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回復: 0
|
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讲记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3-0001
诸位同修,今天是我们《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三次的宣讲。图书馆从今天起正式启建莲池海会。《疏钞》我们曾经讲过两遍,读得当然是更多,我们对于莲池大师他老人家的德行、修学、教化,都感到五体投地。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应当效法大师,像蕅益大师一样,蕅益大师是私淑莲祖(莲祖的私淑弟子),意思是说莲池大师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祖才开始学佛,他对于大师的仰慕,以大师的遗教做为自己修学的方针,这种方式值得我们效法。今天在此地启建莲池海会,依莲池大师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彼此都是同学、同参伴侣。我们依照祖师这个注疏,认真的来讲习、来修行,希望我们这一生都能不辜负莲祖对我们的期望,将来人人上品上生,花开见佛,那我们这一会才是真实的胜会。其它的话我们就少说,这部书的分量是相当的长,入了文诸位自然就明了。
现在请掀开经本,我们用的本子是上、下两册,上册是《疏钞》,下册是《疏钞》的批注,就是《演义》,演义是钞的批注。先看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一】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这两行的第一行是经题,第二行是人题。此「人」不是译经的人,是批注的人。
【弥陀经疏钞演义定本卷一】
【云栖古德法师演义,门人慈帆智愿定本。】
我们先把来源给诸位略说。此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所讲,阿难尊者集结写成梵文。传到中国来之后,将梵文译成中文,这一位法师是鸠摩罗什大师。这部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批注,入文之后我们会讨论到。这本注子是明朝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写的。疏是解释经、批注经,注得很深,唯恐后人看不懂,批注再加批注,那就是钞(钞是批注疏)。疏与钞都是大师自己作。演义就是批注钞,钞还是太深。他的学生(也是莲祖的侍者)古德法师,他是亲近莲祖多年,祖师往生之后这些著作能流传到后世,都是古德法师给他整理、刻版流通,对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恩惠。更难得的,这个《疏钞》太好,也恐怕后人很难体会祖师所说的真实义,于是把他自己侍从大师听讲的笔记心得写成《演义》,帮助我们后学,这就是《演义》的来源。
这个本子很少流通,《阿弥陀经疏钞》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而《疏钞演义》就很少人晓得,许多修净土的法师们都没有见过这个本子。我可以说是很幸运,因为初出家时读《卍续藏》,《卍续藏》有收集这个本子,所以我最初读到是在《卍藏经》。我晓得《阿弥陀经疏钞》有一个很好的批注,就是《演义》。所以我第一次讲《阿弥陀经疏钞》时就用《卍藏经》的本子,用这个《演义》的本子,那时候没有单行本。第二次讲这部经时,我从香港得到一个本子,这是现在诸位看到的下册。这个本子是偶然在香港见到,见到时我非常的欢喜,是在「东林念佛堂」他们的藏经楼里看到这个本子。我就问里面的法师,我说:「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你们知不知道?」他说:「知道。」我说:「这《疏钞》还有一个批注,你们晓得不晓得?」他说:「没听说过。」我就指着书架说:「这个就是,你拿出来。」他们拿出来,才晓得原来在书架上摆了那么多年没人知道。我说:「好了,这个本子让我带到台湾翻印流通。」一回来之后就印这个,把上册跟下册合印,就成为《疏钞演义》,这个本子在我们台湾是第一次流通,过去没人印过。两个本子翻开对照起来读,觉得很不方便。现在我们要印《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把这两本子按照它的段落会合起来,会成一本,这样一部不必翻来翻去。我们现在做这个工作,这做出来之后就非常有意义,对于念佛修学净土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这部经线装本是四册,我们现在就是合订本,第一册完全是玄义,非常的重要,我们要深入的来探讨、来研究。诸位看下册,开头是:
演【题义】
这是解释题目。
演【开卷。】
此处开卷就是上册的开卷,因为它是批注上册。
演【佛说等八字是法题。】
『法』就是法宝,就是经典题目《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就这八个字。
演【后学等十二字是人题。】
「后学」两个字,现在我们这个本子上没看到,它换了一个字「明」,这是金陵刻经处的刻版。清朝时,把「后学」两个字改成「明」。因为莲池大师是明朝人,当时他没有用这个,他自己写的题目是「后学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他原来是这样,所以古德法师笔记上还是记载着原来的字样。现在把「后学」两个字改成「明」字,改成朝代,这就是人题。
演【法题下,自细释。】
向下就是解释《疏钞》这个本子的题目的意义。
演【今入文之先,理应略陈总一。题中约有四对。】
也就是概略的说。
演【一、通别一对。通则经之一字,别则佛说等五字。】
这是指经题,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六个字。「经」字是通题,凡是佛说的都称之为经。「佛说阿弥陀」是别题,这个题跟每一部经题不一样,专指这一部经。
演【二、能所一对。能是能诠,即经之一字;所即所诠,即上五字。】
『能诠』是「经」字。『所诠』是「佛说阿弥陀」。通是能诠,别是所诠。
演【三、教理一对。佛说经是教,阿弥陀即是理。】
什么理?后面会说到,在此地不必多说。
演【四、人法一对。佛说即是人,阿弥陀即是法。】
『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也是人,也可以把他看作『法』,因为它的意思是法,西方教主也是这个名号,以这个法做为自己的名号。我们通常讲《阿弥陀经》,这个经题是单人立题,而莲池大师给我们说明这个题里面有人、有法。下面是细说,一个一个字来给我们解释。
演【首佛字。】
经题「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佛』这是第一个字。
演【即释迦牟尼佛。】
这是我们的本师。
底下所讲的意思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特别留意,不可以把它当故事听。
演【从兜率降生王宫,为悉达太子。】
佛陀的示现必然是先以补处菩萨的身分,就是后补佛,以这种身分出现。后补佛住在什么地方?住在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的内院。『兜率』是梵语,译成中文意思是知足。你们想想这个意思,知足!知足则常乐,没有一法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内院是菩萨居住的所在,所以兜率天是我们娑婆世界里面凡圣同居土。在娑婆世界,三界二十八层天,连我们地球,一共有三个处所是凡圣同居土。我们是人间,地球上是凡圣同居土,菩萨、罗汉也住在我们地球上,我们肉眼见不到。欲界第四天是凡圣同居土,它有内院、外院,外院是凡夫天,内院是圣人。虽然是凡圣同居,兜率天人见不到内院,内院这些菩萨们也不跟兜率天人往来,跟我们这儿一样情形。第四禅的五不还天,也是圣人居住的地方,这都是凡圣同居土。
