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08|回復: 1
|
楞嚴經(第八十七講) 佛心淨土法門《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八十七講) 佛心淨土法門《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87 (國語) 98.05.30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楞嚴經義貫》570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70頁,《楞嚴經義貫》,
中間,
2.受陰本如來藏,
經文:
[「阿難,]
[譬如有人手足宴安,]
[百骸調適,]
[忽如忘生,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講受陰是虛妄,
妄生澀、滑、冷、熱;
但是,直下空,
就是如來藏性,
相妄性真。
註釋:
「手足宴安」:
「宴」,即是安,
喻真如不動。
「忽如忘生」:
「忘生」,如無所生,
覺本不生。
比喻心體離念,本無受陰。
「性無違順」:
「性」,為其所感受之性。
我們對外境都有感受,
而且是非常強烈。
「違」,為苦受之性。
什麼叫做苦受?
什麼叫做違?
不順從,
這個是站在凡夫角度講的,
不順從自己的意願。
譬如說你現在睡覺睡得很好,
墊被都弄得很好,
很舒服的睡覺休息;
突然有一天,
換了比較簡單、比較硬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好命,
這個枕頭軟的,
我們如果說換一下古人老一輩的,
像五十年前、半世紀前的那個枕頭,
那你就晚上睡不著,
你就會感覺很苦,
會很辛苦,因為你睡不著,
違背了我們身體上的適應性,
違背了。
所以,一個人平常如果生活簡單,
也能夠接受這個苦,
這個人臨命終,
他往生就比較不會有障礙。
如果這個人平常享受習慣了,
吃不了這個苦,
臨命終,他這個色身稍微一苦,
他受不了,
很容易失去正念!
所以,我們還是一句很誠懇的話,
吃苦對修行人來講,
它是一件好事,
不是壞事
生活簡單化是好事,
絕對不是壞事。
所以,當你吃到苦頭的時候,
你一定要感恩,
這是上蒼給我們成長的機會,
上蒼要給你禮物,
都是事先用苦來給你包裝,
你想要得到上蒼最美好的禮物,
就必需打開這個苦的盒子。
換句話說:
任何一個眾生,
有意義的苦是很值得的,
非常值得!
「順」,為樂受之性。
什麼都順你,
這是樂受;
但是,記住喔!
這個樂受接下來就是苦,
什麼都順著你,
有一天人家不順著你,
苦就馬上出來。
所以,這個苦、樂,它沒有確定性,
也就是唯心現量。
這個人很有忍辱性,
那麼,這個人一切的苦跟樂,
都化為絕對的忍受,
他的樂就無窮盡的安詳;
那麼,這個人的承受、忍受度很差,
換一句話說:
他的耐性很膚淺,
就是樂的,他也會覺得是苦的。
所以,這個樂跟苦,
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但看這個人的忍辱性夠不夠。
換句話說:
一個會修行的人,
會把一切的境界化作涅槃的妙樂;
而不會修行的人,
他樂跟苦都訂下一個標準,
所以,他時時刻刻都在苦中,
都在苦中。
就像一隻驢子不受駕馭的時候,
哪一個人騎上去,
這一隻驢子都會亂跳;
一個人內心裡面不受控制,
沒有般若的智慧,
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生活,
他的內心始終亂跳,
牢騷、抱怨、委屈,
沒有一樣事情是會過得順利;
還是心的問題,
還是心的問題。
性無違順,即無苦無樂;
本無受陰,
故其所受性即不苦不樂,
有如捨受。
這個「捨」就是愚癡,
癡受,
不是智慧的受。
所以,捨受在唯識學裡面
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癡受。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
「無故」,本在一真之境界,
一真就是絕對。
所謂「法界無事」,
然而忽以無明力驅使,
無端起念,念中帶妄。
念中帶妄,
諸位!
這個就是了解‥‥‥
一定要很清楚,
不能徹底了悟佛的心性的人,
是根本沒有辦法徹底了解淨土法門的思想。
你一定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對佛的心性不能了解、了悟,
絕對對淨土法門沒有辦法徹底的理解,
因為萬法一定要會歸佛的心性。
為什麼?
要不然你念念幾句佛就當作是修行,
不與心性相應的,
這個就是這樣子。
諸位!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你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
是不是以音聲求佛?
是還是不是?
如果會歸心性,
雖念,無有能念所念,
其實音聲也不離心性,
心性就是音聲,
那這個就不是,不是用音聲求佛,
因為會歸清淨自性。
但是,如果沒有會歸心性的話,
拼了老命念念佛,
用壓的、用意識心,
不錯!也可以種種善根,
這是以音聲求佛啊,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你永遠沒有辦法見到如如不動的本性,
八大宗派既然都是佛說,
當然就一定有交集,
這個交集就是心性,
萬法從佛的心性流露出來,
萬法都一定要回歸到佛的心性,
任何一個宗派如果起爭執,
我就問你一句話:
你淨土法門是不是佛的心性法門?
請問你,
是還是不是?
如果說不是,
不是,就是外道,
不是佛的心流露出來的法門,
哪裡是佛法呢?
請問天台宗是不是佛心性流露出來的法門?
空、假、中,
是還是不是?
不是,就不是佛法了。
請問:華嚴宗是不是佛一真法界流露出來的?
是!
如果統統是,
八大宗派那就回歸佛的心性,
回歸佛的心性就叫做無諍,
那你在諍什麼?
我實在看不懂!
就像我們以前教授在上課的時候,
我們那個教授因為是江蘇省來的,
他每次都講:你吵什麼吵啊?
罵我們在吵什麼。
八大宗派都是佛的心性,在吵什麼?
所以,因為時空的不同、
善巧方便的不同、依據的經典不同,
所以,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
要會歸到佛的心性,
如同大海一樣,會歸一真,
這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真正的佛弟子,他是進入無諍的狀態。
佛法是理性的宗教;
佛法是智慧的宗教;
佛法是心性的宗教;
佛法是絕對解脫的宗教,
我們更應該用超越的角度,
看待一切八大宗派,
才不會自己落入爭執。
所以,攻擊任何一個法師就是不對;
攻擊任何一個道場就是不對;
攻擊、排斥任何一個宗派,
就是不對,
佛弟子應當從自己做起,
了解:
喔!原來萬法都是佛的心性,
那這樣諍,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
這樣的話,你才能了解:
喔!修淨土法門的,
原來也是回歸到佛陀的心性,
要不然淨土在哪裡?
