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2|回復: 2
|
大方广圆觉经(第二集)
[複製鏈接]
|
|
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2
序【次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乃结答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从这里看起。前面第一章,就是文殊菩萨这一章,在上一次我们略略的说明这一章的大意,主要就是要我们认识一切诸佛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方法修成的,这是第一章最重要的意思。
第二章是讲修行的方法。我们从第一章晓得十方诸佛都是依圆觉清净觉相而修成的,现在我们要问了,圆照清净觉相怎么样修法?所以第二章非常重要。第二章普贤菩萨章,可以说从这以后都是讲修行方法,而普贤菩萨这一章是修行方法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其余的菩萨是各代表一种方法。它这是属于总纲领,不管你修哪个方法。后面的十位菩萨代表的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代表无量的法门。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代表总纲领,因此这两章所讲的都是原则,这种原则可以应用在一切法门上,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参禅、持咒都可以运用这些修行的原理原则。
『次告』,「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个意思是从上一章来的,在前一章我们曾经讲过。「一切幻化」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相。真相确实是幻化的,幻就不是真实的,化是变现的。我们通常讲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其实这一切法真的是因缘生吗?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非因缘、非自然」,又把它否定了。讲因缘生法是对付外道的,因为印度有许多外道主张一切万法是自然的,所以佛才说因缘。说因缘是破他执着自然,是破人家执着的,我们再要执着一切法是因缘生的,这又错了。佛法在破执着,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一切法本来不生,幻化就是不生,既然不生,哪有灭?当然就没有灭,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的真相。而《楞严经》上佛又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就是幻化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的真相确实是如此,可是这个真正是难懂,很难体会,因为我们总是把眼前这些境界都看得很实在,这是我们的迷,我们的执着。
眼前我们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实在的,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相续之相。我们有真如本性,既然有真如本性,性是体,有体当然就有相,所以它现这个相。虽现相,这个相是幻相,而这幻相是相续的,体有这种功能。我们对相续的相,不晓得它的事实真相,所以就把它看作真实,这就迷了,一念不觉,这就迷了。
譬如我们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相是幻相、是不生不灭,你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好像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晓得那个镜头一打开,画面映到银幕上去,一映上去立刻就把它切断,第二张就接着出现,这样一秒钟镜头开合二十四次,每开一次换一张,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这些连续的画面过得太快了,我们前面的印象还没有离开,第二个印象马上接着就来了,我们就看到好像是真的,是个活动的画面,其实你看看底片,哪有活动?没有活动。所以我们就银幕这上来看,确实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马上开了一下,立刻就没有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银幕上的相的确并没有,影像现在银幕上没有相,它开的时候没有相,关起来还是没有相,所以不生不灭。
我们现在不说别的,就说阿赖耶识,因为一切幻相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阿赖耶识现相的功能,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我想都是很保守,因为事实真相决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佛给我们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秒钟以我们普通的可以弹四次,一秒钟能弹四次,这个速度还是很慢,一秒钟就算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所以一秒钟开合二十四次就已经把我们欺骗了,如果一秒钟要开合二十多万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这个现象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无法能够觉察得出来,但是这个是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可以说是最不容易让我们相信,而大经里面常常讲,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八地菩萨才见到。所以这个地方讲「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来是讲我们自己的本性,幻化是讲我们自己本性变现的境界,不是从外面来的。
『不了如幻,是名不觉』,你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不了解,这就叫「不觉」。好像我们看电影,不明真相的话,我们是迷,迷在这个境界相,我们不觉。如果了解真相,在那里看什么?看镜头开合,在银幕上能看得出一张一张的在那里换片子,你要是晓得这个真相的话,那你就觉悟了。我们眼前也是如此,你要对于眼前这个世界晓得是剎那剎那在那里生灭,就像放映机换底片一样,你要是知道这个相的话,跟你说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什么恐怖都没有了,为什么?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就得大自在了,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明了了。为什么?『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你晓得这个是幻妄的,你就不迷了。不迷就是离幻,离幻你就不着相,对外面不执着,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不取于相」,对内就「如如不动」。内如如不动,外不取于相,这是大觉,「是名为觉」。所以觉与迷就是在事实的真相你了解不了解,一了解就是觉,不了解就是迷。了解之后,受用自在;不了解,受用不自在,在里面生无量无边的烦恼。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悟彻悟,一悟永远悟了,这叫顿悟,第二章讲的话是属于顿悟。「方便」是讲方便法门,这个里头不用任何的方便法,一悟就圆满了。下面举了一个比喻说:
序【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
大师在这里用一个比喻,譬如我们做梦,在梦中害了病,害病不要求医、不要去治吗?忽然晓得我在做梦,做梦就不需要求医,也不需要治了,就没事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如果我们在现前一旦觉悟到,我们现在在梦里,你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不但是连病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只有剎那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决没有生死这回事情,也没有轮回这回事情。什么样的境界都是从自性变现的,昨天我们讲过,心清净就变四圣法界,心里面染污就变六凡法界,善心就变三善道法界,恶念就变三恶道法界。境界是心变的,所以境随心转,山河大地都是随心转的,这是觉悟的人,迷了的人他恰恰相反,迷了的人心被境界转,悟了的人心转境界,这是迷悟不相同的地方。
