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51|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书老子选粹白话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3-30 19:5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书老子选粹
打开智慧的金钥匙(代序)

贤明的老师、家长与同学们:
欢迎您进入经典的世界,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如四书五经、圣经、佛经
等,都蕴藏着无限的宝藏,等待您来挖掘!
经典的读诵有一定的道理与方法,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可求其速成。首先
应该先熟读、熟记,进一步要求达到滚瓜烂熟的标准;经过咀嚼、消化、涵养的
工夫,方能求解其义,所谓「经读千遍,其义自见」,亲自深刻的体会,您将发
现读经之乐乐无穷。
千万注意的是:不可以在经文仍然生疏的时候,就急着想了解经义,否则看完就
忘了,还谈什么潜移默化、改变气质;当然更无法将经典的智慧运用在生活之中
,结果入宝山而空手回,读经大义全失,岂不可惜!
人生,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快乐;但是,有智慧的人生必定是快乐的。贤明的您,
请务必拿出耐心、恒心配以滴水穿石的决心,天天读!一两年之后,必能优游于
古圣先贤的大智慧海中,为自己彩绘出快乐灿烂的人生。您千万不能当面错过唷

诚挚的祝福您!
  为学贵在明理
自古圣贤明王,犹须勤学,何况平凡百姓乎!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未知孝亲者,欲其观古人之顺意承欢,怡声下气,不惮劬劳,惭愧自
惕,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尽忠职守,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国家,思欲效之也。
夫学所以求益耳。今人读书,便自高傲,凌忽长者,轻慢同辈,抑或愤世嫉俗,
人恶之唯恐不及;如此以学自损,自私自利,不能反求诸己,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耳。古之学者为人,行道
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富贵名利皆为一己之私也。夫学犹种树也,春赏其花
,秋收其实。读书立志,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礼记》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琢磨,互相启明也。
为学与做人,乃圣贤教人第一义,两者不可偏废,尤应虚心涵泳,将圣贤言语在
生活中切己体察,不可先入为主预设立场,方能得学问之真实利益。
参考数据:颜氏家训勉学篇 朱子读书法
四书老子选粹  白话解 目 次
代序:打开智慧的金钥匙一
   为学贵在明理三
壹、原文
 一、大学一
 二、中庸七
 三、论语一七
 四、孟子五九
 五、老子八三
贰、白话解
 一、大学九一
 二、中庸一○五
 三、论语一二五
 四、孟子二二一
 五、老子二六九
参、附录:
 一、礼记学记白话解二九一
 二、礼运大同篇三一一
 后记三一三
 孙中山先生-殷切的期望三一六

壹、原文
 一、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
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
谓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
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
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
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
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
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
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
,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
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
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
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
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
身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
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
与入德矣。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三、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
戚。」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入大庙,每事问。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
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
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
,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
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
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
量,不及乱。
食不语,寝不言。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先进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
生,焉知死?」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路第十三》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
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第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
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阳货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微子第十八》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
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
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尧曰第二十》
 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
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
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
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富在知足
贵在知退
福在受谏
四、孟子
《梁惠王章句》
 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
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章句》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
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
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滕文公章句》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
邪侈,无不为已。」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
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
得已也!」
《离娄章句》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
律,不能正五音;尧 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
者亦然。」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
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
天下平。」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
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
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
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万章章句》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
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告子章句》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能。」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尽心章句》
 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
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
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
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
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 舜
之知而不物,急先务也;尧 舜之仁不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
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
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
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
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
,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四书选粹 终
五、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
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故有道者不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
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治大国,若烹小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选粹 终
四书老子选粹 终

§贰、白话解
 一、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解: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
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作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
;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
不多不会有错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所讲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天赋所具的灵明德性(明明德)
;在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才德日新(亲民者新民也);在精益求精
,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会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后心
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
能思虑周详、处事精当;能够思虑周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
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
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念(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念,必
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
(格物)。总合「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三纲八目。
 格者:正其不正,修正、改正也。
 科学的学庸:「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
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
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的修养
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
经营得和睦又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
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根本的修身都
乱了、都做不好,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首要的修身、齐家看得
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来没有会成功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刻上铭辞自我勉励说:「假使能够把今天所
习染的污垢洗净自新;就应该天天求自新、求进步;然后继续不断的努力,去涤
除污染,使自己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白话解:为人君的(领导者、主管),要做到仁爱;做人臣子(部属)的,要
做到敬业;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做父母的,要慈爱子女;与他人交往,言行
要守信用。
 君有如现代的领导人、主管,臣如部属、员工。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白话解:诗经上说:「文质彬彬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像治骨角、治玉
石一般,不断的切磋琢磨,希望精益求精。」像治骨角般的切磋,是说明他研究
学问的功夫;像雕琢玉石般的琢磨;是说明他自我要求,力行存养省察,敦品励
行的功夫。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白话解: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
 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聪明,不自欺能够诚实的面对自己,才是大丈
夫。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必定会表露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
必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好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只手在
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所以君子不欺暗室,与上文慎独意义相同。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白话解:有钱人,可以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美德来润
泽自身,因为内心坦然宽大平和,身体自然舒泰安稳。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白话解:所谓「修身在于正心」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平正;有恐
惧的时候,心就不平正;有贪图爱恋的意图时,心就不平正;有忧患的时候,心
也不得平正。
 喜怒哀乐爱恶惧等七情,皆使人心受到种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的支配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
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
什么味道。
 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白话解:俗话说:「人们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坏处),也不了解
自家的禾苗已经长得很硕大。」
 中庸说: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当然见不到事实真相。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白话解:心里确实有这个念头,诚心诚意努力去做,虽不一定符合目标,但距
离理想也就不远了。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白话解:为人君的(领导者),能够力行仁爱,做为家庭的表率,久而久之,
将会影响全国人也跟着行仁;为人君的(领导者)能够力行谦和礼让的美德,日
子久了,也会影响全国人兴起谦和礼让的风气;如果为人君的贪婪暴戾,日子久
了,全国人民也会跟着犯上作乱。它的影响就是这样大。这叫做:「一句话能把
事情破坏,一个人也能安邦定国。」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必
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能指正别人的过错。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白话解:我厌恶上司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对待我的部属
;我厌恶部属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我,我也不以那种态度对待上司;相同的道理
,我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也不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
;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
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会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
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会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絜矩:指审度法则而不违理。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举用,或是虽然推荐举用却不肯优先,这是
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黜退、拒绝他,拒绝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种行
为是错误的。
 命,郑玄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白话解:所以君子必先谨慎修好品德。有品德才会有人民拥护,有人民拥护才
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能生产财富,有财富才能供应国家的用度(教育与国家建
设等)。品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轻视品德的修养,重视财富的聚敛,无异是
与民争利。所以,如果君主(领导者)的财富聚集了,人民反而会背离(失去民
心);君主分散财富以利人民,民心就会聚集在一起,向着君主。所以,如果你
以不合理的言辞待人,别人也会用不合理的言辞来对待你;财富如果以不正当的
手段夺取,也会以不合理的方式挥霍一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
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
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
 「?」、『菑』皆古灾字。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白话解:富国裕民有一个重要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坐食俸禄的人少;生
产的速度快,财货耗用得慢;这样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
利用身分地位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
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选粹.白话解 终
二、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
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
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白话解: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
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是孔门传授的心得法要,孔子之孙子
思,恐怕年代久了,传授会有误差,所以把它写成书,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
始时祇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体,最后又汇归到一个道理上。这个道理
展开来可以满天地四方,归纳起来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它的意思无有
穷尽,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思量,用心研究,如果能体会
出心得,用在做人处世上,就是一生也受用不尽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自然的本性形成的各
种规范叫做道;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行为,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自然轨范的正道
,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
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存心无私无我,是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很
慎重不敢随便。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细微的事物,也是
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是特别谨慎,不使欲念在隐微
中滋长。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3-3-30 19:54:46 | 只看該作者
内心是平静没有偏斜的,称之为
「中」;如果感情发动时,没有过与不及,像音乐都能合乎节奏,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遵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
理推而极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依着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
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
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自私自利,没有顾忌,无所
不为。」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认识过了
头,自以为是,以为不足行;愚笨的人,因为不能理解而不能行。中庸之道不能
阐明、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过头了,以为不足以知(不必再说了
);才能差的人根本做不到,又不肯设法求知。就像人们没有不饮食的,却很少
能够真正知道其中的滋味啊!。」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很浅
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涵意。把别人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
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
中道,实施在人民身上,这就是舜之所以被称为大智慧的缘故吧!」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白话解:孔子说:「颜回做人处世,能谨守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领会到一
个好的道理,就奉持在心中,而且守住不失。」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
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
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于此道。至于披铠甲,卧
枕刀枪,战斗到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的强;那些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所
以君子能与人和平相处,却不随流俗移转,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从建立良好的夫妇关系开始。
 有夫妇始有家庭,有家庭才有父母儿女与兄弟姊妹等亲属关系,然后再扩展到
朋友与君臣(长官与部属)等社会关系,因此家庭和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家庭
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枢纽(关键)!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
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
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一致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贪慕本分以外的
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
该做的事;处在夷狄未开化的环境,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境遇,
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知足守分、乐天知命,故能随遇而安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白话解:君子上不埋怨天,下不怨恨他人,所以君子能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
,做好本分的工作,等候天命(机会)的到来;小人却冒险去妄求、希望得到非
分的利益。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身过来(
回头)检讨自己,看看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做好。」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
低处开始。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
载在典册(竹简或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一切政治措施都得以依照理
想来推行;他们一过世,他们所推行的政治措施就日渐废弛。由此可知以人推行
政治,在使政教快速推行;利用土地种树,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就像
蒲苇快速生长一样,只要不违反本性,是很容易见到成效的。」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
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来归附,修身必须依据道(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则)为准
则,修道,要发挥仁心,使人人和谐相处。所谓仁,就是人性的表现,以爱自己
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合宜的行为,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族之
爱因关系亲疏而有差别,尊重贤能之士也有程度高下的等级,礼就由此而产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解:天下人普遍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必须具备智、
仁、勇三种内涵。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的交往,这五种
关系,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气是人人都必须具
备的三种德性,当它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贯穿在其中。
 要五达道通行,必须要三达德合一。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三达德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
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还有些人则是经过困苦的磨炼才明白;等到明白以后,
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有些人是心安理得的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
利益才去做,还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慧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
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事而不为,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厉
,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正的「勇」者!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
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到困难挫折
;行动前先有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
明白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白话解:要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确实的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
,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把道理想通,绝不
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清楚明白,绝不终止;不做则已,既然
做了,不做到确实圆满绝不终止。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的,我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的,我就
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这样做,虽是极笨的人,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
人,也一定会变得坚强。
 学习,透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改变一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白话解:天下唯有至诚恳切的人,能够彻底明了自己的本性;能够彻底明了自
己的本性,才能彻底明了人类的本性;能够彻底了解人类的本性,就能彻底了解
万物的本性;能彻底了解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化
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三才者天、地、人。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话解:诚,是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不诚,就虚妄无物了。所以,君子把诚
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是成全自己的人格就算了,还要能够成全万事万物
源于自然的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白话解:君子要恭敬地奉持自身本具的德性,同时要讲求学问,致力于道体的
广大(尊德性),尽心于道体的精微(道问学),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
的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而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
会骄傲,在下位时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振兴国
家;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身。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
智慧,可以保全其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倍者:背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恃才能(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自作
主张(独断专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
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夫子之意为应尊重当代的礼法制度,勿擅作更改。)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白话解:孔子远宗尧舜之道,一脉相传,近则取法周朝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
上法天时的自然运行,下合水土生成之理。譬如天地之无所不载,无不覆盖;譬
如春夏秋冬四季之更迭运行,如日月之交替照明。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
月运行,四时更替而彼此不相背逆。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长流不息;大的
德行,如根深叶茂,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啊!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白话解:君子待人的道理,看来很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似简单平易却
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小而知显著,能
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入道德之门了。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白话解:君子只求自我反省时没有过失,能无愧于心。君子让人赶不上的,恐
怕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能洁身自爱吧!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
,也能无愧于心。」(君子之戒慎恐惧无时不然,心地光明磊落亦无处不然。)
大学.中庸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大学微言.南怀瑾   四书广解   蒋伯潜
     四书读本 高政一   大学中庸今注今译 宋天正
                大学中庸精注 

