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85|回復: 2
|
楞嚴經 - 25 -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大師著,明暘長老校對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2-4-10 18:52 编辑
楞嚴經-25 (國語) 2007.5.26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序文第10頁,
左邊第1頁,
今天我們要從另外一個階段開始,
前面這個序文,到第10頁是一個段落,
從現在開始,重新計算第1頁,
正式講經,
總共一千多頁。
諸位看第1頁,
[大佛頂]
[如來密因]
[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
[經]
[講義]
為什麼要這樣一段一段的念呢?
就是要分段,
幾個字幾個字這樣來解釋,
因為這個經題,
是佛講的五種經題綜合起來的,
所以,要一段一段分段來解釋。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
[圓瑛弘悟著]
[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
這是傳法給我的上人,
明暘長老校對的。
[今解此經,]
[謹遵賢首十門解釋。]
「賢首」是賢首國師,
是華嚴宗的祖師。
所以,華嚴宗有十門,
依據十門,
就是從十個角度,去看這一部《楞嚴經》、
去剖析《楞嚴經》,
剛開始解釋這個經題,
最後才別解文義。
[考諸賢宗諸疏,]
「考」就是考據。
考據諸賢宗,
也就是華嚴宗一切的註疏,
註疏就是註解《華嚴經》的。
[而十門次序名目,亦不盡同,]
這十門,有時候前後不太一定。
[或具足十門,]
[或略取數門,]就是取少數。
[皆先述一經大意,]
都是先把這一部經的大意概略的談一下。
[乃以總釋名題,別解文義,]
[兩門列後。]
現在要把它變更過來,
把這個總釋名題排在第一,
別解文義排在最後。
所以,[今則略為變更,]
[提總釋名題為第一,]
「提」就是拿。
把這個總釋名題拿來排在第一個順位。
為什麼呢?
[先釋經題,]
把這個經題,
就是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把這個經題先解釋。
[繼述綱要,]接下去來闡述這個綱要,
最後才解這個經文。
所以說:[後解經文,]
這個念俾 ㄅㄧˋ,或者是念俾 ㄅㄟ,
二個音都可以。
[俾閱疏者,]
或者是俾 ㄅㄟ 閱疏者,
「俾」叫做助益,
幫助的助,
利益的益。
能夠幫助利益,
「閱」就是閱讀;
「疏」就是註解,
令一切閱讀者有所幫助,
也就是幫助、利益
那一些閱讀註解、疏鈔的人等等。
[一開卷]第一天聽經,
[便知題中義理;]
就知道說,
這《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它的義理是什麼,
讓大家引起興趣,
要不然,講了老半天,
經題都弄不清楚,
所以,要把經題先詮釋一下。
[聞經亦復如是,]聽經也是這樣子。
[第一日即可聽講經題,]
[此固一時之權變耳。]
這個當然只是一時的善巧方便,
作這樣的變化。
[以後科目,]後面的科目,
[以天干地支標之,]
科目就是段落的歸類,
叫做科目,
這一段在講什麼,屬於什麼科?
是不是?
所以,以後的科目,以天干地支標之,
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合稱為天干。
什麼是地支呢?
就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等,
十二支,
這個我們中國人大家都知道的,
子丑寅卯‥‥‥甲乙丙丁‥‥‥
這個大家都知道。
所以,以天干地支標之,
來分這個科目,
[令易記憶,]讓大家容易記得起來。
[而便尋討。]更方便來探討,
也就是提綱挈領。
[即分為十:]
就分十,分為十了。
[甲 初總釋名題]
所以,第一段,
十門是哪十門呢?
第一門叫做總釋名題,
解釋大佛頂這一部經,
《楞嚴經》的經題,
這個是剛開始的,第一門。
[二起教因緣]
就是佛為什麼
要講這一部《楞嚴經》的因緣?
[三藏乘攝屬]
這個「藏」;
這個「三」是指第三。
第三段,
第三門是講什麼?
叫做藏乘攝屬,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楞嚴經》是屬於經、律、論的
三藏裡面的哪一藏?
在這裡沒有論到密教部,
所以,如果僅僅以經、律、論來討論,
它是屬於經藏;
如果再加上密部來討論,
它是屬於密教部。
所以,有三藏──經、律、論,
有分幾個部門,
如果加上經部、律部、論部、
經疏部、律疏部、論疏部、
密教部、雜藏部來討論,
那麼,它就是屬於密教部;
現在只論經、律、論三藏,
那麼,它是屬於經。
這個「乘」就是大乘跟小乘。
所以,
它到底是三藏經、律、論,攝屬於哪一部藏呢?
是屬於經藏;
是大乘或小乘呢?
這是大乘。
所以,「藏」、
是屬於經藏;
「乘」是指攝大乘,
它是攝屬於大乘,
也就是《楞嚴經》是大乘的法門,
大乘經典的意思。
[四義理淺深]
義理的淺深跟判教有關係,
所謂判教,
天台判藏、通、別、圓四教,
華嚴判這個小、始、終、頓、圓,
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所以,這個第四、義理的淺深
是很深的,
《楞嚴經》是屬於三個都含攝在內的,
是終教、頓教、圓教統統有談到。
意思是:《楞嚴經》深嗎?
很深!
它的義理淺還是深呢?
是屬於非常甚深的一部經典,
因為它攝終、頓、圓三教,
統統包含在內。
[五能詮教體]
能詮教體,
我們娑婆世界,是用什麼為教體呢?
就是用音聲,
佛陀用音聲來作為教體,
就是說法的意思。
能詮的教體是什麼?
就是音聲為教體。
[六所被機宜]
所被機宜就是說:
講這一部《楞嚴經》,
能夠利益哪一些眾生呢?
就是所被機宜,
就是當機者,
當機者。
諸位翻開《表解》第七頁,
第七頁,
所被機宜,
所被之機有四──
一、叫做回心聲聞,
為回心聲聞所說的一部經。
什麼叫回心聲聞呢?
就是轉過來,
聲聞是小乘,
那麼,現在要叫你回小向大。
第二、並為緣覺,
同時也為緣覺講這一部《楞嚴經》。
第三、兼及有學,
有學就是還沒有證果的,
沒有證阿羅漢果,統統叫做有學。
第四、兼為定性,
定性就是難以改變,
也就是說:他修聲聞修習慣了,
叫他回向一菩提寂滅道場,
究竟菩提寂滅的道場,
他做不來!
兼為定性,
定性就是定性聲聞,
定性就是固定了,
他修這個四念處,證阿羅漢果,
就幾乎固定了;
叫他要轉,
才有辦法入究竟涅槃,寂滅的道場。
所被機宜,
第一、回心聲聞,
配合經文就是說: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
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意思就是:
《楞嚴經》是為準備回小向大的聲聞;
回心聲聞就是說肯回轉的,
還有救的。
第二、並為緣覺,
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
稱為緣覺;
聲聞是修四諦法,
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
哀愍會中,
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這是《楞嚴經》是為第二種類根器所說的。
第三、兼及有學,
就是沒有證阿羅漢果,統統叫做有學;
證阿羅漢果叫做無學。
令有學者,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
「陀羅尼」就是總持,
入佛的知見。
第四、兼為定性,
就是修四念處,或者四諦,
固定了,
難以改變的,
佛現在要把他改變一下,
你不能固定修這個小乘的,
要轉過來。
所以,兼為定性就是──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護一乘,寂滅場地。
阿羅漢有二種,
小乘阿羅漢稱為四果;
佛也稱為阿羅漢,究竟佛果。
所以,在泰國沒有「菩薩」這個名詞,
稱佛叫做阿羅漢,
最上的阿羅漢,就是佛!
好!翻過來,
翻回來,
講義第1頁,
所以,第六點就是:
《楞嚴經》是為那四類的根性所講的,
叫做所被機宜,
「機」就是根器;
「宜」就是適合。
佛所加被的,是哪一類的根機,
適合哪一類的眾生來聽呢?
