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56|回復: 1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六講76)見精元是何物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七十六講76)見精元是何物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76)
《楞嚴經義貫》467頁,
經文: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
[色、空,是、非是義。]
[世尊,]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是見者,應有所指;]
[若非見者,應無所矚。]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
[非是疇昔,善根輕〔甚*少〕,]
[惟願如來大慈發明,]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
[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翻過來,
468頁,
「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二種」,就是二種道理。
「精見」,就是見精,
也就是第八識之見分。
「色空」,就是所見的相分,
在《楞嚴經》的思想裡面,
虛空也列為色法的一種,
因為它是從色法比較出來的一個同相。
色法有種種的差異之相,
而虛空它是同一相,
由於它是從色法襯托出來的相同相,
所以,在《楞嚴經》,
虛空也是列為色法的一種,
是由色法推論出來的,
所以,色、空就是所見的相分。
所以,這個相分不一定要有物象,
只要是意識心所緣的,統統列為相分,
也就是能所不斷,
能緣心、所緣的境,
而這個「境」不一定是色法,
有時候這個「境」是心法,
這個是一定要弄清楚的。
「是、非是義」,即是義與非是義。
是義,即無非見之義。
非是義,就是無是見之義。
「若此前緣色空等象」:
若此現前所緣的色空等萬象。
這色、空就是包括‥‥‥
色就是差別相;
空就是虛空,就是相同的相。
不是種種的差別假相,
要不然就是虛空的相同相,
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應無所矚」:就是應該看不到。
「疇昔」:就是往昔。
「善根輕〔甚*少〕」:同鮮,就是少之義。
善根輕薄鮮少。
「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令大眾於這些道理當中,都能解了,
而不再有「無是見」、「無非見」之迷惑。
無是見就是指不出見性;
無非見就是到處都是見性。
所以,
禪宗有一句話,要好好的體悟,
說: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在哪裡發生,就在哪裡寂滅,
也就是修行不管任何的時空,
你都了解佛法是寂滅法、
是無諍法;
世間法它是鬥爭,
而且是強烈的鬥爭。
佛法是寂滅法,
它是無諍,
同時體悟到畢竟空,
心如如不動。
所以,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也就是即於相,相不可得,
就是性的顯現,
相盡性顯;
這個「盡」是透視的意思,
不是把它除掉。
你能透視相的不實在性,
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
心能如如不動,
不知見立知,
不安任何的執著、分別跟顛倒,
恢復本來的面目。
因此三昧的功夫它一定要培養,
沒有辦法一蹴即成,
絕對不可能!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底下,義貫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由於「愍諸四眾」,
而「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此諸大眾不」能「悟」知
「如來」所開「發」闡「明」的「二種」道理,
也就是;
第八識「精」純之「見」精
(就是見分)
與所見的「色空」(就是相分),
以及物象「是」見性
或者是「非是」見性之「義」理。
「世尊,
若此」現「前」所「緣」之「色空等」萬「象,
若是見」性「者」,
則「應有所指」陳(可以指出來);
你不是說:見性就在眼前嗎?
那指出來給我看看。
咦?指不出來!
「若」萬象「非見」性「者」,
則「應無所矚」
如果沒有見性,
你就看不到東西了,
見明是見,見暗也是見啊!
然而現在為何既能見色、又能見空、
以及見一切萬象,
是故「而今」大眾
「不知是義」理之「所歸」趨
(不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故有驚怖」。
此諸法眾已「非是疇昔」樂於小法,
所以,大乘是究竟的,
要成就無上菩提,
就必需學習大乘,
成佛也是如此。
「善根輕」薄「〔甚*少〕」少,
現在已經回小向大,
故堪聽受大乘無上的妙旨,
小乘跟大乘,
諸位!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小乘承認四大的存在,
它是最基本的元素;
而大乘說:
地、水、火、風仍是唯心現量,
仍是心所影現出來的,
沒有實體的。
第二點:
大、小乘最大的差別的分水嶺,
小乘用意識心修行;
而究竟的大乘,
他是用不生滅的清淨自性修行,
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
大乘為什麼講:一悟即入如來地?
為什麼?
初發心即成等正覺,又是為什麼?
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修行,
初發心無所得,
成就佛道的時候,也是畢竟空、無所得。
所以,初發心即成等正覺;
成等正覺不離初發心,
因該果海,果徹因緣。
說:現在已經回小向大,
所以,堪聽受大乘無上妙旨。
「惟願如來大慈」
開「發」闡「明此諸」所見之「物象
與此」能見之「見精,
元」來「是何物?」
令皆解了,
而「於其中間」決定悟了,
而不再於「無是」見以及無「非是」見之間
產生不知抉擇之迷惑。
經文: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
[於其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此見以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這一段特別的重要,
你要能夠體悟,也就能夠解脫,
佛法不必多,
你來聽二個鐘頭的經典,
要一段咬(悟)得進去,能契入,
就解脫!
佛法不需要多,
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
少許的佛法能體悟,
三藏十二部經典盡通。
所以,這一段非常重要!
註釋
「大菩薩」:此為圓頓菩薩之境界,
這個境界,權教菩薩尚且無分,
權教就是講方便的,
不究竟。
更何況二乘人。
「於其自住三摩地中」:
「三摩地」,就是三昧,
諸位!
三昧成就,則佛道成就,
沒有一尊佛
沒有三昧而能成就的,
沒有的!
也就是:佛是什麼境界呢?
佛就是二六時中皆在定中,
統統在三昧當中;
凡夫是二六時中都在散亂當中;
而佛二六時中皆自住三摩地中,
可見定是了生死的橋樑,
而它卻是不能一蹴即成,
它是一直要慢慢的培養。
「三摩地」,就是三昧,
在此就是指首楞嚴三昧;
此定就是佛的定,
唯有佛及大菩薩堪能,
所以是佛以及大菩薩的自證境界,
所以稱為「自住」;
因此佛的加被是增上緣,
而我們自住三昧卻是很重要的親因緣,
在佛菩薩幫助你以前,
你要得懂得幫助自己,
佛菩薩成為你的增上緣,
你絕對不能讓親因緣睡著,
你必需念念提起正念,
這樣才有辦法邁向佛道的。
我們修行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就念佛歸念佛,煩惱歸煩惱,
反正等著佛來處理我的煩惱,
這個是錯誤的!
佛菩薩還沒有加被你以前,
你要自己懂得加被自己;
佛菩薩還沒有幫助我們以前,
你內心就要充滿智慧,
幫助自己,
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它是特別重要的!
如何幫助自己?
遵佛的言教,
就是很簡單,
我們一隻嘴巴,
這個就明明可以避開的紛爭、鬥爭;
可是,這一隻嘴巴惹來了多少殺身之禍、
多少的麻煩?
這個明明跟自己沒關係的;
可是,我們這隻嘴巴就是控制不住,
硬要傷人幾句,
佛菩薩要保佑你,
沒有錯;
但是,你卻不保佑你自己啊,
可以避開來的災難,你卻不要啊,
硬是要闖禍,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故稱為「自住」;
於密教中即稱為「本尊三昧」,
以為本尊所自證、自住者。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
「見」,就是第八識能見之見分。
「見緣」,就是第八識之相分,
以此相分為見分之所緣,
所以稱為「見緣」。
於三性當中,
見分與相分(「見跟見緣」)
所以,見分就是能緣,
相分就是所緣,
係「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就是緣起,
依他起就是假借著種種條件,
所產生的緣起法,
無論在因,
無論在緣,
無論在果,
都不能離開依他起性。
因見分是由最初一念無明而起的,
諸位!
那個最初一念,是不得已的講法,
為了解開眾生的迷團,
一個假設的點,
所以,並沒有最初;
你有最初這個念,就會更早的最初;
更早的最初,又會有更早的最初,
那就等於聖經一樣了,
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萬物,
那七萬年前,上帝做什麼?
佛教如果講最初一念無明,
需要知道,
這是為了次第性,解開眾生的迷團,
而不得不作一個假設的名詞,
事實上,最初一念無明根本不存在。
為什麼?
《心經》講: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根本就沒有無明,
無明本空;
亦無明明盡,
也沒有說除去無明,
把無明除盡了,
沒有這個東西啊!