§三、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解:孔子说:「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修身养性与福国利民的学问,又能
够适时的温习、体验、反省,渐渐的进步了,自有会心之处,不是很令人欣喜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切磋学问,不是也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
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也没有丝毫埋怨的念头,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
风范吗?」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学习过程,先要自得其乐而后方能与人同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解:有子说:「一个能孝顺父母,又能友爱兄弟姊妹的人,却存心喜好冒
犯长上,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却喜好作乱的人,就更不会有
了。一个关怀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专注、很用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
了,仁道自然因此产生。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解:孔子说:「刻意说出甜蜜中听的话,又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那样的
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缺乏诚意,不是真心之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解:曾子说:「我每天常常以三件事来反省自己。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
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师长传授的学业和道理,有没有不纯
熟、没做到之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解:孔子说:「做一个学生,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出外应该恭敬长上,做
事须谨慎,说话要诚信,对众人要平等友爱,特别应该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
行还有余力,再去追求书本中的知识学问。」
 (德智体群美五育,德育是根本最重要,故居首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解:子夏说:「一个人,能移转爱美之心,去尊敬贤能的人;侍奉父母能
尽心尽力,肯贡献个人心智来报效国家;和朋友交往,能严守信义诚实不欺,这
样的人,纵使他谦虚的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肯定他是一位很有学养的人。」
 『贤贤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轻色(明夫妇之伦)。
 又论语别裁:色是态度、形色。指能尊敬学问道德好的人,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向他学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尊严,不受人尊敬
;肯向学就不至于顽固、粗俗、简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不要和品行操守不好
的人为友;如果发现自己有了过失,不要害怕去改正。」
 按钱穆先生注:「虽然无友不如己者;只是我心常见,人之胜己,故友之。」
或曰:不要结交和自己志趣不相同的人为友。
 论语别裁:一个人如果不自重,没有信心,就没有威仪,他的学问是不稳固的
(学养无法在危乱时起作用)。又「无友不如己者」: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应该
尊重别人如同尊重自己。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解:曾子说:「亲人过世时,如果能够遵守礼节来办理丧葬事宜,对于亡
故已久的祖先,仍能经常追思怀念,那么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敦厚善良啊!」
 论语别裁:「慎终追远」「终」是结果,「远」是远因。即一个人想要有好的
结果,就要有好的开始(修好因才能结好果)。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社会道德风
俗自然都归于忠厚了。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白话解:子贡说:「老师是温和敦厚的、善良的、恭敬的、节俭与谦让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解: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中和。先王传下来的道,以礼为最美好
,不论小事大事都是依礼的精神而行。但也有行不通之处,这个时候如果只知道
要『和』,只想以和为贵,一味的用『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即礼的中和作用有一定的限度,过与不及都须调整。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白话解:有子说:「与人相约应该守信,但所约定的事必须合乎义理,才能实
践兑现。对人恭敬,必须合乎礼节,不卑不亢,才不致于被人轻视侮辱。如果他
所亲近的是值得亲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值得尊敬和效法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饮食不强求温饱,居处不强求安逸,勤勉任事,出言
谨慎,又能常向德行学问俱佳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能这样子可以算是
好学了。」
 君子志在圣贤,不在物质生活的安饱。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白话解:子贡说:「虽贫穷并不谄媚,虽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
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而能知足常乐,虽
富贵仍然安份守礼的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必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按钱穆先生注:「求他人的了解是求其在他,君子求其在我。不知人则无法祖
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故知人是进德修业所必须。」
《为政第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解:孔子说:「诗经三百首,可以拿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心为根本,心无邪念即心正,心正则身正,言语行为皆正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白话解: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子做,人民
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管理人
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孔子以为「礼治」优于「法治」,然礼治、法治不可偏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白话解: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一生研求学问,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
理,以立身行事,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不为邪说所动摇。五十
岁时能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会起伏不
平。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随缘自在,却不会踰越规矩法度。」
 按钱穆先生注:「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解:孟懿子向老师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逆。」有一天樊迟为老师
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不要违逆。』」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作子女的应当依礼来奉侍,父母过
世了,要依照礼节来埋葬,依照礼节来祭祀。」
 礼,贵在心诚,不重形式(亦非不要仪式)。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解: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应当谨慎持身不妄为(洁身自爱
),让父母亲无所忧虑,只担心你是否生病而已。」
 按钱穆先生注:孝子,唯疾病不能自主使必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解: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尽孝
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都是人们养的,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
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解:子夏问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得的是保持和颜悦色。如果
只做到:家里有事时,由子弟来服务操劳;有好的酒饭,请长辈先享用,这样就
算是孝顺了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解: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所学,并从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进而追求新
知,开拓知能的领域,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按钱穆先生注: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
子曰:「君子不器。」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具,只限于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然后按照
他所做的来说。」
 行在言前,言随行后。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一点都不徇私;小人则
徇私相结合,这样就不能够普遍平等对待了。」
 徇私:依循私情不公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解:孔子说:「只是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则会迷惘,无法明白究竟;
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造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将一无所得。」
 钱穆先生注: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义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
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
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偏执一端的用功,是有害的。」
 学问当求全体之融会贯通,不可偏执一端。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解: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的你知道吗?你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
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指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强不知以为知。  女,汝也。
 论语别裁:判为:「诲,女知之乎?」。诲者教育、教诲也。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白话解:孔子说:「多听别人说,把你觉得有疑问的保留在一旁,其余的部分
也要谨慎的说,这样过错自然就减少了;多看别人做,把你认为有疑问、不安的
地方放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的去实行,能这样做,就很少有后悔的事情
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是他的祖先却去祭拜,这是谄媚。遇见道义上应当做的
事,却不肯做,是懦弱没有勇气。」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白话解:孔子指责季孙氏说:「大夫使用天子八佾(八八六十四人)的舞乐,
这种僭越放肆的行为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节对他有什么意义?有什么
用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呢?」
 古时礼、乐不分家。
 论语别裁:仁是孔学的中心,故不仁是指「没有中心思想。」一个人如果自己
不省悟,文化与艺术(礼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白话解: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的问题太有意义了。依礼而
言,与其过于奢侈浪费,宁可节俭朴素。丧事,与其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繁文缛节
,宁可内心哀戚些好。」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与人争,如果一定要争的话,那就只有在比赛射箭
的时候了(古时有射礼)。比赛前,双方互相作揖敬礼,请对方先登射堂(台)
;比赛完毕后,又互相作揖敬礼才退下;胜负已定后,胜者请败者饮酒,像这么
有风度的竞争,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之争。」
子入大庙,每事问。
 白话解:孔子进入太庙(鲁国祭祀周公之庙),对每件事,都要问清楚,虚心
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懂就问,是虚心,也是好学的表现。何况在太庙之中,有关祭祀
的大事,慎重了解其中细节是有必要的。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白话解:鲁定公问:「君使唤臣,臣事奉君,该如何呢?」孔子答说:「君使
唤臣能合乎礼,臣事奉君自然会尽忠了。」
 君有如现代的领导人、主管,臣如部属、员工。一个领导人能爱护、尊重自己
的部属,部属自然会忠心耿耿的对待领导者。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白话解:孔子说:「诗经 关雎那一篇诗,有欢乐但并不至于过分,有悲哀、伤
心但并不至于悲观。」
 可贵在恰如其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白话解:孔子说舜那个时候的韶乐:「十分的美,又十分的善。」讲到周武王
时的音乐:「十分的美,但是没有达到十分的善。」(舜以大孝受尧帝之禅让,
是尽善,武王以兵力革命,故非尽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时不能宽厚的对待部属;行礼时心中没有敬意;遭
遇丧事时也毫无哀戚之意,这种人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乡村或小区应该具有淳朴、忠厚、仁德的风气才算美
好,如果选择居家住所,不晓得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哪里称得
上有智慧呢?」
 论语别裁:「里仁」象征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自处之道)
 全句解: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我们的学问、修养,没有处在
仁的境界,就不算是有智慧的成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解: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希求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
得,就不应该享有它。贫穷与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来改
善,就应该安之若素无须逃避它。君子如果离开仁(丢弃仁),那里能称得上是
君子呢?君子没有片刻之间(短如一顿饭)违背仁德,匆促急遽时如是,困苦流
离时也如是。」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白话解:孔子说:「一般人的过失,总会偏向跟他的个性一样的类型,只要观
察他所犯的过失,便可知其人心中有没有仁了。」
 论语别裁:「党」,乡党也,即社会人际关系如朋友等。
 全句解:一个人会有过错,社会关系的影响往往很大。看到别人的过错而能自
我反省,就可以启发自己仁德的修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能在早上听到人生大道,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
,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无遗憾!」
 大道难闻,今生能闻、能行,可谓死而无憾矣!
 毛子水先生注译:孔子说:「如果有一天能听到『天下太平』的消息,就算是
马上死去也无遗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白话解: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存心在道,就不应贪求享受,如果还以粗
糙的衣服和简陋的饮食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讨论共事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心中想念的是德行的增进,小人心中想念的是田产、
财富的增加。君子立身行事常常想到不做违法的事(遵守法律),小人立身行事
念念想到如何获取利益。」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放任自己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必将招致很多
怨恨。」
 有利无义故多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忧虑得不到职位,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担任那个职位
的才能。不要忧虑没有人认识我,应该注重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认识、了解的才
德。」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参啊!我平日所讲许许多多的道,实在可以用一种道理来
融会贯通啊!」曾子回答说:「是的。」孔子出去以后,同学们问:「老师说的
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说的道理,不过是『忠恕』罢了。」
 钱穆先生注:忠恕之道即仁道,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
之「恕」。孔子亦自言:「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话解:孔子说:「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和小人谈事情
,他们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存心不同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解:孔子说:「遇见贤德之人,就想跟他学习,向他看齐;遇见不贤的人
,要能够反省自己,我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白话解:孔子说:「服侍父母,父母如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委婉劝谏规过向善
;父母不接受时,依然要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违逆,等待机会再劝;虽然如此
忧心操劳,内心却一点怨恨也没有。」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白话解: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怕说了自己做不到,那是一件可耻
的事呀!」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十分慎重,显得有点迟钝的样子
,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
 郑玄注:「言欲难,行欲疾。」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解:孔子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立无助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
近你,与你同行。」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白话解: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哪一个比较强?」子贡回答说:「弟子哪
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一个道理,能悟出十个来,弟子听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
个。」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钱穆先生注:闻一知十,指听闻一部分即能明白全体。闻一知二,指闻此知彼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话解: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材不能再雕刻,污秽肮脏的土
墙不能再粉刷,我对于宰予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啊!」孔子又说:「从前我对人,
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是听了他所说的话,还要观察他
的行为。这都是由于宰予,我才有这样的改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白话解: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不合义理的行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要把
不合义理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钱穆先生注:「不义」不加诸于人,可以操之于我;不欲人加之于我,操之在
人,故说「非尔能力所及」。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白话解:子贡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是可以听得到的;可是有关人性的本源
与天道,就很难听到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孔文子这个人何以能追『谥』(封)为文呀!」孔子
说:「他既聪明又好学,不认为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或向才学
不如自己者请教)。这就值得称为『文』了。」
 书经曰:好问则裕。又德学俱佳的人,死后追封称「谥」或作「谥」。
子谓子产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白话解:孔子称赞郑国大夫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为人的道理,立
身谦恭有礼;对长官诚敬谨慎;有恩惠于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养;使用
民力能合乎时宜(不能影响农民的耕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白话解:孔子说:「晏婴(晏子)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相处越久,对人越恭
敬有礼(敬意不衰)。」
 敬-是维系友情长久之要诀。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解:季文子这个人,遇事总是要经过三次思考然后再做。孔子听到了说:
「再一次思考也就够了。」
 按钱穆先生就左传所载,季文子为人行事,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多思转为
多私,不足称道。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解: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人不惦记着以前不愉快的事,所以心里很少
有怨恨不满。」又云两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另解:「伯夷、叔齐对于过去曾经对不起他们的人,并不怀恨在心,所以和别
人之间的仇怨就很少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白话解:颜渊、子路侍立在老师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
坏了,也没有怨恨、遗憾。」颜渊说:「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才德,不张扬自己
的功劳。」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
得到赡养,朋友之间能诚信相待,少年人都能得到适当的照顾。」
 另解:「无施劳」,自己认为劳苦的事,不交给别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有过失时
,能够在内心里责备、检讨自己的。」
 修行不过是「知错、改过」而已。
《雍也第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白话解: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当中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
「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从来不把怒气发在无关的人身上,并且不会犯同样的
过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白话解: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只吃一箪饭,只喝一瓢水,住在陋巷
的小屋之中,别人是忧愁得难忍其苦,颜回!仍然自得其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
 箪:竹制的圆形盛饭器。瓢:以瓠瓜(葫芦)剖成两半的盛水器具。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白话解: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讲的道,实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说
:「能力不足的人,顶多是半途而废,至于你现在则是画地自限,还没有开始做
,就认为自己办不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解:孔子说:「对于一种学识,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又不如参与它,而乐在其中的人。」
 譬如饮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
下的人,难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只能谈浅近的道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白话解:孔子说:「智者的喜好像水,仁者的喜好像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
。智者常乐,仁者常得高寿。」
 按钱穆先生注: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
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论语别裁断句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像水一样,悠
然安详,活泼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智者的乐是动态
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态的像山一样。智者是常乐的;仁者是长寿的。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真正有仁德的人,想要自己立足于社会,就会顾虑到别人
的利益,协助别人也能立足于社会;想要自己将来通达有前途,也会想要帮助别
人也通达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为例,为别人设想,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
了。」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进一步做到「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诚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白话解:孔子说:「我只传述前人的文章典籍,不创作新说;相信古人,而且
喜欢传统文化;私底下,可以把我比做商朝的老彭吧!」
 老彭乃商朝贤大夫,好述古事。或曰:老,是老子;彭,是彭祖,二人讲传统
文化,皆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白话解:孔子说:「对于学问,我只是默默学习把领会记在心里;勤学而不厌
倦;教人也不厌倦,除了这三点以外,我有什么呢?」(此为孔子自谦之语。)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解:孔子说:「品德不用心修养,学问不勤敏研求,听到义理时,不能努
力学习效法,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又说:「过则勿惮改。」知错能改,善莫大
焉!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白话解:孔子说:「立志行道于天下,固守德行修养不间断,与人相处不违仁
,优游于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之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他
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他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
,我是不会再次教他的。」
 本章重在启发学生,要有心向学用心学习,有学习动机,能自动自发,学习才
能事半功倍。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白话解:孔子告诉颜渊说:「国家如果用得到我,我就出来,把治国平天下的
大道推行于世(兼善天下);用不到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
身(独善其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子路说:「如果老师率领三军打仗时,是谁与老师您一起呢?」
 孔子说:「空手与虎搏斗,不顾危险;不借用工具,徒步渡河,至死也不悔悟
的人,只是凭着血气之勇,我是不会同他在一起的。一定要遇事小心谨慎,能事
先策画,而有成功把握的人,我才愿意和他在一起。」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白话解: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作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
做;如果不可求(求不到),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
 郑玄注:富贵不可求而得之也,当修德以得之。此言有命亦有道。
 按:了凡四训谈改造命运,皆明指「富贵、功名」都是修来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白话解:孔子说:「吃粗米饭,喝白开水,弯起手臂当枕头睡,乐趣就在这当
中啊!不合义理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般。」
 原来人生的快乐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重要的是自心的充实与
安乐。只要能心安理得,就能自得其乐。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把易经学通之后
,人生就不会有大过了。」
 按钱穆先生注:古文论语的「易」指周易。鲁论的「易」字写作「亦」,只是
何必五十岁才学易,故以「亦」字为正确。则原文应断句为:「五十以学,亦可
以无大过矣。」白话解:孔子说:「再给我几年,让我学到五十岁,也就不会有
大的过失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白话解: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你们的老师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子路没有答复。回来后向老师报告。孔子说:「你何不回答他:『他的为人,
一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学习到有心得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快乐,把一切
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你何不这样说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只是爱好传统文化,喜
欢研读古圣先贤的智慧,又很勤敏用功,努力求来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白话解:孔子平日不说:怪异、好勇斗狠、违法乱纪、鬼神迷信等四件事。
 (因为这些事会使人观念偏差,产生迷惑,误入歧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解: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选择好的榜样来
学习;不好的,就作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镜。」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白话解:孔子以四种涵养教人:一是阅读文章典籍以增广见闻,二是培养修齐
治平的德行,三是存心忠厚,保全天良,四是做人真诚信实。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奢侈浮华,就会逾越礼节,显得过分而不谦顺
,如果过分节俭,就会显得简陋草率;两相比较,与其不谦顺而凌人,宁可简陋
一些。」
 按钱穆先生注:固陋病在自己,不逊则凌人。孔子重仁道,故谓不逊之过失更
大。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洞彻人情事理,自然心胸开朗光明正大,坦然自在;
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白话解:孔子平日待人,态度温和却不失严肃;外表有威严,但是性情平易近
人并不凶猛;对人恭敬合礼,心里又能保持从容安详。(此言孔子之修养,所谓
有诸内而后形诸外。)
《泰伯第八》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解:诗经 小雅篇说:「要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潭旁边,好像走在薄冰
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解: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
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的路又很远。他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
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长远呢?」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解:孔子说:「为政者可以指导人民怎么做,却无法使每个人都知道为什
么要那样做。」
 因为理解程度不同之故。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人民只要叫他去做即可,不必告诉他为什么,因此误
认为孔子有有愚民思想。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有人拥有像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德,假使他既骄傲又吝
啬,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要笃信真理,还要好学不倦,弘扬仁道要
至死不渝。危险的国家不可进入,混乱的国家不可居住。国家政治上轨道时,应
该出来为国家服务,好好表现;天下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就要隐居退出官场
。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那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
,反而居高位又富有,那也是可耻的事。」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是
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经查春秋时,孔子所言:危国、乱国均指他国而非本国
。他国已乱不可居住,他国已危,情势难以挽救,故曰『不可进入』。读书求学
最怕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人误己不可不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划那个职位所管辖的事
。」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孔子平日很少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却常常称许「命」与
「仁」。(孔子所赞同者为知命依仁。)与:赞许也。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特别强调「论语言仁(仁的作用)最多,言命亦不少
,并皆郑重言之。」 利者:或曰个人之私利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解:孔子绝对不做四件事:一、不臆测未来,二、不武断、不偏激,三、
不固执成见,四、不自私自利,不坚持本位主义。
 毋意:朱注及论语别裁解为「作人处世不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即从善如流
也。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解:孔子说:「我真有学问吗?我实在没有什么学问啊!如果有一个没有
知识的人,很诚恳的来问我问题,我没有办法依他的程度答复他时,我也只是就
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问题的源头就是了。」
 鄙夫虚心向学,孔子善教,如叩钟使自鸣。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白话解:颜渊长叹说:「夫子之道,我越仰望越觉得它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它
坚实;看看好像在前面,一下子忽然又在后面,其高深是无法估计的。幸好老师
善于教导,总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诱导啊!」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解: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九夷那么落后,文化又闭塞,怎
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可以用德行去感召教化,怎么会落后、
闭塞呢?」(九夷:东方蛮夷之邦)
 可见君子自处、自行化他的功夫到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话解:孔子在河边感叹的说:「过去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白天、晚上不停
的流,一去不复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岁月不待人,及时当努力。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爱好德行能像爱好美色(含物欲、嗜好
)一般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白话解:孔子说:「譬如挑土去堆山,只差一竹笼(畚箕之类)土就可以完成
,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不前的啊!又譬如填平一块地,虽然才倾倒一
竹笼的土,如果我能持续向前日积月累,终有成功之一日,这样不停的前进,也
是我自己决定的啊!」
 为学与行道,不论停止或前进,皆在己不由人。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所谓
有恒为成功之本,学者当自强不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年轻人的潜力是可畏的(不能轻视、小看),怎知道他将
来的成就不如现在这些人呢?但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是没没无闻,没有作
为,那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解:孔子说:「率领三军的主帅,声威虽然雄壮威武,仍有被劫夺的可能
;匹夫一人虽小,若能立志,谁也夺不成。」
 三军之勇靠人,坚守其志则在自己,其志坚定不能动摇,故谓志不可夺。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白话解: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富贵人家穿着华丽的皮衣站在一起,
能不感到羞耻,没有自卑感的,只有子路了!诗经卫风雄雉篇上说:『内心坦荡
光明正大,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行不通的呢?』」子路听了,从此经常诵读
此诗,希望终生不忘。孔子说:「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是一个过程,只守住
这句话,怎么能够算是很好了呢?」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白话解:孔子说:「要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与柏树,依然保持青翠
不凋谢。」
 后凋亦解为:最后凋谢。松柏旧叶未谢,新叶已萌,不但能支撑残局,更能孕
育生机。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解: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心无疑惑;有仁德的人,心无忧虑;有勇气
的人,心无恐惧。」
 智者明理,因为他通达一切事理,处世清楚明白故不惑;仁者悲天悯人,无私
无我,没有敌人,故不忧;勇者见义勇为,直道而行,故不惧。
《乡党第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白话解:(厌者餍也。不厌,不饱食之意也。)饭不因为煮得精致而饱食,菜
(肉)不因为烹调得很细致美味就吃很多。米饭因久味道变了,鱼烂了或肉腐败
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也不吃。煮得不熟或太烂了都不吃
,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切肉不照规矩切不吃,调味品不适合不吃。桌上肉品虽
多,但吃肉的分量不要超过米饭五谷。饮酒虽然没有限制数量,要适可而止,不
能喝醉、不能藉酒装疯、不能闹事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迈向健康之道的饮食观
一、依据欧美先进国家医学报导:营养过剩与营养不均衡、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情
绪因素是疾病的主要成因,而高脂肪与肉食更是致癌的主要原因;预防胜于治疗
,迈向健康之道应从饮食习惯的改善着手。
二、肉类生产过程,常使用荷尔蒙(增长剂以促进发育)与抗生素(防止群聚感
染),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
三、各种精致食品经常过度加工,含有各种化学添加物,吃了容易致病,甚至致
癌,要少吃,最好不吃。(如精致蛋糕与饼干等各种点心)
四、饮食健康之道在简单与自然,凡是当地、当季生产的食物既营养又健康,常
吃五谷饭,多吃青菜、水果,必能确保健康。
五、肉类属于酸性食物,有害健康,建议少吃,最好不吃。

