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所表演的、所说的居然完全相同。这就应了古谚语里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印度,距离遥远,三千年前,不一定是同一个时代,所说的、所做的完全相同,我们能不惊讶吗?我们再想,为什么要把礼敬摆在第一?实在说,礼敬是性德,从婴儿上就看出来了。我有一年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陪同我有念佛的同修十多个人,里面有个年轻的妈妈,推...(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九集) 2011/5/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9》)
...决定你果报的先后,因是决定你有果报,你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有,什么时候报,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缘,缘非常重要,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缘生,讲得很深。
害贤曰嫉,嫉妒贤人罪恶非常重。为什么?贤人他能为社会、为国家、为大众做许许多多的好事,你要是嫉妒他、障碍他,他无所谓,他可能还很欢喜。为什么?我不需要做了,你不障碍,他事情很多,他天天要忙碌去做事情,你障碍他,他就不要做了,他好好去念佛去了,可是那个罪可不得了。如果这个贤人,你不障碍,他能够利益千万人,他能够利益,时间来讲能利益几百年、几千年,这个功德多大,你障碍他,让他不能成就,这个罪多重、多深,你自己能想得到。所以佛家,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随喜功德」,这个好人他做好事,不嫉妒,随喜。随喜什么?欢喜赞叹,尽心尽力帮助他,他有多大的功德,帮助他的人也是一样大的功德。这有智慧,他才会干这个事情,没有智慧的人他就嫉妒,有智慧的人随喜。随喜,把他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嫉妒呢?障碍他,他没有事,他那些不善的一些影响,他的善行的影响,你障碍他不能成就,许许多多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这个帐全算在你身上,那个罪就太重太重了!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律里就有这一条,进贤受上赏。就是国家最高的赏赐是给谁?替国家推荐好人、贤人,国家给你的赏赐是最高的。如果要是嫉妒贤人、障碍贤人,那你受的这个刑罚是杀头。这个事情是真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记载,业因果报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0集) 2011/5/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30》)
...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感应,所以佛在此地首先教我们把人乘世善修好。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贤曰嫉。」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但是这一段没有学完,今天我们从头念起。这个是有意无意造作的罪业很重,别人有好事,一般人看到都生嫉妒心,而不知道这种嫉妒的念头、嫉妒的行为,对别人伤害并不大,别人受害顶多三分,自己受害是七分,把自己的善心破坏,没有了。自己的功德破坏了,将来果报在哪里?果报在地狱,想到地狱苦,这个事情怎么能做。他为什么这么做法?这真正叫愚痴,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明白人绝不干这个事情,没有智慧、愚痴迷惑才干这个事情。这桩事情,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说得太多,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特别建立一愿叫随喜功德,对治嫉妒的。别人做好事,我们能够随喜,把他的好事功德变成我的好事功德,这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要嫉妒去破坏?破坏的罪业多大?他这桩好事,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层面愈大,你的果报就愈严重;如果他利益的时间愈长,你在地狱里受苦的时间也愈长,完全成正比例。
这桩好事,如果是能够利益天下国家后世,你要是嫉妒障碍破坏它,堕在地狱,那可能是永远不能翻身,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所以佛对于这桩事情是常常说。如果你明白了,人家做这个好事,我们有能力出钱出力去帮助他,随喜功德,他的功德多大,我们得到的福报跟他一样大。如果我没有能力随喜,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富,帮不上忙,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一集) 2011/6/2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31》)
...叹弥陀,穷尽诸法实相之本源,出入无碍,故曰游入深法门。穷尽源底,是为甚深,故曰深法门。」这个几句话我们下午再学习,现在时间到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八集) 2011/6/5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五十面,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
「今诸菩萨赞叹弥陀,穷尽诸法实相之本源,出入无碍,故曰游入深法门。穷尽源底,是为甚深,故曰深法门」。这一段末后,念老为我们解释《会疏》跟《净影疏》里面所说的,现前这些菩萨们,就是从十方世界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这些菩萨前面我们看到供养,此地看到赞叹,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前面的两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些菩萨看这个样子都是修普贤行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因为每个人「咸共遵修普贤之德」,这在第二品里面我们就看到,所以我们晓得,普贤菩萨跟极乐世界的缘非常之深。赞叹弥陀,穷尽诸法实相之本源,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如果有人问,佛教经典里讲的是些什么?或者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讲些什么?这四个字就答尽了,「诸法实相」,是讲一切法的真相。这是什么意思?今天的哲学跟科学,他们所学的是什么?也是在探索、在寻求宇宙万法的真相。所以早年方东美教授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的哲学最高峰。佛经跟哲学所讲的是一桩事情...(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八集) 2011/6/5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38》)
...要赞叹,佛对赞叹不起心不动念。赞叹佛是叫外面人知道,佛有智慧、佛有大德,应当向他学习,是这个意思。「佛德者,如来所具之功德」。我们为佛弟子,应当要替老师宣扬,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但是决定不能过分,过分有损老师之德,那就错了。这个里头都是智慧、都是学问、都是德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七集) 2011/6/10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六十四面,倒数第四行,当中从「天乐之中」看起:
「天乐之中,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是表诸菩萨于礼供中兼修赞叹也。」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前面的三条,「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个称赞就是讲赞叹,「广修供养」,菩萨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三样统统都修了。「佛德者,如来所具之功德」,这是赞叹佛德。佛在未成佛之前,跟我们一样是凡夫,发愿修行,精进不懈,成就果地上无量的功德。这桩事情彻底证明世尊在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中国古德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会有成就。我们一般人没有耐心,修几天,或者修个三年五载,就希望有成绩,功德成就,不但是不可能,而且凡夫用心错了。我们想想凡夫用的什么心?妄想心、自私自利的心、急于邀功的心,这都是错误的。真正修行用真诚心,没有想到有什么果报,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七集) 2011/6/10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7》)
...的习性回归到本善,本性本善教育成功。本善就是佛,跟佛家讲的没两样,佛就是本善。
所以教学头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才智慧,智慧跟德行可以互为先后的,看人根性不相同,先后不一样。在净宗里面它把行摆在第一,解摆在第二,也就是重视行门,行门你先去做,做了之后再求解。《华严》就不一样,《华严》重视解门,所以文殊菩萨摆在第一,普贤摆在第二,先有智慧再来行,文殊是上首。我们看菩萨摆的位置,就知道这个宗派、这个行门,它是以行为主还是以解为主,但是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解行不能离开的。但是它有偏重,净宗特别偏重在行门,观世音摆在第一。《华严经》上普贤菩萨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净宗跟《华严》普贤菩萨是一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极乐世界统统修的是普贤法门。你看我们这部经第二品「德遵普贤」,不就很清楚吗?那是讲什么?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修行是德遵普贤,换句话说,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极乐世界菩萨个个都是修普贤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圆满你就证到妙觉果位,就成佛,成的是什么佛?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是不同的,找不到。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好像是个模型,到那边去个个都是这个模型铸造出来的,可以说全都是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尊,阿弥陀佛是本人,阿弥陀佛是你的自性,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他的威神光明普照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的国土,确确实实是稀有难逢,不可思议的法门。
