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7|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修善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919636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修善的讲记敬摘点滴
...我们现在才开端,虽然才开端,效果我们已经见到了。这个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受到许许多多人的欢迎。我们现在有个很大的缺陷,在外国电视台里面播放,我们讲的是华语,对象只有华侨,听得懂华语的。所以我们的工作,我们今天还需要一些人才,如何能把它翻成世界各国主要的言语,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突破言语上的障碍,利益就很大了,可以消除世间种种的隔阂、种种的误会、种种的歧见。这才能促进世界大同,才能促进人类互相的了解、互相的尊敬、互相的合作,促进整个世界的安定和平,繁荣兴旺。大乘佛法,尤其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教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目的是世界上许许多多,有智慧的这些领导人他们梦寐所希求,不知道用什麽方法能够做到?哪里晓得这个方法就在《华严经》里面。这是“普发迅流”名号里头所含的意思。第二尊∶
【普洁泉涧主河神。】
“泉涧”用现在的话说,水源。大江、大河它的发源地也是泉涧。从地下流出来的水,流成一个小溪,涧比溪还要小,慢慢的汇合许多支流再成为大河。我们要想使水真正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要注意它的源头。它的源头要注意什麽?“普洁”,重要!要能帮助一切众生清洁身心,特别是心理,心理要清净、要乾净,要没有污染。而且不能只顾到自己,一定要懂得所有一切河流的源头,都要做到清净无染。因为一切水到最後都流入大海,大海就像我们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每一个小源头就好像各种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好比是源头。整个社会的结构非常复杂,“泉涧”众多,都能使它净化,靠什麽?一定要靠教学。所以回归到表法里面,还是将世出世间圣贤的教学发扬光大,才能令一切众生思想纯洁,突破种种的障碍、种种的隔阂,才能够达到一切众生共存共荣、互助合作的目标。唯有共存共荣、互助合作,才真正得到幸福美满;幸福美满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够得到,这要靠世出世间圣贤的教学才行。
诸位要记住,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世法、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什麽叫佛法?觉悟了一切法都叫佛法,迷了一切法都叫世法,世法跟佛法只有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找不出它不同的地方,这是我们一定要认清的。然後才知道怎麽样修学,如何流通佛法,如何将佛法发扬光大。所以现前最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肯定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它的教育教学的对象,确实是包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在我们佛法里面讲九界众生;上从菩萨法界,下至地狱法界,都是他教学的对象。接受佛法的薰陶,发心认真修学佛法,九界众生都称作菩萨;真正能够将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九界的众生都叫做如来,都是诸佛。不在形相,形相上有差别,佛菩萨、诸佛如来没有差别,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从“普洁泉涧”这里下手,这个用意很深很深。诸位都知道,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实在说每一尊菩萨的名号功德都是不可思议。所以常常念诵佛菩萨的名号,果然能够随文入观,都能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这是我们学佛同修应当要明了的。
上一次讲到“普洁泉涧”这个名号,还有很深的意思,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河流它有源头,我们讲发源地,像中国长江大河,它的发源源头也是泉水涧溪,小河流。从这个意思可以引伸到我们起心动念,心里面的动念是我们无限时光、生命活动的泉涧。佛法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我们凡夫在这麽长的时间里面,在六道里面轮回流转,这种状况绝不亚於长江、黄河;长江、黄河实在讲并不很长,才五、六千里而已;我们生命的长河已经流过无量无边的劫数,流到今天是什麽个状况?现在长江泛滥,成了严重的灾害。我们无量劫来在生死里头流转,流到今天也产生了严重的灾害,严重到如佛所说的浊恶之极,经上讲“五浊恶世”,我们是浊恶到极处。五浊里面最重的是见浊、烦恼浊,这两个是核心。我们今天的见解错得太离谱了,我们的烦恼就不必说了,造成依正庄严的大灾难,所以我们读了这一尊主河神的德号,使我们有很深很深的感触。如何能够做到“普洁”?普是什麽?《无量寿经》经题上的平等,平等就普,清净就洁。这个德号教给我们什麽?起心动念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普洁泉涧主河神”。所以读这个名号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今天世间遭到这麽大的灾难,可以说是举世之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每一个人都深深感触到惶恐不安。你要问什麽地方来的威胁?威胁可以说是四面八方而来,这个世间找不到一片净土,为什麽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实在讲是我们的见解跟思想,见浊跟烦恼浊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了。少数人秉着过去生的善根福德因缘闻到佛法,虽然接触到佛法,闻法发心修持,可是看到世间许许多多人依旧还在作恶,也好像作恶是对的、是应该的,那麽多人去做,我一个人断恶修善是不是错了?常常生疑惑心,我这样做有好处吗?人家那麽做真有坏处吗?这一些疑根不能够拔除,破坏了我们的道心,破坏了我们的修行,使我们的修行得不到结果,於是对佛法愈来愈怀疑,心里头不乾净,妄想、分别、执着害了自己。极少数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遇到善友、遇到正法,遇到好的同参道友,在这一生短短时间之内,念佛真的往生、真的成就,这个比例非常非常的稀少。我们今天实在说非常幸运,能够居住在新加坡这个地区,遇到居士林这殊胜的道场,每一天在这个地方接受大乘经教的薰习,念佛堂日夜无间的薰修,这种殊胜的因缘到哪里去找?李木源居士昨天跟诸位报告,亲眼所见,亲手去帮助料理,这些年来念佛往生瑞相希有。昨天听到的还有一位站着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坐着走的,有几十个人之多。这一些人都是来给我们做见证的,说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生在世,你要说是有成就,什麽叫成就?只有这桩事情才叫真正的成就。除此之外,你在世间再辉煌、再轰轰烈烈,死了以後还要搞六道轮回,还要搞三恶道,那叫什麽成就?这些我们必须要警觉到的。世法里面大家都羡慕学问,什麽是学问?什麽是真正的学问?明白这一些事实真相,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是大学问。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觉正净相应,觉正净就是本经所讲的大方广,不相应的统统放下,这个人真的有智慧,真有学问,真正把问题解决了。不但解决你自己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社会问题。如何说他解决社会问题?这里面的理事很深很广,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示,诸位要细细的去思惟、去观察,你就明了了。我们接着再看第三尊:
【离尘净眼主河神。】
