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97|回復: 1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五十六講56)妄識生死輪迴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五十六講56)妄識生死輪迴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56)
好!
我們課程有一點耽擱了,
請翻開《義貫》,
《義貫》,
270頁,
270頁,
我們從271頁開始,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
271頁,
中間,經文:
[「云何二種?]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翻過來,
272頁,
註釋
「無始生死根本」:
所謂「根本」,就是所依的。
也就是眾生是依於六識妄心;
而佛陀是依於如來藏性,
所依的不一樣,
妄識則有生死、
則有輪迴、
則有顛倒。
所以,無始劫來,
遭受無量生死的根本所依,
那就是六識妄心,
以此妄心種種顛倒,
所以受這個輪轉。
諸位!
這個輪轉,
遠程來講叫做輪迴;
近的距離來講,
現在這一念來講,
叫做心有生滅就是輪迴;
情緒有高低就是輪迴;
每天重複就叫做輪迴;
不一定說講六道輪迴,
它這個輪轉,
就是心有增有減、有生有滅、有來有去,
統統叫做輪迴,
回歸這一念。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則」,即,那就是。
「今者」,就是現前,目前。
「與諸眾生」,
不但是你,所有的眾生都是這樣。
「用」,就是以,認,當。
「攀緣心」,第六意識,
因為第六意識
於外攀緣前五識所得五塵落謝之影子,
諸位!
為什麼分一個前五識?
為什麼分一個第六意識?
又分一個第七意識?一個第八意識?
諸位!這一句話,
底下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
意思是:
一個怎麼會弄成八個呢?
本性是一個意識,為什麼八個呢?
意識就是就功能來分類的,
就功能,
前五識就是對外境,
眼、耳、鼻、舌、身是對外境的;
第六意識的功能就是分別心;
第七意識的功能就是強烈的我法二執;
第八意識的功能就像倉庫一樣的,
儲存一切的種子。
喔!現在我們就了解了,
為什麼八個識?
就是因為從功能上來分辨,
來分辨。
於內攀緣第七末那識,
所以,第七末那識叫做意根,
叫做意識的根本,
意識的根本。
所以稱為第六意識為攀緣心。
因此我們有分別心,
就是指第六意識;
我們有微細的執著,
這個執著分先天跟後天的,
先天叫做俱生,
俱生我法二執,
第六意識也是一樣,
有俱生的,
也就是先天,還有後天的。
「自性」,就是真心,本性。
此言,
甚麼是無始生死的根本呢?
那就是現前你與一般眾生,
錯把第六識攀緣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諸位!
全世界,
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
只要沒有聽到正法,
統統用這樣的心,
包括哲學家、
心理學家、藝術學家、音樂學家,
都不能離開第六意識攀緣心的範疇,
自己靠想像、
靠分別。
所以,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
因為他不是從清淨自性湧出來的般若智慧;
後天所學習的,
總是不堪斷煩惱。
什麼叫做後天所學習的呢?
就是所謂語言、所謂文字、
所謂意識型態。
後天學習的總是不堪,
不堪使用,
因為沒辦法斷煩惱。
所以,諸佛妙理,無關文字、
無關於語言,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悟的人講經說法,
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
不悟的人說法,
是會根據語言、文字這樣解釋一下,
就像在解釋佛學大辭典一樣的。
講經說法是要啟發眾生的般若智慧的覺性,
這個是悟道的人他才有辦法;
但是,不悟,
不悟的人解釋一下,
說無生,他不知道無生是什麼;
說般若,他也不知道般若是什麼,
為什麼呢?
因為他沒有親證到內證的東西,
沒有回到故鄉,
所以,講不出
那個故鄉的哪一個椅子擺在哪裡;
哪一個桌子擺在哪裡;
哪一個圖騰掛在哪裡。
要像明心見性的人,
他就悟到了本地風光,
講什麼,他都符合佛的本意。
一般你也有辦法講經說法,
但是,如果你不悟,
就像隔靴搔癢一樣,
隔靴搔癢,
很想要把它抓到重點來講;
可是,因為你沒有見性、
沒有內證的功夫,
你就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東西。
因此講起經來,他就會很生硬,
因為他都是用猜的,
就像瞎子摸象一樣,
沒有內證,
或者是沒有親證到佛性是什麼,
他就會用這樣子方式。
那麼,悟道了,
你用任何的語言都沒有關係,
為什麼?
他完全掌握在清淨心裡面,
清淨自性的般若智慧裡面,
流露無量無邊的語言、
無量無邊的文字運用、
也無量無邊的意識型態,
去讓眾生‥‥‥為眾生來解答。
說:師父!
那您如果悟道,您需要準備嗎?
當然需要了,
因為這個語言、文字是針對眾生來講的,
所以,我一定要準備了。
準備就是說我完全看得懂;
但是,我在這一段,
我應當怎麼講,你才聽得懂。
所以,準備不是為我準備的,
我看經典只是遮遮眼睛而已喔;
可是,就是為了大家的根器。
是不是?
為了大家,我才這樣的辛苦來準備;
為我,我需要準備什麼呢?
是不是?
所以,我講到這一段,
我應當怎麼講,來讓你明了,
更進一層的去體會。
有一個法師來講說:
慧律法師!我來講經講了很久;
但是,那個「法執」,
世尊所講的那個「法執」,
我始終體會不出來,
那個「法執」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看,他本人就在講經了!
我說:
「法執」就是進一層的破除修行人的我慢。
知道吧!
六根、六塵、六識所建立的一十八界,
一個平常沒有修行的人,
他沒有聽到佛法,
我執跟法執都存在;
修行人,
他知道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可是,他有一個觀念,
也就是說:
我學佛了,比別人更高一層了!
他懂得佛教的很多名相,
而把這些名相拿來驕傲自己,
自負就化作自己的個性;
以前就有我慢的個性,
現在懂一點解脫的道理,
又變成法上的執著,
不知道《金剛經》所講的: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所以,我法二執,
其實它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如果你照見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其實本來就沒有法執,
「法執」其實只是個名詞而已;
但是,因為修行人從我執、斷我執,
再斷法執這個過程當中,
會起驕傲,
也就是老修行脾氣大,
老修行的個性很難改的!
諸位!你可以看到,
他皈依十年、十五年、二十年,
人家一講一句的時候,
他內心裡面馬上起反抗的心,
啪!就彈回去了!
這個就是說:
佛法講很容易;
但是,要碰到你那個痛處,
就是所謂的個性、我慢,
我慢就是要把那個個性降伏,
就很難,
那個就是法執。
知道吧!
聽聞了佛法,
懂了一些佛教的名相、一些法,
然後拿這一些去輕視沒有學佛的人,
來狂妄那一些沒有見性的人,
這個就是悲哀!
也就是佛所講的,
你只要動任何的念頭,
我們的平等心性就是說:
你在修行當中,
你只要動任何一個念頭,
就錯!
這個人很沒有修行,
憐愍他、寬恕他,
我們自己明心見性,
能夠聽聞到佛法,
看到這個修學佛道的人,
還在執著某一個角度,
我們要憐愍他、
要同情他。
所以,你只要動一個念頭,
去攻擊任何一個正法的法師、
任何一個道場,
把自己抬得很高,
諸位!
這個就是束縛。
知道吧!
究竟解脫的,沒有這樣子的;
究竟解脫的人,是一口吞進‥‥‥
吞無量無邊的宇宙世界,
都在這一念裡面包容了,
何況是佛弟子,不能互相包容呢?
這是真正的入佛道的人。
入佛道就是路愈走愈寬愈大,
佛教愈興盛。
什麼時候佛教會滅亡呢?
佛弟子胸量愈來愈小‥‥‥
只容許我們這一宗宗派存在,
其他的宗派,都批判得一文不值。
佛教要走向滅亡,
就是各自為政,路愈走愈小,
就是佛教要崩盤的時候了!
如果佛弟子也懂得佛的心,
路愈走愈寬,
能夠包容八大宗派,
包容任何一個正法的法師、
其他的道場,
那麼,路愈走愈遠,
看到跟自己意見不一樣的,
那就隨喜,
沒有動到任何:我比別人行!
我們要了解,
我們現在的佛弟子,
有時候講起來很辛苦的,
他都是依人,他不依法,
依人就是:
這個法師對我很好;
這個道場對我很好,
你看!
拜拜完的水果也讓我拿回來。
你看!
我去的時候,師父也泡茶給我喝;
中午的時候,師父也叫我吃飯,
去的時候對我們很好!
沒有錯;
可是,沒有法,
沒有正法,道場就是直接宣布死亡,
就是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了。
一個道場沒有正法,
或者是整個佛教都沒有正法,
直接就是宣布佛教死亡的日子到了,
因為沒辦法呼吸啊,
沒有正法,佛教怎麼呼吸呢?
沒有命脈嘛!
是不是?
所以,因此我們了解,
修學佛道,
後天所學習的,
只是語言、文字、觀念;
可是,佛性是啟發你,
而你自己爆發出來的,
就像湧泉一樣的般若智慧,
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知道吧!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
我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一個字。
都在指什麼?
統統在指本性啊!
釋迦牟尼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
沒說一個字,
你看!