剛剛已經講過,有四類的眾生。
[七宗趣通別]
做一下筆記,
「宗」就是圓定為宗;
「趣」就是極果為趣,
什麼叫做宗?
就是圓定為宗,
《楞嚴經》的宗旨是什麼?
這個「宗」跟「趣」要分開來談,
「宗」是指圓定,
就是他的定是發自於清淨自性,
天然性定,
不是造作的意識定。
所以,以圓定為宗,
圓定為宗。
「趣」就是極果為趣,
「趣」就是趣向,
極果當然就是成佛了,
成佛。
「通」是指一代時教;
「別」是指本經,
就是專指《楞嚴經》。
所以,「通」是指佛的一代時教,
佛的一代時教,用二個字就代表:
不是「權」就是「實」,
不是權教就是實教。
權教站在緣起的角度說;
實教站在究竟空義的角度說。
所以,「通」就是一代時教;
「別」是專門指這一部《楞嚴經》。
[八說時前後]
也就是說:
這一部《楞嚴經》是在什麼時候講的呢?
是在佛六十二歲的時候講的,
佛陀跟波斯匿王同一個年齡,
那麼,六十二歲正當於般若時,
我們說:五時八教,
阿含、方等、般若等等,
最後的法華涅槃時,
這個我們天台的《教觀綱宗》都講過了,
後面也會談到。
說時前後就是:
《楞嚴經》是佛在什麼時候講的呢?
其實,這一部《楞嚴經》,
不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講的,
是佛陀講了很多的思想理論,
有相關於修大定的,
統統會集在一起,
《楞嚴經》是這樣子產生的,
不是佛陀一口氣從第一頁講到最後一頁,
不是這樣子的。
它是綜合起來,
思想相通的,
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
把它綜合起來的,
一般的祖師大德,也認為是這樣子。
[九歷明傳譯]
就是這一部經典是怎麼傳來中國的?
怎麼翻譯的?
到底傳譯的人是誰?
歷明傳譯,這第九門。
[十別解文義]
就是開始解釋這個經文了,
叫做別解文義,
這就是正式,
從「如是我聞」開始講了,
就是別解文義。
[今初]
第一門,[總釋名題]
總釋名題。
[大佛頂,]
這「大佛頂」就是表示最高了、
最尊貴的了,
佛的頂,那還得了!
[如來密因,]
做一下筆記,
什麼是密因呢?
密因就是大因,
大因,
就是妙因、
就是菩提因,
叫做密因。
[修證了義,]
什麼叫做了義?
了義就是大義,
都要加一個「大」,
這個義理能成佛,就是大了;
這個因能成佛,就是大因。
什麼叫做大義呢?
就是究竟義,
叫做稱實理說,
稱讚的稱,
實際的實,
道理的理,
稱實理說,
就實相究竟的理來說的,
不是善巧方便講的,
是講要讓你成佛的義理的。
了義就是究竟義,
了義是對不了義講的,
經典有不了義經典、有了義經典,
所以,四依止裡面: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了義就是究竟說,
讓你成佛的一部真實理地的經典。
[諸菩薩萬行,]
「萬行」就是大行,
不是普通修行,
修大行,得大菩提果,
萬行就是大行。
密因就是大因;
了義就是大義;
萬行就是大行。
[首楞嚴經。]
那就是大定了。
有了大因,
又有大義,
又起大行,
當然就得大定了!
大定就是一切三昧之王,
「首楞嚴」就是大定,
的一部經。
所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整句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佛陀說了一部,
最尊貴的有如佛的最頂端,
最尊貴的地方,
大佛頂;
它是一部如來不生不滅,成就菩提的大因,
而且能修證究竟了義的空理,
達到究竟的大義,
稱實理說的一部經典。
聽了這個大義,
能起諸菩薩萬行這個大行,
而入於佛陀如來首楞嚴大定的一部經,
就是《楞嚴經》,
《楞嚴經》。
[題為全經之總,]
[經乃一題之別;]
體為全經之總,
什麼叫做全經之總?
整部經統統‥‥‥
這一部經統統在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這是總;
「經」乃一題之別名,
只有這一部經叫做《楞嚴經》,
其他的經就不叫做《楞嚴經》了,
叫《彌陀經》、《法華經》、《華嚴經》,
所以,只有這一部經叫做《楞嚴經》。
所以,經乃一題之別,
一題之別。
[全經要義,萃於一題,]
「萃」就是聚集,
聚集。
[欲識經中別義,]
[須解法題總綱。]
[凡釋題者,]
[當知經家,既以題目冠列經前,]
[而釋題者,自應據經而取其義。]
意思就是:
要根據《楞嚴經》來解釋這個義理,
不可以用揣測的,
經典有講什麼義理,我們擷取什麼義理。
[如密因、了義等,]
[即當說是何等法,]
[經中何文即是,]
這到底是說什麼法?
經中哪一段的文章才是呢?
[未可儱侗拈弄,]
「儱侗」就是混同無分別,
就是籠統的意思。
不可以儱侗拈弄,
「拈弄」就是含混過關,
叫做拈弄。
[而與經文毫不相涉。]
講一些跟經文毫不相干的,
這樣的解釋是不可以的。
[若徒事論量文體,]
如果只是就事來論量《楞嚴經》的文體,
而不依《楞嚴經》究竟義理來解釋文體,
([不依解釋文體,])
[安能令文義雙暢乎?]
「乎」就是呢?
意思是說:
如果只在事來論、論量這個文體,
經文之體,
而不依內含的深義,
也就是《楞嚴》究竟的義理,
來解釋《楞嚴經》的體,
「安能」就是怎麼能夠,
令文章和義理;
「文義」就是文章和義理,
雙暢乎?
文章也很通順,
義理也很究竟,
二種都很美,叫做文義雙暢乎。
[此題,乃佛自命五名中,]
五名中,
五種名[結集者,]
翻開《表解》一五三頁,
五種名,
一五三頁,《表解》一五三頁,
本經五名──
一、境智為名,
二、機益為名,
三、性修為名,
四、妙要為名,
五、因果為名。
我們先看境,
「境」是密題;
「智」是顯題,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
無上寶印,
這是境;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這是智。
第二個是機益為名,
機──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
後來也成為比丘尼,證三果阿羅漢,
經佛說法,證三果阿羅漢。
所以,本來淫欲心很重的,
結果佛一講,
竟然證了三果阿羅漢!
益──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那麼,中間這個就是經文,
經文。
第三、性修為名,
性──就是如來密因;
修──就是修證了義,
也擷取了這八個字。
第四、妙要為名,
「妙」就是顯題──
大方廣,妙蓮花王;
「要」就是密題──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第五、因果為名,
因──諸菩薩萬行,
果──首楞嚴。
我們看第一個,
什麼叫做境智為名?
「境」是密題,
「智」是顯題,
為什麼講密呢?
如來的境界,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
如同佛的頂,
佛的頂就是無見頂相,大家看不到,
一般眾生不能理解的,
叫做密題,
因為「境」就是境界太高。
大佛頂,看底下,
大佛頂的大──
一、當體得名──
以此體豎窮橫徧──這是體大。
體大就是絕對的大,
這體大就是對相大、用大講的。
第二、讚歎之辭,
這個「大」是讚歎,
為什麼加一個「大」呢?
歎楞嚴一法大矣哉!
哎呀!
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經典,
佛究竟說。
佛頂──是表顯之辭──
一、頂是至尊無上,
二、是至妙無見,
不為一般所了解。
悉怛多──中國話叫做白──
就是相大──
就是清淨無染的一部經典。
般怛囉──中國話叫做傘蓋──
叫做用大。
為什麼叫做大白傘蓋呢?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叫做大白傘蓋,
那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傘可以保護我們風吹日曬雨淋,
所以,這個大白傘蓋,
就是有保護眾生的意思。
傘蓋──用大,
做什麼用?
普被一切故,
佛要救眾生,
要加被一切眾生。
無上寶印──總攝一真法界,
一心三大,
哪三大?