下...(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八集) 2011/6/11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8》)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八卷
...,不认为这个身是我。有我这个念头就错了,你的六根在造业了,只要有我就造业,何况其余?所以佛家修行,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从哪里下手?从无我下手。《金刚经》上所说的先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众生相引申的意思就是空间,寿者相它的意思就是时间,用时空来包含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它不离时空,时空没有了,万事万物当然不能存在,全是假的。万法皆空,空亦不可得,空也是空的,不要执着有个空,不要想着有个空,有这个想法错了。这里末后两句话说,「自亦不存,剑亦非剑」,这个剑代表智慧。「故善调伏」,这真的叫善调伏。贤首国师的《还源观》,第四段为我们举四德,德是作用,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这两句。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妙用就是此地讲的善调伏,妙用,他不造业。
我们凡夫随缘他就不妙,随善缘造善业,惹来三善道的果报;随恶缘造恶业,感得三恶道的果报,这个作用不妙。妙是随缘不变,妙在此地,不变能随缘,随缘能不变,不变靠什么?靠定、靠慧。没有定慧他就乱了,他就变了,随缘随着变,我们一般人讲「心随境转」,这就是随缘随变。心不随外头境界转,这就是功夫,某人有修养,有定功,无论是善缘、恶缘、逆境、顺境,他如如不动。他为什么不动?他知道诸法实相,他的心住在诸法实相当中。诸法实相就是密藏,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所以他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他在境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六集) 2011/6/24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66》)
...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成佛,像弥陀的本愿,前面我们念过「一切皆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是成佛的方法,目的是一切皆成佛。
「成佛唯一之至道」,这个至是达到极处,就是下面说的,最极圆顿的教法,这叫至道,唯一的至道,这部经当之无愧!一乘经,古大德为我们判定三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当中,《华严》、《法华》、《梵网》。《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梵网经》,是《梵网经》里的一品,就是受戒的,这一品专门讲菩萨戒。《无量寿经》是不是一乘经?《无量寿》真正是究竟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最后的圆满,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诸位读《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证得究竟圆满。什么方法证的?往生极乐世界证得的。这部经专门讲极乐世界,专门讲往生不退成佛,这不是究竟一乘吗?所以是最极圆顿的教法。「乘为车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载运行人登于涅盘彼岸,故名为乘」,古时候读音读去声,读「胜」,我们得随俗,大家都念「成」,我们就念「成」,我们念「胜」他听不懂,不随俗就很麻烦,我们还是帮助这些俗人。
「《胜鬘宝窟上》云:一乘者,至道无二,故称为一。运用自在,目之为乘。」《胜鬘宝窟经》上说的,也说得很好,一乘,如来教法当中至高无上称为一乘。运用自在,这就是讲善巧方便,净宗法门若说是善巧方便,真可以说排名第一,它真简单、容易、稳当,效果...(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0集) 2011/6/26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70》)
...《仁王经良贲疏》曰: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这是《仁王经疏》上的一句话,这真正是菩萨境界。于一切法,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眼对色,耳对音声,乃至于意对一切法,意是念头,真正不分别,就是我们经题上的「平等」。平等是不分别,平等心现前,平等性智,一定没有所得的心。无所得心就是无分别智的起用,无分别智是体,无所得心是作用,有体有用。从用上看到你的体,从体上看到你的作用,这都是修行真实的境界。我们在大乘,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没到这个境界,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契入这个境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个境界,普通人没有。但是我们明白之后,我们要生活当中去练。练什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两句话,去认真学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过分执着自己的意思。学什么?什么都好,什么都随缘。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学得不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以他做榜样,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没出家之前,特别是年轻时候在日本留学,我们看那些故事,那不是假的,他那种分别执着是超人的。跟朋友约会,朋友来看他,约到八点钟,早晨八点钟的时候你来。他一定准时,如果八点一分,他门关到,他不见你,你失信,你不守信用,不见你,下一次再约。真不容易,准时,早到了不行,迟到了也不行。那么执着,成见非常深。以后学佛之后,全放下了,什么都好。他在新加坡访问,所以新加坡他的朋友也很多。老和尚告诉我,弘一大师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一集) 2011/6/26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71》)
...天遇到了。遇到了要不能把它抓紧,当面错过,那叫真可惜!你自己要常常想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才碰到一回,不一定碰到。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怎么会被你碰到?我们真碰到了。碰到夏莲居的会集本。集什么?集大成,经教的大成。这部《无量寿经》可以说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教义全都有,具足了。这一样东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学全在其中,这得了吗?无上的法宝。黄念老的批注是集经论批注,以经注经,经论注经,古今中外祖师大德的批注,集这个大成,这一部经就是一切经,《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经归到《华严》,《华严》叫一切经,《华严》归《无量寿》,末后这太明显,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殊胜的净土,我们不能疏忽,无上的演绎,在表演给我们看,《华严》归净土,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你还不觉悟吗?你还会有疑惑吗?如果还有疑惑,还不相信,还有胡思乱想,那善根福德有问题。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福德是能修、能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
所以力用三种,第一种「思择力」,这是智慧,你有智慧你才会选择,「谓思惟拣择一切善法,而得其力」。我们今天用真实智慧选择净宗法门,选择《无量寿经》会集本,选择黄念祖的批注。黄老的批注真不容易,我到他家里去拜访,看到堆的这些参考资料,我问他老人家,你从哪里得来的?不可能!他笑着告诉我,三宝加持。真的不是假的。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0集) 2011/7/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0》)
...是觉法,觉而不迷。迷就是邪法,对于大乘经教,你要是迷而不觉,你不是看它作邪法吗?道理就在此地。
「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萨之心,远离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圆法,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之大白牛车也。」后面这一句是比喻。所以菩萨的心远离偏、远离曲,决定不会把偏邪委曲这些放在心上,心里面只是一乘圆法,究竟圆满之法。一乘圆法,在大乘经教里只有两部经,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还有一部没有翻译到中国来,《梵网经》。《梵网》是一部分量很大的经,翻到中国来的只有当中的一品,菩萨戒,「菩萨心地戒品」,只有这一品。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圆中之圆,究竟圆满,是哪一部经?是《无量寿经》。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圆满了。这是古大德公认,没有人反对。《华严经》怎样达到究竟圆满?是因为普贤菩萨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无量寿经》乃圆中之圆,究竟之究竟。从这些比较,这一部经突出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里的第一经,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弘化利生唯一的一部经典。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这里头无量无边的众生,每天往生极乐世界的有多少人?无法计算。有一等人听到这些话,他就怀疑,极乐世界能容得下吗?极乐世界有多大,能容得下吗?首先要晓得,极乐世界不是一个星球,这一定要懂得。不是一个星球,你住在哪里?这个问题阿难尊者问过,就在本经。佛讲得很好,夜摩天住在哪里、兜率天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五集) 2011/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5》)