尤其是等觉菩萨所居住的净土,凡圣同居土他住的是净土,不是秽土,那多自在!他能舍他的自在、舍他的受用,降生到人间来,人间是五浊恶世。虽然降生在人间王宫里,也是五浊恶世。拿我们凡夫眼光来说,这个牺牲太大!好像住在皇宫里面,现在把你送到监狱去坐监,这牺牲太大。为什么?舍己为人,为了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能舍弃自己的受用、享受,到人间来。这一点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教我们要效法他。
佛法真正是做得非常彻底,做出来给我们看。儒家在《礼记》里教给我们「安安而能迁」,就是这个意思。两个「安」,是说身也安、心也安,身心都安稳,这个好自在。你能舍弃,为什么能舍弃?为了众生。我为了要服务众生、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我把我安适的环境放弃、舍掉,不怕苦、不怕难去服务大众,这才是伟人,称为大人物;在佛法里面称为大英雄,佛的殿称为「大雄宝殿」就是这个意思。他能吃人所不能吃的苦头,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苦难,要为人之所不能为,这是大人物。所以这些地方我们不能轻易的看过,这就是儒家所谓「安安而能迁」。
生在王宫里是为了教学方便,意义很深。所以佛示现在人间都以太子身分出现。世间人所求的什么?富贵荣华、名闻利养。他一生下来就得到,生为太子身分,父王过世他就是国王,我们世间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在人间富贵到了极处。他修行,他来弘法利生,不是求荣华富贵,而是教我们舍荣华富贵,能舍。
演【出家苦行六年,成等正觉者。】
印度当时的宗教非常之多,所谓是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外道多数都是出家修行,修净行。他们的苦行多半都是三年,出家人一定要修三年苦行。佛陀示现,「你们修三年,我修六年」,时间比一般宗教长,所受的苦比一般宗教徒要多,所以佛以后出来弘法能降伏外道,外道没有话说。外道所读的经论,佛都读过;外道所修的行门,佛都修过。然后佛下个结论:你们那些都不究竟。他可以说,他是过来人!如果没有涉猎过,外道瞧不起你,无法摄受,「我的东西你没学过、你没看过,你懂得什么?」佛是九十六家的外道经典都读过、都修过。所以外道最高究竟的境界,佛都晓得,这就能摄受外道,降伏外道。多少外道跟着佛出家修行,道理在此地。诸位想想,用心之苦,真正是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要学习。我们今天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放不下,怕吃苦。我们再跟释迦牟尼佛比一比,他什么身分,我们什么身分,他连世间一等的荣华富贵都舍掉,跑到雪山吃那些苦头,他能办得到,我们为什么办不到?他能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想一想就明了。这几行是说明佛陀给我们的示现,这是身教,用意非常的深刻。
『成等正觉者』。这几个字要特别注意,没有说「成无上正等正觉」。成等正觉者,等正觉是菩萨,正等正觉。因为世尊所示现的在四教里是藏教佛,藏教佛是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圆教佛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个。等正觉的佛,别教的佛、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称等正觉,就是平常经论上所讲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示现的,因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劣应身,这是等正觉。如果是示现无上正等正觉,那就像我们赞佛偈里面所念「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个佛的身相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肉眼凡夫见都见不到,太大了。这是要晓得的,这些字样都不能轻易看过。
演【若释其义。】
我们如果解释佛这个字的含义。
演【则佛字是梵语。】
「佛」是佛陀耶的略称。
演【此翻觉者。】
『此』是我们中国。佛,在中国文字的意义是『觉』的意思。底下再加以解释:
演【谓觉了性相之者。】
『性』,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是宇宙万有的本体;『相』是宇宙万有的现象。佛法里面说,性是法性、真如本性;相是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就是。换句话说,对于整个宇宙人生本体、现象,当然包括作用,彻底的觉了,无有一法他不明了,这就叫做佛。
演【具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
『自觉』,我们现在是自己迷惑,自觉就是本身的觉悟,换句话说,就是认识自己。我们今天对自己不明了,是自迷。对自己明了,这就叫自觉。自觉里面达到最圆满、最究竟,那就是知道『自心』。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在「自心」这两个字上。禅家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的修学就是要修自心。『自心本无生灭』,从这句来看,我们真正是迷了,我们一天到晚想到有生老病死、有生灭,不晓得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灭。几时你证得不生不灭,你就成佛,换句话说,你就不自迷。你还是觉得我有生有灭,你还是迷失了自己。这个境界非常之高,要如何才能觉悟到自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那你就得好好的研究这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期限定的是三年,如果诸位认真来修学,这个问题可以得到答案。不但能得到答案,中等以上的程度可以能证得,这一证得就是了生死超三界,莲池海会就有份。今天我们这个地方也制作了莲池海会的身分证,希望诸位来领取,真正发心,大家共同来修学,我们以这三年时间来求得一个结果。
演【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
『他』是指境界,除了自身之外称他。诸位要记住,是自身之外,没有说自心之外,因为那个「他」还是在自心里面包括着。只可以说身,自身之外是他,所以后面才说自他不二,都是一心所变现。『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如」的意思,真正是无有穷尽,不可思议。经文开头第一句「如是我闻」,这个地方讲的「如」,就是经初「如是我闻」的如。「觉一切法无不是如」,如果我们换句话说,套禅宗的术语是「无有一法不是性」,禅家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的意思,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古大德常用比喻来为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相是不是金?相是金,金就是相。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白,我们也听很清楚,可是怎么样?我们性跟相就是合不起来,我们是着了相,见不到性。诸位几时能在一切现相里见到性,那就见到如。
