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1|回復: 38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锦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锦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卷
前言
尊敬的净公上人说过:“今天,现在的人接受西方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丢掉了,传统教育的根就是孝道。不学《弟子规》,不要孝顺父母,中国文化的根毁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会跟著消失。历史上,地球上出现四个古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一切要从教育著手,要从教育上下手。”当今,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危险。所以急需延续、拯救中华文化。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说“仁者爱人”, 又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他心里没有冤家对头。佛家说对人要慈悲。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人天导师佛陀在观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说:“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尊敬的净公上人说:“三福这三条,佛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那一个科系,这三条叫作“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非常重要。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的是那一种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这个大厦你才能建成,所以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华严》跟大乘不相同地方,心量大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个心量是包法界虚空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与自性圆满的相应。”“我们这些同学记住老师这句遗言,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是最稳当的方法,是最快速的方法,最可靠的方法,真实不虚。我们今天学《华严》,修净土为什么学《华严》?彭际清居士讲得很好,这个都是净宗的大德。彭居士我们相信他不是凡人,因为他一生行业是一般凡人做不到的,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真的,《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这他提出来。我们仔细再去研究这三部经,真的我肯定他的话,他的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的总结归向在哪里?在《无量寿经》,在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学的,以这种修行的功德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世界的诸菩萨们,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十愿。”“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什么时候修的?根本智现前之后才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修十大愿王的条件,在我们来讲是得理一心之后,理一心要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学,可以学不是真正的修。就好像念书一样,先修班没有入正科,我们所学的是相似的行,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心平等、心清净,就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统统现前,这个时候修的十大愿王是修普贤行。像这些起码的常识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现在在博地凡夫,定慧完全都没有,我们来修十大愿王,自己以为:我现在修普贤行。这在佛法里叫什么?叫增上慢。增上慢不是有心的,是无心,自己根本不知道,以为自己已经做到这叫增上慢。增上慢是我慢的一种,障碍!”有感于此,笔者敬集净公上人讲演中关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or十大愿or普贤十愿or十愿or礼敬诸佛or称赞如来or广修供养or忏悔业障or随喜功德or请转法轮or请佛住世or常随佛学or恒顺众生or普皆回向”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7年10月16日
...的来源,归纳不外乎三方面:第一个是饮食起居不调(我们今天讲不卫生)招来的病痛,这个是要找医生,医药能帮得上忙。第二类就是冤亲债主找来了,像悟达国师得的人面疮这一类的,佛法裡面讲「非人」,世间人讲冤鬼附身。这个事情,我们在中国、在外国常常遇到很多,都来找我,遇到怎麽办?被这些冤鬼缠身,这个要调解。凡是遇到这一类的,看医生吃药只是有一点帮助,决定不能够治好,最要紧的是诵经拜忏来调解。像《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这一类都是属于调解的。他如果接受,对方接受调解,他就去了,你的病就好了。第三种叫业障病,不是冤家对头,是自己造的罪业太多了,业报。这个病很麻烦,医药不能治,调解也调不好,佛教给我们忏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裡面讲的「忏除业障」。从哪裡忏?从心地上忏,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行!这个病就有转机,转危为安。后面这两种病,断恶修善都非常有效果。尤其一个人真的回头,知道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错了,彻底改过自新,不但是业障病没有了、消除了,就是冤家债主也不会再找你的麻烦。
善人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所以「非人」也得福,他们不但不害你,他们来守护你。所以我们同学当中,有念佛、有诵经的时候,感觉到旁边有这些非人,甚至于自己毛骨悚然。有这种感觉不要害怕,确实旁边是有,可能还不在少数,少数你不会有这麽明显的感觉,不在少数。这个时候真诚念佛诵经给他迴向,你就是在超度他们。念经念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会觉悟...(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十二集) 2000/07/09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32》)
...,是华藏最好的一个部分,所以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去拜阿弥陀佛,你说多殊胜!所以古大德,这个人是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的大德,他没出家,在家学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在家的大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反过来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说得很有道理。我有理由相信,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人,他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我们印祖对他有批评,魏默深居士就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号称为净土四经。我相信他这个做法是受彭际清居士的影响,有道理,你看在末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是有理由的,《华严经》到最后入《无量寿》,归《无量寿》。
到印光大师,这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圆通章”摘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土五经的来源我们要知道,这就圆满了,再就没有净土六经,没有了,达到圆满了。印祖这招对我的启示很大,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楞严经》这段经文疏忽了。特别对我们这个启示,我们发现净土法门在楞严会上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以前我们都听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楞严会上的特别法门,为什么?太明显了,普通法门是按照顺序排列的,特别法门是不按顺序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它是六根、六...(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2008/11/1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4》)
...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李老师最后的遗言就是这么一句话,叫我们要认真念佛求生净土,第二天早晨他走了。我们这些同学记住老师这句遗言,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是最稳当的方法,是最快速的方法,最可靠的方法,真实不虚。我们今天学《华严》,修净土为什么学《华严》?彭际清居士讲得很好,这个都是净宗的大德。彭居士我们相信他不是凡人,因为他一生行业是一般凡人做不到的,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真的,《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这他提出来。我们仔细再去研究这三部经,真的我肯定他的话,他的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的总结归向在哪里?在《无量寿经》,在极乐世界。所以会集本前面一篇长序,梅光羲居士写的,写得好!梅老居士是我们李老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学生,我们得称祖师。代代相承这叫师承,哪里会有错误的!所以我们学《华严》没有离开净土,而对于《无量寿经》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
李老师那个时候发心,他也跟我讲过,他希望把《华严经》讲圆满,最后再讲一遍《阿弥陀经》,他就往生。但这个话他没有兑现,他《华严经》讲的还不到一半,他就走了。这里面,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人,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他不应该走,但是他走了。怎么走的?食物中毒,两次食物中毒。他是个很好的中医,第一次食物中毒,...(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二集) 2009/3/24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12》)
...,智慧圆满了,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所以对一切众生他不讲布施,他讲供养,这样的尊重,与性德圆满的相应。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供养?这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华严经》尤其讲得多,“法供养为最”。真正觉悟的人要知道,我们落在十法界,特别是堕落在六道轮回,出不去,佛菩萨要不要帮忙?佛菩萨没有不帮忙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他怎么会不帮忙?问题在哪里?帮不上,那就是众生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所以世尊常常感叹说“可怜悯者”,他不肯回头。善根厚的人,知道在十法界里面哪样事情最重要,觉悟最重要。因为你觉悟,你就还源,你就回归自性,迷了之后再回来,不再随着外面境界转,这个重要。尤其是净宗法门,《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只要一到极乐世界,你就真的还源,无论你在极乐世界是哪一土,凡圣同居土也好,方便有余土也好,下下品往生也好,你决定还源,你这一生当中就成就了。能生净土的人就决定成佛,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
往生净土难不难?我到高雄来,我就想到早年间我在佛光山教书。说这个话五十多年了,佛光山那个时候只有一栋房子,“东方佛教学院”,其他的建筑全都是以后造的,那边一片荒山。道场里面有长年工作的人,长工。我有一天晚上,带着几个同学在放生池的旁边,放生池正在建筑,还没有搞好,在月光底下在那里讨论佛法。就有一个工人,做长工的,看到我们围着坐在一起,他也来了,来了之后给我们讲...(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三集) 2009/5/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3》)
...控制,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这是最严重的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是从这里生起来的,烦恼的根源,我们得从根下手。牢牢记住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好,我们的功夫就会不断向上提升。如果要想,我们凡夫身业障深重,要想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出离六道轮回是成就,出离十法界是大成就,有没有办法?有!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传给我们念佛法门。你真的能相信,真的不怀疑,依照这个法门你去修行,这一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这是我们六道凡夫业障深重的众生,一生能够圆成佛道,成就之殊胜跟释迦、跟六祖是相等的,只有这个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法门。《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极乐世界是多么殊胜。所以总是要记住,经要听,愈听愈欢喜,愈听愈增长我们求往生的念头,我们往生的信心不足、愿心不足,常常听经就会把我们补足,为什么?对事实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
这是大自然的现象,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这里头没有任何人创造,也没有任何人主宰,三种周遍。‘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这两大类的作用,第一大类是物质现象的作用,第二大类是精神现象的作用,精神现象是讲自己,也就是心理的作用,外面环境是物理的作用。心理跟物理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它的体就是性德,性德是一个,《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根据这个事实说出来的...(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八集) 2009/5/23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8》)
...自己?有,只要把不善的念头放下,善的念头兴起,念念都是清净,念念都是善,这个世间无论灾难怎么多,你没事,你平安无事,我们就自度了。所以我听到有很多人讲,灾难来的时候要拼命念佛。这个话有道理,为什么?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在讲《华严经》、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都详细讲过。我们用隋唐大德他们的一个理念,他们寻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哪个法是第一,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的?当然各宗各派祖师大德们立刻都能回应,《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经中之王,根本法轮,这个都能说得出来的,一乘圆教。《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无量寿经》又变成第一,为什么?《华严经》到末后的圆满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经,那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变成《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华严经》的归宿,它变成第一。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讲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它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说第六品。第六品说什么?说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谁说的?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所以第六品第一。第六品里面,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这个古大德已经说出来了,第十八愿。十八愿说什么?十念、一念必生。念是什么?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归到最后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总归归到最后就这六个字,这还得了!这六个字展开就是第...(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一集) 2009/6/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41》)
...欢喜游山玩水,现在人喜欢观光旅游,游历名山大川,这里头有灵气,特别是修道的人,在自然环境里面悟入的人不少,这里头确实有佛菩萨加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加持,这个加持就是感应。什么时候会有这种现象?人求觉悟。当你有求觉悟心,那就没有感应,为什么?清净心才有感应。我们有求觉悟的心,就是你心里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要是放下,感应就现前;你不放下,那是障碍。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成佛,你都能成得了佛,何况其他!可是你有求的时候,求没有感应,这是不是佛菩萨不灵?不是的,佛菩萨决定灵验。为什么没有感应?你有业障,你的业障把佛菩萨的感应障碍住,怎么办?忏除业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帮助法身菩萨的,我们真正要求觉悟,你就不能不修普贤十愿,这是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圆成佛道,这个佛道是初住以上。换句话说,你想脱离十法界,生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成为法身大士,那你一定要修普贤行。净宗了不起,你看《无量寿经》在序品里面就教人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是十大愿王。所以净宗的殊胜那不是随便赞叹的,它有根据的。
普贤十愿里面我们要真的学,能学多少就做多少,第一个学礼敬。礼敬是什么?自己谦卑,对待一切人要恭敬,为什么?佛说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有佛性,真的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个众生,你只要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二集) 2009/6/9 台湾高雄 档名:12-47-42》)
...二次的翻译,从东汉到宋朝有十二次的翻译,翻译最多。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就是依《无量寿经》建东林念佛堂,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只有《无量寿经》翻出来。《弥陀经》、《观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这是净宗在中国第一部经。学习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可思议,这些情形当时人所周知,都知道。你看东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这还得了吗?这个多殊胜!所以大家就想,《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比一比,《无量寿经》是什么分量?这一比也是大家公认,《无量寿经》摆第一,把《华严经》比下去。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文殊、普贤带领着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净土,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华严经》得到大圆满,《华严经》的大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无量寿经》就抬起来了。
《无量寿经》,在现代我们一共有九种版本,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节校本是彭际清的,所以九个本子。最近的本子是夏莲居的本子,这民国初年很多人赞叹,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人多半是门户之见,为什么?会集的人是个居士不是法师。他真的会集得好!他这个本子里面分四十八品,我们今天再追着问,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最重要?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什么?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哪一愿最重要?这个隋唐时代那些大德已经在讨论,因为《无量寿经》变成第一,四十八愿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我们再追,慢慢去追,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最重要,十八愿是讲什么...(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六集) 2009/6/14 台湾高雄 档名:12-47-46》)
...身的,我们把这个东西统统放弃掉。我是最好连电话都不要装,有电话就有麻烦,你心情就不能安稳。从前没有电话,日子不是也过了吗?为什么要这些东西?会省很多事情。我们有事情去找人可以,用手机,手机平常不开,人家打不进来,我有事找人的时候,我能找得到他,我不找他,没人能找到我,这个法子好。我也有个手机,我充一次电可以用一个月,一个月充一次电,你就晓得很少用,一个星期难得用一、二次。别叫人来烦我,我们才能够有清净心。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什么都没有,除讲经之外,我们读经、念佛。否则的话确实是很难,经营道场现在都很难得清净心。
昨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过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我们末后还有个十愿,十愿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很重要,这是在《华严经》上的,所以净宗跟华严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在《无量寿经》经本,你看夏莲居老居士把这部经会集成四十八章,佛法叫品,四十八品,第二品它的品题,它的题目是“德遵普贤”,你就晓得它跟《华严经》的关系。由此可知,每个修净土的人都是修“大方广佛华严”的人。在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虽然没出家,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有一本著作,《华严念佛三昧论》,黄念祖居士有讲记,也流通了。他告诉我们,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那我们就明白了,《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反过来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华严经》就变成净土三经...(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跟华严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在《无量寿经》经本,你看夏莲居老居士把这部经会集成四十八章,佛法叫品,四十八品,第二品它的品题,它的题目是“德遵普贤”,你就晓得它跟《华严经》的关系。由此可知,每个修净土的人都是修“大方广佛华严”的人。在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个人也是了不起的人,虽然没出家,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有一本著作,《华严念佛三昧论》,黄念祖居士有讲记,也流通了。他告诉我们,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那我们就明白了,《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反过来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华严经》就变成净土三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末后怎样圆满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我们修净土,这学《华严》,为什么学《华严》?《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再说得贴切一点,就是说的我们自己,字字句句都是讲我们自己,没有离开本分。
十愿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总归纳起来就是这十条。这是《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条里面出生无尽,我们在前面看到三种周遍,条条是如此。第一条讲“礼敬诸佛”,我们前面跟诸位做的报告,礼乐多重要。这个地区的居民有礼有乐,那就是大治之世;礼乐没有了,就大乱之世。所以第一条礼敬诸佛。人从哪里学?先学礼、...(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为了要使外国人士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大乘佛法真正能生起信心,我们做了实验,这个实验做成功,也让他们看见。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现在回过头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在正务上下功夫;我们如果不再回头,往生就没把握。我劝了许多人念佛往生,我也看到成就,无比的欢喜。临到我自己我还去不了,这能像话吗?所以我现在要彻底放下。帮助社会,帮助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有一些年轻的同学们他们去做,我也非常欢喜,我也很放心。他们的慈悲心,他们的智慧、能力可以做得到,真正发心,我相信三宝加持。
《华严经》,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是引导我们回归西方极乐世界的一部大经,真的吗?真的。《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指归净土。这经文上有,所以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大经讲得详细,小经简单扼要便于受持,把它订作课诵本。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华严》?净宗学人的心态,《华严经》讲的什么?全是讲我们自心本性的体、相、德用。所以我劝同修《华严经》要听,会帮助你开悟;功夫,功夫是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六字也好,四字也好,要绵绵密密,不能中断。要万缘放下,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你这一生就决定得生。
年岁大了才闻到这个佛法,你不要着急,你不要害怕。《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若一日、...(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八集) 2009/7/16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8》)
...生正因”,那是讲一半的。
讲《华严经》是弘护正法,目的是希望正法久住。因为《华严》是圆满法轮,无论是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华严》是它的源头,诸宗是它的支流,源头要是找到,大小、显密、宗教你都能够通达。我们是带这么一个头,也是应同参好友的启请。我讲《华严》的方法很活泼,我遵循《华严经》里面的教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么?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一切是全部圆满的《华严经》。一堂课里头,每一堂课可以连起来,每一堂课都可以独立,经大、经太长,所以便利于纵然听一堂的,他都有受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顾到广大的群众、广大的同修,都能够得《华严》利益。《华严》跟大乘不相同地方,心量大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个心量是包法界虚空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与自性圆满的相应。
过去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提出一个简单的修学纲领,我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存心,要存这个心。学佛是这个心,弘法是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是这个心,日常生活也是这个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力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遵守佛菩萨、老师的教诲。看破是明了,真正功夫是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有烦恼,你就不自在。为什么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不要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身是幻色,心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身心世界统统都要放下,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四句偈说得好,“一...(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四集) 2009/7/27 台湾 档名:12-47-64》)
...你不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做不到。佛怎么教你?教你断恶修善,在六道里头,你能断一切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放不尽,总要试试,多少放一些,你不会堕三恶道,希望你来生还在人天两道,这是佛帮助众生第一个阶段。教众生断恶修善,有善根的,善根相当深厚的,能接受佛菩萨教诲的,他就提升了。教你破迷开悟,真正觉悟了,就出了六道,生到四圣法界,就是从凡圣同居土帮助你提升到方便有余土。根熟的众生,所谓根熟是什么?一闻千悟,依教奉行的,真干的,你就帮助他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最容易的办法,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纵然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也超越十法界,妙绝了。《华严经》也不例外,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给我们做出最好的一个榜样,真的出离十法界了,根熟众生。当然也不是偶然的,他能够接受,他真能放下,真能依教奉行,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积得很厚,这一生又遇到缘,出离了。如果过去生中没有修,说是突然的,没这回事情,因果通三世,我们一定要知道。
所以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决定在肯不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再沾染了。放,最重要是心里没有,事有没有不相干,这个要知道。你心上有没有?心上有的会产生障碍,事上有的不妨碍,事事无碍。事业,譬如我有很多事业,有很多财产,阿弥陀佛要来接引我,缘成熟了,我是不是想到,我的事业还没交代,我这个财产还没处分好?那就完了,你这一动念就完了。阿弥...(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集) 2009/8/22 台湾 档名:12-47-80》)
...这一点都不假,这句话很不好懂,你要是对于《华严经》上讲的三观不了解的话,你没法子体会。这三观是学习《华严》的基础,明了这个道理、这个事理,然后我们学“五止六观”就容易。五止六观是落实《华严经》的行法,我们怎样用《华严经》的理论、方法契入华严境界,贤首这篇论文就是讨论这桩事情。所以事实真相要是不了解,你没办法修。教你放下你就放下,什么都不懂你就放下,那是什么?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为什么?他一放下全就明白,他入了境界。上中下三根都做不到。清凉大师把这个事情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还是放不下,这是下根人、下下根人,我们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下下根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最后一个办法。《华严经》修行的方法你懂了,难,做不到,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能不能入华严境界?能,只要往生西方净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华严境界。这个地方才能看到,诸佛如来慈悲到极处!我们要晓得,这个世间事全是假的,这是你真的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什么?有碍你往生,那这一生就空过!下一次再碰到这个经典,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它重重无尽。“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这个随缘观达到登峰造极,这什么?前面给诸位说,这是实报庄严土菩萨的境界,不是十法界。理事无碍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事事无碍是超越十法界,实报庄严土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上上品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集) 2009/9/1 台湾 档名:12-47-90》)
...。后头有五十三参,善财五十三参是表演,演出来给我们看。他说这是佛经哲学的特色,带表演的。他们这些大德们再追究,这《华严经》第一,向《华严》里面再找,《华严》到最后怎么圆满的?文殊、普贤带领着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可了不得!《华严》最后圆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找出来,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哪部经?《无量寿经》。《华严》到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第一,这个太明显,我们都看到,真的一点都不假。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参的善知识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你看看头一个。头一个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他表法的第一个重要;最后一位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五十三参,一头一尾念佛往生,确定《华严》到最后是归《无量寿》,所以《无量寿经》变成第一。
我们现在用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会得好!这个本子里面分四十八品。这个经既然是第一经,四十八品里哪一品算第一?这个也不要我们操心,古大德早就说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的,真的是述而不作,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里头四十八条,哪一愿是第一?再找,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公认的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临命终时,十念必生。这个意思说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第一。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这一句六字洪名,什么业障,那个业障最重的,一切经教都消不了的,...(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八集) 2009/9/9 台湾 档名:12-47-9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卷
...界,能不能藉这个身体来帮助苦难众生?行。你在这个世间就好像变了一个人的样子,你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你完全变了。从前是什么?从前你自私自利,你贪瞋痴慢,你搞五欲六尘,你搞是非人我,现在完全没有了。现在像什么?像《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一样。善财童子真的证果,真的成佛了,没离开这个世间,给大家表演做样子,显现正道给大家看。这个正是邪正的正,显现正道。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你细心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其实就是我们面对的社会。我们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一天所接触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那就是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你看善财怎样接待,你就开智慧,你就知道行菩萨道。可是善财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己终极的目标是极乐世界,是亲近阿弥陀佛,最好的榜样,我们应当效法才对。‘多身入一镜像观也’,这句话是总结这一段。“多身”就是我们的念多,我们想得太多,一个念头是一个相,具足色相也具足心相。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第六段:
【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
下面有解释:
【谓以自为主。】
自己是‘主’。
【望他为伴。】
其他的人统统是‘伴’。“主”是正报,“伴”是依报。依报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里有人事环境,所以它不是我,它是我的环境,生活环境。佛法里面讲的主伴,主是一个,这一个不是专一,不是独一,这一是什么?一是任一,好!如...(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六集) 2009/9/17 台湾 档名:12-47-106》)
...通章」,如果按顺序排列,它应该是第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它按这个排列,六根:眼、耳,耳根应该排在第二,把它抽出来摆在最后,这就告诉我们这是特别法门。一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它在七大里面的顺序是根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根大是见,应当在识的前面。识是弥勒菩萨代表,应当在弥勒前面,把它提出来排在后面。两个特别法门就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念佛最妥当,不是明白指出来吗?所谓楞严大定是什么?就是这个。
读《楞严经》不晓得念佛是楞严大定,冤枉!读《华严经》不晓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主修的是念佛法门,那也很冤枉。善财童子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可见这是主修法门,自始至终从来没有离开过。其余的无量无边法门,那是五十一位菩萨所代表,是助修法门,用也可,不用也可。不用,一个法门就成无上道。读《华严经》没看出这个门道,《华严经》是白读了。读《楞严》不晓得念佛,读《华严》不知道念佛,那是经义没看清楚、经没念得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六度万行,都在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样样具足了。你得到定,定共戒;你得一心不乱,道共戒,它怎么不具足?我们才真正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才真正肯把这句阿弥陀佛当作命根一样抓住,一时一刻绝不放松,晓得抓牢了这个,一生成佛,决定没有疑惑。现在时间到了。
阿弥陀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2》)
...,这个在经的分量是最大,它只是《华严》里面所讲般若智慧的一部分而已,它不是全体;唯识宗那么多经论,也可以说是《华严》里面法相的一分而已。所以,最圆满、最究竟的是《华严经》。我们过去这部经差不多讲了将近两千个小时,三分之二还不到。可见得这部经确实是要很长的时间,要很有耐心来修学。像我们目前这种讲经方式,不适合讲《华严》,《华严经》一定是像学校上课一样,天天到时候就开讲,一天四个钟点是最理想,两年一部圆满。
『今经以华严性海为宗』,「今经」是这部《弥陀经》,「华严」是讲自性,「海」是比喻,自性广大无边,只好用大海作比喻。这部经是以「华严性海」为它的宗旨,这是一点不过分,因为《华严经》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得这部经真正是《华严经》宗旨的所在,所以它跟《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华严经》可以说是详细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纲要、精华,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弥陀经》就是小本的《华严经》、略本的《华严经》。『既宗华严,何妨约性』,既然跟《华严经》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理体,当然没问题,可以说全彰自性,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又诸经从法华开显之后』,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后所说,他是讲《法华经》在最后,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从前所讲全是方便法,最后给我们讲真实法。《法华》会上完全讲真实,开权显实。说出佛一生不管讲什么经,都是从真如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有这一说,就可以说只要是佛所说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8》)
...的,『一一身具无量口,一一口出无量音』,也没办法,这种能力不是普通人能办得到的,世间的伶牙利齿怎么能跟善天女相比?『善天女』都没法子,谁有能力能说呢?无怪乎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识,人人都说真话,对於诸佛菩萨的智慧功德没有办法知道,也没有办法说得出,这说的真话。这一段是引用《华严经》经文,说明『口欲谈而词丧』。
疏【又此经原名不可思议,故用此四字总赞前文,盖是至理之极名也。】
「不可思议」这四个字不是没有来源的,不是随便说的。《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经》称为小不思议经,本经也称不思议经,我们就明了这原来是同一类的。所以本经是《华严经》的总归结,你看末后最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出来,善财童子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就是我刚才讲的,他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他六根接触六尘,行住坐卧统统是修行,全是功夫。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提升一层,他去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本身就到初住;他参访初地菩萨,他本身就到初地;他参访文殊、普贤,他本身就到等觉了。等觉再上去,那就统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善财童子每参访善知识,他有三句非常重要的话,第一个是叙说他发了大心、大愿,一定要满足我的大愿,大愿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要求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圆教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是正等正觉,不能称无上。文殊、普贤...(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12》)
...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诸位想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不是总持?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这六个字是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没话说,确实这个名号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就是咒语;不但是咒语,我把它冠上「第一大神咒、第一大明咒、第一无上咒、第一无等等咒」。诸位不要再学密宗的咒语了,阿弥陀佛是第一咒!大家一定要明了,净土宗祖师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不念经也不念咒,这个佛号就是咒。
在一部《心经》里面,真正能体会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真实不虚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心经》没白念,这部《般若心经》归到佛号上去了。念《华严经》,念到最后体悟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整个华严归到这句佛号上去。这句佛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念这句佛号就等於念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念《华严经》,一天念八个小时,要念半个月才念得完,一句佛号,片言,全部包括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个字都没漏,它怎么不是大神咒,不是大明咒?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对於净土法门就死心塌地,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祖师在此地结叹:『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达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真正不容易,理一心不乱分破无明,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都不是我们轻易能办到,但是这一句佛号能降伏烦恼,能把烦恼压住,达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那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0》)
...、教化众生的目标。譬如,老师想叫学生成就圆满的智慧,得到最高的博士学位,没法子叫这小孩一下就念博士班,不得已才设小学、中学、大学,这三乘都是方便法,帮助他提升境界,最后拿到博士学位才算是教学的目标达到。佛对众生就像这样的方式。
演【终归一实者。】
『实』就是真实,可见得三乘都是权、方便门,是权巧方便的,不是真实。所以古大德判经,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判作圆教一乘只有两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别教一乘是《梵网经》,所以一乘经总共只有三部。诸位不要因此而认为《弥陀经》不是一乘经,须知《弥陀经》是一乘经典的尖端,古人虽没说,可是一乘经上有。《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会到《阿弥陀经 》。换句话说,《阿弥陀经 》是一乘经的最高峰,你自己要认识!古人说话非常含蓄,不像我们现在说得这么粗显。《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足见《阿弥陀经 》是最上一乘法,是一乘经的最高峰。
演【指法华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
此地讲终归一实,这是指佛末后所讲的《法华经》。『执教』就是所知障,佛讲经讲什么理他就执著这个理,讲什么法门他就执著这个法门。
演【解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故。】
《法华经》称之为「开权显实」,到这个时候才说真实话,过去四十年所讲的都是方便法。为什么从前不讲真实?以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1》)
...没病也吃出毛病,怎么能够恢复健康?所以为道跟为学绝对不相同。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晓得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如果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很听话的学生,就应当选择念佛法门,为什么?因为佛在经里面说,「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我们修净土法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是最听话的乖学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好不好?太好了。如果不好,一乘圆教大法又何必提倡它?我们晓得《华严经》是一乘圆教,善财童子是修学代表的人物,是一个榜样,是一个修行的典型,他修什么法门?就是修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何以晓得?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出来参学,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虽然没有说明这是念阿弥陀佛,可是到最后的归宿是阿弥陀佛,我们就晓得德云比丘教他这个念佛法门一定是念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从华严会上就开始提倡。我们不读《华严》,我们不认识这个法门,读《华严》之后,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才晓得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里的大总持法门。应该怎么修?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成功了。把世出世间一切的妄想杂念统统要放下,你放不下的时候就是以这一句佛号取而代之。
念佛的同修有很多人来跟我说,在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是必然的现象。不要怕,妄念起来了,你佛号也同时起来,要紧的是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佛号上,妄念不理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九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9》)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它博大精深,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佛法不仅仅是在现前这个时代,实际上来说,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开始,佛教我们什么?虽然说的是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那都是不得已而说的,善巧方便而说的,真实说只有一门,就是念佛法门。《华严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是什么?老实念佛就是一乘法。也许有一些同修听了不服气,以为我们念佛的人自己夸大,可是你细细的去推敲,无论是中国、外国,古代或是现世,没有不尊重《华严经》的。《华严经》是根本法轮,一乘圆教,这是古今中外所公认的。《华严》里面讲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讲的念佛,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你们要不相信,你把《华严经》展开来看,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一乘圆教的秘密的法门,原来如此。
仔细再看看经典里面的内容,善财童子是修行的榜样,从文殊菩萨会下奠定的根基,什么根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信心。文殊在华严会上表信,《华严》里面分的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文殊表信。换句话说,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得过,那就是文殊会上毕业了。出去参学,第一位老师是德云比丘,教念佛法门,最后一个老师是普贤菩萨,不但教你念佛,劝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开头与结束都是念佛。
我们要问一问,善财童子参访了五十一位善知识,他修什么法门?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他修的是念阿弥陀佛的法门。念阿弥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4》)
...「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至诚恭敬?如果是至诚恭敬,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都是至诚恭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就是凡夫对於人事物不恭敬。佛菩萨对人事物恭敬,决定是平等清净,没有高下的。没有说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对他恭敬一点,或者他是我的长辈、是我的亲戚,我对他恭敬一点。那个人是我的冤家对头,我恨透他了,我还对他恭敬?这是凡夫。佛菩萨不如是,佛菩萨是一切恭敬,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供佛像,因为我们对佛恭敬,对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恭敬,对一切万物要恭敬。不但佛法如是说,连世间法也是这个说法。
佛法,根本法轮是《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总结修行十大纲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诸佛,当然我们见到佛都要恭敬,看那个人不是佛!那你错了,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的恭敬,这是供佛、供养佛像第一个意义,这叫真供养。这个供佛像,那怎么不大吉大利?
第二个意思是报恩。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供佛,不是把他当神看待,是把他当作老师看待,像我们一般家里头供祖先,这是返本报始。所以有这两点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看到这个佛像,晓得我自己也是佛。我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这是辜负己灵,对不起自己。我不胡思乱想了,我就是佛;我胡思乱想,我就是凡夫。所以成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6》)
...给我们指出一个,这个指出,不是莲池大师给我们指出来的,是文殊菩萨教的,他老人家采取。「直据文殊一行」,直接依据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依据这个开示,换句话说,他老人家所传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根据文殊菩萨所说的,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文殊菩萨怎么教我们呢?
演【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於一佛念念相续,即一念中能见过去未来诸佛等。】
「等」字是他老人家加的,因为经文后头还有,他只节录这一段,这一段是文殊般若会上文殊菩萨所讲的。这是指导我们从一尊佛入门。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学生,文殊菩萨教他什么法门?就是教他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念阿弥陀佛。怎么晓得?因为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同时又看到文殊菩萨自己发愿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本人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教善财童子当然是念阿弥陀佛,没话说的!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第一次见到文殊菩萨教人,传授这个法门。在般若会上,他老人家又是这样强调。
唐朝法照禅师是净土宗第四代祖师,他是亲身见到文殊菩萨,向文殊菩萨请教,末法时期应该修什么法门?文殊菩萨传给他念佛法门。五会念佛那个声调,就是文殊菩萨教给法照,法照传给我们后世的。莲池大师是明朝人,他老人家也直接依据文殊菩萨这个教诫,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就是修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一切菩萨所修的。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教诫学人也是一行三昧,他是用参禅的方法,我们修一行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0》)
...四、依智不依识。莲池大师遵守释迦牟尼佛的四依法,所以不是随便作注解的。他有依据,依法不依人,他依法。法是什么?他举出五部主要的经典,净土三经与《鼓音王经》、《后出弥陀偈经》,他是依这五种为主要的依据。旁通参考的,那就非常之多,我们在《疏钞》里面常常能看到,他所引用的都是大乘主要的经论,他所依据的。
在功夫上,他也有依据,也不是随便说的,是依据般若会里面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做为这一部《疏钞》里面行门最高指导的原则,真正了不起!不是用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意思来注经,这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地方。旁通最重要的是《华严》,实在讲,《华严》与这个经几乎是一体。《华严经》到最后也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弥陀净土为归宿。因此《疏钞》引用《华严经》来做证明的地方特别多,讲到要紧的地方几乎都引用《华严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2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二页:
疏【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
『部』是同一部,指我们现在所讲的净土五经,前面所说的『五经』的经名跟我们现在流通本不一样。现在一般流通本,《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净土三经,后人加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1》)
...缘慈」,爱缘慈,佛没有。爱缘慈,众生有,我喜欢他,我就对他很慈悲,我不喜欢他,我就对他不慈悲,这是爱缘慈,佛没有。除爱缘慈之外,其他的三种缘,佛都具有: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爱缘慈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感情。「众生缘慈」就是理智,所谓推己及人,这个人虽然与我没有关系,但是他是个人,他有苦难的时候我也应当尽义务帮助他,无需要任何报酬,这是属於众生缘慈。众生缘慈,在我们人间像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古时候讲圣贤君子,他们能够做到。但是法缘慈,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懂。
法缘是什么?这个范围比前面两种广大得多。菩萨才具有法缘慈。他凭什么对一切众生行慈悲?凭法。凭什么法?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法,他因为要修十大愿王,他对一切众生一定慈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08:08
|
只看該作者
那个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你为什么要对一切情与无情众生那么慈爱?我要修这个法。菩萨修无上菩提之法,他一定要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与前面不一样,境界也非常广大,同时也是用真心。
到如来果地,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法缘慈达到究竟,达到圆满,到这个时候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情与无情跟自己完全是一体。敬他就是敬自,敬自就是敬他,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体,这是如来的慈悲。所以佛具众生缘、法缘、无缘三种慈,这个叫做大慈。所以我们称佛、称大菩萨都称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4》)
...几乎不可能!像这个经,过去我在台北讲过两遍,第一遍在莲友念佛团讲,四年圆满,第二遍在我们图书馆讲,五年圆满,一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哪一个人每一会都来听?不可能!所以一会不缺的只有我一个,没有缺席,其余找不到一个。所以你们要想将来一会不缺,上台来讲经,你就会不缺。听众总会有一些事情打闲岔,一次、两次没来的,这是常有的,尤其是这么长的经,会缺席的。听一次也好,一次有一次的利益,一次有一次的感受,能生欢喜;果然能够信受奉行,发愿往生,一次也不算少,无量无边的功德。最后的目标,「同证寂光无上果」。
演【寂光无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证寂光而非无上。】
『四十一位』是《华严经》上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华藏海会的诸菩萨,四十一位是从初住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每一位里面的人数是没办法算得尽的,不知道有多少初住菩萨、二住菩萨、等觉菩萨,数量太多了。总而言之,不出这四十一类。统统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所看到的,他们是生寂光土,而寂光土跟实报土是同时证得,生实报土就生寂光土,寂光是理,实报是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境界,但不是无上。
演【唯妙觉一位,乃为无上果也。】
『妙觉一位』,这是『无上果』,无上果是佛果,妙觉就是佛,是圆教的佛,没有在他之上,他到顶头了,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学佛到这个地方才算是真正圆满,等觉菩萨还不是真正圆满...(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4》)
...老路子,那你决定赶不上我,你要落在我后面很大的距离,你没有办法超越。
演【本欲度生成佛者。】
这是解释疏文「本欲度诸众生,悉皆成佛」这一句。
演【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这是引用《法华经》的一段经文,说明世尊出世的本怀,也就是他的本愿。『佛自住大乘』,要是说穿了,究竟圆满的大乘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晓得呢?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如果我们说《华严经》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你相不相信?当然相信,没有话说的。《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华严》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么极乐世界不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是什么呢?由此可知,佛讲《弥陀经》劝大家念佛直截了当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的畅佛本怀。可是众生不相信,成佛哪有这么简单,一句阿弥陀佛就成佛?你不相信!不得已再拐弯抹角,你喜欢绕圈子就让你兜圈,这是没法子的事,不得已的事情。所以首先说出佛自己度众生的本愿。
这几句话完全说的是华严法会,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个意思,就这几句。『如其所得法』,《华严经》上完完全全讲佛自己所得之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这是五时说法里头华严时。如果佛真的以小乘法、人天法来教化众生,那佛对不起众生。所以佛自己讲...(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8》)
...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信一切诸佛。当然我们更能够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不会欺骗我们,他老人家给我们推荐、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最真实的。
前面我们说过韦提希夫人,世尊示现十方诸佛国土给韦提希夫人看,她老人家一一都看过,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所以,我们要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的确是很难信!我自己如果不是深入《华严》,我也不相信,人家怎么跟我讲我都不相信。入《华严经》里面才真正见到,原来释迦牟尼佛在最初说法的时候,二七日中为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讲到修行的方法,有二千多法门,说了这么多是以念佛为第一。究竟是念哪个佛?虽然在经文前面没有说,后头有!后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可想而知,前面讲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前后对照,你就明白了。念佛这个法门,既然是最直捷、最稳当、最简易、最圆顿,当然佛是第一个要传授的。给大家说一切法门,第一个就要讲这个法门,果然不错,在《华严经》上第一个确确实实就是讲这个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来参访第一位德云比丘就是教他念佛法门。从一个开端、一个结束,你就能看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因为它太直捷、太简单,愈是简单大家愈不相信,认为成佛哪有这么容易,修行哪有这么简单!不晓得真正的大道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容易。你要不相信,那你是自找麻烦,自己去绕圈圈,这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一定要信佛。信佛要常亲近佛,现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卷
...能教你念阿弥陀佛的,那就是真善知识,一点都不假。教你修其他法门的,不见得是真善知识,为什么?你这一生不能成就。教你念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就,这是真善知识。可是遇到真善知识,往往自己不肯相信,那就没法子,这就怪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具足。经典里面说得很好,这个法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因缘就是遇到善友劝你念佛;你肯接受、肯信、肯依教奉行,就是你多善根多福德。不相信是没有善根,不肯念是没福。这样,他才能灭罪、灭障,『超生净土』。
我们看《大智度论》上这段文,再回过头来想想《华严经》又何尝不如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劝那些华藏海会的菩萨们求生西方净土,文殊普贤两个带头,这两大菩萨带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还不是为了灭罪,破根本无明,证无上菩提。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是无比的殊胜。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没有劝那些菩萨们参禅,没看到;没有看到文殊普贤叫大家持咒学密,没看到。我们只看到文殊普贤叫大家念佛,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的,你要是不相信念佛,那就没法子了。这是佛的根本法轮,所显示这样殊胜庄严的境界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要觉悟!看了之后,你对法门应当有所选择,不会错乱了。注解里面,讲到念佛为什么会灭罪:
演【彼佛有不思议威神力故,不思议大愿力故。】
『彼佛』就是指阿弥陀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5》)
...能意消,况见佛妙相,宁不得益也。】
世间人看到有道德、有修持人的威仪风采,我们内心都有所感触,何况见佛!我们看到人的相好,见到好的威仪,自自然然就肃然起敬,妄念都消掉了。世间一个道德之人尚且有这种力量,何况诸佛如来?所以威光童子见佛就能得利益,这个我们可以相信。这个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清凉大师依据《华严经》来给我们发明这个意义。菩萨要成佛,在无量行门里面,实在说念佛是最为捷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友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做吉祥云比丘,梵文是相同的,翻译的人不一样,实叉难陀把他翻作德云,般若尊者翻作吉祥云。他教给善财是念佛法门,而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本书是《华严经》的精华。《疏》是清凉大师做的,疏是经的注解。《钞》是宗密大师做的,钞是注解的注解。清凉是华严宗第四代祖师,宗密是第五代,是清凉的学生。这是《普贤行愿品》权威的注解。我们今天学《华严经》,必须以这个本子为依据,不能读全部的《华严》,读这一本就够了,这一本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浓缩,也是整个《华严经》的精华。所以我们特别把它再翻印流通供养给诸位,希望诸位珍惜,要认真的去研究。《华严》提倡念佛法门,特别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所以在「威光童子」这一章经他也是这么说。
疏【良繇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
这也是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0》)
...、财富都能贡献给社会,为大众谋福利,这就叫回向发愿心。不为自己而为一切众生,这是回向,回自向他。回自向他,我们的功德是不是都没有了呢?不是的。《地藏经》上讲,如果自己修行不回向,这个利益只能得一世,顶多得三世,如果回向,那真是百劫千生福报享受不尽。
回向就好比点灯,我这一盏灯点燃一切灯,一切灯统统点燃了,我这个灯还是燃的,并没有灭!并不是我这个灯火一给他,我这个灯就熄掉了,没有!只有更光明,为什么?譬如一间房间,我点一盏灯,亮了,几千盏、几万盏灯统统点燃了,更亮!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扩大,扩大到无量无边尽虚空遍法界,怎么会有损失呢?不会有损失的。佛教给我们发的四弘誓愿就是回向,《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回向,末后三愿前两愿是别回向,后一愿是总回向,普皆回向。再告诉各位,你要不回向,你的人我执就打不破,念念为自己;你要是肯回向,不知不觉当中我执破掉,能破我执就证四果罗汉的地位,你要是念佛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如果我执不破,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人天身分,这个关系我们的品位很大。能够念念都回向为一切众生,无意之中把我执破掉,无我了,我们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这样才能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把品位提升了很多。
诸位要记住,三心是一心,一个是体,两个是用,一体两用;两个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所以三心就是一心,一心之体用从三方面来说。再讲什么叫圆发?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2》)
...上等根性、中等根性、下等根性,这是三辈。「九品」就分得更细,上等根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等有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有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还都是略说,就是把所有众生的根性全都包括在其中。
底下这个文是具体指出事实来给我们说。『彻上』,讲到最上面的,什么人?『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这是最上上根的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众生、学生都是上上乘人,就是这一类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在佛教里面的地位,以《华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如果从别教来讲,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那不是凡夫,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得多!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华严》就是根据。《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证明,真的一点不假,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三心圆发」,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三心。我们三心发了,但是不圆满,没发足。譬如,对人要慈悲,发了,发了几分钟,看到那个人看不顺眼,慈悲心马上没有了,可见得这慈悲心不圆满!慈悲心都不圆满,深心、直心更不必说了。深心就是清净心,直心就是平等心,佛的心就是平等、清净、慈悲,菩萨的心是六度,声闻的心是四谛,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我们今天要想成佛,就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是佛道。《观...(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3》)
...德。所以,一心持名就是发菩提心。对待别人要大悲心,什么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给诸位说,劝人念阿弥陀佛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因为你劝他学别的法门,他这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劝他念佛,他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这个法门是即身成佛当生成就的佛法。所以劝人念佛是真正的大悲心,是诸佛如来彻底的悲心。
你讲经,讲这个经是彻底悲心,跟讲其他的经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彻底悲心,太长了,谁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听?来不及!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他们的看法,《无量寿经》就是浓缩的《华严经》、小本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性质相同,目标一致,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求生净土。《印光大师文钞》,时时处处都提到《华严经》,拿《华严经》来做证明,证明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是最重要,独要。
『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法华》所讲的「实相妙理」,把实相这个微妙的道理比喻作莲花。经题是法喻立题,名实互显,叫做《妙法莲华经》。这部经从前我们讲过,讲经题也费了不少时间,讲本迹十妙,那也非常有趣味的。
疏【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
『般若』,翻成中国意思叫智慧。世尊讲经的次序,讲方等之后讲般若。念佛法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6》)
...遇缘。因为他有种子,遇到缘了,他一定生长,一定成就。
疏【彼毁佛者,义亦如是。】
那个毁谤佛的,也是这么个道理。毁谤佛的人,将来都要成佛,不过他要受一段罪就是了,有一段时期的堕落,那个罪报完了之后,必定遇缘而成熟。
疏【故曰但知有佛,皆成善根,毕竟解脱,不闻不知,则不成种。】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尤其是佛法当中这个净土法门。因为你闻到其他一切法门,这一生不能成就,不但这一生不能成就,实在说,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如果要想成就,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同修们听到我这个说法,也许会说我太武断,其实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根据什么?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应该要觉悟!无不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究竟的成就。假如他方世界也是究竟成就,圆教等觉菩萨何必要往生西方世界呢?那就用不著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意义了。正因为圆教等觉还要发愿往生,我们才知道西方世界才是究竟真实的果报。
既然晓得这个事实,现在为什么不修?现在肯修,那是经上讲的,你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不但具足,而且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真正明了了,真正接受了,我们从今天起,不但世间法要随缘,随缘就是放下,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问了,这个诸位搞清楚。放下是什么?不再攀缘,这就是放下。从今以后随缘度日,把整个时间用来念佛,要办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9》)
...》前面的玄义部分。
疏【若约之为五。】
『约』是归纳,把前面这十宗归纳起来,不出五类。
疏【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圆融。】
这五条就把十宗全包括了。
疏【今此经者,宗乎法性,以净土依正信愿等,皆归一心,一心不乱,即法性故。】
这个意思就说得很清楚、很圆满。在论宗别义里面,我们这部经典是属於哪个阶层,你也就能看到这个法门的深度,它在『法性』,仅次於圆融;圆融是《华严》、《法华》。《华严》讲到事事无碍,我们这个经上讲到理事无碍,如果到事事无碍,那就跟《华严经》一样纯圆了。这样说起来,我们这个经比《华严经》还差一等,既然是差一等,为什么又是《华严经》最后的归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没错!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在华严之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祖师判教,为什么这个不是最圆满,而是次圆满的教义呢?对我们这个根性来讲的。我们如果今天讲事事无碍,不能往生,我们今天学理事无碍是个个往生,就这么个道理。但是,《阿弥陀经 》在华严会上,那是纯圆、那是事事无碍,为什么?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来念《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纯圆。我们今天博地凡夫念《弥陀经》,《弥陀经》是分圆就不错了,就很难得。所以这法是因人而建立的,要懂得这个意思。
『净土依报、正报』,这是讲西方世界,『信愿行』,这是讲我们往生的众生,统统都『归一心』。依正是一心所现的,信愿行是一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4》)
...以自古以来许多大德这些注解只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依经,这样就不会有偏见,就不会走错路。古人不管他怎么说,我们听听,有道理,或者我采取一部分,我决不完全跟你走,这样自己才开得了悟,才有自己的见解;否则,被别人牵著鼻子走,这个不行。可是有不少同修有一个毛病,先入为主,受到第一位接触的祖师大德影响,执著他的见解是对的,排斥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就是过失,这是依人不依法。祖师大德虽然很高明,他没成佛,他的见解不是究竟圆满,他只能看到一部分,所以只能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不可以完全依靠他。
《华严》对於菩萨的行为说得非常清楚,而且讲修行证果,整部经里面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段,信解行证,次序非常精严,末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些人说它是「以海印三昧理实为宗」,有些人讲「以因果理实合为宗」,因果是行位,理实是法界。这是古德对於《华严经》的看法,就跟前面古大德对於本经的看法很相似。贤首大师把古来许多大德的看法融合成一个,莲池大师今天有这种看法,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他也是有依据的,他是从贤首大师这里得到的启示。
疏【其总为宗趣者,如华严例。】
像刚才我跟诸位讲的。
疏【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
这个说得很有道理,他是有依据的。
疏【若欲分之。】
把它分开来,界限再划清楚一点。
疏【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义亦自明。】
『上句为宗,下句为趣』...(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5》)
...通教的佛,可以用这种身分来教化众生。第二行以上一直到等觉,他可以现别教的佛。藏教、通教、别教的佛,都是菩萨,他不能现圆教的佛,为什么?他自己没有证得,就是不是究竟佛。所以我们通常讲成佛,你倒要问问成哪个佛?就好像你说「我毕业了」,毕业了,不错,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是幼稚园毕业的?还是小学毕业的?还是大学毕业的?还是研究所毕业的?毕业都一样,程度不一样!藏教的佛程度最低,通教高一点,别教又高一点,圆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佛。
从净土法门仔细来观察,或者诸位细读《华严》就会晓得,我们修行可以到他方世界,在他方世界修行可以证得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很难成圆教佛,为什么?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劝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身大士,刚才讲了,包括藏通别佛都在里面,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他要不是去成圆教的佛果,那就没有意义!那到西方极乐世界讲不通,没有理由,为什么要去?我们才恍然大悟,要想成最究竟圆满的佛,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要真正觉悟!搞其他一切的法门都是枝叶,这是根本。根本真正找到,深信不疑了,所有枝枝叶叶应该统统放下,不要再搞了。
所以今天我印经就印《阿弥陀经 》,印《无量寿经》,除这个之外,我什么经都不印了,为什么?我认清楚了,这两部经就是一切诸佛所讲经法的精华。我们要印最好的东西,就是以最殊胜的利...(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4》)
...,那就是说我们目标是成佛,我们不希望成藏教佛,也不要通教佛,也不要别教佛,我们要究竟圆满佛,圆教佛。要想成就圆教佛,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决定得到,不要等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是个普通法门。这都是我们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理解的。
钞【修大行。】
『大行』就是信愿持名,菩萨行门里头没有比这个更伟大了,为什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华严经》上说的。像刚才讲的,这些菩萨们先修一万劫修到初住,从初住再修一个阿僧只劫修到十回向,再修一个阿僧劫才到初地。信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要念多久?十地菩萨,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他要念两个阿僧只劫才能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再碰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能去得了!哪有我们这样直捷痛快,我们认真念佛三年、五年就能往生。我们三年五年时间就是他的无量劫,问题就是说你肯不肯相信?你要不肯相信,佛说你是应该的,很正常的现象。你要肯相信了,佛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你会相信?这是难信之法!
你能相信了,那就是经上讲的,你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要不然你不会相信。你相信了,换句话说,你这一生成佛的机缘到了,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因缘,这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我们要深深的体会,正是古人所讲「如来深恩,粉身难报!」我们怎么样去报答?叫我们从今以后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圆成无上菩提,这种恩德到哪里去找?你怎么能报得尽!怎样来报答佛恩?只有上求下化,上就是自己求...(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乐世界也好比隔罗看月,罗是罗纱,隔一层纱,隔个纱窗看月亮,它还有一层障碍!等觉菩萨还有一层障碍。所以研究教的人,他不相信这是应该的,不足以为怪。这是讲证大道。
钞【而信解发三,第一愿大中摄;趋者,第三时大中摄;修者,第二行大中摄;证者,第四德大中摄。】
这是把清凉讲的「四大」跟《法华》讲的「六大」合起来看,他们内容是一样的。清凉讲四,把六归纳成四,《法华》讲六,把清凉大师这四展开来为六,四跟六内容是一样的。
钞【佛地三大者,一数大,二德大,三业大。德大可知,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
『数大』,数是说他的誓愿广大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广大无边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及我们一般所讲的四弘誓愿,一一愿都是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数大。『德大』是说万德圆满,我们在《华严》看到十地菩萨十定、十忍,那都是讲等觉的境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十方诸佛世界一切有缘众生,这是德大。什么叫有缘?能信能愿能行,能行就是肯念佛,这叫有缘;不信,不肯发愿、不肯念佛,这就没法子,佛不能帮助这些人。
第三『业大』,「业」就是事业,佛菩萨的事业是广度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像《华严》讲的十行、十回向,乃至於《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都是修行,这是大行。《华严经》末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共有四十卷经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统统都是修西方净土的,这是读《华严经》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在《华严经》上连这一点都没看出来,《华严经》就白念了。古德说《华严》、《法华》都是本经的序引,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他能说出这句话,好像那个门道他也看出来了。
我也曾经跟同修们说过,我对於净土法门死心塌地是得力於这么多年来讲《华严经》,我要不是这么多年来讲《华严经》,这个法门我不会相信。我就是因为在《华严》上看到文殊、普贤、善财他们统统修这个法门,这才引起我对这个法门特别留意。发现这个法门是这些大菩萨最后一个阶段修学的,所以这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这是业大。
『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数就是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周遍法界,这个愿力无尽。数就是愿意,业就是行意,愿行广大无量无边。
钞【拣非小者,如文殊弥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萨。】
『等地』就是等觉,等觉也叫做十一地,他在佛之下,在法云地之上,就是后补佛的位置。所以这个绝对不是小乘,『文殊弥勒』这都是大菩萨,地上菩萨。
钞【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也不是大乘那个小地位的。『五品』就是天台家所讲的五品观行位,从五品观行再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五品观行位,第一是「随喜品」,功夫到这个境界,心里面生法喜了,自己能够考验自己,瞋恚心、嫉妒心决定没有了,到这个境界。他庆幸自己,也庆幸别人闻法,依照这个佛法修行,自庆庆他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行、代表智。像普贤菩萨代表愿、代表行,愿行。他是「信行智」,代表这三门。
钞【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
『信』是修行之首,我们不信就不会去修。你想修行,第一个你一定是信得过。修行的勤与惰、功夫的浅深,与信心有密切的关系,你信得深,你也就行得深,你就会精进不懈;如果信心浅,你行一定也浅,常常会懈怠。《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头,是一切功德之母,这个「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唯有信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菩萨这个德号叫『妙首』,是取这个意思。
『万行万德』,『行』是讲行门,『德』是讲真实之德。菩萨所修,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六度万行,像布施、持戒一直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讲「万德」,像经上常讲的常乐我净,法身、般若、解脱,又我们常常念到的,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於大经上常讲的无量百千陀罗尼,这些都是说的真实之德,真实之德唯有信才能够入,所以说「信能必到如来地」。可见得信心非常的重要。净土法门修行的三个条件,叫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能生净土。
钞【妙吉祥者,行也。】
『妙吉祥』是讲『行也』,依照佛法去修行,决定是吉祥的,尤其是依照《弥陀经》来修行。《十往生经》上说:「行人」,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具足信愿行发愿求生净土的人,「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你」。你有二十五位菩萨保护,哪有不吉祥的道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5》)
...你就来做,这太早了一点,与教义不符合。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要一定发心专念,《无量寿经》所主张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我们要用这个方法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供养十方诸佛是那个时候的事情,不是现在。『何太早计乎』,你计划得太早了。
钞【又问:然则华严何以普礼刹尘如来。】
本宗本经与《华严》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古大德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称《弥陀经》为小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本经是《华严》的归宿。可见得这个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是无比的崇高,真正是诸佛度众生第一法门,在《华严》之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我们今天为什么单单礼拜一尊阿弥陀佛?莲池大师答覆得很妙:
钞【答: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
《华严经》上说:「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似乎说的不是往生西方以后的事情,因为《弥陀经》上讲供养十方佛,那是往生西方以后的事情,《华严经》上这几句话好像不是往生以后的事情,为什么不住心取境?不取十方刹尘佛这个境?大师答得妙,以十玄门的原则来答覆,「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用这个理论来答覆。这是《华严》教义,就是「一多相即自在门」,「以一无体全法界为体,法界之外,无有余法,故一即多」,「以多望一」也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4》)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卷
...好的,还有得救的机会;有许多人造罪业,死都不承认,这种人就是佛经里讲的「一阐提」,没救了,为什么?他自己造的过失,他不知道,他不晓得,不承认就是他不知道。所以知道自己过失,这是自觉,这是始觉,开始觉悟了,晓得过失之后他才会改过。他不知道自己过失,他以为他都是对的,换句话说,他改过这个意念没有了。换句话说,一错就错到底,永远就错下去,这种人是最可怜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佛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佛都度不了他。他没有过失。实在讲没有过失,只有佛才没有过失,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他就有过失。所以菩萨忏除业障,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要修忏除业障。
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人都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告诉我们,我们得的这个身不仅跟佛一样,统统都是金刚不坏身,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西方极乐是纯一菩萨世界。什么菩萨?普贤菩萨,个个都是普贤菩萨。《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把它合起来看,没错!我们从四十八愿里头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等觉菩萨尚且要忏除业障,我们现在居然是没有业障可忏了,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标准的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佛法讲没救了。这是我们特别要警惕的。
我们自己好好想一想,真的连二乘都不如!要发至诚心忏悔。佛经上教训,哪一句我们做到了?哪一句我们真搞明白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2》)
...念净,所现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仅这二土,娑婆、极乐,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经上讲有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统统不离当人一念。只是自性的心量,我们没法子想像,从来也没想过,为什么?每天起心动念所想的都是画一个很小的圈圈,「我,我所有的,我的利益,我的好处」,这个圈圈画得很小,不知道自己的心量究竟多大。
佛很巧妙,告诉我们,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到西方极乐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原来自己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可能认识自己。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所以文殊菩萨的十行(就是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十种行不能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圆满。这个原因在哪里?就是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完全认识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面目,所以才究竟圆满。
『何得高推圣境』,高推,这是佛菩萨、圣人境界,我们怎能办得到?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办到了。因为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法门,给诸位说,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里面,这个法门叫做平等法门;其余的法门不是平等的,因为它度众生是选择对象的。既然选择对象,当然就不平等。譬如六祖大师的禅,《坛经》上讲得很清楚,他接引的对象上上乘人。神秀大师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你想想看,平等不平等?不平等。所以无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9》)
...的「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同志,志同道合;五十二就是此地所讲的从初心到地尽,到等觉是五十一个位次,再往上去妙觉,妙觉就成佛,五十二个位次。这五十二个人,不是五十二个,是五十二类,他们统统是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统统是念这句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其他的法门都不要,单单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不要用第二个方法,所以这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诸位要记住,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是从哪一方面讲的?是从整个法界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念佛法门他是第一个,没有人超过他的。在娑婆世界提倡念佛法门,第一个祖师是谁?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讲经,第一部讲《华严》,《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提倡念佛法门的是普贤菩萨,娑婆世界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是普贤菩萨。在中国的第一代祖师,是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慧远大师。第一代祖师,三个都是第一代,一个是法界的第一代,一个是娑婆的第一代,一个是中国的第一代。
数目之多是没法子计算的,『前如教起中辩』,前面在教起因缘里面说得很详细,后面将来到「补处菩萨」那一段还要讲,还要述说介绍这些菩萨们。『甚多无量,何可数计』,菩萨数目太多,没有法子计算。
钞【功德者,大本佛赞彼国菩萨种种功德,为二十三喻。】
此地讲的『二十三喻』,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在「真实功德」这一章,但是这一章没有二十三喻,只有十几喻。二十三喻在哪里?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8》)
...那个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话没错,「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几个人害怕?怕,他就不敢做,天天还造作,可见得他不怕!这是讲世间的因果报应。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哪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不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於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阿罗汉他的能力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因果报应人家实在看得太清楚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因此,这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样的因果,确实连法身大士不知道的都很多;如果法身大士都知道的话,华严会上又何必要劳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这个教义来看,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了。这是说明这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
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第十回向的菩萨已经四十一品无明断了三十品,只剩下十一品无明,这样深位的菩萨对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不为过!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吗?所以不相信是非常的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这是说明《华严》会上法身大士念佛往生要修这十种心,这是实报庄严土的条件。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0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三三页:
钞【华严十愿者,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亦以此十生彼国土。以上皆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愿未齐,净业一成,便生彼国。既得往生,此心此愿,自然成就,岂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经迂曲,是谓直捷;无诸烦琐,是谓简易。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诸余法门之所不及,是谓殊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学的,以这种修行的功德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世界的诸菩萨们,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十愿。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 》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文有简略不同,义理、境界上可以说毫无差别,这我们能信得过,他这话不是随便讲的。尤其是我们今天看到莲池大师这一段的开示,更值得我们深深的警觉。
『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植」是培植,也是遇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培植、不容易修学。今天我们得到大经最奇妙的方法,持名念佛。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心是《宝积经》上讲的十种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都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0》)
...的功德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世界的诸菩萨们,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十愿。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 》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文有简略不同,义理、境界上可以说毫无差别,这我们能信得过,他这话不是随便讲的。尤其是我们今天看到莲池大师这一段的开示,更值得我们深深的警觉。
『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植」是培植,也是遇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培植、不容易修学。今天我们得到大经最奇妙的方法,持名念佛。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心是《宝积经》上讲的十种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都是菩萨修的,我们没修,这十个心我们不具足,『十愿未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也没有修得跟他一样,不要说跟普贤菩萨,华严会上最低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也比不上人家,可是『净业一成,便生彼国』。
现在关键就在净业,什么叫「业」?先要把这两个字搞得清楚明白。「业」,今天的话讲「活动」,古人讲「造作」。我们身的动作叫「身业」,口的言语叫「口业」,心里面起心动念叫「意业」。这三业清净不清净?我们现在又要问:三业,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清净不清净有一个标准,受染污就不清净,不受染污就清净。什么是染污?里面是妄想执著,外面是六尘的诱惑。外面境界相诱惑,你里头染不染污?外面的诱惑,顺你意思就起贪爱,贪爱是染污,业不净;不顺意思,讨厌嫉妒憎恨也是染污。换句话说...(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0》)
...经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在他老师的会下,《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是有本末二会,本会是文殊菩萨会,就是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求学,那是一门深入,是求专精。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定,得到三昧,智慧开了,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这时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这才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广学多闻,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今天第一个阶段不要了,就开始第二阶段,走不通!没有这个道理。听人家讲那个话,讲的是不错,他只讲了一半,前一半没讲,他只讲后一半,这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拿四弘誓愿合五十三参来看,本会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末会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善财童子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成佛道,四弘誓愿才圆满。四弘誓愿就是一部《四十华严》,或者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总纲领,这四句详详细细给你讲解就是一部四十卷《华严经》。
钞【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
这是莲池大师引经文里面一段话,来破除我们的疑惑。实在讲,普广法师哪有不知道的,等觉菩萨哪有不知道,这是唱戏,我们凡夫不晓得,代我们问的。十方都有诸佛刹土,为什么佛偏偏叫我们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钞【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
这是佛给我们说明,这说的统统都是真相。我们是阎浮提的众生,『心多杂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5》)
...小,为什么?心量很窄小,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灭罪愈多,心量愈小,灭罪也一点点。所以真心跟妄心不一样,它的效果作用不相同。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这段文我们在《钞》里面解释。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
「华严论」就是《华严合论》,李长者注的。长者也是了不起的人,可是他老人家当年在世所见到的《华严经》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也就是《华严经》最后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於是对《华严》的见解就有一部分有偏差。不像清凉大师,清凉大师是见到《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这一部分的经典,李长者没有见到。所以他在此地说『一乘大道』,一乘大道是指《华严》。古来大德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华严》判作一乘、《法华》判作一乘、《梵网经》判作一乘。一乘经只有三部,其他的则说大乘、小乘,在中国大乘经比小乘经多。「一乘大道」,不是喜欢生净土菩萨的境界,这个「乐」当作喜欢讲,欢喜求生净土的菩萨,为什么?因为求生净土,净跟秽是对立的。净秽是二法,这是六祖讲的,二法就不是佛法,换句话说,心不是真正清净。真正清净是净秽二边都不立,那才叫真净。所以说『知见不普』,一昧求生净土这个菩萨还是偏见,知见不圆,「普」就是圆的意思,知见不圆。我们看看莲...(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3》)
...开圆解,你修什么?修清净心。你修清净心,你现在就成佛;你不修清净心,那你就是生死轮回。这个事情决定在自己,昨天也给大家说,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决定在自己。我们看看常不轻菩萨修学的方法,给我们是个重要的启示,菩萨深深明达这个道理。所以他的修行方法,他是跟禅宗里面的宗旨是一样,方法不一样。禅宗是直指人心,他是『直示』,直接指示境界,『不读诵经典』,他不读诵经典。如果你要不愿意读诵经典,经典太罗嗦、太麻烦了,我念字也不认识,记也记不住。你不要读诵经典你想成佛,行,学常不轻就行,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地方告诉你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怎么个修法?『但行礼拜』,这就是至诚恭敬。诸位要晓得这个修行的方法,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他单修这个。他对於任何人不敢轻慢,每个人都是佛、都是菩萨,凡夫就是自己一个。在家里头你的父母是菩萨、是佛,你的儿女也是佛、也是菩萨。绝对不能说儿女,我是你的母亲,我是你的爸爸,你要对我尊敬,那你这个常不轻菩萨就学不成。一切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你把他看轻了,这个法门你就修不成。所以礼敬诸佛很难、很难,不简单!十大愿王天天在那边念,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十大愿王是上上根人学的,不是普通人学的,他心地真正清净平等,一切恭敬。『不轻』就是不敢轻慢一个人,这才能够学常不轻,才能够「但行礼拜」。如果我们要是依文解义,但行礼拜,我天天拜佛就可以,我一天拜三千拜、一天拜四千拜,这...(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五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5》)
...不妙,为什么不妙?因为我们一举一动都带著烦恼,都有生死轮回的果报,不妙。『妙行』怎么样?他一举一动心清净,不生烦恼只生智慧。六祖大师那个行是妙行,他自己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在碓房里舂米是妙行,他去砍柴是妙行,一天到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妙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一切做为,统是妙行,只生智慧不是烦恼,这个行是妙,为什么?因为它与根本智相应。根本智是什么?无分别智,内心没有分别,内心里头没有造作。所以一切造作与清净心不造作相应,造作即是不造作,行即无行,行与无行不二这叫妙行。我们看到《普贤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妙行是什么?不疲不厌。我们今天做什么事情做久了累了,讨厌,有厌倦之心,这行不妙。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什么时候修的?根本智现前之后才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修十大愿王的条件,在我们来讲是得理一心之后,理一心要没有得到我们可以学,可以学不是真正的修。就好像念书一样,先修班没有入正科,我们所学的是相似的行,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心平等、心清净,就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统统现前,这个时候修的十大愿王是修普贤行。像这些起码的常识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现在在博地凡夫,定慧完全都没有,我们来修十大愿王,自己以为:我现在修普贤行。这在佛法里叫什么?叫增上慢。增上慢不是有心的,是无心,自己根本不知道,以为自己已经做到这叫增上慢。增上慢是我慢的一种,障碍!你看看增长烦恼,贪瞋痴慢疑...(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4》)
...,中乘是缘觉,小乘是声闻(阿罗汉),一乘是佛乘。一乘经,那就是成佛的经典,你依照这个经典修行,你这一生决定成佛,这个经典叫一乘。
一乘经,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当中有几部是一乘经?隋唐时候这些大德他们承认的有三部经,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这是一乘圆教,第三个是《梵网》。《梵网》没有到中国来,《梵网》是一部大经,来到中国只有一品,「梵网菩萨戒品」,就这一品,两卷。因为它太少,分量太少,听说《梵网经》有六十多卷,没传到中国来,所以一乘经在中国就两部。那《无量寿经》呢?也是隋唐大德把这部经评为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最后都归依极乐。《华严经》非常明显,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最后,看善财五十三参,完全明白了。当年方老师把《华严》介绍给我,他说《华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哲学概论,他说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我们不能不赞叹。为什么?他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个难得,五十三参是做出来给你看。这个世间你看哪一种学术它有表演的?《华严》有表演,五十三参就是个剧本,可以把它编成连续剧,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全部的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你说什么是华严?没有一样不是华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出家只有五个,五十三个善知识,五个出家,其他统统在家,行业里头有行善的、还有造恶的,全部都是华严。你要真正明白,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杀盗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集) 2011/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2 》)
... 我们不能不感激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写《弥陀经疏钞》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时禅风非常盛,净土衰没了,没人瞧得起净土。所以他的《疏钞》完全用《华严经》的架式,玄义是十门开启,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无形提升跟《华严》平等,用心良苦!我们相信。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万历年间的人。中国古人,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研究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一生的教学?大家几乎都肯定是《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方东美先生他认为《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要,推崇备至,而且自己真在《华严》上用功夫。《华严》也是法相宗的六经之一,法相是哲学,可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最后归哪里?归《无量寿》。祖师大德做的这个总结,我们相信莲池大师知道。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一而三,三而一。我相信彭际清居士必定读过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已经把《华严》,融会《华严》来讲《阿弥陀经》,讲得精彩,字字句句无量义!《华严经》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更有盛焉」,他所作的《圆中钞》当中引用的《无量寿经》完全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没有引用原译本,统统是用会集本的。这就晓得这些法师对龙舒居士的尊重,肯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集) 2011/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7 》)
...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这是净宗的妙,这是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它不耽误世间工作。「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不可思议。我们对于现前的社会,这个社会混乱,世界灾难这么多,我们可以做出贡献又不耽误自己,自己往生有决定的把握,你说这个多自在。其他的法门跟净宗一比,差距就太大了。我们是起初不认识,这法门确实难信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我都没接受。我接受净宗的法门,是《华严》、《法华》、《楞严》,从这三部大经,我才真正知道净土之殊胜。《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我看到观音、势至这个特别法门,在《华严经》上那太明显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终于觉悟、明白了,这才回归净土。非常感谢老师当年苦口婆心劝我,我不是不相信,因为没搞清楚。我这个人一生确实如此,不搞得很清楚,我不会接受;我自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接受了。方老师最初教我从法相唯识下手,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了几十部经典,大概有三十多部经典,自己慢慢契入境界,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09:12
|
只看該作者
发现这个法门的殊胜。原来《华严》、《法华》包括《楞严经》,统统都回归净土,不可思议。这才让我们真正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要说的是什么,所要教众生的是什么,搞明白、搞清楚了,千经万论无不回归净土。
我们翻过来看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 2011/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9 》)
...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
晚近,弘一大师他是非常欢喜《华严经》,用「行愿品」做早晚课诵本,这最后一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他能够背诵。他建议我们读《华严经》的人,读《八十华严》五十九卷,最后二十一卷是「入法界品」就不必念了,念《四十华严》,这样把它接起来,一共九十九卷。这是中文本翻译最完整的,虽然还是有欠缺,但是《华严经》的大意完全能看得出来了。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经典,也是佛门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确确实实明显的告诉我们指归净土。在这个经典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善财童子为我们表演大乘菩萨的修学,这就是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确确实实它的归趣就在本经,因此《无量寿经》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华严》是一乘圆教,《法华》也是一乘圆教,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当然也是一乘圆教。它确实是称性之谈,完全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注解,「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奥是奥祕,藏就是藏的意思。「《法华》秘髓」,精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就是指南,「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的赞叹,称《无量寿经》是绝待圆融。绝待,我们一般人说绝对,绝对圆融不可思议。佛说这部经没有思,没有议。思是意业,议是口业,这个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 2011/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1 》)
...时间长了,虽然不能契入实相念佛,对于实相念佛的道理,实相念佛的样子,我们都知道一些。这是受大乘经长时间薰修的,所以我们有解悟,没有证悟,我们对它了解。于是实相念佛我们不怀疑,我们知道我们早晚也会有那么一天达到实相念佛。前面所讲的「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那就是实相念佛。那持名在这四种里头最方便了,所以十六观摆在最后一个,第十六观就是持名。佛法它是恒顺众生的,众生都把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文艺表演最后一招叫压轴戏,最好的摆在最后,为什么?人家从头才看到尾。如果最好的摆在前面,看完之后人家走了,后头没人看,最好的摆在最后。《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摆在最后,第五十三,最后是无比殊胜。四种念佛,持名摆在最后,所以称为径中之径,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
「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这比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更殊胜,《阿弥陀经》这个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梵文原本里头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容易做到,很难!所以许多人看到这一句,不敢学念佛法门,这我做不到。那么罗什法师有没有翻错?没翻错。为什么没有翻错?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就叫成片。我们看所有一切万物都是阿弥陀佛,这叫成片,一片,不是一心。一心是什么意思?一心,见思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五集) 2011/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5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卷
...过他是广学多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三个月就学完了。我们讲今天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学完了,这怎么学的?像惠能那样,真的,没有问题,每一部经看几页,就通了,他不必把这部经从头念到尾,不必。《法华经》只看二品就行了。这种方式,那这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可以,没问题。所以中国大乘常常说的悟后起修。没有开悟的时候就一门,开悟之后你就广学多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开悟以后,善财在文殊菩萨那里开悟的,文殊是他的老师,开悟之后就叫他参学,参学就是广学多闻。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代表无量法门,所以他这一经历,全通了,这才能度化众生。可是善财给我们表演的,他最后到极乐世界去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极乐世界代表什么?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圆满了,表这个意思,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点,文上一句话重要,「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菩提就是明心见性,「而其华报,在于净土」,还是劝你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正好应对了《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普贤带他到极乐世界,圆满最后这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这两句话就是极乐世界。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说的,在《往生论》上也讲,《往生论》上讲三种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四十八愿就是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二集) 2011/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2 》)
...,放在心上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怎么知道的?第一个善知识教他的,第一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这个出家菩萨他修什么法门?他专修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法门,我们称它作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因为修这个法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着,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日夜不能休息,一期九十天。修这个法门要有好体力,年岁大了就不行了,九十天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受不了。所以修这个法门大概都是四十岁之前,四十岁之后有困难。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在五十三参里看到的头一个是他。头一个是什么?中国人讲的,印度也不例外,叫先入为主,第一个人给你概念这个是指主要的,你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一个第五十三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看一头一尾就晓得善财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他的心意就是阿弥陀佛。当中五十一参参访,五十一是表法,样样他都看,样样都随喜,样样都学。好像兴趣很多,其实他兴趣就一个,就一个阿弥陀佛。那为什么学那么多?为了要度化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样,无量无边,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他,所以他样样都要会,是为他,不是为自己。无量法门是为一切众生学的,不是为自己,这个要搞清楚。为自己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善财的心、善财的意是阿弥陀佛,那是为自己,「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能成得了。修学一切法门,那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才能度得了他,那叫接引众生。把众生接引到一定的程度,慢慢他也觉悟,他也放下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五集) 201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5 》)
...,写得非常精彩。当中有一段提到,中国在隋唐时代,我们知道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大德都在那个时候出现。佛法里面大小乘十个宗派也都在那个时候建立的,那个时候国家在全世界是鼎盛的时期,大唐帝国。中国的高僧大德,这祖师大德,外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回去也都是他们自己国家的祖师大德。这些人曾经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经,哪一部经是第一,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结果大家公认《华严经》第一。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根本。
可是《华严经》最后怎么成就的?《华严经》的圆满,圆满在哪里?最后圆满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归到《无量寿》去了。所以,这些大德们说,《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而已,引导你入《无量寿》,那就是变成《无量寿经》是第一。《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们继续追,他告诉我们《无量寿经》第一,《无量寿经》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当然,这祖师都说过,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愿是第一?再追!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公认的,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就是一向专念,这是名号第一。我最初是看这段经文,继续追的时候,就追到名号第一;换句话说,名号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它是根源,一切法都不离名号。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七集) 2011/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7 》)
...严》。我怎么样相信净土?是讲《华严经》讲了一半,有一天叫心血来潮,冷静的去观察,文殊、普贤修什么成功的?善财童子,因为讲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修什么法门的?你看「普贤行愿品」,五十三参大概讲了三分之一都没有看出来。照着清凉大师《疏钞》去讲,人家讲的没错,自己就没有体会到。这念头一生,仔细去观察发现了,讲过,也没有讲错,毛病发生在哪里?毛病是我们只讲文字,没有体会里头的真实义。回头这一观照可不一样,立刻就发现了,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关键人物,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中国人跟印度人一样先入为主,他把他排在第一,这代表什么?代表就是他专修这个法门。再看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我明白了,善财专修净土。那旁边接触的这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一切法门、无量法门,他参访是什么?他都知道,他统统晓得,但是他不修。所以科判里每参最后一科叫「恋德礼辞」,他去拜访,这个善友把他的法门讲给他听,他都懂。最后恋德是感谢,礼辞是什么?恭敬、礼拜,离开他,不学这个法门。门门都会,他并不修学,他没有杂修,他专修。所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专修是根本智,参访是成就后得智,叫无所不知,他才能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教化众生要有方便,方便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这才了解。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五集) 20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5 》)
...乘,这叫三乘。「悉蒙授记」,这桩事情是在法华会上,授记就是佛给他们做证明、做见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什么时候你作佛?那是你的缘分,佛给你说你决定成佛。你的缘要是殊胜,成佛得快,成佛早;缘要不殊胜,这时间可能就晚一点,迟一点,决定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所以他应当作佛。佛应化在世间,帮助大家,给大家做增上缘,帮助大家早一天回归自性,就这个意思。所以,「无论小大」,不管是大根性、是小根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盘时」,这是最后的。
「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五时都讲了,连华严时,华严时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说了。五时都说,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的必要,我们能遇到、能修学这个法门,这是畅佛本怀。善导大师讲过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一切诸佛如来他所以应化在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普度,不像其他法门,它有特别的当机那一部分人。上中下根性不相同,唯独这个法门上中下统统都可以学,都可以成就,所以它是平等法门。平等的成就,你看一往生,往生确实三辈,上根人实报土,中根人方便土,下根人同居土,但是一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就平等了。平等的方法、平等的果报,这是一切经里头没有的。菩萨难信,我们要是信了,我们就是上上根人,选择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九集) 201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9 》)
...大众,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重要,只有这个法门能解决问题。
下面这一段,都是《要解》上的。「《要解》复云:故当来经法灭尽」,总有这一天,佛法灭了,在这个世间灭了,「特留此经」,指《无量寿经》,我们今天有理由相信,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部经。到最后,它还能够在这个世间流通一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阿伽陀是印度梵文,这个药什么病都能治,而且都能治好,好像中国讲的万灵丹一样。「万病总持」,把这部经比喻作阿伽陀药,什么病都能治。业障深不怕,烦恼重不怕,什么都不怕,只要碰到它,你决定能往生,决定能成佛。「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华严》里头最奥秘的,「法华秘髓」,《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圆满了。「一切诸佛之心要」,一切诸佛的心,都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八万四千行门,都是指归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部经是走在最前面,因为它最快速,它最稳当,它最可靠。「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要想细说,说一劫都说不完。
《弥陀要解》上的话,蕅益大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遇到,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真干。成功的秘诀,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听佛的话,听祖师的话,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一集) 201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集) 2011/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0 》)
...真是无量寿,它不是假的。极乐世界是一生成就,不用第二生,真的圆满,一切法里头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我们今天遇到非常幸运,遇到要不知道,当面错过,这个过失就太大了。多少菩萨想遇到,没有那么好运,遇不到;我们没有想遇到,碰到了,这是运气好,碰到了。碰到的人不少,但是碰到的人认识它,把它抓住,人不多,真不多。所以当面错过的人很多很多,就可惜。
下面引用《华严.妙严品》经文上说,「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这是赞叹《华严》的。一切法门无量法门,谁说的?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无量无边诸佛宣说的法门。无尽海是比喻。同会一法道场中,这一法就是华严海会。我们在此地要晓得,华严海会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的圆满在极乐世界。所以文殊、普贤发愿往生,不但他发愿,还带着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净土。我们说实话,要谦虚一点讲,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带着华藏会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学,跟阿弥陀佛学习。换句话说,《华严经》上讲的「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这一法就是《无量寿经》,就是信愿持名这一法,这还得了!这是事实,有经典做根据,不是随便讲的。
「大疏曰」,这个大疏就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著作,「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海水一滴,整个地球上所有这些河流,水都流入大海,这一滴海水就是整个地球上所有河流里头的水味,在海水的一滴。百川比什么?百川比...(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二集) 201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2 》)
...赞有分别,我们所谓是隐恶扬善,与伦理道德因果相违背的不说,不称赞,与伦理道德相应的称赞。第三个是「广修供养」,这一条很重要,我们每个人在世间,都想自己有聪明智慧、有福报,人缘很好,走到哪里都有人欢迎,不会惹人讨厌,那是什么?那要布施,要供养,要能舍己为人。以财供养得财富,以法供养得聪明智慧,以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你看这布施。下面就是「忏除业障」,菩提道上如何一帆风顺?那要烦恼断掉、业障消除才做得到。用什么方法消业障、断烦恼?忏悔最有效。所以忏悔专门对业障的,忏除业障。
《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我们这个经第二品就专讲这个问题,「德遵普贤」,所以净宗修的是什么法门?普贤法门。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跟净土关系太密切了!他提倡往生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第一人。所以我们讲祖师,娑婆世界净宗祖师是谁?普贤菩萨。在中国提倡净宗的是慧远大师,我们这供的中国祖师,第一代祖师是慧远大师。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个娑婆世界,那第一个祖师是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你看他在华严会上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净宗第一个祖师。还有一个祖师比他还早,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遍法界虚空界提倡净土的第一个人,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第一人,我们不能不听,不能不学。所以修净土要学礼敬,要学称赞,要学供养,要忏除业障。你具备这些真实的智慧德相,我们相信,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你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六集) 2011/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6 》)
...知道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看这一句里头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这一桩事情,本经后面附的有梅光羲老居士的原序,序文里头就讲得很清楚。为什么阿弥陀佛是一切陀罗尼?梅老告诉我们,隋唐时代中国、外国这些高僧大德,确实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佛一生所讲的东西精华这部经上都有,那就是一切经的陀罗尼?大家公认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方东美先生把它说成「大乘佛经哲学概论」,它包括一切法。这是古大德承认的,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枝叶,好像一棵大树,《华严》是根、是本,所有一切经是《华严》的枝枝叶叶。根本找到,这一切陀罗尼就是根本。《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华严》到最后它归到哪里?它归到《无量寿》,《法华》最后也归《无量寿》,《楞严》最后还是归《无量寿》,「二十五圆通」里面大势至跟观世音菩萨做了总结。那这么一说,《无量寿经》它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了,真的是变成如来一生所说的第一经,难怪他多次宣讲。佛讲经一部经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只有这部经讲了很多次。所以会集本是有必要的,佛不是一次讲的。
现在夏莲居会集五种原译本,把它分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一品?我们追,一步一步去追,最重要当然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哪一愿是最重要的?古来的大德都肯定了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七集) 2011/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7 》)
...的说出来。一切经,佛说到一个阶段不讲了,为什么?听众程度不够,再讲下去怀疑更多,收的效果是相反的。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点到为止,你能信多少,你能理解多少,讲到恰到好处。《华严》是究竟圆满,《华严》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听众都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了,才能进这个讲堂。「今本经亦具」,《华严》具足十玄,就是说《华严》具足一切法的实相,我这样说大家就很容易懂得,本经亦如是。「足证本经不异《华严》」,《无量寿经》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有证据,不是随便说的。《华严经》到末后契入究竟圆满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只能够度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一归到极乐世界,那是统统得度,上上根、上中下根全得度,乃至五逆十恶地狱众生都得度,这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无量寿经》的殊胜,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经》修行,你看贤首国师给我们归纳,《华严》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哪一样都不好修,所以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六道凡夫根本没有方法修成。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取而代之,这样的方便、简单、容易,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个个都能修,这真正叫圆融,圆满具足。所以《无量寿经》被人称之为中本《华严》,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九集) 2011/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9 》)
...是什么?只要心大,点点滴滴都是大行,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还源观》上所说的真心含容空有。我们的真心是一个,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真心。用这个心,无论修什么行都是大行,布施一分一毫,功德都遍虚空法界,为什么?大行。证大道,《华严经》妙觉果位。「以具上述诸大故」,《法华经》里面讲的六大,《清凉疏》里面讲的四大,统统具足,「名为大道心众生」,也就是真正觉悟的有情众生。
「普贤亦名遍吉」。实际上普贤跟遍吉的意思通,普就是遍的意思,吉祥就是贤的意思,所以也翻作遍吉。「《清凉疏》谓普贤有三」:第一个「位前(但发普贤心)」,发普贤心就是普贤菩萨。普贤心就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能发这个心,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现在发这个心,现在就是普贤菩萨,这个要懂。发了要真干,发了不干,这位前普贤菩萨,有名无实,发了普贤心没有去做。如果真照十大愿王去做,我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干,真干就是「位中」,真干,十条他真做到。这位中说等觉是最高的,是从哪个地方到等觉?从初信位到等觉。这五十一个位次他都有地位,普贤菩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全是普贤菩萨。十信位是小学,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住、十行,我们比喻说,十行比喻高中,十回向比喻大学,十地比喻研究所,等觉比喻博士班。这在学,在学就是位中。「位后普贤」,位后是已经成佛了,成了佛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八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8 》)
...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成就这个大愿。也就是说,他的十大愿王怎么修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修圆满的,极乐世界对他的帮助就太大了。换句话说,他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样的殊胜功德,能叫他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看这段文,普贤菩萨在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十愿发后他又说,是人临命终时,跟他一样发十大愿,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跟净宗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贤」,第二品还是序分。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就修十大愿王,每个人都是修十大愿王成就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而十大愿王的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难怪《华严经》最后一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的圆满,大愿的圆满是在极乐世界。我们就肯定了、明白了,这十愿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这个理跟事就清清楚楚的。也就肯定古大德都说,《华严》、《法华》最后的归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经》。所以说,《华严》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无量寿》是《华严》的核心。
我们对这部经的地位搞清楚了,这部经的功德、利益明白了,信心跟愿心才生得起来。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你会选到这一门?无量诸佛世界,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你对它认识不清楚,不能透彻明了,半信半疑,这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一听了就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就知道,那是经中所说的,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
...哪里不要去胡想它,你想象不到。你看看虚空那么大,你要找哪个星球是极乐世界,你找不到。我们尖端的科学家没发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是不同一个维次的空间,好像电视一样,我们是不同的频道。它在,它从来没离开我们,我们就是不知道它的频道。所以他一定是先来帮助我们打开频道。见佛,把我们平素修学的功夫相对的提升了,所以平时用功真的是福不唐捐。平时用功纵然是半信半疑,见到阿弥陀佛,不会再怀疑了,这时你功德就圆满了,你就成就了。阿弥陀佛接引你,带你到极乐世界去,「即得往生安乐刹」。
后面还有四句,「我既往生彼国已」,阿弥陀佛接引你,你生到极乐世界了。到极乐世界之后,「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圆满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在极乐世界才圆满的。你看「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怎么圆满的?不见性不能圆满,见性就圆满了。见性是什么地位?《华严经》上圆教始从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了,终及等觉菩萨。菩萨总共五十一个阶级,初信是第一个阶级,最高的、最后的一个,第五十一个,等觉菩萨,这些统统是住实报庄严土。普贤菩萨的大愿是在实报土里面圆满成就,自己证得圆满。教化众生,智慧、德能,所谓的德能就是善巧方便,能把如来所证得的境界讲清楚、讲明白,大家在一起共修,这才能成就。「现前成就此大愿」是大愿的圆满,「一切圆满尽无余」是修行功德的圆满,是十大愿王它起作用的圆满,这个作用是「利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
...觉。清净平等觉是你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你的本性。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相信的人都成就了,都超越十法界了;不相信的人还在十法界里头流转。「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愿慧菩萨,表阿弥陀大愿之王,智慧广大,又可与信慧正士合参,正表净土以信愿持名为宗」。愿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如果说初学,四十八愿是多了,记都不容易记,你怎么能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弥陀大愿,四十八愿,跟普贤菩萨十愿,文字上有广略不同,内容没有两样。四十八愿愿愿都可以含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亦如是,每一愿都能含摄弥陀四十八愿。《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能够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愿愿里面具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愿愿具足十大愿王,你才能生欢喜心,你才知道它怎么个落实法。
第十二位正士,「香象」正士,「菩萨乃东方阿閦国的菩萨,曾于维摩会上,作同闻众。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弥陀愿力无边」。菩萨到这儿来,来表法的,他是东方阿閦佛国,在维摩居士会上,他也来参与。维摩大士的会上,世尊常常派遣声闻、菩萨弟子去听经闻法,做影响众。互相的护持,释迦牟尼佛护持居士道场,居士也护持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护持,没有排斥,佛法就兴旺。如果互相排斥,佛法就衰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三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3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卷
...,他是老师。现在这些道理都没人懂,也没人讲了。民国初年支那内学院还讲求,杨仁山居士所传的他的弟子欧阳竟无,欧阳居士升座讲经,出家这些比丘听经的都是遵照规矩,一定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些礼节存在,佛法常住世间,礼节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当然,真正修行,德行、学问是不能够少的,你真正值得人尊敬。所以出家人不能够妄自尊大,不可以,在家修学好的、有证果的,必须要尊敬。
「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有些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我们能够见到他,他在这个世间,像前面介绍的,都投胎过来的。还有许多从十方来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数众多。这些全都「遵行普贤大士之德」,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们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世尊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萨之德有什么两样?实际上讲差不多,但是有一样是绝对不相同的,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量大。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什么人?那是普贤菩萨,别的菩萨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心量,修六度万行,那都叫普贤行。所以普贤行重在心量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对象,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平等对待,这是普贤行。
礼敬诸佛,对诸佛如来恭敬,对一切众生恭敬。为什么?《华严经》上佛说得很清...(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 2011/11/30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南昆大 档名:02-037-0065 》)
...一切罪恶的根源,我们要连根拔除,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要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有这三大类。
「四者,忏悔业障」。这是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因为自己有业障。业是不善的起心动念,不善的言语造作,这叫造业。业会产生障碍,障碍我们的善心,障碍我们的善行,障碍我们对于经教的理解,障碍我们修行功夫向上提升,会造成这些障碍,这个业障一定要忏悔。所以佛门里头有早课、晚课。我们净宗成立有二、三十年了,最早是在美国成立的,我们就提出修学的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净业三福,这第一个,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波罗蜜,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五个科目。希望我们常常想着,起心动念与这个科目有没有相违背;如果相违背的就不能想、不能做,如果是相应的我们就应该做、应该去想,用这个标准来修行,来做忏悔的项目。每天早课,我们采取的经文是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希望我们能够认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够理解、能够向他学习,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早课的目标。晚课是本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共六品经。这六品经讲什么?讲持戒,里面讲的是五戒十善,讲得非常详细。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有哪些地方违犯了,应当要把它改掉,后不再造,这叫真修行。
我们学佛六十年来,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曾经涉猎,最后我们选的这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 2011/11/30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南昆大 档名:02-037-0065 》)
...候听到佛经上说这个,总好像释迦牟尼佛讲得太过分了一点。现在来看这个经典,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么佛全晓得了?好像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表演这个样子,八相成道,是为他们表演的,得无上正等正觉。「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这佛告诉我们,他久远劫之前早就成佛了,「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在诱导众生。真的法有没有?有,就是念佛往生净土,这是真的。因为你不相信,再说其他的慢慢来引导你,最后都把你引导到净土。你看,所有一切经论全部引到哪里?引到《法华》、《华严》,到《法华》、《华严》之后,引导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然后佛这些方法我们就会学到。你的德薄垢重,你不能接受,你只能接受小法。小法是什么?今天怎么发财、怎么升官,这是小法,小小法。我就教你怎么发财、怎么升官,怎么样保住你的富贵。如果你业障消掉一点,你积的德厚一点,你就会想到来生来世,如何能保持到来生的富贵?佛全有办法,你想要什么就给你讲什么。今天你看到这个世间人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那是什么?过去生中修得的,没有一个是侥幸的。研究什么方法能发财,全是骗人的。
我住在澳大利亚,跟格里菲斯大学来往很密切。学校商学院那栋大楼盖成了,举行落成典体,校长邀我去参观。特别从美国请了一名教授,是商学系的,来做特别的讲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一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1 》)
...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的能量,我们的神通道力,等于法身菩萨。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分身,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诸佛剎土去供佛闻法。这我们世界怎么能做到,到极乐世界就做到了。供佛修福报,闻法长智慧,所以在极乐世界住一天,那个成就我们世界一百万年都做不到,这个地方能不去吗?还会怀疑、还会犹豫吗?那你就真没有善根了。有善根的听到,听到之后马上就下定决心,我非去不可。
我们这部大经,这部大经我们今天肯定了,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当中的第一经,隋唐大德所说的,不是现在人讲的。《华严》、《法华》也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而已,最后归《无量寿》,《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是现在最完美的一个本子,将五种原译本会合成一本,独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们得到了。我们要感谢夏莲居老居士,人家用了十年工夫完成这桩大事。黄念老注解这个本子,这受命的,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师告诉他,将这个经做一本注解。他有智慧,这个本子是不是他注的?不是。怎么来的?集所有注解的大乘。如果他自己注的,公信力不够,人家说你算是老几,你哪有资格注经,人家不相信。所以这是他智慧高人一等,他用了八十三种经论,以经来注经。你看我们这里说,你看唐译的,《婆沙论》里面说的,《智度论》里面说的,《西域记》里头说的,都是古大德,佛说的、菩萨说的、祖师大德说的,不是我说的,高明!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二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2 》)
...、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诸法之藏就是《大藏经》,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这个地方的大乘是指一乘法,不是普通大乘,佛能够与一切众生一乘法。一乘法,古大德都承认,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成佛的经典,就是成佛的理论与方法,只有三部经,第一部《华严》,第二部《法华》,第三部《梵网》,但是《梵网经》没有翻译到中国来。《梵网》是一部大经,传到中国来只有其中的一品「心地戒品」。现在人说「梵网菩萨戒」就是这部,两卷,上下两卷,就这一品,全经没到中国来。今天我们又知道,一乘经里头还有这部《无量寿经》。什么叫一乘经?帮助我们在这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叫一乘经,这个经当然就是。《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归《无量寿》。《无量寿经》没有走弯路,确实是成佛的捷径,而且一切众生遇到这个法门都能成就。不像《华严》、不像《法华》,《华严》、《法华》你看看,「但不尽能受」,不是一切人都能够受的,都能接受的,真的是上上根人。这部经从上上根到下下根普度,平等成佛,比《华严》、《法华》还殊胜。古德称这部经叫中本《华严》,说得不错,一点不过分,《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我们不能怀疑,怀疑就错了!
下面经文,世尊叫着舍利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世尊度化一切众生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九集) 2011/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9 》)
...有一切法没有不觉的。中国老祖宗说亲,这个亲爱,亲就是爱,爱就是亲,你说这个字能不能包括一切义?这是陀罗尼,大总持法门。何况具足圆满,不让你误解,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不得了!
我们在讲经题的时候跟诸位说过,隋唐时代的大德,包括韩国、日本的这些祖师大德们,曾经在一起探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大家都赞成《华严经》可以代表,没人反对,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像种树,树一样,《华严》是根、是那个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这个树枝上的枝叶,树干、树枝、树叶,都没有离开这个根本。这个根本就称为根本法轮,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可是《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说明《华严》、《法华》最后的归宿处,回归到哪里?回归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这就把《无量寿经》提升了,《无量寿经》变成根本的根本。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这个会集本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这个诸位都没有问题,古来祖师大德都肯定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这一品经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世尊讲句句都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佛没有在他说的加自己的意思,没有,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四十八条,哪一愿第一?追,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共同承认的,包括日本、韩国,他们都承认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说什么?十念必生,这还得了!你一生都没有念过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四集) 201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4 》)
...那更不必说了。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不简单,出现一个夏莲居老居士,我相信这是古佛再来,不是古佛再来,会集不出这么好的经本。你看看宋朝王龙舒第一次会集,第二次清朝晚年的时候,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会集,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的节校,都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在民国初年,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会集本。夏老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用六年的时间给这部经做一个集注。真实智慧、真实利益、真实之际,这个集注三种真实都具足。我们今天得到了,这还得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出来了,我比他稍后一点,大概稍后个一、二年,我将这部经的科判写出来。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经、科、注会合在一起,便利大家学习。所以,佛赞叹阿难请经的功德,正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请转法轮」,阿难请转法轮,这么大的功德。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想在世间做大功德、做大好事,什么样的大好事、大功德是第一殊胜?请佛讲经。佛不在世了,请善知识讲经,这世间有法师、有居士,这个功德大。
今天我们碰到灾难,灾难好像就在眼前。昨天有个同修送一份资料给我,晚上我看了一下,资料的报告,二0一一年,就是今年,这十二月了,今年这一年全世界的灾难特别多,而且灾难的损失也特别大,史无前例,从前没有过。所以现在很多银行保险在考虑赔不起,损失是几千亿美金,这保险业赔不起。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大家都在寻求怎么化解?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用什么方法来化解?化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三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3 》)
...百多个卡带摆在这里,人家来看稀奇,什么东西?《阿弥陀经》。这个有起作用。大家都瞧不起净土宗,认为净土是老太婆教,《阿弥陀经》薄薄的那一点,不重视!看到这么多带子,一算的时候讲了一年,一天讲九十分钟,讲一年,三百多个。看到之后,不敢批评净宗。问我怎么讲的?我说照莲池大师注解讲的。所以我们到美国把净土宗弘扬起来了。黄念老跟我开玩笑,他说「净公上人,你将来是美国净宗初祖」。
初祖有好多个!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是谁,你们知不知道?给诸位说,大势至菩萨。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专念阿弥陀佛的,《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娑婆世界的初祖是谁?普贤菩萨,你看世尊讲《华严经》的时候,《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极乐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净宗修什么?普贤法门,那不是跟《华严经》一样的吗?所以我说,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中国净宗初祖是慧远大师,那时候所根据的就是《无量寿经》,《观经》跟《阿弥陀经》还没有翻译出来。
难信能信,在概要里面说到本经契机的,古大德有说,这个法门是契上上根机,不是普通根机。所以才说,遇到这个法门真信、真愿、真念佛,虽然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东西,古德都说,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他今天有这个缘分遇到了,无量诸佛如来加持他,他的善根福德现前。善根就是能信能解,他未必能解,他能信;福德是他真肯发愿、真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七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7 》)
...母照顾婴儿,全心全力照顾他,没有条件的,一体。诸佛菩萨觉悟了,觉悟什么?觉悟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关怀别人是真正关怀自己,照顾别人是真正照顾自己,这个爱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爱心就是光明,遍照法界,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所以他起疑惑。
「《净影疏》曰: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这个愿产生力用,产生力量,他真的将他发的这个愿兑现。「《会疏》曰:愿力者,四宏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通愿,所有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各人发愿不一样,把它综合起来不外乎这四条,这四条是诸佛如来愿力的总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离不开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离不开四弘誓愿,这四条确实是总纲领。四条实际上真正讲的愿就一条,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同一个心性,同一个阿赖耶,你说关系多么亲密。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他照顾他的父母,照顾他的妻子儿女,为什么?一家,一体。众生迷,除了自己家庭之外,别的家庭就不管,那不是我家,与我没关系,这叫迷惑颠倒。佛菩萨觉悟、明白了,知道所有众生之类跟自己都是一体,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全是。能不照顾吗?哪有这个道理!还要讲什么条件!
我们到外国,当初在外国住的时候,感到很惊讶,父子在餐厅里面吃饭,各人付各人的钱。我们感到很惊讶,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到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二集) 2011/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2 》)
...法真好。多少时候能见效果?顶多十年。十年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是也不短。中等根性的人三年、四年就得定了,心就定下来了。心定下是什么?不会被外头动摇,你说好,我赞叹,我不会去学你那个。
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只看、只了解,不学。他学什么?他老实念佛。第一个老师教他的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里面的德云比丘,五十三参第一。第一代表什么?先入为主。中国跟印度都重视先入为主。这一位善知识教他念佛法门,跟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统统归纳起来、统统归纳到念佛,了不起,善财童子接受了。我们看到第一个,再看到最后的一个,始终!最后的一个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恍然大悟,善财学什么?彻始彻终就是念佛法门,表演得好!让我们看了之后死心塌地,《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归无量寿。所以隋唐祖师讨论这些经教,我们看了这些文字一看就懂,为什么?我也是走这一条路,他所讲的就是我所走的,更增长我的信心,更坚定了我的坚固志愿,不会再为外境所动摇。
特别是这一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是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他在台中讲过一次,并且做了眉注、做了注解,简单的注解。这个本子给我了,他老人家的遗物就是这一本东西给我。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过十遍,愈讲愈欢喜、愈讲信心愈坚固。前年初,我把《华严经》暂时放下,为什么?灾难...(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四集) 2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4 》)
...德门」,阿弥陀佛、卢舍那佛这么大的功德,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也想得到。你怎么才能得到?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你就应当「修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广大行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要求成就圆满的净土,应当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十大大愿王,这一点都不错。我们今天说是不怀疑、不夹杂,老实念佛,十大愿王没表现出来,所以不相应。十大愿王没有表现出来说明什么?说明你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肯定做出来,他的心行就是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太多,浓缩成十愿,就是普贤十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境界,经文里头讲得非常明显,第二品就是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什么?所有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极乐世界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把这桩事情疏忽掉!
「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灵峰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你对阿弥陀佛不信,对极乐世界不信,往生的念头生不起来,亲近的愿望生不起来。必须对老师、对学习的环境真正了解、真正的清楚,你的心才真发得出来。「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的行是散乱的,愿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标,愿多重要!这个愿引导你到哪里去?引导你成就无上菩提。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蕅益大师又说非信不足启愿,没办法发愿,非愿不足导行。「清省庵法师曰: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这四句话讲得真好。「又曰:故知欲学如来乘」,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佛,「必先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是忠,心不邪是忠。柔和质直。最后一句代众生苦,因为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都很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做给别人看,希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表演得很辛苦,让众生得利益。
我们再往下面看,「又上句,寂也,体也」,上一句就是「愿当安住三摩地」,这是寂,这是体。我们学净宗的,把我们的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下句,照也,用也」,「恒放光明照一切」。有体有用。「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时、体用不二之妙德」。这个妙德也就是妙用,随缘妙用,体不能变。我们念佛修净宗的人,这句佛号就是体,这句佛号就是三摩地,一定要安住在其中,绝不动摇。恒放光明照一切,这个光明是弥陀大愿之光,四十八愿之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光,大乘教里面一切菩萨共修的四弘誓愿之光。这个光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沙弥律仪》,表现在你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光明遍照,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
「放光表修德,其体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极乐世界,清净国土,「身即无量寿、无量光如来」。寿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表十方,十方三世你全都照顾到了,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里说得好,放光就是表演,就是做给人看,这是修德。体,体是性德,体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如如不动,我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修德统统回向往生西方,这就对了。在这个世界住世时间长短,自己没有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2 》)
...是,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念头的能量太大太大了。对自己,这念力要集中,我们这念头是散的,就是杂念太多、想得太多,如果什么都不想,只想一桩事情,没有一样不成功,把念头集中起来这个能量就大了。念佛法门叫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当中,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帮助众生做这些事情,建道场、度众生都是帮助阿弥陀佛做事情,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帮助阿弥陀佛度众生,不是为自己。这个念头好,这个念头决定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没有一样事情做不成功。不是自己的事情,是阿弥陀佛的事情,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接引一切众生到极乐世界。一切经论,说老实话到最后全归到净土,《华严》大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龙女八岁成佛;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观音、势至排在第一,这就知道,观音、势至是阿弥陀佛旁边的两位尊者,他们两个摆在那里,那不就是归净土了吗?法门殊胜不可思议!一切法不离自心,最重要心上有,就没有一样不成功。
「彭氏之说」,彭居士所讲的,「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这个世尊是世间自在王如来,回答法藏菩萨的问,一句话,本意说出来了。「盖发起至心,必含圣果」,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圣果就是成佛。「因彻果海,华果同时,但当精进,何愿不得」,念老这几句说得也非常之好,不亚于彭居士。发起真信真愿,里面佛果就在其中。因彻果海,这里头关键字是彻,因是发心,心要大、心要广,度众生的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六集) 20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6 》)
...计,也没有说是施工建造,没有,确实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之成就,这就是惠能大师报告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尽善尽美的意念,显示出来的就是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尽善尽美的想,就会出现这个事相。《弟子规》里面教给我们初步,很好,从这个基础再向上去提升,「凡是人,皆须爱」。什么时候我们心目之中,目是看,心是想,心目当中确确实实看到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在示现,就像善财五十三参那个心态一样,就成佛了。五十三位的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有恶,在善财心目当中,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给我看的,帮助我提升境界的。所以他每一次参访,自己就提升了一级,五十三位善知识统统都圆满了,他就圆满成佛了。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是证得等觉的果位。到达极乐世界,我们相信从等觉就提升到妙觉,功德圆满。
《华严》末后做出修行的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了解善财的起步,他是从什么样的基础向上提升的?起步是圆教初住。吉祥云比丘他所证得的是初住菩萨,能参访他的,断证地位一定是平等的。也就是起步的时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参访,自己没有到这个程度不能离开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老师照顾他,不让他走错路。彻悟之后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为什么?是非善恶你都能够明辨,你有这个能力,再用不着老师照顾了。好比走路,不认识路的时候需要别人带路,自己认识了,不需要别人带路。大彻大悟、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六集) 2012/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6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卷
...严经》,相信了。这些大经大论到最后统统导归净土,特别是《华严经》,我细心去观察,文殊、普贤他们修什么法门?在《四十华严》里面第三十九卷,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然后我再细心观察,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彻始彻终修净土法门。怎么知道的?五十三参第一参,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10:17
|
只看該作者
第一参很重要,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第一参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叫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不能睡觉,身体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也叫佛立三昧。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可以坐,不可以睡,九十天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我看到善财童子先入为主,第一个。再看最后一个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完全明白了。当中的参学就是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善财童子统统都参学过,都学过,但是学没修,修的什么?修的是念佛法门往生净土。
所以修跟学是两桩事情,修是自己的事情,学是别人的事情,为什么?要度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样,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才能接引他。自己修的是一个法门,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这个我们得搞清楚,一个自利,一个利他,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但是这里头要分清楚,我们净宗所谓正修、助修,利他属于助修,自利是正修;这念佛是正修,修学其他的法门这是助修。今天不但我们佛门各宗各派的典籍要知道、要学,除佛法之外,其他宗教的经典也要学。为什么?现在科学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0集) 2012/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0 》)
...能毁谤。为什么?我们要尊重立法的人,不要去批评、不要去毁谤,这个法于人民不方便,过几年一定会修改,佛弟子在这些地方修忍辱波罗蜜。纵然这个法对我们很不利,我们也不毁谤。这个地方不能弘法,佛法跟这个地区没有缘分,别的地方有缘分,到那边去,哪里有缘哪个地方先去,将来这个地方缘成熟了再来。决定不要勉强,永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写在十愿里头。《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
西方极乐世界彻始彻终就是修普贤十愿,你看我们这个经第二品「德遵普贤」,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修普贤行的。所以魏默深居士把《华严经》最后的这一卷第四十卷,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诸位将来看到有净土四经,你就晓得那一卷是魏默深(魏源),也是做会集本的那个人,是他提出来的。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又将《楞严经》里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么来的。还有没有需要再有附的?没有必要了,圆满了。《普贤行愿品》附进去是净土经里头的意思,《无量寿经.德遵普贤》。《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最重要是提供念佛指导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是因,见佛是果。净业三福里头「深信因果」,不是指别的因果,就是指这个因果。所以要发护法心,发护法心决定不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不知道,不能说不知道就没有,知道不知道它统统具足。只要我们肯念,念久了慢慢就明白了。每句名号,我们能体会到,都圆满具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就圆满具足一切弘愿的智慧德相,统统具足。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这一句名号,一切大乘佛法都在其中,一句不漏。
隋唐古大德说得好,他们非常认真来探究,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能不能找到一部经,这一部经就代表了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部经找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家都承认,这部经是佛法里头叫根本法轮,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根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它的枝叶花果,都是从这个根本生出来的,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无量寿》又变成根本的根本。《华严》、《法华》大经大论统统都归《无量寿》了。《无量寿经》再里面看它的精华,这四十八品,哪一品能代表全经?那我们知道,就是现在学的这一品,「发大誓愿第六」,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哪一愿能够代表全愿?第十八愿,现在所学的这一愿,「十念必生」。这十念是名号,于是我们恍然大悟,找到最后,顶尖原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顶法,没有一尊佛离开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我们要能够理解。所以,名号含无量义。一一念中自然具足,不仅是弥勒菩萨所问的十念,一句佛号是显了,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的深意。这个深意深广无尽没有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一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1 》)
...我很讶异!
再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原来他专修念佛法门。中国跟印度都知道有先入为主这个观念,善财参访第一个是关系重要。《四十华严》里头,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这个人专修念佛三昧,求生西方净土。没错,为什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老师发愿求生净土,他是文殊菩萨得意门生,总不能跟老师学两个法门,肯定承传老师的。老师发愿求生净土,他当然是的,果然没错,看到了。吉祥云修的是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叫佛立三昧,九十天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躺着,不能坐下,很辛苦,九十天。不能睡觉,睡觉只好站着睡,不能躺下来,这个要不是年轻很有体力的人做不到。专修念佛法门,真精进!五十三参最后,看个头,看个尾,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率领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看到这个场面非常震撼,对净土才有了信仰,修净土这个念头才生起来。要不是这些大经大论,我对净土,尊重它,我不学习;那要不学习,学这些大经大论也只学个皮毛,不得利益。这些经论,教下的修止观,止观是禅;宗门所修的是祖师禅,不立文字,更难,非常不容易。《华严》要修五止六观,《法华》要修摩诃止观,从小止观入门,最后修摩诃止观,不是容易事情。所以看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临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天台宗的祖师世世代代,到最后都是念佛往生,这应该是智者大师开头的,他带起来的。所以才知道净宗殊胜。
早年,我跟李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一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1 》)
...不是菩萨,那他干这个事就是正常的。要懂这个道理,互相称赞就和睦了。僧团亦如是,祖师大德常教我们,「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你在家庭里头换一个,若要家庭兴,唯有你家里人互相赞叹、互相尊重,它就兴旺起来了,一个道理。国家也如此,你要团体兴,这个团体里面上上下下所有人互相赞叹,要国家兴旺亦如是,领导与群众,领导与各级领导,都能互相赞叹,这个国哪有不兴的道理!家怎么衰的、国怎么亡的?净看别人错处,家就衰了。先生看太太的错处,太太看先生的错处,这个家还会有幸福吗?不可能!团体里面,领导看下属错处,下属看领导错处,这个团体衰了。圣贤这几句话太重要了!
极乐世界为什么好?极乐世界连不善的名都没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列在前面两个,第一个礼敬,见到任何人,冤家对头都要恭恭敬敬,怨结化解了,这是善。见到掉头而去不理的,怨恨就加深了,见一次面加深一次,麻烦大了。如果礼敬,见一次面化解一次,见个十次面,全化解了,就那么简单、就那么容易。再称赞如来,如来是善,善的称赞,不善的不说、不批评。这是菩萨、这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表现在外面的,用意很深很深。我们今天社会变成这个样子,迫切需要的就是圣贤佛菩萨日常生活当中这点点滴滴的行持,我们都能学到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是化解冲突、恢复和谐的根本法,不能不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三集) 2012/2/...(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二集) 20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2 》)
...。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可以睡下来、不可以躺下来,可以行走。他是以绕佛行走为主,绕累了可以站着一下,站着休息,不能坐下来。九十天,不容易!所以修行也要年轻人才行,老人做不到,干什么都得年轻,年轻有这个体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般舟三昧。也有标榜闭关,闭关怎么用功?修般舟三昧。关房门都闭着,晓得他在里头是躺着、是站着?不知道。有人来叩关,他是站着的;没有人叩关,关门的时候靠不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舟三昧真不容易!真正修般舟三昧的这个关房,应该用透明的玻璃,外面都能看见,声音听不到,看他是真的是假的。
这是善财第一个,先入为主,我们就知道他是修念佛法门。那最后,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表法的意思告诉我们,善财自己修行,彻始彻终就是念佛。当中五十一位善友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统统接触。这五十一位善知识全是诸佛如来,代表各行各业,就是佛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各种行业工作里头,全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五十三参有出家修行的,只有六个,包括修其他宗教的,在家修行的多,我们古时候讲士农工商,今天讲各行各业,代表这些。所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佛,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何把佛法落实在我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菩萨经商,菩萨商人;做工,菩萨工程师;从政的,菩萨官员;做军人的,菩萨将军。哪一行业统统都有,最后导归极乐。我们这才真正了解,文殊、普贤、善财童子全是念佛成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九集) 20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9 》)
...三十九卷,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然后回头再仔细观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一半讲过了,但是没有发觉,叫粗心大意。这回头一看,心念不一样了,对于净宗有了几分诚敬心。一看善财出来参访,第一个吉祥云比丘,这个人是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九十天就是一句佛号。九十天当中,不能坐下来、不能睡觉,修这个三昧很辛苦,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躺着、不能坐下。所以要有很好的精神体力,要有真诚信心,得三宝加持,专修,一个目标求生净土。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他第一个参访的就是他一生选定修学的法门,把它摆在第一,不是随便的。再看最后,一个开始、一个终结,终结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才真的彻底明白了,文殊、普贤、善财彻始彻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信心从这里建立的。
当中五十三参,那是成就自己的后得智,知道念佛法门统摄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离不开念佛法门。这个在最先,你看到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开示,讲了二十一种念佛门,这二十一种就把所有一切法门全包括在里头,一法不漏。但是我第一次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没发现,依照清凉大师《疏钞》去讲,也就囫囵吞枣讲讲去了。可是第二次讲的时候,知道了,知道《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法都统摄一切法。用念佛这个方法好讲,而且容易修,其他的法在理上讲没有差别,但是不好修。为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2 》)
...全是普贤菩萨。我们这部经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分,品题「德遵普贤」,由此可知普贤跟净宗的关系。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中国人讲净土宗的初祖,庐山慧远大师,最初建立念佛堂集众共修。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东晋的时代,莲友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那个时候依据的经典只有《无量寿经》,《弥陀经》跟《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在我想象当中,应该梵本已经到中国了,没有翻译出来。所以,远公建立念佛堂就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远公称为净宗的初祖,这是在中国。如果就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我们世间成佛,我们世间是应身,他示现在娑婆世界成佛。最初率领大众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什么?娑婆世界的初祖。但是还有个初祖,那个初祖是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就是大势至菩萨。诸位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知道了,那是法界的初祖。所以,有娑婆世界的初祖,有中国的初祖。我跟黄念老认识,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念老就告诉我,你要到美国去做初祖。确实,在美国弘扬净土是非常不容易,美国有佛教,禅的风很盛,密也很盛,净土没有人讲,确实我们把净土带到美国去了。
所以地位,这个地方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全都是普贤菩萨。华严会上也不例外,经上所说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导归,对象是谁?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导归这些人。让我们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三集) 201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83 》)
...法,性,体性是空寂,但是相有,所以有叫幻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所以他能够二边不住;二边不住就叫中道,这才叫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中道妙观也就是诸法实相,他看到真相了,二边都不执着。这是十回向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没有着相,「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菩萨所修的,他们统统都修了。回向是回自己修行的功德向三个方向,向菩提、向众生、向实际,通常这个回向,回向三处。菩提是智慧,我所修习的我不求别的,我只求智慧,不求世间名闻利养,我不为这个修,我为智慧。第二,我为众生,我不为自己。第三个,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见性;通俗的讲我只求明心见性,我不求其他的,这就对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普皆回向」就说这三点,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四个「圣种性」,圣种性这是十地了,「谓前诸位皆名贤位」,三贤,「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这个圣地就是净土里面讲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生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没有离开阿赖耶。十法界的相分是阿赖耶的境界相,是阿赖耶的相分,十法界里面的念头是阿赖耶的见分,没离开阿赖耶。换句话说,阿赖耶所变的叫法相身、法相土,叫法相,还在着相,相没放下。相放下之后,那个身就不是这个现相,完全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就是经上所说的心现,「唯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 2012/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4 》)
...面这十五种你都观不成,最后第十六种是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念佛法门是第十六种。佛门里有跟我们中国人的思惟非常相像的,就是最后的一个是最好的,文艺表演,最后一齣叫压轴戏,这最精彩的,念佛往生是第十六,这个要知道。
《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压轴,还有一个「大势至菩萨念佛」,这两个都不按顺序排的,特别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大势至这个方法,适应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所以夏莲居说,他是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提倡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哪个人最先提倡念佛法门?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会上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提倡念佛是慧远大师,东晋时代的,所以他是中国的初祖。以前我们讲初祖,只听说讲一个,夏老居士讲三个。所以在我们这部经里面看到,《观经》里面看到的,法藏比丘去参访诸佛剎土,那就是跟释迦牟尼佛把诸佛剎土展现给韦提希夫人看,一样的境界!所以这是可信的。
但是法藏比丘那个时代,人的福报大,福报大从哪里看?从寿命看。你看世间自在王佛在世间讲经教学四十二劫,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四十二劫,这就是说福报大!所以他用五劫的时间完成。极乐世界就他四十八愿,不是凭空想的,确实是看到一切诸佛剎土里头,好的都要,不好的都不要,这样建立了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五集) 2012/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5 》)
...走动,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九十天,日夜不能间断,这真精进!我也见过有人去打般舟三昧,可是晚上还是偷偷睡觉,那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要做,你干那个做什么?还不是为求名闻利养,那不是骗人,那骗自己。能做到的就做,做不到的没有关系,念佛的法门非常之多,不必选这个。这个是完全用真心,不是凡夫。善财童子出去参访,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像惠能大师那个境界。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文殊菩萨才叫他去参学。换句话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不能参学,明心见性之后才可以去参学。参学,一期九十天这种修行他当然可以做到。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我们都要把它看清楚、看明白。
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能肯定,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无论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他都没有离开念佛。整个参访过程当中,你看末后的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我看到你们修行的方法、你们生活的方式,我看到了,我听到你们的开示,这个我要感恩。礼辞,礼拜,辞是告别,告别是什么意思?我不学这个法门;我对这个法门完全知道,我不学这个法门,这是告辞的意思。学什么法门?还是学念佛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绝对没有动摇。你看,不妨碍参学,这意思多圆满,你想学什么都行,不妨碍。可是你的心、你的念头、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阿弥陀佛那里,学什么都不妨碍。学东西就怕你有执着,怕你有恋着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七集) 2012/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7 》)
...佛都不能跟他相比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大心大愿,我们只有永远的感戴,真正报恩就是决定依教奉行往生净土,跟他见面,这真正报恩。为什么?他的目的就是想教导我们,我们真肯去,他来接引,这真报恩。前面这一段是供佛,福慧双修。下面这一段是「下化」,说他怎样去教化众生,「妙香普薰」,这是修德化他。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大士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这个时候是法藏菩萨,前面跟老师学习的时候法藏比丘,现在是法藏菩萨。你看他修什么?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修什么?完全修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个人圆满的做到了。普贤十愿就是《大方广佛华严》,那个十条是总纲领,展开来就是「大方广」、就是「佛华严」,无量法门、无量功德。大经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可见得普贤行的重要。净土法门专修普贤大士之德,在本经第二品品题「德遵普贤」,经文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看这还得了!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要记住,前面都讲过,后头还会讲到,这部经常常提到普贤大士之德。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意思很深,诸佛是指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还有未来诸佛。过去、现在的好懂,未来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有没有这个念头?真诚恭敬心看每个众生都是诸佛,如果你有这种心、有这种念头,那你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0集) 2012/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0 》)
...乘圆教。古大德认为一乘经典只有三部,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梵网》的分量也非常大,传到中国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受梵网戒就这一品,全经没有到中国来。讲成佛的方法,在中国号称为「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楞严经》开智慧,《法华经》成佛。《楞严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辩论,那是智慧。如说修行。《华严》、《法华》,唐朝古大德都认为它这两部经引导人到净土。你看这段经文不就是!「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里头说,佛跟菩萨们接引他往生,因为有围绕住处,住处是莲花。所以千经万论,无不是最后都导归极乐。《华严》没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华严》的圆满是到极乐世界,《法华》的圆满也是到极乐世界。古大德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根据,经文上明明白白。那如说修行这句话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明《华严》、《法华》统统导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的源头。
那《无量寿经》上教我们怎么修?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怎么样才能到极乐世界?就这八个字。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印光大师赞叹,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发心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去成了。下面一向专念,是你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往生就靠发心,真信、真愿,临命终时念一声佛号都能往生,一声佛、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二集) 2012/3/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2 》)
...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你就看到了。我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文殊、普贤是我们最敬仰的菩萨、最喜欢的菩萨,他怎么修净土?再细细观察,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善财童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他学什么?在《四十华严》一翻开,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吉祥云比丘。这个人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最精进,九十天是一期,三个月。修这个法门,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这个法门叫佛立三昧,你只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坐、不能睡,一句弥陀念到底。一期九十天,不容易,真精进!专修专念。当然他不可以坐、不可以睡,拜佛没有问题,可以拜佛、可以站着、可以走动。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完全明白了,善财童子是个最虔诚、最老实的念佛人。参学为什么?参学为度化众生,因为众生不一定都是学净土的,不是那种根机,什么根机都有。所以他什么法门都知道,自己呢?自己自始至终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在《华严经》上、在《法华经》上看到这些,我相信了,我才真正认真修净土。才晓得《华严》、《法华》究竟圆满的方法,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法华》跟《华严》都圆满了。所以择法重要,法门要选择错误就误了这一生。所以前年清明我把《华严经》停止了,讲《无量寿经》,为什么?灾难太多,怕来不及。来不及了,咱就先到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极乐世界有时间学。那个地方人无量寿,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九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9 》)
...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一段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在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专用念佛这个方法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讲净宗初祖,第一个就是大势至菩萨,他是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修持名念佛的,成就了。夏老给我们讲第二个,都是初祖,这是法界初祖,第二个是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这是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大势至,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第一部讲《华严经》,在定中讲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东晋时代,我们这个地方供养的十三祖,第一个是慧远大师,他是专修这个法门成就的。所以讲初祖有三个初祖,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说得很好。
楞严会上二十五种圆通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二十五个菩萨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法门不一样,你看都证果、都成佛了。所以《金刚经》上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的根性不平等,如果这个法门与我们的根性不相应,我们修学就非常困难,不见得能证得;一定要跟我们根性相应,我们很容易修成。那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根性,佛陀在世没问题,这个事情可以请教佛陀,佛知道;佛灭度之后,这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四集) 2012/4/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4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八卷
...次讲《四十》。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有个念头起来,文殊、普贤他们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你看一半讲到了,没发现。这就叫什么?粗心大意。再整个经从头到尾再翻,细心去找,找到了,统统是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我看到这个经文都呆了,这怎么回事情?仔细一看,经文真的是这么说的。
回过头再看五十三参,看出来了。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证得初住,圆教初住菩萨。他修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也就是专修净土法门。善财第一个参访他,中国古人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教他的,那就是他主修的这门功课,我才发现这桩事情。讲经的时候就囫囵就讲下去了,没有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再看看最后,这一头一尾,最后发现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才晓得善财成佛自始至终就是一句佛号。当中五十三参,他是好学,什么都学,但是他不修,还是念佛。这个法门始终不改,样样我都学,样样我都看,什么都知道,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这才真正相信净土。我相信的这个深度比一般人深,为什么?我把理搞清楚了,事也搞清楚,我这才相信。没搞清楚,老师虽然很爱护,劝导,我都没有接受;一定自己搞清楚、搞明白,才真干。这么多年来,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这是大家可以从我这些年来讲经的录音、录影里头发现。为什么?年年讲的不一样,深度不一样,广也不一样。这就是年年境界不相同,法喜才充满,不断的向上提升。信心坚定,愿心恳切,这两个就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一集) 201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1 》)
...宗派的都是祖师,这些祖师大德不是凡人。他们曾经在一起研究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第一?这部经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些大德们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后来人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切诸经、无量法门都从《华严》流出。《华严》好比是树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那是枝干、是枝叶,用这个来做比喻,这是根,根本,统摄无量法门,统摄一切经教。这找到了。那《华严经》,它到底归在哪里?它的目标、归宿是什么?这一层一层去问,也被祖师大德找出来了,《华严》、《法华》统统归《无量寿》。《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这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究竟圆满。这桩事情,梅光羲居士在这部经的序文上讲得很详细,最后归净土。
佛法法门众多,但是有三种经你必须要修行的,等于说必修课,其他的是选修,必修的是三门。那就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行门,必须要修的。第二个解门,就是这部经,这部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说得太简单了,莲池大师用《华严》来解释《阿弥陀经》,十门开启。《无量寿经》讲《华严》的十玄统统具足,解门。如果有时间,有这个能力,你学《华严》;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学《无量寿经》,帮助我们认识佛教、认识大乘,明了诸法实相。最后是行门,行门就是真干,真干就是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四集) 2012/4/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4 》)
...家非常虚心,请大家提供意见修正,准备再做定本。我拿到的是油印的本子。我看了非常欢喜,有这么好的注解,集注,真难得。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有版权就不说了,没有版权,我拿到台湾去翻印。没有版权,欢迎翻印,还一定要我给他写一篇序文,给他写封面。我们第一版就印了一万册,精装的。现在这个本子,我估计应该有几百万册在全世界流通。
我从前年,二0一0年清明,因为灾难来了,太多了,我们在网路上、媒体上看到,一年比一年多,麻烦事情,所以把《华严经》暂停,讲这部经。为什么?消灾免难,这个经管用,这个经是《华严》的精华。一定要知道古人所说的,《华严》、《法华》最后都归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你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华严》太长、太大了,来不及了,讲这部经。一千二百个小时讲完,讲完接着讲第二遍,这是第二遍。第二遍把我们的科会在里头,变成科注,注完全用黄念老的集注,集八十三种经纶,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所以你看这个注解,就看了一百九十三种参考资料,太丰富了!黄念老提出这么好、这么丰富的参考资料,真是稀有难逢。所以这部经、注,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救末法九千年的众生,大家读了之后对净宗相信,真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以这个本子我们要特别珍惜。科注虽然会集起来,并不很完美,里头还有瑕疵,我找时间慢慢来修订,希望做出一个圆满的本子留给后人。这是我们用科注本子第一次,我们在一起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9 》)
...年。忏云法师叫我读了几本书,这半年当中。读了一部《印光大师文钞》,正编跟续编四册,读了一部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我在他那个地方住了半年,读了这几部书。特别是印光大师的《文钞》,对净土宗起了尊敬的心,知道有个大概,以前那种轻视的态度转过来了。但是没有想学这个法门,不容易!
心里头好高骛远,总要目标在大经大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是向往的,净土没有摆在眼里,现在不反对了。老师劝我学净土,我也很感谢老师,但是没有接受。我跟诸位同学都讲过,我是怎么信净土的?学了《华严》、学了《法华》、学了《楞严》这才相信净土。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菩萨当中,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是文殊、普贤,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里头看到一段经文,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的。我看到这个经文就寒毛直竖,怎么这样的菩萨发愿求生净土?再把《华严经》从头仔细去看一遍,服了。这才知道古人的话没讲错,《华严》、《法华》是引导我们归净土,我是被《华严》、《法华》、《楞严》三部经引导归净土,这个归净土就死心塌地了。我要不是这三部大经,什么人劝我修净土我都很难接受。这三部经都讲过,《楞严》讲过七遍,《华严》没讲完,讲两遍,两遍都没有讲完,分量太大,尤其后面这一次,讲得也很详细。依照我这个细讲的方式,一部《华严经》估计需要两万个小时。这在大学里头没这个课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2012/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5 》)
...论一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讨论到最后结果,大家共同肯定、认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乘圆教。好像《华严》一棵树一样,它是根,其他的这些经教都是从这个根生出来的枝叶花果,都这一个根生的,称它为根、称它为本。这就一个代表找出来了,《华严》。《华严经》里面讲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太多了,对初学不方便,于是世尊把无量法门把它归纳,归纳为两千法门,那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
清凉大师分全经为四分,信解行证,行就是「入法界品」,一品经五卷,里面两千法门。可是到最后,这两千法门归到哪里去了?《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这一说法,《无量寿经》又在《华严》之上,《华严》最后是归到《无量寿》。这也是这些大德们承认的,《华严》、《法华》、《楞严》统统归《无量寿》。《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这是讲修行法门,最后以两个为代表做总结,就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都归了净土。那净土,我们今天展开这部经,这部经里头四十八品,哪一品是最重要的,能够代表全经的?这也大家公认的,第六品。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原本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最重要的,这是净土的来源、净土的源头。
四十八愿里头,这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这是隋唐大德已经说清楚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完,讲了一半,花的时间两次差不多三十年。这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根据我过去的经验,需要二万个小时。一天讲两个小时,一天讲两个小时要一万天,一天讲四个小时要五千天。我愿意讲,谁听?没人听,太长了。
可是,我因为讲这些经才相信净土,如果不讲这些经,我对于净土没信心。就因为讲《华严》、讲《楞严》,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修行,观音菩萨的慈悲,这最敬仰的,这些人修什么法门?看到《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文殊、普贤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才圆满成就的,这一看都呆了。《华严经》末后,第四十卷末后,善财童子参访,最后的一个善知识,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圆满,怎么圆满的?到极乐世界去圆满的。我这才开始相信净土,才把净土经论找过来细细的来看,愈看愈有道理,愈看愈契合根性,我修这个有把握。我修《华严》,华严三昧没有把握,我修《楞严》,楞严大定没有把握,真的,一点不假。我修净土,念佛三昧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我这就放心了,我把其他的东西统统放下。
都喜欢,这怎么办?时间不够用,来不及,我先到极乐世界,先求得无量寿,然后我再慢慢学。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我都要学,我都要把它学通、学彻底,为什么?我有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时间,来得及。如果不到极乐世界,一样都搞不成功,那就变成梦想了,这个帐要把它算清楚,不能算错了。到极乐世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一集) 2012/5/24 泰国曼谷 档名:02-037-0351 》)
...称,实质就是莲社,古时候叫莲社。现在把莲社换个名词,叫净宗学会,我也很赞成。叫净宗学会,大家好懂,叫莲社,没有人知道,莲社是什么,没有人理解,净宗学会比较容易理解,我接受了。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现在这个会还在。第二个会,美国净宗学会,在圣荷西成立的,在加州。第三个净宗学会是洛杉矶的净宗学会,这都还在。我在美国住的那几年,美国跟加拿大好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所修的,净土五经一论。行门我订了五个科目,简单,大家好学。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就这三条,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科。人人都能够认真的落实这五科,你是净业学人,你才是净宗弟子,你决定得生净土。当时印海法师,他现在还在,跟我同年,住在洛杉矶,看到我们这个五科他非常欢喜。他说这五科真的简单又容易记,太复杂了不行,记不住不行,一定要能记住。每天用这五科来做反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真修,这叫净业。我们学教,教没有行,这个教就落空了,能知不能行。行怎么个行法?这五个科目就是行门。这五本书,《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再附带加上一个《往生论》,五经一论。论,天亲菩萨造的,就是天亲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这是个修净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2012/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59 》)
...不是全民,也就是说让学生学,学生学,老师不是这样做,学生不相信;叫年轻人学,年轻人看社会大众没这样做,他也不肯学。所以我们这次就下定决心,小镇四万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大家统统都学,就成功了。如果不是用这个方法没办法,局部不能够影响全体,一定要全民都来学才会搞成功。证明我们这个想法没错,这个事情做成功了。
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正知正见,反面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经典上所说的就是标准。净宗,我们修学净宗,当年我在美国,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个缘起,对于行门列了五门功课:第一个净业三福,我们前面读过,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的六度,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个科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符合这五个标准,这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违背这五个标准就是邪知邪见。要做出来,别人才能相信。正而不邪。第三个皈依僧。僧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现在不要管他,他有没有染不去管他,自己,我自己要不染。我要学出家人,真正出家人,万缘放得下,身心清净。他不干我干,我干,我也不要骄傲,也不要去批评别人,各人因果各人承担,不必去管别人,把自己管好。
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全世界乱了,不是一个地区,全球乱了,所以今天灾难是全球的。确实,有些国家领导人,我们见面时候问我,这问题怎么解决。什么问题?犯罪率太多了,谁不犯罪?所以我就说,汤恩比的话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二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2 》)
...、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智慧;如如不动是功夫,如如不动,清净心才能现前。定慧等学,又清楚、又不动心,这是真修行、真功夫。所以要会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用,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傲慢、怀疑虽然好像没有前面贪瞋痴那么严重,但是孔子说得好,《论语》上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但是他有个毛病,「使骄且吝」,骄就是傲慢,吝就是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这个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傲慢关系太大了,是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
经教里面都教给我们,你看连《还源观》,《还源观》里面教我们「柔和质直」,这是讲态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随喜功德」,教我们修随喜,「恒顺众生」,我们希望我顺从别人,不要求别人顺从我。要求别人顺从我,这个里头就有傲慢,要求我顺从别人。中国老祖宗说了一句话说得最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六祖大师教人「不见他人过」,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到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过,行善积德,提升自己;看到别人的过失,我们的清净心就被人家染污了。那我看到了怎么办?不要放在心上,这个方法好,不放在心上,心永远保持清净。我们功夫还不纯,保持人家善的可以,绝不保持人家不善的。功夫纯了之后,善的也不保存,真清净。是非、善恶、邪正心里头都不着,都没有。
如果到这个境界里面,念佛人讲功夫,最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三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3 》)
...应篇》,接着修十善业。第一福能做到了,提升则是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要求把《沙弥律仪》做到,在家出家都可以学,这是小乘。小乘有基础,再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们这边前面讲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大乘我们只读这部经,《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戒定慧统统具足,三宝、三学、三慧都在其中。虽然经文不长,义理非常丰富,所以彭际清居士称它为中本《华严》,很有道理。遵守这个指导原则,我们认真修学三学、六和。六和敬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条件,不能不做到。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才是大乘。把偏见、偏好统统要放下,用清净心、平等心待人接物,学菩萨六波罗蜜,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行门,行菩萨道。
「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虽千差,其果一味」,那就是终极的目标,都是将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大乘行人寿终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第十八愿,五逆十恶,即使毁谤大乘,善导大师解释得好,造极重罪业的人,佛不是不摄受。为什么要这么讲法?就是这种罪太重了,希望大家不要造这个恶业,用意在此地,不是不摄受。摄受的条件是什么?造作恶业的众生,他能够认错,他能够忏悔,后不再造。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真心忏悔跟佛就起感应。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在哪里?品位完全是在他忏悔的那个心,他那个心要是万分真诚,他就上上品往生,那不得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七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7 》)
...我们的心清净,不受染污,心要保持平等,没有骄慢。骄傲、傲慢,心不平,总觉得我比人高一等,人家不如我,这个心不平。要知道,这个心就是烦恼,这个心就是虚妄。清净心阿罗汉证得,平等心菩萨证得,觉心,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清净平等觉,你看,罗汉、菩萨、佛陀,一层一层向上提升。我们要用这个心,不能把它失掉,一切时、一切处待人接物,我用真心,不用妄心。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些杂念、妄想统统把它清除掉,让自己的心回归到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他能不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不生!真诚心对人就是慈悲,慈悲里头自自然然是六和敬、是六波罗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自然流出,不需要学的。为什么不学就会?因为它是性德,你的心跟性德相应,所以这些条目不学统统现前,自自然然都做到、都相应了。这叫不离菩提心供养。
「种种供养中」,念老注解当中,引经据典给我们举出这些例子,例子全是经典里头所说的。「又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者,就是真供养,真到极乐世界,真见阿弥陀佛。「菩萨以闻名故,乃能于上述种种供养中,精勤修持,而无懈怠与厌倦之心」。菩萨真干,没有懈怠、没有厌倦,日夜不休息。前天来到我们这来看我的王居士,他旁边的人告诉我,他每天睡觉两个小时,日夜不放松,精进不懈怠。我问他,他承认了。他不知道累,法喜充满,不干就没有欢喜心,愈干愈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九集) 2012/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9 》)
...重,没成佛就想度众生,「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这个弘誓铠就是净宗法门,就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得一切诸佛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念佛人的不可思议处。我们一般就是世间人情来说,阿弥陀佛的学生,这能不照顾吗?看到佛的面子得一定特别照顾你,你不是普通人,阿弥陀佛的学生。真正做阿弥陀佛的学生才行,诸佛护念,龙天鬼神拥护,这真的是阿弥陀佛的学生。
阿弥陀佛的学生,真学生,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我们净宗行门的五个科目。你把这五个科目老老实实做到了,你是标准的弥陀弟子。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我们的行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五条。这是真正的弥陀弟子,阿弥陀佛保佑你,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保佑你。只要把这个做好,真信、真愿就是发菩提心,接着一向专念。这个就是弘誓铠,就能够教化一切有情,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皆发信心」,真信真愿,「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我们净宗行门的五个科目,就是菩提行,就是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你到他方世界去示现,示现是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永远不会堕三恶道。
「凡生极乐者,不离安养,必至一生补处。」凡是生到极乐世界,不离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不离开极乐世界,你一生决定成佛。这句话很重要。所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九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9 》)
...法里面,大乘是真的,小乘不是真的,是佛的方便说。《法华经》上讲得清楚,佛说「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前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知道,二乘、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说,真正的,那就一乘法,一佛乘是作佛,这叫一乘法。一乘经,过去祖师大德只承认三部经,第一个《华严》,第二个《法华》,第三个《梵网》。《梵网经》没有到中国来,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梵网》也是一部大经,到中国来的只有这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大乘菩萨受菩萨戒就用这部经。
净宗,一乘当中的一乘,怎么知道?《法华》跟《华严》最后是引导人念佛求生净土,净土变成大乘的核心,这是真的。《华严经》上非常显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自然是一乘经,我们的选择。为什么不选择《华严》?《华严》太大了,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福报是什么?要长寿,你才能受持大经。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那是法身菩萨受持的。可是,这个大经归到《无量寿》,我们回头受持《无量寿》容易,我也有分。受持《无量寿》的条件很简单,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就能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比华严会上还要殊胜,这个不可思议。这个经是真经,真中之真,选择这个法门决定没错。
第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精进是什么?选定之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精进。一门深入是择法,选择之后,我就认一门,有精进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2012/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1 》)
...人,对他尊敬,那个瞧不起,没放在眼里,这不行,这是凡夫知见。佛知佛见,那全都是佛,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人是佛,蚊虫蚂蚁也是佛,地狱饿鬼也是佛,没有一尊不是佛。这佛眼看众生,众生全是佛。
所以自亦不存。有自己就会有人,就对立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对立了,这是错误的。剑亦非剑,剑是什么?剑是佛法,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哪来的佛法?是因为你迷了,才有法,你觉悟了哪有法?你变成众生了,佛才有法。如果你成佛了,哪来的法?那法就没有了。《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都不能要,何况非法?统统放下了。放下就是!随缘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之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要不要学?不要学。为什么?自然就表现出来了,你处事待人接物,肯定跟十大愿王条条都相应。为什么?它是性德,你见性了自然是这样的,一点都不要勉强。惠能大师没学过戒,没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什么礼,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哪个地方失礼了?他只用一个性德,那些琐碎的都不要了。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他全做到了。那个性德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性德,性德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自然的流露,自己日常生活、教学、待人接物,全都流出来让你们大家看。「故善调伏,身心和顺」。先得自己和,自己跟五脏六腑和,跟眼耳鼻舌身和,理事六和,要从这儿下手,然后自然能跟一切众生、天地万物都和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八集) 2012/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8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九卷
...求生净土。我读这两个菩萨的偈子,寒毛直竖,这是我们学佛最羡慕、最敬仰的两尊菩萨,文殊、普贤,统统是求生极乐世界。我对净土就重视了。
回过头再看看善财,善财是文殊菩萨的法子,得意门生,肯定跟老师同一个法门。这一看果然不错,头一个,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中国说先入为主,这就说明善财童子主修什么法门。你看,经统统都讲过,没发现,当面错过。我第二遍讲就完全不一样了,就讲出味道出来了。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这个不容易,般舟三昧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走,只可以站着,所以叫佛立三昧,那要体力、要精神,很不容易。再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就是专念佛号。
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我完全明白了。他那个参学是圆满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参学上得来的。参学是什么?我们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你这一天看到的社会一切人事物,那就是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看见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智慧、明了。明了怎么?如如不动,这就是三昧,一心念佛,叫念佛三昧。所以,什么法门都可以去看,都可以参观,都可以学习,不修,就是我都知道。知道有什么好处?普度众生,你能观机,这个众生适合什么法门,用什么方法教他。所以,每一个参访后面一段叫恋德礼辞,这个科题我懂得了,恋德是感恩,善知识教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五集) 2012/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5 》)
...看到,这三宝,他种善根。这个别人没有,他那个样子他有这个功德。你看乡下愚夫愚妇一看到就磕头顶礼,那恭敬,他真修功德。所以破戒比丘他也修不少好事。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他自己的事情,于谁都不相干。
所以很重要的,学一生不批评人,看到什么人做什么事都笑咪咪的。如果守住普贤菩萨的原则,那就是,善行,与性德相应的思想、行为赞叹;不相应?不相应不赞叹,恭敬供养,不赞叹。这个要学会,特别是修净土的人,修净土的人不学会不能往生,因为净土跟普贤菩萨的关系太密切了,你看这部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个个都是修普贤行的;你要不修普贤行,你跟他不相应。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接着看《无量寿》,一点都没错,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11:22
|
只看該作者
从《华严经》转到《无量寿经》上去了,这才圆满成就。所以普贤十愿非常非常重要,礼敬绝对是平等,礼敬诸佛。诸佛是从相上说的,从形相上说的,一律平等,没有一个不恭敬,恶比丘也恭敬。但赞叹就不一样,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我恭敬你,不赞叹,当然不毁谤;不毁谤、不赞叹,我只恭敬,我对你有供养。所以,普贤菩萨没有人不喜欢,恶人也喜欢他。我们常常提到,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四好,四好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接着往下面看,「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憬兴法师说,「定净满德,如雪山也」,用雪山来比喻,清净光明。「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 2012/6/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9 》)
...解,「于是世尊哀之,劝醒世人,何不趁此强健之时,努力修善,将欲待至何时耶」。你还等到什么时候?世尊苦口婆心。人老身体衰了,精修就有困难,体力不够。像般舟三昧,我们想到般舟三昧就想到体力的问题。般舟三昧是精进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只许可站着、走动,要拜佛可以。站着、走动,拜佛,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九十天一期,这个要什么?要很好的体力才能修,没有这个体力,这修不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善友,吉祥云比丘,他就是修般舟三昧。《华严经》在这个表演是非常明显告诉我们,华严会上佛菩萨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文殊、普贤率领,带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比的殊胜。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世间一切法也要年少,出世间修行亦复如是,年轻就遇到佛法,勇猛精进,成就快!
「如《涅盘经》云」,这释迦牟尼佛叫着迦叶,迦叶年老,「譬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这好像甘蔗,甘蔗被压了之后,汁都出来了,剩下来是渣滓,渣滓就没有味道了,佛用这个做比喻。「壮年盛色,亦复如是。既被老压,无三种味」,年老了,三种味都没有了。第一个,「出家味」没有了,年岁老了不能出家了;第二个,「读诵味」没有了;第三个,「坐禅味」没有了。「年老者失三种味,故应及时努力,切莫迟延」。人要有智慧,人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八集) 201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8 》)
...辛辛苦苦讲经教学,不需要。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上上根人、下愚之人好度,上上根人一闻他就开悟了。这是什么?像惠能大师上上根人,他真悟了,彻悟,如来经教没有一部他不通,这上上根人。下下根人讲,锅漏匠是下下根人,只知道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行了。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切诸佛无量劫来所说的一切经教的核心、原始点。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句话是隋唐时候的大德,他们在一起研究世尊四十九年讲的一切经,哪部经是第一?第一就是它的经义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大家都推崇《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没错,确实《华严》是佛的根本法轮。《华严》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华严》的中心是什么?是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得到究竟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将《华严》导入、导归《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这样一比,《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一切经教的归宿,你说这部经多重要!难怪世尊多次宣讲,多次宣讲是告诉这个经重要。上一次讲这个经,有些人没听到的,现在换了另外地方,时间不一样,听众也不一样,这里头的众生有净土根性的众生在里头,那世尊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净宗当机的,其他人都沾光,因为开讲的时候别人都听,都沾光。佛讲经应机说法,这个法会里头没有这种根机的人,佛不讲,有一个,决定讲。诸佛如来平等的慈悲、无尽的慈悲,他是为度众生而成佛的,为度众生而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一集) 2012/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1 》)
...依佛示,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言语也是文字,把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这就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观照就是真正修行,依教修行,才能够入于实相,证得实相;实相就是自性,明心见性,真正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就叫成佛了。是名敬荷佛恩,这叫真的敬佛。
「依此经中种种教诫」,佛在这个经里面教诫得很多,我们得依靠。以这个经做标准,「端正身心,止恶修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教我们修行。种种教诫很多,我们要抓住纲领,纲领简单扼要,记在心里不会忘记。当年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修行提了五个纲领,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以这五个科目代表经中种种教诫,做为我们端正身心、止恶修善的标准。这五个科目,第一个比较长一点,四十四个字,第二个长的,普贤十愿,一句四个字,十句四十个字,其他的都不到四十,都不到。好记,你不会忘记。时时刻刻念兹在兹,可别忘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
净业三福,第一福,这是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四句,一句四个字,四四十六个字。孝亲尊师我们将它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们称它作儒释道的三个根。从哪里修起?从根修起。没有根,修行是假的,没根,不会成就。真正从根本上修,决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在乎自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五集) 2012/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5 》)
...听众,哪个法师来讲经,他都喜欢听。这是什么?这是让他认识佛教,认识佛教各个宗派。最后他要想成就,要想真修行,他一定是还要走一条路。有走三条路的,很多,夏莲老你看通宗禅宗,通教,他也学密,但是到最后归净土,黄念祖亦如是。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李老师也如是,最后归净土了。为什么?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不要消业障,只要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真念阿弥陀佛,他就决定能生,太方便了,人人有把握。黄念老他是密宗金刚上师,他有资格传密法,最后走的时候,在往生前六个月,告诉我,每天念佛十四万声,念了半年往生。这些人来给我们示现的,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最后都归净土,妙极了。就像《华严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用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做榜样,五十三参广学多闻,为什么?成就后得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广学多闻是成就无所不知,但是自己修行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
你看五十三参第一参吉祥云比丘,代表初住菩萨,他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这开头,开头代表什么?先入为主,就是他一生主修的法门。那看最后,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这你就看出来了,善财修什么法门?老实念佛,他就是一向专念。当中参学为什么?是为普度众生的,众生根机不一样,一个法门不能普度。所以门门都要通、门门都要懂,对任何人你都能给他指路,你有这个本事,你讲经教学能够契机契理,什么样根性你都能教。所以要把它方方面面看清楚,你才了解如来真实义。净宗法门不但成就容易,它成就太高了,这是我们意想不到,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成就?理讲明白了。理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凭这个。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不能成佛?当然可以成佛,只要门道对了,你就成就。像那个保险柜一样,门本来可以打开的,为什么打不开?那号码不知道,知道号码一调整,不一拉就开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八集) 2012/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8 》)
...。最低证果的是阿罗汉,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生到十法界的声闻法界,他不会再堕到六道来了,这才叫证果。有证果的就是正法。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生活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我们真的能依教奉行,能持戒、修定,就用这一句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生在正法时代,末法里头的正法。所以,我们到底是生在正法、像法、末法可以自己决定,不受一万二千年的限制,这个道理要懂。坚定的信心,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自己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这就是正法时代。
现在社会动乱,灾变很多,鬼神在这个世间扰乱,我们一不小心鬼神就得便。这个我们要用孔夫子的态度来对待他,敬而远之;在佛法里面,我们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来对待他们,礼敬诸佛。鬼神也有佛性,鬼神本来也是佛,只是他迷得比我们重,他造的罪业比我们深,不幸堕在鬼道。我们对他尊敬,我们对他没有称赞,我们可以给他传授三皈,我们念佛可以请他跟我们一起共修,劝他听经念佛,求生净土,鬼神得度的也不少。把他的善根引发出来,帮助他一生成就,这是好事,应该要做。我们讲经,讲堂;念佛,念佛堂里,我们肉眼看不见,我们有理由相信,跟我们一起学习经教,跟我们一起念佛求生净土,鬼神众很多。真有成就,往生净土的有,少数,往生天道、人道的很多。他们听经闻法,转生到人道就是人间的善人,为什么?有圣学的底子。
再说到魔来相扰,魔跟鬼神不一样,鬼神是我们跟他有缘,有恩、有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 2012/8/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6 》)
...就更不得了。四十八愿是总结五劫的时间参访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统统采纳,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给十方刹土六道众生做为一个修学、成佛的道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基地,建立这么一个好的地方。同时还有好的修学方法,有好的环境,修学环境,没有好方法,那也是缺陷。所以,他有最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将果德摄成六字洪名。这是求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的绝妙方法,容易简单,就在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具足万德,为众德之本,故曰德本」。这个德本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德本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常常忆念极乐世界,常念这一句佛号,这就是「广植德本」。这个德本比前面的意思还要精深博大,不但包括了六波罗蜜,而且还包括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大乘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小乘的三千威仪,统统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修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不念它?没有念它、会疏忽它,这就是对这桩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知道得不深刻。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时间都浪费掉了、都空过了。真正知道这桩事情,彻底了解这桩事情的人,那个人是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他都不空过。什么叫不空过?念阿弥陀佛就不空过,不念阿弥陀佛你就空过了。这个理跟事都得要很清楚、很明了。
我们努力在广植,植是种植,要种德本,这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人真信、真愿意往生,一天到晚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不间断,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是大事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
...《楞严》这些大经大论,喜欢这些东西,时间、精神都用在这些大经大论方面去了。我跟诸位讲过,我接受净土确实得力于《华严》、《法华》、《楞严》这三部经,这三部经我都讲过。讲到最后,看到文殊普贤统统念佛求生净土,我看到这个经文就呆了。文殊普贤是一生最佩服、最敬仰的菩萨,他们到最后全是到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在《华严经》上,再细细去看善财童子,果然没错。善财童子,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会上修得的,得到根本智之后,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就是五十三参。第一参最重要,为什么?先入为主。第一参,吉祥云比丘,这个比丘修什么?般舟三昧,专修念佛法门,求生极乐世界,我明白了。然后再看最后第五十三参,你看一个头、一个尾,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心才定下来,死心塌地学这个法门,不再改动了。当中五十一参,你看看清凉的科判,最后一科,「恋德礼辞」,这什么意思?恋德是参观对这个法门完全了解了,感恩;礼辞,礼是礼拜、致敬,辞是不学,不学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明,善财童子自始至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他哪个法门都去参观、都去考察,他都知道、都明了,他不学,他不修那个法门。所以清凉科判里头,最后是恋德礼辞。这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文殊普贤都是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不例外,也是!真正是老师的好学生。
尊崇道德,『务修礼让』,用什么方法?当然用教学。我们中国老祖宗最有智慧,这外国人说的,最懂得教育,就是认为中国的老祖宗有教育的智慧、有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0集) 2012/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0 》)
...们前面学到第九,现在我们从第十看起。第十是须弥卢山王,「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谓此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咸在其中;以喻法云地菩萨,具如来力,成就无畏,以不共法,为众宣说,问答无尽,如须弥卢山王也」。括号里面说,不共之法,这就是一乘佛法,是如来法,它不共声闻,不共缘觉,也不共菩萨,跟他们讲的都不一样。这个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就是直接成佛的方法。
说一乘法的经典有三种,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梵网经》没有完全翻到中国来,只翻了一品「菩萨戒品」。在中国就有这两种。我们从这些大乘经里面细心去参究,可以肯定净宗是一乘法。《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华严》才圆满。不求生净土,《华严》圆满也非常困难。为什么?只有妙觉如来是圆满的,等觉以下都没有圆满。往生净土那就全就圆满了,因为在净土法门,凡圣同居土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如来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净宗才是唯一真正的究竟圆满大法。也因此之故,十方诸佛如来都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称号不是随便得来的。
前面我们看到第九善慧地的菩萨,他居的是法师位,弘法利生。修行到八地,接近圆满了,这个时候自行化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地方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成就到圆满。换句话说,菩萨不教化众生,他的功德就不能圆满,一定要通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三集) 2012/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3 》)
...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示现就如是。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在,在常寂光里头。我们跟常寂光融成一体,他怎么不在?阿弥陀佛亦如是,十方一切诸佛皆如是。我们才知道,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根本没有离开。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一段经文,「礼佛现光」,真诚心礼拜下去,佛就现前,决定是真的。我们天天拜佛、求佛,佛不现前,是我们自己心不诚、心不敬,没有恭敬,心里面妄想多、杂念多,障碍住了。障碍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边,这个东西去掉就见到了。所以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这是决定决定错误的。
「且此经纯是《华严》」,《华严》,大乘教里第一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是他老师文殊菩萨给他介绍的,文殊菩萨代表圆满智慧。介绍的是什么人?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法华》最后都导归极乐,这一点我们得看清楚、看明白,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才真坚定了。所有一切功夫不得力,都是你信心力度不够。为什么学成这样子?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信心,不能说你没有信,你信心力度不够。百分之百的信心,你有百分之五十,还有五十怀疑,这个就感应不能现前了。还产生个错觉,以为自己真诚,佛不灵,佛有问题。你看这愈来愈糟糕,从百分之五十的怀疑,上升到百分之九十的怀疑,那就完了。所以经不能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5 》)
...,最后这是大乘菩萨根。所以这个净业三福,佛在后头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的大根大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不仅是净土,所有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指导原则。这是佛法,正法,不依这个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把这个摆在第一条,必须要遵守的,常常要念,要记得很熟。
第二个,六和敬,不论在家出家,人与人在一起不能和睦相处,这完了,这全是假的,这哪是真的?今天世界之动乱,毛病出在哪里?不和。人人都自私自利,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和,要先替别人想,别人也替我想,和睦就现前。所以,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六波罗蜜,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就根据这个修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违背。不要太多,太多记不住,就这几样够了。净业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导,真正落实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也很简单,也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说尽了。把这个做好了,你就真干;这个东西没有做好,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看人是不是真学,他是不是真干,你就拿这个做标准你来看。别看别人,先看自己,别人能成不能成于我不相干,先要把自己管好,我这一生要成就,我这一生要离开六道轮回。我想通了,六道我再不干了,你们喜欢,我都让给你们,我到极乐世界去。我认识极乐世界,我了解极乐世界,我欢喜极乐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5 》)
...净、平等、觉悟。觉悟不必提,心只要清净、平等,当然就觉悟,它起作用就是觉悟。如果心不清净、不平等,它起作用就是烦恼,就是造业。正常的人清净平等,起作用的是觉悟,他不造业,他没有烦恼,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为自己,是为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佛的方法,先以利欲去引导他,因为他贪利,他有爱欲,他所喜欢的、所爱的,你满足他,他就亲近你。到他相信你,听你的了,这个时候你就教他,所以后令入佛智,终极的目标。入佛智,这部经是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直接引导到《无量寿》,《无量寿》直接引导他求生净土,功德就圆满了。八万四千法门虽好,不圆满。《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不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这个法门多殊胜,现在多少人不知道。有人知道的,自己还不敢讲,那是什么?那是他的业障很重,他不能修福;如果敢说,修大福报!