食不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23-3-30 19:57:27 | 只看該作者
寝不语。
 白话解:吃饭时不交谈,就寝时不说话。
 吃饭时要专心吃饭,不要讲话,以免口沫横飞,传染病菌不卫生;老人家吃饭
时讲话,容易噎到;睡觉时不要聊天,以免影响睡眠。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解: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并告诉使者说:「我不完
全知道药性前,不敢试服。」
 医生对症施药,是专业的行为,病情或有类似,各人体质却大不相同,故亲朋
好友之间,不论介绍或赠送药品均应审慎为之,不如推荐良医,方为上策。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解:孔子家的马房遭受火灾,孔子退朝回来知道后,急着问:「有没有烧
伤人?」没有问马。
§论语白话解等
《先进第十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白话解:颜回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跟随的学生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
」孔子说:「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像他这样诚恳好学的人死了,我不为他伤心
,还为哪一个伤心呢?」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白话解:子路问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说:「还不能把人事奉好,怎能谈到
事奉鬼神啊?」子路又问:「请问人死之后是怎样呢?」 孔子回答说:「我们
对于生的道理都还不清楚明白,哪里谈得上死了以后的事呢?」
 孔子以为,事人优先于事鬼,知生重于知死。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白话解:子贡问:「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比较贤能呢?」孔子说:「子张太
过了,子夏有些不及。」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贤能些吗?」孔子说:「超过了
标准和不够标准,同样都不好。」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解:颜回问孔子什么叫做仁?孔子说:「约束自己的心行,实践『礼』的
规范,那就是仁了。果真有一天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称他为仁人了。为仁与
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别人啊!」颜回说:「请问老师实行仁的条目有哪些?」
孔子回答说:「凡是不合礼节的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不要听,不合礼节的话不要
讲,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颜回听了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老师放心,我
愿意遵照老师所教诲的这些话努力去奉行。」
 论语别裁: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并不是靠外来
的。能克服自己的妄念,从事心理的净化,走上正确思惟的境界就是仁了。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孔子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注:此章是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
 白话解:子夏说:「我曾听说:『凡是人的生死,皆是命运的巧妙安排,一生
的富贵也有上天安排,非人力所能强求。』君子只要言行谨慎没有过失,与人相
处谦恭有礼,那么四海之内,人人皆乐意和你亲近,都像兄弟一般了。」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确实是有,请看了凡四训。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白话解:子张问如何崇德与辨惑?孔子说:「言行以忠诚、信实为主,闻义即
能改过迁善,可以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
候,就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白话解:齐景公问孔子为政治国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君王尽君王之义务,
臣子负臣子的责任,父亲尽父亲的义务,儿子负儿子的责任。」齐景公说:「这
番话说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尽君王的义务,做臣子的不负臣子的责任,做
父亲的不尽父亲的义务,作儿子的不尽儿子的责任,纵然有米粮,我也吃不到啊
!」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则天下大乱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成全他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
 君子小人存心不同,所好亦异,君子量大故有成人之美,小人器量狭窄,嫉妒
心作祟,见不得人好,故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己正人的意思
,你若以正道来领导(以身作则)部属和人民,谁敢不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的领导者,其德性就好像是风,老百姓的德性好像
草,风加在草上,草一定会随着风吹而倒。」
 故居上位的领导者,有改善社会风气,教化民情风俗之重责大任。
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白话解:孔子说:「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冲动行事,忘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乃
至于连累父母家人,这岂不是迷惑胡涂的行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白话解: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又问如何是智?孔子
说:「能够了解人的好坏。」樊迟听了不明白。孔子为他说明:「举用(提拔)
正直的人,放在那些不正直的人之上,可以产生影响,使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
了。」樊迟听了还是不明白,只好退下。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请教:
『如何是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一番话含意太丰富了,从前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贤能的皋
陶,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都远离了。后来商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之中选出
贤能的伊尹,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离了。」
 选贤与能,知人善任(了解人、尊重人,并且善于任用人才),乃治国平天下
之大道。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白话解: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诚心的给予忠
告,善巧的将他导入正轨,如果不能接受就要停止,暂时不要再劝了,以免自取
其辱。」  规过劝善,乃朋友之义。
《子路第十三》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名分不正,就无法说得合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
能合理,做事就不能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
,单靠刑罚来管理,法律刑罚未必能运用得很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
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因此君子定下一个名分(名称),必然是有道
理,可以说得出口的,说得出来的一定做得到。君子对于他所说的话,总是要求
不得草率、随便。」
 论语别裁:「正名」具体言之就是强调名称与观念的重要。「名不正」是名称
与观念不纯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白话解:孔子说:「领导者本身正直无私,虽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倘
若自己的行为有偏差、不端正,虽下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白话解: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要使近处的百姓,人人欢喜快
乐,远处的老百姓,都愿意来归服。」
 为政先得民心。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只看到小利。求速成,必因缺乏考虑
草率从事,则事必难成;只贪图小利没有远见,将会因小失大,成就不了大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做人处世重公义,以大局为重,故能与人和睦相处,
然而见解不一定相同;小人好利之心相同,争权夺利,以致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
。」
 毛子水注:「君子以道义相交而不以利害相交;小人以利害相交而不以道义相
交。」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安详舒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白话解:孔子说:「刚强正直、果敢坚忍、性情朴实、说话虽然迟钝但不会巧
言令色,这四种德行都接近仁。」
 近仁并不等于仁。
《宪问第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解: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有益世的嘉言,但是话讲得很好听的人
,不一定有德行。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必者必定也;不必者,不一定,未必是也。
 论语别裁:「言」指文字著作或可留传后世之名言。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白话解:孔子说:「真爱一个人,能不教他勤劳吗(使他了解人生的困苦艰难
)?真正忠于一个人,能不规劝教导他吗?」
 爱护子女最怕溺爱(溺爱不是真爱);忠于长上最忌一味逢迎。
 论语别裁:「忠焉,能勿诲乎?」解为:不管部下或朋友,不要仅仅喜欢他对
自己的忠实,还要教育他,栽培他(为国育才)。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解:孔子说:「贫穷困苦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傲,比较容易做
到。」
 君子安贫乐道,故无怨。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循天理,努力进德修业精进向上;小人沈沦于私欲,
堕落向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白话解:孔子说:「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自己而学的,故志在修养自己;现
在的学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是为了博取名利而学。」
 颜氏家训曰:「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
之学者为人,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为可耻。」
 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行相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解:有人问:「用恩德来对待仇恨,您以为如何呢?」孔子说:「那将如
何报答恩德呢?不如以公正无私来对待仇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以德报怨,语出老子第 章。
《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白话解:子张问怎样做人才能处处行得通。孔子说:「只要说话忠诚、信实,
做事忠厚、谨慎,虽然处在蛮荒落后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说话不忠诚
、不信实,做事不忠厚、不谨慎,虽然是近在自己的乡里,你能行得通吗?」
 论语别裁:行:一是指行为,一是古代的「行人之官」-指从事外交工作者。
从子张学干禄,可知子张所问为如何办好外交。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却不肯对他说直话,就是错待了
人;不可以和他说直话的人,却和他说,就是说错话。有智慧的人,既不会错待
人,也不会说错话(知人亦知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白话解: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有德行的人,不会为了保全生命而做出违背仁
德的事,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仁德。」
 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必定先磨利他的工具。」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白话解:孔子说:「人如果没有深虑远见,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解:孔子说:「立身处世能够自我反省,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的过
失尽量宽恕,自然就能远离别人对你的怨恨了。」
 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解:孔子说:「社会到了乱的时候,很多人整天聚在一起,言谈没有什么
内容(不谈道义);喜欢卖弄小聪明(专搞投机取巧的事),实在难以挽救啊!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白话解: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最怕他身后没有好名声传世,给后人作典
范。」
 盖棺论定,不为虚名,为实名以教后人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
 君子所求无非道德学问,道德学问要靠自己;小人所求无非富贵名利,且以为
富贵名利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求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庄敬自处,但不与人发生争执;与人和睦相处,却不
营私结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这个人话说得好,就推荐他;也不会因为这
个人有过失,就忽视他有道理的言论。」
 按钱穆先生注:「有言不一定有德,无德亦可以有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
就是『恕』这个字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白话解:孔子说:「花言巧语可以破坏人的品德;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
会坏了大事。」
 又『忍』指处事时,要有『决断』力,不可姑息养奸以坏大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白话解:孔子说:「众人都讨厌他,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考查清楚是什么原因
?众人都喜爱他,也必须考查清楚是什么原因?」
 按钱穆先生注:众恶其人,众好其事,皆属非常,必须审查,或有特立独行者
,或有沽名钓誉者,为避免人云亦云,理应辨明。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白话解:孔子说:「人能弘扬大道(真理),不是依靠道来弘扬人。」
 朱熹先生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按钱穆先生注:「道指人道。道由人兴,亦由人行。」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过失不肯悔改,可以说是真正的过失了。」
 修行,简言之,知错改过耳!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只是专心去思考研究;
后来发觉这样空想,毫无益处,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来得好。」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白话解:孔子说:「若遇到行仁的事,应当勇于承担,率先向前,不必谦让给
老师。」
 见义勇为既非出于争,义所当为又何让乎?
 论语别裁:此句同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当仁义所
在的地方,老师错了就是错了,不见得老师一定对;亦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
依法不依人」。
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解:孔子说:「教育要一视同仁,不应该分类别。」
 (夫子之教:不分富贵贫贱、聪明愚笨,也没有种族、宗教、性别之分,只要
肯受教,一律谆谆教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白话解:孔子说:「各人的思想、主张如果不相同,便无法在一起讨论计划。
」(是各走各的路,无须要互相排斥。)
子曰:「辞,达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言辞,只要能通顺的表达意思就够了。」
 不论言语或文章,都不必过分华丽甚至咬文嚼字,以免喧宾夺主,重言辞而轻
其义。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有害处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无
私的人为友,和诚信不欺的人为友,和见识广博的人为友,都会受益。结交惯于
装饰外表,内心并不真诚的朋友,结交虚情假意,善于逢迎讨人喜欢的朋友,结
交巧言好辩,没有真实学问的朋友,就会受到害处了。」
 论语别裁:「友谅」指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喜欢
以礼节和音乐的精神来节制言谈举止,喜欢称赞别人的好处,喜欢结交贤能的朋
友,这些都是有益的。
 喜欢奢侈夸张以骄傲炫耀为乐,喜欢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快乐,喜欢饮酒征
逐的快乐,都是有害的。」
 论语别裁:「乐佚游」指喜欢不正当的娱乐,任性放纵。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当警惕防备:少年时,血气未稳定,发育
尚未完全,应当警惕防备的是色欲;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应当警惕防备的是好
勇斗狠;到年纪老了,血气己经逐渐衰颓,应当警戒防备的是贪求务得。」
 「务得」指一心要得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应当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者,敬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因而不知敬畏,对居高位负有重责大任者,轻慢而不
知敬畏,对圣人之言一无所知,又肆无忌惮随意戏弄侮辱。」
 论语别裁:「大人」不一定指大官,亦可指父母、长辈或有道德学问者。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解:孔子说:「天生就知道,不学而能者,是上等资质的人;学习之后才
知道的,是次等资质的人;经过困难艰苦才知道要学习的,又次一等了;如果经
过困难艰苦之后,还不知道要学习,这种人则是最下等的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
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笼统;态度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视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
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生气
的时候要想到后果和灾难的可怕,不可以意气用事;遇到有利益可得的时候,要
想想是不是应得的。(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阳货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白话解: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由于后天学习的不同,相差越来
越远了。」
 「习」,也有说是习惯,然习惯也是透过学习以养成。谚云:「养成好习惯,
培育好个性,是幸福的开始。」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白话解:孔子说:「只有最聪明和最愚笨的人,他的本性和气质是不会改变的
。」
 因为上智不必移,下愚不愿移、不能移。而中、下等根性的人,皆可以改变,
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矣!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白话解:孔子说:「与人同流合污,不明是非,却又能做到完全不得罪人,处
处讨好人,这种假好人,是道德的败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白话解:孔子说:「在路上听到的消息,未经求证,就在路上传播的人,是背
离道德,自弃于道德的人。」
 按钱穆先生注:道听,入于耳易;途说,出于口易,完全未经内心,德业终难
有成,可见「道德不在口耳之间」,故弃之。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白话解: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朱色(红色)的光彩,厌恶郑国靡靡之音
,扰乱了先王雅正的音乐,厌恶花言巧语颠倒是非,使国家倾覆灭亡的人。」(
古时以黑白红黄蓝五色为正色。)
 恶假乱真,恶妖言惑众,恶似是而非,恶善良的风俗民情被破坏!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话解: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做学生
的要如何阐述您的思想?如何遵循呢?」孔子说:「上天曾经说过什么话吗?春
、夏、秋、冬四季自然运行,飞鸟虫鱼,花草树木,百物自然生长,上天又何曾
说了些什么呢?」
 按钱穆先生注:孔子惧学生以言语求道,故以此警之。或说:道非言说可以为
功,不如默而存之,厚德以敦化。善体天心者,可以无言,不然,无言则无以施
教也。
 道不在言语文字中,言语文字只是引导的工具,工具不是目的。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白话解:孔子说:「一天到晚吃饱了饭无所事事(不做正经事),也不晓得用
心,是很难教育他,使他有成就的。」
 用心做什么?用心做事。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白话解:孔子说:「只有家里的侍妾与仆人最难相处!如果和他们亲近,他们
就会失去规矩,不知道礼敬谦让;如果和他们疏远,他们就会埋怨你。」
 坊间误解:孔子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是一种性别歧视(此处女子指妾
,小人指仆人。),真是望文生义冤枉圣人!
《微子第十八》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话解:柳下惠当鲁国的狱官,三次被罢黜(免除职务)。有人说:「你为什
么不离职到他国去呢?」柳下惠回答说:「我以正直之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免
职呢?我若以不正直的态度去事人,又何必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白话解:子张说:「一个知识分子,遇到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临危授命去挽
救;见到有利可得时,立刻要想到,是不是本分所应得的,是不是合于道义;祭
祀时,会想要如何做才算恭敬;遇到丧事时,要有哀痛的心情,能这样就可以算
是士了(有为有守的读书人)。」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白话解:子夏说:「每天能学习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的学问,每月检讨时能不忘
平日所学、所会的,这样子可以说是好学了。」
 按钱穆先生注:日知所无,仍精进不懈则学进;月无忘其所能则德行自立,如
此则德学并进矣。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白话解:子夏说:「小人有过失,一定想办法掩饰。」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故文之。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白话解:子夏说:「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从外表看起来好像有三种变化:起初
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不可侵犯的样子;接近之后又觉得他很亲切温和;等
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没有一丝苟且。」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白话解:子游说:「办丧事只要尽到诚心哀痛就够了。」
 按钱穆先生注:丧尽哀情,不尚文饰,然亦戒过度哀伤而害身。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白话解:子贡说:「君子有过失时,好像日蚀、月蚀一般。他所犯的过错,人
人都看得见;当他改过时,人人又都仰望崇敬他。」
 知过(错)能改,善莫大焉。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白话解:子贡说:「以房子的围墙做比喻:我的围墙只到肩膀的高度,从外面
就可以看到室内陈设的美好;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以上,连门在哪里,一般人都
找不到,更没有办法看到里面有如皇宫一般富丽庄严的设施,和种种美轮美奂的
内在了。只可惜,能找到门户进去的人可能很少吧!」
 周朝以七尺为一仞。说文解字注:宋朝以八尺为一仞。
《尧曰第二十》
 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白话解:商朝汤王亲身向上帝祈雨说:「我自身有罪,不要连累天下百姓,如
果天下百姓有罪,也应该由我一身来负责,只降罚我一人。」
 吕氏春秋:汤克夏,天下大旱,五年没有收成,汤祷于桑林。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白话解:子张问孔子:「要如何才可以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尊崇五
美,屏除四恶,这样就可以从事政治了。」子张问:「何谓五美呢?」孔子回答
说:「在上位的君子,第一要懂得惠而不费,第二是劳而不怨,第三是欲而不贪
,第四是泰而不骄,第五是威而不猛。」
 惠而不费:给别人好处,而自己却没有什么损耗。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白话解:子张问:「怎样算是惠而不费呢?」孔子回答说:「就人民所需要的
,让他们去做,这不就是惠而不费吗?选择对老百姓有利益的事,而劳动之,就
不会有人埋怨了;所要求的是力行仁义,得到了仁义,那是恰如其分,那里算是
贪心呢?一个君子,无论面对多数人或少数人,无论地位的尊贵卑下,都不敢轻
慢,一律恭敬平等对待,这不就是泰而不骄吗?君子穿着端庄,举止合礼不失威
仪,使人见了即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而不凶猛吗?」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白话解:子张问:「什么叫做四恶呢?」孔子回答说:「不事先教导,便用杀
戮来推行或制止,那叫做『虐待』;不事先告诫,到时候又要验收成果,这种不
合理的要求叫做『暴』;自己轻忽法令,玩弄法令,却又希别人限期完成任务,
像是有意陷害别人叫做『贼』;同样是给与人民,但是在给与时却又吝啬不情愿
,政府为民服务好像在作生意斤斤计较。」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了解天命(大时代的趋势),就没有办法做一个君子;
不懂得礼义,就无法在社会立足(不能自处);不知道从言语当中分辨是非,就
无从认识一个人的善恶邪正了。」
 论语别裁:「言」指言语文化;即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深切体会
真正了解,就无法做人处世。
 四书澫益解: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礼则善于观心,知言则善于闻法。
 吉凶祸福之道,总在存心与用心耳!是故君子知命必深信因果,在起心动念处
用功;时时处处皆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论语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论语新解 钱穆      四书广解 蒋伯潜
     论语别裁 南怀瑾   四书读本 高政一
     国民中学论语精选读本

