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1|回復: 5
|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複製鏈接]
|
|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净修捷要报恩谈 目录
序
编辑说明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报恩谈
第一拜: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
第二拜: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
第三拜: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
第四拜: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
第五拜: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
第六拜: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第七拜: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
第八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
第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
第十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
第十一拜: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
第十二拜: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
第十三拜: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
第十四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第十五拜: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
第十六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
第十七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
第十八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
第十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
第二十拜: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
第二十一拜: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
第二十二拜: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
第二十三拜: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
第二十四拜: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
第二十五拜: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
第二十六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
第二十七拜: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
第二十八拜: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
第二十九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
第三十拜: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
第三十一拜: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
第三十二拜: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
结束语
编辑后记
附录一:《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附录二:净宗历代祖师略传
序
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三根普被、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之不可思议法门,印光大师所谓「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法门之总纲,净土群经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存世五译差互颇巨,令行者有遍读为艰、单持挂遗之困,是以宋朝王龙舒、晚清魏默深皆有会集本之作,清代彭际清则出节要本以弘扬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谓为善本。
逮至民国,夏莲居老居士发大愿心,重行会集,遍参五译三本,苦心孤诣十载,终成精当详赡之善本,是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又复悲心良深,悯末法净业浅学,未谙小本唐译,复不诵净土大经,由不明理而致信愿未深,难得真实受用。遂编集经文,副以祖意,成《净修捷要》,亦名《五念简课》,摄天亲菩萨「礼赞愿观向」五念于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浅言之,乃修净土大经之快捷方式,入宝王三昧之津梁。深言之,实融净土五经一论于一编,摄禅教净律密要义而无遗。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胜,叹莫能穷!
黄念祖老居士者,莲公传人,梅公亲甥,受莲公嘱咐而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广集中外经论祖训百九十余部以释大经,遍摄禅教律密深旨以弘净土,妙铨奥义,畅舒幽玄,厥为净土大经善本之善注,是乃净宗「善中之善」也。复以余暇为众宣讲《净修捷要》,阐法要于顷刻间,发微言于笑谈中,融显密于词组里,解顽惑于妙喻上,是乃净修「要中之要」也。所传世者为其讲解《净修捷要》第三遍之录像,名曰《净修捷要报恩谈》。老人谆谆教诲,恺切叮咛,情深意挚,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今日流通之《净修捷要报恩谈》各种视频音档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删削,难窥全貌。又闻录像母带不复可寻,遂使校准失据。虽历有净业同修将念公讲解内容记录编整,并付印流通,俾便学修,功德难量!然其于言语匆速处、辨义微细间,仍难免理解疏误,未尽善旨。兹有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同修,遍集六种音档,整理相当完整之文稿。复有北京净宗同修,为熟谙念公口音,深悉讲解意趣,将《净修捷要报恩谈》反复恭聆八、九十遍,于模糊处甚至聆听上百遍。以此至诚精勤之功行,修订华藏整理之文稿,所愿者乃最大限度还原念公之本意,结成《净修捷要报恩谈》之善本,以飨大众,并传后世。其坚毅卓绝,耐烦耐劳,善愿善行,诚难能可贵也!
欣见斯编即将付梓,爰略述其因缘始末,以为之序,聊致赞叹随喜之意焉。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净公上人谨序于香港
编辑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是黄念祖老居士非常重要的修行开示。这份开示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认识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认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认识《净修捷要》、认识夏莲居老居士、认识黄念祖老居士本人。
然而,要准确地整理这份开示并不容易。在念公开示的录像母带已不可复寻的情况下,目前从流通光盘和网络上找到的音档与视频的各种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而诸位前辈大德根据音文件而整理的文字数据,在和音文件对照之下,则发现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非常感谢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听校组的同修们,不辞辛劳地根据六种不同来源的音档,整理出相当完整的文字稿,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校对这份文字稿,有发心的北京同修,将念公的《净修捷要报恩谈》从头至尾反复听了八、九十遍;特别模糊之处,甚至听了上百遍。以这样严谨的态度,将这份文字稿做了必要的修订,为的是尽量还原念公的原意,这份修订稿成为本书的底稿。编者希望本书成为一个「足本」、「善本」,也就是尽可能保持它的完整性,尽可能将错误减到最少。
因此,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尊重念公的原意,除极少数敏感话题之外,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念公的原话,尽量少作改动。诚如念公在《净修捷要报恩谈》一开始所说的:「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哪。」既然如此,我们怎敢为了书面文字的流畅而改动老人家所说的话呢!这是必须请读者诸君谅解的地方。我们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编辑,遇有口语表达显得意思不完整的地方,则依据文义增添字词在括号里,以补足其义。遇到需要附带说明的地方,则在括号里加上「编者按」字样,加以说明。由此读者就可以理解,括号里的字都是编者所加的,括号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话。念公解行俱深,特别《净修捷要报恩谈》是其晚年开示,可谓浓缩一生解行之精华,只言词组都蕴含深意。为便利初机学人理解其义,针对关键词语或人物,编者查找资料,加注说明于当页页末,希望能使本书内容更加完备。
念公讲解的过程中,用了许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我们视语意的需要而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一般在编书的过程中,会将语气词删除,以免显得太过口语化。本书则选择保留一些必要的语气词,原因是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重现念公的原意就少不了这些语气词,否则不但意味改变了,有时甚至可能面貌全非。况且,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北京话中语气词具有很大的功能作用,能把表述者所要强调的主次和隐含的重点全都轻松地显示出来。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离骚》当中的「兮」字都去掉,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我们相信,多数的读者更希望看到念公完整的原话,以体会他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去欣赏编者词遣用字的造诣。这是我们这么做的初衷,尽管这样就使本书显得非常口语化,也在所不顾,毕竟「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本书的编辑尽管历经波折,最终还是以如此的面貌呈现给读者。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评指教,非常感恩!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敬识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初版付印以来,已经历四个月,承蒙老法师慈悲推荐,各地佛门同修流通踊跃,印制份额很快告罄。趁此再版之际,编者将书中疏误之处尽力修改;于念公提及之人物、事件乃至地名等,竭力搜集参考资料,以及于教理重要处,旁征博引,整理于当页的注释中,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深入意趣,以获得实修实证之益。
为令读者阅读时更加顺畅,今将初版内文中的「编者按」三字予以省略,只留所按的内容于括号内。正如本书《编辑说明》中所解说的,括号里的字都是编者所加的,括号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话。因此,略去「编者按」三字不但对于阅读理解方面没有影响,而且能免去此三字所造成文意中断的感觉,这种效果在制作有声书时会特别显著。
念公不仅博通佛门的禅、教、律、密、净各宗,而且国学造诣也很深厚,因此随口拈来的词语,往往都有典故,不能等闲视之。为了不错过老人家所要表达的重要讯息,编者努力从各方面的文献发掘相关资料,附于注释之中,用以补充念公未及言明的意旨。在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对于念公的精湛学问与实修工夫愈加佩服,对于夏莲居老居士的真实成就愈加肯定,对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与《净修捷要报恩谈》的信心也愈加坚定,对于持名念佛法门之妙法光明能令一切众生消除自身痴暗而得至大安乐之究竟方便更为坚信不疑,对于十方诸佛共同畅演弥陀大法之出世本怀愈加感恩戴德。编辑终了,赫然发现,获益良多的首先就是编者自己。因此也愈加肯定,只要读者诸君用心体会所加注释的意趣,对于念公的《报恩谈》应当会有更加深刻的契会。
此次再版,谨加附录二篇:「附录一」是黄念祖老居士宣读于「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的一篇演讲,以显示《无量寿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附录二」是《净宗历代祖师略传》,乃为响应念公的呼吁,将昙鸾、道绰二位大师列入净宗诸祖。
与初版类似的情况是,再版的过程也是经历一番周折坎坷才完成。由于时间与人力有限,尽管编者已经全力以赴,疏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评指教,无限感恩!
公元二○一五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谨识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老居士 着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庚辰之岁 ,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
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 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题数语,用志缘起云。
净宗学人郓城夏莲居识于燕京 寓庐 欢喜 念佛斋
香 赞
戒定真香 虔诚修供养 普令闻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气心光 悉遍满十方 诚感佛慈 加护恒吉祥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一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四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五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希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六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七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九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称赞供养,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一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二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三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四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五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六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七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九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沙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一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二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三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四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五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六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七
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授与大乘无量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现在兜率内院,当来三会龙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弥勒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八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诸大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九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
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位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
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一
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二
无量寿佛赞
无量寿佛甘露王 威德愿力难量
洪名虔称消灾障 化火宅为清凉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长
一向专念莫彷徨 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三是资粮 苦海得慈航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千声或万声)
惟愿
天下和顺 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 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 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 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 民无怨枉 强不凌弱 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亲 现世业债 咸凭法力 悉得解脱
现在者增福延寿 已故者往生净土 同出苦轮 共登觉岸
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九〇年七月讲于北京黄府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哪。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一篇,就知道是「序」。(《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佛教,这个「天亲菩萨」呀,是「五念法门」哪,这个《净修捷要》里头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就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的功课(《五念简课》),就有两个名字。所以现在,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总之,圆瑛法师啊,讲《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这个第三次也比前两次一比呀,因为它这个老本子,这个里头也有一些记录。这一比之下呢,觉得老的里头,上一次谈得很不足,认识很不够啊。就感佛之恩哪,所以现在我们今天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 。这些谈话是因为知道有恩哪,感恩哪、报恩哪,这么来谈的 。这个「序」里头,我们不全部把这个「序」统统的介绍完,我们侧(重)它这个重要的部分。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这一上来它就说:「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呀,是「难信」哪,所以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呀,如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讨,(就)要入大海呀,不是在这个岸边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么能够可以「入」啊、可以「度」啊,怎么样可以……它的边儿有多广大呀,「无边」哪,这种就不知道了。
「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
虽然《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你要学教,到最高峰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最后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嘛。所以净公上人一直到处讲经,到处讲经,到后来讲到《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归净土了 。这个最高的经典是《华严经》,但是《华严经》最后就是「十大愿王」都劝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呀。所以就是说,现在净公上人就是一个例子,就是从这个「十大愿王」也把他导归极乐了(念公讲至此处,不禁开怀一笑),指导的啊,他就是这样。教海里面,他(净公上人)也说这个「教海算沙」很难得出来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归宿」啊。
虽然《华严经》是这样了,有给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个「五念」作为法门。「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所以,全是能修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啊,这是「五念」。天亲菩萨以这个「五念」作为「门」哪,一个指了「归宿」,一个指了这个「门」哪。有「门」就「有门可入」,把「门」告诉了大家了。可是「末法浅学」,现在到了「末法」了,佛灭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按真正的那个佛历来计算,算是三千年了。现在大家所通说的是二千几百年哪,那是按印度的那个「贝叶经文」那个「点儿」数出来的。它集结一次,一年集结一次点个点儿,数「点儿」数出二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 ,外国统治,经过很多、很多战乱,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点儿?不一定;这个点的点儿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损失?也不一定。所以它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很证据确凿,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 。但是中国这三千多年怎么来呢?从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那个当时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时候,是咱们周朝什么什么年,什么什么年。中国用这个「天干地支、甲子丙丁」这么排下来,永远没有错的,自古以来没有错。那个时候儿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所以就是按中国那个时候儿折合,就是在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着、根据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集结,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所以现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灭度以后的)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哪,所以这个是(法并没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 ,你这个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哪。所以就是说,现在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于法师,实际上还都没有深入啊。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怎么才能深入呢?「必须熟读大经」,所以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净公上人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哪!并不多啊!他带了个头,「熟读大经」而且倡导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这个净土法门的「纲要」啊,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明),「熟读大经」只是「略明」啊。
「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可是现在的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于「小本」呢,这个「小本」里头就只诵(《秦译》),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个时候儿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是六朝时候儿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读)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啊,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了这个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其中)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它就是说(明),他这里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嘛。但现在大家关于《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这个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能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啊。那不但夏老师当时,现在也很难看到啊。现在净公上人重视夏老师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把它列在(净土)《五经》书本里头了。所以这个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所以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啊。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的发愿的很少啊。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啊,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哪。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啊。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这个病中就发愿,这是夏老师他自己了。发了一个很大的愿哪,要很恭敬的来集结一些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个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哪,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的「不(是)让你学净土的人,你就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法师本人对于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于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这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所以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 。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的)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的、禅宗的这一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呀,所以常常问,「什么是祖师意呀?什么是西来意呀?」「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这个《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了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那么,作为一个简单的课,拢共 (总共)就三十二拜嘛,很简单,没有几篇儿嘛。「利初机」呀,让初机有得修啊。那么这一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儿呢?「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啊。「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这个「自」和「他」有了「感应」了,这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能得到「感应」呢?我们这个「身」、「口」、「意」,这是我们在作业,这称为「三业」。就在「身」、「口」、「意」这个三业(里头),人就是在这个「三业」里头啊。可是就在这「三业」里头我们能够达到「自他感应」啊。你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安住」于经文的奥义之中,你的身口意以这个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嘛。「括」就是包括,「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这就是「五念法门」。「五念法门」是「礼拜,第二是赞叹,(然后是)观察,发愿、回向」,这是「五念法门」。所以「赞观愿向」,把这个「赞叹、观察、发愿、回向」都在这一个「头」里头。你要就是磕这一个头,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这里头有「赞叹」的话,「发愿」也在里头,「回向」也在里头。所以世亲菩萨 说这个五念的法门,这就是融会在这个修持里头了,所以称为「五念简课」。
这么做的话,「妄想不易乘隙」 呀,妄想抓不着机会,不能钻空子。你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这一个头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观礼」了。这里文句文句都很紧凑,磕完之后,你又是念佛,念佛中还「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哪。那「妄想」没有机会,它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啊。「正念自得现前」嘛,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现前嘛,这个就是多么直截了当。「需时既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做完了,时间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
跟别的相比,所以「先后相望,节时省力」,又节省时间,又省精力。所以在现在,大家都忙啊、都紧张啊,而且大家都是这个(精力有限)。就是出家人也不闲哪,有的出家人比我们还忙,他的庙做旅游点了,他这个一早上起来就要把庙打扫干净,然后就是来了游人,就是糖、香烟头儿、包糖的纸……在一天这条帚扫扫,他说,还什么叫用功?腰酸腿疼啊,什么都「动弹都动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啊,时间(有限)。所以出家,(有)人还想出家,我说你到哪去出家去,现在?所以现在就是说,在家也是各种都在忙啊,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争啊,竞争啊,所以要「专门修持」是很难。就要有这样儿的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们要谋求那个高效率的法门哪。
「行者」都「称便」,所以前前后后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岁。我看见一个人,他还在马路上一边修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一边走,一边……他当然不能磕〔头〕,心里观想着我在磕头。
「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
这么样的话,你「果能随文运心」 ,随着这个文,你心就是在这儿随着它(运转),「心之运转」跟《净修捷要》里头的文一致啊。「久习纯熟」,纯熟了之后,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啊。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等到以后要讲,在这文章里头,这很重要啊。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这个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这个境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和这个「智慧」,和金刚的智慧不是两样儿的。所以有人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有个矛盾哪,《金刚经》是一切有相都是「虚妄」,你看《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这两个经矛盾哪!这两个经并不矛盾,是你读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都要发挥。那么,这个时候再念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你就在顺水在乘船,也顺风啊,帆也挂起来了,直接就渡过了。
「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题数语,用志缘起云。」
这底下就不多说了,就再交代一下,说这里头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哪,不要大意呀,(要)恭恭敬敬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个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就是跟这个经中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杂其它的,就是「无余修」。(第三)「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哪。(第四)「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啊,到我命终了,我才给它念完啊,这叫「四修」。「五念」刚才说的那五种。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个「四修五念」自然就获到「密益」 了。底下不说了,这个(是)主要的,我们也从这里知道,要修净业,要知道读《无量寿经》,要知道夏老师会集的《阿弥陀经》啊,种种的。这个里头最简易的呢,就是《净修捷要》。所以我们今天哪,就开始大家在一起,来共同研究这个内容。
第一拜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 。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师重道」啊,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于「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呀 。不但是「导师」,(还)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啊。父母生了我们的这个肉身,是佛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慧命」啊。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个礼拜(是)礼拜「本师」啊,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下面磕头的时候儿,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都称为「佛」,阿弥陀佛是佛,药师佛是佛,佛是「通号」。但是「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别号」,是单指「释迦牟尼」这个佛所独有的,这称为「别号」。所以这一拜就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
而且我们在拜、在赞叹里头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哪。那么,这个大家会不会怀疑呀,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功德,为什么只提这一点哪?是不是因为你是净土宗的立场,所以只谈净土啊?这个里头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儿,他的教化使得长安的人几乎人人都念佛 。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写经啊,现在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就是人家供养他的钱,他请人家写经,还有他自己写的经 。他非常庄严,看见妇女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所以这个戒律啊,种种的,大家都是(对他非常恭敬)。日本人对他是恭敬极了、也景仰极了。那么都是传说啊,说这是弥陀化身哪。莲池大师说,「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位大德。中国人不恭敬,因为中国人把历史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了。其实记错了,当时给他问话的人,他(在)那儿上了树,跳下来摔死了,善导大师并没有这一回事啊。所以台湾有位忏云,知道这个人吗,忏云法师,前两天不就坐在你这儿?(念公讲至此处,冁然而笑。)我问他这件事,他不知道。他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了,他还以为(善导大师是自杀的)。我把我那个(《善导大师新传》)给他,他说他拿去宣传 。所以这些事情啊。这个善导大师,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如来他所以出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呀,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大愿的功德海呀。所以,一切佛他出现到人世来,出现到世间来救度众生,他所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哪。所以我们这一点要把净土宗要足够的重视。
我就是说,「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脱生死、要超出六道轮回,我就可以说是不可能啊」!
所以这个来说,净土法门是大恩大德 。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呀?赞叹他能够在这样儿的世界说这样儿的法。所以夏老师这么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鼻孔通气呀。不但和善导大师一鼻孔通气,跟十方的佛也是一鼻孔(通气)。十方的佛就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称赞他别的,这《阿弥陀经》里头有。因此我们这也是一样的,先要明白这个精神。所以我们这里头要知道有几个重点:一个重点,我们必须要尊师,我们要依教奉行,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第二个就说,这弥陀本愿海,这(是)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这点,也是十方如来所同赞,共同赞叹的。
第一句是「一心观礼」,每一条都有个「一心观礼」。「一心」说得很深的话,「一心」就是离言说了。我们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的、有对待的。所以陈真如 给毛主席上书论佛法 ,说:「你说出来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就跟那个「相对」是一个对立的,所以言语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没有对待呀。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绝代佳人那个「代」,是等待、对待的「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跟坏是对待的,邪跟正是对待的,佛跟众生是对待的,你跟我是对待的,男和女是对待的,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所以《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法门」。本来不二啊!他有「二」是因为众生胡涂了、妄动了就变成了无明了,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个「二」。
所以我们最恭敬、最清净就是「恢复到本来」,就「不二」、就是一心哪,最高是如此。现在我们如何下手呢?你在这儿(修),你的心里头把别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这儿念这个文,在这儿做观想,在这儿拜,这就是「一心」哪。刚下手就(用一心)。这个时候不要再想别的事,还要想今天我这个教案要怎么改一改,这个时候你(要)放下。想教案不是坏事,这个时候你不要想了。想坏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放下,这个时候就是在这儿专心一意的,这么做也就是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礼」就是礼拜,因为三十二拜,他以「礼拜」为中心拜佛。但是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很有用,因为现在国外还有许多运动,在国内好多人(没有什么运动)。你这个礼拜,而且不是过量啊,就是身体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呀,可以慢一点拜呀。「拜佛是最好的运动」,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宁在监狱里头他就礼拜,他是做运动,他说对于身体是有好处,所以我们(要)磕头啊。而且我们这磕头(要)自个儿随心的、恭恭敬敬的。所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说,你好好儿的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一个微尘,你有一个,将来都「转轮王」的位呀。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这「果」是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这不是什么坏事啊!但是「因小果大」啊!就是说善也是如此,恶也是如此。
「观」,上等的就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观想」,低一点的;「观想」还是做不到的话,就先从「想」字入手。这个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现在想的是这个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的、很(专)心的,没有别的事了,也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文进到「观」里面去了。这一句是什么?我的心就在这个上面;又一句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久而久之,这所谓「观想」的观,就是进到观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观照」,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再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照」字,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清清楚楚。男来,就男就现出来;女来,女就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了之后,它一点儿不留痕迹;这就是「照」,打个比方什么叫「照」。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我们也念《心经》,念了之后我们照样儿烦恼,一点儿没度,是不是啊?因为你在「想」嘛,「想」没有那么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还是能减轻一些。到了有一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有多少种等次啊,大菩萨、小菩萨。所以「一心观礼」就是这样子,这个可以说,可以从初机开始,大菩萨也可以这么修。所以「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
我们「观」谁、「礼」谁?「礼拜」谁呢?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含义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个甚字儿。我还可以,我还堪能这样子。「堪忍」就是还能忍受,(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伙儿还能够活,还有人还活得很高兴。等到生病来呀,很苦啊,叫啊,叫天哪、叫地哪;等到病过去之后,出来了,又跳舞又高兴了,喝酒了。他可「堪忍」,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但是还可以忍受,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这个世界它是有善有恶,所以人都在当中啊,一半儿善一半儿恶啊。每个人都带了一些善、带了一些恶,是这样儿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地球,而(是)具有地球这么一个小的组织,最小的一个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所以(是)四大部洲,它还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跟那个天体完全能结合在一块儿,反正至少至少是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世界」呀,(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于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个小千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就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大是大极了,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国土,都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那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这是我们的「教主」,佛教。「九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导师」。「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六道」,这是六种了;再上就是声闻(这是阿罗汉)、缘觉,再上一种就是菩萨,这三种是属于超凡的,是「圣」。加起来,上头有三个,底下有六个,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那么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他就不光是咱们人的导师,他是天的导师 ;不光是天的导师啊,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这是「九界的导师」。
我们观礼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导师,「如来世尊」。「如来世尊」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了,就以为「如来」就是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你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你能到大学当老师,给你教授的聘书,都可以称为教授,「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黄某某,或者什么,你才知道这是谁。
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现在很多和尚也都这么(认为)。「如来」是佛的十号里头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的比较最广泛一点的说法。第一是「如来」;第二是「应供」,受供养;第三是「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是「明行足」,明也足,行也足,都圆满了;第五是「善逝」,能够善于逝去;第六是「世间解」,这个就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就把这个分成两个,这个地方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这个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称为「佛」;尊重的(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不过总之,这个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也是千号万号都可以。这个十号是大家综合起来的,十种最殊胜的美德,十种美称。「如来世尊」,刚才我不是念过了吗,「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个名号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儿、一个尾代表全部。所以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是什么,文字就简省了。
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共有的,而释迦牟尼佛所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啊,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十方佛所称赞,也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在这种「五浊恶世」能够成道,在这种「五浊恶世」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啊!「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劫浊」;「命浊」,大家众生的寿命很短;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很浊;寿命很短,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大家知道「烦恼」,不要以为发愁(才)是烦恼,你在狂欢、你在高兴也是烦恼;都使你这个本心不能清净,这都叫做烦恼。有人只知道,我的愁是烦恼,我的欢乐不是,欢乐也是烦恼 ,烦恼很重啊。
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儿很重要 ,这个「见解」是胡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得什么,不应该(得什么);要避免什么。这个就是不好教化呀,他不理解,所以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所以大家我们弘法感觉到困难,这个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这个就是很难啊。「五浊恶世」,它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种种的。所以,这个事情不是这么容易呀。
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了。「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以八种(相),这是成佛的一种规律,这种成佛,就是像释迦牟尼是这样儿成佛的,下面弥勒来也是这样儿成佛。「八相成道」就是说他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他这个来成佛他就示现是「八相」。所以第一相就是,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是第一相,他本来在兜率,他要从兜率天下降;第二是「入胎」,到母亲胎里头了,入胎了;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是「成道」;第七,「转珐輪说法」;第八,「入涅盘」;这「八相成道」。这里也有「开跟合」 稍有点不同,这无关大雅。我们不再说,(不用)还介绍其它的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里头都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好多种,「八相成道」各种都介绍了,我们就知道一种就够了。那么在这「五浊恶世」也示现了「八相」成佛。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哪。「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第二个头就是青面獠牙、那个玛哈嘎拉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啊,所以(是)「大悲」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于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就都好了吗?所以慈和悲略有不同。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兴了一个不是普通的「悲」呀,是「大悲」 呀,是看众生等同一子啊,都跟自个儿一个独生子一样,这种「悲」。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独生子女,都要救度,平等的救度。所以这是「大悲」呀,而且是要让他们得到彻底救度啊。
「悯有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啊,悲悯这一切呀。那怎么做呢?就「演慈辩,授法眼」。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佛法没有人跟你说,你虽然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所以辗转的去「解说、教授」。中间的(传人)很重要,有的时候一缺人,一个时代没有人哪;中间的「虽慧不能解」,所以有的时候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 。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像慈母的心,而这种的演说就称为「演慈辩」。是出于关怀众生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哪。「授法眼」给众生,把「法眼」给众生。众生离这个「法眼」的程度差得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种,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咱们都是「肉眼」。眼睛很重要,咱们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你也不知道,我这兰花就要开了,你也不知道,(心想:)「啊,花嘛,这个(不就)是;」连录像也没用。眼睛很宝贵,「肉眼」也有肉眼的宝贵,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0-9-6 08:35:20
|
只看該作者
这是最低的一种眼睛。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不用修那就是「天眼」。「天眼就洞达」,他就是(能)从这个星球看到那个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住它的,什么墙壁,什么什么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它。所以「天眼」就洞达嘛,知道嘛。当然「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第二等,比人眼、肉眼稍微高一点。再有就是「慧眼」,慧眼就见真,(就是)真实。众生人人都有本心,你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怎么叫真空?真实。「(慧)眼就见真」。这个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就「无我」了,他也证涅盘了,也没有烦恼,断见思惑了,但是他没有彻底就是了。不能说他不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彻底」 。你要真正见到像佛那样的真,那就是大彻大悟了,所以(是)「慧眼」哪。
「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种)药,要应病与药啊。大夫你要知道某人生某种病,你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来学净土法门,当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特点来应症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这个要是做错了还是不行的。你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你今天正好伤风感冒,你上火,我给你吃补药;我那个女婿就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他就吃了补药,吐血,现在又住医院了。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当然是好,最养人,你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你对症是好药,能治病,所以「应病与药」。授法眼者知所决策。「慧眼见真」,那是「根本智」,「法眼」就是「差别智」。所以就是说你能知道哪一些法最好,哪一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众生哪里有这个水平啊!还能「遍知一切法」!(知道)哪个法最适合于我们?这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能够相信,就等于你自个儿有「法眼」一样啊!佛把最好的(给你),(就像)你虽然不懂医,可是我医生告诉你,这个病吃这个最好,你肯吃,那你吃这个药,你和那个懂得医理人的吃不是一样的效果吗?而你这个智慧,不是你从研究医学得到的,是医生给你的。他做了种种的检查,很多科学的、医学各种的设备,又是超声波、又是X光,各色各样、种种的心思都给用了,给你肯定你吃这个最合适。你没有这个能力,但你只要照吃,照吃就好了,这就相当于「授法眼」的意思。「授」,这一个字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我们要感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这样儿,为什么?这是佛的「恩」哪!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不但给了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这个。你承认了,等于你自己有「法眼」;你承认了也就是信下来了,就跟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比方做数学吧,你自个儿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个儿看懂了,你也就会了。(因为)你自个儿做,做不出来呀,这还都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所以佛的恩,授给我们「法眼」。这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杜恶趣」,就把恶趣(堵塞)。「六道」里头,一般说「三恶趣、三善趣」;畜生、鬼、地狱是「恶」;人、天、修罗是「善」。「恶趣」当然都知道不好,「恶趣」的门给你堵塞。「杜」是堵塞,堵住。这个门给你封起来了,此路不通啊,通「恶趣」的门不通啊。这个地方(的)「恶趣」不能只当三恶趣讲,这个地方的「恶趣」就是指「六道」。《无量寿经》是讲「横截五恶趣」,所以你就是把「天、修罗、人」,这一切一切都列为「恶趣」。为什么说他们是「恶趣」呀?你「轮转不休」啊,你在这个「六门」里头转,转来转去你就会转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外道,(如)基督教、回教,他们以「生天」作为他们最后的目的,生了天在我们佛法看还是「恶趣」呀,这个恶趣就是进一步的恶趣。你总是在这「六道」中轮回的,和往生极乐世界(相比)这就是「恶」。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把在「生死中的轮转 」、「六道当中的轮转」,这个路给我们堵住了,我们不会再轮转在恶趣里头去了。所以说是大家在辩论「带业往生」啊怎么怎么,很多人不承认。没有「带业往生」(的话),净土法门就没有了,没有什么殊胜了。就是「带业往生啊」!你本来还要经历六道,经历三恶道,地狱什么、这种「种子」,这种「业」呀,你只要一往生,你都带着好了,到往生全消除了。这个消除是到了极乐世界消除的,不是你先消除才能去,去了之后就消除了。大家很多人对于这个想不通啊。「杜恶趣」就是说,在我们现在就给我们「杜」了,不是说你必须自个儿达到这个「恶趣」的因素你都消灭才能去,这是很多人的一种误解。所以在目前难也(就)难在这儿啊。他有人来干扰你,故意做一种说法,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
「杜恶趣」,「开善门」。这个「善门」就不是「三善道」的门了,这个「善门」就是净土法门与往生极乐世界呀,这个门给你打开了。要出六道轮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世间就是这三个情况。最低的是「欲界」,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一些众生、动物那情欲很盛,(包括)人;「天界」,低的天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说,王母娘娘,还有七仙女呀,这都是「欲界」;没有「欲」(的话),怎么会有娘娘,怎么有公主?这都是欲,这是「欲界」。但这个还是低呀。我们一般的知道「欲界」,许多其它的宗教也是只知道到「欲界」这个境界呀。或者再高的知道「色界」,色界就离欲了,这称为梵,「梵天」,清净;就没有这个肉身了,没有肉欲了;但是还有形相,所以称为「色界」,还有各种看得出来的样子。再上就是「无色界」,称为「三界」。要出「三界」才出六道轮回,这个善界、善道。
要出「三界」需要把见惑、思惑全断了。「思惑」就是贪瞋痴慢:贪心、瞋恨心、愚痴、我慢。不但要把「欲界」的、人类里这一类东西断了,(还)要把「天界」的贪瞋痴慢都断干净了。我们一个人自己想想,能够完全没有贪瞋痴慢吗?向往一件好东西,老盼望着买到,这个就是「贪心」哪!不但只是算计人才是「贪心」,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求之不得,就念念在兹,这都是「贪心」。所以你很难得摆脱。贪、瞋恨、痴,一句话不顺耳,马上心里就不高兴;所以完全免除很难哪!完全不免除你就没法子出三道啊。怎么「杜恶趣、开善门」哪?所以这个往生法门就是殊胜啊。打比方,它是「横出三界」。你要竖着出,像麦秆里头要长了一个虫子,牠要想跑出来,(可是)牠已经生长在里头了。牠生长,麦秆也生长,等牠长成熟,麦秆也形成了。牠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顺着麦秆一节一节、一节一节咬,要咬好多节才出得来;但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你横着一咬,咬破一个窟窿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横出三界」,就如麦秆里头的虫子,横着咬一个洞;虽然是辛苦一点儿,这个厚一点儿,费一点事儿,咬破一个洞就出来了。那个顺着(的)咬那一个还有一个、一个还有一个,而且在你咬的过程之中,它又长了两节儿,所以很难哪。
现在就是说我们用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出三界」就是「开善门」,大家都是可以(做得到)。当然你竖出也是能达到善门,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啊。所以(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开了这么个门哪,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成佛呀。有的人念佛,他也没有说想成佛,只是想求一点保佑,这佛就说这是很可怜,佛怜悯大家,佛是希望「人人都恢复你的『本来』呀」 。你本来是佛,你现在胡涂了,你在作梦啊,梦见苦恼,多少人在追你呀,要杀你呀,恐怖极了。你醒来就好了嘛,没有这些问题呀。所以佛并不是只有我成佛,你们都不能成佛,不是要唯我独尊哪,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彻底觉悟的,所以才开这个「善门」哪。这一气呵成,「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那怎么做呢?就是「宣说易行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了一个「易行难信之法」呀,这是净土法门最大的一个特点。所以也向大家庆贺呀,这个「难信之法」,大家现在能信,这是多生的「善根」哪,这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得的里头的难得,没有再超过这个的了,所以(是)难信之法。而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里头是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指人类,就(是)天界种种他们比我们智慧更高,都是难信哪。「一切世间」,九界都是难信。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唐译》),加了个「极」字儿,「极难信法」呀,所以这个是非常难信哪。大家就是说,我就念念佛,我就能够往生,就能出三界?他不敢相信哪。这个道理「极其微妙」。
「易行」就是说这样能出三界、出生死,这跟一切八万四千个法里头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啊,(就是)你(修)密法,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啊 !这个师父他不是魔啊!魔就要破坏佛法!这个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 。就是这两方面是最殊胜的地方,一个就是「密宗」 ,一个是「禅宗」,这里头他很可以来冒充啊。他「密宗」,(让)你不大理解,其实他们戒律还是很重,他自个儿不尊重啊。他一般都是说,「又是吃荤、又不讲戒律」,所以他这个冒牌起来很容易。「他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是研究很深的经典,但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有显一点什么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这一种欺骗性就特别强了,大家认识不清楚,你也没有法子辨别 。(《心声录》中,念公开示说:「在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四十多年,即身成就大虹光身(这是密法修大圆满的最高成就,人的肉身化成光明)的有六个人。」)
「禅宗」也是如此,「不涉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 。古德问佛,「什么是佛?」(答曰:)「麻三斤。」(有学僧请示洞山守初禅师 「如何是佛」?禅师正在厨房量胡麻,便答「麻三斤」)。(还有问:)「什么是佛?」(答曰:)「新娘子骑驴她丈夫牵」;「新娘子骑驴阿家牵 (『阿家』是婆婆的意思。)」;(前一句)就是新娘子骑这条驴,她丈夫在后头赶着这驴,他回答。你这个话冒牌不是很容易吗?随口说吧,谁知道你是深是浅哪,所以他们容易在里头藏身 。
那净土宗,你可以不一定要依靠一个师父,是不是?经典都有,法不(是)都跟这儿(在这儿)嘛,你自己按着这个就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它就「稳当」嘛。而且净土宗的师父起码他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还是你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来观察。所以总(的)说起来,这个容易,又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的 。
但是另一点又误会了,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到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的就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个又是错误。所谓「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达到佛来接引,你达到往生的目的,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儿了、都替你承当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你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你对于这个娑婆世界无所留恋了。(如果)你很留恋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所以这一切搁在一起的话,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而且很好的在念经、念佛,真能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真的要自个儿的觉悟、自个儿的努力。
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若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啊!所以夏老师也是从张宗昌 要抄家,要杀他,他逃亡海外,说他是「宣传赤化」 。张宗昌就是一个军阀,实际是个土匪,他做了山东督军……(夏老师)他就逃亡到日本 ,回到天津又重病 (此时改号「莲居」),那只好闭关修持。这也就是说,到这时候儿才明白啊,「只有净土宗才是真实的」 。所以就闭关修法,很精勤,不下楼,就是一个人在楼上,几年工夫啊,都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
是「易行难信之法」,而这个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阿难跟佛在一块儿,看见佛这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着佛,从来没有见过。他就问佛:「佛今天为什么这样的放光,从来我们都没有见过,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说:「你问得很好啊!你这个『问』的功德胜过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啊。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将来的众生都因为你这个问而能够度脱。」因为他这个「问」,佛就说出《无量寿经》来了。所以《无量寿经》也就是重要在这儿,阿难当时「问」的,因为佛放特别「希有的光明」,他跟着多少年没有见过呀!所以他提问为什么放这个「光」啊?佛就称赞啊,也就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从释迦牟尼佛说到现在,包括到我们,包括到咱们以后。「当来」就是以后要来的,那咱们不正是吗?在佛以后来的嘛;「一切」,没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够度脱,都是依照这个法,你都要相信净土、求生净土;要离开这个法,没有法子度脱啊!
