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0|回復: 1
|
六祖坛经(第三集)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摘自《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讲记二十一集讲于美国达拉斯》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经 (第三集) 1986/11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05-0003
请掀开经本第五页,第五页第五行的当中。上一次讲到,神秀大师作偈几天都作不成,「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着底下的文来看: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从这一段看起。这是说明五祖将要传法,传法人选可以说他早就看中了惠能。但是佛法自古以来,确实它是民主制度,决定没有私相授受的,没有的。所以,必须要公开的宣布。于是五祖就叫每一个人作一首偈,把自己的见地说出来,如果确实是明心见性,五祖不但传法,而且也要传位,将这个祖位传下去。当时与会的一些大众,他们心目当中是看好神秀大师,神秀是他们的教授师,是他们大家的老师,五祖要传位必定是他得,大家干脆也就不要操心,就不写了。神秀见到这种情形,他也知道大家的想法,自己不得不作一首偈送给五祖看。可是作好之后,这经上说,他经四天,十三次想把这个偈子呈献给五祖,可是走到五祖堂前,心里面就恍惚不安,不敢呈递,最后写在南廊的墙壁上。第二天五祖看到了,对他这首偈也相当的赞扬。
这个意思,我在前面也特别的介绍给诸位,神秀是教授师,纵然没有见性,五祖对他批评责备不能当众。如果当众说他没有见性,他以后怎么能教人?大家对他尊敬的心就没有了。其实佛法的授受是决定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心。你看印光大师就说得很好,一分诚敬就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就十分收获,这叫师资道合。所以五祖对他这个偈子赞叹、赞扬,到晚上三更的时候把他召到禅房里面来教导他,这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所以大庭广众之下,不可以严厉的责备学生,古来祖师大德几乎都是这种做法,这是值得我们要学习的,这个里面的意思非常之深。五祖责备他之后,告诉他,你这个偈子没见性,叫他过一、二天再作一首偈子来看。这经过了好几天,秀大师还是作不出来。
这样又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这就是我们佛门里俗话讲的,小沙弥,没有成年的。古时候是二十岁成年,二十岁之前都可以称之为童子。这个也是在寺院里面的,就是沙弥僧。他从碓房经过,因为五祖叫大家都念秀大师这首偈,说明念这首偈不会堕落,依照这个偈子修行有大利益。这个话也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假的。《坛经》后面,尤其讲到念佛求往生,那讲得真正是好。他口里面念这个偈,能大师一听就晓得,一听就知道这个偈子没见性。他说他『虽未蒙教授』,就是没有承蒙五祖来教他,因为他是一到黄梅就派到碓房里工作,八个多月也没有到过禅堂,也没有跟五祖见过一次面,所以是没有蒙教授。虽然没有承蒙五祖教授,可是对于佛法大意他早已经明了,也就是明心见性。『早识大意』就是他早已经见性。见性的人,现在在黄梅五祖道场里面,除了五祖之外,就是惠能。这个庙里住了一千多个人,真正见性的就两个人,见性就是法身大士。所以《坛经》里面,许许多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注意。学佛是从做人上学起,人都做不好,学佛决定不会成就,往生西方也靠不住,这个地方希望同修要留意。他就问这个童子说,你念什么,念什么偈?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
童子就说:
【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你看那个小沙弥对待惠能,这就是凡夫对圣人,是什么眼光去看他,你看称呼『尔这獦獠』,这是一点都不客气,没有尊敬,把他看作一个野蛮人。你看,这是他的态度,说这个话的语气,狂妄。这段话诸位一看就懂得,我们就不必多说,我们再往底下看:
【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我们看能大师他对人什么态度?这个童子称他作「獦獠」,他称童子为『上人』,这是敬称。所以凡夫眼睛里面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佛菩萨眼里看凡夫统统是诸佛菩萨,这个不一样。所以学佛从哪里学?从恭敬当中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第一条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这是六祖做到了,他也没有人教他,他是真正做到了。我们想五祖在黄梅主持道场那么多年,必定也是教大家要礼敬诸佛,决定不可以贡高我慢,这个童子大概也听了不少,可惜没做到。像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他就告诉童子说,称童子为「上人」,他说我在这里面踏碓,在碓房里面工作八个多月,没有到禅堂去过,没有到堂前去过。寺院那么大,禅堂究竟在哪里他还不晓得,『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我希望你带我去,到这个偈子前面我也要礼拜。这个童子就带他去了。
【童子引至偈前作礼。】
他也到那个偈前去礼拜。他说:
【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惠能大师不认识字,『请上人』,这个「上人」还是指这个童子,你念给我听。这个时候因缘也很巧。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江州』是地名,就是现在的九江,在那个时候叫「江州」。『别驾』这个官大概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一类的。州在唐朝等于明清的府一样。有一点像民国年代,在从前的行政专员,行政专员底下的秘书,就等于这个时候的「别驾」。这个人『姓张名日用』,张日用,他在旁边听到,他就高声的把这个偈子念了一遍,给惠能听。