四、孟子
《梁惠王章句》
 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白话解:孟子说:「上下互相争夺利益,产生对立,国家就危险了。」
 上下:指政府和人民、长官和部属、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大学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孟子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说:『发明用木偶来陪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吧!
』因为木偶制作得太像真人,却被用来作殉葬。(恐怕会造成后世以活人陪葬的
恶习,所以孔子深恶痛绝)。」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只要看见牠活着,就不忍心看到牠死去;
听到牠临死哀嚎的声音,就不忍心吃牠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宰杀烹炙畜生的
厨房。」
 上天有好生之德。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白话解:孟子说:「挟着泰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
不到。若是为长辈折取树枝,却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
不到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白话解:由尊敬自己的父兄(长上),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从慈爱自己的
子弟,再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白话解:孟子说:「没有维持生计的恒产,却有长久向善的心志,只有读书明
理的人才能够做到。」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白话解:君王以百姓之乐为乐者(与民同乐),百姓自然也以君王之乐为乐了
(与君同乐);君王以百姓之忧为忧者(与民同忧),老百姓自然也以君王之忧
为忧了(与君同忧)。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忧,忧乐皆
心系天下百姓,这样的人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事啊!
 君有如现代的领导人、主管,臣如部属、员工。
《公孙丑章句》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白话解:齐国有句俗话说:「虽有智慧,不如把握有利的时机;虽有耕田的农
具,不如等待耕种的时节。」
 时节因缘(机会)与能力同样重要,因此平日积功累德厚植实力,遇有机会才
能大展长才,服务人群。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白话解:自己反省一下,要是理屈的话,纵然只是面对穿着粗布粗衣的平民,
我能不害怕惭愧吗?自己反省一下,只要合乎义理(理直气壮),纵然面对千军
万马,我也一样勇往直前!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白话解:孟子说:「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率气而行,志
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的要诀是:『坚守志向,同时
不要搅乱了气(乱发脾气,随便将喜怒加之于人)。』」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白话解: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至大至刚、光明正大的正气。」
 孟子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白话解:孟子说:「不是与他的理想相合的国君绝不事奉,不是他喜欢的百姓
,就不使用;天下太平,政治上轨道时,就出来做官,为国家人民服务;天下混
乱无道时,就辞官归隐,这是伯夷的作风。没有什么不可以事奉的国君,也没有
什么不可以使用的人民;天下有道时,固然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无道时,他也要
出来做官,发挥长才服务国家,这是伊尹的作风。可以做官时就做官,可以隐居
时就隐居,可以久留就久留,需要急速离去,就急速离去,这是孔子的风格。这
三人都是古圣人,他们所行的事我都未能做到,然而我心里所向往的,就是想学
孔子啊!」
 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白话解:孟子说:「灾祸和幸福,都是自己找来的。诗经上说:『行事永远和
天理配合,自己就能求得幸福。』书经 太甲篇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
避;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不能活命了。』就是这个意思吧!」
 易经 坤卦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
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福祸都是自己一点一滴的累积,
逐渐逐渐形成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白话解: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人的心。古圣王因为有不忍伤害人的心,
所以有不忍伤害人的仁政。能用不忍伤害人的心,实行不忍伤害人的仁政,治理
天下,就好像能把它放在手掌上运转一般的容易了。」
 不忍人之心:亦解为「不忍别人受到伤害」。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白话解:孟子说:「没有怜悯同情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
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辨别是非善恶的心,也不能算
是人。怜悯同情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
,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
个善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非常重要。」
 羞恶:以不善为羞耻,厌恶人之不善。是非:以善为是,以恶为非。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白话解: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人家告诉他有过错,他听了很欢喜的接受,
并勇于改过;夏朝的大禹听到很好的言论,立刻礼谢且虚心接受。舜王更是伟大
:他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别;常常与人同善,如果自己未能做到尽善
,也能舍弃自己不好的见解,认同、接受别人好的见解,又乐于取法他人的善行
而力行实践。所以君子的美德,没有比帮助他人行善更大了。」(或谓:没有比
劝人为善更伟大的。)
 善与人同:即乐于「认同、肯定他人之善,取人之善、与人为善」。
 子曰:「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赞美或成全他人行善,
就是自己行善;嫉妒或妨害他人行善,就是作恶。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白话解:孟子说:「得天时的重要性不如得地利,得地利的重要性不如得人和
。」又说:「治国者能推行仁政,就会得到很多志士仁人的帮助,不行仁政的国
君,很少有人会来帮助他。很少有人帮助的国君,到达极点时,连亲戚都会叛离
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的人都来归顺他。」
《滕文公章句》
 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白话解:颜渊说:「舜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要勤敏不懈
,认真努力去做,也能和舜一样,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敬爱。」
 谚云:『圣人本是凡人做,但尽良心即圣人。』
 孔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的领导者有喜好的事,在下面的人,必定比他喜爱得
更厉害。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一样;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样,草上吹过一阵
风,草必定随着风而伏倒。』
 故曰:领导社会风气、影响潮流,乃为政者责无旁贷的重责大任。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白话解:孟子说:「一般人民的习性,是先有了长久固定的产业,才有经常向
善的心志,没有长久固定的产业,就没有经常向善的心志;如果没有经常向善的
心,则种种奢侈、放荡、乖僻、邪恶的事,都敢做了。」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白话解:所以说:有人劳心,有人劳力。劳心者管理人(领导人);劳力者,
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供养人,管理的领导者受人供养;这是天下共通的法则。
 治者管理也。
 孟子以为「一人既不能兼为百工之事,故分工合作,乃人类生活之原则。」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话解: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没有教
育,不知礼义,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担忧,(前忧洪水横流,泛滥
天下,现忧人民没有教育。)于是派遣契担任司徒掌管教育,教导百姓做人的道
理,使他们知道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妇要相互尊重,家中内外责任
有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白话解:把天下(国家)让给人很容易,为天下苍生,求得一个贤明的领袖,
就非常困难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白话解:富贵不能迷惑、动摇他的意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权武力不
能屈服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白话解:公都子问孟子:「外面的人都说老师喜欢辩论;请问是为什么?」孟
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辩论呢!我实在是出于不得已,不得不辩啊!」
 战国时,号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其实不免邪说横行、是非夹杂、善恶难分
,孟子不得不加以说明,孟子七篇处处可见其苦心。
《离娄章句》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白话解:孟子说:「只凭离娄那样好的眼力,公输般那样灵巧的技术,如果不
使用圆规、曲尺,就不能制成方正与圆形的器具;只凭师旷那样灵敏的听觉,假
使不用六律的音符做标准,就不能校正宫、商、角、征、羽等五个音;因此以尧
、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他们治理人民,如果不以仁政为准绳,也不能把天下治理
太平。」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白话解:空有仁心(善心)而无仁政(善政),仍然不足以治理国家;空有善
法却没有善心,仁政也不能自动施行。
 善心还要有善行,善法还要人实行。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白话解:孟子说:「夏 商 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是由于有仁德;传到后来会
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仁德。各国的兴盛和衰败、存在与灭亡,原因都是一样。

