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8|回復: 1
|
[04经注]24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
[複製鏈接]
|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04 经注]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京大兴福寺沙门 宗密 述
长水沙门 子璇 治定
镜心本净,像色元空;梦识无初,物境成有。由是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我满净觉者,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苦集灭道;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垢净双亡,一切清净。三千瑞焕,十六会彰,今之所传,即第九分。句偈隐略,旨趣深微;慧彻三空,檀含万行。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不先遣遣,曷契如如。故虽策修,始终无相,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玄,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或配入名相,著事乖宗,或但云一真,望源迷泒,其余胸谈臆注,不足论矣。河沙珍宝,三时身命,喻所不及,岂徒然哉!且天亲无著师补处尊,后学何疑,或添或弃,故今所述,不攻异端。疏是论文,乳非城内,纂要名意及经题目,次下即释无烦预云:
稽首牟尼大觉尊 能开般若三空句
发起流通诸上士 冥资所述契群机
将释此经,未入文前。悬叙义门,略开四段:第一辩教起因缘。第二明经宗体。第三分别处会。第四释通文义。
第一,辩教起因缘。分二:
﹝辩教起因缘﹞初、总论诸教。
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若据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
﹝辩教起因缘﹞后、别显此经。分五:
(一)为对治我、法二执故。由此二执,起烦恼、所知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生,轮转五道;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
(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
(四)为显示福慧二因故。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
(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不如实见真身、应身,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证得。
第二,明经宗体。分二:
﹝明经宗体﹞初、宗。
统论佛教因缘为宗,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宗。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
﹝明经宗体﹞二、体。
文字般若即是经体,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之体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
第三,分别处会。分二:
﹝分别处会﹞初、总明。
佛说大部处会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分别处会﹞二、别明传译。
此卷时主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三藏。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
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著又造两卷论,约显行位以释。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著,亦傍求余论,采集诸疏,题云纂要,其在兹焉。
第四,释通文义。分二:
﹝释通文义﹞一、解题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者,梵云跋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
般若正翻云慧,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故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释通文义﹞二,释经文,准常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释经文﹞(一)序分。分二:
﹝序分﹞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百五十人俱。】
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
(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
(三)正释文义,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一、信,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单释如是者,智度论云: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
二、闻,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阿难所不闻二十年前之经,有云如来重说,有云得深三昧总领。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法不通。
三、时,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又说法领法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四、主,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佛。然觉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则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五、处,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多闻解脱等,远闻诸国故。义净译云名称大城。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梵语须达,此云善施。给孤独即是善施也,又亦常行施故。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此云众园。
六、众,与者,并也,及也,大者名高德著。比丘梵语,此含三义,故存梵不译。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众者,理和事和。千二百五十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莲,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常随众,故偏列数,非无余众,未隐显耳。俱者,一时一处。
﹝序分﹞二、发起序。分二:
发起序者,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
﹝发起序﹞初、戒。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分七节释:(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
(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乞已归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
(三)化仪,著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献钵。
(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人多曰大。
(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惭愧,以同事摄,故自乞食。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食故,应受彼食。
(六)化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
(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佛若不食,他福不满。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
﹝发起序﹞二、定。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分三节释:(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不收,心有劳虑,故佛示现为后轨也,即收大衣著七条。
(二)净身业,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今示现洗者,顺世表法为后轨也。
(三)正入定,敷座坐禅者,由身端故,心离沉掉故。魏译云:如常敷座,结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唐译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无著云:显示唯寂者,于此能觉能说故。然大圣现迹,必有所表,表本觉之佛,在五蕴之都,觉魔军本空,名为战胜,照心识具德,即是给孤。求法养神名乞士众,觉心既发宁弃尘劳,将欲遍观,遂入识藏心心数法,次第思惟即妄而真,皆得法喜,法喜无体,融合觉心。思惟假缘,亡缘可符真性,观照是迹,拂迹返本还源,返本还源,法空心寂,心寂真体,般若朗然,欲谈般若正宗,如是示现发起。资圣云:夫身有二:一、伪,二、真。五蕴伪体,假衣食以生育;法身无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伪遗真,诸佛养真弃伪;群生既迷真而取伪,我乃假伪迹而引真。故托乞食之缘,将施法喜之化。故涅槃经云:汝诸比丘,虽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法食。
﹝释经文﹞第二,正宗分。分二:
﹝正宗分﹞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
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后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中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谓护念付嘱;(二)发起行相,谓由请赞许;(三)行所住处,谓十八住,从佛正说,直至经终,是无相行所住处矣;(四)对治,谓一一住处,皆具邪行,共见正行二种对治;(五)不失,谓由对治离增减二边,不失中道;(六)地位,谓由不失中道,成贤圣位,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七)立名,谓由前六智慧坚利位地阔狭,故名金刚。后四但约第三句中十八住说,无别经文。
十八住处者:(一)发心住,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二)波罗蜜相应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说法身,颇有众生等因言显理故;二、证得法身,复有二:一、智相,如来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满三千等。
(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住,须陀洹等,从此至十六住,如次对治十二种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须离是障,障尽故入十七证道住,今当对治第一慢障。
(六)不离佛世时住,昔在然灯等离第二少闻障,不离佛世,则具多闻。
(七)愿净佛土住,菩萨庄严佛土不等,离小攀缘作念修道障,缘形相土则小,无缘则大,契法界故。
(八)成熟众生住,人身如须弥等,离舍众生障,若见大小,不能济物。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离乐随外论散乱障,恒沙宝施不及持经,如何外学不修正法。
(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尘等,离破影像相中无巧便障,既离散乱,与定相应,以细末不念二种方便,破粗至细,泯细至空,则除影像之相想。
(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等,离福资粮不具障,不以相见,常见法身,名为给侍,福无边矣。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离乐味懈怠利养障,恒沙命施,犹劣受持,岂为一身耽著利养,身疲心恼而懈怠耶。
(十三)忍苦住,忍波罗蜜割截身等,离不能忍苦障,无我等相,累苦能忍。
(十四)离寂静味住,当来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等,离智资粮不具障。日三时舍身,一一沙数不及信经,如何唯专禅定耽寂静味,阙于智慧而不持说。
(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住,云何住降等,离十一不自摄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动,动则不能自摄。
(十六)求佛教受住,于然灯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离十二无教授障,欲入初地须佛教授,故约遇佛得无所得,而证道矣。
(十七)证道住,人身长大等,摄种性智证遍行真如成法报身,故长大矣。
(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复有六种具足:一国土净具足,我当庄严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诸大菩萨;二无上见智净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无上,无上之言,贯通下四;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满三千界七宝等;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五语具足,汝勿谓如来说法等;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乃至应作如是观。
又十八住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一二次配;三、欲住处,摄三及四;四、离障碍住处,即前十二障也,从五至十六;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上二次配十七十八;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上二各摄十八住处。一一住中皆深皆广。十八住文配位地者:第一、十住;第二、十行中前六;三、第七行;四、后三行;五至十四如次配十回向;十五、暖顶;十六、忍世第一;十七、初地;十八、从二地乃至佛地。
﹝正宗分﹞分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总分四段: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初、善现申请。分二:
﹝善现申请﹞初、整仪赞佛。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云具寿,寿即是命;魏译云慧命,以慧为命。须菩提有三义译,谓善吉、善现、空生。生时室空,解空之善瑞现矣。相师占云:唯善唯吉。「从座起下」,皆整理威仪修敬之相。「希有」者,世所无故。「如来」者,从如而来。论云:「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谓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与教化力令摄受众生;「善付嘱」者,依根未熟菩萨说,惧其退失,付授智者,付者将小付大,嘱者嘱大化小。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三释:(一)约境所求所度;(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三)约能所,所求能求,三皆如次配觉及有情。
﹝善现申请﹞二、正发问端。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释分二:初释当机,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魔所摄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正觉,谓正智通智,觉知、真俗不偏不邪。二释正问,魏译云: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意云:若人发菩提心已,住何境界?修何行业?妄心若起,云何降伏?故佛令安住四心,修六度行,于中降心,不令著相。秦译略修行者,意云:住道降心,即是修行;谓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故。无著云:住谓欲愿,修行谓相应等持,降伏谓彼心若散,制令还住。又十八住中,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释之,故知义虽有三,而行是一。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二、如来赞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释分三:一、印赞所赞,重言善哉,赞美之极,护付能令佛种不断,是事必然,故印赞言如汝所说。
二、敕听许说,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三、标劝将陈,我当为汝如是如是委细而说。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三、善现伫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者,顺从之辞。礼对曰唯,野对曰阿。十地经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四、如来正说。分二:
﹝如来正说﹞一、正答所问。分二:
﹝正答所问﹞初、举总标。
别以牒问: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此以降伏为总,住修为别也,谓住修之中皆有降伏。经意在此,故唯标降伏有科。此所标云,举后摄初者,乃令经文极不稳畅,理例颠倒。自古言教,祗有以初摄后,未闻以后摄初,况详经文无别答降伏之处,则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离相是答降伏问也,不别答者,此经宗于离相,离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须约住修而显,住修降心本不相离故。无著十八住,皆有住修降心。
﹝正答所问﹞二、约别显总。
以答问二:
﹝约别显总﹞一、答安住降心问。分四:
﹝答安住降心问﹞初、广大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文二:初句标三界普度故,若卵下二列三:(一)受生差别,天狱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诸余微细水陆地空,不可具分品类。卵劣在初者二释:一、约境,具缘多者为首;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二)依止差别:有色四禅,无色四空。(三)境界差别。功德施云:有想则空识二处,无想则无所有处,非等则有顶。
﹝答安住降心问﹞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即无住处涅槃,不共二乘,故云第一。无著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又云:卵湿无想有顶则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答安住降心问﹞三、常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一)性空故;(二)同体故,论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
﹝答安住降心问﹞四、不倒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论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无著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显示降伏心中,摄散时众生想亦不转,如彼尔炎。
﹝约别显总﹞二、答修行降心问,分五:
﹝答修行降心问﹞初、总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于法」者,统标诸法。「应无」下正明修行。问:菩萨万行,何唯说一?答:万行不出六度,六度总名布施。故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云:若无精进,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
﹝答修行降心问﹞二、别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本论但指三事,谓自身、报恩、果报。偈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答修行降心问﹞三、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前但指三事,今则心境空有微细尽袪故。偈云:远离取相心。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著云:不住相想有人。将此结文,为答降伏问非也。前标次释次结,皆云无住,都是修行中降伏之义,何忽偏判配结之文为答别问。
﹝答修行降心问﹞四、显益。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初句征者。论云:若离施等相想,云何成就施福?「若菩萨」下释,于中三:初法说:为疑无福,不可思以断之。「东方」下喻说可知,「菩萨无住相」下法合。虚空者无者,云犹如虚空,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答修行降心问﹞五、结劝。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来正说﹞二、蹑迹断疑。分二十七:
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断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段。
﹝蹑迹断疑﹞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分四:
疑云: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又不住相为因,岂感色相之果,因果不类故。断之文四: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本秪因以相为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佛举疑起之因,问答欲令除断。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行见如来。】
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见佛,故答云:不可以相得见。论云: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三、释体异有为。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相是有为生住异灭,佛体异此故非身相。偈云:三相异体故者。佛体异于有为三相也。住异二相,同是现在,故合为一。若细分即四,故唯识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断求佛行施住相疑﹞四、印佛身无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肇云:行合解通,则为见佛,偈云:离彼是如来者,离彼三相是法身如来也。无著则于色身但离遍计,不执色相即真色身,故彼论云:此为显示如来色身。又此当第三欲得色身住处。
﹝蹑迹断疑﹞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分四: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未来恶世必不生信,空说何益?断之文四: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初、约无信以呈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魏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后五百岁也。句诠差别章者解句;实信者,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二、呵疑词以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者,大集云:初五百岁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岁禅定牢固,三多闻,四塔寺,五斗诤。皆如初二句例,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持戒修福者,戒定也;以此为实者,正解无倒。无著云: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三、明能信之所以。分二:
﹝明能信之所以﹞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无著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
﹝明能信之所以﹞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分二:
﹝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无著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四蕴见其依止色身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著云:生者福正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
﹝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分二:
由无二执故得摄受。
﹝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初、正明已断粗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初征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
﹝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二、后释。分二:
(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
(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二因,显未除细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若取法」下,别明二相。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无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中有征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著我等?释云:取非法亦著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断因果俱深无信疑﹞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蹑迹断疑﹞三、断无相。分二:
云何得说疑?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断之文二:
﹝断无相﹞初、问答断疑。分四:
﹝问答断疑﹞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
﹝问答断疑﹞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问答断疑﹞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
﹝问答断疑﹞四、释无取说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著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
﹝断无相﹞二、校量显胜。分四:
﹝校量显胜﹞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码瑙、赤真珠、颇梨。
﹝校量显胜﹞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无著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
﹝校量显胜﹞三、判经福超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四句者,但于四句诠义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最妙也。然但义见四句持说,即趣菩提;文或增减,不必唯四,义若阙者则互成谤。
﹝校量显胜﹞四、释超过所以。分二:
﹝释超过所以﹞初、正释。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诸佛菩提法者,论云:名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诸佛者即报化身。论云:于此能为生因。
﹝释超过所以﹞二、转释。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
﹝蹑迹断疑﹞四、断声闻。分四:
得果是取疑。论云:向说圣人无为法不可取说,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
断之文四:
﹝断声闻﹞初、入流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预流,预圣人流故。秪由不入六尘名入圣流,不是别有所入故。论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尘境界,故名逆流;乃至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阿罗汉;然非不取无为自果,但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著我等故。知得果是不取义,何得疑云是取?
﹝断声闻﹞二、一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修惑。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阿罗汉果,故名一来,而实无往来者,已悟无我,谁能往来?