...这个道场比他大,他只有一层,我有三层。所以我想要定下来,八十五岁了,才有这个缘分能够定下来,不想再跑。定下来我也是讲一部经,专讲《无量寿经》。这一遍我预计大概十月可以讲完,讲圆满,大概是用了一千三百个小时,这也算是一部大经。讲完之后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第三遍。有人问我《华严经》呢?这就是《华严经》。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的。这个居士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的著作很多,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他作的,有《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他作的。他说的话,《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这个话讲得有道理,《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
所以梅光羲居士在这个经的序文里头,写了很长一篇序文,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好。这部经不但度现前众生,往后世尊末法九千年的众生,都是这部经得度。梅老居士的话我们可以相信他。所以自利,自利方便就是一部经,一门深入,一句阿弥陀佛,念念别忘记。中峰禅师说得很好,「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你能不往生吗?你决定往生。为什么?心是阿弥陀佛的心,愿是阿弥陀佛的愿,言是阿弥陀佛的言。阿弥陀佛是什么言?「南无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的言。行是阿弥陀佛的行。信愿解行全是阿弥陀佛,你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大圆满,蕅益大师讲得不错。蕅益大师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七集) 2011/7/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7》)
...向菩萨千分诚敬,十地菩萨万分诚敬。得的利益,像印光法师讲的,不一样,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一点都不错。我们要没有诚敬心,什么都得不到。诚敬心从哪里修?从父母,你对父母都不诚敬,我对老师诚敬,骗人的,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还要看你的起点,起点是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对父母都不诚不敬,对别人肯定有企图,不是真心的。佛法观察入微,观察细密,要求严格。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共同要求的,这是根基,不是这个根基你不能成就,你在儒不能成为圣贤,连君子恐怕都做不到,在佛不能成为佛菩萨,决定做不到。诚敬多么重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十大愿王也有高下不一样,十地菩萨有十地菩萨的十大愿王,十住菩萨有十住菩萨这个十愿的讲法,十信有十信的讲法。愈往下讲得愈浅,愈往上面讲得愈深、愈微细,都是这十门功课。我们初学也学这十门功课,头一个学礼敬。所有的菩萨、阿罗汉都学礼敬,那些人学的礼敬跟普贤的礼敬有什么不同?在形式上看没有两样,你看不出来,从心地上看那就差别很大。普贤,地上普贤菩萨,那个心量,《华严经》上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是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他那个诚敬心,不但对诸佛菩萨,对父母、对长辈,乃至于对蚊虫蚂蚁、对花草树木、对山河大地,对一滴水、一粒微尘都像对佛菩萨一样,决定没有两样,真诚恭敬到极处,所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九集) 2011/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9》)
...长我的福报,这就是我的福田。「又《优婆塞戒经》明三福田」,我刚才说的。第一个,「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父母是生我之恩,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父母跟老师对我是有恩,这是恩田。所以父母是应供,老师也是应供,应该接受我供养,我们应该供养他。第二,「功德福田」,这是三宝,佛法僧。现在有人说,这个僧已经他不持戒了,甚至于行为还不如在家人,现个出家相,要不要供养?要。为什么?他既然是这个形象,我们是恭敬三宝,他现的相是三宝之一,他自己破戒不如法,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几个人败坏佛门,把整个佛门都把它放下,这是错了。一百个出家人里头,九十九个不如法,还有一个真如法的,都不得了。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礼敬诸佛」,那是没有分别的,他的功德大!他不是看作僧,他看到那个出家人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还得了吗?他心目当中是供佛。他不管他是真僧、假僧,我心目当中是供僧,你就得福。不可以起分别,不可以起执着;起分别执着,你自己把你自己的福田破坏了,别人破坏不了,这个道理要懂。
大圣大贤、诸佛菩萨都教导我们,「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虽然是个破戒比丘,一切都不如法,他的本质是佛,他的本性是善,所以你从本性上去看,他是佛,他是善,我们就应该供养他。所以十大愿王里头「广修供养」没有分别心,一律平等供养,都是把众生看作佛,所以他能成佛。佛眼看众生全是佛,凡夫看诸佛如来都是凡夫,这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九一集) 2011/7/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91》)
...》、《般若》,非常有兴趣,对净宗很冷淡。常常劝我,我也听,听多了不反对,也很尊重,但是就是不学,学也是表面敷衍,不是真干。十多年之后,我离开台中,讲《华严经》,真的是从讲《华严经》里面明白的。是早年第一次讲《华严经》讲了一半,也讲了不少年,我记得讲了十几年,但是十几年是断断续续的,因为常常到外国去,一到外国去就中断,回到台湾就接着讲。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贤是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是修什么法门?因为那在《华严经》后头,还没有讲到。我就翻到后面去看,翻到《四十华严》,四十卷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令我非常惊讶,文殊、普贤是我们最佩服、最尊敬的大菩萨,他们是修净土成就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四十华严》我也讲了一半,囫囵吞枣没发现,好,从头再细看,善财童子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当然传老师的法,那老师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成就的,学生哪能不修这个法门!再一看就在面前当面错过,讲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
他第一个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叫佛立三昧。这个三昧很难,一期九十天,三个月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下来。没有好的体力受不了,不是三天,不是九天,九十天!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善财第一个善知识。我们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他第一个修这个法门;再看最后,最后一位是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六集) 2011/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6》)
...的念头,他心就不清净。我们人间看到,这个人真的做到牺牲奉献,他没这个印象。
佛希望所有的弟子统统是大乘根性,但是大乘根性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础。小乘就是彻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后又全面提起,所谓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么?两桩事情,普度众生,正法久住,这两桩事情。我们从放下之后,心一转那就是大菩提心,念头也转,不舍众生,众生太苦了,要帮助他。怎么帮助?一定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怎么做起?从我自己做起,做表法,做出样子给大家看。做出什么样子?持戒修福,做给别人看,别人不知道是持戒,我们做出来给你看。现在这个社会,要把《弟子规》做出来,《感应篇》做出来,《十善业》做出来,菩萨六波罗蜜做出来,最高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做出来,那就是大德。这个确实是不为众恶,心里头一点恶念都没有,一丝毫邪见都没有。所以这里说的,这是《嘉祥疏》里面讲的「降化其意」,这对自己说,降伏自己自私自利这个意,不为自己,这样你才能入得了道。这个道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觉悟。真的这一句「悕心入道」,我们换句话说比较容易懂,改邪归正,正是道;破迷开悟,悟是道。
我们现在的心为什么入不了道?它有障碍,障碍就是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放下了,前面这句降化其意,放下你自然就入道。入道之后「令持五善,顺教修行」,这是自行化他,而偏重在化他。为了化他,我要把佛陀的教诲表演出来,做出来给人看,别人才相信。所以自行的目的是为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九集) 2011/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9》)