【能闻已。】
他听了。
【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他听了之后,他说我也有一首偈子,我也不会写字,就麻烦你,请别驾也给我写在这个墙壁上。
【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他这个别号,大概在当时寺院里,大家都不叫他惠能,都叫他作『獦獠』,有这么个外号,很难听。你也会作偈,这个事情太希有了,太难得了。这个语气当中并不是很尊敬的,也是很轻慢的语气,你也有资格?你还能够作偈子?这是有点轻慢的态度。
【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这就是他奉劝他,你到寺庙里面来,你是想学佛的,『无上菩提』就是佛道,你是想来学佛的、想来成佛的,既然要发心学佛成佛,决定不能轻视初学的人。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他虽然在寺院里是下下之人,说不定他还有一点智慧;你们位子高高的,有的时候也会有胡涂的时候,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是取这个意思。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要是轻视初学,轻慢别人,这是有罪过的。《法华经》有一位常不轻菩萨,轻就是轻慢人,他一生绝不轻慢任何一个人。他说,「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这是讲轻慢别人的过失。《法华》是圆教一乘大经。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人,我们要尊敬,即使不尊敬,决定不可以轻慢,这是有罪业的。他说了这么多话,别驾在寺院里面也是不能把这官架子摆出来,听了当然也不太舒服,就叫他别多说,好,你把你的偈子说出来好了,我给你写上就是。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他附带一个条件,你要是真正得了法,做了第六代祖师,你要记住你要先度我。他跟他有这么一段因缘。惠能大师的偈子就是底下这一首,这首也是非常著名的。
【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实际上这一首偈,就是把秀大师那个偈子改正,把它改正了。神秀大师那首偈,我们要是依照那个修,有用处,很有利益。能大师这个偈子,我们没法子下手,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境界。所以,五祖称赞神秀大师那一首偈,是很有道理的。神秀大师没有离相,没有离心意识。而惠能大师把它一改,完全离心意识,完全离相,所谓是「卓立无依,灵灵不昧」,他是到这个境界。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他这首偈写出来之后,大家一看,虽然一般人也没有开悟,看到也吃了一惊。而六祖大师个子很矮小,其貌不扬,平常根本就没人瞧得起他,没有想到他有这么高的境界,所以大家统统惊奇。
【祖见众人惊怪。】
五祖看到大众惊奇、觉得奇怪。
【恐人损害。】
自古以来,嫉妒、障碍、陷害,这免不了的,这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这种烦恼愈到后世愈严重,尤其他是个初来的人。所以五祖怕人家害他,怕别人伤害他:
【遂将鞋擦了偈。】
他把鞋子脱下来把那个偈子擦掉。
【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说:也没见性。这是障人眼目。惠能表演了这一套,八个多月之后表演这么一套。
【次日。祖潜至碓坊。】
『潜至』是不让人晓得,就是偷偷到碓坊去看惠能,五祖在第二天。
【见能腰石舂米。】
惠能,刚才说过了,他身材矮小,身体轻,舂米需要力气,需要体力的,他体力不够,他身上拴了个大石头(那个石头现在还在南华寺),增加自己的体重,好踏碓舂米。这是五祖到碓坊里看到他在那里工作。
【语曰。】
『语曰』就是告诉他。
【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这一句话是赞叹他,你是一个求道的人,『为法忘躯』,不计辛劳,在这里苦修,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即问曰。米熟也未。】
他这个语就是双关语、暗语,你舂米,米舂熟了没有?惠能一听就晓得,就知道他的用意之所在。
【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米熟了,还没筛。『米熟』就是你自己有没有成熟,问他这个。他说我早就成熟了,没有人给我印证。『筛』就是印证,就希望祖师给我印证,给他做证明。所以这个话里头有话,纵然别人听了,别人听了听不出来,他们两个的暗语,彼此心里都明了。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五祖拿手杖、拐杖,在他那个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他就晓得这个意思,这就是告诉他,三更没有人的时候,到他房间去,他们两个约会。
【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这是怕别人看见,所以用袈裟遮围住。『遮围』,绝对不是遮围他的身,门关着还有窗户,一定是把袈裟挂在窗户上做窗帘,叫外面人看不见,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读书要懂得当时这个情况,是不让人知道,他给他讲《金刚经》。讲《金刚经》,当然是讲大意,讲到: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到这个时候,惠能大师就表示他的态度了,他完全彻悟了。这个心实在是无所住的,心怎么无所住?因为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是心变现出来的幻相,所以心哪里会有住?心要有住,它的功能就失掉了,它就不会变了;它能够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它不住,它才有这个功能。所以佛祖教学,其目的就是恢复真心。所以有所住心就是虚妄,无所住心就是智慧,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底下惠能大师,他就是把自己的心得、境界说出来。
