,而且遇到经典、遇到佛法,实在是不容易,古人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一定要珍惜。就是有这个机会了,我们要是失掉,太可惜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个机会,我们这一生必定出三界,必定会证果,我们这个证果就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功。所以我常常勉励同修,我们将来走,总也是得预知时至,人家站着走,我们不能站着走也应该坐着走,说躺在床上走都不好意思。这个事情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我们看看那些往生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你去研究他什么原因,把他那个原因找到,我们要好学,我们也能做得了,这才叫真正的成就,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
【涅盘云。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
这《涅盘经》上说的。这是讲佛出世难得,你听到大乘经典,不要说是看到大乘经典,听到经名的机会都不容易。现在台湾在全世界,佛法第一兴盛,没有比台湾更兴盛的地方,欧美就更不必说了。美国虽然这些年来有些佛法,邪知邪见充斥在社会上。净土法门尤其是希有,非常希有,非常的难得,一般人不知道,一些法师也不肯说净土,为什么?好像提倡净土都觉得难为情,一提起来,这老太婆学的,会不好意思。所以是哪个时髦学哪个,禅很时髦,一窝蜂的就讲禅去了;密很时髦,大家都搞这个东西去了,这是决定不能成就的。真正能成就的,佛法当中第一法门,可惜很少人认识它,这是我们有幸遇到了,不可以空过。
【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
这是说只有佛出世,我们才真正认识三宝,才懂得佛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认识自己。
【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
这个地方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须达多长者,须达多就是《弥陀经》上讲的给孤独长者,你看我们常常看到「祇树给孤独园」,须达多就是给孤独长者。当年他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听的时候都寒毛直竖,有这样的感动,以后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护法,请他到舍卫大城讲经弘法。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过很多重要的经典,在那里住很长的一段时期,就是须达多长者的护持,他请法的。这个叫『名字佛』,就是我们现在的地位,遇到佛法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这是比完全不知道的幸运太多了。修行的初步是在名字位中,从名字位加功用行,就是努力修行,可以把自己提升到观行位。我们再看这个文:
【观行佛者。观佛相好,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
这是讲我们真正用功夫了。我们眼对色,常常看佛像,把佛的相好印到我们自己阿赖耶识里面去,使我们落这种印象。
【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世尊。】
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常常想佛,如同佛在面前一样。
【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浩浩漾漾如大劫水。周眸遍览,无非佛界。】
『大相』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小相』就是讲的八十种好,就是细相。一一相海庄严法身。看佛,先看佛的白毫相、看佛的眼睛、看佛的眉毛、看佛的头发,所以先观大的相,然后逐渐看到八十种好,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里面,常常能够把这个像浮起来,就是时时刻刻我们能想到,我们要做这个功夫。为什么?前面在理上说过,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从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里面常常想佛,这个心就变成佛,将来这尊佛就会现前。所以,修德要以这个原理。所以观想的力量非常大,它确实能转移境界。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讲观想讲了一个例子给我们听。他说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名医,非常有名,当时曾经就遇到一个病例,一个人生这个病,很多医生看过都说他不行、没有指望,所谓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药力达不到,没有办法救。以后这个人的家人带他去请教这位医生,这很了不起的医生,这个医生给他一诊断就告诉他,他说你放心,你这个病是小病,不必去注意它,没事情。就在他身上另外指出一个地方,你注意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要是出了问题,那你命就没有了。这就用观想的方法,所以他真的高明。
他回去之后,开心的说这是名医,那些医生不行,说我的病没救,还是这个医生高明。所以他就天天去注意这个地方,大概过了一个多月,这个地方就发生毛病,就有点疼痛,他心里就慌了,不得了,这下死定了,他没有法子就跑去医生那里。医生说行了,现在可以救了。他说从前你病的那个地方药力达不到,无法可救。他就教他用观想方法,把那个病转移部位,转移到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好下手,药力可以达到,把他病治好。用观想的方法可以把病的位置转变。所以这佛经上讲的观想,这个医生懂得,他也会用,他把这个病人救回来。别的医生不是不高明,真的高明看出来,但是他不晓得这个方法,不知道把这个病的位置可以转移,所以这就是用观想的方法。
【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
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为什么?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不要分别执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的,我们今天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不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决定不会怪你,为什么?因为他教你念的。你念阿弥陀佛就对了,你念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你往生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愿望、本愿,他欢喜都来不及,他哪里会怪你?如果你念阿弥陀佛,又念释迦牟尼佛,又念药师佛,念了一大堆佛,释迦牟尼佛看到会摇头,为什么?你心是不错,你不能成就,你这一生不能成就,只能说你在佛法里结个善缘,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你不可能到一心不乱,你也不可能到功夫成片,错就错在这里。所以经只要念一部,佛只要念一尊,我们拜佛、念佛、想佛都想一尊,这样子才能成就,这个叫观行。所以教给我们念一佛与念十方佛的功德决定是相等的,不要再起分别执着了。
『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现在佛」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过去了,是过去佛,所以现在佛就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同时也是念过去佛、未来佛,所以十方三世诸佛,念一尊阿弥陀佛统统都念到了。课诵本里头都有,「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冠上这几个字就是说念阿弥陀佛就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念到了,一尊也没漏掉。
【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
『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华严》里面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都是从真性上来说这个境界,所以《华严》称这个世界称为一真法界,这是真相。
『色身』是应身佛,『法门』是报身佛,『实相』是法身佛,三身一体。念佛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念佛想佛,『常运念无不念时』,我们要常常念,这句话要紧。因为你不念佛,你一定就念六道轮回,怎么说念六道轮回?你一天到晚,这个念就是想,你心里不想佛,你就想贪瞋痴慢、就想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五欲六尘就是六道轮回,所以这个事情很可怕。念六道轮回,你怎么能出离六道轮回?我们要出离六道轮回,就从今天起不再念六道轮回。我们要想成佛,我们从今天起就念佛,你要成菩萨就念菩萨,你要成罗汉就念罗汉。真的,这十法界是随着自己选择,你爱选择哪一个,它就会现哪一个法界。所以学佛之后才晓得六道轮回、十法界的主宰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佛法确实自己做得了主宰。看你心里念什么,你念什么将来就变现什么。十法界里面最殊胜的是佛法界,我们想成佛,你天天就得念佛,常常念佛,「无不念时」。
『念念皆觉』,就是始觉与本觉相应,你在做这种功夫,这叫观行即佛。观行即是功夫真正成就了,就是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确实是常常在念佛,佛没有间断,念佛想佛没有间断。譬如我们有工作,事情来了我们专心做事情,事情过去了,立刻就念佛,就想佛、念佛,这就是观行即。这些方法大家都要特别注意到,决定不能错。譬如在学校念书,你们一面在念书,一面在念经,一面在想佛,书没念好,考试又不及格,佛也没念好。念佛的时候想着功课,做功课的时候又想佛,这就搞乱了,这个不可以的。做功课的时候全心注意在功课上,功课好了;功课放下了,全心全力在念佛,佛也念好了,这样念才是对的。在社会上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工作的时候必定认真工作,佛弟子要给世间人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样样都能做得最好,做社会上的榜样、典型,佛也念得最好,那就是他专心。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这才是对的,才叫做观行即。绝对不是工作的时候也想念佛,念佛的时候也想到工作,那就是一样都搞不好,他不会有成就,这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现在搞乱的人很多。
底下一段讲「相似即佛」,这是第四段。这个功夫又升级了,从观行升到相似。大家要晓得,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只要念到观行就行了,就决定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观行就往生了。观行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这是真的都做得到。这个相似就不太容易,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分证是理一心不乱,这个功夫相当之高,不一定我们能做得到,但是观行可以说是人人都做得到。就是你不要搞乱了,你把这个意思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我教给你的,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就能够做到观行位。
【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应。念佛法门身,得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得相似相应。】
这个前面说过,就是应身佛、报身佛、法身佛,虽然没有证得,好像有那么一点影像了。底下解释:
【相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
『鍮』就是金矿,就是金的矿石。矿石像金,金是已经提炼出来的。
【若瓜比瓠。】
这也是样子很接近。
【犹火先暖。涉海初平。】
这都是讲相似。火没有见到,但是暖气先接触到了。海水很深,你在海滩上,你走进去是很浅的,由浅而深,但是浅的海滩跟深的大海就相似了。这些是比喻。
【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略举其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
这要紧的,前面都举了些比喻,就是说明什么叫相似,后面这才把相似的相给我们说出来。这相似的相就是『六根清净』,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这是相似的相现前了。这个地方的清净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清净,我们想象怎么想都不清净,为什么?因为那个想就是污染,它怎么会清净?换句话说,连那个想也没有才真清净。清净之相,就是混浊没有了。什么是混浊?烦恼是混浊。贪瞋痴慢疑恶见,我们有这些东西怎么会清净?这些东西统统没有了,心真的清净。所以相似位拿一般判教来讲是小乘阿罗汉,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真正是「六根清净」。
我们现在六根不净,就是烦恼不断。我们现在学佛,世间法不贪了,可以舍掉,贪佛法,你们想想看这行不行?佛是教你断贪心的,不是教你换对象,换了对象,贪心还是没有断,有什么用处?没用处,所以学了佛还是不清净、还是污染。从前被世间五欲六尘染了,现在被佛法染了,这个糟糕。佛法也是染污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世间法我们要舍掉,佛法也不贪着。所以《金刚经》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舍弃,晓得佛法是个工具,是我们过渡时期用它做一个工具,我们到达目的一定要舍它。虽然没有到达目的,我们也不必过分的去执着它,我们运用它,不执着它,以这个心态来学佛就对了,对佛法产生执着是错误的。
所以这部经典里面,前面把纲领、原则提示给我们,就是三善跟妙观。妙观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三善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就是三种净业,帮助我们断恶修善,也就是起用。十六观是修心的,修清净心,三善是修行。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用什么态度,《观经》上讲的三善,要用这个态度,用这个原则来处事待人接物,就跟诸佛菩萨住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两样。三种净业就是佛菩萨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十六观,是用这个方法去除我们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恢复我们的自性,所以六根清净是有标准的,不是我们想象的。
【分证佛者。】
分证位就是我们念佛的理一心不乱,相似位是事一心不乱。
【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开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
这就是我们宗门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发』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明心见性了。『一发一切发』,这一句是总,就是一悟一切悟,没有一样不悟的,这个地位是在发心住,发心住这个位子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跟圆教初住菩萨在断证的功夫上说是相同的,但是智慧不一样,圆初住菩萨的智慧超过别教初地。因为这部经是圆教经典,所以用的判教都用圆教来判。发心住就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所以是理一心不乱,功夫到这个境界,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到过,你什么都通了。一部经通,一切经都通,如果还有一部经不通,你没有到这个境界,你充其量只是相似位的境界,没有到这个境界。到这个境界决定是一了百了,一通一切通,可是你记住,人家只用一个方法达到。
所以在我想象当中,有很多不认识字的老太婆,你看她真是无知无识,她就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念上几年她预知时至,她往生了。预知时至往生的,在我相信他不是到理一心,决定是到事一心,否则的话,他怎么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他知道,他晓得什么时候走,日期、时间那么准确,到那时候一点都不差,确实到这个功夫。这个功夫不是自己预期的,我想要什么时候达到,不是的。他就是心清净,清净到极处,这个境界自然现前。
所以念佛人就是老老实实把这句佛号念下去,你也不要想,我要得一心不乱,我要得功夫成片,因为你这个想都是妄想,障碍你一心不乱,因为一心不乱里头没有一个一心不乱,有个一心不乱就头上安头,就变成障碍。你不想一心不乱,到时候自然一心不乱现前。想,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不乱?你永远不可能得一心不乱,为什么?你乱心,乱心怎么会得一心?由此可知,连一心不乱都不能想,其它的更不必说了。所以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想。要想,想佛可以,想西方境界可以。也不要想我快快的到那里去,不要着急,这个东西急不得的。这样念才如法,所以「老实」这两个字非常可贵,老老实实念去。
世间,前面说过了,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或顺、或逆都没有关系,我们在这个世间是住旅馆,几天就要走了。他好,我们点头,很好;他不好,我们也点头,也很好,都没有事。换句话说,与我们不相干,我们是来旅行的,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的家,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你操这些心干什么?不要操心。所以把全部的精神集中起来去念阿弥陀佛,去办我们回家的路子,这才是重要的。
这些年来,我在很多地方讲经,对我自己修持来说有很大的帮助,那就是真真实实给我一个观念,这个世界是旅馆。我每到一个地方,算算在台湾,现在讲是住得最长,最长多久?每回来一次住两个月,最长的,两个月就要走了。国外一共有十二个地方,每个地方住一个星期,就四、五个月了,如果每个地方住半个月,差不多一年就快过去了,所以给我一个观感就是天天都住旅馆,把家的观念淡薄了。所以虽然是出家了,他常住在这个庙,那个庙就是他的家,他还有个家的观念,那个家不容易舍,很难舍得掉。常常到外面去住旅馆,家的观念自然就淡了,容易舍掉,会想到什么?真的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所以对于一切法不贪恋,心理上负担减轻很多,不管到哪个地方都好,没有一个地方不好。所以哪里有缘,哪个地方多住几天,没有缘就少住几天,对于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外面机缘很多,你们同修们要肯发心到国外去走一走,能讲经的,讲讲经很好;不能讲经的,带他们念佛。我在每个地方都提倡念佛法门,其它道场没有念佛,凡是我常常讲经的地方,统统劝他们念佛。所以诸位能把念佛、打佛七的仪规学好之后,国外都欢迎,每个地方都欢迎,带着他们念佛。我们这个道场的悟本师现在派到美国就是带他们念佛,道场人数不多,在美国非常难得、非常殊胜,为什么?我们一个星期七天都念佛,这个很不容易。在那边我们每天晚上念两个钟点的佛,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晚上八点钟到十点钟,念两个小时。星期天念经,一个礼拜念一次经,念《无量寿经》,大家在一块诵经。这部经念完之后就上供,中午一起吃饭,吃饭之后就散会。所以每个星期,天天都有修学的机会。所以那个地方不讲经的,他们要听经,听录音带。录音带、录像带,我们在此地讲的带子都要寄过去,他们拿回家去听。所以大家到那边去领导大众念佛。
这个念佛的方法,我想了一个方法,他们都照我的方法去做。我原本以为这个方法是我发明的,非常受他们欢迎。结果最近去翻旧书,翻到清朝康熙年间行策法师有一个念佛仪规,我一看,跟我想的完全一样,三百年前它已经有了,跟我现在这个做法完全相同。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大家在一块共修没有一点压力的感触,所以非常受欢迎,尤其在国外身心压力很重,他们用这个方法觉得非常好,所以他们有空就会来念佛。
所以这里说从一门深入就能大彻大悟。法门学多了,要悟就难了。所以古人的成就,我们仔细去研究,几乎都是一门深入的,不管他学哪部经、哪部论,他学一部总是花个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去专攻,然后这一门悟入了,一切经论他都能讲,甚至于他一生著作等身。但是你要晓得,他的功夫是得自一门上的,决不是说他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批注,不是的。他一门入进去之后,才有能力、有时间给一切经论做批注。现代人学佛的方法跟古人恰好相反,现在一开头要博学多闻,结果搞了一辈子,一样也没搞通,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
分证就是开悟了,所以底下举了几个例子,『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三智一心中得』。这也就是讲一心三观,才能够成就一心三智,没有一样不现前。三身三德同时现前,所以他说「不前不后,亦不一时」。这个境界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我们在梦中这个境界现前,你说那个梦境有没有先后?有没有次第?没有。像一面镜子照外面境界,它有没有先后?照理论说,你们第一排人应该先照进去,第二排第二次照进去,第三排应该再按照次序照进去,这才有先后,实际上它没有先后,它一照统统照进来,没有先后、没有次第。所以一发一切发,不但佛法里面你一切通达,世间法也一切通达。佛法通达,世间法不通达,你还没有开悟。真正开悟了,世出世间法不但通达,圆融自在,他才真正有受用。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一音随类,报答诸声。不动真际,群情等悦。】
『群情』,就是我先前跟诸位说的,一切善人、恶人、顺境、逆境,他没有不自在的,他能够适应。无论什么环境他都非常自在,真正做到自由自在,我们俗话讲的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任何境界里面都是法喜充满,这是真正修行有了心得、有了收获。我们一般讲法喜充满,第一个得到的受用就是法喜,这种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的。我们凡夫没有法喜,只有烦恼,外面一刺激,烦恼就现前,顺境生欢喜心,欢喜是烦恼;逆境,瞋恚心、嫉妒心都生了,统统是生烦恼。不像佛菩萨,佛菩萨六根对六尘境界生法喜,法喜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这些,那是真正的喜悦。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
分证位,为什么知道它是圆教初住?如果不是圆教初住,他不可能现八相成道,这个文在此地清清楚楚。圆教初住就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现佛身,《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讲,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示现什么身。他有能力示现藏教、通教的『八相成道』佛威仪,有能力随类化身,初住菩萨就有这种能力。所以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属于分证觉。究竟觉只有一位,就是圆教的佛,圆教佛是究竟即。佛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藏通别佛统统是分证位,不是究竟位,究竟位只有圆教佛。分证位里头有四十一个等级,就是从初住到等觉,这都是在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理一心。那我们就晓得念佛理一心,虽然同样都是理一心,浅深程度不一样,为什么?初住就是理一心,等觉菩萨也是理一心,所以理一心里面就有四十一个阶级。
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这地方讲的圆教等觉,等觉菩萨你看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还要劝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读了这个经文要问一问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去干什么?只有一个道理,他去证究竟觉。他要不去证究竟觉,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所以这样我们才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为什么?十方世界要想证究竟觉,都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我们今天一学佛,一下手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殊胜,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修别的法门,拐弯抹角,不晓得浪费多少时间,走多少冤枉路,最后还要到西方世界去。我们早就到了。同样两个学佛的人,他学禅的,他学密的,我学念佛的,我已经这一生就到了,他们不晓得多生多劫以后才到,到了之后,老兄,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确实是如此。浪费多少时间,浪费多少精神,到后来还是要到西方世界,他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究竟觉成不了,所以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不是虚赞的,实在有道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四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三行。这是六即佛里面最后的一段: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
『究竟』就是圆满,圆满的佛。『道穷妙觉』,前面讲等觉,等是等于,还没有到圆满,圆满我们就称他作「妙觉」,没有比这个更高了。后头有比喻,好比月亮,到十五的月亮,这就是最圆,没有比它更圆,这到了极处。
『位极于茶』,这是什么意思?在《华严经》上讲华严字母,就是印度梵文的字母,它一共有四十二个字母,古人就把四十二个字母配菩萨四十二个等级,它第一个字母发音是「阿」,就把它比作初住位的菩萨,初住位是发心住,一直到最后第四十二个,四十二个就没有了。最后一个字母是念「茶」,到最后一个再没有了,就圆满了,是这个意思。就好像现在英文字母一共二十六个,这个字是梵文字母的最后一个。这就是位次到了极处,再没有比这个高的。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他彻底明了了,没有一样不知道。这种说法大家要注意,一般世间人不能接受。说佛是全知全能什么都知道,他不能接受,不但一般世间人不能接受,还有许多佛门的老法师、大和尚也不能接受,认为这些话都是对佛赞叹的名词,不是真的。佛也有不能的,佛也有不知道的,哪有全知全能的?这种论调都是用我们意识心、凡夫心揣测圣人的境界。其实这些话句句话都是真实的。
佛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能力是本能,本来有的智慧。佛并不是说「只有我是全知全能,你们都不如我」,佛在经上没这种说法。佛说这种智慧能力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跟佛没有两样,可见得智慧能力是一切大众个个具足,问题就是我们迷了。你到底迷什么?就是把你圆满的智慧德能迷了,不是迷的别的,是迷失了你自己,不是迷在外面,这个话我们仔细想想的确很有道理。佛教给我们就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有的智慧德能,就如此而已,所以佛法真的就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自己本来面目是如此。
所以凡是说这些话,都是赞叹佛的,不是真的,这些人还是迷失了自己,并没有觉悟,换句话说,在佛法里面,在六即佛里头,他连名字即都谈不上。名字位中,虽然我们自己这个迷还没有破除,我们能力没恢复,但是我们相信,相信才是名字即佛。如果你对这个不相信,六即佛当中你只有理即佛,理论上讲你是佛,名字都谈不上,所以名字位也不是容易得来。你对于经典里面所讲的一点都不怀疑,完全能够相信接受,可是你一品惑也没破,这个叫名字位。希望我们同修,观行做不到,至少是名字位中人,我们肯定、相信,不怀疑,然后我们努力去修学,从观行到相似、到分证,最后也得到究竟。
究竟位实在讲要拿其它法门来说,的确不容易。其它法门,这是古德说得很多,要想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恐怕都办不到。你说参禅,倓老法师说得好,参的功夫很好的,将来也不过是往生到四禅天,不能出三界,还得要生死轮回,而且生死轮回实在是每况愈下,这个东西很麻烦。学密,密宗里面提倡的是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吗?实在讲成不了。成是能成,佛成不了,成了魔,我看到许多学密的都学成魔了。成魔倒容易,成佛我看是办不到,为什么?我们查遍《大藏经》,你说哪一尊佛有贪瞋痴慢?你们想想看,有没有贪瞋痴慢佛?换句话说,最低限度你要把贪瞋痴慢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成得了佛。这个佛是什么佛?藏教的佛,他的程度只等于阿罗汉,通、别、圆别谈,只不过是成藏教佛而已,诸位可以仔细去研究。印光老法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里头讲得很详细,说密宗即身成佛只是了生死、出三界,这样的程度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他说即身成佛是成这个佛。可是小乘阿罗汉,你们要想,见思烦恼断尽了。我们看看今天学密的人,见思烦恼有没有断尽?如果没有断尽,换句话说,他决定成魔,他成不了佛,这都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没法子成就,唯一可以得度的法门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就是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它带业往生,如果不带业,我们都没有希望,没指望。就是它可以带业往生,它不要断见思烦恼就成就了,虽说不断,它要伏,伏跟断的差别很大,断难,伏容易。
在六即佛里面,我们前面讲过,你有观行的功夫就伏住了,就决定可以往生;断是要到相似,断见思烦恼是相似位,那个不容易;破一品无明,这才是分证位;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究竟位。这是一切经论里面所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念佛也离不开这个事实。所以往生有三等,上等的,念佛的功夫念得好,到家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理一心不乱,这是上品的,上等功夫。中等的是事一心,无明虽然没破,见思烦恼断了。下等的功夫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没有断,功夫只能伏住烦恼。怎么叫伏?套禅宗的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用这个方法就行。念是念头,念头不管善恶,不管什么念头,这第一个念头才起来,第二念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就行了。绝对不叫这个念头相续,第二念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就叫做伏烦恼,烦恼伏住了,它不会再相续生了。
所以不管是贪瞋痴慢,不管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统统都不要,为什么?善念是三善道的业因,恶念是三恶道的业因,所有起念头统统是六道轮回的因,将来果报都在六道轮回。我们现在想出离六道轮回,就把所有的念头都转成阿弥陀佛,等念头变成阿弥陀佛了,将来的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这样念法才管用,才能念到观行位。现在一般同修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念头让它相续起来,不晓得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功夫不得力。一个妄念接着一个妄念起来,这不可以的,这样子念法就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的。所以诸位要记住,功夫要怎么用法,念佛要怎么念法,这很要紧。
这一段是讲到究竟圆满之果。『边际智满』,智慧广大没有边际,边际智都满了,可见他真正是到究竟圆满了。『种觉顿圆』,「种觉」就是讲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这个时候达到真正圆满,所以称为『无上士』,「无上士」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士是中国从前读书人的通称,现在讲就是知识分子,他的知识没有比他更超过的,他到顶点了,我们就称为无上士,底下这句就是解释。『名无所断』,他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也断尽,无明也断尽,他再没有得断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可断,他还有得断的,佛没有得断的,他一切烦恼统统断尽,所以称为无上士。菩萨称大士,不能称无上士,为什么?他还有一品无明没断,他还有得断的,不能称无上。所以无上士是对佛的称呼,大士是对菩萨的称呼。『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就是没有超过他的,这才是究竟。底下有个比喻:
【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
农历十五晚上的月亮,月圆之日。在星宿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肉眼能看到的,月亮是最大的,月光是最亮的,所以在星宿当中它算是王,就是最大的。诸位在此地特别留意到,凡是称佛就是称我们自己的性德,因为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经典里面所赞叹的佛,与我们自己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讲迷就是迷了自己的性德,迷了自己的佛性。佛经上讲悟,也是觉悟自己的性德,悟了自己的佛性,绝对不是悟外面的事情,所以佛法称为「内学」,经典称之为「内经」,一切都向自性当中去觉悟。所以佛法跟其它书籍不相同,完全从心性里面去做功夫。心性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因此这个称号当然也就是无量无边。
【举一蔽诸。】
『举一』,就是用这个佛,无量无边的称号用这个做代表就够了。
【华严有十万号。】
漏掉一个字,应该加一个字进去,『华严有十万号』,就是佛的称号。「十万」是略举,可见得名号是非常的多,显示佛有万德万能。
【又经有万号。三世诸佛,通有十号。】
『十号』,就是在许多名号里面举十个例子,「十」是代表无尽的意思,所以我们讲佛的十种称号、十种通号。
【净名三号。】
『净名』就是《维摩经》,里面举了三个号,就是「正遍知、如来、佛」,称这三号。
【以劫寿说,不能令尽。何况诸号耶。】
这个三号每个号里头含的意思实在讲是无量无边,说不尽的,何况像《华严》讲十万号?这个地方有个小题目说「兼显佛德明无尽」,说明这个意思是无有穷尽的。经题里面「佛」这个字就解释到此地。下面解释第二个字「说」:
【说者。悦所怀也。】
『悦』是喜悦。实在讲,解释这个字,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讲得最好,讲得非常圆满,他怎么说?佛看到这一切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所以非常快乐,这个意思非常之好。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就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是什么?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佛的方法。在一切法门当中,这是第一法门,成佛。其余一切大乘经典都没有到成佛,只是成菩萨。小乘经是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大乘经是成菩萨,没有成佛的,唯独净土三经是成佛的。你成佛的机会来了,成熟了,我给你讲成佛的方法,这是真正畅悦所怀。所以我觉得蕅益大师那个解释真正是佛的意思,实在是不容易。
【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这是讲佛的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因为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他到此地来应化、来示现,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十二部经』是说佛说法有十二种方式,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十二种体裁。像《华严经》,这十二种方式具足,统统都有,《法华经》里面有九种方式,每部经多少不一样。《弥陀经》是最少的,两种,第一种是长行,佛经的术语是长行,现在讲散文,《弥陀经》是散文的体裁,另一种是无问自说。所以《弥陀经》十二种方式里头只有两种,这是最少的。「十二部经」,不要看错意思,原来佛经只有十二部,实际上中文翻译的就有三千多部,不止十二部,这是十二种方式,十二种体裁。『八万法藏』是讲里面的意思、义理,所以是八万法门。法是方法,门就是门道,八万法门。
【六度四等,一切法门。】
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
【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戒进念,而得开发。】
这是讲智慧德能的开发显露。
【贪恚愚痴,豁尔冰消。】
『恚』就是瞋恚。烦恼习气可以断除。
【革凡成圣,入法流水。】
『革』是改革,就是改造我们心理,改凡心为佛菩萨的心,也就是破迷开悟,改迷成悟了。『法』是圣人之法,圣人同一类。
【或二三一益。】
『益』是利益,『或二三一益』,或者是得三种利益,或者是得两种利益,或者是得一种利益,这个在批注里面都有,诸位可以能看到。
【若都无益,则示默然。】
像这些地方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果什么利益都没有,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我们就不说。学佛的人不开口则已,开口对于别人决定有利益的。实在对方都不能接受,他得不到利益,我们就「阿弥陀佛」,一句话也不说。这阿弥陀佛就有很大的利益,不管他爱不爱听、接不接受,他总听进去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把阿弥陀佛这个种子已经种到他八识心田里面去了,这就行了,这个对他就是很大的利益。所以不必跟他谈别的,谈别的他也不相信。所以不要跟人争论,不要跟人家辩论。佛说法都是如此,看到众生不相信、不能接受,不跟他说,『默然』。
【若一机扣圣。于一门施四益者。】
『四益』,通常就是讲四悉檀的利益。
【余三门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诸缘诸法亦如是。】
这一段是叙说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天台家讲四教,有藏通别圆四教,就是于一切法,他分做四门,于每一门又分做四悉檀。这个注子里头注得很详细,希望大家自己去看。
【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这是讲我们实行的原则,我们学了之后要会用,就是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因为这部经里面主要是教我们修观,修观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改变思想,修观就是改变思想。修就是改的意思,修正、修改,观就是观念,我们对一切事情的看法、想法。实在讲,我们对于世出世间许多事情的看法、想法都错了,要把这些错误的看法、想法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观。在本经实在说,佛教我们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教我们去想佛,不要想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心想佛的时候,我们心就变成佛了,想佛就变成佛,将来结果当然成佛,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一切法都是心想而成的,可见得心的作用太大了。
大师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次第三观」,通常讲钝根,中下根器的人。「一心三观」,这是上根之人,当然成就来说,一心三观是高明。本经里面取的什么?取的一心三观,为什么?因为这个教是圆教、是顿教,是叫你一生成就的,当然采取的方式是一心三观。下面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三观,我们看经文: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
天台大师发明这种修行方法不是他自己意思创造的,他有根据,都是从经典里面悟到的。他这个方法是以《璎珞经》的理论做基础,建立的修行方法。
我们先讲「空假中」,空假中你明了之后,这个大意就不难懂。空是讲本体,假是讲现相,中是讲作用,也就是大经上常常讲的体相用。体为什么说是空的?体确实没有,所以佛讲一切法无有自性,自性就是自体,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说它叫空。譬如我们讲这本书,这本书的体是什么?纸张。没有纸张哪来的书?这是我们很显然了解的。纸张是不是书的体?你们说是不是?书之体是纸张,没错。纸张是不是书之体?不是的。(书之体是纸张,这本书的材质是纸。但是,仔细分析,构成书的体应该还有其它,例如油墨、胶水、绳线等;故简单来讲,几十张或几百张纸,上面印有油墨,透过机器与人工合成一本书。若仅有几十张或几百张纸放在桌上,我们会认为那一定就是书吗?不一定!故云:纸张是不是书之体?不是的。)如果纸张是书之体,这个纸只能做书用,不能做别的用处,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一定做书。所以你仔细去观察,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佛给我们讲因缘生法,这个讲得没错。因缘就是种种条件聚合的时候,这个相生起来了;缘要是灭了、散掉了,这个相就没有了。所以相之生与灭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是缘生缘灭。这个道理近代科学家也知道了,所以才说出物质不灭,它确实不灭,物质只是缘聚缘散,它没有生灭。
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因此相是假的。相不能说它没有,它有,虽有,它不是真的,是假的。真假的定义在佛法里说,凡是讲真的,永远不灭,永远不会改变,这个叫真的;凡是会改变的,凡是有生灭的,这都不是真的。譬如我们人有生老病死,有改变,这不是真的。在一切法里面,什么是真的?「无为法」是真的。例如,虚空没有改变过,三千年前这个虚空跟三千年以后的虚空,没有改变过,所以虚空是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就是生灭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
虚空,给诸位说,还不是真正的无为法,它只是相似的无为法,换句话说,虚空前后相似没有变化,我们觉察不出它的变化,但不是真正无为常住,只是假说为常,唯心所变。譬如我们人,人有变化,为什么?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老,年年不一样,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它是在变化的,所以很容易觉察它是个生灭法。虚空不容易觉察得出来,到什么时候才觉察得出来?到大彻大悟。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到那个时候才发觉到原来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所以《百法》里面讲无为法,有六个无为法,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其余的五种,因为我们不容易觉察它是生灭法,所以把它列入无为,这个无为是相似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
由此可知,一切法都是相有体无,所以从体上看是空的,佛经里面讲「万法皆空,万法无常」。讲空,万法皆空,从体上讲;讲无常,从相上讲,这个相剎那剎那在变,不是永恒的,所以说是假相,或者称为妙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是分不开的,就是体跟相是一个,离了体没有相,离了相没有体,体相是一不是二。你这样观察才能把一切万法的真相,就是前面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切法的真实相你才能够见得到。见到真相之后,你就会用中了,中是中道。
佛法主张用中,中国古代的圣人也主张用中。佛法没到中国来,儒家孔老夫子就主张中庸之道,主张用中。中是什么?以儒家的解释是喜怒哀乐还没有起作用,没有发,这个时候中;起了作用,这就偏了,就不是中道,可见得儒家讲的中就是佛门讲的三昧。但是儒家讲的中没有佛家讲三昧那么彻底,因为佛法讲的是烦恼断了,儒家讲的中庸实在讲就是佛法讲的伏烦恼。它有,有怎么样?没有发作,你能够把它控制,叫它不发作。这样子处事待人接物,心里头清净,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可见得这种功夫就是净土里面所讲的观行位,确实我们能够把烦恼降伏住、控制住,没有断。他这个中庸之道只讲到这个程度,所以儒家是人天乘的法,他没有能出三界、了生死。这样修持,换句话说,人天福报是决定能够得到的。这讲儒家的功夫决定能得人天福报,所以用要用中。
体相用配空假中,或者配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体是真谛,真实的,所以真空。俗谛是配假观,中谛是配中观。谛是谛实的意思,实实在在的,是讲万事万法。三观是讲我们自己用心,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看法,这个三观是标准。外面一切的境界是三谛,谛实之相,所谓是实相。用三观来看外面一切诸法的体相用,就是看到三谛。这是天台家教给我们改变思想观念的原则。
这个大前提明白了,文就容易懂了。『从假入空』,就是从现相上观察它本体,这个叫『二谛观』。『从空入假』,就是从本体上观察现相,这个叫『平等观』。为什么?体是一个,相虽然有无量无边,体是一个。譬如有情众生,佛法讲的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在诸法上来讲,我们讲物质,这是植物、矿物,物质上我们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只是换个名字而已,区别动物、植物、矿物,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08:59
|
只看該作者
我们现在是三分。在佛法上只分二分,一个叫有情世间,一个叫器世间,器世间就是现在讲的植物、矿物。所以在器世间称法性,有情世间称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只是两个名词而已,是一个性。因为是一个性,所以《华严》上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是一个性,这句话就讲不通。
这个意思我们可以从梦境当中体会到,当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从哪来的?梦是我们心变的。我们把能变梦境的心比喻作性,真性,梦中的境界比喻作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我们想想,梦里面那些众生、人,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有别人,这个自己跟人当然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梦里面也有一些物质,也有房子,也有山河大地,它从哪里来的?还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离开你的心,没有梦境;离开梦境,没有心,梦境跟你的心是一不是二。能作梦的心就是体,体没有相,所以叫空,空是真空。变出来的相,相是假相、幻相,不是真实的。所以空假中的意思在梦境里面我们很容易体会得到。
你能够把这个意思明白了,你就『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你对于体、相、作用这三样都不迷,这就是「第一义谛观」。所以『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一切种智,「海」是比喻广大,就是圆满广大的智慧,一切种智。这是大师建立三观三谛,理论上的依据是出在《璎珞经》上。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五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5
底下这一段是解释: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俗谛也。】
『虚妄』是说它的真相,真相是虚妄的,但是事确实有。
【空是审实,真谛也。】
『审』是审查,『实』是讲它的真相。
【今欲去俗归真。】
也就是我们从虚妄相上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归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离一切相才能见到一切性,但是离相并不是把这个相不要了,离是离心里面的分别执着相,不是离外面的,外面的你离不掉。刚才讲性相是一不是二,离了相,哪有性?离了性,没有相。这是离我们心里面分别执着这个相,你就见到真实相。相跟性是一体的,是不二的。
【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
『会』就是体会,真正明白了。
【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阿罗汉就是入这个境界,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属于这个境界。再看底下这一段:
【从空入假观者。若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
这是小乘人的毛病,就是住在空上,住也就是执着,着了空相。凡夫着有,认为什么都是有的,把假的当作真的,把假相当真,执着有。小乘人知道一切相是假的,所以他不执着假相,执着空。这两个都是偏在一边,都是毛病。执着有的,这就搞六道生死轮回这一套,这很苦;执着空的,虽然没有六道轮回,但是真实的利益他得不到,所以佛常常讲他是焦芽败种,堕落在偏真涅盘里头,不起作用,所以『不成佛法』,也就是不觉。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他们也没有证得法身,三德里面的般若、法身都没有,只能说得到一点小小的解脱,小小的自在,身心清净。所以他不是像佛菩萨那样的大觉,不成佛法。『不益众生』,不能利益众生。
【是故观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
这就是大乘,就是菩萨。观空不住空,还能入于假相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同时又可以利益众生。
【知病识药。】
这是从比喻上说。知病,也认识药了,用这个药来对治这个病。
【应病授药,令得服行。故名从空入假观。】
这是解释什么叫做『从空入假』。
【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
这是二乘。
【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
『均』是均等。
【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
『道种智』就是菩萨的智慧,比前面提升了一层,对于体、相都不迷。换句话说,小乘人虽然对于相不迷了,对于体迷,他执着空,他舍不得离开空,认为那个空是真的,所以他迷于体,他不迷相。菩萨对于体相两者都不迷,所以他得到自在。菩萨有法身、有般若,也有解脱,三德他统统证得,但是不圆满,到佛才圆满。这个批注诸位自己去看,注得都非常之好。
【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盘。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依照这个方法,或者从空观假,或者从假观空,这个都是有次第、有层次的。『空生死』是见思烦恼断了,『空涅盘』是尘沙烦恼断了,这两种烦恼都离开了,他心才得真正的清净,没有偏在一边,所以叫它做中道。『双遮』是两边都离开,『双照』是两边同时起作用,所谓是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这是双照,这个就叫做用中,这是真正的受用,真正的自在。
所谓用中,简单的说,对于一切事相并不离开,我还要用它,这就是不住空。不像小乘人,小乘人一切事相统统离开,他不要了,所以小乘人用空不用有,他住在真空涅盘里面,他一切事相真的离开了;凡夫是用有,不知道空,所以都是毛病。菩萨是空有两边不住,空有两边他都用。在事相上,菩萨跟我们凡夫没有差别,穿衣吃饭,也是一样的应酬,并不离开世间,换句话说,生活方式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表面上没有两样,骨子里头迥然不同,不同在哪里?他心清净,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看他用空。在相上、外表上,他用有,内里面他用空,空有同时起作用,这叫双照,从这个上面来讲就是双照,从两边离的时候叫双遮。
你看他心地清净,不着有;穿衣吃饭,跟大家一样应酬,他不着空,他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用了,这是菩萨,所以他真正得到自在,真正得到受用。不像小乘着空,凡夫着有,在作用上,我们讲享受上,都不自在,都不圆满,唯有菩萨才得到真正自在圆满的享受(受用)。这是讲中道,用中。所以中道之观晓得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基于这个观点,他才能真正成就般若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也叫它做般若智慧。上面所讲的都是说的次第,所以称为『次第三观』。
下面一段就讲到一心三观,一心三观是高级的修行法,就是不涉次第,一即三,三即是一,圆融自在。这是佛与大菩萨们对于一切人事,人生宇宙的看法,拿现在话来说就是宇宙观、人生观,这是现代哲学上的名词。在佛法里面讲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哲学上把它分做两桩事情,在佛法里头是一桩,特别是一心三观显示到圆融自在无碍。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
先把它的依据说出来。
【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祇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
先把名词的定义说出来,下面再说出它的相状。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
『双亡、双照』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这才是真正得到一切法的真实相,这种修法才是圆修、顿修。此地我们简单的把它解释一下。『三智』就是空假中,都离不了『一心』,刚才讲它们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体相用,无论说哪一个,说体,体一定有相、有作用;说相,相一定有体、有作用;说作用,它必定有相有体,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离开一个,那两个决定没有。所以说这三个统统是从一心当中建立的,一心是一切法的本体。所以佛法修行,无论是哪一个宗派,讲到极处都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我们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有出处的,不是随便讲的。三心是指心意识,八识里面,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第六识),这是三心。二意是说末那跟意识,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三心二意实在就是讲的八识,八识是有为法、是生灭法,不是真的。《百法》里面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里面摆在第一的就是八识。八识是有为法,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要修真心。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不用八识,用一心。我们要想作佛、要想作菩萨、要想成佛作祖,换句话说,你要用一心才能成得了佛,才能见得了性,才能真正往生。我们讲要改变心理,修正我们思想观念,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三心二意,这就难了,就不容易成就,所以改变心理就是把三心二意改变成一心。
一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所以叫离心意识。禅家参禅要离心意识参才能够彻悟,教下也要离心意识才能达到大开圆解,念佛人要离心意识才能够达到理一心不乱。如果你还是用心意识,不管参禅也好、研教也好、念佛也好,你的功夫做到最高也只是相似位,不能到分证位。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就是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炼,炼什么?不用分别心,那你所用的就是妙观察智;不用执着心,那你用的是平等性智;不落印象,那你用的是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心的德用,我们修的是这个。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本经是用十六种妙观来修。换句话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所修的就是这桩事情,这个真正叫从根本修。我们把握这个原则就不会错,不会走错路,也不会有偏差。
「三观称性,无作无生」,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指出双照双遮。双遮就是双亡的意思,因为你一切不执着,心清净寂灭,清净寂灭这是体,就是清净心现前。如《般若》里面讲,般若之体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是双照,是照见,照见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说是『种种行类相貌皆知』,无所不知,这是双照。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心是清净寂灭,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
我们从哪里修?从双遮上修,不要修双照,双照是自然的,换句话说,只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双照。所以我们修的是清净心,修什么?修无知。人家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样样都知道,一见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一接触就明了,那是要你心真正清净才有这个作用。我们今天看也看不清楚,听也听不清楚,接触也不清楚,原因在哪里?我们这个心里头不干净。心不干净,好像一面镜子,镜子上都是灰尘,肮脏的,照什么都照不清楚。所以这个修不要修外头,外头没有事情,要先把镜子擦干净,镜子擦干净了,怎么照都清楚。所以我们修,把心里面的分别执着妄想去掉就行了。天台家的三观三谛,三谛是外头境界,不要去管它,只要内里面干净了,三观成就了,自然照到外面真实的境界相,三谛分明,一点都错不了,所以功夫要晓得用在什么地方。
天台家建立的三止三观三谛,统统是根据《中论》上来的,慧思禅师从《中观》上开悟的,把开悟的传授给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真正建立了天台宗。所以底下讲: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
『释论』就是《中观论》的批注。这是引《论》来证明这个思想的体系、修行的纲领,确实是有理论依据的。一谛里面就具足三谛,所以说一切法统统是因缘生法。既是因缘生法,三谛统统具足,就是体、相、作用。体是空的,相是假有的。譬如我们讲这个房子,这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建这一栋大楼,这栋大楼是因缘生法。如果是建筑商人一看,他没有看到这个楼,他看到这个里头多少吨的钢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的是这个东西,这是因缘,见到了。我们凡夫不懂,这栋楼很漂亮,很大。人家看的跟我们看法不一样,他看到的是多少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堆砌起来的,现的这个楼房是假相,把它拆开来,原料还是那么多,所以大楼有没有?大楼没有。这材料是有的,把它排成这个方式是这么多,拆出堆在那里一堆还是那么多,不增不减,只是这些材料排列的方式不一样,形状就不一样,房子形状就不相同。你要是把面积改小一点,它就高了;面积大一点,它就矮了,都是这么多材料,材料上是不增不减。所以我们凡夫看到这个相,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比喻。如果把材料一分析,材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现在你看科学家会分析,把物质分析成原子、电子,分析成基本粒子,晓得一切现象只是这个基本的物质排列方式不一样,方程式不相同,才有这么多,森罗万象。森罗万象统统都是一个假相,都是这个基本物质排列方式不相同,现代科学家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科学没有发达,佛就知道了,佛就知道这一切法是因缘排列组合的,不是真有,所以叫幻有、叫假有。但是虽然是幻有、是假有,它有作用,譬如这些建筑材料要是堆在那个地方,我们得不到遮蔽风雨的作用,它这么一排列我们就得到作用,用中。但是你要认识这个现相,认识它的真相,相是假有,体是真空,所以才得到这个作用。作用是中,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我们这个用的就自在了。执着在一边用的就不自在,换句话说,得不到圆满的作用。
怎么不圆满?譬如凡夫不了解真相,他执着,执着他心里就患得患失,虽然在作用,他心里有负担、有痛苦,这就是用得不圆满。二乘人虽然知道相是假的,他要舍假,他要执着那个真,他的受用也不圆满,他受用只有体那一边的受用,没有相(假相)的受用,所以这个受用也不圆满。唯有菩萨晓得事实真相,他受用是圆满的,他自在,虽然享受他不执着,这个受用就自在了。所以在一切受用当中他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这种受用就是佛法讲的正受,真正是正常的受用,这个受用是圆满的。
三智实在是一心中得,我们如果得一心,我们的受用就跟佛菩萨一样,没有两样。这个受用是自在圆满,充满智能,显示无量无边的德能,所以才说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作用,这是真有不是假有。如果你迷失了一心,三心二意,真善美慧四个字统统没有,有名无实。如果得一心,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字字都是真实的,真正能够享受得到,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功夫要从这个地方用。净土法门里面提供我们最好的奇妙的方法就是一句名号,使我们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就是随便举一个例子都能够含摄一切法,所以从一桩事情里面能够了解一切法,正是佛经里面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就是这个意思。一微尘,微尘是极小的,你在这个里面觉悟,为什么?于一微尘也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与一切万法、恒沙诸佛国土没有两样,真正知道一即一切,所以古德讲一经通一切经通,都出不了这个理。
我们要想通达一切经,要想通达一切法,你在一切经上下功夫,一切法上去修学,太难了,那像恒河沙一样,到哪一年你才能学得尽?实在那个办法就笨了,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学法是个笨法子。聪明的方法是学一法,一法通一切法都通了。我们看古来大德,他们的成就都是一个法门成就,都是一部经上下功夫。任何一部经都一样,可是它里头也有一点差别,在理上讲没有差别,事上讲有差别,这事是从哪里来的?每个人根性不相同,爱好不相同,习气(就是习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这样才有选择的必要。所以最适合我们根性、思想,乃至于生活习惯的,就统统没有障碍,修学起来很方便的无过于持名念佛。最方便、最稳当、最自在,不费力气而能够成就不思议的功德,也就是达到我们恢复一心,恢复我们自性智慧本能的目的,我们用持名念佛法门就能达到。『观』这一字我们就解释到此地。
再看题目,底下「无量寿佛」。观是能观,观什么?观无量寿佛,所以这个是境界,我们所观的对象。
【无量寿者。】
『无量寿』是完全从中国的意思翻过来的。
【天竺称阿弥陀。】
『阿弥陀』是梵语音译,阿弥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叫做无量寿。
【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
这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没有形相。所以我们讲心,你看《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那个说法非常巧妙,问阿难心在哪里?实在讲那个心,他也没有讲真心,也没有讲妄心,不管真心也好、是妄心也好,心在哪里?你把那个处所说出来。一开端,阿难讲了七处,佛都把他否定了。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统统没有形相,所以你找不到处所。妄心没有相。实在讲,心哪有没有相的,有体就有相。譬如我们讲金,我今天问你,我只要黄金,我不要那个相,你们能不能将黄金拿到?拿一块有一块的相,方的有方的相,金砖是方的相,捏成一团是圆的相,做成器皿是器皿的相,我把金做成一个瓶是瓶的相,做成蜡台是蜡台的相,它总有相。我现在不要相只要金,你们能不能拿得出来?拿不出来。
有体必有相,心哪有没有相的道理?不可能没有相。但是相会变,它不是常的,所以相就是假的,刚才讲了,真假的意思就是它会变。但是心的体不会变,所以它是真的,真是空的,真空幻有。譬如我们起妄心,妄心在哪里?找到相就是的。我们现在不说真心,说妄心,你晚上会作梦,梦中的相就是你妄心的相,心现相了。现相了,你就知道心在那个地方,就找到了;它不现相,你就找不到它,就没有了。不作梦的时候,心在哪里?实在讲很显然能找到,你现在心里打妄想、起妄念,那个念头就有相。我想一个人,心里就有个人的相;我想一桩事情,心里就有事情的相。所以中国字是一种非常智能的符号,你看心里想,是心上有个相,这是想,你一想就有相,你要是不想就没相。你一想就有相,既然有相就是你心之所在的处所。
那个想没有一定,每天晚上作梦,那个梦都不一样,可见得相是假相不是真相,如果是真相,你天天晚上作梦应该梦是一样的,不会是有变化的,那就是一个相。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想一桩事情,没有第二桩事情,那个想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所以佛教我们观想,把所有一切妄念想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就变成真的。如果说一切妄想,统统想一样事情,这就叫定,就叫三昧。你想世间就是世间禅定,你想佛法就是佛法的禅定,这是出世间的禅定,把一切乱想想一个、归成一个,佛教我们用这个方法。
这是说明真心、妄心统统都有相,有相当然有作用。我们真心的相是什么?眼前我们身体、山河大地,这就是真心的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梦中的境界是你意识心的相分,第六意识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统统都有关系。我们眼前这个境界,唯识里面讲「本质相分」,这个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同时也是真心的实相,所以叫做诸法实相。这个要谈起来,都是属于心理学,唯识心理学,也就是佛法的心理学,比世间心理学要高明得太多。世间心理学可以说是纯粹虚妄的,分别执着,佛法心理学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识真的。
我们的本身,我们的本性,本来没有相,它的能力能够现一切相,它的作用是能现一切相。所以『佛本无身』,我们自己本来没有身,没有身当然也就谈不上寿命,也就没有限量,所以超越数量。我们现在是迷了,迷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落在数量里头,所以你才有命运,人家才能算得那么准。如果你超越数量了,算命看相都不准,你超越了,你不在数量之内,他就没办法算得出来。什么是落在数量里头?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就落在数量上。几时你妄想分别执着都舍掉了,你就不落在数量里头,世间算命看相、风水与你统统不相干,你从这里面超越了。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就有命运,你就有数量。所以佛法是教我们超越,明白这个道理,超越,只要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生活就自在。不是说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不穿衣,也不吃饭了,这就错了,一样还是穿衣吃饭,一样还照样工作,一样照样应酬,那是菩萨法,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就是一个觉,觉而不迷。
什么是觉?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觉,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迷。所以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要说有分别就是迷悟的分别。所谓迷悟,就是一个有分别执着妄想,一个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叫悟、就叫觉,有分别执着妄想就叫迷,就叫颠倒。除此之外,一点分别都没有。但是你要晓得,没有分别执着妄想,生活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得大自在,真正幸福。你有分别执着妄想就苦不堪言,患得患失,就有许多忧患烦恼,但是这些忧患烦恼实在讲是假的,找不到,只是一个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佛法实在讲就是把这个错误观念纠正过来,使我们在这个人生宇宙里得到一个真正正确的观念,认识宇宙人生真正的面目,我们的生活就自在、美满了,真正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破迷开悟。
所以这一段讲我们所观的境界,观无量寿。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实在讲也跟这个观没有两样,所以念佛要懂得原理。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念了之后,以后就晓得这句佛号是怎么念法。实在讲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观,跟这个观的意义没有两样,但是比观想简单得多,而成就跟十六种妙观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实在讲超过这十六种妙观,原理相同,方法不一样,成就超越十六种妙观,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研究这部经所希望得到的就是这个。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六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6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二面:
【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
『三身』,就是底下会跟我们说的法身、报身、应身,三种寿底下也都有说明,我们看下面文都知道了。
【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
『身』当作体讲,就是我们讲的本体,它并不是有一个有形的色身,就是一种理体,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师轨法性』,法性是一切万法的体性,师是师法,轨是轨范。我们今天看到宇宙,乃至于自然许多现象,它都有轨则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情形,总以为有一个神在那个地方主宰,否则的话,它怎么会这么有秩序?殊不知法性本身就是很有秩序的。
变出这一个宇宙来,在佛法,特别是《起信论》里面讲,从无明不觉生三细,讲三细相,由三细相再变成六粗相,这样演变为整个宇宙世界。这个演变的过程,我们中国古人也得到一点消息,像《易经》里面所讲的。《易经》的出现决定是在佛法到中国之前,《易经》里面所讲的很多原理原则与佛法都是相通的。《易经》讲宇宙演变的过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样演变为宇宙。在佛法上不是讲太极、两仪、四象,是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境界为缘长六粗」,由三细相演变为六粗相,这是说明宇宙万物的来源,怎么演变形成的。在佛法有相当分量的经论来说明宇宙万法演变发展的过程。
这里面说了许多佛学术语,我听说同学们对这个不甚理解,特别是初学的,但是这个不要紧,这些术语在佛学里面有专门的参考数据,有《佛学辞典》、《教乘法数》、有《三藏法数》。批注多半也有解释,但是文字稍微深一点。谛闲法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人,他的文字还不难懂,可是原文以及原注都是古文。智者大师是隋朝人,四明尊者是宋朝人。
法性的发展是有规则的,它不是紊乱的,它发展有程序。宇宙之间,像星球的运行,乃至于一切生物生长的程序,它都有规则,这个叫轨,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法身就是一个理体,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身。
【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
换句话说,它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心智』,我们讲精神。它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精神,但是精神、物质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唯识学里面讲,精神、心智是阿赖耶的见分;一切物质,『色质』,就是阿赖耶的相分,见分跟相分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本体,这就是所谓色心不二,色是物质,心是精神,物质跟精神是同一个来源,同一个源流。底下说:
【非阴界入之所摄持。】
『阴』是讲五阴,『界』是讲十八界,『入』是讲六入,或者是讲十二入。换句话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法性变现出来的现象,所变的现象当然不能摄持能变的本体。由此可知,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以法性为本体,它是能变,一切法是所变。
【强指法性为法身耳。】
我们不得已勉强称它作『法身』。这是讲三身里面第一个法身。底下讲三寿,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应该都有寿命。
【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
『连持』就是相续相,连续的相。换句话说,法身谈不上寿命,为什么?无始无终,它哪来的寿命?