體大、相大、用大,叫做三大。
我們圓滿的這一顆心性,
本來就具足體大、相大、用大。
圓融絕待,無法過上,
沒有一法可以超過心性。
這個「智」就是顯題──
十方如來──就是過去諸如來,
於此圓通法門已成就者。
清淨海眼,
清淨──就是離分別,絕對待故。
所以,離開了分別心,
當下如如不動,
心就清淨,
好好的學一學。
海眼──
海──就是心海,
眼──就是智眼──
也就是照心海之智眼也。
所以,我們要觀照,
起般若的智慧。
所以,第一個,
境智為名的題目,
中間那一段,就是《楞嚴經》的經文: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
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第二、叫做機益為名,
機,看底下,
救護親因,
親因是什麼?
是歷刼的親屬,
因為阿難也是佛陀的眷屬。
互相因依全憑此經救護──
如下二個人。
度脫阿難──度令脫離婬難,
以及斷見思等惑也,
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度令性尼,出纒證果矣。
這個摩登伽女一下子就證三果阿羅漢了!
接下去,益,
什麼是益呢?
就是得菩提心,
得悟成菩提道之因心──三如來藏體,
也就是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的體性,
根性。
入徧知海,
我們常常講:正徧知,正徧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什麼叫做正徧知呢?
正知──就是心生萬法;
什麼叫做徧知?
無法不知,當然是徧知啊!
為什麼?
因為萬法唯心嘛!
所以,正知──就是心生萬法──
依此經可以得入正徧知海。
正徧知就是佛,
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這個都是佛的通號。
第三、性修為名,
性──就是如來密因,
這第三個經題的名。
也就是三如來藏,不生不滅之因地心,
凡外權小所不知故。
這個不是一般凡夫、外道、
權教、小乘所能理解。
修──就是修證了義──
了義之修,無修而修,修而無修;
了義之證,證而無證,無證而證。
所以,無證而證,了義之證,
性修。
第四、妙要為名,
「妙」是顯題,
「要」是密題,
大方廣,
「大」是什麼?
稱自性體,豎窮橫徧──
是體大。
方──是具足恆沙,稱性德相──
名為相大。
廣──是出生無盡,稱體妙用──
是用大。
所以,大方廣就是體相用,
我們不是常常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嗎?
所以,大方廣就是遍十方,
就是體大、相大、用大。
妙蓮花王──比喻如來藏心,
因果交徹染淨一如。
什麼叫染淨一如?
染空,淨還是空。
所以,染污不得,
趣向聖道亦是邪,
也沒有一種淨可以追求,
直下染就是空,就是淨。
染、淨只是一個名詞,
會用的,其實無染也無淨,
才是真正的淨。
「要」就是密題,
十方佛母──十方諸佛皆從此經出生故。
陀羅尼咒──此云總持──
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前面說:十方如來,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徧知覺故。
第五、因果為名,
因──諸菩薩萬行──
也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之修行也。
果──就是首楞嚴──
也就是所證究竟堅固之果位也。
好!
諸位!把筆拿起來,
看中間那幾段,
第一個,境智為名取哪一段?
取「大佛頂」,
就勾起來,取這三個字,
佛自講的五種經題,第一個。
所以,我們這一部經典,
取了前面「大佛頂」三個字。
往左邊看,機益為名,
機益為名沒有取,
救護親因,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都沒有取。
第三,二個都取,
性修為名,
性──就是「如來密因」,
畫起來,就是取這四個字;
修──就是「修證了義」,
畫起來。
那麼,前面就是:
大佛頂,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取到這個是第三個經題了。
第四個經題,妙要為名也沒有取,
大方廣,妙蓮花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沒有取。
第五個,
二個名字,因跟果的名都取,
因──諸菩薩萬行,
也取了;
果──首楞嚴,
也畫起來。
好了!
從右邊畫到左邊,
五個經題之名,
把它取一段一段‥‥‥加起來,
就是這一部《首楞嚴經》的經名、經題。
好!
《大佛頂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那麼,就是取一、境智為名的前面三個字;
取第三: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八個字;
又取第五:「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好!
那麼,就交代得很清楚了!
好!翻回來第2頁,
要命一個經題還很麻煩呢,
這樣就知道說,
這個經題還得來不易呢!
還拼湊起來的。
乃佛自命五名中,結集者,
[揀擇重要,]
[略取十九字,合成一題。]
剛剛我們講了,你看了就不陌生。
[前三字,]就是「大佛頂」,
[分取第一題;]
[中八字,]
哪八個字呢?
寫一下:
就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這八個字,
[全取第三題;]
第三題。
[後八字,]
就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這八個字,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分取第五題。]
第五題,
所以,剛剛講過了:
就是一、三、五,都有取一段一段‥‥‥
取三個字、八個字,
再取八個字,
就是十九。
[名異諸經,]
這個《首楞嚴》經,不同於其他一切經典,
[故謂之別題。]
只有這一部經,叫做別、別題。
[經之一字,]
[凡是經藏,諸部同名為經,]
就是歸類的意思。
只要是經藏,出自經藏,
諸部同名為經,
所以,有《法華經》、
《華嚴經》、《楞嚴經》、《彌陀經》等等。
是不是?
這個都是經嘛!
《圓覺經》、《金剛經》、
《地藏經》、《藥師經》,
這個都是經嘛!是不是?
[故謂之通題。]
「通」就是大家通用的;
別題就是只有這一部叫做《楞嚴經》,
《楞嚴經》,
所以叫做別題。
「經」是通題,
通題就是:其他部經典也通稱為「經」,
不是只有《楞嚴經》。
[今先約別題,]
[依古判定,]
[後合通別,逐句分釋:]
現在就這個別題,
依古人的判定,最後來合這個通,
通題跟別題,逐句分開來解釋。
[一切諸經,別名無量,]
[按古德所判,不出七種立題:]
也就是七種情形。
[以人、法、喻三字,]
不是人就是法,
要不然就是比喻,
命這個經題,
離不開人、法、喻三個字。
[單字三種,雙字三種,]
[具足一種。]
具足就是人、法、喻統統有的。
舉個例子,
單人作題目的([一單人:])
[如《佛說阿彌陀》;]
佛是「人」、
阿彌陀是「人」。
所以,單人的意思,
就是這個題目,
人、法、喻裡面,只有單人。
[二單法:如《大涅槃》;]
《大涅槃》就是《大般涅槃經》,
只有法,
沒有人,
也沒有比喻。
[三單喻:]
單喻,[如《梵網》;]
《梵網經》就是大梵天之網,
這個是比喻。
第四、用人跟法來命這個經題的,
([四人、法:])
[如《地藏菩薩本願》;]
地藏菩薩就是「人」;
本願就是「法」,
所以是人、法來立這個題目的。
[五人、喻:]來命這個經題的,
[如《如來師子吼》;]
如來是「人」;
師子當然是「比喻」,
師子吼是「比喻」。
所以,這個經題:《如來師子吼經》,
就是人跟比喻。
[六法、喻:]就是法跟比喻,
[如《妙法蓮華》;]
妙法是「法」;
蓮華是「比喻」,
比喻這個妙法像蓮華,
是清淨,
出污泥而不染,
這蓮華是一種「比喻」。
所以,《妙法蓮華經》,
是法跟喻的合名的經題。
第七叫做具足一式,
具足一種叫做具足一式,
「式」就是方式的式。
[七人、法、喻:]具足一式,
有人、有法、有比喻。
[如《大方廣佛華嚴》。]
大方廣是「法」;
佛是「人」;
華嚴,用華來莊嚴叫做華嚴,
用華來莊嚴,這個當然就是「比喻」。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
人、法、喻統統有。
所以,一切的經典,
絕對不能超出這七種立題;
而這七種立題,也不能超過三個字:
「人、法、喻」這三個字。
我們要記住!
單三、雙三、具足一,
單字的,人、法、喻有三種,
叫做單三,
單人、單法、單喻,
只有人、只有法,或者只有喻,
單三。
雙也三,
譬如說:人法、人喻、法喻。
是不是?