 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乃至于中国历代的君主,其亡国者,莫不如此
,重蹈覆辙者何其多。「历史是会重演的」,慎哉!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白话解:孟子说:「凡是所做的事,有不如愿的,都应该自我反省、检讨。等
到自己的身心都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都来归服。」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白话解:孟子说:「大凡一个人,必定是自己先有轻慢自己的行为,然后别人
才会轻视、伤害、侮辱他;一个卿大夫的家必定是自己先去毁坏,而后别人才会
来毁坏它;一个诸侯之国必定是内部先有招人讨伐的暴政,然后他国才会乘机来
讨伐它。书经 太甲篇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就
不能活命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白话解:孟子说:「平天下的道理就在眼前,却要向远处去寻求;平天下的事
极其容易,偏要向难的一边去寻求。只要人人亲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天
下就会太平了。」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白话解:孟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善恶,没有比看他的眼神更清楚明白了;眼
神没有办法遮掩他的恶念。存心正直善良,眼神就很明亮;存心邪恶,眼神就混
浊不明。所以只要听他所说的话,再看看他的眼神,这个人的邪正,还能藏到那
儿去呢?」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白话解:淳于髡问:「男女双方彼此不能直接用手给与或接受物品,这合乎礼
节吗?」
 孟子说:「合于礼节。」
 淳于髡说:「假使嫂嫂掉到水里,那该不该用手去救她呢?」
 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不伸手援救她,简直就像是残忍的豺狼。男女不能直
接用手给与或接受物品,这是常礼;嫂嫂掉到水里用手去救她,这是权宜、变通
的办法。」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先生却不肯权宜求见诸侯
,挺身援救他们,是何缘故?」
 孟子说:「天下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要用仁义大道去救他们;嫂嫂掉到水里
,只要用手来救她就行了。你难道要我放弃正道,仅用双手来救天下的百姓吗?