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不作方便」,由此可知,以种种方便法那实在是不得已,在无可奈何之下才加上种种方便法。如果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一门深入是决定成就,不但成就,在时间上来讲也是最节省、最快速,我们都希望早一天成就,一门深入,这比什么都快,所以在修学上,我们决定一门之后就要认真的学。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情形,这个情形当然不是我们自己亲证的境界,是听佛这么说。圆瑛大师在此地所写的统统是经里面有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他在这里胡造谣言,经文上佛就是这么讲的。
所以什么叫利根?什么样叫上智?上智利根是听了就相信,他信了他就依照这个方法来做,这个人就是利根。听了半信半疑,听了之后还再要去找证据,还得要去追究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个人根就不利。就是听了他不能马上就相信,总得还去考察,吃尽苦头之后这才相信,这就不是利根。所以学佛毕竟利根的人太少了,像我自己,我的根就很不利,学了三十年才相信,这糟糕。当年老师跟我们讲的时候不是马上就相信,真是这么多年来吃尽了苦头,想一想真的,看得很浅显的东西原来是佛法里头最精华的,再没有比这个更精华了。
我今年在香港讲经得到一个宝贝,什么东西?《西方公据》。你看看,这个书平常没看在眼睛里头,太平常了,几十年摆在桌子上都没看得起眼,今年春天在香港讲经再翻一翻看,一切佛法里头所讲的东西统统在里头,我有这一本就够了,什么都可以不要了。《西方公据》,我在香港图书馆里面看到大概有六种不同的版本,六种里面以这一种内容最好、最丰富,所以我一回到台湾马上就印了三千本。它这个带有九品莲图,那个莲图是什么?就是教你念佛,计数念佛。那一本念完了之后,在佛前面把它焚化掉。但是现在的人心懈怠、放逸,照他那个方法来念,念一千声点一点,先用淡颜色的笔点,渐渐用浓的颜色笔去点,可以点个五六遍,那一本小册子恐怕好几年你也念不完。你念不完怎么样?你的心就懈怠,就不念了。俗话常讲打铁要趁热,要一鼓作气才有成就。
现在印刷术很便宜,成本很低廉,我们印九品莲图,成本一册才台币一毛九分钱,这很便宜,所以《西方公据》印了三千册,莲图印了一万册。我劝大家不要照他那个数字点,我们拿着念珠念一圈一百声就点一点,一遍点完了马上就烧掉,「我这一本念完了,好快」,没几天就念完了,你那个劲就起来了,我们就再换一本,免得一本点了又点,老是点不完,这累死人。所以我就劝大家,你念一串念珠一百零八声,你就点一点,点完了写上名字在佛前焚化,马上再换一本。如果没有了,写信找我要,马上就会寄来,很便宜,印这个太方便了。用这个方法无非是劝导大家好好的念佛。譬如一天定一个数目,念一千声一天就点了十个圈,念两千声就点了二十个圈,要是一天念一万声佛,你就点了一百个圈,没几天就点完了,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念佛的功德利益,《西方公据》里头统统都有说到,而且告诉你,你这一发心,确实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你自己一朵莲花,莲花上有你的名字。我再告诉诸位,还有同修们自己看到莲花,看到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不是假的,这不是做梦,不是幻想,为什么?他没想,没有这个念头,根本就没这个念头,忽然看见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同学来跟我讲,来问我,我说:好,太好了,你一直念,你决定成功,决定成就。
有这一本《西方公据》够了,修行是愈简单愈好,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那些人要找麻烦就给他去悟;「八万四千行,让给别人行」,他们去行去。我们统统放下了,走一条路。供佛,一尊;经本,一卷,走到哪里就带着它,这就是西方公据,据是凭据,我们往生西方的凭据。因为一尊佛像便利观想,你常常见到,看成习惯了,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一定是这个像,你非常熟悉,所以这个像不能多。同是阿弥陀佛的像,有好多种不同的阿弥陀佛像,你都请来供,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如果你忽然想到:这个阿弥陀佛是我供的哪一尊像?你有这个一念就打闲岔了,你就去不成。阿弥陀佛来了,你供了十几尊阿弥陀佛像,这个阿弥陀佛像哪一尊?这就麻烦了,所以这是我们要避免的。
每个地方寺院雕塑的不同,或者彩画的阿弥陀佛的形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瞻仰,可以礼拜,可以恭敬。我们自己供奉的就是一尊,一生不改,就是供一尊,这个成就就快了。古人一般三年成就,我们要这样修法,三年一定有成就。所以佛堂里面供的许多佛像是供大众瞻仰,我们自己修行决定不可以,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念观音菩萨的只供一尊观音菩萨,决定往生。
什么事情都得要专一,专一就『不须更作方便』,你这个心真正信了,真正「一」了,就不作方便。如果还有怀疑,不能专一,那就再加,或者念佛里头再加上参禅,再加上持咒,再加上观想。真正信得过就不要再作方便法,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前面两句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一门专修。所以此地这个纲领讲得更高,完全是对上上乘人所说的,就正如六祖的《坛经》一样,他老人家那个手段就是接上上乘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神秀大师在北方是接引大乘人,他是在南方接引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是不假方便的。
序【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所以这个是属于顿悟、顿超,没有次第的。你是一觉就离,就怕你不觉,觉就离,离了就是觉。晓得一切是如幻的,这就是觉。我们对于这些经文很熟,虽很熟,但不是自己境界,譬如《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个都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们都念得非常熟,可是没用处,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是凡所有相样样都当真,你不能如幻,你这境界转不过来,经念上千遍万遍,境界总是转不过来,不是你的境界。如何能把这个境界变成自己的境界?确实要成了自己的境界,你就大彻大悟了。你要问佛菩萨见解如何?佛菩萨见解就是这个见解。
《法华经》里面讲「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佛的知见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晓得这一切法统统是幻法。幻法有没有?有,虽有不实,所以他在一切法里头不取着、不动心,他心地清净,智慧圆满,他在境界里起作用就是圆觉清净觉相,这是第一章里面所讲的,我们学佛就是学的这个,我们念佛也是想念到这个境界,念到这个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乱,念到这个境界,天下太平。我太平,他不太平,只要我太平了,我看他也太平了,你看这个世间打仗就像看什么?像大人看小孩打架一样,自己的心清净光明,一点妨碍都没有。所以顿超没有次第,实在讲没有渐次,凡是讲渐次都是没悟,没悟的时候有渐次,悟了以后没有渐次。
序【如梦疮之人,既已离梦,即为醒觉,觅疮了不可得,亦无须用药,渐次求愈也。】
这个比喻一看就明了了,这就是说明的确是如此。佛与众生就是觉与迷,而觉与迷正是一念之间,所以前面讲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是实相,觉迷不同,觉悟的一念就叫佛,迷了一念就叫众生,可见得佛也是一念,众生也是一念。从一念上讲,生佛平等,生佛不二,所以佛在本经里面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的。你要说众生跟佛所差别的,佛一念觉,众生一念迷了,一念是真的。再跟诸位说,只有一念并无二念,给你说二念、说三念、说万念都叫方便说,那种境界是一念迷的境界。这是讲第二章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可以说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佛法自始至终着重在「知」,「知」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回向偈说「愿求智慧真明了」。第三章是佛告普眼菩萨:
序【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