心淨才國土淨啊;
心不淨,哪裡有國土淨呢?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
佛法它是非常理性的。
底下,
「於空相摩」,
依無明所起妄念所使,
而起妄為。
「以二手掌」,指本無外觸塵介入,
此塵純係自身妄造所化,
並無外實法可得。
諸位!
悟無所得,即入佛陀的正法,
悟無所得。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諸相」,諸觸之相。
有觸則必有受;
然此等觸及受,皆非從外來,
皆是此人自作而自受者。
「妄生」,本是一真,
諸位!這個一真就是絕對,
而且這個絕對是絕對的絕對、
不可討論的絕對,
這個絕對不是相對的絕對。
譬如說虛空,它是相對的絕對,
因為跟相、千差萬別的相比較,
所以,虛空是相對的絕對。
而心性不是,
無論是色法、千差萬別的色法,
無論是無相的虛空,
它都是純粹一個心性影現出來的,
這個是絕對。
不可以用語言討論,
這是絕對的絕對;
不可以用文字記載,
這是絕對的絕對;
不可以用意識型態去理解、去推論,
不是邏輯學、不是數學、不是玄學,
統統不是!
不是理則學,
它是絕對的絕對,
超越一切表相,
任何的語言都不能描述,
這是絕對的絕對;
而世間人講,都是相對的絕對。
所以,佛法它是絕對的絕對,
不可討論的絕對叫做一真,
一真,一真就是絕對的解脫。
而起念妄造,
乃而生九法界的境界:
此諸境界,本無有生,
而以無明力妄為,
諸位!
十方諸佛共同宣說的法,
就是無生法,
十方諸佛共同宣說的法,
就是一切法無生。
你下一次
有因緣再碰到佛來降生人間,
佛所講的法,
就是一切法無生,
就是師父今天講的一樣。
諸佛再來示現人間,
他講的法一樣,
就是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一切法無增、一切法無減,
十方三世諸佛再來降生人間,
仍然是講這個法。
令「似」有生,
非真生,故稱妄生。
諸位!
現在我們緣生就是妄生。
「澀」,比喻凡外三途之苦受。
「滑」,比喻人天之樂受。
「冷」,比喻二乘之枯受。
「熱」,權教菩薩之榮受。
義貫:
佛言:「阿難,
譬如有人手足宴安,
百骸調適」(契合真如不動),
「忽如忘」一切「生」,
(心體離念,本無受蘊),
故其所受「性」都「無違」或者是「順」,
無苦無樂,如得捨受。
然「其人」忽以無明力
而「無故」自「以二手掌
於空」中互「相摩」擦,
於是於其二手中
「妄生澀」(就是三途的苦受)、
「滑」(人天樂受)、
「冷」(二乘的枯受)、
「熱」(權教榮受)
等「諸」觸之「相」。
一切眾生「受陰」之產生
「亦復如是」:
非從外來,
非有外塵生觸,
實乃無端起妄、自造諸觸,
自領納其受,自作自受,
而實都無所有。
諸位!
我們從小就是這樣,
無端起妄,
任何一個人,
這一輩子只要不學佛,
他的命運就會叫做悲慘,
悲慘。
從小只要一出生,
他接觸到外境,
他就一定會無端一直起妄,
每天都會有理想,
都會將來要當什麼總統啊、
當什麼科學家啊、游泳健將啊,
都會有自己的理想,
想要對人類有所貢獻;
但是,以前三百六十五行,
都沒有說幹和尚這一行,
不知道!
無端起妄,
像我們生長那個環境,
它就是這樣,處處都是,
都是比較勞工方面的,
勞工方面的。
現在也是啊,
如果說我們今天不學佛,
那你看看,
哪一個眾生他不會無端起妄?
每天都有期盼啊!
是不是?
每天都有爭執啊,
那個多嚴重,你看看韓國那個,
盧武鉉,
總統李明博要去拈個香,
都被噓啊、
都被排擠啊,
今天你看,報紙報那麼頭條,
李明博就是殺掉盧武鉉,
就是政治清算鬥爭,
秋後算帳,
標題寫那麼大!
好了,這是題外話,
這是告訴大家:
一切都是無端起妄,
爭執不休,
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
572頁,
經文:
[「阿難,]
[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註釋:
「不從空來」:比喻非自然性,
無因生。
「不從掌出」:喻非因緣生。
「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
如果此觸是從虛空中出生的,
然後來觸雙掌;
既然能觸掌,
為何不去觸身體的任何其他一個部位?
因為虛空是徧滿,
圍繞著全身,
若能觸掌,
則一定也能觸其他部位,
例如說觸頭、或者是觸臉。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不應說無情的虛空
居然能自己選擇那個部位來觸,
彷彿虛空是有知一樣。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合」,就是合掌摩擦。
如果說此觸是從掌中生的,
則不應有待兩掌相合才生,
應該單掌就能生。
若單掌不能生,
則兩個不能生的單掌加起來,
應還是不能生!
這個在描述緣起無自性,
一切法無生,
那麼,緣起是生,
但是,是幻,
其實還是無生。
不能說兩個不能生的加起來就變成能生!
所謂生,只是緣生,
仍然是無生。
否則兩顆石頭加起來
為什麼不生出雞來呢?
「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
又此觸既是從掌中出生,
兩掌相合時
則兩掌覺知有觸從掌中出來,
那麼兩掌分離的時候,
則應可覺知此觸進入掌中
(回到掌裏面去)。
「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
承上,不但如此,
而且應該連手臂、手腕、骨、髓
也都能覺知此觸進來的蹤跡:
看它進入身體哪裏,
都應該有所感覺,
變成有一種東西進進出出囉!
不會說這個觸覺一進入手掌裡面,
就在手掌裡面消失。
一定在身中裡面跑。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若必定有如是覺知之心,
知道此觸之出與入,
那麼,就一定有一樣東西
它有自體,
且能在身中進出、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要」,就是方才。
承上,
如是則此觸便能離掌而存,
而且於身中即有其自體,
並且能於身中出入;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何需等待合掌然後才名之為觸?
應該不合掌的時候亦名為觸!
因為自己會跑出來嘛!
若不合掌亦名為觸(也能有觸),
則知此觸並非從掌中出。
不必合掌就知道觸,
是不是?
那當然這個觸就不是從掌中出了。
義貫:
佛言:「阿難,
是諸幻」化之「觸」覺,
為什麼一直講幻、
幻化?
為什麼講幻化?