天台大师有这个境界,他在《法华经》上所讲,他讲「十如是」,把十如是一展开,百界千如,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他入了这个境界。他虽入这个境界,他老人家太谦虚、太客气,他不承认。他往生时,学生问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品位?他告诉人说:五品位。五品位没见性,但是他注《法华经》,你看看《法华经文句》,那不是五品位能说得出来的,这是大师太谦虚。为什么谦虚?有道理,大慈大悲。如果以他自己境界来讲,那是明心见性,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我们听了之后,毕竟他是一代祖师,我们没分,我们达不到,只有羡慕而已。他说他是五品位往生,「这个东西行,我也可以做得到」,给我们是多么大的鼓励。五品位能往生,我们人人都能往生,明心见性不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得到,五品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在这些处所去体会佛菩萨、祖师对我们的大恩大德,时时刻刻念念的示现,句句的言词都是为了摄受一切众生,都是为一切众生作得度的增上缘,也就是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增上缘。这是「觉他」的意思。
演【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二觉』就是自觉、觉他。自觉、觉他都圆满,就称之为『觉满』。「觉满」也有层次不同,譬如四教的佛都称作觉满,藏、通、别教虽然是觉满,并不是真正的圆满,唯独圆教的佛才是真实的觉满。这三个意思,可以说许多经论里面都是这种讲法。
演【若准起信亦彰三义。】
『准』就是准则。要是拿《起信论》做一个标准,以《起信论》来说,也明显给我们说「佛」有三个意思,就是这三种觉。《起信论》里面第一个讲:
演【一、始觉,即能证智。】
『始』是开始。今天在座诸位同修,在《起信论》里面所讲三觉,我们都有相似的始觉,你若没有始觉,你今天就不会到此地来参加我们这一会。你肯发心到这里来参加这一会,这是你开始觉悟了。我们这个始觉,为什么是相似的始觉,不是真正的始觉?相似的始觉还是真实的始觉,这不是假的,不过它的时间很短暂,这一念觉,再一念又迷。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觉的时候少,迷的时候多,我们这个觉敌不过迷,还是被迷妄牵着走,这是相似的始觉。如果真正的始觉,他证得之后永远不退,换句话说,他觉的力量能敌得过迷。但是这一剎那的,所谓石火电光也非常的难得、非常的宝贵,我们要珍惜,因为我们有这一剎那的光明就有第二剎那,有第二剎那就有第三剎那,希望这个光明与日俱增,不要减少。由始觉,慢慢的就变成本觉,这有开始,慢慢希望能契入;始觉是能证,本觉是所证。
演【二、本觉,即所证理。】
本觉是所证之理,本觉是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换句话说,人人都有本觉。本觉迷了,变成不觉,凡夫不觉。因为我们有本觉,本觉是佛,所以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会上,明白的开示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本来成佛?因为一切众生各个具足圆满的本觉,当然是佛。可是现在,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佛,佛是觉悟自在的佛,受用就不一样。佛看我们迷惑颠倒,他以种种方便来诱导我们、开启我们,希望我们豁然觉悟又恢复到本觉,这就是佛度众生。可是我们自己的恢复,靠佛力量在诱导,真正觉悟是自己,自己一味不觉,单靠佛的诱导那是不会成功,所以自己一定要觉悟。你要觉悟,处处注意佛菩萨、善知识,真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启发我们。刚才讲,释迦从兜率天降生王宫,示现出家苦行六年,乃至于说法利生,都给我们启示、都给我们做榜样,希望我们自己能大彻大悟。我们能看出这个意思这就是始觉,与本觉理体上的作用就暗暗的相合。
演【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不二。】
能证之智,所证之理,是一不是二,这就是究竟觉,这就是成佛。所谓成佛就是成就究竟觉,真正觉悟。我们今天是不得其门而入,问题在哪里?我们没能统一,能证之智跟所证之理是二不是一,能所是二不是一,是二就不得其门而入。诸位在此处要特别注意,《坛经》里印宗法师,是了不起的法师。他是一位讲经法师,遇到六祖时,曾经向六祖请教黄梅宗旨。祖师告诉他之后,他又提出问题,他说:「黄梅有没有说解脱、禅定?」六祖当时就点醒他说:「禅定、解脱不是佛法。」你们听了很奇怪,大经大论里面一天到晚讲禅定、解脱,怎么禅定、解脱不是佛法?他的用意在底下一句,「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换句话说,能证之智,所证之理,如果是二法,就不是佛法。理智一如,理智不二,这是佛法。佛法是觉法,不是佛法就是迷法了。
我们今天可以说从早到晚,连睡觉都不老实,还要作梦,醒时、梦时都落在二法,几时你曾经统一过?什么时候你能真正住到不二法门,那就入了门。几时入不二法门,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在大乘法里是见道位,你从这天开始见道。见到什么道?见到万法皆如,见到性相不二。这要是用在念佛上,给诸位说,你是初证理一心不乱,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花开见佛。我们非常殷切希望诸位同修,好好的利用这三年达到这个目标,不但是释迦、弥陀对我们殷切期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是这样对我们期望,我们如果真正做到,那是真实报佛恩,这才是真正报恩者。
演【今经所云佛者,乃是三觉俱圆,释迦世尊也。】
这句话点的跟前面味道就不一样。前面所说释迦牟尼佛示现是藏教佛,为什么?成正等觉,那是从迹上说,这一句是从本上讲。从本上说,释迦牟尼佛老早就三觉俱圆,他是圆教的无上正等正觉,从本地上来看;从示现的样子上来看,是等正觉。就跟智者大师一样,他老人家示现五品位往生,这是从迹象上讲。从本上讲,最低限度也是等正觉;不是等正觉,《法华经文句》决定说不出来。
演【又佛地论,说佛有其十义。天台六即,华严十身,详具后文。】
《佛地论》里面说佛有十个意思。一般讲佛字有三个意思,三觉,《起信论》里也是三个意思。智者大师讲六即佛,《华严经》讲十身,这些都是开合不同。这是经题里面第一个字「佛」的意思。
演【说者,以宣演得名。】