普贤这一章里面没有渐次,所以那是上上乘人的境界,一闻千悟,一悟就彻悟,是那个境界。我们到不了这个境界怎么办?到不了就慢慢来,那就得借方便。像我们今天念佛,念佛就是方便法的一种。参禅也是方便,持咒还是方便,那就是借着方便法,渐次的去深入。可是渐到你心要达到清净的时候,由渐就转到顿,所以悟的时候一定是顿悟。烦恼轻,心地清净的人容易顿悟。我们现在用渐修的方法,无非是先求我们心地清净,先求烦恼减少,这是念佛。所以像念佛,你念到功夫成片,那烦恼几乎去掉一半;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再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顿悟。理一心以下是渐修,顿是由渐而顿的,没有渐的功夫,你顿不了。我们看《坛经》里六祖大师那个顿悟,虽然这一生当中没看到他渐修,人家还有前生,生生世世的修行,那个帐都要算上去,多生多劫修习,他这一生成熟了,他顿悟了。好像我们看一个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他不是突然来的,他前面不晓得用了多少年的工夫,由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才能够达到理一心。当然这个里面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你信心清净就容易顿悟,《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顿悟。
所以怀疑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你要不把「疑」这个烦恼破除,你的信心怎么能得清净?信心不清净,你怎么能够悟入?这个道理我想也不难懂。所以疑是很大的障碍,有疑一定要把这个疑惑断除。所以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就是因为这个疑团没有法子打破,这才要读经,才要亲近善知识,求他们来帮助我们把这个疑断掉。疑断掉之后,那个境界人家帮不上忙了,那是你自己的境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你自己的境界,什么人都帮不上忙,换句话说,什么人也障碍不了你。可是你信心不清净的时候,别人能帮你忙,也能障碍你。帮你忙是把这些道理给你说清楚,把你的疑问破掉。要障碍你,是再制造一些麻烦叫你更怀疑,那就糟糕了。再找疑问叫你更疑,那就是找你的麻烦,就是把你的怀疑加重,叫你永远不能开悟。所以你在有疑的时候,人家也能帮你忙,也能够障碍你。这个疑要一破了之后,是人家帮不上忙,也破坏不了你,他也没办法。你的心生实相,成佛证果的时候,他障碍不了你,破坏不了你,同样的,他帮不上你忙,十方诸佛都帮不上忙,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白。心里头有疑,这你就怕了,疑神疑鬼,心里头惶惶不安。如果疑断掉了,你想想看怕什么?没有可怕的。菩提大道就在眼前,是一条康庄大道,稳稳当当。
所以断疑生信是一切经里面第一个宗旨,连《华严经》大经一展开,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头一分就是信。信解,信了,理解了,疑就破了。所以别人能够帮你忙就是帮你信解,在这上帮你忙,行证上帮不上忙,就是行证上也没办法障碍你。你想想看,行,你修清净心,你修清净心什么人也障碍不了。我不让你修行,我把你关到监牢里面去,你心还是清净的;我用火把你给烧掉,心还是清净的,这没办法,什么人对你都没办法。所以你到这个阶段,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妖魔鬼怪也没法子障碍,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这个情形。可是你这个信解没有基础的话,是诸佛菩萨善知识能帮你,妖魔鬼怪也能障碍你。
这位菩萨的名号含的意思很深,到渐修的时候,第一个是普眼。普眼是智慧之眼,你要能观察,换句话说,你要能够认识境界,要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真妄,要有这个能力,所以在渐修一开始,用普眼菩萨来代表,菩萨在此地也是表法的。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就是无妄念,诸位要晓得,这个地方不是无念,昨天跟诸位讲了,正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以无念为宗」,达摩祖师传来这个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旨。无念是无有念亦无无念,这才叫无念,所以他这个无并不是相对的,并不是有无的无,无念对有念,那你就错了,你把这个意思完全搞错了。有念没有,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这叫正念,所以无念是正念。有念是邪念,无念还是邪念,不是正念。我们六道凡夫有有念,无想天跟四空天他有无念,他无念还是凡夫。所以佛教给我们,什么叫正念?无凡夫的有念,无外道四空天的无念,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这时候正念现前,这个境界是佛家所讲的,所以这无念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无念是有正念。这一句话也很难体会,为什么难体会?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今天的境界不是心里有念就是无念,怎么能够这两种妄念同时离开?同时离开那是什么境界?你有这两种念,有有念或者有无念都是不觉,清凉大师在《华严》上说得很好,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这两样东西都障碍圆觉,我们的圆觉性不能现前,所以不能见性,必须把两样都要离开才能真正做到明心见性。
这个修法昨天也跟诸位提了,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很好,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不让这个心里面有其它的念头。你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有念,没有其它的分别执着妄想是无念。有一句阿弥陀佛是离一切无念,无一切念头的时候是离一切有念,所以这句名号确实是修学正念(离一切有念跟无念)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但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句佛号的功夫才能够得力。这一句佛号完全与圆觉性相应,这一句佛号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把自己唤醒,如果不唤醒,必定又迷在外面境界。迷在外面境界,两个现象,一个是生邪见,一个是长无明。修行人第一个要破邪见,第二个要破无明,一句佛号确实能够办得到。
所以念佛就是正念,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念这句佛号还是迷,他念念求阿弥陀佛保佑,他不是把自己的觉性念出来。会念的人是念念无量觉,样样我都觉而不迷,与西方阿弥陀佛自然相应,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觉。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我们今天跟他学同样的法门,我们也学觉而不迷,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真正有效果。如果不晓得这个门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把阿弥陀佛当神明看待,我们完全依靠他,这个力量就太薄弱了,可以说只能够跟净土法门结个缘而已,阿赖耶识里头种一点佛法的种子,你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这个事情是阿弥陀佛帮不上忙的,前面讲过帮不上忙,觉是要你自己觉。
往生净土,虽然没能够大彻大悟,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第一个你要信。你要怀疑的话,阿弥陀佛帮不上你忙,这个帮不上忙。你决定的信心,阿弥陀佛能帮上忙,所以他这个法门是其它法门所没有的。其它法门必须要从信解行证这个顺序上去做,净土法门他可以不必,你纵然不能圆照清净觉相,你对于西方净土这些理论方法真正能信得过,依教奉行,你自己发愿往生,临命终时佛来接你,一半靠自己,一半佛来帮忙;你自己没有信心,佛不来帮忙,所以这是相对的,但是这种相对的便宜在其它法门里头没有,唯独净土有。你有一分信心,佛帮你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他帮你十分忙,所以这是自古以来所讲的难信之法,这是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太多了。