這個是雙三。
最後就是具足一式,
就是人、法、喻統統具足,
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所以,[此經以人、法為題。]
為什麼?
[如來是果人,]
[菩薩是因人,]
[密因是理法,]
[了義是教法,]
[萬行是行法,]
都是法,
[首楞嚴是果法:]
[故以人、法為題,]
[亦可略兼於喻。]
[以佛頂二字,]
[非舉相似之物,比類發明,]
[乃擧直稱法體之佛頂,以表勝妙,]
[故曰略兼於喻。]
重要的是以人跟法來命這個《楞嚴經》;
那麼,佛頂也可以說是一種比喻,
表示殊勝、勝妙,
故曰略兼於喻。
[此依古判定,下逐句分釋:]
此依古就是此依古人判定,
下面逐句來分釋。
諸位翻開《表解》第一頁,
《表解》的第一頁,
諸位!看最底下,
看最底下,
此經以人法兼喻為題,
喻──如大佛頂;
理法──如來密因,
如來──就是果人;
教法──就是修證了義;
行法──諸菩薩萬行,
菩薩──是因人,還在修行,
還沒達到究竟果,
是因人;
果法──首楞嚴大定。
所以,喻、理、教、行、果,
理、教、行,統統是法。
但是,裡面有出現‥‥‥
這理法裡面有出現「人」;
行法裡面有出現「人」,
一個是果人,一個是因人。
所以,《楞嚴經》是以人法兼比喻為題,
「人」是果人跟因人,
如來是果人,菩薩是因人;
「法」有理法、教法、行法、果法,
「比喻」就是佛頂,
就是最殊勝的一個比喻。
好!翻過來,
講義第3頁,
分幾個段落,
筆拿起來,
第3頁第一行,
「大佛頂」,把它框起來,標號:A。
倒數第一行,
「如來密因」這四個字,把它框起來,
標號:B,
第二個段落,
第二個段落。
第6頁,
第6頁第六行,
「修證了義」,框起來,
標號:C,第三段。
第8頁第一行,
「諸菩薩萬行」,
框起來,
標號:D,ABCD的D。
第9頁倒數第四行,
「首楞嚴」,
「首楞嚴」這三個字框起來,
標號:E,
第五段。
翻過來,第11頁,
中間有一個經之一字是通題,
「經」標號:F,
F就是這個「經」。
我們分A、A段、B、C、D、E、F,
這樣就很清楚,
非常清楚!
我們現在講A段,
翻回來第3頁,
我們念了那麼長的經題,
「大佛頂」是什麼意思呢?
[大佛頂三字,為能讚能表,]
是能讚歎,也能表法。
[下之四法,為所讚所表。]
[大者,稱讚之詞,]
[讚下四法,猶言大矣哉是經也!]
哎呀!
這一部是很了不起、偉大的經典喔,
可不是一般的經典喔!
[則知密因為大因,]
為什麼加一個「大」?
會成佛啊!
換句話說,
在座諸位!你們今天聽《楞嚴經》,
你們將來有這個‥‥‥
得了這個密因,就是一定會得成菩提果。
所以,知道密因為大因,
[得成菩提故;]
會成就無上的菩提。
[了義為大義,]
這個「了」,其實就是究竟,
一點都沒有善巧方便,
直搗黃龍,
究竟菩提,
毫不客氣,
不講善巧方便,
沒有的!
了義是究竟的大義,
就是一定讓你成佛的,
叫做[稱實理說故;]
稱實理就是稱如實之理,
如實之理就是畢竟空、就是無生之理,
叫做稱實。
稱實什麼意思呢?
合於,合於實相無生之理,
叫做稱實,
合於實相,
叫做稱實理說。
[萬行為大行,]
[如實修行故;]
什麼叫如實修行?
依佛所講的,
不生滅的因,
你悟了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做什麼都行,
做一切善,也不搶功、
也不立敵。
是不是?
見一切惡,
也能寬恕眾生,給他一個機會,
為什麼?
心如如不動啊,
善惡不動、是非不動、
來去不動、增減不動,
統統如如不動啊!
所以,這個萬行為大行是說:
通達了不生滅的如來藏性,
而起一切的修行,
統統叫做大行,
因為無所住、無所著,
所以,念念都通往無量功德的清淨自性,
著相,功德就小;
無相,功德就大!
是不是?
萬行為大行,如實修行故;
[楞嚴為大定,王三昧故:]
「王」就是稱王,
稱霸於一切三昧;
王 ㄨㄤˋ 三昧故,
王 ㄨㄤˊ 三昧故都可以。
這王三昧,加三個字就更清楚:
叫做王「於一切」三昧故,
那這個更清楚了!
王於一切,
也就是一切三昧之王的意思。
一切三昧之王,就是首楞嚴大定,
就是佛的定,
就是本性的定,
每一個人統統具足的,
只是你不會用而已。
[具此諸大,是為大經。]
前面種種的大,
是不是啊?
大因是大、
大義是大、
大行是大、
大定還是大,
具足了諸大,
是為大經。
[首標大者,]
[意令受持是經者,]
[當依大教解大理;]
[稱大理起大行;]
[滿大行證大果,]
[故以讚之。]所以,要讚歎之。
[佛頂表顯之義。]
「佛頂」就是表示,
來顯示說最尊貴的意思。
[佛頂,則佛肉髻相上,]這個念髻 ㄐㄧˋ,
佛肉髻。
肉髻什麼意思呢?
就是把這個髮挽髮,
一個提手旁,再一個免,叫做挽,
挽髮而束在頭頂上的結,
叫做髻,
即佛肉髻相上,[無見頂相也,]
[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
這個三十二相,
在《楞嚴經表解》第二一頁,
你們有空慢慢自己看,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我們了解一下,
在這裡我們就不講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之第一相,
就是無見頂相,
[肉髻在青螺紺髮正中,]這個念紺 ㄍㄢˋ 髮,
紺目澄清四大海。
是不是?
青螺紺髮,
什麼叫紺呢?
就是深青中含有紅的顏色,
又叫做天青,
天:天上的天;
青:青黃的青,青色的青,
深青中含有紅的顏色,
也就是青含有紅,
色澤非常的美!
肉髻在青螺紺髮正中,
[周圍紅色,]
[狀如春山吐日。]
就像這個春天的山冒起來的太陽,
叫做春山吐日。
[佛初生時,]
[嵐毘尼]
嵐毘尼位於今日的尼泊爾境內,
靠近印度邊境,
叫做嵐毘尼,
以前就是佛出生的地方,
現在劃歸為尼泊爾的國土。
嵐毘尼[林神,為佛乳母,]
[捧持諦觀,]把佛抱起來,
[不見其頂;]看不到佛的頂。
[又佛成道後,]
[遊化波羅奈國,]
[東方應持菩薩,欲窮佛頂,]
想要看佛的頂到底是什麼?
[上歷恆沙佛土,終不能見。]
還是看不到佛的頂!
意思是:
表佛的境界,不是你諸大菩薩看得到的,
那何況凡夫呢?
是表境界之高!
為什麼這麼困難?
[此不屬於有,]
[而能放光化佛,]
[又不屬於無,]
[雙離有無,]
[是之謂妙;]
此不屬於有,
這個無見頂相,
你講有不對,
它是無形相的;
但是,無形相卻能放光,
化種種的化佛出來。
又不屬於無,也不能講它無。
所以,有也要離,無也是要離,
叫做雙離有無,
離有跟離無,統統要離!
是之謂妙。
[表下四法,]
[猶言妙矣哉是教也!]
妙矣哉,
這個教是不可思議的!
把筆拿起來,
[則知密因為妙因,]這個編號:一,
往中間看,畫一線,
「知密因為妙因」,
畫一線,編號是:一,
第一段。
中間,「了義為妙義」,編號:二,
因為有四法嘛!