德号里面“离”,离的是尘。大小乘佛法里面将“尘”代表烦恼,尘是污染。我们这个房间再乾净,微尘还是能进来,从什麽地方证明?我们桌子擦得乾乾净净,三天不去动它,三天之後再来看看,手摸一摸手上有灰尘,所以佛将这个字代表污染。现在说到污染,大家的印象都相当深刻,因为每个人都晓得,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遭受严重的污染,各个地方政府都呼吁要保护环境的生态,所以我们现在对污染印象就很深刻。单单说保护环境的染污,实在说还不够,环境是怎麽被污染的?环境污染的根源在哪里?大家没有留意。佛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的根源是众生的心地。佛家常讲“境随心转”,环境是随心转;又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正报是心理思想,这是说出一切污染的根源,根源是心地。我们的心被污染,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什麽人的心被污染?九法界众生的心都被污染了,只是污染程度不一样。菩萨都被污染,如果你的心要没有被污染,你就成佛了,就叫佛,佛的心没有被污染,等觉菩萨就被污染。怎麽晓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就被那一品生相无明污染;这是染污最轻的,染污最重的是阿鼻地狱的众生。由此可知,十法界是怎麽分的?是心性被污染程度不同而分的,分这十个层次。
由此可知,尘在此地意思很深,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是尘垢,这部经是大乘经、一乘经,所以此地讲的尘不能单单说为见思烦恼,是讲不通的,这个尘是包括了无明烦恼在内。四十一品无明要离,要知道离,决定不要受污染。怎麽个离法?从总纲领上说,妄想、分别、执着要舍掉,你就离尘,妄想、分别统统舍掉。如果你听了我的话,你很难得,你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舍掉,你做得有没有错?给诸位说,你完全错了,你错到哪里去?你错到无想天去了。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舍掉,你得了无想定,生到无想天,还在六道轮回里头,没有出去,那怎麽办?有妄想、分别、执着错了,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也错了。这个地方叫你离,有妄想、分别、执着要离,无妄想、分别、执着也要离,那就对了,两边都要离。两边离就很麻烦,怎麽个离法?大乘佛法给我们讲空有两边都不着,着有这边错了,着空那边也错了,那怎麽办?大乘法里头我们常常看到“离即同时”,这叫真的离。这就告诉你,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心上无,这是真离,这是空有两边都不住。事上,众生有分别,我也有分别,众生有执着,我也有执着,这不离空;虽然我也有分别、有执着,只是事上的分别执着,相上的分别执着,心上、理上决定没有,心里面乾乾净净、一尘不染,不着有,这叫空有两边都不住。迹象上跟一般人和光同尘,心理上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离;不是连相上都离,就完全错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放下、教我们离、教我们断,都是从心上说的,用现在的话说从观念上讲的,不是从事上讲的,事没有关系。特别是《华严经》上说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有什麽障碍?所以说心里面要清净,不可以有污染。心清净六根就聪明、六根就利,聪明伶俐,这个地方只取了一根,眼根,净眼。什麽叫“净眼”?清净眼,你眼根的...(●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事很深很广,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示,诸位要细细的去思惟、去观察,你就明了了。我们接着再看第三尊:
【离尘净眼主河神。】
德号里面“离”,离的是尘。大小乘佛法里面将“尘”代表烦恼,尘是污染。我们这个房间再乾净,微尘还是能进来,从什麽地方证明?我们桌子擦得乾乾净净,三天不去动它,三天之後再来看看,手摸一摸手上有灰尘,所以佛将这个字代表污染。现在说到污染,大家的印象都相当深刻,因为每个人都晓得,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已经遭受严重的污染,各个地方政府都呼吁要保护环境的生态,所以我们现在对污染印象就很深刻。单单说保护环境的染污,实在说还不够,环境是怎麽被污染的?环境污染的根源在哪里?大家没有留意。佛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的根源是众生的心地。佛家常讲“境随心转”,环境是随心转;又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正报是心理思想,这是说出一切污染的根源,根源是心地。我们的心被污染,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什麽人的心被污染?九法界众生的心都被污染了,只是污染程度不一样。菩萨都被污染,如果你的心要没有被污染,你就成佛了,就叫佛,佛的心没有被污染,等觉菩萨就被污染。怎麽晓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就被那一品生相无明污染;这是染污最轻的,染污最重的是阿鼻地狱的众生。由此可知,十法界是怎麽分的?是心性被污染程度不同而分的,分这十个层次。
由此可知,尘在此地意思很深,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是尘垢,这部经是大乘经、一乘经,所以此地讲的尘不能单单说为见思烦恼,是讲不通的,这个尘是包括了无明烦恼在内。四十一品无明要离,要知道离,决定不要受污染。怎麽个离法?从总纲领上说,妄想、分别、执着要舍掉,你就离尘,妄想、分别统统舍掉。如果你听了我的话,你很难得,你真的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舍掉,你做得有没有错?给诸位说,你完全错了,你错到哪里去?你错到无想天去了。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舍掉,你得了无想定,生到无想天,还在六道轮回里头,没有出去,那怎麽办?有妄想、分别、执着错了,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也错了。这个地方叫你离,有妄想、分别、执着要离,无妄想、分别、执着也要离,那就对了,两边都要离。两边离就很麻烦,怎麽个离法?大乘佛法给我们讲空有两边都不着,着有这边错了,着空那边也错了,那怎麽办?大乘法里头我们常常看到“离即同时”,这叫真的离。这就告诉你,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心上无,这是真离,这是空有两边都不住。事上,众生有分别,我也有分别,众生有执着,我也有执着,这不离空;虽然我也有分别、有执着,只是事上的分别执着,相上的分别执着,心上、理上决定没有,心里面乾乾净净、一尘不染,不着有,这叫空有两边都不住。迹象上跟一般人和光同尘,心理上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离;不是连相上都离,就完全错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放下、教我们离、教我们断,都是从心上说的,用现在的话说从观念上讲的,不是从事上讲的,事没有关系。特别是《华严经》上说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有什麽障碍?所以说心里面要清净,不可以有污染。心清净六根就聪明、六根就利,聪明伶俐,这个地方只取了一根,眼根,净眼。什麽叫“净眼”?清净眼,你眼根的能力恢复了,你能在相里面见性,在事里面见理,这也叫慧眼开了、智眼开了。怎麽开的?离尘,还是《无量寿经》总纲:清净平等觉,你的心清净、心平等、心觉,就“离尘净眼”了。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不是说这个经念一遍,念一遍有什麽用处?《华严经》很长,通常念一遍总得要半个月,常常读《华严经》的同修都知道,一部经念半个月,一个月念两部,念了有没有功德?不见得,比骂人好一点。真正要懂得这个意思的话,一、两句名号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议。所以诸位要晓得,不是经文念得多、遍数念得多就有功德,不是。念了要懂得它的意思,懂了之後要依教奉行,功德就殊胜。所以这里头任何一尊菩萨的名号都能够入法界,入华藏法界、入一真法界,都能,才显示出法门无量,殊途同归。这在《华严经》上太明显了,字字句句都是法门,法就是法性,契入法性之门。第四尊:
【十方遍吼主河神。】
江河水流都有音声,尤其是遇到滩头,水的声音更响亮。这德号里面显示水流动的音声是“遍吼”,吼是音声。这意思显示修行人的德行遍布在世间,现在人讲知名度很高,大家都晓得名号,听到名号都赞叹恭敬,这就是“十方遍吼”的意思。落实在我们行门里面,不仅仅自己要真正依教奉行,还要热心将佛法推荐给大众,普遍介绍给大众,就是平常讲弘扬佛法、流通佛法。唯有佛法能救世间,诸位相不相信?世间法再殊胜、再好,如果不得佛法就不能够救度世间,什麽道理?佛法教人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世法里头没有,唯有真相明了之後,那个人才会彻底断恶修善,才能真正做到舍己为人。世间法发展得再好,今天讲高科技的时代,人没有忘记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利益,就不能够普度众生。起心动念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前面,怎麽能够利益众生?