幻化,一直在講緣起,
強調空無自性,
幻,意思就是當體即空,
不實在的意思。
所以,這個用字是很重要的,
講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
就是統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精華、精要;
可是,用「幻」一個字,
就表示一切法不可得,
用一個「幻」字。
並「不」是「從」虛「空」中「來」的
(非無因生,非自然生),
也「不」是「從掌」中「出」生的
(非因緣生)。
「如是,阿難,
若」此幻觸為從「空來者」,
則因虛空係圍繞人體全身,
「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體的其他任何一個部位呢?
「不應」說無情無知的「虛空」
居然知道要「選擇」何處「來觸」!
(由此可知,
若說此觸是從虛空來,
是不能成立的。)
「若」說此觸是「從掌」中「出」的話,
既然雙掌能出,
單掌也應當能出,
而「應非」
有「待」兩掌相「合」的時候才能出。
因為他是假設從掌中出觸嘛!
(而今見單掌的時候實不能產生觸塵,
所以知道雙掌合的時候,
此觸亦非從其中出,
故說此觸從掌中出,不能成立。)
「又」如果真是從「掌」中「出故」,
兩掌相「合」時
「則」兩「掌知」有觸從中而出,
因此若兩掌分「離」的時候
「則」應可知道
有「觸」從外進「入」掌中;
此觸不但從掌入,
而且手「臂」、手「腕」、
「骨、髓應亦」能「覺知」
此觸「入時」之「蹤跡」!
如果「必有」如是「覺」知之「心」,
既「知」觸之「出」,
又「知」觸之「入」,
則「自有一物」有其自體名為觸者,
常在此「身中」進出「往來」,
如是則此觸便能離掌而有,
且有自體,
自能於身中進出往來,
如是則「何」需更「待」兩掌相「合」
而後能覺「知」,
此時才「要名」之「為觸」?
(由是可知,
若說此觸為從掌中來者,
則不能成立。)
經文: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一句話,
可以提供你生活的一切必需品,
你必需擁有好好的智慧,
當你覺得很好吃的東西,
要告訴自己:這是妄,
這是妄,
不需要貪,
受嘛,
這好吃,好吃就是受,
心情快樂。
當你覺得苦的時候,
忍耐一下,
苦也是妄;
樂,樂還是妄,
這個時候,
當你用這個般若智慧的時候,
你就對這個KTV啊、MTV啊、
唱歌啊、跳舞沒什麼興趣!
你如果喜歡跳舞的話,
你就說:
哎呀!這個受陰是虛妄嘛!
雖跳舞,無有能跳、所跳,
很快就死翹翹!
很快就理解:
喔!原來他們跳了老半天,
到最後一樣要躺在棺材裡,
真的就是這樣,
喔!世間原來就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受陰虛妄」,
這四個字就非常好用,
你在接受一切的苦境、樂境、捨境的時候,
都能很清楚的知道是妄。
比丘也是,
當收到供養的時候,
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驕傲,
說:我很有修行受到供養!
產生快樂的心情,
這個是不了解受陰是虛妄。
所以因此,
要理解佛的心性,
時時刻刻都可以理解,
因為這個受,
是絕對時時刻刻都會發生。
當你今天二個朋友互相對罵的時候,
很不愉快,
記得!那個也是妄,
很不愉快的感受,
不愉快的受,
記得!它是虛妄。
二個人愛得死去活來,
難分難捨,
在火車站、高鐵上難分難捨,
告訴自己:這個也是妄,
難分難捨,一定要捨啊!
為什麼?
不然到高鐵站了,你不分開又能如何?
不能怎麼樣啊,它就是無常,
一定會出現,
這一定的道理啊!
所以,你那個感受很強烈的執著的時候,
告訴自己:這是妄!
你擁抱,能抱多久?
夠了吧?
因為沒有學佛就跟學佛會差很多啊!
對不對?
沒有學佛,
到了晚上十點的時候,
二個還不想回家,
說:我們去公園走一走!
就繞一繞,難分難捨繞到十一點:
我們再繞二圈!
為什麼?
捨不得讓她回家啊!
再繞二圈,
再繞二圈,
除非碰到人家拿刀子要抽愛情稅,
要不然二個怎麼會去睡覺?
放不下。
好!
那我用摩托車載你回去,
載你回去的時候,
要進門的時候,
又一直坐在摩托車那邊。
對不對?
女的也不希望放他走,
男的也不想走,
就在摩托車,
她媽媽在上面,
二隻老虎在上面,爸爸一隻、媽媽一隻,
二隻老虎,二隻老虎,
看得快,看著看著他,
又不敢上去,
沒有那個膽啊,
因為爸爸、媽媽是老虎,他是貓啊!
好!
他就在底下,又在那邊廝守,
凌晨二、三點。
學佛不一樣,
學佛到公園,
到十點的時候:
喂!看要繞幾圈,
趕快繞一繞吧!
因為最後他就一定要分手的,
早點回家睡覺比較實際!
來!我陪你!
快點,看幾圈趕緊繞一繞,
不然用跑的!
好!
十點多,大家就可以回家休息了,
不然你到凌晨睡覺,少睡了四個鐘頭;
十點睡覺,多睡了四個鐘頭,
一定要分手,
所以,早點睡覺比較實際,
因為他有智慧,
因為他有智慧。
是不是?
這個學佛的人談戀愛的時候,
這一招去用到男朋友的身上,
她男朋友就問說:發生什麼事?
你最近怎麼這麼不正常?
我師父講的啊:
看要走幾圈,用跑的比較快!
觀念的問題。
所以,我們既然知道說,
夫妻之間,到臨命終一定要分開;
或者是兄弟姐妹,
到臨命終他一定要分開,
為什麼?
所以,這個感受就慢慢慢慢的淡;
不是叫你沒有感情,
你很有感情;
但是,你很清楚的看待這一件事,
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月圓月缺,
人有悲歡離合,
月就是有月圓月缺,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子,
很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
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如果你佛法,這一句會體會、
會能用,
哇!那這一輩子就用不完,
用不完,
用不完!
是不是?
今天有幾個小朋友,
男孩子在打賭,
在水邊打賭、溪邊打賭,
說猜拳,
猜啊,
猜拳,剪刀、石頭、布,
說猜輸的人要跳下去,
剪刀、石頭、布。
那個不會游泳的人,也跟人家猜拳,
剪刀、石頭、布,他猜輸了,
猜輸了,要跳,不會游泳;
不跳,沒有面子,
你知道嗎?