看左邊這一行,
往左邊看,
「萬行為妙行」,標號:三。
這一行的中間,
「楞嚴為妙定」,編號:四,
你看,一、二、三、四。
好!
密因為妙因,了義為妙義,
萬行為妙行,楞嚴為妙定。
都是「妙」。
是不是?
台語講的:很奧妙!
就是很好;
如果說:事情不妙了!
那就是很淒慘了,
事情不妙了,就是很慘的意思!
所以,我們要體悟那個「妙」,
那個「妙」字。
哪四法呢?
好!看一,
則知密因為妙因,
[因心果覺,二不別故;]
什麼叫做因心果覺的意思呢?
因心果覺就是:
因地心,加一個「通」,
通果地覺,
因為因地心是不生不滅,
果地覺還是不生不滅。
如果不悟了不生不滅作因地心,
你永遠不能成佛,
你永遠不能成佛。
意思就是說:
你用意識心修行,
百千萬劫都得不到菩提果。
如果明心見性,
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
一剎那之間就成佛;
理上佛啦,
喔!
原來每一個都具足不生不滅的清淨心。
所以,因心果覺的意思是說:
因地心通果地覺。
二不別故,
意思就是:因就是果,
果就是因,
所以,《華嚴》講的: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就是這個意思,
二不別,
佛教講的叫做不二,
叫做因果不二。
好!第二段,
[了義為妙義,]
也就是[一門深入,六根清淨故;]
一門深入,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期大家都念佛,
我們講堂也都是堅持淨土法門,
一門深入,
哪一門?
淨土法門。
但是,這個淨土法門要怎麼念呢?
諸位!要六根清淨的念佛;
如何能夠六根清淨的念佛?
要開大般若智慧,
否則時時刻刻妄想一堆!
所以,念佛要念得很好,
也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所以,為什麼不聽經、不聞法不行?
因為沒有開大般若智慧,你怎麼定呢?
怎麼念呢?
怎麼熬呢?
因為你在念佛的過程當中,
會生病啊、
會感冒啊、
會碰到逆境啊、
會破產啊、
夫妻有時候會離婚啊,
你在念佛過程當中,會碰到很多的挫折、
很多的逆境啊,
家屬反對、太太反對,
或者是先生反對;
一下子盲腸炎、
一下子子宮肌瘤、
一下子兒子不孝,
這個沒有用般若智慧,你那個佛定得下來啊?
騙人的!
所以,師父昨天就講了:
念佛不懂教義、教理,叫硬幹,
你死定了!
到最後你就會發瘋!
念佛不感應,
很認真在念佛,
也沒有智慧,就是念,
不受益,也不感應。
是不是?
有一個人,
一個小姐,
信佛很虔誠,
有病不去給醫生看,
體質虛弱。
來到講堂,我就跟她講;
剛好在樓下碰到師父,我就跟她講,
她就問了:師父!
我念佛念這麼久,都沒有感應!
我說:你哪裡沒感應呢?
她說:我的身體一向是很壞啊,
念佛都不感應,
我過午不食啊!
我說:喔!居士,居士!
你這個學佛已經變成外道了呢,
把物質世界跟清淨的心靈混在一起講了呢!
四大是屬於物質世界,
物質世界,你要補充這個能量啊!
對不對?
你又過午不食,
又吃素、又不顧營養,
你這樣念佛,哪裡身體會健康?
你沒有健康的因,怎麼會健康呢?
是不是?
我這樣跟她勸告以後,
回去經過了三個月,又來,
哇!臉色更糟糕!
我說:咦?你為什麼呢?
她說:我就是不習慣晚上吃,
我認為我這樣叫做持戒,
這樣叫做清淨,
晚上吃‥‥‥
她已經受菩薩戒:
我認為晚上吃有罪啊,
不符合佛的戒律!
你看,
她就卡在一個持戒‥‥‥
棄這個色身於不顧,
我說:那你這樣念到死,
觀世音菩薩也幫不上忙,
幫不上忙!
你知道嗎?
我有一個徒弟,
在旗山做護士,
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她說:師父!您知道嗎?
什麼事情儘量不要打點滴!
叫做吊瓶兒。
我說:為什麼?
儘量要用吃的!
我說:是為什麼?
她說:經過了這些醫生來把它分析,
吃,你吃這個稀飯半碗,
抵得過一瓶的點滴。
說:點滴在國外,
打點滴在國外,
是病到爬不起來的人在打的,
不是像台灣這樣子的,
來!手一伸就吊瓶兒,
手一伸就打點滴,
她說:國外才沒有這樣子的!
而且這個打點滴的效果也不是很佳,
效果不佳!
說:為什麼?
她說:一碗稀飯,
抵得過二瓶,二瓶點滴的營養,
所以,無論如何,你就是要吃!
所以,這個就是邱醫師講的;
我有時候跟邱醫師講說:
哎呀!我今天這個胃不舒服,
嘔吐,
不想吃!
邱醫師就說:不行!
你寧可吃,讓它吐,
你吃十分,讓它吐三分,
還有七分,
你就是一定要吃!
後來,我開始懂得這個健康的觀念了:
就是要吃,
沒事不要打針、
不要吊瓶。
現在經過了這樣子的理解以後,
喔!
原來那一瓶點滴的營養,還抵不過半碗稀飯,
所以,你就是要吃!
這個小姐,我這樣子勸了她,
三個月以後來,氣色就更糟糕,
我說:你這樣沒有辦法!
所以,因為她那個腦筋裡面,
都是用自己的意識型態來衡量佛,
也不懂得佛理是什麼,
這個叫做硬幹,
到最後,體力就撐不住了,
到最後,體力就撐不住了,
念佛就說佛不感應了,
佛菩薩不感應。
所以,這個色身是必須四大‥‥‥
內四大一定要靠外四大的能量
來平衡內外,
不吃飯沒有能量,念佛有用嗎?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制定叫你不吃飯呢?
是不是?
佛陀當時幾千個比丘大阿羅漢,
統統要走出去托缽,就是要吃啊,
要照顧這個色身啊;
沒有照顧這個色身,怎麼修行呢?
因此學佛有一種人,叫做觀念錯誤,
錯解佛意,
錯解佛意,
把自己搞得一個不像人,
不像人!
是不是?
所以,我們當家師要看看,
僧團的法師裡面,
哪一個人的氣色比較不好,
把他抓起來用灌的,
要吃,師父講的:要吃!
不要一個氣色那麼不好!
所以,我們應該理解佛的用意,
佛教的教義、教理,
不能迷信,
什麼都念佛、什麼都念咒,
就以為可以解決全天下所發生的事,
這個叫做It is impossible!
這個叫做根本不可能!
要用智慧,
才能解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問題,
不是念佛就可以解決生命的一切問題,
不吃飯就是餓,
二話不說,你就是要餓!
知道嗎?
要有佛的智慧,
要懂佛理在講什麼,
不能偏激,
行徑不能乖異。
你是聖人,沒有話講;
你是凡夫,就按照凡夫的方式修行,
好好的吃、好好的睡,
照顧健康,
佛法第一、健康第一,
這才是符合佛的教化嘛;
哪裡不吃、不喝、不睡,這樣叫做修行?
你又不是聖人,
又沒有首楞嚴三昧的大定,
還是要按部就班來,
按部就班來。
底下,
[萬行為妙行,]
[稱真如理,]
中中流入薩婆若海,([中中流入故;])
說:萬行為妙行,稱真如理,
真如就是無生,
真如是什麼意思?
無法不真,無法不如,
無一法不是真,無一法不是如。
中中流入薩婆若海,
「中中」就是中道,
每一念都進入佛的領域,
「中中」就是每一念,
每一念就是不著空、不著有。
[楞嚴為妙定,]
[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
因為修成即壞,
有修就是壞,
清淨自性本來具足。
是不是?
清淨自性不是像牆壁,
牆壁壞了補一個洞,
清淨自性沒有辦法補的。
所以,修行很困難就是:
不悟,他就很困難,
說不出所以然,
說也不對,
是不是?