若說佛有說法,即是謗佛;
若說佛入涅槃,即是謗佛,
這《大般涅槃經》裡面講的。
所以,佛陀從頭到尾,
都在指出每一個人的本性是什麼。
為什麼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
本性本來就沒有來去、生滅、增減,
哪有一個字、二個字呢?
是不是?
好好的理解一下。
底下,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菩提」,就是覺,就是覺性,
「涅槃」,就是不生滅;
涅槃有兩種:
有餘依涅槃(就是二乘之涅槃)
以及無餘依涅槃(也就是佛的涅槃)。
「無始菩提涅槃」,
無始以來,
其性本自菩提、本自涅槃。
「元」,就是同原,原來,原本。
「元清淨體」,本來清淨之體。
此言,
從無始以來,本自菩提、本自涅槃,
原來清淨之體,
也就是佛性的本體。
言「原來清淨之體」者,
為指在此體中,究竟清淨,
縱然已經隨著眾生經過無央數劫之生死,
然其本體究竟清淨,
一毫不染,
不但毫無污染之相,
連菩提涅槃之相也無,
所以究竟清淨,
所以稱為「元清淨體」,
以其如是究竟清淨,
故是究竟之菩提(就是明覺)、
涅槃(究竟不生不滅)。
又,
「生死根本」與此「元清淨體」
皆稱「無始」,
是由於眾生「相」有生死,
而「性」實不生死,
這個要畫雙紅線。
諸位!這一句體會得出來,
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
這一句什麼意思?
記得!
生死就是生滅;
不生死就是不生滅,
也就是:即於生滅,當體即空,
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清淨自性。
你只要牢牢記住:歇即是菩提,
生滅的東西,就不值得執著。
以是由於眾生「相」有生死,
所以,佛陀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為什麼這樣講?
就是要開採每一個人的真心,
就是性。
為什麼講:性相一如呢?
相不可得,
是不是?
性就是真心。
故其清淨乃無始以來本然。
又,以眾生有生死相,
故亦有菩提相、涅槃相。
然以究竟實法而言,
即此生死相,並菩提相皆是究竟一相,
如真金與鑛中之金,非有二性。
所以,今天學佛重點在哪裡?
重點就是佛性要能用。
諸位!
佛法不能用,
或者是用不出來,
這個人學佛一輩子,
都摸不到佛的根本。
當你在煩惱的時候,正好用,
用佛法;
當你在困境的時候,
正好用佛法;
當你在耍脾氣、個性的時候,
正好要用佛法;
當你在得意的時候,
正好用佛法;
當你沒結婚的時候,正好用佛法;
當你結婚以後,正好用佛法,
佛法二六時中,沒有一樣不可以用。
當你很貧窮的時候,正好可以用佛法;
當你幹到總統的時候,正好可以用佛法。
為什麼?
它就是用啊!
佛法的可貴處在哪裡?
就叫做用;
而不是聽了佛法以後,把這些背成名相。
諸位!
每一種逆境,它都是一種考試,
你要在所有的境界裡面忍,
般若智慧就現前;
不是今天你來念念佛、來拜拜佛,
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修行它叫做真槍實彈的,
就是碰到境界,你真的能夠控制自己,
完全解脫,
用般若的智慧,往正面的角度去想,
往正面的角度。
凡事從正面的角度考量,
那個人就是最有智慧的,
因為任何東西它都會有兩面體,
一個人往壞的一個角度去考量,
這個人的煩惱就永遠不斷;
碰到事情,
往好的一個角度一直考量,
這個人心靈愈來就愈健康‥‥‥
貌相就會愈來愈轉變,
相隨心轉嘛!
底下,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今者」,當前,當下。
「識」,就是第八識,
也就是阿賴耶識。
「精」,就是精明體。
「識精」,第八識之精明體。
「元明」,就是本明。
你現今當下的第八識的精明之體,
本來明淨。
若依唯識法相,
則第八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
以第八識體本來就真,
第八識有一個重點很重要,
就是帶有少許的妄,
真心帶有少許的妄,就是第八意識,
諸位!你只要背這一句話,
你對第八意識的理解就會更深刻。
所以,把第八意識的妄除掉,
真就顯現。
第八意識雖然不是本性,
但是,叫做第二月,
就是接近月亮了,
接近月亮了。
以第八識體本真,
由於受無始一念無明所熏,
也就是當下不思議轉成染污之相,
而得「阿賴耶」之名
(原本未受熏轉之前,只稱第八識──
第八識為中性的名詞,
這個我們講過了。
而沒有阿賴耶之名),
所以,阿賴耶,
簡單講就是染污了清淨自性的名詞。
阿賴耶有受污染的意思,
自此,其體雖真,然其相是妄,
所以稱之為真妄和合,
也就是真心裡面染有妄,
而妄心除掉卻回歸到真。
有如銅上長銅綠。
此為依唯識而言;
然唯識雖為大乘,
但仍是權教,
那只是方便教。
若以實教言之,則阿賴耶當體清淨,
實無妄相,
實教就是根據真實之教,
叫做究竟教,
不講方便,
因為叫做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妄本來就不存在的,
是眾生不知道,
迷了不覺悟,
所以才有妄,
而妄本來就不存在的。
若以實教言之,則阿賴耶當體清淨,
實無妄相可得,
更無真妄和合之事,
以八識、賴耶,全是如來藏清淨本體之用,
諸位!
剛剛師父已經講了:
學佛就是貴為能用,
你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
用就是:
你的生活裡面就是要充滿佛法,
知道吧!
佛法就是般若的化身,
佛法就是般若的化身。
因此所有的佛法,統統叫你開智慧,
也要叫你能夠用,
當你會用的時候,
諸位!你就是閒人了,
閒人,
閒人,安閑無事,
閒人非等閒人,
你就是不簡單的人物了!
心能夠閒的人,
那個人就是不簡單;
心能夠放得下的人,
那個人就是不簡單的人。
凡跟聖的判別是什麼?
就是聖人放得下;
而凡呢?
凡什麼都放不下,
就這樣子。
所以稱為「識精元明」,
此為如來了義之教,
再無權教之依相分別,
而直指當體,
是故本經之經題為
「如來密因‥‥‥
如來密因就是什麼?
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就是如來密因。
所以,為什麼叫大家修行要用本性修行‥‥‥
禪宗,
什麼叫做禪心?
禪心就是佛的心。
什麼叫禪?
禪就是:佛的心就是禪。
所以,不可以把八大宗派打成二段的,
是因為時空不同、
所依的經典不同、
各人根機不同,
所以才有八大宗派的,
究竟都是一佛乘的。
「如來密因‥‥‥修多羅了義經」,
學人至此,須頓捨一切教下之思議,
思議就是什麼?
就是語言、文字、觀念啊,
頓捨!
乃能頓契佛心宗門之奧旨。
「能生諸緣」:
「諸緣」,就是諸緣識,
也就是七轉識(前七識)。
諸位!這個七轉識從哪來?
就是從第八意識轉出來的,
第八意識就像母體,
轉出來前七識以後,轉不回去了!
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往外攀緣,
認為妄識是實在的,
認為妄境也是實在的;
而佛陀說:
妄心不可得、妄境也不可得,
唯一就是如來藏性。
所以,眾生就是轉出來以後,
轉不回去,
這七轉識就是前七識了。
這第八識受熏轉為阿賴耶識後,
即稱為「自證分」,
這個自證分是體,
證自證分就是用。
自證分是什麼意思?
就是自體分,
自體分,
就是般若的自體分。
所以,因此禪宗有一句話,
說:一念無生,
見聞覺知,即體即用,
體即真如,用即般若,體用一如,
這個就是佛。
一念無生,它在解釋什麼?
就是離染無垢的自體,
證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
證悟到即於生滅,
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
此自證分便立即生起「見分」與「相分」。
見分就是能緣,
相分就是所緣。
諸位!
自體分如果一念不覺,
就化作意識心,
這個意識就會攀緣外境,
自體分產生了見分,
見分就會自動去緣相分,
很主動,
而且功能,
識的功能就是能所不斷,
因此白天攀緣外境;
晚上躺在床鋪上休息,
在夢境裡面,也是能所不斷。
夢境,
你會去出國旅遊、
你會吃東西、會撿到錢,
統統會的!
明明身體在休息,
意識就是沒辦法休息,
這一點可以證明,
人死後絕對不是毀滅的。
見分即「能見分」,
相分就是「所見分」,
也就是能緣與所緣。
能緣就是前七識,
而所緣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是故能緣與所緣皆是阿賴耶自所變現,
故實唯有識,而無外塵,
故此教法名為「唯識」,
而示「萬法唯識」之義。
意思就是:萬法只有心,
沒有塵境。
故依唯識學,
也就是萬法唯有識,
且確定內識的確是有的,
並非沒有──
所以才叫做「唯識」。
相對的,
外塵為虛妄幻假,
以唯識所現故。
然依如來最究竟了義之教
如本經者,
則唯一真,
更無一法可厭可忻、可取可捨。
為什麼?
本來就空啊,
忻厭、取捨,統統是生滅的東西。
「緣所遺者」:
「緣」,也就是諸緣識,
也就是前七識。
「遺」,就是遺失,遺忘,遺落,迷失。
七轉識
本是從阿賴耶體所轉生出來的,
但七識生起以後,
便好像遺忘了阿賴耶那個母體一樣,
便就幾乎各自獨立了,
各自獨立什麼意思?