他就真的沒辦法了,
趕鴨子上陣,
就真的跳下去了,
他又不會游泳,
淹死了,
淹死了!
夠慘的,
猜拳猜輸一次,命沒有了,
有沒有很悲哀啊?
是不是?
很悲哀啊!
這個還不是最慘的一次,
還有的人打麻將,
打賭,
四個人打麻將打賭,
說打輸的這個媽媽,
打輸的人,叫她兒子去罰站,
烈日當空喔,
烈日當空喔,
叫兒子去罰站,
方城之戰打輸,
這個打輸的人,
叫她兒子去外面站,
她兒子都是小小的,
小朋友而已喔,
四個媽媽帶來賭這個麻將,
結果輸的,兒子去罰站,
烈日當空罰站,
那個小孩子突然倒下去,
送醫急救,脫水而死!
媽媽打麻將,兒子去死,
這個世間就是很烏龍,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怎麼會有這種事?
偏偏就是有,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
就是有!
對不對?
有!
所以了解,
有了佛法多好,
沒有必要跟人家賭這一口氣。
是不是?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
一切眾生之「受陰」,
體本「虛」寂,循業「妄」生,
「本非」能造「因緣」之所造,
亦「非」屬無因之「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無因生,
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
隨業緣而幻現之相;
諸位!
底下這幾個:相妄性真,
隨業緣而幻現之相,
相妄性真,
你這一句體會得出來,
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
就這幾個字。
我們今天所生活的,
它就是隨業緣而幻現之相;
而佛陀就不是這樣子了,
隨願力,
隨願力,
而產生了智慧之相,
佛陀跟我們不一樣,
他是願力而來的、
是智慧力而來的,
是來度眾、救眾生的,
跟我們可不一樣。
第3.想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
[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思踏懸崖,與說相類。」]
義貫:
「酢梅」:即酸梅。
「酢」,有二讀音,
讀作ㄘㄨˋ(促)
或者叫做ㄗㄨㄛˋ(作)。
讀作「促」的時候,
翻譯成大酸(就是非常酸);
非常酸。
「酢」是「醋」的本字,
而「醋」則是俗字。
翻過來,
若讀為「作」,
它的意思是回報的意思、
客人回敬主人的獻酒,
今多見於「酬酢」
酬酢,
義為應對、應酬。
諸位!這個應酬還是少,
希望大家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跟生命,
時間跟生命。
做法師的也是這樣子,
把生命變成單純化,
除非有必要,
要不然,
儘量少浪費時間跟生命在這個地方。
我們修學佛道的居士也是,
除非不得已的,
不得已的婚喪喜慶,
那是不得已的,沒辦法,
不去不行,
要不然的話,
儘量不要浪費時間跟生命。
「思蹋懸崖」:
心中想著踏在懸崖邊上。
「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
如果這口水是由酸梅生出來的話,
梅子應該會自己說:「好酸!」,
而後自流口水,
何需待人來說,而讓人流口水。
(換句話說,
若口水是梅中生的,
則梅自能流口水,
與你何干?
與你何關?
且口水既是梅流的,
即不是你在流口水。
然而事實不然,
梅子自己不會說我好酸喔我好酸喔,
梅子也不會自己流口水,
所以說口水是從梅中生出來的,
是不能成立的。)
單梅不能流口水。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若從口入」,再換一個角度說,
如果說「梅子好酸」
這一句話是從口而入的話,
才能說:
那麼一聽到這一句話以後,
嘴巴覺得酸,因此才流口水。
「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這個意思是說,
可是如果這一句話是「從口而入」的話,
便是指
「這個口自能有聽聞之功」;
若「口能聽聞」,
那麼,則要耳朵作什麼?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果說並非嘴巴聽到,
而是只有耳朵聽到;
既然是耳朵聽到,
便應耳朵覺得酸;
若是如此,
則此水為何不從耳中流出?
諸位!
這一段是什麼?
單梅不生口水;
單口不生口水;
單耳不生口水,
注意聽喔!
梅無生、口無生、耳無生,
緣起,口水就生,
口水生,就是幻生,
這整句,
整個色、受、想、行、識,
這個想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就是這個道理。
單單酸梅不能生口水;
只有口也不能生口水;
耳朵,單單耳朵也不能生口水,
就是一切法無生,
現在把這個因緣湊合起來,
耳聞梅這個名詞,
嘴巴出口水,
單單想就出口水。
這在告訴諸位說:
我們的想陰是妄想,
不是真正的,
用心靈去推測那個意境就感覺。
所以,我們現在無緣無故;
這個很重要,
我們無緣無故一想起過去,
我們就會掉眼淚。
所以,我媽媽就是這樣,
師媽,
她沒有體會到
想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她一想到我爸爸以前的那一種對她好,
她就會掉眼淚,
八十幾歲了快往生了,
在廚房吃飯,
一講到我爸爸,
那個時候懷孕要生我的時候,
叫她去看一下醫生,
我爸爸沒有帶她去看,
她一直怨恨,
怨恨到快往生一、二年前還在談,
不曉得想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想,又要掉眼淚了,
我就說:好!停!
不要再哭了!
我就是背這一句給她聽,
我說:
想陰虛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她聽不懂:你在講什麼?
她就一直回想、一直回憶,
一直回憶,她就一直掉眼淚‥‥‥
已經過去五十年,
沒有辦法忘記那種男人的可惡!
一個偉大的男人,
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一個成功的男人,
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一個偉大的女人,
背後一定有一個可惡的男人!
聽起來滿順的,
聽起來滿順的!
所以說:這個世間,
這個想陰是很恐怖的,
這個想陰會一直鑽牛角尖的,
如果這個想陰不停止的話,
會得嚴重的心病!
你看,電影演的,
這個公主去看到那個書生,
哇!回來單戀,
單戀啊,
慘了,
慘了!
慘了,
就是我們法器打的:ㄑㄧ ㄑㄧ ㄘㄤ‥‥‥
聽起來就像很淒慘的意思,
你們打那個鉿子、鐺子,
不曉得有沒有這種體會?
ㄑㄧ ㄑㄧ ㄘㄤ‥‥‥
就是很慘的意思,
看看能不能體會一下?
鉿子、鐺子,我們法會的時候常常打的。
這個想陰虛妄,不知道,
回來就單戀,
單戀以後,哇!你看這個小姐啊,
去叫那個什麼‥‥‥
這電影演的啦,
什麼醫生來看啊、
把脈啊,
醫生就說:這沒有病啊!