【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就是他悟入的境界。佛在大经大论里头常常告诉我们,像《华严》里头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佛教跟其它宗教不一样,其它的宗教说,宇宙有一个主宰的神,佛法里没有。佛法说宇宙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后面能大师悟入境界之后,他说了五句,说明自性的功德,也是他听了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这《金刚经》一半没讲到,只讲到大概是四分之一的样子),这几句话是他的心得报告。底下就说:
【遂启祖言。】
『启』是下对上用的敬词。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本来是清净的。我们今天讲心染污了,染污的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才有染污,真心没有染污,真心永远是清净的。这里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我们把眼睛比作真心,决定是没有染污的,我们把妄心比喻作眼镜,我们戴上眼镜,不是一样也能看东西吗?可是眼镜里面有灰尘、有脏了,我们看外面东西统统是脏的,统统是染污的。其实谁染污?那个外头镜片染污,不是眼睛染污。真心与妄心的关系,就像这个样子的。所以你的真心决定没有染污,你看外面形形色色的,这是戴了镜片看外面,不是直接看的,是透过这个妄心起作用,是这么回事情。悟入自性就好比把眼镜去掉了,我眼睛直接看的,这个境界才真实。我们就晓得,清净心是真心,心不清净决定是妄心,妄心是生死轮回的心,真心就是佛心。佛心,菩萨心,心地清净的。这是第一句。第二句说: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是刚刚他发现,没想到,没想到我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自性本来没有生灭。由此可知,生灭心是妄心,生灭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个念头是生灭的,这个是虚妄不是真实的,真实法永远是不生不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没有想到我自性是样样具足,样样都不缺乏。这个讲到大的虚空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问题就是说,你能不能见性?能见性,智慧、德能统统透出来,你现前就得受用。我们今天就是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这么苦。诸佛菩萨是悟了自性。凡夫跟佛菩萨不同就是迷悟,自性没有两样,悟了自性也是这样的,迷了还是这个样子。所以从自性上来说没有两样。因此佛在大经里面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就自性上说的,本来成佛,众生与佛没有两样,可是迷悟它起作用就不一样了。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这讲常住,《楞严》上所讲的「常住真心」,绝对不会被外境所动的。所以我们不晓得用真心,用妄心,妄心会被外面境界动。所以人家赞叹的时候,你心里生欢喜;人家骂你几声,要生好几天气,这就是妄心,被外面境界所转动。真心如如不动,不会被外境所动的,不动这就是禅定,这就是智慧,所谓是「八风吹不动」,那是用真心。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切法统统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性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法,说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惠能说到这五句,五祖就叫他不必说了。
【祖知悟本性。】
五祖已经确确实实给他做证明,他确确实实是悟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凡夫这个病,就是不认识自己的真心,不晓得自性是真佛,不晓得自性是真法,我们迷是迷在这个地方。诸佛菩萨这些大德们,他们所悟入的就是这个境界,六祖所说的这个五句,可以说代表所有悟入的人统统是这境界,不管他说的言词不一样,意思一定是相同的。我们念佛人,念到所谓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这是自己亲自见到的,这些境界就实实在在是现在自己的眼前。底下祖师就是给他做印证。
【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只要悟入这个境界,『丈夫』是佛的十号之一,『天人师』也是的。这个给他印证就是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人,他就具有天人师的身分,他可以在天上人间教化众生,所以称之为「天人师」。『佛』就是觉悟之人,「佛」翻作觉者,就是大彻大悟的人,这个人就叫做佛。六祖这是刚刚悟,就可以称佛吗?可以。我们要以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他这个地位是分证即佛。分证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是真佛。虽然是真佛,并没有到究竟圆满。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佛,而且他有资格示现佛的身分在世间,所谓八相成道。也是像《法华.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有资格现佛身,初住以上的菩萨,能大师就到这个境界。