眼只能見;
耳只能聞,
各自獨立了。
眼識只能見;
耳,耳識只能聞,
獨當一面了,
各司其所攀緣集取之業,
這集取之業放到哪兒去呢?
放到第八意識,
第八意識就是倉庫,
我們常常稱:八識田中,八識田中,
就是這樣子,
這個輪迴的主體性,就是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
可以說是念念忙碌得不遑後顧;
就有如孩子長大了,
離家去各自創業,各奔前程,
因此便忘了本家的爹娘一樣。
前七識就是這樣子,
無始來便一直奔奔競競,
緣取前境,
而忘失本心本識,
所以在此經文說
第八識是「七緣識」所遺忘者。
「遺此本明」:遺忘此自本有之妙明。
好!
諸位翻開來《楞嚴經表解》第二五頁,
《楞嚴經表解》第二五頁,倒數第二行,
《楞嚴經表解》第二五頁,倒數第二行,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有二種解釋──
八識「能生」見相二分,
意思就是說:
眼、耳、鼻、舌、身、意,
第六、第七、第八,
統統有見相二分的意思,
那一張表:「八識與四分關係圖」,
師父已經解釋過了。
八識就是八個識,
八識「能生」見相二分──
見分為能緣,
相分為所緣──
唯不能緣本生識海,
意思就是:轉出去以後轉不回來,
他不懂得歇即是菩提。
所以,什麼事情應當冷靜一下,
冷靜一下,
愈冷靜愈放得下,
愈接近佛。
故曰緣所遺者,
所以,我們攀緣本性所遺落的、所遺失的。
八識「能生」──
前七轉識,有能緣之功,
因為前五識攀緣色、聲、香、味、觸;
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心;
第七意識就是執著心。
是不是?
所以,前七轉識,有能緣之功,
一切萬法,為所緣之境,
所以,七轉識能造善、惡、無記業,
所以,徧緣一切,
不能反緣本識,
故曰緣所遺者。
好!翻回來,
《義貫》,
275頁中間,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這一句就是答案,
我們每天都有如來本性;
但是,不會用,
就像向人乞討幸福一樣。
諸位!
大徹大悟以後,幸福就在心中;
諸位!
大徹大悟以後,幸福不必向人乞討,
快樂無窮!
悟道的人,
快樂不必向人乞討,
像乞丐一樣向人乞請,
不需要!
為什麼?
覺悟了,自己就是佛了。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可惜了,眾生不知道,
每天都跟佛生活在一起,
夜夜抱佛眠,卻不認識佛,
每天都在找佛。
佛弟子每天都在找佛,
一覺醒過來,聽經聞法,恍然大悟:
我就是佛!
「終日」,就是整天。
「行」,就是用。
雖然整天沒有一刻不用它,
但卻一直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
例如整天每一刻都在用眼、耳、鼻等,
但從來也沒有覺得
我有一雙眼、一個鼻子、兩隻耳朵。
幾乎沒有人在聽的時候,
同時覺得
「我有一副耳朵,而且我正在用它!」
五官如是;
至於心、肺、胃、腸,
乃至牙齒、舌頭等等;
平常幾乎沒有人有覺知說:
「我有個心,而且我正在用它」,
所以,為什麼佛法稱為內觀法?
叫做往內觀;
我們從小的教育叫做往外緣,
從小的教育就是這樣,
你學了很多的英文,
譬如說:你英文很溜,
你可以考到托福,
申請到一個美國很好的學校,
最多跟美國人做一做生意,
你英文很溜!
對不對?
conversation很強,
再接下來怎麼樣?
了解一下美國的文化,
那麼棒的英文做什麼?
就賺錢謀生了,
賺一些錢,跟美國人打交道,
坐飛機,
很好啊!
坐飛機,
全世界任你跑,你不會丟掉啊,
你懂英文啊!
但是,佛法不是這樣子,
佛法不是知識的領域,
它是覺悟、是解脫,
你懂英文跟解脫是兩碼事,
你懂日文,
日語很強,
那跟解脫又是兩碼事情呢!
你日語講得很好,
最多跟日本人做生意啊!
對不對?
或者嫁個日本人,
或到日本買東西方便,
最多就是這樣,了解一下日本文化。
佛法可不是這樣的,
佛法不是日文,
佛法也不是英文;
佛法是心法,
無關於語言,
諸佛妙理,無關於語言。
佛法是要解決你現在無量無邊的煩惱,
還有將來無量億劫以後的法身慧命。
當一個人開般若智慧的時候,
這個人就是真正的在成長,
叫做法身般若智慧在長大。
所以,當你有辦法對境寂然的時候,
這個人法身慧命就一直在增長‥‥‥
所以,學佛它是有次第的:
第一個,
你一定要放下財色名食睡,
這是第一點,
看淡泊一點,財、色、名、食、睡,
不再貪著,
貪外境的這一些
什麼珍珠、項鍊、珠寶、名牌;
或者幹到總統,
統統一點都不羨慕。
第一點要先做到這樣子,
財、色、名、食、睡,統統看得很淡。
第二點:
要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
第三點:
要掌控自己的念頭;
第四點:
連微細的動念都可以知道:
這樣是不對的!
因為內心裡面的我執會很頑強,
他會藉機會、藉理由來美化自己,
明明是執著跟痛苦,
他也會美化,把自己美化。
為什麼?
人是兩面的動物,
污染的東西,他會‥‥‥
佛法是合法的,
合法會掩護非法的。知道嗎?
內心的無明就是非法。
人類的我執、法執的微細缺點,
他不願意去面對它;
不願意去面對它的時候,
他就會假借種種的理由來掩飾自己,
明明是在生氣,
他就說:我哪裡有生氣?
是不是?
明明在起煩惱,就說:我哪裡有?
哼!他算什麼?
學佛十年、二十年,
一講到不愉快的:他算老幾?
如果我叫大家有這種習慣的舉手,
統統會舉手,
我不騙你的,
一個都逃不掉!
那個叫做內心深處的頑強意識,
是很難的!
所以,諸位!
坦誠面對自己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肯面對自己,
你就有機會解脫。
你肯面對自己就是:
這個四大──地、水、火、風的假相,
你很清楚的,
這個腦部剖開來,就像豆腐腦一樣,
醫學上講:
我們的腦部,就像果凍一樣的硬度,
果凍,你拿一個果凍,
人家常常拿那個茶凍給師父吃,
那個果凍,
我們腦部就像果凍這樣子,
你只要把果凍往下一放,
啪!就散開來,
所有全身地方都可以醫;
只要撞到腦部,
啪!
沒有救,
它是最重要的部位,撞到都沒有救了!
是不是?
所以,那個時候變成植物人!
所以,有時候車禍死亡,
有時候這個事情比較好解決;
那個一撞到,腦部受重創,
爬不起來、醒不過來,
活的人很痛苦!
是不是?
為什麼?
大家都苦啊,
那個變成植物人,也很痛苦啊,
他爬不起來,
他心有餘力不足,
他腦部受重創,
有時候,
兩個眼睛只能這樣眨一眨,眨一眨,
手則稍微動一動。
諸位!你想想看,
你回去躺在這個床鋪上,
把雙手、雙腳綁起來,
綁一天就好,一天,
還不准你講話,
人家說:你要不要吃飯?
你只能眨眼;
要不要喝水?
不能講話喔;
你是一個正常人,
你只要一天,一天就好,
來跟我領一千塊,
綁在那個地方。
就是你嘗試看看,
那個植物人是什麼滋味,
有多麼的痛苦!
那個植物人,我告訴你:
新聞報導的,
家裡的人都很忙,
有一個阿公,阿公,他是植物人,
植物人,
因為他的嘴巴都張開,合不起來,
嘴巴就這樣,
因為裝那個管子,
裝那個管子,
有時候拔起來,
有時候自己能夠呼吸,
植物人就放這樣,
結果怎麼樣呢?
蚊子在這邊叮的時候,
他有一點知道;
可是,沒有辦法!
再來,
蒼蠅,
蒼蠅,
蒼蠅爬到飛進他的口中去產卵,
產卵,
產卵後,將來就會怎麼樣?
有蛹,知道嗎?
有幼蟲啊!
結果後來被他家人發現了,
從他嘴巴裡面挾什麼出來?
挾那個會蠕動的蟲。
這個蟲、這個蛹,
你只要軟的肉,軟的肉,
這個就是好孵化,
因為有營養,牠就會孵化,
所以,他嘴巴因為閉不起來,
蒼蠅飛進去以後,這個蟲長在裡面。
所以,這個植物人,
還必需常常跟他清嘴巴呢!
你想想看,
如果我們碰上了這樣子,
你看怎麼辦呢?
對不對?
你就知道人生的不幸,
那麼就回光返照說:
你想想看,我們今天要面對這個,
時常面對這個色身,
時常想到:我們也會有生老病死;
時常想到:萬法都是敗壞之相;
時常想到:
把這個色身分開來的時候,
到底「我」在哪裡?
如果你肯面對它,
你就有解脫的機會;
如果你裝迷糊,
你就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
因為你不敢面對它,
你不敢面對這個緣起的假相。
是不是?