﹝断声闻﹞三、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故云不来,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
﹝断声闻﹞四、不生果。分三:
阿罗汉,此释有三:(一)无贼,三界见修烦恼尽故;(二)不生,不受后有故;(三)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不生果﹞初、举所得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不生果﹞二、明无取以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不生果﹞三、引已证令信。分三:
﹝引已证令信﹞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佛赞之。十弟子中,善现第一。离欲者,三界烦恼,但有贪心,尽名为欲,非唯欲界。
﹝引已证令信﹞二、彰己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引己证令信﹞三、却释佛意。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阿兰那者,此云寂静。
﹝蹑迹断疑﹞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论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
﹝蹑迹断疑﹞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分三:
论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
断之文三:
﹝断严土违于不取疑﹞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
﹝断严土违于不取疑﹞二、释离相庄严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
﹝断严土违于不取疑﹞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云: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
﹝蹑迹断疑﹞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分二:
疑意如前。断之文二:
﹝断受得报身有取疑﹞初、问答断疑。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
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
﹝断受得报身有取疑﹞二、校最显胜。分二:
﹝校最显胜﹞一、约外财校量广显经胜。分二:
﹝约外财校量广显经胜﹞一、校量胜劣。分三:
﹝校量胜劣﹞初、约多河以辨沙。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面,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
﹝校量胜劣﹞二、约多沙以彰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沙河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论云:前已说喻何故复说?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校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何故不先说此喻?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
﹝校量胜劣﹞三、约多福以显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施感生死,经趣菩提,大意同前。
﹝约外财校量广显经胜﹞二、释胜所以。分五:
﹝释胜所以﹞一、尊处叹人胜。分三:
﹝尊处叹人胜﹞初、明处可敬。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般若说:天帝不在,诸天若来但见空座,尽皆作礼供养而去。窣堵波,此云高显,塔者边国讹语。庙藐也,于塔中安佛形藐。
﹝尊处叹人胜﹞二、显人获益。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前四句犹胜,况此尽能受持,故最上等也。
﹝尊处叹人胜﹞三、显处有佛。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经显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
﹝释胜所以﹞二、约义释辨名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佛立经名约能断惑,断惑故胜也。则非般若者,无著云:对治如言执故。
﹝释胜所以﹞三、佛无异说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无所说」者,无别异增减之说,但如证而说,既如其说则无所说,三世佛皆然,故云无异说。故论云: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无著云:第一义不可说。
﹝释胜所以﹞四、施福劣尘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云:宝施福德是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地尘无记非烦恼因故,尘胜施劣。大云云:故诸地尘则非贪等烦恼,尘是名无记。地尘如来说三千界非烦恼染因,界是名地尘,无记界是则界为尘,因尘不生烦恼,施为福因,福生烦恼。
﹝释胜所以﹞五、感果离相胜。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故此经云:可以相为佛不?论云:持说此法能成菩提,胜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经福能降施福德三十二相,意明经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宝施即烦恼因。
﹝校最显胜﹞二、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分二:
﹝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初、校量胜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
﹝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释胜所以。分二:
﹝释胜所以﹞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是故悲泪。论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泪。慧眼人空也,未闻法空也。
﹝释胜所以﹞二、净心契实具德胜。分五:
﹝净心契实具德胜﹞初、正明。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云:此中有实相,余者非实相。
﹝净心契实具德胜﹞二、佛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无著云:为离实相分别想故。
﹝净心契实具德胜﹞三、信解三空同佛胜。分三:
﹝信解三空同佛胜﹞初、总标信解。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无著云:未来法灭时,尚有菩萨受持故,无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
﹝信解三空同佛胜﹞二、别显三空。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无著云:无我等者,无人取我等,即非相者无法取。「离一切」者,显示诸菩萨随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应如是学。
﹝信解三空同佛胜﹞三、如来印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净心契实具德胜﹞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布、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怖者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
﹝净心契实具德胜﹞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者有二:(一)蹑前不惊等征;(二)都蹑前胜以征。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故。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蹑迹断疑﹞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分二:
论云:向说舍身,苦身果报故福劣,若尔依此法门持说诸菩萨行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不成苦果?断之文二:
﹝断持说未脱苦果疑﹞初、明超忍以断疑。分二:
﹝明超忍以断疑﹞初、明忍体。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忍到彼岸,已离苦相,况彼岸非岸,谁苦谁忍?