那就是相思,
想到一直生病,
你看這個「想」有多恐怖,
「想」很恐怖的!
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
都是妄想,
這個「想」,接下來它就是病,
心病非常嚴重,
自我想像。
但是,這「想」也有好處,
像卡通影片都是想像出來的,
「想」也有好處,
會製造更多的藝術;
創造更多的畫畫;
創造更多的音樂,
這個很多都是靠想像來的。
所以,這個「想」
就是無限天馬行空的發揮,
創造很多的藝術、音樂、傑出的人才,
都是靠「想」來的,
雖是妄想;
不過天馬行空的發揮自己的才幹。
所以,這個電影如果如實演的話,
有時候沒有興趣;
靠很多的想像,
高科技的融入,
融入,
所以,這電影變得非常好看,
非常好看,
真的就是靠想像而來,
想像而來。
是不是?
因此這個「想」有時候會害人,
有時候會成就人;
但是記住!
總是幻,
總是幻妄。
所以,在座諸位!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個「想」,你要好好好好的放下,
真的!放下。
底下,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果說並非嘴巴聽到,
而是只有耳朵聽到;
既然是耳朵聽到,
便應耳朵覺得酸;
若是如此,
則此水為何不從耳中流出?
義貫:
佛言:「阿難,譬如有人」
聽到旁人「談說酢梅」,
他的「口中」便有「水」生「出」;
他若心中「思」想著
腳「蹋」在「懸崖」邊上,
他的「足」底「心」便會生出「酸澀」之感。
一切眾生的「想陰」之生
「當知亦復如是」,
雖無實境當前,
但依空言、空想,便作實想,
而成就想陰。
所以,很多事情想太多了,
想太多了。
媽媽也很會想啊,
坐起來、盤起來,
手自己比起來,也不曉得那是什麼印,
就問她女兒:女兒!看看,
媽媽像不像觀世音啊?
自己就開始胡思亂想了!
對不對?
比這樣:
兒子!你看看,
媽媽像不像阿彌陀?
阿彌陀。
她就是自己想像‥‥‥
不過,這個「想」還算好的,
自己想自己是阿彌陀、
自己想自己是觀世音,
這個「想」是好的,
身心不二。是不是?
它的意思就是:
這個八識田中還有佛的種子,
這個是好的。
不過如果你想像你是阿彌陀佛,
或者你是想像自己是觀世音菩薩,
記得!從此以後不能生氣,
哪有觀世音菩薩可以生氣的?
哪有阿彌陀佛可以生氣的?
不可以!
自己觀想自己是佛,那就永遠不能生氣了。
「阿難,如是」由於光聽到「酢」梅之言「說」
即生出的口水,
此口水實「不從梅」而「生」,
亦「非從口」而「入。
如是,阿難,
若」此口水
是從「梅」中「生」出來「者」,
則「梅合自」己便能「談」說好酸,
因而自流口水,
「何待人」來「說」而讓人流口水?
(然而梅實在是不會自說酸,
也不會流口水,
故說此口水是從梅中來,
不得成立。)
又「若」此酢梅之言說
是「從口」而「入,
自合口」有能「聞」聲之功?
若如此者則「何須待耳」來聽?
然「若」唯「獨耳聞」此酢梅之說,
而口並不能聞,
則「此」口「水」
為「何不」是從「耳中而出」呢?
(然而此酢說之言,
實獨耳聞,但耳中並不出水,
可見此水非從「酢說」來,
亦非從梅中來。
故說此口水為從梅中生者,
無有是處。)
至於心中「思」想
「踏」著「懸崖」之時,
足心便生出酸澀之感,
「與」酢梅之言「說」
令人生口水之例「相類」。
(此酸澀並不從崖生,
亦非從足生;
若是從崖生,崖應自酸澀。
若從足生,則足自能生酸,
即不待心去想踏著懸崖。)
這個依此類推,
很容易理解。
經文: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諸位!
這個「想」使一切眾生困死愁城,
就是這個,
一切眾生困死愁城,就是這個想陰,
非常恐怖的!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
一切眾生之「想陰」,
體本「虛」寂,循業「妄」現,
「本非」任何能造之「因緣」所造,
亦「非」屬無因之「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無因生,
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
隨業緣幻現之相,
相妄性真。
底下這個,
第4.行陰本如來藏性,
這個難破,
要破行陰生滅,
要八地菩薩以上,
八地到九地、十地,
最後一念無明就是這個。
諸位啊!
第七意識的我法二執,
有的人講說:
第七意識破完,第八意識。
不對的!
第七意識最後那一剎那破,
七、八識全斷,
觀念要先正確。
第八意識,
第七意識的見分,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
我執還有法執卡得非常微細,
但是,那一剎那斬斷的時候,
七、八識同時轉,
轉識成智。
好!
第4.行陰本如來藏性,
這個難,
連觀察都很難!
經文: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
[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師父先解釋一遍:
阿難;
先把經文貫串一遍:
阿難!
這個生生滅滅的行陰就像暴流,
一層一層的波浪,
一波一個波浪,波浪相續,
前浪消失,後浪又起,
就像第七意識的行陰,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一浪接著一浪,
就是一念接著一念,
生滅意識心的行陰也是這樣子,
行陰當知也是這樣子。
阿難!
如果這個暴流的流性不因空生,
阿難!
這個生滅的暴流的流性,
不是從虛空而生;
也不是因為靜止的水而來;
也不是水的性,亦非水的性;
非離空、水,也不能離開虛空跟水。
如是,阿難!
如果說這個暴流的混濁、急促,
這個濁水急促之流性,
是因為虛空而生,
那麼,十方無盡的虛空,
就會變成無盡的暴流,
世界自然就會受到淪溺。
如果這個暴流是因為水而有,
就必需建立能生跟所生的觀念,
那麼,這個暴流的流性,
應當就不是水。
為什麼?
因為能生的水跟所生的暴流,
二種相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所有相,
能有跟所有相,要二種相同時存在,
才能建立能所關係,
或者是樹生水果;
或者是父親生兒子,
二種相必需存在,
才能說能、所完全存在,
才能說暴流是由水產生的,
水是能生,暴流是所生,
所以,必需有
能生之相、所生之相同時存在。
今應現在,
今應現在就是應當存在能所相,
才可以建立:暴流由水所產生的。
若說這個暴流就是水性,
那麼,這樣一定要定位,
一定要把它用這個時空定位說,
這個濁流就是水性的話,
那麼,澄清的時候,
這個水的體性就沒有。
為什麼?