你就永遠不能覺悟,
會繼續貪染。
底下說:
至於心、肺、胃、腸等,
乃至牙齒、舌頭,
平常幾乎沒有人覺知說:
「我有個心,而且我正在用它」,
除非他心臟有問題。
眾生連自己所擁有、且一直在用,
一刻都少不得的眼耳鼻、四肢等,
都不知不覺,
何況心肺等內臟,
更不用說六識、七識、八識了!
全都是打從出娘胎開始,
即終日用而從不自覺知。
所以說,師父說:
沒有學佛的人,誰能夠醒過來?
誰能夠醒得過來?
「枉入諸趣」:
因不自覺本具之妙明,
所以不知自珍自貴,
而自污染,妄造眾業,
因此很寃枉地入了六道,
累世奔波受苦──
結果都是白苦的!
就像有人沒事一時興起,
從台北到高雄玩,
到了高雄,
竟丟了荷包中的五千元,
身上頓成了一文不名,
而事實上
他是把錢塞在一件大衣的暗袋裏面,
自己忘了,
徧尋不著,以為丟了;
又沒有親朋在彼,
只好走路回台北,
一路餐風飲露,
露宿田野,又餓又累,
受盡折磨,好不辛苦。
好不容易到了台北,
回到家脫衣服要洗澡的時候,
才發現:
「諾!這不是五千塊現大洋嗎!」
您說這人不是白白受了好多的辛苦,
好寃枉、好不值得是不是?
眾生忘了自心中本具之寶,
流浪六道,
寃枉受盡無量劫貧窮奔波之苦,
亦復如是。
義貫
(佛言:)「云何二種」根本?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之「根本,」
此「則」是「汝今者」(當下)
「與諸眾生」
皆「用」第六意識「攀緣心」
妄認「為」你們自己的自心「自性者」,
這就是生死的根本。
「二者」、
為「無始」世來本自「菩提」、
本自「涅槃」,
本「元清淨」之「體。」
此體為何?
「則」是「汝今者」(當前)之第八「識」之「精」,
「元」本「明」淨,
此識精明之體,
且「能生」起「諸緣」識(就是前七識),
然後即為此七能「緣」之識
「所遺」忘「者。
由」於「諸眾生,
遺」忘「此本」具之妙「明」之體,
故「雖終日」依之而「行」於一切,
「而不自覺」
自己擁有這麼一個妙明之體,
因此於無量世中「枉入諸趣」受生死苦。
詮論
在此,佛即點出了兩種根本;
簡言之,
即凡、聖二種根本。
然此二種根本皆是一心所成,
一心所有,
也就是說,
這兩種根本,
一切眾生皆是自無始來即已有之,
只是依跟不依,
隨與不隨而已。
這二種根本,既然都是一心,
則相互之關係為何,
一為心之體,
一個為心之相;
其體本淨,其相非實,
但是依據幻現;
譬如以真金打造淫女相,
或者是牛、馬、豬、狗相、
乃至男女交媾
或者男根女根相,
以及以真金打造諸佛菩薩相、羅漢相;
不論其相如何,其體皆是真金,
一相無二,
然以金匠手藝、熔鑄、打造等因緣,
而有如是相現,或染或淨。
金體雖一,
打造成淨相,即有淨用,
見之令人起清淨心,
乃至恭敬心、信心等等;
若打造成染相,即有染用,
見之即不思議令人起污染心、
貪愛心、煩惱心。
以法之體、相、用,法爾如是故。
眾生也如是,
同是一個如來藏清淨本性,
若依其相(也就是六識攀緣心),
則自己將自己純金之心打造成凡夫相,
所以此六識攀緣心,
就是一切眾生成凡之根本。
若依其性(本清淨體),
則是自己將自己純金之心打造成賢聖,
所以此清淨本體,
就是一切眾生致聖之根本。
然須知成凡、或致聖皆是一心之用──
因此學佛要懂得用,
諸位!用得出來就是佛法;
用不出來就沒有力量,
無明就會作用,
般若不會用,就會變成無明用。
若了相,即得離凡;
了相就是眾相本空,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果了解相是妄,
所以,應當放下,
而且放得很徹底。
即得離凡,
若見性,即得致聖。
然離凡、致聖
皆須於此一心之體、相(二種根本),
有知有見,
若無知無見,即不得修學之根本;
若不得修學之根本,則是盲修瞎煉,
也就是沒有明心見性,
叫做盲修瞎煉,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就是這樣子,
就是這樣子。
不知在修甚麼,
也不知為何要修,
所以墮於凡、外、權、小、邪魔惡道,
因此,
明確覺了、知見此二種根本,
實是一切修行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
記得!
一個是妄本,就是意識心;
一個是真本,
就是我們不生滅的如來藏性,
就是真心。
簡言之,若不了知此二種根本,
就是真本跟妄本,
什麼是真?什麼是妄?
所以,記得!
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你就是用真心在修行,
你也不必去看眾生的過失;
也不必一直去講眾生的是非、恩怨,
其實這個都沒有任何的意義,
聖人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死;
凡夫所關心的是別人的是非,
諸位!
聖凡之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聖人每天都會注意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是不是傷害自己的清淨心?
他以自己的生死最為重要!
我講這一句,不是說叫大家學自私;
而是說在你沒有成聖以前,
你有那麼多時間去干預別人的是非恩怨嗎?
有嗎?
初學佛法的人,
是不是以降伏自我,
來當作是最重要的功課呢?
我們有能力,才去慢慢的感化眾生;
眾生也不一定是讓你感化得了呢!
沒有辦法的!
一個眾生在執迷某一件事情的時候,
不是用聖人的心就有辦法救他的,
你要等他一直迷,
一直迷‥‥‥一直轉‥‥‥
轉久了以後,
他開始發現他不對了、很累了,
經過了五年、十年以後,
他發現說:
十年前師父就告訴我:這樣是不對的!
可是,我告訴他這一句話以後,
他要十年後,他才能體會我這一句話,
十年後!
對不對?
有因緣醒過來,還算不錯呢!
所以,當一個人在執迷不悟的時候、
他因緣不具足的時候,
你只能點到為止而已;
除非那個上根利智的,可以用硬的來,
一般沒辦法的!
所以,祖師大德要有所成就,
哎呀!
那個在禪堂裡面,都是吃盡苦頭的,
不是像今天這樣的,
輕輕鬆鬆的。
所以,現在學佛的人多,
成就的人少,
答案就是吃不了苦,
沒有辦法的,
吃不了苦的!
所以墮於凡、外、權、小、邪魔惡道,
因此,
明確覺了、知此二種根本,
實是一切修行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
簡單說,
若不了知這二種根本,
走錯了路都不知道。
佛子其致意焉。
致意就是好好的注意一下。
成觀法師大慈大悲,
一直再三的呼籲我們,
佛弟子要用真心修行,
就像佛一樣的憐愍眾生。
第八節 第二度徵心
經文:
[「阿難,]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
[今復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舉臂屈指,]
[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將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
[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後面這一句話就是:此非汝真心,
你用的就是意識心,
阿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
你錯用心了!
註釋
「屈五輪指」:
如來的手指,每一隻都有千輻輪相,
五指皆各有千輻輪,
所以稱五輪指,
「屈五輪指」也就是揑指成拳。
「如來舉臂屈指,
這個念臂ㄅㄧˋ也可以;
念臂ㄅㄟˋ也可以,
我查過那個詞彙,
這個念臂ㄅㄟˋ也可以;
念臂ㄅㄧˋ也可以。
「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
此即言如來之拳有光芒,
或者是如來拳放光。
又以密教而言,
如來拳或者是金剛拳菩薩
為主調伏或成就,
在此則為如來將調伏阿難
隨妄之心之義,
否則如來舉掌也可以了,
以拳在此有此特殊意義,
以拳在此有此特殊意義,
所以舉拳。
「汝將誰見」:
「將」,就是用,以。
「誰」,就是何。
你用甚麼來看呢?
「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這裏阿難還是用
「以凡例凡」的方式來論證,
也可說是「以眾證寡」、
「以全體證部分」,
眾所同然;
彼意以為:大家都這樣嘛,
所以我也一樣,
同用眼睛來看嘛,
以凡情而言,
此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無庸置疑。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你的眼既自可見物,
你的眼自然自己可以見物,
則你是用什麼心,來對我的拳呢?
也就是說,
你把你的心拿去作甚麼用去了呢?
或者是,拿去放在哪裡呢?
汝目可見,
你的眼睛自己可以看得到,
那你心跑到哪裡呢?
是不是?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推」,就是推斷,推論,推演,
也可以叫做推衍。
而我就用我的心到處去找,
去推求。
「逐」,就是追逐,奔馳。
「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就是這個能推論的,
我就把它當作是我的心。
所以,所有的學者,
用的就是意識心。
因此任何一個作家、
一個小說家,
最多頂點能達到的,
就是語言、文字用得漂亮一點、
用得美一點,
諸位!
跟佛性毫不相干,
毫不相干。
「咄」:「咄」,就是喝斥聲。
佛見阿難仍然如是堅固執著凡夫思量之情,
不肯捨棄,
所以施之以棒喝,俾令覺醒。
「此非汝心」:這不是你的真心,
只是你的心影!