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净宗,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谁要真正弘扬这个法门,如果来生他不离开这个地方,来生在世间是帝王,那么大的福报。这个帝王的福报能传多少世?至少传三十代之后。今天修这个福报,我们敢讲不是三十代,至少一百代;换句话说,他享国真是千年。在中国历史上,周朝享国是八百年。在这个时代修这个法门,度众生,完全为别人,不为自己,将来的福报一千年,至少有一百代。这还得了吗?但是这个还是人天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七集) 2012/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7 》)
...让我们很惊讶,净土法门不简单!然后再看五十三参,其实五十三参讲了一半了。第一参,善财参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跟善财童子开示,是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你看,我们就是这样随便滑过了,没体会到,现在再回头来看,不一样了,那是什么?中国人所说的「先入为主」,善财修什么?善财就是修念佛法门,而且真干。般舟三昧是日夜不休息的,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九十天可以走着经行,可以站着,所以叫佛立三昧,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这个法门,体力不好的人不能修,年岁太大的不能修,要年轻、身体强壮,九十天不睡觉。这开头,里头藏的玄机。
再看善财童子最后,最后很明显,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就晓得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老实念佛。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是什么?那是为别人,为度众生需要的知识,不能没有,众生根性不齐,什么样众生得用什么方法去度他,那是为他的。所以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谢,告辞了,「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承蒙你的教诲,礼拜。辞是什么?不学这个法门,辞,表示他告辞了。那个辞的意思很深,就是我统统都明白了,我不学这个法门。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都是了解、明了,不学,真正学的就是第一个,德云比丘,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彻始彻终念佛法门。这才恍然大悟,五十三参藏了这个秘密在里头,不细心没看出来,细心才完全看出来。
所以《华严》最后归《无量寿》。《华严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四集) 2012/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4 》)
...它能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三途。那是谁?第六、第七识,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如果它这两个不起作用,就决定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没有,哪来的六道轮回?知道一切现象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这是事实真相,你就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无相,在一切幻相里头你不执著、不分别了,更高的,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不分别是菩萨,不执著是罗汉。所以他在一切假境界里头得自在了。空观是体,无相是讲现相,是从相上,体是空的,相是假的。
第三个,「无作解脱门,无作,又云无愿」。愿是什么?是希求、是愿望。菩萨有没有希求的念头?没有。没有,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给诸位说,那是无作解脱门。他们的愿是愿而无愿,他心里真的没有愿求。这愿是怎么回事情?愿是众生的感应,众生有感,自然他就有应。见到众生苦能不援手吗?我们看到路上一个小孩掉到小河沟去了,能不把他拉起来吗?这个叫作而无作。为什么?没有原因的,没有条件的,也没有报酬的,什么都没有,自自然然。为什么自然?因为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跟我是一体。一体,还讲什么求与不求?身上痛痒,手帮它去搔一搔痒,这手难道想我为什么要给它搔痒?这里头什么理由?没有,什么都没有。一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地狱众生苦、饿鬼众生苦、畜生众生苦,人道、阿修罗、罗刹苦。真正讲乐只有天人,但是天人乐享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7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〇卷
...就成功了。
「以名具万德」,名号具足万德。万德从哪里来?自性本具的。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名号、是真心的名号、是真如的名号,不可思议,这个名号统摄一切经。前面开经的时候我们说过,隋唐大德,隋唐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唐太宗护法,这个人心量很大,量大福大。那个时候高僧大德,曾经很认真做了一次探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经当中,哪一部经第一?大家来评论,大家来选举,都选举到《华严经》。所以《华严》变成公认的第一,第一经。一切经都不离开《华严》,《华严》是根本,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根、它是本,一切经是枝叶,都没有离开这棵大树。这个找到了。找到,就有人提到《无量寿》,《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变成第一里面的第一了,这经。
《无量寿经》摆在我们面前,这四十八品,全经到底哪一品最重要?这也是古大德公认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最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也是一丝毫差错都没有,阿弥陀佛所说的这些意思,释迦牟尼佛做翻译,翻成我们的语言让我们懂得弥陀的本愿。四十八愿里头,哪一愿最重要?四十八愿是经,这也是古大德公认的,第十八愿。十八愿说什么?若人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真的最重要。临命终时肯念一声佛号、念十声佛号,佛来接引你,你决定得生。这就变成什么?名号第一。这样子回归到最后,这一句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一集) 2012/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1 》)
...我讲了一半了,真叫囫囵吞枣讲的,善财修什么不知道。现在有了问题,从头再来细细一看,一下就看出来了,原来第一位善知识就是吉祥云比丘,修什么?般舟三昧,专修念佛法门。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不睡、不坐,它叫佛立三昧,这九十天,可以站在那里,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这个是要有很好的体力精神,身体不好的人做不到,年老的人做不到。九十天一期,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精进念佛。
吉祥云比丘修这个法门,对善财童子开示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表法,表大圆满,这是密宗的表法。《华严经》十个宗派东西它统统都有,所以它是圆满法轮,中国人讲先入为主,这就是他主修主学的。看到最后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完全明白了,彻始彻终善财童子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于是也豁然明了了,这五十三参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平常早晨起来,睡起来,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看的一切人事物,就叫五十三参。用五十三位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做代表,全是佛,全是佛在那里表法,我们要认识。
方老师告诉我,《华严》有深奥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末后还带表演,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五十多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表演什么?演这个理论,《华严》的理论、方法,如何落实在工作、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活《华严》。所以方老师佩服到极处,全世界的教科书找不到能跟《华严》相比的,它做出来给你看。他一生喜欢《华严》,没有一天不读它,《华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 2012/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2 》)
...得到安乐。政府所提倡的儒家教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法的教育,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敬,把人全教好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天下太平。
首先自己得安稳,然后才能够教别人,影响别人,这就是作师子吼,转大法轮。也是出家、在家,沙门、婆罗门、天神、鬼神,他们做不到。他们可以现神通,可以现异象,他不能说法。所以佛教诫弟子要讲经教学,不可以用神通做佛事。为什么?神通做佛事,沙门、婆罗门、天魔梵他都能,他都可以用神通做佛事。你相信他,不相信佛了,你吃亏上当之后,你找不到他,他不负责任。他有时候能帮助你,有时候能害你,我们不知道。所以孔夫子对天地鬼神的态度说得很清楚,这是教我们的,敬鬼神而远之,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同一个意思。你看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就是敬。第二愿,称赞如来。称赞如来是什么?善的,我赞叹你。不善的?不善的不说,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这个社会风气多好。社会风气,古人所说的「隐恶扬善」,众生干的坏事不提,做的好事表扬,让社会大众不好意思做坏事,受良心责备。做错事情大家都原谅我,做一点好事大家都表扬,用这个方法端正社会风气。现在反了,相反。现在的媒体,干坏事情大大的表扬你,做再多的好事不说,这是社会乱了。怎么乱的?很多人不知道。
今天媒体这种行为,在过去帝王的时代是决定不许可,那这些人都有重罪,都该杀头。孔子曾经做过短时间的,不很大的官,就是现在警察局长,鲁司寇就是警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四集) 2012/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4 》)
...会地位、财富不相干,真正幸福快乐之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有求必应,是你自己本能,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佛给你的。佛只是告诉你,你有,用什么方法恢复,你为什么会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它有障碍,不起作用,没真的失掉;只要障碍排除,这个能力就恢复了。佛法教我们这些东西,这是事事无碍法界。
「今此经所宣,正是如来事理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甚深之法也」。今天这部《无量寿经》里头所说的,就是如来,他没有说是阿弥陀佛,也没有说是释迦牟尼佛,他用如来。用如来什么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分。经里面佛说法,他讲到诸佛,佛是从相上讲的;他讲如来,他从性上讲的。从相上,我们不是佛,从性上讲,统统是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称赞如来」,如来跟诸佛不是一个意思。从性上讲,我们看一切人都是诸佛,要礼敬。从相上讲,相有善、有恶,善的我们应该赞叹,不善的不要提,隐恶扬善。不但不提,也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就不善了。我们的良心变作别人的垃圾桶,尽装不善,这个人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会去捡垃圾。
真正给你说,善恶都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善放在心上,将来生三善道,恶放在心上,将来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清净心里头善恶都没有,真清净才生净土,才超越了。善事要做,做完了就完了,不要老念着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错了。因为你做了善事,你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不放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七集) 2012/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7 》)
...那就不可计数了,太多太多了。我们怎么读法?我们只读一部大乘经,就这一部,学就学这一部,其他的统统放下。广学多闻,到极乐世界再干,现在把全部精神、力量集中,我们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慢慢再去学去,别着急。现在就要学,把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耽误掉了,那就错了!所以现在要把全部精神集中起来念佛,这比什么都重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圆满得到了,无量无边法门全得到了,这是捷径,这是近路,这个一定要知道。这一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华严》、《法华》,古大德说的,也是导归极乐,《华严》、《法华》才得到圆满。如果不能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只接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人人有分。华藏、密严、极乐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你统统都得到了。
这十一句,前面的十句自利,末后一句利他,「劝进行者」。我们自己得殊胜的利益,一定要劝别人,不劝别人,不能报佛恩。不劝别人,我们自私自利,这个法门我找到了,可别让他知道,那就错了。劝别人学别的法门,《华严》好,《楞严》好,《法华》好,叫他去走冤枉路,我们自己走近路。我们自己得到的好处,一定跟别人分享。有一点智慧的人,他劝我们,我们一定去观察,看看他是不是真学?他要是真学,一定是好的;他不真学,他叫我学,这个不太可靠。看到他真学,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老师教我们,我们细细去观察,他是不是真干?他如...(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5 》)
...本《华严》的分量也不是阎浮提众生能够学习的,不得已再看下本。下本就是十万偈,四十品,就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把这一部带到人间。
传到中国,不完整,一半稍稍多一点。第一次传到中国,三万六千偈,十万偈不到一半。第二次传到中国,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四万五千颂,将近一半。贞元年间,《行愿品》这一品经全文传到中国,四十卷。所以在中国有《六十华严》、有《八十华严》、有《四十华严》。三个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大概有五万偈的样子,只有一半。《华严》的梵文原本失传了,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了,现在唯一留下来的是中文的译本。圆摄诸教,这个诸教是诸佛的教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学的都不出《华严经》。《华严》最后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我们看到了,这一卷经完整,《普贤行愿品》,这品经四十卷。
「今经正是华严中本。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今所劝者,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这个话说得好,本心、本愿。佛存的什么心?我们今天要学佛,不但要学佛,还要学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不能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本心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有弥陀的本心本愿。依照这部经的教训,认真努力的学习,像一个阿弥陀佛的弟子,得阿弥陀佛承认才行;我们自己说弥陀弟子不行,佛不承认。阿弥陀佛弟子是什么样子?前面讲三福,必修的,三福是根本。后面经文他没有节录,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5 》)
...人,十年就做这么一桩事情。算是不错了,感动了图文巴十多个宗教,包括土著。人家不知道别的,知道你是好人,你有善心,你不会害人,你不会骗人,跟你在一起放心,只做到了这一点。他有困难想来找你帮助,你真肯干,你不会拒绝。所以图文巴的宗教能够联合起来,把这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这全世界头一个。做成功了,我们给它宣传,让别的城市都知道,都来向它学习,这叫真干。
读诵、赞演、供养,这三桩事情是受持的行动。你真正受持,这三桩事情一定会做到,每一天不中断。读诵大乘就是指的这部经,这部经是大乘经,是大乘经的精华,是大乘经的核心,是大乘经的第一经,这个不能轻视,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无量寿经》,《华严》代表一切经,最后归净土,所以净土是真正的第一经。每天要读诵,每天要赞演,赞就是讲经、赞叹,接引大众,演就是要把它做出来。这个经典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每天想这个经论,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的思想,起心动念跟经完全相应;口里头说话,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你所说的全是经里头佛的教诲,而且这些教诲自己做到,自己做到了,这就是演这个字。
把这部经典,理论、理念、方法、经验、效果,统统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日常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城是什么城?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模型。我们住在一个村镇,要把这个村镇变成极乐世界的一个小村镇,然后慢慢扩大成为极乐世界一个小城市。有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八集) 2012/10/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8 》)
...抗你,你还是不退心,这叫行不退。为什么你能够做得到?因为你知道他本来是佛,他迷得太深了,你会有同情心,你会生怜悯心。像小孩无知,又吵又闹,不听话,从小没把他教好,任性,养成了任性,得原谅他,还是有耐心去照顾他。现代的人丢失传统文化两百年了,丢失大乘佛法也是两百年了,你今天给他讲真的,他不能接受,这是正常现象。一定要生怜悯心,不可以遗弃他,算了,我不教他了,这个不慈悲。阿罗汉,这是小乘,真的放弃,没有这个耐心。大乘菩萨有耐心,依旧不放弃他,这叫行不退。
《妙宗钞》,《观无量寿经妙宗钞》,智者大师作的。智者大师依照《观经》修学的方法,临终时念佛求生净土,天台宗的大师,给后人做榜样。《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乘圆教。这些大德们,最后都给我们示现念佛往生净土,功德不可思议。伏断尘沙,伏断是两桩事情,先是伏,伏是定,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最后是断。什么人伏?阿罗汉是伏见思烦恼,习气没断。辟支佛断了,辟支佛把见思烦恼的习气断掉了。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习气没断,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比,辟支佛断了,习气没有了,阿罗汉有习气,就是伏。那辟支佛修什么?修伏尘沙烦恼。伏住了,辟支佛升级,升到菩萨。那菩萨的功夫?是把尘沙烦恼习气断掉,这就是菩萨。尘沙烦恼习气断了,菩萨就成佛了。
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修什么?他破无明。无明烦恼破了,十法界的佛升级了,离开十法界,到实报土,《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六集) 2012/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76 》)
...《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此亦含摄《法华》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义;(三)发大心;(四)趋大果;(五)修大行;(六)证大道。以具上述诸「大」故,名为大道心众生。
「普贤」亦名遍吉,《清凉疏》谓普贤有三:(一)位前(但发普贤心);(二)位中(等觉菩萨);(三)位后普贤(得果不舍因行,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至于《会疏》云:「体遍法界,故曰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是为位中普贤,乃等觉菩萨也。《会疏》又云:「能导御一切,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故于此经是为上首。」又《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胁士,侍佛左右,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襄,音同“湘”。襄赞:辅佐帮助)释尊,演唱圣教。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
...则为慈无能胜。《弥陀疏钞》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大士位居补处,现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胜。三会龙华,度生无量。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又《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
...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来集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经。(另说,贤劫共一千零五佛,弥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见,故不详录。)
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 德遵普贤第二
解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尤应着眼,本品名《德遵普贤》,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
己二、在家菩萨(他方影响众)
经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解「正士」者,《度世经》曰:开士、大士、圣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萨之异称。又《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又《会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虽葆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当来贤劫成佛诸菩萨之上首。(三)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居家菩萨之上首。此说稳妥,故不采净影之说。彼将文殊、普贤亦并于贤劫成佛之菩萨中也。
戊二、广叹 分四 己一、普赞实德 分四 庚一、德遵普贤
经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解本品从「咸共遵修……」至品末之「不可思议」,皆是赞叹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
「大士」者即菩萨,即大道心有情。士谓士夫。大者,即前释大道心之大,兹不赘(赘,音同“坠[zhuì ]”。多余的,多而无用的)。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行愿品》复云:「若人诵此愿者。……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从初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显「贤」。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余。《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又普贤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沈(沈,同“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是即普贤自言,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乃以殊胜行愿功德,皆悉回向众生,同生极乐。普皆回向,乃成「普」义。弥陀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此愿留在第二卷中详释)。由是可见,会中圣众,多是曾生极乐,披宏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辗转教化,辗转度脱,是故经中,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庚二、行愿功德
经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解「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摄大乘论释》云:「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愿谓四宏誓与十大愿等胜愿。愿以导行,行以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具足」谓圆满无余。《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此正显从果向因,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无量超出十地诸圣之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无尽功德。《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法」者,梵云达磨。通于一切,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皆称为法。《唯识论》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指众生)解。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一)义无碍辩。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二)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三)辞无碍辩。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上表诸大士契于圣智,得无碍之辩才,善应根机,广宣妙辩,故曰:「得佛辩才」。《甄解》复进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住普贤行」。上文已言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于普贤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仅一普贤,如斯倡导。今经则无量无边,德如普贤之法身大士,咸来集会,同宏净宗。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见《唐译》。《魏译》文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净影疏》曰:「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会疏》引《密迹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菩萨应殊(指各类众生)唱异言,说法开化。」《密迹经》复云: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又《称赞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由上众生无边,众生语言亦是多种。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随其本类言音,而为说法,应机随缘,普作饶益。恶趣众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以上第一品,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一卷
...又小本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曰:「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以极乐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劝信为首也。「修菩提行」,盖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发心与专念两要义。修菩提之大行,必由于发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实以一向专念,最为上首。一切菩萨,万善齐修,但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也。又大行菩萨,普贤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贤道」。普贤者,圭峰大师曰:「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及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故本经中,与会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德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利利他,无有穷尽之德。极乐大士遵行普贤之德。复教余土众生,皆行普贤之道。
如是极乐大士,被弘誓铠,入生死海。「虽生他方世界」,或现身秽土。因有弥陀愿力加持,「永离恶趣」。各各随其意乐,或说法,或听法,或现神通等。「随意修习」,悉皆圆满。众生受教,亦皆至心信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庚九、庄严妙乐 分五 辛一、(三七)衣食自至愿
经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解上第卅七「衣食自至愿」。「饮食衣服」见《宋译》。「种种供具」见《唐译》,又《汉译》第廿三愿曰:「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丁八、佛令说益 分三 戊一、正具说大行愿 分三》)
...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现量之智。准义寂意,则不于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名为少欲。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于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
「专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者,白净之法,指一切善法。《大乘义章七》曰:「善法鲜净,名之为白。」《魏译》为「清白之法」。《净影疏》云:「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会疏》云:「大乘法,名为清白。」「惠利」者,「惠」者惠施,「利」者利济。故经义为:专求无漏大乘清净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乐群生。
「志愿无倦」。「倦」,疲也,厌也。《华严经》普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至回向)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即「志愿无倦」之义也。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法住师云:「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谓于世违事能受故。二、他不饶益忍,谓他于己有违损能受故。三、法思维忍,谓于法无分别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又《会疏》明十忍,疏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忍辱正治瞋恚,通断三毒。《宝云经》于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中说忍法,菩萨有十法,能净于忍。何等为十?(一)内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至于法藏大士才发愿已,空中便即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者,何也?《无量寿经起信论》所释,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12:29
|
只看該作者
甚为精要。兹用其意,而简述之如下:「一切佛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法藏大士,发此宏愿,祇为破除众生妄执,开显当人本有心量。令知净土即是法性本然,非从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离诸恶趣。自性妙圆,具诸相好。自性无碍,现六神通。自性无住,不可断灭;自性无作,无有限量。自性无外,如风广被。自性无内,如镜普现。自性光明,如日普照。自性平等,如香普熏。菩萨即顺众生自性本具之空寂心、妙圆心、无碍心、无住心、无作心、无外心、无内心、光明心、平等心,而庄严佛土。是以四十八愿,一一愿即众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庄严自土,如水归海,如响应声。心土不二,因果同时。是故法藏发愿毕,空中即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以不可思议之因,起不可思议之果。当知不可思议之因,即不可思议之果。有志净土者,须从此信入。」此论宜深参究。》)
...,皆如阿弥陀佛。
解「却坐听经」以下,表希求佛智,闻法无厌足也。并皆发愿作佛,「皆如阿弥陀佛」。见贤思齐。愿我之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摄净佛国,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故我等闻经之人皆应如是,信乐礼敬,发无上心。
戊二、佛为授记 分二 己一、授记作佛
经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
解「佛即知之」者,「如来悉知悉见」也。《观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以人心与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众发心,「佛即知之」,并立即证明曰:「是王子等,后当作佛」,乃为授佛记也。是表愿力不可思议。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一切皆赖信愿行为资粮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师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己二、相值缘胜
经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
解「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表善根与因缘之不可少也。本经《福慧始闻品》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今我等能遇是经,复能信受,则决非小缘。盖由于过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实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也。
戊三、众皆随喜
经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解故亦应如阿阇王子等,闻经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丁四、皆愿作佛 分三》)
...说修慧法,开众生也。」。「痴闇」即无明之闇惑。《华严经二》曰:「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是即慧日「破痴闇」之义。
「淳净温和」。「淳」者,纯也,好也。「净」者,清洁也。「淳净」指内心之清湛离垢。「温」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温和」指仪态之温良和美。「寂定明察」。「寂定」者,实际之理体。「明察」者,智慧之照用。《宗镜录》曰:「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寂定如镜之体。明察如镜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为大导师」,《净影疏》曰:「以慧开人,名为导师。」《会疏》曰:「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导师。」能如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最极圆顿之法,普利九界众生,故曰大导师。「调伏自他」者,「调」者,调和、调理、调顺,调其心也。「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金刚经》曰:「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问者正是调伏之意。若引申其义,则开显本心,是「调」字义。降伏非心,是「伏」字义。为大导师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调伏。自身入道,亦普令众生入道;自心大觉,亦广令众生入于觉道也。
上文大意为:菩萨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复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广为人说,悉无厌倦。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于是则大鸣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广宏妙法,破除众生无明痴暗。菩萨内心纯净,仪态温和,得乎中而形于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权实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妙德功圆入于实相,证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一乘道」。一乘者,一佛乘也。故得一乘道者,即圆证究竟大觉之佛果也。「不由他悟」者,《唐译》曰:「得一乘道,无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至于《魏译》作「慧由心出」,《净影疏》释云:「真解发中,名慧心出。」盖谓真实明悟,发于自心,名为「慧由心出」。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疑网既断,实理忽证。彼能证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盖谓纤疑永断,朗然大悟,顿证实理,得一乘道。能证此一乘道之智,必从自心出,决不从他处生也。《会疏》曰:「断除疑网,则智慧自生。由心者,无师自然智,而不由他悟。」盖谓所生之智慧乃无师智与自然智。既是无师智,则不从人得。复是自然智,则不由他生。故云「慧由心出」与「不由他悟」也。上之三疏可以互参。综之则为朗然大悟,证入实相。无师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现。悟由自心,非从外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六祖慧能大师曰:「密在汝边。」故知诸佛密藏,本来具足。悟则明现,不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入佛之知见。此「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来称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记。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说。故应至诚信受,于一切时处,常念阿弥陀佛。本品首明如来无上之法,非易可遇。继明净宗乃难信之法。虽有能说法者,能说余法,但于此超情离见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难开演,令众生信。故《阿弥陀经》中,十方如来称赞释尊于此娑婆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十方如来皆谓难说,正显此法「亦难开示」。若此难遇难示之法,虽已遇已闻,但若不能深信,虽闻何益,终成辜负。幸能深信,实为万劫千生希有难逢之一时,故应勤修坚持,常念不绝。但能信愿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来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普贤十大愿王之八为「常随佛学」。是故菩萨应随如来之所行而行也。夫极乐导师弥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夫释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也。十方如来之所行,亦复同此真实。故同声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令众生往生极乐也。今我辈学佛所行,首当依佛所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要解》曰:「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现在)非当(未来)。」盖谓佛以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故能令信愿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愿大行之功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乙三、咐嘱流通 分三》)
...心,顿同果觉。盖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云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如来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故我等首应随行。但如来诸善齐修,万德庄严,是故我等于世尊余德亦应随行,善知机宜,应缘修习,正助相资,速得圆满。
「种修福善,」即修善种福。本经广劝舍恶行善。《观经》劝修三福。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观经》指示,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由是可知,修善种福,于修净者,实不可忽。
「求生净剎」是为一大藏教之总归。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经正是华严中本。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剎,普劝有情,同归极乐。今所劝者,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世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实欲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而得真实究竟之大利。信愿行中,愿为机枢。出生死海,唯赖愿王。方便多门,禅密教观,八万四千,门门皆可,但归元无二。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脱三界,则为难行道。唯此「求生净剎」称为易行。净宗正修,首推持名。但习余门,而能发愿求生,亦为弥陀摄受,而横出三界。是故此经以「求生净剎」总收前文。
乙四、叹德流通 分三
◎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解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乙三、咐嘱流通 分三》)
...此回若错,则真成错矣。
丁三、信受得度 分二 戊一、行超普贤
经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解上之二偈,总结全经。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醍醐,音同“题狐”。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义),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直截了当,不假方便,不落阶梯。正如《弥陀要解》云:「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则念念即是弥陀。且十大愿王,义理深广,非是常人,所能发起。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恶,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为良医之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乙四、叹德流通 分三》)
...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醍醐,音同“题狐”。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义),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直截了当,不假方便,不落阶梯。正如《弥陀要解》云:「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则念念即是弥陀。且十大愿王,义理深广,非是常人,所能发起。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恶,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为良医之首。是故能度极恶之人者,应称善法之王。故谓持名,行超普贤。信愿持名,定登彼岸,故云「行超普贤登彼岸」。
世尊垂慈,复劝谕博学多闻,有智之人,当信如来所教,皆契实相理体。经中如理而说,唯是真实。故云「应信我教如实言」也。
戊二、劝持广度
经如是妙法幸听闻 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解今谓念佛乃行超普贤之法,故称「妙法」。如是难值、难闻、难信之妙法。我今幸得听闻,故应信受,依教奉行,时时念佛,而深自庆喜也。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摄受,「垢灭善生,心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乙四、叹德流通 分三》)
...。
再讲到「悔」。「悔」,这个字是中国字,就是「后悔」。悔是悔过,悔其后过,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讲求「后不再作」。孔老夫子教学生「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一次自己觉悟了,以后再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这叫做悔过。「悔过」与印度「忏摩」意思相通,在翻译时就把「忏摩」译作「忏悔」;忏悔二字可以说是梵华合译,上面是印度字,下面是中国字。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染著,今天既然已经觉悟了,以后不可以再造作,这叫真正的忏悔。若说今天忏悔,明天又造作,这不是忏悔的本意,这样的忏悔法不能灭罪,不能得到三业清净,求证五分法身、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忏悔的修学法,无论在大小乘法里,无论在哪个宗派,都非常重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条「忏除业障」,前面三条是讲修福,第四条是讲忏除业障,业障若不忏除,福德不能积聚,道业不能成就;可见,它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之所在,我们应当认真的修学。
第四段:「大师教我们发愿」。发愿,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过去诸佛菩萨所发无量无边的弘愿,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地藏菩萨的本愿,这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诸佛菩萨弘愿虽然多,总不外四大纲领,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在四弘誓愿里加了几个字样,这几个字样加在此处非常要紧。前面两句,六祖加上「自心」。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心中的众生无边,我们要誓愿度;自己心中的烦恼无...(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20》)
...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的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学习。
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7》)
...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跟弥勒菩萨过去是同学,弥勒菩萨的成绩比释迦牟尼佛好。因为释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进,弥勒菩萨大概是比较松散一点、大意一点,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后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懒惰,落后了;世尊勇猛精进,提前了。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所以行,要真干。行,著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清净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
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这很好懂,意思很明显,「音普」。什么音声?当然是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这里面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本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哪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著,经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8》)
...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哪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著,经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连修行的方法德云比丘都表演给他看。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
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佛净土确确实实无尽的深广,菩萨如果修学不相应,不得佛力加持,他怎么能赞?即使世尊赞佛净土都得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就是赞叹西方净土,念头才一动,他的容光焕发,光颜希有,阿难看到都非常惊讶。阿难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容光焕发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觉得特别惊奇,向佛请教,这什么原因?佛要赞叹弥陀净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净土。所以世尊在经上讲,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8》)
...无量无边,这个造成的。
第四种叫「出世间上上藏」。这是说如来在果地上,称赞究竟的佛果,上上没有比它更上的,超过二乘,超过菩萨。第五种叫「法界藏」,法界藏里面通因通果。为什么叫做法界?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界是讲界限;一切法都有它的界限,所以称之为法界。可是这里面确确实实含藏无量无边恒沙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含藏法性里头圆满的德能。如果说人,任何一个人,这是平等平等;如果说法,任何一法。所以《华严》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同法?有情是法,无情也是法;相上不同,事上不同,作用不同,体性相同,体性里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原因,佛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里面所含藏的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
在西方净土里面,大家晓得常寂光土里面身土不二。同居土里面是不是?也是。常寂光里面身土不二太明显,给你说你容易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要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所以我们不能入,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真深,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这个意思。父母未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2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二卷
...一层;放下一层又能够助长、帮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层。无论是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它的深、它的广都是无量无边,这个说法说得浅显,容易懂。经里面说的比这个繁杂,但是道理完全一样,总离不开这个原理,观察入微不是个容易事情。
能观的这个心是智,智从哪里生?智从定中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心不清净,你就没有观察的能力。清净心是观察能力的泉源、来源,我们不修清净心怎么行!要修清净心,实在讲讲到师道,佛法里面常讲「师资道成,师资道合」,资是学生,学生帮助老师,老师帮助学生,老师教导学生,学生资助老师,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所以老师跟学生是彼此互相尊敬。学生尊敬老师这是应该的,老师不能不尊敬学生,那也是错误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老师可以不敬学生吗?那你讲不通,你十大愿王里头缺了,不圆满,就有缺失。礼敬诸佛,学生也是未来佛,你怎么可以不礼敬?怎么可以不尊重?所以佛经里面,特别是忏仪里面,大家很熟悉的「一切恭敬」;一切里面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是彼此恭敬。老师的定力从哪里来的?老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学生帮助他增长。学生的根性不齐,有根性很善良的、有根性很恶劣的,不听话的、很顽皮的,老师在这个境缘当中炼定力,怎么应付这些学生?在这里修禅定,修无分别心,修清净平等觉。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帮助老师开智慧。学生要不问,甚至他一生也没想过这事情;他这一问,立刻看看有没有智慧?有智慧就能解答,没有智慧赶紧回头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24》)
...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么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么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么?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绝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么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关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这个关口不能突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伏不住,你有烦恼、你有杂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没有把握,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以前我们不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1》)
...生物状态,我们很不容意看到,可是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动物奇观,能够看到局部的现象。我们看到海鸟在抓海里面的鱼,我们看到这个镜头,它从空中飞下来,一个俯冲速度确实是很快,而且非常准确,它一口就能把鱼抓到,再一个上升把这鱼就带走了。我们看老鹰抓鱼,它不是用嘴,它是用爪子,飞下来两个爪子抓住就飞上去。这一句就是形容这个状况,形容佛菩萨度众生有智慧,快速度的帮助这些众生,成就这些众生。而实际上说,佛菩萨帮助众生,快速度的超越三界六道,也不是真正像老鹰抓鱼一样,不是像那个样子。怎么叫做「大速疾」?能够在一生当中成就,那就是大速疾。所以这个名号,实实在在讲,特指净宗法门,唯有净宗法门才是大速疾。本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大速疾,因为任何佛菩萨依据其他大乘法门度众生都是相当缓慢。
我们在《地藏经》看到,佛灭度之后,现在还是佛法运的时候,地藏菩萨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我们在经典上体会到,已经是相当艰苦。好不容易叫这个众生、劝导这个众生觉悟,离开恶道,到哪里去?人天两道来投生。如果是到人道,纵然长寿活上一百岁,这在世间很长,一百岁过后他又堕恶道,头出头没。一百岁在地狱是多长时间?如果我们讲只有几个小时,这还讲得太长,几分钟。人间一百年,你们好好算算这个帐,地狱是多长?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大专讲座,跟学生介绍地狱状况,他说的也有经论的依据。地狱里面寿命长短差距很大,看哪一类的地狱。普通地狱,不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1》)
...诵、在行法里面,各种忏悔法,你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这就是谦虚。我们常常念,念完之后好像就没事了,真的念完就忘掉了。有没有在生活里面,对人、对事、对物真的做到一切恭敬?一切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一切人,无论是善人、是恶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要恭敬,平等的恭敬,对一切事要恭敬,对一切物要恭敬,无有一法不存恭敬心,这叫学佛。不但这是学佛,实实在在跟诸位讲,这是学佛最初入门之处。学佛从哪里学?就从这里学。儒家教学,教人做人也从这里学,你看《礼记》,诸位打开《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跟我们佛法讲的「一切恭敬」一个意思,儒家教学从这里开始。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从这里开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两个字怎么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诸佛,我们在《华严》会上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很清楚了。我们对人、对事稍稍有一点不高兴,我慢心就起来,就成了障碍。佛法里面说得很好,「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碍都来了。再说,这都是佛经上讲的,你好不容易修积的功德,一发脾气,「火烧功德林」,你修的功德都完了。所以积功累德谈何容易!心里稍稍有一点不高兴,功德就烧光了。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究竟积累多少功德,想想从什么时候发了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就这么一点功德,前面烧光了。谁把你烧光?魔帮助你烧光。这一切人事物引起你不高兴,那个人事物就是魔。魔最嫉妒你的功德,但是魔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六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6》)
...就转了,无明也破了,这是功夫。如何落实?我们在生活里面,面对一切人事物,心里起烦恼,什么烦恼?喜怒哀乐,动了这个念头,你马上把《金刚经》这四句念一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喜欢个什么?你忧愁个什么?没有,什么都空,一场空,这是修金刚般若的方法。金刚般若方法里面,修的纲领有好几条,这是一个方法。
更简单的方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关键的时刻你能够提得起来,你就不迷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看破了。经上又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你的心多清净,你多自在、多快乐!你才真正能做到自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里头有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就是一切人事物都能够随顺,都能够随喜,随喜里面成就真正的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看破、放下。看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随喜成就这个功德。这是《无量寿经》上讲「住真实慧」,这才叫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此地讲「金刚树华幢」。从金刚般若里面树立菩萨六度万行,就是这个意思,「树」是树立,「华幢」就是六度万行。名号的意思多美满。末后一句:
【乐普现庄严干闼婆王。】
『乐』是欢喜,喜欢。喜欢『普现庄严』,「庄严」两个字,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美妙,或者是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我们佛法称之为庄严。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0》)
...大开方便之门,是这么个意思。在这里面成就功德,就是随喜功德,功德是什么?更深一层戒定慧,将戒定慧不断向上提升,这是妙法。由此可知,功夫完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受用也在日常生活当中。教理要与善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这样子才能够自利利他。下面第七尊,菩萨的德号是:
【最胜幢光明天子。】
『幢』在此地是表佛法,佛家常讲「高树法幢」。幢是旗帜一类,我们世间人讲举起大旗,举起你大的旗帜,幢是旗帜一类。旗帜是代表信号,远远就能够望到看到。「最胜幢」就是代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法门,在本经就是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最殊胜的法幢。《华严》是最胜,净土也是最胜。为什么说净土最胜?因为《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明极乐世界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那怎么不殊胜?隋唐时代的古大德都认为,《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的意思,如果我们用经开三分意思来说,大家更好懂,《华严》、《法华》好比是净土经典的序分,《无量寿经》才是这个经典的正宗分,所谓引导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古德曾经说过,净宗的经论古人都称为往生经,往生经包括三经一论,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称它作往生经。往生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说。真正究竟圆满,无比的殊胜,称为最胜幢。世间任何一法不能跟它相比,世出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能跟它相比。
我往年在台湾是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4》)
...魔,内有烦恼,外面很容易招惹天魔,天魔就是外面的妖魔鬼怪,他跟你起感应,这个东西一惹上身,麻烦就大了。你心地清净,他贴不上身,没有办法沾惹你,慈悲还能够感化他,那就更好;纵然我们不能感化他,我们也要有能力保护自己,不让他贴身。所以自己有清净心,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说念佛人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离心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起心动念都想著阿弥陀佛,不一定念在嘴上,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这就是不思议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诸佛赞叹,天龙善神恭敬护持。
这部经就叫《大不思议经》,而这部经古大德告诉我们「结归净土」,《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大德们跟我们讲:《华严》、《法华》也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果我们用佛经的体例来说,佛经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小本《阿弥陀佛经》是流通分。前清彭际清说得不错,他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是他说的,《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里面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说得有简略、有详细,讲得最详细的是《华严》,讲得最简单的是《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不是彭居士的创见?未必。何以见得?明朝时候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我们去读《阿弥陀经疏钞》,这是莲池大师的著作,里面解释几乎完全是《华严经》的境界;可见得莲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9》)
...真正的庄严。这部经对这桩事情讲得很多,足见世尊慈悲到极处,苦口婆心,千百次的叮咛,希望我们醒过来、觉悟过来,真正做到。
第五尊,『念光天王』。这个名号里面的意思很明显,「光」是智慧,「念光」是心里面充满智慧,佛法里常说转烦恼成菩提,那就是念光。如果我们就世俗的话来说,念念正大光明也是念光,只要你能把意思说出来,讲得通顺、讲得合理,这就很好。佛在经中常常教我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这当中还有念天、念戒、念施,施是布施,这六念都是光明智慧的意思。而这六念意思很深,境界很广,都应当很细心的去研究,然后把它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第六尊,『最上云音天王』。《华严经》末后结归到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上云音」就是六字洪名,两位天王名号连在一起意思更深,我们在念三宝。念天,天人之德性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所以念十善、念四无量心就是念天。念戒,我们前面刚刚说过,能够常常忆念修学沙弥律仪就非常好。念施就是念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以施为首,布施将六波罗蜜全部包括了。六波罗蜜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都是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念施,六波罗蜜统统圆满;我们一定要懂得,不是说,说一个就是单纯一个布施,意思就不圆满了。接著这个地方「最上云音」就是教我们执持名号,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是最上的妙音。此地讲「云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2》)
...:12-17-008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五面最后一行:
「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所谓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上一次讲到此地。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五尊:
【妙音句天王。】
这一尊天王德号里面所表的是「说法」。广义的来说,凡是诸佛菩萨为众生所说一切法门,都可以说是『妙音句』。因为他们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都是引导我们明心见性,所以音声文句无不微妙。如果从狭义来讲,「妙音句」就是专指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为什么说弥陀名号是妙音句?这正是古大德所说,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总归结到净土;就像《华严经》一样,《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才真正得究竟圆满。如果最后的结归不是究竟圆满,这个经就不能称为第一经,不能称为大乘究竟了义的经典。结归到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弥陀四十八愿,古来祖师大德们大家公认十八愿第一,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愿」,也就是《弥陀经》上跟我们讲「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弥陀名号是一切法的总归结处,这个名号就是究竟了义第一妙音句。
过去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也已经将这个意思显示。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曾经多次引用天亲菩萨的说法,来说明这一句名号是究竟了义。我们学佛,最简单的方法、最稳当的方法、最快捷的方法,无过於执持名号,功德利益,已经有一些同修在我们念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4》)
...天也好,决定要一念不生,万缘放下,功夫才得力,你才会真正有成就,你念得才会有法喜充满。念佛如是,任何一个行门都不例外。研教也需要全心全力投入,也需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懂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如果你研教还打妄想,怎么会懂得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要用自己真心去领悟,妄想是不相应的。用妄想,怎么能懂如来真实义?要用真心。这个道理是不能不懂的。
『最胜念智』,文字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智慧。这么说起来,对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来说,实在讲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几个人能做到?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也是「最胜念智」,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何以故?本经到最后,归结到阿弥陀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得到究竟圆满,如果不归极乐,《华严》就不圆满,所以「最胜念智」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六字洪名何以说是最胜念智?我们大家天天都在念,我们智慧没现前,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念的跟阿弥陀佛名号不相应,口念弥陀心打妄想。古德教给我们,实在讲最早教导我们是大势至菩萨,夏莲居老居士称之为净宗初祖,很有道理;他确确实实是净宗初祖,专修专弘,一点都不夹杂。这个法门大势至菩萨怎么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把念佛的方法教给我们,简单明了八个字。都摄六根,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放下万缘,眼从色尘那里回来,摄是收回来,眼不看一切色,耳从声尘那里收回来,不听一切声;六根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7》)
...千变万化,所谓是无量法门,无量的方法门径。接引过来之后,统统送到念佛堂,所以我们念佛堂是圆形的,圆形的门就无量无边,圆的!进到里面就一个了,进到里面统统归阿弥陀佛;在外面是千变万化,到里面就统一,就合一了。
我们接引大众方法是可以善巧方便,大用无方,接引根性成熟送到念佛堂,这就归一了,佛家常讲「万法归一」。禅宗里还有一句俏皮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问你:一归何处?你就答覆他:一归极乐世界。就没事了,一有归处,归极乐世界,归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实在讲《华严》就展现这个境界,《华严》讲的真是无量法门,「离世间品」教给我们修行方法,就讲了两千多种方法,真可以说是大经。两千多种方法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不就是归到极乐世界吗?所以万法归一,一归阿弥陀佛,我们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启示,不是随便乱说,有根据的。清净庄严,庄严就是善巧方便。『海』是形容深广的意思。第三尊:
【最胜慧光明天王。】
『慧』是智慧。最胜的智慧不是说实智,实智就是根本智,不是讲实智,是讲权智;权智就是讲善巧方便,巧方便就是慧。『最胜』,是无量的巧方便都能与至善相应,这就是诸佛如来的权智;如果你种种巧妙方便与真善不相应,那就不是真实智慧。我们看现在的世间人,你不能说他不巧,他的思想很巧,他的言词也很巧妙,手艺也巧,他造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诱惑人。现在不仅仅是科技,我们衣食住行哪一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9》)
...师的,钱我都收回去了,每个月算一算好几万,数目不小。我到这边来讲一个月经,往年是讲一个月经,差不多我收的钱都能达到十万块钱,所以收入很可观。现在我把这个钱全部都交给居士林常住,供养法师的钱我都不拿,听说现在供养少,没那么多了。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这是真正的福田,你们供养我,我转供真福田,大家的福报都大;你们的福报大,我也沾光,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供养不要看人,看人我们也著了相,功德就不真实了。我们一切为法,为佛法,为正法久住世间,为众生得真实利益。新加坡这个道场非常如法,供养不必在多,一块钱、两块钱都是供养,表自己一点敬心。天天来听经,天天都不缺,你礼敬、称赞、供养、忏悔、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每一条都修到了,天天都修,所以广修供养不能不修,我们要天天修。天天修,哪有那么多钱供养?每天供养一块钱就好,不要供养多,我都修到了;供养一块钱,我今天广修供养我修到就好。所以说是六度、十愿,每天条条都要做到,这样就好。下面一尊:
【善种慧光明天王。】
『善种』,这个德号里头著重在善种,善是善根,善根的种子能生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就是『慧光明』,所以这个德号里面有因有果,意思非常圆满。善根的种是什么?三善根,大家都晓得:无贪、无瞋、无痴;菩萨善根是「精进」,这个都知道。可是此地讲种子是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种在哪里?《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0》)
...
为什么佛看到一切众生皆成佛,我们看不到?佛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佛说「相随心转」,我们是什么心?轮回心,轮回心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所以一般人对佛菩萨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有人将佛菩萨的头,我们中国许许多多石窟里面的造像,他们佛像搬不回去,把佛的头、菩萨的头取回去,供在那边当艺术品欣赏。造罪业!佛讲的话没错,愚痴!我们造佛像、画佛像,诸位要晓得,不可以画半身像,画半身像不恭敬,有上身没有下身;造像、画像,画佛菩萨像要画全身的像,这是恭敬、完整、圆满。所以,在在处处教导我们修什么?修敬,诚敬,希望我们对佛菩萨这一分诚敬的心,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修诚敬,这正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诸位要晓得就是一切众生。佛为什么看到诸佛?佛是用佛心看,就是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你的心是佛心,看一切万法都成佛,都是佛,而且是本来成佛;我们今天不是佛心,不是佛眼。可是你要晓得,佛心是我们的真心,佛眼是我们的真眼;我们今天轮回心,轮回心是妄心,不是真的。宗门里面所谓「本来面目」,轮回心不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如来果地上的面目。我们是妄心把这个境界转变,所以见不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道理在此地。
佛所说的话高明的地方,令人佩服的地方,不是说叫我们听他的、遵守他的,不是的。佛说出来之后,叫我们去证实,你要不相信,你可以自己证明。这就是信解行证,你自己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4》)
...说明习气很不容易改。
还有一桩事情,这是说到迦叶尊者,这些掌故我们也得要晓得。迦叶是定功很深的人,在同学当中禅定的功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禅宗是他承传下来,他是禅宗初祖。传说里面说,香山大树紧那罗王弹琴,音色弹得非常之好,禅定功夫第一的迦叶听到这个琴声,不知不觉跟著它的节拍跳起舞来,「迦叶不安」。这什么原因?都是习气,无量劫来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听到这个音乐,不知不觉他就起舞,说明习气难改。佛的弟子当中,实在讲每个人都有习气,习气都不一样。这种示现告诉我们有这么一桩事情,但是也并不是非常严重,当然障道,只要我们有警觉性,虽障道也不会产生重大的障碍,尤其是修学念佛法门。所以这个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如果不是修念佛法门,这些习气决定障碍你明心见性,但是不会障碍你往生,为什么?往生净土只要伏烦恼,不要断习气,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了;烦恼只要不起现行,没有不能往生的。
但是华严会上这些人,他们已离一切烦恼,烦恼障、所知障都破了,习气也逐渐消融,所以说『摧重障山』,重障就是讲烦恼、所知,我们一定要重视。每一位同修都希望我们将来往生自己有把握,能够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自在往生,最好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佛都来迎接。能不能做到?能。我们看看《净土圣贤录》、看看《往生传》,以往的人做到不少,眼前我们听到念佛往生、看到念佛往生的人也不少。都是真实的事情,让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4》)
...;我们展开大乘经看看,佛所讲的理论与事实,我们不是看见了吗?我们再观察观察,有一些社会不安定的地方,一定是人民不守法,善念少、恶念多,才会造成人民极苦,社会动荡不安,证明佛所讲的没错,确确实实境随心转。身体、容貌也随心转,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菩萨得的这个法门,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自己要知道。念头才起,尤其是妄念,立刻就觉察到,我这个念头不好,也不要想念头好不好,这一念就转成阿弥陀佛,念头就转过来了。所有念头当中,阿弥陀佛的念头最好,我们在讲席给诸位同修报告很多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观经》三福里面跟我们讲「深信因果」,不是讲其他因果,专讲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你修成就决定往生华藏世界,生到华藏世界,你一定会遇到文殊、普贤菩萨,你再接受这两位老人的教诲,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古德讲净土法门是殊途同归,没有一个法门最后不归净土,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很幸运,一开端就念佛,就直接走净土这条路子,其他法门迂回,它迂回到华藏世界,由华藏世界再归西方净土,拐了个弯,我们是直捷走上去,这个福德无量无边。
尤其是在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的大环境,这个世界动荡不安。观察这个大世界苦难的人很多很多,有福的人是少数,这是少之又少,受苦受难的人太多太多。我们想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何度过这个难关,这个事情不是容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三卷
...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空间的维次不相同,所以见不到。我们三度空间的人见不到四度的,四度空间的人也见不到五度的,不同空间。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同空间,它空间没有障碍,它完全在一起;凡圣同居土的人,也能够见到方便土的菩萨、实报土的菩萨、寂光土的菩萨,这不可思议,这才叫真正特别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
我们要怎样修学才能有把握往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千万不能够疏忽。首先我们要晓得,我们功夫不得力,是因为我们有障碍、有烦恼、有习气,必须在生活当中把烦恼习气磨掉;磨是磨炼。本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修学的方法「历事炼心」,这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因为善财童子也是修念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也是生净土。他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这个方法诸位要记住,包括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要在五十三参里头学,学了马上就管用,这才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学问。过去方东美先生对《华严》赞叹备至,他给我介绍,就是经典里面所讲,无论是理论、方法,字字句句都落实到生活上,没有一句话是空谈,这才令人佩服。
我们每一个人习气烦恼不一样,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哪一种烦恼重,重的烦恼先断。譬如有人贪心重,你要先断贪心;贪还很复杂,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利、有人贪色,哪一个烦恼重,先从这里下手,先断最重的。有人傲慢,习气不相同,还有人自卑,都是烦恼,你的心都得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2》)
...土根机,这是高明的手法。没有这个能力,要观察他的根机,帮他最低程度的解脱,最低程度的解脱就是劝善规过,说明六道的由来,业因果报理论与事实的真相,劝导他断恶修善、深信因果,他能够脱离三恶道,生得人天善道。实在讲,我非常客观的来观察,只能做到此地。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他说这是「於著相得解脱」。这句话你要不留意很难懂,如果你细心去体会,你会恍然大悟。他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念佛法门。一切法门著相不会解脱,净土法门著相能解脱。著什么相?著阿弥陀佛的相,著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其他的相可著不得,你如果著其他的相,你就没有办法解脱了。这个地方『得示』,示是开示、显示,「一切众生出要法」,就是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法门。末后这一尊: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个法门比前面要难得多。前面是专指净宗,法门虽然很容易修学,快速稳当成就,缘不容易遇到;彭际清居士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天居然在此地遇到,要知道这个因缘是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都是说真话。怎么会遇到?诸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感应而现前的。我们这个地方建讲堂、建念佛堂、建弥陀村、建佛学院,得三宝的加持,进行得很顺利。李木源居士念念祈求三宝保佑,希望弥陀村早一天建成,他刚才还说如果建得太晚,好多念佛的同修都已经往生了。当然这么多同修在这里念佛往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4》)
...堂,释迦牟尼佛升座讲经,诸佛如来都坐在底下听;毗卢遮那作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所以个个都是主,个个都是伴,这才平等,不是作主独一那个人作主,没有这个道理。在佛法里人人做得了主,人人都是伴,主伴圆融。人如是,法也如是。我们今天在此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主,一切经都是伴,都是《华严》的辅助。如果我们讲《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为主,《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伴,显示出法门平等,法法皆可以作主,法法皆是作伴,这是真平等。佛法里讲「一」决不是独一,决不是专一,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才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话才讲得通。
《华严》到最后结归到净土,文殊、普贤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我们做榜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个什么意思?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赞颂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赞叹,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这样一说,阿弥陀佛确实是诸佛如来当中第一。阿弥陀佛是谁?每一尊诸佛如来都叫做阿弥陀佛,这个意思你能懂吗?阿弥陀佛这是一句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诸位想想,哪一尊佛不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们诸位大众现在在此地才开始学,将来你们成了佛之后,个个人也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样一说来,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德号,不是专指一个人。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真正的意思是赞叹这个法门,弥陀法门。弥陀法门特殊在哪里?「忆佛念佛」,直接教导你一个成佛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9》)
...世界行,我们这个世界不行,西方世界的缘殊胜,无比殊胜修学的机缘,这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都比不上的。如果说十方诸佛刹土,要讲福报、受用,比极乐世界超过的很多很多;论修学,凡夫修学环境来说,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13:36
|
只看該作者
那是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好比它那里是个学校,学校办得好,生活富足享受那不见得,学校不如别人地方很多。所以为什么一切诸佛,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劝我们生其他诸佛刹土,道理在此地。其他诸佛报土,福报虽然大,我们没那个福报,想去不但去不了,那个福报也受不了,没福!所以得先学,学成之后,十方刹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到最后,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悦意海音梵王是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颂: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前面是它的礼节,在佛经里面讲,说偈仪就是现在所讲的礼节。这些人礼节都非常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即使一个不懂礼,没有学过礼的人,看到有礼的形象,他也会生欢喜心。由此可知,礼仪是性德的外表,处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没有礼貌?很可惜现在人不学礼,不懂礼,也没有人教,可是礼节在应酬里又这么样的重要。现在大概接受礼仪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作外交官要接受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礼节;可能除这个之外,我们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卷) 1999/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23》)
...花八门可不可以接触?可以的,你看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示现一个念佛人的榜样。善财修什么法门?善财修的就是老实念佛,你们在《华严经》上有没有看出来?经文上好像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圆满,你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善财的老师是谁?文殊、普贤。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在《华严经》上你看他发愿,他们两个是求生净土。老师修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得意的门生哪有不修这个法门的道理?你再看看他后来参学,参学第一个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称吉祥云比丘,这是翻的不一样,是一桩事情,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第一个,我们常讲先入为主,肯定善财童子是修般舟三昧。到末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个开头、一个结束,你就知道、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当中这些善知识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他可以去接触,他可以去了解,他没有修,每一位善知识到最后「恋德礼辞」。恋德是对於那个法门的赞叹,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欢喜的;礼辞是什么?礼是对他礼敬,辞是不修。我了解、我赞叹你们,我不修那个法门,我还是老实念佛,这是说明对於出世间的法也不迷惑、也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老老实实修这一门,一门深入,所以他一生成就。
无量法门里面,为什么不举其他的法门,单单举念佛法门,就举这个例子?正是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为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所赞叹。你修其他的法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卷) 1999/4/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28》)
...善根够深厚的,我们听到欢喜,我们听到很羡慕,可是还在六道里搞轮回。什么原因?他们修行功夫到观行位就止住,没有再向上提升。什么原因?执著没放下,对於「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没放下。如果把这个放下,他就进入到相似位,相似位出了六道轮回、出了三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算是个小果,声闻、缘觉算小果,脱离十法界才算是证大果,证佛果,分证就是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他解释得很清楚,他说「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是指这个,不是泛指很多很多,不是指这个。他的诸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证位佛,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净宗法门殊胜,在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十大愿是往生的条件,我们具不具足?这个我们要想想。不要认为普贤菩萨十大愿,跟我们念佛关系不大,你就搞错了,关系很大。《无量寿经》你们看看,展开经文还在序分里,没有到正宗分;序分里面,上首名字列完之后,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要说十大愿王跟念佛人没有关系,你全搞错了。修净土的人就是修十大愿王,一句佛号里面就圆圆满满的包括十大愿王。如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这四个字里没有十大愿王,那就是有口无心,白念了,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十大愿王要落实。第一个礼敬,一条一条学,有没有做到?礼敬是一切恭敬,我们要像恭敬阿弥陀佛、恭敬一切诸佛这个心态恭敬一切众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卷) 1999/6/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7》)
...里面给我们概略的区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五个标准。用这五个标准来检定,我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净还是染。
凡夫先从善恶上来订标准,佛给我们订五戒十善,我们现在用得上,最低的标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是正行,与十善相违背是邪行,邪正、善恶用这个标准来界定。再向上提升,天道还要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十善与慈悲喜舍相应,这是天道;十善与慈悲喜舍相违背,是人道,不是天道。愈往上去标准愈高,到法身大士那个标准完全与自性相应,这是善,与自性相悖那是染。我们前面读的这首偈子,寂静音光明天王所说的那是与性德相应,那是菩萨的标准。如果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这十大愿王相应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与十大愿王相违背的是与自性相悖了,那是染,那是恶。所以标准有很多,我们现在是在什么地位,应当要认真努力采取哪一种的标准?但是佛法的修学跟世法不一样,我们虽然是以五戒十善为我们修学第一个标准,我们同时可以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华严》里面所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经要多读、要多听、要多明了,都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这就是悟处提升了我们的境界,对於我们的修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一门精进。
『为灭世间痴暗惑』,这是修学的目的。为什么?为断贪瞋痴。目的要纯正,不是求世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卷) 1999/6/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9》)
...信他。」这种理念是佛菩萨的理念,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们要用真诚心对他;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他有长处。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我们不要记人家的缺点,要记人家的优点,赞叹人家的优点。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帮助他们。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是他迷惑颠倒,是他一时失去理性,不能怪他,我们不能用同样这种态度去报复,那就错了。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一再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毁谤、侮辱、陷害、障碍,我们要看作替我们消灾,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要生真诚感恩之心,要以报恩的态度对他,这个怨结就化解。化解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成无上道。这是这几天早晨,跟诸位讲大忠大孝的意思,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恒顺众生」的意思。恒顺不是顺烦恼,是顺佛性,如果顺烦恼,那就错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良知良能,这是我们应当随顺的。所以「顺」这个字是大学问,顺这个字是高度生活艺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孔子赞叹舜王,舜认识、舜懂得。我们看到,舜王随顺他的父母、兄弟,是高度艺术,高度的智慧,几年之中就让他父母、兄弟觉悟了,回头是岸,都成圣成贤,大孝!中国讲孝,把舜摆在第一,「二十四孝」诸位知道,后面二十三个比不上舜。舜的孝是圆满的,一百分的,往后其他的孝,大概都是三、四十分,五、六十分而已,唯有舜做得圆满。佛法里面讲孝道、讲菩萨行、讲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圆满的忠孝。圆满教轮,就是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祖老居士跟我们讲修密的人,他说中国解放之后这五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诸位就想想,这个事情多难!所以禅宗的大德虚云老和尚,密宗的大德们都劝人兼修净土,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唯有兼修净土,希望在净土这个地方取得成就。净土是带业往生,你有禅的功夫、有密的功夫,决定能够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能伏。有伏烦恼这个能力,再发愿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那就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已竭世间忧恼海」,可以这么说了。为什么?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退转,决定得无量寿,虽然现前还没有能断尽烦恼,断尽烦恼指日可待,这是净宗这个法门的殊胜,是「离尘清净道」,没有比这一个道路更殊胜的。所以《华严》到末后也是指归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为我们示现发愿求生净土。
『永耀众生智慧灯』,「永」是永远,「耀」是照耀。这一句说明,佛法是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智慧灯塔。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就像在苦海里面挣扎,这一盏智慧灯指出他脱离苦海的方向,脱离苦海的一条道路。合前面长行文来看,前面两句是离障,后面两句是善根,开发能离的善根,这个意思就很深了。我们要想断烦恼,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形成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造成的现象。唯有以佛法清净道,佛法就是离尘清净道,才能够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学,我们决定没有能力脱离烦恼习气。可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8》)
...是光明遍照,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才能够觉悟到,才能真正回头?看破。什么叫看破?看破是明了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道理明白了,事实现象明白了,因果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放下无明烦恼;不是叫你放下一切事,不能错会了。如果事也放下,好了,释迦牟尼佛也不讲经、也不说法,因为他放下了。事做得非常积极、非常认真,从来没有休息过。现在世间人,开发中的国家,现在每一个星期休息两天,佛菩萨教化众生从来没有休息。放下不是放下事业,佛菩萨的事业是度化众生,是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虚空法界,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一句「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过,这是佛,这是菩萨。我们要想作佛,要想作菩萨,如果一个星期还想休息两天,你菩萨、佛就做不成,为什么?他们不休息的。所以要懂得真正的意思。
后面这两句,『一切众生咸见佛,种种调伏多方便』。清凉大师的注解,「后半常为利益」,常就是没有休息,什么利益?「灭恶生善,破愚为智」。这两句也就把佛教化众生实际的效果完全包括了,帮助众生灭恶。什么是恶?凡是自利的就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就是善。做好事是为自利是恶,我们中国古人,在道家,道家有这个话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造恶,虽恶不罚」。道家讲的,有心为善,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要赏他,不赏他就不做善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七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217》)
...外境所转。换句话说,内绝对不会生贪瞋痴慢,绝对不会起自私自利,这是定;外面决定不会受境缘的诱惑,在逆境不起瞋恚,在顺境不起贪爱,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这是禅定。第六是「智慧」,般若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事理、因果都能够通达明了,一丝毫不迷惑,这叫智慧。
释迦牟尼佛一生都表演给我们看,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叫『普净广大波罗蜜』。「普」是普遍,「净」是清净,「普净」在佛家术语里面讲「三轮体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不著相,每天很认真、很努力在做、在表演,不疲不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这就是『供养一切诸如来』。「一切诸如来」是谁?一切众生。佛在这个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话「礼敬诸佛」;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华严》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作所为全是供养如来。我们现在的话讲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群、服务众生,但是都没有佛讲得好,佛讲「供养一切诸如来」。佛这个话里面体现出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体现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体现出这个。我们世间人无论用什么名词,这个意思体会不得。所以古人常讲「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个话愈想愈有道理,佛的话句句真实。「好语」是真话,不是真话,那就不叫做好语。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与性德相应,我们要去体会,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佛往昔修行现在成就,成就之后,还给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五三卷) 2000/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53》)
...、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普遍的恭敬,普遍的赞叹。恭敬里面决定没有等差、没有分别执著,赞叹里面也没有,理上没有,事上有。事上为什么有?事上因为要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我们晓得礼敬这个榜样,无论什么样众生都应该学的,所以真的是平等,理上平等,事也平等;赞叹就不一样,凡夫他有善有恶。所以圣人教给我们「隐恶扬善」,隐是什么?隐就是不赞叹,恶的事情不赞叹,善的事情赞叹,这就是劝善规过的办法。他作恶作善,自有果报;我们赞叹不赞叹是教化众生,用意在此地。
礼敬,对善人、恶人我们都平等礼敬,这个不会产生副作用;赞叹,别人作恶你赞叹,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表现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对於行善的善知识礼敬赞叹,对於示现违逆的、不善的,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他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甘露火王,没有赞叹。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儒家讲的隐恶扬善。人人都能够隐恶扬善,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太平,真正是消灾免难,人为的这些争执、战争可以避免。
社会上人人都存善心,都没有恶意,就能够转环境,境随心转;环境转,天灾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讲自然灾害,如何改变自然灾害,从心地里面改是最高明的。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自然灾害用一些科学技术来解决,不懂得从人心上解决。我们人工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生活环境,这是治标;佛教给我们从心性里面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四卷) 2000/10/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4》)
... 他在佛法里面学的是什么?用平等心布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富贵贫贱,男女老少不分,平等心!如果平等心里面具足真诚恭敬,这个布施就叫做「供养」。假如是平等心,里头少一分真诚恭敬,我们就称它为布施;具足这一分真诚恭敬,我们就称它作供养,如果他要加上这一分,他所修的是普贤行。那我们要问,此地这个经典里面「出现宝光主海神」,他是等心布施,到底他是一般的菩萨还是普贤菩萨?这个我肯定的告诉诸位,他的布施具足真诚恭敬。怎么晓得?华严海会!要不具足真诚恭敬参加不了这个法会。这个法会的大会主席是什么人?普贤菩萨。凡是参与这个大会的,没有一个不修普贤大士之德,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个人都修,才能参加这个大会。
他布施什么东西?布施福德海众宝。什么叫做「福德海众宝」?他是增长众生福德的。「海」在此地是个比喻,比喻他布施供养的多、布施供养的很广,就像大海一样。不只一种,叫「众宝」。譬如现在有许多大的企业,这一个大的组织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子公司,这个公司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产品,这些产品都能够造福一切众生。很可惜我们这个世间的企业家不是主海神、不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以营利为目的。如果是佛菩萨的商人、佛菩萨的企业家,他绝对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他是以造福社会大众为目的。因此他的东西必定是价廉物美,为什么?他只要能收回他的成本就够了,他的目的不是在赚钱,他的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一卷) 200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1》)
...行,为利众生无量劫,是故光明遍世间,护神忆念生欢喜。】
这首偈前面跟诸位报告了很多,偈颂文的意思还没有说尽,我们在这里再做一点补充。从经文在在处处,我们都能看到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无尽的慈悲,种种示现都是为了饶益众生,也就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的精神、他的事业永远没有止境,『为利众生无量劫』。为众生做种种示现,这个恩德之大无法想像,真是经典里面常讲的「不可思议」。
佛菩萨的目的是以智慧的教学,真实慈悲的教学周遍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尽虚空、遍法界。普救护神从这个地方契入无上菩提,所以自行化他没有辛苦,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从无恼害大慈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总结的是「无有疲厌」,无有疲厌,换句话说,就是法喜充满。《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也是这个意思,「不亦悦乎」就是自行化他,为众生表演,欢喜!哪里会有厌倦?厌倦,烦恼起来了;欢喜,就真正与性德相应。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勘验自己功夫的方法。第六首:
【佛昔修行为众生,种种方便令成熟,普净福海除众苦,无热见此心欣庆。】
无热净光主河神,是在这一个单元里面第六位,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修学的法门是「普遍示现一切众生清凉善根」,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是一桩事情,不能帮助别人就是不能帮助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六卷) 2001/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6》)
...常好,可以日夜不间断,可以常年不间断。人哪有那么多精神?不是的,他有来来去去的。因为念佛堂是开放的,随时可以进去。我有一个钟点时间,我去念一个小时;我有半天时间,我去念半天,到我有事情,随时离开,不要给任何人打招呼。进念佛堂也不要给人打招呼,进念佛堂统统止语,只有一句佛号,不可以说任何话,也不要跟任何人打招呼。你愿意绕佛,你就参加绕佛的队伍;你愿意止静,你就到旁边去静坐,完全自由,没有一丝毫限制,这个方法很适合现代人用,而且效果非常殊胜。
我们从《华严经》上学到的,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那个意义很深,我们中国人一般讲的「先入为主」。头一个参访的善知识,这是为主;到第五十三参最后一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才省悟过来,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修的念佛法门,持名念佛。我们才晓得文殊、普贤跟善财没有两样,全都修这个法门。开无量无边法门,那是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对这个法门有疑惑,不能深信,不愿意修学,文殊、普贤就开无量无边法门,任凭选修。但是你真正能够修成法身菩萨了,到了华藏世界,文殊、普贤还是用这个方法劝你到极乐世界去,去见阿弥陀佛,这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
「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完全接受了两位大菩萨的教诲。地上菩萨,初是初地,后是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修什么?都是修念佛法门。我是看到这样的经文,死心塌地了,不再有任何疑惑,疑根拔掉了。所以我入净宗,专修念佛,是得力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二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2》)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四卷
...,《涅盘经》上所说的就是「菩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
现在世间一般社会大众,每天工作很勤劳,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勤劳的去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古人说得好,总不外乎名利,一种人追求名,一种人追求利。因为有名利可求,有名利可得,他就精进努力不懈。佛菩萨、声闻、缘觉这些人,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五欲六尘享受他也不要了,贪瞋痴慢他断干净了。我们要问问,什么力量推动他?他在那个地方勤苦教化众生,不辞辛劳。观察众生的根性,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分;应以什么方法教诲,他就采用什么方法。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永远不休息。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总结「无有疲厌」,我们要问,这是什么力量推动他?总不是名利,现在在此地晓得,「慈悲喜舍」,所以说慈悲为本。这些大圣人不辞辛劳教化众生,慈悲是动力,他在这里推动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佛家讲慈悲为本是从这儿来的。
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之体,《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菩提心的作用,讲了两种,深心、大悲心。我们听了这个名相,很不容易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讲菩提心,名称跟《起信论》里头不一样,经上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作用是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清楚一点。原来直心就是至诚心,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二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2》)
...,《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一样成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清朝初年干隆那个时期,彭际清居士说,这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把《华严经》、《无量寿经》、《弥陀经》看作一部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他说得好,说得太好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确实是如此。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受持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注解,《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我们要把极乐世界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样你才晓得我这一生修学,一生在这里宣扬讲解都没有离开弥陀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想见佛就得念佛,想佛法兴旺起来,大家统统念佛,佛法就兴了。为什么?每一个人心转了,念什么,什么佛现前。念佛佛现前,大家都念佛,佛法怎么会不兴?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一定特别兴旺,就是这个道理。『其余念念常令见,此味光神所观察』,我们在这里得到启示,得到证明。希望我们大家认真努力修学。刚才上海同学来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怀疑,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好!非常非常难得。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三卷) 200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3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山神长行第一句:
【复次宝峰开华主山神...(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二卷) 200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2》)
...起对立,我们在美国弘法肯定遭遇到障碍,不容易!嫉妒障碍,自古以来、古今中外都不能够避免。什么人嫉妒你?「同行相嫉」,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他跟你不同行,没有利害关系,他不会嫉妒你。同行相嫉,自古皆然,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善巧方便,尽可能减少障碍。
如果大家都觉悟了,好办!觉悟的人他没有障碍,他要互相帮助。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才能修六和敬;没有觉悟的人,六和敬是决定做不到。觉悟的人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绝对没有个人的名闻利养,没有个人的利害得失,没有个人的成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是觉悟的人,迷惑颠倒的凡夫做不到,你天天念也没有用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名称很多在家出家同修每天在课诵里头都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你都会念。念了也好,阿赖耶识里头下种子,绝对不起作用。为什么?见到人、面对著人,不知道礼敬。尤其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恭敬心怎么生得起来?觉悟的人生起来,真正觉悟的人对於冤家对头,见面也真诚恭敬,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怨恨,还有不欢喜,还有厌恶,自己一定要知道我是生死凡夫,我是六道中人。修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些烦恼不能够断掉,决定出不了三界,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烦恼障碍著你。
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人太少太少了。李老师从前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七卷) 200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7》)
...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所引用的隋唐大德,那个时候不仅是中国的这些大德们,还包含著高丽、日本当时在中国留学的这些高僧,他们共同来观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哪一个法门,也就是今天讲哪一部经典讲得最圆满、最殊胜?几乎不分宗派,所有这些大德们都肯定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称这部经叫根本法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一切经都是讲《华严》某一个部分、某一个单元。所以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是概论;像我们研究哲学,哲学概论,无所不包。
於是这些大德们再深入的观察,发现《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能够得到究竟圆满,是最后结归在《无量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大家也是公认《无量寿经》第一。《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引导我们入《无量寿》,这才得究竟圆满。所以前清初年,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个话说得有道理,没有说错。《无量寿经》,现在我们真正是希有难逢,见到夏莲老的会集本。我们再深入观察,这四十八品里头哪一品是第一?最殊胜、最重要的?当然是第六品「发大誓愿」,弥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这个不必我们说,古大德已经给我们说出来,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愿?十八愿就是「诸佛名号」,临终十念决定往生,所以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於是我们就明白,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二卷) 2001/11/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2》)
...为我们证明陈光别老居士已念佛往生,鬼神来给我们做证明。以后我们也遇到过一两次,都是真的。如果常常有鬼神附身这个事情,那就有问题,就变成像乩童一样,那不可靠。
所以我常常劝同学,学佛要有智慧,头脑要冷静,我们不能被别人欺骗,也更不能被鬼神蒙蔽,那你佛就学错了。这些事情,中国外国时有所闻。但是有一个好处,我们从这些讯息当中证实六道轮回是真的,鬼神确实存在,一点都不假。我们对鬼神用什么样的态度?孔老夫子讲「敬鬼神而远之」,这个态度非常正确,我们要尊重他,为什么?他是属於六道众生。我们对佛尊重,我们对人也尊重,我们对动物、植物、鬼神平等的尊重,这个道理一定要晓得,「平等的尊重」。为什么要这样做?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条就教我们这样做,「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一体,我们要平等恭敬,这就对了。在这个境界里面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不能够怠慢,要平等的供养。只有赞叹,这里头小有差别。我们看到他的善行,足以为社会大众的榜样,可以做模范的,我们赞叹;赞叹是勉励大众向他学习、效法他。如果他所作所为是负面的,对於社会大众有不善的影响,这个事情我们不赞叹,我们不把它放在心上,令心清净。永远保持心地的平等,这就对了。这叫「敬鬼神而远之」,不是远远离开,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远」就是他的不善不向他学习,也不把它放在心上,这个「远」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三卷) 20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3》)
...相。我们初听佛法,听了一头雾水,根本不懂,不要紧!多听。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这些话可能要讲上几百遍,你要真有兴趣、真有耐心,你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过一遍,你就觉悟了;纵然不觉悟,也到觉悟的边缘,会带给你真实、幸福、美满的人生,你这一生没有空过。然后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决定得生。为什么?这一部《华严经》听下去,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议,《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部《华严经》听圆满了,你的善根福德就具足了。你能够把这部经听圆满,就是证明你有善根福德。听圆满之后,你的善根福德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因缘,是你遇到净土这个机缘,你知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本经吉祥云比丘为你示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劝导你移民极乐世界。你要是能信、能愿、能行,你就功德圆满了。所以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这话说得有道理,这部经最后是归净土的。所以清凉大师在这里说「空非独虚,亦遍於色」,我们要能懂这个意思,《心经》完全说明这一个事实真相。
下面这个注子是「住非分住」,不是说我住在这里我就不能住那个地方,这就叫「分住」,入华严境界,住是周遍的。底下举个比喻说:「一尘亦周」,尘是微尘,周是周遍法界,一尘亦周。他举个比喻,在经上佛常讲的,「如芥子空,即不可尽」,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那么一点大的空,空性周遍,不可穷尽。性周遍,相也不例外,相是性显出来的,唯心所现。「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四卷) 20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4》)
...善根只有一个,「精进」,勇猛精进,无有懈怠、无有疲厌,菩萨善根!诸位要知道,出世间善根是以世间善根为基础,没有世间善根,那你的精进是恶法。为什么?贪精进、瞋精进、愚痴精进,那很快就到阿鼻地狱去了。如果是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里面生长的善法,再加上勇猛精进,你这一生就圆证菩提。恶法的精进跟善法的精进,果报正好是个对比。
菩萨自行化他,主修的法门就是「令生清净善根」,清净善根好!没有一丝毫污染。换句话说,他所修的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就是名号里面的「不动」,觉就是名号里面的「光明」。那我们晓得这一尊菩萨在此地暗示我们导归极乐;身众神最后一位,跟这部大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身众神在此地最后,是以清净平等觉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很明显,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知道感恩戴德,要知恩报恩。如何报答菩萨的大德?只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经本末后「信受奉行」才能报答,我们才能真正契入菩萨的境界。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六卷) 20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身众神偈颂第一首:
【尔时净喜境界身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身众神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式,具足了谦虚恭敬,这是我们一定要常常记住,认真的学习。
【我忆须弥尘劫前,有佛妙光出兴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五卷) 20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5》)
...慈悲心,为我们显示、说出「入法界品」,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让我们在这里头去领悟,成就这一个解脱门。所以这个解脱门,就是五十三参、就是「入法界品」,历事练心。「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具足是圆满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我们要不能够经历,诣就是经历、就是学习、就是历事练心,如来境界你怎么体会得到?你怎么能够契入?要普诣一切如来所修的功德,这个事情不容易,我们连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修积的功德都学不到,怎么能学一切如来所修功德?但是世尊确实教导我们,一切如来所修的具足功德在哪里?就在《大方广佛华严》这部经里头。我们要怎样修法?这里头的细行,是《华严经》全部的经文,它的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每一愿只有四个字,境界深广没有边际,我们要不能够理解,要不能够深入的理解,你从哪里下手?
古来祖师大德,在修行仪规里头,就是给我们制定的一些修行课程、规矩,无数次的教导我们「一切恭敬、一心皈命」。我们四众同学,这些句子说起来哪一个人不熟悉?不知道念了多少遍!许许多多同修都喜欢拜忏,喜欢去礼佛、参加法会,法会里面的仪规都是祖师大德会集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我们也照做,也会唱、也会拜,意思不懂,不能落实。「一心皈命」,皈了没有?没有皈!一心皈命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意义一定要懂,皈依自性三宝;外面形式的三宝不重要,要皈依自性觉正净,那才叫一心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0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0》)
...会唱、也会拜,意思不懂,不能落实。「一心皈命」,皈了没有?没有皈!一心皈命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意义一定要懂,皈依自性三宝;外面形式的三宝不重要,要皈依自性觉正净,那才叫一心皈命。「一心顶礼」,就是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一心是诚心诚意,这是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里面的一分;这一分是根本,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这一分功德生的,你们想想对不对?
十大愿王头一条是根本,头一条没有,全部都没有了。从礼敬这才生赞叹,欢喜赞叹自然带著就供养,你才晓得礼敬多重要!佛法从这儿下手,儒家也从这儿下手。诸位看看儒家的《礼记》,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头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有什么差别?都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晚近印光大师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普贤法门是圆满的诚敬,他得圆满的利益。利益是法性的全体,不是部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法性是部分,普贤菩萨证得的是全体。我们从哪里学?从诚敬下手。心要真诚,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事要恭敬,对一切物要恭敬,无一不敬。
那我们现在想想,今天社会里头一切众生,确确实实这一条他没有,这是大病,这是病根。所以无论他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要说成就,功夫稍稍得力,他都做不到。什么原因?我们今天明白了,想想我们自己,也学佛学了不少年,有没有成就?没有!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再其次,烦恼伏不住,六根接触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0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0》)
...自己行业里面的术语,无一不是为方便,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尤其有一些术语、名相里面,含义很深、含义很广,如果不细心留意,我们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要晓得,法相名词无一不是显示如来真实义。
同生众,普贤菩萨别显十门,第六句:
【有解脱门,名一切微尘中悉现无边诸菩萨神通境界。】
清凉大师注解,「尘中现身,说菩萨行境」。这一桩事,确确实实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凡夫在一微尘当中,很难开悟,这是事实,原因都在烦恼习气太重。普贤教化众生的对象,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里面还有真正的对象,是地上菩萨。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读到,「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几个人听普贤菩萨的话真正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很少!不但我们六道里面不多,四圣法界,就是在华藏世界也并不是很多。华藏世界登地的菩萨就接受了,为什么?智慧开了,他真正知道这一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地上菩萨,「初」是初地,「后」是等觉,「初后不离念佛」。我们才晓得,华藏世界地上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他没有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带著说的,那连我们都包括。
我们也常常读《普贤行愿品》,清朝魏源居士将《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录下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五经。我们仔细观察,五经一论,净宗的典籍完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一卷) 2001/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1》)
...了,三恶道也乱了。由此可知,我们把佛陀的教化疏忽了,真的叫搞得天上天下一团的混乱。这个局面有没有好处?有好处,让一切众生容易生出离心。只要有真正出离心,一定会真干,会对於佛法特别看重,依教修行。只要我们把修行的重点抓住;现在的人因为工作繁忙,所以分秒必争,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去读经,所以东西是愈简单愈好,用的时间愈短愈好。但是这些只能够接引他入门,入门要是不能深入,可以说绝大多数在佛法里面结个善缘、结个法缘,要想成就不容易。要想成就,换句话说,还是多多少少要涉猎一些经教,才能帮助你断疑生信,这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了这一句经文,感慨很深,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世尊的大慈大悲。
《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过去从夏莲居老居士《净修捷要》里面,看到一段文字,「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话过去没有人说过。我看到这句,我非常欢喜,我认同,他讲得确实没错。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法门,专修专弘,是在无量劫前,真的他是法界的净宗初祖,尽虚空、遍法界最早他老人家提倡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的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这个经里面提倡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所以他说了一个法界初祖,我就找到一个娑婆世界初祖。在中国,诸位都晓得东晋慧远大师。佛法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翻出来的经典只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没有翻出来,远公大师依《无量寿经》经典的道理方法,在江西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三卷) 20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3》)
...花个十年时间,把这一套连续剧完成。这个连续剧说老实话,在电视台里头有演不完的剧本,内容太丰富了。如果我们有一个卫星频道,我们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来转播,我相信也得要好多年,这一出戏才能演完;演完又可以重复再来,永远不断的广度九法界众生。电讯跟不同维次空间众生连系,实在讲是最为方便的、最有效的一个工具;我们将这个资讯送到卫星,卫星不但反射到地球,也能够反射到太空,所以九法界众生都得利益,这才是真正报佛恩,真正做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偈颂给我们启示是无有止境的,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悟处;你读的遍数愈多,你悟入必然是愈深愈广。修行最重要的纲领,佛在这里为我们慈悲指示出来,那就是「清净」。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相应,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清净心,那个世界叫净土。何以成净土?那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众生,心都是清净的,这个同学们要记住。清净心里头一定是真诚,没有真诚,哪来的清净?清净心里面必定是平等的,清净心一定是觉悟的、一定是慈悲的。举一个,其余四个全都包括在其中。为什么这个偈颂不用真诚佛子、平等佛子、慈悲佛子,单单用「清净」,什么意思?本经最后归净土,隋唐大德们说了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之引导。」像一部经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华严》、《法华》是序分,从这个序引导我们归净土。所以偈颂它用「清净」,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三卷) 20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3》)
...
所以你心定了,你才开智慧。要想心得定,要守住古人两句话,「於世无求,於人无争」,你的心就容易得定。如果你还贪求、还好争,这个定不容易得到。一个争、一个求,是破坏你禅定最大的一个敌人,我们要远离。活在这个世间,一切无所求无所争。你争,我让你。所以佛菩萨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道理在哪里?很简单,你要的我不要,你求的我不求;你跟我做朋友,对你决定没有伤害。他就欢喜跟你交朋友了,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就有资格跟九法界众生作善友,你说这多有意义、多有价值,这就是佛菩萨嘛!所以一定要开智慧,见闻觉知无一不是智慧,常生智慧。三学后面我们选的是六度,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华严经》向下会细说;最后我们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我们总共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好记,一定要能记得住,时时刻刻能记得住。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个大原则,不违背这个总纲领,这样就对了。菩萨细行这就好办了,先把总的纲领、原则掌握到。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几句话讲得好:「若无大悲,不入生死」,你就不能行菩萨道。大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没有条件,无条件的爱心。众生造无量无边罪业,一点都不责怪他,而且怜悯他、同情他,为什么?同体大悲。他跟我是同一个法性,在有情众生上说他跟我是同一个佛性。为什么他会做错事?他在迷,我过去在迷跟他没有两样,也常常做同样的错事,谁来原谅我,谁来怜悯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九卷)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9》)
...说示现作佛之前;作佛之后,果报现前,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我们称他为二足尊,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智慧、福德两种圆满。这两种圆满怎么来的?当然有因有缘,因是自性本具,这因有了,我们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福德,这是真因,因不在外头。可是久远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於是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不能够现前,我们变成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好好的修行,也就是说我们以修德开发我们的性德,修德是缘,我们的因有了缘,果报自然就现前。果报不可思议,因跟缘都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
修学的方法就在第二句,这首偈的中心是在第二句,『承事无边诸佛海』,这一句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海」是比喻太广太大,这个境界广大到没有边际,我们要知道承事供养。对於过去现在诸佛,如何承事供养?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如教修行供养」,也就是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教导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把它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不会去违犯,这就是对於过去佛的供养,对於现代诸佛的供养。过去现在诸佛,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嘱咐我们一句话,对於一切经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真供养,圆满的供养,究竟的供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佛在经教里面讲的那些道理落实,变成我们自己对於宇宙、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一卷) 20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1》)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五卷
...萨。「普贤众,一位普周众行」,菩萨行无量无边,普贤都周遍了。一切菩萨行,一行普贤菩萨都不缺。普贤行归纳成十大纲领教导我们,这十个纲领跟一般大乘菩萨法有什么两样?你要晓得,境界不一样,心量不相同。普贤菩萨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里头,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普贤境界。
我们要知道,净宗法门就是普贤法门,你们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第二品,还是序品,还没有入正宗,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就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道理!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里头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正确!我们看到他这个作法,肯定!欢喜赞叹,他做得太对了,做得太好了!长者接著说,「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虽然自己有所入之法,各人都有所入之法,所入都相似,所以只叹佛德,不再叹自德。跟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样,同生众跟异生众不一样。
普贤众里面,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一位,名号上并没有普,「净德妙光菩萨」。李长者给我们讲,这位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别号」,十普是以他做班首,经典里面常讲的上首,文殊师利菩萨做上首。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妙德」,所以净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长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八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8》)
...
从文字上看,全是叹座。『种种严饰』,严是庄严,饰是装饰。最近距离新年接近了,街道上商家都张灯结彩,迎接新年,跟这个地方讲的相似。「种种严饰」,种种是多,不胜枚举,庄严、庄饰『吉祥门』,门是门径,这个门通到哪里?通达诸法实相。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叫真正的「吉祥门」。入这个门不容易,这个门是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吉祥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入这个门就成就了法身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门多,多门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一个特别的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又称为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或者是无量无边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特别是弥陀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吉祥门中最吉祥了。《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指归这一个最吉祥的法门。
『恒放灯光宝焰云』,「灯光」,在从前的人说到灯光,没有现在人感触这么深,为什么?从前的灯光是蜡烛、油灯,跟现在的电灯来相比,不成比例。现在夜晚灯火如同白日,而且日月光明照不到的地方,房间里面照不到,灯光能照到,可以说灯光是无处不照。佛在经上常常用「日月灯光」来做比喻。「恒放灯光宝焰云」,这一句也就是无处不照、无时不照,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说,太阳照白天不照晚上,月亮照晚上不照白天,灯白天也可以照,晚上也能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它还是照,我们去想这个意思。
『广大炽然无不照,牟尼处上增严好』,「牟尼」这是说的应化身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是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四卷) 200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4》)
...合於中年以上的人,诸位晓得中年以上的人什么运动最好?散步,绕佛就是散步。佛想的这个方法太妙了,长时间的散步,你能走一个小时,一天能够走上三四个小时,对你身体健康大有帮助,人真的不容易老化。坐在那里不行,坐在那里还有个毛病,我们是凡夫定不下来,坐在那里不是打瞌睡就是胡思乱想,不如绕佛,绕佛头脑清醒,心里面可以集中在佛号上。佛祖给我们定的方法,都有大学问、都有大道理。所以止静,坐下来止静是不得已,是体力不能支持,不可以不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净宗的本所修行。
吉祥云比丘,这是第一个老师,我们世俗人一般讲的「先入为主」。你要问:善财童子主修的是哪个法门?吉祥云比丘传给他的是主修法门。到最后结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想想看善财修什么?善财是修净土宗的,是修念佛法门的。我们是本著这个宗旨、这个目标、这个方向来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哪里能错得了?净土宗出自於《华严经》,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这部经,后面普贤菩萨就特别提倡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导归极乐,所以彭际清说这是大本的《无量寿经》。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跟慈禧太后同时代的,他就将《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一卷,别行流通的这一卷,他把它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个作法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反对就是默认,祖师大德都承认了。我看过《净土四经》,好像我手上还有一本,现在在澳洲,放在图书馆里面,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二卷) 2001/12/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2》)
...因,后面一句是讲果德。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往劫」是时间长,菩萨知道勤修,知道对治;「大方便」是广大的善巧方便。这个地方必须要明了,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善巧方便是对一切众生的。「随众生根而化诱」,众生根性千差万别,菩萨要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四弘誓愿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是为众生,为众生成就自己圆满的后得智,权实二智究竟圆满是这么修成的。我们如果不是时时刻刻存心帮助别人,你的智慧就不能圆满,这个道理总要懂得。所以为一切众生,不能够怕辛劳,辛苦、太苦了、太劳太累了,这个不可以;为一切苦难众生,不知道疲倦,不知道劳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句最后归结的「无有疲厌」,这是正确的。你要是为自己,这个我都常说,你会疲倦,你会劳累。为众生不会,为什么?为众生与法性相应,法性哪里会有疲厌!我们要多想想这个味道。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的意思未尽,下一堂课我们接著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五卷) 2001/12/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5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第三首: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这一首偈在前面已经跟诸位做了一个报告,这是如来果地上无比殊胜的权智。十力是十种智力,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类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四卷) 2001/12/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4》)
...是讲你得的报身,你是得的什么样的一个身形。在六道里头很复杂,每一道里面,实在讲那个形状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在人道,同样得人身,面貌相同的就找不到,一个人是一种面貌;体质相同的也找不到,什么原因?业不一样,业因不相同,业缘不相同,果报哪里会相同?双胞胎,有的时候面貌好像长得很相似,这个我们见过很多,过去生中业因、业缘非常接近,但是到这一生来之后,逐渐长大,逐渐就产生差异了。为什么?他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并不完全相同,於是果报,时间愈长久,差距就愈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明了。
我们要学佛,一定要认真从《弟子规》入门,处事待人接物,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14:42
|
只看該作者
世法佛法,世间法《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现在一般人都不懂,世间人不懂,学佛的人也疏忽了,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诚意、没有敬意,你还能成就什么?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重要!所以儒家非常重视礼,佛家重视戒律、威仪。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律、威仪没有了,佛就没有了。『所现皆由随念力』,这个意思容易懂,结归在这里。
金焰菩萨偈颂第九首: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余,无碍地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这一首是颂「天眼智力」。知道过去世生死的果报,这是「宿住」;知道后来,就是知道未来的,这是天眼。但是在宿住里面也讲「佛智无碍包三世」,这里头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七卷) 2001/12/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7》)
...就是违背性德。违背性德是迷,恒顺众生是觉悟。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六道里面的众生不能够理解。
怎么精进法?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听从佛陀的指导。经典上指导我们,经典太多,不晓得从哪里学起?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我们五个科目提出来之后,洛杉矶的印海法师看到,他欢喜赞叹,跟我讲:「净公上人,你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好记好修。」对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这简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定要念兹在兹,要真正去落实,不能落实又有什么用?这五个科目要记得很熟,实在讲不难记。三福十一句,每一个同学都很熟,六和,这还有什么问题?三学是戒定慧,六度很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常念的。我们必须念念落实,能帮助我们见性。这五个科目全是性德。如果见性了,这些东西自然具足,真的是痕迹都没有,自自然然圆满具足。我们现在没见性,这是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学,我们依照性德来修。性修不二,修成了就见性,这一点都不假。
『普见法界尽无余』,性德流露。『无碍地中无等用』,这是说的作用。「无碍地」,如来果位上,所有一切圣贤、凡夫种种不同的地位,他都能起圆满的德用,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彼眼无量佛能演』,结归到佛的天眼。佛能表演给一切众生看,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举一个「天眼」,我们就想到「天耳」,天眼无所不见,天耳无所不闻,境界跟这个完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七卷) 2001/12/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7》)
...成就也无所谓,这个事情不是关於自己,是关系九法界苦难众生。人没有大彻大悟,都在苦难之中;不是说他今天享受富贵,富贵没什么了不起,多生多劫修的一点福,一生享完,享完之后就堕落了。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也能看得很清楚,人天福报我们不希罕,没有放在心上。如何帮助大家觉悟重要,所以自己先要觉悟。
第二种叫「摄善」,就是摄善法精进,这是对自己的。古德给我们解释的「方便进趣」,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善恶,要知道远离诸恶,亲近善法。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有没有落实?什么是善法?十善业道是善法,净业三福是善法,六和敬是善法,六波罗蜜是善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善法,这是净宗学会成立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来的修学科目。我们起心动念、思想行为与这个善法相应不相应?天天要反省,一天不反省一天就失念、就失掉了,这一天就空过了。怎样保持念念相应,这就叫方便,重要!人有能力辨别善恶,这是真智慧,你才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遭遇挫折不怕,心善把那个挫折恶缘转变成善缘,自他两利。
在中国我们这些年,对社会、对佛教也做了不少好事,古人常讲「好事多磨」,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免有一些嫉妒障碍,嫉妒障碍现前的时候,我们反过头来好好的反省,我们自己做错了。错在哪里?错在做得太过分了一点,所谓是锋芒头角露得过分了,遭人家嫉妒。明白了马上反省,马上改过自新,立刻就退转。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二卷) 2001/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2》)
...真心,利益自己的心是妄心。真实到什么程度?那个利益的心要包含到虚空法界,这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一刹那等同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看这个心多么纯,不仅是广大,纯净纯善到极处!这是我们不能不去细心体会,不能不认真学习的。学习的初步,大乘经上常讲的「最初方便」,我们从哪里做起?大乘经论里佛教给我们,从发心做起。你还没做,先教你发心,发菩提心。我们今天所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是菩提心,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大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是圆满功德;不念佛,你的功德很难圆满,那个圆满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落实,我们完全是随顺华严教义,《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念佛这两个字是随顺《华严》。
学佛决定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一切诸佛如来都不能够违背。不但世法不出因果定律,佛法亦复如是,所以佛门中有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古时候的人,不论他学佛或是不学佛,大概从小就接受因果的教育,所以在一生当中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都会小心谨慎。为什么?他知道种善因得善果,要是造作不善的因,将来一定受不如意的果报。他自己会约束自己,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事物,他自然会小心谨慎,道理就在此地。
长者告诉我们这一部经总有六重因果,第一从「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我们今天讲圆满了,一直到「华藏世界品」,这个总有五品经,说明「初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5》)
...导你,但是你不找他,他不会找你的,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多,他们能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他,他主动的来找你、来帮助你,这是大乘。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很明显的能区别出来。「觉行圆满」拣别不同於菩萨,菩萨虽然自觉觉他,没有圆满,佛圆满了,这里面含这么多意思。这里头最重要的我们要明白,如果不觉他,你自觉不能圆满。所以教学相长,老师固然帮助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彼此互相都有长进。所以不通过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你没有办法圆成佛道,也就是说你的觉行不能够圆满。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只能证得阿罗汉,再也上不去,什么原因?不肯教学,想长进难。大乘的殊胜就是他教化众生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的结语都是无有疲厌,所以他才能够证得觉行圆满成正觉,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
『放大光明普威耀』,这是说如来果地上的大觉,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超过了三乘,佛的光明普周法界。佛的德能,随众生心,能现无量无边的神通变化。自性本具的相好,摄受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他的威德、他的照耀。虽然说一尊佛他有一个教区,没错,教区怎么来的?他与这一个地方的众生,过去生中有特别的缘分。如果没有缘分,怎么可能常住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说,住一天都是缘分,缘分薄一点;常住在这个地方,与这个地区众生的缘深。释迦牟尼佛与娑婆世界众生缘深,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虽然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他方诸佛世界他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五卷) 2002/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5》)
...华严经》是华严会上的简单介绍,真正这一会热闹极了、庄严极了。希望我们从这个简介生起仰慕之心,生起趣求之心,「我要去」,我也要像参与大会的这些菩萨一样。因为毗卢遮那佛是我们这一个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界是在世主妙严品这一品里面,现在我们念的是他方世界,不是华藏世界,我们想想我们如何能够参与这个大会?有一个方法,求生弥陀净土。如果你真正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有资格、有能力参与这个大会了。我们不是没有缘,真有缘,问题就是自己晓不晓得。所以你真的要是明白、搞清楚了,这个经好好的听就行了,需不需要下功夫?不需要,下功夫白费!为什么?入不了华严境界。
这个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想这个用意多深!普贤菩萨为什么劝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非是希望你亲自参与华严这一会。这是娑婆世界末法众生唯一的一条成佛大道,其他的法门我们实实在在没有法子,为什么?都要断惑证真,我们烦恼习气怎么能断得了?说实在话,我们今天的能力也不过是伏烦恼习气而已。你们同学如果要问我:「法师你怎么伏的?」我是用经教,全心投入经教,把烦恼习气忘掉了,不是没有,暂时忘掉了。三天不看经教,习气就又起来了,你才晓得不容易断;不但不能容易断,伏都不容易。所以时时刻刻不放松,抓得紧,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旧的习惯渐渐的远离,起心动念都观察到、思想到九法界苦难众生。
尤其是现前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都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七卷) 2002/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7》)
...等、正觉、慈悲,并没有分别,不是分得那么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我们细细想这个道理,这个境界确实无比的殊胜。
『一切众生悉乐见』,乐念去声,「乐」是爱好。诸位想想看,哪一个众生见到普贤菩萨不欢喜?普贤菩萨的行是真实行,一丝毫虚妄都没有,普贤菩萨的心纯真、纯净、纯善,普贤菩萨的行,一一行也都是纯真、纯净、纯善,恶人看到也欢喜,妖魔鬼怪看到也欢喜、也赞叹。『佛子能住此法门』,这是诸大菩萨毛孔放光,光中化菩萨,菩萨又放光,光中说偈,重重无尽,最后结归到普贤,这一句是劝导所有一切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是初学还是老修,希望你「住此法门」。此法门广的来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狭义的来讲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住这个法门就是住大圆满。大乘法里头无论是显教、密教,讲到最殊胜、最究竟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就是普贤法。密宗特别重视大圆满,密宗的祖师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密法是龙树菩萨开南天的铁塔,这个铁塔一打开,见到金刚萨埵,把密法传给他,密宗从这儿来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无论是显、无论是密,你就晓得十大愿王是大圆满。
十大愿王要怎样完成?每一愿都要具足十波罗蜜。礼敬里面要具足十波罗蜜,十波罗蜜里面第一个布施,我们礼敬的时候,有没有具足布施?用什么布施?佛家的礼节,礼敬时偏袒右肩这什么意思?这就是布施供养。拜佛的时候衣服偏袒右肩,右手露出来,随时听命服务,准备奉事,这是以身来供养、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四卷) 2002/1/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4》)
...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是代表真如自性、代表理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这个作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一类是行,所以不需要三个菩萨,两个菩萨就够了。毗卢遮那佛,这两位菩萨,一位是普贤,一位是文殊。文殊代表解门,普贤代表行门,把普贤摆在第一,把文殊摆在第二,你就晓得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是重视行门,解来辅助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观音、势至代表从体起用,就是阿弥陀佛的大用。观音代表行,大势至代表解,解行两门就全部都包括了。诸位将来给人家介绍大殿里面供养的佛像,你就懂得这个意思,佛只现相不说法,说法是菩萨说。
『大愿之云』,大愿不就很明显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显示十方诸世界中』,给诸位说,普贤菩萨第一。这意思是什么?诸位一定要记住,行第一,你学佛你能解不能行,什么成就都没有。怎么行法?我解一句我就行一句,我能解两句我就行两句,这样就对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讲到随机说法,经文列举三法,这都是下面我们会看到的。第一个是讲「法轮云」,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说的是「示其所行」。第二句讲「出离云」,「示其所度」。第三句讲「大愿云」,「示说法主」。虽然这是法身菩萨的事业,我们在初学也能够得受用。第一个我们要效法菩萨,要向菩萨学习。菩萨心里面想的是什么?口里头说的是什么?身体做的是什么?我们学佛无非就学这三桩事。菩萨的心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七卷) 2002/1/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7》)
...都有恒沙诸佛,他的礼敬周遍法界,遍入微尘;那个敬意,渗透在微尘里头。这个境界我们不读《华严》决定不知道,你作梦都想像不到,普贤境界不可思议!普贤「说普法」,普法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普法,遍虚空法界,遍世界微尘数刹土,遍一一世界微尘数众生。所以诸位同修要记住,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的上本《华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十不是数字,如果是数字,十个大千世界并不是很多,十在《华严》是表法的,表圆满。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一个不漏,叫做十。《阿弥陀经》上用七也是表圆满,七代表四方、上下、当中,所以它也是圆满,不是数目字。
清凉大师末后一句话说得好,「令知法主大愿」,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周刹尘内故」,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普贤的境界渗透微尘,他的敬意、他的赞叹、他的供养、他的忏悔,乃至到「普皆回向」,一一心愿契入微尘,所以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华藏世界里面,我们在这个经上读到,「地上菩萨,初后不离念佛」,初是初地,后是等觉;也有句子里面讲,「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终跟初后的意思一样,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念什么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谁教他的?普贤菩萨教他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海会如是,这哪里能错得了?我们读这段经文,意思一定要懂得,我们要知道怎样来学习。第六句:
【作是事已,右绕於佛,从足下入。】
前面念的一段是光,佛从眉间放的光,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七卷) 2002/1/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7》)
...候,所有一切经教在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宾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菩萨行愿」,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就是文殊菩萨行愿,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是同一个行愿,都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行愿相同。文殊表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智行;普贤表悲,大慈大悲,悲愿。菩萨所表的是一体,不能够分开的,我们怎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具足智慧,文殊、普贤所说的纲领我们要学、要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布施波罗蜜相不相应?与持戒波罗蜜相不相应?与忍辱波罗蜜相不相应?哪些事情?我们喝一口水,我们吃一口饭,我们穿一件衣,小事!每一桩小事能不能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相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不要作意,自然相应,你是真的学到了。《华严》里面讲修行的方法你真学到了,一抬头一举足,圆满相应,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与这十个纲领相应,就是与一切佛法相应。我们的心住在大方广佛华严,我们的行行在大方广佛华严。这个事情,不要说你行不到,你觉都没有觉察得到,是什么原因?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原因在这里。
为什么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你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只有自己,起心动念你只有一个小圈圈,你不能超越。文殊、普贤,我们看看《华严经》上这些诸菩萨们,前面说过,所有的异生众都是菩萨,每位菩萨他们的心量都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各个如此。念念想的是虚空法界一切诸佛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八卷) 2002/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8》)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因为证得法界,身土是一不是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
我们接著第六首偈子没有讲完的意思。前面两句是讲到,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宇宙之间理事、性相、因果确实是重叠的,非常复杂,经上讲的「微细难思」,这是真的。只有甚深禅定、甚深的智慧才能够见到,普贤大行才能建立。建立是什么意思?帮助各个刹土里头无量无边的众生建立一条修行的道路。普通人已经迷在里头,他怎么知道从哪个方向走?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出离?所以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讲,真正的普贤菩萨都是圆教地上菩萨,为什么?登了地之后都修普贤行。正是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的,「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些深位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有能力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如是分身智境界」。现佛身、现菩萨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略举,他能现无量无边身,《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现身干什么?帮助这些众生。用什么方法帮助?那就是要安立了。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为我们制定了戒律,为我们讲经说法,这是安立。使我们知道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十是表法,意思是无尽。在这里面为我们建立,建立十法界修因证果的标准。纵然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个标准,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还是有标准。有些人觉得作人不错,希望来生还能得人身,过得比这一生幸福一点,佛给他安立五戒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三卷) 2002/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六卷
...如来所』,智身契入。『於彼一切中,悉现神通事』,在佛刹里面听经闻法,礼敬供佛,把佛所教导自己的都能够落实,这叫做「悉现神通事」。如果我们懂得,就应当落实在现前,我们现前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无二无别,你要用智照,你才能够见到。
西方香焰光菩萨偈颂第四首:
【普贤诸行愿,修治已明洁,能於一切刹,普见佛神变。】
四、五这两首,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解释前面所说的意思。这一首是说「普贤行圆」,才能够智身入刹尘、身普现用。前面讲的是果,这个地方把因说出来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求佛力加持,修因重要,你修因得佛力加持,你才契入诸佛的难思地。第一句教导我们,『普贤诸行愿』,我们把它合起来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普贤行跟大乘菩萨行什么地方不一样?我们要搞清楚。大乘菩萨修六度,四摄六度是他们行门的总纲领,普贤菩萨也不例外,还是四摄十波罗蜜。尤其是十波罗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全是修这个,位位都是修十波罗蜜。普贤行有什么不一样?普贤的心跟大乘菩萨的心不一样,普贤的心是与性体、性德圆满相应,所以他很容易得到一切诸佛加持。大乘菩萨的心与性德、性体不能圆满相应,我们说得明显一点,还掺杂著毫分不净不善;普贤心决定不掺杂毫分不净不善,他是圆满的。
我们今天学大乘,自己想想有没有私心?起心动念是不是第一个念头「我的利益」?这个样子不能入大乘。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五卷) 2002/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5》)
...还不能够说完全没有过失。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说明改过非常重要。圣贤人与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们知过能改。凡夫生生世世还搞六道轮回,知过不能改,差别就在此地。我们读香焰光菩萨这一段赞颂,他提醒我们什么?他教导我们什么?我们在这里头又学到些什么?我们修学佛法,古大德常常说「开卷有益」,这三个问题要有肯定的答案,我们这堂课没有空过、没有白上。
《华严经》好,经文长,菩萨多,每一个菩萨都来教导我们。有时候方法非常接近,有时候不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但是你要成就,你要记住一门深入。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还是《华严经》上的,没有离开《华严》,我们选择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一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跟著普贤菩萨走。普贤法门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记住他是大乘圆教等觉菩萨,古大德说比这个说得还要高,他不是说大乘,一乘,一乘圆教等觉菩萨。菩萨行先决的条件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不是菩萨,发菩提心才算是菩萨。我们没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们这些年来把它归结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这就是菩提心,你用这种心去修行,叫普贤行,用这个心去修十波罗蜜、去修普贤十愿,就叫普贤行。
我们是把经典上佛讲的三心,写成了五个。菩提心的体就是真心之体,真如本性,「真诚」,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至诚心是真诚到极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七卷) 2002/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7》)
... 常常说、常常听,说多了、听久了,不知不觉入了这个境界,好!不知不觉就证得法身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你入这个境界,还有什么佛法不通!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是从这里生的,你把它的源头找到了,你融入在里面。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就是你心性里头所说的,所以才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通,通在什么?契入这个境界,通了。所有一切法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有一切法都还回归到这个地方,心性。
经没有大小,经没有差别。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差别相、不平等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哪个法不平等!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跟六百卷的《大般若》平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十句一句、四个字四十个字,跟你说,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你信不信?文殊菩萨十波罗蜜,要用中国字来讲很简单,布施度、持戒度,一条三个字,共三十个字。实际上还不到三十个字,为什么?后面的「愿、力、智」是两个字,实际上是二十七个字。这二十七个字,试问问,它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不平等?平等!那我们再问问,我们是念佛人,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不平等?还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不但是无佛无众生,无法无非法,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很具体的跟我们说出这三个「广大」。第一个「处大」,「一一国土中」,我们在这里头心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三卷) 2002/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13》)
...圆满成就?就是不见世间过。六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没有过,世间人哪有过失!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过在自己。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恶心所反应在外面是产生过失。诸佛菩萨何以能够成为大圣、大德?他反应出来的是自性的性德。他见一切众生,见性不见相,性是圆满的;他见一切众生是儒家讲的「性本善」,他就见这个。众生造作一切不善,那是习气,「习相远」,习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本善。真的,他自性里面具足跟十方一切如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所以诸佛菩萨见到众生顶礼。为什么?他是十方诸佛,佛跟佛非常客气有礼貌。
众生对佛,那个态度就不一样,没有把佛放在眼里。所以你要想想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他自己修的。普贤菩萨见任何一个众生,都恭敬顶礼。佛经里头的常不轻菩萨,就是专修普贤第一德「礼敬诸佛」,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他看众生的佛性,他看众生的本善,他看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他成就了,他才能降伏!
第四个是「天魔」,天魔是什么?不是天上的魔王,天魔就是我们身外所有的诱惑。前面三种魔是我们内在的:五阴、烦恼、死。天魔是身外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禁不起,你的「眼」被色诱惑,色魔;你的「耳」被音声诱惑,音魔;你的「鼻」被香味诱惑,香是魔;你的「舌」被味诱惑,味是魔;「身」被触诱惑;「意」被知诱惑,六根接触外面这六种境界,你就起贪瞋痴慢、你就起喜怒哀乐,魔境就现前!到什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二七卷) 200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27》)
...音,闻已趣菩提。】
在这一首里面,前面三句给诸位介绍过了,末后还有一句,『闻已趣菩提』。前面三句是所说的,诸佛如来称性的圆音周遍法界,能令一一刹土里面一切众生都能够见闻。闻佛说法得什么样的利益?这一句为我们说出来了,「闻已趣菩提」,这句话重要。清凉大师说:「各各皆得究竟之益」,这不是容易事情,不是得普通的利益。得初果、四果是小乘利益,得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利益,我们都感觉得不可思议,还不只,这是得究竟圆满的利益。我们把这个标准降到最低,讲得太真实我们凡夫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哪有这回事情?跟诸位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们曾经跟我们说过,究竟利益是怎么得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免不了疑惑;你要是懂得,你就不疑惑了。所以隋唐许多大德肯定《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导归极乐。《无量寿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是不思议里面的不思议,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一生亲证。这个殊胜,懂得的人太少了,相信的人太少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面说了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不容易。在中国佛教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以后永明延寿这大家都晓得的,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善导是第二代,二祖,与寒山、拾得同时的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是暴露身分的。没有暴露身分的再来的佛菩萨很多很多,暴露身分是几个代表的人物,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五卷) 2002/03/0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5》)
...行大乘圆教的代表,他表演给我们看,他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怎么知道?文殊、普贤在本经发愿求生净土,他的老师是文殊,他是文殊菩萨的传人,传法的弟子。
我们想想老师传他什么法?肯定是念佛求生净土。仔细观察五十三参,没错!离开老师第一位参访的是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勇猛精进,不眠不休,没有睡眠、没有休息,日夜功夫不间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讲的修学纲领,我们在德云比丘里看到了,就是吉祥云比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表演给善财童子看。告诉他,这个念佛法门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都是念佛法门,他表演的形象是般舟三昧。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都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贤修的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这才一生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清凉大师这个注解没有错,「各各皆得究竟之益」。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我们的毛病出在哪里?不能不知道,我们的毛病出在本身的障碍,我们对於佛菩萨不信,这是实话;不解,对於经教的学习不感兴趣。佛经这里头的味道没有电视小说那么浓,障碍在此地。而实在讲,世味、这个世间的味道,哪里能比得上法味?非常可惜,法味你没有尝到、你没有领略到,你学佛念经学教,古人比喻所谓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不知道。给你吃,一下就吞下去,没有去品尝它的滋味,所以你误以为法味比不上世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五卷) 2002/03/0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5》)
...发他的悟性;心量小的人不行,小的人听这个经,疑问都来了。心量小的人听《华严经》,听什么?听故事、听神话、听寓言、听小说,把它当作一种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一样。大心凡夫则不然,他听了能契入义趣,他听得懂。所以说非证不宣。
「此则人法合举」,人是普贤,法是三昧,「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普贤菩萨所证得的,所以称为普贤三昧。从普贤菩萨的德号,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三昧是平等三昧,自己证得平等,平等利益众生,也能令一切众生入此平等三昧。所以普贤菩萨不是通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普贤法门,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人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法门的总纲领有十条,佛法里面通常称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够将这十大纲领与自己的心行完全相应,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这十条相应,我们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我们修的是普贤法门,我们在普贤菩萨里面是最低阶的,初发心的普贤菩萨。真正落实,诸位要知道,真正落实,你的见思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心转变过来了。烦恼的根是迷而不觉,菩萨的根是觉而不迷,你转过来了。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跟普贤菩萨一样,念念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我们今天学佛,说老实话,还常常想到自己,起心动念没有把自己忘掉。我们常常讲、劝导大众,学佛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形象,这一句话有不少人听错了,「法师,你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形象!」他说这个话是从自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九卷) 2002/0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9》)
...贤愿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从总的纲领上来讲,就是最后普贤菩萨所说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全部《华严经》的总纲领。普贤行愿的依据,以这个愿为纲,以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为目。「礼敬诸佛」,礼敬里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一修一切修!「称赞如来」也具足文殊的十波罗蜜,「广修供养」亦具足十波罗蜜,愿愿都具足十波罗蜜。再跟诸位说,每一愿都具足其余的九愿,然后你才看到这个行门的重重无尽,不是单纯的。愿里头有行,行里头有愿,愿中有愿,行中有行,它是交互的;虽然混融,但是它清清楚楚,一点都不紊乱。
一般浅学的人,他怎么懂得这个道理?怎么知道这个境界?每天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他会念,什么意思不懂,怎么修法更不知道。诸佛是什么?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晓得这一句话怎么讲法?十方三世也许有个模糊概念,十方是指空间,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是指时间,一切诸佛就不知道了,总是以为那些成佛的人;过去的佛好懂,现在佛跟未来佛不好懂。现在的佛是法身菩萨,未来的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未来佛,你有没有把它看作佛?你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的礼敬?没有!对过去佛知道礼敬,对现在佛也还知道礼敬,对未来佛没有看在眼里,怎么知道修礼敬?对於未来佛的礼敬,并不是看到一切众生赶紧跪下去磕三个头,人家看到,你的神经有问题,你学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七卷) 2002/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7》)
...以真乐我们凡夫不懂,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凡夫不知道诸佛如来的境界。希望大家对大乘经教要深入,你才真正能觉悟!我们一生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契入佛境界的人并不多。
从历史上来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不多。禅宗说「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各个宗派典籍里面名词术语不相同,实际上讲的是一桩事。一桩事佛何以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教学说法的善巧,教我们对於言说、名词不要执著,懂得意思最重要,名词术语并不重要!如其不能,我们的根性实在太钝,烦恼业障习气太重没有办法觉悟,这时候怎么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个好办法!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个好办法。但是《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的条件,你要记住,前面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缺了,那往生就难了。什么叫菩提心?要是依照经论那个名相来解释,很麻烦,许多人听不懂。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得好,容易懂。他怎么说的?我们发一颗真诚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如来,把现前身心世界那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不是去避难的。这世界灾难太多、太苦了,听说那个地方是极乐,我要到那里去享福,那你就错了;这是个避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一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1》)
...得不够深入,学得不通;果然学好,果然学通了,古大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我们佛教通了,世间所有一切宗教就都通了。到通才能解决问题,不通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自己什么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这个事情麻烦,不学怎么行。
《华严》是佛法里头根本的教科书,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学的概要,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法,它是「佛学概要」或者是「佛法概要」,说佛法比佛学意思更深、更圆满。佛法概要是《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注解,都是《华严》的说明。「净土法门」谁提倡的?谁教导我们的?《华严经》提倡的,《华严》教导我们的,这部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能错得了吗!所以不通《华严》,你怎么会懂净土?你要真正懂净土,你就不能不读《华严》。不仅净宗如是,任何一个法门,这是概论,必修课程,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修学的概论,「佛法概论」。我们这样看法就没有看错了。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做注解,注解就等於现在人讲的导读,经文太深我们读不懂,这些祖师大德很慈悲,担任释迦牟尼佛的助教,来帮助我们,来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这段讲的是「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下面讲「一切法无愿,无所求故」,这才真正能称性。那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怎么能说无愿?「无愿」我们就不能往生,对的!我们现在是要发愿求生净土,我们生到西方净土是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一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1》)
...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於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著佛陀的教诲,依佛陀教诲为标准来修行,这样才能成就,才能振兴佛法。离开了佛陀的教诲,我们修什么行?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就是「八相成道」,这里面含义非常之深。八相里面第一个是「降生」,生在王宫,富贵具足,统统得到!他怎么样?舍弃王宫修行去了。世间人所希求的是富贵,他已经得到富贵,把富贵舍弃。你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告诉我们,世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死生大事!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晓得一个「轮回」的问题,一个「十法界」的问题,世间富贵不能解决,我们有没有想到?出家之后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依做佛的弟子;三皈依,佛就是传授我们觉正净,三皈叫「翻邪三皈」,觉正净对面是邪,迷邪染。我们从迷邪染反过来依觉正净,依觉正净,哪有不和合的道理?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能够遵守六和,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僧团决定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在家里头,你一家四个人能够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团,你这个家庭就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佛在经论里头讲得很多,我们求佛菩萨保佑是要用行动来祈求,不是口头上;口头上不算数,要用行动,这个行动就是三福六和。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总纲领。第四个科目是六度。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六度最后般若波罗蜜展开就具足「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这个是净宗学人行门所依的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这里面包括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然后这个样子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生;真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失的。没有行门不行,如果没有行门,心行不相应,即使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能不能往生?不能。古大德说得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你的心不像佛,你的行为不像佛,口念佛有什么用?一定要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言是佛言,这个人上上品往生。
「言是佛言」,就是说法度生,底下一首偈就赞叹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六卷) 200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6》)
...假的。
但是他还是不能够离开诸佛如来,不能离开法身菩萨,为什么?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有断。没有证得法身,没有开般若智慧,还是需要佛菩萨来教导他。教化的时节因缘就非常重要,他什么时候来?全凭感应。我们很希望佛菩萨来度我们,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很希望,好像是感,没错,你真的是有这个心,但是你这个心有障碍,麻烦在此地,你的障碍没有破除,佛菩萨没有法子应。再给你讲真话,真话是佛菩萨有应,你自己感受不到。你求佛菩萨,佛菩萨真来了,你感觉不到,为什么?你有业障,这是给你讲真话。你的业障不消除,应就不能够明显的现前。这个道理是我在很年轻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我们应当怎么做?应当努力从忏除业障下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个科目「忏除业障」,感应就现前了,所以它有时节因缘。
你看看在香港,我从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听众就相当欢喜,希望我常来香港,最好能够在香港有个道场,一直到去年才有这么一个道场,时节因缘。为什么不能提前?这就是时节因缘,因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有这个道场不但不能成就道业,反而障碍你的道心。佛菩萨真慈悲,真照顾,你需要多大的道场,他就给你多大的道场,绝不过分。为什么?过分的时候,你的烦恼麻烦就来了,完全是正确的。而且这个道场在这个地区,使用多少时间,也都有时节因缘的。
你说古时候祖师大德道场有兴旺,多少人在那里修行证果。现在怎么样?现在没落了。庙宇殿堂还在,修行的人没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一卷) 2002/4/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81》)
...?你要找出这个原因,把自己这个原因消除,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
做不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昨天下午我跟大家讲的,你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你们没有放下名闻利养,贪图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太浓太厚,贪瞋痴慢的烦恼念念在增长,这怎么得了?排斥善言的劝导,喜欢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一定要想想,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自己扪心冷静的、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不难发现,不用别人讲。修行一定把纲领掌握到,三皈、五戒、十善。实际上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在缘起上写了五个修学的科目,那就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波罗蜜,第五个十大愿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念念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不离开这个纲领,这叫真正修净业。执持名号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肯定有分。要是把这些东西都忘掉、丢掉了,那是自己毁弃自己的前途,自己疏忽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的大好因缘,自己错过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八句:
【令於一切道场中尽佛境界悉开示故。】
这一句跟前面第七句是一对,前面这一句讲的是「持法」,总持如来一代时教的大法。这一句是讲「示佛」,示是示现,要把佛的境界展示给一切大众,令一切大众生欢喜心,欢喜修学佛法,欢喜入佛菩萨的境界。经文里面我们要注意,『於一切道场中』,首先你要懂得「道场」这个名词的含义,场是场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五卷) 2002/5/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5》)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七卷
...品」,「赞胜劝听」最后的两句。这两句是「开法增智对」,我们念经文:
【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
末后一句:
【令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前面第七、第八两句,说的是掌握佛法的总纲领,就是大陀罗尼;翻成中国文字就是大总持法门,我们现在的意思就是掌握整个佛法的总纲领。就经论上来讲,这个陀罗尼,这个总纲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古大德称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第一经,称它作根本法轮。早年方东美先生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整个佛法的概论,概论就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这是从整个一代时教来说。如果就本经,纲领里面还有纲领,原则里头还有原则。讲到最后,古德都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华严经》到最后归结到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又导归极乐,所以这样一来,《华严经》跟净土宗产生密切的关系。《华严经》到最后归极乐世界,归弥陀净土。
前清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才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很正确。到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就把《四十华严》最后一卷,这个别行流通的本子,附在净土三经后面,号称净土四经。如果诸位看到有木刻版本的线装书,《净土四经》,你就晓得这四经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回事情。现在大家所熟悉见到的是《净土五经》,怎么又多出一部?这一部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的经文提出来附在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六卷) 2002/5/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6》)
...供这个。你每天拜佛,你每天就拜他。他以恶念对你,你以真诚纯善的念头对他,就能化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能够化解是我们自己的真诚不够,果然有这个真诚,佛菩萨加持你。对於一切冤亲债主,一片真诚的善意,纵然再遇到,他骂你,恭恭敬敬的听,一句话不回;他打你,随他打,绝不还手。为什么?消业障。他毁谤我,我再毁谤他,这是对抗;对抗不能解决问题,忍让能解决问题,要懂这个道理。
只记得别人的好处,决定不要记别人的过恶,这是菩萨道,普贤、文殊所学的。今天普贤、文殊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今天修净土,净土宗第一个祖师是谁?你想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这部经。这部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在娑婆世界哪个人第一个提倡往生净土?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初祖,我们不跟他学,跟谁学?《无量寿经》经文展开第一句,前面是讲六种成就,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咸是所有一切大众,统统都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十大愿王。你修十大愿王,你就是修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在近代弘一大师诸位都听说过,弘一大师的早晚课就是诵《普贤行愿品》,他不是念《无量寿经》、不是念《弥陀经》,念《普贤行愿品》,求生极乐世界。他往生也是预知时至,这都是有成就的人。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我自己是这个作法,尤其我已经在晚年,我还能活几年?我自己感觉到大概...(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七卷) 2002/05/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7》)
...再不见他。讲真话的人请他走路,讲假话的人欢喜容纳,梁武帝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不能成就。烦恼习气没有断,佛门里面做这么多事情,福德边事。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了生死、超越轮回这桩事情,这桩事情「福不能救」,帮不上忙。你的福修得再大,这个世间没有办法享,天上去了,去享天福去了,出不了三界,诸位要懂这个道理。出三界、了生死,尤其是求生净土,你一定要修普贤十愿,要修净业三福,「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用什么来庄严佛净土?用清净心、用慈悲心,那真的庄严。我们现在常常劝勉同学们,「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是真正庄严佛净土,这个心与菩提心相应,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相应。要不要花钱?不需要!真实功德。功是功夫,什么功夫?断恶修善的功夫。把自己心里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断掉,这是功夫。过去我遇到自己的冤家对头会起瞋恨,现在见到冤家对头合掌欢喜,这是功夫、功德。
功是在哪里?恶断掉了。以前看到曾经毁谤我的人、曾经陷害我的人,我瞋恨报复那个念头没有了,这是功。现在看到用清净心看他,用感恩的心看他,这是德。我举这一个例子,诸位要好好的去想。佛眼看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成佛了,善人眼看世间所有人都是善人,恶人眼看世间所有人都是恶人,「境缘无好丑」,外面的境界真的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不平等?不平等是自己的心不平。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七卷) 2002/05/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7》)
...来这个境界?可见得是有念有想。你说我实在是无念无想,你说无念无想,这是粗念。微细的念头,前面讲了八地菩萨才发现。你什么时候证到第八地了,你才发现自己还有极其微细的念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虽然不知道,它起作用,佛看得清楚,八地以上这些菩萨们看得清楚,八地以下到圆教初住以上,得如来神力加持,他也看得清楚。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弥陀愿力加持,他也看得清楚,他的境界是华严境界,一点都不错。
为什么?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讲《无量寿经》跟诸位做了报告,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的世界,各个人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从纲领上来讲,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如果是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全体是普贤大士之德。佛在大乘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我们要明了。普贤行,说老实话,我们没有普贤心,没有普贤愿,怎么能修普贤行?虽然不能,要学,有个几分相似也就不错了,总得要往前进步才行。
我们这个小道场净宗学院、净宗学会,只要摆上个净宗,就跟普贤行挂了勾了,常常想到普贤菩萨,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像不像普贤菩萨?有没有沾一点普贤菩萨的气氛?不能不想到。所以我们常常提醒同学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要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现在所依的经论,「五经一论」,五经一论要融会贯通,不能有妨碍,不能有冲突。融会贯通做到最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二一卷) 2002/5/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21》)
...修十善业,这个境界立刻就转变了。如果不知道断恶修善,不知道改往修来,这个劫难是免不掉的。劫难是人心的感召,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大乘佛法的教学,我们要细心想一想,值不值得学、应不应该学?前面跟诸位说过,地藏菩萨教我们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教导我们把孝亲尊师发扬光大,孝顺一切众生,尊重一切众生,承事一切众生。文殊菩萨教导我们依智慧不依情识,依理智不用感情。普贤菩萨是把上面这三位菩萨的教学落实,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落实到我们的工作,落实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想一想,这么做好不好?有没有必要?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看到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多想一想!华藏世界好,极乐世界好,好在哪里?这四位菩萨的教诲实现、落实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我们不谈,我们只看看皈依佛法的人、接受佛陀教诫的人。
许多同学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出家的同学受了比丘戒、受了比丘尼戒,我们有没有把菩萨的教诲落实?最基本的教诫:三皈、五戒、十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奉行?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假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究竟在哪里?自己总得清楚、总得明了。自己来到这个世间,过这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有没有去想一想?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你只要肯想就好。为什么?肯想,这个人就可能觉悟。你肯想,在佛法里面叫始觉,你开始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二卷) 2002/06/1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2》)
...深广无际,通常我们熟知的,像:地藏菩萨本愿、普贤菩萨十愿、观音菩萨十二愿,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法藏菩萨四十八愿,这些大愿引导著大行,以行践愿,愿愿真实。法藏菩萨大愿建立了西方净土,他建立西方净土绝对不是为自己受用的,是为了提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菩萨们、大心凡夫们最完备的修学环境,这是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以大愿庄严国土。法藏的四十八愿,跟普贤菩萨的十愿完全相同,普贤菩萨把四十八愿再归纳,归纳成十愿。由此可知,普贤菩萨的十愿是略说,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是广说,说有广略不同,内容是一样的,不增不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普贤的法界,这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说得很明白。
修净土的同修不能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不但你要知道,你得要认真的学习。为什么?《无量寿经》一开端,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参与无量寿会所有的诸佛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重要,太重要了!清朝末年魏默深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之为《净土四经》,我想大概也是这一句触动了他的灵机。而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又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 18:15:47
|
只看該作者
这是《楞严经》里面一分,取出来附在四经后面,成为今天净土宗所说的五经一论。净土宗的典籍圆满具足,不需要再增加,到这个地方真的是究竟圆满。由此可知,弥陀净土跟普贤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那个十愿要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相应,怎么能够引导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所以这一句,克实而论来描述西方净土,那是再好不过,真正是说到极处!
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一切菩萨愿海庄严的,这个话是实话。就以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众而言,我们天天也在这里发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把日常生活当中修积的功德,从回向偈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这一天有没有修积功德?否则的话,我拿什么去庄严?那庄严不是一句空话吗?那不是妄语吗?今天真的要修积功德!什么是功?功是功夫;德是什么?简单的讲,德是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通常我们从最浅近的来说明,持戒有功,持戒有功夫;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三卷) 2002/6/1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3》)
...会一处」,如果我们不善,怎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我们的心不善、我们的行为不善,还是去不了!所以心行要善,要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往生弥陀净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世间不能跟一切人事物相处,那就变成往生的障碍。因此,六和敬非常重要。六和敬,实实在在讲,它依据的原理原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这两愿就落实在六和敬里头。我们要重视,要学能跟一切人和睦相处。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是自己修行往生的增上缘,道理要懂,境界现前要知道怎样去转。
第三,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六波罗蜜。起心动念要与三学相应,处世待人要不违背六波罗蜜。最后我们也是归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此为方便,再具备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这才能往生。信愿行三资粮是要建立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基础上,这个人决定得生,这一生决定不空过。所以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求得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做弥陀的弟子,这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此地讲的方便,不能不具足。少一条,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五个科目门门具足,我们往生有信心、有把握。
清凉大师又说:「出世间上上净」这里头又有两种:一种是「真极」,真极我们可以讲是究竟圆满。那是什么人?那是诸佛如来。第二种是没有真正做到究竟圆满,这是等觉以下。世尊在《仁王经》里面有两句话讲得很好,《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过去也曾经讲过。经上说:「三贤十圣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八卷) 2002/06/14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8》)
...波罗蜜,他要修。成佛之后还修,干什么?修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自己圆满了,这就叫无尽的慈悲。只要还有众生,在迷还没有觉悟,诸佛菩萨那个修行叫表演的修行,永远没有中断。菩萨修行是自他两利,如来示现修行纯为利他,他自利圆满,所以没有中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我们这一段是讲方便,永远没有中断。
再告诉诸位说,永远没有休息。在我们想,他累不累?我们有妄想,他没有妄想。我们会累,为什么会累?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我的工作做太多,当然就累。佛与法身菩萨乃至於阿罗汉,他们见思烦恼断尽,无我。无我,诸位想想,谁累?你才明了,在那个境界当中,没有疲倦,没有劳累。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每一愿最后一句「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倦。重复太多,感觉得讨厌,没有!他为什么没有?他无我。他跟众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众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没有,为什么?无人相,无我相、无人相。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细心去体会这两句话的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对我们来讲,只可以说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除此之外,没有言语文字能形容,没有言语文字能说得恰到好处,说不到!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佛在经教里通常都是用烘云托月的办法,让我们在这里头去体会、去领悟,真的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0卷) 2002/06/1...(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九卷) 2002/06/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39》)
...洹高得太多;断烦恼是相等的,智慧不一样。这就是小乘根性、菩萨根性,根性不相同。闻法、修行、悟入境界不相同,但是断烦恼的品数,经上也叫头数,是相等的。
我们讲无等,你就懂得,「无等一切法」是什么人修的?这一段讲到八地菩萨,可以这么说。他再往上两个就圆满,菩萨就到了头,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修行最后一个阿僧只劫;最后一个阿僧只劫只能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从初地到七地是一个阿僧只劫,所以进入到第三个阿僧只劫,那是七地以下那些菩萨们望他们,没有办法跟他们等齐,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无等法就是文殊、普贤教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弥陀净土,这个法是无等法。《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念佛往生极乐是一切法里头的无等法。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反过来说,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学小乘也一样,只要你能够把所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生,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无等一切法?《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段经文可以做证。
下面讲『生起无边出要行』,「出」是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要」是重要的行法,修行方法。能够生起无量无边出离三界、六道、十法界的方法,怎么得来的?是「净修无等一切法」你所得来的。哪一个法门不能了生死?哪一个法门不能出十法界?如果那个法门不能,佛在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我在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六卷)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6》)
...不相同。
在我们现前这个小范围里面,我们的小范围是这个地球,在这个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佛菩萨在这个地方示现。他示现的形相、示现的教学方式也各个不同,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多活泼!一丝毫拘泥都没有,这样才能够普度众生。这个地方众生是保守的,佛示现得很保守,保守的人很欢喜;那个地方人的思想行为是开放的,佛在那个地方他也开放,那个地方人跟佛接触也生欢喜心,没有不能接受的。
佛绝对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主张。佛是怎么样接触众生、怎么样教化众生?随众生心,随众生行。五十三参我们见到真的是这样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教导我们的。这里面最重要的,自己确确实实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才能够随心应量。如果在一切境缘当中,你还会起心动念,你还有一点私心,你还执著这是我,那你就要特别小心、谨慎。为什么?境界要是影响了你,你要知道远离;你要不远离,你就被境界染污了。
所以我们没有能力,还不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修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怎么办?择善固执,这对你是有利的。我选择好的影响,我是受环境影响,我要选择好的影响,我要远离恶的影响,这就正确了。择善固执,你的执著没离开,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懂得择善,不善的远离。如果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都没有了,那你就得大自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七卷) 2002/6/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7》)
...正面的,教我应当学习,向他学习;他示现是反面的、是负面的,教我反省,我有没有不善的心行。岂不是正面是教导我,反面也是教导我,都是我的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能够在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这个方法。这是后头五十三参,我们做不到。贡高我慢,目中无人,这是你烦恼断不掉,贪瞋痴慢。你虽然天天在学佛,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怎么行?功夫就是要贪瞋痴慢一天比一天少,戒定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你的功夫得力了。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戒定慧天天增长,三学六度天天增长,与日俱增;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天天减少,一生成功。他那个四弘誓愿是真的全部都落实了,断烦恼,学法门,最后成佛道。
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圆成佛道。善财那时候是什么地位?给诸位说,善财那时候是等觉菩萨。在五十三参里面,他参访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代表等觉,代表等觉菩萨有十一位。为什么用这么多人来代表等觉?等觉难!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难断,十一位善友来代表。你看从初住,初住是吉祥云比丘,二住是海云比丘,三住是妙住比丘。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六个人,前面三个是出家人,代表三宝。我们皈依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念佛法门,海云代表法宝,妙住代表僧宝;如果讲戒定慧,佛宝是慧,智慧,法宝是定,僧宝是戒。我们从这里头细细观察,你就知道了,我们应当怎样修行。功夫当然会得力,只要你把门道抓住,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怕的是你自己不肯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六卷) 2002/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76》)
...」,佛名就是经题,题当然有内容。这个地方是教人开悟的,悟了之后还不行,还要修行。能悟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不能了生死。
后头一句,『种种方便示调伏』,调伏是修行,真干!佛菩萨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总而言之,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教我们断习气的方法,教我们学法门的方法;再说得详细一点,教我们怎样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觉者的生活,觉悟人的生活。教我们做正常的工作,教我们一切正常的应酬,在这个世间总要跟人往来,总要跟大众接触,这些统统是佛法。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学觉而不迷,学习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生活里头修六度万行,生活里面修觉正净,生活里面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生活里面修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佛法是生活的教育,学了才管用。如果所学非所用,经是经,我是我,我要学它干什么?我何必在这里浪费这么多精神、这么多时间?要管用!这个受用不可思议,这个受用是大自在,这个受用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方老师最初介绍给我的,他说学习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之入佛门,实在讲就是这一句话打动了,「这样好,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一定要去寻求」,一句话把我引到佛门来。换句话说,我入佛门是贪图最高享受,这么进来的。一生苦头吃尽了,听说有最高的享受,那怎么会不向往!
『普应群心无不尽』,契机契理,一切众生心愿、希求,佛菩萨都能满大众的心愿。这一段都是讲的莲华里头的表法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八四卷) 2002/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84》)
...上增加的,再往上去是化乐天,化乐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八百年,寿命八千岁。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间一千六百年,寿命一万六千岁。它比化乐天加一倍,化乐天的寿命八千岁,他的寿命是一万六千岁。所以不要说是色界、无色界,单单欲界这个七次往来,时间不得了!但是你要晓得,他这个七次往来肯定不是在欲界,多半住在色界,色界天人的数字是论劫算,所以你就晓得须陀洹证得阿罗汉那是多么长的时间。
我们今天非常幸运,走了一个捷径,近路,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谁教我们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的。这个经文普贤菩萨讲的,我们在说偈仪里头看得很清楚,「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普贤菩萨讲的。《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我们修净土的人天天要拜普贤菩萨,初祖!大势至菩萨也是初祖,法界初祖,他不是在华藏提倡净土法门。这是在华藏世界,普贤菩萨在娑婆世界,《华严经》是在娑婆世界讲的。大势至菩萨那真的尽虚空遍法界宣扬,他是法界初祖。普贤是娑婆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娑婆世界第一部讲《华严》,普贤菩萨首先提出这个法门。在中国的初祖是慧远大师,所以我们讲到初祖,哪一个初祖?初祖有好几位,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这都是我们讲的妙香,性德的流露,性德的薰修,我们要重视这一点。
下面讲『及以真珠灯焰轮』,这都是比喻形容山中的宝多。「真珠」,不一定你要把它呆呆看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八七卷) 2002/0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87》)
...佛就是练功,在生活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功夫不必做任何形式,只要念头一起,心里头佛号就起来,就把这个念头打掉。念头常常起,证明你的念头没有断,但是你常常压,这种功夫是天天在做,时时刻刻都在做。不能说我每天早课做两个钟点,晚课做两个钟点,那不行。你早晚课,一天顶多你四小时做功夫,你伏烦恼,还有二十个小时烦恼起现行,这个没有用处。你要把它养成习惯,无论对什么人,对善人不起贪恋,对恶人不起瞋恚,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不但如此,平等的恭敬,礼敬诸佛,平等的感恩,生起来的是礼敬感恩。礼敬感恩是性德,常常性德流露,这个样子,这个是如来本愿。
所以本愿,确确实实在《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吉祥云比丘跟他讲念佛法门,没有明说,善财知道。如果是老学佛的同学,一看就明白,知道吉祥云讲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指归到净土法门。为什么?吉祥云的形相是念佛,他的形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念阿弥陀佛的。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不间断,昼夜不间断。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著,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睡觉。这一期三个月。般舟三昧一期是三个月,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所以叫「佛立三昧」。由此可知,修「般舟三昧」要有很好的体力,那个多半是年轻人修的,中年以上很困难,你的身体支持不住。
世出世间法,不管干什么都要年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0卷) 2002/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0》)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八卷
...迷开悟。印光大师那十六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不但是我们救命的一付单方,它是拯救释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的妙方,「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在西方极乐世界他老人家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他是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法界初祖。这是夏莲居老居士说出来的,夏老以前没有人说过。我是在《净修捷要》里面看到的,我看到这一句,对夏老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容易!这没人能说得出来。他一说,我一看,我就肯定他说得不错,我马上想到是法界初祖。《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我们平常疏忽没有注意到。
从这个地方我就联想到《华严经》,这个是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讲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初祖。大势至菩萨是华藏初祖。说不定大势至菩萨范围还要大,不只一个华藏,无量无边的华藏,他真正是叫法界初祖。因为《华严经》讲的是华藏世界,普贤菩萨可以说是娑婆初祖、华藏初祖;慧远大师则是中国初祖。早年我住在美国,也是弘扬净土。有一天我在北京看黄念老,黄念老跟我开玩笑:净公上人,你将来是美国初祖。初祖是说哪个地区,最初什么人在那个地方提倡这个法门,承传这个法门。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印祖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提倡因果教育,在这个时代里头,「布以莲华」,极力劝导我们善因善果,因果确实是同时。因果不空,我讲得很多,因果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在现前这个社会提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二卷) 2002/0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2》)
...富,我们在这里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阶陛』是台阶,众宝所成。台阶里面的装饰是『摩尼』、『众宝』,周围有『栏楯』,栏杆。前面长行里头我们曾经举故宫太和殿,经文里面所写的,我们在故宫太和殿前面差不多统统都能够看到,表法的意思也都非常接近。
「阶陛」在此地是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在小乘里面表四果四向,在大乘里面代表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大乘里面常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五十一个阶位,就好像台阶一样。当中「摩尼间饰」,这一说就晓得了,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修的是什么?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讲的是六度万行,我们晓得「摩尼间饰」就是六度万行。在《华严》里面是讲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部经是《华严经》,所以很明显的能够显示出来。这部经从头到尾有八十卷,像这些开示我们常常会见到,因此印象就非常深刻。佛常常讲用意也在此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重要!
「周回栏楯」,那就是万行,是十度跟十愿交互落实在行门里面。行门,包括意地里面起心动念。我们现在在学菩萨,不是菩萨,学菩萨。菩萨起心动念都与十愿、十波罗蜜相应,所以我们念头一起就要觉悟。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能觉察。觉察什么?觉察与十波罗蜜、十愿相不相应。如果不相应,这个念头不善,我们要把它打掉,把这个念头换过来。
初学的菩萨们,我真的是千叮咛、万叮咛,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起心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二卷) 2002/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2》)
...甚至於他忍受不了,病苦交加,寿命也完了。世间也有一句谚语,所谓「禄尽人亡」,你虽然有寿命,你的福报享尽了;还有寿命,没有福报,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虽然还有寿命,你还是死亡,没有法子!不能不学佛。
人道下面是「畜生道」,畜生道里头也有很多有福报的,甚至於福报比一般人还要大。为什么到畜生道呢?我们就晓得,引业跟满业,满业他有福报,引业他没有。引业是什么?五戒十善。他没有修,或者有修,不及格。五戒十善,如果只能打五十分,人道就靠不住,畜生道去了。如果五戒只有十分、二十分,饿鬼道去了;完全没有的,地狱道去了。引业,我们要懂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引业是「信愿行」,满业,《华严经》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都要懂!你不懂怎么行?你是修什么?
由此可知,戒跟善多么重要!戒是戒律,善是十善,你要是把戒、善疏忽了,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什么人住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他的标准是上善;也就是说这个善足以能够生天,上品十善。总不能说到极乐世界你这个戒善连忉利天的标准都不够,这讲不过去,没有这个道理!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李炳南老居士早年常常讲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在台中,就台中这个例子来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不过是一、两个!这个话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换句话说,一万人当中有九千九百九十几人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什么原因?戒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六卷) 2002/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6》)
...,就是说对一切人类,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对一切人真诚恳切,和睦相处,这是敦伦的意思。如果把这个伦扩大,《华严经》上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同类,这个敦伦讲法,那真的是大势至菩萨,没有话说。
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净土宗法界初祖,真的是这个心量。我们跟一切畜生道同伦,我们跟饿鬼道、跟地狱道、跟诸天道、跟诸佛菩萨、跟妖魔鬼怪,甚至於跟植物、矿物都是同类。这话怎么说?《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同一个心性、同一个藏识、同一个根源,他怎么不是同伦?确实是同伦,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一切众生要真诚、要恳切、要和睦相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一礼敬,这是敦伦的意思,这是敦伦圆满的意思。
「尽分」,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为我同类的服务。照《华严经》讲,同类的包括植物、矿物,我为它们服务要尽我自己的本分。我今天从事於哪一个岗位、哪一个行业,我在我本分的岗位、在我现在的行业当中,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尽分!我今天选的这个行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在这个岗位上、在这个行业上为一切众生服务,精进不懈,不疲不厌,尽我的本分,不要求报酬。要求报酬那是买卖,你给我工资多一点,我多做一点;你给我少一点,我少做一点。不是!我们是尽义务的,不要报酬,真正尽到了本分。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八卷) 2002/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8》)
...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部经是一般人初入佛门,刚刚开始接触佛教,佛为这些人所讲的开示,第一句话就教我们「亲近明师,从明师受戒」,受是接受,戒是教诫;第一句话,那是小乘初学。我们再看看这个地方,佛对法身菩萨所说的。
由此可知,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个当中第一要紧的大事就是亲近善知识。法身菩萨们他们有能力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们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缘分。但是我们要想获得这个缘分,实在讲也不难,弥陀慈悲,世尊慈悲,传给我们带业往生的法门,使我们博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的人,也有机会『亲近一切诸如来』,这个不可思议,所有一切经典里面都找不到,都没有这个说法。
《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的对象是谁?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贤菩萨导归极乐对象如是,这里头不包括九法界众生。但是净土经里面,那不是对法身大士说的,专门对六道众生讲的,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六道众生包括三恶道,三恶道的众生,如果遇到善知识教导他念佛求生净土,也能往生。我们曾经听说过畜生念佛往生的。这个记载很多,佛门里面有一本小册子,《物犹如此》,这个小册子里面都是讲畜生念佛往生的,非常感动人。饿鬼道里面有念佛往生的,地狱道里头有没有?肯定有,只是少数。哪一类地狱道的众生能往生?善根很深厚的。
我们要问:善根既然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堕地狱?临命终时一念之差,遇到恶缘,引发了瞋恚,瞋恚堕地狱。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二五卷) 2002/08/1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25》)
...,过去无量劫曾经接受过佛菩萨教诲,曾经接受过大乘佛法的薰陶。为什么没有成就?疏忽、大意了,没有认真去学,这一生我们要是跟从前一样,不能认真努力学习,还是大意,那这一生又空过了。那再等机会!等下一次再遇到,下一次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机会很难得。
彭际清居士讲得很好,无量劫希有难逢这么一次,失掉了又要过无量劫,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碰到一次,机缘很难得遇到。遇到的人他明白、他珍惜,他紧紧抓住,这个人成功了,这一生解脱了。遇到而不知道珍惜,还是随顺烦恼习气,不知道随顺佛陀教诲,肯定他空过了,真的可惜!真的是可怜悯者!
所以此地的「众宝」,我们简单的讲就是三宝,就是戒定慧三学,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些是「众宝摩尼华」,依这个而住,心安住在这里。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我定了五门修学的功课,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的心有没有安住在这上面?这个心要安住在这上面,你怎么会没有成就?你的境界肯定,不能讲一天天不一样,肯定月月不相同。为什么?你真正安住在佛陀教诲里头,你真正不再随顺烦恼习气了。念念不离经论教诲,不要搞得太多,太多记不住,无论学什么样经教,我始终抓住这五个课程,好记!
「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要认真做到,我不去看别人,别人做不到,他的事情,我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的戒不要求太高,五戒就好,我们的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三八卷) 2002/9/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38》)
...勇猛精进。你说的话没错,我也见过,确实很多。他为什么?他为名闻利养。如果说他为戒定慧三学、为四摄六度他就不精进了,为念佛求生净土他不精进。世法里头求名求利、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这种勇猛的精进,是往什么地方精进?往三途地狱,他往那里面精进。
学佛,我们学院著重在教理,学会著重在念佛;特别是在念佛。我常常讲,教理是佛法里面的信解,是接引众生学佛的;念佛是行证,那是真正在做实验的,凡夫到那个地方是成佛的。念佛要懈怠,怎么能往生?学教要懈怠,怎么能成就信解?
『佛号精进力』上面还加上个『最胜』,「胜」是殊胜,最深殊胜的精进。诸位想想那是什么?在《华严经》上来说,你要把《华严》全部读完,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胜精进力」是不是指这个?没错!确确实实念佛是最胜精进力,这一句佛号是『净妙音』。大势至菩萨,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称菩萨为净宗初祖,我读到这一句非常欢喜,我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早年我跟李老师学《楞严》,三年毕业。毕业之后,我记得大概总共讲了七遍,这七遍当中好像有三遍没有讲圆满;没有讲圆满的好像有三、四遍,应该有三遍是讲圆满的,经文很长,所以有这个印象。他老人家提到说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我们平常讲净宗初祖是远公大师,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就联想到《华严经》上,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想想,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净宗初祖,这是娑婆世界,所以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菩萨。那大势至菩萨,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的,大势至菩萨。我们要懂得,大势至菩萨,法界初祖;普贤菩萨,娑婆初祖;远公大师,中国的初祖。我从「净修捷要」里头明了初祖有三位。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净妙音」。要用什么样的心,念佛才有感应?清净心。清净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不夹杂毫分杂念,这样的念佛感应不可思议,才叫净妙音;所以净妙音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这样念佛是「最胜精进」。果然净念相继,相继是不中断,这个不中断不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一卷) 2002/9/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1》)
...明烦恼,才有条件往生诸佛纯一清净刹土。由此看来,我们(特别是末法时期的凡夫众生)真的如古来祖师大德所说,要是离开西方净土,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这些话都是实话,所以西方世界无比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带业往生;这些佛刹不带业的。
但是如果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土,我们想到哪里去参访就可以到哪里参访。这什么原因?阿弥佛陀本愿威神加持。这些诸佛如来一看到你是弥陀弟子,不但欢迎你,还特别礼遇。为什么?每一尊佛没有不尊敬阿弥陀佛的。释迦牟尼佛称赞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位要知道,世尊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我们《华严经》读了之后,到最后一定要随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上讲的,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一生一切生,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错过。
佛号这里面讲到『法界自在智』,「法界」这不必说了,这是说的大心量,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名号里头我们著重在「自在」,自在是真正的解脱,三德秘藏里面的解脱德,你得大自在了。你为什么能得大自在?智慧开了,烦恼断了。烦恼不断,智慧不开,你怎么能得自在?别说大自在,小自在你也得不到。学佛的功夫,学佛的成绩,在这个地方可以勘验,来测验测验我学佛有没有进步,我到什么样的层次,自己反省检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真正得大自在的人,他对於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未曾起心动念,未曾分别执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六卷) 2002/9/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6》)
...?它也增长,增长得缓慢;不求果报,增长快速。那么财富果报现前了,这肯定现前,现前之后还要作贫贱想。了凡先生教训他的儿子,决不要想我有财富,我还是跟从前一样贫贱;那现在财富来了,财富来了供养社会上许许多多比我还苦难的人,我去修布施供养他们。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是很好的往生的资粮。我们不求别的,只求往生净土,只求亲近阿弥陀佛,只求早一天成佛。
成佛干什么?广度众生。这个思想正确,这个思想没有错误。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对自己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一丝毫名利心,没有一丝毫贪瞋痴慢,也没有一丝毫贪图享受。为正法住世,为帮助一切众生,辛苦一点!其实一般人看到辛苦,他自己辛不辛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无有疲厌」,他没有疲劳,他也不厌倦,为什么?无我!诸位必须要记住,人会劳累是为自己,念念没有忘掉我,我今天做了这么多事情,我累了。有「我」很容易疲倦、很容易累,「我」要是没有了,做再多的工作,我们要问,谁累了?你看看工厂机器的运作二十四小时不停,它累不累?它不累,它做得很起劲。为什么?那个机器无我,我们人不能跟它比!真的,人因为有我,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毛病就出在这里。佛教众生修行头一个关口「无我相」,你要在这上下功夫,特别是大乘佛法。
这个「无我」怎么修法?实在说,大乘有方便。什么方便法?起心动念不想我,起心动念只想众生。众生苦,众生有灾难,我要怎样去帮助他?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九卷) 2002/09/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9》)
...身分,这么一个程度,我们从哪里著手?专依《无量寿经》。也许你要问:既然专依《无量寿经》,法师你今天为什么讲《华严经》?你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你向我提这个问题,那我再反过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听古人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有没有听过这个话?也许你听过,也许你没听过。如果你听过,那你就明白,《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广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那《华严》不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所以《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细说。细说《华严》,《无量寿经》才真正通达明了。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经,没有离开《无量寿经》,这个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诸位想想这里头的味道,我们就明了。
这是经,所依靠的经,了义经。古人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了义经,《无量寿经》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大乘当中的大乘,这找到了。从哪里下手?我们的功夫从哪里下手?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依照经论定了五个修行的科目。这个科目,我们也不厌其烦,重复千遍万遍。为什么?你没有做到!没有做到,再往说上面没有用处。就跟学校念书一样,你现在是个小学生,小学一年级,你一年级的功课没有做好,没有做好不能升级,明年还读一年级。明年考试还不及格,后年还读一年级。年年留级,你没有把这个课程学好;学好了,考试及格,你才能升到二年级。一年级的学生能跟你谈二年级的功课吗?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六五卷) 2002/9/2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65》)
...唯一的一桩大事。我天天在做,念念不舍,我以这个成就「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否则的话,拿什么回向?回向偈一开头「愿以此功德」,你拿什么功德?这是真实功德。「同安住」,在这个「同」字里面,我们看到圆满的六和敬。
『佛号开示入不思议智』。我们想想「不思议智」是什么?我们的同学,《无量寿经》念得很熟,你们想想看不思议智是不是《大乘无量寿经》?是的,一点都不错。不思议智是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是《无量寿经》的广说、细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略说,是《华严》的纲要,这两部经是一部经,一个详细说,一个简单说。入不思议智,就是入华严境界、入弥陀境界。《华严经》最后真的是入弥陀境界,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学《华严》,这是《华严》修学关键的所在,不能忽略。《华严》归净土,《华严》真正通达明了了,这一句佛号肯定受持,念念不离、念念不会失掉。世尊为这个世界大众、为一切众生做如是的开示。再看上面第十七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坦地,佛号功德宝光明王。】
这个『世界名平坦地』,我们从果德就能够体会到此间居住大众的心行。他们心平等,他们的行平等,心行平等,当然感得大地平正,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是地平如掌,我们相信,我们能够理解,因为我们肯定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讲的十法界的依正庄严,依报正报种种庄严,从什么地方生的?从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四卷) 2002/10/3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74》)
...们在这里修净业,要认真努力,务必要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功夫成就了,确实净光照耀!
『佛号最胜功德光』。这几天我们在经文里面,多次的看到「功德」这个字样。智慧、功德、光常常见,常常见就是常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修功积德。功是修行的功夫,是修学的功课,不能间断。为什么不能间断?毛病习气没有改掉,功夫怎么能间断?功夫才断,烦恼习气立刻就现行。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状况不是功德在薰修,就是烦恼习气在薰修,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警觉,所以功夫不能断。「最胜功德光」,无比的功德。不但祖师大德常说,一切诸佛都不例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是第一功德,再没有比这个殊胜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哪些人?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想想这是多么殊胜,无比希有的庄严。再看上面第二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盖,佛号法自在慧。】
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盖,「五」是烦恼,财、色、名、食、睡五欲,把我们的心性、把我们的德能盖住,确实我们的性德一分一毫都透不出来,所以「盖」是烦恼的代名词。这个世界它也有用盖,但是它上面是妙,「妙盖」。这个妙是什么?当然是妙法。『佛号法自在慧』,所以我们就能够肯定,他这个妙盖必定是妙法。佛陀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自在,自在也就是解脱。这个世界,我们想像当中,它不是纯一清净;这个世界里头像我们娑婆世界一样有九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五卷) 2002/10/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5》)
...四十华严》经题里面,《四十华严》是我们这一部经最后的一品,八十卷里面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题说得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看看是不是「现不思议庄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说这一句是「所入」,就是华严境界。怎么样「能入」?下面还有半句,「普贤菩萨行愿品」。那就是普贤菩萨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是所入,不思议解脱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怎样才能入《大方广佛华严》?那你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什么?这一部《华严经》上所讲的就是普贤行愿。那讲得太多了,我们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大慈大悲,他把全经所说的最后归纳成十个纲领,你好记,你才有下手之处。这十个纲领就叫做「普贤十愿」,或者佛门里也称它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十个纲领。每一个纲领(或者我们说每一个科目,行,都能讲得通),无论从事、从理都是周遍法界,所以它「能入」。
学《华严》,我常常讲,心量小不行,怎么也入不进去。普贤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六道里面的众生如果要有这样大心量的凡夫,行,他也能入。所以《华严》在前面讲,这一部经的当机者里头有一位叫大心凡夫;这一条就是说明六道凡夫能入华严境界,但是他要具足大心才行。中国古人常讲量大福大,你没有大量不行。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学大心量。
中国过去祖师大德们真有智慧,不是一般凡夫,你只要看看他教导大众,佛法的教学结合高度的艺术,用这些艺术来表法。在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八八卷) 2002/10/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88》)
...们在经典里面读得很多,微妙庄严,不是人工营造的,是法性性德自然的流露。谁的性德?当然是本师阿弥陀佛的性德。佛的性德在引导,把所有往生的大众,各个性德都引发出来,所以这个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一丝毫杂染都没有。难怪当年世尊将十方诸佛刹土,以他的神力(无比殊胜神通道力)将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让夫人选择,韦提希夫人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这桩事情记载在《观无量寿佛经》之中,我们读过,无比的希有殊胜。
诸佛如来普遍的赞扬,劝导我们发心求生净土。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唯有往生净土,这个教化的功德才圆满。怎么知道?在《华严经》上显示出来了。《华严经》开无量法门,到最后一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教学得到大圆满,得到真实圆满。所以古大德常讲,如果没有普贤菩萨这一著,《华严经》不能圆满。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所以这是『诸佛令清净』,我们相信。为什么?在往生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弥陀净土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所称赞,所以是「诸佛令清净」。这个「令」就是我们平常讲加持的意思。读遍大乘经,才知道这个法的希有,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使我们一生圆满成就,我们不能不知道,也万万不能够疏忽。真正觉悟过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弥陀净土,我们的大事就圆满了。
再看后面这一段有四首偈,七、八、九、十这四首偈,「显成坏」,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九八卷) 2002/1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98》)
...的「可怜悯者」。苦乐不能认识,是非、邪正、真妄,当然他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愚痴哪里来的快乐!他那种生活里面感觉到快乐的,我在讲席里头常讲,譬如服毒,譬如打吗啡,那是刺激,哪里是快乐?唯有心地清净的人,他随时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不能不修净业,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幸福美满,清净心重要,清净身重要,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的生活当中才有真正的乐趣。有一丝毫的染著,真乐你就没分,永远被障碍住了。
我们的同学,难得的是我们有这个缘分,天天在一起学习,我们依靠的是大乘经教。尤其是这几年来,我们一起学《华严》,《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换句话说,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们没有离开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接受,我们体会到。所以修行一定要抓住纲领。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同学修行守则,前面列的是总纲领,五个科目;后面我们节录了《无量寿经》,佛在经典上最重要的教诲,我们节录了六十几条;后面又附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节了四十几条,这是针对我们现前毛病习气对治节录的。我们怎样学习?怎样改过自新?怎样真正忏除自己的业障?这个小册子好,不要再求多,把这个做到就行了。
出家的同学还要加一点,加什么?《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要真正做到。不能不念,不能不讲求,不能不落实。只要把这一点东西做到了,念念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经典这个地方讲的净业,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0卷) 2002/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00》)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一九卷
...不著洗。这个在今天这个世间,你看看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在这个地方安居乐道,读书乐,那真乐。那个快乐那种享受世间人连作梦也想不到。但是什么?你要不读书你不知道,你真读你就晓得,你要是读进去了,就乐此不疲。
人间净土,澳洲、纽西兰是现在地球上的净土。我们这块地方是净土里面的极净土,没有福报的人在这里住不住。到这个地方来住,那是现在不说别的,地球上第一等有福的人,你才能在这地方住得下去;你要没有福报住不下去。正是中国谚语常讲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是今天我们讲到这是福德身。
所以,所修积的一切功德要回向众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实际上他的大愿只有前面七条,后面三条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回是什么?回头,佛家常讲的回头是岸;向,向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这个方向是菩提、佛陀,「常随佛学」。不向佛学,错了!过去统统错了,没有认真向佛学习,今天我们觉悟,我们回过头来,一切都向佛学。佛在哪里?经典,特别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究竟圆满的大觉。我们必须要把自己知见,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放弃掉,放下,随顺经典里面的教诲。用经典里面的理论做为自己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就叫常随佛学,这是回向。
接著底下一句「恒顺众生」,恒顺是什么?回向众生。最后普皆回向,那是回向法界,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一卷) 2003/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1》)
...、批评哪些人?没有。别人做错事情,佛不说;不说就行了,就是不称赞就行了,不能说人过失。这一不称赞,对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没有听到赞叹」,他就要回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如果批评、毁谤那就太重了,诸佛菩萨不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不称赞就是批评,我们在普贤菩萨那里学来的。礼敬决定没有分别,纵然是做五逆十恶的人,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的礼敬,不赞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学习威光菩萨获益的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诸佛法,愿为本故」,本经最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的『大愿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遍虚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门礼忏,忏仪里面常常说「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分别,如果有分别、有执著,敬意就失掉了,那个形式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内有敬意,外有礼貌,对人对事对物。至於「赞叹」,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要懂得这个原则。所以,称赞里面有分别,礼敬里面没有。
第三愿是供养,「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过这里头也要有智慧去观察,那就是我供养他,他接受我这个供养,他做些什么?最明显的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五卷) 2003/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5》)
...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和平,能不能真正做到和平共存,这是教育,这是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要这样作法,课堂里面说说,没用的。要做出模型出来、做出榜样出来叫大家看看,这是真的,真的可以和睦共处,真的可以变成一家人,大家就相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句还没有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六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6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第二个小段「威光获益」十一句里面第四句看起: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这一句前面已经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提示我们「知诸佛法,愿为本故」,特别是这一部《华严经》,确确实实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主。文殊所教导的十波罗蜜落实了普贤大士的十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门,这才是普贤行。十愿,「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都跟各位简略的报告过了。特别是忏悔法门通一切佛法,换句话说,一切佛法的修学,我们佛门讲修行,修什么?都是修的忏悔法门。「忏」是梵语「忏摩」的音译,意思是自己有了过失能够向大众坦白的说出,就是所谓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悔」这个字是中国字,意思是「后不再造」;我过去做的这个事情做错了,想错、做错了,我知道改正,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这是转恶为善、转凡为圣最重要的学习关键之所在。
人生在世,古人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圣人贤人、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六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6》)
...偈里头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是在一处修行,第二个是长时不间断。『亿劫』是长时,这一点我们应当要学习。我们从这个地方了知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他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方法,那就是一处一处的教导,『於一一刹』。如果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区长时间的去旅游,这样教化众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这一桩事情,我在做学生的时代,老师曾经告诉我。
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同学们来邀请,我是接受邀请一定会去的,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时间短的,没有办法讲一部,我用什么方法?我是截取经典里面的一个段落来讲,用这个方法。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只截取「净业三福」这一段。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只截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段,大概时间是六个小时到十个小时。这是在美加地区,我们常常用这个方法。因为那个地区的同学都是忙於工作,他们休假的时间最长是五天,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五天十个小时,他这五天都能够来参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两天他不能来。而他们最欢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还有两天办家里私事。三天,一天两个小时,要六个小时。这是在那边受环境的约束,采取这个办法。
在东方,像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这些地方是属於中国人的地方,可以长讲。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就连续讲了四个月,没有星期假期的,讲四个月。在台湾,我过去长住在那个地方,长年讲经不中断;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长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二卷)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2》)
... (第九六一卷) 2003/03/07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1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睹相获益」第三句: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这一句意思非常明显,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只用了四个字,「无缘普应」。这是见到佛示现成等正觉,立刻就获得这第三种的利益。他的慈悲心被佛的示现引发出来了,这是自性本具的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普随顺众生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无缘普应」,后面这四个字是讲慈悲心所生起的德用;根性钝的人,菩提心调伏了,根性利的人,慈悲心之所加,他就度脱了。『大慈』名称里面,「普」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随是随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换句话说,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为我们显示出威光童子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大慈」就是慈悲心,平等才能够普,不平等,普这个字就没有了。随顺里面有智慧、有清净。如果没有清净心,清净心是定。像我们读了大乘经,我们能不能恒顺众生?我们可以说要学这个法门,是有限度的恒顺,不能随心所欲。什么原因?我们的定功不够,如果也要恒顺众生,非常可能被众生度走了。
这个事情早年李老师跟我讲得很多。自古以来很好的法师、出家人,发心弘法讲经去度众生。因为平常修行都在深山,人迹罕至,你跟社会远离,不接触,容易保持清净心。这一出来讲经说法,一定要接触大众。所以古时候寺院丛林在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一卷) 2003/03/07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1》)
...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一论。一直到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经文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我们知道《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四经的后面,这就变成净土五经,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你总要晓得,四经、五经怎么来的。但是这些祖师大德们的作为是非常有道理,值得当时、后人赞叹。
早在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地位是最尊、最贵、最高的,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你就晓得华严地位多高。《华严经》末后的成就,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仔细看,末后「入法界品」这一品经,这一品经很难得,梵文的原本完完整整的传到中国,贞元年间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华严》。在这一品大经里面,我们仔细去研究观察,确确实实普贤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文殊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最得意的弟子,善财,善财当然是念佛求生净土!经文是不是这样的?果然没错。善财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门。他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不睡、不坐,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睡,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动,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你们想想这是不是「一向专念」。这从《无量寿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九卷) 2003/03/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9》)
...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子看,教导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明白了,学会了。
五十三参当中,还有五十一参,那是什么?那是日常生活、工作、应酬,从早到晚你接触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五十三参去掉头尾,当中的五十一参,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接触,不离念佛, |
|
|
|
|
|
|
|
高明到极处。你看看吉祥云教善财童子念佛,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种念佛,这二十一种把佛法里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的是什么佛?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的佛号,与一切法门都不违背。
《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最后一参这很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从整个四十卷经来看,恍然大悟!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这个启示,仔细看,是没错。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最后的归宿归《无量寿》,归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所以彭居士告诉我们的,《华严》、《无量寿》、《阿弥陀经》,这三种是一部经,只是广略不同。《华严经》讲得多、讲得详细,是广说,《阿弥陀经》是略说。只有广略不同,这个里头义理浅深、广大没有两样。话说得好,一点都不错。
我们明白了,我们专修五经一论,如果你的根性很利,你能够受持这六种,好!如果不是上根利智,这六种东西受持有困难,不要紧,六种东西选一种就行,你喜欢哪一种,你选一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九卷) 2003/03/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9》)
...威光菩萨今天智慧开了,他能够「遍了一切法」,一般大乘经上讲的,这是什么果位?八地、九地、十地、等觉,是在这个位次上。八地菩萨开始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所以能够「遍了一切法」。八地菩萨的遍了比不上九地,九地也是遍了,差别在哪里?九地比他更清楚,他虽然遍了,还有一些不太清楚;那十地就更清楚了。到十一地等觉,那个清晰度跟佛就相等,所以称等觉。这是他自己修行的功夫。
后面两句,佛给他授记,『当以难思妙方便,入佛无尽所行境』。难思的妙方便是什么?我们就《华严经》而论华严,我想这个「难思」就是不可思议的妙方便,就是吉祥云比丘传授善财童子之法,念佛求生净土,「难思的妙方便」。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吉祥云比丘所修的叫「佛立三昧」,也称之为「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语,放下万缘,一心专念。专到什么程度?二六时中,佛号不断,勇猛精进,不能躺下来睡觉,不能坐在那个地方。所以这个修行方法,只可以走动,经行,我们讲绕佛,经行,可以站在那里,可以拜佛,但是不能坐下来,不能躺著,一期九十天。对於一般人来讲,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你能九十天不睡觉吗?
佛法里面说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可以离开的,可以舍弃的,可以不吃,可以不睡。到什么时候你能把这个五欲断掉?跟诸位说,初禅。所以你要证得初禅,这个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这个身体,这是物质,身体活动需要能量,能量从哪儿来的?欲界众生这个能量来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二卷) 2003/3/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2》)
...,后面两句是说他应当证得佛果,这前两句我们要学。『汝』,是佛对威光菩萨的称呼,你已经『出生诸愿海』。三世诸佛如来所发的弘愿,威光菩萨都具足了。诸佛因地上的大愿再多,多到如来也没有办法说得清楚,说不尽!但是要把这些弘愿归纳一下,总不外乎四弘誓愿,所以四弘誓愿是总纲领。就像前面所讲的方便总持门一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前面跟诸位说过,是戒定慧三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离不开这个纲领,离不开这个原则,今天讲菩萨「出生诸愿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的大愿,都超不出四弘誓愿,都可以归纳到里面去。
我们平常在《无量寿经》上读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都可以把它归纳这四大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能归纳这四弘誓愿。所以一说四弘誓愿,全部都包括了,「诸愿海」都包括了,因此四弘誓愿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这也是前面讲的方便总持门,是讲发愿的方便总持门。「海」这个字比喻得好,愿愿都是深广无尽。四愿里头最重要的一条,是从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生出来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的人,才能发得出来。威光菩萨已经「出生」,这个愿已经发出来了。他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是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要发心,要做到,要实现。「度」这个字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协助、帮助,众生无量无边,菩萨发愿要协助他,要帮助他。帮助他什么?帮助的项目很多,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三卷) 2003/3/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3》)
...会,这一会「二会」,「会宗者,若就总望」,总望就是总的来说,「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总的来说,也就是我们通常讲,我们从远的地方来看,从整体地方来看,「为成佛果」;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总的来说,这是讲远。「具(就是具足)解行德」,所以称之为总;解就是「问明品」,行就是「净行品」,德就是「贤首品」。这是我们这一会六品经里面的后三品,大意在此地都给我们说出来了。
「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信心。相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来地。我们有没有把握证得?学《华严》的人肯定有把握。这个信心从哪里来的?从第四分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给了我们圆满的信心,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想证得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不能不断烦恼习气,不能不拓开心量。小心量,对人对事对物斤斤计较,这种人出不了三界六道。不但是无上菩提没分,说实实在在的话,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也没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行也有三个意思,身的行为、语的行为、意的行为;身是造作,语是言语。身体造作要懂得行善,不能行恶,要懂得利益众生,不能伤害众生。语业要善,决定要远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业最重要!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贪瞋痴慢,决定不可以有。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叫根本烦恼。意一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一卷) 2003/4/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1》)
...法门。这个法门不是佛所说的,而是从自己自心里面、佛性里面所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不觉,不知不觉,诸佛如来是已知已觉,他为我们说出,说出我们自心本来具足的法门,这点非常重要。於是我们才真正得性德的受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的享受与性德相应。从相应到相融,那就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到这个时候我们跟诸佛如来、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
再看下面「第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这是这一品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菩萨在因地,佛在果地,因圆果才满,修因证果。菩萨怎么修成的?大愿为先,所以愿是先导,引导我们,愿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诸佛菩萨的大愿也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例子不胜枚举。
世尊把一切诸佛菩萨的弘愿,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个四大类就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在因地大愿的纲领,如果我们发这个愿就跟诸佛菩萨相应,这四愿确实是究竟圆满。我们天天念、常常念,有没有发?没发!怎么知道你没有发?你的思想、见解、言行跟它不相应,所以你没有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了没有?如果真的发了,你会非常积极的去帮助一切众生。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袖手旁观,若无所见,你没有这一愿。
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九法界众生迫切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是破迷开悟。他为什么是众生?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是众生。九法界众生都是这样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五卷) 2003/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5》)
...一样,这不是证明了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证明了!另外证明了一桩事情,「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用真诚心、用善意,对待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这个样子不知不觉我们就入了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哪些人?法身菩萨,自己不知不觉入这个境界。《华严经》里面所有的法身菩萨,都是这样的心量,都是纯净纯善,他的清净、他的善意遍虚空法界,我们要学。
普贤菩萨教我们的,从哪里学起?从诚敬学起。你看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学什么?诚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人真诚恭敬,对一切事真诚恭敬,对一切物真诚恭敬,对十法界依正庄严真诚恭敬,从这儿学。儒家教人,《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完全相同。世出世间大圣人教化众生,从这儿入门。没有诚敬,无论你怎么样用功修学,你的成就有限。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了多少次!这是有人请教他,佛法从哪里入门?有没有最简单的方法教我入门?印光大师说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它成正比例。你要是万分诚敬,那你就得万分利益。古德常说「不诚无物」,你要不诚,那什么都没有,全部落空。
真诚是性德的理体,大菩提心之体就是真诚。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菩提心,讲了三句;第一句至诚心,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之体。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就是真诚心的作用,起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五卷) 2003/4/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5》)
...物之处,你要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大方广佛华严就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那是真的大方广佛华严,这个经本是说明书;千万不要死在经本里头,那你就错了,大方广佛华严你永远连边都摸不到。天天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完全迷失了,那不是大笑话!在《华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生活的方法,工作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是说尽了。但是总的纲要你要把它抓到,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掌握到《华严》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总纲领。用这个总纲领去落实如来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最初方便(最初也是终极)是佛讲的四摄法,四悉檀、四摄法是方法是手段,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真正的大圆满,如法行的大圆满。
我学佛这么多年来,总结修学的纲领二十个字,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心,用这个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行事。前面十个字是心,后面十个字是行,这是我们自己的心行。活在这个世间,像佛菩萨一样为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所以要常常想到「我这样做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只要提醒这一句,你就知道该怎样去做。如果说这个做法不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就不能做。
我们学佛学了不少年了,为什么做不到?这个情有可原,小时候没人教,你的烦恼习气太深了。佛法在这里薰修,天天薰习还是不够,敌不过烦恼,境界一现前,佛法忘掉了,烦恼起现行了。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二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2》)
...顶在前面讲得很多,『顶』是到最尖端,当然这是指如来果地,因为等觉菩萨上面还有位次,他还没到顶,妙觉位到顶了,他上头没有,真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王』是取自在的意思,这个好懂。像这些名号,佛都示现给我们一个目标,大概就是警惕我们,不要得少为足。四弘誓愿里头一定要常常记住,「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法身菩萨果位,不可以满足。现在人稍稍有一点点小成就,值得骄傲,这不可以,不能骄傲,你上面层次还多得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骄傲是烦恼!要知道。贪瞋痴慢,你看看仅次於三毒,根本烦恼,傲慢。傲慢习气不除,障菩提道,不但障碍果证,连开悟都被障碍了。佛法断傲慢非常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折伏傲慢?用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它对治的毛病就是傲慢。礼敬什么时候修圆满?傲慢心断了,确实没有了,礼敬诸佛这一条你修圆满了。下面第七句:
【或名自在音。】
『自在音』就是圆音,前面我们在北方念过有「瑿罗跋那」,瑿罗跋那翻成中国意思,圆音自在,这跟那个意思完全相同。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才是「自在音」。可不可能?在理论上讲,可能。现在人很聪明,发明的机器自动翻译的,无论什么地方的言语,都能翻成我们熟悉的言语,不需要用人,这是用机械达到自在。我们现在明了,「自在音」是从法性里面流出来的,一切众生共有法性,所以他没有障碍。众生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障碍?他是从意识心里面发出来的。意识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〇卷
...固定的,又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个有福的人,有智慧、有福德,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地理它就变了,变成什么?变成福地了。如果你是个不善的人,是个恶人,无恶不作的人,这个地方风水本来很好,你住到这个地方,两、三年之后,这风水就变坏了,它会随著居住这个人,地理会改变的。为什么?人有感,山川大地它有应。有智、有福德住在这里,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一样不好。
所以我们要学佛,用佛眼看众生,佛眼是看一切众生的法性、佛性,这佛眼看,我们要学这个本事。我们没有办法转识成智,但是如果常常用这个眼来看一切众生,学到相当一个阶段,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慢慢就会了,平等心生起来了,恭敬心生起来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都能落实了。这个佛眼看众生消业障比什么方法都消得快,为什么?不再看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看这个了。逐渐逐渐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也减轻了,也消融了,是好办法。真的,佛的德号「如盛火」,什么样根性的人,没有不随顺的,没有不满他的愿,帮助他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法性,科学家逐渐逐渐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一个名号:
【或名持戒。】
『持戒』千万不要看浅了,为什么?从初发心到妙觉位都不能舍戒,舍戒就堕落了。持戒,地位愈高,功夫愈深,戒愈清净、愈庄严,决定不能够疏忽。从哪里做起?要从小学、从初学认真努力学习。佛对在家学佛的,教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九卷) 2003/5/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9》)
...,这是没错的。佛菩萨保佑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佛菩萨凭什么保佑你?用最简单的话说,你要真正为佛菩萨工作,这工作里头不能夹杂一点点私心,不能夹杂丝毫个人的名闻利养,夹杂一点点,感应就没有了。所以老师教导我们「诚」。诚要真诚到极处,「至诚感通」,他老人家写了这四个字给我,告诉我:你一生有没有成就,就在这四个字。这正是跟印光大师一鼻孔出气,我们在《文钞》里面读到,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要真诚,要敬,真诚心是敬,这真诚表现在外面是敬,敬事,敬人,敬物。儒家,《礼记》里面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所以你的诚从哪里做起?诚从敬做起,诚敬。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不敬就一点诚意都没有。於是我们学敬事,敬事是对事负责任;敬人,对人知道礼敬;对物,物是讲天地鬼神,讲一切万物。对畜生要敬意,不能轻慢它,为什么?它是人变的,人造不善业,到畜生道投胎。不能它换一个身,你对它就不恭敬,那错了,它这畜生身将来还会变成人身。这两天,我们从网路下载下来,今年一月,纽约鱼市场有一个九公斤的鲤鱼,在被杀之前说话。这一份资料的原文,英文里面讲得详细,翻译好像是报社里头翻的,翻的简略不详细,英文里头详细,最好重新再翻一翻。他说犹太人投胎,投鱼胎,这犹太人死了大概一年的样子,纽约的很多人都认识他,死了才一年,这又回来了。回来变个鱼身,你能不尊敬他吗?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二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2》)
...这错了。
什么叫真诚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心就是真诚心,至诚心。这心自受用叫做「深心」,深心很不好懂,我为了诸位容易体会,我把「深心」说成「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实在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深心,自受用的。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是大慈大悲,就是「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不是对自己的,是对众生的,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我这么多年来讲这菩提心,我就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虽然罗嗦一点,好懂。我们得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你才「乐求道法」,乐是爱好,我希求道、法,佛道,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法子妙!我们决定不能够放过。所以《华严》、《法华》导归无量寿,就是导归净土,细读《华严》你才真的明白,真的觉悟了。
我跟同学们讲了多少次,我的根性不利,早年没出家之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教我读《弥陀经》三种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要我把他们的科判划成表解。我对於这科判表解产生兴趣是在茅蓬里面体会到的。教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对净土才起了信心,虽有信心但是没有想修这法门。我的兴趣在经教,就是欢喜理论,疏忽真正修行,到台中亲近李老师还是这毛病。李老师知道,很用心的帮助我,我是有了信心了,也真正发心修净土了,这心不勇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我们讲净土经里头说了多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何以不可思议?隋唐时代祖师大德曾经有这样的开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以哪一部经能够承当最究竟、最圆满的代表?几乎各个宗派祖师意见都能够一致推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可以做代表,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这个树的根,是这个树的本;一切众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这个大树的干、枝、条、叶、花果,《华严》是这一棵树的根本。这个比喻很好!根本能够代表整个大树,能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
这个根本,能不能再把它归纳?能。把它归纳到哪里?归纳到《无量寿》。这为什么?因为《华严》到最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於是隋唐大德们就说,《华严》、《法华》乃是《无量寿经》的导引,就是这两部大经(我们称为经中之王的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於是《无量寿经》就变成什么?变成《华严经》的归宿、《华严经》的总结,真的是第一之第一,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前清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一位在家的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他讲的,他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说得好,非常之好!《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还有小本《华严》,小本《华严》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只有说得简略、说得详细,内容没有两样;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八五卷) 2003/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85》)
...世间的因果,这观四谛。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因果你统统看清楚、统统看明白了,这就是道谛。所以印光大师出现在近代,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我常讲偏重在因果的教育。你看看他老人家教我们,他一生极力提倡,大量印行的、印刷流通的是什么?《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他一生提倡这三样东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这个时代要想挽救这个劫运,靠什么?靠觉悟,靠回头,靠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印光大师就提倡这个教育,这个教育不就是此地讲的观方吗?
「十定品」里面「菩萨四方」说得好,第一句「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这最重要了,见一切佛而得开悟,这一句我们怎么学法?《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见一切佛。见一切佛,目的在哪里?在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懂得了,要把这桩事情放在第一,我们这一生要办的,我们这一生要完成的就是这一桩大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介绍,我们明白了。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加持,你就有能力,时时刻刻随自己的心愿,参访十方无量无边刹土里面的诸佛如来;你天天可以见一切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见一切佛供养,供养是修福,这修无量无边的福报;听佛开示,听佛讲经说法,开悟!每天出去参学,福慧双修,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能够快速的完成真实的成就。我们这一生方向目标指示出来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九一卷) 2003/9/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91》)
...法门(我是说我自己)犹豫不决,对它怀疑,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但是时间不长,大概三年时间;李老师搞了三十多年,我这个犹豫是三年。这就接受了,没有怀疑了,生欢喜心,这些经论喜欢读了,但是还没有意思决心求生净土,还没有这个意思。「希望将来求生净土」,有这么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不强,实在讲不起作用。这大概到十几年,我讲《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德云比丘本人是初住菩萨,修的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这句话很重要。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就先入为主,我再翻翻最后,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恍然大悟,善财童子自始至终修什么法门?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决定没有改变。当中参访不少法门,那是代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参访,他都通达、都明了,怎么样?他不修,他还是修他的念佛法门。怎么知道他不修?每一参你看那个经文最后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他的教诲,增长了智慧,还是修自己念佛法门,增长了自己的定力;定慧等学,福慧双修,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门。我看到这一桩事情,我对於修净土就下了决心。
所以我修净土下决心,是在讲《华严经》里面明白过来了。不是像从前,欢喜,不反对,可以接受,也欢喜看看净土经论、祖师大德的著述。这不止了,我要求生净土,我真的想去了,看到文殊普贤这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九九卷) 2003/9/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99》)
...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是究竟道,二乘、三乘不究竟,但是那叫方便道,方便最后契入究竟,它通到究竟。唯一究竟道,那是接引上上根人的,那不是普通根性;普通根性一定要从方便道,你才能够契入。方便就是真实,这道理总得要懂。上上根人,我在前面跟诸位同学也报告过,他不是天生的,多生多劫修学薰习而成的,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再修个几世、几生、几劫,也就变成上上根人了,上上根是这么成就的。
可是我们很幸运,我们不走这种冤枉路了,浪费的时间太长,而且方便道是个险道,为什么?它有退有进,实实在在说,进得少,退得多,肯定的。所以遇到净土法门,那一定不能够放松。为什么?这个道才是真正的究竟道。你看看《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这地方看,《华严》还是方便道,《华严》最后把我们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究竟道就是净土法门。几个人认识?修净土的人、念佛的人,几个人知道这法门是究竟道?太少了。我这一生当中,一个也没有遇到。只知道这法门殊胜,好,古来祖师大德统统劝我们修这法门,经典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我们修这法门;法门真正的好处,不知道。但是只要你听劝,只要你肯接受,你就成功。误打误撞,他就撞进究竟道了,是好事,不是坏事。
我认识这法门是究竟道,我也曾经跟诸位讲过,是早年讲《华严经》,讲十七年,这大概在三十年前的事情,我才真正体会到。在以前,我对於净土尊敬不排斥,没有念头求往生,没有。从真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0卷) 2003/10/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0》)
...什么意思?这个真是从什么地方来讲的?佛法不能随便说话,这个真就是超越了十法界,那就是真的;不能超越十法界,还在十法界里面,不是真的。所以你修行,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辟支佛果,证得权教菩萨,不是真的。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讲的,相似即,不是真的,算不错了。但是念佛这法门,如果真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把这水平再降低一下,边地往生,都是真的。为什么?超越十法界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头,这是不可思议境界。
《华严经》到末后,它不局限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什么?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往生西方净土,他们统统生实报庄严土。《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意思深了,这教化大了。大到能普度九法界众生,连地狱众生都有分,你说这还得了!九法界众生的人,六道里面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里面的人,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所以四土,前面两土是度十法界的,普度!《华严》才真正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不读《华严》,说老实话,你对於净土了解是有限的。
我跟同学们说过,我归心净土是得力於《华严》。早年第一次讲《华严经》,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四十》、《八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次,两次讲《八十华严》,一次讲《四十华严》,都讲了一半,以后停下来了。那个时候常常到国外许多地方去讲经弘法,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三卷) 2003/1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3》)
...般人修学,福德多,功德可能都没有。为什么?四相没破。我全心全力为别人、为社会,四相没破,修福,修福积德,果报在三善道。
佛法,尤其是在《华严经》,圆顿大教,「简择义」意思就深。简择的是什么?决定是第一义,不会是第二义。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成佛之道,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道谛,修行证果的方法。狭义来说,从纲领上来讲,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修行的总方向、总纲领,佛家讲的大总持法门,目的是诸佛究竟的果位,果地上大般涅盘。这是此地讲的「简择」。我们一生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上中下三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怎么知道?《华严》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这一招,换句话说,《华严》的成就属於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上上根人才能够理解,才能够认知,才能契入,就是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学习的榜样,示范给我们看,也要明心见性之后才起用。
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在生活当中成就,没有离开现实生活,从早到晚,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没有见性,迷失了自性。哪一天你见了性,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究竟圆满一法不欠,这是自己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众生跟诸佛平等平等。所以说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不增不减。自性本具的德能,在佛不生,在众生不灭,虽然迷了,不灭,它在!迷了有障碍,所以它不起作用。好像智慧德能都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五六卷) 2003/1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56》)
...界身,凡夫呢?没有例外。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二,生佛是一」,众生跟佛不二。你们在三时系念上念到中峰国师的开示,「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极乐即此土,此土即极乐」,这话你懂吗?你要真懂了,你才恍然大悟诸佛菩萨现遍法界身,我现在也不例外,我也是在现遍法界身,我也是在现遍法界土。只是怎么样?只是佛菩萨他觉悟,他明了,我们迷惑不知道。除了这个身之外,以为其他的都不是自己身;除了自己住的此土之外,不知道其他土一切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不知道。苦哉、苦哉!可怜、可怜!