「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说这一句就是「赞叹」,赞叹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八相成道,来给我们关闭了恶趣的门,开了善的门。怎么开的呢?就给我们宣说了这个法呀!宣说了这个法,将来一切的有灵性的,「含灵」就是众生,有时翻译为「有情」,连细菌都在内,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所以众生是无量的,无有穷尽的。是「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恩是大恩,不可思议的,没有可以对待的。这样的恩、这样的德,「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这四个字可以翻成「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静,「能仁」是兴一切仁事,仁爱的事情,这也就是度生的事情;也就是寂中、寂默,寂中能照;两个意思,都有很深的道理。
那么这一段念完了之后,就开始又拜了。在这个拜的过程之中,就念三句,这三句跟你那一个拜的时间应当恰好是「一致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从站着开始念这个三句,在念的过程之中完成了磕这一个头。完了之后又站起来了,这又「一心观礼」。所以这个很紧凑,就不给妄想留空隙。你依持、你所念都是专注在这个「殊胜法门」里头。很简单、很易行,而效果是无限大。所以第一拜我们就要拜我们的本师,而且也就说明本师我们称赞他,正是他说了这个「净土法门」,正是他告诉了我们阿弥陀佛。所以这个经是释迦牟尼说的,说了之后,我们尊师就「依教奉行」啊。
大家说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念「释迦牟尼佛」,你念「阿弥陀佛」呀?我们听师父的话呀,师父教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呀,师父没有说你们都要念「释迦牟尼佛」呀。所以佛不会见怪,说你们怎么不念我,念「阿弥陀佛」?我们听佛的话呀!所以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真正要遇到了善知识,最要紧的就是依他的这个指导而(好好的)去做。中间可以反复,可以汇报情况,可以做一些调整,但总是都需要很重视。
第二拜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二拜就拜「阿弥陀佛」了。这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导师,阿弥陀佛呢,彼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什么「因缘」、什么「愿力」,然后劝我们去呀。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极乐世界的教主。「因地闻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在因地,咱们就(是要知道)「有因有果」;我们现在就是在「因地」,我们还没有证果,我们都是在因地,在「因」的这个地位,不是「果觉」、果的地位,将来得果。底下部分有个很特殊的「因果同时」,很不可思议。但是现在先说我们是因地。阿弥陀佛当年,极乐的教主,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因地是什么时候?他是国王,这个国王称为「世饶王」,「世」是很丰富;「饶」是饶足、丰足,世饶王。那个时候有佛,佛叫「世自在王如来」,住世的时间很长。这个国王,他那时是因地,他听见这个佛的说法,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说法,他就不做国王了。所以佛教不是「政教合一」,都是这样,都是王位不要了;不是我又做国王,又当出家人。国位不要了,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他(的)法名叫,底下说了叫做法藏,「法藏比丘」。「因地闻法」,他听了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说法,就发了「无上正觉」之心。「正觉」就是觉悟,无上的、正的觉悟。「觉」就是「菩提」,「菩提」这两个字是Bodhi,是印度话。「菩提」是翻了(字的)音,没有翻意思;我们翻成「觉」就是翻了意思了;所以一个是翻了意思,一个是翻了音。所以「菩提」就是觉,叫做「正觉」。「发无上正觉之心」就是发了「菩提心」。因此我们现在都需要慢慢发起「菩提心」来,就是发起「觉悟的心」,发起「佛的心」。
「住真实慧」,他心住在什么地方?住在「真实的智慧」之上。《无量寿经》有「三个真实」,一个是「真实之际」,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一个是法藏后来就是「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净土」,他怎么庄严净土呢?住于「真实慧」去庄严这个净土,所以「真实之际,真实之慧」;再有一个是「真实之利」,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是要给众生真实的利、利益。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你或者要做什么幼儿园哪、敬老院哪、种种的,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你叫他一人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这不是他的「真实之利」,他寿命完了之后,他还又要轮回,进一步(的)、后头(的)这个恶梦还无穷无尽哪!你对于他没有帮助啊。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
所以「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是因为夏老师的会集出现这「三个真实」。这「三个真实」,我就在里头做了很多的解释,这互相是呼应的。正因为你是开化了「真实之际」,「真实的本体」显露了,所以你才能够流露出「真实的智慧」;因为你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为众生谋求「真实的利益」。除此,你也有好心,也愿意谋利益,你是否做得成功?做得成功之后,那个利益到底有多大?(都是很难说的。)真实的利益是彻底的、永恒的、真实的、究竟的,所以让众生都成佛这是「真实之利」。这个文字就简单了,「三个真实说出一个真实来」。「一个真实」说出来,「智慧是『根本』」,这是从「真实之际」所流出来。
有「真实之慧」,他就可以来拔众生的「勤苦生死之本」。众生这个「生死是苦」啊;「勤苦」是什么?没完没了啊;这个「勤」是它没有停止、没有休息,老是(总是,经常是)苦啊。勤苦生死」不得了,死了咱们再生,有一天总要死,我就近一点了,你们还远一点。死了之后又要生,生了之后又要死,那就没完没了啊,所以这个(是)「勤苦」。这个「勤苦生死」它有个「根本」嘛。他就是发这个心哪,阿弥陀佛要为一切众生拔除所有生死的根本。这个志向大呀!所以我们觉得是,你要是真正信了佛,为佛做一点事情,你这个人生才有意义。不然对不起今天吃的粮食啊,来之不易呀!这是众生的辛苦啊!你怎么报众生啊?只是享受啊!你做的那些工作,对于众生起了多大的好处?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灌输他一些学问、灌输一些什么东西,都是对于「拔除生死勤苦之本」没有什么作用。所以就是说,我们真正的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发起这个大心哪。
在因地之中,他就「弃国捐王」,国家他也让位了,王位他也舍掉了、不要了。「捐」就是捐弃,不要当捐赠讲,(是)捐弃、放弃。出家作「沙门」,「沙门」就是翻译的音。「沙门」和「和尚」这两个字,和尚也是尊称,大家用乱了,不能随便称的。「沙门」也是很高的德行,「识心达本」名曰「沙门」,你认识你的「本心」,你达了你的「本性」,才叫做「沙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出家做和尚了。这时候他的法名叫做「法藏」,名号叫法藏,以后经中再提到的「法藏比丘」,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
「修菩萨道」,他发了菩提心,所行的是菩萨的行。「菩萨」就是「利他为本」,行菩萨道。「于无量劫」,「劫」是很长的时间,这个(是)时间的名称。这个数字没有法儿说了,十的多少次方,没法儿说了。只能打个譬喻,四十几里的一个大石头,天人穿着比轻纱还轻的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这么蹭一下,(直到)把这块石头蹭没了,这个时间叫「一劫」。你去想吧,多长时间?几十里的一块石头,天人那种轻纱,多少年下来一次,拿这个纱在石头上蹭一下。蹭来蹭去、蹭来蹭去,把这个石头蹭没有了,磨完了,这个时间叫「一劫」。所以时间是无(量劫),再(加上)「不解脱」,(加上)再「勤苦生死之根本」,那以后就是没完没了,那个时间你没有法子想了。他就是发了这样儿的「大愿」,法藏比丘,在无量劫中,无量的劫,劫也数不清,都在「积植德行」。所以我们说这个「大恩大德」,佛是做了多少生,多少辛苦的事情为我们哪。这么长久的时间都在那里「积德」呀,「植」就是种,积德、种德。「救度」大家呀!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在这儿一起听,关于阿弥陀佛的法门,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生中,曾经受到过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已经对我们有恩了,我们得过阿弥陀佛的救,所以这才听见这个法。我们欢喜,我们愿意学。所以(法藏比丘)「无量劫来,积植德行」,救度众生啊。
「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他发了「四十八愿」,他发了这个愿,跑去佛那儿去告诉佛,说我想发一个大愿哪,要超胜一切佛,这个愿可以做得到吗?我要把这个佛国(建设得)比别的各国都好。佛就把所有的佛世界都现给他看,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一一都看清楚了。他于是总结,采取各佛世界的「长」啊,然后才发了一个「四十八愿」。这么发出这个大愿的话,所以称为「愿中之王」啊。「殊胜」,特殊;「胜」,超越其它称为胜。都「圆满成就」了,都成就,「愿」都落实了,不是一个空愿,都成为「实际」了,还是「圆满成就」,没有欠缺。
「名具万德」,「阿弥陀佛」这个名字里头包括无量的德。你看,是「无量劫积植德行」,种「种种(的)德」,这样才成了佛,所以这佛就是无量劫都在积德、培德而得到的成就。所以这个名字是万德所成就的,这个名字里头就包括了这个「万德」,「名具万德」。「声闻十方」,阿弥陀佛「第十七愿」,愿意一切佛都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字。所以你看咱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就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字。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不管你是台湾、美国、香港、大陆,知道「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知道咱们这个世界,咱们的「本师」,知道「释迦牟尼佛」、听到「释迦牟尼」名号的人少。你们想想看,「这是学者、教授」,没说(名字),(就)不知道是谁。他不知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号,他都不熟悉。可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咱们是老太婆、小孩子都知道,啊!「阿弥陀佛」!高兴了,「阿弥陀佛」!骂人也是「阿弥陀佛」!都知道!这个不是个偶然的事情啊。为什么你自个儿学校的老师、校长,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外国有一个学校的校长、跟你毫无关系你倒知道了?不可能;你还老提他,不可能;这个事情是个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阿弥陀佛有这个「愿」哪,阿弥陀佛愿十方的佛都去宣扬阿弥陀的名字,让十方的众生都听到这个名字。十方众生都羡慕这个地方,念这个名字,都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事情是很明显嘛,不是个偶然哪。所以「声闻十方」。刚才在我们这个土的时候儿,释迦牟尼佛就说也正是如此。
所以佛就来,他是「接引导师」。我们本师是释迦牟尼佛,而彼土的导师是阿弥陀佛,我们在阿弥陀佛的名字上加了「接引」两个字。我们就是临终的时候,靠「佛的愿力」,他来「接」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是我们自己能从这个世界去达到那个地方,而是靠佛的愿力「接引」。当然也有,如果你修到跟菩萨同等地位,「自力」可以往生,但是那个是亿亿人中难得一个半个。真正你能够得到上品生,佛来接引,已经是「极其殊胜」了。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又称「接引导师」。「接引」这个事儿,下头有,我就不重复了,以后再补接引是什么含义。这一拜的时候就要拜了,这个拜就拜「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拜三声。这三句念完佛之后就起来了,恢复站着。念是站着念,拜就是一拜,这是「第二拜」。
第三拜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一句「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从我们这个地方起往西边,离开我们这个世界要超过「十万亿的佛土」。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现在这个世界的广大,天文学家已经有点知道了,有的这个天、有的星球在离开我们一百多亿的光年之外。「光的速度」,一秒钟要「三乘十的八次方公尺」,那快极了,世界没有任何东西赶得上「光」的。现在天文学的望远镜什么的,靠近代的这些设备,能知道有一百多亿光年之外的;我们要看见它的光,是一百多亿年前它放出来的,古老的东西了。「天之大」是大,这还是现代的设施、目前的科学水平,将来还会知道得更多。所以佛早就说了,极乐世界离开我们是「十万亿的三千大千世界」,西方在那里。这么进一步说,佛不是「遍一切处」吗?所以说「佛就是在西方」,这是一种「方便」哪,所以善导大师说「指方立相」。为什么你一定要说西方啊?善导大师说,有了示现成这么一个方向,使大家心有一个专向的目的地,就容易摄这个心,管住了这个心,心就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容易「集中」。你告诉他在「西方」,他要专心还不容易;你根本不说「西方」,就是(说)「哪儿都有」,他更没法儿「专一」了。所以这种「指方立相」是一种很殊胜的、度众生的一种「方便」。
「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佛世界,「名曰极乐」,那儿有一个世界名字叫做「极乐世界」。法藏他这个比丘已经成佛了,名号叫做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也叫「无量光佛」。「如来」,那是佛的十号,「如来、应供、正等觉」,这都是佛的「十号」,这里列举三个代表「十号」了,这十号都圆满了。「安隐住持」,在那儿很安稳的住持。那么《无量寿经》在这个地方说得很好、很圆融,「如来者」,问哪:「佛到底成佛没有?成佛多久?」释迦牟尼佛回答:「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从哪儿来、从哪儿去呀?所以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唯以酬愿度生,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本愿」,要来度化众生,所以示现在西方。为了要满足自个儿度生的这个愿望,所以示现了这么一个极乐世界在西方。成佛以来,这个时间是「十劫」了。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正在说法,极乐世界目前也正在说法,我们这儿在讲(《净修捷要报恩谈》),阿弥陀佛也在极乐世界讲堂中说法,「今现在说法」。这就是极乐世界名号与成佛十劫。成佛十劫,这个在咱们《净修捷要》虽然没多讲,在《阿弥陀经》里头有。「今现在说法,十号圆满」。
极乐国土是「具足庄严」,一切庄严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广大」,这个德,功德大;威德就表示有力量,这些能够破除众生的这种无明啊、闇啊,所以救度啊,消除众生的业力。有威有德,非常广大,不可穷尽。一个「清净」的国土,「清净」两个字是非常重要。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也叫「无量清净」,都是佛的名号。《无量寿经》是「无量清净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心无量清净,所以「清净心」是非常之难得。心中无所思,很干净、很纯,一切放下,这就渐渐能跟佛「相应」了。阿弥陀佛,这就指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住极乐世界,为了酬愿度生,就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在底下说出「法身」了,这么一说,为了满愿,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体」,我们「真实之际」,现在还要「开显」,所以这个就说「法身」了,法身就开显了。
第四拜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是有「三身」,佛是(有)「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在说法的那是「报身」,而报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处」。刚才不是说「遍一切处」吗?这个说的是法身。法身,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今天这个地方,我们到处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哪。不但到处是,您的身体里头,我的身体里头,都是阿弥陀佛。如果里头要不是的话,那阿弥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块?不能说「遍一切处」啊?所以「遍一切处」,不管是有东西、没东西,都是「法身所在」。不但法身是如此,就是无线电波就是如此,墙也挡不住的。电视机,不管你在(用)什么东西把它扣起来,一开一对应,这些图像就来了。它有个「波」在这嘛,它不就是一切都透过吗?你那里有一个大的东西,它在那个东西的身体里头,那个电波都通过,都在里头,所以「遍一切处」啊。
「法身」本来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所以「八不」,「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我们这两种代替了四种,实际是「八」了,每种是两个。「无生灭」是一对,「去来」是一对。「法身」没有什么叫生、没什么叫灭,因为证到「无生法忍」,没有「生」,不再动念,这「无生」了。「无生」还有什么叫「灭」?它既然遍一切处,都是法身,法身从哪里到哪里呀?都是「自家」。我就说黄念祖从鼻子到嘴,不行啊!鼻子是黄念祖的鼻子,嘴也是黄念祖的嘴,不能说黄念祖从鼻子到嘴。没有「去」、没有「来」;还有「不一不异」,没有一也没有两个;也没有「断」、也没有「常」,就称为「八不」。这四个就作为代表就很深入。这「法身」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不是我们用人的语言,我们这个分别的心、分别的见解,你所能够了知的、所能够明白的。所以「法身」和这一句话,就把凡夫这个语言思想的限度指出来了,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大家都成为口头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思」是你不能想;「不可议」,「议」是议论,你不可说,不是下禁止的命令,而是说,你说不出,你想不到;不是你的思想、你的言语所能够表达的。「讲诵之徒」,古人是用来批评的话呀。就是说你这些人没有出息,只是会念念、会讲讲!应当是你真能够「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那才真是「沙门」嘛!所以「讲诵之徒」是贬义语呀。「语言分别」,不是这个语言所能表达的。
这样的话,那众生怎么来「酬愿」哪?但是要「酬愿度生」的话,就「现在」,就示现,做一种示现。所以这个「示教」,「示现」跟「示教」的「示」字是一样的;示教的仪器怎么示教嘛、表示(的)啊。是示现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里?不是在「实报庄严土」,是在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三身」是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像咱们这个土示现的释迦牟尼,这样的佛是「化身佛」,应化身佛。「报身佛」,我们众生就看不见了,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个四十里地那么高。「一个由旬」是四十里,高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的沙、沙子,那么多再乘四十里,一根汗毛咱们都看不到一半儿。咱们的视线所能达到的,你能看多远哪?「报身」 看不见,所以我们人所能见的是「应化身」。「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我们能往生的还都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很不错了。那法身佛呢,是在「常寂光土」。「常寂光」,你看见(没有),「常」,很寂静而放光,它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所以真的是很「殊胜」的境界呀。在「寂」之中,不动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既然在「照」,好像就要有所作,但仍然是「不动」啊。
「法身佛」在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整个儿的「法界」。接引这个「法界」就包括一切了,尽太空之所有,种种的空间。现在不仅仅是「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咱们现在是「三度空间」,可以用三个坐标来表示的,长、宽、厚。不光现在是有了「一维、二维,有了三维,就有四维、五维、六维」。爱因斯坦已经证实了「第四维就是时间」。现在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搞清楚一些了),现在有很多新的概念,空间、时间都不是常数。「相对论」最好的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帮助),可以拿来利用的,就是「物质、空间、时间都是人类的错觉」。所以现在很多人老是说,明明你这是实在的,怎么说它是「空」啊?你说它是「实在」的,我就告诉你,爱因斯坦就告诉你,这就是「人的错觉」。你既然还是人类,你有这个错觉,你就老认为它是实在的,但是你错了。他承认(的)只是空间只有「场」,不是有物质,只是这地方「场强」高(场的强度比较高),跟别的地方不同一点儿。四维空间、五维空间……这些空间,现在据说科学已经证实到十一度空间。所以四维空间的事,你三维空间你不能知道,你只能够推测,你不能了解,就是说,人的头脑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接引法界众生」,这个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一切空间,各种空间,一切有情之类都得接引,都让他离开像娑婆世界这一种「苦」,而能得「究竟的、真实的、彻底的、永恒的、没有变异的」这个乐,「究竟安乐」、「法乐」,没有苦的乐。
有很多「乐」,我小时候看见人狂欢,我就觉得很可悲,我觉得不是欢乐,这东西很可哀。他们在那儿划拳哪、或者跳舞什么什么,我在旁边看了很可悲。当时他本人很高兴,还以为他这是乐。但是以后一天他这个都没有了,钱都花光了,或者他犯了罪,他不能再享受了,一坏他就难过了,那个好日子不再来了,那(是)「坏苦」。所以你是苦,生病长疮,人家打你什么什么(的),这种苦是「苦苦」;你在这儿狂欢、高兴,这个时候你是叫做「坏苦」,这个环境一天没有了,你就「苦」了,它还是苦的原因。所以娑婆世界种种都是苦啊,离开这个苦 ,得究竟的乐,得彻底之乐,得「大乘法乐」。这个「乐」确实是世间一切的东西不能相提并论,你理解不到、你想象不到、你推测不到。只有真实用功,你才能领略啊,所以得到「法乐」,如「踊跃欢喜」。
但是有的人可以触动一下,触动一下你就可以这个体会呀:我看你那个「一切皆成佛」,你就触动了一下,这就是「法乐」了。经常有这个「触动」,你就能够去掉一些东西,去掉一些障碍,因为大家都是有份儿的。但是你不前进,就停止在目前,人人可以享受到的,但是你现在,与你暂时、目前就不相干了。所以「得究竟乐」,我还不仅仅是说到极乐世界真得究竟乐,就在眼前,我们在法上也可以得到「法乐」。这种「乐」,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比较比较,起码这个气氛在那儿,它不是世间这一切同类型的,不能相比。
所以「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因为阿弥陀佛证了「法身」哪;「成了法身」就事事酬愿度生,来建筑极乐世界,这就有「报身佛」,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又应现出「化身」,还有其它的土,来「接引一切众生」啊,这「大恩大德」啊!
第五拜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个就是「报佛的身」,我刚才谈了「法身」,已经知道极乐世界的名字,这是单提(报身)。既然从法身流出报身,就谈「报身的佛」和他的土的境界,这一拜就是拜「圆满报身所居之处」。从法身流现出报身,这是在菩萨地位才能见到佛的「报身」。这个报身所居之处那是「实报庄严土」。所以后头就是有(这一句),你看,「实报庄严净土」。「报身佛」就在实报庄严净土。
「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这个地方永远没有,不但没有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叫「苦」,什么叫「难」,什么叫「恶趣」,什么叫「魔恼」,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啊。所以极乐世界许多「鸟」,说那个极乐世界怎么会有鸟啊,鸟不是畜生吗?彼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连名字都没有,怎么会有「实」?那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没有这些「苦难恶恼之名」,也没有「四时寒暑雨冥之异」,雨天、四时、时间、有冷、有热,有下雨,有阴天哪,这些个变化(没有)。所以永远是温和、晴朗。
「宽广平正」,非常广大呀!你去多少人都不会容纳不下呀。「十方的佛国」都劝他们的国的众生都去极乐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往生啊!但是没有说是这个地方容纳不下了、客满,没有这个事儿,多少(人)来都可以,这是「无限大」。「平正」,极乐世界是平的,没有山,没有惊流、急湍,高山大岳,都没有。它是「心净就佛土净,心平就世界平」,人心要平等,世界也就平等了 。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高山、深谷,都是平的啊。但是泉池很多,它没有惊涛骇浪,但它有好多泉池,就是池子、流泉、小溪流啊围绕着。你只要住的地方,外头就是有莲花池啊,「八功德水」呀。极乐世界的水可以从下往上流,就围着你的房子流上来转圈儿啊。不是那个喷泉,喷泉很不自然,咱们这个水只能向下,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向上。它没有地心吸引力了,它为什么不能向上?你看在太空里头它就(是)可以飘起来。
「微妙奇丽」,极妙啊,微妙的,妙得你无法说了!「丽」,美丽,这个丽是出奇了。「超踰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这个就是说,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的时候,刚才不是说了嘛,他就是想得到一个国土、超越十方,问佛可以不可以,佛说可以的,发什么愿都可以实现的。就是把一切佛土给他看哪,他总结呀,后来就「圆满成就」了。所以他得到的果实也是如此,「微妙奇丽」等等的。「超踰」就是超过了,「踰」是越、超越,越过十方的一切世界。这是一个「实报庄严净土」,这是报身佛所居的,没有一切恐怖、恶难,表示一个「大平等」啊。底下「光寿无量」,这个很重要,这个是第六了。(念公在原始录像中讲到「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的「超」字时,停顿了一下,紧接着说:「这是油印的本子,所以这个『踰』字没了。」 可见当时物质条件之简单朴素。)
第六拜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希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极乐世界教主寿命是无量的,所以是「无量寿佛」,放的「光明」也是无量啊。下面还要讲「无量光、无等光、无对光、无碍光……」十二个称号,「光明」也无量啊。而且不但佛是如此,国中所有的这些菩萨弟子,所有的声闻天人,这个「声闻天人」是指着往生的人。我们说凡圣同居土,你实际还并没有断惑,你见思惑还有,是佛接引而往生的,还是「凡夫」。(虽然)你是凡夫,可是你不再退了,所以最「不可思议」就在这儿。因此从他断惑的水平,他还是「天人、人」。还有的人他只是断了见思惑,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所以他的程度只相当于「声闻」,这个称为「声闻」。
如果他仅仅是发的小乘心,根本不能往生,因此我们就超过了阿罗汉。大家要知道,这个事情就不是一个小的事情。阿罗汉已经不闻他方佛名,也发不起要广度众生的心哪;他只是「般涅盘」、「自了」了,「我了」了,我清净了,我再也没有烦恼了,他就大功告成了。这个确实也很不容易,他「无我」了,没有「我」了,所以叫「人无我」。他「般涅盘」了,他真是没有烦恼了,但是尘沙惑、无明惑都没破呀。这一种无穷无尽,时间、空间都无尽的,要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永远没有休止的,都让他们得到一切彻底的利益,这样儿一个宏大的心胸,阿罗汉没有发起来嘛,所以佛批评(他们)是「焦芽败种」。所以我们现在发心要超过阿罗汉就在这儿,不是只求自己了脱、解脱。这种「声闻」就是说,他这个断惑的水平达到跟声闻平等,但是都是发了「大乘心」。如果不发「大乘心」,只是声闻,不能成就生到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一佛乘」,都是大乘发心,都是要成佛的。
「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这个国土的庄严种种超过十方,这个国家的名字到处闻名也超过十方。我们要数他方佛国我们数不出几个来呀,是不是啊?大家知道极乐世界的人很(多)。我们都是佛教徒,我这个总是年岁很多了,你要叫我背一背、知道还有些什么佛国,我也背不出几个来嘛,是不是啊!(念公讲到此处冁然而笑)。这个就是(阿弥陀佛)这名字它「胜十方」,大家容易记得,到处都有人在说,经上都在介绍。
「无衰无变」哪,这个世界它没有在那儿衰退、衰变,没有变化。将来咱们这个整个儿世界就要大爆炸的,决定要毁灭的。所以将来说的那个火灾、风灾,把天都要烧光。实际是个什么?实际就是一个整个儿的,或者是银河,或者是什么,一个大的核爆炸;互相触发,就全部核爆炸了。因此,所谓那个火灾就是「热波」,所谓那个风灾就是「压力波」,这一切都逃不过!所以这个一切世界,现在是有......现在天文学已经证明,有的世界已经是在新生,从这个微尘中又在那儿聚会,要形成世界;有的世界已经衰老了,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那个白矮星就是最后的能量在那儿爆发,最后它就要不行了,整个儿的(毁灭)。所以现在天文的理论,就是一个「大爆炸的理论」。怎么出现的?就是一个大爆炸的产物。那过去当然有世界才会出现一个大爆炸,大爆炸之后这些微尘又聚会,就是「成住坏空」。「成」了之后就存在是「住」;「住」了之后要「坏」;「坏」了之后变成「空」,爆炸就「空」了;「空」了之后又「成」;循环不已,都是在循环。而这种学说科学也承认了。但极乐世界「无衰无变」,因为它不是我们这种微尘所成的世界,研究上讲。咱们是「微尘所成的世界」,它那儿不是微尘所成的世界,所以它「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我(就)说到了这个世界才是真正的保险哪!「殊胜希有,阿弥陀佛」。非常殊胜,非常希有,阿弥陀佛。
第七拜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一段。亦号无量光,底下就说,「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十二光佛」,从「无量光」起。这「十二光佛」这些佛的名号,也就都是阿弥陀的名号,所以阿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在光中种种的妙用,表现出十二个光的佛,同时都是阿弥陀佛。
「无量寿」是「体」,是指时间,永远不止啊。所谓过去、未来、现在,这个称为「三际」。「三际一如」,三际是如一,没有变化,这是「无量寿」。「无量光」呢?就是「遍一切虚空,遍一切处」。所以一个是「竖」,一个是「横」;时间是竖的,空间是横的 。「无量光」,这个光是一切处都照到,就「遍一切处」了。所以表明这个佛是在竖着去穷三际;过去,你也永远找不着头儿啊;未来,也始终你找不着结束啊;这是「常住」啊,这是「无量寿」;这遍一切处,没有边际,「无量光」。同时这个「无量光」也可以解释为光中的无量功德。同时「无量光佛」也号作「无边光佛」。「无边光」你可以浅近的解释,说这个「边」没有边缘,这是大,你找不着边儿,这极大呀,这个解释很容易。进一步的解释,那个「边」是什么?就是佛教的一个名词,所谓「边」指着见惑里头的「边见」。所以我们都断见思惑,而最大的、最粗的迷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众生就在这个迷惑之中、愚痴之中,这个(称为)「惑」。断了惑才能证到自个儿的真如。
「见思惑」,首先是见惑,初果就破见惑。「见惑」有十样儿东西,就是「身见」,老是爱惜这个身体,老是想养这个身体,恋这个身体。所以现在许多气功、外道,首先就是一个邪见,就叫做「身见」,这是见惑。你留恋这个身体,所以很多妇女她很难得离开她这个身体,因为她非常喜欢她这个身体,觉得很庄严,很什么,这就属于「身见」。「边见」是什么呢?这个「边」就不是边缘的边,就是一个事情可以分两边看,就是「矛盾的一方」。一切事情都有矛盾,矛跟盾,就是矛有一边,盾有一边;有是有非,是是一边,非是一边;一切都有两边。矛盾有两方,这两方在对待、在斗争。实际这「二」的世界就是如此,一切都有二啊。「无边」就是没有对待了,没有这个「边」了。「不二」,一切都不二了,一切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对立了嘛。
所以佛最后成为「平等觉」,汉译的《无量寿经》,「无量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的名号,只有佛就到了「大平等」。我们要修,要修「慈悲喜舍」,很多人也就把这些名词、甚至于传法的人也给你讲错了,把这个「舍」,作为要慈悲呀,要慈要悲,要喜欢,要施舍这么去讲,讲浅了,讲得太浅了,不是原义。有好多东西,就都是从和尚嘴里说出来的,有的是十分的荒谬,水平很低呀。这个「舍」是舍掉你那一切分别、一切边、一切对立的矛盾,而能把这些事情看得平等。所以昨天你那(个)问题:「你平等的话,就是说不管你说什么,不管你怎么对待我,(我都是平等对待的。)」所以佛教是「冤亲平等」的,跟我「有冤」和跟我「有亲」这本来两个极端,这是「边」,(学佛就是要知道)这「边见」没有的,冤和亲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在这些地方(学),当然(很不容易,)学不到,但是要努力继续去学。这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要平等啊,而且「冤亲平等」啊,把「冤」字搁在「亲」的上面,这个摆不是随便摆的,就是你真要度的时候,先度「有冤」哪,这是佛教伟大啊!