正念现前就是一切妄念都离开了。我们念念执着这个身,这个念是妄念。我们念念想着我们自己心里的见解,我们的成见,我们的执着,这是妄心。所以幻身灭了不是说身没有了,是身见没有了。诸位晓得,身见是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见解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我们还拿做梦来做比喻,你在做梦的时候,梦里头当然有自己,不会说你做梦,梦里头没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的,一定有个自己。梦里这个身是自己,梦里面的境界是不是自己?你要醒过来想一想,整个梦都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你执着这个身是自己,错了。你应该要觉悟全梦就是自己,梦里面的山河大地,梦里面的一切人物全是自己,没有一个不是自己。你要这样一醒悟,这个认识叫什么?法身。从这个地方你如果能够稍稍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哪一样不是自己?你在这上一下入进去了,你就证得法身。我们这个身是不是法身?是的,是一部分。你把这个法身里面的一点点认为是自己,别的都不承认,都不是的,这是你迷惑颠倒。
『幻身灭故』,就是你身见断了,见惑断了。『幻心亦灭』,「幻心」是代表思惑,贪瞋痴慢疑是思惑,所以这两句就是我们讲的见思烦恼断了,离开了。见思烦恼断了是烦恼障破了,我执破了,我执破了还有法执。『幻尘亦灭』,「幻尘」是外面一切法。知道无我了,无我还有法,法也不是真的,法也是自心变现的。就好像在梦中一下觉悟,整个梦都是我变的,这整个境界原来就是我自己一个人,你要是觉悟到这一点,我执破了。我执破了,你把这一切境界认为都是自己了,这叫法执。是不是自己变的?是的,但不能执着。你一执着,这就是病,不执着就对了,不执着就是入了诸法实相,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把法执破掉。幻尘是讲的六尘,也不执着了。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尘」,如果我们从唯识上讲是相分,「幻灭亦灭」,见分也灭了。见相两分都灭了是什么境界?本觉现前,圆觉现前,『非幻不灭』。如果就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讲,你要是把见相两分都灭了,这个时候你什么东西用事?「非幻不灭」,就是见性不灭,闻性不灭,真如本性不灭,这个境界就成佛了。这是什么佛?分证位佛,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乱,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圆教初住菩萨是分证位佛,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是分证即佛,后面还有个究竟即佛,这个时候你所用的心是真心,一点不假,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就是十方诸佛他的境界圆满,你现在是才证得。好像月光一样,古人常常拿月亮来比喻,你现在这个月才是个月牙,好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如来是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的,但是不是月光?都是月光。你总不能说初三、初四的月光不是月光,十五那个月光才是月光。绝对是真的,只是一个圆,一个不圆,这是真佛,绝对不是假佛,一个是圆满的佛,一个是不是圆满的佛,但决定是真佛,这时候就用六根的根性了。
六根根性,在《楞严经》里面有很长的一篇经文,「十番显见」,那个显见就是讲的见性。佛举一个例子,在六根根性当中举一根,举眼根,举见性来说明,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常不断,这真的一点不假。什么时候你才能利用,你才会用?这上面几个层次,你要断见惑,要断思惑,要破我执,要破法执,要离相分,要离见分,真心才现前。这就讲渐修了,一步一步有次第,而且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因为它有浅深不同,最初的一定是先破身见。小乘里面破身见就证须陀洹果,这小层次,小乘叫见道位,见道之后就修道,所以从初果以上这叫修道了。到四果阿罗汉,破了我执,烦恼障断了,就是此地的两个阶段,「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是阿罗汉的境界。「幻身灭故」是小乘初果须陀洹,「幻心亦灭」是四果阿罗汉,到「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如果我们用念佛这个法门来说,幻身灭故就是功夫成片。我们现在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身见太重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扰乱得我们功夫不能成片。如果我们一旦觉悟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世间无有一法可得,一旦能真正觉悟到这一点,你这个功夫跟别人就大大不相同,你就能够达到功夫成片。如果到幻心亦灭,烦恼也没有了,事一心不乱现前。到幻尘亦灭,幻灭亦灭,这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是讲渐次的修学,这个理论也是通一切法门。
第一章文殊菩萨是讲知见,正知正见。第二章普贤菩萨是顿修,顿悟顿修。普眼菩萨这一章是跟我们讲渐修的原理原则,所以他后头这两句说得好,『即是修行,渐次深入』,这是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像普贤那一章是上根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普眼以下,这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这部经是愈讲愈浅,深的在前面,往后愈讲愈浅,讲到圆觉那一章,就是我们初发心的就能做到。他教材编的顺序是最深的在前面,最浅的在后头,不是像一般浅的在前面,深的在后面,他最深的在前面。深,不行了,再浅一点,还不行,再浅一点,就是这个办法,到最后实在不行了,讲到最后的圆觉章那就很浅了,完全是我们现前境界。第四章,金刚藏菩萨:
序【闻前章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即伸三难。】
第一个是:
序【以真难妄。】
我们先解释第一。在第四章里头是金刚藏菩萨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相似的,是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在佛教里头是最大的问题,一直到今天,学术界里面都认为没法子解答。为什么没有法子解答?无法解答实在讲是真正的解答,因为这个境界是要你亲证的。佛证出来,说出来,说出来你不相信。他是真的见到了,你没有见到,他跟你讲你不相信。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这里有许多菩萨龙天在这里听,我这样讲你相信吗?你不相信,你为什么不相信?你看不见。佛眼他看得见,他看见有多少人在,一个一个名字都叫得出来,你一个也不相信,这没有法子的事情,确实是如此,所以说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其实这些问题菩萨既然提出来,富楼那尊者提出来了,佛解答得清清楚楚。因为金刚藏菩萨听到前面佛说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于是乎他就起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深疑不是浅疑,是大疑问。第一个问题:
序【以真难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
他本来是佛,佛为什么会起无明?这是个大疑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当然是因为他起了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什么道理起的一念不觉?什么时候起的一念不觉?疑问就产生在这里。诸位要是细细的去体会这个经文,答案全在经文里面,这个决不是宗教的感情,要以理智契入,你自己才能够得到答案。第二个疑问:
序【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假如说无明不觉是本来有的话,那佛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这是第二个难题。第三个难题:
序【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来成佛。】
『异生』就是指九法界除了菩萨以外,叫「异生」。菩萨叫同生,因为菩萨跟佛相同,菩萨圆满了就成佛了。声闻、缘觉跟菩萨不同,六道凡夫跟菩萨不同,叫异生。你看《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同生性、异生性,就是指这个。修菩萨道决定成佛,所以菩萨与佛是同生性。十法界里面其余八个法界叫异生性,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若诸异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序【后起无明,此乃真能生妄。】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他现在一念不觉变成无明,现在变成六道凡夫,这不是真能变成妄吗?既然真能变成妄,现在这些诸佛几时再起无明?