【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
它永远不改变,永远没有变化,所以我们勉强指这个为寿命。它寿量多少?实在讲没有量。
【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
『延』是延长,『促』是短促,没有。换句话说,法身没有寿量,说不上寿量的。
【强指法寿,同虚空量。】
这是不得已勉强而说的。
【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耳。】
这是讲法身,用这些来形容法身,让我们从这些形容词里面去体会。法身是我们的本体,也就是禅家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几时我们才能够证得法身?必须破了无明以后。无明盖覆了我们的法身,使我们虽有,我们见不到,我们自己体会不到。到你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逐渐就显示出来,也就分分一直到圆满的显示。底下一段讲报身:
【报身者。修行所感。】
法身是理体,不必修,本来具足。『报身』是修成的。
【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盘云。大般涅盘,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
报身是智慧之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是智慧,智身,智慧之身有始无终。你修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称之为报身,所以报身是自受用的,自己的受用,是属于修得的。
『久修业所得』,一般经教里面讲要修将近两个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第一个阿僧祇劫,我们现在还没起步,什么时候算起步?必须到位不退才算是起步。像《华严》所说的五十一个阶级,第一个阶级是初信位,初信位的菩萨,五十一个年级的一年级。初信位是什么资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如果以小乘来说,就是初果须陀洹,从这里算起,为什么?他不退到凡夫地了,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修。像我们现在在佛法里来说只是幼儿园,一年级没到,到一年级才能算数,幼儿园不算数,我们都不算数。到一年级就可以算数,就晓得你经过五十一个阶级可以成佛了。如果不到一年级根本就不能算数,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什么程度。
从位不退算起,修一个阿僧祇劫可以修到三十个位次,就是三贤位的菩萨。第二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七个位次,就是从初地到七地,初地到七地是一个阿僧祇劫,到第二个阿僧祇劫就见法身了,这是一般经论里所说的。我们念佛人来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就等于圆教的初住菩萨,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报身就现前,报身就得到了。所以确实是久修,是用相当长的时间来修,它是修得的。
底下说它的境界,也就是说它的样子。『如如智照如如境』,如如是法性理体、诸法一体。古人常用金与金器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金,金就是器,这个叫如如。金如器,器如金。好像我们用金做蜡台,蜡台是器皿,蜡台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这叫做如如。如果相跟体是两个,不能合成一个,这就不如。如如一定是体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底下解释得也很好。
如如智是什么?智就是你的觉,契入法性理体之觉智。境界是外面,智是能觉,境是所觉,能觉跟所觉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懂,为什么?只有佛学有,世间中外哲学都没有,这讲世间的学术。世间学术都是相对的,能觉的是我们的心,所觉的是万物,能所决定不是一个,这就称之为哲学。所以佛法不是哲学,它跟哲学的定义不一样。为什么不是哲学?在佛法,能跟所是一不是二,这很不容易理解,能得一点彷佛的消息还是用梦境来做比喻。譬如我们作梦,在梦中一下觉悟「我在作梦」,忽然想到梦里所有境界都是我心变的,我心能知,外面境界是所知,我这个知觉的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这是彷佛得一点消息,它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智跟境,换句话说,精神跟物质是一个。如如境,境是外面的外境,是色法,知是心法。就是《心经》里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空是讲的体,讲的理,色是讲的相,心境一如,心境不二,这是真正智慧现前。
『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如函盖』,像杯子有盖,盖子盖起来刚刚好盖下去,这叫相应的意思;相冥,如水乳相融,一杯奶掺一点水融合在一块,水跟奶分不开,变成一体了,取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我们知觉的心与外面一切的境界像水乳交融一样。这个理很深,诸位要不懂没有关系,不懂不要苦苦的去寻求,渐渐的能入这个境界,在一切经里面讲得最透彻的、讲得最多的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讲「十番显见」,讲我们这个心量,我们眼能见得到的,就是心能达到的地方,心要达不到,为什么会见到?可见得心确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智觉及六根作用的范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不能说心在这个身体里面,真的在身体里面,身体外面的东西我们应该没有感触,应该达不到的,可是身体外面我们统统能够感觉得到。你心愈清净,感觉的范围愈大,清净到极处是尽虚空遍法界你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我们现代人称之为神通,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通达的,这就是相应相冥的现象。
【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
『报身』也是勉强说的。说勉强说,这个意思我想同学们能够体会得到,为什么?中国老子就晓得这个道理,「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名建立,所有的名都是勉强建立的,为什么?一切万法本来没有名,所以你不要执着这个名词。名词是便利说话、便利交换意见而建立的,并不是真的有这个名词,所以对于名词不必固执,可是它有它的作用,我们只取它的作用,不要执著名相。这就是不得已强名这种智慧叫报身,所以报身是智慧身。
「法寿」,法身的寿命。
【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
这是讲报身之寿。
【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
这是说报身的寿量,这也是不得已而说出来的。前面我们说过报身是有始无终,证得之后不会再失掉。法身是无始无终,报身是有始无终,所以成佛之后绝对不会再退转为凡夫。
三十五页的第二行应当是大字,这个地方排版排错了。三身,前面讲的报身,后面讲的应身。
【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量也。】
这就好懂了。我们现在这个身真的叫无可奈何,一点主宰都没有,自己不能主宰,为什么?我们这个身叫业报身。佛菩萨是智慧报身,智清净,他能做得了主宰。我们是业报,造善业就得善报,福报就大,造恶业就得苦报,所以我们六道里面受的身是业报之身,自己一点主宰都没有。诸佛菩萨到六道里面来教化这些众生,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就现身,所现的身就叫做应身,是我们众生有感,他来应的,这个就好懂了。他应的这个身跟我们这个身是一样的,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这就是应身。『应同万物为身也』,这应身。
应身的寿命一定与一般人的寿命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八十年,实际上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一般算虚岁就是八十岁,那寿命就有寿量。『应同连持为寿』,「连持」就是这个生命的相续相,连持不断,相续不断,这就是寿的意思。寿量,这寿有多久?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寿命是八十年,这就是长短。佛应众生完全是看众生的身形、众生的寿命,跟他完全相同。底下从比喻上说:
【如谷答响。】
我们在深谷长啸一声,叫一声它有回音,我们声音叫得亮,它回音的声音就大;我们声音拉得长,它也长;我们叫的声音短,它也短促,回音跟我们是相应的,举这个比喻。所以说:
【大小随身。】
随着众生的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上说的。佛菩萨有这种能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现身,非常的奇妙,现这个身是不来不去,这些道理也都有很深的深度。
【似鉴现形。】
『鉴』就是镜子,就好像镜子里面现的形状。
【端丑在质。应万物感,现胜劣身。亦如是也。】
佛在天上说法就现天人之身,那个相貌比我们人间庄严多了;在人间为我们说法,他就要现人的身相,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这个诸位要知道,他是随众生的心量现身。我们今天困难的是,我们执着我们这个样子就是自己,所以就不能变化。佛不执着一定的身形,所以他那个相是千变万化,随着人心所见不一样。这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应当要了解。佛菩萨六道哪一道都去,连地狱也去。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众生,难道诸佛不去?难道别的菩萨不去?统统都去,没有不去的。在地狱里面要现地狱的身形,在饿鬼要现饿鬼的身形,在畜生要现畜生的身形。
有一本书叫《物犹如此》,里头所记载的统统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会念佛,也会往生。这是特别记录下来勉励我们的,我们要不晓得念佛往生,连畜生都不如,取这个意思。
畜生往生里面,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在头陀寺做方丈住持的时候,头陀寺在浙江温州,那个庙不太大,里头养了一只公鸡。民国初年,寺庙里头生活非常清苦,没有时钟,每天作息,他那个庙里养的公鸡报时,鸡报晓,鸡时间准得很,到时候清早牠就叫了,叫了大家就起床,就打板做早课。吃饭的时候,大家在斋堂吃饭,公鸡也来,大家吃的饭粒掉在地上,牠就把它吃得干干净净,上殿牠也跟着一道上殿。牠往生的那一天是上完晚殿之后,大众都离开了,牠不走,牠在大殿里头走来走去,好像在绕佛一样。香灯师是管大殿的,收拾完之后就要把牠赶走,「大家都走了,你怎么还不走!」这公鸡听了他说话不但不走,牠就站在大殿当中大叫三声,站在那里死了,这是谛闲法师在头陀寺做方丈的事情。老法师就把这只公鸡用出家人的礼节来葬牠,把牠埋在后山上,给牠诵经超度。牠是站在佛殿当中往生的,这是念佛往生的瑞相。
所以佛菩萨现身必须与众生现同类的身,这样才可以。
【身既同物,寿岂差机。随宜长短,示量无量。】
应身示现的跟众生完全一样,与众生同寿量,不会相差很远。
【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
这是说明应身的德用。『智』跟『体』实在是一个,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是体,照的用就是智,它能照,能照比作智,照见就是它的作用。底下是用比喻来说,像『水银』与『真金』,把它和合起来,能够涂色像,做为装饰品。『功德和法身』,法身是本体,功德是作用,『处处应现往』,「往」是个形容词,有没有真的来往?没有。为什么没有真的来往?因为法身、智慧、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楞严》上说得很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所以说是不来不去。
古德讲净土也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西方世界与我们这个地方,经上明明白白讲距离十万亿佛国土,怎么说去则实不去?不去怎么会生?这就是说明心性的德用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这个心性变现的,我们现在娑婆世界,我们目前的环境也是这个心现的,也是这个心变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变现秽恶的五浊恶世,变这个境界,如果我们心一旦清净了,那就变成『五净』的国土。所以我们不要着重在所变的境界上,要着重在能变的心境上,在这上下功夫,正是所谓心净则土净。我们要取净土,先要修清净心。心不清净,没有办法成就净土的,你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念十万声,所谓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得不到净土的。由此可知,念佛是不是一定要念的数字多?不是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应该怎样念才如法?念到自己心清净就如法。念佛是手段,清净是目的。我一天念十万声,心不清净,这个没用处;我一天只念十声,心清净了,它有用处,就行,所以不在乎念多少。
古人也有特别强调念的数字要多,那是为什么?为一些业障很重的众生,他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烦恼太多,希望多念能把烦恼换过来,目的在此地。所以念佛也没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心清净。心清净,身自然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佛的这些德用功能,跟我们自己实在讲没有两样,就是他明白,他知道,清清楚楚的,他不迷。我们也起同样的作用,但是我们不明了,我们迷惑自己体相作用,我们迷了,迷在这里。佛觉也是觉自己的体相作用。其实迷也好、觉也好,体相作用永远不变的,不是说迷了,这个作用就小,悟了作用就大,不是的,迷悟不二。迷悟不相同的是,悟了他自己没有苦,迷了自己很苦。觉悟了,一切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迷了之后,一切自己做不了主宰,差别在此地。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
这是讲心性的大用,正是说明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量有两个意思:
【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
这个寿命长。
【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
『八十』是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这个短。长短都是『有量之量』。
【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寿命太长,太长还是有寿命,还是有量的,不是无量的。我们讲无量寿,无量寿是称赞他的,不是真的无量寿,所以这个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因为这个数字太大,我们没办法计算,所以称作无量,实际上还是有量。经上说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将来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接着就成佛,那个世界没有像法、末法,经上讲得很清楚,上午阿弥陀佛圆寂灭度,下午观世音菩萨就示现成佛,他是接着的。观世音菩萨成了佛,将来灭度的时候,大势至菩萨接着就成佛,他那世界很好,永远没有像法、没有末法。换句话说,佛常住在那个世间,国土这样的殊胜庄严。不像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等底下一尊佛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世间没有佛,然后才等一尊佛出现,佛出现的时间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所以这就是说明这个数量有真正的无量,有有量的无量。
【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机,参差长短。】
他的寿命长短与那个时期众生是相应的。这些批注里头都有,大家自己去看。
【然此三身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释名竟。】
到这个地方把解释经题就讲完了。实在讲『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把它分做三个独立的个体看,分做三个独立个体看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能笼统的把三个当一个看,它确实体是体、相是相、作用是作用,所以这个三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这个样子才能够看出它的真实相。好像一面镜子,体是体,光是光,照是照,虽然它起作用是一块,可是各还是各的,的确是三而一、一而三。不能把它称作三个独立的,也不能含糊笼统说成一个,你晓得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才能够把真正的真相搞清楚。底下这一段文是辨体:
【次辨体者。体是主义。】
『体』就是实体,这是体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有性体、有质体。质体好懂,质是物质,譬如这本经书,经书体是什么?体是文字、是纸张,这是它的体,这是质体,完全从物质上来看。除了质体之外,比较难懂的一个真正的体是性体,性体上讲这是一法,它的体是法性,法性是它的真体,这是从性质上说。在此地我们还说浅一点,说大家容易懂得的,就是它理论的依据。佛凭什么讲这部《观无量寿佛经》?这部《观无量寿佛经》是从什么地方讲出来的?这部经的理体何在?根据什么原理?根据什么道理讲的?这个原理、这个道理就是这部经的体。你懂得这个道理,他所讲的我们就相信,为什么?他有理论依据,他不是胡说八道,我们才能够信得过。所以一切经都有辨体,也就是说要探讨它理论的依据。底下解释:
【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
这句话很重要。佛与魔如何拣别?这八个字就是拣别的标准。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哪是佛、哪是魔,这个标准一量决定不错。凡是符合于『诸法实相』的,这是佛事,如果与诸法实相违背的决定是『魔事』。这个地方的魔,诸位要搞清楚,不是一看到这个魔就是魔鬼,那就错了。本来这个魔下面是个石头,就是折磨的磨,把那个石头去掉,换一个鬼,这是梁武帝干的事情,魔鬼的魔字是梁武帝新造的一个字,他说折磨太苦了,就好像鬼折磨害人一样,所以把那个石头换成一个鬼。古译的经典都是折磨的磨,石头那个磨,后来的经才改成这个字,所以这个字的来源我们要认识它、要了解它。
换句话说,与实相不相应都会带给我们折磨,这个范围就大了。我们六道凡夫的心行与实相不相应,所以我们有烦恼,我们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声闻、缘觉虽然超越三界,证得九次第定,他与实相也不相应,他也有烦恼,这个烦恼在佛经里面称为界外见思,就是三界之外的,他也有烦恼。可见得不与实相相应,你就没有办法避免烦恼,不可能的事情,只可以说烦恼有轻重的差别。这个轻重差别是与你的觉醒成正比例,你多一分觉悟就少一分烦恼,多一分迷惑决定是多一分烦恼,这一定的道理。
只有这些大菩萨们与实相相应。大菩萨,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标准就是讲实相的,以这个为标准。换句话说,证得实相,四相一定空,一定不会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他都不执着,这是与实相相应。与一切法上稍稍有一点意见、有一点执着,都与实相不相应,换句话说,你免不了要受心境的折磨,这个叫魔事。所以这个魔事,连权教的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凡夫,统统都有,只有见性的菩萨才没有。像《华严经》五十一个位次里面,前面十个位次,就是十信位的菩萨还有,要到圆教初住以上才相应。以前面六即佛来说,分证位才与实相相应,相似以前统统都是魔事,都没有办法避免心境上的折磨。所以这个两句话很要紧。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七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7
前面讲的这是大乘经里面佛与魔的辨别,是用这样的一个标准。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魔事特别多,现在我们一般讲着魔不是指此地的魔事,那是等而下之。这个地方的魔,权教菩萨都是魔,那是讲的很高的标准,现在这个魔是妖魔鬼怪,跟这个不能相比的,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底下说:
【大乘经以实相为印。】
『印』就是印证,凡是与『实相』相应的经就是大乘经典,与实相不相应的就不是大乘经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的别名。佛说的一切大乘经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拿净土宗的标准来说,就是从理一心不乱里头流出来的言语、文字、见解,这就叫实相,所以佛经跟世间一切的书籍不一样。世间人心不清净,他用的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心意识,换句话说,分别执着妄想,他这些理论、见解、言语、文字统统是从分别执着妄想里头流出来的,当然跟佛经不能相比。佛经是从清净心里头建立的,所以称之为实相。
【为经正体。】
是一切大乘经理论的依据,所以决定靠得住,决定可以相信。
【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
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清净身、清净心,庄严一乘实相。种种行,行是讲修行,菩萨六度万行统统以一乘实相为归宿,都是想证得一乘实相。
【言说问答,而诠辨之。】
释迦牟尼佛在法会当中跟弟子一问一答都是显示一乘实相。下面是比喻:
【譬众星之环北辰。】
『北辰』就是北极星,所有的星绕着北极星来旋转。
【如万流之宗东海。】
这是在中国,中国江河都是往东流,都是流入大海,取这个比喻。
【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底下还有三段解释,这个解释多半是从《礼记》上来的。如果诸位读《礼记》,读孔颖达的注疏,你就晓得这里面所说的意思。
【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
这是以中国儒家的思想见解来说明法身。在一切万象里面,能生能变的是最尊最贵,所变所生的当然比不上。能变能生是清净法身,是我们的本体。儒家讲礼,礼非常重要,礼就是体的意思,所以讲『尊卑长幼』建立社会的秩序,才能够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所以家齐、国治、天下太平要从哪里做?要从礼做。中国几千年来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打开中国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君王、皇帝,专制的人很少,只有几个,多半的皇帝都非常开明,都读书明理,所以中国是以礼治天下。这从外表,表面是以礼,每个人都讲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讲礼,对内讲是以孝治天下。内是孝,外是礼,所以中国这个制度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的,它真好。因为法里头没有情,礼里头有情,比法好。法太严酷,礼里头还有人情,可以说情理法融合成一体,这就是礼。合情、合法、合理,这才是礼。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礼治天下。佛法也是最讲这个礼,你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菩萨修行从哪里修起?要从礼上修起,礼敬诸佛,一切恭敬使我们的性德能够流露出来。
所以它讲究社会的秩序,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这样社会才有秩序,才能有安和乐利,否则的话,如果礼失去了之后,不得了,天下大乱。中国古人讲五个标准,道德仁义礼,道没有了,还有德;德没有了,有仁;仁没有了,还有义;义也没有了,还有礼;礼没有了,就不得了,就天下大乱,那众生就苦不堪言。所以礼是最后的一个标准,最后的一道防线。
中国的三皇五帝,「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义」,以后历代君王都是用礼治天下,为什么?礼就有回报,礼尚往来,就有往来。义没有,义只是尽义务,不求人家回报。礼是有报答的,礼尚往来。礼没有了,天下就乱了。现在这个世间不讲礼,所讲的是利害。利害那个变化就太大了,今天我们两个有利是好朋友,明天我跟你没有利益,马上就断交,甚至于就变成冤家对头,这天下怎么能不乱?所以要晓得礼是『贵极之法』,最尊最贵,这就是比喻法身,体就是指法身,就是指真如本性,批注里面说得很清楚。
【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
『底』就是根源。我们现在讲好像研究,也追究一个理论,所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把这个理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含糊都没有,这就是底的意思,这是到底了,穷究到底。
【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
宇宙的根源,宇宙人生的本源,谁能知道得究竟彻底?佛知道,佛是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彻法底源。这是我们要记住,只要我们自己把心性上的障碍去得干干净净,彻法底源是我们自己本能的事情,不是从外头求得的,本来就如此,是我们现在自己有障碍,使我们的智慧能力不能现前。第三段:
【复次。体,是达义。】
『达』就是通达,就是明了。
【得此体意,通达无壅。】
『无壅』,没有障碍了。
【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
这是经体的另一个意思,就叫我们从这些名相上要体会到它这个道理。每一法的道理都是通达到自性,通达到本体,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从一个体生的,这就是真心本性。一切法统统是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随便拈一法都能见性,见性就成佛。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叫做成佛。所以法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成佛的门路,所以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平等平等、无二无别。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一个法门的态度都要恭敬,决定不能傲慢,决定不能轻视,更不可以毁谤,为什么?法门平等。虽然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要想入进去那只有选择一个门,一个门才能进去。譬如我们一个讲堂四面有很多门,每个门都到讲堂,你说我要从两个门进去,我从三个门进去,你永远进不来,你只要从一个门你就可以很顺利的进来。随便你从哪个门都可以进得来,不一定说只有我这个门可以进去,别的门都不行,你们拐弯抹角一定要拐到我这个门来,没有这个必要。所以门门都能见性,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我们之所以要选择法门就是法门的确有难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根性利钝就不一样了。根利的人,很难的法门他看起来不难,容易,钝根的人看起来很难。所以容易入的门,愈是容易的法门,度众生就愈广,为什么?程度高的从容易的门进去更容易。像学禅、学密,他们如果回过头来从净土这个门进,那太容易了,品位一定很高,他根利。适合修净土的人走禅与密的门不一定能进得去,他们要走净土是决定进去。所以法门有难易不同,诸佛菩萨特别提倡净土法门,特别提倡念佛法门,这很有道理,就是这一门容易成就。解释体就到此地。
下面这是第三段,玄义第三段明宗,宗是讲修行的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理论明白了,如果没有方法,理怎么能证得?怎么能入得进去?一定要有方法。
【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
这是有人这样说法,所以必须要把它做个简单的辨别。
【今所不用。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
这是诸位要知道的,经体是一不是二,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但是『宗』就不相同了,宗要是相同,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所以宗不相同。『体』,就好比我们这一个讲堂,一个,宗好比是门,可以开很多门,所以门不是一个,就是方法不止一个,但是你所达到的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体是一,宗就多了,每部经有每部经的宗旨,部部经不一样,但是体是一样的,所有一切大乘经体统统是相同,但是宗就不相同。
【体若是二,体即非体。】
『体』要是有两个,体就不能成立。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宗』一定是多,决定不是一个。
【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10:15
|
只看該作者
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这是举一个比喻说出它的过失。房屋的作用是空间,如果没有空间,这房屋就得不到用处。造房屋,『梁柱』是主要的材料,就是把建筑材料比作宗,空间比喻体,不管用什么材料,建的房子我们都得这个房屋空间的受用。如果你说材料,梁柱就是房屋,房屋就是梁柱,这是体用混杂不清楚,这就有这个过失存在。这是拣别宗体要是一就有这个过失。
【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挟不周。离法性外,别有诸法。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这就是『宗』跟『体』有不能分割的关系,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不一,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它这个比喻麻烦,我们简单举个比喻,就像这个房子一样,我们把房子比作体,把门户比作宗。门,在从前开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你看我们中国写的那个字,门是两扇的,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像我们现在这个门,这叫门,那一边的就叫户,就不能叫门,因为它只有一扇,它不是两扇,所以门户。门户可以开得很多,门户就好比是宗,他是从这个法门能够入进来,你能够得到房屋的受用,这个意思好懂,这个地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讲得比较繁琐一点。
【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批注里面说「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非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这是说明宗与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是不一不异,我们才把这个事实的真相看清楚、观察清楚,这上面都是辨别宗与体的定义。下面把这部经的宗,正式给我们说出来,所以这句非常的重要。
【今此经宗。】
『今』是现在。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
【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
这就是把这部经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给我们说出来了。『以心观净』,这是心净则佛土净。如何达到心清净?要修十六种妙观。这十六种妙观可以帮助我们心清净,心净佛土就清净,这是本经的宗旨。
【四种净土。】
前面讲了,观净就佛土净。观净,净里头有浅深的差别,观净是因,佛土净就是果报,就是将来的受用。观清净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将来所得的受用的佛土有差别。底下给我们讲『四种净土』:
【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
【各有净秽。】
『净秽』,就是你观的功夫不一样。净秽是比较显得净秽,如果拿娑婆世界来对比,它是真正的净土,四种都是净土。
【五浊轻重,同居净秽。】
因为四种净土里面各有三辈九品,品位高的跟品位低的显出它就有『净秽』不相同,譬如上品上生的就清净,上品比中品,中品的就是秽土,可是中品比下品,中品就是净土,下品就是秽土,所以它是比较性的,这就是『五浊』有『轻重』,所以才分出同居土里面的净秽。如果用两个世界来比较,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西方同居土是五清,五种清净,它不浊,所以那就是真正的净土,所以是五清的净土。
【析体巧拙,方便净秽。】
这是讲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在小乘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析空观,一种是体空观。析空观是分析,像现在科学家用分析,把物质分析,分析到最后,没有了,这才发现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这种方法在佛陀在世就有,让我们了解空的真相,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才知道一切法缘聚缘散,是空的。这个方法笨,要用很久的时间去分析、去观察才发现,那它就是秽土。当体即空这个聪明,他一说,他马上就领悟到了,不用再去分析,不用去试验搞这套了,他立刻就明了,就入这个境界,那他就比较净,他比较聪明。这是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之说,是从这么来的。实报土里面就是:
【次第一心,实报净秽。】
前面讲三止三观,次第观的人当然就比较笨一点,一心三观这是聪明,所以一心三观就是净,次第三观就是秽,因为这样的差别才显示出三辈九品。
【分证究竟,寂光净秽。】
『分证究竟』,寂光土跟实报庄严土是相通的,没有办法分的,所谓是证一分实报也就同时证一分寂光。寂光是理,实报是在事相上讲的,所以理事不二,理事无碍。分证就是秽,究竟就是净,所以讲到究竟,唯佛一人究竟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比起佛,他住的是秽土,他是常寂光的秽土,唯有如来才真正是住常寂光净土。这是把四土净秽的相给我们显示出来。再看两个世界:
【娑婆杂恶。荆棘瓦石,不净充满,同居秽也。】
我们现在住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我们念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还是去凡圣同居土,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这个净秽不一样,这四句是形容我们现前的世界。
【赡养清净。】
『赡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那边清净,不是像我们这里杂恶。
【池流八德。】
『池』是七宝池,七宝池的水是八功德水,不像我们这个地方的水是染污的。我在美国曾经听到一个很有权威的,一个看风水的,他到过台湾,他说台湾的风水不错,是个好地方,但是现在他说如果台北市能够把这些河流加以整治,使这个水能够由浊水变成清水,台湾的国运就能够兴隆,这个地方决定没有暴乱。他说的我听听觉得也满有道理,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凡夫,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直觉感观来讲,台湾有三种现象是严重的染污,第一个就是污染;第二是交通,交通太乱了,没有秩序;第三是暴乱。如果没有这三样,台湾是现在地球上的极乐世界。诸位要到全世界去看看,实在讲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台湾,台湾的缺点就这三样。这个三样讲起来,真的那个染污就是风水,与风水有关系,所以我们大家真能够爱护环境,把环境的染污治理到最低的限度,确实对于人心、社会、国运都有莫大的关系。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就好了,实在讲是依报随着正报转,都人心变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都清净,都没有杂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去的,所以环境就显得特别好。
【树列七珍。】
我们这个地方的树是草本、木本的,人家是七宝的。
【次于泥洹。】
『泥洹』就是大般涅盘,比大般涅盘差一点,『次』,次于涅盘,比那个差一点。
【皆正定聚。】
他人心安定,心里头没有妄想、杂念、烦恼,这就是真的。
【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在十方诸佛国土里头的凡圣同居土,要算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上上品。十方诸佛世界都有四土,但是就凡圣同居土来比较,统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方便有余土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
这个迷惑一共是五住地迷惑,前面四住地破尽了,还有无明没有破,这是讲小乘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破无明,所以他们没有见法身,法身般若都没有,所以才说『有余』。余什么?余无明没破。
【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
这不在三界六道里面了,这个地方是:
【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
『声闻』就是阿罗汉,小乘的阿罗汉与『辟支佛』住的地方。
【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三界分段生死他没有了,他有的就叫变易生死。
【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个批注里头有,就是讲通教小乘。虽然说他入了法性身,他得到法性身了,可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毛病是什么?他法执,他执着法性身,病就病在这里。小乘人我执破了,他没有我执了,所以他就没有六道生死轮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为什么?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你执着有个我,与我对立的还有人、还有他,就是四相具足,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寿者就是有时间的观念。你还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还有人我是非,你只要还有这些执着,换句话说,你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出三界,执着不是没有,是暂时不起作用,这叫伏烦恼,我们用一句佛号把这些执着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样才能往生。
如果这些分别执着断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生凡圣同居土,就生方便有余土,这个地位就高了。所以小乘人,声闻缘觉,他要一回小向大,求生净土,他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是凡圣同居土。所以这是我们要晓得,他有法执未破,法执存在。所以他在佛的这个会,他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他再继续不断的修行,将来再遇到别的佛,他会开悟。所以阿罗汉实在讲,经上虽然讲定性罗汉,那个不是真的定性,他还是有期限。佛说阿罗汉要两万大劫才能回小向大,辟支佛要一万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他也是有时间的,时间相当之长,不是短时间,这是我们要知道。像佛讲这个大劫,我们现在这个大劫叫贤劫,这一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如果说阿罗汉、辟支佛是定性的话,这一千尊佛过去了,他都没有机会遇到,为什么?他在定中不出来,这很可惜,他遇不到佛,所以机会错过了,是这个意思。
【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
他们的根性也有利根,也有钝根。前面讲了体空观、析空观,析空观的就是下根,体空观的就是上根,净秽从这样分,所以方便有余土里头也是有三辈九品。
【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
『胜』是殊胜。
【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
『色心不相妨』是变化自在。
【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这是实报庄严土,统统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像《金刚经》那个标准就是的,离了四相、离了四见,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四见都没有,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统统都破尽了,这是真正的菩萨,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他们住净土是住实报庄严土,此地讲实报无障碍土就是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他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是决定不是虚妄的,用的是真心,所做的一切事业也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一点虚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完全是《华严经》的境界。《华严经》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们入这个境界。
【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
这是真正的『果报』,前面方便土、同居土可以说都不是真正的果报,好像我们居家一样,那是旅馆、是客栈,暂时居留的。实报土才是真正自己的家乡,这是真实的。『三贤十圣』都是法身大士,因为此地讲的是圆教,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十圣就是十地菩萨,再加上等觉,一共是十一地,合起来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居的净土。
【释论云。菩萨胜妙五欲。】
『菩萨』享不享受?享受,不是不享受,菩萨庄严。我们此地学佛的人可不可以化妆?可不可以戴一点金银珠宝首饰?可以的,大乘法里可以的。佛菩萨璎珞庄严是无价之宝,我们都没有那么样的富贵。所以你看看,我们虽然没有到过敦煌,但是敦煌有很多画流传在此地,我们能看到的。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是真正离苦得乐,种种享受可以说至高无上,在物质上,人间帝王比不上。但是不相同的,人间帝王有烦恼,他着相,诸佛菩萨那个享受不着相,我们这个人间享受是你经营而来的,佛菩萨享受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人工造的。譬如,不要说是很高的,我们讲天上,天人的福报比我们就大。我们今天要做一件衣服,还得去选料子,还要找好的裁缝做成这个式样。天衣无缝,天人想穿衣服,想什么料子、想什么样子,衣服就在身上,你看这个福报比我们就大,我们哪能比得上?天人都有这么大的福报,何况佛菩萨?所以佛菩萨种种受用是自然变现的,不是经营的,不是花上钱、花上多少精神、劳力去赚来的享受,不像人间这么辛苦。
像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你想吃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在面前,不必要人工去做。吃完之后,不想要了,这东西马上就没有了,痕迹都找不到,不要去洗碗、洗筷子,那很麻烦,这么好的地方。可不可能?现在科学家懂得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不会,科学家的理论讲能与质的互相转变。我们想要的享受是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变成物质,我们就享受,享受完了,不要了,物质再变成能量,没有了,所以变化所作。今天科学懂得这个原理,不晓得怎么变法,这个戏法不会变,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人都会变,所以他那里的享受就自在了,受用就无穷无尽,随心变化。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你就马上住在那个房子里面,想穿什么衣服,想吃什么东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点都不要操心。不想要了,马上就没有了,也不要贮藏室,也不要贮藏,用不着,用不着收拾。这么好的地方我们要不去,你想到哪里去?这是说佛菩萨的受用比我们好得太多,我们不能跟他相比。『胜妙五欲』,我们也有五欲,但是不殊胜、不妙,没有他那样殊胜微妙的五欲。
【能令迦叶起舞。】
『迦叶』的定功最深,迦叶听了都手舞足蹈起来,这讲到佛菩萨的受用。
【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
我们在《华严经》上可以看到。
【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
实报土里面,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心三观、次第三观,他修行的功夫不一样,所以成就、果报上比较起来也不相同,因此也有三辈九品。这是实报土大致上的情形,将来入到经文,我们还能看到许许多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八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8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九面,第一行:
【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
这是第四段,这四种净土最后的一段,讲常寂光净土。一般说,『常寂光』是从理上来说的,在事上讲实际上只有三种净土。理与事是一不是二,所以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跟我们说出一真法界,把它分为四种无障碍的法界,为我们解释。无障碍法界里面最殊胜的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显示出实报庄严土才能证得这个境界,所以证得实报土同时就分证寂光净土。譬如我们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就住实报庄严土,同时就分证一分寂光净土,可见得这是两种净土同时证得的。第二住菩萨就证两分寂光净土,他破了两品无明,所以一直到无明破尽,实报与寂光才圆满的证得,那就是究竟位。此地的解释我们一看就非常明了,它是从理上说的。
常寂光,常就是法身,是永远不变的,不生不灭,永远不灭的,这是宇宙万有的本体,用这个字来代表。寂就是解脱,极果之人的境界,像《仁王经》说的「寂灭忍」,清净寂灭,这个境界还在无生法忍之上。《仁王经》上说的无生法忍的菩萨是七、八、九三地,七地菩萨所证的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菩萨是中品,九地菩萨证的是上品无生法忍。我们念佛回向偈里头有「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开的时候就证得无生法忍,可见这个地位就非常高。无生法忍要是证得,你就生到实报庄严土,同时也证得常寂光净土。十地菩萨就不是无生法忍,叫寂灭忍,与常寂光就真正的相应。十地菩萨是法云地的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的寂灭忍,到佛果才是上品的寂灭忍。所以讲常寂光,寂就是清净寂灭,确实是一念不生,真正是不生不灭。等觉菩萨还有一念,那一念就是生相无明,到如来果地才真正到一念不生,清净寂灭,这是真实的解脱,究竟圆满的解脱。
『光即般若』,实在讲就是寂静的心起作用,它起的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时候才真正明了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全是自心变现之物。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心,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就好像我们作梦忽然觉悟了,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心,整个心就是梦境,心外无梦,梦外无心,心跟梦是一不是二,彻底明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佛教我们最后也就是认识这个事实的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佛法确实不是宗教,因为宗教里没有这种思想,没有这种认识,也不是哲学。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对佛教解释是很有道理的,他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把它当作宗教看,错了,决定得不到它的真相;把它当作哲学看也错了,也见不到佛教本来面目。他说佛法就是佛法,而且他说佛法是现代人所必须要修学的。我们要想真正自己得到幸福、社会得到安稳、世界得到和平,的确非致力于佛法的修学是达不到的。他那一篇讲演在当时也引起国内外相当的震撼,因为许多人都把佛法看成是宗教,或者看成是哲学,他提出这个真正是正知正见,非常难得。我们真正深入佛法,确实体会到欧阳大师讲的话没错。
像此地常寂光的意思决定不是宗教与哲学能够包括得了的。这三桩事情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它底下讲『三点』。这三点是什么意思?梵文里面有个字母发音念「一」,它的写法就是三点,像三角形的三点,这三点是一个字母,少了一点都不行,它就不是一个字。所以说就好像∴字三点,缺一个都不行,这是比喻法身、解脱、般若是一而三、三而一。譬如镜子的体是物质,是个体,比喻作法身,光就好比是般若,镜子有光,照就好比是解脱,你想想看,这三个东西的确是一个。离了体就没有光跟照,离了照也没有光跟体,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要了解这个真相,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三桩事情,也不能说它是一桩事情,知道是一体的三面,三面的确是一体,所以它是不纵不横,像∴字三点一样,是三角形的排列,这称之为『秘密藏』。
所谓秘密,实在说是深密,义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所以佛也很少说,所谓是秘而不宣。为什么少说?说了人也不懂,不懂不要紧,就怕他曲解意思,把佛的本意误会,那就坏事了。所以不懂碍事还不太大,就怕把意思曲解、解错,那就坏了。所以佛不常说深密的道理,因为这个境界,前面说了,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因为不到成佛的境界你见不到,也体会不到。所以佛只有在大乘经、一乘了义经典里面说一点,也说得不多,换句话说,给我们透露一点消息,善根深厚的人听了之后虽然不懂,他不怀疑,这就不坏。晓得我们契入的境界,后面还有更高的境界我们还没有能证得,不至于在修行过程当中得少为足,还有更高的,我们的修学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所以有这个好处。这是把常寂光这个名词的定义略为介绍。
下面这句是说诸佛如来们的境界相。『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这是大经里面常常赞叹的,唯佛一人居净土,就是这个意思。他是纯净,等觉菩萨也比不上他,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换句话说,他的心已经相当清净,但是还不纯,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一品无明断了才是纯净,所以严格的讲是唯佛一人居净土。除佛之外,我们讲的净土都是相对的说法,两个土比较,哪一个清净,哪一个染污,都是从比较上说的,绝对的净土只有佛一个人。这点从前面理论上来说就是心净则土净,如来果地上的心是纯净,所以他的土也纯净。等觉菩萨虽然净,他还有一品无明没破,不能算纯净,所以比起佛就是秽土,就不是净土,这个与心净则土净的原理决定是相应的。所以我们要想修净土到哪里修?心地里面去修,就是修我们清净心。心清净了,我们所感的土决定是清净。这是如来居住的真实净土。
『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这是两者比较。分得,分是部分,他得到的部分;究竟,是圆满得到的。如来果地上是究竟得到的,圆满得到的,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分得,但是分得里面有分得少,有分得多,比较起来多的就是净,少的就是秽,这是讲常寂光净土的净秽,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凡夫实在对于这个境界没有办法能够想象得到,真正是属于不可思议。下面这句是总结:
【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
这是这部经的宗旨。诸位把经本翻过来看第五十页,批注的第二行就是刚才讲的总结,「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若其不用圆妙三观感四净土」,这句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用圆妙三观才能够与这四种净土相应;你要不用圆妙三观,这个四种净土就不能相应。此地所讲的宗旨与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完全相应,这四种修行的方法都要依这个原理原则,那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都要懂得这个道理。不懂这个道理,你持名念佛是口念不是心念,口里头念佛念得再多,心不清净,这样所念的佛只可以说与西方极乐世界结一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念佛求什么?求心清净,这就对了,就与这个宗旨就对了。我们因为心不清净所以才念佛,念佛要念到心清净与净土才能起感应道交,所以无论什么念头才起来,马上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功夫就得力。
所以古人讲念佛,实在说不在乎一定要念多少,而是在乎这句佛号确实能够降伏妄想,能够帮助我们维持这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心清净,这样念那句句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还打妄想,这个念佛就不得力,所以念佛功夫得不得力是从这上看的。功夫得力确实能够把妄想伏住,不得力是一面念一面还打妄想,这就是不得力,所以念佛人自己能够考验自己的功夫。我的妄念,我的贪瞋痴,这些坏的习气,如果一年比一年减少,你是有进步;一月比一月减少,你是大有进步,你往生就有把握,有决定性的可靠,靠得住。一年比一年进步也是有相当的把握,如果月月有进步那是没话说了,决定往生,功夫在这个地方勘验。
假如我们念佛念得妄想愈来愈严重,贪瞋痴慢愈来愈盛,一年不如一年,这个佛念得没用处,结果还得六道轮回。许多念佛人不晓得这个道理,因此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很少。正如同从前李老师在台中有一次很感慨的跟我谈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人,那是我在台中的时候,在民国四十七、八年的时候,真正能往生的不过三、五个而已,不成比例,万分之一都没有。二十万人有个二十个人往生才是万分之一,不过是三、五人而已。这就是说虽然天天在念佛,佛号伏不住烦恼,还是争名夺利,还是互不相让,这个没有办法。真正想往生西方世界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还有什么争执的?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是自己功夫上的考验。
底下这一行很重要,「释题三观」,解释经题的三观,「为被何人,为何处用。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非仅为感实报寂光,说三观也」。这一段批注四明尊者讲得很详细,文非常之长,谛闲法师都把它省略了,在原文当中只取这几句提醒我们。佛给我们讲的这部经,智者大师以三止、三观、三谛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人说的?正是为我们生死凡夫说出西方四土。所以不要以为大概我们往生只有凡圣同居土的分,其它的三土我们恐怕是望尘莫及,你要这样想法就错了。四土都是为我们说的,换句话说,四土我们都可能去往生,问题在哪里?正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我们遇缘不同,所以才有四土三辈九品的差别。假如我们遇到的缘很殊胜,我们也可能这一生就生到实报土、常寂光土。什么叫缘胜?闻思修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个缘就胜。
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到过,缘就是机会,我们有这个机会,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净土的三经一论,做深入的研究探讨,这是我们闻法的缘具足,天天能听经。在研究讨论当中我们真正有所领悟,这是思的缘具足。同时我们又有机会在一块共修,修的缘具足。闻思修三种缘具足,这个不容易,真正是难。三缘具足,他这个机会就非常可能是上品上生,那就是直接取实报土与寂光土。
但是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个三缘不具足,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研究讨论这部经,我们时间很短,只有七天,不是天天在研究讨论,所以比不上古人,古人道场每天讲经是八小时。你看经上所说的二时讲经,那个二时是古印度的二时。古印度的时间单位跟我们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把一天分做十二时,子丑寅卯。我们现在用的时间单位是用外国的、西洋的,因为现在全世界都用,我们叫它做小时。时就时间单位,为什么称为小时?比中国用的时辰小。中国从前一个时辰,一个单位是现在两个单位。可是印度的时比我们大,印度把一昼夜只分做六个时辰,所以它叫昼三时、夜三时,他们白天分做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晚分做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它的时间单位是这样算法。它的一个时辰等于我们现在四小时,所以二时讲经就是八个小时。
所以从前寺院丛林每天讲堂里面上课要上八个钟点,这八个钟点是讲堂上课听讲,做闻思这方面的课程。除这个之外,修行。修行的时间多长?修行时间是三个时辰,换句话说,就是十二个小时修行,连吃饭都包括在里头。你看寺院里五堂功课,吃饭也是功课,吃饭也是修行,睡眠只有一个时辰,四个小时,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睡眠时间。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或者是参禅,或者是持咒,或者是诵经,或者是念佛,这是修行,所以那个缘才叫真正具足。我们现在没有这个缘分,同时我们现在人根性劣,你看从前人家四个小时睡眠就够了,精神就饱满,我们现在非睡八个小时不可,没有八个小时垂头丧气,精神提不起来,这就是我们的业障比从前人重。人家业障轻,四个小时精神、体力都恢复了;我们业障重,要八个小时才能恢复。所以诸位要晓得,建道场要建什么样的道场?要建这样的道场,那就是如来正法道场,那是功德无量。
今天在台湾道场太多了,李老师以前常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庙建得很大,里头没有道,就是没有讲经的,没有修行的,佛的正法不能常住在世间,所以我们要提倡的时候,就希望同学们真正能够觉悟,真正能够修道。
一个道场、一个僧团,多少人才能构成一个僧团?实在讲五个人就行,五比丘,照经典戒律上来讲四个人,四个人叫一众,和合僧团,四个人就可以组织一个僧团,就建立一个真正的道场,四个人要同一个心,见解相同。实在讲像我们今天这个道场有四个人同一条心,正法住世。同一个心,同一个见解,同修一个法门。同一个心要怎么个同法?你要天天不讲经、天天不念经,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决定不会建立共识。天天念这部经,天天研究这部经,大家的思想都定在这部经上,见解就相同。所以一个道场不能讲很多的经,讲很多的经,这个道场破坏了。
中国自古以来,你看那个大道场都是以一部经为主。像四大名山五台山就是以一部《华严经》为主,它不搞别的经论。他《华严经》一部讲完了,从头再讲,清凉大师一生讲五十遍。《华严经》讲一遍至少要一年,一天八个小时,一年可以讲完,讲五十遍就要五十年,所以见解思想大家能一致。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修的,人家是专讲《法华》。当年慧远大师创办莲社,这是净土宗的开始,是专门讲《无量寿经》,因为那时候净土经典《无量寿经》刚刚翻译出来,《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到中国来,所以净土宗最先建立的是依《无量寿经》。所以大家思想见解完全一致,不是各人搞各人的,各人搞各人的那意见决定不能一致。
所以六和合里面第一个条件「见和同解」,这是基础,如果见解不相同,这个道场没有办法兴旺的。因此道场绝对不可以随便请法师来讲经,他讲这部经,他讲那个论,结果把这个道场破坏了。虽然讲的都是佛法,使我们听了之后无所适从,不晓得学哪个法门好,会变成这个样子,那是破佛法,不是兴佛法,兴佛法是一部经或者是一部论。所以中国过去的寺院丛林,要拿现在的话来说都是专科大学,你喜欢学哪一门的,你到哪一家去学,你决定成就。我喜欢学《华严经》的,你就到五台山去学;我喜欢学《法华经》,你就到天台去学;我喜欢学唯识,你就到慈恩寺去学;我喜欢学净土法门,你就到庐山莲社去学。各个道场是专门大学、专科大学,他才会有成就。所以现在寺庙多,学佛的人也多,但是成就的人我们很少看到,就是学乱了、学杂了,所以学了许多年都不能成就。
我们看古人的成就,他到一个地方往往学三、五年就成就了。你看看《高僧传》,时间那么短,他有那样殊胜的成就,原因在哪里?他学一样东西。如果我们用三年的时间来专攻《观无量寿佛经》,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三年当中要学个三十样、四十样那当然不能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真正正法道场就是一部经,或者是一部论。这是闻思修三慧具足,我们今天希望能有这样的道场出现。换句话说,得有四个人同一个心才行,真正同一个愿望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想取上品上生。
说到这点我还要提醒诸位同修,为什么?我们现在每个人自己都觉得很不错,我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说个不好听的话,你自己好好的想想,你有没有破坏正法?我没有。你跟大家意见不相同就是破坏佛法。譬如我们这个寺庙住四个人,我的意见跟他们都不一样,大家意见都不相同,这就是破坏佛法,谁破坏?每个人都在内。破坏佛法的人还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能的。所以我学佛这么多年看到许多出家人往生的情形不如在家人,我看到许多在家人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但是出家人往生都很苦,都有病,瑞相比不上在家人。原因在哪里?因为在家人至少没有破坏佛法,出家人往往破坏佛法自己不知道,以为他自己很了不起,在那里是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在修学,不晓得他自己造罪业之重,他没有仔细的去反省,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
既然出家了,在一个道场就希望能够护持正法,护持正法就要把自己的意见放下,找一个志同道合的道场。哪个道场与你有缘?与你自己志同道合的道场与你有缘。譬如我们这个道场修净土的,你也很喜欢修净土,我们这个道场是以净土经论为主的,你也是很喜欢这个经论,这就有缘。譬如我也喜欢念佛、我也修净土,但是我喜欢研究《楞严经》,那与我们这个道场就没有缘。虽然我们修的法门一样,可是我们依据的经论(解门)也要相同,解与行都相同,这才叫有缘。你必须要找几个志同道合,大家都喜欢研究《楞严经》,都喜欢念佛的,你们找四个人以上聚在一块,正法道场,没错,要这样才行。我遇到一些同修对《楞严经》很有兴趣,天天在念《楞严经》、在研究《楞严经》,也是念佛的,到我这里来了,我就摇头,不适合。《楞严》我过去讲过很多遍,现在我不讲了,我放弃了,《华严经》现在也放弃了,都不讲了,现在专讲弥陀三经,顶多讲净土五经,我们现在是以五经为主修的依据的经论,其它的统统放下、统统舍弃了,这样才行。
这是杭州南路那边讲堂是以五经,这是那边同修要求的,而我们这边的道场实在讲比那边还要精要,我们这边这个道场只有一部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弥陀经》是同一部,《无量寿经》是详细的《弥陀经》,《弥陀经》是简略的《无量寿经》,我们只有一部,这个道场只讲一部经。《无量寿经》讲完,讲《弥陀经》。《弥陀经》我们以两个批注,一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跟《无量寿经》这三种,两种《弥陀经》的批注跟《无量寿经》,就这三样周而复始。我们在这里研究讨论,但是我们时间比较少,一个星期只有几个小时,没有古人的缘殊胜,古人一天八个小时,念佛一天念十二个小时。我们遇缘不如古人,可是我们念念不忘,希望将来能够做到古人那个缘。
现在人的福报、根性实在讲都比不上古人。从前煮云法师在世的时候常常请我到凤山莲社讲经,定期的,每个月去一次,一个星期,我在凤山莲社讲了三年。我曾经跟他建议,我说我们两个人合作来办净土的道场,我说我讲经,你领众念佛,如果我们在凤山莲社十年不出门,这个道场真正就建立了。我说我一天讲四个小时的经,讲净土三经,你每天领众念八个小时的佛,就够了,这个道场就建立了。他听了之后也很高兴,点头很欢喜,第二天就走了,就到别的地方打佛七去了,我说这怎么行?到处去打佛七,给诸位说,于自己有利益,道场建立不起来。道场要建立起来是天天干,一天都不能松懈,所以古大德建立道场,他一生都不出门的。你看慧远大师建立的念佛道场,他那个山上虎溪为界,他结界,他一生不出这个界线,就要在这个地方求往生。天天到外面跑,这个不行,跑不出名堂来的。我现在跑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这是缘没有成熟。如果缘成熟了,我会坐在那个地方不动。没有缘,也就是找不到四个以上志同道合的人建个小道场。四个人以上不多,道场不必要大,但是今天四个人都找不到,难,四个人同心都找不到。你去问的时候都有意见,都要跟你谈条件,谈条件那当然就没办法,谈不拢。这是要无条件的结合,条件只有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此之外,什么条件也没有。
所以这部经大师取这几句就是告诉我们,就是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缘胜的话,最高的净土我们可以取得。这是希望同修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将来希望大家有力量、有机会建立这样的道场,那是龙天拥护,续佛慧命,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好,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九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9
【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
『力』是它的能力,『用』是作用。我们要讨论这部经,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它产生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用处?