昨天说的提婆达多,那么害佛,一直到佛这一生还在害佛;而佛感恩哪,我的成就全因为提婆达多,给提婆达多授记呀。这一切,佛之伟大、之智慧、这一切,我们是心悦诚服啊,五体投地呀!这不是个盲目的崇拜,我们就是说,你是个大权威,我拜你之后,你就保佑我,就得到好处啊。这是世俗的一种很低的、很愚痴的一种看法,一种颠倒的看法,是错误的。所以要舍这个「边」。「无边光」,这个「光」它是由于「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来的,因此见到这个光也就可以加持你放弃这些分别,没有这些「边」了。阿难他已经没有边见了,但是他还有摩登伽女来,还有的时候她拥有咒的力量,(阿难)几乎要破戒,就是因为他不明白,他还是有个「我」呀。所以(是)「无边」,(这个「边」我们)要舍;(这)还不是最高深的事情,还是前面的事情。
「无碍光」,人们都说「自在无碍」呀,没有障碍,能够自在。所以「观自在菩萨」,他自在啊。而且大家可以分析,这个「自」就是你「自性」,你自性是不是当家做主?自性在当家做主,你自在。而你自性没有当家做主,被这个假我(控制),(你就不自在。)现在大家都是这个假我,自己本来跟佛一样的那个「真我」,你自己不承认。而把现在这个叫做黄念祖的,我就把他当作是我。这个他不是,这个是敌人、妄我;或者不要说的这么样,就说是由于「他」而使我不能认识我的「本来」,(从)这个意义说就是敌人。总之,因为他是虚妄啊,由于他在当家做主,所以真正的我们的主人就靠边站了,就不显现了。我们有佛的智慧光明而不能显现,这个程度上有不同,无明的厚薄有不同。所以,我们听了佛的经教,有的人就很感动,接受得很快,他就恢复得很快嘛,就可以恢复;有的他不但不接受,他还毁谤,还要破坏,甚至种种的,那他就是无明的障很重,这都有碍了。「无碍」,一切没有障碍呀。
「无等光」,没有能和它相提并论,没有相等的,这个光绝对的「殊胜」,没有另外一种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无有能与相等者,也称为「智慧光」。这个「光明就是智慧」呀,禅宗也是这么说嘛。在(莲公所作净土诗集)《净语》 里也引了这个话)。《净语》里头《光明颂》引了大慧禅师 的三句 ,「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这个光来宣扬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这个法就是禅宗说的传心,这个心法,这个法就是这个光明;「不离是光说此法」,不离这个光明来说这个法。「光明和本心」、「光明和智慧」,在大慧禅师(的话) 里头这就等同起来了。那么大慧禅师这个话在经典也有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涅盘经》,佛要涅盘了,这是最后的遗教,《涅盘经》说,「光明名为智慧」,所以那个智慧就是光明嘛。「超日月明」,比日头还要明,比月亮还要明。《超日月三昧经》就说,「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的智慧发露到外面来,能够照了法界,这个叫做「光明」。所以「自莹谓之光」,自个儿很干净叫做「光」;能够「照物谓之明」,能够照见别的东西叫做「明」。比方珠子吧,珠子它自己很干净、很莹,这(是)珠子有光;这珠子(的)光,要是很好的珠子,(比方是)夜明珠啊,它就可以照见,都亮了,照见别的了,这个叫做明。所以光明还有两分五十六(「光明既是智慧」,而「智慧光」同时又是「弥陀圣号」)。「光明」,总之它是清净。清净,(举个例子来说),念佛修行的人也常常有时候闪现一点点光,就是看到一点点光;都是在你这个心里头绝对清净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现象。你心只要稍微一动:「唔,看见光了」!「好」!还不要这些话,(光就)都没有(了);(就是)你现在刚刚有点感觉不一样,(光)马上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只是发生在)就你心里完全离开这一些(想法)的时候。这也就是说,在自己的修持中(有时候)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这个就是「光明智慧之相」。所以也号「智慧光」,这个光,智慧就是光啊。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寂光」,它是寂啊,寂默;没有什么动啊、摇动啊,不定啊;可是常常在照啊,寂而常照,「常照光」。「清净光」,这个清净,《无量寿经》讲,你有一念「净信」,那个一念清净的信心,你只是在这边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啊。一念「净信」,你念这一句的时候,这功德就极大呀!所以慈舟法师五十七他作《科判》,现在净公上人听到我这儿有,跟我要,我给他拿去了,要这个《科判》。慈舟法师他最大的一个功德,「往生三辈」,他开了一个「一心三辈」。由于一心方面,(比如)你念佛不是就像一般的净土宗,成天成天,像我们似的拿着佛珠老这么(念);他说,你能够达到一心的时候,哪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啊!所以他说「一心三辈」,跟一般的三辈,另外辟了一栏。这跟夏老师的精神都是相合的,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0-9-6 08:36:58
|
只看該作者
这一点很值得赞叹!所以我的《大经解》也是根据这个精神做的批注。一心三辈不同于常情,都是由于清净,你都(是)「一念净信、一念净心」,都用这个净字儿。还有这个清净,天亲菩萨说「三经一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三种庄严」,一种是「佛庄严」,一种「菩萨庄严」,再一种「国土庄严」,一共就有几十项内容,这三种庄严可以会到一个法句里头。这很像禅宗的话,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批注了,什么叫「一法句」呢?「清净句」。所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
我们应当是心中离开(浊乱),「清」就离开了浊嘛,「净」就离开了乱嘛。现在这个世界是「浊乱」哪,所以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浊乱的环境里头,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是极大的修持!而这里最好的办法,你就是念佛了。所以搞得这个心里头,随着大家很浑浊、很脏,就是浑浊,就不清啊;他就忙乱,不安定啊,焦躁啊,就不净啊。清净、干净,这个就是说「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呢?「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个智慧的重要啊,真实的智慧。「无为」,我们慢慢底下要注意这个「无为」呀。所以学佛,道场里头常常一开始讲四句偈,「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十方来的一切到这儿都在聚会,来干什么?都到这儿来学「无为」呀!所以《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学「无为」呀!「此是选佛场」,这是一个选佛的考场。什么人能考取呀?「心空及第归」,你心要空了,你就及第,你就考取,你就可以圆满回去了,得到了结果了。所以(这是)「清净」的重要!
「欢喜」,(像)夏老师(说的)似的,「愿我遇事生欢喜」,所以我们也要常常保持(欢喜),所以经的最后都是「皆大欢喜」呀。因为你真要对于这个事儿分析一下,「皆大欢喜」这个情绪,他对于这个经听了之后,他「踊跃欢喜」,他的感受是什么?而「皆大欢喜」,都个儿个儿是欢喜,而且是「大欢喜」,这是佛的伟大就在这儿。我们老是说,经的最后一句嘛,这就是稍微带过去了,不知道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果实啊!
现在众生就是「苦」啊,就是「烦恼」啊!心里头啊,好不容易有点什么,马上来一件事,叫你心里揪得放不下呀。我们就是要自己对于这一切「看破」,不被这个环境给影响五十八。它是「五浊恶世」,它必然浊嘛,众生必然是恶嘛;他就是有好多不近情理;他要都讲理,那就不叫「五浊恶世」了!必然碰见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喻,你还讲什么理呀,讲不通啊!(念公讲至此处,豁然而笑。)就放下啊,就是(要)放下。
而「欢喜」(之后紧接着说)「解脱」,这就「解脱」了嘛,不被东西捆住。它一来、一什么,你跟它一对应,伸了胳臂你就捆住了。茶不思、饭不想,很忧愁、很苦恼。本来好好儿的,忽然添了好些苦恼,所以这就是要「解脱」。「涅盘三德」,成佛之后就是证到这三德,一个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人人本有,但是大家都缠缚住了,我们都是所谓「具缚众生」。我有时给人写个字,自称为「具缚」,我是捆住的,缠缚住的,被这些烦恼把我捆住了。众生都是「具缚」,在「结缚」之中,要解开呀、要解脱呀,不要被捆住啊,「解脱德」。「解脱德」(「解」音jiě,同「姐」),严格念「解脱德」(「解」音xiè,同「谢」)。谁不想「解脱」啊?谁不想「证」?为什么你有「法身」,自个儿有自个儿不知道?缺少智慧嘛五十九。
所以智慧,「涅盘三德」最关键就是「智慧」,智慧非常重要。为什么你被捆住?因为你缺少智慧,因为你这样儿被捆住,你的「法身」就显不出来。因此你要想法儿使这个得到解脱,你要恢复你的「法身」,完全都是靠智慧。我们学佛主要是「学习智能、学习般若」。只要你在学习「般若」,你就称为菩萨,称你菩萨就不过分,但是加一个形容词,叫做「学般若菩萨」。你要发了「菩提心」,就称为你「初发心菩萨」 。跟观音菩萨还有点不同,所以这就是说,他是彻底了,我们还在初步,但是已经可以称为菩萨、称为大士。只是你是在学般若的阶段,在初发心的阶段,所以同中有别,别中有同嘛,就是这样儿。
「安隐光」,《宗镜录》里头说,「安隐快乐」 ,又安稳,又快乐。刚说到「欢喜(光)」嘛,这说到「安稳」。「安稳」就很宁静,「安稳快乐者」,这样的人,「则寂静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寂静」,静,入静的「静」;微妙的「妙」;真常的「常」。所以「安稳」很重要,「安稳快乐者,则寂静妙常」。
再底下「超日月光」,刚才讲了《超日月三昧经》,佛的光超日月光哪。(它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个是日月的光不能照过铁围山。宇宙外头有铁围山包起来,当然不见得是个山,就好像那个中微子非常多、很密集呀,这空间中微子是多极了,不可数啊!它们形成了比较(密集),会聚在一起成一个铁围山,日光透不过,它反射了,看来是,这是一个事儿。佛光没有能所障碍的,全都可以透过。再有,日月光可以照一切东西,不能照人心哪,不能够给你启发呀。所以「超日月光」,这个「三昧」就比那日月光的光(要)明。日月光已经不得了,你看我们的光明靠它,这一切东西要生长完全要靠太阳嘛,不然就我们没有东西可吃,什么都不活了。但是它就是不能照人心,所以没有人说是晒太阳开悟的?没有。(念公讲至此处,诙谐地笑起来。)
最要紧是「不思议光」啊,这些光是「不可思议」呀!总赞哪,一切是「不可思议」,所以《华严经》这个经称为「不可思议」呀,《阿弥陀经》也称为「不可思议」呀。不是你这个言语、你的头脑所能够达到的,所能理解的。所以「超情离见」,超过大家的这种、我们所谓是「情理、这些情感」哪,超过这个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的这些都是称为「成见」,也都是些「谬见」。实际上,这(也是些)「颠倒见」哪。要离开你所有的「见」,你这个头脑中所有的「见」。《四十二章经》是翻译得最早的经,汉朝就翻译来了,四十二段。但是里头有很重要的话:「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你要慎重啊,千万不要相信你自个儿的意思、你的思想啊!这一句就够了嘛,底下还盯了一句(盯,指紧盯着),「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以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了。「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不要只是相信自己呀,主观哪,又自以为是啊。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一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
要这样的话,必须要超过这些。「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现在众生都是众生的知见,所以我们学佛的过程,也就是改造的过程,要把我们的众生的知见去掉,而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恢复了我们本心本有的佛的知见。但是你不把你现在这些错误的、当家做主的这一些东西能把它排除开,这一步就达不到。说到我们要把我们(众生的知见)全换成佛的知见,众生谈何容易呀!所以净土法门之「微妙」,这样最伟大的一切工作,你到了极乐世界再去做,接着去做,这也就保险了,再也不退转了,一直到成佛啊,恢复自己的本来的这一切。
所以这「十二光」是「不可思议」呀,念佛就是「不可思议」呀!念佛之殊胜者,它的不可思议就是「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的时候,就把佛的功德全摄成你自己的功德。所以这一句佛念得很诚恳的时候,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劫」是多长的时间,而这个「劫」是八十亿个劫,不是普通的小偷小摸,而是生死的重罪。所以我们不要听到有很多(说法),好像很怕呀,(这些说法就是)我们都要换哪(指换知见)。不行啊!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呀,就有这样儿一个净土法门,往生之后你还是凡夫啊,你这些「情见」还是一直消不掉,虽然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好像)消了很多业,(实际)消不了多少!过去无量劫来,那个「业」虚空装不下呀!所以说罪业如果真有一个实质的东西在这儿,整个儿太空都装不下呀!因为这个时间太长了,所做的太多了!所以现在(有人)说,必须消了业才能往生,那就没有往生的日子了!
现在有一些事情缠不清!有人说,你给人写篇文章,我说我不参加这个。各随各的缘吧!他有他的缘,有喜欢听他的,那就按他那个办。我们不做他们这种说法,大家有缘的愿意听,那么我们就「带业」了;(念公做了一个高高托举行李的姿势,幽默地笑着说:)「阿弥陀佛都替你托运行李了,你方便多了,不要自个儿背。」所以这一段是「十二光」,无量寿、无量光……佛的「光明」。底下紧接着说这「光」的作用。不然说佛有这么多「光」和我什么关系?关系很深哪!
第八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要观礼呀,「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光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就把十号都摆在里头了,就说一个头一个尾做代表了。他们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头已经有说「无边、无碍」等等的嘛,它是「无量」的嘛。既然是无量、无边等等的,所以又「遍一切处」,又没有障碍,所以没有东西能够挡得住的。「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光明遍一切处,有人就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很不奇怪嘛,是「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啊。这个光是没有离开一切人哪,但是现在你没有(缘)。所以佛就是不能度「无缘」,要是能够这么度的话,那早就没有众生了。所以佛菩萨是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缘」哪,「有缘」你才能够得遇啊。
「(一)时佛在王舍城说法」,王舍城是个大城,在印度;有九十万人,那就是很大的城,古时候。但在王舍城中,佛在王舍城住的时间很长啊,这个城里头见过佛、知道佛的名字的人搁在一块儿,见的人当然少,知道名字的人还是比较多,搁在一块儿也只是三分之二;见过的只是三分之一,而知道名字还没有见过的,三分之一;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更不要说见了,三分之一;真正见到的只是三分之一。佛在(王舍)城那儿待(了)几十年,所以这个「缘」很难。有一个叫做城东老母,她是最没有缘了。佛到东城的时候,她就去西城做买卖;佛到西城的时候,她到东城去做买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说一定要把她摆在一块儿,摆在一块儿,她拿扇子挡着脸。当时见到佛有很多(人),有的人看见佛就是种种光明,种种殊胜,不仅仅是(普通的样子);有的人看见就是丈六身;有人看就是八尺;有的人看就是黄面比丘,一个黄脸的和尚,没有什么奇怪的;还有人看就是一个「相」,像一个象腿、一个黑的一块东西,一块黑的炭。所以这个「缘」哪,大家的业呀。业呀、缘呀很重要,所以我们要珍视今生的佛缘哪,今生我们大家能够结了佛缘哪,要趁热打铁呀,这个缘很宝贵,我们还要和别人也结缘哪。
这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和尚很能够说法,经研究得很深,修持很好,(但是)没有人听他的;他要是讲都不听,都走了,没人听。他说我发愿要弘法,没有人听我的怎么办?有一个人给他出主意,你把你所有的东西都把它卖了,卖了之后,你把所有的钱买点粮食,你把这个豆子什么什么都买来;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个粮食扔在那草里头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什么吃、鸟(吃);你发愿希望吃了这些的,将来(他们)、来生都来弘法。他就照着做,二十年后,果然法缘大盛,多少人来拥护参加,都是二十来岁的。就是因为他发了这个心,布施了、结了缘哪。所以这个缘很重要!六十二(这则故事出处有三:《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五卷,智辩法师施食感报;《神僧传》卷第八;《释门法戒录》均有相关记载。)
大家好的因缘再生出好的因缘,那么自个儿呢,也(要)努力。当然不是勉强,要是勉强(就)做了反面工作了。就(要)随缘度脱,彼此能谈得进,有的时候我们把这些道理讲给别人听,种种都是结缘哪,结缘很重要。所以「有缘才能遇着这个光」,因为咱们现在众生都是在睡梦之中啊,「照」,你也不知道。有的时候忽然清醒一下,忽然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你清醒了嘛!但是为什么不老遇呀?因为清醒一下,一会儿又(睡)着了。所以能够遇着之后怎么样呢?「垢灭善生」啊,这个「遇」,遇一次也都是起很大的作用,你的「垢障」,身上很多的脏,它就消灭了,你的善根就长出来了,所以「善」就生了。「身意柔软」,你的身和心,这个「意」指的心,很柔软;「身」呢,人要是死了,就硬了,是不是啊?所以「软的」代表活啊,「意」也是如此。佛就说咱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是「刚强难化」呀,这个脾气,这个个性,他这个见解,非常犟啊!有道理他都听不进,他改不了啊,他掰不过来呀,就是这样子。要柔软才好办哪!身意柔软哪。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他种种的疾病、种种的痛苦都「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心中有忧愁、有烦恼都「解脱」;遇见这个「光」的人。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样儿的「威神」和「光」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样儿大的神通妙用,而且这样的光明它是「最尊第一」,所以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呀。《无量寿经》也说,佛的光明远大,都是在他求愿的时候(就超越诸佛)。(实际上)都是平等的嘛,(但是求愿的时候不同),等到你实践的时候,你所得的就不一样了。你在发愿的时候,就发的是一个普通的愿,那就得普通的情形。阿弥陀佛当初就发的是要超越诸佛这样的(愿),超越做什么?为了能更广的去度众生啊!佛要「名闻十方」不是拉选票啊,「名闻十方」是众生都到极乐世界来受教化嘛、来得度嘛。而且十方的佛,没有谁(说)我要拉个山头儿,我要拉个队伍,你们这儿所有的人民都应该跟我学,都在我这儿。大家都是「送」!所以现在有些法师,有一个人跟、听了另外一个法师,他说你背叛我,不肯往外送。所以跟佛比他就赶不上,还没学好。所以都要学嘛,(这是)他的过程;是个人嘛,他就有这些过程,还得慢慢的改造。这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无量寿」的作用底下还要再讲。
所以阿弥陀佛慈悲啊!你往生之后你就老活着了。我们是苦,就苦在这个「寿命有限」哪!我就常常说,要(是)再给我一个五十年,我做多少工作啊!这看来是不可能啊!不要说看来,绝对是不可能了嘛,是不是!(念公超然地笑起来。)像刚刚自个儿「弄明白」一些问题,怎么样,啊!「弄明白了」 还是很不容易「弄明白」的嘛,这样子。这个时候要继续那不是很好吗?对于「自觉」也是如此嘛,我这时候正可以嘛,正可以再度的前进哪 !不允许了!这就是「苦事」。
那到了极乐世界,它一个特点是,寿命无量啊,哪有不成功的!而且又不退,底下不退我们也要讲。这个世界老要退,好不容易进了一步,进一步你要退九步。所以有了进步之后有退步,大家有时候儿很烦恼。你不要烦恼,这是规律,你这合乎规律。要一直都前进,那就是戴角虎了;还没成就戴角虎之前,那么你进一步底下退九步,极端自然哪。就是难得的有人一步他都不进。所以进了之后有退,这也很常(有)。但是退了之后(就要)再进,不要无止境的退下去就对了。赶紧要剎住脚,就剎车啊,车子往后退赶(就)紧要剎车,加油再往前跑。所以这就说明佛的这个光明的作用。
第九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一段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段是佛把法都说了,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了,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就问阿难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吗?」「你要想看见你就礼拜呀。」阿难就听话,就礼拜,他头磕下去,还是一抬头,极乐世界就现前了。所以大家老是说,这个「极乐世界」,你们都说「极乐世界」,谁看见了?你可以告诉他多少人看见,就这「一会」就是两万人,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人,父母所生的人,两万。和尚是一万二呀,男居士七千,一万九,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两万人,两万人都亲见。还有很多人非人等,还有他方来的菩萨,无量无边,那我们不管了。咱们说地球上的人,亲眼见的就是两万。还有别的经,《观经》是五百:韦提希夫人,国王、皇太后和宫女,五百人,也是亲眼见的。还有两部经,都是亲眼见的。这个就是一个亲眼见的记载。当阿难拜下去之后,一抬头就看见,「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哪。大众不但看见「阿弥陀佛」,而且听到,我们也看见十方的佛世界呀。而且同时听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所以这都是证明嘛。多少人亲眼见、亲耳闻哪!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众,阿弥陀佛在那儿说法。那边看见我们也是一样,看见释迦牟尼佛大众围绕着说法,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正在讲《大乘无量寿经》。两土就相隔「一旬地」,就是这么八尺。最清净的天眼隔着八尺相见,那是多清楚啊!我们看遍处、到处都是佛光,一切的乐器自己就奏乐呀!所以这个事就是,你说拿破仑有没有啊?你没看见有没有拿破仑哪,那你说有啊?有人看见了,这不一样吗?你说没有「极乐世界」,这有「两万人」看见了。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我们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本尊」。「密宗」啊,就是你修哪一个佛菩萨的法,那个佛菩萨就叫做你的「本尊」,也就是你「本体之尊」哪,「本尊」。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啊。(念公对面前的几位居士说,)你们那个佛像,画的就是「高座」,都给你们开光开好了,你们三个人都好了。(这幅佛像是)他们三、四个人合作,举着这个像,我在桌上给他画的。「威德巍巍」呀,佛的「威德」啊,庄严清净;「巍巍」是很崇高、很伟大的。「相好光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所以我们老称赞「相好」就这样儿来的。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好的相,每一相有许多的好,佛有「八十随形好」,所以具足「一切相,一切好」。而且「光明无量」啊,现金色的光明啊。
「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因为佛光的关系,所有咱们这个境界都照清楚了。佛就像一个黄金为体的一个山,因为他放黄金色光嘛,在大海中生出。「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在这许多东西,所有菩萨的光、声闻的光、什么什么这些的光都看不见了。「月明星稀」呀!月亮很好的时候,星子就看得少;星子 不是没有了,(是)在光里看不见,因为月亮的光「盛」啊。这也一样,由于阿弥陀佛的光很「盛」啊,所以别的光都看不见了,唯见佛的光明啊。「明耀显赫」,「明」是清明;「耀」是亮,所以光耀;「显」是明显;「赫」是有力、很有力量。这个时候佛的光明显现,金色的光明;而且是在佛的旁边,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这一个我们就「随文作观」:就好像这个时候我们跟阿难一样,我们在磕头的时候,佛就应现在我们面前,多少菩萨围绕,我们这样(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儿拜下去,这种「印证」是非常殊胜。
所以它这一段就把《无量寿经》,还有其它的净土经典里头,很多很重要的东西都摄进去了。怎么成的佛呀?在这里告诉我们了,阿弥陀佛是当时听了法之后就出家、就发大愿;(阿弥陀)佛成佛的经过,佛的殊胜的「愿成就」。所以这个文字都不多,那么「愿成就」,就出现在极乐世界,(成就)国土,现在西方。这里头「法身佛」,法身佛是极难懂的、法身的境界;我们真正的成佛是成就「法身佛」。所以《金刚经》里头的话是「法身境界」呀!不然大家就觉得这两个经矛盾哪?《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阿弥陀佛这儿教我们供阿弥陀佛像,还是西方三圣,这「虚妄」啊!(会觉得)这两个经就开始矛盾了。这不矛盾,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报身」的相啊,「法身」就离这些相了。
所以《金刚经》是非常深入啊,是给我们指出法身的境界呀。所以「凡见一切所有之相皆是虚妄」,并不是都是「空无」。(是说)你见这个相,而没有相的概念了,不为这个相所转了。见了这个相,它也不成为相,不是根本没有相,没有相不可能。「若见诸相」,你见了相,「若见诸相」还是有相嘛;「然而非相」!所以广钦老和尚那一本书,我欣赏他一句话。他是确确实实由于四十多天的入定的功夫,他曾经念佛念了九十多天,佛声不断,到了一心呀,事一心哪,刚刚初入到事一心哪,这很难得、很稀有了,但是以他这个定力和念佛这个功,他这个「禅」超过另外一位当时很有名气的法师。当时那位法师跟(广钦老和尚)他的对谈,不如他啊,很明显啊!当时那位法师说:「要有地震、火山什么什么的,我去了修法,它这些都没有了。」(广钦)老和尚说得很好:「我这里,这一切都没有。」而那位法师也是很伶俐的人哪,过了几年又见着老和尚,他说:「我现在也一切都没有了。」(那位法师)他听出来(广钦)老和尚(以前说过)的话比他高啊,(所以)他说「我也一切都没有了」。老和尚回(答)说:「我还是吃饭、穿衣,睡觉。」(念公讲到此处,开怀大笑。)所以这一些问答(可以看出来),禅这个里头(可以)说最科学了,你什么(样)的水平,一摆就摆出来。你看那个下棋,棋第一招(如果)就蹩手蹩脚,(底下)就老是被动啊,老是要救啊;跟喝酒一样啊,你酒量不行,别人还不醉,你就醉了;禅也是如此。这话就不错,(还有)最好的一句话是这样,一个人问他,(问广钦老和尚:)「我们看来,我们应当学老和尚整天打坐啊。」(老和尚)他说:「我听着你说,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这个话很好!所以他没有这些「相」,他不是没有打坐,但没有打坐的「相」了。说「你不说我不知道」,「你说我(才)知道」。这话非常精彩!「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而这个「如来」,你「见」什么?「一切都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相就不是「有相可见的相」啊。所以「即见如来」,所见的是「法身如来」。
我们往生远远还不能见到「法身如来」呀,所以就是说,首先来接引的是「应化身」,你要到了实报庄严土才能看到「报身」哪。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样高的身体,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那么多恒河,那么多沙子,而那么多沙子还要乘上一个由旬(至少四十里地),你说这个佛有多大,报身有多大!咱们的眼睛能看多远?一个汗毛尖儿咱们都看不着啊,所以你「不可见」。所以往生也见不着,那更不要说「法身」了。所以它这就不矛盾,《金刚经》说得高,「法身境界」;禅宗是「直趋法身」,跟这个就不同之处。但是众生很难哪!你先修到了「凡圣同居土」,到那去见「法身」哪,这还都是人人有份。
第十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称赞供养,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段就是说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啊。我们「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嘛,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本尊」这是密教的语言,密教修什么法,那个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现在净土宗,大家都在念佛嘛,所以按密教的说法,那这个佛,阿弥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所以(是)「教主本尊」,这个「本尊」的说法是按密教的语言。
「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今现在说法,「今」是现在式,不是过去,不是未来,是现在。今现在说法,这是现在进行式,He is speaking;不是was,不是will,都不是;一个(是)未来(will),一个是过去(was)。「现在」、正在说,这个时候正在说法。「教主本尊,今现在彼」,在极乐世界;「为诸有情」,为彼国的一切众生在宣说「甚深微妙」之法呀,是个「甚深」的法呀!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点)。大家常常有人就说,「净土法门是愚夫愚妇所行啊」!看不太起呀!如果是愚夫愚妇修这些往生,他就更看不起了,(认为)我是好像远超过于这个,我应该有更好的方法嘛。这个其实你可以给他说破,「愚夫愚妇也能行」,愚夫愚妇是不是很困难哪?他没有多少知识啊,文盲啊,他是很困难的;就是说这个病是很重的。这一个大夫能够治很重的病,那一个大夫只能治感冒,哪个大夫高明?当然治那个重病、治那个绝症的才高明嘛!所以那(个)没有什么知识,不懂得什么道理,没有什么学问,他也能把他治好;就这个病入膏肓的人,绝症,这个大夫都能治,只能说大夫高明。不能说,你把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来(让你)治了。(念公讲到此处幽默地笑起来。)有很多人这个地方(是)颠倒的。就好像那个傻子照相机呀,傻子照相机,傻子都可以用,那个照相机并不傻,是不是?它是很高级的嘛,多少计算机在里头嘛,是不是啊!大家能够使用、能够「普」,正是这个法本身的高明殊胜!净土法门是「甚深微妙之法」,底下我们还要把它说明怎么个「甚深微妙」,都是可以说得通的。就是做不到的事情,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就在这儿,你就是这么念,你做不到的事情,你「暗合道妙」,你自然合乎「最高的道妙」。这不是碰巧,这个方法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殊胜」。他正在那儿给他的国土说「甚深微妙之法」呀,「极妙之法」称为「微妙」。「为诸有情」,他那儿不但是本土的有情,十方的世界都到极乐世界去礼拜阿弥陀佛,到了那里都在听法呀,所以《无量寿经》有「礼供听法」这一品。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还都是你要先「了达诸法空、自性空」,你要了达这个之后才能够「成就」这个佛土啊,你才能够「授记作佛」呀。所以跟《金刚经》没有一点儿矛盾,《无量寿经》一来跟《金刚经》就统一了,这是夏老师一个极大的功德!不要就是一个佛教,还要彼此「你说我不行,我说你不行」。所以这种现象就是叫做什么?就是叫做「斗诤牢固」。这种现象,现在也是规律,也不足怪。佛在世的时候儿,是「解脱牢固」,很多人都解脱了;再以后佛涅盘了之后,最初的时候是「禅定牢固」,很多人很容易得到禅定,禅定很深哪,那个时候禅定比现在、后头的禅定深得多;而再过五百年,禅定的人也很少了,「多闻牢固」,还知道很多经典,还知道很多教,研究得还是很深,多闻还是牢固;再五百年,多闻的人也很少了,「塔庙牢固」,到处有塔有庙。(一九)五几年的时候,我去休养,我跑到莫干山去住了两个月,从上海坐车到杭州。这沿途看见「倒了的塔」不知道有多少。这个庙,过去我住在这儿,我就在附近这一圈儿,很近的这一圈儿,广济寺都算是远的,离我就是什么(走路大概七分钟),这一圈儿十几个庙。那边打电话来,这边一通知,一出门看见那个房子都是庙,十几个庙,所以「塔庙」很多。都坍塌不存在了嘛,「塔庙牢固」也过去了。剩下来是什么?「塔庙牢固」都过去了,什么牢固啊?「斗诤牢固」。「斗」是战斗的那个斗;「诤」 是言字旁一个争,争多争少的争,「斗诤牢固」。「诤论」,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就是我修这个法我这个好,你那个不好。两个法师,就是你也是净土宗,我也是净土宗,你那个净土宗不行、念佛不行,我这个才好。没有谁互相「赞叹」,都是互相在那儿「斗」,在那儿你说我不好,这种「诤论」,这个「牢固」。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可怪啊,这就是娑婆世界的这些现象。在极乐世界当然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这些退缘。
佛在说这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这个净土法门让大家都得「法乐」,而净土这个法是得到一个殊胜的「利益安乐」。十方的菩萨都去瞻礼、都去礼拜、都去闻法,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都在那儿称赞、在那儿供养阿弥陀佛。所以这一段就说明,在极乐世界,佛也是经常以「说法」来教导众生。有的世界就不一定是「说法」,你闻着香味儿都可以前进,种种世界不同啊。我们看极乐世界也还是以「说法」为主,所以极乐世界之乐就是「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往生以后听到这个佛说法,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听了之后你能够理解,不然在这世界也可以修。但是到极乐世界就是「一切闻法」,你要想听,听到之后,你就能够「如实」的理解;所以他老是进步啊,听到了就是理解。我们这里头很难啊,还有就是有很多人在「说」,他所说的他都说错了。刚开始就分辨不了啊,但是一个错的东西进来以后,要想更正就很难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修行,困难就在许多方面。所以就是要下最大的决心哪!我们要能够自度,要能度众生,唯一的就只有这条路。要使度的一切众生,能于今生就超脱生死,这是一个「最微妙的法」。到了极乐世界之后,那处处都使得你「增长」,那个进修,那就比我们在这儿快得多了!底下这一段,是一个很关键的一段,也是非常难理解的一段。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经典哪,就好懂了。(念公讲到这里,畅怀地笑起来。)(底下)这一段很(重要)。
第十一拜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刚才我们讲阿弥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弥陀佛了。这个地方一句话说,「佛由心生」。佛是哪儿来的呢?佛就是由你心里头生出来的,你呀!(念公指了指面前坐着的听课的居士们,说,)你心里生出来的。这一句有好多人听了之后,他就很难(理解),他就说(要是)这么说起来,我就失掉了对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来的?这个「心」哪,说的是我们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个「本心」哪,「妙明的真心」哪。这个「心」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他都有如来一样的「智慧」,如来一样的「功德」。那么我们这个「功德」在哪儿呢?我们既然是如来的「智慧功德」,那这许多经都是我说的,我还要再想、还要再看?不用啊!那么这个说的是那个「真我」,也说的是「真心」哪。
所以我们唯一的一个大事,粗浅的说,「了生死」,不要生死轮回,轮回太苦了,要救度众生;进一步说,我们觉得是最大的一件事情,我们「本来是佛」,而我们现在只是局限于这样儿一个情况,我们这个是不甘心哪!所以要恢复啊,「恢复到自己的本来」呀,这个就更深一层了。能懂得这个意思的人就很少了。我们自个儿的「本心」是什么功德?「十法界」都是自心所流出的。「十法界」,「六」就是六道,六种了嘛: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六种;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缘觉,又两种,就八种了;菩萨就九种了;「十法界」,加上佛就是十种。这十种,这十个法界都「从一心所生」,都从每一位、每一位的这个「心」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啊。每一位这是从「自心」中流现出十个法界,一切佛也是「自心」中所流出啊。
这个地方儿可以打一个比方,我们以「水」来譬喻这个「真心」,我们这个「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的佛的「法身」不是两个;就如同是水,我们太平洋、大西洋,种种的洋、种种的海、种种的江河,这不都是水吗?这个水来譬喻「法身」,也譬喻我们自己的「本心」呀。这个水一动就生了波了,波就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水都是一样的,水都是氢二氧,没有两样儿东西呀;不管你哪儿的水,当中它有杂质,杂质不是水,既然说是杂质,杂质就不是水,水就是氢二氧(H2O),没有别的东西。但是大风、小风,「水」的用处就不一样,「相」也不一样,「用」也不一样。「吹皱一池春水」 ,这个小波很可爱呀;但是惊涛骇浪很可怕呀。水能够灌溉,水能洪水为患,所以水的「用和相」就有千差万别了。所以「十法界」就都是「相」啊,「相」就是水动了生了波嘛。生了波,水能载舟,水能覆舟;「波」是从事相上的不同,波动啊,就千差万别;但是不管载舟的那个「波」,还是翻舟的那个「波」,它还就是氢二氧呀,还就是那个「水」啊,它没有差别呀,举这样儿一个例子(来说明)。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切一切都是(从)「自心」;都是从「法性」,可以叫做法性;可以叫做「妙明真心」;可以叫做「佛性」;叫做「法身」;这是一件事不同的名字;都是从这个「本体」而出现种种的事相。所以佛也是由这个「心」上生的;佛既然现了相了,也都是「波」,但这个都是由「水」而形成的。这是一句(,「佛由心生」)。
底下一句,「心随佛现」。你自己的「本心」在哪里呀?是什么样儿啊?最近我们这儿,一个常念佛的人,这就是最近的事儿。这两天我叫他不要来了,我说:「咱们这儿,你们留在这儿,他(暂时)不要来了。」他这两天腰疼,昨天送信儿来:「腰疼,我就拼命念咒了。」那疼得难过,这叫逆加持。(就是)孙居士,他念念念念,他没有「我自己」了,没有「我」了,找「我」找不到了。找「我」找不着了,所以它都是真实的,「无我的就是无我」!你一定认为有个「我」,那你这是在妄想之中的事情。那么这样儿过了之后,腰疼没有了。不要(说)是腰疼了,再厉害的病都可以好啊!这就是这几天的事情。所以这一切都是「心」所显现的哪。
但是「心」拿给我看看,你的「心」是什么样儿?达摩来了之后,神光是二祖 。神光是最聪明,懂得很多啊,各方面儿的研究,连外道的东西都研究得很深哪。他听到达摩来,去求法了。看见达摩在这儿打坐,他不敢惊扰。山洞里头很冷,下雪;雪都很深了,腿都埋了,还不敢动,还得恭恭敬敬地站着。其实达摩都知道!后来看见他这么诚恳么,就问他:「你这是做什么呀?」他说:「我求法啊。」达摩说:「求法这样大事,你这种轻慢可以吗? 」(他)这儿这么恭敬站在那儿,雪都没了这儿,他还说他轻慢!也就是证明「求法真是一件大事啊」!应该有(这样的恭敬心)。随着你的恭敬心哪,你所得的会不同啊。这时候,二祖就拔出来带的刀,一刀把这个胳臂砍断了,把这胳臂摆在达摩面前,表示我不爱惜我的身命,我只是为法而来呀。可是一个好好的人,自个儿砍了胳臂之后他就疼了,他还是凡人哪!他疼啊,疼得厉害,心不安。他说:「祖师,我心不安!」达摩就说,「将心来,老僧与汝安」。把心拿给我,我给你安哪。他无法子(可)拿呀,而且他在找心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心」不可得。这个不是「心」,这个不是代表自己的。现在科学证明你可以移植。比如说是你移植了他的心,那么再活下来的是你还是他呀?还是你呀!所以跟这个「心」没关系呀。用塑料的心,那么他本人并没变成塑料的呀。不是这个「心」哪!这个心「不可得」呀!我能感觉疼那是我的心,可是你叫我找(心)、拿心来,找不着啊!他说:「觅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拿心,我找心找不到。达摩说:「与汝安心竟。」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好了,因为你找不到嘛。(二祖)开悟了!