﹝明超忍以断疑﹞二、明忍相。又分二:
﹝明忍相﹞初、引一生证极苦忍。再分二:
﹝引一生证极苦忍﹞初、正明。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此云极恶。佛昔作仙,山中修道,王猎疲寝,妃共礼仙。王问得四果,皆答不得,王怒割截,天怒雨石,王惧而忏悔,仙证本无嗔,王乃免害。论云:不但无苦而乃有乐,以慈悲故。
﹝引一生证极苦忍﹞二、反显。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明忍相﹞二、引多生证相续忍。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累苦故忍熟而乐,但与正定慈悲相应故。偈云:离我及恚相,实无有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断持说未脱苦果疑﹞二、劝离相以安忍。分二:
论云:若有菩萨不离我相,见苦行苦欲舍菩提心,故劝离相。无著云:为对治不忍因缘有三种苦:谓流转苦,众生相违苦,乏受用苦。文二:
﹝劝离相以安忍﹞初、总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离相发心,虽逢大苦即能不舍。无著云:离一切相者,为离如是三苦相也。
﹝劝离相以安忍﹞二、别显。分二:
﹝别显﹞初、对治不忍流转苦。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初正明流是集谛,转是苦谛。无著云: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后引证,引前说无住施,具含六度,证此文矣。
﹝别显﹞二、对治不忍相违苦。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无著云:既为众生行施,云何于彼生嗔?由不能无众生想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论云:「诸相」者众生相也,「非相」者无我也。阴中见我是众生相,「一切众生」者,五阴法也。「非众生」者,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5-25 21:13:38
|
只看該作者
阴空故法无我也。乏受用苦配在后断。
﹝蹑迹断疑﹞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分二:
论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为能作因?断之文二:
﹝断能证无体非因疑﹞初、断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所有说,皆如其事,今说证果,何疑不然。真语者,说佛身大菩提法也,是真智故。实语者,说小乘四谛,谛是实义。如语者,说大乘法有真如小乘无也。不异语者,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参差。佛将此四语不诳众生,是故秦译加不诳语。
﹝断能证无体非因疑﹞二、离执。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无虚者,不如言说自性故有。
﹝蹑迹断疑﹞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分二:
论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时处恒有,何故有得者,有不得?断之文二:
﹝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初、举喻断疑。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论云:无智住法,心不清净故不得;有智不住法,心清净故得。有目者,如得对治法,日光者,如所治闇尽,能治现前。空喻真如,色喻性上万德。
﹝断如遍有得无得疑﹞二、赞经功德。分二:
﹝赞经功德﹞初、总标。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无著云:读诵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诵。论云:受持修行,依总持法故,读诵修行依闻慧广故,是则从他闻法,内自思惟,得修行智也。故偈云:修从他及内。
﹝赞经功德﹞二、别显。分十:
﹝别显﹞初、舍命不如。又分二:
﹝舍命不如﹞初、舍命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偈云: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
﹝舍命不如﹞二、信经福。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信经劣于持说,多命胜于前喻。
﹝别显﹞二、余乘不测。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偈云:非余者境界。无著云:不可思议者,唯自觉故;不可称量者,无有等及胜故。
﹝别显﹞三、依大心说。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最上者一佛乘也。
﹝别显﹞四、具德能传。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等者,偈云:满足无上界。「荷担」者,无著云:肩负菩提重担故。
﹝别显﹞五、乐小不堪。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别显﹞六、所在如塔。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别显﹞七、转罪为佛。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轻贱者,总包于中或打或骂故。隋译云:轻贱甚轻贱。无著云:此毁辱事有无量门故。复云:甚轻贱当得菩提者,罪灭故。
﹝别显﹞八、超事多尊。又分二:
论云:示现速证菩提法故。文二:
﹝超事多尊﹞初、供佛多中全具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
﹝超事多尊﹞二、持经多中少分福。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别显﹞九、具闻则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别显﹞十、总结幽邃。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无著云: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体,不可测量故。
﹝蹑迹断疑﹞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分二:
佛教我住修降伏,兼不住前十种疑执过患。若无我者,谁人受教,谁人住修,谁人如此离过,云云,亦云除微细执故。偈云: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断之文二:
﹝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初、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断住修降伏是我疑﹞二、答。分三:
﹝答﹞初、若名菩萨必无我。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答﹞二、若有我相非菩萨。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答﹞三、能所俱(编者注:疑漏「无」字)即是菩提。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蹑迹断疑﹞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分四:
论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断之文四: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初、举疑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降怨王请然灯佛入城,城中长幼尽迎,路泥,善慧(编者注:即释迦牟尼佛前生菩萨名)布发,佛与授记,故举此问。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二、断疑念。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别,由无法故得记;若有法者,是有相心,不顺菩提,佛不与记。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三、印决定。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云: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施论引佛说云:若见于佛即见自身,见身清净见佛清净,见一切智智皆悉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我如是见然灯如来,得无生忍,一切智智明了现前,即得受记,是受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我于此时亦非惛懵无觉,然无所得。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四、反覆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著云: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然灯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然灯则不记言来世当得;以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记言来世当得。
﹝蹑迹断疑﹞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分三:
﹝断无因则无佛法疑﹞初、断一向无佛疑。又分二:
论云: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佛,为断此疑故,云如来者,即是真如。断之文二:
﹝断一向无佛疑﹞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无著云:如清净故名为如来,犹如真金。
﹝断一向无佛疑﹞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再分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佛即菩提故无得﹞初、标错解。
魏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实语。
﹝明佛即菩提故无得﹞后、释正见。
偈云:菩提彼行等,谓等前菩萨行无得也。无著云:或谓然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云若人言等。
﹝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二、断一向无法疑。分二:
论云:有人谤言,若无因行,则如来不得阿耨菩提,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等。断之文二:
﹝断一向无法疑﹞初、遗执遮疑。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论云:无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无著云:显真如无二故,谓言说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断一向无法疑﹞二、释义断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论云:一切法者,皆真如体,故皆佛法。「即非」者由色等法即真如故,即非色等法真如,常无色等诸相故,「是名」者即是真如法自性矣。
﹝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三、显真佛真法体。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大身。论云:非身者无有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体故。无著云:摄一切众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蹑迹断疑﹞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分三:
论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菩提,众生亦不入涅槃,亦无清净佛土;何故诸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净佛土?断之文三:
﹝断无人度生严土疑﹞初、遮度生念。又分三:
﹝遮度生念﹞初、明失念。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偈云: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遮度生念﹞二、明无人。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无法名菩萨,岂有我度众生?