所以这个在念佛法门,念到理一心不乱,也就是成佛,也是这个境界。古德有说,学道之人,如果你想成佛,想成佛应该怎么个修法?在一切法里面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起心动念。换句话说,在一切法当中求个不着相、不动心,不执着,你这个心就不灭;不起心动念,那个心就不生,不生不灭就是真心,那就是佛。这个意思要特别记住。所以我们常常在讲堂里面劝勉同修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切法里头无求就是心不生,一切法里头不执着就是心不灭,先学不生不灭,这是在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非常的重要。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心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这几句话非常非常要紧,这讲到护法。在前一次讲经的时候,我也讲到护法的重要性。尹建维在此地听了,他说好像经里头,没有特别讲护法的重要。我说经文里头有,你没有注意,此地这就是交代,这就是护法重要。『传』是传授,『顿』是顿悟的教法,传法是这样传的,以心印心,彼此都到同样的境界。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于世无求,于人无争,于一切法不执着,他真的到这个境界。所以在一切法里头,没有一法不通达,没有一法不明了,清净心当中就是智慧。这是传法,然后衣钵是个信物,这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自己用的衣、自己吃饭的钵。出家人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三衣一钵,这是代代相传,这是祖师就以这个做证明,信物。五祖就把这个衣钵(释迦牟尼佛的衣钵),就是达摩祖师从印度带过来的,一代一代传,现在传给惠能大师,换句话说,由他来保管。当然这个衣钵决定不能用,佛的东西不可以用的,归他保管,他就是祖师。
所以,你正式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这个时候惠能大师二十四岁,还没有剃头,还是居士身分,居士身分在黄梅的时候就接法了,接了祖位。五祖就嘱咐他,要『善自护念』,你要保护,要常常忆念。「护念」意思简单的说,「护」是对外来的邪恶来说的,一切邪法、恶法我们要护持,不让它侵犯自己,换句话说,自己心地里头决定不沾染邪恶;「念」是念自己的心,这个心念念要生善法,这是护念的意思。所以,首先要护自己的法,然后才能够护诸佛的正法。自己护自己都护不了,要想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法,这是决定不可能的,办不到的。能够护持佛法,能够护持一切众生法,第一个先把自己的法护好,这样才能够护佛法、护众生法。
『广度有情』,「有情」是指一切众生,要帮助他们,教化这些有情众生;而且还要『流布将来』,「流」是流通,「布」是展布,不但要利益当代,而且要将这个大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发扬光大,『无令断绝』,这是佛祖的苦心。所以佛法到我们这一代,我们自己不但要好好的修学,而且一定要发心把它发扬光大。这个工作必得要尽心尽力去做,只要你真正肯尽心尽力,自然有三宝加持。当你推不动的时候,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自己有业障,另外一种那就是众生没福。众生没福没有法子,佛菩萨想来教化,众生不肯接受,邪知邪见,正如经论里面所说的,「邪见稠林,不转法轮」,那是众生没福。众生有福,有障碍的话,就是自己德能不够。如果自己能够修德,能够培养自己的智慧,在众生福德因缘现前的时候,就是要广度有情。五祖后面又赠送他一首偈子: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首偈前面两句是度众生,从事上来说的。『有情来下种』是菩萨事业,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下种」就是下成佛的种子。众生只要有成佛之因,将来决定结果,所以是『因地果还生』。种子下下去了,什么时候果成熟?那是每一个众生根性不相同,所谓根熟的众生,这一生就成就,根熟的众生当生就成就。像六祖,这是在黄梅,你看看五祖教学几十年当中,碰到这么一个根熟的,这他当生成就了。没有成熟的,帮助他成熟,像神秀,这是没成熟的,要帮助他成熟,像这一类人也不是少数。还有,没有善根的,你要给他种善根。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这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希望我们同修们,要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做,学佛社虽然小,会做得很有意义。怎么个做法?我们今天是用经书、录音带、录像带,这是去流通、散布,毕竟这个范围还不大,但是当然是有相当的效果,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晓得效果最大的,就是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尤其是报纸,你说看的人有多少!我们今天不但度中国人,我们希望能度外国人。这个地方外国人多,外国报纸怎么去写文章?当然整篇文章写起来很困难,咱们一次登几句。我们要一个小小的方块,去给它买一个小小的方块,我们每一次登一个佛像,写几句佛经里面的话,把它翻成英语,这样叫他一看,「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一入眼根,亦复如是,也是为道种,这非常有意义。你说办一个杂志,杂志出版有限,成本也高,看的人还是不多。如果这一份报纸,一天要发行几十万份、几百万份,这个效果太大太大了。你刊登一次,就算打一折,他发行一百万,能够说是有十万人看,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所以我相信你们同修这样的能力还有。像翻这个浅近的经典里头的语句,我相信有这个能力,整篇东西翻译困难,摘录下来重要的几个句子来翻,这个东西不难。所以希望要向这个目标来努力。这是真正「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上也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就是底下两句话,『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这两句是离相。我每天这样做,努力这样做,做了不着相,不着自己在这里做的相,那就是「无情」,不着自己相;「无种」,不着众生相,不着我所做的这些相。这正是《般若经》里头常讲的「三轮体空」,这样就相应。所以五祖将顿教、将衣钵传授给他,送他一首偈子。这首偈子是教诲,也是勉励,我们读《坛经》,诸位要记住,不要把这些东西看作这是五祖对六祖所说的,我们听到了,我们心里有所感受,我们向这个目标去修学,换句话说,这个话也是对我们说的。再看下面经文: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这是五祖再告诉他衣钵的来源,以及传衣钵的用意,这个必须要晓得。『达摩大师』从印度来的,谁相信他是祖师?因为他手上有释迦牟尼佛的衣钵,凭这一点我们认他作祖师。所以衣钵启发后人的信心,传衣钵用意在此地。所以这个衣钵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这不过是一个证明,是一个征信而已,重要的是传法。