諸位!
這個「心影」你要注意,
心的起心動念,
心的執著、分別是分別什麼?
是只是在分別你心中的影像,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因為你不知道那是虛妄的,
所以,看一切相,就在自心裡面起分別。
諸位!
其實分別就是分別你的心,
分別者,其實分別你心;
執著者,就是執著你的心,
而你的心本來就空。
所以,什麼是凡夫?
就是多了一層執著、
多了一層分別,
多了一層執著心、多了一層分別心,
這個就是凡夫。
我們不知道,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真如自性,
不知道!
而我們以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是在心外有法,
不知道說,
日月星辰、影現進來的山河大地,
統統是心中的影像而已;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了妄即離,離妄即覺,
這《圓覺經》講得很清楚啊!
了悟了眾相就是妄,
離妄即覺,
就是在心。
所以,當你知道說,
其實金錢、名利、一切的境界,
你所擁有的房地產,
或者是你的財產,
你所擁有的這一切,
名,
財、色、名、食、睡等等,
也都是心的影像。
因此我們的嚴重度在哪裡?
嚴重在錯覺,
生命是一種錯覺;
但是,生命也是一種正覺,
就看你怎麼用心?
用無明就是錯覺;
用智慧就正覺,
同樣那一顆心,
無明跟真如,同樣那一顆心啊!
所以,你只要記住,
只是你的心影,
放下執著跟分別,
那個心的影像,不影響你的情緒,
真心就顯現了!
記得喔!
妄當體即空,不必找真,
諸位!真心不必找,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道理,
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
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現在你就知道了,
這些妄心本來就空,
空就是放下。
所以,有的人用自責的方式,
妄想很多,
用自責的方式、
用懲罰的方式,
諸位!
這個自責的方式就多一個心;
懲罰的方式又多一個心,
你只要堅持放下;
剛開始放下的時候,會很辛苦的,
因為衝著自己習氣來的,
我們以前從無量億劫來的習氣,
大家都順著你了;
現在要往上走、要解脫,
會掙扎,
內心裡面,
大家不順著你,你碰到逆境會生氣;
人家講你壞話,你也會生氣;
人家叛逆,你也會生氣,
因為以前就順著生死流。
現在回光返照了,
給你痛苦的,你感謝他;
給你逆境的,你感謝他,
把仇恨變成感恩,
生死慢慢慢慢的脫離‥‥‥
禪宗裡面講的:動念即乖,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看到的只是心的影像,
那不實在的。
對不對?
因此當我們了解以後,
喔!
你就不會說:
我想要去做皇帝的貴妃!
因為皇宮裡面就是鬥爭啊!
是不是?
所以說:皇帝,不必羨慕;
貴妃,你也不必擠破頭,
學佛做自己就好,
知足,
是從內心充滿了智慧,
內心充滿了智慧。
記住!
不要製造逆境;
不要得罪你四周圍的親戚朋友、
你的先生、愛人、
或者是你的老婆,
他不信佛,他的事,
我們信佛。
記得!不要跟他結惡緣,
他不信佛是他的自由,
你的另一半不信佛,
因緣不具足,沒辦法,
你也不能把他當作是敵人啊!
你總不能前面說:
老公!你好!
老公轉一個頭,才走出門外,
你就:業障!
手就指出來了;
那跟你一樣啊,
你以前沒有學佛,也是這樣子啊!
所以,我們學佛以後:
I'm lucky woman.
我們是很幸運的老女人,
lucky old woman,
幸運的老女人,學佛了!
推斷思量者,
在唯識百法中稱為「思心所」,
是心所有法之一,
心所有法。
諸位!
心所有法之義就是這個「心所」,
注意!
心王跟心所稍微解釋一下,
心王就是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末那識、阿賴耶識,
這個叫做心王,
心王。
心所就像大臣一樣,
國王,為什麼稱「王」呢?
「王」就是主宰,
眼、耳、鼻、舌、身、意,
第六、第七、第八意識,
叫做心王,
八識心王。
對不對?
八識心王。
心所就是像大臣一樣的,
國王出去,大臣就跟著出去,
國王出去,大臣就跟著出去,
國王去打獵,
大臣就會跟在旁邊去打獵;
國王上殿,
大臣就會上殿,陪著這個國王,
所以國王在,大臣就在旁邊,
心所就像大臣。
舉一個例子來講,
譬如說:一個很善良的人,
平常做慈善習慣的人,
看到一條狗,
眼睛看到一條狗,
這個眼識,八識心王,
眼睛看到一條狗在那邊病苦哀號,
他的憐愍心就出來了,
趕快要把這一條狗救出來!
譬如說:牠被這個夾子夾到了,
或者跌落水溝了,
台灣常常有發生這種事情。
是不是?
飢餓,
頭髮都掉光了、生病,
雖然是一條狗,
可是,這個人很善良,
很善良,
對不對?
善心所就現前。
諸位!
眼識現前,善良的心所就現前,
救眾生的心,馬上心所就現前。
好!眾生就不一樣了,
眼睛一看名牌,
眼睛一看名牌,
心就馬上說:我要擁有它!
貪就出來,貪心所,
心識,
心王,
心所一下子馬上就‥‥‥
如果是很有善根的,
說:某某居士!
現在文殊講堂正在講《楞嚴經》!
耳朵一聽到、一聞到這個要講經:
我要去!
心所就現前,
心王,
耳朵,心王,
我要去聽經聞法!
他馬上善根就現前。
心王、心所,知道嗎?
馬上就附和。
所以,有五十一個心所,
這個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得很清楚了。
所以,心所有法之義就是這個「心所」,
是屬於心王(心體)的作用,
所以叫做如影隨形。
所以就是如心影,
猶如樹之影,並非樹的本身,
然見樹影即知有樹;
心所也是一樣,
「心所」不是「心」,
是附帶的,
然見「心所」,即知有「心」。
看到了大臣,就知道一定有國王,
所以,
然見「心所」,即知有「心」。
義貫
「阿難,
汝今」即「欲知」到無上菩提的「奢摩他路,」
而且「願出」三界「生死」,
所以我「今復問汝」一個問題。
這樣說完之後,
「即時如來舉」起他紫磨「金色」的手「臂,」
並「屈」其「五」隻千輻「輪」的手「指」,
而成為拳相,
而「語阿難言:汝今」看「見不?
阿難言:」我看「見」了。
「佛言:汝何所見?」
(你看見了甚麼?)
「阿難言:
我」看「見如來舉」起手「臂」後
「屈指」而成「為光明」閃躍之「拳」,
其光照「耀」著「我」的「心」與「目。
佛言:汝將誰見?」
(那麼你是用甚麼來看的呢?)
「阿難言:
我與」在此會中所有的「大眾」
都是「同將眼」來「見。
佛告阿難:
汝今」回「答」了「我」說:
「如來屈指」成「為光明拳」
照「耀汝」之「心目;」
這麼說來,
「汝目」既自「可見」物,
則汝「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正當你看著我的光明拳晃耀之時,
你把你的心拿去作甚麼用去了?)
「阿難言:
如來現今徵」問我「心」之「所在,
而我以心」各處「推」求
「窮」盡四方
「尋」覓奔「逐」的結果,
發現「即」此「能推」窮尋逐「者,
我將」之認「為」是我的「心。
佛言:咄!阿難,
此」能推者,並「非汝」之真「心。」
所以,我們現在所謂的思想,
思想家、作家、文學家等等,
統統是意識心,
沒有一樣不是用妄心在做事情的。
所以,師父重複的強調:
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佛陀來示現成佛,
一個都別想醒過來,
一個都沒有辦法,包括我在內!
所以,師父很幸運的聽到了正法,
我今天有這個能力,
來跟大家分享佛陀的正法,
我們統統要感恩我們的教主釋迦世尊,
由於釋迦世尊吃盡了苦頭,
而悟到了每一個人都有這個佛性、
都有這個真心,
我們的可貴處就是幸運。
除了幸運以外,
我們更要做一個高人一等,
佛弟子的修養,
一定要比世間人好得好幾百倍、好幾千倍。
不能說佛陀的弟子既然為佛的弟子,
有一顆善良的心、
有一個般若的智慧心,
所表現出來的涵養,比世間人糟糕;
世間人脾氣還沒這麼大、
還沒這麼無知;
可是,我們學佛的人所表現出來的,
卻比世間人糟糕,
那麼就是傷了佛陀的心!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
我們的涵養、
我們的容忍度、
我們的氣度、我們的雅量、
我們的胸量,
一定要比一般人更大!
所以,記得!
佛教要興盛嗎?
胸量放得愈大,佛教就愈興盛!
是不是?