...念,你问他什么,他都是阿弥陀佛,你跟他讲什么,他还是阿弥陀佛,他全部都会归在阿弥陀佛上。这样的念佛人,临走的时候为我们表法,瑞相稀有,真往生了,聪明一世的人最后不如他。他什么?他一生都把那个德本抓住了。他修积的功德我们看不见,但是他功德的果报我们看见,在临终瑞相当中看见,这个人没有白来。我们看到、听到了,要知道羡慕,要知道向他学习,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
如来正法是什么?大乘经教。大乘经教对今天众生的根性,最契机的、最方便的、最直捷的、最稳当的、成就第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法门,持名念佛,总归在这部经上。我过去学《华严》,在《华严经》上用了不少的时间,最后看到《华严》,《华严经》的总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是《华严》的归宿。我把这个事情才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完全肯定《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一体,无二无别。彭际清居士讲的话我完全同意,一点怀疑都没有,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华严》就是大本《无量寿经》,这个里头有个小本《阿弥陀经》,那就是小本。《阿弥陀经》是小本经,《无量寿》是中本经,《华严》是大本经,三经一体,三经无二无别。我以为《华严经》分量太大了,不是现在一般人之所能受持,所以我就把《华严》放下讲《无量寿》,过去讲过十遍,这是第十一遍。我是真发了这个心,这一生有生之年专讲《无量寿经》,专弘《无量寿经》。如果将来有时间,我替《华严经》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九集) 2011/8/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9》)
...事情在本经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十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在一起曾经讨论过,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圆满的佛法?几乎这些大德们都公认《华严经》,所以《华严》就称之为叫根本法轮,用现在的话说,佛学概论。它里面确实无所不包,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华严》全都包了。所以《华严经》是公认的一切法的总汇,学《华严》就是学一切法。所有这些各宗各派都是《华严经》的枝叶,都离不开根本,《华严》称为根本。
《华严》最后成佛怎么成的?我们细细去读《华严》,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最后一招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最后总归是归到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他跟着普贤到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修行?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哪里看出来?从五十三参第一,《八十华严》里头第一位善友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就是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他修的是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般舟也叫做「佛立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下来,不能坐着,九十天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了,一句阿弥陀佛是所有法门都在里头,是《华严经》的总结,阿弥陀佛。《华严经》是所有法门的汇集,汇集到最后就这一句阿弥陀佛。
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没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0集) 2011/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0》)
...些科学家们他们都知道,他们也都在呼吁,希望大家重视念头。不管你有意无意,每个念头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就像《还源观》上所说的,出生无尽。念头周遍法界,比光的速度快,念头才一起,整个宇宙都周遍了。太阳光到地球还得八分钟,太慢了,意念的能量多大。我们非常欢迎,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这好事情。
所以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懂得,发这么大的心,要来帮助还在迷惑的这些众生,这发大誓愿。说明法藏的愿从哪里来的,都是为苦难众生。「为令行者生担荷心」,要把这个担子担起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发起悲智」,悲是慈悲,智是智慧,有慈悲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有智慧没有慈悲不肯解决问题。所以菩萨悲智双运。「具普贤愿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每个菩萨都必须要学习的。第一个要学习礼敬,普贤的礼敬是平等的,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不能轻慢。轻慢,你对佛轻慢。不但对佛,对所有的众生,像畜生蚊虫蚂蚁可不可以轻慢?不可以,要把牠看成佛一样来礼敬牠。牠有没有感受?有,这些年我们实验都非常成功,我们可以跟牠沟通。不但是动物,还有花草树木,它也是众生,它本来也是佛,还有山河大地。矿物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逐渐逐渐也被科学家证明了。
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证明水会看、会听,会懂得人的意思。这是一九九0年代初,我住在澳洲,有同学在网络上发现这个信息,把这个信息拷贝下来给我看。我看的时候很欢喜,佛法里又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五集) 2011/8/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5》)
...乘愿海,悉赐大白牛车,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如来说这个人不是小乘,怎么不是小乘?要知道,弥陀是一乘愿海,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一乘愿海是哪几部经?隋唐时代古来祖师大德,一乘经只说了三部,第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部《法华经》,第三部《梵网经》。《梵网经》没有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只是受戒的戒品一品,这也是一部大经,一乘经。《无量寿经》是一乘愿海,这个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普度众生。梅光羲老居士在这个经的序文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也是隋唐时代这些大师们所公认的,《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最后归宿到哪里?找这个,最后归到什么地方?都归到极乐世界。《华严经》,你看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是什么?就是《无量寿》,一乘经统统归《无量寿》,所以这部经称为一乘愿海。《华严》好像是长江,《法华》好像是黄河,统统流到大海,流入大海。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启示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千经万论都像陆地上的河流一样,没有一条河流不归到大海。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归宿到净土。
我们再看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尊称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又看到十方世界无量的这些菩萨,大行菩萨、小行菩萨,统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这表的是什么法?岂不是在此地告诉我们,无量诸佛如来在十方他们自己国土里头教化众生,都劝所有的学人,从菩萨到六道众生,不是都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七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7》)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七九卷
...了,灭法了。我们还在这撑住,如果我们能讲又能行,依教奉行,那就提升,把末法提升成为像法,我往生那一剎那,那是正法。所以这些道理都能够贯通,没有忧虑、没有怀疑,你说你多幸福、多快乐,你对这个世间所有一点忧虑都没有。没有忧虑,没有恐怖,没有惊吓,没有怀疑,在这个世间灾难来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佛来接引,我们跟佛去了;另外一种现象,佛加持你,保护你不受灾难,你平安度过。那是什么?你还有任务,你还有事情没有办完,你得要处理大灾难后面这些问题。灾难后续的问题,那也是非常沉重的一个任务,帮助这些苦难众生,都是好事。所以安稳自在,从容往生。
下面,「如《普贤行愿品》: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个愿王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些经文都是说明事实真相,信受奉行的真实利益,为人演说不可思议的功德。「佛复记曰: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值就是遇到,这个人曾经在过去遇到过去佛,授菩提记。「佛为印证,如是之人,皆已于过去佛前,领受菩提记,皆当作佛」,并为『一切如来同所称赞』。这就是说在末法时期,能够有缘遇到大乘、遇到净宗、遇到这部经、遇到持名念佛的法门,不容易,绝不是偶然的,绝不是小事,这个人过去生中是个学佛的人,而且曾经供养很多佛,善根深厚,乃至于佛曾经给他授记。现在释迦佛又为他印证,说「如是之人,皆已于过去佛前,领授菩提记,皆当作佛」,这是世尊给我们真正发心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一集) 2011/9/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71》)
...果报都不好。