【生善灭恶,为经力用。】
这是把『力用』为我们说出来。这个注子里面我们把它念一遍,注得很重要。「钞云,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行者是修行的人,发心修行的人应当要知道辨体、明宗、论用,把它分别说,这是体宗用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修」,这也是一而三、三而一。「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佛性,性体。「宗是般若,能显智也」,所以宗是修行的宗旨。「用是解脱,所起力也」。由此可知,体宗用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它才有『生善灭恶』的功能。我们看五十一面的大字:
【灭恶故言力。】
这说它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断烦恼。
【生善故言用。】
这是讲力用。
【灭恶故言功。生善故言德。】
『功』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断恶。功德这两个字的解释也要辨别清楚,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把这两个字搞错了。在佛门里面出点钱、出点力叫做功德,这个错了。甚至还有寺庙的面前摆一个箱子叫功德箱,大家放一点钱就是功德箱了,你丢一点钱进去,你的恶有没有灭?你的善有没有生?不见得,与这个毫不相关,所以应该是种福,广种福田,不是功德。
当年达摩祖师刚刚到中国来,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自以为功德很大。他以国家的力量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凡是喜欢出家的人,他一律都护持,所以不知道度了多少人,自以为功德很大。达摩从印度来,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都很尊重他,向他请教,就提出他替佛门做的事情,问他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回答他一句「并无功德」,他所做的都不是功德的事情,所以以后梁武帝对达摩祖师很冷淡,没有护持他,这是话不投机,没有缘分。实在讲,梁武帝所做的是福德,他如果问福德大不大?达摩一定说很大很大。功德是断恶生善,所以戒定慧是功德,功德要自己修,别人没办法代修,功德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可以给别人,我有福,我可以分一部分给别人享受,功德不行,断恶生善是自己的事情。
【此皆偏举具论必备也。】
这是就名相上来加以解释。底下讲,这个说法,所谓是一用而有四名,特别强调在断恶生善这一点,为什么?因为这部经实在说,讲到断恶可以能够断究竟之恶。经里面明白给我们开示,五逆十恶的人在临命终时遇到这个因缘,他要一心悔过,十念一念都能往生。究竟他往生到什么地位?很难说,四土三辈九品都有可能,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五逆十恶临终一念十念,下下品大概是不成问题,我们还可以相信,如果说他生到实报土上上品,这不可思议。我们念了一辈子,他只临终念个一念十念,他的功夫就超过我们,这都看缘。如果我们念一辈子,信愿行力量都不强,不如人家临终那一念信愿行的力量强,他超过我们。这跟善导大师的话讲的就完全相应,就是遇缘不同。你不要看败家子是个恶人,他如果一旦反悔,改过自新,他比一般人高得太多,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古人讲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就能够超越,这样才是合情合理,才合乎逻辑。
决定不能说罪业极重之人就没出头的日子,这个话说得太不公平。所以完全在乎你自己信愿行,恶业的众生在乎自己忏悔的力量,这对于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有很大的差别。他是真心忏悔,彻底的忏悔,虽然这一念之间,他就超越十地。如果忏悔的力量薄弱,是忏悔了,力量不够强,那么他往生的品位就低一点。像经上讲的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所造的就是五逆十恶罪,他临命终时也就是十念一念往生,他往生是上品,为什么?忏悔的力量太强了,真正彻底改过自新,知道以前做错了,所以他往生西方世界不是下品下生,他是上品上生,可见得这部经的功德力用不可思议。所以忏除业障我们要认真的修,要从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个力量不可思议,才真正能够灭罪生善。
实在讲,我们今天修行忏悔的力量不够,虽然有忏悔,力量太薄弱,没有认真的去改过自新,还是随着自己习气放任,不能够认真彻底的去改过,我们的弊病在这个地方。如果知道这个病根,我们就可以改了,怕的是病根自己还不知道,换句话说,永远没有悔改之日,这是很不幸的一桩事情。所以底下说:
【苦是恶果。贪恚痴是恶因。恶因不除,果不得谢。】
『谢』是凋谢,我们要想离开苦果,苦果是离不开的,要从哪个地方离?要把恶因除掉,恶因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果自然就不生了。一句佛号的功夫就是要把贪瞋痴慢疑恶见伏住,把它压下去,这个压下去没有断根,虽没有断根,这叫带业往生。如果这句佛号压不住,佛号照念,烦恼照起,这个只能说与西方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去。这样的搞法,诸位要晓得,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学法,学到现在还是如此,没去得成。假如你这句佛号真正能够把烦恼伏住,你就不在此地了,你老早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还在此地听我在这里讲经?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晓得,我们学佛学不成,生生世世就是现在这个学法,这个没用处的。要觉悟,觉悟到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搞错了,佛是照念,烦恼没伏住,现在晓得了,从今天起这句佛号认真的把烦恼伏住。如果我们在这一生能够伏住烦恼,这一生决定往生,下一生不来了,下一次再来那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不是凡夫,再来是度众生的,这个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绝对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哪能遇到这样殊胜的善缘?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才能遇得到。遇到之后,我们不怀疑,这就是善根深厚的证明。所以每个人都有深厚的善根,真的就看你这一生所遇的缘怎么样,你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遇到这个机会,把握这个机会,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
【是故此经能令五逆罪灭,往生净土。即是此经之大力用也。】
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假。我们再看第五十二面,教相,第五段,判教相:
【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
这个就佛经教化众生的仪式上来说,这部经是属于大乘经,是属于第三个阶段所讲的,就是方等时所说的。佛说经是五个阶段,最初是讲《华严》,二七日中讲《华严》,第二个阶段讲《阿含》,第三个阶段讲方等,第四个阶段讲《般若》,最后讲《法华》、《涅盘》。
【赴机摄化,广略不同。大本二卷。晋永嘉年中,竺法护译。】
这就提到《无量寿经》,因为与这个是同一类的,都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广略不同』,有说的详细,有说的简单。像《无量寿经》跟《弥陀经》是属于同一部,《无量寿经》是广说,《弥陀经》是略说,内容完全相同。大本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很特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差不多每种经都是讲一次的,没有重复的,但是《无量寿经》有重复,不止讲一次,可见得这部经就重要了。讲过一遍不再讲了,这就是一般经;常常讲,这部经就特别重要。
这部经到中国来的最早,可见得净土与中国人很有缘分。经来得早,在后汉就传到中国来了,而且在中国翻译的次数最多,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这是其它经都没有这种情形。《无量寿经》有十二次的翻译,所以译本最多,可是十二种翻译多半都失传,现在留下来的,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有五种。我们这次印的《净宗经论合刊》,这五种统统在里头。古德就这五种译本详细的去研究,发现它不是从一个梵文本翻译的,为什么?如果是同一个梵文本翻译的,五个人翻当然五个人翻得不一样,但决定是大同小异,可是这五个本子里面出入很大,所以才晓得它不是一个原本。古人判断我们现在这五个本子至少是三种不同的原本,换句话说,是佛三次所说的,不是一次所说的,因此这个本子才有会集的必要,就是把古人所译的重新编辑出一个最完整的本子。最初的编辑在宋朝,王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重新加以整理编辑,最后的一次就是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重新编辑一共有三次,我们用这个本子是最近代的这一次。可见得这个法门的重要性。
此地这段文,这个大字是智者大师做的,可见得智者大师那个时候,这个本子他老人家还看到,他提到了。现在这个本子失传了,就是『竺法护』翻译的这个本子不在了。由此可知,这个本子失传必定是在唐朝以后,因为智者大师是唐朝人,他那时候看到的,现在我们看不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已经没有了。
【此本是宋元嘉时,畺良耶舍于扬州驿。】
『此本』就是讲《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在宋朝时候翻译的。
【两经皆在王舍城说。】
这两部经就是说《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是在『王舍城』说的,说经的地点相同。
【复有小本,名阿弥陀。在舍卫国说。阿弥陀,无量寿,彼此方言。】
『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梵语『阿弥陀』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寿』。『彼此』,彼是印度话,此是中国话,中国话叫无量寿,印度话叫阿弥陀。这是说出这部经是判属大乘,不是小乘经。
【二藏明义,菩萨藏收。】
『二藏』就是声闻藏跟菩萨藏,本经属于『菩萨藏』。
【渐顿悟入,此即顿教。】
再从渐教跟顿教上来看,这个不是渐教,是顿教。
【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
就是这部经的确是对『凡夫』说的,叫凡夫一生当中成就圆满菩提,所以实在讲就是即身成佛。这个即身成佛是真的,比密宗里面讲的即身成佛殊胜,因为密宗里头讲的即身成佛,纵然他成得了佛,他那个佛是藏教佛,本经里面讲的成佛是成圆教佛,这简直不能相比,所以这是真正的顿教。
【题称佛说,简异四人。】
经题讲的是『佛说』。因为佛经有五种人说,所以佛教实在讲是相当的民主自由,佛不跋扈,只有我说是对,你们说都不对,佛不是这样说法。佛这个人很讲理,你说的理跟我讲的一样,你就对了。所以佛经,除了佛以外,有弟子所说的,有诸天所说的,有仙人说的,还有变化人说的。但是除佛说之外,这四种人所讲的,得到佛的同意都称经,都等于是佛说的,跟佛说的没有两样。现在佛又不在世,我怎么晓得与佛的意见相不相同?这就讲到法印,我们中国人讲印信。事实上,你看官府发的公文告示,像台北市长发这个台北的告示,文不一定是市长写的,是他底下幕僚给他写的,写了之后他同意,市政府印盖上去就等于市长讲的,我们就不会说那是拟稿的人说的,我们看那就是市长的意思,印印上去了。
佛有个无形的法印,这个印是什么?小乘的法印就是无常、无我、涅盘。如果像弟子、诸天、仙人、化人所说的与这三个意思相应,就等于是佛说的,跟佛说的没有两样。一切大乘法就是实相,凡是与实相相应的,不管什么人说的,佛会承认跟他说的没有两样。所以大乘是一法印,小乘是三法印,这个就与佛说的没有两样。还有一个普通的法印,也是佛告诉我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切佛共同的法印。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不离开这三个原则,都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其净意。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印,符合这个原则,我们都可以看作佛教的经典,我们就不要怀疑了,不要执着那个是不是外道,看它外到哪里去,它要符合这个意思,它就不外。所以我们看东西要看它的内容与佛的教义相不相应,这样判断就不会错。
譬如过去在中国佛教会大专讲座,我在那边讲过《太上感应篇》,讲过《了凡四训》,这都不是佛经。我记得我讲《了凡四训》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法师呵斥我,我在中国佛教会楼下碰到他,他拉着我就警告我,他说:你讲经讲这么多年了,那些大专学生,你怎么可以跟他讲外道!我说:我没有讲外道。他说:《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我说:虽然不是佛经,但是佛的法印印上了。什么法印?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了凡四训》的内容是不是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听了之后脸都红掉,马上就走了。所以何必争执这些?看它的内容,跟佛讲的是一样的。实在讲,《感应篇》、《了凡四训》不是我提倡的,印光大师提倡的,你要找,找他,不要找我,找错人了。清朝末年定海知县请老法师到那里去弘法,他派人去讲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但是《阴骘文》的内容也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跟佛法的法印相应,这个我们都不能把它看成外道。今天也有些外道,我看到他批注的《金刚经》、《心经》,批注注得简直是一塌糊涂,那是真的外道。经是佛经没错,你看那批注那真是外道,与佛的意思完全相违背。所以我们要从这些地方辨别。
这是佛亲自说的,不是四种人所说的,我们更应当要珍重,要珍惜,依教奉行。到这个地方,我们把玄义的部分,也就是本经的概要,统统介绍过了。诸位如果要深入研究,必须要看《妙宗钞》,要看原来的原本的疏钞。原本疏钞分量多,说得详细,但是也有相当的深度,这个本子最大的好处就是给我们做深入疏钞的前方便,有这个基础再深入疏钞就不难体会,好处在此地。下面解释经,释经,这到经文了。
【如是我闻。】
经的三分,略略的介绍一下。佛经的编排有一定的次序,它分成三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序分,第二个部门是正宗分,第三个部门是流通分。序分好像是前引,正宗分才是正说,最主要的一部分,流通分好比是结论。这个体系非常的完整,而且组织也很精密,这个以后在中国称为科判之学。科判,以后儒家也学,学去之后,儒家发展为章句,章句之学就是从佛教科判里面脱胎出来的。由此可知,佛经翻译对于中国固有文化有很深远的影响。像我们以后这个拼音、切音,都是从梵文学来的,因为梵文的字母是拼音,所以我们这个切音都是从梵文上学来的,从前老的《康熙字典》里头切音的方法就是学华严字母,从那里学过来的。
序分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通序,所谓通序是一切佛经一开端统统用这个样式、用这种形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哪些人在一起,这个叫通序。好像开会记录一样,把时间、地点、参与的大众都写得很清楚,这叫证信,取信于后人。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参加同听的人,确实有这个事情。第二部分叫发起序,每个法会都有特别的因缘,什么因缘发起的,要把这个因缘叙述出来,不是无缘无故发起这个法会来讲这些道理,必定有它特殊的因缘,这个特殊因缘每一会都不一样,所以叫别序。别序,只有这部经是这个因缘,其它的经典不一定是相同的因缘。我们现在看的这一段就是证信序,通序,一切经上都有这么一个形式,但是讲法也可以说每部经不相同,讲法不一样。有相同的讲法,有不同的讲法,所以它有两个意思在里面。
我们现在看『如是』,如是是「信成就」。诸位看批注,「如是者。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就是永远不变的,现在人所谓是真理,真理永远不变,我们称真理叫如。「如理而说,为是」,根据这个不变的真理来说,这就是「是」,这个决定不错的。「决定可信,故云如是」,他依照真理来说的,哪里会有错?我们当然可以相信他,这叫如是。这种解释就是普通的解释,所有一切佛经里的「如是我闻」都能用这个解释,所以这是普通的解释。一切佛经一定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知见,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所以是决定不错的,我们可以相信的。底下的批注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们就不再多说。要以本经的教义来说,把这个范围缩小,这就是依信愿行三个条件,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决定不错的,这也是如是的意思,这就是净土宗的讲法。如果以《观经》的讲法,就是依本经十六妙观、三种净业,断恶生善,取西方四种净土,决定不错,这是本经如是的意思,与前面玄义完全相应。
【我闻。】
这是「闻成就」。『我』是结集经的阿难尊者,因为经典结集是他重复诵出来,好像我们现在讲复讲。阿难复讲出来,同学们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当然称我闻。是阿难尊者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的,不是传说的,是亲听的,这就有可靠性,如果是传闻的不见得可靠,亲听的,闻成就。
【一时。】
这是「时成就」,为什么不记载年月日而说个『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记载年月日,这个意思就是死的,过去永远过去了,不会再来了,就变成死的。同时,佛出世的那个时候,印度没有统一,中国那个时候也没有统一。中国虽然是周朝,其实周朝就像现在美国的联邦政府一样,周朝有八百诸侯,诸侯就是国君,都是国家,每个国都是独立的。对周天子尽什么义务?三年去进贡一次。进贡就是去看看他,拜访他,送一点贡品,贡品是什么?土产,送一点礼物给他。三年去一趟,看看周天子,送点礼物给他。用周朝的历法,天子回敬什么?把历法给他,所以周朝的时候历法统一,在中国历法统一了,只有历法统一,其它的政权,各个地方都是独立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统统是独立的,周天子没有权力干涉他们。但是在印度那个时候连历法都不统一,佛说法可以说也是周游列国,足迹遍五印度,经历许多国家,每个国家历法都不相同,这个应该记哪一个国家历法好?实在讲,纵然记出年月日,我们今天也没办法考察,也无从考证起,这是不便记载年月日的原因,所以一时的意思比记载年月日的确还要殊胜。
一,所谓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这叫一时。什么叫师资道合?学生机缘成熟了,他也想听,佛也想说。他想听,佛不说,佛对不起学生;学生不想听,佛说了也没用处,说了他听不进去。必须要因缘巧合,学生也肯听,佛欢喜说,这个叫师资道合。这个时候,佛就要说这个法,这个意义确实是非常之好。
如果真正契入佛的境界,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11:29
|
只看該作者
诸位要晓得时间与空间是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看到,他将一切法分类,把时间、空间分在哪一类?分在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行法?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抽象的概念,与事实毫不相关,不是实际上的一个实体。因此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能,也能到未来,因为它不是事实。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到过去也不能到未来?是因为我们执着这个抽象概念,把它当作真实,这里产生了障碍。
所以人家在定功里面,时间、空间突破了,我们今天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在定中是无量度的空间,他什么障碍都没有。隋朝智者大师就是做这个《疏》的人,他是专门研究《法华》的,他在念《法华经》的时候,念到「药王本事品」,他入定了。这一入定,他到哪里去了?他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就是佛讲经的这个地方,看到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出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还没有散,还在那里讲。这就是突破了时间,突破了空间。像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入定的时候到了兜率天,你们看《年谱》,他在兜率天宫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而且他坐在前排,前排还有几个熟人,几位老法师也是修弥勒法门的,已经到那边去了。他想留下来不走了,弥勒菩萨告诉他:你还有事情没有办完,你还得回去,回去以后再来。《年谱》上有记载。
所以人在定中的时候心地清净,时空可以突破,那么这个一时就有道理,我们心到清净,到一心的时候,这个法会我们可以亲自参加,不必阿难转达给我们,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机会亲近释迦牟尼佛,还能够有机会亲自参与这个法会。一时这个字是活的不是死的,比用年月日高明太多了,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是「一时」真正义趣之所在。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0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面,经文:
【佛。】
注子虽然注的不多,意思已经相当的明显。「佛者。亦曰婆伽婆。此云有大名声。亦云能破烦恼。佛者。平等开觉,故名为佛。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平等,异小菩萨。尊极,名为佛。」这是这个字在普通的解释,大致都不超过,通常我们解释『佛』为觉的意思。觉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地方特别从德行上提示我们,佛是慈悲、平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婆伽婆是梵语,意思含得很多,在译经体例里面是含多义不翻,只把它的意义另外批注出来。佛是主成就,六种成就里面的主成就,说法的主人。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这是处所。『耆阇崛山』,我们中国人把它翻作灵鹫山。现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观光、朝圣,一定到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法华经》的遗址还在,这部经跟《法华经》是同在一个处所讲的。这个注子介绍『王舍城』,解释灵鹫山,说得很多,住这个字尤其说得明白。
【与大比丘众。】
这是众成就。佛是主讲的,佛讲演总得要有人听,没有听众,这一会也是不能成就。佛法弘扬,在亚洲比美国要兴盛得多,美国佛教还在萌芽的时代,听众很少。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法师多半都有语文上的障碍,纵然有少数的法师能够通达英语,普通会话可以,讲经不行,这个里面有很多专门术语翻不过去的。所以在这上面,我们不如日本的法师,甚至不如韩国的法师,日本、韩国乃至越南,他们在语言上的障碍比我们少。但是听众比不上台湾,甚至连香港都比不上。在美国只有一个地方跟我们这边听众差不多,那是加拿大的温哥华,那个地方如果长期讲经,听众大概有二、三百人,法缘相当殊胜。其它的地区就不行,只是偶尔举行一、二天的法会,登登报纸做几天宣传工作会来二、三百人,但是长期讲经就不行,就没那么多人听。所以一些讲经的法师到美国去一趟之后,再不去了。我这次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师,他老人家就告诉我,他本来打算移民美国,结果到美国讲经没人听,只好再回到新加坡。他告诉我:我们讲经的法师没有听众怎么行?住不下去,所以他就不想再去。
但是美国那个地方如果修行来说,念佛、进修,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没有人干扰你,没有打闲岔的,不但没有人来打扰你,连电话也不会打一个给你,大家工作都很紧张、繁忙,不会来找你麻烦的,所以环境非常的清静。在那个地方念佛的功夫很得力,我们在那个地方如果静下心来念上三天佛,你就会感觉得不一样,什么不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心里头的确没有念佛,可是耳边上听到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是他心静,专心的念。想念到一心不乱比较难,如果在那个地方好好的念上三个月以上,我相信是可以得到功夫成片的。所以凡夫,环境还是很重要。像在台湾,因为你熟人多,今天这个来拜访你,明天那个来找你,一会儿有电话来,会扰乱到你心不能够安定,这个决定没有法子避免。你要是不应酬,他要说你架子太大,说是你不理人,谣言、毁谤都来了。所以在国外可以避免这些琐碎事情,在国外进修是很理想的地方,但是弘法不行,弘法是讲经说法,没有人听的。
佛说法,听众当然是很多,哪些听众?这里一般经文上都列常随众,就是与这些『大比丘』们。比丘原来是小乘人的称号,这是梵语,含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乞士」,第二个意思是「破恶」,第三个意思是「怖魔」。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门的制度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生活很简单,每天吃饭只吃中午一餐,睡觉也没有房子,到树下荫凉的地方打坐休息一下就可以了。比丘们中夜睡眠四小时,的确是非常的精进。吃饭都是外面托钵的,所以他也没有厨房,也不必自己去做,沿门托钵。
印度托钵是一种习尚,大家对于修道人都非常尊敬。在中国要是沿门托钵那就是要饭的乞丐,我们中国人瞧不起他。印度对于沿门托钵很尊敬,所以翻作「乞士」。士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就很高,从前中国社会也有一点阶级观念,但不是很严格。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读书人在社会上是最被大家尊重的。出家人都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但是他是个讨饭的乞士,乞就相当于乞丐一样,但他是很有学问、很有道德的人,用这两个字来翻。
第二就是破恶,他发的愿是要断贪瞋痴,修戒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他破恶。第三是怖魔,魔是魔王。真正修道,魔王就恐怖了,他怎么会恐怖?你不修道,天天搞贪瞋痴慢,你出不了三界,魔王就是三界的统治者,他希望他的国民当然愈多愈好。这个人一修道了,超越三界就跑掉了,他就头痛,他统治底下的人又少一个,所以他怕这些人都修道,都出离三界,他就发生恐怖,这叫怖魔。但是真有能力,魔王才恐怖。你没有能力超越三界,魔王看看,不过笑笑而已,你修道没用,你出不去,逃不出他的魔掌。真正修道,魔王是恐怖。
『众』字,大比丘众,众就是僧团的意思,僧团称为和合众。四个人以上,才能成立一个僧团。批注,「四释众」,就是解释众,「又三」,三个意思,「众者,四人以上,乃至百千无量」,就是四个人以上。人数多没有限制,少有限制,就是四个以上。三个人不能成众,不能构成一个僧团,必须四个人以上才能够成为一个僧团。
「一处羯磨作法。行筹布萨。事理二和,无有违诤。名和合众也。」众就是团体,四个人以上才构成一个团体,他们住在一处要遵守理事七个条件。通常我们讲六和合完全从事上讲的,所以它这里说有理事二和。理就是大家共同都发的这个愿,要证无上菩提,这是理,所以理决定是同的。因此我们通常都讲六和合,在事上讲。理是同证无上菩提,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派,不管哪一个法门,可以说都是以无上菩提、究竟佛果为我们最高的目标,所以这决定是相同的。事上讲就不相同,事上讲有各宗各派,有各种不同的法门,这就不一样。所以事上一共有六条,这叫六和敬。六条里面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就是事和的基础,那就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相同,拿现代的话来说,这个团体里头要建立共识。我们有个共同的认识,彼此就不会有相争,不会有意见,所以要建立共识。像中国古时候的寺院丛林,每个寺院大家的见解的确是一致的。如果见解不一致,就没有办法在一起共住,没有办法在一起修行,所以见解一定要一致。
譬如修净土法门,我们大家都是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可是净土这个念佛有四种念佛,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假如我们四个人,一个人学一样,这个不能称为僧团,这各人搞各人的,不行。我观想,他持名,他观像,那必定有摩擦、有争执。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共识,依同样一部经典,依同样一种方法来修行,大家就不争,这个样子才行。所以同一个宗派里面,中国大乘八个宗,每一宗里头又分好多派,每一派底下又分很多小派,换句话说,每一家修行的方法都不一样。譬如我们统统持名,这总是一样的,可是他喜欢早晨两点钟起来念佛,那个说太早了,我六点钟起床念佛,这两个又要打架了,这不行。同样持名,我们也要大家商量一下,起居时间要一致,大家就没话说了。所以这个里头细细的去分,那就是一个寺庙是一种修行方法,是一个办法,甚至于从前这个课诵都不一样、都不相同。
现代在台湾的道场可以说学风、道风都没有,只是做做法会、热闹热闹这个场合而已,大家在一块聚会热闹热闹,其它实在讲是谈不上。纵然请个法师来讲经,一年讲个几次,一次时间都很短,一个星期、十天、半个月,所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根本就起不了作用,连讲经都是法会。像打佛七念佛也是法会,热热闹闹,乱烘烘的。真正的佛七道场里头一句话不能说的,真正是清净,除了一句佛号之外,你听不到任何人说一句杂心闲话,那真正用功。而且真正打佛七,人数不能多,人数多了,主七师没有能力照顾。我那个时候初学,在台中,李炳老告诉我,真正打佛七,参加的人数不能超过十个人。十个人以上,主七师的精神照顾不了。现在打佛七是几十人、几百人参加,法会!法会就没有关系,人愈多愈好,热闹。所以真正修学道场的确是不一样,像初祖远公大师的道场算是相当盛,总共才一百二十三个人,这是东林念佛堂,庐山莲社。
念佛堂里面念佛的方法是轮流的、是轮班的。譬如有几十个人,分班,所以每一班人数就不多,十几个人一班,轮流到念佛堂来念。念佛堂里面的佛号日夜不能间断,一年到头不能间断,这是念佛堂。日夜不间断,就是轮班,一班最少四个人。念佛堂佛号不中断,换句话说,人少了还不行,至少要有五、六十人到一百多人才能办得到。一个班最少四个人,最多十几个人,二十人都嫌太多。如果一班,像真正打佛七念佛用功的话,多则十个人,少则四个人,不能少过四个人,这样分班轮流念。一班念两个小时,一昼夜就要十二个班才行,如果一班是十个人,那就得一百二十个人,我们才能维持念佛堂的佛号一年到头不断。
这个念佛,按照班念佛,那是非念不可的,轮到你非去不可的,决定不能缺席。没有轮到你的,你要是没有事情,愿意念佛你可以随喜参加,念累了可以随时出来休息,轮值的人不行,轮值的人一定要念足这两个小时。底下一班再换,一班接一班,一班接一班,是这个念法。接的时候,当中是相续不断的,不是说我第一班念两个钟点,第二班再进来,那当中就断了。第一班念一个钟点,第二班就来跟着念,再念一个钟点,第一班出去,第三班就进来,第二班正好念在一半,所以佛号永远不中断。这是从前祖师的念佛堂,佛号是不中断的。
我们现在人少,像我现在在美国,那边念佛堂总共只有十几个人,我们佛号怎么念法?我们用录音带,自动回转的录音机,我们也是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我们念佛同修只要有空,随时来念,进了佛堂不打招呼、不说话,见到法师也不理,因为你跟法师问讯打招呼又打闲岔,所以在念佛堂里面决定不打招呼。进去的时候跟着录音带去念,你绕念也好,坐着念也好,拜佛也好,没有一点压力,没有压迫感,所以大家念得很自在,念得很舒服、很欢喜,各个都念得法喜充满。
行策法师是三百年前清朝康熙年间人,他就是提倡这个方法,跟我想的方法完全相同,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带,他还是一班四个人,他还是要分班,还是轮流的。他是一班念出声音,另外两班是坐在旁边止静,心里面默念,听。一班念一千声,第一班念一千声,第二班接着绕念,第一班退下来坐蒲团上止静默念,他用这个方法。就是你念一千声,听两千声,一共三个班轮流,所以这个样子他不累、不疲倦。念完之后,礼佛一百拜,他用这个方法。
所以古人有许多很好的方法,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那个方法也很好。他是每一支香,就像每一堂课,他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他用这个方法。第二支香也一样,还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大概这样念下来,差不多一支香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当中可以休息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再接第二支香。如果是精进念佛,一天一夜就是十二支香。《弥陀经》十二遍,佛号一万二千声,最后也是礼佛一百拜,他那个方法也好。所以这些方法看我们个人喜欢,看我们环境的方便,我们来修学、来选择,但是一个道场一定要用一个方法。
美国悟本打电话来,说那边同修过年想拜药师忏,来问我,我说不行,还是念佛。我们道场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要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搞乱了,这个决定不可以的。他喜欢拜忏,到别的道场去拜,我们道场不拜忏。所以见和同解非常重要,见解不相同只有扰乱,只有搞到大家心里不愉快,总是道业上就会有妨碍,所以见解一定要相同。理论、方法,乃至于平常修行的作息时间,都要共同来拟定,大家欢欢喜喜去遵守,这样才行。这是一个僧团里面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因为大家在一块共住,如果没有生活公约当然就乱了,我们也不晓得怎么做才好,所以戒律就是生活规范。佛法戒律之好,跟世间所订的规矩不相同,世间订的公约是要叫大家遵守的,佛法戒律是叫我们自己遵守的,不管别人,妙就妙在此地。每个人自己都遵守,这个僧团当然和合,当然就没有问题,同时你也不会看到别人有过失,为什么?戒是叫我自己守的,不是叫别人守的,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见他人过是他自己心清净、平等。如果订的规矩,这个人不守规矩,那我也不守规矩,你想想看,你的心就不清净,你的心就不平等。换句话说,别人不守戒,别人不守规矩,把我自己的清净心破坏,我自己修行的功夫破坏了,这就很难成就。所以佛制定戒律的精神是叫我自己守,不是叫别人守。别人破不破戒与我不相干,一点都不影响我,我自己自性清净、平等、慈悲。佛门持戒是这个持法,所以因戒能得定。
现在我也看到有不少戒律很精严的人,他得不到定,他烦恼很多,烦恼从哪来的?这个又破戒,那个又犯规,一天到晚心里搞这个东西,你说糟不糟糕?他的戒持得再好也不过人天福报而已,达不到持戒的目的,持戒的目的在得定。我们念佛人持戒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我们天天看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人也别扭,你想想看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怎么会得一心?所以这点非常重要。许多人讲到戒律,不懂得戒律要怎么持法。真正持戒的人快乐,为什么?不管别人过失就快乐,你管别人过失,你就不快乐,你烦恼多了。不管别人,只管自己,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没有一个不好,这是持戒的原则。所以我们读了佛经,对于佛法好多的构想,它的设施,实在是非常的圆满,令人不能不佩服。所以我们世间团体里所订的公约、规矩比不上佛法,佛法真有它的好处,它是对每个人都尊重,自己自律不管别人。每个人都自律,这个团体怎么不好?太好了。这是戒和同修。
第三是「身和同住」,这个同住得要讲解一下,从前不必讲,现在要讲一讲,为什么?现在生活方式跟从前不同,以前这个同住是睡通铺,像军队一样,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这个道修不成,你修得再好、再精进,你很不容易成就。所以佛法僧团的生活有点像军队一样,二十四小时都不放松。要是住一个房间,他把房门一关,他就懈怠、就懒惰,没有人看见,他就马虎了。大家在一起生活,睡觉都在一起睡的时候,那总得规规矩矩,否则的话,人家看了自己难为情,他就收敛。所以白天大家十个眼睛盯着你,你不好意思,规规矩矩;晚上睡觉还是十个眼睛盯着你,还得规规矩矩,这样才能把无始劫来的习气慢慢磨掉。现在寺庙生活环境好了,不但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怎么修道?修不成功的。所以要晓得,不是说你不能过舒服、高一点的享受,于你修行有很大的妨碍。
从前那个方法很好,现在如果真正要建立僧团,想成就大家,还得用从前的老办法,换句话说,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是决定不行。我自己晓得这个劣根性很重,一个人一个房间,我的恶习气决定断不掉,非得睡通铺不可。所以古人寺庙建得那么大,你们到大陆上去看看,富丽堂皇,哪里说是一个房间做不到?做得到。他为什么不做房间而做大寮房?就是为了要成就人。小的房间有,给什么人?给年老的人,给体力衰的人,或者给丛林里面地位高的人,像住持、当家、监院,这地位高的人,首座和尚,他们才有一间寮房。
清众决定是住通铺,要从清众到寺院里头有那么高的地位,至少要熬三十年,你已经受了三十年的训练,大概这些习气毛病淘汰得差不多,有资格住一个房间,确实可以自立。所以讲依众靠众,我们修行要靠大众,才能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淘汰、磨掉。这就是身同住的意思,所以不仅是住在一个寺院,整个生活都在一起。
「口无诤」,没有争论,决定不说是非,没有杂心闲话。「意同悦」,每个人都法喜充满。「利同均」,利是利养,十方供养决定是均等的,没有特殊,也没有例外的,生活是平等的。要守这六个条件,这才叫做僧团。假如没有这六个条件,人再多住在一起不能叫僧团。
现在在本省很多寺院住众不止四个人,四个人以上的太多了,为什么不能称僧团?就拿这六个条件去一衡量,都不够。第一个,这个寺院一个人一个心,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看法,意见不相同。那个戒律也很马虎,都是看到别人,没有想到自己。共住,虽然是共在一个大的寺院,可是每个人自己有个房间,这不共住,这是与这个条件不符合,实在讲没有一条符合的。口里头有争论,心里头有不平,口里头当然就有争论。意悦就谈不上,天天生烦恼,他不是住在寺院里很欢喜,他生烦恼。利养也不均,住持、当家的供养就多,清众的供养就很少,不平均。佛教里头没有特权,在丛林里面,住持、当家饮食起居跟大众完全一样,所以利养是均等的。拿这些条件来衡量现在的寺院,就没有一个僧团,这是我们很痛心的一桩事情。
佛教要想兴,必须有僧团,因为一个僧团的建立,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因为人心真的在道上,不是在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上,所以护法神护持,诸佛护念。这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僧团,这个地方人都有福,不遭难,有佛菩萨、护法神保护。台湾如果出现一个僧团,这个地方不遭难,诸佛菩萨都要护持这个地方,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个僧团都没看到,这是我们要加紧努力的地方。建立僧团没有别的,就是牺牲自己才能做得到。僧团为什么不能建立?每个人不肯舍自己,不肯把我执放下,不肯迁就别人,所以僧团不能建立。一个道场住十个人,十条心;住五个人,五条心,这怎么行?所谓是貌合神离,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打算,这没办法,相当不容易。这是有待我们真正发道心,真正想在佛法上有成就的人要觉悟、要努力的。人数是:
【千二百五十人俱。】
『俱』,就是大众同住在一起。这些人从哪里来的?批注里都有,诸位自己去看。这都是佛的常随弟子,佛到哪里,他们这些人就跟到哪里。除这个之外,还有菩萨众。
【菩萨三万二千人。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小乘人少,菩萨特别多。『上首』就好像大众当中的班长一样,这个班长是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看这部经与其它的一般经上,在听众里面有一点不相同的,那就是一般法会里面没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一会里面菩萨特别多。通序就到此地。
下面是别序,就是发起序,发起序每部经不一样,就是每次法会都有特别的因缘,这个因缘不相同。前面通序是相同的,每次法会都没有例外,所不同的就是听众人数多少不相同,除此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的。底下这个发起,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说得很详细,这部经是以阿阇世王要杀父害母,这是造五逆罪,是用这个来发起的,所以这个因缘很特殊,是一个恶逆之缘来发起的,这个用意非常的深。好,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一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1
这个发起的因缘,实在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很苦恼的世界,为了争权夺利,连父母都不顾,亲情也不要,这是显示出极苦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出离之想,想离开这个五浊恶世,找个好的环境去生活。这种思想我想很多人都有,现在有许多人移民到外国,都想往外跑,将来如果整个世界大灾难来的时候,往哪里跑?那就是李老师给我们讲的,唯一的一条生路是赶紧求生西方世界。这也是移民,往西方极乐世界去移民,这才是究竟安稳,这个事情决定能成就。
六十三面大字应该是小字,它属于科文。「二总科略释二,初分科,就中为二。初尔时下,正明杀父。次问守门人下,明欲害母」。请看六十四面的经文: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这桩事情就是政变,政变主角是谁?是他儿子,儿子要夺父亲的政权,要想篡位。实在讲,父亲早晚要把王位给他,他等不及,现在就要,所以就发动政变。这个故事的原委都在批注里头。政变的起因当然是太子权力心太重,『调达』来挑拨是缘,调达就是提婆达多,如果没有这个人在当中挑拨,他也不至于干这件事情。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是阿难尊者的亲哥哥,同胞哥哥。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兄弟四个,他们堂兄弟一共有九个人,在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年岁是最长的,阿难是最小的,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同胞哥哥。这个人也非常聪明,看到释迦牟尼佛作佛,他很不服气,他也学得不少,后来也学了一点神通,批注上都有。他就想把释迦牟尼佛害死,他来领导僧团,作佛,就挑拨阿阇世,你最好也把你父亲除掉,你作新国王,我作新佛,新佛、新王来统治天下,这是很好、很快乐的事情。这一挑拨,阿阇世王就听他的话,就发起政变。
我们知道杀父亲、害母亲是五逆重罪。提婆达多又破和合僧,破坏僧团,还起恶心要害佛,佛是没有害成,出佛身血,所以这两个人都造的是五逆重罪。在此地我们所看到的,阿阇世王把他的父亲囚禁,派兵守住不让任何人接近他,其目的就是把他饿死,不给他饮食,把他关在那个地方不让他出来,关几天当然就饿死了,用这种手段。『制诸群臣,一不得往』,不准任何人接近他。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
『国太夫人』,就是频婆娑罗王的皇后,也是阿阇世王的母亲。『韦提希』,这个时候只有她能救,别的人不能接近,只有她暗中来救他。
【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大王』就是频婆娑罗王。『麨』是麨面,就是面茶,把它涂在身上。用这个方法把饮食带进去,这是很苦的事情。身上洗澡洗干净,把麨面涂在身上,这样子带进去,可见得警卫检查很严格,决定不准带饮食进去,连他母亲进去都要受严格检查。她这样子秘密偷带进去,查不到了,用这个方法带进去。『璎珞』,那都是金银珠宝做的首饰,像项链当中是空的,她就把『葡萄浆』盛在里面,这样带进去。『密以上王』,这是供给频婆娑罗王的饮食,用这个方法,她天天去送。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
他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也是佛重要的大护法,现在遭难了,佛在灵鹫山,当然佛有神通,哪有不知道这个事情?前因后果佛都晓得。他现在要求愿,向着灵鹫山的方向礼拜,在这里『遥礼世尊』。
【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他跟目连尊者是亲戚。他在灾难临头的时候求授八关斋戒,希望世尊派遣目犍连来给他授戒。『鹰』是老鹰,『隼』也是老鹰一类,比这个鹰小一点,飞得都非常快速,这是形容目犍连以神通从空中飞行到王宫里面来,守卫对他无可奈何。每天目连都来给大王授戒。国太夫人,就是皇后,天天秘密的送东西给他吃。『富楼那』尊者是佛弟子当中,说法第一。派这两位罗汉天天去给国王授戒、说法,所以他虽然被软禁,也并不寂寞,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修行,像闭关修行一样。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这样子经过二十一天,不但没饿死,而且精神比往常还要好。这一段就是前面科文里面讲「正明杀父」。阿阇世王用这种手段是想把他父亲活活饿死,经过三七二十一天,他想大概差不多已经饿死。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他现在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去问那个守门的人。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
这个秘密被守门人发现,发现也无可奈何,她是皇后,现在是皇太后,对她无可奈何。别的人可以禁止不让他进去,皇太后来,没办法,不敢不让她进去。
【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卫兵对他没办法,他从空中飞进来的,拦也拦不住他,没有办法阻拦的。换句话说,大王现在还在,还活得好好的。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他不但不觉悟,可见得这是利欲熏心才会迷惑到极处,做了很大的错事,怪罪他的母亲。本来要把他饿死,结果现在还没死,二十一天了,国王还没死,他就拿剑想去杀他母亲。实在说,他以前本意只害他父亲,还没有动念头害他母亲,为什么?夺王位只要害他父亲,他王位就得到,与他母亲不相干。现在他母亲帮助他父亲,他就不能原谅,连母亲都要害,这是大逆不道。我们看下面经文: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
这就他底下有大臣。『耆婆』这位大臣就像是御医一样,是一个大夫,照顾国王身体健康的。这两个人等于是他的左右手,帮助他治理朝政。这两个人看到他要杀母亲,这个事情严重,你看他害他父亲,他们不说话;害他母亲,这他们看不过去,母亲的恩德非常之大。《毗陀论》是婆罗门里面的经典。
【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
像这种政变的事情,贪图权位,从父亲手上夺取政权这样不肖的儿子,有,自古以来听说过,而且听说很多,所以你搞政变、夺政权要把你父亲害死不足以为怪,过去有例可援,但是没有听到杀母亲的,这是在婆罗门经典里面记载的,所以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事情。
【王今为此。】
就为了母亲送一点麨蜜饮食给父亲,你就要杀害母亲。
【杀逆之事。污剎利种。】
『剎利』是王族,印度四种阶级,剎帝利是王族。你这样做法,对整个剎帝利的种族是一种永远洗不干净的污点,这个事情劝他决定不可以做。
【臣不忍闻。】
我们不忍心看到你这样做法,也不愿意有这么一桩事情出现。
【是旃陀罗。吾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
『旃陀罗』在印度是很下贱之人,换句话说,你不配做国王,哪有国王杀母亲的道理?他们两个要走了。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跟你了,你是大逆不道,没有人会原谅你,我们要离开这个国家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阻止他。这两个人是他的左右手,是他所依靠的人,这两个人走了,换句话说,他的困难就多了,没有人替他办事,也没有人照顾他的健康。耆婆是位良医,非常好的医生。他要倚重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反对他,要走了,他免不了惊慌。
【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你不帮助我,不拥护我,你们两个都要走?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叫他要谨慎、要慎重,千万不能害母亲。因为这两个人出来谏诤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才把杀母亲的念头取消,不杀母亲,但不准他母亲再跟他父亲见面。
【敕语内官。】
『内官』就像中国从前皇室里面的太监一样,在印度也有,专门伺候皇室皇帝、皇后私生活的这些人,内侍。
【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把他母亲也幽禁起来,行动不准她自由。这就是虽然不杀她,也把她软禁起来。到这个地方,发起的因缘就很明显,为人父母看到儿女这样的不孝,为了权力忘恩负义,做出杀害父母之事,这是令做父母的真正痛心,于是对这个世界产生厌恶,这才有求净土的愿望。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
『韦提希』是这部经的真正当机者,她请求的。『被幽闭已』,被儿子软禁。她也向灵鹫山的方向拜释迦牟尼佛,求佛来帮助她。
【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这就想到从前,没有出事情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不能来,常常派阿难尊者来看她。
【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佛是老师,不敢请,只希望佛能派目犍连,目犍连是亲戚,阿难很熟,过去常常见面,希望世尊能派目连、阿难来跟她见见面。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她在深宫里面礼拜,心里有这个愿望,实在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就看得清清楚楚,佛有天眼、天耳、他心,哪一样不清楚?样样都清楚。
【未举头顷。】
她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
就知道了。
【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立刻就派目连跟阿难尊者立刻就去见她,不但这两位尊者来,佛自己也来。她不敢请佛,佛来了。佛为什么来?前面注疏里头祖师大德跟我们分析,频婆娑罗王遥礼世尊,世尊只派富楼那跟目连两个人去,佛自己没有去,现在皇后这一礼拜,佛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国王的机缘没成熟,所以佛不必要亲自去,派弟子去就可以,皇后的因缘成熟,非得自己来不可。什么因缘成熟?成佛的因缘成熟。你看看前面频婆娑罗王要求的是什么?只是要求给他授八关斋戒,要求听听佛法,他没有别的要求。夫人的要求就不一样,这世间太苦,儿子大逆不道要杀我,不想活了,希望问佛哪里有好的世界,我可不可以去?这就是往生的念头生了,成佛的机会到了,佛一定要来帮助她,来给她说十六妙观,帮助她往生净土,这个事情不是佛的学生能办得到的,所以他自己来了。所以佛对众生的确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只看缘熟不熟,真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这就是神足通的示现。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凡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就是拜完佛之后,头刚刚抬起来,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面前,阿难、目犍连也在面前,这两个人随侍释迦牟尼佛,都来了。而且还有『释凡护世诸天在虚空中』,这就是天龙八部护法神,护法神也在空中,保护着佛陀。这些护法神以『天华』来供佛,场面非常的庄严。
在这个地方大师有一段议论,这段议论在七十四面倒数第五行,我们把它念一遍,因为这属于佛学常识,从第三个字开始。「我国各处大殿,供的一佛二侍者像」,这就是佛门里面供这佛菩萨的像。「相传都道迦叶阿难」,的确我们看到许多供三圣像,当中是释迦牟尼佛,一边是迦叶尊者,一边是阿难尊者,我在香港天台精舍也是这样供的,许多地方都是这个供法。「我则素言不以为然」,这是谛闲大师讲的,这个批注是谛闲大师的话,谛闲大师的看法就不一样。「虽不见有人公然否认,但心中犹未诚肯耳」,就是不能肯定。「夫古人建殿供像,必有所本」,他有依据的。「试问迦叶阿难,出于何典」,根据什么这样子供像?「我曰非者,乃本于今经也」,谛闲大师不同意从前人的供法就是根据这部经。这部经上说得很清楚,「经中分明说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左面相传言迦叶者。以盲从盲也」,这是谛闲法师的见解。他老人家前面序文说过,他从出家就以这部经做功课,他是专修这部经的,所以他是根据这部经不太赞成一般大殿里面供的三圣像,认为供迦叶尊者跟阿难尊者,他不太同意,他说应当是供目连跟阿难,根据这部经上说的,这是他的见解。
我觉得供迦叶跟阿难没错,虽然经典里面没有,但是在佛法承传上有道理。在佛门常讲宗门教下,佛教整个分开,一个是禅宗,一个是教下。十个宗派里面,除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派都是教下。教下是阿难传的,阿难是佛的传法人,一切经典阿难结集的,供阿难这没有问题,迦叶尊者是传禅宗的,一个传禅宗,一个传教下,供他两个没错,所以并不能说有错,供这两个人代表佛法的承传。虽然此地大师说目连、阿难有经典做依据,这也不过是一时的,就是当时应韦提希尊者的要求,佛带这两个人到皇宫里面来,所以供迦叶跟阿难还是有道理。这个地方怕同修们看了之后起疑惑,特别提出来解释一下。
七十四面最后一行有一个错字,「三伤叹请法二,初问住生因」,这个住是错的,是「宿生因」,就是过去世的因缘。七十五页大字第二行第二个字,就是这个字。我宿何罪?我过去生中有什么罪,为什么会生出这个儿子出来?对待儿子也很不错,非常爱护这个儿子,结果儿子不知道报恩,反而要杀母亲,这是什么道理、什么因缘?她要问这段因缘。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
这是看到佛来了,这一拜佛就来了,见佛了。『璎珞』就是她戴的这些装饰品,见到佛了,把这些都拿下来。『号泣』是哭的声音很大,非常的伤心,痛哭流涕。
【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生此恶子』,不但要害妈妈,还要害爸爸,置父母于死地。我过去世造了什么罪业,生出这么个儿子?