你赞美,所有一切赞美,赞美自己的性德;所有一切的破坏,破坏自己的性德。所以宗门有一句话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然后你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性德圆满的流露。第一愿是一切恭敬,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自尊自重。什么是自?自己的性德是自。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的,尊重一切诸法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这个叫自尊;轻慢一切众生就是破坏自己的性德。谁能入这个境界?谁知道这一桩事情?谁能契入?息心达本的人能契入。也就是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契入。
这个四不,我过去讲过四好,这对一般人讲的,大家听得懂,「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应该也是十几年前在美国那个时候提出来的;四不,我在讲经里头讲过,也不晓讲过多少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这四句话我就常说。这四句话是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三卷) 2003/12/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3》)
...这个「我」是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文殊菩萨在我们世界示现是等觉菩萨,他礼拜,礼拜谁?初发心的。这个「礼」就是尊重礼敬。我尊重他,我敬爱他,我知道他现在的方向目标正确,不久一定到我这个地位,我们一样,平等平等。这个位次就是究竟佛果。
「初发以为天人师」,真的是天人师,为什么?做出最好的榜样,他走的这一条正路。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人这条路还没有摸到,还没有找到,他找到了,他带头在这里走,所以他超过声闻、超过缘觉。为什么?声闻、缘觉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没有走到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成佛之道。而这一条路里头,暗暗的就是含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我说暗中含著这个意思?因为《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念佛法门,文殊菩萨自己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经里头有显有密,密义是导归净土,不是到末后才导归。从前面「如是我闻」开始起,就这意思都在里头,密义我们要懂得。有这个密义,我们各个人都得救,没有这个密义,那真的是上上根人才得度,我们这种中下根人就没分,它有密义。决定超过声闻、超过缘觉,一如《涅盘经》说。
「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这句话是真的,凡夫在大乘、无上乘建立信心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这个信心一建立,了不起。尤其是把《华严经》这些理论方法用在念佛求生净土上,把你的信愿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把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大幅度的增长了。所以教不能不学。什么人可以不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0卷) 2003/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0》)
...天两道受生,观行即佛。
再往上提升一级,「相似即佛」,相似即佛不错!虽然不是佛,有一点佛的样子了。这是什么人?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的佛、通教的佛,相似位,这在十法界里头,不出十法界。再提升,「分证即佛」,这就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没有证得圆满,所以叫分证。他证到部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证即佛是真的。再往上去,「究竟即佛」,那是华藏世界第四十二个位次,究竟圆满了,叫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就一个位次,分证即佛是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在分证位。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是就文殊门而说的。
再就「普贤门」讲,「信终圆收」,这是普贤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总纲领、总原则。初信菩萨就学了,一直到等觉,还是这十个科目,科目没有变更,但是内容、境界就有广狭浅深不同,愈往上面去境界愈广,你证悟的愈深。可是,普贤门信终圆收,这不可思议。信是刚刚开端,初信位开端,终是等觉,普贤境界里头圆融了。为什么圆融?称性。所以下面,既然讲是圆收,一定要讲行布,圆融是没有阶级,行布则是有阶级。「约行布说」,行布就是就次第上来讲,「则不见此理,成佛未期」。你要不明了这个道理,你什么时候成佛就不晓得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入圆顿大法的初信位菩萨,你成佛快!「此人疾作佛」。快到什么程度?善财童子一生就圆满。
善财童子何以一生圆满?善财童子见此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三集) 2003/1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3》)
...无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心地得清净了,不动智佛,不动有了,智佛没有。他有不动,有体,他不起作用;换句话说,他有自受用,他不能利益众生。我们现在讲,他消极,他没有积极,依旧是有缺陷,也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有体有用,活活泼泼,那才真叫得大自在。
所以,文殊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这一首偈上半,就是第一句、第二句,「劝求」,『若於一切智,发生回向心』。「一切智」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个知要起用,所以说「发生回向心」,你要发心,你要生心,要发、要生。回向有三处,「回向菩提」,这是属於自利,「回向众生」,这是利他,「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自他不二,自他是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的三愿就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法性理体。法性理体,底下第三句说,『见心无所生』,所以这个回向,清凉注解里面说得好,这叫「离相回向」。
我们先来学习前面两句,学佛的人必需要记住、要明了,你学的是什么?你求的是什么?你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所学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学里面,定是枢纽,浅而言之,对一般初学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开慧,慧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里面具足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一句里面就包括这三种智,圆圆满满的智慧。智从哪里来?智从不动来,不动是定,愈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六集) 2003/12/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6》)
...恶缘,你的不动智佛现前,成就了,如如不动,叫八风吹不动。人学到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你不被外境转,你就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要学会转境界,不要被境界转。现在人担心灾难,你能转境界,灾难不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消灾免难,妙诀!不可以躲避。古人讲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要学佛菩萨这个本事,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用什么方法?念佛这个方法比什么都妙。
所以《华严》到最后总归念佛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吉祥云比丘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后到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就是看这两段经文才回心真正归净土,才知道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无比殊胜。你看一个头一个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忆念生欢喜』,你从念佛法门里面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放下身心世界。『彼诸愿具足』,这个「诸愿」是菩萨的大愿、诸佛的弘愿,统统具足,从念佛法门得到具足。他这个注解里头,「下半能念,忆持明记,故喜生愿足」。注解的文字不多,注得好,讲得非常非常的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偈颂第九首:
【一一地狱中。经於无量劫。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是「亡苦济物」。我们读这首偈,看到清凉大师的开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二集) 200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2》)
...跟人相处?这是我的大病。那个不动智佛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上跟一切诸佛,下跟地狱众生,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诸佛如来不过是觉悟的众生而已,三途地狱不过是迷了自性的诸佛而已。生佛平等!
你能看出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什么时候你能看到这一点,《华严经》作证明,你入了信解菩萨位。信解菩萨位就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不断自然没有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没有了。大乘比小乘高明,小乘一样一样断,佛讲比那个拦截四十里瀑流还要艰难。大乘比小乘方便太多了,你看不断自己没有了。这就是你肯定一切众生皆是不动智佛。自己自信自己是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学习落实了。你没有这个境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菩萨的,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天天念也没用处,没有一句你能做到。关键都在不肯承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所以你长劫轮回,你脱离不了六道。
如果烦恼习气重,你脱离不了三恶道。要依照佛经里面意思来说,你前生是从三恶道来,你带著有三恶道的习气,虽然这一生当中你得人身,可是你的习气毛病统统发作,发作完了之后,还回到恶道。这个事情大家细细读《地藏经》你就明白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这个样子,恶道、人间不晓得经过多少次的反覆,慢慢把恶道习气渐渐淘汰掉,你才能向上提升。每一个向上提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现象,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难得的、最幸运的是得人身遇佛法,无比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二集) 200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2》)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一卷
...要是问,觉悟的人是什么样子?觉悟的人是大慈大悲。你就从这五种菩提心去观察有没有觉悟?你去看人,这个人对人有没有真诚?会不会自己欺骗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是真正的根本烦恼。你想想看他连自己都欺骗,他怎么会不欺骗别人?不自欺的人决定不欺人,这是真理。
所以修行往生,这是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易行道。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李老师往年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这什么道理?能够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往生,不能依教奉行的人不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什么教?《无量寿经》一翻开第一句话「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总纲领,净宗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总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诸位要知道,这十大愿王里面每一条都圆满具足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条条都具足。你懂吗?你能做到了吗?从哪里下手?就在这一品经里面。佛非常慈悲教我们行门的下手之处善护三业,头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是什么?十善业道,身口意三业,从这里下手。普贤大士之德从这里落实。你看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要是果然依教奉行,你肯定往生,真的是祖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你不懂,你根本就没有把这段经文放在心上,你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就是祖师大德讲的,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的心行不相应。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诸佛菩萨,看到佛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八集) 200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8》)
...果报,在我们现在的本子一共有十一卷。这十一卷就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从第二分以下,一共是四分,第二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所以我们简称信解行证,第二分是解。第三分「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三分是行。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清凉把全经分成这四分,我们现在讲四个大单元。我们现在是进入第二个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有六会,这六会里面为我们介绍菩萨修行的次第,讲解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诸佛无碍解脱的次第。
这经上说得好,要我们能随顺不能躐等。那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有没有随顺这个?没有,为什么?随顺这个次序修,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决定修不成功。那怎么办?我们修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修这个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是压轴戏,最后一卷,《华严经》到最后一卷,这一卷经所讲的方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生成就。《华严》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无比的殊胜。我们要不靠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法门是我们主修的,《华严经》上所说的我们把它看作助修,正助双修稳稳当当。三十九品经我们能有机会学习,那是希有的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来说太殊胜,太难得了,确确实实古人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幸会,遇到了。正是古大德所谓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能够听到这个法门,一偈一句都不可思议,何况你能够听到一品,听到一会,听到全经,那真的太希有了,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六卷) 2004/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6》)
...中所说的经教,哪一部能够代表世尊一生所教导的,来研讨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德都公认《华严》,《华严》可以代表全部佛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导的,《华严》可以代表。所以把《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我们现在人讲佛教概论。
佛教概论是方东美先生说的。我最早跟他学哲学,他告诉我《华严》是佛教概论,他也特别欢喜这部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不出《华严》,每一部经就是《华严》某一个部分细说,总说,《华严》。这就《华严经》在一切经里头摆在第一。然后又有这些祖师大德,这《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於是大家讲《无量寿经》是第一。《无量寿经》怎么是第一?《华严经》到究竟圆满归《无量寿》,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圆满是在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劝导华严会上,也就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这不得了!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手,现在我们人讲助理,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助理,他怎么把毗卢遮那佛的这些学生,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皈依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不生气?所以这要不是见性的人,肯定会生气。你在我这里,帮我的忙,怎么把我的人统统带跑掉,这成什么话。见了性的人就知道,弥陀跟遮那是一不是二。
我们今天拜这三尊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佛有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障碍,理上无碍,事上也无碍。所以文殊普贤把这些人带到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不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七卷) 2004/3/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37》)
...德?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前面的序文,他那个序文写得很长,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话说。隋唐的高僧大德,那个时候是佛教黄金时代,日本、高丽(就是现在的韩国)都派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来学,还有越南。这些中国、外国的高僧大德可能也是偶尔的机缘,一个动机,大家来探讨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的这么多经。这么多经典,哪一部经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那就是找个第一。於是乎,几乎这些高僧大德公认,能代表整个佛法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称为根本法轮,称为经中之王,一切经称为《华严》眷属,《华严》称为经中之王。《无量寿经》也是早期翻译的,也是最早到中国来的。《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所以这一句话让人家马上就想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根本经,那他们就做比较,比较到最后这是非常明显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华严》到最后是归《无量寿》。《无量寿》是《华严经》的总结,这样一来《无量寿经》就变成第一。《华严》是第一,《无量寿》是第一里面的第一。
隋唐大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好,《华严》、《法华》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著名的,叫一乘大经。佛法分大乘、小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这一乘。《法华》跟《华严》是一乘,一乘是佛乘,成佛的经,在大乘之上。古大德公认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九卷) 2004/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9》)
...到了受用无穷,要努力一点,能学多少学多少,这就好。绝对不要存一个错误念头:这法身菩萨境界,我们哪里学到?念念就好。那你就错了。为什么?你永远学不到。法身菩萨他学的是圆满的,百分之百的;我们能够学个百分之二、三也不错。比那个不学的就强多,这是真的。
所以要放下,什么都放得下,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可怜,你就苦了。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就是把这些拉拉杂杂东西,全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的这些东西,抽象概念、这些垃圾放在心上,错了,自己受害就深了。你看看方便门里头头一首偈讲念佛。六首偈里面第一首令念菩提,叫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意思好深!所以《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上乘的实相念佛。
第二首随顺,你要不随顺,你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怎么能不起心不动念?唯有随顺就可以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第二首一定讲随顺。随顺这四句『了知差别法,不著於言说』。注解里头这第一句、第二句「了法亡言」。这个亡也可以念成无,了是明了,了法无言。第三句「次句得旨」,旨就是事实真相明白了。『无有一与多』,一跟多是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相对,一多是相对的。你从这一个例子就要通达一切的相对,大小是相对的,长短是相对的,生灭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再用我们佛法来讲,性相是相对的,理事是相对的,因果是相对的,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的,真实法无有一与多,无有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七卷) 2004/5/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7》)
...法,不多,这里面常常听到有人往生。有同修来问我:是不是真的往生?真的。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诸位都知道,印祖所说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他教导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末法时期小道场真修行,道场小容易维持,他教导我们不要做经忏佛事、不要做法会、不要传戒、不要讲经,专一念佛,他讲得没错!可是我们试验了这么多年,感觉得是经还是要讲,不讲经不行,为什么?不讲经他不明理,他的疑虑断不了,他修学不如法。经还是要细讲,最好是把经教搞清楚、搞明白,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没有一个不成功,真的是万修万人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都是入佛菩提,所以《华严》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道理!这才真正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看偈颂第十首:
【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佛为我们说法,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的术语叫诸法实相。我们今天用宇宙人生实相,实在讲宇宙人生没有「诸法」那两个字用得好,但是说诸法不太好懂,说宇宙人生比较容易懂,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们用什么样的名词都比不上佛经上的名词术语高明,因为诸法可以包括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没有办法包括诸法。佛为我们说法,他善说,我们要善听,不会听的,你听不懂他说什么,所以要会听。会听不容易,怎样训练成我们会听?老老实实的听,常听多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九卷) 2004/0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9》)
...我们自己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依教修行,我们一般往生不会在下下品,至少也会到下上品、下中品,不会在下下品。如果在下中品、下上品,那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大概只要六劫,六劫、四劫这个样子。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西方世界殊胜无比。
多少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没有缘分,一生没有遇到,没有听到。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大乘里面第一方便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的幸运!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开经偈是武则天写的,是为《华严经》全经翻译出来,送给她看,她非常欢喜,在封面上题了这一首「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要知道《华严》,《华严》最后的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要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学《华严》这一生当中不圆满。纵然修得很好,能往生到华藏世界,这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还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够圆满菩提,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不能比!人家十二劫就成了,你还三大阿僧只劫。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文殊、普贤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两个菩萨带头,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所以,净土法门是大乘里面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上的法门。
佛法总的来说,八万四千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论哪个法门都是先悟后修。悟个什么?用佛经的术语,诸法实相。通达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一切法。实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四集) 2004/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4》)
...大德、在家修行的居士,开悟的、证果的,年岁都不大。老年成就的,实际上他开悟的时候也是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修行有体力。打个「般舟三昧」,我们知道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三个月,三个月不睡、不坐,所以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可以走动,可以站在那里,不可以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比打佛七还严格,佛七是七天,这个一期是三个月(九十天)。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这是五十三参第一参。德云比丘就是修般舟三昧,念佛求生净土的,善财童子头一个参访他,这个用意很深,我们世间人常讲「先入为主」,善财童子主修的法门是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 |
|
|
|
|
|
|
|
主修法门。五十三参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修行成功、圆满了,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一生成就,这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的。《华严》里面讲无量无边法门,「离世间品」举例子就讲了两千个法门,你看看最后导归极乐,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懂、要明了。既然所有法门都导归极乐,我干脆选择念佛法门就好了,何必要拐弯抹角?要受那么多辛苦?所以,一部经,学古来祖师大德。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就是一部《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死心塌地一生不改,他成就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统统放下了,心地清净慈悲。就是这么样简单的一个法门,自行化他;自己这样做,也这样教化别人,真的是自他两利。
注解里面讲,『色与非色想非想,所有名字』,这总共有十一个字,清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0卷) 2004/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0》)
...提起正念」,你看看,身、心、世界,身、心是正报,世界是依报,娑婆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不放下你不能成就。《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都应当要把它舍掉,何况是世间法?为什么?佛法因缘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不是真的,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执才能破。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不是破我执。念佛,功夫念到极处,我、法两种执著都破了,那是理一心不乱;我执破了,是事一心不乱,法执破了,理一心不乱。都要念佛的功夫得有深度,深到极处这效果就出来了,跟参禅没有两样。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句佛号把它念掉了,所以这个法子妙绝,容易、稳当。《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什么不肯舍?为什么不放下?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里面注解,「前半」,前面两句,「所救」的,前半是所救,「著我为因,受生死果,未证无我,浩无边际」,『求其边际不可得』。这一句「求其边际不可得」,就是佛常常讲的苦海无边。苦海没有边际,为什么?自性没有边际,你迷了自性,把自性转变为娑婆,转变为六道,转变为生死苦海,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不好懂,古大德给我们说比喻,让我们从比喻里面去体会,比喻里头用得最多的是梦。世尊一生讲经,举比喻用梦用得最多,《金刚经》上虽然讲「梦幻泡影」,梦是主,幻泡影是陪衬的话。
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是什么变的?识心变的,唯识所变。识心,我们现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八卷) 2004/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8》)
...个团体不超过二十人。
今天讲到这一段「然正法灯,永作照明」。我把我所见所闻心目当中,在这个时代怎样能够帮助我们、成就我们修行的一些方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提倡。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人是无缘?不喜欢真正修行,那就没有缘;不愿意这一生决定往生,那就没缘。没有缘的原因是在哪里?不知道世间苦。这个世间够苦了,他在这个苦里头不知道是苦;极乐世界乐,经上讲的,他也不懂得那个地方是真的乐还是假的乐。把极乐之乐总打成问号,犹豫不决;把眼前这个苦,他很留恋,苦中作乐,不肯放下。不但不肯放下,时时刻刻斤斤计较,就是我们常讲的,他攀缘,他不懂得随缘。
随缘,没有计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随缘。恒顺、随喜就是功德。自己一定要执著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对自己的清净心你想想看有没有障碍?特别是我们这两年,时时刻刻自己勉励自己、也勉励同学们,修行目标要定在「纯净纯善」。难!要不真正放下,要不真正做到随喜,你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难。纯净纯善,那真正是第一等大福报,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预知时至,不需要人助念,不需要人帮助。功夫好的人,生死自在,凡圣同居土,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能走得了。这个地方众生还有缘,什么叫缘?还有一些人听你的,乐意接受你的教诲,你不能走,你要帮助他;帮助他起信,帮助他开解,帮助他放下,帮助他往生。他跟你有缘,你才对得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间种种的染污,到哪里去找?所以这个堕是真的堕。今天一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不受世缘影响的人,万分之一找不到。所以这一句「多成难处」就是绝大多数堕地狱、饿鬼。
遇到如来怎么样?遇到如来是有机会出离六道轮回。又有几个人真正能把这个机会抓住依教奉行?我们冷静的观察,看看我们周边,不要看别的,看周边学佛的同学;不要去批评他,要批评自己,那就是一面镜子。自己看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的过失很容易,就跟眼睛不能看自己,会看别人。看别人之后,会看的人他看了之后,马上回光返照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不善的造作。初学很困难,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抓住几个纲领,像印祖教我们的,这太重要了,「诚敬」。诚敬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第一愿「礼敬诸佛」,谁能做到?普贤菩萨才能做到。
什么时候你的眼睛里面看到芸芸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恭喜你,你成佛了。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不但说众生是未来佛,《华严》、《圆觉》里面佛讲的,那讲得的确是真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实在讲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从性上讲,这个性是佛性、是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法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纯净纯善。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本性,纯净纯善的本性,从哪里恢复起?要练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一不是纯净纯善,自己成功了。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决不是把恶人当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没有别的,读经,天天要读经。读经真的不容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经典是最浅显的白话文。如果没有句点,不分段落,我们就没有办法读。这些事情古来的祖师大德非常慈悲,给我们做了注解,给我们把句读表示出来,把段落都勾出来,我们今天看很方便,可是实际上真正读还有困难。这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知道有这些难处。如何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
【为彼兴造大法船。】
那我们自己要真正认清楚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真是经里面所说的:
【忧难无涯不可处。】
这你认识。迷而不觉的人,他忧虑多,他困难多,忧虑困难,『无涯』是没有边际,苦海无边!『忧』是讲心,『难』是讲身。《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华藏世界,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人,以身作则,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净土。这个表演我们看到了,真的是无比的震撼,震动了无量劫以来的迷惑。这一震动惊醒了,你看到这个境界,你有没有觉悟到我们往后这条路要往哪里走?你只要是跟随文殊普贤,跟随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决定没有错!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有很多同学问过我,他对这个世界有留恋,这个世界家亲眷属很多,总是想帮助他们。我到极乐世界能不能很快就回来?还是一定要到极乐世界证果之后才可以回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跟阿弥陀佛见一面,你说娑婆世界还有很多家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中国、外国这些大德们,他们就曾经做了一个工作。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德,日本的高僧、韩国的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人都了不起!回去之后都成为祖师大德。你们看看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前面梅光羲老居士有一篇序文,那个序文写得很长,里面说到隋唐大德大家在一起研究世尊一生所说的这么多经,哪个第一?到最后的结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公认的,所以称《华严》为经中之王,称《华严》为根本法轮。
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称《华严经》是佛教的概论,佛经概论,说得好。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好像是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一切经是枝叶花果,都是从这个根生的,不离这个根,这是第一。《华严》到最后究竟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是净土,代表净土的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第一。我们讲善名称,《无量寿》第一。现在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个本子,会得真好,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如果你不用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你统统都要读。如果你觉得这个很麻烦、很费事,浪费很多时间,那夏老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用了十年的时间,无量功德!我们就受持这个本子。
他这个本子全经分成四十八品,你称四十八章也可以。他最初会集的原始的本子里面是分为三十七品,在我们想一定是三十七道品,它是三十七品。这个本子修订过十次,最后定本跟四十八愿相应,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最重要?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愿,阿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八卷) 2004/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8》)
...方。更应当晓得,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功?就是没有放下。这一生如果再放不下,就又误了,误了的时候,再要遇到这个缘分,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这是不能不警觉到的。
所以这个化他,这里头有方便,「方便等」就是方便、愿、力、智。小注里面说得很好,「劝物涉有,故是方便」。劝一切众生发心这就是愿,「即是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愿。「修习力,为智决断」,智是决断,这个修学是力。所以后得智,文殊菩萨所讲的这四个字,方便、愿、力、智,你统统都具足。
「以此速成无上果」,自行化他,速成佛道,速是快速。这个经是《华严经》,《华严经》讲快速有道理,什么道理?《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清朝魏默深居士,就是魏源,将「行愿品」,我们别行的这一卷,最后这一卷《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华严》最后导归净土,又何况《无量寿经》一开端在序分里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讲得清楚明了吗?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我们知道了,极乐世界修普贤法门,修普贤法门就是修《华严经》。所以西方净土跟《大方广佛华严》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古大德讲,《华严》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小本的《华严》。我们听了这个话,细细的去观察,讲得好!真的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我们说不出来,他说出来,他说出来我懂。印光法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二卷
...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是烦恼不能断,这是事实。五品位没断烦恼,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应当要学的。我们天天读《华严》,跟大家在一起学《华严》,我们的见解跟佛相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修行,行是思想行为。
「修行」这两个字意思一定要懂得,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行为再多,总出不了身口意这三大类,所以这三大类就包括你所有的行为。你的行为有错误,要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一定要懂这个意思。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什么行为是错误?什么行为是正确?那就是经论做标准。经论里面说得最多的、最常说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讲的。我们净宗学会就是用这个做为修行的标准。
基础的基础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你能做得到吗?做不到要做,尽心尽力的去做,这就好。不能做到满分,打分数一样,一百分是满分,我做不到,我能够做到五十分、四十分也不错,总得要做。而且要希望自己年年能够把分数向上提升,这就对了。不可以不做,不做不能往生,这要知道,一定要去做。做,怎么个做法?大师教得好,教的我们一点压力都没有,随缘,你看看这个用心慈悲到极处!随缘随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解跟行才会相应。
所以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要随善缘,要随佛缘,不能随恶缘,不能随世俗,这个要懂,这不可以有差错;第二个「读诵」,第三个「演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八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8》)
...里面的,你已经具足了,再重要的学习那就是开解,就开悟,令解就是开悟。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十住位,十住菩萨已信令解。第三就是「第四会,已解令行」,这是十行位的菩萨。第四是「第五会,已行令起愿」,我们讲发愿,这是十回向的菩萨,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绝对不自己享受,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去享受。
所以回向,佛常讲回向三处。三处,「回向众生」这一处最重要,其他的两处,「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实际都是为自己的,菩提是智慧,是正觉,是大觉;实际是法身、是理体。这里头具体的事相是众生,回向众生。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度人是真正度己,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都要透彻的了解,所以要发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实际上,普贤菩萨的愿只有七条,前面七个是愿,后面三个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后面三愿是回向,不能没有。
第五是「第六会」,说十地,「已起愿令证入」。已经发愿的时候这证入,证入这是十地品。你看看佛法里,同学常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摩诃是大,大菩萨!这些菩萨的智慧德相跟究竟佛果非常接近,那是真正的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前面我们所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也是正等正觉,但跟十地菩萨比,那他差很远了。如果说十地是正式的正等正觉,那他们是相似位,这都必须要清楚。
到第六会,这是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0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0》)
...没有名字,这个地方用的名字是不得已而用的。真如是什么?就是宇宙万法的体、相、作用,全都包括在其中,以归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有没有这个事情?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要说没有,现在这个森罗万象明明摆在眼前,你要说它有,确确实实了不可得,真的它是无所有,毕竟空。这个到下面经文我们要细细跟诸位报告,你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
一个人把真相搞清楚,搞透彻了,这个人的心自然就定了,也就是说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别执著。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烦恼起现行;觉悟的人烦恼不生,智慧起现行,所以不一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因为是归一道,这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回向真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愿「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真如。一身一智,一身是一个法身,大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还分别什么?一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就是佛果,所谓的佛果就说这么一桩事情。
下面引用一句经文,「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本是本来,一切众生、一切法界,论起根本无非菩提,无非正觉,这是真的。这个意思我留到后面报告,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在这个里头能透一点讯息,用科学的方法透出一点讯息出来。后面总结,「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如果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法里头都含摄一切法,说不尽。说「又亦摄十信之十德」,这个不说了,注解里头有,诸位同学如果想细心去研究,你看清凉大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二集) 2004/10/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2》)
...。我是依据江味农居士《讲义》讲的。如果读书,读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读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这两本书很好,确实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突破重重的瓶颈,这就是断疑生信。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有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不空过,那我就劝你学《无量寿经》,学《弥陀经疏钞》,或是《弥陀经要解》,就够了,你这一生当中一定得生净土。这是在现前一般的根性真正有利益的课程,不多,只要好好去学,没有不成就的。
《华严》太大,但是没有关系,我是每一次都讲得很细,听一次有一次的利益,听一品有一品的利益。能够有机会听,也能够帮助你断疑生信,而且我们处处都指归净土,这个绝不违背大经的宗旨,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大德就已经说出来了,《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讲得好!意思就是讲《华严》、《法华》都是引导你归无量寿的,归无量寿就是归净土,归念佛法门,这个很难得。
我们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所修的法门就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说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数字,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在许许多多念佛法门里面,他特别为我们所示现的,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善知识。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善财果然不错,就是以专修念佛为主。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接引,真的往生了,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证究竟圆满的佛果,不可思议。善财童子是一生圆证无上菩提,所以《华严》导归极乐世界是天经地义,我们一丝毫疑惑都没有。
那么这个地方所提出来的问题,就是《瑜伽论》当中讲「异熟赖耶」。什么叫异熟?异熟就是不是一个时间成熟,成熟有先后不一样,这个叫异熟。赖耶实在就是讲阿赖耶里面含藏著种子,这些种子十法界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每一个人阿赖耶里面都有作佛的种子,都有作菩萨的种子,也都有作饿鬼、地狱的种子。所以,从因上来讲,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无二无别,缘就不同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阿赖耶里头有佛的种子,如果我们随顺佛的种子,那你这一生就作佛去,你随顺菩萨种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六卷) 2004/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6》)
...时候对我自己的影响,对净宗法门真的相信是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文殊、普贤这是我们最尊敬的两位菩萨,学教的人最尊敬,我们对於文殊普贤的尊敬超过观音、势至,这学教人的习气。看到《华严经》上所讲的,文殊普贤到最后统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再看到《四十华严》,想到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得意的门生,他修什么法门?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门?他自己是依什么法门成就的?这四十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认真细读才知道他的确传老师之法,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吉祥云比丘(在八十经里面称德云比丘)教他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第一个善知识先入为主,他接受了念佛法门;再看到最后,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我们明白了,彻始彻终就是净土法门,当中的参学是广学多闻,没有动摇他自己的修学,没动摇!你看每参访到最后一段「恋德礼辞」,我明白了,还是老实念佛,参访并没有去跟他学习,只是了解。了解什么?了解是增长智慧,就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对於自己的行门没有丝毫妨碍,不是参访一个就学什么,不是的,只是了解。我这样才对净宗法门死心塌地!真是不容易,没有这些大经大论,显不出净土殊胜。
净土实在讲非常难讲,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讲经,他跟我说最怕讲《阿弥陀经》。他在台中《阿弥陀经》讲过六遍,最难讲、最不好讲。我跟他老人家学过,一切经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弥陀经要解》、《弥陀经疏钞》,对於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七卷) 2004/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7》)
...了,那你不是个佛弟子,不但不是佛,儒你也做不到,儒有恻隐之心,我们今天讲有同情心。遇到这个人在困难的时候,当然他过去有些对不起我的地方,他不好意思开口求我帮助他,我们要明了,他有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他,还要人来开口说吗?人家开口说,那我们就错了。除非是不知道,知道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帮助人。经教里头佛常说,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要记住成就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他是个恶人今天遭难,我们不要考虑他是善是恶,他有灾难立刻就要救他,救难要紧。
下面有个更深的意思,「又以无命者法而教化之」,这一条重要。前面所说的种种帮助,是一时的,是现前的,这一条则是永久的。那用什么方法最好?《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给我们示现得太好了!我们要观机,他能不能接受?能接受,一定要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他,这才是永久的离苦得乐,不再搞六道轮回了。「教化甚深」这个十句,每一句都有这两个意思,一个就是现前,一个是永恒的,著重在永恒。
所以,一定要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示现。众生羡慕果报,所以佛教化众生,先把果报示现给你看。然后再跟你讲这个果报是什么因修的,你就相信了,你就会起而效法,帮助众生的目的就能达到,一定要让他觉悟,起而效之。譬如财富,我们要展示出来给你看,真有!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同时这是做很好的示现。我在年轻的时候,四十岁之前,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在最艰难的时候遇到韩馆长,我住在她家里,不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0集) 200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0》)
...熟了;古文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你把这两样东西学好了,你不但是有了根,你的根活了。活了之后,纵然将来你有能力、有机缘广学多闻,可是我还是希望你专攻一经,长时薰修,一门深入。这个样子是什么?你做专家,你在培养后继的弟子。儒释道三教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可以复兴,这是大事业不是小事!从这里下手,这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看到『随其解』,这个解有二义,第一个是「随有深浅之解」。我讲到此地。第二那是究竟,「说诸佛菩萨之解化故」。这句我们要问,是我们现前同时进行,还是把它分做两个阶段?《华严经》上说得好,「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诸佛菩萨之解,在《华严经》里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到末后一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诸佛菩萨之解化,我们要知道。那我们同时再学《弟子规》,同时再学古文,佛菩萨给我们讲的最高原则,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不放弃也没有障碍。怎么个学法?一句佛号老实念,时时刻刻不忘念佛。
我们修净宗,净宗的五经一论我们选一部。《无量寿经》的分量最长,大概从头到尾诵一遍,经念得很熟的人五十分钟足够了。每天用五十分钟诵一部《无量寿经》,念一万声佛号,这是「诸佛菩萨之解化」,这是讲在现前这一年。一年当中我们的修学就抓到这个纲领,这个不杂。《弟子规》是行经,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不能违背,那就是属於戒律。持戒念佛!背五十篇文言文,昨天我跟诸位说了,我们可以把古文...(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二卷) 2005/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2》)
...对物,可以把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可以把方便有余土提升到实报庄严土,有用,有作用。可以把我们的品位提升,我们下辈可以提升到中辈,中辈可以提升到上辈;下品可以提升到中品,中品可以提升到上品。问题在会不会。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不留情」,不留情就是不再要去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错的,不分别、不执著是对的;执著,染污的相现前,分别,紊乱的相现前。自己要好好的多想想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能放下就赶快放下,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净土修行的纲领抓住,心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口持名,身礼佛,这个礼佛就是一切恭敬。
怎样真正做到礼佛?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遍法界诸佛,我们在大回向里头都念到,每一句后面就是遍法界诸佛。一切人是诸佛,一切事是诸佛,一切物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恭敬,这个恭敬心遍虚空遍法界。你能这样修行,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是凡圣同居土,决定不是下三品往生,而你是实报庄严土,肯定是中上辈往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你这个礼敬可不得了,你这个礼敬把你的性德全部流露出来,你对於一切众生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你统统礼敬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没有一样不恭敬。你说要不要学!
「称赞如来」,一切有情众生,称赞如来主要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四卷) 2005/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4》)
...是提醒我们后人。
我们今天说老实话,你有没有嫉妒心?你有没有悭吝心?嫉妒心是见不得别人好,无论在德行、在学问、在教化或者在福报,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难受,总是恶意的批评、恶意的贬低,想尽方法来障碍、来打击,这样的罪报就像周利盘陀伽一样,生生世世愚痴。造作业因很容易,「随其所行业」,很容易,果报可就麻烦大!果报就要看你造的这个业它的影响。如果影响的人愈多,让许许多多人闻法的机缘断了,对於这个法师信心失掉了,要看人多少,要看时间多久,你的罪业跟这个成正比例,很麻烦,这不能不知道。所以周利盘陀伽实在讲也是诸佛如来来示现的,无一不是点醒我们的。
随喜功德有多大?不可思议。很多人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功德,称性!称性的功德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我们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看到人家学得好、修得好,表现也很好,教化众生法缘殊胜,我们能生一念欢喜心,能有一句赞叹,功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心里欢喜赞叹,就是帮助听众,我们对这个法师、对这个法门肯定,增长他们的信心,这些人只有从诚敬里面才真正得到法益。
所以随喜功德,这个功德从哪里来?功德就是帮助听众、帮助大众建立信心,启发他的诚敬,他真正能受益。他在法师那里受多少利益,你这随喜赞叹的人得的功德跟法师平等。决不是说法师有十分功德,我只得一分,不是的,圆满的,圆满功德。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生起欢喜心,嫉妒、障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0集) 2005/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0》)
...离,我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了,现在要不要去?有把握你就不要去。为什么?你现在这个身体还健康,还有法缘,还有许许多多众生需要你帮助,那你就要做牺牲奉献,好好的去帮助别人。什么时候走?这一切众生不听你的,不喜欢你的示现说法,你可以走了;他还很欢迎你,还愿意接受你,你就没有理由走。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基本的态度,我们要懂。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的成就有没有先后?大乘教我们读得多了,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那才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说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最后一品所讲的,那是一真法界,那是华藏世界,那是极乐世界,特别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不必著急,我们在此地有时间观念,到极乐世界没有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钞》。「释曰,四镜之名者,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所以空镜的意思,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空。到最近科学家才证明,这一切物质的现象,森罗万象,物质现象在哪里?无中生有;钟茂森博士给你们做的报告,最近这些科学家的发现,确实无中生有。「生有」就是生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是刹那生灭,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初学《楞严》,读这两句话很难理解,经过科学这么一说,我们对这两句话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二卷) 2005/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2》)
...里讲得多,讲到「十回向品」。我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是文殊菩萨得意的学生。你看讲经讲那么长的时间,这个疑问都没提起来,偶然之间想到这个问题,仔细再把这个经一看,文殊、普贤统统都求生净土。
因为这个经文在后面,没讲到,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翻经,把《四十华严》好好念一遍。在三十九卷,《四十华严》三十九卷,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净土。那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入室的弟子,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肯定跟普贤菩萨一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把这个经仔细看一下,一点都没错。你看他出来参访,头一个德云比丘,《四十华严》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本身修般舟三昧。再看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前一后,这恍然大悟!原来《华严》是怎么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成就的。五十三参才晓得那就是日常生活,你每天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佛非常善巧,把这个社会归纳为五十三类,这个五十三类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你看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念佛人不是不接触,统统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增长智慧,增长戒定慧三学,不染;我统统明了,增长智慧;我心里如如不动,增长定力;我不被你污染,我依教奉行,增长戒的力量。
这一句佛号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南无阿弥陀佛」,岂不是宗门里面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这个觉就是归到阿弥陀佛,就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六卷) 2005/3/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6》)
...佛陀的,佛到哪里他们都跟著一道。这个团体不小,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教学不是容易事情,他这么多人,你要有能力招待。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很简单,实在没有地方住,你要是有个花园、有个树林,他都行,他树下一宿;吃饭的时候也很容易,他们每天都出去托钵,所以接待不是太困难。在当时有国王大臣长者、大富长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别墅花园,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所以王舍城、灵鹫山这些地方,佛在这些地方讲经的时间都相当长。总而言之,佛陀慈悲,尽可能不麻烦人,接受别人邀请,并不给人添太多的麻烦,大家欢喜亲近。
请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教学化导一方,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那佛是一定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世尊的行谊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真正发心效法学习。这就是出家学佛所从事的事业,这个角色在现在社会里面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一个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的义务工作者。因为佛教学没有收学费,没有收学生的供养,完全是义务教育。那我们对这个要是有兴趣,很喜欢,你要是发心,这是出家,出家就从事於这个工作,这个行业。
佛教导我们,我们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每一个行业对社会、对众生都有贡献。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身体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官,任何一个器官对於整个身体健康都有密切的关系,少一个也不行。我们社会上这些行业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0卷) 2005/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0》)
...六信位小菩萨,在后台说不定他是古佛再来,说不定他是等觉菩萨,台前台后的身分不一样。这些事情在大乘教里头太多太多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式能帮助众生觉悟就用什么方式,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形式,随顺众生的根机自自然然的示现,法尔如是,这道理就深。
文殊菩萨现在是代表我们这些初学的众生,「勤首菩萨」称佛子。我们真正发心学佛,虽然烦恼没断,一个位次都没有证得,这五十一个阶级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学位,五十一个学位,我们一个也没拿到。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肯努力不懈怠,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所成就,成就无比殊胜。真的,《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点千万不能够疏忽。为什么?一品烦恼没断,纵然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有成就吗?有。有什么成就?你看看,佛在往生经里面所讲的,《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那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没有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在这其中,没说。既然没有说,那么下下品往生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不得了!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这还得了!
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才肯真正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一心一意专求净土。为什么?成就太不可思议!我这一生就能够成阿惟越致菩萨,就能证到七地以上。这是《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讲得清楚。诸位看莲池的《疏钞》,看蕅益大师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八卷) 200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8》)
...,不能不认真的去思考。所以我最后还是接受了方老师的指导,从教下入门。
亲近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引导我入净土。真正入净土,当然李老师那里是做了一些功夫,是我自己讲《华严经》,我都跟诸位报告过。民国六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三十多年前,《华严经》讲到一半,那个时候我是《八十》跟《四十》同时讲,年轻有精力。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修什么法门?文殊最得意的门生善财,善财学什么法门?好奇!起这么一个念头。细细去查经,查到原来文殊、普贤统统念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也不例外。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在《八十经》里头称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求生净土。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下恍然大悟,你看自始至终,善财自始至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归心净土在这个地方才下定决心,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无与伦比。
当然李老师的教诲有影响,真正是在大经大论里面悟出来的,那个路是正路。我在台中学《楞严》,在《楞严经》里面我看出来,大至势菩萨、观世音菩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这两个摆在最后,两个特别法门,不是观世音菩萨一个,大至势菩萨也是没有按次序排列。我才体会到,才看出这些门道,净宗无比殊胜,真的是这一法能断一切恶道苦。这首偈我们就到讲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勤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八卷) 200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三卷
...如是』,所以提婆达多堕地狱。
六群比丘都是佛的学生,学生里面有愚痴的,有业障深重的,毁谤老师,毁谤同学,在团体里面造谣生事。你说今天团体里有这些人,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已经表演给我们看了。佛在世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形,现在有这个情形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就知道这是普通现象,正常现象。那我们对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佛教给我们对於这些恶比丘,就是多闻而不修行的,用什么方法对他们?佛教导我们「默摈」,默摈就是儒家讲的「敬而远之」,对他恭敬,对他客气。远是什么?不要听他的。不要看他的,不要听他的,这叫远之,默摈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看,夫子跟世尊对待这不如法的人完全是相同的态度。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说得更清楚,你看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礼敬是从相,相大家都一样,凡是人皆须敬,恭敬没有分别,恶人我也恭敬你,我对你恭敬的真诚跟敬善人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没有等级,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但是赞叹就有等级、有差别了,赞叹如来,也就说你的言行与道德相应,我赞叹你,如来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我赞叹你;与性德不相应,我不赞叹你,我对你只有恭敬没有赞叹,你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一句不说。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遇到,遇到一些不如法的不说,恭敬。供养,供养还是可以照有,他有迫切需要的时候,真的没吃、没穿的,我供养他。法供养也可以,你肯不肯学,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一卷) 2005/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1》)
...,真做到了,真是一点都不假。你还能不往生吗?哪有这种道理!
用什么来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要常常摆在面前,要常常记在心里头,时时刻刻用它来检查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检查我们的心,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修心;日常生活行为我们用另外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每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我从前讲过,用这二十个字做一个题目讲过,好像有不知道是录相带还是录音带,有做过专题讲过。这是修学的纲领,总的纲领,总的原则;细目,细目就是《无量寿经》,再说得广一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这二十个字最后有念佛,决定要求生净土。依照这个来修行,依照这二十个字修行,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一生对人介绍佛法遵守一个好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定要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但是一定要晓得要不断提升自己。诸位要知道修行跟求学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不能停,停下来决定退转。逆水行舟一定要往前进,要勇猛精进,这样就对了。要常常勉励自己,你真的肯修,真的有领悟,你在修学里头就得到乐趣,法喜充满。你看看《论语》夫子所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怎么样?学了要修行,那个习就是修行;换句话说,你学多少你就要做到多少。学不要太多,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一卷) 2005/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1》)
...不能不认真学习的。修行就在这些地方,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你还学什么?导师不能离开。
后面这两句是说明,一切诸佛决定是正助双修。这个注解里头讲得好,「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万行齐修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细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不离正助。那今天我们落实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正修是什么,你可不能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正修。你看经上三辈统统都有这一句,你就晓得这是净宗的正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都是属於助修。我们对於助修选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里面有净业三福、六和敬,非常重要;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助修。也就是说,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原则,都要与五个原则相应,那我们就正助齐修了。念念帮助我们不失菩提心,不失正念,一向专念,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不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三福相应,与六和相应,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你想想看这样的人,他往生极乐世界还有问题吗?决定有把握。
记住这经上这里一句话,「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一切助道法要是把它归纳就是归纳成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看到。因为它的位次也是调换,没有按照顺序排列,你要细心去观察。
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华严经》里面我是讲到一半,早年讲的,不是这一次,第一次讲《华严》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文殊得意门生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查经一找,原来这三个人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再看看五十三参,了不起。你看善财童子头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这很要紧,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先入为主,这第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教导什么?第一个老师以身作则,他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头一个,头一个教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就晓得善财修什么?善财念佛。再看看末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彻始彻终文殊、普贤、善财专修净土。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无量法门,这里头含义很深。无量法门统统指归净土,表这个意思。我在讲《华严》体会到这一点,这才五体投地全心全意归向净土,再没有错误的念头,全心全意归净土。所以要不是这些经教,我还是不容易接受。
这是从这些迹象上自己反省,过去生中是学教的,所以对於教欢喜,对於书籍非常爱护,喜欢读书,喜欢研教。再看看我们道友当中,早年我有很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出家之前我们同学,抗战期间在福建念书,同学,以后又同事。我出家之后,大概一年多他也辞掉职务,跟我一起出家,我们在一个寺庙,很难得。我对於教这么欢喜,常常讲给他们听,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我第二次讲《华严》,第一次好像在三十多年前,我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华严三圣,这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这是我们从内心里面起恭敬心,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天突然想起来,他们两位修什么法门?在《华严经》上读到,原来这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这出乎我意料之外,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菩萨也是求生西方净土。再看看善财童子是文殊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传人,他修什么法门?看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称德云比丘,意思是一样的,吉祥云比丘教他念阿弥陀佛,教他般舟三昧,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头一个。我们知道头一个老师很重要,叫先入为主;再看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定了。
你看第一位教他念佛,最后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当中这五十一参,那就是广学多闻。无论是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我都接触,我都来参观一下,参观什么?我都明了、都懂得,不外行。我修哪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对於念佛法门彻始彻终没有改变。我们才晓得这个修学的方法也找到!原来《华严经》,文殊、普贤、善财给我们做榜样,统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与华藏是一不是二,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也是一不是二,毗卢遮那法身佛,弥陀如来报身佛,再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应化身佛,三身一体,一体三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法王唯一法」,所以「法常,诸佛亦常」。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四卷) 2005/9/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4》)
...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是举《起信论》里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么?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净,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么?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三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3》)
...叹。世尊怎么赞叹他?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佛如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如是,所以这个世界是不可思议的世界。不到这里去,到哪里去?别的世界未必去得了,这个世界是稳稳当当,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你所获得的智慧德相真的是没有法子想像。
道理,理论的基础,《华严经》上说到了。所以《华严》,古大德说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你看古大德把这三部经合起来等量齐观,说的有详略,内容没有两样,都是圆满的。所以不读《华严》,你怎么能了解极乐世界?不读《华严》,你怎么认识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一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学《华严》到最后,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古德把这个经称为大本《无量寿经》,没错,确实是事实。
我们今天学,学无用、学无照、学无在,怎么个学法?实实在在讲就是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就是无,学无执著、无分别、无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佛的甚深境界原来就在当下,就在眼前。无在故,无所不在!法性遍一切处,法相也遍一切处。生死、涅盘,烦恼、菩提,都不是真的,你要以为有这个东西,错了,你以为没有,也错了。错在哪里?你起心动念,你分别执著了。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六祖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前面经上所讲的如是、如如。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六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6》)
...把这个灾难减轻,把灾难的时间缩短,这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日本江本博士对这个非常相信。我在日本开了两次会,我们都见面,我们变成好朋友。他的这个实验报告,现在在世界上很流行。所以我们的念头度自己,我们的念头帮助别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这个苦难世界,这叫菩萨,这叫觉悟,叫明白人。千万不要再搞自私自利,千万不要再搞名闻利养,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会遭不善的果报。
再看下面的《论》文,「又云,如是华藏庄严,皆从普贤愿力起。为无愿故,行乃不成,即庄严不现,不感无尽依果报故」。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前面一句,华藏世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皆从普贤愿力起。普贤愿力是什么?就是这品经,「净行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百四十一愿落实了。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地球上的人,人人都修「净行品」,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样灾难都没有了,什么样的污染都没有了,这个地球就跟华藏世界无二无别。华藏世界为什么美好?华藏世界里面的居民,人人都修净行,心清净,身清净,行清净,所以感得华藏依正庄严。这么来的。
在我们中国古代史书里面记载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这是孔子、孟子最羡慕的太平时代,为什么?尧舜禹汤对人民的教化教得好!他们国土里面的百姓,现在讲人民,人人都懂得五伦八德,人人都是好人,所以感召的果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今天世界的动乱,你这一对比,原因立刻就看到。是什么?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活在这个世间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O卷) 2005/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0》)
...要修要发菩提心,要放下执著,要放下分别,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一生才能成就。这个我们说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把一切法的分别也放下,生方便有余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念佛,什么都没放下,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最低限度,要把执著放下,往生才没有障碍。愈是坚固的执著,就愈麻烦,连往生都障碍,何况其余?念佛这是易行道,理、事都要明了。
再看下面第九句,「九愿於他」,每一句开头都是愿於他,或者是愿他,「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则自成就十王敬护」。这个「自成就」就是自己成就普贤行,愿一切众生都知道修普贤法。通常我们讲普贤,大家一定都想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十大愿王」已经列入早晚课,寺院庵堂的这些修行人天天念,经文都很熟悉。什么意思?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那要读《华严经》,不但要读《华严经》,还要读清凉大师的注解,你才真正了解普贤行愿。他这个行愿,每一愿都包括菩萨一切法门,一门都不漏。
《华严经》里面讲的修学纲领,没有别的,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度!十波罗蜜。波罗蜜翻成中国意思是圆满的意思。普贤菩萨的十愿,把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提升到究竟圆满,这个究竟圆满是深广无尽的殊胜境界。学《华严》,不能不知道,学净土,也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净土是普贤法门,不可思议!你看《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里头「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六卷) 200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6》)
...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 |
|
|
|
|
|
|
|
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是小师。这些都是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没有错解经书的义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了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不良的习气,就是与经教所讲的相背的这些思想、见解、言行,依照经教所说的修正过来。我们是释迦的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弟子,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学生,你能成就。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的归结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小乘经容易学,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自然有一分亲切感。必须把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圆圆满满的落实,然后学习《十善业道》一点都不难,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的学习。对出家的同学,我们勉励他们学习《沙弥律仪》。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从这里奠定基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放在那边。明天后天再来看看,又有几颗熟了,就这个意思。
不熟的人也很想要成就,有没有办法?有!佛真是慈悲到极处,什么方法?带业往生,这个法子太妙了。生到西方净土,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身分?什么成就?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太好了。说你是圣人,烦恼习气一品没断;说你是凡夫,你是阿惟越致,圆证三不退。蕅益大师说,说什么都说不上来。这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西方世界人寿命长,佛无量寿,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一生决定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叫一生成就的法门。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有道理!末后的成就是归净土,文殊、普贤统统发愿往生净土。而且还带著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往生极乐世界。你看看这种气象,多么壮观!毗卢遮那佛欢喜,毗卢遮那佛没有提出反对:我这么多徒弟,这么多学生,你怎么都把他带跑了,一个都不留?我们凡夫受不了,为什么?有嫉妒,有障碍;佛没有。
为什么领著他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成就快,在华藏世界成就慢,不是没有成就,有成就。譬如这些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六卷) 20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6》)
...那个时代高僧大德,包括日本、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曾经也打了个妄想,想到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了这么多,哪一部经足以代表一切法,就是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用一部经来做代表。结果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共同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家称《华严经》为经中之王,根本法轮。法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科书,基本的教科书。《华严》一展开,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几乎大家都肯定的。
这是一切法门找到个代表,还有没有更简单的经典,能够代表《华严经》、包括《华严经》?一部一部追!这一追究,《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的纲要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经》,《华严经》称为大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小本《无量寿经》,更简单了。《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哪一段经文?这都是祖师大德们替我们归纳,替我们去找到的,四十八愿。《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是哪一愿?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祖师大德给我们提出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临命终时,十念必生」。
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展开来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是《华严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七卷) 200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7》)
...时期不要说是明心见性,就是证个初果、二果的都没有了,现在我们看看现前的社会,你就知道为什么没有,答案不必说,这整个社会现象就是明确的答案。你会不会在这个境界里面被污染、被干扰、被影响?你会被这个环境影响,你会被环境干扰,你会被环境污染,你怎么能证果!初果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在这个环境里面,你没有办法,你做不到。所以今天修行修得再好,往哪里去?来生是人天两道,下品得人身,上品生欲界天。能够生色界天的就非常希有,这是现实的状况,我们不能不明了。
明了之后,然后才知道还有个方法可以「至法彼岸」,这个方法就是净土宗的带业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再就没有第二个法门了。《华严》到最后,诸位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获胜善根,至法彼岸」。是不是胜善根?是胜善根,就是《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对了。你看「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心,一向就是一门,一门深入;专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说是不是胜善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至法彼岸。那边的法王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世尊对弥陀的赞叹,称他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个赞叹到极处了。世尊的赞叹,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我们要知道!可不能够疏忽。
末法时期,要想真正得到这八个字,「获胜善根,至法彼岸」,就是这个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接著这八个字,四句十六个字度尽,末法还有九千年,度尽末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八卷) 200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8》)
...大意,没有细心的去观察。再细心一看,善财童子遇到第一个善知识,是文殊菩萨给他介绍的,德云比丘,第一个参访,文殊菩萨介绍的。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他修的法门,现在人是不容易,叫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说佛立比较好懂。修行期限是以九十天为一期,九十天当中,修行的人,就是念佛人,不能够坐下来,不能够躺下来,可以站著,可以走著,这叫般舟三昧。这个很不容易,九十天不睡觉,不眠不休,勇猛精进,真的叫获胜善根。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德云比丘是修这个法门,专念弥陀,求生净土,善财第一个遇到的老师。印度跟中国都有这个传述,「先入为主」,头一个老师教你的,先入为主。
再看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恍然大悟。善财修什么?念阿弥陀佛。当中所参访的,那就是广学多闻,任何宗派、任何法门,他没有不知道的。虽然统统都参观、都观摩,他有没有修?没有。怎么知道没有修?最后「恋德礼辞」,感谢、礼拜、辞退;辞,就是没有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他知道、他明了,你想修他可以教你,他自己没有修,一句佛号念到底。我这才明白,这个搞清楚了,对净土才死心塌地,没有话说了,才知道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再想想自己的根性,搞别的真不容易,教下大开圆解,宗门明心见性,太难了!老师过去给我所讲的,提醒我的,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接受,现在想一想完全明白了,死心塌地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这个法,我才体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八卷) 200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8》)
...念菩萨,菩萨法界现前。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众念什么?他不念佛也不念菩萨,他念什么?念钱,贪财,念这个东西。一切都向钱看,钱后面是什么?是地狱、是饿鬼,念到那里去了。念念都是佛,后面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看多殊胜!那才叫究竟清净。所以念佛这个法妙极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给我们介绍,他老人家介绍,就是一切诸佛都肯定,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这样赞叹?就是他的方法太妙了,一句佛号,妙极了。
在这个地方,「当愿众生,皆得妙法」,是不是这句佛号?是的,一点都不错。怎么知道的?《华严经》上末后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这一参,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观察,善财童子这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最重要,他教你这个法门,那就是你一生主修的法门;最后一个导归极乐。你看这一个头一个尾,就肯定这个妙法就是指持名念佛,究竟清净。
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找到一个真正的妙法,第一妙法,究竟清净,不容易!真的是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一生才能遇到。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大德给我们说,这叫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体,同部,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弥陀经》简单,《弥陀经》的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九卷)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9》)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四卷
...你也只好接受;不听话的,随你,随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只有用这个方法。
总而言之,你在佛法里头结了法缘,知道你不会成功;什么时候看你觉悟回头了,你三门里头选一门,能成就。三门尚且如此,何况多门!这个房间里头有许多门,你想同时从很多门进去,你能进得去吗?两个门你就进不去,一门就进去了。一门进去之后门门都得到了,都通了!在外面不知道,看到好多门,不知道哪个门里头有些什么,不知道;进去之后全晓得了,原来全通。所以就我们今天这个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修学能够有成就,那这是佛所行的,就是十善业道。
我们净宗所选的五个科目,《观经》的净业三福,戒律里面的六和敬,教下的三学、六波罗蜜,《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选五个科目。容易记!你也要循序而进,慢慢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先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跟大众在一块相处,学六和敬,你从这里入门。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然后才「三皈众戒」,最后才是「发菩提心」,你不按照这个顺序,你不能成就。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从弟子规、十善业道,从三皈五戒。在净宗,或是学《弥陀经》,或是学《无量寿经》,没有不成就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三卷) 2006/3/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3》)
...会开悟,那就是你没有戒,你就没有定。没有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说得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戒定的基础,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我讲得再详细,讲得再明白、再清楚,你也不会开悟。怎么知道?你没有做到,没做到就是没开悟。
下面三个科目,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期望净宗学人用这五个科目共同勉励。我们能够有持戒,就是我刚才讲的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有沙弥律仪,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告诉你,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有三学六度,你念佛往生,肯定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有「净行品」,就是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愿你做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做到了,你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能行佛道,向大涅盘。这个理事我们懂了,现在就要靠我们自己真正发心。发心障碍在哪里?障碍是外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太多。那你一定要放下。这个东西放不下,你这一生就达不到,就空过,关键就在要放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第五首偈颂: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这些经文读到之后,我们实实在在有很深的感动,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时时处处都为一切众生著想。为众生想,我们同学要知道,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如何能成就别人?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4》)
...门深入,决定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我们一般讲最容易的就是夹杂,障碍里头最严重的也是夹杂,一门深入就不夹杂。
我们今天在此地讲《华严》,诸位要知道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跟净土宗有关系。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关系,也就是《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也常讲,有些发心讲经的同学,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学了《华严》再去讲《无量寿经》,肯定就讲好了。这个经很少人讲,又这么重要,所以这是很不得已,希望把这个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提供给大众做参考,目的在此地。你要说我们净宗道场可不可以听这一部经?行,也行。这部经也是处处指归,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把它看作净宗的经典,这样心态去修学就可以,一心念佛。有人喜欢详细,可以听《华严》;有人喜欢简单,不喜欢这么复杂、这么罗嗦,那你就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总而言之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真正「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看下面一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一首: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这是你在路上遇到,可能每天都遇到,常常遇到。『众』是人多,『会』是聚会。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把它念一念,不多。「初」,这是第一愿,「睹众会,谓众聚」,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多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财学什么法门?《华严经》细细去读诵,这明白了,他修的是净土法门。怎么知道他修净土法门?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普贤都在「入法界品」末后,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带头,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入室的弟子,你就想到文殊菩萨传的是什么法门?当然是净土法门。
再仔细一看他参访,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梵文的原文是一样的,这是翻译的法师不一样,德云跟吉祥云意思相同。德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这个意思要懂。第一个老师代表什么?先入为主,代表这个。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就完全明了,善财童子是修净土的。然后你再看五十三参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开头德云比丘传的念佛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自始至终他自己修学有没有改变?没有!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当中五十一次的参访,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面面都接触到,什么法门都接触到,什么法门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他修不修?没修。怎么知道没修?「恋德礼辞」,这个意思很深。恋德是感恩,感什么恩?他这个法门通达了,明白了,一丝毫不迷惑。礼辞,礼是礼拜,辞是不修这个法门,还是修念佛法门,表这个意思。我是看出这个里面的门道,这才死心塌地皈依了净土。
所以,我是什么人把我带到净土法门?不是老师。老师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我不反对这个法门,但是我没有兴趣修这个法门。兴趣在教,而且是广学多闻,这个路子就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五卷) 2006/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5》)
...之一里面得利益的,当然人的根性不相同,鬼神也一样,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有,不是没有,少数。而多数怎么?生天,脱离恶道,生天。我们知道,他们生天多半是在四王天跟忉利天,有的转到人道来,有的转到畜生道,转到畜生道的多。诸位要知道,地狱、饿鬼转到畜生道是超生,那是占绝大多数。还有三分之二还没有得度,绝对不是一次就度很多人,不可能,这个道理我们懂。所以我们讲经不中断,念佛不中断,每个月我们三时系念也不中断,天天给他回向,月月给他们回向。这次没有得利益的,下一次,再下一次,再下一次,他会得利益。所以,这是我们帮助这些众生。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自己能有成就,也帮助了很多众生。
所以,回向非常重要。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有这个心量,念念不舍一个众生。尤其是自己的冤亲债主,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跟人结怨,前生、宿世,你就不能保证没有跟人结怨。没有跟人结怨,有没有跟畜生结怨?有没有杀害过畜生?有没有吃众生肉?你吃众生肉,你杀害众生。蚊虫、蚂蚁、苍蝇、蟑螂,你有没有杀害它?它也是一条命。不要以为这些动物小,任意的去杀害它,错了,那也是一条命。杀一条命,你就欠一个命债,你占人家一点便宜,你也就欠人家的债务;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无论是什么身分,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敢害人。
自己有能力、有智慧,全心全力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五卷) 2006/5/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5》)
...凡夫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为我一家人的利益,现在社会,为我一个团体利益、为我的公司利益,如果再能够想到我这个地区社会的利益,就很少了;能想到国家、想到这个世界,少之又少。像《华严经》上讲的,念念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无量众生,一个不漏的,可以说没有这种人。就是学《华严经》学了几十年的,心量都不能拓开,只有展开经本读这段经文,心量像石火电光会闪一下,刹那之间这个念头就消失了;换句话说,心量怎么样也没法子拓开。修行真正的功夫就在此地。
普贤菩萨归纳《华严》经教的行门,这个行门是无量的法门,跟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一样,「法门无量誓愿学」,他把无量法门归纳为十门,这就好讲了。我们常说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愿,这十愿就是《华严经》所有行门的归纳,然后你才晓得每一愿展开无量无边。法门确实深广无尽,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太多太多。法门虽然多,方向跟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说明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无量是多,多乃一之多,一乃多之一,所以一多不二。一个方向,成佛之道;一个目标,无上正等正觉。这总要晓得,要不然人家问你学佛,你学佛最后想得到个什么?这就是目标。
学佛最后想得到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梵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它不是不能翻,可以翻的,可以翻而不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痴远离。遇到境界它又现前,这是什么?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哪有那么容易断的!
所以顺境善缘容易起贪心,逆境恶缘容易起瞋恚心,愚痴是决定连带起的。贪爱里头有痴,瞋恚里头也有痴,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天天起这个东西怎么得了?这个东西障碍你往生,所以时时要觉悟,处处要觉悟。觉悟,念头才起,赶快阿弥陀佛,念头压下去,这叫修行,这叫念佛。我们念佛不是念给佛听的,是用这句佛号恢复我们正常、平常心,这叫会用功,真用功。在生活当中练、在工作里头练、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里头,念念不要忘记练功,这个功是什么?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练这个,这叫真修行。能这样做,这才叫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一条「礼敬诸佛」,把这个摆在第一。我们今天为什么在生活当中提不起来?分别执著非常严重,觉悟的念头提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恭敬。
所以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有不少人向他请教,学佛有没有什么秘诀让我们早一点成就?我想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有这个念头,我最初学佛也不例外。第一天见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佛教好,有没有什么方法教我们快一点契入?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印光大师教人「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问什么是诚?什么是敬?诚这个字就是真诚、就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丝毫虚妄就是诚。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大家都知道,他读书笔记里面曾经给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相,无寿者相」,做到无我,这个人超越六道。无我是什么?你要晓得我有假我、有真我。假我是身,一般世间人把身当我,错了。真我是什么?真我是灵性,这是真我,真我没有生灭。这个假的,假我(身体)有生灭,灵性不生灭。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贪生怕死,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不贪生、不怕死,知道自己永远存在。六道轮回就是换身体,但是换得非常辛苦,所以佛说生死疲劳,轮回不息,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阿罗汉之上这才算是圣人。现在时间到了,这两首偈我们可以合在一起讲,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十二首偈: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同学们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修行的纲领,十大愿王展开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净行品」。净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愿,你看十条一展开就是一百四十一,这一百四十一是细目。一个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所接触到的人、所接触到的事、所接触到的环境,没有一法不能引发菩萨无尽的悲愿,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你真正懂了之后,明白之后,诸佛菩萨在哪里?普贤菩萨在哪里?文殊菩萨在哪里?毗卢遮那佛在哪里?你果然明白了,就是从早到晚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无一不是。毗卢遮那佛这个名号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一切处。佛门的同学,也许你们听过佛家常讲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这个话是给谁说的?修普贤行的人说的,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要不是修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只劫。你的寿命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对你,那时间太短。就好像我们人寿有七、八十岁,修行成佛要多少时间?三个月,那三个月太容易。你到西方世界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就好比三个月,你说你有多自在!
这个机缘要是疏忽了、失掉了,下次再遇到不晓得是到哪一劫去了,所以说佛法难闻,尤其是净土法门,难中之难。这是大乘教里面佛讲得很多,多少菩萨想闻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机会。我们今天这个机会得来好像是很容易,你要是真正契入甚深经教之后,你才晓得太难太难。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遇到。开经偈讲的是《华严经》,净宗这个法门就是《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开经偈就是讲的净土法门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亏吃在不肯放下,那就是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当面错过,大错特错。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不舍得干干净净?舍得干干净净,你得到的是圆圆满满。
所以佛家这些术语是高度的智慧,极高的智慧,这个术语叫舍得。你看看,舍是因,得是果。一切都舍了,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舍是把妄舍掉,得是真恢复了。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当你舍尽之后是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统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自性外面什么也没有。所以证入无所得的时候,是没有心外之法你有得,心外之法全是虚妄的,自性具足的智慧德能完全现前。
所以得好好算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四卷) 2006/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4》)
...理、事、境界要清楚、要明白。「无上法」是究竟佛果,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能称无上,只能称为正等正觉,不能称无上。脱离十法界,回归到自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无上法,那是究竟清凉。
我们今天讲的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心满就出了十法界,就证入一真法界,那就是无上法。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也学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致的状况心里有数,可是想想真的难行。我们今天的境界是什么?知易行难,听经容易,要做可真不容易。问题在哪里?烦恼习气太重!知道应该回头,可是就是回不了头来。幸亏遇到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也是提出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叫普度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你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圆满,你看这个境界多么殊胜,多么庄严,世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法会。
所以我在李老师往生的那一年,就把《华严经》放下了,那时候讲的速度比现在快,差不多接近一半的样子。因为老师往生之后,我们才把《无量寿经》再搬出来,《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这一生就讲中本《华严》就好了,不要讲大《华严》了。大《华严》是韩鍈馆长往生前几天一再请求,我答应她的。她也是一片悲心,希望留下这些录相,提供给后人做参考,是一番好意。所以我们讲这个经字字句句都指归净土。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九大段,第九段一共有十首偈。「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九卷) 2006/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9》)
...人,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乐,读书人能体会,不读圣贤书的人很难体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宗趣」,我们还是把文念一遍,「宗趣者,於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通贯始终,该摄诸位,以为其宗」,这就是这一品的宗。下面是「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而为意趣」。这把宗跟趣都跟我们说出来了,这里面的含义非常之多,深广无尽。我们要注意到的,第一句讲信门中,这是菩萨修行的开始,好像我们上学,这小学,信门是小学,真的是接受基础的教育。成普贤行德,普贤行德是什么?在《华严经》里面略说,略说是说纲领,有十条,诸位都知道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就是行。普贤行这十愿展开,就是前一品所讲的一百四十一首偈的净行,这个净行就是普贤行德。一百四十一愿还是纲领,展开就是无量的细行,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量无边;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这个庄严是庄严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那真的就像一个菩萨。
从总的纲领上,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去体会,怎么落实?落实就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那我们要问,普贤十愿,这一百四十一愿哪几条是礼敬诸佛?哪几条是称赞如来?哪几条是广修供养?你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到行布圆融,怎么个配法不重要,重要是圆融。圆融怎么说?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礼敬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称赞也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八卷) 2006/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8》)
...,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不同空间维次,他用禅定能把六道里面的不同空间层次突破,他全都看见了。上面可以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阿鼻地狱,一切众生在里面生活状况他统统明了。可是究竟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他就不知道了。佛陀出世之后,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讲出来,讲清楚。
你真正通达明了了,你才晓得我们应当怎么修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是跟圆法相应,你这一生就能成佛。刚才说了,古大德跟我们讲圆法,圆顿大法,古人只讲《华严》、《法华》、《梵网》。还有一个圆顿大法,古人没有显说,实际上他也给我们点出来了。那是什么?念佛这一法,一生成佛。你说这一法从哪里来?这一法从《华严经》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净土宗。
难怪隋唐时代的高僧大德,他们探索佛法做了个总结论,他说一切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哪部经最殊胜?《华严》,大家公认,所以《华严》是经中之王。我老师那时候教我,《华严》是佛学概论,是佛经哲学概论。可是《华严》到最后结归到净土,於是就把《无量寿经》提出来,还在《华严》之上,《无量寿经》专讲净土的。所以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那我们就晓得圆法,大的圆法我们吃不消,没有法子,可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圆法,跟《华严》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有门路了,从这个圆法,特别的圆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九卷) 2006/6/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9》)
...真诚」,实在讲就跟俞净意先生一样,他认为他一生很真诚。你要知道什么叫真诚,你就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然后认真好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诚心?没有没真正好善好德之心?因为因地不真,自以为好善好德,全是假的,鬼神把你揭穿了,最后一文不值。但是那种虚伪的好善好德还算是有点影响,就是你的良心还没有灭绝,还有那么一点。遇到善友教导,能把你引发起来,好好的培植起来,你还是一个可以造就之人。
求无上菩提,如果真正能够落实普贤十愿,普贤十愿怎么落实法?给诸位说,具体落实就是前面我们所读过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那是普贤大士十大愿王的细目,教你怎么落实。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具足十大愿王的精神。由此可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具足「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具足,这才能志求无上道。如果我们根性不是利根,不是华严根器,没有关系,你只要有清净信心,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心,关键在一心,一心就成功。你这一生也能求无上之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上道。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一心?
一心,就是一个念头,没有第二个念头,我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念佛,还想学《华严经》,那是二心;二心不成功,一心就成功。我今天在此地讲《华严经》,实在说这不是我的心愿;如果依照我的心愿,我统统放下,我就一部《弥陀经》,简单,愈简单愈好。一句六字洪名,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要讲《华严》?这就是前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四卷) 2006/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4》)
...面,大乘教常讲三十七助道品,用它来作助修,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这就知道看破、放下是助行;正行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行,有正有助。再上去,第九「一道甚深」,这就跟一乘相应。我们一生要做的、要学习的,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如果你的目标太多了,方向多了,你很难成就。最后是「佛境界甚深」。这是「菩萨问明品」里面所讲的。
接著下面给我们讲的就是前面这一品,「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这我们读过,长者讲整数,实际上是一百四十一大愿,「即是十信心位所发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大愿,我们看到是一百四十一愿,我们在介绍的时候跟诸位说过,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又说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这个不能不懂。一百四十一愿里面缺一条,十大愿王就不圆满,譬如「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怎么落实?一百四十一愿圆满,礼敬诸佛圆满;怎样修「称赞如来」?一百四十一愿圆满了,称赞如来就圆满了;一百四十一愿圆满了,「广修供养」就圆满了;一百四十一愿圆满了,「忏悔业障」就圆满。所以它是具足普贤行,一百四十一愿是纲领,你不要以为一愿就是一法,你要知道《华严经》上常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每一愿展开来是无量细行,这才是圆融无碍。
一就是一,不通第二,错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这是华严境界,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这个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六卷) 2006/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6》)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五卷
...个真正的出家人。然后再向上提升,前途无量。这个次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遵守。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不是没有原因。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的注解,讲得非常之好。这段文分为两段,前面这一句就是一段,「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这就是一段,第一段,「结前已说」。下面这两句是一副对联,对我们初学人来讲有很大的启示。「顺违皆顺,客尘不能浊其心」。「顺」是什么?顺境,我常讲的顺境善缘,这都是一个顺字包括了。「违」是逆境恶缘。我们人这一生,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每天都接触到的,不是顺就是违。一般凡人,顺生欢喜心,违则生瞋恚心,生烦恼。菩萨教给我们顺违「皆顺」,这两个字重要,这两个字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皆顺是高度智慧,那些大菩萨没有问题,确实染净二边都离了。
「客尘」是烦恼的代名词,客是不住的意思,客人,旅行的,他不是主人,他在那里作客,住不了几天。尘是染污的意思,客也就是无常。无常、染污,他不受影响;顺违皆顺,他不受影响。这是什么境界?我们凡夫做不到。虽做不到,常常念有好处,这个方向、目标是正确的,是诸佛菩萨所修所行的,这是境界里头不染污。我们读了之后,要在这个境界里头修行,学习。顺境善缘学什么?学不贪不痴。因为这个境界现前,最容易把我们贪痴的烦恼引起来。我们真正的功夫在此地要做的、要学习的,不贪不痴;逆境恶缘,要学习不瞋不痴。所以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一卷) 2006/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1》)
...。】
这首偈前面两句是结前,后面两句是起后,结前起后。这个『我』是文殊菩萨自称,『今已为诸菩萨』,这个地方的「诸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位,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来讲,通五十一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全包括在其中。虽然说广义,确实是真实义,我们不能不知道。
前面说的「净行品」是佛,三世诸佛,在成佛之前他们是菩萨,所以『说佛往修清净行』,「往」是往昔,往昔是在菩萨位,比佛低一个位次是等觉菩萨,再下面是法云地菩萨,一直到初发心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发心,全都是修的「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普贤行。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颂,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前面介绍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一百四十愿,愿愿如是,少一条这个愿就不圆满了。再跟诸位说,前面也都做过报告,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大愿王,愿愿具足;而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百四十一愿,那是菩萨行,真菩萨。
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惟观察,也许你读了之后,有些我可以做到,有些我还没有做到。事实是不是如是?不是的。有一条没有做到,全都没有做到;真的是一条做到了,全都做到。《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境界。为什么?华严境界里面决定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二卷) 2006/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2》)
...为什么那么容易成就?没有别的,真信。没有丝毫妄念夹杂在其中,这个心纯!度众生重不重要?重要!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我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干别的事情,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那个成就不可思议;换句话说,换个环境好好的修行,修成之后,倒驾慈航,到这个世间来普度众生。我们跟这个世间众生有缘,缘是什么?有爱心,这个很重要,你真正的爱地球,真正的爱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你懂得自爱,自爱就是依教修行,做出好样子给大家看。自己戒定慧三学不足,法缘还没有完全成熟,缘已经结了,一发心就结了,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学成之后,又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回来才普度众生。
这是什么?一生圆满成佛。《华严》到最后,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曾经说,《华严》、《法华》皆是引导入《无量寿》。把《无量寿经》看做世尊在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最后的归宿在《无量寿》,《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学佛,我也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最初对佛法的羡慕,羡慕它的理论。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真实智慧,《华严经》是佛经哲学概论,这都是我从他那里学来的。接触到之后,尤其是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对我做的是扎根教育,总的纲领是看破、放下、布施,最重要的指导是重视戒律。
我在那个阶段年轻,疏忽了戒律,他有他的善巧方便,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三卷) 2006/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3》)
...我们接著看下文,「又十千劫,乃是一经,璎珞但言一劫二劫,此经纵有行布,亦皆圆融」。这一段清凉大师有个小注,为我们注明「又十千劫,乃是一经,是即仁王经」。「此经纵有行布下」,末后一句解释得很清楚,「行布乃是圆融之行布耳」,所以跟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不一样。《华严》经论这个意思说得很多,「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显示出这是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圆融具德,无障碍法界。
善财为我们示现的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来生。我们一般人,一般普通人,业障习气非常深重,这一生遇缘又不善,我们学佛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吗?《华严经》的答案是能。用什么方法?《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法华》确实是引导我们归净土。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只要你真正能信、能愿、能行,具足这三个条件。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常讲「信愿持名」,这就是信愿行。行是什么?执持名号,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就。
真正念佛人,还是要放下万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要放在心里;放在心里面都是障碍,这是业障。障碍什么?障碍你不能往生。统统放下,就没有障碍了。果然能够放下一切执著,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是执著没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生凡圣同居土。执著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放下了,於一切法当中不再分别,生实报庄严土;妄想也放下,不起心、不动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八卷) 2006/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8》)
...慧,佛法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个里头多快乐!
这个快乐不是六道里面苦乐之乐,这是什么?觉法之乐,觉悟的乐,不是迷惑的。世间人苦乐忧喜舍都是迷惑,这是真正觉悟,真正省悟过来。你看看芸芸众生,无论他造善业、造恶业,清清楚楚。六道像个走马灯,他往哪里去,哪里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有缘的,能接受的,帮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来!等他什么时候想回头,什么时候他玩厌了,六道轮回生死疲劳玩厌了,不想再玩,这就是觉悟。佛这个时候就来了,来帮助他。你有出离的心,你不想再玩,帮助你。你没有出离心,还继续想玩,佛菩萨也点点头,你去玩!就这么回事,你去玩。佛菩萨从来不勉强一个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
此地所说的,前面这个话你明白之后,你就懂得,这是见到众生受惑业苦,受这么大的灾难,搞六道轮回,佛菩萨来了。这些受苦的人、轮回的人,总是里头有觉悟的,一个觉悟,佛菩萨也来,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他欢喜接受,他明白了,他肯接受,佛菩萨来了。不能接受的,佛菩萨来了也顺便帮助他,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他提升,提升到什么层次,还是他自己的缘分。个人的档次不一样,有的人提升到菩萨,有的人提升到罗汉,有的人从人道提升到天道,畜生道提升到人道,不是一样的。
佛菩萨无论现什么身,无论说什么法,无论用怎样的善巧方便,你记住,决定是清净平等觉。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三卷) 2006/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13》)
...你要晓得,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你信没有了;信没有,愿跟行都是假的,一个没有,三个都没有。一而三、三而一,信里面有愿、有行,愿里面有信、有行。行是念佛,每天念阿弥陀佛,声声句句里面,这句佛号里头有信有愿,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缺了这个。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缺?阿弥陀佛,你看佛教导我们的根,净土的根,我们今天把它做为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
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定了五门功课,这是第一门,「净业三福」,有没有做到?这五门功课大家好记!你常常记得,你才能够把它落实。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条,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净宗的行门,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五条要遵守、要落实。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你把这个都落实、都做到了,你念佛你会很开心,决定往生。
所以一些同修们你要记住,你常常听我讲经,对我有点感情了,阿弥陀佛忘掉了,念净公上人。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你念阿弥陀佛才是真正尊重我,你念净公上人就错了。我没有叫你念净公上人,我没有叫你去想净公上人,完全违背了经教,错了!天天跟在我身边有什么用处,成天打妄想,你怎么能成就?我为什么讲经还讲得这么起劲,你懂吗?真有人跟我学的。在哪里?没见过面,在电视机面前,在网路上,真有。真正具足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九卷) 2006/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19》)
...一切大乘经典统统行,但是怎么样?你要把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我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求往生,这就可以。所以佛号是一个,我们的行门是一个;我们的解门,读经是属於解门,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不一定要五经一论,这门开得好。又何况《华严经》跟净宗还有特别的缘分,特别的缘分是什么?文殊、普贤都是提倡往生极乐世界。「入法界品」讲的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入法界是怎么入?念阿弥陀佛入法界。
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翻译翻得不同,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他修什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主修的是念佛法门。再看末后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当中是什么?当中就是善巧方便,就是我们讲的净宗的灵活运用。五十三参代表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会接触到的,跟他们接触都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换句话说,跟这些人接触是念佛的助道,这门课。诸位晓得,我们净宗里头有正助双修,我们的正修是一句弥陀一门深入,助修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念佛的功德展示出来,目的是影响众生,接引大众,目的在此地。让社会大众看到念佛的人真是好人,念佛的人真的不错。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念佛的人生活过得很快乐,展示给大家看。
念念不忘正助双修,念念不忘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教诲,天天在学。学不能中断,学了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三卷) 2006/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3》)
...我刚才说的十六个字里,不能享福。释迦牟尼佛在世,就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真有福报,为什么要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做出形象给我们看,福不能享。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物质生活上缺乏一点,有些不足,也就是我们勉强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这样是什么?这样你有出离心,你知道苦。物质生活一富裕,把苦忘掉了,也就是警觉心没有了。所以人生苦短,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脱离六道,要脱离十法界。
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要修十信!十信心满,到贤首菩萨这里,再断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了。我们经读到此地,知道是真难,真不容易,我们这一生行吗?可以说自己毫无把握。那我们就另找第二条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行!没有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也能往生。你要知道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等於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前面还有个位次,叫初果向。方向、目标是初果,他还没有达到初果,这是什么位次?我们现在的位次。我们现在没有证得初信位,但是我们把方向目标定在初信位菩萨,那就相当於初果向,这个位次就能带业往生。如果你的方向不是这个方向,不是这个目标,往生就难了,就不容易,这一定要懂得。
初果向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现在搞不透彻,太简单了,它只是十条。有没有具体的,像条文,具体的这些条文让我们来学习?有,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诸位想想对不对?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不一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二卷) 2006/9/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2》)
...你就错了,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了解了,非常欢喜接受,原来这就是我自己的性德,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处处反常,那是什么?自己迷惑颠倒,违背了性德是错误,随顺性德,这是正确的。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不能不懂。
我们跟人能相合,那再扩大,我们跟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合,可以和谐相处;跟不同的族群,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就是不同宗教),都能够和谐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都能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个世界多美好。能合就美好,不能合,你生活就痛苦了。四地菩萨焰慧地能兼利一切众生,五地成熟了。所以说难合能合,没有不能合的。我们世间人看到难,佛菩萨太容易。诀窍在哪里?我们得问一问,我们也想学。诀窍很简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想想这两句,是不是菩萨在真俗互违、难合能合里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迷惑颠倒,菩萨随顺他,不跟他计较,随顺里面帮助他,要用身做示范,教导他、影响他。难舍能舍,舍就是放下,菩萨先要做样子给他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行,一般世间人什么难行?持戒难行,苦行难行,菩萨要示现。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
现在随著科技文明的进步,外出都有车,在从前走路,没有车。走路辛苦,不怕,但是距离远的时候,时间长!像我们参加法国的会议,从中国要走到法国,至少要走一年。还要翻山越岭,你要翻过昆仑山脉,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如果走苏俄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二卷) 2006/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2》)
...开《华严》,《华严》是根,根本法轮,一定要晓得。我们从前面看,六地现前地,智慧现前,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就是智慧已经能够结合善巧方便,智慧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应用在日常工作,待人接物,很像菩萨,所以能够肩负起弘法利生的任务。「神通深密用」就是完全落实。
见一切佛现前,那就是真正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正如同《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你肯定一切众生本性本善。我们在这时候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叫「一切佛现其前」。对待任何一个众生决定不敢轻慢,跟对阿弥陀佛一样,跟对释迦牟尼佛一样,用真诚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有尊重没有怠慢,有真诚,决定没有欺骗。诸位想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修行的纲领是不是现前?现前了。现前了才真正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所学所行的能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就是深密用。
今天我们念的这首偈,『若了神通深密用』,你真正通达明了,『则为诸佛所忆念』,这是感应。清凉大师讲的「佛忆念增其慧力」,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加持,三宝加持,增长你的智慧。我们得要想想,学到这个地方可以提这个问题,平常不提,诸佛有没有忆念?如果诸佛有忆念,诸佛是凡夫,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了,他分别执著了。我们晓得破一品无明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确实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他还能有忆念吗?这不是小问题。
所以学佛学到这个境界,要是解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八卷) 2006/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8》)
...密宗里头真正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倓老讲,没听说过。可是修定,禅宗修定得定的见过,有得定的,没有开悟的;没有开悟,出不了六道轮回。没有开悟,修定有成就的,有定功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将来到哪里去?到四禅天去。禅定功夫深,到四禅,到四空天;功夫浅一点,在初禅、二禅。你就晓得这不是一桩容易事。但是念佛往生是另一种方法获得成就,他说这个可多了。倓老讲他一生看到的有二、三十个,亲眼看到的,听说的那就太多了,没法子计算,亲眼看到的有二、三十个。只要是往生净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 |
|
|
|
|
|
|
|
都成佛了,都回归自性,这不是假的。所以净土的殊胜,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的,原因在此地。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是不是净土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里面,这是流通很广了,就有《普贤菩萨行愿品》。而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也是佛门了不起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他这几句话,我们历代这些祖师都赞叹,他讲得对。所以我曾经跟一些同学们说,你要想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一定要读《华严》,为什么?《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大本通达了,讲中本就跟吃冰淇淋一样,轻而易举。一定讲得非常令人欢喜,会把《无量寿经》的义趣讲透了,讲小本《弥陀经》就更没有问题。小本《弥陀经》用《华严经》来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五卷) 2006/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5》)
...的意思,顶就是最高的佛法,最圆满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这是灌顶真正的意思,灌顶的本意,你要知道。我们晓得,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第一?最殊胜的,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哪一部经是顶?隋唐时代,我们中国许多祖师大德,还加上外国人,外国人有韩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回去之后都是祖师。他们在一起研究,也肯定《华严经》是一切经当中第一经,经王,到后来历代大家也承认《华严》第一。
可是那时候有些祖师大德,从《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到最后圆满成佛用什么方法?这个很重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一个个都圆满成佛?那就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在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这些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於是大家就恍然大悟,《华严经》是第一,净土经是第一里面的第一,导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经》,所以真正不可思议。诸位再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古德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分量有大小的差别。《华严经》部头大,八十卷,《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只有一卷,也有地方分为两卷,《弥陀经》就更少。可是内容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分量小的是《华严经》的浓缩,变成《弥陀经》,《弥陀经》把它扩大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在《弥陀经》注解里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6》)
...不能称入室弟子,入室是传道的,传法的弟子。这才晓得文殊求生净土,那善财肯定是修净土的。
其实五十三参我也讲了不少,当时第一次讲的时候疏忽了。现在一看,头一个他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个内容我知道,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我懂这个意思,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修净土,没想到这个,这么一检查才知道。那么善财当然是修净土,因为第一个是先入为主,就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然后看到末后,最后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一个开头,一个结束,统统是修净土,当中决定没有间断。就是当中善财参访的,那叫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五十三参,去掉前后是五十一。当中五十一是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统统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修,则专修净土。我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搞清楚了,这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我修净土,老师劝,苦口婆心的劝,我都没法子接受。所以我的净土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真正古人所讲的,《华严》引导我入净土,《法华经》引导我入净土。净土是顶法,灌顶,把净土法门传给你这是真正灌顶。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两首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6》)
...的前面两句,『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悲愿内满。意思是说「菩萨勤修等者,结前若字下义,无不果者,结前则字下义」。我刚刚跟诸位提起来的,前面一个「若」,一个「则」,这个地方贤首国师就给我们说出来。
「以若有彼,则有此,非是前后钩锁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则有彼,同时具有,而说有前后。是故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然行虽无量,皆以悲愿为首,故就此结之」,这段是解释前面这两句,总结前面三十九颂。说明信位菩萨可以修学上位,上面这四位。同时贤首国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位位都含摄一切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什么?这是性德。所以无论是位次高低,平等的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为什么要平等?我们不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知道一位里头具足一切位,性具的。它不是前后钩锁,好像前后一个一个连结的,不是的,它一位里头本来就具足一切位。这个道理真是难懂,太深太深,为什么?自性本来具足。不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具足,我们现在具不具足?具足。我们一念具不具足十法界?我们一念具不具足一切法?具足。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在此地。而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失了自性。
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三十九颂,所具诸位,一直到十地圆满了。总结第一句话,「菩萨勤修大悲行」,清凉跟我们讲得好,这就是总结前面若、则的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譬如「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6》)
...真努力扎根。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三卷) 2006/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四大段无方大用,清凉大师在一开端给我们开示,说这一段有二0三首颂,说明无方大用。「彼能无边大用者,由普贤德,遍一切时处,法界无限故」,这句话非常重要。由此可知,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而且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这作用就没有边际,说不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由普贤德,这个重要。我们净宗同学学习的五个科目,最后一个科目就是普贤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应该怎么学法?这个十愿,实在讲讲不尽。它所发挥的作用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时处,遍法界虚空界。
前面我们学习过「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今天我们再接著学「忏悔业障」,「广修供养」也学过。这个课题非常重要,我们修学不能够精进,学佛多年没有明显的效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业障。很多同修都深深的感到自己业障很重,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门,念佛功夫不得力,妄想太多;听教功夫也不得力,不能够专心,甚至一面在听教,一面还是打妄想;工作粗心大意,待人接物缺乏诚意,这些全都是业障。所以业障重的人,世出世间法它都障碍你。这是这十愿里头,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要认真学习的、特别加强的就前面这四条。
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三卷) 2006/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六卷
...。
为什么要重复播?诸位晓得,这个地球上时差不一样,我们晚上,美国白天。八个小时分作三次重复播,全世界的人都得到便利,他们收看很方便,无论是白天、晚上,时间都能找得出来。我们没有广告,统统是讲学,行!能做得成功,这个对我们现在不难,就是缘成熟了。这样怎么样?这样就是普皆回向。没有这种工具,我们是有心,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普皆做不到!今天难得有这么好的工具,这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抓到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心得,自己所得到的一些受用,与全球一切有缘的同学们共享。什么是有缘人?你肯接收就是有缘。
诸位听我讲经,最好是听现在的,不要听过去的,为什么?境界完全不相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讲过很多遍,遍遍不一样,这一遍跟从前讲的尤其不一样。大家常常听,你知道,这就是自己本身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会提升?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断在放下。今年比去年放得多,今年的烦恼比去年轻得多,今年的智慧比去年提升很多,讲的东西怎么会一样?不一样!就是这次的《华严经》,现在已经讲了一千六百多次,我们统统保留著有光碟。你如果听听我前面所讲的,再听听我们现在所讲的,你就知道我有多少进步,你会发现。为什么会有进步?没有别的,放下!就像我们做气球一样,放下它就上升,你不肯放下,不行。
依教修行,经上叫我们怎么做,认真努力去做。当然我知道做有困难,为什么?习气烦恼太重,不是一下能转过来的。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六卷) 2006/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6》)
...法就叫哪一种定。念佛法门里面也有许多的方法,不一样,诸位熟知的,念佛法门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叫「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怎么修法?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是一期。这九十天当中不可以睡觉,不可以坐下来,只可以走动,只可以站著,可不能睡觉,睡觉就把这个法破坏掉。所以这是非常严格的一种精进念佛,九十天佛号不中断。九十天没有学成功,再来九十天,其实成就也有浅深不一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称吉祥云比丘,他就是修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善财童子第一个访问的善友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一般人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主修的是哪个法门?念佛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五十三参,看一个头,看一个尾,你就晓得善财是专修净土法门。其他法门统统接触、统统明了,但是不学,如如不动,成就念佛三昧,接触别的法门,没有动摇过。我从《四十华严》看到这个门道才相信净土法门,我要没有看到,连李老师劝我,我都没有接受,你就晓得我很不好度。我没有看到,我对它很尊敬,它是佛教里修学的一种方法,我不愿意学它。可是我对《华严》非常喜欢,非常爱好,到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统统都求生净土,把我求生净土的愿望发起来,才死心塌地,再不会动摇,叫念佛三昧。所以这个一定要懂。
此地的十,《华严》用十表法,表无量无边。所以十不是个数字,是无量无边禅定之体。这个体是什么?自性清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七卷) 2006/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7》)
...拜就发愿,第一拜,与这个地区有缘,佛菩萨加持我跟地区结缘;第二拜,我跟这个道场的常住结缘,我到这里来,他常住很欢喜;第三拜,我跟这个道场所有信徒结缘。我跟人家不一样,我来讲经的时候有很多人来听,结法缘。信徒对我的供养,信徒的供养,我不会带走一分钱,全部供养常住。所以我在世界上法缘很盛,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法缘殊胜?总不外乎感应道交。如果我们到那个地方去,人家供养全部带走,还要有一大批皈依的,这法师就没有法缘。那个道场里面的常住对你就不欢喜了,下次怎么样?不再请你。因为请你去,把我的信徒带跑掉,把我的信徒口袋里财物也都拿走了。我们要了解,这鸡毛蒜皮小事情,不能干这个事情,广结法缘这个重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就讲到「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要缘分,不能勉强,有缘有人启请,来!早年我在香港讲经是有一段时间,从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来住四个月,讲《楞严经》,以后几乎是每年来一个月。再往后我到国外去,在美国、在加拿大住了段很长的时间,没有到香港来。香港回归,我特别来看回归的大典,就遇到一些老同修,何彩娟、何丽湘她们这帮人,这是从前的老听众。她问我:法师,你很久没来了。我说:好像有几年了。一算的时候,七年。她说:你为什么不来?我说:没有人请我,没有人请我我不能自己来。她说:行,我们请。我说:好,你们启请我就来。所以回归之后她们启请,又很难得得到这边陈老居士发心供养这个讲堂。我说好,你们大家既然热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一卷) 2007/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1》)
...、智慧,你成就了,一定表现在你生活当中,这叫放大光明。放什么光?伦理的光明。伦理的光明是从哪个地方发生的?从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你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做什么样子?孝亲,父子有亲。你对你的父母、你对你的儿女那种亲爱,让世间人看到羡慕,这是光。然后这个光芒遍照,就是推广,你爱你的兄弟,你爱你的家族,你爱你的邻居乡党,你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这个光明愈放愈大,无有边,无有边是到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你放慈悲的光;供养遍法界,你发供养的光;你能够受持诸佛的教诲,放持戒的光,放忍辱的光,放精进的光。你都能够做出来,做出榜样、做出模范,让别人看到受感动而跟你学习。
十波罗蜜的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光,四摄六度的光,我们讲到最浅,十善业道的光,再就中国儒家讲,五伦八德的光。遍法界虚空界,照耀一切众生,照耀情与无情,这是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起来了,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在迷,你在觉,你觉可以帮助他破迷开悟,放大光明的作用在此地。你的作用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有丝毫勉强那不是放光,那是什么?那是造业,装模作样,目的何在?目的还不是求名闻利养吗?现在人讲打知名度,错了。名不可以求,名害死人,名跟利没有两样,是世间人的大病。圣人所说的那个名,圣人之名,实至名归,先有实后有名。世间人是求名,无实,名实不相符,那叫造罪业。所以放光现瑞的意思你一定要懂得。今天时间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六卷) 2007/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6》)
...所以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可能是高维次空间的投影,他说这个世间不是真的,这个世间是全息照片里面的碎片。虽然是碎片,它里头有完整的。就像佛经上讲的一微尘里有世界,完整的世界,什么都不缺。那你就晓得,我们现在在这世界上,微尘里的世界也有我们,每一粒微尘都有。这是不思议境界,无法想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什么人能到微尘世界里面去观光旅游?前面说过,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有能力进入到微尘里面的世界,微尘里面还有微尘,那个微尘世界都能进去。我们知道什么是普贤菩萨?学华严三昧的就是普贤菩萨。还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大众,统统都是修华严三昧的、都是修普贤行的。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看到,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把《华严经》看成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详细的讲解就是《华严》。所以我们学《华严》,《华严》所说的就是极乐世界,对极乐世界认识会更清楚、更明了。真正做到没有怀疑,有坚定信心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肯定能成就。
凡是修净土念佛的人最后不能往生,绝大多数都是有疑惑,对它了解、认识不够清楚,有怀疑。所以念佛的秘诀,第一条就是没有怀疑,第二条是不夹杂,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果然能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生净土。净土殊胜!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像这样殊胜的,各个成功,找不到。可是这里头一定要记住这三个条件,不怀疑、不夹杂、不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七卷) 20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7》)
...的时候,我跟诸位说过,讲《华严》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学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些经文在后面,没有讲到,到后面去翻,翻到了,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这让我想到善财,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我们说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跟不跟老师?当然跟老师。再细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第一个,德云比丘修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很难得,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专门念阿弥陀佛。这九十天只可以站著,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叫「佛立三昧」。九十天不睡觉,那真正是不容易。他修这个法门,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看善财头一个遇到他,头一个遇到就是中国人讲的先入为主。到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恍然大悟。彻始彻终,善财是老实念佛的一个人。
这当中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情?五十三参是成就定慧,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弥陀经》上讲的两句话。五十三参是什么?是我们从早到晚,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这一天所接触社会上所有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你所接触,你可以接触,如如不动,决定不妨碍你念佛,决定不转移你的念头。你对於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智慧;如如不动,我没有跟著你走,那就叫一心不乱。五十三参是成就智慧,成就念佛三昧,是这个意思。我这么一搞清楚了,回过头来,对念佛法门死心塌地。我要不讲《楞严》,我要不讲《华严》,念佛法门还不能叫我回头。所以我看到隋唐大德说过一句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九卷) 2007/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9》)
...提起来,就能接上,这叫功夫得力。如来果地上就这一句总持法门。
那我们要问,十方如来在果地上总持法门到底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知道?《弥陀经》上释迦世尊他自己说的。他是在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世间五浊恶世,用什么方法成佛的?念佛成佛。为一切众生说这个难信之法,难信之法就是念佛法门,他用这个方法在五浊恶世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就成佛吗?这《弥陀经》上讲的。实在讲,我们多少人念《弥陀经》都没有发现。谁发现的?蕅益大师,他老人家在《要解》里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我们就晓得,世尊念佛成佛,所有一切诸佛肯定最后也是念佛成佛。所以《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气象太殊胜了,总持法门。我们千万不要疏忽。
总持是纲领,佛法修行八万四千法门,纲领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个纲领,八万四千纲领里面,哪一个纲领是总纲领?就是念佛成佛是总纲领。你明白之后,你才晓得,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什么是大事?念佛是大事,什么事都可以放下,你只抓到这一样,你就成就了,一生成无上道。这个才叫做希有难逢的一日,彭际清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能够听到这个法门,能够真正认识,真正体会到,那下面就是我肯不肯干?我要肯干,我这一生作佛。我知道,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你业障深重,你不肯干,你错过大好机会。
第二个是知根。知根是什么?知众生的根...(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九卷) 2007/6/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9》)
...赞叹禅堂里头学禅的这些大德们。我离开之后也是走路走回来,要走到宝莲寺我们才能乘车。跟我去的有十几位同修,听到我在禅堂讲开示对他们的赞叹,这些同学就问我:净公上人,你对禅这样赞叹,你为什么不去学禅?我告诉他:学禅是上上根人,至少是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我是中下根性,我自己清楚,我修净土能成功,我修禅不会开悟。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所以我对它仰慕、欢喜赞叹,我还是老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就跟善财童子一样。
《华严》讲到最后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其他宗派他都去参学、都去看、都去了解,对自己所修学的念佛法门,如如不动。所以《华严经》,这个经到最后你才看出来是教末法众生无比殊胜的大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般若经》在净土宗是助道品,普贤菩萨的示现是正道,正助双修,文殊、普贤示现的正助双修,这一定要知道。这首偈是讲什么?讲诸佛菩萨示现在宗教里,今天讲全世界各种宗教,示现在宗教里面领导人、传教师。
【或在山林自勤苦。】
这是苦行僧,修苦行的,也不一定是佛教。古时候印度宗教很多,修苦行是非常常见的,佛菩萨也应化在其中。所以我们读这段就晓得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为什么?佛菩萨示现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启示团结不同的宗教,我跟他们的交往,我跟他们说明每个宗教创教的这个人,都是真神的使者,这他们都能接受。宇宙之间有个唯一的真神,这他们所说的,我们也用他们的话说,大家都相信,认为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四三卷) 2007/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43》)
...最上乘。我们初学的人能够做到观照就不错了,观照的功夫,就跟我们念佛人讲的功夫成片是在观照;如果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照住,照住是得定。所以观照相当於我们念佛的功夫成片,就是分别执著放下一些,还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就是三昧成就,念佛三昧得到。但是在其他的法门里面,一定要做到照住才真正能够得受用,观照还不行,真实得受用是照见。照见的人出了十法界,照住的人离了六道,就跟阿罗汉的境界一样,照见那是法身菩萨。所以观照功夫很浅,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六道轮回,他的功夫在欲界天、在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出不去。但是观照功夫要用在净土上,肯定往生,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去想想这个意思。观照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一土?给诸位说,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上辈的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死自在。怎么叫生死自在?你有这功夫随时可以往生,如果这边还有很多人等待你帮助,多住几年不碍事;换句话说,娑婆跟极乐世界来去自由,观照功夫深的人就能做到。浅的中辈往生、下辈往生,决定得生。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预知时至,一般多半的三个月,三个月之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功夫好一点,一年之前就知道。
我早年在台湾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是两年前说的。他在台中讲经,我在台北讲经,我们两个都讲《华严经》,有一天他讲经的时候向大家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四五卷) 2007/5/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45》)
...,你一进庙门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对你微笑,你不回应他,弥勒菩萨还是微笑,应当学。我们以微笑对人,人家回应的是理都不理会你,甚至於还跟别人讲:这个人神经不正常,他怎么会对我笑。真遇到过。在外国还好一点,外国人虽然不像中国人,但是这种普通的礼貌他有。你跟他打招呼,不认识,他也会跟你打招呼,你对他微笑点头,他也会微笑点头,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你看头一个教我们,不要紧,不要放在心上。
第二是「如果您的礼敬」,你对别人礼敬,别人怎么对你?「换来无礼、粗暴,也不要紧」。你要晓得这是现代社会正常的现象,我们还是要对人礼敬,不管人家用什么态度对我,我们还是要照这样做,为什么?我们要学菩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要学。下一句说「如果您帮助他人,却不被接受,不要紧;如果您的信任换来背叛,也不要紧」。都能忍,这统统都是能忍,而且还是要干。我们对别人信任,人家对我们不信任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我们也觉得那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不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圣贤教育,我们接受的是佛菩萨的教育。十善业道决定要能够落实,这里面这些话统统都可以归纳到十善业道。
下一句说「如果他人不愿意回馈您的善行,不要紧」,我们的善行得不到回馈。「如果真能做到,您就走在德的大道之上」。这个德怎么成就的?忍辱成就的。《金刚经》上佛说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忍就不能成就,你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二卷) 2007/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2》)
...也就是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佛法确实难闻,遇到佛法决定不要将这一生空过。要怎么样做法?『常勤供养於三宝』,这个恭敬供养是教我们怎样去修,怎样去行,这里面的含义非常的广大。一切法,我们通常讲世出世间法,无论是大的事业还是小的事业,乃至於个人一生的幸福美满,都要从恭敬当中求,这是真的。如果不知道恭敬,不说大的,就说小的,真的生活里面许多幸福美满的缘分都会当面错过。所以,世出世法没有不是从恭敬当中求。你看佛门里面的忏仪,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世间法里面,我们看《礼记》,这是中国的,《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的意思。
我们在世出世法看,大乘教里面,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不就是一切恭敬吗?诸佛的范围就大了,把一切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他讲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这个我们知道,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所以对於一切众生,他是未来佛。如果说是用《华严》教义来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但这一切有情众生,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我们现在讲的植物、矿物,在《华严经》上也是本来是佛;他话不是这么说的,他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有情众生;无情,植物跟矿物,同圆种智就是都是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一切众生包括山河大地,为什么?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凡所有相,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七卷) 2007/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7》)
...,错过了,再遇到这个缘分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句摆在发菩提心下面,深信因果,这个不可思议的,这种教诲。
底下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是讲弘法利生。研究经教是为教化众生的,不是为自己,你看看这个意思在此地。为自己,到深信因果,念佛往生就行了,自己成就了,何必天天搞这些经教?这是什么?这是为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不是一个法门能度得了的,所以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开了无量法门,那是什么?那是度众生的,劝进行者就是度众生的,劝勉一切众生。但是净宗之妙,无论给你讲哪一种经论,给你讲哪一种法门,到最后都把你归到净土。你看《华严经》讲多少法门,《华严经》里面讲二千多个法门,可是最后怎么样?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懂得,你这一生才能把握住,你这一生才能够圆满成就。所以什么都放,什么都舍,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是真的,没有一桩事情是很重要的,没有。念佛重要,求生净土重要,见阿弥陀佛重要,其他的一概都不重要。没有一样放不下,你才能成功,这叫敬法。所以前面一再跟你提的恭敬供养三宝,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讲的「若比丘不敬僧」,这个现象今天很平常。怎么样敬僧?六和敬就敬僧,比丘不修六和敬,不敬僧。「若比丘不敬戒」,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持戒,戒是无上菩提本,把戒律丢掉了。戒律,根本的戒律是五戒,五戒还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最根本的戒律,十善业。十善业末后,佛说得多好,这个十善是人天法,你将来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七卷) 2007/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7》)
...在这个世间学佛,我们对於净宗、对於阿弥陀佛认识的还不够。如果认识够,真的认识,自己真的是弥陀弟子,你怎么会不爱你自己?你怎么会不认真学习?做阿弥陀佛的弟子,就是把《弥陀经》、把《无量寿经》认真的做到,能信、能解、能行,至少做到能行;做到能行,再向上提升,能证。那你要问,怎样向上提升?方法不外乎放下,放下决定提升。完全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放下,生凡圣同居土;把执著放下,生方便有余土;把妄想、分别放下,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所以真正聪明人决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把执著放下,从这开始。执著是最严重的、最粗的烦恼,往上去,愈上去愈微细,先把粗重的烦恼放下,我不再执著。学什么?学随缘,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你才能真正会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些是带得走的,将来往生的时候决定提升自己的品位。凡圣同居土也有九品,三辈九品,凡圣同居土里的上三品往生,给诸位说,自在,不会生病,没有病苦。你看凡是没有病苦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是属於上三品;上三品里最低的是上品下生,这些人都是预知时至,都是自在往生。
像谛闲老和尚所说的,他老人家常乐道的、赞叹的锅漏匠、修无法师。我早年在台湾,在台南看到将军乡的老太太,站著往生;在美国旧金山,看到甘老太太的一个老同修,同参道友,坐著往生的,都是预知时至,这品位高。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人,很普通的人,没有往生之前,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很平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0卷) 2007/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0》)
...深厚;有人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才回过头来。佛菩萨很有耐心,有的众生这一生都不悟,来生会觉悟,来生还不觉悟,后世会觉悟,佛帮助众生是长远的事,不急在一时。我们众生沉不住气,总希望他赶快回头,往往搞得欲速则不达。没有佛菩萨的智慧,没有佛菩萨那样的耐心。这些「供养一切最胜王」里面,特别是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
说老实话,过去佛、现在佛不需要你们供养,我们用什么方法供养?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佛最欢喜的,他希望你赶快远离烦恼,恢复自性。恢复自性就是圆成佛道,他教学的事情不就功德圆满了吗?这是佛菩萨最欢喜的,依教奉行真供养。对於一切众生,这是未来佛,你就要学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换句话说,是法身菩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佛对法身菩萨这样的指示,法身菩萨尚且如是,我们不能不遵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形象帮助未来佛?未来佛就是现在苦难众生,你细心观察他错在什么地方?不要去指责他。我做出正面的样子给他看,能教的教,不能教的不说,做样子给他看。长时间让他看,虽然看一辈子他也没看出门道出来,他看到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下好的种子,他看到好的榜样。这一生迷得重,不起现行,来生、后世他烦恼轻一点,这个种子就起现行,不是没有用,果报不在现前。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一般都是迷惑。
佛菩萨、圣贤他懂,你做的是真的好事,所以众生不悟,自己觉悟了,自己提升了。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七卷) 2007/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7》)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七卷
... 这个地方讲到『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我们用香供佛、供道场,佛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道场,佛就是大众,这个要知道,我们供过去佛、供现在佛、供未来佛,要有这种心。现前所有大众都是未来佛,供养这些佛比供养过去佛、现在佛的功德还大。你说大在哪里?我跟你说你就明白,现前众生你都把他看作佛一样的恭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那个恭敬心就可想而知;对眼前的佛不恭敬,你说对过去佛,对释迦、对弥陀的恭敬,未必是真心。为什么要恭敬他?有求於他,我想求生极乐世界,希望临终佛来接引我,我有求於他。如果没有求於他,恭敬心马上就衰了、就灭弱。如果对一切众生跟佛一样的恭敬心,那你的恭敬心是圆满的,不一样。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是「礼敬诸佛」,那个诸佛就是讲十方三世佛。未来佛就包括一切众生,不但包括一切人,一切生物,蚊虫蚂蚁,在你眼睛当中都是佛、都是菩萨,你要常常养成这个心就好。常常在这里养成之后,你就能修普贤行。要不然,你充其量学大乘,你没有办法修普贤行。可是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意思你要懂,菩萨不修普贤行,能不能成佛?能,在哪里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四圣法界最上面是佛法界,成佛就成那个佛;不能成佛是不能成一真法界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六即里面讲「相似即佛」,是相似佛,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无明没断,就是妄想还在,他没见性,没有出十法界,这个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二卷) 2007/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2》)
...知道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而且事相是幻相,确实是幻相,是刹那生灭,真的一秒钟不知道生灭多少次,没有法子计算,真的不存在!这所有现相一定要知道,很清楚的知道,是错误虚妄相似相续相,你只记著这个。所有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事实真相。你看到事实真相你不会起念头,换句话说,像贪瞋痴慢你不会起了,你也不会执著,你也不会分别,这对修行帮好大的忙。修行人最大的难关就是这个不能突破。所以我们真是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现在就要用,就在生活上,在处事待人接物就要用,用这叫看破;分别执著放下,那真叫放下,那是功夫。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求生净土,为什么?这个法门太殊胜。《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知道,所以净土是《华严经》的归宿。古大德说得很好,《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引导,《无量寿经》是净土,这两部大经引导人归净土。所以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它跟造业相应。
第二个「贪习因」。你看贪有什么好处?习就是习气,现行习气,讲贪、讲习,讲贪是讲现行,讲习是习气,现行习气统统说到。「有寒冰地狱之报」,贪是水,水结成冰。第三个是「慢习因」,傲慢,「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这是傲慢,佛跟我们说出来,为什么?傲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这种意念跟行为产生毒素很严重,对自己身体、生理会造成伤害。你细心去观察,傲慢的人容易生病,跟瞋恚一样。瞋恚,这个人身心他都带著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一卷) 2007/8/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1》)
...它传播出去,全世界都能收看到,佛度有缘人。
我们所学的、所讲的都把它编成书本,广泛流通,做成光碟,变成书本,那就比佛陀在世还要殊胜,佛陀在世没有这么多工具。那就真的是大福德、大因缘,成就众生的大善根,真的是普度。经教也不必多,往生经,古人讲净宗的经典叫往生经,往生极乐世界的,三经一论。现在祖师加上两种,五经一论。彭际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里有他的名字。他说的,这从来没有人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阿弥陀经》,没人说过。他说了,我们读读这部经,想一想,他说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这部经确实是《无量寿经》的细讲,《华严》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是大本《无量寿经》。我曾经告诉不少同修,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学《华严》,学了《华严经》,去讲《无量寿经》,那才讲得精采。同时,《华严》跟净土结合了,没有人敢轻视净土。这个工作莲池大师做的。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明朝末年,那时候禅的风气很盛,大师看出来了。不但他看出来了,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就看出来了,永明延寿是第六代,已经看出来了。修禅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不是上上根人,禅不得力。所以六祖,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编了一套书《宗镜录》,指出佛法心为宗,心净则佛土净,指示我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的,这么一个人,晚年回到净土,专修净土,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九卷) 2007/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9》)
...。第一次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的时候,这一次是第二次讲;《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差不多也讲了一半,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想《华严经》上二大菩萨,文殊、普贤,他们修什么法门?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到底学哪个法门?这些我们都没讲到的,往后一翻翻到后面,原来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我非常惊讶,文殊普贤修净土的,那善财是文殊得意门生,是文殊菩萨的传人,那当然修净土,总不能跟老师学不同的法门。我就查证,查五十三参,没错。再看他去参学,第一个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专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第一个重要,为什么?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说法,先入为主,第一个一定是一生主修的法门。然后再翻到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相信净土法门,才接受,真不容易!
接受这个之后,我想想我过去学《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没有发现大势至是第一,没发现。只是一般祖师大德这些注解,都是注解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特别法门,文殊菩萨拣选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势至就略过了。我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童子统统都是修净土,都是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相信了。再看「大势至圆通章」不一样了,我看明白了,原来大势至跟观世音菩萨是同等,都属於特别法门。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法门,他是对遍法界虚空界,普及一切众生的根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只契合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我才发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三卷) 2007/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3》)
...生很多,每个学生所得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诚敬心不相同。如果没有诚敬,对老师怀疑、对老师瞧不起,那他什么利益都得不到。只可以说得到一个什么?阿赖耶识里种了《华严》种子,他只得到这个。他对《华严经》的信仰都没有,他怎么能理解?这个话是真的。
真的有人听经听了几十年都听不懂,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听经入不进去,听不进去。不但是佛法,连世间法都要从恭敬心去求。你说古时候做木匠,你是学徒,你对师傅有真诚恭敬心,师傅的手艺你全学到;如果你对师傅,觉得师傅也没有什么,你就什么都学不到。你跟他的时间再长,天天在实习,你的手艺总是赶不上他,你就晓得真诚多重要。世出世法里头头一个就是讲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什么?除自己之外全是诸佛。人是诸佛,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没有说一切人本来是佛,没有这个说法,说众生。众生包括的范围太大了,包括什么?包括植物、包括矿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全是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你真的做到一切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万物恭敬,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不会等到来生。
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想想,惠能大师为什么他一生成佛?我们在《坛经》从头到尾细细去看,惠能大师这个人,没有遇到五祖之前,你看他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一切恭敬?他是这样的,谦虚、卑下,处处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貌。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观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0卷) 2007/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0》)
...。以后得到十三经,十三经里面有这部书,偶尔的翻一翻,没有去念它。老师很郑重的介绍,因为我们的志趣,对政治没什么兴趣,所以以后学佛了。佛是什么?佛是教育,这要搞清楚,确实是教育。佛陀教我们的经典的内容,你细心去观察,我把它分成五大类,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为什么要学这个?我们觉得人生一世不能白过,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一桩事是提升自己,回归自性,这个重要,其他的不重要。方向、目标认识正确,贫贱就不在乎,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每天真正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就不亦乐乎,不造业。过去迷惑颠倒的时候,造作许多的罪业,现在明白了,统统化解,这是功夫。怎么样化解?经教里面教我们太多了,最具体的、最有效果的莫非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真懂得,真正落实,什么业障都消掉,什么问题都化解了。
你看菩萨教给我们,第一句礼敬诸佛,只要这句做到,我们就相信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障就化掉了。这个不难,真正懂得之后,我要谦卑,对任何人都要谦卑,我要学尊敬。一个谦卑的人,懂得尊敬别人的人,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你业障都消掉了。以德报怨,尤其是这一生遇到的,遇到人看我不顺眼,恶意的毁谤、羞辱、陷害,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不对别人,他对我?过去世的怨憎会!这八苦里头不是有吗?现在遇到了,果报现前,怎么化解?我们对他更尊重,我们只看他的本性,不看他的习性。他的本性是本善、本觉,他本来是佛,我应当尊敬他。他毁谤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九卷) 2007/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9》)
...宗趣。
「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趣是趣向,也就是说目标,我们修学,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最后能得什么样的果报。由此可知,修行不是白修,宗是因,趣是果,修因证果。这一会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它的宗趣先从「会」讲,就是第三会的宗趣,「以十住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这就很清楚,我们特别要注意行德。佛法确实重行,解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它在其次,解在其次,行是主要的。所以在全经是以华严三圣来做代表,毗卢遮那佛代表大方广佛华严,文殊菩萨代表解门,普贤菩萨代表行门。这两位菩萨在本经的地位,华严会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长子,老大,文殊为庶男。你就晓得了,《华严》解行都重要,还是偏重在行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华严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会会都有不同的宗趣,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这都要知道。十住菩萨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摄位就是入位、摄入,你证得十住菩萨的果位。这里是十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一直到十住,位位向上提升,这是修学的果报。
十住里面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不在十法界了。不像前面我们念的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没有超过十法界。初住菩萨超越了,什么原因?初住菩萨把妄想断掉,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初住就不起心、不动念。那什么境界?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明心见性又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他说得很好,你什么时候明心见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0卷) 2007/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0》)
...跟善人同事。以中国话来讲,要跟圣贤、君子同事,就不会有流弊,我们跟佛菩萨同事才能够提升自己,帮助众生。你能够修四摄法,你在家你的家庭和睦;你在社会、社团里面,你这个社团兴旺;你在这一国,这个国家安定繁荣,世界和谐。
第六句『十千珠璎周遍交络』,珠是珠宝,璎是璎珞,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圆融行愿交络万善」,这意思好。你看看珠宝、璎珞代表这个,所以要懂,懂,你看到别人戴著珠宝、璎珞,你马上想起普贤菩萨、你就想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行,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愿,十大愿王,行愿圆融交络万善。所以宝殿里面有「十千珠璎」这个装饰,你要晓得它的含义,懂得的人、明白的人看到这个,想到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用这个来提醒我们,念念不忘,念念要相应。十波罗蜜是《华严经》修行的纲领,十愿是普贤菩萨把文殊菩萨的十行,扩展到跟性德圆满的交融。说个礼敬,礼敬诸佛,有情众生是诸佛,蚊虫蚂蚁也是诸佛。我们看到蚊虫蚂蚁,合掌对它蚂蚁菩萨,已经把它降等了,它本来是诸佛,你现在称它菩萨。不过它也不会怪你,它也很高兴,它从来没有听到人家称它菩萨。
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诸佛如来,《华严》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就是圆融、圆满,种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什么时候见到?你自己证得的时候,你才看到一切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同圆种智。从这个境界、从这个现象,我们就会体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四卷) 2008/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4》)
...这个小道场,这个小的地区,人人都能够学到,这个功德就大!不要看到这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真了不起!你不知道。所以对父母的这些态度真的能落实,就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作用,不可以疏忽。
末后一个是「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於十方,所作悉随愿也」。安住在戒,戒里面已经把它变成一个生活行为,变成自然,没有拘束,就是圆圆满满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落实《沙弥律仪》,能做到这四样东西就很圆满了。这四样东西是性德,这四样东西是自性里面的净戒,清净的戒律。然后愿愿都具足,念念具足,行行具足,你就会受一切众生普遍的爱戴、欢迎、拥护,你的一切所作当然得到一切大众的拥护。我们以《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作纲领,「礼敬诸佛」,怎么礼敬法?落实《弟子规》是礼敬,落实《十善业》是礼敬,落实《感应篇》是礼敬,落实《沙弥律仪》是礼敬,这个礼敬要能落实,不是空口说白话,真礼敬。「称赞如来」,称赞不说诸佛说如来,礼敬,说诸佛不说如来,这有差别,说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从事相上讲没有差别,平等的礼敬。可是称赞不一样了,他的心行不善我也赞叹他吗?这不可以,那你就善恶不分,会引起社会大众误会。所以称赞是有标准的,他的善称赞,他的不善不称赞。记住,不善,不批评也不称赞,这就对了。
菩萨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人家做错事情,做坏事情,不批评他,不指责他,他怎么能改过自新?菩萨的慈悲,不用批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一卷) 2008/1/2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1》)
...要,长者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十住是因。十住菩萨修什么?我们在前面第二会里面,给诸位报告过,第二会是十信位。十信位《华严经》里面讲到修行,行,文殊菩萨指导的十波罗蜜。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二信位的菩萨修持戒,三信位的菩萨修忍辱。十住也是如此,初住菩萨修布施,二住菩萨持戒,三住菩萨修忍辱,一直到十地,统统是这个科目,是一样的,内容不一样,内容浅深差别距离大了。所以学习的纲领,《华严经》五十一个位次,总离不开文殊的十波罗蜜、普贤的十大愿王,行、愿,文殊行、普贤愿,转凡成圣。
所以十行、十愿,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念念不舍,行行进修,我们以这个进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也是《华严经》总的指导方向,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修什么?《华严》修西方净土,《华严》最后皈依极乐世界,这有凭有据,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所以在这个经文里面,我们就知道怎样学了。果,果就是前面讲的十个佛果,佛的名号里面都有月。月的意思一定要清楚,它所表法的意思,它表智德,智是最重要的,智则不迷,不迷就觉,断德,智是看破,断是放下。然后你做种种修行那都是示现,就是现在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想到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恩德!这是利他,自行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信受奉行,为人演说」这八个字,信受奉行是教我们要照做,我所信的、我所理解的,我全部都能够做到,信受奉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二二卷) 2008/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22》)
...执著,我对不起阿弥陀佛,对不起自己的心性,心性里头真的没有。所以明白了、看清楚了,「诸欲皆尽」,这个尽就是统统放下了,「无愿无求也」。
在我们现前阶段,我们还有愿、还有求,什么愿?愿见弥陀,什么求?求生净土。除这个愿求之外,其他的愿求全都放下,都没有了,这就对了。你能这样子在这一生当中修学,决定生净土,决定见弥陀。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你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可是你还有严重的分别执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道理跟事实不能不清楚。依照《华严经》的修学,如果放弃西方净土,那就太难了,好在《华严经》实在是非常了不起,为什么?它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你根性差、烦恼重没有关系,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这个愿求在西方。祖师大德们说,这个境界是《华严》究竟圆满的境界,回归到西方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带头,给我们做榜样。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求;除这个之外,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都随缘,自己的修行随缘,帮助众生随缘。决定不能攀缘,攀缘是什么?我想怎样做怎样做,那就错了。我想怎样怎样做,这就是你有强烈的分别执著,你会遇到很多障碍。实在讲,这些障碍也是给你受最好的教育,让你在这个障碍里面去反省,行不通,通过真正的反省慢慢就觉悟,还是佛菩萨说的话是对的。我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要执著我要怎样想,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放得最干净,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自行化他,都过著最简单、最朴实的形象。生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0卷) 2008/4/9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0》)
...了之后,你自己的心自然谦卑,对一切众生自然尊重,性德流露。性德,总的来说,纯净纯善。要知道,烦恼是不净不善,跟性德完全相反。迷了,性德变成烦恼;悟了,烦恼又变成心性。所以对烦恼你也不要讨厌,也不要怨恨,一念就转过来。
修行,真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敬佛的心敬人,真诚的恭敬。你能这样做,你的性德虽然在迷,这个做法能把你的心性引出来,这是自利;感化别人,让别人觉悟,让别人回头,是利他,自行化他。一定是先自行再化他,自己没有做到是决定不能化他。不能化他,就跟他搞对立,就跟他搞矛盾、搞冲突,就搞生生世世的冤冤相报,就搞这个,这错了,大错特错。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做人从哪里做起?学佛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第一个「礼敬」。做人从哪里做起?你看《礼记.曲礼》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 |
|
|
|
|
|
|
|
跟普贤菩萨那个第一愿完全相同。所以礼要是不要了,不讲求了,麻烦可就大了。你说我心里很恭敬,表示不出来。古人说得好,诚於中一定形於外,为什么?表里是一致的。你心里面欢喜,自然有笑容;心里面有悲痛,脸上形容是哀戚,里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你里面真有恭敬心,外头哪有没有礼貌的道理!自然就有礼,不教也会。这些事情我都亲见过,对一个人真正恭敬,就是走近他的身边,脚步都很轻,恭敬的样子就出来了;没有恭敬心,粗心大意的,那行动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从礼敬开始。
《弟子规》前面都是教礼敬,是教我们怎么样对父母。然后把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九卷) 2008/4/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9》)
...为主,所以第一个太重要。第一个善友他学什么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求生净土,头一个遇到的。你从这些迹象上去观察,德云比丘给善财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一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他把它归纳为二十一类,二十一类统统是念佛法门。这就是《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修净土法门的时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法门全是净土法门。你学禅,禅是参究的法门,所有法门全是参究法门,全是通的,一点障碍都没有。圆融、贯通!这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门通一切门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一部经通一切经通。善财第一个遇到的。再看最后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去看一头一尾彻始彻终,善财童子学什么?学念佛法门。当中参访五十一位善知识,所修不同的法门,善财一个个去参访。最后,经文是六大段,最后这一段是「恋德礼辞」,他去看了、他去听了,他接触到了,一切通达明了。通达明了,对善知识、对这个法门感激,恋德是感恩,礼是礼拜,就是礼拜赞叹,辞是什么?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自己念自己佛,什么都知道,他只学一个念佛法门,这是恋德礼辞。成就之后,大开圆解了,还是专修一门,没有大开圆解,没有资格参学。所以定慧成就了,定要真正得三昧,慧真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可以参学。所以标准都要懂得。
我们初学不知道,受了戒之后有的同学发心去闭关,也有同学发心去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三卷) 2008/4/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3》)
...,道就没有了。所以现在社会里面讲竞争,这在佛法上用不上,佛法里没有竞争的。唯有自己能够谦卑、能够礼让,他才会懂得尊重别人,无论什么人,你就是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对什么样人都平等的尊敬,这是菩萨。学菩萨、学佛,要学得像!尊敬人之后,你逐渐接近佛了,你才会真正慈悲心生起来,爱护别人,爱护众生,这慈悲心生起来。然后自自然然的你会关怀别人,你会照顾别人,你自动自发的会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些是什么?这些是菩萨行。
具足菩萨行,你才能见菩萨道,你才能证菩萨果,菩萨的果是正等正觉。确实这个事并不是太高,也不是太难,关键在起步,起步是谦卑,我们不能谦卑就没有办法向上提升。佛法第一句话就是教人谦卑,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礼敬诸佛」,谦卑。你不谦卑怎么能做到礼敬?那我们佛门里面许多的忏仪,你看头一句是「一切礼敬」,「一心顶礼」,这是谦卑的表现。现在人不懂,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人看,汤池镇的风气,人见面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礼,所以很多人去都感到很惊讶,这个地方人怎么会是这样的,从哪里开始?从谦卑开始。不能把这桩事情看轻,这是起点,起点不认真后面就很难长成。中国传统的礼教,你看《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对人、对一切人恭敬,对一切事恭敬,对事恭敬就是认真负责,绝不马虎,对万物恭敬,对山河大地恭敬,就不会有灾难。我们现在不相信祖宗教诲,不相信宗教的教学,相信科学,科学什么?人定胜天,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八卷) 2008/5/1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8》)
...人事环境。在人事环境里面,你所看到的,有看到你很欢喜的,有看到你很讨厌的,这是诸佛菩萨平等示现的。你要怎么修法?用感恩的心修,在这个里面生起感恩心,生起真诚心。前面「十信品」里面给你讲的十信,顺境,很欢喜的,不生贪爱,你的心就清净平等了;生起贪爱,你心就动了,就不平等,你的清净心失掉了,你的真心失掉了。看到你不喜欢的,看到这个人搞贪瞋痴的、搞不如法的,你心里不高兴,生烦恼,你的心又被破坏了。这是你自己不会修!逆境里面不生烦恼,看到之后立刻回光返照,看到善的,我要向他学习;看到恶的,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於作恶的人一定还是真诚恭敬,他做了错的事情,不赞叹;他做一点好事,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这样教给我们的,这样你就会修了。会修,顺境是佛菩萨示现的增上缘,逆境也是佛菩萨示现的增上缘,把我们的习气贪瞋痴慢,就在这个人事、物质环境里面把它淘汰得干干净净,你成佛了。你看到这个欢喜、看那个讨厌,不行,那你起烦恼了。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给我们点醒,叫历事炼心。你要不经历这些事相,你怎么能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淘汰掉?所以道理在此地。
真正修行,你不学,不学你就无法修,蕅益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就是起心动念。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法相,人事环境是法性,都是清净平等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好丑、有好恶?那是我们自己烦恼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三卷) 2008/6/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八卷
...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从第六段看起,「善慧菩萨」。偈颂第一段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希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我见世间灯。如实不颠倒。如於无量劫。积智者所见。】
这两首偈,前面一堂课我们学习过了,也顺便学习到经教里面常讲的二障跟三障。经文虽然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所含的义理无有穷尽。正如同古大德所说,就是指这部经来讲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部经跟净土宗关系非常密切,在古时候,隋唐的时候,那时候的祖师大德们都肯定《华严》、《法华》到最后都是导归极乐。《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第五十三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想到是《华严经》的归宿。所以前清干隆时代的彭际清居士,那是个大德的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在中国佛教上他有崇高的地位,念佛往生的。他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正是《无量寿经》的细说,这个话说得好,说得一点不错。如果我们能够通达《华严》,《无量寿经》才能讲得好、讲得圆满,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只有详略不同,内容、境界丝毫差别都没有。这是我们学习《华严》应当要理解的。
偈颂第一句是『希有大勇健』,这一句是称赞本师毗卢遮那佛。通常在大乘教里面,说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法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九卷) 2008/8/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79》)
...问题,那是大书,全套的。其他的就更多了,经书、佛像、善书,这三十年来是不计其数,这学印光法师。向李老师那里,就是继承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个家业。
所以学习,我们一定要懂得环境,现前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经,在这个时代应该怎么讲法。我们参考的注解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他注解是对唐朝人说,不是对现在人说的。我们去读他的注解要推陈出新,参考他的东西,现代这个时代应该怎么说法,才真正得利益!终极的目标实在讲只有一个,念阿弥陀佛,经可以听、可以讲,如果不念阿弥陀佛你就不会有成就。《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用这个宗旨来学《华严》,而不是修法界观。华严宗修法界观,我们不是的,我们是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帮助了。《华严》对宇宙人生讲得透彻、讲得圆满,明白之后我们才肯放下。世间人为什么不肯放下?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是了解,自然就放下。所以了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如果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释迦牟尼佛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什么不建念佛堂,带著大家一起念佛求往生?为什么要讲经教?这就是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知难行易。念佛求往生太容易,你自己办就可以了,佛用不著教你。但是怎样帮助你放下,这个问题严重,你放不下,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人,个个都能把身心世界一起放下才能走,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走不了。这个道理你要懂,你才会感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么辛辛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0卷) 2008/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80》)
...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我们平常人讲修行,不是,三大阿僧只劫是断无明习气的。我们从最初闻到佛法修行,到破无明、证法身,就是我们能够真正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佛在经上讲要无量劫。无量劫是从你真的初发心到证佛果,佛果是什么?初住菩萨,是无量劫。初住菩萨以后就不能起心动念,就无功用道,到把无明习气完全断尽是三大阿僧只劫,是这个意思。
最胜教是什么?是大乘,一般说是大乘;大乘里面的最胜教是《华严》,《华严》、《法华》都是最胜教;《华严》、《法华》里面的最胜教,还有最胜的,那是什么?《无量寿经》,阿弥陀佛。这话不是我说的,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们说的。有证明,《华严经》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所以古德说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部经,有细说、有略说。略说就是《阿弥陀经》,细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折衷来讲就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我们也可以说《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华严经》是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说得有详略不同,里面的意思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最胜教!我们没有遇到《华严经》,没有遇到《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遇到《无量寿经》,就应该要生方便有余土;遇到《华严经》,理所当然的,你应当要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四卷) 2008/9/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84》)
...个标准,我们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所以第二条就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条,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四句话,三句是自己修行,最后一句是教化众生,要劝别人,也就是你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条我们就落实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读诵大乘。《华严经》呢?《华严经》是大《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所以一定要晓得,这是古人讲的,不是我们说的,《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部经,里面所讲的是一桩事情,内容完全相同,一个说得简单,一个说得详细。讲得最详细的是《华严》,讲得最简单的是《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所说的全是极乐世界的现况。所以你要认识极乐世界,要了解极乐世界,你去读《华严》,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上品十善。所以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了义这样讲法,大家真的就没有怀疑,就有了依靠。
第三很重要,「依义不依语」,这非常重要。因为经典是从印度梵文翻过来的。我初学的时候怀疑,有没有翻错?像现在我们拿一篇东西翻译,不要说别的,拿一篇文言文翻成白话文,怎么翻都没有办法翻到原来的意思,那梵文翻成中国文能靠得住吗?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东美先生请教。方老师告诉我:现代的中国人不是从前的中国人,现在的中国人丧失民族自信心,所以遭遇这么多苦难,从前中国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一卷) 2008/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1》)
...什么?四圣法界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没有见性。十法界的佛达到见性的边缘,他们确实了不起,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连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没有了,这是十法界的佛。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这是很微细的起心动念,如果能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他就回归到一真法界,到哪里去?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到那里去了,那个我们称之为一真法界。所以这些诸佛如来,不但他要帮助六道众生,他还要帮助十法界里面这些圣贤,小圣,也帮助他们。「而兴於世间」,这是为物兴世。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说得好,说到究竟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学佛一生当中真正稳当、快速,无比殊胜的成就。
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常常想邀请我去讲经,特别是国内。在国内讲经,国家有政策,境外人士,宗教界的人士,在中国可以观光、旅游、探亲、访友,也可以回国定居,但是不能从事於宗教活动,所以希望同修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我们佛弟子一定遵守佛的戒律,不犯国制,就是决定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政策,这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我们的经教学习,有网路、有卫星,卫星虽然不能落地,如果在边远地区,装个接收器、装个天线,内地讲锅,小锅,小的就可以收看到。网路非常方便,只要有电脑你就能够接收得到。这些工具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我们在一个地方学习,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5》)
...别是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没有坚定的信心相信经典,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能够深入细心研究《观无量寿经》全文当然更好,没有这个时间,「上品上生章」不能不读。好好的去学习这一章,就等於我们现在讲瘟疫里面免疫的能力,这章经可以帮助你增长你的免疫能力,很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这是唐朝初年的,几乎是当时这些高僧大德们公认的,《华严》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经的根本法轮。所以佛教所有宗派、典籍里面所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统统在这部经里头。这部经到最后,「悉当成佛道」他用什么方法?用的是念佛求生净土,用这个方法。你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对於净土念佛往生的信仰,是从《华严经》生的,真相信了,真的接受。年轻的时候喜欢理论,这多少还是受方老师的影响,最初跟方老师学哲学,方老师把佛经介绍给我的是佛经哲学。把《华严》介绍给我,他说这部书是佛经的哲学概论,我是用佛经哲学概论这个理念来接受《华严经》的。到以后涉猎比较广,才知道隋唐时候这些大德他们研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们肯定《华严》是第一经,讲得最圆满,讲得最殊胜,讲得最彻底。而末后,文殊、普贤这两大菩萨,劝告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就看呆了,《华严》这么殊胜的法门,怎么最后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然后才真正体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八卷) 2008/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8》)
...高山,妙,佛法里面这个妙,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非有非无才是妙;就是事实真相是妙,你说它有,错了,你说它没有也错了,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见相不著相,那就妙了。为什么?性相是一不是二,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所以称为妙。
德云比丘就是《四十华严》里面讲的吉祥云比丘,这是两个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是一个人。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你看他头一个老师,这个意义很深,我们东方人讲先入为主,这头一个老师先入为主。后面第二个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他的,你去看海云比丘,海云比丘代表第二住。从这以下到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对於净土信了,不再怀疑,就是看到这个经文,我死心塌地修净土。你看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是他的传法弟子,当然跟老师是走一条路子。老师指点他去参学,德云比丘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再看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没话说了。才知道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学什么?统统修的是念佛法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见到的,「德遵普贤」,德遵普贤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遵从普贤菩萨,听菩萨的教诲,都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你看这是什么境界?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你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退转。
德云比丘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是代表圆满,它不是数字,密宗以二十一为圆满,以十六为圆满,这是表法的。所以《华严经》里禅教显密统统有,这是圆满的教学,我们现在人的时髦名词叫多元文化,《华严》是多元文化,这里面显示出无量的法门。这二十一门一展开,那就是不单释迦牟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一卷) 2009/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1》)
...何把这个苦摆脱掉。佛告诉我们,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所以,苦乐是果报,迷悟才是因,这里头有因有果,你必须要在因上下功夫,你要求觉,要破迷开悟。为什么迷?这就给你讲,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
佛很慈悲,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佛是教菩萨,我们沾光,教菩萨首先要断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不但不能证果,实在讲,佛菩萨帮助你,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不懂。那就是什么?你听,听了很长的时间,不开悟,什么原因?你有这三个障。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你自己本身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放下。怎么放下?破傲慢就学谦虚,这有方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教你什么?礼敬诸佛。世间法,我们读《礼记》,这儒家的,《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从这里入门。所以童蒙教学,你看看《弟子规》里,都是教敬,从这里开始。学著敬父母,然后你就懂得敬老师,再懂得敬一切人,不但是对长辈要恭敬,平辈、晚辈都要恭敬;不但对人要恭敬,对一切万物统统都要恭敬。这是什么?除傲慢的障碍。不能说我没有傲慢,说「我没有傲慢」就是傲慢。傲慢从哪里来的?佛跟我们说叫俱生烦恼,有了我,傲慢就带来了。我们学佛学到这个地方可以算是相当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还源观》里讲就出现两种作用,从一体起二用。这一念不觉我们讲起心动念,一起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0》)
...点,也不能在性德上减一点,圆满的。你有发明,那是什么?那是知识,不是性德。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跟夫子这个话可以说完全相同,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里面跟我们说出的。他说释迦牟尼佛讲,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没说一句话,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讲的,没有在古佛所说上面加一个字。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没有发明、没有创造,现在人动不动就是要发明、要创造,世出世间圣贤没有,老老实实学圣学贤。自己证得圣贤的位次,还是述而不作,智慧、德能、才艺、神通、事业,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这个话是真理,这个话是真言,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
修道,真修、假修,佛经上有标准,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更多!好样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许多同学早晚课都念,那是什么?那是标准,真修行的标准,第一个「礼敬诸佛」,他真修行,你看他有没有礼貌,他要不懂礼貌,假修行,不是真修行。第二「称赞如来」,真正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绝没有批评别人的不是,别人有不是,有不是不赞叹、不批评,这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真修行人,他心地清净、善良,决定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那自己心就不善,放在口上就造口业,这哪是修行人?这是造罪业的人。你看看这个标准多好,这标准大家都知道。第三个「广修供养」,这都是真修行人干的。第四个「忏除业障」,天天忏悔自己的业障,哪有时间去看别人?哪有时间去批评别人?十条里面,这四条全是自己的德行。看到别人的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八卷) 200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8》)
...我们看。
可是初学很难理解,纵然理解,做不到。可是假以时日,我们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经天天读,天天在一起共同学习,这叫什么?依众靠众。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退转,大家在一起,天天上课,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天天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五十三参,这叫依众靠众。我们的学习、我们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很清楚,依照经典所说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时间久了,自然就跟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相应,那就入实,从权教就契入真实,这是我们大功圆满了。圆满,像《华严经》上讲的,你把起心动念放下,超越十法界,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还有四十一个等级存在。妙,妙在哪里?妙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招是真正的妙。我们想一想,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了,何必还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生在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那跟《华严经》上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境界,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这里头就两层意思,第一个,放下起心动念是不是真的?真的放下没事,如果是相似的,还不是真实的,那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不是实报庄严土。可是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功夫,往生的时候佛光注照,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把你功夫就提升一级,真的到实报土,稳稳当当。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的意思,我们从这里认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中心,好像一个都市一样,华藏世界是个都市,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9》)
...个我在第一次讲《华严》没讲出来,依照祖师大德的注解去讲,虽然没有讲错,这里头的真实义,这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不容易!这次讲《华严》是我第二次,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样,这才恍然大悟,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知道善财童子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没有夹杂。五十三参他都参访,你看后面,他每次参访都是六段经文,最后一段「恋德礼辞」,这就是什么?他去看、去参观、去访问,一切都明了,感谢善知识的指教。礼辞是什么?礼拜,辞是不学习。你看,不学习!不学习他修什么?还是老实念佛。这是密义,你要能看,他不是见一个善知识跟他学一样,不是的。他一见就明了、就清楚,不学,这是恋德礼辞。一个念佛法门念到底,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一句名号,善财修的。我们这才真正体会到、明白了。
体会、明白,到真正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派上用场,又要花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我们在上中下三根里头,勉强的讲是上中根性,克实而论是中下根性。这个自己要承认,自己不承认,你就躐等,躐等决定自己吃亏。中下根性的人不能不求三宝加持,求佛菩萨保佑,消业障、长寿命,寿命长一点。寿命短,学习的时间不够,不能契入;时间长一点,有足够的时间从方便契入真实,这一点重要。我们延长寿命不是贪图这个世间的享受,是需要在这个世间多一点时间来学习,这就对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一转世来,这当中要停顿几十年。就算你功夫很好,寿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9》)
...我们把伦理道德统统都丢掉,贪瞋痴慢疑很严重,那想想我们现在在人道带著是什么习气,我们走的道路是向哪个方向,这不能不知道。真正明了之后,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回头是岸,我们一口气还没断,回头还来得及。真正修行人要记住六祖能大师在《坛经》上的一句话,「不见世间过」。常常把世间的过失,世间过失最重要的是世间人,把别人的过失牢牢的记在自己的心头,这个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本来是善的,叫良心,良善的,把我们的良心、善心去收藏别人的一些罪孽罪恶;他没有过失,我们自己有了过失,我们把他的过失拿到我心里来,这叫大错特错。你看看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怎么教我们?跟《坛经》上讲的一样,若真修道人,不记他人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常说,前面四个完全是自修,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一个是礼敬,礼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礼敬,修什么?学自己的谦虚,实在应该讲是谦卑,谦卑是自己的性德。你看,法慧菩萨在此地不是承佛威神吗?不说自己有能力,这是谦卑。对任何人都谦卑,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人还是谦卑,还是对他有礼。这个一般人做不到,佛菩萨能做到,谦卑有礼。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人都谦卑,对於做好事的人他怎么会不恭敬?当然之理。这个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或者是表演用意很深,那都是在做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教导社会大众对人要谦卑、要尊重。人人都对人谦卑尊重,这个世界不就祥和了吗?灾难不就化解了吗?你看这个用意多深,你这种行为不就救了社会、不就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善知识?其实《华严经》上有例子,善财就是个好榜样。善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搞多元文化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现在讲是宗教,有宗教、有学术,宗教里面有佛法,也有不是佛法,其他宗教,社会上各种行业统统包括了。善财童子都跟他们往来,都跟他们接触,对於他们这些技术、能力、作用、智慧全部都通达,像《般若经》上讲的无所不知。他到底修哪个法门?他修的是念佛法门,始终没有改变。亲近归亲近,访问归访问,听讲归听讲,听讲长智慧,你不接触、不听你怎么会知道?可是听了之后怎么样?听了之后他不动心,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不改变。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所以我们学佛要学善财童子这个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慈悲到了极处,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特别在现前社会很适用。
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定要学善财,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永远不变,这就对了。所以他的参访,每个经历他就提升一个境界,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法慧菩萨,参访海云比丘他就是二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萨,节节高升。五十三参前面三位是比丘,用意是表法的,代表是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表这个意思,前面用三个比丘做代表,后面就不是的,在家人。我们总得要会看,要细心去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一即一切」,一是什么?一就是念佛法门。一切是什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最后统统归念佛法门,这不可思议。到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为会主,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五十三参,一个开始,一个总结,彻始彻终就是念佛往生净土,华严法门!
清朝干隆时代的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净宗的大德,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讲的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你们展开《无量寿经》看,《无量寿经》在序品里面,第二品,夏莲居的会集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极乐世界那些大众修什么法门?修普贤法门,个个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在我们近代,我想很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弘一大师,这人了不起!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念得很熟,能够全部背诵。我们从他的著述里面看到,那个时候亲近他老人家的知识分子非常多,高等知识分子,许多都是大学毕业生。他给他们介绍,最重要读诵的经典就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广泛极力的推荐。弘一大师念佛往生的,这是近代人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而彭际清居士依《华严经》也做了一篇论,《华严念佛三昧论》,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有讲记流通,这就知道《华严经》跟净土的关系非常密切!《华严经》就是细说极乐世界,而《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纲领、纲要,我们要了解这个关系。那我们学《华严》,目的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2》)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二九卷
...切诸佛一样,自自然然应化在遍法界虚空界,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看到经文上讲到愚夫种性,看看现前这社会状况非常的恐怖,圣人的教诲早就看到了,就讲得这么清楚了。
下面我们读到的经文也能够值得提一下,《璎珞经》上讲的六种性,《璎珞经》上讲了六种性,第一个就是习种性,「习种性,为十住(别教)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华严经》十信菩萨在他这个位次上出现的。我们就晓得,见思烦恼是造成六道轮回第一个因素,见思烦恼要是破了,六道就没有了。那他说的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学不执著,能不执著,那就是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两条,「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顺跟随喜要有智慧,要有德行;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德行,那个麻烦又来了。佛门的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说慈悲、说方便,大慈大悲,接引众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方便。可是又有人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怎么办?又要提倡方便,可是那个弊病是祸害、下流。这个事情怎么来处置?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学,自己能够守住戒定慧,慈悲就没有问题了。这个慈悲是跟性德相应,方便也不违背道德。在中国,守住五常八德,那个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不会产生副作用。我们前面也跟诸位说过,心是孝悌忠信,这要记住,心是孝悌忠信。你是什么心?孝悌忠信的心。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这样你随缘就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二卷) 2009/11/1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2》)
...不过痴呆症很麻烦,给他念佛,他有没有听进去?他有没有真的跟著念?真听进去、真跟著念,那不痴呆了,那他智慧现前,决定往生。
我们再看,下面回归到《华严经》,「於此佛华严一乘法门」。《大方广佛华严经》,古来祖师大德判教,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古人讲三乘,大乘、小乘、一乘。一乘是什么?一乘是佛乘,就是你一生成佛之道,大乘是成菩萨,小乘是成阿罗汉、辟支佛。就好像学校三个学位,一乘,他一定取博士学位,一乘是博士学位;大乘是菩萨学位,硕士学位;小乘是学士学位,声闻、缘觉。《华严》是一生成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它就是用的净土法门。所以《华严经》到最后,诸位能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出自於《华严》。隋唐时代,那个时候中外的高僧大德共同肯定的,佛讲一乘经,三部,不多,讲成佛之道的,第一部是《华严经》,第二部是《法华经》,第三部是《梵网经》。《梵网经》很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就是「梵网经菩萨戒本」,就是这一品传到中国来,其他的也都失传了。所以现在一乘经,我们中文的译本,就是《华严》跟《法华》,这两部经最后都是指归净土。所有大乘经,佛几乎都把它结归在净土。
我记得我出家没多久,住在临济寺,我在临济寺只住了一年多。曾经有台湾大学学佛的同学带了他们一个老师,日本人,是台大的客座教授,来访问我。这位教授是日本的法师,我那个时候正在跟李老师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六卷) 2009/11/18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6》)
...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是自受用,观世音菩萨是他受用,你怎么对待自己,怎么样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自受用,大慈大悲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两个菩萨就是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
天台宗供本师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佛的两大弟子。释迦牟尼佛代表性体,真诚;迦叶代表自受用,清净平等觉;阿难代表他受用,大慈大悲,传法利益众生,结集经藏,传法度众生。华严宗供华严三圣,我们这个背后背景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是自性的本体,代表真诚,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福慧双修,文殊代表慧,普贤代表福,慧是自利,福是利他。自利的是真实智慧,帮助众生是真实的福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你要用真诚心,你要修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你要以大慈大悲,无条件的爱心去爱护别人。爱心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是谦虚,谦虚是第一德。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经典所记载的,他对哪一个人不尊敬!孔子在世,对贫贱人、对小孩都非常恭敬,都不失礼。谦卑是学人,学做人、学作佛的基础,第一德从这里开始。能够谦卑这才能够尊重别人,从这里做起,能尊重别人才真正能够关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才能全心全力舍己为人,帮助别人。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饿得很可怜,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块喂老鹰;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老虎。一般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八卷) 2009/11/20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8》)
...行我有没有?如果有,赶快改;没有,以后不要犯。不都是我的老师吗?所以善财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全是佛菩萨。这些佛菩萨来干嘛?度我一个人的,就是我一个是凡夫。所以善财没有同学,孤家寡人一个,他有同学就成不了佛,有同学,我们两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没有,个个都是佛,个个都是老师,学生就是我。这样的修学态度,一生才能够做到究竟圆满。我们学佛遭遇到困难,不能圆满,甚至於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天天还在造罪业,是什么原因?这人不如我,那人我瞧不起。善财能成佛,这个人是佛,那个人也是佛,就这么个道理。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能够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学善财,我们这一生也不会亚於善财,他能成就,我怎么不能成就!他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引导他到极乐世界,这就是证得究竟圆满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不能够疏忽。我们今天遇到净土,你就感到这是太大的幸运,没有法子能够相比。真的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就很快成就,你的成就超过善财童子。这是真话,这不是欺骗人的。
所以我们自己要自觉,要真的放下,在这个世间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他是六道凡夫,首先要做一个示现凡夫的好样子,好人。好人的标准是十善做到。十善是十个纲目,十个大纲,细目,唐朝以后祖师大德就用儒跟道来代替佛法里面的小乘,好!儒跟道是中国自己传统的东西,不亚於小乘。用道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用儒的《弟子规》,成就人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9》)
...,你心怎么会安?明白道理之后,心就安了。我们今天学佛,法慧菩萨有住,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法身菩萨之所住,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今天学佛,我们也要安住在菩提心上。真的,我们不是真正能安住,我们常常把这些名字念熟放在心上。能起作用非常好,不起作用也没有关系,阿赖耶识里面这个种子天天把它加强,天天念几遍就是加强。有一定的强度,它自然起作用,也就是说,在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再不会用虚伪心,用真诚心。自己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逆境、善缘恶缘,你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你就起作用;对待任何一个人不要分别,平等慈悲。从态度上做起,中国儒家很重视,佛法也重视。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要记住这个。《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将来一定作佛,只是时间早晚,他肯定作佛。说得这么坚定,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我们对於一切众生,都要把他当作佛看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看他还是凡夫,那是我们有分别心,这分别心对他没有妨碍,对我自己有妨碍,障碍我开悟、障碍我证果。所以,要把自己的障碍化解。障碍不在外头,决定在自己,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外头哪有障碍?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心得安稳是很重要的一种修学。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心怎么安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这也说明对於经教的研究是有必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9》)
...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可以说是许多的祖师大德都肯定,《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就变成佛法里面的第一经,世尊将宇宙人生万有事实真相讲透了,在这部经上。好是好,菩萨境界,《华严经》主要是对哪些人讲的?这也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清凉在这个经前面就讲得很清楚,这个法门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人接受《华严》都有困难,像法慧菩萨这样的人没问题。那我们真能得利益吗?佛很慈悲,佛如果不能教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得无比殊胜的利益,就不能说大慈大悲,佛做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业障深重,有没有方法让我们也同法身菩萨一样,在这一生当中能入华严境界?这才叫真正慈悲,有!《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让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华严境界,这是无比的殊胜,殊胜当中的殊胜。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都肯定《华严》是第一经,《华严》跟《无量寿经》比,《无量寿经》是第一经,为什么?《华严》最后归《无量寿》。这个意义太深了,这个功德太殊胜了。我们学《华严》,对整个宇宙万有有个概略的认识,认识清楚之后,才晓得它的真相是相有性无,没有自性,没有体;事有理无,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跟幻有不二。这个认识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好处在真正放下,我们的麻烦就是放不下。你看大乘经教里面佛常给我们说,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你就得到正觉,就证得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3》)
...弟子规》里讲的「亲仁」,「能亲仁,无限好」。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善知识的教诲,你才会有真实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你才有这个能力。
第九,「心常柔和」。这对什么讲的?它的对面就是浮躁。心浮气躁,不但佛法你学不到,世间法也学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须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习不离开柔和,生活不离开柔和,工作不离开柔和,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开柔和,你就是佛菩萨;我们看看佛菩萨,他们真做到了。我们从哪里学?从谦虚,中国的古礼里面讲谦卑,自己常常要处在谦卑,尊重别人,这是世出世法学习的头一堂功课。我们看《礼记》,《礼记》前面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学柔和,柔和能养心、能养身,身心健康;能养一家,一家人柔和,家和万事兴。柔和能化解冲突、化解对立,让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是极乐世界,这就是华藏世界。
末后一句,「爱乐大乘」,乐是喜欢,真正喜欢大乘佛法。汤恩比博士,这是英国人,上一个世纪的,他在一九七0年代,我看到他一些书,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是讲整个世界的,「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说出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的代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善根深厚的菩萨,长时不退,常随佛学,亲近善友就是常随佛学,「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3》)
...,就是八万四千种出离六道的方法、门径,出离六道,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明心见性你就成佛了。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是真佛,不是假佛,刚刚成佛。学佛人对这个事情不可以不清楚。
我们生在末法,末法时期佛法变质了,学什么法门?本来哪个法门都行,现在很多法门我们根本就没有法子修,不是法门有问题,是我们的根性有问题。佛给我们选择一个法门,末法时期只有这一个法门靠得住,真能成就,净土法门。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华严经》是净土法门,怎么说它是净土法门?它说的法门多,「离世间品」讲了二千个法门,里头有净土法门。而在末后「入法界品」显著的突出净土法门,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引导哪些人?引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阿弥陀佛净土,这太殊胜、太稀有了。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的,多么壮观!同时在那里看到什么?佛佛道同。你看华藏海会,教主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报身佛,因为那里面都是报身,初住菩萨是证得报身,法身、报身统统圆满。华藏会上这么多的佛菩萨,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统统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这华藏世界空掉了,卢舍那佛不生气吗?你看看,文殊、普贤原来就是卢舍那佛的左右手,两个帮手,现在两个帮手把所有的学生统统带走了,他发不发脾气?他不但不发脾气,还在那里鼓掌说好,这才真好。表演给我们看的,一丝毫嫉妒心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四卷) 2009/11/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4》)
...父母物质生活会照顾,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这是什么?还债的。他欠父母欠得多还得多,对你物质照顾,生活很丰盛,照顾得很好;欠得少的,仅仅够你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他不会多给你,世法如是。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待人要不要厚道?不能刻薄待人,刻薄待人将来你欠了他的,就变成这种情形,待人厚道。即使是地位很低,贫贱之人也不敢轻慢,学圣贤!佛菩萨对乞丐都尊重,决定没有轻慢心。在中国孔子、孟子亦复如是,《礼记》开头第一句,「毋不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用什么心对待?诚敬。《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你看在佛法里面许多忏仪,你一打开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恭敬」,这是佛教导我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要懂!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一个见人是用轻慢心,没有,都是做到至诚恭敬,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对待一切众生,要用孝顺心对待,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我们一般都讲是比喻,其实是真的。《菩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中国人讲孝道,佛法这孝道发展到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真孝。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像中阴身求父母是自然的。中阴身,阴信冥通,菩萨修行契入性德的时候,他就入如来种,这叫生贵住。
下面第五「方便具足住」,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文字不多,讲得非常好。带真随俗,就是《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0卷) 2009/12/3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0》)
...十三参,那是什么?那是菩萨修行,做个榜样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它说得很细,总的来说不外乎就这四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这四种,或者四种里头一种,或者四种里头两种,四种里面三种,或者四种统统具足,五十三参就表演这个。善财童子亲身经历,他关关都通过,考试都及格,如如不动,真的他这个寂的功夫圆满了。善财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修净土法门,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怎么知道的?德云比丘传授给他的,因为这个是参访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善知识,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说法,先入为主,这就是善财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门。助修的?助修的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看到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当中所有一切境缘,无论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间法的,统统经历,寂而不动,清净寂灭,没有动摇他,没有染著他,这叫真功夫!
我们今天修行,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这个功夫做得不及格,顺境、善缘有贪恋,逆境、恶缘有瞋恚,有时候还有嫉妒。这桩事情不能不特别谨慎,为什么?这就叫魔,什么魔?烦恼魔,你还在魔掌当中。《八大人觉经》上给我们讲四种魔,头一个是五阴魔,五阴是什么?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健康,常常多病,对你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好懂,给你讲色受想行识那个不好懂。第二种就是烦恼魔。第三种是外缘,就是我刚才讲的,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那是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九卷) 2010/1/2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89》)
...真正做学问的。国语日报那个时候出版一份杂志,好像十天出一次,旬刊,叫「古今文选」。现在虽然不出了,可是留下来的分量够了,现在精装好像是十七册,有注音,你去念的时候不必去查字典,注得好,注音;有详细的解释,你不需要找参考资料。你在这个里面选五十篇、选一百篇,熟读,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李老师给我们定的是一百篇,用这个来熏习成性。
我们有这两个条件就能够自修,以古人为老师。我们学《华严经》,跟谁学?清凉大师,唐朝人,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作的,我们是清凉的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方法,依教修学决定有成就。《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就在这本《疏钞》里头。经是佛说的,注解,清凉大师等於说他给我们做导游,解依《华严》,行在《弥陀》,解行都要专一。如果《华严经》太大,不便於受持,行,有中本《华严》。中本《华严》是什么?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中本《华严》。如果年岁大了,这还嫌太多,还有简单的,小本《华严》,《阿弥陀经》蕅益大师的《要解》。真的是简要详明,这四个字蕅益大师做到了,简单扼要,也很详细、也明白,你就受持这个小本,这一生决定成就。《无量寿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弥陀经要解》、《疏钞》也都讲过几遍,有光碟,也有讲记,有文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0卷) 2010/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0》)
...佛,所以章嘉大师用普通的话来跟我讲,我会懂。放下就是止,看破就是观,如果当时给我讲止观就把我讲糊涂了,他纵然跟我解释,我还是听不懂。这就是智慧,善巧方便,一定他知道我的程度是初学,让我初学的人也能够听得懂。
所以佛所说的叫金口,什么是金口?金是比喻,金属都很容易氧化、变色,黄金不会,所以黄金可贵的地方就在此地,它不会变色。於是在佛法里面,不变的都用金来代表,金代表不变、代表永恒、代表真实。他说出来诚言,诚实之言,真实不虚,我们要相信。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肯定了,不再怀疑,佛所说的全是自性真实圆满的流露,当然就不假了。在《华严经》上字字句句真实不虚,《华严》在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实不虚。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现在终於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凡夫不管是什么样的根性,上根当然好,下根也行,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肯发愿,愿生西方净土,愿意亲近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得生。这个法门,古人常讲「门余大道」,那个门是讲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条成佛大道。这条大道易行难信,很容易走到,但是不容易相信,这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不容易相信?总是半信半疑,没有能搞透彻,得搞透彻你才能相信,不再怀疑了,这一不再怀疑,心里就有把握了。如果有疑惑的话心里没把握,你看多少念佛念到八、九十岁,问问他:老法师、老居士,你往生有没有把握?摇摇头,「没把握」,这他讲真话。我们以前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一卷) 2010/1/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1》)
...二,全性成修,全修在性,无量法门里面,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漏掉的。如果你要不相信,你细细去读「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会豁然大悟。我讲的话没错,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在法门无量誓愿学里头,为什么?要回归到第一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量无边法门都是从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还归到自性,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对一切法门要尊敬,对一切众生要尊敬,尊敬到什么程度?像如来,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如来,所以他不会有贡高我慢。自己表现?自己表现谦虚、恭敬,谦敬,这是性德流露。对一切众生恭敬,对一切法门赞叹。
古大德为了教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所以礼敬跟赞叹还有差别,差别就二了。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是「礼敬诸佛」,第二句「称赞如来」,诸佛跟如来有什么差别?真有差别,诸佛从相上说的, |
|
|
|
|
|
|
|
如来从性上说的,这就是说,相上是平等的,都要恭敬,对诸佛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也恭敬,跟恭敬诸佛是一样的,对人怎么可以不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都恭敬,对人怎么敢不恭敬?哪有这种道理!一心恭敬。可是称赞,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人行十善称赞,人造十恶不称赞。十恶跟十善有差别吗?有。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有分别执著,如果你分别执著没有了,差别就没有了,就平等了,平等是真的,差别是假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程度不够,小学生,给你讲差别,等到哪一天你明心见性,你到初住菩萨位,给你说平等,差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五卷) 2010/1/2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5》)
...她说主要不是表演。我说什么?他们要去参学,我说要去参学,那我就不能拒绝,没有法子拒绝。我说好,既然是大家这么样热诚,尤其对佛法有兴趣,我说好,到那里去之后,我总得要抽出一点时间,我们来上个一、两堂课,把佛法介绍给大家,所以昨天我们讨论这桩事情。到那边很圆满,他们杂技团好像是二十二号就出发,那我还要提前两天赶到那边去欢迎他们,这是把时间推迟到今天的原因。这里面有几位同学,我看这一次做得不错,这次都打字打出来。这大概是临时一位同学,妙空。
问:学佛想成佛,想成佛能不能成佛?
答:这是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佛,没有一个不想成佛。
问:念佛、诵经、听经要不要尊重出家人?
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许多同学天天都念,第一愿「礼敬诸佛」,如果不知道尊重别人,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为什么?这经上说的。你看看《无量寿经》,第一句话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告诉我们,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阿弥陀佛到下下品往生,都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乃至到普皆回向。所以,不一定说要不要尊重出家人,这个不必,要尊重一切众生。尊重出家人,不知道尊重在家人,也不能往生。为什么?礼敬诸佛是平等的,善人要尊敬,恶人也要尊敬。为什么?佛性是一样的。人要尊敬,畜生也要尊敬,一只小蚂蚁、一只小蚊虫,牠也有佛性,牠的灵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行愿你不能落实。
大家...(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 (共一集) 2004/7/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47-01 》)
...的浅深,也要适合自己程度,我能够理解,能够懂得。要懂得多少?至少要懂得六、七成,你才会产生兴趣,如果我只能了解二、三成,兴趣就很低,学起来很困难,那你就要换一部。佛法有这么多经典,由你选择。
讲起来,绝大多数的人《弥陀经》最适合,经文不长,又很好懂,学会了之后慢慢再深入,会愈入愈深,深到最后跟《华严》没有两样。所以古人讲《华严》是大本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这就说明《华严》、《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一部经,在义理、境界上毫无差别,只是一个是简单说,一个是详细说,差别在此地,所以受持当然愈简单愈好,要想理解是愈详细愈好。所以《华严》确实对净土帮助非常大,到最后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知道古人讲《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没讲错,真有道理。
你要是问我,现在一般根性来讲,选择《无量寿经》是折衷的方式,为什么?《弥陀经》讲得太简单,《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做了系统的介绍,所以你读了会生欢喜心。如果再想深入的了解,多知道一点,那就《华严》,《华严》说得详细,说得透彻。
问:底下一个问题,他说他家中有一只小老鼠往生,详情另附(这个地方没有附来),小老鼠往生,请问老鼠菩萨没有念佛,但牠确实往生,这是否是一种意念往生?品位如何?
答:很担心。我要问你,你怎么知道老鼠没有念佛?牠念的跟我们不一样,牠也是念佛往生。你看看很多寺院庵堂,老鼠跟出家人一...(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七) (共一集) 2006/6/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24-01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〇卷
...弟子喜欢听《华严经》不疲,是否妨碍《弟子规》的一门深入?
答:决定不妨碍。《弟子规》是戒律,不能说我学经,戒就不要。譬如说你听《华严经》,《弟子规》头一句就是讲的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我学《华严经》,父母叫,我就不答应,是不是这样的?那你就错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定要清楚。如果说学《华严》的时候,对于根本戒律都产生妨碍,这《华严经》可以不要。我们要德行,不要学问,德行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德行,学问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戒律的《华严经》,那是骗人的,那不是佛的《华严经》,那是妖魔鬼怪的《华严经》,这个要知道。我们前面所讲的「净行品」是《华严经》的戒律,《华严经》里面「梵行品」是戒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戒律,怎么能够学了《华严》,就把戒律丢掉?那还得了吗?这诸位同学一定要晓得,戒律一时一刻都不能丢。
我初学佛的时候,没有出家,章嘉大师告诉我,他举比喻跟我说。我那时候住在台北,他比如说从台北到高雄,你要坐火车,戒律是什么?戒律就好像你买的这张火车票,常常放在身上,一刻都不能丢,随时人家要检查。进去,凭这个进去;你出来的时候,这个票还要收回,哪里说这个可以丢掉的、可以不要的?这是决定错误。所以一个戒、一个定,不能丢掉,戒定慧三学,一而三,三而一。不是说我修定,戒就不要;我智慧开了,定也不要,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这不能够不晓得的。
所以《弟子规》,如来在果地上全部都做到...(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一) (共一集) 2006/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29-01 》)
...,所以没有根,怎么样苦学都不能成就。这不能成就的因素,我们自己心里很明白,烦恼不能断,智慧不能长,妄念除不掉,这就是我们眼前,你所受到的。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真的是细心去研求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我们的根上发生问题,所以这才特别强调弟子规,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感应篇》是因果教育,这两种教育就是十善业道的根,你有这两样基础,你修十善业道就不难。有十善业道,佛才承认你是他的弟子。从十善业道,要按部就班先学小乘戒,学《沙弥律仪》,落实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然后再向上提升,比丘戒、菩萨戒;再最高提升到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我讲得很清楚,这一百四十一愿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细目,纲目。十大愿王是总纲,展开来一百四十一条。这一百四十一条菩萨修的。你要有这么好的基础,你才能学得到,否则的话,学不到,怎么学也枉然。
下面是网路同学的提问,一共有十个问题。
问:第一个是有些人因学佛不能打麻将或吃肉,因而不敢学佛,弟子觉得不能因此障碍他们的慧命,所以就说:玩时能有清净心,一句佛号在心里便可,或说佛没什么戒律,只是行为规范,把做人、成佛的道理都教给你,一切都是自己决定,佛不强求。请法师开示弟子这种宣传的利弊?
答:利少弊多。你查遍《大藏经》,佛有没有这样教你?凡夫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遵守规矩,不要自己有什么发明,有什么创造。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四) (共一集) 2006/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33-01 》)
...众生的,堕地狱;地狱受罪满了之后,经历饿鬼、畜生,他们要还债。到最后,从畜生道再回到人道,跟前面那个供养他们的女孩子又碰头了,这女孩子她是皇后,这五个比丘是替皇后抬轿子的轿夫。佛说的,这五个人就是当年的五个比丘,现在他们要还债,就是轿夫,替皇后抬轿子的五个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上说过。所以供养得要真诚,以真诚心、恭敬心供养,不论他如法不如法,你有你的福报,福由心生!福是从恭敬当中求得的,自己修自己的,各人是各人的因果,这个要懂。
尤其是我们要生平等心,看一切众生看他的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迷惑了他才造业,造业一定要受报。所以从本性本善,从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生恭敬心、生供养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礼敬诸佛」,平等的,没有分别,要礼敬。供养也没有分别,「广修供养」。可是赞叹就有差别,「称赞如来」有差别。赞叹是只赞叹善,不赞叹恶,他有恶,不说、不批评。要学着不批评人家,不要把人家的恶放在心上,养成自己纯净纯善的心,才提升自己。如果常常想到这个人的过失,你把你自己的心都变坏了。我们常讲,你自己的好好的好良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你说你是不是错了?我们的心要装一切众生的净、善,清净善良,他的不善我们不接受,我们不放在自己心上,我们就会变成一个纯净纯善的人,这样子就帮助自己提升。
人生在世,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因为这个世间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般带不去,...(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 (共一集) 2006/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42-01 》)
...我们自己才能不断的向上提升,佛法的形象年年都要有进步,这样功德就无量。佛教形象在社会上好,社会上对于佛教的误会就愈来愈能够化解。对佛尊重的人、敬仰的人、学习的人愈来愈多,那你真正做到了护法,这是真正护持佛法。
讲到持戒,《弟子规》是基本的戒条,不管你想不想学佛都要学习。弟子规是学习做人,你不想学习,换句话说,我不想做人,你就可以不学弟子规。不想做人做什么?作畜生、作饿鬼、作地狱,那你就不要学弟子规。你说弟子规重不重要?我们这个道场提倡弟子规,怎么能不学?所以诸位要晓得,以后我在这里写「不想学《弟子规》就是不想做人」,提醒大家。《弟子规》是做人的,不是作佛的。我们最近讲的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作佛的,你要学那个,是作佛的。学《弟子规》是做人的。学《感应篇》,是一个明白因果的人,是真正明白因果的人。确实,这是要写几个字挂在外面。
问:底下一个问题,道场负责人劝导义工应学佛,学《弟子规》,但义工感到不喜欢而离开道场,应怎么办?
答:那就随他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刚才讲,他不愿意学《弟子规》,他不愿学做人,有什么办法?这个无可奈何。所以要学佛菩萨,佛菩萨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愿意学畜生,你去作畜生,愿意作饿鬼,你去作饿鬼,佛不障碍你,你愿意干什么都可以。等到你哪天干了觉得太苦了,要想求救了,佛菩萨还是来救你,慈悲到极处,这是应当要向佛学习。
...(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七) (共一集) 2006/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58-01 》)
...你学密我也懂,我讲净,你们不懂。我那天讲净土的时候,我从台湾带了一套录音带,那时候还没有录相,录音带,就这卡式的,小盘子的,一套《阿弥陀经》,这是人家最看不起的,《阿弥陀经》薄薄的那么一点,我讲了多少个小时?好像四百多个小时,一个带子是九十分钟的,好像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摆在桌上摆的一堆。他们大家来问这是什么?《阿弥陀经讲记》,他一看到这个就呆了,没有想到一部《弥陀经》,你每天讲一个半钟点,讲一年!这他们闻所未闻,一下就怔住了。所以讲完之后,皈依学净土的好像就有一百多人。这是方便法,你不跟他讲禅、讲密,他不来听。所以世尊千经万论最后都指归净土,你学《华严》、学《法华》都不例外,《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做出示现,五十三参最后归净土。所以要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才说这么多法门。
今天这个世界实在讲跟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情况非常相同,我们接触的面大了,整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我们都要跟它接触。接触,他们所有宗教都要学习,你都要理解,你才能跟他打成一片。最后,我们学他的,他自然也学我们的。我们不劝他学佛,可是我主动的,譬如我跟基督教徒往来,我学《新旧约》。《新旧约》是三个宗教使用的经典,犹太教用《旧约》,基督教用《新约》,天主教《新旧约》都用,所以这三个教实际上是一家。有一次欧洲一些朋友,他们来问我,大概他们多半都是基督教的信徒,跟犹太教的,他问我:法师,欧...(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三) (共一集) 2007/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96-01 》)
...望有福德,为什么?享福很容易造业,很容易迷惑。在困境里头,头脑比较清楚一点,一享福就迷惑了,这很可怕。智慧固然是好,智慧高了要起贡高我慢,马上就堕落了。所以修行人要学圣贤,要学佛菩萨,不但这一生,永远学着谦卑,生生世世尽未来际,谦卑两个字太重要了。《易经》六十四卦不懂没关系,只要抓住谦卦就行了,「满招损,谦受益」,你一生都会受益。不能有丝毫傲慢心,不可以丝毫自以为是,往往我们瞧不起的人,瞧不起的众生,说不定他将来成佛在我之前,这很难讲。一只蚂蚁,你不要看牠堕蚂蚁身,说不定牠来生变成人,修行就证果成佛;我们还在轮回,不晓得多少劫。不可以轻慢,连畜生都不可以轻慢,何况是人!