因為它沒有任何的形相,你怎麼說?
也可以方便說;
但是,方便說,
他的體會,會跟真如的理體不相應,
因為我用的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在說法;
而你用的是意識心在聽法,
所以,你用意識心、用猜的:
那個到底是什麼?
就錯!
這個不能用猜的;
不能用揣摩;
不能用思惟的;
不能用模仿的;
也不能用比類的,
唯證相應故,
除了自己內證,沒辦法講!
所以,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
[具此諸妙,是謂妙法。]
[表以佛頂者,]
[意令受持是經者,]
意令受持是經者,
[當依發妙耳門之妙教,]
妙耳門就是用耳根。
[悟如來藏性之妙理;]
[從妙理起妙行;]
[滿妙行證妙果]
[(即妙覺極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故以表之。]
這幾個小字,就是修行的重點:
妙覺極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記得!
「無所得」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
一句就穿透一切的煩惱。
你今天活著會很痛苦,
就認為那個是有,
不知道緣起就是空的道理。
所以,大悟,悟什麼?
就悟萬法不可得,
不可得就是無所得,
無所得,那就無所住,
無所住就是放下,
你沒有辦法帶走任何東西,
你擁有的就是這個臭皮囊,
最後火化就是剩下一堆骨灰!
故以表之。
[結集者,]
[取此三字,冠於經題之首,]
取這個「大佛頂」三個字,
冠於經題之首。
[令知所讚所表,必非權漸教也。]
不是權教,也不是漸教。
權是對實教講的,
非權就是實教;
非漸就是頓教,
叫你直趣薩婆若海,
頓悟如來藏性。
必非權漸二教,
也就是非權教,就是一定是實教;
非漸教就是頓教。
「非」用二次,
非權非漸,
那麼,就是必實、必頓,
是同樣的道理。
不是權教、不是漸教,
是實教、是頓教。
所以,能聽到楞嚴大法,
可不是一般的因緣跟福報。
好!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第3頁,倒數第一行,
[如來密因:]
[如來,是諸佛通號。]
[佛有十號,]
我們拜八十八佛常常念: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有十種通號。
[如來為第一號,]
乃倣,
「倣」就是依照。
這個字跟左邊一個人部,右邊一個方,
也就是把這個右邊去掉,
跟這個仿,是這樣子,
本字為「仿」,
依照的意思。
[乃倣同先德號;]
[以佛佛道同,]
為什麼佛佛道同?
沒有看說這一尊佛跟那一尊佛會吵架的,
因為他們都證悟了絕對的空,
他們的般若智慧互相融、融遍。
為什麼?
佛佛道同,佛佛都證悟到不生不滅,
大家都無諍啊,
大家都無諍啊!
所以,一個團體好、壞,
從這個「諍」就可以看得出來。
一個團體它有教育,
出家、在家就懂得無諍的道理,
就會懂得退讓,
諍論少、是非也少。
一個團體如果沒有教育、教化,
看起來好像在修行;
可是,一碰到一點小事,
就沒完沒了,
是非也講不完,
煩惱也處理不完。
所以,佛佛道同,
佛的心就是無諍;
佛的心就是圓滿;
佛的心就是如如不動;
佛的心懂得寬恕、
懂得原諒、懂得包容,
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性,
所以,佛當然就無諍了。
所以,一個團體要想讓它提升,
應當好好的理解,佛的心性是什麼?
各個降伏自己;
各個了悟佛的心性,
每一個都進入解脫。
解脫就無諍,
二個人在一起是無諍;
四個人在一起也是無諍,
無諍如果是零,
零加一百個,還是怎麼樣?
還是零啊,
因為無諍嘛!
這個團體來一千個人,
也是無諍,
因為都是零。
對不對?
因此要了解佛的心是什麼,
道就同。
因此提升每一個人的心性的功夫,
是當急之務。
[後佛如先佛之再來,故曰如來,]
其實,「如來」這樣解釋也對;
但是,另外一個角度解釋,
我認為比較好,
「如」是乘如實之道,
「來」是而來度化眾生,
我認為這樣的解釋比較好!
你要這樣解釋說:
以佛佛道同,後佛如先佛之再來,
故曰如來,
[此約普通解釋。]
師父的解釋是認為:
乘如實之道,再來度化眾生,
名曰如來,
我認為這個定義,
對「如來」的定義比較恰當。
[今按本經,終實教意,]
[如為本覺,來為始覺。]
本覺是理體,
說:本覺理,始覺智,
這個要注意聽喔!
本覺理,始覺智,
「智」就是啟動般若智慧,
本覺,一切法無生,
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
是不是?
這是我們的本覺啊!
本覺就是理體。
「來」叫做始覺智,
開動,
開動我們的智慧,
來為始覺。
[依本覺,不生滅之理性,]
[起始覺,回光返照之觀智,]
[依妙智證妙理,]
[始覺與本覺合一,]
[名究竟覺,]
[方成佛道,方稱如來。]
一般人聽了這個,容易了解:
喔!
原來是始覺──開始用般若智慧觀照,
觀照到最後,跟本覺合而為一,
名究竟覺。
諸位!這個是方便說,
大悟不是這樣解釋的,
這是因為眾生站在凡夫次第性的角度,
才這樣講的。
諸位!
究竟覺沒有始覺,沒有本覺,
悟,沒有始,沒有終的,
也沒有始覺,也沒有本覺。
為什麼?
究竟一切法本來就無生,
如果有開始,那就有結束啊!
是不是?
佛法是無始無終的,
因此講始覺跟本覺合一,
是為了解釋有個次第性,
你就是要動般若智慧觀照,
觀照到最後,會歸你的本覺,
名究竟覺,
方成佛道,方稱如來,
這個是方便說。
[更約三身釋之:]
[身者,積聚之義。]
積聚之義,
記起來,
[一、法身如來:]
二、報身如來,
三、應身如來。
什麼叫做法身如來呢?
[梵語毘盧遮那,]
叫做Vairocana。
[華言]
中國話叫做[徧一切處,]
遍一切處。
[此積聚理法以為身;]
[真如妙理,猶若虛空,徧一切處。]
[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即法身義。]
諸位!
「法」後面為什麼要加一個「身」?
因為眾生從小到大著於這個色身。
所以,要詮釋這個佛法,
讓你有一個具體的觀念;
其實,法本不生,法本不滅,
法本沒有去來,也沒有生死,
沒有迷悟,
沒有這個東西,
為什麼要加一個「身」?
讓你有具體的觀念。
所以,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不是在心外啊,
供養清淨法身,
是提升自己的清淨自性,
叫做供養啊!
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哪來的毘盧遮那佛?
這毘盧遮那佛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
諸佛的法身啊,
每一個人的心性啊!
打破無明,去貪瞋癡,
就叫做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修福修慧,
就叫做供養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因為他是淨滿──清淨跟圓滿,
福慧具足,
積聚了智慧。
所以,修福修慧就是供養盧舍那佛。
對不對?
盡心盡力的去普度眾生,等同應身佛,
就是應身如來,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因此我們要了解,
法法會歸自性第一義諦,
叫做正法;
心外有法,叫做外道。
所以,論一件事情,有事跟有理。
所以,底下說:
常住妙明;
我們再解釋一下,
「毘盧遮那佛」,再解釋一下,
說:中國話遍一切處,
此積聚理法以為身,
理就是無生,
無生之理遍一切處,
諸法畢竟空的意思。
真如妙理,猶若虛空,
為什麼?
遍一切處嘛!
一切處即一切相,即離一切相。
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我們常住妙明的清淨自性,
不動,
遍周圓就是遍滿十方法界,
是如如不動的,
是遍滿法界的,
在這裡面,
你要找去找來、迷悟、生死,
了不可得,
因為就本來無一物了,
本來無一物,
哪裡有迷悟、生死、去來種種的假相呢?