《心經》裡面講的: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什麼意思?
無無明就是無明本來就空,
根本就沒有無明存在,
哪有最初一念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也沒有說:除掉這個無明,
無明需要你除嗎?
無明本空。
所以,妄本來就是空,
不可講除,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所以,要了解佛法,
他就一定要見性,
否則你會死在文字相裡面,
我不騙你的!
沒有見性,
你要把經講得究竟、徹底,
你沒辦法!
因為他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意思?
講:最初一念無明,
經典是這樣寫啊,
經典是這樣寫啊,
註解也是這樣寫,
你沒見性,他就會跟著念:
由最初一念無明而起,
那如果大悟的人問你:
那最初的最初又是什麼?
哇!啞口無言!
要用佛性來了解。
所以,諸佛妙理,無關於文字,
它就是這個道理,
諸佛妙理,跟文字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文字是一種工具,
是一種善巧,只是一種方便而已,
就像語言、文字一樣,
它只是讓你感覺到說我的好意,
譬如說:
中文講說:你好嗎?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問候語:
你好嗎?
問候語。
如果是日語的問候語:
(日語)
還要拉得很長,
這也是在問候語,
讓對方可以感受到:喔!你在問候。
對不對?
如果是韓文的話就是:
(韓文),
我花了好幾萬塊,去韓國就學四句話,
第一句學:你好!
(韓文),
叔叔就是(韓文),
嬸嬸就是(韓文),
非常非常漂亮就是(韓文),
母雞母雞一包藥,
只學了這四句,一句等於九千,
其他的不會了!
就知道說:
哎呀!這就是一個問候語,
就是這麼一回事。
是不是?
如果是英文:How are you?
你好嗎?
是不是?
如果講台語則是:最近好不好啊?
其實都是一種語言,
親切的語言慰問,讓對方可以感受,
雖然語言不同;
可是,它都在表達關懷,
表達關懷。
這個就是在文字,
文字、語言。
佛法不一樣,
佛法用語言、用文字、
用思惟的模式、意識型態,
統統搆不上,
統統搆不上。
底下,
所以見分為依無明而有,
所以是依他起。
相分則是依見分而有,
故也是依他起性。
「所想相」,
也就是六識所起的諸妄想之相,
此為「徧計所執性」。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虛空華」,乃是病眼所見,
而空中實無華。
「本」,就是從本以來。
承上,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
乃至第六識的種種妄想之相,
內外一切法,從本以來,即無所有,
諸位!
你速度快一點,
腦筋速度快一點,
好!
一百年前、一萬年前、一億年前、
五十億年前,
諸位!
五十億年前,連地球都沒有,
五十億年前,
連我們這個地球都沒有;
連植物都沒有;
連動物都沒有,
哪來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五十年後的今天,
業感緣起,緣起如幻,
從畢竟無變成畢竟有,
緣起如幻顯現出來,
我們一樣,
日子還是像這樣過;
可是,用大智慧來過。
所以,諸法從本以來,即無所有,
俱是眾生以翳眼所見,
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
一切「徧計」本空,
「依他」幻有,
這個「遍計」就是周遍計度,
到處都是執著。
「依他」幻有,
唯心妄現,如虛空華,非有非無:
空實無華,
然以病眼因緣,空華幻現。
我們今天心就是有病,
心透過無明,
所以,看到種種的相,
都一直堅持執著那是真的,
所以,超越不了三界,
拼了老命也要追求;
拼了老命也要爭執。
以上這段
是佛解釋為何「萬象之中無是見者」,
以一切能見、所見皆是空華,
皆是依他起性、
或者是徧計所執性,
本來無實,唯心妄現。
諸位!
這八個字要畫雙紅線,
這八個字體悟得出來,OK了!
本來無實,唯心妄現,
事實就是這樣!
然此知見為佛知佛見,
唯佛及大菩薩,
於自住的首楞嚴大定當中,
方能朗朗照了,現量知見。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緣」,
就是上面「見緣」之省稱,
這能見之見分,以及所見之相分,
原本皆是自性菩提本心的妙淨明體。
「妙、淨、明」,為本性之三德:
「妙」為法身德,
以本性乃是真空妙有,所以稱為妙。
「淨」是解脫德,
以本性在污不染,
亙古恆淨,故本自解脫。
注意那個「本自」,
「本自」;
本自解脫,
為什麼你現在活得這麼痛苦啊?
因為沒有回復到本。
「明」為般若德,
以本性在迷在悟,皆靈光獨耀,
具如是性德,
故具般若本明。
以第八識本具如是三德之如來藏性,
而其中所見一切能見、所見,
亦皆是如來藏真如本體所現,
本是一真,更無他物,
如水與波,
「全波是水」:所有的波,其實都是水,
波只是相,
波只是相,
所有波浪之體,都是水,
並無別物;
但眾生見相不見性,
見用不見體,見波不見水。
諸佛菩薩以真智照見:
所有的波都是水
(波就是水──
這個是萬象當中,無非見者),
更不再分別大波小波、大浪小浪。
諸位!
這個大波小波、大浪小浪,
都不能離開大海,
它就是大海,
波就是水;
諸位!相就是性。
所以,很多人他曲解佛法,
認為相不重要,
所以,就把這個色身放著病奄奄的,
也不去看醫生。
我們人類投胎轉世來到這個世間,
它是緣起四大,四大是緣起,
你就必需遵循
宇宙當中四大的法則過日子,
你有多大的通天本領,
你不能吃到砒霜,
它是毒的;
你不能喝到水銀,
它這個四大所構成的,
你必需遵守一定的法則,
必需喝清水,
吃乾的,不能吃毒的東西,
它有一定的法則讓你走,
這個就是業力啊,
強到你沒辦法控制的,
你就是要這樣走!
魚在水中,
你就不能拿到陸地,
魚會死的;
把人推到大海中去生活,
人馬上淹死的,
業力,它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本來無障無礙的如來藏性,
可是,因為業感顯現的假相,
它就被束縛在少許的作用而已,
你必需遵守這樣的法則,
否則你連生存都沒辦法!
因此我們要知道,
要用智慧,
不要重感冒也不看醫生,
只一直念大悲咒;
腫瘤,
腫瘤,
叫他去開刀,去好好的吃藥,
也不要,
每天念六字大明咒;
沒有錯,
念大悲咒、六字大明咒,
本來有佛菩薩加被,
那雙管齊下不是更好嗎?
用科學跟佛法同時解決問題,
不是更快嗎?
是不是?
要不然,長腫瘤的,
你每天念大悲咒,把那個腫瘤抹一抹,
它會不會消失?
不會啊!
四大所遵循的法則,你就是要這樣走的,
你沒有辦法去改變的!
知道嗎?
佛法是很科學的;
佛法是很醫學的;
佛法是理性的;
佛法是智慧的,
不是迷信的。
這些念佛、念咒、
這些儀式種種的,
來鼓勵你的,支撐你的精神的,
是好事;
但是,你身為人,
就必需遵守四大的法則,
你就是不能吃到毒的東西。
佛法回歸理性;
佛法回歸智慧;
佛法也必需回歸科學,
我們向佛有祈請,希望他加被,
這是好事!
是不是?
那如果說:佛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那麼,你說連體嬰一生出來,
二個頭、二個身,
只有三隻腳,那身體連起來,
諸位!你念什麼咒啊?
你一定要弄清楚的,
佛法沒有辦法
解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的現象的,
因為種種的現象,它具含有強大的業力的,
他要受這個苦,你就沒辦法改變,
你只能盡力!知道嗎?
拜科學之賜,
現在連體嬰可以切割了,
佛菩薩有多大能耐,
你念什麼咒,可以把連體嬰分開來啊?
有辦法嗎?
沒有啊!
要身體健康,你就得好好自己照顧,
除了念佛、拜佛,
調自己營養,
還要調運動,
自己要找時間運動、調營養,
就是如此的理性;
就是如此的循規蹈矩,
按照大自然的法則去走,
內在的地水火風,
要外在的地水火風這樣平衡的。
所以,你看!
感冒是什麼大?