佛法里面说得很明白,父母与子女有四种缘,没有缘不会来的。这四种缘,第一种是报恩的,所谓孝子贤孙,是过去世你对他有恩,他是来报恩的。第二种是报怨的,过去世是冤家对头,这一世遇到,到你家来做你儿子,以后长大怎么样?败家子,要把你家财送得干干净净,还要搞得你家破人亡,这是冤家对头来了。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债鬼,那是父母欠他的,他讨完就走了。欠得少的,三、四岁就死了,你养他那么大,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精神,他走了。如果欠得多的,会到十几、二十岁,大学毕业了,博士学位拿到了,死了。费这么多的钱、这么多的心血供养他,他走了,这讨债的。第四种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他长大之后赚钱供养父母,只是在物质生活上让父母不会缺乏,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换句话说,没有孝心,只是在生活上给你供养。如果欠得多的,供养就比较丰富一点;欠得少的,生活就苦一点,他不会给你多的,甚至对父母供养都很刻薄,我们都见过。儿女发财发得很大,一个月给父母几百块钱生活费用,这什么原因?还债的,是因为他欠得少,所以他还得也少。如果欠得多,他一个月可以给他父母几万块钱,让他过得很舒服。欠多的他就还得多,欠少他就还得少。佛讲四种因缘,没有这四种缘不会来的。
缘是我们过去生中结的,过去生中不晓得因果的道理,所以跟人家结很多恶缘,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在我们生活圈子里面,人事环境里面才有很多障碍,才有很多看不顺眼的人,冤家对头,叫怨憎会。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觉悟,凡是与我有过不去的人,知道我过去对不起他,今天他一样的态度来对我。我如果还怀恨在心,这个事情麻烦了,这个冤结得一世比一世重,这一世是很不愉快的朋友,来世可能就是不愉快的亲戚,最后一世可能就跟阿阇世王一样,一世比一世严重,所以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遇到一切不如意的这些人,好像不痛快的事情,要特别提醒自己,委屈婉转,我们顺他一点,迁就他一点,不再结这个冤仇,从这一生把它解除掉,对我们自己将来往生的时候不会造成障碍,这点很重要。
《无量寿经》说,千万不要轻忽小小的嫌隙、嫉妒,很轻微的,不要把这个看小了,逐渐就变成大冤仇,这佛在《无量寿经》里头教给我们的。小小的怨恨都不可以有,何况大的怨恨?所以不学佛不懂,人家欺负我,我为什么不报复他?好像是应该的一样,这是世间人眼光看的,只看到一世没有看到三世,如果看到三世,才晓得这个观念是大错误。所以怨憎会是有因缘的,韦提希问得有道理。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就是我遭这个大难,遇到冤家对头,释迦牟尼佛,你也不例外,你过去生中也造了什么因缘,你怎么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当然都是因缘。提婆达多是处处想尽方法害释迦牟尼佛,想把佛害死,他要作新佛。佛是功德圆满、智慧圆满,护法神太多了,所以提婆达多害不了他,虽然害不了,也叫佛的脚被石头砸流血,所以出佛身血。他破和合僧,破坏僧团,造的罪业这么重。问他究竟是过去生中什么因缘?当然佛是给她说了,但是在这个经典里面这桩事情省略,可是批注里头有,其它的经典上也有。这里注得不太多,可是大致上都说出来了。
底下这重要,她就求往生,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不想在这个世界再活下去,这就是发起这部经的因缘。佛把一切诸佛世界用神力都叫她能看得到,然后让她自己选择一个世界。妳看看诸佛世界,哪个世界好,妳愿意到哪里去,我就教妳方法,帮助妳去,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是释迦牟尼佛介绍她去的。释迦牟尼佛把一切诸佛世界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她选择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二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2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最后一行: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这一段,科判标明的是「问往生处」。在经典里面我们看到佛陀的心行,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学佛,佛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从纲领上来讲,佛的心地清净、平等、慈悲,确实是有求必应。韦提希才动念,动念就是感,佛立刻就应,所以当她礼拜,头抬起来的时候,已经见到佛在面前,可见得这是大慈大悲的流露。我们学佛要特别注意这些地方。
今天这一段文以下,对于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教我们往生的方法。第一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浊恶,了解之后,厌离之心才能够生得起来。人与人之间没有情义,都是假的。在中国过去的社会,因为接受儒家教育的熏陶,懂得礼义,所以中国古时候是礼义之邦。现在孔子书不念了,佛法也没有认真的学,人与人之间可以说是谈不上情义,聚集在一起都是利害的关系,甚至于是无可奈何的聚在一块,这实在讲相当痛苦,在这个境界里面,真正觉悟的人的确是求早一天能往生。所以志同道合,这在修行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自己能够成就,跟我们在一块同修的,人人都能成就,真正是自利利他。假如我们跟大众格格不入不能相处,不但自己不能自利,同时也妨碍别人进修,这是前面我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不知不觉在破和合僧,破坏僧团,障碍别人修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实在讲是很重的罪过,直接障碍我们自己往生,所以是既不能自利,又不能利他。所以建立一个道场,成就一个僧团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我们要想真正在这一生成就,要护持正法,的确不能不注意。
这一段就说出她厌离娑婆世界,希望佛教给她,诸佛世界里面有没有比我们这里好一点的环境,她想去,这意思非常明显,所以是『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这个好,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的地方,『我当往生』,她想去,把她的愿望说出来。后半段就是她想往生的理由,她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这是浊恶之处,恶到什么程度?他这里讲的一点都不错,『地狱饿鬼畜生盈满』,盈满是充满,这个不是说果报,这是说造因。我们眼前世界这些人,譬如她那个儿子,阿阇世王,以及提婆达多,虽然现在是人身,他已经造了地狱罪业,换句话说,那就是地狱之人。现在是个人的样子,地狱里头已经报名注册挂号,不久就要去了,这是讲的这个。充满贪心、嫉妒心,这是饿鬼。是非不辨,利害不明,胡里胡涂,把正法当作邪法,把邪法当作正法,这就是畜生,畜生愚痴。这三种都是讲我们现在的人,所以我们从人心去观察,从人的行为上去观察,形状是人,实际上他是地狱、饿鬼、畜生,所以是充满在这个世界里。现在不但是地狱、饿鬼、畜生,说老实话,妖魔鬼怪充斥在这个社会当中。现在这个浊恶比起释迦牟尼佛在世不知道要加多少倍,至少是加上千倍以上,那个时候比现在的确是好得太多,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东、西方的预言都说这个世间有大灾难,要照西方一般预言来讲是在一九九九年,距离我们现在很接近。中国的预言也很多,最有名的像《烧饼歌》、《推背图》之类的,也说有大灾难要来。中国预言不是讲在一九九九年,拿公历来说大概在二0二0年之间,换句话说,距离我们现在也不过是三十年。照西方的预言那只有十一、二年,西方预言世界末日。中国的预言,《推背图》,我在旧金山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图书馆看到清朝宫廷里面的原本,现在被美国人收在他们图书馆里头。那个《推背图》是真的,从前大概是八国联军的时候从皇宫里面拿去的,是工楷手写的,里面的图是工笔画,还带着有彩色。我在那边看到真是琳琅满目,中国的国宝都在外国图书馆里面。那里面藏的中国古书一共有二十六万册,许多都是中国古人的真迹,手写的稿子、卷子都在人家博物馆里头收藏。
预言不管是真的假的,我们看世道人心也就能够有觉悟。现在世道人心太坏,的确不知道什么叫道德仁义礼。外国人很有礼貌,比我们中国人在表面上好得多。诸位要是到外国去,你第一个能感觉到外国人不会板着面孔对人,这是我们见不到的。纵然是很陌生的人,他也是笑脸迎人,这一点的确外国比我们好,他会跟你打招呼,他会跟你笑笑,点点头,绝对不会像我们中国人板着面孔。所以外国人常常见到中国人谈到这个,中国人见面都好像我们欠他很多钱没有还他的样子,板着面孔,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一种观感,这一点是我们应当要改进的。佛法常常讲柔和忍辱、慈悲喜舍,我们天天念,但是没有做到。如果照佛法这样做法,那真正是真善美慧。外国人表面上有礼貌,内里面的确也相当的刻薄。慷慨的时候也很慷慨,小气的时候是非常小气。见到人真正有苦难的时候,他的确肯伸手帮忙,他们有很多地方的确做得比我们好。
这个灾难,我们从人心上来看,决定是全世界全面性的灾难,现在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显著,确实一年比一年接近,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好好的念佛、学佛,这样才真正能够自己救自己。这部经是三千年前佛说的,那个世界已经就是如此,『多不善聚』。我们能不能像韦提希夫人一样有这种觉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不但不见恶人,恶声我们都不喜欢听到。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这就是正式提出请求。这个社会要想改造,那只是一种理想,实在讲,谁都办不到,佛菩萨那样的智慧、那样的德能也办不到,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给我们自己修,不要管别人。管别人,你的烦恼就多,所以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别人。对于这些能够接受劝导的至亲好友,能够听得进去的,我们劝导他。劝导也是有分寸的,诸位要记住,一次、二次,不能超过三次,为什么?超过三次之后就变成冤家,何必跟人家结冤仇?他不听就算了,就不必再劝,自己好好的修自己。
佛教是团体生活,团体生活总不能那么样的整齐,连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都是如此。佛在世的时候,僧团里面也有六群比丘,专门调皮捣蛋的,佛以大威德当然能够伏得住他们。佛灭度之后,僧团里面再有这些人,怎么办?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涅盘的时候问了四桩事情,其中就有这么一桩。我们如何对付恶比丘?佛教给我们「默摈」,就是不要理他,我们自己修自己的,对于他那些恶性、恶行不理会,他做他的,我做我的,我们的心才能定得下来。如果看到别人作恶,把这个恶常常放在自己心里,这就变成自己的障碍。他作恶是他的事情,我修净是我的事情。这个方法的确是好,互不干扰,用这个方法。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方法的确是合情合理。
韦提希夫人既然有了请求,这就是她作佛的机会成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缘成熟。释迦牟尼佛并不直接介绍她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让她自己选择。发起序就到此地,下面这是属于正宗分,你看科题上,「正说分三」,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酬前生处」,酬是酬答,释迦牟尼佛答复她的请求。我们看底下经文: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佛以神力将十方诸佛世界的景象显示出来给韦提希夫人看。我们现在用科学仪器,借着电视能够看到全世界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社会状况,我们用电视可以能显示得出来。佛的神力,不要用这些机械,也能把十方诸佛国土显示得清清楚楚,让韦提希自己去看。每尊佛的世界,给诸位说,都有净土、秽土,里面的情形跟释迦牟尼佛的世界都相差不多。每尊佛的世界都有六道十法界,福报虽然有点差别,差不了多少。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
那个国土众生福报大的,七宝就多了。
【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瓈镜。】
经上所讲的『玻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因为在三千年前这化学玻瓈没有发明。讲的琉璃就是翡翠。
【十方国土。皆于中现。】
佛示现诸佛境界的数量是相当之多。
【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严』是庄严,『显』是明显,叫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这个境界显示给妳看,让她自己去选择。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这是她选择了。她看了无量诸佛国土,她统统看得清清楚楚,最后她选择的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我想如果我们要是也有这个机会看到诸佛国土,看清楚、看明白了,我们也会选择阿弥陀佛的国土,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国土没有三恶道,这是一切诸佛国土里头所没有的。一切诸佛国土统统都有三恶道,换句话说,一切诸佛国土里头的众生都还有贪瞋痴,贪瞋痴没断,只是说贪瞋痴的程度有浅深不同。他那里有人道,人道可能福报比我们大;他那里有天道,天福比我们这里也可能殊胜;也有国土还不如我们这边的,千差万别。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贪瞋痴,为什么?他那里条件高,凡是有贪瞋痴慢的去不了。各个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清净心去的,心净则土净,所以那个世界纯一清净,这是很难得的。
这部经给我们讲取西方净土的方法,就说得很明白。最低的程度,我们这一句佛号,我们不用观想,因为观想的确很难修,境界太微细,我们心念太粗,不容易成就,我们还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在第十六观,最后这一观就是讲持名念佛。持名,必须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贪瞋痴慢、一切烦恼习气要伏住。伏住,可以说人人都做得到,如果说把烦恼断掉,这个的确不容易,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但是烦恼伏住,的确是不难做到的,所以人人都能往生,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没讲错,如果一心不乱讲错了,玄奘大师一定把这一句指出来,玄奘大师没有说他翻译翻错,可见得玄奘大师肯定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但是一心不乱是什么时候得?是你在往生那一剎那得到。我们自己的功夫是把烦恼伏住,一往生烦恼就断了,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佛光照你,佛光一照,烦恼就没有了,一心就得到了,纵然不能得到理一心,事一心就得到了,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我们自己现在不要着急,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不着急这个事情,到时候自然得到。可是你烦恼伏不住,换句话说,你跟佛没有缘,临命终时你见不到佛。凡是临命终时见佛来接引,这个时候就是你得一心不乱的时候,所以《弥陀经》上翻译得没有错。玄奘译的本子里头就没有一心不乱,他翻的是「系心不乱」,那我们就可以做到了。所以我们读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我们念起来就很放心。系是系念,就是挂念着,我们心里不要挂念别的,挂念阿弥陀佛,挂念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行了。只要你心里头常常有佛,常常有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成功了。所以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加持你,使你的系心就变成一心。我们修行还是采取持名念佛的方法,这是决定靠得住的。观想与观像,我们明了之后可以把它拿来做助修,以持名为主修,这样正助双修决定会成功的。
这一段我们看到她选择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与十方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很大的差别。十方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是差不多的,虽然有圣人,不多,也有菩萨、罗汉住在我们地球上,我们不容易见到,见到也不认识,得不到利益,不能常常亲近。除非是特别有缘分,能见一次面,第二次再想见面,都见不到了,像唐朝法照禅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普贤菩萨也只见一次面,以后就见不到了。像《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见迦诺迦尊者也是见一面,以后也见不到。圣人少,得有特别的缘分才能见一面。像现在大陆已经开放了,有很多人去朝普陀山,到定海普陀山梵音洞里去拜观音菩萨,有的人有缘见到了,有的人拜一、二个钟点什么也没见到,见到的人固然是有,见不到的人更多,偶尔见一次,不常见。
我在香港,圣一法师就告诉我,他是在一九八二年去朝普陀山,他说他在梵音洞拜了半个小时,他们一共是三个人去的,都是出家人。拜了半个小时之后,观音菩萨现身了,看到了。看到之后,他们还是礼拜,看到的时间大概也是半小时,看到半个小时之后,观音菩萨逐渐就消失了。回来的路上,三个人就谈见到观音菩萨的样子,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12:56
|
只看該作者
三个人见到的都不一样。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戴毗卢帽的,身是金色的,手上拿一本书,统统是金色的,这个相就很好,其中有一位法师见到的是出家比丘相,每个人见到的相都不一样,各人因缘不相同。还有的人拜几个钟点什么也没见到,这很多。这就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不如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阿弥陀佛、诸大菩萨天天跟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个机缘太难得,不是偶尔见一次面,天天生活在一起,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所以这个国土比任何佛国土要来得殊胜。极乐世界没有作恶的人、没有三恶道,经上讲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哪里会有这个事情?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只有人天两道,韦提希看到这个事实真相直接就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就提出要求,教给她往生的方法。往生的方法,在这一句里面就是有正助双修,『思惟』是助修,『正受』是正修。如果不思惟,这个愿就不切。我们今天虽然讲我们想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嘴巴里念的,早晚都念到要想生极乐世界,可是一天到晚又不想阿弥陀佛,又不念阿弥陀佛,这怎么能生?这决定不能生。真正想生,你要常常想念他,要把他挂在心上才行,这才是激发自己真正往生的愿望。「正受」就是正修,我要想修这个法门,就是教我要怎么样修,下面佛就教给她。这个正受就是本经所讲的十六种妙观,教给她观法。所以信愿行三个条件她具足了,为什么?她看到了,她自己选择了,当然信心具足。「思惟」就是愿,「正受」就是行。信愿行三个条件具足才能往生,三资粮具足。我们看底下经文: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
佛听她这一说,看她的选择,听她的请求,佛笑起来了。这个笑是很有道理的,笑也是欢喜,也是赞美,为什么?她选得太好,真的被她选中了。一切诸佛世界,她选极乐世界,的确是选中,一点都没有选错,所以佛欢喜,为什么?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一生成佛,不必修三大阿僧祇劫,不必经历五十二个阶级,不必搞这些,直截了当就成佛。
我在此地深深的希望你们同修们,无论是在家、出家,真正晓得这桩事情的功德利益,你们应当要发心建立道场依教修行,你一生成佛。道场怎么建立?不要大。建道场,在佛法讲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苦。一定要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的心就定下来,不攀缘。生活再清苦一点,不怕,为什么?我们要取极乐世界,我们不想在这个世界长住下去,更不愿来生还搞轮回。前面跟大家说过,四个人就是个僧团,找志同道合的四、五个人,有一个小小的房舍就可以,你就决定能往生,这就是一个僧团的建立。
如果有这个缘分,或者自己有力量买个小房子,或者有人家供养送给你,可以接受。不要搞好大的寺庙,大了怎么样?大了你就苦了,你要维持。你要维持,你就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必须攀缘信徒,要做法会,要拉拢信徒,苦死了,你的心统统搞的贪瞋痴慢,结果搞到最后还是饿鬼、地狱、畜生,你还是跑不掉。小小的一个地方我能够维持,我不求人,我自在。我在物质环境上比不上别人,我心自在,这一点他不如我。
星云法师是我的老朋友,表面上看,我比不上他,实际上他不如我。他对我很佩服,觉得我像神仙一样,很逍遥自在。我心里没有负担,他心上有负担。他要一天那个钱不来,支票不能兑现,他就得倒闭。我不在乎,我不要担忧这些。所以事业大是烦恼也多、应酬也多。我可以不必应酬,我到外面去讲经,人家接送很欢喜,我回来之后,信都不给人家写一封,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必要,何必惹这个麻烦,多念几句佛回向给他就好了。一切交际应酬统统断掉,没有必要,着重修自己的清净心。
所以大家有这个缘,各人都可以建立小道场真正修行,不要搞好看,不要搞花样,依照行策法师念佛的方法。你们仔细去研究,那个方法很理想。人手不够,我们用录音带代替。像我现在在美国用的方法很理想,每个人念得欢欢喜喜,这个样子才一点压力都没有。用这种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建个小道场,各个人都能成就往生的大事。
所以佛欢喜,佛见到她的选择对了,非常欢喜,微笑。
【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释迦牟尼佛要答复韦提希的时候,没有说话之前,放光现瑞,这个光也照到频婆娑罗王,这佛光一照就是加持。因为这几天大王天天在修八关斋戒,天天在听富楼那尊者给他说法,他也心开意解,现在佛光一照,他证果了,他这几天没有白修。为什么他平时不能证果,要在这个时候证果?诸位要晓得,平时做国王一切逍遥自在,心不专,虽然讲学佛,没有把学佛当真。现在被软禁,一切事情没有了,烦恼得不得了,专心修学,全部精神专注,他这个功夫增进得快,所以很短的时间他就证到阿那含果。阿那含是小乘三果,因为他没有求往生,他天天持八关斋戒,所以他证的是小乘的三果。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
告诉她说:妳知不知道。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极乐世界要比起十方诸佛世界来说,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近。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华藏世界有二十层,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同在第十三层,好比二十层大楼一样,我们同在一层楼,一个在东面,一个在西面,所以的确不远。可见得佛所显示的诸佛世界,有许多佛国土距离比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要遥远得多。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你要想去也不难,要『系念』,要『谛观』,这就是把方法教给她。『净业成者』,这是说出那个世界那样清净庄严之所以然,那个地方人人都是修净业,是净业所成的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要系念、谛观,还要修净业,这个才行。所以本经最要紧的就是十六妙观、三种净业,一定要修的。我们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我们虽然不修十六妙观,实际上我们持名就是第十六观,还是在十六妙观里面,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三种净业是根本,一定要修。不管你是修观想、观像、持名,统统都要修三种净业,为什么?心不净就不能感得净土,这个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不要以为我只是念佛,净业就可以不理会,这不行。我们看到许多老太婆往生,好像她们只是念佛,没有看到修净业,你要把这三种净业去对一对,你看人家是不是做到?她都做到了。底下马上就会看到。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这是用譬喻来说。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句话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个法门是教什么人的?就是教『未来世一切凡夫』的。换句话说,未来世就是包括我们现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一切凡夫是人人都有分,各个都能修。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要修净业。这三种净业就是底下所说的,诸位请看八十二页,这是非常重要。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三福』就是三种净业,所以是福慧双修。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实在讲这个三福就是次第,第一条就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到极乐世界?人天的善行都不具足,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人天善都没有,怎么能够跟西方世界相应?阿弥陀佛纵然大慈大悲欢迎你来,跟那个地方大众不能相处还是去不了。所以修行要从人天善法修起,从这个地方打基础,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要孝顺父母。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往生的人,真的没有一个是不孝顺父母,不尊师重道的。恶人往生,他在临终那一念,那是彻底忏悔,那一忏悔,这三种福他都具足。像阿阇世王往生的时候是彻底忏悔,以前是迷惑颠倒不知道,真正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忏悔之后,他真正统统具足这三福,他知道应该孝顺父母,知道如何奉事师长。
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般人对佛很尊敬,佛就告诉他,你家里有两尊活佛,你要不尊敬,你尊敬他佛没有用处的,这两尊活佛就是你的父母。在中国讲,孝一定要顺,这才能够尽孝。此地讲「养」,养的意思也非常广大,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使他生活没有欠缺,这当然要做到的,除了物质上的孝养,还有精神上的,还有父母愿望上的孝养,养父母之志。父母希望子孝孙贤,你真正能做到。父母希望这个小孩成圣成贤,你真正能做到,父母的愿望达到,这才能叫孝养。
我们观察现在的社会,实在就像前面韦提希夫人所讲的浊恶不堪。现在父母对于子女期望什么?期望他发财,没有期望他成圣成贤,甚至于希望他变成外国人,取名字都取外国名字。父母对儿女取的名字在从前就是对儿女的期望,希望将来长大名副其实。他要取个外国名字,换句话说,父母希望你将来变成外国人,怎么变眼睛也不会变蓝,头发也不会变金色的,这是很大的错误。这是中国文化堕落的现象,也可以观察到对于自己固有文化的信心丧失掉,什么都是外国好。我们到外国去走走,外国人羡慕中国,什么都是中国好,外国人羡慕中国,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中国人看到外国月亮圆,外国人看到中国月亮圆,他的不圆,中国的圆,所以大家常常出去看看,出去比较比较,我们信心就能够建立,就能够恢复。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三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3
性德就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行,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我们思想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学佛,我们目标是要明心见性,既然要想明心见性,必须要做恢复我们性德的功夫,这些教导都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自性要是恢复了,就像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道才能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个修学是非常必要的。
佛法在全世界,处处都有弘扬,可是唯独在中国是特别的发扬光大,这里头有个道理,绝对不是佛法特别喜欢中国,那佛就偏心了。释迦牟尼佛在世就到处讲经说法,哪个地方有请,他哪里就去。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弘法也是四面八方的去传教,把佛法到处介绍给其它国家民族,但是后来的发展,唯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其它国家所传的,到以后都断绝了。欧洲没有佛法,西亚的佛法也都衰落,印度本身都没有佛法。我们要研究,它为什么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这里头有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非常着重孝亲尊师,基本上的观念完全相同。儒家特别着重孝道,中国自古以来历代帝王统治国家都是以孝道为教学的中心,所谓是以孝治天下,其它任何国家民族没有听说以孝治天下的,只有中国古人是以孝治天下。现在西方人讲法治,讲制度,中国不是法治,中国人讲孝、讲礼,以孝、以礼来统治国家。所以孝道是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思想概念,可以说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家都还是这样做法。
现在可说对于孝的概念逐渐淡薄,这就是大家拼命去学西方的东西。西洋可以说没有孝的概念,他们父母对于小孩照顾得非常周到,真是无微不至。小孩长大之后,决定不照顾父母。我在旧金山还遇到一桩事情,是我们中国人,他的小孩十九岁,离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报案,警察就问他:你小孩多大?他说:十九岁。警察笑笑,十九岁了,你还找他干什么?在外国人正常的,十七岁离家出走就不找了,他已经成人了,所以这个现象在外国是非常平常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大惊小怪。外国人社会福利制度做得很好,所以他不要儿女来养,国家来养老,所以儿女一点都没有孝养父母的概念,这是很遗憾的。一直到现在,这种概念的确不如中国人,中国人虽然很淡薄,还有那么一点点,逢年过节还回家去看看父母,在外国就很少,甚至于离开家过了几年之后,他把家都会忘掉。
师长对我们的恩德可以说不亚于父母,父母养育我们的身,这个恩德;师长是给我们法身慧命,我们的智慧、能力得自于师长,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在中国古人的看法是相等的,这个恩德很大。在过去古礼里面,我们看一条就能够看出师长在社会上的地位,从称呼上看,中国古人的称呼,在古时候每个人有名有字,所以名字。名是父母给你命的,父母给你取名字,你一生不能改的,名要是改了,那是大不孝,那是违背父母的意愿,所以不能改名的。字不是父母给你的,字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兄弟,平辈送给你的。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戴帽子表示你成年了。女子十六岁行髻礼,就是梳头发,成年了。成年之后,你的名只有两个人可以叫,一个父母,一个师长,父母跟师长的地位是平等的,其余任何一个人如果叫你名,那对你是侮辱,那是不尊敬。你的祖父母,你的伯父、叔父,都称你字,不称名,称名的只有父母跟老师。你将来做官了,见了皇帝,皇帝也是称你的字,不称名。皇帝要是称你名,你就犯罪了,你的官职就被消除了,如果连姓带名来称你,恐怕你就有死罪了。可见得古时候对称名是很注意的。
最尊敬的称呼,连字也不称,还有号,叫外号,称号是更尊敬的,可是尊敬到极处,连号也不称,称他的地名,换句话说,这个地方上出这个人是这个地方的光荣。譬如从前李鸿章,大家尊称他,你看不称名、不称字,也不称号,称他作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称地名,这是合肥出这个大人物,这是这个地方的光荣,所以称地名。在佛经里面,譬如我们称智者大师,我们不称他这个名,称作天台大师,这是最尊敬的。天台是山,他住的地方,称天台大师,所以很多的大德都是用地名来称他。慈恩大师就是窥基法师,慈恩是寺庙,在长安的慈恩寺,我们称慈恩寺的大师,他的名、号、字都不称,称地名,这是最尊敬的称呼。对华严宗,像清凉,清凉是山,清凉山,五台山清凉山的名字,清凉大师,你看不是名,也不是字,是称地方,这是最尊敬的称呼。
所以才晓得师长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所以奉事师长,对师长的孝敬跟对父母的孝敬也是相同的,这在古礼上统统都有,这是我们的根本。所谓报本反始,我们要报恩,父母有生育之恩,师长有教导之恩,就是一个是生身父母,一个是法身父母,法身智慧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
佛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所以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对佛的礼敬、孝养也应该像对父母,是相同的,这是大根大本,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背师叛道的人决定不可能有成就,纵然他表面上好像很有成就,实际上他没有成就,为什么?没有德行。在佛法因果律上来说,他只有往三恶道去,人天不能得到,因为人天最基本的条件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对父母不孝,对师长不敬,他做人的资格失去了,就是六道轮回里头人道的资格丧失掉,那他往哪里去?当然只有往三恶道去,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的注意。纵然将来我们学佛学不好不能往生,不要堕三恶道,来生至少要把人身保住,这个第一条四句话一定要做到,你才能保住人身,所以这第一条是人天福报。
「慈心不杀」,一切恶业里头是以杀生最残忍,罪业最重。杀生,诸位要晓得,被杀的是弱小没有抵抗力,绝对不是牠甘心情愿被你杀的,虽然牠没有能力抵抗,怨恨的心结是解不开的,冤冤相报,这个事情麻烦。你这一世杀牠,来世牠要是强大你弱小,牠来杀你,杀来杀去,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苦不堪言。所以在《无量寿经》里佛特别提出来,小小的怨都不结,就是微细的,心里面有一点瞋恚、不高兴的意思,最好都不要有,为什么?因为它逐渐会增长,将来变成大的冤仇,这个冤仇会累到你生生世世往返的报复,那真是太痛苦。你们看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他讲他过去十七世的因果报应,很惨,后来遇到佛法,学佛、忏悔,才能够把恩怨、冤仇断掉。如果不遇到佛法不得了,一世比一世严重,不但自己造作罪业,还无故的要害许多众生,累及别人,所以这个罪业是愈造愈重。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对自己无穷的伤害,能伤害到别人吗?不能,所以伤害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自己要想学佛有成就,那是决定的障碍,业障,业障就是从这里来的。
你要想真正忏悔消除业障,忏悔不是念念忏悔文业障就消掉,我心里悔过了,悔过要付诸实现才能忏悔得掉。心里悔过,还照做,那怎么叫忏悔?忏悔的定义是后不再造。我知道悔过了,我以后再不造这个过失,这叫真正忏悔,业障才能忏除得掉。忏悔了,明天再干,干完了再忏悔,悔过又再干,这一点用都没有,这是自欺欺人,欺骗佛菩萨,这不可以的。所以要晓得忏悔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修法。
所以第一,决定不能杀生,因为这是讲人天福报,其余戒条暂时不谈,先学不杀生。「修十善业」,十善业是十种善行,不是戒律,这一点诸位要晓得。戒律跟善行,功德不一样,为什么?戒律能够帮你得定,所以是功德;善行不能得定,善行能够叫你修福将来得福报,不能得解脱,戒可以帮助你得解脱,所以戒跟善不相同。第一条完全是修福。第二条就升级了,这就入了佛门,在五乘佛法里面讲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前面是人天乘,由人天升到声闻、缘觉,小乘法。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三皈学起。一定要『受持』,受是完全接受过来,持是要做到,要保持不失。『三归』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三宝在自己心里面,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宝,这诸位一定要明了,不是外面的,你皈依外面的没用处,你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是一点利益都得不到,是要皈依自性三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把皈依的意义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是什么?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常都是迷而不觉。我们今天学佛了,学佛就是学智慧,要求觉悟,我们从今天起,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要提高警觉,我们要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换句话说,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智慧、依靠觉悟。这样说法还是难懂,我们再说白一点,所谓迷就是感情用事,所谓觉悟就是理智,换句话说,从今而后,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这就叫皈依佛。不可以感情用事,要以理智来判断,这是第一条,这是皈依佛,要懂这个意思,这才是真正的皈依。
第二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知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思想见解,我们很多思想见解错误,要从错误的见解思想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错误跟正确用什么标准衡量?这必须得有标准,没有标准我们怎么晓得我们见解思想错了?标准就是经典,三乘经典就是我们的标准。所以你常常去念经,常常去看经,我们见解思想跟佛经里面所讲的一样就是正确,所讲的不一样,我们就要想一想,仔细反省,发现自己真的错了,我们就修正过来,改过自新,这叫做皈依法。所以法的标准有很多层次,刚才讲三乘,像此地讲的有人天乘、有声闻乘、有菩萨乘,各个标准都不相同,我们从浅到深,或者是三乘我们可以同时学,拿这三种标准我们同时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灵活的去运用,这是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什么叫染污?譬如我们眼见色,合自己意思,欢喜,我们心被欢喜染污;不合自己意思,心里不高兴,不高兴也是染污。换句话说,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种染污,使你的心得不到清净。不染污,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保持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清净心是体,是真心;平等心是自己的受用,平等决定不起波浪。起贪瞋痴慢,心就不平等,就有波浪。慈悲心是待人,所以平等跟慈悲都是清净心的作用。佛教的修行法门虽然很多,到最后只归纳到三个法门,好像路走到最后只有三个门,这三个门就是三皈依,觉正净,就是这三门。
我们仔细观察,像禅宗这大的宗派,他从哪个门进?从觉门,所以禅宗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是从觉门进去的。教下,像天台、华严、唯识、三论,他们是从正门进去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的知见,正知正见入门的。念佛净土宗是从净门进去,修清净心,他是从这个门进去。不管从哪个门进去,进去之后都一样,都通了。好像我们讲堂有三个门,随便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所以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不能说有高下。我们所选择的就是净门,这就是皈依僧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特别注意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去修,离开境界到哪里去修?没得修了。离开境界说心清净,那不是真正清净。清净心要在人事环境里面去修,修到真正不动心了,心才真正清净,心净则土净,与净土就相应。所以三皈戒是入佛门修行最高的原则,我们要记住,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去把它做到,这才叫三皈依。
皈依,这是讲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德能,要你恢复。除自性三宝之外,还有住持三宝,这个也很重要,我们要尊敬、要拥护,为什么?因为住持三宝帮助我们启发自性三宝,这就是尊师重道的意思。如果没有住持三宝,我们怎么会晓得有自性三宝?是住持三宝教给我们的。住持的佛宝,在当年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要不跟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永远迷惑颠倒不会觉悟;老师教导,我们才恍然大悟。现在佛不住世,我们就造佛像,把佛像看作佛宝。所以我们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纪念的意思,我们不忘本,我们学佛不能把老师忘掉。就像一般人家里供祖先一样,不忘本,报本反始,这是尽我们一点孝心。我们受这么大的恩惠,尽一点孝心,是这个意思。第二就是启发我们的自性,我们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觉而不迷,提醒我皈依佛,每天看看佛像每天提醒就不至于忘掉,这个功德就非常大,供佛像的功德利益在此地。这个供养也就等于佛菩萨保佑我们,他常常提醒我们就是保佑,所以这里头决定没有迷信,大家要记住,佛教里头没有迷信。
法宝是经典,佛不在世,三宝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法宝,因为我们所有的学习都要依据经典,所以在三宝当中,它最重要。佛在世的时候,佛宝是第一;佛不在世,法宝是第一。我们对于经典要尊重,要认真的读诵,依照经典的道理、方法来修行,把我们自己的行为修正过来,使我们自己思想、见解、行为都能够与经教相应。所以经典是法宝,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见解。
第三,僧宝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不要管他贤愚,不要管他持戒、破戒,为什么?那些与我们不相干。我们要看的就看他的样子,一看到出家人的样子,我们立刻就回光返照,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那个样子提醒我自性净,所以那个样子的功德就很大。他自己修行是他自己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他能提醒我这一点,我就非常感激,这就很大的功德。所以佛教我们修行,完全教修自己,没有叫我们管别人,如果你要管别人,你的修行决定修不成功。
从前寺庙里头执事是要管事管人的。执事什么人做?自己修行有把握才可以当执事。像智者大师所说的,他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往生的品位是多高?他说我要是不领众,品位就很高,因为领众,做住持,做当家,要管事,管理大家,所以只落得个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中上辈往生。他有能力往生,不要说中辈,下辈往生都可以。只要我能往生,我来帮助大家,换句话说,我牺牲自己,成就大家,但是牺牲自己是有条件的,是有最低限度的,就是我能去得了。如果牺牲自己,自己去不了,那冤枉了。所以最起码的,我们要有资格下品下生,决定靠得住能往生,牺牲自己的高品位来管理大众的事情,来操这个心,这是对的,所以这是菩萨发心。如果自己对于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个不行,这决定不能管事,要当清众。生死有把握才可以,所以从前寺庙丛林里执事都是菩萨、罗汉,换句话说,生死是决定有把握的,他是为大众牺牲自己的高品位,这是大慈大悲。
也就是说出家人的形相提醒我们修清净心,净而不染,这是不出家的人做不到。譬如这出家人,实在讲他做的这个功德也是很大的,在街上走一趟,多少人一看到,他心里马上就落了一个佛,他是佛教,阿赖耶识里头他就给人家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在家人不管怎么样打扮,人家绝对不会看到你就想到佛字,阿赖耶里头不会落这个印象。这个就是外面走一趟不晓得给多少人种了善根,把佛种子种到众生阿赖耶识里去了,这是这套服装不可思议的功德。前些年有人提倡佛教要改服装,改是错误的,如果服装一改,这个功德都没有了,这一点好处、利益都做不到了。
其实佛教的服装,只有披衣才是佛教的,我们穿的这个衣服不是佛教的,这诸位要晓得。佛教是随缘随俗的,并没有制服。我们穿这个服装,一直到现在还穿到的,这是满清入关的时候,中国那时候也是有一个很有名的人,洪承畴,投降满清,跟满清订条约,订什么条约?在家人,我们中国人投降满清,出家人不投降,所谓是俗降僧不降,他这五种不投降的条件里头,这是一条,所以出家人还穿明朝服装。我们这衣服是明朝服装,是这么来的,并不是出家人的制服,穿的是明朝服装,一直到现在民国,我们还穿明朝服装,穿成习惯,这服装穿得是很舒服,我们也不愿意改。
在过去,出家人跟在家人服装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就是在家人的服装绣花,民间唱戏的戏服,那都是从前标准的服装,绣花颜色很美。出家人没有花纹,很素,而且是染色衣,染色衣就是离开五种正色,正色就是红黄蓝白黑,出家人不穿,只能穿染色,染成咖啡色,就是很多颜色混合在一块染色,就是染色衣,就是这么一点差别,样子完全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诸位要晓得。
我这种服装叫海青,大袖子。海青这个服装从汉朝就有,袖子比这个还要大,现在为了方便起见缩短了一点。海青在从前是读书人穿的,就是不做粗重的工作。大袖子做事情很不方便,所以是做官的人、读书人穿这个衣服。平常工人、农人穿的袖子短,他做事情方便,短袖子的,大袖子的是士大夫阶级穿的。所以要晓得这完全是中国服装。在有佛事典礼的时候,我们披一件袈裟,那才是佛教的服装。
像南传,他那个衣服大,整个包在身上,那是从前原始佛教的服装,到中国来,我们用不着,因为气候比较冷,必须在自己穿的衣服上披上,披上披那么大就很麻烦,就把它裁小,只有原来像现在印度袈裟的三分之一,所以缩小了,我们用勾环披在身上。日本人的缩得更小,日本人缩成这么小块,带一个绳子,平常放在口袋里,做佛事参加典礼的时候掏出来往身上一套,有九条的,有二十五条的。他们的三衣平常可以收起来放在西装口袋里,要用的时候拿出来往身上一套,那就是了。我们中国还没有省到那个地步,还有这么一大块,还披一下,日本人是简化,真是合乎现代化,的确很方便,所以这是要晓得。
服装确实是可以改的,因为从前在家人跟出家人穿的衣服根本就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只是素一点,样子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现在穿成习惯,的确,这个服装能够叫很多众生一看到,他是佛,他的阿赖耶识里必定落佛的种子,所以不改很有道理,不改能叫许多众生心里常常会有个佛的概念。所以虽然有人提倡,还好中国佛教会没有接受。实在讲这个服装,我们中国人对于生活来说,生活的享受是西方人作梦都想不到的。中国人喜欢舒适、舒畅,这个衣服穿了的确是非常舒服。现在衣服做得那么小,贴在身上,穿了难过,动弹不得,还说美,不晓得美在哪里?这个大袖子,走起路来飘飘欲仙,比那美得多,西方人的服装的确是比不上我们。所以你看看中国的国画,你看服装的时候,的确很有味道,西洋人比不上的,这是中国人的艺术,而且穿了非常舒适,宽袍大袖舒适。
这是讲的三皈,三皈要记住,重要的是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也非常重要,因为住持三宝可以启发我们自性三宝。如果没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也显不出来,没有人提示你,也显不出来,所以住持三宝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护持、要尊敬。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从哪里学起?当然还是要从外表学起。三皈是从内心,自性三宝。外面能够影响我们的心理,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还是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因此对外面境界就要加以注意,这就从戒律上。戒律很多,有在家戒,有出家戒,有小乘戒,有大乘戒,但是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所有的戒律都是戒自己的,没有一条戒律是戒别人的,这是佛法的特色。跟世间法律、规约不一样,世间法律主要是要大众遵守的,佛法不是,佛法是叫你自己遵守,不管别人。因为佛法戒律的目的是要得定,假如我们自己持戒,也要常常管别人,我们自己定得不到。唯有我自己守戒不管别人,别人持戒也好、犯戒也好,根本不理会,我这个戒才能得定,才能够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学佛的目的才能达到。所以具足众戒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都是从戒律学起。但是现代这个时代,所谓是开放的时代,讲到经,大家听了有的时候还点头,这个道理还不错;讲到戒,马上掉头就走。我生活这么自由自在,不愿意受这个约束,好像戒律是专门约束人的。大家也不愿意学礼,礼是吃人的礼教,好像把它看作虎狼一样,都不愿意学,这也是佛法衰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实在说,讲经的人还有,讲戒的人没有了,确实没有了。纵然在受戒的时候也会讲一点,那是讲皮毛,点缀点缀做个样子,实际上是一条也没讲到。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实在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近代印光大师,这是净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师,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看到这个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不能把戒律都恢复?不可能,为什么?一切众生在意识形态里头不愿意接受,也没有人讲了,为什么?讲的时候没人听,讲戒律好像是骂人,谁愿意听你骂,一个个都跑掉,所以现在也没有人发心去研究戒律,也没有人敢讲戒律。于是老法师就用三种书来代替,就是《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他老人家特别提倡这三种书。
我过去在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老法师印经的弘化社所印的书,我在版权页看,这三种书他都印过几十次,一看版,三十版、四十版,印这么多次,数量都非常的大,至少都是五千部,多的时候二万部、三万部,还有五万部的,所以我概略算一算这三种书在他一生当中至少印不会少过三百万册。他这样大力提倡,为什么?拿这个来代替戒律。因为戒律,说老实话,你看不懂,这三种书看得懂。我们依照这三种书来修行,戒律就成就了。这三种书里面关于戒、关于威仪,可以说统统都说到,所以老人家一生特别提倡。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请老和尚到那里去讲经说法,他自己没有去,他派了一个人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不是讲佛经,可见得他对这三种书很重视。如果我们不从断恶修善上下手,其它一切都不能成就,所以他是用这三种东西代替戒律,非常之好。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做得到的实在讲只有五戒,我们把五戒做好,把五戒研究透彻,然后再用《阴骘文》、《感应篇》来辅助,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没有问题。这三种书我这些年也很提倡,也印过很多次,这三种书我们现在此地都有,你们同学将来回去,都送给你们,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四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4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二面,第二句,后面这一句是「不犯威仪」,这一句现在讲就是礼节、守礼,我们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节。在戒律里面实在讲真正戒条不多,威仪多,譬如出家比丘戒里面,四重戒是戒条,十三僧残是戒条,所以戒条总共只有十七条,其余的全部都是属于威仪,拿现代话讲都是礼节、礼貌。再看底下这一段: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行经文一定要会背,要牢牢的记住。『发菩提心』,这是大乘。前面两条没有看到发菩提心,所以第一条是人天乘,第二条是声闻、缘觉乘,第三条是菩萨乘。
菩提心,在本经里面讲,第一个是至诚心,就是真诚到极处,真心、诚心到极处叫至诚心,这是菩提心之体。菩提心的作用,对自己是深心,深心一般的解释是好善好德,也就是清净心,这是自受用。对待别人是回向发愿心,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到最后所说的,我们应当把所有修的功德,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一直到「常随佛学,恒顺众生」,统统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一条也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这是对人。换句话说,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所以是一体两个作用,就是自受用与他受用,要发这样的心。
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菩提心实在上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一般待人接物都不是用的真心,所以诚意、正心都没有,都是虚伪的、虚假的,这样的心学佛成就不了佛法,充其量得人天小果很勉强,出世间法,不要说是菩萨,就是声闻缘觉也不行,都得要用真诚之心。
学佛的人不要怕人家欺骗我们,我们对人家用真心。人家都是虚情假意对我,那我不是处处要上当吃亏?这个不怕,这没有关系,我们虽然吃一点亏,将来能生佛国土,这个便宜大。如果我们现在想占一点小便宜,我们后来亏吃大了,为什么?后来是六道轮回,是三恶道轮转,这个亏吃得大,所以我们宁愿现前吃亏,我们也不愿意后来吃这个亏,这个利害得失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明白。所以不管人家怎么对我,我们对人用真诚。
在这一点,我们举一桩很小的事情,往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大专讲座的时候,道安法师主持,老人家有几点是非常难得,我很佩服他,他对于后学非常的爱护,没有嫉妒心,这真正不容易。我们在一起上课的时候,那时候有这个现象,我上课,学生很多,差不多讲堂都坐满;老和尚上课,人就少了三分之二。我有一次去听他的课,只有三十几个人,我看了很难过。佛教会的讲堂很大,里面有三百个座位。所以我就跟老和尚商量,我说我们把上课的时间对调一下。因为以前我上上午,他上下午,学生吃了饭都走掉,所以下午没几个人。我说我们对调一下,老和尚上上午,我上下午。结果情形还是这个样子,学生吃了饭才来,上午很少来,吃了饭之后,学生渐渐就来多了。可是老和尚对这一点不介意,不会说是你这年轻的小毛头上课人这么多,我这老和尚资格这么老了,他们都不听我的,他非常爱护我,一点嫌嫉都没有,这点很难得,真正不容易。
还有一点,他的心量也是很大的。常常有人骗他,他圆寂的时候,我听说欠了八百多万的债,那个钱到哪去了?都是被人骗去了,可是被骗的人自己晓得。因为我有一次到他那里去看他,正好有一位居士,那个居士我也认识,从他里面出来。他就跟我说:「刚才那个人,你看到没有?」我说:「看到了,过去好像他也到此地来过」。他说:「是,他来骗我的」。我说:「你有没有被他骗?」「我给他。」不止骗一次,再骗他,老和尚还是给他,可是那个人不知道,那个人以为老和尚不晓得又被骗了,哪里晓得老和尚清楚明白,他还是照给他,这很难得。一般人被骗一次,以后晓得,你又来骗我,我不上当,我再也不会给你。他还是会给他,这个不容易,这是一般修行人很难得看到的。所以从这里看到人家对人的时候,那个心量是真实的。「老和尚有没有钱?」「有。」「再借我一点。」他只好借给他。他不能说你又要骗我,你问我有没有?我说没有。他不会说妄语,他还是老老实实说的,还是让他骗,不过他心里很清楚明白,这个钱借去不会还的。
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唯有真心才能成就真果,因真果就真,《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底下讲『深信因果』。你要想好的果报,你就得修好因,这很重要。信因果,第一福、第二福里头都没有讲,把它摆在第三,你就晓得它是何等的重要。佛门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一直到果报现前的时候才怕,那个害怕没有用,你还得要受;菩萨晓得这个道理,所以菩萨畏因,果报现前他不在乎,对造因非常慎重。所以我们要造好因,造因从哪里造?从起心动念之处,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绝不起一个恶念,绝不起一个恶心。
所谓恶念,善与恶在佛法里头最低的标准,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都是善,这是佛法里最低的标准。所以菩萨从来不为自己想,起心动念都为别人想,这个修行法确实高明。我们晓得佛法的成就必须要破二障,要断二执,这两种执着很难打破,第一个是我执,第二个是法执。佛在经上比喻小乘人破我执难,譬如四十里的瀑布,瀑流,一下把它截断,叫它不流,这是多么难的事情!用这个来比喻破我执之难。可是大乘法里面这个方法很巧妙,不破,自然就没有了,他用的这个方法就是叫你不要样样为自己想,样样都为别人想,念念都为一切众生,久而久之把我忘掉了。别人有福,我自己当然享福,这是一定的道理。念念为一切众生想,这是菩萨的精神,我们要想修学大乘法,要想学菩萨道,就应该这样去做。相信因果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世间人常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有果报的。
佛法里也是完全讲因果,你看《六祖坛经》,法达禅师见六祖的时候态度傲慢。见六祖,他要礼拜,礼拜的时候头不着地。五体投地,头着地,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到了,看到之后,他拜起来之后就责备他,他说:你贡高我慢,你心里面一定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所以你才那么贡高我慢。就问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果然没错,被六祖看穿了,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法华经》相当长,一天要是念一部的话,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这么长的时间《法华经》念得滚瓜烂熟,所以他很傲慢,瞧不起别人。六祖就问他《法华经》的大意,他答不出来,再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他没有学过《法华经》,六祖不认识字,所以就叫他念,你念给我听听。他念到「方便品」,六祖说不必念了,他说这部经是讲一乘因果的,就把这部经的道理讲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开悟了,开悟之后再拜就五体投地,没有话说。诸位可以看看《坛经》里面这些典故。
《华严》也是如此,你看清凉大师批注的《疏钞》,「五周因果」,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离不开因果。你修因才能够证果,我们对于因果要深信,对于修因要明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晓得什么样的因是什么样的果报。凡是恶的果报,我们就决定不造那个因;凡是善的果报,我们希望得到,我们一定要修因,这个样子才行。
讲一个最浅的,有些出家法师,或者在家居士也一样,对于教理学了一段时期,也相当通达,也很喜欢为人讲,可是没有法缘,就是没有人听,没有人听是果,因是你平常不肯跟人家结缘,所以你没有法缘。结法缘是因,你讲经很多人欢喜来听是果,连这个都要注重。我们过去在台中跟李炳老求学的时候,他老人家就非常重视结缘,要我们跟道场大众结缘。结缘的方式非常广泛,譬如我们把讲堂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排得整整齐齐,听众来坐得很舒适,这是跟他结缘。还有年岁老的,走得慢的,我们扶一扶他,招呼招呼他,也是跟他结缘;需要茶水的,我们端一杯茶水供养他,也是结缘,样样都要把他照顾到。我们那时候在图书馆是职员,虽然也听经,但是一定要照顾大众,所以与大众结法缘。还有的,买一些糖果,在讲经完了,散会的时候在门口散发,出来的人一个人分一点,许多人都知道结缘,所以在台中那个地方听经,几乎每天都会有东西吃,糖果、花生、香蕉、橘子很多,他们都是买了放在门口结缘,走的时候都会带一点,与大众结法缘,所以台中那个道场非常的兴旺,有他的道理。
我们发心弘法的人,结法缘是念念不忘。我们到一个新的道场,当然一定先到大殿上拜佛,去拜三拜,我这个拜三拜就是结缘。我心里发愿,我第一拜,我希望我跟这个道场有缘,将来能到这个地方讲经;第二拜,我发愿与这个地方常住有缘,与此地住持、当家、住众有缘,为什么?他才会请我,要不然他不请我,我不能来;第三拜,与这个道场的信徒有缘,我到那里讲经,他们都很欢喜来听。所以我那个拜三拜,我发的愿跟别人不一样,我发愿是跟道场大众统统有缘,所以每个人拜佛的用心、发愿不相同。像这个都是知道因果,我们怎样修因,将来才能得殊胜的果报。
底下这两句非常重要。你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修学大乘的条件具足。怎么修法?要『读诵大乘』,这是自利。这一条现在许多人疏忽,叫他念经,他不愿意,他认为这个没有必要,自己看看就可以了,其实他不晓得这一条的重要性。读诵大乘实在讲就是听佛讲经,要以至诚恭敬心来读,实在说,比我们一般这些法师讲经的受用还要来得大。怎么读法?还是像一般讲经的场合一样,读的人在台上,如果我们选注子,连经文带批注统统念,你每天念一个小时,那个感受不相同。
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带了一部黄念祖居士的《无量寿经》批注,因为是稿本,我们想在台湾出版,老居士也同意。最近我收到美国来一封信,说老居士非常的欢喜,欢迎我们替他出版,他没有版权,欢迎别人翻印,这是非常难得,真正是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他这是在大陆上油印打字的本子,里面统统是简体字,所以我就叫讲堂那边的同修把这个书重新校正,把简体字统统换成繁体字,另外重新加新式的标点符号。里面引用的经论非常多,凡是引用哪一本书,我们从《大藏经》里把书找出来,查到哪一句来对,所以这是很费时间,统统来校对。有的说老人家好像还写错了,或者人家打字打错没有改过来,所以全部把它改正过来,前天还是大前天才完成,全部校正好差不多费了四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用一个小时,大家集合起来,就是一个人念,大家在底下看,一面看,一面再来修改。
这一次我从新加坡回来之后,想不到我们那边同修来告诉我,来要求,他说我们现在发心统统想修净土,同时希望专研究净土五经。因为我在那边讲《华严》,他要求把《华严经》停下来,讲净土五经,我同意了。这个效果是怎么来的?就是这四个月每天早晨念一个钟点念来的,他开悟了,他才晓得净土法门殊胜,净土法门的好处。如果我们劝他修净土,他不相信。这四个月来,他念出味道出来,我就告诉他们,我说读诵决定不能中止,一直还念下去。这部经念完了念什么?我现在叫他们念《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也是每天念一个小时,一面念,一面重新校正,因为里面错误还是依旧不免。我把两种《演义》的原本交给他们,一面念一面校,将来才能够有最完备的经本。这个念完之后,将来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我也想再叫他们做一个工作,就是圆瑛法师《弥陀经要解讲义》跟宝静法师《亲闻记》的会本,就是把这两个本子合起来,那就是《要解》最完备的批注。这都是很费时间的,要很有耐心去做。
他们现在对读诵大乘,味道尝到了,这在没有法师讲经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比听法师讲经的效果还要殊胜。一个钟点念下来之后,半个钟点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所以决定不是说这个地方没有法师讲经就散了,这样子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能成就。你一个人念,容易懈怠,大家在一起念,到时间都要来,也是依众靠众,能够提得起精进的效果。所以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世尊在此地列这三福,句句都重要,我们怎么可以疏忽!