佛法确确实实是九法界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认识、我们明白就有义务认真来推动,来做这个工作。世间人不了解,往往用一种迷信的眼光来看我们,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消极,说我们忽略现实,其实他们这一些看法都是误会,没有看到佛法真正的面目。《华严经》展开在他面前,古大德的注解也摆在他面前,他还是看不懂什麽意思。我们今天明了,几乎里面字字句句都是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明白了、做到了,社会哪有不安定?世界哪有不太平?大家哪有不幸福?这麽好的教学,把它看作迷信,你说多可惜!十方遍吼主河神的德号,劝勉我们要流通如来的教法。接着第五尊:【救护众生主河神。】“河”,表法的意思很多,前面我们说它表佛法的大河,这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水,古时候如此,现在也不例外。世界上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有水,农作物得到充分水分的滋润,它才能生长,我们衣食才能足。佛将河比喻作如来的大法,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像江河流注一样。但是河流也能够造成灾害,泛滥的时候许许多多众生被河水淹死,所以佛又把水比作生死瀑流、生死大海,你在生死大海里面漂流。主河神如何救度这些众生?这些掉在水里面,如何去救他们?由此可知,这个地方的河就比喻六道轮回,比喻三恶道。
要救护这些众生,唯有佛法。佛法告诉我们三恶道怎样形成的?六道怎麽来的?十法界怎麽出现的?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科学家发现宇宙之间确确实实有不同的空间存在,他们讲有四度空间、有五度空间、有六度空间,从理论上讲有无数度的空间,这是科学家发现的。这些不同的空间从哪里来?什麽道理形成的?什麽样因素变现出来的?如何能把空间的界限突破?大乘佛法里面就讲得很详细、就讲得很明白。我们在这里看到菩萨法界,这里看到是神众,神众里头有一部分是天神,有一部分是鬼神,往後面去还有诸天,二十八层天天众。佛经里面说的这些,就跟科学家发现不同时空,实在讲一桩事情,他们生活的空间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见不到他,他们有时候可以见到我们,有时候也见不到我们。不过生活在高度空间里面看低度的容易,低度看高度不容易。譬如说四度、五度空间的人看我们容易,我们看他看不到。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现在住在三度空间,我们看二度空间的动物看得很清楚,二度空间的动物不知道有我们存在。你把这些因缘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将它因素消除,时空就突破了。时空突破之後现出来的境界叫一真法界,宇宙人生真相大白,那叫一真法界,这才是彻底救护众生。
不能帮助众生突破这些障碍,在佛法里面讲业障,诸位要晓得这两个字,业是因,障是果报,障是报。为什麽会有这个障?你造种种业,才起得这个障,业消了障就没有了,所以佛法常常讲消业障,连因带果都消除了。说到业就太复杂太复杂,业的根源是起心动念。佛教给我们修行最初方便学佛,从哪里下手?现在来讲,我们现前的环境,从听经下手。多听、多明了,听了之後要真正干、要真正修行,把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统统修正过来。邪正的标准在哪里?佛的经教就是标准,依照这个标准来修学,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做,教我们要舍的我们认真舍,依教奉行。你要不天天听经,你怎麽会明白?经要天天听,三天不听又被外头境界转了。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第一个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自己做不了主,外面境界一勾引,毛病马上就发。每天听经是叫你觉悟觉悟,提醒你;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读,道理就在此地。第二一定要依教修行,如果单是听经不能照做,那个没用的。听了再多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受用,听了之後真的去改过。
救护众生头一个要知道救自己,自己是众生。众生两个字,这个名词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我们这个身体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这个身体叫众生。救度众生先救度这个众生,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身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众生的,这里头没有我,对於我这个执着渐渐就淡了,把它淡化了。所以佛家,不仅是在道场里面,我们见到别人道场,常常会问,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说这个话外行,一听你不懂佛法。真正内行人是,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众?不说住多少人,住多少个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破我执。不但道场出家人是这样问,在家也是如此,你家里头住几个众?不能说,你家有几个人?有几个人,《金刚经》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都落在四相里头。所以言语当中技巧,常常提醒你,你家里有几个众?意思都是叫你破四相,救护众生。我们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声性,这叫做“反闻闻自性”,观音菩萨用这个法门修成无上道,修成正果,在楞严会上称之为《耳根圆通章》。也有不少同学读了《楞严经》很想学这一招,我遇到不少人来问我,问我怎样用见性见色性,用闻性闻声性。我老老实实告诉他,我会讲这部经,我不会用这个方法;这个道理方法我都懂,我不会用。不会用怎麽办?我们还是找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那个法子好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法子我们有办法下手。观音菩萨那个调太高了,好是很好,我们没法子下手。怎麽没法子下手?你来问我从哪里下手,你已经落在意识里面去。我给你讲,讲得再清楚、再明白,你听进去依旧落在意识里头,不管用。还是念佛这个方法好,念佛这个方法也是特别法门,千万不要看轻了。许多人读《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只知道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特别,不晓得大势至这个法门特别,这是粗心大意;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特别法门不按顺序排列,这是特别法门。《楞严经》上这二十五位菩萨,如果按顺序排列,他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照这个排列的。观世音菩萨要按这个顺序排列,应该排第二位,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应该就是观音菩萨的耳根。他没有按顺序排列,他摆在最後,排在最後去,这叫特别法门。这排到最後太明显了,从第二位把他放到第二十五位去,太明显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在七大里面是根大,照七大的顺序排列:地、水、火、风、空、见、识,根大就是见,按照顺序排列他应该排在第二十三,最後一位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识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他在弥勒菩萨的前面,按照顺序排。但是楞严会上弥勒菩萨摆在前面,他摆在弥勒的後面。两个特别法门,我们要留意到,不是一个特别法门,两个特别法门。也许同修要问,为什麽不把大势至菩萨摆在最後?摆在观世音菩萨後面不是更好吗?而我们看起来不是更清楚、更明白吗?不行,不可以这个排法。观音菩萨排到最後是契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前根机。观音菩萨在他方世界也许就排在第二位,就不会排在最後了。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他排在最後,道理在此地。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遍契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不是契一个世界,所有一切诸佛世界他统统适合,所以他排在第二十四。我们要是把这个意思看出来之後,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念佛法门比耳根圆通还要殊胜。这是说到远离尘垢的方法,真正了解不可得,真正明白一切法无所有,你在一切活动之中自然就不会着相,不着就是远离。远离不是躲避,躲避他远远的,不是这个意思;心里头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还要加一个没有妄想。为什麽?因为这个经所讲的全是法身大士。在我们凡夫,我们能够不执着就远离了,再能够不分别就更了不起。你要不离一切法当中不执着,给诸位说,你就离开六道轮回;你要是再一切都不分别,你离开十法界;再妄想统统都离开的时候,都没有了,你就证得如来圆满的果位,所以远离意思就很深。此地诸佛如来示现的,他那个远离是连四十一品无明都断尽了。我们把这个意思总结起来说,心跟境界是不能够离开的,为什麽?心能现,境界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麽能离得开?远离尘垢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功夫为什麽不得力?你要把原因找出来。真正不得力的原因,我们读经闻法明白一点,明白怎麽样?不肯去做。也就是说听经闻法看破一点,看破一点不肯放下,你功夫就止於这个地方,不能再向上提升了,原因在此地。你懂得一点,你立刻就做,就做到,你就放下了;这个放下又会帮助你更深入一层的去体悟,所以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不可以执着在一边,执着在一边就坏了。看破多少就放下多少,放下多少一定帮助你更深一层的看破,这样辗转相辅,一直到如来究竟果位。你要说菩萨用什麽方法修行,就是用这个方法,这是从总的原理原则上来说;放下由於看破,看破由於放下。第四尊:
【普水宫殿主海神。】
这一尊菩萨德号里面,“水”是润泽的意思,“宫殿”是慈悲加持的意思。这一部经上前面宫殿说得很多,宫殿的意思是慈悲覆育。覆是什麽?盖覆。我们住在宫殿里面可以遮蔽风雨,这是覆盖,保护我们身心的安稳;育是养育,宫殿有覆育的意思。“水”当然是法水,法水滋润。“普”是清净平等。这一尊主海神以清净平等心广施法水,覆育众生,取这个意思。所以名号里面完全是度化众生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他不二,所以度化众生就是真正度自己。如果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自己是决定不能得度的。原因在哪里?我执破不了。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我的利益摆在第一,总想着自己,你就想这个我执是多麽的坚固,我执不破决定不能够出离轮回。纵然你一生断恶修善,你所感得的果报也不过是三善道而已,不能超越六道。你要是造恶业,决定堕三恶道。所以佛菩萨教我们念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利益广大众生。这个名号里头就是这个意思。第五尊:
【吉祥宝月主海神。】
“吉祥”前面曾经多次读到这个名号,也许同修当中有新来的,前面没有听过。吉祥这两个字中国人常常挂在口边,吉祥这两个字怎麽讲法一定要清楚。简单的说,你应该得到的福你得到了,这是吉祥;不应该得到的你要得到的话,就不吉祥,就不是吉祥。换句话说,我们在一生当中所获得的、所享受的,都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这叫吉祥。凡是非分,你想获得,必定有灾祸在後。古时候人见面的时候,恭维的话都是吉祥。从佛法里面来说,与因果相应的就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要得善果就不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宝月”都是性德的比喻。“月”,光明,光是清凉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吉祥宝月,这个意思就深,意思就广。我们自己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教化别人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一句话里面简简单单的说,就是善因一定得善果,反过来恶因一定有恶报。善因善果,这是吉祥宝月。所以德号里面是劝勉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所享受到的果报就像清凉宝月一样。第六尊:
【妙华龙髻主海神。】
这个名号我们一看就明了,菩萨以无碍的辩才应机说法,能度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妙华”就是妙法,唯有佛法才称妙。“龙”是表变化,这个变化在菩萨身分里面来说,随类现身是变化,随机说法是变化,都是龙表这个意思。“髻”比高显的意思。古时候女子梳头发都梳得高高的,称为髻;在一个人的身分上,这是最高的地方。用这个字来比喻、来形容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我们今天讲高明极了,就是这个意思,非常高明。第七尊:
【普持光味主海神。】
“持”是保持,永远不会失去;“光”在此地是智慧,“味”是法味,“普”是平等。在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普持就是得无量法门。现在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总是提倡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跟广学多闻这里面有没有矛盾?特别是对於初学的同修,尤其是初学的知识分子,今天听到我们讲一门深入,他摇头。这一部经怎麽能成就?这一句名号怎麽能成功?他怀疑,他不相信,他想到佛法也应该同世法一样要广学多闻。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佛说得那麽多,我们当然要多学。这话说得没错,是应当要广学多闻,现在为什麽不准你广学多闻,叫你一门深入?这个道理你懂吗?广学多闻的条件是智慧开了才行。你智慧有没有开?你没有开智慧。没有开智慧怎麽办?断烦恼。四弘誓愿顺序不是这样吗?先叫你发心,要你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这个心。为什麽要发这个心?这个心是菩提道上勇猛精进的动力。你没有这个心,你修行会懈怠懒散,不能成就,所以那是个动力。世间人的劳动,推动他的是名利。佛法里面,名闻利养统统舍弃掉,什麽力量在推动他?愿力。什麽愿力?普度一切众生的愿力。所以这个一定要先发,不发这个心决定不会有成就。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跟净宗学会这一些领导人都是虔诚的佛弟子,他们不要名闻利养。为什麽一天到晚全心全力在这里推动佛法?就是愿力。所以愿力推动你,头一个要断烦恼。为什麽?有烦恼就没有智慧。烦恼断掉,智慧就现前,你才能学法门。所以现在教你一门深入,用意在哪里?断烦恼,没有别的。你现在要广学多闻,只会增长烦恼、增长邪见,永远不会开悟。教你一门深入是什麽?定心,收心,你不会胡思乱想,起心动念在一门上容易得定,所以一门深入是断烦恼。烦恼断了,智慧现前,才能够学法门。学法门给诸位说是长智慧,不是长佛学。如果你烦恼不断,你广学多闻,你天天增长是什麽?佛学,佛学懂得很多。说佛学是恭维你,好听;清凉大师就一点都不客气了,清凉大师说什麽?增长邪见;他不是讲长佛学,长邪见。所以四弘誓愿,佛已经把修学的顺序、阶段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下手?怎麽个学法?我们修净土的人,在这一生当中,四弘誓愿只要修前面两条,後面两条“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到极乐世界再办。你看看多省事,四弘誓愿现在完成一半,到西方极乐世界完成後一半,我们修净宗是这个作法。愈是专精愈容易成就,我们才真正能够得一心不乱,得功夫成片,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在此地多说。第一个好处无量寿,广学多闻有的是时间,时间长得很。有的是修学的好环境,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古大德注解《无量寿经》、注解《阿弥陀经》,上善是指什麽人?等觉菩萨,这上善。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无量无边,跟这一些人天天在一起,哪有不长进的道理?所以成就快速。你要问西方极乐世界为什麽不会退转?天天跟等觉菩萨在一起,想退也退不下来,他们提携你,他们帮助你。又何况每一天去供养十方诸佛,你说这个福报多大。我们供养一尊佛都供养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去供养十方佛,一尊佛都不漏。既供佛,当然听佛说法,每一天接受十方佛的教诲,所以那个地方成佛快,一生就成就,这是他方世界所不能够相比的。“普持光味”,智慧法味。第八尊:
【宝焰华光主海神。】
“宝”是指性德;性体、性德、性用都是宝。“焰”在此地也表智慧。佛经里面,金刚表智慧,光明表智慧,火焰也表智慧。“宝焰”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这个智慧是实智。“华光”是权智,“华”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里面,花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前面五条都是事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讲事相;末後一条这是般若,是智慧。般若是理,它不是事,理事要圆融才称波罗蜜,理跟事分开就不叫波罗蜜。所以我们现前许多人所修的六度,实在讲是六种福,不能称为度。怎麽不能称度?布施度悭贪。我们还有没有贪心?还有没有悭吝的念头?如果还有悭吝的念头,还有贪心,天天修布施,没用,没度你,你没得度。没有度,布施变成什麽?变成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为什麽没能度得了?布施里面没有智慧、没有般...(●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见一切人,开口给他说话就是“福桥光音”,真正帮助他消灾得福。我们真正有这个愿望,帮助一切众生消除一切业障,得智慧、得福报。一切言说都是这一个目标,都是这一个方向,我们就是在行菩萨道了,就是在做佛事了。第七尊:
【知足自在主水神。】
“知足”这两个字非常重要,知足就自在,知足是因,自在是果。我们要想得自在,一定要知足;我们要想得快乐,也一定要知足,知足常乐!佛在经上常常说,教我们常生欢喜心。我们欢喜心为什麽生不出来?不知足。观世音菩萨又称观自在菩萨,她为什麽自在?也是知足,她要不知足就不自在了。诸位同修要晓得,菩萨最後身,菩萨的最後身是等觉,候补佛,再往上提升一级他就成佛了,所以等觉菩萨是菩萨的最後身。他要示现到这个世间来作佛,度化众生,统统是示现,应以佛身而得度,就现佛身而为说法。现佛身,八相成道第一个相,他要住兜率天。菩萨为什麽不住在别的地方?为什麽要一定选择在兜率天,去候补佛位?兜率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知足。诸位要晓得,知足就是兜率天。你现在知足了,你住在你家,你家就是兜率内院,一点都没错。你要不知足,天天拜弥勒菩萨,天天念《弥勒菩萨上生经》,你也没有在兜率天,兜率天跟你不相干。你如果真正知足了,你住的地方就叫兜率,知足天。所以佛经里头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我们要想明白了,要想亲近弥勒菩萨,你就晓得怎样才能真正亲近弥勒菩萨?知足了。
我们在古德传记里面看到,像最近《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载,老法师入定的时候,在定中上升兜率天。他怎麽能够到兜率天?他要不知足,决定定中现不出兜率天的境界,也见不到弥勒菩萨。他真正知足了,於世出世间法毫无希求,这个念头断了。心地清净平等,这个时候有求必应,他求生弥勒净土,果然就能满愿。所以诸位要晓得,往生弥勒净土的条件就是知足自在,你修弥勒法门要得不到知足自在,你去不了。那个地方人统统都知足,你一个不知足的跑去,那怎麽行?你跟人家怎麽能相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跟他不相应。一定要做到知足自在。实在讲到这个境界,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你愿生哪里,你一定就可以到哪里。为什麽?条件具足了。这也就说明,弥勒是唯识专家,通常要亲近他要学法相,跟他才相应。可是宗门里面修禅定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弥勒菩萨。实在是什麽原因?他有个妄想,他不希求西方净土,希求弥勒净土。他那个妄想是,知道弥勒菩萨将来要到人间示现成佛,佛经上讲的。他打什麽妄想?他来成佛,我做他的弟子,做他的常随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目犍连、舍利弗这一大批人天天跟绕着佛。他想当佛的弟子,跟佛一同下来度化众生。因为这麽个原因,求生弥勒净土,将来跟弥勒菩萨一起下来度众生。
每一个人学佛的愿望不一样,佛菩萨大慈大悲,都能满足各个众生的愿望,你喜欢什麽愿望,都能满你愿望。可是你得要达到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做到知足自在,你才能亲近。实在说西方净土比弥勒净土殊胜,我们在这经上看到。往生弥勒净土,将来随着弥勒菩萨下生到这个人间,弥勒菩萨示现成佛,这些人是佛的常随弟子,像释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样,常随弟子。我们在这经上看到,许多大乘经上看到,世尊讲经说法,他方有许多菩萨来听。我们往生西方净土之後,将来弥勒菩萨讲经说法,我们来参与法会,我们是他方菩萨来的,身分不同,不比他差,比他还殊胜。他是本土的,我们是外国来的,诸位你要很冷静细心去想想,算算这个帐,还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好,比他们高出很多。又何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後,要想去看看弥勒菩萨,天天跟他见面。怎麽知道?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无量寿经》後半部弥勒菩萨当机。我们不必到兜率内院去,弥勒菩萨天天都要到极乐世界去观光,我们天天跟他见面,在极乐世界见面。在极乐世界跟弥勒菩萨见面是朋友,我们地位是相等的。你要生到兜率内院,地位不平等,他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在他面前不敢随便。到西方极乐世界把手同行,同学、同参、学长,不一样。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然後对於求生净土这个心就坚定,决定不怀疑、决定不动摇。
我在此地,过去演培法师在的时候,我跟他是老朋友。我修西方净土,他修弥勒净土,可是我们两个交情很厚。我们各修各的,彼此互相尊重。现在佛门里面修这两种净土的人很多,我们对於两种净土的状况都能够理解、都能够明了,知道我们自己怎样选择,怎样努力的来修学。每一尊菩萨德号里面表法的义趣,就是我们菩萨的学处,换句话说,学些什麽?要知道就在这些地方学习。第八尊:
【净喜善音主水神。】
这个德号里面的意思很容易体会。“净”是清净,“喜”是欢喜。“善音”里面的意思很广也很深,音是音声,当然言语也包括在其中。善音,音一定是帮助别人断恶修善,这一类的音声都称之为善音。可是善有很多的标准,不但是佛法里面说的标准很多,世法里头也不少,世间法里头也很多,这些我们必须都要理解的,然後我们才不至於把它搞错。实在讲善与恶很难辨别,《了凡四训》里面就讲得很多。譬如他说现前你看到是善,你得到很多好处、得到很多利益,可是再过几年後果就不善了,这种善不是善。有些善事在这一生当中看起来是很善很好,如果看看来世来生就不善,他到恶道里面去了。由此可知,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善不是在眼前,眼前不善,可是後果很善,这是善法。凡夫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不知道往後,只看到今天不晓得明天,这些原因都是佛在经论上一再所说的愚痴。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如何能够化愚痴为智慧,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大事。谁知道这个事情?谁重视这个事情?谁又认真努力不息的在从事这种工作?唯有诸佛菩萨他知道、他明了,其次才是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中国人习惯上称呼的古圣先贤,他们明白。
所以世间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破迷开悟,这是大善。如果他迷惑颠倒、心不觉悟,再大的福善,大福大善,往往後果都不好。也就是用的善心做错事情,用了好心结果做的是害众生的事情,这就是没有智慧,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懂得业因果报的事实,所以才造成许许多多的灾祸。智慧从什麽地方生起来?从清净心里面生起来,清净心就是禅定。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不是以禅定为枢纽。佛法的教学是智慧,智慧一定要从定中得来,所以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教的是什麽?就这三个字,戒定慧而已。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最初方便,因戒得定。戒就是守法,这个意思诸位一定要明了,你能守法、你能守规矩,你心就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现前才得法喜。如果你要问智慧是什麽样子?智慧就是法喜,法喜充满。他这个智慧已经开始往外透露了,你才生欢喜心,这个欢喜不是从外头五欲六尘刺激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面像泉水它自己涌现出来的。世间人所谓的乐都是五欲六尘的刺激,外来的,不是真乐。那个乐在佛法里面叫坏苦,乐是坏苦,不是真的;法喜是真乐,禅悦是真乐。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逐渐逐渐明了,逐渐逐渐的契入,真正能生欢喜心。
诸位同修在念佛堂念佛,得法喜的人不少,这就是诸位修学的成就,你在这个地方功不唐捐。由此可知,道场对於我们修行的重要性,不是在道场你的功夫很难得力;得力就是得清净心、得法喜,你很不容易得到。为什麽?身心不安。道场给你做增上缘,让你身心安稳,让你一切放下。特别是从外地到新加坡来念佛的,专门来念一个星期佛、念一个月佛,你到这个地方来身心世界真的一切放下。你在自己地方念佛,距离你的家很近,你家里人会来找你、会来看你,常常会打电话来问候你,就给你打闲岔了,搞得你身心都不安宁,所以你得不到法喜。走得远远的,电话号码也不要告诉他,他要来也不容易,就是成就你的增上缘。你到这里是什麽一切都不要问,什麽事情不闻不问,二六时中就是这一句佛号,你在这里面收获多多,是你意想不到的,我都不必多说,你们自己会亲身体验。所以确实净喜你得到了,然後从这里面就生出善音。如果你的言音还不善,换句话说,你的净喜没得到,你要得到之後,你的音一定是善。善对修学一定有增益,不善对修学一定就有减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刚才有几个同修来跟我说,念佛堂念了几天,有同修告诉他,“你怎麽这几天愈来愈瘦了?”他这一听就害怕了,这个不善。什麽样是善音?这里面有关怀,还有勉励,“看你这几天是清瘦了一些,你精神怎麽样?体力怎麽样?”这是关怀。如果精神体力觉得很正常,与以往没有两样,清瘦一点不要紧,没有关系,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怎麽说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你生活方式在转变,过去一天睡十几个小时,现在睡两、三个小时,这很大的改变;过去吃三餐、吃五餐,吃得很饱,现在你饮食很少,这都是很大的转变。尤其是过去吃肉食,现在在吃素,这个转变就更大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学佛半年就吃长素。这一个转变身体当然受影响,人就瘦了很多,而且颜色也不好看,面黄肌瘦,我的长官、朋友看到我都说我有病,病很严重。可是我自己觉得体力精神跟过去没两样,很好,大家都这麽说,好了,我就去检查检查,检查没病,就更放心了。这样子过了好几年,我一想对我好处就太大了,因为年轻工作很不容易离开,大家看我这个样子都像有病的样子,说都相信,检查是没有;但是看样子的时候病很重,所以我就请长假不干了,就出家了,这个假就好请。要不然肥肥胖胖请,不让你走,长官不会让你走的。