『宣』是宣扬,口说;『演』是表演,动作。一举一动,我们面部种种表情,都叫「演」。诸位要晓得,听经现场得受用,把它录成录像带用电视播放打对折,虽然也看到形相,味道不一样。如果再用录音带,又要打个对折,不及现场。那是什么?实在不得已,才用这些方法。现场要是有这个因缘决定不能放弃,舍弃了,那真是开经偈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不是在此地跟诸位说我说得怎么好,我们这一会难遭遇,我们哪一辈子有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碰到《弥陀经疏钞演义》,有这么多同学大家在一块共同共修、研究讨论,太难太难!这种因缘真正不可思议。细细想想,今天在全世界,疏钞演义这一会,大概只有我们有,我们晓得在全台湾没有,其它地方更不可能有,就知道这个法会的殊胜。所以它是以宣扬、表演得名,「说」有这么多意思在里面。
演【畅悦为义。】
『畅』是舒畅,没有障碍。『悦』是喜悦,这种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这两句,是解释「说」。怎么个舒畅、怎么个喜悦?我们没法子想象。下面大师还给我们解释,底下这一段就是「畅悦为义」这一句的批注。
演【四无碍辩为体。】
『四无碍辩』就是四无碍辩才。第一个是「义无碍」,道理完全通达,没有障碍,这是四无碍辩里面最重要的一条。世出世间这些道理都明白了,决定没有错解,统统明了了。第二个是「法无碍」,通达法相。如果拿性相来讲,「义」就是法性,拿哲学名词来讲,通达本体就是义无碍。通达现象,在佛教里面讲通达法相,这是法无碍。第三个是「词无碍」,词是言说,言语没有障碍。前面义是理,法是事,理无碍,事无碍。言词无碍,你有很好的言语,有表达的能力,将你自己所证、所见、所闻能够说得清清楚楚,使别人能理解,这是词无碍。第四个是「乐说无碍」,乐是爱好、喜欢,喜欢讲。如果他前面三个都具足,他不高兴、他不喜欢讲,那也没有办法。他喜欢讲,喜欢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供养别人,利益众生,这是大悲。前面三条是大智,末后这一条是大悲,大悲是动力,喜欢说,喜欢帮助人。
演【畅则畅出世之本怀。】
你想想看,佛为什么从兜率降生到王宫,为什么舍离王位出家苦行,一生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什么要这个样子,为的是什么?这就讲到本怀,为了度众生。示现这个样子就是告诉你,你要想真正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要把这个世间一切舍得干干净净,才有资格办到。还有一丝毫的牵挂,这是障碍,别说障你正等正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都被它障碍住,这个事情麻烦。所以一定要舍,佛如果自己不舍,怎么能叫别人舍?自己不舍得干净,别人听了他的话就不相信。他自己真的舍得干干净净,当时之人见到他,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读佛书的人也没有不敬他。真能舍,就没有障碍。你有障碍,你要反省,你没放下,你没舍得干净,你才有障碍。这是说出佛出世的本怀,他能达到帮助众生的目标,这是非常的舒畅,所以畅是对自己。
演【悦则悦众生之获益。】
佛一出现在世间,众生得到利益。根熟的众生得度,未熟的众生帮助他成熟,未种善根的众生帮他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众生帮他增长。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没有不得利益,这是佛喜欢。这是通途的说法,一般的讲法。本经又有它特别的意义,比这个味道更深、更浓,底下说:
演【今以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
这是本经的说法。我们注意「久」字,『久修久证』,这个字样只能用在圆教佛,藏、通、别都不能用这个字。「久修久证」,《梵网经》说,释迦牟尼佛成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已经八千次。他老人家实在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觉悟,他证到最究竟、最圆满,一切法门里面第一无上的法门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西方净土。你要是把千经万论读遍,真读通,你就晓得这个经是一切经里面第一经,持名念佛是无量法门里面第一法门,我们今天这个道场在十方法界里面是第一道场。诸位参加在里头,诸上善人当之无愧,一定要珍惜自己,不要离开这个道场又下去了,这个道场是上善,一离开道场就变成下善,就往下走,这个要不得,要保持、要精进。这是我学佛三十多年,在讲席上二十五年,才发现佛教里面这个秘密,在过去当面错过,没有认清,现在真正发现了。佛说出这部经,说出这个法门,那痛快极了。
演【蕴之在怀,适得机宜,随以四辩宣演,畅悦本怀,令随机获益,故云说也。】
实在是太难得,有这么好的一个大因缘,能够有这种机缘说出这个法门,这就说明这个世界众生成熟,有人相信,有人能接受,有人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一生成佛。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一生成佛,只有这个法门一生成佛。任何一个法门不见得很稳当,只有这个法门最稳当,永明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落空。可是你的修行也得有个条件,那就是如理如法。理在哪里?《疏钞演义》里面给你讲得清清楚楚,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法怎么念法?这个方法也在《疏钞演义》里面。我们讲《弥陀经要解》刚圆满,给诸位说,一句佛号甚深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他怎么不快乐?声声都是赅罗八教、圆摄五宗,真是妙不可言!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总持法门,几个人能把它弄清楚?今天我特别将蕅益大师念佛开示印成单张赠送给诸位,诸位最好是把它背熟,你要是真正把它背熟,意思都懂得了,你一定会死尽偷心,一心念佛,你这一生就成就;换句话说,莲池海会你的名字就高高挂在上面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1-003-0002
解释经题,上一回讲到「佛说」两个字,今天我们从「阿弥陀」开始:
演【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以功德智慧身相光明一切皆悉无量故。是无量佛往昔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今在西方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释迦如来为众宣扬也。】
这一段将佛的名号简单扼要为我们说出来,意思非常的精确。『阿弥陀』是印度话,译成中文,「阿」译作「无」,「弥陀」译作「量」,「阿弥陀」的意思就是「无量」。通常我们讲无量寿佛或者讲无量光佛,其实光与寿是无量之中某一部分而已,无法将佛号里的义趣完全表达出来。实际上讲,无量这两个字非常之好。