我期望我们这边的同学,在我出国期间也能够维持一、三、五这三天的晚上,我们讲经的活动不中断。我们不讲经的时候就是读诵大乘,来念这个批注。这一边,我们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弥陀经》,一部是《无量寿经》,这是我们专修的,这两部实在是一部。如果念《弥陀经》,就念《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现在这个本子印好了,已经送来了。希望一面念,一面校对,拿过去我们那个原本来校对。不必每个人校对,念的人校对,一次念个五页、十页,就把念的这一段校对改正过来。念这边有个错字了,请大家把它改正过来,这样就方便。如果同时有七、八十个同修都来参加,这七、八十个本子全部都改好了,一遍念下去,统统都改正过来,这是很好的。
将来,大概《无量寿经》黄居士的批注要到六、七月间可以印好。现在我们开始做版,估计大概将近一千页,价也估好了,总共的价钱是一百二十万,我们印一万部,所以实际上很便宜,一本一百二十块钱。这个书印出来之后,是二十四开,差不多有这么厚的样子,一千页,这么厚,精装一册,会印得很精美。我们版做得也非常之好,做出的样子我都看过。这个书印出来之后,下半年我们就可以读这个批注。你看他们念这个批注念一遍,这个心就发起来,发专修净土的经论。那些人过去禅也学,密也学,什么都想学,现在念了,他什么都不想学,可见读诵大乘的效果。所以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疏忽读诵大乘,这是自利。『劝进行者』,这就是讲经说法给别人听,劝别人,所以这两句是自行化他。自行化他的基础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才是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读诵大乘是上求,劝进行者是下化。
我真正是感觉到读经比听人家讲演效果来得大,我有这个感触。听人家讲经,人家自己修持的功夫是很有问题,如果他的知见不正,讲的是邪知邪见,我们就上当了。我们读经,经是佛知佛见,这样一遍一遍印到我们脑海里面,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见不知不觉就变成佛知佛见,入佛知见,所以读诵非常重要。法达禅师要不是念了三千遍《法华经》,他怎么会开悟?不可能的事情。你看近代的,像倓虚法师,倓虚法师在没有出家之前,八载寒窗读《楞严》,你看看他传记里头。《楞严经》的分量跟《法华经》差不多,他念了八年,天天念。所以出家之后,谛闲法师就看中他,传法给他,成为天台宗的祖宗,凭什么?我想就凭他八载寒窗读《楞严》,所以古大德都是一门深入。
我们既然修净土,净土三经一论非常重要,是我们必修的课程。三经里面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大经,这个批注里面讲的大经都是指《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现在《弥陀经》作早晚课是因为分量少,便于受持,但是大经讲这个理讲得透彻,可以能叫你深信不疑,希望大家不要疏忽,认真的来读诵大乘。
我们现在《清净平等觉经》,就是《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我也是到处提倡大家去读。在美国,我们那边道场是每个礼拜念一次。礼拜天大家来,来就是读《清净平等觉经》,念一部。念完之后,大家在一起上供,聚餐,下午散会。平常时间,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晚上都是念佛,所以每个星期念一天经,念六天佛,我们那个道场这样做法的。所以读经应当普遍的提倡,尤其是夏莲居居士会集的《清净平等觉经》,他是重新整理编辑,是非常好的本子,文字也好,义理也好,分量也适中,两卷。为了便利大家读诵起见,我们最近又印一万本,看看这几天能不能印好送来?这次我们印袖珍本,印小本的,五十开,小小的本子可以带在身上,这一万本印得很便宜,我们估价是五万九千多块钱,换句话说,一本还不到六块钱。到国外讲经,我就准备用这个本子,同时鼓励每个人要把这部经念背,不要刻意去背,一天念一部,如果没有时间,这部经分做两天念。它一共是四十八章,你一天念二十四章,明天再念后面二十四章,两天念一部。如果你每天都念这部经念上十年,我相信你一定会开悟。不但这个佛你学好了,同时你的国文也好了,把它当古文念,你的文言文也好了,将来对中国古文的经典至少在文字上你没有障碍,文言文的修养可以能够获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方法,大家千万不要疏忽。
同修家里实在讲也可以,譬如家里一个星期订一天,把你的亲戚朋友统统邀集在一块念一个钟点经。一个钟点念完之后,可以把意思大略的给他们介绍,讲几句就好,那家庭就是道场。我们要普遍、努力去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两样都做到了。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这是三福,三福就是三种净业。这三种净业是有浅深次序的,很明显的看到,从人天乘升到声闻、缘觉,由声闻、缘觉到菩萨。这是每一位要想发心求生净土的人一定要修。再看底下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听了佛这句话,你就晓得上面讲的这三种不能不修。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样教导我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要想修成佛道,必修的课程。这三条是必修的,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成就净业,我们要想成佛,那就不能不修。三条一共十一句,句句都要做到,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这个才行。这就是答复韦提希前面所问的,怎么样思惟?怎么样正受?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这个地方叫了当机者,还要加上阿难,把阿难也带上,为什么?因为说这些话都是在皇宫里面,是替国太夫人讲的,宫廷里面所说的。叫着阿难,阿难是佛的侍者,是佛传法之人,所以到这部经的后面有两种流通,一般流通只有一段,它有两段流通分,这两段从哪里来的?因为耆阇崛山那些比丘,那么多大众没听到,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面说这么要紧的法门,大家没有听到,就叫阿难好好的听,听完之后回去复讲,把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所讲的转告那些同修。阿难是结集经典的人,传佛法的人,特别叫着他,叫他要好好的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这一段大家要好好记住,为什么?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为哪一类根性众生说的?古德说上品上生上三品是跟菩萨说的,中三品给阿罗汉说的,换句话说,凡夫想念佛往生只有下三品。没这个道理,善导大师为我们辨别得清清楚楚,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是为我们说的,这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如来今者为未来世』,那就是为我们现在。可见得虽然当时是跟韦提希讲的,如来的弘愿不可思议,遍及末法『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我们业障深重之人,这是被烦恼贼所害,贪瞋痴慢。这样业障深重之人,如何能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佛是来帮助我们,『说清净业』,前面所讲的三种净业,三世诸佛所修的。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这就答应给她说。『快问』,快是非常痛快,妳今天提出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为什么?因为妳这一问,不晓得度了多少人!多少人得利益!她要不问,佛就不会说这个法门,阿难也不会结集这部经,我们今天也不晓得往生极乐世界的理论方法。她这一问,不但韦提希得度,我们都沾光,我们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我们各个都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韦提希夫人的成就没有两样。所以这快问,问得很痛快,问得太好,要问这桩事情。
底下一段的小题目说「叮嘱阿难持宣」,这就是嘱咐阿难要仔细的听,听了之后要宣扬,就是普遍的要为大众说,把这个法门辗转告诉大家,使一切众生都能够明白这个法门,依这个法门修学,一生他能成就。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五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5
请掀开八十五页,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14:31
|
只看該作者
看经文: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一段意思很清楚。开头这是嘱咐阿难尊者要把佛法广为流通,这一点我希望大家都要注意到,为什么?如果不肯流通佛法,那是违背佛旨,违背佛的意思,也就是吝法,吝法所得的果报是愚痴,生生世世的愚痴,这个很麻烦,所以千万不要吝法。学佛的人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回心转意,都能够早证菩提,这是我们的愿望,像四弘誓愿里「众生无边誓愿度」,巴不得他早一天成佛,怎么可以障碍他?所以我们懂得的佛法要赶快去宣传,尽可能让大家都知道,努力去流通佛法,这个功德无量无边。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佛经后面所印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就是不准流通。换句话说,这是为了他要卖钱,你想读这佛经只有跟他买,你不可以翻印,这是障碍大法流通,将来的果报都是愚痴,现在虽然是他能多赚一点钱,后来还是愚痴果报。其实他不准别人翻印,他是不是真的能得到财富?不尽然,诸位要好好的研究《了凡四训》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他自己真正愚痴造了一个恶果。你广泛的让人家去翻印,欢迎翻印,你每个月得的财富还是一样的,绝对没有损失,如果真有损失,因果律就讲不通,因果律就会被推翻,没有这回事情。为什么不修福?为什么要造这个业?
我们现在看到许多都是这样的,印的经书,甚至于印的《大藏经》后头都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晓得《大藏经》是哪位佛菩萨把版权给他的?你自己的著作还情有可原,经典是佛说的,自古至今流通到现在,那谁的版权?印出来重新排版就是他的版权,这就是障碍大法的流通。现在录音带、录像带也都是版权所有不准转录,这都是有罪过的,佛是嘱咐『广为多众宣说佛语』,与佛这句话完全相违背。
有很多经书我们拿来一看,后头人家印「版权所有,不准翻印」,我们就不印他的。我拿到黄老居士这个批注之后也怕他有这样的,因为他那个是稿子,稿子后头没有印,所以我还特别写一封信到美国,请美国那边的同修转告他,向他请示可不可以印。他回信转过来之后,他很欢喜,欢迎我们翻印,而且印好之后,希望送几部给他,人家跟佛法完全相应。他自己的著作辛辛苦苦花了六年的时间,他不要版权,欢迎翻印,这个如法。
凡是佛法,利益众生的,决定不能障碍。所以这个录音带,有很多人要来找我,要把这个录音带拷贝到外头流通,他们当然也卖钱,我就说明我的录音带、录像带统统没有版权,什么人拿去转录流通统统欢迎,为什么?我们目的是要利益众生,希望众生得利益。如果我要斤斤计较执着这一点,使许多众生没有闻法的机缘,我们的罪过就大了。他卖钱,有人向他买,也好,人家花钱买去的大概总会认真的听,我们送去,他未必听,因为用送的不值钱,他束之于高阁,他花钱买的一定总会去听个几遍,所以都好。这也算是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我们虽然没有财布施,但是我这个录音带他拿去卖也赚了钱,也等于我财布施给他;买录音带听佛法的,那就是法布施,财、法布施统统都有了,何乐而不为之?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流通佛法,决定不要障碍。
『如来今者』,今者是现在。『教韦提希』,因为这是韦提希启请的,她是当机者。『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尤其是末法业障深重的众生修行证果非常困难。末法时期有许多地区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从哪里看?譬如念佛的人一天到晚只晓得念这句阿弥陀佛,不晓得修三福,这个知见就偏了。教化众生要契机契理,有些众生只叫他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他愚痴,他什么都不懂。像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四十多岁才出家,什么都不会,这没办法,所以老和尚教他,你老老实实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一心一意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念三年念成功。
我们想一想他三福有没有修?他真做到了。第一个,他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尊师重道,这一点很难得。老师叫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就乖乖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做到,他虽然是出家之后父母不在,他尽心修持,他父母也得福。「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决定不杀生,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他这个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他真的没有。三皈他有,为什么?他听话,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三皈,就具足众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表面上看,他一条也没做到,他都不懂得,但是你仔细去想一想,他都具足。他往生那个样子不晓得度了多少人?他站着走的,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等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你想想看影响多少人?那就是现身说法做出样子给你看,多少人相信了,多少人看他那个样子发心念佛。这是对一个特殊的对象。
像我们一般人,这三福,这三种净业一定要修,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是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人,才可以用那个方法,不是一概而论。各人的缘不相同,他是不认识字,没有能力读经,我们今天有能力读经,最低限度,我们修净土就是三经一论,论不说至少也是三经,甚至三经里面选一部经都行,天天要读诵。一定要持戒,要依照这三条十一句,一定要做到,这是助修,念佛是正修,正助双修,这样子取西方极乐世界是稳稳当当。
本经的方法是观想念佛,所以这里说『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用观想念佛。『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这是佛当年教韦提希,是以佛的神力加持,使她能够亲自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下面是用比喻,『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的殊胜庄严,『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这就是成就不思议的果报。
极乐世界里的受用确实非常自在,如果你抱着贪图享乐的心到那里去,你就错了,换句话说,你就去不成。是什么心去的?是清净心去的,心净则土净。为了那个地方快乐,那个地方好,去享受去,所以过去这些外国人听到我们东方人讲西方极乐世界情形,就有个错误的想法,他说那个地方大概是一些懒惰神仙住在那个地方没事情干,天天在那里享受、享乐,懒惰神仙。细细从这部经里面去观察不是如此,到那个地方还是去修学,尤其在《无量寿经》,你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那个地方就好像是一所佛教学校一样,到那儿去上学的,每天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自己程度稍微好一点,天天都到他方世界教化众生,可见得到那边要做的事情很多。甚至于此地所讲的「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的工作,他们每天要读经,每天听经,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十方世界有缘的众生机缘成熟了,都是分身、化身过去教化众生,确实在那边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此地讲「应时即得无生法忍」,这是成就,这个成就在圆教讲是初住以上,在别教里面讲是初地以上,这就是一般讲证果。得无生法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四土里哪一土?实报庄严土。圆教初住菩萨,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刚刚得无生忍。如果严格的来讲,像《仁王经》上这个标准,无生忍最低的是在七地菩萨,是下品的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这三个位次叫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个说法太高了。
什么叫做无生法忍?不是说外面一切法没有了,是你心里面念头没有了,一念不生,心里没有生灭的念头。我们现在心里有生灭,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天到晚打妄想,不知道多少念头在生灭?因为你这个心生灭,看到外面境界相就生灭,就是生灭相。假如我们这个心里头念头一念不生,你会看到外面境界相,没有一个境界是有生灭的,你会看到所有一切境界统统是不生不灭,这个理很深,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到这个境界,所以你用生灭心看外面境界是生灭相,但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真的,这是诸法实相。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个真实相?要你自己心里头不生不灭,你这个生灭的妄念没有,你就会看到真相。
这个东西实在讲就好像电影的摄影机一样,电影摄影机目镜里头观察镜头一开一灭、一开一灭,我们看到外面的境界相也有生灭的现象。照下来的底片,一次开一次一张,一次开一次又是一张。现在摄影机通常的速度是一秒钟拍二十四张,就是二十四个生灭。佛说我们念头的生灭太微细,他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我们弹得快一点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不成问题,普通人弹四次不成问题。四乘六十,一弹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里面有九百生灭。你们想想看,一秒钟算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所以我们这个心是生灭心。
在八识里面把心意识排在有为法里头,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是生灭的。就是你用生灭心看一切境界都是生灭的,如果你用不生灭的心,看一切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这的确是《仁王经》上无生法忍的菩萨才见到。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不动地,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才真正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世间相常住,《法华经》也是这样说的。这是严格的讲,七地菩萨才证无生法忍。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初住菩萨就证得,他是证得相似的无生法忍,八地菩萨所证得的是真实。这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这也是得佛力加持,一下就到这个境界,这通常我们讲是理一心不乱。这边有,第八十六页第一行讲无生法忍,「如韦提者,分证得也。谓初住分得,八地究竟得」,八地菩萨才是真正的无生法忍,究竟圆满的。再看底下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佛实在是慈悲。韦提希夫人当时实在讲就跟我们现在情形一样,是凡夫,业障深重,遭遇一点苦难,痛哭流涕,不想活了,跟我们情形差不多,这是凡夫相,『心想羸劣』。换句话说,诸佛胜妙国土绝对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得要佛菩萨的天眼才能看得到。现在她的缘好,遇到佛,佛可以以神力将西方世界的情形示现出来给她看,这是『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就是有殊胜的方法能够叫我们一般凡夫,见不到的、听不到的、接触不到的,都可以藉佛的神力,我们能够见到、听到、接触到,令她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诸位同修听了这段话有什么感想?前面说过,往生极乐世界要修三福,要发菩提心,韦提希有没有发菩提心在这里就看到了,她不但自己想往生,念念都为将来的众生着想,这就是菩提心。不但她自己请法,她为我们这些人请法,而且在这部经里头有几次这样提到,可见得她对于末法一切苦难众生念念不忘,这就是大菩提心。像这些地方不能轻易看过,你才晓得三福十一句她句句都具足,这个条件具足才是根熟众生。
『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这好处她得到了。底下就是她要求的,『若佛灭后,诸众生等』,佛过去之后,我们这个世界上后世的这些众生,像我们现在末法众生,『浊恶不善』,这是讲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比起当年浊恶的程度不知道要加多少倍?『五苦所逼』,五苦就是八苦,他是把生老病死合成一条,再加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叫五苦。这个批注里面也注得很多,也注得很好,都是引用大经注的,《无量寿经》,其它经典里面所说的,像此地讲的五痛、五恶、五烧都是从《无量寿经》讲的。我们现在众生确实是在这个环境里面苦不堪言,将来再轮回,一世比一世苦,怎么能够见阿弥陀佛?如何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十六妙观就是韦提希夫人代我们启请的。
下面这就是世尊要答复她,底下有十六段,这十六段就是说十六妙观。看八十七面倒数第二行,这是第二个段落,「如来答」,答里面分十六大科,就是十六段,「即十六妙观是也」。「观虽十六,妙只一三。谓一境三谛,一心三观,能所合说,只是一三。」前面一段的叙述,《疏钞》里面所讲的希望诸位自己去看。这里特别提示出来的就是这十六观都必须要用一心三观来观,这是重要的修行原则。我们看底下经文: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这一句开示是总纲领,一直贯到全经。『专心系念』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用持名念佛也不离开这个原则。念佛人一句佛号不得力就是与这一句不相应,如果与这一句相应决定得力,功夫一定成就。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念佛不专心,怎么晓得不专心?念佛的时候还会想东想西,还有妄想,这就不专心。不念佛的时候想的东西更多,这都不可以。一个念佛人念佛的时候专心,不念佛的时候还是专心,念佛是口里出声音,不念是心里常常想着佛,系念。系念就是心里挂念,常常有个事情挂念着,什么事情?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你要常常这样挂念着才行。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是「系心不乱」,罗什大师翻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但是没有错,因为从系念不乱,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佛力加持,把你这个系心就转变成一心,所以一心不乱没有错,如果有错的话,玄奘大师一定会提出来,但是一心不是现在得,是你往生那一剎那当中得到的。就像本经,佛加持韦提希,使她立刻就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就是得理一心不乱,可见得这个是佛力加持她才能得到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自己的功夫系念成功,到往生极乐世界,一剎那的时候,也是蒙佛加持,会得到一心不乱。所以一般人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如法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差不多都是中上辈,不会在下三品。
正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四土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凡夫所说的。往生之后,四土三辈九品的差别,他老人家说得非常之好,是我们遇缘不同。我们遇到的因缘殊胜,这个理统统明白,我们便宜就占大了,我们就往生上三品。遇不到这个因缘,这就是缘差一点,虽然念,这个理不明了,或者方法偏在一边,也能往生,品位就下一点。的确,四土三辈九品是我们这一生修行遇缘有胜劣不同才形成的。明白这一点,我们的确也放心、也安心,原来实报土、常寂光土我们凡夫也能生到,上品上生我们可以获得,心就定了,不至于担心,我到那里去恐怕是下品下生,不至于有这些妄想,死心塌地去念这句佛号。
韦提希是凡夫,经上讲得清清楚楚的,凡夫心想羸劣跟我们差不多,你看人家,佛一加持,得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这是上三品往生的。明明白白给一个例子给我们看,可以取得的。可是我们要学她,心量要大,念念为一切众生。我已经得度,我成就了,还有那些人怎么办?我们要想什么方法去帮助他?一定要有这种心,一定要这样做法,尽心尽力,我们功德就圆满。
譬如我很希望建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一起来做,一起来学这个法门,但是我们现在缘不成熟,我们没有这个财力,没有这个因缘,功德圆不圆满?圆满。怎么圆满?因为我念念有,不是没有,我有这个力量马上就做得到,我今天没有这个力量没有法子,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有心就圆满了。我有心,也有机缘,也有这个力量,我没有做,那就不圆满。心力都达到,这就是圆满功德,这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的。我们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这叫随缘,不能等,这不可以。譬如我们想建讲堂,在台湾建讲堂也要不少钱,至少要几百万。好,我们把钱攒起来,攒个几年也就有了。钱愈存愈多,贪心就愈来愈重,结果到最后恐怕心就变了。我有这么多钱,我才不干那个傻事,那一切都完了,所以不可以。我们有一分钱赶紧做一分钱的好事,统统把它做光,机缘成熟自然有护法神,有大护法送来,这个才好,这样才自在。众生有福,有这种缘分,这样才好。不要攒积,不要打妄想,我要存多少钱,将来怎么做,不要搞这个,搞这个有烦恼,心不清净。
说实在的,如果我把钱存起来存到现在,也有好几千万。我们印经书印了好几千万都送掉了,确实如此。我们不打这个妄想,我们求三宝加持。自己有福,还要大众有福,大家都有福,大家同心同力来求,这桩事很快就成就,自然有人送地,有人来建房子,来供养我们,请我们去,我们一点心也不操,我们要这样的道场。像莲池大师以前那个神运殿,天神给他建造的,他自己一点不操心。所以缘成熟,一切自然就来了,自己只要如理如法的努力修学。所以我们求是向三宝求,而不向信徒求。求信徒很困难,纵然他答应送一个道场给你,里面什么事情他都要过问,你就不自在,要听他摆布,为什么?道场他捐的,这没有法子,我们想做什么事情不能随心所欲。他要真正觉悟,与我们配合,这是很理想。所以因缘不是偶然的,一定要求三宝加持。
这一句把总纲领提示我们,就是指示我们一个方向,专想西方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总纲领。底下这就教我们作观想,我们专心系念一处,念什么?下面教给我们:
【云何作想。】
你怎么个想法?
【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生盲』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那你就没见过太阳下山。如果不是生盲,现在眼睛虽然瞎了,以前我见过,你还是可以修这个观想,你还会想到那个情形,什么情形?太阳下山的情形。日落你见过,你就想那个情形。因为太阳落下来是西方,专想西方。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
专修净土的人对这一点很重视,他坐一定要面看到西方,供佛像一定把阿弥陀佛的像供在西方,向西方礼拜。换句话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他的面都要对着西方,求感应。
【谛观于日欲没之处。】
『谛』是谛实,就是你认真的去想。『观』就是观想,观就是不用心意识,用心意识是想。当然我们初学的人不用心意识还不行,就用心意识想也没有关系,也可以,你就去想就是,就想西方,想日落的样子,落日悬鼓,像一个鼓悬在空中,太阳快下山了,想这个样子。
【令心坚住。专想不移。】
『不移』就是不改变,你就一直这样想下去,就想那个境界。到你专心去想的时候,身边一切境界你都不知道,人走过你也没看到,什么声音你都听不到,为什么?专心。要专心一意去想,这样才能想得成功。
【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想久了,那个现象就在面前,这要专心。怎么想的时候,我也没有看到?那是你不专心,你没有照这个方法,你时间不够。如果你真的专心去想,聚精会神的去想,什么都忘了,这个境界会现前,下山的太阳就在你面前。你睁着眼睛看到在面前,你闭着眼睛还在你面前,换句话说,不管你的眼睛是睁着、闭着,统统看得见。前面讲,好眼睛的他看得见,瞎眼的他也看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红太阳在面前,这是观想成功。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这是第一观,观落日悬鼓。这一观观成就能往生,这十六观任何一观观成之后,统统能往生。这一观观成的时候能灭罪,真正是消除罪业,为什么?他心力集中,一切妄念都没有,纵然有恶业种子、习气,他没有缘,所以恶业能够消除。所以重要的就是前面这个原则,天台大师给我们讲的一心三观,经上给我们讲的专心系念,这一句非常重要。每一观都要专心系念,境界才能够显现。粗心大意的人决定观不成功,你们要想试验一下,看看你们能不能试验得成功?如果试验不成功,那还是念阿弥陀佛,持名念佛。这要心很细很专的人能成功。这十六观可以次第观,第一观修成再修第二观,可以这样修法,也可以在十六观里任选一种,古人一般多半选观阿弥陀佛,任何一观观成都能够往生西方世界。好,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六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6
请掀开经本九十三面,十六观里面的第二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见瑠璃地。内外映彻。】
第一观是落日观,我们看到黄昏落日,确实有这个景象,常常观察,好像有个凭依,从这个以下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完全是一种凭空的想象。依照这个经典的方法去想,没有凭借了。这个想象实在说有很深的理论为我们的依据,那就是大经里面常说的万法唯心,像《华严》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万法都是因想而成的。我们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包括在其中,上自诸佛国土,下至地狱众生,都在我们想象之中,我们千万不可以忽略了这个观想。
我们世间人所讲的这个事实都是想象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教化众生对于这一点特别的注意,不仅是佛法,就是世间法,在从前教学也非常注意这一点。譬如想念善良,他的行为一定善,大家思想都纯善,这个世间当然是安和乐利,不会有暴逆的行为。世间有许多不善,从哪里生起?都是他思想不善,所以才造成许多暴逆的行为,扰乱社会的安宁,给大家带来灾难。所以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众生都着重这一点,尤其是佛法,佛法对于一切法是深入、正确的了解,这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想象而生的。
极乐世界也是我们心想变现出来的,但是你不要以为这心里想只是个理想不是事实,问问我们现在的环境是理想还是事实?如果你要说这是事实,换句话说,这个事实也是想象变现出来的,想象既然变现我们这个事实,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事实。如果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梦幻泡影,我们现前也是梦幻泡影,没有例外。你说真,一切都是真;你说假,一切都是假,不能说我这个地方是真的,极乐世界是假的,这讲不通。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这就是对的,这是佛法教给我们正确的观念。向下可以说都是属于想象,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怎么去想去。
极乐世界清净,与水观有很密切的关系,水本身就是非常清净没有染污,所以叫我们做这个观想。这个批注诸位可以去研究,做为自己修学研究的参考,但是只可以说参考,我们所依的一定要依经文,这是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所以古大德们修学的心得提供我们做参考。为什么不能够一定依据?一定依据就死在注下,死在注下就麻烦,为什么?因为批注的人是唐朝初年的人,不是现代人,那个时候可以说一般人的观念思想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这个批注在当时是标准的,没有话说的,决定可以依靠的,在今天我们完全依靠它,那我们就回到唐朝了,这是不契合时机的,所以只可以做参考。这里面有可以取的,有不能取的,取舍的标准在哪里?是在我们修行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我们照他的方法得不到利益,这我们不取;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利益,我们取它。什么利益?一心不乱。净土法门主要的就是要修一心不乱,所以要明了这个原则。
譬如一心三观的确是好,天台大师主张十六观每一观都要用一心三观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用得纯熟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用了不行,我们修一心不乱,又要想空,又要想假,又要想中,那变成三心,就把一心不乱破坏了。所以我们学,暂时把一心三观放在一边,好是很好,境界太微细,我们念头太粗,我们就明白这个道理,还是老实念佛,这是系心一处,咱们把心念系在阿弥陀佛上。守住经典里面的原理,就是「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这是一句总纲领,非常重要,无论你是修观想、观像、持名,统统离不开这个原则,记住这一点。
此地先教给我们作水想,不叫观,这就是教给初学的。观是离心意识,想是用心意识,尽我们想象的能力专心去想。我们曾经见过很清的水,『澄清』,澄是不动,不是流水。『亦令明了』,清的水,我们每个人看到都会欢喜,从水岸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水底。古人讲「水清无鱼」,为什么?鱼在水里游,都看得清清楚楚,就想去抓鱼了。这个要专心系念,『无分散意』,可见得这都是训练我们一心的方法。『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水造成的,它的结构与水有密切的关系,结成冰就是瑠璃地,如果溶化就是八功德水,所以实在是妙极了。溶化就是八功德水,结成冰就是瑠璃大地,所以当起冰想。这是教我们如何见到极乐世界。
『见冰映彻,作瑠璃想』,先是水想,冰想、瑠璃想。『此想成已,见瑠璃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你就见到。『内外映彻』,地是透明的,瑠璃就像我们这个世界的翡翠,就是绿色的玉,透明的,底看得清清楚楚。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瑠璃地。】
『瑠璃地』安放在哪里?底下有个东西托着它,托住它的东西像幡幢。幢通常在佛教里面是属于旗子一类,形状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有点像现在飞机场那个风筒一样。幡是扁的,在台湾很多寺院里面我们看到幡多,幢比较少见,在香港有很多寺庙还是有幢,圆形的,这圆形像个柱子一样。『金刚七宝金幢』,这个幢不是普通的质料,都是七宝成就的,『擎瑠璃地』。下面这是看这个幢的形状:
【其幢八方。八楞具足。】
这个幢是八角形的。
【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瑠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这地下面的庄严实在是不可思议,诸位细细看看此地所描绘的。因为地是透明的,所以这些庄严在地面上会看得清清楚楚,那真是美不胜收。这是地底下的庄严。
【瑠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地面上也非常的整齐美观,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像我们现在这个地是磨石子地,这个地方是用塑料片一格一格把它间隔开。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但是人家是瑠璃地,用什么东西间隔的?『黄金绳』。黄金在那个地方都是建筑材料。我们这个地,讲堂是自己造的,外面就不是。极乐世界是普遍,整个世界的地统统是这样的,可见得这个世界之美好,决定没有泥沙、泥土这些东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这样的瑠璃宝地。它也有马路,经上讲的,马路是黄金铺的,没有铺黄金的都是瑠璃地,金的线条间隔的方格子。这是说明西方世界地面上的庄严,不是人工造的,这一切都是性德所显,这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
这都叫我们去想,想到一定到见到为止,统统见到,这个观才算成就。这里面有『七宝界』,这一一宝又有宝光。
【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
这个幢当然比瑠璃宝地那个幢要小得多,那是擎地的,这是地上的,这个幢多,『有百亿华幢』。
【无量乐器。以为庄严。】
我们常讲天乐盈空,空中遍满都是乐器,不必要人去演奏,自然出声音,天乐。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诸位要知道,极乐世界哪里还有无常苦空?没有这个东西。这种音乐演奏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这都是叫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忆从前在娑婆世界受的那些苦难,做个比较,叫你想想过去。好像我们现在在台湾一切物质生活这样的丰裕,想想三、四十年前过的那个苦日子。我到台湾来的时候,台北人都穿木屐,走在马路上声音都很大的。那时候公共汽车半个小时才有一班,比较偏僻一点的一个小时才有一班。我到台北,我住在大直,大直那里都没有车。巴士只有从火车站,十七路车到动物园,一个小时一班。从圆山到大直没有柏油路,都是沙石路。到阳明山去玩,阳明山没有柏油路,就是石子路上山。所以想想那个时候,这是到了极乐世界回想娑婆世界的情形,所以才有『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激发我们的道心。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这个注子里面重要的我们略说一说。「禀圆宗人。知能想心,具七大性」,这七大性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地水火风空见识,「故以具水之心,托彼即心之水。观于本性,令水现前」。所以,这个完全是想象。在从前禅宗里面也有修水观的,他摄心,他什么都不想,就想水。这个定修成之后,他看地面就是一片汪洋水相。禅宗里有个公案,这都是事实,都不是假的,就是有一个人修水观入定,入定当中他的心里是一片水,统统是水,人身体不见了。譬如他在这个房子入定,这个定成就之后,别人到这个房子来一看,没有看到人,看到房子都是水。有个小沙弥在窗户边看到里面都是水,他不相信,他拿个小石块丢在里头,一丢,噗通,果然是水。老和尚出定,水没有了,心里就难过,为什么?身体里有块石头,就很痛苦。他晓得这小沙弥丢的,就告诉小沙弥,你下次再看到我房间有水,你赶紧把那块石头捡出去。下次他再入定,他又看到水,果然不错,那石头还在里头,他就到房子里把那个石头捡掉,这老和尚心里一块石头就拿掉了。观成之后,如果是火观,你看到人也没有了,一片火光,这是在我们中国古大德修行确实有修成就的。但是他那个入定,水定、火定,并不是这个观想。这个观想功德就非常之大,如果观成,前面讲过,任何一观观成之后决定能往生西方。
此地给我们说出原理,这是本性里面所具足的。「皆于心性,观令显现」,这一段是总说。我们刚才念的文分成七段,这是诸位在这个批注上一看就晓得。前面三句是一段,「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这是一段;接着后面两句是一段,「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这是第二段。第一段里面,「初作水想妙心既运,性水即生。专想澄清,令心不散」,这个批注注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了。
我们如果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当然是可以,不过这方法不容易,如果真正修成了,这是有效果的。所以《观经》读的人多,依照这个方法修的人少,原因就是很不容易观成。纵然观成之后,说老实话,不如持名,为什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这个观的印象非常深,你要知道总原则里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不容易成就,将来把这个印象去掉也不容易成就,不把这个相去掉不能见性,所以不如一句名号容易,名号虚妄的,把它舍弃掉容易,观想观成之后,相当不容易。从前我在台中,李老师告诉我的,他叫我不要修这个,他说修这个,这个东西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把这个印象拿掉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不如名号拿掉容易。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一打掉之后,比坚固的观想是方便太多,所以他一直教我们修持名念佛。再看底下第三观,地观:
【此想成时。】
可见得地观是水观成就了,这瑠璃地才清清楚楚。
【一一观之。极令了了。】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闭目开目。不令散失。】
睁开眼睛,闭了眼睛,这个境界统统在眼前,就跟前面第一观一样,统统在眼前。
【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
我们吃饭的时候这个暂时停止一下,换句话说,除了吃饭的时候,你这个观想不能中断。底下一行是批注,「言渐想者,由前冰观转来」,这是解释科题,他是以前面一观做基础继续不断深入的观想,才见到这个地观。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个三昧也叫做念佛三昧,这是观想念佛而成的,得念佛三昧。三昧简单的讲就是定,心定了。刚才讲了,你只有在短短吃饭的时间把这个功夫放下来,除了吃饭之外,你这个功夫是绵绵不断的,你的心里头已经没有杂念、妄想,这是念佛三昧成就了。他成就的相就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非常的清楚,就像在眼前一样,决定好像是真实的,不是好像前面所讲的那个虚妄的想,没有见到,这想是见到了,见到的情形跟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睁开眼睛见得到,闭了眼睛也见到。
经中所讲『不可具说』是地的庄严,那个庄严美好说不尽,可是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批注里头给我们透了个消息,这个消息在注的末后几句,「以同居横具上三故」,这是庄严之所以然。我们观想,的确观想的是凡圣同居土,但是那个凡圣同居土也就等于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才有这样的庄严,不像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圣同居土,绝对不是实报土,不是方便土。假如我们这个地方,一土就是三土的话,那就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庄严。底下一段,这是利益,经文到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到这个利益。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你看这一句明明白白告诉阿难,要把这个法门一直传到未来世的一切众生,使未来世这些烦恼的众生,要想离苦得乐,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把这个方法教给他,他依这个方法去做能成功。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是讲观成,不观成没有这个效果。如果你真正观成,得三昧了,『见彼国地了了分明』。这个消灾灭罪的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这里说『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你舍报之后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修这个法门,观想方法要依经,观成的境界一定是跟经上所讲的一样,这才是观成。如果你作观,观想的境界与经上讲的不一样,这就不是正观。
现在在台湾,我不太清楚,在香港、南洋,甚至于美国,我看到有个小册子,是大陆上有位法师宣说他曾经到过极乐世界,说是观世音菩萨把他带到极乐世界游历一番,又回来了。他讲极乐世界这些情形,写成一本小书,现在还有人印得很精美。最初说得是很简单,只有几页,现在逐渐补充成一本书。畅怀法师曾经拿来给我看,问我这个靠不靠得住?我说决定不可靠,但是现在流通得很广。他说这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好事情,但是因为它里面所讲的境界跟经上讲的不相应,所以我觉得不是真的。看现代人这些著作、小册子要特别留意,它里面所讲的百分之九十跟经相应,只有一桩不相应,那都是假的,这个要注意。真的是百分之百的相应,绝对不会有一桩事情不相应。它里面讲的有一桩事情,我一看的时候,底下我就不看,西方极乐世界也有男女、饮食之欲,这是我们在三经里决定没有看到的,所以我说只要有这句话,其它的不必看,为什么?不要浪费那么多精神、时间,我只看一句就晓得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在三经里头没有看到这个事情,所以不可以相信,不要听信谣言。现在信谣言的人很多,还有好多人拿钱出来印,他不印经,他要印这个东西,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些人好奇骛怪,我们天天在这里讲经,你讲经的人没有去过,人家不讲经,他去过,妖言惑众,我们要注意。
这个注子里头,钞里头讲的这几句话很好,在九十七面第二行,「钞云。观与经合。则称性见」,这就是你见性见,不是眼识见,所以你闭着眼睛,境界还现前,这就是见性见。如果睁开眼睛见得到,闭了眼睛见不到,这是眼识见不是见性见。如果见性见,实在讲与眼根不相关,睁着眼睛、闭着眼睛统统见得到。这个事情在《楞严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番显见就讲得很清楚。我们用见性见就见到西方真正的境界,所以「名为正观」。「见相乖经」,就是与经里面讲的不相符合,经上没有的他有,经上有的他没有,这就不对了,「是发魔事,故名邪观」,那就不是佛的境界,是魔境界现前,这不是正观。「下去皆然」,以后每一段都有这几句话,意思跟这里都一样的,都是提醒我们的警觉,这邪正要辨别清楚。邪正的标准一定是依经,与经相应的是正,与经不相应的是邪。再看底下第四段: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再看极乐世界的景致,你看他的树。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
所以三经里面讲的境界都一样,我们在小本《弥陀经》里面看到是七重行树,这里也是如此。
【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实在讲这是很不容易观想的,为什么?这样高的树我们平常没见过。实在讲这样高大的丛林是非常伟大的景观,为什么?在这个境界里头,我们人生有不一样的体验,觉得我们人太渺小,确实能发人深省。但是在台湾没有这样的丛林,在大陆上我相信可能还是有。我们听说大陆上许多丛林都被砍掉了,所以引起黄河、长江泛滥,因为不知道水土的保持,拼命的砍这些木材,所以变成江河泛滥,现在才稍微懂得一点,才提倡造林。树木是一种大自然的生态,与我们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
我曾经在美国看过大树,但是没有八千由旬这么高,我们有好几个人同去,在那里住了二、三天,游览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那个地方如果要看那个树,许多人去看过,他说我到这里来看这个树,以后三十年不要看树了,山也美,树也美,里面有瀑布,有清澈的河流。实在讲要是看风景,世界上恐怕风景最好的还是在中国大陆,美国还是比不上。
『八千由旬』,一由旬是多高?由旬是印度计算长度的单位,有三种计算法,分为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我们算小的来说,小由旬是中国过去四十华里,拿现在公里来算也有二十公里。大由旬是八十里,以公里算算,四十公里。四十公里的高度,现在飞机都飞不上去,这非常高,那是一由旬。八千由旬,恐怕我们这个地球,要是跟那个树比一比还矮半截,这地球的高度没有树那么高,你想极乐世界多大!所以极乐世界人也大,我们这人要跟他一比,像蚂蚁一样,恐怕极乐世界人还没看到我们,人太大了。这是依报、正报都不一样,那里人福报大。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那么大的身,所以你能观察得到。凭我们现在的身相没有法子想象,想象不到的,所以这真是境界微细,相好太庄严了,没有法子观。所以到十三观的时候,这才迁就我们众生,叫我们观佛,观什么样的身?一丈六尺的金身,或者观八尺的身,八尺就跟我们人一般大,后面逐渐教我们观这个相。像这个我们实在观不起来,没有法子想象,我们想象能力想象不到,可见得西方世界的殊胜。
『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我们今天观想的方式只能拿我们娑婆世界的树来想象,想象这个树之高大,尽我们能力去想象。再想象这个树是七宝所成的,像《弥陀经》里面所说的七宝所成,或是纯一种宝成,或者是两种宝成,或者是七种宝错综而成,这样的去观想。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七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7
先看它的行列,就是七重;再看高度,八千由旬;再看花叶,众宝为光。树上有珠网七重,各有宫殿。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这是「庄严相」: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珍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珍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玻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这个确实是庄严。如果真正要想学,这个经文一定要念得很熟,否则从哪里想起?想不起来。这第一步一定是要把经文念熟,随时随地都能够想得起来,其次是层次,想的层次要搞清楚。难是真难,不过古人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正肯发心的,对他们来讲还是很有成就的,不过观成的人在我们想象当中实在是不容易。
这个批注里面有两行比较重要,我们把它念一念,在九十八面倒数第三行。「树之宝体」,这个树是七宝所成,「随行者福力而成」,这是很奇妙的事情。极乐世界那些树究竟是什么宝?各人看法不一样。譬如两个人都到极乐世界去了,甲看到树是金的,乙看到树是银的,究竟是金是银?各人所见不同,在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争执,为什么?每个人的境界不相同。譬如我昨天跟诸位举的,圣一法师到梵音洞看到观音菩萨,他们三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都看到了,各人的福力不相同,看到菩萨的身相不一样。菩萨有没有定相?没有。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相也不是定相,不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万物也没有定相,每个人看的观感都不相同。譬如晚上看月亮,有的人看到很欢喜,有的人看了流眼泪,同样是月亮,为什么感受不一样?每个人业力不相同,所以触景生情,生的情不一样,喜怒哀乐各人不相同。所以法没有定法,世间法都不定,何况西方极乐世界?