風大,知道嗎?
中國人很厲害的:風邪,
好厲害!是不是?
風太大了,風邪,
風大,裡面風太大不行啊,
要調整一下。
所以,這個就是佛法可貴的地方。
因此我們要了解,
雖然萬法都是假相,
諸位!
你想要得到真相,就沒辦法離開假相。
知道嗎?
即於假相,同時超越假相,
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佛弟子。
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要好好的看醫生,
生病的同時,記得要看醫生,
同時祈求佛菩薩加被我們,
這樣做才是標準的佛弟子。
「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既然所有的波浪都是水;
哪裏還有是水、或不是水
(萬象是見性,萬象不是見性)
的爭執與迷惑呢?
因為它沒辦法分,
沒辦法分!
所以,身安而後道隆,
你要把身體照顧健康起來,
道業隆,就興隆,
身安而後道隆。
義貫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
十方」世界的「如來」
以「及」圓頓的「大菩薩,
於其」所自證、
「自住」的不共「三摩地」
(首楞嚴三昧)之「中」,
以定慧智眼
如實照見第八識的能「見」之見分
「與」所「見」之「緣」(就是相分)
「並」六識「所」起妄「想」之「相」,
皆「如」翳眼所見之「虛空華」,
從「本」以來即「無所有」,
唯心妄現,
是故萬象之中無是見者。
復次,十方如來,
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於其自住之三摩地中,
又如實照見,
「此」第八識之能「見」之見分
以「及」所「緣」之相分,
內外一切諸法,
「元」本就「是菩提」本心之本「妙」、
本「淨」、本「明」之真如本「體」中所現之物,
既是一體之物,
「云何」而「於」其「中
有是」見性與「非是」見性
之迷惑跟戲論呢?
詮論
佛在這裏面所開示的,
真是最甚深無上之法,
因為在此所觀的,是第八識的見分與相分。
而第八識之相,
除了佛以及大菩薩
入於甚深三摩地才能照見其相外,
共他三乘賢聖皆不堪能。
沒有這個能力。
玆表解第八識之相如下:
如來藏心一念不覺→變現阿賴耶識,
(就是第八意識)
第八意識就是自證分,
(就是所謂的本體)
本體能所不見,
就是一念妄動的話,
這個妄動能所不斷,
能就是見分(就是能見)──
就是所謂的七轉識;
相分(就是所見)──一切自他依正。
諸位!
這個表格看起來很簡單,
它的關鍵在哪裡?
它的關鍵就是在迷跟悟,
悟了以後,
諸位!往下看回去,
往下看回去,
悟了以後,能見的見分完全清淨,
第七意識變成平等性智;
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
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
相分了不可得,
所見一切皆空,
了解緣起無自性,
一切自他依正,皆如夢幻泡影。
諸位!往上看,
能見的見分化作完全的清淨;
相分也了解畢竟空,
能緣空、見性空,
相分亦空,回歸回去,
如果悟了,
自證分這個本體完全清淨,
完全清淨以後,
阿賴耶識即化作如來藏性。
知道嗎?
所以,這個表格它的關鍵:
迷了就是這個表格,
這個表格是指迷的,
如來藏心一念迷,就變作阿賴耶識,
這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就是自體分,
就是自證分,
自證分就分見分跟相分,
見分就是能見,就是七轉識;
相分就是所見,
就是一切自他依正。
如果是大悟,
大悟就是回去了,
回歸到本心,
本妙、本淨、本明,
妙心如來藏性就顯露出來。
所以,這個表格它的關鍵,
就是迷跟悟的問題。
以此「相」與「性」甚深,
故唯佛及諸大菩薩所能證知,
也難怪阿難及諸大眾皆迷惑不解,
乃至惶悚失守。
經文:
[「文殊,吾今聞汝:]
[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為無文殊?」]
翻過來,
474頁,註釋
「如汝文殊」:
就像你文殊,原來就是一體的。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
除了你這個文殊的真體之外,
是否還有另外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的?
沒有!
「為無文殊」:
還是根本就沒有文殊這個人。
義貫
佛言:「文殊,吾今問汝」,
譬「如汝文殊」本是一體;
那麼,除了你這個文殊體外,
是否「更有」一個「文殊」
名叫做「是文殊者?」
抑「為」根本「無文殊」這個人?
詮論
「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就是一體,
本來就沒有是跟非二相。
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
就包括一切對立了,
不落入是,也不落入非,
清淨心就顯。
若於文殊這個真體之外,
妄見還有一個「是文殊」,
便是墮「有見」;
若說:不但「是文殊」是沒有的,
就連文殊的真體也沒有的(「無文殊」),
便是墮於「無見」。
於一文殊之體,
而起「是文殊」
或者是「非文殊」之言說戲論,
反而不認本真,
此乃自起迷惑,
於文殊本體之真並無影響。
同樣的,
菩提妙淨明體,唯是一體,更無二法,
除此一真本體外,
更無「是、或者是非是」。
是故《維摩詰經》言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者,當體即是,
離一切思議、戲論、虛妄分別。
當體即是是什麼意思?
就是當處發生,當處寂滅;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當相即道,見處即真;
不離本處,即得菩提,
就是這個意思,
當體即是。
所以,佛法處處相,處處無相;
處處生滅,處處不生滅,
沒有一處不解脫,
你只要牢牢記住:
諍與道相違。
我說世尊啊,
我看了、誦了這個比丘戒,
世尊真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聖人,
它那裡面有著七滅諍法,
講給大家聽沒有關係的,
它裡面有一條戒律叫做: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佛陀他知道,
這個世間,
很多它不是用道理可以講的。
如草覆地,就是把草蓋下來,
草本來是這樣子,
如草覆地就是:
把草讓它披下來,
就是講什麼都沒有用,
就是記得!不要再諍論了,
停損點就到這個地方。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也就是說:
諍論是沒有辦法一個結論的,
論到最後,是誰是誰非、
誰對誰錯、誰贏誰輸,
不重要,這樣沒辦法解脫的,
而且是永遠沒有辦法解脫,
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的,
一講起來,大家都很委屈的;
一講起來,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你這樣會諍到死去活來,
你一樣沒有辦法,沒有結論的。
所以,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也就是世尊就是說:
好!到此為止,
不要再談論,不要再諍論,
統統放下!
就到這個時間、空間,就統統放下,
這不能再繼續討論的,
佛當時在世,也有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告訴你:一直諍論不是辦法,
到此為止,停!
台語的停就是OK了,
沒辦法再繼續講了,
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講道理的,
世間有很多無奈的;
世間有很多非理性的;
世間有很多你沒有辦法料想到的,
來到這個世間,你就必需要有心理準備,
這個世間要發生什麼事情,
它會突如其來的,
你會措手不及的!
在這個世間,佛陀告訴我們:
無常的世間,背叛是很正常的,
你的親朋好友,
一下突然他會背叛你的,
你財產一夕之間沒有了;
你的房地產拿去抵押,你都不知道;
跟你最好的,在前面對你非常推崇的,
在背後拼了老命說你壞話,
這個在佛當時在世,
他就是這樣開示弟子的。
所以,諸位!你一定要了解,
偉大至聖,我們的世尊,
都沒有辦法避開批評,
沒辦法的!
有時候不是聖人的問題。
所以,你必需只有做一種工作,
我們只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道德、
或者是因果,
對得起國家的法令,
出家人對得起戒律,
很多的事情,沒辦法繼續討論的,
就是要放下,
佛就是要這樣教你的。
所以,你今天如果心情難過,
人家批評你,你心情很難過,
或者是你所得到的都是負面的,
你要這樣告訴自己:
連佛都沒辦法了,不要說你了!
是不是?
連佛都沒有辦法。
這樣你就給自己一個解脫的時間、因緣,
給自己一個更強大的智慧,
就是說:喔!原來如此!
是的!
來到這個世間,
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
所以,耶穌基督十二個門徒,
就有人背叛他;
佛陀的弟子當中,就有提婆達多背叛他,
佛啊,世尊呢!
這提婆達多想盡辦法要讓他死呢!
對不對?
套一句現代的話:你算什麼東東啊?
人家會饒得過你嗎?
不可能!