 用手仅能救一人,用仁政救天下百姓,方能救千万人。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白话解:孟子说:「事奉尊长,以哪一项为最重要?应当以侍奉父母亲为最重
要。守护的事,以哪一种为最重要?应当以守护自身,洁身自爱不作坏事为最重
要。能够洁身自爱、品德无亏,又能奉侍父母的,我曾听说过;不能洁身自爱,
做坏事还能服侍父母的,我从没有听说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白话解:孟子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当人家的老师。」
 自以为是,故喜欢指导人。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白话解:孟子对齐宣王说:「假使国君看待臣子像自己的手足,尽心爱护;臣
子就会把国君当成自己的腹心,竭力保卫。假使国君把臣子看成犬马,毫不尊重
;臣子就会把国君当成路人,漠不关心。如果国君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随意
践踏;臣子就会把国君看成强盗、仇敌,那样切齿痛恨了。」
 故君臣当以道义相结合。 雠与仇通。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必须具备有所不为的操守,然后可以有合乎义理的
作为。」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待人处事谨守中道,从不做过分的事。」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所谓有德行的君子,就是能保持心地像婴孩一般纯真无邪
的人啊!」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的存心。君子存心仁
慈,存心礼敬;有仁慈心的人能爱护别人,有礼的人能敬重人。能爱护别人的人
,别人也会爱护他;能敬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敬重他。」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白话解:君子有终生的忧愁,没有一时偶发的祸患。
 终身之忧:乃指担忧不能致尧 舜,不能行仁道;故非仁不为,非礼不行。至于
一时的意外灾难,只要不是自己的过错,也不是自己能力所能避免,内省不疚,
也就坦然接受了。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白话解:孟子说:「世俗所说不孝的事有五种:手脚懒惰不肯做事,又不能够
奉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喜欢赌博围棋,又好饮酒,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二
种不孝;贪爱财物,偏爱妻子儿女,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纵情于耳
目之欲,涉足声色场所,使父母受辱,是第四种不孝;喜欢逞血气之勇,与人打
架争斗,甚至危害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万章章句》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白话解:书经 泰誓篇说:「上天察看事情,是经由我们百姓的眼睛来察看;上
天的听闻,是经由我们百姓的耳朵来听闻。」
 即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从百姓的立场来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以民为本,此即是民本思想。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白话解: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最负责任的人;
柳下惠是圣人中最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最合时宜的人。孔子可以说是集合诸
圣之大成者。」
 伯夷:商朝 孤竹君之长子,父将死,遗命立其弟叔齐。父卒,叔齐让伯夷。伯
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周武王伐纣,伯夷 叔齐叩马而
谏。及商灭,周有天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注:薇,野菜也。
 柳下惠:春秋鲁人,即展禽,名获字季,食邑柳下,有贤名。据辍耕录:「柳
下惠,夜宿国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
 伊尹:商之贤相,名挚,耕于田野,汤三聘之,始往就任。汤伐桀灭夏,遂王
天下,伊尹之功最伟,汤尊之为阿衡。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把他放逐到桐
,三年后,太甲悔过,复迎归。年百岁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白话解:万章问孟子说:「请问老师结交朋友的道理?」孟子说:「不倚仗年
长,不倚仗地位高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结交朋友。交朋友,是结交他的品德
,不可以有任何倚仗。」挟者:倚仗自恃也。
 朋友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仗势交友,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孟子白话解
《告子章句》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白话解:虽然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只有一天曝晒,见见阳光,却有
十天遭受阴寒不见阳光,这样子是不可能会生长的。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白话解: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二
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爱惜的;道义,也是我所
爱惜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取道义。生命固然是我所爱惜
的,但是我所爱惜的还有超过生命的,所以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厌恶的事,所以有些祸患也就不逃避了。」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研究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将亡失的真心找回来而已
。」
 宋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返。」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白话解:孟子说:「手艺精巧的木匠教人时,必定要使用圆规、曲尺来教;学
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曲尺来学。」
 教与学皆不离规矩准绳。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白话解:孟子说:「虞舜本在历山耕田,被尧帝起用后任命为天子;傅说原是
筑墙的工人,被殷高宗推举为宰相;胶鬲是周文王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发掘的;
管仲原被关在监狱中,因好友鲍叔牙的推荐,才能出来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孙叔敖为躲避仇家而住在海边,被楚庄王在南海边地发现,举用为宰相
;至于百里奚本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后,敦请他作大夫,协助治理国家。
   所以上天要将重责大任交给一个人时,必定先以种种苦难来磨练他的心志
,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的身家穷困贫乏,在他做事时又遭受种种
挫折打击;这些都是上天有意要激励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强他本来所缺
乏的能力。」
 注: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晋灭虞,他被俘虏,当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仆到
秦国去。后虽逃走,又被楚人抓去,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将他赎回,并敦请他执
政,故又称「五羖大夫」。羖:羊皮也。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往往在犯了过错之后,才知道要改过;做事时有困
难横梗在心,思虑受到阻塞,然后才会发愤振作;看到人家的不满表现在脸色上
,或发出声音来劝诫,才会明白道理。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直言谏诤;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
侵略的威胁,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我们才知道,忧患的环境能激励人,使
人成长;安逸的环境反而使人沈迷、堕落,招致灭亡。」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皆在存心,故又曰:「
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召者感召也,语出太上感应篇。
《尽心章句》
 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白话解:孟子说:「对于生命的长短,毫无疑虑,唯有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这
就是君子顺天立命的道理。」
 不贰:不疑也。『立命之学』请参考了凡四训。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23-3-30 20:01:23 | 只看該作者
求在外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仁义礼智,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这个『求』是有
助于『得』的,因为所求的,原是我自己本性所固有的。富贵显达有求的方法,
但是得到与否却有命运的定数,这个『求』是无助于『得』的,因为所求的是身
外之物。」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解:孟子说:「天地之间,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在自己的身上。
只要反省自身,所作所为皆真实无欺,就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了。勉力实践推己
及人的恕道,那么求仁的途径,没有比这个更接近的了。」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白话解:孟子说:「做了一件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已经做得很熟悉
了,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甚至于一辈子都照着做的事,却不明白为
什么这样做的道理,这种人实在太多了。」
 按史次耘先生注:道不须臾离,然百姓日用而不知。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白话解: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能够知道没有羞耻心是可耻的,
就不会有羞耻的事发生了。」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白话解:孟子说:「古时候的人,得志的时候,就施恩泽于百姓;不得志的时
候,就修身养性扬名于世。穷困的时候,就独自修养己身,显达的时候,就兼顾
天下使同趋于善。」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白话解:孟子说:「等待文王的教化,才能奋发向善的,是平凡的人;至于那
些豪杰志士,虽然没有文王的启发,也能自动奋发向善。」
 凡夫因人成事,志士仁人为所当为。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白话解:孟子说:「良好的政令,不如良好的教化能得民心。良好的政令,能
使百姓畏惧遵守;良好的教化,能赢得百姓的爱戴。良好的政令只能得到百姓的
税赋;良好的教化,却能得到人民真心的拥戴。」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白话解:孟子说:「一个人不用学习自然就会的,是与生俱来的『良能』;用
不着思考就知道的,是与生俱来的『良知』。两三岁的幼儿,没有不知道爱他的
父母的;等到他逐渐长大之后,没有不知道要恭敬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的表现
;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这没有别的缘故,因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义的本性啊
!」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白话解:孟子说:「当舜初住在深山时,与大地的木石为伍,和野鹿山猪等禽
兽同游,这时候的他跟深山里的野人差不了多少;可是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看
见一件好事,就立刻去做,那种身体力行的气势,好像江河决了口一样,浩浩荡
荡的谁也阻挡不住。」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不做自己所不应该做的事,不要自己所不应该要的东西,
做人的道理,就是这样而已。」
 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白话解:孟子说:「只有不为君主所宠信的臣子,与不为父母喜爱的庶子,他
们的心常怀着危险戒惧,他们所忧虑的患难也比一般人深刻,因为如此,所以能
成为一个通达事理,人情练达的人。」
 庶子指非原配所生者。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包含在内。父母健在,
兄弟没有什么忧患变故,是第一种快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不愧于人(问心无
愧),是第二种快乐;能得到天下有为的青年来教导,为天下作育英才,是第三
种快乐。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包含在内啊!」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位高权重,并不一定快乐;可见权力与财富不等于快乐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
 白话解:孟子说:「大清早一听到鸡叫就起来,认真努力去作善事的,是舜这
一类的人;一听到鸡叫就起来,非常努力的去追求个人私利的,是跖这一类的人
。想要知道大孝的舜王与大盗跖的分别,没有别的要领,就在行善与谋求私利之
间去分辨罢了!」
 跖与跖同,古大盗之通名。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作为的人,譬如挖井,挖到七十二尺那样深,还没有见
到井水就罢手,仍然是一口无用的废井啊!」
 轫同仞。学贵有恒,尤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教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般滋润化育万物
的;有成就人的德行的;有使人通达,成为有用之材的;有解答他的疑问以启发
人的;还有的是未能亲自来接受教导,只是私下选取君子的嘉言懿行来修养自己
的。这五种都是君子用来教人的方法。」
 达财:财与材通。嘉言懿行:美好的言语和行为,足为典范者。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天下有道(政治清明)的时候,道就随着君子的现身而施
行;天下无道的时候,身就随着道而退隐。没有听说过以道来迁就人的。」
 殉:徇也,依循、遵从也。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再由仁爱
百姓扩展到爱惜万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物,急先务也;尧 舜之仁不爱人,急亲贤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智慧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事,但是他总以当前应做的事务
为最要紧(最优先);仁慈的人没有不爱人的,但是他总以先亲近贤能的人为急
务。以尧 舜的智慧也不能知万事万物,因为要急于先办重要的事务;以尧 舜
的仁心也不能爱尽所有的人,因为要急于先亲近贤能的人。」
 事有先后本末,轻重缓急,优先级不可不知。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白话解:孟子说:「梁惠王真是不仁啊!仁慈的人,从他所爱的,推及到所不
爱的;不仁的人,则是由他所不爱的连累到他所爱的。」
 按:梁惠王因好战,不惜牺牲人民使血肉成浆,殃及子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白话解:孟子说:「完全相信书上的话,不如没有书来得好。我对于周朝书经
武成篇的记载,有关武王伐纣的事,只取信其中两三片竹简之言,其余则不敢尽
信。因为仁者没有敌人于天下;武王伐纣,是以最仁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杀
得血流成河,连杵都漂起来呢?」
 读书当深明义理,不可望文生义,误解、曲解都是读书之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白话解:孟子说:「人民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之,君主最轻。」
 因为建立国家,各种制度设施,无非是为了人民。君主只是管理政治的人。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白话解:孟子说:「圣人,可以作为百代的师表;像伯夷、柳下惠就是。所以
凡是听到伯夷清高风范的人,就连顽固贪心的人也会变得廉洁,胆小懦弱的人也
能立定志向;听到柳下惠忠厚的风范,刻薄的人也会变得忠厚,心胸狭窄的也会
变得宽大。他们在百代以前发愤振作所建立的清高、忠厚、随和的美德,百代以
后,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动奋发,起而效法。要不是圣人的教化,怎么能够这样?
何况是亲自接受圣人教化的人呢!」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白话解:孟子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把仁和人合起来说,人能行
仁,就是道。」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白话解:孟子说:「古时候的贤人,自己先明白道理,然后教人明白道理;现
在的在位者,自己本身就胡涂,却要叫人明白道理。」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白话解:孟子说:「人人都觉得他可爱,称赞他好,叫做善;本身具备真实的
善行,叫做信;充实善行而至于完备,叫做美;善行充实完备又能发扬光大,叫
做大;大到能变化,且能融通事理叫做『圣』;圣而达到妙不可测的境界叫做『
神』。」
 孟子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白话解:孟子说:「他的为人,小有才干,可惜却没有听过君子做人的大道理
,不知道谦逊礼让,这就足够招致杀身之祸了!」
 指盆成括:战国人,在齐国做官,恃才妄为,其后果然被杀。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白话解:孟子说:「游说有权位的人,不要过份看重他,不要在意他富贵高显
的气势。厅堂高广气派,装饰得富丽堂皇,我得志时决不这样做;山珍海味、美
酒佳肴摆满了一丈长的方桌,侍奉的美妾有好几百人,我得志时决不这样做;大
口吃肉,大口饮酒,疯狂作乐,骑着马来往奔驰打猎,随从的车有上千辆,我得
志了也不会这样纵乐;在他来说他所有、所做的种种,都不是我所要追求的;在
我来说我所希望做的种种,都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法制,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白话解:孟子说:「养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少欲知足:少欲心清净,知足常快乐。幸福在哪里?知足两个字就是。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得不到谨守中道的人来传道,迫不得已求其次,只有
传给狂放獧介之士了!狂放者有进取心,獧介者知耻、自爱,有所不为(不妄为
)。孔子难道不想教谨守中道的人吗?因为,人才难得,所以才想到次一等的狂
獧之士啊!」獧同狷字。
 人才难得: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何况是传道,传法之人。
孟子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四书集注 宋.朱熹
     孟子旁通.南怀瑾 四书广解 蒋伯潜
     四书读本 高政一
     孟子今译 史次耘 四书读本 谢冰莹等
四书选粹.白话解 终
五、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解: 可以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
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憨山大师注:真常之道(道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
真常之道。故曰非常道。道本无名,今既勉强名之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也
,故曰非常名。(此言道之体也)
 道不在言语中,不在文字上。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语言、文字
是工具,不可以将工具视为目标,把手段当成目的,更不可以抛弃工具去寻找目
标。
 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彰。又老
子所说之「道」即哲学家所说之「本体」,佛法所说的「真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白话解: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曰天地之始。
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之阴阳造化而生成,所
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根源也。(此言道之用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解:老子谓: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以观照道之奥妙。我寻常日用安心于
有,以观照道用之广大无边际。「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
都可以说是无穷大又深远不可知,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另解:常处于无,以观察天地变化莫测之境界;常处于有,以观察万物变化之
迹象。观无观有,不落两边,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
生有;无不自无,必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之理。实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虽是有无同观,仍须绝有无之名,离玄妙之迹,忘怀泥物,即能无往而不妙哉!
(既成万物,则物物皆为道之全体所在,故道只在日用平常间,事事物物上!)