佛弟子自己本身胸量就很小、
就內鬥,
佛教就是會走向滅亡。
學佛,路要愈走愈寬,
不是愈走愈窄,
記住師父所講的話。
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好!282頁,
詮論
這是第二度徵心,
為如來欲驗阿難在七處破妄之後,
有沒有任何省悟,
亦即:「成果檢驗」。
但阿難還是執迷不悟,
他還是說:
「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實是堅固執著,
然欲破此迷執,實非易事,
因為這是凡夫最根本的計著之一:
把眼當作是能見者,
不知能見者是心,而不是眼:
眼只是一個通道而已,
就像照像機最外邊的鏡片而已;
真正能攝影的,是後面的軟片,
並非鏡片。
然凡夫之人但見表相,執以為實;
是故「眼為能見」,凡夫皆視為當然,
無可置疑;
而此是凡情所計,
其實不然。
此其一。
其次,
凡夫之人
又有另外一個更嚴重的計著,
也就是阿難所顯露的:
「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前面第一個計著(計眼為能見),
那是一般凡夫皆所共計;
「計」就是執著的。
現在這第二個計著,
就是比較「有思想」、有學問的人的計著,
能作這樣的言說之人,
世俗稱之為思想家或者是哲學家。
阿難所說的「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這個說法,
正好與法國啟蒙運動時的先驅哲學家笛卡爾
所說的一致;
笛卡爾的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
這是笛卡爾哲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
也是其著作《方法論》的主旨,
其義為:
由於我在思考,所以可證明我是存在的。
因此,
「我在思考」這個事實,
是「我存在」的一個明證。
換言之,我若不思考,
或者是我不覺得我在思考,
則我等於沒有活著一樣,
因為那樣等於只有一具軀殼在活著:
只有軀殼存在的生命,
不能說是真正的存在;
唯獨我有思考,
唯獨我有思考、
有思想的時候,
才表示我的存在。
因此,對笛卡爾來說,
「能思考」是靈魂的意義,
以動物沒有靈魂
(這是傳統基督教的教義),
所以他們不能思考。
這是西洋唯心論的說法。
但它有別於其他的唯心論,
在於它基本上是一種反動:
它質疑十六世紀以前的傳統「經院哲學」,
說一切都是神的意旨,
或者是神的恩典,
人能不能得救贖
或者是下地獄,
乃至宇宙萬物之生或者是滅,
皆是神的意旨,
因此,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
因此人只要靠神的意旨便可以,
人自己甚至可以不用思考;
基督徒就這樣子:
我相信神的!
禱告,一直禱告‥‥‥
完全靠神,
跟佛教大不相同,
佛法回歸理性;
佛法回歸智慧;
佛法回歸如來藏性,
自己作得了主的。
更有進者,
人若想要有自由意志的話,
那是違背神的意旨的。
因為人是神所創造出來的,
神要怎麼樣,人沒有權力過問的,
別人就信得下;
可是,我信不下去!
而笛卡爾由於受到文藝復興運動的洗禮,
甚至懷疑這種說法,
他覺得人應該「有思想」,
他主張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而這自由意志就從人自己「有思想」
或者是「能思想」體現出來;
依其意,
人唯有自己能思考,
才能表示自己真正活著,
這個自我思考的自由意志,
就是生命存在的全部意義,
不是任何人可以取代的,
也不是任何威權或者體制可以抑制的、
箝制或者是控制的。
由於這個理論,
因此笛卡爾成為開啟了歐洲啟蒙運動的先河之一。
(附及,
由於啟蒙運動的影響,
後來才帶動了
歐洲全面性一連串驚天動地的大變革:
宗教革命、政治革命、
浪漫主義運動、產業革命,
因而造成了近代的世界。)
就是笛卡爾這一句話:我思故我在,
這思想的力量有多麼的大!
現在來看笛卡爾這一句話
跟阿難所說的話,
兩者之間的關係,
以及其謬誤所在。
阿難所說的「推」
(就是推理、推論、或者是推測),
就是唯識百法裏面的「思」,
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思」,
也正是同一個東西。
這個「思」,就是「思心所」,
是屬於六類「心所有法」裏面的
第一類「遍行心所」中的一個。
六類也就是
五十一個心所裡面分成六類,
這個《百法明門論》我們已經講過了,
不再重複。
(遍行心所共有:觸、作意、受、想、思。)
觸,作意是排在第二,
觸、作意、受、想、思。
甚麼是「心所有法」呢?
唯識學把「心」分為兩大類:
心法和心所有法。
心法或稱為「心王」就是八種識,
為心之體;
而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的用(作用),
因為這些作用(共五十一種)
心所有法是「屬於」心的,
為什麼「屬於」心的?
就是附屬,
加一個「附帶」的話,更清楚!
對不對?
說: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就是師大附中;
心王附帶五十一種心所,
所以,這個五十一種是屬於心的。
所以稱之為心所有法。
因此可知
「思」只是心的一個作用,
它不是心體本身,
所以不可把「用」當作是「體」;
所以「思」不是心體──
因此,此「能思者」非心,
它是第六意識的作用之一。
如果把第六意識的「作用」
當作是心的體性、「本體」,
那就大錯了,
如同把「樹影」當作是「樹」本身一樣。
所以我們就知道,
為甚麼凡情所計者,跟實際相距,
不可以道里計。
當知,
「思心所」
乃是第六意識緣六塵而起的作用,
所以這個思心所,
《圓覺經》中稱之為「六塵緣影」
諸位看,這一句很有意思:
(攀緣六塵的影子);
諸位!
你看看,
色、聲、香、味、觸,
那是因緣湊合起來的,
湊合起來就有相。
好!我舉一個例子,
你看,遠遠看一座山,
這一座山把它推開來,
是岩石、沙、樹木;
從《楞伽經》的角度說:
將你見到的相碎為微塵,
如是觀照,
碎為微塵以後,
你會發現只有顆粒微塵,
把樹的水抽掉,
硬的把它絞掉,用機器把它絞掉,
一棵樹曬乾以後,變成一堆灰;
就像人死後,變成一堆骨灰,
而且也一定會變成一堆骨灰。
用如是來觀看的話,山無山相;
人無人相;
樹無樹相;牛無牛相,
對不對?
大象無大象之相,
見到一切相,都可以把它碎為微塵,
如是觀照,
把它集合起來,就像一個相;
把它碎為微塵,相不存在,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集合起來的,
眼睛透視不了,
沒有辦法一眼透視進去,
所以,我們看到的,
就是一個具體的相的影像,
然後把這個相印在腦海裡面,
來分別、執著:這個就是實在的!
眾生就認為這是實在的。
是不是?
所以,眾生以感覺為主導,
譬如說:這是桌子,
這個就是硬梆梆的桌子啊,
這個對沒有學佛的人來講:
這個就是桌子,有什麼好辯論的?
沒有好辯論的,
敲敲還有聲音呢!
聲音,你看,這是實在的啊!
眾生憑著這一股感覺,
就認為他沒有錯啊!
是的!
佛陀告訴我們:
我們要冷靜一下,
這個桌子哪來的呢?
這桌子,
山上的木材砍下來,
經過了加工以後,變成平面,
工人再把它裝釘起來,
變成現在的桌子。
這個桌子把它鋸得一塊一塊,
放火一燒,
桌子跑到哪裡去呢?
世尊就是更進一層的了解:
喔!這個桌子只是緣起的。
對眾生來講,這個就是實在的;
佛陀說:緣起,它就是生滅,
就是它是因緣生的,
在某一個時間、空間存在,
未來就一定會敗壞。
所以,佛陀:空有二層的意義:
一、生滅無常,
所以,佛陀說它是空;
二、緣起緣滅,
所以,佛陀說它是空;
第三點:
自性本來就空,當體就是空。
所以,你這個桌子,
你講它不存在是不對的,
因為它是緣起就存在;
講它存在也不對,
因為它是敗壞之相。
它既然存在,就永遠存在嗎?
沒有辦法永遠存在。
所以,你講它存在,不對;
講它不存在,也不對。
你講它空也不對,
因為它緣起嘛,你怎麼可以講空?
你講它緣起,卻是性空。
講它有是不對,
因為它是生滅無常,沒有辦法永遠的有;
講它空,不對,
為什麼?
緣起就是有啊!
重點在哪裡?
重點在於不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對不對?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因此我們今天你只要看到‥‥‥
你看到的其實都是六塵的影子,
包括色、聲、香、味、觸、法,
都是影子,
就是心的影子。
記得!
不必離開心的影子,
你只要知道它是影子,
是虛幻的、不實的,
但莫住著,
這個就得!
如果你拋開了這個影子,
要另外去找真心,
那你找不到的!
這樣聽,你不懂,
好,諸位!
這是一棵樹,
諸位!這是一棵樹,
看這個來比喻,
這裡是湖邊,
這裡是湖邊,
這是湖,這是一棵樹,
這個樹,
這個樹倒映在水中,有什麼?
有影子,對不對?
好!
眾生看到的就是什麼?
就是影子;
這個就是如如不動的本體。
知道嗎?
眾生看到的就是意識心,
意識心就是影子。
好!
眾生看到的就是樹的倒影,
我們一切眾生看到的,
就是緣起緣滅的假相,
就是看到了假相而執著不放,
就是看到了人生跟宇宙的影子,
而我們誤認為那個影子就是真實的。
如果我們不要離開這個影子,
看到水倒映那個影子,
就知道有真的一棵樹。
諸位!
離開了這個影子,能不能找到這一棵樹呢?
沒有啊!
你沒有這一棵樹,怎麼會有這個影子?
所以,雖然它是影子,
但是,是怎麼樣?
這是樹影現、影射下來的。對不對?
真心,妄識雖然不是真心;
但是,是真如本體起妄。
知道嗎?