永远学一个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它里面讲未来佛,未来佛就是现在的众生。众生包括的范围很大,动物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还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华严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恭敬,这就对了,决定没有傲慢心、轻慢心待人,这就好。
问:下面一个问题,弟子经营一个小型素食馆,设有法宝流通书柜,请问流通法宝应遵守什么标准?
答:正法,标准就这两个字,要引导人走向正法,这里面包括善书,包括因果。素食店里面摆像这样一个书柜,流通供养是好事情,财、法两种供养,你供养他饮食是财供养,把正法供养给他,是法供养,好事情。
问:下个问题,如果着魔之人,神...(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五) (共一集) 2007/8/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00-01 》)
...都没有办法,束手无策的时候,他说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决定能解决,什么方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行了,什么经教都不要读。为什么?这句阿弥陀佛把所有,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方法,统统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这灌顶法师讲的。你为什么念这个佛没有效果?你三心二意,你对于这句佛号怀疑,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你错了。
我们今天在学《华严》,《华严》是以念佛为主,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的,他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这第一个老师非常重要,先入为主。到最后第五十三位老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很明显的告诉你,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所示现的就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最后都归净土,这个表法的意思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世出世间法的成就没有别的,《三字经》上说得很好,「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专就有定,定他就开慧,智慧开了,才能解决问题。你学多、学杂了,你心没有定功,你就没有智慧,这就错!
问:底下一个问题,弟子的父母亲戚颇有善根,只是未发心正信佛法。请问弟子应如何更有效帮助他们?
答:这个地方就是佛法讲的善巧方便,他如果说不反对,你常常听经,现在用光碟很方便,你听经他不反对,他也就听到了。能够听个一年、二年善根就种下去,这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二) (共一集) 200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15-01 》)
...和。所以佛教弟子,团体生活一定要修六和敬,这是佛门里面的根本戒律。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一个僧团,构成僧团的条件,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就是大家在认知上,能做到相同。佛法见和同解,是建立在明心见性上,见性了没有一样不同,这是真的见和同解。换句话说,这个标准,只有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没有见性的就很难了。那没有见性的怎么办?遵守佛陀的教诲,放弃自己的成见,依佛知佛见做为自己的认知这行,这是佛弟子没见性的。这里面差别很多,所以就有许多的宗派了。净土宗我们的见和同解依靠什么?依靠三经一论,这佛说的。后来祖师大德,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入。再将《华严经》末后的一品,末后的一章不能说一品,末后的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加在三经后面,所以现在变成五经一论。
我们净宗念佛的同修,是依这个来建立见和同解,这个没问题!特别是《观经》,这是三经之一。世尊对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净业三福,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净宗学人的共识,也是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这才是个如法的道场。我们现在这几年来提倡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是根据这个指导原则来选择的。孝亲尊师,我们选择了儒家的《弟子规》,这是戒律的基础,根本;慈心不杀,我们选择的,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八) (共一集) 2008/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54-01 》)
...障,化解自己的灾难,也能化解一切众生的灾难,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讲《华严经》,讲《无量寿经》,跟大家详细说明过。
隋唐时代有些佛门的大德们,他们在一起去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部经最重要?不同的宗派,这些高僧大德,还有些居士们参与,他们的结论都推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正确的。所以《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经》好像是棵大树,这大树的根,大树的本。一切经教,是这棵大树的树枝、树干、树梢、树叶,没有离开这棵大树,这就公认的《华严》第一。那《华严》怎么成佛的?善财童子跟我们表演的,一生圆满成就,依什么?他依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归《无量寿》,这才成就。《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核心,是《华严经》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清朝魏默深居士,把这一卷经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有道理的。《华严》、《法华》都是引导众生皈净土,这就把净土显示出来了,独一无二。
那《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会集的本子,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我们一直追,我想诸位读了之后,一定会有共同的音声,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什么?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可是《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来,有很多次的翻译,翻译的人不一样,内容差别太大。所以古大德怀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是一次讲的,多...(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八) (共一集) 2008/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54-01 》)
...月,都是贵宾,招待都非常周到,你说多快乐。一个月换一个地方,一年换十二个地方,十年才换一百二十个地方,真的三百个道场,我讲一百岁都讲不完。不要道场了,要道场多累,事事还要自己去照顾,那不叫自己找麻烦吗?我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经教上多好。《华严经》好,一个地方去讲一品,去讲一卷,这个经有九十九卷,多自在、多快乐。这叫安稳处,到处走这叫安稳处,在一个地方就不安稳。什么道理不安稳?我不说,你们自己去想。我现在活动的空间不止在一个国家,跟许多国家、地区都结了很深的缘分,所以到每个地方去,我说住一个月,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所以,庆云这个事情我就解答到此地为止,我们遵守佛家的戒律,也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成佛之道,第一个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无论这个人行善、作恶,我们对他都要礼敬,平等的礼敬。他赞叹佛法,我礼敬他;他毁谤佛法,我也礼敬他,为什么?他有佛性。「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佛的道理。第二条叫「称赞如来」,称赞不一样。你看前面讲诸佛,现在讲如来,诸佛跟如来意思不相同,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如来是从心性上说的,不一样。称赞就有差别,他行的是善,称赞;他行的是不善,不称赞,不批评、不毁谤、不称赞他。它是善事,称赞;不是善事,不称赞。礼敬是平等的,供养是平等的。所以我们遵守佛菩萨、圣贤的教诲,我们的心是定的,是清净的。又何况业因果报真实不虚,你冷静你...(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二) (共一集) 2008/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82-01 》)
...经直解》,简单讲《观经直解》,是他作的,他注的。里面就有一段,他说我们学佛的人遇到灾难了,或者是业障,非常严重,什么样的经咒都没效了,什么样的忏仪也救不了你,像水陆的忏法、梁皇宝忏、大悲忏都不管用了,你的业障太重了,都救不了你,最后还有一样决定能救得了你,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说得好!让我们看到,学了《华严》之后,我们把他这句话证实了。
《华严经》在历代祖师大德的心目当中是佛门里头第一经,过去方东美先生把这个经介绍给我的时候,他说《华严》是佛经的学术概论,其他一切经里头都是讲《华严经》某一个部分,这是全体,整体,全部的佛法都在这部经。《华严经》到末后用什么方法解脱?这诸位晓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要知道《华严经》到最后是归净土,是归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讲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净土,《华严》、《法华》统统指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最重要的经文就是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里面第十八愿,临命终时,头脑要清醒,要有真信切愿,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就是什么法门都不行了,这句阿弥陀佛行,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讲的。
所以在日本很盛行,叫本愿念佛,他就专门念十八愿,他其他的不念,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为什么?投机取巧,侥幸心不行,真诚心才行,侥幸不可以。古大德确...(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三) (共一集) 2008/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83-01 》)
...这个时代真正修行,弘法利生,是大有利益。无论在家、出家学佛,头一个就是要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你是真的干还是假的干?真干,统统有成就;假干,那你是造业,背因果,这诸位一定要清楚。我从来没有指定哪一个人,因为到现在连地方都没有,我怎么可以指定人?
问:底下他又说,高居士成天公开骂骂咧咧,除了老法师您、锺老师、蔡老师他不骂,全国各大寺院方丈,净宗学院、网路学院的学生、净宗道场护法,他谁都骂,都瞧不起,总是夸扬自己成功的业绩。
答:这个事情我不知道,你告诉我,我才晓得。世出世间圣学,就是圣贤的教学,头一句就是教谦虚,没有教傲慢的,而且头一桩事情,就是教你学恭敬。你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诸佛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你怎么敢得罪?儒家,你看看《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哪有骂人的?释迦牟尼佛没有骂过人,孔老夫子没有骂过人。现在很多人做事不如法,为什么不骂他?世尊在《无量寿经》早就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看清楚,就说得很明白,现在做什么样不如法的事情,都要原谅他。你看佛讲得多好,这《无量寿经》上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做错事情,为什么不可以责备?他的先人没教他,他的父母没教他,他的老师没教他,他的祖父母也没教他。现在我们传统教育至少丢掉四代,差不多一百年,你...(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六) (共一集) 2008/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98-01 》)
...》还少,《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给诸位说,那是淨土宗的心经,《大势至圆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经,文字虽然很少,把淨土宗的理论、修行方法、境界,统统都说明白、说清楚了,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了解这一句实际上就是讲的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要怎麽样才能去得成?那你要修普贤行愿,正好与《无量寿经》相应。《无量寿经》在第二章裡一开端就说,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大菩萨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麽?十大愿王。与会的那些菩萨,没有一个人不是修十大愿王的,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凭什麽?凭普贤行愿。所以《华严经》末后,这一章经是《华严经》的结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品题上虽然没有说极乐世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你想想这个是不是极乐世界?跟后面结尾导归极乐意思完全相应。所以《华严》最后统统讲西方极乐世界,题目上都显示。由此我们才知道,普贤十愿(就是十条修行的纲领)非常重要。
这部经绝对不是当作学问来研究,是要我们切实做到,要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那你就入了,这就入境界了。如果读了这部经,研究这些理论,我们没法子做到,那你虽然知道有这麽一桩事情,你没有入进去,这裡面种种殊胜的利益你得不到,一定要把它做到!从哪裡做起?这十愿有顺序的,先从「礼敬诸佛」做起。诸佛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说了佛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理...(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
...生,悟了叫菩萨、罗汉,都是这一桩事情。
底下一句又说,『一切诸佛所证穷故』。穷是彻底、是究竟、是圆满,一切菩萨所证得的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是什麽?也是法界。换句话说,对于法界彻底明白了,那就叫成佛;还没有能够彻底明瞭,这叫菩萨。『诸菩萨行自此生故』,诸菩萨是从初发心到等觉,《华严》裡面所讲的五十一个阶级。这五十一个阶级,菩萨所修行都是一法界。菩萨所修的这个行门,经上常讲八万四千行门,无量法门,在本经裡面把它归纳成十大类,就是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归纳这十大类,叫十波罗蜜。这十大类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从法界裡面生出来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从法界裡面生出来的,这个理由非常的充足,非常的圆满。
所以这经一展开来,立刻就给我们说出来。『故初顿说』,这是华严家。其他各宗各派,开头不说这个,不说法界,逐渐到最后才给你讲这个问题。《华严》不是的,《华严》一开头就把这个问题摆出来了。这好比一个比喻,现在的商场,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常常举办展示会,把他的商品(新产品)全部展览出来。《华严》就是有这种气派,这一开张的头一天,把所有这些精彩的东西,全部给你摆出来,让你看看。看得懂,那你顿悟,立刻就成就了;看不懂,慢慢再来,再把它收起来,慢慢再解释。譬如珠宝琳琅满目,乡下人从来没见过的,他也不识货,看到这些珍珠、玛瑙,他认为是玻...(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一卷
...门直捷入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是所证,一心是能证。念佛法门所提倡的一心不乱,用一心去证一真,直截了当,这条路是最近的一条道路,它不拐弯的,没有迂迴的,直捷达到的,所以是一生成办。哪裡要什麽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用不着。不但讲一生成办,《弥陀经》裡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无量寿经》裡头也讲七日。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窥基大师在《弥陀经》注解裡面,他的注解叫《通赞疏》。你看看他在注解裡面所说的,念佛法门圆极顿极,圆顿到了极处。为什麽?七天成就。人家要修三个阿僧祇劫,要修无量劫,他七天就办到了。还有哪一个法门能跟这个法门相比?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度众生成佛的第一法门。《华严》到末后,怎麽样圆满成就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还是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可见得,即使证得一真法界还不圆满。如果一真法界要是统统都圆满了,诸位想想看,普贤菩萨再劝一真法界裡面这些菩萨,再念佛求生淨土,这讲不通,这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我们晓得,这次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花了六年的时间,带着重病完成这部着作,这个着作是他拼命写出来的。裡面是引经据典,明白的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换句话说,是一真法界裡面最圆满、最究竟的法界。这才普遍劝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圆教初住到等觉,这是四十一个位次,念佛求生淨土。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
现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大家喜欢奇...(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
...智慧,不是佛法裡面讲的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六度是有次序的。般若度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没有禅定,决定没有般若,所以这个般若智慧是定中生的。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禅定,一心不乱是更深的禅定,理一心不乱,那是最深的禅定。这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就是用这个方法达到甚深禅定,裡面才生智慧。「如来契合本源」:
【故践真觉成圣德也。】
这都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修学一定要根据这个原理,一定要向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念佛求生淨土,也不能违背这个目标,违背这个方向目标,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所以我说,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确是上品上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接引的是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些人往生都是上上品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一句佛号念下去,能往生,品位低。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逐渐也是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这个经听了之后,听得懂、听不懂没有关係,懂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两句,有两句的受用。不懂,不要去强求,最好不要用思惟。记住一个原则,修清淨心,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今天在讲经之前,我们市党部邀集台北市这些法师、诸山长老在一起吃晚饭。祥云法师知道我回来了,向他们报告,把我也拉去。我们大家谈了当前的佛法。当前的佛法,我们今天走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的路子,就是从哪裡下手?从用脑筋下手。我们过去也都是走这个路子,走错了。现在才真正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3》)
...相见不到。你所见到最高明的,像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他见到局部的,他没有见到全体。你要想见到全体,一定要破所知障。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所知障没破,还是能所对立。这经裡面境界,对立的完全没有了。
所以说是,『随举其一,必全收一切』。这个其一是无论哪一样,正也好,依也好,微尘也好,毛孔也好,经论也好,不管哪一法,你随拈一法,必定是法界全体。诸位想想,这个境界多麽圆满。所以法法如是,法法平等,法法圆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一切法裡头,取一法自己来修,欢欢喜喜,自在无碍,信心具足。晓得一即一切,你才能真正有成就,这是《华严》之殊胜。在原理上,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为什麽连《华严经》都不例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什麽原因?这个法门容易,这个法门稳当,人人可以学。你看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裡面引用古大德,引经来给我们说明,这个法门是度凡夫成佛的。能够叫六道凡夫,都能够依这个法门圆成佛道。所以诸大菩萨,这也是示现。为什麽?增长我们的信心。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那我们见到这个情况,那怎麽敢不念佛?是这个意思。他做一个榜样,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激发我们求愿往生,激发我们一向专念,用意在此地。
所以一部《华严经》,古德说《华严》、《法华》都是淨土法门的导引,这个话说得是很有道理。绝对不是说其他的法门不好;法门的确有难易,难易...(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14》)
...变的,它刹那刹那在变化,性不变。所以性是真的,都是佛性,成了佛,他的性是佛性,菩萨也是佛性,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佛性,畜牲也是佛性,饿鬼也是佛性,阿鼻地狱还是佛性,一性无二性。所以一切众生统统成佛,『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般涅槃』。这般涅槃翻成中国意思,是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淨寂灭。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众生不是功德圆满的,不是清淨寂灭的,跟如来果地没有两样。佛眼睛裡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佛对于一切众生尊敬,尊敬到了极处。只有佛才会敬佛,只有佛才会拜佛,尊敬到了极处。因为礼敬是真如本性裡面的性德,他成佛了,他的性德流露,所以一切恭敬,这是性德,这不是修德,是性德的流露。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修持,统统是称性起修,愿愿都是性德流露。我们今天学,实在讲,学个皮毛。因为这个法门是谁修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的。我们没有见性修什麽?人家都是明心见性的人,修十大愿王,所以愿愿称性。我们现在虽然是做不到,读了之后,能够有少许的相应,虽不真实,能够做到相似,那也就很好,那个功德就很大了。下面又举《佛性论》。《佛性论》上也有这一段话:
【又佛性论第二如来藏品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也。】
这就是解释『如来藏』。为什麽叫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原来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在『如来』智海之裡面,这个智就是性,就是真性。所以在他『智内』,就是在如来心中,所以称之为藏。...(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2》)
...众生。
【如是化者。为究竟化。如是化者。无不化时。】
这就是说明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不同于世间聪明智慧之人。世间聪明智慧之人,替大家解决问题,不能够究竟、不能够圆满。只能帮一时,不能帮助你来世;或者能帮助你来世,不能保证你生生世世,不究竟。唯独佛这个方法是『究竟』法,在此地特别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在中国佛教,甚至于在日本、在韩国,自古以来的佛门这些大德,都认为《华严》在一切经裡面,这部经是最圆满、最真实,所以称之为根本法轮。认为一切法门、一切经教都是《华严》的枝叶,《华严》的眷属。《华严》到最后能够达到究竟圆满,它用什麽方法?最后达到圆满,就是我们这本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圆满。所以不读《华严》,没有法子理解西方极乐世界。参透了《华严》,才晓得到后来原来是这麽一桩事情,才真正明白《观经》上所讲「深信因果」。《华严》到了末后才提出念佛成佛,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证无上菩提。
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有道理。彭际清生在前清乾隆年间,他对于《华严》可以说熟透了,而把《华严经》修行的方法给我们提出来。他做了一个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就是《华严》念佛的方法,这是学《华严经》的精华,他把它拈出来了。这个《论》现在我们有单行本流通,而且黄念祖居士有讲解的录音带,你听听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4》)
...独如来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眼睛裡面看的一切众生,不叫众生,叫诸佛;他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从你真实的裡面,那你是佛了。现在就是说你起心动念,你是个天天在打妄想的佛。毘卢遮那、释迦牟尼、阿弥陀佛他们不打妄想,他们是不打妄想的佛,我们是天天在打妄想的佛,不同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没有什麽不相同的。
如果我们要想恢复智慧德能,你把妄想执着断掉就成功了。佛法裡面,可以说千经万论都是告诉我们这个事实真相,所有的法门都是帮助我们破执着、断妄想的方法。这个方法裡面是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最稳当、最快速的无过于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华严经》到最后,我们这个本子是《华严经》的结论,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所以一般人不晓得念佛的好处,不晓得这个佛号怎麽个念法,真正把这部《华严》研究通了,他就恍然大悟,他对这个方法才有真正深刻的体认。
那这是海印,这个三昧叫海印三昧,名称叫海印三昧。所以是『故含万像』。这个万象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统统照在你的清淨心中,就好像这个海中现的这个现相,决定没有先后。所以这是超时间、超空间,我们前面讲过。时间、空间的观念,统统从分别执着上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三世十方了不可得,就没有了。再看下面:
【智门。无分别智。契合真性。】
这个地方所讲的智,先给我们讲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这是真性的大用...(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8》)
...人,其中许多都是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没有病苦;即使生病了,发心修学这个法门,求愿往生,他这个愿心一发,他的病痛就没有了。这次在新加坡,这三位同修也是如此。本来生病很痛苦,一发心,真正求往生,痛苦就没有了。所以这些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段经文裡面讲八难,八难实在讲,不管是哪一种难,总而言之,业障深重,业障深重就很难度脱。《华严》是不思议的一乘了义大法,这些八难的人,遇到《华严》,那当然得度。但是我们要问,《华严经》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哪有机缘能够遇得到?不但业障深重的人遇不到,照经上的讲法,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是《华严》的当机者。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华严经》到这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些业障深重的众生必定是依淨土法门而能够超越。这是我们在本经,在参考《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所得到的结论。因为淨宗法门,它的对象广大;淨宗的教义,无论在理论、在事相,这个事相,我们今天所讲的形相,它修行的方法虽然很简单,专持这句佛号。这句佛号裡面的道理太深了,要不是深入淨宗的同修,不晓得这句佛号理之深。所以一般人往往认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太容易了,把这个法门疏忽,一生得度的机会空过了,这是非常非常的可惜。
如果要真正认识这个法门,当然不仅是要深入淨宗的经论,尤其像《华严》、《法华》,这些一乘圆顿的大经,一定要有相当的修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古德说,上智,那是讲大菩萨们...(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9》)
...底下,这教给我们:
【但能择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则触向皆师也。】
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去修学。你见到善人,跟他学,学他的善行、善言;见到那个不善的,要好好的反省我自己有没有?如果有,应当改过自新。所以他提醒你,他做一个样子常常提醒你,那这个样子,人人都是老师。善财童子就有这个本事,所以他能够一生圆成佛道。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一切经典,一生成佛的就是《华严》,就是善财童子一个人。肉身圆成佛道,他没有第二生,就是一生。一位一位善知识参访,从德云比丘一直参访到普贤菩萨,成佛了,没有经过第二生。在一切经当中,只有这一个。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过,善财之所以圆成佛道,是证到等觉位,跟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圆满成佛。
所以你要说善财在哪裡?善财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华严经》可以给我们做证明。不但善财在在极乐世界,我再告诉诸位,释迦牟尼佛,他那些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或者像《法华经》裡面讲的一万二千人,这些人在哪裡?统统在西方极乐世界,都往生去了。怎麽知道?诸位念念《无量寿经》就晓得了。现在大家念《无量寿经》的人很多,《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统统往生了。现在有不少人很迷信禅宗,看到禅,好像眼睛都放光。你们翻翻《无量寿经》,禅宗二祖是阿难,阿难在《无量寿经》裡面发愿「我亦乐生西方极乐世界」,阿难去了。阿难去了,在我们想,大迦叶也去了,个个都去了。阿难是宗门教...(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2》)
...。从这一段文字上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善财从初发心。乃至普贤。于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相好。一一支节。悉亦如是。善财于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种种佛海。种种菩萨众会海。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故云玄门也。】
这一段文不需细说,完全是讲境界。重重比较,一个彻悟之人,跟一个虽悟而不透彻,境界是不能为比的。普贤菩萨的境界,再跟诸位具体的表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一想,在华严会上,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不容易,经历五十三参才见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拿《无量寿经》仔细来对一对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可以拿《华严经》来做证明。这样究竟圆满殊胜的法界,我们凡夫也能够证得,这就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
因此古大德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就正确。《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不入《无量寿经》,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不可能,决定不可能。诸位看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你看看他《淨土资粮》跟《谷响集》,他这几本着作,你知道了。没有想到,这样殊胜圆满的境界裡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叫我们博地凡夫也能够契...(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4》)
...自然你就见到一尘。所以一尘,我们现在不要去管它,我们从一念上下手。淨宗裡面讲一心不乱,我心裡起心动念,就是二念、三念,就不是一念。所以真正讲功夫、讲修学,就是二六时中如何保持这一念,一念就叫做正念。所谓正念,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清淨,万法如如。不是叫我们六根不接触六尘境界;接触六尘境界,在这裡面学一心,这叫功夫,这是真正的学佛。
所谓是读经、礼佛、念咒、念佛号,都是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统统都是求得一心不乱的。我们所提倡的,是提倡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为什麽在许多方法裡面,我们要提倡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裡面极力提倡持名念佛。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训,释迦牟尼佛指导我们。我们从这部大经也逐渐体会到,认识到《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在整个佛法裡面的价值,所以才非常乐意的选择这个法门。选择这个法门,这就对了;不选择这个法门,说老实话,那就是一念失则全乖,『旷劫修而无益』。《华严经》上讲无量劫,凡夫,从凡夫发心到圆成佛道要无量劫,这麽长的时间。一般经论上讲,三个阿僧祇劫,也是很长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说老实话,是佛的权说、方便说。为什麽?再说多了,你害怕。《华严》是真实说,无量劫。
底下讲『一念得则全契』。这是会修的人,会修...(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5》)
...国来的。佛灭度后一千年,佛法传到中国,正是像法的时代,所以禅的这个道风在中国非常之普遍,影响很深。末法时期,佛讲是淨土成就。我们现在是生在末法,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今年咱们农曆年还没过,我们中国人还是喜欢过农曆年,以农曆年来算,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六年,过了年就十七年。所以这是末法一万年,过了一千年,这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佛既然说了,淨土成就,我们乖乖修淨土法门,就是佛的好学生,听话的学生。你还要学其他的法门,那看看你自己是什麽样的根性,不容易成就。
本经,《华严经》这一卷,也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本,这一本是淨土五经之一。淨土五经就有《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这一卷。在这一卷裡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妄想、烦恼大家不要害怕,根本不要理会它。只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这就对了。我们修淨土的人採用的方法,一个是读经,一个是念佛号,用这两个方法。
【四。阳和照物。远近齐敷。枯木不生。过时则已。佛慈利生。平等普度。阐提不受。穷尽未来。又阳气所滋者。后终凋落。佛慈所度者。究竟涅槃。有此两重之意。故云长春也。】
就是《疏》文裡面,『扇慈风以长春』,就是这一句。这是将世法跟佛法做两重的比较。『阳和照物』,阳是太阳,春天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照耀万物,『远近齐敷』,一切万物欣欣向荣,但是什麽?『枯木不生』。那个树已老死了,死了,那个太阳怎麽照...(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6》)
...宝加护,凭我们个人,实在说,智慧、福德都不够。何况现前所谓是法弱魔强,我们能够平平安安的在这裡念佛修行,在这裡讨论佛法,这都是三宝特别的加持。末后一条:
【随顺先圣故者。西天圣众。诸菩萨僧。造论释经。皆先归敬。顺诸先圣。故敬三尊。敬意极多。不能繁述。】
末后一条,这是援前人之例。佛法,不但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如果这个法是正法,就离不开这个「敬」字。可见得,你要辨别法之邪正,不论它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你要辨别它的邪正,很容易能够区别,就在它有没有敬意。如果有敬意,这必定是正法;缺乏敬意,那这个法是正、是邪就要仔细去观察。
本经将菩萨的行门,最后归结成十大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在我们中国世间法,儒家的教学,诸位要翻开《礼记》,《礼记》第一篇就是「曲礼」,第一句就是「曲礼曰,毋不敬」。你看看,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实是不谋而合,都是从修敬开始,由敬入门。礼敬就是我们的性德,这是真的。不仅仅佛不在世间了,我们要归敬求佛加持,当年这些诸佛菩萨同住世的时候,菩萨们讲经、注疏,佛在世,也求加护,何况在末世。所以中国的古大德们,他们造论、解释经,也援古印度前贤之例,在注疏之前,一定有归敬的字样。除这七条之外,这个敬意很多,可以说是数之不尽。所以说『不能繁述』,就不再多讲了,讲七条就够了。这是讲归敬。归敬什麽?归敬的对象是三宝,所以下面要给我们解释三宝。
【释此所归三宝分二。】
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就是三宝。底下解释『三宝』分为两段:
【先标三宝义。后正销疏文。】
第一段...(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0》)
... 这个得到之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参学。参学是什麽?什麽经都可以听,什麽经都可以去研究,那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就什麽?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就是四弘誓愿,修学的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诸位要晓得,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后得智,「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你有根本智,后面所修学的一些法门是智慧,是无所不知。如果没有根本智,你前面烦恼没有断,你所修学的一切法门是邪知邪见。学多了,贡高我慢,瞧不起人,愈学烦恼愈重,愈学愈颠倒。将来果报不是往上升,是往下坠,三途去了,所以这个次第不能够躐等。《华严》到了末后,到这一卷,这一卷是第五十三参,善财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四弘誓愿裡的最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一部《四十华严》讲什麽?就是讲这四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说佛不慈悲,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态度、方法,全都告诉我们,我们不遵守、不相信,自以为聪明,那有什麽话说?这不是佛的责任。所以后来的果报,是自作自受,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虽然不是初学,所以我特别劝勉同修们读经,不要求解。读经的目的是什麽?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我每天念一个钟点经,我一个钟点不打妄想,没有分别执着;念两个钟点经,两个钟点不打妄想。所以我这个念经是在修行,是修这个,不是求解义,是修清淨心。念三个钟点,就三个钟点修清淨心。这样累积个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7》)
...?你要记住,前面讲得很清楚,他是出缠如来藏,我们今天是在缠如来藏。这个在缠、出缠也不好懂,我们举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这个讲堂这麽多的灯,现在这个灯没有障碍,光明都照着这个讲堂,这就等于出缠,没有障碍!那个在缠的,就好比这个灯,我们重重把它裹住,我们用纸张一层一层都把它煳起来,煳个几十层,煳个一百层,它一点光都没有了,这叫在缠如来藏。你能不能与一切灯光光互照?不能。别的光照你,你的光不能照人。我们现在就变成这个样子,诸佛菩萨的光照我,我的光不能照他,我的光是什麽?被妄想执着烦恼缠缚住了。佛菩萨照我,我不能照他,我跟他不能打成一片,我们今天的病根就在此地。
但是用什麽方法恢复我们的性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好,这就是恢复性德的不二法门。所以念佛人要知道,《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因为念佛的人,如果再要加修十大愿王,这个成就就快了,特别容易,决定往生。不但往生,一定是高品位的往生。实在讲,念佛跟十大愿王一定要相辅相成。为什麽叫你相辅相成?这两个不连在一起很困难。不连在一起,要修十大愿王,什麽人?初住以上的菩萨,为什麽?他出缠了。好像他被重重盖覆住这个灯光慢慢撕,撕破了一点,没有完全撕掉,破了一点,光露出一点。露出这一点,这一点的光明就跟其他的光明融成一片。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露出四十一分之一的光明, |
|
|
|
|
|
|
|
这个光就跟一切诸佛菩萨的光明交融了。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9》)
...小张的。小张什麽?随身可以带。时时拿出来看看,不要忘记了,这才行。这是不看阿弥陀佛就胡思乱想了。这胡思乱想,这一生就又空过了。所以千万不要顾忌不恭敬,就是这一不恭敬,把你这个念佛间断、夹杂了,搞得这一生去不了,还搞六道轮迴。为了恭敬,搞六道轮迴,这冤枉,是冤枉。那些人好像看到不恭敬,他真的往生了。我们恭敬,这个恭敬坏了,搞错了。所以什麽叫恭敬,什麽叫不恭敬,都没有搞清楚,愚痴,这叫颠倒。真正恭敬,就是真正认识清楚了,要把娑婆世界、六道轮迴,从今天起,把它丢下,放下,一心一意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恭敬的,这是真智慧,这就是善财童子是『再见文殊后方见普贤者』。见普贤,就是证入法界!就是往生西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导归极乐这就成佛了。
上个星期,淨律寺的老师、学生到我这儿来,问我修行的方法,我就是把《华严经》介绍给他们,很简单的给他们说明。他们问我,修行从哪裡下手?我就教给他,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哪个人不念?天天都念,谁都晓得。四弘誓愿就是《华严经》,四弘誓愿怎麽讲法?《华严经》就是四弘誓愿的详细说明。「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破我法二执。念念都是为度众生,把自己忘掉了。我执不破自然没有了,这个法子妙。我都没有了,还有什麽烦恼?烦恼是因我而有的,我没有了,谁烦恼?生死也是因为我而有的,有我才有生死,我生我死,我没有了,谁生谁死?没有生死!也没有轮迴,什麽都没有了。所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9》)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二卷
...不想出离。三界六道,这不说了,迷在这个地球上,不想出离,这个不得了。三十年前,我们读佛经,读到经典上,一点都不假。浊,就是染污。不但今天我们物质环境染污,全世界众生心地染污、精神染污、肉体染污,有史以来,没有现在这麽严重。所以释迦牟尼佛这句话是对我们现代人说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要觉悟,要想方法离开,离开这恶臭的环境。要离开,实在讲,虽然是许许多多的法门,都是方法,但是那些方法适不适合我们自己修学?我们自己在短促的时间当中,能不能有把握成就?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佛看得清清楚楚,为我们指出一条,每个人都能成就的一个法门,连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都不例外,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这《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华严会上,佛菩萨要不念佛求生淨土,这华严一会也不能圆满。诸位先冷静想想,才晓得世尊教给我们这个法门的重要性,也知道佛示现在世间,说法度众生真正的目标。这是觉者警之令悟。
『恶身便是好身』。恶是迷变现出来的,好是觉变现出来的,本体没有两样,是一样的,只是觉迷不同而已。觉悟了,就自然不执恶身,不再执着。不再执着,就是烦恼障断了,觉就不迷了。迷是什麽?迷是妄想。你看佛在大经上讲,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根本的原因就是妄想执着。觉,妄想就没有了,所以这觉重要。捨掉情执,不执着了,烦恼就没有了,转烦恼成菩提。
『故此云:要假开示,令其悟入』。佛要达到这样一...(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2》)
...持。如果受持是这麽简单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受持了。你要真正懂得受持的意思,想一想,我们从来没有受持一部经。受是接受经典裡面所讲的理论,我们对这个经上的理论有没有真的明瞭?真正通达明瞭,这是接受了。经裡面所讲的教训、修学的方法,我们是不是完全做到了?没做到,没受,没接受。要把它真正做到,才叫做接受。经中所讲的境界,我们有没有契入?没入佛菩萨的境界,没接受。可见得,受持不简单。真正一个受持的人,他必然是心同佛心,愿同佛愿,德同佛德,行同佛行,这才叫全盘接受过来。也就是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信受奉行才叫做受持。不但尽形寿依教奉行,菩萨发的心大,生生世世尽未来际劫,都是信受奉行。特别在本经,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不是尽形寿受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永远的受持。依照经典裡面的理论、方法、境界、教训,去认真的修学,所以他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所讲的那个比喻,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麽?依教奉行,决定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果。这哪裡是一个世间福德之人,包括摩醯首罗天王也不能够相比。
这下面说得尤其好,不仅是受持这一部经,『乃至一喻,所得功德』,像经中讲的这九个比喻,真正有一个比喻彻底明瞭,彻底能照做了,那个真实的功德都不可思议。两个比较一下,就像《金刚经》上讲,受持一句偈,功德就不可思议了,何况全经?何况是一切经?一切经有没有方法受持?给诸位说,有方法,抓到纲领,就统统得到了。像个衣服,...(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4》)
...切经?一切经有没有方法受持?给诸位说,有方法,抓到纲领,就统统得到了。像个衣服,拉到领子,一拿,这衣服就很顺,很顺畅,全部就拿到了。而一切经的纲领是什麽?给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在外头听到不少人,说我修淨土已经迷了,有人批评我,说我已经迷了。这个事实,我清楚,他不清楚。我一点都不迷,迷了的人决定不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人决定不迷。为什麽?古大德确实做了一番仔细的去比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我们今天称为《大藏经》,一切经裡面,我们去把它选,哪一个第一?《华严经》第一。《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一比?这《无量寿经》第一。为什麽说《无量寿经》第一?这都有根据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统统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性相因果是《华严经》的归宿,那它当然是第一,这个不假。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选用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他把全经分成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什麽?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世尊转告,跟阿弥陀佛亲说,没有两样。所以那一章经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四十八条当中,哪一条第一?再找,慢慢找,把第一的第一找出来。古今大德公认,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讲的是什麽?十念必生。念什麽...(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4》)
...业;他来,是我们的业障消除了,机缘成熟了,决定帮助我们成就。所以佛菩萨出不出现,统统是大慈大悲。至于要问,佛菩萨什麽时候来度我们?不是问他,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什麽时候真正想出离三界,真正想圆成佛道,你只要有真心,真正有这个意念,佛菩萨决定就来了。换句话说,真正觉悟的人,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佛经不能不相信,句句是真实话,没有一句是假话。我们再看下文:
【故慈氏章云。菩提心为灯。大悲心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上解心体竟。】
它这个点错了,上解底下这个点应当点到大智,『即大智,上解心体竟』。『慈氏』这一章,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前面一章,我们这一章是最后一章,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章。在五十三参裡面,慈氏菩萨在文殊之后,普贤之前,前面一章。弥勒菩萨曾经说了一个比喻,『菩提心』好比是灯,『大悲心』好像是油,油灯,没有油,这灯点不亮;『大愿』就是灯炷,这个点燃了,它才会放光,『光照法界』。用这个方法,用灯来比喻菩提心的相状,菩提心的心体。那它的作用就是智慧,般若智慧,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所以这个智慧不能现前,智慧变成了烦恼。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迷了,圆满的智慧就变成无量的烦恼;觉悟了,无量的烦恼就变成无量的智慧。可见得,转变的这个观念、枢纽就在迷悟,就这麽一点点。所以悟了的人快乐,无比的快乐;迷了的人烦恼,苦恼得不得了。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5》)
...有用。所以我们台湾法师也不少,经常不断的讲经,没听说一个开悟的,是不是?这裡面的事实真相,统统要搞清楚。这是简单跟诸位介绍十度。十度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叫万行,万行归纳就是十度,或者是归纳成六度。宗密大师在《钞》裡面,把这一段省略了。省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段是常讲,在经上已经讲得很多了,是广在经文。底下这是总结,「上来两段,总是第一遍成诸行也」,底下这是第二段。
【二顿成诸行者。】
遍成诸行是有次第的,『顿成诸行』是没有次第的。下面说:
【一行即一切行故。】
『一切行』是一行,『一行』是一切行,一多不二,这就顿超。这个行门,特别是在末后这一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是多,是代表一切。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一,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裡面,就圆满具足了十度,圆满具足了十大愿王。既然具足十行、十愿,那可以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上。这一句佛号叫妙行,知道的人实实在在不多。这一句佛号是一切佛法裡面的总纲领,到此地这才见到。底下要为我们说明:
【此复有二。】
分成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约心观,第二个小段是约性融。在二百一十面倒数第四行,有「二约性融」。这是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约心观。谓一念相应。能顿具故。谓此心即是佛智。佛智即是无念。无念心体。内外无着。】
这个底下小字写得好,无着就是...(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7》)
...脱故。】
这段文是解释《疏》裡面第九科「示其终归」,前面这一段跟诸位介绍过了。这十条是说明生起的次第。这是第四,『蹑三』,蹑是《蹑论》,《蹑论》第三卷裡面有这一段话,『感应化物,已有诸经,何须说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说的经已经够多了,何必还要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当然这个问题也是有所为而说的。佛说一切经,但是一切经都没有讲到究竟圆满,这是真的。那这部经就不能不说。『未示真法』,哪是真法?《大方广佛华严经》才是真法。
古人有说,一切经裡面我们做个比较,《华严》最真实。《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那《无量寿经》真实。为什麽?《华严》讲它究竟圆满的真实就是这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真实。由此可知,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算究竟真实。为什麽?在本经裡面,我们看得很清楚,但不是在这一卷,是在这上面,前面。文殊、普贤这是大乘圆教等觉菩萨,他们两位在华严会上,还发愿求生淨土。由此可知,淨土法门是何等的殊胜。圆教等觉菩萨尚且发愿求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等觉菩萨他还求什麽?我们晓得的,菩萨所求的就是成究竟圆满佛。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无上」两个字,在理论上讲,十方诸佛刹土都能成的,理上讲得成,事上修行有难有易。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刹土裡面,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容易,相当的困难。唯独西方世界容易证得,这才是发愿要求生淨土,成就究竟圆满的果...(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1》)
...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等。】
『等』,就是佛像这一类的话说得很多,这是举这一句来说。佛第一个意思,这就是给一切众生种下大乘佛法的种子。这个种子不会坏,什麽时候业障消除了,它种子就起现行、就起作用了。起什麽作用?喜欢闻这个法门。所以这个种子叫坚固的种子,它不坏。佛在「出现品」裡面,「出现品」也是《华严经》,所举的都是举这一本经。佛举个比喻说,『如人食少金刚』,这是金刚鑽,最坚固的东西,我们吞下去了,吞得再少,它不会消化的,它不化的,永远存在那个地方,『终竟不销』。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种子叫金刚种子,决定成佛。说老实话,怎麽成佛?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怎麽知道?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得,这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一开始说法就极力提倡,普贤菩萨带头。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归到西方淨土。所以这是金刚种子,为将来往生作佛种下种子。这是第一个利益,普遍的利益。
【二令起行成证入。故出现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乃至若闻此法。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乃至深入如来无量境界。必须闻此。始得生佛家。入佛境。故须说之令起行也。】
这就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了,学佛的人目标是成佛。怎麽样才能成佛?就是菩萨在无量百千那由他劫当中,要是闻不到这个法门,他就成不了佛。闻到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理论方法来修学,他才成得了佛。这个经重...(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2》)
...息。】
前面一个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为我们说的这个时候。我们晓得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是应身来的。应身有多少?《梵网经》上讲得好,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个化身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说,那个化身在别的地方也说,过去、现在、未来各个世界佛都说,没有不说的。为什麽要说这个经?不是这个法门不能叫众生当生成佛,这是当生成佛的法门。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到第二生,是一生就圆满了。从初发心到无上正等正觉,一生圆满成就。那善财这一生圆满成佛,他用什麽方法?给诸位说,他就是用的信愿持名的方法,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不可思议。所以这部经末后这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你念佛,唯有念佛,才能成圆满之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是读了《华严经》,讲了好多年,《观经》三福末后那一句,「深信因果」才恍然大悟,以前怎麽想都想不通。
深信因果,摆到菩萨那一条裡面,那菩萨不相信因果吗?他那个深信因果摆在第一条,我不怀疑,摆在第二条也勉强能说得过去,摆在第三条,怎麽想都想不通,菩萨怎麽不知道因果?读了《华严》之后,才真正明瞭,菩萨不晓得念阿弥陀佛这个因是成无上菩提之果,不知道。所以多少菩萨都不相信,何况凡夫!这一点都不奇怪了。所以有多少大德、善知识劝你念佛求生淨土,他不念佛,他不求生淨土,你就晓得这是为什麽原因。他不相信,不相信为什麽劝你?安慰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3》)
...所以当中这一段的这是最麻烦,直入入不进去,那怎麽办?这才委曲婉转,『故方便且说三乘』。三乘是什麽?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通常我们称为大乘、小乘。大乘、小乘都是佛的方便说。直入这样的经典不多,在中国一般大德们公认的,《华严》是直入,一生圆满成佛,《法华》是直入,《弥陀经》、《无量寿经》是直入,除这三经之外,都不是直入。禅宗虽然六祖所传的,接上上根人,也只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但是诸位要晓得,明心见性的程度只是圆教初住以上,圆教初住就明心见性了。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他不是彻悟,也勉强算是直入了,入得浅,不够深,没有一句阿弥陀佛入得彻底。
《华严经》入得彻底,它彻底在哪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入得彻底,这是直入彻底,这是超越了禅宗。密宗成佛,你们去看看《印光大师文钞》裡面所讲的,他所成的佛,一般所讲的藏教佛。藏教佛,实际上他的功夫,断证的功夫只等于阿罗汉。那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能达到;见思烦恼不断,三界出不去,藏教佛也没有分,比淨土宗下下品往生差得太远了。为什麽?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跟等觉菩萨天天相处在一起,那不是藏教佛能达得到的。藏教佛的程度,说老实话,连圆初住的资格还不到,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破。由此可知,这个直入太难了,就是要信心坚定,一丝毫怀疑没有。
今天我们所走的这个路,《普贤菩萨行愿品》也是导归...(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九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99》)
...知道中国佛教黄金时代是隋唐,佛教兴旺达到了顶点。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影响将近一千五百年,一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这么深、这样远!那个时候的高僧大德辈出,很多很多,真的是有修有证,还有不少佛菩萨再来的,化身来的,我们在《高僧传》里面这都见到。当时古大德,实在讲也是为我们,来探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仔细比较比较,哪一个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所以称《华严经》叫根本法轮。把佛法比作一棵树,《华严经》是树根、是树本,所有一切经都是枝叶,《华严》是根本,这是第一。然后再把《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一个比较,又说《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也就说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华严经》止於等觉菩萨,不能成佛。所以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你看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在《华严经》上都发愿求生净土,这还有什么话说?《华严经》上又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智慧接近圆满,对於所有行门真的都彻底了解,过去小看净土法门,现在明白了,统统都念佛求生净土了。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地上菩萨十一个位次,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你要问念什么佛,求哪一个净土?你问文殊、普贤就晓得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说的。所以这些祖师...(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最上乘之妙法。】
这个方法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大势至,在一切菩萨当中,大概他老人家的缘分比观世音菩萨差一等;我们大家对观世音菩萨很熟悉,知名度第一,「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知道大势至菩萨的人不多。实际上大势至菩萨真的是第一智慧,他的智慧在文殊、普贤之上,为什么?因为他专修念佛法门,专弘念佛法门,这才是专家。我们看到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他老人家写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夏莲居第一个写的,以前没人说过。我看到这一句,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点都不错。在尽虚空遍法界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第一。在我们娑婆世界专修专弘,普贤菩萨第一。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第一个提倡净土的。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讲到初祖,三个初祖,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跟禅宗的观照、教下的止观,无二无别。不但无二无别,实在讲比他们那个高明太多了。他们修行要具足很多条件,如果不是那个根性,根本无法起修。净宗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都能修,这就高!有的人可以修,有的人不能修,不算高!人人都能修的,这才叫高明。等觉菩萨,文殊、普贤他能修,再愚钝的众生他也能修;不但人人能修,我们看到有个小册子《物犹如此》,那个小册子里面记载的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心去读经就错了。不可以生解,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贯注在经上,这是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两边不取。这样读经,符合金刚般若 的指导原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经上用上了。由此可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念佛,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念十句佛号,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们想想对不对?时间短就是了。一分钟当中,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它的力量才有那么大,这个一般人不晓得。
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达,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所表现的,那不就是的吗?他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仔细一观察,圆圆满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菩萨六波罗蜜,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圆满具足。《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在生活点滴当中,我们看出来了,那叫做觉悟人的生活。我们要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了,无论你现在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都会最快乐、最幸福、最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宾接客,都是充满了三学六度,都是圆圆满满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圆满,没有深入不知道;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诸位想想,我不会去学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老顽固,我在机关服务的时候,我的同事、长官都知道我是老顽固,要想叫我佩服一个人,点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会有念?念叫妄念,本无妄念,本来无念。
【是名】
这从相上讲。
【明妄念繁兴】
繁是繁多、繁杂,兴是起来。无量无边的杂念起来了,这是妄念。
【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
须菩提尊者问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是怎样降伏这些妄念?净土宗的方法,实在讲比《金刚经》简单,《金刚经》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抓不到要领,还是没有法子下手。净宗,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解决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金刚经》就解答完了,问题都解决了,你才晓得净宗不可思议。般若 要是离开净土,决定得不到究竟,就跟《华严》一样,《华严》到最后,要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能圆满。所以净宗是真正的大圆满,真正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果位。必须,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定要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念掉。宗门里头有说,禅宗里面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用的方法是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是觉。净宗用念佛的方法,不怕念起,念头起来不怕,一起来马上就提起佛号,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转过来。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只要念头一起,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功夫,这个叫做念佛,真正念佛人是这个念法,要转得快,不要叫妄念继续发展,不可以叫妄念继续,要让佛号继续,这就对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说这一部《金刚经》句句都是念佛法门。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5》)
...得了,事上有困难。为什么?事上去修,的确心要很细,粗心大意的人,难!因为不但要观照,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个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统统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叫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没有法子,懂得这个道理,行,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会微细的六度行为,我们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做。这一句阿弥陀佛,说实在话,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你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么?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就恢复了,这就是得。不能执著得的相,执著得的相就错了。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经文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是总指前面所说的,要像佛所讲的,你要生清净心,清净心要现前,这才是佛菩萨。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实在讲没有两样,你很难分得出来,用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混浊之心;佛菩萨的心,清净之心。混浊的心是妄心,清净心是真心,不一样...(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的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能入,就凭一句佛号。你们念《华严经》,「我们修普贤行愿才能够去,不修普贤行愿怎么能去?」你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一句阿弥陀佛,普贤行愿全部都包括;不念阿弥陀佛,一条一条的修,好麻烦,不容易去。一句阿弥陀佛就统统都修了,好多人不晓得这个秘密,他不念阿弥陀佛,他要去搞一些大经大论,一条一条的去搞,那个才叫愚痴,才叫可怜悯者。
【四相皆无,万念俱寂。何所谓辱,何所谓忍。知此,则知一切行门,非仗般若 不能成就矣。】
六度每一度里面,不能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就不能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如此,每一愿里面,点点滴滴都要具足般若 波罗蜜,没有般若 波罗蜜,不能成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有没有般若 波罗蜜?给诸位说,有,圆圆满满。给你讲念佛的三个要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是般若 波罗蜜。怎么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是离相。怀疑,有相,夹杂也著相,离一切相了,那有什么怀疑、夹杂的?没有了。所以叫老实念,老实人就是具足般若 波罗蜜的人。老实不容易,我们这些人念佛都不老实,如果老实,不早就往生了;就是因为不老实,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老实?有妄想、有杂念、有分别、有执著,就是不老实,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般若 在里面。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具足般若...(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三卷
...真快乐。你们生活很富裕,你要晓得你付出了多少代价,哪有我这么自在、这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你说多快乐,谁能相比?别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明了的时候,入进去,才晓得这个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脱,哪有苦!我看这些众生一个一个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烦恼忧虑重重,那个真苦!愁眉苦脸那个样子,哪有我们这么自在潇洒。
【观门之般若 ,行门之舍忍,为学道要门。】
所以这一次讲《金刚经》,我也讲得很欢喜。为什么?对大家的确是需要。真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观就是观念,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行门当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好,离开了施与忍,一愿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能够在施忍上下功夫,这个十愿自自然然就不一样,你听到、念到,你心里面起的感应、起的反应当然不同,它有启发的作用,的确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与忍是行门的大根大本。
我学佛,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得利於一开端就掌握这个方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二十六岁,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来以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这才晓得佛经里面有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方老师介绍给我: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才开始跑寺庙。跑寺庙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经。那个时候的台湾,佛经非常非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我再去参访别人。他自己修学的什么?念佛法门。谁教他的?根本的那个老师教他的。他没有改变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我们在经文里面没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门,经文字面上没有,意思有。意思在哪里?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是文殊菩萨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萨教他什么?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门,哪里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师是求生净土,老师知道这个法门第一,一定是传他第一法门,不能把第二法门传给他。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从这上面去看、去体会,经文上没有,但意思有。可是经文上明显的也显示出来了,第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是明显的意思,暗显、明显都出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整个托出来,原来善财是修这个法门。参访总总法门,一切法门他都知道,他没有一样不晓得;你要问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学,他都可以教给你,但是他自己不学,恋德礼辞。礼辞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门深入。禅定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都在这里显示出。他没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为一切法门所动摇,所以般若 智慧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我们要乐集,乐是欢喜,欢喜积集一切善法行,这是深心,这叫好心。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丝毫的恶意都没有。念念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总是怀了一个利益的心,决定没有一个不利之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人觉悟了。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觉悟了。我要真正受持读诵如来了义的大法,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先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而不是「我凭什么帮助他?」这个话是迷人讲的,不是觉悟的人讲的。诸位查遍《大藏经》,哪一个菩萨曾经说过这个话,「我为什么要度他?」从来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佛菩萨帮助众生应该的。帮助众生就是帮助他自己,不肯帮助众生就是不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
【且此责终未能尽】
《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总结的都是这个愿无有穷尽。众生业果、菩萨的愿力都没有穷尽。
【即尽,亦等於未尽。】
即尽是什么?成佛。成佛总尽了吧!等觉菩萨还没尽,成佛总是圆满、尽了。成了佛之后一定倒驾慈航,所以说尽了也等於未尽,这是真的。
【当生如是心】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劝导我们,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无始劫以来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失掉了,今天在般若 会上,佛帮我们唤醒,让我们觉悟,一定要发这个心。要不要去度?度,要去度。
【无能度】
不能执著一个我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一执著,你就迷了;只管去做,所谓蓦直去做,全心全力的去做,做而无做,这就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1》)
...样,他的来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人六种神通都具足。他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是在哪个世界,从哪一道里头,你都清楚。那怎么会不能区别?西方极乐世界大家住处,也没有街道的名字,也没有门牌号码,那么大的地方,你要找一个朋友,找个同参道友,到哪里去找?你这个念头一念,那个同参道友就现前,你也不必去,他也不必来,就现前了,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无住,是无住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住於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
所以,与事实真相相违了,相违就是迷惑颠倒,逆性而行。诸佛菩萨一切是顺性,随顺自性;而凡夫是随顺妄想、随顺烦恼,所以他搞六道轮回。我们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实实在在讲,十大愿王的名称每个人都会背,天天课诵都要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都要念,可是意思没有几个人真懂。你恒顺众生,你顺什么?顺众生的烦恼,顺众生的邪见,那个麻烦大了。所以你要晓得,十大愿王是谁修的?法身大士;不是凡夫修的。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本性,修六度、修三学,没有叫你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学的。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法性,不是恒顺众生的法相,是恒顺众生一切皆如,他顺的是这个,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我们往往看到那几个字,把那个意思错会,还以为我们没错,修普贤行了。这就是你多读大乘经,那个意思才会明白一些。
【「法法皆如」一段经文,在第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4》)
...学佛,学佛学跟佛一模一样。我常讲佛是什么心,我们要学佛的存心;佛是什么愿,我们要学佛的愿;佛是什么样的生活行为,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行为,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但是诸位要记住,我唯恐诸位住法发心,又住法修行,那就糟了!不能住,不能执著。佛跟我们不一样,他不执著,我们执著。执著是凡夫,不执著是佛菩萨,决定不能执著。如果我们用这个道理,来拣别真佛、假佛很容易。现在这个社会假的太多,冒牌的太多,假冒佛法也多得不得了。你仔细观察看他执不执著,执著就是假的,不执著是真的。我这个佛法好,他那个不好,这一听,他也未必好,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他可以赞叹自己好,他决定不会毁谤别人,那是真的。
你们最近听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称赞,你看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的榜样,礼敬决定是平等的,对於妖魔鬼怪都礼敬、都平等。为什么?他有佛性。你离这个相看他的性,他是佛,他不是别人。为什么不赞叹他?他那个相不顺性。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他对於胜热婆罗门没有赞叹,甘露火王没有赞叹,伐苏蜜多女没有赞叹,这三位善知识他表的相是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恶。但是他对这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你们仔细去看《华严经》,你就晓得,参访每一位善知识,礼敬之后都有赞叹,然后再请法;唯独这三个人有礼敬,后头接著请法,当中没有赞叹。赞叹顺性,我们常讲隐恶扬善,正面的、善的,我们要赞叹,恶的不说就好了,不用去毁谤。所以不赞叹,我们就了解,他那...(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这在前面说过好多遍,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的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佛为我们这样说,实实在在讲,是粗说、是略说。如果是真实说,恐怕我们怀疑,恐怕我们不能接受,只说一个粗相而已。至於微细的相,等待有一天我们的心清净了,自自然然就见到,然后才能体会到佛说法的善巧方便,循循善诱。因为它有这个现象,有假相,法就是假相,非法就是空性,空与有两边都不可以执著,这个地方的取就是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因为两边都不是真实。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觉悟,空有不著,离相离念。离相是离执著,离念是离妄想,妄想、执著都不能有。
在日常生活当中,学诸佛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生活就自在,就真正的幸福。这两句实在说,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再把它说浅一点,说白一点,大家更容易体会,那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真正要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要真正做到,那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为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所争、所求的,都是妄想执著,都是了不可得,那你又何必要争、又何必要求?无争无求,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就生智慧。智慧生出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这个时候你会体会到法喜充满。
【若不离念,寂且未能,遑论乎照。】
真实的功夫就在寂照。可是若不离念,寂达不到,寂是清净心,就是真心。照是真心起作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八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4》)
...之后,才有资格学法门。为什么?学了会开悟,烦恼没有断,学法门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变成什么?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法门里面如果渗透烦恼进去,就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
古时候善知识教学生非常严格,一定先教你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让你学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实在讲我们做不到。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换句话说,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是凡夫。圆初住叫发心住,《金刚经》上讲的,他真正发菩提心,断烦恼的标准在此地,这个时候有资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到哪里学?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什么?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四弘誓愿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过去讲《华严》时候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榜样。你怎么发心,怎样去断烦恼,怎么学法门,怎么成佛道,《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说实实在在的话,烦恼都没断,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这个要知道,那么在我们就没有法子把它变成功德了,这样我们看起来也很悲哀。实在讲有办法,有什么办法?把我们所修一切的善业,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有漏的善都变成无漏的功德,这个方法妙!除这个方法之外,我们没有第二个方法...(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6》)
...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经,做个比较,哪一部经第一?这一比较之后,几乎大家都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第一经。为什么称《华严经》是第一经?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华严经》对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说得非常完整;清凉大师以四科判经:信、解、行、证,这个教义圆圆满满,确实可以称为第一经。可是再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这是第一当中的第一。为什么一开端不把《无量寿经》看作第一?要比较之下才称之为第一?这是刚才说过,《华严经》讲得圆满,《无量寿经》跟《弥陀经》讲得没有《华严》那么圆满;面面都讲到,没有。为什么《无量寿经》会把《华严经》比下去?《华严》到最后也成佛了,怎么成佛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成佛。由此可知,《华严》到最后,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是大本,《弥陀经》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样的。所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归宿、总结,结在这个地方,那当然是第一的第一,没有话说。《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总共有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部《无量寿经》都是讲四十八愿,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中心,是净宗的根本。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这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古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00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0》)
...乱了。十法界、六道,是你的妄念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要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骗,谁骗你?自己骗自己,没有人骗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在骗自己,所以叫你可怜悯者。别人骗你,那个不能算你可怜;自己骗自己,才叫可怜!
【而能死心蹋地老实念佛,一心求生净土。】
什么人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法界里面高段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一共十一个位次,佛门里面常讲三贤十圣,这是讲十圣。始是初地菩萨,终是等觉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次位,统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可是在经上我们又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普贤菩萨要劝他们念佛;到初地以上不要劝了,他自己知道,他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不要劝。三贤位次虽然看到高位菩萨修这个法门,他还不知道所以然,所以还不是死心蹋地老实念。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要去教化他们,要去帮助他们。所以真正讲老实念佛,是地上菩萨才真老实。
到这个境界了,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对於《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念得熟是真的,《无量寿经》是不是真明白了?有问题!果然真明白,你就老实念了。还不老实,换句话说,经念得很熟,不甚明白。为什么?刚才讲了,你念得很熟是名字位中,你没有老实念,你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研习报告《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第一一八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8》)
...上根人,我们比不上。人家心地清淨不打妄想,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弥陀佛,淨念相继。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就比不上人家。如果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什麽妄念都没有,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可以不念经。如果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本经是非念不可!这不能不知道。
夏莲居居士是菩萨再来,应这个时代众生的需要,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会集,成为一部新的经本,普度末法众生。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可以说是非常深厚。在这本子流通还不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人手一册,就能依照这本经来修行,这是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因为这法门『直截了当,方便究竟』,比《华严》、《法华》还要直捷。《华严》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拐弯才去的。我们不必经过那条路就到达了。这方法确实非常「方便」,一句阿弥陀佛随时随处都可念,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障碍。人人能修,人人能学,人人能成就,这是「究竟」。
『奇特殊胜,不可思议』。八万四千法门裡,这确实是最特别殊胜的一个法门,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
六、淨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淨宗第一经也。
佛陀当年在世,专门介绍弥陀淨土的有三部经,称为淨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后来的大...(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可以。如果需要助的话,正助一定要辨别清楚。
二、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这一段文又分五小段。从这五小段中,我们就能认识这一部经的兴起因缘,是无比的殊胜。
(一)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1、《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
佛法在中国,各宗各派公认一切经中,以《华严》、《法华》为圆满的法轮。尤其是《华严》,皆认为是如来的根本法轮,所谓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像一颗大树,树的根本是主干,好比是《华严经》,其馀所说的一切经,都是这颗树的枝叶花果,所以称之为根本法轮。三转法轮最后归属到《无量寿经》。在《华严》末后一品,有很清楚的经文说明,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通常我们讲佛法有大乘法、有小乘法,比大乘更究竟、更圆满的是「一乘法」。小乘修学最高的境界是「阿罗汉」与「辟支佛」。大乘法修学的结果是证「菩萨」的果位,而一乘佛法是成佛。这部经典、这法门就是教我们修行成佛的大法。一乘法在中国公认的经典只有三部,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经》。殊不知,一乘法最后的归属是在本经。本经是一乘法裡的一乘法,是大乘之大乘,是究竟圆满不可思议圆顿的大法。这样说法有没有根据?下面所引的经论,全都是根据。
2、《要解》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祕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蕅...(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佛法门信心不逆,信受奉行,我们的解与行都可与文殊、普贤媲美。这是要珍惜,要理解的。
(四)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心有二:(1)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元晓是高丽人,就是现在的韩国。他出生在中国唐朝时代,是一位出家人。在中国留学很久,修学很有成就,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传世。他说,「发菩提心,是明正因」,是往生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又说,发心有二种。一种是「随事发心」,就是佛经上讲的「四弘誓愿」。中下根性的人,菩提心是依此生起来的。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的弘愿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不管发多少愿,若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条,所以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总愿。总纲领,不出这四条,这是「发菩提心」。同时,四弘誓愿又是我们修学的指导原则,所以非常重要。我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就是这四句的详细说明。
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看前面讲发心二义,相违的三条,跟顺菩提心的三条,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都是为度众生的。后面的三愿,是完成第一愿。度众生,绝对不是空口说白话就把众生度了。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学佛、修行。从那裡修起?先要「断烦恼」。断烦恼之后才能「学法门」。现代人修学,为什麽没有成就?有人修了几十年,修一辈子,都没有成就。因为烦恼不断,妄...(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四卷
...他的「根本智」,培养他的「清淨心」。小孩不这样子去督促他,他也会胡思乱想。每天叫他念五、六个钟头,至少五、六个钟点他不胡思乱想,他心清淨。这种方法跟佛门教学法完全相同,是训练他无知,「般若无知」。到心真正清淨之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无所不知」。所以,他一接触就开悟,就证果。由此可知,中国从前的小学,在教断烦恼。我们看文殊菩萨教善财就是如此,所以没有说法。到他清淨心现前,老师不留他,叫他出去参学。
参学就是叫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六根接触六尘,成就他无所不知,这才成就真正圆满的智慧。所以,五十三参就是成就「后得智」, |
|
|
|
|
|
|
|
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善财在文殊老师座下成就「烦恼无尽誓愿断」。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次第摆得这麽清楚、明白,我们没有看出来,那是很冤枉。
我再劝同修,要想真正学佛,古人是用五年时间修根本智,我怕你五年等不及,不得已说三年。能不能再少?再少恐怕不能成就。你必须忍耐三年,三年中专修清淨心。什麽都不要看,也不要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不要接触。念这本《无量寿经》,也不要求解,专修清淨心。心地清淨,烦恼就没有了。如果三年都忍不过去,那就没希望。你这一生学得再多,读得再多,就像清凉大师讲的,只是增长邪见。天天邪见进步,那不是智慧。『随事发心』,要依照四弘誓愿的程序来修学,确实对中下根很得力。
第二种是『顺理发心』。「理」是诸法...(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
《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在什麽时候说的?依照本经的性质,是在「方等时」说的。
这一部经跟其他经典的确不一样。其他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只讲一次,所以集结经典只有一种。唯独本经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所以集结的经典,就有很多不同的原本。传到中国来,有十二次的翻译。后面会跟诸位介绍。所翻译的本子内容出入很大,原因就是原来的梵本不一样,也就是佛多次宣说。从这个地方证明,念佛法门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很重要,佛当年在世讲一遍,不可能重複讲第二遍。
『故不应限于一时也』,所以一定要执着在「方等」讲的,也有过失。佛多次宣说,劝导我们念佛往生,真的是从华严到法华,五时都说。《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阿含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裡面就有劝修淨土。方等更多,不必说了。《法华经》裡,佛也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无时不说淨土。
四、判教
「判教」也是中国古大德的发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没有。佛一生讲经,没有制定五时、四教、五教的。这都是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把佛一代时教分类,便利后人修学。好像一大堆的课本,把它分一分,那些排在一年级,那些排在二年级,那些课程排在三年级,就是这种情形。
(一)天台宗立四教:(1)藏教。(2)通教。(3)别教。(4)圆教。
(二)贤首宗立五教:(1)小乘教。(2)大乘始教。(3)大乘终教。(4)顿教。(...(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如:
『同类』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其中亦有亲疏』。亲疏的差别是讲念佛方法。《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都主张持名念佛。假如同类中,也主张持名念佛,这就「亲」。如果不是用持名,或者用观像、观想、其他方法来念佛,就比较疏远一点。亲疏是这麽说的。
『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这是同类的。《观无量寿佛经》裡讲的有观想、观像、持名,算是亲了。
(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四十华严》末后一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是用修十大愿王的方法,迴向求生西方淨土,这就比较疏了。
(三)《愣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这部也亲,因为它也主张持名念佛,「都摄六根,淨念相继」。
(四)《往生论》。(五)《安乐集》等等。
这些虽然不是经,是祖师的着述,可以把它看作经典。这些都是属于同类的。「经」有同类的,「论」有同类的。同类的就不少了,譬如蕅益大师所选的《淨土十要》,全是同类的。
三、带说淨土经论:《淨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馀种。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有些经论不是同类的,而是附带说的。佛讲经说法,有几句话特别劝勉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这就是附带说的...(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阿弥陀经》,像我刚才讲的读诵方法,把烦恼、习气、妄想、执着念掉。这是中年以上记忆衰退,採取小本《阿弥陀经》。年轻人要用大本。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读诵的时间长。长时间不打妄想难;短时间容易。《阿弥陀经》背一遍几分钟,不打妄想还容易。《无量寿经》背一遍至少要半个小时,不打妄想很难。
(七)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门。」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修学总纲领第二是『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门。』
诸位要知道,「二」就不平等了。可见平等就是一心。「一」就平等了,二就不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从这一点我们才真正明白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裡的「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以前我们都是讲的皮毛,精髓没有见到。没见到怎麽能讲得出来?从《无量寿经》上我们已经明白了,觉悟了。恆顺就是平等心。心裡起一个妄念,不叫随顺。随顺是随顺性德,随顺法性,随顺自性。自性清淨,法性无染,这叫随顺自他。自己是自性,他是法性。这是真正随顺。所以,随顺是清淨的平等,是平等心,这是真如。
要怎样才能达到平等?中国人讲和平。你不和,就不会平。和是因,平是果。所以,佛教我们修六和敬。六和敬的目标就是平等觉。不能修六和,平等是有名无实。与人相处要和。人要和,事也要和,无一法不和。佛教我们六和,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修学。「清淨、平等、觉」是一而三,三...(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再取汉译的经题《清淨平等觉经》。这个题目取得多好!题也是会集的。汉译是最初的,宋译是最后的。这两个题合起来,十二种译本,名题的意义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也可以说,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名题裡就显露无遗。再说得亲切一点,我们所学的、所修的、所希望证得的,也全在名题之中。》)
...是菩萨行,就是存度众生的念头。
礼要随俗,不是要我们对佛礼拜,对每一个人都趴在地上磕头,人家看到你,认为是神经病。内在恭敬心不变,外表则随顺世俗,可是要真正做到。当人家对我们点头,我们鞠躬,最好是九十度的鞠躬。日本人做到了,日本人这点比我们强。对事要恭敬,事没有形象,怎麽恭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就是对事的恭敬。所以,「礼敬诸佛」包括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一切无情众生,对一切事理,范围广大无尽。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常讲「明心见性」,是要这样修法。这是普贤十愿的第一愿。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讚歎与会的菩萨们,同时讚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都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这句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世界乃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普贤菩萨行愿的修学一定要明瞭,要认真的学习。普贤十愿详细的记载,在《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之中。
第二、「称讚如来」。「诸佛」与「如来」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前面是礼敬诸佛,第二句应该是称讚诸佛,为什麽不用诸佛,换成如来?换了名称,含义就很深。因为「诸佛」是从「形象」上说的;「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金刚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刚经》有时说诸佛,有时说如来。凡是说诸佛都从「相」上讲,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性」上讲的,本经与一切大乘经都不例外。由此可知,在「形象」上我们要平等的恭敬,决定...(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确实具足无量行愿。「行」是行门,「愿」是弘愿,都具足了。我们特别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愿王裡全包括了。譬如「三福」中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见得礼敬诸佛。礼敬诸佛的人,不可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的圆满。
『具足无量行愿』。读《普贤行愿品》,对于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十大愿王当中,特别是「普皆迴向」,是无所不摄的,一切佛法都含摄在这一句裡,就连「普贤菩萨」的德号也含摄在其中。因为迴向就是「普」的意思;恆顺众生就有「贤」的意思。普贤菩萨在《华严经》裡说,「我既往生彼国矣!」彼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自己说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说明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究竟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完成。这两句话实在就是劝我们必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能怀疑。普贤是等觉菩萨,他的大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末后说得更明白,「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真正是「普皆迴向」的具体内容,他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难的众生,赶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的愿如是!他这愿正是弥陀大愿第三十六「教化随意」的说明。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讲《无量寿经》,与会的这些大众们,大概都是西方的菩萨乘愿再来,跟着释迦牟尼佛一道来表演给我们看的,都是普贤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发心到等觉,这才圆满具足。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一切功德法,就是如来果地无尽...(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教我们「淨念相继」,就是老实。念成功了,就得三昧。无明难断!贪瞋是见思烦恼,惑过是尘沙烦恼,无明是根本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用什麽断?一句佛号。实在妙不可言,怎麽能轻视这句「阿弥陀佛」!所以大势至菩萨一帮人专修专弘,他们修什麽法门,就是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把烦恼都断尽了,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断见思、破尘沙、尽无明,就靠一句佛号。不必藉任何方法帮助,专修就行。
夏莲居居士在《淨修捷要》裡,称大势至菩萨是「淨宗初祖」,很有道理。尽虚空遍法界裡,他真正是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所以是法界的淨宗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贤菩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华严》,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的是东晋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莲社,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修学,当时淨土经典传到中国的只有这一部译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译出来,所以《无量寿经》是淨宗第一经。他是中国的初祖。诸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学《金刚经》、想学止观、读《法华》,那些念头全都断掉。拜《梁皇忏》、拜《水忏》,就不如拜《淨修捷要》,拜阿弥陀佛。
夏莲居居士真的非常慈悲,看到众生有拜忏的习气,喜欢拜忏,所以他也编一个《宝王三昧忏》,是专修淨土的忏法。编那个是为那些习气不断,还不相信专精直入的人,总认...(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弥陀弟子,才是佛的好学生。这样的人,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如果我们口是心非,背师叛道,那是阿弥陀佛的冒牌学生。冒充的学生,有罪过。世间人冒牌,警察都要抓去判罪。你冒阿弥陀佛的招牌,罪过就大,那个罪就判得重,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我们今天皈依阿弥陀佛,皈依佛是皈依阿弥陀佛。皈依法,是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是皈依观音、势至、普贤、弥勒菩萨;这些人都是专修淨土的、专弘淨土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提倡专修、专弘,他是第一人。所以,夏莲居居士称他为淨宗初祖,是法界初祖。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初祖。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提倡淨宗的第一人,是娑婆初祖。
佛教传到中国,《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是在东晋鸠摩罗什大师那个时代,中国庐山东林慧远大师,就是依《无量寿经》。那时,《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无量寿经》最早到中国,最早翻译。他就依这部经创办东林念佛堂,专修淨业。他是我们中国淨宗的初祖。
我们皈依僧,要皈依这三位初祖,他们是我们的最佳榜样。所以,学这个法门,三皈依都落实了。有了真实的依靠,那有不成就的!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
这些问题在我们当前的社会,可以说是每一位同修都...(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全体。《念佛圆通章》是三藏十二部的心经,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中心。不仅是世尊一代弘法利生的中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中心。印祖这样一提示,我才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一点儿都没有错。我们感激祖师大德,若不是他这样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发现其中的奥祕。
夏公也非等閒之辈,给我的启示也很大。他在《淨修捷要》裡称大势至菩萨为淨宗初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以前没听人说过;我讲《愣严经》多年也没发现。他这样一提,我想很有道理,一点都不错,确实是淨宗初祖。
从前我讲《华严》,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定中第一次讲的大经。华严会上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知道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初祖,范围更大。虚空法界裡,第一位提倡「念佛成佛」的是大势至菩萨。在娑婆世界,第一位提倡的是普贤菩萨。在中国,第一位提倡的是庐山慧远大师。所以,慧远是中国的初祖。因此,我们讲到淨宗初祖,要问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还是中国的初祖。于是我就特别重视《念佛圆通章》。不要看此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确实含摄了无尽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出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两位菩萨,其馀的我不需要讲。如果根性利一点的人都能体会到,晓得为什麽这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为什麽这两位菩萨是西方极乐...(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
佛陀指示我们的原则,我们要做到。我们的行为、言语要以「忠信」为准则,能做到这两个字,就是「尊师重道」。做不到忠信,心目中就没有老师。老师教我们的做不到,也就是不孝父母。所以,「孝敬」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忠信。孝敬是根本,像一棵大树的根一样。忠信是枝叶,是从根本生的,表裡要如一。「表」是外表;「裡」是内心。心口不相应也是不孝,也是不敬。
佛法修学的基础,就是《观经》三福十一句,从初发心到成佛都不能违背这十一句。自行化他,前十句是自行,后一句是化他。化他是「劝进行者」。前十句的境界无限深广,从那裡修起?从孝敬开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陀教我们从孝亲、尊师开始,一直到成佛,还是修这个根本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礼敬诸佛」,还是孝敬。若问佛法修的是什麽?可以说自始至终修的就是「孝敬」而已。孝敬在「言行」就是「忠信」。『表裡相应』,我们要认真做到。孝敬做得圆圆满满,没有丝毫欠缺就是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敬就没有做到圆满,因为心垢没洗乾淨。老师要我们「洗除心垢」,还有一念无明没洗乾淨,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孝敬就不圆满。必至成佛,心垢洗得乾乾淨淨,丝毫污染都没有,圆成佛道,这才得大圆满。「孝敬」二字做到究竟圆满,这就是佛法。
我们天天拿着好香、鲜花、水果拜佛,磕头作揖,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天下太平,这些念头全是污染。佛是教我们把污染洗掉,不是教我们天天增长污...(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成佛,不过四、五品无明而已,已经接近圆满。他们的神通道力不可思议,就像《华严经》所讲的「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的时间,也可以浓缩在一念之中。这都是事实,这才是我们自性真实的德能。
大士所修坚固之法。
「大士」是指大菩萨。佛经裡,大士皆是称「地上菩萨」。梵语「摩诃萨」才称「大士」。地上菩萨所修的这些功德之法,他在七日之中就成就。能将别人所修的功德变成自己的,所以他们成就快速。
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他们还是发愿求生淨土。世尊在这一段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华严境界,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几乎是无二无别。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们,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华严世界没有两样。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
此处是第十三个佛刹。世尊也介绍往生菩萨的数目,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就是前面讲的「不退菩萨」。
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无量佛刹中的小行菩萨及比丘四众等,念佛求生淨土者,『不可称计』。
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末后佛作总结,因为一一说之不尽,十方世界太多了。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劝菩萨求生淨土,可见淨土殊胜。《阿弥陀经》中六方佛讚,真实不虚!
十方世界单说佛刹名称、佛号名称、菩萨往生数量...(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佛说大乘无量寿》)
...事事不动心。那么这个是智慧啊,虽然不是佛知佛见,这是接近佛知佛见。行门里面,一定要慈悲一切、恭敬一切、利益一切。虽然这样做法,决不著相。为什么呢?知道无是无非是。天天修福,修的是三轮体空,这叫称性的福报,福慧双修啊。要这样修法啊,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地去做。
在大乘菩萨法里面,大乘菩萨是以孝顺心为基础,孝顺是戒呀。那么换句话说,大乘菩萨无论见什么人都是用孝顺心。孝是什么?是一体。何为孝心呢?孝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孝心。你看孝那个字,中国造字是有学问的。上面是老,下面是个子。这是两代呀,两代合在一起是一,当中没有界线,没有代沟啊。那个代沟是外国人才有啊,中国人没有。所以孝心是一体之心。顺心,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心,是孝顺心啊。如何能与众生做冤家、做对头呢?欺罔一切众生呢?那是违背了法性,违背了真心,这在佛经里面叫颠倒行事啊。颠倒行事尚且不可,那颠倒学佛还能成就吗?
【是义终始,】「义」是讲义理。这个「终始」,凡是这个义理浅的,从始就可以能见到终,由终不昧始。这是讲义理比较浅,一下就能看透。道理太深了,一下看不透,不是浅学之人所能够测度的。所以说,这是不知其终啊,亦不知其始,所以说:【一时惶悚,失其所守。】楞严文章也确实好,把当时在会大众这些状况,可以说都描写得非常淋漓尽致,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的表情。
那么实在说呢,如来把这个深义的终始是显示出来...(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49-b/133–十番显见之八 显见不分》)
...叫做「转读」,法达给我们做了一个明显的好榜样。什么时候你能转经,而不被经所转?被经所转就死在句下,你读死书,你不开悟。你能够转经了,你在这个经里面开悟了。悟了之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为众生解释,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无不自在。所以读经是不是修行?是修行,会读的人是修行,不会读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们「随文入观」,那是修行,随著佛所说的我们观念就相应、就契入,这是真修,圆修圆证。
谁做到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你看善财童子闻法,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地位提高一层。他参访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参访海云比丘是二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萨,不断在提升。到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成佛了,他证的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随文入观,随著善知识的开导,他就契入境界。我们今天修学,修了几十年还是个凡夫,丝毫没有转动,苦在这里;念念还是随顺烦恼,这怎么行!几时我们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你能随顺菩提,不再随顺烦恼,你就成就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这段经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转」,看你会不会转?果然能够转读这部经,下面说的是它的果报。
【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盘乐。】
这是说他的果。『出离苦海』,它上面加了一个『毕竟』,如果不加毕竟,出离苦海指六道轮回,加上毕竟那就不只六道轮回,包括十法界。毕竟出离苦海是超越十法界,证大涅盘。这是什么果位?最低限度是圆...(净公上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二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2-42》)
...说的「具足三学三慧一切法门」,这就是绝待圆融。
所以,从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经题,我们就看到了。它的经题很长,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经题上半段是说的果德,「大
乘无量寿庄严」,果德!后面这一句是讲的修德。怎么修?「清净、平等、
觉」。在三学里面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你看看是不是三
学!不但是三学,而且是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三
学三宝。三学也就是三藏,戒是律藏,定是经藏,慧是论藏,三慧是一体
的,一而三,三而一。《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绝对圆融!
《华严经》是圆融的,圆顿大法,圆顿大法最后的归宿,《华严经》
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到最后入到哪里去了?
入到《无量寿》,入到《弥陀经》。《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华严
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超情离见」《楞严经》上讲的,这
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境界,这是说这一句阿弥陀佛。
一般人不了解这个意思,所以往往什么,轻看了它:这一句阿弥陀佛
太容易,谁不会念?三岁小孩都会念。这一句佛号里面的奥妙没有人知道。
什么人能透彻了解?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到诸佛果地上才知道这一句
——119——
名号不可思议;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不行。古人有个比喻,等觉菩萨有
如隔罗望月,缕是绸缎一类的丝织品,很薄,织得很细。古时候有用这个...(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九集)》)
...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
说的全部,找出一部经来做代表。也就是肯定这一部经是一切经里面的第
一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无比殊胜的这一会。各个宗派的祖师大德大家
都同意、都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所说的第一经,所以称它为
根本法轮。我初初接触,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华严经》是佛教概论,其
他所有一切经典都是《华严经》某一部分特别的详细说明,《华严经》说
的是全体。方先生这个话说得我们容易理解,佛法概论!这肯定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跟《无量寿经》,这两部经做个比较,这也是一
般祖师大德们都承认,《无量寿经》第一。《华严》是第一,《无量寿经》
怎么是第一?这话怎么讲?《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无量寿经》就是极乐,《华严》最后归《无量寿》,所以《无量寿经》
跟《华严》比,《无量寿经》是第一。古大德说到这个地方。
我们就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来看。《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选的本子是
夏莲居的会集本,他的会集本里面把全经分为四十八品,我们要问这四十
——303——
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一直追第一。这个祖师大德们也都说过,《无量寿
经》里面最精彩的、无与伦比的,四十八愿!现在这一段经文在《无量寿
经》里第六品,第六品第一。这一品经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
为我们转述。转述,不增不减,也就是阿弥陀佛怎么说,释迦牟尼佛也怎
么说,转告我们的,阿弥陀佛说的...(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二三集)》)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五卷
...什么日子,乃至于包括六道里
头所有一切众生,只要你有缘能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那就是你多劫善
根成熟。五逆十恶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一定。为什么?往生要具足三个条件,
善根、福德、因缘,单单有善根没有福德,不能往生!善根成熟,这里面
还有厚薄,就是前面讲的少善根。他善根是成熟了,但是少,不多;他能
信,信的不深;他也有愿,愿不切,这世间一切他放不下。名闻利养、五
欲六尘,尤其是家亲眷属,亲情,有一桩放不下都是障碍。为什么放不下?
善根不够深,福德不够厚。所以经上讲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得生彼国」。
缘要多!这个因缘之多,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两条,一个是「请
转法轮」,另外一个是「请佛住世」,第六愿跟第七愿,这两条是多因缘。
所以为什么经论里头常常教导我们、提醒我们亲近善知识,这是多因缘。
亲近善知识,我们的善根福德少都不怕,为什么?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会
把我们的善根福德提升。你天天接受教导,天天跟大众在一起熏修,进步
好快。纵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没有因缘不容易成就。为什么?
你不常听法,没有人跟你在一起共修,你会受到环境影响。自自然然有一
些亲朋好友天天陪着你玩。最普通的打麻将、跳舞,喜欢看戏的,现在还
有喜欢打球的,许许多多所谓是活动、聚会活动,你参加那些去了。那些
——325——
跟你...(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二四集)》)
...教诲,那就是大
不孝。可是偏偏有些人情执很深,非常执着:我一定要跟释迦牟尼佛。他
也念佛,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佛说阿弥
陀经》他没有念过,或者他念过他不懂。他要真念懂了他就不会了,他一
定听话,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导
我们的。
「此经无上圆顿法门」,圆顿法门的经,像大乘、一乘,圆顿!《华
严》是圆顿,《法华》是圆顿,《楞严》是圆顿,「净土三经」圆顿上头
再加两个字「无上」。《华严经》不能说「无上圆顿」,为什么?上面还
——384——
有《无量寿经》,还有《阿弥陀经》。怎么知道它在它之上?你只看《华
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归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经称为无上圆顿法门,这还得了!
「唯诠佛之境界」,这个经里面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
境界!「故曰唯佛佛可与流通耳」,只有佛与诸佛如来他们才有能力、才
有条件流通这部经典。因此这部经典我们就能够肯定,是一切诸佛教化众
生都要演说的。其他一切经未必诸佛都说,唯独这部经,一切诸佛没有一
尊佛不说的,没有一尊佛不劝人、不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佛佛道同!
这点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再看下面第二段,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不可思议,略有五意」。这
五个意义是略说,如果细说,说不尽!第一个「横超三界,不俟断惑」,
这个不可思议...(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二九集)》)
...得人身,前世所修的忘得干干净净,一切要从头来起,这个很可怕。从头
来起,你有没有把握不受诱惑?而且这个社会,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演变、
染污愈来愈严重,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最可靠的办法,这一
生决定生净土,决定不能再搞轮回。大师这两句话教我们这桩事情。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下面这个文:
【十万亿程。东西不隔。二六时内。凡圣同途。】
『十万亿程』是讲的远近不二。『二六时内』是讲的时间,过去、未
来不二。『凡圣同途』,都是说明一真法界的境界,一心能证,能现、能
变、能证。总而言之,离不开一心不乱,一心太重要了!下面的文:
【低头合掌白玉毫。星明日丽。】
这一句是讲的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第二
愿「称赞如来」。『低头合掌白玉毫』,是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就是眉毛
当中白毫相,「白玉毫」是指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得很多,看到这个
记载,佛白毫放光,光中化佛,普度众生,这是表礼敬。教导我们常怀礼
敬,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懂得礼敬。「礼敬诸佛」里
头,诸佛就包括《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为什么?无情有法性,有
情有佛性。前面所说的「心心即佛」、「佛佛惟心」,「佛佛」里头包括
三世一切诸佛,包括情与无情。所以礼敬的心不能须臾或离。
『星明日丽』,这是禅机,怎样才能体会?离妄想分别执着。一心对
「星明日丽」,一心对,才是真正的真...(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四一集)》)
...
这个讯息就是滋养这个莲花。你念的功夫愈勤,念的心愈纯、愈真,莲花
就慢慢长大了,愈来愈大,光色愈好。「菡萏华开月正明」,月是表真如
自性。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离不开心性,心性是能现能变,所有
一切现象是所变所现,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开示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
下面是最重要的,念佛。所以这个系念法事是以念佛为主,念佛、发愿。
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八个项目,这是说法开示,说法完之后下面念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接着三称观世音菩萨,三称大势至菩萨,三称清净大海众菩萨,这个
仪规诸位都很熟悉,大家常常在做。念佛完了之后,下面是属于发愿,第
一时所举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净宗学会成立,在缘起里面我拟了
修行的五个科目,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必须
要遵守的真实教诲,一定要遵守,决定不能违背的。这五个科目都是从经
论上节录下来的。
第一个是「净业三福」,从《观无量寿经》节录出来的。第一条「孝
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落实、要做到。第二
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我们行门第一个科目。我们能不能往生净土,
就看这个三条十一句你做到多少,你要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生不能往生,
很重要!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是我们大众在一块相...(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四四集)》)
...分他,念念都对立。遭这
么大的苦难,身上有病痛,心智麻木了,我们现在就变成这种状况!诸佛
菩萨心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知道我们的心智麻木了。佛菩萨帮
助我们的,恢复我们的心智!我们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明了了,这就叫大
彻大悟。彻悟之后,哪里还要佛菩萨教,自自然然你会示现「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永远像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倦。烦恼是『自性烦恼』,要
断!法门是『自性法门』,佛道是『自性佛道』,没有一样离开自性!自
性就是真心,心现识变,到这个地方全盘托出。这接着三称: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普贤菩萨在一切菩萨里面做为总代表,代表修圆满的菩萨行。在第一
时我们就读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
广修供养,一直到十者普皆回向。念菩萨的名号就要想到十大愿王,一切
菩萨摩诃萨修行的总纲领、总的原则。净宗真正是无比的殊胜,殊胜在哪
里?我们一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说这多殊胜。所以,净宗
修什么?修普贤行。
普贤行不能离开这十个纲领,我们这十个纲领没有做到,所以你的净
业不能成就。你要依照这十个纲领修行,净业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无始劫
烦恼习气自自然然就化解了。从哪里化解?前面四愿就化解了;礼敬、称
赞、供养、忏悔,就化解了。后面的几愿是为人演说,那是广度众生。普
贤菩萨所修的全是自性的,这个十愿都归自性,所以它圆满。再看下面...(净公上人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五七集)》)
...吧!」你从两个门能进得来吗?进不来的。譬如说明明知道他从这个门进不来,告诉他,「隔壁那个门可以进来」,这叫禅净双修。
近代,你们看看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师,金刚阿闍梨。他劝学密的人要修净土,什么原因?他跟我是老朋友,我们真的是志同道合,看准现在学密的人不能成就,劝你念阿弥陀佛,那边不能成就,将来念佛也许还能成就,是这么个道理,绝对不是叫你修两门。所以诸位要想成就,「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你才能成功。我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讲了很多的经论,为什么讲这么多?逼不得已,没法子!这个地方请我讲这个经,那个地方请我讲那个经,不能不讲;可是我所讲一切经都归到一条路,念佛往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还是这一条路。「一心即法界」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就是从这句话上建立的;也就是说佛家的教学,根本理论的依据就是这句话。这下面讲:
【心体即大。】
这不是一心吗?一心的体,就是前面经题上「大」字。
【心体离念,等虚空故。】
这两句是解释。世尊在楞严会上答覆富楼那尊者的疑问,曾经说过,富楼那问:「无明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问得好,佛的答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读《楞严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可是这句话怎么讲法,可难了。依照古人注解去讲,你还是不得要领。我听过不少人讲《楞严》,依照古人的注子讲,我听起来就像隔靴骚痒,骚不到痒...(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 (第一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0-01》)
...这个地方念佛,念个三年五载就入一真法界。这里面的道理太深太深了,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能相信。我们也不懂,糊里糊涂就相信,就照这个方法去修,也能成功。我们现在修学是糊里糊涂,我们往生的时候就不糊涂。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接引之前佛放光注照,佛光一照你就开悟。所以往生的人什么时候开悟?往生那个时候,佛光注照你开悟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且跟诸位说,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精华,最好的一个地区,我们能生到那个地方。如果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我们今天讲《华严经》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为什么?说得是很好,我们做不到,那有什么意思?本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变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下面跟我们解释「不思议」,什么叫不思议?
【心言罔及,为不思议。】
这个『心』是说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惟、我们的想像,达不到的,这个境界你永远想不到、言语也说不出,言语的能力很有限。思惟、想像、言语都达不到,这才叫『不思议』,不可思议;思就是思惟,议就是议论、言说,因为达不到,所以称不可思议。事实却是如此,可是世尊、诸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悟入这个境界之后,他有善巧方便,在不可思议之中,机缘成熟的时候,也能思、也能议。思议跟不思议是一不是二,叫真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0-02》)
...照无二相。】
文殊菩萨代表的。文殊菩萨在末会里面两次出现:最初出现是表十信法门,是善财童子最初学佛依止的善知识。善财证得等觉的果位了,「摄德成因」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等觉的果位,善财参访他,善财也证得等觉的果位。文殊菩萨大慈大悲再给他作证,『智照无二』,真正契入不二法门。这里面显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相,一就无二,这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说的「一相三昧」。一相三昧也叫「一行三昧」,这是属於理上的一行三昧,不是事上;文殊菩萨来显示。事上的一行三昧是第五:
【显因广大相。】
普贤菩萨代表的,意义深!普贤菩萨代表事的一行三昧;文殊菩萨代表理的一行三昧。事的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事的一行三昧。
【广行。】
合起来看,理事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整个合起来,菩萨行,高行、大行、胜行、深行、广行,是一行。我们要从事上讲,连受持这句佛号,念这一声阿弥陀佛,诸位要知道,这一声阿弥陀佛是事上的一行三昧。这一声佛号具足高行、大行、胜行、深行、广行,圆满具足,还有哪一个法门能够相比?没有了。
前清干隆时代,慈云灌顶法师,这位法师也很有盛名,他的著作很多,大部分收在《卍字续藏经》,卍字藏经收他的著作,大概有二十多种。是一代的高僧,道德、学问都令人敬佩,通宗通教。他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说过一段话,讲到我们用佛法、经教、忏仪...(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六) (第三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4-03》)
...念为自己,自我是理念的中心,现在晓得错了,把它转过来,念念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去著想,不再想自己,你就超凡入圣。凡夫念念想自己,决定不会把自己忘掉,圣人决定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换思想,换念头,换行为,一百八十度的把它改换过来,我们修学的成绩就现前,成果现前了。这就是「忆念过去所种的善根」,如果不忆念过去所种善根,善根不会成熟。怎么个忆念法要懂得,念念依教奉行,转变自己的思想,错误的思想,改变自己错误的念头,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忆念过去所种善根。
『复为福城一切人众,随其根欲,显现神通。如所应度,广为说法』,这是教我们怎样落实自行化他的弘誓。我们看菩萨的开示,这段话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两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看这段文是不是这个意思?帮助别人要顺著别人的根欲,根是根性,欲是欲望,他的喜爱你要随顺他,你不随顺他,他不接受。五十三参里面,这还是在文殊菩萨这一会,善财童子还没有出去参访,到一出门之后,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表现出「随其根欲,显现神通」。对於根性不相同的人,爱好不相同的人,佛所示现的方法不一样,正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所以一切众生没有不欢喜佛菩萨的。
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譬如说,我们跟伊斯兰教在一起,他们吃牛肉,我们能不能随顺?我们不能随顺。这个教虽然是好朋友,可...(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 (第一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30-1》)
...,就是毕业了,你到社会上去历炼历炼,「历事炼心」。这四个字,是往下五十三参修学的总纲领,在一切人事物里面去炼,去锻炼。锻炼什么?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内容太丰富、太多了,我们记不得。我们写了二十个字,做了一副对联摆在两边,就炼这个,没有炼别的。无论见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佛教或者是其他宗教,炼什么?真诚心,决定不用虚妄心,待人一片真诚;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正觉心,炼慈悲心,往后这么大部头的经文,内容就是如此。学著看破,学放下,学自在,学随缘,学念佛。
怎么知道学念佛?吉祥云比丘就是教善财童子念佛,头一个老师就教他念佛,谚语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教你念佛;最后一个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恍然大悟,他念的是哪个佛?念的是「阿弥陀佛」。所以善财修什么法门?修念阿弥陀佛的法门,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他才真正叫「老实念佛」。真的老实,所以人家一生成无上道。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得,这一部四十卷的《华严经》,就是善财五十三参,我们就得到了。你要不了解这个事实,你天天去念《华严经》,也白念了,念的没用处。所以你真正掌握到纲领,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所以这是初住菩萨。
【有十善友寄十住位。】
这是一个大段落。『十住』,有十位菩萨来做代表,从初住、二住到第十住。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法身...(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 (第四集) 2000/4/13 香港九龙 档名:12-32-04》)
...,这见到了,见到他在『别山上』,在另外一个山头。这代表什么意思?你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叫做「教外别传」,叫做「门余大道」。他的本地那就是我们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他在「别山上」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它是另外一个法门。所以善财童子第一个善知识教他什么?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我们世俗常讲「先入为主」,这是头一个,先入为主。你说善财修什么法门?当然修的是念佛法门,我们在这里看到了。
我过去学佛,对於净土宗虽然不排斥,我很不愿意学这个法门。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劝我很多次,我都没有真正发心。讲《华严经》讲到这些地方,才恍然大悟。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菩萨发愿往生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看看善财头一个参访,居然是念佛法门,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头一个老师传他这个法门,这个含义太深!於是我就认真反省检讨,我错了,老师过去讲的话正确,确实是真正爱护我的话,我用《华严》来证实,这才完全接受。
他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这个修学的方法,这个念佛法门,也叫「佛立三昧」,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可以站著,可以走动,而是以经行为主。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许许多多的道场,提倡念佛法门。尤其是打佛七,知道佛七当中应该以什么为主?以绕佛为主。实在绕累了,再坐下来休息一下,叫止静;止静的时间是愈短愈好,经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可是我见到许多道...(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五) (第二卷) 2000/6/6 香港九龙 档名:12-33-02》)
...法利生,把自己的心搞乱了。
佛在经典上教我们很多,人生在世第一桩大事是要了生死、出三界,这是我们第一桩大事。弘法利生是在第二、在第三,不是第一桩大事。弘法利生对谁来讲是第一桩大事?对佛、对菩萨是第一桩大事。我们现在不是佛、不是菩萨,我们第一桩大事是要作佛、作菩萨,等到我们作佛、作菩萨了,弘法利生就是我们第一桩大事。儒家常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现在哪一个是先、哪个是后,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样样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清净心,保持著真诚清净。换句话说,自己有把握绝对不会堕落,不但不堕落,决定往生净土,要有这个信心。
《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一部大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在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大士,中国初祖则是庐山远公大师,我们都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五十三参,这是第一参,吉祥云菩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前面三位善友代表三宝:吉祥云代表佛宝,海云代表法宝,妙住代表僧宝。首先把三宝列在前面,三宝是觉、正、净。今天这一段经文,我们讲到「称赞授法」。「授」是传授,「法」是法门。他传授的什么法门?跟诸位说,念佛法门。善财第一个老师就是念佛人,我们中国谚语常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意义很深很深,先入为主。
在还没有正式传授之前,菩萨现身说法。你传给别人这个法门,你自己是不是修学?如果你自己不修学这个法门,你传这个法门给别人,人家不相信,必须...(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六) (第一集) 2000/8/7 香港九龙 档名:12-34-01》)
...所学、对自己所说的,我们自己不满意,并不是觉得我还不错,我们始终都是在学的、学习这个立场,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在学习,虚心的学习。中国古圣先贤也提出警告,说:「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这是讲文人最大的一个害处、祸患是什么?好为人师。孔夫子不敢为人师,释迦牟尼佛也不敢为人师。你看看大圣大贤多么虚心,多谦虚!再看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自己非常谦虚,尊重别人,抬举别人,这是美德,这是善行,我们应当要学习。
轨则里面最后一条,「念佛」,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华严经》提不提倡念佛?我相信读过《华严经》的人都明了,《华严经》第一个提倡念佛。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经文太明白了,《入法界品》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提倡念佛,提倡念阿弥陀佛,提倡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在前清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是从前没有人说过的,他第一个倡导。「《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既然有大、中,还有个小,小《华严》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彭际清居士,很了不起的人,他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跟《华严经》看作一部。《华严经》的分量大,说得最详细,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只有两卷,分量少,里面所说的内容是《华严》的精华、《华严》的纲要,所以称之为中本《华严》。而《弥陀经》完全是劝导我们念佛。这个经文不长,佛在这个经本四次劝导...(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八) (第二卷) 2000/12/5 香港九龙 档名:12-36-02》)
...惠能大师问永嘉禅师,六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跟我刚才讲的意思完全相同,这是来考试他、来测验他。永嘉答得好:「分别亦非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换句话跟大家说,看看你们能不能懂?分别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分别,你懂吗?怎么说分别就是不分别?譬如,我们看到这一张纸,这是我们的讲义。这是什么?「这是《华严经》讲义,这是一张纸。」这不是分别了吗?菩萨也跟我们一样分别,但是他没有分别,为什么?他心里头确实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你叫它做讲义,你分别它是讲义,你执著它是讲义,我随顺你的分别。我这个分别不是我分别,是你分别,是你执著;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分别亦非意」;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我这十条里头,随缘,这就是随缘,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丝毫分别,没有丝毫执著。是你分别,你执著,你有,我没有。我可以随顺你,我随顺你,决定不受你的障碍,这叫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无障碍的法界,入无障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里头有障碍,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障碍,一真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这些道理诸位细细去想,你要是想通了,有很大的好处。你要能够把它落实,叫真修行;不能落实,你明白这个意思,你是「能知不能行」,古人有一句话说「不是真智慧」。能知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为什么?不能行,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 (第二卷) 2001/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1-02》)
...世出世间法里面都得清净、平等、觉,这是定慧。我们讲《无量寿经》,解释经题,我把「清净平等觉」解作戒定慧,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究竟圆满,这是真实道。清净、平等、觉也是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所以《无量寿经》很不可思议!经题上,三学、三慧、三宝具足。为什么在前清康熙、雍正、干隆鼎盛的三朝,宫庭里面讲《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皇上带著大臣一起来学习,他为什么不选其他的经?这部经分量适中,不长不短,很适合当作一个课本来学习,内容义理具足没有欠缺,是一个非常好的教科书,选择《无量寿经》。佛功德,这一条可以说《无量寿经》代表,难怪古大德说《华严经》到最后归到《无量寿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末后这一条:
【深入一切诸言辞海,遍一切刹转法轮故。】
这是海云比丘赞叹的总结,前面全是属於菩萨自利,这一条是菩萨利他。从第六到第十这五条,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学的理念、方向、目标。诸佛菩萨的教学确实不分国土,我们今天讲的,不问你是哪一国人;不分族类,也不问你是哪一个民族、你是哪一个族群;也不问你信仰什么宗教;也不问你是什么样文化背景,一概不问,一律平等,只要你肯来学,像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只要你肯学,只要你喜欢学,佛菩萨没有不欢迎的,没有不尽心尽力来帮助你、来指导你,这里头没有歧视。
菩萨的心对待九界众生...(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 (第七集) 2001/8/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43-07》)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六卷
...地老实念佛。否则的话,会以为还有其他法门比这个更善,比这个更好,比这个更高。那全是妄想,全想错了。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愿’。这一愿是古来大德认为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愿,‘十念必生’。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
隋唐的大德们,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比较。在一切经之中,那一部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华严》叫根本法轮,圆满的法轮。《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了。为什么?因为《华严》在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无量寿经》了。《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华严》像大海一样,所有河流的水都流到大海,都流到华藏世界。不管你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什么法门都好,学成功了,都到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再跟著文殊、普贤,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拐这么大弯,还是到极乐世界去了。那么《无量寿经》是专讲极乐世界的,所以是《华严》的归宿。
那么《无量寿经》现在这个本子里面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我们现在讲的这一品,第六品——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根本法轮。这四十八愿就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那一条第一?古来祖师大德公认,第十八愿第一。这一层一层比较...(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地老实念佛。否则的话,会以为还有其他法门比这个更善,比这个更好,比这个更高。那全是妄想,全想错了。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愿’。这一愿是古来大德认为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愿,‘十念必生’。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
隋唐的大德们,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比较。在一切经之中,那一部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华严》叫根本法轮,圆满的法轮。《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了。为什么?因为《华严》在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无量寿经》了。《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华严》像大海一样,所有河流的水都流到大海,都流到华藏世界。不管你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什么法门都好,学成功了,都到华藏世界。到了华藏世界,再跟著文殊、普贤,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拐这么大弯,还是到极乐世界去了。那么《无量寿经》是专讲极乐世界的,所以是《华严》的归宿。
那么《无量寿经》现在这个本子里面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我们现在讲的这一品, |
|
|
|
|
|
|
|
第六品∣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根本法轮。这四十八愿就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那一条第一?古来祖师大德公认,第十八愿第一。这一层一层比较,...(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道’有一点差别。道是大道,是通到大圣人这一条路。修这个法门可以成佛,这才叫道,是通达如来果地上的大道。
普贤行我们在阿弥陀佛愿文里面看到了。在《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我们看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世尊为我们介绍的)。本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很要紧。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道。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普贤大士的法界,是纯一菩萨法界。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底下还有六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十法界,所以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大乘菩萨众多,修行的法门也众多。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只修一种法门——普贤行。也就是《华严经》末后给我们讲的‘十大愿王’。他们修学的这十条是总纲领,念念都离不开这十个纲领。
普贤行跟其他菩萨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的心量是周遍法界,是任何一个菩萨不能比的。菩萨心量已经很大了,但是还有限度,还没有达到圆满。譬如菩萨行,像月光一样,从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光明越来越大。菩萨的地位越往上升就越大。但是十五的月亮才圆满,十四还没有圆满。普贤行是十五的月亮,是满月。他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圆满起修。所以他的‘礼敬’、‘称赞’,都是称性、都是圆满的。跟一般大乘菩萨不一样。
以上是教化众生三个阶段。一切佛菩萨倒驾慈航到我们世间来教化众生,有这三个阶段。众生的根性是初发心的,...(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这样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日常生活是福慧双修。这真正是难得。
喜乐久习。
‘喜’是法喜充满、幸福快乐。‘久习’是长久时间在学习。所学是福慧双修。底下说他们的成就。
才猛智慧。
这与前面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的意思是一样的。‘才’是他的才华。‘猛’是形容他的敏捷。他智慧充满。
心中不回。
信心坚定不退。‘中回’是中道退转。‘回’是回头,退转的意思。他们是永远不退转的。
意无懈时。
前一句是永远不退,坚定不退。这一句是精进,无有懈怠。像普贤十大愿王,每一愿的末后都是‘无有疲厌’。他们修行永远不会感觉到疲劳,不会感觉到厌倦。这是精进的样子。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从外面看,这些菩萨非常安详,做什么事情都慢慢的。‘缓’是缓慢的,安闲无事的样子。内里面是十分的精进。外面的样子非常安详、缓慢,看不出怎么用功法。
“内独驶急”,实在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驶急’是真的净念相继,净念一个接著一个,永远没有间断。可以用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不夹杂、不间断’,来解释这一句。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
这三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相处,每个...(净公上人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己,好像我没有感觉得普贤菩萨来照顾我,说个老实话,别说普贤菩萨,十方诸佛照顾你,你不晓得。你的父母照顾你,你知道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父母就会体会到,念念都是挂念著儿女,「他现在在哪里?不晓得做什么?」,念念不忘!做儿女的晓得吗?「我的父亲、母亲他才不管我」。念念挂记著,儿女却忘恩负义。佛菩萨照顾,你怎么会晓得?你的师长照顾你,晓得不晓得?连这个在眼前的你都不知道,诸佛菩萨这种加持、这样的保佑,自己无知不能觉察。
几时到你心地清净,你觉察到了,才晓得诸佛菩萨恩德之大。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对我们的怀念,一生的!尽他有生之年总是念念不忘。诸佛菩萨是生生世世,佛菩萨恩德之大没有人能晓得。我们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读他的誓愿,能够有一个印象,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没有办法体会得到。佛菩萨在你的周围,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你自己不晓得,你体会不到。
讲义【悲华经 云:我誓於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
这是普贤菩萨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一段公案。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能够知道,菩萨愿力广大不可思议。选择哪些地方去?秽恶世界。换句话说,所接触的是苦难众生。『行菩萨道』,「行」是推行,「菩萨」是觉,推行智慧觉悟之道,这叫行菩萨道,以觉道教化众生。
佛法看起来是很难、很繁杂,其实比任何一门学术都简单。佛法是什么?「如是」而已!这就没有了,...(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4》)
...段经 文里面提出来,我们要注意看。请看经 文:
经 【於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段是礼节,《圆觉经 》文殊菩萨这一章,就是第一章,实在是发起全经 的大意,换句话说,整个《圆觉经 》的中心问题就在这一章。在这里面,他提了三个大问题:
讲义【初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次请菩萨,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后及末世,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可见得这三个问题,对一个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经 【大悲世尊。】
这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大悲』就是大慈大悲,这一句是称赞如来,前面那一段是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按照这个顺序决定不乱。
经 【愿为此会。】
『愿』是祈求。『此会』是讲当会,圆觉法会。
经 【诸来法众。】
『诸』是众多,『来』是来到此地,『法众』就是求法的这些大众们。
经 【说於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这就是他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来』就是成佛的果地,是究竟的佛果。这个意思就是说,过去已经 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你们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什么?「本」是根本,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学大乘菩萨的人,最初根本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来修行,他就成佛。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如果我们得到这样的理论方法来修,我们岂不是很快就成...(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以说「迷悟只是一心」,不是两个心,就是同样一个心。悟了就叫佛菩萨,迷了就叫凡夫,悟的是这个心,迷的还是这个心,并不是第二个心。再给诸位说,一心就是悟,二心就是迷,二心就是无明起来。《楞严经 》讲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起来?佛就这么答覆他。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把整个功力都用在一心不乱上,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里面来讲,它是最简单、最直捷的一个法门。这个决不是说修净土的人要高抬自己的法门,不是的,细细在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里面去看,直接修一心,这就是最直捷了当的法门。而我们在《华严》里面五十三参所看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第一位老师就是教他念佛法门,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开端、一个结束,一始一终,你就晓得这个法门在一切行法里面是属於根本法。这道理要是不懂,你在选择法门上就会有疑惑、就会有障碍,就会见异思迁,所以一定要明理。
我们这一次发起印《弥陀经 疏钞》。古大德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在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弥陀经 疏钞》,只要有这部书,依照这理论方法来修行决定成就。有很多人看到佛教经 典太多,不晓得从哪里看起,不知道学哪一部好?你就学这部就行了。这是说到「一心」的修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特别留意这桩事情。
再看第三小段,科题「明妄尽还觉」,明是说明。这段说明所谓妄就是迷,妄要是尽了,觉悟就现前,还归於大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6》)
...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0一0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可见得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我们修净土法门,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
在教下,由於个人过去生中习气不相同,你前生学《楞严》,今天《楞严》一打开你就明了,为什么?你过去有薰习的种子在;你前生修《华严》,《华严经 》一展开非常有兴趣,好像是看到自己旧有的东西一样,这是叫你在一切经 典里面选择,选择熟的继续修,容易。教,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经 论,可是在行门一定归到净土。教下来讲,《华严经 》里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他学的东西真多,博学多闻,那是一种示现,给我们做个样子,最后怎么样?归净土,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从博学多闻最后归到净土。
我们今天舍去博学多闻,我们只学一样、只闻一样,我们也归到净土,中国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多采取这个办法。天台智者大师是教宗《法华》,他是法华宗开山的祖师,第一代的祖师,他是行在净土;他临命终时念佛往生,这个在《智者大师传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窥基大师,他教理是专门研究《唯识》,他是唯识宗第一代祖师,《唯识》虽然是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但是在玄奘大师的一生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法相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成立,所以我们今天讲唯识宗,或者讲法相宗的祖师,讲窥基而不讲玄奘。窥基大师注的《弥陀经 通赞疏》,对於《弥陀经 》赞叹到无以复加,认为这是极圆...(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6》)
...?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的方式就是经行,我们现在讲散步,念佛堂里面是绕佛,他就是用绕佛的方法,他不是坐著、不是站著,他是走著、经行。念什么?专念阿弥陀佛,真的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自己修的是这个法门。诸位要知道,他对于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达、都明了,而自己选择这个法门,你看这个含义多深。因为只有这个法门能够叫我们在一生当中,有把握快速的成就,比其他法门要来得方便。其他法门虽然在理论上讲,都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觉正净;觉正净就是佛。不一定念阿弥陀佛,念觉正净就是念佛,修觉正净都是念佛,所以念佛法门就含盖一切,含盖所有一切法门。这是指出我们一条路。
到最后善财见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看看这个经的味道,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开端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圆满是往生西方净土。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修行的诀窍显示给我们看,这个要紧!因为你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你得有本事真正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你才算是有成就!你所修的才叫功德。你修行下了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超越六道轮回,你得到了,得小果。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都叫小果。
如果你修行修的再好,你要是不能出离六道轮回,给诸位说,那就不叫功德,没有功德,那叫什么?福德,你有福德,没有功德。功德决定与戒定慧三学相应,决定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我们穿衣、吃饭、一切造作,能够与清净平等觉相...(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知道中国佛教黄金时代是隋唐,佛教兴旺达到了顶点。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影响将近一千五百年,一直到今天,这个影响这么深、这样远!那个时候的高僧大德辈出,很多很多,真的是有修有证,还有不少佛菩萨再来的,化身来的,我们在《高僧传》里面这都见到。当时古大德,实在讲也是为我们,来探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仔细比较比较,哪一个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所以称《华严经》叫根本法轮。把佛法比作一棵树,《华严经》是树根、是树本,所有一切经都是枝叶,《华严》是根本,这是第一。然后再把《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一个比较,又说《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也就说如果没有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华严经》止於等觉菩萨,不能成佛。所以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你看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旁边的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在《华严经》上都发愿求生净土,这还有什么话说?《华严经》上又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智慧接近圆满,对於所有行门真的都彻底了解,过去小看净土法门,现在明白了,统统都念佛求生净土了。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地上菩萨十一个位次,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你要问念什么佛,求哪一个净土?你问文殊、普贤就晓得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说的。所以这些祖师...(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最上乘之妙法。】
这个方法是大势至菩萨传给我们的。大势至,在一切菩萨当中,大概他老人家的缘分比观世音菩萨差一等;我们大家对观世音菩萨很熟悉,知名度第一,「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知道大势至菩萨的人不多。实际上大势至菩萨真的是第一智慧,他的智慧在文殊、普贤之上,为什么?因为他专修念佛法门,专弘念佛法门,这才是专家。我们看到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他老人家写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夏莲居第一个写的,以前没人说过。我看到这一句,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点都不错。在尽虚空遍法界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第一。在我们娑婆世界专修专弘,普贤菩萨第一。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第一个提倡净土的。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讲到初祖,三个初祖,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跟禅宗的观照、教下的止观,无二无别。不但无二无别,实在讲比他们那个高明太多了。他们修行要具足很多条件,如果不是那个根性,根本无法起修。净宗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都能修,这就高!有的人可以修,有的人不能修,不算高!人人都能修的,这才叫高明。等觉菩萨,文殊、普贤他能修,再愚钝的众生他也能修;不但人人能修,我们看到有个小册子《物犹如此》,那个小册子里面记载的是畜生念佛往生的,畜生也能...(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0》)
...心去读经就错了。不可以生解,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贯注在经上,这是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两边不取。这样读经,符合金刚般若 的指导原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读经上用上了。由此可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念佛,我教给大家一天九次念十句佛号,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们想想对不对?时间短就是了。一分钟当中,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它的力量才有那么大,这个一般人不晓得。
如果你要是把这个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达,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菩萨们所表现的,那不就是的吗?他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仔细一观察,圆圆满满具足戒定慧三学,具足菩萨六波罗蜜,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点点滴滴,起心动念都圆满具足。《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在生活点滴当中,我们看出来了,那叫做觉悟人的生活。我们要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一招。这一招学到了,无论你现在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你都会最快乐、最幸福、最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宾接客,都是充满了三学六度,都是圆圆满满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圆满,没有深入不知道;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诸位想想,我不会去学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老顽固,我在机关服务的时候,我的同事、长官都知道我是老顽固,要想叫我佩服一个人,点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9》)
...会有念?念叫妄念,本无妄念,本来无念。
【是名】
这从相上讲。
【明妄念繁兴】
繁是繁多、繁杂,兴是起来。无量无边的杂念起来了,这是妄念。
【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
须菩提尊者问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是怎样降伏这些妄念?净土宗的方法,实在讲比《金刚经》简单,《金刚经》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抓不到要领,还是没有法子下手。净宗,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解决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金刚经》就解答完了,问题都解决了,你才晓得净宗不可思议。般若 要是离开净土,决定得不到究竟,就跟《华严》一样,《华严》到最后,要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能圆满。所以净宗是真正的大圆满,真正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果位。必须,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定要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念掉。宗门里头有说,禅宗里面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用的方法是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是觉。净宗用念佛的方法,不怕念起,念头起来不怕,一起来马上就提起佛号,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转过来。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只要念头一起,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功夫,这个叫做念佛,真正念佛人是这个念法,要转得快,不要叫妄念继续发展,不可以叫妄念继续,要让佛号继续,这就对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说这一部《金刚经》句句都是念佛法门。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5》)
...得了,事上有困难。为什么?事上去修,的确心要很细,粗心大意的人,难!因为不但要观照,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个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统统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叫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没有法子,懂得这个道理,行,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会微细的六度行为,我们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做。这一句阿弥陀佛,说实在话,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你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么?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就恢复了,这就是得。不能执著得的相,执著得的相就错了。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经文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是总指前面所说的,要像佛所讲的,你要生清净心,清净心要现前,这才是佛菩萨。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实在讲没有两样,你很难分得出来,用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混浊之心;佛菩萨的心,清净之心。混浊的心是妄心,清净心是真心,不一样...(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二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26》)
...的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能入,就凭一句佛号。你们念《华严经》,「我们修普贤行愿才能够去,不修普贤行愿怎么能去?」你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一句阿弥陀佛,普贤行愿全部都包括;不念阿弥陀佛,一条一条的修,好麻烦,不容易去。一句阿弥陀佛就统统都修了,好多人不晓得这个秘密,他不念阿弥陀佛,他要去搞一些大经大论,一条一条的去搞,那个才叫愚痴,才叫可怜悯者。
【四相皆无,万念俱寂。何所谓辱,何所谓忍。知此,则知一切行门,非仗般若 不能成就矣。】
六度每一度里面,不能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就不能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如此,每一愿里面,点点滴滴都要具足般若 波罗蜜,没有般若 波罗蜜,不能成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有没有般若 波罗蜜?给诸位说,有,圆圆满满。给你讲念佛的三个要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是般若 波罗蜜。怎么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是离相。怀疑,有相,夹杂也著相,离一切相了,那有什么怀疑、夹杂的?没有了。所以叫老实念,老实人就是具足般若 波罗蜜的人。老实不容易,我们这些人念佛都不老实,如果老实,不早就往生了;就是因为不老实,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老实?有妄想、有杂念、有分别、有执著,就是不老实,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般若 在里面。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具足般若...(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9》)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七卷
...真快乐。你们生活很富裕,你要晓得你付出了多少代价,哪有我这么自在、这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你说多快乐,谁能相比?别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明了的时候,入进去,才晓得这个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脱,哪有苦!我看这些众生一个一个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烦恼忧虑重重,那个真苦!愁眉苦脸那个样子,哪有我们这么自在潇洒。
【观门之般若 ,行门之舍忍,为学道要门。】
所以这一次讲《金刚经》,我也讲得很欢喜。为什么?对大家的确是需要。真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观就是观念,我们的想法看法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想错了、看错了。行门当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好,离开了施与忍,一愿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能够在施忍上下功夫,这个十愿自自然然就不一样,你听到、念到,你心里面起的感应、起的反应当然不同,它有启发的作用,的确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与忍是行门的大根大本。
我学佛,实实在在讲,的确是得利於一开端就掌握这个方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二十六岁,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来以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这才晓得佛经里面有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方老师介绍给我:学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才开始跑寺庙。跑寺庙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经。那个时候的台湾,佛经非常非常...(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我再去参访别人。他自己修学的什么?念佛法门。谁教他的?根本的那个老师教他的。他没有改变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我们在经文里面没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门,经文字面上没有,意思有。意思在哪里?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是文殊菩萨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萨教他什么?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门,哪里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师是求生净土,老师知道这个法门第一,一定是传他第一法门,不能把第二法门传给他。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从这上面去看、去体会,经文上没有,但意思有。可是经文上明显的也显示出来了,第一个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是明显的意思,暗显、明显都出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整个托出来,原来善财是修这个法门。参访总总法门,一切法门他都知道,他没有一样不晓得;你要问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学,他都可以教给你,但是他自己不学,恋德礼辞。礼辞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门深入。禅定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都在这里显示出。他没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为一切法门所动摇,所以般若 智慧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我们要乐集,乐是欢喜,欢喜积集一切善法行,这是深心,这叫好心。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丝毫的恶意都没有。念念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总是怀了一个利益的心,决定没有一个不利之心...(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5》)
...,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人觉悟了。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觉悟了。我要真正受持读诵如来了义的大法,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先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而不是「我凭什么帮助他?」这个话是迷人讲的,不是觉悟的人讲的。诸位查遍《大藏经》,哪一个菩萨曾经说过这个话,「我为什么要度他?」从来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佛菩萨帮助众生应该的。帮助众生就是帮助他自己,不肯帮助众生就是不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
【且此责终未能尽】
《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总结的都是这个愿无有穷尽。众生业果、菩萨的愿力都没有穷尽。
【即尽,亦等於未尽。】
即尽是什么?成佛。成佛总尽了吧!等觉菩萨还没尽,成佛总是圆满、尽了。成了佛之后一定倒驾慈航,所以说尽了也等於未尽,这是真的。
【当生如是心】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劝导我们,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无始劫以来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失掉了,今天在般若 会上,佛帮我们唤醒,让我们觉悟,一定要发这个心。要不要去度?度,要去度。
【无能度】
不能执著一个我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一执著,你就迷了;只管去做,所谓蓦直去做,全心全力的去做,做而无做,这就对...(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1》)
...样,他的来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人六种神通都具足。他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是在哪个世界,从哪一道里头,你都清楚。那怎么会不能区别?西方极乐世界大家住处,也没有街道的名字,也没有门牌号码,那么大的地方,你要找一个朋友,找个同参道友,到哪里去找?你这个念头一念,那个同参道友就现前,你也不必去,他也不必来,就现前了,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无住,是无住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住於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
所以,与事实真相相违了,相违就是迷惑颠倒,逆性而行。诸佛菩萨一切是顺性,随顺自性;而凡夫是随顺妄想、随顺烦恼,所以他搞六道轮回。我们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实实在在讲,十大愿王的名称每个人都会背,天天课诵都要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都要念,可是意思没有几个人真懂。你恒顺众生,你顺什么?顺众生的烦恼,顺众生的邪见,那个麻烦大了。所以你要晓得,十大愿王是谁修的?法身大士;不是凡夫修的。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本性,修六度、修三学,没有叫你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法身大士学的。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法性,不是恒顺众生的法相,是恒顺众生一切皆如,他顺的是这个,我们怎么会晓得!所以我们往往看到那几个字,把那个意思错会,还以为我们没错,修普贤行了。这就是你多读大乘经,那个意思才会明白一些。
【「法法皆如」一段经文,在第一...(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4》)
...学佛,学佛学跟佛一模一样。我常讲佛是什么心,我们要学佛的存心;佛是什么愿,我们要学佛的愿;佛是什么样的生活行为,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行为,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但是诸位要记住,我唯恐诸位住法发心,又住法修行,那就糟了!不能住,不能执著。佛跟我们不一样,他不执著,我们执著。执著是凡夫,不执著是佛菩萨,决定不能执著。如果我们用这个道理,来拣别真佛、假佛很容易。现在这个社会假的太多,冒牌的太多,假冒佛法也多得不得了。你仔细观察看他执不执著,执著就是假的,不执著是真的。我这个佛法好,他那个不好,这一听,他也未必好,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他可以赞叹自己好,他决定不会毁谤别人,那是真的。
你们最近听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称赞,你看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的榜样,礼敬决定是平等的,对於妖魔鬼怪都礼敬、都平等。为什么?他有佛性。你离这个相看他的性,他是佛,他不是别人。为什么不赞叹他?他那个相不顺性。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他对於胜热婆罗门没有赞叹,甘露火王没有赞叹,伐苏蜜多女没有赞叹,这三位善知识他表的相是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恶。但是他对这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你们仔细去看《华严经》,你就晓得,参访每一位善知识,礼敬之后都有赞叹,然后再请法;唯独这三个人有礼敬,后头接著请法,当中没有赞叹。赞叹顺性,我们常讲隐恶扬善,正面的、善的,我们要赞叹,恶的不说就好了,不用去毁谤。所以不赞叹,我们就了解,他那...(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6》)
...,这在前面说过好多遍,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的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佛为我们这样说,实实在在讲,是粗说、是略说。如果是真实说,恐怕我们怀疑,恐怕我们不能接受,只说一个粗相而已。至於微细的相,等待有一天我们的心清净了,自自然然就见到,然后才能体会到佛说法的善巧方便,循循善诱。因为它有这个现象,有假相,法就是假相,非法就是空性,空与有两边都不可以执著,这个地方的取就是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因为两边都不是真实。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觉悟,空有不著,离相离念。离相是离执著,离念是离妄想,妄想、执著都不能有。
在日常生活当中,学诸佛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生活就自在,就真正的幸福。这两句实在说,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再把它说浅一点,说白一点,大家更容易体会,那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真正要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要真正做到,那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为什么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所争、所求的,都是妄想执著,都是了不可得,那你又何必要争、又何必要求?无争无求,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就生智慧。智慧生出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这个时候你会体会到法喜充满。
【若不离念,寂且未能,遑论乎照。】
真实的功夫就在寂照。可是若不离念,寂达不到,寂是清净心,就是真心。照是真心起作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八十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84》)
...之后,才有资格学法门。为什么?学了会开悟,烦恼没有断,学法门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变成什么?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法门里面如果渗透烦恼进去,就是邪知邪见,增长邪见。
古时候善知识教学生非常严格,一定先教你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让你学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标准,不是普通标准,实在讲我们做不到。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换句话说,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不是凡夫。圆初住叫发心住,《金刚经》上讲的,他真正发菩提心,断烦恼的标准在此地,这个时候有资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到哪里学?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什么?那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四弘誓愿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过去讲《华严》时候曾经说过,一部《华严经》是什么?就是四弘誓愿,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榜样。你怎么发心,怎样去断烦恼,怎么学法门,怎么成佛道,《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说实实在在的话,烦恼都没断,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这个要知道,那么在我们就没有法子把它变成功德了,这样我们看起来也很悲哀。实在讲有办法,有什么办法?把我们所修一切的善业,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有漏的善都变成无漏的功德,这个方法妙!除这个方法之外,我们没有第二个方法...(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6》)
...切法无我。因为无我,所以你不应该受,你受就错了,不但你享受错了,你执著也错了,不可以执著。我们看底下一段,还是解释这个问题。
【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乐,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执著跟享受是攀缘,离开,心里面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意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了。随缘里面没有执著,没有贪受的念头,所以他得成於忍。
【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於得忍。】
经意的宗旨,我们要清楚,不是说不重视修福,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不修福的,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开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前三条都是修福,怎么不修福?《般若 经》里头佛教导我们,修福不可以执著,不能著相。为什么?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变成六道轮回里面有漏的福报,这就搞错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不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与那个不相干,没交涉了,这是我们要懂得。除这个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视得成於忍,这个很重要。忍是修行成败的关键,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与不成就,《金刚经》的标准是以「见性」定做标准;也就是说你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以这个为标准。忍是关键!六度里面说,你能够得成於忍,后面...(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来的是大用无方,所以我们应当要特别留意。
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说明为什么不执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
菩萨绝对不是说不修福,可以说从无间断的修福。我们世间人贪图福报,有的时候修福还会间断。菩萨不贪图福报,修福从来没有间断,为什么?那是性德,真的是开发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
那就错了。
【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
这就是说明,菩萨修福非常积极,特别是《华严经》上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在结论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没有感觉到疲倦,没有感觉得厌恶,认真努力不断的在修。什么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愿就是修福,我们净宗学会订的五个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绝对没有说修福可以缓一缓,修慧要紧,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见得福跟慧是分不开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没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没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开智慧。底下说得好,完全是《华严经》的教义,作福德就是修六度,这是从大悲心出。为什么不享福他会去修福?在一般人讲,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这是正理,很合乎逻辑。菩萨...(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8》)
...经,做个比较,哪一部经第一?这一比较之后,几乎大家都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第一经。为什么称《华严经》是第一经?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华严经》对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说到,说得非常完整;清凉大师以四科判经:信、解、行、证,这个教义圆圆满满,确实可以称为第一经。可是再把《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大家公认《无量寿经》第一,这是第一当中的第一。为什么一开端不把《无量寿经》看作第一?要比较之下才称之为第一?这是刚才说过,《华严经》讲得圆满,《无量寿经》跟《弥陀经》讲得没有《华严》那么圆满;面面都讲到,没有。为什么《无量寿经》会把《华严经》比下去?《华严》到最后也成佛了,怎么成佛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成佛。由此可知,《华严》到最后,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是大本,《弥陀经》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样的。所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归宿、总结,结在这个地方,那当然是第一的第一,没有话说。《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总共有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想这个大家都知道,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一部《无量寿经》都是讲四十八愿,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中心,是净宗的根本。四十八愿哪一愿第一?这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古大...(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00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100》)
...乱了。十法界、六道,是你的妄念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要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骗,谁骗你?自己骗自己,没有人骗你。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在骗自己,所以叫你可怜悯者。别人骗你,那个不能算你可怜;自己骗自己,才叫可怜!
【而能死心蹋地老实念佛,一心求生净土。】
什么人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法界里面高段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一共十一个位次,佛门里面常讲三贤十圣,这是讲十圣。始是初地菩萨,终是等觉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次位,统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可是在经上我们又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普贤菩萨要劝他们念佛;到初地以上不要劝了,他自己知道,他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不要劝。三贤位次虽然看到高位菩萨修这个法门,他还不知道所以然,所以还不是死心蹋地老实念。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要去教化他们,要去帮助他们。所以真正讲老实念佛,是地上菩萨才真老实。
到这个境界了,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对於《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念得熟是真的,《无量寿经》是不是真明白了?有问题!果然真明白,你就老实念了。还不老实,换句话说,经念得很熟,不甚明白。为什么?刚才讲了,你念得很熟是名字位中,你没有老实念,你还...(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一八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18》)
...们从这个经文,到这个地方是经文,我们就晓得这章经真正是「销罪之巨冶」,冶是炼钢的炉子,不管什么东西投到那里立刻就烧化,就烧没有了。这是比喻它灭罪能力不可思议!「愈病之灵丹」,这都是从比喻上说的,罪业是病,这是大病,无药可救的病,这是一服灵丹,能灭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生死重罪。「修心之捷径」,修行,宗门常说的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净则佛土净」,从根本修。修心的捷径就是这部经,也就是这个方法。「求生之要术也」,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经论也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三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净土五经,三经是佛说的,专讲净土;附带说的,像此地《楞严经》这章就是附带说的,《华严经》最后的结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附带说的。专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号称为净土三经。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位魏源居士,姓魏,源是水源的源,魏源居士。这个居士也相当了不起,他曾经有《无量寿经》的会本,他把古译的五种《无量寿经》把它会集成为一本。这个人是专修净土、专弘净土的一位大德居士。他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附在三经之后,号称为净土四经。如果诸位要是发现,在外面看到有净土四经,那就是三经之外包括了《普贤行愿品》,这《普贤行愿品》是魏源居士加进去的,成为净土四经。在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大德,也是近代的祖师,印光老法师,印光老法师把《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也...(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一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1》)
...门能救。不但能救,如果说从阿鼻地狱里面把你救到饿鬼道,这也算是得度、得救了;或者把你救到畜生道,再救到人道,这是大幸。这个经的效果,是从阿鼻地狱把你救到成佛,这还有什么话说,这没得讲,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一些大乘经论,这是讲救众生的苦,给诸位说从地狱里面救到饿鬼道的,有,很多,救到人天道的也不少;如果说能够救他出三界、了生死,成佛作祖,那就办不到,真正办不到。他要想办到他还得借重念佛,他要不念佛他决定做不到。
所以我们读《华严经》,《华严》到最后,你看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了不起的人,各个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他们要想成佛,还得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成得了佛,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菩萨求什么?就求成佛。求成佛他修什么?修念佛法门,他是专修。才知道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法门之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赞叹,不得已才用个大矣哉。「大小并收」,这个大小是讲大小乘,大乘、小乘统统包括。「利钝均摄」,大小是讲教,佛教有大乘、小乘,对教来说的;利钝是从人讲的,是从根机讲的,这些众生根性有利的、有钝的。利根,像这些大菩萨们,根利,《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利根。钝根指的我们这些众生,我们的业障很重,不是利根。虽不是利根,只要你肯修、你肯学,你一样的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比那些菩萨差一等。为什么不会?因为那些菩萨往生...(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一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1》)
...光明普见法门」,这是第一个,教他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更清楚、更明白的告诉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里面虽然讲了两千多个法门,文殊、普贤、善财在两千多个法门选择的是哪个法门?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意思,诸位要好好去想想,《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提倡的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
今天讲密宗,密宗很盛行,他们那个密,路都走错了;真正的密是什么?念阿弥陀佛,这个路子才正确。密宗的开山祖师,第一个祖师是金刚萨埵菩萨,金刚手菩萨,是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金刚萨埵,把密法传授给龙树菩萨。金刚萨埵是什么人?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的化身也是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要晓得,持名念佛比用咒三密加持的方法方便得多、快速得多。那个方法容易著魔,持名念佛决定不著魔,稳稳当当!这个事实的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所以今天学佛,你能遇到真正善知识这是你有福,你真正有善根福德。你要是走错了路,你遇到邪师,那就很可惜,不但这一生你在佛法上不能成就,一定走到岔路上去,那个果报就很难讲了,往往果报非常凄惨,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德云解脱於多门」,「多解脱者,华严云,所谓智光普照念佛门,乃至住虚空念佛门等,二十一种」。这都是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所说的,他说了二十一种念佛的法门,这二十一种是方法,二十一种方法。方...(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三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03》)
...一个,名有十二。但是此地他讲「十二如来相继出世」,这样说起来就不是一个人。《无量寿经》这十二个名字讲一个人,一个人怎么会相继出世,一个接一个出世?那讲不通。所以这就说了,「此何说言,有十二佛相继出耶,故此通云,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十二如来是古佛,不是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法藏比丘修成的。底下就是解释为什么他说的是古佛,而不是阿弥陀佛。
「若尔,何以今名,滥古号耶。」如果这么说法,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古佛是相同?实在说,佛门里面同名同号的佛菩萨非常之多,前面跟诸位提过,因为佛菩萨名称都是个通名,并不是专指某一个人的称号。譬如说你一发心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修行,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的名号为什么跟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同名?本来就同名,你们同学的一桩事情。像你们念书,你念文学,毕业了得文学博士,他也是念文学,他也得个文学博士,名字相同。甚至於你的老师,你老师的老师,也是文学博士,那你跟他的名是相同的。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并没有专指某一个人,诸佛菩萨名号都是通称。所以与阿弥陀佛同名号的也不晓得有多少!你今天要发愿专门依照「净土三经」来修行,那就是阿弥陀佛,你修成功就是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怎么不是阿弥陀佛?就是的。
这个地方还有解释,「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之佛,亦同无异」,这讲过去十二位古佛出世的时候,阿弥陀佛在因...(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章疏钞 (第十三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1-1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八卷
...,不执著的地方就不要执著,那是应用。内心清净,应用自如。应用是对人,他有执著,我们随他的执著而执著;他不执著,我们也可以随他的不执著,我们也不执著。这样与世间法才能够相融相即,才能够和睦共处,不至於跟世间法对立,那就错了。这在佛法就是常说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世间法是什么?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我们并不破坏它。因为世间人都有分别执著,从分别执著里面建立社会秩序,像世间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统统都是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它既然有了,我们真正觉悟的人,心地清净的人,入到他们那个境界里头也要随俗,不能不随俗。不随俗就破坏他社会的形象,这是他们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所以要随顺世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自己内心还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功德。外面跟大家一样分别执著,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执著,外面随喜,里面是功德,这是菩萨修学的方法。
所以,要注意此地讲的介尔有相,即为魔事,这个「介」是一丝毫。这个一丝毫严格来讲,就是等觉菩萨还有那么一点点没放下,那就是他的魔事。这个魔事是生相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何况其他?所以佛法没有别的,破尽一切分别执著而已。破尽一切分别执著,不是破别人的,你要是破别人的那就坏了。破自己的,与别人不相干。破自己的分别执著,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真正的般若智慧,清净法身。确实,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法身、般若、...(净公上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佛说观无 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二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2-12》)
...的空相。我们今天说不著相办不到,真能作到对任何人一律平等对待才行,若是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以及批评议论,就不能说不著相。莲池大师说:执事、如念佛念念相续,可以带业往生。执理、偏于理论,舍去事修,并未明心见性,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明心见性,谈何容易。若执理废事,理亦不圆。因理事是一,不是二。全事即理,取舍无非法界,此乃真是随顺诸佛真实教诲。
名号不可思议,净宗书籍内常常提到名号之重要性而学人每每忽略,不知其真实义。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所作注解中,引用许多隋唐高僧大德的说法,对佛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那一部经第一?各宗派公认华严、法华、梵网为一乘大经,但与无量寿经比,无量寿经第一,因华严到最后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卷,华严才究竟圆满。无量寿经是华严的总结与归宿。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
再深入观察,夏莲居老居士把无量寿经分为四十八品,以第六品四十八愿为全经之中心,四十八愿中,古德说以第十八愿为第一。十八愿是十念必生,把名号不可思议功德明明白白写出来。这一句佛号展开来即四十八愿,再展开即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展开即华严,华严再展开即大藏经。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佛四十九年所说法藏之总纲领。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等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念到了,名号功德实不可思议。
关于观像念佛,在般舟三昧经中讲到观像念佛修行方法。另外十六观经中也讲到观像念佛,但只有第十三条述及,其余有十二条...(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至五逆十恶就要堕阿鼻地狱众生都有份。其他经典度脱对象不等。如华严、法华只能度上上根人,下中辈无份。阿含经度中下根人,上上根不契机。惟此经三根普被,绝待圆融。祖师们所说,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了四句宗旨。第一是唯心为宗。所有一切大小乘经典皆是唯心为宗。第二是唯佛为宗。此佛即指阿弥陀佛,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即能成就。第三是绝待圆融为宗。如华严、法华可以当之,本经亦不例外,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第四是超情离见为宗。
从古德所说之宗旨观之,乃知此法门超出一切大经大论,根据历代祖师大德观察所得的结论大致不差。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解中所引用隋唐古德所说, |
|
|
|
|
|
|
|
一切圆收圆超经典以华严为第一,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算圆满。华严与无量寿经比,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无量寿经是夏莲居老居士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内分四十八章,以第六章四十八愿为第一,在四十八愿中,古德公认第十八愿为第一。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解释第十八愿,十八愿说十念必生。由此可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由此生起真诚信心,乃是有大善根大福德者。念这一句佛号就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深信一句佛号包括戒定慧三学。一心执持名号无一杂念,即是诸恶莫作。一句佛号无量功德均在其中,即是众善奉行,大乘菩萨戒具足了。一心称念,一心是定,定学具足了。信愿持名是第一智慧,慧学具足了。此三学是究竟圆满的三学。古德说,此是修学成佛最近的路。大乘与小乘比,大...(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要不动,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若样样都学必一事无成。必须八风吹不动,才有资格入佛门,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动心,还要更进一步不为其他法门所动,法门宗派很多,必须一门深入。善导大师说,如欲求解,多学几个法门无妨,如欲修行决定守著一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表法,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接触面非常广,对他们都能理解,而自己修行则一门深入,从不动摇,善财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他的第一位老师德云比丘是出家人,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五位出家人。德云比丘教他念佛,先入为主,后来遇到其他善知识,修持方法各有不同,善财听后均表恭敬感谢,即便告辞,表示不愿意学其法门。一直到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送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善财即是根熟的众生,一生成佛。各宗各派皆明了,与自己修学法门绝无障碍,善财作一榜样,值得我们效法,如无此独立的精神,即不必浪费时间,学亦无益,古来祖师大德如发现可以造就的人才,用种种方法折磨他,到其受不了时走了,即不能成就;百般折磨他仍然不动心才是法器。菩萨修学纲领,第一是布施,第二是忍辱。叫你放下,把世出世间统统放下,专修这个法门。所以阿閦(音同触chù)鞞为东方之第一尊佛,译为‘无动’,含以上诸义。另外三尊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均用‘须弥’作名号是比喻,此世界最高山为须弥山,不在地球上,黄老居士说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银河系之中心天文家称之为‘黑洞’,...(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是最捷径。此三尊佛把圆满的究竟了义显示出来,如真明了,即知道如何去选择法门。第五尊大焰肩佛,此名号前面解释过,此处与前面不同。前面是代表自己权实两种智慧的成就,应当担负起如来家业。此处是圆满的阶段,表示以最殊胜的法门传与大众有缘人,得到真实受用。无缘之人亦要传,如其今世不得受用,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中有了阿弥陀佛名号种子,甚至于无量劫之后遇到缘,也能往生。遇对一切众生必以无上顶法传之,念佛念出声音,令其闻之即传与之。我们现在有许多阿弥陀佛贴纸,他人见到念一声阿弥陀佛,他就种了成佛之因。第六尊杂色宝华严身佛,佛在世时讲一生圆满之经仅有华严经一部,以善财作修行的榜样。善财菩萨一生圆满实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能一生圆满,‘杂色宝华’形容一个大花园,比喻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无一漏失均包括其中。第七尊娑罗树王佛。‘娑罗树’产在印度,非常坚固,此处代表圆满证得究竟坚固,即圆教佛果,真正大法王,亦兼表密宗,说明净密不二。净与禅为不二法,一句‘阿弥陀佛’即无上甚深微妙禅的境界,而且也是甚深之密,阿弥陀佛名号纯粹是梵语,未翻成华语,是无上的密咒,大总持法门,包括一切大乘、禅宗、密宗、以及小乘,圆修圆证。第八尊宝华德佛,表圆满报身。第九尊见一切义佛,表千百亿化身。如金刚经所说如来五眼圆明,普应群机,即见一切义。第十尊如须弥山佛,表清净法身,宇宙万有的本体。末后这三尊佛表法身、报身、应化身,一体...(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公上人》)
...领(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们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行,自然也具足如普贤菩萨同样无量的大行大愿,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上,也就能成就如来果地上一切究竟圆满的功德法。他们都能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成就佛果。
《注》
(1)(咸)都。(共)共同。(遵)遵守。(修)修行。
(2)(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之德无量,说之不尽,总归纳为十大愿王,名目如下: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轮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3)(具足无量行愿)以上参加大会的菩萨们,人人都遵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也如普贤菩萨一样具足无量行愿。
(4)(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住’是安住不动。‘一切功德法’是菩萨修行成佛以后的圆满功德。
这里教导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就是安住在一切功德法中。
(5)(游步)游戏神通。
(6)(行权方便)很善于教导,能随众生不同的程度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指菩萨们的神通游戏、自在游行,感化救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随顺众生的需要来协助教化他们。
(7)(入佛法藏)对一切众生真心自性里面含藏的一切佛法都通达明了。‘佛’是觉悟、明了,‘法’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藏’是含藏。
(8)(究竟彼岸)达到究竟圆满的成佛果位。
愿(1)...(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德遵(1)普贤第二】》)
...量寿经》做了个批注,注子里面引用隋唐大德对于净宗的注疏很多。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感应,他在那个环境里面,怎么会找到这么多参考书?根据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们,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评论。佛四十九年讲的这么多经,哪一部经第一?几乎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都公认《华严》是第一,天台家尊崇《法华经》。这是在古德判教,一切经里面判到一乘圆教,只有三部经,一乘圆教在大乘之上。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这称为一乘圆教的大经。《华严》,说《华严》,当然《法华》、《梵网》都包括了,要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第一,把这个三部经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究竟圆满,如果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总结。蕅益大师前面说得好,我们念过了,「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华严》、《法华》的菁华。《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这两部经完全相同的,一个大本,一个小本,把这个经的分量让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了,这是古大德为我们指点出来。我们根据这个模式再仔细的往里头深入的观察,我们讲经采取的是夏莲居的会集本。夏老居士将全经分成了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个第一?我们照这个方式来找。当然是第六品是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中心。你看一部《无量寿经...(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义是对经说的,佛在四依法里面教给我们,劝导我们学佛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的一切经,确实有了义、有不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凡是讲人天福报的,都是不了义,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样的经典多不多?很多,诸位要翻翻《大藏经》,里面就有不少。许多经典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人天小法,这是不了义的。小乘经典是以断见思烦恼,出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这也不了义,为什么?不能成佛,那也不是了义经。大乘经典虽然教你断三惑、了生死、明心见性,这比阿罗汉要高,但是还没有到究竟的佛果,所以也不能算是了义。一乘了义的大经就是叫你一生成佛,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跟《法华》。《华严》一生成佛是善财童子,到最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一生成佛的是龙女,我们所看到是极少数的。这部经典是说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成佛道,所以在经典上来说,它确实超越了《华严》、《法华》,在所有经中真正是第一。「无上了义」就是第一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要度九法界众生,说出这第一经。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要想度众生成佛道,也是这个法门,也是这部经典。它不仅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的无上了义,诸位要记住,无上了义就是这一部经,没有第二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无上了义也是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一定要宣讲的,因为它收机最广,它是无上了义,第一方便。
「圆顿中」,圆顿是讲理,圆是圆满,顿是讲顿超,它不...(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用确实超过了一切的大经大论。
「圆收圆超」,收是收摄,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包括,它是圆满包括了一切法门。「超」,不但圆满包括一切法门,它超越了一切法门,这我们能相信吗?这「甚深难信」,真的是难信,这是不是修净宗法门,自己抬高自己的身分地位?我们中国俗话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有没有这个嫌疑?如果我们根据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蕅益大师这句话说得并不为过。像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上引用隋唐大德们所说的,「一切经圆收圆超」,在一切经里面,以哪一部经为第一?自古以来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是第一,这大家都承认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能达到究竟圆满,实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才圆满。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就不能圆满,它的圆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三经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换句话说,就是《华严》所归,《华严》之所以圆满。所以古大德说,《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是第一,这把《华严经》比下去了。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五种原译的集大成,他集得非常恰当,深得佛旨。这个本子一共分为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里面哪一章第一?当然是第六章四十八愿,这是净宗最根本的经典,是经典当中的经典,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一共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古大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第一。十...(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举一动要合乎礼节。礼是有节度的,也不能够超过,做到恰到好处,这就对了。礼节是维系社会的秩序,如果礼要是失掉,天下就大乱。今天的社会实在讲,儒家的礼失掉了,佛家的威仪,在现在这个时代也丧失掉,所以不但社会乱,今天佛门一样,跟社会同样的混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我们没有力量来挽救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一定自己要觉悟,在这个乱世当中如何救自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他乱我不乱,他们造恶业我不造恶业,这个就对了。儒家的这些礼,现在社会上没有礼,我们读礼也只能读古时候的礼。古礼在现在虽然不用它,不用是不用它的仪式,但是那个精神永远不会变的。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尊敬别人。在大乘佛法里面,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自己不谦虚,怎么能够礼敬别人?自己不谦虚,怎么能够赞叹别人?所以自己要知道谦虚,对于人要知道礼赞,这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身要清净,不造一切恶业,这个就对了。佛门里面常讲修清净梵行,身远离杀盗淫,就是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是不邪淫。这个就算得上是正业。
在净宗,我们利用这个身体,这一生当中修学净土,求愿往生。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我们口念佛,身礼佛,身是常常恭恭敬敬的拜佛。拜佛也是很好的运动,我们不必做其它的运动,拜佛就是我们最好的运动。我们多拜佛,拜佛的时候心里面想佛,没有妄念,心里头只想佛,所以心清净。身按照仪规动作,每一个动作我们都做到,全身都...(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6集》)
...的种智所现,种智就是性、就是真心本性,圆满证得真心本性,就是种智,这个是理。全理就是事,变成事相,变成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六尘说法。全事就是理。如果我们把这个字换一换,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就是现相,全相就是本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叫一切种智所现的。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两句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我们现在正助双修所依据的理论就这两句。我们今天起修,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修觉正净,虽然是修净,净里头有觉、有正,我们觉正净是以净为中心、为主,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觉正净,我们用清净心、真诚心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清净心的助修,正助双修。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诚、以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经论里面处处教给我们「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恭敬。这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今天念佛,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性德向外流露。
『亦可深长思矣』,末后是教我们多多的去想想,绝对不是浅知浅识的人他所能够了解的、他所能够明白的。所以,这个道理很深,事相非常的圆满。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3集
『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末后这一句,是蕅益大师感叹的话。对于佛门里面有一些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说对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不是真正彻底明白,因为如果明白,他决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明白的人他会做的。唯有一知半解,...(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通、别、圆;化仪有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都包括了。「竖彻五时」,五时也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盘时」。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都包括了,就像前面所讲的「无余无欠」,全部包括了。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佛讲这个法门,是真正彻底悲心,因为他把学佛的方法说到究竟圆满。念佛法门是达到究竟圆满,不像说其它的法门,说其它的法门后面还有。就以「华严」来说,《华严》讲了那么多,有没有讲圆满?没有。它还有,还有什么?还有念佛这个法门。所以,《华严》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算是圆满,不到极乐世界就不能说它是圆满。可是诸位要晓得,这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它是最圆满的。《华严》、《法华》不得它,还不能圆满。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破除我们的疑惑:
要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念佛法门里头有观想念佛,说不用参究还可...(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9集》)
...是二。「一」是从体上讲,体上、性上说是一;但是从相上讲,从事上讲,是二。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换句话说,对于事实的真相没有搞清楚,才产生这么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一定要破除,若不破除,对于往生净土会造成障碍。纵然拼命去念佛,强烈的愿望求往生,也只能生到边地疑城,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他为什么会生到边地疑城?他有这个怀疑在,这是讲还有愿、还真肯念,生到边地疑城。如果这个疑惑,要是严重破坏自己的信愿,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所以这关系很大。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法门跟《华严》一样,不但跟《华严》一样,实际上超越了《华严》;《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是什么法?是圆顿大法。所以这部经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唯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果用二心,那就有障碍。他这个疑问产生就变成二心,怎么是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师在《坛经》说得非常妙,六祖初见印宗法师的时候,印宗法师就问他:「听说你在黄梅得到衣钵,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说禅定,说这些方法?」六祖回答就很妙,告诉他:「真正的佛法是一。」《维摩经》里所讲的,不二法门。他问的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地方自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自他二边都要把它忘掉,用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统一,心里头没有其它的分别,没有其它的知见,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知见、分...(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2集》)
...让给别人悟」。为什么让给别人?他放不下。放不下的都给你,我放下了,不要了,统统不要了。这个不要的人,心定了。想多要的人,心是永远定不下来,念佛三昧他没有分;彻底放下的人,念佛三昧成就了。这是智慧的抉择,依智不依识。我们能遵守佛这个教诲,等于我们跟在佛的身边一样,没有离开佛;何况净土三经是一切诸佛真实教诲,究竟了义,没有比这个更真实的了。
隋唐时代,古大德做的比较,说明了这个事实。他们比较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所说的经,四十九年所讲的经做一个通体的比较,大家都认为《华严》第一,所以《华严》称为根本法轮,称为经中之王。《华严》跟《无量寿经》一比,《无量寿经》第一,第一的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达到登峰造极,达到究竟圆满。《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无量寿经》是《弥陀经》详细的说明,这两个本子是同一个本子,古人称为大本、小本,同一部经。《华严》最后归到净土,净土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所以它才是真正的第一。古人比较到这个地方,我在讲经的时候,我说我们不妨继续再往前面来追究,《无量寿经》,夏老居士会集的,分为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第一?我想大家都能公认,四十八愿是第一,第六品是第一,全经里面的第一。四十八愿里面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这个我们不要去费心,古人说过,四十八愿是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讲的是什么?「十念必生」,十念必...(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5集》)
...,我们这个法就传给他了,他还不知道。菩萨用心跟凡人用心不一样,我们印了有许多「阿弥陀佛」的贴纸,用意都是在此地。你们的车上可以贴着,停到停车场,人家一看到,念一句阿弥陀佛;眼睛看一下,阿弥陀佛无上顶法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里去了,目的在此地。对外国人,我们也用英文翻译的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贴纸我们印得很多。一般人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之大,我们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是与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行,这是一生成佛的方法。
第六尊「杂色宝华严身佛」,这是表一生圆满。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讲一生圆满的经典,只有一部《华严经》是讲一生圆满的。用善财童子做为一个修行的榜样,善财一生圆满,实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才是一生圆满的。「杂色宝华严身」就是华严的意思。《华严经》就是「杂华严饰」,严饰就是庄严的意思,比喻做一个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面各式各样品种统统具足,没有欠缺的。这是比喻佛说法,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欠缺,统统包括在其中,用这个来比喻。这一尊佛的名号,也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仔细去想想,深深的去体会,效法学习善财童子,他是我们修学的一个最好的榜样。
第七尊「娑罗树王佛」,娑罗树是表究竟坚固的意思。在印度,这个树是非常坚固的,佛常常用它来表坚固之法。这个地方是代表我们圆满证得究竟坚固,那就是圆教的佛果,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法王。娑罗树也表密宗的意思,说明净密不二,表这个意思。我...(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5集》)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三九卷
...虎都吓得跑掉了。李长者见到那个老虎,还拿拐杖敲敲牠的头,我要给《华严经》做个批注,哪个地方清净,你带我去。老虎领路,你说这样的功夫!找到的地方,环境的确是非常幽静,是一个石头山洞。旁边有清泉,里面是老虎窝。李长者选中这个地方,老虎搬家,把这个地方让给他。他住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很年轻的女孩子照顾他的生活,饮食起居统统这两个女孩子照顾,文具都供给了。老居士专心,这两个女孩子,从来没有问过她们叫什么名字,从哪来的?没有跟她们说过话。书写成之后,这才想起这两个小孩子,得问问她们是哪家的?姓什么?不见了,没有了。他以为是山下村庄里的,到山下去找,找不到,才知道是天人来供养。
他在《华严合论》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这是李长者说的。实在讲,他别的地方都对,就这个地方说错了,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把他这句话修正。「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他还有权实大小,心里面还有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的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是《华严》的教义,这是他读到导归极乐,他的妄念起来了,所以才说错这句话。这个一定要晓得,没有大小,没有内外,莫不遍融。如果还有大小,还有权实,还有内外,怎么能遍融?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好!这才把《华严》这个疑惑断掉了。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6集》)
...。极乐世界一定有可取之处,否则的话,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后补佛,有什么道理要求生净土?这是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反省的因缘,然后我就密切去注意善财童子,他修的是什么法门?仔细一看,原来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我这才领悟到了。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得意门生老师一定传,真传。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传给善财的必定是这个法门,那还能传别的吗?传别的,怎么能说是他得意的传法弟子?一定传给他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然后看他出去参学,果然相应。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第一个老师非常重要,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他第一个就是念佛法门。到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善财的老师文殊,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善财一生圆满成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
我是这一个因缘才认识净土,才了解这个法门,回过头来才留意净土三经。原来对这个三经看不起,没有看在眼里,这才真正搞明白了。这就是善根福德不够,摆在面前不识货,当面错过。我自己很庆幸,很幸运,过了三、四十年还能把它找回来,还认识它,这个很不容易!有很多人一生都错过,真的不容易!所以我非常感激《华严经》,不是《华严》,我没有办法入净土。所以读到隋唐大德他们说《华严》、《法华》,也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而已,我读这句话,比一般人感受要深得多。我很赞成,很同意,因为他说的,就是我走的路子。我是《华严》、《法华》把我引到净土来的,真是难中之难。...(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要解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7集》)
...己,好像我没有感觉得普贤菩萨来照顾我,说个老实话,别说普贤菩萨,十方诸佛照顾你,你不晓得。你的父母照顾你,你知道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父母就会体会到,念念都是挂念著儿女,「他现在在哪里?不晓得做什么?」,念念不忘!做儿女的晓得吗?「我的父亲、母亲他才不管我」。念念挂记著,儿女却忘恩负义。佛菩萨照顾,你怎么会晓得?你的师长照顾你,晓得不晓得?连这个在眼前的你都不知道,诸佛菩萨这种加持、这样的保佑,自己无知不能觉察。
几时到你心地清净,你觉察到了,才晓得诸佛菩萨恩德之大。父母对我们的照顾、对我们的怀念,一生的!尽他有生之年总是念念不忘。诸佛菩萨是生生世世,佛菩萨恩德之大没有人能晓得。我们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读他的誓愿,能够有一个印象,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没有办法体会得到。佛菩萨在你的周围,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你自己不晓得,你体会不到。
讲义【悲华经 云:我誓於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
这是普贤菩萨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一段公案。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能够知道,菩萨愿力广大不可思议。选择哪些地方去?秽恶世界。换句话说,所接触的是苦难众生。『行菩萨道』,「行」是推行,「菩萨」是觉,推行智慧觉悟之道,这叫行菩萨道,以觉道教化众生。
佛法看起来是很难、很繁杂,其实比任何一门学术都简单。佛法是什么?「如是」而已!这就没有了,...(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4》)
...段经 文里面提出来,我们要注意看。请看经 文:
经 【於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段是礼节,《圆觉经 》文殊菩萨这一章,就是第一章,实在是发起全经 的大意,换句话说,整个《圆觉经 》的中心问题就在这一章。在这里面,他提了三个大问题:
讲义【初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次请菩萨,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后及末世,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可见得这三个问题,对一个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经 【大悲世尊。】
这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大悲』就是大慈大悲,这一句是称赞如来,前面那一段是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按照这个顺序决定不乱。
经 【愿为此会。】
『愿』是祈求。『此会』是讲当会,圆觉法会。
经 【诸来法众。】
『诸』是众多,『来』是来到此地,『法众』就是求法的这些大众们。
经 【说於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这就是他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来』就是成佛的果地,是究竟的佛果。这个意思就是说,过去已经 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你们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什么?「本」是根本,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学大乘菩萨的人,最初根本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来修行,他就成佛。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如果我们得到这样的理论方法来修,我们岂不是很快就成...(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以说「迷悟只是一心」,不是两个心,就是同样一个心。悟了就叫佛菩萨,迷了就叫凡夫,悟的是这个心,迷的还是这个心,并不是第二个心。再给诸位说,一心就是悟,二心就是迷,二心就是无明起来。《楞严经 》讲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起来?佛就这么答覆他。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把整个功力都用在一心不乱上,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里面来讲,它是最简单、最直捷的一个法门。这个决不是说修净土的人要高抬自己的法门,不是的,细细在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里面去看,直接修一心,这就是最直捷了当的法门。而我们在《华严》里面五十三参所看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第一位老师就是教他念佛法门,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开端、一个结束,一始一终,你就晓得这个法门在一切行法里面是属於根本法。这道理要是不懂,你在选择法门上就会有疑惑、就会有障碍,就会见异思迁,所以一定要明理。
我们这一次发起印《弥陀经 疏钞》。古大德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在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弥陀经 疏钞》,只要有这部书,依照这理论方法来修行决定成就。有很多人看到佛教经 典太多,不晓得从哪里看起,不知道学哪一部好?你就学这部就行了。这是说到「一心」的修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特别留意这桩事情。
再看第三小段,科题「明妄尽还觉」,明是说明。这段说明所谓妄就是迷,妄要是尽了,觉悟就现前,还归於大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6》)
...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0一0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可见得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我们修净土法门,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
在教下,由於个人过去生中习气不相同,你前生学《楞严》,今天《楞严》一打开你就明了,为什么?你过去有薰习的种子在;你前生修《华严》,《华严经 》一展开非常有兴趣,好像是看到自己旧有的东西一样,这是叫你在一切经 典里面选择,选择熟的继续修,容易。教,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经 论,可是在行门一定归到净土。教下来讲,《华严经 》里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他学的东西真多,博学多闻,那是一种示现,给我们做个样子,最后怎么样?归净土,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从博学多闻最后归到净土。
我们今天舍去博学多闻,我们只学一样、只闻一样,我们也归到净土,中国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多采取这个办法。天台智者大师是教宗《法华》,他是法华宗开山的祖师,第一代的祖师,他是行在净土;他临命终时念佛往生,这个在《智者大师传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窥基大师,他教理是专门研究《唯识》,他是唯识宗第一代祖师,《唯识》虽然是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但是在玄奘大师的一生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法相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成立,所以我们今天讲唯识宗,或者讲法相宗的祖师,讲窥基而不讲玄奘。窥基大师注的《弥陀经 通赞疏》,对於《弥陀经 》赞叹到无以复加,认为这是极圆...(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27集《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6》)
...事事不动心。那么这个是智慧啊,虽然不是佛知佛见,这是接近佛知佛见。行门里面,一定要慈悲一切、恭敬一切、利益一切。虽然这样做法,决不著相。为什么呢?知道无是无非是。天天修福,修的是三轮体空,这叫称性的福报,福慧双修啊。要这样修法啊,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地去做。
在大乘菩萨法里面,大乘菩萨是以孝顺心为基础,孝顺是戒呀。那么换句话说,大乘菩萨无论见什么人都是用孝顺心。孝是什么?是一体。何为孝心呢?孝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孝心。你看孝那个字,中国造字是有学问的。上面是老,下面是个子。这是两代呀,两代合在一起是一,当中没有界线,没有代沟啊。那个代沟是外国人才有啊,中国人没有。所以孝心是一体之心。顺心,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心,是孝顺心啊。如何能与众生做冤家、做对头呢?欺罔一切众生呢?那是违背了法性,违背了真心,这在佛经里面叫颠倒行事啊。颠倒行事尚且不可,那颠倒学佛还能成就吗?
【是义终始,】「义」是讲义理。这个「终始」,凡是这个义理浅的,从始就可以能见到终,由终不昧始。这是讲义理比较浅,一下就能看透。道理太深了,一下看不透,不是浅学之人所能够测度的。所以说,这是不知其终啊,亦不知其始,所以说:【一时惶悚,失其所守。】楞严文章也确实好,把当时在会大众这些状况,可以说都描写得非常淋漓尽致,我们也能看到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的表情。
那么实在说呢,如来把这个深义的终始是显示出来...(净公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记《编号049-b/133–十番显见之八 显见不分》)
...通章」,如果按顺序排列,它应该是第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它按这个排列,六根:眼、耳,耳根应该排在第二,把它抽出来摆在最后,这就告诉我们这是特别法门。一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它在七大里面的顺序是根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根大是见,应当在识的前面。识是弥勒菩萨代表,应当在弥勒前面,把它提出来排在后面。两个特别法门就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念佛最妥当,不是明白指出来吗?所谓楞严大定是什么?就是这个。
读《楞严经》不晓得念佛是楞严大定,冤枉!读《华严经》不晓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主修的是念佛法门,那也很冤枉。善财童子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可见这是主修法门,自始至终从来没有离开过。其余的无量无边法门,那是五十一位菩萨所代表,是助修法门,用也可,不用也可。不用,一个法门就成无上道。读《华严经》没看出这个门道,《华严经》是白读了。读《楞严》不晓得念佛,读《华严》不知道念佛,那是经义没看清楚、经没念得通。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六度万行,都在这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样样具足了。你得到定,定共戒;你得一心不乱,道共戒,它怎么不具足?我们才真正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才真正肯把这句阿弥陀佛当作命根一样抓住,一时一刻绝不放松,晓得抓牢了这个,一生成佛,决定没有疑惑。现在时间到了。
阿弥陀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2》)
...,这个在经的分量是最大,它只是《华严》里面所讲般若智慧的一部分而已,它不是全体;唯识宗那么多经论,也可以说是《华严》里面法相的一分而已。所以,最圆满、最究竟的是《华严经》。我们过去这部经差不多讲了将近两千个小时,三分之二还不到。可见得这部经确实是要很长的时间,要很有耐心来修学。像我们目前这种讲经方式,不适合讲《华严》,《华严经》一定是像学校上课一样,天天到时候就开讲,一天四个钟点是最理想,两年一部圆满。
『今经以华严性海为宗』,「今经」是这部《弥陀经》,「华严」是讲自性,「海」是比喻,自性广大无边,只好用大海作比喻。这部经是以「华严性海」为它的宗旨,这是一点不过分,因为《华严经》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得这部经真正是《华严经》宗旨的所在,所以它跟《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华严经》可以说是详细的《弥陀经》,《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纲要、精华,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弥陀经》就是小本的《华严经》、略本的《华严经》。『既宗华严,何妨约性』,既然跟《华严经》同一个宗旨、同一个理体,当然没问题,可以说全彰自性,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又诸经从法华开显之后』,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后所说,他是讲《法华经》在最后,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从前所讲全是方便法,最后给我们讲真实法。《法华》会上完全讲真实,开权显实。说出佛一生不管讲什么经,都是从真如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有这一说,就可以说只要是佛所说的...(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08》)
...的,『一一身具无量口,一一口出无量音』,也没办法,这种能力不是普通人能办得到的,世间的伶牙利齿怎么能跟善天女相比?『善天女』都没法子,谁有能力能说呢?无怪乎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识,人人都说真话,对於诸佛菩萨的智慧功德没有办法知道,也没有办法说得出,这说的真话。这一段是引用《华严经》经文,说明『口欲谈而词丧』。
疏【又此经原名不可思议,故用此四字总赞前文,盖是至理之极名也。】
「不可思议」这四个字不是没有来源的,不是随便说的。《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经》称为小不思议经,本经也称不思议经,我们就明了这原来是同一类的。所以本经是《华严经》的总归结,你看末后最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出来,善财童子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就是我刚才讲的,他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他六根接触六尘,行住坐卧统统是修行,全是功夫。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提升一层,他去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本身就到初住;他参访初地菩萨,他本身就到初地;他参访文殊、普贤,他本身就到等觉了。等觉再上去,那就统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善财童子每参访善知识,他有三句非常重要的话,第一个是叙说他发了大心、大愿,一定要满足我的大愿,大愿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要求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圆教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是正等正觉,不能称无上。文殊、普贤...(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12》)
...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诸位想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不是总持?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这六个字是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没话说,确实这个名号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就是咒语;不但是咒语,我把它冠上「第一大神咒、第一大明咒、第一无上咒、第一无等等咒」。诸位不要再学密宗的咒语了,阿弥陀佛是第一咒!大家一定要明了,净土宗祖师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不念经也不念咒,这个佛号就是咒。
在一部《心经》里面,真正能体会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真实不虚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心经》没白念,这部《般若心经》归到佛号上去了。念《华严经》,念到最后体悟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整个华严归到这句佛号上去。这句佛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念这句佛号就等於念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念《华严经》,一天念八个小时,要念半个月才念得完,一句佛号,片言,全部包括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个字都没漏,它怎么不是大神咒,不是大明咒?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对於净土法门就死心塌地,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祖师在此地结叹:『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达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真正不容易,理一心不乱分破无明,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都不是我们轻易能办到,但是这一句佛号能降伏烦恼,能把烦恼压住,达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那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0》)
...、教化众生的目标。譬如,老师想叫学生成就圆满的智慧,得到最高的博士学位,没法子叫这小孩一下就念博士班,不得已才设小学、中学、大学,这三乘都是方便法,帮助他提升境界,最后拿到博士学位才算是教学的目标达到。佛对众生就像这样的方式。
演【终归一实者。】
『实』就是真实,可见得三乘都是权、方便门,是权巧方便的,不是真实。所以古大德判经,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判作圆教一乘只有两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别教一乘是《梵网经》,所以一乘经总共只有三部。诸位不要因此而认为《弥陀经》不是一乘经,须知《弥陀经》是一乘经典的尖端,古人虽没说,可是一乘经上有。《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会到《阿弥陀经 》。换句话说,《阿弥陀经 》是一乘经的最高峰,你自己要认识!古人说话非常含蓄,不像我们现在说得这么粗显。《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足见《阿弥陀经 》是最上一乘法,是一乘经的最高峰。
演【指法华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
此地讲终归一实,这是指佛末后所讲的《法华经》。『执教』就是所知障,佛讲经讲什么理他就执著这个理,讲什么法门他就执著这个法门。
演【解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故。】
《法华经》称之为「开权显实」,到这个时候才说真实话,过去四十年所讲的都是方便法。为什么从前不讲真实?以前...(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1》)
...没病也吃出毛病,怎么能够恢复健康?所以为道跟为学绝对不相同。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晓得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如果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很听话的学生,就应当选择念佛法门,为什么?因为佛在经里面说,「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禅定成就,末法净土成就」。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我们修净土法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是最听话的乖学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好不好?太好了。如果不好,一乘圆教大法又何必提倡它?我们晓得《华严经》是一乘圆教,善财童子是修学代表的人物,是一个榜样,是一个修行的典型,他修什么法门?就是修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何以晓得?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出来参学,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虽然没有说明这是念阿弥陀佛,可是到最后的归宿是阿弥陀佛,我们就晓得德云比丘教他这个念佛法门一定是念阿弥陀佛。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从华严会上就开始提倡。我们不读《华严》,我们不认识这个法门,读《华严》之后,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才晓得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里的大总持法门。应该怎么修?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成功了。把世出世间一切的妄想杂念统统要放下,你放不下的时候就是以这一句佛号取而代之。
念佛的同修有很多人来跟我说,在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是必然的现象。不要怕,妄念起来了,你佛号也同时起来,要紧的是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佛号上,妄念不理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九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9》)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它博大精深,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佛法不仅仅是在现前这个时代,实际上来说,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开始,佛教我们什么?虽然说的是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那都是不得已而说的,善巧方便而说的,真实说只有一门,就是念佛法门。《华严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是什么?老实念佛就是一乘法。也许有一些同修听了不服气,以为我们念佛的人自己夸大,可是你细细的去推敲,无论是中国、外国,古代或是现世,没有不尊重《华严经》的。《华严经》是根本法轮,一乘圆教,这是古今中外所公认的。《华严》里面讲什么?跟诸位说,就是讲的念佛,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你们要不相信,你把《华严经》展开来看,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一乘圆教的秘密的法门,原来如此。
仔细再看看经典里面的内容,善财童子是修行的榜样,从文殊菩萨会下奠定的根基,什么根基?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信心。文殊在华严会上表信,《华严》里面分的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文殊表信。换句话说,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得过,那就是文殊会上毕业了。出去参学,第一位老师是德云比丘,教念佛法门,最后一个老师是普贤菩萨,不但教你念佛,劝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开头与结束都是念佛。
我们要问一问,善财童子参访了五十一位善知识,他修什么法门?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他修的是念阿弥陀佛的法门。念阿弥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4》)
...「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至诚恭敬?如果是至诚恭敬,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都是至诚恭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就是凡夫对於人事物不恭敬。佛菩萨对人事物恭敬,决定是平等清净,没有高下的。没有说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对他恭敬一点,或者他是我的长辈、是我的亲戚,我对他恭敬一点。那个人是我的冤家对头,我恨透他了,我还对他恭敬?这是凡夫。佛菩萨不如是,佛菩萨是一切恭敬,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供佛像,因为我们对佛恭敬,对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恭敬,对一切万物要恭敬。不但佛法如是说,连世间法也是这个说法。
佛法,根本法轮是《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总结修行十大纲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诸佛,当然我们见到佛都要恭敬,看那个人不是佛!那你错了,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的恭敬,这是供佛、供养佛像第一个意义,这叫真供养。这个供佛像,那怎么不大吉大利?