【法则以心传心。】
禅宗祖师说,「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心才达到真正的清净,心里面有一物就不清净,真正要做到一念不生,这是你的真心现前,应用无方,这个重要。这是『以心传心』。
【皆令自悟自解。】
可见得悟入这个境界。『解』就是彻底明了,这个要靠自己,别人没有法子帮助你的,帮不上忙的。为什么说「自悟自解」?所以佛祖教给你什么?就是教给你止息妄念,就是教你把一切万缘放下,恢复到你本来的自性清净心而已。「自悟自解」就是清净心起作用,我们前面看到惠能大师说出那个境界,那个境界就是清净心的作用,本自清净一直到能生万法,都是清净心的德用。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
『本体』有一点跟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一个意思,佛法里面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自性。
【师师密付本心。】
『密』不是秘密,「密」是深密,它的的确确有相当的深度。佛法里头,实在讲,决定没有秘密。所以要紧的是要传法,要紧的是教你要悟入本性,悟入自性。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衣』,这个地位许多人想抢的、想夺的,大家想争取的,这是一个争端。所以「衣」到你为止,以后不再传了,这是特别嘱咐他。
【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如果将来还要传这个衣,恐怕到后来斗诤坚固,大家要为争夺衣钵,恐怕要打得头破血流,所以以后衣就不传了。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你赶快要走,离开此地,恐怕有人害你。这个也是真的,五祖将衣钵传给惠能,可以说寺庙里面至少有一半人心里不服,因为那是凡夫。里面那么多人,跟五祖跟了几十年,像神秀大师跟五祖差不多跟三十多年,后来衣钵给别人;而且来的这个人还是个南方人,老远来的,跟我们这里真是风马牛沾不上边的;而且又才来八个月,来做苦工的,禅堂里一次也没去过,怎么衣钵就给他?我相信里面有不少人,大概以为五祖老糊涂了,怎么把衣钵给他?大家不服气,你虽然给他了,他们还是想办法去找去,把它追回来。所以这个衣钵如果要是传给神秀,那大家没话说,一定完全都拥护的,绝对没有这个争端。可是神秀绝对不会跟他争衣钵的,他毕竟还是有道德,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自己只有惭愧而已。可是别人没有这个雅量。
所以,一个团体无论大小,我们都要知道,这个团体分子一定很复杂。所以要想团体好,这个团体能够发扬光大,能够做一番事业,必须要真正做到平等,真正做到互敬、互信,这样才成功。如果有一个人在团体里头是独断专行,这个团体一定不长远。我自己过去也做过事情,我很了解,上面人做事情,底下人那个心理的反应,我了解得清清楚楚。太难!叫底下人心服口服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在台北领导「佛陀教育基金会」,我对于我们每一个分子我都尊重。我们里面有一个总干事,简丰文居士,他做事情有的时候也是独断专行,我就告诉他决定不可以。我说你要这样做法,其余的董事,你就没有把他看在眼睛里头,虽然他来捧场、来开会,他心里不服。为什么?你没有把他当作董事看待,我说这个决定不可以。我说不但你总干事不能独断专行,我说我这个董事长也不能独断专行。我们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经过董事会全体董事表决通过的,这个大家没话说。我们对于任何一个董事决定尊重他,不是把他邀来凑数的,不是的。我请你来,就是你在我这个里头决定有权利,有表决权,有说话的权利。所以大家都很热心。
今天他打个电话给我,里面想聘请一个人,我们聘请是有待遇的,是要支薪水的。做什么工作?专门做印经的工作。他提的这个意见很好,他说许多的经典,包括我们这次希望谢太太带回去的《莲池大师全集》,他说这个书古版的、木刻版本的,翻印的时候现在人看到不太习惯,他说我们最好重新排版,加上新式的标点符号。这个意见很好,可以。他说我们请一个人,专门负责来搞这个东西。我说也可以,但是我说请人,一定要经董事会通过,不是说我们两个商量一下就行了,然后人请来了,到开董事会请求追认,追认当然一定同意,但是那个意义已经失掉,意义失掉了。我说不能,最好避免追认,除非是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们才能这样做法。最好不要耍这些把戏,叫人家看到心里也不舒服。
所以说做事情很难、很难,做事不难,应付人很难,人能够应付好,这个里面团结,你这个事业才能够真正基础打下去,才能够发扬光大,所谓同心同德,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切事情都要如理如法,佛法讲如法,如理如法才能够行得通。这里就是说五祖传给能大师,这是如法也如理,但是违背人情,情、理、法,它少了一个人情。这就是六祖在黄梅住的时间太少,换句话说,跟这些同学、道友关系没有建立,这一下就得了法,大家当然不服气。尤其是平常,大家根本没有把他看在眼里头,居然衣钵被他拿走了。所以像这些地方,这里面含藏着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他就讲,你赶快走,怕的是有人害你。害他为什么?无非是夺衣钵而已。
【能曰。向甚处去。】
惠能问:我到哪里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我们从这些地方的谈话当中,就能够发现五祖确实有神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怀』就是怀集县,『会』是四会县,这两个地方都在广东跟广西交界的地方。他说你赶紧逃,到那个地方去,到那里去避难去。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
对于尊长要自称自己的名字,说惠能本来是南方人,所以叫『南中人』。
【久不知此山路。】
现在半夜你叫我走,外头路不熟,也没有人可问,我走到哪里去?