﹝遮度生念﹞三、引前说。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断无人度生严土疑﹞二、遮严土念。分二:
﹝遮严土念﹞初、明失念。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遮严土念﹞二、释所以。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断无人度生严土疑﹞三、释成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论云:若起度众生严土之心,即是颠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故经言通达等。无著云:谓人无我、法无我。
﹝蹑迹断疑﹞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分二:
论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土,若如是,则诸佛不见诸法。断之文二:
﹝断诸佛不见诸法疑﹞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又分五:
偈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文五: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初、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肉团中有清净色,见障内色,名为肉眼,佛具诸根,故有肉眼。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二、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于肉眼边引净天眼,见障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见人中无数世界,不唯障内;若佛天眼,能见诸天所有细色,除见天外,见人等事名肉眼矣。净名云: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见恒沙佛土,不以二相。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以根本智照真理故。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四、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后得智说法度人。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五、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前四在佛总名佛眼;又见佛性圆极,名为佛眼。
无著云: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略说有四种,谓色摄、第一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断诸佛不见诸法疑﹞二、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分五: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初、约一个恒河以数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二、约一河中沙以数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三、约沙河中沙以数界。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四、约尔所界中所有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五、约一一众生所有心。又分三:
﹝约一一众生所有心﹞初、总明染净以标悉知。
【「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无著云:若干种心者,有二种:谓染及净,即共欲心,离欲心等。
﹝约一一众生所有心﹞二、会妄归真以释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大云云:由一切妄心,依真如体都无其性,佛证真如,故悉知之。诸心者,标指;非心者,妄识本空;是名心者,真心不灭。若本论释则与此殊,偈云: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约一一众生所有心﹞三、推破杂染以释非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无著云:过去已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蹑迹断疑﹞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分二:
论云:向说心住颠倒皆不可得,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何名善法?斯之文二:
﹝断福德例心颠倒疑﹞初、问福答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以是离相无倒行施因缘,成无漏福离于二障,既非颠倒故得福多。
﹝断福德例心颠倒疑﹞二、反释顺释。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德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偈云:佛智慧为本,非颠倒功德。论云:显示福非颠倒,佛智为本,故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也。问福性空,故福多者,前说妄心性空,妄亦应多。答福以佛智为本,顺于性空,故悟性空,福则甚多,心识颠倒;违于性空,故悟性空,则心识都尽。
﹝蹑迹断疑﹞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分二:
论云:若诸佛以无为得名,云何诸佛成就相好,而名为佛,此约法身佛故以为疑。断之文二:
﹝断无为何有相好疑﹞初、由无身故现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即随形好也。如镜中无物方能现物故。论云:法身毕竟非色身非诸相,然相好二种,亦非不佛,此二不离法身故。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亦得言有,故说成就。
﹝断无为何有相好疑﹞二、由无相故现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即三十二相也。一一如前色身中说。
﹝蹑迹断疑﹞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分三:
论云:若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云何言如来说法?断之文三:
﹝断无身何以说法疑﹞初、遮错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谷中无人能作音声故。
﹝断无身何以说法疑﹞二、释所以。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世尊达诸法空,毕竟无执,今言有说,是谤佛执法也。
﹝断无身何以说法疑﹞三、示正见。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偈云: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大云云:若言无说是真说法,若言有说不名说法,是谤佛故。
﹝蹑迹断疑﹞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分三:
论云:如来不得一法,云何离上上证转,转得阿耨菩提?为断此疑示现非证法,名为阿耨菩提。断之文三:
﹝断无法如何修证疑﹞初、以无法为正觉。
【尔时,慧念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云: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论云:彼菩提处无有一法可证,名为阿耨菩提。
﹝断无法如何修证疑﹞二、以平等为正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云:法界不增减。论云:是法平等,是故名无上,以更无上上故。
﹝断无法如何修证疑﹞三、以正助修正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无我」等,是了因即正道也。修一切善法是缘因,即助道也。即得阿耨菩提是正觉也。所言善法者标指也。「即非」等者。论云:彼法无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有无漏法,故名为善法。