水的體性是靜止的,
當它暴流靜止的時候,
這個水體就沒有了。
為什麼?
因為你定位,
說這個混濁的暴流才是水性。
若即水性,要前面加幾個字:
若暴流就定位為這是水的性,
水的性要暴流,
暴流才叫做水性。
如果你一定要這樣講,
定位成這樣子,
則澄清的時候,應非水體,
那麼,暴流澄清的時候,
那應該就不是水的體性了,
事實不然。
所以,若就是水性是不對的。
若因水有也不對;
若即是水性也不對。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如果離開了虛空跟水,
虛空沒有外,
虛空沒有外,
水外也沒有流,
絕對不會說沒有水的暴流,
那成什麼話呢?
暴流一定是從水來,
沒有水,哪裡有暴流?
註釋:
「譬如暴流」:
喻行陰奔瀉不停,狂飆不住。
「前際後際不相踰越」:
如水之流,前浪後浪相接相續,
也不會互相跨越,
這表示諸識之「等無間緣」。
諸位!
色法沒有等無間緣,
心法才有等無間緣,
這個要特別注意!
582頁,
「不因空生」:
「空」,比喻一真法界,
如如之理。
「不因水有」:「水」,比喻如來藏性。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
「有」,解釋生之義。
若說暴流是從水而生,
則水是能生,而暴流是所生,
能生與所生應成二體,
不應還是一體,
水跟暴流其實是一體的,
要建立能所,就像底下舉的例子,
如樹生果或者是母生子,
樹與果各有一體,
母與子各有一體,
如此才能說
一個是能生,一個是被他所生,
如果還合成一體,
則沒有能生與所生可言。
因此,
如果說暴流的體性
與水的體性還是合一的話,
並非暴流是暴流,水是水,
因為它是一體的。
兩者明顯分開,各自有體性,
就不能說暴流是水所生的。
然而現見的暴流並不能離開於水,
暴流主體與水之體仍然是一個,
因此不能說暴流是水生的。
這比喻行陰不是如來藏所生,
如果行陰是如來藏所生,
行陰應有獨立的一個「體」,
然而行陰的體性並不能離於如來藏而有,
行陰之體還是與如來藏合成一個,
因此不能說行陰是如來藏所生。
諸位!
因為行陰就是如來藏的影子,
慢慢你就了解,
行陰這個生滅意識心,
就是如來藏性的影子。
所以,不能離開如來藏性;
可是,它是生滅的,也不是如來藏性,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師父一直重複強調、告訴你:
真妄是不能和合的,
人跟鬼是不能結婚的。
講真妄和合,只能講方便說,
在經典上;
但是,一個悟道的人,
就絕對不會死在文字相裡面。
因此自己看經典,
你是絕對不能理解的,
因為問題出在哪裡,你完全不知道!
就像「真如不守自性」、
「真妄和合」、
「最初的一念無明」,
這個統統有語病;
但是,沒有見性來為你解說,
你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出在哪裡。
「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承上,若流是從水而生,
則能有(能生)與所有(所生)
兩者各自之體相(共有兩個體相),
今應呈現在目前。
然而事實不然,
暴流與水目前只共同擁有一體,
並無二體顯現出來,
所以不得說暴流是從水而有。
583頁,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若說暴流急奔狂亂之相
就是水的本性,
則當水止不流、寂靜澄清之相的時候,
豈非失去了水的性?
這個時候水的體性應是不在了?
因為你定位:混濁的水是水性。
然而事實上,
暴流狂奔與暴流停止,
水性不失,
所以暴流之相之有無,
與水之體性無關,
這一句話就是:
我們一切生滅的緣起緣滅,
就是跟我們的如來藏性無關,
就像虛空不是相,
虛空不是生滅相,
卻不拒一切生滅的緣起相發揮,
慢慢的你就體解,
能理解虛空本自不生、本自不滅,
本自不增、本自不減,
體非虛空,而不拒群相之發揮,
慢慢的我們就可以理解,
師父的比喻完全正確。
是故暴流之相非即是水之本性。
這比喻行陰狂暴之相
並非即是如來藏之本性。
以如來藏性本自寂滅。
所以,在座諸位!
我們現在的五陰身當體即空,
我們有尊貴的佛性在裡面。
所以,在座諸位!
你一定要好好的善待自己。
為什麼?
你這個五陰身就是佛身。
諸位!
你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佛的身體健康;
你要擁有一個莊嚴的貌相,
修行人要對自己的貌相負責;
要對自己的威儀負責;
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為什麼呢?
因為即五蘊身就是佛身,
你面相莊嚴,大家看了歡喜,
不要放著邋裡邋遢的不修邊幅,
學佛也不應當學到這樣子!
是不是?
以如來藏性本自寂滅。
「澄清」,指眾生修行、淨業識,
三昧現前,心得開悟,
狂心頓歇,
為什麼講頓歇?
頓歇就是完全超越表相才能頓歇。
諸位!
漸漸歇是因果相,
頓歇就無相,
這個頓歇,
就是等於頓悟一樣,
發現一切相不可得,空相。
七識止息,心水澄明之時,
此時即復得本心,
以始覺智會於本覺。
若眾生行陰狂亂之性
即是本覺如來藏性,
則當狂心歇的時候,
心得澄明,
狂亂之性已止,
此時豈非反而失去了本心本性?