【如何出得江口。】
怎么样才能够到达长江的边岸?从那边雇船可以能离开此地。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他说你不要忧虑这个,我送你走。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
『九江』距离湖北不远,五祖把他送到这个地方,这就是九江寻阳驿,就是这个地方。
【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橹』是什么样子,恐怕年轻的同修都不知道。不过现在正好此地有个展览会,这是中共在达拉斯办了一个展览会,展出我们中国古时候这些技术,那个里头有一条船,你到那里去一看,你就看到什么叫「橹」。它那个船是模型,缩小做的,做得很不错,缩小十分之一,你能够看得到。「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
『和尚』是亲教师,五祖是六祖的亲教师,所以他称和尚。「和尚」在佛门是最尊敬的称呼,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称和尚,关系非常密切,直接指导我、直接教导我的老师才称和尚;不是直接教导的,我们通常一般称法师,称阿阇梨,不称和尚。称和尚,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师生的关系。
【弟子合摇橹。】
他说,请老师坐,我来『摇橹』,「摇橹」就是划船。
【五祖云。合是吾渡汝。】
『合』是应该,应该是我度你。
【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
『边方』就是边疆,那时候广州是我们中国的边疆。
【语音不正。】
说的广东话,『语音不正』。
【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他要求来摇橹,还说了一番大道理,这个道理说得没错。迷的时候要依靠老师,老师来度我们;觉悟了之后要自度,『自性自度』。他现在已经觉悟,现在是我应该自度的时候,「自性自度」的时候。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你看这些话所讲的,他早就晓得了,预知时至,他三年前就知道了。他现在要传法给他,主要就是三年以后他要走了。这个时候传法也正是时候,他把法传给他,三年当中他还坐镇在黄梅,能够把这个局面安定下来,能够维持现状。所以告诉他,以后佛法『由汝大行』,这个都是宿命通,过去现在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李老师他在台中两年前宣布,他说我讲经只讲两年,两年以后就不讲了,台中的徐醒民把这个消息传给我、告诉我。我就跟他说,我说老师住世恐怕就两年了。他在世一生就是讲经,他不讲经他就走了,他没事做。所以今年果然就走了,两年前说的。五祖是三年前说的,而且讲到以后佛法「由汝大行」,这个说的一点没错。禅宗一直到六祖手上,那真是发扬光大了,从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一个传一个,正是所谓叫单传,命若悬丝。六祖能大师在宝林教学三十七年,他传了四十三个人,这在禅宗史里面最盛的一桩事情,真是空前绝后。在他之前没有这么样的盛况,六祖以后也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盛况。在他一个人手上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真正了不起!
你看五祖在黄梅三十多年才只有遇到一个,学生虽然有几千人,开悟的人少,太少太少了。你要问什么原因?说老实话,叫放不下,就是牵肠挂肚的事情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没有别的,就是这个东西。果然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一切都放下,那个开悟的机会就来了。能不能悟入就在此地,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成佛人人有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你看到这些人都有神通,神通从哪里来的?神通是本能。我们迷惑颠倒把我们自己的本能失掉了,如果我们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的起作用就是神通。不但知现在、知过去、知未来,自己前世是从哪里来的,后一世往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能力就是清净心的功能,只要你恢复清净心,你这个能力就恢复了。所以不必问别人,自己清楚。问别人,别人的话不可靠,别人所讲的话是真正不可靠。嘱咐的话说完了,就交代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
这把方向指给他,他的法缘在南方。
【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警告他,你虽然得法,你现在不能出来说法,你要隐居一段时期。为什么?佛法在当前有难,有难就是邪知邪见的人很多。所以这个时候不适宜说法,不适宜曝露身分。
【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诸位要晓得,他们这两个人的分别,要拿我们世俗人来看,这是永别,以后就不再见面,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如果拿世俗人来看,这个真是难分难舍。你看看他们心地光明清净,永别就好像是暂别一样,这样就分手、离开了。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因为他这个时候,他要走小路,处处要防着别人来追他、来谋害他。所以小心谨慎去避难,走了两个月。他这走是从江西走,到了『大庾岭』,这是到了广东的边境。
【五祖归。】
五祖送他之后再回到黄梅。
【数日不上堂。】
好多天都不上堂说法。
【众疑。】
大众怀疑了。
【诣问曰。】
就是到和尚哪里去问。
【和尚少病少恼否。】
这是佛门普通问候的话,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是不是有病,为什么好多天没有看到上堂?