所以,即法身義,
因此法身就是覺悟了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第二,
說要供養清淨法身,就是要開悟。
[二、報身如來:]
[梵語盧舍那,]
在這裡再強調一下,
《八十華嚴》翻譯作毘盧遮那佛;
《六十華嚴》才翻譯成盧舍那佛,
毘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其實是指同一個東西,
同一尊佛,
就是理佛,
理上來講的。
後來,後來的人,
認為三身佛即一個心性,
把它分開來,
把它解釋比較好解釋。
所以,
就把《八十華嚴》毘盧遮那佛
叫做清淨法身;
把《六十華嚴》的譯本盧舍那佛
叫做圓滿報身;
那麼,一般接著就是應身佛,
就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所以,這個跟譯本有關係,
翻譯本有關係,
方便讓大家了解。
二、報身如來:梵語盧舍那,
這是出自《六十華嚴》。
[華言]
中國話叫做[淨滿,]
叫做清淨圓滿。
[此積聚智慧以為身;]
這個智慧。
[諸惑皆淨,智慧圓滿。]
[經云:「明極即如來,」]
「明極」就是究竟明,
一點都不污染。
所以,修行就是:染污即不得。
[即報身義。]
所以,後來把《八十華嚴》的譯本
稱為毘盧遮那佛;
把《六十華嚴》的譯本稱為盧舍那佛。
[三、應身如來:]
[千百億化身,隨機應現,]
[此積聚機緣以為身;]
看有沒有因緣?
[如有可度機緣,即現八相成道。]
就現這個八相成道。
那麼,現在就是千百億化身了,
現在有DVD了,
一日一夜可以刻錄多少!
是不是?
無量無邊,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只要一個法師,依佛陀的正法所講的,
把它錄音、錄影,
製造成DVD、VCD,
就怕沒錢;
有錢,一日一夜千百億化身,
千百億化身!
二千五百年前,
講釋迦牟尼佛是千百億化身,
聽起來有一點不可思議;
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科技的發達,
果真應驗佛陀所講的:千百億化身!
[經云:]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自覺已經圓滿了,
能夠覺他,
能夠有眾生可以度,
有因緣、有眾生可以度,
如來就應世。
像我們現在就很可憐了,
佛已經入涅槃了,二千五百多年了,
沒辦法了!
對不對?
就靠這些祖師大德、佛陀所留下來的經典,
各人參究。
所以,你如果聽很多法師的,
這個法師這樣講,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
那個法師這樣講經,也站在一個角度。
諸位!
除了大悟的,
講的直接就講佛的心性,
否則名為相說,
六祖講的。
因此信徒也沒開悟,
上人、師父也沒開悟,
這下就很麻煩!
麻煩是什麼?
因為大家都沒開悟,
所以,聽這個師父講是這樣子;
聽另外一個師父講,又是這樣子!
這佛經裡面講:
沒有開悟,
要理解佛法,就像瞎子摸象一樣,
因為不知道佛的心性是什麼。
什麼叫做瞎子摸象呢?
瞎子摸象就是:
眼睛看不到,
眼睛看不到,
摸到象的大腿,
因為他眼睛看不到大象的形相,
摸到大腿:
喔!這裡這一根是柱子,
怎麼這麼大的柱子啊?
摸到大腿的,象的大腿,
說:喔!這是柱子!
他不知道那是大象的腿。
摸到了這個大象的耳朵,
耳朵,
大象的耳朵,
說:喔!
這一把扇子這麼大!
扇子,
以前的扇子都好大,
國王在用的扇子。
是不是?
喔!扇子好大!
摸到了大象的這個肚子,
說:喔!這是牆壁啊!
這是牆,這是什麼牆壁啊?
這個牆壁怎麼起皺紋呢?
叫大象不動不叫,給瞎子摸,
他摸到這個大象,
說這個是牆壁。
摸到了大象的尾巴;
我們以前念尾 ㄨㄟˇ 巴,
後來小學生都改,說念尾 ㄨㄟˇ 巴不對,
要念尾 ㄧˇ 巴,
尾 ㄧˇ 巴,
念尾 ㄧˇ 巴。
摸到了尾巴說:
這是一根掃把,
這是一支掃把!
意思就是:
同樣一隻象,瞎子摸起來就不一樣!
意思就是說:
其實,究竟義、佛理是一樣的,
除非你大悟;
否則這個法師講的,
站在某一種相上的角度講:
非要這樣不行!
這個強調放生;
這個強調吃素;
這個強調誦戒;
這個強調布施;
這個強調持戒;
這個強調精進;
這個小乘強調禪定,
哇!
每一個站的角度都不一樣囉!
是不是?
中國八大宗派,
一直強調淨土,否定了其他宗派,
聽起來不舒服,
不知道說
這個淨土跟禪,其實是不二的東西,
淨土叫你念佛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就是即心即佛啊,
他不知道,
拼了老命讚歎淨土法門,
卻不知道終極點是不二。
《法華經》講的:實相無相無不相,
無相無不相,
就是體相用具足啊!
《華嚴經》講的一真法界,
就是絕對,
絕對就是即心即佛,就是一心不亂啊!
是不是?
有什麼兩樣呢?
密宗講的三密相應,
身、口、意三密相應,
大圓滿、
大手印,
大手印就是無印啊,
大手印就是無印,叫做大手印。
密宗到最後也是最上乘,
無啊、不可得啊,
究竟不可得啊!
所以,大悟的人,
你講唯識,唯識通;
講天台,天台通;
講淨土,淨土通;
講禪,講禪通;
講《華嚴》,《華嚴》絕對通!
為什麼?
同一個心性流露出來的,會有不同嗎?
除了凡夫自生分別,
講經說法不得第一義諦,
大悟就是究竟平等。
因此我們要了解,
八大宗派不能離開佛的這個心性,
是同樣佛心性流露出來的,
本來就是應該互相尊重的。
所以,做一個佛弟子,
應當能理解佛的心,
不能偏激啊,
不能偏激的。
好了!
舉這個例子告訴大家,
沒有明心見性,就像瞎子摸象一樣,
因為不是明眼人嘛!
是不是?
所以說:哎呀!師父啊!
有時候,
您們這個法寶,來流通處還要買的;
有的人,
對人家國外這麼慈悲,就用送的!
是不是?
師父!您們是不是有大小眼?
我說:我們沒有大小眼,
我們只有正法眼,
哪有什麼大小眼呢?
時空不一樣嘛!
是不是?
台灣的眾生也要度;
中國大陸的眾生也要度,
華人的世界,有因緣的我們都要度。
因此我們沒有分別的,
正法眼藏就是如來應世啊!
因此我們要了解。
底下,
[即應身義。]
[今連下密因二字,]
[當屬報、應二身如來。]
也就是法身、報身、應身,
三身就是一身。
[密因,]
[揀非事相修行,]這不是事相修行。
[顯因可見者。]
意思就是說: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4-10 19:02:12
|
只看該作者
[顯因可見者。]
意思就是說:很清楚的,
叫做顯。
那麼,為什麼講密因呢?
就是非顯因可見,
就是要密因。
所以,顯因可見者,前面加一個「非」字,
「顯」的上面加一個:非,
那麼,你就才知道說他在講什麼,
否則你看不懂啊!
揀非事相修行,
非顯因可見者,
加一個「非」字,
喔!這樣就更清楚了!
不是事相修行,
就是說:不是硬幹,
你要懂得理,理上的般若智慧啊!
是不是?