但是,我們要自我檢點,
也不能因為這一句話,養成臉皮很厚,
厚到子彈打不進去,
你不能這樣子啊!
是不是?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
不要難過,不要傷心,
如果你正好跟你的朋友、親戚好友,
這樣一直爭論,
爭吵不休;
或者是政治理念也好;
或者是某一些觀念,兄弟姊妹卡住了,
記得像世尊這種方法,
不要再談,到此結束,
英文講:It's over.
很好聽,
It's over.
結束了!
智慧很重要的,
有一個女眾,
她來到一家all you can eat
all you can eat是什麼意思?
就是吃到飽。
她花了八百塊,
跑去那個all you can eat
就是吃到飽,你吃多少算多少的。
她想到說:喔!這八百很貴啊!
很貴啊!
你知道嗎?
她進去的時候,
就牛肉啊、豬肉啊、雞肉啊,
她一想到這八百塊台幣,
喔!這個實在受不了,
就拼了老命去,
這個菜啊、肉啊、魚啊一直吃‥‥‥
到最後〝嘴飽目毋飽〞,
師媽常常講的:
嘴巴已經飽了,
可是,眼睛它就不會飽啊!
眼睛它就不會飽,
一看,那麼多菜,
就怎麼樣?
就繼續拼了,
拼命三郎就拼!
這個小姐喔,還是小姐喔!
結果再去吃什麼?
吃了六顆,三一冰淇淋吃了六顆;
結果還不夠,再吃二顆‥‥‥八顆,
她一直想到八百塊已經回本了;
是真的回本了!
吃了以後,你知道嗎?
開始上吐下瀉,虛脫,
因為吃太多了、太飽了,
虛脫,
虛脫,
怎麼樣?
那個服務人員,
看到她在廁所裡面全部臉都發白,
上吐下瀉,
打去送急診,
送急診啊!
進去住院打針,
花了一萬二,
為了那八百塊,花了一萬二,
你看腦袋有沒有壞掉?
她去吃all you can eat
拼了老命也要把八百塊吃夠本,
真的吃到撈本了,
把腸胃都搞壞了,
難道非得要這種吃法嗎?
對啊!
人的那種‥‥‥你想想看,
人的那種妄動,跟無明的力量有多強!
是不是?
飽了就好了;
可是,〝嘴飽目毋飽〞。
是不是?
所以,我絕對不去那一種all you can eat
賣到我,不要說八百了,
六百塊,我去都會虧損的,
什麼all you can eat?
看了以後,吃了二口飯我就飽了,
六百?
瘋了!
對不對?
我們這個比丘啊,
要去吃到飽的那一種,
法師要一餐能夠吃二大缽的那一種,
那一種去的話,就一定夠本的!
是不是?
所以,你想想看,
我們人類的妄動是很可怕的,
她內心裡面就一直覺得說:
這樣我會損失‥‥‥
這樣更糟糕!
就是虛妄分別假的這個境界,
一直沒辦法掙脫。
經文:
[「如是世尊,]
[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何以故?]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註釋
「無是文殊」:
除了我這個文殊真體外,
更無另外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的。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
若有另外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的,
那麼就變成有兩個文殊了。
所以,「文殊就是文殊」,
不用再說甚麼「是文殊」了,
那是多此一舉,
猶如頭上安頭,床上架床。
476頁,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
但是我現前確實是有個文殊的真體在,
並非沒有文殊真體
(比喻真如本性是有真體的,
不是什麼都沒有。)
「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在一個文殊體當中,
實在是沒有「是文殊」、
或者是「非文殊」二相可說;
於一真體當中,
論「是」論「非」,皆是戲論,
唯有當下體取本真,
即無「是、非」可得。
所以,凡夫見相,聖人見性,
就是這個道理。
義貫
文殊答言:「如是,世尊,」
除了「我」此「真文殊」之一體外,
更「無」另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者;
「何以故?
若有」另外一個文殊稱為「是」文殊「者,
則」成為有「二文殊;
然我今日」現前,
也「非無文殊」之真體;
故「於」此一文殊真體當「中,
實無」從說有「是」文殊
與「非」文殊「二相」可得。
故言是文殊,乃虛妄之說;
而言非文殊(無文殊),則更是虛妄。
經文:[佛言:]
[「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
[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文殊,]
[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
[種種發明,名為妄想,]
[不能於中出『是、非是』。]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註釋
「此見妙明」:
這個能見之見精其妙明之性。
「與諸空、塵」:
以及所見的無相的空與無相的塵。
「空與塵」就是一切物象,
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萬象。
「亦復如是」:
這是與「真文殊、是文殊、非文殊」的比喻作法合:
同樣的,
能見的妙明與所見的物象,
與文殊是一樣的,
只有一真之體,
此外,並無是與非可得。
「無上菩提」:「菩提」,就是覺義。
菩提有三種:
一、二乘菩提(證一切智),
證一切智就是空,
方便說。
二、菩薩菩提(證道種智),
道種就是一切,
那麼,證道種智就是有、就是假。
三、佛菩提(證一切種智)。
這個「種」要頓點,
要頓點,
一切種、智,
證一切種;
智就是‥‥‥
這個「種」是指道種智;
底下這個「智」就是一切智。
證一切種、智,
就是包括菩薩菩提的道種智,
還有二乘菩提的一切智。
所以,佛菩提就是證一切種、智,
就是二種包括,前面都具足,
合上二種智,叫做一切種智。
此中,佛菩提至高無上,
所以稱為無上菩提。
然此無上菩提之心,
一切眾生與佛並皆有之,
只是眾生自迷,
這個覺心無始劫以來,
為妄想塵勞之所覆蓋,
諸位!
妄想塵勞是什麼意思?
就是擺脫不了緣起的假相,
所有的相就拿來一直想,
所有的想就產生推論,
再繼續推論,再繼續想,
再繼續想,再繼續貪、再繼續執,
就沒有停止過,
因此把那個如來藏性,
蓋上厚厚一層的無明。
因而本有的智光不能顯現,
猶如雲霧本身之重量雖輕,
但濃雲厚霧
卻可令光明威力無比的艷日之光,
隱蔽不現。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妄」,就是虛妄,
以非有而幻化似有,
故是虛妄。
為什麼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為它是生滅、是無常,
它是緣起的,
所以是虛妄的。
「色、空」,所見之相分。
「聞、見」,能聞與能見,
也就是第八識之能見分,或者是見精。
「如第二月」:
如揑目後所見的第二個月亮。
「揑目」,就比喻一念無明妄動──
沒事好端端的,卻來把眼睛揑一揑,
因此眼花;
眼睛本來不花(本覺、本明),
一揑之後眼睛就花了(轉本明為無明);
眼睛一花,看月亮的時候,
就看到了第二個月亮(從真起妄),
這一句就是重點了,
我們現在,真不會用,
統統是用妄心,
而且停不下來了,
停不下來。
然而「第二個月」實在是沒有的
(妄實無體);
妄月雖無實體,
但眼花的人說他明明看到的是有
(執妄為真)。
執妄為真。
所以,我們眾生注定要疲勞一輩子的,
疲勞一輩子的!
那為什麼要疲勞?
那就沒有佛法了!
眾生想要追求快樂,
他就不知道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拼了老命要快樂,
結果拼了老命就愈束縛;
不像在座諸位這麼有善根,
還來坐在這個地方。
所以,師父告訴你:
你那個財產幾億,不夠我一句話的!
知道嗎?
你那個財產幾十億、幾百億,
比不上師父講一句話,
我這裡講一句話,
可以讓你究竟解脫;
你那個身上一百億,一點用都沒有!
因為你已經很多錢了,
房子、汽車、洋房、大樓,什麼統統有,
房地產什麼那麼多、股票一堆,
再來要做什麼?
不知道!
是不是?
所以,生命誠可貴,
佛法價更高,
沒有佛法,
我告訴你:
這輩子活著,就是完全喪失意義,
他就會訓練像日本人那個機器一樣,
(日語),
(日語)整天都在喊那一句,
好像是機器壞掉一樣,
真的喔!你去看那個日本人,
沒有人,也是這樣一直喊喔,
就很奇怪喔,
好像訓練一部那個機器壞掉了一樣,
那個電腦好像秀逗一樣的,
就這樣重複一直喊,
沒有人也是這樣喊的。
我想說:
他回到家,會不會這樣一直喊呢?