下面给我们略举『功德』,这两个字也要简单加以解释。「功」是讲功夫,「德」就是讲你的收获、你所得到。你用一分功夫必定有一分收获。这个「德」跟得失、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什么叫功夫?戒定慧是功夫。譬如,布施主要是破悭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们悭贪烦恼舍掉了,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凉自在。像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是他所得到的,得的是清净心。功德是要自己修的,我们今天佛门里面常常以财布施,这只是布施不能成为功德,这里面没有功夫,没功夫就是不能断悭贪。虽修布施,布施的力量不足以断悭贪,功夫不到,不能成为功夫。有些时候不但不能成为功夫,反而适得其反,就是听说佛门所讲「舍一得万报」,他才肯来布施,这是世间生意买卖,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就得一万块钱的果报,这应该赶快去布施。这种布施不但不能断悭贪,反而增长悭贪。他为什么来布施?他是为悭贪心来布施,而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所讲的是断悭贪而布施。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
反正你布施总归是有福,果报是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广种福田,那是没错,不能称功德。福德还是功德一定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我的才艺,无法给人,我的禅定、般若、持戒也无法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明天我们这个道场要举行冬至祭祖法会,我们把所修的福可以送给历代祖先。诵经也是如此,对我们自己来讲是功德,我们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所得到的是福德。
「功德无量」,他的三学、六度万行没有一条不圆满,这就是无量功德。「智慧无量」,权实二智都圆满。「身相无量」,大经里所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无量。释迦牟尼佛示现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相与好都不能称无量,是有量。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是无量。「光明无量」,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放光都无量,这不可思议!佛陀当年在世他的常光八尺,经典上有记载,有的说一丈,这个光不太大。阿弥陀佛的光明,常光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真正无量。底下总结,「一切皆悉无量」,所以称他作无量佛。「佛」字译成中文意思是觉,这个意义就更深。整个翻译出来,「阿弥陀佛」中文意思是无量觉。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都是觉而不迷,事事觉,法法觉,无有不觉,这叫无量觉;不但自觉,而且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称之为阿弥陀佛。
底下,略说他名号的来源。『是无量佛往昔因中』。这一段事迹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通常称为《大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面讲,阿弥陀佛最初发愿修行,『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他当时是以国王的身分,把王位舍弃出家。诸位想想,出家要不比作国王好,他怎么肯舍弃王位去出家?世间人所求功名富贵,人间富贵之极莫过于帝王,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比不上出家人,他宁愿舍王位,出家修行作比丘。比丘是出家人的通称。「法藏」是他的法名,称为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佛会下出家,出家时发四十八愿。
『今在西方』,诸位要记住,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不是我们地球的西方。我们地球没有西方,因为地球会转,你说西方过了二十四小时它又到东方来,讲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娑婆世界动不动?也动,因为这个世界太大,自从释迦牟尼讲这部经一直到现在三千年,他在大宇宙中动,只动那么一点点,方位没有变。娑婆是个大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我们银河系也是流动,银河系范围太大,三千年它的角度才移了几度而已,大方向不变,所以今天在西方是正确。西方世界距离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当远的一个地方,这个远不要害怕,很容易就可以到达,这也都留到以后再讨论。『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摄是摄受,意思是佛乐意接引这些念佛的同学,愿意帮助这些念佛的同学。只要愿意到他那个世界,他都非常欢迎,而且享受的是平等待遇,不会说是有偏差。『故释迦如来为众宣扬也』,因为这个缘故,释迦牟尼佛才为我们大众宣扬这桩事,希望我们能信受依教奉行,将来都能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
演【经者,释有多种,不出常法贯摄四义。】
『经』,印度文称为「修多罗」,我们中国人把它译为「经」。修多罗的意思很多,有它的本义、有它的引申义。中国人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尊称为「经」。经的意思,它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永远不变的,尊称之为经。佛法也具足这个条件,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译成「经」。佛经的意义,比我们世间人称经典的意义还要丰富,所以特别要加以批注。批注有很多,《华严经》里面有十个意思,可是一般都是以『常、法、贯、摄』这四个意思来解释,这是最普遍,大师在此地也用这四个。
演【常者,三世不易。一切诸佛皆如是说,故云常。】
『三世』是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易』是改变。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永远不会改变,这叫『常』,「常」就是真理。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说法,阿弥陀佛也是这个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说法,这是真实的真理。说法,诸位要晓得,说的言词可能不一样,多寡不一样,意思一定是一样。为什么?都是他亲证的境界,佛法的术语叫现量境界。他是现量境界,不是推想,不是听人说,是自己亲证,所以说出来都是一样,这叫常。常就是永远不会改变,这是讲超越时间。
演【法者,十界同轨。四圣六凡由之解脱,故云法。】