所讲的这都是大相,就是大致的。大相就所谓是共业,微细的是别业,别业就是各人感受不相同,各人所见不一样,大致都是相同。像这三个人都见到观音菩萨现身,都见到观音菩萨,这是大的,都看到,每个人看到不一样是别业,所以有共业、有别业,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脱离这个原则。所以行者福力有厚有薄,「厚薄之殊」,因此我们对于前面所讲的原则:三福,就要认真的修学。你要不认真修学,纵然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福薄。修三福三种净业就是我们现在要认真努力修学,千万不要疏忽,这非常重要。
「生彼所居楼阁,以及围绕之行树栏楯,宝体有多少。形相有高低。皆不一也」,每个人福报不一样。「或一宝二宝乃至七宝。具见一一皆为心具,唯心造也」,我们只念到此地,底下的诸位自己看。你就晓得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依报的环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见解、行为有密切关系。我们今天的思想、见解、行为是在这里造作,如果纯正、造福,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依正非常庄严,福报就大。它是一土具足四土,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处。正因为一土具足四土,所以每个人的受用有显著的差别。上三品的宫殿楼阁花树就特别庄严,下三品的跟它一比就相差逊色很多,不是极乐世界待遇不平等,阿弥陀佛的愿是平等的,是我们每个人往生到那个地方,我们的福报不一样,这个福报是你现在修的。懂得这个道理了,我们要努力去修福。我们不要看眼前的环境,眼前时间太短,数十年寒暑弹指就过了,眼前我们受一点辛苦,我们多积一点福,到西方极乐世界长久的享受,这个帐要会算,不要贪图眼前的福报,不如别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长久的享受,这是莫大的损失,所以提醒我们好好的去努力。
再看底下一段,科判里面讲「明生法,生即众生。诸天童子是。法指庄严。以生对诸庄严之事,皆称为法」,这是标题里头给我们说明的。请看经文: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
这是树的庄严。跟我们这个地方的树不一样,我们这个树间可以看到什么?也能看到花果,充其量,这里面的众生,我们看到树上有小鸟,树上有蚂蚁,树上有很多毛毛虫,看到这些众生,看不到天童,看不到宫殿,只能看到鸟在上做窝,小虫在里面做窝,其它的我们看不到,由此可知,两个世界众生的福报差别太大。
『释迦毗楞伽摩尼』,这个批注上有,这是宝物。「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胜是殊胜,跟其它一切宝物比较,它特别的殊胜。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能胜。「摩尼」一般都翻作如意、适意,此地翻作「离垢,又云增长」,都是如意、适意的意思。所以这个宝叫摩尼宝珠,如意宝珠,有这个宝物可以说就得自在,有求必应,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在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上,没有不自在、不如意的,我们心里想什么,这个境界都能够现前,像古德常说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经营,不必去劳动,一切受用应念而生,正是它里面如意宝太多了。
这一段末后,谛闲法师有几句话在此地给我们开示,在第一百页的第四行,从下半段看起。「窃谓」,底下这一行多一点的文就是谛闲法师的话,前面是四明尊者的批注。「树网,非情法也」,就是无情的,行树、罗网是植物不是动物,动物就是有情的,植物是非情的。「童子,有情法也。今网间出宫殿,宫殿出诸童。情与非情,何尝一定」。实在讲,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境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确实我们读《华严经》,华严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看,跟《华严经》所说的没有两样,那个世界确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华严》讲的一真法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写照。
「因有性具,故有事造。」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换句话说,我们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正因为我们现在迷失了真性,所以这种殊胜庄严的境界不能现前。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凭自己修持的功德,再阿弥陀佛神通道力的加持,使我们很快恢复到性德的全体大用,所以才有这样殊胜庄严之事。「即以树观,露出不思议境界。非凡小所推度耳」。凡是凡夫,小是小乘,凡夫、小乘的思想见解决定达不到的,完全是自性功德的流露。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确实有不可思议的依正庄严,依正庄严实在讲就是我们真如本性全体的显露。我们学佛的目的无非是要见性,无非是将真性的作用完全都能够显现出来,这是学佛真正目的之所在。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有自己的修为,再有佛的神通道力加持,我们很快就能见性,性德很快就能流露,这比起在他方世界修行要方便、快速得多。
通常讲在他方世界修行到这个境界至少要修两个阿僧祇劫,这两个阿僧祇劫是从你得位不退这个时候算起,像我们现在都不能作数。因为我们可以说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不知道修了多少个阿僧祇劫,到现在还是凡夫,就是你从来没入门,这不算数。好像念书一样,念幼儿园都不算数的,从一年级才算起。我们从来就没有进过一年级,这就没有法子,所以不算数的。即使你真正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得位不退,从这里开始算起,算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到这个境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就是小乘初果,证得三不退的位不退,从这里算起。所以念了小学一年级不会再退到幼儿园,从这里算起可以算到你多少年大学毕业,年年都要不退转才行,不能留级才可以算得出来,如果年年留级就没有办法,这个时间拖得就很长。
在圆教位子里面讲,位不退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以前有很多同修问我,我们现在算不算初信位的菩萨?我说不算,为什么?初信位的菩萨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现在一品惑都没有断,怎能算初信位的菩萨?好比念书,你只是幼儿园,不能算一年级,一年级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是一定要知道的。我们今天初发心是幼儿园的初发心,不是一年级的初发心,这个要搞得清清楚楚。所以想起来真难,初信位的菩萨我们都做不到,所以不求带业往生没法子,想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诸位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可以认真反省一下,你修任何一个法门没有例外的,不断见惑决定在六道里头轮回,头出头没,你没有办法,哪个法门都不例外。断了八十八品见惑,你还是在六道修行,但是你不堕三恶道,你在这个世间人天两道修行。所谓不退就是不会退到三恶道,但是你没有出三界,你人天两道去轮回,这在菩萨位叫初信位的菩萨,我们连这一点能力都做不到,做不到必定还是三恶道的机会多,你会沦落到恶道,一沦到恶道,这个事情就麻烦,恶道的时间长。
沦落到鬼道的机会最多。六道轮回,人家一般人常说死了都做鬼。六道,怎么可能死了统统做鬼?没这个道理,也许他做人,也许生天,为什么说人死了都做鬼?但是大家说这个话也不无道理,为什么?大概人死了,十个人总有八个人去做鬼,占大多数。为什么去做鬼?你们想想哪个人没有贪心,贪心就是鬼道的因素。瞋恚心是地狱道,愚痴心是畜生道,想想我们这个人都是贪瞋痴充满,天天搞贪瞋痴,他死了之后不到三恶道到哪里?这个诸位要晓得。所以三恶道从哪里来的?想成的,还是离不开观想,他天天想贪瞋痴,他不想佛,不想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天天想人,你来生就得人身;天天想天,来生就生天;天天想西方极乐世界,你来生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天想贪,这个也要贪,那个也要贪,那就想鬼,他来生就做鬼;天天瞋恨,见了这个恨他,见到那个不服气,他来生就下地狱,就这么回事情。十法界都是你想象而成,所以佛劝我们不要想恶事,不要想贪瞋痴,换句话说,劝你不要到三恶道,就是这么个道理。一切法都是想象而成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想,所以在此地教我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原理就在此地。
所以极力的劝大家,那个不顺心的,看不惯的,把它放下,不要斤斤去执着,执着最后吃亏的是自己。你恨一个人,那个人一块肉并没有掉,他无所谓,结果吃亏的,自己堕地狱,你说划不划得来?这个亏吃太大了,所以聪明人不干这个傻事情。对善的境界我们赞叹,恶的境界绝对不放在心里,换句话说,不受外界的影响自己就有把握。称心如意的境界里面不起贪心,如果你起贪心,换句话说,你就入饿鬼道。不顺的境界你要是起瞋恚心,你就是入地狱道。如果顺逆境界我们都把它放下,都不去分别执着它,咱们一心念佛,你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个人心常常会受外头境界转动的,这很麻烦,这对于修行是大障碍,佛法里常讲业障,这就叫业障。所以消除业障就是外面境界不能干扰我自己,业障就消除。还是被外面境界所左右的,你的业障就现行,不叫消除,这是修行人认真要做的。
像这样说起来,我们真正修行人是不是一天到晚都板着面孔?那也不是的,那也错了。所以外面要随缘,恒顺众生,里面要如如不动。外面见到人家欢喜,我们也欢喜,恭喜人家,我们自己心清净的,所以外面随缘,佛法是圆融的。遇到不好的事情,偶然也可以发个脾气,生一下气,那是表面的,里面没有,里面是清净的。所以说个老实话,学佛的人要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咱们表演依据剧本来表演,不是自己,自己根本没有。像舞台上,叫你笑,你就得笑一下;叫你哭,你就哭一下,自己心里头真的没有,也没有哭,也没有笑。凡夫的麻烦事情在哪里?他外面笑,他里面也笑;外面哭,里头也哭,这糟糕,这就不得了。所以外表和光同尘跟大家一样,欢欢喜喜、快快乐乐,里面清清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功夫,功夫这样做。绝对不是我里头不动,外表也不动,变成木头人,这样子你自己固然得到利益,佛法从此可能就变成障碍。别人一看,佛不能学,你看学了佛就像他一样,木头人一样,把一切众生学佛的缘断掉。所以学佛,我们要想影响众生一定要表现非常的快乐,非常的自在。这个人是学佛的,他那么快乐,我们要向他讨教如何离苦得乐,接引众生的因缘就成熟了。所以佛法实在是活活泼泼,不但佛法是活泼,每条戒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所以要有智慧去运用,什么场合当中怎样去运用才能够普度众生。
像有许多在家的同修,现在年节来了,过年来了,一定有很多平常很难得见面的亲戚朋友,在年关的时候,尤其今年年关假期长,一定大家欢喜在一块聚会,这你要发慈悲心,就是度他们的因缘。怎么度他?要表现一个学佛的样子,又要跟他们打成一片,才能度他。你不表现一个学佛样子,他把佛忘掉,给他个印象,我是学佛的,他的种子才种下。如果跟他们不能打成一片,他们就会起反感,自己不会学佛,也告诉他们家人不要学佛,你看学佛人多可怜,肉都不吃,还说我们可怜,营养不足,好的东西都不吃,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16:22
|
只看該作者
太消极了。你平常吃素,在这个时候为了度那些众生可以开戒。他们说:你不是学佛的吗?你不是吃素的吗?你也可以吃?当然可以。他说:那这个佛我们也可以学。你看,一下子把他引过来了。你要说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他听听会摇摇头,这佛不能学,这学佛我牺牲太大。所以佛法常说,先以利欲勾引他,「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到他真正入佛明了了,他会发心吃长素。所以这是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灵活的运用,在这个场合当中目的是要度他,是要诱导他入佛门。所以不要戒律平常搞得那么严格,叫人家害怕。穿着也可以时髦一点,不要叫人看了起反感,所以佛法是迎合时代的。在从前大家都很朴素的时候,你学佛穿得很华丽,人家马上就起反感;现代大家都是穿得很华丽,你要穿得很朴素,人家看不惯。所以一定要跟人家和光同尘,跟人家达到同样的标准,佛法才能够普及,才能够发扬光大,才能够度一切众生,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严格来说,古印度佛法的服装,佛跟我们讲的都是着坏色衣。佛法到中国来,服装颜色就不是坏色,你看穿得很庄严,黄色的。从前只有皇帝、亲王、王公大臣才穿黄色的,平常人不能穿黄色的,出家人穿黄色的。披的袈裟也不是坏色的,红色的,镶上金线的,你看看不一样,为什么?不是这样不能度那些王公大臣。这在印度决定不许可的。所以它有它的时代性,它非常融合时代,到哪个地区就跟哪个地区人打成一片,在哪个时代就跟哪个时代人打成一片,你才晓得佛法活泼,佛法不是死呆板的。它的精神、原理原则不变,它的方式随时随地都在变,所以饮食素食应当要学,决定正确,但是不要固执。你要固执一点都不能吃荤,说老实话,如果吃素就能成佛,道安法师讲的,你怎么样也比不上牛羊,牠们吃全素,我们怎么能比得上牠?那要成佛作祖,应该牛羊先成佛作祖,我们跟牠做徒子徒孙,甚至牠还嫌弃,这是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有一次跟道安法师到日本去访问,日本人实在讲对我们已经很客气了,用素菜来招待我们,但是这个锅总是烧过荤油的,吃的素菜的味道闻了都有腥味,所以有很多出家人都不敢吃,这很失礼。尤其到国外,人家当外国宾客来招待你,做东西你不吃,这很失礼的事情,对不起人。他已经是很热心来招待,我们不要去嫌弃他。你吃了,他心里欢喜,这才是作客之道。
李老师在台中,实在讲,他可以活到一百三十岁,我给他算的,不成问题。为什么九十七岁就走了?食物中毒,他中毒三次。他跟我讲过,他不是不晓得那东西里头有毒,知道,知道为什么要吃?信徒、学生做来供养他的,他总不能拒绝,拒绝对不起人,人家好心供养他的。做的人不知道有毒,他晓得,他还要当面吃,欢欢喜喜吃给他看,做的人就欢喜,恒顺众生。吃完之后怎么样?马上用解药解毒。他懂得医道,他会解毒。第一次吃的时候,这个毒解掉了,没有什么伤害。第二次又碰到一次,吃下去之后,再用解药来解毒,毒扩散得太快,解药药效达不到,这样病了三个月。我去看他,他特别嘱咐我饮食要小心,特别嘱咐我不要到馆子吃东西。现在有很多人请我到馆子还是要去,不去,人家是一番诚意来请你,你嫌弃我,这又是麻烦。我也晓得那是去服毒的,他请我去干什么?请我去服毒的,所以我吃完之后也得找解毒药吃一吃。最好不要到馆子去吃,这虽然是题外话,都有关联,我们要懂得。
再看底下,不但现这样殊胜的境界,还有更殊的境界,「现佛国」: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一段实在讲,就像批注里面所说的,尤其是不可思议。光中有幢幡,这些庄严具。有宝盖,宝盖里面现的境界,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有影像,这个境界现出来是十方诸佛国土。这个地方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家了,想到娑婆世界,你家里还有些亲戚朋友,想他们现在怎么样?就统统现出来,天天看到,消息灵通透了,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所以你要想度你的家亲眷属,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很难度脱。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家亲眷属因缘成熟,你就有能力度他。
什么叫因缘成熟?你讲话他肯听,他肯相信,他能接受,他可以依教奉行,这就因缘成熟。成熟之后,你随时随地可以化身到这个世间来,能契机,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可以示现什么身,你可以分身,可以化身到这个世界来。十方诸佛国土随意自在的去化身,天天到十方诸佛国土去供佛闻法,去度你那些有缘的众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办不到,要想办到的话,刚才讲了,你得修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办得到,否则的话,办不到。如果要想很快就办到,你就好好的念佛,我们还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为什么?前面讲了,系心一处比较容易得到,比观想容易。观想境界太微细,就是照这部经上我们一桩一桩的想都不太容易,何况要把这个境界想到现前。境界现前,睁着眼睛,闭着眼睛,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观才算观成,实在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古来祖师大德统统提倡持名念佛,非常有道理。这是第四观。再看下面一段,第五: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池观就是观七宝池里面的八功德水。大师在注疏里面特别给我们说明,我们看批注。「言极乐有八池者,并非指土只有八个池」,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定要搞清楚。他那边池塘也很多,水也很多,绝对不止八个。「乃指一池有八种德,谓池中有水,水有八德」,所以这个八是八功德,就是有八功德的池水。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一个池,水都是具足八种功德。这个注子里面实在是讲得很详细,也讲得很透彻。
我们这个地方世界上的人,也不仅是我们,实在讲是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真正发愿往生,你这个心才一动,这个念头才有,在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就长一朵莲花,就有一个莲苞,这个花苞就生起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花苞上,花上都有你的名字,决定不会错的。你的信愿行,信的力量,愿的力量,就是这朵莲花的种子,信与愿。将来莲花长大,光色大小就看你念佛的勤惰。当然这个念佛,前面一再跟诸位提到,念佛实在不在乎念的多少,多少虽然有关系,但是真正要紧处不在多少,是在功夫。你这句佛号能不能伏得住烦恼?能不能断烦恼?能不能破无明?关系在这个地方,这个叫念佛得力。
如果你念佛念得很多,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伏不住烦恼,断不了烦恼,你虽然有个花苞在那里,花苞不会长大,到最后枯死了,没用处的。滋养莲花的就是你念佛功夫得力,真能伏得了烦恼,莲花长大,光色也好;到能断烦恼,花更大,光色更殊胜;到能破无明,莲花之庄严是没有法子形容。将来往生,阿弥陀佛就拿这个花来接引你,这个花是你自己培养的,不是别人培养,不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送给你的,自己培养的。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努力要灌溉培养自己这朵莲花,这个重要,这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做的一桩大事情,其它的事情是小事情。如何培养?依照这个经典教给我们的方法去修行,一定要具足信愿行,一定要认真修持三种净业,或者是依《华严经》上修行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跟此地讲的三种净业,意思是一样的,比这三种净业实在讲还要殊胜。十大愿王包括三种净业,三种净业包不了十大愿王。上品的三种净业跟十大愿王是一样的,依照十大愿王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实报庄严土,都是上品上生。好,我们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八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8
请掀开经本第一0二面: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这是说七宝池里面的景观,前面这一句是说明池中之水也是宝成的。实在讲,水也是物质,所谓在液体的状态之下,我们就叫它做水。它的性质确实是我们一般意想不到的,就是柔软,柔软是八功德之一。这个池子一定是很多,所以说『一一池水』。这个注是智者大师注的,批注里面说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实在是非常多,不是一个也不是几个。像我们这个世界,你想想看池塘有多少?西方世界也是的,处处都有这样的宝池,可以说都是以清净心、平等、慈悲,像前面所说的,都是修净业所感的。不像十方诸佛世界每个众生修的业很杂,不纯,有善有恶,也有清净,所以诸佛都有四种净土,可是这四种净土不能融合在一起,那就是这个业太杂,差别太大。西方世界这四土能够融成一体,虽然这个业也是有很大的差别,不过他有一个,他统统都是修净业。净业里面,譬如有的只断见思烦恼,有的已经破根本无明,这个跟十方诸佛世界不相同,所以他在同居土里头也是圆摄上三土,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经上所讲的这些境界全是凡圣同居土的境界,因为距离我们想象当中比较近一点,说了我们还能想象得到。严格的说到实报土、寂光土的境界,我们是没有办法能想象得到的。
过去慧远大师在往生的时候才说出生前曾经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看到的情形跟经上所讲的都一模一样。他看到七宝池当中『如意珠王』,水喷出来就像喷泉一样,喷出来有十四支,这是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的,就是他见到极乐世界这个情形跟经上讲的一样。他一直都没有说出来,在临终的时候才讲出来,他过去已经见过三次,这正像经上所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没有往生,就是现前见到的,只要我们专心去修,这种感应会有的,但是有这种感应不要欢喜,不要到处去跟人宣扬,这要不得,见到不必跟人说,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是一种验证,也是自己功夫得力的好现象。
这个注子里头又给我们说明这些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都是从如意珠王生的,分做十四支,所以池子里面的水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像我们这地方的水都有水源,从什么地方流来的,它这个地方奇怪,它是从摩尼宝珠里面流出来的。『黄金为渠』,渠就是池,池塘是黄金造的。池底也是金沙布地,池底是金沙,所以底下是金色,金刚为底沙,跟小本《弥陀经》说的一样,它里头没有泥沙。我们这边也有金沙,但是少,数量不多,在沙滩里面去淘金,一大堆沙里面最后才掏出一点点。西方极乐世界纯粹是金沙,所以它的水清没有染污。
池里面的莲花就太多了,计算的单位要用亿来算,『六十亿七宝莲华』,这是说一般普通的池子,凡是经上所说的大多数大概是这个样子。当然池子也有大的,也有小的,有大有小,我们都讲一般的。池里面莲花的大小也是说一般的,实际上大的有很大,小的经上还讲有一由旬、二由旬的,一般的十二由旬,这个花也就相当可观。一由旬一般通常都是讲大由旬,八十华里,十由旬就是八百里,十二由旬从直径上讲差不多将近一千里,台湾从南到北才三百七十五公里,就算是八百里,比台湾还是要大,因为台湾两边窄。这个莲花是圆的,要是有八百里的直径,那你住的地方也就不算小。这是说『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在这一段批注倒数第二行,他引的大本,「大本云。黄金池,底白银沙。珊瑚池,底瑠璃沙。可见池与底。互彰宝相,甚奇妙也」。我们的确要把净土三经合起来看,才真正了解西方极乐世界一些状况。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这个水真是宝水,水是随心所欲的。不像我们这边的水只往下面流,不会往上流。西方极乐世界的水会往上流,不但往上流,而且能够随意的流,所以你要想看水珠,它就是珠珠;你要看水柱子,它就是水柱,而且可以流到花间,可以流到树枝上,也可以绕到屋梁,绕着柱子流,美极了,我们这个地方做也做不出来,西方极乐世界的水是随心所欲。
这个地方批注末后一段也引用大本,大本就是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说「人沐浴时」,你到七宝池里面去洗个澡,你想那个水到膝盖,水就到膝盖,随心所欲的;你想那个水到腰间,深一点,水自然就深一点。冷暖温度也是随自己心里想,它就会变。你说凉一点,它就凉一点;心里想太凉了,它就会热一点。一切是随心所欲,没有一样不如意,这确实是显示万法唯心。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这是讲流水的声音。凡是经上说这些话,这都是水流动的音声,音声还要说法。说无常苦空都是要我们忆念在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前,在他方世界轮转修学的情况,叫我们回忆以往。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是言赞佛的声音,也就是像后面所讲的念佛、念法、念僧,使我们在西方世界道业增长。到那个地方时时刻刻也都是听经闻法修行,所以那一边是六尘说法。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我们看这一段批注,「上但明池水流动,适悦随心。今文并能说法利生,增人观慧。复能一音演说,随类各解。小根种习人闻之,谓苦空无常无我四念处法也。大根人闻,便谓施戒忍进等诸波罗蜜,并赞叹诸佛相好等功德。小则研真断惑,大则增道损生。复从如意珠中,涌出金色光明,化为百宝色鸟,出和雅音,唱三宝德,令诸闻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水不可思议。这一段里面含着有许多不思议的事情。《弥陀经》上跟我们说过,极乐世界这些众鸟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极乐世界,像我们在此地看到的七宝池,尤其是七宝池的如意珠王,这当然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为什么?水是从如意珠王生的,光是从如意珠发出来的,这些众鸟是在光中变现出来,所以我们晓得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正如同一位大科学家非常精巧的设计,造这些东西供给我们受用、享受。
现在我们要问,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世界人念佛都去了,到那个地方说话到底说哪一种话?我们懂不懂?需不需要找人翻译?这不是问题。鸟说话我们也能懂吗?这就是非常奇妙的事情,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那个地方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所以中国人往生到那里听到的完全都是讲的中国话,日本人去往生听到的统统是讲的日本话,统统没有障碍,这是非常奇妙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以前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桩事情,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常常跟他老人家在一起,那个时候他是将近七十岁的样子,以后他写了几本书,他跟我讲的这些故事这些书上都有,在他那《八大人觉经》批注里头有。他讲他岳父的故事,他的岳父是章太炎(章炳麟),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他说章太炎曾经做过东岳大帝的判官。大陆上有五岳,东岳,那是大鬼王,阎罗王下面就是五岳。我们一般称东岳大帝,其实东岳大帝还在阎罗王之下,阎罗王好比是总统,他好比是一个地区的,他那个地区比省大,管好几个省,比省主席的位子高。这个地区的人的生死都归他管。判官的地位很高,就像秘书长一样,地位仅次于东岳大帝,不晓得什么因缘把他找去当判官。
那一段时间他相当辛苦,白天做事情,晚上还要去上班,一点休息都没有。吃了晚饭,那些小鬼就来了,就是抬着轿子,还坐轿子,轿子抬着他去上班,到天快亮,下班了,就把他送回来,日夜都不得休息。所以他有的时候跟朋友们就聊天,讲昨天晚上办些什么事情。有的是,东岳大帝也有很多宴会,也有很多外国人参加,外国人说话,好像说话都懂。里面一般生活情形跟我们这个世间有的差不多,有一点不相同就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太阳,都好像是下雨天、阴天这种情形,这是鬼道的情形,是不见天日的,就是阴沉沉的,始终是这样一个气候。跟我说许多鬼故事,都是真的,他说绝对不是假的。他说有一天他老岳丈想到今天不想上班,他就试试看,用黄表纸写请假条,预先在门口烧掉,他说那天晚上小鬼就没有来带他去,果然那个假就准了,很有趣。
这就说明,确确实实,言语在心地清净的时候是通的。我们现在言语所以不能通,意思不能通,实在讲都是我们自己分别执着心太重,所以需要翻译。但在理论上讲,决定可以讲得通。这是说极乐世界在言语上没有障碍。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八功德』,八种功德,批注里面注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了。八功德水,《弥陀经》的《疏钞》、《要解》、《讲义》里头统统都注得很清楚。底下第六观是总观,这个标题上也有,总观里面一共分做四段,第一段是宝楼,第二是乐声,第三是结成,第四段是利益。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这是讲的楼阁,这是西方世界天人的住处。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这就是歌舞,你在外面去看,每个楼阁里面都是在那里唱歌跳舞。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这就是属于天乐盈空。
【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这是楼阁当中的天乐声,空中的音乐,都是说法,说什么法?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总说,三宝,换句话说,到那个地方无处无时不是闻三宝之声。在中国古时候,儒家讲六经,六经都可以谱成曲去演唱的,换句话说,统统是歌词,所以以前读书有很多的声调,讲求声调谱,念的声音好听,字也念得很清楚,像现在遗留下来的,但是现在人不知道。像古书里面,儒家这些四书五经十三经都可以谱成曲来唱的。佛经也是如此,佛经不仅仅是那些偈颂,许多经里面都有偈颂,偈颂就跟诗歌一样,也押韵,四句是一首。偈颂有三个字一句的,四个字一句的,五个字一句的,一直到九个字一句的,都有,这个字句都非常的整齐,统统可以唱的。像赞佛偈就属于偈颂之类,都可以唱的,可以用各种调子来唱,这比呆呆板板在这里听讲经是舒服多了,而且不必要枯坐在一处,无论在什么地方统统可以。这是说的念佛念法念僧就包括所有一切经教,都是在音乐熏陶当中你都学习到。
所以儒家过去教学着重礼乐,用这个作方法。佛法也是如此,佛法的戒律就相当儒家的礼,用什么方法来教学?用音乐,所以佛家非常重视乐教,这跟儒家的确是不谋而合。从前念书人没有说是不会乐器的,都会乐器,都会唱歌的,佛门里头也是如此。所以有一个同修问,如果要出家是不是一定要会法器?一定的,音乐。佛法现在这个乐器用得少,那是古代用得少。如果要认真的把佛教发扬光大,要配合现代的乐器,我们用的这几种都是古老的,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再改进,这真是落伍了。像大陆上现在有几个录音带在全世界流通,我这次从香港带回来两个,他们现在就是用中国国乐演奏炉香赞、宝鼎赞,非常好听,外国人都喜欢,所以现在这录音带流通全世界。听说他们在国外曾经现场表演过一次。他们有古筝、有扬琴、有笙,配了很多乐器在里面,这是对的,应该是这样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乐器比我们就更殊胜,种类就更多,全都是交响乐。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利益有两种,我们看批注,「利益有二。一灭罪」。前面日观初成的时候,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地方要是观成了,不止八十亿劫,『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因为这个观的细,心也细了,三昧也深了,所以灭罪的功能都不可思议。「除亿劫极重恶业」,这是灭罪。「命终后必生彼国」,这语气非常肯定,必定往生,这是生西。「前地成,除八十亿劫。后座观」,还在后面,这是花座,现在我们还没有读到,后面花座观是「除五万亿劫」,都是灭罪。「皆是佛智如量言之」,这是如来智慧的观察。讲这个灭罪都是实实在在的,所谓「如来是如语者」,事实是怎样,他就说怎么样,不增不减,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相信。「非初心人所能思议」,我们无法想象得到,「但可信奉而已」,所以劝我们要相信。你相信,自然就得利益。如果你要是去研究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绝对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
修观,境界现前跟经上所说的一样,这就是正见。如果所观的跟经上所讲的不符合,那就是有错误,就是魔境现前。所以经典对于初学人来说,它的作用是启发我们的信心,给我们修行做个指导,对于老修行来说是做见证的。老修行都有功夫,都有境界,这个境界到底靠不靠得住?这部经是证据,拿着经来对照,如果观中境界跟经上所讲的一模一样,这个观绝对是正观,决定没有问题。如果你观的这个境界,譬如摩尼宝珠流出来的水是十四支,你仔细一看只有十三支,这不行,这是魔境,这不是佛境。或者一看,十五支、十六支,也不行,一定要跟经上讲的一样。从前慧远大师见到的就是十四支,跟经上讲的一样。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明了,因为自己将来修行都可能有这个境界现前,一定要拿经做比照,比对看看我们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佛境界。《楞严》后面有五十种阴魔,有许多境界跟佛的境界非常接近,如果你不微细的去观察简直就不能辨别。所以古人讲开智慧的《楞严》,后面一卷半的经文是讲五阴魔境,一共讲五十种。
底下第七就是花座观,这是观正报,正报里面第一段,正报一共有七种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前面六观都是观依报,就是观极乐世界环境的状况。这个地方起,这就要看极乐世界那些人,看看极乐世界这些大众,佛与菩萨、天人生活的状况,看看这些,这比前面环境当然更重要,更为殊胜,所以佛特别提醒阿难及韦提希,叫他要注意的听。听了之后要『善思念之』,就是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善思念之就是修观,修这个观想,它的功德利益就是『除苦恼』,能够灭除我们一切的苦恼。不但你自己得到这个利益,将来还要把这个方法广为流通去告诉别人,一切有缘的人我们都要劝勉他。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这是感应。前面韦提希夫人心里面想到世尊,她在那里礼拜,头才抬起来,世尊就到面前了,机缘成熟了,佛来为她说这个法门。佛现在给他们两个人要讲观无量寿佛了,西方三圣立刻就现在面前,感应不思议。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要讲他,心才一动,阿弥陀佛虽然距离很远,十万亿佛国土,一念之间就现前,就现在空中,现的相非常的庄严。『光明炽盛,不可具见』,光明太大了,想仔细看都不太容易,光太强,而且光实在是非常之好,金色光明,『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可见真的是身金色。阿弥陀佛,确实西方世界人都是金色身,那个金不是我们这个世间金能够相比的,我们这个世间金的颜色没有它那么好,没有那么好看。
由此可知,我们供佛像是以供金色像最好,因为你常常见,这个感应的效果强,将来佛来接引你,佛像也是金色的。不过前面说过,佛法既然不是定法,所以一切的景观也不是完全一定的,不是那么呆板的,都是随着个人福报所见不同,诸位要记住这个原则。所以我们供佛像,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你们供养佛像,自己仔细去选择,选择一尊佛像你心里喜欢的,你就永远供奉不要改变,你天天拜他,天天看他,跟他就熟了,将来往生的时候,那个佛是什么相?就是你平常供的那个像,为什么?你天天拜他,天天看他,天天想他,他一定现那个相,跟你有非常亲切之感。你供的那个像来了,他接引你去,你决定不会陌生,就好像老朋友好久没有见面了,认识不是不认识。假如临命终时现的另外一个相,跟你想象的不像,那就是假的,那是魔来诱惑你,不是佛来接引你。所以我们供像不要常常换,不必供很多,供一尊就好。塑的像也好,画的像也好,供一尊。不管到哪个地方,这佛像一定要带着,这也是西方公据,往生西方的凭据。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接足礼是最恭敬的礼节,就是五体投地。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加持,恐怕也见不到,所以是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神力加持,她见到了。
【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这句话你想想看,这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就在这个地方看。不是说她自己见到,我很幸运,别的人忘掉了,她没有。自己才得一点好处,就想到众生有什么样的因缘也能够得到像我一样的幸运,没有这种心不行。这是大乘心,这是菩萨行,与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普度众生的弘愿相应。我们遇到苦难,立刻要想到希望一切众生不要遭这个苦难,怎样教他能够避免这个苦难。我们得一点好处,一定想到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你要常常存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或者是发愿回向心,才具足,这叫发菩提心,所以我们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如是?我们能力做得到做不到是另一桩事情,可是这个心,这个意念,是念念都要现前。决定不是说我没有能力,我想这个干什么?不可以。你常常有这个意念,增长菩提心,同时也能够增长你自己的福德,将来一有因缘,你真的能做到。福德在过去生中没修,现在这一生修还来得及。你要不修,永远没福。一定要修福,就是没有力量修福,我的心念念在修福,将来福德因缘还是会成就的。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十九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19
请看经文一0八面: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这段话实在都是为我们说的,为什么?韦提希已经见到阿弥陀佛了。教她作怎么观法都是她请求的,就是「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都是酬答这一句启请的。因为佛跟两位菩萨现身她都亲眼看到的,所以这是非常的慈悲,也说明这个法门是末法一切众生得度的因缘。
我们要观佛,所以后面观佛这一观常常被后世人利用,因为十六观的确太微细,在十六观里面选一观多半都是选观佛,一观成就就可以。佛在此地告诉韦提希实在就是告诉我们,『欲观彼佛者』,彼佛就是阿弥陀佛,『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我们观佛,先想他坐的莲花、莲座,莲花座,先想这个。批注里说明真的相太微妙,不容易观,所以叫我们先观莲花座。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莲花上有脉络,一共有八万四千,这八万四千是叶上,『一一叶上』,每片叶上这样的微细。莲放光,光从脉上发出来,清清楚楚的。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华叶小者』,这没有说大的,说小的。每片叶子有『二百五十由旬』,这莲花有多大?『八万四千叶』,你们去想一想这莲花有多大?恐怕比我们这地球大多了,我们这个地球没那么大,所以这实在是不容易观想。这是说明花座的宝相。再往下面看:
【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这是说花体之庄严。一一相间之处有这么多的如意宝珠,珠放光,光像宝盖一样,覆于莲花之上。
【释迦毗楞伽宝。】
『释迦毗楞伽宝』前面我们见到过,就是如意宝。
【以为其台。】
这就是莲台,花里面有个台,佛就坐在莲台上。就好像莲花当中是莲蓬,这个莲蓬叫莲台,佛坐在这个上面。花是宝花,台当然也是宝台,「释迦毗楞伽宝」是莲台的质料。
【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
『甄叔迦』,这个批注里头有,赤色的,赤色宝,这是西土的树木,在印度有这种树,这个树是赤色的,好像红木一样,取这个近似来比喻。
【梵摩尼宝。妙珍珠网。以为校饰。】
『校饰』是装饰,这莲花台周围也是有这么许多珍宝作为装饰,当然这些宝也是统统都放光的。花叶放光,叶是莲花瓣,放光,一瓣一瓣当中间饰着许多的珍宝也放光,那莲台我们可以想象而知。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
这四根柱子是宝幢。
【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
这是用须弥山来比喻。
【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这个装饰是五百亿粒的宝珠。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这里面有一些名相,这个注子里头有简单的解释。我们从这个经文上面去看,这个境界实在是非常难以想象,第一个是太大,第二个是太复杂,这里面东西太多了,是很不容易把它观成。古人讲我们阎浮提众生,说我们这些人心太粗,境界太微细,不容易观成,这看看的确是有道理。所以修这个法门是心地要很清净,而且要有耐心。当然这个观想从前面一步一步进一步来观是比较容易成就,要是单独就这一观,只能想一个大概。这个现象要是闭目、开目都在眼前,那的确可以说是已经到念佛三昧。假如念佛三昧不能现前,这个境界相的确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相相皆是不可思议。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
『宝土』还是指整个大莲花,就像前面摩尼珠放千光明遍覆地上,地上实际上就是指莲花。
【处处变化。各作异相。】
这个相不是死呆板的,这个相是活的,是会变化的,这就太美了。
【或为金刚台。或作珍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这个实在是阿弥陀佛精心设计的,美不胜收,我们无法想象这华丽庄严。可是它里面有很深的用意,那是在那个地方『施作佛事』,让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都能够灭罪,都能够开悟,这才是佛事。如果叫我们见到而不能灭罪,我们看有什么用处?所以他能够破迷开悟。后面又说这个功德,讲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在这娑婆世界就不晓得造了多少罪业,要是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很多人不能相信,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要说一生当中把罪业统统灭掉,成就无上菩提,实在讲是办不到的事情。正因为那些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彻底了解,不知道那边灭罪的因缘太殊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帮助你灭罪,你的罪业再多,你在极乐世界住上几天,住上几个月,罪业统统都灭掉了,这是这个世界的殊胜,其它十方诸佛世界没有这个情形,所以一般人不相信。
我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凡是研教的法师,就是天天研究经论的,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你问他信不信?不相信。看了这部经,他也不相信,为什么?理上讲不通,这不合逻辑,他就不信,所以佛讲这是难信之法。他为什么不相信?因为这是佛境界。诸位要晓得,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超越逻辑,用逻辑的方法决定达不到,这句话是过去方东美先生点醒我的。我过去在中国佛教会办大专讲座,我那时候就跟方老师商量,请他给我们大专讲座上一堂课,他说上什么课?因明。我们佛教五明,因明就是佛门里的逻辑。他老人家就告诉我,他说因明实在讲比不上现代的符号逻辑,现代符号逻辑比因明还要进步。然后又告诉我,他说佛学不必了,超越逻辑,超越因明,因明与逻辑研究佛学只能研究中阶段的,高等的佛学用不上,我想想有道理。这是最高级的,这是诸佛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这个世间是逻辑、因明、辩证法,统统用不上,所以他不容易相信。所以相信这个法门真正是有善根福德因缘,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跟他讲他也不能相信,这个理就在此地。
祖师也在此地劝我们,蕅益大师说得好,这个法门只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这一类的人物才能荷担得去,他能承当,他可以接受,那是经教真的通了的人,他相信。经教不通的人,一知半解,你怎么劝他都枉然,他不相信。我们修净土,他不反对就算不错了。很多人不相信,可是他劝别人念佛,他自己不念佛,还搞他自己那一套,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我们也不难想象得到,他那一套经论非常的高深,你们初学不行,你们就念念佛,念佛是老太婆教,殊不知念佛的成佛了,他在那里一昧高深高到最后还是六道轮回,这个真冤枉。所以我们看很多大法师们不念佛,但是劝人念佛,打佛七他也参加,他也讲一点开示,他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心,自己不肯念,这种我们看了很多。
我是一个学教的,学教的现在回过头来念佛,很不容易,太难了。有些人知道这个事情,他说我这个回头不容易,因为在一般讲起来研教的人不可能相信这个事情。我相信这个法门得力于《华严经》,我讲了十几年《华严经》,从这个地方相信的,真正不容易。我是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才恍然大悟,人家那个里头说了两千多个法门,文殊、普贤、善财统统选择净土法门,这个法门要没有道理,他们为什么选择?我是从这个地方想通了,所以其它的,我连《华严》都舍弃,专门念佛,专门学这个,这个的确是很难,这个缘不容易遇到。很多学《华严经》到后修什么?修法界观,他不遵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就学法界观,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他就得不到。末后结语: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底下要把所以然的道理跟我们说出来: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本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这说出来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所发的愿,今天他成佛了,他的愿兑现了,所以这样殊胜庄严是他累劫修持、愿力成就的。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你要想观阿弥陀佛就先观花座。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
『不得杂观』,要依照经里面所讲的次第、顺序,一样一样来观察。
【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
细细的去想,专心去想,不能想这个又想别的,它有次第,不能说我想叶又想台,同时去想,这都很难。你要一桩一桩想,为什么?每个相都太微细,数量也太多。就是一片叶,一片叶有八万四千脉,这个就很不容易去想。我们观这一片叶,你看它多少脉?八万四千,真是微细,所以你一样一样去想。如果你怕麻烦,还是念阿弥陀佛好了,这实在是很麻烦。叶观之后你再观珠,观一片叶一片叶里面有摩尼宝珠,数量也是很多,树叶的脉也放光,珠也放光,一样一样按着顺序观去。
【皆令分明。】
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前面一样,眼睛睁开看得清楚,眼睛闭了还是清清楚楚,这实在讲就是前面总纲领上告诉我们专心系念,你的妄想什么都没有了,你整个心力集中在这一个观想上。
【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这是个比喻,就好像我们照镜子看自己的面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个观成,灭罪的力量非常大,罪灭了就明心见性。罪业业障障碍我们自性。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是很容易的,就是有这样多殊胜庄严的,依正庄严统统是帮助我们灭罪,帮助我们生福,帮助我们开智慧,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观花座。下面这一段,这第八,观圣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就是花座观观成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再进一步看花座上的佛像,再观佛像。
【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经文非常的重要,是这部经理论的中心。许多经论注疏里头都引用这个地方的两句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也是十六观的原理、理论的依据。因为不仅是诸佛如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心想生,所以这个世界里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人家问你,到底有没有龙?我们可以承认有,为什么说有?你心里头有就有,心变现的,怎么没有?你想什么就有什么。能变的是心,外面一切物是所变的。能变的心,功能不可思议,没有一样不能变现。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哪个国家民族所传下来的神话,佛教里统统都承认,为什么?心想生的。
中国人画的龙到底是不是真的?你们有没有见过?你们没有见过,我告诉诸位,我见过。前几天台中周家麟居士,我们在一块就谈起这个事情,他也见过。他好像不是亲自见的,在家乡听到的。我是自己看到的,看到龙在哪里?龙在空中,是一个阴天,没有下雨。我是见的龙尾巴,头没有看到,吊在空中。不是我一个人见的,我们住在乡下,我们家乡在乡下,乡下有人看到,大人叫,大家来看,看龙。乡下传言,好像是这个龙大概犯了法,被玉皇大帝罚,把牠吊在那个地方,吊在那里看到一半。我们跑到屋外去也看到了,看到一条尾巴,看到一只脚,身上有鳞,头没有看到。那时候我记事了,差不多是七、八岁的时候,我见过龙。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能说没有看到就说没有,这真有这个事情。
我刚刚学佛,朱镜宙讲了很多这些事情。他本身是学科学的,他不相信这鬼鬼神神的。你想想看,他的老岳丈做东岳大帝判官,常常讲这个故事,他听听而已,当神话听,他不相信。年轻的时候他见过很多这些事情,他也不相信,为什么?总不是直接的。他说他信佛是抗战期间在四川重庆的时候,他学经济,官做得也不小,是四川、西康两省税务局的局长,管两省税务的。他说他有一天晚上打麻将,夜很深了,半夜回去。他说重庆那个地方虽然有路灯,不过很远才有一个,才有个电线杆,那个灯泡二十烛光,路灯是若有若无。晚上很深的夜,他回去,在那时候交通不便,都是走路,回去。走在路上也没有注意到,反正走了很远,那时候都很静了,路上都没有人,他前面有个人,也没有在意,走了很久,结果仔细一看,这么晚了,她到哪里去?再一看,是个女人,他心里就想,一个单身女人在深夜一个人走,心里就有一点害怕。再仔细一看,她只有上身没有下身,他吓得寒毛直竖,一身的冷汗。这样一惊,前面那个人就没有了,他从这里信佛。真的遇到了,他说我才相信,别人跟我讲,我都不相信,遇到这个他就相信。以后他说那个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变的,如果不这样给我看一下,我永远都不会相信,以后是虔诚的佛教徒,这是真的看到的。
这一段我们最好把它念背,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像前面三种净业那一段很重要,这一段也很重要,这一段完全讲的是原理原则。所以你看古德注疏注得很多,注得很长,也注得很仔细,这是教我们观想的原理。这段文确实是很深的境界。你要是真正明了,这个世界为什么是我们想象而成的?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你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六经十一论,这是唯识学里的,唯识学专门阐扬这个道理。它有六部大经,《华严经》是其中之一,像《解深密经》、《楞伽经》都是唯识重要的经典。十一论里面是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以《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最为重要。《百法》、《五蕴论》、《二十论》、《三十论》,这是入门,从这入门,这是很繁琐的一门学问,是很大的学问,专门研究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这个里面你要是真正彻底明了,就知道宇宙人生的起源,怎么来的?怎么变化的?将来以后是怎么样的一个结局?统统清楚明白。唯识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只是把纲领提出来。是心是佛是从理上讲,本来就是佛,有心就有佛,就是佛,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在前面讲六即,理即佛就是「是心是佛」。六即佛里第一个是理即佛,理就是心,从这上面观察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名字即到究竟即,那就是修成的佛,那就是「是心作佛」,作就是修。是就是本来就是,所以「是佛」是理即佛。「是心作佛」,就是从名字佛、观行佛、相似佛、分证佛、究竟佛,统统是作佛,那是修,修德。「是佛」是性德,本性里本来是的。由此可知,我们的确有成佛的可能,为什么?因为我本来是佛。本来这个心是佛,现在又想作佛,那怎么会作不了?一定可以作得成,道理就在此地,这是净土修行的原理原则。不但是净土依这个原理,可以说佛教所有的宗派、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理。所以天台大师发明,也是他的一种学说,就是六即佛是天台大师说的,等于说是从理体,性德跟修德的发展一个具体的过程,他讲出这个过程讲得非常的合理,所以后世无论是研究经教或者讲解经教都依他这个说法,可见得他这个说法是被大家公认,他的原理就是这个两句。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特别提醒我们这一句,叫我们修行要守住这个原则。《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说出他自己修行的方法,也是根据这个原理,「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专心,就是专一,净念相继就是系念,专一系念。「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大势至菩萨修行的方法,都是从原则原理上说的。我们虽然用持名的方法,这句名号就是要唤醒我们心里有佛,这就是真正念佛。
念佛这个念是心念不是口念,中国的文字是非常有智能,这个是不可思议。中国文字,念是今心,是现在的心。念佛,你现在的心就是佛,这才叫念佛。不是口皮上挂着佛,那个没用处。心里头真有,所以他观想能得力。你心里面没有,你决定想不出来,境界现不出来。必须心里面真有,这个境界才会现前。所以我们念佛,心里头要有佛。但是我们心太粗,没有办法观这样细的境界,我们就想自己平常所供养的佛像,因为你天天看他,天天拜他,你就想他就行。这个相是很粗的相,很劣的相,就行,就可以,然后你的心愈清净,你就愈能观察到这相的微细相,才能见到。心里头没有佛,口里天天念佛,这不管用。一定要记住真正成就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在这一段。
这一段统统讲的是佛境界,但是你要晓得,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想一个人,那个人的相常常会现前。实在说,孔老夫子,佛教没有到中国来,他也懂得观想,他想谁?他常常想尧王、舜王,观想也成功了。他吃饭的时候看到尧王在汤里头,汤里面现着尧王、舜王的相,《论语》都有记载。他坐在那个地方看到尧王、舜王在墙壁上,墙壁上现身,观想成就,跟十六观有什么两样?他真的观成了。他心里常常想他,这个相就现前。所以我们学了佛再读《论语》,有很多问题,它跟佛法,原理原则是相通的。所以观想的力量不可思议。
从前人祭祖先要沐浴斋戒,斋戒干什么?观想。所以主祭的人斋戒就像闭关一样,要闭三天。这三天,他在一个很干净的房子里面,让他一个人住在里头,三餐饭送给他,不接近任何一个人,他三天专门想祖先,想祖先在世的音容,所以到祭祀的时候就确确实实有感应。祭神如神在,那个神就是祖先。在祭祀的时候彷佛听到他的声音,听到他咳嗽的声音,听到他动作的声音,他如果没有三天斋戒就不可能有这个现象。不像现在祭祀,现在完全搞表面,马上去一下,匆匆忙忙上个香就走了,不象话。所以想到从前祭祀之隆重,主祭的人是沐浴斋戒三天,那么样恭敬,修三天观想。所以读读中国的古礼,晓得中国从前那种古老的文化,确确实实非常美的地方,殊胜之处,现在这个东西都没有了,有一点这些形式上的建设,但是你看不到它的精神之所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0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五面,看经文: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紧接着前面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之后,佛就劝我们『应当一心系念』。「一心系念」这四个字,三经里面统统都有,玄奘大师的《弥陀经》译本就是用的「一心系念」,可见得这句话是念佛必定要守的原则,无论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都要做到这四个字才能成功。这个地方是提倡观想,所以底下说『谛观彼佛』,与前面这十二观相应,前面这十二条都是属于观想念佛。底下这个三句是梵文的音译,『多陀阿伽度』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如来,『阿罗诃』翻作应供,『三藐三佛陀』翻作应遍知,或者翻作正等觉都可以,这是如来十种通号里面略举三种,都是指阿弥陀佛。
批注里面虽然说一心系念就是一心三观,我们现在对一心三观,古人也有很多提出来,不必重视天台的教观,为什么?天台的教观,如果你有很深的研究,确实运用得很恰当,那当然没有问题,是相应的。如果对于天台教观没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假如说是产生了误会,还不如我们一天到晚心里挂念阿弥陀佛来得实在,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不懂,把中观、假观、空观就变成三桩事情,那一心就变成三心,反而将我们念佛的功夫破坏。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所以不如把天台教观这桩事情撇开,我们就着重这个经文上的一心系念。系念就是挂念,换句话说,很简单,心里面把牵肠挂肚的统统放下,只挂念阿弥陀佛,这就叫做一心系念,我们看自古以来许多依这个方法修行都能得到往生很好的瑞相,他们也都不懂得什么叫做三止三观,可是都真正的往生,预知时至,临命终时如入禅定。
再看下面经文,你要晓得怎样叫一心系念,底下这个文就是教给我们:
【想彼佛者。先当想象。】
叫我们想佛,观想佛。『像』就是大像,就是从头到脚,整个的佛的形像。
【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这个像是坐着的像,坐在莲台之上,莲台在莲花当中。先观花座,花座观成之后就观佛像,观到阿弥陀佛,就想阿弥陀佛坐在花台上。
【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这个观是不是观成了?这个末后两句是验证,就是证明。要看到了,确实这个像就对在面前,睁开眼睛看到,闭着眼睛也看到,看得很清楚,并不是很模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极令明了』,这才算是观成。如果是模模糊糊的,这个不行,这个观并没有成就,一定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对目前。这是先观佛,阿弥陀佛,这是观成。观成之后,再观两位菩萨。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这就是作这个想,你想这个莲花跟前面花座一样大,一样庄严,一样殊胜,就跟阿弥陀佛坐的莲花没有两样,完全相同,『如前莲花,等无有异』。就是再观两位菩萨,先观花座,这个座跟阿弥陀佛的花座完全相同。
【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想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的左边,也是金色,他的相好跟佛完全一样,所不相同的就是面相,其余的是完全相同,都是身金色。在阿弥陀佛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左边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跟佛的面相不相同,但是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的面貌、身相完全相同,区别在哪里?戴的帽子上的装饰品不相同,就是这一点差别。观世音菩萨戴的帽子镶的是一尊佛像,顶上一尊佛像;大势至菩萨的帽子当中是一个宝瓶,像花瓶,就是这一点不相同,其它的完全相同,帽子也相同,诸位要记住这一点。这是西方三圣都现前了。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
这个三位尊者,三圣,统统放光,全身放光。
【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他的周围,前面说过了,宝地、宝池、宝树行列,照这个宝树。
【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
这就美不胜收,每个树下也有这样完全相同的,三个大莲花,三个莲花座。
【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这就是三圣的化身遍满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是处处都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晓得我们供佛像应该怎么供法。所以我过去常常提倡同修们家里供佛像,你家里有佛堂,佛堂是你做早晚课诵的地方,当然要供佛像,除佛堂之外,你的客厅、起居室都可以挂佛像,用画的像就可以,为什么?叫你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佛像,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用这个方法。佛有能力化身,他那里的行树是无量无边,每棵树下都有西方三圣像在那里说法,你看看多庄严!所以佛七的道场,固然当中供养佛像,我觉得四周围统统可以悬挂佛像,悬挂西方三圣的像。现在印刷术很发达、很方便,大张的佛像可以整个念佛堂四周围都供,就是你绕佛的时候,不管你面向哪一方,统统都看到三圣像。我们再继续看底下的经文: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
就是这三圣像,像前面讲的境界真正见到之后,这个时候你应当会听到流水的音声,流水也说法。凡是音声,都是宣说无常苦空无我,都赞叹念佛念法念僧,换句话说,一切法无不宣说,你想听什么法就好像他在那里说什么法。想听《弥陀经》,你仔细去听,他都是在那里讲《弥陀经》;想听《华严经》,你听好像都在讲《华严经》,这是非常之微妙不可思议。
【凫雁鸳鸯。】
这是讲众鸟说法。众鸟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是佛在《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说的,《无量寿经》里也说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没有三恶道,这些统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为什么要变化这些东西来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佛要是坐在那里说法,我们去听都很严肃,不敢随便,为什么?要尊重。佛变一只鸟来说法,我们可以逗着牠玩,一面逗牠玩,心情非常轻松,佛法也闻到了,所以这的确是不一样。阿弥陀佛实在是很能够体谅我们的心情,不叫我们拘束,叫我们自由自在的,这佛法统统接受了,所以连树林、流水、众鸟,你喜欢什么,他就会变什么来跟你说法。
在过去,实在我有很多想法,但是这个想法都没有能实现。记得在民国五十七、八年的时候,我在佛光山,佛光山刚刚开山,只有一栋佛学院的大楼,其它的都没有造,我就跟星云法师提议建一个极乐世界,按着极乐世界这个里面讲的情形,我们把它造出来,尤其现在可以用电动,我们把佛像、菩萨像、诸上善人、行树、众鸟都做出来。以后他是做了,现在佛光山是做了,但不是我们理想当中,为什么?跟经上讲的不一样。应当把这西方世界做成变相图,使人家从这个里面游览一次,整部的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就统统全部介绍了。这里面有念佛念经的声音,不必讲经,就把经文清楚的念出来,人家从头来观看游览一直到游览完,这部经就念完了,经都听完了,这很有意义。以后他做是做了,但是没有这样做法。
而且像建筑这一个大的丛林,这丛林里面有亭子也有树,树上都可以装小型的麦克风,播音室里一播佛号,全山都听得到,不管游人在什么地方都听到佛号。如果讲经,播放出来,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在那里游览都能够听到讲经,不要受一切拘束,不必到讲堂,不必到念佛堂,在这个环境里无时无处不在那里听经,无时无刻不在那里念佛,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可惜他是有能力没有去做,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
这样做法实在讲确实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理想的净土道场,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21-7-1 19:18:01
|
只看該作者
我在国外每个地方讲经都把这个构想告诉大家,希望有福报的人去做,最好是建一个像弥陀村一样,如果有很大的一块地,里面也可以建小的寮房、茅蓬,欢迎念佛的人都到那里去住,那个地方就像相似的极乐世界一样,看看将来有没有这个缘分。现在洛杉矶夏荆山居士听到我这个构想非常欢喜,他想努力一定要把它做到。这两年,因为他是看风水的,到处去找地,又要找风水很好的地,找了很多,不晓得他现在找到没有?我这次去要问问他进行的如何?他想找二、三十亩地来做,有二、三十亩地大概就差不多了。
【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修多罗』就是经。你听到的法,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跟经里面所讲的相应,这样才行,如果见到的跟经上所讲的不相应就叫妄想。这就是观像,因为这一观里面都是讲观西方三圣。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因此造像要造得庄严,不能随便造。台湾所塑造的佛像不够标准,不如法,有很多像把它造成神像、人像,不像过去大陆上所造的像,造的标准完全依据《造像量度经》里面所讲的尺寸、大小、比例来造,所以台湾这个佛像诸位一看就晓得不够庄严。所以供佛像要供好像,要去选择。
我这几年在香港讲经,见到许多大陆上流出来的佛像,都是从前大陆寺庙供养的。大概在文化大革命,寺庙被破坏,有许多佛像也都被破坏,非常的可惜。有少部分,共产党把它运到香港当艺术品卖,有很多外国人收集,喜欢,他们买去摆在家里客厅当装饰品,我们看到都很伤心,所以我在那里有看到也请了几尊回来。去年我在那边遇到三圣像,雕得非常之好,正好台湾陈居士家里建一个佛堂,他到香港找我,要我带他去看佛像。我们跑了一天,跑了很多地方,看了许多佛像都不太中意,价钱也不太适合,最后在香港国货公司看到一组西方三圣很庄严,而且价钱也不贵,港币一万多块钱,陈居士非常欢喜就把它买下去。买下去之后,我心里想我在美国那边也没有佛像,能不能也能够去找到三圣像?所以又花了好几天工夫,果然是没有辜负,居然也找到,跟他那个像差不多,就运到美国去,现在在美国供养。这组佛像我们这边有照片,这照片印了很多,我可以送给诸位。这组佛像是大陆上的,是从前寺庙里供过的,这个照片可以送给诸位,诸位也可以在家里供养。
所以你看那个佛像的雕塑、贴金都不相同。大陆上贴的金是金箔贴上去的,真金贴上去,跟台湾这个金不像,台湾这个金一看是白的,大陆上佛像那个金是纸金,颜色是黄的,金的颜色不相同。面貌不相同,面貌非常的饱满,尺寸的比例真是恰到好处,愈看愈欢喜。要供养这样的佛像,我们才能生欢喜心。所以好的佛像很难得。
我们这一尊瓷的阿弥陀佛接引像大概总有两百多年以上,这一尊像也非常之好,现在有复制品,我在美国也看到,是大陆上造的复制品,近代造的。在台湾,明乘法师曾经拿我这个佛像也去做了一个复制品,他大概是用塑料做的,那个复制品做的比这个相要粗。这个相你仔细去看,纹路都很清楚,你看指甲,小指甲纹路清清楚楚,很细。明乘法师做的复制品没有这么细,但是样子跟这个看起来是一样,细看的时候没有这个做的精细。所以像要好,常常面对着佛像能够帮助我们观想,所以从观像念佛进入观想也是一个办法。
底下就说明利益,『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这个灭罪效果非常显著,灭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得念佛三昧就是得一心不乱。我们再看底下第九观,观佛身,这愈观愈微细。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这就是仔细的看。前面是粗想,现在更细入的去观察,『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这是佛、菩萨身都是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这个身相就太大了。我们观想可以随意观想,你观不到那么大,观小一点没有关系,为什么?佛是恒顺众生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只要能够见到就行,不一定死在经文句下,但是一一相好是要显现出来的,要明白。这个高大,太大了我们根本见不到,不是我们能力所能够见的,所以到后面这是特别迁就我们,叫我们观丈六的佛身,甚至于观八尺的佛身,这个我们就比较容易多了。这个像太大了,我们简直没有办法去观的。
【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须弥山』比我们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恐怕还要大得多,就不算大得多,就算一样大,五座喜马拉雅山那么大,我们人在当中什么也看不见,怎么能看得到佛的相?这是佛一个相,眉毛当中的白毫,白毫就这么大,佛的面孔,佛的头部,比我们地球大得太多了,你说我们怎么观法?没有能力观,所以不要限制在文字的大小上面。
【佛眼如四大海水。】
「赞佛偈」就是依据这个经文所写出来的。
【青白分明。】
佛的眼睛『青白分明』。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
毛细孔里面都放光明。
【如须弥山。】
这是比喻。
【彼佛圆光。】
『圆光』就是佛的常光,有多大?
【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佛后面圆光,身上的光,常光,这个不是放光。
【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这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经上常讲千百亿化身,就是说的光中化佛,光中化佛无数亿。
【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化菩萨无量无边。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这就不止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示现在我们人间的身相,你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见到他的真身,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这是每个相里头都有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这个观想确实很不容易观成,比前面要难得多。末后这一句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里的众生发心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的光明都照得到,都『摄取不舍』。你不要怕,人太多了,阿弥陀佛真的看到我了吗?会不会把我漏了?这是你自己的疑惑,决定不会。我们这个地方起心动念,阿弥陀佛统统知道。
【虽土广生多。】
『生』就是众生,非常之多,国土是无量无边,每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晓得多少!