沒有,一個客人都沒有喔,
我就站在旁邊一直觀察,
不曉得會不會叫給我聽的?
我站在很遠的地方一直看他,
一直看他,沒有人!
所以,生命他就是:我為了生活!
就疲於奔命,
孩子生一個,就開始要賺錢;
生二個了,就花更多的錢,
教育費、營養午餐、註冊費。
是不是?
房地產稅、什麼稅,
這個稅、那個稅!
是不是?
「誰為是月?」:
對揑了眼睛而見到第二月的人來說,
他就會徒自發生疑問:
「呃,怎麼會有兩個月亮呢?
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呢?」
「又誰非月」:
承上,「又哪一個不是真月呢?」
──其實月只有一個,
哪有什麼真假?
那第一個月本來就是真月,
就不用再指著它說:「這是真月」了──
多此一舉。
是不是?
至於第二月,
本來就沒有,還論什麼真假呢?
諸位!這個什麼意思?
至於第二月,
就是無明本空,
至於第二月,
本來就沒有,還論什麼真假?
諸位!
至於無明,本來就空,
還怎麼能夠討論存在跟不存在?
就沒有這種東西啊,
還論什麼真假?
無明能論存在跟不存在嗎?
它本空啊!
是不是?
「月」在此比喻一真法界:
法界一切,唯是一真如體,
更無是非、真假。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
「汝」,在此為指文殊。
「觀」,就是觀察。
「見與塵」,
能見之「見精」與所見之「塵」,
也就是見分與相分,
此二者為依他起性。
「種種發明」:
種種開發闡明、研究、揣測;
就是再依「依他起」的種種相,
依他起就是藉著種種條件而起,
這個世間,
沒有一件事情──人、事、時、地、物,
沒有一件事情不是藉緣起而顯現的,
而所有的顯現都是假相,
放下就是見真。
而更作種種的「徧計」妄想。
為什麼會有遍計妄想?
就認為那個有實其自性,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萬法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
而我們一直認為,
萬法有其自性,
就是一個人,
這就明明一個人,你為什麼講沒有?
就不能理解、體悟佛陀的本心,
保持如如不動的本心,
不能了解佛的用心,
明明就是一個人,為什麼講沒有呢?
佛法就是叫你用智慧透視一下。
所以,世尊為什麼要叫你作無常觀、
緣起觀、不淨觀、
膿爛觀?
膿爛就是人死了以後流出膿;
爛就是爛壞的爛。
還有半屍、半壞觀,
就是屍壞到一半的時候,
再把它請出來現在前面。
台灣沒有這種習慣,
泰國有,
泰國如果要解剖男眾、女眾的話,
如果一個人死掉,
要解剖的時候,
泰國他們會請這個比丘,
還有這個修行人來觀、觀照,
居士穿著白衣,來看解剖屍體,
解剖屍體,
血淋淋的把這個屍體剖開來。
我這邊就有一片是解剖屍體的,
英國,英國的醫生,
他們上這個解剖學的,
全長二個多鐘頭,
就是這個屍體,
一個五十幾歲的把他供養出來,
他酷好科學,
他希望死了以後,作為人體解剖的研究,
就供養給他的朋友,
他朋友就是醫生,就是現在操刀的,
把他剖開來,
我們從這個腦部剖開來、
皮。
身體最重的器官是什麼?
我沒有看了這一片還不知道,
身體最重的器官是什麼,
你猜得出來嗎?
你猜不出來!
身體最重的器官是什麼?
是胃嗎?是肝嗎?
是心臟嗎?是脾臟嗎?
不對!
是皮膚,
皮膚,
是全身身體最重的器官。
我看那個解剖,把那個人體解剖,
整個皮脫下來,
脫下來,
脫下來。
就是整件皮都脫下來,
肌肉一塊一塊的切割開來,
有男眾的、有女眾的,
他把那個身體剖開來以後,
把那個腸子拉開來;
你看這個解剖室,
躺屍體的那個不銹鋼床,
拉得很長,七尺啊,
人的消化系統,
這樣子一撐開來,腸子有七尺,
二百多公分!
而我看了很習慣了,
每天都看那個就當作不淨觀。
所以,一看到那個帥哥,
眼睛裡面就出來一刀一刀的觀想;
一看到這個老人,一刀一刀的觀想;
小朋友,一刀一刀的觀想:
喔!原來是緣起無自性,
一切法真的無我,
割完了就剩下骨頭。
還有那個美國,
人家供養那個屍體作為研究,
這屍體放著給它自然的爛、
自然的壞,
記錄看看多少時間?
什麼時候長蛆?
這個蛆成長幾週?
為什麼?
刑事組要判斷這個刑案,
說這個人死了多少了?
這個人死了多久以後,產生這個蛆?
這個蛆長得愈大,
愈大,牠會慢慢的脫殼。
所以,判斷一個人死亡多久,
抓那個蛆過來化驗、判斷,
就知道這個人死多久,
有助於判斷這個案情。
人家這Discovery的頻道裡面,
這屍體放著,
慢慢慢慢的爛,慢慢慢慢的壞。
二片,
不淨觀,無我觀,
喔!很精彩的,
精彩,非常精彩的,
讓你認識你自己,
世間原來就是如此。
底下,
「是於汝今觀見與塵」:
「汝」,在此為指文殊。
「觀」,就是觀察。
「見與塵」,
能見之「見精」所見之「塵」,
也就是見分與相分,
此二者為依他起性。
「種種發明」:
種種開發闡明、研究、揣測;
就是再於「依他起」的種種相,
而更作種種「徧計」妄想。
「不能於中出是、非是」:
如此只是在「依他起」以及「徧計所執」
這個遍計所執就是根據依他起,
因為不了解緣起如幻。
諸位!
依他起就是緣起如幻;
而遍計所執就是妄執、妄動、妄分別,
而不知道那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不知道萬法是依他起性的;
「遍計」就是周遍計度,
什麼統統執著。
二性當中在打轉,
於此二性之中,
永遠也無法超出
「是」與「非是」的二法之戲論。
眾生不了解諸法畢竟空的道理,
所以,在緣起假相裡面拼了老命,
想要快樂,卻得到痛苦;
想要解脫,就更大的束縛!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指、非指」,
謂於萬象之中,何者是見性可以指陳?
何者非見性不可指陳?
此言,
然由悟了能見與所見皆是真精妙覺明了之性,
則能頓遠離一切依他起性
以及徧計所執性,
而了達根塵識三者無非圓成實性,
諸位!要悟了喔!
悉無自他之別,
怎麼會有是非可以指陳呢?
翻過來,480頁,
義貫
「佛言:
此」能「見」的見精之「妙明」之性,
「與」所見之「諸空、塵」等物象,
「亦復如是」,
無是、無非,但一體真,離言說相
(也就是,不可說是見非見,
是空非空,是塵非塵),
因為這一切能見與所見,
其體原「本是妙明無上菩提」
本來清「淨圓」滿周徧之「真」如本「心」,
由最初一念妄動,
故轉妙明為無明,
轉明覺為不覺,
因而虛「妄」地
化「為」所見之「色、空」(就是相分),
「及與」能「聞」能「見」之見精(就是見分)。
譬「如」揑目而見「第二月」,
然後再來思辨此中「誰為是」真「月?
又誰」「非月?
意思就是:第二月根本不存在。
文殊,」
淨眼人皆見「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與「非月。
是以汝今」若於「觀」察能「見」之性
「與」所見之「塵」(就是依他起性)之際,
你能好好的觀照,
作「種種」的闡「發」開「明」,
用智慧觀察觀察,
你就不會那麼執著、那麼痛苦。
都只能「名為妄想」
所以,眾生沒辦法擺脫這個,
這師父已經講過了:
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
藝術學家、音樂學家、
雕刻學家、畫畫、書法,
都沒有辦法擺脫六識妄心,
沒有辦法;
只有佛法有辦法!