真如本體因為起妄,
所以就妄執、就妄分別,
但是,你離開這個妄,你也找不到真心;
離開了湖中的倒影,你就找不到這棵樹。
知道吧!
離開了妄心,你也找不到真心。
所以,放下妄,
記得!
不要去找湖中那個影子,
放下那個影子,你就找到什麼?
真正的這一棵樹。
我這樣比喻,你聽得來嗎?
聽不來也沒辦法了,
也沒辦法了!
「六塵緣影」,(攀緣六塵的影子);
然而凡情顛倒,
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諸位!
我們把六塵影像認為:
這個就是我的心的相!
其實我們的心相是清淨的、
是無為的、
是無罣礙、是自在的、
是慈悲、是喜捨的,
我們把看到的六塵的影像,
化作自己的心相,
所以,起了種種的思惟、貪瞋癡,
乃至包括一切行善,
其實都是心的影像。
把六識緣六塵所起的思心所相,
當作是自己的真心(以影為樹)!
又,阿難在此所說的「推窮尋逐」,
正好合著《楞伽經》
以及唯識學的三性之一的「徧計所執性」。
這我們講過了,
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經文: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於今生,]
[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註釋
「矍然」:這個念矍ㄐㄩㄝˊ,
驚動的樣子。
又,
這個矍跟這個瞿二個字在此意義相同,
所以「矍然」跟「瞿然」可以通用的。
「避座」:與避席是一樣的,
這是離座而起的意思。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
「前塵」,現前的塵境。
「想」,就是分別之心想。
此言,
這個其實全是現前的塵境,
在你的心中所投射的虛妄相的影子,
而引起了種種分別心想。
好!諸位這樣,
再注意看我這裡比喻,
眼睛,
當我們眼睛痛的時候,
或者眼睛有毛病的時候,
我們看出去這個虛空,
空中,你看,
師父,師父!
這個虛空當中,有花落下來。
眼睛有毛病不知道,是不是?
正常人的眼睛看:
咦?沒有啊;
可是,眼睛痛的時候,
它就什麼統統有,
可以看到種種的影像,
因為眼睛痛。
眼睛痛就比喻意識心,
用那一顆執著的心、分別心看這個世間,
就什麼統統有,
確實有!
好!
當有一天我們的眼睛,
眼病、眼睛的病治好了,
沒有白內障,
眼睛也不病痛了,
眼睛恢復正常了,
正常就是:有一天我們成佛了,
心沒有毛病的時候,看這個世間,
哇!
都是如夢幻泡影的。
眼睛,
正常的眼睛就是比喻真如自性;
眼睛痛就比喻我們的意識心。
好!
眾生就是眼睛痛;
眾生就是心有毛病;
眾生就是心卡在無明,
眾生的心因為卡住無明,
強烈的、虛妄的執著,
追求、虛妄的分別,
而有人生跟宇宙紛紛擾擾的複雜,
種種的分別,
你爭我奪的世界。
眼睛治好的時候,
就是當我們一個人學佛,
知道這個是妄,
懂得放下,
我們又找到一個好的醫生;
醫生,好的醫生就是佛法,
佛法把我們的心病治療,
完全恢復正常的時候,
妄執也不存在了;
妄分別也不存在了;
無明也打破了,
恢復如來藏性的時候,
當你看這個世間:
喔!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見一切相,就是本性的展現,
色、聲、香、味、觸,無非都是藏性啊,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以,《傳心法要》裡面那一句話,
諸位!你一定要牢牢記住,
斷際禪師,黃檗斷際禪師:
萬法總不用學,
但學無所住,
這個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開關,
就是你學佛的人,
你什麼統統不要學,就學這一招,
這一招叫做無所住,
就是什麼統統不能執著,
沒有一樣東西,值得你這樣執著的,
放下!
眼睛的毛病,
當你放下的時候,妄執放下,
正常的心就顯現。
你要找到你的真心嗎?
你要找到你的佛性嗎?
是不是?
你每天都跟佛睡在一起,你不知道嗎?
要怎麼樣能夠見佛呢?
眼睛沒有毛病就見啊,
見到世間的真相啊!
心破了無明,
妄執放下、妄分別放下,
就是一顆清淨心。
六根門頭,
見一切相,知道一切相空;
聽一切音聲,一切音聲都是空,
你不管它車水馬龍,
你的心總是如如不動。
修學佛道,你沒抓到這一點,
看你怎麼念佛?
你念佛念一念,
你就會為你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煩惱;
念佛念一念,
你就會為別人的是非恩怨起煩惱,
這個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係呢?
學佛要學聰明、學智慧一點,
自己的生死比較重要了,
當然要關心自己的生死了,
就關心自己的心性了。
是不是?
好了!
再解釋
}}念佛念一念,你就會為別人的是非恩怨起煩惱,這個跟你的生死有什麼關係呢?學佛要學聰明、學智慧一點,自己的生死比較重要了,當然要關心自己的生死了,就關心自己的心性了。
[惑汝真性]:[惑],使迷惑,惑亂。惑亂了你的真心本性。[認賊作子]:[賊],六賊,即六識。以六識能欺誑、劫奪自心法財,故有如賊人。而凡夫不知情,多誤認此六賊為自己的真子,十分寶愛。[子]者,乃真正由己所出,形同己有,且珍視異常,所謂心肝寶貝之義,什麼都隨他,什麼都聽他,十分疼惜,萬分憐愛,即使整個家產被他蕩盡了,也捨不得斥責。凡夫之視六識妄心,便即如是。所以,所有的凡夫,都每天一直忙、一直賓士。什麼都由他,任它十方三際攀緣徵逐,累積塵垢,耗盡本心清淨本明,自心非但不喝責、制止,令不放逸,還樣樣隨它,事事依它,念念由它,於是此賊子終於把老子給賣了,典當質押出去(——[二胎]、[三胎]、乃至無數[胎]),儘是高利貸;於是乎本心累劫以來,債臺高築,賣身於五欲、六塵、六根、六識之中,遂墮為根塵識及五欲之奴僕。所以,柏拉圖說: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的牢獄,沒有一種現象,不把我們關得死死的,一切現象皆是我們的牢獄。眾生看一切相,什麼統統執著!所以,不是牢房裏面的犯人才失去自由。諸位!著於五欲六塵的人,就跟牢獄裏面的人沒有什麼兩樣,也是失去了自由,心也沒有辦法自在,沒有辦法不掛礙。為彼終日驅使,然以財源耗盡,贖身無門,解脫無日矣;如是之殃,皆是由於[沒認清人],妄認、妄信六賊,妄依、妄隨六賊之咎,是故生死ZHAI難永無盡期矣。
[失汝元常]:[失],迷失、忘失、失去。[元],本。[常],常住,指真心。此言,因此失去了你本來常住之真心。此是依相而言,若從性上說,則本自不失,而於相上,卻[非失而失],猶如[懷金不知],以不自覺知故,不能得其受用,故如同失去;然雖不得受用、如同失去,金體實猶常在,隨衣而行。[衣]者,五蘊身也。
義貫:阿難瞿然(驚懼),[避座](起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乃[是]現[前]的[塵]境,於心海中所投射的[虛妄]影[相]而引起之分別心[想],而[惑]亂[汝]之[真]心本[性];然而之所以會有此惑亂之因,完全是[由]於[汝]自[無始]來[至於今生],生生世世皆是妄[認]六識之[賊為]骨肉真[子],更進而妄隨之起惑造業,因而迷[失汝]之本[元常]住之性,[故]於六道[受輪]回輾[轉]不息。
套用現在一句話:六塵就是詐騙集團!你只要牢牢記住一句話:不要被它騙了!這樣就OK了!被它騙了就是情緒一直高漲、貪嗔癡一直起來,這個你就是被騙了!現在你面前的一切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真實的,用這個觀念來學佛,見一切相,心如如不動。用另外一個角度說:這個世間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平常心就是道。所以,悟道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徹悟的人,天下沒事,沒事!不悟道的人,是隨時隨地都有事,沒有一件事情沒事!這不悟道的。所以,吃好東西的吃,知道就好;現在你面前的金銀財寶,內心瞭解就好。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冷靜一下。也許你現在剛好受到感情的重創而痛苦;也許你現在家裏剛好碰到小偷而憤怒!確實是這樣子。也許你現在為某一種公關而苦惱,上面的領導跟底下的人不配合,你活得很辛苦。但是,如果你學會了這一招:認了就是你的,這個就是業嘛,你既然沒有辦法轉換這個時空的跑道,你只有接受它。
譬如說:你結婚的老公是不學佛,他就這樣子,他呢也沒善根,可是你已經結婚了,夫妻常常吵架,一會兒又不錯,感情又恢復了,又吵架、又恢復……。那你學佛覺得困擾,可是已經生了三個孩子了,這個時候你怎麼辦?這個叫做業,被業“夾”住了,不然怎麼辦?有這樣的家庭,認了就是你的;要不認,又奈何呢?你說:我不認!不認命。不認命,你能怎麼樣呢?老公、孩子統統是現成的,難道還要恢復二、三十年前,再來找一個嗎?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嗎?就是這樣,事實就是如此了。所以,記得!算命不如認命,很多東西是很無奈的,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如此。因此我們一定要瞭解這個世間的真相。世間有許多的無奈,只要你肯接受它,任何的苦都願意接受它,它就會消弭於無形。所以,不要跟命運抗拒,跟命運抗拒的人,是不智之人,因為那就是業嘛,強大的業力嘛!