这三个问题与《楞严经》第四卷里富楼那提的这三个问题完全相同,这是三大疑问。诸位要晓得,如果这三大疑问横在心头不能够破除,魔可以障你,所以菩萨道上有五十种阴魔,他才能做怪,他才能找麻烦。他为什么能找你麻烦?就是因为你有这三大疑问。也许这三大疑问现在你还没能提出来,这叫根本大疑,大的疑问。你现在虽然有这个疑问,你现在自己还不晓得,如果你这三个疑问要拔除了,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你在菩萨道上不管学哪个法门,障碍会很少。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但是这个问题真正不好懂。我们看底下两句话:
序【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
所以这是根本的疑惑,确实能障信心。我好像在初受戒的那一年,民国五十年到五十一年,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他已经过世了,这个人很用功,是非常好的一个人,人也很慈悲,也非常的发心。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就是学讲经,他就很不以为然,他说:「你学讲经,虽然是苦口婆心,怎么样去劝人,人家不信你还是枉然」。我说:「那怎么办?」「那要有神通,一现神通人家就相信了。」所以他学神通去了。心是好心,学了神通怎么样?弘法。他说:「我一现神通大家就相信了」,他就到大溪斋明寺跟屈文六学密。那个时候在台北,密宗的上师屈文六是很有名的,跟屈上师学密。他真干,三个月磕十万大头,那个地板痕迹都磨得很深,真正干,日夜的苦修。学了三年,他告诉我,他能够看到鬼神了,人鬼杂居,住在一起。他说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了,不多,就好像是早晨街上人不多。到晚上八、九点热闹得不得了,鬼也拥挤得不得了,到处都是。当然他不是说假话,他这个人不是说假话的人,可是我说:「你完全说的是鬼话,你看见我没看见,你神通没有得到,得了个鬼通」。我说:「你度不了人,你说这些话,人家反而说你妖言惑众。你看到了,我没看到」。我说:「你还是度不了众生」。但是常常与鬼打交道没好处,搞了一脸阴气,人虽然是胖,脸上发青色,不正常。他就常常跟鬼打交道,所以大概以后不到一年,他就过世了。
我那个时候看他这情形不对,人好像是浮肿,脸上颜色非常不正常,我到台中去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这个没办法,他说我们谁也没办法帮他的忙,除非他自己觉悟,他自己执迷不悟那没办法。所以古圣前贤教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不能常常跟他往来,那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说你要想见到鬼道,要想证明六道,像他那样修行三年工夫就可以了,就证明了,是不是真正存在就证实了,这东西不难。虽然证实,他个人相信,深信不疑,可是对别人讲,别人还是不相信。
佛在此地答复的,当然经文不长,《楞严经》长,答复得详细,虽然言语有详略,可是意思没有两样,意思都是圆满的,《楞严经》答复得圆满,本经答复得也圆满,这个答复跟《楞严经》上的话也相同。
序【佛即答云:虚空本不生华,真金理无重矿。】
这两句话答复得实在是很圆满,可是很不容易理解,换句话说,很难从这两句话就把这三个疑问就断掉了,可见得这个疑之深不是小疑、不是浅疑。必须自己有一些修证的功夫,然后再听佛这么一开示,能悟入,能断疑。自己没有相当定慧的基础,听佛的这两句话还是不能断疑。佛在此地是举个比喻,好像我们这个眼睛害了病,有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害眼睛的时候,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看到灯上有圆影子。灯上有没有圆影?没有。可是你害眼睛的时候,你看到灯上有圆影子。灯上本来没有圆影子,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佛用这个是答复什么?答复真心里头本来没有妄念,本来没有无明。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本觉本有」,『虚空』就是指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妄想,本来就没有,不能说众生有这些东西,佛没有,不能这样说,它本来没有。所以迷与悟,悟是本有的,迷是本无的。
佛在《楞严经》上举一个例子,举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例子,这是真实的事情,不是假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时候会发现,军中常有这种事情,我们做学生也常有这种事情,特别是在非常时期。像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军队、学生常常举行演习,紧急集合,紧急集合要服装整齐。不晓得什么时候,教官一吹号,口令一发,马上紧急集合,穿衣服,穿了之后赶快跑出去,这一下跑出去,忽然想到帽子没有戴,到处找不到,问问同学,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你帽子戴头上了。一摸,果然是戴头上了。这个迷,你问那个迷有没有?迷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一天到晚迷才对。不迷,它是突然之间有的,这个迷没有理由。你要问什么理由?没有理由。你问什么时候迷?迷是妄的、假的,不是真的。佛就举这个例子,这情形我们看得很多,我们做学生见过,在军中也见过,常常会发生的事情。
众生本来没有无明,本来没有妄想,你现在起无明、打妄想,就好像你紧急集合当中,戴上帽子忘掉了,到处去找去了,就这么个情形。有没有丢掉?没有丢掉,所以你的自性清净心完全没有失掉。刚才讲过了,圆觉的体相用,生佛平等,佛有体相用,众生哪个没有体相用?都有体相用,而且这个体相用真是一点差别都没有,就是佛悟,众生迷,佛悟体相用,众生迷体相用。所以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圆觉。佛悟一念,众生迷一念,悟一念是正常的,是本来的;迷一念是暂时的,不是正常的。所以佛在此地讲『虚空本不生华』,这是对眼睛有病的人说的,本来没有花,是你眼睛有病看到花。
『真金理无重矿』,这是第二个比喻。好比纯金,金是从矿里头提炼的,把这些矿石、渣子淘汰尽了,真金提出来了,纯金提出来了。这就好比是众生修行成佛了,把这些烦恼、无明统统断尽了,成佛了,成佛就好比真金。你要问佛几时又起无明,又变成凡夫?佛就用这个比喻,金从矿里头提炼出来之后,再不会变成矿,用这个比喻答复第三个问题,因为前面这个比喻是答复前面两个问题。实在讲,佛这些答复的确是很圆满,可是一般人觉得这种答复不能满足,再找个满意的答复找不到了,佛也找不到了,除非你自己亲证这个境界,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话来答复。
这个问题在大乘佛法里列为根本大疑,根本的疑问,当然这些疑问都是从我们分别执着妄想里面产生的,如果自己心真清净,分别妄想都没有,哪有这些疑问?没有这些疑问。可是分别执着妄想不容易断。第五章讲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这一章:
序【次告弥勒:一切众生,由无始际,种种恩爱贪欲,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第五章是弥勒菩萨这一章,弥勒菩萨请教的问题就是生死轮回,这是个大事情。《法华经》里面所谓的「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就是讲的一心,一真法界;所谓的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轮回是大事。生死轮回不容易出离,无量劫以来生死流转,经上常讲「生死疲劳」,苦不堪言,这个东西是假的,没错。譬如你做梦,梦是假的,知道,如果天天做恶梦,这不好受。每天晚上做恶梦,你想好受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可是难受。六道轮回的确不是真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受用不好受,就好比是做恶梦一样,这是个大事。如何能够超越?如何能够解决?佛在这一章里面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先说明生死轮回的根本。