「今经」,现在我们学习的这部经《无量寿经》,「正是华严中本。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剎,普劝有情同归极乐」。这部经称为《华严》中本,这是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的,这位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告诉大家,净宗是稀有的法门,他说出我们遇到净宗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跟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是一个意思,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不懂,遇到了不相信,遇到了没有求生净土的愿望,这是什么?阿赖耶识种点善根,他在六道轮回里还有苦受,这一生不能出离。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可以这么讲法,《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大乘佛法、无量法门最后终极的目的是到极乐世界,这部经直截了当指导你同归极乐。
我们要「求生净剎」,还要「普劝有情同归极乐」,他愿不愿意,他懂不懂没有关系,在他阿赖耶识里头种这个种子,他就跟你有缘了。你生到极乐世界去,他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知道,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就像你回到无尽之网,遍法界虚空界的信息你完全收到。在极乐世界心是清净的,不是浮躁的,这是极乐世界的环境好,我们今天讲磁场好。「今所劝者」,今天所劝的是什么人?「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这什么人劝我们?不是普通人。所劝者是弥陀的本愿,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如来的本心,本愿是帮助我们一生当中圆满...(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九一集) 2011/9/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91》)
...满,贤人。能够做到三分之一,做到一半,君子。统统都没有,全都没有了,在佛法叫凡夫,六道凡夫,全没有了。所以,这四科统统做到,身心健康;家庭落实,你家庭美满幸福。你用它来经营一个公司,那就是现在日本的稻盛和夫。你用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大治,盛世就出现,太平盛世就出现了。就这么四样东西,就像万花筒一样,四样东西,千变万化,没有一个不美,没有一样不好,妙不可言!
这个东西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是什么?这是佛法,这是大乘,这个东西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你要懂得它的话,会运用它的话,真是自度度他。佛法里面教给我们的,你看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大愿王,全摆平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华严境界,诸佛如来的境界。十善业道,从凡夫境界到如来境界,就十样,就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你看它在比丘,它变了多少?三千,三千威仪;三千威仪一归纳,十善业,十条。在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就十个,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到如来果地上、法身菩萨,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就十条,不能小看它。中国人讲的德目,里头还有重复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四维礼义廉耻,你看礼前面有,仁义礼智信里面有,有重复的;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就是连重复一起算,德目只有十七个,一展开无量无边,总纲领不多。
净业三福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教我们怎么修法。但是根之根,世法、佛法没有两样,孝亲尊师,根之根。孝养父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九三集) 2011/9/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93》)
...号,从一切诸佛信愿行到证果,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到最后提炼成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要晓得,出世诸佛大法里最精的精华的东西。很可惜,多少念佛人不知道,不知道这是一切法里头的精品,还要搞这个、去搞那个,那就没法子了。
「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十大愿王这十桩事情,是什么?是根本智里头,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的智慧,这叫差别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般若无知,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所以,根本智就是三昧。三昧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不动的,这个智慧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是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无所不知。这个十愿不可思议,愿愿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因为根本智遍法界虚空界,从根本起作用哪能不遍!「今则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现在这一句名号,里面把普贤菩萨的愿王全部包括,一条都不漏。净宗唯独提倡信愿持名,这是从差别智又回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它又回归到根本智,根本智是理一行三昧;就是说,从事一行三昧回归到理一行三昧。「盖持名之妙行,以果觉为因心」。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弥陀的果觉德号,是果觉的圆满功德成就,我们用它来做为我们修行的因地心,这还得了吗?别人的因心从哪里修?从五戒十善、从止观、从禅定、从忏悔,许许多多方法,无量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九六集) 2011/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96》)
...些话,我学习的态度、方法跟马哈迪长老谈过。
哪能批评?怎么可以比较?不可以,那我们太自负了。这是我提醒校长,这门课,我们学习的心态要改变,不可以站在批评的立场上来看一切宗教,要用自己虔诚、谦卑、学生的立场来看这些大圣大贤的教诲,向他们学习,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远离愚迷,安住不动』,这个不动是讲我们的立场,我们做学生,我们是凡夫。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德行里头最重要就是谦卑,实际上其它宗教也不例外。佛门课诵仪规里面常常念到「一心顶礼」、「一心恭敬」,这是谦卑。天主教的《玫瑰经》,是他们早晚课诵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我学习的这个本子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学习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摆在第一段。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能不恭敬?礼敬诸佛就是礼敬性德,尊重自性,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如果离开大圣大贤,用傲慢的这种态度,用我们自己的知见,我们拿他们的东西来比较,拿他们的东西来批判,这样的心态,圣贤的教诲你是决定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你天天念诵、天天学习都得不到利益。你得利益多少,完全在你的诚敬心,这个话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了很多遍,不是一遍。《文钞》是别人把它纂集成功的,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是陕西人,陕西的乡音很重,所以他讲经别人听不懂,老人很慈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二卷) 2010/2/7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02》)
...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人肯定往生,肯定成就。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里面几乎一半以上,他们念多久?大概都是三年,三年到五年成功。其它法门哪有这么快!我们要想明心见性,到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去,再去办这个事情。所以我常讲这是第一等聪明人,先取极乐世界,再达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把我们的修学分成两个阶段,现前是第一个阶段,到极乐世界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我们再把它完成;在第一个阶段,要想完成的话很不容易。所以现无量身在一土,那就是你的慧眼,你看到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化身,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在此地教我。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一生决定成就无上菩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十句,每一句他都圆满的做到,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所有一切人,从早到晚所接触的都是,各个都是。我们迷了不知道,看不出来;觉悟的人,他看出来,所以一切恭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七卷) 2010/2/14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0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三修行住」。今天恰逢中国的庚寅,虎年,庚寅年的元旦,在这个地区,我们看到一片欢度新岁的氛围。我也很久没有在台湾过年了,这几天过年的氛围,我相信很多同学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最重要的,我们要能够谨记住「孝亲尊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六卷) 2010/2/12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06》)