所以这个「心」哪,你这是不可得啊。不可得之中,可是怎么样呢?你在念佛、你观佛,想象如黄金山,高出海面,这个佛现出来了。「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见了这个「波」不就是看见你的「水」了吗?形成了波,波它的「实体」就都是「水」呀,就都是你的「心」嘛,所以你的心就随着佛就现出来了。
所以这两句合在一起读,「佛由心生,心随佛现」,这两句话说明「心佛不二」,我们的「本心」跟我们「所念的佛」不是两个。所以有人,禅宗的人,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他批评净土,说你们是「心外求法」,你不参你的「本心」,你跑到十万亿佛土去拜一个阿弥陀!他不知道那个阿弥陀正是「本心」,不在心外,「心佛不二」。底下就再说明什么?「自他也不二」。
「心外无境」,要说哪是「心」?看见什么水,那就都是水嘛。不管你大波小波,不看波,你只看水,那全是水呀,完全是水呀。波,不刮风,波就没有了。所以除了心以外就没有境,「一切境都是心,一切波都是水」。既然外头没有境,都是水,就没有波,都是水,那「佛这个波」也是「水」嘛。佛这个波就是水,那就「全佛是心」,佛全部就是我们的「本心」,这句话就这个意思。所以这样去念佛,这个功德就增加了。不是(像)有的人说,我这么一念就好了,没有起恭敬心;其实(能)这(样就)是更恭敬了。这个是从「水」这么看,那没有波,全是水。佛,既然如此,他也就是「水」,也就是「心」。但是你要从波上看,看到了波;离开了波,你要去找水,找得着吗?陆地上没有波。陆地上没有波哪儿有水呀?所以,你所谓的「境」就是水所生的波,离开了这个「波」就没有水了。你看见「波」的时候,实际你已经看的就是水。因为你现在(是)在乱动之间,你不了解它是「水」呀,你只觉得(它)是「波」。万象森罗,其实都是你的「自心」哪!所以「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就)平等了,就没有什么彼此、什么种种的,一切也皆是自己呀!
「境外无心」。境外无心,所以极乐世界以及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是属于「自」以外,佛教称为「他」;除了「自」,跟自个儿相对的是「他」。「全他即自」,整个儿的「他」就都是「自己」呀,这个在佛学上的名称叫做「自他不二」。上头是「心跟佛不二」,这个称「自己和他(不二)」。所以净土宗称为「他力派、果教门」,底下还要讲,这是跟其它法门不同之处。依靠「他力」,所以他「带业可以往生」,它是可以依靠「他力」,弥陀的愿力、他力,所以(是)「他力派」。「果教门」,是从「果实」上下手的,不是叫你从「地」下手的,是从吃馒头这儿开始的。你要从选种、开荒,从开荒那儿开始;你要开荒,然后要耕耘、要去选种,要去种种的;要(去)种、施肥、拣苗种种;然后又去割,割了之后要打,打了之后要磨,磨了之后最后蒸馒头,才能到口边;你是从开荒那儿开始的,首先(就)得这样。但是「果教派」他是从吃馒头这儿开始,馒头给了你,只要你自个儿要嚼,这个没人给你代替。(念公讲到此处,开怀大笑。)所以「果教派」呀,这是个果教派、他力门哪。所以「全他即自」,他全部也就是自己,「自他也不二」啊。《维摩诘经》整个儿是讲「不二法门」,一切都不二。所以有对待,对待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咱们人类世界的事情,种种的都在搞斗争啊,矛盾就要斗争。矛盾是对立面儿,虽然讲统一面儿,统一得很不够啊。这个是彻底的统一了,对立面就是一个,彻底的统一了。
「洪名正彰自性」,所以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心外去求一个什么法,像有(些)别人啊,求个什么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这一句佛,或者念本尊的咒,这个(讲的)就当然(是)「念佛了,洪名了」;正是彰明你自己的本性啊,叫做「自性」。参禅就是为了要明白自个的「自性」嘛,「参究自性」。现在你念佛正是「显明自性」啊,这个就把禅和净也变成「不二」了。
「净土方显唯心」,这又加上一句,那儿是说到「名」啊,这是说到「净土」。讲「净土庄严」,要求生净土,这才真是「唯心」哪,不是从心外去求法呀,纯粹是「自心」。底下也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假托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极乐世界的佛菩萨、极乐世界的国土,来显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自己「本心」到底是什么样儿啊?这可以帮助你知道一下「你的自心,如是庄严」的嘛。所以净土也不是像一般的外道,我要升天啊、天宫啊。那是一个好的地方,到那儿去就永恒不死了。「天界」有无始天尊,或者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这样子。我们说,到了极乐世界,这一切一切都是「自家」呀,佛也是自心所现,土也是自心所现。
「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咱们现在还是众生,我们在「感」哪,佛就在「应」啊。我们在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这呼,我们在呼叫啊。就(如同是)两个电台,我们在「呼叫」,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在叫对方啊。但是对方就是自己呀,所以「自念自听」啊,自己就「接收」了;发报是你自己,收报还是你自己,你自个儿听到了。所以那个「应」是同时啊!你听到了,阿弥陀佛一定听到了!佛的心跟咱们的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在下一节里就要讲了;所以没有毫厘许间隔。这个「叫」和「应」是同时的,「自念自听」。你说「自听」,也就是「佛听」。自己在「念」,这是「呼」,「呼和应同时」,你念的时候不就同时你听到的时候吗?不是有前有后。「南无阿弥陀佛」,你念的时候,你就是听的时候,这是「同时」啊。这个「同时」又是极殊胜的意思的。「呼应」,呼的和答应中间儿不是经过一个过程啊。
奇哉!你呼的时候就是答应的时候!所以「因果同时」 用莲花来表示,老用莲花。「莲花」不仅仅是「出污泥而不染」哪,「莲花」还有更殊胜的意思,它是「花和果是同时的」。很多在开花的时候不(能)看见果子,(比如)桃子、梨,花瓣儿都掉了,很小的一(个)东西长出来,然后长出果子来了;正开花时一般没有果子。莲花只要一开,你看那个小莲蓬就在那儿了,那个果子就在那儿了。还有,有的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这个(莲花)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花有很多瓣儿,果子有很多粒莲子;更要紧的是花和果同时。花和果同时,「花」就代表这是「因」,「果」就代表你修得的「果」,你种的「因」和你得「果」是「同时」的,你种因就是得果。所以你不要再怀疑:「我会不会得到好报?会不会得到好果?」那是绝对的啊!那个「果子」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个法门就是「因果同时」的;「呼应同时」表达了「因果同时」。
「十万亿程」,十万亿佛土,这说的是「事」,事相,所以极乐世界离我们有十万亿个佛土。十万亿个佛土,可是「去此不远」哪,这是《观经》里的话。「十万亿佛土」,这么远,它说「去此不远」。「去此不远」,这谈的是「理」了,因为它不在心外哪,所以「去此不远」,这就是「事理也不二」。说它是「事」,事也就是有「十万亿佛土以外」;说到「理」,「去此不远」;理事就圆融了。
「心作心是」,心作心是这个是《观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经》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一段话它全部是这样的,《观经》里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是)法身哪。「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身都入到一切众生的心中的想念,所以是你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所以不像别的,如来就在一切众生的心想里头,你的思想里头,他都可以「遍」,他遍一切处嘛,遍到一切众生的心想里头。你心之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啊!所以你要为善,要做什么什么,这一切、这些功德如来都知道啊,如来就加被呀!所以这一点要放心哪!你说「我想了做坏事,我有罪业」,那不要紧,佛都原谅啊!佛他要不原谅,那还行了?所以佛才救度啊,就是怜悯大家呀。你有一点点善,佛就加被、护持、摄受、帮助你呀。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你们大家在心里想佛的时候,这个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们想到佛的时候,你们自个儿这个「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在你这个心在作这个佛;你想佛嘛,你就是心在作这个佛。你这个「心」本身呢,「是心」,这个心呢?这个心就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从你心的想念里头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起心在念佛,我们的念念之间念佛,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这个作佛的心就「本来是佛」,我们刚才说过,我们自己「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八字虽然很简短,但是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修持。这个修持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你本来就是啊。「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本性本来就是,你又从这个心起来来修,焉得不恢复你的「本来」呀?所以这个就是咱们序文里头所说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这个「心」,而这个心它本来就是佛。所作的,所作的什么?所作的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在作,作的什么?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就是性」,「性」在那儿「作佛」,就在那儿「修」,「性跟修」不是两件事儿。
「境智一如」,也是在这一段里也回答了。这一切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嘛。所以「心」,本来这个「境界」是顽冥不灵的东西,大地、山河嘛,死东西呀;「心是智慧」,是活的东西,这不是两回事。所以「自性、法性」不是两回事,有时候就是咱们在用词上把这个「法性」偏于无情物,把「自性」偏于有情,这是用词的一点分别而已,实际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摄」。这一段就说明「一切都不二」,「心跟佛」不是二;「自和他」,我们这每个众生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是两个;「事跟理」也不是两个,彼此是无碍的,十万亿程就在眼前哪,从「事」上说是十万亿程,从「理」上说就是在目前,去此不远哪,事和理也就圆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啊;而且「性跟修」不二;这一切不二!在这一段上同时也显出来,刚才我们说,「净土就是唯心」,「洪名就是显的本性」,也表示了「禅净不二」。所以这一段主要来说明禅宗和净土,来破这个(说法):「(有人说)你们这个净土宗是心外求法,是浅哪。」在这个地方说,就和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和禅宗也不是两个。
第十二拜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一段是「密净不二」。「一心观礼,显密一体」,「显教」和「密教」是一体 。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分别,好像「显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 ,所以称为「喇嘛教」。确实有好些个风俗、习惯、表现,喇嘛和僧人不一样。服装也不一样,用的法器也不一样,念经也不一样。他们用西藏话、蒙古话念经,我们都变成汉语。服装他也是,但是他保留还是印度的原(样),冬天这臂还是袒的,经上说(的)偏袒右肩,《金刚经》上(长老须菩提)问的时候(偏袒右肩) ,(右肩)这边儿是袒的,(因为)印度热。中国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还是露出来(右肩)这个地方的;但是一露,大棉袍子在里头了,不「袒露」了。这个袍是中国古代的、俗人的袍,这个不是僧袍,不是僧人的(服装),「袈裟」才是僧人的服装。「袈裟」还是露着的,(右肩)还是露在外头,但是(里面)加了一件袍子。也许有些不同,但是实际说来,现在也有人好像是要保持啊、显出这个不同来,有的人就互相轻视。这显密之间的轻视,目前超过禅净。显教说「密宗都是邪魔」,密宗就说你们这个「显教是小乘」,互相看不起呀,其实都是错误。我常说,「显密」就是这个拳头,(念公做了一个手势,高高举起攥着的拳头,转动手腕,手背、手心都让人可以看到,然后说:)「这都显现在外头,这就叫『显』。」「密」是什么?(念公又做了一个手势,放下刚刚高举的拳头,人们就不容易看到了,然后说:)「这是『密』,不是老显在外头。」我这样(放下拳头)你看不见了。这样(又举起来)你还是看得见,这是「显」。(念公又重新将攥着的拳头举起让大家看见,然后说:)「你现在有缘你看见了,这是『密』。」但是它是两件事儿,(同时又)是一体啊!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显」的「密」,「显」就是「密」的「显」,(而又)是一体,都是法嘛,佛法嘛,怎么能变成两个呢?变成了两个,那不就变成两回事了?
可以有一些特色,那是都可以的嘛,显教都还有各种不同的许多特色嘛。日本把一个「净土宗」分了十几宗,它各有特色啊。他们合掌也不一样,念佛也不一样,念佛珠也不一样。最特别的念佛珠,是多少人共修,多少人合一个念佛珠。大家围着坐一圈儿,这个大念佛珠,每个珠子这么大个儿,每个人管一个,就好像流水作业;面前有个珠子(一来就)推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珠子又来了,别人他推过来的呀,到了你这儿,「南无阿弥陀佛」,再推一个;每个人就这么推,这么念的。所以它这是特色,这个特色并不能说这是两个,是吧。「显」和「密」是一体,「显」和「密」呀。
再有,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大家弄得很乱,真正(密宗所指的显教是什么),我问过贡噶活佛 ,他说,「密宗所指的显教,不是指着整个儿咱们大陆的全部的佛教;所谓显教,是《中论》以下的佛教经典,称为『显教』」。而且在西藏,学密的人先要学十二年的「显教」作为基础,脱产学习十二年。像《三论》哪,学到「中观见」;《成实论》、《俱舍论》、《中论》等等的,这一些教典很多的,这些书是很好的,这个称为「显教」。再往上,到了我们的《般若》、《法华》、《涅盘》什么的,这个不在密宗所谓的「显教」范围之内,这是显密共的,显密共同的。密宗说「显教低」,是「小乘」,是指着《三论》以下的,那跟我们的说法是一样儿。佛教分十宗,「成实宗、俱舍宗」这都是「小乘教」,那就是「低」的嘛。《三论》就是大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而还不够大乘,所以这个以下称为「显教」,而且称为「显教低」;不是批评整个儿的、大陆的原有的佛教。但是学密的人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加上他自个儿的意思,就是说「像你们原来的、汉地所有的这些个都低,因此只有西藏那儿去学的东西才是高的」。这个是错误,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谬解!这个需要慢慢的来澄清。现在就是说澄清不完哪!现在许多问题比这个还严重的,还在那儿错,像这样些问题暂都等一等吧!
而且「密戒」里头,「轩轾 显密」是一个「根本戒」呀 。(「密宗十四根本戒」中,第六条为「诋毁自他宗派」详见注释。)你看不起「显」,为什么(密宗)他要学十二年「显」哪?必须要有这个基础啊!所以真正的学密是很艰辛的一个修持啊,需要学十二年的「显教」,然后修「四加行」:十万个大头啊,浑身倒下去的,这个头磕十万个。不光是磕头,要一边「观想」、要「念」,这么磕;要供十万个曼达;又念十万遍「百字明」,《金刚百字明》一百个字,(以及上师相应法,)四样儿的「四加行」。「四加行」就是什么都不干,脱产,快的也要三年。这就十五年了。要传一个普通的法去修,又修几年,然后给你「开顶」,这样儿又三、四年;才开始给你「传戒」、「传大法」,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传的,还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完后就「闭关」了,一个关是十二年;这个「闭关」是真正不出来的 。所以他这「密宗修持」 成就快,他是修持得认真,紧(指不松懈)。
至于「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据的。日本到中国留学,他们从中国回去之后,他们判、列这个教的等级,列「十住心」。把这个人的情况分为十个等类,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0-9-6 08:39:52
|
只看該作者
叫「十住心」。最初就是「异生羝羊心」,就好像动物似的,这种人说的很愚昧无知啊,说的不信佛的人。一点点上来,小孩似的一点点上来,说到上头就是这样子。第八,他列的是「禅宗」,第九是「华严」,第十是「密宗」。密宗称为「秘密庄严心」,「三身」、「四曼」哪!当时(日本)华严(宗),相当于中国唐朝,跑(到)天皇那儿去,不服啊,说他们怎么说比我们「华严」还高,从来都是「华严」最高啊,怎么他们比我们高啊?天皇就把他们都诏到御前,就问他,(天皇)他说,「你这是怎么回事啊」?(他)就回答,他说是,「我学了密,学了这个法,总之我就是从自身就放光」。说的时候他就放光了,放光就把整个儿日本的皇宫全照亮了。当时就是所有的参加辩论的、告状的人都磕头了,皇后也顶礼献袈裟。这样儿他这个「判教」就成立了,没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我们这个「密」之高,它是「诸佛的境界」,诸佛的「自受用境界」 。所以它确实是毘卢遮那所说,在天宫上所说的。《华严》也是,毘卢遮那在天宫所说,一般说(这是)显现。其实释迦牟尼也就是毘卢遮那的应化,一般都在地球上说的。那么,到了密教、「秘密庄严」,这个就是佛教里头最深入,「秘密庄严心所流露」。
「净土宗是密教显说」 ,所以密教的所有……(在这里面)我都是平等的,你说我修什么都可以——「你赞叹密宗的时候,也是赞叹我的念佛、赞叹我的禅宗;你赞叹禅宗的时候,也是赞叹我的密宗,赞叹我的净土;你赞叹净土的时候,也是赞叹我的密宗、赞叹我的禅宗;我这里头,我确确实实平等了」。但在平等之中,「密宗」确确实实是「十住心」,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净土是密教的显说」;「禅宗」就是密宗的最高的心地法门的最上的『澈却』(藏音:khregs-chod,又译且却),叫做「立断」,「澈却」翻「立断」。那么,立断之外还有一个「顿超」,和禅宗还是略有不同。就是这样,所以这就是整个儿的教的情况,「显密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说到密宗的殊胜,密宗的「十住心」最高。(夏老师)他说,「密宗不但跟净土宗是一体,跟显教整个儿也是一体」,那跟净土更是一体了。
「身土不二」,我们这个「身」跟这个「土」不是两个,都是「从心所流现」,心流现出来身,心流现了土。所以你看看,法身居常寂光土,报身居实报庄严土,破了见思惑就是方便有余土,我们还是凡夫,我们就是在凡圣同居土。这个「土」跟我们这个「身」不是两个,都是由于你现在「断惑的水平」,(决定)而是什么「身」,而是什么「土」嘛,直接是一回事。
「称名无异持咒」,你称名,念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而且确实我在「称名」里头,我确实得到了「密宗」的、很特殊的感应嘛。「密宗」是有最高的佛,比毘卢遮那还要高,「红密」,称为「阿达尔玛如来」;阿达尔玛如来的「心印」,在「持名」的时候就显现了。当时我还觉得,「我这个念佛怎么出了阿达尔玛佛的心印」?后来才知道同时就是「阿弥陀的心印」,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事儿。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心印」是密宗的事情喽,净土宗从来没有谈「心印」哪。密宗有「心印」,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心印是?????字(梵文),有的佛像写了那个字;有的佛堂,像夏老师的佛堂,大的梵文的?????字在那儿,「印这个心」哪。「无异持咒」,而且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用印度话来念「Namo Amitabha」。这一句佛号就出现在《往生咒》、《大悲咒》里头。但是我们注音注错了,「南无」也就变成「那摩」了,「阿」字变成「哦」字了。现在写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南方很多地方「夜」就读「亚」,亚的音。所以你是要把这「音」要念准了,还是跟那个印度文一样的,「Namo Amitabha」,「南无阿弥陀佛」印度音的读法。因此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字很重要(音:ā,ㄚ;同,啊,第一声)。现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无(Namo)阿(ā,ㄚ)弥陀佛。有的人老年了,老太婆了,都念几十年了,你就不要叫她改。但是她不要说,我念「哦」,把别人念「阿」的再把它改过来,就改错了。
「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们的教主阿弥陀佛。你念佛,「教主就是本尊」;你又「持咒」,你又是「本尊」,那还不就是「密」吗?「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大日如来,毘卢遮那佛。「华严」是毘卢遮那佛,「密宗」是大日如来,这都是归于「无量光、无量寿」啊,都是「阿弥陀」呀。这个有根据吗?这个有啊!我们拿密宗的东密兴教大师 ,他的著作里头就说了,「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说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大日如来,所以夏老师说这些话都是有根有据呀!那「毘卢遮那」呢?兴教大师他又说了,「毘卢弥陀」,毘卢遮那跟阿弥陀佛是「同体异名」,同一个本体,不同的名字。所以这样就是,「极乐、华藏」,阿弥陀佛的世界是极乐世界,毘卢遮那的世界是华藏世界,这两个世界是怎么样呢?是「名异一处」。那个佛号是「同体异名」,这个国土是「名异」,名字上不同了,是在「一处」。所以这个就是说,「华藏」就没有离开「极乐」呀,在一处啊。
底下还要说「密严」,密严怎么回事儿啊?密严有《密严经》;《密严经》也是密宗的经典,说:「佛已超过彼,而依密严住。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密严国土」就是「极乐国土」,它那儿的佛就叫「无量寿」嘛。它又说:「密严净土,超诸佛国,」超过一切佛国呀。它是怎么样超过?它是「无为性」,是由于「无为为性」(以无为为性)而成的;它是不同于「微尘」哪!许多世界,「世界散为微尘,微尘聚为世界」,不是《金刚经》讲的吗?很多世界都是「微尘聚合而成」。现在,「微尘」不要说是土,就是说这些电子、什么什么这都是微尘聚会(成)的。所以这个世界将来要坏的,将来要大崩溃,大爆炸;全世界,整个儿银河系都完了,这个「大」是大得不得了!但是这个「密严国」不同,它是「无为性」啊,它不是「微尘」所成啊。所以这个密严也不离极乐。「而依密严住」,「密严住」就是「极乐庄严国」,而这个佛就是「无量寿」。而「密严世界不同于诸佛国」,这种「清净庄严」,也就是赞叹极乐世界,所以这两句话就有了。
所以「大日」是大日如来,「遮那」是毘卢遮那,是华严的佛。「大日」,是「东密」,管毘卢遮那称为「大日如来」。所以日本他很尊重,它「日」啊,「日」本哪,这是「大日」啊,大日如来,(都有一个「日」字)。「大日遮那,同归光寿」,都是「无量光、无量寿」。「华藏世界和密严世界」没有离开极乐世界 ,「教主」没有离开极乐的教主,「国土」也没有离开极乐的国土。所以这样的极乐世界,「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竖着来说的嘛,这是「穷尽」哪,找不到头儿呀。「横遍十虚」,横着是空间,是遍满十方虚空;东南西北,四方;加上四个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这「遍于十方」。「阿弥陀佛」!一拜「阿弥陀佛」。
所以刚才我们说,这句佛号要把「阿(ā,ㄚ)」字念准哪!「东密」兴教大师说,他赞叹念佛法门哪:「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就从一个『阿』字出生。」当时我在念佛的时候,心中就出现这个「阿」字——那次「念佛七」很好,那刚解放,「密教」打了一个基础,「显教」也再打(了)一个基础;解放以后前途是如何,完全不知道;那时心是很诚恳啊、很「孤」 啊。这是「阿」字,「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从咒出生」。
所以现在还有,就是说这个「密」,显教净土宗没有绝对的不念一点咒的;你看《阿弥陀经》经本儿上,后头都有「往生咒」,很难得有一本《阿弥陀经》后头不带「往生咒」的。其它的念「大悲咒」、念「准提咒」。和尚成天上殿就是「大悲、十小咒」。你说他是「密宗」是「显教」?那不就是「唐密」汉化了吗?也就是「字音走了的密」,就是这样儿。
但是现在「密宗」我们为什么不提倡?确实危险万分的!许多人都在这儿冒充,这些魔啊!就跟这些「假药」一样。中国的茅台买的不好,那不知是什么坏东西呀!他就买这个瓶子,茅台一个酒瓶子就可以买一瓶酒呀,空瓶子可以买一瓶酒,装来之后它就是「假货」。拿这个瓶装换上(假酒),,假东西呀!所以(有)很多「自称密宗的人」(是冒充的啊)。只有「净土」,就是「密教的显说」,最安全哪!它不要叫你去依止一个「人」哪!这个「人」他万恶 !这个伪善哪,那更可怕呀!他可以做种种的形相在欺骗人。所以不能随便去拜师父,你不管他有名无名,或者什么什么,有名有时候那个「名」来得很不正派呀!别人不要说,(他)这有这么大的名声,有这么多人的信仰,看来不会错。「看来」!我说是很危险哪!(念公讲到此处,超然而笑)。确实是如此,很多很有名的人,李炳南说的(那)是「大魔王」,这不是我说的。李炳南的话没有错呀!他一个老学佛的人,与人无争,与世无忤 (音 wǔ,ㄨˇ ),他何必得罪人呢?他就是这样说。他也知道妄语(的罪业和果报)。而且这种话说错了,责任很大呀!障人慧命啊!人家是「善知识」,你说是「魔」,这总是自己起码是要有八分把握、要九分把握才敢这么说,不然(的话)自然也要含蓄一点呀。
所以那个陈健民,那是肯定又肯定啊,他死了之后的情形很不好,大家还给他擦粉,给他宣扬如何如何。有的人要愚痴起来,他很聪明的人,可以做很蠢的事,他(这是)「感情」!所以我们现在不注重感情,我们说,我们不要这么建立一些感情的关系呀,我们都(要)是「理智」啊!理智这就是要正确。都是为了佛法呀!建立在这样儿一个崇高的基础上。这个「密」,一方面我们要赞叹,一方面是要敲警钟。目前有两个和尚到了美国,也是让人家发现有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我们就不说谁是谁了,种种的。所以这一种就是很难哪。「密宗」是「殊胜」,但是很难学呀!
我是从抗战期间,跑到南方去了 ,跟我同船的就是叶曼 ,(是)新娘子那时候 。日本投降,我从重庆回来之后,弘扬以「密宗」为主。解放了之后,分配到山西。山西后来又调整到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后来回到邮电学院,从天津回来,这就是(主要弘扬)「禅宗」。文化大革命当了牛鬼蛇神,进了干校、到了河南,这一段是一生最苦、最艰苦的一段,不能想象!我就说分成八份儿,每个人分我的八分之一,八个人恐怕都得死!然而所幸还没有死,回来了啊。回来之后,再弘就是「净土」了,「以净土为主了」。所以,确确实实把这几个方面……我自己这三个还是「平等」的。这就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种种的因缘来看,只有这个「净土」,底下也称赞,是「最稳当」。所以「华藏、密严也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这一段,拜这个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尊」,极乐就是华藏密严,这个教主就是大日毘卢遮那,「显密一体」,所以这一段「显密不二」。这个「阿」字,「一个『阿』字就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阿弥陀佛」中就这个「阿」字。现在(大家)恰恰把这个阿(ā,ㄚ)字念得不正确,这个就差一些。所以我们要按正确念,要告诉大家好好念这个「阿」(ā,ㄚ)字。
第十三拜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刚才都是说「不二」。这里头一上来,就一句「六字统摄万法」,这六个字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只有简简单单六个字,但是这六个字统摄万法呀!万法,八万四千法门,万法就超过一个数量,极言其多,就是一切呀!所以这六个字就是「统摄一切法」。「一门即是普门」 ,你念佛是「一门深入」;你念佛,(如)《普门品》普门示现,佛现种种、阿弥陀佛现种种身来救度哪,这一个法门就是普救、普度、普现,这个「普门」哪。这个理由、理论就是《华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和多,在《大经解》里头,特别把「十玄」,《华严》里头有「十玄」,一里头有多;小里头包括大呀,须弥山包括很多芥子,而这个芥子能包括须弥山,小中包括大;短时间包括长时间,一秒包括一年,不但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就包括一年哪!这些道理,「延促是同时」,都把咱们这个情和见(破除了)。我们这些见解,我们认为的这些常识,这些客观的,好像是「唯常识论」,以为这个常识就是真理;其实常识是你三度空间、你可怜的生物,你所接触到的这一点点,那怎么是真理呢?