『一切众生』是指的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以外没有这个事情,六道以内的众生迷得太重了,才有这个事情。『由无始际』,这是指的时间,无始劫以来,『种种恩爱贪欲』,这个境界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才有『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永远不能够断,它要不相续就好了,就超越了,它相续。相续的原理就是迷惑,迷了之后就造业,造业之后他有果报,在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所以惑业苦就变成一个轮回的相,这是六道轮回的理论,六道轮回就是惑业苦造成的。惑是什么?贪瞋痴就是惑,迷惑。由于贪瞋痴他就造作,造作里面就有善业跟恶业,善业是三善道的轮回,恶业是三恶道的轮回,总而言之,离不开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就是迷惑,所以说『由本贪欲』。『发挥无明』就是增长无明。
『显出五性,差别不等』,这是讲我们学佛的根性有五种不一样,有菩萨根性、有声闻根性,声闻里面有定性声闻,佛跟我们讲这些,我们一般讲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根性不相同实在上讲是对事、对理所迷的有浅深差别不同,你迷得浅的,烦恼轻,根性就利;迷得深的,烦恼重的,根性就劣,差别是这么来的,实际上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就是从迷的程度上显示有这么多差别。这五种差别是大分,要细分是无量无边的差别,可以说每个人差别都不一样,从大的方面来分这五种,在这一章经里面跟我们说的。
后面这几句话重要,『欲泛如来大圆觉海』,你如果要想成佛,这个是比喻,把「大圆觉」比喻作大海,你想坐船到大海去游览。这比喻是说你也想入如来的大圆觉海,你也想证得如来的大圆镜智,就是这个意思,成就大觉。『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本觉既然本有,本有为什么不能恢复?你有两种障碍束缚,这两种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
这次我在洛杉矶讲经,日常法师,你们大家有很多人都认识,他是每会必到,不但必到,我有的时候不讲经,他们有同修邀我到他们家里去住一二天,去玩的时候,他打听到,他也找来,所以他要我在他那里住两天。我就告诉他两句话,我说修行人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难,舍知见更难。五欲六尘是烦恼障,知见是所知障,知见是我的看法,我的见解,我的理想,糟了,麻烦大了,这是障碍。佛为什么能成圆觉?跟诸位说,佛没有知见,佛没有理想,没有成见,佛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多自在!你有个成见,有个想法,也有个做法,坏了,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本来的圆觉性,你本觉所以不能现前就是坏在这个地方。佛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舍知见,正知见就现前,佛知佛见现前,那是你本觉。你在本觉上再建立一个知见,这头上安头,障碍了,所以一定要舍。
今天佛教为什么不能兴?昨天我也是跟你们几个同修说过,我拜会了许多法师,很多法师一见面都提同样的问题,可见得大家很关心。他们向我提的问题,他说:法师,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这么多地方,你觉得美国佛教有没有前途?问我这个问题,可见得他们对于美国佛教的前途怀疑。我答复得很肯定,我说:有前途,可是佛教如果在美国真正能建立,要团结。他们听我这个话,摇头,太难了。我们大家在一起,哪一个听谁的?谁愿意听谁的?谁都不服谁,这就不能团结,不团结佛法将来就会消灭,这个地方就不会有佛法,团结佛法就兴。所以我到处劝勉这些法师、大德们,五个人同心,佛法就建立了。怎么样同心?第一个,舍知见。你看佛给我们制定的基本戒条,僧团里头基本的戒条「六和合」,你们都知道,僧称之为和合僧。这六个基本戒条,第一个,见和同解,知见要相同。知见怎么相同?不是说你一定要接受我的见解,你要跟我相同,这太勉强,这做不到。佛教给我们把知见统统都放下,都丢掉,那就同了,真正是民主,高明极了。你也有成见,我也有成见,我们把成见统统放弃,没有成见了,谁也不要听谁的。
然后在一块,我们有事情怎么办?开会,所以民主会议的制度是佛教首先建立的,这个诸位要晓得。僧团里面你们看戒律,那个时候不叫开会,印度话叫「羯磨」,羯磨就是开会,无论大小事情是会议决定。大事所谓讲「白四羯磨」,小事是「一番羯磨」,就是会议议决通过,小的事情一次,我们事情就解决了,大家通过,大的事情是四读通过。像现在有些国家政府机关立法,重大的案件三读通过。佛门里头大事是四读通过,通过的时候,也不要选票,也不要举手,就是提出案件这个人念,把这案件向大家宣布,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通过,就是默认,是这样的通过法。如果有意见马上提出来,或者你有修正的你再说,你再说大家如果都没有意见,那你修正案通过了。所以民主会议制度最早是在佛门建立的,佛门就是大家知见统统放下,有什么事情会议解决,少数服从多数,这么来的,不是说哪个要听哪个的,哪个要服从哪个,没有。所以僧团叫清净僧团、和合僧团,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见解要相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是秩序,我们大众生活在一起,总得有个规矩,要守秩序。「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所以僧团这个制度实在是太好了。
大家既不放下五欲六尘,又不肯放弃知见,他怎么能和合?不能团结!不能团结就没有僧团,没有僧团就没有佛法,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佛教复兴在我看前途非常光明,因为什么?这个世间只要有一个僧团,佛教就能复兴。当年释迦牟尼佛就一个僧团,在鹿野苑的时候五比丘,他老人家一个,五个徒弟,六个人就把佛教建立起来,就影响到千年万世,多少众生受到利益。今年如果再有五个人能够合作,能够组这个僧团,佛法怎么会不复兴?当然复兴,所以这是我对同修们的期望。僧团,在家居士建立的还是僧团,僧的本义就是和合众,不是指出家人,无论什么样的人,四个人住在一起能够修六和敬,这四个人就叫僧团。佛门僧众是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住,就要开会,就要做羯磨。三个人以下的可以不做,为什么?那不能叫僧团。四个人以上的就要按照佛教的规矩去做,所以大小事情是要大家来商量,来议决通过,真正是民主。家庭里面这么做的话,你家庭就是僧团;你们学社这样做,你们学社是僧团,是如法的僧团。一个如法的僧团,诸佛菩萨拥护,龙天善神护持,因为如法的僧团太难得了,那真是黑暗当中的灯塔,真正难得。