 憨山大师曰:此段(从道可道至众妙之门)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功夫,老子
之学,精华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演述唯此一章而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丑乃相对而生,于是大家都追
求美厌弃丑,因此纷争不断,结果反而不美了;既知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恶名
也相随而生,因此纷纷趋善名避恶名,由是诈伪孳生,结果反而不善了。
 此段在说明「相反相因」的观念。
 因「分别」而生计较心,争名夺利因之而起,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白话解:没有「有」,就没有「无」,所以有和无是相生的;没有「难」,就
没有「易」,所以难易是相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所以长短是互相
比较而显现的;至于高下是互相对照而造成的;音声和音响(指回声)是互相调
节而产生和谐的;前后是互相对待而形成顺序的。这些相对的观念产生之后,从
此纷争不断扰攘不安。所以圣人善体天道,崇尚无为顺应自然,实行「不言」的
教导。
 注:音响是指回声。不言:指不用声教法令。
 论语: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潜移默化功效最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解:天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建树
,而不自居其功。正因它不居功,所以它的功绩反而让人怀念而永垂不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白话解:名位引人争逐之念,财宝引人贪得之心,所以治国者不崇尚贤名,使
人民不生争心;不以难得的财货为珍贵,使人民不起盗心;不凸显名利之可贪可
得,使人民的心志不会迷惑混乱。
 憨山大师曰:「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
可欲也。……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凡见
名利之可以要、可以得、可以贪,则争名夺利,风俗渐坏,民心乱矣!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解:「多言」指言教法令,「多言数穷」指政令繁苛,加速败亡;反而不
如去除私见,守持虚静无为的中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解:上等的善人,好比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因
为他不与人争,所以没有怨恨、过错。
 水的特质:随方就圆,无不自在。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解:富贵又骄傲的人,容易得意忘形,造作诸多恶事,而自取祸害。功业
成就时不自我膨胀,能收敛锋芒才合乎自然之道。
 例一、吴 越相争时,范蠡辅佐越王 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就即退隐江湖,从
事生意买卖,其后致富为陶朱公。
 例二、汉朝三杰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后,即退隐从赤松子游。
 老子之「身退」,是功成不居、敛藏、不显露之意,并不是一定要去其位而做
隐士。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白话解:过分追求视觉的享受,将会造成眼花撩乱,甚至视觉迟钝视而不见;
过分追求听觉的享受,将会造成听觉不灵,甚至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觉的享受
不知节制,将会造成味觉的伤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于骑马打猎,追
逐鸟兽,会令人狂野放荡心神不宁;有了难得的珍宝财货,就得时时提防被偷被
盗,因此日常生活处处受到限制妨碍。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
以摒弃物欲的诱惑(去彼),而保持本性的天真(取此)。
 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眼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白话解:世人过分重视外在的名利,因此不论得宠或受辱,皆不免惊慌失措;
重视自己的身体好像防止大患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呢?以得宠为上,受辱
为下,身外的名利紧缚在心,因此得宠时战战兢兢惟恐失去,失宠受辱时更感到
心惊害怕,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防止大患一样?我之所以有大
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
 司马温公(司马光)说:「有身斯有患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
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俾之无患可也。」此说较切合老子原义,即大
患来自身体,所以防大患应先贵身(洁身自爱)。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白话解:了解天地万物运行和演变的道理,都是依着循环往复的规则,叫做「
明」。不了解这个规则,任凭私心胡乱作为,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白话解:大道废弃了,才提倡仁义;聪明智巧流行之后,虚伪奸诈的行为也跟
着产生;六亲不和,家庭起了纷争,才显出孝慈;国家纷乱不平静,才显现出忠
臣来。(假使国家安定太平,便分不出谁忠谁奸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白话解:天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委曲可以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低洼得
以充盈,敝旧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若是贪多务得反倒弄得迷惑了(一心只
想多得,越多越好,而不知为什么而得?)。所以圣人抱持一个根本的原理(守
道),作为万事万法的法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白话解:虽有道德学问,也不自我炫耀表扬,所以更显得高明;虽有学问也不
自以为是,因此更令人尊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别人反而更重视你的功绩;不
炫耀自己的能力,更显出自己的长处。因为不与人争名夺利,所以天下就没有人
能和他相争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故有道者不处。
 白话解:垫起脚跟,想要高过别人,反而站不稳;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过别
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现的不见得高明;自以为是的,反而无法彰显自己的
重要;喜好夸耀自己功劳的人,反而无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
意满的人,反而无法保持长久。……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有道之士是不会做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白话解:能体会天道的圣人,善于教化人民,使人人去私欲,存天理,各尽其
才,所以没有无用的人;使万物各遂其性,各安其生,各尽其用,所以没有废弃
的物。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白话解:锐利的兵器(武器)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讨厌他,所以有道
的人决不肯轻易发动战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白话解:能够了解别人是「智」,能够了解自己是「明」。能战胜别人的,可
以称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强」者。能够知足的
人是真富有,能够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气。能与道相处而不失(不背离道的根基
),以道为处所的人,将与道长存;身体虽死亡而道(精神)能长存者,才是真
正的长寿。
 诚者,无自欺也。能坦诚的面对自己,内心清楚明白,故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白话解:「道」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然而宇宙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治国者若能守住「道」的真谛(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将顺其自性,自生自长,
自行化育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白话解:第一等人听见了道,立即起而行之,而且不稍懈怠;中等资质的人听
见了道,由于见识不足,对道认识不清,信而不笃,所以将信将疑似有若无;下
等根性之人,因为见识浅薄不明白「道」是何物,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这些粗俗
浅陋的人不笑,就无法显出道之可贵。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白话解:身外的名位与生命比较,哪一样更亲近重要呢?珍宝财物和自己的生
命相较,哪一种贵重呢?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种对我有害呢?所以过分的
爱名爱财,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珍宝财物收藏丰富,一遇天灾人祸损失必定
很严重。知足者不贪,自然不会受到侮辱;行事有节制,知道适可而止,没有僭
越之举,危险就不会发生,能这样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白话解:最圆满的东西,看起好像有欠缺似的,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停止的;
最充实的东西,看起好像很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无穷的。最直的东西,看起来
好像弯曲似的;最巧妙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样子;最高明的辩才,看起
来好像不善言语一般。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白话解:灾祸发生的原因,没有比「不知足」更大了;罪过产生的原因,没有
比「贪得无餍」的心态更为严重!(餍:满足也。)
 吉凶祸福之道,总在存心与用心而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白话解:求学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学养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减少欲念、妄
想。
 求学是希望增加知识才能;学道是学习明理(理得心安),借着身不妄为,心
不妄想、欲念日益减少,心地愈来愈清明,达到返璞归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白话解:圣人无成见(无私、无我故),以老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分者纷也)
 白话解:智者体察道体精微,勤而行之,心与道合,顺乎自然,故不言。多言
者见之不真,未彻事理,故流于口谈没有智慧。智者缄默自守,不事口舌,阻绝
情欲的孔道是塞其兑也;不事耳目之玩,关闭情欲的门径是闭其门也。处事圆润
收敛锋芒故曰挫其锐,消解纷扰以简御繁故曰解其纷;谦抑自处,隐藏光芒曰和
其光,随顺尘俗而不染,故曰同其尘;如此一任自然妙契玄微就是道的境界。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智者塞住嗜欲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和尘
俗同处,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与物大同又无迹可见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白话解 :灾祸啊!幸福就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就藏伏在其中。这种
福祸相生的道理,谁能明白究竟?
 白话解 :灾祸来临时,只要从此心存正直,小心谨慎,未必不潜藏着幸福;
反之,当幸福来临时,如果沈迷于享受,胡作非为,未必不潜藏着灾祸。这种「
祸福相生」的道理,谁能明白究竟?
 治大国,若烹小鲜。
 白话解: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般,不可常常翻动多事更张。
 为政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使人民各得其所、各遂其生,相安无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白话解:处理难事要在容易时着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刚刚开始,还是很细微
的时候着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
微的(处)做起。
 把握时机而为,必将事半功倍,否则,易者渐难,细者渐大,难矣!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白话解:轻易允诺的人,必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时,遭遇的困难一
定更多。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白话解:善于领导的将帅,不逞现他的武勇;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怒
使人失去理智);善于克敌制胜者,不和敌人正面交锋(冲突);善于用人者,
态度一定谦虚卑下。(礼贤下士,士为知己者死。)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白话解:圣人虽自知其能,但并不自我称扬(炫耀);虽自爱其力,但并不自
以为尊贵。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白话解:自然的规律,好像拉弓一样!弦位过高时就抑制它,使它低一些,弦
位过低了,就举高一些;弦太长了显得多余,就截短一些,弦太短了,就补长一
些。自然的规律,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人类就不是这样,常常为了一己的私欲
,剥夺不足的人,来供奉有余的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白话解:天下万物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冲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
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取代它。这种弱胜过强,柔胜过刚的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
道,但是却都做不到。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白话解:调解重大的冲突(仇恨),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调解,没有省察、追究
怨恨发生的原因。从根本去消弭、化解问题,虽然以至公无私的态度去调解,必
然还有余怨存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白话解:自然的规律是无私,没有偏爱的,却经常和善人在一起。
 此句显示出老子「非感情的自然观」,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所为与自然
相合的结果,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化的「天道」在赏善惩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白话解:真诚(真实)的言词不动听,动听的言词不真诚(真实)。行为善良
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智慧者未必博览群书;知识广博的人如果不能
深解义趣力行实践,徒有记问之学,不是真智慧。圣人无私不积藏,他尽其所有
来帮助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愈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对
万物只有利而无害;圣人的道理,是付出、服务、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现代学术而言,驳杂不精不能深入,则永远无法
进入学问的门墙。
老子选粹.白话解 终
参考数据:老子新释 张默   新译老子读本  余培林
     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 王云五主编   陈鼓应注译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明.憨山大师注
四书.老子选粹 白话解 终