『法』的意思,超越了空间,十法界这一切有情众生都要依这个轨道。「法」就是轨道的意思、规则的意思,像火车行驶一定要在轨道上,不能脱离轨道,这个轨道就是法。这个法的意思是狭义不是广义,指什么?指佛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四圣六凡,他们得到自在解脱都要依这个方法,离开这个方法他是得不到,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四圣』是指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是指六道凡夫: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看这一句,如果是细心的人恐怕就有问题出来,「菩萨要得解脱还可以说,佛还要吗?」佛到究竟果位,佛怎么还要有解脱?佛也要。为什么?佛有很多种,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还要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为什么?他所证的佛果不是究竟佛位。他那个佛是分证佛位,他证的是正等正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别教的佛,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地破十品无明,等觉破十一品无明,佛不过是破十二品无明而已,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他要不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他不能证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圆教的佛。十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法界不包括圆教佛,包括的是藏、通、别三教的佛。不依照这个法门不行,没办法证无上菩提,这是讲三藏经典。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专指这部经,常、法、贯、摄就是指这部《阿弥陀经》,这《阿弥陀经》的分量可就重了。
演【贯者,贯穿所应知义。若无文字,无以贯穿义理,焕然可观故云贯。】
『贯』,言语、文字,我们今天所讲章法、结构、组织有条不紊,这就是「贯」的意思。言语、文字里面含的有道理,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谓是一种精严或者细密的思想,这是用世间意思来说。其实佛法里面它是离心意识,它不属于思想,但是它这个道理确实是有层次、有脉络,一点都不紊乱,理事都是如此。
整个宇宙虽然是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它不乱。世间人看到这个情形他就觉得奇怪,一定有个人在那里安排,如果没有人安排,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秩序?什么人安排?于是妄想一定有个神、有个上帝在安排,其实他不知道本来就是有秩序。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宇宙形成发展的顺序,它不乱,是从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它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发展过来,不乱!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人也彷佛通达这个道理,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易经》,可以说是《六经》都是《易经》的批注。《易经》讲宇宙的起源,它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是很有秩序、也是有条不紊。我们中国人没说是神造的、没有说是有一个人安排,这种观察与佛法的观察法非常接近。
但是没有言说、文字,对宇宙间这些真理就无法表现出来,无法传达令他人也能如是观察,所以言说跟文字就很重要。佛陀在世以音声为教体,教就是讲教学,拿什么来教学?用言语。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一切法集结,把它记录下来写成经典,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以经典为教科书。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记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对经典要深信不疑,要认真的研究、修学。我们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义,这个真正真理,必定要读经、要研究。『焕然可观』,焕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像火光,烧的光有很大的光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
演【摄者,摄持一切众生。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
『摄』就是『摄持一切众生』。「摄」简单的说,好像它有一股力量,我们所谓是吸引力。你不接触不觉得,一接触之后就常常想亲近它,欲罢不能,有这个味道,这叫摄。经典确实如此,你要是展开经卷,真的欲罢不能,看一遍欢喜,看二遍更欢喜,十遍、二十遍、千遍、万遍,永远看不厌,这是摄。你们看报纸,看一遍之后还会看第二遍吗?为什么?那个文章没有摄这个字。摄是欲罢不能,为什么佛经有这么大力量?那就是它里面有无量义。一遍发现一点,再看又发现一点,天天有新发现,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经有没有讲法?给诸位说,经没有讲法,因为有个讲法那就是死的。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一遍是一个意思,第二遍又是一个新意思,第三遍又是新意思,遍遍不一样。如果把这遍讲下来都用白话文写出,死的。这个死的东西,摄没有了,常、法也没有了,顶多有个贯字,四个意思里面只有一个,其余三个都没有。所以,经遍遍有新意思。
佛经有没有讲法?没有讲法,佛经没意思,般若无知;我们谈谈,讨论讨论,无量义,无所不知。因此学佛不能死在字里行间,不能死在言语之下,万万不能执着,一定要记着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听得清清楚楚,神听,这样听法会开悟;听不懂,我想一下应该会懂,愈想愈糟糕,想就落在第六意识,落在妄想里面。妄想怎么会开悟?妄想障碍你的悟门,不会开悟。悟是一接触就豁然明了,这叫悟。通过思考就落到心意识去了,那个开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不用心意识。诸位要是离心意识读经,那其味无穷,真是快乐无比。所以,它有一个力量能摄持一切众生。
『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佛摄受众生就是用言教对我们娑婆世界说,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音声为佛事。我们读,不见得能看清楚,一听就容易觉悟、容易体会。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在中国孔子的教学,都是以音声为教体。
演【千叶良规,百灵常轨,诠真利物,目为经也。】