《华严》它就是「十玄」,不但是「事跟理」没有抵触,「事跟事」也没有抵触。小跟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呀。一个留学生,数学一个问题他说,我现在想不通啊,科学也证明了,客观上也有事例。他说是:「全体包括局部,这个我当然懂了,」底下他证明了,你所包括的项目,你所集的项目到了无穷多的时候,你其中每一个项目是一个局部,就包括全体,这怎么能想象呢?局部怎么包括全体呢?这个(问题),我在我(写)的《净土资粮》里头有谈到这个,也有事例嘛,「全息照相」,全息照相那个底版你把它打破了,打破了拿一个渣子,那这个是一个局部了,一个渣子是个局部了。你再把这个渣子放到原来底版那个位置,还把这光线通过去,而这个所显现出来的还是全体,跟那个全部的底片是一样的。但是,比方是我吧,出现我这个人比原来的情况小一些。小一些不管它,但是确实这一切信息、全体所含的信息,在一个小渣子局部中都含有。所以佛所说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那个大底片是个「大」,那一个小渣子是个「小」,大的东西都在小的东西里头啊,没有欠缺呀。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破除我们这种情见。
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从学佛(说),将来就是,我就是这么(认为),当然可能不对,也可以说我这是随便说说。我说:「佛法在中国接受得最好啊!」其它的国家他们接受了小乘法,虽然是学习的很认真,社会上大家很恭敬,地位也很好,但是只是小乘法。佛不满意呀!佛说小乘法是「焦芽败种」啊!好不容易发了芽儿,它焦了,你这个种子腐烂了,佛批评这个小乘。小乘也看到大乘的那种成就,小乘哭声震天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着佛这么多年,这个我不知道!小乘(人)一直跟着佛,他如聋如盲,跟瞎子一样,跟聋子一样。这个大乘法真是接受是在中国呀!日本是不错,是我们的学生,所以日本打我们是忘恩负义呀!真是我们的学生啊,在各个方面是从中国学的。
(对于)这些哲理,(比如)「一和多」呀,刚才说(的)这一个渣子,这个要把它讲得很(周详),每一个它都是有(很深的道理)。你比方像北海这个水,(大家)都看见过北海公园了。这个水中有一个波,这一个波为什么形成这个样子呢?是根据刚才水怎么动的情况,又根据现在风的力量是什么情况。前头那一个波为什么形成那个情况呢?是跟全湖的、湖的结构,水的动力,风的大小,这一切信息所共同决定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新的信息,这个波又在动啊,还在动啊,又在动啊,所以这一个波是具足了整个儿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所以现在我们这种「信息论」呀,为什么一个渣子它还能够放出整个儿的人来?就是这一个渣子它有全部的信息呀,不是它有那个全部底版的物质,那并不是,但是信息它是全部的。这一个波的水,它具备了全体的性质。而且你这一个波,请问你给它切下来,什么是它的界线哪?这个波和那个波之间你切得开吗?它是一个体呀!
所以就是这样啊,「一」里头就有「多」,其它东西也都在我这里头,我也在其它东西那里头。这用镜子就很容易看了,十个镜子在这儿,每一个镜子都到我这一个镜子里头来,而且我也就入其它的镜子里面去,而且重重无尽哪!重重无尽,就咱们两个人在对面就重重无尽,没有止境。你看见我了不是?你看见我了,你看见我眼珠儿没有?我眼珠儿里有谁?眼珠儿里有你。可是你呢?你有眼珠儿,你眼珠儿里有我,所以你看见我这个眼珠儿上的你。可是你要说(我)这个眼珠儿上的你、(这个)你的眼珠儿里头又有我。这么套下去是无有穷尽的,所以重重无尽哪,就是说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不要很固执,以为这个事情只能多里头有一,一里头不能有多;只能大的装小的,小的不能装大的。这样一盖就全都看不见了,这一点儿就把全(部)大的东西都盖住了。从「一(和)多」我们说到「一和普」,说到《华严》的无碍。
底下说「全事即理」,这个事,波是什么呢?波不就是事吗,事相吗?整个事相是什么?这个波、它整个儿是什么?整个儿波、整个儿是水嘛!没有一个什么叫做波嘛,波就是变成这个样子了。水一拱,(波)它的本体,没有别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体是什么?只是理。理是本体,事是事相;一个形相,一个本体。要说这个本体跟这个相是不可分割的嘛,全部的事都是理。因为全部的事都是理,「理事一体」,所以这个「一」中才可以包括「一切」嘛。「全妄归真」,我们现在这是妄啊,妄想啊。我们在念佛,我们念佛就是把我们整个儿的「妄想」归到「真如」了,所以这个妄想也不是可怕呀。所以不要说念到(没有妄想),你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不要怕呀。如在水上画画,水上画个圈儿,是有一个圈儿,等(一会儿),马上就没有了。这个妄哪儿去了?妄又归到水里头去了嘛。水代表「真」嘛,你画这个图像是事相,是你一时的盲动;这盲动没有关系嘛,它并没有真实有个东西在这儿啊,它马上就归到「真」了,全部还是要归到真。所以这就说明啊,这一切「全事即理,全妄归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说「性修不二」,这个又进一层了,是承整个儿的性来开始来修行的。我们在念佛,是从你的本心起了个念头;我们有个本觉,我们开始了觉悟,有了始觉,这不(就)是从我们本觉起了一个觉悟的念头吗?本觉是咱们的本性,是从性里头起了一个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来修行。我们修什么呢?我们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哪,因此我们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们的本心哪。你所修的在哪儿啊?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嘛。你所修的在性,而且咱们的念佛法门,你全部的修持就都在你的本性。所以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于「是心是佛」这个心来念佛,这是「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你「全修就在性」,在你的本性。如珠子发光,珠子发光是全珠发光;珠子发光之后,珠子的光先照到谁?珠子的光还是还照本珠啊!首先把这个珠子先亮了,是不是啊!这个譬喻就可以说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手电灯亮,照到外头去了,远处亮了(讲到此处,念公开怀的笑起来)。珠子放光,这个光首先照亮了珠子,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截了当」,中间儿没有周折,没有去浪费。你自己起的就是照明自己;照明自己,自性愈明就愈放光,愈放光自己就愈明,实际就是这样儿。最后彻底「垢灭善生」,彻底「恢复本来」。
「广学原为深入」,我们为什么要学许许多多?就是为了要深入啊。所以他们华藏佛教会,还有视听图书馆来了一些和尚、比丘尼,我也给他们说「广学」呀。我说我跟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你们师父讲「专修专弘」,我说我是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他们把我这个「普赞」弄错了一个字,(成了)「遍赞」;「遍赞」不是我的(说法),没有「普」字好,我应该是「广学普赞」。如果要挖一个坑,要挖深,你要一个这么深的坑,要挖五尺(深),你这上头就只有这么大,你这铁刀就下不去,你必须要大一些,你才能挖到五尺深,「广学」就是为了「深入」 。还有你要「普赞」哪,平等,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我们这个赞叹,不是说你搞那个就是错了,这个我们要「普赞」。但是最后你还是要「一门深入」嘛,你总不是脚踩两只船哪;脚踩两只船就「两门俱破」 了。所以「广学就是为了深入」。
「专修即是总持」,专修就是总持。一个洪名只有六个字,「统摄万法」。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念这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经典都在里面,一切戒律都在里面。正当念佛之时,你还想偷人家的美金哪?(念公说到这里幽默地笑起来。)当然不会!你想偷人美金,就不肯念佛了。这连破戒念头都没有了 ,这样儿就是持戒嘛,戒律都在里头了。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禅宗到现在为止的公案有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大家作为所谓公共的一种档案数据、案件啊,就是立案了。公案、公共承认的案,一共有一千七百条,就是一千七百则公案。另外一句话说,禅定也都在里头了 。所以「一门就是普门」,就是「统摄万法」啊;「专修就是总持」,因此总持陀罗尼;「统摄万法」,完全都统摄了,就是「总持」。
下面两句很好,「声声唤醒自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叫谁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觉啊,现在都是做的梦中事啊。就这么一声一声叫,把你自己叫醒了。「声声唤醒自己」,这句就是禅嘛,还有什么是禅哪?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是老实念佛的人,你已经在了「含元殿」。「含元殿」 就是长安城的皇宫,等于说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门,更从何处问北京」?到了天安门,你还要问北京干什么?你到了北京中央了。(另一句,)「更从何处觅长安」,原来(文句)是这样子(「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觅长安」 ),古时候嘛,含元殿。(修)净土不再需要去参禅了。领会一些禅,对于我们破执着,不要是限于有为、有漏,还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广学多闻,学般若。
「念念不离本尊」,声声是唤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我的「本尊」哪。这句就是密,这就是密法的「相应」呀,念念都在「本尊」上。我这个感应道交,这个心感应,自己和本尊没有分离呀。「阿弥陀佛」,「本尊」是谁呀?「阿弥陀佛」。这是第十三。第十四也是很重要。今天上午这个都是在咱们《净修捷要》之中很精华,也就是我们整个儿佛教的精华。不光是净土宗,牵涉到各个重要的佛教经论。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就是讲的「三觉」,「三觉」是本觉、始觉、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一切众生也都有本觉,但是众生因为他迷了嘛,他成了众生了嘛,就不觉。这众生是不觉,他没有觉悟。他虽然本觉是跟佛一样,但是现在他完全就为追求声啊、香啊,这种享受,世间这些欲、欲望,情欲、物欲,物质的这些刺激,他为这个所求,沾污了他的身哪、心哪,他不觉了。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是迷了,有无明,有妄动;自己心中妄动就有了无明,有了无明之后,沾染越来越深,你就完全变成不觉了,现在众生是这个样子。人还是好的,还有众生更愚痴的、有更残酷的,互相就是杀呀,那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所以因为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他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就要靠「始觉」,开始的觉悟。你有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呀,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那么,有了始觉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了呢?你始觉要合乎本觉,很要紧是「始觉合本」,你的始觉要合乎你的本觉,这样达到「究竟觉」,这才是成佛了,真正的成佛了,不再迷了。虽然现在我们等于……反正这个譬喻,没有一个譬喻能够从各个方面都恰当的。用矿做个譬喻,就是恢复成佛之后不再迷了。我们虽然有「本觉」,就好像矿里头有金子,你(必须)锻炼了之后,炼成了金,这个成功了,那就是「究竟觉」。这个成功之后,你这个金子不会再变成矿了。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呀。怎么算「始觉」呢?我们起了心,发起了这个心来「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才叫做「始觉」。所以一般的你信了佛,还不足够完全能够称为「始觉」。这个念佛是很重要啊!所以,十地菩萨、每地菩萨都不离念佛呀!所以你不管修什么,你必须在你起心念佛之后,才是真正的始觉。从不觉,你就要开始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趋向究竟觉了。你就要产生始觉,产生始觉就是要靠「念佛」呀。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啊!我们藉托啊,要靠,托靠啊,藉托啊;靠彼土,就是「托彼」,彼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的庄严,(这是说)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这都是正报。我们要假托,要依靠彼土极乐世界,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哪。所以我们这么讲,要观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什么什么功德,这一切一切都是帮助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哪。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念佛,我这不就是叫「始觉」了吗?我所念的是什么呢?念的「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啊,我所念的就是「本觉」呀。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我始觉不就是没有离开本觉吗?这不就是「始觉合本」嘛!所以产生始觉,还得要始觉要合于这个本觉,这样儿才「直趋觉路」,直捷走上究竟觉的觉路。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咱们现在很荣幸的,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你只要始觉不离开你这个本觉,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那么假定是最殊胜的(情况),即生就「证无生法忍」。有这样儿的,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知道这个法门,他就拼命念佛,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了「无生法忍」,就成菩萨了 。他后来往生之后,七次到世界来,世界上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儿,在乩坛 上才把这个事儿说出来,说了很多开示。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韦提希夫人,《观经》,儿子太坏了,儿子要杀父亲,她要去救丈夫。不许给他东西吃啊,饿死他啊。她把果酱什么之类的东西涂在身上;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吃她这些东西就活命。后来儿子说,「这个老东西怎么这么些天不死啊」?别人说,「皇太后来看他,带东西」。(他)就要杀母亲哪。大宰相说,「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之国王,还没有杀母的国王,我不给这样儿的皇帝当宰相了」。他才没有杀。皇太后很苦啊,就求佛呀。佛就来了,给她说法,于是她见到极乐世界,她当时「证无生法忍」。儿子太坏了。所以就是我们这个念佛,不是说只有在往生、临终,不过绝大多数是如此,在临终才能显现的。极特殊的,你可以证到「事一心」,那就把见思惑就断了;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啊,所以《华严》是从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这是「三贤」。(从)初住起就开始破无明,里头再有三十个位次,到初地那又十个位次,然后等觉、妙觉,最后一分无明破尽才成佛啊。所以「破无明」也不是一下子,破了无明的人就应该都是一样儿?那很不一样!还有四十多个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一个铜东西(把它擦一)擦,露出一点本来的铜的光,那你可以高兴啊,你认为你是擦得出来的;但是这擦的过程那还要慢慢的、慢慢的,还有四十多个位次。所以我们只要是「究竟觉」,那全部擦干净了,全部「无明破尽」了。
「始本不离」就「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这么很短的时间,你这个始觉和本觉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悖,没有去合本觉,就马上堕落在无明里头了。无明就是不觉了,就是迷了。所以我们要成就的话,就要破这四十多品无明。在修行过程之中,所以无明(就是要破除),我们修行就是「行和解要并重」。「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我只是去研究,看了很多书,懂得很多东西,我到处给人讲,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是什么?只是一些「邪见」哪!那并不是「正见」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呀 !很多人他念佛,他说我念一句佛,死后多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元宝,因此他就不能往生啊,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他就元宝多一些呀。佛都不勉强你,你的心愿,除非他放弃了,他不放弃,(就)老是这个样子。我曾在居士林碰见一个人,他说,「我没有什么,我的心愿就是我念这一切,他(就要)什么谁死了,让他能得到好处」。所以我这个大妹她说,「我只要求我死的时候好一点」,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我岳母死得很平安 ,而她自己的婆母和公公死得很痛苦,所以她说我就是求这个。她说,「往生那我还有希望?没有希望」。这种人很多啊。所以就是「行而不解,增长无明」啊。我们要破无明,你只是去修,你不理解,你长的是无明。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要「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所以《净修捷要》就是这个好处,我们很快的能够深入了解佛教一个「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这个为核心,再进一步的随缘去「行解相资」哪,相互促进哪。
「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个话呀,诸佛的法性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后来又说是,「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都知道「正遍知」,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无所不知,正知;这个正遍知,所知者如海呀,这个「正遍知海」就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不但是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如此啊。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的打破「能所」,最后都没有,就是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生灭这个灭,连灭也灭了,就寂灭了,「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不是断灭,忽然得两种殊胜,生灭灭了之后得两种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跟一切佛同一的慈力,可以去救度;「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众生同一个心,在那儿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嘛,观世音菩萨发心就发了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就是)「(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众生如果求救,观世音菩萨马上就可以解决,感应了,马上就知道了,「同你的悲仰」。但是他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到你身上了。所以这个「寻声救苦」,念观音灵验得救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哪!
「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啊,是真实的净土,它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呀。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一些考虑呀、计算哪。不牵涉一丝一毫的情计。《楞严经》说,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畜生、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常说,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大佛顶首楞严经》:「纯情即沈。入阿鼻狱。」)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往下走了。「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和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是)「纯想即飞」 ,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啊。所以这一切追求物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字里头啊。因为你这个就有所私,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啊,就没有那个普遍的心啊,你只是在这个「有」,所谓「有缘慈」呀。佛是「无缘慈,同体悲」呀!「有缘慈」,你跟我有缘,我们是这个因缘,所以我对你好,我愿意帮助你。而这个善心就不算十分伟大呀,但总之还是好事,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不是靠这个因缘的,我同等都要救度。「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就都是我身上的,本体呀,他的病就是我的病啊!所以佛菩萨是伟大的,不涉一切情计。这些情计,众生,这些属于「情计」,就比「情」还要什么,(就)总是要考虑:(比如)我修法,修得怎么样,这么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是在那儿计算,总在那儿有所求、有所等待,这就陷于「有为」了。只有到了寂光真实净土,这个法身的境界,不牵涉一切情计呀。佛是虽然入到众生心想,可是佛并不是牵涉到我们这些东西,他都啰啰嗦嗦都带到他佛的「正遍知海」里头,他一点都不牵涉这些呀,是真实的清净。因此我们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同样的也是应该「不涉一切情计」。所以这个老实念就是这样儿,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么一句跟一句的念哪。我常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比如说见佛、见光,都不能拿我这一句清清净净在念,来跟他做交易去换哪!这(要)坚持啊,「不涉一切情计」。
「微妙难思」,这个事情是非常「微妙」的,妙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用)这个显微镜(下的世界来形容),,它太小了,你看不见,它很「微」呀,然而它这个里头还是许多的事情啊,拿这个来形容这个「妙」。这个妙不是你(肉眼所观察到的)很粗(的结构),你能发觉的(很有限),(微妙就好比)你要藉助仪器才能知道啊。所以这样的「始觉合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难思」,是「难思之法」,不是我们很简单的用我们现在这个头脑去思考能把它想通啊。那现在我们要求什么呢?我们先要求能够理解是更好,首先去「仰信」。因为刚才说的,有的(文句)是哪部经里头的话;哪部经的话,(那就)都是佛所说的嘛。我们这块儿(,这些经文都)是佛所说的,我们就应当知道它必然是正确的。但现在有的我已经接受了,有的还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让大家放心,今天不能接受不要紧,你只要老念老念,你都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自然自然就会,不要一定要请人家讲,你只要老反复的看来看去,或是念来念去,你就变了。所以这是佛恩哪!这是佛法的殊胜就在此。
「绝待圆融」啊,这一切是没有对待的;一有对待就是「二」啊,就是矛盾哪,就是我们世间了。这是离开对待了,不是对待的法。所以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本来是绝待的,是圆融的,是彼此没有妨碍的。对于「圆融」和「不圆融」,我们可以做一个比方嘛,水你可以往什么样的容器倒进去,它都是恰当的,都很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头冻成一块冰,你这块冰你搁在什么容器里头它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得进去也不恰好。那么这个水它就是「圆融」啊,这个冰它就「不圆融」啊。那么这个冰和水的差别在哪儿啊?它就是多一点「寒气」 ,它凝结了,去掉了这个使它凝结的这点儿寒,它就是水了。所以这就是这样。这一些是「绝待的圆融」。
第十五拜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五条,「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这个名号是万德所庄严的,所以称为「万德洪名」啊。「名具万德」,这个名字里头就具有了万德。名字也可以「召唤万德」,所以名具万德,名召万德。你叫谁的名字嘛,叫谁就谁来嘛。这个名字是万德所成的,里头包括万德,所以叫这个名字,你就把万德都叫来了 。所以就是说,你念佛就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这话好啊!你念佛的时候儿,这一句佛号,也是蕅益大师说的呀,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呀,就全给我们了。这就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你念这一句话,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全变成你自己的功德了,所以这一句功效有这么大呀!「能灭众罪」,各种罪都可以消灭呀。
「果能一向专念」,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向专念」这里头提出来了,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的关键。一个是《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不管你是上辈、中辈、下辈,共同的都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就是一贯的;「专念」,是专一的念,不是什么都念,不是很杂呀;或者我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不安,总是想将来我有机会学点别的我才满意呀,这都不够专哪,(要)真正的「专念」哪!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它不问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个就跟《阿弥陀经》不同在这儿。《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之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够达到了「事一心」或「理一心」,这样儿,最后一定能往生,这是一个解释。那么,再进一步,就是比这个还可以放松一点,就是「一向」、「一心不乱,专持名号」 ,不需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当然是好啊,那就可以你生到了方便有余土啊,可以生到实报庄严土啊。不过咱们一般的都是到凡圣同居土,那不需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你只要一心不乱的,不是想这想那的,很乱七八糟的这么念,是一心不乱的,清清净净的、一心一意的在这儿念。所以玄奘翻译的就是「系念名号」,心就在这儿,就这么念这个名号。
所以《无量寿经》也是「一向专念」,就是一贯的,就是专念哪。也就是说,你不问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达到)还是达不到,都可以往生 。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个是一个理解不深。所以夏老师说:「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不一向专念,他不能往生啊。」就大体的、一般的情况(来)说就是这样,因为你必须要一定的修持嘛,一定的念哪,结这个净缘哪。而且这个「念」,不光是临终佛来接引,「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我这个心中的污垢啊、障碍啊,都可以消除啊。「不但道心纯熟」,不仅仅是我这个道心的纯熟。为什么要教「一向专念」?就是因为你要消除这一切障碍嘛。你在要往生之前,你这个路上到处都是路障,给你安排了很多路障,你走不过去呀!安排了过去那个堵塞那个坦克车,安排了种种路障,它也开不进来了,军车啊!所以要把它(消除),(这都是)障碍呀。你多念就消除障碍;那不但是消除障碍,而且可以使你的「道心纯熟」,你向道之心才纯熟嘛。
我们修持就只是两件事情,两件事情其实说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处熟,熟处生」 。我们一个生的地方,一个熟的地方。我们熟是什么呀?贪瞋痴哪,为我打算哪,这一些熟极了;打妄想啊,从来没有说,我现在要整顿安排一点时间我来打妄想,自然就是妄想;那个贪心、瞋心、痴心你压还压不住,那熟极了!这种「向道的心」,我要来念佛,我要来做功德,来助人,利他,这些心是「生」。没有那些各种贪欲呀,那个心那么熟,(那么)自然而然哪;(没有)那个心那么真,一切都可以不管了,连命都可以不管哪。所以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把这个「生处变熟,熟处变生」。要把我们这个道心哪、菩提心哪,这些种种啊,慈悲心哪,要念佛呀,要持戒呀,变成很熟啊。而这些个世间,这些功名富贵、妻儿子女,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东西,我们要变成生疏。这是一个转换哪!
所以就是说,你要欣仰极乐世界呀,要去修道啊;厌离这个娑婆,对于娑婆世界这一些东西,不是我喜欢的嘛,这也就是「熟处变生」啊,不然这正是我所贪恋的。所以念佛可以使得你「道心纯熟」,生的地方变熟了,而且可以你的福和慧都增长啊。我们这个福还不仅仅说的世间的这些享受,出世间也要福。出世间福很重要,你要想亲近善知识,你(要)有这个机缘。有的是你没有这个福报,今天有道场,就是参加不了;参加了之后你生病,别人都在那儿很好的听,你在那儿牙疼,许多障碍啊。曾经王上师在这儿的时候,对门住的那个(邻居)姓郝,这个郝居士人好极了;(郝居士)他后来就有了经验了,他有一次介绍人来见王上师 ,怎么也不成,总是说好了,到时候不行。后来他总结了经验,他要介绍一个人,他先替这个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刚萨埵百字明」,消除障碍;这么做了之后,就是成功了,到时候他可以来。
这个「障」字很厉害,大家有的时候是怕受罪,怕什么的,有的时候它不一定只是罪,它是增加障。增加这个「障」也是不得了,你不修持还好,一修持到处是干扰,阻止你修持。你刚刚说,我这个里头要多念一点,他偏偏单位上马上给你下达一个任务,叫你赶个什么东西,你计划落空了,这都是障碍。你要是很好的用功,有福报嘛,出世间福,所以你所需要的书就能得到,你要请的佛像就能请得到,好多很好的、种种的,大家都是遇见善知识,都能遇见善友,获得亲眷的菩提眷属,这都是福报啊。你这一个人念佛,全家给你反对,你这个就是障碍。这种情形很多啊!丈夫生气把她佛像扔出来,丢到好远去,是不是啊,要打架打不赢啊。所以菩提眷属,大家都知道是很可贵的事情,都是属于「福」。
出世间福也要啊,「慧」更重要了嘛。我们这里说关键是「慧」,你要恢复你的法身,得到解脱你这个烦恼,都是要靠般若啊。你老念佛,你福慧自然可以增长啊。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这个「一向专念」意思就是你「信愿持名」。在前头信哪、愿哪都提过了,实际上已经暗摄在里头了。你只要能「一向专念」的人,他也就从信愿出发的嘛。那么,这样在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往生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啊!尤其是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平常)念佛的时候,这个时候「四大分离」,非常痛苦;心也是,心力(是)极微弱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是能念哪,不是你平常锻炼的成了如此。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那就不是易行道了!是你能够达到这个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常说:现在,比方说一般是五百分考取这些大学,我这个学校二百分就考取,这个可以;你如果零分就考取,这个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二百分能考取,而取了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的水平的毕业生,都要成佛嘛,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但是你这二百分还是得要的嘛,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来接引你呀,就是说你果然是信哪、愿哪,愿意往生啊。你在愿里头,你愿意来,而且你还是在念佛,一向是如此。一向是如此,所以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和许多圣众和你有缘的,所以很多人这都证明了,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死过的人跟着佛一块儿来接了,大家来迎接,现在临终人的面前。
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哪!所以《阿弥陀经》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的,一种是玄奘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在临终的时候儿。所以玄奘法师为什么他要再翻译一遍哪?都是有原因,这种大德时间都是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念秦译本。玄奘大师,大家知道他翻译得准确、翻译得好,也没有谁肯念,它就是绕口啊。但是他还是要翻哪,重要的就是加上了「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来加持你,「令心不乱」!这个「令」字的分量很重,叫你的心,叫这个临终人的心,是叫它不乱,命令它不乱;这个「令」,它不一定是命令,就是使得它。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入一个特殊的三昧,而且让这个亡者也入另一种三昧。这个亡者这个时候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了。
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他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哪。要说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个就不够啊。他力是弥陀的愿力呀,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啊,「佛中之王」啊!他这个愿力特别殊胜。你只要有一定的这种「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这个最后的时候,佛就现在你前,大众现在你前,以佛的力量(接引往生)。这个说得简单一点,别的经上是说,佛,我这个《大经解》上都有,佛以这种三昧的力量,使得你也入三昧,这时候自然正念分明、能跟着念,那就随着佛往生了。
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弥陀佛称为「接引佛」。我们修行者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得到的果实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佛力。所以「接引佛」,是一个手捧着莲花,一个手是这么垂着的。这个莲花就是你这个亡者所要坐的莲花,给你送来了。这个手就是接引的,表示接你,佛的威力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之身了,就在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变化出来,就不是我们这种血肉的身体了,所以叫「莲花化生」。就是一生之后,大家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这个就是说明,上面谈了很多很多道理,这就是具体的地方了。这一切都不二。阿弥陀佛,也确实大家都共同见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我们开始念佛就是开始的觉悟,这个觉悟与本觉相合,就直趋究竟。那么,具体那就需要你「一向专念」,在临终就得到接引哪、往生啊。所以一个教,它一方面要跟你说明,这是必然有一个道理在嘛,至理存焉嘛,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够接受。不是像乌烟瘴气的动物,它是最高的、最奥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确的嘛。但是还不光是它正确什么的就好啊,你还要能做得到啊!要做得到,得怎么做啊?所以(念佛法门)它这个很全哪,这是做得到的嘛。你「一向专念」,我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我就(是)供(的)佛像也请来了,开始很好,我就供上佛;供上佛,我就从很小的一个定课开始,我天天就念。他们这个小孩儿都在念,有的在中学时代,他现在上大学了,这是一个。他中学时代转换,一天他就是念到八万,念下来了。念后来就转变了,现在功课很顺。(念公讲到此处转头问身边的一个人,镜头虽未显示她的面孔,但是可以听到十分稚嫩的声音。念公问说:)「你今天念了多少了?」(那个稚嫩的声音回答说:)「今天念了一万一千。」(念公重复了这一句:)「念了一万一千。」(然后继续说到,)所以大家都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将来就是一个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属,大家一致。
第十六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里讲到极乐世界的自然境界。「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这个风是「德风」啊,很清净啊、很温和,很舒适。「华雨」,它没有下雨呀,它只是风吹,吹到天上落华(花)。华很多,华瓣儿一瓣儿、一瓣儿下来跟下雨一样。华落在地下呀,随着颜色不同,红的跟红的华瓣儿在一块儿,黄的跟黄的在一块儿,自然在地下就成了图案,很美丽的地毯一样。你要踩上去,脚踩下去深四指,因为它是软的。你踩到哪个地方,这个华瓣儿下陷四指,这些软的东西踩下去,你起来(以后)它又是平的了。这个德称为「华雨」,华下雨呀。它是一天几次嘛,满地都是华瓣儿,而且华不是乱杂无章,东一堆西一堆呀;是各种颜色组成了很美丽的图案,都是华所成的。
空气里头,空间都是微妙的香。因为它这个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各种宝所成功的,也是各种最上的香所成功的,因此它一切的万物都在放香。这个香有种种好的功德,能够让你「增益种种善根」,这个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极乐世界的香。所以有些人在修法中闻到特殊的香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乐世界的香,你现在心里清净你闻到了;再有,有这个空行母来了,天人来了,你这里也会香,就是这个香啊,花香啊。
「天乐」,极乐世界到处都是,风吹的,树上都是有铃铛、有这种(铃),都会响,自然而然就奏乐。所以树、网子,树上都有宝网;屋子犄角上都有种种的悬的铃,叮铃叮铃,自然就是奏乐啊!到处是妙乐,天中很多演奏许多音乐呀。
「泉池」,泉水的池,流泉的池子到处都是。上面都是莲华,各种啊,「白色白光,黄色黄光……」所以《无量寿经》说,「随风散馥,沿水流芬」,随着风都散布这个香气呀;沿着河流的水,流水,流的是什么呀?流的也是香啊,也都在放香啊。而且这个水,它妙就妙在这儿呀!敦煌有一张画,画的极乐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头上有圆光的菩萨在池里头游泳;岸上坐着很多就是游泳池畔在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萨衣,头上有圆光的;它(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嘛,你可以游泳啊、可以歌舞啊,都有嘛,那是清净,是快乐。而且它这个泉池就是不可思议呀!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头,可以随各人各人的意思啊;有的人你喜欢这水只到你脚面前,浅一点,对于你说就只到脚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的人希望淋浴,从上往下灌;各种、各种,都是一个池子,随一切众生的心,所以这就微妙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水能如此的聪明啊?所以处处那都是阿弥陀佛的心嘛,不然他怎么能知道所有的人你在想念什么,而且马上就适应你,处处是如此。水出现,演说种种的法,显的、密的;有的听的灌顶受位的;有的听种种的各种声音。各种声音是你想听什么听到什么嘛;你不想听,它不是变成噪声!我这个隔壁过去有人放大喇叭,这儿住着一个姓吴的就跟他说:「你这个噪声干扰我。」(隔壁放大喇叭的)他说:「我放的是音乐。」(吴姓邻居说:)「不管你音乐不音乐,我不想听的时候,你来叫我听到就是噪声。」是对的嘛!他不想听,你放得这么大,你说音乐也不行嘛。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儿,你想听就听到;换句话,你想声音大就声音大;你不想听,「有」都没有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所听到你马上「相应」。所以(不论)干什么,你就在那儿游泳、洗澡,都是在进步啊!所以(这)就是说泉池啊。
「林树」,所谓七宝树,不是故宫里看见的,这样儿一个宝、那样儿一个宝、金子什么什么合成一个树。那个树送给我都不要!(念公说着就开怀大笑)还不如我这样儿的呢!它是美得没法儿说了,只能拿什么珊瑚、玛瑙(做比喻),就说(七宝树)它又光明、又清净,颜色又好看,像世间的什么什么宝,不是真的那种很机械、那种宝来凑成这样儿一个盆景。那个盆景呆板的,那就是有钱人的、俗人的一种愚蠢的享乐,不是这样儿。它是黄金为地,那(是不是)也讨厌极了?金子又冷?它不是,它是柔软的,那个花踩上去,没有花,就是金子。所以「黄金为地」,「其触柔软」嘛。不是我们世间的金哪!这个世间金有什么好处?它光色不会受一切的腐蚀。铁就要长锈,铁长了锈多难看哪!铁锈难看极了,腐蚀。但金子从来不长锈,永远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嘛。所以用黄金来告诉你,你可以懂得,并不是真的又冷又硬那个黄金在那儿构成一个地面哪。总之都是非常微妙啊。
七宝树,「宝网」,树上、房子上都有七宝,种种宝、种种铃、种种乐器组成的网子,在那儿盖在上面。种种的摩尼宝,种种东西发光。它发光,它散香,出音乐,这一切都是如此。「灵禽」,鹦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等的。这个色、光、声、香,种种都有种种的颜色;种种颜色中又出现种种的光;种种光中又出种种的颜色;互相交换变化。这个刚才说了香,说了声,处处风吹,什么什么都发出了微妙的音声。这个色光声香是「遍满佛土」,到处都是一样的。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0-9-6 08:43:27
|
只看該作者
极乐世界是成就了这样的功德庄严。这样的功德庄严做什么呢?是「增益有情,殊胜善根」,落实在这一句呀。这一切一切都为了来「增益」,「增」是增长,「益」是饶益,让有情众生殊胜的善根得到了增长啊。「大愿大力」,这是大愿之王;大愿而且形成了力量啊,成了愿力呀,所以是大力,所以能够成就如是不可思议的庄严哪,「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随文入观,就想到极乐世界的情景,色光声香,种种花,种种一切一切的殊胜。
第十七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刚才说了「黄金为地」。刚才已经说了这是一个譬喻呀,世间上只有黄金可以拿来做譬喻,我们还可以稍微知道,极乐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干净、如何的整齐。「宝树行间」,它是七宝的树,都很整齐,不是杂乱无章,一行一行都对正、排得很整齐。这个树是七宝为树,这些都是。七宝是作为形容词,不是那个很机械的,把那些宝(比喻成)长得(像)那样儿的叶子、那样儿的果子,(但)种种都是超乎世间的。宝树行间,在黄金地的上面,宝树的一行一行里头,在「莲花池内,宝楼阁中」,这都是讲了四个地方。在地上经行的,走着念佛的,坐着打坐的;有在「宝树行间」,在树的行里头,在里头围着这些树中间儿穿行的、经行的;在「莲花池内」,有的在那儿沐浴、有的在那儿静坐,在莲花里头,在池内嘛;「宝楼阁中」,宫殿楼阁,七宝的楼阁之中,就有许多是「发菩提心,念佛往生」的人。这些(人)发了菩提心又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前头出来了,这后头也有「一向专念」,在这地方儿凑齐了,所以「一向专念」就两次提出。
现在,在这些地方儿,在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花池内、宝楼阁中,都有发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在那里,在那里是「住正定聚」。这个「定聚」,这是一个名词,就(有)三种:一种是正定聚,一种是邪定聚,一种是不定聚。「聚」就是聚合,也就是类。我们把这个话分为三类,一个是正定类,一个是邪定类,一个是不定类。这个分类有好几种分法儿,是不同的。这块儿所介绍的是最普通的一种,对于我们来说也就够了。我们所谓「正定」呢,就是一定可以证、一定可以悟的,这是属于「正定聚」,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相反的,必定是不证悟的,这阐提呀,阐提他不但不信,他还在毁谤,那在目前就确实他没有这个可能性啊,这称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两者之间。住正定聚,还没有成功,决定会成功的,就住「正定聚」。那么大家真正要是发了菩提心,发愿往生,那不仅仅是到了极乐世界「住正定聚」,在这个世界已经是「正定聚」呀。所以这一点求生净土,发大心、发大愿的殊胜是不可思议的,已经在「正定聚」里头了。所以《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不退转,他就是决定可以成功了嘛,所以这都是不可思议之处啊!