詮論:在此段中一開始,佛就教我們如何找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要找真心之前,先要能辨認妄心,別認錯了,認錯了,就會成了宗門所謂[錯用心],因而[認賊為子]。此中經文是說[認賊為子],而不說[認賊作父],為什麼?因為世間之為孝子者很稀有,但為人父母者愛護自己的子女的,卻比比皆是,很少有例外。所以認賊作子表示:一、對此六賊無條件的愛;二、視此六識為[我所有](如父之擁有子一樣);三、因認賊作子,反而對真的兒子(真心)毫不顧視。意思就是:放任意識心一直作祟,我們也毫無怨言,剛好碰到一點逆境,要修這個真心,我們卻內心自我抗議,一下子要調整回來是很困難的!以前叫做順生死流,現在碰到了逆境,要回復真心,人家打擊我們,學習忍耐、退讓,可以獲得到真心。可是我們不願意這樣子,我們內心裏面還是一直在抗拒真心的顯現。四、因妄認賊人為子,結果這賊子便成了[敗家子],蕩盡老父所有家財(善根法財),而不慚不愧、不厭不悔。
其次,經文說[失汝元常](本元常住真心),此元常之心,從相上看,[不失而失](雖沒真的失去,但卻顯出有如失去的樣子)。因為不會用啊!真心不會用,就像失去一樣,本性不會用。若依性而言,則[失而不失](依凡夫肉眼淺智而言,表面上看是失去了,但事實上還在,並未曾失去,只是不自覺知而迷失而已)。此即如《楞伽經》所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嗔恚、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這也與《法華經?信解品第四》中所言之浪子懷珠的譬喻故事,意義完全相同:本性猶[懷中珠],雖本自有之,亦未曾失去;然以不自覺知,故如同沒有,不得受用,因而淪落十方受苦。若不悟者,永無[複珠]、出苦之期。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注釋:[我心何獨供養如來]:[獨],只,僅。我的心那裏只是想要供養如來您一人而已。[遍曆恒沙國土]:[曆],親往,親身到恒沙國土去供養。[善知識]:善知識有很多層次,最下乃至雖只有一知一識,而能導引眾生入善法者,皆稱為善知識。其上者,或通達一經、一論之法,而能以之示導眾生入菩提道者,得名眾生之善知識。其再上者,通達一宗之法,能為諸眾生開演,令入菩提者,名為眾生之善知識。其最上者,為萬法盡通,達第一諦,自能行,亦能教他,示教利喜,令入無上菩提道。如是之士,具如來最正知見,為人天眼目,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是為眾生之大善知識。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此],此心,即我當前這個能推、能愛、能修、能謗、能造善造惡之心。[發明],開發闡明,指如來在前一節中之開示。此言,如果我這個能推、能愛、能勇猛修行、能造善造惡之心,如來竟然開發闡明說不是我的心的話。[我乃無心]:我就變成跟沒有心一樣。[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離],除了。除了這個能覺知之心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什麼可以說是我的心了。阿難在此所說之覺知,非真覺真知,實是六識取著、了別前塵之知。[我實驚怖]:小乘之人但知六識心,依之而建立四諦八道染淨一切法,而不知真如之法,今遽聞破斥,[遽]就是突然,被佛所破斥,即頓失所據。平常所依靠的那一顆意識心,被佛所破了,就是頓失所據。進退失所,莫知所之,故心生驚怖。《金剛經》雲:[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與此經不能聽受讀誦。]又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即是此義。[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兼],再加上。[此大眾],指在會的二乘行人。
義貫:[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是[佛]所[寵]愛的堂[弟],我當初就是因為這顆[心愛佛]的緣[故],才[令我]想要隨佛[出家],而[我]這顆[心何獨]只想[供養]承事[如來]您一人而已,我的心[乃至]想要[遍曆]如[恒]河[沙]數之諸佛[國土],以親[承事]奉[諸佛]如來,以[及]諸[善知識],甚至[發]起[大勇猛]大精進,而遍修[行諸一切難行]之[法事],這一切,從我初發心,乃至修一切善法及至成道,所有修行,[皆]須[用]到[此心]才行。今且不說修善,甚或造惡,[縱令]我會因造[謗法]之行,而[永]遠[退]失[善根],成一闡提、斷滅善根種性等,如是極大惡事,[亦]是[因]有[此心]才能造。[若此]能推、能愛、能發心、能想修行、能造善、造惡之心,如來竟然開[發]闡[明]是虛妄相想,而[不是]真[心者,我乃]成[無心]之人,而[同諸土木],而實在是若[離]了[此]能[覺]能[知]之心,[更]一[無所有]可當我的心;[雲何如來]竟然[說此非]我之[心?我實]在感覺非常[驚怖!兼此]與會之[大眾]皆[無不疑惑。惟]願如來[垂]施[大悲,開]發[示]導我等[未悟]之人。
詮論:阿難在此又是以訴諸感情為武器開始。又其論辯之舉證,為從初發心,乃至成佛,都引證了:若非有心,即不能為善,乃至造極重之惡,亦須有此心。在此,阿難說:[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境界嘛!他又說:[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這豈不是菩薩摩訶薩之所行?是故阿難實是大乘種子,而其所現聲聞乘人者,依《楞伽經》而言,非[實法聲聞],乃[權聲聞],就是方便而已,故阿難實為大菩薩之大權示現,由此可知。
複次,阿難說:[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阿難不知彼所覺知者,皆是塵影,而能覺知者,即是隨塵影現之六識心,此六識心亦因塵影而有,塵有則有,塵無則無,故《楞伽經》說此為[依他起性]。諸位!依他起什麼意思?依他起就是:依靠緣起的條件,依條件而緣起,叫做依他起性。意思就是:沒有辦法單獨、獨立存在,就像我們今天講經,也是依他起性。就是緣起嘛!依他起性者,全無自體性,其性乃依他而得;易言之,以是[他]性,故無[自]性。因為假借著緣起性,所以,自己就無性了。譬如說:我們因為必需假借著父母親結婚才生我們,所以,我們這外色身,就是因為父母親的結婚生我們,這個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無自性了。所以,我們要二六時中牢牢記住,我們將來一定會化作一堆骨灰,我們一定千萬不能執著,任何的緣起緣滅的假相,學佛就會進入狀況。
以無自性,故實無所有,依他緣幻化而已;是故禪宗二祖大師[覓心了不可得];又二祖不安之心者,並非其本心(本心無有不安者),而是此緣塵而動之六識心,以緣塵而動,故不安。諸位!這個就是關鍵了,你為什麼今天心不安?你就認為這個色聲香味觸是真的、你認為這個家庭組織是真的、你認為山河大地是真的、你認為這個心情是真的、你認為金錢是真的、名利是真的,在聖人看,這個都是虛幻的。我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我自己在考慮,說:我要做什麼?參選總統嗎?總統幹了八年,也是要下臺啊!做什麼?做臺灣首富嗎?還是要競選立法委員?在思惟:這個也會下來啊,那要做什麼呢?當歌星?當影星?也會老啊!
我現在偶爾在看這個報告新聞,那些老歌星,以前年輕的時候,長得多帥、多好看!現在一看,哇!那個台語的老歌手,都是七十幾歲了,看的時候,唉!額頭都有皺紋了,歲月不饒人啊!佛在《阿含經》講:人的出生跟死亡,就像太陽,日出與日沒那樣的迅速,講得真是好啊!人類的出生跟死亡,就像日出跟日落一樣地快速,一下子日出,一下子很快就日沒了,無常迅速,很快就輪到我們!對不對?像我們這個車庫,幫助了多少個往生了!這個車庫,幫助了好幾個往生了呢!
將來我往生的時候,記得,五樓的客廳大一點,在這裏比較小,我走的時候,五樓的客廳比較大一點,沙發就弄出來,就在裏面助念吧,送我一程。要不然,就跑到內門去助念,看多少遊覽車來都放得下,就可以做大型的追悼會了。不過,也不用什麼追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本來就是幻。生是幻,死亦是幻,生死是幻,涅槃還是幻,究竟無所得嘛!辦小場的,師父往生辦小場的,度少眾生,一個儀式而已嘛;辦大場的,就度更多的眾生,熱鬧,有的眾生會因為這樣而學佛。所以,法師生、老、病、死,統統是在度眾生,看你怎麼示現的?很多人看了師媽那一片追悼會很感動,你們看了沒有啊?阿嬤那一片,大家看了很感動,沒有看的人,請那一片回去看,很多人看了都感動得掉眼淚,師媽功德無量!往生以後拍成記錄片,也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底下,然以是依他起性,故[了不可得]。若實照見依他無性、無實、了不可得,則破妄識矣。所以,記得!對境寂然,常不離佛,對一切境界,你記得!學一招,而這一招要終身統統要用的,二六時中統統要用的,就是放下。然阿難在此仍執此妄識為有實體,乃至更執此體為其本心,今被破斥,是故惶惑之至。
因為現在九點五十九分,我們今天課就上到這個地方。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6 18:55:01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