第二个意思是报恩。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供佛,不是把他当神看待,是把他当作老师看待,像我们一般家里头供祖先,这是返本报始。所以有这两点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看到这个佛像,晓得我自己也是佛。我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这是辜负己灵,对不起自己。我不胡思乱想了,我就是佛;我胡思乱想,我就是凡夫。所以成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三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36》)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〇卷
...给我们指出一个,这个指出,不是莲池大师给我们指出来的,是文殊菩萨教的,他老人家采取。「直据文殊一行」,直接依据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依据这个开示,换句话说,他老人家所传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根据文殊菩萨所说的,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文殊菩萨怎么教我们呢?
演【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於一佛念念相续,即一念中能见过去未来诸佛等。】
「等」字是他老人家加的,因为经文后头还有,他只节录这一段,这一段是文殊般若会上文殊菩萨所讲的。这是指导我们从一尊佛入门。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学生,文殊菩萨教他什么法门?就是教他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念阿弥陀佛。怎么晓得?因为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同时又看到文殊菩萨自己发愿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本人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教善财童子当然是念阿弥陀佛,没话说的!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第一次见到文殊菩萨教人,传授这个法门。在般若会上,他老人家又是这样强调。
唐朝法照禅师是净土宗第四代祖师,他是亲身见到文殊菩萨,向文殊菩萨请教,末法时期应该修什么法门?文殊菩萨传给他念佛法门。五会念佛那个声调,就是文殊菩萨教给法照,法照传给我们后世的。莲池大师是明朝人,他老人家也直接依据文殊菩萨这个教诫,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就是修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一切菩萨所修的。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教诫学人也是一行三昧,他是用参禅的方法,我们修一行三...(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0》)
...四、依智不依识。莲池大师遵守释迦牟尼佛的四依法,所以不是随便作注解的。他有依据,依法不依人,他依法。法是什么?他举出五部主要的经典,净土三经与《鼓音王经》、《后出弥陀偈经》,他是依这五种为主要的依据。旁通参考的,那就非常之多,我们在《疏钞》里面常常能看到,他所引用的都是大乘主要的经论,他所依据的。
在功夫上,他也有依据,也不是随便说的,是依据般若会里面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做为这一部《疏钞》里面行门最高指导的原则,真正了不起!不是用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意思来注经,这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地方。旁通最重要的是《华严》,实在讲,《华严》与这个经几乎是一体。《华严经》到最后也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弥陀净土为归宿。因此《疏钞》引用《华严经》来做证明的地方特别多,讲到要紧的地方几乎都引用《华严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2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二页:
疏【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
『部』是同一部,指我们现在所讲的净土五经,前面所说的『五经』的经名跟我们现在流通本不一样。现在一般流通本,《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净土三经,后人加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1》)
...缘慈」,爱缘慈,佛没有。爱缘慈,众生有,我喜欢他,我就对他很慈悲,我不喜欢他,我就对他不慈悲,这是爱缘慈,佛没有。除爱缘慈之外,其他的三种缘,佛都具有: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爱缘慈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感情。「众生缘慈」就是理智,所谓推己及人,这个人虽然与我没有关系,但是他是个人,他有苦难的时候我也应当尽义务帮助他,无需要任何报酬,这是属於众生缘慈。众生缘慈,在我们人间像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古时候讲圣贤君子,他们能够做到。但是法缘慈,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懂。
法缘是什么?这个范围比前面两种广大得多。菩萨才具有法缘慈。他凭什么对一切众生行慈悲?凭法。凭什么法?我们现在所讲的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法,他因为要修十大愿王,他对一切众生一定慈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那个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你为什么要对一切情与无情众生那么慈爱?我要修这个法。菩萨修无上菩提之法,他一定要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与前面不一样,境界也非常广大,同时也是用真心。
到如来果地,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法缘慈达到究竟,达到圆满,到这个时候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无缘,就是无条件的,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情与无情跟自己完全是一体。敬他就是敬自,敬自就是敬他,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体,这是如来的慈悲。所以佛具众生缘、法缘、无缘三种慈,这个叫做大慈。所以我们称佛、称大菩萨都称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4》)
...几乎不可能!像这个经,过去我在台北讲过两遍,第一遍在莲友念佛团讲,四年圆满,第二遍在我们图书馆讲,五年圆满,一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哪一个人每一会都来听?不可能!所以一会不缺的只有我一个,没有缺席,其余找不到一个。所以你们要想将来一会不缺,上台来讲经,你就会不缺。听众总会有一些事情打闲岔,一次、两次没来的,这是常有的,尤其是这么长的经,会缺席的。听一次也好,一次有一次的利益,一次有一次的感受,能生欢喜;果然能够信受奉行,发愿往生,一次也不算少, |
|
|
|
|
|
|
|
无量无边的功德。最后的目标,「同证寂光无上果」。
演【寂光无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证寂光而非无上。】
『四十一位』是《华严经》上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华藏海会的诸菩萨,四十一位是从初住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每一位里面的人数是没办法算得尽的,不知道有多少初住菩萨、二住菩萨、等觉菩萨,数量太多了。总而言之,不出这四十一类。统统生西方净土,这是《华严经》上所看到的,他们是生寂光土,而寂光土跟实报土是同时证得,生实报土就生寂光土,寂光是理,实报是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境界,但不是无上。
演【唯妙觉一位,乃为无上果也。】
『妙觉一位』,这是『无上果』,无上果是佛果,妙觉就是佛,是圆教的佛,没有在他之上,他到顶头了,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学佛到这个地方才算是真正圆满,等觉菩萨还不是真正圆满...(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4》)
...老路子,那你决定赶不上我,你要落在我后面很大的距离,你没有办法超越。
演【本欲度生成佛者。】
这是解释疏文「本欲度诸众生,悉皆成佛」这一句。
演【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这是引用《法华经》的一段经文,说明世尊出世的本怀,也就是他的本愿。『佛自住大乘』,要是说穿了,究竟圆满的大乘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晓得呢?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的。如果我们说《华严经》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你相不相信?当然相信,没有话说的。《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华严》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么极乐世界不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是什么呢?由此可知,佛讲《弥陀经》劝大家念佛直截了当求生净土,这是真正的畅佛本怀。可是众生不相信,成佛哪有这么简单,一句阿弥陀佛就成佛?你不相信!不得已再拐弯抹角,你喜欢绕圈子就让你兜圈,这是没法子的事,不得已的事情。所以首先说出佛自己度众生的本愿。
这几句话完全说的是华严法会,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个意思,就这几句。『如其所得法』,《华严经》上完完全全讲佛自己所得之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这是五时说法里头华严时。如果佛真的以小乘法、人天法来教化众生,那佛对不起众生。所以佛自己讲...(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8》)
...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信一切诸佛。当然我们更能够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不会欺骗我们,他老人家给我们推荐、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最真实的。
前面我们说过韦提希夫人,世尊示现十方诸佛国土给韦提希夫人看,她老人家一一都看过,她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所以,我们要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的确是很难信!我自己如果不是深入《华严》,我也不相信,人家怎么跟我讲我都不相信。入《华严经》里面才真正见到,原来释迦牟尼佛在最初说法的时候,二七日中为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讲到修行的方法,有二千多法门,说了这么多是以念佛为第一。究竟是念哪个佛?虽然在经文前面没有说,后头有!后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可想而知,前面讲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前后对照,你就明白了。念佛这个法门,既然是最直捷、最稳当、最简易、最圆顿,当然佛是第一个要传授的。给大家说一切法门,第一个就要讲这个法门,果然不错,在《华严经》上第一个确确实实就是讲这个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来参访第一位德云比丘就是教他念佛法门。从一个开端、一个结束,你就能看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因为它太直捷、太简单,愈是简单大家愈不相信,认为成佛哪有这么容易,修行哪有这么简单!不晓得真正的大道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容易。你要不相信,那你是自找麻烦,自己去绕圈圈,这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一定要信佛。信佛要常亲近佛,现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3》)
...能教你念阿弥陀佛的,那就是真善知识,一点都不假。教你修其他法门的,不见得是真善知识,为什么?你这一生不能成就。教你念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就,这是真善知识。可是遇到真善知识,往往自己不肯相信,那就没法子,这就怪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具足。经典里面说得很好,这个法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因缘就是遇到善友劝你念佛;你肯接受、肯信、肯依教奉行,就是你多善根多福德。不相信是没有善根,不肯念是没福。这样,他才能灭罪、灭障,『超生净土』。
我们看《大智度论》上这段文,再回过头来想想《华严经》又何尝不如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劝那些华藏海会的菩萨们求生西方净土,文殊普贤两个带头,这两大菩萨带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还不是为了灭罪,破根本无明,证无上菩提。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正是无比的殊胜。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没有劝那些菩萨们参禅,没看到;没有看到文殊普贤叫大家持咒学密,没看到。我们只看到文殊普贤叫大家念佛,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的,你要是不相信念佛,那就没法子了。这是佛的根本法轮,所显示这样殊胜庄严的境界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要觉悟!看了之后,你对法门应当有所选择,不会错乱了。注解里面,讲到念佛为什么会灭罪:
演【彼佛有不思议威神力故,不思议大愿力故。】
『彼佛』就是指阿弥陀佛...(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五十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55》)
...能意消,况见佛妙相,宁不得益也。】
世间人看到有道德、有修持人的威仪风采,我们内心都有所感触,何况见佛!我们看到人的相好,见到好的威仪,自自然然就肃然起敬,妄念都消掉了。世间一个道德之人尚且有这种力量,何况诸佛如来?所以威光童子见佛就能得利益,这个我们可以相信。这个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清凉大师依据《华严经》来给我们发明这个意义。菩萨要成佛,在无量行门里面,实在说念佛是最为捷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友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做吉祥云比丘,梵文是相同的,翻译的人不一样,实叉难陀把他翻作德云,般若尊者翻作吉祥云。他教给善财是念佛法门,而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本书是《华严经》的精华。《疏》是清凉大师做的,疏是经的注解。《钞》是宗密大师做的,钞是注解的注解。清凉是华严宗第四代祖师,宗密是第五代,是清凉的学生。这是《普贤行愿品》权威的注解。我们今天学《华严经》,必须以这个本子为依据,不能读全部的《华严》,读这一本就够了,这一本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浓缩,也是整个《华严经》的精华。所以我们特别把它再翻印流通供养给诸位,希望诸位珍惜,要认真的去研究。《华严》提倡念佛法门,特别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所以在「威光童子」这一章经他也是这么说。
疏【良繇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
这也是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0》)
...、财富都能贡献给社会,为大众谋福利,这就叫回向发愿心。不为自己而为一切众生,这是回向,回自向他。回自向他,我们的功德是不是都没有了呢?不是的。《地藏经》上讲,如果自己修行不回向,这个利益只能得一世,顶多得三世,如果回向,那真是百劫千生福报享受不尽。
回向就好比点灯,我这一盏灯点燃一切灯,一切灯统统点燃了,我这个灯还是燃的,并没有灭!并不是我这个灯火一给他,我这个灯就熄掉了,没有!只有更光明,为什么?譬如一间房间,我点一盏灯,亮了,几千盏、几万盏灯统统点燃了,更亮!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扩大,扩大到无量无边尽虚空遍法界,怎么会有损失呢?不会有损失的。佛教给我们发的四弘誓愿就是回向,《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回向,末后三愿前两愿是别回向,后一愿是总回向,普皆回向。再告诉各位,你要不回向,你的人我执就打不破,念念为自己;你要是肯回向,不知不觉当中我执破掉,能破我执就证四果罗汉的地位,你要是念佛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如果我执不破,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人天身分,这个关系我们的品位很大。能够念念都回向为一切众生,无意之中把我执破掉,无我了,我们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这样才能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把品位提升了很多。
诸位要记住,三心是一心,一个是体,两个是用,一体两用;两个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所以三心就是一心,一心之体用从三方面来说。再讲什么叫圆发?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2》)
...上等根性、中等根性、下等根性,这是三辈。「九品」就分得更细,上等根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等有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有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还都是略说,就是把所有众生的根性全都包括在其中。
底下这个文是具体指出事实来给我们说。『彻上』,讲到最上面的,什么人?『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这是最上上根的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众生、学生都是上上乘人,就是这一类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在佛教里面的地位,以《华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如果从别教来讲,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那不是凡夫,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得多!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华严》就是根据。《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证明,真的一点不假,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三心圆发」,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三心。我们三心发了,但是不圆满,没发足。譬如,对人要慈悲,发了,发了几分钟,看到那个人看不顺眼,慈悲心马上没有了,可见得这慈悲心不圆满!慈悲心都不圆满,深心、直心更不必说了。深心就是清净心,直心就是平等心,佛的心就是平等、清净、慈悲,菩萨的心是六度,声闻的心是四谛,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我们今天要想成佛,就要修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是佛道。《观...(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六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63》)
...德。所以,一心持名就是发菩提心。对待别人要大悲心,什么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给诸位说,劝人念阿弥陀佛就是究竟圆满的大悲心。因为你劝他学别的法门,他这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劝他念佛,他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这个法门是即身成佛当生成就的佛法。所以劝人念佛是真正的大悲心,是诸佛如来彻底的悲心。
你讲经,讲这个经是彻底悲心,跟讲其他的经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彻底悲心,太长了,谁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听?来不及!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他们的看法,《无量寿经》就是浓缩的《华严经》、小本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性质相同,目标一致,都是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求生净土。《印光大师文钞》,时时处处都提到《华严经》,拿《华严经》来做证明,证明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是最重要,独要。
『独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无侣,一心念佛,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法华》所讲的「实相妙理」,把实相这个微妙的道理比喻作莲花。经题是法喻立题,名实互显,叫做《妙法莲华经》。这部经从前我们讲过,讲经题也费了不少时间,讲本迹十妙,那也非常有趣味的。
疏【略举余经,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是般若义。】
『般若』,翻成中国意思叫智慧。世尊讲经的次序,讲方等之后讲般若。念佛法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6》)
...遇缘。因为他有种子,遇到缘了,他一定生长,一定成就。
疏【彼毁佛者,义亦如是。】
那个毁谤佛的,也是这么个道理。毁谤佛的人,将来都要成佛,不过他要受一段罪就是了,有一段时期的堕落,那个罪报完了之后,必定遇缘而成熟。
疏【故曰但知有佛,皆成善根,毕竟解脱,不闻不知,则不成种。】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尤其是佛法当中这个净土法门。因为你闻到其他一切法门,这一生不能成就,不但这一生不能成就,实在说,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如果要想成就,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同修们听到我这个说法,也许会说我太武断,其实我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根据什么?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应该要觉悟!无不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究竟的成就。假如他方世界也是究竟成就,圆教等觉菩萨何必要往生西方世界呢?那就用不著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意义了。正因为圆教等觉还要发愿往生,我们才知道西方世界才是究竟真实的果报。
既然晓得这个事实,现在为什么不修?现在肯修,那是经上讲的,你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不但具足,而且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真正明了了,真正接受了,我们从今天起,不但世间法要随缘,随缘就是放下,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问了,这个诸位搞清楚。放下是什么?不再攀缘,这就是放下。从今以后随缘度日,把整个时间用来念佛,要办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七十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79》)
...》前面的玄义部分。
疏【若约之为五。】
『约』是归纳,把前面这十宗归纳起来,不出五类。
疏【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圆融。】
这五条就把十宗全包括了。
疏【今此经者,宗乎法性,以净土依正信愿等,皆归一心,一心不乱,即法性故。】
这个意思就说得很清楚、很圆满。在论宗别义里面,我们这部经典是属於哪个阶层,你也就能看到这个法门的深度,它在『法性』,仅次於圆融;圆融是《华严》、《法华》。《华严》讲到事事无碍,我们这个经上讲到理事无碍,如果到事事无碍,那就跟《华严经》一样纯圆了。这样说起来,我们这个经比《华严经》还差一等,既然是差一等,为什么又是《华严经》最后的归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没错!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在华严之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祖师判教,为什么这个不是最圆满,而是次圆满的教义呢?对我们这个根性来讲的。我们如果今天讲事事无碍,不能往生,我们今天学理事无碍是个个往生,就这么个道理。但是,《阿弥陀经 》在华严会上,那是纯圆、那是事事无碍,为什么?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来念《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纯圆。我们今天博地凡夫念《弥陀经》,《弥陀经》是分圆就不错了,就很难得。所以这法是因人而建立的,要懂得这个意思。
『净土依报、正报』,这是讲西方世界,『信愿行』,这是讲我们往生的众生,统统都『归一心』。依正是一心所现的,信愿行是一心...(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4》)
...以自古以来许多大德这些注解只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依经,这样就不会有偏见,就不会走错路。古人不管他怎么说,我们听听,有道理,或者我采取一部分,我决不完全跟你走,这样自己才开得了悟,才有自己的见解;否则,被别人牵著鼻子走,这个不行。可是有不少同修有一个毛病,先入为主,受到第一位接触的祖师大德影响,执著他的见解是对的,排斥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就是过失,这是依人不依法。祖师大德虽然很高明,他没成佛,他的见解不是究竟圆满,他只能看到一部分,所以只能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不可以完全依靠他。
《华严》对於菩萨的行为说得非常清楚,而且讲修行证果,整部经里面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段,信解行证,次序非常精严,末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些人说它是「以海印三昧理实为宗」,有些人讲「以因果理实合为宗」,因果是行位,理实是法界。这是古德对於《华严经》的看法,就跟前面古大德对於本经的看法很相似。贤首大师把古来许多大德的看法融合成一个,莲池大师今天有这种看法,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他也是有依据的,他是从贤首大师这里得到的启示。
疏【其总为宗趣者,如华严例。】
像刚才我跟诸位讲的。
疏【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
这个说得很有道理,他是有依据的。
疏【若欲分之。】
把它分开来,界限再划清楚一点。
疏【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义亦自明。】
『上句为宗,下句为趣』...(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5》)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一卷
...通教的佛,可以用这种身分来教化众生。第二行以上一直到等觉,他可以现别教的佛。藏教、通教、别教的佛,都是菩萨,他不能现圆教的佛,为什么?他自己没有证得,就是不是究竟佛。所以我们通常讲成佛,你倒要问问成哪个佛?就好像你说「我毕业了」,毕业了,不错,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是幼稚园毕业的?还是小学毕业的?还是大学毕业的?还是研究所毕业的?毕业都一样,程度不一样!藏教的佛程度最低,通教高一点,别教又高一点,圆教才是究竟圆满的真佛。
从净土法门仔细来观察,或者诸位细读《华严》就会晓得,我们修行可以到他方世界,在他方世界修行可以证得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很难成圆教佛,为什么?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劝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身大士,刚才讲了,包括藏通别佛都在里面,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他要不是去成圆教的佛果,那就没有意义!那到西方极乐世界讲不通,没有理由,为什么要去?我们才恍然大悟,要想成最究竟圆满的佛,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要真正觉悟!搞其他一切的法门都是枝叶,这是根本。根本真正找到,深信不疑了,所有枝枝叶叶应该统统放下,不要再搞了。
所以今天我印经就印《阿弥陀经 》,印《无量寿经》,除这个之外,我什么经都不印了,为什么?我认清楚了,这两部经就是一切诸佛所讲经法的精华。我们要印最好的东西,就是以最殊胜的利...(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4》)
...,那就是说我们目标是成佛,我们不希望成藏教佛,也不要通教佛,也不要别教佛,我们要究竟圆满佛,圆教佛。要想成就圆教佛,决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决定得到,不要等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是个普通法门。这都是我们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理解的。
钞【修大行。】
『大行』就是信愿持名,菩萨行门里头没有比这个更伟大了,为什么?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华严经》上说的。像刚才讲的,这些菩萨们先修一万劫修到初住,从初住再修一个阿僧只劫修到十回向,再修一个阿僧劫才到初地。信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要念多久?十地菩萨,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他要念两个阿僧只劫才能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再碰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能去得了!哪有我们这样直捷痛快,我们认真念佛三年、五年就能往生。我们三年五年时间就是他的无量劫,问题就是说你肯不肯相信?你要不肯相信,佛说你是应该的,很正常的现象。你要肯相信了,佛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你会相信?这是难信之法!
你能相信了,那就是经上讲的,你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要不然你不会相信。你相信了,换句话说,你这一生成佛的机缘到了,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因缘,这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我们要深深的体会,正是古人所讲「如来深恩,粉身难报!」我们怎么样去报答?叫我们从今以后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圆成无上菩提,这种恩德到哪里去找?你怎么能报得尽!怎样来报答佛恩?只有上求下化,上就是自己求...(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乐世界也好比隔罗看月,罗是罗纱,隔一层纱,隔个纱窗看月亮,它还有一层障碍!等觉菩萨还有一层障碍。所以研究教的人,他不相信这是应该的,不足以为怪。这是讲证大道。
钞【而信解发三,第一愿大中摄;趋者,第三时大中摄;修者,第二行大中摄;证者,第四德大中摄。】
这是把清凉讲的「四大」跟《法华》讲的「六大」合起来看,他们内容是一样的。清凉讲四,把六归纳成四,《法华》讲六,把清凉大师这四展开来为六,四跟六内容是一样的。
钞【佛地三大者,一数大,二德大,三业大。德大可知,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
『数大』,数是说他的誓愿广大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广大无边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及我们一般所讲的四弘誓愿,一一愿都是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数大。『德大』是说万德圆满,我们在《华严》看到十地菩萨十定、十忍,那都是讲等觉的境界,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十方诸佛世界一切有缘众生,这是德大。什么叫有缘?能信能愿能行,能行就是肯念佛,这叫有缘;不信,不肯发愿、不肯念佛,这就没法子,佛不能帮助这些人。
第三『业大』,「业」就是事业,佛菩萨的事业是广度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像《华严》讲的十行、十回向,乃至於《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都是修行,这是大行。《华严经》末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共有四十卷经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统统都是修西方净土的,这是读《华严经》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在《华严经》上连这一点都没看出来,《华严经》就白念了。古德说《华严》、《法华》都是本经的序引,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他能说出这句话,好像那个门道他也看出来了。
我也曾经跟同修们说过,我对於净土法门死心塌地是得力於这么多年来讲《华严经》,我要不是这么多年来讲《华严经》,这个法门我不会相信。我就是因为在《华严》上看到文殊、普贤、善财他们统统修这个法门,这才引起我对这个法门特别留意。发现这个法门是这些大菩萨最后一个阶段修学的,所以这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这是业大。
『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数就是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愿周遍法界,这个愿力无尽。数就是愿意,业就是行意,愿行广大无量无边。
钞【拣非小者,如文殊弥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萨。】
『等地』就是等觉,等觉也叫做十一地,他在佛之下,在法云地之上,就是后补佛的位置。所以这个绝对不是小乘,『文殊弥勒』这都是大菩萨,地上菩萨。
钞【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也不是大乘那个小地位的。『五品』就是天台家所讲的五品观行位,从五品观行再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五品观行位,第一是「随喜品」,功夫到这个境界,心里面生法喜了,自己能够考验自己,瞋恚心、嫉妒心决定没有了,到这个境界。他庆幸自己,也庆幸别人闻法,依照这个佛法修行,自庆庆他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4》)
...行、代表智。像普贤菩萨代表愿、代表行,愿行。他是「信行智」,代表这三门。
钞【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
『信』是修行之首,我们不信就不会去修。你想修行,第一个你一定是信得过。修行的勤与惰、功夫的浅深,与信心有密切的关系,你信得深,你也就行得深,你就会精进不懈;如果信心浅,你行一定也浅,常常会懈怠。《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头,是一切功德之母,这个「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唯有信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菩萨这个德号叫『妙首』,是取这个意思。
『万行万德』,『行』是讲行门,『德』是讲真实之德。菩萨所修,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六度万行,像布施、持戒一直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讲「万德」,像经上常讲的常乐我净,法身、般若、解脱,又我们常常念到的,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於大经上常讲的无量百千陀罗尼,这些都是说的真实之德,真实之德唯有信才能够入,所以说「信能必到如来地」。可见得信心非常的重要。净土法门修行的三个条件,叫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能生净土。
钞【妙吉祥者,行也。】
『妙吉祥』是讲『行也』,依照佛法去修行,决定是吉祥的,尤其是依照《弥陀经》来修行。《十往生经》上说:「行人」,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具足信愿行发愿求生净土的人,「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你」。你有二十五位菩萨保护,哪有不吉祥的道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15》)
...你就来做,这太早了一点,与教义不符合。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要一定发心专念,《无量寿经》所主张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我们要用这个方法达到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供养十方诸佛是那个时候的事情,不是现在。『何太早计乎』,你计划得太早了。
钞【又问:然则华严何以普礼刹尘如来。】
本宗本经与《华严》的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古大德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称《弥陀经》为小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本经是《华严》的归宿。可见得这个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是无比的崇高,真正是诸佛度众生第一法门,在《华严》之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我们今天为什么单单礼拜一尊阿弥陀佛?莲池大师答覆得很妙:
钞【答: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
《华严经》上说:「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似乎说的不是往生西方以后的事情,因为《弥陀经》上讲供养十方佛,那是往生西方以后的事情,《华严经》上这几句话好像不是往生以后的事情,为什么不住心取境?不取十方刹尘佛这个境?大师答得妙,以十玄门的原则来答覆,「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用这个理论来答覆。这是《华严》教义,就是「一多相即自在门」,「以一无体全法界为体,法界之外,无有余法,故一即多」,「以多望一」也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二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24》)
...好的,还有得救的机会;有许多人造罪业,死都不承认,这种人就是佛经里讲的「一阐提」,没救了,为什么?他自己造的过失,他不知道,他不晓得,不承认就是他不知道。所以知道自己过失,这是自觉,这是始觉,开始觉悟了,晓得过失之后他才会改过。他不知道自己过失,他以为他都是对的,换句话说,他改过这个意念没有了。换句话说,一错就错到底,永远就错下去,这种人是最可怜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佛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佛都度不了他。他没有过失。实在讲没有过失,只有佛才没有过失,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他就有过失。所以菩萨忏除业障,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都要修忏除业障。
西方极乐世界个个人都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告诉我们,我们得的这个身不仅跟佛一样,统统都是金刚不坏身,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西方极乐是纯一菩萨世界。什么菩萨?普贤菩萨,个个都是普贤菩萨。《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把它合起来看,没错!我们从四十八愿里头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等觉菩萨尚且要忏除业障,我们现在居然是没有业障可忏了,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标准的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佛法讲没救了。这是我们特别要警惕的。
我们自己好好想一想,真的连二乘都不如!要发至诚心忏悔。佛经上教训,哪一句我们做到了?哪一句我们真搞明白了...(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三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32》)
...念净,所现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仅这二土,娑婆、极乐,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经上讲有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统统不离当人一念。只是自性的心量,我们没法子想像,从来也没想过,为什么?每天起心动念所想的都是画一个很小的圈圈,「我,我所有的,我的利益,我的好处」,这个圈圈画得很小,不知道自己的心量究竟多大。
佛很巧妙,告诉我们,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到西方极乐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原来自己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可能认识自己。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所以文殊菩萨的十行(就是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十种行不能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能圆满。这个原因在哪里?就是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完全认识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面目,所以才究竟圆满。
『何得高推圣境』,高推,这是佛菩萨、圣人境界,我们怎能办得到?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就办到了。因为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法门,给诸位说,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里面,这个法门叫做平等法门;其余的法门不是平等的,因为它度众生是选择对象的。既然选择对象,当然就不平等。譬如六祖大师的禅,《坛经》上讲得很清楚,他接引的对象上上乘人。神秀大师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你想想看,平等不平等?不平等。所以无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9》)
...的「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同志,志同道合;五十二就是此地所讲的从初心到地尽,到等觉是五十一个位次,再往上去妙觉,妙觉就成佛,五十二个位次。这五十二个人,不是五十二个,是五十二类,他们统统是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统统是念这句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其他的法门都不要,单单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不要用第二个方法,所以这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诸位要记住,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是从哪一方面讲的?是从整个法界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念佛法门他是第一个,没有人超过他的。在娑婆世界提倡念佛法门,第一个祖师是谁?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讲经,第一部讲《华严》,《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提倡念佛法门的是普贤菩萨,娑婆世界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是普贤菩萨。在中国的第一代祖师,是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慧远大师。第一代祖师,三个都是第一代,一个是法界的第一代,一个是娑婆的第一代,一个是中国的第一代。
数目之多是没法子计算的,『前如教起中辩』,前面在教起因缘里面说得很详细,后面将来到「补处菩萨」那一段还要讲,还要述说介绍这些菩萨们。『甚多无量,何可数计』,菩萨数目太多,没有法子计算。
钞【功德者,大本佛赞彼国菩萨种种功德,为二十三喻。】
此地讲的『二十三喻』,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在「真实功德」这一章,但是这一章没有二十三喻,只有十几喻。二十三喻在哪里?在...(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8》)
...那个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话没错,「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几个人害怕?怕,他就不敢做,天天还造作,可见得他不怕!这是讲世间的因果报应。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哪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不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於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阿罗汉他的能力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因果报应人家实在看得太清楚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因此,这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样的因果,确实连法身大士不知道的都很多;如果法身大士都知道的话,华严会上又何必要劳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这个教义来看,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了。这是说明这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
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第十回向的菩萨已经四十一品无明断了三十品,只剩下十一品无明,这样深位的菩萨对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不为过!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吗?所以不相信是非常的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1》)
...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这是说明《华严》会上法身大士念佛往生要修这十种心,这是实报庄严土的条件。今天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0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三三页:
钞【华严十愿者,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亦以此十生彼国土。以上皆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愿未齐,净业一成,便生彼国。既得往生,此心此愿,自然成就,岂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经迂曲,是谓直捷;无诸烦琐,是谓简易。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诸余法门之所不及,是谓殊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学的,以这种修行的功德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世界的诸菩萨们,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十愿。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 》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文有简略不同,义理、境界上可以说毫无差别,这我们能信得过,他这话不是随便讲的。尤其是我们今天看到莲池大师这一段的开示,更值得我们深深的警觉。
『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植」是培植,也是遇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培植、不容易修学。今天我们得到大经最奇妙的方法,持名念佛。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心是《宝积经》上讲的十种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都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0》)
...的功德往生西方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世界的诸菩萨们,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十愿。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 》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文有简略不同,义理、境界上可以说毫无差别,这我们能信得过,他这话不是随便讲的。尤其是我们今天看到莲池大师这一段的开示,更值得我们深深的警觉。
『菩萨广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植」是培植,也是遇到,不容易遇到、不容易培植、不容易修学。今天我们得到大经最奇妙的方法,持名念佛。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备』,十心是《宝积经》上讲的十种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都是菩萨修的,我们没修,这十个心我们不具足,『十愿未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也没有修得跟他一样,不要说跟普贤菩萨,华严会上最低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也比不上人家,可是『净业一成,便生彼国』。
现在关键就在净业,什么叫「业」?先要把这两个字搞得清楚明白。「业」,今天的话讲「活动」,古人讲「造作」。我们身的动作叫「身业」,口的言语叫「口业」,心里面起心动念叫「意业」。这三业清净不清净?我们现在又要问:三业,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清净不清净有一个标准,受染污就不清净,不受染污就清净。什么是染污?里面是妄想执著,外面是六尘的诱惑。外面境界相诱惑,你里头染不染污?外面的诱惑,顺你意思就起贪爱,贪爱是染污,业不净;不顺意思,讨厌嫉妒憎恨也是染污。换句话说...(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0》)
...经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在他老师的会下,《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是有本末二会,本会是文殊菩萨会,就是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求学,那是一门深入,是求专精。文殊菩萨那里得到定,得到三昧,智慧开了,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这时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这才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广学多闻,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今天第一个阶段不要了,就开始第二阶段,走不通!没有这个道理。听人家讲那个话,讲的是不错,他只讲了一半,前一半没讲,他只讲后一半,这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拿四弘誓愿合五十三参来看,本会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末会五十三参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到最后善财童子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成佛道,四弘誓愿才圆满。四弘誓愿就是一部《四十华严》,或者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总纲领,这四句详详细细给你讲解就是一部四十卷《华严经》。
钞【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
这是莲池大师引经文里面一段话,来破除我们的疑惑。实在讲,普广法师哪有不知道的,等觉菩萨哪有不知道,这是唱戏,我们凡夫不晓得,代我们问的。十方都有诸佛刹土,为什么佛偏偏叫我们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钞【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
这是佛给我们说明,这说的统统都是真相。我们是阎浮提的众生,『心多杂乱』...(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5》)
...小,为什么?心量很窄小,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灭罪愈多,心量愈小,灭罪也一点点。所以真心跟妄心不一样,它的效果作用不相同。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这段文我们在《钞》里面解释。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
「华严论」就是《华严合论》,李长者注的。长者也是了不起的人,可是他老人家当年在世所见到的《华严经》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也就是《华严经》最后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於是对《华严》的见解就有一部分有偏差。不像清凉大师,清凉大师是见到《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这一部分的经典,李长者没有见到。所以他在此地说『一乘大道』,一乘大道是指《华严》。古来大德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华严》判作一乘、《法华》判作一乘、《梵网经》判作一乘。一乘经只有三部,其他的则说大乘、小乘,在中国大乘经比小乘经多。「一乘大道」,不是喜欢生净土菩萨的境界,这个「乐」当作喜欢讲,欢喜求生净土的菩萨,为什么?因为求生净土,净跟秽是对立的。净秽是二法,这是六祖讲的,二法就不是佛法,换句话说,心不是真正清净。真正清净是净秽二边都不立,那才叫真净。所以说『知见不普』,一昧求生净土这个菩萨还是偏见,知见不圆,「普」就是圆的意思,知见不圆。我们看看莲...(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四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43》)
...,中乘是缘觉,小乘是声闻(阿罗汉),一乘是佛乘。一乘经,那就是成佛的经典,你依照这个经典修行,你这一生决定成佛,这个经典叫一乘。
一乘经,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当中有几部是一乘经?隋唐时候这些大德他们承认的有三部经,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这是一乘圆教,第三个是《梵网》。《梵网》没有到中国来,《梵网》是一部大经,来到中国只有一品,「梵网菩萨戒品」,就这一品,两卷。因为它太少,分量太少,听说《梵网经》有六十多卷,没传到中国来,所以一乘经在中国就两部。那《无量寿经》呢?也是隋唐大德把这部经评为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最后都归依极乐。《华严经》非常明显,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最后,看善财五十三参,完全明白了。当年方老师把《华严》介绍给我,他说《华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哲学概论,他说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我们不能不赞叹。为什么?他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个难得,五十三参是做出来给你看。这个世间你看哪一种学术它有表演的?《华严》有表演,五十三参就是个剧本,可以把它编成连续剧,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全部的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你说什么是华严?没有一样不是华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出家只有五个,五十三个善知识,五个出家,其他统统在家,行业里头有行善的、还有造恶的,全部都是华严。你要真正明白,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杀盗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集) 2011/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2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二卷
... 我们不能不感激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写《弥陀经疏钞》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时禅风非常盛,净土衰没了,没人瞧得起净土。所以他的《疏钞》完全用《华严经》的架式,玄义是十门开启,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无形提升跟《华严》平等,用心良苦!我们相信。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万历年间的人。中国古人,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研究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一生的教学?大家几乎都肯定是《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方东美先生他认为《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要,推崇备至,而且自己真在《华严》上用功夫。《华严》也是法相宗的六经之一,法相是哲学,可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最后归哪里?归《无量寿》。祖师大德做的这个总结,我们相信莲池大师知道。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一而三,三而一。我相信彭际清居士必定读过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已经把《华严》,融会《华严》来讲《阿弥陀经》,讲得精彩,字字句句无量义!《华严经》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更有盛焉」,他所作的《圆中钞》当中引用的《无量寿经》完全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没有引用原译本,统统是用会集本的。这就晓得这些法师对龙舒居士的尊重,肯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集) 2011/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7 》)
...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这是净宗的妙,这是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它不耽误世间工作。「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不可思议。我们对于现前的社会,这个社会混乱,世界灾难这么多,我们可以做出贡献又不耽误自己,自己往生有决定的把握,你说这个多自在。其他的法门跟净宗一比,差距就太大了。我们是起初不认识,这法门确实难信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我都没接受。我接受净宗的法门,是《华严》、《法华》、《楞严》,从这三部大经,我才真正知道净土之殊胜。《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我看到观音、势至这个特别法门,在《华严经》上那太明显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终于觉悟、明白了,这才回归净土。非常感谢老师当年苦口婆心劝我,我不是不相信,因为没搞清楚。我这个人一生确实如此,不搞得很清楚,我不会接受;我自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接受了。方老师最初教我从法相唯识下手,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了几十部经典,大概有三十多部经典,自己慢慢契入境界,发现这个法门的殊胜。原来《华严》、《法华》包括《楞严经》,统统都回归净土,不可思议。这才让我们真正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要说的是什么,所要教众生的是什么,搞明白、搞清楚了,千经万论无不回归净土。
我们翻过来看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 2011/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9 》)
...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
晚近,弘一大师他是非常欢喜《华严经》,用「行愿品」做早晚课诵本,这最后一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他能够背诵。他建议我们读《华严经》的人,读《八十华严》五十九卷,最后二十一卷是「入法界品」就不必念了,念《四十华严》,这样把它接起来,一共九十九卷。这是中文本翻译最完整的,虽然还是有欠缺,但是《华严经》的大意完全能看得出来了。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经典,也是佛门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确确实实明显的告诉我们指归净土。在这个经典上我们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善财童子为我们表演大乘菩萨的修学,这就是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确确实实它的归趣就在本经,因此《无量寿经》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华严》是一乘圆教,《法华》也是一乘圆教,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当然也是一乘圆教。它确实是称性之谈,完全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注解,「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奥是奥祕,藏就是藏的意思。「《法华》秘髓」,精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就是指南,「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的赞叹,称《无量寿经》是绝待圆融。绝待,我们一般人说绝对,绝对圆融不可思议。佛说这部经没有思,没有议。思是意业,议是口业,这个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 2011/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1 》)
...时间长了,虽然不能契入实相念佛,对于实相念佛的道理,实相念佛的样子,我们都知道一些。这是受大乘经长时间薰修的,所以我们有解悟,没有证悟,我们对它了解。于是实相念佛我们不怀疑,我们知道我们早晚也会有那么一天达到实相念佛。前面所讲的「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那就是实相念佛。那持名在这四种里头最方便了,所以十六观摆在最后一个,第十六观就是持名。佛法它是恒顺众生的,众生都把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文艺表演最后一招叫压轴戏,最好的摆在最后,为什么?人家从头才看到尾。如果最好的摆在前面,看完之后人家走了,后头没人看,最好的摆在最后。《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观世音菩萨摆在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摆在最后,第五十三,最后是无比殊胜。四种念佛,持名摆在最后,所以称为径中之径,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
「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这比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更殊胜,《阿弥陀经》这个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梵文原本里头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容易做到,很难!所以许多人看到这一句,不敢学念佛法门,这我做不到。那么罗什法师有没有翻错?没翻错。为什么没有翻错?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就叫成片。我们看所有一切万物都是阿弥陀佛,这叫成片,一片,不是一心。一心是什么意思?一心,见思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五集) 2011/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5 》)
...过他是广学多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三个月就学完了。我们讲今天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就学完了,这怎么学的?像惠能那样,真的,没有问题,每一部经看几页,就通了,他不必把这部经从头念到尾,不必。《法华经》只看二品就行了。这种方式,那这一部《大藏经》三个月可以,没问题。所以中国大乘常常说的悟后起修。没有开悟的时候就一门,开悟之后你就广学多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开悟以后,善财在文殊菩萨那里开悟的,文殊是他的老师,开悟之后就叫他参学,参学就是广学多闻。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代表无量法门,所以他这一经历,全通了,这才能度化众生。可是善财给我们表演的,他最后到极乐世界去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极乐世界代表什么?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圆满了,表这个意思,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点, |
|
|
|
|
|
|
|
文上一句话重要,「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菩提就是明心见性,「而其华报,在于净土」,还是劝你往生极乐世界。这句话正好应对了《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普贤带他到极乐世界,圆满最后这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这两句话就是极乐世界。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说的,在《往生论》上也讲,《往生论》上讲三种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四十八愿就是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二集) 2011/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2 》)
...,放在心上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怎么知道的?第一个善知识教他的,第一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这个出家菩萨他修什么法门?他专修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法门,我们称它作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因为修这个法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着,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日夜不能休息,一期九十天。修这个法门要有好体力,年岁大了就不行了,九十天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受不了。所以修这个法门大概都是四十岁之前,四十岁之后有困难。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在五十三参里看到的头一个是他。头一个是什么?中国人讲的,印度也不例外,叫先入为主,第一个人给你概念这个是指主要的,你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一个第五十三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看一头一尾就晓得善财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他的心意就是阿弥陀佛。当中五十一参参访,五十一是表法,样样他都看,样样都随喜,样样都学。好像兴趣很多,其实他兴趣就一个,就一个阿弥陀佛。那为什么学那么多?为了要度化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样,无量无边,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他,所以他样样都要会,是为他,不是为自己。无量法门是为一切众生学的,不是为自己,这个要搞清楚。为自己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善财的心、善财的意是阿弥陀佛,那是为自己,「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能成得了。修学一切法门,那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才能度得了他,那叫接引众生。把众生接引到一定的程度,慢慢他也觉悟,他也放下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五集) 201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5 》)
...,写得非常精彩。当中有一段提到,中国在隋唐时代,我们知道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大德都在那个时候出现。佛法里面大小乘十个宗派也都在那个时候建立的,那个时候国家在全世界是鼎盛的时期,大唐帝国。中国的高僧大德,这祖师大德,外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回去也都是他们自己国家的祖师大德。这些人曾经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经,哪一部经是第一,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结果大家公认《华严经》第一。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是根本。
可是《华严经》最后怎么成就的?《华严经》的圆满,圆满在哪里?最后圆满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归到《无量寿》去了。所以,这些大德们说,《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而已,引导你入《无量寿》,那就是变成《无量寿经》是第一。《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们继续追,他告诉我们《无量寿经》第一,《无量寿经》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当然,这祖师都说过,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愿是第一?再追!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公认的,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就是一向专念,这是名号第一。我最初是看这段经文,继续追的时候,就追到名号第一;换句话说,名号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它是根源,一切法都不离名号。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七集) 2011/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27 》)
...严》。我怎么样相信净土?是讲《华严经》讲了一半,有一天叫心血来潮,冷静的去观察,文殊、普贤修什么成功的?善财童子,因为讲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修什么法门的?你看「普贤行愿品」,五十三参大概讲了三分之一都没有看出来。照着清凉大师《疏钞》去讲,人家讲的没错,自己就没有体会到。这念头一生,仔细去观察发现了,讲过,也没有讲错,毛病发生在哪里?毛病是我们只讲文字,没有体会里头的真实义。回头这一观照可不一样,立刻就发现了,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关键人物,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中国人跟印度人一样先入为主,他把他排在第一,这代表什么?代表就是他专修这个法门。再看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我明白了,善财专修净土。那旁边接触的这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一切法门、无量法门,他参访是什么?他都知道,他统统晓得,但是他不修。所以科判里每参最后一科叫「恋德礼辞」,他去拜访,这个善友把他的法门讲给他听,他都懂。最后恋德是感谢,礼辞是什么?恭敬、礼拜,离开他,不学这个法门。门门都会,他并不修学,他没有杂修,他专修。所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专修是根本智,参访是成就后得智,叫无所不知,他才能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教化众生要有方便,方便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这才了解。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五集) 20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5 》)
...乘,这叫三乘。「悉蒙授记」,这桩事情是在法华会上,授记就是佛给他们做证明、做见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什么时候你作佛?那是你的缘分,佛给你说你决定成佛。你的缘要是殊胜,成佛得快,成佛早;缘要不殊胜,这时间可能就晚一点,迟一点,决定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所以他应当作佛。佛应化在世间,帮助大家,给大家做增上缘,帮助大家早一天回归自性,就这个意思。所以,「无论小大」,不管是大根性、是小根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盘时」,这是最后的。
「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五时都讲了,连华严时,华严时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说了。五时都说,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的必要,我们能遇到、能修学这个法门,这是畅佛本怀。善导大师讲过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一切诸佛如来他所以应化在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普度,不像其他法门,它有特别的当机那一部分人。上中下根性不相同,唯独这个法门上中下统统都可以学,都可以成就,所以它是平等法门。平等的成就,你看一往生,往生确实三辈,上根人实报土,中根人方便土,下根人同居土,但是一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就平等了。平等的方法、平等的果报,这是一切经里头没有的。菩萨难信,我们要是信了,我们就是上上根人,选择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九集) 201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9 》)
...大众,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重要,只有这个法门能解决问题。
下面这一段,都是《要解》上的。「《要解》复云:故当来经法灭尽」,总有这一天,佛法灭了,在这个世间灭了,「特留此经」,指《无量寿经》,我们今天有理由相信,就是我们现在学的这部经。到最后,它还能够在这个世间流通一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阿伽陀是印度梵文,这个药什么病都能治,而且都能治好,好像中国讲的万灵丹一样。「万病总持」,把这部经比喻作阿伽陀药,什么病都能治。业障深不怕,烦恼重不怕,什么都不怕,只要碰到它,你决定能往生,决定能成佛。「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华严》里头最奥秘的,「法华秘髓」,《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圆满了。「一切诸佛之心要」,一切诸佛的心,都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八万四千行门,都是指归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部经是走在最前面,因为它最快速,它最稳当,它最可靠。「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要想细说,说一劫都说不完。
《弥陀要解》上的话,蕅益大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遇到,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真干。成功的秘诀,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听佛的话,听祖师的话,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一集) 201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集) 2011/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0 》)
...真是无量寿,它不是假的。极乐世界是一生成就,不用第二生,真的圆满,一切法里头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我们今天遇到非常幸运,遇到要不知道,当面错过,这个过失就太大了。多少菩萨想遇到,没有那么好运,遇不到;我们没有想遇到,碰到了,这是运气好,碰到了。碰到的人不少,但是碰到的人认识它,把它抓住,人不多,真不多。所以当面错过的人很多很多,就可惜。
下面引用《华严.妙严品》经文上说,「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这是赞叹《华严》的。一切法门无量法门,谁说的?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无量无边诸佛宣说的法门。无尽海是比喻。同会一法道场中,这一法就是华严海会。我们在此地要晓得,华严海会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的圆满在极乐世界。所以文殊、普贤发愿往生,不但他发愿,还带着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净土。我们说实话,要谦虚一点讲,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带着华藏会上,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学,跟阿弥陀佛学习。换句话说,《华严经》上讲的「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这一法就是《无量寿经》,就是信愿持名这一法,这还得了!这是事实,有经典做根据,不是随便讲的。
「大疏曰」,这个大疏就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著作,「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海水一滴,整个地球上所有这些河流,水都流入大海,这一滴海水就是整个地球上所有河流里头的水味,在海水的一滴。百川比什么?百川比...(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二集) 201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2 》)
...赞有分别,我们所谓是隐恶扬善,与伦理道德因果相违背的不说,不称赞,与伦理道德相应的称赞。第三个是「广修供养」,这一条很重要,我们每个人在世间,都想自己有聪明智慧、有福报,人缘很好,走到哪里都有人欢迎,不会惹人讨厌,那是什么?那要布施,要供养,要能舍己为人。以财供养得财富,以法供养得聪明智慧,以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你看这布施。下面就是「忏除业障」,菩提道上如何一帆风顺?那要烦恼断掉、业障消除才做得到。用什么方法消业障、断烦恼?忏悔最有效。所以忏悔专门对业障的,忏除业障。
《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我们这个经第二品就专讲这个问题,「德遵普贤」,所以净宗修的是什么法门?普贤法门。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跟净土关系太密切了!他提倡往生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第一人。所以我们讲祖师,娑婆世界净宗祖师是谁?普贤菩萨。在中国提倡净宗的是慧远大师,我们这供的中国祖师,第一代祖师是慧远大师。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个娑婆世界,那第一个祖师是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你看他在华严会上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净宗第一个祖师。还有一个祖师比他还早,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遍法界虚空界提倡净土的第一个人,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第一人,我们不能不听,不能不学。所以修净土要学礼敬,要学称赞,要学供养,要忏除业障。你具备这些真实的智慧德相,我们相信,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你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六集) 2011/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6 》)
...知道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看这一句里头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这一桩事情,本经后面附的有梅光羲老居士的原序,序文里头就讲得很清楚。为什么阿弥陀佛是一切陀罗尼?梅老告诉我们,隋唐时代中国、外国这些高僧大德,确实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佛一生所讲的东西精华这部经上都有,那就是一切经的陀罗尼?大家公认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方东美先生把它说成「大乘佛经哲学概论」,它包括一切法。这是古大德承认的,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枝叶,好像一棵大树,《华严》是根、是本,所有一切经是《华严》的枝枝叶叶。根本找到,这一切陀罗尼就是根本。《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华严》到最后它归到哪里?它归到《无量寿》,《法华》最后也归《无量寿》,《楞严》最后还是归《无量寿》,「二十五圆通」里面大势至跟观世音菩萨做了总结。那这么一说,《无量寿经》它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了,真的是变成如来一生所说的第一经,难怪他多次宣讲。佛讲经一部经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只有这部经讲了很多次。所以会集本是有必要的,佛不是一次讲的。
现在夏莲居会集五种原译本,把它分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一品?我们追,一步一步去追,最重要当然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哪一愿是最重要的?古来的大德都肯定了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七集) 2011/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7 》)
...的说出来。一切经,佛说到一个阶段不讲了,为什么?听众程度不够,再讲下去怀疑更多,收的效果是相反的。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点到为止,你能信多少,你能理解多少,讲到恰到好处。《华严》是究竟圆满,《华严》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听众都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了,才能进这个讲堂。「今本经亦具」,《华严》具足十玄,就是说《华严》具足一切法的实相,我这样说大家就很容易懂得,本经亦如是。「足证本经不异《华严》」,《无量寿经》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有证据,不是随便说的。《华严经》到末后契入究竟圆满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只能够度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一归到极乐世界,那是统统得度,上上根、上中下根全得度,乃至五逆十恶地狱众生都得度,这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无量寿经》的殊胜,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经》修行,你看贤首国师给我们归纳,《华严》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哪一样都不好修,所以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六道凡夫根本没有方法修成。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取而代之,这样的方便、简单、容易,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个个都能修,这真正叫圆融,圆满具足。所以《无量寿经》被人称之为中本《华严》,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九集) 2011/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9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三卷
...是什么?只要心大,点点滴滴都是大行,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还源观》上所说的真心含容空有。我们的真心是一个,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真心。用这个心,无论修什么行都是大行,布施一分一毫,功德都遍虚空法界,为什么?大行。证大道,《华严经》妙觉果位。「以具上述诸大故」,《法华经》里面讲的六大,《清凉疏》里面讲的四大,统统具足,「名为大道心众生」,也就是真正觉悟的有情众生。
「普贤亦名遍吉」。实际上普贤跟遍吉的意思通,普就是遍的意思,吉祥就是贤的意思,所以也翻作遍吉。「《清凉疏》谓普贤有三」:第一个「位前(但发普贤心)」,发普贤心就是普贤菩萨。普贤心就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能发这个心,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现在发这个心,现在就是普贤菩萨,这个要懂。发了要真干,发了不干,这位前普贤菩萨,有名无实,发了普贤心没有去做。如果真照十大愿王去做,我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干,真干就是「位中」,真干,十条他真做到。这位中说等觉是最高的,是从哪个地方到等觉?从初信位到等觉。这五十一个位次他都有地位,普贤菩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全是普贤菩萨。十信位是小学,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住、十行,我们比喻说,十行比喻高中,十回向比喻大学,十地比喻研究所,等觉比喻博士班。这在学,在学就是位中。「位后普贤」,位后是已经成佛了,成了佛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八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8 》)
...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成就这个大愿。也就是说,他的十大愿王怎么修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修圆满的,极乐世界对他的帮助就太大了。换句话说,他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样的殊胜功德,能叫他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看这段文,普贤菩萨在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十愿发后他又说,是人临命终时,跟他一样发十大愿,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跟净宗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贤」,第二品还是序分。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就修十大愿王,每个人都是修十大愿王成就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而十大愿王的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难怪《华严经》最后一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的圆满,大愿的圆满是在极乐世界。我们就肯定了、明白了,这十愿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这个理跟事就清清楚楚的。也就肯定古大德都说,《华严》、《法华》最后的归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经》。所以说,《华严》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无量寿》是《华严》的核心。
我们对这部经的地位搞清楚了,这部经的功德、利益明白了,信心跟愿心才生得起来。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你会选到这一门?无量诸佛世界,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你对它认识不清楚,不能透彻明了,半信半疑,这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一听了就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就知道,那是经中所说的,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
...哪里不要去胡想它,你想象不到。你看看虚空那么大,你要找哪个星球是极乐世界,你找不到。我们尖端的科学家没发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是不同一个维次的空间,好像电视一样,我们是不同的频道。它在,它从来没离开我们,我们就是不知道它的频道。所以他一定是先来帮助我们打开频道。见佛,把我们平素修学的功夫相对的提升了,所以平时用功真的是福不唐捐。平时用功纵然是半信半疑,见到阿弥陀佛,不会再怀疑了,这时你功德就圆满了,你就成就了。阿弥陀佛接引你,带你到极乐世界去,「即得往生安乐刹」。
后面还有四句,「我既往生彼国已」,阿弥陀佛接引你,你生到极乐世界了。到极乐世界之后,「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圆满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在极乐世界才圆满的。你看「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怎么圆满的?不见性不能圆满,见性就圆满了。见性是什么地位?《华严经》上圆教始从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了,终及等觉菩萨。菩萨总共五十一个阶级,初信是第一个阶级,最高的、最后的一个,第五十一个,等觉菩萨,这些统统是住实报庄严土。普贤菩萨的大愿是在实报土里面圆满成就,自己证得圆满。教化众生,智慧、德能,所谓的德能就是善巧方便,能把如来所证得的境界讲清楚、讲明白,大家在一起共修,这才能成就。「现前成就此大愿」是大愿的圆满,「一切圆满尽无余」是修行功德的圆满,是十大愿王它起作用的圆满,这个作用是「利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
...觉。清净平等觉是你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你的本性。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相信的人都成就了,都超越十法界了;不相信的人还在十法界里头流转。「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愿慧菩萨,表阿弥陀大愿之王,智慧广大,又可与信慧正士合参,正表净土以信愿持名为宗」。愿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如果说初学,四十八愿是多了,记都不容易记,你怎么能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弥陀大愿,四十八愿,跟普贤菩萨十愿,文字上有广略不同,内容没有两样。四十八愿愿愿都可以含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亦如是,每一愿都能含摄弥陀四十八愿。《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能够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落实在生活当中,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愿愿里面具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愿愿具足十大愿王,你才能生欢喜心,你才知道它怎么个落实法。
第十二位正士,「香象」正士,「菩萨乃东方阿閦国的菩萨,曾于维摩会上,作同闻众。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弥陀愿力无边」。菩萨到这儿来,来表法的,他是东方阿閦佛国,在维摩居士会上,他也来参与。维摩大士的会上,世尊常常派遣声闻、菩萨弟子去听经闻法,做影响众。互相的护持,释迦牟尼佛护持居士道场,居士也护持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护持,没有排斥,佛法就兴旺。如果互相排斥,佛法就衰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三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3 》)
...,他是老师。现在这些道理都没人懂,也没人讲了。民国初年支那内学院还讲求,杨仁山居士所传的他的弟子欧阳竟无,欧阳居士升座讲经,出家这些比丘听经的都是遵照规矩,一定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些礼节存在,佛法常住世间,礼节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当然,真正修行,德行、学问是不能够少的,你真正值得人尊敬。所以出家人不能够妄自尊大,不可以,在家修学好的、有证果的,必须要尊敬。
「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有些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我们能够见到他,他在这个世间,像前面介绍的,都投胎过来的。还有许多从十方来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数众多。这些全都「遵行普贤大士之德」,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们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世尊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萨之德有什么两样?实际上讲差不多,但是有一样是绝对不相同的,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量大。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什么人?那是普贤菩萨,别的菩萨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心量,修六度万行,那都叫普贤行。所以普贤行重在心量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对象,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平等对待,这是普贤行。
礼敬诸佛,对诸佛如来恭敬,对一切众生恭敬。为什么?《华严经》上佛说得很清...(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 2011/11/30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南昆大 档名:02-037-0065 》)
...一切罪恶的根源,我们要连根拔除,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要广修供养,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有这三大类。
「四者,忏悔业障」。这是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因为自己有业障。业是不善的起心动念,不善的言语造作,这叫造业。业会产生障碍,障碍我们的善心,障碍我们的善行,障碍我们对于经教的理解,障碍我们修行功夫向上提升,会造成这些障碍,这个业障一定要忏悔。所以佛门里头有早课、晚课。我们净宗成立有二、三十年了,最早是在美国成立的,我们就提出修学的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净业三福,这第一个,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波罗蜜,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五个科目。希望我们常常想着,起心动念与这个科目有没有相违背;如果相违背的就不能想、不能做,如果是相应的我们就应该做、应该去想,用这个标准来修行,来做忏悔的项目。每天早课,我们采取的经文是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希望我们能够认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够理解、能够向他学习,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早课的目标。晚课是本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共六品经。这六品经讲什么?讲持戒,里面讲的是五戒十善,讲得非常详细。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有哪些地方违犯了,应当要把它改掉,后不再造,这叫真修行。
我们学佛六十年来,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曾经涉猎,最后我们选的这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 2011/11/30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南昆大 档名:02-037-0065 》)
...候听到佛经上说这个,总好像释迦牟尼佛讲得太过分了一点。现在来看这个经典,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么佛全晓得了?好像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表演这个样子,八相成道,是为他们表演的,得无上正等正觉。「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这佛告诉我们,他久远劫之前早就成佛了,「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在诱导众生。真的法有没有?有,就是念佛往生净土,这是真的。因为你不相信,再说其他的慢慢来引导你,最后都把你引导到净土。你看,所有一切经论全部引到哪里?引到《法华》、《华严》,到《法华》、《华严》之后,引导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然后佛这些方法我们就会学到。你的德薄垢重,你不能接受,你只能接受小法。小法是什么?今天怎么发财、怎么升官,这是小法,小小法。我就教你怎么发财、怎么升官,怎么样保住你的富贵。如果你业障消掉一点,你积的德厚一点,你就会想到来生来世,如何能保持到来生的富贵?佛全有办法,你想要什么就给你讲什么。今天你看到这个世间人做大官的、发大财的,那是什么?过去生中修得的,没有一个是侥幸的。研究什么方法能发财,全是骗人的。
我住在澳大利亚,跟格里菲斯大学来往很密切。学校商学院那栋大楼盖成了,举行落成典体,校长邀我去参观。特别从美国请了一名教授,是商学系的,来做特别的讲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一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1 》)
...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的能量,我们的神通道力,等于法身菩萨。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分身,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诸佛剎土去供佛闻法。这我们世界怎么能做到,到极乐世界就做到了。供佛修福报,闻法长智慧,所以在极乐世界住一天,那个成就我们世界一百万年都做不到,这个地方能不去吗?还会怀疑、还会犹豫吗?那你就真没有善根了。有善根的听到,听到之后马上就下定决心,我非去不可。
我们这部大经,这部大经我们今天肯定了,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当中的第一经,隋唐大德所说的,不是现在人讲的。《华严》、《法华》也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而已,最后归《无量寿》,《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是现在最完美的一个本子,将五种原译本会合成一本,独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们得到了。我们要感谢夏莲居老居士,人家用了十年工夫完成这桩大事。黄念老注解这个本子,这受命的,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师告诉他,将这个经做一本注解。他有智慧,这个本子是不是他注的?不是。怎么来的?集所有注解的大乘。如果他自己注的,公信力不够,人家说你算是老几,你哪有资格注经,人家不相信。所以这是他智慧高人一等,他用了八十三种经论,以经来注经。你看我们这里说,你看唐译的,《婆沙论》里面说的,《智度论》里面说的,《西域记》里头说的,都是古大德,佛说的、菩萨说的、祖师大德说的,不是我说的,高明!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二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2 》)
...、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诸法之藏就是《大藏经》,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这个地方的大乘是指一乘法,不是普通大乘,佛能够与一切众生一乘法。一乘法,古大德都承认,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成佛的经典,就是成佛的理论与方法,只有三部经,第一部《华严》,第二部《法华》,第三部《梵网》,但是《梵网经》没有翻译到中国来。《梵网》是一部大经,传到中国来只有其中的一品「心地戒品」。现在人说「梵网菩萨戒」就是这部,两卷,上下两卷,就这一品,全经没到中国来。今天我们又知道,一乘经里头还有这部《无量寿经》。什么叫一乘经?帮助我们在这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叫一乘经,这个经当然就是。《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归《无量寿》。《无量寿经》没有走弯路,确实是成佛的捷径,而且一切众生遇到这个法门都能成就。不像《华严》、不像《法华》,《华严》、《法华》你看看,「但不尽能受」,不是一切人都能够受的,都能接受的,真的是上上根人。这部经从上上根到下下根普度,平等成佛,比《华严》、《法华》还殊胜。古德称这部经叫中本《华严》,说得不错,一点不过分,《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我们不能怀疑,怀疑就错了!
下面经文,世尊叫着舍利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世尊度化一切众生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九集) 2011/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9 》)
...有一切法没有不觉的。中国老祖宗说亲,这个亲爱,亲就是爱,爱就是亲,你说这个字能不能包括一切义?这是陀罗尼,大总持法门。何况具足圆满,不让你误解,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不得了!
我们在讲经题的时候跟诸位说过,隋唐时代的大德,包括韩国、日本的这些祖师大德们,曾经在一起探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大家都赞成《华严经》可以代表,没人反对,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像种树,树一样,《华严》是根、是那个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这个树枝上的枝叶,树干、树枝、树叶,都没有离开这个根本。这个根本就称为根本法轮,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可是《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说明《华严》、《法华》最后的归宿处,回归到哪里?回归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这就把《无量寿经》提升了,《无量寿经》变成根本的根本。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这个会集本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这个诸位都没有问题,古来祖师大德都肯定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这一品经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世尊讲句句都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佛没有在他说的加自己的意思,没有,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四十八条,哪一愿第一?追,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共同承认的,包括日本、韩国,他们都承认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说什么?十念必生,这还得了!你一生都没有念过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四集) 201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94 》)
...那更不必说了。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不简单,出现一个夏莲居老居士,我相信这是古佛再来,不是古佛再来,会集不出这么好的经本。你看看宋朝王龙舒第一次会集,第二次清朝晚年的时候,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会集,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的节校,都不能算是善本。夏老居士在民国初年,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会集本。夏老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用六年的时间给这部经做一个集注。真实智慧、真实利益、真实之际,这个集注三种真实都具足。我们今天得到了,这还得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出来了,我比他稍后一点,大概稍后个一、二年,我将这部经的科判写出来。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经、科、注会合在一起,便利大家学习。所以,佛赞叹阿难请经的功德,正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请转法轮」,阿难请转法轮,这么大的功德。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想在世间做大功德、做大好事,什么样的大好事、大功德是第一殊胜?请佛讲经。佛不在世了,请善知识讲经,这世间有法师、有居士,这个功德大。
今天我们碰到灾难,灾难好像就在眼前。昨天有个同修送一份资料给我,晚上我看了一下,资料的报告,二0一一年,就是今年,这十二月了,今年这一年全世界的灾难特别多,而且灾难的损失也特别大,史无前例,从前没有过。所以现在很多银行保险在考虑赔不起,损失是几千亿美金,这保险业赔不起。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大家都在寻求怎么化解?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用什么方法来化解?化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三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3 》)
...百多个卡带摆在这里,人家来看稀奇,什么东西?《阿弥陀经》。这个有起作用。大家都瞧不起净土宗,认为净土是老太婆教,《阿弥陀经》薄薄的那一点,不重视!看到这么多带子,一算的时候讲了一年,一天讲九十分钟,讲一年,三百多个。看到之后,不敢批评净宗。问我怎么讲的?我说照莲池大师注解讲的。所以我们到美国把净土宗弘扬起来了。黄念老跟我开玩笑,他说「净公上人,你将来是美国净宗初祖」。
初祖有好多个!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是谁,你们知不知道?给诸位说,大势至菩萨。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专念阿弥陀佛的,《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娑婆世界的初祖是谁?普贤菩萨,你看世尊讲《华严经》的时候,《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极乐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净宗修什么?普贤法门,那不是跟《华严经》一样的吗?所以我说,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中国净宗初祖是慧远大师,那时候所根据的就是《无量寿经》,《观经》跟《阿弥陀经》还没有翻译出来。
难信能信,在概要里面说到本经契机的,古大德有说,这个法门是契上上根机,不是普通根机。所以才说,遇到这个法门真信、真愿、真念佛,虽然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东西,古德都说,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他今天有这个缘分遇到了,无量诸佛如来加持他,他的善根福德现前。善根就是能信能解,他未必能解,他能信;福德是他真肯发愿、真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七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7 》)
...母照顾婴儿,全心全力照顾他,没有条件的,一体。诸佛菩萨觉悟了,觉悟什么?觉悟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关怀别人是真正关怀自己,照顾别人是真正照顾自己,这个爱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爱心就是光明,遍照法界,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所以他起疑惑。
「《净影疏》曰: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这个愿产生力用,产生力量,他真的将他发的这个愿兑现。「《会疏》曰:愿力者,四宏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通愿,所有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各人发愿不一样,把它综合起来不外乎这四条,这四条是诸佛如来愿力的总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离不开四弘誓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离不开四弘誓愿,这四条确实是总纲领。四条实际上真正讲的愿就一条,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同一个心性,同一个阿赖耶,你说关系多么亲密。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他照顾他的父母,照顾他的妻子儿女,为什么?一家,一体。众生迷,除了自己家庭之外,别的家庭就不管,那不是我家,与我没关系,这叫迷惑颠倒。佛菩萨觉悟、明白了,知道所有众生之类跟自己都是一体,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全是。能不照顾吗?哪有这个道理!还要讲什么条件!
我们到外国,当初在外国住的时候,感到很惊讶,父子在餐厅里面吃饭,各人付各人的钱。我们感到很惊讶,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到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二集) 2011/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2 》)
...法真好。多少时候能见效果?顶多十年。十年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是也不短。中等根性的人三年、四年就得定了,心就定下来了。心定下是什么?不会被外头动摇,你说好,我赞叹,我不会去学你那个。
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只看、只了解,不学。他学什么?他老实念佛。第一个老师教他的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里面的德云比丘,五十三参第一。第一代表什么?先入为主。中国跟印度都重视先入为主。这一位善知识教他念佛法门,跟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统统归纳起来、统统归纳到念佛,了不起,善财童子接受了。我们看到第一个,再看到最后的一个,始终!最后的一个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恍然大悟,善财学什么?彻始彻终就是念佛法门,表演得好!让我们看了之后死心塌地,《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归无量寿。所以隋唐祖师讨论这些经教,我们看了这些文字一看就懂,为什么?我也是走这一条路,他所讲的就是我所走的,更增长我的信心,更坚定了我的坚固志愿,不会再为外境所动摇。
特别是这一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是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他在台中讲过一次,并且做了眉注、做了注解,简单的注解。这个本子给我了,他老人家的遗物就是这一本东西给我。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过十遍,愈讲愈欢喜、愈讲信心愈坚固。前年初,我把《华严经》暂时放下,为什么?灾难...(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四集) 2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4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四卷
...德门」,阿弥陀佛、卢舍那佛这么大的功德,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也想得到。你怎么才能得到?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你就应当「修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广大行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要求成就圆满的净土,应当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十大大愿王,这一点都不错。我们今天说是不怀疑、不夹杂,老实念佛,十大愿王没表现出来,所以不相应。十大愿王没有表现出来说明什么?说明你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人肯定做出来,他的心行就是普贤十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太多,浓缩成十愿,就是普贤十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境界,经文里头讲得非常明显,第二品就是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什么?所有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极乐世界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把这桩事情疏忽掉!
「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灵峰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你对阿弥陀佛不信,对极乐世界不信,往生的念头生不起来,亲近的愿望生不起来。必须对老师、对学习的环境真正了解、真正的清楚,你的心才真发得出来。「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的行是散乱的,愿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标,愿多重要!这个愿引导你到哪里去?引导你成就无上菩提。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蕅益大师又说非信不足启愿,没办法发愿,非愿不足导行。「清省庵法师曰: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这四句话讲得真好。「又曰:故知欲学如来乘」,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佛,「必先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一六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16 》)
...是忠,心不邪是忠。柔和质直。最后一句代众生苦,因为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都很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做给别人看,希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表演得很辛苦,让众生得利益。
我们再往下面看,「又上句,寂也,体也」,上一句就是「愿当安住三摩地」,这是寂,这是体。我们学净宗的,把我们的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下句,照也,用也」,「恒放光明照一切」。有体有用。「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时、体用不二之妙德」。这个妙德也就是妙用,随缘妙用,体不能变。我们念佛修净宗的人,这句佛号就是体,这句佛号就是三摩地,一定要安住在其中,绝不动摇。恒放光明照一切,这个光明是弥陀大愿之光,四十八愿之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光,大乘教里面一切菩萨共修的四弘誓愿之光。这个光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沙弥律仪》,表现在你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光明遍照,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
「放光表修德,其体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土即常寂光」,极乐世界,清净国土,「身即无量寿、无量光如来」。寿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表十方,十方三世你全都照顾到了,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里说得好,放光就是表演,就是做给人看,这是修德。体,体是性德,体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如如不动,我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修德统统回向往生西方,这就对了。在这个世界住世时间长短,自己没有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二集) 2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2 》)
...是,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念头的能量太大太大了。对自己,这念力要集中,我们这念头是散的,就是杂念太多、想得太多,如果什么都不想,只想一桩事情,没有一样不成功,把念头集中起来这个能量就大了。念佛法门叫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当中,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帮助众生做这些事情,建道场、度众生都是帮助阿弥陀佛做事情,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帮助阿弥陀佛度众生,不是为自己。这个念头好,这个念头决定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没有一样事情做不成功。不是自己的事情,是阿弥陀佛的事情,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接引一切众生到极乐世界。一切经论,说老实话到最后全归到净土,《华严》大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龙女八岁成佛;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观音、势至排在第一,这就知道,观音、势至是阿弥陀佛旁边的两位尊者,他们两个摆在那里,那不就是归净土了吗?法门殊胜不可思议!一切法不离自心,最重要心上有,就没有一样不成功。
「彭氏之说」,彭居士所讲的,「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这个世尊是世间自在王如来,回答法藏菩萨的问,一句话,本意说出来了。「盖发起至心,必含圣果」,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圣果就是成佛。「因彻果海,华果同时,但当精进,何愿不得」,念老这几句说得也非常之好,不亚于彭居士。发起真信真愿,里面佛果就在其中。因彻果海,这里头关键字是彻,因是发心,心要大、心要广,度众生的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六集) 20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26 》)
...计,也没有说是施工建造,没有,确实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之成就,这就是惠能大师报告里面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尽善尽美的意念,显示出来的就是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尽善尽美的想,就会出现这个事相。《弟子规》里面教给我们初步,很好,从这个基础再向上去提升,「凡是人,皆须爱」。什么时候我们心目之中,目是看,心是想,心目当中确确实实看到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在示现,就像善财五十三参那个心态一样,就成佛了。五十三位的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有恶,在善财心目当中,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给我看的,帮助我提升境界的。所以他每一次参访,自己就提升了一级,五十三位善知识统统都圆满了,他就圆满成佛了。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是证得等觉的果位。到达极乐世界,我们相信从等觉就提升到妙觉,功德圆满。
《华严》末后做出修行的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了解善财的起步,他是从什么样的基础向上提升的?起步是圆教初住。吉祥云比丘他所证得的是初住菩萨,能参访他的,断证地位一定是平等的。也就是起步的时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参访,自己没有到这个程度不能离开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老师照顾他,不让他走错路。彻悟之后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为什么?是非善恶你都能够明辨,你有这个能力,再用不着老师照顾了。好比走路,不认识路的时候需要别人带路,自己认识了,不需要别人带路。大彻大悟、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六集) 2012/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6 》)
...严经》,相信了。这些大经大论到最后统统导归净土,特别是《华严经》,我细心去观察,文殊、普贤他们修什么法门?在《四十华严》里面第三十九卷,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然后我再细心观察,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彻始彻终修净土法门。怎么知道的?五十三参第一参,第一参很重要,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第一参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叫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不能睡觉,身体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也叫佛立三昧。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可以坐,不可以睡,九十天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我看到善财童子先入为主,第一个。再看最后一个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完全明白了。当中的参学就是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善财童子统统都参学过,都学过,但是学没修,修的什么?修的是念佛法门往生净土。
所以修跟学是两桩事情,修是自己的事情,学是别人的事情,为什么?要度众生,众生根性不一样,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才能接引他。自己修的是一个法门,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这个我们得搞清楚,一个自利,一个利他,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但是这里头要分清楚,我们净宗所谓正修、助修,利他属于助修,自利是正修;这念佛是正修,修学其他的法门这是助修。今天不但我们佛门各宗各派的典籍要知道、要学,除佛法之外,其他宗教的经典也要学。为什么?现在科学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0集) 2012/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0 》)
...能毁谤。为什么?我们要尊重立法的人,不要去批评、不要去毁谤,这个法于人民不方便,过几年一定会修改,佛弟子在这些地方修忍辱波罗蜜。纵然这个法对我们很不利,我们也不毁谤。这个地方不能弘法,佛法跟这个地区没有缘分,别的地方有缘分,到那边去,哪里有缘哪个地方先去,将来这个地方缘成熟了再来。决定不要勉强,永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写在十愿里头。《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
西方极乐世界彻始彻终就是修普贤十愿,你看我们这个经第二品「德遵普贤」,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修普贤行的。所以魏默深居士把《华严经》最后的这一卷第四十卷,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诸位将来看到有净土四经,你就晓得那一卷是魏默深(魏源),也是做会集本的那个人,是他提出来的。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又将《楞严经》里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么来的。还有没有需要再有附的?没有必要了,圆满了。《普贤行愿品》附进去是净土经里头的意思,《无量寿经.德遵普贤》。《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最重要是提供念佛指导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是因,见佛是果。净业三福里头「深信因果」,不是指别的因果,就是指这个因果。所以要发护法心,发护法心决定不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不知道,不能说不知道就没有,知道不知道它统统具足。只要我们肯念,念久了慢慢就明白了。每句名号,我们能体会到,都圆满具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就圆满具足一切弘愿的智慧德相,统统具足。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这一句名号,一切大乘佛法都在其中,一句不漏。
隋唐古大德说得好,他们非常认真来探究,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能不能找到一部经,这一部经就代表了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部经找到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家都承认,这部经是佛法里头叫根本法轮,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根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它的枝叶花果,都是从这个根本生出来的,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无量寿》又变成根本的根本。《华严》、《法华》大经大论统统都归《无量寿》了。《无量寿经》再里面看它的精华,这四十八品,哪一品能代表全经?那我们知道,就是现在学的这一品,「发大誓愿第六」,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哪一愿能够代表全愿?第十八愿,现在所学的这一愿,「十念必生」。这十念是名号,于是我们恍然大悟,找到最后,顶尖原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顶法,没有一尊佛离开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我们要能够理解。所以,名号含无量义。一一念中自然具足,不仅是弥勒菩萨所问的十念,一句佛号是显了,显了中自然含摄隐密的深意。这个深意深广无尽没有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我很讶异!
再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
|
|
|
|
|
|
原来他专修念佛法门。中国跟印度都知道有先入为主这个观念,善财参访第一个是关系重要。《四十华严》里头,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这个人专修念佛三昧,求生西方净土。没错,为什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老师发愿求生净土,他是文殊菩萨得意门生,总不能跟老师学两个法门,肯定承传老师的。老师发愿求生净土,他当然是的,果然没错,看到了。吉祥云修的是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叫佛立三昧,九十天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躺着,不能坐下,很辛苦,九十天。不能睡觉,睡觉只好站着睡,不能躺下来,这个要不是年轻很有体力的人做不到。专修念佛法门,真精进!五十三参最后,看个头,看个尾,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率领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看到这个场面非常震撼,对净土才有了信仰,修净土这个念头才生起来。要不是这些大经大论,我对净土,尊重它,我不学习;那要不学习,学这些大经大论也只学个皮毛,不得利益。这些经论,教下的修止观,止观是禅;宗门所修的是祖师禅,不立文字,更难,非常不容易。《华严》要修五止六观,《法华》要修摩诃止观,从小止观入门,最后修摩诃止观,不是容易事情。所以看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临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天台宗的祖师世世代代,到最后都是念佛往生,这应该是智者大师开头的,他带起来的。所以才知道净宗殊胜。
早年,我跟李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不是菩萨,那他干这个事就是正常的。要懂这个道理,互相称赞就和睦了。僧团亦如是,祖师大德常教我们,「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你在家庭里头换一个,若要家庭兴,唯有你家里人互相赞叹、互相尊重,它就兴旺起来了,一个道理。国家也如此,你要团体兴,这个团体里面上上下下所有人互相赞叹,要国家兴旺亦如是,领导与群众,领导与各级领导,都能互相赞叹,这个国哪有不兴的道理!家怎么衰的、国怎么亡的?净看别人错处,家就衰了。先生看太太的错处,太太看先生的错处,这个家还会有幸福吗?不可能!团体里面,领导看下属错处,下属看领导错处,这个团体衰了。圣贤这几句话太重要了!
极乐世界为什么好?极乐世界连不善的名都没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列在前面两个,第一个礼敬,见到任何人,冤家对头都要恭恭敬敬,怨结化解了,这是善。见到掉头而去不理的,怨恨就加深了,见一次面加深一次,麻烦大了。如果礼敬,见一次面化解一次,见个十次面,全化解了,就那么简单、就那么容易。再称赞如来,如来是善,善的称赞,不善的不说、不批评。这是菩萨、这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表现在外面的,用意很深很深。我们今天社会变成这个样子,迫切需要的就是圣贤佛菩萨日常生活当中这点点滴滴的行持,我们都能学到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是化解冲突、恢复和谐的根本法,不能不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三集) 2012/2/2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可以睡下来、不可以躺下来,可以行走。他是以绕佛行走为主,绕累了可以站着一下,站着休息,不能坐下来。九十天,不容易!所以修行也要年轻人才行,老人做不到,干什么都得年轻,年轻有这个体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般舟三昧。也有标榜闭关,闭关怎么用功?修般舟三昧。关房门都闭着,晓得他在里头是躺着、是站着?不知道。有人来叩关,他是站着的;没有人叩关,关门的时候靠不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舟三昧真不容易!真正修般舟三昧的这个关房,应该用透明的玻璃,外面都能看见,声音听不到,看他是真的是假的。
这是善财第一个,先入为主,我们就知道他是修念佛法门。那最后,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表法的意思告诉我们,善财自己修行,彻始彻终就是念佛。当中五十一位善友代表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统统接触。这五十一位善知识全是诸佛如来,代表各行各业,就是佛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各种行业工作里头,全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五十三参有出家修行的,只有六个,包括修其他宗教的,在家修行的多,我们古时候讲士农工商,今天讲各行各业,代表这些。所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佛,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何把佛法落实在我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菩萨经商,菩萨商人;做工,菩萨工程师;从政的,菩萨官员;做军人的,菩萨将军。哪一行业统统都有,最后导归极乐。我们这才真正了解,文殊、普贤、善财童子全是念佛成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三十九卷,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然后回头再仔细观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一半讲过了,但是没有发觉,叫粗心大意。这回头一看,心念不一样了,对于净宗有了几分诚敬心。一看善财出来参访,第一个吉祥云比丘,这个人是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九十天就是一句佛号。九十天当中,不能坐下来、不能睡觉,修这个三昧很辛苦,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躺着、不能坐下。所以要有很好的精神体力,要有真诚信心,得三宝加持,专修,一个目标求生净土。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他第一个参访的就是他一生选定修学的法门,把它摆在第一,不是随便的。再看最后,一个开始、一个终结,终结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才真的彻底明白了,文殊、普贤、善财彻始彻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信心从这里建立的。
当中五十三参,那是成就自己的后得智,知道念佛法门统摄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离不开念佛法门。这个在最先,你看到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开示,讲了二十一种念佛门,这二十一种就把所有一切法门全包括在里头,一法不漏。但是我第一次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没发现,依照清凉大师《疏钞》去讲,也就囫囵吞枣讲讲去了。可是第二次讲的时候,知道了,知道《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法都统摄一切法。用念佛这个方法好讲,而且容易修,其他的法在理上讲没有差别,但是不好修。为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全是普贤菩萨。我们这部经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分,品题「德遵普贤」,由此可知普贤跟净宗的关系。夏莲居老居士告诉我们,中国人讲净土宗的初祖,庐山慧远大师,最初建立念佛堂集众共修。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东晋的时代,莲友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那个时候依据的经典只有《无量寿经》,《弥陀经》跟《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在我想象当中,应该梵本已经到中国了,没有翻译出来。所以,远公建立念佛堂就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远公称为净宗的初祖,这是在中国。如果就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我们世间成佛,我们世间是应身,他示现在娑婆世界成佛。最初率领大众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什么?娑婆世界的初祖。但是还有个初祖,那个初祖是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就是大势至菩萨。诸位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知道了,那是法界的初祖。所以,有娑婆世界的初祖,有中国的初祖。我跟黄念老认识,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念老就告诉我,你要到美国去做初祖。确实,在美国弘扬净土是非常不容易,美国有佛教,禅的风很盛,密也很盛,净土没有人讲,确实我们把净土带到美国去了。
所以地位,这个地方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全都是普贤菩萨。华严会上也不例外,经上所说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导归,对象是谁?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导归这些人。让我们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法,性,体性是空寂,但是相有,所以有叫幻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所以他能够二边不住;二边不住就叫中道,这才叫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中道妙观也就是诸法实相,他看到真相了,二边都不执着。这是十回向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没有着相,「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菩萨所修的,他们统统都修了。回向是回自己修行的功德向三个方向,向菩提、向众生、向实际,通常这个回向,回向三处。菩提是智慧,我所修习的我不求别的,我只求智慧,不求世间名闻利养,我不为这个修,我为智慧。第二,我为众生,我不为自己。第三个,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见性;通俗的讲我只求明心见性,我不求其他的,这就对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普皆回向」就说这三点,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四个「圣种性」,圣种性这是十地了,「谓前诸位皆名贤位」,三贤,「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这个圣地就是净土里面讲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生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没有离开阿赖耶。十法界的相分是阿赖耶的境界相,是阿赖耶的相分,十法界里面的念头是阿赖耶的见分,没离开阿赖耶。换句话说,阿赖耶所变的叫法相身、法相土,叫法相,还在着相,相没放下。相放下之后,那个身就不是这个现相,完全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就是经上所说的心现,「唯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面这十五种你都观不成,最后第十六种是念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念佛法门是第十六种。佛门里有跟我们中国人的思惟非常相像的,就是最后的一个是最好的,文艺表演,最后一齣叫压轴戏,这最精彩的,念佛往生是第十六,这个要知道。
《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压轴,还有一个「大势至菩萨念佛」,这两个都不按顺序排的,特别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大势至这个方法,适应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所以夏莲居说,他是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提倡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哪个人最先提倡念佛法门?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会上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提倡念佛是慧远大师,东晋时代的,所以他是中国的初祖。以前我们讲初祖,只听说讲一个,夏老居士讲三个。所以在我们这部经里面看到,《观经》里面看到的,法藏比丘去参访诸佛剎土,那就是跟释迦牟尼佛把诸佛剎土展现给韦提希夫人看,一样的境界!所以这是可信的。
但是法藏比丘那个时代,人的福报大,福报大从哪里看?从寿命看。你看世间自在王佛在世间讲经教学四十二劫,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四十二劫,这就是说福报大!所以他用五劫的时间完成。极乐世界就他四十八愿,不是凭空想的,确实是看到一切诸佛剎土里头,好的都要,不好的都不要,这样建立了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走动,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九十天,日夜不能间断,这真精进!我也见过有人去打般舟三昧,可是晚上还是偷偷睡觉,那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要做,你干那个做什么?还不是为求名闻利养,那不是骗人,那骗自己。能做到的就做,做不到的没有关系,念佛的法门非常之多,不必选这个。这个是完全用真心,不是凡夫。善财童子出去参访,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像惠能大师那个境界。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文殊菩萨才叫他去参学。换句话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不能参学,明心见性之后才可以去参学。参学,一期九十天这种修行他当然可以做到。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这我们都要把它看清楚、看明白。
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能肯定,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无论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他都没有离开念佛。整个参访过程当中,你看末后的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我看到你们修行的方法、你们生活的方式,我看到了,我听到你们的开示,这个我要感恩。礼辞,礼拜,辞是告别,告别是什么意思?我不学这个法门;我对这个法门完全知道,我不学这个法门,这是告辞的意思。学什么法门?还是学念佛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绝对没有动摇。你看,不妨碍参学,这意思多圆满,你想学什么都行,不妨碍。可是你的心、你的念头、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阿弥陀佛那里,学什么都不妨碍。学东西就怕你有执着,怕你有恋着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五卷
...佛都不能跟他相比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大心大愿,我们只有永远的感戴,真正报恩就是决定依教奉行往生净土,跟他见面,这真正报恩。为什么?他的目的就是想教导我们,我们真肯去,他来接引,这真报恩。前面这一段是供佛,福慧双修。下面这一段是「下化」,说他怎样去教化众生,「妙香普薰」,这是修德化他。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大士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这个时候是法藏菩萨,前面跟老师学习的时候法藏比丘,现在是法藏菩萨。你看他修什么?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修什么?完全修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个人圆满的做到了。普贤十愿就是《大方广佛华严》,那个十条是总纲领,展开来就是「大方广」、就是「佛华严」,无量法门、无量功德。大经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可见得普贤行的重要。净土法门专修普贤大士之德,在本经第二品品题「德遵普贤」,经文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看这还得了!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要记住,前面都讲过,后头还会讲到,这部经常常提到普贤大士之德。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意思很深,诸佛是指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还有未来诸佛。过去、现在的好懂,未来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有没有这个念头?真诚恭敬心看每个众生都是诸佛,如果你有这种心、有这种念头,那你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0集) 2012/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0 》)
...乘圆教。古大德认为一乘经典只有三部,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梵网》的分量也非常大,传到中国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受梵网戒就这一品,全经没有到中国来。讲成佛的方法,在中国号称为「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楞严经》开智慧,《法华经》成佛。《楞严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辩论,那是智慧。如说修行。《华严》、《法华》,唐朝古大德都认为它这两部经引导人到净土。你看这段经文不就是!「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里头说,佛跟菩萨们接引他往生,因为有围绕住处,住处是莲花。所以千经万论,无不是最后都导归极乐。《华严》没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华严》的圆满是到极乐世界,《法华》的圆满也是到极乐世界。古大德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根据,经文上明明白白。那如说修行这句话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明《华严》、《法华》统统导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才是真正的源头。
那《无量寿经》上教我们怎么修?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怎么样才能到极乐世界?就这八个字。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印光大师赞叹,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发心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去成了。下面一向专念,是你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往生就靠发心,真信、真愿,临命终时念一声佛号都能往生,一声佛、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二集) 2012/3/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2 》)
...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你就看到了。我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文殊、普贤是我们最敬仰的菩萨、最喜欢的菩萨,他怎么修净土?再细细观察,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善财童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他学什么?在《四十华严》一翻开,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吉祥云比丘。这个人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最精进,九十天是一期,三个月。修这个法门,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这个法门叫佛立三昧,你只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坐、不能睡,一句弥陀念到底。一期九十天,不容易,真精进!专修专念。当然他不可以坐、不可以睡,拜佛没有问题,可以拜佛、可以站着、可以走动。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完全明白了,善财童子是个最虔诚、最老实的念佛人。参学为什么?参学为度化众生,因为众生不一定都是学净土的,不是那种根机,什么根机都有。所以他什么法门都知道,自己呢?自己自始至终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在《华严经》上、在《法华经》上看到这些,我相信了,我才真正认真修净土。才晓得《华严》、《法华》究竟圆满的方法,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法华》跟《华严》都圆满了。所以择法重要,法门要选择错误就误了这一生。所以前年清明我把《华严经》停止了,讲《无量寿经》,为什么?灾难太多,怕来不及。来不及了,咱就先到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极乐世界有时间学。那个地方人无量寿,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九集) 2012/4/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9 》)
...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一段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在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专用念佛这个方法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讲净宗初祖,第一个就是大势至菩萨,他是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修持名念佛的,成就了。夏老给我们讲第二个,都是初祖,这是法界初祖,第二个是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这是遍法界虚空界净宗初祖,大势至,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第一部讲《华严经》,在定中讲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国初祖是慧远大师,东晋时代,我们这个地方供养的十三祖,第一个是慧远大师,他是专修这个法门成就的。所以讲初祖有三个初祖,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说得很好。
楞严会上二十五种圆通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二十五个菩萨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法门不一样,你看都证果、都成佛了。所以《金刚经》上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的根性不平等,如果这个法门与我们的根性不相应,我们修学就非常困难,不见得能证得;一定要跟我们根性相应,我们很容易修成。那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根性,佛陀在世没问题,这个事情可以请教佛陀,佛知道;佛灭度之后,这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四集) 2012/4/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4 》)
...次讲《四十》。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有个念头起来,文殊、普贤他们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你看一半讲到了,没发现。这就叫什么?粗心大意。再整个经从头到尾再翻,细心去找,找到了,统统是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我看到这个经文都呆了,这怎么回事情?仔细一看,经文真的是这么说的。
回过头再看五十三参,看出来了。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证得初住,圆教初住菩萨。他修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也就是专修净土法门。善财第一个参访他,中国古人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教他的,那就是他主修的这门功课,我才发现这桩事情。讲经的时候就囫囵就讲下去了,没有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再看看最后,这一头一尾,最后发现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才晓得善财成佛自始至终就是一句佛号。当中五十三参,他是好学,什么都学,但是他不修,还是念佛。这个法门始终不改,样样我都学,样样我都看,什么都知道,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这才真正相信净土。我相信的这个深度比一般人深,为什么?我把理搞清楚了,事也搞清楚,我这才相信。没搞清楚,老师虽然很爱护,劝导,我都没有接受;一定自己搞清楚、搞明白,才真干。这么多年来,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这是大家可以从我这些年来讲经的录音、录影里头发现。为什么?年年讲的不一样,深度不一样,广也不一样。这就是年年境界不相同,法喜才充满,不断的向上提升。信心坚定,愿心恳切,这两个就是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一集) 201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1 》)
...宗派的都是祖师,这些祖师大德不是凡人。他们曾经在一起研究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第一?这部经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些大德们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后来人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切诸经、无量法门都从《华严》流出。《华严》好比是树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那是枝干、是枝叶,用这个来做比喻,这是根,根本,统摄无量法门,统摄一切经教。这找到了。那《华严经》,它到底归在哪里?它的目标、归宿是什么?这一层一层去问,也被祖师大德找出来了,《华严》、《法华》统统归《无量寿》。《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这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究竟圆满。这桩事情,梅光羲居士在这部经的序文上讲得很详细,最后归净土。
佛法法门众多,但是有三种经你必须要修行的,等于说必修课,其他的是选修,必修的是三门。那就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行门,必须要修的。第二个解门,就是这部经,这部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说得太简单了,莲池大师用《华严》来解释《阿弥陀经》,十门开启。《无量寿经》讲《华严》的十玄统统具足,解门。如果有时间,有这个能力,你学《华严》;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学《无量寿经》,帮助我们认识佛教、认识大乘,明了诸法实相。最后是行门,行门就是真干,真干就是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四集) 2012/4/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4 》)
...家非常虚心,请大家提供意见修正,准备再做定本。我拿到的是油印的本子。我看了非常欢喜,有这么好的注解,集注,真难得。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有版权就不说了,没有版权,我拿到台湾去翻印。没有版权,欢迎翻印,还一定要我给他写一篇序文,给他写封面。我们第一版就印了一万册,精装的。现在这个本子,我估计应该有几百万册在全世界流通。
我从前年,二0一0年清明,因为灾难来了,太多了,我们在网路上、媒体上看到,一年比一年多,麻烦事情,所以把《华严经》暂停,讲这部经。为什么?消灾免难,这个经管用,这个经是《华严》的精华。一定要知道古人所说的,《华严》、《法华》最后都归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你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华严》太长、太大了,来不及了,讲这部经。一千二百个小时讲完,讲完接着讲第二遍,这是第二遍。第二遍把我们的科会在里头,变成科注,注完全用黄念老的集注,集八十三种经纶,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所以你看这个注解,就看了一百九十三种参考资料,太丰富了!黄念老提出这么好、这么丰富的参考资料,真是稀有难逢。所以这部经、注,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救末法九千年的众生,大家读了之后对净宗相信,真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以这个本子我们要特别珍惜。科注虽然会集起来,并不很完美,里头还有瑕疵,我找时间慢慢来修订,希望做出一个圆满的本子留给后人。这是我们用科注本子第一次,我们在一起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九集) 2012/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9 》)
...年。忏云法师叫我读了几本书,这半年当中。读了一部《印光大师文钞》,正编跟续编四册,读了一部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我在他那个地方住了半年,读了这几部书。特别是印光大师的《文钞》,对净土宗起了尊敬的心,知道有个大概,以前那种轻视的态度转过来了。但是没有想学这个法门,不容易!
心里头好高骛远,总要目标在大经大论,像《华严》、《法华》、《楞严》,这是向往的,净土没有摆在眼里,现在不反对了。老师劝我学净土,我也很感谢老师,但是没有接受。我跟诸位同学都讲过,我是怎么信净土的?学了《华严》、学了《法华》、学了《楞严》这才相信净土。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菩萨当中,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是文殊、普贤,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里头看到一段经文,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的。我看到这个经文就寒毛直竖,怎么这样的菩萨发愿求生净土?再把《华严经》从头仔细去看一遍,服了。这才知道古人的话没讲错,《华严》、《法华》是引导我们归净土,我是被《华严》、《法华》、《楞严》三部经引导归净土,这个归净土就死心塌地了。我要不是这三部大经,什么人劝我修净土我都很难接受。这三部经都讲过,《楞严》讲过七遍,《华严》没讲完,讲两遍,两遍都没有讲完,分量太大,尤其后面这一次,讲得也很详细。依照我这个细讲的方式,一部《华严经》估计需要两万个小时。这在大学里头没这个课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五集) 2012/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25 》)
...论一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讨论到最后结果,大家共同肯定、认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乘圆教。好像《华严》一棵树一样,它是根,其他的这些经教都是从这个根生出来的枝叶花果,都这一个根生的,称它为根、称它为本。这就一个代表找出来了,《华严》。《华严经》里面讲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太多了,对初学不方便,于是世尊把无量法门把它归纳,归纳为两千法门,那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
清凉大师分全经为四分,信解行证,行就是「入法界品」,一品经五卷,里面两千法门。可是到最后,这两千法门归到哪里去了?《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这一说法,《无量寿经》又在《华严》之上,《华严》最后是归到《无量寿》。这也是这些大德们承认的,《华严》、《法华》、《楞严》统统归《无量寿》。《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这是讲修行法门,最后以两个为代表做总结,就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都归了净土。那净土,我们今天展开这部经,这部经里头四十八品,哪一品是最重要的,能够代表全经的?这也大家公认的,第六品。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原本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最重要的,这是净土的来源、净土的源头。
四十八愿里头,这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这是隋唐大德已经说清楚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
...完,讲了一半,花的时间两次差不多三十年。这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根据我过去的经验,需要二万个小时。一天讲两个小时,一天讲两个小时要一万天,一天讲四个小时要五千天。我愿意讲,谁听?没人听,太长了。
可是,我因为讲这些经才相信净土,如果不讲这些经,我对于净土没信心。就因为讲《华严》、讲《楞严》,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修行,观音菩萨的慈悲,这最敬仰的,这些人修什么法门?看到《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文殊、普贤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才圆满成就的,这一看都呆了。《华严经》末后,第四十卷末后,善财童子参访,最后的一个善知识,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圆满,怎么圆满的?到极乐世界去圆满的。我这才开始相信净土,才把净土经论找过来细细的来看,愈看愈有道理,愈看愈契合根性,我修这个有把握。我修《华严》,华严三昧没有把握,我修《楞严》,楞严大定没有把握,真的,一点不假。我修净土,念佛三昧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我这就放心了,我把其他的东西统统放下。
都喜欢,这怎么办?时间不够用,来不及,我先到极乐世界,先求得无量寿,然后我再慢慢学。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我都要学,我都要把它学通、学彻底,为什么?我有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时间,来得及。如果不到极乐世界,一样都搞不成功,那就变成梦想了,这个帐要把它算清楚,不能算错了。到极乐世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一集) 2012/5/24 泰国曼谷 档名:02-037-0351 》)
...称,实质就是莲社,古时候叫莲社。现在把莲社换个名词,叫净宗学会,我也很赞成。叫净宗学会,大家好懂,叫莲社,没有人知道,莲社是什么,没有人理解,净宗学会比较容易理解,我接受了。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现在这个会还在。第二个会,美国净宗学会,在圣荷西成立的,在加州。第三个净宗学会是洛杉矶的净宗学会,这都还在。我在美国住的那几年,美国跟加拿大好像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所修的,净土五经一论。行门我订了五个科目,简单,大家好学。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就这三条,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科。人人都能够认真的落实这五科,你是净业学人,你才是净宗弟子,你决定得生净土。当时印海法师,他现在还在,跟我同年,住在洛杉矶,看到我们这个五科他非常欢喜。他说这五科真的简单又容易记,太复杂了不行,记不住不行,一定要能记住。每天用这五科来做反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真修,这叫净业。我们学教,教没有行,这个教就落空了,能知不能行。行怎么个行法?这五个科目就是行门。这五本书,《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再附带加上一个《往生论》,五经一论。论,天亲菩萨造的,就是天亲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这是个修净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九集) 2012/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59 》)
...不是全民,也就是说让学生学,学生学,老师不是这样做,学生不相信;叫年轻人学,年轻人看社会大众没这样做,他也不肯学。所以我们这次就下定决心,小镇四万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大家统统都学,就成功了。如果不是用这个方法没办法,局部不能够影响全体,一定要全民都来学才会搞成功。证明我们这个想法没错,这个事情做成功了。
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正知正见,反面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经典上所说的就是标准。净宗,我们修学净宗,当年我在美国,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个缘起,对于行门列了五门功课:第一个净业三福,我们前面读过,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的六度,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个科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符合这五个标准,这就是正知正见,如果违背这五个标准就是邪知邪见。要做出来,别人才能相信。正而不邪。第三个皈依僧。僧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现在不要管他,他有没有染不去管他,自己,我自己要不染。我要学出家人,真正出家人,万缘放得下,身心清净。他不干我干,我干,我也不要骄傲,也不要去批评别人,各人因果各人承担,不必去管别人,把自己管好。
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全世界乱了,不是一个地区,全球乱了,所以今天灾难是全球的。确实,有些国家领导人,我们见面时候问我,这问题怎么解决。什么问题?犯罪率太多了,谁不犯罪?所以我就说,汤恩比的话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二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2 》)
...、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智慧;如如不动是功夫,如如不动,清净心才能现前。定慧等学,又清楚、又不动心,这是真修行、真功夫。所以要会用。在哪里用?在生活上用,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傲慢、怀疑虽然好像没有前面贪瞋痴那么严重,但是孔子说得好,《论语》上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但是他有个毛病,「使骄且吝」,骄就是傲慢,吝就是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这个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傲慢关系太大了,是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
经教里面都教给我们,你看连《还源观》,《还源观》里面教我们「柔和质直」,这是讲态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随喜功德」,教我们修随喜,「恒顺众生」,我们希望我顺从别人,不要求别人顺从我。要求别人顺从我,这个里头就有傲慢,要求我顺从别人。中国老祖宗说了一句话说得最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六祖大师教人「不见他人过」,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到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过,行善积德,提升自己;看到别人的过失,我们的清净心就被人家染污了。那我看到了怎么办?不要放在心上,这个方法好,不放在心上,心永远保持清净。我们功夫还不纯,保持人家善的可以,绝不保持人家不善的。功夫纯了之后,善的也不保存,真清净。是非、善恶、邪正心里头都不着,都没有。
如果到这个境界里面,念佛人讲功夫,最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三集) 2012/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3 》)
...应篇》,接着修十善业。第一福能做到了,提升则是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要求把《沙弥律仪》做到,在家出家都可以学,这是小乘。小乘有基础,再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们这边前面讲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大乘我们只读这部经,《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戒定慧统统具足,三宝、三学、三慧都在其中。虽然经文不长,义理非常丰富,所以彭际清居士称它为中本《华严》,很有道理。遵守这个指导原则,我们认真修学三学、六和。六和敬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条件,不能不做到。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才是大乘。把偏见、偏好统统要放下,用清净心、平等心待人接物,学菩萨六波罗蜜,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行门,行菩萨道。
「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虽千差,其果一味」,那就是终极的目标,都是将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大乘行人寿终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第十八愿,五逆十恶,即使毁谤大乘,善导大师解释得好,造极重罪业的人,佛不是不摄受。为什么要这么讲法?就是这种罪太重了,希望大家不要造这个恶业,用意在此地,不是不摄受。摄受的条件是什么?造作恶业的众生,他能够认错,他能够忏悔,后不再造。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真心忏悔跟佛就起感应。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在哪里?品位完全是在他忏悔的那个心,他那个心要是万分真诚,他就上上品往生,那不得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七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7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六卷
...我们的心清净,不受染污,心要保持平等,没有骄慢。骄傲、傲慢,心不平,总觉得我比人高一等,人家不如我,这个心不平。要知道,这个心就是烦恼,这个心就是虚妄。清净心阿罗汉证得,平等心菩萨证得,觉心,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清净平等觉,你看,罗汉、菩萨、佛陀,一层一层向上提升。我们要用这个心,不能把它失掉,一切时、一切处待人接物,我用真心,不用妄心。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些杂念、妄想统统把它清除掉,让自己的心回归到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他能不生极乐世界吗?不可能不生!真诚心对人就是慈悲,慈悲里头自自然然是六和敬、是六波罗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自然流出,不需要学的。为什么不学就会?因为它是性德,你的心跟性德相应,所以这些条目不学统统现前,自自然然都做到、都相应了。这叫不离菩提心供养。
「种种供养中」,念老注解当中,引经据典给我们举出这些例子,例子全是经典里头所说的。「又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者,就是真供养,真到极乐世界,真见阿弥陀佛。「菩萨以闻名故,乃能于上述种种供养中,精勤修持,而无懈怠与厌倦之心」。菩萨真干,没有懈怠、没有厌倦,日夜不休息。前天来到我们这来看我的王居士,他旁边的人告诉我,他每天睡觉两个小时,日夜不放松,精进不懈怠。我问他,他承认了。他不知道累,法喜充满,不干就没有欢喜心,愈干愈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九集) 2012/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9 》)
...重,没成佛就想度众生,「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这个弘誓铠就是净宗法门,就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得一切诸佛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念佛人的不可思议处。我们一般就是世间人情来说,阿弥陀佛的学生,这能不照顾吗?看到佛的面子得一定特别照顾你,你不是普通人,阿弥陀佛的学生。真正做阿弥陀佛的学生才行,诸佛护念,龙天鬼神拥护,这真的是阿弥陀佛的学生。
阿弥陀佛的学生,真学生,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我们净宗行门的五个科目。你把这五个科目老老实实做到了,你是标准的弥陀弟子。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菩萨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我们的行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五条。这是真正的弥陀弟子,阿弥陀佛保佑你,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保佑你。只要把这个做好,真信、真愿就是发菩提心,接着一向专念。这个就是弘誓铠,就能够教化一切有情,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皆发信心」,真信真愿,「修菩提行,行普贤道」。我们净宗行门的五个科目,就是菩提行,就是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你到他方世界去示现,示现是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永远不会堕三恶道。
「凡生极乐者,不离安养,必至一生补处。」凡是生到极乐世界,不离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不离开极乐世界,你一生决定成佛。这句话很重要。所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九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9 》)
...法里面,大乘是真的,小乘不是真的,是佛的方便说。《法华经》上讲得清楚,佛说「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前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知道,二乘、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说,真正的,那就一乘法,一佛乘是作佛,这叫一乘法。一乘经,过去祖师大德只承认三部经,第一个《华严》,第二个《法华》,第三个《梵网》。《梵网经》没有到中国来,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梵网》也是一部大经,到中国来的只有这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大乘菩萨受菩萨戒就用这部经。
净宗,一乘当中的一乘,怎么知道?《法华》跟《华严》最后是引导人念佛求生净土,净土变成大乘的核心,这是真的。《华严经》上非常显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自然是一乘经,我们的选择。为什么不选择《华严》?《华严》太大了,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福报是什么?要长寿,你才能受持大经。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那是法身菩萨受持的。可是,这个大经归到《无量寿》,我们回头受持《无量寿》容易,我也有分。受持《无量寿》的条件很简单,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就能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比华严会上还要殊胜,这个不可思议。这个经是真经,真中之真,选择这个法门决定没错。
第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精进是什么?选定之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精进。一门深入是择法,选择之后,我就认一门,有精进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2012/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1 》)
...人,对他尊敬,那个瞧不起,没放在眼里,这不行,这是凡夫知见。佛知佛见,那全都是佛,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人是佛,蚊虫蚂蚁也是佛,地狱饿鬼也是佛,没有一尊不是佛。这佛眼看众生,众生全是佛。
所以自亦不存。有自己就会有人,就对立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对立了,这是错误的。剑亦非剑,剑是什么?剑是佛法,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哪来的佛法?是因为你迷了,才有法,你觉悟了哪有法?你变成众生了,佛才有法。如果你成佛了,哪来的法?那法就没有了。《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都不能要,何况非法?统统放下了。放下就是!随缘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之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要不要学?不要学。为什么?自然就表现出来了,你处事待人接物,肯定跟十大愿王条条都相应。为什么?它是性德,你见性了自然是这样的,一点都不要勉强。惠能大师没学过戒,没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什么礼,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哪个地方失礼了?他只用一个性德,那些琐碎的都不要了。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他全做到了。那个性德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性德,性德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自然的流露,自己日常生活、教学、待人接物,全都流出来让你们大家看。「故善调伏,身心和顺」。先得自己和,自己跟五脏六腑和,跟眼耳鼻舌身和,理事六和,要从这儿下手,然后自然能跟一切众生、天地万物都和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八集) 2012/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8 》)
...求生净土。我读这两个菩萨的偈子,寒毛直竖,这是我们学佛最羡慕、最敬仰的两尊菩萨,文殊、普贤,统统是求生极乐世界。我对净土就重视了。
回过头再看看善财,善财是文殊菩萨的法子,得意门生,肯定跟老师同一个法门。这一看果然不错,头一个,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中国说先入为主,这就说明善财童子主修什么法门。你看,经统统都讲过,没发现,当面错过。我第二遍讲就完全不一样了,就讲出味道出来了。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这个不容易,般舟三昧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走,只可以站着,所以叫佛立三昧,那要体力、要精神,很不容易。再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就是专念佛号。
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我完全明白了。他那个参学是圆满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参学上得来的。参学是什么?我们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你这一天看到的社会一切人事物,那就是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看见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智慧、明了。明了怎么?如如不动,这就是三昧,一心念佛,叫念佛三昧。所以,什么法门都可以去看,都可以参观,都可以学习,不修,就是我都知道。知道有什么好处?普度众生,你能观机,这个众生适合什么法门,用什么方法教他。所以,每一个参访后面一段叫恋德礼辞,这个科题我懂得了,恋德是感恩,善知识教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五集) 2012/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5 》)
...看到,这三宝,他种善根。这个别人没有,他那个样子他有这个功德。你看乡下愚夫愚妇一看到就磕头顶礼,那恭敬,他真修功德。所以破戒比丘他也修不少好事。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他自己的事情,于谁都不相干。
所以很重要的,学一生不批评人,看到什么人做什么事都笑咪咪的。如果守住普贤菩萨的原则,那就是,善行,与性德相应的思想、行为赞叹;不相应?不相应不赞叹,恭敬供养,不赞叹。这个要学会,特别是修净土的人,修净土的人不学会不能往生,因为净土跟普贤菩萨的关系太密切了,你看这部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个个都是修普贤行的;你要不修普贤行,你跟他不相应。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接着看《无量寿》,一点都没错,从《华严经》转到《无量寿经》上去了,这才圆满成就。所以普贤十愿非常非常重要,礼敬绝对是平等,礼敬诸佛。诸佛是从相上说的,从形相上说的,一律平等,没有一个不恭敬,恶比丘也恭敬。但赞叹就不一样,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我恭敬你,不赞叹,当然不毁谤;不毁谤、不赞叹,我只恭敬,我对你有供养。所以,普贤菩萨没有人不喜欢,恶人也喜欢他。我们常常提到,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四好,四好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接着往下面看,「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憬兴法师说,「定净满德,如雪山也」,用雪山来比喻,清净光明。「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净,如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 2012/6/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9 》)
...解,「于是世尊哀之,劝醒世人,何不趁此强健之时,努力修善,将欲待至何时耶」。你还等到什么时候?世尊苦口婆心。人老身体衰了,精修就有困难,体力不够。像般舟三昧,我们想到般舟三昧就想到体力的问题。般舟三昧是精进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躺下来,不能坐下来,只许可站着、走动,要拜佛可以。站着、走动,拜佛,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九十天一期,这个要什么?要很好的体力才能修,没有这个体力,这修不成。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善友,吉祥云比丘,他就是修般舟三昧。《华严经》在这个表演是非常明显告诉我们,华严会上佛菩萨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文殊、普贤率领,带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比的殊胜。所以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世间一切法也要年少,出世间修行亦复如是,年轻就遇到佛法,勇猛精进,成就快!
「如《涅盘经》云」,这释迦牟尼佛叫着迦叶,迦叶年老,「譬如甘蔗,既被压已,滓无复味」。这好像甘蔗,甘蔗被压了之后,汁都出来了,剩下来是渣滓,渣滓就没有味道了,佛用这个做比喻。「壮年盛色,亦复如是。既被老压,无三种味」,年老了,三种味都没有了。第一个,「出家味」没有了,年岁老了不能出家了;第二个,「读诵味」没有了;第三个,「坐禅味」没有了。「年老者失三种味,故应及时努力,切莫迟延」。人要有智慧,人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八集) 201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8 》)
...辛辛苦苦讲经教学,不需要。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上上根人、下愚之人好度,上上根人一闻他就开悟了。这是什么?像惠能大师上上根人,他真悟了,彻悟,如来经教没有一部他不通,这上上根人。下下根人讲,锅漏匠是下下根人,只知道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行了。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切诸佛无量劫来所说的一切经教的核心、原始点。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句话是隋唐时候的大德,他们在一起研究世尊四十九年讲的一切经,哪部经是第一?第一就是它的经义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大家都推崇《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没错,确实《华严》是佛的根本法轮。《华严》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华严》的中心是什么?是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得到究竟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将《华严》导入、导归《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这样一比,《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一切经教的归宿,你说这部经多重要!难怪世尊多次宣讲,多次宣讲是告诉这个经重要。上一次讲这个经,有些人没听到的,现在换了另外地方,时间不一样,听众也不一样,这里头的众生有净土根性的众生在里头,那世尊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净宗当机的,其他人都沾光,因为开讲的时候别人都听,都沾光。佛讲经应机说法,这个法会里头没有这种根机的人,佛不讲,有一个,决定讲。诸佛如来平等的慈悲、无尽的慈悲,他是为度众生而成佛的,为度众生而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data017⊙净土大经科注(第一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05》)
...依佛示,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言语也是文字,把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这就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观照就是真正修行,依教修行,才能够入于实相,证得实相;实相就是自性,明心见性,真正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这就叫成佛了。是名敬荷佛恩,这叫真的敬佛。
「依此经中种种教诫」,佛在这个经里面教诫得很多,我们得依靠。以这个经做标准,「端正身心,止恶修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教我们修行。种种教诫很多, |
|
|
|
|
|
|
|
我们要抓住纲领,纲领简单扼要,记在心里不会忘记。当年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修行提了五个纲领,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以这五个科目代表经中种种教诫,做为我们端正身心、止恶修善的标准。这五个科目,第一个比较长一点,四十四个字,第二个长的,普贤十愿,一句四个字,十句四十个字,其他的都不到四十,都不到。好记,你不会忘记。时时刻刻念兹在兹,可别忘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
净业三福,第一福,这是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四句,一句四个字,四四十六个字。孝亲尊师我们将它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们称它作儒释道的三个根。从哪里修起?从根修起。没有根,修行是假的,没根,不会成就。真正从根本上修,决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在乎自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五集) 2012/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5 》)
...听众,哪个法师来讲经,他都喜欢听。这是什么?这是让他认识佛教,认识佛教各个宗派。最后他要想成就,要想真修行,他一定是还要走一条路。有走三条路的,很多,夏莲老你看通宗禅宗,通教,他也学密,但是到最后归净土,黄念祖亦如是。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李老师也如是,最后归净土了。为什么?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不要消业障,只要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真念阿弥陀佛,他就决定能生,太方便了,人人有把握。黄念老他是密宗金刚上师,他有资格传密法,最后走的时候,在往生前六个月,告诉我,每天念佛十四万声,念了半年往生。这些人来给我们示现的,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最后都归净土,妙极了。就像《华严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用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做榜样,五十三参广学多闻,为什么?成就后得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广学多闻是成就无所不知,但是自己修行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
你看五十三参第一参吉祥云比丘,代表初住菩萨,他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这开头,开头代表什么?先入为主,就是他一生主修的法门。那看最后,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这你就看出来了,善财修什么法门?老实念佛,他就是一向专念。当中参学为什么?是为普度众生的,众生根机不一样,一个法门不能普度。所以门门都要通、门门都要懂,对任何人你都能给他指路,你有这个本事,你讲经教学能够契机契理,什么样根性你都能教。所以要把它方方面面看清楚,你才了解如来真实义。净宗法门不但成就容易,它成就太高了,这是我们意想不到,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成就?理讲明白了。理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凭这个。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不能成佛?当然可以成佛,只要门道对了,你就成就。像那个保险柜一样,门本来可以打开的,为什么打不开?那号码不知道,知道号码一调整,不一拉就开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八集) 2012/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8 》)
...。最低证果的是阿罗汉,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生到十法界的声闻法界,他不会再堕到六道来了,这才叫证果。有证果的就是正法。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生活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我们真的能依教奉行,能持戒、修定,就用这一句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生在正法时代,末法里头的正法。所以,我们到底是生在正法、像法、末法可以自己决定,不受一万二千年的限制,这个道理要懂。坚定的信心,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自己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佛一定来接引,这就是正法时代。
现在社会动乱,灾变很多,鬼神在这个世间扰乱,我们一不小心鬼神就得便。这个我们要用孔夫子的态度来对待他,敬而远之;在佛法里面,我们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来对待他们,礼敬诸佛。鬼神也有佛性,鬼神本来也是佛,只是他迷得比我们重,他造的罪业比我们深,不幸堕在鬼道。我们对他尊敬,我们对他没有称赞,我们可以给他传授三皈,我们念佛可以请他跟我们一起共修,劝他听经念佛,求生净土,鬼神得度的也不少。把他的善根引发出来,帮助他一生成就,这是好事,应该要做。我们讲经,讲堂;念佛,念佛堂里,我们肉眼看不见,我们有理由相信,跟我们一起学习经教,跟我们一起念佛求生净土,鬼神众很多。真有成就,往生净土的有,少数,往生天道、人道的很多。他们听经闻法,转生到人道就是人间的善人,为什么?有圣学的底子。
再说到魔来相扰,魔跟鬼神不一样,鬼神是我们跟他有缘,有恩、有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六集) 2012/8/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6 》)
...就更不得了。四十八愿是总结五劫的时间参访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统统采纳,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给十方刹土六道众生做为一个修学、成佛的道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基地,建立这么一个好的地方。同时还有好的修学方法,有好的环境,修学环境,没有好方法,那也是缺陷。所以,他有最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将果德摄成六字洪名。这是求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的绝妙方法,容易简单,就在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具足万德,为众德之本,故曰德本」。这个德本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德本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常常忆念极乐世界,常念这一句佛号,这就是「广植德本」。这个德本比前面的意思还要精深博大,不但包括了六波罗蜜,而且还包括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大乘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小乘的三千威仪,统统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修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这一句佛号,为什么不念它?没有念它、会疏忽它,这就是对这桩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知道得不深刻。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时间都浪费掉了、都空过了。真正知道这桩事情,彻底了解这桩事情的人,那个人是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他都不空过。什么叫不空过?念阿弥陀佛就不空过,不念阿弥陀佛你就空过了。这个理跟事都得要很清楚、很明了。
我们努力在广植,植是种植,要种德本,这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人真信、真愿意往生,一天到晚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不间断,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是大事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三集) 2012/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3 》)
...《楞严》这些大经大论,喜欢这些东西,时间、精神都用在这些大经大论方面去了。我跟诸位讲过,我接受净土确实得力于《华严》、《法华》、《楞严》这三部经,这三部经我都讲过。讲到最后,看到文殊普贤统统念佛求生净土,我看到这个经文就呆了。文殊普贤是一生最佩服、最敬仰的菩萨,他们到最后全是到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在《华严经》上,再细细去看善财童子,果然没错。善财童子,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会上修得的,得到根本智之后,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就是五十三参。第一参最重要,为什么?先入为主。第一参,吉祥云比丘,这个比丘修什么?般舟三昧,专修念佛法门,求生极乐世界,我明白了。然后再看最后第五十三参,你看一个头、一个尾,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心才定下来,死心塌地学这个法门,不再改动了。当中五十一参,你看看清凉的科判,最后一科,「恋德礼辞」,这什么意思?恋德是参观对这个法门完全了解了,感恩;礼辞,礼是礼拜、致敬,辞是不学,不学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明,善财童子自始至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他哪个法门都去参观、都去考察,他都知道、都明了,他不学,他不修那个法门。所以清凉科判里头,最后是恋德礼辞。这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文殊普贤都是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不例外,也是!真正是老师的好学生。
尊崇道德,『务修礼让』,用什么方法?当然用教学。我们中国老祖宗最有智慧,这外国人说的,最懂得教育,就是认为中国的老祖宗有教育的智慧、有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0集) 2012/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90 》)
...们前面学到第九,现在我们从第十看起。第十是须弥卢山王,「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谓此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咸在其中;以喻法云地菩萨,具如来力,成就无畏,以不共法,为众宣说,问答无尽,如须弥卢山王也」。括号里面说,不共之法,这就是一乘佛法,是如来法,它不共声闻,不共缘觉,也不共菩萨,跟他们讲的都不一样。这个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就是直接成佛的方法。
说一乘法的经典有三种,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梵网经》没有完全翻到中国来,只翻了一品「菩萨戒品」。在中国就有这两种。我们从这些大乘经里面细心去参究,可以肯定净宗是一乘法。《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华严》才圆满。不求生净土,《华严》圆满也非常困难。为什么?只有妙觉如来是圆满的,等觉以下都没有圆满。往生净土那就全就圆满了,因为在净土法门,凡圣同居土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如来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净宗才是唯一真正的究竟圆满大法。也因此之故,十方诸佛如来都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称号不是随便得来的。
前面我们看到第九善慧地的菩萨,他居的是法师位,弘法利生。修行到八地,接近圆满了,这个时候自行化他,自他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地方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成就到圆满。换句话说,菩萨不教化众生,他的功德就不能圆满,一定要通过...(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三集) 2012/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3 》)
...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示现就如是。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在,在常寂光里头。我们跟常寂光融成一体,他怎么不在?阿弥陀佛亦如是,十方一切诸佛皆如是。我们才知道,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根本没有离开。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一段经文,「礼佛现光」,真诚心礼拜下去,佛就现前,决定是真的。我们天天拜佛、求佛,佛不现前,是我们自己心不诚、心不敬,没有恭敬,心里面妄想多、杂念多,障碍住了。障碍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边,这个东西去掉就见到了。所以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这是决定决定错误的。
「且此经纯是《华严》」,《华严》,大乘教里第一经,《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是他老师文殊菩萨给他介绍的,文殊菩萨代表圆满智慧。介绍的是什么人?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法华》最后都导归极乐,这一点我们得看清楚、看明白,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心才真坚定了。所有一切功夫不得力,都是你信心力度不够。为什么学成这样子?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信心,不能说你没有信,你信心力度不够。百分之百的信心,你有百分之五十,还有五十怀疑,这个就感应不能现前了。还产生个错觉,以为自己真诚,佛不灵,佛有问题。你看这愈来愈糟糕,从百分之五十的怀疑,上升到百分之九十的怀疑,那就完了。所以经不能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5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七卷
...,最后这是大乘菩萨根。所以这个净业三福,佛在后头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的大根大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不仅是净土,所有宗派,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指导原则。这是佛法,正法,不依这个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把这个摆在第一条,必须要遵守的,常常要念,要记得很熟。
第二个,六和敬,不论在家出家,人与人在一起不能和睦相处,这完了,这全是假的,这哪是真的?今天世界之动乱,毛病出在哪里?不和。人人都自私自利,都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和,要先替别人想,别人也替我想,和睦就现前。所以,三福(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六波罗蜜,最后一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就根据这个修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违背。不要太多,太多记不住,就这几样够了。净业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导,真正落实就是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也很简单,也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说尽了。把这个做好了,你就真干;这个东西没有做好,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看人是不是真学,他是不是真干,你就拿这个做标准你来看。别看别人,先看自己,别人能成不能成于我不相干,先要把自己管好,我这一生要成就,我这一生要离开六道轮回。我想通了,六道我再不干了,你们喜欢,我都让给你们,我到极乐世界去。我认识极乐世界,我了解极乐世界,我欢喜极乐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五集) 2012/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5 》)
...净、平等、觉悟。觉悟不必提,心只要清净、平等,当然就觉悟,它起作用就是觉悟。如果心不清净、不平等,它起作用就是烦恼,就是造业。正常的人清净平等,起作用的是觉悟,他不造业,他没有烦恼,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为自己,是为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佛的方法,先以利欲去引导他,因为他贪利,他有爱欲,他所喜欢的、所爱的,你满足他,他就亲近你。到他相信你,听你的了,这个时候你就教他,所以后令入佛智,终极的目标。入佛智,这部经是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直接引导到《无量寿》,《无量寿》直接引导他求生净土,功德就圆满了。八万四千法门虽好,不圆满。《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不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这个法门多殊胜,现在多少人不知道。有人知道的,自己还不敢讲,那是什么?那是他的业障很重,他不能修福;如果敢说,修大福报!
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净宗,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了。谁要真正弘扬这个法门,如果来生他不离开这个地方,来生在世间是帝王,那么大的福报。这个帝王的福报能传多少世?至少传三十代之后。今天修这个福报,我们敢讲不是三十代,至少一百代;换句话说,他享国真是千年。在中国历史上,周朝享国是八百年。在这个时代修这个法门,度众生,完全为别人,不为自己,将来的福报一千年,至少有一百代。这还得了吗?但是这个还是人天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七集) 2012/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7 》)
...让我们很惊讶,净土法门不简单!然后再看五十三参,其实五十三参讲了一半了。第一参,善财参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跟善财童子开示,是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你看,我们就是这样随便滑过了,没体会到,现在再回头来看,不一样了,那是什么?中国人所说的「先入为主」,善财修什么?善财就是修念佛法门,而且真干。般舟三昧是日夜不休息的,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九十天可以走着经行,可以站着,所以叫佛立三昧,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这个法门,体力不好的人不能修,年岁太大的不能修,要年轻、身体强壮,九十天不睡觉。这开头,里头藏的玄机。
再看善财童子最后,最后很明显,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就晓得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老实念佛。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是什么?那是为别人,为度众生需要的知识,不能没有,众生根性不齐,什么样众生得用什么方法去度他,那是为他的。所以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礼谢,告辞了,「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承蒙你的教诲,礼拜。辞是什么?不学这个法门,辞,表示他告辞了。那个辞的意思很深,就是我统统都明白了,我不学这个法门。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都是了解、明了,不学,真正学的就是第一个,德云比丘,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彻始彻终念佛法门。这才恍然大悟,五十三参藏了这个秘密在里头,不细心没看出来,细心才完全看出来。
所以《华严》最后归《无量寿》。《华严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四集) 2012/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4 》)
...它能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三途。那是谁?第六、第七识,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如果它这两个不起作用,就决定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没有,哪来的六道轮回?知道一切现象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相即无相,无相即相,这是事实真相,你就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无相,在一切幻相里头你不执著、不分别了,更高的,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是佛,不分别是菩萨,不执著是罗汉。所以他在一切假境界里头得自在了。空观是体,无相是讲现相,是从相上,体是空的,相是假的。
第三个,「无作解脱门,无作,又云无愿」。愿是什么?是希求、是愿望。菩萨有没有希求的念头?没有。没有,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给诸位说,那是无作解脱门。他们的愿是愿而无愿,他心里真的没有愿求。这愿是怎么回事情?愿是众生的感应,众生有感,自然他就有应。见到众生苦能不援手吗?我们看到路上一个小孩掉到小河沟去了,能不把他拉起来吗?这个叫作而无作。为什么?没有原因的,没有条件的,也没有报酬的,什么都没有,自自然然。为什么自然?因为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跟我是一体。一体,还讲什么求与不求?身上痛痒,手帮它去搔一搔痒,这手难道想我为什么要给它搔痒?这里头什么理由?没有,什么都没有。一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地狱众生苦、饿鬼众生苦、畜生众生苦,人道、阿修罗、罗刹苦。真正讲乐只有天人,但是天人乐享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七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7 》)
...就成功了。
「以名具万德」,名号具足万德。万德从哪里来?自性本具的。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名号、是真心的名号、是真如的名号,不可思议,这个名号统摄一切经。前面开经的时候我们说过,隋唐大德,隋唐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唐太宗护法,这个人心量很大,量大福大。那个时候高僧大德,曾经很认真做了一次探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经当中,哪一部经第一?大家来评论,大家来选举,都选举到《华严经》。所以《华严》变成公认的第一,第一经。一切经都不离开《华严》,《华严》是根本,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根、它是本,一切经是枝叶,都没有离开这棵大树。这个找到了。找到,就有人提到《无量寿》,《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变成第一里面的第一了,这经。
《无量寿经》摆在我们面前,这四十八品,全经到底哪一品最重要?这也是古大德公认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最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也是一丝毫差错都没有,阿弥陀佛所说的这些意思,释迦牟尼佛做翻译,翻成我们的语言让我们懂得弥陀的本愿。四十八愿里头,哪一愿最重要?四十八愿是经,这也是古大德公认的,第十八愿。十八愿说什么?若人临命终时,一念、十念皆得往生,真的最重要。临命终时肯念一声佛号、念十声佛号,佛来接引你,你决定得生。这就变成什么?名号第一。这样子回归到最后,这一句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一集) 2012/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1 》)
...我讲了一半了,真叫囫囵吞枣讲的,善财修什么不知道。现在有了问题,从头再来细细一看,一下就看出来了,原来第一位善知识就是吉祥云比丘,修什么?般舟三昧,专修念佛法门。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不睡、不坐,它叫佛立三昧,这九十天,可以站在那里,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这个是要有很好的体力精神,身体不好的人做不到,年老的人做不到。九十天一期,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精进念佛。
吉祥云比丘修这个法门,对善财童子开示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表法,表大圆满,这是密宗的表法。《华严经》十个宗派东西它统统都有,所以它是圆满法轮,中国人讲先入为主,这就是他主修主学的。看到最后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完全明白了,彻始彻终善财童子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于是也豁然明了了,这五十三参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平常早晨起来,睡起来,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看的一切人事物,就叫五十三参。用五十三位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做代表,全是佛,全是佛在那里表法,我们要认识。
方老师告诉我,《华严》有深奥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末后还带表演,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五十多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表演什么?演这个理论,《华严》的理论、方法,如何落实在工作、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活《华严》。所以方老师佩服到极处,全世界的教科书找不到能跟《华严》相比的,它做出来给你看。他一生喜欢《华严》,没有一天不读它,《华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 2012/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2 》)
...得到安乐。政府所提倡的儒家教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法的教育,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敬,把人全教好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天下太平。
首先自己得安稳,然后才能够教别人,影响别人,这就是作师子吼,转大法轮。也是出家、在家,沙门、婆罗门、天神、鬼神,他们做不到。他们可以现神通,可以现异象,他不能说法。所以佛教诫弟子要讲经教学,不可以用神通做佛事。为什么?神通做佛事,沙门、婆罗门、天魔梵他都能,他都可以用神通做佛事。你相信他,不相信佛了,你吃亏上当之后,你找不到他,他不负责任。他有时候能帮助你,有时候能害你,我们不知道。所以孔夫子对天地鬼神的态度说得很清楚,这是教我们的,敬鬼神而远之,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同一个意思。你看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就是敬。第二愿,称赞如来。称赞如来是什么?善的,我赞叹你。不善的?不善的不说,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这个社会风气多好。社会风气,古人所说的「隐恶扬善」,众生干的坏事不提,做的好事表扬,让社会大众不好意思做坏事,受良心责备。做错事情大家都原谅我,做一点好事大家都表扬,用这个方法端正社会风气。现在反了,相反。现在的媒体,干坏事情大大的表扬你,做再多的好事不说,这是社会乱了。怎么乱的?很多人不知道。
今天媒体这种行为,在过去帝王的时代是决定不许可,那这些人都有重罪,都该杀头。孔子曾经做过短时间的,不很大的官,就是现在警察局长,鲁司寇就是警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四集) 2012/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4 》)
...会地位、财富不相干,真正幸福快乐之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有求必应,是你自己本能,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佛给你的。佛只是告诉你,你有,用什么方法恢复,你为什么会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它有障碍,不起作用,没真的失掉;只要障碍排除,这个能力就恢复了。佛法教我们这些东西,这是事事无碍法界。
「今此经所宣,正是如来事理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甚深之法也」。今天这部《无量寿经》里头所说的,就是如来,他没有说是阿弥陀佛,也没有说是释迦牟尼佛,他用如来。用如来什么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分。经里面佛说法,他讲到诸佛,佛是从相上讲的;他讲如来,他从性上讲的。从相上,我们不是佛,从性上讲,统统是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称赞如来」,如来跟诸佛不是一个意思。从性上讲,我们看一切人都是诸佛,要礼敬。从相上讲,相有善、有恶,善的我们应该赞叹,不善的不要提,隐恶扬善。不但不提,也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的心就不善了。我们的良心变作别人的垃圾桶,尽装不善,这个人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会去捡垃圾。
真正给你说,善恶都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善放在心上,将来生三善道,恶放在心上,将来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清净心里头善恶都没有,真清净才生净土,才超越了。善事要做,做完了就完了,不要老念着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错了。因为你做了善事,你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不放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七集) 2012/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57 》)
...那就不可计数了,太多太多了。我们怎么读法?我们只读一部大乘经,就这一部,学就学这一部,其他的统统放下。广学多闻,到极乐世界再干,现在把全部精神、力量集中,我们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慢慢再去学去,别着急。现在就要学,把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耽误掉了,那就错了!所以现在要把全部精神集中起来念佛,这比什么都重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圆满得到了,无量无边法门全得到了,这是捷径,这是近路,这个一定要知道。这一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华严》、《法华》,古大德说的,也是导归极乐,《华严》、《法华》才得到圆满。如果不能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只接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人人有分。华藏、密严、极乐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你统统都得到了。
这十一句,前面的十句自利,末后一句利他,「劝进行者」。我们自己得殊胜的利益,一定要劝别人,不劝别人,不能报佛恩。不劝别人,我们自私自利,这个法门我找到了,可别让他知道,那就错了。劝别人学别的法门,《华严》好,《楞严》好,《法华》好,叫他去走冤枉路,我们自己走近路。我们自己得到的好处,一定跟别人分享。有一点智慧的人,他劝我们,我们一定去观察,看看他是不是真学?他要是真学,一定是好的;他不真学,他叫我学,这个不太可靠。看到他真学,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老师教我们,我们细细去观察,他是不是真干?他如...(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5 》)
...本《华严》的分量也不是阎浮提众生能够学习的,不得已再看下本。下本就是十万偈,四十品,就是目录提要,龙树菩萨把这一部带到人间。
传到中国,不完整,一半稍稍多一点。第一次传到中国,三万六千偈,十万偈不到一半。第二次传到中国,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四万五千颂,将近一半。贞元年间,《行愿品》这一品经全文传到中国,四十卷。所以在中国有《六十华严》、有《八十华严》、有《四十华严》。三个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大概有五万偈的样子,只有一半。《华严》的梵文原本失传了,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了,现在唯一留下来的是中文的译本。圆摄诸教,这个诸教是诸佛的教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学的都不出《华严经》。《华严》最后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我们看到了,这一卷经完整,《普贤行愿品》,这品经四十卷。
「今经正是华严中本。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今所劝者,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这个话说得好,本心、本愿。佛存的什么心?我们今天要学佛,不但要学佛,还要学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不能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本心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有弥陀的本心本愿。依照这部经的教训,认真努力的学习,像一个阿弥陀佛的弟子,得阿弥陀佛承认才行;我们自己说弥陀弟子不行,佛不承认。阿弥陀佛弟子是什么样子?前面讲三福,必修的,三福是根本。后面经文他没有节录,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五集) 2012/10/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5 》)
...人,十年就做这么一桩事情。算是不错了,感动了图文巴十多个宗教,包括土著。人家不知道别的,知道你是好人,你有善心,你不会害人,你不会骗人,跟你在一起放心,只做到了这一点。他有困难想来找你帮助,你真肯干,你不会拒绝。所以图文巴的宗教能够联合起来,把这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市,这全世界头一个。做成功了,我们给它宣传,让别的城市都知道,都来向它学习,这叫真干。
读诵、赞演、供养,这三桩事情是受持的行动。你真正受持,这三桩事情一定会做到,每一天不中断。读诵大乘就是指的这部经,这部经是大乘经,是大乘经的精华,是大乘经的核心,是大乘经的第一经,这个不能轻视,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无量寿经》,《华严》代表一切经,最后归净土,所以净土是真正的第一经。每天要读诵,每天要赞演,赞就是讲经、赞叹,接引大众,演就是要把它做出来。这个经典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每天想这个经论,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的思想,起心动念跟经完全相应;口里头说话,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你所说的全是经里头佛的教诲,而且这些教诲自己做到,自己做到了,这就是演这个字。
把这部经典,理论、理念、方法、经验、效果,统统落实在日常生活,落实在日常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城是什么城?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模型。我们住在一个村镇,要把这个村镇变成极乐世界的一个小村镇,然后慢慢扩大成为极乐世界一个小城市。有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八集) 2012/10/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68 》)
...抗你,你还是不退心,这叫行不退。为什么你能够做得到?因为你知道他本来是佛,他迷得太深了,你会有同情心,你会生怜悯心。像小孩无知,又吵又闹,不听话,从小没把他教好,任性,养成了任性,得原谅他,还是有耐心去照顾他。现代的人丢失传统文化两百年了,丢失大乘佛法也是两百年了,你今天给他讲真的,他不能接受,这是正常现象。一定要生怜悯心,不可以遗弃他,算了,我不教他了,这个不慈悲。阿罗汉,这是小乘,真的放弃,没有这个耐心。大乘菩萨有耐心,依旧不放弃他,这叫行不退。
《妙宗钞》,《观无量寿经妙宗钞》,智者大师作的。智者大师依照《观经》修学的方法,临终时念佛求生净土,天台宗的大师,给后人做榜样。《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乘圆教。这些大德们,最后都给我们示现念佛往生净土,功德不可思议。伏断尘沙,伏断是两桩事情,先是伏,伏是定,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最后是断。什么人伏?阿罗汉是伏见思烦恼,习气没断。辟支佛断了,辟支佛把见思烦恼的习气断掉了。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习气没断,所以阿罗汉跟辟支佛比,辟支佛断了,习气没有了,阿罗汉有习气,就是伏。那辟支佛修什么?修伏尘沙烦恼。伏住了,辟支佛升级,升到菩萨。那菩萨的功夫?是把尘沙烦恼习气断掉,这就是菩萨。尘沙烦恼习气断了,菩萨就成佛了。
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修什么?他破无明。无明烦恼破了,十法界的佛升级了,离开十法界,到实报土,《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七六集) 2012/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76 》)
...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的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学习。
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的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
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7》)
...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跟弥勒菩萨过去是同学,弥勒菩萨的成绩比释迦牟尼佛好。因为释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进,弥勒菩萨大概是比较松散一点、大意一点,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后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懒惰,落后了;世尊勇猛精进,提前了。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所以行,要真干。行,著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清净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
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这很好懂,意思很明显,「音普」。什么音声?当然是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这里面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本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哪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著,经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八卷
...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么?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哪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来,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著,经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连修行的方法德云比丘都表演给他看。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
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佛净土确确实实无尽的深广,菩萨如果修学不相应,不得佛力加持,他怎么能赞?即使世尊赞佛净土都得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就是赞叹西方净土,念头才一动,他的容光焕发,光颜希有,阿难看到都非常惊讶。阿难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容光焕发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觉得特别惊奇,向佛请教,这什么原因?佛要赞叹弥陀净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净土。所以世尊在经上讲,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8》)
...无量无边,这个造成的。
第四种叫「出世间上上藏」。这是说如来在果地上,称赞究竟的佛果,上上没有比它更上的,超过二乘,超过菩萨。第五种叫「法界藏」,法界藏里面通因通果。为什么叫做法界?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界是讲界限;一切法都有它的界限,所以称之为法界。可是这里面确确实实含藏无量无边恒沙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含藏法性里头圆满的德能。如果说人,任何一个人,这是平等平等;如果说法,任何一法。所以《华严》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怎么同法?有情是法,无情也是法;相上不同,事上不同,作用不同,体性相同,体性里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原因,佛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这个诸佛里面所含藏的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说虚空法界是自己,依报、正报是一不是二。
在西方净土里面,大家晓得常寂光土里面身土不二。同居土里面是不是?也是。常寂光里面身土不二太明显,给你说你容易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要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所以我们不能入,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真深,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这个意思。父母未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23》)
...一层;放下一层又能够助长、帮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层。无论是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它的深、它的广都是无量无边,这个说法说得浅显,容易懂。经里面说的比这个繁杂,但是道理完全一样,总离不开这个原理,观察入微不是个容易事情。
能观的这个心是智,智从哪里生?智从定中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心不清净,你就没有观察的能力。清净心是观察能力的泉源、来源,我们不修清净心怎么行!要修清净心,实在讲讲到师道,佛法里面常讲「师资道成,师资道合」,资是学生,学生帮助老师,老师帮助学生,老师教导学生,学生资助老师,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所以老师跟学生是彼此互相尊敬。学生尊敬老师这是应该的,老师不能不尊敬学生,那也是错误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老师可以不敬学生吗?那你讲不通,你十大愿王里头缺了,不圆满,就有缺失。礼敬诸佛,学生也是未来佛,你怎么可以不礼敬?怎么可以不尊重?所以佛经里面,特别是忏仪里面,大家很熟悉的「一切恭敬」;一切里面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是彼此恭敬。老师的定力从哪里来的?老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学生帮助他增长。学生的根性不齐,有根性很善良的、有根性很恶劣的,不听话的、很顽皮的,老师在这个境缘当中炼定力,怎么应付这些学生?在这里修禅定,修无分别心,修清净平等觉。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帮助老师开智慧。学生要不问,甚至他一生也没想过这事情;他这一问,立刻看看有没有智慧?有智慧就能解答,没有智慧赶紧回头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24》)
...二十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面,彼此互相监督,依众靠众,不让自己懈怠、不让自己堕落,非常重要。如果说现在人物质条件比古时候富裕,每个人有一个寮房,每个人还有个套房,无论你怎么修,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众在一起像个样子,房门一关马上就变了,又是一个样子,你还能够成功吗?也许有人问,我房门关了还是规规矩矩的,你既然规规矩矩的,为什么不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你要关起来干什么?佛祖给我们订的规矩好,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绝不是给我们找麻烦的。这个我们要懂,我们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烦的。
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菩萨行为的标准,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高级菩萨所修的。我们只取这五个科目,好记,一说出来人人都能记得住。希望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要与五个科目所说的相应,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来。初学的时候用这个东西来约束我们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么原因?平时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现在一下约束你,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这是一个关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这个关口不能突破,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伏不住,你有烦恼、你有杂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没有把握,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以前我们不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十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51》)
...生物状态,我们很不容意看到,可是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动物奇观,能够看到局部的现象。我们看到海鸟在抓海里面的鱼,我们看到这个镜头,它从空中飞下来,一个俯冲速度确实是很快,而且非常准确,它一口就能把鱼抓到,再一个上升把这鱼就带走了。我们看老鹰抓鱼,它不是用嘴,它是用爪子,飞下来两个爪子抓住就飞上去。这一句就是形容这个状况,形容佛菩萨度众生有智慧,快速度的帮助这些众生,成就这些众生。而实际上说,佛菩萨帮助众生,快速度的超越三界六道,也不是真正像老鹰抓鱼一样,不是像那个样子。怎么叫做「大速疾」?能够在一生当中成就,那就是大速疾。所以这个名号,实实在在讲,特指净宗法门,唯有净宗法门才是大速疾。本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大速疾,因为任何佛菩萨依据其他大乘法门度众生都是相当缓慢。
我们在《地藏经》看到,佛灭度之后,现在还是佛法运的时候,地藏菩萨帮助这些苦难众生,我们在经典上体会到,已经是相当艰苦。好不容易叫这个众生、劝导这个众生觉悟,离开恶道,到哪里去?人天两道来投生。如果是到人道,纵然长寿活上一百岁,这在世间很长,一百岁过后他又堕恶道,头出头没。一百岁在地狱是多长时间?如果我们讲只有几个小时,这还讲得太长,几分钟。人间一百年,你们好好算算这个帐,地狱是多长?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大专讲座,跟学生介绍地狱状况,他说的也有经论的依据。地狱里面寿命长短差距很大,看哪一类的地狱。普通地狱,不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一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1》)
...诵、在行法里面,各种忏悔法,你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这就是谦虚。我们常常念,念完之后好像就没事了,真的念完就忘掉了。有没有在生活里面,对人、对事、对物真的做到一切恭敬?一切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一切人,无论是善人、是恶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要恭敬,平等的恭敬,对一切事要恭敬,对一切物要恭敬,无有一法不存恭敬心,这叫学佛。不但这是学佛,实实在在跟诸位讲,这是学佛最初入门之处。学佛从哪里学?就从这里学。儒家教学,教人做人也从这里学,你看《礼记》,诸位打开《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跟我们佛法讲的「一切恭敬」一个意思,儒家教学从这里开始。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从这里开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两个字怎么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诸佛,我们在《华严》会上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很清楚了。我们对人、对事稍稍有一点不高兴,我慢心就起来,就成了障碍。佛法里面说得很好,「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碍都来了。再说,这都是佛经上讲的,你好不容易修积的功德,一发脾气,「火烧功德林」,你修的功德都完了。所以积功累德谈何容易!心里稍稍有一点不高兴,功德就烧光了。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究竟积累多少功德,想想从什么时候发了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就这么一点功德,前面烧光了。谁把你烧光?魔帮助你烧光。这一切人事物引起你不高兴,那个人事物就是魔。魔最嫉妒你的功德,但是魔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六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6》)
...就转了,无明也破了,这是功夫。如何落实?我们在生活里面,面对一切人事物,心里起烦恼,什么烦恼?喜怒哀乐,动了这个念头,你马上把《金刚经》这四句念一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喜欢个什么?你忧愁个什么?没有,什么都空,一场空,这是修金刚般若的方法。金刚般若方法里面,修的纲领有好几条,这是一个方法。
更简单的方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关键的时刻你能够提得起来,你就不迷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看破了。经上又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你的心多清净,你多自在、多快乐!你才真正能做到自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里头有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就是一切人事物都能够随顺,都能够随喜,随喜里面成就真正的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看破、放下。看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随喜成就这个功德。这是《无量寿经》上讲「住真实慧」,这才叫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此地讲「金刚树华幢」。从金刚般若里面树立菩萨六度万行,就是这个意思,「树」是树立,「华幢」就是六度万行。名号的意思多美满。末后一句:
【乐普现庄严干闼婆王。】
『乐』是欢喜,喜欢。喜欢『普现庄严』,「庄严」两个字,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美妙,或者是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我们佛法称之为庄严。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0》)
...大开方便之门,是这么个意思。在这里面成就功德,就是随喜功德,功德是什么?更深一层戒定慧,将戒定慧不断向上提升,这是妙法。由此可知,功夫完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受用也在日常生活当中。教理要与善友常常在一起研究讨论,这样子才能够自利利他。下面第七尊,菩萨的德号是:
【最胜幢光明天子。】
『幢』在此地是表佛法,佛家常讲「高树法幢」。幢是旗帜一类,我们世间人讲举起大旗,举起你大的旗帜,幢是旗帜一类。旗帜是代表信号,远远就能够望到看到。「最胜幢」就是代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法门,在本经就是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最殊胜的法幢。《华严》是最胜,净土也是最胜。为什么说净土最胜?因为《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明极乐世界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那怎么不殊胜?隋唐时代的古大德都认为,《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的意思,如果我们用经开三分意思来说,大家更好懂,《华严》、《法华》好比是净土经典的序分,《无量寿经》才是这个经典的正宗分,所谓引导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古德曾经说过,净宗的经论古人都称为往生经,往生经包括三经一论,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称它作往生经。往生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说。真正究竟圆满,无比的殊胜,称为最胜幢。世间任何一法不能跟它相比,世出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能跟它相比。
我往年在台湾是民国六十年开始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4》)
...魔,内有烦恼,外面很容易招惹天魔,天魔就是外面的妖魔鬼怪,他跟你起感应,这个东西一惹上身,麻烦就大了。你心地清净,他贴不上身,没有办法沾惹你,慈悲还能够感化他,那就更好;纵然我们不能感化他,我们也要有能力保护自己,不让他贴身。所以自己有清净心,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说念佛人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离心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起心动念都想著阿弥陀佛,不一定念在嘴上,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这就是不思议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诸佛赞叹,天龙善神恭敬护持。
这部经就叫《大不思议经》,而这部经古大德告诉我们「结归净土」,《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大德们跟我们讲:《华严》、《法华》也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果我们用佛经的体例来说,佛经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小本《阿弥陀佛经》是流通分。前清彭际清说得不错,他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是他说的,《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里面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说得有简略、有详细,讲得最详细的是《华严》,讲得最简单的是《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不是彭居士的创见?未必。何以见得?明朝时候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我们去读《阿弥陀经疏钞》,这是莲池大师的著作,里面解释几乎完全是《华严经》的境界;可见得莲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9》)
...真正的庄严。这部经对这桩事情讲得很多,足见世尊慈悲到极处,苦口婆心,千百次的叮咛,希望我们醒过来、觉悟过来,真正做到。
第五尊,『念光天王』。这个名号里面的意思很明显,「光」是智慧,「念光」是心里面充满智慧,佛法里常说转烦恼成菩提,那就是念光。如果我们就世俗的话来说,念念正大光明也是念光,只要你能把意思说出来,讲得通顺、讲得合理,这就很好。佛在经中常常教我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这当中还有念天、念戒、念施,施是布施, |
|
|
|
|
|
|
|
这六念都是光明智慧的意思。而这六念意思很深,境界很广,都应当很细心的去研究,然后把它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第六尊,『最上云音天王』。《华严经》末后结归到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上云音」就是六字洪名,两位天王名号连在一起意思更深,我们在念三宝。念天,天人之德性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所以念十善、念四无量心就是念天。念戒,我们前面刚刚说过,能够常常忆念修学沙弥律仪就非常好。念施就是念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以施为首,布施将六波罗蜜全部包括了。六波罗蜜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都是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念施,六波罗蜜统统圆满;我们一定要懂得,不是说,说一个就是单纯一个布施,意思就不圆满了。接著这个地方「最上云音」就是教我们执持名号,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是最上的妙音。此地讲「云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2》)
...:12-17-008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五面最后一行:
「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所谓得自在天王。妙目主天王。妙冠幢天王。勇猛慧天王」,上一次讲到此地。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五尊:
【妙音句天王。】
这一尊天王德号里面所表的是「说法」。广义的来说,凡是诸佛菩萨为众生所说一切法门,都可以说是『妙音句』。因为他们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都是引导我们明心见性,所以音声文句无不微妙。如果从狭义来讲,「妙音句」就是专指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为什么说弥陀名号是妙音句?这正是古大德所说,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总归结到净土;就像《华严经》一样,《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才真正得究竟圆满。如果最后的结归不是究竟圆满,这个经就不能称为第一经,不能称为大乘究竟了义的经典。结归到净土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弥陀四十八愿,古来祖师大德们大家公认十八愿第一,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愿」,也就是《弥陀经》上跟我们讲「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弥陀名号是一切法的总归结处,这个名号就是究竟了义第一妙音句。
过去天亲菩萨造《往生论》,也已经将这个意思显示。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曾经多次引用天亲菩萨的说法,来说明这一句名号是究竟了义。我们学佛,最简单的方法、最稳当的方法、最快捷的方法,无过於执持名号,功德利益,已经有一些同修在我们念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4》)
...天也好,决定要一念不生,万缘放下,功夫才得力,你才会真正有成就,你念得才会有法喜充满。念佛如是,任何一个行门都不例外。研教也需要全心全力投入,也需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才能懂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如果你研教还打妄想,怎么会懂得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要用自己真心去领悟,妄想是不相应的。用妄想,怎么能懂如来真实义?要用真心。这个道理是不能不懂的。
『最胜念智』,文字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智慧。这么说起来,对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来说,实在讲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几个人能做到?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也是「最胜念智」,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何以故?本经到最后,归结到阿弥陀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得到究竟圆满,如果不归极乐,《华严》就不圆满,所以「最胜念智」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六字洪名何以说是最胜念智?我们大家天天都在念,我们智慧没现前,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念的跟阿弥陀佛名号不相应,口念弥陀心打妄想。古德教给我们,实在讲最早教导我们是大势至菩萨,夏莲居老居士称之为净宗初祖,很有道理;他确确实实是净宗初祖,专修专弘,一点都不夹杂。这个法门大势至菩萨怎么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把念佛的方法教给我们,简单明了八个字。都摄六根,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放下万缘,眼从色尘那里回来,摄是收回来,眼不看一切色,耳从声尘那里收回来,不听一切声;六根从色声香味触法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7》)
...千变万化,所谓是无量法门,无量的方法门径。接引过来之后,统统送到念佛堂,所以我们念佛堂是圆形的,圆形的门就无量无边,圆的!进到里面就一个了,进到里面统统归阿弥陀佛;在外面是千变万化,到里面就统一,就合一了。
我们接引大众方法是可以善巧方便,大用无方,接引根性成熟送到念佛堂,这就归一了,佛家常讲「万法归一」。禅宗里还有一句俏皮话,「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问你:一归何处?你就答覆他:一归极乐世界。就没事了,一有归处,归极乐世界,归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实在讲《华严》就展现这个境界,《华严》讲的真是无量法门,「离世间品」教给我们修行方法,就讲了两千多种方法,真可以说是大经。两千多种方法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不就是归到极乐世界吗?所以万法归一,一归阿弥陀佛,我们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启示,不是随便乱说,有根据的。清净庄严,庄严就是善巧方便。『海』是形容深广的意思。第三尊:
【最胜慧光明天王。】
『慧』是智慧。最胜的智慧不是说实智,实智就是根本智,不是讲实智,是讲权智;权智就是讲善巧方便,巧方便就是慧。『最胜』,是无量的巧方便都能与至善相应,这就是诸佛如来的权智;如果你种种巧妙方便与真善不相应,那就不是真实智慧。我们看现在的世间人,你不能说他不巧,他的思想很巧,他的言词也很巧妙,手艺也巧,他造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诱惑人。现在不仅仅是科技,我们衣食住行哪一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89》)
...师的,钱我都收回去了,每个月算一算好几万,数目不小。我到这边来讲一个月经,往年是讲一个月经,差不多我收的钱都能达到十万块钱,所以收入很可观。现在我把这个钱全部都交给居士林常住,供养法师的钱我都不拿,听说现在供养少,没那么多了。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这是真正的福田,你们供养我,我转供真福田,大家的福报都大;你们的福报大,我也沾光,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供养不要看人,看人我们也著了相,功德就不真实了。我们一切为法,为佛法,为正法久住世间,为众生得真实利益。新加坡这个道场非常如法,供养不必在多,一块钱、两块钱都是供养,表自己一点敬心。天天来听经,天天都不缺,你礼敬、称赞、供养、忏悔、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每一条都修到了,天天都修,所以广修供养不能不修,我们要天天修。天天修,哪有那么多钱供养?每天供养一块钱就好,不要供养多,我都修到了;供养一块钱,我今天广修供养我修到就好。所以说是六度、十愿,每天条条都要做到,这样就好。下面一尊:
【善种慧光明天王。】
『善种』,这个德号里头著重在善种,善是善根,善根的种子能生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就是『慧光明』,所以这个德号里面有因有果,意思非常圆满。善根的种是什么?三善根,大家都晓得:无贪、无瞋、无痴;菩萨善根是「精进」,这个都知道。可是此地讲种子是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种在哪里?《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0》)
...