...为什么此地还要修无常苦空无我?这个用意我们能体会得到,就是《还源观》里面所说的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威仪有则就是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修行的榜样。我们修行时间不算短,这一生当中能得人身、能遇到大乘,这还不是大乘,圆教一乘,《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决定不是一生一世能遇得到的。你看这个世间的人多少?全世界的人口将近七十亿人,这么多人当中有多少人闻到佛法?根据一般统计来说,全世界的佛教徒大概是七亿人,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超过十亿。七十亿,七亿,十分之一,这也算是不错了。这七亿人当中,有多少人遇到大乘?那就少了。大乘里面又有几个人遇到《华严经》?遇到《华严经》又有几个人回归净土?《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一层一层淘汰下来没几个人。我们很幸运,这些条件都具足,这个在佛法讲,这是大福德、大因缘,绝对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能得到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都在学习。生生世世学习怎么都没入门?这就是烦恼不肯放下。所以我们只好要累及修行住的菩萨为我们做示现、给我们启示,他还在修十无常观。
今天我们从第五句看起,『一切法无作』,从这一句看起。「观一切法无作。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既念念无常,于是了知诸法无有造作之相,是名观一切法无作」。这种境界是佛菩萨随顺自分而说的,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佛依什么准则来为大众说法?佛是依二谛,为一切众生说法是依二谛。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九卷) 2010/2/16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09》)
...殊会下肯定是修净土法门,老师主修的法门,学生怎么能改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就是修念佛法门,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修这个法门,一期是九十天,就是三个月,三个月只可以站着、走动,不能坐、不能睡觉,所以叫佛立三昧。很辛苦!三个月不能睡觉,可以走动、可以站着,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那要很好的体力、很好的精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专修,这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真的很辛苦。吉祥云比丘修这个法门,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善财童子头一个参访他,文殊菩萨特别介绍的、推荐的,我们中国人所谓是「先入为主」,这第一个善知识,善财童子参访,那就是他主修的。再看最后,最后我还没讲到,普贤菩萨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当中参访的五十一位善知识,代表什么?代表佛法里面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五十一个代表,五十三参归纳为五十一个代表。这五十一个人,从事上讲,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从佛法讲,代表所有的法门,善财童子统统都学,那就是四弘誓愿里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善财确实是表演给我们看,把四弘誓愿做出来。你看文殊会上他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文殊菩萨会上开悟了,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掉了,《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文殊菩萨叫他去参访吉祥云,吉祥云是初住菩萨,他能跟初住菩萨见面,说明他自己是初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九卷) 2010/2/16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09》)
...》一样,一切法门的根源就是阿弥陀佛。这个话我们在学习《华严》,前面讲过多少次,你要记住,你要相信。我们再说一遍,隋唐时代那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唐太宗护持,当护法,文武百官对三宝没有不尊敬的,皇上尊敬。那个时代的高僧太多了,佛教十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兴起的。当时确实有些祖师大德们,碰到一块谈到一个问题,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哪一部算第一,能够代表全部的佛教,能够代表佛教全部的宗派跟法门,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最后的结论公推《大方广佛华严经》。于是大家称《华严经》叫根本法轮,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华严》就比下去,《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上讲的就是极乐世界,完全介绍极乐世界,归到净土,归到《无量寿经》。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华严》第一,《华严》第一个归净土。这是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他们做的事情,我们现在人想想,那都是佛菩萨做给谁看?做给我们现代人看的,为什么?难信之法,这我们就相信。
那好我们这样再问,继续问下去,《无量寿经》还是有个分量,这样一部经里头,哪一段经文最重要?近代夏莲居老居士这是民国年间的大德,知道的人不会太多,名气并不很响亮,真大德。我们能够知道,是老师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介绍的。他老人家这个会集本,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佛门接受了,不再反对,国家也接受。这个本子,他把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一八卷) 2010/2/25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18》)
...识起作用。识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着,它起作用才有变化,才十法界依正庄严。识里面有染净、有善恶、有因果,性里面没有!
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很难,这是在此地听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所证得的这些境界,说出来跟我们在一起分享。我们应该怎样来听?真诚心,决定不怀疑。佛门里面,五戒里头「不妄语」,哪有佛菩萨妄语的道理?所以我们用真诚的信心来接受。我们也想到这个境界,尤其希望这一生当中能证得。说来生,来生太渺茫,来生我们还能得人身吗?还有机会闻佛法吗?这些都是不定的因素。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古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抓住当下,你才真的有成就,不要想未来。抓住当下,有没有办法?有,《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修行,《华严》太大、太高、太深了,真的不容易,我们找个比较容易的,找《无量寿》。《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是《华严经》的总结,依照《无量寿经》里面的理论、方法来学习,老实念佛,印光大师说「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生到净土,你就入华严境界,你就入不二法门,这是快捷方式。我们要真干,你有一桩东西没有放下,那就障碍。念佛为什么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没有别的,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放不下没关系,把分别执着放下,下面二土决定得生,方便有余土跟凡圣同居土有分,不是没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二一卷完)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二一卷) 2010/2/28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21》)
...。如果是出家人,他自己没有做营生的事业,换句话说,他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你所贪图的这些当然要靠在家居士供养。你对这些信徒提出许多的要求,不净之物!信徒对你,他也供养你,但是所供养的不净,怎么不净?自己的心不清净。供养的人,信徒的心也不清净,怎么不清净?「这是我的师父,我要好好照顾他,那个出家人不是我的师父,饿死我也不管他。」你看看你的心不清净,供养的人也不清净,接受供养的人起了贪心,也不清净。
在家信徒对于出家人供养要有平等心,你的心就清净,不能分这个法师是好法师,那个法师是破戒的法师,你的心都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对他一律平等的恭敬,这就如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广修供养里是清净心、平等心,布施供养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定就是不分别。这个出家人持戒,那个出家人破戒,不分别,平等供养,成就你的定,如如不动。也成就你的慧,他持戒你不是不知道,他破戒你也不是不知道,你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是你的慧,你不是白痴;你要都不知道,那你变成白痴了。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叫定慧等学,你在修布施供养里成就自己定慧,这是功德。如果你一念差别心,这个法师好法师,我供养他;那个法师不好的,我不供养他,你的定慧都没有了,你的心不清净,你就不如法。所以对出家人要平等的布施供养,不要有分别心,这个很重要。这是说明这是不如法的。下面再看佛为我们...(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六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06》)