「永不退转」,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都是永远不退转了,所以这个就是往生的特殊的含义。前头已经说了一个「寿命无量」,佛寿命无量,往生的一切人的寿命无量,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什么叫做再死了,这块儿又加上一个「永不退转」。不退转有三个不退呀:一个是「位不退」,就是地位不退了;一个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了;一个是「念不退」,我的起心动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这后头的高啊。
「位不退」,到了极乐世界就位不退了,再不会变成凡夫了。在极乐世界的人哪,他不会再变成凡夫了。他(如果)再来,(那)他是极乐世界再来人哪,现在就得说「呼图克图」 了!再来人哪,不是凡夫了,所以称为「活佛」嘛,呼图克图乘愿再来。现在这些呼图克图」是假冒的,真的还是很可贵的。你要是到了极乐世界也再来,那也就相当于说,那就是「呼图克图」嘛,是吧,不会再堕为凡夫啊,他「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发「大乘心」,一律都是要成佛的,你不会再退为阿罗汉道,只求证阿罗汉,没有这个因哪,也没有这个缘哪,都是以「成佛为因、成佛为缘」。「行」,你的所行不会再退到二乘,只想修证到阿罗汉就为止,我自觉就算了,这些众生难度。诺那祖师 在母亲肚子(里)就哭,后来人家问诺那祖师:「呼图克图你在佛(母亲)的肚子里头哭什么?」「我哭众生难度啊! 」确实是难度啊!
有的人就退心,这么难度,我算了吧!像舍利弗,他说算了吧!有人跟他要眼睛,他就布施。布施之后,那人拿到之后(说):「你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说,我要眼睛,我是(要)左眼,你挖给我右眼有什么用啊?」舍利弗本想,我有两个眼睛,牺牲一个嘛,他就可以活命,我还可以看东西嘛,没想到他说「错了」。后来一想,救人救到底吧,那他把这(左)眼睛挖了给他。把这眼睛挖了给他,拿给那人。那个人一闻:「你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药。」往地上一扔,拿脚一踩,把他眼睛踩掉了。他说:「这个我不行了,度众生我这不行。」结果就退心了嘛。退心了(之后),尘点劫都是声闻哪,再发大乘心已经发不起来了,再到释迦牟尼佛那才发大乘心哪。所以退(了)很难(再进)嘛。你看他到了这个程度,挖两只眼睛还退了,这就很了不起了,挖一只眼睛都了不起,还肯挖两只眼睛,还退了。极乐世界就永远不会退呀!
「念不退」更高了,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跟佛的智慧相契呀,那起心动念就无有不合般若的时候儿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能到这样儿的境界呀,所以都是「不退转」。又长寿无量,焉得不成佛!不成佛成什么?是不是?老前进,「寿命无量」,怎么着有一天你成功了嘛,一切功德圆满了。
在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花池、莲花上头,宝楼阁里面,都是这些人。「住于正定聚」,「永不退转」的,这些人「容色微妙」啊!「容」是容颜,「色」是色相,是微妙,极其庄严。「超世稀有」,超过世间的,是极其稀有啊。「咸同一类」,大伙儿都是一致的,不是咱们这个世界,有这个皮肤,那个皮肤,这个种族,那个种族,互相歧视,要互相残杀,互相在斗争,互相压榨这样子。他是没有差别相了,平等啊。
「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刚才前头一段说过,莲花中化生嘛。「清虚之身」,身体虽然是有,只是一个形色,它并不是有血有肉啊,像我们这样啊。所以,他吃饭也是「以意为食」,凡圣同居土还有吃饭的习惯,到了吃饭的时候东西摆到这儿,他一看,一看就够了,所以他也不用大小便。想吃什么东西(就)都来了,吃完了之后,所有吃的东西也不要洗盘子、洗碗,也不要有人给你管,自然就没了。他还有这个习气,到时候儿还想吃一吃。所以这个习气很厉害啊,只有到佛才把习气能去得净。所以有些大德还有些毛病、习气,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我们看他的主流;有些属于习气,连阿罗汉都有习气。一个阿罗汉,那个恒河的女神跑到释迦牟尼佛那儿去告状,说:「你这个弟子老骂我,他走过恒河,就管我叫恒河小丫头儿。」这恒河神大概是个女的,她说:「他轻慢我。」佛就说:「这样,让他给妳道歉。」(佛)就叫他,说:「人家不愿意,」佛说:「你应当赔礼吧!」(阿罗汉)他就过去给人赔礼说:「恒河小丫头儿,我对妳不敬。」释迦牟尼佛说:「妳看见没有?他给妳道歉,他还管妳叫恒河小丫头儿。他并不是看不起妳,(这)是他的习气。他就是如此,成了习惯了。」所以这个习气也是如此嘛!
这个「清虚之身」,没有这个(血肉之身),但是他有习气,还想吃吃东西。「无极之体」,我们(常常说的)所谓「有极」;「无极」他虽然有这个形相,他并没有我们的物质这些东西这样子。所谓是无限的一个形啊,所以他这个就很微妙。这些个说法是《汉译》,还是借用道教的一些说法,「清虚」呀,「无极」呀,利用这一些。就是说明他是变化而生,不同于从父母所生的这种血肉之体啊,所以这个是非常清净。「清虚」者就是没有这些个实质的东西,「无极」者就没有这些个固定的、结构上的一些条件,都没有啊。
这些「诸上善人」,(说到这儿我们)就懂了,我这一礼礼的是谁呀?到了这儿才把这个对象指出来,我所礼拜是这些「诸上善人」。这些诸上善人在什么地方?这些「诸上善人」就在极乐世界的宝树行间哪,黄金地上啊,莲花池里头啊,宝楼阁中啊。这些诸上善人都是因为发菩提心念佛又得到往生的,他们现在住于正定之聚,不会退转了。容色也微妙啊,也没有差别呀,「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呀。这一切善人我才顶礼呀,这一拜就拜这些人。这些人是怎么到往极乐世界?再重复一句,这引起我们的注意了,这一些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前头不是有了「发菩提心了」吗?这儿再着重一句,都是由于一向在专念阿弥陀佛,我(在)这儿顶礼,顶礼他们这个功德,这表示自己应当学习啊。
下面,刚才是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其中多有「阿鞞跋致」,下面就要顶礼这些「阿鞞跋致」。
第十八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在菩提树,极乐世界最高的树叫菩提树。那个广大、高大极了,功德也大极了。这个树你见色闻声,看见了树,看见树的影子,听见了它的声音,你去观想这个树,都得不可思议功德。可以得「三种忍」,甚至可以得到「无生法忍」哪,所以这个树是极端的殊胜啊!所以我们密宗很多观想,归依境啊,观想很多坛城啊,在菩提树的上面。你念着、想着这个树,就得到无边的功德。在菩提树底下,在宝栏杆的边边儿上,闻了妙法,证到了「无生法忍」哪。证到「无生法忍」,那就地上的菩萨了。「证无生忍」,真正证无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萨,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觉菩萨,十二地就是佛了。再说特殊一点,十二地是妙觉,再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离佛就差一点点了,并肩了。彻证无生法忍的是八地的菩萨,但是初地菩萨就可以证。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证的深度不一样,但是都可以开始证。到八地真正证了无生法忍,证了无生之法。所以大家唱这个赞,「花开见佛悟无生」啊,到了极乐世界花开了就见佛,见佛就闻佛说法,闻到法音哪,闻到法音自个儿就开悟了,「证无生法忍」了。证了无生法忍不是个普通的事啊,你马上是地上的菩萨啊,那还得了啊!所以这是非常「顿」的法呀!
「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所以地上菩萨的法乐,咱们是无法子想得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他这个福慧,有福有慧,佛就是功德智慧、福报,福慧这(些)方面都圆满哪。福也圆满,慧也圆满,「福慧威德」。这一些「一生补处」啊,就不是八地菩萨了,那就是像弥勒。释迦牟尼佛这个法都完了之后,再到下面一个新的劫,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了,他成佛了。他是「一生补处」,现在已经在兜率在等了,将来他也是舍兜率,降王宫,然后出家、得道、成佛、转珐輪、最后般涅盘,这是「一生补处」。
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所以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这一切「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哪,心里想到哪里,就(是)心一动(就)都现前哪。这是「一生补处」啊,如弥勒一样啊,这样儿的大菩萨。现在虽然是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补佛位了。等于说你已经当选了总统,还没就职。选举的结果,你已经当选了,但还要到那个时候前任总统才满,才把职位交给你。实际上,下一届的总统不是别人,就决定是你了,这已经定下来了。所以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了,但他还没有就职,就是这样,这要等一等了,这是「一生补处」。
这「一生补处」,是怎么成为一生补处啊?「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所以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佛啊,念阿弥陀佛啊。所以我们不能把念佛看得是很浅哪,所以这一种概念,我们必须要把它端正过来。这一切,连「一生补处」的菩萨他之所以成为(一生补处)都是由于念(佛)哪。底下我们都要讲,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师,他也发愿,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过文殊啊?都在求生净土啊。而且是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呀,也就是说最严重的病人患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像文殊、普贤这都不屈才呀,他们也要去。什么能够这么广泛哪?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这两头儿!所以当老师的就是怕学生水平不齐。水平不齐,你讲得低了,高的不爱听;你讲得高了,低的听不懂。老师不怕别的,就怕学生水平不齐。极乐世界这个水平再不齐,也到了极点了嘛,都能救度啊!不可思议呀!所以我常说,这些功课,从幼儿园到研究院是一个课本儿啊。只有佛法可以,就一句阿弥陀佛,你真的这么念下去,(这一生决定往生、作佛。)这个就是礼拜刚才(讲的)一生补处的菩萨。(下面)这个在礼拜什么?礼拜那个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两种。刚才那个都在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主要是实报庄严土,这一切。
第十九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底下就是要来礼拜在「方便有余土」跟「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圣众。在极乐世界已经生的这些圣众,我们要观想、要礼拜,尊敬啊。他们都成功在我们之前,这是将来我们的同修啊。你去了之后,这不就是同修吗?是不是啊?我们将来的同修,所以要结缘哪。
「方便有余土」,是你在这一世已经断了见思惑,或者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断了见思惑,你生在方便有余土。它是在凡圣同居土之上,又在实报庄严土之下。实报庄严土是菩萨,菩萨要破尘沙惑,还要破无明。所以菩萨他在实报庄严土,也部分的可以证入到常寂光土,这是最高的啊。真正佛就在常寂光土。所以四土,极乐世界分成四土。但四土也不是划分得界限分明,也是融会、融合的,所以很特殊就在这儿。「方便有余」是断了见惑、思惑。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叫做「凡圣同居净土」;现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土就是凡圣同居土。咱们不都是凡吗?咱们这儿有圣啊,就在五台山,文殊就在五台山哪。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亲见文殊,一个福建和尚。这是两个人说的就不会有错,一个(是)通愿法师 ,通愿法师在比丘尼(里面),现在在国内是第一位了,很有道德,她那时在五台;再一位是圆彻法师 ,他是福建人,他们那一个福建的同乡告诉他,他赶紧追那个和尚,他没追着。这个福建和尚,他到了五台之后,他很恭敬,他三步一拜。现在像(他)这种的人就很少了,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总共)五个台吧,他走了一半的样子,看一个地方,一个小门,山上那个洞洞门上,写了一个「金刚洞」。他说这个名字(很殊胜),就走进门一看,哦!里面很大啊,有道场,很多大殿,还有藏经楼等等,很多很多出家人。两种服装,一种是和尚服装,一种是喇嘛服装。五台山是两种啊,有和尚、有喇嘛。那么他就走进大殿,走进大殿很怪呀,这个大殿有一个台子,没有供佛像。因为没有佛像,他就没有顶礼,空台台。但是他围着那个台子转了三个圈儿,这也是一种礼节。绕啊,绕这个三匝,也是个礼节,就没有顶礼那么恭敬就是了。他说怎么上头没有佛像,很奇怪,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佛像?他预备走出来到别处看看,看看那个藏经楼,看看别处。当刚走到这个门口,刚要出去,后头出来一个小沙弥喊他:「什么什么法师!」叫他。「哎呦!」(心想说:)「他还叫我?」他这个回头一愣,这儿怎么有人知道我呀?我一个人刚来。(小沙弥)他叫他,他说:「我师父叫你。」后来跟那小和尚走进去,就看见一个老头,看见(后)他就很恭敬的顶礼。顶了礼之后,老和尚就说呀,远来不容易,给他一个座位。就把那个座位给他。他就跟老和尚说:「你这个地方很好,我跟这儿(在这儿)挂单吧?」老和尚说:「你的因缘,你还是得回去,我这儿不能留你。」他说:「老法师呀,你这儿怎么大殿上没有佛呀?」和尚就说:「我这里用不着啊。」这是禅宗的话,用禅宗的话,「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但是现在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你把佛像拿去供。(念公说着就爽朗地笑起来了。)我们懂得禅宗的道理还是照样供,这是最高明,连禅宗这也不着。听了禅宗的话,我就不供了,那也还是「粘住」在那一边。
后来和尚不留他嘛,他就请老法师开示。老法师就写了几句话给他,他记住了。继续走,他没有丝毫感觉有任何特别,他也没有拜。他后来就是不行了,天黑了,不能下山,不行,危险了。正好有一个西藏人就在那块儿住,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就在那儿住;走到他那儿,那人就留他。说:「你不能走了,你走了之后很危险,你就在我这过夜吧!」他就留下来。留下来就招待他吃晚饭,两个人就聊天儿。这个和尚就问他:「你们这儿有多少和尚哪一共?全五台山哪?」「这五台山怎么算也不到几百人哪,」他说,「有人要供千僧斋呀,我们把所有的人都找来也凑不够」。这和尚说:「不对,不对!我知道一个地方,那儿一个地方就七、八百,你们还有其它地方,怎么凑不出一千人?」这个人说:「我在五台山,我怎么不知道啊?我当然清楚不够,从来是不够的。」两人就争起来。(一个说:)「我亲眼见(的)。」(另一个问:)「你在什么地方?」(他就说:)「我在什么什么地方,叫什么什么。」那人说:「没有这个地方啊。」他说:「怎么没有?」「我查书给你看。」五台山导游的、老的地图,各个方面,没有这个名称,没有个金刚洞。(这个和尚说:)「有几百个和尚(在呢),那它怎么会没有呢?」大家都愣住了,这怎么回事儿?僵持不下。住在那儿的那个人忽然说了句:「你恐怕是碰见文殊菩萨了吧!」
这句话一说完,他本来是预备吃饭的,他「啪」一下子眼泪也下来了,饭他不吃了,坐不住了。他开头儿再去拜,又从头儿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那儿天都亮了,怎么找也找不着了,找不着啊。找不着以后他就来到庙里头,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福建同乡,这个同乡就告诉了圆彻法师,这话是圆彻法师也就在我这儿跟我说的。(圆彻法师)他一看,他说你这个一定、一点不会错,决定是文殊。因为写的那四句话呀,它是可以横看,可以直看。横看是个表面的意思,直看又是个意思。直看就是说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儿,也告诉他「将来佛前要没有灯啊,庙里无有僧啊」。(圆彻法师)他接着就说,「我去追这个人」。他追没追着,这个人已经下山了。这就是见到了文殊啊。
现在还是这样儿,文殊还是在那儿一接一送啊。去的人他都接,就是大家看了不认识。这件事情和古代的那个事情都有很类似之处。所以这不就是「圣人」跟我们在一块儿吗?雁荡、天目都是几百阿罗汉哪!浙江的雁荡和天目五百阿罗汉,这也是圣啊;还有不断的有佛菩萨来化度,来这个世界,也是圣。但是跟极乐世界不一样,大家不容易见着,见着也不容易认,而且很少很少。就不像极乐世界和「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处都是,天天可以见面。这个是不同之处。
诸上善人共会,「凡圣同居」只是一个方面。本质就是他们是「凡圣同居净」,是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我们是秽土,污秽的「秽」,我们是「凡圣同居秽」。所以我们这个往生是容易的,是从凡圣同居转到凡圣同居,但是这就好像还是一层楼,不是变成方便有余了。但是你是从凡圣同居的脏的这一头儿,换到了清净的那一头儿。可是到了清净那一头儿,它那块儿自动的变化和高级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打成一片哪,跟这边不一样啊所以这个搬家就是容易了,你不需要把很多东西运上楼,一推一转移就过去了。这个是容易之处,是从凡圣同居秽土,(转到)还是凡圣同居,(但)它是净土。
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在顶礼什么?顶礼极乐世界这个「道场」之中、「楼观」之中,「观」也是楼阁的意思,大的建筑;「讲堂、精舍」,这一切往生的人哪。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或者喜欢说法,可以大家凑在一起,他说大家听;或者喜欢听法,正好大家凑在一块儿;或现神足,他现种种神通啊。「或在虚空,或在平地」。这个凡圣同居在平地的多呀,方便有余都有种种神通,那他就是在虚空之中。「随意修习,无不圆满」。随他自己意思,想怎么修习都可以呀,没有不圆满的。这些「菩萨圣众」,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他没有说别的圣众,是「菩萨圣众」啊!凡是同居土的,凡是方便土的都是菩萨呀,不是人哪,不是阿罗汉哪;都是发「大乘心」的人哪,都是菩萨呀!这是「菩萨圣众」啊!但是他现在断惑的水平只达到这样儿的水平,所以就是说只能在方便、同居。「方便」是(方便)有余,「同居」是凡圣同居,但是都应该称为「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因为「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普礼我们未来的同修啊。
第二十拜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再下,第二十了,普礼十方的佛 ,所以现在不仅仅是礼极乐世界了,(还要)「观礼十方世界」,十方虚空啊,中间儿有无穷的世界。 在十方世界之中都有佛呀,他们「示现广长舌相」,十方世界的诸佛在示现广长舌相。三十二相里头有这个「广长舌相」,释迦牟尼舌头吐出来之后,舌头能整个儿挡住自个儿的脸。我这个舅父是「南梅 」呀,他也有一个异相,他这个舌头伸出来能舔到自个儿的鼻子尖儿。所以他一说法,大家都很拥护的,称为「南梅」,讲经很多,也有著作,所以(人称)「南梅北夏」。佛的广长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现在《阿弥陀经》里头,「十方的佛现广长舌相」。这个广长舌相就大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说,不一定我们要看舌头要这么大,就是佛所说的音声啊,说法这个「法音」哪,这个法音能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十方的佛示现这样儿的广长舌相,使得声音贯彻到三千大千世界。
「说诚实言」哪,所以佛都是没有妄语,最真实的话呀。这个诚实言是什么呢?都在称赞哪,称赞我们的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是十方佛都在称赞哪,「名闻十方」,十方的佛都在十方各个、自个儿的三千大千世界,对自己的一切有情在演说阿弥陀佛的功德。为什么要演说啊?「欲令众生闻彼佛名」,愿意自个儿本土的众生,愿意十方的众生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听到了这个名字,大家就发起清净的心,我们不是一种染污的心哪。所以很多使人动心(的)哪,是些染污的东西。现在是闻到佛名,闻到这个道场,大家发起了清净的心哪。「忆念受持」,阿弥陀佛这样儿的功德,就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这样儿大慈大悲、大愿大力,这样子;一向住真实慧,大智慧呀,来为众生啊,救度啊,「忆念」哪。而且要「受持」,要接受、要执持、要修持,要「皈依」。我们应当依止,依靠阿弥陀佛。
我们要「供养」我们这个「供养」,大家现在,一般大家供养只是局限在交一些钱哪,献一些东西啊,上供啊,这样作为供养,这也都是供养,但是更好的供养是「法供养」,所以「一切供养法供养最」。「法供养」是什么?你就是「如说修行」就是最好的法供养,你「发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养。所以不一定就是要献这些啊,摆这些供品,摆些什么(的)。我以前在这些(事情)上也是相当执着,从河南回来以后就变化了,这些就看得是很次要了。所以这个供养是要有法供养。所以有人说,别人来送这些东西、来结缘也是一种好心哪,你应当……我说,我是让大家把这一般的、这一种的供养变成法供养,不就更好吗?法供养的功德大得多啊!所以我们供养也是如此,对阿弥陀佛供养也是如此,财物供养是不如法供养。「如说修行」,「依教奉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真正的「供养」。
你看,「皈依」、「供养」底下就(是)「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所有我这些善根以至诚的心来回向。回向什么?就把我的一切功德,都把它回转向于求生极乐。求生极乐这个「求」,不是个人的享受。所以我就说,有人求佛就愿意现在得佛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发财,升官,死了之后我要到个好地方去,比别人还好;就是活的时候要好,死的时候要比别人好。只是一个为自己的打算,这个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呀!我要度众生啊!不是就是为自己,都想到自己。这个你是可以得一点福,佛可以满你的愿,但求往生就不可能了。它是大乘法,它都是大乘,大乘都是利他,不是阿罗汉。
我们说,为什么要求往生?就是我们要最快、最彻底来实现咱们度众生的愿望。我们愿意度众生,但你怎么度?自己还在水里头头出头没,我要想把水里的人都救出来,这不是个空话吗?所以你自己总要会了游泳,你自个儿有了救生圈,你自个儿再有救生艇,再有大的船,你这才能真正的救人啊,苦海救人嘛。所以到极乐世界就是为了这个嘛,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办法,你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种种说法,种种救度,度无边的众生啊。我们往生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啊!
再结合自己来说,我们多少生中,这一切,我们有多少亲眷。今生有亲眷,过去生中也有亲眷哪。今生对于亲眷的爱护种种的,你前生对于你那个亲眷同样是那样儿(爱护)。中间儿不过是隔了,(如同)演戏,那场戏下了,换了这场戏,你就把那个全忘光了,实际是一回事嘛。你今生如此,来生你这场戏完了之后又换戏了,你这就全不管了?这些人里有很多在地狱中,在油锅那儿受罪,盼望他的亲人来救度。而我们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哪!别人还没有这种可能啊!那么我们就要很快的来成功,我们才能去救他,才能满他的愿哪。所以这么一想,我们就要精进了,我们不能够(懈怠)。实际真是这么一回事儿。
那么,这样儿的话,「随愿皆生」。我们是闻了佛的名,闻了佛的功德,才「忆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为了众生种种的勤苦啊、成就啊,因此我们也愿意来救度。往生我们得到不退转,往生一定「三不退转」,乃至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乃至于成佛呀。底下,十方的佛是这么在劝导众生,这些佛有恒河沙数那么多。我们在这儿一起、一同顶礼,顶礼十方的佛。所以它这个法就是「广大」啊!是不是,大家看看时间很短,(文字)就是不多,但是你这里所礼拜、恭敬、赞叹的,各个方面都是很重要啊、很深刻呀,而且很「广大」呀。
第二十一拜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沙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再观礼,就是「恒沙世界一切诸佛」。这一切佛他(们)是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呀。「四维上下」,东南西北称为四维,上下就是中国「六合之内」,这是一个「六合」嘛。四方,(又)有上有下,不就六方了吗?四个角儿就都包括在里头了,就不用说十方,(只是)「六方」。所以在秦译的《阿弥陀经》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够了。实在印度文是「十方」,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十方。那四个角儿,鸠摩罗什(法师给)省掉了,六方够了。所以夏老师会集也是保持了六方,没有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些摄受进来了。四维上下,「称赞本师」,称赞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称赞什么呢?称赞本师在这一切世间哪,在这样的世间里头,种种的世间、一切的世间,来说这个「易行难信」之法。这个「难信」是一切世间都难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也信不及呀;高的天也信不及呀,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世间难信」的法。释迦牟尼佛(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
「劝诸有情,至心信受」。四维上下,称赞本师说这个法,这是所顶礼的第一点。第二点,十方的佛自己都在劝这一切有情要「至心信受」啊。这是难信的法,十方佛都在那儿帮助劝导众生,你们要好好的信受啊,对于释迦牟尼佛所说,要至心、至诚的心来相信,来接受啊,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而且十方的佛都在「护念十方的念佛众生」。所以我们在念佛,我们不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护念我们,你是他的好学生啊;阿弥陀佛在护念你,因为你想去呀,你要去求学呀;十方佛都在护念你呀,这个十方佛都在护念十方的念佛众生啊!就是你这个真正发心念佛的人,你得到十方佛的护念!这就使得你能够成功,能够往生净土。所以这样儿的诸佛遍满于「恒沙世界」,我们在遍礼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一切的佛,这就广了!我们就要礼他,和我们关系也如此,他称赞我们的本师,劝大家好好儿接受本师的教导,而且护念一切的念佛的众生。所以这一种,我们在礼拜,在恭敬佛,这就在拜佛,这就是功德。你知道这个佛的功德,增加咱们的信心哪,我们不是孤立的。(念公讲到这里对面前听众酣然而笑。)
所以有很多人总觉得,我在外面参加一个地方,人非常多,道场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再有建筑什么,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这没关系,没关系。你真正的用功去修啊,你这儿(虽然)是清净,你这儿是「十方之佛之所护念」哪!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里头佛法的那个热闹。所以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的结缘哪,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啊,真修啊;这两个不可得兼哪!大家都要知道啊!你要去忙乱之后,种种忙乱了之后,正果法师 有句话,他说你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一根绳儿。挂了根绳儿之后,他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来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高兴,有了绳儿(嘛),他要揪你一下。你挂太多了,这个刚揪完一下,那个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烦了。
所以说现在,我觉得要避免这个热闹,(避免)这个(让别人)老揪一下。但是(如果)我们互相为了说净土法门,为了巩固大家的信心,宣传正法,这个就是再辛苦也是应该做的,这个要分开。这些事不是被揪,是我主动的。尽量避免被人揪,不愿被人拉着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计划,这一些事跟我计划、在我计划相合,我尽力去做;因为年岁有限了,这跟我这个计划不合的我尽量避免哪,不能舍己循人哪!能够做的,那个力量也是不多,我们只能是踏踏实实的做几件对于佛法、对于众生有益处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要护持,希望能做的事儿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简单的,都是好多好多障碍。
第二十二拜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经上说,这就是礼拜我们这个经了。「当来经灭」,这也是经文哪,以后佛经都是要灭的,这个经叫做《法灭尽经》。所以有人说,你们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说我们佛教从来没有说要赖在世界上不走,我们早就说过了要灭尽的,第一部灭的是《楞严经》。所以我现在是比较着重这两头儿啊,一个是(第一部)要灭的,一个是最后存在的,这是两头儿。第一部要灭的是《楞严经》,现在已经看出来了,最有名的学者他们都在做文章,说《楞严经》是假的,这种学说现在还没有破尽哪。所以是有两派啊,你看现在虽然都这么说,圆瑛法师还是做批注呀,这是一派呀;而像吕澄,他就是《楞严百伪考》,从一百方面来说都是假的,这也是很有名的学者。学者「解而不行,增长了邪见」哪。他们后来这一批人,湖北他们这一些人,还有王恩洋什么,又要说《华严》也是假的等等,因为跟他们那个抵触了。
小始终顿圆,法相唯识。小始终顿圆这五时,「小」是小乘;「始」是开始说大乘;「终教」,大乘法终了;而「顿」,特别了,剎那成就了;「圆」就是圆满哪,圆教。他拿这个「始教」的观点来反对「圆顿教」,所以他们错误就错误在这儿啊。根器不同,说法就是不一样。「小乘」不谈成佛,就是最多你证阿罗汉。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阐提不能成佛」;大家听过这个话,阐提不能成佛。而「终教」就不这么说了,终教就是说都有佛性,阐提也具如来智慧,所以阐提也能成佛。这不就矛盾了?当然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顿教」就不一样了,顿教说剎那间可以成佛;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啊,什么叫三大阿僧祇呀?「圆」那更是圆融,圆含一切。因为对象不同,说的法就不一样。(比如)这数学老师,你现在讲奥姆定律,你给初中讲,就是代数式子,电压电阻之比等于电流,代数式子,这是常数。你要到了高深之后,实际上就不是这(样)了,是微分的式子了,微分的电压除微分的电阻等于电流,都是变化的,瞬间时时在变。但是你把这个要给那个刚开始的学生,没法儿懂啊,这种矛盾是必然的,这是教师的巧妙。所以你不可以根据我这个初中学的代数式,说你大学念的、你那个不对,你这个跟我不一样。现在这些人犯了这个毛病!所以种种的病,卢胜彦的病,就财色的心没断,拿这个心出发,在这儿坏佛教。像吕澄他们这些都久学成了偏见,这样的一些毛病,所以各个的毛病都成为障碍。
经,将来《楞严经》是要灭的,所以首先有人反对呀。将来慢慢的就越说越多了,他们的这个(言论)占上风,(久而久之)大家都说既然(是)假的,谁还念哪?必然会灭呀。所以这个不能抬杠,也不要担心,而且自然佛说在前头了,现在这个趋势也在那儿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一部经最后、最后还留下来的,就是我们的《无量寿经》啊。我曾经怀疑过,我说《无量寿经》很深哪,这样的经啊,到了末法的时候啊,众生只有十岁的平均寿命了……我们是「减劫」,寿命是在减;现在我们的寿命在增长,这是个特殊的现象。我是,我也没有什么……我就是自己这么猜啊,可能是一个「中兴」的瑞相,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了。按减劫说,每过百年人寿减一岁。最近呢,看来是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也正好跟西藏的传说,密宗的传说,「佛法要中兴于世界」,这两个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现在姑且我们先这么看,这是一种中兴的瑞相。
所以大家能够长寿这是很重要的。在我年轻的时候,要是说快八十岁的人还能这么想,那就没有了。六十岁都是人搀着,两个人架着,老太爷了。那他们现在,(念公指了指身边坐着的男众居士,然后说,)像他们(这个岁数现在)还能当小伙子,过去那都当做老太爷了。寿命长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个是中兴,不是老长的。到经灭的时候,人只有十岁。所以那个劫,我们将来来的劫是「刀兵劫」呀,就是人和人之间不能见面,都是互相要杀,都互相怀疑;我不杀掉你,你就会杀掉我,所以见(面)我先动手,先下手为强。每个人都是想先下手为强,所以就杀光,人类自相残杀,杀光,所以是「刀兵劫」。到了那个时候了,最后人类消灭呀,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过去,等待换下面的一个劫了。那么这个时候还能念《无量寿经》啊?《法灭尽经》里头说得很好,佛说人类这个时候,法运在这个时候,就像那个灯,油灯要灭的时候、蜡烛要灭的时候,忽然间特别亮。所以人死的时候,(就像)夕阳无限好,那也是「回光返照」,特别好看。人快要死的时候,忽然间神志清楚,会说很多很多话,然后他就咽气了,也是「回光返照」。这个是整个儿的法运的「回光返照」。所以最后这一百年,人类的聪明智慧能接受《无量寿经》,就是(如同)它这个蜡烛快要灭了反而比平常更亮,因此他能接受了。那么能接受呢,还有很多人得度。这个再过去,会念「阿弥陀佛」就是阿阇黎,金刚阿阇黎。别人不会念四个字了。再过去就没人能念,空中现几个字,你还能念还能得度的。最后都没有了,那就法灭了,法灭尽。
当来经灭,「佛以慈愍」,佛以慈悲心怜悯大家呀。「独留此经,止住百岁」,什么经都完了,而独留《大乘无量寿经》在人间存在一百年哪!时间也是不很长哪,只有最后这一百年哪。「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遇见这个经的话,随你的意思,你所愿的事情都可以满愿啊。「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就是说我们修的人,修三十二拜的人,因为这个经、最后由(于)它存在,所以我现在以至诚的心来顶礼这个经啊。到最后什么经都没有了,就只靠这部经了,以至诚的心来顶礼这个经。这个经是「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难逢的法宝」。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要来顶礼这个经啊,最后还来度众生。「广大」,这个经的内容是普度一切,这个内容是广大,上至极深的《华严》的「十玄」,以及人天乘,(下至)娑婆世界众生如何种种的造恶啊;所以,从人天乘一直到圆教的华严,无所不包,「广大」。所救度的众生(是一切皆得度),许多大菩萨不听闻此法都退了。这(部经)十分「广大、圆满」。
(有了)这个经,(众生)他就不再需要(其它),所以这一部经就够了。有的经给你很大的启发,但是整个儿在修持上你不见得用得上啊。《金刚经》和《阿弥陀经》都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多人就是知道了《金刚经》,你能够理解,也可以「随文作观」,也可以随着「文字般若」来练习着「观照般若」。有的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众生就是办不到的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像「如梦幻泡影」,这个你把它看淡一点哪,这个众生可以做得到。这个「无住生心」,那要到登地菩萨他才做得到。登地的菩萨,登地以前这「三贤位」,只能在无住的时候就是无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时候,只能生心,就不能无住。而「无住还生心,生心还无住」,要登地的菩萨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这个经、(《金刚经》),知道这个殊胜。但是对于众生来说,他这里头(要能够)得到法益,就不是能够跟生活打成一片,跟一切一切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浅的一部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看到这个如梦如幻哪,当然这个对于很多人就够了。这一关他就没有破,他对于「一切有为法」他正是津津有味。但是你把这个破了,不怎么样啊,你就是看了「如梦幻泡影」,你顶多就是不作恶,作点善,还是不出这六道啊!你怎么才能出六道啊?一般都是要竖出,那要断见思惑,那很难哪!所以方便不够啊。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论,又要有实际,又种种的圆满,那就是《无量寿经》是圆满哪!