这几句是总结。『千叶』是讲卢舍那佛,这是《梵网经》上说,卢舍那佛坐的是千叶莲花。『良规』是最良好的规范,这是经典。『百灵』是指诸佛菩萨,乃至于一切天龙八部,他们要想出离三界、要想破迷开悟,都要依靠这个经典。言说、文字是方便法,方便里面有真实的东西,『诠真』。世间法常讲「文以载道」,道是真的,道在哪里?道在文里面。但是要晓得,文并不是道,道确实在文中,文又不是道,道确实在言语当中,言语却不是道,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好比指路碑一样,指路碑放在那里,指着那条路叫什么路,这个碑并不是就是那条路,它指你那个方向,你寻着这个方向一定可以到达那条路。《楞严经》上说指月,手指不是月亮,寻着手指去看一定可以看到月亮。禅宗有所谓《指月录》,言说、文字就是指,你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月,不是要指。离开这个指,你得不到月,必须依靠这个指去悟那个月,这是佛法。所以你学佛要学到真实法,必须要言说、必须要文字。六祖大师不识字,他真正得到月亮。不认识字当然就不会讲经,可是你拿经念给他听,他就会给你讲,讲的就能叫你开悟,这高明,这叫真正的讲经。
不会讲经的人,把这个经在这里讲,讲得天花乱坠,叫你听的人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他是不善说。善说的人,轻描淡写就叫你大彻大悟,会讲的。怎样才会?必须你自己证到真,你就会;你自己没见到真,在文字里面摸索,怎么能把真东西给别人,指示给别人?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以真实的东西在里面,能够令他悟入,这叫『利物』。「物」字用得好,它不叫利人,如果讲人或者人天,十法界只包括两道,其余的包括不到,说个物,十法界有情众生全部都包括了,这才能称之为经。
经必须要具备「常法贯摄」四个条件。世间学术、文章、言说达到最高的标准,只能有这四个标准里的一个,那就是贯,其它的没有。世间再好的书会读厌,读到最后不想看了,为什么?那个意思有尽的时候,不像佛经,佛经意思没有止尽,愈读愈欢喜。我们程度浅的人,读孔子的书读一、两遍就打瞌睡,枯橾无味,读佛经更不必说,为什么原因?那个味道体会不到,没尝到。甜甜的糖给你吃,一尝就尝到,这个很不错。小学生念小学的课本很有味道,中学生不要念,没有味道。佛经是一切书籍当中最高的标准,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怕我们不够这个水平,尝不到法味,所以加以批注,这就是帮助。批注恐怕还太深,你还是尝不到这个味道,所以批注里再加批注。有疏,又有钞,又有演义,一层一层的来解释,怕诸位同学这个味道还是尝不到,我体会到一点,在此地贡献给诸位,无非是诱导诸位亲自尝到法味,那你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
演【又此经,唐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今为此名者,以佛名人所乐闻,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
这是指本经,本经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玄奘大师到印度时,他是抱着一个怀疑的态度去,这正是一个最标准做学问的人,也是一个标准的修道人。经典从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假如里面翻错,我们依照这个学,那不是冤枉?翻经那个人虽然是罪过无量,我们自己吃亏太大了。我们今天多少人对佛的经典怀疑,当时翻译究竟靠得住靠不住?所以现在有些人要找梵文经典来读,直接读原本。其实,原文经典找来,你能看得懂吗?纵然是文字看通,它是意在言外,不在文字里面,这个麻烦大。玄奘大师这个怀疑,怕古人罗什大师翻译的不太可靠,亲自到印度,在印度住了十七年。他来回一共十九年,那时候是骑马、走路,交通没这么方便,从印度到中国长安,差不多要走一年才能走到,往返十九年。回来之后对于古大德所译的经典一句话没说,完全正确。《阿弥陀经》原本、梵文本,他在印度也看过,也带回来,自己也翻译一遍。他翻译这个经是同样一个梵文本,玄奘大师又翻译一次,经题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原本是一样,两个人翻译,当然翻的文字不相同,可是里面的意思决定是相同。
现代人真像《地藏经》上所说的「刚强难化」,感情太重,这个要命,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这一次,特地把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批注印出来供养诸位,他的批注注得好。我分送这本批注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就是提醒诸位「依法不依人」。玄奘是窥基的亲教师,是他的老师;窥基是玄奘大师最得意的徒弟,是他的继承人。老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他要做个批注,他采用鸠摩罗什的本子,不用老师的本子。如果在今天,老师一定很生气,我翻译的本子,你这个徒弟写批注不用我的本子,还用鸠摩罗什的本子干什么!难道我翻译的不如鸠摩罗什?他这个注子,玄奘大师也欢喜,不生气,不怪他。他自己不用老师的本子,用鸠摩罗什的本子,这就是依法不依人。在我们今天,他一定用老师的本子,不会用古大德翻译的。为什么?人情!人情不能了生死。
他老人家这一示现,就是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老师所译跟古人所译一样好,既然是一样好,古人已经流通,那就用古人的。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收在《大藏经》,没有单行本流通。这对我们末世的众生是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拜一个师父,师徒难分难割,你看人家怎么样?人家一切为法,这是对的。所以在此地特别提起,玄奘大师有译本。佛原来的经题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梵文原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可是罗什大师他不用释迦牟尼佛所定的经题,他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来作经题,这是罗什大师的创举。他翻译许多经都是依照佛所讲的题来立题,唯有译此经,他完全不用佛定的经题,他自己用阿弥陀佛名号来作经题,这是他独特的见解。
他有他的道理,什么道理?『佛名人所乐闻』,乐就是爱好,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大家都喜欢听、喜欢念,喜欢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无量觉,我们念这一个佛的名字,就是念念中提醒自己要觉而不迷。譬如我们眼见色,起了一念贪心,阿弥陀佛!这是无量觉。贪心是迷,一句阿弥陀佛,贪心就没有了,觉了,觉就不迷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又一切功德,言佛便周故』。佛,他所证得是究竟圆满的功德。佛是什么?佛是觉,觉性里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理与事都要明了,我们在事相上见到佛像,立刻就晓得,要觉悟,要求觉。「佛」代表觉,「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经题介绍到此地。此地是略说,后面还有细说。
演【疏者,疏也,通也。】
『疏』就是疏通的意思。
演【谓经中义理甚深微妙。】