为什么佛看到一切众生皆成佛,我们看不到?佛把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佛说「相随心转」,我们是什么心?轮回心,轮回心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所以一般人对佛菩萨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有人将佛菩萨的头,我们中国许许多多石窟里面的造像,他们佛像搬不回去,把佛的头、菩萨的头取回去,供在那边当艺术品欣赏。造罪业!佛讲的话没错,愚痴!我们造佛像、画佛像,诸位要晓得,不可以画半身像,画半身像不恭敬,有上身没有下身;造像、画像,画佛菩萨像要画全身的像,这是恭敬、完整、圆满。所以,在在处处教导我们修什么?修敬,诚敬,希望我们对佛菩萨这一分诚敬的心,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修诚敬,这正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诸位要晓得就是一切众生。佛为什么看到诸佛?佛是用佛心看,就是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你的心是佛心,看一切万法都成佛,都是佛,而且是本来成佛;我们今天不是佛心,不是佛眼。可是你要晓得,佛心是我们的真心,佛眼是我们的真眼;我们今天轮回心,轮回心是妄心,不是真的。宗门里面所谓「本来面目」,轮回心不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如来果地上的面目。我们是妄心把这个境界转变,所以见不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道理在此地。
佛所说的话高明的地方,令人佩服的地方,不是说叫我们听他的、遵守他的,不是的。佛说出来之后,叫我们去证实,你要不相信,你可以自己证明。这就是信解行证,你自己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4》)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四九卷
...说明习气很不容易改。
还有一桩事情,这是说到迦叶尊者,这些掌故我们也得要晓得。迦叶是定功很深的人,在同学当中禅定的功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禅宗是他承传下来,他是禅宗初祖。传说里面说,香山大树紧那罗王弹琴,音色弹得非常之好,禅定功夫第一的迦叶听到这个琴声,不知不觉跟著它的节拍跳起舞来,「迦叶不安」。这什么原因?都是习气,无量劫来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听到这个音乐,不知不觉他就起舞,说明习气难改。佛的弟子当中,实在讲每个人都有习气,习气都不一样。这种示现告诉我们有这么一桩事情,但是也并不是非常严重,当然障道,只要我们有警觉性,虽障道也不会产生重大的障碍,尤其是修学念佛法门。所以这个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如果不是修念佛法门,这些习气决定障碍你明心见性,但是不会障碍你往生,为什么?往生净土只要伏烦恼,不要断习气,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了;烦恼只要不起现行,没有不能往生的。
但是华严会上这些人,他们已离一切烦恼,烦恼障、所知障都破了,习气也逐渐消融,所以说『摧重障山』,重障就是讲烦恼、所知,我们一定要重视。每一位同修都希望我们将来往生自己有把握,能够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自在往生,最好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佛都来迎接。能不能做到?能。我们看看《净土圣贤录》、看看《往生传》,以往的人做到不少,眼前我们听到念佛往生、看到念佛往生的人也不少。都是真实的事情,让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4》)
...;我们展开大乘经看看,佛所讲的理论与事实,我们不是看见了吗?我们再观察观察,有一些社会不安定的地方,一定是人民不守法,善念少、恶念多,才会造成人民极苦,社会动荡不安,证明佛所讲的没错,确确实实境随心转。身体、容貌也随心转,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菩萨得的这个法门,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自己要知道。念头才起,尤其是妄念,立刻就觉察到,我这个念头不好,也不要想念头好不好,这一念就转成阿弥陀佛,念头就转过来了。所有念头当中,阿弥陀佛的念头最好,我们在讲席给诸位同修报告很多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观经》三福里面跟我们讲「深信因果」,不是讲其他因果,专讲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你修成就决定往生华藏世界,生到华藏世界,你一定会遇到文殊、普贤菩萨,你再接受这两位老人的教诲,最后还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古德讲净土法门是殊途同归,没有一个法门最后不归净土,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很幸运,一开端就念佛,就直接走净土这条路子,其他法门迂回,它迂回到华藏世界,由华藏世界再归西方净土,拐了个弯,我们是直捷走上去,这个福德无量无边。
尤其是在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的大环境,这个世界动荡不安。观察这个大世界苦难的人很多很多,有福的人是少数,这是少之又少,受苦受难的人太多太多。我们想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何度过这个难关,这个事情不是容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8》)
...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空间的维次不相同,所以见不到。我们三度空间的人见不到四度的,四度空间的人也见不到五度的,不同空间。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同空间,它空间没有障碍,它完全在一起;凡圣同居土的人,也能够见到方便土的菩萨、实报土的菩萨、寂光土的菩萨,这不可思议,这才叫真正特别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
我们要怎样修学才能有把握往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千万不能够疏忽。首先我们要晓得,我们功夫不得力,是因为我们有障碍、有烦恼、有习气,必须在生活当中把烦恼习气磨掉;磨是磨炼。本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修学的方法「历事炼心」,这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因为善财童子也是修念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也是生净土。他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这个方法诸位要记住,包括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要在五十三参里头学,学了马上就管用,这才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学问。过去方东美先生对《华严》赞叹备至,他给我介绍,就是经典里面所讲,无论是理论、方法,字字句句都落实到生活上,没有一句话是空谈,这才令人佩服。
我们每一个人习气烦恼不一样,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哪一种烦恼重,重的烦恼先断。譬如有人贪心重,你要先断贪心;贪还很复杂,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利、有人贪色,哪一个烦恼重,先从这里下手,先断最重的。有人傲慢,习气不相同,还有人自卑,都是烦恼,你的心都得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2》)
...土根机,这是高明的手法。没有这个能力,要观察他的根机,帮他最低程度的解脱,最低程度的解脱就是劝善规过,说明六道的由来,业因果报理论与事实的真相,劝导他断恶修善、深信因果,他能够脱离三恶道,生得人天善道。实在讲,我非常客观的来观察,只能做到此地。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他说这是「於著相得解脱」。这句话你要不留意很难懂,如果你细心去体会,你会恍然大悟。他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念佛法门。一切法门著相不会解脱,净土法门著相能解脱。著什么相?著阿弥陀佛的相,著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其他的相可著不得,你如果著其他的相,你就没有办法解脱了。这个地方『得示』,示是开示、显示,「一切众生出要法」,就是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法门。末后这一尊: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个法门比前面要难得多。前面是专指净宗,法门虽然很容易修学,快速稳当成就,缘不容易遇到;彭际清居士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这一天居然在此地遇到,要知道这个因缘是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都是说真话。怎么会遇到?诸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缘感应而现前的。我们这个地方建讲堂、建念佛堂、建弥陀村、建佛学院,得三宝的加持,进行得很顺利。李木源居士念念祈求三宝保佑,希望弥陀村早一天建成,他刚才还说如果建得太晚,好多念佛的同修都已经往生了。当然这么多同修在这里念佛往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4》)
...堂,释迦牟尼佛升座讲经,诸佛如来都坐在底下听;毗卢遮那作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所以个个都是主,个个都是伴,这才平等,不是作主独一那个人作主,没有这个道理。在佛法里人人做得了主,人人都是伴,主伴圆融。人如是,法也如是。我们今天在此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主,一切经都是伴,都是《华严》的辅助。如果我们讲《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为主,《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伴,显示出法门平等,法法皆可以作主,法法皆是作伴,这是真平等。佛法里讲「一」决不是独一,决不是专一,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才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话才讲得通。
《华严》到最后结归到净土,文殊、普贤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我们做榜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个什么意思?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赞颂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赞叹,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这样一说,阿弥陀佛确实是诸佛如来当中第一。阿弥陀佛是谁?每一尊诸佛如来都叫做阿弥陀佛,这个意思你能懂吗?阿弥陀佛这是一句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诸位想想,哪一尊佛不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们诸位大众现在在此地才开始学,将来你们成了佛之后,个个人也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样一说来,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德号,不是专指一个人。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真正的意思是赞叹这个法门,弥陀法门。弥陀法门特殊在哪里?「忆佛念佛」,直接教导你一个成佛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9》)
...世界行,我们这个世界不行,西方世界的缘殊胜,无比殊胜修学的机缘,这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都比不上的。如果说十方诸佛刹土,要讲福报、受用,比极乐世界超过的很多很多;论修学,凡夫修学环境来说,那是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好比它那里是个学校,学校办得好,生活富足享受那不见得,学校不如别人地方很多。所以为什么一切诸佛,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劝我们生其他诸佛刹土,道理在此地。其他诸佛报土,福报虽然大,我们没那个福报,想去不但去不了,那个福报也受不了,没福!所以得先学,学成之后,十方刹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到最后,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悦意海音梵王是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颂: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前面是它的礼节,在佛经里面讲,说偈仪就是现在所讲的礼节。这些人礼节都非常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即使一个不懂礼,没有学过礼的人,看到有礼的形象,他也会生欢喜心。由此可知,礼仪是性德的外表,处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没有礼貌?很可惜现在人不学礼,不懂礼,也没有人教,可是礼节在应酬里又这么样的重要。现在大概接受礼仪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作外交官要接受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礼节;可能除这个之外,我们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卷) 1999/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23》)
...花八门可不可以接触?可以的,你看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示现一个念佛人的榜样。善财修什么法门?善财修的就是老实念佛,你们在《华严经》上有没有看出来?经文上好像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圆满,你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善财的老师是谁?文殊、普贤。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在《华严经》上你看他发愿,他们两个是求生净土。老师修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得意的门生哪有不修这个法门的道理?你再看看他后来参学,参学第一个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称吉祥云比丘,这是翻的不一样,是一桩事情,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德云比丘修的是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第一个,我们常讲先入为主,肯定善财童子是修般舟三昧。到末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个开头、一个结束,你就知道、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当中这些善知识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他可以去接触,他可以去了解,他没有修,每一位善知识到最后「恋德礼辞」。恋德是对於那个法门的赞叹,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欢喜的;礼辞是什么?礼是对他礼敬,辞是不修。我了解、我赞叹你们,我不修那个法门,我还是老实念佛,这是说明对於出世间的法也不迷惑、也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老老实实修这一门,一门深入,所以他一生成就。
无量法门里面,为什么不举其他的法门,单单举念佛法门,就举这个例子?正是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为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所赞叹。你修其他的法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卷) 1999/4/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28》)
...善根够深厚的,我们听到欢喜,我们听到很羡慕,可是还在六道里搞轮回。什么原因?他们修行功夫到观行位就止住,没有再向上提升。什么原因?执著没放下,对於「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没放下。如果把这个放下,他就进入到相似位,相似位出了六道轮回、出了三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算是个小果,声闻、缘觉算小果,脱离十法界才算是证大果,证佛果,分证就是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他解释得很清楚,他说「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是指这个,不是泛指很多很多,不是指这个。他的诸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证位佛,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净宗法门殊胜,在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十大愿是往生的条件,我们具不具足?这个我们要想想。不要认为普贤菩萨十大愿,跟我们念佛关系不大,你就搞错了,关系很大。《无量寿经》你们看看,展开经文还在序分里,没有到正宗分;序分里面,上首名字列完之后,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要说十大愿王跟念佛人没有关系,你全搞错了。修净土的人就是修十大愿王,一句佛号里面就圆圆满满的包括十大愿王。如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这四个字里没有十大愿王,那就是有口无心,白念了,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十大愿王要落实。第一个礼敬,一条一条学,有没有做到?礼敬是一切恭敬,我们要像恭敬阿弥陀佛、恭敬一切诸佛这个心态恭敬一切众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卷) 1999/6/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7》)
...里面给我们概略的区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五个标准。用这五个标准来检定,我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净还是染。
凡夫先从善恶上来订标准,佛给我们订五戒十善,我们现在用得上,最低的标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是正行,与十善相违背是邪行,邪正、善恶用这个标准来界定。再向上提升,天道还要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十善与慈悲喜舍相应,这是天道;十善与慈悲喜舍相违背,是人道,不是天道。愈往上去标准愈高,到法身大士那个标准完全与自性相应,这是善,与自性相悖那是染。我们前面读的这首偈子,寂静音光明天王所说的那是与性德相应,那是菩萨的标准。如果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这十大愿王相应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与十大愿王相违背的是与自性相悖了,那是染,那是恶。所以标准有很多,我们现在是在什么地位,应当要认真努力采取哪一种的标准?但是佛法的修学跟世法不一样,我们虽然是以五戒十善为我们修学第一个标准,我们同时可以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华严》里面所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经要多读、要多听、要多明了,都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这就是悟处提升了我们的境界,对於我们的修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一门精进。
『为灭世间痴暗惑』,这是修学的目的。为什么?为断贪瞋痴。目的要纯正,不是求世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卷) 1999/6/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9》)
...信他。」这种理念是佛菩萨的理念,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们要用真诚心对他;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他有长处。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我们不要记人家的缺点,要记人家的优点,赞叹人家的优点。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帮助他们。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是他迷惑颠倒,是他一时失去理性,不能怪他,我们不能用同样这种态度去报复,那就错了。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一再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毁谤、侮辱、陷害、障碍,我们要看作替我们消灾,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要生真诚感恩之心,要以报恩的态度对他,这个怨结就化解。化解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成无上道。这是这几天早晨,跟诸位讲大忠大孝的意思,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恒顺众生」的意思。恒顺不是顺烦恼,是顺佛性,如果顺烦恼,那就错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良知良能,这是我们应当随顺的。所以「顺」这个字是大学问,顺这个字是高度生活艺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孔子赞叹舜王,舜认识、舜懂得。我们看到,舜王随顺他的父母、兄弟,是高度艺术,高度的智慧,几年之中就让他父母、兄弟觉悟了,回头是岸,都成圣成贤,大孝!中国讲孝,把舜摆在第一,「二十四孝」诸位知道,后面二十三个比不上舜。舜的孝是圆满的,一百分的,往后其他的孝,大概都是三、四十分,五、六十分而已,唯有舜做得圆满。佛法里面讲孝道、讲菩萨行、讲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圆满的忠孝。圆满教轮,就是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卷) 1999/7/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5》)
...祖老居士跟我们讲修密的人,他说中国解放之后这五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诸位就想想,这个事情多难!所以禅宗的大德虚云老和尚,密宗的大德们都劝人兼修净土,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唯有兼修净土,希望在净土这个地方取得成就。净土是带业往生,你有禅的功夫、有密的功夫,决定能够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能伏。有伏烦恼这个能力,再发愿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那就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已竭世间忧恼海」,可以这么说了。为什么?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退转,决定得无量寿,虽然现前还没有能断尽烦恼,断尽烦恼指日可待,这是净宗这个法门的殊胜,是「离尘清净道」,没有比这一个道路更殊胜的。所以《华严》到末后也是指归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为我们示现发愿求生净土。
『永耀众生智慧灯』,「永」是永远,「耀」是照耀。这一句说明,佛法是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智慧灯塔。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就像在苦海里面挣扎,这一盏智慧灯指出他脱离苦海的方向,脱离苦海的一条道路。合前面长行文来看,前面两句是离障,后面两句是善根,开发能离的善根,这个意思就很深了。我们要想断烦恼,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形成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造成的现象。唯有以佛法清净道,佛法就是离尘清净道,才能够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学,我们决定没有能力脱离烦恼习气。可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8》)
...是光明遍照,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才能够觉悟到,才能真正回头?看破。什么叫看破?看破是明了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道理明白了,事实现象明白了,因果明白了,这叫看破。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见思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放下无明烦恼;不是叫你放下一切事,不能错会了。如果事也放下,好了,释迦牟尼佛也不讲经、也不说法,因为他放下了。事做得非常积极、非常认真,从来没有休息过。现在世间人,开发中的国家,现在每一个星期休息两天,佛菩萨教化众生从来没有休息。放下不是放下事业,佛菩萨的事业是度化众生,是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虚空法界,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一句「无有疲厌」,从来没有休息过,这是佛,这是菩萨。我们要想作佛,要想作菩萨,如果一个星期还想休息两天,你菩萨、佛就做不成,为什么?他们不休息的。所以要懂得真正的意思。
后面这两句,『一切众生咸见佛,种种调伏多方便』。清凉大师的注解,「后半常为利益」,常就是没有休息,什么利益?「灭恶生善,破愚为智」。这两句也就把佛教化众生实际的效果完全包括了,帮助众生灭恶。什么是恶?凡是自利的就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就是善。做好事是为自利是恶,我们中国古人,在道家,道家有这个话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造恶,虽恶不罚」。道家讲的,有心为善,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要赏他,不赏他就不做善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七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217》)
...外境所转。换句话说,内绝对不会生贪瞋痴慢,绝对不会起自私自利,这是定;外面决定不会受境缘的诱惑,在逆境不起瞋恚,在顺境不起贪爱,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这是禅定。第六是「智慧」,般若智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事理、因果都能够通达明了,一丝毫不迷惑,这叫智慧。
释迦牟尼佛一生都表演给我们看,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叫『普净广大波罗蜜』。「普」是普遍,「净」是清净,「普净」在佛家术语里面讲「三轮体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不著相,每天很认真、很努力在做、在表演,不疲不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这就是『供养一切诸如来』。「一切诸如来」是谁?一切众生。佛在这个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话「礼敬诸佛」;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对象,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华严》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作所为全是供养如来。我们现在的话讲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群、服务众生,但是都没有佛讲得好,佛讲「供养一切诸如来」。佛这个话里面体现出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体现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体现出这个。我们世间人无论用什么名词,这个意思体会不得。所以古人常讲「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个话愈想愈有道理,佛的话句句真实。「好语」是真话,不是真话,那就不叫做好语。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与性德相应,我们要去体会,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佛往昔修行现在成就,成就之后,还给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五三卷) 2000/9/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53》)
...、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普遍的恭敬,普遍的赞叹。恭敬里面决定没有等差、没有分别执著,赞叹里面也没有,理上没有,事上有。事上为什么有?事上因为要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我们晓得礼敬这个榜样,无论什么样众生都应该学的,所以真的是平等,理上平等,事也平等;赞叹就不一样,凡夫他有善有恶。所以圣人教给我们「隐恶扬善」,隐是什么?隐就是不赞叹,恶的事情不赞叹,善的事情赞叹,这就是劝善规过的办法。他作恶作善,自有果报;我们赞叹不赞叹是教化众生,用意在此地。
礼敬,对善人、恶人我们都平等礼敬,这个不会产生副作用;赞叹,别人作恶你赞叹,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表现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对於行善的善知识礼敬赞叹,对於示现违逆的、不善的,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他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甘露火王,没有赞叹。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儒家讲的隐恶扬善。人人都能够隐恶扬善,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太平,真正是消灾免难,人为的这些争执、战争可以避免。
社会上人人都存善心,都没有恶意,就能够转环境,境随心转;环境转,天灾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讲自然灾害,如何改变自然灾害,从心地里面改是最高明的。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自然灾害用一些科学技术来解决,不懂得从人心上解决。我们人工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生活环境,这是治标;佛教给我们从心性里面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六四卷) 2000/10/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64》)
... 他在佛法里面学的是什么?用平等心布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富贵贫贱,男女老少不分,平等心!如果平等心里面具足真诚恭敬,这个布施就叫做「供养」。假如是平等心,里头少一分真诚恭敬,我们就称它为布施;具足这一分真诚恭敬,我们就称它作供养,如果他要加上这一分,他所修的是普贤行。那我们要问,此地这个经典里面「出现宝光主海神」,他是等心布施,到底他是一般的菩萨还是普贤菩萨?这个我肯定的告诉诸位,他的布施具足真诚恭敬。怎么晓得?华严海会!要不具足真诚恭敬参加不了这个法会。这个法会的大会主席是什么人?普贤菩萨。凡是参与这个大会的,没有一个不修普贤大士之德,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个人都修,才能参加这个大会。
他布施什么东西?布施福德海众宝。什么叫做「福德海众宝」?他是增长众生福德的。「海」在此地是个比喻,比喻他布施供养的多、布施供养的很广,就像大海一样。不只一种,叫「众宝」。譬如现在有许多大的企业,这一个大的组织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子公司,这个公司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产品,这些产品都能够造福一切众生。很可惜我们这个世间的企业家不是主海神、不是普贤菩萨,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以营利为目的。如果是佛菩萨的商人、佛菩萨的企业家,他绝对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他是以造福社会大众为目的。因此他的东西必定是价廉物美,为什么?他只要能收回他的成本就够了,他的目的不是在赚钱,他的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一卷) 2001/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1》)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〇卷
...行,为利众生无量劫,是故光明遍世间,护神忆念生欢喜。】
这首偈前面跟诸位报告了很多,偈颂文的意思还没有说尽,我们在这里再做一点补充。从经文在在处处,我们都能看到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无尽的慈悲,种种示现都是为了饶益众生,也就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的精神、他的事业永远没有止境,『为利众生无量劫』。为众生做种种示现,这个恩德之大无法想像,真是经典里面常讲的「不可思议」。
佛菩萨的目的是以智慧的教学,真实慈悲的教学周遍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尽虚空、遍法界。普救护神从这个地方契入无上菩提,所以自行化他没有辛苦,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从无恼害大慈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总结的是「无有疲厌」,无有疲厌,换句话说,就是法喜充满。《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也是这个意思,「不亦悦乎」就是自行化他,为众生表演,欢喜!哪里会有厌倦?厌倦,烦恼起来了;欢喜,就真正与性德相应。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勘验自己功夫的方法。第六首:
【佛昔修行为众生,种种方便令成熟,普净福海除众苦,无热见此心欣庆。】
无热净光主河神,是在这一个单元里面第六位,在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修学的法门是「普遍示现一切众生清凉善根」,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是一桩事情,不能帮助别人就是不能帮助自己,这个道理很深。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六卷) 2001/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6》)
...常好,可以日夜不间断,可以常年不间断。人哪有那么多精神?不是的,他有来来去去的。因为念佛堂是开放的,随时可以进去。我有一个钟点时间,我去念一个小时;我有半天时间,我去念半天,到我有事情,随时离开,不要给任何人打招呼。进念佛堂也不要给人打招呼,进念佛堂统统止语,只有一句佛号,不可以说任何话,也不要跟任何人打招呼。你愿意绕佛,你就参加绕佛的队伍;你愿意止静,你就到旁边去静坐,完全自由,没有一丝毫限制,这个方法很适合现代人用,而且效果非常殊胜。
我们从《华严经》上学到的,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那个意义很深,我们中国人一般讲的「先入为主」。头一个参访的善知识,这是为主;到第五十三参最后一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才省悟过来,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修的念佛法门,持名念佛。我们才晓得文殊、普贤跟善财没有两样,全都修这个法门。开无量无边法门,那是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对这个法门有疑惑,不能深信,不愿意修学,文殊、普贤就开无量无边法门,任凭选修。但是你真正能够修成法身菩萨了,到了华藏世界,文殊、普贤还是用这个方法劝你到极乐世界去,去见阿弥陀佛,这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
「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完全接受了两位大菩萨的教诲。地上菩萨,初是初地,后是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修什么?都是修念佛法门。我是看到这样的经文,死心塌地了,不再有任何疑惑,疑根拔掉了。所以我入净宗,专修念佛,是得力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二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2》)
...,《涅盘经》上所说的就是「菩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
现在世间一般社会大众,每天工作很勤劳,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勤劳的去工作?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古人说得好,总不外乎名利,一种人追求名,一种人追求利。因为有名利可求,有名利可得,他就精进努力不懈。佛菩萨、声闻、缘觉这些人,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五欲六尘享受他也不要了,贪瞋痴慢他断干净了。我们要问问,什么力量推动他?他在那个地方勤苦教化众生,不辞辛劳。观察众生的根性,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分;应以什么方法教诲,他就采用什么方法。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永远不休息。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总结「无有疲厌」,我们要问,这是什么力量推动他?总不是名利,现在在此地晓得,「慈悲喜舍」,所以说慈悲为本。这些大圣人不辞辛劳教化众生,慈悲是动力,他在这里推动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佛家讲慈悲为本是从这儿来的。
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之体,《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菩提心的作用,讲了两种,深心、大悲心。我们听了这个名相,很不容易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讲菩提心,名称跟《起信论》里头不一样,经上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作用是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清楚一点。原来直心就是至诚心,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二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2》)
...,《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一样成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清朝初年干隆那个时期,彭际清居士说,这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把《华严经》、《无量寿经》、《弥陀经》看作一部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他说得好,说得太好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确实是如此。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受持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注解,《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我们要把极乐世界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样你才晓得我这一生修学,一生在这里宣扬讲解都没有离开弥陀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想见佛就得念佛,想佛法兴旺起来,大家统统念佛,佛法就兴了。为什么?每一个人心转了,念什么,什么佛现前。念佛佛现前,大家都念佛,佛法怎么会不兴?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一定特别兴旺,就是这个道理。『其余念念常令见,此味光神所观察』,我们在这里得到启示,得到证明。希望我们大家认真努力修学。刚才上海同学来告诉我们,他们没有怀疑,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好!非常非常难得。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三卷) 200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3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山神长行第一句:
【复次宝峰开华主山神...(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二卷) 200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2》)
...起对立,我们在美国弘法肯定遭遇到障碍,不容易!嫉妒障碍,自古以来、古今中外都不能够避免。什么人嫉妒你?「同行相嫉」,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他跟你不同行,没有利害关系,他不会嫉妒你。同行相嫉,自古皆然,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善巧方便,尽可能减少障碍。
如果大家都觉悟了,好办!觉悟的人他没有障碍,他要互相帮助。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才能修六和敬;没有觉悟的人,六和敬是决定做不到。觉悟的人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绝对没有个人的名闻利养,没有个人的利害得失,没有个人的成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是觉悟的人,迷惑颠倒的凡夫做不到,你天天念也没有用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名称很多在家出家同修每天在课诵里头都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你都会念。念了也好,阿赖耶识里头下种子,绝对不起作用。为什么?见到人、面对著人,不知道礼敬。尤其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恭敬心怎么生得起来?觉悟的人生起来,真正觉悟的人对於冤家对头,见面也真诚恭敬,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怨恨,还有不欢喜,还有厌恶,自己一定要知道我是生死凡夫,我是六道中人。修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些烦恼不能够断掉,决定出不了三界,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个烦恼障碍著你。
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人太少太少了。李老师从前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七卷) 200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7》)
...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所引用的隋唐大德,那个时候不仅是中国的这些大德们,还包含著高丽、日本当时在中国留学的这些高僧,他们共同来观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哪一个法门,也就是今天讲哪一部经典讲得最圆满、最殊胜?几乎不分宗派,所有这些大德们都肯定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称这部经叫根本法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一切经都是讲《华严》某一个部分、某一个单元。所以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在整个佛法里面,它是概论;像我们研究哲学,哲学概论,无所不包。
於是这些大德们再深入的观察,发现《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能够得到究竟圆满,是最后结归在《无量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大家也是公认《无量寿经》第一。《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引导我们入《无量寿》,这才得究竟圆满。所以前清初年,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个话说得有道理,没有说错。《无量寿经》,现在我们真正是希有难逢,见到夏莲老的会集本。我们再深入观察,这四十八品里头哪一品是第一?最殊胜、最重要的?当然是第六品「发大誓愿」,弥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这个不必我们说,古大德已经给我们说出来,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愿?十八愿就是「诸佛名号」,临终十念决定往生,所以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於是我们就明白,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二卷) 2001/11/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2》)
...为我们证明陈光别老居士已念佛往生,鬼神来给我们做证明。以后我们也遇到过一两次,都是真的。如果常常有鬼神附身这个事情,那就有问题,就变成像乩童一样,那不可靠。
所以我常常劝同学,学佛要有智慧,头脑要冷静,我们不能被别人欺骗,也更不能被鬼神蒙蔽,那你佛就学错了。这些事情,中国外国时有所闻。但是有一个好处,我们从这些讯息当中证实六道轮回是真的,鬼神确实存在,一点都不假。我们对鬼神用什么样的态度?孔老夫子讲「敬鬼神而远之」,这个态度非常正确,我们要尊重他,为什么?他是属於六道众生。我们对佛尊重,我们对人也尊重,我们对动物、植物、鬼神平等的尊重,这个道理一定要晓得,「平等的尊重」。为什么要这样做?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条就教我们这样做,「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一体,我们要平等恭敬,这就对了。在这个境界里面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不能够怠慢,要平等的供养。只有赞叹,这里头小有差别。我们看到他的善行,足以为社会大众的榜样,可以做模范的,我们赞叹;赞叹是勉励大众向他学习、效法他。如果他所作所为是负面的,对於社会大众有不善的影响,这个事情我们不赞叹,我们不把它放在心上,令心清净。永远保持心地的平等,这就对了。这叫「敬鬼神而远之」,不是远远离开,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远」就是他的不善不向他学习,也不把它放在心上,这个「远」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三卷) 20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3》)
...相。我们初听佛法,听了一头雾水,根本不懂,不要紧!多听。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这些话可能要讲上几百遍,你要真有兴趣、真有耐心,你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过一遍,你就觉悟了;纵然不觉悟,也到觉悟的边缘,会带给你真实、幸福、美满的人生,你这一生没有空过。然后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决定得生。为什么?这一部《华严经》听下去,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议,《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部《华严经》听圆满了,你的善根福德就具足了。你能够把这部经听圆满,就是证明你有善根福德。听圆满之后,你的善根福德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因缘,是你遇到净土这个机缘,你知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本经吉祥云比丘为你示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劝导你移民极乐世界。你要是能信、能愿、能行,你就功德圆满了。所以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这话说得有道理,这部经最后是归净土的。所以清凉大师在这里说「空非独虚,亦遍於色」,我们要能懂这个意思,《心经》完全说明这一个事实真相。
下面这个注子是「住非分住」,不是说我住在这里我就不能住那个地方,这就叫「分住」,入华严境界,住是周遍的。底下举个比喻说:「一尘亦周」,尘是微尘,周是周遍法界,一尘亦周。他举个比喻,在经上佛常讲的,「如芥子空,即不可尽」,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那么一点大的空,空性周遍,不可穷尽。性周遍,相也不例外,相是性显出来的,唯心所现。「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四卷) 200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4》)
...善根只有一个,「精进」,勇猛精进,无有懈怠、无有疲厌,菩萨善根!诸位要知道,出世间善根是以世间善根为基础,没有世间善根,那你的精进是恶法。为什么?贪精进、瞋精进、愚痴精进,那很快就到阿鼻地狱去了。如果是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里面生长的善法,再加上勇猛精进,你这一生就圆证菩提。恶法的精进跟善法的精进,果报正好是个对比。
菩萨自行化他,主修的法门就是「令生清净善根」,清净善根好!没有一丝毫污染。换句话说,他所修的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就是名号里面的「不动」,觉就是名号里面的「光明」。那我们晓得这一尊菩萨在此地暗示我们导归极乐;身众神最后一位,跟这部大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身众神在此地最后,是以清净平等觉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很明显,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知道感恩戴德,要知恩报恩。如何报答菩萨的大德?只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经本末后「信受奉行」才能报答,我们才能真正契入菩萨的境界。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六卷) 20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身众神偈颂第一首:
【尔时净喜境界身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身众神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式,具足了谦虚恭敬,这是我们一定要常常记住,认真的学习。
【我忆须弥尘劫前,有佛妙光出兴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五卷) 20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5》)
...慈悲心,为我们显示、说出「入法界品」,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让我们在这里头去领悟,成就这一个解脱门。所以这个解脱门,就是五十三参、就是「入法界品」,历事练心。「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具足是圆满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我们要不能够经历,诣就是经历、就是学习、就是历事练心,如来境界你怎么体会得到?你怎么能够契入?要普诣一切如来所修的功德,这个事情不容易,我们连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修积的功德都学不到,怎么能学一切如来所修功德?但是世尊确实教导我们,一切如来所修的具足功德在哪里?就在《大方广佛华严》这部经里头。我们要怎样修法?这里头的细行,是《华严经》全部的经文,它的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每一愿只有四个字,境界深广没有边际,我们要不能够理解,要不能够深入的理解,你从哪里下手?
古来祖师大德,在修行仪规里头,就是给我们制定的一些修行课程、规矩,无数次的教导我们「一切恭敬、一心皈命」。我们四众同学, |
|
|
|
|
|
|
|
这些句子说起来哪一个人不熟悉?不知道念了多少遍!许许多多同修都喜欢拜忏,喜欢去礼佛、参加法会,法会里面的仪规都是祖师大德会集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我们也照做,也会唱、也会拜,意思不懂,不能落实。「一心皈命」,皈了没有?没有皈!一心皈命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意义一定要懂,皈依自性三宝;外面形式的三宝不重要,要皈依自性觉正净,那才叫一心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0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0》)
...会唱、也会拜,意思不懂,不能落实。「一心皈命」,皈了没有?没有皈!一心皈命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意义一定要懂,皈依自性三宝;外面形式的三宝不重要,要皈依自性觉正净,那才叫一心皈命。「一心顶礼」,就是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一心是诚心诚意,这是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里面的一分;这一分是根本,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这一分功德生的,你们想想对不对?
十大愿王头一条是根本,头一条没有,全部都没有了。从礼敬这才生赞叹,欢喜赞叹自然带著就供养,你才晓得礼敬多重要!佛法从这儿下手,儒家也从这儿下手。诸位看看儒家的《礼记》,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头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有什么差别?都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晚近印光大师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普贤法门是圆满的诚敬,他得圆满的利益。利益是法性的全体,不是部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法性是部分,普贤菩萨证得的是全体。我们从哪里学?从诚敬下手。心要真诚,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事要恭敬,对一切物要恭敬,无一不敬。
那我们现在想想,今天社会里头一切众生,确确实实这一条他没有,这是大病,这是病根。所以无论他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要说成就,功夫稍稍得力,他都做不到。什么原因?我们今天明白了,想想我们自己,也学佛学了不少年,有没有成就?没有!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再其次,烦恼伏不住,六根接触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0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0》)
...自己行业里面的术语,无一不是为方便,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尤其有一些术语、名相里面,含义很深、含义很广,如果不细心留意,我们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要晓得,法相名词无一不是显示如来真实义。
同生众,普贤菩萨别显十门,第六句:
【有解脱门,名一切微尘中悉现无边诸菩萨神通境界。】
清凉大师注解,「尘中现身,说菩萨行境」。这一桩事,确确实实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凡夫在一微尘当中,很难开悟,这是事实,原因都在烦恼习气太重。普贤教化众生的对象,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里面还有真正的对象,是地上菩萨。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读到,「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我们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几个人听普贤菩萨的话真正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很少!不但我们六道里面不多,四圣法界,就是在华藏世界也并不是很多。华藏世界登地的菩萨就接受了,为什么?智慧开了,他真正知道这一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地上菩萨,「初」是初地,「后」是等觉,「初后不离念佛」。我们才晓得,华藏世界地上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他没有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带著说的,那连我们都包括。
我们也常常读《普贤行愿品》,清朝魏源居士将《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录下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五经。我们仔细观察,五经一论,净宗的典籍完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一卷) 2001/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1》)
...了,三恶道也乱了。由此可知,我们把佛陀的教化疏忽了,真的叫搞得天上天下一团的混乱。这个局面有没有好处?有好处,让一切众生容易生出离心。只要有真正出离心,一定会真干,会对於佛法特别看重,依教修行。只要我们把修行的重点抓住;现在的人因为工作繁忙,所以分秒必争,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去读经,所以东西是愈简单愈好,用的时间愈短愈好。但是这些只能够接引他入门,入门要是不能深入,可以说绝大多数在佛法里面结个善缘、结个法缘,要想成就不容易。要想成就,换句话说,还是多多少少要涉猎一些经教,才能帮助你断疑生信,这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了这一句经文,感慨很深,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世尊的大慈大悲。
《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过去从夏莲居老居士《净修捷要》里面,看到一段文字,「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话过去没有人说过。我看到这句,我非常欢喜,我认同,他讲得确实没错。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法门,专修专弘,是在无量劫前,真的他是法界的净宗初祖,尽虚空、遍法界最早他老人家提倡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的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这个经里面提倡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所以他说了一个法界初祖,我就找到一个娑婆世界初祖。在中国,诸位都晓得东晋慧远大师。佛法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翻出来的经典只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没有翻出来,远公大师依《无量寿经》经典的道理方法,在江西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三卷) 20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3》)
...花个十年时间,把这一套连续剧完成。这个连续剧说老实话,在电视台里头有演不完的剧本,内容太丰富了。如果我们有一个卫星频道,我们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来转播,我相信也得要好多年,这一出戏才能演完;演完又可以重复再来,永远不断的广度九法界众生。电讯跟不同维次空间众生连系,实在讲是最为方便的、最有效的一个工具;我们将这个资讯送到卫星,卫星不但反射到地球,也能够反射到太空,所以九法界众生都得利益,这才是真正报佛恩,真正做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偈颂给我们启示是无有止境的,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悟处;你读的遍数愈多,你悟入必然是愈深愈广。修行最重要的纲领,佛在这里为我们慈悲指示出来,那就是「清净」。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相应,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清净心,那个世界叫净土。何以成净土?那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众生,心都是清净的,这个同学们要记住。清净心里头一定是真诚,没有真诚,哪来的清净?清净心里面必定是平等的,清净心一定是觉悟的、一定是慈悲的。举一个,其余四个全都包括在其中。为什么这个偈颂不用真诚佛子、平等佛子、慈悲佛子,单单用「清净」,什么意思?本经最后归净土,隋唐大德们说了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之引导。」像一部经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华严》、《法华》是序分,从这个序引导我们归净土。所以偈颂它用「清净」,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三卷) 20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一卷
...
所以你心定了,你才开智慧。要想心得定,要守住古人两句话,「於世无求,於人无争」,你的心就容易得定。如果你还贪求、还好争,这个定不容易得到。一个争、一个求,是破坏你禅定最大的一个敌人,我们要远离。活在这个世间,一切无所求无所争。你争,我让你。所以佛菩萨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道理在哪里?很简单,你要的我不要,你求的我不求;你跟我做朋友,对你决定没有伤害。他就欢喜跟你交朋友了,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就有资格跟九法界众生作善友,你说这多有意义、多有价值,这就是佛菩萨嘛!所以一定要开智慧,见闻觉知无一不是智慧,常生智慧。三学后面我们选的是六度,菩萨修学的总纲领,《华严经》向下会细说;最后我们选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我们总共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好记,一定要能记得住,时时刻刻能记得住。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个大原则,不违背这个总纲领,这样就对了。菩萨细行这就好办了,先把总的纲领、原则掌握到。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几句话讲得好:「若无大悲,不入生死」,你就不能行菩萨道。大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没有条件,无条件的爱心。众生造无量无边罪业,一点都不责怪他,而且怜悯他、同情他,为什么?同体大悲。他跟我是同一个法性,在有情众生上说他跟我是同一个佛性。为什么他会做错事?他在迷,我过去在迷跟他没有两样,也常常做同样的错事,谁来原谅我,谁来怜悯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九卷)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9》)
...说示现作佛之前;作佛之后,果报现前,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我们称他为二足尊,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智慧、福德两种圆满。这两种圆满怎么来的?当然有因有缘,因是自性本具,这因有了,我们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福德,这是真因,因不在外头。可是久远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於是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不能够现前,我们变成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好好的修行,也就是说我们以修德开发我们的性德,修德是缘,我们的因有了缘,果报自然就现前。果报不可思议,因跟缘都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
修学的方法就在第二句,这首偈的中心是在第二句,『承事无边诸佛海』,这一句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海」是比喻太广太大,这个境界广大到没有边际,我们要知道承事供养。对於过去现在诸佛,如何承事供养?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如教修行供养」,也就是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教导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把它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不会去违犯,这就是对於过去佛的供养,对於现代诸佛的供养。过去现在诸佛,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嘱咐我们一句话,对於一切经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真供养,圆满的供养,究竟的供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佛在经教里面讲的那些道理落实,变成我们自己对於宇宙、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一卷) 20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1》)
...萨。「普贤众,一位普周众行」,菩萨行无量无边,普贤都周遍了。一切菩萨行,一行普贤菩萨都不缺。普贤行归纳成十大纲领教导我们,这十个纲领跟一般大乘菩萨法有什么两样?你要晓得,境界不一样,心量不相同。普贤菩萨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里头,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普贤境界。
我们要知道,净宗法门就是普贤法门,你们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第二品,还是序品,还没有入正宗,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就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道理!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里头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正确!我们看到他这个作法,肯定!欢喜赞叹,他做得太对了,做得太好了!长者接著说,「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虽然自己有所入之法,各人都有所入之法,所入都相似,所以只叹佛德,不再叹自德。跟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样,同生众跟异生众不一样。
普贤众里面,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一位,名号上并没有普,「净德妙光菩萨」。李长者给我们讲,这位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别号」,十普是以他做班首,经典里面常讲的上首,文殊师利菩萨做上首。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妙德」,所以净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长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八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8》)
...
从文字上看,全是叹座。『种种严饰』,严是庄严,饰是装饰。最近距离新年接近了,街道上商家都张灯结彩,迎接新年,跟这个地方讲的相似。「种种严饰」,种种是多,不胜枚举,庄严、庄饰『吉祥门』,门是门径,这个门通到哪里?通达诸法实相。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叫真正的「吉祥门」。入这个门不容易,这个门是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吉祥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入这个门就成就了法身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门多,多门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一个特别的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又称为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或者是无量无边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特别是弥陀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吉祥门中最吉祥了。《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指归这一个最吉祥的法门。
『恒放灯光宝焰云』,「灯光」,在从前的人说到灯光,没有现在人感触这么深,为什么?从前的灯光是蜡烛、油灯,跟现在的电灯来相比,不成比例。现在夜晚灯火如同白日,而且日月光明照不到的地方,房间里面照不到,灯光能照到,可以说灯光是无处不照。佛在经上常常用「日月灯光」来做比喻。「恒放灯光宝焰云」,这一句也就是无处不照、无时不照,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说,太阳照白天不照晚上,月亮照晚上不照白天,灯白天也可以照,晚上也能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它还是照,我们去想这个意思。
『广大炽然无不照,牟尼处上增严好』,「牟尼」这是说的应化身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是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四卷) 200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4》)
...合於中年以上的人,诸位晓得中年以上的人什么运动最好?散步,绕佛就是散步。佛想的这个方法太妙了,长时间的散步,你能走一个小时,一天能够走上三四个小时,对你身体健康大有帮助,人真的不容易老化。坐在那里不行,坐在那里还有个毛病,我们是凡夫定不下来,坐在那里不是打瞌睡就是胡思乱想,不如绕佛,绕佛头脑清醒,心里面可以集中在佛号上。佛祖给我们定的方法,都有大学问、都有大道理。所以止静,坐下来止静是不得已,是体力不能支持,不可以不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净宗的本所修行。
吉祥云比丘,这是第一个老师,我们世俗人一般讲的「先入为主」。你要问:善财童子主修的是哪个法门?吉祥云比丘传给他的是主修法门。到最后结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想想看善财修什么?善财是修净土宗的,是修念佛法门的。我们是本著这个宗旨、这个目标、这个方向来学《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哪里能错得了?净土宗出自於《华严经》,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这部经,后面普贤菩萨就特别提倡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导归极乐,所以彭际清说这是大本的《无量寿经》。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跟慈禧太后同时代的,他就将《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一卷,别行流通的这一卷,他把它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个作法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反对就是默认,祖师大德都承认了。我看过《净土四经》,好像我手上还有一本,现在在澳洲,放在图书馆里面,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二卷) 2001/12/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2》)
...因,后面一句是讲果德。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往劫」是时间长,菩萨知道勤修,知道对治;「大方便」是广大的善巧方便。这个地方必须要明了,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不能不懂这个道理,善巧方便是对一切众生的。「随众生根而化诱」,众生根性千差万别,菩萨要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四弘誓愿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是为众生,为众生成就自己圆满的后得智,权实二智究竟圆满是这么修成的。我们如果不是时时刻刻存心帮助别人,你的智慧就不能圆满,这个道理总要懂得。所以为一切众生,不能够怕辛劳,辛苦、太苦了、太劳太累了,这个不可以;为一切苦难众生,不知道疲倦,不知道劳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句最后归结的「无有疲厌」,这是正确的。你要是为自己,这个我都常说,你会疲倦,你会劳累。为众生不会,为什么?为众生与法性相应,法性哪里会有疲厌!我们要多想想这个味道。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的意思未尽,下一堂课我们接著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五卷) 2001/12/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5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第三首: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这一首偈在前面已经跟诸位做了一个报告,这是如来果地上无比殊胜的权智。十力是十种智力,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类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四卷) 2001/12/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4》)
...是讲你得的报身,你是得的什么样的一个身形。在六道里头很复杂,每一道里面,实在讲那个形状都是无量无边。我们在人道,同样得人身,面貌相同的就找不到,一个人是一种面貌;体质相同的也找不到,什么原因?业不一样,业因不相同,业缘不相同,果报哪里会相同?双胞胎,有的时候面貌好像长得很相似,这个我们见过很多,过去生中业因、业缘非常接近,但是到这一生来之后,逐渐长大,逐渐就产生差异了。为什么?他对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并不完全相同,於是果报,时间愈长久,差距就愈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明了。
我们要学佛,一定要认真从《弟子规》入门,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世间法《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现在一般人都不懂,世间人不懂,学佛的人也疏忽了,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诚意、没有敬意,你还能成就什么?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重要!所以儒家非常重视礼,佛家重视戒律、威仪。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戒律、威仪没有了,佛就没有了。『所现皆由随念力』,这个意思容易懂,结归在这里。
金焰菩萨偈颂第九首:
【佛眼广大如虚空,普见法界尽无余,无碍地中无等用,彼眼无量佛能演。】
这一首是颂「天眼智力」。知道过去世生死的果报,这是「宿住」;知道后来,就是知道未来的,这是天眼。但是在宿住里面也讲「佛智无碍包三世」,这里头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七卷) 2001/12/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7》)
...就是违背性德。违背性德是迷,恒顺众生是觉悟。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六道里面的众生不能够理解。
怎么精进法?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听从佛陀的指导。经典上指导我们,经典太多,不晓得从哪里学起?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我们五个科目提出来之后,洛杉矶的印海法师看到,他欢喜赞叹,跟我讲:「净公上人,你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好记好修。」对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这简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定要念兹在兹,要真正去落实,不能落实又有什么用?这五个科目要记得很熟,实在讲不难记。三福十一句,每一个同学都很熟,六和,这还有什么问题?三学是戒定慧,六度很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常念的。我们必须念念落实,能帮助我们见性。这五个科目全是性德。如果见性了,这些东西自然具足,真的是痕迹都没有,自自然然圆满具足。我们现在没见性,这是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学,我们依照性德来修。性修不二,修成了就见性,这一点都不假。
『普见法界尽无余』,性德流露。『无碍地中无等用』,这是说的作用。「无碍地」,如来果位上,所有一切圣贤、凡夫种种不同的地位,他都能起圆满的德用,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彼眼无量佛能演』,结归到佛的天眼。佛能表演给一切众生看,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举一个「天眼」,我们就想到「天耳」,天眼无所不见,天耳无所不闻,境界跟这个完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七卷) 2001/12/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7》)
...成就也无所谓,这个事情不是关於自己,是关系九法界苦难众生。人没有大彻大悟,都在苦难之中;不是说他今天享受富贵,富贵没什么了不起,多生多劫修的一点福,一生享完,享完之后就堕落了。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也能看得很清楚,人天福报我们不希罕,没有放在心上。如何帮助大家觉悟重要,所以自己先要觉悟。
第二种叫「摄善」,就是摄善法精进,这是对自己的。古德给我们解释的「方便进趣」,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善恶,要知道远离诸恶,亲近善法。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有没有落实?什么是善法?十善业道是善法,净业三福是善法,六和敬是善法,六波罗蜜是善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善法,这是净宗学会成立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来的修学科目。我们起心动念、思想行为与这个善法相应不相应?天天要反省,一天不反省一天就失念、就失掉了,这一天就空过了。怎样保持念念相应,这就叫方便,重要!人有能力辨别善恶,这是真智慧,你才会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遭遇挫折不怕,心善把那个挫折恶缘转变成善缘,自他两利。
在中国我们这些年,对社会、对佛教也做了不少好事,古人常讲「好事多磨」,这是一定的道理。不免有一些嫉妒障碍,嫉妒障碍现前的时候,我们反过头来好好的反省,我们自己做错了。错在哪里?错在做得太过分了一点,所谓是锋芒头角露得过分了,遭人家嫉妒。明白了马上反省,马上改过自新,立刻就退转。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二卷) 2001/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2》)
...真心,利益自己的心是妄心。真实到什么程度?那个利益的心要包含到虚空法界,这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一刹那等同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看这个心多么纯,不仅是广大,纯净纯善到极处!这是我们不能不去细心体会,不能不认真学习的。学习的初步,大乘经上常讲的「最初方便」,我们从哪里做起?大乘经论里佛教给我们,从发心做起。你还没做,先教你发心,发菩提心。我们今天所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是菩提心,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大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念佛是圆满功德;不念佛,你的功德很难圆满,那个圆满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落实,我们完全是随顺华严教义,《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念佛这两个字是随顺《华严》。
学佛决定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一切诸佛如来都不能够违背。不但世法不出因果定律,佛法亦复如是,所以佛门中有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古时候的人,不论他学佛或是不学佛,大概从小就接受因果的教育,所以在一生当中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都会小心谨慎。为什么?他知道种善因得善果,要是造作不善的因,将来一定受不如意的果报。他自己会约束自己,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事物,他自然会小心谨慎,道理就在此地。
长者告诉我们这一部经总有六重因果,第一从「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我们今天讲圆满了,一直到「华藏世界品」,这个总有五品经,说明「初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五卷) 200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5》)
...导你,但是你不找他,他不会找你的,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多,他们能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他,他主动的来找你、来帮助你,这是大乘。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很明显的能区别出来。「觉行圆满」拣别不同於菩萨,菩萨虽然自觉觉他,没有圆满,佛圆满了,这里面含这么多意思。这里头最重要的我们要明白,如果不觉他,你自觉不能圆满。所以教学相长,老师固然帮助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彼此互相都有长进。所以不通过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你没有办法圆成佛道,也就是说你的觉行不能够圆满。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只能证得阿罗汉,再也上不去,什么原因?不肯教学,想长进难。大乘的殊胜就是他教化众生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的结语都是无有疲厌,所以他才能够证得觉行圆满成正觉,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
『放大光明普威耀』,这是说如来果地上的大觉,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超过了三乘,佛的光明普周法界。佛的德能,随众生心,能现无量无边的神通变化。自性本具的相好,摄受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他的威德、他的照耀。虽然说一尊佛他有一个教区,没错,教区怎么来的?他与这一个地方的众生,过去生中有特别的缘分。如果没有缘分,怎么可能常住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说,住一天都是缘分,缘分薄一点;常住在这个地方,与这个地区众生的缘深。释迦牟尼佛与娑婆世界众生缘深,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虽然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他方诸佛世界他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五卷) 2002/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5》)
...华严经》是华严会上的简单介绍,真正这一会热闹极了、庄严极了。希望我们从这个简介生起仰慕之心,生起趣求之心,「我要去」,我也要像参与大会的这些菩萨一样。因为毗卢遮那佛是我们这一个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界是在世主妙严品这一品里面,现在我们念的是他方世界,不是华藏世界,我们想想我们如何能够参与这个大会?有一个方法,求生弥陀净土。如果你真正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有资格、有能力参与这个大会了。我们不是没有缘,真有缘,问题就是自己晓不晓得。所以你真的要是明白、搞清楚了,这个经好好的听就行了,需不需要下功夫?不需要,下功夫白费!为什么?入不了华严境界。
这个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想这个用意多深!普贤菩萨为什么劝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非是希望你亲自参与华严这一会。这是娑婆世界末法众生唯一的一条成佛大道,其他的法门我们实实在在没有法子,为什么?都要断惑证真,我们烦恼习气怎么能断得了?说实在话,我们今天的能力也不过是伏烦恼习气而已。你们同学如果要问我:「法师你怎么伏的?」我是用经教,全心投入经教,把烦恼习气忘掉了,不是没有,暂时忘掉了。三天不看经教,习气就又起来了,你才晓得不容易断;不但不能容易断,伏都不容易。所以时时刻刻不放松,抓得紧,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旧的习惯渐渐的远离,起心动念都观察到、思想到九法界苦难众生。
尤其是现前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都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七卷) 2002/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7》)
...等、正觉、慈悲,并没有分别,不是分得那么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我们细细想这个道理,这个境界确实无比的殊胜。
『一切众生悉乐见』,乐念去声,「乐」是爱好。诸位想想看,哪一个众生见到普贤菩萨不欢喜?普贤菩萨的行是真实行,一丝毫虚妄都没有,普贤菩萨的心纯真、纯净、纯善,普贤菩萨的行,一一行也都是纯真、纯净、纯善,恶人看到也欢喜,妖魔鬼怪看到也欢喜、也赞叹。『佛子能住此法门』,这是诸大菩萨毛孔放光,光中化菩萨,菩萨又放光,光中说偈,重重无尽,最后结归到普贤,这一句是劝导所有一切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是初学还是老修,希望你「住此法门」。此法门广的来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狭义的来讲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住这个法门就是住大圆满。大乘法里头无论是显教、密教,讲到最殊胜、最究竟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就是普贤法。密宗特别重视大圆满,密宗的祖师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密法是龙树菩萨开南天的铁塔,这个铁塔一打开,见到金刚萨埵,把密法传给他,密宗从这儿来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无论是显、无论是密,你就晓得十大愿王是大圆满。
十大愿王要怎样完成?每一愿都要具足十波罗蜜。礼敬里面要具足十波罗蜜,十波罗蜜里面第一个布施,我们礼敬的时候,有没有具足布施?用什么布施?佛家的礼节,礼敬时偏袒右肩这什么意思?这就是布施供养。拜佛的时候衣服偏袒右肩,右手露出来,随时听命服务,准备奉事,这是以身来供养、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四卷) 2002/1/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4》)
...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是代表真如自性、代表理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这个作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一类是行,所以不需要三个菩萨,两个菩萨就够了。毗卢遮那佛,这两位菩萨,一位是普贤,一位是文殊。文殊代表解门,普贤代表行门,把普贤摆在第一,把文殊摆在第二,你就晓得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是重视行门,解来辅助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观音、势至代表从体起用,就是阿弥陀佛的大用。观音代表行,大势至代表解,解行两门就全部都包括了。诸位将来给人家介绍大殿里面供养的佛像,你就懂得这个意思,佛只现相不说法,说法是菩萨说。
『大愿之云』,大愿不就很明显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显示十方诸世界中』,给诸位说,普贤菩萨第一。这意思是什么?诸位一定要记住,行第一,你学佛你能解不能行,什么成就都没有。怎么行法?我解一句我就行一句,我能解两句我就行两句,这样就对了。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讲到随机说法,经文列举三法,这都是下面我们会看到的。第一个是讲「法轮云」,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说的是「示其所行」。第二句讲「出离云」,「示其所度」。第三句讲「大愿云」,「示说法主」。虽然这是法身菩萨的事业,我们在初学也能够得受用。第一个我们要效法菩萨,要向菩萨学习。菩萨心里面想的是什么?口里头说的是什么?身体做的是什么?我们学佛无非就学这三桩事。菩萨的心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七卷) 2002/1/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7》)
...都有恒沙诸佛,他的礼敬周遍法界,遍入微尘;那个敬意,渗透在微尘里头。这个境界我们不读《华严》决定不知道,你作梦都想像不到,普贤境界不可思议!普贤「说普法」,普法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普法,遍虚空法界,遍世界微尘数刹土,遍一一世界微尘数众生。所以诸位同修要记住,龙树菩萨在龙宫看到的上本《华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十不是数字,如果是数字,十个大千世界并不是很多,十在《华严》是表法的,表圆满。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一个不漏,叫做十。《阿弥陀经》上用七也是表圆满,七代表四方、上下、当中,所以它也是圆满,不是数目字。
清凉大师末后一句话说得好,「令知法主大愿」,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周刹尘内故」,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普贤的境界渗透微尘,他的敬意、他的赞叹、他的供养、他的忏悔,乃至到「普皆回向」,一一心愿契入微尘,所以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华藏世界里面,我们在这个经上读到,「地上菩萨,初后不离念佛」,初是初地,后是等觉;也有句子里面讲,「地上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终跟初后的意思一样,始是初地,终是等觉。念什么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谁教他的?普贤菩萨教他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海会如是,这哪里能错得了?我们读这段经文,意思一定要懂得,我们要知道怎样来学习。第六句:
【作是事已,右绕於佛,从足下入。】
前面念的一段是光,佛从眉间放的光,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七卷) 2002/1/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7》)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二卷
...候,所有一切经教在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宾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菩萨行愿」,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就是文殊菩萨行愿,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是同一个行愿,都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行愿相同。文殊表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智行;普贤表悲,大慈大悲,悲愿。菩萨所表的是一体,不能够分开的,我们怎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具足智慧,文殊、普贤所说的纲领我们要学、要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布施波罗蜜相不相应?与持戒波罗蜜相不相应?与忍辱波罗蜜相不相应?哪些事情?我们喝一口水,我们吃一口饭,我们穿一件衣,小事!每一桩小事能不能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相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不要作意,自然相应,你是真的学到了。《华严》里面讲修行的方法你真学到了,一抬头一举足,圆满相应,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与这十个纲领相应,就是与一切佛法相应。我们的心住在大方广佛华严,我们的行行在大方广佛华严。这个事情,不要说你行不到,你觉都没有觉察得到,是什么原因?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原因在这里。
为什么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你心量太小了,起心动念只有自己,起心动念你只有一个小圈圈,你不能超越。文殊、普贤,我们看看《华严经》上这些诸菩萨们,前面说过,所有的异生众都是菩萨,每位菩萨他们的心量都是跟虚空法界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各个如此。念念想的是虚空法界一切诸佛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八卷) 2002/1/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8》)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因为证得法界,身土是一不是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
我们接著第六首偈子没有讲完的意思。前面两句是讲到,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宇宙之间理事、性相、因果确实是重叠的,非常复杂,经上讲的「微细难思」,这是真的。只有甚深禅定、甚深的智慧才能够见到,普贤大行才能建立。建立是什么意思?帮助各个刹土里头无量无边的众生建立一条修行的道路。普通人已经迷在里头,他怎么知道从哪个方向走?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出离?所以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讲,真正的普贤菩萨都是圆教地上菩萨,为什么?登了地之后都修普贤行。正是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的,「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些深位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有能力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如是分身智境界」。现佛身、现菩萨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略举,他能现无量无边身,《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现身干什么?帮助这些众生。用什么方法帮助?那就是要安立了。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为我们制定了戒律,为我们讲经说法,这是安立。使我们知道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十是表法,意思是无尽。在这里面为我们建立,建立十法界修因证果的标准。纵然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个标准,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还是有标准。有些人觉得作人不错,希望来生还能得人身,过得比这一生幸福一点,佛给他安立五戒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三卷) 2002/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3》)
...如来所』,智身契入。『於彼一切中,悉现神通事』,在佛刹里面听经闻法,礼敬供佛,把佛所教导自己的都能够落实,这叫做「悉现神通事」。如果我们懂得,就应当落实在现前,我们现前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无二无别,你要用智照,你才能够见到。
西方香焰光菩萨偈颂第四首:
【普贤诸行愿,修治已明洁,能於一切刹,普见佛神变。】
四、五这两首,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解释前面所说的意思。这一首是说「普贤行圆」,才能够智身入刹尘、身普现用。前面讲的是果,这个地方把因说出来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求佛力加持,修因重要,你修因得佛力加持,你才契入诸佛的难思地。第一句教导我们,『普贤诸行愿』,我们把它合起来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普贤行跟大乘菩萨行什么地方不一样?我们要搞清楚。大乘菩萨修六度,四摄六度是他们行门的总纲领,普贤菩萨也不例外,还是四摄十波罗蜜。尤其是十波罗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全是修这个,位位都是修十波罗蜜。普贤行有什么不一样?普贤的心跟大乘菩萨的心不一样,普贤的心是与性体、性德圆满相应,所以他很容易得到一切诸佛加持。大乘菩萨的心与性德、性体不能圆满相应,我们说得明显一点,还掺杂著毫分不净不善;普贤心决定不掺杂毫分不净不善,他是圆满的。
我们今天学大乘,自己想想有没有私心?起心动念是不是第一个念头「我的利益」?这个样子不能入大乘。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五卷) 2002/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5》)
...还不能够说完全没有过失。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说明改过非常重要。圣贤人与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们知过能改。凡夫生生世世还搞六道轮回,知过不能改,差别就在此地。我们读香焰光菩萨这一段赞颂,他提醒我们什么?他教导我们什么?我们在这里头又学到些什么?我们修学佛法,古大德常常说「开卷有益」,这三个问题要有肯定的答案,我们这堂课没有空过、没有白上。
《华严经》好,经文长,菩萨多,每一个菩萨都来教导我们。有时候方法非常接近,有时候不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但是你要成就,你要记住一门深入。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还是《华严经》上的,没有离开《华严》,我们选择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一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跟著普贤菩萨走。普贤法门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记住他是大乘圆教等觉菩萨,古大德说比这个说得还要高,他不是说大乘,一乘,一乘圆教等觉菩萨。菩萨行先决的条件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不是菩萨,发菩提心才算是菩萨。我们没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们这些年来把它归结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这就是菩提心,你用这种心去修行,叫普贤行,用这个心去修十波罗蜜、去修普贤十愿,就叫普贤行。
我们是把经典上佛讲的三心,写成了五个。菩提心的体就是真心之体,真如本性,「真诚」,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至诚心是真诚到极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七卷) 2002/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7》)
... 常常说、常常听,说多了、听久了,不知不觉入了这个境界,好!不知不觉就证得法身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想想看,你入这个境界,还有什么佛法不通!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是从这里生的,你把它的源头找到了,你融入在里面。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就是你心性里头所说的,所以才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通,通在什么?契入这个境界,通了。所有一切法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有一切法都还回归到这个地方,心性。
经没有大小,经没有差别。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差别相、不平等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哪个法不平等!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跟六百卷的《大般若》平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十句一句、四个字四十个字,跟你说,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你信不信?文殊菩萨十波罗蜜,要用中国字来讲很简单,布施度、持戒度,一条三个字,共三十个字。实际上还不到三十个字,为什么?后面的「愿、力、智」是两个字,实际上是二十七个字。这二十七个字,试问问,它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不平等?平等!那我们再问问,我们是念佛人,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不平等?还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不但是无佛无众生,无法无非法,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很具体的跟我们说出这三个「广大」。第一个「处大」,「一一国土中」,我们在这里头心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三卷) 2002/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13》)
...圆满成就?就是不见世间过。六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没有过,世间人哪有过失!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过在自己。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恶心所反应在外面是产生过失。诸佛菩萨何以能够成为大圣、大德?他反应出来的是自性的性德。他见一切众生,见性不见相,性是圆满的;他见一切众生是儒家讲的「性本善」,他就见这个。众生造作一切不善,那是习气,「习相远」,习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本善。真的,他自性里面具足跟十方一切如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所以诸佛菩萨见到众生顶礼。为什么?他是十方诸佛,佛跟佛非常客气有礼貌。
众生对佛,那个态度就不一样,没有把佛放在眼里。所以你要想想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他自己修的。普贤菩萨见任何一个众生,都恭敬顶礼。佛经里头的常不轻菩萨,就是专修普贤第一德「礼敬诸佛」,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他看众生的佛性,他看众生的本善,他看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他成就了,他才能降伏!
第四个是「天魔」,天魔是什么?不是天上的魔王,天魔就是我们身外所有的诱惑。前面三种魔是我们内在的:五阴、烦恼、死。天魔是身外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禁不起,你的「眼」被色诱惑,色魔;你的「耳」被音声诱惑,音魔;你的「鼻」被香味诱惑,香是魔;你的「舌」被味诱惑,味是魔;「身」被触诱惑;「意」被知诱惑,六根接触外面这六种境界,你就起贪瞋痴慢、你就起喜怒哀乐,魔境就现前!到什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二七卷) 2002/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27》)
...音,闻已趣菩提。】
在这一首里面,前面三句给诸位介绍过了,末后还有一句,『闻已趣菩提』。前面三句是所说的,诸佛如来称性的圆音周遍法界,能令一一刹土里面一切众生都能够见闻。闻佛说法得什么样的利益?这一句为我们说出来了,「闻已趣菩提」,这句话重要。清凉大师说:「各各皆得究竟之益」,这不是容易事情,不是得普通的利益。得初果、四果是小乘利益,得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利益,我们都感觉得不可思议,还不只,这是得究竟圆满的利益。我们把这个标准降到最低,讲得太真实我们凡夫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哪有这回事情?跟诸位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们曾经跟我们说过,究竟利益是怎么得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免不了疑惑;你要是懂得,你就不疑惑了。所以隋唐许多大德肯定《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导归极乐。《无量寿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是不思议里面的不思议,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一生亲证。这个殊胜,懂得的人太少了,相信的人太少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面说了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不容易。在中国佛教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以后永明延寿这大家都晓得的,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善导是第二代,二祖,与寒山、拾得同时的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是暴露身分的。没有暴露身分的再来的佛菩萨很多很多,暴露身分是几个代表的人物,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五卷) 2002/03/0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5》)
...行大乘圆教的代表,他表演给我们看,他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怎么知道?文殊、普贤在本经发愿求生净土,他的老师是文殊,他是文殊菩萨的传人,传法的弟子。
我们想想老师传他什么法?肯定是念佛求生净土。仔细观察五十三参,没错!离开老师第一位参访的是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勇猛精进,不眠不休,没有睡眠、没有休息,日夜功夫不间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讲的修学纲领,我们在德云比丘里看到了,就是吉祥云比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表演给善财童子看。告诉他,这个念佛法门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都是念佛法门,他表演的形象是般舟三昧。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都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贤修的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这才一生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清凉大师这个注解没有错,「各各皆得究竟之益」。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我们的毛病出在哪里?不能不知道,我们的毛病出在本身的障碍,我们对於佛菩萨不信,这是实话;不解,对於经教的学习不感兴趣。佛经这里头的味道没有电视小说那么浓,障碍在此地。而实在讲,世味、这个世间的味道,哪里能比得上法味?非常可惜,法味你没有尝到、你没有领略到,你学佛念经学教,古人比喻所谓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不知道。给你吃,一下就吞下去,没有去品尝它的滋味,所以你误以为法味比不上世味,...(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五卷) 2002/03/0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5》)
...发他的悟性;心量小的人不行,小的人听这个经,疑问都来了。心量小的人听《华严经》,听什么?听故事、听神话、听寓言、听小说,把它当作一种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一样。大心凡夫则不然,他听了能契入义趣,他听得懂。所以说非证不宣。
「此则人法合举」,人是普贤,法是三昧,「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普贤菩萨所证得的,所以称为普贤三昧。从普贤菩萨的德号,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三昧是平等三昧,自己证得平等,平等利益众生,也能令一切众生入此平等三昧。所以普贤菩萨不是通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普贤法门,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人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法门的总纲领有十条,佛法里面通常称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够将这十大纲领与自己的心行完全相应,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这十条相应,我们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我们修的是普贤法门,我们在普贤菩萨里面是最低阶的,初发心的普贤菩萨。真正落实,诸位要知道,真正落实,你的见思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心转变过来了。烦恼的根是迷而不觉,菩萨的根是觉而不迷,你转过来了。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跟普贤菩萨一样,念念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我们今天学佛,说老实话,还常常想到自己,起心动念没有把自己忘掉。我们常常讲、劝导大众,学佛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形象,这一句话有不少人听错了,「法师,你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形象!」他说这个话是从自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九卷) 2002/0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9》)
...贤愿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从总的纲领上来讲,就是最后普贤菩萨所说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全部《华严经》的总纲领。普贤行愿的依据,以这个愿为纲,以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为目。「礼敬诸佛」,礼敬里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一修一切修!「称赞如来」也具足文殊的十波罗蜜,「广修供养」亦具足十波罗蜜,愿愿都具足十波罗蜜。再跟诸位说,每一愿都具足其余的九愿,然后你才看到这个行门的重重无尽,不是单纯的。愿里头有行,行里头有愿,愿中有愿,行中有行,它是交互的;虽然混融,但是它清清楚楚,一点都不紊乱。
一般浅学的人,他怎么懂得这个道理?怎么知道这个境界?每天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他会念,什么意思不懂,怎么修法更不知道。诸佛是什么?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你晓得这一句话怎么讲法?十方三世也许有个模糊概念,十方是指空间,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是指时间,一切诸佛就不知道了,总是以为那些成佛的人;过去的佛好懂,现在佛跟未来佛不好懂。现在的佛是法身菩萨,未来的佛是什么人?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未来佛,你有没有把它看作佛?你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的礼敬?没有!对过去佛知道礼敬,对现在佛也还知道礼敬,对未来佛没有看在眼里,怎么知道修礼敬?对於未来佛的礼敬,并不是看到一切众生赶紧跪下去磕三个头,人家看到,你的神经有问题,你学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七卷) 2002/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7》)
...以真乐我们凡夫不懂,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凡夫不知道诸佛如来的境界。希望大家对大乘经教要深入,你才真正能觉悟!我们一生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契入佛境界的人并不多。
从历史上来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不多。禅宗说「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各个宗派典籍里面名词术语不相同,实际上讲的是一桩事。一桩事佛何以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教学说法的善巧,教我们对於言说、名词不要执著,懂得意思最重要,名词术语并不重要!如其不能,我们的根性实在太钝,烦恼业障习气太重没有办法觉悟,这时候怎么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个好办法!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个好办法。但是《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的条件,你要记住,前面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缺了,那往生就难了。什么叫菩提心?要是依照经论那个名相来解释,很麻烦,许多人听不懂。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得好,容易懂。他怎么说的?我们发一颗真诚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如来,把现前身心世界那些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不是去避难的。这世界灾难太多、太苦了,听说那个地方是极乐,我要到那里去享福, |
|
|
|
|
|
|
|
那你就错了;这是个避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一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1》)
...得不够深入,学得不通;果然学好,果然学通了,古大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我们佛教通了,世间所有一切宗教就都通了。到通才能解决问题,不通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自己什么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这个事情麻烦,不学怎么行。
《华严》是佛法里头根本的教科书,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学的概要,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法,它是「佛学概要」或者是「佛法概要」,说佛法比佛学意思更深、更圆满。佛法概要是《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注解,都是《华严》的说明。「净土法门」谁提倡的?谁教导我们的?《华严经》提倡的,《华严》教导我们的,这部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能错得了吗!所以不通《华严》,你怎么会懂净土?你要真正懂净土,你就不能不读《华严》。不仅净宗如是,任何一个法门,这是概论,必修课程,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修学的概论,「佛法概论」。我们这样看法就没有看错了。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做注解,注解就等於现在人讲的导读,经文太深我们读不懂,这些祖师大德很慈悲,担任释迦牟尼佛的助教,来帮助我们,来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这段讲的是「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下面讲「一切法无愿,无所求故」,这才真正能称性。那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怎么能说无愿?「无愿」我们就不能往生,对的!我们现在是要发愿求生净土,我们生到西方净土是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一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1》)
...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於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著佛陀的教诲,依佛陀教诲为标准来修行,这样才能成就,才能振兴佛法。离开了佛陀的教诲,我们修什么行?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就是「八相成道」,这里面含义非常之深。八相里面第一个是「降生」,生在王宫,富贵具足,统统得到!他怎么样?舍弃王宫修行去了。世间人所希求的是富贵,他已经得到富贵,把富贵舍弃。你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告诉我们,世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死生大事!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晓得一个「轮回」的问题,一个「十法界」的问题,世间富贵不能解决,我们有没有想到?出家之后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依做佛的弟子;三皈依,佛就是传授我们觉正净,三皈叫「翻邪三皈」,觉正净对面是邪,迷邪染。我们从迷邪染反过来依觉正净,依觉正净,哪有不和合的道理?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我们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能够遵守六和,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僧团决定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在家里头,你一家四个人能够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团,你这个家庭就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佛在经论里头讲得很多,我们求佛菩萨保佑是要用行动来祈求,不是口头上;口头上不算数,要用行动,这个行动就是三福六和。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总纲领。第四个科目是六度。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六度最后般若波罗蜜展开就具足「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这个是净宗学人行门所依的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这里面包括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然后这个样子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生;真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失的。没有行门不行,如果没有行门,心行不相应,即使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能不能往生?不能。古大德说得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你的心不像佛,你的行为不像佛,口念佛有什么用?一定要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言是佛言,这个人上上品往生。
「言是佛言」,就是说法度生,底下一首偈就赞叹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六卷) 200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6》)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三卷
...假的。
但是他还是不能够离开诸佛如来,不能离开法身菩萨,为什么?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有断。没有证得法身,没有开般若智慧,还是需要佛菩萨来教导他。教化的时节因缘就非常重要,他什么时候来?全凭感应。我们很希望佛菩萨来度我们,佛菩萨为什么不来?很希望,好像是感,没错,你真的是有这个心,但是你这个心有障碍,麻烦在此地,你的障碍没有破除,佛菩萨没有法子应。再给你讲真话,真话是佛菩萨有应,你自己感受不到。你求佛菩萨,佛菩萨真来了,你感觉不到,为什么?你有业障,这是给你讲真话。你的业障不消除,应就不能够明显的现前。这个道理是我在很年轻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我们应当怎么做?应当努力从忏除业障下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个科目「忏除业障」,感应就现前了,所以它有时节因缘。
你看看在香港,我从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听众就相当欢喜,希望我常来香港,最好能够在香港有个道场,一直到去年才有这么一个道场,时节因缘。为什么不能提前?这就是时节因缘,因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有这个道场不但不能成就道业,反而障碍你的道心。佛菩萨真慈悲,真照顾,你需要多大的道场,他就给你多大的道场,绝不过分。为什么?过分的时候,你的烦恼麻烦就来了,完全是正确的。而且这个道场在这个地区,使用多少时间,也都有时节因缘的。
你说古时候祖师大德道场有兴旺,多少人在那里修行证果。现在怎么样?现在没落了。庙宇殿堂还在,修行的人没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一卷) 2002/4/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81》)
...?你要找出这个原因,把自己这个原因消除,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
做不到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昨天下午我跟大家讲的,你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你们没有放下名闻利养,贪图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太浓太厚,贪瞋痴慢的烦恼念念在增长,这怎么得了?排斥善言的劝导,喜欢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一定要想想,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自己扪心冷静的、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不难发现,不用别人讲。修行一定把纲领掌握到,三皈、五戒、十善。实际上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在缘起上写了五个修学的科目,那就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这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波罗蜜,第五个十大愿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念念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不离开这个纲领,这叫真正修净业。执持名号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肯定有分。要是把这些东西都忘掉、丢掉了,那是自己毁弃自己的前途,自己疏忽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的大好因缘,自己错过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八句:
【令於一切道场中尽佛境界悉开示故。】
这一句跟前面第七句是一对,前面这一句讲的是「持法」,总持如来一代时教的大法。这一句是讲「示佛」,示是示现,要把佛的境界展示给一切大众,令一切大众生欢喜心,欢喜修学佛法,欢喜入佛菩萨的境界。经文里面我们要注意,『於一切道场中』,首先你要懂得「道场」这个名词的含义,场是场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五卷) 2002/5/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5》)
...品」,「赞胜劝听」最后的两句。这两句是「开法增智对」,我们念经文:
【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
末后一句:
【令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前面第七、第八两句,说的是掌握佛法的总纲领,就是大陀罗尼;翻成中国文字就是大总持法门,我们现在的意思就是掌握整个佛法的总纲领。就经论上来讲,这个陀罗尼,这个总纲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古大德称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第一经,称它作根本法轮。早年方东美先生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整个佛法的概论,概论就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这是从整个一代时教来说。如果就本经,纲领里面还有纲领,原则里头还有原则。讲到最后,古德都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华严经》到最后归结到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又导归极乐,所以这样一来,《华严经》跟净土宗产生密切的关系。《华严经》到最后归极乐世界,归弥陀净土。
前清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才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很正确。到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就把《四十华严》最后一卷,这个别行流通的本子,附在净土三经后面,号称净土四经。如果诸位看到有木刻版本的线装书,《净土四经》,你就晓得这四经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回事情。现在大家所熟悉见到的是《净土五经》,怎么又多出一部?这一部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的经文提出来附在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六卷) 2002/5/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6》)
...供这个。你每天拜佛,你每天就拜他。他以恶念对你,你以真诚纯善的念头对他,就能化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能够化解是我们自己的真诚不够,果然有这个真诚,佛菩萨加持你。对於一切冤亲债主,一片真诚的善意,纵然再遇到,他骂你,恭恭敬敬的听,一句话不回;他打你,随他打,绝不还手。为什么?消业障。他毁谤我,我再毁谤他,这是对抗;对抗不能解决问题,忍让能解决问题,要懂这个道理。
只记得别人的好处,决定不要记别人的过恶,这是菩萨道,普贤、文殊所学的。今天普贤、文殊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今天修净土,净土宗第一个祖师是谁?你想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这部经。这部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在娑婆世界哪个人第一个提倡往生净土?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初祖,我们不跟他学,跟谁学?《无量寿经》经文展开第一句,前面是讲六种成就,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咸是所有一切大众,统统都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十大愿王。你修十大愿王,你就是修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在近代弘一大师诸位都听说过,弘一大师的早晚课就是诵《普贤行愿品》,他不是念《无量寿经》、不是念《弥陀经》,念《普贤行愿品》,求生极乐世界。他往生也是预知时至,这都是有成就的人。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我自己是这个作法,尤其我已经在晚年,我还能活几年?我自己感觉到大概...(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七卷) 2002/05/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7》)
...再不见他。讲真话的人请他走路,讲假话的人欢喜容纳,梁武帝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不能成就。烦恼习气没有断,佛门里面做这么多事情,福德边事。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了生死、超越轮回这桩事情,这桩事情「福不能救」,帮不上忙。你的福修得再大,这个世间没有办法享,天上去了,去享天福去了,出不了三界,诸位要懂这个道理。出三界、了生死,尤其是求生净土,你一定要修普贤十愿,要修净业三福,「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用什么来庄严佛净土?用清净心、用慈悲心,那真的庄严。我们现在常常劝勉同学们,「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是真正庄严佛净土,这个心与菩提心相应,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相应。要不要花钱?不需要!真实功德。功是功夫,什么功夫?断恶修善的功夫。把自己心里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断掉,这是功夫。过去我遇到自己的冤家对头会起瞋恨,现在见到冤家对头合掌欢喜,这是功夫、功德。
功是在哪里?恶断掉了。以前看到曾经毁谤我的人、曾经陷害我的人,我瞋恨报复那个念头没有了,这是功。现在看到用清净心看他,用感恩的心看他,这是德。我举这一个例子,诸位要好好的去想。佛眼看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成佛了,善人眼看世间所有人都是善人,恶人眼看世间所有人都是恶人,「境缘无好丑」,外面的境界真的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不平等?不平等是自己的心不平。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七卷) 2002/05/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7》)
...来这个境界?可见得是有念有想。你说我实在是无念无想,你说无念无想,这是粗念。微细的念头,前面讲了八地菩萨才发现。你什么时候证到第八地了,你才发现自己还有极其微细的念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虽然不知道,它起作用,佛看得清楚,八地以上这些菩萨们看得清楚,八地以下到圆教初住以上,得如来神力加持,他也看得清楚。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弥陀愿力加持,他也看得清楚,他的境界是华严境界,一点都不错。
为什么?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讲《无量寿经》跟诸位做了报告,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的世界,各个人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从纲领上来讲,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如果是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全体是普贤大士之德。佛在大乘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我们要明了。普贤行,说老实话,我们没有普贤心,没有普贤愿,怎么能修普贤行?虽然不能,要学,有个几分相似也就不错了,总得要往前进步才行。
我们这个小道场净宗学院、净宗学会,只要摆上个净宗,就跟普贤行挂了勾了,常常想到普贤菩萨,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像不像普贤菩萨?有没有沾一点普贤菩萨的气氛?不能不想到。所以我们常常提醒同学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要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现在所依的经论,「五经一论」,五经一论要融会贯通,不能有妨碍,不能有冲突。融会贯通做到最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二一卷) 2002/5/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21》)
...修十善业,这个境界立刻就转变了。如果不知道断恶修善,不知道改往修来,这个劫难是免不掉的。劫难是人心的感召,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大乘佛法的教学,我们要细心想一想,值不值得学、应不应该学?前面跟诸位说过,地藏菩萨教我们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教导我们把孝亲尊师发扬光大,孝顺一切众生,尊重一切众生,承事一切众生。文殊菩萨教导我们依智慧不依情识,依理智不用感情。普贤菩萨是把上面这三位菩萨的教学落实,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落实到我们的工作,落实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想一想,这么做好不好?有没有必要?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看到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多想一想!华藏世界好,极乐世界好,好在哪里?这四位菩萨的教诲实现、落实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我们不谈,我们只看看皈依佛法的人、接受佛陀教诫的人。
许多同学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出家的同学受了比丘戒、受了比丘尼戒,我们有没有把菩萨的教诲落实?最基本的教诫:三皈、五戒、十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奉行?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假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究竟在哪里?自己总得清楚、总得明了。自己来到这个世间,过这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有没有去想一想?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你只要肯想就好。为什么?肯想,这个人就可能觉悟。你肯想,在佛法里面叫始觉,你开始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二卷) 2002/06/1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2》)
...深广无际,通常我们熟知的,像:地藏菩萨本愿、普贤菩萨十愿、观音菩萨十二愿,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法藏菩萨四十八愿,这些大愿引导著大行,以行践愿,愿愿真实。法藏菩萨大愿建立了西方净土,他建立西方净土绝对不是为自己受用的,是为了提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菩萨们、大心凡夫们最完备的修学环境,这是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以大愿庄严国土。法藏的四十八愿,跟普贤菩萨的十愿完全相同,普贤菩萨把四十八愿再归纳,归纳成十愿。由此可知,普贤菩萨的十愿是略说,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是广说,说有广略不同,内容是一样的,不增不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普贤的法界,这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说得很明白。
修净土的同修不能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不但你要知道,你得要认真的学习。为什么?《无量寿经》一开端,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参与无量寿会所有的诸佛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重要,太重要了!清朝末年魏默深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之为《净土四经》,我想大概也是这一句触动了他的灵机。而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又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是《楞严经》里面一分,取出来附在四经后面,成为今天净土宗所说的五经一论。净土宗的典籍圆满具足,不需要再增加,到这个地方真的是究竟圆满。由此可知,弥陀净土跟普贤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那个十愿要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相应,怎么能够引导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所以这一句,克实而论来描述西方净土,那是再好不过,真正是说到极处!
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一切菩萨愿海庄严的,这个话是实话。就以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众而言,我们天天也在这里发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把日常生活当中修积的功德,从回向偈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这一天有没有修积功德?否则的话,我拿什么去庄严?那庄严不是一句空话吗?那不是妄语吗?今天真的要修积功德!什么是功?功是功夫;德是什么?简单的讲,德是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通常我们从最浅近的来说明,持戒有功,持戒有功夫;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三卷) 2002/6/1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3》)
...会一处」,如果我们不善,怎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我们的心不善、我们的行为不善,还是去不了!所以心行要善,要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往生弥陀净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世间不能跟一切人事物相处,那就变成往生的障碍。因此,六和敬非常重要。六和敬,实实在在讲,它依据的原理原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这两愿就落实在六和敬里头。我们要重视,要学能跟一切人和睦相处。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是自己修行往生的增上缘,道理要懂,境界现前要知道怎样去转。
第三,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六波罗蜜。起心动念要与三学相应,处世待人要不违背六波罗蜜。最后我们也是归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此为方便,再具备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这才能往生。信愿行三资粮是要建立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基础上,这个人决定得生,这一生决定不空过。所以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求得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做弥陀的弟子,这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此地讲的方便,不能不具足。少一条,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五个科目门门具足,我们往生有信心、有把握。
清凉大师又说:「出世间上上净」这里头又有两种:一种是「真极」,真极我们可以讲是究竟圆满。那是什么人?那是诸佛如来。第二种是没有真正做到究竟圆满,这是等觉以下。世尊在《仁王经》里面有两句话讲得很好,《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过去也曾经讲过。经上说:「三贤十圣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八卷) 2002/06/14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8》)
...波罗蜜,他要修。成佛之后还修,干什么?修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自己圆满了,这就叫无尽的慈悲。只要还有众生,在迷还没有觉悟,诸佛菩萨那个修行叫表演的修行,永远没有中断。菩萨修行是自他两利,如来示现修行纯为利他,他自利圆满,所以没有中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我们这一段是讲方便,永远没有中断。
再告诉诸位说,永远没有休息。在我们想,他累不累?我们有妄想,他没有妄想。我们会累,为什么会累?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我的工作做太多,当然就累。佛与法身菩萨乃至於阿罗汉,他们见思烦恼断尽,无我。无我,诸位想想,谁累?你才明了,在那个境界当中,没有疲倦,没有劳累。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每一愿最后一句「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倦。重复太多,感觉得讨厌,没有!他为什么没有?他无我。他跟众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众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没有,为什么?无人相,无我相、无人相。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细心去体会这两句话的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对我们来讲,只可以说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除此之外,没有言语文字能形容,没有言语文字能说得恰到好处,说不到!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佛在经教里通常都是用烘云托月的办法,让我们在这里头去体会、去领悟,真的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0卷) 2002/06/1...(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九卷) 2002/06/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39》)
...洹高得太多;断烦恼是相等的,智慧不一样。这就是小乘根性、菩萨根性,根性不相同。闻法、修行、悟入境界不相同,但是断烦恼的品数,经上也叫头数,是相等的。
我们讲无等,你就懂得,「无等一切法」是什么人修的?这一段讲到八地菩萨,可以这么说。他再往上两个就圆满,菩萨就到了头,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修行最后一个阿僧只劫;最后一个阿僧只劫只能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从初地到七地是一个阿僧只劫,所以进入到第三个阿僧只劫,那是七地以下那些菩萨们望他们,没有办法跟他们等齐,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无等法就是文殊、普贤教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弥陀净土,这个法是无等法。《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念佛往生极乐是一切法里头的无等法。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反过来说,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学小乘也一样,只要你能够把所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生,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无等一切法?《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段经文可以做证。
下面讲『生起无边出要行』,「出」是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要」是重要的行法,修行方法。能够生起无量无边出离三界、六道、十法界的方法,怎么得来的?是「净修无等一切法」你所得来的。哪一个法门不能了生死?哪一个法门不能出十法界?如果那个法门不能,佛在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我在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六卷)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6》)
...不相同。
在我们现前这个小范围里面,我们的小范围是这个地球,在这个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佛菩萨在这个地方示现。他示现的形相、示现的教学方式也各个不同,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多活泼!一丝毫拘泥都没有,这样才能够普度众生。这个地方众生是保守的,佛示现得很保守,保守的人很欢喜;那个地方人的思想行为是开放的,佛在那个地方他也开放,那个地方人跟佛接触也生欢喜心,没有不能接受的。
佛绝对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主张。佛是怎么样接触众生、怎么样教化众生?随众生心,随众生行。五十三参我们见到真的是这样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教导我们的。这里面最重要的,自己确确实实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才能够随心应量。如果在一切境缘当中,你还会起心动念,你还有一点私心,你还执著这是我,那你就要特别小心、谨慎。为什么?境界要是影响了你,你要知道远离;你要不远离,你就被境界染污了。
所以我们没有能力,还不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修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怎么办?择善固执,这对你是有利的。我选择好的影响,我是受环境影响,我要选择好的影响,我要远离恶的影响,这就正确了。择善固执,你的执著没离开,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懂得择善,不善的远离。如果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都没有了,那你就得大自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七卷) 2002/6/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7》)
...正面的,教我应当学习,向他学习;他示现是反面的、是负面的,教我反省,我有没有不善的心行。岂不是正面是教导我,反面也是教导我,都是我的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能够在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这个方法。这是后头五十三参,我们做不到。贡高我慢,目中无人,这是你烦恼断不掉,贪瞋痴慢。你虽然天天在学佛,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怎么行?功夫就是要贪瞋痴慢一天比一天少,戒定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你的功夫得力了。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戒定慧天天增长,三学六度天天增长,与日俱增;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天天减少,一生成功。他那个四弘誓愿是真的全部都落实了,断烦恼,学法门,最后成佛道。
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圆成佛道。善财那时候是什么地位?给诸位说,善财那时候是等觉菩萨。在五十三参里面,他参访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代表等觉,代表等觉菩萨有十一位。为什么用这么多人来代表等觉?等觉难!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难断,十一位善友来代表。你看从初住,初住是吉祥云比丘,二住是海云比丘,三住是妙住比丘。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六个人,前面三个是出家人,代表三宝。我们皈依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念佛法门,海云代表法宝,妙住代表僧宝;如果讲戒定慧,佛宝是慧,智慧,法宝是定,僧宝是戒。我们从这里头细细观察,你就知道了,我们应当怎样修行。功夫当然会得力,只要你把门道抓住,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怕的是你自己不肯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六卷) 2002/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76》)
...」,佛名就是经题,题当然有内容。这个地方是教人开悟的,悟了之后还不行,还要修行。能悟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不能了生死。
后头一句,『种种方便示调伏』,调伏是修行,真干!佛菩萨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总而言之,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教我们断习气的方法,教我们学法门的方法;再说得详细一点,教我们怎样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觉者的生活,觉悟人的生活。教我们做正常的工作,教我们一切正常的应酬,在这个世间总要跟人往来,总要跟大众接触,这些统统是佛法。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学觉而不迷,学习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生活里头修六度万行,生活里面修觉正净,生活里面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生活里面修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佛法是生活的教育,学了才管用。如果所学非所用,经是经,我是我,我要学它干什么?我何必在这里浪费这么多精神、这么多时间?要管用!这个受用不可思议,这个受用是大自在,这个受用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方老师最初介绍给我的,他说学习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之入佛门,实在讲就是这一句话打动了,「这样好,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一定要去寻求」,一句话把我引到佛门来。换句话说,我入佛门是贪图最高享受,这么进来的。一生苦头吃尽了,听说有最高的享受,那怎么会不向往!
『普应群心无不尽』,契机契理,一切众生心愿、希求,佛菩萨都能满大众的心愿。这一段都是讲的莲华里头的表法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八四卷) 2002/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84》)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四卷
...上增加的,再往上去是化乐天,化乐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八百年,寿命八千岁。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间一千六百年,寿命一万六千岁。它比化乐天加一倍,化乐天的寿命八千岁,他的寿命是一万六千岁。所以不要说是色界、无色界,单单欲界这个七次往来,时间不得了!但是你要晓得,他这个七次往来肯定不是在欲界,多半住在色界,色界天人的数字是论劫算,所以你就晓得须陀洹证得阿罗汉那是多么长的时间。
我们今天非常幸运,走了一个捷径,近路,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谁教我们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的。这个经文普贤菩萨讲的,我们在说偈仪里头看得很清楚,「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普贤菩萨讲的。《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我们修净土的人天天要拜普贤菩萨,初祖!大势至菩萨也是初祖,法界初祖,他不是在华藏提倡净土法门。这是在华藏世界,普贤菩萨在娑婆世界,《华严经》是在娑婆世界讲的。大势至菩萨那真的尽虚空遍法界宣扬,他是法界初祖。普贤是娑婆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在娑婆世界第一部讲《华严》,普贤菩萨首先提出这个法门。在中国的初祖是慧远大师,所以我们讲到初祖,哪一个初祖?初祖有好几位,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这都是我们讲的妙香,性德的流露,性德的薰修,我们要重视这一点。
下面讲『及以真珠灯焰轮』,这都是比喻形容山中的宝多。「真珠」,不一定你要把它呆呆看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八七卷) 2002/07/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87》)
...佛就是练功,在生活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功夫不必做任何形式,只要念头一起,心里头佛号就起来,就把这个念头打掉。念头常常起,证明你的念头没有断,但是你常常压,这种功夫是天天在做,时时刻刻都在做。不能说我每天早课做两个钟点,晚课做两个钟点,那不行。你早晚课,一天顶多你四小时做功夫,你伏烦恼,还有二十个小时烦恼起现行,这个没有用处。你要把它养成习惯,无论对什么人,对善人不起贪恋,对恶人不起瞋恚,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不但如此,平等的恭敬,礼敬诸佛,平等的感恩,生起来的是礼敬感恩。礼敬感恩是性德,常常性德流露,这个样子,这个是如来本愿。
所以本愿,确确实实在《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吉祥云比丘跟他讲念佛法门,没有明说,善财知道。如果是老学佛的同学,一看就明白,知道吉祥云讲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指归到净土法门。为什么?吉祥云的形相是念佛,他的形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念阿弥陀佛的。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不间断,昼夜不间断。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著,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睡觉。这一期三个月。般舟三昧一期是三个月,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所以叫「佛立三昧」。由此可知,修「般舟三昧」要有很好的体力,那个多半是年轻人修的,中年以上很困难,你的身体支持不住。
世出世间法,不管干什么都要年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0卷) 2002/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0》)
...迷开悟。印光大师那十六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不但是我们救命的一付单方,它是拯救释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的妙方,「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在西方极乐世界他老人家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他是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法界初祖。这是夏莲居老居士说出来的,夏老以前没有人说过。我是在《净修捷要》里面看到的,我看到这一句,对夏老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容易!这没人能说得出来。他一说,我一看,我就肯定他说得不错,我马上想到是法界初祖。《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我们平常疏忽没有注意到。
从这个地方我就联想到《华严经》,这个是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讲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初祖。大势至菩萨是华藏初祖。说不定大势至菩萨范围还要大,不只一个华藏,无量无边的华藏,他真正是叫法界初祖。因为《华严经》讲的是华藏世界,普贤菩萨可以说是娑婆初祖、华藏初祖;慧远大师则是中国初祖。早年我住在美国,也是弘扬净土。有一天我在北京看黄念老,黄念老跟我开玩笑:净公上人,你将来是美国初祖。初祖是说哪个地区,最初什么人在那个地方提倡这个法门,承传这个法门。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印祖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提倡因果教育,在这个时代里头,「布以莲华」,极力劝导我们善因善果,因果确实是同时。因果不空,我讲得很多,因果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在现前这个社会提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二卷) 2002/0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2》)
...富,我们在这里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阶陛』是台阶,众宝所成。台阶里面的装饰是『摩尼』、『众宝』,周围有『栏楯』,栏杆。前面长行里头我们曾经举故宫太和殿,经文里面所写的,我们在故宫太和殿前面差不多统统都能够看到,表法的意思也都非常接近。
「阶陛」在此地是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在小乘里面表四果四向,在大乘里面代表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大乘里面常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五十一个阶位,就好像台阶一样。当中「摩尼间饰」,这一说就晓得了,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修的是什么?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讲的是六度万行,我们晓得「摩尼间饰」就是六度万行。在《华严》里面是讲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部经是《华严经》,所以很明显的能够显示出来。这部经从头到尾有八十卷,像这些开示我们常常会见到,因此印象就非常深刻。佛常常讲用意也在此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重要!
「周回栏楯」,那就是万行,是十度跟十愿交互落实在行门里面。行门,包括意地里面起心动念。我们现在在学菩萨,不是菩萨,学菩萨。菩萨起心动念都与十愿、十波罗蜜相应,所以我们念头一起就要觉悟。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能觉察。觉察什么?觉察与十波罗蜜、十愿相不相应。如果不相应,这个念头不善,我们要把它打掉,把这个念头换过来。
初学的菩萨们,我真的是千叮咛、万叮咛,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起心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二卷) 2002/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2》)
...甚至於他忍受不了,病苦交加,寿命也完了。世间也有一句谚语,所谓「禄尽人亡」,你虽然有寿命,你的福报享尽了;还有寿命,没有福报,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虽然还有寿命,你还是死亡,没有法子!不能不学佛。
人道下面是「畜生道」,畜生道里头也有很多有福报的,甚至於福报比一般人还要大。为什么到畜生道呢?我们就晓得,引业跟满业,满业他有福报,引业他没有。引业是什么?五戒十善。他没有修,或者有修,不及格。五戒十善,如果只能打五十分,人道就靠不住,畜生道去了。如果五戒只有十分、二十分,饿鬼道去了;完全没有的,地狱道去了。引业,我们要懂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引业是「信愿行」,满业,《华严经》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都要懂!你不懂怎么行?你是修什么?
由此可知,戒跟善多么重要!戒是戒律,善是十善,你要是把戒、善疏忽了,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什么人住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他的标准是上善;也就是说这个善足以能够生天,上品十善。总不能说到极乐世界你这个戒善连忉利天的标准都不够,这讲不过去,没有这个道理!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李炳南老居士早年常常讲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在台中,就台中这个例子来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不过是一、两个!这个话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换句话说,一万人当中有九千九百九十几人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什么原因?戒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六卷) 2002/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6》)
...,就是说对一切人类,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对一切人真诚恳切,和睦相处,这是敦伦的意思。如果把这个伦扩大,《华严经》上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同类,这个敦伦讲法,那真的是大势至菩萨,没有话说。
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净土宗法界初祖,真的是这个心量。我们跟一切畜生道同伦,我们跟饿鬼道、跟地狱道、跟诸天道、跟诸佛菩萨、跟妖魔鬼怪,甚至於跟植物、矿物都是同类。这话怎么说?《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同一个心性、同一个藏识、同一个根源,他怎么不是同伦?确实是同伦,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一切众生要真诚、要恳切、要和睦相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一礼敬,这是敦伦的意思,这是敦伦圆满的意思。
「尽分」,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为我同类的服务。照《华严经》讲,同类的包括植物、矿物,我为它们服务要尽我自己的本分。我今天从事於哪一个岗位、哪一个行业,我在我本分的岗位、在我现在的行业当中,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尽分!我今天选的这个行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在这个岗位上、在这个行业上为一切众生服务,精进不懈,不疲不厌,尽我的本分,不要求报酬。要求报酬那是买卖,你给我工资多一点,我多做一点;你给我少一点,我少做一点。不是!我们是尽义务的,不要报酬,真正尽到了本分。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八卷) 2002/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8》)
...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部经是一般人初入佛门,刚刚开始接触佛教,佛为这些人所讲的开示,第一句话就教我们「亲近明师,从明师受戒」,受是接受,戒是教诫;第一句话,那是小乘初学。我们再看看这个地方,佛对法身菩萨所说的。
由此可知,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个当中第一要紧的大事就是亲近善知识。法身菩萨们他们有能力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们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缘分。但是我们要想获得这个缘分,实在讲也不难,弥陀慈悲,世尊慈悲,传给我们带业往生的法门,使我们博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的人,也有机会『亲近一切诸如来』,这个不可思议,所有一切经典里面都找不到,都没有这个说法。
《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的对象是谁?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贤菩萨导归极乐对象如是,这里头不包括九法界众生。但是净土经里面,那不是对法身大士说的,专门对六道众生讲的,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六道众生包括三恶道,三恶道的众生,如果遇到善知识教导他念佛求生净土,也能往生。我们曾经听说过畜生念佛往生的。这个记载很多,佛门里面有一本小册子,《物犹如此》,这个小册子里面都是讲畜生念佛往生的,非常感动人。饿鬼道里面有念佛往生的,地狱道里头有没有?肯定有,只是少数。哪一类地狱道的众生能往生?善根很深厚的。
我们要问:善根既然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堕地狱?临命终时一念之差,遇到恶缘,引发了瞋恚,瞋恚堕地狱。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二五卷) 2002/08/1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25》)
...,过去无量劫曾经接受过佛菩萨教诲,曾经接受过大乘佛法的薰陶。为什么没有成就?疏忽、大意了,没有认真去学,这一生我们要是跟从前一样,不能认真努力学习,还是大意,那这一生又空过了。那再等机会!等下一次再遇到,下一次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机会很难得。
彭际清居士讲得很好,无量劫希有难逢这么一次,失掉了又要过无量劫,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碰到一次,机缘很难得遇到。遇到的人他明白、他珍惜,他紧紧抓住,这个人成功了,这一生解脱了。遇到而不知道珍惜,还是随顺烦恼习气,不知道随顺佛陀教诲,肯定他空过了,真的可惜!真的是可怜悯者!
所以此地的「众宝」,我们简单的讲就是三宝,就是戒定慧三学,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些是「众宝摩尼华」,依这个而住,心安住在这里。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我定了五门修学的功课,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的心有没有安住在这上面?这个心要安住在这上面,你怎么会没有成就?你的境界肯定,不能讲一天天不一样,肯定月月不相同。为什么?你真正安住在佛陀教诲里头,你真正不再随顺烦恼习气了。念念不离经论教诲,不要搞得太多,太多记不住,无论学什么样经教,我始终抓住这五个课程,好记!
「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要认真做到,我不去看别人,别人做不到,他的事情,我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的戒不要求太高,五戒就好,我们的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三八卷) 2002/9/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38》)
...勇猛精进。你说的话没错,我也见过,确实很多。他为什么?他为名闻利养。如果说他为戒定慧三学、为四摄六度他就不精进了,为念佛求生净土他不精进。世法里头求名求利、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这种勇猛的精进,是往什么地方精进?往三途地狱,他往那里面精进。
学佛,我们学院著重在教理,学会著重在念佛;特别是在念佛。我常常讲,教理是佛法里面的信解,是接引众生学佛的;念佛是行证,那是真正在做实验的,凡夫到那个地方是成佛的。念佛要懈怠,怎么能往生?学教要懈怠,怎么能成就信解?
『佛号精进力』上面还加上个『最胜』,「胜」是殊胜,最深殊胜的精进。诸位想想那是什么?在《华严经》上来说,你要把《华严》全部读完,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胜精进力」是不是指这个?没错!确确实实念佛是最胜精进力,这一句佛号是『净妙音』。大势至菩萨,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称菩萨为净宗初祖,我读到这一句非常欢喜,我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早年我跟李老师学《楞严》,三年毕业。毕业之后,我记得大概总共讲了七遍,这七遍当中好像有三遍没有讲圆满;没有讲圆满的好像有三、四遍,应该有三遍是讲圆满的,经文很长,所以有这个印象。他老人家提到说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我们平常讲净宗初祖是远公大师,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就联想到《华严经》上,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想想,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净宗初祖,这是娑婆世界,所以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菩萨。那大势至菩萨,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的,大势至菩萨。我们要懂得,大势至菩萨,法界初祖;普贤菩萨,娑婆初祖;远公大师,中国的初祖。我从「净修捷要」里头明了初祖有三位。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净妙音」。要用什么样的心,念佛才有感应?清净心。清净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不夹杂毫分杂念,这样的念佛感应不可思议,才叫净妙音;所以净妙音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这样念佛是「最胜精进」。果然净念相继,相继是不中断,这个不中断不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一卷) 2002/9/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1》)
...明烦恼,才有条件往生诸佛纯一清净刹土。由此看来,我们(特别是末法时期的凡夫众生)真的如古来祖师大德所说,要是离开西方净土,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这些话都是实话,所以西方世界无比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带业往生;这些佛刹不带业的。
但是如果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土,我们想到哪里去参访就可以到哪里参访。这什么原因?阿弥佛陀本愿威神加持。这些诸佛如来一看到你是弥陀弟子,不但欢迎你,还特别礼遇。为什么?每一尊佛没有不尊敬阿弥陀佛的。释迦牟尼佛称赞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位要知道,世尊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我们《华严经》读了之后,到最后一定要随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上讲的,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一生一切生,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错过。
佛号这里面讲到『法界自在智』,「法界」这不必说了,这是说的大心量,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名号里头我们著重在「自在」,自在是真正的解脱,三德秘藏里面的解脱德,你得大自在了。你为什么能得大自在?智慧开了,烦恼断了。烦恼不断,智慧不开,你怎么能得自在?别说大自在,小自在你也得不到。学佛的功夫,学佛的成绩,在这个地方可以勘验,来测验测验我学佛有没有进步,我到什么样的层次,自己反省检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真正得大自在的人,他对於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未曾起心动念,未曾分别执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六卷) 2002/9/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6》)
...?它也增长,增长得缓慢;不求果报,增长快速。那么财富果报现前了,这肯定现前,现前之后还要作贫贱想。了凡先生教训他的儿子,决不要想我有财富,我还是跟从前一样贫贱;那现在财富来了,财富来了供养社会上许许多多比我还苦难的人,我去修布施供养他们。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是很好的往生的资粮。我们不求别的,只求往生净土,只求亲近阿弥陀佛,只求早一天成佛。
成佛干什么?广度众生。这个思想正确,这个思想没有错误。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对自己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一丝毫名利心,没有一丝毫贪瞋痴慢,也没有一丝毫贪图享受。为正法住世,为帮助一切众生,辛苦一点!其实一般人看到辛苦,他自己辛不辛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无有疲厌」,他没有疲劳,他也不厌倦,为什么?无我!诸位必须要记住,人会劳累是为自己,念念没有忘掉我,我今天做了这么多事情,我累了。有「我」很容易疲倦、很容易累,「我」要是没有了,做再多的工作,我们要问,谁累了?你看看工厂机器的运作二十四小时不停,它累不累?它不累,它做得很起劲。为什么?那个机器无我,我们人不能跟它比!真的,人因为有我,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毛病就出在这里。佛教众生修行头一个关口「无我相」,你要在这上下功夫,特别是大乘佛法。
这个「无我」怎么修法?实在说,大乘有方便。什么方便法?起心动念不想我,起心动念只想众生。众生苦,众生有灾难,我要怎样去帮助他?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九卷) 2002/09/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9》)
...身分,这么一个程度,我们从哪里著手?专依《无量寿经》。也许你要问:既然专依《无量寿经》,法师你今天为什么讲《华严经》?你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你向我提这个问题,那我再反过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听古人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有没有听过这个话?也许你听过,也许你没听过。如果你听过,那你就明白,《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广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那《华严》不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所以《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细说。细说《华严》,《无量寿经》才真正通达明了。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经,没有离开《无量寿经》,这个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诸位想想这里头的味道,我们就明了。
这是经,所依靠的经,了义经。古人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了义经,《无量寿经》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大乘当中的大乘,这找到了。从哪里下手?我们的功夫从哪里下手?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依照经论定了五个修行的科目。这个科目,我们也不厌其烦,重复千遍万遍。为什么?你没有做到!没有做到,再往说上面没有用处。就跟学校念书一样,你现在是个小学生,小学一年级,你一年级的功课没有做好,没有做好不能升级,明年还读一年级。明年考试还不及格,后年还读一年级。年年留级,你没有把这个课程学好;学好了,考试及格,你才能升到二年级。一年级的学生能跟你谈二年级的功课吗?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六五卷) 2002/9/2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65》)
...唯一的一桩大事。我天天在做,念念不舍,我以这个成就「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否则的话,拿什么回向?回向偈一开头「愿以此功德」,你拿什么功德?这是真实功德。「同安住」,在这个「同」字里面,我们看到圆满的六和敬。
『佛号开示入不思议智』。我们想想「不思议智」是什么?我们的同学,《无量寿经》念得很熟,你们想想看不思议智是不是《大乘无量寿经》?是的,一点都不错。不思议智是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是《无量寿经》的广说、细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略说,是《华严》的纲要, |
|
|
|
|
|
|
|
这两部经是一部经,一个详细说,一个简单说。入不思议智,就是入华严境界、入弥陀境界。《华严经》最后真的是入弥陀境界,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学《华严》,这是《华严》修学关键的所在,不能忽略。《华严》归净土,《华严》真正通达明了了,这一句佛号肯定受持,念念不离、念念不会失掉。世尊为这个世界大众、为一切众生做如是的开示。再看上面第十七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坦地,佛号功德宝光明王。】
这个『世界名平坦地』,我们从果德就能够体会到此间居住大众的心行。他们心平等,他们的行平等,心行平等,当然感得大地平正,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是地平如掌,我们相信,我们能够理解,因为我们肯定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讲的十法界的依正庄严,依报正报种种庄严,从什么地方生的?从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四卷) 2002/10/3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74》)
...们在这里修净业,要认真努力,务必要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好,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功夫成就了,确实净光照耀!
『佛号最胜功德光』。这几天我们在经文里面,多次的看到「功德」这个字样。智慧、功德、光常常见,常常见就是常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修功积德。功是修行的功夫,是修学的功课,不能间断。为什么不能间断?毛病习气没有改掉,功夫怎么能间断?功夫才断,烦恼习气立刻就现行。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状况不是功德在薰修,就是烦恼习气在薰修,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警觉,所以功夫不能断。「最胜功德光」,无比的功德。不但祖师大德常说,一切诸佛都不例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是第一功德,再没有比这个殊胜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哪些人?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想想这是多么殊胜,无比希有的庄严。再看上面第二层: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盖,佛号法自在慧。】
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盖,「五」是烦恼,财、色、名、食、睡五欲,把我们的心性、把我们的德能盖住,确实我们的性德一分一毫都透不出来,所以「盖」是烦恼的代名词。这个世界它也有用盖,但是它上面是妙,「妙盖」。这个妙是什么?当然是妙法。『佛号法自在慧』,所以我们就能够肯定,他这个妙盖必定是妙法。佛陀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自在,自在也就是解脱。这个世界,我们想像当中,它不是纯一清净;这个世界里头像我们娑婆世界一样有九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五卷) 2002/10/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5》)
...四十华严》经题里面,《四十华严》是我们这一部经最后的一品,八十卷里面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题说得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看看是不是「现不思议庄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说这一句是「所入」,就是华严境界。怎么样「能入」?下面还有半句,「普贤菩萨行愿品」。那就是普贤菩萨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是所入,不思议解脱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怎样才能入《大方广佛华严》?那你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什么?这一部《华严经》上所讲的就是普贤行愿。那讲得太多了,我们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大慈大悲,他把全经所说的最后归纳成十个纲领,你好记,你才有下手之处。这十个纲领就叫做「普贤十愿」,或者佛门里也称它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十个纲领。每一个纲领(或者我们说每一个科目,行,都能讲得通),无论从事、从理都是周遍法界,所以它「能入」。
学《华严》,我常常讲,心量小不行,怎么也入不进去。普贤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六道里面的众生如果要有这样大心量的凡夫,行,他也能入。所以《华严》在前面讲,这一部经的当机者里头有一位叫大心凡夫;这一条就是说明六道凡夫能入华严境界,但是他要具足大心才行。中国古人常讲量大福大,你没有大量不行。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学大心量。
中国过去祖师大德们真有智慧,不是一般凡夫,你只要看看他教导大众,佛法的教学结合高度的艺术,用这些艺术来表法。在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八八卷) 2002/10/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8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五卷
...们在经典里面读得很多,微妙庄严,不是人工营造的,是法性性德自然的流露。谁的性德?当然是本师阿弥陀佛的性德。佛的性德在引导,把所有往生的大众,各个性德都引发出来,所以这个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一丝毫杂染都没有。难怪当年世尊将十方诸佛刹土,以他的神力(无比殊胜神通道力)将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让夫人选择,韦提希夫人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这桩事情记载在《观无量寿佛经》之中,我们读过,无比的希有殊胜。
诸佛如来普遍的赞扬,劝导我们发心求生净土。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唯有往生净土,这个教化的功德才圆满。怎么知道?在《华严经》上显示出来了。《华严经》开无量法门,到最后一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教学得到大圆满,得到真实圆满。所以古大德常讲,如果没有普贤菩萨这一著,《华严经》不能圆满。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所以这是『诸佛令清净』,我们相信。为什么?在往生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弥陀净土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所称赞,所以是「诸佛令清净」。这个「令」就是我们平常讲加持的意思。读遍大乘经,才知道这个法的希有,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使我们一生圆满成就,我们不能不知道,也万万不能够疏忽。真正觉悟过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就是一心一意求生弥陀净土,我们的大事就圆满了。
再看后面这一段有四首偈,七、八、九、十这四首偈,「显成坏」,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九八卷) 2002/11/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98》)
...的「可怜悯者」。苦乐不能认识,是非、邪正、真妄,当然他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愚痴哪里来的快乐!他那种生活里面感觉到快乐的,我在讲席里头常讲,譬如服毒,譬如打吗啡,那是刺激,哪里是快乐?唯有心地清净的人,他随时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不能不修净业,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幸福美满,清净心重要,清净身重要,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的生活当中才有真正的乐趣。有一丝毫的染著,真乐你就没分,永远被障碍住了。
我们的同学,难得的是我们有这个缘分,天天在一起学习,我们依靠的是大乘经教。尤其是这几年来,我们一起学《华严》,《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换句话说,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们没有离开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接受,我们体会到。所以修行一定要抓住纲领。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同学修行守则,前面列的是总纲领,五个科目;后面我们节录了《无量寿经》,佛在经典上最重要的教诲,我们节录了六十几条;后面又附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节了四十几条,这是针对我们现前毛病习气对治节录的。我们怎样学习?怎样改过自新?怎样真正忏除自己的业障?这个小册子好,不要再求多,把这个做到就行了。
出家的同学还要加一点,加什么?《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要真正做到。不能不念,不能不讲求,不能不落实。只要把这一点东西做到了,念念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经典这个地方讲的净业,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0卷) 2002/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00》)
...不著洗。这个在今天这个世间,你看看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在这个地方安居乐道,读书乐,那真乐。那个快乐那种享受世间人连作梦也想不到。但是什么?你要不读书你不知道,你真读你就晓得,你要是读进去了,就乐此不疲。
人间净土,澳洲、纽西兰是现在地球上的净土。我们这块地方是净土里面的极净土,没有福报的人在这里住不住。到这个地方来住,那是现在不说别的,地球上第一等有福的人,你才能在这地方住得下去;你要没有福报住不下去。正是中国谚语常讲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是今天我们讲到这是福德身。
所以,所修积的一切功德要回向众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实际上他的大愿只有前面七条,后面三条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回是什么?回头,佛家常讲的回头是岸;向,向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这个方向是菩提、佛陀,「常随佛学」。不向佛学,错了!过去统统错了,没有认真向佛学习,今天我们觉悟,我们回过头来,一切都向佛学。佛在哪里?经典,特别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究竟圆满的大觉。我们必须要把自己知见,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放弃掉,放下,随顺经典里面的教诲。用经典里面的理论做为自己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就叫常随佛学,这是回向。
接著底下一句「恒顺众生」,恒顺是什么?回向众生。最后普皆回向,那是回向法界,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一卷) 2003/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1》)
...、批评哪些人?没有。别人做错事情,佛不说;不说就行了,就是不称赞就行了,不能说人过失。这一不称赞,对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没有听到赞叹」,他就要回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如果批评、毁谤那就太重了,诸佛菩萨不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不称赞就是批评,我们在普贤菩萨那里学来的。礼敬决定没有分别,纵然是做五逆十恶的人,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的礼敬,不赞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学习威光菩萨获益的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诸佛法,愿为本故」,本经最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的『大愿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遍虚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门礼忏,忏仪里面常常说「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分别,如果有分别、有执著,敬意就失掉了,那个形式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内有敬意,外有礼貌,对人对事对物。至於「赞叹」,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要懂得这个原则。所以,称赞里面有分别,礼敬里面没有。
第三愿是供养,「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过这里头也要有智慧去观察,那就是我供养他,他接受我这个供养,他做些什么?最明显的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五卷) 2003/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5》)
...看看世界可不可以和平,能不能真正做到和平共存,这是教育,这是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要这样作法,课堂里面说说,没用的。要做出模型出来、做出榜样出来叫大家看看,这是真的,真的可以和睦共处,真的可以变成一家人,大家就相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句还没有讲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六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6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第二个小段「威光获益」十一句里面第四句看起: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这一句前面已经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提示我们「知诸佛法,愿为本故」,特别是这一部《华严经》,确确实实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主。文殊所教导的十波罗蜜落实了普贤大士的十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门,这才是普贤行。十愿,「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都跟各位简略的报告过了。特别是忏悔法门通一切佛法,换句话说,一切佛法的修学,我们佛门讲修行,修什么?都是修的忏悔法门。「忏」是梵语「忏摩」的音译,意思是自己有了过失能够向大众坦白的说出,就是所谓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悔」这个字是中国字,意思是「后不再造」;我过去做的这个事情做错了,想错、做错了,我知道改正,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这是转恶为善、转凡为圣最重要的学习关键之所在。
人生在世,古人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圣人贤人、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六卷) 2003/1/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6》)
...偈里头告诉我们两桩事情:第一个是在一处修行,第二个是长时不间断。『亿劫』是长时,这一点我们应当要学习。我们从这个地方了知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他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方法,那就是一处一处的教导,『於一一刹』。如果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区长时间的去旅游,这样教化众生能不能有成就?不能,肯定不能。这一桩事情,我在做学生的时代,老师曾经告诉我。
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同学们来邀请,我是接受邀请一定会去的,在那个地方讲一部经。时间短的,没有办法讲一部,我用什么方法?我是截取经典里面的一个段落来讲,用这个方法。譬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只截取「净业三福」这一段。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只截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段,大概时间是六个小时到十个小时。这是在美加地区,我们常常用这个方法。因为那个地区的同学都是忙於工作,他们休假的时间最长是五天,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五天十个小时,他这五天都能够来参加。如果是六天、七天,那肯定有两天他不能来。而他们最欢迎的是三天,五天休假,还有两天办家里私事。三天,一天两个小时,要六个小时。这是在那边受环境的约束,采取这个办法。
在东方,像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这些地方是属於中国人的地方,可以长讲。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楞严经》就连续讲了四个月,没有星期假期的,讲四个月。在台湾,我过去长住在那个地方,长年讲经不中断;新加坡的三年,也是长住在那个地方。这样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二卷)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2》)
... (第九六一卷) 2003/03/07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1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睹相获益」第三句: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这一句意思非常明显,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只用了四个字,「无缘普应」。这是见到佛示现成等正觉,立刻就获得这第三种的利益。他的慈悲心被佛的示现引发出来了,这是自性本具的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普随顺众生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无缘普应」,后面这四个字是讲慈悲心所生起的德用;根性钝的人,菩提心调伏了,根性利的人,慈悲心之所加,他就度脱了。『大慈』名称里面,「普」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随是随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换句话说,这个地方非常明显的为我们显示出威光童子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大慈」就是慈悲心,平等才能够普,不平等,普这个字就没有了。随顺里面有智慧、有清净。如果没有清净心,清净心是定。像我们读了大乘经,我们能不能恒顺众生?我们可以说要学这个法门,是有限度的恒顺,不能随心所欲。什么原因?我们的定功不够,如果也要恒顺众生,非常可能被众生度走了。
这个事情早年李老师跟我讲得很多。自古以来很好的法师、出家人,发心弘法讲经去度众生。因为平常修行都在深山,人迹罕至,你跟社会远离,不接触,容易保持清净心。这一出来讲经说法,一定要接触大众。所以古时候寺院丛林在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一卷) 2003/03/07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1》)
...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一论。一直到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经文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我们知道《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四经的后面,这就变成净土五经,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你总要晓得,四经、五经怎么来的。但是这些祖师大德们的作为是非常有道理,值得当时、后人赞叹。
早在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地位是最尊、最贵、最高的,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你就晓得华严地位多高。《华严经》末后的成就,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仔细看,末后「入法界品」这一品经,这一品经很难得,梵文的原本完完整整的传到中国,贞元年间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华严》。在这一品大经里面,我们仔细去研究观察,确确实实普贤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文殊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最得意的弟子,善财,善财当然是念佛求生净土!经文是不是这样的?果然没错。善财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门。他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不睡、不坐,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睡,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动,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你们想想这是不是「一向专念」。这从《无量寿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九卷) 2003/03/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9》)
...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子看,教导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明白了,学会了。
五十三参当中,还有五十一参,那是什么?那是日常生活、工作、应酬,从早到晚你接触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五十三参去掉头尾,当中的五十一参,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接触,不离念佛,高明到极处。你看看吉祥云教善财童子念佛,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种念佛,这二十一种把佛法里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的是什么佛?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的佛号,与一切法门都不违背。
《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最后一参这很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从整个四十卷经来看,恍然大悟!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这个启示,仔细看,是没错。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最后的归宿归《无量寿》,归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所以彭居士告诉我们的,《华严》、《无量寿》、《阿弥陀经》,这三种是一部经,只是广略不同。《华严经》讲得多、讲得详细,是广说,《阿弥陀经》是略说。只有广略不同,这个里头义理浅深、广大没有两样。话说得好,一点都不错。
我们明白了,我们专修五经一论,如果你的根性很利,你能够受持这六种,好!如果不是上根利智,这六种东西受持有困难,不要紧,六种东西选一种就行,你喜欢哪一种,你选一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九卷) 2003/03/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9》)
...威光菩萨今天智慧开了,他能够「遍了一切法」,一般大乘经上讲的,这是什么果位?八地、九地、十地、等觉,是在这个位次上。八地菩萨开始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所以能够「遍了一切法」。八地菩萨的遍了比不上九地,九地也是遍了,差别在哪里?九地比他更清楚,他虽然遍了,还有一些不太清楚;那十地就更清楚了。到十一地等觉,那个清晰度跟佛就相等,所以称等觉。这是他自己修行的功夫。
后面两句,佛给他授记,『当以难思妙方便,入佛无尽所行境』。难思的妙方便是什么?我们就《华严经》而论华严,我想这个「难思」就是不可思议的妙方便,就是吉祥云比丘传授善财童子之法,念佛求生净土,「难思的妙方便」。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吉祥云比丘所修的叫「佛立三昧」,也称之为「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语,放下万缘,一心专念。专到什么程度?二六时中,佛号不断,勇猛精进,不能躺下来睡觉,不能坐在那个地方。所以这个修行方法,只可以走动,经行,我们讲绕佛,经行,可以站在那里,可以拜佛,但是不能坐下来,不能躺著,一期九十天。对於一般人来讲,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你能九十天不睡觉吗?
佛法里面说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可以离开的,可以舍弃的,可以不吃,可以不睡。到什么时候你能把这个五欲断掉?跟诸位说,初禅。所以你要证得初禅,这个财色名食睡都没有了。这个身体,这是物质,身体活动需要能量,能量从哪儿来的?欲界众生这个能量来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二卷) 2003/3/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2》)
...,后面两句是说他应当证得佛果,这前两句我们要学。『汝』,是佛对威光菩萨的称呼,你已经『出生诸愿海』。三世诸佛如来所发的弘愿,威光菩萨都具足了。诸佛因地上的大愿再多,多到如来也没有办法说得清楚,说不尽!但是要把这些弘愿归纳一下,总不外乎四弘誓愿,所以四弘誓愿是总纲领。就像前面所讲的方便总持门一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前面跟诸位说过,是戒定慧三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离不开这个纲领,离不开这个原则,今天讲菩萨「出生诸愿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的大愿,都超不出四弘誓愿,都可以归纳到里面去。
我们平常在《无量寿经》上读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都可以把它归纳这四大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能归纳这四弘誓愿。所以一说四弘誓愿,全部都包括了,「诸愿海」都包括了,因此四弘誓愿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这也是前面讲的方便总持门,是讲发愿的方便总持门。「海」这个字比喻得好,愿愿都是深广无尽。四愿里头最重要的一条,是从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生出来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的人,才能发得出来。威光菩萨已经「出生」,这个愿已经发出来了。他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是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要发心,要做到,要实现。「度」这个字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协助、帮助,众生无量无边,菩萨发愿要协助他,要帮助他。帮助他什么?帮助的项目很多,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三卷) 2003/3/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3》)
...会,这一会「二会」,「会宗者,若就总望」,总望就是总的来说,「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总的来说,也就是我们通常讲,我们从远的地方来看,从整体地方来看,「为成佛果」;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总的来说,这是讲远。「具(就是具足)解行德」,所以称之为总;解就是「问明品」,行就是「净行品」,德就是「贤首品」。这是我们这一会六品经里面的后三品,大意在此地都给我们说出来了。
「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信心。相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来地。我们有没有把握证得?学《华严》的人肯定有把握。这个信心从哪里来的?从第四分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给了我们圆满的信心,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想证得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不能不断烦恼习气,不能不拓开心量。小心量,对人对事对物斤斤计较,这种人出不了三界六道。不但是无上菩提没分,说实实在在的话,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也没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行也有三个意思,身的行为、语的行为、意的行为;身是造作,语是言语。身体造作要懂得行善,不能行恶,要懂得利益众生,不能伤害众生。语业要善,决定要远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业最重要!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贪瞋痴慢,决定不可以有。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叫根本烦恼。意一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一卷) 2003/4/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1》)
...法门。这个法门不是佛所说的,而是从自己自心里面、佛性里面所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不觉,不知不觉,诸佛如来是已知已觉,他为我们说出,说出我们自心本来具足的法门,这点非常重要。於是我们才真正得性德的受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的享受与性德相应。从相应到相融,那就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到这个时候我们跟诸佛如来、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
再看下面「第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这是这一品经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菩萨在因地,佛在果地,因圆果才满,修因证果。菩萨怎么修成的?大愿为先,所以愿是先导,引导我们,愿是我们修行的方向目标。诸佛菩萨的大愿也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例子不胜枚举。
世尊把一切诸佛菩萨的弘愿,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个四大类就是我们常常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在因地大愿的纲领,如果我们发这个愿就跟诸佛菩萨相应,这四愿确实是究竟圆满。我们天天念、常常念,有没有发?没发!怎么知道你没有发?你的思想、见解、言行跟它不相应,所以你没有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了没有?如果真的发了,你会非常积极的去帮助一切众生。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袖手旁观,若无所见,你没有这一愿。
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九法界众生迫切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是破迷开悟。他为什么是众生?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是众生。九法界众生都是这样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五卷) 2003/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5》)
...一样,这不是证明了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证明了!另外证明了一桩事情,「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用真诚心、用善意,对待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这个样子不知不觉我们就入了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哪些人?法身菩萨,自己不知不觉入这个境界。《华严经》里面所有的法身菩萨,都是这样的心量,都是纯净纯善,他的清净、他的善意遍虚空法界,我们要学。
普贤菩萨教我们的,从哪里学起?从诚敬学起。你看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学什么?诚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人真诚恭敬,对一切事真诚恭敬,对一切物真诚恭敬,对十法界依正庄严真诚恭敬,从这儿学。儒家教人,《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完全相同。世出世间大圣人教化众生,从这儿入门。没有诚敬,无论你怎么样用功修学,你的成就有限。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了多少次!这是有人请教他,佛法从哪里入门?有没有最简单的方法教我入门?印光大师说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它成正比例。你要是万分诚敬,那你就得万分利益。古德常说「不诚无物」,你要不诚,那什么都没有,全部落空。
真诚是性德的理体,大菩提心之体就是真诚。佛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菩提心,讲了三句;第一句至诚心,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之体。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就是真诚心的作用,起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五卷) 2003/4/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5》)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六卷
...物之处,你要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大方广佛华严就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那是真的大方广佛华严,这个经本是说明书;千万不要死在经本里头,那你就错了,大方广佛华严你永远连边都摸不到。天天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完全迷失了,那不是大笑话!在《华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生活的方法,工作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是说尽了。但是总的纲要你要把它抓到,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掌握到《华严》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总纲领。用这个总纲领去落实如来所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最初方便(最初也是终极)是佛讲的四摄法,四悉檀、四摄法是方法是手段,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真正的大圆满,如法行的大圆满。
我学佛这么多年来,总结修学的纲领二十个字,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心,用这个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行事。前面十个字是心,后面十个字是行,这是我们自己的心行。活在这个世间,像佛菩萨一样为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所以要常常想到「我这样做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只要提醒这一句,你就知道该怎样去做。如果说这个做法不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就不能做。
我们学佛学了不少年了,为什么做不到?这个情有可原,小时候没人教,你的烦恼习气太深了。佛法在这里薰修,天天薰习还是不够,敌不过烦恼,境界一现前,佛法忘掉了,烦恼起现行了。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二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2》)
...顶在前面讲得很多,『顶』是到最尖端,当然这是指如来果地,因为等觉菩萨上面还有位次,他还没到顶,妙觉位到顶了,他上头没有,真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王』是取自在的意思,这个好懂。像这些名号,佛都示现给我们一个目标,大概就是警惕我们,不要得少为足。四弘誓愿里头一定要常常记住,「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法身菩萨果位,不可以满足。现在人稍稍有一点点小成就,值得骄傲,这不可以,不能骄傲,你上面层次还多得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骄傲是烦恼!要知道。贪瞋痴慢,你看看仅次於三毒,根本烦恼,傲慢。傲慢习气不除,障菩提道,不但障碍果证,连开悟都被障碍了。佛法断傲慢非常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折伏傲慢?用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它对治的毛病就是傲慢。礼敬什么时候修圆满?傲慢心断了,确实没有了,礼敬诸佛这一条你修圆满了。下面第七句:
【或名自在音。】
『自在音』就是圆音,前面我们在北方念过有「瑿罗跋那」,瑿罗跋那翻成中国意思,圆音自在,这跟那个意思完全相同。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才是「自在音」。可不可能?在理论上讲,可能。现在人很聪明,发明的机器自动翻译的,无论什么地方的言语,都能翻成我们熟悉的言语,不需要用人,这是用机械达到自在。我们现在明了,「自在音」是从法性里面流出来的,一切众生共有法性,所以他没有障碍。众生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障碍?他是从意识心里面发出来的。意识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卷) 2003/4/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3》)
...固定的,又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是个有福的人,有智慧、有福德,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地理它就变了,变成什么?变成福地了。如果你是个不善的人,是个恶人,无恶不作的人,这个地方风水本来很好,你住到这个地方,两、三年之后,这风水就变坏了,它会随著居住这个人,地理会改变的。为什么?人有感,山川大地它有应。有智、有福德住在这里,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一样不好。
所以我们要学佛,用佛眼看众生,佛眼是看一切众生的法性、佛性,这佛眼看,我们要学这个本事。我们没有办法转识成智,但是如果常常用这个眼来看一切众生,学到相当一个阶段,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慢慢就会了,平等心生起来了,恭敬心生起来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都能落实了。这个佛眼看众生消业障比什么方法都消得快,为什么?不再看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看这个了。逐渐逐渐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也减轻了,也消融了,是好办法。真的,佛的德号「如盛火」,什么样根性的人,没有不随顺的,没有不满他的愿,帮助他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法性,科学家逐渐逐渐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一个名号:
【或名持戒。】
『持戒』千万不要看浅了,为什么?从初发心到妙觉位都不能舍戒,舍戒就堕落了。持戒,地位愈高,功夫愈深,戒愈清净、愈庄严,决定不能够疏忽。从哪里做起?要从小学、从初学认真努力学习。佛对在家学佛的,教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九卷) 2003/5/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9》)
...,这是没错的。佛菩萨保佑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佛菩萨凭什么保佑你?用最简单的话说,你要真正为佛菩萨工作,这工作里头不能夹杂一点点私心,不能夹杂丝毫个人的名闻利养,夹杂一点点,感应就没有了。所以老师教导我们「诚」。诚要真诚到极处,「至诚感通」,他老人家写了这四个字给我,告诉我:你一生有没有成就,就在这四个字。这正是跟印光大师一鼻孔出气,我们在《文钞》里面读到,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要真诚,要敬,真诚心是敬,这真诚表现在外面是敬,敬事,敬人,敬物。儒家,《礼记》里面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所以你的诚从哪里做起?诚从敬做起,诚敬。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不敬就一点诚意都没有。於是我们学敬事,敬事是对事负责任;敬人,对人知道礼敬;对物,物是讲天地鬼神,讲一切万物。对畜生要敬意,不能轻慢它,为什么?它是人变的,人造不善业,到畜生道投胎。不能它换一个身,你对它就不恭敬,那错了,它这畜生身将来还会变成人身。这两天,我们从网路下载下来,今年一月,纽约鱼市场有一个九公斤的鲤鱼,在被杀之前说话。这一份资料的原文,英文里面讲得详细,翻译好像是报社里头翻的,翻的简略不详细,英文里头详细,最好重新再翻一翻。他说犹太人投胎,投鱼胎,这犹太人死了大概一年的样子,纽约的很多人都认识他,死了才一年,这又回来了。回来变个鱼身,你能不尊敬他吗?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二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2》)
...这错了。
什么叫真诚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心就是真诚心,至诚心。这心自受用叫做「深心」,深心很不好懂,我为了诸位容易体会,我把「深心」说成「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实在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深心,自受用的。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是大慈大悲,就是「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不是对自己的,是对众生的,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我这么多年来讲这菩提心,我就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虽然罗嗦一点,好懂。我们得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你才「乐求道法」,乐是爱好,我希求道、法,佛道,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法子妙!我们决定不能够放过。所以《华严》、《法华》导归无量寿,就是导归净土,细读《华严》你才真的明白,真的觉悟了。
我跟同学们讲了多少次,我的根性不利,早年没出家之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忏云法师教我读《弥陀经》三种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要我把他们的科判划成表解。我对於这科判表解产生兴趣是在茅蓬里面体会到的。教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对净土才起了信心,虽有信心但是没有想修这法门。我的兴趣在经教,就是欢喜理论,疏忽真正修行,到台中亲近李老师还是这毛病。李老师知道,很用心的帮助我,我是有了信心了,也真正发心修净土了,这心不勇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我们讲净土经里头说了多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何以不可思议?隋唐时代祖师大德曾经有这样的开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以哪一部经能够承当最究竟、最圆满的代表?几乎各个宗派祖师意见都能够一致推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可以做代表,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这个树的根,是这个树的本;一切众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这个大树的干、枝、条、叶、花果,《华严》是这一棵树的根本。这个比喻很好!根本能够代表整个大树,能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
这个根本,能不能再把它归纳?能。把它归纳到哪里?归纳到《无量寿》。这为什么?因为《华严》到最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於是隋唐大德们就说,《华严》、《法华》乃是《无量寿经》的导引,就是这两部大经(我们称为经中之王的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於是《无量寿经》就变成什么?变成《华严经》的归宿、《华严经》的总结,真的是第一之第一,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前清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一位在家的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个话是他讲的,他有《华严念佛三昧论》,说得好,非常之好!《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还有小本《华严》,小本《华严》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只有说得简略、说得详细,内容没有两样;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八五卷) 2003/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85》)
...世间的因果,这观四谛。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因果你统统看清楚、统统看明白了,这就是道谛。所以印光大师出现在近代,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我常讲偏重在因果的教育。你看看他老人家教我们,他一生极力提倡,大量印行的、印刷流通的是什么?《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他一生提倡这三样东西,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这个时代要想挽救这个劫运,靠什么?靠觉悟,靠回头,靠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印光大师就提倡这个教育,这个教育不就是此地讲的观方吗?
「十定品」里面「菩萨四方」说得好,第一句「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这最重要了,见一切佛而得开悟,这一句我们怎么学法?《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见一切佛。见一切佛,目的在哪里?在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懂得了,要把这桩事情放在第一,我们这一生要办的,我们这一生要完成的就是这一桩大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介绍,我们明白了。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加持,你就有能力,时时刻刻随自己的心愿,参访十方无量无边刹土里面的诸佛如来;你天天可以见一切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见一切佛供养,供养是修福,这修无量无边的福报;听佛开示,听佛讲经说法,开悟!每天出去参学,福慧双修,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能够快速的完成真实的成就。我们这一生方向目标指示出来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九一卷) 2003/9/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91》)
...法门(我是说我自己)犹豫不决,对它怀疑,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但是时间不长,大概三年时间;李老师搞了三十多年,我这个犹豫是三年。这就接受了,没有怀疑了,生欢喜心,这些经论喜欢读了,但是还没有意思决心求生净土,还没有这个意思。「希望将来求生净土」,有这么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不强,实在讲不起作用。这大概到十几年,我讲《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德云比丘本人是初住菩萨,修的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这句话很重要。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就先入为主,我再翻翻最后,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恍然大悟,善财童子自始至终修什么法门?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决定没有改变。当中参访不少法门,那是代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参访,他都通达、都明了,怎么样?他不修,他还是修他的念佛法门。怎么知道他不修?每一参你看那个经文最后一段「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他的教诲,增长了智慧,还是修自己念佛法门,增长了自己的定力;定慧等学,福慧双修,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门。我看到这一桩事情,我对於修净土就下了决心。
所以我修净土下决心,是在讲《华严经》里面明白过来了。不是像从前,欢喜,不反对,可以接受,也欢喜看看净土经论、祖师大德的著述。这不止了,我要求生净土,我真的想去了,看到文殊普贤这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九九卷) 2003/9/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99》)
...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是究竟道,二乘、三乘不究竟,但是那叫方便道,方便最后契入究竟,它通到究竟。唯一究竟道,那是接引上上根人的,那不是普通根性;普通根性一定要从方便道,你才能够契入。方便就是真实,这道理总得要懂。上上根人,我在前面跟诸位同学也报告过,他不是天生的,多生多劫修学薰习而成的,不是一生一世。我们再修个几世、几生、几劫,也就变成上上根人了,上上根是这么成就的。
可是我们很幸运,我们不走这种冤枉路了,浪费的时间太长,而且方便道是个险道,为什么?它有退有进,实实在在说,进得少,退得多,肯定的。所以遇到净土法门,那一定不能够放松。为什么?这个道才是真正的究竟道。你看看《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这地方看,《华严》还是方便道,《华严》最后把我们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究竟道就是净土法门。几个人认识?修净土的人、念佛的人,几个人知道这法门是究竟道?太少了。我这一生当中,一个也没有遇到。只知道这法门殊胜,好,古来祖师大德统统劝我们修这法门,经典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劝我们修这法门;法门真正的好处,不知道。但是只要你听劝,只要你肯接受,你就成功。误打误撞,他就撞进究竟道了,是好事,不是坏事。
我认识这法门是究竟道,我也曾经跟诸位讲过,是早年讲《华严经》,讲十七年,这大概在三十年前的事情,我才真正体会到。在以前,我对於净土尊敬不排斥,没有念头求往生,没有。从真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0卷) 2003/10/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0》)
...什么意思?这个真是从什么地方来讲的?佛法不能随便说话,这个真就是超越了十法界,那就是真的;不能超越十法界,还在十法界里面,不是真的。所以你修行,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辟支佛果,证得权教菩萨,不是真的。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讲的,相似即,不是真的,算不错了。但是念佛这法门,如果真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把这水平再降低一下,边地往生,都是真的。为什么?超越十法界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头,这是不可思议境界。
《华严经》到末后,它不局限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什么?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往生西方净土,他们统统生实报庄严土。《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意思深了,这教化大了。大到能普度九法界众生,连地狱众生都有分,你说这还得了!九法界众生的人,六道里面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里面的人,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所以四土,前面两土是度十法界的,普度!《华严》才真正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不读《华严》,说老实话,你对於净土了解是有限的。
我跟同学们说过,我归心净土是得力於《华严》。早年第一次讲《华严经》,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四十》、《八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次,两次讲《八十华严》,一次讲《四十华严》,都讲了一半,以后停下来了。那个时候常常到国外许多地方去讲经弘法,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三卷) 2003/1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3》)
...般人修学,福德多,功德可能都没有。为什么?四相没破。我全心全力为别人、为社会,四相没破,修福,修福积德,果报在三善道。
佛法,尤其是在《华严经》,圆顿大教,「简择义」意思就深。简择的是什么?决定是第一义,不会是第二义。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成佛之道,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道谛,修行证果的方法。狭义来说,从纲领上来讲,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修行的总方向、总纲领,佛家讲的大总持法门,目的是诸佛究竟的果位,果地上大般涅盘。这是此地讲的「简择」。我们一生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上中下三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怎么知道?《华严》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这一招,换句话说,《华严》的成就属於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上上根人才能够理解,才能够认知,才能契入,就是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学习的榜样,示范给我们看,也要明心见性之后才起用。
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在生活当中成就,没有离开现实生活,从早到晚,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没有见性,迷失了自性。哪一天你见了性,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究竟圆满一法不欠,这是自己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众生跟诸佛平等平等。所以说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不增不减。自性本具的德能,在佛不生,在众生不灭,虽然迷了,不灭,它在!迷了有障碍,所以它不起作用。好像智慧德能都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五六卷) 2003/1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56》)
...界身,凡夫呢?没有例外。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二,生佛是一」,众生跟佛不二。你们在三时系念上念到中峰国师的开示,「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极乐即此土,此土即极乐」,这话你懂吗?你要真懂了,你才恍然大悟诸佛菩萨现遍法界身,我现在也不例外,我也是在现遍法界身,我也是在现遍法界土。只是怎么样?只是佛菩萨他觉悟,他明了,我们迷惑不知道。除了这个身之外,以为其他的都不是自己身;除了自己住的此土之外,不知道其他土一切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不知道。苦哉、苦哉!可怜、可怜!
你赞美,所有一切赞美,赞美自己的性德;所有一切的破坏,破坏自己的性德。所以宗门有一句话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然后你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性德圆满的流露。第一愿是一切恭敬,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自尊自重。什么是自?自己的性德是自。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的,尊重一切诸法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这个叫自尊;轻慢一切众生就是破坏自己的性德。谁能入这个境界?谁知道这一桩事情?谁能契入?息心达本的人能契入。也就是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契入。
这个四不,我过去讲过四好,这对一般人讲的,大家听得懂,「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应该也是十几年前在美国那个时候提出来的;四不,我在讲经里头讲过,也不晓讲过多少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这四句话我就常说。这四句话是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三卷) 2003/12/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3》)
...这个「我」是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文殊菩萨在我们世界示现是等觉菩萨,他礼拜,礼拜谁?初发心的。这个「礼」就是尊重礼敬。我尊重他,我敬爱他,我知道他现在的方向目标正确,不久一定到我这个地位,我们一样,平等平等。这个位次就是究竟佛果。
「初发以为天人师」,真的是天人师,为什么?做出最好的榜样,他走的这一条正路。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人这条路还没有摸到,还没有找到,他找到了,他带头在这里走,所以他超过声闻、超过缘觉。为什么?声闻、缘觉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没有走到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成佛之道。而这一条路里头,暗暗的就是含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我说暗中含著这个意思?因为《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念佛法门,文殊菩萨自己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经里头有显有密,密义是导归净土,不是到末后才导归。从前面「如是我闻」开始起,就这意思都在里头,密义我们要懂得。有这个密义,我们各个人都得救,没有这个密义,那真的是上上根人才得度,我们这种中下根人就没分,它有密义。决定超过声闻、超过缘觉,一如《涅盘经》说。
「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这句话是真的,凡夫在大乘、无上乘建立信心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这个信心一建立,了不起。尤其是把《华严经》这些理论方法用在念佛求生净土上,把你的信愿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把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大幅度的增长了。所以教不能不学。什么人可以不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0卷) 2003/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0》)
...天两道受生,观行即佛。
再往上提升一级,「相似即佛」,相似即佛不错!虽然不是佛,有一点佛的样子了。这是什么人?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的佛、通教的佛,相似位,这在十法界里头,不出十法界。再提升,「分证即佛」,这就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没有证得圆满,所以叫分证。他证到部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证即佛是真的。再往上去,「究竟即佛」,那是华藏世界第四十二个位次,究竟圆满了,叫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就一个位次,分证即佛是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在分证位。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是就文殊门而说的。
再就「普贤门」讲,「信终圆收」,这是普贤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总纲领、总原则。初信菩萨就学了,一直到等觉,还是这十个科目,科目没有变更,但是内容、境界就有广狭浅深不同,愈往上面去境界愈广,你证悟的愈深。可是,普贤门信终圆收,这不可思议。信是刚刚开端,初信位开端,终是等觉,普贤境界里头圆融了。为什么圆融?称性。所以下面, |
|
|
|
|
|
|
|
既然讲是圆收,一定要讲行布,圆融是没有阶级,行布则是有阶级。「约行布说」,行布就是就次第上来讲,「则不见此理,成佛未期」。你要不明了这个道理,你什么时候成佛就不晓得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入圆顿大法的初信位菩萨,你成佛快!「此人疾作佛」。快到什么程度?善财童子一生就圆满。
善财童子何以一生圆满?善财童子见此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三集) 2003/1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3》)
...无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心地得清净了,不动智佛,不动有了,智佛没有。他有不动,有体,他不起作用;换句话说,他有自受用,他不能利益众生。我们现在讲,他消极,他没有积极,依旧是有缺陷,也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有体有用,活活泼泼,那才真叫得大自在。
所以,文殊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这一首偈上半,就是第一句、第二句,「劝求」,『若於一切智,发生回向心』。「一切智」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个知要起用,所以说「发生回向心」,你要发心,你要生心,要发、要生。回向有三处,「回向菩提」,这是属於自利,「回向众生」,这是利他,「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自他不二,自他是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的三愿就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法性理体。法性理体,底下第三句说,『见心无所生』,所以这个回向,清凉注解里面说得好,这叫「离相回向」。
我们先来学习前面两句,学佛的人必需要记住、要明了,你学的是什么?你求的是什么?你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所学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学里面,定是枢纽,浅而言之,对一般初学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开慧,慧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里面具足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一句里面就包括这三种智,圆圆满满的智慧。智从哪里来?智从不动来,不动是定,愈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六集) 2003/12/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06》)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七卷
...恶缘,你的不动智佛现前,成就了,如如不动,叫八风吹不动。人学到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你不被外境转,你就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要学会转境界,不要被境界转。现在人担心灾难,你能转境界,灾难不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消灾免难,妙诀!不可以躲避。古人讲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要学佛菩萨这个本事,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用什么方法?念佛这个方法比什么都妙。
所以《华严》到最后总归念佛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吉祥云比丘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后到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就是看这两段经文才回心真正归净土,才知道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无比殊胜。你看一个头一个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忆念生欢喜』,你从念佛法门里面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放下身心世界。『彼诸愿具足』,这个「诸愿」是菩萨的大愿、诸佛的弘愿,统统具足,从念佛法门得到具足。他这个注解里头,「下半能念,忆持明记,故喜生愿足」。注解的文字不多,注得好,讲得非常非常的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偈颂第九首:
【一一地狱中。经於无量劫。为度众生故。而能忍是苦。】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是「亡苦济物」。我们读这首偈,看到清凉大师的开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二集) 200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2》)
...跟人相处?这是我的大病。那个不动智佛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上跟一切诸佛,下跟地狱众生,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诸佛如来不过是觉悟的众生而已,三途地狱不过是迷了自性的诸佛而已。生佛平等!
你能看出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什么时候你能看到这一点,《华严经》作证明,你入了信解菩萨位。信解菩萨位就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不断自然没有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没有了。大乘比小乘高明,小乘一样一样断,佛讲比那个拦截四十里瀑流还要艰难。大乘比小乘方便太多了,你看不断自己没有了。这就是你肯定一切众生皆是不动智佛。自己自信自己是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不动智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学习落实了。你没有这个境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菩萨的,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天天念也没用处,没有一句你能做到。关键都在不肯承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所以你长劫轮回,你脱离不了六道。
如果烦恼习气重,你脱离不了三恶道。要依照佛经里面意思来说,你前生是从三恶道来,你带著有三恶道的习气,虽然这一生当中你得人身,可是你的习气毛病统统发作,发作完了之后,还回到恶道。这个事情大家细细读《地藏经》你就明白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这个样子,恶道、人间不晓得经过多少次的反覆,慢慢把恶道习气渐渐淘汰掉,你才能向上提升。每一个向上提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现象,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难得的、最幸运的是得人身遇佛法,无比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二集) 200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2》)
...要是问,觉悟的人是什么样子?觉悟的人是大慈大悲。你就从这五种菩提心去观察有没有觉悟?你去看人,这个人对人有没有真诚?会不会自己欺骗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是真正的根本烦恼。你想想看他连自己都欺骗,他怎么会不欺骗别人?不自欺的人决定不欺人,这是真理。
所以修行往生,这是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易行道。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李老师往年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这什么道理?能够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往生,不能依教奉行的人不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什么教?《无量寿经》一翻开第一句话「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总纲领,净宗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要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总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诸位要知道,这十大愿王里面每一条都圆满具足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条条都具足。你懂吗?你能做到了吗?从哪里下手?就在这一品经里面。佛非常慈悲教我们行门的下手之处善护三业,头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讲的是什么?十善业道,身口意三业,从这里下手。普贤大士之德从这里落实。你看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要是果然依教奉行,你肯定往生,真的是祖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你不懂,你根本就没有把这段经文放在心上,你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就是祖师大德讲的,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的心行不相应。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诸佛菩萨,看到佛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八集) 200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8》)
...果报,在我们现在的本子一共有十一卷。这十一卷就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从第二分以下,一共是四分,第二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所以我们简称信解行证,第二分是解。第三分「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三分是行。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清凉把全经分成这四分,我们现在讲四个大单元。我们现在是进入第二个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有六会,这六会里面为我们介绍菩萨修行的次第,讲解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诸佛无碍解脱的次第。
这经上说得好,要我们能随顺不能躐等。那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有没有随顺这个?没有,为什么?随顺这个次序修,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决定修不成功。那怎么办?我们修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修这个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是压轴戏,最后一卷,《华严经》到最后一卷,这一卷经所讲的方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生成就。《华严》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无比的殊胜。我们要不靠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法门是我们主修的,《华严经》上所说的我们把它看作助修,正助双修稳稳当当。三十九品经我们能有机会学习,那是希有的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来说太殊胜,太难得了,确确实实古人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幸会,遇到了。正是古大德所谓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能够听到这个法门,一偈一句都不可思议,何况你能够听到一品,听到一会,听到全经,那真的太希有了,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二六卷) 2004/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26》)
...中所说的经教,哪一部能够代表世尊一生所教导的,来研讨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德都公认《华严》,《华严》可以代表全部佛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导的,《华严》可以代表。所以把《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我们现在人讲佛教概论。
佛教概论是方东美先生说的。我最早跟他学哲学,他告诉我《华严》是佛教概论,他也特别欢喜这部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不出《华严》,每一部经就是《华严》某一个部分细说,总说,《华严》。这就《华严经》在一切经里头摆在第一。然后又有这些祖师大德,这《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於是大家讲《无量寿经》是第一。《无量寿经》怎么是第一?《华严经》到究竟圆满归《无量寿》,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圆满是在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劝导华严会上,也就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这不得了!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手,现在我们人讲助理,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助理,他怎么把毗卢遮那佛的这些学生,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皈依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不生气?所以这要不是见性的人,肯定会生气。你在我这里,帮我的忙,怎么把我的人统统带跑掉,这成什么话。见了性的人就知道,弥陀跟遮那是一不是二。
我们今天拜这三尊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佛有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障碍,理上无碍,事上也无碍。所以文殊普贤把这些人带到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不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七卷) 2004/3/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37》)
...德?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前面的序文,他那个序文写得很长,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话说。隋唐的高僧大德,那个时候是佛教黄金时代,日本、高丽(就是现在的韩国)都派许多留学生到中国来学,还有越南。这些中国、外国的高僧大德可能也是偶尔的机缘,一个动机,大家来探讨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的这么多经。这么多经典,哪一部经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那就是找个第一。於是乎,几乎这些高僧大德公认,能代表整个佛法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称为根本法轮,称为经中之王,一切经称为《华严》眷属,《华严》称为经中之王。《无量寿经》也是早期翻译的,也是最早到中国来的。《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所以这一句话让人家马上就想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根本经,那他们就做比较,比较到最后这是非常明显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华严》到最后是归《无量寿》。《无量寿》是《华严经》的总结,这样一来《无量寿经》就变成第一。《华严》是第一,《无量寿》是第一里面的第一。
隋唐大德有一句话说得好:《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好,《华严》、《法华》这是我们佛法里面著名的,叫一乘大经。佛法分大乘、小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这一乘。《法华》跟《华严》是一乘,一乘是佛乘,成佛的经,在大乘之上。古大德公认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九卷) 2004/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9》)
...到了受用无穷,要努力一点,能学多少学多少,这就好。绝对不要存一个错误念头:这法身菩萨境界,我们哪里学到?念念就好。那你就错了。为什么?你永远学不到。法身菩萨他学的是圆满的,百分之百的;我们能够学个百分之二、三也不错。比那个不学的就强多,这是真的。
所以要放下,什么都放得下,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可怜,你就苦了。经上常讲可怜悯者,就是把这些拉拉杂杂东西,全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的这些东西,抽象概念、这些垃圾放在心上,错了,自己受害就深了。你看看方便门里头头一首偈讲念佛。六首偈里面第一首令念菩提,叫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意思好深!所以《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上乘的实相念佛。
第二首随顺,你要不随顺,你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怎么能不起心不动念?唯有随顺就可以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第二首一定讲随顺。随顺这四句『了知差别法,不著於言说』。注解里头这第一句、第二句「了法亡言」。这个亡也可以念成无,了是明了,了法无言。第三句「次句得旨」,旨就是事实真相明白了。『无有一与多』,一跟多是代表字,代表什么?代表相对,一多是相对的。你从这一个例子就要通达一切的相对,大小是相对的,长短是相对的,生灭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再用我们佛法来讲,性相是相对的,理事是相对的,因果是相对的,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的,真实法无有一与多,无有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七卷) 2004/5/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7》)
...法,不多,这里面常常听到有人往生。有同修来问我:是不是真的往生?真的。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诸位都知道,印祖所说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他教导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末法时期小道场真修行,道场小容易维持,他教导我们不要做经忏佛事、不要做法会、不要传戒、不要讲经,专一念佛,他讲得没错!可是我们试验了这么多年,感觉得是经还是要讲,不讲经不行,为什么?不讲经他不明理,他的疑虑断不了,他修学不如法。经还是要细讲,最好是把经教搞清楚、搞明白,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没有一个不成功,真的是万修万人去。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都是入佛菩提,所以《华严》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道理!这才真正普度一切众生,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看偈颂第十首:
【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佛为我们说法,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的术语叫诸法实相。我们今天用宇宙人生实相,实在讲宇宙人生没有「诸法」那两个字用得好,但是说诸法不太好懂,说宇宙人生比较容易懂,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我们用什么样的名词都比不上佛经上的名词术语高明,因为诸法可以包括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没有办法包括诸法。佛为我们说法,他善说,我们要善听,不会听的,你听不懂他说什么,所以要会听。会听不容易,怎样训练成我们会听?老老实实的听,常听多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九卷) 2004/0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9》)
...我们自己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依教修行,我们一般往生不会在下下品,至少也会到下上品、下中品,不会在下下品。如果在下中品、下上品,那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大概只要六劫,六劫、四劫这个样子。你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西方世界殊胜无比。
多少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没有缘分,一生没有遇到,没有听到。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大乘里面第一方便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的幸运!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开经偈是武则天写的,是为《华严经》全经翻译出来,送给她看,她非常欢喜,在封面上题了这一首「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你要知道《华严》,《华严》最后的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要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学《华严》这一生当中不圆满。纵然修得很好,能往生到华藏世界,这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还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够圆满菩提,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不能比!人家十二劫就成了,你还三大阿僧只劫。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文殊、普贤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两个菩萨带头,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所以,净土法门是大乘里面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上的法门。
佛法总的来说,八万四千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论哪个法门都是先悟后修。悟个什么?用佛经的术语,诸法实相。通达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一切法。实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四集) 2004/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4》)
...大德、在家修行的居士,开悟的、证果的,年岁都不大。老年成就的,实际上他开悟的时候也是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修行有体力。打个「般舟三昧」,我们知道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三个月,三个月不睡、不坐,所以般舟三昧叫「佛立三昧」。可以走动,可以站在那里,不可以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比打佛七还严格,佛七是七天,这个一期是三个月(九十天)。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这是五十三参第一参。德云比丘就是修般舟三昧,念佛求生净土的,善财童子头一个参访他,这个用意很深,我们世间人常讲「先入为主」,善财童子主修的法门是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主修法门。五十三参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修行成功、圆满了,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一生成就,这是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的。《华严》里面讲无量无边法门,「离世间品」举例子就讲了两千个法门,你看看最后导归极乐,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懂、要明了。既然所有法门都导归极乐,我干脆选择念佛法门就好了,何必要拐弯抹角?要受那么多辛苦?所以,一部经,学古来祖师大德。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一生就是一部《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死心塌地一生不改,他成就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统统放下了,心地清净慈悲。就是这么样简单的一个法门,自行化他;自己这样做,也这样教化别人,真的是自他两利。
注解里面讲,『色与非色想非想,所有名字』,这总共有十一个字,清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0卷) 2004/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0》)
...提起正念」,你看看,身、心、世界,身、心是正报,世界是依报,娑婆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不放下你不能成就。《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都应当要把它舍掉,何况是世间法?为什么?佛法因缘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不是真的,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执才能破。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不是破我执。念佛,功夫念到极处,我、法两种执著都破了,那是理一心不乱;我执破了,是事一心不乱,法执破了,理一心不乱。都要念佛的功夫得有深度,深到极处这效果就出来了,跟参禅没有两样。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句佛号把它念掉了,所以这个法子妙绝,容易、稳当。《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什么不肯舍?为什么不放下?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里面注解,「前半」,前面两句,「所救」的,前半是所救,「著我为因,受生死果,未证无我,浩无边际」,『求其边际不可得』。这一句「求其边际不可得」,就是佛常常讲的苦海无边。苦海没有边际,为什么?自性没有边际,你迷了自性,把自性转变为娑婆,转变为六道,转变为生死苦海,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不好懂,古大德给我们说比喻,让我们从比喻里面去体会,比喻里头用得最多的是梦。世尊一生讲经,举比喻用梦用得最多,《金刚经》上虽然讲「梦幻泡影」,梦是主,幻泡影是陪衬的话。
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是什么变的?识心变的,唯识所变。识心,我们现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八卷) 2004/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8》)
...个团体不超过二十人。
今天讲到这一段「然正法灯,永作照明」。我把我所见所闻心目当中,在这个时代怎样能够帮助我们、成就我们修行的一些方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提倡。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人是无缘?不喜欢真正修行,那就没有缘;不愿意这一生决定往生,那就没缘。没有缘的原因是在哪里?不知道世间苦。这个世间够苦了,他在这个苦里头不知道是苦;极乐世界乐,经上讲的,他也不懂得那个地方是真的乐还是假的乐。把极乐之乐总打成问号,犹豫不决;把眼前这个苦,他很留恋,苦中作乐,不肯放下。不但不肯放下,时时刻刻斤斤计较,就是我们常讲的,他攀缘,他不懂得随缘。
随缘,没有计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随缘。恒顺、随喜就是功德。自己一定要执著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对自己的清净心你想想看有没有障碍?特别是我们这两年,时时刻刻自己勉励自己、也勉励同学们,修行目标要定在「纯净纯善」。难!要不真正放下,要不真正做到随喜,你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难。纯净纯善,那真正是第一等大福报,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预知时至,不需要人助念,不需要人帮助。功夫好的人,生死自在,凡圣同居土,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能走得了。这个地方众生还有缘,什么叫缘?还有一些人听你的,乐意接受你的教诲,你不能走,你要帮助他;帮助他起信,帮助他开解,帮助他放下,帮助他往生。他跟你有缘,你才对得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间种种的染污,到哪里去找?所以这个堕是真的堕。今天一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不受世缘影响的人,万分之一找不到。所以这一句「多成难处」就是绝大多数堕地狱、饿鬼。
遇到如来怎么样?遇到如来是有机会出离六道轮回。又有几个人真正能把这个机会抓住依教奉行?我们冷静的观察,看看我们周边,不要看别的,看周边学佛的同学;不要去批评他,要批评自己,那就是一面镜子。自己看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的过失很容易,就跟眼睛不能看自己,会看别人。看别人之后,会看的人他看了之后,马上回光返照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不善的造作。初学很困难,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抓住几个纲领,像印祖教我们的,这太重要了,「诚敬」。诚敬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第一愿「礼敬诸佛」,谁能做到?普贤菩萨才能做到。
什么时候你的眼睛里面看到芸芸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恭喜你,你成佛了。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不但说众生是未来佛,《华严》、《圆觉》里面佛讲的,那讲得的确是真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实在讲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从性上讲,这个性是佛性、是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法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纯净纯善。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本性,纯净纯善的本性,从哪里恢复起?要练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一不是纯净纯善,自己成功了。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决不是把恶人当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没有别的,读经,天天要读经。读经真的不容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经典是最浅显的白话文。如果没有句点,不分段落,我们就没有办法读。这些事情古来的祖师大德非常慈悲,给我们做了注解,给我们把句读表示出来,把段落都勾出来,我们今天看很方便,可是实际上真正读还有困难。这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知道有这些难处。如何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
【为彼兴造大法船。】
那我们自己要真正认清楚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真是经里面所说的:
【忧难无涯不可处。】
这你认识。迷而不觉的人,他忧虑多,他困难多,忧虑困难,『无涯』是没有边际,苦海无边!『忧』是讲心,『难』是讲身。《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华藏世界,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人,以身作则,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净土。这个表演我们看到了,真的是无比的震撼,震动了无量劫以来的迷惑。这一震动惊醒了,你看到这个境界,你有没有觉悟到我们往后这条路要往哪里走?你只要是跟随文殊普贤,跟随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决定没有错!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有很多同学问过我,他对这个世界有留恋,这个世界家亲眷属很多,总是想帮助他们。我到极乐世界能不能很快就回来?还是一定要到极乐世界证果之后才可以回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跟阿弥陀佛见一面,你说娑婆世界还有很多家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八卷
...中国、外国这些大德们,他们就曾经做了一个工作。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德,日本的高僧、韩国的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人都了不起!回去之后都成为祖师大德。你们看看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前面梅光羲老居士有一篇序文,那个序文写得很长,里面说到隋唐大德大家在一起研究世尊一生所说的这么多经,哪个第一?到最后的结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公认的,所以称《华严》为经中之王,称《华严》为根本法轮。
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称《华严经》是佛教的概论,佛经概论,说得好。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好像是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一切经是枝叶花果,都是从这个根生的,不离这个根,这是第一。《华严》到最后究竟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是净土,代表净土的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第一。我们讲善名称,《无量寿》第一。现在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个本子,会得真好,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如果你不用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你统统都要读。如果你觉得这个很麻烦、很费事,浪费很多时间,那夏老已经给你准备好了,用了十年的时间,无量功德!我们就受持这个本子。
他这个本子全经分成四十八品,你称四十八章也可以。他最初会集的原始的本子里面是分为三十七品,在我们想一定是三十七道品,它是三十七品。这个本子修订过十次,最后定本跟四十八愿相应,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最重要?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愿,阿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八卷) 2004/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8》)
...方。更应当晓得,我们生生世世都在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功?就是没有放下。这一生如果再放不下,就又误了,误了的时候,再要遇到这个缘分,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这是不能不警觉到的。
所以这个化他,这里头有方便,「方便等」就是方便、愿、力、智。小注里面说得很好,「劝物涉有,故是方便」。劝一切众生发心这就是愿,「即是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愿。「修习力,为智决断」,智是决断,这个修学是力。所以后得智,文殊菩萨所讲的这四个字,方便、愿、力、智,你统统都具足。
「以此速成无上果」,自行化他,速成佛道,速是快速。这个经是《华严经》,《华严经》讲快速有道理,什么道理?《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清朝魏默深居士,就是魏源,将「行愿品」,我们别行的这一卷,最后这一卷《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华严》最后导归净土,又何况《无量寿经》一开端在序分里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讲得清楚明了吗?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我们知道了,极乐世界修普贤法门,修普贤法门就是修《华严经》。所以西方净土跟《大方广佛华严》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古大德讲,《华严》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小本的《华严》。我们听了这个话,细细的去观察,讲得好!真的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我们说不出来,他说出来,他说出来我懂。印光法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一卷) 2004/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1》)
...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是烦恼不能断,这是事实。五品位没断烦恼,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应当要学的。我们天天读《华严》,跟大家在一起学《华严》,我们的见解跟佛相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修行,行是思想行为。
「修行」这两个字意思一定要懂得,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行为再多,总出不了身口意这三大类,所以这三大类就包括你所有的行为。你的行为有错误,要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一定要懂这个意思。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什么行为是错误?什么行为是正确?那就是经论做标准。经论里面说得最多的、最常说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常讲的。我们净宗学会就是用这个做为修行的标准。
基础的基础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你能做得到吗?做不到要做,尽心尽力的去做,这就好。不能做到满分,打分数一样,一百分是满分,我做不到,我能够做到五十分、四十分也不错,总得要做。而且要希望自己年年能够把分数向上提升,这就对了。不可以不做,不做不能往生,这要知道,一定要去做。做,怎么个做法?大师教得好,教的我们一点压力都没有,随缘,你看看这个用心慈悲到极处!随缘随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解跟行才会相应。
所以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要随善缘,要随佛缘,不能随恶缘,不能随世俗,这个要懂,这不可以有差错;第二个「读诵」,第三个「演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八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8》)
...里面的,你已经具足了,再重要的学习那就是开解,就开悟,令解就是开悟。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十住位,十住菩萨已信令解。第三就是「第四会,已解令行」,这是十行位的菩萨。第四是「第五会,已行令起愿」,我们讲发愿,这是十回向的菩萨,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绝对不自己享受,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去享受。
所以回向,佛常讲回向三处。三处,「回向众生」这一处最重要,其他的两处,「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实际都是为自己的,菩提是智慧,是正觉,是大觉;实际是法身、是理体。这里头具体的事相是众生,回向众生。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度人是真正度己,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都要透彻的了解,所以要发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实际上,普贤菩萨的愿只有七条,前面七个是愿,后面三个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后面三愿是回向,不能没有。
第五是「第六会」,说十地,「已起愿令证入」。已经发愿的时候这证入,证入这是十地品。你看看佛法里,同学常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摩诃是大,大菩萨!这些菩萨的智慧德相跟究竟佛果非常接近,那是真正的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前面我们所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也是正等正觉,但跟十地菩萨比,那他差很远了。如果说十地是正式的正等正觉,那他们是相似位,这都必须要清楚。
到第六会,这是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0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0》)
...没有名字,这个地方用的名字是不得已而用的。真如是什么?就是宇宙万法的体、相、作用,全都包括在其中,以归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有没有这个事情?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要说没有,现在这个森罗万象明明摆在眼前,你要说它有,确确实实了不可得,真的它是无所有,毕竟空。这个到下面经文我们要细细跟诸位报告,你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
一个人把真相搞清楚,搞透彻了,这个人的心自然就定了,也就是说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别执著。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烦恼起现行;觉悟的人烦恼不生,智慧起现行,所以不一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因为是归一道,这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回向真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愿「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真如。一身一智,一身是一个法身,大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还分别什么?一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就是佛果,所谓的佛果就说这么一桩事情。
下面引用一句经文,「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本是本来,一切众生、一切法界,论起根本无非菩提,无非正觉,这是真的。这个意思我留到后面报告,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在这个里头能透一点讯息,用科学的方法透出一点讯息出来。后面总结,「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如果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法里头都含摄一切法,说不尽。说「又亦摄十信之十德」,这个不说了,注解里头有,诸位同学如果想细心去研究,你看清凉大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二集) 2004/10/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2》)
...。我是依据江味农居士《讲义》讲的。如果读书,读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读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这两本书很好,确实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突破重重的瓶颈,这就是断疑生信。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有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不空过,那我就劝你学《无量寿经》,学《弥陀经疏钞》,或是《弥陀经要解》,就够了,你这一生当中一定得生净土。这是在现前一般的根性真正有利益的课程,不多,只要好好去学,没有不成就的。
《华严》太大,但是没有关系,我是每一次都讲得很细,听一次有一次的利益,听一品有一品的利益。能够有机会听,也能够帮助你断疑生信,而且我们处处都指归净土,这个绝不违背大经的宗旨,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大德就已经说出来了,《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讲得好!意思就是讲《华严》、《法华》都是引导你归无量寿的,归无量寿就是归净土,归念佛法门,这个很难得。
我们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所修的法门就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说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数字,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在许许多多念佛法门里面,他特别为我们所示现的,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善知识。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善财果然不错,就是以专修念佛为主。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接引,真的往生了,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证究竟圆满的佛果,不可思议。善财童子是一生圆证无上菩提,所以《华严》导归极乐世界是天经地义,我们一丝毫疑惑都没有。
那么这个地方所提出来的问题,就是《瑜伽论》当中讲「异熟赖耶」。什么叫异熟?异熟就是不是一个时间成熟,成熟有先后不一样,这个叫异熟。赖耶实在就是讲阿赖耶里面含藏著种子,这些种子十法界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每一个人阿赖耶里面都有作佛的种子,都有作菩萨的种子,也都有作饿鬼、地狱的种子。所以,从因上来讲,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无二无别,缘就不同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阿赖耶里头有佛的种子,如果我们随顺佛的种子,那你这一生就作佛去,你随顺菩萨种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六卷) 2004/10/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6》)
...时候对我自己的影响,对净宗法门真的相信是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文殊、普贤这是我们最尊敬的两位菩萨,学教的人最尊敬,我们对於文殊普贤的尊敬超过观音、势至,这学教人的习气。看到《华严经》上所讲的,文殊普贤到最后统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再看到《四十华严》,想到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得意的门生,他修什么法门?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门?他自己是依什么法门成就的?这四十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认真细读才知道他的确传老师之法,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吉祥云比丘(在八十经里面称德云比丘)教他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第一个善知识先入为主,他接受了念佛法门;再看到最后,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我们明白了,彻始彻终就是净土法门,当中的参学是广学多闻,没有动摇他自己的修学,没动摇!你看每参访到最后一段「恋德礼辞」,我明白了,还是老实念佛,参访并没有去跟他学习,只是了解。了解什么?了解是增长智慧,就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对於自己的行门没有丝毫妨碍,不是参访一个就学什么,不是的,只是了解。我这样才对净宗法门死心塌地!真是不容易,没有这些大经大论,显不出净土殊胜。
净土实在讲非常难讲,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讲经,他跟我说最怕讲《阿弥陀经》。他在台中《阿弥陀经》讲过六遍,最难讲、最不好讲。我跟他老人家学过,一切经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弥陀经要解》、《弥陀经疏钞》,对於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七卷) 2004/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7》)
...了,那你不是个佛弟子,不但不是佛,儒你也做不到,儒有恻隐之心,我们今天讲有同情心。遇到这个人在困难的时候,当然他过去有些对不起我的地方,他不好意思开口求我帮助他,我们要明了,他有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他,还要人来开口说吗?人家开口说,那我们就错了。除非是不知道,知道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去帮助人。经教里头佛常说,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要记住成就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他是个恶人今天遭难,我们不要考虑他是善是恶,他有灾难立刻就要救他,救难要紧。
下面有个更深的意思,「又以无命者法而教化之」,这一条重要。前面所说的种种帮助,是一时的,是现前的,这一条则是永久的。那用什么方法最好?《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给我们示现得太好了!我们要观机,他能不能接受?能接受,一定要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他,这才是永久的离苦得乐,不再搞六道轮回了。「教化甚深」这个十句,每一句都有这两个意思,一个就是现前,一个是永恒的,著重在永恒。
所以,一定要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示现。众生羡慕果报,所以佛教化众生,先把果报示现给你看。然后再跟你讲这个果报是什么因修的,你就相信了,你就会起而效法,帮助众生的目的就能达到,一定要让他觉悟,起而效之。譬如财富,我们要展示出来给你看,真有!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同时这是做很好的示现。我在年轻的时候,四十岁之前,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在最艰难的时候遇到韩馆长,我住在她家里,不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0集) 200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0》)
...熟了;古文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你把这两样东西学好了,你不但是有了根,你的根活了。活了之后,纵然将来你有能力、有机缘广学多闻,可是我还是希望你专攻一经,长时薰修,一门深入。这个样子是什么?你做专家,你在培养后继的弟子。儒释道三教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可以复兴,这是大事业不是小事!从这里下手,这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看到『随其解』,这个解有二义,第一个是「随有深浅之解」。我讲到此地。第二那是究竟,「说诸佛菩萨之解化故」。这句我们要问,是我们现前同时进行,还是把它分做两个阶段?《华严经》上说得好,「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诸佛菩萨之解,在《华严经》里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到末后一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诸佛菩萨之解化,我们要知道。那我们同时再学《弟子规》,同时再学古文,佛菩萨给我们讲的最高原则,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不放弃也没有障碍。怎么个学法?一句佛号老实念,时时刻刻不忘念佛。
我们修净宗,净宗的五经一论我们选一部。《无量寿经》的分量最长,大概从头到尾诵一遍,经念得很熟的人五十分钟足够了。每天用五十分钟诵一部《无量寿经》,念一万声佛号,这是「诸佛菩萨之解化」,这是讲在现前这一年。一年当中我们的修学就抓到这个纲领,这个不杂。《弟子规》是行经,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不能违背,那就是属於戒律。持戒念佛!背五十篇文言文,昨天我跟诸位说了,我们可以把古文...(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二卷) 2005/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2》)
...对物,可以把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可以把方便有余土提升到实报庄严土,有用,有作用。可以把我们的品位提升,我们下辈可以提升到中辈,中辈可以提升到上辈;下品可以提升到中品,中品可以提升到上品。问题在会不会。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不留情」,不留情就是不再要去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错的,不分别、不执著是对的;执著,染污的相现前,分别,紊乱的相现前。自己要好好的多想想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能放下就赶快放下,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净土修行的纲领抓住,心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口持名,身礼佛,这个礼佛就是一切恭敬。
怎样真正做到礼佛?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遍法界诸佛,我们在大回向里头都念到,每一句后面就是遍法界诸佛。一切人是诸佛,一切事是诸佛,一切物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恭敬,这个恭敬心遍虚空遍法界。你能这样修行,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是凡圣同居土,决定不是下三品往生,而你是实报庄严土,肯定是中上辈往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你这个礼敬可不得了,你这个礼敬把你的性德全部流露出来,你对於一切众生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你统统礼敬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没有一样不恭敬。你说要不要学!
「称赞如来」,一切有情众生,称赞如来主要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四卷) 2005/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4》)
...是提醒我们后人。
我们今天说老实话,你有没有嫉妒心?你有没有悭吝心?嫉妒心是见不得别人好,无论在德行、在学问、在教化或者在福报,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难受,总是恶意的批评、恶意的贬低,想尽方法来障碍、来打击,这样的罪报就像周利盘陀伽一样,生生世世愚痴。造作业因很容易,「随其所行业」,很容易,果报可就麻烦大!果报就要看你造的这个业它的影响。如果影响的人愈多,让许许多多人闻法的机缘断了,对於这个法师信心失掉了,要看人多少,要看时间多久,你的罪业跟这个成正比例,很麻烦,这不能不知道。所以周利盘陀伽实在讲也是诸佛如来来示现的,无一不是点醒我们的。
随喜功德有多大?不可思议。很多人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功德,称性!称性的功德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我们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看到人家学得好、修得好,表现也很好,教化众生法缘殊胜,我们能生一念欢喜心,能有一句赞叹,功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心里欢喜赞叹,就是帮助听众,我们对这个法师、对这个法门肯定,增长他们的信心,这些人只有从诚敬里面才真正得到法益。
所以随喜功德,这个功德从哪里来?功德就是帮助听众、帮助大众建立信心,启发他的诚敬,他真正能受益。他在法师那里受多少利益,你这随喜赞叹的人得的功德跟法师平等。决不是说法师有十分功德,我只得一分,不是的,圆满的,圆满功德。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生起欢喜心,嫉妒、障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0集) 2005/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0》)
...离,我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了,现在要不要去?有把握你就不要去。为什么?你现在这个身体还健康,还有法缘,还有许许多多众生需要你帮助,那你就要做牺牲奉献,好好的去帮助别人。什么时候走?这一切众生不听你的,不喜欢你的示现说法,你可以走了;他还很欢迎你,还愿意接受你,你就没有理由走。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基本的态度,我们要懂。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的成就有没有先后?大乘教我们读得多了,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那才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说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最后一品所讲的,那是一真法界,那是华藏世界,那是极乐世界,特别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不必著急,我们在此地有时间观念,到极乐世界没有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钞》。「释曰,四镜之名者,一空镜,谓离一切外物之体」,所以空镜的意思,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空。到最近科学家才证明,这一切物质的现象,森罗万象,物质现象在哪里?无中生有;钟茂森博士给你们做的报告,最近这些科学家的发现,确实无中生有。「生有」就是生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是刹那生灭,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初学《楞严》,读这两句话很难理解,经过科学这么一说,我们对这两句话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二卷) 2005/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2》)
...里讲得多,讲到「十回向品」。我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是文殊菩萨得意的学生。你看讲经讲那么长的时间,这个疑问都没提起来,偶然之间想到这个问题,仔细再把这个经一看,文殊、普贤统统都求生净土。
因为这个经文在后面,没讲到,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翻经,把《四十华严》好好念一遍。在三十九卷,《四十华严》三十九卷,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净土。那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入室的弟子,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肯定跟普贤菩萨一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把这个经仔细看一下,一点都没错。你看他出来参访,头一个德云比丘,《四十华严》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本身修般舟三昧。再看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前一后,这恍然大悟!原来《华严》是怎么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成就的。五十三参才晓得那就是日常生活,你每天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佛非常善巧,把这个社会归纳为五十三类,这个五十三类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你看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念佛人不是不接触,统统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增长智慧,增长戒定慧三学,不染;我统统明了,增长智慧;我心里如如不动,增长定力;我不被你污染,我依教奉行,增长戒的力量。
这一句佛号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南无阿弥陀佛」,岂不是宗门里面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这个觉就是归到阿弥陀佛,就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六卷) 2005/3/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6》)
...佛陀的,佛到哪里他们都跟著一道。这个团体不小,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教学不是容易事情,他这么多人,你要有能力招待。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很简单,实在没有地方住,你要是有个花园、有个树林,他都行,他树下一宿;吃饭的时候也很容易,他们每天都出去托钵,所以接待不是太困难。在当时有国王大臣长者、大富长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别墅花园,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所以王舍城、灵鹫山这些地方,佛在这些地方讲经的时间都相当长。总而言之,佛陀慈悲,尽可能不麻烦人,接受别人邀请,并不给人添太多的麻烦,大家欢喜亲近。
请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教学化导一方,这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请转法轮,请佛住世」,那佛是一定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世尊的行谊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真正发心效法学习。这就是出家学佛所从事的事业,这个角色在现在社会里面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一个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的义务工作者。因为佛教学没有收学费,没有收学生的供养,完全是义务教育。那我们对这个要是有兴趣,很喜欢,你要是发心,这是出家,出家就从事於这个工作,这个行业。
佛教导我们,我们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每一个行业对社会、对众生都有贡献。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身体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官,任何一个器官对於整个身体健康都有密切的关系,少一个也不行。我们社会上这些行业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0卷) 2005/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0》)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五九卷
...六信位小菩萨,在后台说不定他是古佛再来,说不定他是等觉菩萨,台前台后的身分不一样。这些事情在大乘教里头太多太多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式能帮助众生觉悟就用什么方式,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方法,没有一定的形式,随顺众生的根机自自然然的示现,法尔如是,这道理就深。
文殊菩萨现在是代表我们这些初学的众生,「勤首菩萨」称佛子。我们真正发心学佛,虽然烦恼没断,一个位次都没有证得,这五十一个阶级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学位,五十一个学位,我们一个也没拿到。但是我们有信心,我们肯努力不懈怠, |
|
|
|
|
|
|
|
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所成就,成就无比殊胜。真的,《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点千万不能够疏忽。为什么?一品烦恼没断,纵然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有成就吗?有。有什么成就?你看看,佛在往生经里面所讲的,《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那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没有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在这其中,没说。既然没有说,那么下下品往生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不得了!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这还得了!
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才肯真正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一心一意专求净土。为什么?成就太不可思议!我这一生就能够成阿惟越致菩萨,就能证到七地以上。这是《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讲得清楚。诸位看莲池的《疏钞》,看蕅益大师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八卷) 200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8》)
...,不能不认真的去思考。所以我最后还是接受了方老师的指导,从教下入门。
亲近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引导我入净土。真正入净土,当然李老师那里是做了一些功夫,是我自己讲《华严经》,我都跟诸位报告过。民国六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三十多年前,《华严经》讲到一半,那个时候我是《八十》跟《四十》同时讲,年轻有精力。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修什么法门?文殊最得意的门生善财,善财学什么法门?好奇!起这么一个念头。细细去查经,查到原来文殊、普贤统统念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也不例外。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在《八十经》里头称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求生净土。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下恍然大悟,你看自始至终,善财自始至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归心净土在这个地方才下定决心,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无与伦比。
当然李老师的教诲有影响,真正是在大经大论里面悟出来的,那个路是正路。我在台中学《楞严》,在《楞严经》里面我看出来,大至势菩萨、观世音菩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这两个摆在最后,两个特别法门,不是观世音菩萨一个,大至势菩萨也是没有按次序排列。我才体会到,才看出这些门道,净宗无比殊胜,真的是这一法能断一切恶道苦。这首偈我们就到讲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勤首菩萨偈颂第二首:
【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於佛法中。勇猛常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八卷) 200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8》)
...如是』,所以提婆达多堕地狱。
六群比丘都是佛的学生,学生里面有愚痴的,有业障深重的,毁谤老师,毁谤同学,在团体里面造谣生事。你说今天团体里有这些人,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已经表演给我们看了。佛在世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形,现在有这个情形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就知道这是普通现象,正常现象。那我们对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佛教给我们对於这些恶比丘,就是多闻而不修行的,用什么方法对他们?佛教导我们「默摈」,默摈就是儒家讲的「敬而远之」,对他恭敬,对他客气。远是什么?不要听他的。不要看他的,不要听他的,这叫远之,默摈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看,夫子跟世尊对待这不如法的人完全是相同的态度。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说得更清楚,你看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礼敬是从相,相大家都一样,凡是人皆须敬,恭敬没有分别,恶人我也恭敬你,我对你恭敬的真诚跟敬善人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没有等级,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但是赞叹就有等级、有差别了,赞叹如来,也就说你的言行与道德相应,我赞叹你,如来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我赞叹你;与性德不相应,我不赞叹你,我对你只有恭敬没有赞叹,你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一句不说。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遇到,遇到一些不如法的不说,恭敬。供养,供养还是可以照有,他有迫切需要的时候,真的没吃、没穿的,我供养他。法供养也可以,你肯不肯学,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一卷) 2005/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1》)
...,真做到了,真是一点都不假。你还能不往生吗?哪有这种道理!