(徧計所執性──於依他起上起徧計執),
是故「不能於」其戲論「中」
超「出是」與「非是」二法分別的境界。
然而「由」悟了一切能見與所見
皆「是真精妙覺明」了之本「性」,
「故能令汝」超「出」
可「指」陳與「非」可「指」陳的
依他起以及徧計執性,
而頓入一真的圓成實性。
一真就是絕對,
你只要不落入善惡、是非、
對錯、好壞的意識型態觀念,
沒事!
萬法沒事。
所以,閒人非等閒人,
諸法本來就是閒;
諸法本來就是空。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481頁,
第9.顯示見性超情
這個「情」
是指凡夫、外道、二乘、權教菩薩,
超情。
經文:
[阿難白佛言:]
[「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
[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
[性非生滅;]
[與先梵志娑毘迦羅所談冥諦,]
[以及投灰等諸外道種,]
[說有真我,徧滿十方,]
[有何差別?」]
註釋
「覺緣徧十方界」:
「覺緣」,就是能覺、能緣者,
是指見性。
見性徧十方,
阿難是指在第六番顯見之時,
佛說:「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湛然常住」:
「湛然」,就是澄清。
這是指第四番顯見中佛說:
見性「譬如澄清百千大海。」
「常住」,
這是指第二番顯見不動當中,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連靜都沒有,
哪有什麼住跟不住?
以及第五番顯見性無還,
「無還」就是常住不動。
沒有來去、生滅的意思。
「先梵志」:
「先」,就是古時。
「梵志」,在此是指婆羅門。
這個「梵」,是清淨。
「志」,就是志求。
凡志求於清淨之道的修行人,
便稱為梵志。
原先是指婆羅門之修行者,
因為他們修習他們所自以為的清淨之道,
認為那樣的修行可以令他們來世生於梵天,
故稱為梵志。
在佛經裡面講:非因計因,
搞錯方向!
後來「梵志」一詞演變為廣義的修道人,
亦可用來指佛門弟子。
「娑毘迦羅」:義為金頭或者是黃髮,
又稱為黃髮外道。
這個我們都已經講過了。
「冥諦」:冥初之真諦,
也就是萬物初始之相,
也就是一切萬物之初始、本源。
此為外道囿於己之所見之妄想,
就像老子所說的
「混沌初開」,
或者是《易經》之「無極」。
詳如前所釋。
「投灰」:
是指印度有一種外道之苦行,
以身投灰;
或者是終日不斷將灰塗在身上等等,
修種種無益於‥‥‥
無益於什麼?
調伏自心貪瞋痴之苦行;
諸位!
這一句修行的重點找到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方法是什麼,
就是調伏自心的貪瞋癡,
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
而不是在身體受種種的苦;
無益的苦行當遠離。
其他有的更慘的,
譬如說拔頭髮、
終生裸露、
這個我在影片裡面有看到,
印度確實還存在,
現在也存在。
本來我是不了解,
而且也不太敢相信說:
一個人光光的走在路上,
那怎麼走啊?
台灣也不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啊!
後來看了影片以後,
發現真的是這樣子,
我實在嚇一跳,
真的是嚇一跳!
不看不知道,看了嚇一跳,
是真的是這樣子,
還很多!
他們在路過一條橋的時候;
他每年都有聚會,
終生裸露的,全部都是,
男眾啦,男眾!
看到:哇!真的是‥‥‥
就像佛陀經典裡面講的:
終生裸露。
有的常蹲、有的常浸泡在水中、
有的倒立、有的倒吊、有的臥刺,
或者持牛戒、狗戒等無益、無義之苦行,
而謂如是受苦能消業障,
消錯方向了!
所以,告訴你:
不是說打香板就一定能消業障,
是不是?
要看打的人那個功夫,
還要看那個被打的人的根器。
是不是?
打香板打下去,
你的貪瞋癡消了,
真的業障消了!
打下去能懺悔,
我癡、我見慢慢的消,
這個打香板就很有效;
要叫我跟你打,我還不要呢!
為什麼?
沒有那種根器啊!
有時候要挑人家的業呢!
業它會轉移的,
除非是定。
所以,《金剛經》裡面講,
說你這一輩子誦《金剛經》,
是不是?
為人所毀謗,
是因為你前世的關係,
這《金剛經》不是講得很清楚嗎?
誦《金剛經》以後,它可以轉的,
它可以轉的。
所以,毀謗人家,
變成分攤人家的業報,
愚癡,那是最愚癡的!
是不是?
對人慈悲,絕不吃虧;
就算吃虧了,也無是非,
你沒聽過這句話嗎?
是不是?
對人慈悲,絕不吃虧,
就算吃虧,也沒關係啊,
也沒有是非,
我吃虧了,是非就停止了。
所以,佛法它總是用智慧,
懂得退、懂得忍、
懂得無諍,
這個堅持,那一輩子都受益!
你身上不必擁有很多錢,
你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因為二六時中你都堅持放下,
就沒有一件事情難得倒你,
智慧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受苦能消業障,
要看情形啊!
而且說如是眾苦受盡即業障消盡,
來世得生天上,純受福樂。
諸位!
那個煩惱消盡,業障才能消盡,
你要記住這句話,
消是消我們內在的煩惱。
「說有真我」:
外道所說之真我,是指「神我」,
也就是西洋人所說的靈魂。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
誠如法王所說」,
能「覺」能「緣」之見性
為「徧」滿「十方界」,
而且「湛然」澄清如百千大海,
「常住」不動,
不還不去、猶如主人,
其「性」本「非生滅」。
然而如來此說,
「與先」古之外道
「梵志娑毘迦羅所談」之「冥」初始「諦」
(就是宇宙萬物之本源),
以「及」提倡「投灰等」苦行的
「諸外道種」性之人
所「說有」一「真我」(也就是神我),
「徧滿十方」,
如來所說本性徧滿,
與外道此說「有何差別」呢?
如來所說本性徧滿,
與外道此說「有何差別」呢?
詮論
在此,阿難疑佛所說的本性,
跟外道之神我混同。
經文: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
[為大慧等敷演斯義:]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
[離遠一切虛妄顛倒,]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
[云何開示,不入群邪,]
[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註釋
「楞伽山」:在今錫蘭(斯里蘭卡);
也就是佛陀曾經來到這個地方,
有佛陀的遺跡。
「楞伽」,義不可往,
不可往就是到達不了。
或者是難可到;
以其山高峻,
又無路可通,
唯有得神通者得往。
所以,講這個《楞伽經》,
只有飛上去而已,
沒有路!
就是你能飛上去,
才夠資格聽《楞伽經》。
是不是?
我們現在不用了,
我們現在電梯很方便,
電梯一搭就咻~~~
就到了!
佛於此開演《楞伽經》,
以表顯此經之義甚深無上,
非佛及大菩薩,即無堪能,
以其為「法佛」自住境界。
法佛就是法身佛。
達摩祖師即傳此經以為弟子印心,
所以此經為禪門無上寶典。
然此經亦為相宗之根本經典之一,
以其究竟融通性相二宗故。
復次此經亦為真言宗之寶典之一,
以其開示「法佛說法」之究竟義,
而法佛(就是法身佛)
也就是毘盧遮那佛,
毘盧遮那佛又譯為大日如來,
所以,密宗就是講大日如來。
也就是真言密教之根本本尊;
是故真言宗之祖師立言開示
也常依《楞伽經》。
「大慧」:
大慧菩薩,為楞伽會上之當機者。
大慧菩薩,記住!
是他方菩薩來的,
不是娑婆世界來的,
他是他方菩薩來的,
是十地菩薩,
在《楞伽經》講:他是十地菩薩,
也就是快成佛了!
所以,他問的那些問題,
凡夫根本聽不懂!
所以,《楞伽經》、《楞嚴經》,
是三藏十二部公認為最深、最難的;
當然有的也很深,
有一些論還是很深。
所以,一般要講這個《楞伽經》,
或者是《楞嚴經》的法師,
沒有相當的佛學基礎,是沒有辦法的!
第一、要有唯識的基礎、
要《百法明門論》的基礎、
《大乘起信論》的基礎、
還要有天台《教觀綱宗》的基礎;
沒有這些基礎,
要進入《楞嚴經》的究竟義
還很困難!