所以没有关系,只要精神体力好,因为这是一个生活的改变,一定在生理上产生一些影响,这个影响是善的,不是恶的。这一个瓶颈突破了,往後就正常。出家人里面清瘦的,自古以来...(●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知,这两千五百五十个人里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萨来示现的,古佛倒驾慈航里头有不少,世尊没给我们说出来,只说出几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哪里是普通人?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佛灭度之後,他们来负责集结经藏,将佛的遗教传之於後世,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他的总纲领就是看破、放下,我们要在这上下功夫。
佛法叫“内学”,内就决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东西,要向自性当中求。真正是为佛弟子,佛给我们讲读诵大乘。大乘经要不要读?要读。怎麽个读法?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子读诵。我常常读诵经典,我要不要记?不要记。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读诵,从来不去记它,从来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读,这修行,我们干的是这桩事情。为大家讲解的时候怎麽讲?看你们的表态讲,看你们的眼神讲,不是准备,没准备,这个东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如果要是短讲,这一部《华严经》三个月可以讲圆满的,很快,一天讲很多章。细讲两个小时讲几句,这还不是很细。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们学教如何能学活,你就成功了;学死的,难!不能成就。一定要学活的,活学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骐主火神。】
这个好懂。“光明”是智慧,“骐”是比喻烦恼、无明。智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光明破骐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够照破黑暗,取这个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无明。无明这个名词不好懂,实在说我们常常读、常常听,也只是含糊笼统,问你懂不懂?好像有些懂;再一问的时候,实在是不懂。无明的样子是什麽?那就比较上容易理解,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无明的样子,无明的现相。你有这些东西,你看无明在起作用,无明在现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会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减少妄想、分别、执着。用什麽方法减少?哪一个人不希望减少?不希望把这个东西断掉?它断不了,愈想断是愈多;不想断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愈想断愈多。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都是断这个东西的。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心里面常常缘着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处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处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你的清净心现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了。然後你读经、你修学,甚至於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就跟惠能大师所谓的“常生智慧”,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就“常生烦恼”,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末後这一尊:
【雷音电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说法,这是浅而言之。如果深说,所有一切音声无一不是雷音,这是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像《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耳根对声尘就不一定是说法了;所有一切音声都是说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说法。这在平常讲席里头,这种说法很不好懂,华严会上讲这些话大家多少能体会到一点。《华严经》毗卢遮那佛说法,尘说刹说、无间说,六尘统统都说法,这才是“雷音电光”。电光也说法,电光跟我们说什麽法?给我们说“一切法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如露亦如电”,给我们讲事实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无所有,给我们说这些话。所以会的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开悟,能帮助你开悟的统统是佛法,所以说哪一法不是佛法?问你会不会?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麽?你会不会?会了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参禅、念佛都不是佛法。为什麽?你在里面生分别、生执着、生烦恼,那怎麽叫佛法?佛法是清凉自在法,你在这个法里头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自在。所以会的人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人看到阿弥陀佛、毗卢遮那现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这麽个道理。这“雷音电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可称数。】
这个是总结,这一个团体人数也是不可思议。末後叹德,叹德里面的义趣很深很广。
【皆能示现种种光明,令诸众生热恼除灭。】
这一句是赞叹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够利益众生,水与火都可以利益众生;一种是损害众生。在经文里面所说的全是属於利益众生的,对於损害众生的就没有说,表法里面也是这个意思。“皆能示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知道他们不仅是法身大士,实实在在说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来示现的。“种种光明”就是种种智慧、种种权巧方便,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种类非常复杂,念头无量无边,他们的身口造作也是无量无边。如果没有种种智慧,不但不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往往还成就众生造罪业,那就错了,就好比水火损害众生的意思。这个用意很微妙,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要有真实智慧,才能够令众生得利益。否则的话就损害众生,让他不知不觉当中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特别是在佛门里面。