【摄无一失。】
这是我们要相信的,一个都不漏,一个都不会失掉。换句话说,临命终时,佛是一定来接引你。你能够深信不疑,你能够真正发愿,你就有福了,你这一生可以脱离苦海,脱离轮回。往生西方必成佛道,一生成就。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说不尽的,没有法子说的。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这不是肉眼见,是『心眼见』。肉眼见,张开眼睛见到,闭着眼睛见不到,心眼见是张开眼睛、闭着眼睛统统见到。你所见的就像前面所讲的,这就够了。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这是成就,像《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你观到佛身,你也见到佛心。佛心是什么?底下说得清楚: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观想实在是心粗境细,我们没有能力来修观,但是这个地方,佛心要记住,我们要努力的来学,学什么?学慈悲,学无缘,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慈悲。『摄诸众生』,简单的讲叫帮助众生,把念佛法门的好处,念佛法门的道理,念佛法门的利益、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摄诸众生,我们要做这个工作。他能接受多少,我们就介绍多少给他;完全不能接受,叫他看见佛像、听到佛名,也是摄诸众生。他看到佛像、听到佛名,「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一个佛的种子,所以我提倡印阿弥陀佛的佛号。在国外,他们都有汽车,每个人都有车子,汽车前后左右都贴一张,中国人看了也会念,外国人看了也会念。他看到好奇,这什么东西?他总会仔细看一眼,就落在心里去了,就摄诸众生。
还有我们念佛的同修,我印的这个佛号,叫他们每个人家里门上贴一张,也容易辨别,我们一看到那个门上贴的就晓得这是我们自己同修,我们要找也好找一点。他的邻居、朋友看看,问问这是什么?外国人喜欢问,你们贴的是什么?趁这个机会解释给他听,佛法就度给他了,这机会教育,我们是要努力的来做,要学无缘慈悲。我们凡夫慈悲,我喜欢他就对他慈悲;我不喜欢他,我就讨厌他,就怨恨他,这错误,这与佛心完全相违背,这是我们自己的业障,是我们自己的大病,自己要晓得。我有这个病,有这个业障,我如何消除?我把它改过来就消除了。所以一定要学无条件的慈悲,无条件的去帮助别人学佛。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你能作这个观,你将来自己在这个世间,我们这个报身寿命到了的时候,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诸位晓得,必定是上品上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上品上生。纵然我们观不成,持名念佛也一样,观想、观像、持名的功德效果是相等的,绝对不是说我用观想才能到上品上生,我持名念佛就不能到了,那就错了。持名念佛一样可以念到上品上生,但是持名念佛,记住此地这个经文里头一句话,就是无缘慈悲,如果我们心地真正到这个,你念佛确实可以到上品,为什么?人到无缘慈悲,业障就消得很多。对于任何一个人,慈悲爱护没有条件的。所以我们业障有多少自己知道,自己一反省就晓得。贪瞋痴慢,嫉妒障碍,这些恩恩怨怨,这个东西都不能忘掉,不能摆脱掉,这就是深重的业障,你带着这些业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低。所以三辈九品,你带的业障少,品位就高;你带的多,品位就低。如果不带业哪有什么三辈九品?道理就在此地。
消业障,你消得多,品位高;消得少,品位低。实在善导大师讲的话决定是正确的,你「遇缘不同」。譬如你遇的缘殊胜,这部经的义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会消业障,我们就晓得在处事待人接物处处改过自新,业障就消了。如果遇缘不胜,光知道念佛,不晓得这个道理,业障不知道怎么消法,甚至于自己有这么多习气并不以为是业障,不知道这是业障,这样念佛也能往生,往生品位就低。所以品位高下,四土三辈九品,都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得。我们以无缘慈悲待人,人家以恶意对待我们,我们以慈悲心报答,我们以平等、清净心对他,那个人是我们的大恩人,为什么?他把我们业障消除。如果他讨厌我们,我们也讨厌他,业障上再加上业障,没有消除。他讨厌我们,我们不讨厌他,我们业障就消除。
所以诸位要知道,一个会修行的人,善人、恶人都是我们善知识,我们如果要离开他,我们的业障永远不能消除。讨厌我们的人,每次见面骂我们几句,业障就消了,恶业就消了。他骂我们,我们要生欢喜心、感激心,为什么?骂一句,业障消一层;再骂一句,又消一层,好。他要是骂一句,我们生一个瞋恨心,再骂瞋恨心更重,那你业障就愈来愈重。你们看看《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说的,如果不是提婆达多处处要陷害、侮蔑、毁谤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道业没有这么快成就。他之所以能够提前成佛,就是提婆达多,他说提婆达多是他第一善知识,替他消除无量劫来的生死重罪,《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
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一切统统是善知识,就像善财童子一样,五十三参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不要认为善财童子运气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们跟善财童子并不差,就是我们不认识善知识,我们把善知识当作恶知识,这就没有办法了。善财童子有没有遇到恶人?有,五十三参里头有不少恶人,有贪瞋痴慢,统统都有,可是在善财眼睛当中统统是善知识。五十三参是我们社会上各行各业,五十三位,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统统是在家的,出家的少,在家的多,里面有学佛的,有外道的。我们今天看到学佛的就很欢喜,看到外道的我们心里就不高兴,这错了。外道也是众生,也有佛性,他也是佛。所以就是说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个里面修无缘大慈,修真正的清净平等,消除自己的业障,成就自己无量功德,这才是一个真正学佛人。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一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1
一百二十二面,经文的第一行,最后一句: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中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勉我们应当『系心谛观』,真是苦口婆心。实在讲我们业障很重,没有能力观佛,我们常常能够有机会看到佛像,这都是见佛像,都能消业障。好的佛像我们现在可以用照相的方法照下来,我们这里挂的那张大的是唐伯虎画的,那个像也是非常的好,我在香港那时候还不晓得是唐伯虎画的,可是看到这三圣像就很喜欢,我在志莲图书馆看到的,它那里也是一张复制品,是照相照下来,不是原来的画,跟我们现在这个是差不多大小。他们挂在图书馆,我一看到之后就想要,我就跟图书馆的宏勋法师商量,我说这个像我要,他也很欢喜。他是照相专家,是近代佛门里了不起的艺术家,大陆上共产党请他鉴定佛像、艺术品,他确实是专家,也是照相专家。他替我照了一张幻灯片,是大的幻灯片,差不多有这么高,这么宽,照这么大的一张幻灯片送给我,我回来就拿这个幻灯片去作版,这个版做得很好。常看好的佛像,家里客厅都可以供。我们印的这张彩色的是达拉斯佛堂里面供的,我自己照的,现在印这么大张,配十二吋的镜框正好,可以配一张镜框挂在家里客厅里面。这个像里头,供果、香花、灯烛统统都有了,你什么都不要费事,不要操这个心。这都是帮助我们一心系念,常常提醒自己。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这是教我们观的步骤。怎么观法?先观阿弥陀佛白毫相,原则就是要看得很清楚,开目、闭目一定都要看得很清楚,逐渐这微细的相好自然显现。显现,你虽然看到,你也没办法说得出来,相太庄严、太殊胜。所以佛像要供好像,遇到真正好的佛像,我们要想方法把它请回来,若实在不可能,用照相照下来,回家去我们供养这个照片也很好。
大陆上流出来许多的佛像也有一些损坏,损坏了我们想方法修补。像我们运到达拉斯的佛像,后面那个背光就断了,我们重新用胶把它黏起来,在照相里头看不出来,细看会看得出来,很仔细的把它修补,但是观音菩萨手上拿的杨枝跟净瓶没有了,大概从大陆运到香港就没有了,我就想了一下,观世音菩萨两只手空了怎么行?所以我一个手就挂一串念珠,另外一手拿一卷经,这部经是《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用复印机把它缩小了,缩成这么小一卷,卷起来拿在手上,这非常之好,就是教我们天天读诵《无量寿经》。因为我们现在那边是每个星期天大家聚集在一起念《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以观世音菩萨手上就拿这卷经,拿这串念珠,叫我们天天念佛,这个意思很好,不要再加什么杨枝净水,现在改成念珠跟《无量寿经》。再继续往下面看: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在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这就是观佛。见一尊佛就是见一切佛,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所以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遵守佛的教诲,我们念阿弥陀佛绝对不会得罪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得罪药师佛,十方诸佛都不会得罪,不但不得罪他们,每尊佛都欢喜。如果你念阿弥陀佛,又念释迦牟尼佛,又念药师佛,念了很多佛,诸佛看到都摇头,为什么?好是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你不能得一心不乱。所谓是念这一切佛,叫人情佛事,我们现在有的时候也得要顺乎人情,就是他这个理不明白,好像拜了这个没有去拜那个,心里总是觉得难过,所以过年不得已拜个千佛,拜个万佛,让你统统都拜到了,希望这一次拜到之后,一年就见一次面,剩下的时间统统念阿弥陀佛,这样才好。每年过年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见个面,我们拜千佛,拜万佛,都是这个意思,好像跟诸佛拜年一样。但是一个专修净土的道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念阿弥陀佛,绝对不会念其它的诸佛,念这一尊佛统统都念到,要晓得这个道理,不是他对于一切诸佛不恭敬,是真正的恭敬。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是嘱咐我们必须与经相应才是正观。
请看经文,这是第十观,观观世音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就是佛观观得很清楚,开目、闭目这个景象都在眼前。
【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
这是身长,菩萨的身高,『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顶有肉髻。】
可见得菩萨相跟佛相的确没有两样。佛顶是肉髻,菩萨顶也是肉髻。
【项有圆光。】
佛有圆光,菩萨也有圆光。
【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这个景象就非常的庄严,要很细心慢慢去想,看看能不能想得出来?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五道』就是六道,不说六道说五道是把阿修罗不算是一道,为什么?《楞严经》上说得很好,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不必另外建立一道。五道里面除地狱之外,其余四道都有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畜生、饿鬼里头都有阿修罗。通常我们讲六道是把天阿修罗单独算一道,其实他应该归入天道,实际上只有五道。此地讲五道众生的状况都在观世音菩萨身光里面显现出来。菩萨非常慈悲,普度众生,寻声救苦,所以他与我们这个世界,特别与中国人最有缘分,所谓「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间非常有缘。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这是菩萨头上戴的宝冠。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
就是宝冠当中有一尊佛像,这尊佛像:
【高二十五由旬。】
菩萨的身高,相很大,所以有这么高的佛像。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阎浮檀金』,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金的成分、颜色是最为殊胜的,拿这个来做比喻。
【眉间毫相。】
眉间也有白毫,也有毫相,佛有,菩萨也有。
【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在这一小节里面我们要特别注意『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这两句,因为这两句使这个一观都活了,就不是死的。再仔细一想,全经都活活泼泼的,随意自在。我们今天修这个观也要随意自在,不要死在经典里面讲的大小尺寸那个度量,那是我们做不到的。随意自在,那我们就可以做到。我们尽量把这个相观大,不一定要观十八万亿由旬,不必特定这个数字,这样我们就能够下手,就能够学习。如果特定在这数字上,可以说阎浮提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没有办法做到。经上像这些句子有很多,我们特别留意,所以处处都是活活泼泼的显现。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从这部经里面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出来,佛菩萨的身相庄严,不但衣着很讲究,身上佩戴的首饰也是一流的。这是学佛要明了,佛法是离苦得乐,如果学佛学得那么苦,反过来了,就是离乐去受苦,这个佛法我们学它干什么?为什么古大德提倡穿着饮食都要清苦一点?其实佛法是最讲究享受的,这种提倡都是帮助我们消业障,消什么业障?贪瞋痴慢。所以在物质上减少一点,逐渐把我们贪瞋痴的心化掉,是这个意思,这讲消业。第二个修福,我们自己吃苦一点,把我们多余的去帮助别人,这修福。一方面是消业,一方面修福,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学佛的人不可以穿得华丽,不可以去庄严自己这个色相,不是的,诸佛菩萨都是如此,怎么可以限制我们?诸位要晓得,到你真正贪瞋痴慢业障消尽,这些庄严自然现前,性德的庄严,本来就是这么庄严。
因此我们学佛,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我们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那我们就要看人、看环境,如果这个地方统统都是学佛的人,我们穿着朴素一点,为什么?教他消灾培福。如果在宴会场合,那些人不学佛的地方,我们去了,我们也可以穿着华丽,不在他之下,去接引他们。你打扮得很朴素,人家一看你,他就不敢学佛,他说学佛一点享受都没有,他怕这个,他不敢见你,他跟你就画一道界限。你穿着跟他一样华丽,一样打扮,所谓是孔老夫子说的,这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觉得我们可以是一类,我们可以是一群,这样就可以劝他学佛。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什么场合,我们用什么样的身分出现,千变万化,就跟经上观世音菩萨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样的身相,这样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总要叫对方觉得你跟我是同类,我们志趣、嗜好都相同,一拍才能合,所以不要使人家对你有界限、有距离,这样才好。这都是我们在经上能看得到的,能够体会得到的。所以这就是『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我讲的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
【手掌作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
这就是纹路,我们讲的指纹。
【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
足下的『千辐轮相』,平常看不到的,他脚举起来你才看到,不举足你看不到,所以特别加一个『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
【自然化成有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这是对于观世音菩萨一些微细的相好特别给我们说出来,便利我们观想。这部经的批注,此地注得比较简单一点,但是也相当的清楚,项光,身相,天冠,面相,毫相,臂相,手相,乃至于足相,都说得很详细,要是想多知道一些,要看《妙宗钞》,它的原本说得很详细,这个地方批注也是注一个大概。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跟阿弥陀佛的相是一样的。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他也有,不是没有,菩萨有『肉髻』,也有『无见顶相』,就是这两种相比不上阿弥陀佛殊胜,稍微差一点,不是没有,统统都有的。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这是说观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利益,确确实实,你可以消灾免难,一切恶事、横祸,你都不会遇到,你只要诚心诚意去观想,或者是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都相等。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这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个福报就很大,你再要心里面常常想菩萨,当然灭罪得福的功德就更不可思议。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这是教我们,你要是真正去想观世音菩萨,这个想有个次第,从观世音菩萨顶上肉髻想起,想天冠,想白毫,想他的面貌,按照这个顺序去想,就是经上前面所讲的这个次第。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总而言之,这个观想必须要跟经里面所说的完全相应,这才是正确的。
一百二十七面,批注的第四行,最后两个字念起,「行者观于冠、髻、毫」,毫是白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就是前面讲的这个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这就是往后所讲的,此地讲一个原则。「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始末经文,俱可修观故」。这一段批注很重要,我们可以多多的念几遍,想一想他教给我们观想的原理原则,纵然我们不用,我们要晓得观想的原理以及方法。下面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他也叫无边光菩萨。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大』是伟大,他有伟大的势力,就是因为他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能叫众生离三途。大势至跟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侍者,也是阿弥陀佛度化众生得力的两位助手,所以我们称之为西方三圣。这位菩萨跟我们中国也是非常有缘分。
传说印光大师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这桩事情很可以相信,你们看《印光大师永思集》里头有一段记载,这个人的名字叫杨信芳,她那时候住在上海。她是个念中学的女学生,她也不信佛,她们家里也不信佛。她有一天晚上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他说她跟他有缘,叫她去见他。大势至菩萨是谁她也不晓得,他就说印光法师就是大势至菩萨,而且告诉她,他住世还有四年,四年以后,他就会回西方极乐世界。她作这个梦觉得很奇怪,她梦得很清楚,到第二天她就跟家里人说,她家里人也觉得这个事情很新鲜。因为观世音菩萨这个像常见,虽然不信佛的也知道白衣大士,现的这个像,所以她就知道那是观世音菩萨,跟她讲这桩事情。她就问,就打听,因为佛教实在讲在大陆上最近民国以来并不普及。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人人都知道,这是知名度太高没有人不晓得,大势至菩萨知道的人就不多,除非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一般人不晓得佛门有大势至菩萨。
以后打听,找到她的亲戚,她的亲戚是念佛的,晓得有大势至菩萨,这是证实有大势至菩萨,但是印光法师没有人知道,她的亲戚也不晓得印光法师。以后她就到处托人打听,打听到普陀山的确是有位印光法师。再打听,果然没有错,他在上海,被上海那边的佛教徒请去做护国息灾法会,现在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就是那个时候讲的,他在那里讲七天。知道这个事情,她全家大小就到上海去拜印光法师,而且告诉他这个因缘,印光法师一听很生气,就告诉她,决定不准胡说八道,我是个凡夫,哪里是菩萨再来的,就决定否认,就告诉她,以后不准讲,不准在外头乱讲。她们皈依,印光大师也接受,替她们传授三皈。就是一再警告她,决定不可以随便说,不可以乱说,不要以凡滥圣。一直到印光大师圆寂,果然没有错,四年后他老人家圆寂了。圆寂之后,她才把她学佛的因缘发表出来,说明这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这是很可以相信的,所以大势至菩萨与我们很有缘。
《印光大师文钞》就是大势至菩萨对我们近代学佛人的教训,由此可知,这个教训决定不会有差错,这是菩萨亲自来教导我们,所以我们学佛的同修,我们要找一个修学的榜样,修学的模式,你就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虽然不在了,我们依照《文钞》来修学,这样就好。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那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一生确实是这样做法的。
【此菩萨天冠。】
这是跟观音菩萨不同的地方,除这个之外,跟观音菩萨完全一样。『天冠』:
【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摩华』是莲花。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
就是这一个相跟观世音菩萨区别,我们认识哪是观世音、哪是大势至。观音菩萨的宝冠当中是一化佛,是一尊佛像,站着的佛像,大势至菩萨肉髻宝冠当中是一宝瓶,像花瓶一样,是这样一个像。
【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跟观世音菩萨完全相同。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
这是说明三圣真实,不仅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处处化身,前面我们看到每一尊宝树之下都见到弥陀、观音、势至,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了,真是遍十方诸佛国土都有三圣的化身。
【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而且菩萨现身还是随类化身,就更多了。以佛菩萨的相示现的就不可思议,处处都示现。随类化身,化身为比丘相,像印光法师,像传记记载的宝志公禅师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梁皇忏,超度梁武帝的妃子,超度法会就是宝志公主持的,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这是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还不晓得有多少?这样的叫应化身,他也是到这个世界来投胎,跟我们没有两样,这叫应身,应化过来的。变化身就太多了,变化身是你有事情的时候就见到他,没有事他就不见了。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去朝五台山,朝五台山很辛苦,三步一拜,大概拜了将近一年才到五台山,路上受了很多的苦难,在大难来的时候没有吃、没有喝,病倒的时候,文殊菩萨就变化一个人来帮助他,来解决他的困难,他在一路上遇到二、三次。也是好像一个和尚的身分,出家人的身分,最苦难的时候他就来帮助他。虚云老和尚就问他,你住在哪里?他说我住在五台山,以后他拜到五台山的时候就打听,问这个人,人家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才晓得文殊菩萨,那是化身,变化身,感应的时候他就来了,不是应身,应身是在这个世间要住几十年的,像印光大师住世八十年,他是八十岁圆寂的。所以佛菩萨的确是无时无处不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一桩事情可能大家怀疑的,就是菩萨一举一动,大地都震动了。地震是很恐怖的一桩事情,今天报纸登洛杉矶又有地震,好像在昨天又发生一次五级地震。上一次洛杉矶的地震非常严重,那边同修打电话给我,说家里的电视机都倒下来,冰箱都震开了,冰箱里面的东西都掉出来,可见得这个震动,在台湾还没有这么大的地震。有的天花板都掉下来,墙壁上挂的那些相统统都打碎了,可见是相当严重的地震,震央距离洛杉矶市区只有十几哩。我想这次的五级地震一定也是相当的严重。它是在一个地震带,而且加州这部分的地层不稳固,它下面是空的,在太平洋上,底下是空的,所以怕将来一下断掉掉下去,加州就没有了,这是加州一带的人,心里负担很重,很恐慌,可是不晓得什么时候,这个地层一下断掉了,就掉落下去,就会沈到太平洋底下去。
此地讲的震动不是真的地震,真的地震,菩萨一来就带给我们灾难,我们怎么会欢迎他?这个震动是讲人心震动,是说这个意思,是这种震动。譬如有个大人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心里都非常欢喜,是这种震动。菩萨来了,我们当然高兴,当然欢迎,张灯结彩,以种种方式表达我们欢迎的诚意,震动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地动了,所以要晓得这个意思。
这个观想的方法也像前面有次第,就如同观阿弥陀佛、观观世音菩萨一样的。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因为它这个里面与前面文有许多地方相同,所以有很多就略去。底下一段是讲灭罪的功德: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所以这个灭罪也是无量无边的。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这是观成之后就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因为六道里面胎生的机会最多,你观成是永远不会再有胎生,胎生很苦。往后都是化生,化生就自在。『常游诸佛净妙国土』,这是得真正的解脱自在。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所以这两位菩萨常常连在一起说的。三圣像除了面貌有稍微不相同之外,其余可以说完全相同。而两位菩萨真的,只有帽子上,一个是镶的站的佛像,一个是镶的一个宝瓶,除这两样,没有差别。一般的像,观世音菩萨手上都是拿着净瓶、柳枝,大势至菩萨手上拿着莲花,我们用这个来区别,实际上经上教给我们是从帽子上镶的装饰品来区别他,因为他的面相、身相、衣着、宝座都完全相同。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观西方正报里面的三圣相。底下这一段教我们普观往生的相: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我们这样观法就是想自己往生,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要常常做这样的观,有很大的好处,什么好处?临命终时没有恐惧的心。往生,我们多次都在这里预习,预习得很熟,到时候自己一点不慌不张,很自然的就去了,这就是模拟往生,要做这种观想,你常常想决定有好处。见到西方三圣就想到自己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当中,自己也是跏趺,就是双腿盘起来,像佛一样坐法。有很多人年岁大了,腿盘不起来,没有关系,你想象自己盘腿,你自己站着也可以想,坐着也可以想,睡在床上也可以想,修这个观想,想自己端正的坐在莲花上,莲花合起来,莲花展开。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
阿弥陀佛放光照自己,观音势至也放光照自己,佛光照到自己身上。
【眼目开想。】
坐在莲花里,佛光照的时候,自己眼睛慢慢的睁开。
【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佛菩萨身相很大,好像看到满空中都是佛的相好。
【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观统统都现前了,六尘说法,所说的法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完全相同,没有违背,所谓佛佛道同,诸佛所讲的经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一定是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经,我们就可以拿来做印证。假如你听到的六尘说法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不一样,那这个就是错误的,这就不是真正的佛境界,这叫魔境界。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这是讲出定的时候,这一个境界相永远在我们脑海当中盘旋,不会失掉。我们在入定,在修观的时候,这个境界现前;不修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头还是这个印象,这个事情时时刻刻他不会失掉。念佛实在讲也是如此,我们同修当中有曾经得到过的,告诉我的。你认真的去念佛,把一切都放下,你念上三天之后,不念佛的时候有佛号,你会听到清清楚楚的佛号,日夜随时随地都听到。如果你功夫做得稍微成熟一点,假如你能念上三个月,时间不要多,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想听佛号,佛号马上就现前,怎么个想法?你把所有一切妄想统统放下,心定下来,什么都不要想,这个时候佛号一定出现,别人听不到,你听得清清楚楚,这是讲念佛的功夫。此地是讲观想,在你什么都不观想,心地清净,什么都不想的时候,这个境界在你脑子里现前,所以是『忆持不失』,这就证明你的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之后要紧的是要保持,如果你不保持,几天就没有了,就失掉了。失掉之后,心怎么清净,什么都放下,佛号听不到,没有了,这就是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失掉了。所以你曾经得到过一次、二次就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想保持不失,你就常常保持一个清净心,对于一切外缘,能放下的尽量放下,能不分别的尽量不分别,能不计较的尽量不要去计较,能不执着尽量不要去执着,你的功夫就永远能保持。你要是能够保持个二、三年,你往生决定是预知时至,自在走了,决定没有病苦,而且告诉你,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
那些念佛人多半念三年就走了,有很多人来问我,是不是他们寿命到了?我想决定不是,为什么?他功夫到了,极乐世界他都看到了,他还不去?他还留在这里受苦?没有那个傻瓜。功夫不到,想去去不了,没法子。功夫真正成就,这个境界亲自看到的,他会跟大家告别,拜拜,我哪一天走了,他选一个好日子,他快快乐乐的走了。决定不是他三年寿命到,我不相信,哪有那么巧!每个人都念三年走的。不会那么巧的事情,必定是功夫成熟,他自己愿意走,纵有寿命,他不要了,不愿意再在这个世界受罪。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我们把后面这一行念下去,这是十六观里头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西方三圣三位圣人都到你这个地方来了,都跟你见面,很亲切的,一定慰问你,给你说法,欢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来,三圣来表示欢迎,来迎接你,安慰你。十六观,我们讲到第十二观,这十二观统统是观想。下面是第十三观,十三观是观像,比前面就容易多了。好,我们这一堂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二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一面,最后一行: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是说明西方三圣与修行人感应道交,也是前面曾经说过,诸佛如来入众生心想中,翻过来看,道理是一样的,众生也能入佛的心想中,这才是感应道交。所以观想成就,佛必定现前来安慰这个人,也是欢迎他到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到此地就告一个大段落。
下面这是观像念佛,这个科里面是「杂明佛菩萨观」,这里面有两段,第一段就是观像念佛,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这种观想比前面就方便太多了,这实在是怕我们末法时期众生心粗境细没办法修观,这是特别开方便法门,不要观那么大的身相,观丈六,这是我们能力可以观想的,决定可以能做得到。至于相好光明,要跟前面所讲的一样,只是佛的身相没有那么大,身相小了。『在池水上』,莲花在池水上,花当中有莲台,台上有佛结跏趺坐,这是跟前面一样。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是把教我们这种观法的所以然说出来,实在是我们凡夫心力达不到,所以才开这个方便之门,观丈六的金身。虽然开方便之门,底下这一段也不能够疏忽。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换句话说,那个相虽然大,如果你真心去观,佛的神力加持你,你依然可以看到像前面所讲的不思议的大相。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这是得福的比较。在这段文里面,我们特别要记住前面两句话,『若欲至心生西方者』,我们是不是真想往生?真正想往生才叫至心。要把求生西方净土做为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重要的事,除这桩事之外,其余的事情都不足以为道,都可以放下,古德教我们念佛要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至心求生净土,这句话很重要。
『先当』,这是教给我们先后顺序,你就先观丈六的佛像,所以这是观像念佛。为什么?丈六的佛像我们可以塑造、彩画,画这么大的佛像我们常常看,使这个印象落在我们阿赖耶识里头,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丈六做不到,做八尺的佛像,八尺就跟我们人差不多高,一般寺院供的佛像大概都是八尺高的样子。再缩小一倍,四尺,普通一般小庙供四尺的很多。像我在美国的佛像就是四尺,八尺还减一半,为什么?我们那个地方场地房子不高,八尺像就没法子供,四尺的佛像供在那里刚刚好,跟房子的高度就差不多了,总得要配我们自己供佛的场所,就是要能够配合佛堂的大小、高度。这是首先从这里观起。
观想念佛是二六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因为是想象,此地这个不行,这不是想象,是叫你看佛像,所以佛像无论是雕塑还是彩画,一定要庄严,而且你还得有空闲的时间,因为你面对着佛像,你要看佛像,观像念佛。念佛堂四面都供佛像是有道理的,无论你在哪一面都看得到佛像。可是前面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要,如果前面十二观不要了,此地这个经文上就不可以有这几句话,『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忆想就是前面这十二观。所以佛既然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我们要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虽然我们心粗境细,但是这是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我们要是至诚恭敬的去观想,阿弥陀佛会加持你,会帮助你观到前面所说的境界,不过这是真正要到至诚恭敬,像经上所讲的,以这种方法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因为前面每一段都讲到念佛三昧,这个相现前)。相现前也就证实你已经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见到这个相现前,清清楚楚,如同观我们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再看底下一段: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这从前面所讲的,这个意思说明佛的形相。实在讲佛无有形相,《楞严》上说得好,诸佛菩萨现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见得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分别执着,众生心里怎么想,他都能现,如你之想来现,如你之愿来现,所以一切法统统都是从心想生。像我们前面供的是阿弥陀佛像,这个像大概只有二、三寸,加上莲花座不到一尺。由此可知,供佛的形像大小没有关系,要紧的是要把佛像印到自己心识里面去。心识里头有很深的印象之后,闭目、开目可以观想,观想这个相就可以放大,放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大。你把它观大,与经上所讲的就统统都能相应。但是他的肉髻、白毫、面相、光明、花座都要与经上所说的相应,这才是正观,如果不相应就不是正观,那叫打妄想。所以经一定要很熟,经的意思要明了,便于我们时时刻刻观想。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这个观劣应像,佛的像是丈六八尺,所以菩萨的像就跟我们一般凡夫的高度差不多,你就这样观法。
【但观手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观手相』,这一个「手」,看批注第二行,「若据前大士观文。分明以首误手」,这首是头,从前面才看得到。因为头部戴着帽子,观世音菩萨宝冠里头是立佛,佛站着的像,大势至菩萨的帽子里头是宝瓶,看这个地方就晓得哪位是观世音、哪位是大势至。所以这个字可能是错字,首、手同音,可能是抄写抄错。但是古人有个好处,纵然发现错字,不敢改,所以这部经才能完整的保存到后世。如果这个人发现错字,把它改一改;那个人以为这个字恐怕靠不住,他也改一改,大家改来改去,到后来这部经就不能看了。所以古人发现错误,他在旁边注出来,可能是个错误,原来的字决定不敢动,你就晓得古人对于典籍多么慎重,决定不敢轻易加一个字、减一个字、改一个字,不可以的。这个注子里头有。如果说是手足的手也能讲得通,为什么?通常我们见的相,观世音菩萨手上拿的是净瓶、杨枝,我们一看,这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上拿的是荷花、莲花,所以用「手」也能讲得通,但是要跟前面的经文来讲,当然「首」是比较合理、合乎逻辑,这个经文是一贯下来的。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此地说的『杂想』是没有前面观的那么纯、那么微细,所以称之为杂。其实你在经文上看,它一点也不掺杂,不过只是相小了,不像前面讲的那么大。实际上讲这个相好光明还要同前面讲的一样,只是身相缩小,便于我们观想,杂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掺杂其它。
向下是第三大段,说最后的三观,就是十四、十五、十六。解释在一百三十四面,看倒数第五行,从这个地方就是给我们说明,后三观与前面的十三观不相同。后面三观是观三辈往生,三辈九品,《无量寿经》只说三辈,此地是九品,实在的情形是每一辈里面都有九品。
大师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说明为什么有这三种观想,里面给我们提出两点理由。第一是「令识三辈往生」,叫你知道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给你说出这个道理是鼓励你,希望你能发大心求上品上生,这是真正有志气,我们要力取上游。上上品取不到还会落到中品,所以这个意思很显然的,不要存侥幸心,我下下品就可以了,万一下下品也没有就去不成了,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得不到,我还可以得中品。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如果你取法乎下,你去不成了,所以这有鼓励的意思在。
第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底下是一共三观,每一观里面都有三品。这个批注注得细,也注得好,里面有一段很重要,我们把它提出来念一念,在一百三十五面第六行,末后两句看起,「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能伏惑者,属中三品。破四住者,属上三品。如五逆罪」,这个底下就很重要,这个造作很重的罪业,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一般讲下下品往生的都是罪业非常重,临终遇到善缘,他真正忏悔,发心念佛求往生,这个下下品,将来我们到第十六观末后这一段可以看得到。可是事也不完全如此,你看底下这一段讲的,「阇王重悔」,这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造的是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和合僧,这是极重的罪,但是他到后来后悔,他忏悔的力量太强,可以说是彻底的忏悔,这个忏悔力量太大,「得无根信,即上辈三品所摄」。
五逆十恶的人就看他忏悔的力量、程度,果然是彻底究竟的忏悔,永不再造罪业了,这个人可以生上三品。如果虽然忏悔,将来遇到缘可能还会再犯,这个忏悔力量不强,往生的品位就低。当然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再造罪业,他没有缘了,虽然他忏悔的力量不够,也能往生,可是不能取上三品的果位。「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五逆罪都如此,何况其余?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可信,他说三辈九品都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缘胜劣才有的,与我们过去生中修行的功夫无关,就是我们这一生。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遇缘,遇到好因缘的确能帮助我们上品上生。缘殊胜者,解行并重,有善知识指导,有好的同参道友,每天研究讨论,深入的理解,认真的念佛,大家在一起共修,这个缘就殊胜。
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真正要亲近一个善知识,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这看你的根器。你如果根器很利,亲近老师一天就够了,为什么?老师把方法、门路都告诉你了,以后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的事情。最难得的是这个方法、门路没人告诉你,你找不到。你要自己去摸索,摸个三、四十年,你要是真摸到了,那还是很幸运,有的人连一生都摸不到,这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诸位懂得这个门道,你自己就可以去修,就是一个正法的道场。请不到人讲经就念经。譬如我们有五个人,这个小僧团五个人在一块共修,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的是真诚心,五个人各个都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理和合就做到。事里面六和合,第一个见和同解就是读经。我前面一再提醒同修们,念经念批注,像《弥陀经疏钞演义》、《无量寿经》的批注,连经带注念,一天念一个小时,研究讨论一个小时,念八个钟点佛,你每天做十个钟点功课,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这就是正法僧团。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你可以建立。
经典,如果喜欢多读一点,不能超过太多,太多将来你的思想就杂乱,对于你自己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有很大的妨害。你说天天念一部经很单调,想换一换,你就念净土三经,顶多再加上五经。五经,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圆通章》的批注,灌顶法师的注子非常适当,过去我们印过单行本,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的批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疏、钞都是他作的,念这个。《普贤菩萨行愿品》,当然最好的是《别行疏钞》,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你就念这个本子,这就是净土五经。《观经》就念《妙宗钞》、《四帖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作的,灌顶法师也有,灌顶法师的批注叫《观无量寿佛经直解》,也写得非常之好。你只念这个三经或者五经,连经带疏念,足够了,这一生就够受用。如果还不够,这就是业障重,业障要不重,给你说一部经就够了。念了还想念别的,这都是业障重的现象。业障更重一点,你就可以念念蕅益大师编的《净土十要》;再重一点,你就念《印光大师文钞》,我想就够了。如果再重,那很困难,往生成问题了。不要再搞多了,搞多的时候,我们知见会乱掉。我举这几部书,知见还不会乱,也可以满足你的求知欲,这么多,不算少了,我想已经足够,这真正是遇缘的不同。
这个批注你只管这么念下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透了会在那里头开悟,妙就妙在此地。现在人一生都开不了悟,原因在哪里?这也想看、那也想看,看得太多,把悟门堵塞,这不能开悟。要想开悟,就是用一部经把悟门打开,叫顿开茅塞,茅塞打掉你就会开悟,所以要专、要精,功夫要用到家才行,功夫浅了是不够的。请看下面经文,一百三十六面: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这先讲上三品。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都是《观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前面说了三福(三种净业),这是修行的基础。这里讲的三种心是往生的根本,不能没有,这讲发菩提心,这个就是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法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要修菩提心。
【何等为三。】
这是《观经》里讲的菩提心的三种,一种是体,两种是用。用怎么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一种是他受用,就是我们这个心,自己如何来受用?用什么样的心来待人?所以这个用有两种。这样你就明了,这个三是一而三、三而一,并不是三个心,实际上是一个心。
【一者至诚心。】
『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直心。
【二者深心。】
『深心』从浅处讲就是好善好德之心,这是自受用。
【三者回向发愿心。】
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大悲心,是他受用,可见得是一体二用。佛这个说法跟儒家的说法是不谋而合。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此地的至诚心,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就是正心。佛家把正心开做两个,一个是对自己的正心,一个是对别人的正心,对自己的正心就是深心,对别人的正心就是回向发愿。所以儒家讲这个心,一个体,一个用;佛法讲一个体,两个用,这个里头只有开合不同,内容完全一样,你才晓得佛法到中国为什么会受中国人欢迎,就是基本的概念相同,没有两样。孔夫子是这么说的,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说的。这个三心,后面批注注得很详细,一共有两段的批注, |
|
|
|
|
|
|
|
诸位自己去看。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你用这样的心来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决定成就,一定往生。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前面是讲发心、存心,后面这一段是讲行事,就是你在生活方面符不符合佛法的要求?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实在说这三条与前面三种净业差不多。这是说明肯这样做的人都能够往生。
【三者修行六念。】
『六念』,注子里头有,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这三念,除此之外,念施(念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帮助别人的心)、念戒、念天。天有十善业道、慈悲喜舍。念天怎么念法?就是念十善业道、慈悲喜舍,这就叫念天。人心里头常常念到这些,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为什么?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人都是诸上善人,你心里常常念这个,这就是善人,这就是上善,所以到那边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自己的善心善行,与西方极乐世界大众能够相应。
【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跟《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样的,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难。所以它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道理就在此地,但是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行法,你都要做到。一日到七日,这是你下定决心想修取净土,时间实在是不长,这七天是怎样?上品上生。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这段是讲遇缘: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
这里面讲的『比丘、声闻』都是从前学小乘的,小乘的习气没断,但是他在临终的时候都是发了三心,发菩提心,求生西方净土,到西方净土之后,还有小乘的习气,所以现的声闻身。
【无量诸天。】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人天众。
【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这是三圣来接引你。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佛光一照,你的功夫就圆满了,一心不乱是这个时候得到的。罗什大师翻的《弥陀经》不能算错,道理就在此地,这个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平时要认真的去念,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一心不乱,这是佛力加持,佛光照你的时候使你成就一心。佛光加持你,实在讲是跟你自己修行的功夫也是成一个对比,换句话说,你有一分功夫,佛光能加一分力量给你;你有十分功夫,佛光一照,就加给你十分的力量,因此到那个地方是得理一心、还是得事一心、还是得功夫成片,就在这个时候决定,看你平常修行功夫浅深,会得到一个相对的弥陀神通道力的加持,帮助你成就,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努力修行是有必要的。
最好是要认真的把见思烦恼伏住,就是把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我执、法执,用一句佛号伏住,为什么?你能伏得住烦恼,佛光一照,最低限度得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佛光一照的时候,你的见思烦恼完全断掉,功夫再好一点还能破尘沙烦恼。如果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一面念佛,烦恼还是会起现行,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不好的来说,就是你不能往生,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是下三品,因为你烦恼没有伏住,佛光一照是帮助你伏住烦恼,不是帮你断烦恼,换句话说,佛光照住的时候,你仅仅得功夫成片。所以要晓得我们为什么念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伏烦恼,唯有伏烦恼才真正有把握往生。烦恼不伏,没有把握,完全看临终最后一念,烦恼没有伏的人就等着那个机会,如果临终那一念发脾气就完了,这很危险的。
像前天有个同修说临命终时捐赠器官,这是很冒险的事情,假如你烦恼伏不住,在那个时候医生给你一动刀、一动身,你的瞋恨心一起来,全功尽弃,到三途去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捐器官要什么样的功夫?烦恼能伏得住,这个不要紧了。这个地方一断气,神识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没有中阴身,不必要经过八个小时,跟诸位说,一分钟都不要经历,一弹指间就去了,那个没有关系,那都是预知时至的人。我们功夫没有到家,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能把握得住在那个时候人家动刀来割你,你不生气?恐怕靠不住,那时候一生气就糟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这不是不慈悲,是自己实在受不了。
靠临终八小时助念往生的都是烦恼伏不住的人。说老实话,八小时助念,一万人当中有几个人能去?三、五个而已,大多数不能去。为什么不能去?临终虽然有别人助念,他还打妄想,怎么这个人还没来?我那里事情还没有处理清楚,都想这些,你助念他没听到,他没有在意,所以他去不了。如果临终助念的时候,他真的一切放下,跟着你念佛,这个人去得了,这比例占得很小。我们在生的时候习气太重,所以我们平常念佛要留意这一点,要把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淘汰掉,我们走的时候才有把握。什么事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过分,这很重要。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三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3
请接着看经文,我们讲到: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这是说明临终那一剎那看到三圣,以及我们常讲的莲池海会诸上善人,这就是菩萨众、声闻众、无量的天人众。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所以往生西方世界是活着往生的,不是死了以后走的,这个诸位要晓得。在他个人观念当中,确实他没有死,看到佛来就跟着佛走了,所以是活着往生的。死了以后就很麻烦,密宗里头有中阴救度,那还是个疑问,确实是个疑问,如果中阴能够度他往生,那我们的希望就很大,中阴难。打个比喻,是清醒的时候我们听经容易明了,还是作梦的时候?一个人梦中的境界就没有清醒的时候清楚,人死之后的境界比梦中境界还要差,还不如,所以可想度饿鬼有多么难!三恶道难度就是他很不容易接受,很不容易觉悟。所以必须依照三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才真正靠得住。后面一段是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
就跟前面经文所讲的一样,到那个地方当然看得清清楚楚。
【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这真的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地位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位、别教初地位。从这句经文来看,阿弥陀佛放光照他,他是得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不是我们平常念佛要念到事一心不乱,佛光加持使我们从事一心提升到理一心?给诸位说,不必。功夫成片也有程度高下不等,功夫成片高段的功夫,佛光一照就得理一心不乱。功夫成片,虽然是成片,但是他的功力稍次一等,佛光一照可以得到事一心不乱。四土三辈九品是这样因缘而造成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如果肯努力求上品上生,也是人人都有分。
古德固然有说,像蕅益大师给朋友写信,信里头有这么一句,「下品下生是弟之定局」,我们看到这个信,好像他只要求下品下生就可以了,但是你要晓得他末后一句很厉害,是「弟之定局」,他决定往生,我们有没有把握?他决定往生,换句话说,决定不止下品下生。如果是下品下生,注《弥陀经》怎么能注得那么好?连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都赞叹他,古佛再来注这部经也不能超出其上,你想想看,他是下品下生吗?所以他说「下品下生是弟之定局」是客气话,不是真的。所以,一到那边就悟无生法忍。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
『须臾』就是剎那之间,他就分身到十方诸佛国土参学,你看多快!一剎那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见佛就悟无生法忍,悟了无生法忍,马上就离开西方世界到十方世界参学,其实他有没有离开极乐世界?没有离开。他那个时候有分身的本事,他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面前有他,十方诸佛世界面前统统都有他,分身去了,这才叫真正自在,『历事诸佛遍十方界』。
【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这就是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智慧德相圆满具足,就是这个意思。
【是名上品上生者。】
底下第二段:
【上品中生者。】
这是上中品,前面是上上品。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
不必读持,为什么不必读持?他有障碍,他不是不读,他不能读,没有时间读,或者是有别的杂事障碍,他不能去读,没有这个缘,所以不能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可是他具备底下的条件:
【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什么是『第一义』?念佛求生净土是第一义。他听到这个,他心里不惊不怖,他能接受。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所以虽然不能够多读大乘经典,这一部、两部就够了,就行了。像我在前一节跟诸位所说的,我们只读净土三经或者五经,这就是不能受持一切大乘经典,我们只受持这部分,因为我们没有力量受持一切大乘经典,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第一义是古来祖师大德都承认的,把《无量寿经》判作一乘了义,这就是第一义经,我们相信、肯接受,但是对于一切大乘佛法,禅宗也好,密宗也好,我们虽然不学,我们赞叹,决定不毁谤。虽然赞叹,我们不学,我们只学《弥陀经》,只学三经,这就符合这个标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依照三经的办法来修学,这样子求生净土。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这个台比前面稍微差一点,前面是金刚台,这个地方是『紫金台』。
【赞言法子。】
『法子』就是法王子。
【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这就是临终那一剎那,虽然没有讲放光,给诸位说,必定有佛光照的,这文字上有省略,前面有,这里当然有,后面都有,此地哪能没有?往生的时候,佛一定是先用光明来照你,然后授手来接引你。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
他也是清清楚楚,佛拿紫金台来接他,他也是结跏趺坐,坐在这个台上。
【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因为阿弥陀佛与许多的化佛同时来迎接,所以说是『赞叹诸佛』。
【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这个地方也比上品上生差一点,上品上生一到那个地方,花就开。这个地方,上品中生的人隔一天,第二天花开。诸位要晓得,花一开就证无生法忍,花开见佛悟无生。上品上生一到那里就证得,上品中生到那里隔一天,第二天就证得,到第二天证得的时候,地位就跟上品上生一样。去的时候是上品中生,到第二天就升到上品上生,真快,那很快。所以九品是讲你去的时候,到那边都升级、提升了。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这是讲到那个地方他所得的殊胜果报。每一段它有九品,都可以合起来看,因为有的地方讲得简单,有的地方说得详细。你想想看,西方三圣、佛菩萨身相都一样,所以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生跟上上品生的身相也是一样,怎么晓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头说过。他因为看到十方世界众生身相不平等,不平等就生烦恼,就有嫉妒障碍,所以他发了个愿,十方世界众生生到他那边,相貌统统一样,你们没有话说了,大家也不要嫉妒,统统一样,这四十八愿里头有,我们要晓得。因此把每一段合起来看就看到完整的,它详细的、省略的我们都能体会得到,以四十八愿做基础。
【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
这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常常有佛光照身。
【目即开明。因前宿习。】
就是过去生中的习气。
【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这是讲你闻法,你前生修什么法门就会听到什么法门,这习气。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这个地方的『世尊』是阿弥陀佛。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是七天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不退转,这就是常说的圆证三不退。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跟上品上生的人一样,上品上生的人是当天,他这个地方是七天,七天之后他有这种能力,就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万德万能恢复了。
【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这是讲他证果,但是七天得圆证三不退,一小劫之后真正的证到,换句话说,在真正证得之前是相似的证得,虽没有证到,但是他的受用、自在、神通、智慧都跟等觉菩萨差不多,所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其它世界修行是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到这个地位,他一生到那里七天就得到相似,就平等的享受,只要一个小劫他就真正证得,所以这是非常的快速不可思议。再看第三段: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
都是在修行、遇缘、功夫上有差别。所以祖师批注里头这个意义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使我们了解之后,我们怎样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想得什么品位?你就按照这里所说的修。你依照这个修,一定能得这个果报。这是给我们莫大的启示,莫大的因缘。
【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无上道心』就是前面讲的三种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他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这个心,心里面决定没有虚伪、诳妄,都是以真实心处事待人接物。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品位低一点,往生的瑞相也差一点。前面是无数的化佛,这个地方有数目,只有五百。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同来的有五百化佛,来迎接这个人,就是接引往生。接引,亦赞叹,亦安慰。
【见此事时。】
这是他临终时见到佛来接引。
【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
这境界都是清清楚楚如对目前。他往生的时候,佛拿的是金莲花,他自己清清楚楚的坐在这莲花里。一坐在这个莲花,莲花就合起来。
【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一天一夜,花开了,而时间都不算太长。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过了七天见到佛,花开见佛。
【虽见佛身。于众相好。】
这见到了。
【心不明了。】
就是看得不是很清楚明白,确实见到了。
【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三七二十一天之后,三圣像、西方依正庄严就非常清楚明白了。由此可知,在三七日中,他的业障消掉了。如果业障消不掉,他就不会见得那么清楚。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个世界能多消一分业障,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早一天见佛,就清清楚楚的见佛。所以念佛必定要能伏烦恼,要消除自己的业障。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得百法明门』也是得无生法忍,是一个意思。前面是一小劫得到的,上品下生的人是三小劫得到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是别教初地,也就是圆教初住。百法明门就是一切法,就我们现前来讲就是唯识里面的《百法明门论》。《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将一切法归纳成六百六十法,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天亲菩萨他老人家觉得六百六十法还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于是再浓缩归纳成一百法,便于教诫大乘初学,所以《百法明门论》是大乘初学的教科书。百法就是一切法,是一切法的归纳,展开来就是一切法。此地得百法明门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贯通、通达的意思,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
【是名上品下生者。】
底下是总结: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这就是上辈。《无量寿经》只讲三辈,本经讲三辈九品。