﹝蹑迹断疑﹞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论云:若修一切善法得阿耨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菩提,以是无记法故。断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论云:以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为菩提因。又言,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胜舍无量七宝。
﹝蹑迹断疑﹞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分四:
论云:若法平等无高下者,云何如来度众生?断之文四:
﹝断平等云何度生疑﹞初、遮其错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断平等云何度生疑﹞二、示其正见。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论云:众生假名与五阴共,不离法界。
﹝断平等云何度生疑﹞三、反释所以。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论云:若如来有如是心,五阴中有众生可度者,此是取相过。无著云:如来如尔炎而知,是故若有众生想,则为有我取。
﹝断平等云何度生疑﹞四、展转拂迹。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蹑迹断疑﹞二十二、断以相比之真佛疑。分五:
论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而以见相成就,比智则知如来法身。断之文五:
﹝断以相比之真佛疑﹞初、问以相表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断以相比之真佛疑﹞二、答因苗识根。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大云云:前悟色身,今迷法身。意谓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证得无相法身。
﹝断以相比之真佛疑﹞三、难凡圣不分。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偈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
﹝断以相比之真佛疑﹞四、悟佛非相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断以相比之真佛疑﹞五、即见闻不及。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魏加后偈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偈云: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无著云: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
﹝蹑迹断疑﹞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分四:
由前相比法身是失,又闻以色见声求是邪,遂作念云:佛果一向无相无为,若尔则修福德之因,但成相果,相果既非佛果,佛果则不以具相而得,故佛果毕竟不关福相。故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断之文四:
﹝断佛果非关福相疑﹞初、遮毁相之念。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肇云:不偏在色声故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大云云:若言如来不以相具,断灭见矣,故佛止云:莫作是念。
﹝断佛果非关福相疑﹞二、出毁相之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毁相则堕断灭,断灭是损减之过,断见边见之过。
﹝断佛果非关福相疑﹞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无著云: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偈云: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论云:虽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报,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
﹝断佛果非关福相疑﹞四、明不失所以。分二:
﹝明不失所以﹞初、明得忍故不失。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诸菩萨得出世智,失彼福德及以果报,为遮此故,偈云: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无我者二种无我也。
﹝明不失所以﹞一、明不受故不失。分二:
﹝明不受故不失﹞初、正明。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论云:彼福德得有漏果报,故可诃也。无著云:此显示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
﹝明不受故不失﹞二、征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蹑迹断疑﹞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分二:
论云:若诸菩萨不受福德,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断之文二:
﹝断化身出现受福疑﹞初、斥错解。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偈云: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
﹝断化身出现受福疑﹞二、示正见。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大云云:众生心水若清净,则见佛来,来无所从;浊则见双林示灭,则云佛去,去无可至。肇云: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现,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
﹝蹑迹断疑﹞二十五、断法身化身有异疑。分二:
据前不可以化相比知法身,法身无去来坐卧,即似真、化异,据遮断灭之念,又显不失福相,即似真、化一,故成疑也。此约微尘世界,委释非一非异义,以断此疑。文二:
﹝断法身化身有异疑﹞初、约尘界破一异。又分五:
﹝约尘界破一异﹞初、细末方便破粗色。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偈云: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论云: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为微尘。故偈云:世界作微尘,此喻示彼义。
无著云:为破名色身故说界尘等,于中细末方便及无所见方便,尘甚多者,是细末方便。
大云云:即是析尘至于细末,以此方便破粗色矣。此言微尘依大乘宗,于一抟色假想分析,至极略色为尘,非小乘宗实尘矣。
﹝约尘界破一异﹞二、不念方便破微尘。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论云:尘碎为末,故非一处,尘众聚故,故非异处。如是佛住法界中,非一处住,非异处住。
又若尘众实有者,世间凡夫悉亦自知,何须佛说,秪为不知体不成就,故佛说矣。故无著云:世尊说非者,以此聚体不成就故。若异此者,佛虽不说亦自知是聚。
﹝约尘界破一异﹞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本论破世界不实之义可知。无著云:此破名身世界者,众生世界。
﹝约尘界破一异﹞四、俱约尘界破和合。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论云:若实有一世界,如来则不说三千界。大云云:若实有一世界,冥然是一一和合矣。是则不合,有多差别,今既佛说三千,明非冥然一矣。故约三千破一界也。