佛门里面最常见的盗三宝物,这个罪过很重,《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萨告诉我们,你破戒堕阿鼻地狱,佛菩萨都有能力来救你;盗三宝物,佛菩萨没有能力救你;可是盗三宝物是太容易犯。刚才李居士告诉我,跟我们大家说寺庙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种种机会做偷盗的行为。李居士也能示现种种光明,把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来。盗三宝物里面包括侵损常住,侵是侵犯,损是损耗,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觉会犯。所以严持戒律这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圆满谈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够做得到。我们举个小例子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机关服务,他是公务员,机关里面公事上用的信纸、信封很多。那个信纸、信封是给你办公的,可是许多人把它拿来写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须要的东西,用这些信封来包装,把它当作纸袋子来用,这很平常。这算不算盗三宝物?算,就是盗三宝物。所以他每一次去领信纸、信封,当然他是一个佛教徒,不会领得很多,决定不会浪费,浪费都有罪过。他领了一定要向他的长官报告一下,我今天领信纸、信封,有一些我要写私人信件;长官嫌他罗嗦,每一次领都要讲一句,嫌他罗嗦。他说,我不能不罗嗦,你不答应,我就犯了偷盗戒。这是普通机关,侵损偷盗罪还小,轻!没有三宝常住物来得重。可是今天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於常住物一般讲不爱惜。对自己来讲,浅而言之折福,你的福报就这麽样报掉了;深远的观察,将来一定堕恶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过这个罪业。经典里面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看了、读了,耳边风,没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养的,四众布施的,来得容易,所以爱惜的心很难生起来。在近代,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过去有一个老师,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在台湾,他那个时候做考选部政务次长,就是相当第一副部长。公家配给他有汽车、有司机,家里面给他装电话,他的儿子、媳妇、孙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轿车,公家给他车他不坐,他去坐巴士,从台湾来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车,办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车子。电话,不是公事决定不用公家的电话,外面朋友打给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给别人。为什麽?浪费国家的财力。这样的公务人员,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头,大概找不到第二个。生活非常节俭,收入养活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他一生干这个事情。今天上午台中莲社有两个同修来看我,给我谈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纪念的时候梦见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看看娑婆世界这些人苦不堪言,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女婿也没有皈依,对佛教相当的陌生,经过几次梦到之後参加追悼,诚心诚意的跟着大众念佛,现在逐渐进入状况。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看看出家人造这些罪业,实在讲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说,果报各自去承担。
我过去在台北也常常劝勉大家,现在大众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电话聊天,一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太过分了,哪有那麽多废话说?如果是国际电话,那就更可怕,这都是属於偷盗,都是属於侵损常住。所以我劝大家尽可能利用传真,传真比电话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写上五张纸、六张纸,传真的时间不过两、三分钟,它的计算费用传真跟打电话完全相同。电话里面办事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对方还产生误会,传真有文字,不会产生误会,尽可能利用传真,不用电话。你能够替常住节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费一分你造罪,诸如这一类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要自己提高警觉,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积功累德,经上讲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现种种光明”,就是示现种种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後这一句,“令诸众生热恼除灭”。热恼就是烦恼,心烦全身都发热。这一句就是讲惑业苦,智慧光明可以断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断惑,方便能断贪嗔,这是两种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学佛,不仅是出家人,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0-9-19 06:39:27
|
只看該作者
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月他用多少钱?比小学生用的还少,他一个月只用十二块钱。我们出家人要用的超过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的期间,那是十年那麽长的时间,李老师规定,一个月包括我自己吃饭、生活所有的费用,他说你决定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块钱,那是台湾钱。那个时候台湾钱跟新加坡钱比较,在那个当时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块是台湾的十二块。...(●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富,东西多了,心为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宁。
一个人因为不知足,使心耽着外境,因此,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手里;多求的人,自己是什么也保不住的。历代以来的富豪在哪里?多求者的结果究竟能得到什么?若是能够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乐趣可言。
过去有一个骑着骡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时,见到前面一个骑马的人,心里非常羡慕,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当他回头一看,有一个人正汗如雨下的推着车,他仔细一想,不觉心平气和了。他说:
“别人骑马我骑骡,看看眼前我不如;
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若是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拿来做为比较的对象,自然会心怀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贫于我者、贱于我者拿来和我们对比,则自然会心平气和,如此就不会造业。“知足常乐”,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铭。
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觉悟的菩萨,并不是不要钱,而是觉悟的菩萨善于用钱。钱财保存得再多,并不属于自己,把钱财用于有用之处,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觉悟的人处理财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于救济为善,布施供养;十分之二用于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储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余十分之四留作经营,将本求利。