「空非有外」:
虛空沒有內外之分,
因此暴流不是離於空之外而有。
此句之義就是:
暴流非離於空而存在。
「水外無流」:
「水外」,就是離於水。
離於水外,即無暴流可得。
義貫:
佛言:「阿難,
譬如」急「暴」之「流」水,
其「波浪相續」不斷,
「前際」與「後際不相踰越」,
一個接一個。
一切眾生之「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無有間歇,
然念念生滅,相似相續。
而我們就是在生滅法迷失了,
我們現在不知道,
宇宙萬物皆是生生滅滅,
我們沒有辦法理解、體悟,
才對這個假相拼了死命執著。
「阿難,如是」暴「流」之「性」為:
一、「不因空生」;
二、「不因水有」;
三、「亦非」即「水」之本「性」;
四、「亦非」能「離」於「空」與「水」
而存在。
「如是,阿難」,析而言之:
一、「若」此暴流為「因空」而「生」
(空為能生,暴流為所生),
虛空既然能生暴流,
而虛空無盡,
暴流也應是無盡,
如是「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一真法界)
即變「成」為「無盡」之暴「流」
(法界之中成為唯凡無聖),
就沒有聖人了。
十方「世界自然俱受」凡夫狂亂暴流之「淪溺」
(然而實際不然,
法界之中,既有眾生暴流,
也有三賢十聖之澄水,
故非盡法界皆是暴流。)
二、「若」此暴流為「因水」而「有」
(水為能生,流為所生──
如來藏為能生,七識為所生),
「則此暴流」之體「性
應非」與「水」合成一體,
應暴流與水各有其體,
如此則能「有」與「所有」之「相」
(能生與所生之二相差別)
「今應」呈「現在」目前。
(然而暴流之體與水之體,
並無二致,非有兩體,
故知暴流非是水而生(而有)。)
三、「若」此暴流之性
「即」是「水」之本「性,
則」一旦暴流寂止
而現出「澄清」之相的「時」候,
此時「應非」仍有「水」之「體」性存在。
(而事實上,
不論暴流在狂奔時
或暴流停止的時候,
其水性不失,
故知暴流狂亂相之有無與水性無關;
諸位!這一句話,
聽了這一句話,有什麼最重要的理解?
也就是你今天怎麼造作,
跟無為法無關。
人家說:師父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錯!
沒有度眾生,也沒有說法。
師父在弘宗演教,轉大法輪,
度無量眾生,
錯!
法性本空,沒有這個東西,
講這些都是心靈的負擔,
今天只是緣起方便說,
方便說就是沒有能說、所說,
體悟涅槃、品嚐到涅槃氣息的人,
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沒有弘宗,沒有演教,
為什麼?
法法本空,相相何狀,
我什麼時候說過一句法?
如是體悟,
諸法本空、本寂,
沒有能所,
佛道就現前。
因此,暴流之相即非水性──
行陰狂亂之相非即是如來藏之性,
否則眾生狂心歇息,
心水澄清之時,
應失去如來藏本性。
然而事實不然,
故知行陰狂亂之相
非即如來藏之本性。)
四、「若」此暴流之性
為「離」於「空、水」而有,
然而虛「空非有外」,
以一切法皆在虛空之中,
故暴流非能離空而有。
又,於「水」之「外」
亦「無」暴「流」之體可得,
無水即無暴流,
故暴流不得離水而存在。
經文: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
一切眾生之「行陰」,
體本「虛」寂,循業「妄」現,
「本非」由其他能造「因緣」之所造,
「亦非」屬無因之「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無因生,
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
隨業緣而妄現之相,
相妄性真。)
所以,只有佛法講得最究竟,
其他宗教就講上帝創造的,
這個世界上帝創造,就無因而生,
就是因為上帝而來;
上帝從哪裡來?
上帝就是無因而生。
所以,只有佛法、
只有正法講的,
才是人生、宇宙的最究竟處,
佛法是非常理性的。
第5;翻過來,586頁,
第5.識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滿中擎空,]
[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這個念貯ㄓㄨˇ
既貯空去,
[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註釋:
「譬如有人」:就比喻眾生。
「頻伽瓶」:
這「頻伽」
是《彌陀經》大家每天都要念的,
是迦陵頻伽之略。
迦陵頻伽是一種鳥,
翻譯成中文叫做美音鳥、
好聲鳥、妙音鳥。
此鳥原產在雪山當中,
此鳥當其猶在卵殼當中,
未出殼的時候,即已能鳴,
其聲美妙,勝過一切鳥,
故稱美音鳥。
印度人常以此鳥之形作成瓶,
稱為迦陵頻伽瓶。
在此為比喻眾生之妄業
或者是妄業所成之根身。
587頁,第三行,
「塞其兩孔」:「兩孔」,比喻理跟事。
理不通達,事也不造作,
事也不通、理也不通。
「塞其兩孔」,
「塞其兩孔」,就比喻隔斷了理跟事,
諸位!
修學佛道,這二個字是很重要的,
理跟事要兼備的,
你說修行要拼,就是事修,
諸位!理就像眼睛,
理如目,事如足,
這個道理你不懂,
就等於你沒有眼睛,
沒有眼睛,你要走路,能走嗎?
對不對?
理如目,事如足。
好!你有眼睛,
可是,你要到達目的地,
你要實修啊,
要實修啊,
不是只有聽經聞法,
要好好念佛啊,
好好的用功。
比喻隔斷理跟事,
令起我、法二執,
而成二障(煩惱障、所知障),
煩惱障是對人生觀的迷茫;
所知障是對宇宙觀的迷茫。
這所知障有多重解釋,
我們後天所學習的知識,
就是所知障,
所知道的,障礙自己的清淨自性,
叫做所知障。
那麼,這個所知、所知障也可以說:
我們所知道的種種的法,
卻障礙了我們的本性。
為什麼?
執法以為實嘛!
所以,這個所知障,
有多重的講法。
因此形成內外隔斷之局。
「滿中擎空」:
「滿中」,是整個瓶子當中。
「擎」,就是攜帶。
「空」,比喻作第八識,
以八識本是空性,
故以虛空比喻第八識。
此言,
此人將瓶子的兩孔塞起來,
使內外隔開來,
他便以為
已經把整個瓶子都裝滿了一個瓶子的虛空
(凡夫以色身隔絕外界,
便以為色身中之藏識為我所有之內法,
有別於外一切法)。
所以,執著就變成隔開內外,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就統統出來,
就是執著。
「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餉」,饋也、遺也、食也;
亦即當作禮品來餽贈,
令他人得以享用、受用、食用。
這裏是指讓自己受用。
此即言,
此人將瓶子裝好滿滿一瓶的虛空之後
(有如整理行裝一樣),
便準備到千里外遠地去旅行,
而且便想用這瓶虛空
到他國去好好享用一番。
「他國」,
是指眾生展轉於六道受生時
之另外一道。
因為第八識為總報主,
眾生自無始來即執此為我,
所以前往受生前
即是依此本識而往;
因此「用餉他國」之義,
也就是指來世到其他道去受報。
「如是虛空非彼方來」:
「彼方」,原捨身處。
「非此方入」:
「此方」,是指再受生的地方;
比喻藏識不是在原捨身處
就是已經入於根身而帶來此處的;
也不是說到了此處才入於根身之中。
並沒有來去。
「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
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如果說瓶中的虛空是從原瓶地帶來的,
則既在本瓶地裝滿了虛空,
本瓶地便應少了一瓶之量的虛空。
(然而虛空之性徧滿,不增不減,
不可觸摩捉持,
更不可攜來擎去,
而是眾生自生妄想,
這一句話就是重點,
我們從心中產生我法二執,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把這個執放掉,
第二月沒有,真月就現前。
所以,修學佛道不是奇特事,
但於相上莫執著就得!