参、附录:
一、礼记学记白话解
前言:本篇是我国古老的教育哲学,说明一个国家的建立,为政者领导人民,其
当务之急应以教学为重,亦以教学为先,因为只有办学施教化民成俗,才能解决
问题,其余只是辅助的手段,轻重缓急不可不知,更不可本末倒置。
其内容记述学习的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与为人师表的道理,与大学发
明阐述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家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
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也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善读者,心领神会,
必有所得。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白话解:行事必定思虑,用人必求善良,虽然可以得到小小的名声,但不足以
感动众人。礼贤下士,亲自就教于贤者,体恤远方的人,虽能够感动众人,仍然
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
」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纵然是质地美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受教,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
候的君王,建设国家,治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
书 兑命篇说:「自始至终常以教育为念。」就是这个意思啊!
 设教兴学是国家建设之首务。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
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明白它的完善。所以说:学习之后
,才知道自己的学问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困惑的所在。知道不足,然后
能反求诸己,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不通达,然后才会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
以说:教学相长。尚书 兑命篇说:「教别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自己学问的一半
。」就是这个意思吧!
 蒋伯潜先生:「教者,半以教人,半以自学,此谓教学相长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二十五家设有「私塾」,一党之中设有「庠」(
五百家为党),一个遂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天子之都,诸候之
国设有「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
读,并辨别其志向所趋;三年后考察学生是否专注于学业,乐于与朋友相处;五
年后考察学生是否广博的学习,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
的见解,会不会选择朋友,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义理通达无疑,
能够触类旁通,遇事坚定卓立,不为外物夺其志向,不再返于平庸,就可以称之
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受其治理的人都心悦诚服
,远方的人也都自动来归附。这是古代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上说:「蚂
蚁虽小,尚知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堆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术通遂。垤者小土堆。
 塾:古时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设有塾,此泛指私立学堂。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
尊师重道。诵习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以启发学生力学报国的
志向;击鼓召集学生到学堂,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取出书籍,希望学生以谦
逊的态度学习;用夏楚两物(教鞭)来警惕、鞭策学生,以整肃他们的威仪。
   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
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老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唠叨叮咛,
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加以指导,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 述而: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长幼之次序进
行,不可踰越等级。这七项是教育的重要原理。古书说:「凡是学习:做官领导
人民的,要优先学习他所管理的事情;作一个读书人,则要先坚定志向」。就是
这个意思。
 (志者存心也,心之所向也。志气志气!孟子说:以志帅气。)
 大学之教时也,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物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大学施教是非常讲究的,是顺着四季的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 乐,
冬夏教诗 书,所教授的都是正规的课程,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
课外作业。(宋人断句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句读略有不同。)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先从调弦杂弄和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
弹不好;不先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不学会广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先
学洒扫应对等杂务,礼仪就行不好;对于六艺等技艺如果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
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向学时,对于学习要存之于心,好学不倦。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
候,都念念不忘。(处处皆学问,时时皆学问。)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并
且要亲近师长;乐于与同学相处而且深信所学的道理。纵然日后离开了同学、师
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修行便能成功。
」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元 吴澄断句: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白话解:现今许多教师,口里虽然念著书中的章句,其实心里并不通达;又经
常多作解释,不待学生自己领悟,是否已经理解;只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能不能安弦、安诗、安礼)
   教的时候缺乏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未能深入了
解,所以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难度浅深均违反常理,要求也不合理。如此一来
,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件痛苦的事,而且憎恶师长;苦于学习的艰难而不明白学习
将有什么好处。虽然课业勉强完成了,却很快就忘得一乾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
成功,原因就在此吧!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白话解:大学施教的方法,在一切不良的行为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
约束禁止,这就是「预防法」(防患于未然)。把握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加以教
导,就叫做「及时法」。依据学生的程度,由浅入深,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
力来教导,就叫做「渐进法」。挑选优秀的成绩,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得到利
益,就叫做「观摩法」。这四种教学方法,是使教育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白话解:当学生已经有了不合理的行为(视听言动),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
观念已经坚不可拔,要靠教育来扭转导正,必定被拒绝、抵抗,总觉得格格不入
,难以矫正。
   一旦过了适当的学习时期,即使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教材杂乱无章,
东学一点西学一些,不能循序渐进,则学生所得,必是支离破碎而无完整体系的
知识。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就会落得孤单浅陋而缺少见闻。结交不
正当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有了不良的坏习惯,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项,都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颜氏家训勉学篇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
,勿失机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白话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道理,也明白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然后才能为人师表,担负起教师的职责。
   所以君子的教化重晓喻。只加以引导,而不强制逼迫学生;鼓励学生,而
不压抑他们;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制逼迫学生,师生
关系便融洽亲和;重视鼓励而不压抑,学习变得轻松自如;只加以启发而未必全
部说出,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融洽亲和、轻松自如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
教诲的老师啊!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白话解:学习的人,有四种容易犯的过失,指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
的时候,或有贪多务得,杂学不精的毛病;或有局限于自己的见闻,得少为足的
毛病(知道一些些就满足了);或有见异思迁学不专一,只求速效的毛病;或有
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挽救这
些缺失。所谓教育,就是要增进其特长而补救其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白话解: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美妙的歌声而唱这首歌;擅长教育的人
,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他教学时,言语简要而意思通达;义理微妙
且解说精善;用很少的比喻就能使听者明白;这样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心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
,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白话解:君子知道求学入道的深浅次第,又知道学生程度的高下,然后能随其
程度浅深高下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开导,然后才能为人师表。能够作老师,
教人各得其宜,然后才能做官长(领导人,管理众人之事);能够做一个好长官
,才能做一个好国君(领袖)。所以成为教师,就是学作一个好领袖的开始。因
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
(虞 夏 殷 周)虽皆是圣人,亦都是靠教育而来,所以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
」就是这个意思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白话解:求学之道,尊敬老师是难能可贵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真理
才会受到敬重;学问、真理受到敬重,然后人民才会认真学习。因此,君主不以
对待属下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
的时候,另一种就是作为君主的老师。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坐在
朝北面的臣位(天子面向西,师向东,故老师又称西席),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
道。(尊师重教,乃中国传统美德。)
 尸者主也,古代亲人死后,以孝子之兄弟饰演亲人之形像接受祭祀,后代始用
画像而废尸。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白话解: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很轻松安闲,而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
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的人,教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
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之处开始,慢慢的扩
及较硬的节处;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善问的人能按事理而问,老师也
能用心回答,师生都很愉快。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敲钟,轻轻敲打则小声回应;用力的敲打,回应
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敲钟的人从容不迫,回答的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进入学问领域的途径。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白话解:读书只是一味记诵,(没有身体力行,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
。)不够资格作老师。教学时,一定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才给予适当的解答。
学生心里有疑难又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主动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
然不明白,那么暂时不予指导,等待将来再教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白话解:良匠的儿子,必先学习补缀兽皮作为皮衣的工作,再学冶金陶铸以补
破器;良弓的儿子,必先学习弯曲柳条来制作畚箕,然后再学弯曲藤木以制弓;
刚学驾车的小马都是系在车后,让牠见习老马驾车,然后牠才有能力不慌不恐的
驾车。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志向,知道要怎么学了。
 可见基础教育的重要,更必须有良好的典范作榜样,如学习书法时,必先从临
摹名家的字帖下手,等到基础打好了,再求创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白话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而触类旁通。鼓的声音并
不属于宫、商、角、征、羽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没有鼓就不能和谐的
奏鸣;水本身并不属于青、黄、赤、白、黑五色当中的任何一色,然而五色没有
水的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中
的任何一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教导就不可能处理好政务。而老师并不属于五伦
中的任何一伦,但是五伦关系,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无法和睦相处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学)矣。
 白话解:君子说:「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
种事务(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
海誓上;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万物之生死荣衰不可能整齐划一完全一样。」如
果能明察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安身立命的根本道理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白话解: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川而后祭大海。因为
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致力于根
本)。

参考数据:礼记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王梦鸥
礼记学记白话解终
二、礼运大同篇礼记卷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白话解:圣人的大道能够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大家选举贤
能的人来共同治理,人人讲求诚信,彼此和睦相处。不独爱护自己的亲人,不独
慈爱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广爱心到其它人身上,使得社会上年长的老人皆能安享
天年,青壮者都能贡献一己之力,青少年与儿童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些孤
苦无依及残废者,也都能受到适当的照顾。男人能恪尽自己本分应尽的职责,女
生也各有自己的家室。
   各种物质资源,不喜欢被浪费、弃置,希望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但也不能
私藏据为己用。有能力不应该舍不得服务奉献,但也不能只是图利自己。能够做
到这样,整个社会就不会发生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事,也不会再有抢劫、偷窃
、杀人的事出现,纵然窗不关、门不闭,也不用担惊害怕,生活自在安乐,那样
的社会真可以说是大同世界了。
注: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又说人类进化的原则是合作
,物种进化的原则是斗争。
后记-儿童读经教育建言
经典之美,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之处不绝如缕,个人教导儿童读经数年获益良多
,深深体会到要学习中国古圣先贤之智能宝藏,舍读经外别无他途;而读经之成
败关键,端在老师及家长之认知与决心。
王财贵博士在「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说明:记忆力和理解力是人类潜能开
发的两大法宝,然而记忆力和理解力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大不相同的,记
忆力从零岁开始成长,至三岁即有显著之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
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后最多只能保持这个水平,甚至因为环境
的影响而减退;至于理解力虽然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都是缓慢的上
升,十三岁之后才有长足的进步,十八岁以后逐渐成熟,直到终老为止。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把握儿童期黄金般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金
玉良言,作为生命中的启蒙,而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正是他的拿手
好戏,你不诱导他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就会去记一些无意义的话,甚至背诵
电视广告,变成教育的最大浪费!
可惜现今社会,最大的特色即是「忙碌」,很难见到从容优雅的君子之风,个人
实不乐见青少年、儿童,在忙碌的学习课程之外又增加一项「读经」的功课,(
曾见学生向老师反映:他要补英文、数学,还要弹钢琴,现在又增加一项读经,
每天都好晚才睡觉,说得好可怜!令人十分同情!)期盼贤明的老师、家长一起
来思考:「学习重质不重量」,因此科目不宜选得太多,更不要赶流行,如此学
习才有意义、才有动机,才有快乐,才有持续的动力,读经尤其如此。
个人观察读经之成败,其半途而废者,大都起因于指导老师与家长缺乏参考数据
,无从领会经典之亲切与隽永,以致无法循循善诱,使读经之功难以为继,为迁
就现实,不得已而有「选粹」之举,然而学问没有侥幸的功夫,古人说:「若要
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若能一点一滴的累积,持之以恒,则中庸所云:「善读
者,玩索而有得焉,其味无穷。」读书之乐从此而得,岂非人生一大幸事!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强调:论语的每一章节都是井井有条,脉络一贯的,为
避免见树不见林忽略全貌,诚心建议体会到经典之美的学子,与高明的读者皆能
再读全本,如此方可免遗珠之憾,亦能得见圣人心量之广大,与境界之美妙。幸
甚!幸甚!
感谢陈老师于百忙的教学生活中,拨冗审核校订,并提供编修卓见,个人获益良
多,谨申谢忱。
编者 敬志 二○○一年冬
参考数据:儿童读经说明手册 王财贵博士 着
孙中山先生-殷切的期望
 恢复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恢复固有道德与固有知识

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年月日,讲演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
「恢复中国民族地位的根本方法:
第一、恢复固有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第二、恢复固有智识-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
「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
哲学的完全。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
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
,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
,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智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先生又说:「普通读书人,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
甚解的。正心诚意的学问是内治的功夫,是很难讲的,从前宋儒是最讲究这些功
夫的,读他们的书,便可知道他们做到了什么地步。但是说到修身、齐家、治国
,那些外修的功夫,中国人近几百年来都做不到,所以对于本国,便不能自治。


本书完
白话解:本书完

§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藏经阁1.1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UzfSwqVDm6PXoJH-nVrg 提取码:vbhm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儒释道文字资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23-3-30 20:17:26 | 只看該作者
点击链接即可保存。链接:https://pan.quark.cn/s/99366735bdc5
大藏经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文字资料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1RE47lujteCj-W2DnYNPQ?pwd=i35p 提取码:i35p
圣贤教育音频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JiTm4DpCSI9iED-YgGxdw?pwd=2m4k 提取码:2m4k
高僧大德讲经说法音频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AtE6sRBPKRSkg5Nm-FJbQ?pwd=0963 提取码:09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小紅書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9 01:25 , Processed in 0.2655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