所以,法師的基礎如果打得不夠,
來聽《楞嚴經》也會很吃力!
聽不懂的就算結緣,
隨便撿二句回去用,也不得了!
只要記住,不執著,回歸當下,
不計較、不比較,
錢很重要,智慧更重要。
就隨便來這裡撿二句,都不得了!
如果跟人家吵架,
就想到佛陀的話,
這個人還有辦法。
是不是?
喔!對了!
佛教我們無諍。
所以,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薰習,
把佛的思想一直連貫到你的心靈,
淨化你的心靈,
你的靈魂就得救了!
為什麼要學佛?
就是拯救自己的靈魂啊!
有個大學生講說:師父!
為什麼要拯救自己的靈魂呢?
我說:你動過貪嗎?
有啊!
這個就是靈魂啊,
污染,被污染了。
為什麼要起瞋呢?
就是神識、就是靈魂被污染了;
這當然是世俗諦,讓大家聽得懂的名詞。
「大慧」:
大慧菩薩,為楞伽會上之當機。
以大慧菩薩問佛百八問,
而為《楞伽》一經之教起因緣。
「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我說因緣,是佛講的因緣法,
不是外道所講的。
這是《楞伽經》中之句子。
「自然」,自然而然,不從因緣。
在佛法中講到「自然」一詞的時候,
常是指印度外道中的一派,
稱為「自然外道」,
他們的主要立論是:
一切法自然而有,無因無緣,非從因緣生。
所以,不但器世間非從因緣生,
連眾生,
乃至眾生之苦樂、善惡、禍福等,
亦皆無因無緣,自然而生;
以無因緣,是故也無果報。
依彼之論,
即壞世間以及出世間之一切因果,
而令眾生墮於邪見,
因而不修善也不斷惡;
以此因緣,令眾生墮三惡道,
永不得出離。
因此「自然論」者,為世間之一大邪論,
誤導眾生入邪見坑,斷滅善根;
是故如來出興於世的目的之一,
即為拔眾生出如是之惡見泥淖。
「我說因緣」:
「我」,如來自稱。
「因緣」,也就是十二因緣,
又稱「十二有支」,
或者是「十二鈎鎖」,
都是指十二因緣,
只是名詞不同而已。
所以,以此十二支中之每一支
皆有如鈎鎖,
前後相鈎相鎖,相續不斷,
故成輪迴之相。
《楞伽經》頌云:
「我說唯鈎鎖,離諸外道過,
若離緣鈎鎖,別有生法者,
是則無因論,彼壞鈎鎖義。」
我所說的唯鉤鎖,
就是為了破除外道的過失,
離諸外道過。
如果離開了這個緣起的鉤鎖,
另外有一個緣生法;
「生法」就是緣生法,
是則無因論,
無因,
意思就是:
一切法的生的因,就一定要緣生,
離開了緣生就無因,
彼壞鉤鎖義。
「非彼境界」:
佛所說之因緣法,
為攝一切世間以及出世間之因緣果報,
故是無上甚深,
因此不是外道所知的境界。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
「自然」,就自然而有。
「非生」,因為是本具、本有,
故不是生出來的。
「非滅」,因為是究竟不壞,
故其性不滅。
此言,依我(阿難)所觀,
這個能覺之性,
也是自然而有的,
因為一切眾生之覺性本具,
所以非生;
此覺性亦究竟不壞,所以不滅。
「離遠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
「離遠」,就是遠離。
「虛妄顛倒」,
指上面如來所破斥的
「動、還、雜、礙、分」
也就是不動、不還、不雜、不礙、不分等相,
}}如果離開了這個緣起的鉤鎖,另外有一個緣生法,「生法」就是緣生法;是則無因論,無因,意思就是:一切法生的因,就一定要緣生,離開了緣生就無因,彼壞鉤鎖義。
「非彼境界」:佛所說之因緣法,為攝一切世間及出世間之因緣果報,故是無上甚深,因此不是外道所知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自然」,自然而有。「非生」,因為是本具、本有,故不是生出來的。「非滅」,因為是究竟不壞,故其性不滅。此言,依我(阿難)所觀,這個能覺之性,也是自然而有的,因為一切眾生之覺性本具,所以非生;此覺性亦究竟不壞,故非滅。「離遠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離遠」,即遠離。「虛妄顛倒」,指上面如來所破斥的「動、還、礙、分」等相,而開顯見性「不動、無還、不雜、無礙、不分」等性。如來所破斥的動、還、雜、礙、分,就是要讓你進入不動、無還、無雜、無礙、不分等性。「似非因緣」,所以覺性好像也不是從因緣而有,若是因緣而有,就變成生滅法了。「與彼自然,云何開示」:如是一來,佛所說的本有覺性,與被外道所說的自然論,無因無緣,有何不同?關於這點,應該如何開發顯示才對?這個就是阿難迷惑的地方。
義貫:阿難言:「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菩薩「等,敷」敘開「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 一切法「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無因無緣,而「我」所「說」之「因緣」法則甚深難見難了,「非彼」外道所能了知之「境界」。根據以上所說,因此「我」(阿難)「今觀此」能「覺」之「性」,認為亦是「自然」而有:以其本具故「非生」以其究竟不壞故「非滅」;而且它又「遠離一切」動、還、雜、礙、分等「虛妄顛倒」之相,因而「似非」從「因緣」而有(既非因緣而有,當屬自然,不用假因托緣);如此,則佛所說的覺性,便「與彼」外道所說的「自然」是相雷同的。這個就是阿難誤會佛陀了!關於這一點,應「云何開」發闡「示」,方能令眾生「不入」於「群邪」之惡論,而得再「獲真實」之本「心」,證得「妙覺」光「明」之「性」?
詮論:外道之自然論者,亦說「不生不滅」,在這一段你要很注意聽!但他們所說的「不生不滅」是指:一切法不從因緣生,自然而有,所以「不是生出來的」,這是相對於其他外道說:法是「從梵天而生」,形式是一樣的,或說「從自在天生」(如同耶教之耶和華,就是上帝所創造的,聖經裏面講的:這個世界是耶和華上帝所創造的。我國之盤古開天、女媧娘娘,皆是能生者),中國也是這樣講的。或說從神我(靈魂)而生,或說從微塵生,或說從時間生、或說從方位生、(此二如同中土之以生辰入字、地理風水,為能生眾生之禍福。)或說從冥諦略就大概,大概(略同於儒之無極、太極,道之混沌)生;在印度眾多外道中,「自然外道」力排眾議,獨樹一幟說:「一切法都不是誰生的,也不是從什麼生的,而是自然而有,無因無緣」。阿難誤會佛義,認為常住不動、不生不滅的本性,跟外道所說的自然性一樣,所以有此問。
經文:「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這個師父在《楞嚴經講義》當中,一再的解釋,在這裏我們就念一遍,就可以了,因為這個變成一種重複了。聽這個《楞嚴經講義》,因為它是文言文,就比較深,所以,師父就一直重複的解釋,而且它是第一次講,所以,怕大家聽不懂,就一直詮釋。那麼,這裏是白話文,比較容易瞭解。但是,如果,這裏有一個很奇怪的事情,就是聽不懂的,他一樣聽不懂,怎麼講都聽不懂,他就這樣一直看,深情脈脈,款款而看,(笑)就是:(師示以目瞪口呆表情)反正我就是聽不懂啦!就來種善根,也不錯啦!來這裏,至少不在家看電視,也不會在家,夫妻吵架、造業,總是來這裏沒有人跟你吵架,坐在底下,慢慢的種善根。
來這裏聽經聽不懂,一定比在家看電視來得有功德,因為在家看電視沒有功德,只會罵而已啊!來這裏,聽不懂,功德很大啊,叫做八識田中熏習這個善根,一直熏習,為什麼這個《楞嚴經》那麼難呢?那麼難體悟呢?諸位!你想想看,我這種程度啊,到現在,從大學一年級學佛到現在,三十多年了,你想想看,三十多年!而我以前精進的時候,一天只有睡一、二個鐘頭,要閱讀三藏,要好好的體悟,真參實學,你知道我們吃過多少苦啊?我們還有那種根器,還肯用功,才有如是體悟。絕對不是說看輕大家,意思就是,師父在表達的就是說:這個實在很不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看得懂,就非常好,師父就很讚歎你的根器!所以說:不要難過,也不要失望,要繼續互相勉勵,要堅持!