絕對不是說:
只有身體上、事相上的修行,
顯因可見,
也不是顯因可以見的,
意思就是:它很微細很微妙的,
叫做密因。
[而曰如來密因,]
[即是十方如來,得成果覺,]
[所依之因心;]
[亦即一切眾生,所具之根性,]
[為菩提涅盤,本元清淨之體;]
[可為修證果覺之因地心。]
[十方如來,]
[皆依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覺,
就是[果地修證;]
[眾生人人本具,迷而不覺,]
但是,眾生未能依不生滅心之修證,
[未能依之修證,]
就是眾生沒有辦法依不生滅的心修行,
[故謂之密。]
難為一般眾生所知,
這個叫做密,
不容易顯現、
不容易覺察、
不容易理解,
叫做密。
[又,此不特]
「特」就是不只[是因性,]
[亦即是果性。]
不生滅是因,同時就是果。
[以如來雖證極果,不離正因,]
如來雖然證到了極果、究竟果;
但是,也不能離開正因。
[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這個「該」就是包羅、包含。
因該果海,
這個因,同時包含果地之海。
「徹」就是通,
果徹因源,
就算你證究竟果,
也通達根本的因,
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因包含果,
因該果海就是因包含果;
果徹因源就是果也通因。
[問:]
[「既即果性,何複名因?」]
既然是果性,
既然它是果的性質,
成佛叫做果,
又為什麼叫做因呢?
果跟因不是不一樣嗎?
他這個懷疑就是這樣子:
既是果性,為什麼叫它叫做因?
[答:]
[「須見此不生不滅之根性後,]
[方是究竟果覺之因,]
就是你一定要明心見性,
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
這個做下手,
就是要先開悟。
方是究竟果覺之因,
[更須依此圓湛不生滅性,]
「湛」就是不動,
圓滿不動,
清淨不動叫做湛。
更須依此圓湛不生滅性,[成為因地心,]
[稱性起修,]
什麼叫做稱性起修?
「稱」就是合於,
合於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來下手。
所以,修行就是:
眼睛不見眾生的過失,
好好的守住自己,降伏自己,
不說他人的是非,
不看眾生的過失,
能原諒、寬恕無知的眾生,
念念都在降伏自己,
這個就是稱性起修。
因為不生不滅,就不會去看眾生的過失,
也不會落入善惡、是非對立的思想。
[始獲究竟果覺,]
[即此一性,而能通因徹果,]
[故如來破識顯根,即顯此密因也。」]
顯現這個密因。
[又,]
[密因二字,遣五種人過。]
前面有講過了。
[密之一字,]
遣什麼?
[遣凡夫、外道、權教、小乘四種人過。]
為什麼?
[以彼不達,密具不生滅之根性,]
因為他不瞭解不生不滅的根性,
[即是成佛真因,]
也都是用意識心,
[反認意識為心,]
意識就是一般凡夫所用的,
能學習、能思惟、能起貪瞋癡的,
他認為那個就是他的心。
[錯亂修習,]
[塵劫劬勞,]這個「劬」就是勞苦,
塵點劫這樣辛苦的修行,
[終無實果。]
因為是錯用心,
用意識心、分別心、執著心修行,
怎麼能成佛呢?
對不對?
喔!那我們就知道了,
控制一下情緒,
什麼都看得破,
什麼都放得下,
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就是用這八個字修行。
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就是用這八個字修行。
這八個字講起來簡單,
可是,非常困難,
因為你這個色身會生病啊;
你會起無明啊;
你的公關做得不好,
走到哪里,人家給你使一個臉色,
你就受不了了!
這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可不是你想像得這麼簡單!
碰到刀兵,能夠生死自在;
碰到火、水,一樣生死自在;
碰到了貧窮,一樣不牢騷、抱怨;
碰到了病苦,一樣能夠接受它,
心完全徹底的解脫,
那個叫做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這個色身變成圓的、扁的,
也一樣如如不動,
諸位!這個有多難啊?
這個有多難啊?
全家一碰到水災,
統統沖光了,
先生也死了、兒子也淹死了,
心也如如不動。
諸位!
這個可不是你想像得這麼簡單:
啊?這麼簡單?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簡單講,換另外一個角度講:
哪一個眾生不著相呢?
著重跟輕而已啊!
是不是?
要不然,來!
要摸良心,
要摸良心回答,
諸位!你現在聽經聞法,
突然,
突然聽到你兒子,
兒子車禍重傷,
送進加護病房,
你正在聽經,突然接到手機,
在加護病房,
說失血很多,正在急救,
來!
諸位!
有兒子、女兒的,
現在摸良心,請舉手,
你心一樣如如不動,
能夠把這一堂課聽完的,
請舉手,
沒有,
沒有!
對不對?
這個很簡單,
雖然說你道理懂,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一接到手機,
還在講,他就:哇~~~
小聲一點,小聲一點!
外面公園很大,去那邊哭!
沒辦法,
控制不住了!
所以,這個業力一來的時候,
招架不住的,
招架不住的!
所以,重複訓練放下,叫做修行,
不是念佛、誦經;
除了這個念佛、誦經以外,
他要很下定決心,
成佛是多麼的不容易,
看那個幾個字很簡單,
做起來可是很難!
底下,
塵劫劬勞,終無實果。
[第一卷文雲:]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諸位!寫起來,
做一下筆記,
真本跟妄本,
虛妄的妄,不是忘記的忘。
二種根本:
一種是真心的根本,叫做真本;
一種叫做妄心的根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就是真、妄。
[錯亂修習,]
認妄為真,[猶如煑沙,]
把這個煮沙[欲成嘉饌,]
「饌」就是各種食物的總稱,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美食,
美食,
煮沙怎麼可能成為美的食物呢?
[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因為你發心錯誤,
你用生滅意識心修行,當然沒辦法!
[佛欲令人舍妄本,而依真本也。]
所以,要把妄識心放下,
用真心修行。
[因之一字,遣利根狂慧人過。]
除了遣前面四種人:
凡夫、外道、權教、小乘四種人,
還遣狂慧之人。
狂慧就是說:但有智慧,
講得頭頭是道,而心沒有一點定。
[以彼未明所具不生滅之根性,]
所謂狂慧,
就是指一般的世智辯聰,
他書讀多了,很會講,
很會講;
可是,煩惱一大堆,
或是懂一點皮毛,
發狂慧,心沒有定。
以彼未明所具的不生滅的根性,
[但是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
只有瞭解;
正因佛性就是我們的本體。
[須假了、緣二因,]
叫做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還有緣因佛性。
這個「了」字就是用大智慧打破無明,
叫做了;
「緣」字的意思就是:
借重緣起法,悟入不生不滅,
這個叫做緣因佛性。
[正因方顯。]
所以,你一定要假借智慧,
還有種種的緣起,
才能開發出正因佛性,
所以,正因佛性才顯現出來。
[遂乃自恃天真,本來是佛,]
這有的人認為,
自恃天真:
哎呀!天真,太可愛了!
認為什麼?
本來就是佛啊!
[頓捐修證,]「捐」就是除掉:
哎呀!不用修了,
反正站著也是佛、躺著也是佛、
精進也是佛、懶惰還是佛嘛!
不對!
雖然是佛,
不精進、不修行、不修證,
就是顯現不出來。
[不依方便]
種種善巧方便[進修,]
[終無得證。]
一點辦法都沒有!
為什麼進修?
你要克制欲望,
放下財色名食睡,
克制那個貪瞋癡,
慢慢慢慢的降伏自我。
雖然說大家都是佛,
有正因佛性,
沒有般若智慧、沒有種種好的因緣,
就是沒辦法,
沒辦法!
所以,今天來聽經聞法,
就是假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而要開採正因佛性。
[如礦雖是金,]
[不假煆煉,終久是礦,]
[不能成金。]
用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
礦雖然是金,
對不對?
如礦雖然是金,
可是,礦有夾雜,有雜質啊,
金礦裏面雖然是金的本質;
可是,不假煆煉;
這個「煆」煉,
跟金字旁的「鍛」是一樣的。
終久是礦,
不鍛煉,
現在還是礦啊!
從礦山挖出來,
不鍛煉,還是礦啊!
你知道你是佛,
那有用嗎?
沒用啊!
你不修行,怎麼能成佛呢?
所以,要注意聽!
佛性因修而顯,
這句話就是一針見血了!
這個就是怕你狂慧:
我就是佛了,我不需要修行了!
我告訴你:佛性因修而顯,
不修行,它就顯不出來;
不吃苦,就是顯示不出來;
不親近善知識,就是顯示不出來,
知道,沒有用的,
不能成金。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47:18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