...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这是一段。在这段里面, |
|
|
|
|
|
|
|
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弥勒菩萨导归极乐,末后归到西方净土,正是古德常讲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此地指归的这么明显,非常难得。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这是对佛的尊称,『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这句话是指世尊在大宝积会上讲过《无量寿经》,大宝积会的《无量寿会》是第五会。这个经,《弥勒菩萨所问经》,是第二十五会。佛讲《无量寿经》就是宣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诸位都非常熟悉。如果广义的说,那是讲一代时教,从《华严》到《涅盘》,佛是时时处处都劝大家念佛往生净土,《华严》是开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极乐世界是真有,决定不是假的,你要不相信,这个机会在你面前溜过了,当面错过,太可惜了。说实在的话,古德常说大乘经教有所谓难行道跟易行道。其它的法门都是难行道,难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经刚才所讲的,不但指这部经,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如此,难行道,因为你要断烦恼,你要除习气,你要消业障,太难了。不仅是这部经,哪一部大乘经你学到最后都懈怠、都退转,原因在哪里?习气、烦恼太难断。所以,依照一般的法门成就,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
这个法门,净宗法门叫易行道,易在哪里?不要断烦恼,不要断习气,这个好办,这对我们来讲太容易了。我们今天了生死出三界,唯有这一条路我们可以走得通,走别的...(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四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4》)
...造能不能得到这个功德利益?功德利益是有,没这么大,为什么没有这么大?因为那个善的标准我们没有具足,必须要具备,这是大乘圆教,一定要具足《观经》上讲的三福十一句,一条都不能缺少,才能得这个果报。由此可知,诸位同修,讲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三福修起。三福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根基,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那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行都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没有三福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在佛法上决定不能成就。经上所讲的这种修行方法,所得的功德利益果报,你决定没有分!这才知道那三福重要。
我们净宗学会行门的五个科目,第一就是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不麻烦、不罗嗦,简单明了五个科目,这是我们的行门,我们所依靠的。解门,就是理论、方法所依靠的,净土五经一论,我们特别编一个《五经读本》,我们净宗所依据的经典全都在这一本里面。所以这个法门简单容易,比任何一个宗派依据的经典要少,方法很简单,这个目标、标准非常鲜明。
能不能成就?那就要问我们是不是真正去做了,不能真正去做,天天去念,念没有用的。即使在童蒙教学,这个念是修根本智,绝对不是说我念的遍数多,我就很了不起了,佛菩萨就很喜欢我了,没有这个道理。你念的遍数多,你的烦恼习气有没有压下去?有没有伏住?果然伏住了,这你得到读诵的利益了。如果烦恼习气伏不住,别说一天念十遍,一天念...(净公上人:地藏经大意《地藏经大意 (第四集) 1992/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4-003-0004》)
...这心里面有杂念了,杂念就是迷,南无阿弥陀佛,皈依觉。我们待人接物,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我们要觉而不迷,念这一句佛号是提醒自己的觉心,念念觉而不迷,这就叫观照,这是开始。一直到终了,就是照心本末,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觉林菩萨他名号的意思就是如此。换句话,我们念佛从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位菩萨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是十行位里面第九行位的菩萨。
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菩萨说法都非常的谦虚,不敢说自己能说,你看看经里面所说的,他还要承佛的威力;换句话说,要靠佛力加持他才能说,这些话都是谦虚恭敬。遍观十方是同学,除了佛之外,佛、老师加持,还有同学们加持。对老师恭敬,对同学一样的也恭敬。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什么?当然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菩萨,乃至於一切恶道众生,就是十法界有情统统是诸佛。凡夫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个个都是诸佛如来。如果我们能常常存这个心,常常用这个心,你一生不怕没有成就,求生净土决定靠得住。所以印光大师说,学佛要从恭敬当中学。断除自己无始以来迷惑颠倒贡高傲慢的习气,要把这个除掉。
底下他说的有十首颂,这个十首颂统统是发明,这个小注里面写得很清楚,「十偈皆发明生佛心地法门」。十首偈分为两段,第一段,就是前面五首,「约喻显法」,前面五首,统统是从比喻里面显示不可思议的心地法门。第一首、第二首,这是就事上说,约事,「真妄依持即...(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一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01》)
...难信之法。信了佛之后,再信净土,净土是佛门里面的难信之法。佛法是所有世间法里头难信之法。不入进去,对於「难信之法」这一句意思很不容易体会得到。
【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这都是佛为地藏菩萨说,实际上就是为我们说。我们读了这段经文才深深感觉到佛恩之大。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
这几句是讲的有情众生身。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学佛的人也好,不学佛的人也好,平等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
【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脱。】
这是示现无情身。念了这个经文,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真正体验到、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就是说《华严经》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在哪里?情与无情统统是诸佛。所有的有情,此地讲的男子、女人,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没有加这个字眼,一般所有的男子、女人,我们不晓得,都是佛变现的。这很奇怪,你们都是佛变现的?你们自己都不晓得。如果对於一个真正修普贤行的人来说,是的,一点都不假。因为修普贤行的这个人,他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在他眼睛里面统统是诸佛如来,统统是佛的化身。所以他这个恭敬心才能生得起来。他对於一切人平等恭敬,不但对有情众生,像人,恭敬,像佛一样,对桌椅板凳、树木花草都像对佛一样的恭敬,敬心才生得起来。敬心是本性里面的性德,性德现前...(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十二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12》)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八〇卷
...因缘能跟李老师五十年从头到尾听一部《华严经》?不可能的事情。我在台北一个星期讲三天,没有翻译,时间比他用的多得多,我大概已经讲了两千个小时。因为我还讲了《四十华严》,《八十》跟《四十》一起讲,讲了两千个小时,才讲一半多一点。
所以这部经实实在在不容易,我也很想把它讲圆满。所以我这几天在看《华严经探玄记》,这是《六十华严》贤首国师的注解,我现在已经看了四分之一,我希望在我这部经讲圆满的时候把《探玄记》读完。在此地如果真正有这样大的福报,能够我们好好的在这里讲几遍《华严经》,我们这一生就不空过,这一生过得太充实了,真是像开经偈里面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善财童子一生成佛靠什么?靠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问善财童子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既然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还要我们研究《华严经》?不读《华严经》,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压不住,没有办法得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华严经》可以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保证我们往生,而且还提高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实在太难得。菩萨心、菩萨行归纳起来就是《梵网经》,所以《梵网经》属於一乘经。《梵网经》的上半卷,它是两卷,上卷讲的菩萨心,菩萨用的是什么心,用什么样心对待自己,用什么心对待别人,上卷讲菩萨心;下卷是戒律,十重四十八轻,那是菩萨行,每一条戒律那个境界都是无量无边,尽虚空遍法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所以我们道场就选这三部经做为我们自己主...(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十六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16》)
...