无著云:为并说若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抟取:为一抟取及差别搏取。大云云:此明尘众及众生类俱名世界,一合相者,即是抟取。抟取为一,故云和合,故此一合有二抟取:一者一抟取,即是世界和合为一;二差别抟取,即是微尘有众多极微,名为差别。非一合者,第一义中二界无实故。
﹝约尘界破一异﹞五、佛印无中妄执有。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论云:以彼聚集,无物可取,虚妄分别,故云妄取,若有实者即是正见。无著云:世谛说抟取,第一义不可说,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大云云:执见五蕴,取其和合,是贪著事,迷于事法起烦恼矣。
﹝断法身化身有异疑﹞二、约止观破我法。分二:
﹝约止观破我法﹞初、除我执。又分二:
﹝除我执﹞初、斥错解。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除我执﹞二、遣言执。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论云:我见虚妄分别,佛说即是不见。无著云:此显示如所不分别,云何显示如?外道说我,如来说为我见故,安置人无我;又为说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如是观察菩萨入相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
﹝约止观破我法﹞二、除法执。分二:
﹝除法执﹞初、除分别。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无著云:此显示何人无分别,于何法不分别,何方便不分别。
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无分别中知见胜解。
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
云何无分别,此正显无分别。大云云:前之方便是加行智,今不分别是根本智,即亲证真如离能所取,名不分别。
﹝除法执﹞二、显本寂。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无著云:此显示法相中,不共义及相应义,如前已说。
﹝蹑迹断疑﹞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分二:
因闻真化非一非异,意云:若就非一化唯虚假,若就非异又唯冥合归一,法身即化身,终无自体,若尔即所说法受持演说无福。断之文二:
﹝断化身说法无福疑﹞初、明说法功德。
【「须菩提!若有人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偈云: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论云:虽诸佛自然化身作业,而彼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
﹝断化身说法无福疑﹞二、明说法不染。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无著云:为说法不染故,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演说,如是演说即无所染。
云何满说等者,显示不可言说故;若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又说时不求信敬等,亦为无染说法。
大云云:若能不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则如彼真如,故曰如如;又心如境如,故曰如如,「不动」者则无染义。
﹝蹑迹断疑﹞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分三:
论云: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云何言如来入涅槃。断者。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此文为三:
﹝断入寂如何说法疑﹞初、约两论释。分二:
魏本中九喻。魏本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于中文二:
﹝约两论释﹞初、约本论断疑。
偈云: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论云:诸佛得涅槃,化身说法故非有为,非离有为。何故示现世间,而不住有为,由妙智正观,有为如九喻虚假故。
﹝约两论释﹞二、兼无著释相。
无著云:此偈显示四有为相。文四:
(一)自性相。此见相二,用识为体,生死根本故。文三:一、星喻见。无著云:无智暗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二、翳喻相。论云: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尔,以颠倒见故。无著云:人法我见如翳,以取无义故。三、灯喻识。灯约膏油相续不绝,识依贪爱生死无休。
(二)著所住味相。论云:幻喻所依住处,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无著云:味著颠倒境故。大云云:幻出城郭诳人,识变山河不实故。
(三)随顺过失相。自身及受用是过失,观此无常是名随顺。又解云:随顺身受即是过失。文二:初、露喻身。论云:身亦如是少时住故。二、泡喻受。论云:所受用事亦复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无著云: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功德施云:观察寿如水泡,或始生未成体,或才生,或暂停住,即归散灭。
(四)随顺出离相。无著云:随顺人法无我故得出离。文三:初、梦喻过去。无著云: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梦。论云: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功德施云:观察作者,如梦中随见闻之境,以念分别熏习住故。虽无作者,种种境界,分明现前。如是众生,无始时来,有诸烦恼,善不善业,熏习而住。虽无我是能作者,而现无涯生死等事。二、电喻现在。论云:以刹那不住故。功德施云:观察心如电,生时即灭。三、云喻未来。论云:以于子时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无著云:彼粗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
无著云:如是知三世行,则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大云云:过未无体,现又不住,则三世空,达无我矣。
﹝断入寂如何说法疑﹞二、约诸经显诸虚假喻之大意。
佛说一切法空,疑云:云何现见一切境界?故说如幻,幻法虽无,分明可见。又疑云:幻法既无,人何爱著?故说如阳焰,渴鹿谓之水,爱著奔趣。又疑云:渴鹿毕竟不得水,贪者如何皆得受用?故说如梦,梦中所见,亦得受用。又疑云:梦造善恶,寤无业报;梦打尊长,寤无忧惧。故说如影如响,虽全无体,明镜对色,空谷对声,妍媸高低,一一皆应,必无杂乱,必无参差。又疑云:苦都无实,菩萨何以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不实而化事。
﹝断入寂如何说法疑﹞三、会通。
秦译经本,梦幻泡影,空理全彰,露电二喻无常足显,悟真空,则不住诸相,观生灭,则警策修行,妙符破相之宗,巧示亡情之观。
魏译九喻,秦本略者,以星、灯有体,云种含生,恐难契空心,潜滋相想,取意之译,妙在兹焉。
﹝释经文﹞第三,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尼者此云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亲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阿修罗此云非天,「皆大」等者。文, 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利养所染;(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三)得果清净。
无著云:若闻如是义,于大乘无觉,我念过于石,究竟无因故。
天亲云:诸佛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从尊者闻及广说,回此功德施群生。
大云云:大圣说经妙理斯毕,二空圆极四众奉行。
肇云: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
资圣云:般若深经三世佛母,闻经四句,以超恶趣之因,一念净持,必获菩提之记,故人天异类,莫不虔受奉行矣。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