这么圆满的一部大法,它又是很简单嘛,《无量寿经》并不很长,一本就完了。而且是你念、只要念六个字啊,再简单没有了,小孩儿都能念。所以很多小孩儿就念哪,照着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且直截了当,你念的是什么?就是你「自心」哪,你念佛你就「此身已在含元殿」,直截了当;你就是「本尊」,禅宗、密宗都在里头了,所以也是「广大、直捷」呀。这个始觉是合本觉的,所以「直捷」。珠子放光就照珠子本身,多么直捷。手电灯就照到外头去了,向外面去寻找,自个儿是什么反而没照着,外头很亮,远处很亮,这就不一样了嘛。「方便」,度生来说都可以,最容易。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最便利的方法,称为「方便」,这是通俗的说法、解释。「究竟」,方便的东西往往就是,有的人说「方便出下流」,但是这个它是「究竟」嘛,它又「方便」,又「究竟」,彻底呀,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究竟」,是最彻底的成就。所以对于这部经这些赞叹之词,就是「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这些话都是「如实」说的,不是感情的关系。夏老师,我会集了这个经,我就用一些美丽的词句来赞叹一番,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就是要用理智代替感情,一切都不是感情出发呀。
这个「第一希有难逢法宝」是谁呢?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顶礼这个经。这个经题也就非常「殊胜」,是两部现成的经题凑在一块儿。「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一部经,这是《宋译》,最后翻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是汉朝翻译的名称。所以把《宋译》的名称搁在《汉译》的名称的前头,自然而然成了这么一个名称。成了这个名称之后,就说这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这个法是都广泛救度的,不是小乘。「无量寿」这就是我们的本体,彼土的佛,这是人。「庄严清净」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觉」又是佛。这个意义,这个经题要讲起来可以很深,而且很自然。所以这部经,是我们三十二拜顶礼的对象。所以经是可以供的、可以礼拜的。在日本我到处都看见《南无妙法莲华经》,有好多日本人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经题),念经题都是有功德。这个地方拜这个经,刚才拜了佛,拜十方佛,这个地方拜这个经。
第二十三拜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这个拜法门,这个也很重要,就(是)赞叹这个法门。如果对于这一段弄清楚了,我们对于这个净土法门也是「万牛莫挽」哪,一万个牛拉你也拉不住了。「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赞叹这个念佛法门哪。所以大家应该啊,对于自己这个念佛应该深信、还应该欢喜呀!(欢喜)自己能够信这样儿一个法门,能够遇到这样儿一个法门哪。这个是「一乘法」,这在佛法之中分类,这是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呀,阿罗汉(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法」。「乘」是做个譬喻呀,你就是有叫(作)「车子」(的工具)。你要有一个交通工具,你以什么为交通工具呢?是不是啊,做个譬方,小乘、大乘都是譬方。小乘者,就是说是你所运载的小嘛;大乘者,大的列车可以运载无穷的人啊。这个「一乘」,最后说的《法华》是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它不是三乘啊。它这里有个譬喻,火宅喻。就有人说,读《法华》就好像读故事,他不知道这个故事之中都是说了极深的法。
这个火宅喻就(是)说,是一个父亲有些儿子,这(些)儿子不很听话,在房子里贪玩儿。这房子里头很多毒蛇,很多虫虫,很多不好的东西,而且房子着火了。父亲喊儿子出来,孩子们在里头,贪恋里头不肯出来,所以火宅是这个譬喻呀。这父亲就跟他孩子嚷嚷:「你们快出来,我外头有一个好玩意儿,有羊的车,有鹿做的车,有牛的车,你们出来可以玩儿这些车。」孩子们听到有这些车,纷纷都跑出来了。都跑出来了,房子烧了,孩子们得救了。先是父亲在那儿喊有三个车,就是譬喻这三乘法,那个羊车是阿罗汉,那个鹿车是缘觉,那个牛车是菩萨。实际上并没有这三个车,父亲是不是说了瞎话呀?没有!出来之后,父亲很高兴,儿子都被救了,首先是儿子被救了。但是他给大家一个什么呀?给了大家每个人一个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种种的庄严,超过孩子们所能够想象、理解的那些个羊车、鹿车!所以这个就是譬喻,那三个车子是三乘法,是佛的一种「权说」。因为孩子不肯出来,所以就这么说,你孩子能够听话出来了。既然出来了,听了父亲的话,父亲所给你的东西超过你所希望的。大白牛车,(譬喻)「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车,就都是叫你成佛。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法啊。现在东南亚他们小乘法,和这个大乘法是有差别,(而且)是相当大的。
「了义」,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叫四依里头的。佛的教,刚才说,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刚才说不同嘛,有的没有说成佛,有的说三大阿僧祇,有的说阐提不能成,有的说阐提也能成。在这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你是听哪个经的话呢?佛早就告诉我们了,你要听那个「了义教」,依止那个「了义」的教,不依止这个「不了义」的。都是佛经,所以现在也是,都是和尚,或者是都是活佛,他们说的东西你听谁的呀?常常会有矛盾哪,所以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就是你要知道哪个是「了义」,哪个是「不了义」。什么叫「了义」?说诸法实相的是「了义」呀,它没有谈到诸法实相是「不了义」。「不了义」的,你就是这两个如果不同,那这个「不了义」的不要听,听「了义」的。虽然两个相反,那就舍弃一个。那么现在,我们这个法门是「了义」的呀,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这个「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所生」,种种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哪。都是实相的正印所印出来,完全都是合乎实相的。所以我们这个本体,我们是以什么为体呀?以什么为体就是以「实相」为体,《大乘无量寿经》,本体就是实相。所以这是一个「了义」的法门,「了义」的经典哪。
「万善同归」,入这个大海呀,所以世界的一切河流完全都要归到大海里头啊。你行一切善,你最后如果这个善要得到了果实,就是你流到了这个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这是「万善」真正得到了归宿啊,万善所同(归的)、最理想的归宿就是这个,以这个一乘的愿海作为归宿。所以文殊、普贤都在求生极乐啊。
「凡圣齐收」,凡夫跟圣人都收。所以一个法,有的是刚才说适合于凡夫,不适合于圣人;适合于圣人,不适合于凡夫;而这个法是圣人、凡夫都适合啊。十地菩萨,地地菩萨都不离开念佛啊。说到凡,凡到什么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啊。还(不止如此,畜生)都可以往生啊。过去有很多记载,夏老师就(遇过)一个老鼠往生了。他在闭关的时候,他也是穿着和尚式的那两个大的鞋,坐着念,起来穿上鞋就绕,绕佛。一个老鼠,夏老师起来念佛,这个老鼠就跟在后头;念完佛,回来坐下之后脱了鞋,这不是两只鞋摆在这儿嘛,(中间)这儿有个空档,老鼠就坐在这儿。起来之后老鼠跟着转,你坐下老鼠就坐下,习以为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师起来之后(去)走,老鼠没有跟。夏老师(心想)说:「今天怎么不动?」就想惊动惊动牠,还都做一点声音,好像你恐怕是睡着了?(还是)怎么?还不动,觉得有点不同了,再一观察,往生了,端坐,坐在那往生了。所以动物一样可以往生啊!
还有庙里头那个鸡,跟着和尚绕佛。有一天,忽然间鸡叫了一声,飞到窗户边儿上,提起一只脚,金鸡独立呀,打太极拳不有个「金鸡独立」吗?金鸡独立,鸡会这一招儿(招数),提着一个爪子,也就是牠冲着西,提起一个爪子,单合掌,鸡不能双(手)合掌,(否则)牠(就)没有脚(站着了)。金鸡独立,提着一只脚,冲着西叫了一声,化了(往生了) 。所以畜生也跟着念佛,也(可以)往生。这个救度之普啊,大家要知道,所以这个恩德啊!而且说众生同样有佛性啊,我们不能小看哪。不能看见牠现在不会说话,不会什么,牠同样有灵性。而且那些个灵,鸽子就比我强啊,你从南京(把)通信鸽、把牠坐飞机装来,你把牠(在)这块儿放开,牠(能)自己飞回南京。牠从磁的感觉、地磁的感觉,牠能知道辨别这个方向。这比我聪明啊,我不可能。一个地方我就找不到,有的时候,第一次去,第二次要找还是很费事。
所以「凡圣齐收,利钝悉被」,不管你是利根、是钝根。确实根器有利有钝哪,有的法适合于利根;有的法钝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啊;而这种法利根、钝根都适合修啊!「顿该八教」,佛法可以分为八教,就是藏、通、别、圆。「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别教」,专是讲大乘法的称为别教;「圆教」,《法华》、《华严》是最高的教。藏、通、别、圆是四种,还有顿、渐、秘密、不定,又是四种,就八种了,称为「八教」。「顿教」就是顿法,剎那即可以成功的是顿法。「渐教」那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无数的劫呀,是要经过无数的劫才能成功啊,三个无数的劫啊,是「渐教」。「秘密」,就是没有说,许多很高深的东西,言语不能表达了。譬如像禅宗,许多他没有明说,没给你说破。还有很多禅宗开悟之后,我是感谢老师,我不谢谢他别的,我只感谢他不给我说破。要自己参哪!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哪!眼睛是看的,耳朵是听的,这都是门,从门进来的东西不是你自家的宝贝,要从自己心中流出,(这是)宗门的主张啊。这「八教」(之中),这就是「秘密」。「不定」,就这个不是单纯的只属某一类,可以有这种性质又可以有那种性质,称为「不定」;有很多它是可以变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较多,就称为「不定」。所以把一代的时教可以分为这八个方面。但是这个称名法门,这八个方面的这个教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叫「顿该八教」。
「圆摄五宗」,禅宗一花五叶。在印度一代就传一个,衣钵,传了就得衣钵,释迦牟尼佛的衣,释迦牟尼佛的钵,表示这是证明啊。得到衣钵,一代传一个,一代传一个。那达摩是王子,是王子出家。我看过一个王子出家,大概是不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他跟着亲尊活佛到重庆给大家修法,跟着活佛,仪表很好,确实不俗,啊,王子。所以不但古代有,现代有啊,王子出家。有很多人在那儿给(王子)他顶礼,不大如法,因为师父在,不(应该)给别人再顶礼了。有很多人有时候他只想到一个方面,(王子)确实很庄严。(以上是)「顿该八教」。「五宗」呢,就是这个,达摩是王子,达摩就是看见东土有大乘气象;印度在我们的西边,他所谓的东土就是我们的国家。看见我们这儿有大乘的气象啊,拿着衣钵就到中国来了。谁知道跑到梁武帝(那儿),梁武帝不理解呀;到北边,北边也不理解,所以就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后来碰见二祖,就传。传到六祖,到了六祖这一花五叶,这才大(盛)。所以衣钵 不再传了,可是广泛的(传了)。
「五宗」就是禅宗的五宗。这「五宗」就是临济宗,现在最广的是临济宗,所以「临济儿孙遍天下」。一般说和尚你是哪一宗?临济宗。第二个多的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国虽然是有,衰微到极点了,日本还很盛,所以日本是曹洞宗。第三沩仰宗,(第四、五)云门宗,法眼宗,这个就名存实亡了,过去都是极盛。所以现在,国际上把禅宗认为是中国的,对于我们是个光荣,实际都是印度来的,达摩传来的嘛,不是我们自己的。把道教和禅划归中国。这个道教,现在这些气功师哪里是道教?不是,道教的糟粕都没有,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而已,不是老子的东西了。一个姓潘的,他说是圣约翰毕业,父亲是个银行经理,他就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专门研究《易经》。法国的一个道教代表团来了之后,到了上海找不到人招待,哪里找道士去呀?经过文化大革命,道士也衰极了。就把这个潘先生请去了,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0-9-6 08:46:37
|
只看該作者
陪着他们座谈哪。他就问他:「你们道教怎么样?」他当然说不出来了,道教现在没有了。法国人很惊讶,怎么搞的?道教这么好,你们国家的东西,你们这儿没有了!人家惊讶极了!
老子、庄子这都是(在)中国,所以我们正是因为有老庄、有孔子,我们佛教的大乘佛法在中国接受得很好,就是如此。就是这个基础很好,有这个基础才能提高啊。孔子在《易经》(《易经.系辞》)上,「无思也,无为也」,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在寂然不动之中,一感就通啊,这跟佛法很近了。正是因为有咱们中国这些圣者,所以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是光明的!现在有些谬论,说中国的文化不行,要学西方,全盘学西方。方励之也是谬论,这都是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不足啊。应该那很好发挥的!不是东方文化没落了、不行,一直不行啊,而是一贯的没有受重视!
这里讲到「五宗」啊,这个就是禅宗的五宗,然而在念佛法门里头「圆摄了五宗」啊,这就是把禅宗的这五宗就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了。正好是蕅益大师所说的,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这一句佛号里头。只要你老实念哪,就在里面哪。有人问莲池:「如何融通禅宗与净土?」莲池大师说:「若待融通是两物。」如果等着去融通,那就是两个东西了,他不答复你如何融通,他说如果需要融通那就是两个东西了。那么现在就是,本来就是一个,干嘛要融通呀?实际就是这样儿一句话嘛,所以禅净本来是不二啊!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斗诤牢固」的时候,大家就是要「门户之见」哪,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门户之见」,产生了「门户」。禅宗就是反对其它的宗,密宗也反对,都是一样门户之见。在禅宗,我是某个师父,我就反对你其它师父的一些禅;密宗也是如此。各个这样,所以「斗诤牢固」啊,现在就是这样。一句佛号是「顿该八教、圆摄五宗」。
我在二十岁的时候,那天不是说嘛,那个郭兆明,他说是去看见台湾的情况,他说中国的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我说,这是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的思想。(我那时候)就是看到这些大居士、大和尚还是勾心斗角,还是机心哪,宗派呀,种种概念哪,世间这一些考虑一点不减少。我(当时错误的想法)就跟(郭兆明)他那一句话(一样),「那个佛教不灵了,没有用」。念了佛之后,就都是到这个水平有什么用啊?没有用。所以产生一个错觉。(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大学三年级,寒假考完之后,看到《金刚经》,那就是醍醐灌顶了,这个「安乐」啊,那个「轻快」,是没有法子形容啊!这就明白呀:「不是佛法不灵,而是大家对不起佛法。」
这个「无住生心」,当时我就体会了一个,「无住生心」凡夫办不到啊,刚才不是说了吗?你要到地上菩萨才能办得到啊。可是刚才我说(念佛)这么殊胜,要讲出点道理来,不能就(口头上)说好,不行啊,要有点道理,是不是?这道理(就是)「无住生心」哪。怎么(回事),(我当时)就觉得你这个念佛,你什么都不想,就念佛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了,别的就无所住啊。没有住在工作上,没有住在地位上,没有住在金钱上,没有住在男女之间上,所以一切事情都「无所住」啊。也没有住在什么要成佛、要什么什么的,都没有。法上也「无所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这句佛号不断,这个心是生生不已,是没有断灭,没有死啊。所以「无住生心」,你在这念佛里头,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个明白,是自个儿这么琢磨的,觉得这个是可以这么去达到啊!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对的。当时并想,如果要是念咒就更好啊。为什么会更好?你这个念佛有佛字。但是现在(对)初机来说,还是有个佛字,你起恭敬心哪!那个时候儿就是要全放下,连佛也放下。我那时候儿的想法,佛也放下。佛也放下,你有个佛字就不大容易放了。你那个咒,连佛也放了,真正的无所住啊,可是此心还不乱哪。那是我第一次看经,纠正了我的错误。
所以这样来看,六祖就是在无住生心上(开悟的)。第一次,他是在客栈里头,给客栈里头挑柴送柴。第二天客人跟那儿念经,他在旁边儿听,第一次就(是)这个,听到「无住生心」,就问他:「你这是哪来的?」(回答说:)「黄梅」。他就要去黄梅,大伙儿就捐钱给他。他还有个老母亲,买些柴,买些米,让人家照顾母亲,他就走了。到了五祖(那儿),碰见之后,这(是)机缘,五祖给他说法,又是说到「无住生心」,没有说完哪,但他就第一遍听到这儿,他就超过神秀。神秀能够讲十二部经论,五百个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当然他得衣钵,我们无份,威望非常高啊!这么一个苦力,还不是和尚,在庙里做工,南方人,少数民族,那个五祖管他叫獦獠、蛮子、文盲。他就是「无住生心」,就得衣钵嘛,他真正的开悟了。「五宗」不就这么出来的吗?那么(六祖)就是这么出来的。你念佛人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嘛。不管你是谁呀,老太婆,你只要这么念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了,这一句老「净念相继」,就暗合「无住生心」嘛。所以有的时候叫「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他不知不觉就合了道妙。明合跟暗合都是合嘛,所以不可思议呀!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圆摄五宗」啊?这就是(像上面所说的)。当然这个真正要说,那佛与佛才能究竟,我只有体会到这个地方。
所以「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号之内呀!是「横超三界」,我们刚才说,那个虫子横着一咬就出去了,别的法你要竖着咬啊,这横着咬。「径登四土」,极乐世界不是四土吗?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捷)就登了四土啊!你登了凡圣同居土,那个凡圣同居土跟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所以生凡圣(同居土),就是时间嘛,你现在还没有断惑,到了时间,你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时间是人类的错觉嘛,所以不要在时间上把它看死了。(说完这句话,念公超然而笑。)
「一生成办」,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还是不大懂,有人说密宗是一生成就,净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经问过贡噶上师,现在学密的人他是有意的标榜自己呀,来压低净土宗啊,我就说:「往生净土算不算密宗的即生成就?」贡噶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后来,贡嘎上师的汉话说得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话稍微说得慢一点儿,他直接用汉话说,比人家翻译强得多,经过翻译,七折八扣了。他说:「你是哪个净土?」我说的:「我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贡噶上师说:)「那就是即生成佛。」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没有再要别的生了,最后都成佛嘛。这一生完了,那一生就是这一生。
「九品可阶」,你可以生到九品。但是上品上生是什么情况啊?上品上生,你当时随佛就到极乐世界,就可以分身到十方的世界听法,得种种陀罗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变现种种的身去救度众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萨啊!当然这个不是很容易的,这种上品上生都是戴角虎的事情嘛,有禅有净土的人才能。「十方诸佛同赞」,刚才我们拜了十方的佛,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个法门哪,这「易行难信之法」,劝大家信受嘛。所以十方诸佛异口同声,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在那儿劝大家呀,在赞叹这个法门呀。「千经万论」,多少部?一千部经、一万部论,都给大家指明方向啊,共指啊。
所以法相宗,这在中国第一代祖师是玄奘,第二代(祖师)是窥基。玄奘就翻译了《阿弥陀经》,窥基是第二代,他就做过《阿弥陀经》批注,叫做《阿弥陀经通赞疏》。这次净公上人也印出来了,三种,把《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和《通赞疏》(印出来了)。他这个用心我知道啊,就是你看看,唯识的人他这不(也是)作这个净土宗的批注(吗)!忏云法师来,他看了这个《通赞》,他觉得不很突出,他觉得唐朝人(窥基法师)比不上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他这个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见着,我就跟(净公上人)他提一提,把这四个印在一块儿,把那个《圆中钞》印进来,《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弥陀圆中钞》,底下再印上窥基的《通赞疏》。窥基的《通赞疏》就是这个作用,你这个法相宗的祖师,他在赞叹净土呀。所以现在法相宗很多人,他们轻视净土,这就是忘本哪!
「宝王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个王三昧呀。(念公举着手中的《净修捷要》油印本子,对着面前的居士们说:)「所以你这个(本子)翻过来就是《宝王三昧忏》。」这个忏就称为《长寿忏》,也称为《宝王三昧忏》。就是这个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它是宝啊,宝中之王啊,所以说是王中之宝。「宝王」,既是宝又是王,你怎么说都可以。总之,宝和王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问题,「王」是高出一切,「宝」是最可贵的,最可宝重啊!是这样儿的三昧呀,「宝王三昧」呀。还有说许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过去的业,有的三昧消现在的业,有的三昧消未来的业,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宝王三昧」。所以有的时候你不广读经论,就这么自个儿随便听听、道听涂说,好多是有害的东西。自个儿再辗转传说,误人误己,所以我们要把它弄清楚。
「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宝王三昧」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这个微妙之处是思想与言语所不能及的,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呀。所以《华严》称为不可思议;《阿弥陀经》里头也有不可思议,诸佛称赞的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华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区别;《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家都说经中之王啊,经中之最尊的了,《阿弥陀经》也是如此。
第二十四拜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今天一上来,第一段就是拜观音菩萨。这一共连着五个大菩萨,观音、势至、普贤、文殊、弥勒。所以这个里头我们关于五个大菩萨的礼拜、赞叹,也让我们产生了理解,这个菩萨他怎么(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呀?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哪?而且这五段加上前头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七个都是成就的果人哪。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在碰见这个佛菩萨的纪念日,我常常就这么做,在佛菩萨纪念日,今天如果是观音(纪念日),拜了佛之后,在今天把这一段单独礼拜一次。当然你是(修)《净修捷要》嘛,就(已经)礼拜了,就不利用这个法子来修这个了。如果不是修这个的呢,就可以利用这一些做纪念,在纪念某个菩萨的时候,在礼拜了之后,单独把这一段读三遍,拜三拜。这个纪念的形式很好嘛,并不干扰你原来的功课,也不增加很多的负担。同时对于这个纪念而我们做得很好嘛,我们又礼拜、又赞叹,增加我们对于菩萨的恭敬和理解。这个大家很多人也都跟着做,也都觉得很好、很方便。当然你以《净修捷要》为功课本嘛,那就自然了,天天已经(包含)在里头了。
第一个是观音,因为观音是极乐世界的第一位大菩萨。有的传说,说是观音哪,是阿弥陀佛的徒弟呀、儿子呀什么什么。这个密宗的说法呢,观音就是弥陀的化身,那观音就是弥陀。所以莲花精舍有一个三身法,这个化身是莲花生祖师,报身就是四臂观音,法身就是无量寿(佛)。那么观音就是无量寿佛的报身嘛,那观音不就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哪,佛的报身嘛。从法身变现出报身,从报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个是红教一个特殊的地方,这个和弥陀的关系呀,特别深哪,赞叹的也特别多。所以莲花精舍就有一个共愿,每个人都要往生,求生极乐世界呀,这个是和其它的密宗团体是很大的区别。观音就是弥陀的化身,所以我们念观音就是念弥陀。常常有人问,我念观音的咒啊,念观音我能不能往生啊?这是没有问题的,一样可以往生的。
那么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成功的呢?咱们这个传说啊,就说一个公主如何如何,那是民间的传说。但是观世音菩萨可以有无量的化身,曾经有一次有这样儿的化身也未为不可,所以我们也不一定要去说你这个没有证明。无量的变化身,曾经某一度有这样儿的情况也是可能的。但是真正观世音菩萨的成就,那是《楞严经》里头所记载的。《楞严经》,那个时候就是,阿难他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懂得了根本,底下就要修啊,见了道之后就要修道啊,修道就要问如何修道啊。佛当时就说:「在座的诸位大德,你们可以自己说一说你们成功的经过。」所以二十五个大圣,每个人都起立发言哪,汇报自己「入三摩地」如何是第一,我是怎么成功的。第二十三个人是弥勒,第二十四个人是大势至菩萨,第二十五个人是观世音菩萨。当时那个法会,大家知道很殊胜啊,不但释迦牟尼佛在示现,十方世界这些大菩萨都来聚会呀。就(在)这无量寿如来会上,那也是文殊、普贤,普贤是第一位呀,完了后头还有弥勒,还有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的菩萨,所以净土宗和在家人特别有缘,特别适应啊,特别标出十六个在家菩萨,列为上首,是十六正士,在家人。所以四众弟子,两众是出家,两众是在家,这个地位是同等的重要,同等在肩荷如来的大法。我还常说,要是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也好不了。在家人那个水平很低,就拥护那个破戒的,就供养那个破戒的,真正清净的就没有群众啊,真正有德的人没有群众啊,是不是啊。那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啊,很能够分辨,你拥护谁;对于谁,(对)那个不好的,佛法就是「默摈」。你也不是要怎么样去处置他什么,就是默默的和他疏远哪。如果这些居士对于这一些不如法的都「默摈」哪,那他就「门前冷落车马稀」 ,没有办法了,他就自然而然也知道怎么改过了,啊。所以居士都是很重要的,四众弟子啊。
在这个大会之上纷纷说完之后,最后就是让文殊做裁判哪,谁是第一呀?文殊就选了观音,说这个「入三摩地」,不但是观世音,我也是这么入的门哪。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自己汇报自己如何成功的,那当然是最可靠的,是吧。观世音菩萨那个时候,他是(从)那个古观世音佛、观世音如来,从观世音如来那儿学法。「彼佛授我」这样儿一个金刚三昧,从闻熏闻修啊,从闻来熏、从闻上来修啊。闻就是耳听见哪,所以「返闻自性,成无上道」。
我们大家都说「尘缘未了」啊,「尘」,世间的事情是尘,贪恋这个尘哪。颜色就是眼的尘,所谓「色尘」,这五颜六色种种好看,五光十色啊,种种的歌舞,种种的美丽的一些景象,是「色尘」;喜欢听很好的音乐,悦耳的语言,种种的这个是「声尘」,声音的尘;喜欢闻很香的气味,这是「香尘」;你贪很好吃的滋味,这就是「味尘」。所谓色、声、香、味、触,身体喜欢接触到很柔软、很细滑的东西,所以有人要找人按摩,找人(做)什么(等等的),就是喜欢这个「触(尘)」。这就是「五尘」哪,这个意思。意根的尘就是「法尘」,「法尘」就是一切抽象的东西。这个前头「五尘」有是物质的东西,后头有是抽象的东西,就变成了意,变成了法。一些清规戒律、一些条条、一些规章、一些道德、一些伦理观念,这都是所谓「法」。黑社会也有黑社会它的帮规呀,你触犯帮规他要处死的啊,他都有他们的法,这统统都是「法尘」哪。就是那个实质的东西已经去掉,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意根的对象,就是「法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
众生就只知道追这个「六尘」哪。啊!喜欢这一切呀,买好的香水呀,这个屋子布置得很美观哪,这一切一切,穿的很好的衣物啊,身上接触得很舒服,如此(的),吃好东西呀,就是知道追求这六种东西。那么,现在我们要返回我们的本源,不愿意再继续流浪。所以追寻「六尘」就是流浪了,就成了浪子不知归呀。追寻「六尘」就是「合尘」去了嘛,我们就合着这个,追随尘,跟尘相合。和尘相合,你就违背了觉了,和这个「本觉」就相违了。所以在我们人的这些情况,众生的情况,就是「背觉合尘」哪。违背了觉去追求那个尘,成天所要求的、所要得到的都是尘的方面的事情,这就是众生啊。所以我们「始觉」,开始我们要念佛。在广义说,念佛那个就是真正的「始觉」了,念佛才称「始觉」。那么广义一点,你要肯「背尘合觉」就是「始觉」了嘛。众生只知道留恋尘;现在我知道,我不留恋尘了,我要去求觉悟啊,我要和尘相悖,我要和觉悟相合,就反其道而行之啊。众生就是迷呀,你这就是反了迷呀,这就是一个大的决裂。所以我们就是要有这种决裂的心,和这个尘哪(决裂),不再贪恋这些尘哪!