註釋:「甄明」:「甄」,別也,察也。「以何為自」:以何相為自體?
義貫:「佛告阿難:我今」已「如是開示」種種「方便」,以一「真實」之相「告汝」,而「汝猶未悟」,還要將能見之性迷「惑為自然」之性!「阿難,若」此見性「必」定是「自然」性的話,你「自」己更「須」善為「甄」別察「明」它確實「有」一「自然」之「體」。自然之體就是亙古以來存在的意思,這個叫做自然之體,你自己審察看看。若如此者,則「汝且觀此」微「妙」圓「明」之「見」性「中」,究竟是「以何」相「為」其「自」然之體性?「此」一能「見」之性,「為復以」所見之「明」相「為」其「自」然體性?還是「以暗」 相「為」其「自」然體性?抑或「以空」相「為」其「自」然體性?抑「以」所見之「塞」相「為」其「自」然體性?
「阿難,若」見性是以所見之「明」相「為」其「自」然之體性,則「應不」能「見」到「暗」相(以明暗相對,不共存故);此見性「若復以空為」其「自」然之「體」性「者」,則「應不」能「見塞」相(因為空塞也是敵對,不同時共存故);「如是乃至」若見性是以「諸暗等相以為自」然體「者,則於明」相起「時,見性」應隨暗相之滅去而變成「斷滅」,這個師父以前在《楞嚴經講義》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如是見性若已斷滅,「云何」復能「見」到「明」相呢?
詮論:世間一切大自然之物,都必定有個形狀、體性,且這體性是確定的;例如地、水、火、風、花草木石等,各有一確定之體性,且各不相濫。所以佛說:如果見性也是自然體,那麼它也應該有個一定的體性。因為「見性」所對的「相」,無非明暗、通塞等相,而這些相,也都是自然界之相,所以如來就用來假設作為見性的體相。
經文:「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發現外道的自然不對,現在又借重於佛以前講的因緣,所以說:必此妙見性非自然,不是外道的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這是依據佛所講的;但是,心猶未明,再一次的諮詢如來,這個義理到底是什麼,才合於因緣性呢?
註釋:「是義云何合因緣性」:「是義」,指前面佛都一直在發揮的見性常住不滅不動之理。「合」,符合。既是常住不生不滅,此理如何符合我今所悟之因緣性?
義貫:「阿難言:必此妙」 明之「見」性,其「性」如佛方才所說既「非自然」性,因此「我今」於此顯「發明」了,一定「是」從「因緣」而「生」的;這阿難還轉得很快,可惜也轉錯了,自然被破了,轉因緣,後面佛就有講到了,也不是這樣。我雖有此悟,但「心猶未」完全「明」了,因此「諮詢如來,是」見性真常不生不滅之「義」理「云何」 而得符「合」 我現在依佛所教而自悟了的「因緣性」?
詮論:阿難聞佛開示說見性非同外道之自然性,於是他便推斷:既然是非「自然性」,那就一定是「因緣性」了。在此,阿難又是犯了凡夫二分法(dichotomy)邏輯思惟之病。其實普天下都是這樣,不是東就是西;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因緣就是自然;不是自然就是因緣,眾生沒有辦法跳脫思惟的模式;而一切思惟都是妄想。「非善即惡,非東即西,非有即空」;而不知善惡、是非、空有等二法中間,有很多很多的粗細等級、差別之相;更何況,此等兩極的對法,也不是絕對的敵對不相容,而事實上是常常可以互容互攝,只是成分比例的不同而已。求菩提者,須有此了知,方能免於邊見;指斷、常二見、偏見,或墮於激進、狂熱。
這個宗教,也不能太激進、太狂熱,宗教是理性的,是回歸理性的、回歸智慧的。熱愛宗教很好,但不能狂,我們必需用理性、智慧來支撐、來調伏,狂就不好了!狂就會變成什麼?只有我這個宗派,八大宗派,只有我這個宗派是好的,狂熱到極點!只有我這個師父是對;只有我這個道場是對;只有我這個山門最有修行!宗教的狂熱份子,就會造成激進。你看新聞報導那個中東,我看那臺灣的電視常常這樣報導:回教激進份子。塔利班!它就這樣報導。種種外道宗教及政治之狂熱分子,皆是中了此兩極二分法之毒;可見思想正確(正見)之重要及難能可貴。像我的話,師父政治就狂不起來了,因為我們有智慧啊!所以,我們進退都很有智慧,也回歸到理性,也不會像報紙登的榮總那二個,為了藍綠這樣打死對方,你沒聽過用拖把打死對方的,還真是用力啊!這個就是政治狂熱份子!所以,諸位!你們沒有到師父這種心境的話,好朋友之間不要談政治;兄弟姊妹之間也不要談政治,談佛法。而你跟我談政治,我沒有關係啊,我見一切相,一切相都是空啊,講一講,就這樣子啊,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緣起緣滅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很特殊的意見啊,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意見!
阿難雖作如是推斷,但實在不明白其道理,尤其是他這「因緣性」要怎麼才能與佛前面所說的「見性真常不生不滅」的道理,融合在一起;因為「因緣性」與「真常性」顯然是有所抵觸,因此有所困惑,而求佛開示。
經文:「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這個就是見性無關於明、暗、空、塞,這一句整句的意思就是這樣。
註釋:「汝今因見,見性現前」:「現前」,起現前之功用。此言,你現在因為見到了明暗、空塞等境,因而見性起了現前(或現行)的功用。「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在此須作及物動詞來解釋,義為「以……為因」。此言:這個見性是以明相為因,才能有所見的嗎?以下的「因暗」、「因空」、「因塞」,都是一樣:以暗為因,以空為因,以塞為因。而這「因」字,是具有特別的意思的,亦即「生因」之義。例如:「以明為因」,義為:由於以明相為生因,所以見性才得生起。這一句話很明顯的意思就是說:明相有,見性才現前;諸位!那明相跑掉了呢?見性不就跟著跑掉了?那麼,暗來就看不到暗了,因為見性已經跑掉了嘛!那麼,以暗為因也是一樣的,暗現前,見性才現前的話,那麼,暗沒有了,見性就跟著暗跑掉了。所以,明來就不見暗,暗來就不見明,一樣二種統統不見,謂之不見。「以暗為因」等等,皆同此義。
義貫:「佛言:汝」方才所「言」見性是從「因緣」而生,那麼「吾複問汝:汝今因見」到了明暗、通塞等境,因而你的「見性」得以起「現前」之作用,然「此」由境而顯之「見性,「為復因」於「明」相(以明相為生因)而「有」此「見」生起的呢?還是「因」於「暗」相(以暗相為生因)而「有」此「見」生起呢?抑是「因」於「空」相(以空相為生因)而「有」此「見」生起呢?或是「因」於「塞」相(以塞相為生因)而「有」此「見」生起?「阿難,若」見性是「因」於「明」相而「有」(以明相為見性生起的因,意思就是:明相有,才看得到見性),那麼,則明相滅時,見性應隨之而滅,如是則「應不」能再「見暗」相,然而事實不然,你在明相來時能見明;明相滅去,暗相來時又能見暗。
因此,你的見性並沒有因明相的生滅而生滅;所以可知,明相並非你的見性的生因(見性生起之因),因此,見性見明之時,並非因明而有。同樣的,「如」見性是「因」於「暗」相而「有」,即「應不」再能「見明」相(其理同前所述);「如是乃至」言見性為「因」於「空」或「因」於「塞」等相而生,皆「同於」言因於「明暗」二相的道理。因此可知,見性雖見明、暗、空、塞等相,當其正在見之時,彼見性不是以明相、或暗相、空相、塞相等為因而生;故明、暗、空、塞等所見之相,非是能見之性之生因。意思就是說:見性無關於明、暗、空、塞。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3-1-23 19:37:05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