再看底下是中品的,这中品里面有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中辈里头也有三品。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先把这个题目标示出来,『中品上生』。它的条件: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这是持戒很严,但是诸位要知道,『受持五戒』,「八戒斋」就是八关斋戒。『修行诸戒』,这就是指出家的,或是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五逆罪是要特别小心,决定不能造,不但不造,念头都不能有。
【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中品上生的人具备这样的条件,信愿持名,或者是观想、观像,用这个方法都可以。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
就没有那么多的化佛,也没有那么多的化菩萨,往生瑞相比上辈就差很远。所以读了以后,我们要发上品心,要照上品的方法去做。
【放金色光。至其人所。】
可见得,这底下都放光,前面虽然有一段没说,当然是有,一定是有放光的。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这都是随心应量的说法。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
见到佛来接引当然欢喜。
【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跟到佛也是一弹指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没多久花也就开了。
【当华敷时。】
『敷』就是开敷,花开的时候。
【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往生里面,我们从这段经文里面来看,好像都是偏重在出家,赞叹出家,实在讲包括四众弟子,是以出家为主。这一类的人平常心量就小,换句话说,自度的念头重,度他是附带的,没有真正发心舍己为人,就是自利的念头重,所以佛给你说这些小乘法。小乘人都是求自利的,当然不是完全不度人,绝对不主动去度人。小乘阿罗汉,你去找他,他欢喜,他觉得跟你有缘,他就度你;他要跟你没有缘,他理都不理你,这是这一类的人,佛因他过去生中的习气给他讲小乘法。如果发大乘心,当然佛也给你讲大乘法,与你自己修行的法门决定相应。这是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这就是中中品。当年智者大师在世的时候,他往生就是中上辈。他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师父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就跟大家讲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圣同居土。他老人家说过,如果他不领众品位就高了。因为领众就是要管事,领众不能不负责任。管事实在讲是舍己为人,是菩萨。所以寺院里面修行是什么人?清众,不管事的。执事都是菩萨,执事都是舍己为人,所以我们清众为什么要尊敬执事?他为我们牺牲。智者大师做执事替大众服务,牺牲品位,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佩服的,舍己为人。
可是在此地我们要明白一桩事情,执事不是好当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许由,尧王要请他做皇帝,他听说了,赶快逃走躲避,不但躲避起来,还到水边去洗耳朵,耳朵被染污。请他去做皇帝,人家求都求不到,你看现在多少人争?拼命的在争地位。人家地位,你请他,他都不要,为什么?修上上品,当清众才修得到,身心清净。做上了执事,什么事都要管,操心的事情很多,如果事情做错,因果责任就更大,哪来清众那么自在?所以清众有福就是这个团体里执事好,执事认真负责,把我们日常生活一切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我们自己心安道隆才好修行。现在为什么许多寺庙没有办法修行?就是执事不如法,所以你在那里住得心不安,念当然就不能专一,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拿世间法来讲,官不好做。现在大家是拼命去竞选,要把这个地位争到。地位要是得到了,譬如你做了台北市长,做得再好你没有功,为什么?理所当然,你应当把市政做好,市政做好是你分内的事情,你应该要把它做好。你做不好,一身的罪过。做好是本分的,做不好就一身的罪过,你怎么能对得起台北市的老百姓?这个罪是从整个台北市老百姓上结罪,你对不起这些人,可见得官不好做。古时候人聪明,明白这个道理,听说人家请他做官,赶紧跑掉不敢干这个事情,真正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这些统统都是菩萨化身,你看古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这些国王大臣几乎都是菩萨再来的,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应化而来的,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都是菩萨化身来的。所以事与理我们都要明了,都要懂得。真正明了之后,大家对于名位就不会争执,不会计较,我们自己身心都清净安稳了,念佛用功才会上轨道。
中品中生,这时间短,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可是二十四小时要真正的做到,换句话说,百分之百的做到,不折不扣的做到,依教奉行,这个功德就很大,何况你天天这样子做法,以这样的心行信愿持名或者是修观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这个往生的瑞相比中品上生的又次一点。也见到佛放光,佛放金色光明,『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就是念佛这个人的面前。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
这是我们常讲天乐盈空。
【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十方三世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随顺三世一切诸佛的教诲,能够见到这个法门的殊胜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在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他。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中品中生的人生到那边,七天花开。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中品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是小乘初果的称谓,也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时候真正断尽。
【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成阿罗汉』就是思惑也断了,见思烦恼统统都断了,这个时候是真正得到事一心不乱。
在七天花开的时候,实际上他所得到的就是相似的,虽然是人天的身分,但是在受用、神通、自在与诸大菩萨没有两样,所以这相好、光明、受用、自在、神通都是一样的。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那个世界很奇怪,你要说这些人是菩萨,他不是菩萨,他烦恼没断,怎么能说是菩萨?如果说是凡夫,他的智慧、神通、受用、妙用跟等觉菩萨一样,所以不能说他是凡夫,这就叫不可思议。到那个地方去,每个人的相好都跟阿弥陀佛一样,平等的,只是身量不相同,阿弥陀佛身很大,你的身量比阿弥陀佛稍微矮一点,除此之外,你这个相貌上找不到哪一点跟阿弥陀佛不一样,这是我们从四十八愿里面看到的,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是身金色,相好光明都相同。经上讲了多少时间成就什么果位,这是真实的,这不是相似的。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虽然他没有闻到甚深的佛法,但是世间法他做得很圆满,也就是人天法他修得很圆满,像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他做到。也就是中品下生的人多半是一生没有学佛,是世间善人君子,他什么时候才发愿往生?临命终时。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或者他在生病的时候遇到一个人跟他讲一点佛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他听了欢喜、接受了,这时候才发愿的,不是早就学佛的。由此可知,我们诸位同修,你不往生则已,你要是往生,是中品中生以上,不会是中品中生以下,这地方是个界限。中品中生以下的,你家里亲戚朋友从来没有闻过佛法的,但是他真正是世间的善人,孝顺父母,可惜没有机缘闻到佛法,当他生病病重的时候,他头脑还相当清醒,你去看他就可以跟他讲佛法,这个时候不要讲别的佛法,来不及了,他病重快要死了,就是劝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讲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很重要,为什么?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建设西方极乐世界的蓝图。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好处?什么特别处?你一看四十八愿就晓得。换句话说,在他最初出家的时候,四十八愿是他的理想,后来统统兑现,统统做到,所以四十八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具体的介绍说明,与十方诸佛世界不相同。这个人听到之后: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
当然他听了之后,他欢喜,他发愿,所以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他能够依教奉行。
【譬如壮士屈伸臂顷。】
这讲一剎那际。
【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
他也是七天在莲苞当中,菩萨来给他说法,阿弥陀佛还没有见到,见到这两位大菩萨。
【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所以这个往生的瑞相统统是在临命终时,跟前面所讲的不相同,前面是平时修的。
一日一夜的修行,这个功德很大,你看前面讲的中品中生。现在确实有许多工作非常繁忙的人,他星期天有假期,在美国星期六、星期天放假,他有足够的时间去修一日一夜,所以在美国有很多同修就用这个方法。他平常不念佛,也没有早晚课,他一个月修一次或者修两次,但是这个一次、两次,他就是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吃饭的时候有人替他预备好,或者自己准备好,准备好三餐、四餐都可以,都没有关系,放在冰箱里面,拿出来微波炉上热一下,几分钟就可以吃了,事情统统准备好,但是决定不睡觉,念二十四小时。不要以为太辛苦,打麻将常常打二、三天不睡觉,我们念佛往生西方一个晚上不睡觉算什么?那个跳舞的也是跳通宵不睡觉的,那都是造三恶道的业。我们念佛造西方极乐世界的业,一个晚上熬个夜算什么?我现在在美国也是提倡一个月一次。在达拉斯的道场是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天,最后一个星期他们都放假两天,他们从星期五晚上下班,星期六就放假,所以我星期五晚上八点钟起香,念到星期六的晚上九点钟回向,整整二十四小时。星期六晚上他还可以休息,第二天还可以做事情、休息,星期一去上班,不妨碍他的工作。同修们念得非常好,向我要求一个月来两次行不行?我没有答应,为什么?欲速则不达,恐怕不能保持长久。一个月一次,我觉得这样好,只要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平常每天念佛两个钟点,一个月有一次精进念佛,就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这样对身体没有什么大的妨碍。天天这样做,身体受不了,太辛苦了。一个月一次不会妨碍,会做得很欢喜。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四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4
请看第一百五十一面的经文,这是十六观里面最后的一观,第十六观。这一观面明白的教给我们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出自这部经的。
大本经详细的叙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渊源,法藏比丘怎么发心的,极乐世界怎么建立的,极乐世界的历史都在《无量寿经》里面,它的殊胜庄严都可以从《无量寿经》看到。小本《弥陀经》的重点在劝我们持名往生。本经是详细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的原理以及方法。所以真正修净土的人,这三部经必须要合起来看,要深入的研究,我们这一生修净土往生就有决定的把握。
三经的注疏都相当丰富,一定要有耐心,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把它搞透彻,透彻之后,我们念这句佛号跟完全不了解经义会完全不相同,你会感觉佛号句句相应,句句得力。
净土法门,过去李炳老也说过,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那时候在台中,他就跟我说,他说我们台中莲友二十多万人,那时候民国四十七年。我们那时候跟老师开玩笑,那时候竞选市长,我说老师,你只要在家里说一句我想做台中市长,我说马上就做成,我们二十多万的莲友,一个人给你拉十张票,不要到外面去竞选,有这么大的力量。很感叹的,这么多人真正能往生的只不过三、五个,不成比例,原因在什么地方?三经没有合参,没有在这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完全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那个时候,的确我们真的不晓得,都是在摸索。如果我们要是真正觉悟,我们会启请李老师专讲三经,不会请他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他老人家很随和,我们请他讲什么他就讲什么,结果把我们自己搞乱了,这是很大的损失。虽然三经他都讲过,但是没有深入的讲,没有融会贯通的讲。这是我们今天发现的,真正明白我们应该走什么路,这个路是平稳决定成就的。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
『方等』就是大乘经典,他不毁谤。
【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下品生者(就是下三品),实际上,我们从中下品已经见到了,都是闻法的机缘太迟。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我们现在虽然闻法,法有邪正、偏圆、半满,我们是不是闻到圆满的法?我们闻法要是偏在一边,就是不圆。如果不彻底,不能真正帮我们断疑生信,这个法不圆满。所以虽然闻法,里面还有这许多的差别。使我们想到善导大师讲的话非常有道理,他说三辈九品都是我们遇缘差别而造成的。因此亲近善知识是我们这一生修行,不但讲是成败,如果是讲修净土的话,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都是亲近善知识才能得到,这是实实在在,善知识难遇,可遇不可求。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古时候一直到现在,仔细去观察,就是各个地方一些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这个道场之建立,这个道风、学风差别就很大。古时候是解行相应,有解有行。在晚近,像印光大师那个道场就有行无解,解不注重。苏州灵岩山报国寺,印光大师那个道场,就是一句佛号,一年三百六十天昼夜佛号不中断,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不必求解,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能不能成就?能成就。什么人能成就?死心塌地的人能成就,没有妄想的人能成就,真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就求生净土,这个人真能成就,不是不能成就。可是真正死心塌地修净土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不能接受。所以如果要想把净土法门发扬光大,连这些知识分子都要来修学,印光大师那个做法就不行。大家虽然很赞叹、很佩服,他不学,为什么不学?拿现代的话说,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那些人求知欲都降到零,没有了,死心塌地一心念阿弥陀佛,这个行,他真的一点不怀疑。所以那个法子是度上智与下愚,行,他决定成功,他老人家在末法时期开那样的法门。
为什么古时候这些祖师不开这个法门?不用这个办法?他是行解并重?诸位要知道,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在。古时候所流传的,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正法,你去参学可以说都能得利益,纵然偏差,幅度不大,所以解与行并重。现在末法时期,邪与正幅度太大,简直是背道而驰。换句话说,如果听了很多邪法,不如一切都不听,老实念佛。印光大师提倡这个法门就是防止我们遇到邪师说法自己不能辨别,还不如老实念佛来得好。
从前说法的人,以及这些著作出版,都不是容易事情,不是随便一位法师、居士就可以出去讲经说法,过去不行。过去要佛门里面的公认,你可以说法了,你才有这个资格,不像现在是自由开放。以前你的著作,像你写一部经的批注,这个批注要送给国家去审查,虽然名义上送给皇帝,皇帝哪有时间看你的书,皇帝一定交给佛教界的大德们,请他们看,请他们提出意见。如果他们提出的意见,认为你这个书可以流通,皇帝再一命令,就是圣旨颁布,这个书可以流通,有的人才可以刻,这个刻版就不犯法。所以以前的确文化教育是国家控制的,决定不能给大家自由来做。自由来做,邪知邪见统统出来,像今天你就没有办法辨别邪正,这是很苦的一桩事情。
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到满清末年都维系着中国的道统。什么人来护持道统?国家、皇室,就是国王大臣来护持道统,防止邪知邪见,所谓是防微杜渐,使大家都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正知正见。在世间法里面就是依儒家,在佛法里面就是依大乘,所以儒佛是中国文化的中心。现在可以说完全没有了,你看佛教近代出版的这些杂志、小册子都不能看。
我在佛门里面这么多年,大家都知道我不看现代人的著作,因为这么多年大家都知道了,大家也不怪我。为什么我不看现代人著作?我觉得古人那么多著作都看不完了,我哪有时间看现代的?我觉得古人的著作比现代靠得住,为什么说靠得住?他这个东西要是不好,能够流传几百年、几千年吗?他传不下来。为什么?后代跟他都没有感情,如果不是好东西,谁愿意给他刻版流通?能够发行流通一定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不像现在讲人情的,那是我的朋友,我要帮助他出版,是不是真正好东西不见得可靠。换句话说,古时候这个东西流传下来经过历史的考验,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多少人的眼目,如果不是真正好,真正有价值的,决定留不下来。尤其是从前刻木刻版的成本非常高,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付得起。不像现在印刷术这么便宜、便利,成本便宜,几乎任何一个人写一点东西自己都可以出版,出版自由没人管。从前出版还要经过国家审查,经过历史一代一代多少人看,不是好东西就没有人刻,没有人给你继续刻,这东西就失传,流通量也少。所以这就是古人的东西决定比现代人东西有价值、靠得住,我们多念古人的东西。
如果说文字有障碍,这古人东西都是古文,都是文言文写的,我们现在看不懂,这个障碍很小。佛经都是文言文写的,佛经最晚的翻译大概在宋朝,宋以后就很少,翻译量最多的是隋唐,从后汉到唐朝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黄金时代,翻译量非常之多,换句话说,确实都是标准的汉唐的文字。李老师那时候在台中每星期有一堂《古文观止》,李老师从头到尾统统讲过,每星期两个小时,全部讲完用了大概七、八年的时间。他说你能够背五十篇,你就能够读文言文;你能够背一百篇,你一定可以写文言文,他说学这个东西没有别的秘诀。但是现在想想,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连五篇恐怕都不会背,这就没有法子,这不肯下功夫,这东西就是要背诵。
我觉得现在我们可以不要从《古文观止》下手,我们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是四十八章,就等于四十八篇,那个分量和五十篇差不多,就等于五十篇。能够把《无量寿经》背得滚瓜烂熟,你的文言文就学成功了,文也学好了,这部经也学好了,一举两得。《无量寿经》是汉朝翻译的,有十二种译本,最早的译本是安世高译的,是佛法到中国来没多久的时候,最晚的是宋朝,换句话说,这部《无量寿经》就代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这个时期的文学,但是它是以汉文为主。《无量寿经》非常之好,尤其夏莲居居士会集的本子,就是重新加以整理编辑,但是他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原来译本上的,他自己没有敢改一个字,完全照从前原本重新加以组合编排,所以这个本子很难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版本。我们这次印了一万本的袖珍本,诸位可以常常带在身上随时念,希望把它念得很熟,这文言文就通了。将来看三藏经典、《四库全书》,你都有这个能力,这就是一把钥匙,佛家三藏的钥匙,《四库全书》的钥匙,拿到这个钥匙你才能享受。所以《无量寿经》一定要念,你也不必刻意去背,如果能够每天念一遍,我相信你念上三年自然就会背了,这个文不学就会了,所以背诵非常重要。
《观经》的文字比《无量寿经》还要少,《弥陀经》就更少,所以将来大家要背诵、要念熟,念什么?就念三经,就可以。三经念得熟透,自然把三经的经义能够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净土宗才能够向全世界弘扬,发扬光大,普度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你能够说服他,你有说服力。你要不能融会贯通,人家几句话一问你,你就没话好说,那人家就会看到你学的是老太婆教。虽然你自己会有一点成就,不能帮助人,不能够说服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三经上下功夫。
这部经,虽然我们这次时间很短,只说个大概,因为时间不够用,不能深入的去研究,可是从这个大概,我相信大家必定有所收获,了解修净土的层次、方法。上品怎么修法,中品怎么修法,下品怎么修法,统统明了了,我们自己想修哪一品?三辈九品,这是遇缘不同,就清楚明了了。你要想上品往生就学上品的修法,与前面讲的三福要统统相应。如果你想修下三品,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人天乘,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三福里头你特别着重修一条,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以这一条为重心,百分之百的做到,后面两条能做多少算多少,重点摆在第一条,你这样子念佛求生净土是修西方世界的下三品,人天乘。你要是修中品的修法,那就要把三皈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众戒,前面我们在中辈里面看到的,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要认真去做。他以三皈为主,三皈第一个是觉不迷,皈依佛,皈依法是正不邪,皈依僧是净不染,要真正做到才行,这样念佛的品位是中三品往生。
上三品往生一定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要讲经说法,这是上三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如果只是执持名号,其它的什么都不管,这样往生也有上品的,怎么会有上品?他也没有弘法利生,怎么会上品往生?弘法利生要有缘,他有这个心,也有这个能力,他没有缘分,讲经说法没人听,不是他不讲,是没人听,没有法缘,他有心,所以也能上品上生。如果连这个心都没有了,他的品位就下了,所以结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纵然没有缘,我们发心决定要发得具足。读诵大乘非常重要,所以我劝同修熟读这三经,严格的讲,三经统统都要能背,常常合起来去研究,三经合参。
在此地我们所看到的下三品可以说是业障很重的人,造众恶业,就是十种恶业都造,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心里面贪瞋痴,统统具足。虽然天天造十恶业,还好他还不毁谤佛法,但是对佛法并不很尊重,为什么?他要是真正尊重就会依教奉行,他会学,他不反对就是。虽然也学学佛,若有若无,并不认真,十恶还照造,这真的,不过就是造作十恶业有轻重差别不一样。
我们细细的去想一想,我们现在是出家了,是不是像经上讲的?我想确实如此。我自己想一想,十恶天天都造,贪瞋痴有,四种口过也有,杀盗淫纵然没有那个事,意念没断。想占点便宜就是盗,譬如我们去寄个东西,怎么样寄才算便宜?怎么样能免税?这就是盗国家的。换句话说,贪图一点小便宜的心是盗心,确实不容易。戒律里头盗戒最难持,为什么?占便宜的习气养成了。你说公家的东西,我们在公家做事,拿公家的信纸、信封来写个信,这都是犯盗戒。公家的东西是办公用的,不是供给你私人用的,我们顺手牵羊,大家都养成习惯,哪一个不拿公家的信纸、信封写信?换句话说,统统犯了盗戒,犯了自己不知道,以为这是应该的,其实是错误的。
从前李老师也是在公家做事,他在奉祀官府做秘书,奉祀官是孔德成先生,他每次领信纸、信封都要向孔先生报告一下,这个信纸、信封我私人要拿去写信,孔先生说你怎么这么啰嗦,哪个人不是私人拿去写信?他说我要不跟你说一下,我就犯盗戒;你是主管,我跟你说,你答应,我就不犯戒,不懂得佛法的人不晓得,懂得佛法的人知道。所以用常住的东西一定要告诉常住。从这里看,不管我们出家、在家,恐怕都免不了,众恶具造,只是造的轻重而已。学佛的人造这个恶业比一般不学佛的人轻一点,也有出了家,造得也很重。
这是愚人,虽然他不至于毁谤大乘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惭愧心是两个善心所。惭是我们俗话说良心发现,自己晓得错了,自己责备自己。愧是外面的力量压迫你,你有羞愧之心。譬如造作罪业,别人指责你,自己就很难过、很后悔,这是外面的力量,所谓是舆论的力量。如果无惭无愧,良心永远不会发现,认为这样做是应该的,不知道自责。外面别人指责你,他指责与我有什么相干?我还照做,这就是没有惭愧心,不怕人家说,还是为非作歹。
『命欲终时』,他闻法的机缘短,差不多快到命终的时候。诸位要晓得,快到命终并不一定是指快要死的时候,也指晚年。人到晚年往往比较容易觉悟,为什么?知道自己一生都过去了,来日无多,真的六十岁以后这个观念就成熟了。我今年六十二岁,自己晓得来日无多,所以想一想过去做了很多错事情,现在就知道要修行。为什么?以前都为这一生打算,六十岁以后知道来日无多,要为来世打算,这一世不想了,所以这个观念不相同,这观念是很大的一个转变,为来世打算,这个想法、看法、做法都跟从前不一样。所以对于这一世的事情,反正日子不多,算了,怎么好怎么过去,不计较,可是对于来世要认真。来世,一个是三途,一个是三善道,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们来世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要把全副的心力来办来世的事情。所以晚年才学道,这就是「命欲终时,遇善知识」。
实在说,我自己来说,我现在才觉悟,这觉悟就是善知识。从前没觉悟,就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现在觉悟了,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是什么?是净土三经。从前也念,从前念不认真,不知道这里头的妙处,现在才把这个奥妙看出来,现在才遇到。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二十几岁一学佛就看到《弥陀经》,就念《弥陀经》,但是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情。讲了这么多年的《弥陀经》也不晓得里头真正的味道,三经合参才发现,才真正懂得里头一点奥妙,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个走法。这句话我们自己要明了,绝对不是讲真正在命终那一剎那,真正命终那一剎那,那是下品下生,是指那种人。我们这些人都算是闻法晚,就是接近命终才闻到佛法。
『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这就是一切大乘经。十二部,换句话说,佛讲经是用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所以称之为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只有经名。说实在话,不要说是经的内容,听了经名的功德都不可思议。可是诸位要晓得,闻名如果不解义,这没有什么功德。你要说功德,只是阿赖耶里头种个种子,为什么?意思不懂。意思不懂,你那个心理变不过来。总要记住古德教给我们的原则,那是非常有道理的,所谓听教(就是听经)要在消归自性。义理不明白,你怎么能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你不懂经名意思,怎么能转变这个思想?怎么能改变你的观念?所以这一点诸位要晓得,闻名是要把那个名的意义搞清楚。现在很多人望文生义,他告诉我们,听说这部经上讲的,闻诸经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好了,他经不要念了,他就念经题,「南无妙法莲华经」,日本人就念这个,他认定念这个经题就能除千劫极重恶业,恶业照干,不要紧,我念一句就消除了。这是错解经义,曲解经义,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依照文字看表面意思,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错了。
闻经名要怎么闻法?你看看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讲九十天,九旬谈妙,你要这样理解,「法华经」这题目你懂得,这才叫闻名。你把这个经名的真正意思完全透彻明了,念这句「南无妙法莲华经」才有功德。由此可知,你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要想念到真正有功德,念一句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透彻了解弥陀三经,你的佛号才会起作用,否则的话,起不了作用,念这句佛号充其量比骂人好一点。所以古人讲,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这话有道理。虽念佛,你的习气烦恼、思想观念统统转不过来。人家一句佛号得力,他念的时候真转过来,这才叫消业障。
所以经题就好像文章的题目,经文就是经题的内容。你要想懂得这个题目,你必须要把内容搞清楚,那题目就清楚了。题目跟内容是一不是二,题是纲,文是网、是目,纲目,它是一体的。所以真正彻底明了了,我们受持名号,为什么?方便,但是一提到这个题,全经都明了,这样才行。所以日本人那个搞法是害死人,决定是错误。天台传到日本,过去日本的法师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现代日本佛教变质了,跟我们一样,变得简直不成话。所以世间这些事情,我们想成就世间事业都不是简单的,何况成佛作祖?何况当生成佛的法门?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不要看得太简单,你把它看得太简单,将来耽误的是你自己;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难,看得太难,你不敢修学,所以要以平常心真正努力去研究探讨。理论、方法、境界统统清楚,我们的佛号就得力,句句得力,你往生才有把握,所以这个地方千万不能发生误会。
『智者』就是善知识。前面是给他讲道理,把佛法介绍给他。下面这个善知识教他修行,用什么方法修行?不是用观想。前面都是用观想的方法、观像的方法,这里不用,这里用持名的方法,『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你持名,所以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在一切修行里面,持名最方便,用这个方法。『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称名灭罪的功德不可思议。既然如此,为什么古德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灭不了罪?你就要晓得,念这句佛号就要把我们的心意识转变成智慧,所以句句佛号是提醒我们的,这句佛号的意思是无量觉。六个字都是梵语音译的,「南无」是皈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正是因为我们念念迷,所以念这句佛号是自己唤醒自己,我要从迷回过头来,依觉悟,我样样都要觉悟,觉而不迷,这才能灭罪。念是念了,还是照样迷惑颠倒,念念都迷惑,这有什么用?这刚才讲比骂人好一点。所以这个佛号是句句唤醒自己从迷回过头来,依无量觉,没有一样不觉,觉而不迷,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迷惑。
觉跟迷要辨别,什么叫觉?什么叫迷?心地清净、平等、慈悲就是觉,心里面有贪瞋痴慢就是迷,这是心觉悟的相、迷惑的相。换句话说,念念把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念掉,念念成就自己,增长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它怎么不灭罪?经上讲的是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我觉得这个说法太保守,不止。诸位要晓得佛号要这样念法才得力。好,我们下课。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五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5
底下这段经文是说这个人往生的瑞相。虽然见到是化佛,就是西方三圣的化身,我们也不能看轻,化身非真佛,你这样想法就错了,化身还是真佛。化身的相好庄严跟真佛很相似,但是身就没有那么大,所以你看到佛来,那个佛就跟我们人差不多大,差不多高,这见的是化身。前面讲,佛的身相都非常的高大。甚至于有些人,这老人过去的时候确实见到佛来接引。佛的身相不太大,有时候看到的比人的身量还小,但确实是佛来接引,这是没错的,往往这些瑞相使家里人生起信心。美国达拉斯佛教会的董事长,蔡文雄居士,他就是因为见到佛相才信佛的。他父亲过世的时候也是念佛往生,他看到佛来接引,他只看到一尊,就是阿弥陀佛,没有看到观音势至。而且这个佛相是坐相,不是站相,出现在他房子的窗户上,他说大概有十几分钟,所以不是眼睛看花,一看就没有了。十几分钟这个相才消失,他看得很真切,一点都没错。他是从这个地方发心信佛,佛来接引,他看到的。
底下经文叙说化佛来迎接他、称赞他:
【以汝称名故。】
因为你念佛。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来接引他。念佛灭罪怎么灭法,你自己要晓得,如果只念这句佛号,心理完全没有改变,念是念,罪没有灭,只可以说没有继续再造罪,因为念佛不会造罪,就是没有继续再造罪,罪并没有消灭掉。如果你能转变念头,罪就灭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
这也是佛光照注这个人。
【遍满其室。】
佛光照的时候也是给你加持。所以念佛,你要是念到能伏烦恼,佛光一照你烦恼就断,这是佛力的加持,所以《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玄奘大师不反对,就是这个道理。梵文原本上不是一心不乱,是系心不乱,你看玄奘大师的译本就晓得是系心不乱。鸠摩罗什把它翻成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在临命终时佛光加持使你得到的,所以他不算错。
【见已欢喜。即便命终。】
可见得往生是活着往生的,命终之前看到佛,跟佛走的,不是死了以后才走的。诸位要晓得,凡是往生都是活着去的。
【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这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化生。莲花都是自己栽培的,你在此地发心求愿往生,七宝池里面就长一朵莲花。你念的功夫愈切,就是念得很如法、很得力,真正能伏烦恼、断烦恼,能转识成智,你这朵莲花就愈长愈大,光色就愈来愈好。所以大本经讲莲花小的有一由旬,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美不胜收。我们为将来打算就要认真学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看到哪个莲花大,你说当时你为什么不努力?你要是认真努力,你也有大莲花,这是要认真用功的。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敷』就是开了,他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才开。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
因为他从前曾经听过经,听的经不甚理解,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观音势至给他重讲,这一讲,一听,他就大彻大悟。
【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这个『初地』是别教初地,就是圆教的初住,换句话说,就得理一心不乱。诸位不要看十小劫这时间很长,其实很短,怎么说很短?我们要从别的法门修,修到须陀洹开始,从这里才算起,须陀洹以前不算数,从须陀洹算起要修满一个阿僧祇劫才到这个地位。你这里十小劫就到了,太快了,从须陀洹算起,算一个阿僧祇劫,不能比,速度太快,譬如人家要两年,你两个小时就成就,太快了,实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
【是名下品上生者。】
所以看下品上生以及中品下生,可以说与我们现前这个状况完全相同,所以我们真是学佛要往生的时候都是在这个品位,但是你自己努力确实能够争取上三品,决定不是说我们不可能上品上生,决定可能,你把这部经仔细研究,是可能的。你只要修上品的因就得上品果,如果像我们现在这种修法,修得很如法,也是中品以及下品上生的果。
批注里面有一句很重要,在一百五十三面第一行第三句,「若在生前」,就是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值遇知识」,就是你遇到真正善知识,「教以称佛」,就是把念佛法门的道理、方法、境界统统教给你,你遇缘好,「则中上品可希冀矣」,中品、上品我们都有希望,真是善导大师讲的遇缘不同。古德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这个因缘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句话讲得完全正确,没有一丝毫夸张。你遇到这殊胜的因缘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 |
|
|
|
|
|
|
|
你遇到了,把这个事情的眉目才搞清楚。我们这一会就是希有难逢之一日,虽然没讲清楚,大致给你都说出来,路指出来要你自己去走,那就是三经合参。
三经的批注,《无量寿经》以黄念祖的批注为主。《弥陀经》是以《要解》与《疏钞》为主修。《观无量寿佛经》是以《妙宗钞》,《观经疏钞演义》是《妙宗钞》的引导,你念了这个再念《妙宗钞》就不困难。以《妙宗钞》,以善导大师的《四帖疏》,用这两种批注为主。净土三经的注疏你合起来研究,你这一生有把握往生,确实有把握。再看底下一段,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这就是破戒之人。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我们看到这一段,再看看现前佛教界,这样的人确实是有,尤其要反省我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一反省,我自己确实是这类人,那你就得要小心,换句话说,你要不往生西方,将来就堕地狱,你就这两条路。前面的还有饿鬼、畜生、人天可以选择,这没有选择,往生不成就堕地狱,这个事情麻烦大,你要格外努力用功,非求往生不可。宋朝莹珂法师就是那样的人,他念佛往生,他之所以会念佛往生就是因为他晓得他要堕地狱,他一生所造的罪业跟这部经上讲的完全一样,所以他知道,如果想不堕地狱,那非求往生不可,在《往生传》里面可以看得到。依照这个方法真干,这才能自己救自己。
破戒这容易懂。『偷僧祇物』,僧祇物就是常住之物,寺庙里面常住的。常住物,他要向十方众生结罪。过去寺院丛林是属于整个佛教僧团的,所以你偷他一样东西,你得罪谁?得罪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出家人,这个事情麻烦,这个罪太重了,算不清的。所以常住物决定不能偷盗,应当加以爱护,就是无意损坏,罪过都很深。但是现在一般的寺庙,这寺庙常住物有人要偷盗的时候,没有那么重的罪,为什么没有那么重的罪?现在的寺庙不是十方道场,都是属于私有财产,不是十方的,十方的那个就不得了。现在寺庙都是属于自己的,产权也是自己的,哪个人要来想挂单,我高兴让他住就让他住,我不高兴就可以不让他住;他来了,我喜欢他就招待他吃一餐饭,我不喜欢他,理都不理他,这不是十方的。十方那个常住,只要是出家人,你是真正受过戒的,你到那里挂单,不能拒绝,你到那里,一定他要供养,所以一切寺庙等于都是出家人自己的家一样。出了家,没有家,所有寺庙都是你自己的家,那个道场叫十方道场。现在在台湾,我没有看到有十方道场,我们去哪个庙里都跟那个庙里住持当家都有人情的,都有私交关系的,这才行;没有关系的,人家不会接待我们。所以这是现代可以说没有了,没有也不应该盗,盗总是犯盗戒,就是罪过没有这么重。
『盗现前僧物』,这「现前」有两种,这个注子里头,有常住、十方常住、现前、十方现前。僧祇物是寺庙里面这些不动产,他的土地、房屋,你不能够占有。现前僧物就是动产,就是常住物,柴米油盐酱醋茶,人家可以拿得去的,出家人衣食住行生活所需要的这些物资,这就是现前僧物。什么叫十方现前?这出家人过世后所遗留的东西,譬如他还遗留有衣服,甚至于还遗留着有钱财,这个衣服、钱财没有经过寺庙大众开会、处分,应该怎么样分配之前,他遗留下来的财物叫十方现前。如果开会通过要怎么样的分配,那就变成这现前的现前,批注里头说得很详细。
什么叫『不净说法』?讲经说法的目的在名闻利养,这就不净。人家请我讲经先要商量供养多少钱,如果钱太少我不去讲,这个不干净。甚至还有钱他不要,他要打知名度,这也不行,总是为了名闻利养去讲经说法,这个叫不净说法,这都是有罪过的。
『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天天在那里造作恶业不晓得,以为这恶业是他的本事,是他的光荣,他名闻利养都得到了。『如此罪人,以恶业故』,他将来必定堕地狱。一个僧团里面一切的受用是平等的,不平等的受用都是侵犯常住,所以团体生活有团体生活的规矩。
他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时候后悔都很难,必须真正的忏悔,改过自新,晓得过去所做的统统做错了,从此以后永不再造,要发这勇猛的心,他这个罪业才能够消除,所以这是在临命终时遇到真正善知识帮助他。正如同莹珂法师一样,他是没有在临命终时,他觉悟得快,因为他也是常常看经,经上这一对照,也许就是看到这部经,就晓得将来必定堕地狱,恐怖的心生起来了。所以他求教于他的同参道友,同参告诉他,劝他念佛,给他《往生传》看,看了之后,激发自己的道心,知道唯一一条生路就是求生净土。他念了三天佛,把阿弥陀佛念来了,再过三天他往生了,他也没有害病,他那个道友是他真正的善知识。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至死都不悟的,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大家总要觉悟到,人一生最大的事情是生死大事,实在上这个话要讲死生大事,为什么?我们这里死了,底下又来生,他就生了。好死决定好生,你要记住这个道理。人在死的时候清楚明白不颠倒,这个人决定不堕恶道;胡里胡涂,他才会堕恶道。清清楚楚,谁愿意到恶道去?不会的。所以你看到一个人临死的时候要是迷惑颠倒,那都是三恶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不学佛,他来生也是人天果报。所以死是大事,决定不能胡涂,不能迷惑颠倒。临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痛苦,他最后一声佛号决定往生,所以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决定在临终的一念。你一生念佛,临终迷惑就完了,你还是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讲修福,修什么福报?修临终那一念清清楚楚的福报,这是真正的福报,不要走得迷惑颠倒。当然最好,看多少人都能够预知时至,我们为什么不能预知时至?说老实话,之所以不能预知时至,就是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你放不下。你真正一切放下,哪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放下,心里头二六时中只挂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决定不会错。
所以他在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给他说净土的好处。往生净土不难,只要真正回心转意,真正忏悔。所以下品往生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个自己清楚,你迷惑颠倒,善知识再劝,他听不进去,他听不明白,这没有办法,他也念不出来,所以第一个要自己清楚。第二个要遇到真正善知识,第三个是真正忏悔,真正发悔改之心,这样发愿往生他才能够去。所以要晓得这个条件在临命终时要具足实在不容易,这不是侥幸能够得到的。
我们再看下面文,他真正这机缘成熟了,境界马上就变了,『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临终佛来接引。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前面下品上生的,七七日莲花就开了;下品中生的就要经六劫,花才开,为什么?造的业太重,忏悔的力量也不是非常强,虽然是真正忏悔,力量不是绝对的强。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这都容易懂。再看下品下生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这个罪是极重的,比前面那个罪还要重。
【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
就是决定堕阿鼻地狱。
【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下品下生章看起来好像很容易,这个人只是在临终的时候才闻到佛法,一生从来都没有闻过佛法的,造这个罪业是成了习惯,恶习气太深,临死的时候地狱相现前,像什么人?像唐朝的张善和,张善和就是这样下品下生的。他是个屠夫,一生杀牛,杀业太重,临命终时他看到许多牛头人来向他讨命,这是地狱相现前,他是恐怖极了,大声叫救命。他的运气好,缘好,正好就有一位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喊救命,就看看什么事情。他就讲好多牛头人问他要命,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来不及,这位出家人就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点一把香叫他拿在手上,叫他大声的念,念不到十声,他就说「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了」,他往生了。这桩事情看起来容易,智者大师在《十疑论》里头把这个事情辨别得详详细细。这样的人,张善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是不容易,他必定是过去生中修的有很大的善根才遇到这个缘。临命终时不颠倒,劝他,他真肯听,他真正认错,过去杀生错了,真正认错,真正忏悔,所以他是为苦逼,真是叫临时抱佛脚,这是十念念佛往生的一个证据,《往生传》里头确实有这个人,确实是像经上讲的这个样子,过去善根深厚。
假如一病不起,不省人事,那就没有法子,我们见到这样走的人很多。不要说别的,我初出家的时候就遇到一位居士,是圆山念佛会的副会长,林道棨居士,福州人,他会敲法器,每个星期念佛会来领众,临命终时一塌糊涂。他是得癌症过世的,非常的痛苦,痛苦到听到佛法就讨厌,大家就给他助念,他不让人助念,听到佛号就反对,就要骂人,佛都不能念,不但自己不能念,不准别人念,这样走的,你说这个业障多重!所以我们看看这个经典上讲,这念佛往生不是简单事情,他造的什么业我们就不知道了。
所以诸位要记住,学佛有没有成就要看临终那一着。你平常造善造恶、自欺欺人,人家看不出来,甚至于对你恭敬赞叹,走的时候尾巴露出来,原形毕现,决定骗不了人。所以今天我深深的感觉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因为我看到好多往生的,预知时至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都是在家人,看到许多出家人都是躺着走的,都是病苦不堪走的。为什么?在家人虽然造业,造得轻,出家人跟在家人造一样的业,出家人的罪比在家人重十倍都不止。在家人造罪业,他没有受戒;出家人受了戒,这个罪就加重。而且出家人造罪还有个最大的罪名,破和合僧,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个不得了,十方诸佛都不原谅你。出家人是代表僧团,代表佛法,你要让一切众生见到你起恭敬心,起效法的心理,他能发心学佛。你做得不象样,一切众生看到,这个佛不能学,你看看那出家人这样子,还能学?换句话说,你把整个佛法破坏了,这个罪过太重。所以俗话常说,说得不无道理,「地狱门前僧道多」,哪个下地狱?出家人下地狱,所以出家很不容易。
出家的责任就是要弘法利生,如果说修行,修行不用出家,在家就可以修行。就好像你们念师范做老师,做老师就要教学。我又要做老师,又不要教学,这什么老师?我没做错事情,我又没害人,没有害人你就要受处分,为什么?你的责任没尽到。我办学校当校长,我不叫学生上课,我做慈善救济行不行?好事,社会福利事业,做得很好,你这个校长、教员统统撤职查办,为什么?你本分的事情没做好。所以诸位要晓得,慈善事业固然是好事,是附带做的,出家人本分事情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住持佛法,这是经论上、戒律上讲得清清楚楚。不是叫你,我老实修行,我修行就好了,这不行,这等于说你是个师范毕业的,现在派你去做校长,派你做教员,我很好,我天天都在念书,我不教学生,这怎么行?你品德再好,学问再好,你没有尽到本分的责任;你不当教员,可以,你是很好,社会上没有一个人不赞叹你。所以诸位要晓得,一个道场的住持就是校长,出家人就是教职员,佛教是教育,所担负的是一切众生法身慧命,这个责任多么的沉重,所以出家哪有那么简单的?不出家没罪,一出家就堕地狱,你这个责任没有尽到就对不起佛菩萨、历代祖师、一切众生,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在家念佛能往生,出家念佛不能往生。
这个都不是出家人,都在家人,他有救,出家人很难,不容易救。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前面都是讲的小劫,这个地方讲的大劫。他罪业太重,而且闻法的机会只在临终那个很短的时间,所以他往生没有见到佛来接引他,他往生的时候是见到莲花。见到莲花来,他也是坐在莲花上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满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花开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这个批注注得很详细,希望同修们好好的去研究。往下就是总结这部经的功德利益:
【说是语时。】
这是释迦牟尼佛为韦提希讲这部经之后,讲完的时候。
【韦提希与五百侍女。】
这是她宫廷里面的宫女。
【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得无生忍,这是讲韦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她的缘殊胜,得佛神力的加持,是她在佛跟她讲这部经的时候,西方三圣就现前。在此地我们又看到,不但她见到西方三圣,也见到极乐世界,『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换句话说,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她都见到。见到之后,她真正开悟,这一悟就得无生忍。得无生忍,在小本经里面讲就是得理一心不乱。她怎么得到?诸位要晓得,她随着听(随闻),随着就入观,闻思修同时的。听佛说法是闻慧;一听就明了,心开意解,这就是思慧。明了之后,自己这个境界随着佛说法随着就转,所以她成就。经一听完,她就证果,就证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世界上品上生,这根利,深深感觉到这个世间的痛苦。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五百宫女们也是因缘殊胜,跟到国太夫人同时能够闻法,也见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但是她们听了之后,领悟的力量没有国太夫人那么样的强,为什么?她的心没有那么样的切,没有遭那个难。国太夫人是身遭不肖的儿子,遭了家庭的变故,所以她的感触很深。宫女的感触就不会有这么深,总是旁观者,没有这么深的感触,所以她得的利益就要差一点。所以人受的苦难愈多,感触愈深,要是入佛门发心也会勇猛。她吃了苦头,经历过忧患,心理上不一样。这些宫女也发菩提心,就是发心求生西方世界。
【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
释迦牟尼佛给她们授记,就是告诉她们,妳们将来一个个决定往生,好好的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到这个地方是说宫女发心。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因为释迦牟尼佛来的时候,护世天王(护法神)也都来了,也都在空中出现,前面经文提过,这个地方也没有漏掉。这些护法神跟佛一道来,听佛讲经说法,他们也有悟处,也发无上道心,我们想他听明白这桩事情,这些护法神统统念佛,统统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因此你要晓得,我们要是真正发心想求生净土,老老实实念佛,一意修行,这些护法神一定特别护持你,为什么?志同道合,我也去,你也想去,我一定保护你、帮助你,为什么?我们修的是同一个法门。好,我们底下还有一节。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六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26
本经的正宗分到「发无上道心」这里就讲完了。下面这是第三大科,流通分: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阿难尊者这时候提出请教,佛讲了这么多,应该要有个名目,这部经要叫什么名称?所讲的这个方法我们应该要怎样来学习、受持?提出两个问题。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题目就是用这个。
【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也可以用这个题目,这个题把全经的内容都包括了,所以以后传到中国来,我们中国翻译的,就是佛说,佛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说《观无量寿佛经》。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无令忘失』,就是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观,或者是用持名的方法去念佛。
【行此三昧者。】
这就是念佛的三昧。
【现身得见无量寿佛。】
这就是现前见佛。
【及二大士。】
《楞严》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像这部经上所讲的韦提希夫人跟这五百侍女见到西方三圣,这是现前见佛。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这单单讲闻名就能够生善灭恶。闻名的生善灭恶也不是概括一切人,经上你要看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善男,不是那个善,如果说男子、女人就包括一切。所以佛在此地是有条件的,不是一般的男子、女人,是善男子、善女人。他闻阿弥陀佛的名,闻观音、势至的名,为什么?他心里有感动,他有恭敬,所谓是礼敬、称赞、供养,他有这些功德,所以他才能灭无量罪。如果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来观想、来忆念,那当然灭罪的功德就更大,所以要注意到这个善。不要误会了,一听到就有那么大的功德,没有,要注意这地方的「善」字,这是关键的字眼。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分陀利』是莲花,白色的莲花。莲花常讲四色,四色莲花是以白色最贵,白色的为最好,这是比喻学佛,修一切法门的人都比不上念佛。修其它法门比喻红色的莲花、黄色的莲花、青色的莲花,念佛人是白色的莲花,是最殊胜的莲花,也就是说明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是第一法门。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你看看,最殊胜的朋友,念佛人,观音、势至是朋友,文殊、普贤也是朋友,弥勒菩萨也是朋友,这些等觉菩萨统统是我们最殊胜的朋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当』是应当,当来必定往生,就是生佛家了。『坐道场』是广度众生的意思。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好持是语』,「好」批注里面讲是妙的意思。这个妙是真实的体会到佛心,佛的心是什么?是要真正普度一切众生,是要希望一切众生这一生就成佛,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要经过五十一个菩萨阶级,你一下就成佛才是佛的意思,佛的本怀。你能够体会,你能够受持,你能够帮助佛接引众生,让他们各个都如佛之愿,这就妙。换句话说,这个妙就是叫他要弘扬这部经,以这部经来接引一切众生。众生不相信,再跟他讲别的法门,再跟他讲别的经。这部经是成佛的经,你成佛的缘没有成熟,但是你喜欢佛法就给你讲一些大乘经,帮助你成菩萨、成阿罗汉,为什么?你成不了佛,成不了佛就是你不肯接受,你不相信。你真正能接受,能相信,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一生必定成佛,所以教给他,「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语』,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从这句话我们就明了,读经就是念佛。『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持无量寿佛名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持名,「持是语」就是读经,所以读经跟念佛是一样的事情,是一不是二。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这是一段的流通,本来到这里就完了。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在皇宫里面讲的,听的人只有这么几个人。我们一展开经卷,前面有「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没来,千二百五十人里面只有两个人来,目犍连跟阿难,其它的人都没来,那经上为什么说这个?你看后面就晓得: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佛给韦提希讲完之后,回去了,回到灵山(灵鹫山),精舍里头去。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
阿难尊者把佛在皇宫里面说的这些经复讲一遍,跟大众,跟一千二百五十人重复讲一遍,所以这些人也都听到。所以这部经,佛在王宫里讲一遍,阿难尊者回到耆阇崛山为大众讲一遍,所以它是两个流通分,这是事情有特别。
【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经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其实这后头几句话意思都很长,诸位以后研究,你去看智者大师、四明尊者的《妙宗钞》。
在这个地方跟诸位简单的做一个结论。读注,我介绍诸位几种批注,这个批注都可以说自古以来权威的批注,是大家所公认的,没有错的。晚近的批注也有值得参考的,但是记住佛的一句话,「依法不依人」,批注只提供我们做参考而已,你要是完全认定照批注那样做,假如他搞错,他这部分讲对,那部分讲错,那我们也要上当,所以只提供参考。如果看到有疑惑,一定要请教善知识。譬如有疑惑,他是这个解释法,他是那个解释法,甚至两种解释完全不相同,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要如何来采取?读批注会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念一本批注,没有问题,你念几种批注就会发现每个人讲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依据最权威的批注,以它为主,但是别的批注既然能够流传下来就是有它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值得作为补充参考之用,所以其它的批注不是不可以看,可以看。取舍,这是智慧,这是要拣择,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取舍,还依照古注,我们选择最具权威的批注,你没有能力选择的话,我们就依照这一种批注。
大致上说起来,三经要合参,这是很重要的原则,决定不能够偏废,不能偏在一边。如果五经合参那更好,非常好。五经,就是用《普贤菩萨行愿品》,《行愿品》用什么本子?用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别行疏钞》。《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以采取灌顶法师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这是很重要的典籍。如果说五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用灌顶大师的《疏钞》,这是我们修净土不能缺少的依据。所以这五经,连经带批注是统统都要念,经上说「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讲经,读诵大乘就念这五种,这五种分量就相当之大。
跟人家讲,我们专讲这个法门,就是此地释迦牟尼佛嘱咐阿难的话,要好好的去受持。别的地方讲受持没有加上个好字,这部经加上个好,这个好字的意义很深,最好是能够把这部经普遍的弘扬,劝勉一切大众。现在在全世界弘扬别的法门的人很多,弘扬净土的人很少,非常缺乏,但是要想真正叫众生成就,说老实话,唯有这个法门决定成就,决定不落空。
大本是讲净土的历史,讲净土的纲要;小本是开方便法门;《观经》长短适中,文情并茂。就内容上来说,大本可以说是介绍说明净土法门历史的渊源,理论的依据;小本是劝我们信,劝我们发愿往生。这部经说明往生的方法,说明三辈九品的原理、道理。我们明了之后,三经合参,你对于净土的理论、方法、境界,了如指掌,你怎么会不成就?你当然可以指导别人。自己都没搞清楚,怎么指导别人?不能帮助别人。所以诸位要晓得,修净土是三经一论,后来祖师增加这两种,净土五经。所以我们真正要学,昨天也跟诸位说了,五经,再想多看一点,蕅益大师编的《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够了。平常到外面接引初机讲开示,《印光大师文钞》是最好的材料,分量也多。所以我们有这几部书就足够了,不要再搞太多,太多把我们思想都搞混乱,专修决定会有成就。
尤其是弘扬净土,要把现代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要说得他心服口服,那的确,你一定要在这些著作上下功夫。这是条近路,为什么?像莲池大师的《疏钞》真正是博大精深,黄念祖居士的《无量寿经》批注注得非常详细,内容可以说涉及所有的大乘经论,你念这部批注等于念了半部《大藏经》。这样才能够应付得了现代的这些知识分子,你要不是真正深入经藏,你应付不了那些人。可是深入经藏,经藏分量太多,不是我们的时间、精力能办得到的,所以古人在这批注里面已经引经据典把它浓缩在一起,足够我们用,你就晓得批注不能不念。
我深深的期望在我出国这三个月期间当中,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着重在读诵大乘。读哪部经?我们现在在此地讲的《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这部经念完之后,希望读诵大乘不能间断,再念《无量寿经》,也念批注,再念《观经》,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周而复始,我们活一天就念一天,永不中断,这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是自利,劝进行者是利他。
刚才有同修问我,他说在家居士可不可以讲经?在家居士可以讲经,但是在家居士发心讲经一定要受菩萨戒,虽然受戒是形式,也就混个菩萨资格,实在是得不到戒,混个资格。混个资格有什么好处?免得别人讽刺,说你是白衣说法,白衣说法是不如法的。受了菩萨戒就不是白衣,为什么?你有一件袈裟可以披在身上,那不是白衣了,所以去受个菩萨戒。菩萨有责任弘法利生,既是菩萨,菩萨没有不讲经说法的,所以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凡是受了菩萨戒都应当出来弘法利生。有不讲经说法的罗汉,没有不讲经说法的菩萨,这是大家要注意到的。你看这部经上讲的三福,三条第一条是人天,里面没有叫你讲经说法;第二条是小乘,那里头也没有叫你讲经说法;第三条是菩萨,就有了,「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讲经说法,所以菩萨一定要负起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责任。
本经是缘起于韦提希夫人家庭的变故,如果就国家来说,这是一次政变。这种发起是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认识这个世间之苦,这个世间之浊恶,人心不善,生起出离之心,不想在这住了,走了。走到哪里去?佛示现十方诸佛净佛国土,韦提希夫人自己选的,统统示现给她看,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她看中了。她之所以看中,说实在话,你要是仔细去读一读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四十八愿,我相信你一定也选择这个地方,为什么?十方世界所有的缺点,它没有,不说其它,就凭这点,我们就应当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消息知道了,怎么个去法?古人说了很多,那些方法我们来用,靠得住、靠不住?这个要斟酌,某种情况之下有某种的修法,不见得是一种修法,念佛有许多种念法,哪种方法适合我们?这是要考虑的。考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方法我们用了,自己知道是不是烦恼轻、智慧长、心清净,如果能有这三种效果,这方法就很适合。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这个方法就要重新加以检讨。
实在上说,这就跟人害病吃药一样,你生病了,找医生给你开药,这药吃了之后,病有没有好?如果这药吃下去,病没有起色,你一定会觉悟,这个大夫不行,我要赶快另外再找个大夫去,你就马上换了,你的警觉性就很高。为什么对我们烦恼的大病没有警觉?法就是药,治我们烦恼的病。药到病除,一用这个方法,确实烦恼就轻、智慧就长,身心自在,佛法就得受用。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修学要是真正上轨道,功夫得力,他得到一个什么效果?法喜充满。
学佛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愈学愈苦,不是佛法不对,不是药错了,是你吃错药。药没错,是你吃错,那有什么办法?吃错药会害死人,会死的。学错法门不但成不了佛,会堕落,所以佛法能成就你,也能够把你害死,你要注意到。佛法要不得法就会害死人,跟吃药完全相同,所以大家要慎重的选择。我们选择净土法门,这大的法门选择对了,里头还有细的,药是都选对了,可是每种药的分量要斟酌,那个搞错了也不行。像中医开的药方没错,如果分量搞错了,那效果还是很薄弱。必须那个分量,每一味的药,分量都开到恰到好处,这就是对症下药。所以大家在修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注意效果,真正是如法一定欢喜,法喜充满,欢欢喜喜。人欢喜,给诸位说,也就年轻。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老得很快;事情多、繁杂,老得快。心里头没有事情,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快快乐乐,欢欢喜喜,人就不老。所以一定要用功,要认真的去努力。今天的课就上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六集完)
净公上人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