如果不发愿「勤断二障」,这个僧团不能建立。人多人少都有意见,人多的意见多,人少的意见少,总而言之,有意见,有争执,就不像一个和合僧团。所以舍知见非常重要,虽然很难,可是非舍不可,不舍不能见性,不舍不能得定。像我们念佛,如果你二障要不舍,决定不能得一心,这是可以断定的,你可以到功夫成片,也许能办得到,一心不乱决定不能达到,因为你要到事一心不乱必须要断烦恼障,要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才能得事一心,你修禅可以得禅定。要得理一心,那知见要舍,所知障破了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这是很要紧的。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伏是什么?降伏了,不起作用,这时候入菩萨境界。可是诸位在此地要好好的记住,二障要是控制不了,要伏不下去,压不下去,我们讲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从圆教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你连个初信都没有。我在台北讲经,有人问我「我们现在算不算初信位?」不算。为什么不算?你二障没伏,要懂这个道理。二障没断,但是伏了,就是烦恼没有断,他有力量把它伏住,伏住就是不起现行。譬如说我有没有意见?有意见,「阿弥陀佛,算了」。真有意见,算了算了,这是什么?他能伏得住,他不争了,他不坚持了。他真有意见,他真有烦恼,遇到这个事情不高兴,他真要发作,算了,他压下去了。烦恼虽然不断,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他这个功夫能把它压下去,这叫伏烦恼。伏烦恼才能够说是初信位的菩萨,没伏烦恼不能算初信。那个伏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给诸位说,八风吹不动。你们不要认为八风吹不动是了不起的功夫,其实这是初信位才入门,这是大乘佛法入门的样子。
赞叹你,没有欢喜心;毁谤你,你也不会生气,纵然心里不高兴,绝对不会发脾气,喜怒不形于外,有这个功夫把自己的烦恼克服住,这是初信菩萨,所以说「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这个「悟入」是入得初信。到烦恼障断掉是第七信位,能够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放下了,这是七信位菩萨。再能把知见放下就是初住菩萨,知见要不能放下,你总在十信里头,不能入住,可是菩萨位子要初住才是大乘的见道位。十信位,你看在《华严经》里头没有地位,等于小学,佛门的小学。到初住等于说才有学位,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像刚才讲的,因为十信位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初住以上才是同生性,为什么?见性了。佛见性,你也见性了,所以是同生性。十信位没有见性,他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不一样,佛是用四智菩提,转识成智。所以圆教初住就开始用四智菩提,见思烦恼断掉了,尘沙断掉了,无明破了一品,所以与佛是同生性。
由此可知,这都是讲的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破二障是决定不行的,千经万论决没有例外的,如果说有例外那是骗人的,决定不是真的。就是念佛,你不舍知见怎么能得一心?你不断烦恼障怎么能得事一心?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功夫不能把烦恼现行压下去,怎么能带业往生?怎么能功夫成片?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说烦恼也可以不要断,知见也可以不要舍,就能成佛,这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因为佛是依着真理、正理来说,说是烦恼不断、知见不舍就能够成佛,这是妖言惑众,没有这事情。如果要是这样就能成佛,那大家都成佛了,那也不必修了,没有这个道理。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事」是烦恼障,「理」是所知障,二障永断了,这就明心见性,所以「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这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从初住到等觉,这里头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我们都叫做法身大士,为什么?他这两种障都断了,就是我们念佛功夫里的理一心不乱。所以诸位要记住,虽然是证得理一心,理一心有程度浅深差别,有四十一种,都叫理一心。理一心有证得深的,有证得浅的,不要认为好像理一心都是一样的,不是一样的,有浅深差别不同。像我们看《华严经》,法身大士已经证得清净法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不同,都是法身大士,这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第六章是清净慧菩萨,佛告诉清净慧菩萨:
序【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因众生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不能同佛受用。】
我们看菩萨这个名号,你就晓得意思了。求智慧要求清净慧,有一丝毫没放下,纵有智慧不清净,不清净就是障碍。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清净慧,但是清净里面他还有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见一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他里面还有四十品,再破一品,还有三十九品,到等觉菩萨还剩下一品,那一品再破掉就叫究竟佛、圆满佛,究竟圆满了,这四十一个等级是从这么来的。确实统统破了无明,可是无明你破了多少,还有多少还没破,差别从这个地方建立。
所以说『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3 09:18:19
|
只看該作者
如来的大圆觉跟我们自己的大圆觉是一不是二,确实没有差别。如来大圆觉里头没有障碍。我们现在这大圆觉里头有障碍,就是现在我们带了三重障碍,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小乘阿罗汉把见思烦恼破掉了,他还有两重障碍,所以不能见性。大乘菩萨再把尘沙破掉,他还有一重障碍,这叫权教菩萨,像圆教十信位里面八信、九信、十信就是这个阶段,七信是断了见思,八信、九信、十信已经断掉了尘沙。十信位的时候,破一品无明,十信心满就入了初住,就是初住菩萨,这时候无明的障碍破了,破了一品与佛就是同生性,这时候是真心用事,不再是八识用事,这个慧叫做清净慧。所以从真性上、圆觉性上讲,生佛平等,因为众生迷惑颠倒,就是有这三种烦恼。
『未能灭除,一切幻化』,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是幻化,为什么?清净圆觉性中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六祖说本来无一物,见思、尘沙、无明本来统统没有。「未能灭除,一切幻化」,这些幻化东西你还都有,还迷在这里面。『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妄功用中」就是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叫妄功用?这个功怎么不叫真的?真的没得用,真的本来都有,用什么?所以古人有个比喻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见得踏破铁鞋是冤枉用的功。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冤枉用的功,到后来一旦开悟,原来如此,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你一觉悟才晓得从前用的那个功真叫冤枉,吃那么多苦头,费那么多力气,于圆觉性毫无增减,一点也没帮助。在这个功用当中就有差别,譬如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些统统是在妄功用中显出有这么多阶级、这么多差别。一证到真如实际,哪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这些阶级差别是因为迷妄颠倒而建立的,是方便建立的。