【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病』没有,传法的衣钵已经到南方去了。所以说话句句是实话、诚实话,决定没有妄语。这个时候他晓得,惠能大概已经走得很远,跟你讲也可以,你追也不容易追得上,已经走很远了。
【问谁人传授。】
大众当然一定问,哪一个得去了?
【曰。能者得之。】
这个语也是双关的,他正好名字叫惠能,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他得去了。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晓得了。
【众乃知焉。】
于是乎大家晓得,惠能大师得了衣钵,走了。大家一定再到碓房里去找这个人,人不见了。人也不见了,必定是他得去了。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所以我们估计至少寺庙里头有一半人不服,他这个寺庙里头住一千多人,就有几百个人不服气,要去把这个衣钵夺回来,换句话说,他没有资格作六祖。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情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
大概夺衣钵,我想就是他发起的。所以五祖说这些话,这是因为每个人因缘不一样,这个人虽然是个粗人,军人出身的,他在路上碰到惠能的时候,他也开悟了,他也见性了。所以他变成什么?变成惠能法师第一个得度的徒弟,开悟得度的。这也是五祖的慈悲,他要不是去追六祖,他这个因缘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说法,也可以说,故意做成这样让他去追,遇到这个因缘他能开悟,又度了一个。所以讲到因缘,实在是很复杂,这个里头因因果果,你仔细去看很有味道。这个人叫惠明,『四品将军』,这是从前的官职阶位,要拿现在的来比,差不多是少将的身分。他是一个武官,是个将军,大概也是离了军职出家,虽然出家脾气没改,还是粗暴脾气。『性情粗糙,极意参寻』,可能就是他发起要去追惠能,要把衣钵抢回来。他可能也是对于神秀最崇拜的,大概要把衣钵抢回来要送给神秀才行,所以他是『为众人先』。
【趁及于能。】
『趁』是追击,追到了,他追到了。
【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
这是惠能看到后头有人来追,晓得冤家对头来了,他是为衣钵而来的,所以他就把衣钵往石头上一丢。只是心里想这个衣钵是个信物,怎么能力争?可是惠能要是打,打不过他,没有法子。所以衣钵就放在路旁边石头上,自己就跑到草堆里藏起来。当然惠明的目的,衣钵拿回去算了,也不见得一定会伤害他,他来主要是为了夺衣钵的。
【惠明至。提掇不动。】
这里面就是有护法神,诸位想想那个衣钵,尤其释迦牟尼佛用的衣钵,到六祖这个时候,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一千五百多年那个衣,你想一件衣一千五百年,那个衣也就差不多快要坏了。所以这个钵与衣很轻很轻的东西,我想三岁的小朋友都会拿得动,他一个四品将军居然拿不动。这个时候他一定有所感悟,如果没有护法神守护,不可能拿不动的。这个衣钵现在在南华寺,将来你们有机会,到广东南华寺去参访,看看衣钵,你们能不能拿得动,现在还展览在那个地方。他拿不动,他心也就慌了,也就放下屠刀,要立地成佛,马上就改变主意。
【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这个话是真心话,现在他念头一转,我来求法的,我不要衣了。『行者』,他现在还没有示现出家相,没有剃头,还是一个居士身分,所以叫他做「行者」。
【能遂出坐盘石上。】
他这么一说,惠能大师就出来了,从藏匿的地方跑出来,坐在石头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我说法。】
他是真的,真正放下屠刀,妄念没有了,瞋恚心也息掉了,所谓是回头是岸,这一点很难得、很难得,求他给他说法。
【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这就是说法的条件。为什么?真正能做到这两句话,就能开悟,一切众生可以说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这两句话很重要。『屏息诸缘』就是放下,放下万缘,叫你心清净,这个时候你的清净心里面一点牵挂都没有。『勿生一念』,一念不生,这个时候的心就是诚心,至诚心,至诚心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所以什么时候可以能够得法?菩提心现前就得法了。
【良久。】
这个很重要,要叫他整个的心定下来,定一个时候,这才能说法,这个时候说法的效果,非常非常之大,真正不可思议。我跟诸位说过,我当年学佛第一次见章嘉大师,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就是用这种态度。头一次见面,大概是将近有一个半小时,只说了三句话,所以印象非常非常深刻。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毕竟没有惠明的功夫,心里头有疑,我提了一个问题,大师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不说,看了半个多钟点,虽然心是定下来了,但是疑团还在,注意力很集中要听他的话,这个就是错误,这就是没有能够屏息诸缘。这个心里头还生念头,不是到一念不生,心里有疑,心里等待、期待他,你怎么答复我?所以有这个心就不能悟入。不过那个时候大师没有教我,「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他没有教我这个,可是他跟我讲的话,我很有受用。所以『良久』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大师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非常的稳重,你见了他之后,自自然然恭敬心就生起来。