以為將瓶孔塞起來,便可以把虛空裝著,
帶著到處跑,到處去受用。
比喻眾生以為把理、事兩個孔,
用「我、法」二執的塞子把它塞起來,
便可以令內外隔斷,
而安安穩穩地永保第八識藏為己有,
不會漏失,
並可一直帶著這個「業識的瓶子」、
在三界六道當中到處跑。)
「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開孔」,就是打開二孔之瓶塞,
比喻二障拔除的時候。
「應見空出」,
應看見有漏的業識跑出來啊。
589頁,義貫:
佛言:「阿難,
譬如有人
取」迦陵「頻伽」鳥形的「瓶」子
(取自妄業所生根身),
「塞其兩孔」
(便妄起我法二執,生二障)
令內外隔斷,
便以為可將「滿」瓶「中擎」裝著虛「空」
(將有漏之身包裹在本識),
我們現在身上就第八意識了。
而欲至「千里」外「遠行,
用」以饋「餉」於「他國」
(到他道中受用)。
一切眾生「識陰」之成就
「當知亦復如是」
(誠由眾生貪取自業報根身,
執著人法,
隔斷內外空性,
而兀‥‥‥
「兀」就是繼續,
「兀」就是繼續,
還是,
而還是自至各道中受用此有限之空性。
而繼續,「兀」就是繼續,
而繼續自至各道中受用此有限之空性──
如取大海之一浮漚!)
一浮漚就是小水泡,
這個很容易了解的,
我們宇宙有多少的四大?
我們宇宙有多少四大?
山河大地盡是四大,
我們攝取少許的元素,
誤為自我,
誤為自我。
我們攝取宇宙當中少許的元素,
地、水、火、風這個元素,
誤認為這個是「我」,
而這個執著沒有辦法打開,
不曉得內跟外其實是平等的,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其實是不可得的,
自心分別,
自心產生煩惱,
自心自己受報,
一切都是很冤枉的!
「阿難,如是」
已抵達他國之瓶內「虛空」,
實「非」從瓶本處之「彼方來」,
亦「非」於「此方入」
(以識性周徧,本無來去)。
「如是,阿難,
若」瓶內之虛空
為從「彼方來,
則本瓶」地「中,
既」已被「貯」一瓶之虛「空」而「去」,
故「於本瓶」原來所在之「地」
便「應少」掉一瓶量之「虛空」!
(然而虛空實無增減,
不可稱量,
也不可捉持、裝擎、
攜來持往。)
所以,諸位!
真如藏性從來不是緣起,
就是這個道理。
你看,
然而虛空實無增減,
所以,真空法性如虛空。
因此我們就了解,
真妄不能和合的,
真如果來隨緣,那就來到緣起了;
真如果來到緣起,緣起是生滅的東西,
就是把真如的實相、
真如的智慧化作生滅,
永遠是在生滅。
所以,真如並沒有什麼增減,
如同虛空一樣,
它沒有來到緣起;
但是,緣起也不能離開虛空,
這個好好的體會,
這個就是重點。
「若」瓶內虛空為於「此方入」,
則打「開」二「孔」(拔除二執)
「倒瓶」(消二障盡,得淨法身)時,
「應」可「見」虛「空」從瓶中「出」!
(然證果的時候,也不見有漏識出,
證果只是但除執,
法並沒有什麼來去生滅,
心靈除執,並沒有什麼東西增跟減。
也不見無垢識入,
故知識性本無來去、出入,
只是二執之有無,
諸位!
「只是二執之有無」,就是畫雙紅線,
你修學佛道,你要抓住重點修,
就是這個,
所有的問題就是出在這個:
我執跟法執;
把這二個執除掉,也沒有增加什麼啊,
就是不執而已啊!
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
就是為了破除你的執著,
就這樣子。
及內外之有隔無隔而已;
二執既除,就是我法二執已除。
二障頓消,
就是煩惱障、所知障就頓消了。
內外無隔,即得圓通,
諸位!
要內外無隔,即得圓通,
就一定要見性,
諸位!
這個「圓通」是見性的代名詞,
意思就是說:
見性的人,
才見到圓通、圓滿的法性、
無障礙的法性,
叫做圓通。
換句話說:
沒有見性的人,不了解圓通法門,
喔!
原來我們見性的人,
才是圓滿的人格,
才能圓滿成就佛道,
因此見性有多麼的重要,
才能理解佛的境界。
實非識性之有出入、來去、增減。)
經文: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
佛言:「是故當知:」
一切眾生之「識陰」,
體本「虛」寂,循業「妄」現,
「本非」任何能造之「因緣」之所造,
亦「非」無因之「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無因生,
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
隨業緣而幻現之相,
相妄性真。)
相妄性真,
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所以,佛法、學佛,
在找到那一顆不生不滅的真心。
好!
我們這個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就講到這裡,
明天把《楞嚴經講義》,還有《表解》帶來,
《義貫》也順便帶來。
為什麼呢?
因為什麼時候
要把《楞嚴經講義》講完不知道,
也許講得完,
明天要講到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根入,
你也可以說: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你也可以說:
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六根入,
有全部講的叫做六根入,
有簡稱六根;
也可以這樣子叫做六入。
為什麼講眼「根」呢?
就是用眼所依靠的地方,
所以稱為「根」,
眼根,有所依靠。
為什麼講「入」呢?
因為有能、所,
站在執著的角度,
能見,見到外面的所見,
變成入於心中污染,
能、所有互相對立的,
眼根也是能、也是所,
眼根能緣外境;
但是,被外境所污染,
站在眼根能執取外境,
這個時候,眼根是能,塵境是所;
站在會污染的角度,
塵是能污染,眼根則是所,
「所」就是所入,
塵能入,眼根為所入。
所以,站在二個角度不同,
都可以為能、所,
眼根不一定是能,也是所,
也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
被污染的角度是所、所污染。
知道嗎?
能、所,佛法它就是這麼圓滿!
那麼,等一下,
我們法無師領眾,誦楞嚴咒。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3-12-4 18:37:07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