【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这是讲现在,他们个个都成就。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这是佛告诉定自在王。地藏菩萨生生世世都发愿。我们学佛的人,也是学这些菩萨们,所以我们每一堂功课都有发愿回向。虽然课诵里面定的有,我们照念,念是念得不错,心里面是不是真发愿?这大有问题。人家发的愿真的,所以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发那个愿是有口无心,譬如我们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真的、假的?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那个众生我好讨厌他,我还度他?」连名字都不愿意听,你这愿上要加个注解、加个括弧,「某某人例外,我不度他」。所以不是真的。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发愿,「礼敬诸佛」,那个人我才不理他,我还礼敬他?不行。所以为什么他们一发愿就感动佛菩萨,就有这么大的感应?我们学佛学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没有感应?你想想看,人家是真干,我们假干,所以干一辈子也没感应。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多反省、要多检讨。
大经里面佛特别开示我们,那些冤家对头对我们来说都是增上缘、都是善知识,没有这些境界我们怎么晓得我们是真心在做?对於我们有怨恨的人、有冤仇的人你还念念不忘,这个不能成佛道。纵然是比较淡薄了,当中还有条界限,还是不行,那一条界限就是自己修行证果的障碍。为什么?因为你不晓得法界一相,你不晓得这个理,你所修、所行的与理都不相应。岂不闻大经...(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十六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16》)
...反,反邪归正,反恶归善,改过自新。改过自新的人十方诸佛都敬重他,因为人都有过,所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真正来讲,圣贤与凡夫有什么不一样?就是圣贤人勇於改过。凡夫不但不能改过,还用种种方法来掩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凡夫,所以他的罪业就累积起来愈积愈多;圣贤人能忏悔,能改过,所以他的过失就一天一天的减少,诸佛菩萨都尊重。这样才能解脱三恶道的果报,超越三恶道。
今天这个经文就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开端说『若能志心归敬』,这个经文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志心」,可见得绝非形式的皈依,是从真心,真正有忏悔、改过的心,真心皈依。『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这跟《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修法没有两样。十大愿王里面,第一个「礼敬诸佛」,你看瞻礼;「称赞如来」,你看赞叹;「广修供养」,看到了吧?这广修供养。十条此地只说了三条,为什么后面没有了?诸位要晓得,说了这个三条,后面都包括在其中。不要认为他没说,没说大概这三条就可以了,那你就错了。明明白白的开示你这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一乘圆证修行的纲领,所以他一生成就。能依十大愿王修行的叫做修普贤行。一生,就是我们肉身,因为在华严会上,善财童子是肉身成佛,就是这一生,分段之身,一生圆满菩提。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唯独《华严经》里面示现的肉身成佛,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如是奉事』,这里面就包括后面的七条。「奉」就是遵...(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十七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17》)
...。难调难伏。】
这是佛把这个问题,两个问题,直接给我们说出了。「刚强难化」,不容易。此地讲的『性』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太刚强,从什么地方显出?从傲慢显出。不但佛法里面把这个慢定作根本烦恼,仅次於三毒,你看这个根本烦恼六个顺序,贪瞋痴底下就是慢,仅次於三毒,这就说明『其性刚强』。世间法里面,儒家也指出来,《礼记.曲礼》就给我们说「傲不可长」。孔老夫子承认,一切众生个个人都傲慢,没有不傲慢的。为什么?与生俱来的烦恼,与生俱来的,不能再增长,增长就麻烦。儒家讲人天法,他不讲出世,所以叫你最好不要再增长,把它止在那里就好。佛法是要你出世,出世这个慢就不能要。所以佛法修持,在修行总纲领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第一个纲领叫「礼敬诸佛」,为什么叫你修礼敬?专门对付傲慢的,折服你自己的傲慢心。
礼敬对别人有好处吗?没有。对自己有好处,断自己的傲慢,断这个烦恼,所以一定要晓得。六度,布施是断悭贪的,忍辱是度瞋恚的,智慧(就是般若)是度愚痴,这是度这三毒烦恼,二六时中礼敬诸佛是断傲慢的,都是叫你破根本烦恼。所以这个是习性刚强。『难调』,「调」是讲调理、调御、调和,都是指的身心;「伏」,专门对烦恼讲的,烦恼要把它伏住,身心调适,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安乐。就佛法纲领上来说,「三十七道品」它的作用就是调伏,某些是属於调和的,某些是帮助我们伏烦恼的。我们自己听了佛的开示要反省、...(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二十二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22》)
...尊对他的赞叹。主地的这些神,像山川神只这些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像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城隍、土地、山神,都是这一类,那是管一个地区。他是管整个大地,所以他的威德神力是其余的地神所不及的。
【何以故。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
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的植物、一切的矿物都是坚牢地神他所管的。他有这么大的神力,这绝对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土地、山神、城隍所能够比得上的。再看下面经文:
【又当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这是就事而论。『称扬』就是赞叹的意思,称赞宣扬,帮助地藏菩萨教化众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大乘修学的总纲领,十大纲领,不管修哪一个法门,我们常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十大纲领,只是方法技巧不一样,绝对不能够违背这个纲领。「称赞如来」是第二条,这在《普贤行愿品》里面都曾经讲到。世尊在此地也赞叹他能够称扬地藏菩萨对於一切众生利益之事,你的功德以及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这是一般山神、土地、城隍所不能够相比的。
【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菩萨。及转读是经。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勿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於耳。何况令受。】
地神先发愿,换句话说,此地世尊又为我们做了个证明,地神发愿是真的,是真实不虚的。这...(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二十六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26》)
...「转读」,法达给我们做了一个明显的好榜样。什么时候你能转经,而不被经所转?被经所转就死在句下,你读死书,你不开悟。你能够转经了,你在这个经里面开悟了。悟了之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为众生解释,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无不自在。所以读经是不是修行?是修行,会读的人是修行,不会读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们「随文入观」,那是修行,随著佛所说的我们观念就相应、就契入,这是真修,圆修圆证。
谁做到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你看善财童子闻法,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地位提高一层。他参访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参访海云比丘是二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萨,不断在提升。到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成佛了,他证的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随文入观,随著善知识的开导,他就契入境界。我们今天修学,修了几十年还是个凡夫,丝毫没有转动,苦在这里;念念还是随顺烦恼,这怎么行!几时我们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你能随顺菩提,不再随顺烦恼,你就成就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这段经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转」,看你会不会转?果然能够转读这部经,下面说的是它的果报。
【自然毕竟出离苦海。证涅盘乐。】
这是说他的果。『出离苦海』,它上面加了一个『毕竟』,如果不加毕竟,出离苦海指六道轮回,加上毕竟那就不只六道轮回,包括十法界。毕竟出离苦海是超越十法界,证大涅盘。这是什么果位?最低...(净公上人1998年5月新加坡净宗学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地藏菩萨本愿经 (第四十二集) 1998/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012-0042》)
净公上人讲普贤十愿集第八〇卷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