这是真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演【未易窥测故。】
一般常人真的没办法,所以佛在《华严经》里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个智是讲世智辩聪,世间什么样的博士,他也不懂佛法,为什么?因为博士他落在心意识里面,他是凡夫。佛法是离心意识,佛法的言语、文字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而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是以心意识。意识的功能非常之大,对外它能缘到尽虚空遍法界,对内它能缘到第八识,就是缘不到本性。所以用意识心来修行,不能见性。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意识心修行,修的最正确,没有走错路,如理如法,只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而已,不能见性。这就说明为什么世智辩聪不懂佛法,不要说是人间聪明智慧的人没法子,天上聪明智慧的人也没法子。那么,什么人说呢?明心见性的人,这样子的人来说,没错!他是真正通达,为什么?他自己证得。佛见到性,他也见到;佛见到是圆满的,他见到一分、两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与佛同一个知见,正知正见,这样的人才能说经,才能注经。
从前古来的大德不敢轻易下笔给经做批注,为什么?背因果,怕错下一个字的转语要堕五百世野狐身。他错一个字,就要受那样大的果报,那要是把意思搞错还得了,不得了!从前人相信因果,怕因果,所以小心谨慎。真正有悟处、有见地,见了性,才敢。明心见性之后,你一定要弘经,你不弘经对不起诸佛菩萨。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自修,这是菩萨。到这个程度之后,一定要利益众生,要流通大法,这叫菩萨道,菩萨行。讲经亦复如是,没有这个见地不能讲。到了现在怎么办?我们讲经的人是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没有,那真是胆大妄为,也在这里讲经。其实我们在讲台上这么多年,早就跟诸位说得清清楚楚,我不是在「讲经」,我是在「学经」,没敢说「讲」,是在这里学习。怎么学习法?依照古人的批注来讲,不是讲经,是讲古人的批注。古人批注是文言文写的,我们用口语把它翻成白话文,在讲台上当古人翻译而已,不敢说讲经,当然更不敢说注经。
演【以疏疏通,使无疑滞也。】
义理甚深,以疏来疏通,以疏来帮助我们破除疑惑,来带动我们向上,不至于止在这个境界里。
演【又亦疏理之义。古云,人有发兮,旦旦疏理,身有心兮,胡不如是。】
这是用比喻来说。古人都是留长头发,天天要梳头发,不梳头发就乱了。你晓得梳头发,理得整整齐齐,你有个心,心里一天到晚千头万绪,乱七八糟,比头发还要麻烦,为什么不把它疏一疏、理一理?疏有这个意思,将你那个乱想整理整理,叫条条都有头绪,有条理。
演【今乃疏理经中奥理,使人得开通心地也。】
这是说明古人作疏的意思,疏理经中奥妙的道理,把它整理出来,一条一条给我们介绍出来,使我们后来的人读到之后能够心开意解,能舒畅明达经中的义理。疏是这个意思,就是经的批注。
演【钞者,抄略也。】
『钞』是简略的批注,不是讲详细的批注。简略的批注叫「钞」,小抄,抄笔记。
演【随顺本疏略加解释。】
因为疏已经是批注经,怕注子里还有些难的地方,把难的字句再加以简单的批注,那就是批注的批注。「疏」是注经,是经的批注。「钞」是注疏,是疏的批注。
演【使经疏妙义涣然冰释也。】
叫我们愈看愈明白,今天我们看演义,「演义」是钞的批注。批注里面又有注子,注子还有批注,那个批注还有批注,我们在讲台上再批注,是第四重的批注,可见得经的意思实在太深太微妙,所以重复再重复的批注。我们看起来很烦,但是它有头绪、有条理。
我们用上三年功夫念这部《阿弥陀经》,三年不长,三年果然诸位把《阿弥陀经》甚深微妙的义理都能通达,信心坚固,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就一生成佛。人家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成佛是三年,哪一个能比得上你这么快?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说,这个法门是圆顿大法,它太快,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三年能成就?这个法门三年必定成就。诸位可以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古来修这个法门三年成功的人多得是。我这么一说,也许有人下次不敢来了,为什么?三年就要死了,寿命就三年,这个道场不敢来了,把你吓跑掉。换句话说,你对于娑婆世界还贪恋,阿弥陀佛极乐国虽然好,现在还不想去,还愿意在这里多受几年罪。那个地方衣食自然,住的房子是七宝宫殿,地下不是磨石子地是琉璃地,路上铺的不是柏油,铺的是黄金,黄金为地,这么好的地方,还是不想去,这没法子。
诸位要晓得,三年决定成就,成就怎么样?成就就自在了,成就之后想去就去,想多住几天就多住几天,这个自在。换句话说,生死没有了,来去自由。成功之后不去,不是对这个世界有留恋,而是希望多带几个人去。一个人去很好,那里很欢迎你,带一大堆人去,那个地方开大欢迎会来欢迎你,那更好。希望诸位成功之后要多带些人去,那就是弘扬这个法门,普遍的劝大家修学这个法门,自利以后一定要利他。我们求的是一心不乱,如果理不通达,你有障碍,你得一心很难,方法不懂,境界不明白,全都是障碍。这三年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要搞清楚,方法真正懂得,境界明明白白,顺逆境界都是我们修一心不乱的增上缘,那我们菩萨道上一帆风顺,无往而不利,这是应当要认真修学的。
再下面讲「卷」,《疏钞》一共只有四卷,第五卷是事义,现在讲就是参考数据。
演【卷者,卷怀之义,一轴之中包含无尽义理、无量法门故。】
古时候的书,不像我们现在装订成册,还没有。莲池大师那时书本装订成册的很少,都是卷子,就像我们现在字画一样卷起来,一卷一卷,这称为卷子。唐朝、宋朝的东西都是卷子。把卷子改成方册,这样装订叫方册,这个方册最先就是我们中国线装书。从卷子改成方册,这个在书本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革命,谁做的?明朝的紫柏大师。紫柏大师出来提倡,卷子不容易保存,把它改成方册。佛经从卷子改成方册是紫柏大师开始,他倡印《嘉兴藏》。《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嘉兴藏》,是紫柏大师发起、募捐来刻,刻成之后就是一页一页装订成册,称之为方册大藏经。从前佛经是折本,那是佛经装订的方式,我们中国古人的方式都是用卷子。所以「卷」是最初翻译时用的字,以后虽然变成方册还用卷字,一卷就是一册。
一轴之中,因为卷子有轴,就像我们裱的画,它底下有个轴子,有个木头棍子做中心,因为它好卷,容易保存,不容易损坏,所以「一轴」就是一卷。一卷经文里面包含着有无尽的义理、无量的法门,这两句话说得也不过分,确实是如此。蕅益大师开示里面,引用莲池大师的话说,「一句弥陀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一句阿弥陀佛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因为在中国讲到佛法常说的宗门、教下,就把整个佛法包括了。宗门就是指禅宗,除禅宗之外都以「教下」来包括。五宗是禅宗里面五个派别,这是六祖大师以后形成的,像临济宗、曹洞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