用什么来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要常常摆在面前,要常常记在心里头,时时刻刻用它来检查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检查我们的心,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修心;日常生活行为我们用另外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个字每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我从前讲过,用这二十个字做一个题目讲过,好像有不知道是录相带还是录音带,有做过专题讲过。这是修学的纲领,总的纲领,总的原则;细目,细目就是《无量寿经》,再说得广一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这二十个字最后有念佛,决定要求生净土。依照这个来修行,依照这二十个字修行,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一生对人介绍佛法遵守一个好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定要知道自己所知的有限,但是一定要晓得要不断提升自己。诸位要知道修行跟求学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不能停,停下来决定退转。逆水行舟一定要往前进,要勇猛精进,这样就对了。要常常勉励自己,你真的肯修,真的有领悟,你在修学里头就得到乐趣,法喜充满。你看看《论语》夫子所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怎么样?学了要修行,那个习就是修行;换句话说,你学多少你就要做到多少。学不要太多,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一卷) 2005/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1》)
...不能不认真学习的。修行就在这些地方,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你还学什么?导师不能离开。
后面这两句是说明,一切诸佛决定是正助双修。这个注解里头讲得好,「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万行齐修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细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不离正助。那今天我们落实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正修是什么,你可不能不知道。《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正修。你看经上三辈统统都有这一句,你就晓得这是净宗的正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都是属於助修。我们对於助修选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里面有净业三福、六和敬,非常重要;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助修。也就是说,我们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能够违背这五个原则,都要与五个原则相应,那我们就正助齐修了。念念帮助我们不失菩提心,不失正念,一向专念,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净土;除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之外,不放在心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三福相应,与六和相应,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你想想看这样的人,他往生极乐世界还有问题吗?决定有把握。
记住这经上这里一句话,「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这个得道就是成佛了。成佛绝对不是一法,决定是正助双修。正虽然是一,助是无量无边。智首菩萨在此地只举六度四无量心代表一切法。一切助道法要是把它归纳就是归纳成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看到。因为它的位次也是调换,没有按照顺序排列,你要细心去观察。
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华严经》里面我是讲到一半,早年讲的,不是这一次,第一次讲《华严》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文殊得意门生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查经一找,原来这三个人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再看看五十三参,了不起。你看善财童子头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这很要紧,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先入为主,这第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教导什么?第一个老师以身作则,他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头一个,头一个教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就晓得善财修什么?善财念佛。再看看末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彻始彻终文殊、普贤、善财专修净土。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无量法门,这里头含义很深。无量法门统统指归净土,表这个意思。我在讲《华严》体会到这一点,这才五体投地全心全意归向净土,再没有错误的念头,全心全意归净土。所以要不是这些经教,我还是不容易接受。
这是从这些迹象上自己反省,过去生中是学教的,所以对於教欢喜,对於书籍非常爱护,喜欢读书,喜欢研教。再看看我们道友当中,早年我有很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出家之前我们同学,抗战期间在福建念书,同学,以后又同事。我出家之后,大概一年多他也辞掉职务,跟我一起出家,我们在一个寺庙,很难得。我对於教这么欢喜,常常讲给他们听,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我第二次讲《华严》,第一次好像在三十多年前,我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华严三圣,这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这是我们从内心里面起恭敬心,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天突然想起来,他们两位修什么法门?在《华严经》上读到,原来这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这出乎我意料之外,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菩萨也是求生西方净土。再看看善财童子是文殊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传人,他修什么法门?看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八十华严》称德云比丘,意思是一样的,吉祥云比丘教他念阿弥陀佛,教他般舟三昧,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头一个。我们知道头一个老师很重要,叫先入为主;再看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定了。
你看第一位教他念佛,最后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当中这五十一参,那就是广学多闻。无论是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我都接触,我都来参观一下,参观什么?我都明了、都懂得,不外行。我修哪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对於念佛法门彻始彻终没有改变。我们才晓得这个修学的方法也找到!原来《华严经》,文殊、普贤、善财给我们做榜样,统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与华藏是一不是二,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也是一不是二,毗卢遮那法身佛,弥陀如来报身佛,再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应化身佛,三身一体,一体三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法王唯一法」,所以「法常,诸佛亦常」。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三四卷) 2005/9/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34》)
...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是举《起信论》里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么?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净,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么?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三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3》)
...叹。世尊怎么赞叹他?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佛如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如是,所以这个世界是不可思议的世界。不到这里去,到哪里去?别的世界未必去得了,这个世界是稳稳当当,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你所获得的智慧德相真的是没有法子想像。
道理,理论的基础,《华严经》上说到了。所以《华严》,古大德说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你看古大德把这三部经合起来等量齐观,说的有详略,内容没有两样,都是圆满的。所以不读《华严》,你怎么能了解极乐世界?不读《华严》,你怎么认识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一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学《华严》到最后,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古德把这个经称为大本《无量寿经》,没错,确实是事实。
我们今天学,学无用、学无照、学无在,怎么个学法?实实在在讲就是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就是无,学无执著、无分别、无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佛的甚深境界原来就在当下,就在眼前。无在故,无所不在!法性遍一切处,法相也遍一切处。生死、涅盘,烦恼、菩提,都不是真的,你要以为有这个东西,错了,你以为没有,也错了。错在哪里?你起心动念,你分别执著了。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六祖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前面经上所讲的如是、如如。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六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6》)
...把这个灾难减轻,把灾难的时间缩短,这是肯定可以做到的。日本江本博士对这个非常相信。我在日本开了两次会,我们都见面,我们变成好朋友。他的这个实验报告,现在在世界上很流行。所以我们的念头度自己,我们的念头帮助别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这个苦难世界,这叫菩萨,这叫觉悟,叫明白人。千万不要再搞自私自利,千万不要再搞名闻利养,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会遭不善的果报。
再看下面的《论》文,「又云,如是华藏庄严,皆从普贤愿力起。为无愿故,行乃不成,即庄严不现,不感无尽依果报故」。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前面一句,华藏世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皆从普贤愿力起。普贤愿力是什么?就是这品经,「净行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一百四十一愿落实了。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地球上的人,人人都修「净行品」,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样灾难都没有了,什么样的污染都没有了,这个地球就跟华藏世界无二无别。华藏世界为什么美好?华藏世界里面的居民,人人都修净行,心清净,身清净,行清净,所以感得华藏依正庄严。这么来的。
在我们中国古代史书里面记载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这是孔子、孟子最羡慕的太平时代,为什么?尧舜禹汤对人民的教化教得好!他们国土里面的百姓,现在讲人民,人人都懂得五伦八德,人人都是好人,所以感召的果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今天世界的动乱,你这一对比,原因立刻就看到。是什么?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活在这个世间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O卷) 2005/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0》)
...要修要发菩提心,要放下执著,要放下分别,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一生才能成就。这个我们说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把一切法的分别也放下,生方便有余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念佛,什么都没放下,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最低限度,要把执著放下,往生才没有障碍。愈是坚固的执著,就愈麻烦,连往生都障碍,何况其余?念佛这是易行道,理、事都要明了。
再看下面第九句,「九愿於他」,每一句开头都是愿於他,或者是愿他,「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则自成就十王敬护」。这个「自成就」就是自己成就普贤行,愿一切众生都知道修普贤法。通常我们讲普贤,大家一定都想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十大愿王」已经列入早晚课,寺院庵堂的这些修行人天天念,经文都很熟悉。什么意思?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那要读《华严经》,不但要读《华严经》,还要读清凉大师的注解,你才真正了解普贤行愿。他这个行愿,每一愿都包括菩萨一切法门,一门都不漏。
《华严经》里面讲的修学纲领,没有别的,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度!十波罗蜜。波罗蜜翻成中国意思是圆满的意思。普贤菩萨的十愿,把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提升到究竟圆满,这个究竟圆满是深广无尽的殊胜境界。学《华严》,不能不知道,学净土,也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净土是普贤法门,不可思议!你看《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里头「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六卷) 2006/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6》)
...解的依教修行,真干!这样学得就有几分像,由相似到真实,这是古大德的私淑弟子。像今天我们学《华严》,前面我们读过大师、小师,《华严经》是大师,释迦牟尼佛讲的;《疏钞》是小师,这注解,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注的;每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合论》,李通玄长者注的。所以清凉大师、李长者是小师。这些都是我们一天都不能离开的,向他们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没有错解经书的义趣,依教修行。把自己所明了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生活不良的习气,就是与经教所讲的相背的这些思想、见解、言行,依照经教所说的修正过来。我们是释迦的弟子,是毗卢遮那佛的弟子,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学生,你能成就。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的归结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的修学就很清楚、很明白,从哪里下手?从儒家的《弟子规》下手,为什么?我们现在用这个代替小乘。《弟子规》比小乘经容易学,是我们中国本土的产物,自然有一分亲切感。必须把这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圆圆满满的落实,然后学习《十善业道》一点都不难,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的学习。对出家的同学,我们勉励他们学习《沙弥律仪》。别人做不做与我们不相干,你真正想成就,你不从这里奠定基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放在那边。明天后天再来看看,又有几颗熟了,就这个意思。
不熟的人也很想要成就,有没有办法?有!佛真是慈悲到极处,什么方法?带业往生,这个法子太妙了。生到西方净土,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身分?什么成就?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太好了。说你是圣人,烦恼习气一品没断;说你是凡夫,你是阿惟越致,圆证三不退。蕅益大师说,说什么都说不上来。这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西方世界人寿命长,佛无量寿,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一生决定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叫一生成就的法门。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有道理!末后的成就是归净土,文殊、普贤统统发愿往生净土。而且还带著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往生极乐世界。你看看这种气象,多么壮观!毗卢遮那佛欢喜,毗卢遮那佛没有提出反对:我这么多徒弟,这么多学生,你怎么都把他带跑了,一个都不留?我们凡夫受不了,为什么?有嫉妒,有障碍;佛没有。
为什么领著他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成就快,在华藏世界成就慢,不是没有成就,有成就。譬如这些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六卷) 20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6》)
...那个时代高僧大德,包括日本、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曾经也打了个妄想,想到什么?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了这么多,哪一部经足以代表一切法,就是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用一部经来做代表。结果这些祖师大德们几乎共同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家称《华严经》为经中之王,根本法轮。法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科书,基本的教科书。《华严》一展开,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浓缩起来,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几乎大家都肯定的。
这是一切法门找到个代表,还有没有更简单的经典,能够代表《华严经》、包括《华严经》?一部一部追!这一追究,《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华严》的纲要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经》,《华严经》称为大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小本《无量寿经》,更简单了。《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哪一段经文?这都是祖师大德们替我们归纳,替我们去找到的,四十八愿。《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头最重要的是哪一愿?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祖师大德给我们提出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临命终时,十念必生」。
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展开来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是《华严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七卷) 200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7》)
...时期不要说是明心见性,就是证个初果、二果的都没有了,现在我们看看现前的社会,你就知道为什么没有,答案不必说,这整个社会现象就是明确的答案。你会不会在这个境界里面被污染、被干扰、被影响?你会被这个环境影响,你会被环境干扰,你会被环境污染,你怎么能证果!初果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在这个环境里面,你没有办法,你做不到。所以今天修行修得再好,往哪里去?来生是人天两道,下品得人身,上品生欲界天。能够生色界天的就非常希有,这是现实的状况,我们不能不明了。
明了之后,然后才知道还有个方法可以「至法彼岸」,这个方法就是净土宗的带业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再就没有第二个法门了。《华严》到最后,诸位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获胜善根,至法彼岸」。是不是胜善根?是胜善根,就是《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对了。你看「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心,一向就是一门,一门深入;专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说是不是胜善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至法彼岸。那边的法王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世尊对弥陀的赞叹,称他为「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个赞叹到极处了。世尊的赞叹,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赞叹,我们要知道!可不能够疏忽。
末法时期,要想真正得到这八个字,「获胜善根,至法彼岸」,就是这个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接著这八个字,四句十六个字度尽,末法还有九千年,度尽末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八卷) 200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〇卷
...大意,没有细心的去观察。再细心一看,善财童子遇到第一个善知识,是文殊菩萨给他介绍的,德云比丘,第一个参访,文殊菩萨介绍的。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他修的法门,现在人是不容易,叫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说佛立比较好懂。修行期限是以九十天为一期,九十天当中,修行的人,就是念佛人,不能够坐下来,不能够躺下来,可以站著,可以走著,这叫般舟三昧。这个很不容易,九十天不睡觉,不眠不休,勇猛精进,真的叫获胜善根。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德云比丘是修这个法门,专念弥陀,求生净土,善财第一个遇到的老师。印度跟中国都有这个传述,「先入为主」,头一个老师教你的,先入为主。
再看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恍然大悟。善财修什么?念阿弥陀佛。当中所参访的,那就是广学多闻,任何宗派、任何法门,他没有不知道的。虽然统统都参观、都观摩,他有没有修?没有。怎么知道没有修?最后「恋德礼辞」,感谢、礼拜、辞退;辞,就是没有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他知道、他明了,你想修他可以教你,他自己没有修,一句佛号念到底。我这才明白,这个搞清楚了,对净土才死心塌地,没有话说了,才知道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再想想自己的根性,搞别的真不容易,教下大开圆解,宗门明心见性,太难了!老师过去给我所讲的,提醒我的,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接受,现在想一想完全明白了,死心塌地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这个法,我才体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八卷) 200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8》)
...念菩萨,菩萨法界现前。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众念什么?他不念佛也不念菩萨,他念什么?念钱,贪财,念这个东西。一切都向钱看,钱后面是什么?是地狱、是饿鬼,念到那里去了。念念都是佛,后面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看多殊胜!那才叫究竟清净。所以念佛这个法妙极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给我们介绍,他老人家介绍,就是一切诸佛都肯定,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这样赞叹?就是他的方法太妙了,一句佛号,妙极了。
在这个地方,「当愿众生,皆得妙法」,是不是这句佛号?是的,一点都不错。怎么知道的?《华严经》上末后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这一参,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观察,善财童子这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教他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师最重要,他教你这个法门,那就是你一生主修的法门;最后一个导归极乐。你看这一个头一个尾,就肯定这个妙法就是指持名念佛,究竟清净。
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找到一个真正的妙法,第一妙法,究竟清净,不容易!真的是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一生才能遇到。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大德给我们说,这叫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古大德把这三部经看成一体,同部,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略。《弥陀经》简单,《弥陀经》的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九卷)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9》)
...你也只好接受;不听话的,随你,随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只有用这个方法。
总而言之,你在佛法里头结了法缘,知道你不会成功;什么时候看你觉悟回头了,你三门里头选一门,能成就。三门尚且如此,何况多门!这个房间里头有许多门,你想同时从很多门进去,你能进得去吗?两个门你就进不去,一门就进去了。一门进去之后门门都得到了,都通了!在外面不知道,看到好多门,不知道哪个门里头有些什么,不知道;进去之后全晓得了,原来全通。所以就我们今天这个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修学能够有成就,那这是佛所行的,就是十善业道。
我们净宗所选的五个科目,《观经》的净业三福,戒律里面的六和敬,教下的三学、六波罗蜜,《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选五个科目。容易记!你也要循序而进,慢慢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先从净业三福奠定基础,跟大众在一块相处,学六和敬,你从这里入门。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弟子规;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然后才「三皈众戒」,最后才是「发菩提心」,你不按照这个顺序,你不能成就。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从弟子规、十善业道,从三皈五戒。在净宗,或是学《弥陀经》,或是学《无量寿经》,没有不成就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三卷) 2006/3/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3》)
...会开悟,那就是你没有戒,你就没有定。没有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说得好,「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戒定的基础,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我讲得再详细,讲得再明白、再清楚,你也不会开悟。怎么知道?你没有做到,没做到就是没开悟。
下面三个科目,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期望净宗学人用这五个科目共同勉励。我们能够有持戒,就是我刚才讲的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有沙弥律仪,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告诉你,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有三学六度,你念佛往生,肯定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有「净行品」,就是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愿你做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做到了,你念佛求生净土一定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能行佛道,向大涅盘。这个理事我们懂了,现在就要靠我们自己真正发心。发心障碍在哪里?障碍是外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太多。那你一定要放下。这个东西放不下,你这一生就达不到,就空过,关键就在要放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下面第五首偈颂: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这些经文读到之后,我们实实在在有很深的感动,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时时处处都为一切众生著想。为众生想,我们同学要知道,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如何能成就别人?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四卷) 2006/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4》)
...门深入,决定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我们一般讲最容易的就是夹杂,障碍里头最严重的也是夹杂,一门深入就不夹杂。
我们今天在此地讲《华严》,诸位要知道为什么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跟净土宗有关系。古大德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真的是有关系,也就是《华严》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也常讲,有些发心讲经的同学,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学了《华严》再去讲《无量寿经》,肯定就讲好了。这个经很少人讲,又这么重要,所以这是很不得已,希望把这个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提供给大众做参考,目的在此地。你要说我们净宗道场可不可以听这一部经?行,也行。这部经也是处处指归,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把它看作净宗的经典,这样心态去修学就可以,一心念佛。有人喜欢详细,可以听《华严》;有人喜欢简单,不喜欢这么复杂、这么罗嗦,那你就听《无量寿经》、听《阿弥陀经》。总而言之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真正「住正法界,离诸罪难」。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我们看下面一段,「睹事境愿」,偈颂第一首: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这是你在路上遇到,可能每天都遇到,常常遇到。『众』是人多,『会』是聚会。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把它念一念,不多。「初」,这是第一愿,「睹众会,谓众聚」,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多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财学什么法门?《华严经》细细去读诵,这明白了,他修的是净土法门。怎么知道他修净土法门?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普贤都在「入法界品」末后,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带头,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入室的弟子,你就想到文殊菩萨传的是什么法门?当然是净土法门。
再仔细一看他参访,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梵文的原文是一样的,这是翻译的法师不一样,德云跟吉祥云意思相同。德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这个意思要懂。第一个老师代表什么?先入为主,代表这个。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就完全明了,善财童子是修净土的。然后你再看五十三参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开头德云比丘传的念佛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自始至终他自己修学有没有改变?没有!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当中五十一次的参访,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面面都接触到,什么法门都接触到,什么法门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他修不修?没修。怎么知道没修?「恋德礼辞」,这个意思很深。恋德是感恩,感什么恩?他这个法门通达了,明白了,一丝毫不迷惑。礼辞,礼是礼拜,辞是不修这个法门,还是修念佛法门,表这个意思。我是看出这个里面的门道,这才死心塌地皈依了净土。
所以,我是什么人把我带到净土法门?不是老师。老师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我不反对这个法门,但是我没有兴趣修这个法门。兴趣在教,而且是广学多闻,这个路子就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五卷) 2006/4/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5》)
...之一里面得利益的,当然人的根性不相同,鬼神也一样,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有,不是没有,少数。而多数怎么?生天,脱离恶道,生天。我们知道,他们生天多半是在四王天跟忉利天,有的转到人道来,有的转到畜生道,转到畜生道的多。诸位要知道,地狱、饿鬼转到畜生道是超生,那是占绝大多数。还有三分之二还没有得度,绝对不是一次就度很多人,不可能,这个道理我们懂。所以我们讲经不中断,念佛不中断,每个月我们三时系念也不中断,天天给他回向,月月给他们回向。这次没有得利益的,下一次,再下一次,再下一次,他会得利益。所以,这是我们帮助这些众生。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自己能有成就,也帮助了很多众生。
所以,回向非常重要。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条,「普皆回向」,我们要有这个心量,念念不舍一个众生。尤其是自己的冤亲债主,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跟人结怨,前生、宿世,你就不能保证没有跟人结怨。没有跟人结怨,有没有跟畜生结怨?有没有杀害过畜生?有没有吃众生肉?你吃众生肉,你杀害众生。蚊虫、蚂蚁、苍蝇、蟑螂,你有没有杀害它?它也是一条命。不要以为这些动物小,任意的去杀害它,错了,那也是一条命。杀一条命,你就欠一个命债,你占人家一点便宜,你也就欠人家的债务;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无论是什么身分,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敢害人。
自己有能力、有智慧,全心全力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五卷) 2006/5/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5》)
...凡夫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为我一家人的利益,现在社会,为我一个团体利益、为我的公司利益,如果再能够想到我这个地区社会的利益,就很少了;能想到国家、想到这个世界,少之又少。像《华严经》上讲的,念念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无量众生,一个不漏的,可以说没有这种人。就是学《华严经》学了几十年的,心量都不能拓开,只有展开经本读这段经文,心量像石火电光会闪一下,刹那之间这个念头就消失了;换句话说,心量怎么样也没法子拓开。修行真正的功夫就在此地。
普贤菩萨归纳《华严》经教的行门,这个行门是无量的法门,跟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一样,「法门无量誓愿学」,他把无量法门归纳为十门,这就好讲了。我们常说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愿,这十愿就是《华严经》所有行门的归纳,然后你才晓得每一愿展开无量无边。法门确实深广无尽,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太多太多。法门虽然多,方向跟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说明为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无量是多,多乃一之多,一乃多之一,所以一多不二。一个方向,成佛之道;一个目标,无上正等正觉。这总要晓得,要不然人家问你学佛,你学佛最后想得到个什么?这就是目标。
学佛最后想得到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梵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它不是不能翻,可以翻的,可以翻而不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痴远离。遇到境界它又现前,这是什么?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哪有那么容易断的!
所以顺境善缘容易起贪心,逆境恶缘容易起瞋恚心,愚痴是决定连带起的。贪爱里头有痴,瞋恚里头也有痴,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天天起这个东西怎么得了?这个东西障碍你往生,所以时时要觉悟,处处要觉悟。觉悟,念头才起,赶快阿弥陀佛,念头压下去,这叫修行,这叫念佛。我们念佛不是念给佛听的,是用这句佛号恢复我们正常、平常心,这叫会用功,真用功。在生活当中练、在工作里头练、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里头,念念不要忘记练功,这个功是什么?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练这个,这叫真修行。能这样做,这才叫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一条「礼敬诸佛」,把这个摆在第一。我们今天为什么在生活当中提不起来?分别执著非常严重,觉悟的念头提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恭敬。
所以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有不少人向他请教,学佛有没有什么秘诀让我们早一点成就?我想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有这个念头,我最初学佛也不例外。第一天见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佛教好,有没有什么方法教我们快一点契入?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印光大师教人「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问什么是诚?什么是敬?诚这个字就是真诚、就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丝毫虚妄就是诚。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大家都知道,他读书笔记里面曾经给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相,无寿者相」,做到无我,这个人超越六道。无我是什么?你要晓得我有假我、有真我。假我是身,一般世间人把身当我,错了。真我是什么?真我是灵性,这是真我,真我没有生灭。这个假的,假我(身体)有生灭,灵性不生灭。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贪生怕死,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不贪生、不怕死,知道自己永远存在。六道轮回就是换身体,但是换得非常辛苦,所以佛说生死疲劳,轮回不息,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阿罗汉之上这才算是圣人。现在时间到了,这两首偈我们可以合在一起讲,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十二首偈: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同学们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修行的纲领,十大愿王展开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净行品」。净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愿,你看十条一展开就是一百四十一,这一百四十一是细目。一个修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所接触到的人、所接触到的事、所接触到的环境,没有一法不能引发菩萨无尽的悲愿,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你真正懂了之后,明白之后,诸佛菩萨在哪里?普贤菩萨在哪里?文殊菩萨在哪里?毗卢遮那佛在哪里?你果然明白了,就是从早到晚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无一不是。毗卢遮那佛这个名号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一切处。佛门的同学,也许你们听过佛家常讲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这个话是给谁说的?修普贤行的人说的,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要不是修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只劫。你的寿命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对你,那时间太短。就好像我们人寿有七、八十岁,修行成佛要多少时间?三个月,那三个月太容易。你到西方世界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就好比三个月,你说你有多自在!
这个机缘要是疏忽了、失掉了,下次再遇到不晓得是到哪一劫去了,所以说佛法难闻,尤其是净土法门,难中之难。这是大乘教里面佛讲得很多,多少菩萨想闻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机会。我们今天这个机会得来好像是很容易,你要是真正契入甚深经教之后,你才晓得太难太难。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遇到。开经偈讲的是《华严经》,净宗这个法门就是《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开经偈就是讲的净土法门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亏吃在不肯放下,那就是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当面错过,大错特错。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不舍得干干净净?舍得干干净净,你得到的是圆圆满满。
所以佛家这些术语是高度的智慧,极高的智慧,这个术语叫舍得。你看看,舍是因,得是果。一切都舍了,得的是什么?得的是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舍是把妄舍掉,得是真恢复了。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当你舍尽之后是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统统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自性外面什么也没有。所以证入无所得的时候,是没有心外之法你有得,心外之法全是虚妄的,自性具足的智慧德能完全现前。
所以得好好算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四卷) 2006/6/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4》)
...理、事、境界要清楚、要明白。「无上法」是究竟佛果,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能称无上,只能称为正等正觉,不能称无上。脱离十法界,回归到自性,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无上法,那是究竟清凉。
我们今天讲的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心满就出了十法界,就证入一真法界,那就是无上法。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也学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致的状况心里有数,可是想想真的难行。我们今天的境界是什么?知易行难,听经容易,要做可真不容易。问题在哪里?烦恼习气太重!知道应该回头,可是就是回不了头来。幸亏遇到这个法门,《华严经》到最后也是提出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叫普度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你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圆满,你看这个境界多么殊胜,多么庄严,世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法会。
所以我在李老师往生的那一年,就把《华严经》放下了,那时候讲的速度比现在快,差不多接近一半的样子。因为老师往生之后,我们才把《无量寿经》再搬出来,《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这一生就讲中本《华严》就好了,不要讲大《华严》了。大《华严》是韩鍈馆长往生前几天一再请求,我答应她的。她也是一片悲心,希望留下这些录相,提供给后人做参考,是一番好意。所以我们讲这个经字字句句都指归净土。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九大段,第九段一共有十首偈。「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九卷) 2006/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9》)
...人,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乐,读书人能体会,不读圣贤书的人很难体会。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宗趣」,我们还是把文念一遍,「宗趣者,於信门中,成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无方大用,建立众生,通贯始终,该摄诸位,以为其宗」,这就是这一品的宗。下面是「令起圆融信行,成位德用,而为意趣」。这把宗跟趣都跟我们说出来了,这里面的含义非常之多,深广无尽。我们要注意到的,第一句讲信门中,这是菩萨修行的开始,好像我们上学,这小学,信门是小学,真的是接受基础的教育。成普贤行德,普贤行德是什么?在《华严经》里面略说,略说是说纲领,有十条,诸位都知道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愿就是行。普贤行这十愿展开,就是前一品所讲的一百四十一首偈的净行,这个净行就是普贤行德。一百四十一愿还是纲领,展开就是无量的细行,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量无边;普贤行德。而自在庄严,这个庄严是庄严自己的身语意三业,那真的就像一个菩萨。
从总的纲领上,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去体会,怎么落实?落实就在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那我们要问,普贤十愿,这一百四十一愿哪几条是礼敬诸佛?哪几条是称赞如来?哪几条是广修供养?你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到行布圆融,怎么个配法不重要,重要是圆融。圆融怎么说?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礼敬具足一百四十一愿,称赞也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八卷) 2006/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8》)
...,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不同空间维次,他用禅定能把六道里面的不同空间层次突破,他全都看见了。上面可以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可以看到阿鼻地狱,一切众生在里面生活状况他统统明了。可是究竟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他就不知道了。佛陀出世之后,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讲出来,讲清楚。
你真正通达明了了,你才晓得我们应当怎么修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是跟圆法相应,你这一生就能成佛。刚才说了,古大德跟我们讲圆法,圆顿大法,古人只讲《华严》、《法华》、《梵网》。还有一个圆顿大法,古人没有显说,实际上他也给我们点出来了。那是什么?念佛这一法,一生成佛。你说这一法从哪里来?这一法从《华严经》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净土宗。
难怪隋唐时代的高僧大德,他们探索佛法做了个总结论,他说一切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哪部经最殊胜?《华严》,大家公认,所以《华严》是经中之王。我老师那时候教我,《华严》是佛学概论,是佛经哲学概论。可是《华严》到最后结归到净土,於是就把《无量寿经》提出来,还在《华严》之上,《无量寿经》专讲净土的。所以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那我们就晓得圆法,大的圆法我们吃不消,没有法子,可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圆法,跟《华严》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有门路了,从这个圆法,特别的圆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九卷) 2006/6/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9》)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一卷
...真诚」,实在讲就跟俞净意先生一样,他认为他一生很真诚。你要知道什么叫真诚,你就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然后认真好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诚心?没有没真正好善好德之心?因为因地不真,自以为好善好德,全是假的,鬼神把你揭穿了,最后一文不值。但是那种虚伪的好善好德还算是有点影响,就是你的良心还没有灭绝,还有那么一点。遇到善友教导,能把你引发起来,好好的培植起来,你还是一个可以造就之人。
求无上菩提,如果真正能够落实普贤十愿,普贤十愿怎么落实法?给诸位说,具体落实就是前面我们所读过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那是普贤大士十大愿王的细目,教你怎么落实。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具足十大愿王的精神。由此可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具足「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具足,这才能志求无上道。如果我们根性不是利根,不是华严根器,没有关系,你只要有清净信心,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心,关键在一心,一心就成功。你这一生也能求无上之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上道。问题是你能不能做到一心?
一心,就是一个念头,没有第二个念头,我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念佛,还想学《华严经》,那是二心;二心不成功,一心就成功。我今天在此地讲《华严经》,实在说这不是我的心愿;如果依照我的心愿,我统统放下,我就一部《弥陀经》,简单,愈简单愈好。一句六字洪名,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万修万人去。为什么要讲《华严》?这就是前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四卷) 2006/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4》)
...面,大乘教常讲三十七助道品,用它来作助修,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这就知道看破、放下是助行;正行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行,有正有助。再上去,第九「一道甚深」,这就跟一乘相应。我们一生要做的、要学习的,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如果你的目标太多了,方向多了,你很难成就。最后是「佛境界甚深」。这是「菩萨问明品」里面所讲的。
接著下面给我们讲的就是前面这一品,「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这我们读过,长者讲整数,实际上是一百四十一大愿,「即是十信心位所发大愿,成大悲门,具普贤行」。大愿,我们看到是一百四十一愿,我们在介绍的时候跟诸位说过,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具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又说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这个不能不懂。一百四十一愿里面缺一条,十大愿王就不圆满,譬如「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怎么落实?一百四十一愿圆满, |
|
|
|
|
|
|
|
礼敬诸佛圆满;怎样修「称赞如来」?一百四十一愿圆满了,称赞如来就圆满了;一百四十一愿圆满了,「广修供养」就圆满了;一百四十一愿圆满了,「忏悔业障」就圆满。所以它是具足普贤行,一百四十一愿是纲领,你不要以为一愿就是一法,你要知道《华严经》上常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每一愿展开来是无量细行,这才是圆融无碍。
一就是一,不通第二,错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这是华严境界,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这个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六卷) 2006/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6》)
...个真正的出家人。然后再向上提升,前途无量。这个次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遵守。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不是没有原因。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的注解,讲得非常之好。这段文分为两段,前面这一句就是一段,「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这就是一段,第一段,「结前已说」。下面这两句是一副对联,对我们初学人来讲有很大的启示。「顺违皆顺,客尘不能浊其心」。「顺」是什么?顺境,我常讲的顺境善缘,这都是一个顺字包括了。「违」是逆境恶缘。我们人这一生,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每天都接触到的,不是顺就是违。一般凡人,顺生欢喜心,违则生瞋恚心,生烦恼。菩萨教给我们顺违「皆顺」,这两个字重要,这两个字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皆顺是高度智慧,那些大菩萨没有问题,确实染净二边都离了。
「客尘」是烦恼的代名词,客是不住的意思,客人,旅行的,他不是主人,他在那里作客,住不了几天。尘是染污的意思,客也就是无常。无常、染污,他不受影响;顺违皆顺,他不受影响。这是什么境界?我们凡夫做不到。虽做不到,常常念有好处,这个方向、目标是正确的,是诸佛菩萨所修所行的,这是境界里头不染污。我们读了之后,要在这个境界里头修行,学习。顺境善缘学什么?学不贪不痴。因为这个境界现前,最容易把我们贪痴的烦恼引起来。我们真正的功夫在此地要做的、要学习的,不贪不痴;逆境恶缘,要学习不瞋不痴。所以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一卷) 2006/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1》)
...。】
这首偈前面两句是结前,后面两句是起后,结前起后。这个『我』是文殊菩萨自称,『今已为诸菩萨』,这个地方的「诸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位,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来讲,通五十一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全包括在其中。虽然说广义,确实是真实义,我们不能不知道。
前面说的「净行品」是佛,三世诸佛,在成佛之前他们是菩萨,所以『说佛往修清净行』,「往」是往昔,往昔是在菩萨位,比佛低一个位次是等觉菩萨,再下面是法云地菩萨,一直到初发心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发心,全都是修的「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普贤行。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颂,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前面介绍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一百四十愿,愿愿如是,少一条这个愿就不圆满了。再跟诸位说,前面也都做过报告,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大愿王,愿愿具足;而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百四十一愿,那是菩萨行,真菩萨。
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惟观察,也许你读了之后,有些我可以做到,有些我还没有做到。事实是不是如是?不是的。有一条没有做到,全都没有做到;真的是一条做到了,全都做到。《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境界。为什么?华严境界里面决定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二卷) 2006/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2》)
...为什么那么容易成就?没有别的,真信。没有丝毫妄念夹杂在其中,这个心纯!度众生重不重要?重要!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我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干别的事情,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那个成就不可思议;换句话说,换个环境好好的修行,修成之后,倒驾慈航,到这个世间来普度众生。我们跟这个世间众生有缘,缘是什么?有爱心,这个很重要,你真正的爱地球,真正的爱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你懂得自爱,自爱就是依教修行,做出好样子给大家看。自己戒定慧三学不足,法缘还没有完全成熟,缘已经结了,一发心就结了,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学成之后,又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回来才普度众生。
这是什么?一生圆满成佛。《华严》到最后,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曾经说,《华严》、《法华》皆是引导入《无量寿》。把《无量寿经》看做世尊在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最后的归宿在《无量寿》,《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学佛,我也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最初对佛法的羡慕,羡慕它的理论。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真实智慧,《华严经》是佛经哲学概论,这都是我从他那里学来的。接触到之后,尤其是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对我做的是扎根教育,总的纲领是看破、放下、布施,最重要的指导是重视戒律。
我在那个阶段年轻,疏忽了戒律,他有他的善巧方便,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三卷) 2006/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3》)
...我们接著看下文,「又十千劫,乃是一经,璎珞但言一劫二劫,此经纵有行布,亦皆圆融」。这一段清凉大师有个小注,为我们注明「又十千劫,乃是一经,是即仁王经」。「此经纵有行布下」,末后一句解释得很清楚,「行布乃是圆融之行布耳」,所以跟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不一样。《华严》经论这个意思说得很多,「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显示出这是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圆融具德,无障碍法界。
善财为我们示现的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来生。我们一般人,一般普通人,业障习气非常深重,这一生遇缘又不善,我们学佛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吗?《华严经》的答案是能。用什么方法?《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法华》确实是引导我们归净土。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只要你真正能信、能愿、能行,具足这三个条件。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常讲「信愿持名」,这就是信愿行。行是什么?执持名号,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就。
真正念佛人,还是要放下万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要放在心里;放在心里面都是障碍,这是业障。障碍什么?障碍你不能往生。统统放下,就没有障碍了。果然能够放下一切执著,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是执著没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放下,生凡圣同居土。执著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放下了,於一切法当中不再分别,生实报庄严土;妄想也放下,不起心、不动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八卷) 2006/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8》)
...慧,佛法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个里头多快乐!
这个快乐不是六道里面苦乐之乐,这是什么?觉法之乐,觉悟的乐,不是迷惑的。世间人苦乐忧喜舍都是迷惑,这是真正觉悟,真正省悟过来。你看看芸芸众生,无论他造善业、造恶业,清清楚楚。六道像个走马灯,他往哪里去,哪里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有缘的,能接受的,帮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来!等他什么时候想回头,什么时候他玩厌了,六道轮回生死疲劳玩厌了,不想再玩,这就是觉悟。佛这个时候就来了,来帮助他。你有出离的心,你不想再玩,帮助你。你没有出离心,还继续想玩,佛菩萨也点点头,你去玩!就这么回事,你去玩。佛菩萨从来不勉强一个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
此地所说的,前面这个话你明白之后,你就懂得,这是见到众生受惑业苦,受这么大的灾难,搞六道轮回,佛菩萨来了。这些受苦的人、轮回的人,总是里头有觉悟的,一个觉悟,佛菩萨也来,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他欢喜接受,他明白了,他肯接受,佛菩萨来了。不能接受的,佛菩萨来了也顺便帮助他,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他提升,提升到什么层次,还是他自己的缘分。个人的档次不一样,有的人提升到菩萨,有的人提升到罗汉,有的人从人道提升到天道,畜生道提升到人道,不是一样的。
佛菩萨无论现什么身,无论说什么法,无论用怎样的善巧方便,你记住,决定是清净平等觉。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三卷) 2006/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13》)
...你要晓得,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你信没有了;信没有,愿跟行都是假的,一个没有,三个都没有。一而三、三而一,信里面有愿、有行,愿里面有信、有行。行是念佛,每天念阿弥陀佛,声声句句里面,这句佛号里头有信有愿,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缺了这个。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缺?阿弥陀佛,你看佛教导我们的根,净土的根,我们今天把它做为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
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定了五门功课,这是第一门,「净业三福」,有没有做到?这五门功课大家好记!你常常记得,你才能够把它落实。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条,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净宗的行门,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五条要遵守、要落实。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你把这个都落实、都做到了,你念佛你会很开心,决定往生。
所以一些同修们你要记住,你常常听我讲经,对我有点感情了,阿弥陀佛忘掉了,念净公上人。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你念阿弥陀佛才是真正尊重我,你念净公上人就错了。我没有叫你念净公上人,我没有叫你去想净公上人,完全违背了经教,错了!天天跟在我身边有什么用处,成天打妄想,你怎么能成就?我为什么讲经还讲得这么起劲,你懂吗?真有人跟我学的。在哪里?没见过面,在电视机面前,在网路上,真有。真正具足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九卷) 2006/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19》)
...一切大乘经典统统行,但是怎么样?你要把它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我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来求往生,这就可以。所以佛号是一个,我们的行门是一个;我们的解门,读经是属於解门,可以自己自由选择,不一定要五经一论,这门开得好。又何况《华严经》跟净宗还有特别的缘分,特别的缘分是什么?文殊、普贤都是提倡往生极乐世界。「入法界品」讲的是什么?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入法界是怎么入?念阿弥陀佛入法界。
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翻译翻得不同,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他修什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主修的是念佛法门。再看末后最后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当中是什么?当中就是善巧方便,就是我们讲的净宗的灵活运用。五十三参代表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会接触到的,跟他们接触都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换句话说,跟这些人接触是念佛的助道,这门课。诸位晓得,我们净宗里头有正助双修,我们的正修是一句弥陀一门深入,助修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把我们念佛的功德展示出来,目的是影响众生,接引大众,目的在此地。让社会大众看到念佛的人真是好人,念佛的人真的不错。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念佛的人生活过得很快乐,展示给大家看。
念念不忘正助双修,念念不忘我们所学到的这些教诲,天天在学。学不能中断,学了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三卷) 2006/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3》)
...我刚才说的十六个字里,不能享福。释迦牟尼佛在世,就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真有福报,为什么要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做出形象给我们看,福不能享。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物质生活上缺乏一点,有些不足,也就是我们勉强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这样是什么?这样你有出离心,你知道苦。物质生活一富裕,把苦忘掉了,也就是警觉心没有了。所以人生苦短,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脱离六道,要脱离十法界。
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要修十信!十信心满,到贤首菩萨这里,再断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了。我们经读到此地,知道是真难,真不容易,我们这一生行吗?可以说自己毫无把握。那我们就另找第二条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行!没有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也能往生。你要知道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等於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前面还有个位次,叫初果向。方向、目标是初果,他还没有达到初果,这是什么位次?我们现在的位次。我们现在没有证得初信位,但是我们把方向目标定在初信位菩萨,那就相当於初果向,这个位次就能带业往生。如果你的方向不是这个方向,不是这个目标,往生就难了,就不容易,这一定要懂得。
初果向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现在搞不透彻,太简单了,它只是十条。有没有具体的,像条文,具体的这些条文让我们来学习?有,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诸位想想对不对?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不一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二卷) 2006/9/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2》)
...你就错了,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了解了,非常欢喜接受,原来这就是我自己的性德,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处处反常,那是什么?自己迷惑颠倒,违背了性德是错误,随顺性德,这是正确的。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不能不懂。
我们跟人能相合,那再扩大,我们跟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合,可以和谐相处;跟不同的族群,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就是不同宗教),都能够和谐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都能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个世界多美好。能合就美好,不能合,你生活就痛苦了。四地菩萨焰慧地能兼利一切众生,五地成熟了。所以说难合能合,没有不能合的。我们世间人看到难,佛菩萨太容易。诀窍在哪里?我们得问一问,我们也想学。诀窍很简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想想这两句,是不是菩萨在真俗互违、难合能合里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迷惑颠倒,菩萨随顺他,不跟他计较,随顺里面帮助他,要用身做示范,教导他、影响他。难舍能舍,舍就是放下,菩萨先要做样子给他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行,一般世间人什么难行?持戒难行,苦行难行,菩萨要示现。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
现在随著科技文明的进步,外出都有车,在从前走路,没有车。走路辛苦,不怕,但是距离远的时候,时间长!像我们参加法国的会议,从中国要走到法国,至少要走一年。还要翻山越岭,你要翻过昆仑山脉,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天山;如果走苏俄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二卷) 2006/10/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2》)
...开《华严》,《华严》是根,根本法轮,一定要晓得。我们从前面看,六地现前地,智慧现前,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就是智慧已经能够结合善巧方便,智慧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应用在日常工作,待人接物,很像菩萨,所以能够肩负起弘法利生的任务。「神通深密用」就是完全落实。
见一切佛现前,那就是真正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正如同《三字经》上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你肯定一切众生本性本善。我们在这时候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叫「一切佛现其前」。对待任何一个众生决定不敢轻慢,跟对阿弥陀佛一样,跟对释迦牟尼佛一样,用真诚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有尊重没有怠慢,有真诚,决定没有欺骗。诸位想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修行的纲领是不是现前?现前了。现前了才真正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所学所行的能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就是深密用。
今天我们念的这首偈,『若了神通深密用』,你真正通达明了,『则为诸佛所忆念』,这是感应。清凉大师讲的「佛忆念增其慧力」,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加持,三宝加持,增长你的智慧。我们得要想想,学到这个地方可以提这个问题,平常不提,诸佛有没有忆念?如果诸佛有忆念,诸佛是凡夫,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了,他分别执著了。我们晓得破一品无明的人,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确实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他还能有忆念吗?这不是小问题。
所以学佛学到这个境界,要是解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八卷) 2006/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8》)
...密宗里头真正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倓老讲,没听说过。可是修定,禅宗修定得定的见过,有得定的,没有开悟的;没有开悟,出不了六道轮回。没有开悟,修定有成就的,有定功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将来到哪里去?到四禅天去。禅定功夫深,到四禅,到四空天;功夫浅一点,在初禅、二禅。你就晓得这不是一桩容易事。但是念佛往生是另一种方法获得成就,他说这个可多了。倓老讲他一生看到的有二、三十个,亲眼看到的,听说的那就太多了,没法子计算,亲眼看到的有二、三十个。只要是往生净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成佛了,都回归自性,这不是假的。所以净土的殊胜,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的,原因在此地。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经》是不是净土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里面,这是流通很广了,就有《普贤菩萨行愿品》。而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这也是佛门了不起的一位大德,通宗通教。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他这几句话,我们历代这些祖师都赞叹,他讲得对。所以我曾经跟一些同学们说,你要想把《无量寿经》讲得好,你一定要读《华严》,为什么?《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大本通达了,讲中本就跟吃冰淇淋一样,轻而易举。一定讲得非常令人欢喜,会把《无量寿经》的义趣讲透了,讲小本《弥陀经》就更没有问题。小本《弥陀经》用《华严经》来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五卷) 2006/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5》)
...的意思,顶就是最高的佛法,最圆满的佛法,传授给你,这叫灌顶,这是灌顶真正的意思,灌顶的本意,你要知道。我们晓得,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第一?最殊胜的,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哪一部经是顶?隋唐时代,我们中国许多祖师大德,还加上外国人,外国人有韩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回去之后都是祖师。他们在一起研究,也肯定《华严经》是一切经当中第一经,经王,到后来历代大家也承认《华严》第一。
可是那时候有些祖师大德,从《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到最后圆满成佛用什么方法?这个很重要,用什么方法让大家一个个都圆满成佛?那就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在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这些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於是大家就恍然大悟,《华严经》是第一,净土经是第一里面的第一,导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经》,所以真正不可思议。诸位再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的序文,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古德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分量有大小的差别。《华严经》部头大,八十卷,《无量寿经》的分量少,只有一卷,也有地方分为两卷,《弥陀经》就更少。可是内容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分量小的是《华严经》的浓缩,变成《弥陀经》,《弥陀经》把它扩大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在《弥陀经》注解里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6》)
...不能称入室弟子,入室是传道的,传法的弟子。这才晓得文殊求生净土,那善财肯定是修净土的。
其实五十三参我也讲了不少,当时第一次讲的时候疏忽了。现在一看,头一个他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个内容我知道,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我懂这个意思,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修净土,没想到这个,这么一检查才知道。那么善财当然是修净土,因为第一个是先入为主,就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然后看到末后,最后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一个开头,一个结束,统统是修净土,当中决定没有间断。就是当中善财参访的,那叫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五十三参,去掉前后是五十一。当中五十一是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统统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修,则专修净土。我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搞清楚了,这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我修净土,老师劝,苦口婆心的劝,我都没法子接受。所以我的净土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真正古人所讲的,《华严》引导我入净土,《法华经》引导我入净土。净土是顶法,灌顶,把净土法门传给你这是真正灌顶。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两首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6》)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二卷
...的前面两句,『菩萨勤修大悲行,愿度一切无不果』,这是悲愿内满。意思是说「菩萨勤修等者,结前若字下义,无不果者,结前则字下义」。我刚刚跟诸位提起来的,前面一个「若」,一个「则」,这个地方贤首国师就给我们说出来。
「以若有彼,则有此,非是前后钩锁相因,唯是本位信中,有此则有彼,同时具有,而说有前后。是故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然行虽无量,皆以悲愿为首,故就此结之」,这段是解释前面这两句,总结前面三十九颂。说明信位菩萨可以修学上位,上面这四位。同时贤首国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位位都含摄一切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什么?这是性德。所以无论是位次高低,平等的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为什么要平等?我们不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知道一位里头具足一切位,性具的。它不是前后钩锁,好像前后一个一个连结的,不是的,它一位里头本来就具足一切位。这个道理真是难懂,太深太深,为什么?自性本来具足。不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具足,我们现在具不具足?具足。我们一念具不具足十法界?我们一念具不具足一切法?具足。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道理就在此地。而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迷失了自性。
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三十九颂,所具诸位,一直到十地圆满了。总结第一句话,「菩萨勤修大悲行」,清凉跟我们讲得好,这就是总结前面若、则的意思。我们在前面看到,譬如「若知烦恼无所起,永不没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六卷) 2006/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6》)
...真努力扎根。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三卷) 2006/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四大段无方大用,清凉大师在一开端给我们开示,说这一段有二0三首颂,说明无方大用。「彼能无边大用者,由普贤德,遍一切时处,法界无限故」,这句话非常重要。由此可知,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而且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这作用就没有边际,说不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由普贤德,这个重要。我们净宗同学学习的五个科目,最后一个科目就是普贤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应该怎么学法?这个十愿,实在讲讲不尽。它所发挥的作用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时处,遍法界虚空界。
前面我们学习过「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今天我们再接著学「忏悔业障」,「广修供养」也学过。这个课题非常重要,我们修学不能够精进,学佛多年没有明显的效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业障。很多同修都深深的感到自己业障很重,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门,念佛功夫不得力,妄想太多;听教功夫也不得力,不能够专心,甚至一面在听教,一面还是打妄想;工作粗心大意,待人接物缺乏诚意,这些全都是业障。所以业障重的人,世出世间法它都障碍你。这是这十愿里头,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要认真学习的、特别加强的就前面这四条。
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三卷) 2006/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3》)
...。
为什么要重复播?诸位晓得,这个地球上时差不一样,我们晚上,美国白天。八个小时分作三次重复播,全世界的人都得到便利,他们收看很方便,无论是白天、晚上,时间都能找得出来。我们没有广告,统统是讲学,行!能做得成功,这个对我们现在不难,就是缘成熟了。这样怎么样?这样就是普皆回向。没有这种工具,我们是有心,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普皆做不到!今天难得有这么好的工具,这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抓到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心得,自己所得到的一些受用,与全球一切有缘的同学们共享。什么是有缘人?你肯接收就是有缘。
诸位听我讲经,最好是听现在的,不要听过去的,为什么?境界完全不相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讲过很多遍,遍遍不一样,这一遍跟从前讲的尤其不一样。大家常常听,你知道,这就是自己本身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会提升?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断在放下。今年比去年放得多,今年的烦恼比去年轻得多,今年的智慧比去年提升很多,讲的东西怎么会一样?不一样!就是这次的《华严经》,现在已经讲了一千六百多次,我们统统保留著有光碟。你如果听听我前面所讲的,再听听我们现在所讲的,你就知道我有多少进步,你会发现。为什么会有进步?没有别的,放下!就像我们做气球一样,放下它就上升,你不肯放下,不行。
依教修行,经上叫我们怎么做,认真努力去做。当然我知道做有困难,为什么?习气烦恼太重,不是一下能转过来的。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六卷) 2006/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6》)
...法就叫哪一种定。念佛法门里面也有许多的方法,不一样,诸位熟知的,念佛法门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叫「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怎么修法?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是一期。这九十天当中不可以睡觉,不可以坐下来,只可以走动,只可以站著,可不能睡觉,睡觉就把这个法破坏掉。所以这是非常严格的一种精进念佛,九十天佛号不中断。九十天没有学成功,再来九十天,其实成就也有浅深不一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四十华严》称吉祥云比丘,他就是修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善财童子第一个访问的善友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一般人讲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主修的是哪个法门?念佛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五十三参,看一个头,看一个尾,你就晓得善财是专修净土法门。其他法门统统接触、统统明了,但是不学,如如不动,成就念佛三昧,接触别的法门,没有动摇过。我从《四十华严》看到这个门道才相信净土法门,我要没有看到,连李老师劝我,我都没有接受,你就晓得我很不好度。我没有看到,我对它很尊敬,它是佛教里修学的一种方法,我不愿意学它。可是我对《华严》非常喜欢,非常爱好,到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统统都求生净土,把我求生净土的愿望发起来,才死心塌地,再不会动摇,叫念佛三昧。所以这个一定要懂。
此地的十,《华严》用十表法,表无量无边。所以十不是个数字,是无量无边禅定之体。这个体是什么?自性清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七卷) 2006/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7》)
...拜就发愿,第一拜,与这个地区有缘,佛菩萨加持我跟地区结缘;第二拜,我跟这个道场的常住结缘,我到这里来,他常住很欢喜;第三拜,我跟这个道场所有信徒结缘。我跟人家不一样,我来讲经的时候有很多人来听,结法缘。信徒对我的供养,信徒的供养,我不会带走一分钱,全部供养常住。所以我在世界上法缘很盛,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法缘殊胜?总不外乎感应道交。如果我们到那个地方去,人家供养全部带走,还要有一大批皈依的,这法师就没有法缘。那个道场里面的常住对你就不欢喜了,下次怎么样?不再请你。因为请你去,把我的信徒带跑掉,把我的信徒口袋里财物也都拿走了。我们要了解,这鸡毛蒜皮小事情,不能干这个事情,广结法缘这个重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其中就讲到「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个要缘分,不能勉强,有缘有人启请,来!早年我在香港讲经是有一段时间,从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来住四个月,讲《楞严经》,以后几乎是每年来一个月。再往后我到国外去,在美国、在加拿大住了段很长的时间,没有到香港来。香港回归,我特别来看回归的大典,就遇到一些老同修,何彩娟、何丽湘她们这帮人,这是从前的老听众。她问我:法师,你很久没来了。我说:好像有几年了。一算的时候,七年。她说:你为什么不来?我说:没有人请我,没有人请我我不能自己来。她说:行,我们请。我说:好,你们启请我就来。所以回归之后她们启请,又很难得得到这边陈老居士发心供养这个讲堂。我说好,你们大家既然热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一卷) 2007/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1》)
...、智慧,你成就了,一定表现在你生活当中,这叫放大光明。放什么光?伦理的光明。伦理的光明是从哪个地方发生的?从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你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做什么样子?孝亲,父子有亲。你对你的父母、你对你的儿女那种亲爱,让世间人看到羡慕,这是光。然后这个光芒遍照,就是推广,你爱你的兄弟,你爱你的家族,你爱你的邻居乡党,你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这个光明愈放愈大,无有边,无有边是到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你放慈悲的光;供养遍法界,你发供养的光;你能够受持诸佛的教诲,放持戒的光,放忍辱的光,放精进的光。你都能够做出来,做出榜样、做出模范,让别人看到受感动而跟你学习。
十波罗蜜的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光,四摄六度的光,我们讲到最浅,十善业道的光,再就中国儒家讲,五伦八德的光。遍法界虚空界,照耀一切众生,照耀情与无情,这是你的德行。你的智慧起来了,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在迷,你在觉,你觉可以帮助他破迷开悟,放大光明的作用在此地。你的作用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有丝毫勉强那不是放光,那是什么?那是造业,装模作样,目的何在?目的还不是求名闻利养吗?现在人讲打知名度,错了。名不可以求,名害死人,名跟利没有两样,是世间人的大病。圣人所说的那个名,圣人之名,实至名归,先有实后有名。世间人是求名,无实,名实不相符,那叫造罪业。所以放光现瑞的意思你一定要懂得。今天时间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六卷) 2007/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6》)
...所以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可能是高维次空间的投影,他说这个世间不是真的,这个世间是全息照片里面的碎片。虽然是碎片,它里头有完整的。就像佛经上讲的一微尘里有世界,完整的世界,什么都不缺。那你就晓得,我们现在在这世界上,微尘里的世界也有我们,每一粒微尘都有。这是不思议境界,无法想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什么人能到微尘世界里面去观光旅游?前面说过,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有能力进入到微尘里面的世界,微尘里面还有微尘,那个微尘世界都能进去。我们知道什么是普贤菩萨?学华严三昧的就是普贤菩萨。还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大众,统统都是修华严三昧的、都是修普贤行的。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看到,经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把《华严经》看成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详细的讲解就是《华严》。所以我们学《华严》,《华严》所说的就是极乐世界,对极乐世界认识会更清楚、更明了。真正做到没有怀疑,有坚定信心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肯定能成就。
凡是修净土念佛的人最后不能往生,绝大多数都是有疑惑,对它了解、认识不够清楚,有怀疑。所以念佛的秘诀,第一条就是没有怀疑,第二条是不夹杂,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果然能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生净土。净土殊胜!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像这样殊胜的,各个成功,找不到。可是这里头一定要记住这三个条件,不怀疑、不夹杂、不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七卷) 20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7》)
...的时候,我跟诸位说过,讲《华严》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学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些经文在后面,没有讲到,到后面去翻,翻到了,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这让我想到善财,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我们说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跟不跟老师?当然跟老师。再细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第一个,德云比丘修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很难得,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专门念阿弥陀佛。这九十天只可以站著,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叫「佛立三昧」。九十天不睡觉,那真正是不容易。他修这个法门,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看善财头一个遇到他,头一个遇到就是中国人讲的先入为主。到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恍然大悟。彻始彻终,善财是老实念佛的一个人。
这当中五十三参是怎么回事情?五十三参是成就定慧,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弥陀经》上讲的两句话。五十三参是什么?是我们从早到晚,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这一天所接触社会上所有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你所接触,你可以接触,如如不动,决定不妨碍你念佛,决定不转移你的念头。你对於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了,智慧;如如不动,我没有跟著你走,那就叫一心不乱。五十三参是成就智慧,成就念佛三昧,是这个意思。我这么一搞清楚了,回过头来,对念佛法门死心塌地。我要不讲《楞严》,我要不讲《华严》,念佛法门还不能叫我回头。所以我看到隋唐大德说过一句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0九卷) 2007/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09》)
...提起来,就能接上,这叫功夫得力。如来果地上就这一句总持法门。
那我们要问,十方如来在果地上总持法门到底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知道?《弥陀经》上释迦世尊他自己说的。他是在五浊恶世,我们这个世间五浊恶世,用什么方法成佛的?念佛成佛。为一切众生说这个难信之法,难信之法就是念佛法门,他用这个方法在五浊恶世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就成佛吗?这《弥陀经》上讲的。实在讲,我们多少人念《弥陀经》都没有发现。谁发现的?蕅益大师,他老人家在《要解》里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我们就晓得,世尊念佛成佛,所有一切诸佛肯定最后也是念佛成佛。所以《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气象太殊胜了,总持法门。我们千万不要疏忽。
总持是纲领,佛法修行八万四千法门,纲领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个纲领,八万四千纲领里面,哪一个纲领是总纲领?就是念佛成佛是总纲领。你明白之后,你才晓得,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什么是大事?念佛是大事,什么事都可以放下,你只抓到这一样,你就成就了,一生成无上道。这个才叫做希有难逢的一日,彭际清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能够听到这个法门,能够真正认识,真正体会到,那下面就是我肯不肯干?我要肯干,我这一生作佛。我知道,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你业障深重,你不肯干,你错过大好机会。
第二个是知根。知根是什么?知众生的根...(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九卷) 2007/6/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9》)
...赞叹禅堂里头学禅的这些大德们。我离开之后也是走路走回来,要走到宝莲寺我们才能乘车。跟我去的有十几位同修,听到我在禅堂讲开示对他们的赞叹,这些同学就问我:净公上人,你对禅这样赞叹,你为什么不去学禅?我告诉他:学禅是上上根人,至少是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我是中下根性,我自己清楚,我修净土能成功,我修禅不会开悟。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所以我对它仰慕、欢喜赞叹,我还是老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就跟善财童子一样。
《华严》讲到最后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其他宗派他都去参学、都去看、都去了解,对自己所修学的念佛法门,如如不动。所以《华严经》,这个经到最后你才看出来是教末法众生无比殊胜的大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般若经》在净土宗是助道品,普贤菩萨的示现是正道,正助双修,文殊、普贤示现的正助双修,这一定要知道。这首偈是讲什么?讲诸佛菩萨示现在宗教里,今天讲全世界各种宗教,示现在宗教里面领导人、传教师。
【或在山林自勤苦。】
这是苦行僧,修苦行的,也不一定是佛教。古时候印度宗教很多,修苦行是非常常见的,佛菩萨也应化在其中。所以我们读这段就晓得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为什么?佛菩萨示现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启示团结不同的宗教,我跟他们的交往,我跟他们说明每个宗教创教的这个人,都是真神的使者,这他们都能接受。宇宙之间有个唯一的真神,这他们所说的,我们也用他们的话说,大家都相信,认为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四三卷) 2007/6/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43》)
...最上乘。我们初学的人能够做到观照就不错了,观照的功夫,就跟我们念佛人讲的功夫成片是在观照;如果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照住,照住是得定。所以观照相当於我们念佛的功夫成片,就是分别执著放下一些,还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就是三昧成就,念佛三昧得到。但是在其他的法门里面,一定要做到照住才真正能够得受用,观照还不行,真实得受用是照见。照见的人出了十法界,照住的人离了六道,就跟阿罗汉的境界一样,照见那是法身菩萨。所以观照功夫很浅,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六道轮回,他的功夫在欲界天、在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出不去。但是观照功夫要用在净土上,肯定往生,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去想想这个意思。观照的功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哪一土?给诸位说,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上辈的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死自在。怎么叫生死自在?你有这功夫随时可以往生,如果这边还有很多人等待你帮助,多住几年不碍事;换句话说,娑婆跟极乐世界来去自由,观照功夫深的人就能做到。浅的中辈往生、下辈往生,决定得生。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预知时至,一般多半的三个月,三个月之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功夫好一点,一年之前就知道。
我早年在台湾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是两年前说的。他在台中讲经,我在台北讲经,我们两个都讲《华严经》,有一天他讲经的时候向大家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四五卷) 2007/5/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45》)
...,你一进庙门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对你微笑,你不回应他,弥勒菩萨还是微笑,应当学。我们以微笑对人,人家回应的是理都不理会你,甚至於还跟别人讲:这个人神经不正常,他怎么会对我笑。真遇到过。在外国还好一点,外国人虽然不像中国人,但是这种普通的礼貌他有。你跟他打招呼,不认识,他也会跟你打招呼,你对他微笑点头,他也会微笑点头,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你看头一个教我们,不要紧,不要放在心上。
第二是「如果您的礼敬」,你对别人礼敬,别人怎么对你?「换来无礼、粗暴,也不要紧」。你要晓得这是现代社会正常的现象,我们还是要对人礼敬,不管人家用什么态度对我,我们还是要照这样做,为什么?我们要学菩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要学。下一句说「如果您帮助他人,却不被接受,不要紧;如果您的信任换来背叛,也不要紧」。都能忍,这统统都是能忍,而且还是要干。我们对别人信任,人家对我们不信任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我们也觉得那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不一样。我们接受的是圣贤教育,我们接受的是佛菩萨的教育。十善业道决定要能够落实,这里面这些话统统都可以归纳到十善业道。
下一句说「如果他人不愿意回馈您的善行,不要紧」,我们的善行得不到回馈。「如果真能做到,您就走在德的大道之上」。这个德怎么成就的?忍辱成就的。《金刚经》上佛说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忍就不能成就,你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二卷) 2007/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2》)
...也就是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佛法确实难闻,遇到佛法决定不要将这一生空过。要怎么样做法?『常勤供养於三宝』,这个恭敬供养是教我们怎样去修,怎样去行,这里面的含义非常的广大。一切法,我们通常讲世出世间法,无论是大的事业还是小的事业,乃至於个人一生的幸福美满,都要从恭敬当中求,这是真的。如果不知道恭敬,不说大的,就说小的,真的生活里面许多幸福美满的缘分都会当面错过。所以,世出世法没有不是从恭敬当中求。你看佛门里面的忏仪,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恭敬,一心顶礼」。世间法里面,我们看《礼记》,这是中国的,《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的意思。
我们在世出世法看,大乘教里面,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不就是一切恭敬吗?诸佛的范围就大了,把一切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他讲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这个我们知道,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所以对於一切众生,他是未来佛。如果说是用《华严》教义来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但这一切有情众生,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我们现在讲的植物、矿物,在《华严经》上也是本来是佛;他话不是这么说的,他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有情众生;无情,植物跟矿物,同圆种智就是都是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一切众生包括山河大地,为什么?众生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凡所有相,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七卷) 2007/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7》)
...,错过了,再遇到这个缘分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句摆在发菩提心下面,深信因果,这个不可思议的,这种教诲。
底下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两句是讲弘法利生。研究经教是为教化众生的,不是为自己,你看看这个意思在此地。为自己,到深信因果,念佛往生就行了,自己成就了,何必天天搞这些经教?这是什么?这是为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不是一个法门能度得了的,所以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开了无量法门,那是什么?那是度众生的,劝进行者就是度众生的,劝勉一切众生。但是净宗之妙,无论给你讲哪一种经论,给你讲哪一种法门,到最后都把你归到净土。你看《华严经》讲多少法门,《华严经》里面讲二千多个法门,可是最后怎么样?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懂得,你这一生才能把握住,你这一生才能够圆满成就。所以什么都放,什么都舍,这个世间没有一桩事情是真的,没有一桩事情是很重要的,没有。念佛重要,求生净土重要,见阿弥陀佛重要,其他的一概都不重要。没有一样放不下,你才能成功,这叫敬法。所以前面一再跟你提的恭敬供养三宝,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讲的「若比丘不敬僧」,这个现象今天很平常。怎么样敬僧?六和敬就敬僧,比丘不修六和敬,不敬僧。「若比丘不敬戒」,为什么?大家现在不持戒,戒是无上菩提本,把戒律丢掉了。戒律,根本的戒律是五戒,五戒还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最根本的戒律,十善业。十善业末后,佛说得多好,这个十善是人天法,你将来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七卷) 2007/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7》)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三卷
...在这个世间学佛,我们对於净宗、对於阿弥陀佛认识的还不够。如果认识够,真的认识,自己真的是弥陀弟子,你怎么会不爱你自己?你怎么会不认真学习?做阿弥陀佛的弟子,就是把《弥陀经》、把《无量寿经》认真的做到,能信、能解、能行,至少做到能行;做到能行,再向上提升,能证。那你要问,怎样向上提升?方法不外乎放下,放下决定提升。完全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放下,生凡圣同居土;把执著放下,生方便有余土;把妄想、分别放下,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所以真正聪明人决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把执著放下,从这开始。执著是最严重的、最粗的烦恼,往上去,愈上去愈微细,先把粗重的烦恼放下,我不再执著。学什么?学随缘,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你才能真正会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些是带得走的,将来往生的时候决定提升自己的品位。凡圣同居土也有九品,三辈九品,凡圣同居土里的上三品往生,给诸位说,自在,不会生病,没有病苦。你看凡是没有病苦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是属於上三品;上三品里最低的是上品下生,这些人都是预知时至,都是自在往生。
像谛闲老和尚所说的,他老人家常乐道的、赞叹的锅漏匠、修无法师。我早年在台湾,在台南看到将军乡的老太太,站著往生;在美国旧金山,看到甘老太太的一个老同修,同参道友,坐著往生的,都是预知时至,这品位高。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人,很普通的人,没有往生之前,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很平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0卷) 2007/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0》)
...深厚;有人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才回过头来。佛菩萨很有耐心,有的众生这一生都不悟,来生会觉悟,来生还不觉悟,后世会觉悟,佛帮助众生是长远的事,不急在一时。我们众生沉不住气,总希望他赶快回头,往往搞得欲速则不达。没有佛菩萨的智慧,没有佛菩萨那样的耐心。这些「供养一切最胜王」里面,特别是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
说老实话,过去佛、现在佛不需要你们供养,我们用什么方法供养?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佛最欢喜的,他希望你赶快远离烦恼,恢复自性。恢复自性就是圆成佛道,他教学的事情不就功德圆满了吗?这是佛菩萨最欢喜的,依教奉行真供养。对於一切众生,这是未来佛,你就要学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换句话说,是法身菩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佛对法身菩萨这样的指示,法身菩萨尚且如是,我们不能不遵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形象帮助未来佛?未来佛就是现在苦难众生,你细心观察他错在什么地方?不要去指责他。我做出正面的样子给他看,能教的教,不能教的不说,做样子给他看。长时间让他看,虽然看一辈子他也没看出门道出来,他看到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里面已经种下好的种子,他看到好的榜样。这一生迷得重,不起现行,来生、后世他烦恼轻一点,这个种子就起现行,不是没有用,果报不在现前。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一般都是迷惑。
佛菩萨、圣贤他懂,你做的是真的好事,所以众生不悟,自己觉悟了,自己提升了。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七卷) 2007/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7》)
... 这个地方讲到『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我们用香供佛、供道场,佛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道场,佛就是大众,这个要知道,我们供过去佛、供现在佛、供未来佛,要有这种心。现前所有大众都是未来佛,供养这些佛比供养过去佛、现在佛的功德还大。你说大在哪里?我跟你说你就明白,现前众生你都把他看作佛一样的恭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那个恭敬心就可想而知;对眼前的佛不恭敬,你说对过去佛,对释迦、对弥陀的恭敬,未必是真心。为什么要恭敬他?有求於他,我想求生极乐世界,希望临终佛来接引我,我有求於他。如果没有求於他,恭敬心马上就衰了、就灭弱。如果对一切众生跟佛一样的恭敬心,那你的恭敬心是圆满的,不一样。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是「礼敬诸佛」,那个诸佛就是讲十方三世佛。未来佛就包括一切众生,不但包括一切人,一切生物,蚊虫蚂蚁,在你眼睛当中都是佛、都是菩萨,你要常常养成这个心就好。常常在这里养成之后,你就能修普贤行。要不然,你充其量学大乘,你没有办法修普贤行。可是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意思你要懂,菩萨不修普贤行,能不能成佛?能,在哪里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 |
|
|
|
|
|
|
|
四圣法界最上面是佛法界,成佛就成那个佛;不能成佛是不能成一真法界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六即里面讲「相似即佛」,是相似佛,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无明没断,就是妄想还在,他没见性,没有出十法界,这个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二卷) 2007/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2》)
...知道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而且事相是幻相,确实是幻相,是刹那生灭,真的一秒钟不知道生灭多少次,没有法子计算,真的不存在!这所有现相一定要知道,很清楚的知道,是错误虚妄相似相续相,你只记著这个。所有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事实真相。你看到事实真相你不会起念头,换句话说,像贪瞋痴慢你不会起了,你也不会执著,你也不会分别,这对修行帮好大的忙。修行人最大的难关就是这个不能突破。所以我们真是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现在就要用,就在生活上,在处事待人接物就要用,用这叫看破;分别执著放下,那真叫放下,那是功夫。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求生净土,为什么?这个法门太殊胜。《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知道,所以净土是《华严经》的归宿。古大德说得很好,《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引导,《无量寿经》是净土,这两部大经引导人归净土。所以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它跟造业相应。
第二个「贪习因」。你看贪有什么好处?习就是习气,现行习气,讲贪、讲习,讲贪是讲现行,讲习是习气,现行习气统统说到。「有寒冰地狱之报」,贪是水,水结成冰。第三个是「慢习因」,傲慢,「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这是傲慢,佛跟我们说出来,为什么?傲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这种意念跟行为产生毒素很严重,对自己身体、生理会造成伤害。你细心去观察,傲慢的人容易生病,跟瞋恚一样。瞋恚,这个人身心他都带著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一卷) 2007/8/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1》)
...它传播出去,全世界都能收看到,佛度有缘人。
我们所学的、所讲的都把它编成书本,广泛流通,做成光碟,变成书本,那就比佛陀在世还要殊胜,佛陀在世没有这么多工具。那就真的是大福德、大因缘,成就众生的大善根,真的是普度。经教也不必多,往生经,古人讲净宗的经典叫往生经,往生极乐世界的,三经一论。现在祖师加上两种,五经一论。彭际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里有他的名字。他说的,这从来没有人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阿弥陀经》,没人说过。他说了,我们读读这部经,想一想,他说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这部经确实是《无量寿经》的细讲,《华严》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是大本《无量寿经》。我曾经告诉不少同修,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学《华严》,学了《华严经》,去讲《无量寿经》,那才讲得精采。同时,《华严》跟净土结合了,没有人敢轻视净土。这个工作莲池大师做的。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明朝末年,那时候禅的风气很盛,大师看出来了。不但他看出来了,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就看出来了,永明延寿是第六代,已经看出来了。修禅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不是上上根人,禅不得力。所以六祖,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编了一套书《宗镜录》,指出佛法心为宗,心净则佛土净,指示我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的,这么一个人,晚年回到净土,专修净土,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九卷) 2007/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9》)
...。第一次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的时候,这一次是第二次讲;《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差不多也讲了一半,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想《华严经》上二大菩萨,文殊、普贤,他们修什么法门?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到底学哪个法门?这些我们都没讲到的,往后一翻翻到后面,原来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这我非常惊讶,文殊普贤修净土的,那善财是文殊得意门生,是文殊菩萨的传人,那当然修净土,总不能跟老师学不同的法门。我就查证,查五十三参,没错。再看他去参学,第一个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专修净土,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第一个重要,为什么?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说法,先入为主,第一个一定是一生主修的法门。然后再翻到最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相信净土法门,才接受,真不容易!
接受这个之后,我想想我过去学《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没有发现大势至是第一,没发现。只是一般祖师大德这些注解,都是注解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特别法门,文殊菩萨拣选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势至就略过了。我在《华严经》里面看到文殊、普贤、善财童子统统都是修净土,都是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相信了。再看「大势至圆通章」不一样了,我看明白了,原来大势至跟观世音菩萨是同等,都属於特别法门。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法门,他是对遍法界虚空界,普及一切众生的根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只契合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我才发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三卷) 2007/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3》)
...生很多,每个学生所得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诚敬心不相同。如果没有诚敬,对老师怀疑、对老师瞧不起,那他什么利益都得不到。只可以说得到一个什么?阿赖耶识里种了《华严》种子,他只得到这个。他对《华严经》的信仰都没有,他怎么能理解?这个话是真的。
真的有人听经听了几十年都听不懂,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听经入不进去,听不进去。不但是佛法,连世间法都要从恭敬心去求。你说古时候做木匠,你是学徒,你对师傅有真诚恭敬心,师傅的手艺你全学到;如果你对师傅,觉得师傅也没有什么,你就什么都学不到。你跟他的时间再长,天天在实习,你的手艺总是赶不上他,你就晓得真诚多重要。世出世法里头头一个就是讲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什么?除自己之外全是诸佛。人是诸佛,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没有说一切人本来是佛,没有这个说法,说众生。众生包括的范围太大了,包括什么?包括植物、包括矿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全是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你真的做到一切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万物恭敬,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不会等到来生。
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想想,惠能大师为什么他一生成佛?我们在《坛经》从头到尾细细去看,惠能大师这个人,没有遇到五祖之前,你看他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一切恭敬?他是这样的,谦虚、卑下,处处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貌。一个普通人都能够观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0卷) 2007/9/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0》)
...。以后得到十三经,十三经里面有这部书,偶尔的翻一翻,没有去念它。老师很郑重的介绍,因为我们的志趣,对政治没什么兴趣,所以以后学佛了。佛是什么?佛是教育,这要搞清楚,确实是教育。佛陀教我们的经典的内容,你细心去观察,我把它分成五大类,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为什么要学这个?我们觉得人生一世不能白过,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一桩事是提升自己,回归自性,这个重要,其他的不重要。方向、目标认识正确,贫贱就不在乎,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每天真正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就不亦乐乎,不造业。过去迷惑颠倒的时候,造作许多的罪业,现在明白了,统统化解,这是功夫。怎么样化解?经教里面教我们太多了,最具体的、最有效果的莫非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真懂得,真正落实,什么业障都消掉,什么问题都化解了。
你看菩萨教给我们,第一句礼敬诸佛,只要这句做到,我们就相信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障就化掉了。这个不难,真正懂得之后,我要谦卑,对任何人都要谦卑,我要学尊敬。一个谦卑的人,懂得尊敬别人的人,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你业障都消掉了。以德报怨,尤其是这一生遇到的,遇到人看我不顺眼,恶意的毁谤、羞辱、陷害,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不对别人,他对我?过去世的怨憎会!这八苦里头不是有吗?现在遇到了,果报现前,怎么化解?我们对他更尊重,我们只看他的本性,不看他的习性。他的本性是本善、本觉,他本来是佛,我应当尊敬他。他毁谤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九卷) 2007/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9》)
...宗趣。
「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趣是趣向,也就是说目标,我们修学,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最后能得什么样的果报。由此可知,修行不是白修,宗是因,趣是果,修因证果。这一会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它的宗趣先从「会」讲,就是第三会的宗趣,「以十住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这就很清楚,我们特别要注意行德。佛法确实重行,解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它在其次,解在其次,行是主要的。所以在全经是以华严三圣来做代表,毗卢遮那佛代表大方广佛华严,文殊菩萨代表解门,普贤菩萨代表行门。这两位菩萨在本经的地位,华严会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长子,老大,文殊为庶男。你就晓得了,《华严》解行都重要,还是偏重在行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华严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会会都有不同的宗趣,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这都要知道。十住菩萨行德为宗,摄位得果为趣,摄位就是入位、摄入,你证得十住菩萨的果位。这里是十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一直到十住,位位向上提升,这是修学的果报。
十住里面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不在十法界了。不像前面我们念的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没有超过十法界。初住菩萨超越了,什么原因?初住菩萨把妄想断掉,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初住就不起心、不动念。那什么境界?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明心见性又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他说得很好,你什么时候明心见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0卷) 2007/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80》)
...跟善人同事。以中国话来讲,要跟圣贤、君子同事,就不会有流弊,我们跟佛菩萨同事才能够提升自己,帮助众生。你能够修四摄法,你在家你的家庭和睦;你在社会、社团里面,你这个社团兴旺;你在这一国,这个国家安定繁荣,世界和谐。
第六句『十千珠璎周遍交络』,珠是珠宝,璎是璎珞,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圆融行愿交络万善」,这意思好。你看看珠宝、璎珞代表这个,所以要懂,懂,你看到别人戴著珠宝、璎珞,你马上想起普贤菩萨、你就想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行,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愿,十大愿王,行愿圆融交络万善。所以宝殿里面有「十千珠璎」这个装饰,你要晓得它的含义,懂得的人、明白的人看到这个,想到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用这个来提醒我们,念念不忘,念念要相应。十波罗蜜是《华严经》修行的纲领,十愿是普贤菩萨把文殊菩萨的十行,扩展到跟性德圆满的交融。说个礼敬,礼敬诸佛,有情众生是诸佛,蚊虫蚂蚁也是诸佛。我们看到蚊虫蚂蚁,合掌对它蚂蚁菩萨,已经把它降等了,它本来是诸佛,你现在称它菩萨。不过它也不会怪你,它也很高兴,它从来没有听到人家称它菩萨。
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诸佛如来,《华严》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就是圆融、圆满,种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什么时候见到?你自己证得的时候,你才看到一切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同圆种智。从这个境界、从这个现象,我们就会体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四卷) 2008/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4》)
...这个小道场,这个小的地区,人人都能够学到,这个功德就大!不要看到这一句,这有什么了不起?真了不起!你不知道。所以对父母的这些态度真的能落实,就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作用,不可以疏忽。
末后一个是「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於十方,所作悉随愿也」。安住在戒,戒里面已经把它变成一个生活行为,变成自然,没有拘束,就是圆圆满满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落实《沙弥律仪》,能做到这四样东西就很圆满了。这四样东西是性德,这四样东西是自性里面的净戒,清净的戒律。然后愿愿都具足,念念具足,行行具足,你就会受一切众生普遍的爱戴、欢迎、拥护,你的一切所作当然得到一切大众的拥护。我们以《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作纲领,「礼敬诸佛」,怎么礼敬法?落实《弟子规》是礼敬,落实《十善业》是礼敬,落实《感应篇》是礼敬,落实《沙弥律仪》是礼敬,这个礼敬要能落实,不是空口说白话,真礼敬。「称赞如来」,称赞不说诸佛说如来,礼敬,说诸佛不说如来,这有差别,说诸佛是从相上讲的,从事相上讲没有差别,平等的礼敬。可是称赞不一样了,他的心行不善我也赞叹他吗?这不可以,那你就善恶不分,会引起社会大众误会。所以称赞是有标准的,他的善称赞,他的不善不称赞。记住,不善,不批评也不称赞,这就对了。
菩萨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人家做错事情,做坏事情,不批评他,不指责他,他怎么能改过自新?菩萨的慈悲,不用批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一卷) 2008/1/2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1》)
...要,长者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十住是因。十住菩萨修什么?我们在前面第二会里面,给诸位报告过,第二会是十信位。十信位《华严经》里面讲到修行,行,文殊菩萨指导的十波罗蜜。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二信位的菩萨修持戒,三信位的菩萨修忍辱。十住也是如此,初住菩萨修布施,二住菩萨持戒,三住菩萨修忍辱,一直到十地,统统是这个科目,是一样的,内容不一样,内容浅深差别距离大了。所以学习的纲领,《华严经》五十一个位次,总离不开文殊的十波罗蜜、普贤的十大愿王,行、愿,文殊行、普贤愿,转凡成圣。
所以十行、十愿,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念念不舍,行行进修,我们以这个进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也是《华严经》总的指导方向,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修什么?《华严》修西方净土,《华严》最后皈依极乐世界,这有凭有据,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所以在这个经文里面,我们就知道怎样学了。果,果就是前面讲的十个佛果,佛的名号里面都有月。月的意思一定要清楚,它所表法的意思,它表智德,智是最重要的,智则不迷,不迷就觉,断德,智是看破,断是放下。然后你做种种修行那都是示现,就是现在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想到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恩德!这是利他,自行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信受奉行,为人演说」这八个字,信受奉行是教我们要照做,我所信的、我所理解的,我全部都能够做到,信受奉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二二卷) 2008/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22》)
...执著,我对不起阿弥陀佛,对不起自己的心性,心性里头真的没有。所以明白了、看清楚了,「诸欲皆尽」,这个尽就是统统放下了,「无愿无求也」。
在我们现前阶段,我们还有愿、还有求,什么愿?愿见弥陀,什么求?求生净土。除这个愿求之外,其他的愿求全都放下,都没有了,这就对了。你能这样子在这一生当中修学,决定生净土,决定见弥陀。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你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可是你还有严重的分别执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道理跟事实不能不清楚。依照《华严经》的修学,如果放弃西方净土,那就太难了,好在《华严经》实在是非常了不起,为什么?它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你根性差、烦恼重没有关系,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这个愿求在西方。祖师大德们说,这个境界是《华严》究竟圆满的境界,回归到西方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带头,给我们做榜样。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求;除这个之外,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都随缘,自己的修行随缘,帮助众生随缘。决定不能攀缘,攀缘是什么?我想怎样做怎样做,那就错了。我想怎样怎样做,这就是你有强烈的分别执著,你会遇到很多障碍。实在讲,这些障碍也是给你受最好的教育,让你在这个障碍里面去反省,行不通,通过真正的反省慢慢就觉悟,还是佛菩萨说的话是对的。我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要执著我要怎样想,不需要。
释迦牟尼佛放得最干净,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自行化他,都过著最简单、最朴实的形象。生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0卷) 2008/4/9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0》)
...了之后,你自己的心自然谦卑,对一切众生自然尊重,性德流露。性德,总的来说,纯净纯善。要知道,烦恼是不净不善,跟性德完全相反。迷了,性德变成烦恼;悟了,烦恼又变成心性。所以对烦恼你也不要讨厌,也不要怨恨,一念就转过来。
修行,真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以敬佛的心敬人,真诚的恭敬。你能这样做,你的性德虽然在迷,这个做法能把你的心性引出来,这是自利;感化别人,让别人觉悟,让别人回头,是利他,自行化他。一定是先自行再化他,自己没有做到是决定不能化他。不能化他,就跟他搞对立,就跟他搞矛盾、搞冲突,就搞生生世世的冤冤相报,就搞这个,这错了,大错特错。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做人从哪里做起?学佛从哪里学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第一个「礼敬」。做人从哪里做起?你看《礼记.曲礼》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那个第一愿完全相同。所以礼要是不要了,不讲求了,麻烦可就大了。你说我心里很恭敬,表示不出来。古人说得好,诚於中一定形於外,为什么?表里是一致的。你心里面欢喜,自然有笑容;心里面有悲痛,脸上形容是哀戚,里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你里面真有恭敬心,外头哪有没有礼貌的道理!自然就有礼,不教也会。这些事情我都亲见过,对一个人真正恭敬,就是走近他的身边,脚步都很轻,恭敬的样子就出来了;没有恭敬心,粗心大意的,那行动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从礼敬开始。
《弟子规》前面都是教礼敬,是教我们怎么样对父母。然后把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九卷) 2008/4/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9》)
...为主,所以第一个太重要。第一个善友他学什么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求生净土,头一个遇到的。你从这些迹象上去观察,德云比丘给善财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一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他把它归纳为二十一类,二十一类统统是念佛法门。这就是《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修净土法门的时候,十方三世所有一切法门全是净土法门。你学禅,禅是参究的法门,所有法门全是参究法门,全是通的,一点障碍都没有。圆融、贯通!这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门通一切门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一部经通一切经通。善财第一个遇到的。再看最后第五十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去看一头一尾彻始彻终,善财童子学什么?学念佛法门。当中参访五十一位善知识,所修不同的法门,善财一个个去参访。最后,经文是六大段,最后这一段是「恋德礼辞」,他去看了、他去听了,他接触到了,一切通达明了。通达明了,对善知识、对这个法门感激,恋德是感恩,礼是礼拜,就是礼拜赞叹,辞是什么?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自己念自己佛,什么都知道,他只学一个念佛法门,这是恋德礼辞。成就之后,大开圆解了,还是专修一门,没有大开圆解,没有资格参学。所以定慧成就了,定要真正得三昧,慧真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可以参学。所以标准都要懂得。
我们初学不知道,受了戒之后有的同学发心去闭关,也有同学发心去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三卷) 2008/4/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四卷
...,道就没有了。所以现在社会里面讲竞争,这在佛法上用不上,佛法里没有竞争的。唯有自己能够谦卑、能够礼让,他才会懂得尊重别人,无论什么人,你就是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对什么样人都平等的尊敬,这是菩萨。学菩萨、学佛,要学得像!尊敬人之后,你逐渐接近佛了,你才会真正慈悲心生起来,爱护别人,爱护众生,这慈悲心生起来。然后自自然然的你会关怀别人,你会照顾别人,你自动自发的会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些是什么?这些是菩萨行。
具足菩萨行,你才能见菩萨道,你才能证菩萨果,菩萨的果是正等正觉。确实这个事并不是太高,也不是太难,关键在起步,起步是谦卑,我们不能谦卑就没有办法向上提升。佛法第一句话就是教人谦卑,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礼敬诸佛」,谦卑。你不谦卑怎么能做到礼敬?那我们佛门里面许多的忏仪,你看头一句是「一切礼敬」,「一心顶礼」,这是谦卑的表现。现在人不懂,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人看,汤池镇的风气,人见面都是九十度的鞠躬礼,所以很多人去都感到很惊讶,这个地方人怎么会是这样的,从哪里开始?从谦卑开始。不能把这桩事情看轻,这是起点,起点不认真后面就很难长成。中国传统的礼教,你看《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对人、对一切人恭敬,对一切事恭敬,对事恭敬就是认真负责,绝不马虎,对万物恭敬,对山河大地恭敬,就不会有灾难。我们现在不相信祖宗教诲,不相信宗教的教学,相信科学,科学什么?人定胜天,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六八卷) 2008/5/1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68》)
...人事环境。在人事环境里面,你所看到的,有看到你很欢喜的,有看到你很讨厌的,这是诸佛菩萨平等示现的。你要怎么修法?用感恩的心修,在这个里面生起感恩心,生起真诚心。前面「十信品」里面给你讲的十信,顺境,很欢喜的,不生贪爱,你的心就清净平等了;生起贪爱,你心就动了,就不平等,你的清净心失掉了,你的真心失掉了。看到你不喜欢的,看到这个人搞贪瞋痴的、搞不如法的,你心里不高兴,生烦恼,你的心又被破坏了。这是你自己不会修!逆境里面不生烦恼,看到之后立刻回光返照,看到善的,我要向他学习;看到恶的,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於作恶的人一定还是真诚恭敬,他做了错的事情,不赞叹;他做一点好事,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这样教给我们的,这样你就会修了。会修,顺境是佛菩萨示现的增上缘,逆境也是佛菩萨示现的增上缘,把我们的习气贪瞋痴慢,就在这个人事、物质环境里面把它淘汰得干干净净,你成佛了。你看到这个欢喜、看那个讨厌,不行,那你起烦恼了。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给我们点醒,叫历事炼心。你要不经历这些事相,你怎么能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淘汰掉?所以道理在此地。
真正修行,你不学,不学你就无法修,蕅益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就是起心动念。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法相,人事环境是法性,都是清净平等的。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好丑、有好恶?那是我们自己烦恼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三卷) 2008/6/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3》)
...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从第六段看起,「善慧菩萨」。偈颂第一段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希有大勇健。无量诸如来。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我见世间灯。如实不颠倒。如於无量劫。积智者所见。】
这两首偈,前面一堂课我们学习过了,也顺便学习到经教里面常讲的二障跟三障。经文虽然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所含的义理无有穷尽。正如同古大德所说,就是指这部经来讲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部经跟净土宗关系非常密切,在古时候,隋唐的时候,那时候的祖师大德们都肯定《华严》、《法华》到最后都是导归极乐。《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第五十三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想到是《华严经》的归宿。所以前清干隆时代的彭际清居士,那是个大德的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在中国佛教上他有崇高的地位,念佛往生的。他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正是《无量寿经》的细说,这个话说得好,说得一点不错。如果我们能够通达《华严》,《无量寿经》才能讲得好、讲得圆满,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只有详略不同,内容、境界丝毫差别都没有。这是我们学习《华严》应当要理解的。
偈颂第一句是『希有大勇健』,这一句是称赞本师毗卢遮那佛。通常在大乘教里面,说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法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九卷) 2008/8/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79》)
...问题,那是大书,全套的。其他的就更多了,经书、佛像、善书,这三十年来是不计其数,这学印光法师。向李老师那里,就是继承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个家业。
所以学习,我们一定要懂得环境,现前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经,在这个时代应该怎么讲法。我们参考的注解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是唐朝时候人,他注解是对唐朝人说,不是对现在人说的。我们去读他的注解要推陈出新,参考他的东西,现代这个时代应该怎么说法,才真正得利益!终极的目标实在讲只有一个,念阿弥陀佛,经可以听、可以讲,如果不念阿弥陀佛你就不会有成就。《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用这个宗旨来学《华严》,而不是修法界观。华严宗修法界观,我们不是的,我们是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帮助了。《华严》对宇宙人生讲得透彻、讲得圆满,明白之后我们才肯放下。世间人为什么不肯放下?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是了解,自然就放下。所以了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如果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释迦牟尼佛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什么不建念佛堂,带著大家一起念佛求往生?为什么要讲经教?这就是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知难行易。念佛求往生太容易,你自己办就可以了,佛用不著教你。但是怎样帮助你放下,这个问题严重,你放不下,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人,个个都能把身心世界一起放下才能走,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走不了。这个道理你要懂,你才会感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么辛辛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0卷) 2008/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80》)
...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我们平常人讲修行,不是,三大阿僧只劫是断无明习气的。我们从最初闻到佛法修行,到破无明、证法身,就是我们能够真正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佛在经上讲要无量劫。无量劫是从你真的初发心到证佛果,佛果是什么?初住菩萨,是无量劫。初住菩萨以后就不能起心动念,就无功用道,到把无明习气完全断尽是三大阿僧只劫,是这个意思。
最胜教是什么?是大乘,一般说是大乘;大乘里面的最胜教是《华严》,《华严》、《法华》都是最胜教;《华严》、《法华》里面的最胜教,还有最胜的,那是什么?《无量寿经》,阿弥陀佛。这话不是我说的,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们说的。有证明,《华严经》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所以古德说这三部经是一部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部经,有细说、有略说。略说就是《阿弥陀经》,细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折衷来讲就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我们也可以说《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华严经》是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说得有详略不同,里面的意思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最胜教!我们没有遇到《华严经》,没有遇到《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遇到《无量寿经》,就应该要生方便有余土;遇到《华严经》,理所当然的,你应当要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四卷) 2008/9/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84》)
...个标准,我们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所以第二条就落实在《沙弥律仪》。第三条,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四句话,三句是自己修行,最后一句是教化众生,要劝别人,也就是你要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条我们就落实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读诵大乘。《华严经》呢?《华严经》是大《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所以一定要晓得,这是古人讲的,不是我们说的,《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一部经,里面所讲的是一桩事情,内容完全相同,一个说得简单,一个说得详细。讲得最详细的是《华严》,讲得最简单的是《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所说的全是极乐世界的现况。所以你要认识极乐世界,要了解极乐世界,你去读《华严》,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上品十善。所以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了义这样讲法,大家真的就没有怀疑,就有了依靠。
第三很重要,「依义不依语」,这非常重要。因为经典是从印度梵文翻过来的。我初学的时候怀疑,有没有翻错?像现在我们拿一篇东西翻译,不要说别的,拿一篇文言文翻成白话文,怎么翻都没有办法翻到原来的意思,那梵文翻成中国文能靠得住吗?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东美先生请教。方老师告诉我:现代的中国人不是从前的中国人,现在的中国人丧失民族自信心,所以遭遇这么多苦难,从前中国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一卷) 2008/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1》)
...什么?四圣法界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没有见性。十法界的佛达到见性的边缘,他们确实了不起,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连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没有了,这是十法界的佛。但是他还会起心动念,这是很微细的起心动念,如果能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脱离十法界。脱离十法界他就回归到一真法界,到哪里去?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到那里去了,那个我们称之为一真法界。所以这些诸佛如来,不但他要帮助六道众生,他还要帮助十法界里面这些圣贤,小圣,也帮助他们。「而兴於世间」,这是为物兴世。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说得好,说到究竟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学佛一生当中真正稳当、快速,无比殊胜的成就。
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常常想邀请我去讲经,特别是国内。在国内讲经,国家有政策,境外人士,宗教界的人士,在中国可以观光、旅游、探亲、访友,也可以回国定居,但是不能从事於宗教活动,所以希望同修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我们佛弟子一定遵守佛的戒律,不犯国制,就是决定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政策,这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我们的经教学习,有网路、有卫星,卫星虽然不能落地,如果在边远地区,装个接收器、装个天线,内地讲锅,小锅,小的就可以收看到。网路非常方便,只要有电脑你就能够接收得到。这些工具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利用它,我们在一个地方学习,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5》)
...别是在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没有坚定的信心相信经典,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能够深入细心研究《观无量寿经》全文当然更好,没有这个时间,「上品上生章」不能不读。好好的去学习这一章,就等於我们现在讲瘟疫里面免疫的能力,这章经可以帮助你增长你的免疫能力,很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这是唐朝初年的,几乎是当时这些高僧大德们公认的,《华严》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经的根本法轮。所以佛教所有宗派、典籍里面所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统统在这部经里头。这部经到最后,「悉当成佛道」他用什么方法?用的是念佛求生净土,用这个方法。你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对於净土念佛往生的信仰,是从《华严经》生的,真相信了,真的接受。年轻的时候喜欢理论,这多少还是受方老师的影响,最初跟方老师学哲学,方老师把佛经介绍给我的是佛经哲学。把《华严》介绍给我,他说这部书是佛经的哲学概论,我是用佛经哲学概论这个理念来接受《华严经》的。到以后涉猎比较广,才知道隋唐时候这些大德他们研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们肯定《华严》是第一经,讲得最圆满,讲得最殊胜,讲得最彻底。而末后,文殊、普贤这两大菩萨,劝告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就看呆了,《华严》这么殊胜的法门,怎么最后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然后才真正体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八卷) 2008/12/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8》)
...高山,妙,佛法里面这个妙,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非有非无才是妙;就是事实真相是妙,你说它有,错了,你说它没有也错了,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见相不著相,那就妙了。为什么?性相是一不是二,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所以称为妙。
德云比丘就是《四十华严》里面讲的吉祥云比丘,这是两个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是一个人。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你看他头一个老师,这个意义很深,我们东方人讲先入为主,这头一个老师先入为主。后面第二个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他的,你去看海云比丘,海云比丘代表第二住。从这以下到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最后一个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对於净土信了,不再怀疑,就是看到这个经文,我死心塌地修净土。你看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是他的传法弟子,当然跟老师是走一条路子。老师指点他去参学,德云比丘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再看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没话说了。才知道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学什么?统统修的是念佛法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见到的,「德遵普贤」,德遵普贤是华严会上法身大士,他们的大智、大德、大能,遵从普贤菩萨,听菩萨的教诲,都到极乐世界去拜阿弥陀佛,你看这是什么境界?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你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退转。
德云比丘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是代表圆满,它不是数字,密宗以二十一为圆满,以十六为圆满,这是表法的。所以《华严经》里禅教显密统统有,这是圆满的教学,我们现在人的时髦名词叫多元文化,《华严》是多元文化,这里面显示出无量的法门。这二十一门一展开,那就是不单释迦牟尼...(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一卷) 2009/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21》)
...何把这个苦摆脱掉。佛告诉我们,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所以,苦乐是果报,迷悟才是因,这里头有因有果,你必须要在因上下功夫,你要求觉,要破迷开悟。为什么迷?这就给你讲,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
佛很慈悲,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佛是教菩萨,我们沾光,教菩萨首先要断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不但不能证果,实在讲,佛菩萨帮助你,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不懂。那就是什么?你听,听了很长的时间,不开悟,什么原因?你有这三个障。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你自己本身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放下。怎么放下?破傲慢就学谦虚,这有方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教你什么?礼敬诸佛。世间法,我们读《礼记》,这儒家的,《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从这里入门。所以童蒙教学,你看看《弟子规》里,都是教敬,从这里开始。学著敬父母,然后你就懂得敬老师,再懂得敬一切人,不但是对长辈要恭敬,平辈、晚辈都要恭敬;不但对人要恭敬,对一切万物统统都要恭敬。这是什么?除傲慢的障碍。不能说我没有傲慢,说「我没有傲慢」就是傲慢。傲慢从哪里来的?佛跟我们说叫俱生烦恼,有了我,傲慢就带来了。我们学佛学到这个地方可以算是相当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还源观》里讲就出现两种作用,从一体起二用。这一念不觉我们讲起心动念,一起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0》)
...点,也不能在性德上减一点,圆满的。你有发明,那是什么?那是知识,不是性德。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跟夫子这个话可以说完全相同,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经题里面跟我们说出的。他说释迦牟尼佛讲,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没说一句话,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讲的,没有在古佛所说上面加一个字。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没有发明、没有创造,现在人动不动就是要发明、要创造,世出世间圣贤没有,老老实实学圣学贤。自己证得圣贤的位次,还是述而不作,智慧、德能、才艺、神通、事业,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这个话是真理,这个话是真言,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
修道,真修、假修,佛经上有标准,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的更多!好样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许多同学早晚课都念,那是什么?那是标准,真修行的标准,第一个「礼敬诸佛」,他真修行,你看他有没有礼貌,他要不懂礼貌,假修行,不是真修行。第二「称赞如来」,真正修行人是赞叹别人的善行,绝没有批评别人的不是,别人有不是,有不是不赞叹、不批评,这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真修行人,他心地清净、善良,决定不会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那自己心就不善,放在口上就造口业,这哪是修行人?这是造罪业的人。你看看这个标准多好,这标准大家都知道。第三个「广修供养」,这都是真修行人干的。第四个「忏除业障」,天天忏悔自己的业障,哪有时间去看别人?哪有时间去批评别人?十条里面,这四条全是自己的德行。看到别人的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八卷) 200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8》)
...我们看。
可是初学很难理解,纵然理解,做不到。可是假以时日,我们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经天天读,天天在一起共同学习,这叫什么?依众靠众。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退转,大家在一起,天天上课,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天天生活在一起,那就是五十三参,这叫依众靠众。我们的学习、我们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很清楚,依照经典所说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时间久了,自然就跟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相应,那就入实,从权教就契入真实,这是我们大功圆满了。圆满,像《华严经》上讲的,你把起心动念放下,超越十法界,生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还有四十一个等级存在。妙,妙在哪里?妙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招是真正的妙。我们想一想,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了,何必还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生在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那跟《华严经》上毗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有什么差别,都是一样的境界,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这里头就两层意思,第一个,放下起心动念是不是真的?真的放下没事,如果是相似的,还不是真实的,那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不是实报庄严土。可是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功夫,往生的时候佛光注照,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把你功夫就提升一级,真的到实报土,稳稳当当。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的意思,我们从这里认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中心,好像一个都市一样,华藏世界是个都市,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9》)
...个我在第一次讲《华严》没讲出来,依照祖师大德的注解去讲,虽然没有讲错,这里头的真实义,这是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不容易!这次讲《华严》是我第二次,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样,这才恍然大悟,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知道善财童子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没有夹杂。五十三参他都参访,你看后面,他每次参访都是六段经文,最后一段「恋德礼辞」,这就是什么?他去看、去参观、去访问,一切都明了,感谢善知识的指教。礼辞是什么?礼拜,辞是不学习。你看,不学习!不学习他修什么?还是老实念佛。这是密义,你要能看,他不是见一个善知识跟他学一样,不是的。他一见就明了、就清楚,不学,这是恋德礼辞。一个念佛法门念到底,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彻始彻终一句名号,善财修的。我们这才真正体会到、明白了。
体会、明白,到真正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派上用场,又要花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我们在上中下三根里头,勉强的讲是上中根性,克实而论是中下根性。这个自己要承认,自己不承认,你就躐等,躐等决定自己吃亏。中下根性的人不能不求三宝加持,求佛菩萨保佑,消业障、长寿命,寿命长一点。寿命短,学习的时间不够,不能契入;时间长一点,有足够的时间从方便契入真实,这一点重要。我们延长寿命不是贪图这个世间的享受,是需要在这个世间多一点时间来学习,这就对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一转世来,这当中要停顿几十年。就算你功夫很好,寿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9》)
...我们把伦理道德统统都丢掉,贪瞋痴慢疑很严重,那想想我们现在在人道带著是什么习气,我们走的道路是向哪个方向,这不能不知道。真正明了之后,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回头是岸,我们一口气还没断,回头还来得及。真正修行人要记住六祖能大师在《坛经》上的一句话,「不见世间过」。常常把世间的过失,世间过失最重要的是世间人,把别人的过失牢牢的记在自己的心头,这个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本来是善的,叫良心,良善的,把我们的良心、善心去收藏别人的一些罪孽罪恶;他没有过失,我们自己有了过失,我们把他的过失拿到我心里来,这叫大错特错。你看看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怎么教我们?跟《坛经》上讲的一样,若真修道人,不记他人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常说,前面四个完全是自修,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一个是礼敬,礼敬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礼敬,修什么?学自己的谦虚,实在应该讲是谦卑,谦卑是自己的性德。你看,法慧菩萨在此地不是承佛威神吗?不说自己有能力,这是谦卑。对任何人都谦卑,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人还是谦卑,还是对他有礼。这个一般人做不到,佛菩萨能做到,谦卑有礼。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人都谦卑,对於做好事的人他怎么会不恭敬?当然之理。这个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或者是表演用意很深,那都是在做样子给社会大众看,教导社会大众对人要谦卑、要尊重。人人都对人谦卑尊重,这个世界不就祥和了吗?灾难不就化解了吗?你看这个用意多深,你这种行为不就救了社会、不就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五卷
...善知识?其实《华严经》上有例子,善财就是个好榜样。善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搞多元文化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现在讲是宗教,有宗教、有学术,宗教里面有佛法,也有不是佛法,其他宗教,社会上各种行业统统包括了。善财童子都跟他们往来,都跟他们接触,对於他们这些技术、能力、作用、智慧全部都通达,像《般若经》上讲的无所不知。他到底修哪个法门?他修的是念佛法门,始终没有改变。亲近归亲近,访问归访问,听讲归听讲,听讲长智慧,你不接触、不听你怎么会知道?可是听了之后怎么样?听了之后他不动心,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来不改变。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所以我们学佛要学善财童子这个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慈悲到了极处,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特别在现前社会很适用。
五十三参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一定要学善财,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条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永远不变,这就对了。所以他的参访,每个经历他就提升一个境界,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法慧菩萨,参访海云比丘他就是二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萨,节节高升。五十三参前面三位是比丘,用意是表法的,代表是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表这个意思,前面用三个比丘做代表,后面就不是的,在家人。我们总得要会看,要细心去体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一即一切」,一是什么?一就是念佛法门。一切是什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最后统统归念佛法门,这不可思议。到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为会主,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五十三参,一个开始,一个总结,彻始彻终就是念佛往生净土,华严法门!
清朝干隆时代的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净宗的大德,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讲的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你们展开《无量寿经》看,《无量寿经》在序品里面,第二品,夏莲居的会集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极乐世界那些大众修什么法门?修普贤法门,个个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在我们近代,我想很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弘一大师,这人了不起!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念得很熟,能够全部背诵。我们从他的著述里面看到,那个时候亲近他老人家的知识分子非常多,高等知识分子,许多都是大学毕业生。他给他们介绍,最重要读诵的经典就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广泛极力的推荐。弘一大师念佛往生的,这是近代人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而彭际清居士依《华严经》也做了一篇论,《华严念佛三昧论》,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有讲记流通,这就知道《华严经》跟净土的关系非常密切!《华严经》就是细说极乐世界,而《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纲领、纲要,我们要了解这个关系。那我们学《华严》,目的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2》)
...切诸佛一样,自自然然应化在遍法界虚空界,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看到经文上讲到愚夫种性,看看现前这社会状况非常的恐怖,圣人的教诲早就看到了,就讲得这么清楚了。
下面我们读到的经文也能够值得提一下,《璎珞经》上讲的六种性,《璎珞经》上讲了六种性,第一个就是习种性,「习种性,为十住(别教)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这是什么?这是我们《华严经》十信菩萨在他这个位次上出现的。我们就晓得,见思烦恼是造成六道轮回第一个因素,见思烦恼要是破了,六道就没有了。那他说的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学不执著,能不执著,那就是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两条,「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顺跟随喜要有智慧,要有德行;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德行,那个麻烦又来了。佛门的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说慈悲、说方便,大慈大悲,接引众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方便。可是又有人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怎么办?又要提倡方便,可是那个弊病是祸害、下流。这个事情怎么来处置?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学,自己能够守住戒定慧,慈悲就没有问题了。这个慈悲是跟性德相应,方便也不违背道德。在中国,守住五常八德,那个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不会产生副作用。我们前面也跟诸位说过,心是孝悌忠信,这要记住,心是孝悌忠信。你是什么心?孝悌忠信的心。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这样你随缘就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二卷) 2009/11/1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2》)
...不过痴呆症很麻烦,给他念佛,他有没有听进去?他有没有真的跟著念?真听进去、真跟著念,那不痴呆了,那他智慧现前,决定往生。
我们再看,下面回归到《华严经》,「於此佛华严一乘法门」。《大方广佛华严经》,古来祖师大德判教,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古人讲三乘,大乘、小乘、一乘。一乘是什么?一乘是佛乘,就是你一生成佛之道,大乘是成菩萨,小乘是成阿罗汉、辟支佛。就好像学校三个学位,一乘,他一定取博士学位,一乘是博士学位;大乘是菩萨学位,硕士学位;小乘是学士学位,声闻、缘觉。《华严》是一生成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它就是用的净土法门。所以《华严经》到最后,诸位能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出自於《华严》。隋唐时代,那个时候中外的高僧大德共同肯定的,佛讲一乘经,三部,不多,讲成佛之道的,第一部是《华严经》,第二部是《法华经》,第三部是《梵网经》。《梵网经》很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就是「梵网经菩萨戒本」,就是这一品传到中国来,其他的也都失传了。所以现在一乘经,我们中文的译本, |
|
|
|
|
|
|
|
就是《华严》跟《法华》,这两部经最后都是指归净土。所有大乘经,佛几乎都把它结归在净土。
我记得我出家没多久,住在临济寺,我在临济寺只住了一年多。曾经有台湾大学学佛的同学带了他们一个老师,日本人,是台大的客座教授,来访问我。这位教授是日本的法师,我那个时候正在跟李老师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六卷) 2009/11/18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6》)
...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是自受用,观世音菩萨是他受用,你怎么对待自己,怎么样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自受用,大慈大悲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两个菩萨就是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
天台宗供本师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佛的两大弟子。释迦牟尼佛代表性体,真诚;迦叶代表自受用,清净平等觉;阿难代表他受用,大慈大悲,传法利益众生,结集经藏,传法度众生。华严宗供华严三圣,我们这个背后背景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是自性的本体,代表真诚,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福慧双修,文殊代表慧,普贤代表福,慧是自利,福是利他。自利的是真实智慧,帮助众生是真实的福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你要用真诚心,你要修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你要以大慈大悲,无条件的爱心去爱护别人。爱心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是谦虚,谦虚是第一德。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经典所记载的,他对哪一个人不尊敬!孔子在世,对贫贱人、对小孩都非常恭敬,都不失礼。谦卑是学人,学做人、学作佛的基础,第一德从这里开始。能够谦卑这才能够尊重别人,从这里做起,能尊重别人才真正能够关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才能全心全力舍己为人,帮助别人。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饿得很可怜,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块喂老鹰;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老虎。一般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八卷) 2009/11/20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8》)
...行我有没有?如果有,赶快改;没有,以后不要犯。不都是我的老师吗?所以善财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全是佛菩萨。这些佛菩萨来干嘛?度我一个人的,就是我一个是凡夫。所以善财没有同学,孤家寡人一个,他有同学就成不了佛,有同学,我们两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没有,个个都是佛,个个都是老师,学生就是我。这样的修学态度,一生才能够做到究竟圆满。我们学佛遭遇到困难,不能圆满,甚至於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天天还在造罪业,是什么原因?这人不如我,那人我瞧不起。善财能成佛,这个人是佛,那个人也是佛,就这么个道理。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能够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学善财,我们这一生也不会亚於善财,他能成就,我怎么不能成就!他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引导他到极乐世界,这就是证得究竟圆满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不能够疏忽。我们今天遇到净土,你就感到这是太大的幸运,没有法子能够相比。真的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你就很快成就,你的成就超过善财童子。这是真话,这不是欺骗人的。
所以我们自己要自觉,要真的放下,在这个世间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他是六道凡夫,首先要做一个示现凡夫的好样子,好人。好人的标准是十善做到。十善是十个纲目,十个大纲,细目,唐朝以后祖师大德就用儒跟道来代替佛法里面的小乘,好!儒跟道是中国自己传统的东西,不亚於小乘。用道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用儒的《弟子规》,成就人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9》)
...,你心怎么会安?明白道理之后,心就安了。我们今天学佛,法慧菩萨有住,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法身菩萨之所住,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今天学佛,我们也要安住在菩提心上。真的,我们不是真正能安住,我们常常把这些名字念熟放在心上。能起作用非常好,不起作用也没有关系,阿赖耶识里面这个种子天天把它加强,天天念几遍就是加强。有一定的强度,它自然起作用,也就是说,在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再不会用虚伪心,用真诚心。自己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逆境、善缘恶缘,你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你就起作用;对待任何一个人不要分别,平等慈悲。从态度上做起,中国儒家很重视,佛法也重视。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要记住这个。《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将来一定作佛,只是时间早晚,他肯定作佛。说得这么坚定,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我们对於一切众生,都要把他当作佛看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看他还是凡夫,那是我们有分别心,这分别心对他没有妨碍,对我自己有妨碍,障碍我开悟、障碍我证果。所以,要把自己的障碍化解。障碍不在外头,决定在自己,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外头哪有障碍?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心得安稳是很重要的一种修学。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心怎么安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这也说明对於经教的研究是有必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9》)
...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可以说是许多的祖师大德都肯定,《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就变成佛法里面的第一经,世尊将宇宙人生万有事实真相讲透了,在这部经上。好是好,菩萨境界,《华严经》主要是对哪些人讲的?这也是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清凉在这个经前面就讲得很清楚,这个法门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人接受《华严》都有困难,像法慧菩萨这样的人没问题。那我们真能得利益吗?佛很慈悲,佛如果不能教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得无比殊胜的利益,就不能说大慈大悲,佛做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业障深重,有没有方法让我们也同法身菩萨一样,在这一生当中能入华严境界?这才叫真正慈悲,有!《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让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华严境界,这是无比的殊胜,殊胜当中的殊胜。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都肯定《华严》是第一经,《华严》跟《无量寿经》比,《无量寿经》是第一经,为什么?《华严》最后归《无量寿》。这个意义太深了,这个功德太殊胜了。我们学《华严》,对整个宇宙万有有个概略的认识,认识清楚之后,才晓得它的真相是相有性无,没有自性,没有体;事有理无,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跟幻有不二。这个认识清楚之后有什么好处?好处在真正放下,我们的麻烦就是放不下。你看大乘经教里面佛常给我们说,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你就得到正觉,就证得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3》)
...弟子规》里讲的「亲仁」,「能亲仁,无限好」。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善知识的教诲,你才会有真实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利害得失,你才有这个能力。
第九,「心常柔和」。这对什么讲的?它的对面就是浮躁。心浮气躁,不但佛法你学不到,世间法也学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须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条很重要。我们学习不离开柔和,生活不离开柔和,工作不离开柔和,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开柔和,你就是佛菩萨;我们看看佛菩萨,他们真做到了。我们从哪里学?从谦虚,中国的古礼里面讲谦卑,自己常常要处在谦卑,尊重别人,这是世出世法学习的头一堂功课。我们看《礼记》,《礼记》前面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学柔和,柔和能养心、能养身,身心健康;能养一家,一家人柔和,家和万事兴。柔和能化解冲突、化解对立,让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就是极乐世界,这就是华藏世界。
末后一句,「爱乐大乘」,乐是喜欢,真正喜欢大乘佛法。汤恩比博士,这是英国人,上一个世纪的,他在一九七0年代,我看到他一些书,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是讲整个世界的,「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说出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的代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善根深厚的菩萨,长时不退,常随佛学,亲近善友就是常随佛学,「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3》)
...,就是八万四千种出离六道的方法、门径,出离六道,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明心见性你就成佛了。初住菩萨就成佛了,是真佛,不是假佛,刚刚成佛。学佛人对这个事情不可以不清楚。
我们生在末法,末法时期佛法变质了,学什么法门?本来哪个法门都行,现在很多法门我们根本就没有法子修,不是法门有问题,是我们的根性有问题。佛给我们选择一个法门,末法时期只有这一个法门靠得住,真能成就,净土法门。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华严经》是净土法门,怎么说它是净土法门?它说的法门多,「离世间品」讲了二千个法门,里头有净土法门。而在末后「入法界品」显著的突出净土法门,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引导哪些人?引导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阿弥陀佛净土,这太殊胜、太稀有了。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的,多么壮观!同时在那里看到什么?佛佛道同。你看华藏海会,教主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报身佛,因为那里面都是报身,初住菩萨是证得报身,法身、报身统统圆满。华藏会上这么多的佛菩萨,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统统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这华藏世界空掉了,卢舍那佛不生气吗?你看看,文殊、普贤原来就是卢舍那佛的左右手,两个帮手,现在两个帮手把所有的学生统统带走了,他发不发脾气?他不但不发脾气,还在那里鼓掌说好,这才真好。表演给我们看的,一丝毫嫉妒心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四卷) 2009/11/27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4》)
...父母物质生活会照顾,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这是什么?还债的。他欠父母欠得多还得多,对你物质照顾,生活很丰盛,照顾得很好;欠得少的,仅仅够你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他不会多给你,世法如是。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待人要不要厚道?不能刻薄待人,刻薄待人将来你欠了他的,就变成这种情形,待人厚道。即使是地位很低,贫贱之人也不敢轻慢,学圣贤!佛菩萨对乞丐都尊重,决定没有轻慢心。在中国孔子、孟子亦复如是,《礼记》开头第一句,「毋不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用什么心对待?诚敬。《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你看在佛法里面许多忏仪,你一打开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恭敬」,这是佛教导我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要懂!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一个见人是用轻慢心,没有,都是做到至诚恭敬,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对待一切众生,要用孝顺心对待,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我们一般都讲是比喻,其实是真的。《菩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中国人讲孝道,佛法这孝道发展到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真孝。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像中阴身求父母是自然的。中阴身,阴信冥通,菩萨修行契入性德的时候,他就入如来种,这叫生贵住。
下面第五「方便具足住」,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文字不多,讲得非常好。带真随俗,就是《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0卷) 2009/12/3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80》)
...十三参,那是什么?那是菩萨修行,做个榜样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它说得很细,总的来说不外乎就这四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这四种,或者四种里头一种,或者四种里头两种,四种里面三种,或者四种统统具足,五十三参就表演这个。善财童子亲身经历,他关关都通过,考试都及格,如如不动,真的他这个寂的功夫圆满了。善财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修净土法门,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怎么知道的?德云比丘传授给他的,因为这个是参访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善知识,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说法,先入为主,这就是善财一生成佛主修的法门。助修的?助修的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看到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当中所有一切境缘,无论是佛法的或者是世间法的,统统经历,寂而不动,清净寂灭,没有动摇他,没有染著他,这叫真功夫!
我们今天修行,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这个功夫做得不及格,顺境、善缘有贪恋,逆境、恶缘有瞋恚,有时候还有嫉妒。这桩事情不能不特别谨慎,为什么?这就叫魔,什么魔?烦恼魔,你还在魔掌当中。《八大人觉经》上给我们讲四种魔,头一个是五阴魔,五阴是什么?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健康,常常多病,对你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好懂,给你讲色受想行识那个不好懂。第二种就是烦恼魔。第三种是外缘,就是我刚才讲的,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那是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九卷) 2010/1/2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89》)
...真正做学问的。国语日报那个时候出版一份杂志,好像十天出一次,旬刊,叫「古今文选」。现在虽然不出了,可是留下来的分量够了,现在精装好像是十七册,有注音,你去念的时候不必去查字典,注得好,注音;有详细的解释,你不需要找参考资料。你在这个里面选五十篇、选一百篇,熟读,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李老师给我们定的是一百篇,用这个来熏习成性。
我们有这两个条件就能够自修,以古人为老师。我们学《华严经》,跟谁学?清凉大师,唐朝人,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作的,我们是清凉的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方法,依教修学决定有成就。《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就在这本《疏钞》里头。经是佛说的,注解,清凉大师等於说他给我们做导游,解依《华严》,行在《弥陀》,解行都要专一。如果《华严经》太大,不便於受持,行,有中本《华严》。中本《华严》是什么?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中本《华严》。如果年岁大了,这还嫌太多,还有简单的,小本《华严》,《阿弥陀经》蕅益大师的《要解》。真的是简要详明,这四个字蕅益大师做到了,简单扼要,也很详细、也明白,你就受持这个小本,这一生决定成就。《无量寿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弥陀经要解》、《疏钞》也都讲过几遍,有光碟,也有讲记,有文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0卷) 2010/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0》)
...佛,所以章嘉大师用普通的话来跟我讲,我会懂。放下就是止,看破就是观,如果当时给我讲止观就把我讲糊涂了,他纵然跟我解释,我还是听不懂。这就是智慧,善巧方便,一定他知道我的程度是初学,让我初学的人也能够听得懂。
所以佛所说的叫金口,什么是金口?金是比喻,金属都很容易氧化、变色,黄金不会,所以黄金可贵的地方就在此地,它不会变色。於是在佛法里面,不变的都用金来代表,金代表不变、代表永恒、代表真实。他说出来诚言,诚实之言,真实不虚,我们要相信。现在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肯定了,不再怀疑,佛所说的全是自性真实圆满的流露,当然就不假了。在《华严经》上字字句句真实不虚,《华严》在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实不虚。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现在终於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凡夫不管是什么样的根性,上根当然好,下根也行,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肯发愿,愿生西方净土,愿意亲近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得生。这个法门,古人常讲「门余大道」,那个门是讲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条成佛大道。这条大道易行难信,很容易走到,但是不容易相信,这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不容易相信?总是半信半疑,没有能搞透彻,得搞透彻你才能相信,不再怀疑了,这一不再怀疑,心里就有把握了。如果有疑惑的话心里没把握,你看多少念佛念到八、九十岁,问问他:老法师、老居士,你往生有没有把握?摇摇头,「没把握」,这他讲真话。我们以前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一卷) 2010/1/2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1》)
...二,全性成修,全修在性,无量法门里面,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漏掉的。如果你要不相信,你细细去读「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会豁然大悟。我讲的话没错,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在法门无量誓愿学里头,为什么?要回归到第一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量无边法门都是从心里头流出来的,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还归到自性,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对一切法门要尊敬,对一切众生要尊敬,尊敬到什么程度?像如来,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如来,所以他不会有贡高我慢。自己表现?自己表现谦虚、恭敬,谦敬,这是性德流露。对一切众生恭敬,对一切法门赞叹。
古大德为了教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所以礼敬跟赞叹还有差别,差别就二了。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是「礼敬诸佛」,第二句「称赞如来」,诸佛跟如来有什么差别?真有差别,诸佛从相上说的,如来从性上说的,这就是说,相上是平等的,都要恭敬,对诸佛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也恭敬,跟恭敬诸佛是一样的,对人怎么可以不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都恭敬,对人怎么敢不恭敬?哪有这种道理!一心恭敬。可是称赞,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人行十善称赞,人造十恶不称赞。十恶跟十善有差别吗?有。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有分别执著,如果你分别执著没有了,差别就没有了,就平等了,平等是真的,差别是假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程度不够,小学生,给你讲差别,等到哪一天你明心见性,你到初住菩萨位,给你说平等,差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五卷) 2010/1/2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5》)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六卷
...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开?这当中有障碍,就是业障。业障:内里面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外面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十六个字相应。它障碍我们开悟、修行、证果。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淘汰干净,障碍就除掉,智慧就现前了。
○不知足,永远定不下来,哪一天知足,哪一天就入定,再不会有妄想,再不会有欲念,心如止水,智慧就会开了。
○一个人,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心里一团糟,这人绝对没智慧。办大事的人,心常常是静止不动的,境界现前,能如如不动,这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事到临头,心里就慌乱,这人绝对成不了器。
第八章 十愿
○十大愿王回向偈: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个人以孝敬父母的心孝敬一切众生,以尊敬诸佛的心,尊敬一切众生,此人即是普贤菩萨,其行为即是普贤行。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
○普贤菩萨教“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这四愿务必要学,你真心积功累德。恭敬别人,绝不轻慢、轻视别人,养自己的德行,不跟人对立。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赞叹人善,不说人过。称赞他与德行相应的好事,不是好事,一句话不提。别人的过失、错处绝对不能讲,讲了是...(净公上人法语菁华录《○一个人,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心里一团糟,这人绝对没智慧》)
...她说主要不是表演。我说什么?他们要去参学,我说要去参学,那我就不能拒绝,没有法子拒绝。我说好,既然是大家这么样热诚,尤其对佛法有兴趣,我说好,到那里去之后,我总得要抽出一点时间,我们来上个一、两堂课,把佛法介绍给大家,所以昨天我们讨论这桩事情。到那边很圆满,他们杂技团好像是二十二号就出发,那我还要提前两天赶到那边去欢迎他们,这是把时间推迟到今天的原因。这里面有几位同学,我看这一次做得不错,这次都打字打出来。这大概是临时一位同学,妙空。
问:学佛想成佛,想成佛能不能成佛?
答:这是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佛,没有一个不想成佛。
问:念佛、诵经、听经要不要尊重出家人?
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许多同学天天都念,第一愿「礼敬诸佛」,如果不知道尊重别人,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为什么?这经上说的。你看看《无量寿经》,第一句话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告诉我们,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阿弥陀佛到下下品往生,都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乃至到普皆回向。所以,不一定说要不要尊重出家人,这个不必,要尊重一切众生。尊重出家人,不知道尊重在家人,也不能往生。为什么?礼敬诸佛是平等的,善人要尊敬,恶人也要尊敬。为什么?佛性是一样的。人要尊敬,畜生也要尊敬,一只小蚂蚁、一只小蚊虫,牠也有佛性,牠的灵性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普贤行愿你不能落实。
大家...(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 (共一集) 2004/7/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47-01 》)
...的浅深,也要适合自己程度,我能够理解,能够懂得。要懂得多少?至少要懂得六、七成,你才会产生兴趣,如果我只能了解二、三成,兴趣就很低,学起来很困难,那你就要换一部。佛法有这么多经典,由你选择。
讲起来,绝大多数的人《弥陀经》最适合,经文不长,又很好懂,学会了之后慢慢再深入,会愈入愈深,深到最后跟《华严》没有两样。所以古人讲《华严》是大本的《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的《无量寿经》,这就说明《华严》、《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一部经,在义理、境界上毫无差别,只是一个是简单说,一个是详细说,差别在此地,所以受持当然愈简单愈好,要想理解是愈详细愈好。所以《华严》确实对净土帮助非常大,到最后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知道古人讲《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没讲错,真有道理。
你要是问我,现在一般根性来讲,选择《无量寿经》是折衷的方式,为什么?《弥陀经》讲得太简单,《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做了系统的介绍,所以你读了会生欢喜心。如果再想深入的了解,多知道一点,那就《华严》,《华严》说得详细,说得透彻。
问:底下一个问题,他说他家中有一只小老鼠往生,详情另附(这个地方没有附来),小老鼠往生,请问老鼠菩萨没有念佛,但牠确实往生,这是否是一种意念往生?品位如何?
答:很担心。我要问你,你怎么知道老鼠没有念佛?牠念的跟我们不一样,牠也是念佛往生。你看看很多寺院庵堂,老鼠跟出家人一...(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七) (共一集) 2006/6/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24-01 》)
...弟子喜欢听《华严经》不疲,是否妨碍《弟子规》的一门深入?
答:决定不妨碍。《弟子规》是戒律,不能说我学经,戒就不要。譬如说你听《华严经》,《弟子规》头一句就是讲的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我学《华严经》,父母叫,我就不答应,是不是这样的?那你就错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一定要清楚。如果说学《华严》的时候,对于根本戒律都产生妨碍,这《华严经》可以不要。我们要德行,不要学问,德行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德行,学问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戒律的《华严经》,那是骗人的,那不是佛的《华严经》,那是妖魔鬼怪的《华严经》,这个要知道。我们前面所讲的「净行品」是《华严经》的戒律,《华严经》里面「梵行品」是戒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戒律,怎么能够学了《华严》,就把戒律丢掉?那还得了吗?这诸位同学一定要晓得,戒律一时一刻都不能丢。
我初学佛的时候,没有出家,章嘉大师告诉我,他举比喻跟我说。我那时候住在台北,他比如说从台北到高雄,你要坐火车,戒律是什么?戒律就好像你买的这张火车票,常常放在身上,一刻都不能丢,随时人家要检查。进去,凭这个进去;你出来的时候,这个票还要收回,哪里说这个可以丢掉的、可以不要的?这是决定错误。所以一个戒、一个定,不能丢掉,戒定慧三学,一而三,三而一。不是说我修定,戒就不要;我智慧开了,定也不要,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这不能够不晓得的。
所以《弟子规》,如来在果地上全部都做到...(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一) (共一集) 2006/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29-01 》)
...,所以没有根,怎么样苦学都不能成就。这不能成就的因素,我们自己心里很明白,烦恼不能断,智慧不能长,妄念除不掉,这就是我们眼前,你所受到的。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真的是细心去研求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我们的根上发生问题,所以这才特别强调弟子规,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感应篇》是因果教育,这两种教育就是十善业道的根,你有这两样基础,你修十善业道就不难。有十善业道,佛才承认你是他的弟子。从十善业道,要按部就班先学小乘戒,学《沙弥律仪》,落实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然后再向上提升,比丘戒、菩萨戒;再最高提升到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愿。我讲得很清楚,这一百四十一愿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细目,纲目。十大愿王是总纲,展开来一百四十一条。这一百四十一条菩萨修的。你要有这么好的基础,你才能学得到,否则的话,学不到,怎么学也枉然。
下面是网路同学的提问,一共有十个问题。
问:第一个是有些人因学佛不能打麻将或吃肉,因而不敢学佛,弟子觉得不能因此障碍他们的慧命,所以就说:玩时能有清净心,一句佛号在心里便可,或说佛没什么戒律,只是行为规范,把做人、成佛的道理都教给你,一切都是自己决定,佛不强求。请法师开示弟子这种宣传的利弊?
答:利少弊多。你查遍《大藏经》,佛有没有这样教你?凡夫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遵守规矩,不要自己有什么发明,有什么创造。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四) (共一集) 2006/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33-01 》)
...众生的,堕地狱;地狱受罪满了之后,经历饿鬼、畜生,他们要还债。到最后,从畜生道再回到人道,跟前面那个供养他们的女孩子又碰头了,这女孩子她是皇后,这五个比丘是替皇后抬轿子的轿夫。佛说的,这五个人就是当年的五个比丘,现在他们要还债,就是轿夫,替皇后抬轿子的五个人,这个我们在《华严经》上说过。所以供养得要真诚,以真诚心、恭敬心供养,不论他如法不如法,你有你的福报,福由心生!福是从恭敬当中求得的,自己修自己的,各人是各人的因果,这个要懂。
尤其是我们要生平等心,看一切众生看他的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迷惑了他才造业,造业一定要受报。所以从本性本善,从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生恭敬心、生供养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给我们,「礼敬诸佛」,平等的,没有分别,要礼敬。供养也没有分别,「广修供养」。可是赞叹就有差别,「称赞如来」有差别。赞叹是只赞叹善,不赞叹恶,他有恶,不说、不批评。要学着不批评人家,不要把人家的恶放在心上,养成自己纯净纯善的心,才提升自己。如果常常想到这个人的过失,你把你自己的心都变坏了。我们常讲,你自己的好好的好良心,变成别人的垃圾桶,你说你是不是错了?我们的心要装一切众生的净、善,清净善良,他的不善我们不接受,我们不放在自己心上,我们就会变成一个纯净纯善的人,这样子就帮助自己提升。
人生在世,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因为这个世间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般带不去,...(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 (共一集) 2006/10/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42-01 》)
...我们自己才能不断的向上提升,佛法的形象年年都要有进步,这样功德就无量。佛教形象在社会上好,社会上对于佛教的误会就愈来愈能够化解。对佛尊重的人、敬仰的人、学习的人愈来愈多,那你真正做到了护法,这是真正护持佛法。
讲到持戒,《弟子规》是基本的戒条,不管你想不想学佛都要学习。弟子规是学习做人,你不想学习,换句话说,我不想做人,你就可以不学弟子规。不想做人做什么?作畜生、作饿鬼、作地狱,那你就不要学弟子规。你说弟子规重不重要?我们这个道场提倡弟子规,怎么能不学?所以诸位要晓得,以后我在这里写「不想学《弟子规》就是不想做人」,提醒大家。《弟子规》是做人的,不是作佛的。我们最近讲的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作佛的,你要学那个,是作佛的。学《弟子规》是做人的。学《感应篇》,是一个明白因果的人,是真正明白因果的人。确实,这是要写几个字挂在外面。
问:底下一个问题,道场负责人劝导义工应学佛,学《弟子规》,但义工感到不喜欢而离开道场,应怎么办?
答:那就随他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刚才讲,他不愿意学《弟子规》,他不愿学做人,有什么办法?这个无可奈何。所以要学佛菩萨,佛菩萨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愿意学畜生,你去作畜生,愿意作饿鬼,你去作饿鬼,佛不障碍你,你愿意干什么都可以。等到你哪天干了觉得太苦了,要想求救了,佛菩萨还是来救你,慈悲到极处,这是应当要向佛学习。
...(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七) (共一集) 2006/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58-01 》)
...你学密我也懂,我讲净,你们不懂。我那天讲净土的时候,我从台湾带了一套录音带,那时候还没有录相,录音带,就这卡式的,小盘子的,一套《阿弥陀经》,这是人家最看不起的,《阿弥陀经》薄薄的那么一点,我讲了多少个小时?好像四百多个小时,一个带子是九十分钟的,好像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摆在桌上摆的一堆。他们大家来问这是什么?《阿弥陀经讲记》,他一看到这个就呆了,没有想到一部《弥陀经》,你每天讲一个半钟点,讲一年!这他们闻所未闻,一下就怔住了。所以讲完之后,皈依学净土的好像就有一百多人。这是方便法,你不跟他讲禅、讲密,他不来听。所以世尊千经万论最后都指归净土,你学《华严》、学《法华》都不例外,《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做出示现,五十三参最后归净土。所以要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才说这么多法门。
今天这个世界实在讲跟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情况非常相同,我们接触的面大了,整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宗教,我们都要跟它接触。接触,他们所有宗教都要学习,你都要理解,你才能跟他打成一片。最后,我们学他的,他自然也学我们的。我们不劝他学佛,可是我主动的,譬如我跟基督教徒往来,我学《新旧约》。《新旧约》是三个宗教使用的经典,犹太教用《旧约》,基督教用《新约》,天主教《新旧约》都用,所以这三个教实际上是一家。有一次欧洲一些朋友,他们来问我,大概他们多半都是基督教的信徒,跟犹太教的,他问我:法师,欧...(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三) (共一集) 2007/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96-01 》)
...望有福德,为什么?享福很容易造业,很容易迷惑。在困境里头,头脑比较清楚一点,一享福就迷惑了,这很可怕。智慧固然是好,智慧高了要起贡高我慢,马上就堕落了。所以修行人要学圣贤,要学佛菩萨,不但这一生,永远学着谦卑,生生世世尽未来际,谦卑两个字太重要了。《易经》六十四卦不懂没关系,只要抓住谦卦就行了,「满招损,谦受益」,你一生都会受益。不能有丝毫傲慢心,不可以丝毫自以为是,往往我们瞧不起的人,瞧不起的众生,说不定他将来成佛在我之前,这很难讲。一只蚂蚁,你不要看牠堕蚂蚁身,说不定牠来生变成人,修行就证果成佛;我们还在轮回,不晓得多少劫。不可以轻慢,连畜生都不可以轻慢,何况是人!
永远学一个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它里面讲未来佛,未来佛就是现在的众生。众生包括的范围很大,动物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还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华严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恭敬,这就对了,决定没有傲慢心、轻慢心待人,这就好。
问:下面一个问题,弟子经营一个小型素食馆,设有法宝流通书柜,请问流通法宝应遵守什么标准?
答:正法,标准就这两个字,要引导人走向正法,这里面包括善书,包括因果。素食店里面摆像这样一个书柜,流通供养是好事情,财、法两种供养,你供养他饮食是财供养,把正法供养给他,是法供养,好事情。
问:下个问题,如果着魔之人,神...(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五) (共一集) 2007/8/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00-01 》)
...都没有办法,束手无策的时候,他说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决定能解决,什么方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行了,什么经教都不要读。为什么?这句阿弥陀佛把所有,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方法,统统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这灌顶法师讲的。你为什么念这个佛没有效果?你三心二意,你对于这句佛号怀疑,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你错了。
我们今天在学《华严》,《华严》是以念佛为主,五十三参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的,他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求生净土。我们中国人讲先入为主,这第一个老师非常重要,先入为主。到最后第五十三位老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很明显的告诉你,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五十一位善知识,所示现的就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最后都归净土,这个表法的意思很深,要细心去体会。世出世间法的成就没有别的,《三字经》上说得很好,「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专就有定,定他就开慧,智慧开了,才能解决问题。你学多、学杂了,你心没有定功,你就没有智慧,这就错!
问:底下一个问题,弟子的父母亲戚颇有善根,只是未发心正信佛法。请问弟子应如何更有效帮助他们?
答:这个地方就是佛法讲的善巧方便,他如果说不反对,你常常听经,现在用光碟很方便,你听经他不反对,他也就听到了。能够听个一年、二年善根就种下去,这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二) (共一集) 200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15-01 》)
...和。所以佛教弟子,团体生活一定要修六和敬,这是佛门里面的根本戒律。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一个僧团,构成僧团的条件,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就是大家在认知上,能做到相同。佛法见和同解,是建立在明心见性上,见性了没有一样不同,这是真的见和同解。换句话说,这个标准,只有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没有见性的就很难了。那没有见性的怎么办?遵守佛陀的教诲,放弃自己的成见,依佛知佛见做为自己的认知这行,这是佛弟子没见性的。这里面差别很多,所以就有许多的宗派了。净土宗我们的见和同解依靠什么?依靠三经一论,这佛说的。后来祖师大德,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入。再将《华严经》末后的一品,末后的一章不能说一品,末后的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加在三经后面,所以现在变成五经一论。
我们净宗念佛的同修,是依这个来建立见和同解,这个没问题!特别是《观经》,这是三经之一。世尊对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净业三福,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净宗学人的共识,也是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这才是个如法的道场。我们现在这几年来提倡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是根据这个指导原则来选择的。孝亲尊师,我们选择了儒家的《弟子规》,这是戒律的基础,根本;慈心不杀,我们选择的,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八) (共一集) 2008/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54-01 》)
...障,化解自己的灾难,也能化解一切众生的灾难,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讲《华严经》,讲《无量寿经》,跟大家详细说明过。
隋唐时代有些佛门的大德们,他们在一起去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哪部经最重要?不同的宗派,这些高僧大德,还有些居士们参与,他们的结论都推崇《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正确的。所以《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华严经》好像是棵大树,这大树的根,大树的本。一切经教,是这棵大树的树枝、树干、树梢、树叶,没有离开这棵大树,这就公认的《华严》第一。那《华严》怎么成佛的?善财童子跟我们表演的,一生圆满成就,依什么?他依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归《无量寿》,这才成就。《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核心,是《华严经》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清朝魏默深居士,把这一卷经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这有道理的。《华严》、《法华》都是引导众生皈净土,这就把净土显示出来了,独一无二。
那《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会集的本子,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我们一直追,我想诸位读了之后,一定会有共同的音声,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什么?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可是《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来,有很多次的翻译,翻译的人不一样,内容差别太大。所以古大德怀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是一次讲的,多...(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八) (共一集) 2008/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54-01 》)
...月,都是贵宾,招待都非常周到,你说多快乐。一个月换一个地方,一年换十二个地方,十年才换一百二十个地方,真的三百个道场,我讲一百岁都讲不完。不要道场了,要道场多累,事事还要自己去照顾,那不叫自己找麻烦吗?我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经教上多好。《华严经》好,一个地方去讲一品,去讲一卷,这个经有九十九卷,多自在、多快乐。这叫安稳处,到处走这叫安稳处,在一个地方就不安稳。什么道理不安稳?我不说,你们自己去想。我现在活动的空间不止在一个国家,跟许多国家、地区都结了很深的缘分,所以到每个地方去,我说住一个月,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所以,庆云这个事情我就解答到此地为止,我们遵守佛家的戒律,也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成佛之道,第一个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无论这个人行善、作恶,我们对他都要礼敬,平等的礼敬。他赞叹佛法,我礼敬他;他毁谤佛法,我也礼敬他,为什么?他有佛性。「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佛的道理。第二条叫「称赞如来」,称赞不一样。你看前面讲诸佛,现在讲如来,诸佛跟如来意思不相同,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如来是从心性上说的,不一样。称赞就有差别,他行的是善,称赞;他行的是不善,不称赞,不批评、不毁谤、不称赞他。它是善事,称赞;不是善事,不称赞。礼敬是平等的,供养是平等的。所以我们遵守佛菩萨、圣贤的教诲,我们的心是定的,是清净的。又何况业因果报真实不虚,你冷静你...(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二) (共一集) 2008/10/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82-01 》)
...经直解》,简单讲《观经直解》,是他作的,他注的。里面就有一段,他说我们学佛的人遇到灾难了,或者是业障,非常严重,什么样的经咒都没效了,什么样的忏仪也救不了你,像水陆的忏法、梁皇宝忏、大悲忏都不管用了,你的业障太重了,都救不了你,最后还有一样决定能救得了你,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说得好!让我们看到,学了《华严》之后,我们把他这句话证实了。
《华严经》在历代祖师大德的心目当中是佛门里头第一经,过去方东美先生把这个经介绍给我的时候,他说《华严》是佛经的学术概论,其他一切经里头都是讲《华严经》某一个部分,这是全体,整体,全部的佛法都在这部经。《华严经》到末后用什么方法解脱?这诸位晓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要知道《华严经》到最后是归净土,是归极乐世界。所以古大德讲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净土,《华严》、《法华》统统指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最重要的经文就是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里面第十八愿,临命终时,头脑要清醒,要有真信切愿,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就是什么法门都不行了,这句阿弥陀佛行,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讲的。
所以在日本很盛行,叫本愿念佛,他就专门念十八愿,他其他的不念,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为什么?投机取巧,侥幸心不行,真诚心才行,侥幸不可以。古大德确...(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三) (共一集) 2008/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83-01 》)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七卷
...这个时代真正修行,弘法利生,是大有利益。无论在家、出家学佛,头一个就是要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你是真的干还是假的干?真干,统统有成就;假干,那你是造业,背因果,这诸位一定要清楚。我从来没有指定哪一个人,因为到现在连地方都没有,我怎么可以指定人?
问:底下他又说,高居士成天公开骂骂咧咧,除了老法师您、锺老师、蔡老师他不骂,全国各大寺院方丈,净宗学院、网路学院的学生、净宗道场护法,他谁都骂,都瞧不起,总是夸扬自己成功的业绩。
答:这个事情我不知道,你告诉我,我才晓得。世出世间圣学,就是圣贤的教学,头一句就是教谦虚,没有教傲慢的,而且头一桩事情,就是教你学恭敬。你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诸佛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有众生都是未来佛,你怎么敢得罪?儒家,你看看《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哪有骂人的?释迦牟尼佛没有骂过人,孔老夫子没有骂过人。现在很多人做事不如法,为什么不骂他?世尊在《无量寿经》早就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看清楚,就说得很明白,现在做什么样不如法的事情,都要原谅他。你看佛讲得多好,这《无量寿经》上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做错事情,为什么不可以责备?他的先人没教他,他的父母没教他,他的老师没教他,他的祖父母也没教他。现在我们传统教育至少丢掉四代,差不多一百年,你...(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六) (共一集) 2008/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98-01 》)
...竟的法门,為什麼不早提倡,而要等到末法时期人们根性不及才提倡?回顾佛教发展的歷史,多个法门教法都曾经兴盛一时,那些祖师大德為什麼不著力弘扬净土?」
答:你说这些话,你对於佛教的承传歷史,你了解得不够。如果你要多了解一些,净土法门自始至终是非常认真的在宣扬。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看《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夫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在《无量寿经》裡面看到,阿难尊者是往生西方净土的。释迦牟尼佛的经教,阿难尊者承传的,所以阿难尊者是大乘八个宗的祖师,哪一个宗派都是从他传的,他自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最早传净土这个法门是在《华严经》,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的经,在龙宫裡面讲的,讲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净土不是在末法时期才宣扬,释迦牟尼佛开口讲经说法的时候就弘扬了。这些事实要多读经论你才晓得,才不至於產生误会。
底下一位是北京朱居士。她有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弟子学佛后,对绘画佛像有浓厚的兴趣。听了老法师的带子之后,能够将佛法运用在生活,并且逐渐能够把画佛像的水平提高,弟子绘画的佛像有送到寺院供养,有一幅菩萨像在一九九八年四月在五台山的白云寺法会上被彩云围绕;后来白云寺法师打电话告诉弟子的,并鼓励弟子,画佛像也是修行。」这是对的,画佛像确实是修行的一种法门。「针对画佛像,弟子有一些问题,请师父慈悲解答。佛像绘画得不圆满,局部有错误,还有一些...(净公上人佛学问答《佛学问答 ﹝2000/09/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23》)
...量寿经》做了个批注,注子里面引用隋唐大德对于净宗的注疏很多。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感应,他在那个环境里面,怎么会找到这么多参考书?根据隋唐时候的高僧大德们,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评论。佛四十九年讲的这么多经,哪一部经第一?几乎每个宗派的祖师大德都公认《华严》是第一,天台家尊崇《法华经》。这是在古德判教,一切经里面判到一乘圆教,只有三部经,一乘圆教在大乘之上。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这称为一乘圆教的大经。《华严》,说《华严》,当然《法华》、《梵网》都包括了,要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第一,把这个三部经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究竟圆满,如果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
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总结。蕅益大师前面说得好,我们念过了,「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华严》、《法华》的菁华。《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这两部经完全相同的,一个大本,一个小本,把这个经的分量让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了,这是古大德为我们指点出来。我们根据这个模式再仔细的往里头深入的观察,我们讲经采取的是夏莲居的会集本。夏老居士将全经分成了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个第一?我们照这个方式来找。当然是第六品是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中心。你看一部《无量寿经...(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7集》)
...义是对经说的,佛在四依法里面教给我们,劝导我们学佛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的一切经,确实有了义、有不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凡是讲人天福报的,都是不了义,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样的经典多不多?很多,诸位要翻翻《大藏经》,里面就有不少。许多经典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人天小法,这是不了义的。小乘经典是以断见思烦恼,出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这也不了义,为什么?不能成佛,那也不是了义经。大乘经典虽然教你断三惑、了生死、明心见性,这比阿罗汉要高,但是还没有到究竟的佛果,所以也不能算是了义。一乘了义的大经就是叫你一生成佛,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跟《法华》。《华严》一生成佛是善财童子,到最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一生成佛的是龙女,我们所看到是极少数的。这部经典是说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成佛道,所以在经典上来说,它确实超越了《华严》、《法华》,在所有经中真正是第一。「无上了义」就是第一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要度九法界众生,说出这第一经。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要想度众生成佛道,也是这个法门,也是这部经典。它不仅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的无上了义,诸位要记住,无上了义就是这一部经,没有第二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无上了义也是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是一切诸佛一定要宣讲的,因为它收机最广,它是无上了义,第一方便。
「圆顿中」,圆顿是讲理,圆是圆满,顿是讲顿超,它不...(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用确实超过了一切的大经大论。
「圆收圆超」,收是收摄,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包括,它是圆满包括了一切法门。「超」,不但圆满包括一切法门,它超越了一切法门,这我们能相信吗?这「甚深难信」,真的是难信,这是不是修净宗法门,自己抬高自己的身分地位?我们中国俗话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有没有这个嫌疑?如果我们根据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蕅益大师这句话说得并不为过。像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上引用隋唐大德们所说的,「一切经圆收圆超」,在一切经里面,以哪一部经为第一?自古以来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是第一,这大家都承认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能达到究竟圆满,实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才圆满。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就不能圆满,它的圆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三经是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换句话说,就是《华严》所归,《华严》之所以圆满。所以古大德说,《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是第一,这把《华严经》比下去了。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五种原译的集大成,他集得非常恰当,深得佛旨。这个本子一共分为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里面哪一章第一?当然是第六章四十八愿,这是净宗最根本的经典,是经典当中的经典,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一共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古大德几乎公认,第十八愿第一。十...(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举一动要合乎礼节。礼是有节度的,也不能够超过,做到恰到好处,这就对了。礼节是维系社会的秩序,如果礼要是失掉,天下就大乱。今天的社会实在讲,儒家的礼失掉了,佛家的威仪,在现在这个时代也丧失掉,所以不但社会乱,今天佛门一样,跟社会同样的混乱。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我们没有力量来挽救这个社会, |
|
|
|
|
|
|
|
但是我们一定自己要觉悟,在这个乱世当中如何救自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他乱我不乱,他们造恶业我不造恶业,这个就对了。儒家的这些礼,现在社会上没有礼,我们读礼也只能读古时候的礼。古礼在现在虽然不用它,不用是不用它的仪式,但是那个精神永远不会变的。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尊敬别人。在大乘佛法里面,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自己不谦虚,怎么能够礼敬别人?自己不谦虚,怎么能够赞叹别人?所以自己要知道谦虚,对于人要知道礼赞,这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身要清净,不造一切恶业,这个就对了。佛门里面常讲修清净梵行,身远离杀盗淫,就是不杀生,不偷盗,在家的是不邪淫。这个就算得上是正业。
在净宗,我们利用这个身体,这一生当中修学净土,求愿往生。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我们口念佛,身礼佛,身是常常恭恭敬敬的拜佛。拜佛也是很好的运动,我们不必做其它的运动,拜佛就是我们最好的运动。我们多拜佛,拜佛的时候心里面想佛,没有妄念,心里头只想佛,所以心清净。身按照仪规动作,每一个动作我们都做到,全身都...(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6集》)
...的种智所现,种智就是性、就是真心本性,圆满证得真心本性,就是种智,这个是理。全理就是事,变成事相,变成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六尘说法。全事就是理。如果我们把这个字换一换,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就是现相,全相就是本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叫一切种智所现的。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两句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我们现在正助双修所依据的理论就这两句。我们今天起修,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修觉正净,虽然是修净,净里头有觉、有正,我们觉正净是以净为中心、为主,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觉正净,我们用清净心、真诚心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清净心的助修,正助双修。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诚、以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经论里面处处教给我们「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恭敬。这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今天念佛,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性德向外流露。
『亦可深长思矣』,末后是教我们多多的去想想,绝对不是浅知浅识的人他所能够了解的、他所能够明白的。所以,这个道理很深,事相非常的圆满。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3集
『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末后这一句,是蕅益大师感叹的话。对于佛门里面有一些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说对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不是真正彻底明白,因为如果明白,他决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明白的人他会做的。唯有一知半解,...(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2集》)
...通、别、圆;化仪有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都包括了。「竖彻五时」,五时也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盘时」。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都包括了,就像前面所讲的「无余无欠」,全部包括了。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佛讲这个法门,是真正彻底悲心,因为他把学佛的方法说到究竟圆满。念佛法门是达到究竟圆满,不像说其它的法门,说其它的法门后面还有。就以「华严」来说,《华严》讲了那么多,有没有讲圆满?没有。它还有,还有什么?还有念佛这个法门。所以,《华严》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算是圆满,不到极乐世界就不能说它是圆满。可是诸位要晓得,这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它是最圆满的。《华严》、《法华》不得它,还不能圆满。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破除我们的疑惑:
要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念佛法门里头有观想念佛,说不用参究还可...(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9集》)
...是二。「一」是从体上讲,体上、性上说是一;但是从相上讲,从事上讲,是二。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换句话说,对于事实的真相没有搞清楚,才产生这么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一定要破除,若不破除,对于往生净土会造成障碍。纵然拼命去念佛,强烈的愿望求往生,也只能生到边地疑城,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他为什么会生到边地疑城?他有这个怀疑在,这是讲还有愿、还真肯念,生到边地疑城。如果这个疑惑,要是严重破坏自己的信愿,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所以这关系很大。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法门跟《华严》一样,不但跟《华严》一样,实际上超越了《华严》;《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是什么法?是圆顿大法。所以这部经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唯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果用二心,那就有障碍。他这个疑问产生就变成二心,怎么是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师在《坛经》说得非常妙,六祖初见印宗法师的时候,印宗法师就问他:「听说你在黄梅得到衣钵,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说禅定,说这些方法?」六祖回答就很妙,告诉他:「真正的佛法是一。」《维摩经》里所讲的,不二法门。他问的是禅定、解脱,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地方自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自他二边都要把它忘掉,用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统一,心里头没有其它的分别,没有其它的知见,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的知见、分...(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2集》)
...让给别人悟」。为什么让给别人?他放不下。放不下的都给你,我放下了,不要了,统统不要了。这个不要的人,心定了。想多要的人,心是永远定不下来,念佛三昧他没有分;彻底放下的人,念佛三昧成就了。这是智慧的抉择,依智不依识。我们能遵守佛这个教诲,等于我们跟在佛的身边一样,没有离开佛;何况净土三经是一切诸佛真实教诲,究竟了义,没有比这个更真实的了。
隋唐时代,古大德做的比较,说明了这个事实。他们比较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所说的经,四十九年所讲的经做一个通体的比较,大家都认为《华严》第一,所以《华严》称为根本法轮,称为经中之王。《华严》跟《无量寿经》一比,《无量寿经》第一,第一的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达到登峰造极,达到究竟圆满。《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无量寿经》是《弥陀经》详细的说明,这两个本子是同一个本子,古人称为大本、小本,同一部经。《华严》最后归到净土,净土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所以它才是真正的第一。古人比较到这个地方,我在讲经的时候,我说我们不妨继续再往前面来追究,《无量寿经》,夏老居士会集的,分为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里面哪一品第一?我想大家都能公认,四十八愿是第一,第六品是第一,全经里面的第一。四十八愿里面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这个我们不要去费心,古人说过,四十八愿是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讲的是什么?「十念必生」,十念必...(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5集》)
...,我们这个法就传给他了,他还不知道。菩萨用心跟凡人用心不一样,我们印了有许多「阿弥陀佛」的贴纸,用意都是在此地。你们的车上可以贴着,停到停车场,人家一看到,念一句阿弥陀佛;眼睛看一下,阿弥陀佛无上顶法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里去了,目的在此地。对外国人,我们也用英文翻译的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贴纸我们印得很多。一般人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之大,我们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是与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行,这是一生成佛的方法。
第六尊「杂色宝华严身佛」,这是表一生圆满。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讲一生圆满的经典,只有一部《华严经》是讲一生圆满的。用善财童子做为一个修行的榜样,善财一生圆满,实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才是一生圆满的。「杂色宝华严身」就是华严的意思。《华严经》就是「杂华严饰」,严饰就是庄严的意思,比喻做一个大的花园,这个花园里面各式各样品种统统具足,没有欠缺的。这是比喻佛说法,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欠缺,统统包括在其中,用这个来比喻。这一尊佛的名号,也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仔细去想想,深深的去体会,效法学习善财童子,他是我们修学的一个最好的榜样。
第七尊「娑罗树王佛」,娑罗树是表究竟坚固的意思。在印度,这个树是非常坚固的,佛常常用它来表坚固之法。这个地方是代表我们圆满证得究竟坚固,那就是圆教的佛果,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法王。娑罗树也表密宗的意思,说明净密不二,表这个意思。我...(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5集》)
...虎都吓得跑掉了。李长者见到那个老虎,还拿拐杖敲敲牠的头,我要给《华严经》做个批注,哪个地方清净,你带我去。老虎领路,你说这样的功夫!找到的地方,环境的确是非常幽静,是一个石头山洞。旁边有清泉,里面是老虎窝。李长者选中这个地方,老虎搬家,把这个地方让给他。他住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很年轻的女孩子照顾他的生活,饮食起居统统这两个女孩子照顾,文具都供给了。老居士专心,这两个女孩子,从来没有问过她们叫什么名字,从哪来的?没有跟她们说过话。书写成之后,这才想起这两个小孩子,得问问她们是哪家的?姓什么?不见了,没有了。他以为是山下村庄里的,到山下去找,找不到,才知道是天人来供养。
他在《华严合论》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这是李长者说的。实在讲,他别的地方都对,就这个地方说错了,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把他这句话修正。「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他还有权实大小,心里面还有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的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是《华严》的教义,这是他读到导归极乐,他的妄念起来了,所以才说错这句话。这个一定要晓得,没有大小,没有内外,莫不遍融。如果还有大小,还有权实,还有内外,怎么能遍融?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好!这才把《华严》这个疑惑断掉了。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6集》)
...。极乐世界一定有可取之处,否则的话,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后补佛,有什么道理要求生净土?这是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反省的因缘,然后我就密切去注意善财童子,他修的是什么法门?仔细一看,原来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我这才领悟到了。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得意门生老师一定传,真传。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传给善财的必定是这个法门,那还能传别的吗?传别的,怎么能说是他得意的传法弟子?一定传给他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然后看他出去参学,果然相应。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第一个老师非常重要,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他第一个就是念佛法门。到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善财的老师文殊,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善财一生圆满成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
我是这一个因缘才认识净土,才了解这个法门,回过头来才留意净土三经。原来对这个三经看不起,没有看在眼里,这才真正搞明白了。这就是善根福德不够,摆在面前不识货,当面错过。我自己很庆幸,很幸运,过了三、四十年还能把它找回来,还认识它,这个很不容易!有很多人一生都错过,真的不容易!所以我非常感激《华严经》,不是《华严》,我没有办法入净土。所以读到隋唐大德他们说《华严》、《法华》,也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而已,我读这句话,比一般人感受要深得多。我很赞成,很同意,因为他说的,就是我走的路子。我是《华严》、《法华》把我引到净土来的,真是难中之难。...(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7集》)
...,理事不二啊!所谓宗门、教下、净土,乃至于八万四千法门,乃是世尊应机而说。不管怎么个说法,总而言之,万法一如,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才是正觉。何况这一个法门,这个净土法门,在所有法门里面的确它是根本法门;这个意思,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得很清楚。
华严会上,世尊是以善财童子作为大乘修行的榜样。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中得根本智,以后,这才出来参学。在参学过程当中,第一位他所遇到的善知识│吉祥云比丘,四十华严所讲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教给他的,就是念佛法门,诸位要知道,第一位善友传授给他的法门是念佛法门。那么换句话说,这个就是修学的基础,修学的开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与我们这个法门相应了。不但教他念佛,就教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劝善财求生西方净土,普贤菩萨率领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四十一位是指的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四十一位。每一位里面,那个菩萨的数量,都不是我们算术比喻能够得知的。那么这个一头一尾,彻始彻终,都是念佛法门。当中这些善知识,所表现的,就是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
那么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帮助念佛法门,而是以念佛为主修,八万四千法门乃是助修,正助双修。这个主修就是正修,这一种教学的意思,教学的方法,在华严会上已经很明白地表露给我们看,我们读华严难道还不觉悟?对于这个法门,还能够说认识不清吗?还敢...(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佛说阿弥陀经 第一讲 》)
...个众生与佛的确没有利害关系。
佛当年在世间,他把国王的位子,他都舍弃掉,不要了。世间人所追求的名闻利养,功名富贵,他统统都具足,全都不要了,舍掉了。那么我们想想,这个世间人的时候,跟他有什么利害关系?他有什么理由来骗人呢?没有理由。
所以佛说的话,正如同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啊!佛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寓言啊!那么佛经里面我们要问,有没有寓言?有。有没有假设的?有。寓言、假设,只能够说个一次、两次,不能常讲,为什么?那不是真实的。西方极乐世界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佛都说,这个事情千真万确,不是寓言,不是假设。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悲华经里头,智度论里,这个净土三经更不必说了;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那怎么是假的呢?所以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这是信他。
还有一个呢?要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直接跟我们说过法,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过,在无量寿经里,佛说阿弥陀的因地,修因证果的种种事迹,我们要相信。世尊给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了,我们要相信他。释迦牟尼佛话真实,绝无妄语,阿弥陀佛的愿决定真实。不但我们要信释迦,要信阿弥陀佛,而且十方诸佛,在我们本经是六方佛,六方,无量无边恒沙诸佛的赞叹,,这个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不是虚假的,这叫信他。
信因,因是因地,有因才会有结果。散乱持名...(净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能度所度,能度众生的人是佛,所度的是众生。此地所说的众生是包括了九法界的有情众生,除佛之外,菩萨、声闻、缘觉,再下面是六道众生,都是佛所度者。能信所信,能信是我们的心,那么这个心有真心、有妄心。妄心,我们所说的意识心,意识心也能信,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心;换一句话说,它的信不是真信,不是真信,信里面总带着几分疑惑,因此这个信心,它有进有退。如果是真心来信,这个信心是清净的、是坚固的,永无退转,因为它没有疑惑。所信的就是佛所讲的理论、方法,一般称之为法门,就是这一个理论、方法的门径;能愿所愿,因为信愿行在本经称之为三资粮,也就是修行净土三种必要的条件,少一个都不能成就,所以在本经的正宗分里面,所说的就是这三桩事情。这个能愿就是能发愿的人。第一,对于娑婆世界要厌离,这个厌离是形容他真正能够放下,决定不再执着了,是取这个意思。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他真的起了向往之心。因为晓得唯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真正地成就自己的道业、学业。》)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八卷
...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1、“第一波罗蜜”,指般若言。“如来说”,表是约性而说。性体空寂离相,故曰“非”也。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此第一波罗蜜亦是缘性而起。故曰“是名”。明其相不离性,仍应会归于性也。
2、此节经义,深极要极。‘第一波罗蜜’三句,正是说明‘不惊’乃至‘希有’之故。
3、般若称‘第一波罗蜜’者,因其为诸度之母故。诸度因有般若在内,皆称‘波罗蜜’。是诸度不能离般若,般若亦不能离诸度而别有存在。虽不别有,非无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执著耳。
4、佛所说法,无有一法能离般若。则菩萨道、菩萨行、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也。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则般若之称第一,乃是假名也。当由悟得说‘非’,说‘是名’。无非空其著相之病,并非坏其相也。
5、若于般若义趣未明,虽读其他圆融经论,既未在根本义上用功,其见地何能彻底。见未彻底,又何能圆融。
6、佛所说法,本来法法皆圆。学者必当时时以此圆义,于自心上,于一切法上,微密观照,精进用功,以去其偏执之凡情。然后自己之圆解,庶几可开。
7、学佛当审时机。‘机’是根机,机缘也。所谓‘时’者,如南北朝时,北魏南梁,无不大弘佛法,讲席极盛,然不无取著文字相。故达摩东来,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对时病。...(净公上人的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
...分别执著妄想所障,若能遣妄除障,则名‘正觉’。觉至究竟,性德全彰。无以名之,不得已强名之曰,得无上正等觉耳。
5、实则性是本具,安有所得,所以虽得而必归无所得。明得此理,便知不应存有法想、不应存有得想。
6、欲性光圆照,须令净无点尘。有一法在,有一得在,依然是分别执著的老习惯,本性依然在障。故不但一切法不应住,即菩提法亦不应住。
7、须彻底觉悟,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并须持戒修福,断其染缘,除其贪嗔。如是观行久久,情执渐薄,妄想亦随而渐少。
8、无始来习气之深,虽知相皆虚妄,而攀缘不息。必须于动念处著力,向心源上返观。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若打得念头死,则一切分别执著自无。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也。
9、五蕴六根、山河大地等一切法,皆是唯心所造。佛令一切法不应住著,是遣其分别执著取相之病,与一切法并不相干。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性净明体’。此法法皆如之真实义也。
10、《起信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须知阿耨菩提,即是真如之异名。若住于此,仍是取相。有所取,便有所立。便非一切法皆如。
11、“法法皆如”一段经文(一二○~一二五节),为全经中重要之义。亦即一切...(净公上人的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
...
∣—心所有法五十一
—
├
有为法九十四
一切法
+—色法十一
—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
┘
└─无为法六
┌—人无我—┐
无我
┤
├
二无我
└—法无我—┘
2、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于忍”。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亦实趋重于得忍。
3、一切法不外境、行、果。‘境’,五蕴、六根、六尘等是。‘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等是。‘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等是也。
4、“无我”,谓一切染净诸法,缘生体空。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当知所谓我者,即众生无明不觉,于一切法中,妄生分别执著之见是也。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
5、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胜前菩萨也。
6、‘忍’字,安安不迁也。必须功夫做到“得成于忍”,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
7、须知‘解’固居‘行’之先。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前云,‘行由解...(净公上人的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节要《净公上人金刚经讲义节要》)
...能大师第一次跟五祖见面,五祖问他,你到我这来想求得什么?他回答说,我只求作佛。他不求别的,不求富贵,只求成佛,五祖真的满了他的心愿。连成佛都可以求到,何况其余,哪有求不到的?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这是世间人没有一个不希求的,在这部经上统统可以得到,可以满足你的愿望,真正不可思议。
「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这是一部什么经?净土经典里头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代表净宗的第一部经。它是净宗的纲领,它是净宗的宗要,没有比这部经更重要的,而且是一大藏教的指归。一大藏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最后都归净土。《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楞严》,大经大论没有一部最后不归净土。归净土就是大圆满,真实成就。实实在在说,「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这还得了!实实在在老实说,此界,我们这个世界,包括释迦牟尼佛的教区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黄念老老居士告诉我,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我们现在天文学家讲的银河系,一个小千世界就是一千个银河系,一千个小千是一个中千,再一千个中千是一个大千,所以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这十亿个银河系这个范围,这是此界,十亿个银河系的外面是他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无尽无数,此界他方,整个宇宙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就这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集)》)
...。早年我在美国加州,美国净宗学会成立,杨一华担任会长(现在这个会还在,还是他做会长),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净宗学会的缘起。是以韩馆长名义发表的,提出净宗同学行法,就是日常生活,也就是我们讲的戒律,必须要遵守的五科,非常简单,这五科是净业三福,最高的指导原则,「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把它摆在第一。我们的理念,它有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一条我们落实在儒释道的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儒释道的三个根,没有这三个根不是真学佛,假学佛。第二个科目三皈五戒,第三个科目六和敬,第四个科目菩萨的六波罗蜜,第五个科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够了,其他都不要了。能够把这个做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往生。这五个科目很好记,不会忘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一对,如果与这五科违背的决定不能做,与这五科相应的就应该去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无量寿经》讲得更清楚,因为它经文长。在善护三业,第八品里讲的,我们看到一个与一般大乘经不一样的排列,大乘经教里头佛说三业都是讲身、口、意;本经佛所说的,他所讲的是口、身、意,把口业提在第一,这有特别的意思。口业最容易犯,所以口业有四条,你看身三条,意三条,口四条,最容易犯的,学佛的人、念佛的人,所念的功德都从口里流出去了。不能包容,不能容忍,喜欢批评,所以念一辈子佛不...(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六集)》)
...以这不是数目字,数目字很有限。代表什么?代表无量无边无尽的法门,八万四千是这个意思,是表法的。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不止八万四千,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办法广应群机,所以八万四千是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就能讲通了。《华严》用十表无量,《弥陀经》用七代表无量,都不是数目字。
「《华严》圆教专接上上根人」。我初接触佛教,方东美先生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他告诉我,《华严经》是圆满的哲学概论,内容包括全部的佛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全在其中,一法不漏,专接上上根人。能不能三根普被?如果不能三根普被,那《华严》的价值就有限,真的它三根普被。何以见得?《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就圆满了!普贤菩萨用什么导归极乐?用一句佛号。何以见得?我们看到吉祥云比丘,五十三参第一参,第一个善知识,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五十三参第一参。第一是什么意思?叫先入为主。主修的经典一定是摆在第一、摆在最后,果然如是,五十三参第一是念佛求生净土;最后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一头一尾,不就清楚了!