悟了之后,见思、尘沙、无明没有了,跟诸位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也没有了,要懂得这个道理,你不能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还有,错了。就好像我们病了,病了吃药,病好了药也没有了,健康的人没有药,如果有药,这个人一定有病,一定不健康,健康的人要什么药?这个道理我们是要懂得。所以证得圆觉性之后,没有什么六道凡夫、四圣法界,没这个东西。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没有这个东西。如来大圆觉,这是一乘。只有一乘法,二乘、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说,是为迷倒众生而说的,所以这个不能同佛的受用。
序【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示渐次差别。复为一类大根众生,以示圆顿随顺,平等安心之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谓以众生日用,不起丝毫妄念,同佛作用,本地风光。】
在这一章里头佛教给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应该怎么修法?这一章里头最重要的意思,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诸位容易体会、容易明白。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眼前的境界统统随缘,不要加以选择,什么事情都随缘,因为你选择你就有心了,我们佛门叫随遇而安,随缘度日。随缘当中,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什么境界现前,我们在境界当中守住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心就清净了,你心一清净,境界就清净。你要说我选择一个环境,选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永远找不到,因为心不清净,什么样的环境你看了还是不清净。这是修行的一个秘诀,也是个重要的纲领。
在一切境界相先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顺境里面不生起欢喜心,逆境里头不生瞋恨。我们在顺逆境界里头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外面境界、内里头身心,全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圆觉性中,真心里面,本来没有这虚妄相。真正能够觉悟到这一层,我们在境界中才能修清净心,这清净心的作用与佛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地方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不起丝毫妄念,这个妄念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能把这个统统舍掉,我们的作用就跟佛没有两样。佛在日用平常,没有别的,就是他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我们跟佛有什么两样?那你修行成佛就快了,你想得一心不乱也容易,没有障碍。
序【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
这完全是在事实真相上说的,你的妄想从哪来的?妄想是因为你迷失了圆觉。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妄念就不生了,『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
序【虽住妄想之境,以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
对于妄想,无需要加以了知。
序【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即是真知,故不辨真实也。因而信受,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这就是随顺圆觉性而起修,就是我们一般讲「称性起修」,这是称性起修的方法。真正会用功的人,就是他一天到晚没有一样不随顺真性。我们凡夫麻烦在哪里?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随顺烦恼,他不随顺觉性。诸佛如来日用平常随顺觉性,他不随顺烦恼,这里头的受用就完全不一样。这里面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原则,在事上,六根接触六尘,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在理上,理上就是知见,知见上不再求知见,知见上绝不立知见。所以此地讲『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了知」就是知见上再建立知见,那就是无明,《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立知」,这个用不着,这个用不着就是把知见放下了。『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能知既寂」就是真智慧,这就叫无分别智,就是根本智现前,根本智就是正觉,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根本智就是圆觉性。这里头再不能求一个真知,再要求个真,真就变成妄。真的上面不能再加真,再加个真就是虚妄,我们应当要从这样先去看。
放下自己的知见不是没有知见,放下自己的知见是真知见现前,佛知佛见现前,你所放下的那是所知障,我们一般讲成见。你的见解、想法、看法统统是虚妄的,是所知障,应当要舍弃、要放下,这就是『随顺觉性』,就是称性起修。平常我们不晓得怎样叫称性起修,从《圆觉经》里面我们得到一个消息,晓得什么叫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修是什么?我们整个日常生活就是真如本性,与真如本性完全相应,这在《华严经》叫修普贤行。修普贤行成佛,成究竟圆满佛,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就是称性起修。
这序文很有味道,跟其它经的序文不一样,它这序文实际上就是全经的大意,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读了一遍之后,然后再讲玄义就很容易懂,可以说是为我们研究玄义的前方便,研究玄义前,先对全经大概心里有个数。所以这部经非常有味道,它好在短,跟《楞严经》一样的味道,味道都很浓厚,但《楞严经》太长,讲一遍相当不容易,所以古人说《圆觉经》是小《楞严》,很有道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3 09:19:08
|
只看該作者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com/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edu.hwadzan.net/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com/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edu.hwadzan.net/amtb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