这是惠明缘成熟了。所以缘成熟关键就在此地,这个样子经过能大师一点,他就大彻大悟。所以缘怎么叫熟?就是屏息诸缘、一念不生,你就熟了。你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心永远是清净,决定没有攀缘的这个念头,决定不起心动念,你的缘就成熟了。你要用这个功夫念佛,你这一生必定念到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你要遇到禅宗大德,必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一定要学的,要记住的。所以心里头念头愈少愈好,要知道所有的念头都是妄念,所有的念头都叫造业,都是你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心不清净。真正的享受是清净心,身心清净。惠能大师怎么点他?看底下经文:
【谓明曰。】
这就告诉惠明说。
【不思善。不思恶。】
善恶二边都离开。
【正与么时。】
正在这个时候。
【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问他这一句话,他一下就惊悟了。
【惠明言下大悟。】
可是诸位要晓得,如果他心里还有妄念,还有起心动念,怎么点也点不醒的。我们相信,像这样禅宗故套点醒的方法,他在五祖会上不晓得听了多少遍也没有开悟。五祖哪天不讲,天天讲,为什么不开悟?心里头有妄念,心不清净,没有能够真正放下。这个时候他真放下了,他真正晓得不可思议,因为那么一个小包袱拿不动,这他才真正相信有护法神,真正相信不可思议,所以他在这个时候是彻底放下了。身心世界统统要放下,这就叫放下屠刀,这就叫做回头是岸,所以经过明人一点就开悟了。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这是他体悟了之后,悟入这个境界之后,这是深密。刚才说过了,佛门里头没有秘密,只有深密。这些话我们也听了,我们也没有开悟,那是我们用心跟他不一样。如果我们今天果然也像惠明用心,我点你,我没有开悟点醒你,你会开悟,这是真的。不见得有开悟的老师,可是的的确确有开悟的学生,古时候这种例子很多。所以他悟了之后,悟入之后就再请教大师说,『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这个「密」就是五祖传给他的,就是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没有?
【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我给你说出来,还有什么密?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这就是自性自悟,『密在汝边』就是自性自悟。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从来不知道,在黄梅这么多年。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这是正式承认六祖是他的老师。所以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个大彻大悟的人,这是第一个得度的。
【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跟五祖教他的一样,此地用字就简单,就省略了。当然嘱咐他的话绝对不止一句话,教他自己要护持,当然必定劝他要弘法利生。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他也不会再回黄梅,他也走了。为什么?他开悟了,开悟再去没有用,他要再去的话,除了五祖之外就是他,那秀大师不如他,秀大师在他之下,所以他也不会再去。就问他,我因缘在什么地方,我到哪里去?
【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能大师也有神通,也给他指出方向、指出路,你的缘在哪里,你的道场在什么地方。『袁』就是袁州,『蒙』是蒙山,袁州的蒙山,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江西,你到那个地方去。所以到以后他果然在那个地方教化一方,指点他一条路。
【明礼辞。】
惠明就拜辞六祖。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
他到了岭南,从岭下来之后,碰到后面追的人来,他碰到了,碰到之后他就打了个妄语,他说没有追到,恐怕从别的路走去,我们到另外的路去追。把这些人指使走了,使六祖平平安安的到达四会,到那个地方去隐居。惠明以后到了袁州之后,他改了名字,改叫道明,他认了六祖做他的老师、做他的和尚,所以不敢跟他平辈,不敢用惠字,所以就改成道明。所以我们今天在禅宗史上看到袁州道明和尚,就是此地讲的惠明,他也有相当的成就,也非常的了不起。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就是度惠明的一段公案。
由此可知,祖师的安排巧妙之极。你看,五祖他的世寿还有三年,他再过一年传法不可以吗?何必一定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传给他,附带就度了惠明。如果诸位想想看,他真的住上个两年的话,在五祖圆寂前一年传法都来得及,让能大师在黄梅住个两年,他现在住了八个月,再住两年,住了两年八个月(差不多住三年),他上上下下也熟了,到那个时候也没有这么多人追他,不会是这个情形。所以这种安排就是故意激起公愤,让这个惠明去追,追上来之后他开悟了。这就是五祖说,他的因缘是在他那里,他度不了,他能度他。正如同释迦牟尼佛在世,有一批人到佛这里来,佛度不了,佛叫他去跟舍利弗,结果被舍利弗度走了,他跟舍利弗有缘,舍利弗会下他能开悟,他听佛讲经不会开悟,这个道理就是如此。惠明在五祖会下听那么多年不开悟,在六祖这里给他一逼就开悟了。所以是用意非常之深,他这个安排非常的巧妙,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8-20 13:56:37
|
只看該作者
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留意、都要晓得。所以圣人用心,的的确确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测度的,他这一举度了两个人,两个开悟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