我们再往下看,「智慧如舍利弗」。世尊学生当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神通,目犍连第一。「於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一,但在华严会上,如盲如聋,况是下於此者,故云下根绝分」。下根没分,佛对下根的人不讲《华严》,《华严》对上上根人说的。但是佛也没有把下下根人放弃,讲《无量寿经》那是普度,无论什么根机全包括在其中。
「至於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前面这两种,小教、始教好比是小学,佛办大学、办研究所,同时也办了小学,这是接权小之机,权是方便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於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亦不应机」,这说得很清楚。「唯本经之持名念...(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九集)》)
...他的工作是教育。奉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必修的,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智慧,佛教菩萨主修的六门功课。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佛告诉我们,以自己一生修学的功德,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叫回向。我不求名闻利养,我不求七情五欲的享受,也不想升官发财,只想往生极乐世界,於是这是真正善人,为什么?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世间人所要求的我都不要,我所求的世间人也不要,跟世间人没有冲突,自然就和睦相处。他们要竞争,我放下,不跟他竞争,这个社会就和谐了,天下就和睦了。
念佛人接受佛的教诲,所有一切大乘经教到最后统统指归净土,《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佛与菩萨来接引你。一定来接引你的,他要不来接引,极乐世界在哪里找不到,一定会来接引你。在接引之前,你在梦中、在定中肯定见到佛,佛告诉你什么时候来接你,他知道。所以,往生的人预知时至,很多往生人在三个月之前就知道,晓得是哪一天;在六、七天,六、七天之前知道的人也很多。我早年在新加坡,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他往生前三个月知道。有一天他在一张纸上写了个日期,写了十几遍,同样的,写日期写了十几遍。没有人知道什么意思,也没有人敢问他。结果他往生那天就是那个日期,才知道他三个多月之前他就晓得。他怎么晓得?肯定见佛,佛告诉他的。
来佛寺的这三个往生...(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十七集)》)
...外,大家看了欢喜,就来找我,我们把它翻印,连老师的注解一起印出来,大家都喜欢。我们把原本放大,原本三十二开,我们印成十六开,字放大,好看多了。第一次印了一万本,在海外流通,看到的人都生欢喜心,找我讲。我记得我第一次讲《无量寿经》,就是用李老师的眉注,好像是在温哥华,第二次在圣荷西,在加州,先后一共讲了十遍。第十一遍讲黄念老的注解,这个注解注得太好了,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激发我们往生的愿心。
这到晚年了,我八十五岁的时候,年岁大了,心里想著往生这个事大,《华严经》停下来,这个经实在太长了。《无量寿经》,古人说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说得有道理。《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说它是《无量寿经》的大本,有凭有据。善财五十三参,第一参是先入为主,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他修般舟三昧,真的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於是我们就晓得,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头一个;最后一个,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头,一个结束,一头一尾全是阿弥陀佛,就知道善财童子自始到终没有改变修学的法门,真正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给我们做了示范。当中所经历的五十一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他们代表无量法门。善财要发心普度一切众生,那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虽然学无量法门,自己可是专修净土,无量法门是为一切众生修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也能体会到,无论是哪个法门,到最后一定归净土,这是普贤菩萨表法的意思,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把它落实。又何况我们在吉祥云比丘那里看到,他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就是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学《华严...(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十二集)》)
...这就是四十二年。后面八年说《法华》、《涅盘》,《法华经》说八年,《涅盘经》一日一夜,就是佛入灭的前一天,这是佛的遗教,等於说是他的遗嘱。「九界三乘」,九法界,这个九界就是十法界里面除了佛以下的九界,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悉蒙授记,无论小大,皆令作佛,此时名曰法华涅盘时。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於一时」。《无量寿经》很特别,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没有讲第二遍的,唯独这部经多次宣讲。佛究竟讲了多少遍没有人知道,但是根据现在所存的五种原译本来比对去看,至少佛说过三次,所以古大德讲三次以上,不是一次。附带介绍净土的多了,一百多种经论里头都看到,那是附带说的。《华严》最后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龙女八岁成佛,这都附带说,都是讲的念佛往生净土成就的。那《华严经》上有叫华严时,佛说了净土;《法华经》里面有,那就是最后第五时,《法华》里头也讲净土,也说了这部经,所以这部经是多次宣讲。
为什么?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只有这部经,无论在什么时节因缘之下,你只要遇到都能成就,而且决定成就。其他法门不是那么简单,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彻底放下,你入不了境界。净土这个法门非常特别,阿弥陀佛给我们建立一个中途站,先到中途站,然后再成无上菩提,这个中途站就是极乐世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中途站;换句话说,完全靠自己。这个地方自己跟阿弥陀佛一合作,阿弥陀佛只要三个条件,真正...(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十二集)》)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二百一十九页最后一行,注解:「《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注解,他的注解叫《要解》,这里面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确实唯有在《华严》明白为我们显示一生圆满,从初发心,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华严经》上说的。「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华严经》上用什么方法叫我们一生证得圆满?确实在《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第四十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证得大圆满的。
因为《华严》是最早说的,而且是佛在定中说的,南传小乘他们不相信,认为这个经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大乘也把这个原因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在定中开悟之后,将他所看到的事实真相为法身菩萨详细说明。这个开悟是明心见性,心性是什么样子?在中国惠能大师只讲了五句,而释迦牟尼佛於三七日中,这一份报告结集出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完之后,大龙菩萨,大龙菩萨也是等觉菩萨,将它收藏在龙宫,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人知道。佛灭后七百年,南印度出现了龙树菩萨,他证得是初地,初地是法身菩萨。被大龙菩萨引导入龙宫,看到大本《华严》,大本有多少?说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十四集)》)
...阿弥陀佛就会来带你到极乐世界。她就真念,念了三年,十岁。十岁这一天,突然跟她爸爸讲,明天阿弥陀佛要来带我回老家,请她爸爸把亲戚朋友请来看她往生。她爸爸也就做了,那些朋友们,这小孩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可是有几个,来看看,看看她说的话是真是假,去看看。时候到了,真走了。十岁女孩,七岁念到十岁,阿弥陀佛带她走了。这真的,不是假的。净宗殊胜,不能不信,如果不信,你就错过了。
早年李老师劝我修净土法门,我没办法相信。他怎么告诉我?古人修净土、求往生的人太多了,那些人都是聪明人,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人,他说如果他们错了,我们也错一次也不妨,说出这样的话。可是我对於净宗真正相信,从《华严经》起信的,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才死心塌地不再怀疑,真正接受了。所以我不属於上根利智,但是总算不错,回头了;如果要不回头,一事无成,讲经都是讲假的。经不是假的,我们自己对经没有真正透彻了解,经里面圆满的意思,我们只能说个一成二成。净宗不一样,净宗只要真信,没有一个不得弥陀加持。其他的任何经教得不到佛力加持,这个得佛力加持,保证我们一生成就。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三集)
http://ft.hwadzan.com/media/flv/02/02-041/02-041-0053.flv
[media=x,500,...(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二集)》)
...「法秀」,他翻译的。
以上,连现存者,总共八个朝代十二次翻译。「《甄解》云」,《甄解》日本净宗祖师的注解,「凡於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经,十二次翻译的大概只有《无量寿经》。有多次翻译的,像《金刚经》六次,但是是同一个经本,内容大同小异,跟我们这个经不一样。我们这个经差别非常大,特别显著的是愿文,这是绝对不应该翻错的。你看,有两种二十四愿,有两种四十八愿,还有一种《宋译》的,《宋译》的三十六愿。就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差误,任何翻经的人都不可以这样,哪有这么大差别,这肯定是梵文原本不同。那就说明世尊当年宣说多次宣说,不是一次。特别看到,就是带说的,说《华严》的时候说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说了,在说其他经部里头常常提到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种事情很多很多,古人统计,应该有两百多种经论里头有这样的经文。无如今经,传翻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这是真的。《会疏》里头说:「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这两个注解都是日本古大德著作,两个人对於这个看法完全相同。
最后这一段说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是留下来的,「没」是失传的,「详略不同,梵策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策」,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种,必是所...(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三集)》)
...,住报土念不退,念念不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华严经》上讲的妙觉如来,在等觉之上。四十一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华严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无生忍的是七地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七地是最上面的往下面数第六个,第六个等级。要往上数,它是第四十七个,从初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里面五十二个位次算起来是,五十二个位次里头第四十七个。这么高的境界,念佛人可以在一生当中证得,要像海贤老和尚这样用功,他一生就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什么都没有,他到这个境界了。你细心去观察,他生活在六波罗蜜里头。我们净宗,希望我们能做到的,三福他做到了,六和他做到了,三学他做到了,六波罗蜜他做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也做到了。
具足菩萨大德大行,悟无生忍,从体起用,再以这个作用,作用就是「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他教人就一句话:好好念佛,其他啥都是假的。无论见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合,他就是这一句,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众生如果听懂了,依教奉行,这一生必定往生。凡是不能往生的,可以说一句话,都是不老实,自己的妄想多、杂念多、主意多,错了。诸位想想我们这几年,为什么《华严》放下了,一切经教都不学了,就一部《无量寿经》?妄想少、杂念少,什么活动我都不参加。念佛要分秒必争,分分钟是阿弥陀佛,秒秒钟都是阿弥陀佛。一秒钟念一句佛号,这一秒钟没有空过,这一秒钟打妄想就错了,为什么不好好念佛?我们只...(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九集)》)
...,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的一举一动是身教,把释迦牟尼佛从早到晚他的生活状况,记录下来就变成戒律。学戒律就是学释迦牟尼佛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那样的智慧,那样的威仪,这属於律。律是行门;教,教是解门,著重在解。行门里头有两种:一种从言教,这里头包含著华严贤首宗、天台法华宗、三论宗,还有法相唯识、律宗、净土宗,都包括在教里面;除了教之外,还有一个叫教外别传,禅宗。总的来说叫三学,戒学,禅宗代表定学,教下就是属於教学。这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统统都包含尽了。古大德告诉我们,世尊一代时教,行门里头是律宗,最后终极的目标是在净土。连《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最明显的表示,门门都归净土,归净土才究竟圆满。
这个法门确实是难信之法,我自己亲身经历。我学佛入门,是从佛经哲学入门的,方东美教授教我的。老师告诉我,「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么样入门的。所以早年,我年轻的时候,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我没接受;李老师劝我修净土,很多次,我也没接受。什么原因?对於净土没有认识,没有人把净土讲清楚、讲明白,很难接受。怎么会接受?我讲《楞严》、讲《法华》、讲《华严》,看到文殊、普贤,年轻人学佛,菩萨当中最羡慕的、最敬仰的就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德行,这是我们非常...(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七十集)》)
...学再提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一条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提倡的。我们就这五个科目,五个科目是我们的戒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开端。
「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这是念老为我们做出交代,这个交代,交代得很清楚,六种成就非常圆满。下面说,「尤应著眼」,叫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什么?「本品名《德遵普贤》」,这个品题重要,「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包括声闻缘觉、诸天大众,这统统包括在里头,「咸共遵修普贤之德」,没有不尊重的。「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这第二品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这一品经的纲领,非常重要。十大愿王有人专修,近代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他出家之后,在戒律上下的功夫很深,他也是跟印光大师学佛,晚年专宗净土。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这一卷经他能背诵。
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真的要学。诸佛是谁?《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要以这个心态看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都当作诸佛看待,我们成佛就快了,就不远了。一切诸佛如来看众生都是诸佛,心敬,敬是性德。怎样把自性功德掏出来、起作用,这就是第一步。佛门忏仪,拜忏,忏仪打开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恭敬,不都有这种字样吗?都是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来的,不能不...(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七十三集)》)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六九卷
...佛四十九年讲的一切经是讲什么,我给它归纳为五个科目,世间法,佛随顺世间,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向上提升,用现代的话来说高等哲学、高等科学。总就是讲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都讲到究竟圆满,伦理比我们中国讲得圆满,中国只讲到人道、天道,大乘里面所讲的遍法界虚空界,这心量太大了。道德是究竟的道德,因果也是究竟圆满的因果,包括哲学跟科学都是讲到登峰造极,这里头没有迷信。佛法里头没有秘密,秘密是不可告人的,佛法没有,佛法里讲密是深密,它道理太深,境界奇特,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你慢慢学自然就通达了。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这都是黄念祖老居士引用经典的原文。《行愿品》里头又说,「若人诵此愿者」,假如有人念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这个人在命终的时候,最后这一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身体坏了,人死亡了,身体不能再用,诸根是眼耳鼻舌身,都不管用了。「一切亲属,悉皆舍离」,这是说你的亲情,家亲眷属,你最疼爱的,统统要舍离,没有一个会跟你一起走。「一切威势」,你有福报,你有势力,你做大官、发大财,也带不去,「悉皆退失」,没有一样能带走。「辅相大臣」,这是你纵然做了皇帝,你的宰相、你的大臣你也带不去,没有一个跟你一起去的。「宫城内外」,这是你居住的皇宫,也不会跟你去。「象马车乘」,这是你的交通工具。现在富贵人家,私人有飞机、有游艇,车辆是很平常的事,这所有交通工具你也带不走。「珍宝...(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集)》)
...,就是见性成佛。我看他的光碟,细心观察他,他的事一心不乱应该在三十岁左右,理一心不乱在四十岁左右。理一心,往生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真的是花开见佛悟无生。那个无生是什么地位?大乘经教上佛常说七地以上,无生忍,七地菩萨是下品。这叫功夫,我们有,我们可以做到,要努力。
贤公老和尚常常教人,时时刻刻提醒人,念佛往生成佛是大事,其他的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跟《行愿品》上这一段经文上所说的完全相同,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的身体是假的,临命终时诸根散坏,眼不能见了,耳不能听了,鼻不能呼吸,口不能说话,身体不能动,这叫散坏。你的家亲眷属不能跟你走,你的一切地位、权势、财富,一样带不走。在这个时候,只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是修这个,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它引导你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因为你是上辈往生,到那边你就见阿弥陀佛,到那边你就可以证到七地菩萨,花开见佛悟无生,你就能到七地,这么高的地位。念佛法门无比殊胜,我们这一生遇到了,我们报佛恩,真正往生就真正报了佛恩。身体还在此地,我们护持正法,尽心尽力帮助正法长住世间。
最近这两年,我们看到习主席在国内外发表的讲演,他非常尊重传统文化,对佛教也很支持,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过去汤恩比博士常说,特别是他在晚年,他是一九七五年过世的,那时候他八十五岁。晚年他到日本去做过三次访问,留下来的著作跟记录,他非常坚定的、肯定的说,「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社会问题...(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集)》)
...放在心上,知道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桩大事。正像海贤老和尚所说的,「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佛,念佛的人就是成佛,「其他的全是假的」,都是阿赖耶所变的六道十法界。转八识成四智,六道十法界没有了,就像作梦醒过来了,梦中境界痕迹都找不到。《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切有为法就指的六道轮回十法界,有为,有生有灭,迷的时候它出现了,觉悟的时候它不见了。这是事实真相,大乘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把假的放在心上就造业,这个业力所感现的,就是六道轮回,就是十法界。前面引的《行愿品》里面说:「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一念就是一句佛号。「圆成行愿」,圆满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的功德在这句佛号当中。「故能安住於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这是总称,这句佛号能,千万不要忘记这句佛号,比什么都重要!佛号明了不明了没有关系,关系在你信不信,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得到,只要你发愿求生,就能满足你的愿望。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小段「游行方便」。经文只有两句: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权是对实说的,实是体,权是用,也就是我们常讲善巧方便。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讲的善巧方便到极处。看诸佛如来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十法界,这叫权德。「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我们今天讲旅游,...(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二集)》)
...示现什么。《法华经普门品》里面的三十二应,《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佛来示现的是果后,菩萨来示现的是在因位上示现的,因果都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不能怀疑。看古大德的注解,古大德不管他怎么注法,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说错,我们不怀疑,完全能相信,能信受奉行,我们有福。
所以在这个地方,末后这一句总结,「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於平等中亦不碍於差别。」里面有十信菩萨、有十住菩萨、有十行菩萨、有十回向菩萨、有十地菩萨,也有诸佛如来,以菩萨身分来应化,这是事实真相,我们都要知道。这段最重要的意义,我们能体会到,给我们的启示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他做到了,什么众生都随喜,平等的随喜。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八个字你要学到了,你是世间大福德的人。为什么?你用平等心,你的心量拓开了,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所修行的跟普贤菩萨相应,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普贤行。我们要会用,记住这八个字,对人、对事、对物,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哪一种僧才会赞叹别的僧?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自然赞叹。用在家庭就家和万事兴,家庭要平等。平等从哪里平等?不是从相上,相上有差别,性上没有差别;事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这个道理要懂。做父母有做父母的义务,要慈,要爱护,有养育的责任,养是把他养大,育是教育,把他教好。儿女有儿女的责...(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四集)》)
...言。这些会众必须要遵修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它的根本就是拓开心量。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有什么两样?学的东西都一样,心量不一样。普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处漏掉,我们现在的话说,全宇宙。宇宙没有边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是什么?性德。自性没有内外,自性所变的法性身、法性土也没有内外,阿赖耶变的有限、有局限,有局限是生灭法,没有局限的是称性,跟法性相应,所以诸佛护念。法性之德可以融入普贤十愿,十愿不可思议。我们学习的同学有几位很难得,「德遵普贤第二」,一开端是十六位在家等觉菩萨为我们表法,表法的意思非常深远,同学们能看出来,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跟《华严经》五十三参相应,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相应,这个很难得。相应,《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正能够叫无量无边菩萨们一切善根都能够成熟,善根成熟诸佛就护念。没有善根,如果说是还有许许多多负面的,与不善相应的,跟魔王相应。作恶也有护法,谁是护法神?妖魔鬼怪来护法,来护持你。正法是天龙善神。我们的心正,我们的行正,所以感得的是正法,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九十四集)
http://ft.hwadzan.com/media/flv/02/02-041/02-041-0094.flv
[media=x,50...(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九十三集)》)
...晚年至少二十五年这样的时间,全讲佛法,在学校开课,非常难得。
《华严经》他老人家介绍给我的,告诉我这是整个佛法的概论,在佛教里称为根本法轮,所有宗派都从这里分出去的,都离不开《华严》,《华严》好像是树根。告诉我这部经妙极了,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周是周遍,详细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做出来给你看。那一部分就是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怎样将《大方广佛华严》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用今天话说,落实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不得了,真正难得,确实是人世间的大学问。它还有根,它的根是什么?它的根是阿弥陀佛。怎么知道?《华严》到最后,善财童子参访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我们恍然大悟,极乐世界是什么?极乐世界就是华严法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精华、华藏世界的核心。
海贤菩萨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他的成就,首先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法身菩萨,跟惠能大师一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
|
|
|
|
|
|
在什么时候?我细细观察光碟,我的看法应该在四十前后,他证得理一心。这么长的时间他往生自在,什么时候都能往生。受阿弥陀佛的嘱咐,阿弥陀佛给他使命,要他常住这个世间,为一切学佛的同学,特别是念佛法门的同学,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标准的模范。所以他的寿命,那么长的寿命,阿弥陀佛给他的。他自己的寿命,我相信应该是七、八十岁,海庆八十二岁,他的母亲...(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00集)》)
...器去观察,证实他见到的真相,跟圣贤教育相反。圣贤教育决定不能怀疑,有丝毫的怀疑,那丝毫怀疑就变成障碍。这个障碍在念佛人讲,可能最后往生你去不了,去不了的原因就出在怀疑上,这很可怕。所以大乘跟中国传统文化从信能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中国人讲信德,中国讲的意思深。外国人也讲诚实,不欺骗人,讲信用,人没有信用了,银行不会贷款给你,讲信用。中国人的信是德行,信德,是道德,是从自性生的;外国人信是从阿赖耶变现出来,不一样,根本不相同。大乘,中国文化之可贵。
最后一门,普贤十愿。「礼敬诸佛」要学,为什么?《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我们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成就的,完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结合成就的。十大愿王展开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浓缩就是十大愿王,不一不异,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世界。一定要修礼敬,平等的礼敬,没有分别的礼敬,对任何人,跟对待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在日常生活当中练,练成了你就入境界了,你往生有把握。
「称赞如来」,诸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从性上说的,意思不一样。从相,任何人我都要礼敬,跟对佛一样;称赞那就不一样,是善的称赞,不善的不称赞。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三位善知识,有礼敬没有称赞。这三个善知识是代表贪瞋痴的,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有礼敬没有称赞;甘露火王代表瞋恚,有礼敬没有称赞;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有礼敬没有称赞,贪瞋痴是负面的,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供养是平等的,你看礼敬是平等的,供养是平等的,只有称赞有差别。为什么?他那些不善你要称赞,人...(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00集)》)
...,平等就是不动,清净就是没有染污,这是真正的供佛。绝对不是说我早晚供一杯水给佛菩萨喝,那就错了。佛菩萨不用这个,是给自己看的,时时刻刻觉察到我的心清不清净。有念就不清净,无论你这个念是善念、是恶念,不清净,有念就不平等。修行,把真心修出来就成功了,就成佛了。这个话要记住,要深深去体会。为什么?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全是妄心,妄心在制造轮回,念念不断在制造轮回,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要想出离轮回,首先把制造轮回的因要放下,要把它止住,这就是说能遮。
总持有能持、能遮的意思,遮就是禁止、防范。总持,抓到总持它就起作用。在净土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总持当中的总持。《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句佛号是不是《华严经》的总持法门?是,一点都没错。总一切法,一切法归纳为戒定慧,这句阿弥陀佛是总持法门,总一切法。阿弥陀佛里头有没有戒?有。什么叫戒?防非止恶。心里念阿弥陀佛,心里头有没有是非?没有了。有没有恶念?没有了。所以这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无法想像,无法称说,只要老老实实一直念下去,念久了总持法门就现前了。现前什么样子?无论你学过没有学过的,全都明白了,全都觉悟了,像佛一样,像法身菩萨一样,像惠能大师一样,像现代的海贤法师一样,这些人都得到总持、能持、能遮的修学妙法。能遮,能止一切恶;能持,能持一切善;一切善法没有离开,一切恶法永远不起,它不会生起来,一切善法在一切...(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0三集)》)
...到才有办法断它。无始无明断了,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是唯识所变的,这个就说明相宗讲的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一切自在难思议。用什么方法转的?华严三昧。
我们今天修净土,我们用什么方法?也是华严三昧。但是没有用华严宗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一句佛号。《华严》有没有说?有,《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这一句名号。所以《华严》到最后,圆满归心净土,特别是在五十三参,表法非常明显。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看最后一个,一头一尾,最后一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个头一个尾,彻始彻终就是信愿持名,五十三参表这个法,要能把它看出来。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切法,《华严》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展开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回归来就一法,这一法就是信愿持名。这一法以后还有没有?还有,用这个方法用到极处,净宗所谓的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有念跟无念画成等号,平等了,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严经》称为妙觉如来。
这个时候实报土不见了,实报土没有生灭,它有隐现不同。这个隐现怎么造成的?无明烦恼断了,真断了,不起心不动念,真断了,但是习气没断,习气不好断。见思的习气、尘沙的习气好断,为什么?它有相。无始无明的习...(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0四集)》)
...定、教下。教下就分得多,贤首、天台、三论、法相,净土也在教里头,密宗也在教里头,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也属於教里头。它根是什么?根就一个,三教一源,是一个源头流出来的,是自性。依根本教,这是依真心、依本性。但说一字,这一个字是从真性里头流出来的,也是得佛辩才。佛就是明心见性,从自性里流出来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流出来这一个字,广义的来说,佛所有一切言论全从根本流出来的,一般就总纲领上来讲,这一个佛字,或者是一个法字,佛法。这一个佛再讲到究竟,根本的根本,这个佛是指什么?指阿弥陀佛。教最后都归净土,无论哪个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净土。天台智者大师圆寂的时候是用《十六观经》求生净土,他是观想念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其余修禅的、修唯识的(法相唯识的)到末后统统都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人很多,我们在《净土圣贤录》上看到,在《往生传》上看到,在《高僧传》里头看到。所以海贤老和尚说:「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这句话意思很深很深,真正把根本找到了。於是我们就知道,我们劝人念一句阿弥陀佛,同佛辩才。我们要帮助一个人对净宗起真正的信心,生起信心,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你一生帮两个人,大慈菩萨说就比你一个人念佛求生净土那个功德要大;你一生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你能够帮助一百、二百,你就真正是菩萨;你能帮助上万人,大慈菩萨说你就是阿弥陀佛,这意思说跟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功德可以平等。这都是鼓励...(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0集)》)
...,古来祖师大德称为第一法门,不是随便说的,有根有据。印光大师是我们这一代解行相应的大德,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没离开藏经楼,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可是他一生为我们示现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自己给大众做榜样,成为一代祖师。我们也很难得,沾了一点边缘。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净土是跟印光大师学的,他的教理跟梅光羲老居士学的,老师在世常常提起,不忘师恩。「得佛辩才」,我们就学到此地。
『住普贤行』,著重在这个「住」字。看注解,「上文已言」,已经说过,「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於普贤大士之大行」。大行是什么?「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每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前清彭际清居士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这是中本,还有个小本,小本就是《阿弥陀经》。这三本是一本,一而三,三而一,只是讲的有详略不同。《弥陀经》略说,里面的意思都是圆满的、都是究竟的,小本《阿弥陀经》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浓缩就是小本《阿弥陀经》。所以我曾经说过,我们要把《无量寿经》、《弥陀经》讲透彻、讲清楚、讲明白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细说;《华严经》要略说,没那么长的时间,略说,那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
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法门完全建立在信愿行的基础上。信愿行是一不是二...(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0集)》)
...头最重要的就是学,讲经的目的是教他学佛,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把所听得的、明白的,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海贤老和尚表演得最好,我们看这个碟片,看《永思集》的这些文字,你细心去体会,那叫真正学佛。就像章嘉大师所说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海贤老和尚完全兑现了,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应当要向他老人家学习。他把一部《无量寿经》,佛叫他表法,他表活了,活活泼泼,从早到晚面对一切人事物,那就是活的《无量寿经》,经典里面讲的性相、理事、因果统统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这片光碟看一百遍、看一千遍看不厌,愈看愈欢喜,看到你会开悟。所以我们要把它当作《无量寿经》来看。《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我们这个经,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所表的,等於《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做给我们看。什么叫信愿持名,他做得淋漓尽致,我们细心去观察,愈看愈有味,愈看愈欢喜。
赞叹三宝,底下这一句说清楚了,「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讲经教学,乃至於我们依照经典、依照祖师大德的开示,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我们把它活学活用,让大众看到了,佛法不是口说的,佛法是身行言教。最重要的是身行,我们把三皈做到,把五戒做到,把十善做到,把律仪做到。再进一步,四弘誓愿做到,普贤十愿做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做到,弥陀的愿就是我的愿,我的愿跟弥陀的愿完全相同,这样子心同佛心。这是一切众生都同的...(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六集)》)
...「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他们到这来集会,来参与这个法会是为什么?为做影响众。这个法门太殊胜,你去看看一切经,你多翻翻,哪一个经上说,像德遵普贤这些诸大菩萨来参加这个法会?我们查经,几部经上有?因为这都属於表法的,他们赞扬、赞同宣扬净宗妙法,所以佛讲这部经全来了,他们真是内行人,真正懂得。这个方法妙,妙在哪里?一切凡圣统统得度。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说,你所造的罪业,所有的经论、法门、忏仪统统都失效,你的罪业太重,没办法救你,最后还有一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造极重罪业,五逆十恶,你遇到这个法门,统统能得度。所以,这些大菩萨来给我们做证明,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殊胜,真是无比殊胜。「为广宏普贤愿王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大方广佛华严》。如果没有净宗,《华严经》不圆满,华藏世界好,谁能去得了?只有从极乐世界再入华藏世界是轻而易举,是一条最近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你要想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毗卢遮那。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毗卢遮那法身佛,所以你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那就是毗卢遮那。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盘故」,这第三个理由。我们发愿,真正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众生,只有依靠《无量寿经》,依靠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能满足这个大愿。这个大愿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信愿往生,这一愿就落空,你凭什么度?遇到净宗,...(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九集)》)
...,专念阿弥陀佛,专求往生净土。善财去参访,他跟善财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那二十一不是数字,是表法的。密宗表法,十六、二十一都是代表大圆满。《华严》是圆满的大法,一样都不漏,里面有显有密、有宗有教,宗是禅宗,教是教下,所以它代表大圆满。他去参学,我们中国古人所谓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意思,第一个善知识传给他的是他主修的法门。往后五十二参,五十三参第一个净土法门,往后五十二个代表无量法门,代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参访,门门都明了,学不学?不学。你看,每一参末后礼谢,礼拜感谢,我对这个法门明了了,后面什么?后面就辞行了。礼辞,这个意思就是他不学,我统统明白了,我不学,我还专修念佛法门。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你要会看,一头一尾代表大圆满,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一生当中他什么都学,学了怎么?什么都不修,他只修他的净土念佛法门。
为什么要学这么多?为接引众生,众生的根机差别太大,所以要广学多闻。广学不是为自己,是为接引众生,净宗是难信之法,他不能相信就得用别的方法,广学是为度众生。一门是为了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可是世间确实有不少众生慈悲心切,自己没有度就先度别人,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这句话地藏菩萨讲可以,我们要学这个法门,不可以。为什么?地藏已经成佛了,他已经到等觉菩萨,我不愿意成佛,度众生,行。我们是什么果位?初果都没有证得,你怎么敢学...(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二二集)》)
...
「一乘了义」,一乘是成佛的法门,叫一乘。成菩萨的法门叫大乘,成小乘的法门叫声闻缘觉。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一乘经只有三部,《华严》、《法华》、《梵网》,一乘经。这部经是一乘经里头究竟了义的一乘经,还在它们之上。我们在《华严》、《法华》明显看出,《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是念佛成佛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显示出一乘了义。五十三位善知识,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什么法门?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说法,说二十一种法门,念佛法门,二十一种,二十一是表法,是密宗的大圆满;也就是说,一切诸佛所说一乘经,这个法门是属於一乘了义经,真的一乘了义。到最后一门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说明什么?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的是一乘了义,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当中参访善知识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不是学一样真的去学了,那就错了,他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什么法门都去听、都去学,还是念佛,没有改变念佛。不但没有改变念佛,他圆满了念佛法门,让念佛法门总统摄一切法门,这个意思。
善财参访,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学得那么多,那不是学糊涂了,哪有这种道理?学一切法门,一切法门《华严》说是万法归一,一即万法,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法都归这一法,归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归这一法,这一法统摄一切法,要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道理,你要遵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同时学两门、学三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二八集)》)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〇卷
...断向上提升,还没有能见性,这叫权大乘。他跟小乘比,权大乘是真,小乘是假。再「以权大望实大」,权大乘望实大乘,实大乘就是别教的十地、圆教的初住以上,《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法华》这是真实的大乘,「实大真而权大假」。
「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跟本经四十八愿第十九愿来比。这括弧里面讲,「十九指《魏译》文曰」,康僧铠的本子,这个魏是三国时代以后曹魏,翻的这个本子翻得好,在中国流通很广。第十九愿的愿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十九愿真,而《华严》、《法华》假。为什么是假?「《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华严》也是劝念佛往生的,《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比较就知道了,为什么?《华严》、《法华》是讲往生为经的利益,但是没听说过哪一个修这个经成功的,不是没有,很少。近代来说,弘一大师他念佛往生,他是修《华严》的,早晚课诵是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只看到这一个,其他的没听说。所以这个十九愿跟《华严》、《法华》比,《华严》、《法华》是假的,这个第十九愿是真的。第十九愿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华严》、《法华》以往生为经益,真实利益,但是不出第十九愿。
以十九愿跟二十愿比呢?这统统用魏译的本子,「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二十愿跟...(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三0集)》)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众戒,五戒、十善,加上《沙弥律仪》,够了。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还有四重戒,四条重戒,不能不遵守的。《梵网经》里面有两句,「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优婆塞戒经》里面有两句,「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具足这个戒就行了。然后就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戒定慧三学统统在其中,这是最高指导原则。
第二是六和敬,家和万事兴,「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坚持遵守这六条,家和万事兴。学三学,戒定慧三学,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三学都在其中。六波罗蜜,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境缘现前就干。后面一条,最后的一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修十大愿王也是在一句阿弥陀佛,妙极了。这个法门无比殊胜,统统在这一句佛号上。六度、十愿遇到缘就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随缘不攀缘。特别是十愿里头前面两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比什么都重要。诸佛跟如来意义不一样,诸佛从相上说的,所以礼敬要平等,不著相;如来从性上说的,性上就有善恶,我们称赞的他的善行,善心善行我们称赞,不善的不称赞,这个不一样。至於礼敬,他是好的出家人,或者是很好的在家居士,我们称赞他;他要不如法,不称赞,不能不礼敬,礼敬而不赞叹。普贤菩萨教我们这招。
「今云最胜自在,应如《法华经》,我为法王,於法自在」,这是究竟圆满的自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三四集)》)
...集一切诸佛刹土真善美慧之大成,它变成第一,这么来的。所以,得究竟乐是往生极乐世界。
一切诸佛如来出现於世间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就明白了,诸佛如来存的是什么心,唯一的,第一个念头,希望帮助他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得究竟乐。这个意思要懂,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为什么我不念别的佛,我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我不念别的经,念《无量寿经》?就是因为诸佛如来的心愿、本怀,帮助我们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就这么回事情。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的方法,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我们对这个法门不相信,不能接受,好,再用别的方法,用八万四千法门慢慢帮助你提升,引起你兴趣,但是到最后还是归这个法门。你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做为《华严经》的圆满,看到了,《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真的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释迦牟尼佛的用心,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真实慈悲,我们要感恩。知恩报恩,知道佛恩,如何报恩?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就是报佛恩。我们要抓住这一点,其他全是假的。假的怎么应付?随缘就好,为什么?随缘皆大欢喜,对我们不起障碍,对别人能生欢喜心,好!我们二六时中,紧紧抱住一句佛号,於诸佛如来,特别是弥陀本愿,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
所以,念老在这里提醒我们,「圆摄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这个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一而三,三而一。「如∴字三点」,这个三点是梵文,梵文这是一个字母,念伊...(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三七集)》)
...,不是一次,好几次。阿弥陀佛不带他到极乐世界去,告诉他,你修得很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表法给大家看,这个意思就是给学佛人做个好样子。
我们要会听,要听得懂;要会看,看得明白。你真听懂、真看明白,那一片光碟永远看不厌,愈看愈想看,欲罢不能。我相信刘素云居士这些人,到现在早已经超过三百遍。一天看三遍,她一天看五、六遍,比一般人加一倍,一百天就是五、六百遍。真的,永远看不厌,愈看愈欢喜,愈看信心坚固、愿心坚固,往生极乐世界自己有把握。读经,没有契入透不出法味,所以会厌倦,他念不下去,光碟比念书更容易摄受。所以,这个光碟、这个《永思集》会度无量众生。老和尚住世念佛九十二年,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海贤老和尚每一条都做到了。
我们再往下看底下的文。「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净土宗的修行,重要的条件有三个:第一个要真正相信,第二个真正想到极乐世界,第三个肯念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一句佛号不中断,默念,不出声念,心里面只有佛,除佛之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三个条件就具足了。这样念佛的人,心要专,意要诚,态度要恭敬,念多久成功?不一定,《弥陀经》上佛给我们透了个消息,七天。七,前面六个,一二三四五六是数字,后面那个七代表圆满,那是个不定数,哪一天功夫圆满,那天就算是七,圆满了。什么叫圆满?浅的功夫是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头有阿弥陀佛,除...(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四六集)》)
...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自动自发,佛没有招生,自己来的,对於佛陀仰慕、佩服、恭敬,愿意跟他学习。佛晚上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大家都效法,这样变成僧团。僧团没有固定的地址,它是游牧方式,很少在一个地方住上几天,很少。因为佛教人树下一宿,这个地方只能住一晚上,明天到别的地方去。为什么?让你对於这个地方不产生留恋,帮助你放下。你要喜欢这个地方就麻烦了,喜欢这个地方,死了以后不能离开,还在这里投生。投生到哪一道?畜生道最多。佛清楚,佛明白,希望这些跟随他的学生都能够证果,都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千经万论末后都指归净土,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佛一生讲了不少经,最后没有不说净土的。你看《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最后观音、势至,也是劝大家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最明显的例子。那就是这个法门,真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纵然造作五逆十恶,临终忏悔,发愿求生,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人人有分。可是十方诸佛,都说这个法门容易修,没错,但是很难让人相信,这是难信易修之法。我们要想成就,只要我们对它没有丝毫怀疑,完全接受,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我都相信,佛不骗人,佛的话一定兑现。那些不能兑现的,大概都是有怀疑,想来尝试尝试,看看佛的话灵不灵。存这种心,心地不真诚,往往就不灵。如果真心相信,灵。从海贤老和尚,十八岁的时候腿上长的痈疮,那段故事证明了,灵得很!老和尚这一生的表法,为我们解释了许许...(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0集)》)
...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真不怀疑,接受老和尚的劝告,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他就成佛了,还有哪个功德能跟这个相比?老和尚一生,九十二年所表的法,哪一个最重要?这一句话最重要。相信的人,那就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的,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今天得人身,有缘闻到佛法,听到这一句话,欢喜、理解、真干,他就得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一生不拐弯,肯定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法身菩萨,真实不可思议,这个我们要知道。
所以底下这个经文,都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如来尊重法,你依照佛所讲的去修行,决定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如说修行,在极乐世界出生诸佛。「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一切修行当中,这是最真实的,真实到极处。到这个地方,这是《华严经》上的话。下面是念老的话,「以坚勇求正觉是法供养」。坚决的信心,坚是指信心,勇是指愿心,我愿生极乐,勇猛精进,愿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是求作佛、成佛,这是法供养,这是「真供养,供养中最」,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没有比这个更上的了,「故胜於以余物供养恒沙诸圣」。恒沙诸圣的供养,它是物质的供养、精神上的供养,但是不是教你成佛,唯有净宗这一门是一生成佛的大法,太可贵了,所以胜於以余物供养恒沙圣也。
上文中所讲的「俱胝」,...(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一集)》)
...轮回心,你能出得了轮回吗?出不了。为什么?天天在制造,天天在加强,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你那个出六道轮回是口里说的。世尊表的法出六道了。
海贤老和尚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头,为我们表法,他做到了。他那个茅蓬里头平常只有三、四个人住,二、三个出家人,一、二个居士,没有信徒,没有供养,他没有佛事。早晨三点钟起床,拜佛、念佛、绕佛,吃完早饭之后下田。耕种面积很大,开荒地全靠自己,种了一百多亩地。收成好,除了自己吃的、用的之外他不卖,他拿这个去救灾,哪个地方有灾难,水灾、旱灾、意外灾难,人没有粮食他送去,他干这个事情,一生当中用这个来布施救人不止几万人。这都是他老人家把六波罗蜜,把六和、三福、三学、普贤十愿统统做到了,这是个真正修行人。阿弥陀佛让他来表法,表什么?为我们表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为什么?他常常跟阿弥陀佛见面,常常看到极乐世界。我们在祖师传记里面看到,初祖慧远大师一生四次见到极乐世界,定中见到的,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最后一次是佛来接引他往生,他才跟大家说明,这个境界过去见过三次,很熟悉了。别人问他,极乐世界像什么样子?他告诉人,跟《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一模一样。这个答覆是正答,说明它是真的。如果不一样那就有问题,完全一样,每一次见到都一样。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真的,不是假的。
善导大师说,这个五愿是真实大愿。其他的也是真实愿,这是真实愿里头最重要的...(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七六集)》)
...把极乐世界放弃了。占察忏法是给谁讲的?不是给念佛人讲的,不是给要求生净土人讲的,他们不想修净土,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修那个好,帮助你忏罪。要知道,念阿弥陀佛,声声都忏无始的业障,这个法子多好!不能再换了,换题目就错了,不可以学这个法门又想学那个法门,那就完了,要学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老师传给他的,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头一个参吉祥云,念佛法门,他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一生不改变。他参访许许多多法门,当中还有五十一个,五十一个去听了,参访了,参访怎么样?明白了,你这个法门我明白了,我感谢你,我不学,还是念阿弥陀佛。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念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圆满成就了。他没有说参一个法门就学一个法门,再参一个又学个法门,那他就学乱了。这个榜样树在那个地方,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善财童子成佛,是信愿持名,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五十三参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可不可以学?可以,去随喜一下,看看他修的什么法门,自己这个主修的法门如如不动。叫恋德礼辞,我对那个法门欢喜、赞叹,因为它度一类众生,随喜赞叹,不学,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参一个学一个,没有。那他为什么要参?给我们看的,怕我们参一个学一个,参两个学两个,结果学得乱七八糟。给我们做榜样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要不然就把大乘毁掉了。《金刚经》给我们做证明,「法尚应舍,何况非...(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七九集)》)
...的。
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不是普度,念佛法门是普度,无论什么法门统统得度。一门就是一切门,一切门就是这一门,这个要懂得,这个不懂,你的佛就白学了。所以对一切法门尊敬,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善财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怎么知道?第一个善知识教他的。第一个什么?先入为主,中国人有这个意识,印度人也一样,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这第一个访问的,他是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就晓得,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无量法门,代表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中国人分的,代表所有法门。最后一个法门,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我们就明了了,善财童子是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了大方广佛华严。我也是看懂这个地方,我把《华严经》放弃了,专修净土。《华严》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很难得,我希望将来有年轻人接著讲下去,能有一部完整的《华严》、《法华》这些大经大论留给后世,我们自己年岁大了,时间不够用了。不是不喜欢,非常喜爱,但是那不是一生成就的,一生不可能成就,回到念佛决定成就。我们要走有把握的路子,没有把握的是冒险的路子,我们不能走,没有那个本钱;有无量寿可以,咱没有无量寿,所以要走近路,要走直路。
这一愿也就是提醒互相赞叹是多么重要。法门都好,要赞叹,不能比,我比你高,你比我高。凡是比都...(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八O集)》)
...无比殊胜的缘分就错过了。李老师过去劝我,自古至今,多少聪明人都相信,都不怀疑,都往生了,我们看到这些榜样,就应该信一次。信一次果然成功了,我很幸运,就成就了,相信古人不骗我们,纵然被他骗一次也甘心。老师真慈悲,这样的劝我,我很感恩,接受了没有?没接受。我跟诸位说过,我接受是讲《华严经》、讲《法华经》、讲《楞严经》,在这些大经大论里头领悟的,体会到了。特别是《华严》,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忽然想起来,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入室的弟子,他修什么法门?以前讲经都没注意到,这样一反过回头来去找,一下就发现了,第一参,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这才晓得。再看末后,末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行了。你看,自始至终,彻始彻终,善财修什么?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华严经》,这么成就的,我们不能不知道。当中善财还有五十一参,每个善知识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他都去拜访,都去请教。这些善知识都把他们修学法门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告诉他,他很感谢,怎么样?不修。这是什么?成就圆满的后得智,不是他不晓得,他晓得,你问他,他们都知道;自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我看到这些地方就相信了,对於这个会集本,对於念老这个注解,非常认真的学习。黄念老是我的老师,虽然我们没有这个名分,但是我跟他学习,他做我的老师当之无愧,他讲的东西我能听得懂。
我们看底...(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八三集)》)
...土才成就的,我很惊讶,文殊、普贤是我们从学佛起最佩服的两位大菩萨。然后我再看善财五十三参,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他修什么法门?《华严经》讲过两遍都没发现,你就晓得大乘教多难。这么一特别留意,去找答案,再翻经典,看法不一样了,真看到了。善财童子去参访吉祥云比丘,《四十华严》用吉祥云,《八十华严》用德云,是一个人。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修般舟三昧,为善财童子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不是数字,密宗表法。显宗表法,在《华严》是用十,十代表圆满;密宗十六代表圆满、二十一代表圆满。所以,二十一门就是大圆满,大圆满什么意思?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念佛法门,真不可思议。再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才明了,文殊、普贤、善财童子彻头彻尾就是念佛三昧,专修净土。
我把这个搞清楚之后,就重视净土了,认真学习,到最后完全皈依净土。完全皈依,完全是从《华严经》,《华严》是大本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原来这三部经是一体。经文有广略不同,《华严》广说,《弥陀经》略说,里面的义理、境界毫无差别。最后,全经都归一句名号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全部《华严经》,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就在一句名号里头。
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专持这一句名号,一切时一切处未曾丢失,他证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要问我,他用多少时间?我估计...(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九0集)》)
...,早年,在美国成立第一个净宗学会,这个学会现在还在,还是一位老会长杨一华,没换会长。我写了一个缘起,提倡我们行门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是我们最高的指导原则。三福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教给我们的,佛弟子在一起要做到,六个和,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再「三学」,戒定慧三学,依戒得定,因定开慧。下面第四个,「六度」,六波罗蜜,菩萨行门归纳这六大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五门,老和尚统统做到,一条都不缺,真难得,所以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全世界净宗学会,行门这五个科目,我们期望每个人都要能做到。老和尚给我们做榜样,他全做到,真难得。
我们再往下看,「《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诸热恼」。这三苦是大乘经上常说的苦苦、坏苦、行苦,所以这个世间只有苦没有乐。苦苦,欲界这三种全有,后面这个苦是名词,前面这个它是属於哪一类,苦苦这一类。苦苦是我们常讲的生、老、病、死,八苦,再加上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种都是苦苦。欲界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色界天,色界天是修四种禅定往生的,色界天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为什么?他还有...(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九三集)》)
...了,明白什么?教下断烦恼太难了。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文殊、普贤、善财,那是我们的好榜样。文殊、普贤,我们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里面看到,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最初读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再看善财童子,这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入室弟子,他修什么?五十三参里头展现出专修净土。第一个善知识,吉祥云比丘,他修的是般舟三昧。般舟叫佛立三昧,苦行,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去,只可以站著、走动,所以叫佛立三昧。体力不好的人不能修,年岁大的人不能修,没有这个体力,九十天不睡觉,一句佛号不断。站著念佛,出声不出声没有关系;绕佛,走动著也是念佛,就是一句佛号不间断,九十天,不分昼夜。看最后一参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明白了,善财自始至终就是一句佛号,跟海贤老和尚学的是一个法门。贤公老和尚是没有当中的五十一参,善财有。善财为我们表演,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得根本智,明心见性。那五十三参呢?成就圆满的后得智。五十三参是什么?从早到晚,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就是五十三参。你六根都接触到六尘境界,统统接触到,天天接触,练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练这个,戒定慧全在其中。真正成就了不起心不动念,恭喜你,你成佛了,你是法身菩萨,最低等级是圆教初住,你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生实报庄严土,《无量寿经》讲的上辈上生。这是当中五十一个善知识,要知道。「恋德礼辞」,修菩萨道的人根本的德行,我们没做...(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九四集)》)
...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补处菩萨。补处菩萨得到大欢喜,你看弥勒菩萨现的相,欢喜相,那是什么?那是法喜充满。你要不懂得法喜充满的意思,你去看弥勒菩萨,从这上体会到法喜充满。真欢喜,真快乐,离苦得乐,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叫一生补处。
下面,「如《大疏六》曰」,这个《大疏》就是《大日经疏》,第六卷,「今此经宗」,这个此经是《大日经》,宗是宗旨,「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这个一生从一而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十一地他还没到。这个地方所说的,《华严经》上讲的,我们怎么修?我们把《华严经》读完了,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从《华严》归净土了。这是《华严》的本意,是《华严》成佛的捷径。你细看善财五十三参,他为我们示现,净宗的修学,真的就像海贤老和尚为我们示现的一样。海贤老和尚给我们示现的也是五十三参,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识。跟他们接触,跟他们往来,劝导他们念佛,帮助他们生净土,这是善财。海贤老和尚做得很像,我们要能细心体会,知道老和尚的用心。
密教初地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从初地一直到十地,一地一地向上提升,经上说得好,从一实之理,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这一实两个字重要。一,真实,一就是真实,真实就是一。修行用什么修?用一实来修行。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九七集)》)
...间的贪恋,你去不了。所以要学菩萨,起心动念为别人不为自己。为别人会很快乐,我干的事情多少人得利益,多少人得好处,这个真叫快乐无比。你不干不知道,你干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利益众生这么快乐,难怪诸佛菩萨天天干,他永远干不厌,他也不会疲倦。登了地,把念佛摆在第一,为什么?登地快成佛了,为了成佛证得究竟圆满,念佛,念佛成佛。
「又大行菩萨,普贤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贤道」。净宗把普贤摆在第一。念老在《报恩谈》里面告诉我们,净土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最初提倡专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是大势至菩萨,所以他是法界初祖。第二个,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最初提倡专修专弘的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我们中国,慧远大师,东晋时代他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个人在那个地方念佛,统统往生,中国的初祖。所以初祖,我们把他搞清楚。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第二个称赞。普贤何以为真?就是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没有染污,他没有分别,他没有高下,他是用的真心,称赞用真心,礼敬也是真心,一味都是真心。所以他跟一般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心量广大没有边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礼敬诸佛,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是诸佛,花草树木是诸佛,山河大地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诸佛,平等的礼敬,所以他的礼敬遍法界虚空界。广修供养,忏悔业障,普贤菩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九八集)》)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一卷
...事万物真实相。龙树菩萨在龙宫所见到的,《华严》有三本,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他把它带回来,到我们人间来的是个小本,小本是目录提要。这部经分量特大,从印度传到中国,每一次传来都不是全部的,残缺不齐。第一次传到中国来,东晋时候翻译的,六十卷,我们称为《六十华严》。第二次传来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做皇帝时候翻译的。第三次贞元年间,只有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一品,但这品是完整的,前面两次不完整,这一品是完整的。所以有过三次翻译,去掉重复的部分,总共九十九卷。现在看到的《华严经》就是中文翻译本,原本梵本已经失传了,非常可贵。这个里面确实给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也包含在其中,最后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三种真实都圆满了。
所以末后这一句很重要,我们把它念一遍,「愿为无量众生,开显法性之真实,复流出八万四千妙法,对治众生烦恼。但於八万四千法门,唯一净土妙法,能惠真实之利,普令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故知所开法藏之首要,正是本经」。这几句非常重要,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生出真实的信心,不再有丝毫怀疑。
「广施」是普遍施给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故云广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宝」。「功德」,佛法里面最普通的术语,常言说得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叫功德。功德是什么?《仁王经疏》上卷有说,「施物名功」,我们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称之为功,「归己」,这个功归自己,这是德。这两句话我们...(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一二集)》)
...,叫我读《释迦方志》、《释迦谱》,我从这里入门。这两本书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读了之后才晓得,发现释迦牟尼佛不是宗教,是教育,是非常伟大的社会教育家。老师告诉我,学佛,你得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不认识他,你学错了,一定要认识他。所以我们是从认识释迦牟尼佛入门的。老师指导得好,没有叫我多走冤枉路。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佛法的基础是这三年奠定的,持戒,那个时候我没有念佛。
净土真的是难信之法。我学佛到今年六十四年,什么时候相信净土的?三十年之后才相信的。忏云法师劝过我,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也劝我多次,我都没有接受。我怎么会修净土?讲《华严》、讲《法华》、讲《楞严》,从这个地方觉悟了。《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看,文殊菩萨亦如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音、势至,两个特殊法门,不是一个。一般人都讲一个,「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那是太明显了。按照一般排列,观音菩萨应该排在第二,二十五圆通第二,眼耳鼻舌身,这个顺序,眼根是摆在第一,他是耳根圆通章,应该摆在第二,把他拉到最后,这个太明显了,把他排到第二十五。大势至菩萨,按照顺序排列他是根大,七大里头,地水火风空见识,他是见大,要摆在第二十三位,结果他动了,他跟第二十四位交换了。二十四位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他之后,现在把弥勒菩萨拉到前面来,他摆在弥勒菩萨的位子,他们两个只调了一下,二十三换成二十四,二十四换成二十三。这个太微细了,...(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一五集)》)
...千万算不了什么,他那个布施不圆满,不是百分之百。我们这一块钱布施,功德比他大,为什么?我们是圆满的,他不圆满。这就知道,圆满功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财布施的果报得财富,法布施的果报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得健康长寿,要修!真正修,清净心就现前。能放,布施实在讲就是放下,肯放下,清净心就现前,再提升平等心现前,再向上提升就是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把我们自性里所有的障碍统统放下。戒定慧叫三无漏学。我们净宗同学在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我住在美国,美国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出戒律,持戒念佛。戒律哪几种?五科,五个科目,很简单,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度,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不要多,就这五个,我们把这五样做好就是具足戒。这五样能帮助我们得三昧,能帮助我们开悟,能帮助我们行菩萨道。不用复杂,我们有能力做得到的,轻而易举可以做得到的,就够了。
下面念老举《会疏》这四句话,《会疏》里说「行谓行业」,行是行为,行为所造作的因果都叫业。「三业所作」,身口意,起心动念,意业;言语,口业;身体造作叫身业,这叫三业所作。从早到晚,连睡觉还作梦,作梦也是在造业。为什么?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功夫得力就不会作梦。每天作梦是在测验自己,如果作梦还作恶梦就不好了。学佛的人首先第一步的功夫,有梦,没有恶梦;功夫再进一步,梦没有了,得清净心。这些都是在勘验自己的功夫。底下说...(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二四集)》)
...念,「此正净业之纲宗」。
「《华严经》明,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华严经》修到登地,菩萨最后一个阶段,十地圆满就成佛,他们在最高阶层修成佛之道,修什么法门?统统是念佛。念佛如果不好,念佛如果有问题,到达最后、最高层,他为什么要修这个法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地地是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每一个位次的菩萨统统修念佛法门,给我们做见证。菩萨地位当中,十地菩萨位次最高,下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贤,登地叫十圣。三贤还有修其他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登地就放下了,一向专念。念哪一尊佛?我不说大家心里都明了,统统念阿弥陀佛。怎么知道?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不念阿弥陀佛他念哪个佛?这不就清楚了吗?
「本经《大教缘起品》云: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这说得更清楚了,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这四个字是讲三世诸佛;佛佛相念,每一尊佛都念佛,阿弥陀佛念十方佛,十方佛念阿弥陀佛。「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念佛得什么?成佛。这都是经上的经文。十方诸大菩萨无量无边,大家都说的是你怎么成佛的?你修什么法门成佛的?最后都说出来,统统是念佛。成佛必定要通过十地,十地既然地地都念佛,哪有不念佛的道理?前面讲十地菩萨念佛是告诉我们,菩萨成佛最后一个阶段修什么;这个地方这一段话是为我们做证明,每一...(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二四集)》)
...贤大士十大愿王,概括其愿末之意为」,十大愿王我们都很熟悉,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最后的意思,「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至回向)乃尽」。这个我礼是礼敬诸佛,回向是回向众生、回向法界、回向菩提,到这个地方才圆满。下面说,「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这真的,虚空界真的是无尽,普贤菩萨的礼敬,乃至回向,也是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两句话重要。你看念念相续,这个念念就是愿心,他的志愿,念念相续,永远相续。无量劫前念念普施有情,利乐众生,到未来际劫还是志愿无倦,还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这三业无有疲厌,身是身行,语是言教,意是弘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意。这个十愿,都是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范围遍法界虚空界,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普贤菩萨的大愿。我们要学习,不是我们学佛成佛就没事了,成佛那一天是我们普贤大业开始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虽有普贤愿,做不到,为什么?没有德能,没有智慧。
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个法门是什么门?净土法门,这个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什么意思?一生必定成就。能行吗?能。凭什么?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法门不靠自己,靠阿弥陀佛,全心投靠。靠自己不能成功,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能够成就人天,就是来生来世不失人身或者生天就不得了,就很难得了,成佛是不可能的。但是你遇...(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二八集)》)
...经》是我们几个同学,周家麟、徐醒民我们几个同学,我记得八个人联名启请老师讲这部大经,老师接受了。这些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我在台北讲《华严经》,讲到五十三参,看到文殊、普贤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感到非常惊讶!文殊、普贤是我们年轻时代最仰慕的两位菩萨,他们两位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真没想到。回过头来再仔细看看善财童子,你看,以前讲过这一遍囫囵吞枣讲的,没看出来。现在掉过头来一看,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专修念佛法门。第一个重要,第一个什么?先入为主。就是说,善财童子主修的是什么课程?念佛,求生净土,是他主修的。再看五十三参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个头一个尾,恍然大悟,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善财童子大彻大悟之后门门都学,但是门门他只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就放下了,他主修的就是念佛,往生净土。
我们才在《华严经》末后这一品里看出门道,最后这一章。这一章我记得我也讲过好几遍,用的是清凉大师的《疏钞》。真的,难信易行。可是我一接受,我真干了,我不是迷信接受的,不是人家劝我接受的,我是搞了不少年,搞了好多年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对忏云法师、对李老师感恩。众生根性不相同,我要不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叫我相信,我不会接受;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实无差。
「无上」的意思是「此道穷性尽理」,这四...(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三七集)》)
...怎么供养?依教奉行就是对佛的供养,佛唯一希望的,是希望我们依教奉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共同的愿望,这个供养是真供养。发这种心,每天读诵经典、称念佛号,遇到有缘,都能伸手帮助众生救苦救难。「所作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我们要知道,怎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底下一段「下化」,这里头有三段。「妙香普薰」,妙香从哪里来?从性德,性德感化别人。我们看经文: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这一段,我们看念老注解,「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 |
|
|
|
|
|
|
|
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胜是殊胜,殊胜的感应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管用。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对於任何人真诚礼敬。明明知道他骗我,我对他还是礼敬,还是真诚,永远不衰不退。他这一生没有觉悟到,他来生会觉悟到。帮助众生回头是件难事,有时候要很长时间,要有耐心,不能三次五次、十次八次没效,算了,就把他丢掉了,全功尽弃。为什么要有耐心?因为人性本善,他会回头。为什么他现在不回头?他迷得太深,习气太重,需要长时间,需要慢慢感化他。我们真的要是感化不了,介绍他到潮州谢总那里受一个星期训练,他就被感化了。那边是个冶炉,像炼金的地方,到那个地方一锻炼,渣滓淘汰掉,黄金就出来了。
所以,要有耐心,人一定要承认、肯定他,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圣贤。为什么搞到这样子?没有...(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三七集)》)
...,法相到最后也导归极乐,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了,一点都没错。
所以什么样的香比不上戒香,比不上定香。这个地方所流露出来的香,戒定慧香,遍一切处。「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我们念佛人持戒,需不需要去受戒?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五戒,你真正能做到一条,你就受了一条了。有没有人来给你授,做仪式,没关系,佛菩萨承认。你能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完全在自己。佛的根本戒,五戒是根本戒,扩大就是十善业。净业三福里头第二条,就是戒香,圆满的戒香,「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就这三句话,这就告诉我们,具足众戒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六和、六度、十大愿王,三聚净戒统统具足了,能遵守,好!能遵守时必定有戒香。我们再看下文,「随类现身」。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我们看到这里就知道,菩萨示现在人间以应身,应身是以佛身出现世间,提倡教化众生,八相成道。注解里头,「端者,端正。容色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这是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丈六之身,大个子。一丈六是有我们人两个人高?不是的,印度的尺短,我们中国的尺长。这桩事情弘一大师有「周尺考」,他有考据,有一篇文章,给我们说明,周朝那个时候的尺,合我们现在的市尺,大概是六寸。那这样子说要打六折,就晓得个...(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三八集)》)
...把心性的门打开,世尊所说的这一切大乘经都是帮助我们打开心性的。每个人迷进去的浅深不一样,缘也不相同,所以佛为我们开八万四千法门,由你自己去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是自己所爱好的,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自己不喜欢、没兴趣,学起来很辛苦、很难,入不进去,你就放下,去选择另外一个门。佛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看哪个门你能进去,你很容易进去,你就选择这个门,方法教给我们。
我这一生也换了几次,最后觉得那些门,《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都喜欢,只能到悟,入不进去。入不进去,真实受用得不到,最后怎么办?在《华严》、《楞严》、《法华》里面发现,发现净土。《华严经》普贤菩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是从这里相信净土,不再怀疑了,从这个地方真正一心一意来学这个法门,但是还是喜欢读《华严经》。到八十五岁这一年,自己感觉来日无多,怕耽误往生,《华严》舍掉了,专攻《无量寿经》,选择夏莲公会集本,选择黄念祖老人的集注,专修专弘。为什么?这有把握。往生到极乐世界两个条件,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假的,真正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接引遍法界虚空界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真信,真想往生,这就有缘。这个对我来说很契机,我很喜欢,不找麻烦。这真简单,真容易,念佛的功夫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记住,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念佛呢?念佛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是这么回事情。
...(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四O集)》)
...写的,就写在经本上,叫眉注,这个本子送给我了,我非常欢喜,我愿意传净土宗,自己没有发愿往生,你就晓得多难!我跟大家讲过,我完全接受净土,没有怀疑,是从《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是大乘法里头最高峰。我从这些经典里面看到什么?看到文殊、普贤、许许多多诸佛大菩萨,都是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才成就的,包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也是念佛生净土成佛的。我看到这些我才相信,这些没人告诉我。李老师早年要把这些事情告诉我,我就相信了。
年轻,心目当中最崇拜的,文殊、普贤,文殊智慧第一,普贤菩萨行门第一,也就是说,他把大乘佛法圆满落实了。普贤菩萨提倡的第一法门是什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华严经》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是讲《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不能不信,真回头,完全回头了。《华严》停了,《华严》讲了几十年,讲了四千多个小时,我自己想我没那么长的寿命。因为这部经依我的讲法,我讲得比较详细,四千多个小时才讲到「初住品」,全经的五分之一,如果说是把全经讲完,至少要两万个小时,没这个寿命。我没有这么长的寿命讲,同学也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听,所以把它停下来,讲这部经。这部经叫中本《华严》,内容跟《华严》没有两样,精简了,所以还是没有离开《华严》。但是《华严》的精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要认识,要承认,真回来了。
真如、法身,「如实安住,即如实而安住於此真实之际。简言之,即安住於诸法之实相」。这句话说得好。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释迦牟尼佛,照咱们中国人算法,佛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到中国来的,是汉明帝派两个特使到西域去请法,遇到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他们是印度人,在西域传法,就是现在的新疆。这两个人到新疆遇到这两位法师,带著经书、佛像、两位法师到中国,这正式把佛教传过来。汉明帝接触之后,还有文武大臣,现在所谓的专家学者,跟法师见面,听法师说法非常满意。
法师在中国讲的就是《四十二章经》,最初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不是佛所说的,是佛经里面撷取四十二段做...(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四一集)》)
...、入室弟子,他跟老师当然同一个法门,这承传,真的,你看他参访第一位善知识,德云(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我们知道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叫佛立三昧,只可以走动,只可以站著,很辛苦,九十天,日夜都是这样的,那要年轻的时候体力很好才能修这个法门,一期九十天。德云比丘教他这个法门,跟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我懂得,我讲的时候没讲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是表法,是代表圆满,密宗的圆满。那就是净土法门包含一切法门,一切法门都没有离开净土,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教义。再看最后一个,五十三参最后一个,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当中这五十一个善知识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代表这些,善财学不学?学,学了怎么样?没有修。所以参访之后,经分六个科目,最后一小科,「恋德礼辞」,感恩,感恩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不学,还是学念佛法门。所以以念佛法门贯彻始终,第一个吉祥云比丘,最后一个普贤菩萨。我读到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对净宗深信不疑。但是真正回头是才几年,八十五岁真正回头,才四、五年,真正回头。这个真有把握,法喜充满。大经大论好,没有这些经论我们的信心生不起来,经没有白讲,对帮助深信净土坚固的发愿求生,对这个有很大帮助。
所以心量要大,要帮助全世界,至少帮助全世界的佛教,再扩大帮助全世界所有宗教。行不行?行。我...(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四二集)》)
...思议。大众发心,佛即知之」。不但佛知之,马上给他做证明,『是王子等』,阿闍王子这一批人,『后当作佛』,这是给他授记。当然他们会作佛,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以后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作佛的早晚,不要问别人,问自己。我想早一点作佛,那我得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我这一生就作佛了,往生极乐世界就作佛,佛保证你在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所以经上这两句话,「是王子等,后当作佛」,这是佛给他授记,「表愿力不可思议」,这个愿力是阿闍王子他们这些人的愿力。我们发愿往生,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愿力,我们的愿力跟阿闍王子的愿力没有两样。佛知道他们,为他们授记,佛也知道我们,也为我们授记。
「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一切皆赖信愿行为资粮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师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这两句话很重要。修行最急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发愿,就是愿生净土,这比什么都重要。时时刻刻想著愿生净土,不能时刻,最少早晚,早晚课就是为这个事情。早晨提醒自己,这个愿不要忘掉;晚上反省,我这个愿在这一天当中有没有兑现。真正发愿的人,对娑婆世界一天比一天淡薄,对往生极乐世界一天比一天浓厚。那么对待一切众生,肯定像海贤一样,像海贤的母亲一样,给社会大众一些熟悉的人,做出一个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好榜样。起心动念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大众,帮助他们提升信愿,帮助他们提醒念佛,念佛重要,比什么都重要。念老...(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四九集)》)
...世。就像现在这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在这一大劫,这叫贤劫,圣贤的贤。为什么叫贤劫?你看大势至菩萨那个时候,一劫才十二尊佛;释迦牟尼佛这一劫,贤劫,有一千尊佛,千佛出世,所以称之为贤,圣贤很多。一劫时间很长,是大劫不是小劫。我们从这个经文上来看就知道,就有个概念,很长很长的时间。
大势至菩萨遇到这十二如来,应该也就是阿弥陀佛,彼佛教他念佛三昧。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告诉我们,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宗初祖,法界是遍法界虚空界,净土宗的初祖。为什么?他是第一个修念佛三昧成功的。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释迦牟尼佛出世,最初讲《华严经》,在定中讲的。《华严经》讲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这我们得搞清楚。在中国,慧远大师,在东晋的时候,现在江西庐山,建立一个念佛堂,那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还不多久,建个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个人念佛求生净土。他那个时候所依靠的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还没有翻出来,流通只有一部,那是汉朝时候翻译的《无量寿经》。这一百多人个个都往生,没有一个漏掉的,所以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的初祖。从中国传到韩国、传到日本,韩国跟日本的初祖就很多了。那个时候很多留学生,佛门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修净土,善导大师的弟子最多,在日本一共建了十三个宗,实在讲是净土宗的十三个派别,在日本称为宗。
我们看,「今经之十二光...(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五九集)》)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八十二页第四行,科题,「随意欲闻」。请看经文: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
这一句经文,说明极乐世界七宝池这里面的水,乃至宝池周边花草树木,还有众鸟。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化身。随众生的意念、爱好,一定有你满意的境界出现,这是十方刹土里面没听说过的。阿弥陀佛真正是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做到淋漓尽致,做到究竟圆满。这地方能不去吗?也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你想听什么经,佛就在那里说什么经,佛在大讲堂里头,讲堂外面六尘说法,没有一样不说法,所说的就是你喜欢听的。
「境随心转」这句话,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大乘经上讲的,讲了很多遍,极乐世界,这句话完全兑现了。到极乐世界,人事环境满你的意,在极乐世界,无论是人事或者是物质环境,找不到跟你对立的;也就是没有人事的对立、没有事物的对立、没有物质现象的对立。这个世间不行,对立太多了,极乐世界没有对立。没有对立才有和平,有对立就有竞争、就有斗争,乃至於战争。没有对立的,没有一桩事情不是称心如意。所以这个世...(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八二集)》)
...深心自受用,深心是什么心?深心是清净心,我们这个经题上的平等心、觉心,这完全是自利。有清净平等觉才能帮助苦难众生,自己没有清净平等觉,怎么帮助别人?所以,深心自受用,大悲心,慈悲,他受用。
我早年在美国,到处讲经教学,在美国遇到黄念老之后,念老劝我建立净宗学会。净宗学会这个名称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出来的,在大陆没建立,他劝我,他说你在国外有这么好的法缘,到处建立。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在美国、加拿大一共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现在没那么多了,我估计还有十几个。净宗学会建立之后,我就提出修行基本的要求,我定了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戒定慧三学;第四个,六波罗蜜;第五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好记!就怎么?我们学佛弟子必须把这个落实,这就是戒律。又简单,又容易,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照对照,相不相应?相应真学佛,不相应,把佛丢掉了、忘了。所以这个要真干,一定要把它落实,真落实之后,菩提心才发得起来,菩提心是觉而不迷,这是正因。
「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这个修观是《十六观经》上说的,《十六观经》最后的一观,第十六观就是持名念佛,我们就专取最后这个修学方法,老实念佛,用这个方法。老实念佛是第十六观,而十六观是十六观里面最重要的一观。古印度跟中国人有些地方相同,把最好的、最精彩的摆在最后,印度佛法亦如是,最重要的是最后。中国人也是如此,文艺表演,压轴戏是最...(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O六集)》)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二卷
...殷切盼望我们认真修学这个法门。千经万论共同指归,归净土,指西方。「世之行人」,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赶快「发大心」,这个大心是什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佛门里面的称谓,我们尊敬人家,称人家为大师。这个称誉不是随便称呼的,大师是能度众生一生成佛,才能称为大师。所以在习惯上,只有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其他宗的祖师,称祖师就行了,没有称大师的。称大士可以,菩萨,观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贤大士,不能称师。唯独净宗的祖师称大师,为什么?他那个法门是教你一生圆成佛道。遇到这样的老师,跟遇到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就是用尽方法统统把你引归到极乐世界。
你看《华严经》到最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跟净宗有什么关系?有,普贤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还有一个,比他更老的,那是什么?法界,尽虚空遍法界的初祖是谁?提倡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大势至菩萨,《楞严经》上说的。他是在遍法界虚空界第一个宣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初祖,普贤菩萨,你看世尊讲经,第一部讲《华严》,《华严》在定中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初祖。
我们中国,中国的初祖是东晋时代,那个时候净土宗经典没翻出来,只有一部,《无量寿经》。远公大师,慧远大师就根据这一部《无量寿经》,建立第一个净宗道场,庐山东林念佛堂,现在的东林寺,慧远大师,中国的初祖。日本的初祖,不是日本人,这个我们很佩服他,我们很赞叹他,善导大师,日本初祖。从中国学去之后,他们都自己称为是第二代,二祖、三祖这样传下来,初祖是善导,非常难得。所以某一个地区,我们讲初祖,初祖很多。美国有个年轻人,二十几岁,他很发心,想参加我们汉学院,专攻《无量寿经》。我就告诉他,我说你将来到美国当初祖。行!这人很有善根,很难得。
我们再看最后这一段,这段总...(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一五集)》)
...一个出家人到她家来化缘,不多,想化五斤香油。她确实是有,但是没给他,那时候不信佛法。李老师告诉她,地藏菩萨化身,她后悔莫及,真后悔。所以她一生念《地藏经》,拜地藏忏,持大悲咒,很难得,不容易。她往生的时候,火化留了三百多颗舍利。一家善人,非常难得。所以菩萨化身。应身是到这来投胎,释迦牟尼佛那是应身,他入胎,出胎,住世八十年,示现般涅盘,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说,真正发菩提心,不能忘失菩提道,菩提道是什么?就是六波罗蜜。遇到了要真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桩,我们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遇到怎样?遇到就得要做。遇不到不去求,去求是攀缘,遇到了是随缘,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修的,要修随喜功德,不攀缘。有时候我们谈话,谈到一些问题,特别是现在的社会,社会动乱,地球上的灾变很多,天天都有。时时让我们想著、让我们谈著,谈话都谈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拯救?这个可不可以讨论?可以,甚至於想出一些方法,但是没有缘去实践,没有这个缘分,那就是做不到。缘成熟,有这个机会可以做到,那我们也不能放弃。
在这个地球上,人口还不少,文化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信仰不相同,族群也不一样。我们是个宗教的信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们知道,宗教教育能化解问题。很巧,欧洲一些汉学家,我们知道有十几个人,这其中有不少人对於中国汉学研究得有相当的深度,我们还不如他。他们...(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一五集)》)
...,我们对於这条经文怎么落实,我们也想到,我们提出五科落实戒律。这五科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前面我们读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第一科。第二,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一定要做到。我们大家在这小团体,不管团体大小,人人都要修。见和同解,我们看法想法一致的,其他是生活方面。佛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要做到,这是属於戒律。第三个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菩萨修学的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所修的六门。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普贤菩萨十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净宗持戒就是这五科,就这五科,很容易记,你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要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有没有跟这个违背,没有违背就对了,违背的不能做,马上改正过来。我们就学这五条。当年我们提出是我在旧金山,洛杉矶那边的印海法师跟我们同年,他现在也还在,还在洛杉矶,看到我这个五条很赞叹,简单,也都包括了,只要能把这个五科做到就很不错了,算得上是个念佛持戒的人了。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这一节就是《观经》里面的具诸戒行,或者也是《观经》所说的,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盖无戒则同漏器,虽...(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三二集)》)
...得了吗?真能去得了。那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人不能往生?不能怪念佛,也不能怪学教,是怪他念佛、学教没有落实到生活上。所以,他心里头还是有贪瞋痴慢疑,他的身体上还没有摆脱怨恨恼怒烦,你从表面看到是怨恨恼怒烦,你看看他心里是贪瞋痴慢疑,不能往生。往生的人心要清净,心净则佛土净,他这些东西扰乱他的身心,身心都不清净,他的心是染污的,是分别、执著。这个不能让他往生,这一放下,就能往生。
我们看底下这句话,非常重要,「而普贤大士之德,端在导归极乐也」。普贤菩萨的大德,究竟圆满的大德是什么?就是领导我们回归极乐世界。华严会上,到最后五十三参,最后第五十三参就是普贤菩萨,善财童子参访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普贤以十大愿王,保举善财童子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大德!他保荐善财童子,同样也保荐每一个信愿持名的同修。你只把这四个字做到,真相信,没有怀疑,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就行了。真正相信,真正愿生净土,我没有别的希望,就这么一个希望,生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亲近阿弥陀佛。我到那个地方去拜师学道,老师是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道,成道之后像阿弥陀佛一样,发无上菩提心,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里面苦难众生,干这个事业。
现在在这个世间,断恶修善,准备到极乐世界去。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著什么相?只著阿弥陀佛德相,只著阿弥陀佛名号,就行了。我再说得清楚说明白一点,心上不能有东西,心上有东西,有善有恶、有...(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四一集)》)
...尊敬,社会称之为义丐,他是乞丐,他有道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生活方式是乞食,也是沿门托钵,真正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他采取这种方式给我们很大的教训,他教我们什么?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所以他的心多清净、多快乐,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生活过得那么简单,愈是简单的生活愈健康。
释迦牟尼佛住世,实在说他可以随意,他能长住世间,可惜我们一般人疏忽,没有启请,求他多住世几年。我们疏忽了,魔得其便,魔王波旬见释迦牟尼佛,要求释迦牟尼佛赶快灭度,不要长住世间。这个魔来要求,佛也点点头答应他,释迦牟尼佛是这么走的。这个事情也是给我们一个教训,我们为什么不请佛住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愿里面就教导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我们偏偏不请,被魔去请,这是我们的过失。佛给我们这个警惕,这里头有两桩事情,第一个亲近善知识,这个机缘稀有难逢,一定要紧紧的抓住;第二个要请佛住世,要请转法轮。
实在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两条是主要的、最重要的。请转法轮就是讲学,前面的四愿就是改过,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是改过。人能够改过就可以常随佛学,常随佛学佛要住世才行,佛不住世我们跟谁学?所以才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的大愿。佛菩萨确实是如此,这个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很多,我们深深相信,没有怀疑。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我们有心想学佛法,佛菩萨就应化示现到这个地方来;没有这个心愿,佛菩萨不来,来了没有意义,没有作用。所以佛菩萨住不住世,佛菩萨来不来教化,问题在我们这边的人肯不肯学?肯不肯真学?真学,佛菩萨就来;阳奉阴违,佛菩萨不来,要认真的学习。
所以要懂得义理,顺义理必...(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七集) 1999/8/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87》)
...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一集) 2002/10/26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1
我们尊敬的稻叶长老,以及这个道场的住持,诸位大德、法师,诸位来自台湾、香港的同学们:
我们有缘来到日本国高野山这个世界闻名的道场,在这个地方我们在一起学习佛法,这个因缘非常殊胜,我们要特别感激老法师、感激这边常住对我们优厚的接待。来到这个小城,看到这边的风光,尤其这两天气候非常之好,看到这边古老的建筑,彷佛我们回到古大德修学的道场;能够居住在这个宝剎修行,都是非常有福报的大德们。诸位虽然到这边来参学,时间很短,我们深深相信过去生中都修十大愿王
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一集) 2002/10/26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1
我们尊敬的稻叶长老,以及这个道场的住持,诸位大德、法师,诸位来自台湾、香港的同学们:
我们有缘来到日本国高野山这个世界闻名的道场,在这个地方我们在一起学习佛法,这个因缘非常殊胜,我们要特别感激老法师、感激这边常住对我们优厚的接待。来到这个小城,看到这边的风光,尤其这两天气候非常之好,看到这边古老的建筑,彷佛我们回到古大德修学的道场;能够居住在这个宝剎修行,都是非常有福报的大德们。诸位虽然到这边来参学,时间很短,我们深深相信过去生中都修积着有福德;如果没有福德善根,这个机缘是很难遇...(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
我们怎样教人?凡是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特别有明显的感恩,教化社会大众,给社会做好样子,让他们看到、听到能够反省。为什么我不报复?不但不报复而且还感恩,是把这个拿来做教材,最好的教材。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怨天尤人、报复冤亲债主这个念头舍弃,社会冲突就没有了,世界和平就能够落实,人民才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我常常劝导大家,我们一定要跟佛菩萨一样,在社会上做最好的形象、最好的样子,不要给社会大众做不好的样子。不好的样子,害社会,害众生;做好样子,是帮助社会、帮助众生。佛跟魔,就这一念的差别,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一定要把十善业道落实,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希望能够圆满的做到。
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二集) 2002/10/27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这一堂我们介绍「净业三福」第二条: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净业三福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做人的根本。人跟一切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人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人有机缘接受圣贤的教诲,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人做好了才能够学佛,第二福才真正发心学佛了。学佛从哪个地方学起?从『受持三皈』。「受持三皈」是讲总的原则,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把三皈传授给你。三皈的落实,就是在『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学佛真正落实了。如果没有后面这...(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一集) 2002/10/26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1》)
...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别人,我自己一定依教奉行。世间人不孝,我要把孝道特别显著的做出样子来;世间人不义,我要把大义做出榜样出来,教化众生,这是大慈大悲,这是代佛弘法利生,是真正续佛慧命,是真正的正法常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只要肯发心做,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加持。
所以威仪不能不重视。现在到哪里学?印光法师教导我们,从《了凡四训》里面学,从《感应篇汇编》里面学、从《安士全书》里面学,好!真正肯学佛的人,从《沙弥律仪》里头去学。《沙弥律仪增注》在家同修都可以读,都可以学习,我们从这里面学戒律、学威仪,把佛法修学的根基打好,往后自然就一帆风顺。「三福」第二条我们就讲到此地。
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三集) 2002/10/28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现在请看「净业三福」第三条,大乘福。在这个本子里面一百一十五面,倒数第六行,大乘福。这一条也有四句: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是正确的觉悟。在梵文音译把它译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一般在中国佛教里面称为「大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最重要的是「正」字,正拣别不是邪知邪觉,它是正知正觉。
菩提心要是发起,这个人不但是超越六道,而且也超越十法界。为什么?菩提心是真心,是自性。十法...(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二集) 2002/10/27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2》)
...的人不会学,于是乎都学杂、都学乱了。杂乱,你的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你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学一生,学得很庞杂,杂乱无章,你怎么会开悟?你怎么会得利益?这个是今人不如古人,原因在此地。古人一门深入,他在这一门当中,他要不开悟、不见性,他绝对不会去学第二门,人家这点厉害,所以他们能有成就。我们不懂这个道理,听人家说这些话,在书籍上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不以为然,这就是邪知邪见。怎样去防止邪知邪见?怎样存心?与性德相应,这真正是大德,你所得到的,是自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德能跟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你的福报跟诸佛如来一样大,你要不懂得闲邪存诚,那你就得不到。
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四集) 2002/10/29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
昨天讲到「敦伦尽分」是大道,「闲邪存诚」是大德,这两句话,它的含义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世出世间的学问,总的来说,就是让我们了解一切众生的关系,特别是与自己的关系,然后你才会做人,才能与一切和睦相处,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真正能够做到宇宙的和谐,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人为什么会造业?就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尤其不知道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很容易得罪天地鬼神。如果人要跟天地鬼神两个去斗,人可以战胜一时,可以能够有个十几年,...(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三集) 2002/10/28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3》)
...》上看到,微尘、毛端里面都容纳无量无边的诸佛剎土,无量无边的诸佛众生,在微尘里面、毛端里面,这我们没办法想象到的。谁能够契入、去亲证?普贤菩萨能,大乘菩萨都没有这种神通。你想想看,微尘有多少?毛端有多少?世界是重迭的,重重无尽,《华严经》上所说的,普贤菩萨的心量等虚空法界。《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证得圆满的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
净宗法门是修普贤行,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哪里看出来?《无量寿经》上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净宗法门跟普贤的关系太密切了。普贤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华严》,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净宗初祖,我们要晓得。修净土不修普贤行,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魏默深居士把《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是大有道理在。普贤行就是全部《华严》的行门,到末后把全部《华严》行门归纳为十个纲领,我们称之为「十大愿王」,实际上这十愿,真正的愿只有前面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
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要学。「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特别着重在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得罪一个众生就是得罪一尊佛(佛如来)。什么人能够修普贤行?一般讲法,法身菩萨,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修普贤行了。我们凡夫努力认真去学,希望能够接近,希望能够沾一点边缘,礼敬的心、礼敬的行,不能不认真去做。「礼敬」,决定是平等的,绝对不分善恶邪正,为什么?他都是未来佛。但是称赞就不一样,「称赞」是:他的心行与法性相应,称赞;与法性不相应,不称赞。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样子给我们看,你看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四集) 2002/10/29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4》)
...法性、是回向实际,经文常讲「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性,所以后面这三愿是回向。我们限于时间不能做详细讲解,但是这在大经里头都有详细的说明。
第三句跟诸位报告过了。最后一句『无上菩提』是大果,「无上」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名号,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我们能够「修大道、养大德、履大行、证大果」。「佛」是诸佛如来;「祖」是祖师大德;「自行」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他不会真正去修行的;「化他」,教化众生,是大仁、大义。自行化他的大事就圆满了。所以印祖讲的这四句十六个字,也是佛法大总持法门,把整个佛法圆圆满满的都包括在其中。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四集完)
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净公上人:三福六度十大愿王《三福六度十大愿王 (第四集) 2002/10/29 日本高野山本觉院 档名:21-144-0004》)
...在隋唐时代,东西方的大德,东方是我们中国的一些高僧、祖师大德,西方是从印度到东方来传道的、译经的这些大师们。其中还包括日本、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大德,以后他们回国,都成了本国的宗师,像日本十三个宗派,都从中国传过去的;往南去还包括越南,所以越南的佛教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当时就有祖师大德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哪一部经可以代表世尊一生的经教?这些大德们几乎都公认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家公认的,不管哪一宗、哪一个派别都承认。所以《华严》变成佛法的根本法轮,就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根,这是本,所有的支派都从这个根本衍生出来的。《华严》最后再追究,《华严》是根本,《华严》最后的归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什么样一种气象?
华藏世界的本师是毘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帮助毘卢遮那佛的,教化众生,是弟子当中的首领,这两大弟子。文殊主解门,代表智慧;普贤主行门,代表修证,这是一个行门、一个解门,普贤菩萨到最后,《华严经》以善财童子为代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经里面我们看到这两位菩萨。文殊是七尊佛的老师,学生都成佛了,许许多多都成佛了,他老人家还是菩萨身分,还是协助毘卢遮那佛,教导法身大士,慈悲到极处。这叫倒驾慈航,他成佛了,他退到菩萨位置上来,这个里头都有表法很深的意思。佛教众生不好教,为什么?佛是代表本体,就是代表法性。法性没有相,法性是什么?法性是常寂光,我们净土四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集) 2010/4/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2》)
...,所以它称为净宗第一经。净宗的经不多,所有的宗派,只有净土宗的经典最少,它只有三部经、一部论,这是早年的。三部经,第一个是《无量寿经》,第二个是《观无量寿佛经》,叫《十六观经》,第三个是《阿弥陀经》,分量都很少;一论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三经一论。那个一论,是天亲菩萨修净土,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得报告,提供给我们做参考的。现在呢?现在是五经一论,五经从哪来的?三经是佛说的,五经是咸丰年间,清朝,咸丰的妃子慈禧太后大家都知道,讲咸丰知道的人不多,讲慈禧太后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年间有个居士魏默深,后头都有介绍,魏默深。这个老居士也很了不起,他把《华严经》最后的一卷,不是一品,最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这一卷,《华严经》最后这一卷,是一品里头的一章,他把这个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所以,诸位要是在以后看到佛门里净土四经,你就晓得那是魏默深加了一个。加得好!为什么加得好?在《无量寿经》上,特别是夏老的会集本,我们看到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那就是那一章。确实,《华严》最后是归净土、归《无量寿》,所以他那一篇附出来附得太好了。这是净土四经。
五经是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印光大师去我们不远,他民国二十多年才往生的,抗战期间往生的。他老人家把《楞严经》里「二十五圆通章」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一小段的经文,把它放在净土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这个做法不可思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集) 2010/4/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3》)
...本净土宗是从善导大师那里传过去的,唐朝时候,日本许多的高僧在中国留学,那个时候善导大师在世。所以善导大师在日本很出名,在中国不出名,在日本很出名,日本有很多寺庙叫「善导寺」,你看到善导寺,那就是净土宗的。台北还有一个善导寺,是日本统治时代建立的,这是净土宗道场。所以,这句话也许是学善导大师的。他说「如来兴世之正说」,换句话说,佛说其它一切经,四十九年一切经都是旁边说的,这才是正宗,《无量寿经》是正宗,其它都是来帮助《无量寿经》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才是正说。所以隋唐大德,确确实实,我们在梅光羲大士的序文里看到,都认为,就是连《法华》、《华严》都是引导我们归向净土。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魏默深把《华严经》最后一卷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没有话说,这个举动我们双手赞成,《华严》归《无量寿》。《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也是听文殊菩萨讲经她听懂了,她也是求生净土。这是千经万论,印光大师讲,处处指归。所以它是正说,这个说的确实是有根据的。
「奇特最胜之妙典」,奇特,最胜是无比的殊胜,不是一切经能够相提并论的,包括《华严》、《法华》,虽然都是大乘,都是一乘经,哪有这个法门这么殊胜?「一乘究竟之极说」,这就说出它奇特在哪里,它最胜在哪里,它真的是一乘教,一乘教是一生成佛,讲到究竟圆满。「速疾」是快速。一般法门,宗派法门,修学都要很长的时间,唯独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集) 2010/4/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三卷
...我的学生全带跑了?毘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而且会非常欢喜。
我然后再细细看看,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传法的弟子善财童子,再看他学什么。原先真的叫粗心大意,《四十华严》讲一半都没有看出这个问题,一用心这才把它看到,看出来,原来善财跟他老师修净土法门。从什么地方看?从他第一个参访,老师介绍他的,文殊菩萨介绍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什么?叫佛立三昧,专修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才知道,中国人常说第一个善知识(老师)是先入为主,他修的是这门东西。以后再看他的参学,每一位老师恋德礼辞,你细心去观察,他参学他样样都看、样样都学、样样都懂,他不修,他修什么?他念佛。再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头一个尾,不就明白了!他是门门都学、门门都懂,他自己是专攻念佛法门。我从这个地方才接受了净土,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老师劝我,我都没有这么样的信心。再从《华严》、从《法华》、从《楞严经》上总结,我知道净土好,净土殊胜。真不容易!看你们只是一听就接受,我很佩服,我怎么这么难?搞了十几年才把这个真正接受。
这个法门「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这话真的,不是假的。横出也叫横超,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步步高升,竖出,不是横出的。《华严经》上不就很好的例子吗?你看十信位,十信上面十住,十住再上面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集) 2010/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8》)
...找这个学生?如果学生提个问题问我,我要是半个钟点不答复,他转身就走了,听都不听了。我还不错,我还真能等。所以讲古人教学、传道的话跟现在人不一样,他真有东西。
所以这个话就讲白了,是希望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开明本心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同佛知见,跟十方如来所证的完全相同;这就叫成等正觉,等是平等,成正觉,这个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跟《华严》、跟《法华》没有两样,直接帮助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把《无量寿经》跟《华严》、《法华》平等了,不但平等,还超过,这到后面会给你讲到。《华严》、《法华》引导我们入《无量寿》,这有证据,《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清楚楚。所以《无量寿》是《华严》、《法华》的归宿,《华严》、《法华》的总结,你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才让我们真正认识这部经在整个佛法的分量,没有能够相比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得来不容易!得来多么庆幸。
下面举例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阿弥陀经》。我们现在流通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姚秦时代。玄奘大师是唐朝时候,这是唐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面有这么一句,「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这一句话,罗什大师译的经里没有,玄奘大师翻译的有。玄奘大师是直译,照着梵文经文直译;罗什大师翻译是意译,没有照原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集) 2010/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10》)
...归宿。这三个共同科目。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段,「称性极谈,如来正说」。这里头分好几段,这是第一段,用甲乙丙丁来排列顺序。「《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这两部经,这是自古以来,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一致公认的、肯定的,是一乘经。一乘经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一共是三部,《华严》、《法华》,还有一部是《梵网》。《梵网》除了梵网菩萨戒这一品翻成中文,其它的没传到中国来。这部经也是大经,分量很大,只传来一品,「菩萨心地戒品」。这都是圆教圆满,顿教顿成,一生成就,称性,里面没有权巧方便,它是直截了当的。归趣却在本经,《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在那里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归《无量寿》,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归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的,一点不假,经上清清楚楚跟我们说出来。
「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蕅益大师赞叹《无量寿经》圆融到极处,「《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奥藏、秘髓是形容,深奥,奥妙。这个对谁说的?对权教菩萨以下,他们不懂,没有大彻大悟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华严境界、法华境界,要彻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够领悟,没有见性的人总是隔一层。《法华》深秘的精髓,这是讲它的理。「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这个「此」是《无量寿》。菩萨万行,菩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直接教大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一集) 2010/4/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11》)
...,有一百多个净宗学会。这个学会,我们都是修净土的,都是依照印光老法师教诫来学习的,《无量寿经》全都是依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每个会都是独立的,它们的行政独立、人事独立、财务独立,我们没有管辖,也没有密切的联系,都没有。我们只有学习经教是共同的,念佛是共同的,有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会发通知,这些净宗学会可以互相支持。
果然能够依教奉行,净宗学会出来之后,我们提出五条修学纲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在净宗学会缘起里面提出来的。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这是净宗最高指导原则,《观无量寿经》上讲的,三条十一句。第二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波罗蜜」,菩萨六度,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我们修学指导纲领。这么多年来,看不到显著的进步,所以我们重新来检讨,为什么净业三福做不到,六和敬做不到?在家学佛同学,十善业没做到,出家同学沙弥律仪没做到,不合格。我们认真反省检讨,发现应该是我们没有从扎根教育下手,也就是没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根,实在讲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没做到,那就全盘失败。
我们就想到如何来补救?怎样把孝亲尊师做到?我们就想到儒家的《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句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二句「慈心不杀」,我们就想到《太上感应篇》,因果教育。如果有这个基础,这两样东西我们落实...(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五集) 2010/5/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5》)
...遇到缘,果报就现前,这个果报就是你入佛境界。所以把念佛比喻作父母,能生育法身,这是用比喻上说的。
底下说,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菩萨修行修到最高的阶段,像我们念书一样,念研究所、念的是博士班,在这个阶段修什么?全修的是念佛法门。始是初地,终是十地,自始至终不离念佛。我们再看善财五十三参,十地始终不离念佛就是讲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吉祥云比丘,我们在《四十华严》去看,吉祥云比丘是什么地位?圆教他是初住,别教他是初地。他修的念佛法门,他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十地是法云地,在《华严经》里面讲得更高,讲到等觉,比十地还高一层。第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终!吉祥云比丘是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点都不假。当中虽然经历五十一个位次,广学多闻,目的何在?目的是开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他去参访,到处参学,到处观摩、考察、学习,无所不知,做出来给我们看。无知跟无所不知同时同处在落实,这个妙!为什么能同时同处?因为相有性空,有是幻有,空是真空,它没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个境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迷了。怎么迷了?你有自私自利,你有我见、有我执、有法执、有分别、有妄想,当下就是!可惜你见不到。大彻大悟之后,人家一问你,还是老样子,一点没改变,没悟的时候是这样,悟了之后还是这样。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集) 2010/5/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40》)
...文殊的得意门生,当然传老师的法。这一看,果然不错,善财在文殊会上得了根本智,也就是说,证得别教是初地的地位,圆教是初住,证到这个果位,超越十法界。菩萨叫善财童子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成就后得智,智慧才圆满。根本智是「般若无知」,这一段是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的;五十三参成就的是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叫智慧圆满。
我们细看善财参访第一个善知识,《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修的是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为善财童子说法,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再展开,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再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相信净土是从这里来的,我明白了,才知道这个法门无比殊胜。以前怀疑,不相信,这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这个法门好!李老师把他在台中讲《无量寿经》,那个时候黄老这个批注还没有写成,可能还没有动笔,在早期。他在台中讲这部经,他自己做了个简单的批注,《眉注》,我们把它印出来流通,学院这边都可以看到。梅光羲居士写了一篇长序,梅老居士是李老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的经教是跟梅光羲学的,所以他看到老师这篇序文非常亲切。
他把这个《眉注》给我,我看到非常欢喜,当时就想讲这部经。老师告诉我,时节因缘没成熟,你现在不能讲,你讲会遭遇很多困难,你的力量还抵不住。那时候经本我都印了两千本,准备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八集) 2010/5/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48》)
...中之圆,或谦之为分属于圆,此盖机缘之异,而善巧不同耳」。我们在前面看莲池、蕅益都说它是分圆,这是什么?客气、谦虚。莲池大师造《弥陀经疏钞》,《疏钞》的架式很像《华严经疏钞》。因为那个时代禅风很盛,一窝蜂都去学禅去,祖师慈悲,看到这些人学禅不会成就,但是叫他放弃禅来修净土,他不甘心,把净土看低了。所以他老人家也用十玄门,来解释《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义理,说明《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因为学佛的人提到《华严经》,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向往的,莲池大师用这个方法,把净宗提升跟《华严》等量齐观。大家读了《疏钞》,才真正认识净宗的本来面目无比殊胜,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经》的圆满成就,到最后还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最后归净土,《华严经》最后入《无量寿》。净土宗在这两位老人手中复兴起来,接着莲池是蕅益,师徒二人是净宗的两位祖师,莲池大师是第八代的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用心良苦,但是真的,不是假的,句句话都说得有道理。如果是遵从《无量寿经》、《弥陀经》,圆中之圆,这真的,这个话也不是随便说的,这是隋唐时代的大德。「或谦之」,谦虚一点,「分属于圆」,一部分是圆的,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那个时候得谦虚一点。真正的学者心里明白,莲池、蕅益不说圆中之圆,说分属于圆,这是「机缘之异,善巧不同」,这个话里头的意思非常深长!
「莲池本怀与善导、蕅益」,莲池大师的本怀与善导大师、蕅益,「暨日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九集) 2010/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49》)
...个音非常之美。那个音你听的是音在说法,那我们在十玄里面,学过十玄就懂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阿弥陀佛用什么方式来讲经说法、来教化众生?你看,每天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数没法子计算,那世界太大了,十方世界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每个人修学的法门也不相同,到极乐世界你想听什么,你所听到一切音声都在说法。那真叫妙不可言,随缘妙用。到那个地方才知道,这是大经上讲的四德,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在表法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在启发我们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不可思议,十方诸佛赞叹,这能假得了吗?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认知它。所以由音响而开悟的,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柔顺忍」。柔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由于慈悲心柔软质直,能够随顺性德,哪一样不是性德?样样都是。我们凡夫不知道,迷失了自性,觉悟之后就知道。无论这个境界里面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是善的还是恶的,统统都是自性,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 |
|
|
|
|
|
|
|
问题是你用什么心去看它?你要用清净平等觉,我们这是讲的华严境界,无有一法不是华严境界,这是什么?大经上我们常常念到的,也很熟悉的,这叫境随心转。佛眼睛里面看的真的是圆满的华严境界,圆明具德;人道里头,以伦理道德来看这个世界,才说出「人之初,性本善」,从性上看,相上不善,从性上看它是善的,它没有不善;如果从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去看,带着浓厚的习气,他看也是贪瞋痴,所以法没有定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四集) 2010/6/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64》)
...个地方已经出现了,没有距离就在当下,没有先后就在此时。你问什么道理?法性融通就这个道理,它是圆融,它是通达无碍的。
「经云」,《华严经》上佛说的,「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每一粒微尘里面,你都见到圆满的法界,所以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微尘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粒粒微尘都是遍法界虚空界。在《华严经》上我们读到,谁能够到微尘世界里面去参访佛菩萨的道场听经闻法?经上说普贤菩萨。我们听到这句话很兴奋、很欢喜,为什么?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我们修这个法门,不是修其它的,是修普贤行,你看《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再看《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修净土的是修普贤行。这个消息是明确的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能入微尘法界。所以我们今天拜佛,最后一拜是拜十方剎土微尘法界,这个礼拜恭敬才真正叫圆满。十方剎土,今天科学里面讲宏观世界,大世界;微尘法界这是微观世界,今天科学讲量子力学就是微观法界。每个微尘里头有圆满的世界,法性融通。
我们看下面第五段,「如幻梦。幻者,犹如幻师,能以一物为种种物,幻种种物而为一物」。这个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魔术,幻师就是魔术师,魔术师所变的这些把戏,我想很多同学都见过。尤其媒体发达之后,在电视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镜头,他能够以不一样的东西变的,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他的手法很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九集) 2010/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69》)
...三觉圆明。六通自在,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得大自在。所以「称法界性,说圆满经」,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理事、因果、性相,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经云:佛住甚深真法性,所流圆满修多罗。是也」。十玄门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经》有,其它经没有十玄的意思,可是净土经有,《无量寿经》有,《弥陀经》也有,这真了不起。我们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就是《弥陀经》的批注,莲池大师用华严十门开启来讲解《弥陀经》。所以这三部经古大德称为大本、中本、小本,大本《华严》,中本《无量寿》,小本《阿弥陀》,这三个是一部经。
怎么是一部经?一个方向、一个目标,都是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他修什么?他修净土法门,这很重要不能不知道。我们中国讲先入为主,善财第一个老师,出来参学第一个老师净宗法门,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最后一个,你看一头一尾,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学什么?善财肯定是专修净土法门。那五十三参呢?五十三参是为了随喜功德,广度有情。所以什么法门他都涉猎,他都明了、都通达,一点障碍都没有,想学什么就教你什么,最后指归净土,显示这个意思在里头。你那个法门修了有障碍不能成就,你赶快回头,你走这条路子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善财童子给我们所做的榜样,给我们所做的证明。今天时间到了,后面还有两段,明天我们接着再一起学习。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集) 2010/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面第三行。可是我们还得将「玄门无碍十因」,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九集) 2010/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69》)
...我们就知道,老师肯定是修这个法门,老师是文殊师利。文殊师利从这个法门上成就的,他得意门生承传老师的大法,肯定不是改变老师的法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真的,文殊跟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吉祥云比丘跟他说法,跟他讲开示,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代表大圆满,密宗代表大圆满。因为华严宗的表法,它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都有,所以它圆满,所以方老师认为这是佛经哲学概论。所以这个二十一门,就把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收归到净土法门,全是念佛法门,没有一法不是念佛法门。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了,这个就是十玄门,不可思议。
到末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明白了,一头一尾是净土,当中我们看出门道了。当中这个五十一参,你看他去访问,有礼拜,就是礼敬诸佛,有赞叹、供养,有忏除业障。忏除业障在哪里?听善知识的开示,自己的疑虑消除了,那是业障。对这个善知识的感恩,最后恋德礼辞,那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学,我很感谢你的指导,礼辞是什么?我不学这个法门,还是学念佛法门。什么法门都去参学,统统了解,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感谢人家的教诲,恋德;礼辞,礼拜,辞,不学这个法门。你看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不碍普遍参学,不碍,不妨碍。成就自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虽无所不知,他心里如如不动,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所以在第五十三参普贤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集) 2010/6/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0》)
...的表法,始、终,这就是说明,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自始至终修念佛法门,跟老师一样,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所有境界都接触,他才能普度众生,他没有一个法门不知道,只要一接触就明了,生智慧不生烦恼。「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这智者大师称他们,「唱名观念」,唱名就是念佛,观念阿弥陀佛。
第七个,「《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一论就是这一部,这是净土宗基本的经典。《往生论》里面说,「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这个安乐国土就是极乐世界,「见彼阿弥陀佛」。五念是什么?第一个是「礼拜」。礼拜就是修恭敬心,所以这个要知道,恭敬心是性德,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一个意思,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里面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过,有《过去千佛名经》。现在佛,像卢舍那佛,《华严经》上讲的,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都是现在佛,世尊也给我们介绍三千尊佛名,现在佛。未来佛,哪些人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对阿弥陀佛,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一切众生,这叫礼敬诸佛。我们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讨厌,你就看到佛讨厌。一定要知道,他本来是佛,现在怎么?现在他还是佛,不过是迷惑颠倒就是了。我们不要看他迷惑颠倒,看他的自性,他本来是佛,这一点非常重要,把我们这恭敬心生起来。恭敬心是性...(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二集) 2010/7/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2》)
...段告诉我们,隋唐时代的祖师大德,那个时候在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祖师大德、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大小乘十个宗派都是隋唐那个时候建立。韩国、日本、越南,周边这些到中国来留学的,以后回去之后成为他们国家的祖师,那不是普通人。曾经研究过,也像我们好奇,我们细心来探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说了这么多,哪一部经最重要,能够代表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大家几乎是一致推崇《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在佛教里地位很高,称为经中之王,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其它所说的一切经,是这个树上的枝叶花果,《华严》是根本。看到《华严》最后,一生圆满成就是什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原来《华严》究竟圆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大家就意识到,《无量寿经》是最早翻译的,译本很多,那个时候人都曾经见到、都读到,所以这些祖师大德们都肯定,《华严》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就变成第一。
我们再想,今天《无量寿经》有九种版本,夏莲居这个版本最好、最完备,集五原译之大成,订正了王龙舒的会集本、魏默深会集本里面的过失,都修正了,这是最好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把全经分成四十八品,我们也像古来祖师大德一样,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四十八愿是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转述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四十八愿哪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七集) 2010/7/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7》)
...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这个乎是个问号,是个疑问,说明什么?这一会不是普通法会,是无比殊胜的法会。佛讲《法华经》,比丘一万二千人,讲这部经也是一万二千人,这个意思就是这部经的教义跟《法华经》是等同的、平等的,《法华》是一乘圆教。古来祖师判教,判大乘、小乘,大小乘之外还有个一乘,大乘是菩萨,小乘是声闻,一乘是佛。这个法会讲什么?讲成佛的法门,这叫一乘。如果这个法门它最高的标准是讲到成菩萨,这大乘;只讲到成阿罗汉、成辟支佛,那是小乘。《法华经》,祖师大德都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开智慧,《法华经》成佛。这部经呢?这部经成佛的。《华严》也是成佛的,《华严》怎么成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也不例外,凡是成佛的一乘经都跟《无量寿经》挂钩,梅光羲老居士在会集本的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一句记这桩事情,表法的意思很深,我们一看就晓得这部经重要。早年,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那个时候所依靠的经就是《无量寿经》。慧远大师依靠哪个翻译本我们不知道,我们曾经在目录里面看到安世高翻译的本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慧远大师用的应该是安世高的本子,可惜这个本子失传了。历代翻译大师,安世高跟鸠摩罗什这两位大师翻的中国人最喜欢读,他们属于意译,他不是直译。我们今天在《大藏经》里面看到这两位大德译的都非常欢喜。所以我们有理由,东晋距离安世高的时代还很近,我们相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七集) 2010/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87》)
...。我们此地念的这十种心,这十种心都是菩提心,每条都是,每条都圆满具足其它的九条,菩萨发心是第一,发心你有方向、你有目标。接着是深信因果,这句话重要,最重要的一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能相信这个因果,你就回归到净土,这一生肯定成就,再不会走错路,读诵大乘,自己成就了。最后一句是教别人,自行要化他,菩萨要度众生,不帮助别人不是菩萨。所以后面劝进行者,你要劝别人,要帮助别人精进,要帮助别人成就。你看这三福,三福成就自然像菩萨了,菩萨什么样子?菩萨是六和,六和敬是菩萨,六和敬无损害心,六和敬无逼恼心,六和敬是真正乐守护。有具备这样的德行再深入经藏,修戒定慧,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修普贤十愿,接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的时候,我们写了一篇缘起,缘起提了这五个科目,做为我们修学的标准、我们修学的方向、我们修学的目标。现代人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社会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
第四「无执着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着,是名无执着心」。无执着要什么?要智慧,没有智慧不行,要真实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清净心生智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有执着,为什么?佛在大小乘经教里讲得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六道轮回从哪来的?就从执着来的。不再执着了,你就很容易超出轮回;只要你有执着,你就超越不了轮回,轮回是执着变现出来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三集) 2010/8/1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四卷
...大自然的法则,像这个植物,春天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人的生活也要配合五常五行,身心才健康。现在这个时代崇尚科学,科学是干什么?把大自然的生态全给破坏了,这个植物是春天生的,我夏天也叫它生,秋天也叫它生,冬天也叫它生,它搞乱掉了,生住异灭都搞乱掉,这就是不义。所以义对人来讲,简单的来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违背情理法这不义。礼是礼节,礼节重要,所以古人对这个东西很重视,不敢轻慢,小小的礼节都不失。为什么?这是尊重大自然,是尊重道。礼要是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像盖房子、盖大楼,它是地基,没有地基,再高的楼也盖不成功。佛法重视,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它多重要,这怎么可以疏忽?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号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懂礼、尊重礼。儒家的五经《礼记》一打开,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事情不恭敬的,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为什么要恭敬?佛讲得最透彻,因为整个宇宙跟我们自己是一个体、一个自性,心现识变。
现在科学家很难得,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提升了我们的信心。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没有物质,物质现象是什么?是我们的意念累积连续产生的一种幻相。物质为什么有固体、有液体、有气体,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固体像泥沙、石块、石头,科学家发现了,是因为我们意念波动的速度比较慢,就变成石头、变成泥沙这种物质的状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四集) 2010/8/4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4》)
...华》之上,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末后都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讲得通,在理上讲得通。换句话说,《华严》《法华》是一乘经,一生成佛,这部经也是一生成佛。
后头说,「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这是圆教一乘,这两部经,这个经跟它们等同,没有差别。所以在前清,彭际清居士称这部经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你看看这个意思。这些祖师大德给我们的提示,我们要特别留意。这部经在整个佛教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传当中,它占什么样的地位?可以说这部经是至高无上,不但等同《华严》《法华》,实际上它在《华严》《法华》之上。《华严经》到最后的圆满,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正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我们不能不知。我们要是依《华严》《法华》来修行,这一生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那要修定,法华三昧不容易成就,《华严经》的法界观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观成的。你看这部经典的方法,四十八愿里面告诉我们,临命终时,十念必生。所以善导大师赞叹,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我们遇到了,多么幸运!纵然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佛也好,没学佛也好,过去、今生造了不少罪业,能往生吗?能。只要你从听闻这个法门之后,下定决心回头是岸,我不再作恶了,我真正一心修学十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过去造作十恶、五逆罪都行,都能往生,这还得了吗?真的是回头是岸。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五集) 2010/8/4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5》)
...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全是在家菩萨。「品末」,第四十八品最末的,「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就是前面这一品,「六成就中之众成就」,这在此地做个说明。「尤应着眼」,这是讲特别要留意的,「本品名德遵普贤」,这个科题意思非常重要,「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你说这个经还得了吗?咸共遵修普贤之德在哪里?《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的诸佛菩萨统统是修普贤之德,普贤之德是十大愿王,一生圆满成就。这个经不例外。「普贤之德,实亦无量」,实实在在跟你讲,无量无边,「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这一品经的总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的愿、普贤的德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黄老说得好,心要,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愿王。所以十大愿王我们要学,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对自己决定有好处。
头一个要学的,「礼敬诸佛」,对待任何人要礼敬。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怎么可以不礼敬?我们拜佛,要拜三世十方诸佛,三世,过去世、现在世,经上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了,未来世,佛说了,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对一个人不恭敬,对一个小动物不恭敬,就是对未来佛不恭敬。从这里能看到普贤菩萨的大德、大愿。不但对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要有真诚的敬意、要有圆满的礼敬,《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只说动物是有情的,那无情...(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五集) 2010/8/4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5》)
...的意思就是这几句话。大悲护念,这是灌的意思,真灌,大悲护念。佛果最顶,《无量寿经》是佛果最顶。你看在过去,隋唐的大德,他们也有心血来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谈谈,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第一,最重要的?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所以尊称《华严》为根本法轮。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教介绍给我,就提到《华严经》,说《华严经》是佛经哲学概论,他这个看法,佛经哲学概论那也是至高无上。特别介绍给我,这个经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精确的方法,精密、确实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他说全世界的哲学书,没有一样能跟《华严》相比。《华严》实在是太好了,后面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华严经》末后,我们看到它怎么圆满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得到究竟圆满。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品,「德遵普贤」序品。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普贤菩萨的世界,那不就是华严世界吗?所以说《华严》最后归到哪里?归到《无量寿》。《无量寿》是第一里面的第一,这是古来祖师大德公认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释迦牟尼佛都是引导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一定在阿弥陀佛会下证得无上菩提。所以这灌顶,《无量寿经》才真正是顶法,《华严》之上,这个我们要知道,这叫顶。所以把这一部经从头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如来给你灌顶一次,这真的不是假的。能依教奉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
「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今经云升灌顶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0集) 2010/8/1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10》)
...?净土是大法不是小法,净土是大成就不是小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证阿罗汉、不是证菩萨果位,到极乐世界是成佛,你跟释迦、你跟阿弥陀佛、你跟毘卢遮那是一样的,同样的地位。所以真正发心念佛,这还得了吗?一般人不知道,也就是六道众生不知道,不但六道不知道,十法界的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也不知道。十法界依旧是凡夫没有见性,十法界的佛没见性,所以天台大师叫他做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明心见性才叫真佛,他用真心。所以这个法门无上、无伦、无比,我们遇到了不知道它的珍贵,这不识货。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跟它都不能比,连《华严》都比不上。《华严》真的比它好,后头何必要普贤十愿导归极乐?就用不着了。末后还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想想这是什么味道!
我自己知道,我的根性不利,业障很重,最初学佛十几年对净土不知道,老师劝我学净土,劝了十几次我都没有动心,李老师。甚至于讲出一般人很难讲出的话,老师告诉我,「净宗你试试看,你看古来多少这些大师、大德他们都学,万一真的是受骗了,那么多人受骗,我们上一次当也无所谓。」用这种话来告诉我,来劝我,我都没有接受,我笑笑,我不敢反驳老师,但是我还是学我的教,学教那时候学《华严》。怎么相信的?也是有一天突然感觉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是学《华严》的人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两位大菩萨,我想到他学什么法门成就的?还有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入门弟子,善财所修的肯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0集) 2010/8/1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10》)
...那时候学《华严》。怎么相信的?也是有一天突然感觉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是学《华严》的人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两位大菩萨,我想到他学什么法门成就的?还有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入门弟子,善财所修的肯定跟文殊是同一个法门。那个时候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后头没讲到,到后面去翻,翻到《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文殊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也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发愿的文我们前面念过。我这感到寒毛直竖,这怎么回事情?然后再仔细看五十三参才明白了。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参访第一个善知识,那叫什么?代表先入为主。再看最后一个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我就肯定,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我这样才相信净土,才真正不敢轻视净土的经论。我回归净土不容易,但是这一回归是真的回头,不是假的,我是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才相信、才接受。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老师怎么劝,你看我都不动心。
所以什么人把我带到净土里去?《华严》、《法华》、《楞严》。那个时候我喜欢讲这些经典,讲过《法华经》大意,我记得好像是六十个小时讲《法华》大意。真的是不容易,认识清楚,搞明白,这才是得佛授记。你真清楚、真明白,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现前就得佛授记。佛什么时候给你授记?你念到这段经文,这里授菩提记,「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是就给你授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0集) 2010/8/1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10》)
...没有做出破坏人的事情,还是有嫉妒心。菩萨没有,菩萨看到别人好处心里生欢喜。修什么?修随喜功德,他做好事,我尽心尽力帮助他一把,让他好事做得更好,这是菩萨。绝对不会障碍别人的,障碍别人这是恶业,都是堕三途的。你随喜功德,他有多大功德,随喜人所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没有能力随喜,欢喜赞叹,到处给他宣扬也是随喜,功德也一样。没有力量帮助你的时候,我就用言语、用文字来宣扬你的功德,这都属于随喜。你看看,是福还是祸都在你一念之间,只有迷惑的人才嫉妒障碍,聪明有智慧的人不干这个傻事。遇到人家做好事,这是我们自己机会来了,我们自己积功累德的机会来了,他牵头,他带头,我们跟着后头帮助他,成就是一样的,不增不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中有一愿「随喜功德」,第五愿,紧紧接着「忏除业障」,下面就随喜功德,这个要学会。
第四「悭」。悭跟贪常常连起来的,贪是贪求,悭是什么?自己有,舍不得帮助别人,心量很小,只求自利,不知道利他。这样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给诸位说,不能,决定保不住,而且让自己的富贵大幅度的损耗。富贵从哪里来?富贵是从大心量来的。中国古谚语说得好,量大福大。量小福不大,不可能有大福报;量大,肯施舍,看到别人有困难,自己全心全力的帮助,这是大福报。帮助别人自己还留一手,这就是悭贪,这折福,这不是修福。一定要像菩萨一样全心全力去做,福报就大了。佛告诉我们,财富从哪里来的?从财布施来的;聪明智慧从哪里来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六集) 2010/8/15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16》)
...,我们说人死了,死了用火葬,火化这就是灰灭。小乘经里面常讲灰身灭智,身体烧掉了,这灰身,对于一切万法没有求取之心,这叫灭智,灰身灭智。法身菩萨他不做这个事情,他专志佛乘,佛乘就是一佛乘,在佛门里面称为一乘教。一乘教是对谁说的?对上上根人讲的,不是对大乘,大中小那是三乘,那是方便法,一乘是究竟,究竟之果这叫一乘。一乘经,古来祖师大德公认的有三部,成佛的经典叫一乘经,《华严》、《法华》、《梵网》。《华严》跟《法华》传到中国来,《梵网经》只有一品,没有完全到中国来,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可是我们所读的这一本《大乘无量寿经》,古大德也把这部经判入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最后的究竟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才圆满。这部经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也就是说,《华严》、《法华》到最后的归宿是《无量寿》,所以这部经变成一乘经里面的一乘经,这个说法正确。
所以在前清,魏默深居士把「普贤行愿品」最后的这一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章,从《华严经》里面特别提出来,附印在净土三经后面,号称净土四经,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这样做对吗?对,有理由。你看看我们现在读的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我们现在念的这部分是「德遵普贤第二」。我们于是就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他修什么?统统修普贤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也读过,经典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法就不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0集) 2010/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0》)
...一部经能够做为代表,统摄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许多大德们都同意,认为是《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其它一切经是这个树上的枝叶花果,是这样的,根本认为是《华严》。方东美先生也是这个看法,他把《华严经》看作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经教里面的概论。我当年跟他学佛经哲学,他就举《华严》,这是佛经哲学概论,这一部书里头,佛门里头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包括在里头,一法不漏,《华严》就是大总持门,真的是统摄法界一切佛法。《华严经》最后的归宿,我们讲理趣,它这个道理最终极的趣向,最终极的趣向是《无量寿经》。怎么说?《华严经》末后的成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华严》最后到哪里?到极乐世界去了。所以这一品,这还是证信序,你看这一品的题目,「德遵普贤」,极乐世界,说实在话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普贤菩萨无尽的行门都落实在极乐世界。你要想看普贤菩萨无量无边无尽殊胜的功德,你到极乐世界去看,那个地方是普贤行的示范点,你到那里就看到了,所以它归《无量寿经》。前清乾隆年间彭二林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说得不错。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一个说得简略,一个说得详细。细说,《无量寿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略说,《大方广佛华严》那就是《无量寿经》,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还有一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二集) 2010/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2》)
...,佛法没有别的,戒定慧三学而已,戒是手段、是方法,定是枢纽,智能是目标,我们用持戒的方法达到清净心,这个重要。有些人持戒好像非常严格、谨慎,但是他得不到定。为什么?自己戒行不错,五戒十善修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就生烦恼,轻慢别人。诸位想想,真正会修禅定的人得的是什么?得清净心、得定;这一位修戒律的人、持戒的人他得什么?他得的是贡高我慢、轻视别人,他得这个,得烦恼。你看看,不持戒没烦恼,持戒得烦恼,错了!不持戒对人还挺恭敬,一持戒对人一点恭敬心没有了,那些人不如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教错了?佛没教错,是我们自己错用了心,不会用心。
所以真正持戒,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先修礼敬。你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底下就教给我们,底下是「住普贤行」这一段,普贤菩萨第一个教给我们修礼敬,「礼敬诸佛」。人人都是佛,一切万物无一不是佛,这个礼敬才能修得圆满。要学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凡夫只我一个,他修成功。我们今天修不成功是什么?是个错误的念头,佛我尊敬他,除佛之外都是凡夫,跟我差不多,还有很多不如我。这种心态,他修行一辈子修不成功,比善财童子差远了。善财童子用真心,不分别、不执着,我们今天修戒定慧是用妄心,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怎么修都修不成功,道理在此地。为什么?对别人没有恭敬,就是对自己不恭敬,为什么?自他不二。把别人都看作是佛菩萨,这是对自己恭敬,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九集) 2010/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9》)
...们,随缘不攀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要把这两句话学好,认真去学习,能够随顺众生,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只要他不是邪知邪见那就很好。每个人的行业不一样,生生世世业因果报不相同,这佛知道,所以佛开八万四千法门,开无量法门,这是什么?这恒顺众生。如果不恒顺众生,佛一个法门就可以了,开那么多干什么?佛开这么多法门没有别的,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意思在此地,我们要懂他老人家的用意,才能学到东西。所以真正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在生活里面、工作里头,待人接物把错误的想法修正过来,错误的看法修正过来,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高级的修行那是菩萨,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那你就晓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法身菩萨们他们修学的纲领,这个地方我们要晓得。
净宗法门跟普贤菩萨的缘太深了,为什么?净宗就是普贤法门。你看看这个经,这还在序分,证信序,德遵普贤,你看这一品的题目,品题「德遵普贤」,所以净土不可以离开普贤菩萨。前清魏默深居士,这是佛门大善知识,他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特别提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号称净土四经,有道理。说明什么?说明净土是修普贤行的,跟《华严》没有两样。早年间,乾隆时候,彭二林居士他首先说出的,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彭二林讲的。魏默深有这个行动,把「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大段经文附在净土三经后面。...(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九集) 2010/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9》)
...思就更好,「《甄解》曰: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是讲什么?过去、未来佛不说了,说现在释迦牟尼佛留给我们这些经藏、这些法藏。「多闻归一闻」,这句话非常重要,一闻是什么?「一闻即是闻其名号」,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多次讲过。古大德给我们归纳的,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能够代表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隋唐时代这些各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几乎一致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称这部经叫根本法轮;一切经,一切经是根本的枝叶。这是用一棵大树来做比喻,《华严》是什么?《华严》是这个树的根,是树的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华严》的枝枝叶叶。那《华严》就是一切如来法藏。《华严》到最后的圆满,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这句话重要,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华严经》里面最后的一章,总结。如果没有这一章,那《华严》度众生不圆满,只度上上根人,中下没分。有了这一章,那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切众生都能入华严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严境界。所以古人才说,《华严》、《法华》亦是《无量寿经》的引导,意思说《华严经》、《法华经》引导你入《无量寿经》,入极乐世界。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懂,不但要懂,要深深的认知,我们的愿心才不会退转,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才不会改变。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极乐世界,这个事多重要!
《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夏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五集) 2010/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5》)
...得讲过七遍,但是七遍里面只有两遍是讲圆满的,其它的五遍没有讲圆满,以后讲《华严经》。十几年以后,《华严经》讲了一半,突然有一天想到文殊、普贤学什么法门?《华严经》上还没有讲到,在后面,翻后头的经典,翻到最后《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里面有了,原来文殊普贤都是念阿弥陀佛的,求生西方净土。再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这是得意门生,他所传的、所学的肯定秉承老师的,不可能跟老师不一样。细心去看五十三参,果然不错。你看第一位善知识,中国人讲先入为主,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修念佛求生净土。这第一个人,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说法,叫先入为主,这个关系最大。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恍然大悟,善财童子原来是专修净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成就。当中五十三参是为弘法、护法修学必须的课程,自己成就,这一门就够了,弘护那是一切都要懂得,弘护是什么?成就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他什么时候才去参学?根本智得到了,他在文殊会上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后面参学是「无所不知」,后得智,两种智慧圆满了,这才能讲弘护。可是,学后得智一定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没有得到,哪来的后得?像种树一样,后得智是枝叶,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现代人最大的困难,没有根本他就搞枝叶,所以那个枝叶全就落空了。用四弘誓愿的话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是根本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八集) 2010/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8》)
...,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第一个就是用这个方法。其它的无量法门是辅助这个方法的,好像一棵大树一样,这个方法是根、是本,千经万论是这个树上的树枝、树干、树梢、树叶,是这些东西,这个经是根本。
我们也听说,祖师大德们讲《华严》是一切法的根本。没错,一点都没错,《华严经》确确实实是根本,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把他所见的境界完全说出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哪里错!当然是根本法轮。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华严》枝叶,这是古来祖师大德所公认的。那怎么《无量寿经》又变成第一?我们细读《华严》,你明白了,《华严经》到最后怎样圆满的?自修圆满、度众圆满,它怎么圆满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导归极乐就是导归《无量寿经》,《华严》得究竟圆满是回归《无量寿》。所以《无量寿》就变成根本的根本,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怎么样?遇到这个法门,还想别的法门还不错,你对这个法门的信心就不够了。信心不够,佛不吃亏,你自己吃亏,你自己把第一稀有之法当面错过,来生还得去搞轮回,还要去搞生死,你错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深了,你要认知这部经是第一稀有之法。
「故现是前所未见之瑞」,他现的瑞相,他这放光现瑞,在一切经里面你都看不到,全身放光。所以本经当中续曰,「从昔以来」,这是阿难尊者,阿难是佛的侍者,佛讲经一堂都没缺过,他从来没有见过今天佛这么欢喜,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0集) 2010/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40》)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五卷
...翻成中国话是无量觉,每个人自性都是无量觉。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从理上讲你说多简单,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成佛,你自性里头的无量觉就现前。现在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有没有丧失掉?没有,只是有障碍把它障碍,我们起不了作用,一点都没有消失。所以这桩事情,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成佛的时候,智慧德相没有增加一点;纵然我们造作罪业,堕到阿鼻地狱,我们的智慧德相也没有损一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佛眼睛当中全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佛佛道同,佛跟佛在一起恭敬,这是我们要学的。所以真正念佛人,心是阿弥陀佛,行是阿弥陀佛,看所有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恭敬心就起来。这个恭敬心,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的头一条「礼敬诸佛」,才能生得起来。为什么?凡夫都有烦恼,烦恼里面有个很麻烦就是傲慢,你说你有没有?只要你是凡夫你就有,你不能不承认。中国古人也知道,所以《礼记.曲礼》里有「傲不可长」,傲慢是什么?与生俱来的,不是学的,这叫根本烦恼。
我们学了《妄尽还源观》知道,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的无明就是阿赖耶,一念不觉从自性里头变现出一个阿赖耶。自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这一念不觉是波动,阿赖耶出现了。阿赖耶能现万法,记住,依自性能现,它要不依自性不能现。现万法,依报就整个宇宙出现了,正报是自己,所以我们自己跟整个宇宙是同时发生的。而且什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四集) 2010/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44》)
...有十玄门的意思,我们在前面都学过,所以这个经跟《华严》没有两样。称它作中本《华严》,也就是根据经典里面的道理,所讲的十玄门的道理,这经上有,一条都不缺。莲池大师当年在世讲《弥陀经疏钞》,那个时候他完全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来介绍这部《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境界,他老人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们联想到,在那个时代禅宗非常兴旺,净土宗很衰。一般人都认为,净土宗是接引阿公阿婆没有知识的人,是接引他们的。士大夫阶级我们今天讲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缘分接触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莲池大师大慈大悲,知道学佛的人没有不尊敬《华严》的,而净宗实在是《华严经》的归宿。我们读《华严经》末后这一品,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德讲《华严》的圆满在《无量寿》。莲池大师用《华严经》的教义,来解释《阿弥陀经》,把净宗的地位提升跟《华严经》等量齐观,让净土法门再复兴起来。他老人家过世之后,蕅益大师接着,这两个人把净宗带起来了。
我们现在都晓得,这些人不是凡人,佛菩萨再来的。莲池大师的身分没暴露,我们不知道。可是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这个小册子的赞叹,我们要多想想,那有很多玄义在里头。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替《阿弥陀经》做一部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吗?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这样的赞叹这个批注,那这个批注的人是什么人,我们想到不是阿弥陀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四集) 2010/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44》)
...应,究竟的相应,是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做到了,所以他的名号也相应。名号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他的名号,名号就是无为法身,法身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在前面这一堂课讲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教,不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当然也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可以会归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什么?因为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把明心见性的境界和盘托出,详详细细讲给我们听听。他老人家开悟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大乘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了。最后华严的圆满,这是说怎样你才能够像释迦牟尼佛、像诸佛如来一样,也能够契入华严境界。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得到净土才算是圆满。如果没有净土,光说那个境界,没有人能证得,那真的只能说是上上根人有分,上中下都没分。普贤菩萨这一导归极乐,不但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不例外,文殊菩萨在《华严经》最后也是发愿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给我们大家做个好榜样。那我们就晓得,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教,最后的总结就是《无量寿经》,总归结到这部经。
在这部经里面,夏莲居老居士为我们会集成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哪一品最重要?祖师大德都告诉我们,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什么?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四十八条,哪一愿最重要?昨天我们读过,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说的,第十九愿就超越《华严》、《法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九集) 2010/9/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49》)
...起?从《沙弥律仪》做起。末后一条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指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不疑,不是指别的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头这一句是教你,你要帮助别人,你自己修好了要帮助别人,自行化他。所以三福总共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成就自己的,最后一句是利他,你得要帮助别人,这大乘教。佛在后面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换句话说,所有修行成佛的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要依这三条,这三条是总纲领、总原则,「净业正因」,修觉正净的正因,我们是以这个为基础。第二个,六和,与人不能和睦相处不可能往生,就是六和敬;第三个科目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六度,第五个科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这五个科目,净宗同学必须要学习的。科目不能太杂,不能太多,杂了记不住,功夫就不得力,愈少愈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心行不违背这五科,这是真正的净业行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这能愿所愿。
「能持所持」,能持是我们自己这个心,十八愿里面讲的至心信乐,心心回向。所以念佛法门,古大德说得很好,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用不着特别回向。为什么?你每一念都是回向,它叫心心回向,我们每一句跟阿弥陀佛都相应,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念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我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你看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里面说得多好,「我心即是阿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九集) 2010/9/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49》)
...就尽到责任了。不是本行的不去过问,你的心才会清净,你要是想样样都学、样样都通,你的心就不清净,那你所学的是知识,不是智能。我只搞本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里面有三昧、有智慧,不一样。
下面说,「如《普贤行愿品》曰」,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一段经文,「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这个时间我们说不出来,佛他有智慧,他能够这样说出来,这没法子计算,「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段话是什么?是讲如来功德,用比喻来说,十方一切诸佛,经多少长的时间?这时间没法子计算,说不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广大行愿是佛门里最殊胜的,菩萨要成佛必须要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能不能修?我们没法子修,一条都修不到。为什么?它跟一般菩萨修行的纲领不相同,普贤菩萨的心量大,没有自己。只要你有自己,你所修的,就是修这十条都是很小,为什么?你没有办法突破「我」那个界限。普贤菩萨无我,念念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菩萨才能学,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办法。我们讲第一愿,礼敬,虔诚恭敬的心,对谁?第一个是对父母,第二个是对老师,要平等对待,对待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里头包含着有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里面,上面二十八层天,这全是众生;除这个之外,还要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那也是众生,无情的众生。因为什么?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我们这举一个例子,讲我们这个六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一集) 2010/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71》)
...西不是开玩笑的,这个东西负面作用太大了,不搞这个科技,不是不懂,这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在中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为什么不去把它发扬光大?诸葛亮死了之后全部毁掉,为什么?这种科学技术说老实话没有什么好处,副作用太大。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不走这条路子,他走伦理道德,让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真正沐浴在伦理道德的文化当中。科学家自己也知道,科学不断的发展的话,这个世界最后是走向毁灭,死路一条。所以立志,就是方向、目标比什么都重要,你一生会走得很快乐,你不偏不倚,你就一直走下去。「又曰,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这都是省庵大师说的,你要想成佛,你一定要发菩萨愿,也就是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下面这一段,「为愿求自觉觉他之德。为觉他故,首须觉己」,就是自己,「求自觉者,端为觉他」。为什么求自觉?目的是为了觉他,成就自己是为了帮助别人,我自己不成就,我怎么能帮助人?我们是中下人的根性,在大乘教长时期的熏修,才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一个人,人有命运,我们清楚,不必算,这个世间也有吉凶祸福。大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凭什么成就的,我们这个世界灾难这么多,什么原因,统统清楚,只要把不善的因去掉,把善的因统统提出来,果上立刻就改变。有人接受,愿意听,我们帮助他,全心全力协助他;没有人听,我们会到极乐世界去,移民到别的地方去,虚空法界诸佛剎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一集) 2010/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71》)
...学习。所以这三国佛法都是大乘的,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我们去他们那边人少,他们来留学的人多。梅光羲老居士为《无量寿经》作了一篇很长的序文,这序文里面就讲了一段故事。隋唐时候这些高僧大德曾经在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哪个是第一,佛讲这一切经,讲了很多经,哪一部经有代表性,能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得到大家公认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以后《华严》被佛门称为叫根本法轮。我们方东美先生把佛教介绍给我,他说《华严经》是佛学概论,就是佛经里面的概论,他是这样的看法。所有一切经都不出《华严》的范围,《华严》是总说,其它的经是细说某一部分,《华严》是总说。《华严经》最后,看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是什么?极乐是《无量寿经》,这又变成《无量寿经》是第一。确实《华严》、《法华》统统归《无量寿》,《无量寿经》变成第一。
我们今天这部经,这个会集本,夏莲居老居士把它分为四十八品,也就是用中国的话来说,四十八章或者是四十八篇,篇、章,佛法讲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祖师大德们都研究过,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是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是这一部经、这个法门修学的总纲领、总的原则。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释迦牟尼佛转述给我们听的,这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四十八条。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这个祖师大家都承认第十八条,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临命终时念十句佛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二集) 2010/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72》)
...批志同道合的,那没有一个道场不行。东晋时代远公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例子,他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共修的人一百二十三个人,集体闭关,我用现在的话说,集体闭关。山上以虎溪为界,它有个小溪,那个溪叫虎溪,虎溪为界,不出界线,住山,一直到往生,一百二十三个,个个往生。庐山东林念佛堂是净土宗的发源地,慧远大师是开山祖师,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我们念了夏莲居老居士的《净修捷要》,我们才知道净宗有三个祖师,《净修捷要》里面讲的。第一个是法界净宗祖师,遍法界虚空界,那个人是谁?大势至菩萨,法界祖师。《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第一个提倡净土的,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娑婆世界祖师。慧远大师是中国第一个祖师。所以法界始祖是大势至菩萨,无比殊胜,稀有难逢。
今天这个时代,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建小道场,人数不超过二十人。为什么?容易维持,二十个人,二、三个护法照顾就够了,真实功德。生活能维持就行了,一心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我想印光大师这个想法有来由的,过去《西方确指》里面所记载的,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只有八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八个人都往生了。印光大师把它稍微扩大一点,二十个人,不要超过二十个人。小道场、小茅蓬,外面看起来不起眼,人家也不重视你,你就平平安安、老老实实念佛,三年五载个个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正确。要是有四十个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八二集) 2010/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82》)
...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二十二年就说明这桩事情。你真搞通,不就放下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你这一放下就一乘,会三归一,《法华经》教你证,亲证无上正等正觉。
《法华》是一乘,《华严》是一乘。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公认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一乘经三部,《华严》、《法华》、《梵网》。《梵网》没有传到中国来,没有传过来,传过来只有一品,就是「梵网菩萨戒品」,就这一品,完整的经没到中国来。一乘里面还有一乘,这也是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发现的,这个一乘是什么?这个一乘就是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他们说出来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就完全明白了,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传法的弟子,不是普通人,他所学的、所修的肯定是跟老师相同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那善财还能例外吗?所以他在文殊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到初住的位置,这超越十法界。文殊菩萨打发他去参学,介绍他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那是初住菩萨,他没有初住这一个等级, |
|
|
|
|
|
|
|
他就见不到初住菩萨。所以,我们看到善财参访那个善知识他是什么地位,就知道善财是什么地位。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第一个表法,中国跟古印度是相同的,所谓先入为主。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三集) 2010/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3》)
...王导归极乐。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就完全明白了,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传法的弟子,不是普通人,他所学的、所修的肯定是跟老师相同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那善财还能例外吗?所以他在文殊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到初住的位置,这超越十法界。文殊菩萨打发他去参学,介绍他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那是初住菩萨,他没有初住这一个等级,他就见不到初住菩萨。所以,我们看到善财参访那个善知识他是什么地位,就知道善财是什么地位。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第一个表法,中国跟古印度是相同的,所谓先入为主。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不就清楚了吗?《华严》到最后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求生净土,这还得了,这给我们多大的启示!
我们这些人,我自己本身就是的,不是上根人,中下根人,自己以为自己想的都是正确的、都是对的,绕了好大的圈子,走了多少冤枉路,二、三十年之后才相信净土法门。以前不相信,老师劝我,我不反对,但是我还是不学。我怎么相信的?我讲《华严经》相信的,《华严经》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因为我那个时候讲《华严经》是八十跟四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八十华严》,一天《四十华严》。也讲了十几年,讲了一半,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查,一查后面,看到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三集) 2010/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3》)
...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定成正觉愿」。我们看念老的批注,「此第十二愿,名定成正觉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盘也」。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净宗隋唐时代古大德,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肯定这个法门是一乘大法。原本讲一乘大法只有三部经,《华严》、《法华》、《梵网》。《梵网经》没有完全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两卷,听说这部经分量很大,只有两卷传到中国来,这个经现在也不存在,失传了。中国这些古大德发现《无量寿经》也是一乘大经,为什么?《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这个地方发现的。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我相信。为什么?我相信净土法门,真的是从《华严》、《法华》、《楞严》引导到这个进来的,看这些经典统统都是指归西方极乐世界。《楞严经》上也非常明显,佛问这些大菩萨们,问他们的修行,二十五位菩萨做代表,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出二十五大类。这个二十五大类是从哪来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就十八,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是二十五。不管修哪个法门,你出不了这个范围,所以称为二十五种圆通。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明心见性,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可是我们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修行就有难易差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四集) 201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4》)
...怎么接受?我是从《华严》、《楞严》、《法华》里接受的,讲这些经讲多了,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是修什么法门成功的?看《华严经》。因为《华严经》后面没讲到,很认真的从头到尾再看一遍,发现了,《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就讲到了,文殊、普贤是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的。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肯定跟老师是学同一个法门的。你看那个时候我也是粗心大意,《四十华严》讲了一半,都不晓得这个事情。再回过头来,从头再看起,发现了,真的善财童子是跟老师走一个路子的。发现什么?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头一个先入为主。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恍然大悟,原来善财童子彻头彻尾念阿弥陀佛。
当中那个参学是示现,示现什么意思?这个法门超过一切法门,示现这个意思。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一段就是代表无量法门,代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接触,门门都了解,但是不学。后头是「恋德礼辞」,参访,你的接待、你的照顾、你的报告,我听了很感激,恋德是感激他的恩德;礼辞,辞是不修,还是念佛念到底。才看出这个味道出来,我这样才对净土相信了,然后看净土的经典不一样,就看出味道出来。所以从这个地方深深体会到,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于这个经教没有诚敬、你对老师没有诚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四集) 201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4》)
...称《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第一经,很有道理。
前面我们读过,后头还有,黄老居士引用了好几次善导大师说的话。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唐朝时候人,有很多人说,他老人家是阿弥陀佛应化在中国。日本人相信,我到日本访问的时候问他们,他们都知道,他们说古来祖师都这么样说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所说的,他说这两句话是「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赞叹这部经。一切如来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佛的身分出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用什么方法?决定是用念佛求生净土的方法。以这个方法为主,八万四千法门那是配套,这方法是主流,这个要知道。所以《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这还得了吗?多少菩萨修行,修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都到华藏世界去了,到华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贤,你看文殊、普贤还率领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才能圆满。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在《华严》上就不能圆满,到极乐世界就圆满。善导大师的话没错,《华严经》可以做证明。
下面给我们简单介绍,「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所化之境」。这一尊佛他所教化的范围有多大?像我们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不仅仅是这个地球,地球太小了。每一尊佛教化的范围,最小的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最大的还很大,我们也没有办法去计算它。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这里就说了,「三千大千世界者,乃一佛所化之境...(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八集) 2010/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8》)
...的学生跟善导大师的学生,所以日本人最崇拜的是这两位大师。智者传天台法华宗,日本念《法华经》经题的人很多,「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念这个。念佛的很多,弘扬《无量寿经》的比中国还要盛,《无量寿经》的批注有二十多种,中国才只两种。他们研究比较,几乎公认是《华严经》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所以《华严》称之为根本法轮。早年方东美先生他给我们介绍,《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也推崇它是佛法里面的第一部经。因为在中国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的教义都在《华严》里面,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是非常有道理的。
《华严经》跟这一部经做比较,那这一部经是真的,这就是超过《华严》,为什么?《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就是说,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最后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到最后还是归《无量寿》,还是归阿弥陀佛,这就变成第一的第一,真正是世尊出世所说的第一经。前面我们看到过,黄念老引用善导大师的话,善导大师说过,「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中国人讲的,他的意思:十方世界一切菩萨成佛,成佛之后一定是弘法利生、讲经教学,讲什么?他说「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这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跟我们前面读的「诸佛称赞愿」意思完全相同。为什么诸佛都讲这个经?没有别的,这个经是一切普度,不像其它的。你说《华严经》,真正够得上学《华严》条件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意思是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0集) 2010/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0》)
...绍给我,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我把《文钞》读过之后,我对于净土不排斥,但是不相信,我还是喜欢哲学,在大经大论里头下功夫。
真正相信这个法门,二十年,研究佛经二十年才相信,哪有那么简单!所以我这个人很不好度,你没有真正高明的老师,老师跟我辩论,你辩不过我,你怎么能教我?我是讲《华严经》,早年第一次讲《华严经》,讲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我们后面这是华严三圣,当中是毘卢遮那佛,两边就是文殊、普贤,他们是修什么法门的?《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的?经没讲完,就翻到后面,从后面看,这下发现了,文殊、普贤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五十三参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把我吓了一跳,怎么他们统统都归净土?我对净土产生信心从这儿来的。所以是《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把我引到净土里来的。我的三个老师都没有办法让我相信净土,而是讲经差不多讲了二十年的时候,看到大经后面统统归净土。看到《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发现大势至菩萨是特别法门,这以前都讲观音,没讲大势至,你细心观察,它排列次序不一样,不是按照次序排列,那就是特别法门。所以净土讲透彻、讲明白相当不容易。
这一部经,我这一次是第十次宣讲,这一次特别选黄念祖的批注,讲批注,希望留一套完整的东西给后人做参考。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注,黄念祖老居士毕生的心血。我们晚年才遇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四集) 2010/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34》)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六卷
...地真的是清净无染,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而不迷,所以他值得人尊敬。
可是这样的僧团,佛在世的时候有,在这两千多年当中,佛教传到中国,在没有传到中国之前,在印度有一千年,这三千年当中,确实有六和的僧团出现,社会安定,世界太平,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僧团没有了,居住在一块,一个道场里头,人各异志,每个人志趣不一样,就是见和同解没有了。不能真正的严格守规矩,戒和同修也破了。身口意三业就免不了要造业,争名逐利,道心失掉了,修行当然谈不上。所以,三福六和是僧团的基础,有这个基础才能真正谈到修行、谈到功德。然后我们才说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我们取的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的五个科目,好记。你记不住你就做不到,你能够记住,常常用这个来反省、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相应就对了,我们没有犯错误,与这个相违背了,赶紧要改。要知道修行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也不是为释迦牟尼佛,完全为自己。自己想不想再搞轮回,真的不想搞轮回的话,那你得好好修。
末法时期,超越轮回只有一条路,念佛求生净土,其它的每个法门都要断烦恼。你试试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能不能断?这不说别的。见惑第一个就是身见,我们今天讲的自私自利。只有佛经上告诉我们,无我,特别强调,执着这个身是我,第一个错误,你要把这个放下,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五集) 2010/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35》)
...什大师那个时代,同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志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你说多殊胜。现在我们知道往生是什么状况,四十八愿所讲的这往生的,往生的人比开悟还要殊胜,这就太难得了。虽然他没有开悟,他的智慧、神通、道力、作用,跟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两样。这个要记住,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你才得到的,可是你得往生到极乐世界才能得到。你去不了,这四十八愿你怎么念也加持不上,也没法子。一定要下定决心,知道这样的好处,真是无比稀有,比这一生当中明心见性还高,比大开圆解、比哪一个法门都殊胜,用什么方法?就这一句佛号。你一定要晓得,一句佛号就是戒定慧三学,一句佛号就是菩萨六波罗蜜,一句佛号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才真正把这句佛号搞明白、搞清楚了。这一句名号,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经教的总结,你说这还得了吗?你说这一句佛号,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能。为什么?他要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给念掉了,他就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跟修华严三昧的成就不但是等同,而且是超越,你们想想,超越在哪里?超越在阿弥陀佛的加持。没有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他跟法身菩萨平等;得到弥陀四十八愿加持,超过他了,这法不是小法。我们今天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能认识到这个境界就相当不简单。我们怎么体会的?你们想想,还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要不加持,我们怎么会知道?这我们怎么能说得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三六集) 2010/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36》)
...我们相信那是再来人,不是凡夫,知道我们后人对于这些经典会有疑惑、会有分别、会有执着,这对修学会产生障碍,他们预先给我们做了准备。这一切经教当中,哪个是第一?先把第一选出来。一乘经,比大乘还高,《法华经》上说的,如来出世,「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几句话很重要。一乘法,祖师大德们公认的只有三部经,一乘法,第一个是《华严》,第二个是《法华》,第三个是《梵网》。《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华严》、《法华》传来了,《梵网经》只传来一品,这部经的分量很大,「菩萨心地戒品」这一品传过来了,《梵网菩萨戒经》。一乘是讲成佛的,大乘是讲成菩萨的,不是最高的,一乘是最高的。《法华》、《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让我们在这些经论当中,认识了《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大乘的最上,无上之宝就是指《无量寿经》。所以它这后头一句,「即此信愿持名之真实法宝也」,就指这部经。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要信,十方诸佛如来异口同声劝导我们信愿持名,这是所有经论里头你找不到的,只有这部经里头有。所以这部经是无上之宝,真实法宝。
「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实为一大藏教之眼目。」我们持名不生效果是对这部经没有认识,不知道它是诸佛如来大开法藏、广施无尽功德里头无上之宝,不知道!所以这部经看轻了,念佛这个法门也看轻了。念佛人表现不当,让社会大众产生很重的误会,你们念佛人念没效果。一般大众对经教没研究,全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七集) 2011/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67》)
...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后面是普贤十大愿王。这就是以前面四科,三福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三福里面说了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有这三个根才能够落实六和敬,没有这三个根,六和敬是假的,不是真的。有三福、六和,这个人可以称得上佛经上常说的多善根、多福德。《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就晓得,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多善根、多福德。善根是智慧,没有善根、没有福德的人不能往生,经上把这个条件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所以,我们有了三福、六和的基础,才能入佛门。修戒定慧,修菩萨的六度法,戒定慧是小乘,六度法是大乘;具足小乘、大乘的基础,再向上提升,如来乘,那是什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十愿是如来乘。所以住真实慧,庄严妙土,这个妙土要记住,庄严自心,内里面庄严自心,外面庄严妙土。自己内心要没有,外面妙土就没有,境随心转,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首先要庄严自心,庄严自己至少你看经题上给你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无上正等正觉,没有这个心怎么行?
这两句,「极乐净土之大本,普贤妙行之纲宗」,纲是纲领,宗是宗要,这多重要!修学的方法就在这几句话当中,我们要会看,要能看得懂,懂了之后要真能做到,这叫真修行。真修行就是改变心态,把不善、不好的心态统统改过来,心态改过来了,言语、造作自然就改过来。所以修行最上,你看连《了凡四训》上讲改过,最上的是从心上改。天天在一起学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六集) 2011/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76》)
...行时间长,到极乐世界去修行,这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很快就成就,这有什么不好?佛佛皆念一切皆成佛,我们前面读过。每一尊佛心里都常想,都希望众生赶快成佛,为什么?早一天成佛就少受一天罪,不愿意看到众生再受苦受难。这是佛心,这是本善,人性本善,都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快一点证得究竟圆满。所以诸佛如来跟阿弥陀佛密集的合作,十方世界诸佛如来,他的弟子只要登地,修行达到初地以上这个地位,这个登地是别教不是圆教,要是圆教就是初住。别教初地菩萨脱离十法界,他证得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土。到实报土,全都修普贤大士之法,我们这部经的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菩萨不修普贤法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地上菩萨全修普贤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一开头就修普贤大士之法,哪个法?《无量寿经》就是普贤大士之法。省多少事!直截、稳当、快速、容易。善导大师讲得好,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本经《大教缘起品》」,这是第三品,「云: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这句话是讲三世诸佛,佛佛都互相念,都是念阿弥陀佛。佛佛相念,念什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不讲《无量寿经》的,没有不讲《阿弥陀经》的,讲这部经就是念阿弥陀佛,讲这部经就是劝大家求生净土,快速的证得大圆满,目的在此地。菩萨往生的,生实报庄严土;声闻、缘觉往生的,生方便有余土;六道人天一切众生往生的,凡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一集) 2011/2/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1》)
...不知。无所不知,文殊菩萨不教了,叫你自己去看,多看、多听、多接触,无所不知。
所以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这佛示现的,示现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在这里表法的意思,就是先入为主,是善财童子成佛、度众生第一个法门,念佛法门。德云比丘给他开示,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把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让我们才非常惊讶,《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讲到家了,一门是主,门门是伴,主伴圆融不二门。如果是以禅宗为主,净土也是伴,哪一个法门都可以做主,都能统摄其它一切法门。念佛不例外,德云比丘给我们做示现。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法门?还不是这部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当中所参访的,包括德云比丘,五十二位善知识,那是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最后都归念佛法门,表这个意思。我对净土才接受,才不再怀疑,认真学习了。我花了多少时间?差不多二十年,才接受。所以,我知道古人所讲的这个法门叫难信法门,我承认它,真难信。真难信而能信,这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我们跟这些人比比不上,我花二十年才相信,你们怎么一、二年就相信?这说明什么?你们的善根福德比我深厚。我从年轻,对任何事情没有真正搞清楚、搞透彻,我是不相信的。所以真的很有幸,遇到三位好老师,没有老师指点,我们自己去摸,不一定一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一集) 2011/2/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1》)
...给你讲一生成佛的,第一是《华严》,第二是《法华》,第三是《梵网》。《梵网》没传到中国来,《华严》、《法华》传来了,《梵网》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全经没传来,只有一品。《法华》、《华严》到最后都是归向净土。《华严》最明显,你看到末后,善财五十三参,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导归极乐就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什么地位?一乘的一乘,这也是祖师大德们说的,《华严》、《法华》引导我们入弥陀净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祖师大德这一句话,我是深有同感。为什么?我信净土是从《华严》认识的,从《华严》、从《法华》、从《楞严》,这三部大经引导我归向净土,皈依净宗法门,不容易!所以修净土的人,就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西方极乐世界全是修普贤大行,这是古大德说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他成不了佛。所以大乘菩萨到最后,一定要接受普贤菩萨的教诲,才能够圆满成就。而怎么圆满成就?原来都是普贤菩萨领导大家到极乐世界去成就的,你说这个多殊胜!佛法讲无量的庄严,无比的庄严。我们了解这一桩事,真正体会到这个境界,才一心皈依净土,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
所以当年李老师把这一部经给了我,我就把《华严经》停止住不讲了。《华严经》讲一半,《八十》讲一半,《四十》大概也讲一半的样子,后头我就不讲了,我就发心这一生专讲《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讲了十遍,这一次应该是第十一遍。为什么?彭际清居士讲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六集) 2011/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6》)
...礼拜赞叹,学善财童子。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所学的法门不一样,善财童子无论见什么人礼拜赞叹,这是对的,为什么?它统统都能见性。至于自己学哪个法门,那一定看自己的根性。
善财修念佛法门,你看他参访第一个善知识,《八十华严》里面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吉祥就是德的意思,他代表初住菩萨。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善财童子参访跟他学习,为他说二十一门念佛法门,二十一是表法的,密宗表法的,表大圆满。这二十一门展开就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回归到净土,妙不可言!看他最后的一个善知识普贤菩萨,你看头一个老师修念阿弥陀佛般舟三昧,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你就晓得,善财修什么?他修念佛法门。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大乘、小乘无量无边法门,他参访就统统都知道、统统都明了,自己还是老实念佛。为什么要去参访?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他才能教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喜欢什么就教他什么,一丝毫不勉强。到他境界提升到一定的层次,统统回归净土。你看无量法门修成功的人,证得别教初地菩萨的地位,到哪里去?全到华藏世界去,到华藏之后,文殊、普贤率领他们到极乐世界,你才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极乐世界毘卢遮那佛赞叹,毘卢遮那佛没有嫉妒,文殊、普贤是他的大弟子、是他的助教,把这些学生全带到极乐世界去。所以阿弥陀佛被一切诸佛尊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一八集) 2011/3/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18》)
...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根本智。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广学多闻。没有开悟之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跟一个老师;开悟之后可以,可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成就你的后得智,无所不知。第一个老师是文殊菩萨介绍的,吉祥云比丘这出家人,吉祥云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换句话说,先入为主,肯定善财就修这个法门。吉祥云比丘给他讲、给他开示,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传法,给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是什么?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法门,统统归纳在二十一个,全是念佛法门。我第一次讲这一章经的时候,我没有发现到这个事情,太精彩!再看最后一个普贤菩萨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我们就晓得,原来善财童子一生就是修念佛求生净土,我对于净宗就相信,认真的学习了。这个法门真的是难信之法,我要没有《华严》、《楞严》、《法华》的底子,你介绍给我,我不相信。我自己学了十几年,看到这段经文,这才死心塌地皈依净宗。我没有周广大那么大的善根,人家一接触马上就接受、马上就相信;我修学大乘,搞了十几将近二十年才相信它。李老师劝我,我都没有接受,你说这个事情多难!
可是我这一接受是真接受,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其它的,以前喜欢这些、喜欢那些,华严、天台、法相,我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全放下了。甚至于连《华严》也放下,不讲了,讲《无量寿经》。我接受彭际清居士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二六集) 2011/03/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26》)
...阿弥陀佛装进去,心是阿弥陀佛。这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我再传授给大家。正像三时系念中峰禅师的开示,「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心换过来之后,底下一句就兑现,「此方即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即是此方」,为什么?境随心转。我们肯不肯换?肯换,马上就从凡夫变成圣人,转凡成圣一念之间。
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能代表正道?前面讲过很多,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们所修的正道、所住的正道、所行的正道、所传的正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其它的一切经是枝是干、是条是树叶、是花果,不离根本。《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极乐是根里头最主要的一个根。代表净宗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根本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根本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一句佛号。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正道。我们不知道、不晓得这句名号的作用,还去找这个、找那个,找什么方法都治不了我们的毛病,只有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还是治不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你不相信它,你怀疑它,你认为它太简单,哪有这么容易?这是你不识货。
世尊讲经说法无数次的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就没有办法把心放在一处。你心里的妄念太多,你不是住在一处,住在一处问题就解决了。现在教你住在哪一处?住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正道。真的制...(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二七集) 2011/3/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27》)
...别感谢老师,老师非常辛苦,多次的劝导我,我都没有认真去体会,没有接受。在《华严经》里面才知道,文殊、普贤都是修净土的,不但自己修,而且还率领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学习,这个景观让我非常感动。大乘佛法里头,哪一个学人对文殊、普贤不尊敬?那没有话说的。文殊、普贤学念佛法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个让我深深感动。我再细细的观察善财童子,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当然跟老师一样,仔细一看,果然不错,五十三参里他所修的就是念佛法门。虽然到处访问,增长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但是他修学还是念佛,其它的法门知识,他听了明白、了解就够了,不修,自己修的每天还是老实念佛,没改变。到第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多元宗教,对于任何宗教我都尊敬,我都知道那殊途同归,世界宗教是一家,我都学、我都听、我都去读,但是我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学来的。什么法门、什么样的教都能包容,只要它不是邪教,都欢喜、都赞叹、都礼敬、都供养。这些年来结的缘很广很深,所以才永离身心苦恼,自己得利益。受乐无间断,那这是广泛的利益,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所感受的都是乐,没有忧悲苦恼,没有这东西。
第十六,「大义门庄严」,什么是大义,这有解释,「净土是大乘善根界」,界是个界限,净土是大乘善根。「一切平等清净」,净土法门,一切两个字含义深广无尽,世出世间一切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二八集) 2011/3/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28》)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最后这句话那是弘法利生。前面的十句都是自己成就,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这才能弘法利生。这三条,总共十一句,是修学大乘最高的指导原则。后面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成佛的人,都是依这三条十一句做基础而成就的,没有这个基础不会成就,才知道这三条重要。
净宗学会当年成立,我们定的修行的纲领,一共采了五种,大家好记,愈简单愈好。第一就是净业三福,最高指导原则。第二个,六和敬,无论在家出家,大家在一块共修,必须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第三,三学,戒定慧。第四个科目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宗学人日常生活规范就是这五条,五种,好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够违背这五个标准。净业三福第一条里面包括儒释道三个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这三个根本的根本。没有这三样,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不会成就,念佛也不会往生。念佛人只能够说跟净宗、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不能成就。依照这个规矩去修,这一生决定生净土。
你能把净业三福这个最高的原则把握住,三个根扎好,修六和敬,修戒定慧,你能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能做六波罗蜜,菩萨六度你能够做到,你往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你能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都做到,恭喜你,你生到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佛菩萨给我们说的这些方法,我们要听话,我们要真干。这五个科目在这一生当中真做到了,真往生到实报土!一点不假。这些条目,我们在这部经里头都详细介绍过,所以这个《演义》,修净宗的同学不能不听。你不听,不熟,你怎么个修法?修行没有别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居家过日子,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不违背佛的教诲,这听话,这都是佛教的,依教奉行,真干,真正落实,你就成就了。末后一句,「此正第一大愿,国无恶道之成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一愿,就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也没有罗剎,也没有修罗。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魔恼」,这个世界有。「魔者,梵...(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三三集) 2011/3/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33》)
...念阿弥陀佛,你看看走的时候走得那么潇洒,预知时至。要求常住派几个人送他往生,到第二天真的盘腿坐在床上,大家念佛念了一会,他就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了。」这些人都还找他,你得留个偈子,留几首诗给我们做纪念。他说,我是老粗出身,也不会作偈子也不会作诗,不过我有一句话留着给你们做纪念:「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留这么一句话,极乐寺第一个往生的,谛闲老和尚对他非常赞叹,认为他是出家人最好的榜样,他做到什么?持戒吃苦。释迦牟尼佛说「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做到了,老实念佛,除念佛之外,除为常住服务之外没有念头,心清净。
所以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是六度,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以这很好记。我们提出来,希望修净土的同学们,我们净宗道场无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这五个科目相应,真正净宗学人。如果说是只挂名,这五个科目都做不到,那因果各人承当。真修行人好坏都不批评,只是一味真诚恭敬,各人因果各人承当。那我们这个经天天讲,讲得这么起劲,没人学讲什么?有,鬼神在学,我知道鬼神在听,他们听得很认真,他们真干,往生的不少,生天的也很多。大乘经教冥阳两利,我们讲堂旁边供的这些牌位,他们的听众密密麻麻,我就不能不讲了。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讲经,讲经的兴趣没衰,原因在此地。偶尔有时候他们也来找我,所以我了解他们。这就是兼行。正行就排上课程,大家一同来学习,看我们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四二集) 2011/3/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42》)
...,没有人会愿意去的,这个地方清净好修行。我们今天住在图文巴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很特别,它在山上,但是山上有这样一块平整的地,很不容易,山上的平原,起伏不大。在一般讲,这是修行人建道场的一个好地方,很理想的地方。起伏不大就是人心起伏不大,这个地方人爱好和平;换句话说,在这个地方修行,障碍、障难就不多。可是我们要懂得一桩事情,那就是共业。至少我们居住这个地区,图文巴这个地区的共业不大,差别不大。大家在一块相处,十万人在一块相处都能够和睦,都能够互相照顾、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就是非常好的城市。学院在此地,学院同学就有义务、有使命把这个地区人民带好。
怎么带法?我们做出榜样给大家看。首先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头一个教礼敬诸佛。我们在做了,做了十年,有点效果。我们做得不够好,希望向后十年我们做得更好。每个星期六的温馨晚宴,学院里面的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学礼貌,见人九十度的问讯。我们要这样做,你看如果做十年的话,我相信图文巴每个人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礼,这会震动全世界。这个世界哪有这么好的地方?大家都想来看看,都想来参观,带动这个地方的人潮,带动这个地方的经济,好事情。这个地方的人诚实,不欺骗人,你只要有这种印象给人家,在全世界人家自然的宣传,这个城市就是世界第一模范城市、和谐城市,我们做得到。我们这个十年基础奠下去了,也很有礼貌,不够,见了面十五度鞠躬礼,不行,要九十度。日本人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四三集) 2011/3/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43》)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七卷
...的,跟阿弥陀佛决定不相干,阿弥陀佛念念只盼望他回头。回不回头?阿弥陀佛对他是一片慈悲,这个我们要学。于一切恶作的众生不生分别心、不生嫌弃的心,应当要生慈悲心、怜悯心,知道他本性本善,知道他本来是佛,我们应当学诸佛菩萨一样,我们就感化他了,真正帮助他回头,让自己心纯净纯善,那就完全对了。对一切众生没有恶意,大灾难纵然现前,你会很平安的度过。为什么?诸佛菩萨护念你,天龙善神帮助你。
「现约今经」,现在就本经来说。「法藏大士住真实慧」,明心见性的人都是住真实慧,真实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外来的,只要见性,它就现前。「于无量劫庄严佛土」,怎么个庄严法?下面这一句就解答了,「德如普贤」,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庄严佛土,我们能把十大愿王落实,就像普贤菩萨一样庄严佛国土。第一个,真诚的礼敬,第二个,赞叹如来,如来是讲性德,这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相应,一定赞叹,他是坏人,坏人干了一桩好事,其它的不论,这一桩好事要赞叹,他做别的恶事,我也会绝口不谈、不提,也不必放在心上,这样就能感化他。自己要做出来,说没有用处,要把它演出来,表演,做出来给他看,真的爱护他,真的帮助他,这些做法就是住真实慧。礼敬是外表,决定是平等。赞叹是有差别,他作恶的,不赞叹,他行善法,一定赞叹。他在善法,短时间,只做个一天、二天,这一天、二天我们赞叹他,作恶的时间长,绝口不提。连儒家都能做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四五集) 2011/3/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45》)
...和睦,社会和睦,国家和睦,世界和睦,对于一切人事物统统要和睦。我们这些年常常劝导大家,用简简单单四个字,「诚敬谦和」,处事待人接物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落实六和敬。落实三学,三学是我们求学的准绳,决定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念佛人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戒,真照这样做,做个几年你就得定,念佛三昧现前了。三昧得到,我相信善根厚的,二、三年开悟;善根薄的,我相信七年、八年也会开悟。末后两个科目就是六度跟普贤十愿,念念与它相应,念念不违背,你是真正的弥陀弟子,因为极乐世界是普贤世界。你看这个经第二品「德遵普贤」,说明在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世界。用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专念,把这五个科目都完成,圆满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怎么个念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一集) 2011/3/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四百零九面最后一行。这一段虽然讲过,它太重要了,也太精彩了,我们把它复习一下。
「又小本依正因果皆不可思议。《疏钞》曰:依谓同居即寂光」,这依报,正报说「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这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净土依正因果,真正说到极处。十方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0集) 2011/3/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0》)
...中,十二个字全抓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向这上面归,在佛法上统统跟它相应,我们这一天的生活十二个字,我们这一年的生活不离十二个字,我们一生的生活都不离这十二个字,你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圣人,大圣大贤。我们为什么不走这个路子?佛法里面十善、四无量心,抓住这个就行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前面学过。不杀生,不欠人命债,杀生不但要欠命债,还要堕地狱;不偷盗,不欠人财,不必还债;不邪行,身三善。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妄语是欺骗别人;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作弄别人;不恶口,说话不粗鲁;不贪、不瞋、不痴,十善。十善、四无量心,有这个基础,修菩萨的十波罗蜜、六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圆满了。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真正能离一切相修一切法,往生极乐世界直接生实报庄严土,无比的殊胜。所以到极乐世界但受诸乐,极乐是从这来的。
「又《论注》曰」,《往生论注》,昙鸾法师的,「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这跟那个无间地狱正好相反,无间地狱是什么?永离身心乐,受苦常无间,无间地狱,完全相反。「故经云: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把极乐世界居民他们生活的享受为我们介绍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四集) 2011/4/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三集) 2011/4/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73》)
...高僧,以后都是他们国家的祖师大德。曾经在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提出这么一个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以哪一部经是最重要的,能代表整个佛法的?这大家认真去思惟、去观察,提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很多人都赞同。所以《华严经》就很特殊了。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把《华严》介绍给我,老师对《华严》怎么看法?佛教哲学概论,他用这个角度看《华严经》。没错,确实是佛教哲学概论,佛教所有一切支派都从《华严》出去的,《华严》的教义包括圆满的佛教,各宗教义都在里头。可是《华严》最后归到哪里?最后归到净土,这都是隋唐大德他们在那里研究、观察、体会的结论。《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证明,《华严》归极乐世界,也就是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地位就提高了,跟《华严》平等了,不但平等,甚至于还高过《华严》。一部《无量寿经》,现在这里面一共是四十八章,也叫四十八品,哪一章最重要?第六章。第六章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六章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其它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一直追,追到最后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一切归到最后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代表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教诲,总结就这一句。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现在翻的是从音翻的,音译的,阿弥陀佛四个字全是梵文,可以翻成中国意思,为什么不翻?...(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八九集) 2011/5/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89》)
...施,布施不善的,板着面孔很难看,叫人看到都害怕,那也是布施。所以布施里头有染净、有善恶不同,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干这个事情,自己不知道,果报不一样!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我们每天所造的业对于社会、对于大众还是布施。所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在日用平常、在生活当中,没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工作,没有离开处事待人接物。修学大乘的,慢慢觉悟了。我们走在路上看到树木花草,我们以尊重的心对它,以感恩的心对它,不都在布施吗?布施这些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这种好的布施,山河大地不会出毛病,灾难就没有了。我们处处用贪瞋痴慢疑,来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出乱子,灾难就发生。菩萨十波罗蜜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何尝不如是!全在日用平常之中,你要是真会了,这叫行菩萨道。这样才真正符合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四种遍施,它的名字叫四悉檀,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悉就是普遍、平等的,檀就是布施。
我们知道宇宙之间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自自然然从自性里头流露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样的心情居住在这个地方,跟居住在极乐世界无二无别。所以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上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心是佛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哪有差别!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它就起变化,没有分别执着它就没有变化。当我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0集) 2011/5/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90》)
...一样,压轴戏,最好的、最精彩的,叫压轴戏,最后压轴是大势至、观世音。我突然想到这个,我对付日本人,我说怎么没有关系?「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特别法门,它不是正常的,没有按照顺序排。我把他说得一愣一愣的。我说你们只看到观音菩萨,那太明显了,调一个位子你就没看见,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大势至不摆到最后?大势至的法门,这个念佛法门普遍法界,遍法界虚空界它都是第一,而观世音菩萨法门是我们地球上众生的第一,是小面积,我们这小面积,观音菩萨第一,大的来讲,大势至菩萨第一。这他才明了,原来《楞严经》跟念佛法门关系这么密切。我说对,一点没错。
《法华》、《华严》,尤其是《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从这个地方信净土的。哪个人劝都不行,李老师劝我好多次,我不反对净土,我尊重净土,但是我不愿意学净土。我还是喜欢《华严》、喜欢《楞严》,这个经的分量都很大,比《无量寿经》分量大多了,那个里头其味无穷。《楞严》纯粹讲智慧,《华严》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切经的总纲领。所以方东美先生把《华严经》介绍给我,这是佛经哲学概论,他是这样介绍给我,佛经哲学概论。真正是难信之法,我是从《华严》、《楞严》、《法华》导归极乐的,它们做引导,没有这些大经大论在引导,我的信心生不起来,真叫难信。可是我这一信,比一般人信的信心不知道要加强多少倍,因为我了解,一般人他不了解,我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相...(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七集) 2011/5/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97》)
...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那是什么?他已经得根本智了。一般的说法,他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圆教初住果位。在文殊菩萨会上他毕业了,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介绍他一位善知识,让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这是个出家人,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初住能见到初住。吉祥云比丘专修念佛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所以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修苦行,没有很好的体力决定做不到。九十天是一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修的是净土,他是一向专念,我们这才知道了。第一个善知识,中国人讲的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风俗,先入为主。再看到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换句话说,善财童子学的法门,彻始彻终就是念阿弥陀佛,我们才恍然大悟。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广学多闻,任何一个法门他都去看看,他都去学学,但是不修。看看什么?我知道,我了解,我不修这个法门。所以每一参访后面有感恩、有礼谢,礼辞就是礼拜、感恩,感谢他,辞是不学,不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知道了。那是求后得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学它干什么?学它为了度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不是用一个方法能普度的,你要接引一切不同的根性,你就要懂得一切不同的法门,是这个意思。那什么?为他而学的,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一向专念。所以五十三参是一向专念,彻始彻终他就是求生净土,就是想...(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大,影响的时间愈长,愈长是什么?不但你批评,你还把它写成文字,文字会流传后世,会影响后世的人,这就是影响时间长。传播得很广,那影响的空间大。结罪从这里结,你招的殃祸无法想象。我现在看到这些经文,心有余悸,为什么?年轻刚学佛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人。幸好回头了,要不回头还得了!没回头,真的,对阿弥陀佛、对这个法门半信半疑,轻易的批评。好在我没有丢开教,对教下兴趣是非常浓厚,特别是《华严》、《法华》、方等、般若、法相,特别爱好。不知道净宗是第一法门,不知道净宗是所有大乘到最后统统归到这里来。这是我从《华严》、《法华》、《楞严》里面发现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最后回归到大势至、观世音。《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这些大乘经,那我就是自招殃祸,肯定堕阿鼻地狱。上辈我们就学到此地,下面是中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修善愿生。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是中辈往生,我们看念老的批注。「《略论》云:中辈生者,有七因缘」。这些我们都是应当要学的,无论我们将来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0集) 2011/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0》)
...四册,《印光大师文钞》在台湾流通的,正编两册,续编两册。现在《全集》出来了,真难得,我们那个时候只看到前面两个部分。老师要我学印光法师,我把《文钞》读了一遍,很认真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对净宗有了基础的认识,不再排斥、不再反对了,相信了。但是这些经教放不下,这习气放不下,还是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经教上,一直到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
第一次讲《华严经》,我们什么设备都没有,连个录音都没有。第二次讲的时候不但有录音、有录像,我们有录像,还在电视台播放,这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想这都是三宝威神加持,缘成熟了。但是在第一次讲《华严经》之后,真的回归到净土了,发现什么?发现《华严经》最后是归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最后归极乐世界。我在台中学经教,大经学的是《楞严经》,在《楞严经》里面发现,「二十五圆通章」最后是归到观音、势至,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家知道这是净土法门,《法华经》也是归净土。我这才真正了解,《无量寿经》确确实实是如来在世普度众生的第一经,我才看到。然后听人家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彭际清说的,乾隆年间的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这在家的大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作的,这个本子引用得很多。我们相信了,这个念头一转,我就把《华严经》停了、不讲了,《华严经》太长了。我就发心专讲《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讲了十遍。我想我一生就讲《无量寿经》,其它的都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六集) 2011/5/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6》)
...,所以这个不容易相信。我们的烦恼一品没断,怎么智慧、福德就好像圆满了?这就是阿弥陀佛把他的智慧、福德分享给我们,他真分给我们,我们真得到了。在这个环境里面,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慢慢才淘汰。你看十方诸佛道场,烦恼习气淘汰尽了,智慧才现前。极乐世界不是的,到那个地方,智慧福德你已经得到,得到慢慢再放下,这是极乐世界跟十方诸佛剎土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道理在此地。
我们明白了,现在昼夜思惟怎么落实?「天亲菩萨《往生论》立五念门」,这就是天亲菩萨他老人家修行的落实,他是这么做的,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五念门,第一个是「礼拜门」。我们要想想这句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你看跟这个相应;第二个「称赞如来」,跟这个也相应,他第二个是「赞叹」。再看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诸位翻开《礼记》,头一篇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礼拜、赞叹。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没见过面,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