在佛法里说财富为五家共有:㈠贪官污吏可以假借权势,敲你竹杠;㈡水火无情,可使你的财富毁于一旦;㈢土匪盗贼,可强迫你献其所有;㈣战争年头,刀兵烽烟,使你反为财累;㈤财产再多,不肖的子孙,吃喝嫖赌,可以倾家荡产。这样,我们的财富不是和贪官污吏、水火、盗贼、刀兵、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的吗?能够觉悟知足的人就会知道,财富、宝藏不一定属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属于自己,把财富施诸悲敬,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战国时代的颜斶,齐宣王要拜他做老师,并且对他说:
“只要颜先生收我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饭食有牛羊猪肉,出外可以坐车,并赏给你妻妾子女美丽的衣服。”
颜斶轻轻的回答道:
“谢谢您的好意,我是不愿当王者之师的,我愿意吃饭时慢慢的咀嚼,等于吃肉一样;走路时慢慢的前行,等于坐车一样;安分守己,不去犯罪,当作尊贵;清净自守,凡事以理去做,当做快乐。”
像颜斶能知足,才不会受世间的侮辱。
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慧、求解脱当做事业。
像惠能大师做舂米的工人数月如一日,像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师一件棉袄能穿数十年,虚云和尚在真如寺以水当饭而不向恶势力屈服,像这种安贫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学佛法的菩萨,并不一定非要过穷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里,大富长者多的是。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只是外表装做苦行的样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里,也不是教我们有钱不要,正当的财富,用于正当之处,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当的钱财,虽一分一毫也不可取。
过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难行走在路上,见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谁遗失了的金银,佛陀就指着金银对阿难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难回答。
佛陀和阿难走过了以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的来看看是什么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银,父子二人很欢喜,暗笑佛陀和阿难见财不要的无知,于是他们就把金银运回家中,总以为自己发财了。
不久,国王知道国库里的金银遭人窃取,就下令搜查,于是在这父子家中搜出一堆金银,这是无法抵赖的罪证,因此父子俩人被判成死罪关入牢中。
父子二人想想真是冤枉,到这时他们才想起佛陀和阿难的话一点也不错,父亲就对儿子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儿子回答。
狱官一听,觉得这父子两一问一答很是奇怪,再详细审问,知道他们被冤枉了。
收藏金银害了他们,记起佛陀和阿难安贫守道的问答,又救了他们。由此可见,非分之财不可取,安贫守道才是人生真正安稳的生活!
金银是毒蛇,但人生又不能没有钱,所以金银也是学道的资粮,只是看你如何处理了。
把金钱用于造福大众的事业上,把金钱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金银不是毒蛇而是净财了。
第五讲 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在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修学的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要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对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为魔界。
过去的先圣先贤,在道业上所以有成就,哪一个不是经过大死一番的精进?我们就拿本经的当机众阿那律尊者来说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讲经法会中,竟然打起瞌睡来。佛陀对于懈怠不精进的弟子,很不欢喜,就喊醒阿那律,诃斥他说: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听了佛陀的诃斥以后,心里很惭愧,发愿从今以后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经行就是诵经。
一天两天不睡眠是不要紧,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当然会支持不住,眼睛也会吃不消,经过一段时间,阿那律还是精进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佛陀非常怜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证得天眼通。
阿那律为了佛陀的一句话就那么精进,能这样大死一番,就不会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会为众邪魔鬼所娆。学佛者,听经闻法,了知诸法实相,这是得文殊菩萨的大智,但要从所得般若智再行精进,才可契合普贤菩萨的万行。
人贪慕轻安,讲究享受,对于修道就不能发勇猛精进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岂是那些批评佛教是消极的人所能想像体会得到的!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说你懈怠。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往东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热情,为教的精进,何能至此?慧可大师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进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
经里说,精进有十种利益:㈠不为他力折伏,㈡获得诸佛摄受,㈢人天等众敬仰,㈣听闻正法不忘,㈤未知者能求知,㈥增长无碍辩才,㈦得进住于禅定,㈧少病少恼少患,㈨饮食容易消化,㈩如优昙花开放。
精进如钻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顿,菩提心好发,恒常的精进心确难维持,无论做什么,若无恒心、精进、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会收到实益。常听到人说:“五分钟热度”,没有恒常的精进,以五分钟的热度来做事,怎么能够成功?要使精进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否则,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达目的就后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人,就是没有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
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一只鹦鹉,见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烧,火势非常猛烈,它见了非常不忍,即刻飞到河边用口衔水前来救火,像这样“杯水车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当然无济于事,但这只鹦鹉仍然精进不息的为救火而忙。
这时,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对鹦鹉道:
“鹦鹉!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一点点水,怎么能救火呢?这不是徒劳无功吗?”
鹦鹉回答道:“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尽心尽力而为!”鹦鹉的话很平凡,但鹦鹉的壮志是不平凡的,这种见难不退的精进勇猛,竟感动了天神为它熄灭山林的火灾。
在《四十二章经》里就有六章说学道的人应如何精进,精进共分三种:㈠披甲精进,㈡摄善法精进,㈢利乐有情精进。所谓披甲精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修道者好像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阵,意如怯弱,就会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如精进勇锐,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披甲精进,就是说修行必须要有战斗的精神。
披甲精进是除恶,但精进中还要完成善法,是名摄善法精进。这是说无论出家在家,修习善法不宜过急,也不宜过缓,一切要以适可为主。因为急则由反动而退,缓则由怠惰而退。好像弹琴,弦松就会不鸣,弦紧又会声断。所以为善修行不要太缓,也不要太急,缓急都会出毛病,佛法的第一义是在中道!
利乐有情精进,这是说学佛的人要大发慈悲,普渡众生,但三界众生无量无数,若不精进,何能实践度生之志?怀着无限的悲心,具有广大的志愿,才能精进不退。
我人...(●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