当然,这个也不是说一下子(做到的),我就是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坏的,那又何苦呢?你随缘嘛,是不是?我屋子本来是好的,我要弄得乱七八糟,这都是不对的,错误了,反(而)又错了,还是在尘上用功夫,所以最好的例子就是观世音哪!这「六根」、「六尘」,二十五个大圣就是处处都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声上用功,什么什么的用功;有的就在耳朵用功,眼睛用功,鼻子用功,各处的用功,个个都得成就。二十五个大圣,阿罗汉也有,菩萨也有。你看这最后三个人是弥勒、大势至、观世音嘛,是吧,个个说清楚了。
咱们这个众生耳根是最利,「耳根最利」。所以我的这个舅公啊,我舅舅的舅舅,亲舅舅的舅舅,叫文廷式。他是榜眼,这个「戊戌政变」就是我这个舅公的功劳。他是珍妃的老师,光绪不是有珍妃吗?珍妃后来让西太后扔到井里去了,我这个舅公是珍妃的老师。他们康有为什么什么(人物),这些个政治的主张,这些东西是通过我舅公交到珍妃(那儿),由珍妃转给光绪,不然没有方法到他手里头。但我舅公是幕后人物,所以后头他没有遇难,他在里头是一个桥梁啊。他念书的时候,我听过他的弟弟抱怨,都是我自个儿亲耳听见的,小的舅公(我那个九舅公),(文廷式)他(是)三舅公。九舅公、十舅公,他说:「我这个三哥,我们小时候儿就上他的当。他说,『你们都要念书』,拿书叫我们念,我们都累得要死,拿本书呱啦呱啦呱啦念。他躺在床上,躺那儿睡觉。其实他这一听,什么都听去了。我们累得要死,效果他得到了。」这就证明耳根利。所以有时候我说你们念经文,必须要念,大声的念。要利用这个耳根,不光是心里记,(还要)嘴里念,念到自个儿能听,听见声音,这耳朵就听进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根呢,又远远超过眼根其它等等的地方,这个问题啊。所以「圆通常」啊,这个「常」当然都是根性不断,但是它是「圆」哪。
所以文殊给他总结,「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十方都打鼓,东西南北,四面打鼓。十处的鼓声,你一时同时听见。大家在国外剧场中可能很清静,没有这种感觉。在国内有时候公共秩序不那么好,那个地方有人说话,那个地方有小孩子哭,那个地方有小孩子闹。你坐在当中间,你可以不动你的这个地方,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声音,是什么人,什么地方是什么什么样儿,后头是什么样儿,这个声音一出来你都可以分辨嘛。因为它「圆」哪,而且它「通」啊。你这个窗户可以看见外头,那边我就看不见了,墙堵住了。耳朵没有问题呀,那边儿出声音,这边儿出声音,你一样听得见哪。它不能阻隔啊,顶多声音弱一点,但还是可以通得过来的。所以耳朵还有「常」,这个「常」是共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观音(菩萨)就利用耳根成了一个典范。
而且是「反闻」。所以那一位他讲,他说「在闻中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啊?入这个声的流?这声不是要入的流,声是要忘的东西。声是「所闻」哪,你要把这个「所闻」忘掉!观音就是这么下手的,先认识了「能闻」的这个本性。声音是一个问题,但是声音跟我什么关系呢?因为我有一个能够听得到的这个性能嘛,你这个是个工具嘛,耳朵是个工具嘛,单是一个工具,跟我无关嘛,我还有「耳识」嘛,不光是「耳根」。要有「六识」嘛。「六根」,「六识」,「识」就能识别了嘛。利用耳根,观世音菩萨他就是这样子。我先知道我有一个「能闻」的本性,事情都有能、有所。根和尘,尘就是我们的「所」,每个根的「所」。色就是眼睛的「所」,「所见」;声音就是耳朵的「所」,声音是我的「所闻」。所以观世音菩萨在闻性之中,心住在「闻性」之中,在闻性之中就入了流了。「闻性」就是「法性」嘛。这个入了流,就把这个「所」就忘掉了。声音是好、是粗;是有声、无声;是动、是静;这一切就忘掉了。所以从这个地方入手,「反闻闻自性」,就是说我不是去听外头那个声音,那个「声尘」,这是什么音乐,这个是某一个名家的,这个是什么感情,在这儿欣赏,那你就还在这个声音里头。你那里只管演奏,我这都在无心,他入了「能」,在「能」的这一方面,「能闻」这一面。
总之「闻性」,你(的)六根嘛,闻有闻性,见有见的性,舌头有知味,有知味的性。但是这个六种,你这种「能知」分为六种,实际「源流」是一个,总之都是你自己嘛。这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个人在开会呀,是不是,自然而然嘛。它这方面工作就是这方面,耳朵起作用,耳朵在那儿;回头鼻子闻到,鼻子也闻到了,你也可以同时工作嘛,各有所司。但是各有所司,不要六个人开会,自然而然都是你自己嘛,它自然嘛,自动化了,就是自己。所以本是一个,而分成六个「和合」嘛。「一根还源,六根解脱。」从一个根上解脱了问题,六根(就)同时解脱了。观世音菩萨就是「反闻自性」,不是追那个声尘,而是利用耳根,自己观照能听的这个「本性」、「闻性」。那么这个「闻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现的,可以这么说。「自性」嘛、自心,自性心的性质就叫「自性」。「自性」只是一个,但是在耳根表现为「闻」,在眼睛表现为「见」,它就有「闻性」、「见性」种种的,但是始终都是「自性」在那儿的作用。所以不去听那个声音,声音的好坏,美不美,这个声音是赞颂我还是在咒骂我。咱们要是用这个观音菩萨(反闻自性的方法),这就是不去理它了,这都是「声尘」,与我无关。我是在「观照」我什么?观照我能够听到的这个本性。我能够听到的,这是你的自性,返来观注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这就成「无上道」了,这是观世音的成功的经过。在《楞严经》讲得很详,而文殊大士给他总结,就是总结两句,不过原来是五个字一句,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文殊菩萨大士的原话。(《净修捷要》)这里头为了文字的整齐,「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都是四个字一句的。(《楞严经》)这个是变成五个字一句,(这是)这个文章(的修辞方式)。
所以这个文字还是很有讲究。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比鸠摩罗什的可以更严格、更可信、更广备、全,但是没有谁念,大家念的《阿弥陀经》还就是鸠摩罗什的。他文字好,他这个读起来,大家愿意念啊,好多都是他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大家都愿意念哪。所以一个外国人有这样的(水平),他是七个佛的翻译呀。总要翻译,现在看看谁出大译师,能把咱们这个(净土经论著作等翻译出来)。现在都在翻译,有人说叫我翻译,我说我没有这个能力,翻成英文,这个要极高的智慧呀,不是那么容易,不是像普通文字那么好翻。翻个小说,翻个科学书,那个好翻。这个是了不起的事情啊!不知道有什么佛菩萨来担当这个任务!鸠摩罗什是七个佛的翻译呀,过去的佛他已经担任过这个任务,做过第七次了。
所以观音就是「返闻自性,成无上道」,就把观世音菩萨整个儿的这个修持概括成这两句。当时观音是很细致啊,先就是不受声尘的干扰,就产生了「净相」,「清净」啊。这个「清净」你还是分别,清和净,静和动是一对嘛,就还是在有分别之中嘛。再之后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啊,又进了一步了。一步一步,唯有这个都了然不生。但你还有「知觉」,你知道这个事儿嘛。你知道这个事,知道这个「动静」二相不生,这就是你的「所觉」。「所觉」就有「能觉」,「能觉」和「所觉」。他进一步,「能觉」和「所觉」也空了,一层一层的进,所以佛法是无尽藏。你「空」,你还存了一个「空」啊。我们把它空了,空了之后,「空」就是你的这个「所」啊,你能够做到就是有个「能」啊,有个「能空」和「所空」,而这个「能空」和「所空」也都灭了。但是灭了还有个「灭」,「灭」也灭了,所以前头我们还好体会,到这个地方灭也灭了,「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哪。所以「涅盘」是「寂灭为乐」,「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个木头墩儿啊,不是啊。「寂灭」,「寂灭」是乐啊,「寂灭为乐」。
所以佛舍了身体,求两句偈,就是后头这两句话:「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中,知道佛有这两句。(而且)知道后头还有两句,他就是到处求,没有人知道。有个夜叉说:「我知道,但是你要叫我说也可以,你得让我吃,我饿得厉害了,我好久没吃人了。」释迦牟尼佛说:「好,好!你只要告诉我,我就给你吃。」他说:「那我就吃你。」(佛)他说:「你现在吃了我不行,吃了我不知道啊,我没听见呀,你等我听完了。」听完了之后,他就在那儿一拜,(要)跳下去摔死,你就吃吧。但在这个时候,天空中有天人把他接住了。舍身让夜叉吃,就求两句,就求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就说,这两句值得舍身命,极殊胜了!
观世音菩萨也是证明这一点哪 ,所以这个「灭」也灭了。「生灭灭已」,「寂灭」就现前了,就忽然超出一切,(超出)世间和出世间,得两种殊胜嚒。「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呀,跟一切佛的力量是相同的,佛有的慈力,我都有啊,同有;「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他是平等的!我在下头,我跟一切众生,苍蝇、蚂蚁、地狱中的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在悲仰,在求救度啊。所以佛是一个最平等的法门哪,他是个「无神论」哪,他不承认有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一切,统治一切,制造一切,管理一切,高出一切。他都是平等的,就是你还没有明白,我先明白了一步啊。而且我先明白一步,我马上希望你跟我一样的明白呀。你明白了之后,你就跟我是一样啊。所以这个就是伟大之处。
所以「反闻自性,成无上道」。然后就「修菩萨行」,就是行菩萨道。行菩萨道要利他,这样的菩萨,「往生净土」啊。所以这就是说,有人看不起,但观世音菩萨,你看,成无上道,修菩萨行,而往生净土啊。就连大智慧的文殊都求生净土啊,往生净土啊。「愿力宏深」,观世音菩萨有大的愿力,「宏」是宏广,「深」就是如大海呀,深无边际。「普门示现」,所以《普门品》哪,你应以何身得度者,我即现某种身给你说法呀。所以观世音菩萨在那时候,他就能够现佛身给大家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阿修罗身得度者,我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所以他是普门救度啊,三十二应啊!「普门示现」是说法,应该有什么因缘,听到什么人说,观世音就做这种示现。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观世音「循声救苦」。一个是给你说法,一个是救苦啊,救你的灾、救你的难哪。所以救苦,「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有人是这么念的。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大愿是「救苦救难」。「普门示现」、「普门说法」是一个大愿哪,这个是彻底的度脱;但是你临时的这样儿一个度脱,世间上,今天火烧了房子出不去,这个时候儿你怎么办?你念。,(只管)念,火它就熄了。这个事儿真有啊,从古至今这个事儿很多很多啊,观音的灵感说不尽哪。
最近我(看到)在海外杂志上记载了一则,一个阔人家,一个少奶奶,她有一个女佣人。少奶奶信佛,天天念佛,女佣人也很羡慕。看见少奶奶她这么(好命),人家已经有福,还在修福,还在念。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念,她就跟少奶奶求,说:「妳告诉我,教给我,让我念个什么。」少奶奶正在吃荔枝呢,她瞧不起她,她(心想)说妳还配念佛?妳会什么?(就说:)「荔枝核!」(女佣人)她当以为真,她就念荔枝核,成天念荔枝核。后来儿子漂海 ,漂海后来回来告诉他妈说:「好险哪!船翻了,都在海水里头了,可是有一个东西把我漂起来了。漂、漂、漂、漂、漂,把我漂到海上。我登了岸之后,我一看哪,好厚一层都是『荔枝核』。」这些事情就是这样儿,观世音菩萨并不需要现出我观世音菩萨的身体来,我把你拉出来。这个也增加他母亲的信心嘛。这个是你心之专注啊!所以,有的人很执着啊,很什么呀。你这个诚恳,这个少奶奶是一句玩笑话,但她是以真心来去这么念,这也得到很真实的感应嘛。「循声救苦」,就是你只要有苦难,不但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念「荔枝核」,这个「声」他都循到了,你想想是不是啊?你念荔枝核他都循到了,何况你念观世音菩萨!是不是?何况你念观世音菩萨的咒?(都)「循声救苦」。所以菩萨,他不需要(一定的文字),有的人就必须念仪规、都要念西藏文,觉得这样才有功德。佛菩萨不需要翻译呀,你什么文字都可以。而且已经超出翻译的范围了,观世音菩萨翻成了「荔枝核」了,观世音菩萨一样知道嘛,「遍入众生心想」。
「随机感赴,循声救苦」,随着这个机就感到了。(有人)说观世音忙死了!北京有个人念,观世音菩萨赶到北京;同时,上海有个人念,观世音菩萨赶到上海;洛杉机有个人念,赶到洛杉机……他不知道观世音他遍一切处啊!就好像拿月亮做比方嘛,一个月亮,千江的水都现月亮嘛,你月亮不需要来嘛,水也不要去接嘛。自然而然,这个月的影就现在你的江水里头。所以「千江」就打譬喻任何一个众生嘛,你只要这个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你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到啊,这月亮就现哪!所以并不需要时间,还要通报,还要准备,还要准备交通工具,还要来,甚至说还要办护照,那什么事情都过去了。(说到这里,念公开怀而笑。)所以就是说「随机感赴」。
「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这是《无量寿经》的话,赞叹观世音菩萨。如果你有急难、有恐怖,「但自归命」,你「归命」,俗话说把命都归上去了。你生命都可以贡献,你这个命都可以舍,这个时候儿你就把那个命都忘了,你就一心念观世音菩萨,「无不解脱」,没有不得到解脱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话,印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也就是给大家保证这个事儿。你只要真实求啊,没有不得到解除的,一切凶险。可以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这都是世间的东西,但是众生需要啊!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都满足啊!所以「送子观音」,那个龙居士,得到儿子了,高兴得不得了,花了十几块美金,寄邮票,写了信来。我以为是寄了什么画片儿呢,我打开(一看),一小篇儿,一封信。我这忙,还没顾着给他回信呢。「无不得解脱,无不满愿者」,众生需要嘛,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嘛。「先以欲勾牵,后令入正道」,先满足你这些欲望,那么你就感谢观音菩萨,你就慢慢就念,一点点入正道嘛。所以「摄受」,佛菩萨「四摄」,摄受众生;布施;爱语,和颜悦色的;(利行);同事,来跟你做同样的事情,种种的,来摄受众生。
「万亿紫金身」,颜色是紫金的颜色,金色带一点赤金。好的金子不叫赤金吗?赤金,赤不就是紫啊!紫金就是形容那金子黄的之中带一点红,表示成分很足啊。「万亿紫金身」,一方面金质之高度,一方面也是度量的高度。「万亿」呀,高大啊。「观世音菩萨」,所以这一拜就是拜观音了。
「入三摩地」,「三摩地」是个印度的话,翻译我们的语言就是三昧、正定等等。过去翻成「三昧」,你得入什么什么「三昧」了,「三昧耶」。「三昧耶」、「三摩地」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翻译的音,用的字不同一点。中国地方这么大,方言不一样,所以用字来注。「三昧耶」、「三摩地」这不是差不多吗?等到这个正定、正受,就是翻译的意思了。不但是入定,(而且)是「正定」;你不但是得受用,(而且)是「正受用」。因为外道修的许许多多法,他们也入他们的「邪定」,他们也得(一)些他们邪的受用,那就不可贵了,走入邪道啊,而且以后就纠正不了啊,他出不来了啊。但是《楞严》的这个三摩地是超过其它的三摩地,不同于其它的三摩地。《楞严》的三摩地,它是一个所谓是「楞严大定」啊,所以称「首楞严三摩地」。「楞严」这两个字要跟那个「首」字连在一块儿念,「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印度话,大家简称为「楞严」,丢掉一个字。有的人把这个首字连到上句,「诸菩萨万行首」,不是!「菩萨万行」就断句了,「首楞严」这是一个名词。「首楞严」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这个都是极殊胜的开示啊。这就跟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一味的。
我们不是说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坏的?地球将来也要经过大劫,要大爆炸的,极乐世界才是「无衰无变」。这还是常情的说法,还是随顺了大家根器的一种说法啊。说到究竟,那「一切事究竟坚固」,真正的无分别了,没有取舍,没有拣择了,一切事都是如此。「一切事皆是法身」,法身还有什么不坚固的?不但是坚固,而且是彻底的坚固嚒,「无生无灭」嘛,没有坏嘛。所以这一切分别也就是来源于「第六识」,分别识;所以你就出来有坚固,有的不坚固。所以《楞严》这个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入定」,「楞严大定无出入」啊!他入定出定也都是究竟坚固。你出到哪儿去呀,入到哪儿去呀?是吧。你不能说从这个坚固入那个坚固,它就是坚固,整体是一个坚固,没有出入。所以这个「三摩地」是一切事究竟的这样儿一个「正定」,是个殊胜的「正定」,不是一般的那个禅定中所说的「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以他耳根圆通入了「三摩地」,而且他认为这个是第一。二十五圣个个都说了,二十五圣是个个都好。释迦牟尼佛让文殊,你看吧,你说这里谁最适合于我们这儿的根机呀?这底下文殊有大段的议论,这个议论很长啊,说耳根殊胜,耳根它是「圆」、是「通」、是「常」,就不仅仅是观世音,「我亦从中入」啊。所以《楞严》这一段,这个是它的第二十五段。
这里头的说法,因为他是闻自性,所以禅宗就说,你看看,还是我们殊胜吧,我们正确吧,那文殊菩萨给我们挑啊,我们是第一呀;大势至菩萨是念佛呀,大势至菩萨没有当选哪!(念公讲到这里豁然而笑。)先看大势至菩萨,再解决这个争论。所以有很多大德在这儿做翻案文章,他说是文殊的评论,他们有另外一种看法。其实这也很自然,因为这一次他是以入《楞严》的「三摩地」这个标准来选择哪个第一呀,那当然是观世音菩萨。所以(有人问)诺那祖师:「什么是最快最好的成佛方法?」诺那祖师说:「那就是明白自心和弥陀大法。」要明白自心!那不管是什么,你就是修别的,你到最后入这个三摩地,没有超过「明白自心」这个最直接嘛。别的门入了之后,他还是要「明白自心」嘛,是不是?所以在现生现世你要希望很快「入三摩地」,那观音的「耳根圆通」这确实是第一呀。如果要问现在这六道众生怎么最快的能够脱生死,出六道轮回,很快的成佛?那么文殊,我看那就只有选大势至菩萨了,是吧。这个要求(不同),比(的是)「什么」不一样,比的东西不一样,你所比的东西不一样,这个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同时看见这个次序的安排呀,也很明显了,再往前一个就是弥勒,唯识观哪。
第二十五拜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观世音菩萨不是,禅宗是拿观世音菩萨这个「反闻闻自性」为代表。大势至菩萨就是专门用「念佛法门」哪,而且是专一的。经上说:「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那不就是我们「十二光佛」呀,「无量光」、「无碍光」、「无等光」……他那也是有十二个佛相继一劫呀,「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念佛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就是念佛嚒,我入了「无生法忍」,证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最低是初地菩萨,彻底的证「无生法忍」要八地菩萨。那么怎么达到这个八地菩萨?就是念佛嘛。一个凡夫啊,完全就是念佛啊,就证「无生法忍」。
这个念佛的作用在哪里呀?「都摄六根」,这都是《楞严经》的话。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净修捷要》的)经文应当很恭敬,这不是我的老师他自个儿写出来的,都是经文的原句呀。他这个本领很大,把很多东西凑在一块儿非常自然。那个《无量寿经》(会集本)那非常自然!其实是很多很多,五种译本里挑出来的,这里挑一句,那里挑一句。这个没有大智能、特殊智能的人,这个事儿做不成。我以前还不知,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越来体会越深,这个是殊胜极了啊!这里这些话都是《首楞严》的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念佛,我这个「六根」都摄住了。我们这个「六根」就是为「六尘」所牵引嘛,所以一时也不得心安啊。见色闻声哪,又是想吃东西呀,什么种种的。来点凉风,这个触觉就舒服啊;这个灯它就烤啊,这也是触觉呀,是不是?这种种都是为这个所牵引,心中就种种分别。念佛就把这「六根」全摄住了。我念的时候儿自念自听嘛,因此你念的时候儿「舌根」就摄住了,舌头在念哪;「耳根」也摄住了,听自个儿在念哪;你在那儿点一支香,心里也不想别的,所闻的也是你念佛这个香啊;念的时候儿自个儿是很端正哪,一般是眼观鼻、鼻观心哪,而且前头供的是佛像,心里头这时候绝不会一边念佛、一边在想着在那儿跳霹雳舞,不可能,是不是,没有理由。(还有)看电视,不要在念佛的时候电视机还要开,专心一点嘛,这个六根就摄住了,不然「六根」还是在跑。
「都摄六根」,「意根」当然也定在那儿了。你都在念、都在听,这样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这个上头。所以你这个身体当然了、更是了,没有做别的事情啊。我这个眼、耳、鼻、舌什么都在这个方面,身体也在佛堂里头,我坐在这儿好好念,身也就端正了,所以这「六根」都摄住了。「都摄六根」,我是一念一念,念头是众生都有的了,但是现在我不是妄念,我是「净念」。我们现在是妄念相继,前一个妄念,后头又跟着一个妄念,后头跟着马上又来一个妄念,所以有「时间」哪。时间就是由于这个妄念产生出来的嘛。刚才那个妄念过去了,这就是过去的时;你现在正在这个妄念(之中),就是现在;底下马上有个妄念又要来,就是未来嘛。过、现、未这三际都是由于妄念嘛。没有妄念什么叫三际呀?所以像这样儿的一个道理,他们科学家懂了,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的错觉。」你有妄念就有了时间,还不是由妄念所产生的?这个「妄念」跟「错觉」你说差多少?妄跟错,都是错、都是妄,用的字不一样。而且它那个字,我们是从它的英文里头翻(译)过来的,当时把它翻成「错觉」了,要是(翻译的)这人通佛法,就给它翻成「妄觉」,我看爱因斯坦不会反对。就是字虽然没有用的同一个字,意思是同一个意思,所以产生时间。你(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超时间嘛,时间、空间、物质都是些错觉,都由于妄念。
而现在你这个念佛是「净念相继」。所以我们现在肯念,现在我们难得(到)的就是不能够「净念相继」。念着念着,滋出一个妄念来了;念着念着又滋出一个妄念来了。这个不要怕,这个远远儿的不要怕。《楞严》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个妄念,也就是「真如」啊,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跟水上画画儿,画个画儿是妄,但它马上就归到水里头了,马上就返到真里头了,所以「全妄归真」,可以归到真哪。所以我们虽然不能相继,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了念念是「净」的时候儿,就「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呀。所以我们只要去念,你总有一段时间,念着念着有一次经过一个时候就可以成了片了。就是念这个十句、三十句、五十句这个中间儿没有妄念了,这叫「念佛成片」。
「念佛成片」也不容易呀,有的修行人哪,他还跟我说,现在还不能成片。我说都不管哪。大家要知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信了这个净土宗的道理,弥陀的这种大愿,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们念佛就是以这个为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这个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都具足啊。而且我们不留恋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很恳切,你就是有信、有愿,深具信愿。深具信愿就决定往生。因为深具信愿必定会念,念了有妄想、没妄想那是其次的问题,那是第二个问题。你能不能够往生全在于头一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这就是我们只要去主观努力;你要是说我一定念到一点儿妄想都没有,这个事儿不见得今生能做得到啊。那就到「事一心、理一心」了,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做不到没有关系,你只要「一向专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但是你只要有信、有愿,决定往生!反过来,你就是念得风吹不动,雨打不透,你当作一个道教的什么口诀似的这么念。外道现在也能念一些什么东西呀,他们要想飞,他们也有外道的咒啊,他也是老念哪。回教也要念一个什么,基督教有时候也念哪。那么他用同样念的这种态度换了念了一句佛号,但是那个思想,还是别的教的那个思想,(那还是不能往生)。所以这一点很(重要),他是完全信佛的心念了「荔枝核」,「荔枝核」起佛的作用;你完全是外道的心,你来念佛号,你还是外道的道路,还不如那个念「荔枝核」的。就是你这个器具呀,本来是什么啊。
所以难得就是说你如果真是「净念相继」了,到了这个时候儿马上就「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呀。所以你开悟,这不就是开悟了吗?不但是开悟,还「入三摩地」。他并没有另外其它任何方法,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就这一句!但是你这一句,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了,那你「始觉合本」嘛,而且是老合本嘛。那就当然直趋觉路,就究竟觉嘛。究竟觉就是佛了,「岂但开悟」啊!所以「净念相继」,就必然「自得心开」。「不假方便」,不要再依靠任何的方便,还有什么秘诀呀,还有什么手印,还有什么咒,还有什么秘密的法我不知道,全不要,就一句。所以大势至菩萨成为初祖就在这儿,大势至之功德是不可思议呀!
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还要「般涅盘」,般涅盘之后是观音继位,观音还要「般涅盘」,是大势至菩萨继位,大势至菩萨永不般「涅盘」哪,他是念佛成功的。那么大家就说:「怎么阿弥陀佛还般涅盘哪?」这都是示现。你是修观音法的人,往生之后,你在多少多少年之后,你就看到阿弥陀佛般涅盘,观音作佛了;你如果是念佛往生的人,你那儿(的)佛还是阿弥陀佛,所以各是各的。昨天讨论那个「识」啊,什么的,各个不一样啊。那同在极乐世界,有的看见佛是阿弥陀佛,有的看见是观世音菩萨呀。等到和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往生这些缘都满了之后,观世音菩萨般涅盘,就大势至菩萨永远不涅盘。实际这三个就是一个,是不是啊!
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儿,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自」字儿,可以从两方面我们来体会。一个就是你自己,这个事儿不是别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有人问六祖的法,六祖说「密在汝边」哪。密在你那一边哪。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都是你自己的事儿,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心开,这是一个「自」字儿啊。都是你各个,你每人的,你的自性。你自己的自心开了,「自得心开」。还有一个「自」,「自」是自然之意啊,你就是这么「净念相继」,你自自然然的就心开了嘛。所以两个意思同时都有。
入《楞严》的三摩地,大势至菩萨认为这个是第一。所以二十五圣每个都认为他的方法是第一。大势至他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他就是「第一」,是吧。实际上,每个都第一呀。所以就是《金刚经》的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这个是契他那个机,对于他就是第一。我们众生,如果这个法契我的机,那么大势至菩萨这个法对我也是第一;如果观音最契我的机,观音的法对我就是第一了。所以这个法不是像这个都可以排名次的啊。
「与观世音现居此界」,大家看见没有!此界是什么界呀?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大菩萨,这儿可是说现居此界,它是我们这儿,是娑婆世界!为什么?这两个大菩萨都和这个土的众生特别有缘哪!都在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作大利乐」呀,给众生谋最大的「真实之利」,让众生得到究竟的安乐呀,所以「作大利乐」呀。
「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肯念佛的这一切众生,都「摄受」你、「取」你,这意思就是说要你呀、摄受你。不但是你,就像磁,这个磁石吸铁呀,这就是那个针,吸铁石就把这个针吸过去了。这个就是吸铁石在摄受这个针嘛,它产生一个力量嘛。但是针也在吸吸铁石啊,因为针也磁化了,它也出了南北极呀,互相在摄啊。但是这两个之间所以形成一个共同磁场,形成这个互相的吸力是磁极的相乘。佛那个磁多大呀,你这个针那个磁多点儿,这两个数目相乘,是彼此都有作用,可是那个数目要比我们这个数目大得多啊。所以这个力量是「靠」啊,「靠」佛菩萨的摄受力啊!你自个儿磁石要有磁性才行啊,虽然人人也都有磁性,但是你现在乱了。你(虽然)就是一块磁铁,(但是)你成天烧啊,你是摔它啊,它那分子全乱了。它那个电子循的轨道有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的轴它都乱了。这个轴是指这个(方向),这个轴是这样儿,各个方面都互相抵消。互相抵消那个磁性就(不显)。
所以这个也是很好的一个比方。人人都有佛性,就像铁的磁性。现在为什么不显现?你这乱了,你摔呀、烧啊,你这个都是乱的,各自为政。这个电子这么转,它的轴朝这边儿;那个电子那么转,朝那边儿;互相换了,各个抵消,最后总的磁性没有了。(但是)把它一摆到磁场里头,那个大的磁场,摆在那里面,它就电子慢慢儿、一样一样都有个道儿,这个方向又都正确了,一边是南极,一边是北极,磁性显现了。磁性显现了嚒,这两个磁石就互吸嚒。所以这个很容易拿来说明「自他不二、自他宛然」的道理呀。佛那个磁石是「他」,我们这个磁石是「自」,「自他不二」,自他没有两样儿。怎么(回事)?他也是磁铁,我也是磁铁嘛,这有什么两样啊?这就是「不二」啊。而且我们拿个铁粉画了一个磁场的线,这个磁场是两个共同的,你不能说谁是谁的,一个东西嘛,所以「不二」啊,没有两个啊。没有两个可是「自他宛然 」,那个大磁铁是大磁铁,这个小磁铁是小磁铁,这个「自」和「他」明明、清清在这儿。所以「又宛然又自他」,而「自他又不二」,主要说明这个道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譬喻。
「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个大磁铁在摄受一切,你念佛的众生,你就开始表现出一点磁性了。对于别的众生就不平等了吗?他那个都乱了,对于他不起作用啊。他必须摆到磁场里头来,你自个儿开始具有(磁性)、再发现相互吸的作用。所以「相互吸」嘛,但是这边这个太小,那个很大,主要还是靠那边儿的这个摄受的力量。
「令离三途」,让大家都离开三恶道,「三途」就是三恶道。畜生、鬼、地狱这三个(道)都太苦了,就称为「三恶道」,也叫「三途」。「三途一报五千劫」呀,堕落到三途受这个报,一报的时间是五千个劫,远得就没法儿说了,所以堕落是不得了的事情啊!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舍的时候,很多罗汉在那儿看。罗汉看见那个地方的蚂蚁,罗汉就落泪了,前一个佛成佛在这儿修精舍的时候儿,这个蚂蚁当时就是蚂蚁。那个佛都涅盘了多久多久,出现了这个佛。这个佛现在又在这儿修精舍,中间儿不知道过了多少万万万万万万年了,牠们还是一直在当蚂蚁,现在还在这儿当蚂蚁,阿罗汉就怜悯就落泪呀。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我们不要以为变猪,就变一回猪就完了,哪儿有那好事啊!老变猪,因为牠思想中全是猪。那个蚂蚁牠脑子里头、「八识」里头全是蚂蚁,蚂蚁国王、蚂蚁什么什么打仗;谁打了我、我打了谁;谁咬死了我,我怎么怎么样;冤家债主都是蚂蚁,冤冤相报也都是蚂蚁,所以牠不会出蚂蚁这个圈儿。所以「摄取不舍」,就叫他离开三途啊。而且「得无上力」呀,摄受的这个作用,让大家不但是离开三途,而且得到无上的力。得到「无上力」这就一直摄到极乐世界了啊。一点点儿觉悟啊,大家都念佛啊,求往生啊。
所以,这一段完全是净土法门。没有别的,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得「无生法忍」。而这个念佛就「摄六根」哪,你只要能达到「净念相继」的时候,你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助力、助缘,自然心就开了,就明心见性,就是禅宗「迷即众生,悟即佛」。你只要是明见本心,识自本心,明自本性,五祖说:「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就是人天导师,你就是佛呀。
所以六祖那时候,还没有做和尚就得衣钵啊。六祖得衣钵那是特殊的特殊,他是庙里头是苦力,(在)那庙里头厨房里做工,他并不是和尚。因此拿衣钵走了,全庙的和尚追。他(们)不是争这个(衣钵),当然其中有这个水平(的人),但神秀绝不是,大多数都不是。只是想不通啊,你这个不可能,怎么我们和尚得不着,神秀得不着,这庙里头做苦工的人,一个杂役、一个俗人,他把衣钵拿走了?偷的,一定是偷的!(念公讲到这里诙谐地笑起来。)所以这个「自得心开」呀,不管你是谁呀。神秀能记得十二部经论,是五百人(的)善知识,五百人对他(的)威信崇拜到极点了!人人都认为那神秀在,神秀就比我们高得多呀。所以大家都是要写东西,有神秀呢,当然是他,我们写什么?这种威望现在就很少,一般都是我比你强啊。(而神秀)大家都心服啊。可是六祖只是听了半遍《金刚经》,他就超过神秀;又再听半遍就得衣钵,就是天人之师啊,所以就是「心开」的重要啊。
一个只是在打坐,他的禅定很好啊,不倒单哪。禅定不是禅,禅定是第五度,禅宗的禅是第六度、是「般若」,这两个有很大的分别。禅定的禅还是瞎子,第六度才睁开眼睛啊;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有目。所以智慧的重要,六度之中任何一度,如果没有「般若」都不能称「波罗蜜」,不能到彼岸,只是人天福报。你在入什么禅定?你是生禅天嘛,所以称为禅天嘛。色界、无色界这些称禅天,你打坐是生的天哪,生天还在六道里头啊!你没有「般若」啊。广钦老和尚他就是禅定,但是他禅定又加了一个念佛的好处,也就超过一般的禅定。所以他这里头很有禅宗的气分哪,其实比那个禅宗的人还高明啊,所以他那两个人对的话 ,一比就清楚了。所以这个「自得心开」就殊胜啊!念佛一样「自得心开」。
圆瑛老法师称为「楞严独步」啊,他做了方丈,他自称他两次几乎要开悟 ,但是后来当法师、当方丈,事情很多,这一方面没有再得到进展。虽然没有得到进展,就这两度将要开悟,所以他这个《楞严》还是独步于世啊。在这一方面啊,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啊。禅也就是净,净也就是禅啊。那么,大势至菩萨就是完全从净土,同样得到参禅所最希望的果实啊。他就「自得心开,入三摩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